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流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青藏高原的水系需要调整
fanxiaoyingz 2017-7-2 20:48
青藏高原的水系需要调整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它对世界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它自身的水文水系也是独有特点。 北印度洋由于受青藏高原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顺时针大洋环流圈,这时候,在印度大陆形成了印度低压,印度低压的形成与消长与大陆的温度有关,一般 5 月出现,七月的低压仅仅为 994mb , 9 月份消失,与此同时在南太平洋上和印度洋上空形成高压,形成的热带太平洋热带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的气压可以达到 1025mb ,因此从大洋向印度大陆形成一个很大的气压差,这个气压差会导致西南季风盛行,气流向大陆辐合上升,闯过喜马拉雅山脉到达青藏高原,带来水汽。而此时的青藏高原由于自身增温非常明显,这时候底层大气出现低压,气流辐合上升,对流层上部等压面高度增大,气流辐散,形成气压摆动,这个摆动气压的周期为 10 — 13 天,这个摆动为长波摆动,会影响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因此,我国东部南方地区夏季的洪涝灾害往往与青藏高原有很大关系。(以上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 年版《中国自然地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和改造青藏高原的水文水系很有必要。 由于受到西南季风的强烈影响,我国的青藏高原的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节明显。 4 — 9 月为雨季, 10 — 3 月为干季,地域顺序是从东南部向西北部推进,拉萨 4 — 9 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98% ,降雨量也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从 900 毫米减少到 50 毫米以下。处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喇叭口的巴昔卡,年降雨量在五千毫米以上。 从 10 月至来年 3 月~ 4 月,亚洲大陆被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笼罩,在北印度洋海面则形成低气压,这时候青藏高原降温很明显形成高压区,而印度大陆和印度洋由于高温形成低压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促使气流向印度大陆和印度洋流动,盛行东北季风。这时候青藏高原没有水汽进入,为干旱期。 所以,中国青藏高原的降水主要受到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而印度洋暖湿气流在西风带气流的影响下沿着阿鲁纳恰尔邦大喇叭口,辐射影响到整个青藏高原东部、整个云南、青海东部,四川西部,使得这些地区降雨量大,水量丰富。印度洋暖湿气流也有一部分翻过喜马拉雅山脉,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北麓的广大地区形成降雨,从而产生了和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平行的雅鲁藏布江。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正是因为水汽的这种特点导致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很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利益。塔里木盆里长期得不到来自太平洋的水汽浸润,也得不到来自印度洋的水汽浸润,唯一能够接受的是从西北印度洋沿着印度河带去的水汽,这些水汽形成的冰川居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争夺激烈的地区,我们呢,不能退让。这个地区涉及到新疆的生产和繁荣。 塔里木盆里长期得不到来自太平洋的水汽浸润,青藏高原东部受到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严重影响形成了我国青藏高原的水系非常不合理。基本上以青藏铁路为界限,青藏铁路以西地区形成了大量的内陆河,这些内陆河的特点是数量多,流程短,最后流入湖泊,这些径流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水系。这些短小的内陆湖主要有:郭扎错、班公错、鲁玛江冬错、美马错、昂拉仁错、扎日南木错、多格错仁、色林错、格仁错、纳木错、乌兰乌拉湖、西金乌兰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西台吉乃尔湖等等,大大小小上百个。而青藏铁路以东地区则产生了几条大型外流河。青海北部地区是黄河流域,青海南部地区是长江上游,名称叫通天河;在西藏东部则形成了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虽然流域面积小,但是把大量的水资源向印度洋流去,而北部的黄河上游虽然面积大,但是径流量很小。但是这些流域却在咫尺之间。 所以,通过流域把大量的水引错了方向是我们的一大祸害。另外的威胁是,由于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水流量非常大,其径流冲刷、切割、侵蚀能力非常强,所以这些河流的源头必然向青藏高原的纵深地带发展,这种发展必然切割和夺取黄河的流域,夺取长江的流域,这个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将来的黄河径流会因为水系变化,河流改道,上游流域面积减少而减少。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由于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和印度境内的大量短径流河流的严重侵蚀和冲刷,必然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土地海拔逐渐下降,最后并入印度平原,从而沦为印度领土,导致我国领土的减少。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是一条长达两千多公里的河流,这条河流和喜马拉雅山平行,一旦印度境内的大量短径流河流切割侵蚀到达雅鲁藏布江流域,例如亚穆纳河、恒河,那么雅鲁藏布江必然分为几段,重新形成新的水系,而印度人就会顺着这些新的水系到达西藏腹部,侵略中国。 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中国青藏高原的水系应该进行人为干预,让这些河流向着有利于我国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系分布,截流河流流水,人为改变侵蚀和冲刷的方向,所以人为调动水资源,让调动的水资源形成新的冲刷和新的侵蚀,使得这些侵蚀向着有利于我们生产生活的方向前进。 我的总体设想是:第一,把青藏高原西部的河水、湖泊水通过引导使得它们流向塔里木盆地,并且通过河流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连接起来形成水系。第二,吧长江上游通天河流域的一部分面积通过工程措施改到黄河流域,使得黄河流域上游面积增大。第三,把澜沧江流域流域的一部分面积通过工程措施改到通天河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上游面积增大。第四,把怒江流域的一部分面积通过工程措施改到澜沧江流域,使得澜沧江流域面积不变。第五,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拉萨以西地区修建两个大型水坝,引水进入青藏高原,再通过工程措施,使得一部分水向西北流入塔里木盆地,沿途冲刷和侵蚀形成向西北的水系,一部分向西北引入青海。我们要通过引水另造水系,把横断山脉横向打开豁口。 以上流域改造工程会有许多工程,工程完工后的总体要求是能够自流,形成合理的流域体系,能够增加中国北方的水量,能够向塔里木盆地形成自流水系,能够改变青藏高原的水系,能够增加青藏高原的湖泊数量,能够有效调节中国东部的气候。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4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 湖泊治理期待精细化
