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北京人眼中的天坛公园
热度 11 cherrylu1960 2014-11-16 19:26
北京南城的天坛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是世界文化遗产,当然很有名,因此,也是国内外旅游者青睐的地方。 有一段时间没去天坛公园了。今天坐 6 路公交车从天坛北门下车,走不了几步,就见公园大门。入口处感觉人不少, 甚至 进门通道还排起了队,看起来大多是举着 30 元联票的外地游客。北京人一般是用公园年票进入,或者买 10 元的门票在外坛溜达,不会去看祈年殿等园中园景点。遗憾没有发现给北京人准备的专门的年票刷卡通道,显得有点混乱。 天坛本身有悠久的历史,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故外地人来京多选择到这里看看祈年殿,拜拜神坛什么的。但大多数北京人,不再关心它曾经的历史,在北京当地人特别是住在南边的北京人来说,天坛就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里的植被丰富,空气新鲜,活动空间也大,风水宝地。 进入公园,耳边响起的是或悠扬或高亢的歌声,夹杂着中西乐器演奏出的各类乐曲,还有打竹板的声音,甚至有规模庞大的合唱团在这里演唱,好不热闹。再看长廊内外,人们或在这里打牌、下棋,或踢毽子或做其他游戏,一派祥和温馨景象。 如果喜欢清净,进入北门,可以沿右侧向西行走,成片的柏树林一眼望不到头,这里是鸟类的乐园,人很少。南边和东边显得热闹许多,林木的种类也多些,路边的银杏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古柏林下的地面,也很好看。 初冬,仍可见大片翠绿的草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色彩十分迷人。 从小到中年,住所一直没有远离中心城区,却一路向南,越来越接近北京城的起源地蓟城(广安门一带),总感觉南城的京味更浓,南城的百姓更会休闲。今天看到天坛公园里的群众休闲活动空前热闹,大家情绪空前的高涨,丝毫不亚于相对北边的紫竹院公园等。部分印证了我的感受吧。 在天坛公园里溜达,最喜欢这里的古柏,这些环绕于祈丘、圜丘的古柏据说总共有 4000 株,年龄最大的有 800 岁,主要是侧柏和桧柏。古柏的环绕,使神坛凸现庄严肃穆。可惜此季节,多少显得有些凋零感,来年春回大地的时候,一定先去这里沾神气。 古柏林,阳光照耀下的景色是不是美如画 看这林子里的喜鹊,没闲着啊,嘴里叼了个大核桃?您吃得下吗? 蓝天,绿树,红墙 长廊内外异常热闹 一角的庞大快乐合唱团 墙角的乐器演奏者 这棵古柏算得上爷爷的爷爷了 徘徊于坛墙边的休闲者。人的剪影,树的剪影,好看吗 发现了一片香气浓郁的花,一时叫不出名字 秋,还未完全远去,留住最后的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96 次阅读|21 个评论
死人墓地与北京‘天坛’比美
热度 8 lin602 2013-8-10 08:44
粗粗一看,这不是北京的天坛吗? 不!这是墓地。 有时候到一些墓地去,有的墓地真大哟。 见:天坛级墓地网页: http://news.qq.com/a/20130810/001782.htm#p=1
278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天坛20130405
jerrycueb 2013-4-8 22:48
个人分类: 生活|2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坛祭天仪式中.......和后......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3-3-5 20:20
天坛祭天仪式中.......和后......
个人分类: 图论|4949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破解“世界末日”
热度 1 tianli99 2012-12-10 12:05
玛雅预言的日期要到了,世春讨论" 大哲学:世界到底有没有末日? 可根据中国的历代大预言,都没有末日一说.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已经找到了化解"末日"的药方. 根据玛雅人的预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可这一天也恰是中国农历的"冬至",在中国流行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冬至是祭天大典举行的日子. 中国的农历祭天日恰与玛雅的预言日巧合,中国冬至在天坛祭天的传统文化有可能化解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 与天同乐是祭天的出发点.天坛公园举行的现代版祭天典礼可能已经化解了"世界末日". 但为了万全,在北京的同仁不妨到天坛公园,请12月21日在日出之前七刻再举行一次祭天大典.天坛公园的联系方式是: 地址: 北京市崇文区天坛内东里7号 邮编: 100061 电话: 010-67012402,010-67013036,010-67028866(总机) 祭天大典的图片 祭天·李治国 祭天·李治国 王者祭天·黄河 天坛祭天·孙海洋 天坛祭祀大典·郑永康 天坛祭天印象·吕裕洲 挥鞭·陈平 班师回营·王帆 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 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8/05/content_1010584.htm 北京天坛祈年殿雄姿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 概 况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北京天坛祈年殿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戒的地方。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铸造的。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宏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 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北京天坛圜丘坛顶端 眺望皇穹宇院落和石牌坊 ◎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北京天坛的标志建筑之一—回音壁 (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天坛这个古代祭坛建筑组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备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 北京天坛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冬至祭天之地 http://baike.baidu.com/view/9993.htm 天坛,中国现存的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西安天坛,另一处是北京天坛,其中属北京天坛较为著名。天坛是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 故宫 正南偏东, 正阳门 外东侧,始建于 明朝 永乐 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 皇帝 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 明清 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 国务院 公布天坛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 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确认为“ 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北京天坛入选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 中国现存最大的 皇帝 祭天建筑。   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 紫禁城 ( 故宫 )还大些,有两重 垣墙 ,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 祈年殿 、 皇穹宇 、 圜丘 。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 祈谷坛 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 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 皇穹宇 等, 祈谷坛 内主要建筑有 祈年殿 、 皇乾殿 、 祈年门 等。祈年殿建于明 永乐 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 祭祀 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 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 天子 ”,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 封建社会 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 永乐 十八年(1420年), 朱棣 用工十四年与 紫禁城 同时建成,名 天地坛 。 嘉靖 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 嘉靖 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 乾隆 、 光绪 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 天坛公园 的格局。   