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首发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物著作相辉映 ——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纪念邮票首发
热度 4 suqing1961 2018-5-28 08:43
2018年5月26日,中国科技馆嘉宾云集、气氛热烈,《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纪念邮票首发式在这里举行。 《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一)》纪念邮票共1套4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全套邮票面值4.80元。 我在代表主办方中国科技馆致欢迎辞时强调,在改革开放和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以及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日子里,时逢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举办中国古代科学家及其著作纪念邮票首发式,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创新争先,可谓意义重大;作为国家级大型科普设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科技馆开设有“华夏之光”展厅,专门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学家及其著作纪念邮票”在这里首发,是科技场馆与邮政公司面向广大公众合作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功探索, 首发式上,作为国家邮票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教授即兴演讲,从李时珍、宋应星及《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入手,畅谈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以及中国科学家邮票发行趣闻、轶事。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23岁开始随父行医,曾供职太医院,行医数十载,当时已很有名望。为修正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的错误,他历时27年,到各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编撰完成了多达52卷的中医典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凡16部、60类,共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应星是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他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 (1637年),全书分上中下3编、18卷,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该书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包括农业技术,以及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手工业技术。 整套邮票以素描绘画手法表现了两位古代科学家及两部科学著作的形象。 ——第一图中的李时珍身披斗笠,一手举药草,一手拿药锄,正在仔细端详手中的三七药草。 ——第二图是摆放在书案上的《本草纲目》,一盏油灯、一只茶盏表现出李时珍潜心著书的辛劳,背景采用了“金陵本”《本草纲目》的序言部分和4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三七、朱砂根、千年艾、绿毛龟。 ——第三图表现宋应星在花机旁与织工研究纺织工艺。 ——第四图展示了《天工开物》明代初刻本(即涂本)中的两幅插图:双作用活塞式风箱和水碓,背景采用了明代初刻本《天工开物》的上卷首页图。 邮票设计者为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晨。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胶印工艺印制。 首发式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分公司共同举办。首发式后,全体嘉宾参观了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展”。有道是: 人物著作相辉映, 邮品首发聚嘉宾。 编撰医籍勘典误, 时珍本草纲目新。 天工开物揽百科, 农艺传承颂应星。 方寸无言弘伟绩, 科技发展图复兴。 ——2018年5月26日 注:更多内容请看本人微信公众号。 \0 \0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956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工程院对煤炭和非常规天然气做出开发利用战略方案
scienceditor 2014-12-19 14:33
2014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在北京举办“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成果发布会暨出版物首发式。 《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项目从煤炭资源、开采、提质、输运、燃烧、发电、转化、多联产、节能和减排等10个方面对煤炭全产业链的能源效率、资源消耗、环境影响、技术经济等煤炭开发利用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我国煤炭产业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系统的战略思路、定量的战略目标和重大措施,是我国第一次从全过程、全系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煤炭开发和利用开展的战略研究。 《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项目就页岩气和致密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四大类非常规天然气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在客观评价我国四类主要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与经济性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预测出未来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趋势与规模,确立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三步走”的路线图,提出加快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及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建议,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方面的战略研究。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等出席会议并讲话。项目组主要院士、专家,地方政府、企业领导和专家等近200人出席了成果发布会。 转自相关新闻网。 网址: 新华能 http://www.ineng.org/news/79729.html 中国电力 http://www.chinapower.com.cn/newsarticle/1226/new1226206.asp http://www.cpnn.com.cn/zdyw/201412/t20141219_772997.html http://www.cpcia.org.cn/html/13/201412/143923.html http://www.chinastock.com.cn/yhwz_about.do?methodCall=getDetailInfodocId=4588332
个人分类: 新书|1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江泽民为《绿竹神气》作序 刘延东 刘奇葆出席该书首发式
hucs 2012-12-22 21:38
江泽民为《绿竹神气》作序 刘延东 刘奇葆出席该书首发式 2012年12月22日 15:51:0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绿竹神气——中国一百首咏竹古诗词精选》首发式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泽民为该书作序,江泽民的《七律·园竹》一诗及手迹收录该书首次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首发式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首发式并为有关单位赠书。 江泽民在序言中指出,中国是竹类植物的起源中心,也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竹文化。咏竹诗词就是中华文化百花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绿竹神气》一书收录了中国100首咏竹诗词,上至上古先秦,下到近现代。历代诗人寓情于竹,或歌竹居功至伟,或赞竹生命顽强,或颂竹气节坚贞。“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历代诗人借竹言志的警世名句,凝结了中国竹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延东在讲话中表示,《绿竹神气》一书的出版,必将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必将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发挥积极作用。要大力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努力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全体公民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 首发式上,文化部、国家林业局负责同志和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分别致辞。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及地方的负责同志,以及国际竹藤组织及其成员国驻华使节或代表参加首发式。首发式上举行了赠书仪式,一些藏书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接受了赠书。 《绿竹神气——中国一百首咏竹古诗词精选》(中英文版)的出版发行,是国际竹藤组织成立15周年纪念活动之一。国际竹藤组织1997年在北京成立,是第一个总部设在我国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个人分类: 领导活动|1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淌过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热度 8 liangjin 2012-8-2 19:24
《淌过博物馆》的首发式热热闹闹地结束了。我也离开了北京,回到了安静而紧凑的生活。回想到7月29日那热烈的一天,我仍然会心动。对于那天的成功,我心存感激,无以为报,只能将其背后许多朋友的努力与大家分享。 这本书的第一功臣自然是科学网,没有科学网,就没有我的这个系列,也没有博友们的贡献将这个系列变成书。 我在科学网上贴这个系列时,并没有想到会要出书,只想将我的淌历和大家分享。在博友们的一再鼓励下,我才动了心思。这里,刘立博友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在世博会期间来上海,我和刘玉仙和他见了面。当时这个系列正在进行中,而我被化疗地眉发全无,颇有点人生苦短的感受。见面时他一直鼓励我出这本书,并告诉我出书的几个关键点。后来我知道,不仅如此,他回到北京后还多方行走,帮我寻找支持。 这本书的出版过程充满曲折,从文字图片的编辑到投资经费的落实,一步一坎坷。由于大的读书环境的恶化,网络流行的快餐化,出版社的被市场化,迎合世俗的趋势化都使得这本书的最初评估并不看好,而且如果要彩色套印,出版经费将是黑白的好几倍。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据统计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除了教科书外基本不买书。 所以要拍板出版这本书,需要极大的勇气并承担很大的风险。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苏青博友就这样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担风险的精神和一捶定音:“这类书现在很少,而社会需要这样的书!” 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编辑郑洪炜、李洁和张敬一具体负责这本书的编辑。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审改,让我看到了她们的专业精神,也让我提高了文字水平。在第一遍审稿意见下来时,我看到了编辑对我毫不客气地批评,有的意见甚至很尖锐。但在这些中肯的意见指导下,书稿越改越好。 然而这本书更大的挑战是图片。出版不是博文,图片不能任意从网上摘,而我拍的照片不够全面。图片质量也有相当高的要求。我在英的朋友闫瑛和张克威正好回国访问,他们毫不犹豫地把他们随身带着的照片硬盘全部拷给了我,让我任意选择其中博物馆的照片,只是要求不要用人像。其中还有许多他们朋友闫征和谢玢拍的杰作,他们也授权让我使用。我香港的朋友林颖之林仲文姐弟也为我寄来一大包整理的整整齐齐各博物馆的珍贵照片。这样包括我自己的照片已经基本够用了。在整理的过程中,我觉得我最熟悉的爱丁堡应该更丰满些,特别是我没有那只后来入驻苏格兰皇家博物馆的多利羊。我就请我爱丁堡的朋友周薇帮我拍几张。没想到周薇非常认真地去做这件事,带上她几乎是专业的照像机,花了很长时间等上最好的时机,帮我完成了任务,给了我最高质量的照片,那张爱丁堡城堡的照片还被选用在了封面上。给这本书贡献照片的还有博友刘立和孟津,以及我的发小佟新。关于照片,科学网博友祖乃甡以他艺术家的眼光为此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议。还有那些我素未谋面的在幕后辛勤工作的美编。正是这些朋友们的鼎力相助,才使这本书增辉无数。 书要有一个序。我邀请了科学网上著名的博主武夷山。武夷山老师的博文显示他知识渊博,思想深刻,有他来给我写序这本书一定会熠熠生辉。然而我却惴惴不安,我们从未见过面,谈不上任何私交,他会惜墨吗?我的顾虑很快就云消雾散了,因为武夷山老师不仅爽快地接受邀请,并且当天就把序写好给我寄来,后来很快又寄来了修改稿,动作之快,令人印象深刻。 出书终于蹒跚地走到尾声。出版社要为此办一个新书发布会。为了这个会,出版社上下都忙翻了天。后来他们选定在中国科技馆和科技馆合作作为科普悦读会的形式进行,并通过科学网布告,网上预约。科学网的许多博主如 苏青 、 武夷山 、 陈安 、 李宁 、 魏东平 、 吕喆 、 吕秀齐 、 刘立 、 迟菲 都为此专门写了博文。当然也有个马甲揪着“淌”不放,还搬出了外国人、出版局领导来给自己壮胆,自说自话地硬塞给“淌”一个贬义。我不得不把“淌”汉典上的中性的定义给了他/她,并建议他/她提高下汉语水平(应该还有逻辑水平),没想到他/她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到处无理取闹,只剩下骂大街的能耐了。后来又将攻击转到我们的新词“淌客”(汉典上当然没有,意思自然清楚“淌”+“客”),牵强附会地拉上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堂客”的某一偏意,按他/她的逻辑,汉语中所有的同声词都是同意词,并且只有一个想要什么就是什么的意思(例如:同志、同治、统治、统制、童稚、通知),汉语启不大乱了?很多人给我发短信,让我别理他/她,更有大侠客张天翼和小侠女迟菲拔刀相助,资深顽童苏青专门写了个“ 吃遍欧洲 ”隐讽。我说没关系,我欢迎争辩,可惜他/她实在不上档次,他/她越闹丢得只是他自己的人,客观上还起到了为这本书促销的作用,还是应该谢谢他/她。严谨的组织方无法得到这位马甲的更多信息,觉得如此没有底线的人最好还是做好他/她可能来砸场的预案。不过我谅他/她没那个胆量,只会躲在马甲里放黑枪。我的朋友陈灏说对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网上“约架”,下午三点直接在朝阳门相会!笑得大家都喷饭,说最好把各路媒体都叫上来直播,那苏青不是乐得半夜都从梦中笑醒? 尽管当当网已经以促销价开始销售这本书,但在这个活动上,售书的痕迹淡化到几乎为零。作为活动主办方出版社和科技馆的同事们认真地策划了整个活动,我的讲稿也一再被讨论修改,几易其稿。我在开始写讲稿的时候,把听众定位在知识人群上。没想到,正值暑假,有大批淌科技馆的孩子,报名极为火爆,其中有近1/3的孩子。听到这个消息,我真傻眼了,能把这帮孩子摁在座位上,抓住一两个小时讲博物馆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却极为有意义。于是讲稿还需要修改。特别是编辑们提出谜语太难,要做几个孩子们猜得出的来鼓励他们,苏青也贡献了一个谜语。这才有吴国胜博友说的谜语太容易的问题。但有苏青、武夷山和吴国胜等猜谜高手在,真让我左右为难。所以有最后那个很难的谜语“行万里旅程,还要读千卷古书——打一成语”谜底“路不拾遗”是很难在限时猜出的,苏青和武夷山作为嘉宾坐在台上也不便参与,所以最后公布了谜底。这里行旅程扣一个“路”,万里还要千卷扣“不拾”,这里的“拾”指“十”不是“捡”,“古书”扣“遗”。希望能回答吴国胜博友的质疑。 讲演的地点因为报名的人太多而从二楼的讲演厅转到了一楼科技馆最大的讲堂,但还是爆满,还有很多人没有约到而遗憾地未能参加。但我最高兴的还是在演讲会上见到了我的博友们——我的佳宾苏青、武夷山、刘立、迟菲,还有吕秀齐、李宁、苗元华、吴国胜。除了刘立,都是第一次见面。佳宾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周薇在伦敦奥运期间花大价机票从爱丁堡飞来参加这个活动。专程来参加活动的朋友和长辈还有:佟新、陈灏、李建国、梁家惠。 演讲会进行得极为顺利,特别是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投入,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会后记者还对我进行了采访。整个活动我作为主角得到了太多热烈的掌声,但我深知, 这些掌声应该属于更多的人。
个人分类: 淌博物馆|485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参加了《淌过博物馆》首发式
热度 10 cutefay 2012-7-30 14:08
昨天上午,去参加了梁进老师的大作《淌过博物馆》的首发式,就按照记流水账的方式,说一下见闻吧! 我在去的路上的时候,苗元华以及他可爱的夫人已经到了,他们在门口等我,我们一起进去。本来我以为我们去的还挺早的,没想到刘立老师比我们到的更早。 在会场上,我看到一位穿黑色连衣裙的女士在和一些来宾们交谈,我以为她是会议的主办者之一,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梁进老师。我刚开始居然一点儿也没认出来!现实中的梁进老师比起博客上的照片要显得年轻和有气质,所以确实没敢认。想来我真是惭愧啊!后来知道是梁进老师之后,就赶紧去和她打招呼,并且让她帮我在书上签名:) 在我进来不久,武夷山老师和苏青老师也到了,他们都是我之前很熟悉的老师了:)我们在开场前闲聊的时候,一位瘦瘦的显得很干练的小伙子走过来,自我介绍说他是吴国胜。后来,也没有和他交谈,他中途就离开了。之后,李宁老师、吕秀齐老师等人也都到了。 首发式开始之后,梁进老师用50分钟的时间做了个报告,报告的内容很精彩,让听众们一下子就对各种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梁进老师还出了好几个小谜语,让下面的人猜。在场有很多小朋友,他们非常厉害,我还没猜上来的时候,他们都有人猜上来了。 武夷山老师、苏青老师和刘立老师分享的他们作为淌客的经历也很精彩,让我们长了不少见识。 流水账就到这里了,最后再说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想:科学网上有很多的经常博文和博友们的交流,像梁进老师的《淌过博物馆》这样,把博文变成传统传媒的科普书籍,再到现场讲座式的科普宣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这过程中,也汇集了博友们的互动,增进了博友们之间的友谊。希望这样形式的活动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可惜这次参加首发式的博友还不够多,希望以后能在类似的活动上结识更多的科学网博友。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396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启功遗墨展》开幕式暨《启功全集》首发式前的留影
黄安年 2012-7-29 11:24
《启功遗墨展》开幕式暨《启功全集》首发式前的留影
《启功遗墨展》开幕式暨《启功全集》首发式前的留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7 月29 日 发布 7 月 26 日 上午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启功遗墨展》开幕式暨《启功全集》首发式。借此北京留个影,照片 5 张是大观园老总徐菊英所摄。 照片中三人合影中的一位是启功先生的关门弟子、现北京大学教授朱玉麒博士。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4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启功遗墨展》开幕式暨《启功全集》首发式
热度 1 黄安年 2012-7-26 18:05
有感于《启功遗墨展》开幕式暨《启功全集》首发式
有感于《启功遗墨展》开幕式暨《启功全集》首发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7 月26 日 发布 今天上午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启功遗墨展》开幕式暨《启功全集》首发式。启功是中国的启功而不是北师大的启功,为纪念启功先生百年诞辰先期以在人民大会堂和北京师范大学分别举行了纪念活动,今天在国博则是另一场重头戏,来自全国政界、学界、文化艺术各界数百人聚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馆西大厅参加开幕式和首发式,我们一行四人持邀请函来到现场准备签到,工作人员告诉我今天签到取消了,这意味着开幕式首发式向受邀者签到时分发的北京师范大学一“口袋”资料已经为捷足先登者分发告謦了。 在现场 , 我注意到准备的椅子早已被占,其中不乏许多年轻人。这时我才意识到这邀请函和参观券是差不多的 , 你需要捷足先登才好,在我旁边有位拄着拐杖专家也是站着的。我见到北师大的薛振凯同志 , 她对我说:“怎么看到北师大的人很少”,我说你看有些服务的不都是北师大的吗,再说站在剪彩席上的有几位官员当年是北师大中文系和历史系的毕业生呢。启先生书写的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到那里都要践行的。 活动议程(请见所附照片)结束后,为避免过于拥挤和不影响领导嘉宾参观 , 我们干脆随国博图书馆馆长黄燕生馆员(正教授)先去参观国博的图书馆馆藏精品图书,在国博就餐后 , 下午早些时候来到11展厅参观《启功遗墨展》,这时就可以仔细欣赏启先生的墨宝了。 照片 19 张是在现场拍摄的。 **********************8 启功遗墨展在国家博物馆启幕 2012 年 07 月 26 日 15:05:1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26日专电(记者李江涛)26日是 启功 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启功遗墨展”开幕式暨《启功全集》首发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启功生于1912年7月26日,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古典文献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书画 家、文物鉴定家、诗人。他一生从教60多年,2005年6月30日在京逝世。 据悉,“启功 遗墨 展”分国家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博物馆两个分场展览,共展览启功先生各个时期的书法、绘画作品两百余件,全面反映了启功先生的书画成就。 26日同时举行了《启功 全集 》首发式。为保存和弘扬启功先生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组织编辑出版了《启功全集》。据北师大出版集团总经理杨耕介绍,北师大出版社自1985年首次出版《启功书法作品选》以来,二十多年间陆续出版了启功先生的学术著作与诗歌、书画作品集和相关研究资料图书超过100种。启功先生逝世后,北师大出版社开始着手编辑出版《启功全集》,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启功先生本人没有收存他的著作和书画作品,通过多年的搜集、整理,最终确定《启功全集》共20卷,前10卷为著述,包括诗词创作、讲学、口述历史、书信、日记等,后10卷为书画作品,汇集了启功先生创作的册页、成扇、手卷、横幅、立轴等。 据悉,作为国内启功先生著作版权资料最完备、最权威的出版成果,《启功全集》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7/26/c_112541246.htm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41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为梁进老师《淌过博物馆》写的“序”
