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柏林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写在柏林墙倒塌25周年
热度 35 jinsblog 2014-11-15 08:46
11月初在柏林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间刚好是柏林墙 拆掉 25周年纪念 的时段 。在这个会议之前,我们有一个野外考察路线,到了好些曾经的东德区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好像东德的城市,比如说萨勒河畔 的 哈勒 ( Halle ), 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糟糕, 街道和建筑似乎都很好 ,有点老旧,但对于很多开发过度的城市来说,那种老旧反而成了一种极具文化价值和适合居住的内容。 1990年10月3日两德最终统一。二战后被分隔了数十年之久的德意志民族再度融合,东、西德拥抱的蜜月后,是过日子的现实。和所有社会一样,总有人怀念过去,总有人不满现状,即使在上帝的名义下,公民的选举中,也避免不了普遍存在的不公平。东德社会的的巨大转轨,西德社会对一个相对落后的东德的携带,都不是简单能讲清楚的事。大家都要为这种融合付出。不过, 现任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物理学家出身,来自原东德。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德国社会具有的包容性。在短短的 25年中,跨越了政治、经济等社会的巨大差别,这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在很多的社会中,让一个相对弱势群体的人物来坐庄,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接受的。 很多东德居民怀念原东德,犹如现在国人怀念文革一样。人们需要尊重那种念旧的心情,但也须抵制回到从前的行为。人类从历史中能学到的一点,就是不要指望用过去的错误社会体系,来替代现在有问题的社会体系。我们只有往前走一条路,而不是回到过去。 人类还没有从现代社会体系回到旧时社会体系而成功的例子。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11月8日起德国展开为期3天的柏林墙倒塌25周年庆祝活动。但从11月7号开始,柏林铁路工人开始100小时的罢工,给这个25周年的庆祝活动和我这样想出去转转的游客添了点堵。当然还有别的代步方式,而且我们的会场离柏林墙也不远。这面墙始建于1961年,全长155公里。 1989年11月9日,柏林 墙开放,随后被推倒 ,1990年6月东德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过去西柏林墙面上全是涂鸦,后来东柏林墙面上也全是涂鸦。因此保留最长的一段,被称为 柏林的东画廊,大约有 800米长。 我去那里时,沿着柏林墙曾经的东柏林一方,摆了灯,据说全城都有,是为纪念活动在做准备。从墙的横断面上看,3.6米高的墙显得很单薄。墙两面不同风格、文字的涂鸦,各式各样,是人们对这段特别的历史,发泄自己观点留下的痕迹,也是人类对这样一个国家、民族割裂的见证和感叹。人们从视觉上、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这些各种形式的表现,其内涵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它们必须在那个地点,那段墙上,不拘一格才有意义。我在柏林和法兰克福的一个印象,就是德国的城市和人的情感中,依然散发着一次、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岁月阴影中的味道。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心理,看到德国的一切,什么都有点毁损的感觉。刚好在行前看了反映二战的电影Fury,好莱坞在表现战争的场面上还是很到家的,但却让我在德国访问时,多了点心理上的阴影。德国人怎么看这些二战内容的电影,我是没法弄清楚的。在法兰克福看到他们的历史博物馆,里面有被盟军轰炸后留下的残墙断壁,我问解说员,这是博物馆的原址吗?她回答道:那些断墙是,其它的都是后来修建的。有些老照片,留下了当年轰炸后一地废墟的景象。战争真的不是个好东西。我很想探窥一下这个解说员或和她一样的普通德国人的心境,这些战后出生的人们,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先人留下的历史累赘,如何看待自己的先人发动这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伤害,自己如何去面对这个史实,我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如何,德国人依然在用他们传统的严谨在做科研和别的事情。在我有限的经历中,我觉得德国人和日本人战后都把自己的国家收拾得挺好,但在对战争的反省上,我感到德国人比日本人做得好。见过了柏林墙,希望以后能去看看三八线,那是这个地球上和曾经的柏林墙唯一可比的一条界线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与感悟|9317 次阅读|60 个评论
小小柏林墙,怎能比得上万里长城?
热度 18 laserdai 2014-11-10 08:54
看到媒体疯狂炒作柏林墙倒塌25年,看不顺眼,不就是一段水泥板的墙。 德国技术高超,很多产品非常牛,当年的大众汽车,毒气弹,火箭/导弹,还有潜艇,到现在各种世界名车,重型机械,高速火车到磁悬浮等等,都不曾倒。一个水泥板的墙倒了,竟然大肆纪念,难道当作德国的技术之耻? 反观我中华帝国,虽然航母造不了,大飞机飞不起,汽车没有发动机,连冰箱的压缩机都没有,更何况那么多芯片?我们不但有万国牌高铁,万国牌小米手机,还有万里长城巍峨屹立了几千年都不倒。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9743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超现实的柏林墙(单波)
热度 1 berlindwh 2014-2-24 15:58
不知道为什么,弗雷德里克·泰勒的《柏林墙》让我产生了“超现实的茧”的想象。正如茧是蚕用来包裹自己的也是用来破的,柏林墙是用来阻止人们逃亡的墙,也是供人们翻越直至拆除的墙。仿佛是有某种感应,在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之际,我接到洪堡大学跨文化培训中心主任亨策教授的邀请,参加今年三月底在柏林召开的德中跨文化交流学术会议。这种首次着眼于德中跨文化交流的会议在柏林墙的所在地举行,是德国人翻墙或拆墙运动的继续吗?这让我充满期待。   走出泰戈尔机场,阴沉的天气使傍晚的柏林过早地笼罩在灰暗之中。等候多时的侄儿刘力热情地把我迎上车,带我向位于东柏林弗雷德里希大街旁的Dietrich Bonhoeffer Haus旅馆驶去。从地图上看,这是从柏林墙的包围圏中往外走,所以,我一边听侄儿细数他的异乡生活,一边暗自留意着街边残存的柏林墙。聊天中我欣慰地发现,刘力不再仅仅是异乡的漂泊者,而是找到了某种归属感的旅居者。他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热恋着这座城市自由而宁静的风格,适应这里的生活空间,以致每次回到故乡武汉时反而有了不适感。十多年前那个曾被大姐压迫着上大学的高中生,在这里漂过了艰辛的留学生活。为了打发寂寞难耐的日子,他和妻子玩起了供华人交流的“德国热线”网站,想不到,现在竟排上了欧洲华人网站的头名。华人依恋上了这个虚拟家园,而他们在西柏林繁华街区的豪宅里过上了自己体面的生活。   说着说着,车已经过波茨坦广场进入东柏林,落入眼里的满是摩登而又富丽的高楼大厦,引人注目的是,那高高伫立的巨型广告牌像放大的柏林墙一般分割着楼群。我好奇地问:“我们走出柏林墙了吗?”刘力笑着答道:“已经过了,刚才我们的车子咯噔一下,正是从柏林墙走过,路边保留的一小段柏林墙也从我们车边一闪而过。别担心,我述会带您过来参观的。”从他的口中得知,那超过155公里的柏林墙倒塌后,还是作为城市的伤痕保留下来了。   