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麦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丰收在望
热度 2 huailu49 2015-5-7 07:51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1786 次阅读|4 个评论
抽穗时节
热度 2 huailu49 2015-4-19 19:49
个人分类: 植物天地|1715 次阅读|4 个评论
麦田:如何三观正确的看待柴静团队的《雾霾》
热度 17 xcfcn 2015-3-2 01:06
如何三观正确的看待柴静团队的《雾霾》 by:麦田 1,柴静团队“讲故事”做科普没错,错的是故事没讲好。 有的网友质疑柴静拿自己女儿“讲故事”来做科普,说这样不好。其实这没什么不好,科普不是专业论文,你不讲故事,老百姓看不懂,就是应该讲故事做科普。柴静团队的真正问题,是这个故事没讲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女儿先天肿瘤”和雾霾的关系,立不住脚,讲起来就牵强了,缺乏专业的力度;二是讲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柴静自己的故事。讲自己故事这个策略有利有弊,最大的好处是后续的情绪感染能配合出来,凸显了一个“英雄母亲”的形象,有利于打造“柴静”个人品牌;缺点是把一个大的“雾霾”话题,容易做小了,容易引发人身攻击。果然就有网友说,你柴静高龄产妇、抽烟、开大排量SUV这些八卦,来消解了“雾霾”话题的严肃性。总之有利有弊吧,柴静团队还是选择了前者。 2,点赞柴静团队的《雾霾》没错,错的是对片子的水准高估。 雾霾这个话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柴静团队做出来这个科普报道,把以前只有专业人士、媒体人士和科普爱好者知道的一些知识,剪辑给大众看了。旧瓶装新酒,大众能接受,从而更关注“雾霾”这个公共问题。这是好事!应该支持和点赞!但是同时应该看到,柴静团队的报道,整体专业水平是不够的。有微博网友“@十八”评论过,这是CCTV的报道水准:“观点可以事先确定。。。反方的意见、负面新闻的合理理由、解决的方法、解决方法的模拟结果及评判,这些在片子里几乎不存在”。他说的很对。大家想想,我们之所以都反感cctv“喉舌式”的新闻,关键就是这类新闻永远是:“宣判”,而不是“陈述双方事实”。柴静团队毕竟是央视的精英,虽然离职了,做的报道同样是cctv的味道。所以虽然获得那么多别的新闻记者不能轻易获得的资源和环保部门的鼎力支持,柴静团队还是只做出一个加长2小时版的《焦点访谈》。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3,惊叹网络“自媒体”的力量没错,错的依旧是高估。 在稍晚的时候,《雾霾》的网络收视率不断刷新,现在好像过亿了吧。有的朋友就兴奋的大喊,“这是自媒体历史意义的一天”。点击率惊人,这是没错的。但错的是因为柴静这个报道,而认为网络“自媒体”时代来临就很可笑了。从人民网首推,网络各大媒体步调一致强推,到微博大v各种溢美之词,然后环球时报点赞,这一系列操作不是很清晰吗?柴静团队这不是“自媒体”,这是“官方媒体”的互联网化,或者通俗的说,这是“党的自媒体”,昨天,是党的自媒体历史意义的一天!周某平模式不行,太生硬;柴静团队模式ok,小清新,党的网络宣传路线终于到位了!赞!说个闲篇,也就在这篇柴静报道的前几天,新浪微博的一个著名自媒体账号,“@肉唐僧”被消失了。突然消失。没人对此做出任何解释。 4,感动没错,错的是跪下来感动柴静。 有的人,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因为柴静团队的报道而感动。泪流满面很多人的。因为柴静讲的是自己女儿的故事,所以容易激发人的基本情感。感动,是很正常的。但是,比如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平时很理性的。看了柴静团队的报道,居然激动得圈了王思聪,呼吁王思聪在万达院线全面播放这段视频。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这就不是“感动”,而是“狂热”了。那么,柴静团队到底做了什么事呢?简单的说,柴静团队其实是在“独立制作”的幌子下,在中央一级环保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做了一个cctv喉舌式的报道,引用了专业人士多年的研究成功,讲述了一个柴静自己的故事,依靠了中央一级宣传部门大力推广——凑巧这个故事的主题“雾霾”是你我关心的。她们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情。总的来说,做的不错,但远谈不上优秀。一个获得很多常人不能获得资源的记者,做了一个60分的报道,这有啥好狂热的?为什么要对此感恩戴德的跪下去崇拜呢,把“柴静”个人品牌当做“英雄母亲”了。