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国航天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黑洞完全撕碎一恒星
mishullam 2017-2-16 21:26
黑洞完全撕碎一恒星 ——由美国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的 X 射线观测卫星发现。 Stefanie Komossa, 林达成 根据一个由多国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一个巨大的黑洞撕碎了一颗恒星,然后拼命地吞噬其遗骸大约十年。他们的这一发现今天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该团队包括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一名客座教授。这一发现是基于探测到一个非常持久而明亮的高能辐射耀斑。 该耀斑被美国航天局的钱德拉 X 射线望远镜和雨燕卫星以及欧空局的 XMM- 牛顿卫星检测到。 在轨的这三个 X 射线望远镜发现的这个“潮汐瓦解事件”( TDE )是指由于黑洞的强烈的引力而引起的潮汐力撕碎了过于接近的物体,比如恒星。恒星被撕碎后,一些恒星碎屑会被高速抛出逃离黑洞,而其余的碎屑则会被吸向黑洞。当越来越接近并最终吸进黑洞时,恒星碎片会被加热到几百万度并发出奇特的 X 射线耀斑。 领导这项研究的位于新罕布什尔州达勒姆市的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林达成说,“我们目睹了一颗恒星悲观而漫长的死亡。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几十次潮汐瓦解事件,但是它们持续的时间远没有这个久。” 这个耀斑能维持十多年并一直很亮意味着它是所有探测到的潮汐瓦解事件中,要么是被完全撕碎的恒星中最大的一个,要么是第一个被完全撕碎的恒星。 这个 X 射线耀斑(缩写为 XJ1500+ 0154 )来自距离地球约 18 亿光年的小星系中。 这个 X 射线耀斑被发现是因为比以前至少亮了 100 倍,然后保持在其显著的亮度十多年。恒星碎片流以高速率快速落到黑洞上,从而向黑洞馈送恒星残留物。 哈佛 - 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合作者 JamesGuillochon 说,“在我们观测到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个黑洞在迅速增长。这告诉我们一个不寻常的东西 - 比如一个明星比我们的太阳重两倍 - 被送入黑洞。” 这个事件可以帮助回答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形成的问题。如果超大质黑洞可以从潮汐瓦解事件或其他方式快速生长的话,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超大质量的黑洞能够在宇宙只有十亿岁时质量就比太阳高出约十亿倍。 “这个事件表明,黑洞真的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来自中国都匀市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合着者 Stefanie Komossa 说。 “这可能有助于了解超大质量黑洞如何过早形成。” 根据研究人员的模型,供给给黑洞的恒星饲料在未来十年会显着减少。这将导致 XJ1500 + 0154 在未来几年的 X 射线亮度衰减。 “我相信未来,可以利用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 500 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研究来自黑洞撕裂恒星发出的射电信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物理和天文学系主任(代)米立功博士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天文系成立于 2016 年 3 月,刚好在 FAST 落成启用之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石校长说“很有可能,未来我校首届天文班中的学生能利用 FAST 作出类似的新发现,那将是我们极大的荣耀” 报道这些结果的论文发表在 2 月 6 日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通过下面链接可获取文章内容: http://lanl.arxiv.org/abs/1702.00792 )。 联系方式: 林达成博士(论文第一作者),电子邮件: dacheng@dachenglin.com Stefanie Komossa 博士( QNUN 客座教授和论文合作者),电子邮件: astrokomossa@gmx.de 这幅图描绘了天文学家们所称的“潮汐瓦解事件” ( TDE ): 当一个物体,如恒星,过于接近一个黑洞,它将被黑洞的强烈的引力产生的潮汐力摧毁。 在恒星被瓦解后,一些碎片便以高速向外抛出,而其余碎片(在图中示为红色)则被吸向黑洞。随着其不断接近黑洞,碎片会变得很热,产生独特的 X 射线耀斑。 两个插图显示在可见光和 X 射线光下观测到的该事件。 图片来源: CXC/M. Weiss; X 射线 : NASA/CXC/UNH/D. Lin 等人 , 可见光 : CFHT 相关链接: http://chandra.si.edu/blog/node/631 http://chandra.si.edu/press/17_releases/press_020617.html http://chandra.si.edu/photo/2017/tidal/ )
1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航天局揭秘:为什么中国雾霾这么严重?提供参考!
热度 2 Fangjinqin 2016-10-21 09:35
一、美国航天局揭秘:为什么中国雾霾这么严重?!    来源:NASA中文   10月13日,环保部发布今年前三季度全国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空气质量相对 较差的10个城市 依次是:邢台、保定、济南、郑州、邯郸、石家庄、唐山、衡水、乌鲁木齐和西安市。空气质量相对 较好的10个城市 依次是:海口、舟山、惠州、厦门、珠海、丽水、深圳、福州、拉萨和中山市。   最近几天,严重的雾霾又再次侵袭。你是不是心底也在呐喊: 雾霾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到底是什么导致接连不断的严重污染?   究竟为什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从太空角度解读分析,对比北京、洛杉矶、亚特兰大三地的空气质量,深度揭开雾霾的成因以及危害。美国空气污染的历史和解决办法是否能够为我们借鉴?   雾霾,关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   了解它,并转告我们关心的人,不要因为雾霾已经成为常态而变得漠然!    二、以色列研究:雾霾致中国北方人均寿命低于南方5.5年    一项由以色列、中国和美国学者共同完成的研究发现,雾霾导致中国人均寿命南高北低,具体来说,北方居民人均寿命缩短的幅度超过5.5年,这项研究结果为中国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 一项突破性研究显示, 中国的空气污染已使中国北方居民的预期寿命减少5.5年,还提升了肺癌、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 2015年1月北京的空气污染程度飙升至创纪录水平后,中国北方不断恶化的有毒雾霾成为一个举国关切的问题。忧心忡忡的居民抢购空气过滤器和口罩,为体育活动提供过滤空气的“空气净化穹顶”也日益常见。 但是,有关健康影响的科研文献迄今较少,因为历史上很少有这样持续暴露于高度空气污染的先例。 新的研究利用中国各地数十年期间的污染数据,并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北京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的多名教授联名发表报告。