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仿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甘晓:院士访谈——没有“药神”,如何让百姓吃上救命药?
fqng1008 2018-7-22 15:45
“药神”火了。可是,靠个人力量找代购买仿制药,这种事还是有一点不靠谱。日前,3名院士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一起谈没有“药神”,我们怎么才能让百姓吃上“救命药”。 建议一:做中国新药,为原始创新努力努力再努力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长期以来,我国药物研发和医药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仿制,据上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生产的药品中,97%为仿制产品。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我国在新药研究和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08 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开始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近10年来,我国批准的1.1类新药达到30多个,今年以来新药批准数量显著上升,几乎1~3个月就有一个新药批准上市,标志着我国新药研发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已经成功研发出了一批自主创新的新药,这些药都具有新的化学结构和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其作用机理和靶点都不是我国发现的,而是由国外首先发现的。对于国外原研药物,我们不能原样照搬,要研究具有新颖结构的有效化合物,它和国外原研药相比具有相近甚至更好的药效,但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 这种研究也是一种创新,我们是跟着国外的“路”走,那么这条“路”能不能由我们自主开辟?这恰恰是我们的不足。迄今为止,针对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首创新药,我们还很缺乏。 原始创新不足,我们就会受制于人,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我们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开展“我更好”的模仿创新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原始创新研究,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我们要深入研究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并更加重视孕育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认真思考我国药物研究创新体系的新格局、新分工。高校、研究机构、药企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重点应当向前移,要比企业站得高一点、前一点,用新发现、新概念、新策略、新靶点、新技术等为新药研究不断开辟新前沿、引导新方向,引领企业创新发展,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和企业在新药品种的研发上竞争。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进口药很贵,有的专利保护期过了价格也降不下来。特别是有效的抗肿瘤药,老百姓负担不起。这反映出国内企业生产的药品没办法和人家形成竞争。通过国家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新药研发能力有了大幅度上升。然而,除恒瑞、正大天晴、和记黄埔、贝达等少数企业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靶向新药上市外,大多数这样的“救命药”只能靠进口,这说明国内新药研发水平还是不够。 新药研发和芯片一样涉及到许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新药研发能力,在国际药品市场上才有竞争优势,才会促进进口药价格降下来。 新药研发需要靠时间积累,我国全面开展创新药物研发也是近10年的事。好消息是,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抗肿瘤药处在临床试验阶段,我相信再过五六年,中国会有一大批抗体和靶向抗肿瘤的新药上市,价格会比进口药便宜。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新药研发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虽然(创新药)在国家的重大专项支持下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然在起步阶段,还需要一个追赶的过程。而新药研究前期的基础薄弱,国家各重大项目中对新药基础研究的倾斜较少,希望对前期研究加强重视和扶持,全世界的经验都是“育好苗才能出好药”。 建议二:实验室通向临床应用之路,不再有阻挡 陈凯先:药品审评监管的目标有两方面:一是要保证老百姓用药安全有效可靠,二是要鼓励创新和发展,这两个目标不能偏废。过去有段时间,后一方面重视不够,导致新药研发审批流程繁琐,等待时间漫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药研发创新能力本来就比较薄弱,好不容易在某些品种研发上与国外同步,有的甚至比国外还早一些,但由于审批时间漫长,结果国外新药出来了,我们还没审批好,错失了机会,令人扼腕。 