在 明朝 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 嘉靖 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 乾隆 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 墙垣 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 檐柱 ,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 祈年殿 、 皇穹宇 、 圜丘 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世界遗产 列入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 天坛   英文名称:Temple of Heaven   编号: 200-021   北京天坛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于199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    世界遗产 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   北京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 皇家园林 之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 坛庙建筑 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一)天坛是 华夏 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 祭祀 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 周易 》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 二十四节气 、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 时辰 ,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三)天坛集古代 哲学 、 历史 、 数学 、 力学 、 美学 、 生态学 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天坛这个古代祭坛建筑组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备了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标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 天坛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 琉璃瓦 顶,全砖木结构,没有 大梁 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 艺术价值 。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 圜丘坛 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 丹陛桥 ”(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圜丘坛 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 嘉靖 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 天圆地方 。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 祭礼 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 反射 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皇穹宇 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 皇穹宇 。为重檐圆攒尖顶 建筑 。清 乾隆 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 回音壁 。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侧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而且回音悠长,故称“ 回音壁 ”。    祈谷坛 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 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 皇乾殿 ,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 皇天上帝 ”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像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 礼部尚书 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 銮仪卫 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 中轴线 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 神道 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 隧道 ,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斋宫 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 钟楼 ,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 紫禁城 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 钟一 口。   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 神乐署 是管理祭天时演奏 古乐 的机关。明代叫 神乐观 ,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明朝 永乐 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建筑特点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 祭天 建筑群之一。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 周朝 ,自 汉代 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殿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主要景点 圜丘坛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 祭台 ,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 冬至 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 阳数 (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 九五 "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 汉白玉 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 天心石 ,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    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 阳数 ,双数称作 阴数 。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 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 九五之尊 ”的寓意。   圜丘坛外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四面各辟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遗迹),东南角有燔柴炉、 瘗坎 、 燎炉 和 具服台 。坛东还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乐器库和棕建库等附属建筑。 皇穹宇    圜丘 坛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于 圜丘 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它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称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后为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大殿直径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 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 三音石 。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回音壁 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 声波 的 折射 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祈年殿    祈年殿 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 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帝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 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祈年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 榜 、 桷 ,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 皇乾殿 、祈年门、神库、 神厨 、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 广场 上有 七星石 ,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 镇石 。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 汉白玉 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 汉白玉 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 法国 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 光绪 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 沉香木 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 光绪 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 凤凰 ,这便是“ 龙凤石 ”,即“ 龙凤呈祥 ”。 