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孔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子和孔子原来都不是爱国者?
可真 2009-8-2 22:11
《史记 . 老庄申韩 列传 》中有老子,隐君子也的说法,又说老子做过周守藏室之史而且居周久之,直到见周之衰才去周而归隐。照此看来,老子不过是一个明哲保身的个人主义者,他愿与周共享繁荣,却不欲与周共存亡,故及其见周之衰,他便独自出关归隐去了,完全缺乏与周俱亡的爱国精神。如此看来,老子象是一个爱国者吗? 孔子先祖为宋国贵族,宋、鲁毗邻,孔子五世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由宋避祸奔鲁。到了孔子这辈,无论如何鲁国总该算是他的祖国了。孔子一生仕鲁四年左右,任司寇时间最长,约三年左右,其间做过三个月代理宰相。代理宰相期间,和鲁国三桓(即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裔 ---- 鲁司空孟孙氏、司马叔孙氏、司徒孟孙氏)发生了矛盾,结果孔子被迫辞官去鲁,从此开始周游列国,达 13 年。 68 岁时返回鲁国。晚年全力从事教育工作和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孔子曾去鲁 13 年而终归于鲁,这至少从行动上表明了孔子还是怀念祖国,有爱国之情的。但是,探究一下孔子的思想,则令人怀疑他是否真心爱国,因为他虽然提倡忠君,强调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 . 卫灵公》),但并不认为为臣者必须绝对服从君主意志,无条件为君主卖命,而是主张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 . 先进》),就是说,大臣服事君,应是出乎道义;倘若君主根本不讲道义,为大臣的就没有必要为其卖命了,而可以辞职不干了。所以,孔子虽然勉励他的学生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却并不认为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去谋求做官,而是主张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出来当官,所谓邦有道,则仕(《论语 . 卫灵公》)。反之,当政治昏暗之时,他认为是不宜出仕的无道则隐(《 论语 . 泰伯》)。这时,对于那些已在官位上的人来说,其上策是辞掉官职,以游为隐,所谓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 论语 . 公冶长》);倘不得已而求其次,则可以卷而怀之(《 论语 . 卫灵公》),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学习甯(宁)武子那种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语 . 公冶长》)的处世法则,装聋作哑,以全其身。 从孔子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的思想来看,他主张当君主昏庸而不行天道时,最好离开昏君到海外去其实和老子一样,也是离开自己的祖国到海外(或外国)隐居起来。据此来看,孔子又何尝是一个真心的爱国者呢?说他是一个爱道但未必爱国的人道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恐怕更为贴切。 不管怎样,以老子和孔子的言行来判断,他们与伯夷、屈原应该是属于两类人物,伯夷、屈原才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心目中的真正或真心的爱国者。或者可以说,老子和孔子都是心中只有道,生为道而生,死为道而死的殉道者?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1321 次阅读|8 个评论
拯救知识分子ZZ
chrujun 2009-7-2 21:06
拯救知识分子 http://news.qq.com/a/20090702/000204_4.htm 撰稿杨 江(首席记者) 孔夫子做学问,讲求真实,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问鬼神之事,孔夫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说,连人间的事情都没弄清楚,怎么能谈鬼域的事情。 子路又问死,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我料想,孔夫子如果在世的话,看到今日的学术风气应该会愤懑,以至生不如死。 我们这帮号称孔门弟子的人,到了21世纪高度文明的今天,居然退化到了连学术腐败也让我们不足为奇的地步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难不成学术腐败中也有乐土?否则,为何大到院士,小到大学教师,前有高校毕业生,后有企事业单位人员,都争先恐后跳进了剽窃门? 难道这是一个流行普扒假的年代?连圣洁的学术领域也大刮造假风? 唉,学术腐败不怪!不怪!唯有大巫与小怪!知识分子总是批评这行潜规则,揭露那行潜规则,是不是也该说说学术腐败的潜规则? 90后贱女孩想成名,结果双双被禽兽导演潜规则。可是,不良知识分子们却扮演了自己羞辱自己的角色。 