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际合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肿瘤学科中国学者SCI国际合作:2002-2012
wanyuehua 2013-1-30 07:31
2002-2012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论文 1,161,828 篇(截至到 2013 年 1 月 28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其中肿瘤 (Oncology) 学科论文 21,725 篇,包括学术论文 17396 篇、会议摘要 2777 篇、综述 881 篇、通讯 479 篇、会议论文 161 篇、社论 131 篇、更正 59 篇、丛书 8 篇、传记 1 篇、书评 1 篇等。 近十年中国学者发表的 18, 756 篇肿瘤( Oncology )学科 SCI 论文(统计学术论文、综述、通讯、会议论文),和 94 个国家与地区进行国际合作见表 1 ,其中美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一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3810 篇,占总文章量 20.313 % ;日本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二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665 篇,占总文章量 3.546 % ,英格兰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三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335 篇,占总文章量 1.786 % ,德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四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317 篇,占总文章量 1.690 % ,加拿大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五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308 篇,占总文章量 1.642 % 。 近十年肿瘤学科中国和美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复旦大学 354 篇、中国医学科学院 258 篇、中山大学 219 篇、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210 篇、香港大学 194 篇、中国科学院 168 篇、上海交通大学 165 篇、北京大学 161 篇、香港中文大学 156 篇、浙江大学 138 篇、山东大学 123 篇、华中科技大学 120 篇。 近十年肿瘤学科美国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 319 篇、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287 篇、范德堡大学 203 篇、得克萨斯大学 173 篇、哈佛大学 166 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102 篇、匹兹堡大学 102 篇。 近十年肿瘤学科中国和日本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医科大学 74 篇、香港大学 54 篇、北京大学 42 篇、山东大学 38 篇、香港中文大学 35 篇、复旦大学 35 篇。 近十年肿瘤学科日本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东京大学 49 篇、京都大学 34 篇、大阪大学 30 篇、日本东北大学 29 篇。 表1 近十年中国学者肿瘤学科SCI国际合作情况 排名 国家与地区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USA 3810 20.313 % 2. JAPAN 665 3.546 % 3. ENGLAND 335 1.786 % 4. GERMANY 317 1.690 % 5. CANADA 308 1.642 % 6. AUSTRALIA 275 1.466 % 7. SWEDEN 244 1.301 % 8. SOUTH KOREA 233 1.242 % 9. FRANCE 229 1.221 % 10. SINGAPORE 227 1.210 % 11. ITALY 150 0.800 % 12. NETHERLANDS 111 0.592 % 13. SPAIN 89 0.475 % 14. NORWAY 86 0.459 % 15. SWITZERLAND 65 0.347 % 16. THAILAND 59 0.315 % 17. BELGIUM 54 0.288 % 18. POLAND 53 0.283 % 19. NEW ZEALAND 48 0.256 % 20. FINLAND 45 0.240 % 21. DENMARK 42 0.224 % 22. INDIA 42 0.224 % 23. AUSTRIA 40 0.213 % 24. ISRAEL 37 0.197 % 25. RUSSIA 35 0.187 % 26. SCOTLAND 35 0.187 % 27. MALAYSIA 34 0.181 % 28. BRAZIL 32 0.171 % 29. CZECH REPUBLIC 32 0.171 % 30. GREECE 31 0.165 % 31. ARGENTINA 24 0.128 % 32. WALES 24 0.128 % 33. PHILIPPINES 21 0.112 % 34. SOUTH AFRICA 20 0.107 % 35. TURKEY 20 0.107 % 36. HUNGARY 17 0.091 % 37. INDONESIA 16 0.085 % 38. MEXICO 16 0.085 % 39. COLOMBIA 14 0.075 % 40. CHILE 13 0.069 % 41. IRELAND 13 0.069 % 42. PERU 13 0.069 % 43. VIETNAM 13 0.069 % 44. NORTH IRELAND 12 0.064 % 45. ICELAND 10 0.053 % 46. CROATIA 8 0.043 % 47. PAKISTAN 8 0.043 % 48. ROMANIA 8 0.043 % 49. SLOVAKIA 8 0.043 % 50. EGYPT 7 0.037 %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决定加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并加强国际合作
热度 1 mhchx 2013-1-18 09:35
来自国家能源局信息显示:2013 年 1 月 13 — 14 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 IRENA )第三次全体大会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 IRENA 是总部设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2009 年在德国波恩举行了成立大会, 2011 年 4 月、 2012 年 1 月分别在阿布扎比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体会议,目前有 105 个成员国。本次会议审议批准了该署 2012 年工作总结和 2013 年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了该署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详细讨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制和资金使用计划等。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组建工作,参加了该署的各次筹备会议,并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所有三次全体会议。在这次全体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刘琦副局长代表中国政府在大会上做了发言,对该署在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信息数据库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以及开展相关技术创新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宣布我国已决定加入该署,正在按照该署章程要求履行相关的加入手续,表示中国将加强 与该署其他成员国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 会议期间,刘琦副局长会见了阿联酋能源部长穆罕默德•哈米利,就落实中阿“关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的相关可再生能源合作事宜交换了看法。双方同意将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新能源城市建设、扩大两国企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以及促进两国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交流等方面加强沟通合作。 此外, 刘琦副局长参会期间 还会见了德国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先生,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关于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的备忘录》,双方同意未来将重点在可再生能源战略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运行管理、可再生能源标准检测体系完善以及新能源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刘琦副局长还参加了由德国发起的“可再生能源俱乐部”活动,与德国、英国、法国、丹麦、南非、摩洛哥、汤加等能源部长们就发展可再生能源交换了经验与看法。
个人分类: 新闻|19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亥姆霍兹联合会选拔并资助8个国际合作团队
热度 1 Helmholtz 2013-1-15 19:56
为扩大并巩固与国际科研伙伴的合作,亥姆霍兹联合会自2012年底开始启动“亥姆霍兹国际合作团队”项目。该项目的规则是亥姆霍兹联合会在3年时间里每年向己方团队资助5万欧元,而外方伙伴 承诺 将获得和投入同样规模的资助。这个项目旨在加强现有的联系同时推动新的合作关系,本项目对青年科研人员予以倾斜,以便他们建立国际合作。 下一轮评审的截止时间是3月15号。 第一轮入选的8个项目分别是: 1.) Helmholtz International Research Group on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joined-wing single aisle aircrafts: Dr. Frederik Blumrich,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und Dr. Daniel New Tze How / Björn Nagel, Nanyang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ur. 2.) Non-classical nanophotonic circuits for ultrafast single photon manipulation on chip: Dr. Wolfram Pernice, 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und Dr. Alexander Korneev, Moscow State Pedagogical University, Russland. 3.) Geo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Neuquén Andes: Implications for geo-resources: Dr. Javier Quinteros / Prof. Stephan V. Sobolev, Helmholtz-Zentrum Potsdam – Deutsches GeoForschungsZentrum GFZ, und Prof. Victor A. Ramos / Dr. Ruben Somoza, CONICET, 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 Argentinien. 4.) Climate change-land use change interactions and feedbacks (CLUCIE): Prof. Almut Arneth, 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und Prof. Benjamin Smith, Lund University, Schweden. 5.)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options in Santiago de Chile and other Latin American megacities – Urban vulnerability on local level: Dr. Kerstin Krellenberg, Helmholtz-Zentrum für Umweltforschung – UFZ, und Dr. Felipe Link,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Chile, Chile. 6.) Dopant mapping and side wall characterization of III-V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for solar cell applications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Prof. Rafal Dunin-Borkowski,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und Dr. Bruno Grandidier, Institut d'Electronique, de Microélectronique et de Nanotechnologie, Frankreich. 7.) Role of BMP signalling in neonatal chronic lung disease: Dr. Anne Hilgendorff, Helmholtz-Zentrum München – Deutsches Forschungszentrum für Gesundheit und Umwelt, und Dr. Edda Spiekerkoetter,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8.) Understanding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children at increased risk of type 1 diabetes: Prof. Anette-Gabriele Ziegler, Helmholtz-Zentrum München – Deutsches Forschungszentrum für Gesundheit und Umwelt, und Prof. Ramnik Xavier, The Eli and Edythe L. Broad Institute of Harvard and MIT, USA. www.helmholtz.de www.helmholtz.de/socialmedia Ansprechpartner für die Medien: Dr. Andreas Fischer Pressereferent Tel.: 030 206 329-38 andreas.fischer@helmholtz.de Effrosyni Chelioti Leiterin Internationale Beziehungen Tel.: 030 206 329-58 effrosyni.chelioti@helmholtz.de Büro Berlin Anna-Louisa-Karsch-Str. 2 10178 Berlin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37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微生物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国际合作:2002-2012