走过菩提树下大街,接着便上了弗雷德里希大街。1961年封锁东西柏林的“玫瑰”行动曾经使这里布满坦克和坦克陷阱,成为名符其实的冷战前线。如今,有轨电车从这里悠然驶过,完全没有泰勒的《柏林墙》所描写的那种紧张得凝固的气氛。转向一个街口,我们便到了会议指定旅馆。亨策教授在大堂热情地迎接我,操一口流利的汉语嘘寒问暖,告诉我他的中文名字叫“韩友耿”,传达出对朋友忠心耿耿的意思,我不由得暗自赞叹这非同一般的跨文化功夫。在德国,他是比较教育学的代表性人物,并在该领域积极推动跨文化能力培训,着力于探讨信任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德国学者中比较典型的拆解文化之墙的先锋。   第二天早上八点四十五分,亨策以德国式的准点把我们引向会场。从旅馆旁的街道跨过施普雷河上的一座小桥,步行五分钟便进入了我所向往的“现代大学之母”柏林洪堡大学。遥想1810年,以洪堡为代表的“学者柏林”改革集团拆除了学术发展的障碍,推行学术自由、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研究领先、取消国家行政干预和宗教信仰宣誓等原则,从而使这里成了德国最著名的思想家的诞生地。从主楼拾级而上,一眼就看见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只是以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可能是最明显的东德痕迹了,除此之外,挂在墙上的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著名思想家的照片、画像或雕塑,构成了这所柏林最古老大学特有的历史星空。这些智者思想纷呈,性格各异,但都崇尚学术自由。谈起黑格尔,这里的学者已不记得他与洪堡兄弟的争论,只是津津乐道于他在1829年当选校长后的演说中与洪堡一致的理念:大学是宇宙的一面镜子,是一个社会,是一种融自由与纪律为一体的国家;我们的纪律是我们自己制定的,是我们为之献身的那种事业的纪律;大学里的教学自由,人生全部意义的发扬光大,乃是其它一切自由的楷模和源泉;大学的自由决不是盲目听命于权威,也不是在言行上采取毫无根据的相对主义;大学立足于真理的坚实基础之上,同时又以真理为其最终目的。喜欢自由讨论的德国人为会议设置了一个有趣的论题:对文化的理解如何切近于跨文化交流?我有幸被亨策邀上台,与两位德国学者和两位中国学者先后简要阐明了自己的文化观。由于学科背景不同,我们的演讲呈现出一个概念多种表述的景象,老实说,我对这样的讨论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意想不到,的是,我们作为引言人,居然引来了潮水般的言论,或引申,或质疑,或辩解,会场渐入自由.讨论的佳境。尽管亨策一再延长时间,人们依然意犹未尽。有位中国学者担心这样的讨论没完没了,就请台上的人类学家托马斯提出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概念。想不到刚才还那么坚持自己观点的老先生断然拒绝这一建议,认为文化是多样的,多样性的观念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汄识文化,统一的文化概念反而会消解多样性认识的可能。我不禁对身边的中国学者说:“瞧,这就是洪堡大学的自由精神!”   沉浸在学术讨论中的德国人似乎忘记了时间,亨策一直到一点半钟才把饥肠辘辘的我们带到酒馆。这个酒馆的名字很特别,译成中文便是“永久代表处”。坐在我对面的科隆大学教授施韵涵向我们解释道,这是一家著名的莱茵式饮食风格的酒馆,这个名字是东西德分裂的产物,冷战时西德在东德设立类似大使馆性质的政治机构,但西德基本法又不把东德视为外国,于是,便取名为“永久代表处”,柏林墙倒塌后,这也就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味的名词;过去,德国官员和各国政治家比较偏爱莱茵式的酒馆文化与气息、都喜欢在这家酒馆举行政治聚餐,后来,这些政治人物从波恩迁至柏林,老板也跟着把酒馆搬过来,顺势别出心裁地以“永久代表处”命名了自己的酒馆。环顾四周,墙上每一个角落都挂满了政治家们聚餐的照片,科尔、默克尔们通过吃表现着自己的公众形象,而酒馆老板又通过政治景观制造了特定的消费气氛。可反讽的是,老百姓在此消费的只是与政治家同饮的幻觉,无论他们有多好的胃口,也消化不了政治这东西。望着那些豪饮的政治人物,你不禁会想,他们的好胃口是否也意味着他们能消化政治上的难题?或者再难的政治问题都是可以在这里消化?我忍不住问施韵涵:“柏林墙的问题被这些政治家消化了吗?”她感叹道:“这可不是一下能消化的问题!东西德的冲突并未消失,那些出生于前东德的人会怀念过去的安定生活,抱怨失去太多,而前西德同胞会轻蔑地称他们是‘爱抱怨的东德佬’(jammerossis),东德人则以‘无所不知的西德佬’(Besserwessis)作为回应。分裂之痛还是一个有待消化的政治难题。”如此说来,政治人物在此聚餐的真相在于,他们想把政治表现得像是可以消化似的。可是,我的真实感觉是,柏林墙就像幽灵般存在着,以其“生”前的样貌现身于世间,因为那些热衷于政治的人物从来没有停止筑墙的活动。   从酒馆出来,街道的清新空气、校园的宁静氛围中止了我对柏林墙幽灵的想象,让我不由得做了一个深呼吸。身为中国人,我相信心清之人是看不见幽灵的。校园的电线杆上贴着醒目的政治广告:重新发现马克思,战胜资本主义。这似乎让我触摸到了这所大学里飘荡的意识形态之灵。   我的心被柏林墙这个幽灵勾引着,再也不能安放于学术的殿堂。在宣读论文后,我便逃离会场,跟随刘力和他的妻子沙非一起去看柏林墙。   我们直接来到位于柏林火车站至奥伯鲍姆桥之间的“东边画廊”,这里曾经是令人无法形容的恐怖的无人区,东边墙前的建筑被铲平,代之以由铁丝网、瞭望塔、巡逻道、碉堡、自动射击装置、警犬等组成的地狱般景象。可叹的是,这堵所谓的“反法西斯防卫墙”从来没能用得上防范来自西边的敌人,而是阻隔分离了至爱亲朋,把柏林一分为二,200多位有名有姓的东德人为了“越狱”而死在了冰冷的枪口下。如今,一条宽阔的马路从这里经过,看上去好像接通了柏林的血脉。但是,德国人并不想让车水马龙掩盖历史的伤痛,而是留下这一长段柏林墙,供人凭吊“柏林肚皮上的伤疤”。1990年,来自21个国家的118位画家在这里任意泼洒关于“墙”的想象,1316米长的“伤疤”上挤满风格各异的“涂鸦”,但居然汇成了看上去令人震惊的景观:翻墙或拆墙。走近这面墙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一种磁场般的吸力,眼睛被这些人造的景观吸住,心也随之而震颤:200多个死难者连成了柏林墙1961-1989的履历,每一朵玫瑰代表一个生命,一句“逃亡是打破统治权的有力方法”把翻墙的意义彰显无遗;一只手托起翻越者的脚,这一“特写”再现着当年柏林人互相帮助逃亡的情景,你可以想象,对于这个面对死亡的翻越者来说,这也许是他所能感受的最后的力量与温暖;一张张呈呐喊状的面孔汇成洪流,冲破铁墙,仿佛是沉默后的爆发;千万只印在墙上的手掌构成了前赴后继的逃亡之路,那种生命的力度令人叹为观止;东德老牌汽车特拉比(Trabant)撞墙而出,和平鸽为铁窗中人衔来炸弹,黑色幽默里饱含着翻墙者不得自由的愤懑;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沐浴在伊甸园的爱河里,思想像鸟儿一样飞翔,表现着翻墙者的浪漫想象。“有许多墙要拆”这幅画直白地说明,柏林墙虽然倒塌了,但人心之间的墙、文化之间的墙还要我们去拆。我下意识地把手放在充满立体感的砖上,做了一个拆墙动作。然而,就在我做出这个动作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感觉浮现出来:我面对的已非现实的柏林墙,而是超真实的柏林墙,确切地说,柏林墙的符号取代了柏林墙本身!在这个曾经纠缠着意识形态对抗、铁与血的空间,保留柏林的外伤,无疑有助于建构人们的历史记忆,可是,这里的‘“涂鸦”已把柏林墙变成一种可消费的符号、可获得快感的符号,而使人游离于任何现实的情感触动之外,以致翻墙或拆墙的残酷历史性,已被某种刺激性、想象性所取代,成了一种在幻境中被雕琢过的真实。施普雷河从这里真实地流过,可柏林墙却成了人为生产出来的“真实”。