令人鼓舞的是,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中办国办联合发文,推动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制度改革。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凡是临床急需、创新性强的药品都要加快审评,鼓励创新发展。新药申报临床试验,满90个工作日没有答复即视为同意;在临床上可能有突破性治疗作用的新药,未完成3期临床,也可提前批准限制性上市。药品审评的这些新政,体现了审评工作的科学化、人性化。 对于大部分药物而言,除了要经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审批,科技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的审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药物的研发与试验也不可避免地与人类遗传资源相关。而人类遗传资源是战略资源,事关国家利益,必须严格把关。保护资源和促进创新如何兼顾,是一个难题。科技部遗传办听取各方意见,以积极态度努力完善审批办法,相信随着国家审评监管政策不断完善,新药研究从实验室到临床将会越来越顺畅。 蒋华良:作为新药研发的源头,我所在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建立了一些制度,激励科研人员去做新药研发的成果转化工作。比如,我们对职称评定做了改革,用新药证书和临床批件来评职称。事实证明,这极大地激发了新药研发的创新活力,自2015年以来,有21个新药进入临床研究,实现成果转化20余项,总合同额超过14亿元。 这些激励政策可以加速新药研发,让老百姓早一点吃到新药。然而,对源头的科学研究而言,最大的激励还在于完善国内知识产权定价。 在国内,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往往很少。比如,最近这几年,我们所科研人员辛辛苦苦做的一个抗精神分裂症候选新药,9000多万就转给了国内的药企,如果转给国外的企业,转让价格将会是它的十几倍。这限制了科研机构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但为了我国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即使价格便宜,我们还是将成果优先转让给国内企业。 张伯礼:药品关键是有效性、安全性及质量稳定。而有效性要求循证证据;安全性要求真实世界评价;质量要求批次间一致性。很多数据都可以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现在有一些科研院所、大学专门做这个工作,建有相关的数据库。政府可以有偿使用这些数据,采信这些权威机构的报告,为药品放行提供充分依据。 有数十家药厂生产同一个药的,符合标准的就继续生产,不符合的就打回。这种制度也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现在,很多假药劣药成本非常低,鱼目混珠,尤其是在普药方面更加突出,这对病人也是最大的伤害。另一方面,医院参加临床评价积极性不高。 建议三:大病重病还得靠医保 蒋华良:当前国人的肿瘤发病率非常高,高昂的治疗费用使老百姓的负担很重。像肿瘤这样的大病、重病还是要靠医保解决。 举两个国外的例子。在新加坡,居民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很多人面临换肾的问题。为此,新加坡设置了专门的肾病医保,建立起医疗救助基金,每个人出些钱,谁要换肾就去申请。而在美国的保险体系下,人人有专门的医疗保险,比如丙肝患者有80%会发展为肝癌。有一种药叫“索菲布韦”,对丙肝有高达百分之九十多的治愈率,可谓“救命药”。但每片1000美元、每天吃一片、三个月一个疗程的高昂费用让普通人难以负担。研制“索菲布韦”的吉利得公司与美国各州政府谈判,结果除个别州以外,该药获得了医保的支持,让许多美国丙肝患者因此受益。 面对救命药价格高、老百姓负担不起的问题,我国还要不断完善重大疾病医保体系。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得到重视,国家、地方的各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相信会越来越好。 药企和政府良好的谈判也会对健全医保体系有促进作用。一方面要给药企利润,让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去研发新药,一味地限制企业的药物定价会陷入对多方不利的死循环。另一方面要鼓励新药快速进入医保。去年,在多方呼吁下,埃克替尼终于进入了医保。总之,谈判的目的是要让包括病人、药企在内的各方都要有利,才能保障老百姓在得了大病重病时,能吃到救命药,不会家破人亡。 张伯礼:政府和药企谈判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过去招标的时候,价格越低越容易中标,有的药企为了中标,甚至低于成本价报价。现在很多药品价格压得太低,规矩的企业不生产,不规矩的企业就造假,最后伤害的还是老百姓。所以药品在保证质量、确实有效的前提下,应该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应该设立指导价格,并在其区间保证优质优价。这也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新药研发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建议四:仿制药,存在即合理 张伯礼:仿制药是全世界都在走的一条路,是大趋势,发达国家也是以仿制药为主。