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软实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国际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和经验
whyhoo 2011-12-28 14:15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率先提出“ Soft Power ”的概念,国内目前通称“软实力”,其实应译为“软权力”。它是指一国所倡导或奉行的价值理念、政策战略、制度安排的正当性或合法性获得他国的自愿认同而在国际事务中无须通过命令或强制等方式赢得他国支持与合作的能力。奈指出,软实力是一种同化性权力( co-optive power ) , 它与命令他者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硬权力或指令性权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实际上是一种柔性的国际影响力。 奈认为,软性的同化权力与硬性的指挥权力同等重要,在捍卫和增进自身的国家利益方面,前者显然遇到的抵制更少,实现国家利益的代价更低。奈进而指出,构成一国软实力的权力资源包括本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多国公司的数量和实力、自身主导的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    软实力的概念提出后,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我国学术界对软实力概念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俞新天的观点尤其值得关注。他指出,软实力的内涵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思想、观念、原则;二是制度,包括国内制度与国际制度;三是战略和政策,发展模式、国家形象、信息和相互依赖等可纳入其中。他进而指出,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而且主要是文化中的核心即价值观,制度和战略与政策都有赖于观念、思想、原则的支撑,因此后者不仅是“资源性实力”同时也是“操作性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它是通过文化生产、文化交流,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等途径使本国所倡导和奉行的价值理念赢得国内外受众的普遍认可从而获得国际影响力的能力。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原则等价值理念,它的载体是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媒介。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关系性权力,一国在国际交往中因其所崇奉的思想、知识和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而获得了影响他国行为的能力。体现和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思想、观念和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可以影响他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减少自己的对外政策实施中遇到的抵制和阻力,从而有助于一国在国际交往中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增进自己的国家利益。正因为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能力,国际社会普遍重视提高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并在提高自己软实力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将提高文化软实力纳入本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或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实施。    文化软实力攸关一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展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美国的民主和价值观,成为维护美国价值观安全和使美国变得更安全的必由之路。美国总统直接领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高度重视运用美国文化软实力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每年一度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文化安全占有重要地位。 2002 年 9 月出版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在全世界推行、保卫美国式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灵魂与核心。 2000 年发表的《美国国家利益报告》中,将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中传播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促进民主以影响这些国家的文化列为美国重要的国家利益。 处于创制阶段的美国国土安全局其目的在于“使广大公众和领导人理解文化在促进和威胁国家安全中的作用,通过调整、引导文化生产的格局,达到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 为此目的,该局确定了自己的四大战略:“ 1 )促进、培育文化生产,彰显伟大的美利坚民族的自由和力量; 2) 引导、建议文化领域的领导人和管理者与我们一道加入这场反恐怖战争; 3) 利用文化生产的广泛影响和力量,向国内外人们宣传美国是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 4 )监督、限制,在必要时关闭与恐怖组织有联系或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危害的文化组织和公司”。 美国新闻署负责实施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开展公众外交以维护美国国家安全。该署通过开展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和信息传播宣传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对外政策,影响他国公众舆论,维护美国对外政策的长远利益。    法国是最早懂得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的国家之一。拿破仑曾经说过,一支笔等于 1000 支毛瑟枪。法国前文化部长曾经说过:文化和经济是同一场战斗。法国人认为,文化使命可以代替国家武力。 1883 年法国就建立了法语联盟,在世界各地讲授法语,推广法国文化。从 1959 年起,法国开始制定“关于在国外扩张和恢复法国文化活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9 - 1963 ),后来又陆续制定了“二五”、“三五”计划等。法国的国际文化交流支出从总数和人均来看都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由此可见法国对发展和运用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    英国在一战后国际地位下降,面对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攻势,英国急起直追从 1920 年起开始制定自己的对外文化政策。 20 世纪 30 年代后英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和组织实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扩大英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英国外交部还成立了公众外交总司,积极开展对他国的公众外交,影响他国公众舆论,培养亲英的统治精英,为英国积累了文化软实力。英国还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海外办学,扩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关乎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本和韩国在成功实现经济起飞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都把建立“文化大国”和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早在 1979 年,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就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认为日本已经进入重视文化的时代。随后各届政府继续实施通过国际交流扩大日本国际影响力的战略。 1991 年日本外务省制定了针对美、中、加、英、德、法等国的文化外交战略,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教育和信息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韩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后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政府将振兴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政策建立了文化产业专责机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支持韩国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既改善了韩国的国家形象,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将文化视为一种创造财富增加价值的创造性产业,集聚各方力量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增强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传统文化观将文化和产业对立起来,认为文化乃是一种远离市场的艺术,市场和文化格格不入。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生产和消费与市场链接起来,同时对市场提出了趣味性和精致性的文化要求,文化市场化和市场文化化都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概念强调文化创造财富和文化增加价值,既重视文化的市场化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又重视市场文化化的趋势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和大力发展“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或创意产业。    美国最早把文化和产业链接起来,重视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可开发性和市场取向,依靠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一个文化资源小国而跃升为文化超级大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文化生产成为美国最富于活力并为美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 2000 年美国的版权产业产值达到 4572 亿美元,占 GDP 的 10% 。 2001 年美国文化产品出口达 700 亿美元。 2002 年美国占全球 3330 亿美元网上交易总额的 64% ,美国音乐制品占全球音乐市场份额的 1/3 强,美国 2002 年游戏产出占全球 40% 强。 美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主要是:投资主体多样,联邦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艺术给予资助,来自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等社会资助数额远远超过各级政府的资助;注重加大科技投入,将高科技成果运用于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中;跨国文化企业实行商业运作并按市场规律经营;重视文化艺术及其管理人才的培养,鼓励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移民美国,从而拥有丰富的文化产业人才;制定《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对非营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减免资助者的税额,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支持文化艺术事业;利用自身的国际政治经济优势支持本国文化商品占领国际市场。    美国的成功经验促使英国、芬兰、荷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文化政策对文化与产业的链接采取积极的态度。 1990 年英国率先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提出了建设“创造性的未来”的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 1998 年英国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ies )的概念,并要求政府“为支持创意产业而在从业人员的技艺培训、企业财政扶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1998 年欧盟理事会文化指导委员会确定将建设“创造性的欧洲”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欧洲各国此后都出台了自己的文化政策,积极扶持本国创造性产业培养人们的创造性能力,同时注重发挥私人部门和企业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文化政策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来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以英国为例。为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英国采取了如下措施:( 1 )保护和发展本国文化,提高全民的文化意识和素质;( 2 )提倡创新,鼓励优秀艺术门类的发展,培养和保护重点人才;( 3 )加强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专业投入,培养富于创造性、懂经营的人才;( 4 )发行国家彩票,建立彩票收入拨款机制,投资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5 )积极扩大英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重点支持海外市场开发和文化产品的出口;( 6 )加强旅游、画廊、博物馆、文化遗产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后来居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它的成功经验包括:政府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健全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调控文化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和从事文化体育活动,建立了完备的文化市场体系和网络包括拥有发达的广告业和成熟的经纪公司,积极参与国际或地区文化市场的竞争;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本国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使得文化价值观在人们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得以广泛传播,从而提高了文化软实力。    (三)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支持本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思想库的发展,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思想、观念和原则等价值理念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是发展和运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生产思想的源泉,思想库是生产政策思想、引领社会思潮的独立的、非营利性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思想库往往被称为发达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或媒体权力之外的“第五种权力”。