这时,我突然明白了鲍德里亚对于“超现实”的表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已被一个复制的世界所取代,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些模拟的刺激而已,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而令人忧郁的是,柏林墙上的刺激物还表达着一种意义的偏向:翻墙就意味着走向西方自由世界,或统一于西方自由世界。在这里,历史终结于自由主义的傲慢与偏见,我隐约感到,东西方之间的“墙”依然存在。柏林无疑是一个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177座博物馆和随处可见的历史印记诉说着柏林人的沧桑。但是,在这个符号化、媒介化的世界里,历史要么不为想象所包围而遭受遗弃,要么被想象所包围而面临被蒸发的厄运。在波茨坦广场,几片孤零零的柏林墙立于时尚的建筑群和制造消费欲望的巨型广告牌之中,大都市的繁华景观使它显得极不真实;如果强行把它纳入这一景观,那它便只能是一个可操作的建筑符号。在象征德国统一的勃兰登堡门,门前一道弯曲的柏林墙遗迹格外刺眼,纪念死难者的十字牌也格外沉重,但这不妨碍喜气洋洋的游寒与扮作苏联红军的行为艺术家合影留念,柏林墙似乎成了非“现实的”世界的一部分。从勃兰登堡门出来往右走,便到了希特勒制造“纵火案”的国会大厦,现在的联邦议院。大厦的楼顶是一个全玻璃圆顶,现代设计的穹顶介入到原有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据说是为了表达战争与和平的隐喻。然而,当我们体会到需要打破城市结构才能治疗城市的创伤时,当我们要通过新旧建筑对比来获取意义时,当和平的理念屈从于某种符号的表征时,历史也就消失了。柏林现在最让人敬佩的要算犹太人纪念广场了,那高低起伏的、蔚为壮观的水泥棺木群代表德国人对死难的犹太人的致敬。可是,这种模拟性的死亡之境已超越了历史的再现,它把翻越历史之墙变得只剩下象征意义,更多地给人一种对于死亡的超现实经验,而超现实的经验又是随意使用的、不连续的,毫无真正的超越历史的力量。   柏林的伤痕无处不在,以致你在每一个街口都可能迎面撞上弹洞或残垣,柏林又迅速生长着新的立体设计、新的美学符号,新的技术景观,两者混杂在一起使柏林变成了超现实的场域。学工科出身的刘力和沙非显然更偏爱后者,只是为了陪好我这个叔叔,他们临时恶补了一些历史知识,以便照顾我的兴趣。但对小两口来说,柏林的历史实在难以亲近,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游离于柏林的伤痕,把我导向柏林的新潮建筑与时尚的休闲场所。我不免有些困惑,他们在柏林旅居十多年,始终不愿离弃这座城市,难道是为这满世界都有的东西所吸引吗?沙非很认真地告诉我,他们喜欢柏林‘的自由:一种自己的生活空间从来不被别人打扰的自由,也就是说,别人不会来打探你的生活,你也不会去打探别人的生活。我的脑海突然涌现一个想象:在这个超现实的城市,人与人的交流好像一场梦,任何人都在“非现实”地活着。   不过,他们此刻与我在现实的亲情中交流着,暂时走出了超现实的梦境。为了满足我对柏林墙的好奇心,他们硬是挤出时间带我到35公里外的波茨坦,去寻觅柏林墙的根源。在波茨坦会议所在地西西琳宫,一座二层楼四边带耳房的褐色石房子里,我长久伫立于美苏英三国巨头分割利益的会场,想象着权力这把刀以自由与和平的名义切开了柏林的身体,柏林墙从这里开始了它的孕育期,想象着柏林墙的倒塌又无情地嘲弄了权力。西西琳宫后院的一尊自恋男子的雕像给这一切一个极好的注解:自恋使权力疯狂而可笑。   生活中,自恋使我们外在于人的交往过程,立起隔离人心的墙,而在人心隔离的时刻,权力便会疯狂起舞。回到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我站在马克斯、恩格斯雕像的旁边,和他们一起望着高高矗立的电视塔,脑中掠过一个问题:在这个媒介化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打破人心里面的墙,与自由交流共舞呢? (单波教授的这篇散文原发表于文学双月刊《伊犁河》2010年第6期)下载: 扫描版PDF档 - 超现实的柏林墙(单波)
22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柏林墙倒后至今 人民脑中“墙”犹存
wukeli 2013-10-5 09:00
新闻报道柏林墙倒后至今 人民脑中“墙”犹存 两德统一23年之后,德东基础设施的重建已基本完成。但东西部人民仍互有成见。原因何在? (德国之声中文网)1961至1989年期间,东德人被困在真正的围城内--二战后前苏联在德国的占领区。那时,逃跑基本不可能。当时的民主德国要实行社会主义。然而在80年代末,这场政治试验却以失败告终。 1989年东西两德的边界开放后,大量东德人民涌入西德,感受自由。他们到处游玩,购买东德没有的商品。曾经东德人标志性的服饰:浅灰色的鞋子,合成材料做成的外套或防雨布料的运动服等,渐渐地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与此同时,东德人的发型也在改变:他们开始拥有空气灵感烫之类的时髦发型。很快曾经的东德人从外表上来看已和西德人基本没有区别。然而,内心深处的不同和成见依旧存在。 东德人的成见 德国阿伦斯巴赫(Allensbach)民调机构的彼得森(Thomas Petersen)将如今东部人对西部人的印象概括地介绍道:他们傲慢、拜金、官僚作风严重、而且肤浅得很。这项2012年完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东部人对西部人抱有的成见比对方对他们的成见更多。另外,民调机构福尔萨(Forsa)还发现,东西德人依旧不认为已经同属一国之民。 弗里德里希大街:曾被柏林墙上的查理检查站一分为二 比勒费尔德大学的社会学家齐克(Andreas Zick)介绍说,德东人甚至感觉自己是二等公民 。他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许多人把东部的生活条件视为歧视。虽然现在几乎所有前东德的街道和住房都经过翻修,基础设施也达到最新标准,但是人民平均工资却比西部低约20%。退休金也比西部少10%。 在经济研究人员看来,这主要是由东部现有的公司类型而决定:它们大多是西部公司的供应商。很少有提供高薪工作的公司总部设在东部。上千亿欧元的补助金也无法改变这种发展趋势。齐克强调:人们大失所望。 西德人的成见 西部人对前民主德国地区的居民也有陈腐的刻板印象。据民调机构调查,西部人眼中的东部人牢骚满腹、缺乏信任感、谨小慎微。只有43%的西部人认为东部人有进取心、灵活应变 。 德国团结税是一种资助德国统一和德东重建的特殊税收。西部人希望尽快取消此项税收。当西部人感觉自己是资助他们东部手足的永远的出资人时,他们就会忘记,其实东部人也要交纳该项税收。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人民心中的统一尚未完全实现。 原因和展望 1990年庆祝两德统一 对于这种互有成见的局面,齐克的解释是东西部民众之间的友谊、联系和关系,与人们所期望的相比,少之又少。彼得森就此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对方不感兴趣。西德面积比东德大4倍。距离是一个人们无法常见和熟悉彼此的重要因素。但是归根到底,这一切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两德统一后的第二和第三代就乐观很多,他们发现更多东西德的共同点。齐克证实说。彼得森也指出:认为东西部不同之处多于共同点的人的比例近年来持续下降。 人们心里的不同是否以及何时会完全消失,民调研究人员尚且不敢妄下定论。不过,在一点上,东西部人却始终意见一致:大多数人都认为两德统一后的自由民主的基本制度可喜可贺。 作者:Wolfgang Dick 编译:安静 责编:苗子 DW.DE 日期 03.10.2013
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推倒柏林墙:李小龙和藏獒的真相
nanoworm 2013-1-18 18:08