但仿制药必须跟原研药具有一致性,这方面药企还是要下大功夫,有的仿制药原料质量没问题,但辅料有问题,工艺流程、中间过程控制及质量标准也是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陈凯先:药物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它的临床意义,是否有超过现有药品的新突破,是否能适应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而不是看它的身份是“原研”还是“仿制”。 仿制药价格低,不少仿制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不错,对于满足临床需求、降低治疗费用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仿制药存在的价值。我国的仿制药上市也需要经过国家的审批,而且要求其生物学作用(药效与安全性)与原研药一致。我们在大力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必要和有益的仿制。 此外,国内生产的某些仿制药品在疗效上可能和进口原研药还存在一定差别。在仿制药和进口原研药共存的情况下,即使疗效差不多,一些患者也往往更信赖进口原研药。但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推进,相信其可以在满足临床需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8-07-16 第1版 要闻)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端制剂 = 不易仿制的仿制剂型
热度 2 jintuo 2018-1-6 07:09
近年来 “ 高端制剂 ” 是国内药企热烈追求的高科技产品之一,也出现在国家科研资助的指南中。提高药品质量的改革举措下,许多当年仓促成军的药企感到了国内 5000 多家同业可能被淘汰掉一半的可能性。于是,用尽可能小的投入,做出可行性有保障、带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便成为数千家药企的图生存的首选。制剂是药品开发的最后环节,在这一环节营造出相对于同行竞争者的技术差异化更成为首选中的首选。 所谓高端制剂到底是什么呢?首先,出现在中国医药科技界的这个中文词汇指的是已经成功上市的制剂,如脂质体、长效缓释微球、白蛋白纳米粒、聚合物胶束、口服缓控释制剂、缓控释贴剂、甚至 3D 打印药片等。这些制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出现在研究论文中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而在最近几年方有产品上市。这样一个过程出现的缘于这些制剂的制备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制剂过程复杂、产品重现率低、质量难以保证等方面。如此,高端制剂的实质便昭然若揭:其已经在市场上销售的现状决定了后来者做出的此类制剂属于对现有产品的仿制剂型或“me too”制剂;其漫长的开发过程决定了后来者仿制这些制剂的难度 —— 面对诸多必要却难以把握的质控环节。一言以蔽之,成为 “ 高端制剂 ” 了的制剂 = 不易仿制的仿制剂型。 对于大多数中国药企来说,通过对已有的高端制剂的仿制,既降低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又形成对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领先,是一件顺理成章,无可厚非的生存策略。但是,对有足够视野和情怀的药企领导者,与近 5000 家药企一起,挤在通往仅容纳 2000 多家药企的未来市场空间的路上,这岂不是新一轮的苦海无边的开始?与其如此,何不换一个思路,跳出低水平竞争的循环,赌一把成为国际技术领袖型药企的机会?要知道,随着房价、律师服务费、医生薪水等相关价格的飙升,中国研发资源和研发人员的高性价比存在不了多久了。要知道,一些现有的国际技术领袖型药企当年也有靠一个或半个首创性产品起家的。 对于国家的相关科研资助机构来说,在药企热捧的高端仿制领域解囊不过是近景添花,不但资金的作用会得到稀释,更改变不了国家急缺首创性核心技术的现状。何不拿出一部分经费,资助那些多数药企不敢做的、可让有作为的药企成为国际技术领袖的、改变行业格局的首创性技术研发?
11785 次阅读|7 个评论
“走捷径”正在腐蚀我们的科技创造能力
热度 18 zoumouyan 2016-8-28 15:02
“走捷径”正在腐蚀我们的科技创造能力 邹谋炎 有博文讨论在科学上有没有“捷径”的问题。觉得这个问题触及到科学教育界的一个流行现象,在此用博文附和一下。仍然以电磁场理论为例。我接触过不少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大学生、研究生,公平地说,其中多数人成绩相当好。少数研究生有很好的创造能力,对国外的新发展有较强的敏感性。但多数大学生、研究生不是这样。人们会发现,在电磁场、微波、天线这些相关的研究、发展机构中,几乎所有研究生无一不会使用国外引进的若干电磁场仿真软件,典型的是HFSS(高频结构仿真)。这可能不是导师安排要掌握的技能,而且事实上许多老师可能不会玩。这东西有用吗?肯定有用。如果你设计了一个微波电路,可先用AUTOCAD画出机械结构图,这个图能直接导入到HFSS中,利用HFSS完成仿真计算,例如得到你希望要的全套S-参数,对天线可以立即得到3-D方向性图。并且,可以将波导或微带中的电流分布图(反映能量流分布)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不正是你想要的吗? 可能你已经想到了,HFSS正是通向电磁场科学的一个“捷径”。入门一套软件操作方法,只要有师兄弟指点一下,一天或许就能搞定。练习几天,就成熟手。想想电磁场理论,繁杂的数学公式、多样的微波结构,那真是一条崎岖小路,天晓得那天得见光明。 在学校和研究所是如此,其直接效应在我国的若干研究所和公司中已经有充分表现。细心的读者会读到若干研究所和公司的宣传材料:引进了先进的仿真计算软件,掌握HFSS等设计工具,…。确实,仿真工具如果配合良好的原始设计,能够大大提升研发效率和进度。对管理者和非研发人员,仿真工具能够提供有高度显示性的结果,因此很容易产生出颠倒主次的附效应:原始设计常常被淡化,甚至认为,仿真工具能够代替设计。