这实在是没必要。各位亲,站起来吧!CCTV里面没有一个人值得你崇拜,无论在职还是离职的。 5,关注“雾霾”没错,错的是别成为被利用的“民心”。 再次说明,对雾霾关注是好事,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多关心的事情。柴静团队来做了这个报道,60分科普了一下,这也是好事。这些都没错。但是,我们作为独立思考的个体,面对社会公共话题,要精明一点。柴静团队的《雾霾》和戈尔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完全是一个路子。戈尔是什么身份?政治家!柴静团队的《雾霾》本质上同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独立制作”,这是一个充满政治性的报道,如同《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不是一篇单纯的文学评论,柴静团队的《雾霾》是一个“号角”!背后有几方利益在博弈,柴静团队在报道中,一边倒的倾向环保部门,几乎成了环保部门的利益代言人。(如同戈尔是自己亲自上阵,没找代言人)。这些事情,我们在“感动”之余,也要想一想,别让自己成为可被利用的“民心” 6,关注公共话题没错,错的是以情感和道德作为诉求。 现代社会的所有公共话题,基本都是利益的问题。因此我们如果关注公共话题,基本的态度就应该是多方博弈,风险效益等等评估方式。在公共话题上诉诸情感和道德,基本都是“耍流氓”;说白了,都是在利用你的软弱的情感来操纵你的思想。以前强硬宣传不行了,换个姿势小清新再来一次,不过如此。而中国社会要进步,需要脱离情感煽动的怪圈;否则一煽动,就激动,这是一个极度不成熟不稳定的社会形态!柴静团队的《雾霾》火爆,又一次体现了这个社会的不成熟,令人忧虑。 亲,相信我:永远别去寻找圣母,因为你会找到绿茶!永远别去寻找大救星,因为你会找到独裁者。 上帝保佑中国人民。 PS:我昨天硬着头皮看完柴静的表演,这次柴静还是伟光正的代表,仅仅是因母亲的身份神圣化了以及温柔化了! PPS:但是,作为一位公民,尤其是还远离污染行业的公民,虽然我学的是化学。我还是欢迎柴静这次的行动,以及它所取得的社会乃至政治效果。虽然公共议题不应该诉诸于煽情,但是中国的公共空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所以,煽情有其必要性乃至必然性。它应该会推动中国的环保乃至中国的历史!但是,也希望政府在采取雷霆万钧环保行动时,要照顾到底层老百姓的饭碗,不要完全只让他们为大家的空气做出绝对的牺牲! PPPS:就片子提两个问题:1、该报道仅仅关注中国甚至北京,虽然以早年的伦敦雾都以及洛杉矶光化学事件为背景。没有提升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来看待这个问题,虽然中国的问题解决好了,大概全球也就没啥难事了!2、该报道仅仅涉及最近几年的雾霾事件,至多推至十来年前。但是作为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类,其实一直都是自然的罪人!人类其实是一种最垃圾最邪恶的东西。现在开始反思,也仅仅是因为人类自作孽而已,这样的思想境界显然是不够的! 总之,虽然该报道拙劣的模仿戈尔的纪录片,但是总的来说,格局显然是小了点!当然,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
个人分类: 杂论|3404 次阅读|22 个评论
麦子熟了
热度 1 huailu49 2014-5-24 09:23
丰收在望。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2035 次阅读|3 个评论
凭空制造的恐慌
热度 2 fdc1947 2013-3-26 15:03
刚才看央视《新闻 30 分》报道河南某地不用地下水而用再生纸厂的废水浇灌麦田的消息。消息称该废水 COD (化学需氧量)大幅超标,据说该地出产的小麦被禁止上市云云。 这是典型的记者不懂科学,凭空制造出来的恐慌。而当官的害怕记者,害怕丢官,不顾当地农民利益,完完全全的胡折腾。 有点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像这种再生纸的制造过程中的废水与重金属、农药等剧毒化学品无关。最多有一点酸碱。从央视的镜头看,这片麦子长得郁郁葱葱,除了废水进入处有些干废纸外,没有太大的问题。所谓 COD 就是水中有机物的多少,此类废水中的有机物就是纤维素,并没有没有毒害,如果灌上尿素水或者大粪汤, COD 也不知道要超多少呢! 在没有地面水的情况下,只要农民们认为那样的废水不对土地板结等起不好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农民比记者更关心),灌也就灌了,水里有一点残存的纸屑决不会影响粮食的品质。 我们的记者一不懂种地、二不懂科学,只知道死板地扣灌溉水的 COD 超标。就像古代笑话中那位“按图索骥”的蠢人,按千里马的标准评价,得到最好的“千里马”是一只癞蛤蟆一样。而古代的蠢人只是让人发笑,而现代的愚蠢的记者和只知道自己官帽的官员却损害到农民的利益,并制造出无谓的恐慌。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032 次阅读|3 个评论