据这项研究估算,华北的空气污染已在上世纪90年代总共减少25亿年的人类预期寿命。 这项研究结果刊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环境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格林斯通(Michael Greenstone)是该研究的美国成员。他说,“ 研究突显了一个事实,在发展中国家,提高今天的收入与保护公共健康及环境质量之间存在一个取舍。因之突显的另一个事实是,公共健康的代价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该研究结果为中国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在中国北方,环境恶化部分是由于使用燃煤取能所造成的致命性污染物排放。研究者预测,因为室外空气污染, 生活在淮河以北的5亿中国人将失去25亿年的预期寿命 。 格林斯通在电话采访中说,该研究还有一项令人震惊的结果: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都出现了更高的死亡率。 该研究是首个完全基于中国国内收集的数据来评测这种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是基于对生活在淮河南北的人口群体的分析。淮河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并与这两条河流走向相同。 多年来,在淮河以北,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为锅炉提供免费煤炭以供冬季供暖。 该政策及北方随处可见的用煤作为燃料的工厂,使得南北之间的燃煤污染物排放差距巨大 。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公共健康学院院长霍华德·弗鲁姆金(Howard Frumkin)称,该研究的一个“亮点”是, 研究基于中国的区别性煤炭政策所导致的“自然实验” 。他说,“该结果在生物学上是可信的,结果也与以前的研究一致。” 这些研究者发现, 在南方的平均污染水平之上每增加每立方米100微克微粒物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就减少3年 。格林斯通称,对于其他污染物基线水平高的发展中国家,这一估计也大致适用。 “中国污染带来沉重代价的证据已经堆积如山,现在又多了一条,”研究中国环境政策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法学教授亚历克斯·L·王(Alex L. Wang)说。“其他研究已经显示了显著的短期危害,其形式包括患病、误工,甚至是胎儿面临的危险。这项研究表明,煤矿污染的长期危害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 王说,新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推动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例如,先前中国领导人要求某些地区关闭燃煤锅炉的命令可能会扩大范围,可能还会提前关闭的期限。 中国官方20年来的健康统计数据和该研究的研究者们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北方寿命预期的5.5年缩减几乎完全是因为 心肺疾病或相关健康问题所造成的死亡率上升 。 同样来自官方记录的污染数据表明,淮河以北的颗粒物浓度每立方米比南部高184微克,也就是高出55%。 近期的一些科学研究已经揭示出中国的户外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今年春天,《2010年全球致病量研究》(2010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公布的新数据显示出,这样的污染在2010年导致了120万人的过早死亡,接近全球过早死亡总人数的40%。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地土壤湿度 卫星天上探测
热度 1 jackiekeyi 2015-2-26 09:15
美国国家 航空航天 局发射的SMAP卫星将探测地球隐藏在土壤的水资源。它的土壤湿度分布数据有助于预测农业来年收成、气候和灾害。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发射的主动被动探测湿度 (SMAP) 卫星在美国加州空军基地升空。 地球上的水资源,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但至今人们对它仍未充分掌握。今年一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发射了一颗探测大地土壤湿度的卫星,命名为“主动被动探测土壤湿度( 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 ‘缩写 SMAP ’)”。 这颗探测土壤湿度卫星就是要掌握大地土壤湿度状况。任务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其意义十分深远。卫星取得数据对防止干旱和疾病传播,以及预测天气变化都有重大作用。 土壤湿度变化影响着地区天气与气候演变。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行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首席项目科学家西蒙·岳( Simon Yueh ) 说 : “地壳水资源状况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认为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土壤湿度可更深入了解水循环。 SMAP 卫星还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气候变化和灾情发生可能性。” 早于 2009 年,欧洲航天局( European Space Agency )也发射过一颗 “土壤湿度海水盐度( SMOS ‘ Soil Moisture Ocean Salinity ’)卫星。它是首次测定土壤湿度卫星, 采用的是被动微波干涉成像技术, 可观测大气与海洋、陆地之间的水汽循环,以及土壤湿度和海水盐度变化。 岳说:“这颗卫星取得一定成就,但提供数据有限。因卫星只装有一种辐射计仪器,分辨范围只有 25 英里 。 ”美国现在发射的 SMAP 卫星性能远远超越欧洲 SMOS 卫星。在同类卫星中, SMAP 卫星首次实现绕地轨道运行。 为从宇宙中获得高精确、高分辨率全球土壤湿度数据, SMAP 卫星携带二种仪器:微波辐射计(与欧洲 SMOS 卫星相似)和 L 频段合成孔径雷达 。微波辐射计通过捕捉大地图像( 25 英里 范围),收集气象数据,对气候变化做出更精确预测,卫星携带的由 NASA 设计的雷达具有高分辨率,在 1 英里 范围内能探测到地层几厘米到 1000 厘米 详细图像。 SMAP 卫星怎么测量土壤湿度呢? SMAP 卫星就是通过电离子回弹时从地面发出的电波信号进行探测:土壤水分越多,电波信号越弱;土壤水分越少,电波信号越强。 土壤湿度一度未被人们所重视。地球蓄水量对我们水循环、碳循环有重要作用。干旱土壤影响雨云形成,加剧干旱灾情。如果土壤没有足够的湿度,播下的种子不能生根开花,来年没有好收成。 SMAP 卫星还可探测土壤冻融状态,帮助各区域确定耕作季节。最终作为“农夫耕作年历”, SMAP 数据可帮助农夫找到理想种植时间和最好收割日期。 最终作为“农夫耕作年历”, SMAP 卫星数据可帮助农夫找到理想的种植日期和最好收割时间。 气候科学家通过卫星取得的数据可掌握碳循环形成。通常来说,植物从空气中吸收 CO2 ,并分解成碳和氧。植物在碳循环过程中起了“碳槽( carbon sink )”作用。然而土壤封冻状态下,植物停止吸收 CO2 。解冻时候,土壤水分含量很高,刺激植物生长,此时植物实际上是释放 CO2 而不是贮存它。 SMAP 卫星获取的碳资源和碳槽数据有助于气候科学家调整、优化现有气候模型,提高自身分析决策能力,更正确预测气候变化以及对灾害影响。 土壤湿度的监测还有利控制疫情。例如,暴发疟疾地区,疾病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监控土壤湿度和发现蚊子滋生地,有助疫情防治官员确定高危地区,提前将普通百姓撤离。 SMAP 卫星对普通民众来说,土壤湿度信息可为农夫选择种植蕃茄最佳时间,为出游者选择一个好日子骑车外出。 常炯编译