而事实上,只依靠仿真工具的“设计”,无需说只是一种仿制或复制。因为仿真逃不掉需要一个“原始设计”作为依据。应用中的设计图样都不会十分简单,尺寸参数很多,没有理论依据就能创造一个“原始设计”,如果不靠复制,就只能靠魔术或骗术。可以说,仿真或复制能够大行其道,就是因为有“捷径”可走。当然,如果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有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就不会有那么多“捷径”。 以笔者正在从事的微波雷达研发领域为例,我们看到,利益诱惑催生了各种各样的通往成功“捷径”,有合法的和非法的,这直接腐蚀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创造产品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需要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积累。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中创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常常要求多领域的知识综合,肯定没有什么太容易的捷径。建议年轻研究者不要沉迷于五花八门的软件工具,而是把心思更多地放在至少深入一个专业领域,有所创造,才会有更确实的发展机会。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3847 次阅读|46 个评论
中国新药研发三部曲
热度 4 chemicalbond 2015-7-29 22:22
中国新药研发三部曲 § 1.0 : Generic 时代 Ø很多 年以前就开始 Ø “仿制”药(生 产其它公司专利到 期 的药物,完全相同的分子) Ø 很多公司的长期策略:需要考虑提高技术含量,做到与众不同 Ø大概国内的多数“新药”研发可以化为此类 Ø 国外也有很多公司做仿制药 (如 Teva , Norvatis,等 ) § 2.0 : Me-Too 时代 Ø 大约从 2000 年开始 Ø 对专利药进行非常细微的修改,得到有知识产权的新分子 Ø“山寨”, 目前风行 Ø 前途? § 3.0 : Me-Different 时代 Ø 最近几年开始出现 Ø 独立原创 Ø 国 外通常的策略 Ø 国内药企实现的两种途径 ( 1 )收购国外临床产品在 中国地区销售权:多数。(理由:有钱任性,赌一把说不定中大奖) ( 2 )自主研发:很少。(不做的理由:来不及,没钱,不会,等等等)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2183 次阅读|8 个评论
关于药学研究的一点随想
热度 45 weijia2009 2013-7-25 08:39
关于药学研究的一点随想 贾伟 最近比较忙,来科学网溜达的时间也少了,刚看了科学网庄世宇博主的博文《 夜半无眠填新词 》,不禁哑然失笑,赶紧坐下来码几段话应和一下世宇和 YC这两个“负能量”。庄同学闲情逸致,把YC的“暧昧”进一步定义成“不确定”的含义,并解释说:万物皆是不确定的,人生也是不确定的。有些时候,很多东西(包括观点和看法)未必是非黑即白。 我想补充一点的是,人生虽无常,我们多走多看多思考有助于把这个不确定性降到最低。我在一篇博文《 残阳如血 》中说过这样的话:生活中之所以很难读懂一些东西,并不是你在桥上还是在楼上的位置不同,而往往取决于你的状态 - 是在关里面看还是在关外面看,是过来的心态还是没过来的思维。 YC在她的博文里自称土鳖,没见过世面,其实她在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访学过一年,除了上海饭团,她还是啃过洋面包的。基于这一年的经历,她在科学网高产地发了几十篇关于北卡的博文,登了上百张照片,俨然是一个“北卡通”或者说“北卡控”了。我读过一些这样的文章,觉得文笔清新优美、感情丰富细腻,但坦率地说没太多“干货”,也就是说她的触觉所触及的是诸多(跟国内比)异乡风情– 如田园风光、美丽校园、静谧小湖、农贸市场等,这些“信息”在一个久居北美洲的人眼里不觉得这一定就是“北卡”,而不是南卡、佛吉尼亚或乔治亚州。原因很简单,YC只待了短短的一年,基本属于走马观花。她的相机没拍到北卡巍峨的山岭、广袤的平原和优美的海岸线组成的千姿百态的生态,她恐怕还没来得及领略北卡的富饶和贫穷之处,没见识过颇具规模的家具业、北卡的葡萄酒业、三角区的生物技术,没有品味出北卡州特有的保守文化甚至是北卡人有趣的南方口音…… 但是,在 YC眼里,北卡就是她所见到的样子。而由此类推,我们每个人大致也是如此,以自己(有限的)视野和理解,去打量和揣摩外面的世界,去发表观点,去评价自己不甚了解的不同领域的人和事。 一个多月前我在北京和天津地区出差,见到了十多年没见的一个老朋友,他现在是一个“国家队”的药物研究院的院长。闲聊中,我问最近几年中国本土的制药企业表现如何,朋友给我报了些数据,其中一串数据我印象深刻: 2012年我国单品种药物市场销售排行榜上,一批(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表现优异,其中最高的单品种年销售额近50亿元人民币,接近国际上的号称“重磅炸弹”(年销量10亿美元以上)药品的水平,销售超10亿元人民币的单品种中药注射剂有10个左右。 因为是老朋友了,我们之间直言不讳: 这种数据就看你怎么看了,估计领导和外 行 看了会很高兴,都是民族药、民族企业,令人振奋,大可以说成是向世界制药业“亮剑”的局面啊!换个角度来看,一批里面含有众多植物化学成分、缺乏系统的药理毒理研究的中成药,以静脉注射直接入血的制剂方式在市场上大规模使用,在我们的眼里,这肯定不是一件令人自豪,相反应该是让人心生寒意的现象。另外,中国的疾病谱和其他国家相差无几,但销售前几位的药物适应症清一色的是心脑血管,和国际上相差很大,又说明了什么呢?说白了,这类药物属于老百姓说的“大路货”品种,并非完全针对病人和市场需求研发出来的高技术产品,其销售也就不完全靠疗效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市场运作手段。