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复兴之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whhan 2017-5-12 11:4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秋天提出共建“一带一路 ”的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5月14日至15日,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成果正在惠及世界。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唐朝是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 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进入极盛时期。向西航行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后来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向东航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由广州起航,经澳门出海,至菲律宾马尼拉港,穿过海峡进入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西海岸。 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一直延续至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这种状况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个人分类: 历史|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梦之旅——土气去掉 豪情留着
热度 1 sunyu367 2014-4-11 10:44
追梦之旅——土气去掉 豪情留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土豪”这个阶级斗争色彩浓郁的词汇改换了门庭,成了一种部分先富人群的戏称,至于这究竟是谦虚地自嘲,还是批评家的戏谑,如今却无从考证,姑且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吧。 可以确定从什么时候起,“梦想”成为了流行词汇,其地位相当于火红年代的“信仰”和“觉悟”两词。梦想是一种软实力,众梦成城,众梦所归,会成为一种接近于信仰的强大力量,因此,梦想具有一定的神性特征。从语义学角度看,“梦想”一词的神圣感弱于“信仰”一词,但是,其个体普遍性要相对高一些,因此,“梦想”一词具有更浓重的人性色彩。 想必多数人不会喜欢“土气的梦想”,而向往着高端、大器、上档次的“梦想”,也就是说,在常人的意识中,梦想是有品位的,人可以不分高低贵贱,但梦想似乎一定要分一下。专业的追梦人,会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地提高梦想的品味,但始终不会放弃追梦的豪情,否则,将失去面对险阻的力量。 作为专业的追梦人,会自嘲梦想的土气,但不要嘲笑他人的梦想,如果您希望他人改变,用梦想的神性感染他们是最好的办法。追梦的豪情,是值得敬畏的。 告别烂俗的土气,留下真诚的豪情,梦想才会可持续。
2710 次阅读|2 个评论
【武汉大学】省委书记李鸿忠为武汉大学师生做专题形势报告
毛宁波 2012-12-14 16:0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 “ 中国梦 ” 的深情阐述,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12 日下午,省委书记李鸿忠应邀为武汉大学师生作专题形势报告。报告会上,李鸿忠对十八大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介绍了当前我省发展的大好形势和难得机遇,并与莘莘学子面对面互动交流,畅谈人生梦想。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校长李晓红等出席报告会。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蔡民族,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及全体厅领导出席报告会。 “ 没有中国梦,就没有个人梦 ” “ 当代大学生是幸运的,幸福的,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大家有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同学们有多大的能量、本事、才华都能充分发挥出来。 ” 李鸿忠由衷感慨说。 回溯历史,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遭受列强入侵、军阀割据、内战连绵、国无宁日、经济停滞。李鸿忠说: “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那样的环境中,个人再有才华,也难以实现人生梦想。 ” “ 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曲折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不懈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 李鸿忠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 李鸿忠表示,我们都要增强 “ 三个自信 ” ,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也是对未来前景的自信,对实现中国梦的自信。 国家梦能为个人梦的实现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国家梦也离不开千千万万个人梦想的支撑。李鸿忠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的梦想艰苦卓绝地努力,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加到一起,就是国家梦、中国梦。 “ 湖北的发展就是中国梦的湖北篇 ”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和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一部分。李鸿忠形象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那么,湖北的发展就是 “ 中国梦的湖北篇 ” 。 伴随着国家繁荣富强的步伐,湖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 我总结的是 ‘ 五局 ’ 之势,一是国家改革开放的 ‘ 棋局 ’ 轮到了中部,轮到了湖北;二是国际国内经济 ‘ 格局 ’ 调整,湖北成为扩内需前沿阵地;三是中央 ‘ 布局 ’ ,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四是湖北的 ‘ 谋局 ’ ,完善和形成了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五是湖北 ‘ 中 ’ 气十足、蓬勃发展的 ‘ 势局 ’ ,已开启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 ‘ 黄金十年 ’ ! ” 李鸿忠一一细数。 李鸿忠动情地说: “ 大家在长江之滨、东湖之畔度过大学生涯,更加熟悉湖北、热爱湖北,也能更快进入角色。希望同学们将湖北作为实现人生梦想的首选之地,湖北一定会为大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营造优良的创业就业环境。 ” “ 实现个人的梦想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 ” “ 李书记,您是 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我们的 ‘ 老学长 ’ ,您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梦想有何建议? ”…… 进入互动环节,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争相提问,让李鸿忠应接不暇。 “ 我看武汉大学八字校训说得很好,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 李鸿忠说, “ 实现人生梦想,首先要自强,做竞争的胜利者,不做恩赐的所有者;要弘毅,永葆激情不息,持久奋斗,笃实不悔;要求是,实事求是,以是为是,而不能自以为是、以自为是;要拓新,重在一个 ‘ 拓 ’ 字,立足行动,不畏艰难。 ” 对于选择去基层一展抱负的同学,李鸿忠十分赞赏。他说, “ 宰相起于州府,猛将发于卒伍 ” ,大学生要勇于到基层去,到偏远农村去,这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 小树苗要成大材,必须扎根土地。在基层多锻炼、多磨炼,有利于打牢干事创业的根基,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 ” 李鸿忠说。 “ 成功大道靠一块块坚实的石头铺就。同学们将来无论在哪里工作,从事何种岗位,都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扎扎实实铺好每一块 ‘ 石头 ’ ,并持久努力和奋斗,这样就一定能实现人生梦想。 ” 李鸿忠质朴而深切的寄语,在学生中引发强烈共鸣,现场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10703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可:中医复兴之路不是现代而是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
热度 2 sheep021 2012-12-5 15:37