wanyuehua 2012-12-31 06:46
2002-2012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论文 1,153,028 篇(截至到 2012 年 12 月 29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其中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学科论文 9,932 篇,包括学术论文 9344 篇、通讯 214 篇、综述 197 篇、会议摘要 73 篇、会议论文 69 篇、更正 55 篇、社论 49 篇、丛书 3 篇等。 近十年中国学者发表的 9,755 篇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学科 SCI 论文(统计学术论文、综述、通讯、会议论文)和 98 国家与地区进行国际合作,其中美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一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1173 篇,占总文章量 12.025 % ;英格兰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二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328 篇,占总文章量 3.362 % ,日本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三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305 篇,占总文章量 3.127 % ,德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四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205 篇,占总文章量 2.614 % ,韩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五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221 篇,占总文章量 2.266 % 。 近十年微生物学学科中国和美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143 篇、复旦大学 67 篇、香港大学 59 篇、浙江大学 55 篇、中国农业大学 46 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5 篇、中国医学科学院 33 篇、北京大学 33 篇、上海交通大学 32 篇、南京农业大学 30 篇、山东大学 30 篇。 近十年微生物学学科美国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63 篇、马里兰大学 50 篇、 俄克拉荷马大学 50 篇、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42 篇、威斯康星大学 32 篇、哈佛大学 30 篇。 近十年微生物学学科中国和英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74 篇、中国海洋大学 73 篇、华南师范大学 24 篇。 近十年微生物学学科英国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76 篇、 李斯特大学 36 篇 表 1 近十年中国学者微生物学学科 SCI 国际合作情况 排名 国家与地区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USA 1173 357.622 % 2. ENGLAND 328 100.000 % 3. JAPAN 305 92.988 % 4. GERMANY 255 77.744 % 5. SOUTH KOREA 221 67.378 % 6. AUSTRALIA 213 64.939 % 7. CANADA 175 53.354 % 8. FRANCE 141 42.988 % 9. NETHERLANDS 109 33.232 % 10. SAUDI ARABIA 86 26.220 % 11. MEXICO 78 23.780 % 12. RUSSIA 67 20.427 % 13. AUSTRIA 61 18.598 % 14. DENMARK 59 17.988 % 15. INDIA 56 17.073 % 16. SPAIN 56 17.073 % 17. SINGAPORE 55 16.768 % 18. THAILAND 51 15.549 % 19. SWITZERLAND 46 14.024 % 20. BELGIUM 42 12.805 % 21. BRAZIL 40 12.195 % 22. SWEDEN 40 12.195 % 23. SOUTH AFRICA 38 11.585 % 24. ITALY 37 11.280 % 25. ISRAEL 34 10.366 % 26. SCOTLAND 30 9.146 % 27. FINLAND 27 8.232 % 28. NEW ZEALAND 26 7.927 % 29. PHILIPPINES 20 6.098 % 30. INDONESIA 18 5.488 % 31. PAKISTAN 18 5.488 % 32. POLAND 18 5.488 % 近十年微生物学学科 SCI 论文被引最多的论文为国际合作论文: 标 题 :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of YMDD variants during lamivudin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作者 : Lai, CL (Lai, CL); Dienstag, J (Dienstag, J); Schiff, E (Schiff, E); Leung, NWY (Leung, NWY); Atkins, M (Atkins, M); Hunt, C (Hunt, C); Brown, N (Brown, N); Woessner, M (Woessner, M); Boehme, R (Boehme, R); Condreay, L (Condreay, L) 来源出版物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卷 : 36 期 : 6 页 : 687-696 DOI: 10.1086/368083 出版年 : MAR 15 2003 被引频次 : 353 通讯作者地址 : Lai, CL ( 通讯作者 ),Queen Mary Hosp, Univ Dept Med, Rm 407,Professorial Block, Hong Kong,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 地址 : 1. Queen Mary Hosp, Univ Dept Med, Hong Kong,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2. Prince Wales Hosp, Dept Med Therapeut, Hong Kong,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3. Massachusetts Gen Hosp, Gastrointestinal Unit, Med Serv, Boston, MA 02114 USA 4. Harvard Univ, Sch Med, Dept Med, Boston , MA USA 5. Univ Miami , Sch Med, Ctr Liver Dis, Miami, FL USA 6. GlaxoSmithKline, Res Triangle Pk, NC USA 7. GlaxoSmithKline, Greenford, Middx , England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3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团队的2012年度总结
热度 2 ZhangSH62 2012-12-29 10:05
我们团队的2012年度总结
2012主要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 相信最近很多朋友都在做年度工作总结,俺们团队主要有哪些收获呢?俺这里晒晒俺团队的年度总结。 ( 1 )发展状态 虽然国际经济不景气,对合作单位也有些影响,与本团队的合作企业在增多: 1 )重要合作企业金龙集团,今年合作亮点在珠海龙丰。虽然对方遇到了很多困难,年初该付的经费年底才到位,企业主要领导换了多人,但企业领导一直重视合作,合作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还有一些深度进展和新领域扩展工作。企业为合作老师及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双方配合很好。其次,新成立不久的河南省中科院技术转移中心非常支持我们的合作,为我们提供了两个项目共 100 万元的研究经费。 2 )几年里,汽车轮毂铸旋研究工作取得了成果,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使得企业生产的合格率、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因而我们轮毂方面工作一直在扩展,企业主动要求合作,形成了我们一项特色技术项目; 3 )航空锻造合金热锻全过程工艺模拟、组织和缺陷预测、工艺优化得以深入,与某航空企业合作开展进一步应用研究,扩展到热锻工艺对锻件产品疲劳性能的预测研究。镍基合金管坯热挤压重点基金项目结果还不错,任务完成,工作比较深入。 ( 2 )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进展 本年度毕业博士生 3 名,硕士生 2 名,博士后出站 2 名。录用毕业博士和硕士各 1 人工作。团队成员拥有正高、副高、中级、博士后、辅助人员近 10 名,其中固定人员 6 名, 4 人拥有博士学位。目前有在读博士生 11 名,硕士生 5 名; ( 3 )与金龙精密铜管集团共建中科院精密铜管工程研究中心进入第十一年 5 月份举行十年纪念会, 10 月通过了全国有色协会组织的铜管铸轧技术鉴定。 ( 4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活跃 邀请韩国著名学者 Barlat 来访并获得李薰奖,签署合作协议;与德国 Fraunhofer 材料力学研究所合作进一步深入,其负责人 Helm 作为外专局特邀专家来访交流, 2 名联合培养博士生已完成合作返回;与比利时贝卡合作工作取得进展,与其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3 名。作为会议主席成功举行( YSR7 )第 7 届环黄海镁合金研讨会和全国航空航天钣金研讨会,受邀参加 5 次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 3 次。正在筹备 2013 年 NUMIFORM 国际学术会议,已获中科院立项资助。 ( 5 )本年度最具代表性的 3 项学术成果,我们举出以下 3 项 1 ) 1 本书: 《塑性加工先进技术》 2012 年 7 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科学出版社出版基金资助( 2 万元);作者:张士宏,程明,宋鸿武,刘劲松; 2 ) 1 篇论文: Y. Xu, S.H. Zhang,M. Cheng and H.W. Song, In situ X-ray diffraction study of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in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during cyclic tensile loading and unloading, Scripta Materialia 67 (2012) 771 – 774 。文章实时观测了 304 不锈钢脉动加载过程中的马氏体相变规律,揭示了脉动加载影响背应力导致卸载时马氏体形核率增加从而增强 TRIP 效应的机理。利用这一机理可以改变很多现有塑性加工工艺。是将材料相变与工艺结合的典型方法。感觉这篇文章有创新、有难点,还有应用。 3 ) 1 项比较有应用前途的授权发明专利:张士宏,孙成,唐伟东,王忠堂,具有内凸微结构的金属薄壳件两道次冲锻成形方法,发明专利 200910010985.5 , 2012 年 4 月获得授权 ( 6 ) 本年度也有几篇论文、专利、新项目 包括国际期刊论文n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10 篇,会议论文 n 篇,申请专利 1 项,获授权专利 6 项( 3 项发明);还参加了 863 、 973 、国家预研各 1 项、省院合作项目 3 项;与企业签订合作项目 3 项;论文不是太多,但质量还不错;发明专利获3项授权,这是不太容易的;经费虽然不是很多,但还够用。 当然,今年还有很多工作挺有意义,例如作为锻协首席专家组织了在沈飞举办的全国航空钣金技术研讨会;分别被日本和韩国同行出资邀请前去熊本大学、韩国材料研究所、韩国浦项工业大学访问讲学。尤其YSR7会议成功召开,NUMIFORM'2013筹备顺利。 最后,祝各位新年快乐,也祝愿我们团队来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老照片:2001年11月工程中心成立 浩瀚的大海
102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该不该找国际合作者?