而众多的常见病如糖尿病、精神疾病、癌症、甚至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很多病种,还是牢牢地被进口药品或在中国的外国药企生产的产品扼住我们的咽喉! 我们还聊了很多国家新药研究领域里的问题和原因,其中说到了这么一个观点 – 中国严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药学研究人才。药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两个底层的支撑学科是化学和生物学,而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体系发展至今,始终没有摆脱化学强而生物学弱的结构性缺陷,以至于今天我们的很多研究人员不具备开展系统和体内药物研究的技术功底,大多只能以“过硬的”化学功底做仿制。这个现象我在国内工作时看到了,当时并没意识到问题有多大,但五年前重新归海,对美国高校药学院的课程以及自己学生在美国攻读药学博士期间受到的培训跟国内的做了比较后,我才意识到这个结构性问题给中国制药行业带来的深远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创新药物的开发来自于坚实的基础研究。除了药物化学工作以外,一个高技术的新药产生于从药物靶点、作用机制、代谢和毒性机制、药物的体内输送等等高水平的系统性研究,而这些都依赖具有优良的生物学功底的研究人员。印象中,中国本土不乏优秀的化学家,但这么多年来似乎就没有培养出国际水平的药物科学家。 朋友忧心忡忡地跟我说,中国制药工业界缺乏领袖型企业。我请他定义下什么叫“领袖型”,因为这个词语比较媒体化了。他说,领袖型就是自己能够自力更生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药产品,并能够带动整个行业走技术创新型的道路,而不是一味通过市场运作手段(如兼并收购、轰广告、做商业等)来扩大规模。 除了人才瓶颈以外,中国药物研究领域缺乏创新、缺乏技术竞争力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谁也不愿意化时间、化力气做药物的基础性研究,谁都想 1-2年搞个“短平快”项目,3-4年推出个新产品。新药的研发是个很苦很累而且很慢的过程,它对我们的基础研究实力、研究策略和手段、资金链是一个考验,但我认为更大意义上看,是一种科研文化上的考验。 “短平快”不是某一个人头脑中的思想,而是全社会的。我们这个时代缺乏一种坚韧、务实、长期追求卓越的科研文化!在神州大地你到处可以见到华丽的厂房、漂亮的设施、还有醒目的“创新”标语,甚至你的身边还有很多科研愤青们对基础研究的质疑、青椒们甚至是教授们把基础研究当作简单的发文章的误解。我想,这就是我们看不到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和希望的原因吧!
16419 次阅读|111 个评论
[转载]关于北京放假
dongzg101 2013-3-21 08:54
北京房价格和防地产伤的期望植有关,内部消息,北京放假(房价)要上4.5万.还不如把房子卖了,去旅游,一套北京房子到广西可以换6、7、8套房子,这边出国方便!找个越南小妞,就是越南人了!
个人分类: 退休生活|1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防止污染”OR“放置污染”?
热度 14 boxcar 2012-6-2 22:52
前几天,在安萌茵博友的博文“几乎成了‘才女’”【 1 】中看到两个非常有趣的“撷英”——“猪蹄”(本来应该是“主题”)和“放置污染”(愿意是“防止污染”),觉得都是很好的作文题目,赶紧悄悄地抄下来,等有空的时候写写。今天早上,俺在吴国清兄的博文“俺戏弄 SCIENCE 的一次经历”【 2 】下面留言,声称要在歇歇的时候写写“防止污染” OR “放置污染”的作文。 没想到,冥冥之中就有天意,俺放出话以后没几分钟, CCTV-2 《第一时间》马上给俺提供了一个“放置污染”的素材——有来自荷兰的“洋垃圾”运抵我国华东某港口,还好这次海关查验工作很给力,及时地把它退回了。为了对得起这次难得的奇遇,俺决定不歇歇了而要赶紧写写,论述一下“防止污染”与“放置污染”这个问题。 污染,无疑是在现代社会中被咱全人类都痛恨的东西。谁都在极力地避免自己身边的东西被污染,所以“防止污染”就成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只要一喊出这句口号,立马就会有呼应者云集。不过很遗憾,在人类实现现代化这二三百年里,“仿制污染”的工作一直进行得非常出色,后发的国家和地区大多能几乎原封不动地在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把污染也“仿制”回来了。于是,在咱中国的土地上,我们不但看到了那些代表“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感受了小卧车的快捷和舒适,同时也看到了“大烟囱”们忙着喷云吐雾,看到了堆积如山的废渣,看到了变了颜色还散发出莫名其妙味道的河流,呼吸到了汽车尾气。。。。。。如此各种各样的污染,在先进先发展而且已经先发达的国家中或多或少地发生过,有些防治措施与方法也已经有了,但推广和采用的阻力似乎一直很大,可以说妨碍执行(妨执)的因素始终很多。 事实上,当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们(甚至国家)在忙着呼吁“防止污染”,并身体力行地“拒绝污染”的时候,他们却可能同时还在或多或少地同时“仿制污染”。如此一来,“放置污染”也就必然要发生了——被一些人“拒绝”的污染,却被另一些不曾制造如此多污染的人“咀嚼”。这是因为,当那些会破坏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已经被人以很高的效率制造出来的以后,就必然要有个去处,所谓的“防止污染”,并不意味着真的能把污染物的产量减少到零,最好的效果也只能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控制污染物的状态而已。倘若无法在生产和生活环节中真正消除掉的污染物,就总要要面临一个如何“放置”的问题。