黄土情
caohongxin07 2013-1-11 22:12
阳光融融麦田绿, 满目琳琅展新居; 漫漫黄土适雨润, 遍野寒枝孕春絮。 秦风汉韵民淳朴, 盛唐文化誉全球; 西部开发新风貌, 黄土情系中华梦。 2012.12.31于关中
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手机看完了《麦田守望者》,连写篇书评的兴趣都没有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2-8-9 22:00
用手机看完了《麦田守望者》,连写篇书评的兴趣都没有
   赵斌的文章不错,引起了我的很多想法。    确实是的,我用电子设备看书,一点感觉都没有,2个月前,用手机看完了名著《麦田守望者》,结果感觉书还可以,可是俺木有一点写书评的欲望,应该和电子书有着极大的关系。    俺们看书往往会写书评,跟作业似的,也就可见,电子方式毕竟不能适合所有的人了,而我虽然不算多老,但是很传统,喜欢围炉夜话的感觉,如果是西方的壁炉,则更佳。    以下这张照片是在布鲁塞尔的初冬拍下的——    窗外凝着雪花
个人分类: 书论|47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想念那金灿灿的麦田
热度 14 wangdh 2012-6-2 00:18
想念那金灿灿的麦田
想念那金灿灿的麦田 (王德华) 马上到芒种了( 6 月 5 号)。 芒种忙,麦上场。 长大了才知道芒种的真正含义,北方有芒的小麦熟了,意味着到了麦收的繁忙季节了。 一直很喜欢在春天里看那田野里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随着微风,麦浪起伏,煞是好看。小时候下午放学去挖野菜的当儿,会跟小朋友们走在麦梗上,寻找着苦菜子、毛毛菜、蒲公英一类的野菜。慢慢地,每天看着麦苗抽穗、结实、饱满,那绿油油的田野开始变得金黄起来。望着那逐渐饱满的麦穗,享受着随风飘来的麦香,胆子大一点的小朋友会爬在麦田里,偷偷采几颗麦穗,用双手研磨,磨一会,轻轻吹跑磨下来的麦粒皮,最后手心里剩下绿绿的饱满的透着光亮的麦粒,一仰头,塞进早已经流出唾液的嘴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享受啊。在那个时代,这要是让田野管理员看见了,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属于偷盗行为,赚公家的便宜,轻则罚款,重则是要挨批斗的。所以,望着那逐渐变得金灿灿的麦田,能够敢于偷偷尝鲜的小朋友不多。有时候在回家的路上,遇到田野管理员,就会问是我们否偷吃麦子了,我们当然会齐声说没有。记得有一次,一位很严厉实际上有很和蔼的管理员在询问了我们、得到我们“没有”的回答后,突然让我们停下来,然后让我们每个人把手伸出来,这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有的小朋友的手心上是青青的,那可是研磨小麦的证据。那次好像没有受到处罚。 等到麦收了,大人们每天都忙碌得很,劳累得很。镰刀、草帽(苇笠)、毛巾是三件重要的东西。夏收季节,午餐经常是在田野地头上吃的,家里做好饭后要到野外去送饭,生产队里负责烧开水。记得这个时候,每家的午餐都是尽量做好吃的,一般都是白面饼,山东的白面饼充饥、顶饿。我们小朋友也经常在周末被安排参加集体劳动,去麦田里捡麦穗。到了最繁忙的季节,学校里也会放一段时间的假,这样参加劳动的机会也多了起来。那个时候最盼望的一件事情是,大人们晚上收工回家的时候能带回来几穗青青的麦穗,一般是放在苇笠里的。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母亲会在做饭的时候,要么放在碗里蒸熟,有时候也会放在锅底的火上烤一烤,两种方式做熟的小麦都是难忘的清香。集体的便宜自然是不能随便占的,尽管天天面对金灿灿的麦浪,那不属于个人。由于紧缺,所以长大了就有了小时候那种怀念,怀念那种向往的麦香。后来曾在城市里路边有卖熟麦粒的,也买过,也很香,但似乎总是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感觉。 印象深的就是麦收的繁忙景象了。父亲和姐姐们每天忙碌得饭都不能及时吃,我肚子饿的咕噜噜响,也得等他们回家才能吃饭。父亲是播种小麦的好手,也是麦收的好手。麦收的时候有个技术活是扬场,父亲会用力,去生产队里叫他回家吃饭的时候,就经常望见他光着膀子扬场的场面,随着他手中的簸萁有节奏的前后摇摆着,扬向空中的麦子,麦粒从空中落下来堆成了小山,麦粒皮就飘在一边,有人及时清扫。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父子俩就有机会一起去河边洗澡,父亲让我给他搓搓背,他也会给我搓去脖子上的灰泥。 