热度 3 JRoy 2012-4-11 09:07
一篇综述文章写好后,特别有点领域观点之类,这个时候是不是需要国际合作一下,以免偏见呐? 那种新发现,新方法或比较明显的理论创新之类的研究结果可能国际合作必要性还不是很大(除了东西确实是国际合作做出的)。因为东西出来之后,创新不创新,成就和意义也基本明摆着差不多了。而且作为一个课题组甚至一个人发表没有什么不妥。事实上,很多这样的一拍脑门,灵光一闪似的东西就是一个功劳居多(不少国外的人就一个作者)。当然了,加之团队的支持和帮助,一起合作更利于结果的早完成,早发表加上团队的几个人也应该。(这是国内教研室的潜规则:比如不管导师贡献不贡献(如学生和师兄或者其他小老板合作的文章),自己的导师都得挂,至少有一条理由铁打的:老板出钱的啊)。这类情况(纯学术上)貌似没有太大的国际合作的必要----这里特指结果基本完成,将文章发给别人尤其是领域里做的比较好的leader们提提意见一起发表那种。 当然了,很多人不在乎多一个作者,加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合作一下增加发表的可能(尤其是大牛,编辑之类的);再者也能建立点合作关系。所以,也选择“灵活”一下。好些人是这样做,国内国外都有。这可能跟个人的理念有关,有些人理直气壮觉得这不失是一种很好的科研方法,或者是素养。更有国际眼光国际范。于人于己都有利,尤其是于己。有的人稍微觉得有“学术行贿”的嫌疑,毕竟很多时候还是针对性的找“某些人”。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跟,你某天找某位领导打打球,喝喝茶一样。这跟领导可能是你的朋友,也可能不怎么认识。约人家打球喝茶什么目的,自己心里知道。有可能就是普通球友、茶友,有可能是私事公办。 相比于前面说的比较一般的文章找国际合作者的动机,综述一类的文章必要性是否可能更大一下?。因为综述需要对领域比较公正的看法和一些观点,资料也需要更客观和更全面一点。这个时候找一下研究经验丰富,leader们无疑是能够帮上大忙的。这里说的“忙”是(先)指学术上。因为,一个人尤其是新人対领域的看法难免有偏颇和遗漏,找大牛或者经验丰富的人,更重要的是人家那份资历和切实的贡献。当然了,能合作发表也是增加综述分量和吸引力的保证,也很有大的后期利益好处。这也是为什么,高引的综述往往是著名的研究团队做的啦,甚至被邀请写的。 如果新手写的,自己感觉还不错,是不是应该找一下这样的牛团队或者资历老的团队指点一下,顺带着提携一下呐? 这样貌似不管怎样,学术上和关系上两个必要都有,并且也难免产生两个效果。一个综述有没有大牛在作者里面和一篇普通文章有没有是两回事的。普通的文章,刚刚说了创新不创新,吸引人不吸引人一般的研究者是能有分辨力的。对这类的文章的引用也是主要看文不看人的。但是综述就不一样了,有大牛在的话质量一般还是有保证的,要不多砸牌子啊(貌似一个人也不可能一个方向多次写综述吧,嘛意思啊)。差不太多了的综述很多时候引用就是要看文也看人了,而且人很重要。这样看来,综述的文章牵扯的东西更多些,利害关系更大些,尤其是发在一些名牌子的期刊上。甚至有时候都有点风向标的意思,人家是不是更不轻易合作呐?也许 所以写好的一篇综述要不要找找恰当的国际合作者呐? 如果有必要的话,那么找那种水准的呐,大大牛还是小牛就可?.... 虽然这些问题可以当做纯学术问题、从提高研究和文章质量上看,但好像总是摆脱不了一些额外的利益关系考虑....... 大家可否给点意见和建议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517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科院与亥姆霍兹联合会征集2012双边伙伴研究团队项目
热度 2 Helmholtz 2012-3-7 13:38
中科院与亥姆霍兹联合会征集 2012 双边伙伴研究团队项目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科研机构,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学健康、关键技术(计算机、纳米、功能材料)、物质结构、航空航天与交通等六个领域从事前瞻性的前沿研究、旨在解决社会、科学与经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联合会由 18 个知名的德国国家实验室联合构成,共有员工 33000 余人,科技经费 34 亿欧元。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不少科研中心如 DESY 、 DLR 、 FZJ , GSI 等,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有着超过 30 年的合作背景。 为进一步推动中科院与亥姆霍兹联合会双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科研合作水平和双边合作的社会显示度,经中科院前院长路甬祥教授提议,双方商定将组织伙伴研究团队项目。 2011 年 8 月中科院白春礼院长与到访的亥姆霍兹联合会主席 Mlynek 教授在京签署了每年组织并联合资助 5 个伙伴研究团队的合作计划。关于征集 2012 年 HCJRG 合作项目的通知现已正式公布,最终选拔结果将于今年 9 月对外公布。 中科院“关于征集 2012 中科院 - 亥姆霍兹联合科研团队项目的通知”可见: http://www.bic.cas.cn/tzgg/201202/t20120213_3439013.html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网站的项目通知可见: http://www.helmholtz.de/jobs_talente/postdoktoranden/helmholtz_china_joint_research_groups 其他注意事项与说明: 中科院以及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有关研究团组需结合双方各自优势,找到共同感兴趣并能产生优异学术价值的课题任务,双边需共同确认课题计划和相关经费预算。中方申请单位需向中科院国际局报送申请材料,截止时间 4 月 30 日;德方合作伙伴需要通过牵头人所在的亥姆霍兹科研中心向联合会总部报送申请。德方申请截止时间是 5 月 15 日。之后中科院与亥姆霍兹联合会将各自组织专家独立评审本方的项目申请书,最后中科院和亥姆霍兹联合会将在 8 月份根据双边专家的评分情况,共同确定优胜的 5 个团队。 伙伴研究团队的项目执行期为 3 年,中方合作团队将从科学院获得每年 30 万人民币的国际合作经费;德方合作团队将从亥姆霍兹联合会获得每年 80,000-120,000 欧元的资助,其中可含一定的人员开支。 德方在项目申请中的限制性条件包括:科研题材必须跟亥姆霍兹联合会的六个领域中的某个科研专题相吻合;每个科研中心原则上限报一个合作项目,但凡有第二个申请,须有其他亥姆霍兹中心或者德国高校的合作伙伴。参与项目的德国高校伙伴也将获得科研经费的资助。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3882 次阅读|4 个评论
近十年神经科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发文居前100位期刊
wanyuehua 2012-2-24 09:53
2001-2011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 1,009,207 篇(截至到 2012 年 2 月 23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其中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S )学科论文 14,647 篇, 14,647 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12,011 篇、会议摘要 1,909 篇、综述 454 篇、会议论文 142 篇、通讯 109 篇、更正 80 篇、社论 80 篇、丛书 5 篇、传记 3 篇等。 14,647 篇文章共发表在 252 种神经科学学科期刊上,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表一 . 近十年神经科学学科中国和 61 国家与地区进行国际合作发表 SCI 论文,其中美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一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2848 篇,占总文章量 19.444 % ;日本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二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541 篇,占总文章量 3.694 % 。 近十年神经科学学科中国和美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354 篇、北京大学 232 篇、复旦大学 148 篇、香港大学 127 篇、上海交通大学 126 篇、北京师范大学 123 篇、华中科技大学 103 篇。 近十年神经科学学科美国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哈佛大学 141 篇、密歇根大学 93 篇、贝勒医学院 89 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84 篇、耶鲁大学 76 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73 篇、德克萨斯大学 73 篇、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70 篇。 表一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神经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10 年 影响因子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Neuroscience Letters 《神经科学快报》 2.055 1260 8.602 % 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神经再生研究》中国 0.180 1143 7.804 % 3 Brain Research 《脑研究》 2.623 1062 7.251 % 4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神经化学杂志》 4.337 653 4.458 % 5 Neuroscience 《神经科学》 3.215 472 3.223 % 6 Neuroreport 《神经学报道》 1.822 375 2.560 % 7 Journal of Neurotrauma 《神经外伤杂志》 3.426 303 2.069 % 8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神经科学杂志》 2.167 275 1.878 % 9 Neurochemical Research 《神经化学研究》 2.608 263 1.796 % 10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神经科学杂志》 7.271 259 1.768 % 表一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神经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 100 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Neuroscience Letters 1260 8.602 % 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1143 7.804 % 3. Brain Research 1062 7.251 % 4.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653 4.458 % 5. Neuroscience 472 3.223 % 6. Neuroreport 375 2.560 % 7. Journal of Neurotrauma 303 2.069 % 8.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75 1.878 % 9. Neurochemical Research 263 1.796 % 10.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59 1.768 % 11. Neurological Research 252 1.720 % 12.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250 1.707 % 13.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242 1.652 % 14. Neuroimage 227 1.550 % 15.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15 1.468 % 16. Neurosignals 202 1.379 % 17. Neuroscience Research 199 1.359 % 18.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195 1.331 % 19. 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 182 1.243 % 20. Neurobiology of Aging 176 1.202 % 21. 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159 1.086 % 2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138 0.942 % 23. Neuroscience Bulletin 133 0.908 % 24.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26 0.860 % 25. Experimental Neurology 126 0.860 % 26.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25 0.853 % 27. Neuropharmacology 122 0.833 % 28. Neurology India 121 0.826 % 29. Sleep 119 0.812 % 30. Journal of Neuroimmunology 117 0.799 % 31. Journal of Molecular Neuroscience 115 0.785 % 32.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107 0.731 % 33.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105 0.717 % 34.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99 0.676 % 35.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95 0.649 % 36.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95 0.649 % 3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93 0.635 % 38. 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 87 0.594 % 39. Progress in Neuro Psychopharmacology Biological Psychiatry 87 0.594 % 40. Hearing Research 84 0.573 % 41.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80 0.546 % 42. Human Brain Mapping 80 0.546 % 43. Glia 77 0.526 % 44.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77 0.526 % 45. Journal of Physiology London 77 0.526 % 46. Vision Research 77 0.526 % 47.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76 0.519 % 48. Biological Psychiatry 75 0.512 % 49. Psychophysiology 71 0.485 % 50. Pain 70 0.478 % 5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68 0.464 % 52.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68 0.464 % 53. Neuroendocrinology Letters 68 0.464 % 54. Neuron 63 0.430 % 55. Brain Injury 60 0.410 % 56. Neuropsychologia 56 0.382 % 57.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55 0.376 % 58.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55 0.376 % 59. Molecular Pain 54 0.369 % 60. Neuropathology 53 0.362 % 61. Psychopharmacology 53 0.362 % 62. Neurological Sciences 51 0.348 % 63. Bmc Neuroscience 50 0.341 % 64. Neurotoxicology 50 0.341 % 65.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49 0.335 % 66. Autonomic Neuroscience Basic Clinical 48 0.328 % 67. Molecular and Cellular Neuroscience 48 0.328 % 68. Acupuncture Electro Therapeutics Research 47 0.321 % 69.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5 0.307 % 70.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4 0.300 % 71. Molecular Psychiatry 44 0.300 % 72. Nature Neuroscience 44 0.300 % 73. Brain 43 0.294 % 74. Cognitive Neurodynamics 43 0.294 % 75.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43 0.294 % 76. Neuropeptides 42 0.287 % 77. Brain Pathology 41 0.280 % 78. European Neurology 40 0.273 % 7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40 0.273 % 80. Brain and Language 39 0.266 % 81. Hippocampus 39 0.266 % 82. Synapse 39 0.266 % 83. Seizure European Journal of Epilepsy 37 0.253 % 84. Neural Networks 35 0.239 % 85. Molecular Brain Research 34 0.232 % 86. Acta Neuropathologica 33 0.225 % 87. Annals of Neurology 33 0.225 % 88.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33 0.225 % 89.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32 0.218 % 90. Muscle Nerve 32 0.218 % 91. Neurotoxicity Research 32 0.218 % 92. Cerebral Cortex 31 0.212 % 93.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31 0.212 % 94. Psychiatric Genetics 29 0.198 % 95. Chemical Senses 28 0.191 % 96.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28 0.191 % 97.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8 0.191 % 98. Journal of Neuropathology and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7 0.184 % 99. Brain Topography 25 0.171 % 100.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25 0.171 %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13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科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十大发文机构:2001-2011