推倒柏林墙:李小龙和藏獒的真相 来源: 喷嚏网 作者: xilei 前段时间国产儿童文艺片《李小龙传奇》热播,那会儿不管我走到哪个宿舍,都听到有人在讨论李小龙怎么强怎么吊。后来我不胜其扰,告诉他们电视里是胡编乱造的,现实中的李小龙根本没有任何实战成就,结果有两个人突然出现认知失谐的症状,一口咬定李小龙是全美空手道冠军。我这几个同学平时都是深受地摊小说毒害的,每天一上网就是铁血强国混球网,上了就算了,还拿里面的科幻故事当真,今天说福建歼10打下F22,明天又说中国缴获F117残骸。每次我拿出证据把他们骂得狗头喷血,叫他们自己长点大脑,结果几个人左耳进右耳出,改天又说肯德基的鸡长了八个翅膀四条腿,苦口婆心的劝我少吃点,我…… 后来几个人上网一查,发现李小龙确实不是什么全美空手道比赛冠军,只不过是去当表演嘉宾的,就跟NBA中场休息时穿着玩具熊服装表演前空翻扣篮那种性质差不多,确切的说,李小龙压根没参加过任何正式比赛,也没有跟任何公认的高手交过手。这下我几个同学急了,但是一下又想不出李小龙的其它光辉事迹,尽管如此,他们绝对不会在气势输给我:李小龙这么强的人怎么可能没有实战成就,你不知道罢了!这个逻辑好象有点颠倒了,你丫连人家一项实战成就都讲不出来,居然就敢说李小龙很强了,底气都他妈从哪儿来的? 李小龙实战成就没有,实战记录倒是有一些。一次是美国的华人武师黄泽民上门踢馆,李小龙的老婆带枪在后压阵,两人鏖战十分钟之久,李小龙打伤了黄泽民的脸,黄泽民抓伤了李小龙的背,两人都声称自己获胜了;还有一回被五十岁的香港武打演员石坚一拳打得头破血流。李小龙真和人发生争执时都是直接操小刀的,一言不和就拔刀相向,对象还是罗维、黄握中这样根本不会功夫的人,最后一三十多岁的大好青年不仅在厕所里晕倒,还死在了情妇的床上,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代宗师。至于说他打败阿里什么的,凭常识就知道不可能。就李小龙那个60公斤的身板,阿里一拳还不把他直接打出太阳系了? 其实不光是李小龙武功不行了,中国无论传统武术还是散打,在实战层面都是提不上筷子的,在现代搏击上中国也没什么地位,连派选手出国打K1都不敢,这个了解的人都有数,就不多说了。中国武术不行,但是中国那些武术迷却是天下无敌的,武术迷还分好几类,有些人同时归属数个门派。其中一种属于典型的精神分裂,在他们所幻想出来的那个中国里有很多深山老林,山顶上有个破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我问他,你去过什么狗屁深山老林,见过那个什么狗屁高手吗?他回答我没见过,但是肯定有,电视上都采访过呢!我……你丫看的不会是CCTV的《走近科学》吧?哲学派则喜欢说什么武术是强身健体,锻炼情操的,不屑于和人争斗,问题是这类人又非说中国武术是最厉害的,跟他们的哲学完全不符。还有一类无限制流说国外的比赛规则太多了,中国武术是实战用的,这些规则限制了中国武术的发挥。可是MMA比赛几乎没有规则,中国的高手们又为啥不去?于是武术迷又说了,谁说MMA没有规则!MMA不给插眼踢裆……这下我总算明白了,原来中国功夫流传了几千年,其实只有插眼和踢裆这两招才是精髓啊,太黄太暴力了……说到最后,武术迷怒了:你有种就留下电话,老子让你知道中国武术的厉害!咦,你不是强身健体,不屑争斗的吗,怎么又要打我,难道中国武术就是和强者比哲学,和弱者比拳头?其实他打赢我也不能证明中国武术很厉害,去打UFC吧,我真担心他有没有命活着回来。 中国有很多人都属于讲话根本就不靠谱的,一点根据也没有。古代那会儿没有网络,科学水平也不发达,你说在遥远的什么地方有个武林高手会使什么影分身术还能骗骗人,现在还有人整天一张口就是民间高手、深山老林、少林高僧之类的东西,要我说就是逻辑能力差,科学素养差,智力水平低。这些人还时不时的展示几张少林寺僧人喉咙顶金枪、JB挂巨石的照片出来,想证明中国武术有多厉害,都21世纪了还有人把这种江湖卖艺人搞的胸口碎大石之类的把戏当成瑰宝不得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何况少林功夫都刀枪不入了,什么蒙古人、女真人、日本人都是怎么欺负中国的啊?除了武术以外,还有中医理论、气功之类的,也是同样的德行。这些东西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充满玄学式的神秘主义气质,你一句“科学无法解释”就把所有说不通的东西全说通了。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四气五味、阴阳五行之类的东西,无非就是要让你无法查证,这样才好糊弄人。现在互联网上流传的那些骗人的帖子也有同样的特点,比如你一讲武术,除了讲深山老林的,很多人还会告诉你什么中国士兵在世界特种兵大赛上秒杀别国士兵,你一查,哪有什么特种兵大赛啊,于是对方又告诉你,这种比赛当然不可能公开啦,是我听我部队里一个朋友说的!你一听呆了,拿他没办法。还有那个中国缴获F117的帖子,作者是这么说:某次应海军某军官邀请参加宴会,那个军官喝醉后告诉我的!你又呆了,还是拿他没办法。有些则喜欢胡吹一堆牛B,说中国发明了什么武器可以轻易摧毁F22,然后这么说:点到为止,再说就要泄露国家机密啦!妈的全世界的机密都让你一个人知道了。 那些龙迷就属于这类地摊小说看太多的,现在又出了个《李小龙传奇》,那更是不得了。现实中李小龙从来没跟罗礼士交过手,电视里两人却在全美空手道比赛上争夺冠军,李小龙一脚把罗礼士踢到浮空,在落地前连打十几拳,最后一个招牌式side kick把对手踢出十米远,还莫名其妙的吼了一句“我是中国人”,把编剧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卑之情完全流露了出来,却把龙迷们激动得不行。搞笑的是,所谓的龙迷往往对李小龙的真实生平一无所知,但人家就是觉得李小龙强。你要跟他们说李小龙不行,他们马上就暴跳如雷,但真要他们讲个所以然来又很为难他们。论点是有的:李小龙宇宙最强;论据要么没有,要么就是地摊小说里的内容;论证则是这样:连日本人都崇拜李小龙,你凭什么说他不强!当然更多是像疯狗一样咬人的。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最典型的是毛粉,据我观察,他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历史教科书,你一问他大跃进怎么回事,前因经过结果一个也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但他大道理讲起来一套一套的,什么都敢说。老毛还是个争议人物,周恩来在中国就彻底的是个神了。我问那些周粉到底崇拜周恩来什么,他们说“周恩来清廉”。我就奇怪了,理论上来说,清廉不是对官员最基本的要求吗?这是什么猪狗心态啊?何况他到底清不清廉我还有保留意见呢,周的那点煽人事迹还不都是日人民报之类的喉舌宣传的,日人民报跟地摊小说有什么区别?就在这时,周粉又拿出一个帖子给我看:《周恩来!一个让联合国降半旗的人》…… 根据我在中国生活的经验,造神运动的成果从来都是豆腐渣工程。官方版的黄继光堵枪眼、飞夺泸定桥这些严重违反科学法则和人类常识的故事被一一戳穿之后,民间还要造出更多的神话来。说到关于武术的地摊小说,我见过最典型的当数《全面揭密美国黑市拳,排名第一的竟是中国人》。故事背景在纽约的黑市拳场,为什么是黑市拳而不是K1或UFC呢,就是要让你无法查证吗!K1每场比赛的结果都能查到的,那还怎么编吗。接着花大量的篇幅介绍黑市拳,讲了很多关于奖金、警方的打击之类的话题,介绍了黑市拳的技术特点,还采访了一些子虚乌有的拳手。讲这么多和中心思想无关的内容,目的只有一个——让你相信这篇文章是真的。OK,主线层层推进,下一段的主题是黑市拳手远比正规拳手厉害,你一听“黑市”两个字,觉得恩好象应该是这么回事。这样作者终于可以推出这篇地摊小说最大的谎言了:黑市拳最厉害的是中国人,名叫唐龙!黑市拳的水平比K1高,最厉害的又是中国人,这不就证明中国武术最牛B了吗?当然作者没有得意忘形,接着他还得继续修缮这个谎言,首先告诉大家唐龙在最后一场比赛输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是最强的,但还是有个小弱点被对手抓住了——这样人物才显得真实。最后再来个黑市拳拳手排行榜,别的国家也得分点名额,不然就显得太假了,至此,一篇毒害了无数人的地摊小说诞生了。现在你在网上一谈到武术,除了李小龙、规则、民间宗师、特种兵、一招杀敌、少林高僧这些关键词以外,几乎还必然会温习一遍中国黑市拳王唐龙的传说。 所以我就说有些人逻辑能力差科学素养差智力水平低,这种屁话他也信。现在都他妈2008年了我管你丫的黑市拳白市拳世界最强的男人会连个youtube视频都没有吗?特别是里面还说中国人能一脚踢倒27英寸的铁柱,我靠27英寸是几厘米啊?都谭望嵩啊? 前几年我看到一个帖是一个养狗人谈自己养的近十条斗犬,其中提到藏獒在斗犬中其实是排不上号的,这下搅了马蜂窝,马上无数块砖头招呼了上来。其实我本人对斗犬并不了解,藏獒的实力究竟如何我也不敢说,就是看回帖特别搞笑,那些骂楼主的不仅没一个人亲眼见过藏獒,甚至连藏獒长得啥样都不知道,但说起话来个个暴躁无比而且理直气壮,我就不明白他们到底在生气些什么,难道一条狗也能代表中国的对外形象了?这是什么世道啊,人可以变成神,连狗也可以变成神了。而他们反驳的说辞大多是这样:你看到的那些藏獒根本不是纯种的,真正纯种的藏獒只有西藏才有(深山老林之西藏版);藏獒适合在高原作战,你有种叫其它狗上西藏跟藏獒打(规则限制之高原版);我曾听一个住在西藏的人说过,他们那里一只藏獒咬死了七只狼(27英寸铁柱之动物世界版)。这么多獒迷群起攻之居然都讲不出一句人话来,直接戳穿了藏獒神话的真相。 倒是那个养狗人说,藏獒对自己忠心得有点过了头,他跟家人吵架时藏獒居然想冲上去咬他的家人,导致他们一家人都不敢对他大声说话,而且藏獒根本没法和别的狗和平相处,只要看到四条腿的,不管对方比自己大多少,都想冲上去咬一咬,主动挑衅的结果却又往往是铩羽而归。这几句描述一下让我想到了中国的某个特殊物种,而且你仔细一想,这条狗为啥会这样,不都是因为智商低吗?难怪他娘的快要绝种了……