很多年没有见到田野里那金灿灿的麦浪了。央视最近播放的《知青》里有个场面是麦收,看到了久违的麦田,看到了磨刀石,看到了镰刀,看到了收割机和粉碎机。虽说是想念,其实小时候是很害怕那段时间的,很难熬的。农忙的季节,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忙碌的气息。遇到下雨阴天等天气不好的时候,更是要废寝忘食,甚至是奋不顾身,经常听到的是“虎口夺粮”的口号。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过去的事情总是那么耐人寻味,那么让人走神。生活就是这样啊,不知道什么事情会在什么时候触及到你内心深处的某一点,那是一种感觉,一种永远追寻的一种感觉。还能够回去吗?长大了就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是一种多么让人惆怅和懊恼的感觉啊。 回到现实。工作的园区里有科学家种的小麦试验田。有黄黄的,也有青青的,风吹过来的时候,也有麦浪。 @@@@@@@@@@@@@@@@@@@@@@@@@@@@@@@@@@@@@@@@@@@@@@@@@@@ 下面两张照片来自网络,特别说明、致谢。 扬场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8662 次阅读|35 个评论
麦田观望者
liuxuxia126 2012-5-21 10:33
麦田观望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见.麦子
热度 5 shaofeng222220 2012-5-18 17:29
再见.麦子
麦田前头看麦黄, 麦穗舞骄阳。 麦场木锨把麦扬, 笑傻种麦郎。 麦秸焚尽焚麦芒, 来年滋麦香。 同根生来同根养, 颗颗黄金粮。 ————又到了麦子收割的季节,好久没见家乡收割麦子的情形了 邹少锋 2012年5月18日
5414 次阅读|12 个评论
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罗伯特•彭斯 | 麦田里的守望者
xiaoyphebau 2012-5-7 19:38
这里不是家 你却是生长根茎的影子 习惯把自己养在金黄的梦里 我在你的世界练习降落 不谈金钱 权利和性 只开着一扇干净的窗户 折射低飞的阳光 我们成了假模假式中 两尾漏网的鱼 不能跳舞 不能唱歌 不能暴露 在这个季节 我们适合坐在锋芒的背后 幻想给世界灌输一点点酒精 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 我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你 我们要是看到很多孩子 在麦田里做游戏 请微笑 请对视 态度都浮在生活的措辞里 我们都活在彼此的文字里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4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萧瀚:疑韩案的私权与言论自由
热度 1 skdhf 2012-2-1 22:21
萧瀚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从年前开始发酵、春节期间达到高潮的质疑韩寒枪手事件,目前舆论界四分五裂,究其原因,是韩寒的疑似公众人物这个身份及其带来的言论自由边界不清晰所致。 说韩寒是疑似公众人物,是因为公众人物最终是个法律概念,当它被用在不掌握公权力的普通公民时,应当经过论证,最好不铁口直断。此次所谓“质疑”韩寒长期以来使用枪手,而非其亲自写作,是从微博网友麦田的一篇《人造韩寒》开始,麦田道歉并退出战阵之后,方舟子、彭晓芸等微博知名人物卷入,“质疑”过程中,韩寒屡次在博客上辩驳,但“质疑”方一直不接受韩寒的自辩性证据,甚至出现彭晓芸所谓对韩寒父子进行测谎仪刑侦之类的主张,而方舟子更是铁口钢牙“这些作品不可能是韩寒写的”,除了反对这种质疑方式的舆论之外,网络上还有不少博友支持方、彭的做法,认为这是言论自由,是韩寒作为公众人物必须承受的诚信质疑。 韩寒是疑似公众人物,针对他的各种议论一直都非常多,他也从中获得了很大收益。在这些言论中,这次出现了巨大的质疑声,其中有部分属于言论自由,但自由有边界,一则他是不掌握公权力的疑似公众人物,因此有些私权属于绝对不可侵入领域。代笔本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因此在私权保护传统深厚的国家,没有人会多管这种闲事———任何人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都有义务假定署名者就是作者本人。即使鉴于韩寒是疑似公众人物,有人感兴趣,也得有节制。二则哪怕是公共官员,在其不涉及公共利益的私权部分,舆论也无权侵入,更何况非公权型的公众人物。之所以会出现所谓测谎仪侦讯这样的荒谬主张,之所以出现众多知名人物也支持对韩寒进行地毯式挖坟的敲骨吸髓,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认为这是正常的言论自由,都是因为质疑者不尊重私权,根本不懂即使为了验证作家诚信之类的公共利益,私权的有些边界也是绝对不可逾越的。