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 雕龙 ,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 祭天 ,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时,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九间,称 东庑 和西庑,是收藏配神 牌位 的库房。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 上帝 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 五星 ,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渎(河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 道教 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等。   借于祈年殿的气势巍峨,第六届北京公园节将于8月18日在天坛祈年殿开幕,“十项互动健身竞赛”、“十部红色电影回顾展”、“十大服务民生品牌”等百余项活动交织登场,为市民献上丰富的文化盛宴。 斋宫   斋宫位于西坛门内,占地约四万平方米,双重围墙,内墙四周有廊167间,是卫士们避风雨处,正殿为五间无梁殿,是京城著名建筑之一。顶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称尊。殿前露台上设有时辰碑亭和斋戒铜人亭,铜人高1.5尺,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斋戒”二字的铜牌,相传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制(魏征以敢谏著称)。正殿后是五间寝宫,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 丹陛桥   丹陛桥又叫海墁大道,是一条贯通南北、串联中轴线上建筑的宽广甬路,以白石筑成。丹陛桥北连祈谷坛,南接圜丘坛,长360米,宽29.4米,南低北高。 路面中为“神道”,左为“御道”,右为“王道”(陪臣走的路)。大道下有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进牲门,每次祭祀,都用黄绒线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因此此洞也叫鬼门关。 七星石   七星石在长廊东端的广场上,有八块巨石。传 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 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 天。其实这些石头极为普通,明嘉靖九年( 1530 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 头,表示不忘祖籍。 长廊   长廊也叫七十二廊,既是联接神库、神厨等处的纽带,也是通往祈年殿的主道。该廊有七十 二间,又叫七十二连房。旧时传说是七十二地煞鬼聚集的地方,窗外松影婆娑,阴森可怖。现在长廊窗坎全部被拆除,成了一条美丽豁亮的通廊,是游人休息纳凉的好去处。 闲唠天坛   1420年,明 永乐 皇帝 朱棣 用工十四年与 紫禁城 同时建成了天坛。这个巨大的祭天神庙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也许和那个时候还保留着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较后发展的区域。拜后发展之赐,南城鲜有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群用来遮天蔽地,从长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张望到高撑空中盖笠一样的祈年殿鎏金宝石蓝琉璃顶或是绵亘数公里素朴的灰砖围墙之一隅。   北方的园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细巧雅致,多是宏大叙事,动辄占地数百公顷。有一种说法,天坛当年的设计者们顾忌天坛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称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过“天子”,因此天坛的占地面积比故宫要大两倍。大概出于同样的顾忌,天坛的主体建筑都以深蓝琉璃瓦敷顶,不敢僭越使用本属皇家园林专用的明黄色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开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桥东侧专设的具服台临时将黄袍换成蓝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诚的敬畏和顶礼膜拜。这样的祭典在这里延续了数百年,直到上个世纪的1914年,史称窃国大盗的 袁世凯 当上皇帝的时候又声势浩大地操办了一次之后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天坛的南北东西各有一门,其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对于匆匆的游客来说,最好从南门开始游览。从南门进园,依次先到寰丘坛,这座几何造型祭天坛的建筑充满奇思巧技,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汉白玉石块全是九的倍数,象征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个小号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就是很有趣的回音壁。在回音壁试回音要方法得当,如果同行两人,两人应面向北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才能听见彼此的说话。回音壁北有 祈年殿 、 皇乾殿 ,是北端的重要建筑,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接。天高云淡的晚秋时节跨出祈年殿的大门,顺着这条三百米长笔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门廊重重,越远越小,天地渺然雄浑似是极目无尽,令人不得不赞叹当年设计建筑的手法和灵感。天坛另有东侧的 游廊 、 神厨 、宰牲亭和西天门的 斋宫 等建筑和古迹。特别是斋宫,因为是皇帝典礼前沐浴焚香清心静养留宿斋戒的地方,不似天坛的其他建筑那么恢弘高远俨俨然天庭气概。暮春时分,斋宫内外两道护城河的河池铺满盛开的紫花沙参,榆叶梅绚烂的花枝隐现在红墙悬山顶绿琉璃瓦建造的重重回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门上,透着庭院深深的人间气息。难以想象, 八国联军 那时候怎么就能把联军总司令部设在这样清幽净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其实对于把天坛当作自己生活空间向户外延展的市民来说,天坛的华美建筑只是他们在这里活动的一个大背景,更大的吸引力来自这是城区独有的森林公园。明清以来天坛广植松柏,至今已成森然巨林。 天坛祭天   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皇天上帝祭天所献上的贡品,在经过隆重繁复的仪式后,通过“燔柴炉”、“燎炉”焚化敬天。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 祭天前准备   每当祭日来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及其设施,进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从紫禁城至天坛皇帝祭天经过的各条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亲王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前三日皇帝开始 斋戒 。前二日书写好祝版上的 祝文 。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看神位,去神库视边豆、神厨视牲,然后回到斋宫斋戒。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乐队陈设;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祭位设置   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在圜丘坛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临时的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多达七百余件。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皇帝的拜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鎛钟等十六种,六十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祭天时辰:为日出前七刻,时辰一到,斋宫鸣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剧院摇红,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祭典程序   ①迎帝神:皇帝从昭享门(南门)外东南侧具服台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此时燔柴炉,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层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后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②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乐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③进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进俎,乐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④行初献礼:皇帝到主位前跪献爵,回拜位,乐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后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到配位前献爵。   ⑤行亚献礼:皇帝为诸神位献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⑥行终献礼:皇帝为诸神位依次献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至饮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礼。   ⑦撤馔:奏“熙平之章”。   ⑧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炉焚烧,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⑨望燎:皇帝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驾返宫,大典结束。 祭天戒律   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现"君权神授"思想,显示“天子"神圣权威所玩弄的一种把戏。为了达到其宣扬神权以维护皇权的目的,要求输祭天事条的人员,不得有任何差错,否则要予严惩。如在《大清律》中明文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因此,凡随祭人员无一不是诚惶诚恐,胆战心惊的。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坛举行常雩礼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满而惩办了一些官员。对雩坛祝版上的文字写得不够工整而不满。对具服台更衣幄次所设的坐褥不够整齐而不满。对按规定应悬挂三盏天灯而少悬了一盏而不满。对此三件小事,乾隆大发雷霆,下令查办。结果,工部尚书罗源汉、右侍郎诺穆亲、礼部尚书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职。尤其工部侍郎徐绩受处分最重,革职后被发配新疆。同时,有关官员也被“查明革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http://www.tiantanpark.com/cn/tabs/showdetail.aspx?tabid=710006selectsingle=1 http://www.tiantanpark.com/cn/spec/photovote/mingdan.html http://www.tiantanpark.com/cn/ http://www.dzqcmag.com/jingdian/news-102.htm http://www.tiantanpark.com/cn/tabs/showdetail.aspx?tabid=706001iid=10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的秋
热度 3 dt19890202 2012-11-13 18:41
北京的秋
3105 次阅读|3 个评论
永远的爱恋 周六上午还是去唱红歌
热度 1 xupeiyang 2012-8-24 16:26
天气不热了,暑假也快结束了,我们27日要开学开工了。 我还是每周六上午去天坛公园唱红歌。 红红火火合唱团8月18日天坛演唱《永远的爱恋》 http://v.sogou.com/play?vr=truequery=%BA%EC%BA%EC%BB%F0%BB%F0%BA%CF%B3%AA%CD%C5pi=2piclink=http://tn01.v.sogou.com/11d0e22b94ab5576-ff607783d4cca6e0_i.jpgplaylink=http://video.sina.com.cn/v/b/84169716-1628537664.htmltitle=%BA%EC%BA%EC%BB%F0%BB%F0%BA%CF%B3%AA%CD%C58%D4%C218%C8%D5%CC%EC%CC%B3%D1%DD%B3%AA%A1%B6%D3%C0%D4%B6%B5%C4%B0%AE...# 红红火火合唱团的歌友与以色列旅游团的朋友一起跳舞 上传时间: 2012-08-23 01:39:17 http://video.sina.com.cn/v/b/84101781-1628537664.html 骏马奔驰保边疆 http://video.sina.com.cn/v/b/76546155-1628537664.html
个人分类: 我爱唱歌|347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神经外科事业:世纪回顾(译文)
热度 8 远帆 2012-5-20 11:38
中国神经外科事业:世纪回顾(译文)
本文翻译自 Neurosurge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Century's Review. Zhao, Ya -Du; Zhao, Yuanli Neurosurgery. 51(2):468-477, August 200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182786 原文全文PDF档 Neurosurger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_a century's review.pdf 本文原作者赵雅度教授天坛医院著名教授,我国第一批神外专科培训班学员。赵元立教授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八年制毕业生,天坛医院教授。 翻译本文供感兴趣的朋友交流学习。 摘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百年光阴只是一叶扁舟,但在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史上,过去的百年是最激动人心的画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回顾了中国神经外科的创立与发展,忠实地记录了其中的里程碑,也把这篇文章献给开创这条道路的关颂涛、赵以成等前辈们,是他们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神经外科学事业。 中国最早的神经外科手术可以追溯到 5000 年前的山东大汶口原始人部落。近年有中国考古学家在大汶口遗址的骨骼残骸中找到了进行过原始颅骨环锯术的证据。其中部分颅骨上带有边缘锐利的小孔,与考古学家们在欧洲、大洋洲、青藏高原找到一些其他头颅环锯残骸相似。然而,这些原始人类实际使用的工具和他们在头颅上进行钻孔的原因尚有待挖掘。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三国时期(公元前 222 年 -280 年)神医华佗的传说,他曾劝说晚年的魏国君主曹操做一次开颅手术,解决他可能因脑肿瘤而造成的剧烈头痛。遗憾的是,这个民间流传的故事没有找到正式的历史记载。 图 1. 这副古代绘画展示的是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场面。 历史回顾 1949 年以前的中国神经外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神经外科极其简陋,仅有屈指可数的医生敢冒险进行脑部的手术,而这些个别的手术也仅限于最简单的操作。在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协和医院的关颂涛教授和沈阳的查理·张进行了中国最早的神经外科手术。关颂涛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并于 1926 年在这家美国创办的医学殿堂完成了总住院医师培训,其后被派往美国,在 Charles Harrison Frazier 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神经外科的专科培训。关颂涛 1930 年学成归国,并在协和开始收治脑外伤、脑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患者。 1932 年,他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第一篇来自神经外科的学术文章,介绍了他在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采用经颞骨下入路行三叉神经感觉根次全切除方法的经验 。随后,在 1935 年,查理·张 也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描述了手术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结神经纤维瘤的经验。他还写了关于酒精封闭 (alcohol block) 以及 Frazier 颞骨下部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方法的文章。 图 2 . 赵以成教授 摄于 20 世纪 40 年代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位先驱人物,西安的张同和医生也在进行着神经外科手术的尝试,尤其是用前额叶切除术进行精神神经外科治疗方面的工作。另一个值得尊敬的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是同样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赵以成。他毕业后在协和继续完成四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接着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于 1938 年前往加拿大魁北克省首府蒙特利尔,在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下设的一家世界著名科研和教学机构——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及医院开始学习和工作,在那里,他得到了世界神经外科领军人物 Wilder Panfield 教授的悉心指导。赵以成于 1940 年返回中国,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关颂涛并肩工作 ,直到 1942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爆发,侵华日军占领了北京协和医院才被迫中断。关颂涛只好寄居北京中和医院继续从事神经外科,赵以成则搬到了天津谋生。到 1949 年中国大陆解放后,关颂涛离开故土前往美国行医,赵以成则留在国内开始培训中国自己的神经外科医生,对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战胜利后,北京协和医院在 1947 年重新开业,并于 1951 年在冯传宜的带领下恢复了神经外科的工作。 图 3 . 这张照片摄于 1962 年 Wilder Panfield 教授访问天津总医院时。其中前排右三为 Panfield 教授,右二为赵以成,右一为薛庆澄。 