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腾冲的火山热海
nipy 2013-4-25 21:47
腾冲的火山热海 — 云南探亲旅游之七 腾冲的火山热海是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位于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特提斯构造带东段,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对接带的东侧,以年青的火山活动和强烈的地热为其特征。腾冲的火山群为我国最典型的第四纪新生代火山,是中国四大火山群之一,这些火山形成于距今约 340 万年到 1 万年间,腾冲城南面的来凤山就是 90 万年前喷发形成的火山, 腾冲县城就是建筑在这座火山爆发之时喷出并冷却凝固的滚滚熔岩之上的。 我们早晨 8 点从腾冲城出发向北大约经一小时车程到达腾冲火山地热地质公园,由于时间局限,旅行社只安排我们重点参观了大空山、小空山著名火山口,和热海中最壮观的大滚锅,虽然没有更多全面浏览,但也基本上感受到了腾冲火山热海的气势。下面照片与大家共享: 腾冲火山地热地质公园大门,门后的山就是大空山 我们即将攀登的小空山 小空山入口 登上小空山上看到的火山口,与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相似 小空山上看到的大空山,汽球可供游人空中浏览火山 火山热海最著各的大滚锅,日夜翻滚的滚锅日夜保持90度以上高温,世界少见,我们在新西兰旅游时也参观过一个地热滚锅,但那是一个翻滚的泥浆无法与此清沏火锅相比。 沸腾的地热硫磺水打上来直接在旁边茶棚泡脚,我们在茶棚喝茶,泡脚,吃着在沸水中烫熟的鸡蛋,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我们在大滚锅前留影,右侧就是泡脚的茶棚 有关链接 * 昆明的兰天白云 云南探亲旅游之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667291 * 昆明翠湖海鸥飞 云南探亲旅游之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668157 * 昆明到芒市11小时 云南探亲旅游之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673357 * 畹町见证滇缅抗战历史 云南探亲旅游之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675268 * 云南瑞丽一日游 云南探亲旅游之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679201 * 腾冲之晨 云南探亲旅游之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681917 * 腾冲的火山热海 云南探亲旅游之七
个人分类: 旅游见闻|2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热
baibing 2013-4-7 18:48
http://bechtel.colorado.edu/GA/
个人分类: 学习随笔|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展新能源的一个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zbouyang 2013-2-4 19:02
雾霾笼罩中国大地,人们在昏暗污浊的天空下生活,疾病滋生,体质大降,寿命大减,医药开支大增,财富损耗殆尽。我们怎么办? 我们必须发展新能源产业,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代替石化燃料,让热电厂和燃料车基本消失。 目前人们的顾虑是,太阳能只有白天晴天有,风能晚上比较足,会造成能量供应的不连续。不过,可以通过二者的结合来弥补各自的缺点。合理配置太阳能发电站、风电发电站,则可以保证白天和晚上都有充足的电力供应。 另外,通过合理的地理布局,还可以实现区域间的电力供应的平衡调节。比如新疆的太阳能电力可以弥补沿海地区晚上部分时间的太阳能缺口。
3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索中国地热能的发展道路
kejidaobao 2012-11-22 10:03
根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分析报告,就技术开采潜力而言,地热能是仅次于太阳能的第二大清洁能源,在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它的开发利用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在世界上掀起一轮新高潮,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迎来了战略机遇期。 尽管中国对地热能的利用已有一定规模,地热直接利用目前已居世界首位,但地热发电能力较弱,年产能值比许多国家要低,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为推动中国地热能的发展,使地热能更为有效、更为科学地使用,《科技导报》以“地热能的潜力与优势”为主题,力邀中国地热界的一线领军科学家,聚焦地热能技术与产业战略发展的关键问题,研讨地热能的最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前景。 卷首语“加快中国地热发电的步伐”,深入阐述中国地热发电技术先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专稿文章“异军突起的地热新能源”,普及地热能知识,提高政府和公众对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书评介绍《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它在当时是国内外系统阐述中低温地热系统的第一本专著,具有指导性与方法性的意义。 8篇研究论文构成本次专刊的主体。首先,绘制出中国地热能发展的路线图,并对中国大陆干热岩地热资源做出潜力评价。其次,在中低温水热发电方向,对被认为是当今利用中低温热能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方式之一的卡林纳发电循环做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还对油田区的地下深处有大量的中低温地下热水资源进行评价与开发;在高温水热发电方向,介绍高温地热钻井工程技术;在最具潜力的干热岩开发方面,介绍干热岩开发的技术进展;在地热综合利用方面,综述地热发电及综合梯级利用系统;最后,结合世界地热能发电的新进展,指出地热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期以“卷首语、本刊专稿、研究论文、书评”的形式组成专刊,力图清晰地搭建起一张能全面了解地热科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脉络图”,让公众深入了解这一潜力无限的新能源,促进对地热能有关科技热点问题的深入探讨,旨在推动中国地热能健康有效地发展。 本期封面图片为“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井放喷试验”,由庞忠和提供。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本刊记者 杨书卷)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促进中低温对流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kejidaobao 2012-11-21 13:52