韩寒不掌握公权力,所以有澄清的权利,有公开其著作权纠纷的权利,但没有义务。迄今为止,无任何证据表明韩寒存在著作权纠纷,舆论应到此止步,这就是私权的最后堡垒,是打着言论自由、公共利益、诚信任何旗号的行动边界。而疑韩人士因其文本分析等各种手段的目的是指向韩寒有人代笔———也就是说要证明一个作家是骗子,从而严重突破私权保护的底线,极端粗暴地践踏了一个作家的尊严和人格。社会对知名作家的诚信很看重,而且发生怀疑,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社会仅仅凭着毫无直接证据的一通推断就来否定作家是自己创作的,更无权要求作家自证清白。为了检验作家的诚信,罔顾私权边界,无直接证据就断言作品不可能是作家亲自所写,已不是正常质疑,而是涉嫌诽谤。没有任何一个正常国家会允许这样的恣意妄为,否则世上将不再有作家,也不配有作家。若言论自由就是肆意妄为,将无人能享言论自由,自由永远和自律是兄弟。 疑韩案中,最可怕的不在少数几个系统“质疑”者,而在于无数跟风盲从者,这些人正如历次政治运动中整别人也往往最后被别人整的惨剧制造商。与他们的先邪一样,他们不懂言论自由边界,不懂所谓公共利益该到哪里止步,毫无半点尊重私权的意识,是否害己尚待将来,而害人已是现实。这种做法若不加阻止而形成社会惯习,时机合适时,可能会产生比“文革”更为疯狂的“转基因文革”,以更大邪恶能量释放。 此次疑韩行动若成功,远比它失败来得可怕,因为它会给邪恶的逼人自证清白赋予生命力,开启恶例,而它践踏私权的恶劣性质将被漠视,倡导保障私权者也都会成为笑柄,同时会影响墙头草们转而支持这种行为。因此必须反对自证清白这种邪恶的做法,反对自证清白就是反对肆无忌惮践踏私权的暴民。 私权高于公共利益,没有对私权的基本尊重和坚定的保护,公共利益根本不存在。
1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亚里斯多德陷阱
热度 2 gzchengzhi 2012-1-28 21:26
  看了曾新林博主的文章:“ 麦田、方舟子是日本间谍,我毁谤的! ”一文,觉得很有意思。   我觉得曾新林博主的推理过程挺有趣,也算得上是言之成理,代表了一家之言,是有价值的。   虽然是言之成理,但是是否反映了一个事实,则有待事实验证。   逻辑推理是一种人类智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利用他的形式逻辑理论推论出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比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这也是言之成理,代表了一种学说。但结果最终被伽利略通过实验否定了,并因此奠定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逻辑学的创建人都犯这样的错误,这说明所谓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跟自然规律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这也是为什么数学不能被称之为科学的原因。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普通人能够做得比亚里斯多德更好一些。   亚里斯多德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出错误的结论,这没什么问题,学术讨论而已。特别是在一千多年以后人类通过反思他的理论,并发展出现代科学理论,而应该被感谢,并铭记史册。问题在于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将这当成了真理,并将其作为打压其他理论的工具,这就是可耻的!   从亚里斯多德创建逻辑学,到成为教会的工具,这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一个本来很有用的理论,用好了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用的不好则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怪圈,我觉得可称之为“亚里斯多德陷阱”。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太过相信自己的推理能力了。最终自己的想法是否反映了自然规律,还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检验。   当然如同自由落体等物理现象,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社会现象则似乎有点困难。其实也不尽然。