中医,让生活更美好! 千言万语,汇成36句话:热爱她吧,热爱她吧。 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经验语录36条(我快入土了,别把这些东西失传了)  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洋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8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9 人的头部啊,是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气就汇合在这个地方。这个高血压,为什么长时间治疗不好呢,就是因为浊阴啊,(它)窃踞了这个阳气的位置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和过去讲所谓"肝阳上亢"什么的,不是一回事。   10 血压为什么高?实际上就是机体有阻滞。机体是非常奥妙的,因为有阻滞,需要高的压力,才能够供养末端,这是个物理的道理。一般的药到不了末端。如果用西医的方法终身的服药,末端呢,又不断向机体发放指令,我这边不够吃了,赶快给我送吃的,这个指令始终存在,所以药要不停地用,你高一点儿我就给你压下来,使机体末端始终处于缺血的状态。用了麻桂以后,出了一身的汗,这个病就好了。   11 我们有好几千年就处在没有空调的状态下,生活的非常好。自从有空调出现以后,阴寒之气,它频频进入体内。比如今天我马上从这里出去了,外边是一团火,然后进入有空调的环境,马上就发冷,感觉穿一件衣服都不够用。就这样反复的把寒气一层一层的压在体内,这样的话就造成很多病。   12 再一个就是南方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因为在南方的话几乎就只有夏天,没有什么春、秋、冬啊。由于空气热,特别喜欢吃生冷的东西,他们常年的生活习惯就是喝冷饮,喝冰镇过的汽水、果汁,冲冷水澡。或者在睡觉的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睡着以后就受病了。   为什么南方人没有一个热症?而且大部分是属于阴证、寒证、湿证?这些是主要原因。   13 大城市中的人,起居节奏不太好,有些违反了我们民族古代传下来的养生的要领、原则和方法。就是睡的非常晚。像什么过夜生活啊,整个生活都要集中在晚上十二点以后,一弄弄到天亮才睡觉。人和自然界是同一步调,当太阳落山以后,在10点钟以前就应该入睡,阴阳颠倒,人的生活就不能和大自然同步了啊!那个时间正是人们胆经开始造血、清除体内垃圾的这么一个时间。   14 一个是错误的生活理念,错误的生活习惯;另一个就是南方搞中医的人啊,误以为他们处在南方,处在最热的地方,就应该补充一些凉的东西,其实是进一步伤害了阳气。现在的疾病总体情况都是这样,包括外国。我也看了好多外国人,都是这样。   所以我说这个阳虚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阴虚的百不见一。有些中医开方子的时候,思维也掉进了一个错误的圈子里,那就是滋阴降火,结果越降越糟,雪上加霜。而我所见的这些病没有一例不需要扶阳的。   15 阳气是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阳气损伤的后果非常严重。一个就是健康人,他还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但是他脸色一般是一种苍白灰暗的,不是非常红润。我们在各个机关、团体,特别是在饭店,看到的工作人员,长期在那种环境下生活,很多小青年儿,他的那个脸色非常不好看,但是并没有发病。   16 其实中医本来就有一整套的急救的方法。你说《伤寒论》是怎么来的,那就是在大型瘟疫当中总结的成功经验,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这些都讲得非常清楚,但为啥后来中医能掌握这些方法的人很少了?就是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看中了这个大市场,要让这个他们的医药来占领这个市场。这是个大买卖,发大财的事儿啊。我说在这种境况下,中医的生命力就逐渐被消磨,最后……   17 最好的中医教材是啥?绝不是统编的这套东西,而是有个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他们的教材都是吕炳奎主编的,那是最正宗的。那些个教材把中医的基本体系都贯穿下来了。   18 中医绝对不会从什么动物实验中得出什么高招来,那完全是徒劳,完全没有用!活着的人,不但是和那些个小动物不同,而且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模式。绝对不可能像西医的那种,研究一种药,大家都能吃,中医没有这个。   19 所谓的古中医学其实都是汉朝以前的中医学。汉唐以后由于好些人误解里面的主要观点,所以中医就走向了歧路。近现代的、西化以后的中医,都有好多错误的看法。   20 古人有个形象的比喻,脾胃如釜,就是把脾胃比作是灶台上的锅,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就是锅下的火,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和水,火力不够,这个水和食物怎么样才能熟得了?所以到最关键的时候,要照顾锅底之火。保护少阴经的那个元阳,元气不要走散。   21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22 2004年在南宁的时候,刘力红带着好多研究生,都是每天起来,单纯尝附子。看看到底人体对附子的耐受有多大,究竟有什么反应,看看会不会像现在科学成分讲的附子有没有那么大的毒性。其中有很多同志在每天早上尝附子的过程中,就治了他好多病!我们这代人用附子都有亲身经历,我们的弟子都是首先自己去尝药。   23 过去认为中医的治疗手段是"一针,二灸,三服药",因为针灸那个东西,几乎不需要花钱,就能解决好多问题,高明的针灸大夫啊,他可以通治百病,只要他判断准确,扎上几支针,把上下、表里调一调,这个病就好了。而且针灸也是急救方面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针灸比那些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快得多。一旦你稳住,先让这个人有命,然后再服药,就能把他救回来。   24 孙思邈自己中风以后啊,完全不能动,他就口述一个方子,让徒弟帮他磨成粉,做成"煮散",什么叫煮散?就是一副中药,打成粉,分成若干个包,一天几包,放到水里边煮开了,然后连汤带药喝下去,那个叫"煮散"。这个比汤剂稍微慢一点,但是比那个丸剂又快。孙思邈一天吃四服,吃了十天十夜,第十一天的时候他自己起床了,这证明"大小续命汤"在治疗中风范围这个病,那绝对是久经考验的。   25 他们用镇肝息风的办法,没有治愈一例中风病人(笑),一个都没有。急性的他们也救不过来。你像我们主张治疗这个急性中风,昏迷不醒就是用生南星、生半夏、生附子……一大堆的剧毒药,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以毒死一百头牛的这种东西啊,喝进去就好了。(笑)   26 因为现在的药理学啊,主要就是西医的药理学,一味药要想使用,先得把这个药里面含有哪些化学成分,这个化学成分经过研究主要针对哪些病,要搞清楚了,才能把它拿来用。中医现在用药也要考虑这个啊,你不考虑不行啊,药典就是法典,一旦超过药典的规定剂量了,那不是犯法吗?所以中医问题需要改动的太多了,那几乎就是一场革命!   27 如果中国不很快成立一个能自主的中医部,大刀阔斧重新收拾中医这个烂摊子,那中医就没的救了,只能是一天不如一天。   28 我们古代的中医,为什么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为什么古代中医大病小病都看,而且最擅长治疗急症?这是由于历史上原因发生断层,没有传承下来,我是很偶然机会误打误撞碰出来的,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稳妥可靠。而且2005年以后凡是大剂量长期服用附子的病人,我让他们每个月做生化检查,看看又没有肝肾损害。检查结果全部没有,而且长期的血尿,尿蛋白,经过长期温阳,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29 整个对中医的认识是被割裂了,这是体制方面的最大弊病,就是全盘西化--外国人怎么做了我们也怎么做,可是外国人做那是西医的东西啊,你把它框在中医身上那完全不适用啊!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去向短短几百年的西方国家靠近。如果他是真理,那当然我们可以靠近,他完全是右的东西,我们还非要框到他们的框子里,去研究我们的中医,实际上这个路子的最后结果就是消灭中医,只能是这么一个结果。   30 民间可能还有坚持中医的人,就是从这个正规大学里面,系统培养出来的一代人,不敢期待喽。   因为现在完全是按照西方的模式来办中医学校啊,理论和临床都分开--讲课的就是教授,哇啦哇啦,讲就行了,你给他个病人他也不会看;临床呢,又是另外一套。   西医是这样教育的,但是中医用这个方法那绝对失败!   31 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家不管南方、北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用"四逆汤"作为保健的东西,《伤寒论》里面,最能够对阳气提供帮助的就是"四逆汤",少量的长期服用,这样可以消除你长期积累的"六淫外邪",以及内生的一些个寒邪;可以调整你的元阳,使其不受损伤;可以延年益寿。而且这个方子花不了几个钱。   32 尤其像一些阳虚引起的症状性高血压,都可以吃"金匮肾气"丸,有一段时间就过来了。   有那么一个阶段,是邪正相争,你不要老查血压,要问她有什么感觉。很多现在认为的不治之症啊,其实都可以治好,像高血压这一类,以及糖尿病和糖尿病引发的肾病、冠心病,其实一回事。   33 就是因为阳气不够啊,阳气应该周流全身啊,通过阳气的升降,来调节人体,使人的整体不受侵犯。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的正气啊,就是浑元之气啊,就是脾气和肾气加起来那个元阳,你把阳气保护好就啥病也没有了。   34 现在把脉一般都是个样儿,看上去是看脉呢,其实脑袋不知道想啥呢。然后他问你,你怎么回事,你说了半天,他把那个脉早忘记了是啥脉了。所以判断脉的时候啊,要读那个彭子益脉法,很有特殊启发作用。他那个方法特殊,病人坐在对面,两个手平放,这六部脉,心、肝、肾、肺、脾、命门,哪一路脉独特,就是那个地方有病。   35 有一个将军去找梁秀清看病,其实也不是看病,本来是计划砸他那个牌子。这个将军进去以后,这个梁秀清一般不许病人讲话,他就看脉,看了半天以后啊,他说你这个背部太阳经第几个穴位那个部位啊,有一个异常的东西,不是你本来应该有的,这个将军就惊呆了,说我那是个弹片,正好在那个肺和心的中间。   36 人体的脉象啊,一天二十四小时有一个循行的路线,循行到哪一个部位不通的时候,他那个脉象就会出现很突然的变化,他就能抓住那个东西,就给你断定了,告诉你,你哪个地方有病。   这个方法失传了,没有人能知道。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6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世纪“中国梦” 伟大“三部曲”
hucs 2012-12-1 18:09