尽管这些中国神经外科的先驱者们饱含着开拓精神,但这一时期国家惨淡的社会现实和落后的经济水平制约了神经外科的广阔发展。例如,在 1949 年以前,对于脑肿瘤患者的治疗,进行过的手术操作不超过 60 例 ;一项对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从 1932 年到 1949 年的回顾仅仅能找到 16 篇神经外科领域发表的文章 。 1949 年以后的中国神经外科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即天津、北京和上海,开始建立起独立的神经外科专科。接下来的部分分别介绍了这几个城市和中国其他地区在 1949 年之后这一过程的历史。 天津 1952 年,赵以成教授在天津市总医院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独立于外科的神经外科专科。并在次年在天津总院开始了中国第一个为期 1 年的专科培训班。有十余位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普通外科医生来这里接受了正轨而严格的神经外科强化培训。从那以后,天津市总医院的神经外科一年比一年壮大起来。赵以成的一些学生——如今大名鼎鼎的薛庆澄、王忠诚等人也加入到科室的力量中来,并与日后成为了中国神经外科的脊梁 。在 80 年代,由这一团队创办的天津市环湖医院建成后,又成为了天津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拥有 25 名神经外科医生和 250 张病床,每年手术量约 2200 台。 图 4 . 天津市环湖医院先进的神经外科 ICU 病房。 北京 1954 年 10 月起,中国卫生部邀请前苏联 Kiev 神经外科研究所主任 A.E. Arutiunov 教授来华,在当时附属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另一家医院培训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同时,赵以成被中央政府请回北京与这位苏联专家一同工作。赵以成留下大弟子薛庆澄在天津接替了自己的工作,带着二弟子王忠诚前往北京。参加这个高级培训班的共有 11 位医生, 8 位来自北京, 3 位来自上海,这其中包括了王忠诚、蒋大介、赵雅度等人。四个月后,随着北京同仁医院正式成立一个拥有 60 张病床的神经外科专科,整个培训团队迁往同仁。这个科室分成两个组,分别由来自天津的王忠诚和来自上海的蒋大介担任专科主治医师 。 图 5 . 北京神经外科高级培训班的教师和首批 11 位学员们。前排:右三 A.E. Arutiunov ,前排右二赵以成,左一王忠诚,右一蒋大介。第二排右三赵雅度。 从 1957 年起,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每年组织一届为期 1 年的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从中国不同地区选拔 8 至 10 位外科医师接受系统的神经外科培训,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随着这一时期神经外科专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急剧增长的需求, 在赵以成的建议和中央政府的授权下,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 (Beijing Neurosurgical Institute) 于 1960 年在北京宣武医院建立。赵以成教授亲自担任研究所所长,直到 1974 年因癌症去世后,由王忠诚教授继承了他的工作。 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成立之初,仅有神经病理、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和组织培养 4 个实验室。宣武医院的神经外科随后整合成为这个研究所的临床部分,并细分为 4 个临床专业组以提高医疗水平。事实证明研究所的建立为中国神经外科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包括建立胶质瘤细胞系 G422 ,脑水肿的动物模型,以及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在 1982 年,研究所迁往北京天坛医院,并得到更大的扩展。现在的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拥有 12 个实验室,包括 300 多张病床的 10 个病房,成为了亚洲地区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天坛的神经外科共有 46 名全职神经外科医师,每年进行超过 3200 台脑部和脊髓肿瘤手术 。 图 6 . 现在的北京天坛医院门诊部 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神经外科在上海也蓬勃发展起来。在 1950 年,上海中山医院当时的外科学系主任和高级教授 James ·沈克非医师成功进行了一例额叶星形细胞瘤切除手术。不久之后,另一位著名的神经外科开拓者史玉泉教授加入中山医院,并建立起上海第一个独立的神外专科。 1953 年,该科室被调往现在华山医院的前身——上海第一红十字会医院。在史玉泉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华山医院稳步发展,日后成为了中国另一个关键的神经外科中心。史玉泉在脑血管疾病领域开创性的工作也负有盛名,他是中国第一个实施颅内动脉瘤直接夹闭的神经外科医师 ,同时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脑动静脉畸形 (AVM) 分类方法 。上世纪 80 年代,同样在史玉泉的带领下,华山医院建立起了自己的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他退休之后,同样由来自神经外科的蒋大介和周良辅先后接替了领导上海华山医院的工作。 其他地区 1955 年,在史玉泉和他同事们的帮助下,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也建立起神经外科学系。另一位在 50 年代初并肩参与开创上海神经外科学事业的前辈朱正清教授,在 1958 年被邀请前往当时四川省的重庆医学院任神经外科主任。 在中国东北,这一领域的中心在段国升教授领导的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而在朝鲜战争期间,由沈阳的段国升、来自协和的冯传宜,上海的史玉泉等人组成的医疗队承担颅脑火器伤伤员的救治工作,救治了无数志愿军战士。面对着战场上送回的大批颅脑火器伤的伤员,及周围神经损伤灼性神经痛这一当时神经外科界的难题,段教授与他的同事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施了难度较大的胸交感神经切除术,灼性神经痛病人的疼痛明显缓解;治疗颅脑火器伤180例,仅3例死亡。当时这一治疗效果在国际颅脑战伤治疗界首屈一指。 1969 年,在军队内享有威望的段国升教授被邀请前往北京,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参考第三军医大学 顾建文教授文章 http://naowaike.blog.sohu.com/46782255.html ) 插图 .80年代段国升教授与世界神经外科学会主席Prof. Yasa rgil,中华神经外科副主席易声禹教授(右一),天坛医院赵雅度教授(左一)在一起。 在 50 年代,中国卫生部也派遣了一批医护人员到前苏联进行专科培训。涂同进医师是他们中的一员,被派往莫斯科 Burdenko 研究所在 B.G.Yegolov 教授指导下学习神经外科,在 1956 年学成归国后,他被派往陕西西安,应召在第四军医大学建立神经外科专业。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冯传宜等人也被暂时调往第四军医大学,协助他在那里建立一个新的神经外科中心,主要为解放军培训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并惠及当地普通群众。到 60 年代,几乎在国内每个省份的大型医院内都建立了至少一到两个神外专科,这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发展至少取得了初步的普及与发展。 中国神经外科现状 近代史 1978 年后,在高度发展的神经影像设备和其他技术支持下,中国神经外科更加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数以百计的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前往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国际著名的神经外科中心学习。众多著名的国外神经外科专家,包括 M. Gazi Yasargil, Madjid Samii, Charles G. Drake, Jules Hardy 等人被邀请访问中国并分享他们的专长。在随后的 20 年里,许多新的大型神经外科机构在重庆、福州、哈尔滨、兰州、上海、天津、银川等地建立起来。此外,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的天坛、华山两家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国际合作中心 。 尽管神经外科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得到了普及,但它的发展依然很不平衡。一方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国几个主要中心神经外科医师的技术和成就已经可以和任何西方国家的同行相媲美。另一方面,我们只能很遗憾地说在偏远地区,神经外科的临床水平仍然相当落后。在我们看来,取得发展的关键不仅仅依赖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支持紧密相关。幸运的是,近年来,许多医院取得了充足的基金支持来建设现代化的手术室,够买伽马刀术中放疗仪、 PET 扫描仪、神经导航系统、以及术中核磁系统等顶尖设备。更重要的是,患者们也开始有条件承受前往中心医院治疗的经济负担 。 而在国内外神经外科行业情况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患者等待接受手术治疗。正像 James I. Ausman 在他关于神经外科发展史的文章 中写道,中国神经外科医生被耗竭在大量的手术上,几乎没有精力进行基础研究。 例如,在过去的 20 年中,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切除了超过 2 万例脑肿瘤,同一时期上海华山医院也进行了超过 1 万 5 千例。由于中国数量惊人的脑肿瘤和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外科医师甚至没有精力去做甚至椎间盘摘除这类初级的脊髓手术。而大多数这类病人被转给骨科医师进行手术治疗 。 学会建设 长期以来,中国的神经外科医师组织是附属于中华神经和精神病学会的一个分支。