个人分类: 国外研究|459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与宗教:渐行渐远的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kejidaobao 2013-1-7 08:56
——从“好奇”号发现火星表面曾有水流淌的证据想到的 文/葛维东 2011年11月26日,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顺利进入飞往火星的轨道。并于2012年8月6日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展开为期2年的火星探测之旅。2012年9月27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好奇”号火星车日前发回的图像显示,一些火星岩石中含有火星古老河床碎石,表明火星表面确曾有水流淌过,这表明火星也曾有过生命存在的某些条件。这一发现对科学与宗教这两种不同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着重要意义。 1 科学的推进 水的存在证据的发现无疑是“好奇”号此次火星探测项目的最重大的收获之一,因为它为火星是否有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或在过去某一时刻曾经适宜生命存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况且,可以想象的是,水的存在证据的发现一定不是“好奇”号火星探测的终极成果,在水的存在证据被发现之后,可能还会有其他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事物被发现:某种气体、碳、有机物…… 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的领地就流失一方。自从近代科学以来,这一趋势在不断加速。当然,这一趋势是科学与宗教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基督教通过上帝(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代言人)为人类社会,乃至世界万物确立了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的力的作用。人在这种神秘的力的作用下,只能被动地接受上帝的安排。而科学却通过人自身的努力,为人类不断增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人能够凭藉自身的力量去把握世界。其实,从人类之初,这种力量就有所增长了,但很缓慢,因而没有引发科学与宗教之间明显的冲突。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众所周知,日心说与地心说,进化论与上帝造人说,世界运转的推动力等问题,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引发了一场场激烈的冲突,哥白尼、赫胥黎、伽利略、达尔文等人是上述冲突的主角。事实上,除此之外,牛顿对于万有引力中的第一推动力的困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动时空观产生的观念性的转变……直到今天,霍金依然为教皇没有理解他的“时空有限无界”理论而窃喜,因为教皇宣称,“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是可以研究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去过问大爆炸本身,因为那是创生的时刻,因而只能是上帝的事务”,而“时空有限无界”论则意味着“它没有开端、没有创生的时刻”。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宗教领地在不断缩小,从人们认识世界的常识性知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此番火星探测表明,从地球,到天界,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生命存在,但同样也没有发现上帝,抑或天使的踪迹,而只是一个沉寂的世界,在自然力的驱动下,机械地运转着。 科学的推进与上帝的后退是同时进行的。对于科学的步步紧逼,上帝却束手无策,只能被动地接受。自人类有史以来,这一趋势就一直没有扭转过。 2 宗教的转向 在科学的步步紧逼下,上帝被逐渐抬升到一个虚无缥缈的空间里,连传统的天界——火星也不能存在他的踪迹,他的领地只被局限于“科学不能理解的领域里”。只作为一种信仰而存在,活在人的心中。 不过,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上帝的存在并未就此消亡。对于科学的进步,特别是日心说和进化论的成功,使得有些人认为,宗教将逐渐淡出人类的世界。因为在科学史上,这样结局太平常不过了。一旦有一个经验数据支持一对相互竞争的理论中的一方而否证另一方,那么被否证的这一方将面临着严重的反常,如果此类经验数据继续增加,那么它将被其竞争理论所击垮,而为人们所抛弃。虽然从科学史的角度看,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是否真实发生过,一直存在争议,但它却成功地摧毁了亚里士多德理论2000年的统治地位。 但宗教的命运并非如此脆弱。今天的世界中存在着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历经日心说、进化论、宇宙大爆炸等科学理论的冲击下,宗教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顽强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维持着人类社会的运转。事实上,以上论述仅仅表明,宗教的作用正在从自然界中逐渐消失,而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非但没有消失,近年来反而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宗教发生了明显的转向。 3 新的定位 从目前情况来看,科学与宗教并存的现象可能会长期存在。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那么,二者应该如何共处?应该如何为世界的正常运转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宗教只是退出了自然界,而在人类社会中,依然发挥着他的影响力。因此,科学与宗教只需作好各自的定位:科学为自然界立法;宗教为人类社会立法。在自然界中,科学主要致力于揭示自然界中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内在的本质,探寻自然界中固有的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服务。而在人类社会中,宗教主要致力于确立一个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一个合理的伦理与道德的框架,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一个平台。目前的发展趋势是:神性少一点,人性多一点,规范多一些(即宗教继续世俗化),变身为人类社会秩序的化身。二者的合理定位将使得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影响力,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3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追忆高中物理老师到今天亲临丁肇中先生讲座现场