wanyuehua 2012-1-23 09:40
2001-2011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学科论文 24,948 篇(截至到 2012 年 1 月 22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其中学术论文 24,147 篇、会议论文 917 篇、综述 347 篇、社论 260 篇、更正 86 篇、通讯 56 篇、会议摘要 34 篇、丛书 8 篇、书评 4 篇、传记 3 篇、新闻 2 篇、翻印 1 篇等。 近十年中国学者发表的 24,948 篇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学科 SCI 论文,共有 6737 个合作机构,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机构见表一。 近十年环境科学学科中国和 115 国家与地区进行国际合作发表 SCI 论文,其中美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一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3224 篇、占总文章量 12.923 % ,日本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二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952 篇、占总文章量 3.816 % ,加拿大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三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860 篇、占总文章量 3.447 % 。 近十年环境科学学科美国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943 篇、北京大学 242 篇、香港城市大学 171 篇、浙江大学 168 篇、南京大学 145 篇、清华大学 136 篇、北京师范大学 121 篇。 近十年季刊科学学科中国和美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 密歇根州立大学 200 篇、 佛罗里达大学 122 篇、 萨省大学 114 篇、 马萨诸塞大学 101 篇 。 表一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环境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研究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7201 28.860 % 2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 ) 1236 4.954 % 3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 ) 1157 4.638 % 4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 ) 1099 4.405 % 5 南京大学( Nanjing Univ ) 1006 4.032 % 6 北京师范大学( Beijing Normal Univ ) 691 2.770 % 7 香港理工大学(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 671 2.690 % 8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 ) 658 2.637 % 9 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 Hong Kong ) 612 2.453 % 10 香港大学( Univ Hong Kong ) 582 2.333 % 附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环境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 50 位的研究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Chinese Acad Sci 7201 28.860 % 2. Zhejiang Univ 1236 4.954 % 3. Tsinghua Univ 1157 4.638 % 4. Peking Univ 1099 4.405 % 5. Nanjing Univ 1006 4.032 % 6. Beijing Normal Univ 691 2.770 % 7.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671 2.690 % 8. Tongji Univ 658 2.637 % 9. City Univ Hong Kong 612 2.453 % 10. Univ Hong Kong 582 2.333 % 11.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543 2.177 % 12. Harbin Inst Technol 528 2.116 % 13.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517 2.072 % 14. Nankai Univ 424 1.700 % 15. Dalian Univ Technol 390 1.563 % 16. Hong Kong Baptist Univ 384 1.539 % 17. Fudan Univ 381 1.527 % 18. China Agr Univ 336 1.347 % 19. Wuhan Univ 336 1.347 % 20. Lanzhou Univ 321 1.287 % 21. Xiamen Univ 316 1.267 % 22. Chinese Res Inst Environm Sci 301 1.207 % 23. Sun Yat Sen Univ 298 1.194 % 24. Nanjing Agr Univ 295 1.182 % 25. E China Normal Univ 294 1.178 % 26. China Univ Geosci 292 1.170 % 27. Univ Sci Technol China 286 1.146 % 28.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 262 1.050 % 29. Shandong Univ 255 1.022 % 30. Chinese Univ Hong Kong 250 1.002 % 31. S China Univ Technol 244 0.978 % 32. Hohai Univ 206 0.826 % 33. Michigan State Univ 200 0.802 % 34. Tianjin Univ 200 0.802 % 35. Sichuan Univ 196 0.786 % 36. Zhejiang Univ Technol 187 0.750 % 37. Ocean Univ China 182 0.730 % 38. Hunan Univ 180 0.722 % 39. Chinese Acad Agr Sci 176 0.705 % 40. Chinese Ctr Dis Control Prevent 175 0.701 % 41. Univ Regina 172 0.689 % 42. Jilin Univ 170 0.681 % 43. N China Elect Power Univ 161 0.645 % 44. Beijing Univ Technol 156 0.625 % 45. E China Univ Sci Technol 155 0.621 % 46. NE Normal Univ 144 0.577 % 47. Univ Saskatchewan 136 0.545 % 48. China Univ Min Technol 134 0.537 % 49. Beijing Forestry Univ 128 0.513 % 50. Shanghai Univ 123 0.493 % 表二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环境科学学科论文年发文量 出版年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2011 4727 18.947 % 2010 4010 16.073 % 2009 3890 15.592 % 2008 2742 10.991 % 2007 2383 9.552 % 2006 1972 7.904 % 2005 1480 5.932 % 2004 1241 4.974 % 2003 1029 4.125 % 2002 789 3.163 % 2001 685 2.746 % 相关阅读: 2011年SCI收录环境科学学科期刊209种目录 万跃华在此感谢各位读者在过去一年来的支持和关心,借此新春之际也恭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里事业顺利、家庭美满、阖家欢乐、万事如意、龙年大吉!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6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强震与日本国策:地震应对跨国合作应提上日程
热度 1 杨学祥 2011-3-12 07:41
日本强震与日本国策:地震应对跨国合作应提上日程 日本强震:地震应对跨国合作应提上日程 2011-03-12 03:34:32 来源: 新京报(北京)  观察家 由于全球经验的分享,我们各个国家理应不必都要经历同样的灾难。 8.8级地震,历史在不断更新袭击人类的灾难级别。昨天下午13点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8级地震,之后百年一遇的大海啸袭击了日本,近10米高的巨浪席卷东部沿海。一下午,海啸预警传遍太平洋沿岸,地震的消息和牵挂也随之迅速传递全世界。 我们对地震的记忆并不陌生。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带走了九万同胞的生命,也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仅属于我们自己,因为在21世纪的每一次地震、海啸之后,受灾国都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怀和帮助。当年日本救援队面对中国遇难者遗体鞠躬致意的照片,让我们至今念念不忘。 因此,他处的灾难总有我们共同的记忆。日本的抗灾减灾机制就是这种记忆的重要组成。由于自身所处的地理特点,日本常常面对地震、海啸的威胁,因此抗震经验比较丰富。在此次震灾后,许多人从媒体上看到了日本先进的“10秒预警机制”,此次地震前10秒,日本就提前发出了预警。看到了数量众多的城市避难公园;看到了建筑的优异的抗震性能、地震中的人心安定,市民上街避难表情沉稳秩序井然,马路上人们依然在耐心等待红灯;也看到了学校操场全部放开作为露宿地,震后所有人及时到学校、操场、体育场馆避险。看到了日本的核电站虽然相对安全,但是出于负责,日本还是宣布核紧急状态。 抗灾减灾机制的完善,往往来源于灾难的记忆。由于全球经验的分享,我们各个国家不必都要经历同样的灾难。但是如果我们不在每一次灾难中吸取足够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就可能在下一次灾难面前失去更多的机会。 其次,在大灾大难面前,人心中的灾难意识,往往也格外珍贵。这种灾难意识一方面是一种避险本能,人们要学会如何在灾难面前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是一种社会责任,关怀每一个受灾者,为身处灾区的人祈福,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灾难中的老人、孩子、妇女先走。当然,灾难意识更意味着感同身受,意味着这一刻我们不分国籍、不分肤色,也不分远近,甚至可以暂时放下曾经的恩怨,关怀每一个灾难中的生命。尽管地震发生后,我们也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些过激的言语,但是更多的人站出来表达慰问,摒弃歧见。这说明中国社会的灾难意识培养,也在逐步走向成熟。 更深一步说,进入21世纪之后,每一次灾难都催生了国际合作的深化。就在日本地震的前一天,我国云南盈江也发生了5.8级地震。近期频发的地震告诉我们,地震预警工作的跨国合作也应当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灾难往往能显示出人类社会的薄弱之处,但是也能够加强我们的危机认同,进而提升全面合作。 每一次灾难,自然都爆发出巨大的破坏力。但是在他处的灾难中寻找共同精神,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因为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学习,也善于分享。这不但意味着灾难让全世界感同身受,而且说明每一次灾难留下的宝贵经验都不仅属于受灾者,也属于所有人。 周庆安(学者) (本文来源:新京报 ) http://news.163.com/11/0312/03/6UTR00QK00014AED.html 钓鱼岛救不了日本列岛沉没命运:等待邻居的救援 2010-9-22 08:48 钓鱼岛救不了日本列岛沉没命运:等待邻居的救援 杨学祥 凤凰卫视2005年7月20日消息 据香港媒体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BRUCE ALBERTS博士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经过了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亚洲-太平洋板块正在变得越发脆弱,地震和海啸也将越发活跃。尤其是亚洲东部的日本列岛已经处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BRUCE ALBERTS 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灭顶预警专家小组”,并且在05年尽快启动“大灾难应急预案”,更不要对日本民众实行欺瞒政策,日本人民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BRUCE ALBERTS博士还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与美国科学家的善意劝告相反,美国政府不是鼓励日本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而是不断挑起领海和领土纠纷,最近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都表现了日美政治家的无知:一个小小的钓鱼岛救不了日本列岛沉没的命运。 中国渔船「闽晋渔5179」号2010年9月7日上午在钓鱼台岛附近海域遭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冲撞,船长詹其雄被日方逮捕,拘留10天,中方就此事件多次与日本交涉,要求放船放人。日本政府肆意扩大事态,拒不放人,与邻为敌的面目暴漏无遗。 灾难片巡礼之《日本沉没》幻想一下日本列岛被地震、火山吞没(这个可能性倒很大),本片还顺便宣扬了大和民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奇怪的是片中对于日本政府呼吁世界各国营救,竟耐人寻味地把各国政府定位在见死不救、漠然处之的基调上。这与日本以邻为壑的处世政策不无关系:寸土必争,寸利必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和奴役了周围邻国,至今不思悔改。 美国政治家利用日本为自己的利益火中取栗,熟悉孙子兵法的日本高官不会愚蠢到甘当替死鬼的程度。 科学家是实事求是的,记住美国科学家的警告:BRUCE ALBERTS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鉴于日本本土的生存危机,与邻国和睦相处是日本外交的根本出路和长远政策。 2010-2018年全球强震频发,日本东海大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时日不多,美国科学家的警告值得日本三思。 附件: 亚太板块变得越发脆弱 日本将遭受灭顶之灾2005年07月20日 00:16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22743014604800/20050720/591633.shtml 日本列岛会沉没吗? 2002-04-27 15:47:14 责任编辑:小风 http://www.yesky.com/Etimes/74882256589553664/20020427/1609055.shtml -- 作者:Illidan -- 发布时间:2005-4-21 19:34:38 -- 日本列岛可能会沉没!.. http://biology.zsu.edu.cn/bio/bbs/printpage.asp?BoardID=13ID=1807 日本列岛会沉没吗 2001-11-28 10:05:54 中国龙网 http://database.cpst.net.cn/popul/natur/earth/artic/11128100554.html 日本沉没预兆!日本海上升起神秘水柱 2005-07-20 09:17:00  百灵社区 http://news.beelink.com.cn/20050720/1889849.s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6555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48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学的地位,何以见得?
热度 2 jxhe 2011-2-22 11:04
大学的地位,何以见得?