4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站在柏林墙前
热度 3 lifeng9038 2012-12-5 21:25
柏林墙的倒塌 我站在柏林墙前,凝视着这堵废墙浮想联翩:柏林墙,“墙”也。“墙”为何?《说文》曰:“垣蔽也”,《传》曰:“墙所以为防非常”,即用墙把自己与外界隔离,以防非常。《诗 •郑风•将中子》曰:“将中子兮,无逾我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修墙自保。墙有院墙、宫墙、城墙等等,我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实为万里长墙。各种各样的墙,都是为了防止外部恶势力的侵入,及由带来的祸害,其功能都是“防外”、“防入”,即防止外面的人或恶势力进入。但也有一种墙,其功能恰恰相反,是“防内”、“防出”,即防止内部的人或者势力外逃、外出。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言:“幽于圆墙之中”,师古注;圆墙,狱也。监狱之墙,就是防止狱中人外逃的屏障。柏林墙的修建背景和尔后的功能,即为防止城内人逾墙而逃,如果用简单的逻辑推理,“柏林墙 ” 似乎与狱墙相类。如此推理能否成立,可用事实来验证。 在二战结束前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巨头约定,战后将德国首都柏林划分四个占领区。苏联占领区称为东柏林,英美法占领区称为西柏林。战后形成了两个阵营,在柏林的集中体现,既把柏林一分为二,把一个城市分成了两个对立的世界。这样在东西柏林之间,也就形成了一条无形的,但又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界限。 二战后,由于众多的原因,一些东德人不顾法律的威严,纷纷越界逃亡西德。截止 1961 年,有 350 万东德人逃到了西德,逃亡者占了东德人口的六分之一(一说为五分之一)。如果不加制止,东德将会被掏空。在这个背景下, 1961 年 8 月 12 日深夜,坦克开道,军车尾随,两万名军人、警察从车上卸下木桩、铁丝网、水泥块,封锁了东西柏林之间的 81 个路口,切断了东西柏林间的地铁、有轨电车和所有的交通线路。最初的柏林墙主要是铁丝网,尔后用灰色水泥预制板和砖块砌成,全长 166 公里。柏林墙实际上是两堵墙,墙高 3 、 5 至 4 米,两墙间有一条宽 6 至 7 米的军用车道,供巡逻用。沿着柏林墙设有 265 个警卫哨所, 137 个碉堡和 274 个警犬巡逻点。墙上装有报警设施和探照灯。 有了这双层高墙,似乎东德人就无法再逾越到西方,其实不然。自柏林墙建后,逾越者仍接连不断。有的是强行逾越,结果很惨。据统计,从 1961 年 到 1989 年,东德共有 5043 人 穿越柏林墙逃入西德 ,另外还有 239 人逾越时被打死, 260 人 被打伤, 2213 人被逮捕。逾越成功者是用了一些其他的方法,有的用热气球从空中逾越,有的挖地道从地下偷渡,甚至还有自造潜艇从界河潜逃。总之,东德人不顾危险,千方百计逾越到西德,是种无法抵挡的潮流。 350 万人逃离,不管用什么理由解释,都说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对他的人民来说没有凝聚力、吸引力,而没有凝聚力、吸引力的背后,又是由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导致的。当权者应顺应民意,检讨和完善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政策,而事实是当权者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修高墙以阻挡逾越者,用枪杀以惩办逾越者,这就把自己放到了与人民对立的位置,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锻造了自己的掘墓人。 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一系列矛盾的爆发,导致了东欧社会主义制的瓦解。 1989 年 5 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与此同时,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达成实行议会民主的协议。在此背景下,匈牙利开始拆除通往奥地利边界上的铁丝网,打开了民主德国居民经匈入奥逃往联邦德国的缺口。至 1989 年底,出逃人数已达 34 万之多。 在居民大批出走的冲击下, 10 月 7 日民主德国 40 周年国庆日前后,东柏林、莱比锡等许多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要求民主德国当局发扬民主,进行改革,放宽对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 此时 民主德国国内形势呈现急转直下趋势。1989年10月18日 , 民主 德 国 15个专区(包括东柏林)党的书记中有13个要求以昂纳克为首的政治局 全体成员辞职。 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全会免去了执政 18 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昂纳克的一切职务,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克伦茨接替昂纳克的职务。克伦茨上台后,承认民主德国领导人有错误,并采取了一些旨在缓和群众不满和稳定国内局势的措施。 11 月 4 日 ,东柏林爆发了东德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流行示威,近百万人走上街头。 11 月 7 日 ,东德政府辞职了。“民主德国开放边界,柏林墙不复存在”的消息四处传开。晚 8 时,过境卡上聚集了 3 万余人。 11 时过后,东德国家安全部少将尼布林下令打开边界,成千上万的东柏林市民像潮水般涌进了西柏林,悬念变成了狂 欢,仅 11 月 11 日这一天前往西柏林的就有 50 多万人 。 存在 28 年的柏林墙倒塌了。倒塌的实质上不是那堵墙,而是修建那堵墙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二战后的冷战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二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也标志着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终结。 东欧的巨变和柏林墙的倒塌,使欧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既欧盟时代。不管新出现的欧盟多么的不成熟,或者还有多少矛盾和风险,但一个一体化的欧洲,比国与国之间仇恨不止、战乱不止,硝烟弥漫要好的多。欧盟的出现,是人类发展的理性的胜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901 次阅读|3 个评论
柏林墙今安在?
热度 13 Namychan 2012-8-17 11:35
柏林墙今安在?