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思想库的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水平。思想库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政府的公共政策之间建立起转换的桥梁,通过自身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而促进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决策咨询作为一种“智力服务业”二战后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思想库是现代社会公共决策“谋”与“断”分工的产物。现代社会行政管理复杂性日益增加,政府需要依靠全社会的智力资源来支持公共决策,需要在政府以外寻求智囊指点和额外营养。企业也出现了类似的需要。“谋”与“断”科学分工的需要导致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以决策咨询为己任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产生。相应地西方发达国家专家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已经先后走过了专家会议咨询、官方附属政策研究机构咨询阶段,从二战后普遍进入了依靠独立思想库进行政策咨询的阶段。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公共决策咨询业最发达的社会,同时也是思想库数量数量最多和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为美国制定对外政策、提出国际制度和国际标准倡议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现代化理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人权高于主权、软实力、巧实力、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公众外交等许多重要思想概念的提出为美国的对外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规划了战略方向,甚至影响着国际社会的政策和制度选择。 20 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后,美国政府对如何解决自身社会经济转变所带来的问题和发挥美国的全球问题的公共政策问题的需求高涨,由此促成了一批研究和解决美国对内和对外公共政策问题的政策研究专业机构的诞生。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大批专业研究人员参与了政府组织的研究工作,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政府由此认识到了专业研究人员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效益。战后与政府签订合同开展研究的独立思想库迅速发展起来。 欧洲国家、日本等其他西方发达国家 20 世纪 60 、 70 年代以来,咨询业和思想库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曹益民对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公共决策咨询业发展经验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根据他的总结,国际决策咨询业和独立思想库的发展的成功经验包括:( 1 )政府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大力发展咨询产业。美国历任总统都很重视利用外部智囊机构为其提供良策。美国政府已经把政策咨询规定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政府各部门实施的重大项目要有咨询报告, 10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须建立高于地区发展的综合咨询机构。美国政府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中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用在各种思想库的研究工作上。美国政府还规定,企业的咨询费用可打入成本不计征所得税。( 2 )坚持以才取人的原则,优化咨询人员的整体素质结构。( 3 )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规范咨询活动。( 4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咨询质量。( 5 )保障研究工作的独立性,崇尚客观、公正、中立。国外大多数咨询机构组织上不隶属于政府、企业、事业实体,他们本身往往是独立的非营利法人,享受非营利法人机构的税收优惠。咨询机构的经费来源多样化,他们一般不享受国家直接拨款或补助,通常是通过申请项目签订合同获得基金资助方式从事研究,基金资助来自政府、企业或个人的捐助,后者通常享受税额减免优惠。思想库选择或承担的研究项目、采用的研究方法、收费标准自主决定,不需要其他机构批准。思想库鼓励研究人员提出独立的见解,保障其研究自由,研究工作独立进行不依附任何单位和个人的意见。思想库研究成果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评价。    在依靠独立的思想库提出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基础上,许多国家的政府、民间组织和媒体通力合作,在各种国际场合积极推销本国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和原则,并努力在国际组织的议程设置、国际规约的制定、国际标准的确定等诸多方面体现本国的价值理念,增进自身的国家利益。    (四)文化体制改革中引入文化治理理念,推行分权化战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本国文化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前,国际上曾出现过四种文化管理模式:( 1 )以美国为代表的“间接支持型”,国家是文化艺术发展的“推动者”( facilitator ),致力于为文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和《联邦税收法》等法律通过立法保障文化发展 ,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杠杆鼓励私人捐款和私人投资,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营机制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保障了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创造活力。( 2 )以英国为代表的“间接赞助型”。国家通过艺术理事会,以“一臂间距”的方式成为文化艺术的赞助人。政府只决定提供多大的支持,专业艺术家通过匿名评审的方式作出具体的资金支持决定。票房收入、私人赞助和艺术理事会资助成为文化艺术发展主要资金来源。( 3 )以法国为代表的“直接主办型”。国家通过文化部资助文化艺术,资助决定由政府官员作出,艺术家的经济地位由政府的直接资助决定。由于尊重艺术家的决定,官方的艺术团体仍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 4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直接操作型”。文化艺术机构全部由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资助决定由政治领导人作出,政府只支持那些符合政治标准的文化艺术产品,而不是支持创造性过程本身。    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直接操作型”模式受到抛弃。随着文化治理理念引入文化体制改革之中,欧盟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出现新的动向。 1995 年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我们的地球邻居》的报告开启了国际组织治理概念的讨论。 1996 年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创造性的多样性》的报告,将治理概念引入文化发展的讨论中。 1997 年发表的《从边缘到中心》的欧洲报告强调,如果忽视文化,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治理概念的提出目的在于将文化政策从治理的边缘引入中心。 2002 发表的《创造性的欧洲》的报告为文化治理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定义,后者指的是为文化发展确定方向的公共部门、私营机构和自愿∕非赢利性机构相互合作共同推动文化发展。文化自治、分权化、鼓励文化创造性、更大范围的参与成为文化治理理念所倡导的文化体制改革方向。 受此影响,大多数发达国家文化政策的方向是给文化发展松绑的“分权化”改革。这种分权化改革遵循的是“一臂间隔”原则,即国家对文化拨款采取间接管理模式,为此要求国家对文化实行分权式的管理体制。这种分权式管理包括垂直分权和水平分权两个向度,前者是指中央政府将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权及部分文化拨款责任交给相关文化部门及地方政府并要求后者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后者是指各级政府与文化方面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建立起横向分权关系并鼓励后者履行文化政策建议、同行评议和项目审核拨款职责。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瑞典、瑞士等国均明确声称采用体现分权化内涵的“一臂间隔”原则并建立了对文化艺术进行资助的准政府国家机构如艺术理事会等。但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和法国对“一臂间隔”原则明显持消极态度。德国对文化的管理权主要还集中在各级政府及其所属行政部门,艺术理事会只是一种论坛性机构仅限于对保护和扶持职业艺术家提供一些专业咨询意见。法国则根本没有为艺术理事会在文化管理中留下一席之地,政府通过自己的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文化政策,兴办文化机构,作出文化资助决定。国家的扶持和庇护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五)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保障文化公民权,寻求“多样性中的一致性( Unity in Diversity )” , 增强国家的内部凝聚力。    不同种族、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群拥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多样性的文化之间如何和谐相处而非彼此冲突,是那些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多移民国家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只有制订和实施“与多样性共同生活”( living together with diversity ) 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公民对社会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寻求“多样性中的一致性” ,才能增强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的内部凝聚力。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欧洲大陆、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澳大利亚开始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多民族多种文化并存的国家中,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允许和保障各民族文化共同平等发展的文化教育政策。 王鉴曾概括出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模式 :( 1 )同化主义与多元主义并存的美国模式。同化主义将民族群体的问题归因于没有充分参与美国社会并缺少相应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因此对民族和文化少数群体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获得参与主流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多元主义教育家则认为,教育应该提倡维护少数群体的文化和民族认同,允许和保障各民族文化共同平等地发展。同化主义和多元主义在美国谁也没有压倒对方。( 2 )以文化嵌合为主导的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加拿大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化相对论者认为,凡文化都应当受到相同的尊重,没有哪一种文化更好一些或更差一些,提倡文化发展的平等性。政府为此实行双语制和平等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及充满活力的多民族教育,所有少数民族群体共享这种多元文化教育,由此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嵌合的发展路径。( 3 )满足各少数民族群体文化需要的英国多元文化教育模式。英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保持民族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促进民族团结,使英国国内不同少数民族群体间地位平等、财力增长和经济实力均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心在于满足各少数民族的群体或个体在文化、意识和自我评价方面的需要。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在协调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的关系上先行了一步。( 3 )与偏见和歧视作斗争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模式。澳大利亚 20 世纪 70 年代后建立了多元文化课程教育发展中心,积极开展多种族教育。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对于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他们提倡承认和接纳移民及其文化允许移民保留自己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同时也主张移民应承认和接受澳大利亚本土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法律等。 法国、德国、荷兰也将要开始发展多元文化或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教育策略,瑞典也采用了平等原则、合作关系和文化选择自由等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多元文化主义及其所寻求的“多样性中的一致性”与文化公民权概念的落实有着密切的关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经历了一连串的“权利革命”,多元文化主义“经由政治差异而来的政治认同”等诉求在公民权研究中得到了回应,文化公民权的概念应运而生。文化公民权包含三个理论取向:( 1 )公民权范围的拓展。多元文化公民权在这里包括文化自治权、多重族群权、代议制度中少数族群的特殊代表权。上述权利是对少数族群的一种文化赋权( culture empowerment )。加拿大的文化政策呈现出一种走向多元文化公民权的发展趋势。 (2) 公民权的深化。这里关注的是经由“参与式公民权”和公共的政治文化的建构来提升公民的文化能力,深化公民权的落实与主体意识。欧盟塑造欧洲公民的努力主要在这个方向上加以努力。 ( 3 )文化权内涵的发展。目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已确认的公民文化权有 50 多种 11 个范畴,大约包括文化认同权、文化生活接近权、文化发展权、文化再现权等类别。    澳大利亚在实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保障文化公民权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好。