热度 18 Wuyishan 2012-7-22 07:05
(博主按:梁进老师的科普著作《淌过博物馆》首发式将于 7 月 29 日上午在中国科技馆举行,想参加首发式的博主请与苏青博主联系,详情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47do=blogid=591862 . 下面是我为该书写的序。) 序 很多人都觉得,科学网是藏龙卧虎之地。我佩服的科学网博主很多,掰着手指是数不过来的,其中包括同济大学的梁进教授。她的博文我每篇必读,细细咀嚼。不过,我迄今尚未与梁进老师见过一次面。 给一位未曾谋面者的书写序,不亦怪哉? 说怪也不怪。梁老师刚开始在科学网博客上写“淌过博物馆”系列时,我就开始给她发短消息,吹毛求疵:为什么用“淌”而不用“趟”呢?梁老师耐心地解释了“淌”之妙: 博物馆可以淌吗? “ 淌 ” 有 “ 趟 ” 的意思,但更有湿淋淋的感觉,比较传神。 我淌过的博物馆比梁老师少多了,但也是位淌客(不是坦克)。想当年, 20 世纪 80 年代在驻美使馆科技处工作期间,每到周末,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馆。华盛顿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公立私立的博物馆,我都不放过。不光我自己去,而且我拉着使馆里的伙伴们一道去。那时,伙伴们给我起了个绰号――子,即孔夫子的“子”。往好了说,是说我知识比较丰富;往坏了说,是说我比较迂腐,不能与时俱进。但是,“子”毕竟是有作用的。有时候,伙伴们为周末去哪里而争论不休,有的说看电影,有的说逛商场。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他们就问我去哪里好?我常说:“去博物馆”。于是,他们开玩笑地嚷嚷起来:“子曰,去博物馆,那我们就去博物馆!”。于是,使馆里充满了快乐的空气。 回到梁老师的“淌过博物馆”系列。其第一大特征,是梁老师的文字水平绝对一流,毫不夸张。 2010 年 2 月 27 日,我在得知梁老师生病后,写过一篇博文,“ 特别的祝福给特别的你”,里面写道: 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 1890-1972 )在一生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纸的论文,内容涉及昆虫学、哲学、遗传学、历史学、戏剧学等等。他去世后,不同学科的人都在张罗纪念他,可是,历史学圈子的人根本没想到,他的本行是昆虫学家;昆虫学圈子的人根本没想到,他在人文领域有如此骄人的成就。您说:他到底是什么家?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最佩服柳比歇夫这样的学者。 梁进老师的“淌过博物馆”系列已经写了 7 篇。您若不了解梁老师的职业身份,能猜到这是出自数学教授之手的文字吗?她的《玉佛之约》简直就是一部高水平小说啊!这是我受到很大震撼的科学网博文之一。更别谈,她还是制谜高手。您说:梁老师是什么家? 该系列的第二大特征,是梁老师的感触特别细腻,充分体现了知识女性的优势。我若看了一个博物馆,也许抓住了它的重大特征,也许抓住了它的某一细节,但是,决没有像梁老师那样的功力,能够捕捉每一博物馆的特殊气氛。如果每座博物馆是一条独特的溪流,梁老师就能通过文字和图片让读者听见这条小溪的流水潺潺,使你禁不住想挽起裤脚,去趟一趟那流淌的生命之源。 还需要第三大特征“图文并茂”吗?还需要第四大特征“门类齐全”(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应有尽有)吗?不需要了,不需要了!有以上两大特征就足够了。 现在是数字化时代,虚拟博物馆越来越多。用 virtual museum 在谷歌网上搜索,可得 1050 万个西文网页;用“虚拟博物馆”搜索,则命中 263 万个中文网页。既然探访网上虚拟博物馆如此方便,而且免去了鞍马劳顿,虚拟博物馆的访客就越来越多。但是,身临现场之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可以推断,陈子昂如果不登临幽州台,决计写不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千古名句。梁进老师在本书中记下的感悟和体验,对于那些从未去过现场的虚拟博物馆访客将是极其宝贵的替代性体验。 另外,当代社会较普遍地认可“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愿意像梁进老师那样投入巨量时间遍访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人少之又少,再次投入大量时间将访博体验付诸文字的人则几乎见不到了。因此,这本书必将成为图书中的珍稀品种。 Blog 音译为“博客”纯属偶然,但“博客网”与“博物馆”同享“博”字则属必然。博物馆必欲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博客网必欲汇聚千家,吞吐万言。科学网著名博主梁进老师动笔撰写“淌过博物馆系列”,不亦宜乎! 梁老师邀请我写个“序”,恭敬不如从命。我甚至可以腆着脸皮说:当今之世,如欲为梁老师的这本书写序,舍我其谁也? 是为序。 武夷山 2011 年 5 月 11 日急就 2011 年 8 月 29 日修改
个人分类: 科普小兵|6074 次阅读|29 个评论
首发式掠影
wyc 2011-11-18 20:17
首发式掠影
本次首发式于2011、11、17上午在 大连理工大学综合楼5楼会议室隆重举行。 会议由罗均炎教授主持, 会场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开得非常精彩。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资中筠自选集》首发式实录:群贤云集 共议启蒙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0-20 00:57
《资中筠自选集》首发式实录:群贤云集 共议启蒙 2011年10月10日 16:11 来源:凤凰网读书 2679 人参与 7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所谓启蒙,就是说你只要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或者了解事实的真相,就可以不这么想了,非常容易了解问题、非常想明白,但是当时就想不明白。但是从那个以后,比如否定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等大讨论,是一次比较大的启蒙运动,可惜这个也很不彻底,启了又蒙,蒙了又启,刚刚看到一点亮光,然后又说不对,不让说了。 所说的启蒙,不用太高深,一个是把事实弄明白,不在谎言里生存;还有一个是用逻辑来考虑问题,什么事情是不合逻辑的?现在有很多主流媒体所讲的事情,逻辑是不通的。 比如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够实行西方的那一套?因为我们社会主义理论上讲理应比资本主义更加平等,就是说社会矛盾更加小,更加人道,普通的底层的人民应该享受更多的幸福。但是事实上我们并不是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体现在哪儿呢?于是,有人提出来我们的主义并不是这样,我们的贫富悬殊,比资本主义落后得多。于是,另外一个逻辑就来了,说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候,那些人都很悲惨。那么,我们现在算什么时候呢?因为社会主义是没有原始积累的,社会主义是在高级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更加平等的,资本主义的长处在于效益,在于大大地推进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不平等,所以需要社会主义的思潮关注弱势群体。当说到矿难、残酷的职业病等等,一些媒体说十八世纪、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就是这样。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进步到今天就是因为建立了宪政和民主,才能够限制权力,同时也能够通过各种法律来限制财富。那么,这些都不能做的话,我们到底算什么主义?这是我们永远想不通的问题。用事实和逻辑来考虑问题的话,考虑清楚了,就变成了启蒙。启蒙也不是那么神秘的一件事情。 第四,我们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引导,我们做不了行,茅于轼先生自从退休以后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且他真正的是为底层老百姓着想,并且把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方向带到最贫困的农村,并不是说像现在那个大款,到处撒红包,不是那种扶贫,而是他十几年来孜孜不倦地创立了很多模式。当然,不是他一个人,有很多人和他在一块,但是在他的感召之下有很多年轻人跟着一块做。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了很多打压,很多辱骂,甚至于有暴徒要揍他,但是他完全不愠不火,无动于衷,不生气,但是他绝不放弃,也绝不后退。对于这样的,我自己自愧不如。他还比我大一岁,他现在又飞到宁夏去,他还在到处奔波,我对他非常佩服。当然,令我佩服的人不止这一个,有很多比我做的好。 我坐到这儿,想到一些事情,这是欲罢不能的。因为现在资讯特别发达,因为有网络,而且我是被动的,我收到人家寄给我好几十份的报刊杂志,这里面透露很多信息,光是纸媒,现在有一些不错的,有一些我佩服的记者,他们是做深度调查的,他们把各种各样的事实都说出来。我了解了这些事实以后就不能假装不了解,我明明已经了解了,我也不能无动于衷,我欲罢不能,我就得写这些。我曾经以为退休之后应该写像《闲情记美》这一类的东西,我还有很多书要看,并且有的人就说我自己已经衣食无忧了,过得好好的,所以吃饱了撑的要自由民主了,没事儿干了就要自由民主,好像自由民主是一种奢侈。其实是相反的,我要是没事儿干了,我过的好好的,我可以什么都不管,什么事都不干,我家里有那么多好书,有音乐,有唱片,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些事情?但是我已经知道了,就欲罢不能。我遇到不同的人,对于生活有不同的取向。 何方老师也是自己过得好好的,自己级别比我高,待遇好一点,但是他就说,现在的弱势群体太苦了,不能无动于衷,还得写。另外,他十几岁就入党,他亲身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他看到官史中充满着那么多的谎言,就以后要写出来。这也是一个生活的态度,也是欲罢不能,也不一定是要怎么样,就是内心深处必须要这样做,那也没有什么办法。 所以,我自己也觉得很可惜,我有很多别的东西要写,但是刚要写这个,就被一个什么消息使得我拍案而起,愤怒得不得了。比如,最近渤海湾的污染使得我非常地忧虑,美国墨西哥海湾的漏油事件的处理,他们的媒体天天都在盯着,英国石油公司的发言人天天被媒体追问到底采取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有效没效,结果发现没效,再用其他的办法,今天清了多少,明天清了多少。石油公司的负责人被美国国会召去,被直问,狼狈得没法说,天天的在那盯着,而我们国家媒体报道墨西哥湾的事比我们国家这次漏油的多。最后它赔偿赔的伤筋动骨,非常的多,首先就搞一个二百亿美元的资金放到那,到底附近的老百姓受到多少损失还没有最后算出来,到现在还没有算完,一点一点的赔。对比之下,我们渤海湾的漏油是非常严重的,渤海湾的污染相当严重,谁来管这件事情?当然,说是现在正在管,正在调查,但是到底谁在管?康非公司说是外国公司,其实是我们中海油控股的公司,有国有资本在里面。所以,这件事情就使得我不得不思考,但是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渤海的污染要影响到我的生活,那还很远,但是就是觉得放不下,而且还很生气,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后来我想到一个医学上痛点比较低或者痛点比较高,痛点比较低的人刺他一下就比较疼,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痛点比较低,别人见怪不怪的事情总觉得有这样的心情,我并没有什么特别崇高伟大的目标,一定要救民于水火,不认为自己有这种可能性。我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受到启发,能够多一点地了解事实和逻辑。 第五,关于对国家和世界的看法。我跳出了以国家政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自己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的时候,我写东西也是以这个取向的,但是越来越觉得不是这样的,看历史也不是看哪个皇帝疆土最大就是最好,所谓国强民不一定强、不一定幸福,我越来越倾向于以个人为本来考虑, 我现在不愿意用“人民”这个词,因为“人民”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以“为人民服务”的名义危害了不知道多少生命和权益。所以,现在真正的“以人为本”是以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考虑问题,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生命,加在一起。这就是马克思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都是独立的,加在一起,最大的得到了幸福,这个团体就是幸福的。至于国界的边界要划在什么地方是次要的,这句话说出来可能要被人家骂“汉奸”,我们有太多的看法,“君王杀人知多少”,就是 汉武帝 的那篇文章,我这也不是凭空的,完全有事实根据,我也不是学历史的,就是从《资治通鉴》整个西汉一路下来就可以知道,也不用讲老百姓死了多少,三级以下的干部,真是不知道杀了多少,而且汉武帝被我们认为是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为什么军阀混战的时代反而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想那么活跃呢?因为管不了,有好的文化政策的时候就是比较宽松自由的时候。 最后,在《炎黄春秋》二十周年的时候让我题字,我就题了四句话: “还原真相,开启民智,唤醒良知,推动革新。” 这几句话愿意与大家共勉。谢谢!
101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群贤云集 共议 启蒙
dongzg101 2011-10-20 00:50
《资中筠自选集》首发式实录:群贤云集 共议启蒙 2011年10月10日 16:11 来源:凤凰网读书 2679 人参与 7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吴敬琏 : 我从个人的感受来讲一讲为什么喜欢读陈先生和资先生的文章,也可以从我一个人的感受来看资先生对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意义。因为我是从自己的感受,所以不一定能够代表很多人。我跟资先生是同一代人,岁数也差不多,经历也差不多,过去的文化教育、家庭背景也很相似。资先生的文章我是很喜欢的,资先生的各种言论,还有很多交谈,参加讨论会,我也是非常喜欢的。我就问我自己,我为什么会喜欢?我得出的结论是因为经过了曲折和劫难,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重归正统,所以觉得跟大家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所以把他们作为知己。 用陈先生的话来说叫启蒙,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呢?我是1950年参加新民主义青年团,1952年入党,当时我们的想法是什么呢?推翻国民党统治以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共产党能够带领我们这个民族走向光明大道,我们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或者社会主义者,就让自己能够称得起这个称号。在1950年,我们那个时候的党团都不是有专职人员的,都是由学生自己兼的,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全部文化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所以,除了学文化、学专业知识,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文学的、音乐的、中西文化。但是后来就发现不对了,人家说“你们的方向完全错了,你们歪曲了文化,对旧的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要改造”。这就开始改造了,从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开始。那个时候还是改造别人。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努力地改造,改造来改造去,否定了全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中国文化中确实也有精华,否定的基本上都是精华。继承什么了?继承了 秦始皇 ,继承了法家,到了文化大革命整个就毁灭了。 我回想整个过程,用一个什么思想把我们改造了呢?以前不知道,用了很多词都是很冠冕堂皇的,后来看到了革命党人教义问答,哦,原来整个用这一套来改造我们的思想,这个革命教义问答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只要目标是崇高的,什么手段都可以。只要给你一个口头上崇高的目标,一切人类最坏的事情都可以,突破一切道德底线,否定优秀文明,都可以做。 那么,经过这些曲折以后,有了一定的觉悟以后,实际上我们从个人来说,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重回续写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我想,这就是陈先生讲的启蒙。所以,陈先生去世以后,我给资先生写了一个E-mail,我读陈先生的文章如沐春风,就好像回到了当年19岁、20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于这个民族的未来满怀着信心,因为我们代表了世界最先进的文化、最先进的知识,重新回到了这条路。当然,因为年纪已大,进步不可能很快,但是还是从中得到了知音之感,回到了青年时代,面向未来,怀揣信心,虽然矛盾是艰难的,未来也不是那么可观,但是有了这样的现实目标,能够使我们沿着这个道路往前走。能走多远呢?不知道,但是希望是存在的。 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对于年轻一代我不知道怎么样,我们下面一代或者两代也需要启蒙。所以,非常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这么好的书,鼓励我们走向现代性的中国的道路。谢谢! 杨继绳: 我也写了一段话,资先生上的是清华大学,我在清华大学待了七年,清华大学的每一寸土地我都很熟悉,但是清华的精神没有了,我说我没有上清华,我上的是五道口工学院,我们上学不知道有陈寅恪这些大师,我们是从毛主席著作中知道了朱自清,我们受的教育,野蛮和文明,它是有文明的,但是我们五道口工学院出来的人野蛮多了一些。我感觉很惭愧,也感到忧虑,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孩子们不要被灌输狼奶,要文明。 第1页 资中筠:我不是一个多产作家,弄了半天就这些了 第2页 刘苏里:她说自己是野蛮人,我七年都没有忘记 第3页 王逸舟:很多年轻学生比我们这一代人更悲观 第4页 邵燕祥: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多忌讳的时代 第5页 阎连科:简朴、真实、情趣 第6页 赵梅:“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 第7页 雷颐:他们夫妇继承了五四的启蒙精神 第8页 “八十岁的时候能够像资先生一样,这就是我的理想” 第9页 崔卫平、贺卫方发言 第10页 何迪、胡亚东发言 第11页 马立诚等嘉宾发言 第12页 吴敬琏、杨继绳发言 第13页 梁文道:现在讲启蒙已经不在于揭穿事实了 第14页 资中筠:还原真相,开启民智,唤醒良知,推动革新 1 2 ... 10 11 12 13 14 相关专题: 《读药》第57期:资中筠自选集 相关新闻: · 资中筠简介 · 何方、茅于轼等评《资中筠自选集》 · 朱尚同:她是以民主科学为己任的启蒙学者 · 朱正:她记录了知名人士的不为人知的细节 林俊杰宣传自选集《她说》 孙燕姿跨刀合作 开卷八分钟:卡佛《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 张哲 标签: 自选集 首发式 资中筠
1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群贤云集 共议启蒙
dongzg101 2011-10-20 00:42