有位美国科学家 曾 说了几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在中国改革开放前西方人知道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墙,第一是柏林墙( Berlin Wall ),其次才是长城 ( Great Wall) 。”没容得我反驳他马上接着说,“现在他们知道世界上著名的墙只有一个--叫 Great Wall,另一个已经微不足道了。” 柏林墙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物,它建于 1961 年。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柏林墙印象不那么深,仅限于知道这是东西德分裂的标志, 1989 东西德合并前被拆除了。柏林墙长百公里,曾将柏林人为的一份为二,两方相互为敌不准往来, 它的存在就是一个历史的悲剧。 建柏林墙,是冷战的高峰之时;拆柏林墙,是冷战结束之日。如今 20 多年过去了,柏林墙今安在?先借两张历史照片回顾一下吧。 这是一张有关柏林墙的著名照片,一个年轻东德士兵在柏林墙修建时跳跃铁丝网跑到西柏林一边情景(照片来自于网络)。 冷战时的柏林墙,彩色漫画这边是西柏林,另一边有很宽的隔离带,曾经是可怕的死亡带,有岗哨,有巡逻,有猎犬严加看守。据记录20多年里,先后有一百多人为越 过 此墙而丢了生命。(照片选自网络) ==========回忆结束,从过去穿越回到现在。=========== 大部分柏林墙已彻底从地面上抹去不见踪影了。现在以当年原始状态残存的仅有小部分片段,这一处断墙已被柏林政府保护起来不让人靠近触摸。 当年西德认为柏林墙太丑陋,因此鼓励画家在此涂鸦作画。这里曾诞生过许多著名的漫画,可惜年代久了未加保护已破损不堪,仅上方留少许原画痕迹,过去貌似坚固可怕的围墙现在也裸露出虚弱的内在了。 穿过残存柏林墙,游客们忙着拍照,但经过的德国大叔压根不看它一眼。 曾经的死亡带,现在是宝贵的土地资源,正在修地基盖新楼。 修缮后的一片柏林墙,过去的东德一侧现在成了新的画廊,这里涌现出现了一批新的著名漫画,也成了柏林墙主要旅游景点。这位妈妈在告诉女儿什么是莫斯科红场,哪里是中国长城等等。 猜猜,这付著名漫画 含义是什么? 阳光下,德国的年轻一代轻松地经过柏林墙。 几代人的梦想--和平。 可怕的围墙如今威风不再,远处的新电视塔在过去的东德一边,西边是风景如画的河堤。 当年这个跳跃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尽管如此,仍然有几千人 翻墙 成功。 翻墙失败者留下的是带血的脚印,触目惊心。 生活在没有恐惧的土地上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儿。 远远地还看到了一幅典型日本风格的画,上面还有日语(箭头处)?...... 走近一看是日英文指路牌??? ...... 哈哈,亮点在这儿。中国来的涂鸦者,牛! (除了注明的前两张历史回顾照片来自网络外,其它均为手机所拍)
11141 次阅读|26 个评论
柏林在墙倒塌二十年后的变化
热度 6 Helmholtz 2011-10-31 15:26
柏林在墙倒塌二十年后的变化
我90年12月从德国拿到博士学位,91年4月转到英国去做博士后。 此后92年回德国出差一趟,然后再回德国已经是2002年即10年之后。 再之后每年有机会三访、四访德国是在2004年给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做代表之后。 不是喜欢沉浸在记忆中的人,所以虽然走到哪里也随手照点照片,但一贯没有整理、归类和刻盘保存的习惯。 这不又到德国公务,恰好有机会借博客而把一些新照的照片亮出来。 柏林墙89年11月倒塌,90年7月完成东德马克货币兑换,10月正式成立新的联合政府。 是以德国把新的国庆日订在了统一日,即每年的10月3号。 现在德国已经正式统一满了20个年头,两德的一些差别仍然存在,但更主要的还是思想意识方面的,毕竟从49到89,这期间有四十年因分离分治、双边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对立的而产生的隔阂。 按神秘主义的说法,这些“业力”岂是可以象没有发生过一样,顺风而逝? 但柏林重新更为首都也已经十年,所以在城市建筑上全德国都没有哪个城市的变化可以与柏林相比,虽然这里也保存了许多良好的传统,保持了民族的记忆尽可能不被消失。 我今天还有一次公务机会去看看分治六十二年的台湾,希望也能一样看到自己所希望看到并尽可能理解的事物。 一切唯心,心物不二,这才是理解世界,事理圆融的认知法门。 这里是德国前秘密警察、冲锋队总部遗址旁边保存的一处柏林墙残垣: 墙的前西德一侧是2010年才新建和开放的Topographie des Terrors博物馆,记录以枪杆子和铁血支持希特勒的纳粹法西斯武装警察起家和迫害各界人士、包括执行犹太人灭绝政策的历史。前东德一侧,则是二战时的德国航空指挥部,现在的统一后的德国财政部。 这样仍然成片保留在原址的柏林墙,如今在柏林也仅只剩下了三处。 这里是柏林波兹坦广场火车站门口的一个露天纪念展:这几块柏林墙和记载柏林墙兴建和拆迁历史,以及在遗址上发生变化的对照展板,吸引了众多观众在此合影留念。 一对在墙前自拍留念的海外游客 这位穿着前苏军军装、挂着勋章的老兄,占着一个好地段、卖着一个好概念:他提供一个一页纸的通行证,上面加盖模仿当年苏占区、美占区和法占区三处占领军批准通行的“公章”。一次服务,三个欧元。 谁说只有中国人会摆地摊做生意? 这处柏林墙是横着拍的。但这上面的白色色块都是什么: 那都是多少年来游客们随手粘上去的口香糠。 是否有人清除我不知道,是否允许继续我不知道。但这些口水物,已经成为墙体的一个部分。 这张图上的红线,即是当年1961年由东德方面组织军队和共青团在东德境内圈出来的那一块飞地:西柏林和包围着它的边境墙。有谁知道,这块地其实当年据说也并不属于西德,只是盟军占领区,由西德代管。 这张对照图不需要说明:统一前以及当下的位于著名菩提树大道上的勃兰登堡门。 刚统一折掉墙后的波兹坦广场原景,对照当下的广场现况。 这里是著名的美军对东柏林的关卡,当年主要是外交官与外国人出入境处: 查理过境点 Checkpoint Charlie 今天自由的德国人可以用各种喜欢的工具上天入地,而不需要担心柏林墙以及越境时的枪击 另一处20年前过境点弗里德里希大街火车站前的雕塑,记载着德国1938-1945的另一段历史伤痛: 无望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孩子正在被驱使着走向通向死亡的列车。
个人分类: 海外风情|558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德国见闻(17)—柏林印象(II)-残存的柏林墙
热度 1 rczeng 2011-6-17 21:55
德国见闻(17)—柏林印象(II)-残存的柏林墙
博主温馨提示:本人博客中所有摄影图片版权为本人所有,他人不得下载用于任何商业活动和转 载。
个人分类: 德国见闻|3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柏林墙——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
newniu 2010-10-23 20:27
1961年8月13日凌晨,2万多名东德士兵用了6个小时,在东西柏林间43公里的边界上,筑成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经过多次整修,变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1970年又进一步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 我们常常会见到各式各样的墙,比如万里长城把中国分成关里关外,西安的城墙,围起一座城市,还有大学的墙,故宫的墙,苏州地主老财家的墙等等,最小的则是农家小院,雅致无比。除了我们能看到的墙,还可以看到其它各式各样无形的墙。1958年,被视为中国人口管理制度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及配套制度,为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提供了详细的制度安排。从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开始,中国人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 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筑造了一座高高的柏林墙。 在经济体制下,政府权力同样在市场中构筑起一道道的墙,例如保护财产权、生命权、契约执行权等等。这些墙是市场经济的框架,保证各类主体在市场这个平台之下自愿地交易。然而国家主义思想指引下,政府发现墙可以临时地解决更多问题。当出现社会经济问题,政府不是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首先想到提 墙,用墙隔离起来。墙只是暂时延缓问题,而问题自身并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在开始阶段,墙两边差别还非常小,随着时间变长,差距越来越大,墙也越来越结实,柏林墙从临时屏障,变为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最后加高到3米。当墙最坚固的时候,两边的差距也是最大的时候。在西德的一边,街道灯火辉煌,商店里满是熙熙攘攘、兴高采烈的人群。一些人在购买来自全球的货物。另外一些人奔向众多的电影院和其他娱乐场所。他们可以自由地买到表达各种意见的报章杂志。