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传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专业量产“未解之谜”40年,这家报社到今天还是营销号的祖师爷
beckzl 2020-4-3 16:27
外星人来过地球吗?尼斯湖水怪到底是什么?百慕大三角究竟有多神秘? 这些存在童年记忆里各种 《世界未解之谜》 中的经典问题,不知你还记得多少?这些奇闻异事中,各种与外星人亲密接触的案例被“当事人”说得跟真的一样;尼斯湖水怪的高糊照片满天飞;而百慕大三角更是逐年加料的玄幻故事代表…… 你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一本书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奇怪的知识都是来自一家始于1979年的美国小报 《世界新闻周刊》(Weekly World News) 。他们宣称自己的报道都是真实的,很多似是而非的内容还引起了各种正经媒体的误用。 一方面是童年《世界未解之谜》系列丛书的启蒙导师,一方面是无数营销号的八卦新闻灵感源泉。只能说,《世界新闻周刊》还真没浪费这么正经好骗人的一个名字。 看这图你就知道这份报纸能有多野了 在新闻报刊界,大家都知道《世界新闻周刊》(WWN)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搞怪产品。但他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太太正经了,而且建刊初期的口号也特别迷惑—— “世界上唯一可靠的新闻”(The World’s Only Reliable News) 。 因为他们编故事的能力实在太强:造假照片、模拟采访报道、编造专家分析一套一套的,让很多专业媒体也会不小心信了他的鬼话。特别是非美国本土的报社,常常拿着WWN煞有其事的报道翻译转载,一传十十传百,一个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未解之谜”就这样诞生了。 在中文世界中,WWN最广泛的一篇假新闻传播应该是2002年的 “木乃伊怀孕” 事件。 震惊部祖师爷级别的封面 2002年10月29日,香港 《文汇报》 刊登了关于《世界新闻周刊》一篇 “3000年女木乃伊怀孕” 的报道。故事中以 塞尔德 为首的一批埃及国家考古学院研究员于当年三月在开罗挖掘出一具逝世超过三千年的女木乃伊,他们安排了学院看守人 西塔尔 看管木乃伊。 然而几个月后塞尔德 竟然 发现木乃伊 怀孕了,“经超音波检查后得出胎儿正常成长已有八个月”。 研究员们自然怀疑到了看守人西塔尔身上,没想到西塔尔坦诚自己难以抵抗女木乃伊的美色,不禁对她 “表达了爱意” 。 事后的安排也编造得很到位:学院已暂停西塔尔的职务并准备展开详尽调查,研究者们正密切观察即将临盆的木乃伊…… 至今凤凰网还能搜索到2012年炒的过期假冷饭 继《文汇报》之后,如此猎奇的事件马上引发了一大波网络媒体的跟进报道,而最离奇的是很多报刊将这个事件放在了他们的 科技版面 上。一直到 《检察日报》及人民网 11月13日发出“辟谣”文章,批评很多编辑与报社负责人 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 ,这件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由于我们在科技上曾经落后的历史原因,很多人不免在学术甚至对真理的认知上带有潜意识的 “崇洋”心理 。看到外文便觉得可信度会更高些,内容质量应该会更好些,这似乎是一种 群体性的记忆与定向思维 。 这也是WWN的恶搞文章在中文世界得以传播甚广的一个原因。好在近些年来,随着 科学常识的普及及思考判断能力的提升 ,像这样的假消息少了许多。 对待科学也好,对待信息也罢,始终要保持理智、独立思考的态度,才能避免见风是雨。 08年传遍国内媒体的这篇报道也是出自WWN的假新闻 当然,WWN最经典的作品还是上世纪末那些脑洞大开的 奇闻报道 。 他们的 “名人诈死”系列 涉及了 摇滚乐手“猫王”、玛丽莲·梦露、迈克尔·杰克逊、希特勒和肯尼迪 等。这些故事从名人死亡乃至下葬时的种种“疑点”,到后续有人见到他们的“专访”,乃至于他们在准备复出之时又遭到暗杀或是意外身亡的“圆回结局”,套路得读者一愣一愣的。 很多小时候读过类似文章的人,在孩童时代都对这些传言深信不疑。 希特勒假死的传闻也是我们常听的故事了 另一种传播甚广的内容则是WWN编造的关于 变种人和外星人 的传说。 1992年他们声称科学家在山洞中发现了一个半人半蝙蝠的男孩,最令人叫绝的是,WWN甚至为这个 蝙蝠男(Bat Boy) 打造了一期电视视频。在 没有《走近科学》栏目 的美利坚合众国,蝙蝠男孩就这样赢得了大量关注者。 世界新闻周刊短暂存在了几个月的视频节目 因为很多人关注蝙蝠男的故事,WWN还特意为它量身打造了一系列 “后续报道” 。在世界新闻周刊的报道中,蝙蝠男孩身手敏捷,与美国警方积极合作参与了大量反恐行动,甚至率队俘虏了 萨达姆·侯赛因 。 有读者质疑:你这该不会是看 蝙蝠侠 的灵感改编的吧?对此WWN也做出了严肃的正面回应:“我们发现的Bat Boy就是蝙蝠侠的现实原型,并且他将在2028年当选美国总统。” 很多人对这个预言嗤之以鼻,但也有满怀期待的吃瓜群众。毕竟,对于WWN来说,更无厘头的预言他们也做过,而且还真就实现了——那是什么呢? 1992年十月的一期周刊上,他们预言当 时的商界娱乐大亨特朗普将当上国王 。 世界新闻周刊1992年的一期内容 对于这群脑洞大到无法无天的美国编辑来说,拿政客跟外星生物一起开玩笑都是家常便饭。 WWN鼎盛时期的另一名“大主角”是 外星人P’Lod 。他们说科学家观察到的臭氧层空洞就是外星人来的时候钻的洞,而外星人P’Lod与 希拉里·克林顿 曾经有过“亲密的关系”,还因跟吃醋的 比尔·克林顿 闹掰而离开白宫。 接着WWN又写了一篇关于希拉里收养了外星婴儿的“真实爆料”,活生生连载出了一部 美式宫斗科幻小说 。 其实如果仔细了解世界新闻周刊内容发布时的历史背景,会发现挺多有意思的讽喻意味(当然也有很多净是为博君一笑的胡扯)。 2019年底,WWN搞出了一个假新闻:洛杉矶警局打算以10亿美元的总价购进10000架 喷气背包 装备到警员身上。这个我们现在听起来都觉得有点搞笑的“新闻”,被美国 FoxFriends早间新闻节目 报道后,传遍了全美。 世界新闻周刊官网的报道 (我怀疑你在用红色警戒里的火箭飞行兵逗我) 就在民众纷纷质疑纳税人的钱被拿去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时,警局负责人才出来辟谣说根本没这回事。事实与此正相反—— 他们的预算已经抓襟见肘到连续两年没买过任何一辆新警车了。 1979年,创刊人因为不想浪费退役的一部黑白印刷机,把正经报纸上没通过的稿件整理成了一份黑白版《世界新闻周刊》。没想到喜欢看的人多得出奇, 1980年代发行量巅峰时达到120万份 。 一直到2007年,发行量跌至8.3万份的WWN宣布停止纸质版的刊印,只保留线上版本的更新。这期间他们创造了关于 外星人、水怪、大脚怪、变异人、二战中失踪的飞机船只、涉及百慕大三角的各种传说 ,可以说是神秘主义的先锋军。 在科学进步,民众认知普遍提升的背景下,他们也适时更新自己的定位。 将刊物标语 从“世界上唯一可靠的新闻”(The World’s Only Reliable News)改成了 “别让怀疑毁了享受一个好故事的时光” (Don’t fact check yourself out of a good story) 。 “肥猫传说” P得还有点萌 有评论说,《世界新闻周刊》的没落,既是纸媒时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象征,更是新闻界表面上正正经经实际上却是与WWN竞争的“同行”越来越多的悲哀。 其实,《世界新闻周刊》通过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善意谎言,成就了我们童年的未解之谜世界才是最珍贵的。 正是这些我们世界观形成道路上的谜题,让我们在不断思索中成长,无形之中成就了一代人的质疑与调查精神。 Wikipedia:Weekly World News Weekly World News 1996: 'Bat Boy' Discovered! July 14,,2015 https://weeklyworldnews.com/ 陈鲁明,惊闻“木乃伊怀孕了”,检察日报 正义网,2002年11月13日 孙宇贺,恶搞28年的《世界新闻周刊》喊停,中国出版网,2007年8月1日
2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届新时代乡村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 2019年互联网+乡村文化鄱阳湖论坛征稿通知
chensh 2019-8-25 01:14
第二届新时代乡村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暨 2019年互联网+乡村文化鄱阳湖论坛 征稿通知 在信息化时代,媒介与传播在当代乡村的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村民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乡村传播实践和研究将促进我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持续交流研讨国内外乡村传播实践和理论的最新进展,讲好新时代我国乡村故事,展示交流乡村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探讨互联网时代乡村传播的创新,促进乡村文明和科学的发展,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携乡村传播研究工作坊举办“新时代乡村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坛)”。 第一届(2018年)新时代乡村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坛)于2018年6月在湖北省恩施市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平顶山学院,人民网、湖北日报集团农村新报、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中原农民出版社、山西科技传媒集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学界、业界和“三农”领域的60多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建始县等县市的有关部门、店子坪村等村社负责人应邀参会交流。 第二届(2019年)新时代乡村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坛)拟于2019年10月19-21日在江西省九江市举行,届时同期举行2019年互联网+乡村文化鄱阳湖论坛,诚邀学界、业界和“三农”领域专家和同行们莅会。 现就会议议题及参会论文、报告、媒体作品和文化项目征集等事项说明如下。 一、会议主题:互联网+“三农”传播与乡村文化振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协办: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等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2019年10月19日-21日(暂定) 会议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具体地址另发) 四、会议议题(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议题) 议题1.国内外乡村传播理论与实践回顾与展望 (历程、现状、趋势,新时代、新要求、新视野等) 议题2.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传播新发展 (传播战略、 “三农”新闻、乡村旅游、乡村故事、农村健传播等) 议题3.“三农”广告与农产品品牌传播 (乡村广告与消费文化、涉农广告、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国际传播等) 议题5.新一代移动通讯与“三农”互联网 (5G通讯+“三农”、“三农”大数据、农村电商、智慧“三农”、短视频和网络直播、“三农”搜索服务、“三农”主题游戏等) 议题6. 基层融媒体建设与地方媒体数字化转型升级 (“三农”新媒体、市县媒体数字化转型、基层融媒体建设、市县宣传舆论工作信息化等) 议题7.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 (农家书屋、乡村全民阅读、“三农”图书出版、“文化下乡”、“三农”广电等) 议题8.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与技艺传承、民间文艺,乡村文化产品与文化产业,我国乡村文化国际化传播等) 议题9.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传媒“三农”服务创新 (科技媒体“三农”新闻报道,科技报信息化与科技媒体新媒体转型,“三农”科技传媒人才与队伍,科技传媒“三农”服务能力建设,“三农”科技信息产品开发,农业科技园与农业科普基地等) 议题10.