热度 1 redtree 2015-1-26 12:30
我国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 湖泊治理期待精细化 作者:王珊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6 8:55:17 ■本报记者 王珊 “九五”期间,滇池、太湖、淮河、海河和巢湖、辽河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 到现在为止,湖泊治理工作已经开展20余年。然而,河水清清的梦想却一直没能实现,水质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我国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对此,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环境与工程研究室研究员陈开宁近日表示,湖泊治理效果不理想,既有技术的因素,也有管理方法的因素。只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水环境变好的希望才不会太遥远。 治理太费劲 “治理太费劲”,这是业内专家对三河三湖治理状况的评价。以滇池为例,从“九五”到“十一五”末,滇池治理已累计投入200多亿元,但达到的效果只是稍微向好的方向转化,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事实上,在滇池治理投入的200多亿元中,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说污水处理厂以及排水管网的建设等方面。“三河三湖”的其他几个也不例外。 不过,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张乃明指出,滇池处于省会城市昆明的下游,尽管建设了许多污水处理厂,但并没有实现城市污水100%的全收集,仍然有污水流入滇池。 对此,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表示,建成和达到预计效果是两码事,很多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了“摆设”。污水处理厂处污及收集污水的能力远未达到预计效果,要么运行费用没有着落,要么无法运行,成为了“形象工程”,“很多污水处理厂尚未投入使用”。 陈开宁也表示,在早期湖泊的治理中,由于相关管理部门认识不足,一些资金并未花在刀刃上,却投入大量精力搞基础建设,甚至与治理环境无关,这些现象“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 参照典型案例 在专家们看来,莱茵河治理是我国湖泊治理可以参照的案例。 莱茵河从18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环境问题。到了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德国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步伐加快,莱茵河的生态灾难达到顶峰,河水基本丧失自净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政府下决心治理莱茵河,于1987年开始实施“莱茵河2000行动计划”,并接连出台多种措施进行保护性治理。2003年,河水基本清澈,莱茵河“死而复生”。 对此,专家们表示,必须要参照典型案例,从保护的角度对湖泊进行治理。 “湖泊是一种资源,理应摄取。”一直以来,这种功利性很强的出发点,是我国目前湖泊污染问题突出、治理困难的本质原因。专家表示,这种观念不改变,再多的措施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技术水平并不比国外落后,有的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陈开宁说。 在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秦伯强看来,环境治理技术是支撑,管理才是关键。秦伯强说,要把湖泊当成一种资源来保护,这样我们国家湖泊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才会发生改变。 困难依旧很多 在专家们看来,湖泊治理的困难依旧很多,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而此时,环境治理经济上的边际效益已经开始显现,这意味着,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深入下去,投入更多的资金、力量和资源。 专家们认为,治理无效不可怕,怕的是治理无效之后缺少反思和自察。必须进一步反思前期的工作,吸取经验和教训。 “先前的粗放式治理需要更加精细化,而这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以及数据支撑,也需要更好的平衡利弊。”秦伯强说,这都是下一步治理需要关注的问题。 此外,如何吸纳更多的社会公众力量参与到湖泊治理中来,也成为专家们思考的问题。 环境管理涉及每一个人的利益,理所当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以德国为例,其在1994年颁布的《环境信息法》在立法上保证公众享有参与和监督的权力,促进公众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自动自觉地保护莱茵河,成为对流域立体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纯依靠工程技术,解决不了湖泊污染问题。”陈进说,治污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湖泊治污需要整个流域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推动。 《中国科学报》 (2015-01-26 第4版 综合)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102 次阅读|1 个评论
揭示中亚五大流域气温变化成因:亚洲极涡强度减弱和面积缩小有关
热度 1 yaozi824 2014-4-25 10:30
揭示中亚五大流域气温变化成因:亚洲极涡强度减弱和面积缩小有关 利用中亚干旱区5大主要典型流域代表性气象站点近130年逐月实测气温数据,研究了各流域气温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并探讨了引起气温变化的可能因素。研究发现,在近130年来中亚干旱区各主要流域 (除阿姆河外) 年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趋势高于全球和周边地区,中亚干旱区气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比其他地区更加明显。20世纪80年代之后更加明显,并表现出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特征,这主要是自然外强迫动力作用、气候系统内部变化和人类活动相互叠加的结 果,亚洲极涡强度减弱和面积缩小对主要流域气温变化的作用明显,其次是北半球环状模 (北 极涛动) 和青藏高原的影响,而CO 2 引起的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在中亚干旱区也不容忽视。气温 表现出与布吕克纳周期 (BC)、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PDO) 和准 2~3 年振荡周期 (TBO) 等有关 的显著周期,可以证实中亚干旱区气温变化与大气环流、海温和太阳活动等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理学报》上。 姚俊强 , 刘志辉,杨青,等 . 近 130 年来中亚典型流域气温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地理学报 ,2014,69(3):291- 302.