大学排行榜越来越受到各路人士的关注,最终转化成高校教师的考核压力,当然也是动力。有些学者甚至以研发和推出排行榜为毕生的事业,甚是敬佩。这里,我无意评价某个排行榜的是非曲直。我要说的是,大学的地位其实从很简单的信号中即可窥豹一斑。 2010 年 1 月的某日,我慕名顺访意大利的博科尼大学,位于意大利时尚之都米兰。该校成立于 1902 年,据称是欧洲具有百年历史的,有着 “ 意大利哈佛 ” 之美誉的顶尖大学。赶到时首先见到的是几栋现代风格的大楼,并无阔绰的校园。见下图。 可是,当我走近大楼外墙面,抬头一望,看到一张海报,不由心生感慨。海报上的标题是 “ 欢迎来自伙伴学校的国际学生 ” ,下面列出了各大洲的大学名单。 我特地仔细 瞅了瞅各大 洲的版块,发现都是耳熟能详的顶尖高校。在亚洲版块中,有中欧、香港城大、复旦、香港科技、交大、北大、香港中文、清华、港大、中大等10所中国的高校。原来,博科尼的地位是这样被支撑的! 用专业的语言表达,就是“Leveraging secondary brand knowledge to build brand equity”——用次级品牌知识的杠杆力创建品牌资产!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大规模推进国际合作。上述所见也许有所启迪。
357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2012中日国际合作申请包括地震减灾
edward3 2011-2-13 23:58
关于征集2012年度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合作项目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11年02月12日 来源:科技部 根据中日两国政府间的有关协议,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与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同意在“气候变化”和“地震减灾”两个领域对等支持两国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开展联合研发合作,经双方商定,拟于2011年2月1日至4月1日征集2012年度研发合作项目。现将有关事项公示如下: 一、申报领域范围 (一)气候变化 1.观测与预测; 2.气候变化控制技术(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吸收和节能技术等); 3.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包括高温和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和生物质能技术等)。 (二)地震减灾 1.观测与预测研究(含长期评价、地震预测和构造地质学研究等); 2.结构物的抗震技术(结构物的地震响应和抗震性能评估研究等); 3.地震减灾研究和风险评估等。 二、申报要求 1.共同申请共同立项。国内申请单位必须日方合作伙伴联系确定申报主题,并同时申请合作项目。然后在经评审同时过关的前提下进行立项。单方申报的项目无效。 2.本次申报两个领域分别受理、评审和理想,故请(同时商日方)务必注明项目的申报领域。与日方领域不一致者视为无效申报。 3.每个项目的申请金额控制在120万元人民币以内,项目期限为三年(2012年4月--2015年4月)。 三、申报办法 1.中方申请者在中国科技部网站上按照下述2进行申请。日方申请者申请参阅: http://www.jst.go.jp/sicp/announce_chmo5th.html 。 2.中方申请者按照国际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须知(附件一)和项目实施细则(附件二或附件三)于2011年4月1日前完成“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报书”的网上申报 http://program.most.gov.cn/ 。中日双方合作单位和项目申请人必须一致,中日方申请项目名称必须基本一致。 四、申报时间 从即日起开始申报,网上申报截止日期为2011年4月1日17:00,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为2011年4月7日。 五、其他说明 1.填写中方申请书时,请在属何协议一栏中选择“政府间协议”;在协议名称一栏中填写“中国科技部—日本科技振兴机构框架计划”;“气候变化”领域协议签署日期一栏请填写“2007年12月28日”,“地震减灾”领域协议签署日期一栏请填写“2011年1月5日”,有效期一栏中填写“一年”。 2.中日双方同时申报,联系人分别为: 日方:日本JST国际部 仲 大地 电话:03-5214-7375 中方: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亚非处 吴香雷 姜小平 电话: 010-58881348 010-58881342 附件一 国际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须知 附件二 中日气候变化研究交流计划的实施细则 附件三 中日地震减灾研究交流计划的实施细则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 二〇一一年二月一日
个人分类: 微震|1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首届中国(丽水)中医药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丽水市举行
科普丽人 2010-10-27 08:53
10月24日 至26日,首届中国(丽水)中医药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丽水市遂昌举行。来自澳大利、美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的9位外国专家学者,以及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药文化研究会、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等国内30多家科研院校及制药企业代表50多人出席论坛。 此次论坛是在浙江省科技厅和丽水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与丽水市科技局联合举办的。 本届论坛从丽水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发挥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这个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独特优势,通过举办论坛与交流,为促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寻求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搭建一座桥梁,以快速提升丽水中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 10月24日 的开幕式上,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院长费俭教授介绍了举办本次论坛的背景、筹备过程、论坛宗旨以及下步设想;丽水市科技局局长汤汪洱到会致欢迎词,传达了丽水市政府对本次论坛的重视与支持,表达了丽水市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期待;遂昌县政府詹巍副县长介绍了遂昌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论坛期间,有12位专家在大会上作了演讲报告,与会专家围绕藏红花、米糠、冬虫夏草、畲药、中药特点、中药质量控制、道地药材等话题开展了交流。在为期3天会议中,与会代表们围绕目前国内外中医药产业研究新技术新成果、丽水中药产业发展前景以及科技创新等的前沿领域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与交流。 通过这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中医药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推介了丽水、结识了一批新朋友,为我市今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条件。 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Jonathan Stone教授,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他在接受《今日科技》杂志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现代技术支持下,通过科学检测和明确药物机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希望今后还有机会与大家共同交流这个话题。。 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院长费俭教授在主持开幕式 丽水市科技局局长汤汪洱先生在致欢迎词 遂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詹巍先生在介绍遂昌县情 乔纳森.斯通院士代表参会的国外嘉宾在开幕式上发言                  同济大学教授曹志伟在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马双成研究员在作学术报告               日本专家鲛岛一彦在作学术报告                 乔纳森.斯通院士在作学术报告                韩国专家郑好轸教授在作学术报告 香港专家陈虎彪副教授在作学术报告 丽水学院叶挺梅教授在作学术报告 美国罗格斯大学郑希教授在作学术报告 意大利专家思维亚.毕思教授在作学术报告 畲族名医雷后兴主任医师在作学术报告
个人分类: 新闻转评|731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东风西渐
热度 1 weijia2009 2010-9-20 08:35
儿子刚跟我说他们小学课堂里在教学生如何使用筷子,当然他认为这种事情实在是小儿科,同学们练习用筷子夹纸团,他用筷子夹地上的纸屑玩。上学期他的几个小朋友都选了中文,他没法选中文,因为已经是独孤求败的水准了,只得选了门他不喜欢的西班牙文去凑数。 上周一州长召见,说让我作为 Advisor 参加她的 China Advisory Council 会议。这个定期召开的小型圆桌会议这次没有在州政府开,而是放在了位于Morrisville的联想研发总部,其寓意深远。大致意图很清楚,面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崛起,北卡罗来纳州必须尽快制定和实施与中国全面合作的战略举措。我看了下与会的十几个成员,都是本州工业界、教育界的领袖,还有律师和投资者,这些精英基本都对中国的国情有所了解。会议集中讨论了与中国合作的包括生命科学、绿色能源和汽车工业技术三个领域及其一些设想和措施。具体内容就不说了,谈点我的感想和花絮吧。 会议召开前我们参观了充满现代感的Lenovo研发总部的技术展览大厅。联想的北卡研发总部有好几栋气派的新大楼,这个建筑群原来属于IBM Personal Computing Division,由联想在几年前收购了。说句实话,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上踏进属于中国人的高科技研发大楼,心情有些不平静。更有意思的是担任解说的白肤色的Lenovo研发总部的副总裁和一名技术人员分别用浓重的北卡乡音告诉来访者,我们是中国公司,集团总部在北京。这一刻的感觉十分奇怪,但十二分的振奋人心,至少这种感觉在我的记忆中还是第一次,也许以后会在美国看到更多这样的机构。用中国的资本换取西方的技术资源和市场份额是未来产业发展和竞争的一个新格局,不论我们的心理已经准备好了没有,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跨国公司来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同时,我们的企业也正在走向世界,在西方的国土上跑马圈地,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也许这就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然就像一位与会的投资专家介绍的,一直以来中国在海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成功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几)。我感受到如何使中国的企业在西方投资成功,已经不仅仅是中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其实还是西方各地区的首脑们要研究的一个课题。谁研究得好,制定出良好的辅助和促进性措施,谁就能更多地吸引到来自中国的资金和产业转移。从这一点看北卡州是有远见的,因为本次会议的一个议题是如何(不受政府换届影响)将与中国的合作定为北卡州长久性的发展策略,用句市面上的流行语就是 - 将(与中国的)爱情进行到底! Cisco的一位副总裁给大家讲了7-8分钟的PPT Presentation,主要介绍了他们在中国的经验。在他的一张幻灯片上介绍了中国一样东西的重要性,其英文标题是:The importance of Guanxi。我怀疑他拼错了,以为他要讲中国广西的资源,结果人家讲的是外国企业在中国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关系的重要性。我不禁哑然失笑,这帮家伙都成了中国通了啊。 坐在我旁边的杜克大学的Victor Dzau(Chancellor for Health Affairs)介绍了他们在江苏昆山设立杜克分校的计划。如果我来翻译一下的话,大致的deal很简单,全部的建设和运行费用由昆山市政府出,杜克出点力和出个名 - 未来的学生拿杜克学位。美国前些年富有的教育机构如一批顶级的医学院校现在身家都大幅缩水,因为以前他们庞大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都交由金融机构来管理和运作,当然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很多名校现在日子过得很清苦。话说回来,像杜克这样的名校拥有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管理软件和教育品位,它在新加坡的医学院以及将在昆山建立的商学院应该都是属于一种双赢的发展模式吧。 东方的中国对于今天的西方世界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谜或一组抽象的概念。无可否认,中国的崛起在西方文化的深层之中带来了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意味着一种莫名的恐惧,同时又可能是一种炽热的向往。而在全球经济的杠杆驱动下,我们双方都别无选择地互相张开了双臂,急不可耐地将对方结结实实地拥抱起来。但我的感觉是,在亲密的拥抱之中,美国人的眼睛不会像恋人那样幸福地闭着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9549 次阅读|17 个评论