他们可以互相或同陌生人交谈任何问题,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各种见解。走上几百步,排上一小时的队,填好表格,领到要交回的通行证,你就可以象我们那样去到墙的另一边。那边,街道是空荡荡的;城市灰色而苍白;商店的橱窗毫无生气;建筑物表面积满了污垢。三十多年了,战争的破坏还没有修复。在东柏林短暂的访问期间,我们发现,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唯一地方是娱乐中心。在东柏林呆上一小时就足以理解为什么当局要修建那堵墙了。东西德本是一个整体,战争把它分成了两部分。居住在两边的人属于同一血统、同一文明,具有同样水平的技术和知识。 筑墙让人想起大禹治水用疏不用堵。堵只是暂时性解决表面问题,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疏类似于自由市场的思想,政府顺应人民自己的选择。西德的成功即是自由市场的奇迹。当时德国的经济部长是个经济学家,名叫路德维希艾哈德。1948年6月20日是星期天。在这一天,他下令发行一种新的货币,就是今天的西德马克,同时取消了差不多所有对工资和物价的管制。正如他常说的那样,他之所以在星期天采取行动,是因为法、美、英占领军当局星期天不办公。他深信,要是在其他日子采取行动,那些对管制抱赞同态度的占领军当局准会取消他的命令。他的措施象是具有魔力。几天之内,商店里便摆满了货物。几个月之内,德国的经济就活跃起来了。 奥地利学派掌门人米瑟斯指出:私有制以及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之上的互利互惠的商品交换是人类的道德伦理和经济繁荣以及人类幸福的基础;政府的唯一职能保护私有财产、私人产权以及实行与此密不可分的市场经济,政府既不能干预和纠正市场上自然形成的人们的收入分配关系和财产分配关系,也不能干预和纠正国民教育以及教育事业,政府不应当拥有不受任何制约的权力,随时并任意地去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必须贯彻实行自由贸易的主张,在国际范围内实行金本位制。 当出现一点问题时,许多人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国家,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与之相反,米瑟斯却目光投向自由,他认为经济繁荣只有依靠 自由,政府就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暴力机器人,只会把市场弄得一团糟。1929年中美国开始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灾难。在1933年,经济降到最低点之前,以美元计算的国民收入减少了一半。萧条逐渐扩及到其他国家,各国的产量下降,失业人数增加,人民遭受饥饿和苦难。在德国,萧条帮助了希特勒上台,铺平了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在日本,它加强了那个立志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军人集团。 萧条似乎以事实说服了公众,资本主义是一种不稳定的制度,注定要经受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普通大众开始接收一种说法:政府应起更积极的作用,应进行干预,抵消无节制的私人企业造成的不稳定。萧条也改变了经济学家认识。凯恩斯理论上升为一种主流理论,不仅俘虏了经济学专业,也为政府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实际上,公众和经济学家误解了问题真正发生的原因。萧条并不是私人企业失败所造成,而是政府在市场里插一脚造成的,而且插在了最要害的部门 货币发行。货币是市场运转不可缺少的中介,却被一群政客所控制和管理。可以想象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在中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造就了经济腾飞。大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私营企业掘起,如华为、中兴、联想、海尔等。同时兴建起一大批的出口产业基地,如长三角、珠三解等。中国的山寨产业与山寨精神同样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产地。现在社会中大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来自政府的有力控制,把一些产业由自己圈起来,人们不得不忍受高昂的电话费用,不得不忍受高高在上的房地产价格。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柏林的痕迹
harveyho 2010-10-15 20:12
柏林墙89年被推倒后,资本主义的西德在经济,意识形态上全面地吞噬了原东德。 但,五十年的历史哪有那么容易一笔勾销?在柏林,我留意东柏林的痕迹。 有,亦成为展览品,似乎在说: 看,原来是这个样子,现在你们明白了吧? 这些集体生产的图画,与我幼时耳濡目染的宣传是如何相似! 历史需要审视。角度不妨多设。 几块柏林墙成为购物广场的装饰: 原东德的军装,旗帜则成了招揽游客的噱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又如何?败又如何?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4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01:序言 留作纪念的柏林墙
kd652 2009-11-10 17:29
欧洲游记快要写小结的时候,才想到写序言, 这样子顾尾不顾头的事,是由柏林墙引起的:从欧洲旅游回来后忙着些别的事情,直到从电视上看到关于东西德统一廿周年的有关报道,想到我当时在柏林拍的些照片何不跟大家分享呢?于是不顾顺序地发表了(以上三行为后补,权且为序) 留作纪念的柏林墙: 下面的牌子上注明了,柏林墙于1989年11月9日被推倒: 相关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0892-6452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732748.html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2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柏林墙推倒20年,统一的德国今夜无眠
lix 2009-11-9 23:20
今天,是柏林墙被推倒20周年,统一的德国今夜无眠。 几天以来,陆陆续续有人帮德意志民族痛惜他们自毁(第二)长城,比较好奇,留意了一下,国际上有没有敢于把柏林墙和长城相提并论的。 1961年8月12日凌晨1 点,2万多东德军队突然开到东西柏林边境,开始修筑柏林墙。仅1天之后,柏林墙宣告建立。 1989年11月9日下午6点57分,东德宣布从即时起开启边境。柏林墙第一次被凿开一条缝,将东西柏林分隔28年的高墙很快就被闻讯赶来的东柏林人潮推倒。所以柏林墙的历史和我们长城的几千年历史是不可比的。 柏林墙的规模仅百余公里,墙高仅2-3米,是按监狱墙设计的。我们万里长城的规模,是按国防要塞设计的。二者的规模不可比。 柏林墙的功能是分隔一个民族,防止自己治下公民外逃。我们万里长城是防御异族入侵。 所以德国鬼子识相,没见有谁敢于把柏林墙和长城相提并论。只有俄大鼻子普京,将柏林墙与中国的长城比较,说,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人民,柏林墙却是为了隔离民众。。。。。。我一直坚信把德国一分为二是没有前途的。倒也不算错。 针对部分错把柏林墙当长城的国人,中国前驻德大使在凤凰卫视采访中说:不必为柏林墙倒塌惋惜。 柏林印象(2)那些静默的白色十字架 柏林印象(4)寻找柏林墙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5780 次阅读|6 个评论
柏林墙倒塌:东风压倒西风VS西风压倒东风
大毛忽洞 2009-11-8 08:37
柏林墙倒塌:东风压倒西风 VS 西风压倒东风 如果两边都没有人推墙,柏林墙就不会倒塌。 如果两边都有人推墙,而且力量差不多,柏林墙也不会倒塌。 如果东边有人推墙,西边没有人推,这墙容易倒塌; 如果西边有人推墙,东边没有人推,这墙也容易倒塌。 据说,柏林墙是东边的人推到的, 这就是东风压倒西风。 照片来自人民网强国论坛
个人分类: 屎壳郎:环保而哲学|5497 次阅读|1 个评论
柏林印象(4)寻找柏林墙
热度 1 SmileyCat 2009-10-4 15:11