个人分类: Climate Change|41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河流:要观测试验更要人文关怀
热度 9 lilylz2010 2012-7-27 12:25
7 月中下旬本人跟随导师的团队,去了黑河流域,在自己将来的研究区看看。以前的工作一般是按行政区划的单位,以地方和单位的业务需求去跑调研。跑野外观测试验本来从定位上已大大区别于社会调研,因此,这次出野外活动还是从诸多方面给了我很多新的认识。本人没有参与具体观测试验,但目睹了导师的设计、团队的勤奋和力量,实实在在做事情地很多场景。结果是什么很重要,但努力、力求精确的过程更重要。 黑河流域由于其具备干旱区、内陆河、绿洲等完整、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已逐渐成为流域科学、水资源、干旱区农业等不同学科领域比较热门的研究区域。从风景如画、牛羊成群的上游,到人声嘈杂、农田茂密的中游,再到无比荒凉、人烟稀少的下游,第一次以流域的视角目睹了内陆河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和资本养育其流域内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循环再生。据历史资料记载,在西汉、唐朝、明清时期,包括黑海在内的内陆河流域经历了大规模的开垦,造就了物草丰美、人歌马欢的历史年代;另一方面,内陆河流域也是周边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之间不断博弈的战略要地,这种战略地位仍沿袭到今天。所以,以开垦、战争为主线的人类活动始终是与自然生态系统繁衍和恢复的主要博弈力量。今天,虽然内陆河听不见枪声、看不到大规模的移民拓荒,但生态之痛仍难以救治。水资源不均衡利用、不同形式污染、气候变化等众多因素在无声无息地侵蚀和改变着内陆河流域的本底资源。也许,古代的开垦和战乱过后,内陆河流域受到了皮肉之硬伤,而现今城市化、工农现代化等看似温柔本质却更加的变本加厉地腐蚀内陆河的内部器官。这里虽然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可靠的数据来阐述很多的“也许”。在沿路看到了很多虐待环境的诸多现象,青山绿水的上游,人们借助方面的交通工具深入山区,带走了凉爽和欢乐,却留下了一堆堆的白色垃圾;中上游一座座人工水库,绿波荡漾,下游的生命却饱受缺水之苦 ; 一次在县里 ( 疏勒河上游 ) 做十二五规划的调研时,地方领导讲话指出在“十二五”其间要修建十四座水电站,“十二五”末达到 28 座;不难看出作为河流的内陆河缘何如此残缺不全,石羊河、疏勒河陆续没有了下游,没有尾巴的壁虎,能跑能动,但是这种缺失只有它自己才能深切感受,政治家没明白、科学家没搞明白,谁能明白呢? 据一位参与黑河计划的专家讲,黑河的每一滴水都在规划和研究之中。针对黑河流域开展的研究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不同时空尺度的研究在自然科学领域集聚式地倾注到黑河流域。从人文的角度,使用和影响黑河流域水资源的每一个社会单元和个体是否能在规划和研究之中呢?形如节水型社会建设、流域综合治理、集成研究等项目在实施,但离“人水和谐”有多远的问题还远远没有看到。依个人拙见,针对水,从人文地理视角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由于社会科学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弱规律性等,大面积地开展针对流域的纯人文科学研究还任重道远。自然物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如土壤、大气、同位素等等因为其物理性可以测量,而作为社会系统的人、组织呢,他们的情绪、状态怎么测量,至少目前是比较未知的领域,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流域科学的人文领域会有像如今自然科学领域各路模型和方法粉墨登场。国家、地方、大众都在追求人水和谐,实现这一目标,要自然科学,更离不开人文科学的参与和渗透。 附:上中下游几张照片 上游:可以“远看金盆银花” 中游:借助用水优势的农田郁郁葱葱 下游的生命蛰伏在大漠中等待和寻找水份。
5636 次阅读|11 个评论
新书出版:《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外部性理论创新和应用》
jinshuqin 2011-9-16 22:33
拙作《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外部性理论创新和应用》已由冶金出版社出版,请大家捧场并不吝赐教。现把前言贴出来,供大家了解本书基本概要,也对成书过程给予我帮助的朋友致以感谢! 前言 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水污染的治理开始的,近四十年过去了,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在不断加剧。近年来,国家对于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前所未有,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成为“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一票否决、区域限批、批量关停、环评风暴,新旧政策层出不穷,“十一五”减排目标超额完成。但是,中国的水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污染的治理将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需要通过良好的政策设计建立减排的长效机制,以实现水质的根本改善。 中国流域水污染控制总体上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1)管理体制不顺:体现为地方政府过多地担负了具有跨界外部性特征的水污染控制责任;(2)政策手段缺乏设计:头痛医头甚至病急乱投医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而导致政策的执行不力,各项管理机制(如信息、参与、监管、评估等机制)落后于实际需求。本书将针对以上问题,探索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的理论框架,并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实际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外部性理论作为系统的环境政策设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是首次探索,这也是本书的最大创新之处和最有可能做出贡献的地方。外部性理论自提出100多年来,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争论的焦点,可以说,正是对外部性的讨论导致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繁荣。外部性也被认为是环境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但是,自环境经济学创立以来,40多年过去了,外部性本身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1)自身概念的不清楚,与市场失灵、公共物品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混乱,致使其缺乏独特的解释力;(2)只关注外部关系而忽视了实质的效应。本书首先从外部关系和效应两个角度重新定义外部性,进而将其具体到环境外部性,建立环境外部性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包括外部性的主体、方向、范围、大小。基于外部性的分析框架,以问题为中心,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的基本框架。本书对于外部性理论的创新在于: (1)明确定义外部性包含外部关系和客观影响两个要素,据此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的分类,进而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优先序,并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环境政策目标确定与环境政策手段选择的原则,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本书对外部性的重新定义,对内部化的形式进行分类,仅以货币形式内化外部关系的称为形式或货币内部化;既内化外部关系,又消除实质效应的称为实质内部化。解决外部性问题,关键是消除其影响,其次是内部其关系,并以此作为环境政策设计或评估的首要原则或标准。 (2)基于外部效应和外部关系,提出外部性“集中度”的概念,集中度反应单位外部关系中包含的外部效应。本书提出根据外部性的集中度进行政策手段的选择,为了以最低的监管成本追求政策的确定性和有效性,从集中度的高低,依次以命令控制、经济、劝说手段为主。 (3)建立环境外部性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从主体、方向、范围、大小四个维度进行细化,环境问题可以在四个维度上进一步区分,这使环境政策目标确定、手段选择的依据更为具体。特别地,本书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环境外部效应的大小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对外部效应、相对交易费用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对于政策收益的分享、成本的分担提供依据,这为将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分析与干系人分析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4)梳理外部性、产权、交易费用、公共物品、信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使之不再彼此含混不清。交易费用仍然是本书所要使用的一个核心概念,本书对于交易费用的类型划分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区分了识别和未识别的交易费用、实现和未实现的交易费用,并指出不同交易费用对于市场效率的影响。本书关于交易费用的论述,对于环境保护中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外部性理论,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的基本框架为:首先就是对污染问题的外部性属性进行识别,包括外部性的主体、方向、范围、大小进行识别,根据外部效应的绝对大小判断解决该问题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根据外部效应影响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机构主导内部化的进程,根据外部关系的主体和外部效应的相对大小共同决定内部化(政策)的对象,最后,由所有因素共同确定内部化的手段,以期实现交易费用的最小化。具体而言,环境政策的目标(即内部化程度)由经济效率和政治意愿共同决定;对于跨界的水污染问题应当由上一级政府主导内部化的进程,主导的底线是掌握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管权和对地方政府的问责权;优先解决外部效应大外部关系简单的污染问题,从边际福利增加最大化的角度来说要优先解决相对外部效应大的问题;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政策的可控性(确定性),外部性集中度较大的问题更多适用于命令控制手段,外部性集中度较小的问题更多运用经济刺激手段。基于此,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的基本框架是: (1)政策目标:首要目标是实现可监控污染源的连续达标排放,通过持续减排,进而实现水质的根本改善。 (2)管理体制:建立“三级两层”的水环境管理体制,设置环保部的分局,代表中央直接监管跨省的污染事务。 (3)优先控制的领域:工业污染源方面优先控制造纸、化工、农副食品、纺织四个行业的排放;农业面源方面优先控制化肥农药的用量和流失;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进水水质进行控制。 (4)政策手段:以许可证制度为核心控制工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无的排放;通过经济奖励、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少用化肥少施农药等环境友好行为。特别地,建议采取“大赦”的方法促使企业申报真实的排污信息,以确保许可证制度具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基础。 本书共分8章,第1章为导论部分,介绍本书的选题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为理论综述部分,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完整的回顾,由于第3章着重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发展,因此在第2章对于外部性理论没有过多的评述,此外还对政策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包括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 第3章为本书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政策设计的其他理论,建立了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的基本框架。第4~7章为实证研究部分。第4章简要地对中国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进行了框架性设计。第5、6、7章分别针对工业点源、城镇污水、农业面源进行了政策设计。第8章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书在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方面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也指出了本书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书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硕博五年我得到了导师宋国君教授无微不至的关怀,书中有价值的观点无一不是宋老师悉心指导的结果。宋老师门下诸多师弟、师妹在数据处理、实地调研等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在此对恩师和同门表示由衷感谢!在人民大学就读五年,我还得到了张象枢、鲁明中、马中、邹骥、刘鹏、许瑞娜等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还要把感谢致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各位领导和同事,正是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我能够以农村为阵地继续从事环保研究,也使得本书在农村环保方面的观点更加完善。最后我要把崇高的谢意致以本书所引用文献的作者,他们的杰出成就让我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当然,书中难免有所疏漏,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专业视角|2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糊涂专家的胡言乱言 误国害民
热度 5 zbt92 2011-7-11 09:32
7月10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非常误导人的错误文章《江河流域灾害频频 管理无序难逃干系》。文章中这位所谓的专家其实根本就不了解世界各国都是怎么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他所提出来的“整个江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管理无序等因素”只是一种表面的假象。其实,中国水利的问题的结症决不是水资源开发不合理,而是水资源开发不足。不是流域管理无序,是缺乏管理的手段。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社会发达程度几乎都与其水资源的开发程度(即水库蓄水量)成正比。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库调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我们只能在洪水来临的时候疲于奔命的把洪水排到海里去,稍有差错就会形成洪涝灾害。与此同时,同样由于水库得蓄水能力的不足,到了不下雨的季节又会造成严重的缺水。 那么中国的水资源开发到底是不合理还是不足能呢?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用数据来说话。尽管我国目前水坝的数量比美国还要多,但是我国水库的总蓄水能力还不到美国的一半。这位所谓的专家强调长江上“分别规划建设了总数超过 50 座的梯级水电站”的说法有很大的欺骗性,故意把规划的水电站和建成的水电站混为一谈。实际上,当前我国长江上游规划的电站,除了个别支流外绝大多数还没有建成。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长江的干流(包括金沙江在内)只建成了 3 座水电站,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虽然比长江短得多,但是美国仅在密西西比河的干流上就建成了 29 座水电站。