《资中筠自选集》首发式实录:群贤云集 共议启蒙 2011年10月10日 16:11 来源:凤凰网读书 2679 人参与 7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雷颐:他们夫妇继承了五四的启蒙精神 梁文道: 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近代所的雷颐先生帮我们做一个总的评述。 雷颐: 让我对这五本书做一个总结,诚惶诚恐,回想起来我是在1988年就和资老师认识了,住得也比较近,资老师后来请我到她家,以后就常去,我在很早以前就读过她和陈老师的文章,但是我不知道他们两个是一家人。我记得第一次到她家,“这不是陈老师吗?原来是一家人!”二十多年来我们就没有中断交往,两个人东方中学的根底都非常好,但是又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为人非常温文尔雅,又非常有力量和原则,他们的思想不是像现在的很多文人喜欢传统文化坚持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才能救世界,而他们两个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造诣,胸怀却是宽广的,在制度上一定要走世界文化接轨,陈先生到最后他的稿子一直都是用毛笔写的,绝不用电脑。所以,很难想像他会好几种外语,很多人看了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洋派的人,但是他写文章一直都是用毛笔写的。这种精神是现在最难得的,现在很多人坚持国学就表现出对西方的东西特别排斥。 另外,两个人表现出确实忧国忧民,那么优雅、雍容华贵,但是对祖国的前途那么的担心。1989年陈先生让我过去看他用毛笔抄写的一段话……这种原则性思想的力量,他们那么温文尔雅,那么典雅华贵,很难想像他们有那么强的人格,继承一种五四的启蒙精神,这也是资老师书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对于他们来说,中西是融为一体的。 现在很多人对启蒙提出批评,而他们提出还是应该坚持启蒙,“闻道有先后”,先得到某种悟性,先得到是因为某种条件,会外语,了解外国多一些,先得到一些知识,不是应该和其他人分享吗?从这个角度来谈。 另外,他们是国际问题专家,但是超出其他人很重要的一点,这是专业的限制,从国际战略来讲,自然而然的考虑到中国国家安全、中国经济安全、中国战略安全,好像是生活在一种阴谋当中,这是职业难免的。但是从陈先生、资先生身上没有一点这样,相反是从更广阔的角度上提出问题,在这种全球化之下中国应该怎么办?比如谈拉宾之死,有时候谈和平更需要勇气,更需要牺牲;比如 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原因,由于这个政策、那个政策,但是都回避了一个最重要的:民主自由,资先生专门提出了这个。很多国际问题专家都不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总是活在其他国家要怎么样害中国的阴谋论之中。 资先生也很超前,九十年代的时候很早就跟我提过基金会等知识,当时我并没有引起重视,花那么大的精力去研究,但是我们现在看来中国今天有很多这样的基金会。 资先生谈到中国模式,她特别强调,发达国家,由于她的工作接触的外国人非常多,很有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她发现中国经济的总量和竞争力,美国更关心中国的经济,而不关心国内人们怎么生活。外国人看中国模式是有这样问题的,资老师对中国模式的分析,最后得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谈中国模式或者讲GDP增长总量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GDP,为了增长而增长,还是为了人?“以人为本”这一点也很难得。 资老师很重要的一点是很有历史感,从她自己的书中也表现出来了,比如专门研究了《汉书》,有名有姓、比较高的大臣死了多少,是怎么死的,寻找原因。另外,资老师比较痛恨贪污腐败,她认为反腐败是第一条,但是她有历史感,专门写了一篇用三反五反的方式来反腐败,这也是对于中国现在面临的状况应该怎么走、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腐败?现在很多人歌颂三反五反,资先生对此作了很清晰的回答。 资老师书根本的一条是有人文精神,有关怀的精神,中学西学融为一体。其中有一点谈到了自己挨饿的,他们的女儿陈丰就是在那个年代生的,陈先生说“我爱人要生孩子,起一个什么名字呢?”“满仓”,后来就起了一个“丰收”的“丰”,这么洋派的人没有起“丽娅”,而是用了“丰收”的“丰”。后来回来以后也是眼睛饿的浮肿,当时农村大量被饿死,城里人为什么饿死的少?有分粮食,几级以上干部多分几斤糖、几斤蛋。如果在今天来看,正是因为有历史感,多少级以上就浮肿,多少级以下就不浮肿,把陈老师的书和资老师的书合起来读会更有意义。 资老师,您能不能再简单地谈一下,现在在思想界很强的一个观点,认为五四运动、新文化中断了中国的传统,请您就这个问题说一下。 资中筠: 这个问题我写得很清楚了,我好几篇文章都写五四没有中断传统,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五四以后起来的,我觉得传统就没有中断。西南联大那些人,现在来看这一代人,就是像冯友兰这一代人,我觉得完全的没有割裂。这个问题我现在没有办法多讲,从整个中国历史上来看,凡是到思想比较解放、文化比较繁荣,大多数是乱世,当时比较先进的大多都非孔,从南北朝到晚明时代,像李贽他们,凡是有一些新思想的人都是非孔。 梁文道: 刚刚讲到中国怎么从国际看自己? 从最近这一两年,我们有一些很奇怪的逆潮出现,比如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华吃了一碗炸酱面,中国人民很兴奋,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坐经济舱,中国人民很兴奋。后来有一些媒体批判这体现了反华的思想。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连一碗炸酱面和经济舱都反华了?“我今天吃了一碗反华的炸酱面”?今天中国和西方之间,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怎么谈国际问题。 雷颐: 为什么中国人对此反应这么强烈?这才是重要的,还是因为国内的腐败、特权横向,自然的,任何一个机会,老百姓都会往这个方向想。我觉得作为执政者来说,首先反思的应该是这个事情。 梁文道: 这种事情让网民有这样激烈的反应,因为资先生的五部书中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放在今天就是盛世危言,可是这个盛世对他有反省、有不同想法的不仅仅是像资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有一些网民。有一些网民从早骂到晚。有这样一句话,“上一天微博,就觉得中国马上要革命了,到大街上一看,觉得中国一百年都不会革命。”知识分子跟网民这样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雷颐: 我觉得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如果知识分子得到更多的观念,可以通过网络来影响网民;网民的才华、智慧也会影响知识分子,也给知识分子提供了解社会的渠道。 其实很多知识分子都是很有才华的。美国这次占领华尔街,有的人打出 毛泽东 和五星红旗,网民马上说不在于打什么旗,而是在于打什么旗的自由,我们彼此有了这个自由再谈这些。 第1页 资中筠:我不是一个多产作家,弄了半天就这些了 第2页 刘苏里:她说自己是野蛮人,我七年都没有忘记 第3页 王逸舟:很多年轻学生比我们这一代人更悲观 第4页 邵燕祥: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多忌讳的时代 第5页 阎连科:简朴、真实、情趣 第6页 赵梅:“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 第7页 雷颐:他们夫妇继承了五四的启蒙精神 第8页 “八十岁的时候能够像资先生一样,这就是我的理想” 第9页 崔卫平、贺卫方发言 第10页 何迪、胡亚东发言 第11页 马立诚等嘉宾发言 第12页 吴敬琏、杨继绳发言 第13页 梁文道:现在讲启蒙已经不在于揭穿事实了 第14页 资中筠:还原真相,开启民智,唤醒良知,推动革新 1 2 ... 5 6 7 8 9 ... 13 14
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资中筠自选集》首发式实录:群贤云集 共议启蒙
dongzg101 2011-10-20 00:39
《资中筠自选集》首发式实录:群贤云集 共议启蒙 2011年10月10日 16:11 来源:凤凰网读书 2679 人参与 7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赵梅:“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 赵梅: 资老师原来是我的顶头上司,但是我们一直是好朋友,无话不谈。我觉得《不尽之思》这本书特别好看,我看的时候好像是看一个黑白电影,这个电影有两条主线:追溯的往事和心路里程,资老师文革前曾经担任 毛泽东 、 周恩来 和其他领导同志借鉴外宾时候的英文和法文翻译,1980年开始转入学术界从事研究。因为工作关系,资老师接触到我们一般人接触不到的人,一般国际友人和外交一线的人,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记忆,一些读起来会忍不住要笑。在读资老师回忆杨朔的文章,我从来没有把他和外交工作联系在一起,从来没有想过他会英语,资老师讲了一段中苏分歧公开化的时候的情景,当时苏联人说杨朔笨蛋,杨朔马上回应“你才是笨蛋!”我觉得特别的可笑,都是特别有意思、特别珍贵的历史回忆。 还有是关于廖承志的回忆,还有写资老师接待国际友人,接待美国美国的剧作家、斯诺的第一任妻子海伦·斯诺等等。资老师谈到冀朝鼎去世的时候,我真的在心里流泪,也许他真的活在文革肯定会被迫害而死。我在读资老师接待阿瑟·弥勒、海伦·斯诺的时候,我脑子里回应出那个时候中国的外交风云,中国在那个时候和外国世界那么的隔膜,这些人基本上是属于美国的左翼,我们在接待中,资老师和其他的人都是特别真诚的,把中国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们,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当时的中国是千疮百孔,正好是在文革期间。 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 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 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 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 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 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 资中筠: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 汽车 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 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 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第1页 资中筠:我不是一个多产作家,弄了半天就这些了 第2页 刘苏里:她说自己是野蛮人,我七年都没有忘记 第3页 王逸舟:很多年轻学生比我们这一代人更悲观 第4页 邵燕祥: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多忌讳的时代 第5页 阎连科:简朴、真实、情趣 第6页 赵梅:“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 第7页 雷颐:他们夫妇继承了五四的启蒙精神 第8页 “八十岁的时候能够像资先生一样,这就是我的理想” 第9页 崔卫平、贺卫方发言 第10页 何迪、胡亚东发言 第11页 马立诚等嘉宾发言 第12页 吴敬琏、杨继绳发言 第13页 梁文道:现在讲启蒙已经不在于揭穿事实了 第14页 资中筠:还原真相,开启民智,唤醒良知,推动革新 1 2 ... 4 5 6 7 8 ... 13 14 相关专题: 《读药》第57期:资中筠自选集 相关新闻: · 资中筠简介 · 何方、茅于轼等评《资中筠自选集》 · 朱尚同:她是以民主科学为己任的启蒙学者 · 朱正:她记录了知名人士的不为人知的细节 林俊杰宣传自选集《她说》 孙燕姿跨刀合作 开卷八分钟:卡佛《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 张哲 标签: 自选集 首发式 资中筠
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部凝聚机械工业界科技工作者智慧的优秀科技图书
suqing1961 2011-8-30 19:19
在《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首发式上的讲话 苏 青 尊敬的路甬祥理事长,尊敬的师昌绪老,尊敬的陈希书记、周济院长、施尔畏副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们: 对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来说,今天是我们感恩致谢的日子。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著的《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今天正式由我社出版并首发。 如同一个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十月怀胎方能一早分娩,一本图书的面世也经历了选题策划、组稿、撰稿、审稿、编辑加工、印刷成书等过程,编辑出版不过是其中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一个新的生命发出第一声灿烂的啼哭时,助理婴儿出生的白衣天使无疑会赢得人们更多的颂扬。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还散发着油墨芬香的《路线图》,封面上就印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字样和社标,同样让我和我的同事享受到了过多的受之有愧的荣耀。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中央级出版单位之一,我社上个世纪 50 年代出版的赵学田老师编写的《机械工人速成看图》,创下了发行 2000 万册的出版奇迹,为技术工人普及机械识图知识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我社出版的谭浩强教授所著的《 BASIC 语言》,为全面普及计算机知识又立新功,该书先后印刷发行 1250 万册,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经典教材; 20 世纪 90 年代,我社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长效 1000 万册,有力地推动了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今天,我社又十分荣幸地出版了对未来我国机械工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 借此机会,我要强烈表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全体员工的感恩和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感谢路甬祥理事长。正是在您的积极倡导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九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决定编写《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 一年多来, 您时刻关心《路线图》的编写, 亲自参加并主持重要的讨论会和审稿会,多次提出重要指导意见。今年 7 月 24 日,我有幸参加了《路线图》最后一次全国审稿会,切身感受到了您对 《路线图》编写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编写内容的悉心指导,以及对我社出版好《路线图》的殷切期望。 我要感谢我们的合作好伙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这是一个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充满勃勃生机,对机械工程界科技工作者有着极强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科学共同体组织。本届学会理事会把研究和编写《路线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专门成立了《路线图》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先后组织召开编写工作会、研讨会、审稿会、统稿会数十次,确保了《路线图》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如期出版。在这之前,我社还和学会合作出版多达 4 卷 8 册的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机械史》,并申请到了国家出版基金,其中《图鉴卷》今年上半年已经出版发行。我由衷地期望我们之间的友好合作由此能够更加深入、扩展,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我要向参加《路线图》编写工作的全体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得知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专家学者都是志愿者,不计报酬,不算科研考核工作量,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生起。在《路线图》编写、出版的最后一个冲刺月里,各位编写专家所呈现出来的神圣的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玩命的工作作风,成为我和我的同事们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最好的精神食粮。 感谢陈希书记对出版社的亲切关怀。出版社的员工不会忘记,中国科协“八大”刚结束,您就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莅临出版社指导工作。今天刚出席完国务院召开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您又马上赶到《路线图》首发式会场,与 路甬祥理事长等领导一道为《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首发揭幕,并将发表重要讲话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新一届科协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中国科协科技思想库建设,将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组织编写《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这样高水平的科技图书,视为全国学会参与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学会学术部拨专款资助《路线图》的出版。我个人认为,以《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为成功范例,动员更多的行业性全国学会定期组织编写类似的“路线图”,将使《路线图》丛书成为展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决策咨询成果的一张优质名片,成为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的一个品牌抓手。 感谢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对《路线图》首发式的重视。邬书林副署长原定参加今天的首发式,中午刚得知他因临时要参加中央的一个重要会议,特委托出版管理司朱启会副司长代为出席。邬署长十分重视重大选题出版, 7 月 16 日,在出席全国出版界庆祝建党 90 周年重点图书《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述实》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上,他提出了“要用文化的力量、科学的精神做好重大主题出版工作”重要观念,这对我社做好重大科技图书选题出版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感谢周济院长、施尔畏副院长、师昌绪老,以及来自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各级领导,有关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负责人及专家学者,以及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对《路线图》出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你们的光临和指导,为这本图书的首发增添了荣光,为我社坚定不移地出版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图书增添了信心。 最后,我还要感谢新闻界的新老朋友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参与和敬业,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将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发挥其更大、更好的作用。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4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科院美国际学部举行首部美国蓝皮书首发式
热度 1 黄安年 2011-6-10 09:00
社科院美国际学部举行首部美国蓝皮书首发式
社科院美国际学部举行首部美国蓝皮书首发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6 月 10 日发布 6 月 9 日 上午 9:00-10:25 分 , 社科院国际学部举行我国首部美国蓝皮书首发式 , 该蓝皮书的题目是《美国问题研究报告( 2011 ) ---- 美国的实力与地位评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组织编写。 2011 年 6 月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总论,美国的实力、地位,奥巴马执政以来的美国内政、外交,中美关系四个部分。既有对美国当今实力、地位的较为宏观的,也有对美国近年来具体内政、外交政策的微观考察。蓝皮书 (2011) 认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格局正在经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剧烈的变动,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西方世界整体性下滑,世界权力加速东移,全球性问题也愈加突出。在这场大变动中,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观察美国的变化对观察未来世界的走向具有指标意义。非常巧合的是,由于深陷一场危机和两场战争,有关 “ 美国是否正在走向衰落? ” 的讨论也正在美国、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热烈展开。基于这一话题的重要意义,在本书 “ 美国的实力与地位 ” 篇中,各位专家分别从美国的实力与国际地位、政治经济学分析、美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比较三个视角对此问题展开辨析。可以说,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世界各主要力量向均衡方向发展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同时,考虑到自然、人文、社会和制度禀赋,以及霸权的历史积淀和国际环境要素,美国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其大国的霸权地位。 该书主编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美国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中心主任、《美国研究》主编、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国际社会学学会( IIS )副会长、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倪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 2008 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方向:美国外交政策。代表作:《国会与冷战后的美国安全政策》等。编委周琪、袁征、王荣军, 助理罗伟清、张超。 全书目录是: Ⅰ 总论 1 奥巴马治下的美国 倪峰 / 001 Ⅱ 美国的实力与地位 2 西风瘦马,还是北天雄鹰? —— 美国兴衰再评估 王缉思 程春华 / 028 3 后金融危机的美国:复兴乎?衰落乎? 陈宝森 / 056 4 美国的力量变化:十年来的一些轨迹 黄平 何兴强 王玮 / 071 Ⅲ 奥巴马执政以来的美国内政、外交 5 奥巴马当政两年来美国政治生态的变化 周琪 王欢 / 109 6 茶党的发展与社会影响 张国庆 / 126 7 奥巴马执政以来的经济政策与美国经济 刘元玲 / 137 8 美国的人口问题 高英东 / 155 9 奥巴马政府的医疗保险改革与《患者权益保护和可负担医疗服务法》 刘晓红 / 170 10 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对我国的影响 袁征 等 / 187 11 .奥巴马政府军事战略的调整及对我国的影响 杨毅 /203 12 .美国 21 世纪太空战略 夏立平 孙崇文 /214 13 .美国国家战略传播体系与美国对外宣传 吕祥 /229 IV 中美关系 14 .震荡·调整·再平衡 ----2010 年的中美关系 袁鹏 王鸿刚 /247 15 .中美经贸关系 :增长与平衡 王荣军 /261 16 .美国国内政治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何兴强 /278 17 .中国民众眼中的美国与中美关系 “中国人看美国”课题组 /306 18 .附录 大事记 /345 19 . 后记 /381 美国蓝皮书后记称:“所有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只代表自己的观点,既不代表作者所在的机构,也不代表本书的编者。” 首发式由美国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孙海泉主持,以下照片 8 张是即时拍摄的发言顺序和首发式情况。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76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出版《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