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主义者认识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本国现代发展的最佳选择并对于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澳大利益各级政府、商业部门和工会及民众对于实行这一政策形成了高度的共识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澳大利亚政府在制定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时,坚持了以下主要原则:平等接近政府服务原则;公平对待所有公民原则;公务员与公民定期交流原则;政府须回应公民需要的责任原则;公民的要求对政府发挥影响的原则;满足公民需要方面的效率原则;公务员就政府服务向公民加以说明或报告的原则。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主义原则建立在文化平等、社会公正、经济平等这三个权利和保障澳大利亚利益的统一、接受澳大利亚的基本准则和组织、尊重他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和价值的权利等三个义务之上。澳大利亚政府正逐渐在移民、商业、教育、文化、居住条件等众多方面全面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和文化政策,由此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相处和各种文化的多元发展。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法律保障了文化公民权的落实,在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与民主制度的巩固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应该指出的是多元文化教育与公民教育在许多国家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在中小学开展公民教育,增强中小学生对本国核心价值观或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如英国高等教育事务官员比尔·拉德尔 2006 年 5 月就曾指出,英国所有学龄青少年都应该接受“英国传统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接受言论自由、宽容、公正、尊重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英国教育大臣阿兰·约翰逊于 2007 年公布了对青少年进行“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计划,并将上述内容列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将多元文化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同时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公民意识,对创造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做法值得借鉴。    (六)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产品销售、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自身在国际社会的文化影响力。    文化产品对外销售、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是文化价值观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积极主动地开拓海外文化市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对外信息传播是发展和运用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许多国家都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美国重视公众外交,在文化教育交流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区分不同受众实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输出战略,以文化产品输出为载体输出文化价值观,这些做法都有可借鉴之处。 英国在海外办学和全球教育培训方面成绩不俗。到 2006 年,英国大学在世界各地拥有 3000 多个海外办学项目,参加英国大学海外办学的学生达到 20 万人,还有 50 万人为获得英国职业资格而在海外学习。 英国英语教学项目出口 2003 年已经达到 103 亿英镑。英国还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培训和国际援助项目,通过培养亲英的精英人士进行文化渗透。英国高等教育在吸引海外留学生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有这些都有效地扩大了英国文化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    法国将文化外交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外文化交流由法国政府或准政府机构推动,彼此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和目标。 法国率先提出和倡导“文化多样性”原则,为美国以外各国文化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空间。法国在许多国家建立了“法语联盟”等传播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机构。目前有 1040 个法语联盟遍布世界五大洲 136 个国家,拥有学生 46 万名。法国在全球推广法语和法语文化过程中传播法国文化价值观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的做法对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德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做法与其他国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反思历史重塑国家形象。德国曾有过纳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屠杀犹太人的不光彩历史。二战后,德国政府对这段罪恶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诚挚的道歉,历届德国政府均坚持正视历史、反省战争、深刻忏悔的态度,从而在国际上赢得了普遍的好感。德国民间也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民众提高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反省。德国政府将对外文化交流作为本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德语教学和公共外交,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 “德语之声”尽量以客观、中立、平衡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来吸引国外听众。德国的大学和基金会在吸引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积极主动,有效地扩大了德国思想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日本在发展文化软实力方面后来居上,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关注。日本在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形成了政府主导、学界、媒体、产业界和民间力量积极参与、举国共建的格局。日本学术界、产业界与官方合作,共同开展发展日本软实力的政策研究,为日本软实力建设献计献策。日本政府在发展软实力方面努力打造的重点是明确的和一贯的,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重点之一是打造爱好和平的形象。重点之二是突出流行文化,把美食、地方品牌和服装向世界推广。重点之三是输出“酷文化”使日本文化的美学价值为世界所接受和认同。日重点之四是重视文化外交和文化交流。日本的上述做法和经验对于我国发展软实力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韩国在依靠“韩流”提升韩国国家形象方面独树一帜引人注目。韩国在经济起飞基础上于 1998 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扶持和振兴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 2005 年政府决定,以民间为主导推进“韩流”,政府为其开展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政府的支持措施包括:设立文化产业研究生院,培养文化产业所需的高级核心人才;成立“韩国文化振兴院”,设立驻外办事处协助推广韩流;加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文化项目建设;采取措施保护著作权;对韩流文化盛行的国家和地区使领馆加派文化官员等。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韩国的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大众流行文化在中国等周边国家形成一种持续的文化热,受到不少国家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的热捧。韩国在输出文化产品赚取大量外汇的同时,也将“活力韩国”、“文化韩国”、“勤勉、诚实、具有成熟市民意识、团结”的国民形象远播海外。    世界上许多国家根据自身国情特点,在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方面创造出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其中不乏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同时我国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也在为世界创造出自己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我国也在这一过程中为丰富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消解文化霸权作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郑永年对软权力和硬权力的二分法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载于唐晋主编:《大国策:软实力大战略》,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 年版。    参见〔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该书第五章《软权力》集中体现了他的软权力思想。    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国际问题研究》 2008 年第 2 期,第 15 - 20 页。    张玉国著:《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9 页。    同上书,第 103 - 104 页。    美国国土安全文化局网站 http://www.hscb.org , 转引自张玉国著《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第 106 页。    美国国土安全文化局网站 http://www.hscb.org , 转引自张玉国著《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第 106 - 107 页。    龚铁鹰著:《软权力的系统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57-165 页。    引自龚铁鹰著:《软权力的系统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54 页。    龚铁鹰著:《软权力的系统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55 - 157 页。    冯雷:《日本发展软实力的经验和启示》, 2009 年,本课题分报告之一。    曾河山:《从英法韩文化战略看国家形象的塑造》,《对外大传播》 2007 年第 2 期,第 54 - 55 页。    李河:《发达国家当代文化政策一瞥》,来自中国网,转引自: http://www.jllib.cn/lecture/ref/20040630.pdf    张 丽,焦伟伟,杨香合:《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中国经济评论》, 2007 年 9 月,第 7 卷,第 9 期(总第 70 期),第 13 - 14 页。    李河:《发达国家当代文化政策一瞥》,来自中国网,转引自: http://www.jllib.cn/lecture/ref/20040630.pdf    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经济研究参考》 2004 年第 10 期总第 1778 期,第 19 - 20 页。    李河:《发达国家当代文化政策一瞥》,来自中国网,转引自: http://www.jllib.cn/lecture/ref/20040630.pdf    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经济研究参考》 2004 年第 10 期总第 1778 期,第 21 页。    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经济研究参考》 2004 年第 10 期总第 1778 期,第 27 - 28 页。    参见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行机制》,《现代国际关系》 2000 年第 7 期,第 18 - 22 页。    侯经川、赵蓉英:《国外思想库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政府决策的支持》,《图书情报知识》 2003 年第 5 期,第 23 页。    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行机制》,《现代国际关系》 2000 年第 7 期,第 182 页。    曹益民:《世界主要国家公共决策咨询的做法和经验》,《中国软科学》 2000 年第 10 期,第 65 —— 70 页。    任一鸣:《英美文化管理体制探考》,《社会观察》 2004 年第 6 期,第 15 - 16 页。    张晓明:《吸取国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有益经验,加快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载于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编《文化发展战略论坛文集(二)》,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9 - 141 页。    郭灵凤:《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欧洲研究》 2007 年第 2 期,第 64 - 76 页。    李河:《发达国家当代文化政策一瞥》,来自中国网,转引自: http://www.jllib.cn/lecture/ref/20040630.pdf    阙河嘉:《比利时多元文化政策的差异与挑战》,“了解当代比利时民主政治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郭灵凤:《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欧洲研究》 2007 年第 2 期,第 73 页。    王鉴:《当代西方国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几种认识》,《外国教育研究》 1994 年第 2 期,第 6 页。    四种模式的内容概括均参见王鉴:《当代西方国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几种认识》,《外国教育研究》 1994 年第 2 期,第 6 - 9 页。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z/ywgc/201112/t20111226_131823.htm
个人分类: 政治|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氏三小治脊疗法
fan102433 2011-12-8 11:30
王氏三小治脊疗法起源于中医的推拿理论及临床实践,吸收了有关经络、脏腑理论的相关知识,融合了现代局部解剖学、生物力学及全息理论发展而来的,是多门学科的综合产物。所谓“三小” 手法,是指在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强调小角度,小力度,小幅度的三小复合力线模式,定点于患椎,定位准确的一种特色软性整脊手法。王氏三小调颈法注重对患者的诊查,即通过望诊和触诊了解颈部病变程度、椎旁阳性点位置及性质,重视医者自身诊查能力的训练,并非完全依赖现代影像学检查,从而提升整体技术软实力。“三小” 手法利用颈椎运动的共轭特性,在颈椎侧曲时椎体会有不同程度的旋转,而这种旋转是椎体间最小共轭角度,是最安全的旋转角度,在此角度下做复位矫正安全系数高。 但要特别注重手法的软性方面,综合考虑手法的特点。