所以,很多“防止污染”其实靠的是“放置污染”,这当然也就少不了会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把污染放置到媒体的闪光灯照射不到的角落里、月黑风高之夜悄悄排放污水废气等“躲猫猫”把戏了。更有甚者,会把有污染的废弃物垃圾打包装入集装箱,然后运送到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去堆放,借此收到自己“眼不见为净”的效果。 在俺看来,污染要想方设法地防治而千万不要仿制,防止污染绝对不能靠重新放置污染,而应该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最靠谱的做法之一,就是勤俭节约,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减少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和垃圾;已然产生的污染和垃圾,也该做好分类防控。 参考: 【1】 安萌茵: 几乎成了 " 才女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8646do=blogid=576109 【2】 吴国清: 俺戏弄 SCIENCE 的一次经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1954-577677.html
个人分类: 社会|4771 次阅读|34 个评论
吴昊:“两弹一星”的创新之争
热度 4 meixianghao 2011-8-11 08:44
“两弹一星”的创新之争 □本报见习记者 吴昊 “两弹一星”是仿制,不是创新。……创新,是发现新需求,提出新问题,然后去满足它,解决它。——韩健(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研究员,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开发创业者) 仅就我所具体参加的“两弹”研制中所必需的各种材料,特别是关键材料在整个爆炸过程中的状态方程,就有大量必需的创新工作。 ——吴中祥(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两弹一星”工程亲历者) 浮躁、夸张、自吹的创新,肯定不是真实的创新,而是对创新的污染。只有真实的创新才是我们最期望的。——邹谋炎(中科院电子所研究员) 7月31日,韩健在科学网发表博客文章认为:《“两弹一星”和“自主创新”都不是创新》。因文中观点悖于传统认知,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第二天,“两弹一星”研究亲历者吴中祥提出反对,以一篇《怎能说:“‘两弹一星’和‘自主创新’都不是创新”?!》回应。 之后短短数日,十几篇持各自观点的文章相继出炉。数百位科学网博友跟帖发表见解,或支持、或反对,纷纷加入争鸣。 何谓“创新”的话题就此被推上了前台。 针锋相对 查阅韩健近年发表的所有文章,几乎都与讨论、倡导“创新”有关。有着几十年的科研、创业经历,他认为自己对创新有着独特的认识和实践。 “一提起创新,国内一些人就举‘两弹一星’的案例,可是我不觉得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韩健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韩健认为,有一个榜样摆在那里,并且这个榜样是可实现的,因此“两弹一星”是仿制,不是创新。对于仿制者,要解决的就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事实上,在“两弹一星”成功之前,很多相关研究者均在欧美有过相关工作背景。钱三强、何泽慧、杨承宗均出自法国小居里夫人实验室,并在那里获得很多核物理领域的重大发现;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均从美国归来,在核物理、空气动力学等领域有很深造诣;王淦昌的导师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迈特纳…… 在韩文仅仅发出一天后,反对的声音接踵而至——首先来自亲自参加过“两弹一星”研究工作的老科学家吴中祥。 已经80岁高龄的吴老在博文中称,“仅就我所具体参加的‘两弹’研制中所必需的各种材料,特别是关键材料,在整个爆炸过程中的状态方程,就有大量必需的创新工作”。 吴老认为,当时美苏对新中国实施“核讹诈”,赫鲁晓夫叫嚣“中国20年内造不出原子弹”。新中国原子弹所有关键技术,基本上都是自主解决的,氢弹更甚。这绝对应该是自主创新,是创新毫无疑问。 其实,毫无疑问的还包括“两弹一星”对于中华民族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两弹一星”是在极度困难的信息封锁下,靠中国人自主技术攻关而成…… 事实上,韩健对“两弹一星”的历史功绩并无质疑,不过他依旧在博文中呼吁: “不把‘两弹一星’当做伟大的创新成果来宣传,也是倡导创新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整天喊鼓励创新,可实际上却在鼓励仿制。……要让创新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的习惯。” 而吴中祥则另有侧重。他告诫读者,发达国家可能通过诽谤我们的自主创新为模仿、抄袭,来实现压制我们的目的。 因此,要认真执行“自主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独立自主、原始、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望文生义” 争论第二阶段,多位科教界人士开始在“创新”二字上做起文章。 一些学者持以下观点: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 韩健眼中的创新,就是明显的“原始性创新”。从他的创新创业经验来看,识别创新的标准,看其是否“率先提出,并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不是“独立自主地,解答了一个他人提出的问题”。 