热度 1 wangzhihong 2012-12-13 20:27
今天我要讲两个人 一个人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师:小县城的小学校的小老师 一个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现在手头掌握着美国航天局10的11次方美元的航天探测器项目。 但是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告诉了我一个学物理的人都要学着说和敢于说的话:我不懂 我的高中老师姓黄,大家都情切的称他为阿黄,阿黄非狗,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师 物理讲的很拉风(即形象,生动),喜欢物理情景的再现。 一日讲向心力的时候,问我,可否见过火车?答曰:无。老师讲,没见过火车无法给你讲解铁道外轨高于内轨提供向心力之道理。一年后终见火车,但仍未见铁轨内外之差,却莫名迷恋物理,可见我最终学习物理和老师的教导密不可分, 阿黄做人很诚恳,偶有不会,从不掩饰,转而悟出,下次再讲,言:我在厨房煮饭,突然想出解答 令我很受启发:一、学物理的都需要在做别的事的时候想点知识。二、真实的才是最美的。 上大学以物理为专业, 殊不知,大学再也不讲解动量定理,我无法情景再现;却也无法理解相对论的奥秘,逐惶惶而不知终日;曾在教师节左右的时候发过两份信,向老师阐述自己的迷惑,可是终也未得回信,我估计:老师又不知道如何作答了。 可惜的是黄老师于2010年6月1日,在一场不幸的车祸中,离我们远去,正值当打之年!扼腕!痛心! 有段时间,黄老师,语未出,人先笑的身影总在眼前浮现,挥之不去! 前不久高中同学小聚,大家不约而同都提到了老师,伤感良久。突然觉的做一个真正受这么多学生爱戴和敬仰的好老师,也是平凡岗位中的伟大之人。 今天丁肇中先生受邀请来工大做航天方向的报告,有幸参与其中。丁老前辈的“不知道”早就有耳闻,但是久闻不如一见。76岁的科学泰斗级别的人物谦虚的吓人,在报告几次对一些不太确定的事情做出了,“我不清楚“的解释。 在学生提问环节更是做出了一下陈述: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在我喜爱的数学,历史,物理三门课里面最后选择物理,可能是感觉物理对我来讲更容易吧,因为我总是觉的我学习物理可以用最小的时间,拿最多的分数” “我的发展依赖于密西根大学给了很多的奖学金” “很难讲一个人在什么时候能做好一件事情,但是我知道我自己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总是觉的这个事情是我最重要的事情,别的都是次要的。在1962-1975年的做实验期间,我每天都在实验室,是我偶尔回国听我的亲戚说,我才知道国内发生了文革这样的事情!” 这次讲座就让我想起了上面的那个高中物理老师,他叫:黄林福 他们的学术,威望差别可能是天渊之别,但是对我来讲,他们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坦诚做人需要,做科研也需要。我们可以不闪发知识的光辉,但要体现人性的诚实美德。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越是远行,越感如此 “我不知道”
449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充气蘑菇助宇宙飞船软着陆
crossludo 2012-8-9 13:02
充气蘑菇助宇宙飞船软着陆 这个可膨胀的热防护系统能够承受航天器再入轨道时产生的超过800摄氏度的高温。 据“英国皇家化学会”网站7月26日报道,一个巨大的倒置的蘑菇从美国维吉尼亚海岸上空的天空骤然降落,这可不是目击者出现了幻觉。这是美国航天局在检验一种航空器降落在行星表面或返回地球时的新防护方法和减速方法。我们讨论的这个大蘑菇是一个巨大的可充气外壳,应用了最先进的材料技术。   当航天器进入行星大气层的时候,它需要降低速度,以减少着陆带来的影响,并降低航天器表面的温度。科学家的最新设想是,在航天器上配置一个可充气的防热防护装备——美国航天局把这个装备叫做超音速可膨胀空气动力学减速器(HIAD)。   “航空器的速度降低得越多,能够携带着陆的重量就越大,” 在HIAD项目中负责热力学部分的主管Walter Bruce说。这个可膨胀的热防护系统刚刚在维吉尼亚州Wallops岛的一次演示飞行中进行了测试。它由多个同心的“内胎”构成,这些内胎可以充气,构成一个宽而浅的锥形。这个防护系统必须能够禁受高达1200摄氏度的高温,但同时还必须足够灵活,能够折叠起来。   “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把这个防护系统装在一个比较小的容器里,所以你不能使用传统的僵硬的热防护系统,”Bruce说。为了做到这一点,这个新的防护系统使用了一种多层的高科技纤维。   最外面的两层是一种叫做Nextel的纤维。这是一种铝硼硅酸盐纤维,提供了一层结实抗磨损的外套。再往里的两层是用Pyrogel制成的隔热层。Pyrogel是一种高温耦合剂,可以耐受高达1200摄氏度的高温。这个隔热层以硅凝胶为基础,并加入了玻璃纤维作为强化。最里面是薄薄的一层Kapton和Kevlar。其中的Kapton是杜邦公司生产的一种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具有耐高温的性能。而Kevlar是杜邦公司生产的一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商品名,其材料名为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最里面的这一层使整个防护系统的强度更高,并且可以起到气体屏障的作用。整个防护系统是一个可膨胀的环形囊状物,受到以上几层精致的材料保护,而它本身是用硅酮制成的,硅酮外面覆盖着编织过的Kevlar。   这个在原理上已经得到了验证的系统被装载在火箭顶端的锥形结构里,那里的直径只有55厘米,但是这个防护结构在充气后可以形成一个直径接近10米的热防护盾。在不久前在维吉尼亚州Wallops岛进行的这次测验中,整个防护系统是从地球上空大约500千米高的火箭中释放出来的。它的速度超过了每小时12000千米,温度达到了800摄氏度。   “我们还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但是各种迹象表明,它完全达到了我们的期望,”Bruce说。
个人分类: 仿生科技|1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周国际要闻(7月9日—7月15日)
crossludo 2012-7-16 17:14
一周国际要闻 (7月9日—7月15日) 本周焦点 “砷中细菌”虚有其名? 美国航天局(NASA)一名科学家曾在2010年宣称发现一种可利用砷来存活的独特细菌,轰动一时。因为现有的学说认为,碳、氢、氧、氮、磷、硫才是组成地球生命的6大基本元素,而说起砷元素,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它的剧毒化合物——砒霜,它真的可以构筑生命分子吗? 如今美国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的两篇相关论文都对这一“新生命形态”说提出质疑,并指出,这种细菌的生长仍离不开最基本的磷元素,因此不存在砷完全取代磷成为生命构成元素这种说法。对此,NASA科学家9日发表声明表示,相关研究尚未结束,NASA支持就这一问题进行开放的对话。而如果证实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可以由其他元素取代,那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将发生重大改变;反之,落在公众眼里,可能又是一场哗众取宠的科学闹剧。 本周争鸣 挑战太阳黑子及磁场产生的现存理论 一个联合科研团队创建了有关太阳内部等离子体运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清晰地显示了太阳如何将内部深处的热量传输至表面。但其却与现存理论相差甚远——太阳的等离子体运动速度约比之前预计的要慢100倍,如果对流运动的速度确实如此之慢,或使得目前广为接受的太阳磁场产生理论被打破,不再有强有力的理论能够解释这种磁场为何产生,而我们对于太阳内部物理现象的理解也需得到彻底修正。 