农村地区传播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乡镇和村社干部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建设,乡镇通讯员队伍建设,乡村讲解员、乡村新媒体能手和基层文化人才培养,新式农民传播能力培养等) 五、参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 (1)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学者与专业人员,大学生“三农”团队; (2)传媒、出版、文化、科普、互联网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员; (3)县市区文化、 旅游、“三农”、科技、水务生态部门及乡镇村负责人和骨干; (4)农村通讯员、科技推广员、新媒体能手、乡村文化骨干与特色技艺行家等; (5)“三农”相关企业及行业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业人员。 (6)关注“三农”、乡村信息化、乡村文化和乡村建设的社会人士。 六、征集作品(项目)的类型及要求 本次会议征集的作品和项目包括论文、报告、影像作品、新媒体作品、展演类作品、展示类项目、“三农”图书和报刊等类型。 (1)文章/报告/专业文章:与会议议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实务文章、作品赏析、经典案例、调研报告、策划报告等作品(未公开发表的)。(具体要求见附件) (2)影像/新媒体作品:与会议议题相关的短视频、微动画、网页专题、电子书、摄影图片、 APP、H5、小程序、自媒体等作品。(具体要求见附件) (3)展演/展示项目:现场展演(或展示)的乡村文艺、手工技艺、“三农”工艺品、“三农”书刊精品等项目。(具体要求见附件) (4)作品(项目)提交要求:标题(或项目名称)、作者(负责人)和单位、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作者(负责人)联系方式(电话、邮箱等)。提交的作品(项目)须拥有著作权及相关权利。 (5)投稿邮箱:xiangcun_chuanbo@163.com,提交截止时间为2019年9月30日(邮件请注明“乡村传播会议+作者(或负责人)”字样。 (6)对提交的作品(项目),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被会议录用的作品(项目),将颁发证书。 (7)作者将作品(项目)提交给会务组,被视为同意会务组可将该作品(项目)以图书、数据库或网络等形式公开传播,以及对编辑和版权等事项的处理。 七、会议组联系信息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华闻乡村传播创新工作坊/舆情监测与知识管理实验室 负责人:陈少华老师(13307181256,1241163093@qq.com) 联系人:储敏(15955179543),罗宇(15983726482),游茁瑞(15623506401) 会务组邮箱:xiangcun_chuanbo@163.com 第二届新时代乡村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2019年互联网+乡村文化鄱阳湖论坛 组委会 2019年8月5日
个人分类: 互联网与信息社会观察|4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挡不住的传播:涉及科学的东西也是一样
热度 1 cherrylu1960 2019-3-14 13:13
最近一直想再议论一下关于科普的话题,尽管这个话题被议论的也够滥的了,但总有一些新的感受。的确更喜欢用科学传播这个词儿,谈到这个,离不开媒介的新变化,感觉一定要在互联网催生的各种传播新生态来谈这个问题。 美国媒介哲学家、传播学学者说的没错: “毫无疑问,互联网正在催生一种去中心的、分散的、多元的文化,这与以往那种中央集权式的、控制型的文化形式是背道而驰的。技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但它对分散的个体的赋权是一个事实,我不相信任何对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能够对此视而不见。 ”一切都是开放性的,甚至完全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媒介生态学所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理解文化的范式,它既不是一种决定论,也不是简单的观点博弈。“ 是的,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传播媒介不断变化,赋予人们的信息早已呈爆炸态势的今天,我们的传播生态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正在引领着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当然,这种媒介诱导下的变化是否符合人们的预期,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这个时代,传播是挡不住的,所谓科学传播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自媒体、各种社交群落,传播自己心目中的”科学“,当然,这可以来源于自身的”经验“,也可以来源于他所信赖的媒体或者专家。 看起来,传统的科学传播正在逐渐失去它的权威性。为吸引眼球,媒体可以进行不负责的报道”科学新闻“,商家为了利益可以夸大宣传自己产品的功效,科学工作者出于各种目的,也难免做出不那么客观的发声,这样的实例并不罕见。任何一种符合公众价值观的东西都可能得到迅速传播,至于是不是科学,往往人们并不是特别关注。 科学成果的真假需要鉴别,媒介的传播是否客观真实需要鉴别,科学家说的公众如何理解,都是问题,其实,这个时代,你对有用科学的判断就是考验你的智商。 如此复杂的互联网生态,你让公众如何面对科学传播,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对待社会问题如此,对待所谓科学问题也是如此。 科学是个高大上的东西,尽管是小众,但为了面子,人人也可以伪装成自己是懂科学,传播一些貌似科学的东西。最近737客机失事,引发科学网网友的热议。所在的两个科学网网友群中,理工牛云集,讨论的非常专业,尽管由于专业不同,我不是都能看懂,但我相信大家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去谈论这件事,但现在微信圈子里(各种微信群的链条式传播也是非常厉害的),大多是各种编造的似是而非的”科学“段子,当然还有假视频,这些东西的传播力度远远高于严肃的科学分析。 科技是把双刃剑,互联网也是如此,这条真理也被说俗了,但科学的发展不可阻挡。其实,我是很喜欢互联网新媒介这些玩意儿的,因为它真好用,能帮我迅速解决实际问题。 记得小时候住在十字路口红绿灯下,那时候城市虽然没有那么多汽车,但机动车的喇叭似乎是可以随便按的,所以感觉噪音还是很大的,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于是,决定给《北京晚报》(那个时代唯一经常接触的媒介)反映一下,还专门去北京图书馆查了资料,说明噪音的危害,要想办法治理。结果信发出去了,却石沉大海。有点受伤。 现在有个互联网有了自媒体,就不一样了,我可以利用微博客这个工具找回在车站被错拿的包,也可以通过微博反映某交通管理部门办事效率低,并迅速得到回复,这两件亲身经历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新媒介的好处。 当然,俺这样的好人可以利用自媒体为自己办事,顺便也替他人反映一下普遍问题,也有坏人利用它传播谣言,甚至实施网络暴力。网络的监管的确是个大问题。监管过头也是问题。科学问题不单纯,科学传播也一样,目前这方面的监管相对薄弱,也很难。这也给各种涉及科学的假消息,甚至伪科学制造了很大的空间。涉及公众利益的,被传播者只能好好自为之。 谣言出来了,其实辟谣是很难取得好效果的,人的心理总会接受先入为主的信息,那些负面的东西也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再说,谣言的传播者多卖力,多会利用各种公众容易接受的各种手段,包括新媒介,出于严肃科普的辟谣做得到吗?再说,涉及科学的,辟谣这个说法本身也有问题,有些东西不能说就是谣言。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科普评论|266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会员喜欢阅读什么内容?
francy 2018-3-27 14:54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同行喜欢阅读什么内容? 这个问题不是什么人拍脑袋就可以定的,它需要有几个条件: 一是交第三方平台提供唯一阅读(播放)统计 二是只是行业群及微博、微信这些封闭SNS推送 三是必须同时一定批量不同内容为参照阅读对比 这个问题,我花了约三年时间,开始用光明网药品频道(第三方后台访问数据)、后来用协会网站(托管在光明网一年多)后台数据,最近半年用百度百家号,才发现只有百家号最适用。 我自已的社会化(SNS)推广渠道用户数大约是: 新浪微博:粉丝2.3万 QQ空间:粉丝4千 朋友圈:粉丝近4千 百家号:粉丝70(可以忽略不计) 即约3万粉丝。 这次2018年重庆第三届“双品汇”我共约同步(会上及会后第二天)发布在百家号(sy1961)上的视频(它限制2G内,即12分左之内高清)13条,文图“十大亮点”。 其中: 三位新任副会长当选视频播放量:最高一位近1860次,最低一位不足56次,即相差33倍的访问量。 十条视频最高播放量:最大一条是1461次(江中制药),最低一条是30次,即相差48倍的访问量。 十条亮点图文稿,分两批(两天)发布, 第一天第一批6条,48小时最高阅读量(养尊堂的营销模式)431次,最低55次,即相差近8倍阅读量。 复制 搜索 1 复制 搜索 2 复制 搜索 3 复制 搜索 设置 4 复制 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 设置 5 复制 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 设置 6 第二天第二批4条,凌晨至上班10小时(实际上应该是上班一小时)最高阅读量52次(执业药师考试),最低7次,即相差近8倍阅读量。 复制 搜索 这些数据有什么价值? 先听这位大侠这么说: “大家都想吃快餐,包含消費者,甚至都巴望煮好了直接端到床上喂他吃!朱大嚇如是說……”,“所以以效率一詞來看,這次雙品匯成功與否應該看組委會到底端出了什麼樣又能吃飽兼顧美味與養生的“牛肉”,而不是看起來很豐盛到吃不飽又有負擔的“宴會菜”!” 另一位大侠这么说: “平铺直叙的大众化内容,无论什么圈子或媒体,都已不受关注了。尤其是涉及具体企业的内容将更是如此。关于药店要去零售的话题,昨天下午韦力发我他微博的截图,阅读者已达8100多次。” 本人的评价是: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利益相关方现在关注的内容有三个特点: 一是趋利性阅读心理需求强烈,这个是产业协会基本特征; 二是大家确实希望有类似周福成主任那样,从产业层次,而不仅仅是从营销(市场,微观经济)或者管理(内部)这些战术性、技巧性问题去听,而需要展开行业性反思、检讨,才吸引大家; 三是涉及到有营销模式创新,又确实行之可行的(不是讲远景)的内容,大家都格外关注、这个是行业协会正常需求。 这些数据的对企业组织在行业中的宣传有什么启发? 改天再写。 沈阳(sz1961sy) 2018年3月27日 11时08分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媒体宣传与舆情|1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首届传媒创新传播·讲好陕西故事表彰会在陕西举行
jxz1963 2016-12-21 11:26
由陕西省传播学会、西部学刊杂志社主办的首届传媒创新传播·讲好陕西故事表彰会今天上午在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行。 会议由周恩来扮演者宋先生和农林卫视主播担任。 11 岁的小歌星李文的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拉开了会议的序幕,并特邀请此歌词作者姚老师上台讲述当年写此歌讨的情景。 陕西省政协原副秘书长单先生、农林卫视王总、陕西鸿瑞集团王总等领导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陕西省传播学会会长赵锦荣致词,副会长李明德宣布获得十佳奖励的单位及作品名单,相关领导为获奖者颁奖,获奖单位代表讲述自己的“故事”。 会议期间还穿插了进行一些书画家给会议奉献的精美力作。 会议在“中国梦”的歌曲中结束。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2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贝尔奖颁给了音乐,知识分子开始视频直播,你还在只看文字吗?