suqing1961 2010-12-2 14:18
再过 8 天,也就是 12 月 10 日 ,将是王淦昌先生逝世 12 周年纪念日。今天,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大家一起在这里举行《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以下简称《文集》)首发式暨捐赠仪式,旨在缅怀王淦昌先生对中国核事业发展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弘扬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教育并激励后人以他为榜样,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努力创新,为实现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强盛的祖国现代化目标而不懈奋斗。 《文集》按时间段划分,围绕祝贺王淦昌先生 80 寿辰、 90 华诞和纪念王老百年诞辰、悼念王老辞世收录了约 150 篇纪念文章,以及反映王老生平的图片 130 幅,作为对王淦昌先生的永久纪念。我们希望通过《文集》的出版,使社会公众对王淦昌先生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教育家,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更加真切的了解。 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王淦昌先生终身醉心于自己所钟情的科学事业。青年时期,仅仅通过在理论上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发现世界上第一个荷电负超子反西格玛负超子,王淦昌先生就奠定了自己在物理学领域的地位。晚年,他最早提出了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概念的雏形,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共同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更是彰显了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审时度势和远见卓识。 《文集》收录的《中国核工业报》副总编辑常甲辰的文章科学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讲述了王淦昌先生作为一名科学家坚持实事求是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有关变子的故事: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期,王淦昌在与苏联科学家合作时,对对方仅凭一个电信号就断言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变子提出了质疑,并明确表示这样的发现靠不住。实事最终也证明了王老的这一科学判断。在当时中国正一边倒全面学习苏联的情形下,王淦昌先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超人的政治勇气,实在令人钦佩。第二个是有关第一粒子的故事。还是和苏联科学家合作探测基本粒子,两国科学家在一张胶片上发现有一个很长的粒子的轨迹,于是,苏联科学家急于宣布发现了新的粒子,甚至打算命名为第一粒子。王淦昌则非常冷静,他认为发现新粒子的证据不充分,这一现象存有两种可能:一是有可能为一新粒子,另外也可能是某种介子的反应,需要进一步分析、计算。最后证明这确实是一种介子的反应。 今天,包括科技界在内的中国社会,四处弥漫着浮躁的气氛,随处可见急功近利的行为,发生在王淦昌先生身上的这两个小故事,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思索、回味和反思。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王淦昌先生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奉献终生,他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折射出一颗拳拳爱国的赤子之心。 1933 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次年他随即回到祖国。 1961 年 3 月,受命开展核武器研制工作,他毫不犹豫表示我愿以身许国,并隐姓埋名 17 年,战斗在青海高原、新疆荒漠,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以及地下核试验做出了重大贡献。晚年,针对我国经济大发展、能源日益短缺的形势,王淦昌先生率先提出和平利用核能,积极推动我国核电建设,为我国核电事业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王淦昌先生曾说过:爱国主义是对我最大的鞭策。从王老身上,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诚如吴阶平院士所言:王淦昌先生是中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的光辉典范。 作为一个卓越的教育家,王淦昌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扶掖后进,我国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曾师从于他,深受他的教诲,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师表传万世。叶笃正院士在他的纪念文章我的论文启蒙老师王淦昌先生中就感慨道:我的第一篇可供发表的论文,也是我的硕士论文,就是王先生手把手教出来的。 1940 年底,叶笃正考取浙大研究生,研究中国的大气电学。导师涂长望把王淦昌介绍给了他,王淦昌随即帮助他给出了研究课题湄潭近地层大气电位的观测研究,同时给他找来损坏的电位计并指导修复,还帮他建立了观测场地,现场指导观测;教他查阅文献、分析材料和写科学论文。如此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动不已。 图书出版是人类文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图书出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承担着文化服务、文化教育和文化建构的历史责任。王淦昌先生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出版社有责任把王老的这些精神财富通过图书出版凝固成形、传播开来、传承下去。正因如此,《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得以面世。《文集》的出版工作由此得到了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主编杜祥琬院士的鼎力相助和编者李瑞芝、常甲辰、袁之尚、王遵明老师的倾心投入,受到了包括王淦昌先生的同事、学生、亲朋好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鼓励。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也正因如此,我社决定向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捐赠《文集》第一版全部图书,向主编杜祥琬院士所领导的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王淦昌 先生曾经工作过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赠《文集》新版图书各 50 册,以便更好地弘扬、更大范围地传播 王淦昌 先生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 最后请允许我用自己写的一首小诗作为今天讲话的结束语,并以此来表达我对 王淦昌 先生的景仰之情。 王淦昌颂 王老功德驻千秋, 淦星闪耀照寰球。 昌业强军兴国日, 颂歌同 贺 君愿酬。 (注:1997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1997WG1编号14558,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命名为王淦昌星。) 与《文集》主编杜祥琬院士合影 陈佳洱院士(左一)、中国原子能科学院万钢院长(左二)、聂力将军(左三)、胡仁宇院士(左四)、杜祥琬院士(左五)出席首发式 聂力将军和杜祥琬院士为《文集》出版揭幕 王乃彦院士讲话 李惕培院士讲话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4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聚会暨《美国史探研(续编)》首发式研讨会”(发言全文)
黄安年 2010-4-23 18:22
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聚会暨《美国史探研(续编)》首发式研讨会 (发言全文) 兰教材 孙洁琼 杨玉圣整理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23 日转自学术批评网 2010 年 4 月 23 日 以下转发的是兰教材 孙洁琼 杨玉圣: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聚会暨《美国史探研(续编)》首发式研讨会 综述(上下), 2010 年 4 月 23 日发表在学术批评网上 , 来源《云梦学刊》。 全文 38000 字 , 有兴趣的请耐心一看。 2010 年 3 月 28 日下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河北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 祝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聚会暨《美国史探研(续编)》首发式研讨会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马克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李剑鸣、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余三定等嘉宾以及齐教授学生等五十余人参加。 马克垚教授赠送齐文颖教授一瓶美酒。章百家先生赠送花瓶给齐教授。书法家李万生博士向齐老师赠送他的书法作品 齐门十三弟子贺寿联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画家唐建教授向齐老师赠送一幅画作。《美国研究》执行主编赵梅编审向齐老师赠送 2010 年度《美国研究》作为生日礼物。 牛大勇、赵梅、李剑鸣分别主持了研讨会的开幕式、主题研讨和闭幕式。 牛大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我今天非常荣幸地来主持这个会,祝贺北大教授齐文颖老师八十华诞,我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全体老师和学生,向齐文颖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您健康长寿!非常感谢今天到会的各位嘉宾。 马克垚(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齐大姐八十华诞,我今天有很多话要说,不过今天嘉宾非常多,所以只能讲短一点。我比我们齐大姐小两岁,1952年到北大历史系学习, 1956 年毕业后留在这儿教书,她那时已经是研究生。 50 年代的北大历史系研究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群体,人才济济。男生有梁从诫、张磊等,女生有齐大姐,曾尔慧等,一个个神采飞扬,意气风发,时常听到他(她)们的各种各样活动和消息,是我们这些刚留下来的小助教仰望的对象,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向齐大姐学习啦。后来留到系里,因为她也在系里工作,这样就接触比较多啦,可以更多地向她学习,学习了不少东西。我今天只讲两件事情。一件就是,大家知道齐文颖在学术上非常有开拓性,她研究美国史和妇女史,可以说都有开创之功。在美国史方面,她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出国到美国进修的。记得好象是1979年,国家开始向外国派遣留学生、进修生,美国的大学到北大面试,大概也就是简单的英语对话。我们还没有完全从过去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议论纷纷,有人说凭什么他们来考我们呢,意思就是说我起码也是堂堂的北大教师,还要让人考试。我知道教世界史是要出国学习的,像我这样的土包子怎么能搞好世界史,可是听说考英语可吓了一大跳。因为我的英语过去只是读,连蒙带猜,还能来一起,听和说可就没有起码本领,所以十分懊丧。后来听说面试去了不少人(理科的居多),可是大多不过关,就是我们齐大姐的英语受到对方的称赞,所以她很快就去美国学习了。她在美国不但自己进修,而且和美国的教师挂上钩,建立了联系,回来后推动美国史的研究,带了很多学生,其中不少人已经成长为我国美国史研究中的重要力量。就从掌握英语这点说,就可证明齐大姐学习上的远见卓识,值得我学习。齐文颖还开拓了妇女史的工作。我这个人,比较保守。当时她搞那个妇女史,我就很奇怪,我想妇女问题有什么研究的啊。后来我在系里工作,有一回她还和郑必俊正儿八经来向我汇报一通。按现在的话说,我当时就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她们说什么。之后北京开了一个国际妇女大会。据说因为许多女权主义者行为古怪,容易和男士产生矛盾,闹出事端,所以把他们搞到密云还是怀柔,就是很远的地方去开会。由此我觉得妇女问题可能很神秘。当然我也逐渐了解了妇女问题是怎么回事,知道国外妇女史研究是一大热门。齐大姐在妇女领域做了很大的开拓,还编了有关的辞典。那确实很了不起。这就是说要学习齐大姐的开创精神。 还有一个就是齐大姐为人方面。因为我是齐思和先生的学生,我感到她是齐先生家风的真正的体现者,待人非常的热情、非常的周到、非常的平易近人,很愿意提携后辈。从中我也学到不少东西。齐大姐处理事情非常的周全,考虑的非常细腻。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和学生的关系上,非常细腻。我从齐先生处学习到能比较平易近人,不生气,系里大家都知道老马一来,满堂大笑,哈哈哈,这点学到了;但是自己老着急。我做什么事都急着要办,老是着急,所以许多事情处理不好,这点学不到齐大姐的长处。 大姐已经八十啦。不过人家说,人生九十不算老,七十八十还正小。所以我祝齐大姐健康长寿,不断还有新的创造。我也不断地还可以向你学习。 章百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今天就是来给齐老师祝寿。我们上学的时候,在座的很多老师都教过我们。像马老师、齐老师,从开专业课来讲,大概齐老师是第一个,因为我原来上大学的时候选的是美国史,齐老师那时候上美国史的课。那个时候还很少有人去过美国,齐老师回来以后,给我们介绍美国史学界的一些情况,我们那时候听了都是很激动。别的都记不太清楚了,就记得齐老师当年讲,美国因为历史很短,所以历史做得很细,面包房配方都属于历史研究的范围。齐老师当时讲,在美国,学史学的两种人,一种人是家里很有钱的,要有点文化修养熏陶,所以要念历史,还有一种就是有这个嗜好。后来我总结,基本上学历史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吃饱了撑的,一种是有病。但是,不管怎样,那时候齐老师给我们上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后来我念研究生的时候就改行了,不过呢是在他们齐家的门下,跟齐老师的妹夫李宗一同志学民国史。今天,给齐老师八十大寿,祝齐老师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也祝北大的各位老师身体健康。 李剑鸣(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首先向齐老师祝贺八十岁华诞,祝齐老师生日愉快,健康长寿。齐老师是美国史的前辈学者,我刚开始学习美国史的时候,特别想投到齐老师门下深造。但齐老师是知名的美国史专家,再加上北大历史系门槛很高,所以我当时不敢动报考北大的念头。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齐老师在美国史领域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刚才马克垚老师说,齐老师在妇女史方面所做的工作具有开拓性,我觉得她在美国史领域同样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齐老师主要研究美国早期史,但美国早期史在中国长期不太受重视。直到今天,早期史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研究人员的数量比较少,史学界的认可度也不高。其实,早期史在美国史学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早期史的概念,早期史的研究范围、方法和材料,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美国,在英国,都出现了很多成就斐然的早期史学者。齐老师有出色的学术眼光,她的远见卓识,集中表现在她最早在国内建立了一个早期史学位点,培养了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早期史研究人才。她当年指导研究生所做的学位论文,在今天看来都是早期史的经典题目。在美国早期史的框架结构中,那些根本的、重要的问题,齐老师的研究生一个接一个都做了。因此,把她的早年指导研究生做的论文排列起来,就是一部相当完整和系统的早期史重大问题的研究专辑。这个专辑早几年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书名是《美国史探研》。这本书中有不少文章,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美国早期史研究者必读的参考书。齐老师培养的研究生中,有很多人成了学术的栋梁之才,特别是像今天在场的满运龙兄和杨玉圣老师,都是学界特别景仰的人物。满运龙兄许多前年发表的文章,我们今天的研究生在课堂上还要认真研读。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齐老师在早期史领域所做的工作,影响是多么长远!我虽然没有正式入齐门深造,但实际上是齐老师的私淑弟子,从她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喜逢齐老师八十华诞,我们聚在一起向齐老师祝贺,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敬意和谢忱。我们感谢齐老师在美国早期史领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使我们至今受益,使我们的美国史学科能有今天的规模。再次向齐老师表达我的感谢和祝贺。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先向齐大姐鞠个躬,祝贺你八十华诞。 在齐文颖先生八十华诞前三天 , 齐门弟子和受惠于齐门的学子聚集于北大 , 回顾北大齐思和、齐文颖两代美国史学研究者所走过了 80 年不平凡道路是很有意义的。 2007 年 5 月 , 也是在这里举行了纪念齐思和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 我们仿佛看到了北大学人 80 年来坚持不懈地从事美国研究的缩影。 历史评估需要时间的积淀,年长者研究历史往往具有这方面的年龄优势,一批年长的美国研究者,数十年如一日从事美国研究 ,80 后 90 后 学术老人迄今活跃在美国研究领域,不能不是我国美国历史研究者的一个可喜景象。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19 人组成的顾问团为例,除已故的刘祚昌、冯承柏、严四光先生外 , 迄今健在的 16 位中就有 7 位属于 80 后 学术老人,他们是刘绪贻先生( 1913 年 5 月, 97 岁)、黄绍湘先生 (1915 年 5 月 ,95 岁 ) 、杨生茂先生 (1917 年 9 月, 93 岁 ) 、邓蜀生先生( 1923 年 ,87 岁)、方生先生 (1926 年 ,83 岁 ) 、顾学稼先生( 1927 年 8 月, 82 岁)、齐文颖先生( 1930 年 3 月 ,80 岁)等,张友伦先生和华庆昭先生明年 80 华诞,他们是我国美国史研究的宝贵财富。我国的美国研究队伍又是一支越来越年轻化的队伍,老中青三代人协同建设美国研究不能不是一个突出的特色。 今天的聚会使我们有机会探讨齐门老人对于北大美国研究的影响。这里谈几点个人感受 第一 , 北大有美国研究的传统 自上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迄今 80 年间 , 这个传统从未间断。齐思和老先生 20 世纪 30 年代自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 , 返回祖国,他是我国第一位在美国学习美国史的哈佛博士 ,1935-1937 年,齐思和先生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平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和清华大学开设了美国历史课程,系统介绍美国历史及美国史学家的主要著作 , 这一课程为迄今所知在国内高校最早开设的,如齐文颖先生所说 : 齐思和先生 是在我国开设 美国史 的第一人 。(齐文颖:勤奋 创新 爱国 纪念先父齐思和先生百年诞辰)文革后期的 1973 和 1975 年齐文颖先生等率先在北大为学员开设了美国历史课程(黄绍湘、齐文颖、杨立文、谭圣安、罗荣渠等先生主讲), 1981 年上半年齐文颖先生等还组织北大外的美国史研究者在北大举办为期一个学期的美国史系列讲座,听课者有北大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 1977-1979 级学生、文科各系研究生和校外美国史同行,参加讲授的有唐德刚、杨生茂、张友伦、黄绍湘、黄颂康、邓蜀生、齐文颖等 11 人。 1981 年下半年,齐文颖老师还在北大历史学系讲授美国史,系统讲授有关美国早期和近代的历史。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齐文颖老师在北大培养了第一批美国史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培养的十几位弟子,迄今早已是活跃于美中学术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为北大历史系美国研究作出贡献的还有黄绍湘、罗荣渠、谭圣安、杨立文等教授。 我们欣慰地看到,今天北大的美国研究实力之强已为全国之冠,以历史系为例,李剑鸣、王希、王立新、牛大勇等教授在其各自研究领域独领风骚,北大美国研究领域并不限于历史系,还涉及其他与美国问题相关的系院所 , 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 , 这些高端研究人才 , 合在一些为全国其他任何美国研究机构所不及。我们还欣慰地发现 , 今天北大历史系美国研究人才来源不限于本校培养、师生近亲薪火相传,而且扩大人才交流范围、开放引进高端人才 , 使得北大美国研究得以人才济济,并对于国内外美国研究学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饮水不忘掘井人 , 我们在谈到北大具有今天我国美国研究一流基地时,要向为美国研究做出开拓性、奠基性贡献的齐世和老先生、齐文颖先生、罗荣渠先生等表达我们的敬意。 第二 , 北大有美国早期史和早期美中关系史研究的传统 美国早期史是美国奠基时代的历史 , 也是美国研究的奠基性工程 , 做好了这项奠基性工作 , 将为我们的美国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 齐文颖教授和北大美国史研究者一起 , 在这一学术领域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把它作为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重新研究美国史的起点与重点,而且把早期历史作为美国历史的一个独立的重要阶段来看待,组织力量围绕早期史上的若干重点问题加以深入探讨。