而吴中祥认为,在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必定有核心的自主创新过程和成果;虽有榜样,绝不是完全模仿,是创新。或可将其归入“再创新”一列。 美国关岛大学工商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宁博士将科学家眼里的“创新”和经济学家的“创新”从概念上区分开来。 他由是推导,即使是科学家讨论的“两弹一星”创新问题,也因定义不同,失去了“是或者不是”的答案。 “‘创新’这个词,由于被过度政治化,被过度口号化,被过度大众化,已经完完全全庸俗化了。”李宁在博文中总结道。 提出“创新”一词被滥用的,还有中科院电子所退休研究员邹谋炎。 “国语中本来不乏更贴切和实在的词,例如修改、改进、改良、新尝试、新举措、提高、增强、更新、进展、进步、革新等等,现在统统提升为‘创新’。”邹谋炎说。 既然有如此形形色色的创新,那何种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如何简化和纯洁所谓的创新?什么才是目前中国最值得提倡的创新? 现实大于历史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 “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这是“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留给人们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2005年3月29日下午,钱老在三○一医院对我国的创新人才、创新思想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现实情况是,不仅是科学研究,在社会方方面面,国人更多仍是“跟随”。 一位联想公司内部人员告诉《科学时报》记者,美国苹果公司开发出iPhone,我们马上有乐Phone跟进;iPad风靡,我们有乐Pad应对。 事实上,中国的“Phone、Pad”,肯定有不同于苹果产品的自主技术,这是否是“自主创新”呢?在整体理念,也就是“发现问题”的环节上,这些产品可能跟风模仿的痕迹更重。 “大家都是跟着‘热点’走,而很少考虑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争做世界第一。”一位学者如此诠释中国现状。 中国创新之路何处去?生物学家曾杰建议,“不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以创新精神和奋斗过程论英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形成一种创新的信仰和文化,是建立创新型模式的关键”。 晚年的钱学森在上述系统谈话中,更是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两弹一星”的功绩,自有历史评判。本质上,学者们的争论,是指向科教界面临的现实挑战,也就是希望为中国探索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之路”。 锁定在这样一个目标上,更多的争论,恰恰意味着对创新有更深的理解。 《科学时报》 (2011-08-11 A1 要闻)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4335 次阅读|4 个评论
没有榜样的时候做一件事是什么情形
liwei999 2011-7-31 20:03
还是有人“敢问”:没有仿制对象,没有榜样的时候做一件事是什么情形,你经历过吗?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31/2011 02:16:12 这是韩老师的“提问” “两弹一星”和“自主创新”都不是创新 。一般能拍胸脯站出来讲I have的人恐怕不多。 但是那个状态下的心情,镜某还是能想象的。那应该是个第一次向一直暗地里喜欢的人告白前的心情。这样的事儿,都没有什么“仿制对象”,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也都是“自主创新”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 been there, but not done that - 立委 07/31 07:00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偷窃
热度 4 caojun 2010-10-10 23:29
这两年全世界最耀眼的公司大概就是苹果。90年代中期,苹果公司CEO及精神领袖史蒂夫·乔布斯曾经引用过一句毕加索的名言—“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偷窃”。他还承认, 对偷窃他人伟大想法的举动,苹果公司向来没有羞愧之情 。当然,时至今日,随着苹果的日益成功,他们也开始不依不饶,对侵犯苹果专利的做法提起诉讼。事实上,没人能否认,苹果创新革命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仿制,再加以持续不断的改进。 在最伟大的公司中,靠仿制起家、发展的不在少数。别看微软现在拿版权说事儿,它发家的Windows与苹果的视窗系统有很大的“ 相似之处 ”,在80年代与苹果打了几年的版权官司,终于躲过了这一关。它的Word和Office也不是原创技术,莲花等公司比微软早几年就开发出了“ 相似 “系统。在浏览器市场上,它更是网景公司的尾随者。比尔盖茨先是轻视了浏览器技术,等网景坐大后不得不屈膝要求合作,不料网景志不在小,拒绝合作,妄图以浏览器市场为依靠,反攻操作系统(颇有点像Google以搜索市场反攻浏览器和操作系统,只不过Google活得挺滋润),不过没斗过比尔。微软花了几十亿美金,开发、购买、兼并小公司,推出了IE,然后使出捆绑的不正当竞争手段,终于把网景给灭了。 华为刚开始就是靠抄思科,有志青年们当时颇多鄙夷之色,用我一同学的话说,妈的,抄得一丝不苟。2003年思科起诉华为,任正非说:“敢打才能和、小输即是赢!”,后来达成了和解。如今成了大气候,去年华为销售200亿美元,10亿美元4万人队伍搞研发,专利申请数世界第一。