在社会领域也有类似的方法,虽然同科学研究方法相比还有差距,但也被证实是切实可行的。我国30多年前曾经有过有关真理标准的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应该就是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启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证实了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现。   再回到曾新林博主的话题,方舟子先生是否是日本间谍,当然可以讨论,但是是否为事实,可以通过实践来证实。正如一些博主指出的那样,谁主张,谁举证。我想我们可以给日本政府情报部门发个电子邮件,证实一下就可以了(中日两国现在是友好国家,应该没什么不可以的)。如果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我们当然要承认错误,我想应该没有比这更权威的了。   另外我也想指出的是,从历史方面来看,这种“亚里斯多德陷阱”是具备危害性的,这就要求权力机构应该公平对待讨论的两个方面,不能如同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那样偏颇和干涉。最终必须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540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乌鸦的麦田
pingguo 2011-3-22 11:31
有乌鸦的麦田
梵高 有乌鸦的麦田 一 有没有一种美不靠近绝望 有没有一种色彩不蕴涵疯狂 有没有一种自然远离自然 有没有一种景象不暗示信仰 二 多少人灰暗地走远 在一群乌鸦的下面 怀揣金黄的激情 朝向蓝色之苍茫 他们能够靠岸吗 他们能够回来吗 谁看见过路的尽头 却总是走得比一条路更加遥远 或者选择停留下来 在麦浪中翻滚起伏 让饱满的喜悦化为饱满的忧伤 孤独地迎接另一份相似的悔恨 三 等待最后的晚霞消失 等待未来的夜幕降临 燃烧与熄灭,飞翔与静止 在同一个梦,同一个瞬间 最后的旅行,多像一个季节 到来之前,闪现了一次又一次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生·梵高创作于 1890 年 7 月的一幅油画。通常的解释是,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与黑色乌鸦架空的预示死亡迹象。 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到:“这是些在乌云翻卷的天空笼罩下的辽阔麦田。为了尽量表现忧伤和我那无限的寂寞,我毫不感到为难 ...... ” 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资料来自百度)
个人分类: 诗歌|9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乡村童年
热度 5 liudongyang 2011-2-19 11:21
乡村童年
1.以墙为马 2 麦田疯狂 3 沙堆嬉戏 4 雪后小样 5 似乎兄弟 6.现场制作
个人分类: 乡情家事|316 次阅读|7 个评论
开博啦
majun007 2010-4-7 22:15
晚上折腾了好久,才勉强在这个一亩三分地里种了点草,希冀她们开出 虽然 不那么名贵但是也很悦人的草籽花。 关于本人,小女子,硕士生,上一年还是活蹦乱跳的黄蓉,今日俨然严 肃有余的灭绝师太,不过为了不给人类管 理委员会添麻烦,坚决不打算做 第三类人。高中酷爱理科,是理科班文科成绩最好的学生 ;大学转战文 科,却又 阴差阳错沾了点科技的边。人生啊,真像盒子里的巧克力,永远 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样的。 自踏进象牙塔那一天开始至今,一直学习的是年年上 工作难找排行 榜 的新闻专业,在母校一呆将是 6.57 年。 祈祷不要呆到 7 年,人不是说 有 七年之痒 吗,让母校永远保持她美好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吧,我怕 痒。 印象中麦田一直是很美的,暖暖的阳光,轻轻的风,金黄的麦子,绿油 油的草,还有一个傻傻的可爱的稻草人, 以及那只馋嘴好吃的乌鸦。我的 麦田也是这样一个地方,有着淡淡的青草香和泥土质朴的味道。麦田欢迎 每一个路过 的 人,你们可以随意进来歇歇脚,听听音乐,翻翻也许不好看 但是用心了的文字,这是一种缘分。 祝每一个在麦田留下 脚印的人永远幸福!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04 次阅读|3 个评论
河北乡间风景
jlpemail 2008-3-10 18:23
个人分类: 游若有方|4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