flysky97 2016-10-16 10:39
诺贝尔奖颁给了音乐,知识分子开始视频直播,你还在只看文字吗? 文 / 齐云龙 前言 : 传媒,从单纯的图像,再到多样化的文字,再到文字与图像结合,再从黑白变成彩色,再加上声音,如今再加上动画和视频……因为信息传播能力随着网络的拓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被颠覆! 一切,正如同 这次诺贝尔奖得主 鲍勃·迪伦的一 首经典歌里所唱的: 《时代在变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如果说除了现实之外,还有诗和远方,也许,音乐就是我们通往远方的路,而多媒体也许就是我们对远方的想象…… 多媒体互动展示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出炉,但引得多方吐槽,居然颁给了一名民谣歌手……村上春树不知道会有多少无奈在心中。无疑,他很有得诺贝尔奖的文字功底,但是如果在今天没有得到也许并不奇怪,新时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时代!一个唱歌的民谣音乐人,只出版过一本诗集、一本写生集和一本自传,主要成就集中在大量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凭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称,鲍勃·迪伦“ 在美国伟大的音乐传统下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Bob Dylan) 鲍勃·迪伦(Bob Dylan)的作品之一《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得诺贝尔文学奖呼声很高却只是数年陪跑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对人类的影响恐怕比目前所了解的要深得多……为什么音乐会影响人类的思想和情绪?为什么不同性格的人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为什么有些动物也会对音乐有不同的反应呢?“对牛弹琴”的寓言也许还会有新的解释! 图为洛阳养牛户请音乐老师对牛弹琴 而音乐可视化的结果又如何呢?我曾经在博文里提过,可见 视觉的冲击 -- 令 人叹为观止的可视化 - 齐云龙 的博文 ! 电脑音乐可视化简单效果图 网络的时代, 让传统的单纯以文字传播信息的时代渐渐落伍了…… 如今的论文,也慢慢流行将复杂的图景通过图片展示,也可以将某些过程录制为视频作为附件上传到论文网站上! 时下,直播通常都被认为是低俗甚至是色情的载体,但是不要以为一名科学家就不会小路直播!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科学传播也开始运用起了现在特火的直播,开启“科学直播,科学传播”的新方式! 2016 年6月22日,知识分子(由三位世界级科学家饶毅、鲁白、谢宇发起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移动新媒体平台)发起了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网络直播,带领大家通过腾讯、优酷、映客、一直播、花椒五大直播平台一起走进饶毅、郑永春、马润林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和教研。此次直播取得了巨大反响,累计观众数达到490264人,点赞数达131376次。(其实大家知道,在科学网上这些大师通常是不能与博客互动的!)郑永春博士,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是一位行星学家。在今年中秋之夜,他再次网络直播,在光明网与网友一起聊天宫二号,聊月球,甚至是聊外星人。互动留言1200多条,吸引了57万人! 博客的文字,我不大喜欢用单纯的样式,单纯的字体,而是喜欢有所区别, 将重点的内容突出标示出来,博文前有摘要,每个主题前有小标题…… 也许,这样的传播方式更符合网络时代快速传播和阅读的要求…… 如果,我们还只关注文字,那可能真得要落伍了…… 确实,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就像这次诺贝尔奖得主 鲍勃·迪伦的一 首经典歌里所唱的: 《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完整版歌词     Come gather 'round people Wherever you roam And admit that the waters.Around you have grown. And accept it that soon.You'll be drenched to the bone. If your time to you.Is worth savin' Then you better start swimmin'. Or you'll sink like a stone.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writers and critics.Who prophesize with your pen. And keep your eyes wide.The chance won't come again. And don't speak too soon.For the wheel's still in spin And there's no tellin' who. That it's namin'. For the loser now.Will be later to win.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senators, congressmen.Please heed the call. Don't stand in the doorway.Don't block up the hall. For he that gets hurt.Will be he who has stalled. There's a battle outside.And it is ragin'. It'll soon shake your windows.And rattle your walls.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mothers and fathers.Throughout the land. And don't criticize.What you can't understand. Your sons and your daughters.Are beyond your command. Your old road is.Rapidly agin'. Please get out of the new one.If you can't lend your hand.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The line it is drawn.The curse it is cast. The slow one now.Will later be fast.As the present now. Will later be past.The order is Rapidly fadin'. And the first one now. Will later be last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无论何处漫游 请快聚首 承认吧周遭洪水已开始涨起 接受这现实很快你会感到透骨凉意 若你的时代仍有价值,值得拯救 那就赶快游起 否则沉沦如石头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预言以笔的作家,批评家们   请睁大你们的双眼 良机难再至 不必太快做出结论 因车轮在飞驰 谁被提名无从知 输家翻盘早晚的事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议员们 请留心这呼声  别把着门 不要阻住走廊 因为容易受伤的 正是那些墨守成规的人 外面风起云涌 战斗正酣 就快把你们的门窗震动 你们的墙壁将震颤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这大地上的 父亲,母亲们  不要随意批评那些 你无法理解的事情  你们的儿子女儿不再受你们安排   你们走过的道路正迅速陈旧 请放开新的一代 如果不能借予他们双手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线条已被勾勒 咒语已被施下   现在步履维艰的稍后会健步如飞,因那正在发生的很快 会成为过去,现在的秩序 正迅速退出   现在走在前头的   将来会落在最后,因为这时代, 正在改变 如果说除了现实之外,还有诗和远方,也许,音乐就是我们通往远方的路,而多媒体也许就是我们对远方的想象……
个人分类: 人文|34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诺贝尔奖颁给了音乐,知识分子开始视频直播,你还在只看文字吗?
热度 1 flysky97 2016-10-15 12:31
诺贝尔奖颁给了音乐,知识分子开始视频直播,你还在只看文字吗? 文 / 齐云龙 此为第一版草稿,请见最新版 传媒:从单纯的图像,再到多样化的文字,再到文字与图像结合,再从黑白变成彩色,再加上声音,如今再加上动画和视频……因为信息传播能力随着网络的拓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被颠覆! 多媒体互动展示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出炉,但引得多方吐槽,居然颁给了一名民谣歌手……村上春树不知道会有多少无奈在心中。无疑,他很有得诺贝尔奖的文字功底,但是如果在今天没有得到也许并不奇怪,新时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时代!一个唱歌的民谣音乐人,只出版过一本诗集、一本写生集和一本自传,主要成就集中在大量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凭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称,鲍勃·迪伦“ 在美国伟大的音乐传统下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Bob Dylan) 鲍勃·迪伦(Bob Dylan)的作品之一《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得诺贝尔文学奖呼声很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对人类的影响恐怕比目前所了解的要深得多……为什么音乐会影响人类的思想和情绪?为什么不同性格的人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为什么有些动物也会对音乐有不同的反应呢?“对牛弹琴”的寓言也许还会有新的解释! 图为洛阳养牛户请音乐老师对牛弹琴 而音乐可视化的结果又如何呢?我曾经在博文里提过,可见 视觉的冲击 -- 令 人叹为观止的可视化 - 齐云龙 的博文 ! 电脑音乐可视化简单效果图 网络的时代, 让传统的单纯以文字传播信息的时代渐渐落伍了…… 如今的论文,也慢慢流行将复杂的图景通过图片展示,也可以将某些过程录制为视频作为附件上传到论文网站上! 时下,直播通常都被认为是低俗甚至是色情的载体,但是不要以为一名科学家就不会小路直播!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科学传播也开始运用起了现在特火的直播,开启“科学直播,科学传播”的新方式! 2016 年6月22日,知识分子(由三位世界级科学家饶毅、鲁白、谢宇发起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移动新媒体平台)发起了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网络直播,带领大家通过腾讯、优酷、映客、一直播、花椒五大直播平台一起走进饶毅、郑永春、马润林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和教研。此次直播取得了巨大反响,累计观众数达到490264人,点赞数达131376次。(其实大家知道,在科学网上这些大师通常是不能与博客互动的!)郑永春博士,中国首位卡尔·萨根奖得主,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是一位行星学家。在今年中秋之夜,他再次网络直播,在光明网与网友一起聊天宫二号,聊月球,甚至是聊外星人。互动留言1200多条,吸引了57万人! 博客的文字,我不大喜欢用单纯的样式,单纯的字体,而是喜欢有所区别, 将重点的内容突出标示出来,博文前有摘要,每个主题前有小标题…… 也许,这样的传播方式更符合网络时代快速传播和阅读的要求…… 如果,我们还只关注文字,那可能真得要落伍了…… 确实,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就像这次诺贝尔奖得主 鲍勃·迪伦的一 首经典歌里所唱的: 《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完整版歌词     Come gather 'round people Wherever you roam And admit that the waters.Around you have grown. And accept it that soon.You'll be drenched to the bone. If your time to you.Is worth savin' Then you better start swimmin'. Or you'll sink like a stone.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writers and critics.Who prophesize with your pen. And keep your eyes wide.The chance won't come again. And don't speak too soon.For the wheel's still in spin And there's no tellin' who. That it's namin'. For the loser now.Will be later to win.