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叶笃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叶笃正对罗斯贝急流形成理论的批评
jlusysu 2020-9-3 22:55
罗斯贝是叶笃正先生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导师。按照中国的传统,学生批评老师,近乎大逆不道。就是放在现在,如果有哪位学生胆敢批评功成名就的老师,很大可能会导致师生翻脸的结局。但叶笃正先生确实在他和朱抱真先生的书里很明确地批评了罗斯贝的观点。尽管书出来的时候罗斯贝已经去世,但当叶先生于1957年7月在北京开始报告书稿内容的时候,罗斯贝还在世,这说明叶笃正先生在科学上并不唯师是从,而这其实也正好和罗斯贝本人和他的教育风格相符合。因为尽管罗斯贝本人是卑尔根学派的学徒,但他确实大大跳出了贝叶克尼斯父子领导的这一学派的范围,而为现代的大气和物理海洋开辟了全新的天地。 罗斯贝于1947年在美国气象学会会刊(BAMS)发表了一篇论文,探讨急流之所以维持并呈现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在中纬度为西风急流最大区的原因。他认为这是由于涡度混合所引起的。基于罗斯贝本人一贯的善于抓本质的研究风格,从涡度混合出发,经过一番非常简单的数学推导,罗斯贝得到了西风随纬度分布的公式,而且可以看到,这一分布和观测是非常吻合。 一个简单理论,如果能和观测的吻合,一般认为那就是最好的证明了。但叶笃正和朱抱真先生在他们的《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书里明确指出,罗斯贝的理论看起来很好,但有两个关键的缺点,使得这一大型涡旋引起的涡度混合并不是解释急流形成和维持的合适理论。 首先,叶笃正和朱抱真指出,在罗斯贝的计算中,假设给定了极地东风带纬度范围,而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本应该是涡度混合理论的结果。既然事先给定了这个纬度值,后面得到和观测接近的西风分布其实也就不奇怪了。但这不是证明,而只是循环论证。 其次,叶笃正和朱抱真指出,这和环流加速定理不相符合。因为罗斯贝假设在某一纬度以北有空气涡度混合,使绝对涡度成为常值,但因为这种单纯的混合作用并不增加总的涡度,根据Stokes定理并不能使沿纬圈的平均西风增加,环流(西风)的增加必须伴之于某种“边界”作用,也就是跨越纬度的涡度输送才有可能,而不能仅仅限于急流以北的混合。 这里的推论是非常的简洁明了,并不涉及特别高深的数学,但重要的是要有透彻的物理洞察力,这一点也正是叶笃正先生所擅长的。
个人分类: 大气、海洋、气候及其它|2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叶笃正: 怀念好友顾震潮同志
jlusysu 2020-5-8 12:34
[注:2020年是顾震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这是2005年顾先生诞辰85周年时叶先生的回忆文章,发表在《开拓奉献 科技楷模-纪念著名大气科学家顾震潮》一书中。顾先生比叶先生小四岁,两人有共同的老师,新中国成立以后一起工作27年,直到1976年顾先生英年早逝。叶顾两位先生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赵九章先生领导下我国现代大气科学发展的主将。因此叶先生对顾先生的回顾是最为全面、贴切的。另外,书中还提到,叶先生总结说,“顾震潮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大气科学中最聪明、最活跃的人”。感谢研究生李志翔帮助录入] 怀念好友顾震潮同志 叶笃正 20 世纪40年代,顾震潮和我先后师从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赵九章先生,后来他留学瑞典而我留学美国时又都是国际气象大师罗斯贝(Rossby) 教授的学生。我们早就彼此知道对方而且经常通信,但我们当时从未见过面。顾震潮本来打算由瑞典转到美国,但1949年国内时局变化,他由于爱国心切急于参加建设,就在1950年初直接回国了。我们又失之交臂。几个月后我从美国回国,那时我们才第一次见面,共同感觉是相见恨晚,以后就在一起共同工作了27年。 顾震潮回国时,正值中国大规模气象事业的发展时期,最重要的事就是尽快建立全国的天气预报业务。 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军委气象局合办的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主任。现在的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就是从这个中心发展起来的。 当时,在他和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同志等副主任的领导下,开始了全国天气预报的业务工作。当时最缺乏的就是气象人才,联合中心所举办的全国天气预报员训练班,为各省(市、自治区)培养了大批天气预报骨干。 今天我国天气气候预报业务发展得如此壮大,顾震潮作为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特殊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20 世纪50年代,我和顾震潮被赵九章所长同时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室主任。当时并没有分谁是正副主任,我的名字常在前面,但是我们都不在意,而是团结得特别好。 我觉得我们俩在发展我国气象事业上有共同的认识:都坚持基础科研要走在国际前沿;都把国家实际需要放在第一位;都在科研发展战略上重视前瞻性和开创性;都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地位。我们把上述四点看成是四个法宝。 我们的团结加上全室同志的共同努力,使得当时小小的研究室发展到今日整个大气物理研究所。其科研领域也已经从当初只研究天气气候扩展到几乎可以说是大气科学无所不包的所有领域。 当年,叶、顾、陶、杨(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杨鉴初)被称为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室的“四大金刚”。人们说我们四人对研究室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我们性格各异,专业方向不同。在赵九章恩师的指导与安排下,要我集中于大气动力学的研究;顾震潮兴趣广泛,而具有开创性,被赵先生派往各专业去打头阵,开拓新的领域。陶诗言擅长天气学,杨鉴初精于长期天气预报,因而被安排做发展气象业务预报的基础研究工作。我们四个人各自发挥专长,各得其所。大家相互支持,团结一致,把当时的气象研究室建立成一个优秀的研究集体,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了世界领先的成果。这其中顾震潮同志起了关键的作用。 顾震潮数理功底扎实,对大气物理学各分支学科有深透的认识,加上他天性聪慧,对新事物十分敏感,并能深入思考,加上他对人民的忠诚,形成了他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人格魅力。有几件事能说明他的这种特性: (一)世界上第一篇数值天气预报的论文发表于1950年,顾震潮看到后立即感到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学科方向,认为我国也应立即开展做数值天气预报工作,但当时我国还没有电子计算机。正在大家感到困难的时候,顾震潮已带领一批科学院和气象局的年轻人开始研究工作并动手干了起来。他很快地收集许多文献汇编成册,每周亲自组织一次读书报告,对学生们点出数值天气预报的重要关键问题,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条件下进行手算图解法试验,把有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写成一批优秀的论文。由于有深厚的学科储备,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顾震潮领导的这个组便很快地开展了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工作。由于他在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工作的基础,一开始就采用了与气象局合作的形式,因此我国数值天气預报的业务工作很快就在气象局建立起来了。今天他所开创的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事业已发展为当今气象台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天气预报从经验方法到物理数学方法,有了巨大的变化,精确度正在一步步地提高。看到这个情况,我也很高兴,使我更加怀念他的丰功伟绩。 (二)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吉林人工增雨试验成功的鼓舞下,赵九章所长提出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也应配合此项工作做出贡献。顾震潮当即决定把数值天气预报研究交给了年轻人,自己跑到了开展人工增雨工作的最前线。他从打土炮、飞机播撒干冰到设计仪器并亲自观测。还领导了黄山、衡山等云雾物理观测站等基地设施的建设。由于人工增雨的理论基础较差,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感到这是他的责任,于是他带领一批青年人埋头苦干开展了人工增雨的基础理论研究,从而奠定了我国云物理学以及大气科学的基础,今天这两门分支学科成为大气物理所的两个基础雄厚的研究室,并为全国人工增雨及大气物理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顾震潮思想活跃,从不墨守陈规,加上他的勤奋,形成了他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提出新学术思想的深邃能力。 他的《大气过程的控制观》一文受到广泛赞誉。这篇文章是把控制论观点用于大气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继续研究下去。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有一批年轻科学家正在把他开创的此项工作发扬光大。 用科学的态度来探索世界,是他一辈子生活的精髓。 当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时,他并不伤感。而是在临终前,从容和坦然地摸着他脖子上的脉搏,想知道生命结束的过程,他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跳了”(指心脏)。我并不知道当时他是怎么想的,但根据我的了解,他对科学执着追求,我知道他是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我的好友顾震潮。 顾震潮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是一个永不停步的探索者,是一个不断前进的科学家。今天,我们纪念顾震潮同志,就是要把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就是要瞄准国际科学的前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我国大气科学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告慰顾震潮同志在天之灵。 (叶笃正口述,周家斌和周晓平整理)
个人分类: 历史钩沉|3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 叶笃正先生大气运动尺度观点的专业级解释
热度 3 zlyang 2020-3-14 14:14
叶笃正先生 大气运动尺度 观点的专业级解释 一、叶笃正先生的重要原创 科学出版社,2015-03-24,世界气象日 │ 风云可测——叶笃正和他的气象学专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876797.html 里面写到: 叶笃正不迷信权威,下定决心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大气运动适应尺度理论。他认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运动都有特征尺度,当实际运动的空间尺度大于特征尺度时,气压场起主导作用;当运动的空间尺度小于特征尺度时,风场则起主导作用。叶笃正的理论在当时来说是具有独创性的,他的研究成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叶笃正还深入研究了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他打破了当时人们认为的“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是渐变的”这一观念,认为突变才是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规律。在大气环流理论和动力气象理论的基础上,他对高原上天气系统作了一系列的探讨。叶笃正对高原天气的探索让国际上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这里有三个重大原创: (1) 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运动都有特征尺度,当实际运动的空间尺度大于特征尺度时,气压场起主导作用;当运动的空间尺度小于特征尺度时,风场则起主导作用。 叶笃正的理论在当时来说是具有独创性的,他的研究成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 (2) 打破了当时人们认为的“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是渐变的”这一观念,认为突变才是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规律。 (3) 在大气环流理论和动力气象理论的基础上,他对高原上天气系统作了一系列的探讨。叶笃正对高原天气的探索让国际上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请教:气压场、风场的主导作用 即,上面的重大原创 (1) 。具体请教为: (1) 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运动都有特征尺度。 都有哪些常见的尺度?尺度为数千千米、数百千米? (2) 当实际运动的空间尺度大于特征尺度时,气压场起主导作用。 “实际运动”怎么具体定量理解? (3) 当运动的空间尺度小于特征尺度时,风场则起主导作用。 “风场则起主导作用”具体的定量含义。 1988 年叶笃正等老师的《动力气象学》里面,有上面问题的答案吗? 参考文献: 科学出版社,2015-03-24,世界气象日 │ 风云可测——叶笃正和他的气象学专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876797.html 吕建华,2018-08-12,《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重印前言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60191-1128749.html 推荐阅读: 张学文,2018-12-29,今天台湾为什么没有云?(地形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154230.html 张学文,2017-11-19,今日亚洲又现海(岸以外)云与盆(地)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085882.html 张学文,2016-01-24,有下垫面印记的云(2)—20160124日本海等海域的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52176.html 张学文,2016-01-24,有下垫面印记的云(3)—20160124准噶尔盆地的低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52189.html 张学文,2015-12-17,有下垫面印记的云—今日日本海的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44006.html 张学文,2015-12-13,新发现?:海岸线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43080.html (傻注) 大地形热力作用的直观例子? 相关链接: 2018-03-03,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预报误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02078.html 2017-07-07, 向党汇报:太空天体运动,有可能影响地球的大气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65134.html 2015-06-13, 风速矢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重力位势梯度之间的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97788.html 2015-04-17, 天气预报知识: “周边观测等”“全国会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83135.html 2010-09-01,NASA的大气层照片显示大气的层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5816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185 次阅读|9 个评论