1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塑
LEOLAND 2011-10-20 00:03
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塑 辛 旗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 《民主与科学》 2009 年第 6 期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中,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长,世界上有上百个遍及各国的孔子学院,每年几乎有好几次中国文化节以及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活动。中华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它是在五千年历史演化当中不同文化的混合体,包括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家和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思想。我今天要阐释的是 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一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影响力 问题。 一、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继承和重塑 中华民族价值观 ,是全体中华民族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以及共同奉行的信念、信仰和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等。中华民族价值观不仅有普遍的价值认同和传承,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构成了 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体系 ,体现了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完整统一。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民族价值观在形成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我们 对历史的继承不够,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悲剧 。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发展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历史断层,集中体现在固有价值观已不能支撑中国的发展,而西方海权扩张、殖民贸易又带来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使 我们无法主动选择社会演化的进程,被迫纳入了西方主导的近代化、现代化的过程 。 20 世纪的中国在东西方冲突与“自强运动”中寻求发展,开始了“双重救亡”和“双重启蒙”。“双重救亡”,即内抗衰败化,外抗边缘化。“双重启蒙”就是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接受现代的民主思想、制度观念等。由于受西方的压力过大,中华民族在近现代价值重建的过程中日益表现出革命化的趋势。 革命成了中国现代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必须遵循的历史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 传统价值观出现历史性坍塌 ,在“双重救亡”和“双重启蒙”的压力下,我们极力向西方寻求价值重建的动力,希望找到一种能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相契合的理论,于是就有了“中体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潮和运动。 1949 年新中国建立,强大全能的国家政权及迅速的工业化战略,为中国现代化准备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动员能力,但也带来了巨大社会成本。如在东西方冷战背景下,在西方军事、经济封锁之下,不得不采取 被动、自卑和抗拒地对待世界 的态度;在完成社会革命的过程中,采取“毕其功于一役”的急功近利的激进社会变革;在经济建设中出现好大喜功的盲目急躁心理;在社会管理和思想领域采取过于集权的“倒果为因”的思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历史反思的遗产。从 1979 年开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中国“自强运动”的继续。遗憾的是一开始我们只注重经济发展,一窝蜂的追求经济发展指标,去赚钱、追赶西方的物质发展水平,所以我们 在“器物文明”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而在“制度文明”方面以及在价值观的重建上却出了问题 ,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文化的缺失与浅薄。诚然,“器物文明”的进步,使我们有了重新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心和基础,有了致力于塑造民族价值观和全面迈向“制度文明”的勇气。所以,中共中央在十七大决定花大力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将我们在“双重救亡”和“双重启蒙”过程中,以及在强化“器物文明”发展阶段里被边缘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能重新恢复起来,把被搁置了一百多年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精髓重新梳理出来。就传统文化而言,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古典文学,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以及绘画与书法、传统音乐、舞蹈与戏曲,等等。这是我们 现代中国人必须要补的文化课 。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集中反映,包括了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为本”、“谐和万邦” 等思想,表现出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道义 等特征。 这些思想的重新恢复和发扬,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崛起、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表征 。 因此,当代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塑,首先要 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精髓中找到与现实的契合点 。其次才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开放,从世界文明和时代发展中 汲取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等概念 。由此 形成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诸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价值观重塑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中国以良好姿态融入世界的重要体现。 总体看,民族价值观的重塑和文化影响力的发展,途径不外乎 对传统文化的再造和对外来文化的消化 。我称之为“创造性转化”。即以“创造性转化”的精神,来达成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现代化, 创造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中华现代文明 ,这既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 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模式 。 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内涵 一个国家作为功能整体来说,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调节各阶层利益的社会组织三个部分,表现出来的就是政治力、经济力和社会力,而贯穿其间、 协调三种“力”之间关系的就是文化价值体系 。文化价值体系 是处在政治力、经济力、社会力之上的,具有协调性、粘合性和无孔不入的影响力 。因此,将文化作为软实力成了这几年的流行提法,也表明中国发展到现在,已越来越深刻地体认到文化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 “提高文化软实力”已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影响力作为软实力对内而言,就是“和谐”。我们经常讲民族凝聚力,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现在中华民族精神首先就是团结和谐, 56 个民族命运共同体、海峡两岸的血脉共同体,讲的就是团结和谐。围绕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积淀中有一系列的阐释,儒家思想解释就是“仁”。“仁”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爱,还有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 万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以及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和不以经济指标衡量发展的态度等,其中都包含了和谐的思想。 文化影响力对外来说,即对国际社会来讲,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中华民族的形象。近代以来我们经历过很多苦难,悲情意识很强,再经过冷战对峙,我们又被迫进入了一种“孤独的愤怒之中”的状态。而今天中华民族的形象应该是摆脱了屈辱与自卑之后所表现出的那种面向世界的从容、自信与自重,以及对其他民族平等相待的心态。发挥文化影响力就要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开放、包容。在世界上,中华民族给予人们的印象是什么?就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的哲学思想,包括《道德经》、《论语》、《庄子》等文化典籍所蕴涵的精神。然而,由于“五四运动”文化革命的极端方式全盘否定以及之后中国内乱、外部入侵,很多东西没有及时整理。新中国成立后,过度强调革命式的普罗大众文化,反右运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载体知识分子的伤害,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然后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重商主义对文化的轻视及扭曲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最后就变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断代。现在,我们要把这种断代重新连接起来,所给予世界的,首先应当是系统、全面、深刻的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而不是只给人家展示放风筝、跳秧歌舞、京剧脸谱、川剧变脸、辣子鸡丁,这些不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更不是中华民族文化典雅高尚的外在形象。我们的哲学、文学、艺术,还包括我们古代的民族服饰、文物、生活方式以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系列优秀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外在形象。 第二是中国的国家形象。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总体上是正面的,一个新中国屹立在东方,生机勃勃,虽然有东西方阵营冷战对抗,有意识形态冲突,但仍然坚强地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社会带来的“商品拜物教”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西方价值观念,对我们的国家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和冲击,出现了道德伦理秩序裂解,出现了唯利是图、造假、不诚信等社会现象和问题。近年来,在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国的国家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未来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或者民族性的再造,必须把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价值观念结合起来,把中华五千年文明精神、文化价值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我们现在社会通行的普世价值结合起来,摒弃那些“伪中华文化”、“伪东方文化”,摒弃商业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肤浅、低俗的东西,给世界一种现代的、纯正的中华文化。要弘扬真正体现正气和正义的东西,弘扬中华民族真正的传统、典雅、周正的庙堂文化。我在 6 年前出版的《百年的沉思——回顾 20 世纪主导人类发展的文化观念》一书中,写到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与环保等问题,也提到了“生态文明”。如果这些观念都能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就能给予外界一种全新的中国国家形象。未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不带有攻击性和强制性的国家行为,要与具有强大军事力量并经常攻击他国的某些大国完全区隔、完全不同;二是要有与其他国家共存共荣的和平外交方式;三是对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中国模式”进行总结和理论化的阐释,并惠益于全世界。 第三是中华文明的形象。 中华文明的形象与中华民族的形象、中国新的国家形象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她更宏大、更宽泛,是五千年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影响东亚与世界的文化系统,是一个大的文化共存和思考。这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周边一些继承了中华文明的国家就会和我们争夺文明的发明权、发源权。比如,韩国与我们争“端午节”、“汉字创造”、“中医中药”的发源权,甚至涉及历史的解释和当今的地缘政治中的版图领土问题。因此,整个中华文明的形象属最高一层,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历史、哲学、音乐、舞蹈、建筑、宗教、电影、绘画、戏剧等的综合。这方面我们比较欠缺,西方国家则相对做得比较好。美国的汉堡、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美国大兵的军事基地、美元等等,闭着眼睛,都能想出这些美国的“文化符号”。中华文明的形象在当今世界却很难给世界各国人们具体的“文化符号”表征。现在很多年轻人爱看韩剧,认为代表了韩国文化,殊不知这些实际上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韩剧《大长今》里面的中医、食疗、宫廷礼仪、人际关系、甚至包括服装等,每一样都是宋代、明代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而我们自己拍的一些电视剧,却很少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事求是地展现在国人和世界人民面前。这方面值得我们去反思。 三、发展文化影响力要强调的几种观念 文化的影响力要适应中华文化的复兴、适应中华民族的崛起,还要适应中国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无论 政治、道德、宗教都要各归其位 。文化价值要与世界的变化方式相衔接,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高,主要取决于中华文化的影响 。我们要确定四种观念: 第一,要确立“大生命意识”。