世纪“中国梦” 伟大“三部曲” 2012年12月01日 07:05:12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人类历史来看,中国文明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屹立在世界东方。只有到了近代,中国因封闭而落伍,因落伍而挨打,因挨打而奋起,这就有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夙愿,但是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复兴之路,中国仍然加速衰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900年的12.0%下降至 1950年 4.6%。此时的中国是2000年来特别是200年来,占世界GDP总量最低的历史记录,也是世界绝对贫困人民最多的国家。   那么20世纪下半叶,中国是否能够发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中国能找到摆脱绝对贫困、摆脱极端落后的面貌、实现小康水平、小康社会、重新崛起和 伟大复兴 之路吗?历史给予回答:到200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1.8%,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显示了中国先衰落后崛起、先挨打后自强的历史轨迹,也为实现21世纪“中国梦想”奠定了历史的大台阶。   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伟大中国“ 三部曲 ”: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时间过半,任务超额过半,十八大又围绕这一核心目标系统地设计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就是伟大人民、伟大国家、伟大民族的“中国梦想”的“三部曲”,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领导十几亿人民一同建设、一同创造、一同分享、一同实现伟大中国梦想。   中国的伟大复兴根本上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中国的复兴是有根的复兴,有历史之根、文化之根、文明之根,才能形成参天大树,也才能形成浩瀚林海。   中华文明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将成为中国文明复兴的不竭的“源头活水”。“亦古亦新”的21世纪中国文化,将如浴火重生的凤凰,以美妙的身姿照亮整个人类的天空。   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全面的复兴,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天。中国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中国将创造人类历史前所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中国的伟大复兴将推动人类走向世界大同。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和合型的世界大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构建和合型的国际秩序,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如同万里长征之路,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世纪长征,是通过一件大事接着另一件大事干出来的。我们还要发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长征精神,这是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扬光大,并向世界展示的“中国精神”。   ( 作者胡鞍钢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
个人分类: 理论学习|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参观中讲话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30 12:41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参观中讲话   在全党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 11 月29日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参加参观活动的还有赵乐际、栗战书、杜青林、赵洪祝、杨晶等中央书记处的同志。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共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个部分,通过1200多件(套)珍贵文物、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 在十九世纪末列强割占领土、设立租借地、划定势力范围示意图前,在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的大炮前,在反映辛亥革命的文物和照片前,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前,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等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文物和照片前,在李大钊狱中亲笔自述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照片前,习近平等不时停下脚步,认真观看,详细询问和了解有关情况。 在参观过程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 《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强调, 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指出,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最后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个人分类: 其它|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功感应与经络调理是中医的复兴之路
热度 3 huangzhong 2012-6-13 15:33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 黄俊红 气功,在我国经历了鼎盛时期和现在的非常时期。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反思,气功和特异功能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为什么特异功能的表演时常会失败?我私下里认为,气功和特异功能是用来探索宇宙及人体奥秘的,并不是用来表演与炫耀的! 中医的废存之争,凸显了中医发展的困境。这时,人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医的西化上,而忽略了从中医本身去寻找突破口。追本溯源,在中医理论的建立上,医学界公认的方法是“取象比类”、“司外揣内”,而忽略了“气功感应”这个最重要的方法。 我们应该利用“气功感应”扎扎实实的搞研究,在特异功能态下进一步理解与探究中医,发展和创新中医,让传统医学更好的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一、气功感应是认识中医的金钥匙 被尊为中国科学之父的钱学森教授,晚年致力于人体科学的研究,提出“中医、气功和特异功能这三者在本质上有共通之处,对它们的研究将可能导致一场科学革命,它有可能是现代医学的平方”。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考证经络时,就曾明确指出:“内景(内在脏腑结构与功能)隧道(经络等通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也就是说,只有修炼气功者才能自我感受到内脏经络。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天君教授认为:传统中医药学自身的方法论体系是体验科学方法论(“体验科学方法论”是在身心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论体系)。并指出,体验科学方法论与实验科学方法论是并驾齐驱、互相补充的两种方法论体系。要继承和发展中医,就要注重气功修炼的实际体验,让理论知识落实于实际体验,而不是仅靠逻辑思辨去把握理论。 今天,在座的各位大多数都是气功的修炼者,也是中医的探索者,大家都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没有中医圣贤以气功感应为基础的参与研究法,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二、“经络感应 ” 与重建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治病是把人体从一个生病的功能状态调节到一个健康的功能状态,但由于西方医学的介入,打乱了这种以功能态为主的调节模式,致使疾病的证型越来越不典型,辩证论治陷入了僵局。为此,中医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辩证论治体系。 本人自 1988 年开始修炼气功, 91 年出现“手感诊病”功能, 98 年出现“经络感应”功能。(即凭借自身的气功感应,能直接接收到他人生病后,体内某一经络或脏腑的生物磁场异常放电的信息。也就是说,在我进入气功态后,患者那条经络不通了,我相应的经络就会感觉到这种不适。)这为重新认识中医,探索经络的本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旁证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和整体观念的真实客观性。 最重要的是, “ 经络感应 ” 为重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找到了一条捷径 。比如:一患者胸痛,已通过各种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但由于患者缺少其它兼证,辩证论治陷入僵局,这时,我进入气功态,发现自己手臂内侧的心包经出现了疼痛,并且在经络阻滞处出现了明显的压痛,由此即可推断这个患者是心血瘀阻型的冠心病;证型确立了,治疗就很容易了。