叶笃正与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III):科学思想(下)-有序人类活动
jlusysu 2020-1-16 22:40
叶笃正与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III):科学思想(下) -有序人类活动 2004年2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授予叶笃正先生第48届IMO奖的证书里写道,授予叶先生奖是为了“ in recognition of his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both basic and appli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eteorology; the discovery of abrupt change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energy dispersion; the initiation of the studies on global chang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rderly human activities and adaptation to its impa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IAP/CAS);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his fostering of young scientists, many of whom obtained notable distinction in their fields. ” 在授奖一年多前的2002年9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官员Taba博士在大气物理所对叶笃正先生做了访谈。在访谈中,叶先生以答问方式再次完整阐述了他对适应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观点。这篇英文的访谈发表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官方刊物 WMO Bulletin (2003年第1期) 。证书里也专门提到了“有序人类活动”(orderly human activities), 这里对这一概念的产生过程作一描述,同时也对其内容做一简单介绍。 “有序人类活动”首先是由巢纪平院士在一次会上提出来的。叶笃正先生听了以后,觉得这个概念很重要,就让当时已经从兰州调到大气所担任东亚中心主任的董文杰研究员牵头,组织室里的年轻科研人员一起讨论。讨论出一个大致的框架以后,再在室里和叶先生、符淙斌和季劲钧研究员等一起讨论。这样几经讨论,最后由董文杰主笔写出稿子,经过叶先生修改审定,投到地球科学进展杂志,也就是在2001年8月发表的“ 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 ”一文。当时符淙斌老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关于全球变化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已经开始,为了了解实际情况,由符老师亲自带队,到内蒙东部和吉林省做实地考察,了解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环境退化的基本事实,包括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的情况。 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在实验室里空想出来,而是结合了当时日益严峻的气候、环境现实和叶先生等对这些问题的长期关注和思考的产物。文章对有序人类活动做了非常明确的定义;讨论了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明确了有序人类活动的主体(包括政府机构、科学界以及群众或社会实体等);讨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特征,如目标合理性、层次性、系统性、相对性和规模化等;并提出了结合政府机构、基层群众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实例。在文章的最后并提出了建立示范区的必要和可能性。 2003 年3月31日到4月3日,世界气象组织在北京召开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叶笃正先生担任大会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有序人类活动》的报告,使国际科学界也开始了解这一概念。符淙斌老师纪念叶笃正先生百年诞辰的文章也详细介绍了有序人类活动的具体内容(Fu,2017)。 正像叶先生等2001年文章指出的那样,有序人类活动的主体除了政府机构和跨学科的科学界,同时必须包括人民群众和社会实体。这就决定了有序人类活动的研究不能只是在书斋里写论文,而必须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事实上,尽管叶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六年多了,他的学生和同事们一直努力地尝试着在具体实际的事例中开展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叶笃正,符淙斌,季劲钧,董文杰,吕建华,温刚,延晓冬, 2001: 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 地球科学进展, 16(4): 453-460. http://www.adearth.ac.cn/CN/10.11867/j.issn.1001-8166.2001.04.0453 (2) FU Congbin ,2017: From Climate to Global Change: Following the Footprint of Prof. Duzheng YE’s Research. Adv. Atmos. Sci., 34: 1159–1168, doi: 10.1007/s00376-017-6300-6. 链接见《大气科学进展》杂志网页: http://www.iapjournals.ac.cn/aas/en/article/doi/10.1007/s00376-017-6300-6 (3) WMO Bulletin,2003: The Bulletin Interviews: Ye Duzheng. Vol 52(1):7-15 https://library.wmo.int/index.php?lvl=bulletin_displayid=3494#.Xh8c5WRKhz8
个人分类: 历史钩沉|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叶笃正与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I):开创之功
热度 1 jlusysu 2020-1-5 14:07
叶笃正与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I):开创之功 叶笃正先生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和工作期间,以“大气中的能量频散”扬名学界,该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成功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且其理论意义深远,是后来罗斯贝波二维传播理论(大圆理论)的先导。叶笃正后又作为重要参与者和锐尔(Riehl)等人一起开创热带大气动力学研究,在博士毕业后和回国之前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在哈得莱环流和信风动力学都留下了经典的论文(Riehl and Yeh, 1950; Riehl,Yeh,Malkus,La Seur,1951)。回国后,领导大气环流和大气动力学研究,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在东亚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整体动力学理论,季节突变,阻塞高压动力学,地转适应的尺度理论,大气环流的转盘实验等等方面都留下了富有 原创性和深远影响的大量研究,更遑论他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这些都因为他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和世界气象 组织的最高奖而为大家所熟知。 过去的十几年中全球变化研究在中国作为重大研究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后来者往往并不知道叶笃正作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倡议发起者之一和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对他在全球变化方面提出的原创科学思想了解得更少。因此有必要结合文献,对此稍做梳理。毕竟开创者筚路蓝缕之功,不应当被后来者遗忘。 1979 年中美签订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叶笃正作为该协定中方工作小组的三名成员之一,在中外科技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1979年他率领中国气象代表团访问美国,和美国大气科学界广泛交流。由于中美建交同时也由于叶笃正先生在美国气象学界的巨大声望,这次访问很受美方重视,在国外时我曾经看到查尼和洛仑兹参加和中国气象代表团学术交流的照片。通过交流,叶笃正先生等也意识到当时我们国家在科研上的整体落后状态,所以很快推动了国内中青年科学家到美国的访问研究,比如叶先生自己和曾庆存、巢纪平都到了无论在模式和理论方面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位于普林斯顿大学的GFDL(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一方面他们用自己一流的研究给美方留下深刻印象并赢得对方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国内对美方和国际上研究前沿的了解。 不久(1981年)叶笃正先生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受命协助卢嘉锡院长的工作,因此中断了他在GFDL的访问研究,提早回国。当时查尼报告刚刚提出不久,国际上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包括查尼和在瑞典的Bert Bolin,后来的首任IPCC主席,等)正在酝酿全球性的研究计划。当时美国气象学家马隆(Tom Malone,和查尼、Bolin和叶笃正先生一样,也是Rossby的学生)来到中国和叶笃正先生做了多次交流,他们都同意应该开展这样的研究。因为当时他们已经年近七旬,认为当务之急是物色得力的年轻人来开展这项工作。当时,叶笃正先生已经担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的联合科学委员会(JSC)的常委,他在大气所找到了当时还比较年轻的符淙斌研究员协助他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1984 年7月,国际科联(ICSU)在加拿大召开第一次全球变化大会,研究组织全球变化国际计划的可行性,叶笃正和符淙斌应邀在会议上发表了“Climatic Change - a glob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theme” 的报告,讨论了气候变化和全球变化的联系和区别,并第一次指出10-100年应当是全球变化研究集中关注的时间尺度。[见本书编写组,叶茂根深,学笃风正-纪念叶笃正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气象出版社,2016年] 次年(1985年)叶笃正出席了在奥地利菲拉赫(Villach)召开的全球变化大会,并在会后给当时主管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写信,提出在中国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的建议。1986年,国际科联(ICSU)正式批准成立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标志着全球变化领域的诞生,叶笃正先生作为该计划的发起者之一担任IGBP特别委员会的第一届委员。1988年,IGBP中国委员会成立,叶笃正先生当选为主席,并连任两届。 当时在国内对全球变化研究并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甚至可以说面对着相当大的阻力,但在叶笃正先生的坚持下,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支持形成专项研究,如当时八五期间的“攀登计划”项目“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叶笃正先生亲自任首席科学家。而叶笃正和符淙斌主编的《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1992)成为对近10年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早总结和起点。而从隶属于气象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把地球的各个部分,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各种过程的相互作用,也正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内容。 由于全球变化的系统性,叶笃正先生同时也团结吸引了全国地理、遥感、生物、海洋、水文、地质等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全球变化研究。 由于叶笃正先生在国际全球变化科学界的影响力,国际的全球变化分析培训系统把其东亚区域中心放在在了中国科学院,1995年10月成立了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叶笃正担任主任,符淙斌担任执行主任。 参考文献: 本书编写组,叶茂根深,学笃风正-纪念叶笃正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气象出版社,2016年; 李舒亚: 叶笃正-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创者, 人民画报,2007年第6期。
个人分类: 历史钩沉|4850 次阅读|5 个评论
叶笃正院士: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热度 1 zlyang 2017-7-15 12:08