为了促进神经外科领域更广阔的发展和学术交流,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于 1986 年独立出来。王忠诚教授被选为第一任学会主席并连任至今,学会每 4 年在不同的城市举办一次全国大会,同时每年就颅底外科、脑血管外科、脑外伤、脊髓以及微创手术等专题召开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图 7 . 王忠诚院士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首任主席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图 8 . 1986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成立 1981 年, 5 位来自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王忠诚、薛庆澄、段国升、黄克清和易声禹——参加了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世界神经外科大会,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参加的世界神经科学联合会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 WFNS) 大会。从此以后,中华神经外科协会与 WFNS 展开了积极合作,并积极参与亚洲神经外科协会工作,与不同大洲和国家的同行展开了广泛交流。王忠诚同时被选举为世界神经科学联合会资深委员,并于 2001 年 9 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该协会第 12 届大会上被授予一项特殊成就奖。在这次大会上,来自中国的赵元立医师被推荐为 WFNS 伦理和法律事务委员会委员,于春江医师被任命为神经康复委员会委员。 期刊和出版物 赵以成在 1956 年撰写了他的第一本神经外科专题论著《急性脑外伤》,并在 1965 年出版了第一本神经外科著作《神经外科手术学》。在 1974 年 -1983 年之间,王忠诚完成了《神经外科学》共 3 卷的编撰工作,这套著作总结了他们处理 9313 例脑外伤, 4059 例脑肿瘤, 1500 例脊髓肿瘤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版了 60 余本神经外科各个领域的著作、图谱、手册等等。其中包括 《儿童脑肿瘤》罗世祺, 1992 ,《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史玉泉, 1995 ,《现代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田增民, 1997 ,《颅底外科》周定标, 1997 ,《神经外科手术图谱》王忠诚, 1998 ,《神经系统肿瘤学》章翔, 1999 ,《微侵袭神经外科学》马廉亭, 1999 ,《脑血管外科》刘承基, 2000 等。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的官方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于 1983 年创办,开始为季刊, 1993 年起改为双月刊。不久以后,关注神经外科不同专业防线的杂志相继出版,如《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创伤杂志》和《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杂志》等。 临床工作 在 70 年代神经外科进入计算机断层扫描时代后,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变得更加容易和精准,大大推进了神经外科手术的进步。 80 年代出现的核磁共振技术以及显微手术无疑让神经外科达到更高的层次。当今,一些更先进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如功能核磁 (Functional MRI) 技术,术中核磁 (open MRI) ,神经导航,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开始在国内许多神经外科中心应用。可以说,在进入 21 世纪这个“探索大脑的世纪”,脑外科所谓的“禁区”已经越来越小。 影像进步 几乎在美国开始血管造影技术之后的 20 年,王忠诚才于 1956 年在北京进行了中国第一例血管造影术。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随着术中显微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术中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率显著下降。例如,随着显微手术技巧的提高,以及 CT 血管造影、核磁血管造影、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技术的进步,脑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已经在北京天坛医院从 1991 年至 2000 年的连续 865 例手术患者中降至 1% 。此外,赵继宗 等人联合应用了术中栓塞和切除的方法,来治疗脑巨大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于 2000 年发表于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 脑肿瘤 从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来看,中国近年脑肿瘤的发病率已升至每年十万分之七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国内四个神经外科中心进行的脑肿瘤切除例数分别为,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 6508 例,天津市总医院 2834 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567 例,上海华山医院 4820 例 。而现在在北京天坛医院,每年要进行约 1800 例脑肿瘤手术。除了外科的发展以外,这些国内神经外科中心也建立了强大的放疗和化疗队伍,超过 20 家中心拥有伽马刀放疗设备。从 1996 年起,一些治疗恶性胶质细胞瘤的基因疗法便开始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临床实验,除此以外,颅底、海绵窦和岩骨斜坡部肿瘤的外科手术已发展为次专科 。 在 90 年代,王忠诚和同事们报道了他们手术治疗近 400 例脑干肿瘤和 140 例脊柱髓内肿瘤肿瘤的经历,得到很好的效果。这些患者的手术死亡率小于 1% 。 2000 年,他们在 Surgical Neurology 杂志上报道了进行中脑肿瘤切除术的经验。同时,北京协和医院在过去的 20 年中,也进行了超过 2000 例的经蝶骨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效果良好 。 帕金森氏症 上世纪 60 年代,安徽医学院的神经外科医师们首次尝试用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治疗帕金森氏症,但疗效未获得认可。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医师微电极操作技术的进步,以及脑深部电刺激设备的发展,许多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已经能够被治疗,并取得了相当好的预后。大量治疗癫痫和疼痛的手术也广泛开展并报道 。 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一系列新技术,如血管腔内介入、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位神经外科等,近年来在中国得到重视并广泛开展 。至今接受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已经有超过 2000 例, 324 例脊髓动静脉畸形,也多数采用手术方法在北京接受了治疗。 基础研究 神经外科基础研究的进步则不及临床实践的步伐。但也建立起了脑外伤的不同动物模型,广泛用于评估不同临床措施对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包括低体温、钙离子拮抗剂、大剂量激素等方法。设计了活体和体外实验,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脑外伤或卒中后弥漫性轴索损伤和其他继发性脑损伤机制,例如在神经递质和基因表达方面的变化 。近年俩,北京、上海和一些其他城市的神经外科医师开始把目光聚焦于神经干细胞。此外,一些遗传性脑病,如 von Hippel-Lindau 综合征、 I 型和 II 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形成机制以展开了分子病理水平的研究,并为更进一步研究积累的宝贵的信息。 专科培训 神经外科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分支,充满奇迹和挑战。而想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也极其困难,往往从医学院毕业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还需要特殊的严格培训。在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规范的神外专科培训由国家级的神经外科学会来负责组织。 国内近况 如上文所提到,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培训班由赵以成于 1953 年在天津开设。如今,中国各省市已有数百家拥有神经外科的医院。据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2000 年统计,中国共有约 4000 名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而进行过神经外科手术的医生总数可能超过 9000 人。与中国 2000 年的人口数量相比,神经外科医生占人口数的比例为 1 : 140,000 ,在北京、上海等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 1:30,000–40,000 ,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例如四川、西藏、内蒙古和其他西部省份,这一比例约为 1:300,000–400,000 ,仅为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 普通医学教育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位优秀而全面的医生。所以在介绍神外专科教育和培训之前,有必要在这里简要介绍中国的医学学制。