文/廖志杰 地热资源是一种廉价、洁净的资源。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指温度低于150℃、地下深处没有年轻岩浆活动作为附加热源、在正常或略为偏高的区域热背景条件下,出现在孔隙-裂隙介质或断裂破碎带中的地下热水环流系统,其在自然界分布较为广泛。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以对福建漳州地热田的研究作为主要基础,从中低温对流型低热系统地址构造-新构造分析、热传递基本原理、区域地温场及大地热流分布、地热地球化学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理论基础。该书从构造分析开始,论述了中低温地热流体的化学组分,分析了热传递、地表热流值和地温场,探讨了勘探中如何利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讨论了中低温热水的资源类型及分类,介绍了各种资源评价的方法,为研究地质时期中低温热水沉积(或称喷流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及改造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力武器,对勘探与开发中国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具有指导性与方法性的意义。从实际考虑,一个中低温地热系统的开发不必用漳州地热田那样的投入。但测量其天然排放量、圈定热田的面积、弄清它的断裂系统、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孔、测量孔中的温度剖面、探明热田的热储层、采集和分析温泉和钻孔排放物的化学组分、计算地热田所储藏的地热能是基本要求。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温泉中,中低温地热系统占绝大多数。据文冬光等(2010)统计,中国有2710个温泉。其中云南822个,西藏306个,四川305个,广东282个,福建172个。温泉的下限温度被定为25℃,这一标准对中国等疆域辽阔、地形起伏很大的国家并不适合。例如在青藏高原,按此标准,就会将许多向自然界放热的低温温泉排除在外;而在闽粤海南和桂南,则会将许多不是温泉的冷泉算作温泉。笔者等对西藏进行了考察,将温度高于10℃的泉视为温泉,则西藏有644个温泉。 温泉是地热的露头。地热的富集程度足以构成能量资源的系统才是地热系统。按照地热系统内储存流体的温度可以分为高温地热系统(>150℃)、中温地热系统(90—150℃)、低温地热系统(<90℃)。根据水化学资料,西藏已确定的地热系统共295个,其中高温地热系统129个(占43.7%),中温地热系统31个(占10.5%),低温地热系统135个(占45.8%)。云南西部已确定的地热系统有520个,其中高温系统88个(占16.9%),中温系统72个(占13.9%),低温系统360个(占69.2%)。四川西部已确定的地热系统213个,其中高温系统38个(占17.9%),中温系统9个(占4.2%),低温系统166个(占77.9%)。福建省206个泉(含10个<30℃的泉),属于高温系统的7处(占3.4%),中温系统居多,为161处(占78.2%),低温系统38处(占18.4%)。从统计数据看,中低温地热系统占绝大多数,其中,在云南西部占83.1%,四川西部占82.1%,福建省占96.6%,位于2个板块碰撞带的西藏达到56%。西藏还有349个温泉没有实地调查和取水样,而且它们主要以中低温为主。 美国1975年以来进行了3次地热资源评价工作。1975年,White等进行的评价中,已确定的高、中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共283个,其中高温系统62个(含1个蒸汽为主的系统),中温系统163个。1978年,Muffler的评价中,高温系统52个,中温系统163个。1982年美国进行了低温地热资源的评价,已确定的低温地热系统共1119个,其中美国西部1069个、中部31个、东部19个。1978年、1982年的评价数据相加,则美国已确定的地热系统共1334个,其中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1282个(占96.1%),而高温地热系统只占3.9%。 将地热系统根据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热量传递方式进行分类的应首推Muffler(1976)。他将地热系统分为对流型、传导型两大类。前者亦可分为2类,即:“与浅成年轻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并出现在具有高孔隙率和渗透率的地质环境中的水热系统”(简称“有岩浆热源的水热对流系统”)、“出现在区域热流量高至正常区域以内的低孔隙率-破碎带渗透率环境中的环流系统”(简称深循环水热对流系统)。实际上,前者为高温系统,后者主要为中低温系统。 1982年,Reed对美国低温地热资源进行评价时,将其分为水热对流系统、传导为主系统两类。水热对流系统又可分为2类,即:“孤立的热泉和井”(可细分为断裂面、深部热储、背斜边缘3类)、“圈闭的地热储”(可细分为侧向补给、地垒高地、盆地构造3类)。 本书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热储的类型,分为3类:① 对流型裂隙介质热储(典型实例为福州地热田、广东阳江新洲热田);② 对流型喀斯特热储(典型实例为广西象州地热田);③ 对流-传导型孔隙介质热储(典型实例为华北盆地许多古潜山热田)。并描述了这3种热储的热水成因、赋存条件、温度场特征。 对福建一带地热资源前景,该书指出:“必须指出,东南沿海地区由于高温热泉出露比较多,水热活动比较强烈,地表又有大量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出露,并有几处新生代火山,因此不少国内外地热界人士曾认为,本区有可能出现温度大于150℃的高温水热系统,甚至有干热岩体存在,并建议在闽、粤、琼三省进行深部勘探以开发利用高温地热资源。然而我们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本区并不存在出现高温水热系统或干热岩体的地质构造条件及高热背景,区域平均热流值在75mW/m2左右。从本区已进行过不同程度勘探工作的几个地热系统来看,热储温度均小于或等于140℃,地下热水循环深度在3.5—4.0km左右,属典型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其中不少(如福州、漳州、灰汤、邓屋、温汤等)目前已进行开发利用。”(p10)这个论点是正确的,对东南沿海地热资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4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快中国地热发电的步伐
kejidaobao 2012-11-21 11:28
汪集旸,江苏吴江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地热和水文地质研究,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矿山、油田地热和地热资源方面取得大量创新性成果并建立起颇具特色的中国地热研究体系,提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并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专著;在同位素水文学、水文地球化学领域亦有不少创新性成果。 自20世纪70年代初李四光教授提出开发地热能源,向地球要热的号召以来,中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主要表现在:① 中低温地热直接利用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连续20多年总量排名全球第一;② 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已取得相当大的成效,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乡利用地源热泵进行的供暖、制冷、生活用热水的“三联供”建筑面积已超过1.4亿平方米;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温泉洗浴、疗养已成为多数人的诉求,全国已命名的“温泉之乡”、“温泉城”等已达数十个。 但是,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最大的不足是地热发电没有得到应有发展!中国目前唯一一座高温地热电站——西藏羊八井电站,20年来装机容量始终没有增加(约24.18MW),在世界地热发电国家中的排名已由2005年的第15位倒退至2010年的第18位!中低温地热电站也由20世纪70年代的7座减至目前仅有的1座——广东丰顺邓屋电站(300kW)。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对地热作为一种“能源”来加以开发利用认识不足。从能源开发利用角度来看,地热发电远比地热直接利用来得划算:前者的能源利用系数(capacity factor)平均可高达73%,而后者只为23%。