叶笃正院士: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 (2) (3) (4) (5) (6)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叶笃正 http://www.casad.cas.cn/aca/316/ygysmd-200906-t20090624_1804188.html 新华网,2015-01-09,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09/c_127374107.htm 新华网,2013-10-17,气象学大师叶笃正逝世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17/c_125556193.htm 中国科学院,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 http://www.cas.cn/ky/kjjl/gjzgkxjsj/2005n/ydz/ 中国气象局,2013-10-17,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为叶笃正院士颁奖 http://www.cma.gov.cn/2011xzt/2013zhuant/20131017/2013101707/201310/t20131017_229006.html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item/%E5%8F%B6%E7%AC%83%E6%AD%A3/440972 YeDuzheng,FromWikipedia,thefree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e_Duzheng 黄刚,2012-09-11,叶笃正先生视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6036-611531.html 黄刚,2013-10-16,沉痛哀悼我的 恩师叶笃正院士的离去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6036-733540.html 黄刚,2014-10-16,叶笃正先生的气象万千--纪念恩师离去一周年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6036-836082.html 黄刚,2015-10-25,叶笃正的科学贡献及研究方法--纪念叶先生去世2周年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6036-930906.html 叶笃正,李崇银,王必魁.动力气象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YEDuzheng,LIChongyin,WANGBikui.Dynamicmeteorology .Beijing:SciencePress,1988(inChinese). 2017-07-05,读书偶得:叶笃正等老师的《动力气象学》 2017-07-05,读书偶得:叶笃正等老师的《动力气象学》.pdf http://www.tech110.net/home.php?mod=spaceuid=11851do=blogid=77519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1431 次阅读|3 个评论
叶笃正回国的一段插曲
热度 3 keyuanwangshi 2016-1-1 18:40
王扬宗 【叶笃正先生回国曾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他生前在一些场合曾简要地回忆过。但其间中科院起的作用,不仅鲜为人知,连叶先生本人也不一定了解。】 1949年,叶笃正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在美国《气象杂志》上发表。论文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叶笃正一时声誉鹊起,成为现代气象学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当时美国气象局想高薪聘用他,但叶笃正筹划着回国,他立志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气象学的中国学派。不久,新成立的中央军委气象局局长涂长望和他曾经工作过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当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址在南京)所长赵九章两位师长都向他发出了回国的邀请,地球物理所还决定聘任他为副研究员。关于叶笃正先生回国,曾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他生前在一些场合曾简要地回忆过。但其间中科院起的作用,不仅鲜为人知,连叶先生本人也不一定了解。这里依据现存的有关文书和信件作一简单介绍。 1950年5月,赵九章所长专门写信给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兼办公厅副主任和国际联络局副局长丁瓒,信中说:“我所新聘副研究员叶笃正君即将归国,近接来信,谓香港Visa英国领馆必须有国内政府机关证明准许入境,始肯签字。弟前已另有正式公文,请院方出具函件迳寄美国。恐辗转费时,特再函请托主管部门即办,俾叶君得早日归国。是所企盼。”丁瓒对此非常重视,当即派员迅速办好了有关证件。5月27日,他给赵九章回信道:“惠示敬悉。叶君笃正入国许可证,已由院代为办妥,寄交华东办事处转寄叶君。” 然而6月下旬,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形势突变,由香港回归的途径变得很不确定。叶笃正于是向赵九章所长求助,探询取道新中国的友好邻邦苏联回国的可能性。收到叶笃正的求助信,赵九章即于7月23日呈请郭沫若院长帮助,函称: 兹接本所副研究员叶笃正君由美国来函谓“自朝鲜战事发生后,拟取道香港返国之途径现已不能通行,而由美迳达天津之船又极有限,且多为货船,每船乘客不过十余人。现在美归国之留学生将近三千人,似此实难于短期内到达。惟有取道苏联回国之一途,但所需旅费甚多,且须先行接洽。现在美候命”云云。按叶君亟待回国,可否由本院津贴一部分旅费并与苏联有关方面由本院先行接洽,请准予我国留学生通行之处。敬请鉴核酌夺示遵。 7月31日,郭院长在接到赵函后即请院办公厅签注处理意见。经过一番了解和沟通,中科院于8月12日致函我国外交部请求他们予以帮助。这一以郭沫若院长名义发出的公函中说:“该员在芝加哥研究气象,成绩优良,我国现急需此项人才,似应争取早日回归。唯关于取道苏联一节,应用何种手续,其他单位是否已有前例?用敢函请查照并希惠复为荷。”8月19日,外交部致函院办公厅:“关于贵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笃正取道苏联返国事,盼将该员之年龄、现在住所、政治背景见告,以便办理过境手续。”中科院当天就把有关材料提交给外交部办公厅,包括地球物理所提供的叶笃正与夫人冯慧女士的个人履历、在美联络地址,以及赵九章所长保证他们取道苏联回国沿途不从事任何政治活动的证明书等。外交部也随即与苏联驻华使馆联络,征得了苏联方面的同意。8月28日,外交部复函中科院称:“贵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笃正及其眷属冯慧由美经苏联返国事,已函请苏大使馆协助,盼贵院通知该员向苏联驻美大使馆办理过境签证手续为盼。” 在国内有关单位努力疏通、办理相关手续文件的同时,叶笃正也在美国争取各方面的途径归国。他先是获得其导师、瑞典出生的美国籍气象学家罗斯比(C-G Rossby)教授的同情,决定邀请他转道瑞典回国,继而又了解到8月底有一条邮轮“威尔逊总统号”将从旧金山起程开往香港。获知这一消息后,事不宜迟,他决定立即赶往旧金山。在外交部通知中科院叶笃正可以取道苏联回国的公函发出的同一天,8月28日,叶笃正夫妇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与同船的近130位中国留学生一道,驶向了回归祖国的航程。 在叶笃正归国的过程中,赵九章先生的爱才若渴和中科院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没有等到中科院取道苏联的通知就起程了,叶笃正对赵九章和中科院所做的种种努力似乎并不十分了解。叶笃正的归国,是我国气象科学史上的大事。他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大气运动的尺度适应理论,领导大气物理所成为我国大气科学最重要的学术中心。叶笃正是继竺可桢、赵九章之后我国气象学的一代宗师。 《中国科学报》 (2016-01-01 第7版 作品)
4711 次阅读|6 个评论
世界气象日 │ 风云可测——叶笃正和他的气象学专著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3-24 08:55
叶笃正(1916.2—2013.10),中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原副院长。1940年叶笃正毕业于清华大学气象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10月回国投身新中国气象事业,坐看风云七十载。 1916年,中国有了第一份气候记录,但是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现代气象科学几乎是一片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因气象科学对农业、国防、民生都有重大影响,国家通过建立气象网点、培养人才等方式发展这门科学。在故国的召唤之下,留学在外的叶笃正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于1950年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以满怀的激情和坚定的决心投入到国家的科学建设中。继竺可桢、赵九章、涂长望等人之后,中国从此又多了一名气象学科的大家。 叶笃正是中国近代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高原气象学、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大气运动理论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他的研究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有开拓性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以前,国外气象学界普遍认为,大气环流主要是因为气压分布不均匀产生运动的结果。只有少数人认为大气环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风场。大气环流究竟是气压场还是风场起了主导作用?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天气预报的关键之一。叶笃正不迷信权威,下定决心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大气运动适应尺度理论。他认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运动都有特征尺度,当实际运动的空间尺度大于特征尺度时,气压场起主导作用;当运动的空间尺度小于特征尺度时,风场则起主导作用。叶笃正的理论在当时来说是具有独创性的,他的研究成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叶笃正还深入研究了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他打破了当时人们认为的“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是渐变的”这一观念,认为突变才是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规律。在大气环流理论和动力气象理论的基础上,他对高原上天气系统作了一系列的探讨。叶笃正对高原天气的探索让国际上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叶笃正和国内同行们的经年探索,充分证明了气象是可以被预测的。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无一不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并为天气预报、气象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叶笃正笔耕不辍,不间断地向世人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气象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出版社开始陆续出版叶笃正气象学方面的研究著作。1958年《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叶笃正、朱抱真合著)出版后,引起了国外气象学界的反响。叶笃正的这一发现为研究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季风的爆发和撤退,以及开展气候的季度预测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60年叶笃正和陶诗言、杨鑑初、顾震潮等合著了《西藏高原气象学》,1979年他又和高由禧一起发表了《青藏高原气象学》。这些著作是在他多年与同事们在青藏高原所做的艰苦考察基础上撰写的,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气象学中一个新的分支学科——“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而这一学科直到现在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气象专家不断开展研究。 科学出版社在1962年还出版了叶笃正、陶诗言、杨鑑初合著的《北半球冬季阻塞形势的研究》,这部专著分析了阻塞形势,对天气预报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1988年叶笃正编著的《动力气象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由此,科学出版社在气象学方面出版了一系列参考性强、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 提到叶笃正,不能不提的就是《动力气象学》一书。这部书虽然出版于1988年,但是追溯它的起源就要到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叶笃正担任了由赵九章创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教授,并为首任系主任。除了主持系里的日常业务之外,他还为学生开设动力气象课程。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大量的气象学资料,亲自编写了“天气动力学”课程讲义。在其他大学里的气象专业里,普通气象学、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是作为三门课程分开教授的,叶笃正却打破常规,认为这三门课程彼此之间联系性很强,于是便将三门课的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们讲授。叶笃正抓住了这三门学科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地方,教学方式深入浅出,热情洋溢地在这门课上宣讲了自己半生以来的学术思想。他授课水平很高,理论联系实际,常常在课上谈起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令学生们耳目一新。叶笃正为青年人打开了知识世界的大门,因此深得学生爱戴。他的这份讲义旁征博引、资料丰富,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半个世纪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气物理专业1958级的老校友们回忆起当年的授业恩师叶笃正来仍然记忆犹新。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叶笃正的研究工作便被迫中断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叶笃正才赢来了他的科学生涯的另一个春天。 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当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叶笃正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的“天气动力学”时所编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王必魁和李崇银最终完成《动力气象学》一书,经叶笃正审定后由科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这部约50万字的著作系统而清晰地阐述了动力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更囊括了20世纪20—80年代国内外关于动力气象学的研究进展。这部著作是叶笃正多年研究动力气象学理论的总结,也反映了这门学科在当时的发展情况。这本气象学经典教科书在问世以后,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重要的基础教材;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气象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目之一。 本文 作者 胡晓菁, 由刘四旦摘编自 科学出版社编《 科学出版60年 》 一书 。 该书为科学出版社成立60年纪念文集。从国家和科学院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展示科学出版社的工作,体现科技出版国家队的功能和作用,通过里程碑意义出版物,记载我社与中国科学院乃至中国科学一路同行的历史。以学科为线索,划分15个学科,每个学科精选10种左右标志性图书,每种图书以1000字左右介绍,发掘图书背后的历史故事。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6717 次阅读|8 个评论