由于中国的特殊历史原因,以 1949 年为分隔,前后分别采用过美国式和苏联式的医学教育体系,所以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医学学制。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唯一采用美式医学院教育体系的中国医学院。进入协和后,一位高中毕业生必须完成总共 8 年的医学教育,毕业后拿到医学博士 (M.D.) 学位。在国内的其他医学院,医学生大多完成 5 年 -7 年的医学教育,拿到医学学士或医学硕士学位,成为一名年轻的医师。在毕业前,医学生们一般需要完成在神经外科约 2-4 周的见习或实习。 图9 .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为了弥补不同医学培训体系在行医要求上的差异,中国卫生部从 1999 年起开始组织正式而统一的医师资格考试。所有医学生必须在毕业后一年参加此考试以获得基本行医资格。考试内容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所有学科。只有通过这项考试后,医学毕业生才能拿到统一的医师资格证。 住院医师培训 希望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医学生(不论何种年制)在毕业后必须首先申请大外科住院医师培训,获得全面而良好的培训。他们前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需要轮转大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病理科、放射科等等相关科室,然后完成由政府组织的阶段考试。 一位已经获得行医执照并且希望成为从事神经外科的年轻医生(主要为 5 年制)需要在住院医阶段的第一年里向神经外科提出培训申请,如果足够优秀并得到批准,这位住院医师就可以在第二年确定神经外科方向。在接下来的 5-6 年培训中,这位神外住院医需要完成由医院教育委员会安排的全面培训。一般来说,住院医师在第一年需要完成一般外科、神经内科、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神经生理、神经影像和麻醉以及精神病等临床和基础科室的轮转,之后在神经外科完成 3-4 年的住院医师工作,以及 1 年的基础研究训练。这位住院医师在神经外科的 3-4 年内,需要学习包括脑肿瘤、神经创伤、脑血管疾病、脊髓疾病以及小儿神经外科等专业的工作。在住院医的第 5 至第 6 年,作为高年资住院医师,可以在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手术,包括脑外伤的急诊开颅手术,脑室 - 腹腔分流术,以及小脑幕上脑膜瘤和胶质瘤。 完成多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面试和笔试,这些年轻的医生们就可以向有需要的医院申请主治医师资格。在中国,多数住院医生会留在原来的医院,而在部分附属于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一些成绩非常优异的住院医师可以在完成培训后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继续教育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目前执业的神经外科医师中,只有一小部分经过了以上的正式系统培训。在过去的 20 年里,包括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天坛医院、天津市总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神经外科中心开办了一些神经外科继续教育项目,数以百计从县城或偏远地区前来的普通外科医生在这里完成 1-2 年的短期培训,然后返回原单位开始从事神经外科。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现实和社会文化模式的差异,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的培训和准入办法。 关于未来 正如王忠诚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所说,今天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已经能够进行任何类型的复杂手术,包括最困难的颅底、脑干和髓内肿瘤切除术,巨大脑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但必须强调的是,有超过 2/3 的中国人口,尤其是处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患者仍得不到有效的神经外科治疗。中国的神经外科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地区之间在神经外科医生的可及度上仍存在巨大不平衡。在未来,不仅需要将年轻的神经外科医师送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与科研,也需要到祖国偏远地区获得更多实际经验。 关于临床工作,我国正在计划系统性地制定一系列诊断和治疗不同神经外科疾病的指南,与来自欧洲、美洲、澳洲的同行业已制定的标准相仿。在 2001 年底,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已经发布了新修订的脑外伤治疗指南,更新了 1960 年发布的上一版指南,但到 2002 年仍在激烈讨论中。相对于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来说,基础研究仍相对落后。根据最近的数据对比,美国麻省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学系基金会每年提供 5 千 5 百万美元用于神经科学的研究,这一数字是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一年获得所有资助数量的 100 倍左右。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神经科学基础研究工作很难在中国开展。 尽管有种种不足,过去的世纪只是中国神经外科的艰难开始,它将一往无前,奋发图强。 另请参看 赵以诚教授:中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640do=blogquickforward=1id=575144 原文作者: 赵雅度,神经外科特级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市崇文区第九、十人大代表,北京市天坛神外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擅写了 80 多篇医学论文,其中代表论文有《小脑幕脑膜瘤》和《嗅沟脑膜瘤》,并且编著了《垂体腺瘤》等著名著作,共获得各项奖励 6 次。 赵元立,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 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外科主任。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颅脑肿瘤的外科治疗,是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 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多项脑血管病课题组工作,包括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率先推广神经导航等微创技术,同时从事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颅内囊性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的形成和破裂机制等。 2006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2008 年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作为课题组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累计发表文章 40 余篇,参与编写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等专著。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工作秘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杂志》编委,九三学社崇文区工委副主任委员,崇文区政协委员。
个人分类: 医院里的故事|3010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家门口深度游——天坛
热度 7 shannuzuode 2011-12-6 23:09
家门口深度游——天坛
11 月 26 日 ( 周日 ) 睡到自然醒,第一件事是去早市买些芹菜、虾、山药,还有我爱吃的柿子,第二件事是私车公用了一把,替同事去机要交换站交换文件,休息日做公事,还是私车公用,又是替同事,自我感觉这个良好。第三件事嘛就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户外活动了,今天的目的地 ---- 天坛。 在西客站乘运通 102 路公交车,一路上公交车喇叭里介绍着沿街的景点和历史,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公共汽车里如此周到细致的介绍沿街景点,真的感觉不错。 我曾想过,如果有机会,在一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进行深度游,而不是象以往那样走马观花式地旅游,总想在远处深度游,而在近处却没有深度游,想想人就是这样,对自己天天见的地方却是不以为然,对自己难以见的地方却是向往,甚至想多了解些,由此我想到,对我们周围的人不也是经常这样吗?对我们经常接触的同事,没有很好地珍惜,更没有认真体会周围人的美。 天坛也是以前曾陪老外或外地朋友,今天是第一次为自己来浏览。细细地品味这里北京松树最多,氧离子最多,植物、建筑很有特色的公园。 天坛公园是明朝、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在整个北京城里,北有地坛祭地,南有天坛祭天,东有日坛祭太阳,西有月坛祭月亮,其中天坛最为光彩夺目、气宇非凡。 皇穹宇正殿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座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这是 从成贞门向南看皇穹宇的背影。 连接圜丘、祈谷两坛的丹陛桥长360米,宽30米,感觉象走在一个大广场上。 草坪象绿缎子一样,衬托着红墙绿(蓝)瓦更鲜艳。 在天坛的最北方,通高38米、直径30米,这是天坛内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也是想象中离天最近的地方。祈年殿的上下三层屋顶,均用深兰色琉璃瓦铺盖,象征天色。同时,它也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顶峰,仅凭木榫交结,斗拱 ... 这颗龙柏有两人合抱粗,树龄500年了,那个小朋友靠在在树上做什么呢? 这颗国槐树,长了个大瘤子,树枝都没了,是癌症吗? 双环万寿亭景区的主要建筑都各具特色。双环万寿亭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蓝琉璃瓦,色彩明快,是国内古建仅存一例。据传请乾隆六年(公园1741年),乾隆皇帝弘历为其母五十 ... 此亭造型奇特,前窄后宽,结构精巧复杂。平面别出心裁,呈古代折扇的扇面形状,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的特有建筑。