西方文明在物质攫取和对自然的征服方面,确实走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但也招致了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人类公平公正发展,戕害不同文明生存共处的严重后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观念则启示我们,人类应在生态哲学和自然道德的基础上,树立“大生命意识”。这种“大生命意识”,应该有别于西方基督教为中心的征服性文明,要强调 把宇宙万物、自然资源都视为生命来一同对待 。 第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未来人类应该建立起一种生态文明,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永续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因此,要通过人与自然的主、客体角色转换,培养和激发艺术、宗教和道德感情,丰富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睦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处事之道,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要通过法制的建立,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融合力,依据社会发展的进程、人的素质和社会心理状况, 吸收其他文明中诸如民主、人权和社会公正等先进思想,充实“仁”、“恕”、“均富”等中华传统思想的现代意义 ,丰富中华文化中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哲学观念等文化要素的现代内涵。 第四,提升人“向善”的本质。西方基督教文明强调“原罪”和“人性恶”,强调“法律止恶”而忽视道德的发展,难以避免使人流于物欲膨胀,沦为制度的工具。中华文化则强调“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的社会性不易培养,人的自然性容易膨胀,将两者都不偏废,合而为一,相互协调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性。这就启示我们, 人类未来发展应该做到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均衡合一,在健全的人格中不断靠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各种修养来提升人的“善根”或称为“人的向善性” 。 现代中国,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遗产,创造了新的中国奇迹。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创造了经济奇迹,而这种经济奇迹的表现是巨额的贸易、触及全世界的消费以及中国的发展模式。当然,我们还需要中国文化的厚积薄发,真正表达我们精神层面赋予世界的东西。中国 30 年改革开放,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温暖了全世界”。因为在美国的超级市场,甚至高速公路边的加油站,都可以看到“ Make In China ”甚至是“ Make In Yiwu ”(浙江义乌)生产的小商品。我们的日用品已经横扫欧洲、横扫美国,所以说“中国温暖了全世界”。但我们还要注意, 中国要说服全世界,中国要感动全世界,不是靠这些物质,而是要靠精神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大家共同努力,使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1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铁系统急需增加软实力——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五
热度 7 sqdai 2011-10-19 06:44
“地铁系统急需增加软实力”,这是昨晚从上海电视台名牌节目“新闻透视”中听到的最末一句话,因为从 13 日至 18 日上海地铁“六天六故障”,涉及五条线路( 1 , 2 , 3 , 4 , 8 号线),波及整个系统,加上 9 月 27 日 的十号线追尾事故,上海的超过半数的地铁线路“坏了金刚之身”。这些事故、故障造成的线路拥塞短至半小时,长到六七个小时,“上班族”叫苦不迭,“赶路者”(赶飞机、火车的)心急如焚,人们在问:“上海的地铁究竟怎么啦?”“我们能不能安全地乘坐地铁?” 自从“ 927 ”事故之后,上海地铁在发生故障时采取了最保险的“缓行”对策,过去出现故障,地铁列车的车速从 60 ~ 70 公里 / 小时降至 40 ~ 50 公里 / 小时,现在为保障安全计,降至 20 公里 / 小时,要知道,这是上海交通高峰时段的平均车速!于是乎,一出故障,地铁列车在轨道上“鹅行鸭步”,不少车站人满为患。更令人揪心的是:故障像“达摩克利斯剑”悬在头顶,不知何时会发生。昨天,连 3 号线(即“明珠线”)都出了较为严重的故障,这可是上海的第一条轻轨(即北京人所称的“城铁”),全在地面运行,是故障较易处置的线路!连它也“缓行”起来,更令人担忧。据称,这些故障的直接诱因多为信号控制系统功能的局部丧失。 这一系列地铁故障、事故表明:上海的地铁系统非常脆弱,首当其冲的控制和管理问题到了应刻不容缓地予以解决的地步! 上述“新闻透视”节目为我们简单剖析了故障、事故发生的初步原因: 一是上海地铁目前运行的 11 条线路,有的已运行十余年,进入了“事故多发期”,有的新建,还处于调适阶段; 二是地铁发展迅猛,已形成巨大的复杂的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跟不上。据报载,原来在当“班长”的(管几号人)一下子升任“营长”、“团长”(管几百号人),难免手足无措; 三是地铁信号控制系统问题很多,有些系统(如2 号线)是从美国引进的,有些(如 4、8 号线)是从法国引进的(据我所知,还有从日本、德国引进的),存在综合协调和妥善掌控问题。 在我看来,第一个原因是地铁超常速发展造成的。国外大城市地铁建设缓慢有序,因此运行几十年、上百年,也未见有频繁发生的事故、故障;第二个原因也与地铁超常速发展有关,再往下追问,是由于对地铁技术和管理人材的培养缺乏预见性,人材储备不足;第三个原因是实质性的技术原因,正如我两年前所说:“我国在地铁科技方面所掌握的基本技术极其不足!尤其是地铁线路控制系统,基本上是靠引进的,有的还是‘黑匣子’,一旦出问题,维修、重整都很困难。如果把整个地铁系统比作一个‘人体’,控制系统就好比是‘脑袋’,上海地铁的‘脑袋’的大部分不是自己的。因此,我的同行担心,可能还蕴藏着更可怕的事故。”(见链接中的文 1 )。电视节目里也说,如果当年有计划地从某个国家引进相关设备,情况会好得多。我要补充的是:如果在引进的同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及时消化,打开“黑匣子”,或者整合成自己能完全掌控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那些事故、故障的发生。 总而言之,人们正在为超常速发展“埋单”,为不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品尝苦果。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当年为航天器研制、生产了精密的控制系统和强大火箭,把杨利伟们送上天的上海人怎么啦?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除了过去已经提到的几点以外,这里再提一些具体建议: 1. 鉴于地铁信号控制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及时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实现。建议上海市科技管理部门尽快设立相应的研究专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从应用基础研究入手,尽快研发国产化的可靠的地铁信号控制系统,切断可能发生事故的根源;建议在国家 973 、 863 计划中,尽快设立相应的研究专项。 2. 加强地铁科技的多学科交流。把高校和研究设计单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采用学术会议、论坛、 workshop 、双边交流等形式,共同商议地铁故障的应对策略。 3. 加速建立有效的事故应急预案的研究和实施。在目前事故、故障频发的情况下,更应加强地铁 - 地面公交的一体化。在所有地铁站建立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方案,并广而告之,一旦发生事故,可及时疏散人流;为每个地铁站设计好科学的人员疏散方案,尤其应在地铁站的地面用荧光线标出疏散路线和方向,以便在停电时疏散人流。 4. 尽快建立地铁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可适当扩大编制,让管理人员轮流参加短训班,甚至当工程硕士,实质性地提高他们的素质。 5. 为收缩战线,对付目前的问题,应考虑放缓上海地铁新线路( 12 ~ 14 号线)的建设速度。 布衣之言,仅供参考。 写于 2011 年 10 月 19 日 【链接】相关博文 1 、基础科研薄弱 迟早要出大乱子——上海地铁一号线事故引发的思考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48913.html 2 、轨道交通忧思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65242 3 、需要从深层次找原因——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68825 4 、高铁何时让人放心——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83023 5 、上海地铁十号线事故:又一记“猛掌”——轨道交通忧思录之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91167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6653 次阅读|16 个评论
学坛杂俎:青年学生增强修养 生成智慧 发展自身个体软实力的密码
pww1380 2011-10-16 19:34
学坛杂俎:青年学生增强修养 生成智慧 发展自身个体软实力的密码 杨文祥 针对日前的一篇博文,有同学向我求证人生智慧的密码。密码之所以能够成其为密码,就在于其只能处于密不宣人的状态,即使有意传授,也没有适当的语言能够准确表达,只能以隐喻和暗示的方式传之。正如道德经所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 道之為物 , 唯恍唯忽。恍兮忽兮 , 其中有物。忽兮恍兮 , 其中有象。 ”即,“ 恍兮忽兮,大道存焉 。 ”因此,对这个问题,我只能根据个人的人生经验与对中华先哲和西方圣贤相关思想理论的理解提供下面这样一个远不能为人满意的答案: 人生智慧寓于个人基于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的个性色彩的人文修养之中。这一人文修养除了应构筑在真、善、美、自由这一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诉求的价值基础之上之外, 其精髓是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与个性与共性的互动关系。 根据上述解答,有的同学可能会有所领悟,甚至是恍然大悟,而更多的同学则会感到莫名其妙、模糊不清甚至是空洞无物。 那些对人生智慧有所领悟和恍然大悟的同学,可喜可贺。而那些感到莫名其妙、模糊不清甚至是空洞无物的同学则有必要 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并参考适当的人物传记,对自己的生活实践与他人的实践做一认真的甚至是反复的深入比较与反思 。 做这种比较与反思所需要的时间因人而异,既有上面所说的顿悟者,也有面壁十年而破壁飞升者。当然,毋庸讳言的是,因方法不当,终其一生无所收获者也并不少见。 至于比较与反思的具体方法,可参考《孙子》的《虚实》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这就是上文十分强调“ 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自己的生活实践 ”的理论依据。 总之,人类的理性与智慧,人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文明修养,全部都隐匿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只有经过长期和反复地比较与反思,智慧之神才有可能不期而至地浮出心海,赋予你属于自己的软实力。
个人分类: 千虑一得|2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综合实力
sfw111 2011-9-26 14:30
显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货币实力,科技实力,人力资源等是硬实力,硬实力是一切实力的基础,没有硬实力就没有发言权。文化,制度,人的素质等是软实力的范畴,软实力是发展硬实力的关键。关系、影响力、形象等实际上是巧实力的范围。显然、综合实力就是上述实力的综合表现而已。 中国应该发展硬实力,挖掘软实力,运用巧实力。
个人分类: 哲学|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哈佛教授:十年来本拉登已成功削弱美国硬实力
dongzg101 2011-9-4 03:44
哈佛教授:十年来本拉登已成功削弱美国硬实力 2011年09月03日 09:45 来源: 财经网 字号: T | T 2236 人参与 125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鉴于数万亿甚至更多的战争借款是美国当今预算赤字的一部分,本·拉登已成功削弱了美国的硬实力。而9·11事件的真正代价则是机会成本: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世界经济的重心逐渐向亚洲倾斜 发自剑桥—— 基地组织十年前发动的恐怖袭击对美国乃至国际舆论都造成了极大冲击。如今事隔十年,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所有曾经乘坐美国航班或者希望进入华盛顿特区政府建筑的人都会体会到9·11事件后美国安保系统的极大变化。虽然对恐怖主义的警惕有所提高,移民限制也进一步收紧,但9·11事件发生初期那种草木皆兵的状态却也逐渐缓和。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国家情报总监以及行政级别提升的反恐中心并未改变美国政府,同时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个人自由只受到了微小的影响。自那以后美国并未遭遇任何大规模袭击,人们的生活也恢复如常。 但这种显而易见的复原不应模糊了9·11事件本身的重大长期意义。正如笔者在拙作《权力的未来》一书中所论证的那样,信息时代其中一个最重大的权力转换就是非国家参与者的实力增强。要知道基地组织所杀害的美国人数量比日本袭击珍珠港时还多。这或许可以称之为“战争的私人化”。 以冷战为例,当时美国抵御苏联核袭击的能力显然比今天更为脆弱,但“确保相互毁灭”战使得双方都变得同样脆弱,从而避免了灾难发生。苏联人虽然武力强大,但却无法利用手中的军火库从美国人处夺取任何权力。 然而有两种不对称状况却在2001年9月推了基地组织一把。其一是信息不对称。恐怖分子对自己的袭击目标了如指掌,但9·11事件前的美国却对恐怖网络的特征和地点知之甚少。有些政府报告预测到非国家参与者可能对大国造成破坏,但这些结论却并未在官方策略中得到采纳。 其二则是注意力的不对称。一个大型参与者拥有众多利益和目标,并因此稀释了放在某个小型参与者身上的注意力,反之小型参与者则更容易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和意愿。其实美国情报部门早就收集了许多关于基地组织的信息,但美国却没能把这些来自诸多情报部门的情报进行系统整理。 但信息和注意力的不对称并不能赋予那些非正式暴力行使者们永恒的优势。有一点可以确定——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然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恐怖主义浪潮往往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消退。即便如此,基地组织首脑人物的陆续覆灭,美国情报部门的不断强化,更加严格的边境管制以及美国联邦调查局与中央情报局的更紧密合作也令美国(及其盟友)变得更加安全。 但9·11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更宝贵经验则是述事和软实力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一般来说分析家们都会用武器精良程度和兵力对比来推测谁是胜者;然而在信息时代,最终结果也会受到各方述事能力的影响。各执一词的述事题材以及恐怖主义都会涉及到述事和政治表演。 小型参与者或许无法在武力与大型参与者分庭抗礼,但却可以用暴力来制定全球议程并编造述事来削弱对方的软实力。本·拉登就非常善于述事。 虽然他无法对美国造成自己想要的破坏,但他成功占据了全球议程近十年时间,而美国最初的笨拙反应也证明此人能令美国付出比预料中更大的成本 。 小布什总统宣布的“全球反恐战争”其实是个战术错误。他本可以将其限定为“向对美国宣战的基地组织复仇”并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结果全球反恐战争被错误解读来为一系列行为开脱——包括导向错误,耗费昂贵而且最终毁了美国形象的伊拉克战争。此外 许多穆斯林又把这个词汇误读为向伊斯兰教宣战,这并非美国的本意,但却正中本·拉登下怀,使其得以在各大穆斯林国家抹黑美国 。 鉴于数万亿甚至更多的战争借款也是美国当今预算赤字的一部分,本·拉登已经成功削弱了美国的硬实力。而9·11事件的真正代价则是机会成本: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大部分时间中世界经济的重心逐渐向亚洲倾斜,而与此同时美国却被一个错误的中东战争决策所困扰。 9·11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虽然军事硬实力在应对本·拉登这类恐怖分子方面必不可少,但也必须具备理念以及合法性这样的软实力来笼络主流穆斯林民众的心——这也是基地组织希望拉拢的。一个“巧实力”战略不能忽视软实力这样的工具。 但至少对美国人来说,或许9·11事件最大的教训就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应当遵从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半个世纪前的忠告:不要卷入占领他国领土的战争,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增强美国经济之上。 小约瑟夫·奈,曾于美国克林顿政府时期任国防部长国际安全政策助理,哈佛大学教授,著有《权力的未来》一书。 美国经济: · 新增就业为零 美国非农数据远逊预期 · 就业毒药+诉讼风暴 华尔街再次承压 · 债券大王借酒浇愁 格罗斯称做空美债是个错误 评论分析: · 田立:别拿美债危机说中国的事 · 王韧:美国经济不会重演90年代日本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硬实力 约瑟夫·奈 本拉登