因此,相对于美国来说,我国对长江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还缺乏控制的手段。然而,这种缺乏控制的手段的原因,显然不是什么开发不合理的问题,而是开发严重不足。 再看专家所说的管理无序的问题。我国的黄河在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前,也曾经出现过“管理无序”的问题,最严重的时候曾经造成了黄河一年断流 270 天的灾难。然而,在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后,我们却立刻做到了十几年来既不出现洪灾也不出现断流。为什么黄河能从过去管理无序,迅速的转变到现在的科学管理?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前,我们还缺乏对黄河进行全流域管理的手段(设施)。没有调蓄水资源的设施,怎么能管理水资源呢?现在长江的现状,基本上就是相当于以前的黄河,恐怕只有等到专家所说的“总数超过 50 座的梯级水电站”中的绝大多说建成了之后,才能谈得上科学管理。 所以,我们流域管理无序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开发不足。因为,流域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要有管理的设施,否则,不管建多少个管理机构,立多部管理的法律,没有调控水资源的设施,都只能纸上谈兵,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章:《专家:江河流域灾害频频 管理无序难逃干系》 2011 年 07 月 11 日 02:0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江河流域灾害频频 管理无序难逃干系   今年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发生旱涝急转灾害,造成多方面严重影响。事实上,类似的江河流域灾害近年来已屡见不鲜。   太原师范学院院长、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尚义等专家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包括长江大旱在内的江河水问题的出现,直接 “ 祸首 ” 是异常天气,但与整个江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管理无序等因素息息相关。专家建议,在解决江河水问题过程中,应树立全流域观念,加强流域综合研究,并在顶层政策设计上,加强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工作,加快制定出台 “ 流域法 ” ,建立一体化的流域管理机制。   流域灾害都是异常天气惹的祸?   近年来,我国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发生旱涝急转灾害,给一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研究流域问题近 30 年、创建并发展了历史流域学理论的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王尚义、郭文炯、牛俊杰等教授认为,流域作为人、地、水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具有整体性、历史性、因果性等特点。某一江河旱涝等水问题的出现,往往以异常天气为诱因,但都反映出整个流域的深层次问题。   以此次长江中下游大旱为例,表面看气候变化是主因,但 “ 人类活动 ” 这个驱动因子与叠加效应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上游地区 “ 跑马圈水 ” 。研究人员表示,长江上游干流段已建成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在西部水电大开发背景下,金沙江、乌江、嘉陵江、岷江等干流也分别规划建设了总数超过 50 座的梯级水电站。除此之外,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境内的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水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   郭文炯等专家说,由各类企业集团瓜分开发范围、由省到乡各级政府分别管理和控制税收的利益分配格局,几乎覆盖了长江全部流域范围和河流支系。为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都以发电功能为首要选择,从而导致水资源分配失衡。正当中下游地区干旱季节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电站管理权归属、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也成为抗旱 “ 拦路虎 ” 。与此同时,河流修建大坝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与水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目前也亟待充分重视和研究。   专家们表示,在我国华北、黄淮等地区频发的旱灾过程中,也普遍存在忽视河流水资源综合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此外,由于缺乏全流域治理观念,长江等大江大河流域范围内还出现中小河流治理滞后导致的洪灾威胁问题、工业布局不合理导致的流域性水污染问题以及流域生态问题,特别是上游水土流失问题仍然突出。   江河流域治理面临四大问题   专家表示,从理论到现实层面看,我国江河流域治理工作目前还面临四大问题。   首先是流域开发治理缺乏统一规划,流域健康评价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王尚义说,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上下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等功能之间相互联系。但当前我国大江大河水土资源的开发与治理,仍然是单纯以一个行政区域、一条支流、单项工程为主,这一开发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牛俊杰说,与此同时,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工作尚未纳入流域管理实际,导致无法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预警并由此采取超前应对措施;流域区域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各方矛盾频发。   其次是流域立法工作滞后于流域开发治理实践。郭文炯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多部关于水的大法。但这些涉水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全国水资源状况做出的一般性规定,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不能有效统筹协调不同地区和行业开发利用河流水资源的关系,不能有效解决流域开发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导致出现某些部门主张自身利益而影响河流合理开发的现象。   第三是江河流域全方位、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王尚义说,我国目前针对黄河、海河等流域水问题设立了黄委会、海委会等流域管理机构,但这些管理机构过于侧重水资源分配、防汛等水务管理,忽视了水土保持、经济开发等其他重要方面,无法对流域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监管。   最后是流域研究工作滞后。王尚义等研究人员通过检索各方资料发现,尽管多年来学界关于流域学的研究有颇多创新之处,但大多研究只是将流域作为普通的空间地域范围来研究,较少考虑其系统性、封闭与开放性等综合特征,而且大多研究成果各自为政,没有真正统领到 “ 流域 ” 这一区域内。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流域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其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才有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控制其发展过程,为流域健康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决策思路。   