大家知道,“能源利用系数”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一把尺子,在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地热能的平均利用系数是风电的3—4倍,太阳能的4—5倍,生物质能的1.5倍,因此,它也可以作为一种基础载荷(Base load)来加以利用。 地热发电一般可分为高温(>150℃)、中温(90—150℃)和低温(<90℃)地热发电三大类。前者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缘和板内活动带(如大陆裂谷区),而后者不太受构造背景的限制,只要地下水循环到一定深度即可获得相应温度的地下热水。中国高温地热资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两个带上:一个是滇藏地热带,由云南西部腾冲火山区到藏南羊八井一带。此带实质上是地中海地热带的东延部分,种种迹象表明,该带也很可能延至中国境内新疆地区。中国另一个高温地热带在台湾境内大屯火山区一带,它实质上是环太平洋地热带的一个组成部分。滇藏地热带可供发电的资源潜力可达500万kW以上,目前羊八井地热电站的装机容量只占其资源潜力的1/200,可见,还有大量地热资源可供发电利用。 说到中低温地热发电,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曾经掀起过一个热潮,全国共建起7座地热电站,但大多建在温泉广布的隆起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之中,水温不高,流量不大。由于效率低下,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停用。近年来,随着中低温地热发电技术的进步,中低温地热发电又有“起死回生”之势,特别是在与油气田伴生的大中型沉积盆地的深部,往往有大量中低温地热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中国华北油田在去年底已建成一座400kW的油田中低温地下热水示范性地热电站,吃了第一只螃蟹。 至于近年来国内掀起的一股开发深层(3—10km)地热的热潮,我们认为应当适当降温使之趋于理性,理由如下:第一,用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技术开采深部的干热岩(Hot Dry Rock)地热能实质上是要在地壳深处人造一个水热系统,用“水”或其它的工质(如CO2)作为热的载体,将深处的热能开发出来。中国天然高温地热系统的开发程度还很低,不必急于去开发成本很高的深部地热。第二,开发深部地热技术的难度很大,最大的问题在于需人造一个热水循环环路系统,且需得到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热水流量(约80kg/s)很不容易,如深钻、压裂技术等都是难题。第三,从目前国外从事深部干热岩开发的国家来看,无论是美国或是欧洲、澳大利亚等,成功案例不多,其中最好的当首推德国Landau干热岩地热电站,但目前的发电量也仅3MW而已,投入与产出比太低! 总之,中国当前应加大投入,集中主要产业部门、科研院所的力量加速地热发电的步伐。首先是西部滇藏地热带高温水热系统的地热发电,其次是中国东部广大油田(如大庆、胜利、辽河)区的中低温热水发电。至于干热岩发电,现阶段的重点应该放在加强技术研究和小型示范区的选址建设上。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温家宝到冰岛最大地热电站赫利舍迪地热电站考察
whyhoo 2012-4-22 10:31
新华社雷克雅未克4月21日电(记者冯坚 赵承 孙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1日来到冰岛最大的地热电站赫利舍迪地热电站考察。温家宝在冰岛外长斯卡费丁松和雷克雅未克能源公司负责人的陪同下,观看了地热电厂运行流程演示和冰岛地热资源情况介绍短片,参观了电厂机组。温家宝饶有兴趣地同冰岛地质工作者和联合国大学地热学院学生进行座谈,听取了来自中国、肯尼亚等国学生介绍在学院学习和本国开发利用地热的情况。 温家宝表示,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就必须走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包括地热在内的新能源的道路。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较广,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冰岛为中国培养了许多地热人才,我们将同冰岛在地热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科研、推广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温家宝结合自己在地质科学领域学习、工作的经验体会,以及中国地质研究的新成果,阐述了地质科学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他勉励学生们掌握运用这门科学,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防灾减灾,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同日,温家宝在冰岛总理西于尔扎多蒂陪同下走访了雷克雅未克郊外的农户,受到主人古纳松夫妇一家的热烈欢迎。温家宝详细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参观了农场。温家宝说,中国人民对冰岛人民怀有友好的感情,希望更多地了解冰岛这个神奇、美丽的国度。双方可以在农业、旅游等领域扩大交流与合作。 当天,温家宝还会见了中国驻冰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4/22/content_2119327.htm
个人分类: 外交|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观念误区阻碍地热开发利用
xyzgis 2012-4-15 23:19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 观念误区阻碍地热开发利用 ■本报记者 彭丽 通讯员 顾华宁 “地球正处在壮年期,热量很大,可供我们利用的地热资源潜力巨大。”3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在成都理工大学作题为《地热能开发利用与节能减排》专题报告时呼吁,加大地热能资源开发力度,促进节能减排。 “地热能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汪集旸指出,地热能是蕴藏在地球内部巨大的自然资源,已成为21世纪能源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也是可再生资源中最现实和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之一。相对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最大优势在于稳定、连续和利用效率高。 “地热不受天气和季节变化影响,任何时候都能发电,可以避免风能、太阳能利用中产生的垃圾电。”汪集旸指出,地热发电的利用系数高达73%,约为风能发电的3倍,太阳能发电的4倍。“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最具现实意义,将替代化石能源为我国未来能源提供基础负荷。”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认识到了地热能的重要性,曾掀起过全国性地热勘探和开发利用的高潮,然而地热却没有持续“热”起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汪集旸表示,观念的误区导致地热开发利用不温不火。“一种观念认为地热量太少,另一种观念认为中低温地热资源不能用来发电。” 对此,汪集旸援引相关数据纠正,我国现有的地热资源相当于8600亿吨标准煤,仅中东部沉积盆地中就探明地下热水资源491.7亿立方米,蕴涵的能量相当于18.54亿吨标准煤。“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量较保有量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汪集旸认为,应大力推进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化其开发利用模式,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据汪集旸介绍,地热利用可分为地热发电和地热直接利用两大类。