1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产业安全不容忽视
热度 1 pxyeco 2011-8-21 09:07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文化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已远远超过了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各国政府的重大关切。我国自2009年9月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产业安全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必须未雨绸缪,先期谋划,在产业振兴阶段就要适时构建产业安全维护机制,以提高文化软实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产业安全是基于文化安全的一种产业发展状态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的产业化,既具有产业经济功能,还具有意识形态性。在经济功能方面,文化产业安全强调产业经济系统的发展安全,即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配套、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政府支持这五个方面都能在国内环境下实现耦合共生。进而,一些外来要素如外商直接投资、外来文化产品等对本国文化产业不会构成威胁,本国资本拥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控制权。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现象表明,文化产业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确保文化产业的安全,就是在未来实现支柱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   在意识形态功能上,文化产业安全是指通过产业层面构筑安全防护机制以确保国家主流文化安全。文化产业直接面向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必定会影响到国家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发达国家文化商品、资本和技术在全球的流动,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将在全球传播。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主流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服务于文化安全这一目的,建立文化产业安全“防火墙”。    提高文化软实力要以维护文化产业安全为抓手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国文化对本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力以及对他国的吸引力。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人类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本身就能够通过生产文化产品提升国家综合国力。随着人们收入增长和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更加旺盛,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二是文化作为制度经济中的一种非正式约束,通过对经济行为的“软约束”功能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并越来越频繁与其他经济体发生交流和竞争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就会愈加明显。   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不能离开大众的、流行的文化产品。如果文化产业不安全,文化软实力就无从谈起。从另一角度看,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维护文化产业安全,并以此为着力点。文化事业不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在“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的作用有限。因此,文化产业在构建文化软实力中应承担起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是基于产业安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维护文化产业安全,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提升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提升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提升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安全主要源于内部要素不成熟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振兴的战略性短缺阶段。据测算,在人均3000美元的发展水平上,我国的文化产业大大低于世界各国平均发展水平,仅及其五分之一左右。   在这个阶段,产业安全问题隐患并不是外部因素的威胁,主要是内部要素的不成熟。第一,资本供给短缺。资本约束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些中小型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第二,技术落后。文化的产业化依赖于技术,包括文化产品的制造技术、传播技术、展示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等。第三,创意能力低。文化产业是内容创意产业。我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得到产业化的文化创意却不多。第四,人才缺乏,尤其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导致文化产品的市场运作能力低。   我国文化产业安全问题逐渐显现。一是文化产业自身的泡沫化现象严重,效益非常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二是文化产业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总量上供需缺口较大。这为外国资本和外国文化产品的进入提供了需求空间。三是文化贸易的安全隐患突出。我国文化贸易一直有很大的贸易逆差,出口多为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对文化的承载力有限;进口的却是出版、表演艺术、电影电视等文化内容,极大地宣传了西方文化。    维护文化产业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实现文化产业要素安全。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文化产业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对企业进口文化产品生产设备的给予关税优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发展版权产业,控制创意源头,提高创意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营销策划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第二,实施产业分类指导,实现文化产业结构安全。重点支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通过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等措施,带动上述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鼓励这类企业走出去,提高这些产业产品的出口比重。继续支持文化用品、设施及相关文化产品产业的发展。   第三,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实现文化产业组织安全。着重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或潜力大的文化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积极“走出去”,培育其发展成为文化跨国公司。在骨干文化企业做强的基础上,实现由文化内容提供业、文化经纪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传播业、文化产品销售业构成的整个文化产业链的整体优化,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   第四,制定产业保护政策,实现文化产业贸易安全。借鉴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保护文化产业的经验做法,对文化产业给予不同形式的支持,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或通过直接赞助、补贴、税费优惠、信贷优惠等途径支持本土文化企业发展。要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出口业绩优秀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制作团队给予奖励。文化贸易方面,在WTO协议框架下适当地采取技术贸易壁垒或绿色贸易壁垒等保护措施,为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另一方面,学习韩国经验,通过舆论宣传等影响国民的消费偏好,培育国民对本土文化产品的认同感。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文章简稿已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版)》 2011年08月20日,作者:王耀中、彭新宇)
个人分类: 农村服务经济|35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慶祝七一,學習胡總講話精神的心得之一。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1-7-2 21:23
胡總曰:【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蔣科學按: 從胡總的講話可以看出,胡總對中華文化的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 他不僅認為中華文化對於華夏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而且認為會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他還認為,中華民族創造新文化,創造新的輝煌,必須要立足於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基礎上。 因此全盤否定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不再具有活力的觀念,是違背胡總講話精神的。 要真正能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我覺得第一步要從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能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其中儒釋道三家是最重要的組成部份。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第一步必須從經典入手。 只有從領會古聖先賢的意思入手,結合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我們才能讓中華傳統文化在今天綻放出奪目的光芒。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4988 次阅读|21 个评论
地震彰显日本人的软实力
热度 7 大毛忽洞 2011-3-12 11:36
地震彰显日本人的软实力
地震彰显日本人的软实力 日本不但有硬实力, 日本也有软实力。 日本的硬实力加上软实力, 足以说明日本是一个名符其实强国。 日本的建筑物抗震, 日本人更抗震。 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82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古植物学研究的软实力--“学会历史与问题”专辑
livingfossil 2010-12-17 05:53
古植物学的故事(专辑) 古植物学研究的软实力 --学会 历史与 问题专辑 古植物学的学术历史、学术思想和学术道德的综合体系研究包括与古植物学研究有关的学会(society / association)历史与问题之专题。 现将这一专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专辑,便于大家参阅和思考。 必须强调的是:学会工作是事关全局的一个大问题,它可以透视我国学术共同体的历史面貌和真实现状,可以反应我国科学家群体素质和整体水平,进而体现我国科学研究的软实力和发展潜力。我相信,全面推进学会工作的健康发展需要历史的动力、思想的光芒和道德的指引。 我认为,本专题研究对于我个人的学术发展里程只是一小步。但是,我期望,这一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植物学的学会工作向前发展将是一大步! 孙启高 2010年12月16日整理 一、关于国际古植物协会(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IOP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 ):介绍国际古植物学协会 (IOP)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6479 古植物学的故事( 24 ):关于国际古植物学协会 (IOP) 的早期历史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6664 二、关于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 ( Palaeobotanical Section of the Botan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 ):介绍美国植物学会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6973 古植物学的故事( 17 ):介绍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7482 古植物学的故事( 18 ):关于美国植物学会若干问题的科学通讯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7484 三、中国古植物学的学会历史与问题 古植物学的故事 (19) : 中国有两个国字号古植物学分会(之一) --- 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8420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 : 中国有两个国字号古植物学分会(之二) -- 介绍中国植物学会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4387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 : 中国有两个国字号古植物学分会(之三) -- 介绍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5165 古植物学的故事 (22) : 中国有两个国字号古植物学分会(之四) -- 介绍中国古生物学会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6021 古植物学的故事 (23) : 中国有两个国字号古植物学分会(之五) -- 介绍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6184 古植物学的故事( 27 ): 中国有两个国字号古植物学分会(之六) -- 学会公信力绝不是小事情!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9370 四、问题及其他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 34): 学会、协会和研究会到底有什么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967 中国亟需世界一流的新型学术社团:关于学会工作的一揽子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5946 古植物学的故事(75): 中国与美国古植物学交流与合作的大门是如何被打开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8602 古植物学的故事(75)附件资料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0195 - 古植物学的故事(77): 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领域的通讯会员 (资料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0221 古植物学的故事( 82 ): 关于学会发展与建设报告 ---- 光荣和梦想:如何将中国植物学会办成世界一流的学会?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125 纪念胡先骕(8): 胡先骕与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和学术期刊的创办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708 中国植物学会官方网站 http://www.botany.org.cn/ 国际古植物学协会官方网站 http://www.palaeobotany.org/ 美国植物学会官方网站 www.botany.org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6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该有怎样的“盛世心态”