树立全流域观加强顶层设计   王尚义教授由此建议说,从国家层面看,应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树立全流域观念,突出顶层政策设计,全方位解决我国江河水问题。   要加快制定和出台 “ 流域法 ” ,强化依法治水。专家称,应从流域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进行流域立法。除了全国性的《流域法》,还应针对重要河流的单一流域开展具体立法工作。如尽快制定长江流域专门法律来科学利用长江水资源,协调处理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防洪、水电、航运、灌溉、取水、生态等方面的矛盾。   建立流域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强化流域合作治水、协调治水。王尚义说,应调整流域分块、分条管理的现状,建立一个统一的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管理和协调机构。具体机构设置可成立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其综合协调下,建立部门、区域联动的管理、建设及执法机制,切实形成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共同解决流域水问题的工作格局。   郭文炯说,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管理立法与实践,大都将流域综合管理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0 世纪初,田纳西河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为此,美国于 1933 年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赋予其防洪、航运、发电、供水、水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休闲娱乐综合性管理职能。经过多年实践,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流域面貌得以根本改变。   要加强流域健康评价工作,建立流域水生态预警系统,同时建立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牛俊杰教授说,为从根源上解决流域水问题,应将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工作纳入流域管理实际,开展国内主要流域的生态安全评价,及时诊断流域健康问题,尽早建立预警系统。   专家认为,随着近年来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区域之间和流域上、下游之间在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冲突不断增加,各方面开始关注生态补偿问题。但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制度来保障流域补偿政策的施行,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予以研究解决。   要 加 强 流 域 水 问 题 的 综 合 研究,为科学治水提供依据。王尚义说,亟须从流域整体观和历史观角度,加强对流域的综合研究,发展流域科学。目前,需重点开展流域自然环境变迁、人文环境变迁、历史流域工程、历史流域管理四个侧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以及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流域水患及防洪标准、历史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流域产业布局与开发模式、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和科学的区域管理政策等应用方向的研究。 ( 记者 晏国政 太原报道)
3969 次阅读|5 个评论
近年获批的流域经济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pxyeco 2011-2-12 08:36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王立国 , 江西农业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2.黑河流域环境评价与监管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 武翠芳 , 兰州商学院 ,青 年项目 ,2010 3.我国跨界水资源冲突的微观行为宏观调控研究 , 牛文娟 , 河海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4.突发水灾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 佟金萍 , 河海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5.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 王慧敏 , 河海大学 , 重点项目 , 2010 6.推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研究 , 麻智辉 ,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 一般项目 , 2010 7.农村水环境问题的经济机理分析与管理创新制度研究 , 李雪松 , 武汉大学 , 一般项目 , 2010 8.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赵雪雁 , 西北师范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9.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动态及驱动机制研究 , 曹生奎 , 青海师范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10.农村水环境污染与治理研究 , 黄森慰 , 福建农林大学 , 青年项目 , 2010 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政策研究 , 李松志 , 九江学院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 , 一般项目, 2009 12.东北沿海经济带一体化整合发展研究 , 支大林 ,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一般项目 , 2008 13.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布局研究 , 韩增林 , 辽宁师范大学 , 一般项目 , 2008 14.洞庭湖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赵运林 , 湖南城市学院 , 一般项目 , 2008 15.水污染排放权交易机制与政策研究 , 仇蕾 , 河海大学 , 青年项目 , 2008 16.建立健全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 赵来军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 青年项目 , 2008 1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 郭荣朝 , 河南财经学院 , 一般项目 , 2007 18.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 , 朱桂香 ,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一般项目 , 2007 19.我国流域水污染的合作治理模式研究 , 张阳 , 河海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 , 一般项目 , 2007 20.流域水环境预警及容量分配研究 , 朱杰 , 西南交通大学 , 青年项目 , 2007 21.水环境保护投入产出研究 , 方国华 , 河海大学 , 一般项目 , 2006 22.中国云南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全面经济合作对策研究 , 文淑惠 , 昆明理工大学 , 青年项目 , 2006 23.中国重大水污染灾害的经济分析及实证研究 , 谢永刚 ,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一般项目 , 2006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随想|2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域治理理论