叶笃正教授的故事
热度 2 zhangxw 2014-8-6 13:21
叶笃正教授的故事 编者 的话 : 我国气象界元老叶笃正教授 2013 年过世 , 下面是原台湾的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叶文钦为他写的纪念文章 .—2014.8.6 张学文 永 懷 葉 篤 正 宗 長 葉 文 欽 (臺北市葉姓宗親會、空軍氣象退伍、氣象學會秘書處退休) 一、引 言 葉篤正,民國 5 ( 1916 )年 2 月 21 日,出生於天津的望族大戶,祖籍安徽安慶(原省會後改合肥), 2013 (民國 102 )年 10 月 16 日,逝世於北京,享年 98 歲,是一位極為難得,在國內外學術科技界,享有崇高地位且福壽雙全的氣象人。 葉篤正是「葉氏宗親」在近、現代(以 1949 年為界),最有名氣的學術科技界極少數人士之一。早期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他的指導教授就是至目前為止,全世界最著名的氣象學家羅斯貝( C. G. Rossby )教授, 1950 年回到大陸,主要在「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改稱的「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從事科研和教學;度過動盪不安的文化大革命之後, 1978 年他擔任中科院大氣物理(氣象)研究所的所長, 1980 年被選為大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的學部委員(院士), 1981-1984 年間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民國 84 ( 1995 )年曾在夫人及院士學生的陪同下,來臺灣參訪九天,並在有關單位做三場的學術演講;他是獲得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 WMO ) 2003 年最高的 IMO 獎第一位華人,也是 2005 年中國大陸最高科技獎兩位得主之一,由國家主席頒發證書及獎金 500 萬人民幣, 2006 年又獲選為年度感動全中國十位人士之一。 2013 年 10 月 20 日 ,在北京八寶山的告別儀式中「備極哀榮」。大陸將會為葉教授舉辦「學術思想、成就」的研討會。 二、家庭與求學 葉篤正自認出生在一個「典型封建資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家庭。他的曾祖父葉伯英為前清的陝西巡撫(相當於省長兼軍區司令),父親葉崇質官至直隸(北京)清河道的道台(曾創立天津的警察系統),民國之後任中國實業銀行總經理,後到天津辦實業,曾開辦華新紗廠、啟新洋灰公司(唐山水泥廠),後任華新銀行總經理。由於出生自望族大家庭,葉篤正有十個兄弟、五位姊妹,他排行老七,兄弟姊妹全是由奶媽餵養帶大的。葉篤正幼年正處於舊學和新學並存的時代,他的父親很重視傳統國學教育,所以他們兄弟姊妹,都沒上過小學,聘請私塾老師來到家中,講授「四書五經」等國學知識,也學習算數、英文。後來兄弟五人(篤義、篤莊、篤廉、篤正、篤成)及小妹篤柔,均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他們是著名「南開世家」中的一族。這所學校是由著名教育家張伯苓所創,由小學到大學逐步建立起「私立民有」的教育體系。抗戰期間因「南開、清華、北大」這三校均南遷,曾在雲南昆明組成著名的「西南聯大」。由南開所培養出來的名人很多,如:周恩來、陳省身、吳大猶、溫家寶、鄒家華(鄒競蒙的哥哥)、 … 等等。張伯苓曾任國民政府考試院的院長,是非常受到敬重的一位學者教育家,南開「愛國思想和熱愛科學」的教育理念,葉篤正深受其影響。晚年葉篤正曾對前來探望他的溫家寶(大陸國務院總理),特別向這位學弟強調:「要發揚南開張伯苓精神」。 抗戰爆發之前( 1935 ),葉篤正考進清華大學物理系,因曾經參加過北平的「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也談了一次「美好時光、美好回憶」的戀愛,若不是感情生變,葉篤正可能去延安「參加革命」了。抗戰爆發之後,民國 27 ( 1938 )年夏,他回到西南聯大,聽了好友錢三強的建議,轉到實用但當時少人學習的「氣象專業」,他的老師就是獲得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的李憲之和趙九章,民國 29 ( 1940 )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的第二屆,(第一屆有亢玉瑾、萬寶康、鍾達三、謝光道 … 等人),民國 30 ( 1941 )年考上遷校到貴州的浙江大學史地研究所,所長就是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曉峯)教授,氣象老師為涂長望,但他的碩士論文專攻「大氣電學」,指導教授為王淦昌(大陸原子彈之父);民國 32 ( 1943 )年 6 月 25 日與馮慧女士結婚,獲碩士學位後,曾在重慶北碚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任職,民國 34 ( 1945 )年秋季通過國家考試,到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民國 37 ( 1948 )年得到博士學位,他的論文指導教授,就是著名氣象海洋學家,大名鼎鼎的羅斯貝( C-G Rossby ),完成的博士論文「大氣中的能量頻散( On Energy Dispersion in the Atmosphere )」,發表於 1949 年「 Journal of Meteorology 」期刊的第六期,這篇論文被譽為「動力氣象學」的經典著作之一,是奠定葉篤正一生學術地位的基礎,使他成為「芝加哥學派」中重要的成員之一。 三、氣象事業與科學研究 民國 38 ( 1949 )年底,中國大陸發生驚天動地的大變化,共產黨靠「西安事變」和「對日抗戰」,生存下來並茁壯開展,國民政府表面雖然打贏了對日抗戰,但也因內失民心,四年後反而慘敗於共產黨的「武裝奪取政權」。這幾年間葉篤正在美國讀書,沒受到國內內戰的衝擊,而且在美國也有很好的工作。 「改朝換代」在中國的歷史過程是常態。為自己的國家奉獻心力,是每位國人自然的表現和心願,這和那一個「王朝、政黨」執政,基本是無關的。當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灣,在大陸的三大氣象機構中:「空軍因有飛機之便得以完整播遷來臺;中央氣象局則因局長呂炯於搬遷到廣州後,轉赴香港並發函請辭,旋即返回上海,致只有少部分人隨主任秘書來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則完全沒人來臺」。然中共的氣象機構並沒有直接承繼,而是另組了「軍委氣象局」,局長由原本就親共的涂長望教授擔任,一開始全局只有五個人。涂長望隨即展開對留在國內的氣象工作者,籲請大家歸隊;並對在國外留學或就業的氣象工作者,發函告知國內狀況,指出「楚才晉用、終非了局」,呼籲回國共同建設「自己的國家」。 1950 年代初的返大陸熱,為往後大陸的重大科技建設,提供很多的一流人才。要不是共產黨喜歡「意識型態」、好搞「鬥爭運動」,掌權後若能與國際友好交流,大陸應該早就進步起來了。現在看來任何政權,只要有 20 年穩定期並能規劃開發,這個國家一定會逐漸走向脫貧和諧進步之林。 當時氣象學者包括:葉篤正、謝義炳、顧震潮、黃士松、謝光道、朱和周、 … 等等留學生,紛紛返回中國大陸。葉篤正也在他的老師羅斯貝協助下, 1950 年秋回到大陸,進入北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原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 1958 年擔任地物所「天氣氣候研究室」主任;本來 1966 年地球物理研究所分成三個獨立所,氣象專業稱為「大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是顧震潮,但因該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所有科研活動、學術期刊全部停止,大部分的人均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學習,葉篤正被指稱是「美國的特務」,受到很大的衝擊,特別是趙九章所長死了,負責看管他的劉姓青年說:「老葉痛苦地實在不想活了」。 1972 年 2 月美國尼克森總統到大陸訪問,這改變全世界的一星期,起了化學變化,次年乃有在美國以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主的一批華裔美人,組團到大陸正式訪問,竺可楨和葉篤正出現在接待的行列,並負責組建中科院「大氣環流物理模擬實驗室」, 1974 年和張捷遷院士的合作,「青藏高原加熱作用對夏季東亞環流的初步模擬實驗」,是自 1965 年以後近九年來,葉篤正發表在「中國科學」的第一篇論文。 粉碎「四人幫」及「兩個凡是」鬥爭之後,大陸確立「改革開放」政策, 1978 年迎來「科學的春天」,大學入學考試(大陸稱高考)及各種科學活動也恢復了。該年 3 月先補選葉篤正為第十八屆「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再選出他擔任第十九、第二十這兩屆的理事長,領導恢復重整大陸氣象界的活動及開展對外交流, 1987 年後改任「名譽理事長」。期間於 1978 年 10 月 6 日 ,出任真正落實分家的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 1980 年和陶詩言等六位氣象學家,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學門的「學部委員」,( 1993 年改稱院士)。 1979 年 9-10 月間,葉篤正帶領大陸氣象學會代表團去美國訪問,就感受到「氣候變化、全球變遷」的重要性。於 1981-1984 年間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長是日據時期由臺灣舉家內遷,廈門大學著名化學家盧嘉錫教授),這段期間就委請陶詩言院士,代理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之職, 1985 年 11 月「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在北京成立,由葉篤正擔任主任。 1986 年後任中科院大氣所「名譽所長」,並擔任中國科學院高級顧問。以後不管在國內或國際上相關領域,葉篤正擔任的要職,代表國家出席的會議或職務,真是太多太多了! 葉篤正除擔任科研單位的領導職務,這不只行政職更帶領研究團隊,以備推動「攻關或攀登」等重大科研任務。此外並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從事教學工作,還為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的兼任教授,培養不少大氣科學(氣象)的碩、博士生,如黃榮輝院士 1965 年北大地球物理系畢業後,就考上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為葉篤正的碩士生,他的兒子黃剛後來則是葉篤正的博士生。 1988 年和他的學生李崇銀、王必魁,合作編著「動力氣象學」,由科學出版社所出版,這本教科書在臺灣也出了正(繁)體字版,以嘉惠海峽兩岸的學子們。 四、學術成就與榮譽 「氣象」很古老也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作為一實用的自然也是應用科學,從觀測數據到預報運用,則與物理學、化學、數學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大大有關。二十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 20 年代,以畢雅克尼斯( Bjerknes )為首的「挪威學派」,建立了「極鋒學說」;第二次世界大戰 30 年代末到 40 年代,利用高空探空資料分析,以羅斯貝( C.G. Rossby )為首「芝加哥學派」,則完成「長波理論」,到目前都是「分析與預報」中緯度天氣系統,最主要的理論基礎。 葉篤正自獲得博士到返國投入氣象科研,他的「學術成就」大家公認如下: ( 1 )頻散理論奠基 葉篤正因「大氣中的能量頻散」博士論文而成名,本文被譽為「動力氣象學」的經典著作之一。能量頻散發揚了羅斯貝的「長波理論」,在中高緯度西風氣流上有大的槽、脊現象,它揭示了「能量通過波的頻散傳播」過程,由理論上證明,當群速度大於波速度時,大氣運動能量向下游的頻散,可使新的波動在下游形成;也能成功地解釋一孤立波( Solitary wave ),發展成西風帶中阻塞高壓( Blocking high )的現象。在天氣系統的發展演釋及天氣預測的推導過程,「頻散理論」是非常重要的理論根基。 ( 2 )東亞環流結果 涂長望擔任軍委氣象局長,當時共產黨雖已建國,但還要剷除「舊勢力」,更嚴峻是爆發韓戰(抗美援朝);這期間大陸建了很多的地面及高空氣象站,(地面站 1500 個左右、氣球測風超過 150 個、探空超過 60 個),但在保密要求下,氣象資料並不對外廣播,致使各國氣象作業未受其利反受其害,(連原有的資料也沒有了),那時我們的天氣圖西面大陸地區空無報告,對工作影響甚大。倒是以葉篤正、顧震潮、陶詩言等為首的集體,以那些觀測資料的分析研究成果,撰成「 O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ver Eastern Asia 」一文, 1957/1958 分三期發表在瑞典 Tellus 期刊上,引起各國氣象界的強烈反應,極大地提高中國大陸在國際氣象學術界的地位。「東亞大氣環流」後由空軍氣象聯隊副聯隊長戚啟勳上校譯回中文,民國 48 ( 1959 )年分三期,發表在空軍所創刊的「氣象預報與分析」季刊上,這是 1950-1994 年間大陸唯一正式出現在臺灣的「氣象論文」。葉篤正後續有關東亞大氣環流的研究成果非常豐碩,分別獲得 1978 及 1987 年的科學大獎。 ( 3 )適應過程發展 一切天氣現象都是大氣運動的結果。風場、氣壓場之間如何適應?葉篤正對傳統的和老師等人的觀點提出質疑,指出「在大範圍天氣系統中,氣壓佔主導地位,風向氣壓的分布適應。在較小範圍的天氣系統中,風佔主導地位,氣壓向風的分布適應」。他與朱抱真、李麥村、曾慶存等人的專著,對大、中、小多尺度的運動,提出「在大尺度運動中,平衡狀態是地轉風關係,風沿等壓線吹。在中小尺度運動中,平衡狀態是風與能量之間的平衡關係,風沿等能量線吹」的全新概念。這些論文或專著,也以俄文、英文或日文發表,在國際間產生了影響。 ( 4 )高原氣象新開 青康藏高原是世界最高、地形最複雜的大高原,它的主體在中國,影響波及全世界。葉篤正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就開始研究, 70 年代又與張捷遷院士投入轉盤實驗, 1959 及 1979 年曾分別與高由禧等多人,出版「西藏高原氣象學」及「青藏高原氣象學」兩本專書,除敘述高原天氣氣候特徵,並由動力、熱力、地形粗糙面,展開這三種作用的研究。青藏高原是巨大的台地也山峰聳立,是大氣中的高空熱源,其對大氣環流的作用,與熱帶海洋有許多相似之處。 ( 5 )全球變化創新 從 1979 年帶領氣象學會代表團到美國訪問回國之後,葉篤正就感受到全球氣候變化,這新的前沿科學將成為科學的熱點。 1982 年起他就參與「世界氣候研究計劃」的制訂, 1985 年「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成立,葉篤正擔任委員會的主任,在中國開展全球變化預研究,這必須將地球的「大氣、海洋、冰雪、陸地、生物」等各個部分,作為一整體納入考慮。葉篤正領導並參與這方面的研究,受到國內、國際相關領域及學者的高度肯定。 ( 6 )人類活動宜序 上述「全球變化」,包括「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兩個方面,人類要服從以求適應,才能求得環境領域的「永續發展」。葉篤正和他的同事提出「有序人類活動」這概念,是有「全球、區域和地域」的不同層次,由於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人類圈」應該從生物圈獨立出來,作為「大氣圈、海洋圈、冰雪圈、陸地圈、生物圈」之外,第六個地球系統的獨立的圈層。葉篤正他們指出「有序人類活動」,是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之綜合性科學問題,也必須是有一定規模的群體行為、適合全球的新學科,這將使人類應對生存環境的挑戰,在科學的基礎上系統地、有序地進行,才能使「永續發展」得到真正的落實。 ( 7 )氣象服務必重 葉篤正的成就,強調大氣科學研究,不能僅限於大氣圈,必須考慮與「海洋、冰雪、陸地、生物、人類」這五圈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同時要以整個大自然為實驗室,尊循:觀測(實踐) -- 理論 -- 觀測(實踐)的觀點,而國際合作是氣象科技發展的必然途徑,因此要 有雙向交流之前,以氣象學會為紐帶,他們已先從國外開始展開接觸,除華裔美人的氣象學家,也和從臺灣到國外,參加學術研討會或參訪的氣象工作者,安排見面開展交流。 