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senators, congressmen.Please heed the call. Don't stand in the doorway.Don't block up the hall. For he that gets hurt.Will be he who has stalled. There's a battle outside.And it is ragin'. It'll soon shake your windows.And rattle your walls.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Come mothers and fathers.Throughout the land. And don't criticize.What you can't understand. Your sons and your daughters.Are beyond your command. Your old road is.Rapidly agin'. Please get out of the new one.If you can't lend your hand.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The line it is drawn.The curse it is cast. The slow one now.Will later be fast.As the present now. Will later be past.The order is Rapidly fadin'. And the first one now. Will later be last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无论何处漫游 请快聚首 承认吧周遭洪水已开始涨起 接受这现实很快你会感到透骨凉意 若你的时代仍有价值,值得拯救 那就赶快游起 否则沉沦如石头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预言以笔的作家,批评家们   请睁大你们的双眼 良机难再至 不必太快做出结论 因车轮在飞驰 谁被提名无从知 输家翻盘早晚的事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议员们 请留心这呼声  别把着门 不要阻住走廊 因为容易受伤的 正是那些墨守成规的人 外面风起云涌 战斗正酣 就快把你们的门窗震动 你们的墙壁将震颤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来吧,这大地上的 父亲,母亲们  不要随意批评那些 你无法理解的事情  你们的儿子女儿不再受你们安排   你们走过的道路正迅速陈旧 请放开新的一代 如果不能借予他们双手   因时代变革在不久 线条已被勾勒 咒语已被施下   现在步履维艰的稍后会健步如飞,因那正在发生的很快 会成为过去,现在的秩序 正迅速退出   现在走在前头的   将来会落在最后,因为这时代, 正在改变
个人分类: 人文|5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机器人工业
benlion 2015-6-27 08:43
未来智能机器人和工业产业链网络,有机化和系统化,将可能形成自动化和客体化运行的机器工业体系,从而,导致整个产业链,可能独立于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社会的主体,则是开展科学研究和艺术设计的创造活动,构成人类-机器耦合运转的机制。 从五四运动的科学(赛先生)和民主(德先生)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发展与和谐(仁德)社会;然而,上世纪中页的反传统(道德)和反科学(知识)运动,导致了思维和行为模式的错位。中国文化复兴,应该把思索带回到郑和下西洋时代,重新考察查理曼欧洲到英联邦,而后,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路径。 (文明的进化) 从金砖国家模式,跃迁或转换到北太平洋-印度洋的航海文明,以及走向人工生态和机器工厂的外太空发展。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构成诺贝尔奖与诺贝尔的百年情结,关键在于理论创造与思路创意。论文出版和专利产权,构成企业行为的经济模式,则在于艺术创作与产品创新。 -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062015|1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期刊 —— 《岩石学报》的一小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的一大步
热度 2 readnet 2014-9-24 14:56
注:《岩石学报》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个拥有网络刊号的期刊,相信接下来的会是“中国科学杂志社”的系列期刊,再进一步是在该公司出版的其它学术期刊。 扩展阅读 网络期刊再添新成员 —— 《遥感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4095 次阅读|5 个评论
以数媒思维引跑纸媒,以纸媒思维领悟数媒
libseeker 2014-2-23 17:14
以数媒思维引跑纸媒,以纸媒思维领悟数媒 ——《出版的革命》论点摘编 图谋按 :《新华文摘》2014年第2期全文刊载了耿相新在《现代出版》2013年第5期发表的《出版的革命》(见:耿相新.出版的革命.新华文摘,2014(2):128-131)。笔者很喜欢这篇文章,特此进行“论点摘编”,以资备忘兼做分享。 耿相新在《现代出版》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移动互联为云计算创造了条件,云计算催生了大数据库的诞生,以上三种技术的共同作用,不仅引发了上游——作者的革命、下游——读者的革命,而且还引发了产品形态——书籍呈现方式以及出版自身组织——商业模式的一系列革命。 云计算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搜索、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它具有以下特征:按需自助服务;随时随地用任何网络设备访问;多人共享资源库;快速重新部署内容资源;提供可被监控和量测的服务。这一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内容提供商的外延。大数据是指一般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是一种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他的意义在于通过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这一技术为内容提供商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径与商业模式。 读者的革命,表现在读者的各项需求与变化均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一是读者对内容的需求具有更强的个性化,其选择性需求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二是读者阅读的方式呈现更强的碎片化。三是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关注于感受分享的即时性。四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已呈互动化。五是读者消费书籍的方式呈即时性。 作者的革命,由读者需求的根本性变化直接导致了书籍内容的创造者的革命。一是作者群体的泛化。无数的各种类型的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为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了发表言论或文本的广阔空间,数以百万计的平台为数以千万甚至亿计的人们提供了发表文字的机会。这一泛化的作者群体,在催生海量书籍的同时,也将导致书籍品质的普遍下降。二是作者创作内容的碎片化。由信息、知识和思想所构成的书籍文本,在碎片化阅读需求的总趋势下,文本的篇幅正在单元化,小说的篇幅越来越长,由多个主题构成的书籍文本正在分拆成不同的独立阅读单元以适应读者的碎片化时间,或者适应读者的小单元需求。三是作者队伍呈两端分化。一方面是服务于大众阅读的作者呈几何增长,另一方面是学术研究型作者更趋专业化,去精英化与精英化、大众化与去大众化两向发展。四是作者的写作方式呈即兴式的网络化状态。五是作者的著作权权力呈放大趋势。传统的作者著作权授权给一家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被打破,数字作品的著作权不再有排他性,作者可以将著作权同时授予不同的数字出版商,其作品可以在不同的阅读平台上传播,作者的著作权适用范围与权限在无形中被放大。六是作者角色正在朝着出版人角色转向。作者试图成为独立出版人的企图,将会随着自出版的兴起而在未来呈越来越强的趋势。 书籍的革命。书籍是以不同的文字,将不同的信息、知识、思想,通过不同的复制手段,复制于不同的载体,以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传播的出版物。文字载体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目前已进入纸与数字化屏幕并用的时代。书籍的疆界在扩大。第一,由纸转向屏幕,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成为书籍的常态。第二,由纸转向屏幕,文字与音频的结合也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兴起。第三,由纸转向屏幕,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四者结合将成为数字书籍的最新形态。 出版的革命。传统出版是指通过批量复制内容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而现代出版演化为:对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发行或网络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一,媒体的边界正在模糊,不同的媒体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第二不同媒体的内容组织形式正在趋向网络化。网络因其博大的开放性以及即时性、互动性,越来越成为不同媒体的内容来源与信息来源,同时它还成为不同媒体的载体。第三,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复制手段,在移动互联与大数据时代,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纸书与数字书籍并行的时间可能相当漫长,纸书不在,书却依然在,只不过是另一种载体而已。第四,出版物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最具革命性的传播方式是在网上直接付费下载电子文档或电子书,以及直接在线上付费阅读,制作手持终端阅读器并附加内容资源也已经成为书籍内容传播的一种流行方式。除以上三种形式外,还有两种较为传统但又区别于纸质出版物传播形式的是光盘与数据库,光盘可以在实体店面与网上书店购买,而数据库大多采用建立镜像站点按年收费供高校、研究机构等团体客户局域传播,但也有一些数据库提供商是采用会员制传播形式的。第五,出版商业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新的商业模式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其多年积累的和新开发的内容资源借助新技术与新的传播方式从而实现多次售卖,可将同一内容出版成纸介质,同时转化成线上阅读、光盘、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实现多次售卖;二是数字出版商,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在国外的有以谷歌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有以苹果和亚马逊为代表的“内容平台+终端设备”模式,有以爱思唯尔和斯普林格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库模式;在国内有以超星、中文在线、方正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有以汉王、津科、易博士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模式,有以同方知网、万方、龙源为代表的数据库模式,有以盛大网络原创文学、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移动阅读平台模式,同时,这些数字出版商还提供少量的内容资源转成纸质出版,以获取传统的纸质出版利益,这种数字加纸质综合商业模式目前在国内还比较流行。 读屏时代与数字出版商风起云涌的时代,内容资源的组织能力已经成为出版商成败的重要标志。如何组织内容资源?一是建立网络原创平台对接原创作者。二是在网上创建开放式的投稿平台。三是网上创建开放式的约稿平台。四是在网上建立自助出版系统和作品授权系统,对已完成的作品或已出版的作品,意欲出版或重新出版的建立一个授权平台,对接编辑与作者。五是挖掘现有的独特的内同资源,建设不同的专业数据库。六是主动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不同行业的产业资源数据库,将即时生产的内容资源即时放入动态的专业数据库,实现内容资源与数据库出版双同步。 转变内容的组织方式,目的是将优质内容资源集中并传播给不同的受众。作为数字出版商,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海量的内容资源数据库或者内容资产管理中心,通过建立书稿数据库或内容档案数据库实现后台管理的数字化。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阅读平台、传播平台、销售平台以对接读者的需求。作为纸媒出版商,接下来还可以通过内容资源数据库进一步挖掘商业价值:一是实现与三大运营商阅读平台的对接,检验内容资源价值并实现商业价值;二是实现与按需印刷生产线的时候,以规模化的小批量实现长尾产品的商业价值;三是实现与传统纸质出版的对接,从中发现畅销书并降低传统出版风险。 ( 附耿相新简介 :男,汉族,1964年6月出生,编审,中原大地传媒有限公司董事,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社长兼总编辑。见: 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stock/ggcy.php?symbol=000719 )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传媒部