一个人的乘车背包旅行,其优势就是简单灵活,可以率性而为。旅途中同其他旅游者谈天说地,交换旅行信息,可以随时改变计划。在开始柏林--布拉格之行前,我就已经同好几位旅途中遇到的朋友聊过柏林与布拉格。可是得到的反馈很不同,有人说柏林更值得多呆几天,有人的意见相反。于我,最宝贵的就是时间。除了在火车上的消耗,我只有四个白天。结果,我的计划是把这四天均分给两个城市,灵活度只是在离开柏林的时间。 头一天没有看到柏林墙,有点失望。第二天我起得很早,一边吃早餐一边研究那一大把从旅馆,车站游客服务中心等地方抓来的旅游广告。哦,其实这柏林墙,或柏林墙的传说,早已经成了不少柏林人致富营生的手段了。有各种各样的一日或半日游,徒步的,骑单车的,或是坐旅游巴士,以二战,冷战,柏林墙等为主题。如果要把那些主要景点走遍,大概要四五天的时间。而我这早起的鸟儿看来又得单飞找食儿了:那些旅游节目开始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上午十点到十一点之间。与其花大半个上午等导游,不如继续拿着地图和Rick Steve's Germany按图索驹,自己当自己的导游了。 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查理过境检查点(Checkpoint Charlie)。这是冷战期间东西德过境检查点。更好的翻译也许应叫过境检查点C, 同叫查理的人没有关系,只是取这个名字的C字头。 战后,在修柏林墙之前,有大约35万东德人逃往西德,其中许多就是通过穿越东西柏林的边界。为了阻挡人们继续逃亡,在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夜,东德 一方派部队和警察在一夜之间用铁丝网封闭了东西德156公里的边界,其中43公里为东西柏林边界,同时封闭了与西德相通的大街和地铁。之后,铁丝网换成了 水泥墙。东德一侧处在边界上的一些楼房也被变成了柏林墙的一部分: 所有朝向西德的门窗被封死,原来住在里面的居民被迫搬迁。有些惊恐的居民在被赶出前的最后一分钟干脆从楼房的窗户跳下,摔到西德一侧。 查理过境检查点位于Friedrich大街同Zimmer及Mauer街的交叉处,现在只能看到原来西德一侧的遗迹。远远看去,马路当中一个简陋的小白平 房,旗杆上挂着美国国旗。有一个穿军服的站岗,朝向东德的一侧还有沙袋。据维基百科上介绍,前东德一侧的设施更为兴师动众。除了墙,还有瞭望塔,路障,车 辆和行人的检查站。相比之下西德一侧的检查站极为简陋,因为他们不把这个点当作国境线。在东西德合并后,东德一侧的设施都被拆除,连那个瞭望塔也没有被保 留。理由是,它不属于历史文物。 现在,在原先的边界上,立了一个很高的杆子,两面有两个分别穿着当年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军服的士兵画像,东德兵面朝西柏林, 西德兵面朝东柏林,让你想象当年东西方阵营的对峙。(照片中,那士兵画像背后的巨大的女人内衣广告牌所挡住的,就是拆了一半的当年作为一部分柏林墙体的居民楼。长满荒草的隔离带被较低的广告牌挡住,行人看不到。但站在博物馆的三层楼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1961年10月22日到28日,在查理过境检查点处曾发生了将近一周的美苏坦克对峙,起因是关于东德士兵是否应该检查一位美国外交官的文件而引起的争执。当时,在过境点两侧一百米内,美苏双方各放了十辆坦克,面面相觑,蓄势待发,成为冷战中的著名事件。 在前西德一侧靠近边界处,还有一家由一个叫Rainer Hildebrandt的人于1963年开的博物馆,展示有关柏林墙的历史,和有关越过柏林墙逃亡的人和事。我很仔细的读着展览的文字说明,心中禁不住想 起裴多菲的那首著名的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在柏林墙存在的28年间,有超过5000多人次的越境事件。前东德的人们采用了各种极富创造力的方式越过柏林墙。在查理过境检查点刚修好不久,就有东德居 民驾车强冲过境。之后边界不断被加固,不好硬冲了,人们又想尽办法改装汽车,在行李箱里设夹层,加伪装,把个子小的女人或孩子偷渡过境。很多人挖地道,还 有一个人做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把一家老小成功飞度到西德。最聪明的,是一个东德守墙士兵,他仔细观察好了西德士兵的服装样式,自己照猫画虎作了一套,然后 穿上大摇大摆的走过边境! 当然,偷渡不成被抓被杀的不幸者也不少。1962年8月17日,一个叫Peter Fechter 的东德少年,在查理过境检查点附近越境时被东德守兵开枪打伤,身体挂在铁丝网上流血不止,而两方的守兵均见死不救,一个多小时后死亡。 我在柏林待的短暂的两天没有让我看到真正的原装的柏林墙,除了照片中的这一小段,在博物馆大门外更像是装饰。在大街上,我倒是看见过有人的确把一块块涂得五颜六色的柏林墙像艺术品似的挂在墙上当装饰。 时间过得真快。想一想,至今柏林墙被推翻已快二十年了。在柏林的大街上已经很难找出东西德的差别。阳光一样灿烂,行人一样是来去匆匆,路边小饭店的桌子边 一样能看到喝着啤酒聊着天的人。我在想着,这柏林墙的意义是该存在还是该被毁掉?或者说,它的意义其实就在于,曾经存在过,并仍然存在于人们痛苦的记忆 里;但人们终于推翻了它,痛痛快快地,彻底地,不留一点痕迹地推翻了它,并且发誓再也不,永远不建这样一座有形的,或是无形的墙了! 注:文中的数据来自英文版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rlin_Wall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eckpoint_Charlie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48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德国人自毁长城第二墙
chni 2009-9-29 23:02
德国人自毁长城第二墙 王立触摸德国的理性边缘之一 到柏林终于能够上网了 , 但柏林也让我更加相信年岁上的原因总能改变人许多,也能让人平静许多了。这样的说法, 20 年前我无论如何都不信。现在静静地站在柏林墙边,我相信了,而且信得很彻底。站在这地方,注视着这墙,我心中居然平静得只剩下平静了。心中的平静就这样平静地平静着,平静的其实是两件事,一件是遗憾,另一件是更遗憾。一个遗憾的是上次在欧洲一住数月,竟然没能来看看柏林,现时现地亲临,总算平静了这个遗憾。然而,另一个更遗憾的是让我看到了德国的理性原来也浅薄,他们把一座柏林墙拆得如此干净简直是自毁长城第二墙。 当年的闻名于世的柏林墙,眼前的这半壁画郎,让我平静地凝视它足足有三七二十一分钟了。我仿佛看到二战时希特勒很疯狂地把疯狂说成理性的纳粹,战后在两德之间建起那座柏林墙当成冷战的理性标志, 20 年前德国人又把国家统一的理性燃烧成了拆墙的激情,硬生生地把这个名为中国长城第二的工程拆得这等干净,以致于我眼前所见的也只不过是后来重建一个影子墙而已。这样的行为,在我看来简直可以说是与当年日本人在中国推行的三光政策同出一轧。所不同的是,日本人那时是在祸害中国,德国人却是在祸害德国。 在这三七二十一分钟里,我看着这个人类 20 世纪的世纪见证墙的遗址,所能想到的只能是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啊。然而,再看看偶尔从我近旁走过的德国男男女女,他们是那样的淡定与从容,对这里,他们已然司空见惯,他们已然熟视无睹了。唉,倘若康德在世,他必不再写《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了,而是要为德国而写《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德意志历史中的尝试》。倘若黑格尔在世,他必不再写《美学》了,而是要为德国而写《毁学》了,他的至理名言也将改版为但凡拆掉的,都是合理的。倘若尼采在世,他只须弱弱地说,你们是太阳,我疯了。至于费尔巴哈回来,他准会再嘟囔一句,我早说过给孩子洗完澡一定要把孩子倒掉再把洗澡水端回来当德国文物的。那个残疾人贝多芬就会把手里的小棍棍优雅地一挥,让德意志全民合奏《悲怆》奏鸣曲吧。 也许再过 50 年,也许再过 100 年,德意志的理性会让它明白,他们拆掉的是又一座勃兰登堡门,他们拆掉的是又一座无忧宫,他们拆掉的是又一座科隆大教堂,他们是自毁长城第二墙。 转身离去的那一刹那,我留下一声轻叹在柏林墙下:归来吧,德意志的理性。 2009 年 9 月 29 日 于柏林,德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47 次阅读|25 个评论
柏林印象(2)那些静默的白色十字架
SmileyCat 2009-9-29 14:57
我住的旅馆位于前东柏林界内。当我办了入住手续,放好行李,只背了摄影包奔向我的参观目的地时,就要越过当年东西柏林的边界。我在街上走着,不断地在好奇地,仔细地寻找东西柏林之间的些微差别。经过两德统一后近二十年的磨合,如果不是人们有意保留,这差别,甚至连当年将一座城市分隔成了两个世界的柏林墙,都已经难以寻觅。 在去看国会大楼的路上,最先引起我的注意的是在河边和街边儿上花园栅栏旁的那一排排白色的十字型的钢板。远远看去,我还以为是某种设计独特的装饰。等走近看,才发现每个十字架上都写着一个在附近因翻越柏林墙而遇难者的名字,遇难的时间。在十字架的最下方还用小字简单地写了几句遇难的经过,或遇难者简单的生平,出生日期,有的还有遇难者的照片。 大多数的遇难者的生命都停止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开花的年龄。人在这个年龄最有梦想,也最无视那些阻挡梦想实现的条条框框,不在乎用血肉之躯去赌一把,找到通向自由和梦想的出路。他们或者是想通过游泳游过隔开东西柏林的那条不宽的小河,要么是试图翻越过墙时被东德的边防警卫开枪打死的。在柏林墙存在的二十八年间,一共有239人死于柏林墙。第一位遇难者 Rudolf Hess 死于柏林墙修好后的第六天,最后一位遇难者 Chris Geoffry 死于1989年5月2日--如果他再多忍耐半年,就有可能和其他人一起看到柏林墙的倒塌,一起欢庆东西德的重聚。 我找到了写着 Chris Geoffry 名字的十字架。上面有人贴了一首德文的小诗。 我不懂德文,可我猜得出写诗的人的心境。看着照片里的那张年轻的脸,让人忍不住唏嘘。我的同龄人啊,他生命之花还没有开放,就凋谢在冷酷的水泥墙下!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3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