一般来讲,150摄氏度为高温地热与中低温地热的分界点,高温地热用来发电,而中低温地热则直接利用。我国以中低温地热为主,高温地热主要集中在西藏羊八井和云南西部腾冲等地。 “利用中低温地热发电大有可为。”汪集旸认为,我国高温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中低温发电需要在关键技术上进一步突破,以解决其发电效率低的问题。他坦言,从资源评价到勘探技术再到发电技术,我国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 “经历了地热开发热潮后,我国地热利用技术尤其是地热发电技术没有形成积累,也正是这段时间拉大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汪集旸指出,人才资源匮乏、研究力量薄弱以及缺乏扶持政策制约着地热的发展,而初期投资太大则成为地热开发过程中的最大瓶颈。“不过,开发地热,需要冒一定风险。”汪集旸说。 “现在正是地热开发利用的最好时期,一定要牢牢抓住。”汪集旸建议,一要加大支持力度,摸清资源家底;二要建立国家级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要加强新技术研发,实施示范工程;四要制订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地热发电产业化。 《中国科学报》 (2012-04-05 A1 要闻)
个人分类: 全球变暖|2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亥姆霍兹加强对地热能的开发研究
热度 1 Helmholtz 2012-3-28 09:32
柏林 2012 年 3 月 27 日 , - 为了应对能源革命,亥姆霍兹联合会专门设置了 GEOENERGIE 科研专题项目,并将于 2012 年到 2016 年投资 1100 万欧元,研究如何以环境友好的方式从本国地质资源中开采各种能源。研究课题涵盖了从地热中提取热量和发电,环境友好的非常规化石能源如页岩气的开采工艺,二氧化碳地下储存、氢能以及在不同的地质层热量和冷源中存储等。 地热具有不分白天和黑夜、跟天气条件无关的特点,在德国也有潜力成为社会基本能源负荷的组成部分。 当然在未来几十年化石燃料仍然不可或缺,因此,对于那些迄今被忽视的如页岩气这样的资源,对于有助于气候保护的二氧化碳地下储存等新技术的开发,也都有加强研究的必要性。 亥姆霍兹联合会在能源合作研究的框架下有意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科研投入,在德国地学中心 GFZ 的牵头下,整合了波茨坦( GFZ )、卡尔斯鲁厄( KIT )和莱比锡( UFZ )等亥姆霍兹中心以及七所高校的技术优势。亥姆霍兹联合会主席于尔根 . 米勒克 教授说:“我们希望籍此而为本土资源的环保性开采以及创新型环保技术的开发奠定基础,后者还将是德国具有极大出口潜力的经济发展因素。 参加本项目的各个科研团队将强强携手,相互补充,以期在余热利用、燃煤电厂的二氧化碳储存和使用以及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提高能源效率和利用率。 参与项目的各个团队都可以借用亥姆霍兹中心大型钻探、挖掘设备、实验室以及三维可视化实验室。人们将开发新的在线原位地下观测系统,以便直接观察进行中的过程并及时防止潜在风险。 这将有助于社会的交流对话,从而了解并接受那些新技术。 参与项目的亥姆霍兹科研中心: 德国地学研究中心 GFZ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IT 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 – UFZ 项目协调主任: GFZ 的恩斯特 . 温格斯( Ernst Huenges )博士 其他科研合作伙伴: 柏林工业大学, TUB 柏林自由大学, FUB 哥廷根大学, UG 波茨坦大学, UP 勃兰登堡科特布斯工业大学, BTU 克里斯蒂安 - 阿尔布莱希特基尔大学, CAU 弗莱堡矿业大学, TUBAF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2438 次阅读|2 个评论
羊八井深部增强型地热开发
fzj3893811 2012-3-12 11:48
高温岩体地热是 上世纪 70 年代才提出并试验开发的,在美、日、英、法等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被认为是几乎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本文详细研究了中国西藏羊八井地区的高温岩体地热田形成的大陆动力学环境、念青唐古拉山南坡 和 当雄羊八井盆地的构造特征、地应力大小与方向、 8 -18km 深部的高温熔融岩体结构、高温岩体 地 热田的温度场分布和热能资源量, 研究提出了 羊八井盆地高温岩体地热开采方案、热流交换区的渗流场分析、人工储留层特征、工程实施与投资分析。提出了利用断层剪切滑移带作为人工储留层,布置注水井与生产井的技术方案,如此获得的人工储留层的围岩体积量 为 3×10 11 m 3 ,它是英国 Cornwall 高温岩体地热开采采用水压致裂建造的储留层的 360 倍。本方案的一套高温岩体地热开采系统,可建造一座 1000 万千瓦的电站,发电 100 年以上。羊八井热田可开发的高温岩体地热资源量达 5.4×10 8 万千瓦年,是中国 巨大的高温岩体地热资源。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3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拟向休眠火山内注水1亿升换取地热
杨学祥 2012-1-16 05:26
美国拟向休眠火山内注水1亿升换取地热 2012年01月16日 03:05 来源:潇湘晨报 据新华社电 美国地热能开发商计划今年夏天向位于俄勒冈州中部的纽贝里火山注入约1亿升水,检验最新地热能技术。 纽贝里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第四季冰期前首次爆发,产生2个火山湖和400个火山灰烬锥状物。如今已经休眠了1300年。 阿尔塔岩能源公司计划在今年夏天用21天时间,以每分钟约3637升的速度,把冷水灌入预先开凿好的实验井中。实验井深约3231米,下面是温度超过100摄氏度的无缝隙岩层。 根据设想,水压会令无缝隙岩层产生细小裂缝,引发微地震,形成储水空间。与此同时,水与岩层接触,温度升高。 科学家会利用灵敏的地震探测器绘制出岩层破裂情况图,待破裂直径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凿出另一个“生产井”,这样形成一个闭式回路,水蒸气就可以被带上地面,蒸汽推动涡轮,形成电能。 这一过程被称为“增强型地热系统”。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收集地表的热水或蒸汽驱动涡轮以发电,传统的水热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如今,研究的热点领域转向深层地热。为此,科学家开发出增强型地热系统。 不过,增强型地热系统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它破坏地下岩层的能力有限,因此热能的产出量受到限制,很难支持商业用途的发电站。 为解决这个问题,阿尔塔岩能源公司将在纽贝里火山实验中引入用来制造可降解杯子的塑料聚合体。这种微小的塑料聚合体能堵塞部分裂缝,让冷水不断破坏更深层岩体。一段时间后,塑料聚合体自行降解。这样,裂隙的数量将比以往大大增加。 为支持纽贝里火山实验,美国能源部拨款2150万美元。这一实验还吸引一些民间投资,谷歌公司就为它投资约630万美元。 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建造的电站在运行中没有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小,成本低。但运行过程中破坏岩石,可能会引发地震。 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所地震学家厄尼·马耶尔说,纽贝里火山实验造成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实验地点远离人口稠密区,就算有轻微地震,也不会造成财产损失。尽管如此,能源部仍会紧密监测实验过程。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01/16/11993686_0.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的地热发电现状