purplelab 2010-11-10 10:57
治理理论 流域管理理论 生态水利理论 生物多样性理论 生态位理论 湿地纳污理论 蓝、绿水理论 产业配置 本土优势生物与生物入侵 水权分配
个人分类: 流域一体化管理|3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湘江流域污染:治理政策及工作特点
pxyeco 2009-10-2 19:40
我们认为,现阶段湘江水污染整治工作存在如下四方面的特点: 第一,重视工业污染治理,忽视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现阶段整治措施是以“五个一批”和环境准入为核心的,这些举措主要针对有色、化工、采选、冶炼、造纸等行业,对农业污染的重视仅限于规模化养殖污染,对生活污染的关注仅限于城市生活垃圾。事实上,农药及化肥污染、城乡结合部生活排污、船舶机油污染、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染,具有潜伏性、分散性和随意性,对湘江水环境的累积影响大,极易发生难以预料的环境事故。比如,湘江沿岸的菜果花农田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大面积发生蓝藻现象的重要潜在威胁。因此,要实现湘江水质的长久安全,必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城乡结合部环境设施建设,提高危险废物处置率。 第二,重视命令控制类政策,忽视环境经济类和环境宣教类政策。现有政策如流域限批、“三同时”制度、“五个一批”、排污标准等,都属于命令控制类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是通过停水、断电、吊销营业执照、拆除生产设备、罚款等强制性措施来实现的。这类环境政策目标明确,能很快地获得预期的环境效果。但是,执行这类政策需要庞大的执行队伍,需要对微观主体进行经常性环境监测和督察,因此执行成本很高。关键的是,这类政策执行时效有限,很多小企业在躲过“严打风头”之后又“蠢蠢欲动”,存在极大的“返污”可能,这是郴州市三十六湾、玛瑙山等矿区非法采选企业屡整屡弹的重要原因。要完全防止企业排污,必须从根本上打消企业排污的念头。一方面,通过环境经济政策,触及企业主的经济利益,使企业难以承受非法排污的惩罚成本;另一方面,加强湘江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三,重视长株潭环境同治,忽视全流域环境同治。自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长株潭三市开展了许多以湘江同治为核心的环境同治工作。湘江水污染治理绝非长株潭三市所完全能为,必须是沿岸八市联合治理,这是流域污染治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但是,除了长株潭三市外,其他五市均是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开展各自为政的整治工作,八市之间并没有建立完备的环境同治机制。流域治理国际公认的科学原则是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管理,有些国家甚至建立了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因此,必须以流域为单元,把沿岸八市看作一个独立的地缘经济区,建立八市之间的环境同治机制,围绕湘江治理统筹协调各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规划。 第四,重视水质管理,忽视水量管理。水资源是流域最重要的组成要素,水质和水量是流域两个相互影响的要素。只重视水质管理而忽视水量管理,是不科学的。在枯水季节,径流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相应减弱,发生水污染事件的可能性很大;在洪水期,洪水搅动底泥,也容易出现重金属污染风险。事实上,湘江长株潭江段2006年初出现的铬污染以及上世纪末几次出现的紧急状况,衡阳市区江段出现过的紧急情况,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枯水期。因此,在湘江水污染治理同时,必须加强调水引水管理,通过流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调度,实现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作者是博主彭新宇,此文思想已另行成文发表在《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09)》。
个人分类: 流域生态环境|4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湘江流域污染:治理目标及整治措施
pxyeco 2009-10-2 19:29
为了解决湘江污染问题,省政府 2008 年 6 月颁发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提出将采取综合整治、分期治理推进湘江治污,重点解决湘江水污染问题,尤其是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湘潭岳塘和竹埠港工业区以及郴州有色采选集中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争取在三年内解决湘江水污染突出问题,到 2010 年实现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目标。据此,各级政府对辖区内的水污染状况制定了相应的整治实施方案,成立了水污染综合整治委员会,采取了许多整治措施。 1 .实施整治目标责任制。各市成立了水污染综合整治委员会,制定了相应区段的整治方案,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时间、行动内容、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并与各级县政府及工业园签订目标责任状,把水质实质性指标纳入县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将整治工作落实到户、落实到人。湘潭市探索“节能减排目标倒推制”,根据减排的目标任务,倒推各项措施,由此确定目标所需工作,并将之分解细化到各部门、企业。衡阳市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协调推进委员会,专门推进以水口山有色金属矿区为重点的重金属减排。郴州市建立了水污染整治专项检查监督机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采用 “ 市长督办卡 ” 的形式,明确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时限和整改的目标,对各县区政府进行追踪督察。 2 .实施“五个一批”。即取缔关闭一批违法企业,淘汰退出一批落后企业,停产治理一批污染严重企业,限期治理一批重点污染源,搬迁一批布局不合理企业。按照整治实施方案和各市下发的整治通知,第一阶段整治企业(项目)总数为 180 家。截止 2009 年 3 月份,湘江沿线各市已经取缔关闭 37 家企业,淘汰退出了 21 家企业,停产治理 46 家企业,限期治理 122 家企业,畜禽养殖场限期治理 36 家企业,搬迁 11 家企业,城镇污水处理 62 家企业,工业园区处理 11 家,生活垃圾场处理 50 处,造纸企业污染整治 384 家(如表 2 )。 3 .加强饮用水质管理。各市为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取缔保护区内的污染物排放口,清除保护区所有违规垃圾堆放点,加强饮用水源和地表水监测,由环保部门进行采样分析。衡阳、永州等市还进行全天候环保自动监管,随时掌握饮用水源和入湖河道主要支流水质变化情况。湘潭市政府成立了湘江水污染防治应急领导小组,制定颁发紧急预案,加强处置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能力。 4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娄底总投资 6166 万元的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郴州市投资 7000 多万元建成市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 8 万吨,并取得国家环保设施运营甲级资质许可证,市中心城区污水管网配套率达 50% 。株洲市向农发行融资 4.95 亿元实施 “ 湘江株洲段生态治理及防洪工程 ” 项目,项目起点为天元区马家河镇栗雨街道的廖家屋场,终点为浅塘村的徐家园,全长 16.3 公里。衡阳市重点抓水口山四厂废水治理,投入资金 3000 余万元建成了四厂废水处理系统和硫酸废水预处理工程。永州市累计投资 4.3 亿元对全市四大重点领域的 34 个重点环保项目进行了新建和扩建,其中对永州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工程、道县氧肥厂废水治理工程等在内的 10 个水污染治理项目进行了全程监控治理。 5 .严格环境准入。