学术界细菌、病毒横溢,以至滋生出了论文代理公司这样的怪胎。却有人靠这个怪胎,汲取营养,脑满肠肥。一篇论文从代写到代发,少则数百元,多不过数千元,无价的学术、高尚的知识分子气节,居然在市场化的操作里贱廉到这等地步。 这好像还不是最龌龊的,君不见,堂而皇之扒他人学术成果,为自己牟取功名利禄的伪知识分子大有人在? 知识分子的傲骨何存?一方面是层出不穷的问题教授,一方面是隐身高校,被骂为文化妓女的 枪 手,还有那为虎作伥从中牟利的学术期刊。穷疯了的知识分子们,居然从这当中发现了致富的捷径。 贫贱不能移,可是总有这么一些人得了软骨病,抛气节、丢良知,将尊严一脚踩至脚底,啐上一口浓痰,向名利把头低。 气节病流行,拜金主义盛行,功利思想膨胀,歪风邪气滋长。一些知识分子把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世代相传的操守、气节置诸脑后,令人痛心! 有人抱怨,应该反思我们的学位、职称评定体系,是它们逼良为娼。 有人提议,应该完善我们的法律与反剽窃技术,是它们留下了太多的漏洞。 有人含冤,应该谴责这个造假的社会风气,是他们带坏了我们可爱的知识分子。 要我说,法律与规则是对普通民众的底线约束,道德是对普通民众的至高要求。那么,对于知识分子呢? 道德,恰恰是对知识分子最底线的要求! 知识分子是什么人?知识分子是思想的前沿,是影响社会的主流人物,他们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方向。 知识分子是不能少了那份气节的。衣食足而礼仪兴,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与重气节矛盾。只不过,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更要有陶渊明所疾呼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反之,纵身物欲海洋,恋上了铜臭味,就离腐朽的文化怪物没有多远了。 学术腐败之风,是知识分子的悲哀,亦是社会的悲哀。照我看,打假应从主流开始。 遏制学术腐败的关键还是要靠知识分子自觉,当务之急是让变节的知识分子们重新捡起他们的耻辱感。可是,他们太不自觉了,在物欲的海洋里迷失太久,已经很难找到气节的灯塔。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3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易·大象:效法天地、修身成君子64法则
yangyu 2009-6-27 16:05
周易 · 大象 效法天地,修身成君子64法则 - 孔子著 杨发达编注 深圳清华园 2009.5.4 【点注】 1. 六十四法则的结构 乾卦“自强不息”是总的行动准则,坤卦“厚德载物”是总的追求目标。 其余六十二卦都是围绕乾卦和坤卦而展开,是更为具体的成君子法则。 其中“ 厚德载物 ”可分为“ 厚德 ”与“ 载物 ” 两个方面 ,二者之间关系是: 先“德”后“物”,载“物”应合“德”,进而厚“德”,“德”厚则“物”载,“物”载则“德”厚。 “德”源于“物”而又高于“物”,可理解为自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不仅仅局限于“伦理道德”这种传统含义。“厚”,“载”作动词,可理解为丰富、增加、提高、丰厚等涵义。 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思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思想与“厚德载物”思想不谋而合;在两个文明建设过程中迫切须要“自强不息”这种精神。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因此,清华大学恰好继承了“君子之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项法则。 2. 《论语》与《大象》之间的关系 《大象》中共有“君子” 53 处;《论语》中“君子”二字共出现 107 次。 《大象》是高度的理论总结,是总的结论。 《论语》是具体过程,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实践记录,是循序渐进的量变过程。 《大象》中君子有 53 处,先王有 7 处,后有 2 处,上有 1 处,大人 1 处,合为 64 卦。 笔者已经在原文上进行了标注。 必须指出: 孔子之志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忠”于自己的志向,“恕 / 包容”一切人与事物,以“三人行”的学习方法全力以赴寻找答案。“君子之道”就是他的答案之一,《大象》就是孔子所创作的一部有关“法天地、修身成君子”的成功学巨著。 因此,《论语》只是孔子思想中的一部分,决不是全部。 详见《〈论语〉原文与互动理解——一部学思并行,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经典入门教材,其核心价值指向于“君子之道”与“大学之道”》(附录二)。 3. 《大象》解读建议 在此,孔子 采用的是“比兴”手法——法天地以尽人事(修身成君子),并且是从内外卦(下上卦)整体结构进行阐述的。因此,笔者采用了 双色卦画,目的就在于体现内卦与外卦的整体性。 此外,孔子吸取了《彖辞》“爻位解读”(从六个爻位进行解读)模式及其义理思想。 建议: 关键在于理解与整体把握,以及多联系生活实践思考。 4. 为什么要修身成君子? 