又如:一患者偏头痛,我腿外侧的胆经出现不适,由此即可判断这个患者是胆火上扰型的头痛。 三、中医的本质和精髓是“经络调治” 由于我是从事中医外治疗法的大众传播者,每天可接待大量患者,我的“气功经络感应”功能,正好发挥了作用。经过七、八年来对数十万人次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深切地认识到中医的本质和精髓便是“经络调治”。并依据自身特有的“气功经络感应”,结合临床实践,已成功探索出人体十二经络的诊疗与调治规律。 认识到,疾病只是某一经络阻滞所导致的病理现象。疾病是标,经络阻滞是本;疾病是现象,经络阻滞是本质。折磨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各种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均是源自于自身某一特定经络或穴位的生物磁场紊乱、传输功能阻滞的结果;多种疾病的出现,则是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同一经络阻滞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现象。只有通过针灸、点穴、刮痧或气功导引等传统的经络调节技术,纠正这一经络的异常,人体才能获得长久的安康。 比如:某个人是腿外侧胆经经络不通的体质,在他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会不同程度的被胆囊炎、胆结石、偏头痛、高血压、坐骨神经痛、耳鸣、失眠等慢性疾病所困扰。也许大家会认为这些疾病风马牛不相及,但中医的经络学说与我多年的气功经络感知,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些疾病只是胆经经络不通的一些病理现象。 四、中医是主流医学,而非替代医学 既然中医是治本的,现代医学是治标的,那就应验了钱学森教授的预言———中医是现代医学的平方;即 “ 中医是主流医学,西医是补充医学”。 仍以上例分析:胆结石,在西方医学眼里,它就是危害百姓健康的一种常见病;但在中医眼里,它只是胆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个症状。西方医学手术治疗胆结石,只是去掉了一个病理产物;真正的病因,是胆经经络阻滞不通。所以,几年之后,患者又出现了这条经络不通的其他病症(比如高血压、失眠等),被疾病困扰,在疾病中流转不休。据报道胆结石在我国发病率为 20 %左右,但有 13 %的人一生中都没有任何症状,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 西方医学由于对中医等传统医学了解不够深刻,认为中医应该属于从属地位,是替代医学,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悲哀。 五、经络受阻与退变是中医走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认识到近百年来中医的疗效上不去和大滑坡,是由于经络系统的生物磁场紊乱,致使代谢产物等毒素堆积,导致经络系统淤滞不通。经络对身体的调控功能出现退变,从而使一系列依靠经络系统来发挥作用的疗法(如中药、针灸、点穴等)疗效大打折扣。 中医讲经络、讲气血,气血在经络中运行不畅则经络受阻,产生各种局部病变和脏腑病变。而中草药是讲“归经理论”的,如生姜可以发汗和胃,是因为生姜可以走手臂内侧肺经和腿外侧胃经的原故;丹参可以活血治心脏病,是因为丹参走手臂内侧心包经的缘故。如果经络严重受阻,药物的疗效将大打折扣。再加之近百年来,百姓治病以西医为主,只有遇到西医难以凑效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病时才会求助于中医。但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用进废退”的原理,经络系统因长期得不到及时调理,已处于“生锈”状态,经络系统对身体的调控功能,出现了退化现象。所以要提高中医的疗效,必须激活经络系统。换句话说,您服用了中草药疗效不佳,不是给您开方的老专家水平有问题,而是患者经络系统严重阻塞,致使神奇的中草药无法发挥它应有的治疗作用。 六、激活经络是复兴中医的必经之路 祝总骧教授创编的《三·一二经络锻炼法》,因其简单易学,掀起了群众锻炼的热潮;李定忠教授的循经经络环挑治法,在中医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自己探索出的经络调治疗法,先后在 江苏、福建、云南、广东等省会城市推广, 百万百姓直接受益。这些都是从外部以机械动力来改善、激活经络系统的。其实,这正是复兴中医的敲门砖和必经之路。 气功与中医一脉相承,亦师亦友,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气功与中医的复兴,为人类的健康而努力! 典型病例: 病例一:姜淑芳,女,现年 73 岁,教师,家住辽宁瓦房店六中小区,被胆结石、头晕、高血压、失眠、坐骨神经痛所困长达 10 年之久,于 2006 年 7 月初接受本人的经络疗法进行调治。三个月后,血压平稳(原服药也只能降到 180/95mmHg ,现在不服药 150/80 mmHg ),睡觉正常(原每晚只能睡 2 个小时,现每晚能睡 7 、 8 个小时),头不晕了,胆区不适也未再出现过,腿也基本上不痛了。 病例二:赵淑荣,女,现年 75 岁,农民,家住辽宁普兰店市元台镇吴窑村,身体状况如下:偏头痛、坐骨神经痛三十多年,高血压、胆结石十多年,口苦七八年。于 2006 年 10 月底接受我的经络疗法。五个月后,头痛消失,坐骨神经痛明显好转,血压平稳,胆区无不适症状,口苦基本消失。 病例三:王翠萍,女,现年 49 岁,大连铁路系统干部,二十多年前出现美尼尔氏病(晕眩症)、梅核气、耳鸣至今,六年前出现偏头痛,两年前出现胆囊炎、口干、失眠至今,倍受疾病煎熬。于 2006 年 12 月接受经络调治,现上述症状均已明显好转或消失,身体逐步康复。
20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任理轩:复兴之路 富强之路 幸福之路
whyhoo 2012-5-13 11:35
——关于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 内容提要 ●寻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一次次选择比较中走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成熟,对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刻、实践更加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也更加清晰丰富。 ●中国道路的选择,是由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选择和开辟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关键看两条:一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体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二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交错反复、曲折前行,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也是道路发展的常态。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和信念,善于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凝聚各方力量,攻坚克难,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是我们的道路不断得到拓展的基础和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最终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道路。这条道路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奇迹,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中国道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回答种种疑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更加自觉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攻坚克难、奋力开拓的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道路:来之不易 寻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一次次选择比较中走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始终做到坚定不移,就不能不谈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现代化的艰辛之路。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彻底击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旧梦,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面对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而来的工业文明,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找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农民、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运动和变法在腐朽而保守的封建专制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面前,很快败下阵来。 1911年10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由于领导这场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有很大的软弱性,所以辛亥革命虽然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希望,却未能成功地建设起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它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其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仍然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的抗争,一次次的失败。