民國 68 ( 1979 )年 1 月 1 日,臺灣的「中美斷交」、大陸的「中美建交」,從這天起大陸正式停止對金門、馬祖等外島「炮擊」,在沒有「國家主席」的情況下,由當時人大委員會葉劍英委員長,代表大陸以「葉九條」召告全世界,今後海峽兩岸,將以「和平談判」取代「武力解放」的政策,這是很大的轉變;民國 76 ( 1987 )年 11 月 2 日,臺灣終於開放「老兵」可回大陸探親,至今兩岸飛機的直航,連烏魯木齊(迪化、 2013 年 6 月 25 日 )都已完成,兩岸和平穩定的交流已是不可逆,兩岸一定要發揮智慧,處理好同根源、同血緣、同文化 … 中國人之間的問題。 剛剛接掌恢復活動「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的葉篤正,深切了解要和在臺灣氣象同行展開交流的重要性。 1979 年離開近 30 年的葉篤正,首次率團到美國訪問,這期間他一定認識去美國留學,後來事業有成的臺灣氣象學者,如廖國男、張時禹、張智北、 … 等人。民國 73 ( 1984 )年是我國氣象學會成立 60 週年紀念,大陸方面已發出邀請訊息,但在「三不政策」規範下,臺灣不可能有所正式反應,但有四位華裔學者,以美國氣象學會身份到南京出席大會,並代表上台致詞。 海峽兩岸正式的海外首次交流,是民國 71 ( 1982 )年 11 月在馬尼拉的颱風會議上,這次兩岸「中央氣象局」的局長(吳宗堯、鄒競蒙)均與會,陶詩言也出席,並請也參加的王時鼎等,代為問候:劉衍淮、朱文榮、陸鴻圖、鄭子政、 … 等氣象界大老,王時鼎返臺後,還為陶詩言聯絡上舉家來臺灣的父母兄弟一家人。民國 72 ( 1983 )年,在德國漢堡舉行的 IUGG 大會,葉篤正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是大陸代表團團長;臺灣也有一個七人代表團出席。葉篤正特別透過美國猶他大學氣象系的廖國男主任,認識代表氣象學門的王時鼎,並出席參加王時鼎的論文報告;在這次會議上王時鼎還認識大陸的曾慶存、巢紀平、吳國雄等,也碰到在美國的郭曉嵐、張鏡湖等學者。以後也是與 IUGG 會議有關, 1985 年在夏威夷、 1987 年在溫哥華,葉篤正與王時鼎再多次的見面,由於兩岸在海外見面接觸漸趨放寬,王時鼎已敢於接受葉篤正的宴請。在張智北教授契而不捨的追蹤、鄒競蒙局長的協助下,民國 78 ( 1989 )年 7 月 6-8 日,以兩岸華人為主歷史性的香港國際氣象會議,終於如期召開,葉篤正雖支持但由於身份較敏感並未出席。 葉篤正曾有五次機會可來臺灣訪問,大部分手續均已辦妥,如民國 81 ( 1992 )年是中央研究院吳大猶院長的邀請,要在中央氣象局演講的公告也已發布;民國 83 ( 1994 )年慶祝氣象學會 70 週年,大陸首次代表團來臺的雙向交流,他原本是團長;一次在中央研究院召開有關 IUGG 的會議,葉篤正受邀對大會作專題報告;另接受文大張鏡湖董事長的邀請,願前來中國文化大學講學;但均因健康因素而臨時取消。唯一成行的是由氣象學會陳泰然理事長的再邀請,由夫人馮慧女士、學生黃榮輝院士的陪同下,民國 94 ( 1995 )年 5 月 25 日到 6 月 2 日 終於成行,來臺參加「海峽兩岸東亞季風與氣候學術研討及座談會」,於 5 月 26 日 上午在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演講「歷史上氣候突變」及座談,當天下午拜會謝信良局長(已選上氣象學會的理事長),並演講「關於東亞區域的氣候環流變遷及全球變遷的研究」; 5 月 29 日 上午拜會我國 IUGG 主任委員蔡清彥教授,下午到中國文化大學拜會張鏡湖董事長,並向他在浙江大學讀碩士時的所長張其昀博士墓前致敬; 5 月 30 日 上午到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演講「青藏高原在大氣環流變化中的熱力作用」。除學術報告及座談,也安排葉教授等一行參觀:「故宮博物院、石門水庫、陽明山及大屯山自然公園、貓空茶園及廟宇」等。葉篤正很重視這次的臺灣行,葉夫人特別親自繪了很多幅國畫,由葉篤正院士題詞,做為此行拜會重要人士的珍貴禮物,另外帶來「動力氣象學」、「中國的全球變化預研究」這兩本書,作為拜會各單位致贈的學術交流。當年回去後的 7 月份又帶團出國,參加有關的國際會議,由於葉篤正教授能適時挺身為學術發展講話,使我國順利正式參與成為「國際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學聯合會( IUGG )」的一員。葉篤正以正直的態度,鼓勵臺灣同行能夠參加國際科學活動,早在 1983 年與王時鼎見面時,就很清楚地表達了他的看法及態度。雖然葉篤正來臺灣的參訪交流就這一次,但他非常珍惜認為是人生的大事之一,還特別選了照片放在隔( 1996 )年,「慶祝葉教授八秩華誕」的專著中。臺灣的代表團或教授學者們,只要有參訪中科院大氣所的行程,都有機會和葉篤正院士再見到面。 六、與葉宗長的交往 當我從空軍通信電子學校「氣象訓練班」要畢業前,班上將可能是「氣象高級班」的一些教程發給我們,其中有一套「熱帶氣象學」,內提及 T.-C. Yeh 的研究成果;後來在舊書攤買到 H. Riehl 的「 TropicalMeteorology 」,中文版主要根據這本書譯編的,我知道和 Riehl 合寫論文的華人姓「葉」,但不知其大名。在那「反共抗俄」的時代,沒人敢輕易提及在大陸人物的大名;民國 83 ( 1994 )年 3 月 23 日,在臺大思亮館首次大陸氣象界來訪研討會的開幕式,戚啟勳教授提及當年他翻譯「東亞大氣環流」一文,是受到有關單位多次的調查。以後隨環境的改變也基於情報的蒐集,大陸氣象界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得知叫「葉篤正」,是芝加哥學派掌門人羅斯貝的第一個中國博士生, Tu-Cheng Yeh 回大陸後改為 YE Duzhen g 。 慶祝學會 70 週年的代表團團長原是葉篤正,後來連大陸的理事長章基嘉也因故,兩人均沒能來成。當時兩岸雖已有交流,但公家機關還是很敏感手續繁雜,為慎重以求萬無一失,所有聯絡申請送件手續,都是陳泰然理事長親自掌控並派專人處理的。這來訪的五天期間,作為學會的專職秘書,我必須參與一些接待的工作。大陸彭光宜秘書長回去後,向沒來臺灣的葉團長匯報此行經過,葉教授特託秘書長送「動力氣象學」、「中國的全球變化預研究」這兩本書給我,上書「我們都姓葉,五百年前是一家,雖然我們沒有見過面。」這實在令我感到很意外和驚訝!當( 1994 )年 10 月 6 日下午,臺灣代表團到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參訪,葉篤正致詞時當著大家的面說,看到臺灣的「葉文欽」也來他很高興。這次我特別將戚教授的「東亞大氣環流」三篇譯文,也帶去當面送給葉教授。第二年葉教授正式來訪,私底下休息時他要我去陪他們,除送我畫、葉媽媽還送了寒山寺著名的「楓橋夜泊」拓本,這兩件藝術品一直掛在我家的客廳,增加了不少文藝氣息和品味。利用唯一沒有特別安排的晚上,黃榮輝院士必須代同學去看在臺灣的姐姐,王時鼎主任則請了葉篤正夫婦,對於文化大革命呢?葉媽媽是有些激動,葉教授說「這人人有份,就當是人生的一次經驗」。事實上,越到晚年,連同他的兄弟在內,由他姪女的紀念文章可知,這「惡饜的經驗」越清晰越磨滅不掉。 民國 85 ( 1996 )年 8 月 7-9 日,為慶祝葉教授八秩華誕,「國際氣候與全球環境變遷研討會」,安排在北京香山大飯店舉行,我去參加了,代王時鼎主任提報「 Climatology of the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 」。之前我先到福建武夷山,參加也是葉教授當理事長時所創,第 15 屆「青少年全國氣象夏令營」活動,也因教授贈書所言,利用空檔我到閩南泉州展開「尋根之旅」,至目前追溯到 2500 多年前「葉氏」成姓的根源,可說非常成功。因為我是專程到北京祝壽的,研討會前一天,彭秘書長先帶我到葉教授的家,客廳雖不大,牆上掛了葉媽媽親繪的「 松鶴延年 」圖;吳偕平院士(周恩來主治醫師)的「 八秩已立千秋業 百歲喜騁萬里途 」;盧嘉錫院長則題了「 葉茂根深東亞環流結碩果 學篤風正全球變化創新篇 」;他的眾家兄弟特送上「 數十年馳騁於科學原野立德立功立言有此親兄弟足矣 幾萬里闖過了人生險阻壽人壽文壽情當以百歲翁待之 」;除舉行國際研討會,大氣物理研究所同仁,還編著厚達 802 頁英文「 From AtmosphericCirculation to Global Change 」論文專著,蒐集葉篤正所發表的論文、專著目錄,並選刊九篇重要論文之全文(佔 192 頁),這是最佳敬意的表達方式,後來大陸、臺灣氣象界常以這種方式祝壽或從學界退休。我請教授在這本專著上簽名,「 文欽:希望我們的友誼永存 葉篤正 1996/08/07 」,葉宗長想了一下寫下這幾個字,令我感到實在說不出地溫馨! 以後我有機會私人到北京,都會去探望這幾位氣象界的大老;有關氣候的科普書出版之後,連同幾篇觀念性的論文,葉教授用快遞寄給我;「動力氣象學」一書,後來推薦給明文書局出了正體字版。葉老應該有看到我介紹有關他的文字,所以曾主動告知我兩件事: (一)為中國氣象界打開國際知名度, Tellus 雜誌上那篇「東亞大氣環流」的文章,不是他們主動投稿的,是顧震潮出國開會時,帶去的「預印本」引起注意,他們主動刊登的; (二)他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實際是王淦昌不是涂長望,涂老師鼓勵他們要多修物理方面的課。 當時浙江大學物理系還有一位名教授「束星北」, 1970 年代初期,李政道回大陸後向周恩來表示,要找他的老師束星北,束因抗戰期間協助國民政府軍方工作,和從臺灣回去的石延漢氣象局長一樣,「肅反期間」成了現行反革命,立即被捕,到文革時反而少受到衝擊,束星北後來是在青島山東大學(現海洋大學)找到的,束星北也從事一些氣象和海洋的研究,因為他一位有成就的學生叫「葉篤正」。 民國 100 ( 2011 )年 7 月 3 日上午,彭秘書長再帶我到中關村院士樓見葉、陶二老,我為他們帶去王時鼎主任的「人在江湖老:氣象篇」,內有王主任早期在國外與他們見面的回憶文章和照片,也帶了南京「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中英文書冊,這裡面有二老的心血和成就,建好後他們可能還沒來看過。當我們到達葉老的家,他一眼就叫出「彭光宜你來了」,書桌上放了兩本厚厚的中英文「葉篤正文選」,葉老說:「要出這兩本書,並不是他的意思,所以對書的內容取捨,他沒有表示過任何意見」。葉篤正雖出生在天津但祖籍是安徽安慶,安徽省以葉老為榮,特委請大氣所的同仁,主動要為葉老出文集,葉老就是不答應。受人之託的高登義教授,最後一次找葉老陳訴,「是為了後學者找資料方便」,這才勉強獲得葉老首肯,所有文章及圖表均從新弄過,比預期花了更多的時間才完成的。這兩本書現在我也送給,我主要服務過的「空軍氣象中心」圖書室收藏,這樣發揮的功能效果會更大些。這次葉老特別問到,我的府上在那裡?經過這些年的追尋,得知葉姓總人口占百家姓中的第 42 位,廣東最多、浙江次之、福建第三,但葉姓最為集中在「皖、浙、贛」三省的交接區域,我的先祖也曾在這區域生活過。移民到臺灣的以福建最多、廣東次之;我們家來臺以前在泉州府安溪縣、之前在泉州府南安縣,則和共軍執行武力對臺的葉飛上將有關,何時與中共要和平解決的葉劍英元帥有關?及葉篤正的祖先那一代又有關?總之,葉姓來自「南陽堂」,現為河南省平頂山市的葉縣,始祖是號稱「葉公」的沈諸梁,在春秋後期的楚國,是一位平亂有功不居的功臣,曾與孔子有過對話,「近者悅,遠者來」的確是為政的根基;我國人真的非常的愛龍,所以「葉公好龍」並不是壞事。得以和葉篤正院士相識,之前在海峽兩岸強烈對抗時期,「去大陸」真是想都不敢想!除非有特殊個人政治傾向和愛恨,否則有機會相處之後,發現兩岸的老百姓都非常善良,兩岸的華人還需要再製造什麼「對立仇恨」嗎? 七、感 想 葉篤正和陶詩言兩位資深院士,都是在氣象這領域很有貢獻成就的人,他們基本上是享有崇高地位且福壽雙全的氣象人,他們之間也是很好的合作伙伴關係,每個人也都桃李滿天下。比較起來我覺得,陶詩言要比較幸福一些,表妹太太全心照顧他,雖有「最嚴重的臺灣關係」,但「兩彈一星」期間的氣象保障任務,加上不曾出國留學,使他成為所謂「消遙派」;抗戰內遷逃難時受盡風雨之苦,改了行也許他「矇對了」,最後又與臺灣的親人聯絡上也見了面,陶老真的很幸運。 葉老是位感情豐富的溫情主義者,他因為出國卻成為他的原罪,這麼愛國願回來為國家作事服務,何罪之有?所以被鬥完的隔天,他還是寫下「我不是特務」!美國同學問他「後悔回去嗎?」有機會為自己國家作事,建立一個完整的研究所,美國人會給他嗎?也許沒陶詩言幸福,但比顧震潮幸運,顧震潮未能撐過 1976 年迎來「科學的春天」,要分家的「大氣物理研究所」,最後由葉篤正幫他落實完成。而葉篤正也慶幸,認為「幸虧因被關,被牢牢地看管,因沒被外放,所以沒有自殺」。反過來決定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教授給這位監管他僅有高中學歷的年輕人,往後的日子他們也成為很好的朋友,劉克武後來成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教授。 比起他的兄長,葉篤正還是幸運些,三哥篤義(「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譯者)、五哥篤莊(「物種起源」和「達爾文全集」譯及修訂者),反右運動時就被劃成「右派」,到文革爆發時更慘,篤義關到 1972 年、篤莊關到 1978 年,篤正則又幸運多了,所以他非常感恩於當年「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黨委書記衛一清同志,硬把已露出洞外的蛇從尾巴給拉進洞內,所以他沒被定為右派,否則文革時會更淒慘。 1973 年華裔美人到大陸訪問,葉篤正這才有出頭天。張捷遷院士 1970 年初,國科會原來邀請他回臺灣做水工實驗的,不知何故意見不合?沒弄成回美國去了,不過他推薦空軍的王時鼎到他的學校(華盛頓天主教大學)進修;正好美國基於戰略考量,需展開與中國大陸打交道,張捷遷院士後來就到大氣所和葉篤正合作,發表中斷了九年的研究論文。否極泰來的葉篤正,以他旺盛的生命力,為國內和國際的氣象界,作出他巨大的貢獻,也完成他要來臺灣訪問的心願。 由於葉篤正得到國內外各種榮譽獎項及獲頒高額獎金,他認為這是代表氣象界的成就而得獎,不是他個人的,所以將獎金捐出設立「學篤風正」獎、南開母校、家鄉「葉祠小學」的獎助學金。除氣象研究成果可得獎,也獎勵優秀的「氣象管理」人員。葉篤正認為,獎金也許會超過、但其榮譽地位絕不能超過他老師的「涂長望」獎。或許「學篤風正」獎可考慮正式改稱「葉篤正」獎,也能考慮對臺灣的氣象界或學子,開放提出申請,這也是一種榮譽,我想葉教授也很樂意看到臺灣氣象的同仁也能得獎。今( 2014 )年是我國氣象學會成立 90 週年,也是海峽兩岸氣象雙向交流 20 週年紀念,大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可考慮與氣象學會,規劃合作舉辦紀念葉篤正教授的國際、國內之學術研討會。 我問過,葉篤正他們這一家族,確定在臺灣並沒有親人。總之,我們有同宗之緣(源),他多方面的成就,就是我們「葉氏家族」的榮耀。 「篤實推展氣象科研 正確析論大氣現象 學領中科根植華夏碩彥鴻儒享譽國際」 是我這位後生晚輩也是氣象同行,對葉篤正宗長(院士)高度的景仰與推崇。 致 謝 本文承葉宗長家屬、前南京氣象學院陳學溶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劉廣英教授 … 等人,提供寶貴修正意見及資料,使內容更確實完整,特此致謝。 參考資料 1. 周家斌、浦一芬( 2008 ):求真求實登高峰:葉篤正,新華出版社。 2. 葉篤正( 2004 ):從我一生經歷談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3. 葉維麗( 2013 ):七伯伯葉篤正,共識網。 4. 中國氣象學會、華風影視集團( 2008 ):風雨人生:葉篤正, DVD 片。 5. 葉篤正、張還遠、周家斌( 2004 ):需要精心呵護的氣候,清華大學出版社。 6. 葉篤正、周家斌( 2009 ):氣象預報:怎麼作如何用,清華大學出版社。 7. 葉文欽( 1996 ):赴大陸參加國際氣候與全球環境變化研討會暨全國青少年氣象夏令營有感,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 37 期第 2 號。 8. 葉文欽( 2000 ):氣象學會尋根之旅兼訪氣象耆宿,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 41 期。 9. 王時鼎( 2006 ):我參與早期兩岸間氣象交流回憶,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 47 期。 10. 陳泰然( 1995 ):海峽兩岸氣象防災技術交流研習座談與觀摩暨海峽兩岸東亞季風與氣候學術研討交流及座談會紀要,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 36 期第 2 號。 【民國 102 ( 2013 )年 11 月 16 日 初稿; 103 ( 2014 ) 4 月 5 日定稿】 作 者:葉文欽( ywq19491030@gmail.com );( 886-2-24669825 ) 地 址:台灣基隆中正區(八斗子碧水巷)北寧路 369 巷 6-2 號
个人分类: 气象|6628 次阅读|3 个评论
送别恩师叶笃正先生
热度 1 hgiap 2013-10-20 21:06
送别恩师叶笃正先生 由于9点半以后要进场,我们代表学生和叶先生家属一起,故所有照片为9点半以前和仪式以后的,请见谅。 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和发了唁电。 叶先生灵堂庄严肃穆,仪式10点钟开始 各高校及研究所和家属送花圈致哀 陪先生走完最后一段路,先生长眠于长城脚下,青山绿水之间!祝叶先生一路走好! IAPer设计的纪念DVD封面,感谢所有IAPer(DVD包括叶先生视频和照片等)! 感谢所有参与的同志们!