brbaba 2010-11-29 11:36
近年来,盛世情结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乃至批评。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盛世心态?这一问题的前提是:身处盛世的人们必须拥有与盛世相匹配的心态,唯此,才有利于中华盛世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一个社会里多数人持有的健康的盛世心态至少包括以下三个要素:谦卑、警醒、感恩。   曾几何时,国人的心态曾多次在自大和自卑之间摇摆。如今,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而且富起来了,又有人失去了应有的危机感。一些人更是将爱国狭隘地理解为只能唱颂歌,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其实,适度的谦卑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在许多方面,特别是软实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姿态,为中华民族的永久性崛起而努力。就国际形象而论,谦卑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对待国际舆论的批评,展现中华民族应有的谦谦有礼,翩翩有度的精神风貌,更能体现盛世大国的风度。   从天、地、人的立体角度看,谦卑对今人也是绝对必要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部分地以自然为代价,我们无一例外地承受着高天厚爱,大地恩泽,更应该摆正自己与天、地及整个自然界的关系,时常提醒自己,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而每个人又是地球上的一粒微尘。充满了人性特有的弱点和欲望的人类,应该谦卑,克制自己的贪欲。   较之乱世,盛世诱惑更多,特别是面对金钱刺激和物质诱惑。一个谦卑的人,懂得时刻警醒,持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望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假如作为社会细胞的个体的心灵是健康的,思想、感情相对纯净,人们就能时刻警醒自己的行为。从宏观意义上说,一个民族保持警醒的心态,才能使盛世得以长久延续。   感恩是一个被许多人反复提及的词,但很少有人让感恩成为心灵的常态。社会学家认为,特定社会中的人对国家、政府、社会乃至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个分数,分子是成就与获得,分母则是期望值。盛世中国固然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但人们的期望值也随之更高了。比如,今天人们的怀旧情绪,往往基于对现实的某种不满和心理上的失落感。而原因之一,还在于人们感恩心理的缺失。这种缺失又有诸多根源。比如,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对先辈的功绩、大自然的馈赠、同时代人的奉献和牺牲,缺乏应有的恭敬和认识。不谦卑无以感恩,不感恩则无法保持谦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人的感恩心理未必与其所处地位相称。   感恩是人类美德之母。我以为,一个人不可能怀着感恩之心,同时又一腔愤懑。如果感恩成为常态,大家就会主动为社会分忧,为社会尽力,促进社会和谐。   谦卑、警醒、感恩,这三者难分绝对的高下先后,只是因为语言表达的线性限制,才以这样的顺序呈现。科学的思想往往是正确行动的先导。在近现代史上,我们的国家好不容易从危机中求得生存,在生存中求得发展;而今在发展中求壮大,在壮大中求辉煌,还真的要求我们每个人保持谦卑、警醒、感恩的盛世心态。 信息来自:中国青年报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2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升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软实力的几点建议
段伟文 2010-11-11 23:20
1、 建立国际签证互惠机制。 拓展国际城市外交,通过签证互惠机制,让北京走向世界、世界走进北京。鉴于发达国家对我国设置的签证瓶颈,建议以国际城市(特别是与其他世界城市间)外交为突破口,通过签证互惠配额,使北京市民(特别是科教文卫和产经商务人士)出境自由行、商务学术访问、短期居留更加便捷,使北京的国际经贸、科技、文教交流和国际人才流动更加顺畅。 2、 建立北京万国区或世界城 。在北京的北部与东部建立若干万国区或世界城,使北京成为 21 世纪的世界之窗,成为新的世界文化与世界公民的孵化器,进而成为未来世界文明主流的发祥地。万国区或世界城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创新,建议土地和不动产一般以出租的方式转让使用权,设立国际免税区、自由港,创建世界多元文化对话与融合试验区,在城市治理方面可以一市多制,如建立国际惯例试验特区(包括公用语言、信息、网络、媒介、地方选举、治理与规制等)。通过这一建设,可以促使北京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网络国际化、世界化,从而增进世界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促进多元文化(特别是文明与宗教等方面)的对话、互动与融合。通过这一创举,可以弘扬中国古已有之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文明自信心,拥抱世界,开拓创新。在此过程中, 要致力于孵化一种新的世界的文化,让北京的万国区和世界城成为世界的思想的中心、宗教的中心、文化的中心,让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和宗教观念在这里联结融汇,进而产生出新的文化思想、新的宗教,新的人类的价值观念,最终使北京真正成为世界新的文化价值的再造中心,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的思想中心和最负责任的创造中心。 3、 建设中关村未来文明探索城 。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并举,融合高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将中关村建设为中关村未来城中关村未来文明探索城。在这个探索城的建设中,可将创新、创意、诗意、娱乐和文明等要素整合起来,探讨未来的各种可能情境,乐观的、悲观的、进取的、审慎的等立场都可以得到充分表达。未来文明探索城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和产业开发的平台,也不仅是声光电和虚拟现实等高新科技的展示舞台,或科技加创意的游乐场,而更是科技与人文对话的空间,是一个激发人们深刻地反省文明、批判地反思自我、审慎地开启未来的地方,是一个产生新的文明主张、催生面向未来时代的思想家和行动者的广场。 4、 创建万国学院和世界大学城 。创建万国学院和世界大学城,使北京成为世界青年的学习中心、交流中心和新的世界文明的养成基地。建立类似英国大学与学院关系的万国学院和世界大学城,让世界一流大学(包括两岸三地)到北京设立各自的北京学院,使北京成为世界教育中心和青年交流中心。 5、 创建北京世界图书馆和北京世界语言中心(北京编译馆) 。将北京世界图书馆建立成自阿拉伯帝国图书馆以来最大的世界纸本(或副本)和数字图书馆,并对所有来访者免费开放。北京世界语言中心吸收世界各国语言人才,建立中文与其他语言的互译数据库,推进中文与各国语言互译的准确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当然必须要保留一些模糊和不确定的空间),使中文及其文化要素能够更准确和更有效地拓展其对其他语言的影响力,使世界语言更多地接纳和融汇中文要素。特别是可以通过与二到三种其他语言的战略性标准化互译,使中文成为世界书面、口头和网络中的主流语言之一。 6. 建设免费无线网络城 。将北京建设成世界上网络速度最快,信息流通最畅通,信息接入无障碍,信息像空气一样免费的移动网络之城,使信息网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于创新和创造的公共基础设施。由此,一方面可以实现北京与世界的信息无缝链接,另一方面,可以使北京成为世界虚拟现实和虚拟世界体验中心。
个人分类: 纵论|4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计划生育严重削弱了中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harmonism 2010-3-24 21:46
计划生育严重削弱了中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王洛克 全球粮食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等问题,都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二战之后,全球人口爆炸式增长,不断加剧着这些全球性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似乎是必然的选择。作为人口大国,占全球人口 22.2% 的中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宣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决定:中国从此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全球人口增长!从全球人口控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单方面控制人口的决定,无疑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理应赢得全世界的尊敬。而这种全世界的尊敬就是现在所谓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30 年来,人口比正常生育少生了 4 亿人口,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则从 22.2% 下降为 20.1% ( 2007 年),使世界 60 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 4 年。可见,中国的计划生育为全球人口的控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为了世界人口的控制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照理全世界都应该对中国报以尊敬与感谢才对。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全世界都在谴责中国的计划生育,批评中国的计划生育违反了人权、践踏了人类的尊严、违背了科学精神。中国自我牺牲式的计划生育,为什么非但不能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反而严重降低了中国的软实力呢?因为尊重人权、尊重科学是人类的普世价值,那些违背人类普世价值的国家行为自然也就要降低其国家软实力。 计划生育违反人权和科学精神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在中国,计划生育造成的人间悲剧随处可见。为了推行计划生育, 计生暴力 横行。计划生育人为地制造了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以及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问题,明显是因为违背了人口增长的科学规律。人类个体的自我牺牲被认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值得尊敬的高尚行为。然而,一个国家强制其国民做出牺牲以达到国家整体的自我牺牲,却是一种罪恶。因为,自我牺牲必须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不是强制的行为。中国的计划生育,名义上是倡导,是公民的自觉行为,而实质上却是一种强制行为,甚至是暴力行为。中国宣传的计划生育是自愿的行为完全是对全世界的公然欺骗。事实胜于雄辩,全世界各国谴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人类普世价值的坚持和维护。计划生育政策违背人类普世价值,必然地要大大降低其国家软实力。 计划生育不仅大大削弱了中国的软实力,而且也大大地损害了其硬实力的提升。计划生育对国家硬实力的损害通过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以及计划生育实施后果体现出来。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制造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必然形成一种内耗削弱和消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接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资源,严重拖累了国家硬实力的提升。计划生育的直接后果是人口急剧减少、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骤然减少的后果是,打乱了教育以及其它公共设施与事业管理和工厂生产的连续性,将制造大量的浪费以及因人力资源不足造成的各种生产停止、工厂倒闭等问题。同时,人力资源的不足也必将提高社会服务的成本,进一步冲击经济发展。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加不可避免地加剧因求偶和婚姻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形成严重的社会内耗。人口老龄化快速和加剧的问题,使得国家背负越来越沉重的社会保障负担,社会保障系统无法承受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各个家庭负担累累,严重拖累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可见,计划生育非但不能提升所谓的社会财富,反而成为了消耗社会财富、制造社会矛盾、拖累经济发展的祸首。因此,计划生育无疑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国家硬实力的提升。 经过二战之后生育高峰之后,全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都在迅速减缓,许多国家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本国人口的生育率,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中国在经历大规模人工干预人口自然增长的计划生育之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都是世界之最,生育率已经严重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却依然顽固坚持其错误的人口政策,必将酿成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 2009-11-4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软实力?