血的教训表明,依附西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之路是走不通的,依靠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是走不通的。“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中国的现代化靠谁?又该从何处开始?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通过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的全新道路,黑暗中的人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新的转折,走向新的方向。 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汇集到社会主义旗帜下。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问题的解决中,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整个制度层面和社会结构上的障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使中国获得了新生,中国走向现代化有了可靠的保证。因此,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我们不能不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建立新国家、新社会、新制度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方面所作出的艰辛努力。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千疮百孔、一穷二白、十分落后。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烂摊子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了建设新社会、探索新道路的历程: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毛泽东同志在探索初期发表了一系列光辉著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等重大理论;强调“以苏为鉴”,要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等。虽然探索出现了曲折和失误,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道路的开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今天,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我们不能不铭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全面推向前进并创造新辉煌的。 当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已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新科技革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而此时的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中走出来,“左倾”错误仍在影响和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徘徊。面对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内种种困局,“中国将向何处去?”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进程。这条道路形成的主要表现,一是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二是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三是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四是明确了在发展道路上要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坚持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是把这条道路的基本点以基本路线的形式确立下来,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以保证始终不渝地走这条道路。从此,我们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3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30多年来,我们党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3亿中国人民正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走上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中国道路:内涵丰富 从道路的选择到道路的探索,再到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成熟,对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刻、实践更加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也更加清晰丰富。 党的十七大精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概括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历史方位、基本路线、历史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实践和认识的科学总结。当前,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重要的是把握好“三个一”,即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 一条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制定的,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或者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得不好,我们就会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是我们的事业经受风险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最可靠保证。 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出发,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了系统阐述,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握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要在经济建设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个发展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对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即通过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同时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基本路线是总纲,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发展目标是宏伟蓝图,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方向。 中国道路:启迪深刻 历史给人以思考。回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探索、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可以启迪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条道路、更好地坚持和拓展这条道路。 道路的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历史不能假设,也不能臆测,更不能割断。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道路的选择,是由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决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主动顺应历史趋势,并在承继下来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实践选择和开辟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道路的开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关键看两条:一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体现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即是否体现了合规律性;二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即是否体现了合目的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它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就告诉我们,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道路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交错反复、曲折前行,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也是道路发展的常态。