国内新药技术转让应该盯住国外中小企业
jinwsapa 2010-5-25 14:56
全球新药开发的双十效应(10年开发,开支10亿美元)日趋明显。如何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是摆在每个药厂CEO和研发主管的头痛问题。新药研发并非靠增大投资就能增加产出,开发周期延长和费用的增加,已经使许多药厂陷入严重新药饥饿症,迫切需要从外部通过技术转让许可方式,获得他人研发的新产品。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报告,大药厂将花费20-25%的研发经费用来购买他人产品和技术。整个医药产业将有更合理的分工。大药厂擅长临床试验,注册报批和学术推广。中小生物药厂在创新研发上比较高效和多产。学术科研机构则最适合具有挑战和风险性的开拓性创新基础研究。它们所产生的专利技术往往是通过中小企业首先转让进入产业化研究开发,当进入到概念确认(POC)比如临床IIB之后,就会有许多大中型药厂纷纷向其抛绣球。从而进入后期临床研究开发。 国外新药技术转让的这种分工接龙方式是非常普遍流行的。并且已经形成有利于创新研发的卖方市场。因为市场上,数据过硬,前景看好的临床试验晚期产品非常稀缺。物依稀为贵,转让价格一路猛涨,In-Licensing 交易价格已经出现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大药厂越来越依赖于外部创新研发技术和产品。它们手中正在销售的50%以上的新药是来自中小生物技术公司或学术研究机构。通过In-Licensing来获得不同开发阶段的产品和技术,补充其研发Pipeline中的不足已是大势所趋。 那么让我们把视线挪回国内。国内的技术转让一直按中国特有的方式进行中。过去中国药厂的研发实力很弱,主要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依赖科研院所,部分产品依赖国外留学工作的海归。现在虽然药厂比较重视研发,但资金和人力投入仍然非常低。技术转让照样是药厂新产品(主要是仿制药)的主要来源。转让价格大部分偏低,六类仿制药转让价格有的底至10万元,基本没有可信度,也无力可图,严重冲击了技术转让市场。现在随着仿制药报批门槛提高,情况有所好转。但技术转让体系比较落后,无序和低效的现状仍然还没有得到扭转。尤其是在商业模式,转让价格,支付方式上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产品的转让和产业化。 国内现在最火的还是做NCE新药,可以得到政府部委的大力支持。但许多人或略了这种一拥而上的风险。其实做新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格局。要有耐心,眼光和风险承受力。另外还要看投入,经验和运气。不是所有药厂和科研机构都适合做一类创新药。不顾条件硬上,不讲究策略蛮干,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引进国内外领先技术和产品,注重在国内的临床研发,不失为在国内多块好省开发研制新药的好途径。笔者比较反对全民动员,大干快上做新药,只重视对硬件设施投入,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投入,缺乏对BD的重视,对新药研发的合理分工。一切从A到Z,从头自主创新开发。国外的分工已经很西化,大药厂都在积极寻找和购买新药品种和技术,为什么国内不拿出更多钱来买前人发明的技术和研制的产品。当然购买他人技术和产品,并不是要否定或终止国内的自主创新研发,而是要搞好中长短期的项目平衡。不要把大部分资源投入到成功几率很小的项目上。另外国家科技部和发改委的钱,要更多依赖产业界专家来判断,不要仅仅依赖于教授和院士的判断。因为学术研究和产业化还是有不同。国外做新药研发的公司,做得最成功的未必是学术界的大牌高手,而是懂技术和市场,熟悉产业和运作的高手。中国的技术转让能否做好做活,与投资界和产业界的专业人士有很大关系。光靠政府的推动和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68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欧洲多国联合签署XFEL项目协议
Helmholtz 2010-2-15 17:55
亥姆霍兹联合会总部办公室2009年11月30日新闻 2009年11月30日,来自10个参予本项目的欧洲国家科技部长或代表在汉堡签署成立欧洲XFEL有限责任公司的国际协议。这套装置将通过与亥姆霍兹DESY研究中心的紧密合作完成设计与施工,工程总造价大约10亿欧元,科研所用的X射线闪光有望2015年提供使用。 “该项协议的签署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现在必须落实好各项国际约定,从而确保欧洲XFEL可以在2015年用于研究”,亥姆霍兹联合会主席于尔根.米勒克教授说。“只有整合各方力量才能建造起象X射线光源这类的世界独一无二的基础研究设施。能成功地做成这样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欧洲的研究实力。” 来自10个欧洲伙伴国家*)的科技部长、副部长以及高级代表赶到汉堡市政厅,联合签署了“关于联合建设和运行欧洲自由电子X激光器”的协议。他们签署了两份以6种语言写就的文件,后者规定欧洲XFEL项目的原则、落实了每个国家分担的经费额度,并授权欧洲XFEL责任有限公司建设和运营自由电子X射线激光装置。法国和西班牙由于自身原因将晚些时候签署协议,中国和英国正计划加入。 欧洲X射线激光装置XFEL的3.4公里长的土建工程已经于2009年1月在汉堡和谢讷费尔德开工(地处石荷州皮内贝格县境内)。欧洲XFEL的筹备工作已经酝酿了多年–其中即包括汉堡德国电子同步辐射装置也包括那些国际合作伙伴。在由德国电子同步辐射装置协调共同开发的这套超导电子直线加速器主要将用制造X射线激光器。欧洲XFEL将产生近似激光但波长不到十分之一纳米的X射线闪光。由此可以在原子的尺度解秘有机和无机材料的各种细节、拍摄化学反应过程、制作纳米世界里的三维图像、研究星球内部的过程。 更多信息请上网查阅:www.xfel.eu *)项目合作伙伴:丹麦,德国,法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波兰,俄罗斯,瑞典,瑞士,斯洛伐克,西班牙,匈牙利和人民共和国的中国 (这个项目虽然曾经有科技部表示参与,但后期中方因技术原因退出。同样情况也发生在达姆斯达特的FAIR项目)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亥姆霍兹迈过大西洋开展能源合作研究
helmholtz 2009-11-18 14:01
亥姆霍兹联合会计划加强与阿尔伯塔大学的合作 2009 年 9 月 29 日 亥姆霍兹联合会总部 地热是阿尔伯塔大学与亥姆霍兹联合会之间的一个合作项目。图片所见是 2003 年在大肖勒贝克建设的一个受资助的试验点 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有意加强尤其在能源以及地球与环境领域的双边合作。在政府代表的见证下,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主席于尔根.米勒克( Jürgen Mlynek )教授与阿尔伯塔大学的校长英迪拉萨马斯克拉( Indira Samarasekera )教授共同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未来几年将开展的合作科研项目将包括油砂岩的环境友好的开发、二氧化碳捕获和地质封存( CCS ),地热能,水和土壤的修复以及再利用及土地规划。 “ 这些都是德国享有优势地位的研究领域 ” ,米勒克说。“我们将通过自身的科研优势,使国际上的能源资源得到生态环境许可的充分利用,同时也为技术转移和经济界的合作创造新的机会。” 在这个亥姆霍兹 - 阿尔伯塔计划中将实现研究合作伙伴之间专业优势的对接,以探索作为世界上油页岩储量最大地区之一的阿尔伯塔油砂页的环境友好的开发方式。“就未来的全球能源需求而言,可以预见这里将是一个巨大的原料来源,但是迄今为止的开采方式污染非常严重”,米勒克说。它需要大量的能量以把沥青状形式的材料挖出并进行转换。油砂岩的开采需要大量的水,此后还需要进行再处理。此外,由于是露天开采也带来不可避免的回填以及修复措施。 在这个合作计划中先期将有 4 家 亥姆霍兹中心贡献其专长 : 亥姆霍兹波茨坦德国地学研究中心 ,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 KIT ),亥姆霍兹 环境研究中心 ( UFZ ) 和于利希研究中心。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以其 36,000 名学生和 5 亿加元的经费而居该国最重要的大学之列。因为地区性的资助因素,油砂页开发是这所大学最主要的领域之一。 亥姆霍兹联合会致力于在能源、地球与环境、医学健康、关键技术、物质结构、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等六大科研领域解决社会,科学和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亥姆霍兹联合会拥有约 28,000 名员工、 16 个国家研究中心和约 28 亿欧元的年度预算,是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它的科研工作秉承了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1821 年 -1894 年)的学术传统。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Nature”、“三个代表”与“被合作”
热度 1 yejian 2009-10-20 14:27
中国学术期刊,借船,出海又如何?攒箭,如何攒? 据本博粗浅的了解,与海外大出版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的中国学术期刊,最近几年来已经不少。比如科学出版社的期刊系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期刊系列,等等。可以说,国内只要是好一点的期刊,都已经借国际学术出版大公司的船,昂首挺胸跨出了这豪迈的一步。但是从影响力、海外发行方面来看,据我所知,这豪迈的一步却并没有给这些期刊带来整体上的飞跃。 不由得想,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会盛况空前、影响那么大?归结起来,无非是有技术、有宝贝。 先说技术。要在海上漂,得有两把刀。航海技术当然是最基本的保证。郑和所代表的航海技术,在当时无疑可以说是“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除此之外,精良的武器也属先进,同样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看今天,中国的学术期刊,在全球学术江湖中闯荡的技术保证和生产力实在太落后了。所以才纷纷走捷径,借船出去看世界。 再说宝贝。郑和的船队,满载着“代表最先进文化”的金银器、瓷器、丝绸,一路抛撒,迎者夹道乞赏,好不风光。中国的学术期刊却有些像孔明的草船。船确实是船,那是小舢板;船上的东西金光闪闪,但那是稻草的反光,并非真金白银。就算借来一条“钻石公主号”出去漂一圈,又如何? 从国外大船东们的角度来看,他们与中国期刊合作,看重的应该是市场,然后的然后才是研究资源。Elsevier、Springer、Blackwell等前些年不约而同急吼吼地闯入中国期刊林,无非就是要挑几棵最大的小树,挂上自己的牌子,不管在不在树下拉屎,先占了位置再说。此谓“战略性合作”。这实际是国际大公司在中国学术市场的博弈。他们愿意做的,无非就是给个名份,把刊名列入他们那可以让人眼花缭乱的期刊目录中,顺带着扔到海外市场,客户爱挑不挑。因为,为这份中国期刊去做任何推广,都是入不敷出的买卖。但另一方面,占有“中国名刊”,就像是强国的小贵族娶了弱国的大公主,无疑是一则成本低廉的好广告、一桩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中国期刊现有的研究资源状况,就太寒酸了,像样的文章早已经投到了国外期刊,次一些的工作,也千方百计要射向小一些的海外船。刊物的编辑和内容方面的合作,成本太高,收效又慢,国外大船东们才懒得考虑。不管从期刊、期刊作者还是期刊读者来看,他们都不会“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 本博前些年供职一国外公司,与国内一作者的联络中,偶然得知他们的一份刊物曾向那公司借船合作,业已中断。询及原因,主要是中方感觉发行收入等利益得不到保证。说实在的,我对那作者先生非常的尊敬,他本人的研究工作放在哪里都可谓响当当,顶级文章不少,但对期刊合作利益这事却很难以为然。强者为王,拥有话语权,弱肉强食,这是自然规律。合作前,海外可以发100册;合作了,海外也许可以发到200册。利在何方?眼下的这点利益,大船东根本不会当回事,小船东也该想远点。真正借船长大了,有了一定影响,才可能有点谈利益分割的底气。眼下,“合作”也好,“被合作”也好,大船东们的合作目标是“战略性”的,小船东也只能是战略性的。 那么,出路何在? 中国的期刊,实在是太有中国特色。最奇怪的就是刊号值大钱。这是绝大多数中国期刊低水平重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重要根源。本博特别尊重的两位学者朋友,都因搞到了这几年批得极少的刊号,大叹艰难而又洋洋得意。另一方面,一位在美国、上海两头飞的海鸥朋友,却随手就在美国申请了几个不花钱的刊号,玩出版、玩期刊。刊号值钱,再烂的期刊就都被很多利益攸关的群体死保着,对合作的胃口奇大,几十号人都指望来个冤大头养。殊不知在大船东眼里,根本就不在乎这个什么刊号,而且难以理解。期望和现实,实在很无奈!所以,指望借船改刊和合作,其实都是艰难之路。毕竟整体水平低,很难一口吃个胖子的。 前几天看一博文,似乎把一批中国顶级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都收集公布了,大多是在未来十几年之内。我们不妨用脚趾头想想,要达此目标,是请教育部用行政命令把哈佛、牛津解散,还是把前一万名都算做一流呢?国内的好文章都拼命去攀SCI的高IF,国内的好箭都射到国外的大船上去了。死抱着刊号,而作者、稿源、编辑方面的生产力和文化依旧,要办一流期刊,是指望流水线制造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还是来自朝鲜、越南、柬埔寨的好文章? 真的没希望了吗?几年前曾听几位海内外华人作者朋友谈起一个宏伟的计划,不觉精神一振,像打了鸡血般。中国学者或华人学者的优秀工作其实很多,但中国期刊却没份发表。华人的好工作多,放在全球却仍是少数,难免整体上不受一些歧视。所以,一帮有想法有志气的华人学者,就开始酝酿自己攒箭造船——号召一批最优秀的华人学者(应该是急切追求当前高IF文章的除外),每人贡献文章,办一份中国人或华人的Nature,把影响迅速做出来。 乖乖龙的东!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24 次阅读|6 个评论