个人分类: 气候新闻|58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参加叶笃正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安排的通知
hgiap 2013-10-19 09:37
关于参加叶笃正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发车安排的通知 2013-10-18 | 【 小 中 大 】 【关闭】   叶笃正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13年10月20日(周日)上午10:00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所里安排8辆客车前往,统一发车时间为上午8:00,具体发车地点及联系人安排如下:   总联系人:孙冬平(13661163445) 董荣春(13910981624)   1、大气所主区IAP广场,3辆车,刘宇(13681061718)   2、健翔桥苇子坑小区路侧书报亭处,3辆车,刘洪涛(13810871684)   3、中关村新科祥园小区南农业银行对面(原金白领酒楼),2辆车,李新荣(13621226305)   请大家根据情况选择乘车。   此外,因2013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马拉松比赛,请自行前往的人员尽量避开马拉松线路。自驾车者,需打印携带车证(见附件)。   马拉松线路图及路线文字描述如下:   由天安门广场纪念堂东侧50号灯杆起跑,向北进入广场东侧路。向北左转入长安街,沿西长安街向西至复兴门桥右转向北,沿二环辅路到月坛北桥左转向西,沿月坛北街向西一直到三里河路口右转向北,沿三里河路向北到车公庄西路路口左转向西,沿车公庄西路直行,经花园桥到玲珑路,过七贤村路口后由第二个出主路口转入蓝靛厂南路向北,沿蓝靛厂南路、北路(昆玉河东岸)一直向北到巴沟路口,沿四环辅路(自行车道入口处)向东北方向经六郎庄桥侧,沿万泉河辅路到稻香园桥下左转进入海淀南路,沿海淀南路、知春路到学知桥左转向北,沿学院路、学清路到石板房南路右转向东,跨科荟桥到林翠路向北,到五环林翠桥下,右转向东进入五环辅路,沿五环辅路进入奥林西路,沿奥林西路向南经科荟路路口进入北辰西路,到大屯路左转沿逆行路向东,到景观大道左转,向北进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左转沿公园西侧路向北,沿环森林公园路跑进,经小山北侧路继续向东,右转向南,经森林公园内东侧路向南至木桥后再右转向北,经草坪前回到森林公园南门,出门向南直行,经景观大道与科荟南路十字路口、大屯北路十字路口、大屯路十字路口,到达终点: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庆典广场。   马拉松线路图:   特此通知。 遗体告别时间:2013年10月20日上午10:00   地点: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   联系电话:86-10-82995012/5010/5140/5037/5009   接收唁电传真:86-10-62028606 62028604   接收唁电邮箱:condolence@mail.iap.ac.cn   网上灵堂:http://www.iap.cas.cn
个人分类: 气候新闻|3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叶笃正先生的音容笑貌专辑部分内容
hgiap 2013-10-18 23:26
纪念叶笃正先生的音容笑貌专辑部分内容(我们自发制作) 文件太大,不能放 已转到我的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气候论文交流|3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气象学大师叶笃正
sunyu367 2013-10-17 14:18
悼气象学大师叶笃正 秋霜悼叶剪秋凉 云海气旋乱夜窗 徽墨象宏渲翰林 学文大义谱华章 高风师表铭天下 原本叶牍显瑞祥 此生笃定桑梓梦 来者正心续国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0/283911.shtm
2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象大师叶笃正过世
zhangxw 2013-10-17 10:07
早晨刚起来,朋友从美国来电话,说叶笃正去世了。于是我查到下面的消息。 叶先生应当算我国气象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是我国气象科学研究的第一号人物。过去说的气象界的四大金刚中的第一位。曾经开创了高原气象学这一研究领域。也是世界知名气象学者。 60年代叶先生来新疆讲学,我们那时是听众。 祝叶先生一路走好! 目前的我国气象事业一片繁荣!气象界有今天,这里有叶先生的多年耕耘。 新疆气象局张学文2013.10.17 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叶笃正因病去世 享年98岁 2013年10月17日 08:02 来源:央视 作者:帅俊全 分享到: 35 人参与 2 条评论 央视新闻:【气象学大师走了】我国气象学大师、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原大气物理所所长叶笃正昨日18点35分因病去世,享年98岁。叶笃正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国际气象界“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点为大师送行!(央视记者 帅俊全)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3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痛哀悼我的恩师叶笃正院士的离去
热度 50 hgiap 2013-10-16 22:20
惊悉叶笃正院士于2013年10月16日下午6点半于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8岁,心情异常沉重。前几天听从美国回来的吕建华师兄说他刚看了叶先生,先生精神还不错,用书写等进行了聊天,主要那时叶先生听力不太好。我是今年8月底去看过叶先生,当时先生住在北京医院,我去的时候还在关心我的发展还有现在在做什么等,当得知我的学生拿到了中科院优博,叶先生高兴地笑了。先生的教诲和音容笑貌还像昨天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从未离去。而且今年弟子们还在商量明年给叶先生过百岁大寿!忽然噩耗传来,消息真是非常突然,让人难以接受。我是叶笃正先生晚年的弟子,1999年拿到博士学位,也算是小弟子了。昨天刚刚从空间中心领取了赵九章中青年科学家奖,当光明日报的记者采访时,我说能够拿到老师的老师的奖我感到非常高兴,正准备这几天将这个喜讯告诉先生的时候,噩耗就传来了。先生最为高兴的就是他的学生的进步和成功,他常说“学生就是要有超越老师的精神,否则科学如何进步”。 我是94年进入大气所,有幸师从叶笃正院士,先生开阔的视野以及认真求实的态度等无不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记得第一次投科学通报的文章被先生改了一遍又一遍,先生务求做到准确和认真。晚年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他由于视力不太好,让我一字一字给他读,然后和我反复推敲,也是追求做到准确。 另外先生非常关心学生们的一点一滴,譬如在硕士期间,他经常问我们食堂的饭菜如何?经常运动否?生活费够不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对一些不平等的事情叶先生也是经常会拍案而起,对科技政策以及科学大计划他经常向总理以及科技部进言;他是个非常爱国的人,他常常说国家给了他一个很大的舞台使他能尽情发挥,尽管文革期间他饱受苦难,但是文革后他无怨无悔的为祖国付出一切;他最感动的事情就是当他克服重重阻拦回到祖国的时候,国家领导人在广州接船的那一刻。那时候,他感受到新的中国站起来了。中国人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先生科学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前几天还在和师兄讨论,师兄说叶先生50年代的一篇文章他最近读起来也感觉到非常的超前,他把叶先生的一篇文章发给美国现在做大气动力学非常不错的一位教授,那位教授惊叹该工作已经早已领先那个时代,并且感叹叶先生的很多想法直到今天才在模式中得以证明。他说即使是今天该工作仍然非常重要。先生常说科学家有两种,一种是象螺丝钉那样在一个领域稳扎稳打,做到极致。另外一个就是勇于开拓精神,对未知领域进行挑战,叶先生正是二者完美的体现。他就像武侠高手一样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他带领大家将大气科学做大做强,毫无疑问中国大气科学的发展叶先生在其中做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去世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气象届的巨大损失。 先生治学不懈,思想活跃,学识渊博,桃李芬芳。先生的离去,是我们巨大的损失。但先生的治学爱国严谨创新等精神将和弟子们同在。您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会在您的精神指引下将中国大气科学再创辉煌! 愿老师安息,愿冯师母和您的亲人节哀保重! 谨以此文怀念我的老师叶笃正先生!因为心情沉重,故文笔很乱请见谅。 学生:黄刚 2013年10月16日晚10点于大气所办公室 转载: 姓名:叶笃正 性别:男 生日:1916年2月21日 籍贯:安徽安庆 出生地:天津 学历: 1940年毕业于 西南联大 ; 1943年获 浙江大学 理学硕士学位; 1948年获 美国 芝加哥大学 博士学位 ; 1946-1950年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任职: 1950年10月回国。 1950—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其间曾在 南京大学 气象系任教。 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特邀顾问。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后被选为常委。 1981-1985年任 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现任科学院特约 顾问 ; 1979-1987年任 中国气象学会 理事长; 现为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受聘为芬兰科学院外籍 院士 、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 个人简介 年轻时的叶笃正 (2张) 叶笃正,男,安徽 安庆市 人,汉族。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1940年获西南联大理学学士学位,1943年获浙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27895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叶笃正星”。 1916年出生的叶笃正与 中国 的第一份 气候 纪录同年。1988年后,作为中国大气物理研究奠基人、中国近代动力气象学创始人之一的叶笃正因其对地球命运的长期关注和杰出贡献,获得了国际气象学界的最高荣誉。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并考入 国立浙江大学 史地研究所,1943年获国立浙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随后留学美国。1948年,叶笃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得到了一份年薪4300美金的工作。当时,美国的 大学教授 年薪不过5000美金左右。 叶笃正 也许是故乡的土地为叶笃正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在超过半个世纪的 科学研究 中,叶笃正在 大气动力学 、大气环流、 气候学 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领域成就卓著,取得了众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最先提出的大气长波频散理论至今仍用于 天气预报 ,而“夏季高原为热源”和“大气环流有季节性变化”的理论均已成为大气科学方面的经典。如今,年事已高的叶笃正仍然没有停止自己钟爱的研究工作,“我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可是时间总是不够用”,他说。 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多年来总是随身带着本子,将自己想到的问题和偶尔出现的灵感记下来,并敦促自己尽快行动。“我想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如果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完成大部分计划,人生将没有遗憾”,他说。 拿到多项国外科技奖项和中国几乎所有科技大奖的叶笃正已经记不得自己确切的获奖次数,但却始终对把奖金捐出来乐此不疲。1995年,叶笃正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用于奖励在大气研究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青年学者。 3 人物生平 叶笃正,祖籍安徽省安庆市,1916年出生于天津一前清道台之家。这一年,中国有了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气象记录。民国之时,中西思想汇聚,新式学堂教育开始普及于中国。1930年,接受了14年私塾教育的叶笃正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在南开中学的那段日子里,他逐渐知道了官僚的骄奢淫逸、民生的艰难困苦、国家的多灾多难、民族的存亡绝续,一颗少年的心从此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叶笃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3年后,日本人把从北京到天津的长城以南地区强行规定为“非军事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一场民族的悲剧开始降临到中国人民身上。在“华北之大,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年代,叶笃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即将中学毕业的他差点儿被学校开除。在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叶笃正深深感到国家科技的落后,教育的萎靡,心中暗暗认定国家富强之法,须以科学为基,教育为本,从此叶笃正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定下了远大的目标。“南开中学的理科教育很好,培养了我学理科的兴趣,我立志要念科学,将来一定要把科学搞好。中国人实在是被人欺负得太厉害了!我感到,许多双脚踩着我,我透不过气来。” 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标志着中国的气象科学开始走上了正规化、理论化、现代化的建设之路。经过中国广大学者的艰苦创业,我国的气象科学在短短的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而言与外国的气象科学研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1945年初,叶笃正被国民政府选送去美国留学。他只身一人从重庆乘飞机到印度,又乘船途经印度洋与澳大利亚,在海上漂流了近一个多月,始达美国。当时,在芝加哥,他既无心于风光旖旎的密歇根湖泛舟,亦无心去高耸入云的希尔斯大楼游览,而是终日投身到紧张的学习之中。1948年叶笃正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师从世界著名大气物理学家罗斯贝,做研究工作。他的勤奋和聪明才智深得师生的赞赏,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读书期间,叶笃正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老师讲的同时学生会经常打断老师,提出质疑。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有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他立刻划掉。” 叶笃正留美学习期间,在欧美多种著名杂志上发表了重要论文10多篇。他的博士论文《关于大气能量频散传播》受到各国气象学界的重视。在这篇著名论文里,叶笃正对影响天气发展的大槽和大脊的预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成果,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沿用,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大经典理论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身在异乡的叶笃正当时义无反顾地作出了回国的选择。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罗斯贝被说动了,在他的帮助下,经过一年的等待,1950年10月,在新中国正在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冯慧辗转回到了中国。“当然知道回国后科学研究的条件远远比不上留在美国。当时惟一的想法,就是我是中国人,学成了,就应该回来工作。人是需要生活好,但人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好。把你知道的贡献到你应该贡献的地方,这是人生的一个目标。”叶笃正一生都没有后悔自己当时所做出的选择,只有在文革期间,他曾经有所疑惑自己那时回国的选择。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1979年,当叶笃正先生再一次踏入他青年留学之地时,众多亲朋好友赶来探访。好友为他接风洗尘,茶余饭后,朋友语重心长地问他:“笃正,你后悔么?”而叶笃正的回答却是:“这个问题我不只一次的想过,我觉得,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演员,只角色不同罢了。即是再有天赋的演员离开舞台都会变得黯然失色,中国是一个多么好的大舞台,给了我极大的表演空间,有那么多优秀同行和我一起工作,我当初的回国选择是正确的,我不后悔。” 1950年,年轻的笃正满怀报国志,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欢迎人群的眼神里,是炙热的期盼,深情的流露,这令他终生难忘。在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叶笃正泪流满面,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到家了”。 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从怎样看天气图教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气象工作者。如今,这间简陋的实验室虽然早已废弃,但人们依然把它保留下来,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气象室只有十几个人。我们连个高空图都没有,那个图对进行气象预报是特别重要的。而在国外,那就很普通很普通了,人家电子计算机都有,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差距大到多少。“叶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在研究所画一张‘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我们第一张图画出来之后,还作了庆贺。” 叶笃正的回国,使中国的气象事业又增加了一位杰出的气象学家,在竺可桢、赵久章等科学家的带领下,我国大气科学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全面展开。中国科学院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央气象局共同建立了天气分析预报联合中心和气候资料联合中心,叶笃正参与了中心的领导工作。这两个中心随后发展为采用近代方法作天气预报的中央气象台和以近代方法整编气候资料的气候资料室。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当初这个“只研究古典气候”的十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已发展成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研究所,研究范围几乎包含了所有大气科学分支。 叶笃正先生在回国最初的几年中,和其他一些气象科学家一起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气象科学体系。他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是:影响中国的是什么天气系统?控制中国天气的环流又是怎样发生发展的? 1978年10月,叶笃正先生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他提出,大气所要抓好气候的形成规律和中长期预报,用以带动大气环流、动力气象、海气交换、地气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并有利于解决大范围的旱涝、低温等长期天气预报及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趋势的估计。