kurihara 2011-10-13 19:51
日本的地热发电现状
読売新闻 10 月 12 日 ( 水 ) 报道了日本政府在受到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影响后,决定加速开拓其他能源利用的方针,其中为扩大利用地热发电来解决能源问题,作出缓解目前自然公园法等土地开发限制的管理制度。 日本政府的新政策目标是将通常需要 15 年期间建设能够投入使用的地热发电设施缩短为 10 年时间。在本年度内,将在东北地区等选定 10 处以上的发电站开发项目用地,开发费用的一部分由政府财政支援方式进行处理。   目前,日本共有 18 所地热发电站分布在东北和九州等地域, 2009 年度的地热发电能力约为 29 亿千瓦特时( KWH ),仅占日本国内总发电量的 0.26% 。 与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相比较,地热发电不易受到天气等环境影响,以及日本火山多和地热资源丰富等特点,日本政府决定扩大利用地热能源,加速地热发电站的建设。 至今为止,能够选用的地热发电场所大多受到国立公园土地限制开发规定的影响。为此,政府推进的扩大利用地热发电来解决能源问题的国策,可能会对目前的自然公园法、温泉法以及森林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进行必要的调整。此外,还需要简化对地热发电站建设程序上工作。 草草
个人分类: 濛濛细雨|5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地温泉真假难辨
gongshiliang 2010-12-22 19:17
没有国标,各地温泉真假难辨 中国温泉行业标准上月通过专家审查,明年有望出台 【 新民晚报记者 曹刚;转引自《新民晚报》2010-12-22-A5版焦点栏目 】 今天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又到泡汤热闹时。温泉在全国遍地开花,乱象却也频现难辨真假、过度开发、夸大疗效、随意加料、欠缺配套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全国行业标准。 受国家旅游局委托,多位专家历时近两年,起草了《温泉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又称中国温泉行业标准,上月通过了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3位专家学者的审查,明年有望出台。主要起草人之一、云南省旅游业协会SPA与温泉分会副会长 付溟 介绍说,国标以云南省现有的4个温泉地方标准为主,参考广东、广西、重庆的温泉地方标准,借鉴酒店评级,把温泉企业划分为一星到五星,促使其实行标准管理;满足消费者知情权,按星级明码消费;优胜劣汰,规范温泉行业。 加粉掺水冲泡出温泉 硫磺温泉粉:富含硫、钾、钙、钠、镁、硒等20余种矿物质成分;本品1000克勾兑1-2吨水后,丰富温泉即可呈现;公司有多种配料,让您的温泉更丰富。 这是一家淘宝网店的宣传语,在网络上简单搜索就能找到。此类仿天然温泉制剂,是假温泉的最佳搭档。由火山温泉区的沉淀物加工制成,能泡出浓浓硫磺味,但矿物质能否充分释放入水,是个问号。 如店主所言,勾兑后,温泉即现,过程犹如泡咖啡般简单。泡温泉演变成了偷工减料的泡温泉。你想做什么样的温泉,就能买到什么样的配料。付溟说。 泡温泉,除了加粉,还有掺水,用人工热水冒充,或干脆都以热水代替。付溟分析,掺水原因有二:节约成本;快速降温,等高温泉水自然降温,可能得两天。有时候,适量加水勾兑是必要的,温泉矿物质含量过高时,稀释更利于人体接受。 日本温泉专家德村志成介绍,温泉至少分11类,日本严格规定必须注明成分。我国还没有做到这点,国标有望改变现状。付溟介绍,制定国标,首先要求认证温泉水质,辨明真假。不管哪个星级,泉质必须是天然地热水,而非人造。此外还规定,不允许五星、四星温泉加水。 只要井里出热水就开发 国标中如此定义温泉:从地下自然涌出或人工钻井取得,水温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 在云南,有种温泉叫扯雀塘,鸟儿飞过上空时常失去知觉,被泉水扯落。科考结果显示,水中含大量有害物质,蒸发升腾后形成有毒气团。 所有地下热水都适合开发温泉吗?答案是否定的。但许多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听说温泉行业火了,就四处打井,一旦发现地热资源,立刻开发。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钻一眼地热井,需投入数百万元,3年就能收回成本。好的地热井,可持续出水约30年。 有些地方过度开发,温泉已近枯竭,还在强力抽水。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会长王长乐建议,温泉开发需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 过度开采还有其他负面影响。不少专家认为,近年来长三角多地发生地面沉降,与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有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的水环境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限制、规范地下水开采,刻不容缓。 付溟透露,在即将推出的国标中,针对温泉企业的星级评定、配套设施和准入标准等都有相关规定,有助于规范产业秩序。 包治百病还是辅助疗效? 在许多消费者看来,温泉的最大魅力,是疗效。于是,温泉企业不惜血本宣传,雷同的口号喊了又喊。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养颜美容,强身健体,能治疗关节炎、皮肤病、高血压恨不得说:泡完温泉,包治百病。 但水里到底有哪些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又分别有哪些真实疗效?多数广告词含混不清,只有夸大,没有回答。 付溟介绍,在我国温泉医学研究欠缺的情况下,不能确切疗效,因此国标中的说法为,温泉对健康有一定辅助疗效,令人放松。如小汤山温泉,含锶较多,能在人体表面形成一层锶膜,对治疗皮肤病、关节炎有一定作用;含氟较多的温泉,则有利于润肤养颜。 对温泉功效,有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比如碳酸钙能改善体质、恢复体力;钙、钾、氡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痛风等;硫磺软化角质,含钠碳酸水有漂白软化肌肤的作用等。但这些说法尚缺乏足够科学依据,还需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等方面权威严密的验证。 不要夸大矿物质的功能,有的矿物质远没宣传的那么神奇,何况有些还对人体有害,会损伤皮肤和头发。付溟补充说,不是人人都适宜泡温泉,要视身体状况而定。温度不能超过体温的承受能力;每次浸泡最好不超过20分钟;避免饭后立即浸泡,至少要过一小时;身体不适、特别疲劳或患病时不要泡。 乱加料会产生有毒物质 添加剂多,是我国目前温泉行业揽客的一大流行趋势。牛奶、玫瑰、咖啡、药浴、鱼疗花样繁多,无所不用其极。不管是什么水池,加上这些就能画龙点睛吗?有多少是噱头? 见多了就会发现,加料虽然五花八门,但比较各家企业,其实品种大同小异。付溟强调说,不管温泉里加了什么猛料,国标看重的都是没有加料前的泉质,这才是决定一处温泉好坏的关键。 如果不了解泉质特点乱加料,反而会发生化学反应,影响温泉原有功效,甚至产生有毒物质。能治病的温泉就成了致病的毒温泉。所以不提倡搞泡池的花样竞赛。付溟说。 与其把精力花在造噱头上,不如踏踏实实做好温泉本身的标识。许多消费者希望更直观地了解泉质、疗效等内容,温泉标识是否清晰至关重要。然而,现阶段大多数温泉企业往往忽略这一点,顶多只是提示水温、水深等基本要素。 国标要求温泉企业在标识中明确说明泉质类型、适合人群、辅助疗效、禁忌等四方面内容。付溟说,新标准实施后,有助于规范标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泉水优质配套服务却差 优质泉水并不一定与美好享受划等号。付溟举例说,在有些小乡镇,泉水水质非常好,花五六元钱就可以泡温泉。可惜,那里没卫生间,没更衣室,没按摩师,连毛巾也要自带。缺少系统开发,硬件和软件都不配套,可惜了一池好水。 即便在一些外表风光的温泉度假村,细节也常常做不到位。池水隔多久换一次?厕所隔多远建一个?通风条件怎么样?