借船出海是为哪般?
slowlight 2009-10-18 07:51
很多国内的英文期刊都把国际化作为办刊的一个指导方针:国际化的编委、作者和审稿人都是耳熟能详的概念。邀请几个pure老外或华人作编委,不管他们会不会为期刊审稿,国际化的编委就算有了;没有国际上先进实验室的成果,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投的稿也是国际来稿(不是说他们没有好的工作,而是投到中国的很多稿件质量有限);审稿人找几个国外的研究人员也不难。期刊学术内容的国际化就算开始了。 经营上的国际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与国际出版社联姻,把自己的期刊嫁出去,贴上SPI, ELS,NPG等的商标,与数千种素不相识的期刊一起打包,卖向世界各地。 借船出海的表述非常形象,大型出版社是船,我们期刊是旅客,而且是陌生的旅客,乘他们船去世界各地做生意。有时坐他们的船不但不需要交船费,还能得到一些伙食补贴,而且卖了东西还能分一些钱。 很多期刊都希望挤到船上去,并且以在某条船上为荣,仿佛上了一条豪华的大船,自己的东西也光鲜了很多,变得更有价值了。坐着这条船我们能去很多的地方,去的地方多了,总能卖出一两件货,收回一些美元,与过去坐在家里相比,境况强了好多。 但这些船我们能不能一直坐下去,做自己的小买卖?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会免费让我们乘船去做我们自己的生意?他们不会像白求恩先生那样为了一个革命理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发展学术出版事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他们看中的是期刊的前景。一本期刊没有什么前景,但要能把某个行业内的期刊都收入囊中,都有了与读者和加盟期刊进一步讨价还价的机会了。你不买我的数据库,你就看不到这个领域最好的文章,怎么做科研?你的期刊不加盟我的数据库,谁还会看你的论文? 在船上,他们还给我们提供平常吃不到的美味食物,几乎让我们忘记了曾经自己蒸的包子,煮的面条是什么味道。时间长了,恐怕连蒸包子,煮面条的程序也忘记了。 突然船家说,大家不能免费坐这条船了,没有免费的午餐了。我们吃什么,怎么吃都不知道了,生存的问题就出来了。 有很多期刊把使用出版社现有的稿件处理系统作为合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为捡了个大便宜,殊不知正在把自己日后与之谈判的底线放弃了。编辑用这个系统,作者用这个平台,读者习惯在它的数据库里面查询文章,作为个体的你只能依附于它,脱离了这个母体,我们可能将一无所有,重新回到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应该说,这是一条好船,功能先进,船员素质也很高,能为大家提供完善的服务。但作为借船出海的我们却不能沉溺于享受之中,我们在船上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要学会怎么造船,怎么开船,怎么为大家提供服务,争取日后自己会造船,坐自己造的船出海,最好还能搭载一些我们的乘客。 当然学会了造船,开船,不见到你回来就可以造出来而且开出去。造船需要很多人一起协作,有人做甲板,有人做雷达,有人做发动机,还需要有人当船长,有人当大副,有人当水手。国内的学术期刊出版大部分属于分散经营,三五人一伙,别说造大船,能做出一条小舢板就算不错了。当然国内也有一些有大船,但能否出海又另当别论了。作为散户,我们只有联合,才有能力造船,开船,甚至卖船票。 借船出海时,要始终想着自己 造船出海 的计划,要不然,上的就是一条贼船了。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7238 次阅读|8 个评论
世界高等教育新发展:公平、质量与国际合作
panfq 2009-9-28 17:47
潘发勤编译 摘要 世界高等教育 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面对变革要从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入学、公平与质量,国际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研究和创新,重视非洲高等教育及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等几 方面去应对。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趋势 入学 公平 国际合作 非洲 UNESCO 目前全球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 其主要表现为: ( 1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正迅速增长。仅从 2007 年的统计数字看 , 全世界大学生的数量增加了 5100 万 , 总数达 1.52 亿 , 比 2000 年增加了 50% 。年轻人上大学的比例从 2000 年的 19% 上升到 2007 年的 26% 。尤其是女性大学生比例大幅上涨 , 已占到大学生总量的半数以上。 ( 2 )由于教育需求上涨 , 公立大学已不能满足就学的需要 , 私立大学发展迅速。如今 , 到私立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比例已占到大学生总数的 30% 以上 ( 3 )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与全球化进程正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 ( 4 )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近年来 , 世界大学生数量猛增 , 高等教育分布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统计显示 , 在欧美国家 ,71% 的适龄青年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大学生比例为 26%, 阿拉伯国家达 23%, 南亚及西亚地区为 11% 。而在非洲诸国大学生比例仅为 6% 。更令人感慨的是 , 撒哈拉以南地区国家的小学入学率甚至不如欧洲国家的大学入学率。 ( 5 )当今大学生的高度流动性以及大学的企业化管理方式。发达国家的大学受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来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 , 跨国接受高等教育正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材料显示 ,2007 年 , 全球到异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 280 万 , 其中仅中国就有 42.1 万 , 印度 15.3 万 , 韩国 10.5 万。这些学生选择的主要就学地是美、英、法三国。 可以看出,有四种动力正在改变目前的高等教育,即不断加速的需求,高等教育供应者的多样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影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全球化。在上述变化中,也出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 各国高等教育中如何在竞争与合作间寻找更大的平衡点 , 让更多青年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的不平等导致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非洲的教育落后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 要实现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 改变高教领域的不均衡、加强高教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国际社会必须正视的一个主题。 各国政府面对的关键挑战 就是公平、质量与国际合作。高等教育应该在国际社会解决健康、能源、食品与环境安全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战略作用。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问题以更加紧迫的方式摆在人们面前,引起各国教育人士的深思。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作为各级教育的战略需要,以及作为研究、创新和创造力的基础,应当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应得到政府的经济上的资助。正如在《世界人权宣言》中强调的, “高等教育应 根据 成绩 而对一切 人平等开放 ” (第 26 条第 1 款)。目前的经济衰退也可能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国家内部教育机会和质量之间的差距,这对那些教育机会已经受限的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上没有任何时侯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如同现在这样重要,如今高等教育是建设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知识社会,推动研究、创新和创造力的主要力量。过去十年的证据表明,高等教育和研究有助于消除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朝着实现国际商定的发展目标前进,这些目标包括 “ 千年发展目标 ” ( MDGs )和 “ 全民教育 ” (EFA )。各国的教育议程应该反映这些现实。 在 2009 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与会者以 “ 高等教育新动力、社会变革和发展研究 ” 为题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相关公报。本文就结合该公报,从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入学、公平与质量,国际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研究和创新,非洲的高等教育,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等几方面加以概括。 一、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 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特别是各级政府的责任。面对当前和未来全球挑战的复杂性,高等教育应承担起促进我们了解并有能力应对多方面问题的社会责任,此类问题涉及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方面。高等教育应能在创造全球知识以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中引领社会,这些挑战包括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跨文化对话、可再生能源和公众健康等等。 高等院校应通过其在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背景下进行的核心职能(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提高其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公民意识,这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和平、幸福和实现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人权。高等教育不仅要为当前和未来世界提供坚实的技能,而且要有助于公民道德教育,致力于构建和平、维护人权和民主的价值观。 要培育新的领导人,这些领导人在其决策中受道德原则的指引,而不是受短期收益支配。 各院校有着的不同使命和成就,但为了促进相互了解,需要更多的的信息、公开性和透明度。当然,要通过质量、课程的相关性、效率、透明度和社会责任来实现院校使命,自治是必要条件。 二、 入学、公平和质量 过去十年在改善入学和确保公平方面各国已作出巨大的努力。这种努力必须继续下去。然而,仅有入学是不够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努力确保学习者的成功。 扩大入学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优先事项,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是全球大趋势。尽管如此,各地仍然存在巨大差异,构成了不平等的主要来源。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必须鼓励妇女在各级教育中的入学、参与和成功。在扩大入学中,高等教育必须同时追求公平( equity )、课程内容的相关性( relevance )和质量等目标。公平不单是一个入学机会问题 —— 目标应当是在保证学生的福利的同时,使其成功地参与和完成学业。这就必须包括向那些来自贫困和边缘化社区的学生提供适当的财政和教育支持。 那些有幸从事学习的人正在遭受巨大的挫折就是无法找到工作。为解决青年失业问题,要提高学习的相关性,有必要设计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更为相关的课程。 知识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体制的多样性,应具有不同的要求、适应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的一系列院校。除了公立院校,追求公共目标的私营高等教育也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短缺问题值得关注。