热度 1 李万春 2013-3-11 09:16
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这么长的一个名字,读起来多累啊。干脆改叫传媒部算了。 传媒有4类,纸类(报纸,杂志)、声类(广播)、视频(电视、电影)和网络类。 分合也罢,关键是职能转换。是否真正有为媒体服务的意识,弱化权力和官本位。否则意义不大。少几个官员而已。
39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柴静回应“当代林徽因”称号:没必要辩解
热度 1 dongzg101 2013-1-27 02:24
柴静回应“当代林徽因”称号:没必要辩解 2013年01月25日09:10 解放牛网 我有话说( 66 人参与)   采写/本报记者 高慎盈 尹欣 陈俊珺   20多岁时,柴静写了她的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字里行间满是文艺青年的调调。   十多年后的柴静说,“这本书里通篇都是‘我我我’”。   在公共场合,如今的柴静习惯以优雅示人,不见咄咄逼人的姿态,人们听到的总是她的感悟和建议。   在电视节目中,柴静的发问依然不失犀利,但态度更为平和,努力呈现客观和理性。   许多人发现,从前的那个柴静,逐渐消失了。   你不要质疑,要疑问。质疑是你质问要找出什么,疑问是还有未解之余地。   媒体一聚拢,聚光灯一打开,就像发了一场高烧,很容易被裹挟其中。   做新闻做到现在,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不要试图寻找传奇。   解放周末:你的新书叫《看见》,记录了你采访中的“看见”,听说你刚从兰考采访回来,这次在兰考你又“看见”了什么?   柴静:关于“看见”这个词,我在书里也写过,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尽可能摆脱看见之前所形成的成见和概念。   这次我们去兰考之前,其实不论是袁厉害还是当地政府,都已经被概念化了。出发前搜索资料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很多说她牟利或者贩卖孩子的材料来自于“据说”、“听说”、“传闻说”,都是些语焉不详的词汇。可能因为我是做调查记者出身,觉得还是要先求得事实的准确,放下任何预设,用亲眼所见的事实尽可能地抵达真相。不要出发之前就把目的地的一切都想好了。   解放周末:听崔永元说过,柴静的一些报道虽然不是对新闻事件的最早触及,但却总能呈现不一样的“看见”。   柴静:这也是我们做袁厉害这期节目遇到的挑战,我们到兰考的时候,很多媒体都已经在那儿了。媒体一聚拢,聚光灯一打开,就像发了一场高烧,很容易被裹挟其中。 “我要第一个发稿”,“我要拿独家信息”,“我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这种急切,这种发烧的心态,会影响人对于新闻事实的观察。   不要急于跟别人不一样。做新闻做到现在,我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不要试图寻找传奇。为了寻找传奇,你就会在无意中把袁厉害给极端化了,要么认为她一定是个毫无瑕疵的人,要么就认定她是个贪图利益的人,对于当地政府也是这样。   世间事都在情理当中,不要寻找经验以外的刺激性的东西,而要寻找人生经验以内的东西。但同时对每种情绪都要有所戒备。比如我第一次见袁厉害的时候,她一把抱住我。我从来没有被采访对象那样抱过,有的人抱个两三分钟也就松开了,但她足足抱了我10分钟,而且抱得很紧,就好像全部依赖着你。   解放周末:你未挣脱吗?   柴静:我没挣脱,但我也没安慰她。因为我刚到那里,还不能判断这个人。我就没动。   解放周末:她知道你是谁吧?   柴静: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她知不知道我是谁,也可能她只是看到一个来自外界的人。所以,一定是有种很强烈的东西在里面,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我们探寻的出发点。但同时也要保持警觉,不要因为你被拥抱,就倾向了她。我依然保持了关切和疑问。   解放周末:疑问是有疑而问,没有预设的立场。   柴静:当年庄殿君主任就对我说,你不要质疑,要疑问。质疑是你质问要找出什么,疑问是还有未解之余地。   我怕消费别人,尤其是消费一个正处于极端身体状况的人。她的身体是不会撒谎的,医生告诉我之前一天晚上,袁厉害的血压达到180(mmHg)。之前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她受过刺激,血压一下子就上来了,人就支撑不住了。我很担心发生这种情况,不能因为我要拿到一期采访,就置别人于险境,我受不了。我就告诉袁厉害,只要能通过外围采访回答的问题,我就不问你,我只要你回答几个非你不可的问题,你不想回答绝不要勉强。这就是我的态度。   解放周末:按理说袁厉害是你们这期节目最想“看见”的人,但是你没有像以往那样做一对一的专访。   柴静:很多人看了这期节目也问我,为什么你们用了很多调查的手段,采访了那么多人,你是怎么考虑你们节目的属性的?我说我没考虑节目的属性,我只考虑我对一件事情想知道的愿望。如果只考虑属性,我就一对一访谈,但一对一对我来说可能抵达不了真相。采访多少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   解放周末:那只是一种形式。   柴静:当年我坐在演播室里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受到形式的拘束。当时要做三方嘉宾的连线,栏目的属性决定我必须要让三个人交流起来,隔两三分钟就要有个互动。当你满心想的都是栏目的属性,就把新闻忘了,就把真忘了。一位前辈跟我说,你根本不用考虑嘉宾的感受和观众的感受,你就考虑你对新闻事实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在,哪怕30分钟你只问了一个人,只要你问的这个人能完成逻辑的拆解,其他两个人都晾在那儿,也没问题。   解放周末:跟节目的形态相比,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接触到事实。   柴静:陈虻当时教我们,要想认识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他(她)放在结构中,要产生各种关系,这种关系自然而然会提供一个审度这个人物的背景,像螺丝卡螺母一样。所以要了解袁厉害,就要看福利院院长跟她的关系,看孩子们、儿子、保姆、县长、警察跟她的关系。我们找各种各样的线索来完成这个人物,我们做的是他人,可是每个人物又都是为她服务的。人由他人构成,他人帮我们找到一种真实的方式把这个人物呈现出来。   解放周末:这次采访了多少人?   柴静:(扳起手指数)有袁厉害的亲生儿子、养子,有她的保姆、母亲、弟弟,还有县长、福利院院长,这些还不包括那几个孩子。   穷富没有标准,更用不着比较,人要是通过比较来界定自己的话,那就麻烦了。   我为什么喜欢阅读,就是因为看到有人写的东西让我觉得很亲切。   你对做的事情本身是敬重的,做得稍有质量一点,读者就会给你回馈。   解放周末:《看见》这本书问世一个多月,已经卖了100多万册,有媒体形容你的签售会“堪比春运火车站”。这么多粉丝、这么大销量,这件事情本身让你看见了什么?   柴静:我原来没有细想过这件事。写书的人一般都有个惯性,觉得封笔的一瞬间,这本书就和自己没关系了,从此后你有你的路。但我很在意读者的检验,最终对这本书有决定权的,不是那些因为知道我名字而买书的人,而是那些真的翻过看过这本书、对这本书有评判的人。有一个陌生人过来跟我说,我看了你的书,看到哪儿掉眼泪了,他说不是因为你写得多么好,而是因为你写出了我想说但没说出来的话。他的这番话很打动我。   当年我为什么喜欢阅读,就是因为看到有人写的东西让我觉得很亲切,即使他是百年前的人,是已经故去的人,但我觉得他是我精神上的亲人。虽然我们身处不同时代,但我一直没有点破的东西,他却说出来了,我和他的感受是相近的。这也是写书本身的意外之喜。   解放周末:也许是本来的应有之义。   柴静:也许是,但我没做过这样的预设。我不知道这本书对他人来说有什么用,但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完成。   解放周末:对于很多销量大的书,有的人看见的是销量背后的巨额稿费。   柴静:要是以这个为出发点的话,我就不会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签这本书。他们来跟我谈的时候肯定不是把销量报得最高的。我最在意的也不是他们对外的声誉,或是受人尊重的名头,而是我喜欢他们的编辑,他们的几位编辑对文字的认真、那种读书人的风范,是让我钦佩的。这本书在后期的两三个月里有一次比较苦的打磨,以至于我的责任编辑到现在还没看过那本书,他甚至不愿意多看一眼了。 (笑)我特别尊重他们的修改意见,但反过来这会折磨他们。这个折磨是什么意思呢,我可能每天都改一稿发给他们看,他们说定稿了怎么又改了。但他们非常细致,我书里写的每一期节目,他们都会找出来看,时间、地点、人物,包括叙述的准确,甚至到行文和结构。   解放周末:之前有人调侃,说你是“央视最穷主持人”。   柴静:穷富没有标准,更用不着比较,人要是通过比较来界定自己的话,那就麻烦了,会永远活在不安中。在目前的境遇里过得还挺舒服,这就够了。   当年在电台工作的时候,工资很低,有位听众给我写了张明信片,上面写着 “有一天我们会为你发工资的”。传媒市场很有意思,我没有预期,但从这个事情回头来总结的话,这个行业可以给大家一些良性的信息,你对做的事情本身是敬重的,做得稍有质量一点,读者就会给你回馈。   不要动不动拿一个大坝把他的心拦起来,不让他进,不让他出,其实人是可以流淌的。   人只有在狂妄的时候才把自己当回事,才会喜欢或厌恶某种名号。我现在觉得喜欢和厌恶都是虚荣本身,都没必要。   你要用经验来处理人生,放下头脑中独断的东西。这个急,或者不宽厚,最后会沦为一种智力上的懒惰。   解放周末:现在一些读者对你有两个称呼,一个是“意见领袖”,一个是“当代林徽因”,这两个称呼你更在乎哪一个?还是两个都在乎,或是两个都不在乎?   柴静:这两个称呼我都没怎么听过,读者和观众好像也都没拿这种标签相待。   解放周末: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意见领袖”是指你见解独特,所谓“当代林徽因”是说你文采斐然。   柴静:那我真无所谓。我对于加诸我名字之上的东西,都不在意。可能我二十啷当岁的时候,会把“柴静”这俩字看得非常重要,生怕沾上泥巴,也有虚荣心。   其实,人只有在狂妄的时候才把自己当回事,才会喜欢或厌恶某种名号。我现在觉得喜欢和厌恶都是虚荣本身,都没必要。比如我采访袁厉害、张海超,采访翻坠校车上生还的小孩,你看到他们,会觉得你自己算什么,根本没必要关注,也没有必要辩解。   解放周末:《看见》制片人李伦说,这些年你变宽厚了。在你看来,什么是宽厚?这个转变是一种自主的剥离还是自然的生长?   柴静: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就像新叶的生长,就是从核心处往上长,长到强壮的时候,慢慢把老叶子顶掉了,有了自主的生长就有了对外的剥离。精神上的更新也是从核心开始的,在外面还察觉不到、还被包得密实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要你别拿自己的虚荣去阻拦它,它总能长出来。   宽厚不是道德,也不是性格。人的天性很难改变,那天我还和我妈聊天,我觉得我的性格有点像她,有点偏急躁。她很敏感、率真,有时候有点急,一急就过了,但她会立即调整过来。我也遗传了这种性格,多多少少。这样性格的人其实比较难以宽厚,尤其在30岁之前,因为你对外界的反应会有一个反弹,即使你抑制住了也只是抑制而已。   当年陈虻招我的时候,就看到了这点,他当时就跟我谈了这事。我回头看当时写的日记,都是气急败坏的,当年对他的很多情绪都写在里面,你管我呢,我做好我的工作就行了呗。他跟我说,宽厚不是道德,它是一种认识。这句话我花了很长时间去领会才明白。   你所谓的急,其实是一种想要改造什么的愿望,现实不如我的理想,我看到一个更理想的世界,我要改变,我希望能够按更完美的方式去做,所以就急。宽厚就是要把所谓的理想主义放下。   解放周末:宽厚也不是乡愿。   柴静:对。你要用经验来处理人生,放下头脑中独断的东西。我不一定是正确的,或是我不是唯一正确的,即使我是正确的,他人也有可能是正确的,世间有无数道路。想明白这一点,我竟然花了三十多年时间。   人感受到一个事情和你明白一个道理是两回事,在你感受到之前,谁跟你说都没用,自己知道提醒自己也没用,感受很重要。我在书中就把自己一步步的感受,把那种血肉模糊的过程,都写了出来。这个急,或者不宽厚,最后会沦为一种智力上的懒惰,你不愿意去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你觉得用情绪更容易解决问题。   解放周末:或者你认为自己就是对的。   柴静:顾准的话对我影响很大,他说,“什么是专制?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绝不会错的想法。 ”批评别人前,要先扪心自问一下。   解放周末:光有愤慨是不行的。   柴静:他也有愤慨,但他从这出发向更远处走了。我们也应该向远处走。我对曾国藩也感兴趣,曾国藩和顾准一样,都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转变,由善恶两分这种愤青似的世界观,转变为只对事实和明晓事理本身特别在意。他说“不晓事,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不管你是君子小人,不讲道理都不对。晓事,比道德还重要。   解放周末:先有“事”,才论“道”。   柴静:就像这次我去采访兰考县长,问题问得也很直接,我问他,为什么你们修两千万元的财政楼,却不修一个福利院;为什么要求袁厉害换个更好的环境,却不给她提供房子,到底是钱的问题还是意识的问题。