同时要抓好中小尺度系统动力学、天气分析以及近地面层物理的研究,用以带动暴雨预报的研究。在“文革”刚刚结束、科研工作百废待兴的状况下,叶笃正这些关于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战略设想,以及在他担任所长期间取得的显著成果,为大气所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八五”期间,叶笃正作为气象学界首席代表,担负起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我国未来20年~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鉴于叶笃正先生在气象科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他在20世纪80年代还先后当选了芬兰科学院的外籍成员、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1987年,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更是任命他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特别委员会委员。 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问题引发了全球气象学界的争论。英美学者认为自1976年以来全球气温正以平均每10年0.2摄氏度的速度升高,全球正在加速变暖,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则因为是无序的人类活动,例如人类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的矿物性燃料,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无节制的排放等等。然而,瑞士日内瓦大学地质学院教授埃里克·达沃则提出了另一个观点,恰好与此对立:是自然界周期性的变化而不是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起主导作用,温室效应不会使地球越来越热。相反,从气象史的大循环看,地球会加速向“冷却”的方向演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年已九十,叶笃正先生还是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思考,执着地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攀登,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激情。“我这么大年纪的人,应该早就老朽了,早就应该退位了,我想要把这事情搞起来,必须要找一群人来做这个事,不能对不起国家”。 多年来,作为学术大家的叶笃正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提携后辈,至今桃李满天下。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法罗说:“一直以无尽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的叶教授得到了他遍及世界各地的弟子们的高度尊敬和感激。”然而,叶笃正先生却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4 科技成就 高原气象学 叶笃正首先发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及它们汇合成为 北半球 最强大的急流,严重地影响着 东亚 天气和气候;他与国外气候学家Flohn各自指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大气的一个巨大热源,叶笃正还首先指出青藏高原冬季是 冷源 ;他同时还深入地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他的研究工作,国际上才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 科学基础 。 大气长波能量 提出了大气平面Rossby波的能量频散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西风环流中的能量可按远大于风速的群速度向下游(或上游)传播,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对阻塞高压天气系统的生成、维持和移动给出一种 动力学 解释。这个理论31年后才由B.Hoskins的“大圆理论”所推广,成为对遥相关和遥响应的理论解释。 东亚大气环流 叶笃正与 陶诗言 等发现东亚和 北美 环流在过渡季节(六月和十月)有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一发现对中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他们还发现阻塞形势的建立和崩溃常伴随着大范围环流形势的强烈转变,它的长期维持则带来大范围气候反常现象,从而证明了阻塞高压在持续异常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和理论成为研究东亚气象学问题的重要文献,奠定了中国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国外的学者在10多年后,由于1976年冬季北美出现极其寒冷的天气,才开始提出各种 系统理论 ,并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大气运动理论 大气环流中究竟是气压场还是风场为主导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天气预报的关键之一。 叶笃正等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了大气运动适应尺度理论:对不同空间尺度的运动都存在着特征尺度,当实际运动的空间尺度大于这个特征尺度时,气压场起主导作用;当运动的空间尺度小于特征尺度时,风场起主导作用;对中小尺度的大气运动,同样存在适应问题。这个独创的理论完善了大气运动各分量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物理解释,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的应用。 全球变化新领域 上世纪70年代末至 叶笃正 院士 80年代,叶笃正积极组织并领导中国开始气候变化的研究。他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科学组织(IGBP)的创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贡献了一系列 科学思想 ,如:气候和 植被 过渡带的敏感性、全球变化中大气化学的作用和“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等。他通过模拟计算后指出,大范围的灌溉对气候和水文的影响时间可长达3-6个月,从而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可能性(被称为“陆面记忆”)。 卓越贡献 叶笃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如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在业务天气预报中俗称为“上游效应”;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理论,一直是业务上对持续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青藏高原气象学理论,在中国气象业务中不仅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之一,更是 气候预报 的主要基础;大气运动的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的尺度理论至今仍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此外,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全球变化研究 叶先生与国际同行一道在80年代共同发起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 领域 。全球变化研究是二十年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科学领域,它的影响不仅在科学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生存 环境 和社会 经济 的影响。正因为叶先生是这一 学术 领域最早的发起人之一,所以我国成为了全球变化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国,叶先生是IGBP第一届SSC成员,也是中国IGBP委员会第一、二届主席,80年代初期,他倡议并筹划了在我国开展的第一个IGBP计划的重大科学试验, 黑河 试验(HEIFE),被国际上随后的一系列试验应用。 变化适应 与IPCC同时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并创立了有序人类活动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叶先生不断提出创新思想,指导全球变化科学发展的方向,他把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提出?quot;有序人类活动的科学概念及其研究的理论框架。作为该研究创始人,近年来,叶先生又不断为该学科的发展勾画未来发展的 方向 ,他先后提出的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研究和“有序人类活动”研究已成为该学科新的生长点,当国际上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人类圈”和“人类纪”一些 概念 的时候,叶先生已带领我国学者开展了有序人类活动的观测科学试验并在传统 气候模式 基础上着手发展人类-环境系统模式的雏版并开始了模拟研究,他是中国第一个全球变化领域攀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他的建议下,如今中国全球变化领域已发展起一批国家重大项目。 5 主要著作 叶笃正是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数位学术巨匠之一,也是中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 宗师 ,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尤其近几年来他在全球变化领域又有新的系统创见。叶笃正在国内外共发表 论文 145篇,专著12部(1945-2003)。 其中被SCI核心刊物收录18篇,共被引用520次;国内论著136篇被引用743次(1989-2001)。由于叶笃正的杰出贡献,他曾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 叶笃正老先生题词 奖,并于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 陈家庚 地球科学奖。200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其中代表性著作有: 1、On energy dispersion in the atmosphere, J.of Mer., 美国,1949。 2、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科学出版社,1958,与朱抱真合著。 3、大气中适应问题, 科学出版社 ,1961年,与李麦村合著。 4、青藏高原加热作用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初步模拟试验, 中国科学 ,1974,与张捷迁合作。 5、青藏高原气象学,科学出版社,1979,与高由禧等合著。 6、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ales in the atmospheric motions, J.of Meteor Soc 叶笃正 of Japan,1982与李麦村合著。 7、The effect soil moisture on short-term climate and hydrology change—a numerical experiment, Mon.Wea.Rev.,1984,with Dr. Witherald et al. 8、The thermal structure and convective activities over summer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大气科学,1988,大气所60周年纪念刊。 6 获得荣誉 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国家 自然科学 一等奖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8届IMO奖等 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8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和二等奖 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 200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第48届 国际气象组织奖 (IMO)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度 感动中国 十大人物。颁奖词: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2011年12月20日获首届创新方法成就奖。 7 人物评价 学术界对叶笃正的评价是,是他使中国的气象研究变成了一个系统 工程 。最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的气象科研始终与世界保持了同步。 叶笃正、吴孟超 由于在大气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上的诸多贡献,叶笃正荣获2003年度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IMO奖”。世界气象组织 秘书长 米歇尔·法罗曾用“广受尊敬、世界闻名”来赞誉他的杰出贡献。 叶笃正是中国大气科学界科研和教学的重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气象界培养造就了几代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仅培养大气科学界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 就多达6人。如今,叶笃正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堪称桃李满天下。 在叶笃正90多年的友谊让陶诗言对叶笃正非常了解。陶诗言对叶笃正的评价非常高,“叶笃正是一位 大科学家 ,他总能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一个科学家可以在一个方面很突出,如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吴文俊 。而叶笃正在很多方面都很突出,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叶笃正在青藏高原气象学、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等方面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 叶笃正是一位爱国、爱人民的科学家。这不仅表现在他1950年离开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气象科学发展的 芝加哥 学派,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上面,也表现在他所从事的东亚季节变化的突变、青藏高原的影响、北方干旱化趋势等科研课题都在为我国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最难能可贵的是,不管受到什么不公正的待遇,他依然保持了一位优秀科学家的风范,一直带领我国气象研究与 世界科学 发展保持同步。 大爱无形,这就是叶笃正这位大 科学家 的坦荡胸襟。 大师的学风和为人,正如同他的名字‘笃正’,求真求实求正,有科学家的良知和为人师表的风范。叶笃正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是大师风范,而且在治学上也是我学习的楷模。他对每项研究、每篇文章总是那么认真、严谨,从不使用“大”字眼,他的座右铭“求实、求实、再求实,认真、认真、再认真”,这值得我永远学习。一位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代圣贤 老子 曾以“上善若水”来比喻人格的最高境界,水滋养万物,从不求回报。叶笃正先生正是以此来要求 叶笃正 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 学生 ,这些学生今天已成长为科学家。正是叶先生所创立的这种 精神 风貌,不断鼓舞着大气物理所一代一代的科研人员前进。今天,他已90高龄,但仍意气风发地带领着我们这批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为中国大气科学的发展而拼搏、奋斗。 人民是不会忘记爱人民的科学家的。2006年1月, 胡锦涛 主席亲自为叶笃正颁发了2005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既是对他一生科学 成就 的表彰,也是对他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精神的最大肯定! 转载:大师的离去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我们渴望大师。仰望近代星空,胡适、王国维、冯友兰、陈寅恪、钱钟书等大师熠熠生辉,今天,陡又添进了季羡林、任继愈两颗新星,让人景仰,又让人扼腕。高山仰止,大师的离去,真的就是一个高度的坍塌、一个时代的结束吗?应该不是。因此,我们真诚地期待着,在今天中国社会的伟大变局之中,能有无数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秉承老一辈大师的优良传统,以求真知、坐得冷板凳的坚韧毅力,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踏实治学,勇攀高峰,让大师之光照亮中国的未来。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崛起的希望。   做学问,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坚持和坚守,需要有对民族文化的信仰和忠诚,需要有对国家民族的大仁大爱,需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胆气,需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更需要有良好的学术土壤和生态环境。这是大师的离去给后学的启示,也是今天激励一个民族欣然前行的动力。 恩师的音容笑貌: 讣 告 2013-10-16 | 【 小 中 大 】 【关闭】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原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名誉所长叶笃正先生因病于2013年10月16日18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从事地球科学研究七十余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为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创立了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的应用;开拓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框架等一系列科学思想。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叶笃正先生曾长期担任国内外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培育了大批地球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备受国内外同行的敬仰,赢得了大师的美誉。   叶笃正先生虚怀若谷,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他用无私奉献谱写了精彩人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叶笃正先生,沉痛悼念叶笃正先生!   叶笃正先生永垂不朽!      遗体告别时间:2013年10月20日上午10:00   地    点: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   联系电话:86-10-82995012/5010/5140/5037/5009   接收唁电传真:86-10-62028606 62028604   接收唁电邮箱:condolence@mail.iap.ac.cn   网上灵堂:http://www.iap.cas.cn
个人分类: 气候新闻|22406 次阅读|56 个评论
恭祝我的老师叶笃正院士教师节快乐!