个人分类: 游在北京|5013 次阅读|14 个评论
天坛红歌广场庆祝建军节文艺演出 7月30日
热度 1 xupeiyang 2011-8-4 15:22
刘老师,你能找到我吗? 7月30日 红红火火合唱团庆祝建军节文艺演出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 当兵的人 http://video.sina.com.cn/v/b/57777710-1207399294.html#5680994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1183400100xq72.html http://video.sina.com.cn/v/b/57895084-1628537664.html
个人分类: 我爱唱歌|153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周世界遗产秀】【十】天坛
menglingzong 2011-3-28 19:13
【一周世界遗产秀】【十】天坛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 天坛建于公元 15 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天坛 位于 故宫 正南偏东的城南, 正阳门 外东侧。始建于 明朝 永乐 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 祭祀 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 夏朝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 天子 ”,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 皇帝 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朱棣 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 天地坛 。 嘉靖 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 乾隆 、 光绪 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 天坛公园 的格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祈年殿 祈年殿,上层用蓝色、中层用黄色、下层用绿色琉璃瓦,代表上天、中君、下臣民。 殿高 32 米,直径 32 . 72 米,为圆形建筑。大殿结构特殊, 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 法国 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 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 沉香木 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 凤凰 ,这便是“龙凤石”,即“ 龙凤呈祥 ”。 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 上帝 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 五星 ,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渎(河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 道教 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等。 圜丘坛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 祭台 ,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 冬至 祭天的地方。 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 九五之尊 ”的寓意。 燔柴炉 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皇穹宇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它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称皇穹宇。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三音石 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 三音石 。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古人将声学原理应用于建筑之中,从而以造成, “ 人间偶语,天闻若雷 ” 的神秘感。三音石又称含天、地、人的三才石,深为游人所喜爱。 神乐署 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是专门用来培训祭祀乐舞人员的机构。( 音乐学校 ) 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北京百姓称他们为“假老道”。所谓假老道,就是指他们没有固定的身份。他们在神乐署内,是头戴花翎顶的清朝官员;离开天坛回到道观,他们又成了穿道袍的道士;晚宿私宅,换上便服,又是妻妾环侍,儿孙绕膝的富室缙绅。 (公务员) 斋宫 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 皇帝私人食堂兼澡堂 ) 清帝入斋宫时,先在斋戒铜人亭内的小方桌上,铺一块黄云缎桌布,上摆一尊铜铸人像,乌纱玉带,手持“斋戒”牌,以此警示皇帝要虔诚斋戒,切忌胡思乱想。这尊铜像,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著名宰相魏征,上祭时间到,铜像立即撤去。 正殿后面还有5间大殿,是皇帝斋戒时的寝宫。明清两代帝王,按照典制规定。每到祭天的前3天,都必须先到帝宫内独宿3昼夜,不吃荤腥葱蒜,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名(与司法有关事项),不吊祭,不近妇女,多洗澡,名为“斋戒”,又叫“致斋”。 既然要当虔诚祭天的孝子,当然不得在“父亲”面前称皇帝,也不得住黄瓦正殿。这就是斋宫坐西向东,不盖黄瓦的来由。 乾隆大钟 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铜钟。皇帝祭天的时候,从起驾出斋宫就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坛台时,钟声即止,大祭礼毕,钟声再起。
个人分类: 一周世界遗产秀|2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坛的征婚角
黄安年 2010-11-17 08:17
天坛的征婚角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17 日发布 天坛的群众文化视点真不少 , 除了各式各样的晨练和健身活动 , 还有在长廊一字排开的牌阵和长廊周边古柏树群中自发群体组成的长征歌咏队,但是最令感到惊奇的是在七星石附近有一角聚集着一群老人 , 那里有老人为儿女公征婚和老人前来为子女了解情况的景象。据在场的老人说 , 今天人算少的,往常人很多。在场为女儿公开的老人说:女儿年龄大了,自己有不好意思,我就替她来了。公开征婚的有基本简况的介绍 , 如果有意就可以进一步接洽了解了,看双方有无深入接触的意思。 附照片 3 张为即时拍摄。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4100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感于搭建天坛木制仿真模型
热度 4 黄安年 2010-6-15 22:04
有感于搭建天坛木制仿真模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5 日发布 姑姑一个月前来访时专门送了一幅天坛木制仿真模型给将回国过暑期生活的大外孙 , 这下我们的 孙子兵法就更热闹了,因为哥俩在一块热闹至极,也让你几乎没有时间来写博文 , 叫外公的声音此起彼伏,应接不暇,我原引大外孙的话我很忙,连上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 有件事倒是让他们安静下来不少 , 就是搭建天坛木制仿真模型,要静下心来 , 开动脑筋将分解成几百块的小小零件,逐一组装成天坛模型,得花上整整一天多的时间 , 不能有一点粗心大意,还得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的态度才能做好。所幸大外孙能够静下心来做,现在已经接近尾声了。 以下是完成的部分结构照片 8 幅。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10888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CQC的会议—天坛公园与自然博物馆(下)
chowsiutung 2009-9-27 19:31
(下)一大早起来退了房,想到联系的人不愿意见我,何苦呢,还是去溜达溜达吧,到了天安门问一警察:国家博物馆开吗?答案是no,哦,又省省了。到了天桥,迫不及待对着德云社那种极像旧时厂房的房子拍了几张,可怜的手机,可怜的我,相机几乎自己都想不到用。。。因为某个小朋友喜欢相声,呵呵。。。 去天坛逛逛吧。嗬,人真够多的,不过像我这种年龄的却是极少,尤其是还拎一鼓鼓囊囊的大包。。里面的啥子,我就不摆了,总之是黑热闹。。。我只是想起,哦,这是在北京,或许也只有这里的人们才可以享受这么优秀的资源,恩,恩,跟昨晚上的感受一样。 我只是对自然博物馆很感兴趣,或许我不该从事环境学,maybe ecologist or archaeologist or anthropology。。。昆虫馆,恐龙馆,动物馆,海洋生物馆,都是美不胜收,让我留恋往返。。 这样吧,肯定是有虎头蛇尾之嫌,因为隔了太久,当时心里怎么想的,都想不起来了。。。 还是及时动笔比较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