如满云龙博士在《美国史探研(续编)》序)中所言: 在中国,老一代学者(如黄绍湘教授、刘祚昌教授)做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但主要是把殖民时期当成美国革命的历史背景而非美国历史的一个独立学科来看待的。齐老师访美归国后,致力于美国早期史的学科建设,把殖民时期、美国革命时期和制宪时代打通,从而使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启了中国学者系统研究 17-18 世纪英属北美历史的先河。 黄绍湘教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在北大任教,并于 1957 年出版了《早期美国发展史( 1492-1823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齐文颖教授主编的《美国史探研》出版 , 和 2010 年满云龙等编《美国史探研(续编)》出版则是美国早期史研究成果的集结 ,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新进展、新思路、新贡献,续编中有满云龙、陈勇、李剑鸣、苏鹿垒等人的八篇论述美国早期史的论文。在齐文颖教授深入开展美国早期史研究的同时 , 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6 卷本《美国通史》的出版 , 其中第 1 卷《美国的奠基时代 1585-1775 》是李剑鸣教授多年潜心研究美国独立前近 200 年历史的心得成果,该书把习称 美国殖民地时代 , 概括为 美国的奠基时代 ,该书的出版是我国研究早期美国史的新的丰硕成果。值得欣慰的是李剑鸣教授近年由南开重镇加盟北大历史系 , 为北大延续和发展美国早期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齐门弟子杨玉圣教授在美国早期史研究中辛勤耕耘,他和他的弟子们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客观地说 , 在我国美国史研究向纵深和横广两个方面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有一种相对弱化的趋势,这突出表现在除北大、南开以外,其他多数美国研究专门机构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显得相当薄弱 , 在这种情况下,北大在美国早期史专门领域的持续深入研究的重要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中美关系是我国与各国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了解和研究早期中美关系是全面审视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是研究中美早期关系史的重要基地,齐文颖先生和罗荣渠先生在早期中美关系史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努力 , 如《美国史探研》所显示的 , 齐文颖先生选择了过去很少有人涉及的中美关系开端的问题和中美文化教育交流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其中《美国 中国皇后号 来华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 北京大学在早期、近代和现当代中美关系的研究上的重要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加上北大国际关系研究所、北大历史系从事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力量 , 那么北大从早期到当代在中美关系史的研究实力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 第三,北大也是美国妇女研究的基地 正如齐文颖先生在《美国史探研》前言中说 , 妇女史研究是 我国美国史研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新领域,同时也是我们对国内美国史研究作出的新贡献。美国是当代西方妇女研究的重要基地,是 70 年代以来发展最快、最有显著成绩的学科之一,也是研究美国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80 年代初,齐文颖先生 作为第一批访美学者不仅带回了殖民地时期史和早期中美关系研究的新课题,也带回了妇女史研究这一新学科。 《美国史探研》中妇女史研究 4 篇论文,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从事美国妇女史研究学者的开创性研究成果。今天已经看到我国学者对美国妇女研究所取得的新成就,北大还专门成立了中外妇女研究中心,拓宽了妇女问题研究领域 , 今年是国际妇女节的 100 周年,我们期望齐文颖先生的开拓精神能够召唤更多的美国研究学者为我国的美国妇女研究作出新贡献。 第四 , 北大有美中文化交流的传统 正如齐先生的得意门生满云龙所说: 齐老师是改革开放后史学界率先走出封闭的国门、在美国留学的访问学者 , 齐老师在积极推动中外史学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为中美史学界的深度交流与友好合作架起了桥梁:一是邀请著名美国史学家来北大讲学,二是推荐学生赴美深造,三是主持翻译美国学者的著作。 除了前辈学者张芝联教授外,在促进中外(尤其是中美)史学交流方面,也许只有罗荣渠教授、冯承柏教授能和齐老师相媲美。 对于这一点 , 我们的许多中青年学者是受惠者。我想补充说的是 , 齐文颖先生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开展了北京大学对美文化交流的深度研究。在《美国史探研》中有一篇她和郑文鑫先生合写的《北京大学与中美文化》论文 , 以详尽的资料阐述了自京师大学堂到 80 年代末北大与美国文化交流史,文章特别提到: 北大作为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 研究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同时 , 还有一批原始资料尚未被研究者充分利用。为了开拓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新领域,为了使这批资料能获得充分利用 , 我们选择了这一选题。 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走出去,请进来的美中学者间交流和对话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 , 而这正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良好局面的形成是和张芝联先生、罗荣渠先生、齐文颖先生对外开拓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其中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对富布赖特项目的推动。 第五 , 北大有建设学术共同家园和重视图书建设的传统 齐文颖先生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多年担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副会长和顾问,对于建设中国美国研究的学术共同家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续编》中王立新、王海燕对齐文颖教授访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的前前后后》记叙了齐文颖先生对研究会建设的关注和贡献。笔者和齐文颖先生在研究会里长期合作共事,对她顾全大局,积极推动研究会学术家园和谐发展的印象尤其深刻。我们很清楚,北京大学的美国研究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是北大学者从未担任过理事长职务 ( 李剑鸣是加盟北大前就已经担任理事长职务的 ) ,北大齐文颖、杨立文等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理事会领导班子和秘书处的工作,这种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对于我国的美国史研究是很可贵的。 重视图书建设是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北大的丰富馆藏图书 , 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 这和老一代学者的收藏和重视是分不开的,齐文颖先生在这方面也作出了许多贡献 , 如她在《探研》前言中所说 : 美国学者在北大讲学的同时 , 还为我们捐赠了一个以研究早期史为中心、有一定规模的北京大学燕京美国问题研究中心图书馆,目前它已成为我国研究美国史的重要图书馆之一 。我们从事美国历史研究的学者也分享了北大美国图书建设的成果。 第六 , 北大有尊师重教、尊重学术、尊重学者的传统 这三个尊重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说说 , 而是落到实处、落到为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学者举行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著作和庆贺八十寿辰上。如果没有年轻学子的尊师重教、尊重学术、尊重学者精神 , 没有现任系领导的组织和支持 , 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组织起来的 , 这件事在北大能够办到 , 在有的学校就不一定办得到 , 对此我深有感触。 在我们这个日益老龄化的社会,相比刘绪贻、黄绍湘、杨生茂等 90 多岁老先生 , 齐先生不算老 , 相比 105 岁的周有光老人,齐先生还只是小字辈。衷心期望齐文颖先生健康长寿,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为泽惠后学、为美国史研究开辟学术新天地。衷心祝愿北大学人发扬优良传统 , 更上一层楼 , 取得新成就。 牛大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非常感谢黄安年先生认真地准备了这么一篇发言,对齐文颖老师在美国史学界特别是在美国早期史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所处的地位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也非常感谢黄先生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一以贯之的厚爱、关注和对我们的帮助。刚才他提到的一些事情也勾起了我的一些怀念。齐先生当年主持的这个美国史的讲座班,请了这么多名家来北大上课,不仅吸引了世界史专业的同学,也吸引了我们中国史很多同学。我也是参加选修这个课程的中国史的学生之一。之所以后来我还敢做美国对华外交史这样的课题,跟我在这个班上受到这么多名家的教益是很有关系的。另外黄先生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一贯重视发展美国史研究这样一个传统,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我感到非常感动。确实就现状来讲,我们引进了一批人才,加上我们自己培养人的才,现在北大美国史的师资队伍是对得起我们前辈的期望的。这里有我们国家教育部通过全国同行投票评选的第一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希,他是在美国受到美国史名师方纳指导的、在美国第一流的著名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美国史博士学位,然后留在美国的大学里面教美国人美国史的中国学者。这也是让我们很佩服的。现在他已经被我们学校续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剑鸣教授也是刚刚被评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大家知道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每年也就是评选 100 人左右,而历史学每年能评出来的也就是一到两个。我们系六个长江学者里面,美国史占了两位。王立新教授也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也刚刚被评为国家五部委评选的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才,他的实力也很强,我对他下一步被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充满着信心和期待。另外,牛可副教授实际上在做的研究也是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以及美国的学术、意识形态、社会科学在冷战时期对美国发展、对美国各种政策的影响这样的问题。还有张雄副教授等等。另外,我们最近正受到学校的鼓励,用新的一种年薪制来聘请美国波士顿学院的一位副教授到我们系任教。他叫 MichaelChapman 。这样北大的美国史研究这个团队,应该说是非常强大的。 MichaelChapman 如果能进来的话,他对我们美国史,特别在外国文献、美国文献、英语语言、研究生培训这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这都是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用以报答我们老一辈包括齐(文颖)老师、杨(立文)老师、罗(荣渠)老师,校外各位老师对我们的关怀的一种努力吧。 余三定(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云梦学刊》主编): 我到这里来,一个是我负责主编《云梦学刊》, 2007 年齐思和先生一百周年纪念会时,我得到邀请,但是那次因为有事没来。我还提交了一份书面发言,后来那个发言以及会议的记录,发在我们《云梦学刊》 2007 年第 6 期。然后又收到一本我们编的书即《当代学术史研究》中去了。我们这个刊物有个栏目叫 当代学术史研究 ,既包括宏观的研究,也包括学科史研究,还有一个就是个案研究,即当代学者的个案研究。齐思和先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齐文颖老师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所以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我来向齐老师学习,向齐老师请教,也能够在可能的情况下找到一些资料。希望这次会议的录音整理稿,也让我们《云梦学刊》把它发表出来,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我个人还是藏书爱好者,今年有一本好玩的书,我自己认为是好玩的书,叫《南湖藏书楼》,玉圣给我很大的支持,包括仲伟民、李剑鸣,那里面还有他的墨宝。齐思和先生的百年纪念会后,我跟玉圣说过,我说希望能够有齐思和先生的著作,后来玉圣就找到齐文颖老师,代她父亲送了一本书给我,我也收在藏书楼里了,那么我今天也希望能收藏到齐文颖老师的亲笔题签。因为我藏书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作者的题签本,像剑鸣老师的题签本,他的书我都有啊,当然都是精品,玉圣的书我那里也有,所以除了齐老师的书以外,我希望其他在座的各位学者也能给我提供,我第一是拜读,第二是收藏。同时我也欢迎大家到我的藏书楼去做客。特别是希望能够留下墨宝。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贺电: 尊敬的齐文颖教授: 齐教授多年从事美国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美国早期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担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为中国美国史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深得广大会员的尊敬和爱戴。 适逢教授八十华诞,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向您表示由衷的祝贺! 衷心祝愿您健康长寿!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2010 年 3 月 12 日 李世洞(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贺信 在文颖教授 80 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请接受我衷心的祝福和祝贺! 我们相识在 1979 年 5 月武汉大学美国史研究会筹备会上,自那时以后,我们就有了业务和会务的联系。特别是在我担任秘书处工作期间,这种联系就更为频繁。我从您那里不仅得到对会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还从业务上得到很多启发。 您知道,我在美国史专业方面是 半路出家的和尚 ,业务底子远远比不上您。所以对您的文章特别是关于早期美国史的文章,我是很重视的。记得您《 独立宣言 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识吗?》,就对我启发很大。这篇文章针对我国学术界普遍存在的美国立国时间的误解提出很有见地的意见。从这里我看到您 知微见著 的治学精神和细致考证严密论证的治学方法,真是获益匪浅。这篇文章题目虽然不大,篇幅也不算太长,但在我看来远比那些空洞无物大话连篇的 长篇巨著 要强过百倍。 您不但治学严谨,而且育人有方。从您培养的学生在今日学界中的地位和工作成绩就可以得到证明。一个学者一个教授做到这两点可以说不虚度此生了。 现在您的高足正在满怀着感恩和对学术敬畏的心情为您的 80 华诞做着认真的准备,我相信这个盛会一定能办得高雅、隆重。我远在武汉无法在佳时前往祝贺,只能用这简单的书札表达自己的些许心意。言虽简而情至深。 叶霖、郭琦涛、杨志国、陆丹尼、陈勇(齐文颖教授在美弟子)贺信: 今天,一是个喜庆的好日子。吾等在京的同门,与各界前辈、同仁聚会母校,共庆恩师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嘉宾美酒满杯,高朋四方云集。我们这些在美国的齐门弟子, 虽远隔万里,然也能想象盛会之此情此景,并分享喜悦。谨此奉上弟子们对齐老师最衷心的祝福:祝恩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从 1982 年起,我们从各地先后投入齐老师门下,由此也奠定了往后几十年人生的轨迹。从恩师那里,我们不仅开始认识美国,而且学到了很多治学、为人之道。恩师出身名门世家,学富五车,但对我们总是那么平易、亲和与耐心。有的弟子已经多年没能见到恩师了,但老师那慈祥的笑容却时常浮现在眼前。记得在北大时,每当我们在学业上遇到挫折,老师总是会笑着说: 这有什么?再来呗。 老师视名利、财富谈如水。记得当年有弟子将老师刚自美带回的昂贵相机不慎摔坏,老师看都没看一眼,边笑边说: 这有什么? 老师不仅谆谆指导我们的学业,而且还将英美等国的名教授请到北大,不停地创造各种机会,让我们扩展视野、增长才干。每当弟子表达谢意时,老师总是淡然一笑: 这有什么?     身处异国他乡,为学业和生活奔波,我们也开始体验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但只要想到老师豁达的笑容、想到那句 这有什么 的名言时,身心上的重负就顿时消失。这笑容、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多少人生的经验与史家的智慧!当年柏拉图为了将其领悟传给门生,著书立说,但他留下的哲理很多至今仍让人感到晦涩难懂。而我们的齐老师却在谈笑中将自己的知识、生命的感悟、睿智的人生哲学,用 这有什么 这四个平凡的字轻描淡写地道出,寓深于浅, 寓教于行,可谓大家风范,智者斯人。我们能入齐门,真是莫大的福份。 齐老师说话,带有字正腔圆的京味儿,这是我们这些来自外地的弟子学不来的。老师那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心灵的快乐与宁静,却是我们永远都要不停地学习的。回首燕园,相别已有近三十载。如今我们这些齐门弟子分布在美国四个不同的州,或为人父,或为人师。吾辈当竭尽努力,师法恩师的道德文章,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万水千山,隔不断师生情谊;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感激。 最后,我们也要用四个平凡的字对我们的恩师齐文颖老师,轻轻地说一声:生日快乐! 杨立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齐文颖大姐的 80 岁生日到了 , 非常高兴 , 今天校内外亲友在这里聚会为她祝寿 , 我敬祝她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 万寿无疆! 受北大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陈燕萍同志的委托,让我代她向齐文颖教授致贺:祝生日快乐 , 健康长寿!并深谢她长期以来对北大加拿大研究中心的支持与贡献! 我本人与北大齐氏一家关系特殊:因为齐思和教授是我的导师。老先生与我父亲同年 , 都是 1907 年生人 , 大齐又与我姐姐同年 (1930 年 ) 。齐老先生被公认 学贯中西 , 博古通今 , 中学时期就读完了廿四史。 30 年代初他在哈佛攻学位时 , 就研究了美国黑人问题 , 他用英文写的黑人史论文就在美国发表了。所以我在大学时选美国黑人史作为毕业论文题目 , 系里就指派齐思和先生作我的导师。在同学中我出入燕南园齐府次数最多,也认识了齐家兄弟姐妹。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历史系欧美史教研室工作 , 大齐又长期是教研室领导 , 我在大齐、老潘领导下 , 从事欧美近代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因此对齐文颖同志的工作与贡献比较了解。我认为齐文颖同志对我系美国史教学与科研有多方面的贡献: 1. 创建了北大历史系美国史小组。 1972 年尼克逊访华 , 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当时的形势是,因 文革 停滞多年后我系的美国史研究应该上马了。齐老先生让大齐把研究重点由英国史转向美国史。她首先成立了我系美国史小组 , 任务是帮黄绍湘教授修改《美国通史简编》。每两周开会一次 , 成员有大齐、黄绍湘、罗荣渠和我。这部书经修改后发表了。 2. 改革开放后,我系美国史小组在大齐领导下接待了多批次美国来访教授和富布赖特学者 , 如威亷 怀赛、 E.B.Smith 、 BruceStave 、约翰 霍普 富兰克林,等等,发展了与美国的学术交流。 3. 北大美国史小组也参与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创建工作。 1979 年 12 月 1 日武汉成立大会 , 我们也是创始会员之一。 我们去武汉参加了成立大会 , 并成为研究会的积极成员 , 合作编写《美国通史》 , 还协助在北大开过多次该书编写工作会议。 4. 齐文颖教授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美国史研究生:滿云龙、杨志国、陈 勇、叶 霖、郭奇涛、胡新军、杨玉圣、郑文鑫、陆丹尼、秦玉成、张雄、王其寒。这些同志都成了栋樑之材 , 在国际、国内正在发挥重大作用 , 今天他们中有些人就在现场。 5. 大齐还推动了全校的美国学研究。在大齐的努力下,美国研究不仅在历史系也在全北大开展起来。北大成立了美国研究中心 , 在图书馆还设立了富布赖特美国研究书库。因工作需要 ,1989 年 12 月大齐调到图书馆 , 负责全校美国中心工作 , 直到退休。在这一工作中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可喜的是:今天我系的美国史教学与科研力量都大大增强 , 增添了一大批专家能手和新生力量 , 情况远非昔日那几枝枪可比。真可谓 长江后浪推前浪 , 世上新人胜旧人 !但我觉得在这种大好形势里 , 凝聚着开路的辛劳,我们不能忘记呵!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贺齐文颖教授的八十华诞。在座诸位中的大多数可能比我更熟悉齐教授。多年以来,我仅偶尔有幸聆听她的教诲,瞻仰她的风采,感知她的魅力,但是,我深信,我已懂得齐教授身上最重要的特质。 她有着出色的学识,在国内美国历史研究的两个领域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的贡献:殖民地 - 早期共和国史以及美国妇女史。