gl6866 2010-1-21 22:27
全世界都关心中国的崛起。中国经济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接受国际社会的诸多游戏规则,或所谓国际规范(internationalnorms)。可是,这些游戏规则还是在中国积贫积弱时,由西方诸国在其发展和相互磨合中所共同制定和共同遵守的。因而往往带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当中国愈来愈强大,它即便无意亦无法改变既有的游戏规则,鉴于其实力及影响力,肯定也会对未来新的国际规范的制订或是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的塑造,也就是在原有的游戏规则上添砖加瓦,发挥相当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能够贡献甚么?中国的软力量(softpower)也有翻译成软实力的究竟在哪里?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制度等,有哪些方面可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贡献? 最早提出软力量这个概念的是哈佛大学的奈伊(JosephS.Nye)教授。他在下面两部著作中比较详细的论述了这个概念。 JosephS.Nye,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NewYork:BasicBooks,1990); JosephS.Nye,SoftPow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NewYork:PublicAffairs,2004). 后经经过许多学者反复论辩,软力量包括下列内容: (一)政治制度:政府统治的正当性、政府效能、民主、人权、法治的落实; (二)意识形态力量:政治价值观,能否缔造具有普世价值的观念; (三)社会凝聚力:社会公正、正义与稳定,不同阶层、不同族裔的和谐团结; (四)对外文化影响; (五)国际责任:有能力影响国际规范的制订与国际制度的管理。 最近几年,许多西方学者的议论,说中国的软力量正在不断上升:中国在全世界设立了数以百计的孔子学院;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比如和谐、融和、中庸之道等,使得中国外交风格更具吸引力、形象更正面;在东南亚,有人说中国的大众文化,比如电影和电视剧,非常流行。究竟中国的软力量表现在甚么地方?中国的软力量有多强大?就连最近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Avata)似乎也要为我国拍摄的大片《孔子》让道了。不过这就就会让中国的软力量就能强大起来吗?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3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武术的文化本质
longfo 2009-12-30 14:32
前几天我发了一个帖子,本来是看着大家都去过圣诞,调侃一下的,在光华上倒都是善意的笑笑,但是在水源上就有人说我无聊。说实在的,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给他一个节日,无可厚非的,而且作为一个大学生,习武不仅仅停留在健身上,也要思考一下武术的文化内涵。 欧洲人进中国,先进来的是基督教和西医,你看看现在看病做这么多检查,其实都是西医留下的弊病,基督教倒也没对大家产生太大影响,这个圣诞节该是一个了。现在大家都在说医生差劲,我想,这和欧洲文化的传播该是有点关联,现在主要是美国了。那么我们过圣诞会不会对今后的生活也产生影响呢,我还不得而知。 关于武术的保护,是该有一个节日的。我们知道,武术不是散打,也不是健身操,他是中华民族劳动实践的结晶,从取象动物,到了现在的内在精神追求,这本身不是一个普通概念能够概括得了的,也不是我们打架,看看谁赢得低级趣味。 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除去一些科技上的,就我来看武术也算是一个,我最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复旦交大做一个名为什么可以拯救美国的讲座,中国武术以及折射出来的哲学精神,其实是取代基督教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 我有一些欧洲的,美国的学生,他们说,如果能有一个推广武术这种文化平台的话,该是一件世界的幸事。这其中就说明了他们对于本身价值观限制的一些反抗。我和一个美国教授也谈过,他说,美国亡国就应该在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上,他们可以扛着枪去打伊拉克,去打阿富汗,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但是他们缺乏的是对于自然对于自身躯体以及身体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如果说春节是我们祖先和自然作斗争的文化遗迹的话,那么武术哲学文化将是今后统治世界文化的一个活跃分子。因为武术在实践上阐述了身体的一些规律,虽然很多还没有得到科学论证,但是可操作性很强,同时武术文化也可以和春节文化相辅相成,因为春节放鞭炮,我们为了抗争自然的乖戾,但是武术却是根据自然对身体的作用,而研究出来的一些遵循自然之道的一些动作,强调了和自然的融合。 武术作为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现在什么艾滋病日、什么这个日,那个日的,我看往往忽视一些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 所言有偏颇之处,望大家见谅,可以就此事讨论一下。
个人分类: 武术|36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软实力:貂禅和西施的实力就是软实力
大毛忽洞 2009-11-22 12:57
软实力:貂禅和西施的实力就是软实力 有人把实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 硬实力就是地地道道的实力,是没有注过水的实力。 例如,老美的实力就是硬实力。 因为老美说打谁就打谁,为其撑腰的其硬实力。 什么是软实力呢? 软,还要有实力,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因此,软实力是一个具有忽悠成分的名词,可以有多种含义。 1. 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副产品。 例如,美国发明了伟哥,卖给别的国家,不但赚了钱,还把那些国家的一些官员的功能给搞硬了,结果触发了贪污犯罪。美国反倒从别国的倒霉收获了软实力。 2. 西施是越国软实力的体现。 如果没有西施,勾践卧薪尝胆很难成果。因此,最后越国灭了吴国,是软实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 貂禅也是一种软实力。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2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要发展软实力必须在价值观上建立共识
bochang 2009-10-21 17:52
一个国家,不论在迎接重要的挑战,还是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和建设时,都必须建立一个全社会的共识(consensus),这样才使得各方面的努力都能目标一致,各个成员也能够共体时艰,一起克服困难 。 一个国家或社会要能够发展和壮大,不止要看硬件的建设(包括经济与军事实力),还需要有强大的软实力。中国作爲一个大国,要在全球崛起,要完成和平统一的历史使命,不但要赢得经济上的竞赛,军事上的竞赛,还要赢得道德上、文化上的竞赛!这其实就是要求软实力的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在硬实力发展方面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在软实力方面,不管是中国人自己还是外国观察者,都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是欠缺的。事实上,现在很多国内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心中国是否欠缺软实力,而软实力对于一个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绝不低于硬实力的。 什幺是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种对社会的认同感或者自豪感,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力(也可以叫做精神文明),它能使社会里的成员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并且愿意为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软实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发展,包括:第一,文明的积累,例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包含丰富的文学、哲学、和治国理念,使我们感受到这个文明的伟大。第二是宗教,例如犹太人的国家在两千年前已经被消灭了,但是依靠宗教强大的凝聚力,他们还能长期团结在一起,最后成功重新建立一个国家。第三是民族(或者种族)的认同,例如中国的对日抗战,或者在满清末年同盟会要推翻满人统治的革命,都有依赖民族主义。第四是共同的政治理念 , 例如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或者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等等。最后,软实力可以是通过教育在社会上建立了一套行为的道德规范,包括守法和互助的精神。 软实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共同的价值观 这套价值观要符合几种要求。首先,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使人在心理上感觉有吸引力,产生一种自豪感;第二,它应该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使社会更加稳定、社会力量更加集中。其实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人没有理想,只追求各自的利益,社会是很难向前的。但如果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很多社会成员的自豪感,大家都知道为何工作、为何奋斗,就会产生一种凝聚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经建立过许多不同的价值观,例如在封建时代,东方的社会崇尚仁、义、礼、智、信,而西方社会崇尚荣誉、尊严、以及对神的敬畏。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开始注重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自由、民主、法治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世价值。在二十世纪时,有些国家建立了反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他们也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由于阶级斗争本身并不足以提供自豪感,因此它也提出了平等、自由和民主(人的解放)。在马克思着作和巴黎公社的实践中,自由和民主一直很受推崇。在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掌权时,左翼文化界也一直宣传自由和民主,并据此要把国民党的独裁政权推翻。但是很不幸地,在革命成功以后的苏联和中国,并没有切实地发扬了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有些时候,尤其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和中国的反右、文革阶段,鼓吹自由和民主会成为极大的罪状,并受到严厉的惩罚。 中国目前缺乏一个共同的价值观 软实力的发展要求有共同的理想,采纳共同的价值观。但是在现时,我们在软实力的发展上遇到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因爲历史的原因,目前中国内部思想同时受到三方面的影响:包括 (a) 传统文化 (b) 共产主义 (c) 资本主义 它们之间互不兼容。现在的中国社会里,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在互相争斗。首先,对中华民族有根深蒂固影响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这种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已经深深地渗透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接受过传统教育的人影响尤其深远。中国过去一直是个农业社会,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它的政治组织主要是一种封建统治,因此发展出来的文明当然有它的局限性。但是,中华文明也有它优秀的一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存至今的古老文明,她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有她一定的道理。中华文明经历过许多不同思想的交锋和外族文明的冲击,积累了大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中国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和孙子等,对于人性的分析和人的行为规律的论述就已经非常细致和正确。而且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文明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与基督教文明不同,儒家文明不鼓励扩张和侵略。这种文明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比较吃亏,因为它不强调竞争与征服。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已非常有限,国家与国家通过战争向外扩张的情形也不可能再发生时,这种比较保守、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文明,就比较适合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 另外一种对现代中国人有强大影响的思潮是共产主义,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近代历史发展的原因。在二十世纪初、从五四运动开始,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都向西方国家(包括苏联)寻找强国之道。共产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的思想,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在中国并没有根源。严格来说,中国的农民并非无产阶级,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要素,并不同于马克思眼中的工人;中国在革命前也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工业化。马列主义在中国其实并不具备发展的条件。但是由于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教育,很多中国人从开始识字、唱歌起,就已经大量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教条。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阶级斗争理论更加成为神圣的真理,所以对于不少出生在 40 年代以至 70 年代的中国人来说,马列主义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他们的脑海,成为中国社会中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潮。事实上,共产主义追求平等的理想,在一个贫富不均的社会里面也必然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与之相反的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向往。这种思潮的发展有多个根源。第一,人追求利益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倡导的是一致的,因此资本主义比共产主义更容易被人接受;第二,共和国建国最初的三十年,出现了极多的问题。在文革结束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从今天解冻的很多文献中可以看出,在文革的后期,中国的农民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由于前三十年执政的失败,改革开放后,人们看到其他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中国,这就产生了逆反心理,认为资本主义是更优胜的制度。改革开放同时加速了与西方的交流,包括文化、教育等,国内的知识分子看到西方社会的自由思想的空间更大,资讯更加丰富,更加觉得中国目前的社会不合理,因此更加崇拜西方社会,更加向往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而事实上,由于目前正在广泛推行市场经济,有不少人趋向于认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是很自然的事。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共识 所以现在中国社会里面,起码有三种主要思潮,它们都在争夺社会的认同。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人目前比较难以建立一种社会共识。怎样打破这个困局呢?我们必须要跳出这三种不同思潮的框框,用更广阔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将意识形态的藩篱打破,用更科学的态度来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去建立一种新的、超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价值观。但在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在进行。政府由于政治上的考量,在思想发展上只能做一些短期口号性的宣传工作(例如摸着石头过河、三个代表等等),并没有鼓励在社会上进行深刻的讨论,所以目前很难在价值观上取得共识。有人可能会提出来,将民族主义当成今天中国人民的共识。但是这样做也是有问题的。民族主义 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凝聚国人思想的一种正面作用,也可能有导致民族自大或狭隘的种族主义的负面作用。而且中国作爲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过分强调民族主义会使其他国家担心。即使对于中国的内部来说,片面强调民族主义也可能会造成汉族与一些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在要建立的共识,不能够过分依靠民族主义。 那么,我们的共识应该建立在什麽基础上呢?我认为,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健康的、进步的、适应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观之上。这种新的价值观 不但要吸收东方和西方既有文明中的优秀部分,不但能符合中国的需要,还要有可能成爲未来社会全人类的价值观。 作爲当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有责任去探索这个未来世界的价值观应该是什麽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想法,我准备在科学网上发表一系列的博文来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一些有意义的讨论。
个人分类: 社会发展研究|3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申请基金:“乞讨”VS “推销”
lix 2009-10-2 16:49
几位大侠交流了基金申请的经念,是挺好的。但我觉得乞讨这个词可能有些误导。所以有的网友讲起练哭功来了。一般说来哭功是没有用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基金委不是慈善机构,他们资助的成绩,也是要上报、考核的。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导,我感觉有些文化差别。在西方,讲推销自己的产品,推销自己的思路,是正大光明的事,是公平交易。要成功推销,需要技巧,需要人脉,这些算软实力,是没错的。但买卖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基金委是买方,申请人是卖方。 我们文化中那种等伯乐来识才,等刘备来三顾茅庐的因素多了一些,所以有些鄙视自我推销,也就更不注意推销技巧。 所以写申请书,不能委委屈曲地写,心里想着为什么陈主任不带上支票,亲自送来;还要逼我写这玩意去乞讨。要主动替买方考虑,让买方看了我本子,买得心里很踏实。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5172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