《周易·系辞传·下》: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结合八卦太极易图,可知: 每一个人都是“君子”与“小人”的共同体。或者说每个人有“善”与“恶”的两个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同时,这也意味着其破坏力越大。 《老子 · 虚用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为人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指:“圣人”也会犯“不仁”的错误。 子谓 子夏 曰:“女 为君子儒 ! 无为小人儒 。”(《论语》6.13) 由此可见:“ 修身成君子 ”就是 “回归人的本位特质” 。 《大象》就是一部有关“法天地、修身成君子”的成功学巨著。据此,我们就能够快速成长,简言之,这就是“易经”,或者说是“捷径”。 - 《大象》原文 卦名 大象 只要认真学习这部分内容,就可快速成君子 乾 象曰。天行健。 君子 1 以 自强不息 。 坤 象曰。地势坤。 君子 2 以 厚德载物 。 屯 象曰。云雷。屯。 君子 3 以 经纶 。 蒙 象曰。山下出泉。蒙。 君子 4 以 果行育德 。 需 象曰。云上於天。需。 君子 5 以 饮食宴乐 。 讼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 君子 6 以 作事谋始 。 师 象曰。地中有水。师。 君子 7 以 容民畜众 。 比 象曰。地上有水。比。 先王 1 以 建万国 。 亲诸侯 。 小畜 象曰。风行天上。 小畜。君子 8 以 懿文德 。 履 象曰。上天下泽。履。 君子 9 以 辨上下 。 安民志 。 泰 象曰。天地交。泰。 后 1 以 财(裁)成天地之道 。 辅相天地之宜 。 以左右民 。 否 象曰。天地不交。否。 君子 10 以 俭德辟难 。 不可荣以禄 。 同人 象曰。天与火。同人。 君子 11 以 类族辨物 。 大有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 君子 12 以 遏恶扬善 。 顺天休命 。 谦 象曰。地中有山。谦。 君子 13 以 裒 ( póu ) 多益寡 。 称物平施 。 豫 象曰。雷出地奋。豫。 先王 2 以 作乐崇德 。 殷荐之上帝 。 以配祖考 。 随 象曰。泽中有雷。随。 君子 14 以 向晦入宴息 。 蛊 象曰。山下有风。蛊( g? )。 君子 15 以 振民育德 。 临 象曰。泽上有地。临。 君子 16 以 教思无穷 。 容保民无疆 。 观 象曰。风行地上。观。 先王 3 以 省方观民设教 。 噬嗑 象曰。雷电噬嗑( shì kè )。 先王 4 以 明罚敕 ( ch ì ) 法 。 贲 象曰。山下有火。贲( bēn )。 君子 17 以 明庶政 。 无敢折狱 。 剥 象曰。山附地上。剥。 上 1 以 厚下安宅 。 复 象曰。雷在地中。复。 先王 5 以 至日闭关 。 商旅不行 。 后不省方 。 无妄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 先王 6 以 茂对时育万物 。 大畜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 君子 18 以 多识前言往行 。 以畜其德 。 颐 象曰。山下有雷。颐。 君子 19 以 慎言语 。 节饮食 。 大过 象曰。泽灭木。大过。 君子 20 以 独立不惧 。 遁 ( dùn ) 世无闷 。 坎 象曰。水 洊 至。习坎。 君子 21 以 常德行 。 习教事 。 离 象曰。明两作。离。 大人 1 以 继明照于四方 。 咸 象曰。山上有泽。咸。 君子 22 以 虚受人 。 恒 象曰。雷风。恒。 君子 23 以 立不易方 。 遁 象曰。天下有山。遁( dùn )。 君子 24 以 远小人 。 不恶而严 。 大壮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 君子 25 以 非礼勿履 。 晋 象曰。明出地上。晋。 君子 26 以 自昭明德 。 明夷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 君子 27 以 莅众 。 用晦而明 。 家人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 君子 28 以 言有物 。而 行有恒 。 睽 象曰。上火下泽。睽。 君子 29 以 同而异 。 蹇 象曰。山上有水。蹇。 君子 30 以 反身修德 。 解 象曰。雷雨作。解。 君子 31 以 赦 ( sh è ) 过宥 ( y ò u ) 罪 。 损 象曰。山下有泽。损。 君子 32 以 惩忿窒欲 。 益 象曰。风雷。益。 君子 33 以 见善则迁 。 有过则改 。 夬 象曰。泽上于天。夬( guài )。 君子 34 以 施禄及下 。 居德则忌 。 姤 象曰。天下有风。姤( gòu )。 后 2 以 施命诰 ( g à o ) 四方 。 萃 象曰。泽上於地。萃。 君子 35 以 除(治)戎器 。 戒不虞 。 升 象曰。地中生木。升。 君子 36 以 顺德 。 积小以高大 。 困 象曰。泽无水。困。 君子 37 以 致命遂志 。《论语 · 泰伯》 井 象曰。木上有水。井。 君子 38 以 劳民劝相 。 革 象曰。泽中有火。革。 君子 39 以 治历明时 。 鼎 象曰。木上有火。鼎。 君子 40 以 正位凝命 。 震 象曰。 洊 雷震。 君子 41 以 恐惧修省 。 艮 象曰。兼山。艮( gèn )。 君子 42 以 思不出其位 。 渐 象曰。山上有木。渐。 君子 43 以 居贤德善俗 。 归妹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 君子 44 以 永终知敝 。 