芳香保健师、按摩师、救生员有没有专业资质?温泉企业的卫生状况和服务质量,就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之中。 在中国温泉行业标准里,有关换水时间,厕所、更衣室、淋浴间的设置要求,室内公共池的通风透气,毛巾、拖鞋等用具的卫生等细节,都拟做明确规定。此外,芳香保健师、按摩师、救生员等,也都要求持证上岗,必须经过国家劳动部门的统一认证,并遵守一整套严格的服务标准和规范。 付溟介绍,评定温泉企业的星级时,参照国家风景区和星级酒店评比标准,同时参考已出台的国家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除了水温、水质等条件外,划分星级时还必须综合考评卫生标准和服务质量。 【焦点提醒】 泡温泉的误区 误区一:水温越高越好 原中山医科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主任、广东温泉行业协会专家冼汉隆介绍,温泉水温在34℃~42℃间疗效最佳,水温过高可能对人体有害。34℃~36℃,起镇定作用;37℃~38℃,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39℃~42℃,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误区二:加热即假温泉 有游客看到温泉旁的锅炉房,就认为是假温泉,其实不然。日本温泉专家德村志成介绍,在日本,25℃以上、含规定矿物成分的泉水一般就算温泉,加热无可厚非。只要不兑自来水,泉质就没有多大变化,加热反而更舒适。 误区三:循环水不可取 许多人谈循环色变,德村志成认为,温泉资源有限,并非取之不尽。适当循环利用,有利于保护稀缺资源。关键是,处理技术是否科学、结果是否达标。不经循环的自然温泉泉质更好,但在过度开发、资源不足时,循环利用也不失为明智之选。 误区四:真温泉较滑腻 真温泉摸起来有滑腻感,被当作分辨真假的重要方法广为流传。德村志成解释,滑腻的感觉来自温泉里的氡元素,如果不含氡元素,可能就没有这种感觉。 误区五:泡温泉当洗澡 温泉的核心要素是水质。泡温泉时,应完全放松,静静享受泉质对身体的益处,而不是忙着洗澡,因为洗澡会弄脏池水。 【焦点链接】 新一轮温泉投资开发高峰将出现 温泉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里就有记载,北魏地理著作《水经注》按温度不同,将温泉分成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炎热奇毒5类。 我国地热资源居世界首位,预测总量约36万平方公里,近期可开采的达24万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发现近4000处温泉,已开发的约1600处。云南、浙江、广东、湖北、福建及台湾等地区较集中,仅云南省就有温泉400多处。 中国旅游协会温泉分会的数据显示,温泉旅游行业2009年的总产值达2064亿元。从2005年到2009年间,温泉旅游产业投资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加。 目前,全国规划在建的、投资超10亿元的温泉旅游项目超过30个,有的项目投资高达106亿元。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可能迎来新一轮温泉投资开发的高峰。
个人分类: 资源环境|2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湾地热温泉
gongshiliang 2010-9-29 23:33
台湾地热温泉 我国的台湾省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相接触的活动带上,地质历史时期火山活动与水循环活跃,岛内地热资源丰富,温泉的开发利用也较为普遍。本文根据笔者赴台学术交流与考察成果,对台湾地区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作一简要介绍。 1 地热温泉的分布 台湾地区地热资源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地下存在明显的地温梯度,大气降水入渗地下并经深循环加热而形成地热温泉。 台湾地热温泉区总共有 98 处之多,由于大部分温泉区的温泉数都不止一个,所以如果按个数统计,总数可能在 200 个以上。 台湾地热温泉主要分布在大屯火山群以及中央山脉地区。大屯火山群有 13 处温泉区;中央山脉及其周边地区有 83 处,其中变质岩区共有温泉 70 处,而其周边的沉积岩温泉区共计 13 处。另外在绿岛与龟山岛也各有一处温泉区。 大屯火山群位于台湾岛北端,在地质构造上自成一体,其由数十座圆锥形火山体组成,至今仍残留一批火山遗迹。大屯火山群地热区地下热水温度在 150~300 。 C 之间,该区热水以酸性硫酸盐氯化物为主。该地区的温泉,由西南至东北依次为新北投、大磺嘴(双重溪)、大庄(阳明山后山公园)、阳明山、竹子湖、小油坑、马槽、大油坑、三重桥、死磺子坪、工子坪、大埔、金山等 13 处,大部分属于高温温泉及喷气孔,形成一长 18km 、宽约 3km 的狭长温泉带。大屯火山群与绿岛、龟山岛(以喷气孔形式存在)的地热温泉均属于火山岩区,温泉区总共有 15 处。 中央山脉纵贯台湾岛南北,全长 320km ,东西宽 80km 。而台湾本岛南北长 394km ,东西最大宽度为 144km 。台湾中央山脉山峦起伏、高峰连绵,其以变质岩为主,地下热水温度高达 150~230 。 C ,热水属于碱性碳酸氢钠型。该地区共有温泉区 70 处,温度一般在 66~99 。 C 之间。温泉绝大多数分布在山谷低部河床之上,周围多被高山所环绕,形成高山深谷的地形特征,且大多位于山脉或山脊分水岭的两侧,这种分布形态说明温泉的形成明显受地形因素的控制。 中央山脉的外围地区以沉积岩为主,温泉区共计 13 处,主要分布在西部麓山带以及海岸山脉,其中包括清泉(新竹县五峰上游)、苗栗县虎山(上岛)温泉、嘉义县关仔岭、中仑、台南县玉井、恒春四重溪以及海岸山脉安通、利吉(台东附近)等地。该区温泉的温度多在 30~65 。 C 之间,只有关仔岭较高为 84 。 C (一度曾高达 91 。 C ,系在 1964 年白河大地震后测得)。 2 地热温泉的特性 台湾地热温泉的基本特性参见下表。 表 1 台湾地热温泉基本特性 地区 温泉名称 温度 ( 。 C) pH 流量( l/min ) 围岩 大屯火山群 温泉区 北投 100 1.6 1000 火山岩 阳明山 80 2.1 1000 金山 84 2.5 2000 死磺子坑 94 3.9 量多 大油坑 96 1.4 100 七星山(小油坑) 97 1.7 200 东北部温泉区 礁溪 64 7.5 1600 冲积层 圆山 41 7.3 50 清水 99 9.9 2000 变质岩 梵梵 67 6.7 1000 排骨溪 40 10 田苦路 53 7.2 500 土场 98 9.2 500 寒溪 37 6.3 小 五区 54 7.4 10 四区 76 7.8 300 乌帽 74 6.4 500 大浊水 97 8.3 臭乾 65 6.5 100 茂边 99 8.2 量多 龟山岛 100 3 量多 火山岩 西北部温泉区 乌来 83 7.1 500 变质岩 荣华 65 7.8 200 西棱 65 8 500 新兴 50 8 秀峦 45 7 100 清泉 42 7.9 100 沉积岩 东部温泉区 文山 68 6.8 700 变质岩 万里 60 7 瑞穗 42 6.6 400 红叶 41 6.7 300 安通 64 8.8 800 沉积岩 东里 1 号 38 4.4 5 东里 2 号 44 8.2 10 瑞源 50 变质岩 西部温泉区 虎山 47 7.9 10 沉积岩 天狗 40 雪见 50 变质岩 谷关 62 7.6 300 马陵 68 8.0 1000 达见 62 9.1 500 咖啡园 38 8.6 5 瑞岩 40 7.0 30 红香 60 6.7 50 十八重溪 42 9.0 5 东埔 66 7.0 700 乐乐 79 7.5 200 后万大 54 8.7 5 后万大北溪 45 9.1 30 后万大南溪 64 7 50 春阳 64 7.6 500 庐山 98 9.3 1500 精英 84 7.1 1000 东南部温泉区 利吉 37 7 500 沉积岩 桃林 85 8.0 量多 变质岩 新武 70 7.5 60 雾鹿 92 8.9 量多 知本 60 6.6 1200 金峰 1 号 40 7.0 10 金峰 2 号 42 7.0 3 比鲁 70 7.2 1200 金仑 1 号 55 6.2 200 金仑 2 号 88 7 1000 金仑 3 号 92 6.5 500 旭海 43 7.6 100 西南部温泉区 中仑 56 8.0 600 沉积岩 关子岭 84 8.2 多 六重溪 38 7.8 100 龟丹 35 7.8 大武 62 7.1 200 变质岩 多纳 57 6.7 300 新同 45 7.3 20 宝来 60 6.8 120 石洞 46 7.0 15 富园 63 7.0 200 高中 26 7 15 桃源 44.5 7.5 20 勤和 53 7 5 复兴 43 7 5 梅山 66 7.5 250 寿梵 四重溪 50 7.9 50 沉积岩 绿岛 52 7.6 100 火山岩 3 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台湾对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已有相当长历史,早在十七世纪末叶来自福建的移民即在北投温泉区利用温泉水沐浴及医治皮肤病。 