把发展的道路看成是笔直的,以为道路已经形成,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就能轻而易举地成功,这种想法只能是幻想。前进的道路上不会只有顺境和坦途,还会有险境和荆棘。经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坚定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做好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充分认识事业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善于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道路的拓展需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我们的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我们所开创的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是我们的道路不断得到拓展的基础和保证。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多元、多变特征更加凸显,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干扰和考验。这更加需要我们在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坚持正确方向,保持坚定立场,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社会共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原载2012年5月9日《人民日报》) 原文见 http://cq.cqnews.net/sz/2012-05/10/content_15502339.htm
个人分类: 政治|1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末想起文化(吹吹风)
zw373737 2011-10-15 10:08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人民日报10月15日署名文章: 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任仲平 (一)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在世界的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在历史的纵轴上,一种伟大的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 一切象征总有现实逻辑,蕴藏着历史的本质。在孔子走向世界这部崭新乐章里,大背景是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变革的思想激荡、30多年改革开放的精神求索,主旋律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振兴的激昂变奏。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造就的文化发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二)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 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发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挑战不止于此。 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 中国文化发展必须面对这样的考题——一面是加入WTO以后势必放开的国内文化市场,一面是我国文化单位与国外文化企业的悬殊实力;一面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一面是国有文化单位活力不足;一面是中国在经济、外交上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一面是西方世界带着“有色眼镜”妖魔化中国。 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撒切尔夫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中国的崛起曾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助中华文化的弘扬,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如何彰显、主动权如何体现? (三)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预言:在各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文化生产也将走向世界性。“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我们身处的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经济时代,是经过近200年风云变幻、比马克思预言的秩序更复杂、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复杂、机遇更隐晦的国际市场: ——制定规则的人已经占领制高点,而且仍然想重复经济全球化时代惯用的手段,将我们的文化生产压制到全球链条的最低端。 ——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是我们的优势,但雄厚的资本与成熟的商业运作却是西方的强项。 ——在文化的自由市场,与文化产品逆差同时而来的,还有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念的侵入。 兵临城下。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关系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产业较量的成败,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强大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讲述“中国故事”的各种题材。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社会主义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激流勇进,造就了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这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但今天的我们怎样才能在改革创新中,将这些宝贵的财富转化为文化较量中的主动位势,转化为软实力竞争中的现实优势? 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不优、机制不活,在挑战与竞争中暴露的中国文化发展困境,表面看,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质看,是传统的体制机制窒息了文化的内在活力。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空前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造就了社会主义中国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今天,在文化这个具有意识形态深刻属性的敏感领域,能否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体制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5年之后,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认识上的崭新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宏远的战略眼光。 突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开创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改革由此开启。 (四)毫无疑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决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生死成败。它首次以文化的双重属性,确定了发展的双重任务,厘定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齐飞,推动了“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要靠行政指令来实现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不是群众需求和市场导向,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在文化领域,本属公益的,公益属性模糊;本属市场的,市场属性不明。结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动力和活力;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缺乏闯荡市场的实力和能力。 理论的创新,让局面豁然开朗。 按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二分法”思路,改革路径分外清晰——中心目标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不是要将所有文化都推向市场大潮,留归政府的,就要确保其“公益性”,由政府全力扶持文化事业,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以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能再让所有文化都赖在政府怀里,推向市场的,就要明确其“经营性”,让市场优胜劣汰文化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分类改革,创新机制,调整结构,转变职能。