这两个领域都极其重要,且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探索是相当困难的事。对任何一位历史学家来说,仅在一个领域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就足以令人十分钦佩,而齐教授在两个领域都取得了这样的成就。 在学术研究之外,她诲人不倦,几十年如一日地教育、培养学生,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中的一流人物。做好学术研究,需要在智识上出类拔萃,而要育人有成,则需要一种更为珍贵的、源于天性的情感与品质。 齐教授有着卓越的品格,集严谨、勤奋、同情心及超脱于一身。念及她的书香名门出身,我们可以说,她有一种 贵族精神 ,且是得其精华。 在上周的一次学术访问中,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人士问我:我的伟大老师 王绳祖教授对我以及我的学术生涯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这样回答他,最重要的是,他使我深信历史和历史研究真的很重要,甚至比它在人文学科领域的 兄弟 或 姊妹 学科,哲学和文学还重要,更不用说它的 远亲 社会科学了。 作为从历史领域 入侵到 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按照目前盛行的狭隘且不完全正确的标准,它算是 政治学 的分支)学者,我得说:我是读历史和研究历史出身,这首先就决定了我对历史考察和思考有一种很深的情感,很重视。有人瞧不起历史,虽然口头上讲历史,实际上不看历史。我却相反,总是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强调 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连同哲理理解和广义的文学透视) 的头等甚而头号意义,而且有愈益增进的反响和影响。 历史总是叫人要谦虚一些,历史证明人的认识能力、预见能力和成功地自觉塑造历史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远不像有些社会科学学者认为的那样。不仅如此,凡是比较懂历史的人,永远不会机械、宿命和刻板地看待世界,他们总是会承认偶然性的巨大作用,总是承认某种变更或不可预料的 突变 (surprise) 的可能性,总是承认在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犯错误、背运和悲剧的重大可能性。另外,搞历史的人一般来说非常尊重经验和实际上基于丰富经验的所谓直觉,而对那些 科学 的东西不是那么崇拜。设想一下,连 历史 给你的东西都是有限的, 科学 能给你的东西就会更加有限。 当然,搞历史的人有时候也会夸夸其谈,也会用所谓的博学来吓人,或者成为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但是,他们相对而言知道的过去的东西较多,看过的历史图景较多,比较知道 天高地厚 ,比较明白世事无常或少常,连同 天人之际 的巨大复杂性和多变性。一般来说,人文学家谦虚一些。谦虚非常重要,谦虚就是认识到人类的局限,认识到任何一个人的局限。 谈及历史学,我想借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和古典学权威教授 唐纳德 卡根的一番话来表明我的观点。 几年前,卡根在对美国全国人文学基金会( NationalEndowmentforHumanities )主席布鲁斯 科尔作了一次谈话,供该会发表。他在其中说: 历史饶有趣味,历史可供享用。在整个人类经验历程中,人们一直阅读历史,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愉悦,同时这以某种方式具有教益。 历史学教授行业却已将它带入了一个不同的方向。在作为一个行业写历史的人们与读历史的人们之间,先前从未有过像现在有的那么一种鸿沟。对大多数人来说, 历史不显得有趣,不显得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多大关系。 在回答科尔所提 为何如此 的问题时,卡根答道: 这个行业搞了一种特定的转向,转离了 讲故事 一种叙事行为。历史有它自己的解释事情的方式。史家解释事情的方式是讲一番故事。他们问一个问题,其答案是一番故事 它是对史上实际发生的种种特殊环境的一系列人类反映,从而产生 一番故事。 我认为,自然科学的力量迷住了人们的心灵,结果任何并非一门科学的事情不知怎地就不被当真。因而,人们断定,我们历史学家做的事必须是一门科学。这种张冠李戴发生得越多,它就越是背离传统的历史学问概念。 在我看来,最好的历史是讲一番故事,同时将它与分析结合起来。对一位史家来说,分析事情的自然而然的途径包括用一番故事作答。讲一番有趣的故事,同时将它与回答种种问题结合起来,而回答的方式是一个具有才智的人有兴趣聆听的:这就是最好的历史学问。 徐波(《世界知识》主编): 我首先还是向齐老师鞠一躬。我是 81 级世界史的学生,齐老师可能已经不记得我了,但是齐老师对我的影响是长远的。 进入北大历史系,我们有幸遇到了一大批非常好的老师。仅就世界史专业的老师来说,记得我跟一个在外校上学、想考我们专业研究生的朋友说过,这些老师的名字都印在我们当时使用的教材 《简明世界史》的版权页上。几十个名字构成一个强大的阵容,堪称当时中国世界史学科的最豪华最强大的阵容,也体现了当时这个学科的几乎全部领域。这个阵容现在想起来依然让人亲切和激动,其中就包括齐文颖老师。 从讲课特点来说,这些老师有的严谨缜密,有的开阔深沉,有的儒雅舒缓,有的热情奔放,有的谦逊诚恳,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慷慨激昂。现在回想起来,好像齐老师具备所有这些特点,但是有又自己鲜明的特色。 我跟随齐老师上过欧美近代史基础课,还上过美国早期史选修课。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这些选择了世界史专业的学生,和当时的整个国家一样,对美国充满强烈的兴趣,因此对美国史课程也抱有热切的期望。齐老师的讲课,总是缓缓道来,具有女老师的独特魅力,但是在波澜不惊的讲述背后,分明让人感到她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学术的敬畏感、探寻真相的热情、传道授业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齐老师讲课有这样一个习惯:每讲到一个新的专有名词或概念,都会随手在黑板上写下对应的英文词汇。这个小小的做法所起的作用,可不仅仅是丰富了我们的单词量,它传递的是教给我们的是随时随地学习哪怕很小的一点知识的习惯。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采用了这个做法,每碰到一个新的概念就随手查查它的英文是什么,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毕业后我从事了国际关系方面的工作,没有再系统地学习美国史,但是齐老师给我打下的知识基础让我在工作中、甚至在意想不到的其他方面终身受用。也许平时我们不会常常想起它们,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它们会一下子涌到心头。十几年前放映过一部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当我看到阿甘的家世和他童年生活经历的时候,我猛然意识到,这不正是暗喻着齐老师给我们讲过的美国早年的历史吗?循着这个思路看下去,果然发现,电影正是通过阿甘的经历,讲述了一部跌宕起伏的美国历史。我感到彻底看懂了这部电影。这个感悟真是让我感到一种大欢喜。 还有一次,我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小城威廉斯堡。走在那刻意保留下来的殖民地时期风貌的街道上,看着那些装扮成殖民地时期各色人等迎接中国客人的市民,我一下子想起了齐老师和她讲过的那一段历史,一时间仿佛不知今夕何夕。我与一位装扮成市政官员的老人聊起了那段历史,那时在我心头涌现的正是齐老师的身影。 齐老师给我们讲过那艘开辟了新天地的小船 五月花 号。我要说的是,不管我们这些学生,开启了怎样的人生航程,驶向了怎样的方向,遇到过怎样的风浪,齐老师就是我们人生航程中的 五月花 。齐老师还讲过感恩节的来历,对齐老师和所有的老师,我们永远感恩。 和其他老师一样,齐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门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永远追问真相的精神。记得当年在齐老师的课上,我最想了解、也是印象最深的,是美国先民对理想的追求,是美国的建国理念、民主制度和法治精神。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美国的看法也一再发生变化。就我们个人来说,这与我们的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增长有关;从更大的范围来说,这与中美关系和整个国际关系的进程有关,也与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的相对位势的微妙变化有关。当年我们看美国的时候,目光单纯,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 G2 ,谈论中美共治、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这本来是中国获得发展的体现,足以让我们骄傲。但是在其背后,我们也愈益明显地感受到一种虚骄之气,仿佛美国已不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已经获得了傲视美国的优越感。 今年年初海地发生地震后,有记者到当地采访,看到海地的破败景象,联想起中国 30 年来的进步。姑且不论中国与海地是否有可比性,这位记者随后的一句议论,却让我感到吃惊。他写道:如果这 30 年中国采用了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我们还能发展得这样快吗? 看到这样的议论,看到人们对美国的种种评价,我会不自觉地用齐老师教给的知识和方法,去检测一下、思索一下、反问一下。我感到,我们对美国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依然远远不够。这样的时候,齐老师和我们所有的老师们的工作,愈加显示出永不退色的意义。 让我们祝愿齐老师和我们的世界史学科青春永驻。 仲伟民(《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 首先祝齐老师健康长寿!今天很高兴来参加这个会议。尽管没有得到过齐老师的教诲,可是我和齐老师的几位学生都很熟悉,正是通过他们,我读了齐老师的著作,了解了齐老师渊博的学问和高尚的品格。 我个人不做世界史,可是我对美国史的非常关注。学术批评网上也经常有关于美国历史的文章,我从中获益匪浅。我近年对中国近代茶叶和鸦片贸易史做了一点研究,其中同美国的关涉比较多,无论在茶叶贸易还是在鸦片贸易方面,都不能绕开美国。因此,我心里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对中美早期贸易做一些研究,可惜这个愿望很难实现,因为既没有太多时间,也受到材料的限制。不过,有一点我感到很欣慰,就是我的研究生在做相关的题目,其中一个学生的选题就是《中美早期棉纺织品贸易研究》。 我个人对美国早期历史了解不多,可我知道其中有很多内涵值得我们去挖掘。今后我更加关注美国早期史,尤其关注早期中美关系史,有机会多向齐老师请教。 王希: 首先祝齐老师生日愉快! 我其实跟前老师并不是特别熟悉,真正熟悉是从去年的十月份, 10 月 22 号我到齐老师家里采访她的时候才真正的了解了很多。那么,最早听说齐老师是在读一个美国学者到中国来做福布莱特 scholar ,大概是杨立文先生刚才提到的怀塞。他在八五年的时候写过一篇长文,讲他在北京大学的经历,里面就提到了齐先生,所以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读到你的名字,它里面有很多细节的描述,当时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开放,非常困难,他提到。我看到他用词是非常委婉,所以,我可以想象当时那种情形,就是齐老师为搭建中美学术交流的桥梁,而且当时的国内条件也非常的艰苦,能够需要沟通学校还要沟通外校,这样做了很大工作,随后就是遇到了运龙、陈勇等一大批齐门弟子,所以齐老师的名字在我认识她之前已如雷贯耳。直到去年,就是十月份,因为我做一篇中国美国史教育 60 年的研究,所以我去采访了齐先生,还同时采访了黄安年先生和杨立文先生。那么在跟齐文颖老师谈话的过程中,我才感觉到就是说齐老师在美国史研究方面的贡献和力量。而且我还有另外一种感受,就是我觉得齐老师的历史就是她的治学求学的历史,不是她一个人的历史,我感觉到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因为齐老师告诉我齐思和先生是中国最早开设美国史教学的, 1936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而且,齐老师告诉我齐思和先生在哈佛留学的时候选了所有美国史的课,而且做过 ArthurSchlesingerSenior 的学生,后来这个就引起我很大的兴趣,所以我就读了很多齐思和先生的材料,而且北大图书馆也看到齐思和 1937 年写的《美国史纲要》,书目举要,这本书我觉得当时非常难得, 1937 年的时候写的这么个小册子,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叫做注释性书目,当时把这个可以说美国在三十年代最先进的、最优秀的学术著作介绍到中国来,而且按照美国的学术研究方法写了非常精细、文字非常儒雅的介绍,我觉得非常难得。 然后,也都是近几年发生的事情,就近几个月发生的事情,去年 2 月的时候,我正好去德国自由大学,在那儿碰到齐老师的侄子也是我的同事,就是北京大学的李维教授。然后我等于就是一下在短短几个月里边也同时从齐思和先生、齐文颖教授、李维这一家三代,这使我想起中国的美国史发展,当时李维是搞德国史的,但也是世界史。顺便提一句,李维听过我的课,当研究生的时候。那么,我就想到一个什么东西呢?我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它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如果我们将来要写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有的时候一个家族,他把这个领域传承下来,这个在中国学术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在美国的学术史上也不多见,唯一能想到的就是 Schlesinger , ArthurSchlesingerSenior 和 ArthurSchlesingerJunior 两个人都是哈佛的教授,而他们也就只有两代人,而齐老师一家是三代人,说不定将来李维还可以继续把这个传下去。 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师,还有齐老师的学生讲了很多,我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这就是牺牲精神,齐老师的牺牲精神。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铺路、搭桥、为他人的成长作出贡献,我觉得这可能是做老师最伟大的地方。刚才时殷弘老师讲得非常好,淡泊名利等等。那我觉得这个牺牲精神是我们现代学者最缺乏的,我们现代学者想到的是我如何处理我如何挣得利益,我如何多上电视,我如何多发著作。而齐老师她所做的默默无闻,铺垫,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不管是郭琦涛也好,运龙也好,等等。如果没有当时齐老师的铺路,可能不会有他们的今天。而当时这个铺路所作出的贡献,所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所以,我觉得就这一点来讲,我觉得齐老师还有包括齐思和先生,可能给我们树立的是道德的丰碑,这个是很难超越的,但可以去努力。 最后我把齐思和先生的在哈佛大学时的博士论文送给这个齐文颖老师。因为在采访齐老师的时候呢,她给我提到她说文革中间家被抄了很多次,她说我们家一直没有一份齐思和先生在哈佛的论文。后来我就请我妻子,她是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馆员,到哈佛大学去把齐思和先生的论文找出来。但是论文不能拿原件,只能用这个 microfilm ,微缩胶卷,所以把微缩胶卷拿回来以后,买了一个微缩胶卷,然后她一页一页的把这个通过阅读器把它印成 PDF ,然后,我们把它装订了,做了两本,一本送给北京大学历史系作为保藏,然后这一本送给你,然后微缩胶卷我已经把它捐给北京大学图书馆了。谢谢大家! 王立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今天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会议,恭祝齐老师生日快乐!我跟齐老师的接触不是很多,但也不算少,第一次与齐老师见面是 1991 年在社科院美国所开美国学研讨会。我 1998 年调到北大后,齐老师已经退休了,但跟齐老师一起参加过美国史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在答辩会上经常聆听齐老师的高见。后来因为学会的工作需要跟齐老师有一些联系,齐老师的女儿和我住一个小区,经常在小区里经常看到齐老师散步或买菜,有时候打打招呼,聊聊天,跟齐老师有一些接触。 我今天想谈两个意思:一个是齐老师的学问境界,另一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我对齐老师的学问境界非常钦佩,记得胡适谈到做学问时曾说,学者做学问有两种风格和境界:一个是开山斧,一个叫绣花针。开山斧实际上是指要要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做宏观的研究,要能够改变前人的成说,提出大的、新的见解,甚至确立典范,那么这是开山斧的工作;另一种境界就是绣花针,他谈到绣花针,是指从小处手,做小题目,收集丰富的材料,把小题目做的非常精致而深入。但一般说来学者很难达到这两种境界,因为能够抡得起开山斧的很难拿捏绣花针,能拿捏绣花针的很难有力气抡起开山斧。我想对比齐老师的境界,齐老师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达到既能够拿起开山斧、又能够拿捏绣花针的境界。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齐老师的多篇论文体现了这一点。包括马克垚老师,还有其他几位先生都已经谈到了,齐老师在美国早期史、早期中美关系史、妇女史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实际上是开辟了新领域,开风气之先。在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刚刚起步,齐老师的工作确有开风气之先的功劳。同时,齐老师的很多文章,比如说她关于 中国皇后号 商船来华问题的研究,对独立宣言是不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标志的问题辨析,大体都可以说是绣花针的工作,给我们绣出了非常美丽的图案。所以齐老师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达到这两种境界,既有开山斧的开拓性的工作,又有绣花针细小、考证性的工作,这是非常难得的。 我也很有幸看到齐老师的一些弟子,包括在国内的玉圣兄,在国外的陈勇教授,已经继承了齐老师的工作,延续了齐老师的境界。我本人,甚至我们这一代人,也包括我现在培养的研究生,作为晚生和后辈,很难达到这种境界。我在上研究生的时候,做的就是一点绣花针的工作,可能绣的还不是很好,一直到现在,只能做一些小题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多,资料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外交史领域,资料非常丰富。现在一般学者都能找一个小题目,收集丰富的资料,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或政策过程呈现出来,也就是做一些精雕细刻的工作,但很难有一些开拓性的贡献。我想,齐老师能够达到学术界的两种境界,跟齐老师的个人的学养、天份和勤奋有很大关系,当然也跟那个时代,中国美国史研究刚刚起步,有大量领域需要去开拓和创新也有关系。就现在的学术界而言,虽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已经很好的积累,成果已经蔚为大观,但仍然有需要开山斧的工作,包括新领域的开拓,新问题的提出,新方法的运用,新视野的开辟,都需要开山斧工作,但是年轻一代很难达到这一点,我个人对此也比较焦虑。前辈学者,包括齐文颖老师和其他老一代学者,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仰,特别是他们这种开拓性的开山斧的工作。我个人,我也会教导我的学生,要尽量朝着这样的境界去努力,本着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的态度,多多向以齐老师为代表的的老一辈学者学习。 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研究中心): 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是齐先生八十寿辰。首先祝齐先生健康长寿,天天开心!借这个机会谈几点感想。今天的会对我来说也算上了一堂美国史的选修课,我的专业是中国思想史,长期以来对于挖掘中国古代思想里面与民主、平等、博爱有关的思想资源很感兴趣,对于美国的立国理念和国民精神也深怀敬意。中国文明发展到今天,主题仍然是中西文化融合问题。我们要秉承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遗训,放开思想 , 敢于拿来,要善于把中国传统中的好的东西,同美国早期建国期间优秀精神结合起来,将古老的中华文明推上一个新台阶。 我是通过玉圣、运龙的关系认识齐先生的,感到齐先生身上有一种值得后辈学习的大家的风范,为人处世透露出神定气闲的气象。这种大家风范与气象来自于先生本人的修养,也植根与一个学术世家的深厚的文化传承。在目前这样一个浮躁且功利的时代,恐怕很难培养出这样的气象了。另外,我发现齐先生的学生们,运龙、玉圣等,对于她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刚才听到齐先生在国外的一些几位学生联名发来的贺信,使我明白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的渊源,这是一封透露着深厚情感的核心,是用心写成的,信里特别是讲到齐老师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 这有什么 ,这是齐先生在学生们遇到困难和打击时鼓励他们的话,也是齐先生面对学生们的感激之词时说得话。这短短的一句话,至今让那些身在异国他乡的学子们难以忘怀,也体现了齐先生的一种精神,就是是厚德载物;而她一生在学问上的执着,则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毅力。乾卦坤卦的卦义,是中华民族人格精神的经典表达,也在齐先生身上得到充分显现。这两种精神同样也为她的弟子们所传承。今天的庆贺会也使我对于中国人的师道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国人向来尊师重道,特别尊重老师,为什么?西方人它也尊重老师,但其尊重的内涵与形式和我们都不太一样,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于国人对于老师的尊重是包含了亲情在内的,所以中国人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但是这两种关系又不太一样,有些老师不仅从学业、事业上帮助学生,而且从生活上关心学生,所以师生间中的感情远远超出知识的传授本身,所以中国人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情有可能要超过父母。你看孔子,中国人的第一个老师,他去世后,子游、子夏、子张这些学生们非常想念孔子,想念到什么程度,《孟子》上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孔子另一个的学生有若长的像孔子,他们就商量着按照用侍奉孔子的方式侍奉有若,结果让曾子给制止了,曾子说那哪儿成,他说我们的老师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皞皞乎不可尚矣 ,我们的老师别人怎么能比呢?光长得有些像怎么行?。我的受业恩师李存山先生对我讲过一件事,让我触动很大,李老师的受业恩师是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李老师保存着不少张先生给他的论学书信,其中有一封信搬家之后找不到了,李老师四处翻找,朝思暮想未果。后来他做了个梦,梦到张先生问他,我给你的信,你怎么找不到了?醒来后更是寝食难安,翻来覆去的寻找,终于在一本旧书里找到了这封信。这不是单纯的一封信的问题。韩愈说老师的职责是 传道、受业、解惑 ,中国真正的士大夫会将老师传的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值得他一生去体会、珍惜和践行,这就是中国人的师生关系的不同寻常之处了。