在节目播出后,观众觉得问得挺直接,当地的干部也给我反馈信息,说你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要揭批谁,或是把谁变成丑角,你们问的问题真的是疑问。   我采访翻坠校车,按理说这对当地是个负面新闻,但他们看完节目后也给我发了个短信,觉得你没有要煽动什么情绪,他们也承认有不作为之处,我没有给他们粉饰,但我也看到了他们的困境。什么是“对事苛刻,对人宽容”?我采访县长,他没回避,说怎么处理他都应该,那是孩子的命。他流下了眼泪,说总做恶梦睡不着,“我也有孩童时代,但他们没有了”。   一个人的自责会在什么时候流露出来,不是在逼问之下,也不是在压力之下,而是给他一个机会,让它自然地呈现出来。   解放周末:松松土,让它长出来。   柴静:芽儿已经拱出来了,你就别去拿脚践踏它。你用敌意的方式去问,他会出于防卫把自己的立场踩得像水泥那样硬实。不要动不动拿一个大坝把他的心拦起来,不让他进,不让他出,其实人是可以流淌的。   所以他说,我甘愿接受一切处理,我跟你今天谈这个,就是想将来的人怎么能把事情做好。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的出发点,我感觉到这个出发点大家都意识到了。   我觉得 “文学青年”是个很好的词。   这就是老舍说的,文学就是寻常与亲切。   回头一看,多少年过去了还会有共鸣,这才叫文学,消费一个故事就没意思了。   解放周末:不管称呼你什么,很多人都感觉你有“文学青年”的气质。   柴静:我觉得“文学青年”是个很好的词。我身边的朋友,他们性格各异,如果说有什么共性的话,就都是文学青年。我们都是在小时候喜欢阅读,十几岁开始写东西,就像崔健说的,只要我有笔,谁也拦不住我。不论你是在吉林延边的小县城,还是山西的小县城里,一个小男孩或一个小女孩,在绿色格子里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让人传阅,就是王小波说的,为了“自我”。就像叶子要展开一样,就这么简单,生命原始的劲儿就在这,它要张开,要表达,要看见。文学也是这样,它貌似无用,没有什么济世功名、经世致用的东西,但它对人的心灵是特别重要的。   解放周末:无用即大用。   柴静:对,如果我没有保持对阅读持续的兴趣的话,我一定是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这是肯定的。   大概我四五岁的时候,就用小刀在我们家墙上刻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能有的字还不太认识,刻错了,但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里面的意思小孩子是明白的,因为某个春天的早上起床的时候我看到了,感受到了,但还表达不出来,遥远的古人的这几个字就是我当时的感觉啊,音乐、韵律和色彩的美,我就把它刻下了,这是文学的共鸣。人的心灵与心灵相见了,世界突然多了一个纬度,让人觉得很深广。   就像我看李娟 的书,她在阿勒泰的戈壁里,年三十放两只烟花,没别人看见,谁看得见啊,母女俩人在那头过着贫苦的生活,就是白欢喜,自得一下,她能为了什么,没有目的。但远在北京的我“看见”了,我心中一动,就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她,哎,我也看见了。这就是老舍说的,文学就是寻常与亲切。   解放周末:人们往往认为文学应该跌宕起伏。   柴静:这可能和我的趣味有关,我的趣味是比较现实主义,托尔斯泰和曹雪芹教给我的关于人的知识和采访的知识,多过任何教科书。   《红楼梦》也可以拍成通俗言情剧,大家一把鼻涕一把泪,好家伙,但真去看这本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是寻常的人生经验,隔了几百年也能感觉到男和女初相识的情愫,家族里的人都是寻常的。举个小例子,抄检大观园后,薛宝钗突然说要搬出园去住了,这里曹雪芹用了一句话,“李纨看着尤氏一笑,尤氏看着李纨也一笑”。笔墨之间如果不琢磨,就过去了。这一笑是什么意思呢,抄检大观园后亲戚家的姑娘为了避嫌搬走了,还得找这个借口,不能明说。我“剽窃”了这个,我的书里老范和老郝那段,她俩的表情让我想到了这点,你看,隔了那么多年,人和人又相见了。这是夹缝文章,以前我看不到这些,如果我不是日积月累地看,也看不到这些。   解放周末:你看了多少遍《红楼梦》?   柴静:很难说,但我当年从湖南到北京就带了这一本书。   解放周末:女孩子爱看《红楼梦》可以理解,但你为什么又特别喜欢看《顾准文集》?   柴静:里面都是人么。我看《红楼梦》看的也不是传奇、言情,我看的是人性,我看的是平等,我看的是曹雪芹对于各种人物同时加以理解的深度。顾准对于经济和政治的研究,一切都是为了人,从人出发去研究,才能不去建立天上王国,老老实实尊重规律。托尔斯泰也是这样,所以他才能把《安娜 ·卡列尼娜》从通俗剧写成文学。回头一看,多少年过去了还会有共鸣,这才叫文学,消费一个故事就没意思了。   你做的事情可能很重要,但你自己并不重要,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   文学和新闻,都是“看见人”。   人是需要尊严和空间的,当她的悲伤来得太强烈的时候,你可以陪伴,但不要侵入。   解放周末:对文学的理解与对新闻的认知,这两者的相通之处是什么?   柴静:都是“看见人”。一切事件都是人的结果。人永远是个寻常,一切人都在情理之中,只不过发生在身上的事情是在意料之外。   解放周末:以前你的采访似乎更多关注的是事件,现在则更为关注事件中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柴静:这是我很重要的思想上的改变。   以前我认为事件影响人,所以那时我注重事件,认为事件造成了各种结果,这些结果对世界形成了影响。现在我的想法是人造就了世界,每个事件中的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他所处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事件,所以就回到人本身来认识事件。   其实这也是受托尔斯泰的影响,他也是用很长时间才明白,所有事件都是人的爱恨欲念冲突交织的结果,而不是激发。拙劣的情景剧里人都是被激发的,情节发展不下去了,女主角立刻就得了白血病,或是男主角的初恋情人就回来了,这是靠外在的戏剧性来推动情节,使人产生情绪。真正的人生是靠各种欲念不断滚动发展冲撞来形成事件。   比如做药家鑫案,你要从事件的结果往前推倒,一轮一轮,回到事件的初始点,若看不到这点,我们就拆解不出事件的本来面目。   解放周末:也就错失了认识事件的机会。   柴静:昨天我还在和同事讨论这个事件与人的话题。我们是从袁厉害这期节目说起的,因为我们答应过身在病房里的袁厉害,拍下孩子们的近况,让她看看。当拍到一个聋哑小男孩的时候,他很聪明,让我蹲下来,在我的脸颊两边各亲了一口,然后指指自己的脸颊,让我亲他。我亲了一下,以为完了,他不干,示意我另一边也要亲。最后,我们把这个镜头放到节目中去了。大家都没有异议,觉得可以这样用。这个细节暗含着孩子在过去几年里的处境,他是如何被对待的,有价值。   也有同事问我,当采访对象和记者有情感交流的时候,应该怎么拿捏分寸。我觉得记者如果是被动的,当对方把情感施加在你身上的时候,只要以正常的人性承接就可以了,但不要主动施加什么,那样就逾越了分寸。他们就说,主动施加也没什么啊,会显得更有人情味啊。我觉得一个节目有它成熟的人格,我现在是完完全全的成年人,觉得自己在情感表达上应该是相对克制的,沉着的。   我举了我采访张妙母亲时手搭她肩上安慰她的那个例子。如果20多岁时去采访,我还是会进屋,当我发现摄像师要掀帘子进来的时候,我很可能不会去阻拦。但当我到了现在这个年龄,用余光看到摄像师要掀帘子进来时,我会冲他摆下手,示意他停在帘子外,让他别拍,别直接拍采访对象的悲伤。人是需要尊严和空间的,当她的悲伤来得太强烈的时候,你可以陪伴,但不要侵入。   解放周末:人与人之间应当有恰当的距离。   柴静:对,你要意识到你是个陌生人,别以为自己是记者就跟谁都“自来熟”,别觉得自己问什么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关切过头了,就是冒犯。   我曾经采访过一名遭受性侵的女孩,她因为杀死施暴者而被判刑。在看守所进行采访的时候,她提出不希望现场有男性,可摄像师和法警法官都是男的,而他们又必须在场。我告诉摄像师,就远远地拍女孩的剪影。然后我和她紧挨着用耳语完成了采访。在采访时,有些事我知道我可以问,但我没有。这事无关案情,有关人性,但这部分太私密,是人家与妈妈姐姐才能分担的部分,不要冒犯。   解放周末:可在很多人看来,“追问”是记者的职责。   柴静:当一个人说“我追问某人”的时候,重点往往不在追问这个动词本身,也不在宾语上,而是在隐含未见的主语上,是“我”在追问,这个“我”显得很牛哦,虽然“我”没有出现,他要的是这种感觉。而现在对我来说,宾语最重要,对方最重要。我要感受他,我并没有之前就想好要怎么去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我不知道张妙家有没有帘子,我也不知道那个女孩会说什么话,我就尊重我当时的感受,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觉得这样做更合适。   解放周末:你曾说过,真相是无底洞的底,作为记者难道不该去追寻真相吗?   柴静:当然,但不必挂个幌子叫嚷。这种叫嚷本身就很虚弱,还有就是特把自己当回事。我们每天去一个煎饼铺买煎饼,煎饼做得挺好的,可人家也没有挂过“德艺双馨煎饼铺”的牌子吧,把煎饼做好了,不卖臭鸡蛋,就这么简单。   我们不要把身份看得那么神圣,弄得那么明晃晃,我们可以保持疑问。 “追问”是一个什么样的词,好像对方在前面,后面有一种紧张感。其实没有必要有那种紧张感,就像我们坐在一起,一问一答,一来一往,挺好。   很多时候,你做的事情可能很重要,但你自己并不重要,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应该为了事情本身,去做那些对的、应该做的事情。   解放周末:做对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柴静:就是为了“对”。   认识事理越深,就越不能抱怨什么。   每一个障碍都是你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的机会。   我现在越来越感到,要向后看历史、向前看大势。   解放周末:早年你在电台工作,后来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新闻调查》,到现在的《看见》,这几个不同的岗位有没有让你感觉“不对劲”的?   柴静:做“时空连线”时我身上散发出一种失败的气息,主要还是不懂,没有经验。没经验时人就没自信,就容易显得虚张声势,一虚张声势就显得更加虚弱,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但也确实下了苦功夫,自己做策划、自己剪片子,每天报选题,让自己的肌肉变得强壮起来。叶子往外长碰到了石头,但它还要长,还是会长出来。   解放周末:这也说明,做“对”是需要积累的。每个人可能都想做“对”的事情,但往往会遭遇到“不对”的环境、“不对”的条件,这时候怎么办?   柴静:当年为什么我做《新闻调查》感到特别过瘾,调查是什么,就是不断碰到障碍又不断突破的过程。生而为人的很多乐趣都在这。人生如果没有障碍,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每一个障碍都是你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你自己的机会。认识事理越深,就越不能抱怨什么。   解放周末:关键在于怎么作出判断。   柴静:这个判断要准确,判断来自于你看到各种社会力量的流变,而且它们会在什么地方遇合,相互激荡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其实历史当中已经出现过了。对历史了解越多,对现实的观察越敏锐,判断力也会越精确。判断精确了,在契机来的时候,你所受到的阻碍也越少。所以要很敏感,像钉子一样毫不犹豫地嵌进缝里,那一瞬间要非常准确,不能犹豫。我现在越来越感到,要向后看历史、向前看大势,如果能让这两种视野纵深延展的话,那么我们对于现实的判断就会更准确一点。   解放周末: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向历史学习的?   柴静:主要还是阅读吧,历史类的书在我的书架上大约占到一半。   解放周末:每天会花多少时间来读书?   柴静:我基本属于只要能腾出手就会看,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随时随地都会看,要专门有个阅读时间也挺麻烦的。我的包里总装着书。   解放周末:即使化妆品不带,也会带书。   柴静:化妆品倒经常忘带。 (笑)这两天我在看《忧郁的热带》,也觉得很好,我对社会学、人类学的内容都很感兴趣。我们要向西方新闻写作学习,我说我看托尔斯泰什么的,但你要知道其间的差距太大了,要把这些台阶一步步走实,你要先知道好的东西在哪,要避免从较差的开始,要从比较好的一步一步践行之。   “作家”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太重了,我觉得我配不上。   人生的阅读总是充满惊喜,好比你认识了一个亲人,他又给你介绍了另一个亲戚。亲切的人总会相遇。   真正的作家是什么人?我想应该是“年轻人”,他们在精神上永远不衰老。   解放周末:有没有想过以后不当记者不做主持人,纯粹当个作家?   柴静:不会吧,“作家”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太重了,我觉得我配不上。   解放周末:现在有的人业余画了几幅画就敢称自己是画家,有的人匆匆出了一本书就敢说自己是作家。   柴静:有的人自称作家,我不管,但我心中有我对作家的标准。   解放周末:在你心中哪些人可以称为真正的作家?   柴静: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比尔、曹雪芹,还有好多。我有自己喜爱的人,这个群体的人都有相近处。像我最近刚读完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我非常喜欢,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他写的是十九世纪的文学,听上去多枯燥啊,讲的都是拜伦、雪莱这些人,我连他们的诗都没怎么看过,但我却被这套书完全迷住了,以至于读到精彩的段落时,会忍不住站起来,在我们家屋子里走上两圈。   真正的作家是什么人?我想应该是“年轻人”,他们在精神上永远不衰老,即使隔了一百年、两百年,永远不老,永远年轻。就像勃兰兑斯,我是看了他对歌德的评价,才去买了歌德的书看,后来又看了朱光潜写的《歌德回忆录》。人生的阅读总是充满惊喜,好比你有一个亲人,他又给你介绍了另一个亲戚,亲切的人总会相遇。   他们这类人精神比较雄壮,就像大橡树,不会在贫瘠的土地里成长,因为在那里它长不高,它也不会跟其他树挤在一起,因为那样会长得很细。橡树总是独自在山崖上,在沙土层里,经历了跟风雨的搏斗后,才长成苍天大树,展现出特别雄壮摇曳的姿态。我欣赏的有文学气息的人,就是这样一类人。   解放周末:所以对于“作家”二字,你虽心向往之,但还没有实现。   柴静:也不可能实现。我只是一个博客爱好者。 (笑)我很了解自己的才干,我对自己的角色认定很清楚。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做记者的原因就是,对世界了解越深,对自己的了解就越深。不要说我没有第一流的才能,我连第二流、第三流的才能都没有,但我可能有第四流的才能,只要不自甘下流,仍可以有所作为,我可以把第一流、第二流人的精神呈现出来。比如像卢安克这样的人,我把他呈现出来了,虽然呈现得还不够,但我尽力了,并将它传播出去。这就是做对的事情。   解放周末:所谓做对的事,就是看见人的寻常、亲切,这也是你的出发点和归宿?   柴静:对,是出发点也是归宿,但不是目的。如果看见人是为了目的,就把人当成了为了论证你的观点正确而使用的工具。   我个人也很少用“目的”、“意义”这两个词,如果你总是抱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给世界设计一个模式,并坚信世界会按你的设计发展,那太狂妄了。 (责编:dongle)