腾讯更是拿来主义的佼佼者。即时通讯刚出来时,最有名的是ICQ,腾讯就搞了个OICQ,就是QQ的前身。获得无可匹敌的用户群后,哪一块做得有声有色,它就抄过来,最有名的是联众游戏,最近又盯上了团购网,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它自己的原创。 不过,这些公司谁也没有乔布斯说得这么露骨,这么大言不惭。怎么才能保持一个伟大公司的优势?一个最常见的观点是:不断地技术创新。但是微软并没有尝试着去开发一种比网景浏览器性能更高、技术更好的产品。微软、腾讯之流,常常不是技术的“发明人”,而是技术的“市场整合者”。 换句话说,原创的东西不是天天有,重新搞一个原创的东西,也不一定比已有的技术更有价值,更符合人们的需求。一项有价值的技术,从原创开始,到被千千万万用户接受的过程,也不见得原创的贡献最大。重新发明轮子的故事就不少。 有一次与一个在日本做暗物质实验的博士后说起国内的情况,我说应该先搞小规模的研发,拿出自己的方案,再上大的。他的观点是,现在的高能物理实验,哪有这么多原创的?好的想法早就想得差不多了,先厚着脸皮抄一个方案,尽量改巴改巴,最终还是谁肯投钱谁有理。看来也有一脸的道理。 原创固然好。最后,再重复一遍:创新革命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那就是仿制,再加以 持续不断的改进 。
个人分类: 生活杂谈|14478 次阅读|17 个评论
山寨能力关系到国家安全,山寨并不可耻
chrujun 2010-5-20 11:10
按照韩健老师的说法(1、创新者提问;山寨者求解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6522 ; 2、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山寨了能算是创新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5623 ),研制(仿制)和国外功能(性能)一样的产品叫山寨。我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个事实, 研制国外同类产品虽然不算什么创新,但关系到国家安全,正是目前阶段中国不得不走的路,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 从历史的观点看,新技术必然会从发源国家流向其它国家,由此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数百年内相继扩散到欧洲,对西方文明起了重大推进作用。而目前,西方国家则占据了科技创造的制高点,中国从老师变成了学生,努力吸收和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这是历史必然现象。 现阶段,中国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人有我无的问题,只有达到人有我有的境界,才能保障国家安全。 而创新解决的是人无我有的问题。因此,中国迫切需要自己制造国外已有的高科技产品。例如:各种集成电路芯片、尖端科学仪器、高性能CPU、超级计算机、隐形飞机、航空母舰等等。中国目前没有这些东西,国力就差了很多。在和平时期还好,要是打起仗来,中国的国家安全注定是脆弱的。 老实说, 我们现在主要靠两弹一星维护国家安全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是巨大的。 我对中国的虚弱和落后有切身体会。10年前,中国海洋调查船海洋四号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遭日本飞机和舰船驱赶。我当时正好在船上,船长让我和日方对话。当时不仅看不到中国的军事力量出动,更致命的是调查船上设备基本上是日本制造的。船上的雷达、通讯设备和各种探测仪器,绝大部分是从日本进口的。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的调查船上的喇叭里突然响起了日本人的声音,我感到很吃惊。后来据说是日本人能够自动识别我们的通信频道,因为通信设备是日本制造的,他们想找到我们的信道是小菜一碟。 在科研生活中,我们可以看看,我们所用的CPU芯片,所用的各种尖端科学仪器和专业软件,又有多少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 仿造这些东西虽然不是什么创新,但对中国的生命力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国家在CPU、科学仪器和软件等领域加大了投入, 只要能够造出跟国外功能和性能一样的产品,对中国来说,就是很大的胜利,就是为国家安全出了力。 同时,要掌握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某些领域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我国到现在也无法制造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航空发动机,虽然无数人为此日夜奋战了数十年。在这个时候, 中国人要敢于承认落后,敢于当跟屁虫,只要我们真正学到了老师的本领,也不算可耻,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563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仿武夷山也征集下联
famingkuang 2009-12-13 19:10
武夷山老师在《 征集下联 》一文中给出了上联: 古人云:人云亦云 最难对付的是那冒号,因为冒号前面的那个字必须与说话有关。与说话有关的字有那些呢? 说,语,曰,道,云,白,。。。 发发对之如下: 小生白:生白净白 (生、净系京剧角色,白即旁白,有说的意思) 仿武夷山老师也出个上联: 白马白,白马非白 来征集下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57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