我们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解决世界各地的教师短缺问题。高等教育必须扩大教师教育(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以相关课程武装教师,以使他们能为学生提供 21 世纪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新的方法,包括开放学习和远程学习( ODL )、信息与通信技术( ICT )。这些方法和技术将扩大人们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当开放教育资源很容易被许多国家和高等院校分享的时候。高等院校必须在教师和职员培训方面投资,以提升教学系统和提供新的服务。既要重视社会和人文科学,也要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 要让新技术为公共利益发挥作用。 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入学率、质量和成功来说有着很大的潜力。为了确保信息通信技术引用的增值,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共同努力、分享经验、制定政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带宽的改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开放科学文献,使人们有更多的利用科学研究成果的机会。要对教育规划者进行培训,展开旨在改进教学方法的研究,也会有助于实现全民教育目标。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应回应社会的需要和期望,包括促进对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和职业培训、创业教育和终身学习课程。 扩大入学向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挑战。质量保证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它关涉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提高质量既需要促进院校内的质量文化,又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模式。监管和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提高入学和为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质量标准必须反映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这一目标,要鼓励创新和多样性。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需要认识到吸引和留住合格的、有才干和负责任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的重要性。 按照 1997 年关于高等教育教学人员地位的建议,通过尊重教学人员的权利,确保其适当的工作条件,来提高学术职业的吸引力。 政策和投资必须支持第三级教育或中学后教育和研究的广泛多样性,包括大学,但不局限于大学,必须对新的和多样化学习者的迅速变化的需求作出反应。知识社会要求在高等教育系统和院校内的不断的角色分化,形成一个研究卓越、教学创新和社区服务的互相交错的网络。 三、国际化、区域化和全球化 在日益增长的学生流动和跨境教育的兴起的背景下,须大力开展 国际合 作,以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 纵使经济衰退,也应当鼓励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应基于团结、相互尊重和促进人文价值和文化间对话。世界各地院校应承担起相关社会责任,即通过增加知识的跨国转移,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以帮助缩小发展差距,并努力寻求共同解决方案以鼓励人才循环( brain circulation ),减轻人才外流的负面影响。 各国、各院校必须在合作与竞争之间取得平衡,以促进最大多数人的优秀。 促进国际合作需要建立国际大学网络和伙伴关系,促进研究、教职员和学生间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培育和平文化。鼓励基础更为广泛的和平衡的学术流动,并把它纳入到真正的多边和多元文化合作的机制中。伙伴关系应培育所有相关国家的国家知识创造能力,从而确保高质量的研究同行和知识生产的更加多样化的来源。 为了高等教育全球化惠及所有民众,关键是确保入学和成功方面的公平、提高质量、尊重国家主权和文化多样性。全球化突出了建立国家认证和质量保证体系及其网络化的需要。倘若跨境高等教育提供的是高质量教育、提升学术价值、保持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尊重对话与合作的基本原则、互认和尊重人权、多样性和国家主权,那它就能为高等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跨境高等教育也能为那些欺骗性的和低质量的高等教育供应者提供机会,而这些供应者本应受到抵制的。欺骗性的教育供应商(“文凭工厂”)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打击“文凭工厂”,需要在国家与国际层面上的多方努力。 新的动力正在改变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这就要求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上的伙伴关系和协调行动,以保证全球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小岛发展中国家( SIDS )和其他最不发达国家( LDCs )。这也应包括南南和南北合作。各国要 加强在诸如资格互认、质量保证、管理、研究和创新等领域的区域合作,在教学和研究两方面都 反映国际、区域和国家层面上的需要。 四、学会研究和创新 鉴于在许多国家对增加研究和开发资金的需要,院校应通过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公私伙伴关系,努力寻求增加研究和创新的新方法。 由于基础研究所需的高水平投资,以及要把全球知识和地方问题联系起来的挑战,要保持基础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合理平衡变得日益困难。为此,应该更灵活地组织研究系统以促进社会服务中的科学和跨学科研究。 为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完善( integrity ),重要的是让学术人员要有机会研究和学术活动。学术自由是一项基本的价值,在今天的变化和动荡的全球环境中必须受到保护。 高等院校应寻求能解决有关人类福祉问题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并为与地方需求相关的科学和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本土知识体系可以扩大我们对新出现的挑战的认识,高等教育应与社区和民间团体建立互利的伙伴关系,以促进合适的知识传播和交流。 面对日益稀少的资源,应鼓励利益相关者探索和加强对电子图书资源和工具的使用,以支持教学、学习和研究。 五、关注非洲高等教育的发展 2009 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对于非洲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会给予特别关注,而振兴高等教育是非洲大陆发展的重要手段。 非洲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采取新的动力,致力于全面改造,使其切合和适应非洲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现实。这一新的动力,可以为消除非洲欠发达和贫困状况提供一条道路,这就要求比过去十一年更加重视非洲的高等教育和研究。非洲高等教育要在强有力的问责制和健全的财政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良好的治理。 优质的非洲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发展需要通过院校、国家、区域和国际间的合作来激发。因此,需要确立、加强这种合作的战略方针。具备发展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非洲国家应该同那些教育体系欠发达的国家分享,要使使高等教育成为非洲区域一体化的手段。 建立区域水平上的质量保证机制也将促成非洲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在这方面,可通过非洲大学联合会 (AAU) 这一快 通道 ,促进建立国家、次区域和区域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样,通过阿鲁沙公约( Arusha Convention )有关文凭、证书和学位的互认的积极实施,将促进在非洲高等教育区域内教职员和学生的流动。应该强调在促进非洲一体化中泛非洲大学的必要性。 ( 1 )入学:为了满足非洲对高等教育和研究的迅速增长的需求,迫切需要院校的分化 —— 从研究型大学到理工和技术学院,每所院校内都有多元化的课程方案 —— 以反映国家需要,迎合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单靠传统的面对面的教授方式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必须利用诸如开放和远程教育( ODL )和网上学习等其他方法,特别是在成人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领域。 ( 2 )课程的相关性:有许多专业领域对非洲经济的多样化是至关重要的,但都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其中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开采、环境、土著知识体系和能源。在高等教育中重视这些领域会有助于确保非洲经济的竞争力。 ( 3 )资金:虽然教育仍然是一种公益,但私人投资也应受到鼓励。在尽一切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公共资金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公共资金是有限的,对于这样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可能还不够用。应该寻找其他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特别是公私营伙伴关系这一来源。 其他国家和组织应积极支持非洲高等教育发展。值得提及的是,中国、印度和韩国等为此已作出一些新承诺,非洲开发银行、非洲联盟和大学协会——尤其是非洲大学联合会 (AAU) , 全球法语区 大学 联盟 (AUF) 和英联邦大学协会( ACU )——对于非洲治理问题和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教科文组织也对非洲教育问题给以优先考虑。在中国,浙江师范大学专门成立非洲教育研究院(现改为非洲研究院),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六、发挥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 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担着思想实验室、国际合作的催化剂、标准制定者、能力建设者和信息交流所这五项功能。在实现普及初等教育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相关人员呼吁教科文组织( UNESCO )应在今后的计划与预算中优先考虑高等教育。为此,他们提出以下一些要求: 1 )协助拟订与国际商定的发展目标和国家、地区需要相一致的长期的、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战略 ; 2 )提供一个有关高等教育和研究的对话和共享经验的平台,并协助高等教育和科研政策制定方面的能力建设 ; 3 )帮助各国政府和院校解决高等教育的国际问题,包括:继续执行其标准性文件,特别是新一代学历承认的区域公约,和 1997 年关于高等教育教学人员地位的建议;致力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的能力建设;鼓励所有区域,特别是通过 TTISSA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师培训)在非洲的教师教育中的国际合作;通过姊妹大学网络和教科文组织教席与其他机构合作,鼓励知识转让,促进相关能力发展以支持国际商定的目标,诸如全民教育( EFA )、千年发展目标( MDGs )和联合国十年( UND )中确定的目标。 4 )在发展相关策略以抵消人才外流的负面影响的同时,鼓励学生和教职员的国际流动和交流。 5 )加强学生参与教科文组织论坛,支持全球学生对话。 6) 通过以下途径来确保后续行动:为立即行动确定最重要的问题和优先事项;监测趋势、改革和新的发展;通过支持高等教育和研究的区域范围内的创造与开发,加强教科文组织区域单位与现有网络的协调,来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学术合作。 7 )在非洲加强和扩大教科文组织非洲教育发展协会 ( UNESCO-ADEA) 高等教育工作组的作用。 The New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 Equity,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参考资料 UNESCO. The Stat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Today . 2009-07-24.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et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 COMMUNIQUE ( Paris, 5 – 8 July 2009)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