一周之“首” 首次观测到宇宙“鬼城” 理论认为恒星才是星系中的“主角”,但宇宙中有的星系却由于没有恒星而不发光,亦很难被观测到。日前欧洲南方天文台利用位于智利的甚大望远镜,首次直接观测到了有宇宙“鬼城”之称的黑暗星系,并发现黑暗星系内的气体可成为许多拥有恒星的明亮星系形成的原材料。该新研究有助于揭示、了解星系形成混沌初期的状况以及星系如何产生气体等。 首次用光改变人造超分子手性 手性分子是化学中结构上镜像对称而又不能完全重合的分子。近期美国科学家利用纳米大小的金条加工制成太赫兹“超材料”,首次研制出一种人造分子,可用一束光改变其手性,而在此之前使用光电刺激只能打开或关闭“超材料”的手性,而不能改变。如今这种分子可应用于包括生物医学研究、国土安全和超高速通讯在内的太赫兹技术领域。 一周技术刷新 有望突破摩尔定律的“潜力股” 晶体管的尺寸限制让科学家们很难研制出性能更好的电子设备,现在他们希望通过研究晶体管和其先辈——真空管来改变这一状况。美国科学家们决定用真空替代硅电子设备作为电子传输媒介,在对真空电子设备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后,可以避免在半导体设备内行进的电子通常会遇到的障碍以及在固体媒介中的散射。这不但有望让真空晶体管“王者归来”,且新式真空管有望突破摩尔定律的藩篱,彻底改变电子学的面貌。 能同时利用多种环境能源的芯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研制出一款能同时利用自然光、热和环境中的波动等能源的新式芯片。其能在一个特定时刻,让芯片从一处能源那儿获取能量,而将从其他能源获取的能量存储在电容器内,以后再将其提取出来使用,这就使得所有能源提供的能量都能被有效利用。该新式系统有望最终用在生物医学设备、远程环境传感器、仪表等设备上,从而提高这些设备的性能。 透明的柔性摩擦电发电机 摩擦生电的现象如此常见,但却很难被收集和利用,而今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透明的柔性摩擦电发电机。这种微型发电机能将散步这样的机械能转化为电,同时具有感知羽毛飘落这样微小压力的高灵敏压力传感能力,能用来制造自供电的触摸屏,在电子产品、环境监测以及医疗设备制造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前沿探索 将“自旋塞贝克效应”放大千倍 2008年发现的“自旋塞贝克效应”表明,在磁性材料中,自旋电子会产生电流使材料接点产生电压,但这种电压一般非常小。如今俄亥俄大学找到了一种新方法,能将“自旋塞贝克效应”放大1000倍,这是迄今为止通过标准“自旋塞贝克效应”产生的最高电压,将其向实际应用推进了一大步。由于“塞贝克效应”也是热电循环的基础,该研究将有助于热电循环的实现,从而最终有望开发出新型热电发动机,并可用于计算机制冷。 发现冥王星第五颗卫星 尽管在2006年被踢出了太阳系的“行星俱乐部”,但如今冥王星又多了一个新“伙伴”。美国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冥王星的一颗新卫星,测算其直径应在9.6公里至24公里范围之间。但即便以其最大值考虑,这也是迄今发现的所有冥王星“伙伴”中最小巧玲珑的一位。截至目前,冥王星的已知卫星总数为5颗。一种意见认为,恐怕还有未现身的卫星“潜伏者”。 “最”案现场 拍下铁电亚原子结构最小尺度 美国能源部下属多家实验室利用电子全息摄影技术,拍下铁电纳米材料亚原子结构,并揭示了它的性质。这种电子全息摄影术能以皮米(10的负12次方)的精确度,拍下材料原子位移所产生的电场图像,因而此次得到了迄今为止拍下的铁电亚原子结构最小尺度,亦是第一次看到原子的确切位置,并把它和纳米粒子的铁电现象联系起来。该成果有助于理解铁电材料的性质,扩大其研发和应用,研制新一代先进电子设备。 奇观轶闻 一个5亿岁基因的现代“躯壳”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正在开展一个“5亿年项目”,也被称为“古实验进化的过程”:他们将一个5亿岁的古老基因EF-Tu复活后,将其插入现代大肠杆菌的细菌中,从而制造出8个相同的菌株并让其生长。这个由既现代又古老的基因嵌合组成的细菌可以存活,但比其相对应的现代基因成长速度要慢两倍左右。科学家也得以观察其超过1000代的进化过程。 超宇宙寿命“时空晶体”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导出宇宙“热寂”的命运,这是一种可能的理论。而即使宇宙真的达到了热寂状态,它也并不意味着计算的终结。理论上有一种被称作“时间晶体”的特殊装置,即便是在宇宙达到热寂状态之后也可以继续被作为计算机使用。最近,美国科学家们利用离子阱并施加一个微弱的静磁场驱动电子自旋,可算是给出了设计这种特殊装置的一个最新蓝图,从而向这一不可思议的前景迈进了一步。
个人分类: 综合科研|1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2-7-9 14:30
(新闻时段:2012-06-01至2012-06-10;★为新闻关注度,☆为★/2) “蛟龙”号赴太平洋 3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起航仪式在江苏江阴举行。“向阳红09”实验母船将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奔赴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执行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挑战中国载人深潜历史的新纪录。 “神舟九号”转场待发 8日消息,经过室内一系列测试,“神舟九号”飞船将从垂直组装厂房转运至发射场,进入待发射状态,“神九”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已进入冲刺阶段。 撤销中微子超光速实验结果 8日,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下属“奥佩拉”(OPERA)实验小组宣布,5月刚刚进行的验证实验未发现中微子运行速度与光速存在差距,因此撤销去年公布的“中微子运行速度超过光速”的实验结果。 美航天局取消一个X射线观测项目 7日,由于成本大幅攀升,美国航天局决定取消一个通过观测X射线来研究天体的项目。原因是这一名为“引力和极磁小型勘探者”的项目在启动时便严格设定了成本上限,随着项目推进及各项评估工作的完成,项目无法在成本上限下完成。 太阳能飞机首次实现洲际飞行 5日,瑞士探险家贝特朗·皮卡尔驾驶“太阳驱动”号太阳能动力飞机,升上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黎明前的天空,前往摩洛哥拉巴特,继续太阳能飞机的首次跨大洲航行。 “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公布 9日,第七个世界文化遗产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成果,秦兵马俑军阵排列、兵马俑的彩绘保护、遭遇水淹火烧破坏的年代顺序等谜团,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逐步揭开了神秘面纱。 艾滋病感染者14.6%感染乙肝 4日,北京协和医院宣布,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教授等在国际上率先报告了中国艾滋病感染人群中14.6%合并乙肝感染(HBV),但高共感率并未影响到目前国产一线抗艾药物的疗效和药品造成的肝毒性。 新药物使1/4患者肿瘤变小 2日,一种有助于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的药物正在崭露头角。在几百名各类晚期癌症患者参与的早期临床试验中,多达1/4的人出现肿瘤收缩,并且有人至今依然存活。 恐龙可能比原先估计的要“苗条” 5日,据悉,曾有科研人员认为有的恐龙重达80吨,但英国研究者说,他们用新开发的方法计算恐龙体重,发现恐龙没有原先估计的那么重,上述80吨恐龙可能要“苗条”约四分之三。 发现“三皇时代”“娲皇”遗骨 9日消息,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得出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3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媒曝五角大楼对付外星人入侵11种武器