各市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环评、审批、验收三大关口,明确规定 “ 三不上 ” ,即重污染项目不上、轻污染但难于治理项目不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不上,强化源头减排。湘潭市在项目建设上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即新建项目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凡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凡经限期治理和改造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岳阳经济开发区执行 “ 三同时 ” 保证金制度,建设项目按照 “ 三同时 ” 要求完成建设并投入正常运行,经验收合格的,及时将保证金返回建设单位;否则, “ 三同时 ” 保证金充作环保治理专项资金,环保部门不予项目竣工验收,有关部门不得发放准予生产的相关证照。 6 .环境同治措施。长株潭三市组建了长株潭环保执法监察队对《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建设保护办法》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制定长株潭三市湘江污染同治目标;在长株潭环境同治目标责任考核时引入“污染下游上游扣分”的惩罚机制;制定长株潭三市统一的产业准入政策;建立湘江流域上下游水环境管理机制,在三市湘江交界面实行水质在线监测,建立湘江长株潭段横断面控制标准。娄底市考虑到该市分处湘江和资江两大流域,结合其环境污染现状,将资江流域比照《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实行同治。 7 .环保公众参与。长沙市召开“长沙市湘江流域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及五年行动计划工作纲要征求意见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包括 5 位普通市民对《方案》和《计划纲要》的修改意见。永州市环保局对该市湘江沿岸冷水滩宋家洲大坝的所有排污口督察过程中,对企业污染水体的行为通过媒体进行了曝光。湘潭市为了加大对未经环保审批、违法新建排镉企业有奖举报力度,对举报经查证属实的第一举报人,给予 5000-10000 元奖励,同时在媒体上进行公告。 8 .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湘潭市采用污水生物制剂除重金属回用、含镉废水处理和零排放等技术治理湘江污染,对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与竹埠港工业园、湘乡等老工业区的节能减排实施循环经济集成应用示范工程,同时通过开发风力发电、无机房电梯、矿用智能通风装备、地温空调等 20 个节能减排科技新产品。永州湘江纸业公司共投入 3 亿多元进行 “ 三废 ” 的综合治理,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配套完善污染处理设施,实施综合利用,环保设施年运行费用 1100 余万元,每年环保产值达 7200 余万元。 注:本文作者是博主彭新宇,文章思想已另行成文发表在《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09)》。
个人分类: 流域生态环境|5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湘江流域污染:现状及趋势
pxyeco 2009-10-2 19:19
近年来,湘江流域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治理工作,尤其是自 2008 年 6 月省政府启动湘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之后,湘江水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和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和历史遗留污染叠加,湘江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湘江水污染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工业污染有所控制。一直以来,湘江水污染主要源自工业污染源,流域内个别区域受有色冶炼废气所夹带的重金属沉降以及采选冶废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相当严重。 2007 年湘江流域内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47355 万吨,致使湘江水呈暗红色,基本丧失灌溉功能。 2008 年,湘江水污染综合整治第一阶段工作开展后,大批污染企业被关闭、退出和停产,工业污染得到了明显控制。 第二,生活污染影响显现。湘江流域沿岸人口稠密,城镇化水平较高,生活污染日趋严重。潇水、涟水、耒水等流域的城区及部分集镇的生活污水均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湘江,也对水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从 2004 年开始,我省的生活废水排放量就开始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而且其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也呈扩大趋势。 2007 年衡阳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达 15409 万吨,氨氮 7388 吨,生活污水 COD 排放量远远大于工业废水排放量。 第三,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经雨水冲洗带入径流,辗转汇入湘江;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造成部分支流河段严重污染,使湘江干流有机污染物浓度升高。比如, 2007 年郴州市化肥施用量为 126721 吨,化学农药用量 17199 吨,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有 30% — 40% ,剩余部分都排入周边水体;畜禽养殖场 331 家,可简单污水处理的仅占 5% ,农村水域有机污染物浓度超标严重。 第四,季节性污染隐患大。枯水季节,径流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相应减弱,导致水污染风险加大。而在洪水期,洪水搅动底泥,也容易出现重金属污染风险。 2006 年的镉污染事件,就是在枯水期疏通航道搅动底泥中的镉渣引起的。据了解,郴州市沿江的矿石采选业,仅甘溪河一带就积存了近千万吨尾砂废石,每遇汛期,选矿废水和尾砂俱下,造成“大雨大污染,小雨小污染”。 根据 2009 年 1 月的水质监测月报,湘江干流河流水的水质除了株洲市和湘潭市某些江段外,沿线江段均无水质超标情况;湘江支流河流水的水质在衡阳市联江村断面、娄底市江龙滩断面、大边山断面、湘潭市西阳渡口断面、长沙市黑石渡和三角洲断面出现了污染物超标情况,其他断面水质均达标。根据 2008 年 12 月的湘江饮用水地表水质月报,除了湘潭市第一、二、三水厂水质监测有超标外,其他断面饮用水质监测均已达标。湘江污染的主要超标物是氨氮、融解氧、高锰酸盐和生化需氧量。 但是从长远来看,湘江流域水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按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目标,到 2010 年湘江流域 GDP 将是 2005 年的 1.79 倍,污染物产生量大约是 2005 年的 1.33 倍。就产业结构来看,长株潭城市群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产业生态化转型需要较长的一个时间过程,能耗物耗高、污染物产生量大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另一方面,湘江流域各城市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预计 2010 年城市化率在 2005 年基础上增加近 10 个百分点,而目前流域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处置率均很低。因此,要保证湘江水环境的长久安全,必须采取非常措施,构建湘江水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和体制。 注:本文作者是博主彭新宇,文章思想已另行成文发表在《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 2009 )》。
个人分类: 流域生态环境|7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