热度 1 hgiap 2012-9-10 21:57
恭祝我的老师叶笃正院士教师节快乐! 也感谢叶先生多年的教诲和指导。从老师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使学生们终身受益。 首先学到的是什么叫爱国?叶先生在新中国刚成立就毅然抛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携夫人归国,他常说他一辈子最感动的事情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船辗转多国,最后经香港到达广州,国家派人迎接他们。当时他热泪盈眶,“祖国我回来了”是他的心声;那一辈人特别是在那个特定的时间回来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也正是那批国家的栋梁回国缔造了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和现在的成就。叶先生在文革期间备受折磨,由于放弃优厚的国外待遇等备受怀疑,但是他仍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当文革结束后全力投入科研,他说要把逝去的补上,带领一批批年轻科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晚年,他感慨说感谢国家给了他最大的舞台,他可以因此展示自己的才华,贡献祖国。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特别是新中国需要他们。他也常常说自己的功劳是属于集体的,不是个人的成就。他的确是我们最尊敬的老师,感谢老师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教给我们什么是爱国。 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敢于说不,他常常因为我们对他总是说yes而非常不高兴,他说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盲从,要敢于挑战权威,学生要超过老师,才是他的骄傲,否则一代不如一代,那科学谈何发展。曾经我的第一篇文章被老师改了10几遍,每次我觉得没有问题的时候,他常常指出仍然存在某些问题,并给我仔细改正;这篇改的稿子我也珍藏下来,他激励着我每次要认真严谨的对待你的每一个文字,每一篇文章。和老师相比,我们常常汗颜。从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导我们如何做到严谨。 叶先生是气象,特别是我国大气科学的奠基人。他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全球变化,气象经济学,有序人类活动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这些领域的开创和其创新的思维是分不开的。他常常教育我们要思路开阔,要把大气科学事业做大做强,特别是在80岁以后敢于向气象经济学以及有序活动等前沿领域进军,给我们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思考。他晚年创新性提出面向未来的天气预报体系的构建等思路,最近仍然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实践。他经常将自己有些想法特别是难点记录到自己的小本子上,有时也拿来和学生们讨论,他说希望他那个小本子上记录的难题被我们一一攻克,这就是他最大的愿望。他是时代的前行者,他也是我们大气科学的大师,他经常居安思危,时常教育我们要有危机感,特别是要勇于挑战自己,向其他领域特别是能够将气象做大做强的领域进军,敢于放弃自己已取得的成绩,从零开始。他常说好的科学家需要2种。一种是忍得住寂寞,在自己的领域一直研究,就好像螺丝钉一样,深深的扎入领域前沿。但是这种人经常会感觉寂寞,因为高处不胜寒,特别是别人会完全听不懂你在做些什么,就好像爱因斯坦,他的理论10几年以后才被人认可。另外就是一种敢于放弃目前已取得的成绩,类似开路者,披荆斩棘,看到前面已是通途,就果断的开辟新的战场,将做强做深等工作留给后人。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者。他的前行,使我们气象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和被人所接受,已经使得我们大气科学专业变成了热门的专业。而10年前,这个专业还是只有个别院校或者专门的气象学校才有的专业,现在基本上很多大学都开设该专业或是相关的专业。而气象局从过去老百姓都不知道何许人也或者根本不知道其所处何地,到现在家喻户晓了,每天的天气预报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 叶先生今年已97岁高龄,仍然关心和惦念中国大气科学的发展;他是我们气象学的大师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桃李满天下,作为学生再次恭祝老师节日快乐!健康长寿!希望常常听到您的教诲。
个人分类: 学术信息|39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叶笃正院士:科学,不能什么事情都到时候再说
slei 2010-5-5 15:06
叶笃正院士:科学,不能什么事情都到时候再说 科研需要朝前和超前的治学精神 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 就在2004年5月电影《后天》开始公映时,仍有很多科学家批评说,这部科幻电影毫无科学依据,离现实为时尚远。但是,5年后的今天,即使科学素养一般的普通人,也不能否认全球变暖的现实。 24年前,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当时,这在国际学术界是颇受争议的领域。 1984年夏天,叶笃正的美国朋友、气象学家马隆找到他,希望合作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那时候还谈不上研究全球变暖,只说全球变化。但已有证据显示,那么多的温室气体进入了大气层,它不可能呆在那儿不作为,它一定会引起变化。 当时,马隆的观点在美国很孤立,没多少人理会。于是,他找到叶笃正,同时提出找一位比他们小一辈的年轻人,因为全球变化不是三年五年就能有定论的。 叶笃正就找了符淙斌,后来又找了陈泮勤。我们的压力也不小大家认识不到这事的意义啊!甚至有的院士说,什么全球变化,让它去变呗,关我们什么事?叶笃正说。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变化肯定会有,问题是怎么变?面对变化,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们是搞科学的,科学不能什么事都到时候再说。叶笃正说,这种信念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团结到了先行者的周围。现在,无论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这样的高深学问,还是装修房子、安窗玻璃这样的具体问题,都必须考虑到全球变暖的因素。人类第一次抢在了自然界大规模变化前面,预测和把握自己的未来。 从此,叶笃正积极组织并领导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刚成立,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叶笃正专门来到地球科学部,介绍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意义及其重大科学问题。从此,基金委持续地对全球变化研究予以有力支持。 1987年,叶笃正倡议设立了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实验研究(HEIFE),但没有让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申请,而由更具地域优势的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主持。 叶笃正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科学组织(IGBP)的创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气候和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全球变化中大气化学的作用和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等。他通过模拟计算后指出,大范围的灌溉对气候和水文的影响时间可长达3~6个月,从而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可能性(被称为陆面记忆)。 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全球变化研究所揭示的问题人类活动可以导致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牵制了人类活动,人类必须限制自己的行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百年来,人类无序的活动造成了环境的急剧恶化。叶笃正提出的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诱发的全球变化、充分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其负面效应的研究等课题,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研究内容。2003年,他首次提出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 正是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研究使叶笃正在2003年获得了有气象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奖。世界气象组织评价叶笃正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创者。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这样评价他: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05年初,叶笃正院士和符淙斌院士在《2005年科学发展报告》中建议国家开辟专门渠道,支持我国主持若干国际重大科研计划,这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在国际科学研究中争取更大的发言权。 2005年6月,叶笃正联合8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提议设立国家气候变化科学特别顾问组。这一建议得到积极回应。2006年1月12日,丁一汇、潘家华等12位专家组成首届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被称为中央的气候变化智囊团。 开创性的研究才更能体现科学家的宝贵价值,叶笃正的学生、动力气象学家李崇银院士说,叶笃正先生是一个大科学家,是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国开创了一个学科,一个领域。国内著名的气象学家几乎都是他的学生。中国在国际大气科学方面占有一席之地的几个研究方向,都与叶老的学术贡献密不可分。 叶笃正说自己之所以具有超前的精神,都得益于留学美国时老师的培养。1945年,叶笃正从清华大学地理地质气象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你要问我,你在芝加哥学到了什么东西?我说不出来。要说有,就是我老师罗斯贝跟我的对话,他跟我说:Facts are all the important事实是最重要的。但他又不局限于眼前,他向前看,从来都不就事论事。叶笃正说。 老师罗斯贝这种朝前和超前的治学精神,给了叶笃正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科学时报》 (2009-9-23 A1 要闻) 【今遇此文,深感其理,故转来收藏】
个人分类: 科学文丛|2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大师的目光和情怀
suqing1961 2009-12-26 13:58
12月7日至19日这近半个月的日子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丹麦的哥本哈根。192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在这里参加的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被认为是人类联合起来遏制全球变暖行动的一次最重要的努力。会议的声势浩大和牵动人心无可争议地说明,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 20多年前,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这一观点还没引起人们重视,在学术界内部还存在着争议。但多年从事气象研究、开创了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叶笃正,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前沿而且重大的战略问题。我手中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荣誉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报告文学》文集里,由郑培明专门撰写的报告文学《站在珠峰之巅记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院士》,就有上述这段描述文字。 尽管由于各个国家、不同代表的利益诉求不同,哥本哈根的谈判显得异常芜杂艰巨,会议也只取得了有限的成果,但中国代表在会上所表现出的从容和自信,以及中国政府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现有成果发挥的重要建设性作用,联系《国家荣誉》里的上述文字,我认为,跟这次会议毫无关系的叶笃正院士对此却可以说功不可没。我们理应记住这位著名大气物理学家,理应对这位科学大家的远见卓识和未雨绸缪感到由衷的敬佩。 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是追求真理,优秀的科学工作者能够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命运和人类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一个科学家的目光和情怀问题。在郭曰方先生主编的这本《国家荣誉》图书里,和叶笃正先生一样,吴文俊、黄昆、王选、刘东生、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等其他9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同样都具有高瞻远瞩的如炬目光和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关注人类的命运,肩负科学家的责任,叶笃正每天都在思考着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郑培明《站在珠峰之巅记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院士》)这就是叶先生的情怀。2003年,叶笃正和他的同事首次提出有序人类活动概念。支持他的这一理论的反例是: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已经证明,如果没有人类的无序活动的影响,是不会出现像现在这样严重的全球变暖现象的。因此,倡导有序人类活动,实际上就是号召人类自己拯救自己。 在《国家荣誉》里,丛中笑的报告文学《汉字作证记计算机专家王选院士》生动地讲述了王选院士的故事。我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对王选院士之所以敬佩有加,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切身地感受到,如果没有王选主持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我国的印刷业就不可能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王选在科研选题上的超前意识和市场洞察力,以及改变中国印刷业落后现状的使命感,不同样也是体现了一位真正科学大师的深邃目光和伟大情怀吗? 其实,关于科学家的目光和情怀,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国家荣誉》这本书的序言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表述:他们是我国科技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求实求是、创新开拓、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和科学民主、严格严谨严密严肃的优良学风,以及我国科学家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们不仅为我国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读《国家荣誉》,科学大师的目光和情怀让我深深感动。 本文刊载于《科学时报》2009-12-25 B2版科苑走笔专栏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5266 次阅读|4 个评论
叶笃正院士:科学,不能什么事情都到时候再说(转)
maokebiao 2009-9-23 13:33
叶笃正院士:科学,不能什么事情都到时候再说 科研需要朝前和超前的治学精神 作者:易蓉蓉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9-22 23:46:50 http://blog.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601.shtm 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 就在2004年5月电影《后天》开始公映时,仍有很多科学家批评说,这部科幻电影毫无科学依据,离现实为时尚远。但是,5年后的今天,即使科学素养一般的普通人,也不能否认全球变暖的现实。 24年前,意识到这一点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当时,这在国际学术界是颇受争议的领域。 1984年夏天,叶笃正的美国朋友、气象学家马隆找到他,希望合作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那时候还谈不上研究全球变暖,只说全球变化。但已有证据显示,那么多的温室气体进入了大气层,它不可能呆在那儿不作为,它一定会引起变化。 当时,马隆的观点在美国很孤立,没多少人理会。于是,他找到叶笃正,同时提出找一位比他们小一辈的年轻人,因为全球变化不是三年五年就能有定论的。 叶笃正就找了符淙斌,后来又找了陈泮勤。我们的压力也不小大家认识不到这事的意义啊!甚至有的院士说,什么全球变化,让它去变呗,关我们什么事?叶笃正说。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变化肯定会有,问题是怎么变?面对变化,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们是搞科学的,科学不能什么事都到时候再说。叶笃正说,这种信念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团结到了先行者的周围。现在,无论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这样的高深学问,还是装修房子、安窗玻璃这样的具体问题,都必须考虑到全球变暖的因素。人类第一次抢在了自然界大规模变化前面,预测和把握自己的未来。 从此,叶笃正积极组织并领导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刚成立,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叶笃正专门来到地球科学部,介绍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意义及其重大科学问题。从此,基金委持续地对全球变化研究予以有力支持。 1987年,叶笃正倡议设立了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实验研究(HEIFE),但没有让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申请,而由更具地域优势的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主持。 叶笃正积极参加全球变化科学组织(IGBP)的创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气候和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全球变化中大气化学的作用和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等。他通过模拟计算后指出,大范围的灌溉对气候和水文的影响时间可长达3~6个月,从而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的可能性(被称为陆面记忆)。 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全球变化研究所揭示的问题人类活动可以导致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牵制了人类活动,人类必须限制自己的行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百年来,人类无序的活动造成了环境的急剧恶化。叶笃正提出的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诱发的全球变化、充分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其负面效应的研究等课题,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研究内容。2003年,他首次提出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 正是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研究使叶笃正在2003年获得了有气象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奖。世界气象组织评价叶笃正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创者。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这样评价他: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05年初,叶笃正院士和符淙斌院士在《2005年科学发展报告》中建议国家开辟专门渠道,支持我国主持若干国际重大科研计划,这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在国际科学研究中争取更大的发言权。 2005年6月,叶笃正联合8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提议设立国家气候变化科学特别顾问组。这一建议得到积极回应。2006年1月12日,丁一汇、潘家华等12位专家组成首届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被称为中央的气候变化智囊团。 开创性的研究才更能体现科学家的宝贵价值,叶笃正的学生、动力气象学家李崇银院士说,叶笃正先生是一个大科学家,是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国开创了一个学科,一个领域。国内著名的气象学家几乎都是他的学生。中国在国际大气科学方面占有一席之地的几个研究方向,都与叶老的学术贡献密不可分。 叶笃正说自己之所以具有超前的精神,都得益于留学美国时老师的培养。1945年,叶笃正从清华大学地理地质气象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你要问我,你在芝加哥学到了什么东西?我说不出来。要说有,就是我老师罗斯贝跟我的对话,他跟我说:Facts are all the important事实是最重要的。但他又不局限于眼前,他向前看,从来都不就事论事。叶笃正说。 老师罗斯贝这种朝前和超前的治学精神,给了叶笃正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科学时报》 (2009-9-23 A1 要闻)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327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