crossludo 2012-6-25 23:44
美媒曝五角大楼对付外星人入侵11种武器   美国航天局日前发布消息说,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抵达太阳系边缘,这意味着“人类第一个星际使者”有望不久后首次脱离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   好吧,那让我们天马行空地想象一下,假如“人类星际使者”遭遇外星人怎么办?或者,更糟糕的情况,如果将并不友善的外星人引到地球,向人类发起袭击又该怎么办?人类在抵御外星人入侵时,是否已掌握合适的武器?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近日发表《超级战舰 地球》(Battleship Earth)文章,披露了美国五角大楼拟用来对付外星人的“十一般”太空武器。主要内容如下:   夏季来临,好莱坞大片接连火热登场。耗资巨大的动作片如《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 《超级战舰》(Battleship), 与《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提醒我们,有一件事可以团结所有的美国人:对外星人袭击地球的共同恐惧。这些电影同时也告知世人,当宇宙舰队入侵时,人类在面对星际侵略者,不会轻易投降。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一起,携手击退装备着不可思议尖端武器的外星人……但是,我们到底用什么武器呢?我们真的准备好抵抗外星殖民者了吗?   幸运的是,五角大楼的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与几家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制造商一道,正在设计创造未来的武器。从配备激光的喷气式飞机到超音速飞机,再到隐形斗篷,“武装到牙齿”的人类也许为了拯救地球能与外星人进行一次公平的决斗。你或许认为我在开玩笑,但如果不是作为训练手册,美国宇航局为什么要把《复仇者联盟》传输到国际空间站放映呢?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现在正在研发的一些最具宇宙价值的武器发明。    1.高能液态激光器区域防御系统 高能液态激光器区域防御系统   这个官方名称听起来相当没有力度,但是不要被耍了——这是令人敬畏的激光武器。美国国防高级项目局当前正在研发这一武器,这些高级的激光武器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他们能够“运用光的速度和力量抵抗多重威胁”。武器级的激光现在已成为事实,但在实际空战中过于笨重。国防高级项目局希望制造一种足够轻便的150千瓦激光武器,装备在战斗机上。当外星人母舰派出第一批飞碟编队时,这种激光武器就能派上用场。    2.高超音速飞行器 高超音速飞行器   正如电影《雅汶战役》里的学生们所证实的,有时候宇宙的命运归结于一些高速飞行器。但我们打算重挫星际敌人的锐气时,需要的不仅仅是飞行技术。我们需要一些非常高科技的战斗机来击退外星舰队,而“猎鹰HTV-2”听起来像是完美典范。那么让我们花点时间,欣赏一下来自国防高级项目局的技术数据吧:   “猎鹰HTV-2”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靠火箭发射、可操控的飞行器。它在地球大气层的滑行速度令人难以置信,大约每小时13000英里。以“猎鹰HTV-2”的速度,从纽约到洛杉矶的飞行时间不到12分钟。“猎鹰HTV-2”还是一辆“数据卡车”,里面装备有大量的传感器,能够在一个不确定的作业范围内收集信息。   真神奇!设计者是怎么创造出这么一种不可思议的飞机的?嗨,他们没有——还没有成功。最近的一次飞行测试,是在2011年的八月,结果在飞机起飞后36分钟,与地面失去了联系。据后来的报道称,“猎鹰HTV-2”飞行速度太快,以至于外壳都脱落了。    3.航空自适应气动光学光速控制系统 航空自适应气动光学光速控制系统   通过研究外星人的“钛战机”与“赛昂突袭机”视频,我们知道从操控性角度来说,小型的外星飞行器比我们最先进的战斗机还要先进。所以当我们的飞行男孩或飞行女孩与外星战士交战时,让我们希望他们装备有来自国防高级项目局的正在发展的项目。该项目旨在“对目标进行打击(比如来袭的导弹)时,增进飞行器上高能激光的性能。”这也许在缠斗中仍难以获胜,但至少为我们赢得时间等待装甲部队来援。    4.圆盘旋翼直升机 圆盘旋翼直升机   每个人都知道外星人飞碟在起飞前不需要在跑道上笨重地滑行——他们能垂直升空,保持完美的平衡,并选择任意方向迅速移动。人类的直升机也是垂直升降,但即使是最好的设计也会受限于地面状况,正如偷袭本·拉丹的MH-60黑鹰直升机,虽在袭击行动中立下大功,却也“无奈”折毁现场。圆盘旋翼直升机实际上是直升机与飞机的结合体,它不仅能垂直起飞与降落,而且还能收起旋翼叶片,依靠固定机翼,进入高速飞行模式,像飞机一样飞行。这对抵抗外星人入侵有帮助吗?但愿如此。    5.重新设计的核动力潜艇 重新设计的核动力潜艇   如电影《超级战舰》提醒我们,没人能保证外星侵略者从何处开始发起攻击。以海战为例,美国海军当前正寻求对俄亥俄级核动力潜艇进行更新换代。新潜艇将于2029年服役,大多数俄亥俄级潜艇装载弹道导弹——每艘潜艇最多可携带24枚——并形成美国核武的海上攻击力量。新潜艇名称为“SSBN-X未来二代潜艇。据乐观估计,每艘新潜艇的成本至少49亿美元,也有估计称高达90亿美元。这确实相当昂贵,尤其是在财政紧缩时期,飞涨的国防成本已经受到各方批评。但是,如果新潜艇能拯救人类免于灭绝,美国国会肯定还是会为自己花这笔钱的。   6.反潜艇持续跟踪无人舰艇 反潜艇持续跟踪无人舰艇   看过电影《深渊》(The Abyss) 或 《深海圆疑》(Sphere)的人(好吧,只有很少的人看过《深海圆疑》)都知道,外星人的威胁可能会来自海底,对外星人来说,这与从太空发动袭击一样容易。但是,我们希望很快就有能力追踪他们在海底的行动准备。“反潜艇持续跟踪无人舰艇”是独立、无人的水面舰艇,专门设计用来追踪海底“最无声”的潜艇。与现有的无人水面舰艇会有不同,它能在公海独立行动,而不是依附于其他水面舰艇。美国将迎来无人舰艇的时代,那外星人呢?    7.极度精确的任务型弹药 极度精确的任务型弹药   外星人的移动极其快速,因此瞄准并击落他们很有难度。这对人类狙击手来说是个难题,但这也会很快解决。五角大楼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正在研发世界上第一个“引导型子弹”。这类子弹射击之后能改变轨道。2009年时代杂志撰文披露,“该项目研发的子弹,一旦朝某个特定的目标射击,就能通过改变路径直至击中。”当入侵者以寄生虫的形态进入人类身体,并偷偷生长,最终捅破肚皮鲜血四溅之前,这种子弹迟早能用上。实际上,子弹在那个时候不会有什么帮助,但是“宁可事先谨慎有余,也不要事后追悔莫及”。    8.精准的瞄准器 精准的瞄准器   如果发生地面战争,不知道我们将要面对的外星人是笨重的爬行大虾还是敏捷的异形,但是只要配备车载“瞄准线检测单元”,我们就会胸有成竹。“瞄准线检测单元”安装有视觉与红外相机,无论是在静止还是运动的条件下,均能“探测、定位并瞄准射击手,同时还能挫败多种形式的威胁,如子弹、火箭弹、反坦克导弹及直接开火的大炮”。核心理念是以足够快的速度探测与分析威胁,使自动化系统或军车中的部队能及时反应。“魅力四射”吧!    9.流体动力学磁发电机爆炸装置 流体动力学磁发电机爆炸装置   在地面上,人类战士如果装备有这些子弹,那么跟小小的绿色敌手对阵时还是有优势的。这类子弹的名称为“万磁王”(Magneto),与《X战警》(X-Men)超级变异人的名字一样。这种子弹 “以压缩的磁场流发电机(CMFG)驱动,采用水流动力方式形成金属喷流。”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有意模糊精确的意思。但似乎是想利用磁场将融化的金属击向目标。    10.自适应装甲 自适应装甲   外星人或许已经有能力以红外线跟踪并观察目标,就如同“捕食者”无人机。但自从有了英国宇航系统公司的“像素点装甲系统”,这已不成为问题。适应性装甲以层层的六边形“像素点”覆盖于军车之上,能迅速改变其温度。军车上装载的热照相机可抓拍远景,并改变军车的热信号,使之在红外扫描中不被探测到。它甚至能模仿其他军车的热信号来掩饰真实的目的。当然,如果你未进入装备自适应的军车,又不想被红外线扫描探测,你还可以像电影中的施瓦辛格那样,用泥浆把自己覆盖起来。    11.空基系统 空基系统   当人类与星际入侵者爆发战争时,战场将是真正全球性的。近期,空基系统以拖延时间与成本超支而臭名昭著,但当外星导弹开始飞向地球时,我们还是应该为耗资数十亿美元的项目感到高兴。洛克希德 马丁与诺思罗普 格鲁曼公司牵头研发的空基系统将由一系列卫星(包括椭圆轨道卫星与地球同步卫星)与地面数据处理中心组成,以探测地球上任何地方导弹发射与核弹爆炸的情况。第一颗精心设计的空基系统卫星于2011年发射,但我们希望,在“邪恶之神”洛奇敞开地狱之门之前,其他系统配套设备能尽快就位。(作者:卡拉 帕克斯 约书亚 E. 基廷)