1893 年(清光绪十九年)德国人奥利曾在北投开设俱乐部,成为温泉旅社的开山鼻祖。两年后日军侵台,因日本对温泉利用已有较多经验,故促进了北投温泉的开发。台湾大规模开发利用温泉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七十年代达到极盛。除北投温泉以外,台湾其它历史悠久的知名温泉区还包括阳明山、礁溪、谷关、庐山、关仔岭、安通、瑞穗、知本等地。 台湾因温泉利用的日益繁盛,逐步认识到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地热勘探调查于 1966 年初先期在大屯火山群区展开,后于 1973 年开始在中央山脉地区进行。采用地质调查、地热区 1m 深地温测量、电阻探勘与钻井方式进行地热勘探,由矿业研究所和中油公司钻凿的 450m 与 1500~3000m 勘探井 20 余口,浅井勘探涌水量一般为 10~20t/h ,深井为 40~100 t/h 。 台湾的地热温泉主要用于理疗洗浴、冬季供暖与发电。 台湾岛内地热温泉遍布,而且大多位于山水绮丽的风景名胜区,青山翠谷,泉水溢成溪流,沸腾的地热温泉自石缝涌出,磺气蒸腾,掀起层层云雾,别致的温泉旅社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隐现于岩谷溪涧。台湾的地热温泉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台湾地热也有相当的发电潜能,大屯火山群地热发电潜能约在 8~20 万 kw 之间,但该区热水为强酸性,存在腐蚀问题;另一方面,其大多处于国家公园内,由此限制了地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该地区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发电潜能约为 10 万 kw 。 中央山脉地区地热发电潜能也约在 10 万 kw 左右,该处热水为碱性,对钢铁无腐蚀性,但存在碳酸盐结垢问题。而且该地区缺乏良好的储集层,因此热水的蕴藏量相对较为有限。台湾已在中央山脉地区的清水和土场建造了两座地热发电厂。 1981 年在清水地热区建立的试验电厂装机容量为 3000kw ,同年 9 月正式营运。发电初期全地区 7 口地热生产井每小时供应 500t 热水,其中约 75t 转变为蒸气供发电之用,当时每小时最高发电量为 2100kw 。但至 1989 年 6 月间,热水总产量已降至每小时 105t ,其中约 26t 转变为蒸汽,仅能发电 500kw 左右。热水产量日渐萎缩,原因并非由于水源枯竭,而是深部热水溶有大量 CO 2 ,当热水上升至井口附近时,由于压力下降太多,导致热水中 CO 2 大量逸出, pH 值升与碳酸钙的过饱和,结果在井口、井壁或生产裂隙内产生碳酸盐沉淀,堵塞通路降低产量。另一方面,清水地区地热区储集层的渗透率偏低,难以生产大量热水,故该处电厂因不敷成本而于 1995 年前后关闭。 1986 年 2 月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与资源研究所在土场地区建造了一座 300kw 的小型地热电厂,利用热交换器的二元系统发电,至今运转正常。 鉴于大屯地热区集中在国家公园内,而中央山脉地热区地形起伏大,钻井不易、施工困难,故地热发电仅作为本区部分能源补充。由于地热发电的综合效益偏低,现有条件下仅 10~15% 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其余多被废弃,远未物尽其用。由此有识之士建议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不以工业利用为主要目的,而更多地用于改善人们生活品质,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景观与理疗资源,同时作为房屋与温室的冬季供暖,从而显著提高热能的使用率,达到善用天然资源的目的。中央山脉地热区将统筹规划,建立假日休闲旅游胜地,以逐步缓解交通便捷地区假日人满为患的窘境,同时促进地热温泉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协调统一。 更多资讯与规范引用 :【龚士良. 台湾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 水资源保护, 2004,(4):58-61】 点击进入: PDF文本全文浏览
个人分类: 资源环境|7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源问题的一些随想
WFFFFF 2010-7-7 09:04
原文发于 CESPN论坛: http://www.cespn.net/bbs/viewthread.php?tid=3856 。 地球上的能源归根结底都来自核能。 现阶段生物质中储存的化学能和地球上的风能,来自太阳能,太阳能来自氢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水力发电必须要有水的势能,势能由地球引力产生,但水能够被输送到高处,没有太阳辐射造成的水蒸气蒸发是不可能的。因此,水力发电也离不开太阳。另外,煤炭和石油这些能源来自远古太阳能的生物储存。 还有一种能量形式叫地热。这种能量应该是地球形成时期储存在地球内部的,不是来自太阳辐射。换句话说,没有太阳地热照样存在。那么地热是如何而来?这就牵涉到地球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地球应该是由各种尘埃和陨星互相吸引和碰撞而形成。这些尘埃和陨星本身是运动着的,有动能。碰撞后结合在一起,他们的动能转化成了热能,储存在了地球内部,形成地热。那么这些尘埃和陨星为何运动。这个问题就更加深入,可能牵涉到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我猜想尘埃和陨星的动能应该来自核能,核聚变或裂变产生巨大能量,形成爆炸,爆炸产生大量运动着的尘埃和陨星。这其中的一部分,形成了地球,他们的一部分动能转化成了地热。 由此,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即核能是根本性的和巨大的。 现在人类面临着能源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我认为是开发和利用核能。想象一下,如果人类能够发明出纽扣大小的核电池,为汽车、火车、飞机、潜艇、轮船、航母、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各类工厂、企业和办公大楼,提供长期和巨大的能量,那将是非常完美。 尽管如此,有一点值得指出,光用核能是不行的。人类需要各种形式的能源,也就是说,能源的多样性很重要。核能为主导,其他多种形式的能源为补充,这应该是未来理想的能源模式。这是因为每种形式的能源都有他本省的长处和局限。面对不同的情况,需要和阶段,人类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
个人分类: 学术科研|1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热不可估量,有可能成为人类新能源
wliming 2010-5-8 21:47
我推测,火山,地震都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巨大热源。很可能,地球内部也在进行着核反应。否则,我们很难理解巨大地热的来源。由于地球内部在不断释放巨大热量,某些脆弱的地表局部就成为地热释放的突破口。这正是火山,地震的根源。 如果人类能开发出直接使用地热的技术,人类的能源问题就可能被一劳永逸地解决,火山地震就可能直接为人类服务。大家可能觉得这主意有点恐怖。其实也没这么不可思议,洪水肆虐的年代人类也很难想象我们今天可以水力发电并且征服洪水。火山和地震也许照样可以被掌控在人类的手里。 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探讨。
个人分类: 物理学|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门”丑闻:地球变暖的祸首不是二氧化碳而是地热?