个人分类: 艺术人生|1344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书推介:《传媒经济行为:策略与博弈》
xscb 2013-1-25 11:18
书名: 《传媒经济行为:策略与博弈》 作者: 韩晓宁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3.1 定价: 25.00 元 ISBN : 978-7-5100-5702-1/G · 1279 作者简介: 韩晓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系教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传媒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0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传媒产业、传媒经营管理、传媒政策。著有《电视节目运营:塑造传媒品牌九项要点》等。 内容简介: 本书将博弈分析引入传媒经济研究领域,结合传媒领域的现有理论和实践,对传媒领域中各类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传媒经济领域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回答,为传媒经济现象提供了一种更加清晰的解读方式。传媒经济行为是传媒运行过程中参与各方的行为,本书描绘出了传媒实践领域中的主要博弈关系图谱,对传媒运行规律、传媒经营与管理、传媒组织、个人及政府行为策略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传媒产业实践、新闻传播现象、传媒体制改革等实践问题进行了案例解读。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 001 1 . 1 传媒经济行为概述 003 1 . 2 相关概念梳理 005 1 . 2 . 1 对本书具体博弈分析中所涉概念的解释 006 1 . 2 . 2 战略与策略在本书中的区别 009 1 . 3 博弈论的研究范式和应用路径 011 1 . 3 . 1 博弈论的研究范式 011 1 . 3 . 2 博弈论在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应用路径 013 1 . 4 传媒经济行为博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018 第 2 章 传媒经济行为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025 2 . 1 传媒经济行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025 2 . 1 . 1 传媒产品价格博弈 025 2 . 1 . 2 内容博弈:内容竞争的几种策略 028 2 . 2 传媒经济行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037 2 . 2 . 1 价格博弈的动态分析 037 2 . 2 . 2 市场进入竞争模型动态博弈分析 039 第 3 章 传媒经济行为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044 3 . 1 传媒经济行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044 3 . 1 . 1 传媒市场的价格对抗 046 3 . 1 . 2 竞标博弈:竞标设计 048 3 . 1 . 3 竞标产品差异化策略 050 3 . 2 传媒经济行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050 3 . 2 . 1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的均衡 050 3 . 2 . 2 公信力博弈:媒体与受众的重复博弈 052 第 4 章 传媒经济行为博弈模型应用与建构 057 4 . 1 传媒经济行为博弈全景 057 4 . 1 . 1 传媒环境 058 4 . 1 . 2 传媒经济行为博弈的参与人 059 4 . 1 . 3 传媒经济行为博弈的三个博弈圈 061 4 . 2 传媒组织内部博弈的模型应用 062 4 . 2 . 1 信息经济学模型的引入 062 4 . 2 . 2 传媒组织的内部激励博弈 064 4 . 3 传媒与受众的双向选择博弈模型的建构 069 第 5 章 传媒经济行为博弈个案研究 074 5 . 1 新闻体制改革博弈分析 074 5 . 2 报业价格战博弈分析 089 5 . 2 . 1 南京报业价格战经过 090 5 . 2 . 2 南京报业价格战过程博弈分析 091 5 . 2 . 3 南京报业价格战得失总结 092 5 . 3 电视节目创新博弈分析 093 5 . 4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博弈分析 096 第 6 章 不同传媒环境下的传媒市场博弈 104 6 . 1 中国传媒环境下的传媒市场博弈 105 6 . 1 . 1 中国传媒市场中的博弈规则特点 105 6 . 1 . 2 中国传媒博弈参与人、战略空间及博弈目的特点 108 6 . 2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传媒环境对市场博弈的影响 111 6 . 3 中国传媒市场未来博弈发展 116 6 . 3 . 1 传媒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博弈 116 6 . 3 . 2 新传播技术带来的新博弈 117 6 . 3 . 3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博弈 118 参考文献 121 图表索引 表 1 - 1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博弈 019 表 1 - 2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博弈 020 表 1 - 3 知情权保护的博弈模型 A021 表 1 - 4 知情权保护的博弈模型 B021 表 2 - 1 报业市场上的囚徒困境博弈 027 表 2 - 2 媒体内容产品题材选择的博弈 032 表 2 - 3 市场进入者与市场在位者的斗争 039 图 2 - 1 市场进入者与市场在位者博弈的动态博弈树形图 041 表 3 - 1 市场进入者与市场在位者的斗争(高成本情况) 046 表 3 - 2 市场进入者与市场在位者的斗争(低成本情况) 046 图 4 - 1 传媒经济行为博弈关系全景图 058 表 4 - 1 报纸经营者与记者的激励博弈 065 表 4 - 2 传媒产品与受众的双向选择博弈 071 表 5 - 1 智猪博弈 075 表 5 - 2 报纸与网络媒体的抬价谈判博弈 099 表 5 - 3 不坚定的报纸联盟与网络媒体的抬价谈判博弈 100 表 5 - 4 坚定的报纸联盟与网络媒体的抬价谈判博弈 100
2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传媒军团小露锋芒,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杰出校友北京演讲
rubyland 2012-9-9 11:19
转自:http://www.ustcif.org/default.php/content/1152/ 2011年8月11日,财新网主编王以超、新华社主任编辑张小军在北京科学时报社,与中国科大校友、在京实习生分享了他们对财经新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转型的见解。 财新网主编、财新传媒编委王以超的报告为《财经新闻报道变迁与实践》。他从财经新闻的内涵、在中国的发端、外部条件与挑战、财新传媒的实践等方向入手全景式的阐述财经新闻。当日听众中不少来自科技传播专业,王以超特别指出财经记者素质四点素质是研究能力、采访能力、判断能力与写作能力。王以超还结合个人经历说明财经新闻的原则。王以超在演讲的最后一张幻灯片秀出一张“科大西区2号楼”照片,他说“这是我的老巢”,展现出他的科大情节。 张小军的报告题为《在传统媒体中思考转型》。张小军为新华社国际部科技编辑室副主任、主任编辑。从1996年起,他在新华社从事经济和科技新闻报道,积累了丰富的报道经验。张小军首先逐一回复了校友们感兴趣的问题,张小军也简要介绍了新华社正在经历的“伟大转型”。 两位演讲嘉宾在报告会之后与校友长时间互动。互动环节中,身穿长裙的女生带来日本校友会的问候。她是从日本回国探亲的苗琳娟(0325)。多位25系同学对数年未见的老友从东京突然漂移到北京大感吃惊。而日本大地震期间,张小军随新华社报道组挺进灾区报道,他和苗琳捐分享了不少珍贵的感受。 有校友询问纸质传媒的出路何在?王以超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纸质媒体的衰落或许是必然,但在中国,纸质传媒发行量仍然在增长,随时中国城市化进程甚至交通环境的改善,纸媒仍会扩张,仍有业务增长的空间。央视网络的徐桂梅则询问了嘉宾的个人职业选择问题;还有校友询问在中国,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如何? 有一位科技传播系研究生询问“在中国做记者,是带着镣铐跳舞,如何跳得更华美一些?”张小军鼓励这位学妹“不要如此悲观,王小波曾说,要寻找有趣的事! 不可改变的事实那就接受它,但你可以寻找自我的空间”。 另一位年轻校友则和嘉宾探讨了“在中国从小媒体开始创业,能否生存?”的问题。 以中国最好的理工科大学闻名的中国科大在新闻人才培养方面也颇具特色——这里盛产中国最棒的科技记者。从1990年起,新华社国际部科技编辑室10余年来招收了数十位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专业毕业生;新华社驻美、驻英记者有多位来自中国科大。 曾经或正就职于新华社的中国科大校友包括姜岩(856,欧洲总分社副社长)、毛磊(8815,国际部科技新闻编辑室副主任,驻旧金山记者)、吴伟农(8815,原新华社国际部科技新闻编辑室记者,现为美敦力中国区公关总监)、王艳红(90少,新华社国际部)、张小军(9115,新华社国际部);杨新华(9215,新华网时事政治部)、毕建忠(9315,原新华社驻内罗毕记者、东方卫视北京记者站站长,现为北京环交所总裁助理)、颜亮(9315,国际部)、张忠霞(9815,国际部驻华盛顿记者)、黄堃(9918,国际部科技新闻编辑室,第一位进入汶川地震现场的记者)、丁智勇(8915,原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体育馆新闻中心主任)、任海军(9715,国际部)、邓华东(9520,北京参考主编)。 除新华社之外,中国科大新闻界校友还闯入多家传统或市场化媒体,他们包括欧阳农跃(776,南方新闻网总裁)、程伟光(787,《光明日报》摄影记者)、朱力远(827,《南方周末》科学版主编)、陈谷川(9515,凯迪网络CEO)、朱伟(9115,《人民日报》)、邸允柱(SA9916,中国电子报副社长)、胡明沛(9015,《IT经理世界》副总编辑)。 尽管人数不多,中国科大校友在新闻界特别是科技新闻、国际新闻与财经新闻界取得的成绩颇有独到之处。多位业内人士这种现象认为 “首先应该感谢中国大学新闻学教育水平之低。中国记者整体素质不高,这让中国科大校友闯入时几乎毫无门槛可言。” 中国科大毕业生受到中国最好的理工科训练,使得其逻辑分析、研究能力与英文能力较强,而这是深度报道记者必备的素质,也是中国科大新闻人相对文科记者的天然优势。 约50位校友与中国科大在京暑期实习生出席了当天的报告会。每年暑期,中国科大有数百位本科生、研究生在京实习,他们中既有300余位在中国科学院进行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高年级本科生,也包括在各用人单位实习的研究生。从2010年暑期开始,中国科大校友总会、北京校友会与新创基金会为在京暑期实习生推出名企探营与职场报告会等活动。2010年8月,70位高年级本科生在名企探营活动中参观了百度;8月11日活动中,约有一半是在京实习生(特别是科技传播系在京实习生);2011年8月18日,昆仑万维公司高级副总裁方汉(904)将做客《IT职场千军破》为中国科大年轻校友演讲。 本次传媒界杰出校友演讲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新创基金会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习与职业发展协会协办。 致谢:感谢《科学时报》社为活动提供场地;感谢徐雁龙(9925)为活动所作的周到安排。 传媒界校友在京演讲 传媒界杰出校友演讲活动现场。 王以超在做《财经新闻报道变迁与实践》的报告。 张小军:在传统媒体思考转型。 两位嘉宾正在聆听观众提问。 互动时间。 央视网许桂梅正在提问。 苗琳娟(0325)从日本东京回国探亲,出现在活动现场。 石磊磊(772)请嘉宾预测有盈利前景的视频网站,嘉宾回答:咱们私下说,如何? 邓华东(9520,北京参考)帮在场年轻同学问了一个现实点儿的问题:从事哪个行业的记者,对这些年轻人的发展有利? 小媒体的创业前景如何?