个人分类: 战略对话|1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航天局:2012年没有任何东西会撞上地球
dongyanqing 2012-1-3 12:53
[转载]美国航天局:2012年没有任何东西会撞上地球
曾经大卖的美国电影《2012》设想世界末日的场景:在2012年的某个时刻,“地球物质调整”开始,特大地震接连发生,人类濒临毁灭。去年3月11日9级的日本大地震爆发,使得电影《2012》的描述显得更加逼真了。 有许多人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向世界上最出名的航天机构——美国航天局(NASA)提问:2012年是世界末日吗?几天前,美国航天局在其官方网站发表了对网友这些提问的回复。 昨日(2011年12月31日),记者在NASA官网上看到了这篇答问。以下是美国航天局对网友问题的答复(译文由网友提供)。 问:2012年真的会发生世界末日吗? 答:这个故事开始于一个假象的行星-Nibiru,苏美尔人认为它最终会撞击地球。这个灾难发生的日期最初被认为是2003年5月,但是奇怪的是那一天什么也没发生,所以这个“末日”的时间又被推迟到了2012年12月。 然后这两个谣言就和古代玛雅人的2012冬至点日期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这个谣言的可信度。 问:玛雅人的日历的最后一天真的是2012年12月吗? 答:这就好比你家厨房里的那个日历一样,12月31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玛雅人的日历计法中12月只有21天。这一天是玛雅人日历中的大循环——但是就像你的日历会在明年的1月1日开始一样——新的一年还会开始(并不代表世界就会终结)。 问:地球在2012年会有被彗星撞击的危险么? 答:地球受到流星与小行星的影响是常有的事,毁灭性的撞击极其罕见。上一次毁灭性的撞击发生在6500万年前,那次撞击导致了恐龙的灭绝。NASA的天文学家确定2012年没有任何东西会撞上地球。 问:2012年预言中的巨型的太阳风暴对地球有威胁吗? 答: 太阳活动有一个规律的周期,每11年达到一个高峰期。每当接近一个高峰时,太阳耀斑会造成卫星通讯中断。虽然我们的工程师知道如何建立电子保护装备抵挡太 阳风暴,但是也会有少部分的特殊情况出现。但是这和2012年没任何关系。下一次的太阳活跃期是2012年-2014年,是之前就预测好的太阳活动周期, 和以往历史上的周期时间没任何出入。 末日说源起玛雅人预言 在2012年到来之前,关于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传言甚嚣尘上。有人甚至断言世界末日的具体时刻是2012年12月21日下午3时14分35秒。 很多人说,2012年世界末日的说法,起源于玛雅人的预言。玛雅人是生活在美洲的古老民族,曾创造出灿烂的玛雅文明。玛雅人在古代天文学和数学方面所获得的成就很高,他们能够很准确的测出日月星斗的运转周期,以至能准确地计算出几千年后的日食。 据 玛雅人创制的历法“卓尔金历”,地球现处在“第五个太阳纪”,也是最后一个“太阳纪”,从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据说,玛雅人认为 2012年12月21日将是本次人类文明结束的日子。此后,人类将进入与本次文明毫无关系的一个全新的文明。这就是所谓的世界末日传言的来源。 世界末日?毫无可能! 昨日,记者请中科院测地所研究员郝晓光博士谈谈他对电影《2012》营造的所谓“世界末日”场景的看法。这位以地球物理学为专业方向的地学博士听后,以一阵哈哈大笑表示了对这一猜测的否定。 郝晓光博士并没有急着回答提问,而是拿出他2011年在中国地理大讲堂进行讲座的光盘播放,告诉记者他在讲座中已经讲到了2012世界末日问题。 郝 晓光说,要弄清电影《2012》中所说的“地球物质调整”的问题,必须先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问题”。地球板块漂移假说已成为科学家比较普遍的认识, 地球板块漂移的动力来自何方?根据研究,郝晓光认为是地球物质不均衡引起的,物质不均衡就会调整,物质调整过程就会产生动力,拖动地球板块运动。 在 郝晓光看来,地球物质调整在地球50亿年的生命中一直在进行,这种调整是单向的,从不均衡逐步走向均衡。地球幼年时期地球物质调整比较剧烈,现在逐步趋向 缓和。因此,不可能出现电影《2012》里的地球物质突然剧烈调整,从而引发大地震造成人类毁灭的场景。他的结论是,所谓“2012地球物质调整”带来人 类毁灭的故事,只是《2012》的娱乐噱头,在现实中绝不会发生。 更多阅读 美国航天局网站相关问答(英文) 【转自】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7884.shtm
个人分类: 其他技术|1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航天局称2012年12月21日不是世界末日
xupeiyang 2011-12-22 06:44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21/c_122462960.htm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大地震缩短11日当天1.6微秒时长
kexuechuanbo 2011-3-13 19:18
据美联社3月11日电,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格罗斯计算得出,由于3月11日的日本里氏9.0级大地震,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了1.6微秒(1微秒等于一百万分之一秒)。 2010年的智利地震、2004年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都曾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后者曾导致地球自转时间缩短了6.8微秒。
个人分类: 科学史随笔|2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公众质疑美国航天局早与"外星人"取得联系 未公开
xupeiyang 2010-8-30 07:36
2010年08月28日10:43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中外星人与地球人接触的场景。 宇航员奥尔德林走出登月舱的历史性时刻,被记录下来。 宇航员双脚被固定在国际空间站上的自控臂上,进行舱外活动。 地球   公众的疑虑与日俱深,质疑它隐瞒了地外文明的存在   世界上有一些机构或者组织,因其承担的工作之重要,以及需要的专业知识之精深,在公众眼中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它们对公众的世界观影响力之强也超乎想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NASA是美国负责太空计划的政府机构,总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拥有最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参与了美国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发射、太阳系探测等航天工程,为人类探索太空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伴随着太空探索深度的扩大,公众对它的疑虑也与日俱深。    