吴信 2009-12-11 16:21
当我们在考虑如何研究怎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时候,居然冒出来个这样的结果:地球变暖的祸首不是二氧化碳,而是地热。也许是自然界周期性变化,被西方故意宣扬用来打压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气象研究者能否给出完美的答案呢?!这科研结果不仅仅是牵涉着经济、政治,还实实在在的牵涉着民生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啊。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段秀杰):本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在气候峰会上讨论当前最热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共同谋划如何保护地球这个人类共有的家园。而在峰会开始前,一场被称为气候门舆论风暴不期而至,并带出了一个惊人的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是个子虚乌有的伪命题,或许是一群见钱眼开的无良气象学家制造的一个惊天谎言! 最近,几位顶级科学家之间的电邮往来被曝光,揭开了这场10年来最大的全球变暖科学欺诈丑闻:被抓住的人是供职于英国东安吉里亚大学的气候研究所(CRU)的科学家。在支持全球变暖说的媒体揪着电脑黑客的数据入侵事件不放、大造声势的背后,无法辩驳的事情真相,却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顶级科学家们刻意伪造数据和制造科学欺诈的行为!他们就是拿着这样的数据,大言不惭地宣布,人类驾驶汽车和燃烧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正在造成巨大的气候灾难! 丑闻终于被揭开了:这些顶级科学家正在竭力推广人造的全球变暖说 ! 这个丑闻堪称为现代科学中最大的丑闻。这些气候科学家之间电子件邮往来的细节,揭开了一个蓄谋已久的惊天阴谋:他们共谋夸大气候变暖数据、尽可能地非法销毁对他们不利的信息,有组织地抗拒信息披露, 玩弄数字游戏,私下里承认在公开场合言论中的谬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很显然,这些曝光的具体内容不是黑客所为,而是内部人的行为:有一个自己人吹响了警哨 ;现在连这所大学的官员们都被迫承认,这些电邮全是真实的。 这些电邮内容的意义如此重大,已经使得国际媒体把这个丑闻形容为气候门 ,把它与1974年迫使一位美国总统辞职的水门事件相提并论。这些电邮内容所揭示的,正是这个具有最大影响力的科学家小组,多年来通过他们自己在联合国的核心位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上所扮演的角色,推动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布关于全球变暖的警告。 他们说了些什么? 在这些电邮往来中,有一封电邮的内容承认了对科学数据的操纵,以便引起广大公众对所谓的全球变暖的高度关注。我刚刚做完了麦克的自然戏法,把此前20年〔即从1981年以来〕每一系列真实的温度数据都提高了,也把凯斯的1961年以来的数据提高了,这样一来就把气温下降的事实掩盖掉了。(黑体为恩道尔所加,下同) 很显然,这封电邮涉及到过去十年中全球平均气温测量,这帮全球变暖黑手党一直就是用它来证明:人类必须支付千万亿美元在全世界大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降低全球的生活水平,这样做才是合理的。甚至连德国《明镜》第 47期 都提到,英国顶级气候研究机构哈德利(Hadley)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十年来全球气温一直很平稳,没有上升。让冰山融化、大水淹没德国汉堡市的谣言见鬼去吧! 另一封泄露出来的电邮私下里承认,过去10年气温一直很稳定:事实是,现在我们不能明着说缺少变暖的数据,我们没有别的办法,这很滑稽。2009年8月在BAMS增刊中公布的2008年CERES数据表中,应该有更多气候变暖的证明 最露骨的供认,莫过于气候研究所所长菲利普琼斯博士写给迈克尔曼教授(全球变暖曲棍球棒图形的始作俑者)的电邮,他毫不隐讳地承认对公众隐藏真实信息的诡计:南北极的冰川 并不是从外部开始融化的 而是从内部,证明地球的地热发生了变化 气候变暖很可能就是西方列强针对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武器,现在世界上第三世界国家占到绝大多数,你要发展就得出钱买技术,甚至要买哪个所谓的碳化排放指标也能卖钱,这就等于限制你的发展。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926 次阅读|3 个评论
往返于改则拉萨路上(之完结篇-回到羌塘)
zhoumeng 2009-9-26 01:03
天还没有完全亮,我们就离开了桑桑,在走完了100公里的柏油路后,车子又在土路上行驶,因为最近没有下雨雪,所以路比较好走,平均速度在7、80公里。到了22道班我们往北进入了阿里境内,野生动物逐渐多了起来,首先是成群的藏野驴,体态健美,悠然自得 今年的野驴特别多,估计是因为雨水来得迟,山上的草不够吃,只得下山觅食。听县上同志介绍,野驴下山吃草抢占了牦牛和羊的食物,为减小农牧民损失,有人建议向上级单位请示,将藏野驴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暂时降为二级,可适当捕杀,不知道是否可靠。野生动物多了,我们开车也格外小心,不停的鸣喇叭,以免误伤它们。 除了野驴外,就是藏原羚(黄羊)和藏羚羊,它们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特别是藏羚羊,因为经济价值大,每年都有不少偷猎者受到政府的严肃处理。草原上还有不少秃鹫和乌鸦,这里的乌鸦个子非常大,据说红嘴的是吃腐肉的的。 路过一些存在,看到了原来农牧民修建的蒙古包,这是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听县上卓玛书记说他的家乡物玛乡在文革时期见了不少。蒙古包狭小、黑暗,没有窗户比起我们现在修的安居工程,相差甚远,现在这些蒙古包用来做仓库储物。下车拍了张照片 到邻近中午的时候,我们又来到了地热带,远处望就浓雾腾腾,这次专门下了车,仔细拍了几张照片 这一片地热区布满泉华,周围的草地湿润而繁茂。热泉而不是温泉水如沸腾的水汩汩而出,象征着地球内部岩浆与火山的剧烈运动。我用手探了一下,水烫的厉害。司机扎西师傅说这是神水,为上天所赐,可治百病,找来矿泉水瓶,转了几瓶,要带回家去。因为早听能源专家季路成说过,地热作为优质绿色能源用来制冷效率高,心里曾有用地热来做畜产品冻库的想法。回来后查阅了一些资料,这条大的地热带原来就是塔格架地热,地处阿里措勤与日喀则之间,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所廖忠礼等曾提出利用此地带地热资源进行硼砂的精细加工。阿里地热资源非常丰富,查明有地热显示区多达49处,泉水温度平均51.4C,改则县内已探明的就有5处,包括沸泉、热泉和温泉。这为我们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当然,一定要要在详细勘察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避免出现朗久地热盲目上马,结果储量不足,造成巨大投资浪费的现象。 路上碰到一个生动的交通安全警示点,把一辆被撞得及其残破的汽车作为警示,很有意思。一到西藏就听到不少老师朋友告诉我高原反应并不是这里的杀手,真正的两大杀手有两个一是交通事故,二是饮酒过量。几个月来我对此深有感触。阿里因为这两大杀手最近一两年丢命丢官的人不少。 离改则越来越近了,偶尔会碰到一些牧民或者在放羊,或者在修路,因为这里人少,所以人与人之间感情较为真挚,一般看到车子过去,牧民们总要停下手里的活,热情的打招呼,我们则也报以热情的回应。这不遇到了三位藏族骑士,热情地向我们招手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回到了改则,这个阿里东部最大的牧业和人口大县,规划中的阿里东部交通客货集散中心。
个人分类: 援藏|501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