2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咱国人的“学习能力”似乎很强大
热度 18 boxcar 2012-8-31 07:20
刚刚看到一则新闻,深圳航空公司的 ZH9706 次航班(襄阳刘集机场飞往深圳宝安机场)因收到威胁信息不得不中途备降武汉机场,这是继前天夜间国航从北京飞往美国纽约的 CA981 航班因为收到威胁信息中途返航【 2 】后的又一起航空安全威胁事件。联想起前几天曾接二连三地看到的在公交车上发生的一幕幕因为没有主动让座而被扇嘴巴、打耳光的事件,以及一出又一出机场“拦飞机”要航班延误赔偿的闹剧,让俺产生了一个想法——咱国人的“学习能力”看来很强大呀! 根据若干新闻集中出现,就说“学习能力”强大,其实有两层涵义: 其一,一旦有某种人为的具有轰动性效应的恶性事件发生不久,经常会紧接着迅速出现多次类似事件。让人感觉“ XX 自有后来人”,总会有人从一些当时闹得凶、在社会中和网络上传得多影响力大的“坏人坏事”中受到了启发和教导,去跟踪模仿并亲自一试。当然,目前这也是未经严密考察论证的,尚无直接证据能够证明后来者的行为根本不具有足够的原创性和自发性,而只是模仿。 其二,媒体和网络似乎也乐于集中报道一些恶性事件,一有相关消息(不管是否经过证实)冒出来,急忙忙地跟着转载和采访,并且在此后一段时间里,更注意搜集和发掘相关的新闻和讯息,形成某一类事件突增多的气场和氛围,这似乎也是一种“学习”和跟踪效仿。值得注意的是,爆炒这些热点话题就像炒菜一样,热得快、热度高,但炒过之后凉得也快,往往“三板斧”过后就再没下文,让关注相关新闻的老百姓只看到了开幕和高潮,却看不到落幕和结尾。有些明显违法违规和违背道德的事情,后面的依法惩处过程在新闻中可能看不到,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也极少在新闻报道中得到宣传。 这样“虎头蛇尾”的新闻报道,有可能会在客观上起到了“教人学坏”的作用。在社会变革、信息爆炸、网络新媒体形式渐成主流的时代里,人的思想变化快慢程度不一,有的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以前“大一统”时代的统一思想,不能迅速适应“自媒体”时代个人观点的风行,会认为凡媒体(特别是电视和报纸)报道的,都是主流的被肯定的东西,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别人可以做的,自己也可以做,却不肯想想这种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和带来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国人貌似“强大”的“学习能力”,可能并不是真正学习到了最该从中最该学习的东西,而可能只是一种没有经过大脑深度思考的模仿,在很多时候甚至还是“向恶”的模仿。 总体上讲,教人学好难,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使人学坏却非常容易,只要有个“坏人坏事”(一般本是特定情况下的个别案例)作为示范,被作为新闻热点集中报道,然后在人群中展现不同观念的剧烈冲突使人们的思想陷于混乱和纠结,最后再让想“学坏”的人勇于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就足够了。 参考: 【1】 深圳航空 1 航班收到威胁信息备降武汉 http://sky.news.sina.com.cn/2012-08-31/020426198.html 【2】 国航 CA981 收到威胁返航 http://bjyouth.ynet.com/3.1/1208/30/7417504.html
个人分类: 社会|15796 次阅读|25 个评论
左右中国
热度 1 JRoy 2012-7-13 03:33
前三十年, 非左即右,人人慎小慎微 强大国家机器面前,言危! 而如今,哪个人敢说声政府好?dang伟大? 泛滥和曲解的民主,言更危! 大有【非右即左】之势 因为有了传媒的参与,有了无限的放大和解读 有了鼠标就是民意 我们不要非左即右 干吗又要非右即左呐? 百年中国,左右百年,难得休闲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636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需要传播:享受果壳时间【组图】
pup 2010-11-15 21:57
很少有科学讲座能够通过明码标价让观众凭票进场的,2009年科学松鼠会的科学嘉年华就可以。 也少有科学演讲活动在国家会议中心华丽登场,参与者需要仔细提交问卷,并收到电话确认才可以参加的,果壳时间却正是这么操作的。 以前科学松鼠会的名号众人皆知,以后被人频频谈论的估计是果壳时间了。 按照十三同学的解释,为了做好公益,他引进了风投,这得来的百万刀,成立果壳传媒(可以理解成公司名),而公益这一块,由朝阳科委领导,叫哈塞中心(窃以为是从哈韩哈日这些词语衍生而来,哈science,不知对否?),是个NGO。两块都由十三掌门。 (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欢迎去关注姬十三、果壳时间的微博,那里有更详细的说明) 很多人(包括央视记者)质疑十三,好像他既是校长又是书记,政党不分。十三说:这个由我来担着,我也觉得我能担得住,我想用自己的成绩来让别人沉默。 到底商业模式如何介入公益事业?中国扶贫企业家基金会的袁佳凯先生、某位记不住其身份的帅哥作为嘉宾参与了讨论。无论如何,果壳传媒希望成为中国的discovery的梦想,是值得鼓掌的。 果壳时间可以理解成一个子品牌,这个品牌的logo语是向未来问好。它有嗅觉灵敏的科学星探,发掘那些富有演讲天分的科技人员,走向公众讲台,讲授他们的科学研究。据传果壳时间的团队会帮助演讲者设计展示文稿,舞台设计,甚至内容建议。大概有包装的意味,为的是能吸引更多的人吧。 这次的讲座主题是健康的重塑,请了4个北大教授,分享了四个专题。 北医三院眼科中心 张纯教授【 谁偷走了我们的视力】 北大心理学系 魏坤林 副教授【 我运动 我存在】 北医三院生殖中心 马彩虹教授 【试管婴儿】(题目记不太清了,但内容是这样的) 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徐凯文教授 【我们的幸福哪里来】 前CCTV-10主持人白桦作为本次讲座的友情主持。排场很不小哦~ 科学造星运动的市场前景应该也很广阔呢。。。。 安静的国家会议中心外场,遇见我最爱的甲壳虫,这样的下午,算是一种上等的享受了吧。 科技、生活、智趣,就像图片上的那个神奇魔方那样,这些教授的讲座也具有魔力,原定4:30结束的活动一直延续到了6点。 科学和其他一切文化一样,需要传播。 如果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传播,是为了大众享受到科学之美。 (图片皆为手机拍摄,感谢我那个闹钟不响、一拨电话就死机的索爱,帮我留住了很多瞬间。)
个人分类: 科学咖啡馆|5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李晞媛
龚胜生 2010-1-7 01:51
按:我不认识李晞媛。她踩了我的另一个博客,并且留了言我才去踩她的博客。读了她的博客,有感,于是写下以下文字。这段文字和这首小诗主要是告诫她不要急于出名,学生嘛还是先学本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更何况出名未必是好事,得意之时往往也是失意之时;天生丽质是先天的资本,可以发挥其价值,但外秀还须慧中,女人只有把靓丽的外貌和内在的才华结合起来,才算得上真正的漂亮! 这个地方很久没有来过了,来时却是另外一年了。新年不知不觉过了一周了。本来在政协常委会上,晚上是回校给本科生上课的。打开博客,发觉有些人来踩我的博客,其中还有个叫李晞媛的小女孩给我留了言,算是老乡,估计她是冲我的博客名字来的。这新年的第一博就送给她吧。 致李晞媛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生得意失意时。 天生丽质可凭借,外秀慧中方真姿。 姓名:李晞媛 性别:女 学校:浙江传媒学院 星座:射手座 出生地:湖南 身高:167cm 体重:48KG 鞋码:37 三围:85/67/92 cm 眼睛:黑色 专业:播音主持 一个人的时候,世界总是很安静,安静到可以听见思念的声音。总是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决绝的说要忘记却又一直记得。落花垂地的流年,竟是这般念念不忘。
个人分类: 我吟我行|43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帖:中央媒体《中华新闻报》倒闭
antiscience 2009-9-30 13:48
《中华新闻报》倒闭的意义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9/30/content_984565.htm 毕研韬  刊发时间:2009-09-30 06:00:31 光明网   8月28日,中国记协主管的《中华新闻报》宣告倒闭,成为我国首家倒闭的中央级媒体。在下不是传媒专家,对经济层面的媒体运营没有深入研究。但是作为传播学者,我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相关举措拍手叫好。   我曾多次强调,中国现行的新闻体制和新闻政策已经成为中国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障碍。对于中国政府投资450亿人民币加强海外宣传的传闻,我曾公开评论说,这除了浪费国家巨额资金、肥了某些国营媒体外,对国家形象的改善不会有多大帮助,甚至是徒增笑料而已。   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中国媒体亟需提升公信力和影响力。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过,中国这么多媒体,能够影响到国际舆论的东西很少,统计一下,百分之几都不到。对此评判,在下完全赞同。当然,在传播学上,影响力是个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近日研读相关报道,我对国家推动出版、报刊转制改革的举措全力支持。我曾在《解放媒体,复兴中华》中列举了新闻体制改革的四条理由:解放媒体就是提升国力,就是保家卫国,就是爱党爱民,就是顺应民意。从国际传播与政治传播的视角考量,笔者的论断并不过分。   在那篇文章的结尾,我还阐述了新闻体制改革的三大目标和原则:保持权力间的动态平衡、反对左右两种倾向、积极稳妥渐进改革。如今我国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出版、报刊单位转制改革,标志着中国的政治传播系统将迎来新一轮改造升级。   自由撰稿人冼岩认为,中国的治国方式正在发生从建构主义到演进主义的嬗变。至于中国目前正在推进的新闻体制改革,我想大致属于建构主义与演进主义的混合体。但无论如何,中国应该开始清算列宁主义新闻观的流毒了,因为它已经阻碍了国家实力的提升。 try { showAd(3,0,1); } catch(ex){}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