公众质疑:    他们早已与外星人取得了联系,但一直没有公开   美国气象学家斯考特斯蒂文斯日前指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公众隐瞒了许多由SOHO太阳轨道望远镜传回地球的资料,其中包括有可能是外星生命的信息。这成为不曾间断的对NASA质疑的又一个新鲜声音。   SOHO太阳轨道望远镜是一项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实施的联合研究计划。目前,其所处位置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主要对太阳的爆发情况、太阳表面喷出物质和太阳附近的彗星进行拍照。到现在为止,该望远镜拍摄的照片数量已高达数万张。其中一些据称出现了不明飞行物的身影。但NASA要么对其避而不谈,要么就解释说是数字图像在传回地球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才导致照片中出现奇特的物体。   但斯考特斯蒂文斯指出,通过分析SOHO望远镜传回地球的所有照片资料,他发现在不同年份拍摄的照片上都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不明物体。斯考特斯蒂文斯由此断言,如果这些不明物体仅仅是偶然的干扰因素(如宇宙尘埃或残留的太阳粒子等)造成的,那么它们的形状和尺寸就不可能总是完全一样。他表示这有可能表明在太阳的周围经常有不明飞行物光顾,并且不只一艘,而是一个完整的编队。外星人正在以太阳为客体开展试验,并试图影响太阳的活动情况。   其实,NASA的使命和愿景当中就蕴含了寻找地外生命和星际移民的内容。而长期以来,都有科学家和普通公众质疑NASA对公众隐瞒了有关地外文明的真相,更有人指出,NASA早已与外星人取得了联系,但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公开。   1947年发生在美国的阿诺德空中遭遇飞碟案和罗斯威尔飞碟坠毁案以及此后由美国军方领导的专门调查UFO现象的蓝皮书计划、号志计划、新墨西哥州怀特沙漠试验场计划等UFO研究活动,开创了现代UFO研究的新纪元。50多年来全球各地收到的目击案例已超过500万起,其中有数十万起是无法用自然和物理现象做出合理解释的,人们怀疑它是一种超越人类文明的外星智慧生命所为。   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和国家航空航天局从1960年开始进行微波监听宇宙文明的奥兹玛计划和赛克洛普计划。1972年3月和1973年4月,美国先后发射了先驱者10号、11号宇宙飞船,携带地球人给外星人的一封自荐信,当中镌刻着地球和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地球人男人和女人的形象,以及表示宇宙间最丰富的物质氢的分子结构图,寄望外星人截获此信后    NASA热点:深空网络    到深空去探测地外文明的存在?   时至今日,NASA已经发展成为雇员人数约2万的大型机构,年度经费超过160亿美元。在其推进的众多高精尖项目中,深空网络是近期的一大热点。那么,深空网络到底为何物?   深空网络(DeepSpaceNetwork,DSN)是一个支持星际任务、无线电通信以及利用射电天文学观察探测太阳系和宇宙的国际天线网络,它是地球上最大也是最敏感的科学研究用途的通信系统。   目前深空网络由三处呈120度分布的深空通信设施构成,一处在美国加州的戈尔德斯通,处于巴斯托市附近的莫哈维沙漠之中;一处位于西班牙马德里附近;另一处位于澳大利亚的堪培拉附近。这种安排使得可以连续观察地球的自转的过程。   深空探测的一个重要用途,便是探索地外文明的存在。 (责任编辑:刘然)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美国航天局宣称在月球发现大量水”的思考
sheep021 2009-11-14 19:56
美国航天局宣称在 月球发现 大量水(图)_网易新闻中心 2009年11月14日 ... 核心提示:美国航天局上月实施撞月计划获取的信息显示, 月球 上存在水。美国航天局负责改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安东尼科拉普雷特真真切切,我们 发现 了水 .. 本博思考: 1.为什么刚刚发现月球有水?美国宇航员登月已经四十年了,若有大量的水,当时似乎不应该没发现 2.这个消息会对全球经济技术发展带来什么新变化? 新能源、碳经济之后,全球需要新的技术增长点。 3.这个消息会对国际形势、大国关系带来什么变化? 4.这个消息能为美国带来什么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美国是个善于制造神话的国度。登月、星球大战计划,甚至包括华尔街。 这次是神话吗?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8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航天局拍摄的拉萨三维景观图
pony1984621 2009-9-26 22:13
编译 / 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资料来源: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 ) 海拔 3650 米 的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坐落于中国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平坦河谷中。这幅图片,由美国航天局的 Terra 卫星上的 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 (ASTER) 采集制作,展示了拉萨具有立体效果的三维风景。 山脉好像呈辐射状围绕着这个平坦的城市。高山是棕色的,当 2005 年 11 月 24 日 这张照片被拍摄时,山上已经长了一些植被。但这座城市,却是一个 绿洲 。在这幅假彩色合成图像上,拉萨是红色和银白色的,其中植物覆盖的土地是红色的,人工建筑的地面是银色或者白色的。拉萨河蜿蜒穿过山谷。(注:拉萨河,中国西藏自治区河流。藏语称吉曲。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西南流经拉萨市,至曲水县汇入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开阔,是西藏的主要耕作区。)它漫游的河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证据,表明这里的地面相对平坦,因为这儿的地形并没有迫使河流的流向发生大的变化。 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行政首府,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该市最著名的地标,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在图像上也是最突出的两点。 堡垒般的布达拉宫坐落于市中心一处地表轻微隆起的地方,清晰可见的白色正方形为广场,这是该图中最大的一处人工建筑物。罗布林卡,是图像中最大的公园,它是红色的,在布达拉宫以西,为植物覆盖的矩形区域。这两处景观都是世界遗产。 图中还有一处比较显著的区域是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城市的北侧,为红棕色并带有黑色斑点,黑色表示地面有水存在。自然湿地影响拉萨的气候,增加城市的湿度。对于拉萨这样一个海拔较高、空气稀薄的城市,这里的植物也是一个重要的氧气来源,而且,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也给大量的鸟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栖息地。 附件下载(大图,3M): 美国航天局拍摄的拉萨三维景观图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721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