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改革的决心和勇气:8年间,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8万多名,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吃惯“皇粮”的事业单位,终于在市场的洗礼中搏击风浪;习惯“一手抓”的文化管理部门,开始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 (五)2003—2011。 从破冰之旅到乘风破浪,3000多个披荆斩棘的日日夜夜,中国文化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 这是一番让人感慨的景象。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政府近8年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五大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群众看书看报难、看戏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文化产品的供给前所未有的大,广大群众的文化选择前所未有的多,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年出书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专家评价,中国文化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这是一串令人兴奋的数字。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文化产业被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多个省市区提出“文化大省”战略,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双百亿”的文化企业成为领军力量。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我国的文化产业仍然逆市上扬,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8个百分点……学者分析:中国文化出现了“发展里程碑”。 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趋势。文化体制改革锻造了“走出去”的底气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近150个国家与我们展开政府间的文化合作,35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有所扭转,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02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舆论感叹:中国文化呈现了“复兴曙光”。 “黄金发展期”,“发展里程碑”,“复兴曙光”,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文化生产力空前释放,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增大,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8年奋斗与探索,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顺应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才有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 (六)文化体制改革收获的不仅是一大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业,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党和政府对文化的认识,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了可贵探索。 从理论层面看,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升了人们对于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从实践层面讲,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创造和培育了良好的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理顺了政府、市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 这些探索与成就,关系到我国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挑战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我们应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以什么样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文化事关意识形态安全,担心文化进入市场后,会改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弱化党对文化的领导,引起思想的混乱。 然而,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把创造的权利、评价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交给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通过市场进行文化消费、满足文化需求。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让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作为文化发展的标准。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最本质的要求吗? 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培育出我们自己的合格市场主体,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占领文化市场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市场份额越大,服务的群众就越多,正确导向就越能落到实处。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吗? 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要在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中,以市场倒逼民族文化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在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中,赢得市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才能赢得话语权、赢得主动权。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面对的挑战吗? 事实证明,在市场条件下,那些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的喜爱。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普通百姓自主创造文化的积极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激发。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家的形象、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加深远。 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看,文化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新世纪的深化和升华,是我们国家整个改革开放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8年探索,3000多个日日夜夜,困难与挑战成就中国文化砥砺向前的茁壮身影,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 如何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清晰思路,将文化产品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中解放出来。兼具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经济属性,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涉精神纽带与民生福祉,对文化的认识由此上升到新高度。 如何把握文化的规律与方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两种属性”与“两个效益”的关系,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文化与科技的关系,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造就新型人才的关系。 这“十大关系”,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要“两手抓两手硬”;“两种属性”、“两个效益”,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到首位;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些结论,凝聚着对改革发展实践的精辟总结,反映了我们对文化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发展思路、发展格局的深刻认识,是文化领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文化建设由此进入了新境界。 