这中尊师重道的传统,历经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今天正在恢复,值得我们倍加珍惜。以上是今天与会的一些感想,最后,祝齐先生健康长寿! 马宵雷: 今天我可能是离大家离历史最远的,我的专业是法律,同时有时做传媒的工作。但是我跟齐老师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渊源,直接的渊源就是我跟齐老师的学生运龙、玉圣是很好的朋友,是因为我工作的原因结识的。另外,间接的渊源是当齐老师的父亲齐思和先生从美国回到中国在北师大任教的时候,我的外祖父正好在北师大学习,当齐老师 1958 年从北大研究生毕业任教北大的时候,我的父母正好在北大学习,当玉圣到师大任教的时候,我的外祖父已经在师大执教三十多年了,当年的学生在白壁黑板前已经站了五十年,我想,从这一点,我可以称做是齐门外围组织的的核心成员了。 另外谈一些就是齐家三代人所做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研究上的这些成就我想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另外一点,刚才时殷弘教授也提过,历史学对人民大众或者对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乐趣和兴趣,我非常感谢齐老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这么多的乐趣,我想,在近代史上,没有任何国家像美国这样,让中国人这么爱恨交织,有多少故事发生在两国之间,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齐老师所从事的工作,她可能是象牙塔内二三素心人,所做的一些研究,我们面对的是中国的现实,我想说另一方面我愿意人们知道中国的真相,另一方面由于齐老师和在座各位诸老师的工作,能让我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之外还有那样一个国家,有那样一些事情在发生,这些工作会让人们有更多的想象。我想在这两点上,我们的努力和方向是一致的,同时在工作上,我觉得齐老师和他的学生莫大的鼓励和支持,再次表示感谢,希望齐老师身体健康,万寿如疆!我想齐老师是担得起这四个字的。我愿意和在坐的在 10 年、 20 年、 30 年后,在齐老师 90 、 100 、 110 岁的宴会上我还能够出席。谢谢! 贺维彤(《美国史探研(续编)》美术编辑): 既然大家把我作为美术编辑请来,可能大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座雕塑是谁,这是美国国会大厦最高处那个,实际上可能很多人,我一直在看,那究竟是谁,我觉得应该是乔治 华盛顿,我认为他应该在那地方站着,但后来国会大厦维修了一次,把这个东西搬到地上了,然后有修理人员拍了一张很大的照片,然后我才看清原来是一个特别柔美的一个女子,像大仙女儿一样,估计齐老师的工作就是这样,她开创了美国早期研究史、美国妇女史研究,她的工作就是要把那些模糊的东西,放大到让我们看的很清楚,美国究竟怎么回事,美国到底长什么样,我们,我觉得这个雕塑放在这,我觉得是比较贴切的,最适合放在这个地方,我就说这么多吧,祝老师身体健康,生日快乐! 王其寒(北京道福广告公司人民影像工作室总经理) 我是齐文颖先生的关门的弟子,也是两个女弟子之一,而且还是现在的弟子里面没有从事历史学研究,但是一直致力于历史创造的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现在在做什么呢?我在拍摄纪录片。我在纪录片界,大家都知道,有一句名言叫 今天的纪录就是明天的历史 。我们在 2001 年的时候去过怒族,我们拍摄时,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没水没电,没通路,什么都没有。但是当我们 2005 年再去的时候,那里有水有电有路,生活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觉得我们 2001 年记录下来了的就是历史,而且是不可再复制的历史。 那么,还有一点,就是说,我还说了一句,就是说 时间是真相的女儿 是英国的格言。我 08 年的时候我去了四川,地震的时候我去了四川,我拍摄了,在我看来,我记录了当时的四川,也许不是大家在新闻上看到的四川,但是非常真实,但是我在片子里没有任何评论,他们问我为什么,我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是从齐老师那儿我知道,口述史其实是最重要的。我让这些人说出她们想说的话,并不代表我想说的话,但是这就是历史,历史就是这样记录下来的。那么,我觉得,其实我在北大呆了十年的时间,我有七年的时间在做学问,三年的时间在当老师。我是团总支书记,那时候杨立文老师还曾经是我的同事,但是后来变成还是老师,永远都是老师,还有牛大勇老师也是。 我后来并没有从事历史研究,但是我仍然认为我从来没有后悔我学了历史,我一直在想历史无意之间带给我们什么东西,我觉得有三点,就是对现实记录和分析的时候那种历史感,这种历史感是什么呢,就是真正当你去看一件事物的时候,你会不仅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而且会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将来的人们怎么评价它,所以我现在说我记录就好,这个东西留给后人去评判。那么第二点就是说,我就觉得在思想上的创新性和在工作过程中的严谨性,这就是历史。我觉得历史上我受益匪浅的东西,就是我们其实做片子也好,我们永远都在创新,形式上在创新,我们内容上也在创新,但是其实在真正的做事情当中,我觉得严谨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所有的拍摄,我们同国外的很多公司都合作过,美国国家地理也好, Discovery 也好,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 research ,先做调研,然后再来来拍摄,调研可能做的很广,比如说,我 07 年带领发现中国摄制组从东北的瑷珲走到了云南的腾冲,时间非常长,两个半月的时间,其实我们既是做研究,也是在做记录。那个时候,我在 2007 年,奥运会之前的那段,我们记录的是中国人的心声,再过 10 年﹑ 20 年、 100 年以后,就是历史。那么,第三点我觉得就是思考的独立性和对人的尊重,我觉得这一点对普通人的尊重,我从齐老师身上学到了这一点,是我慢慢认识到的,就是说齐老师是那样,我当时记得就是说,她不光是对,比如对我们这些学生,对系里的老师,她甚至对一个普通的卖菜的人她也特别平和,非常平和。这一点我觉得我,后来我在做纪录片的时候,最后的时候能够在大婶儿坐在坑上的时候,我会和她平等的交流,她并没有觉得我是一个学者,她就认为我是她家邻居家普通的人,就是跟她聊天的人,所以我觉得纪录这些东西,也许现在不是很有名,但是在今后的历史当中,它会留下一笔。 今天,我买了一束花,来表达我的心意:康乃馨,就是师恩如母,因为我们所有送妈妈的花就是康乃馨。然后 寿 字,它是蔷薇花做的,既代表齐老师桃李满天下,也代表我们所有的弟子对您的祝福;然后百合就是祝您健康长寿,快乐平安!然后是鹤望兰,就是松鹤延年。一片心意,在我心中。最后还要把我做的两个片子送给老师,虽然我没有从事历史研究,但我仍然在历史学中学习,谢谢大家! 张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首先,我要给齐老师鞠上一躬,表示我对您的崇高敬意。我是 1988 年到 1991 在老师指导下,读美国早期史方向的硕士生。现在早已不研究美国史,而是转向了意大利史。应该说,不好从美国史方面谈老师对我的影响,但或许正好可以从不作美国史研究而作意大利史研究的角度,来谈一谈老师对我的影响,说不定更有意思。就我现在的感觉,老师对我的影响有三点。第一,老师是一个学问家;第二,老师是一个世家学者;第三,老师是一个教育家。 细细想来,其实前面两个都归结为最后一点,老师是一个真正的学术教育家。我的感觉一直是,跟随齐老师受教育,是真正的有教育可受。老师在学术上当然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认为她在传授学业的时候,也是更宝贵的,更多的是传授一些洞见,开风气,却不为师。比如说,她当年不仅邀请很多美国教授来北大讲学,还邀请包括王希教授在内的留美博士生来开讲座,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新鲜信息,对我们的润泽是不小的。这些讲座我们都听,当时特别红火,感到心气儿向上,触发了很多灵感。如像妇女史方面的讲座很多,只要齐老师组织了,我都参加。所以我现在搞意大利史,也特别关注妇女史这个方面,回想一下,就是受到老师当年的影响。以现在的观点看,妇女史已经是誉满史林的大题目,可是老师当年早已捕捉到国际史学潮流,的确令人佩服。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的授课方式比较特别。当年美国早期史这门课,我们是在老师家里即燕南园 53 号上的。我们每次去她家上课,老师总是先把茶泡好,然后才开始上课。授课方式是所谓的习明纳尔( seminar )。记得她从美国带回一本最新的《美国早期史》专著,印发给大家。每个人分一章,大家分头去阅读。读了再翻译成中文,之后去她家上课。上课时同学一个一个发言,其他人进行评议,最后由老师做评论和总结。当时我们这些弟子们读得如痴如醉,收获很大。还纠正了原作者书中的不少错误,连印刷错误也看出来了。记得当时我向老师请教,什么是 seminar ,因为当时感觉是一个新鲜玩意儿,大家都在说这是一个先进的教学方法,可是总是有些玄乎,不明所以。结果老师的回答有些让我诧异: seminar 啊,其实就是讨论课。 现在回想起,这种在老师家举行的 seminar 课程,觉得氛围特别好,让人永远感念不已。 另外一个特别深刻的印象是,老师对北大资料建设的贡献。她为北大图书馆的美国史资料建设,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可歌可泣。她不仅为北大建立了美国史研究中心,还不断建设图书资料。她一直关注美国方面的赠书,只要美国各种机构有什么赠书,尤其是亚洲基金会的赠书,老师就坐卧不安,没日没夜地忙乎。到处找钱,找关系,就怕错过了机会。我记得有一次,老师说北大那套《美国历史评论》不齐全,她要下决心想办法把它配齐。结果她花了很大的精力,真得配齐了。她的这项学术建设,对我的影响很大。后来我博士毕业留校以后,做意大利史研究,就把《美国历史评论》从头到尾进行翻阅了一遍,把有关意大利史的文章全部挑出来,复印出来,等于掌握了 100 来年美国史学界意大利史的研究脉络,那份惬意,真的没法言说。这个收获,没有想到竟然得自跟随老师受过的美国史训练。 在老师的影响下,我自己也很关注北大图书馆意大利史方面图书资料的建设。每次去意大利,都给北大图书馆挑选图书,去一次挑一批。亲自到罗马各大书店挑选,登记下最详尽的信息,同时请书店工作人员调出电脑中的书目库存,然后推荐给北大图书馆落实订购。因为自己一直有一个偏见,大学书馆的图书质量取决于教授,而不是图书管理员。经过多年努力见到了成效。意大利虽然是一个小国,但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北大图书馆意大利文的图书建设,至少说也属于国内最好之列吧。很高兴的是,齐老师只是重视北大资料建设的一大批学者之一,其他还有如马克垚先生等学者,也十分重视资料建设,形成了一股风气。也许,这是北大的一种精魂所在。 由于受到老师美国史方面的训练,虽然多年不做这方面的研究了,但影响还是无处不见。我做意大利史和欧洲史研究,始终很关注美国。国际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美国人瞧不起欧洲人,说欧洲人太过传统;另一种是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说美国人太肤浅。我两个方面都沾点边儿,站在中国看欧美,没有什么偏见。如果没有美国史的训练,恐怕就难做到这一点了。 此外,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的帮助是很多的。我在求学期间和之后,多次遇到困惑和困难,都是老师鼎力相助,得以解开和克服。比如,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爱人在四川老家生孩子,身体很不好,入院治疗,急需我回去照料。可是当时论文还没写完,剩下最后一部分,而答辩日期已经临近,实在不能抽身回去。我报告老师以后,齐老师说: 你回去吧,把搜集的资料给我,我帮你写完,你回来就直接参加答辩。 当时,我那个感动啊!当然,最后因为爱人病情好转,我没有回去,还是自己完成了论文。但是老师在关键时刻的扶持,那一幅高大的形象,深深地印刻进了我的灵魂。 总的说来,齐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多很丰富,但最深远的东西还是她的那种崇高的为学和为人境界。她是一个学术精湛的老师,一个师德崇高的教育家,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圣者。这么多年了,搞意大利史后和老师接触也少了,但她传承给我的东西,往往是那些层次很高,有些飘忽不定的东西,经得起风吹雨打,永远不过时。难道这就是所谓的 大道无形 ?昨天,我接到玉圣兄的通知比较晚,没来得及准备更好的礼物。临时准备了一束鲜花,献给老师。这束花的主角是 一片心 ,请您笑纳。我们共同期待您老人家的九十周年华诞,谢谢您!。 孟爱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办公室主任): 我和我爱人都是历史学毕业的。我是 74 级学生。我们都非常崇敬齐老师。齐老师在我们心中,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而且我觉得是母亲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那个年代,是上大学的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老师太不容易了。她们不但要教我们书,而且还要让我们去改造她们。我们记得,学生有的时候,班主任还常常问我们,这些老师都给你们说什么了,然后还得要打小报告。当然,我没打过,有人打这种小报告,我不打那种小报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觉得老师教我们这样的学生,而且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像我这样,只小学五年级毕业,就上大学很难很难,特别是读《资本论》,我根本不懂,让我读十遍,也不懂,只能躲那个床头边儿去哭去。那个时候,记得林成洁老师给我们开小灶,说别着急,我说是不是你让我们先补文化再上课,老师说,你千万别说这话,你这一说这话就犯错误。后来,我就再也不敢说了那么就这么读下来了。 我今天应该代表我们这一批人感谢老师们的是什么呢?老师们对我们没有一点儿嫌弃,而且是很耐心的,给我们这些人多费劲儿,让我们学点儿东西,我觉得,真是有这么一个机会,我是来感恩的,代表我们这些学生来感恩。同时,我还要代表有两位留学生,一个是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叫萨瓦特,他跟齐老师最好,他管齐老师叫齐妈妈。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齐老师对他,不管因为我们那个时侯还生活在一起,不光是现在老师们下了课就回家了。那时候还在一起住,还在一起学习。留学生那时候等于是有政治上的原因,老师们不能跟学生有过多的接触,包括我们也不能,要是到留学生宿舍都开着门,都得敞着开,大家都得知道在干什么的,而齐老师不怕,齐老师不光是对学生,对留学生要从学习上关爱他们,还接到家里边。一个是齐老师,另一个是郑亚英老师,都是当时我觉得她们要挺着多大的压力。这些老师对他们这方面的帮助,你们是体会不到的,而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情讲出来。还有现在罗马尼亚大使夫人达妮娅,她也说我不知道能不能去,但是我要单去,因为我是昨天才告诉她这件事情的,她说我知道我一定要单去,一定要替我给齐妈妈鞠个躬,祝她生日快乐。我想我今天鞠这个躬代表我们 74 级的学生还有这两位留学生给您鞠躬,祝您生日快乐! 牛大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我想记住一点,就是毛泽东那个时代的政策是有很大问题,只是表面说,那个时候他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同吃同住,要一起批斗改之类的,总而言之,师生关系不像现在,现在教完课就回家了。当然另一方面斗争的很厉害,孟老师能来参加,她说具体原因,人不是我请啊,但我有时候也建议加进这个人加进那个人,孟老师是什么呢?我们有的老师来就是开车来,开车来进北大的校门,这个时候就有个问题,这个校门我们北大不知道为什么就管得特别紧,老是要你事先得登记个车号,他知道登记车号他才让你进,不登记车号不让你进,一般车就不让你进。所以后来我就跟孟老师说,你考虑是不是留一个人在星期天值下班,谁来了这个车号提前报一下,然后跟门口打个招呼,但是我不好意思让孟老师来做这个,因为她们这个工作人员和我们教师不一样,我们教师是不坐班的,她们是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从早到晚盯在这上班,礼拜六礼拜天是她们的休息时间,不好意思占用他们时间,所以我说你找个学生住进去,她听说这事以后她就主动要求,那我自己来,我正好想参加这个会,谢谢孟老师! 牛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我读书的时候其实没有机会听齐老师讲课,虽然我早就知道齐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学者。我入校的时候齐老师已经到了图书馆,但是多年以后,就在前几年,我终于能够结识齐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有一位芝加哥大学的学者艾恺是齐老师的好朋友,来北大 , 有一个欢迎宴会,我有幸参加了。除了艾凯之外,我觉得齐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一件小事能看出齐老师的做学问的认真严谨。席间齐老师问艾凯一件事,就是芝加哥大学在进步主义时期有一个叫机构叫 HallHouse ,齐老师问到底应该怎么翻译。正在这个之前我也碰到这个词,我要翻译的文章当中当时出现了这个 HallHouse ,就参加进来向齐老师商量请教了一番。今天看到这些材料,我感到齐老师确实是一位宽容温婉的人。学者可能容易学者的优点,但是也容易有一个毛病,就是比较容易自恋,自恋又让人不太容易谦虚。但是我跟齐老师很少的接触中,感到她是一个能够产生内在的谦虚以及能够避免自恋的弱点的人,一个好人、好学者。我也许能给齐老师帮一点忙,因为我和齐老师住在一起,齐老师以后要是有什么事,给我打个电话,跑跑腿还是可以的。我上次才发现我们住得很近。以前我还以为齐老师不住在那里呢。 井建斌(天津行政学院副教授): 我代表齐老师的再传弟子说两句。第一,祝齐老师健康长寿。第二,是表示感谢。因为您有个好学生杨玉圣,我们才有好老师,他给教了好多知识,特别是美国史知识。我在党校上班,讲课干部特别喜欢听我讲课,你只要讲得对,他们就觉得就是比较愿意了解,我特别感谢有这样一个好老师。第三,我想传承的话,就是把老先生运用好了。还有一个就是,我自己当不了演员,可以当观众,关于你们学者的知识,我可以评价一下,这是我的心愿,谢谢大家! 白大杰(《和谐社区通讯》执行主编): 能够来北大,能够跟这些中国最高殿堂的专家学者还有德高望重德齐老师在一起,我感到很幸福。我父亲 14 岁起就是老师,世代都是老师。我反倒没有当成老师,是一个历史的倒退。父亲对我们子女的要求也是望子成龙,一直也让我们学,但那个时代自己的职业无法选择,后来我也是几经努力, 文革 之后考到法律专业,之后进入了公安系统。怎么能又和学者们在一块儿呢?我应该感谢杨玉圣。杨老师的学识、为人,我很钦佩。此外,我认识了满运龙老师,又有幸认识了在座的很多人,就有幸结识了齐老师。我到齐老师的家里,包括和齐老师在前年的任教 50 年纪念会,我也有幸参加。今天,我也诚心地来为我们的齐老师祝寿,祝齐老师万寿无疆!这是第一。第二,我还想感谢一下玉圣,玉圣为这本《美国史探研(续编)》呕心沥血,一个月,每天没有睡过超过两个小时的觉。玉圣倾注了对齐老师的一片爱心和感恩之心,我是深受感动的。因为我爸爸是老师,我爷爷也是老师,所以我从小也想当老师, 文革 的时候插队,我在农村当过两年的中学老师。我也是非常愿意和有知识的学者来往,因为改造中国是靠知识的。 李剑鸣(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 我觉得最后这个闭幕式最合适的主持人应该是玉圣,因为刚才白先生也说了,整个祝寿庆典和前期的工作,尽管很多人都出了力,但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玉圣了。而且,运龙、玉圣给齐老师做寿给我出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我们 5 月份要给我的老师张友伦先生也做八十寿辰的庆典。我现在感到非常的诚惶诚恐,因为我们肯定做不出这样的规模,这样隆重的气氛。所以我现在就想到一个词,齐老师生日聚会是一个开放式的寿庆典礼,我到时候打算搞一个封闭式的,以免露怯。所以,我参加这个活动,特别受到教益,也特别的受感动。而且,对玉圣委以我闭幕式主持这个重任感到非常的荣幸。在闭幕式上,我们请第一个最重要的嘉宾,也就是今天的主角 齐文颖教授首先致辞! 齐文颖(北京大学教授): 各位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个会,说实在的确实是做出了很多牺牲,大家很忙,或者是稍微有一点闲的话要处理家务事,我们现在的负担都很重,大家把这个事儿也都给撂下来,来参加这个会,我自己实在是感激不尽。第二,我自己应该感谢的是在座的同志的这些鼓励的话,我觉得对我来说很不名副其实,我只能把大家的话当做对我的鼓励,当做对我的鞭策,当做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实在是不敢当。 还有一点,我觉得今天参加这个会,可以看到我们美国史的成长历程。说实在的,我自己从事美国史的研究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所以我们特别应该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命运或者是机遇。本来我是搞世界近代史的。世界近代史是我大学时期、研究生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前时期里头主要学习和教学的任务。世界近代史所以后来就有些改变,主要是由于我们系里头有当时在 70 年代,那时候还没有打倒 四人帮 ,有一个任务下来,就是说世界史专业,除了教世界史之外,还要有一个参加三个霸权的研究,一个叫美苏争霸,这是第一霸权;还有日本、亚洲的霸权,我自己想我一直是从事近代史的教学,多少做过一些英国史的研究,那么现在面临这三个霸权,要选择一个,那么当时我们还要带头,作为教研室的一个负责人,你要不带头选也不行,所以我们就觉得比较靠近的就是美国史,就研究这个霸权吧。说实在的,组分了是分了,可是实际上没有进行霸权研究。因为霸权是一个当代的问题,我们是学的是,相对来讲,是早一点的,是世界近代史。所以我们对霸权的研究,就刚才跟杨立文教授所谈的那样,所以我们就组织了一个美国史研究小组,以黄绍湘老师为首,还有罗荣渠老师,有杨立文老师,还有我。所以我们就开始研究霸权,那么黄老师对霸权也没多大兴趣,黄先生说就讨论我那本《美国早期史》吧,大家看看根据新的看法有什么意见、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提提意见。所以我们那个小组活动就变成两个礼拜一次,在黄老师家里头,黄老师非常客气,给我们准备蛋糕、茶,就在她那里就讨论起来了。《美国早期史》当然因为当时的条件也有个别地方也有不太妥当的,我们反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后,就到了改革开放,要扩大眼界,要走出国门,放眼看世界。这样美国史组的人就开始转入正轨的学术研究,所以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对我们这小组来说是一个新生,我们就开始正式研究美国史。 我今天还想谈一点感想,就是关于美国史组或者我们从事美国史的人,今天在座的多半都是来从事美国史的,还有一部分人还是对美国人、美国史有兴趣的或者是关心美国史的。所以我们济济一堂都是或多或少的都是研究美国史的。我也有简单回顾一下美国史研究发展的历程。在中国,美国史开始是在 1930 年代, 1936 年是我父亲齐思和先生刚从美国回来,他本来是搞中国史的,他去美国,他的导师和燕京大学历史系建议他上美国。他不愿意去美国,跟现在不一样,他觉得上美国去是耽误时间,他说我不研究美国史,跑美国去学习,花四年时间,有这四年时间还不如上西山念书去,能够在学问上能够有很多大的改进,现在从头学起。后来结果他老师说你要到美国去,就去哈佛大学,哈佛当时是美国研究美国史的重镇,那里名师云集。他听了老师的话,那个时候就是恭敬不如从命,所以这样他就到了美国了。到了美国以后,就一直扎到美国史里头,从头学起,他就除了学习美国史的知识以外,同时他还学习美国史的研究方法,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美国历史,他们是用什么理论来研究美国历史,所以他当时跟他导师 Schlesinger 教授关系最好,因为他当时就已经提出一个新观点 Newhistory ,就是研究群众的历史、研究社会的历史、研究文化的历史,而不是研究政治史、外交史等等。那么,他到美国去以后,他当时到美国学习美国史的人,据我父亲所了解,当时就有两个人,一个是他,另外一个就是清华预备学堂的,他是到耶鲁去念美国史,比我父亲还早,可是他回国以后,就回到他湖南他老家了,当时湖南还没有条件能开美国史,所以他学的是美国史,他回来以后教的是世界通史。