文化要大发展,思想要大解放。没有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升华的理论总结,就没有十六大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8年锐意创新的改革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展现了一条迈向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八)回望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一个拥有深刻文化自觉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复兴的关键。新世纪的文化建设之路,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认识论上的成熟与提升。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在五千年独一无二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收获了灿烂辉煌的悠久文明,也留下了不同于任何民族的历史课题——古老文化如何中兴?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然而,走入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之日,也是古老的中华文化迎来全球化挑战之时。此后百余年间,在中华民族沉沦、奋争与崛起的伟大历程中,中华文化同样经历着艰难的蜕变与新生。 从乾嘉时代的“训诂考据”走向道咸年间“通经致用”的近代新学,从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启蒙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从传统社会观念的式微到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的现代化转型,在中华民族寻求复兴的漫漫征程上,文化领域风雷激荡。“中华文化如何振兴”这个问题,伴随国运的沉浮,回荡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头。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近代的百年史时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只有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根本解决了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基础上,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唤起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伟大觉醒,最终突破“三千年之未有变局”,亿万人民复兴之梦日渐清晰,中华文化的振兴终于有了现实可能。 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江泽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再到胡锦涛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我们党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与时俱进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体现了深刻的文化自觉。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勾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蓝图,是当代中国增强文化自觉、重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铿锵誓言,它让我们重温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 “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九)十八世纪,欧洲文明发现了遥远东方“异质”的中国。当时的书籍,留下了西方对孔子的想象:有着东方面孔的基督教神甫。在很长时期内,东方文化只是异国情调的装饰物,尘封在西方的历史记忆中。 几个世纪过去,纽约时代广场上“至圣先师”为原型的孔子动画,与北京奥运会绚烂的“大脚印”、上海世博会鲜红的“东方之冠”以及无数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起,构成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图景,为世界重新书写中华文化的印象。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弘扬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振兴13亿人血脉相连的中国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新的征程再次开启,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信—— “中国人民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雕塑记复兴之路
yangyongtian 2011-7-23 14:58
雕塑记复兴之路
1、颠沛流离 2、抗击倭寇 3、武昌举义 4、打击日寇 5、受降日军 6、主席决策 93、大庆油田 95、 击缶庆奥 96、沧桑百年
个人分类: 雕塑|4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兴之路上九天
yangyongtian 2011-7-23 04:03
“复兴之路”国博展, 纪念建党九十年。 甲午风云首蒙羞, 辛亥革命火燎原。 工农联袂义旗举, 沧桑巨变换新颜。 改革开放惊寰宇, 十亿神州领潮先。 国富民强立世界, 泱泱华夏乐陶然。 明朝更比今天好, 复兴之路上九天。
个人分类: 感怀|1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之强大不可阻挡!
热度 9 chrujun 2011-4-14 21:17
只有革命才能救旧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数千万英烈的热血换来中国的新生! 革命让中国走向了复兴之路, 这是世界史上最动人的乐章! 与汉唐盛世基本没有外来威胁不同,新中国的复兴是在列强虎视眈眈,经过血雨腥风后开创的。这更不容易,也更有生命力! 我相信中国的明天,她肯定会更强大、更美丽、更富饶、更锐不可当!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327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史前一万年-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热度 1 冯用军 2011-3-27 15:14
史前一万年-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3月25日起免费开放,每天限额8000人: 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首批7项大展已全部开放,并免费接待市民参观。   随着“潘天寿艺术大展”、“李可染艺术大展”、“黄胄艺术大展”和“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四大展览昨天(3月26日)下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开幕,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首批7项大展已全部开放,并免费接待市民参观。不过为了保证免费参观的秩序,国博将限定每天的客流量,一天最多接待8000人次。   除了此前已经开放的“复兴之路展”,昨天国博又推出了两项大展——“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列和“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专题陈列。其中,“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列以国博馆藏文物为主,展示了夏商时期、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器型、纹饰、器物组合以及铭文书法上的变化脉络。在展出的百余件文物中,更名后的“后母戊”青铜鼎(原名为“司母戊”)、大盂鼎、子龙鼎等都堪称国宝,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则分为“西域之风”、“中土气质”和“藏传佛教”三个部分,展出文物90余件。
个人分类: CNPI中国国家国力研究院|1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复兴之路》的缺陷
热度 1 饶毅 2009-10-3 18:38
昨晚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复兴之路》,感觉不是二十一世纪拍的,而是二十世纪拍的。 它过度政治化,忽略了其他重要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 1960年代的《东方红》,主要是回顾近代革命史,适合当时的情况。 《复兴之路》叙述从1840年开始。而在此期间,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只有政治演变。 1840年迄今,多少中国人努力和冒险,建立能够经受冲击的民族工业、民族经济? 1840年迄今,多少中国人探讨和摸索,建立能够适合现代的小学、中学、大学? 全剧对教育的呈现,于其浓缩成北京大学参与一次政治事件,还不如彰显多个大学,如西南联大,在艰苦情况下培养了人才,为中国多年的发展打下基础。如果在万众瞩目的节目中描写教育时只谈政治,恐怕会鼓励有些学生眼睛只看到一条从政/升官之路。 而我们的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多方面人才。
个人分类: 社会|8836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