这样,我父亲就是他因为在北京沾了光了,所以他学的美国史,回来以后就开美国史,他第一个开美国史的就是在北师大, 1936 年开了美国史。作为一个专职的教授来讲,一个人必须开两门课,他同时开了一个史学概论。美国史就这么开始了,他就是等于全中国的大学里面,他是两个到美国学美国史的,最后回来教书的是一个,到中国来教美国史。美国史在当时不是很受重视。所以学校里头当时开美国史,要不是胡适先生鼎力支持的话,那么这个课不知道能否开出来。胡适因为是在美国留学回来的,也很欣赏美国史,他觉得美国史不但是教美国史的学问,而且要教美国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就这样,他在北师大不但是一个专任的老师,同时在北大、清华都兼任美国史老师,他都开设了美国史课,这样影响就比较大了。可是到七七事变以后,就中断了。因为当时我们全是因人设课,我们除了通史以外都是因人设课,所以这样他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到内地去,他就回到了他的母校燕京大学,就开上了是世界现代史的课。 到了五十年代,我们首先开美国史的,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诠释美国史,就是黄绍湘先生。黄先生也是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 newschool, 她一直都是从事进步学生运动,她原来是在中国的时候,是念英文的,教中学的英文。当时中学很棒,不是我们现在想的中学。然后她到美国专门研究美国史,她接触的都是美国进步的史学教授,像丰纳。她回来以后就在山东大学开设了美国史,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讲美国史,当然这个美国史她究竟开了多长时间,开得怎么样,因为资料还查不着不了解,但从她写的《美国简明史》来看,就看得出来她当时的观点、参考书和她那个讲课的范围。这也是一个星星之火,但因为是在山东,所以她的影响不是很大。它不像现在全国,尤其这互联网时代都是彼此沟通得很快。她在山东,就一个人在那儿搞,搞了一段时间,据杨立文教授考证, 1959 年到了北京大学,到了我们历史系,可是黄老师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她虽然呆的时间不短,但从来没上过美国史的课。后来,她就觉得北大也不太适合,就提出来去社科院,社科院因为它是研究机构,可以不讲课也可以讲课,后来她又讲了课,也带了研究生,那是后来的事。 中国美国史研究的传承真正到了一个有发展、有前途、受重视的时代是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美国史就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人都研究美国,人人都关心美国,人人都看美国。当然,学习美国史是少数人,但这个大环境就不一样了。过去我们 一边倒 的时候,把美国当成敌人、头号敌人、帝国主义的头脑,这个全过去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的美国史的老师,说实在的,全是像我这样的,都是转行的,因为你原来即便原来学美国史的或者中外关系史的,那么也都是在当时的条件下,都教了世界通史了,或者教近代史,或者教现代史,或者教古代史。那么,第一代的美国史,我们也忝列其中吧。当然,学问有深浅,像杨生茂老师,那他是潜心搞美国内战、黑人史等等。他搞美国黑人运动史,做出了很大成绩,但也脱不了要搞世界通史的这条道儿。那么再从这一代往下,黄安年老师,好像也是教世界现代史。我们原来念那个阶级斗争历史的时候,就拿世界通史、世界近代史来说,就讲美国就三点,第一点是美国革命,第二点是美国内战,第三个就是美西战争。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一代一代的新人在成长,一直发展到今天,我觉得这美国史成了一个空前的热门学科之一,大家都喜欢研究美国,不管从哪个角度研究美国,从反面的、从正面的、从侧面的等等,全是研究美国。发展到今天,我就觉得美国史出现了几个空前: 第一,美国史的地位空前提高。过去美国史不是世界史里头的一个重点,世界史的重点是欧洲史。重视欧洲,重视欧洲的关系,它们是主角,美国史不是主角,现在美国史成了主角。历史系开美国历史,国际关系系开美国对外关系,政治系开美国政治,经济系开美国经济,甭管什么系,包括理学院都是跟美国沾边儿的都有或者研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是跟美国有关系的,天时地利,就研究美国成为一个空前的地位的提高,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第二,美国史的研究队伍空前壮大。过去哪儿能想象这么多人从事美国历史的研究,把美国历史还分成早期、晚期、现代、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等。过去研究美国历史就是一揽子,美国历史。我们要如果有机会看一看早期的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在民国二三十年代,有了美国历史的时候,就是比尔德的那个小学课本讲美国历史,当时的水平就是这么样一个水平。那今天的美国历史,这个队伍空前壮大,我们在座的都是科班出身,我们都是不但有学士学位,还有硕士学位,还有博士学位,还有什么多教授,这在过去根本不能想象。 第三,我们的美国史藏书空前的多。念历史,不像别的,没见史料你就不能说话。没有史料,不就等于瞎说吗?现在我们的藏书不管是第一手的、第二手的,美国历史都是受重视的,因为它还有很多旁支的科学,所以对美国历史的藏书,不但有大图书馆藏书美国史、美国问题的比重占得多,而且各个学校像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大都有单独的关于美国的图书馆,就是专门研究美国的图书馆,这个加起来它的实力就很雄厚。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美国史的研究机构,从美国史刚一成立就由我们的前辈就是刘绪贻先生、杨生茂先生、丁则民先生、刘祚昌先生等等,倡导要组织一个机构,不但要自己搁在自己的系里头研究美国历史,要统一全局,要把它变成一个网络化,变成一个平台,那么彼此交流、彼此吸收和彼此提意见等等,这样就促进了美国史的交流。美国史研究会在他们几位前辈的倡导之下,是中国专业史学会里成立最早的之一。有了这个平台,也等于是我们队伍的一个培训的基地。我每次都参加美国史研究会年会,从中得到很多教育,同时也壮大了我们的队伍。 最后一点呢,就是对外交流。我们这个对外交流的工作也做得不少,我们研究美国史,要走出国门研究美国史,这是我们解放后的新局面,到美国去研究美国史,是吧?而不是在中国,不是单靠中国来研究美国史,美国人怎么研究美国史,中国人怎么研究美国史,或者法国人怎么研究美国史等等等等,所以就是说有了这个平台、有了这个交流,有了这个,所以这个培养出来的人就不同一般了。那么,我们今天交流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今天交流的程度就是说我们可以请到外校的,像李剑鸣老师,像这个王希老师等等,都是外校的到北大来,原来全是近亲繁殖,各个院校都近亲繁殖,时殷弘老师从南京大学到了人民大学,这是一个开放的心态,就是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所以使得世界史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一个学科。 再次感谢大家的到来,特别感谢杨玉圣和满运龙对于会议的组织。我觉得今天能够跟大家在一起,首先我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其次,我是感谢大家的光临,虽然我不赞成搞成这么大规模,因为大家都很忙,只是这个学生们热情帮助,我就说这些。谢谢!                      周彬(齐文颖教授的儿子): 大家庆祝我母亲八十大寿,我对各位贵宾和老师的来临非常感谢。我到了国外以后,从事和我母亲专业所不同的工作。但是,我看到我母亲的好多学生,现在都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像杨老师、满运龙老师,反正是我母亲时时提到他们,非常非常的优秀。同时,我在国外这么多年,也没有怎么回来来照顾我母亲,在座的这么多老师、同学这么多年给予我母亲的关怀和帮助,我真的非常感谢大家。我从小是在历史世家长大,反正从小就爱看这些历史,特别是受我母亲的教导,从美国历史当中,我看到中国现在,当今中国以这么短的时间能发展成世界这么一个强国。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是很为中国而自豪的。同时,我刚才听了这么多贵宾的发言,我从这些贵宾的发言中受益很多,同时对我母亲也增加了一份了解,这使我对我母亲更增加了一份爱戴和敬重。中国有句俗话说: 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高寿正是福 。所以今天在我母亲八十大寿之际,我就想代表我的家人衷心祝愿各位来宾万事大吉、生活美满。多谢! 满运龙(英国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玉圣在日程里安排说我做总结发言,但我觉得我没有说什么必要可总结的。大家讲的都比我想要能够表达的或想要说的言辞或各个方面都比我做都的要好,所以,我就说我来这儿的意思,也只是说,最后我来做这个发言,是想说今天我们为什么会聚会在这个地方。目的就是说为了给我们的老师,来祝贺齐老师的八十华诞。 齐老师是我们的业师,而且她不但是传授我们学问的人,还是一个真正的老师。大家可能都讲过,第一个不但是她从学问方面教我们怎么样敬畏学问,实实在在的去研究事实,来从事实中间发现历史的发展线索,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可能是更重要的,就是齐老师以她的那种宽容、仁厚、平和、平等那样的待人方式,以身作则的方式来熏陶了我们一生的处世哲学,使得我们感到三生有幸的。就是说,能在你的青年时代,你的学术成长也是处在刚刚发展的时期,你的人生的哲学也是在刚刚处在一个成长和能够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候能够遇上齐老师这么一位大家,不仅是一个学问的大家,而且是一个做人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师长。我觉得这事我感到最荣幸的,一辈子,就是说,如果没有齐老师的教诲,如果没有这个机会遇上齐老师的话,我觉得我的一生就和我的最有名的师弟玉圣教授经常跟我说的,就是说如果我们一辈子没有遇上齐老师的话,我们人生的境地和现在的处境就会和现在的完全不一样。这个是完完全全、实实在在、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我只是能够希望利用这个机会代表齐老师您的十三个研究生弟子,我如果能够代表的话,因为不管怎么样我是第一个,包括今天在座的,还有很多不在这个场合,他们很多都在美国,没有办法过来,然后代表他们及他们的学生以及您教过的其他的学生,还有我们这些您的学生的学生,包括今天在座的后边几位,我把他们都叫来,有玉圣的学生也有我的学生,我代表这些学生来向您鞠一躬,来表示对您的感谢,并表示对您生日的祝贺。 我还要对组织和参与我们这个活动的各位前辈、师友以及朋友和师生表示我衷心的感谢。首先,我可能要感谢北大历史系大勇主任来协办这次活动。本来另外一个主办单位就是河北人民出版社,他们为我们出版了《美国史探研(续编)》,这是为齐老师贺礼的,昨天晚上把第一批样书连夜从石家庄送到这边来的,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今天出席的嘉宾中间,有我们和齐老师同代的师长,都是史学界如雷贯耳的大家,马克垚老师、杨立文老师、黄安年老师、周怡天先生。这都是我们的老师,这个我记得非常非常清楚的。我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杨老师是我们三位教授答辩委员会中的一位。感谢这些前辈们今天能够抽出时间来说出席这个盛会,同时也感谢你们培养了我们这一代人,熏陶了我们这一代人做学问的方式方法。同时也要感谢李万生先生为我们这本书做题词,今天还专门来为齐老师送您的书法作品,非常感谢!和我现在有点算是同辈的学者中间,章百家老师,虽然我们在北大的时候,可能没什么太多的交往,但我对您的学问一直是很敬重的。时殷弘先生,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您的著作我早就知道。我特别提一句,我 1985 年去美国的时候,在飞机上,我带的就是你那本刚出版的小册子《尼克松主义》。赵梅主编,为了来参加并主持今天的会议,特别推迟了去美国的机票,本来应该昨天就走的,而且一会儿可能没有办法和我们一起去吃午餐,可能就要离开去机场去,非常感谢。除了在北京当地的师友外,很多的朋友不远千里从外地来到北京,这当然包括余三定教授,专门从湖南从岳阳赶过来,而且余教授刚才说了,他主编的《云梦学刊》 2007 年时发表齐老先生百年诞辰会议纪要,这本书今天他今天也带过来了。李剑鸣教授现在是中国美国史学界的领军人物,所以我很荣幸李教授能抛弃南开大学这么好的地方专门到北京大学来主持这里的美国史研究。还有我的老朋友王希教授,王希在美国是真正的读了美国历史,而且是读完之后是教美国人美国历史,他的研究美国史的论文和著作在美国出版,真正进入到美国史研究的主流里面去了。 最后,我觉得本来真正意义上说,我不应该是这个会议的最后一个发言人。齐老师生日祝贺这个事,从一年多以前玉圣就给我提出来了。玉圣是整个活动(包括这本书的出版)的发起人、总设计师,而且是总策划者,还是泥瓦匠,搬运工,总务长。包括刚才大家坐在这儿开会的时候,他还到外边去倒水,一杯杯地给大家来递水。所以,做这事的一个月中间他基本上就没怎么睡觉,为了这本书,编这本书,一百万字的东西都是他一个人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校对的。过去的两三个礼拜根本一天就睡两三个小时。所以说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把最后这几分钟留给玉圣。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谢谢运龙大师兄!我也是首先祝贺齐老师生日快乐。运龙是齐老师的开门弟子,我一直觉得老大是幸福的,现在范伟演的那个《老大的幸福》正在热播,老大真是特幸福。齐老师对运龙也是关心最多,也最自豪。再一个就是老小,也很幸福,齐老师的关门弟子是王其寒。一个掌门弟子,一个关门弟子,相当于一个长子,一个幼女,这是最幸福的。我跟张雄是中不溜的,没人疼没人爱的。确实是,齐老师带的学生不算多,十三个学生,九个在美国留学,像我是做访问学者不算数的。九个在美国留学,八个拿了博士学位。运龙就是在美国跟 JackP.Greene 教授读的美国早期宪政史的博士,像王希兄他们大概有四五个拿了美国史的博士学位,而且王希兄还 潜伏 成功,教美国人美国史。这十三个学生里面,现在有八个在美国工作,还有五个在内地。八个在美国工作的人里面,有五个在美国的大学里面当教授、副教授。我觉得这还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数字。五个在内地的,运龙是两栖人物,既做实务,是大律师,同时也做研究,是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带了四个研究生 两个帅哥、两个美女。但是,运龙很大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把孩子供应到读大学,然后他继续回来做美国史和宪政史。到北大来吧!那北大一定是除了美国以外做美国史最强的。 我个人和运龙一样,感谢黄安年老师、杨立文老师,还有刚刚走的马克垚老师和周怡天老师。说实话,请这些老先生来,我跟运龙也有顾虑,毕竟都是上了年纪的。我们也没有跟齐老师打招呼,因为跟齐老师打招呼齐老师也不同意请。她觉得都是同辈人,但我们觉得不请也不合适,万一杨老师将来怪罪怎么办,所以还是请来了。章百家老师都这么忙,也都过来。本来郝平部长要来的,但他到俄罗斯去了,赶不回来。他特别说作为学生向老师表示祝贺。因为是齐老师八十岁生日,我们这些老老少少聚在一块儿,非常难得。从年龄上讲是老中青三代, 三个代表 ,从辈分上讲应该应该算四代, 四项基本原则 。尤其是像余三定教授,还有我的学生井建斌,他们都从外地专程赶过来。我觉得,齐老师确实是有人格魅力。我得特别感谢余三定主编,齐老先生百年诞辰的那个纪要很长,齐小玉整理的,《云梦学刊》全文发表了。刚才余三定主编说把我们今天的纪要也要发出来。 总而言之,我个人觉得,当老师还是很幸福的。当老师的幸福,我记得已经不在陈旭麓老先生,当了四十年的副教授,从 1946 年当副教授到 1986 年才当上教授,是华东师大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著名专家。号称陈门弟子两百,包括自己教的,还有私淑弟子。他说过一句话,他说做老师、做学者有两种生命,一种是自然生命,人嘛,你活到九十岁一百岁大不了一百一十岁,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会消失,但是学术生命,跟别的人不一样的,学者还有一个学术生命,通过学生,通过著书立说,还会延续。所以,学者就像蜡烛一样,又不完全像蜡烛,蜡烛点完了就完了,但学者的自然生命哪怕没有了,通过学生,通过自己的著作延续下来。各位看到这本书,叫做《美国史探研(续编)》,初编是在 2001 年,由齐老师主编,收了齐老师的部分文章,还有齐老师带的一部分学生的论文,现在有了《续编》,我们就想开一个先例,也是给剑鸣施加压力的(我是总跟剑鸣过不去啊,对不起)。我们希望等齐老师九十岁生日时编《三编》,等到运龙七十岁时编《四编》,等到我八十岁时编《五编》之类的。这是给你们在座的弟子们一个任务,一直编下去。就是说,我希望就是通过这本书形成一个学派。什么叫学派呢?有人才,出人才,出成果,一脉相承,这样的话我觉得学术会有一个更高的期望,也让我们这些在背后辛辛苦苦读书的,包括晚辈,让他们看到,做学问原来还这么好玩儿,像一个梯队一样,像接力棒一样,一棒一棒传下去。齐老师的美国早期史、妇女史、中美关系史,现在看都有人研究。我受运龙的影响非常大,包括我们的学生,还把宪政史给做了。我觉得这就是在老师开辟的新领域的基础上,我们再推进一点点。当然,我们不像立新教授说的去开山,我们开不了山了,齐老师开山了,我们就做绣花枕头,绣不好花是没本事,本事不够,修炼不够。所以我希望运龙兄尽早地归队,归到母校,归到母系。这样一来,李剑鸣教授、王希教授、满运龙教授,三驾马车,早期史、政治史、黑人史,说实话,在全中国,孤独求败,这也算是我对大勇学长的一个期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首发 2010 年 4 月 23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3.asp?Newsid=11756type=1006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贺齐文颖教授八十华诞暨《美国史探研(续编)》首发式合影
黄安年 2010-3-28 20:48
贺齐文颖 教授八十华诞暨《美国史探研(续编)》首发式 合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8 日发布 今天上午在北大历史系会议室 举行了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祝 贺齐文颖 教授八十华诞师友聚会暨《美国史探研(续编)》首发式研讨会 , 这里发布的大会合影。 根据我的记忆 , 合影名单如下: 坐着的一排 : 郭小凌(左一)、 余三定(左二)、 马克垚(左三)、齐文颖(女 , 左四)、黄安年 ( 左五 ) 、杨立文(右四)、周怡天(右三)、时殷弘(右二)、牛大勇(右一)。 后排的有 : 贺维彤(左一)、白大杰(左二)、李万生(左三)、 满运龙(左四)、仲伟民( 左五)、徐波(左六)、牛可 ( 左七 ) 、 李剑鸣(左八)、章百家(左十)、孟爱华(右九)、王希(右八)、赵梅(女 , 右七)、张雄 ( 右五 ) 、王立新 ( 右四 ) 、周彬(右二)、孟爱华(女 , 右一) 前蹲的一排 : 井建斌(左二)、王其寒(女 , 左四)、赵法生(右二)、杨玉圣(右一) 这次会议的议程如下: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河北人民出版社 开幕式 主持 人 牛大勇 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嘉宾致辞 马克垚 先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章百家 先生(中共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 李剑鸣 先生(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黄安年 先生(北京 师范大学 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郭小凌 先生(首都博物馆馆长、北京 师范大学 教授) 余三定 先生(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云梦学刊》主编)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贺信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李世洞 先生贺信 陈勇、陆丹尼、叶霖、杨志国、郭琦涛等在美齐门弟子给 齐 老师生日贺信 书法 家李万生 博士 向齐 老师赠送书法作品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齐门十三弟子贺寿联) 书画 家唐建 教授 向齐 老师赠送画作 《美国研究》执行主编赵梅编审 向齐 老师赠送 2010 年度《美国研究》作为生日礼物 合影后稍事休息 专题研讨 主持 人 赵 梅 女士(《美国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编审) 嘉宾发言 时殷弘 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前理事长) 杨立文 先生(北京大学教授) 周怡天 先生(北京大学教授) 徐 波 先生(《世界知识》主编) 仲伟民 先生(《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编审) 王 希 先生(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王立新 先生(北京大学教授) 薄洁萍 女士(《光明日报》学术版主编) 李万生 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赵法生 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马霄雷 先生(法制日报社《法制周末》副总编辑) 贺维彤 先生( 《美国史探研(续编)》美术编辑 ) 自由发言 :王其寒(女,记录片制作人)、张雄、(北大历史系副教授)、孟爱华 ( 女 , 北大历史系 ) 、牛可 ( 女 , 北大历史系副教授 ) 、井建斌(天津行政学院副教授)、白大杰(《和谐社区通讯》执行主编) 闭幕式 主持 人 李剑鸣 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 嘉宾致辞 齐文颖 先生致辞 周彬 先生( 齐 老师儿子)发言 满运龙 博士(英国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总结发言并代齐门弟子致答谢辞 午 宴 地点 :北大勺园二号楼三层雅间 其他与会嘉宾 祝晓风(《中国社会科学报》副总编辑) 王小宁(《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主编) 王 淼(《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 正(《博览群书》责任编辑)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月赋》首发式
jlpemail 2009-10-20 14:26
《十月赋》首发式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十月赋》(上下卷),即将在位于北京天安门东测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预计部分作者和编者以及媒体代表将出席这个发布会。 该书由著名作家刘庆邦做序(提到了他坚持业余创作近三十年的艰辛、悲壮而辉煌的历程)。上卷为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 下卷为散文和诗歌剧本。下卷收入了博主的习作《卫星梦开始的地方》和《边塞初秋好乘凉》 为该书提供稿件的为近年来活跃的职工作者(家)。 该书为数十位作者的作品合集。由于行业、旨趣的不同,作品呈现了不同的风格。这体现了编者的多元化思想。以诗歌为例,既有现代诗歌,又有古体诗;既有朦胧的,也有意象清晰的;既有长诗巨制,也有短章。
个人分类: 学术现场|3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林故事》电子杂志面世啦
IrisXTBG1 2009-9-27 11:46
从筹划到创刊号面世,经历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的责任编辑七仙女可真是不容易啊 25日进行杂志的首发仪式: http://www.xtbg.ac.cn/News/General/3381.html 关于杂志背后的故事,有空了再写写 电子杂志的网站(可以下载PDF全文): www.xtbg.ac.cn/emagazine
个人分类: 杂谈\科普|328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