丰 象曰。雷电皆至。丰。 君子 45 以 折狱致刑 。 旅 象曰。山上有火。旅。 君子 46 以 明慎用刑 。 而不留狱 。 巽 象曰。随风。巽( xùn )。 君子 47 以 申命行事 。 兑 象曰。丽泽兑。 君子 48 以 朋友讲习 。 涣 象曰。风行水上。涣。 先王 7 以 享于帝立庙 。 节 象曰。泽上有水。节。 君子 49 以 制数度 。 议德行 。 中孚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 君子 50 以 议狱缓死 。 小过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 君子 51 以 行过乎恭 。 丧过乎哀 。 用过乎俭 。 既济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 君子 52 以 思患而预防之 。 未济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 君子 53 以 慎辨物居方 。
个人分类: 小说文字|23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说俺的家乡之二:汶上最出名的县长--孔子
qlms 2009-6-22 19:19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对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孔子一生喜欢旅游和讲学,虽属饱学之士,但是为官时间并不是很多。按照史书记载,前后一共做过四年公职而已。 公元前 501 年,已过知天命之年, 51 岁的孔子初次为官,出任 中都 宰,此时的 中都 宰,按照行政级别划分的话,就是今天的县长。因此我今天的题目就是汶上最出名的县长孔子。 下面这张照片,是在汶上博物馆拍的,是民国时期一幅纪念孔子的画。 下面这张是汶上博物馆里面孔子像,去年好像有关部门还搞了个孔子标准像,不知道早年这张,是否符合标准。 孔子在汶上当政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大约一年多一点,但是据说政绩不错, 行之一年四方则之, 中都 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孔子也因此得到提拔,回到鲁国首都曲阜继续做官去了。 说孔子是汶上最出名的县长,可能无人争议,但是要说是第一任县长,可能大家就不是很了解了。下面我做个简单的说明。 汶上历史源远流长, 商代属于厥国,周代称 中都 邑,但是没有建制,一直到 公元前 501 年,鲁定公以孔子为 中都 宰,才算有了比较正式的县级单位建制,所以汶上县志,把孔子作为第一任县长,如今的县长已经是第 268 人。 中都 县并没有延续很久,秦朝统一中国后,汶上大部分地方,都被并入东平州,无中都郡建制了,直到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 52 年)前后,境内始置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还是属于东平领导,呵呵)。也有人认此为汶上建县之始。唐天宝元年( 742 )三月,恢复 中都 名称,移县城于今治。 中都 被迫改名,说起来还和 北京 有关, 公元 1151 年,金开始在北京营建都城, 金贞元元年( 1153 年) 建成迁都,称之为 中都 。与此同时, 中都 县 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 1208 年),取 汶水在上(北) 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 汶上 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孔子虽然在汶上只当年了一年多县长,但是对汶上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汶上自今有文庙建筑群, 文庙亦圣庙、孔庙。始建于唐开元十三( 725 )。长庆四年( 824 )县令邢审容首葺(原有碑记)。宋代李玠再葺,并刻御制 八行八刑 碑于其中。元代时权三葺之 。 明朝嘉靖年间( 15221566 ),孔子 63 代孙孔贞宁迁居汶上,且因曲阜长支 64 世衍世衍圣公之爵(也有人认为,汶上的孔氏后裔,才是正宗的长子长),并加赐居汶各支世袭太 常寺、五经博士和六品官等官爵(品级均高于县令),故明清二代不断仿曲阜文庙形式予以修葺、扩建,形成以大成殿为主体的庞大建筑群。其占地面积 2 万余平方米,规模仅次于曲阜方庙建筑群。今存大成殿系明代建筑,长 23.5 米,宽 13 米,高 11.6 米,悬山式建筑, 7 楹 32 柱,单层飞檐,覆绿色琉璃瓦。 文庙估计长久以来就是汶上的文化教育管理机构所在地吧,我上学时候,文庙也是汶上县教育局和文化局的办公所在地,但是最近教育局建设了一个气派的现代化大楼,已经搬了出来,只有文化局还在那个院子里面办公。 因为孔家一支在汶上的缘故,汶上到解放前一直都有书院(我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书院虽然没有岳麓书院那样出名,但是还是培养了很多人才吧,我知道的其中一位,是汶上一中历史特级教师李平的父亲,解放前汶上书院毕业,后来做了泰安师专历史系的教授。 汶上书院所在地到现在为止,还是教育之地,不过名称改为汶上县实验小学,老一辈的人喜欢称书院小学 (书院和实验,是不是区别不大)。 补充,当今的汶上县长是个博士,估计是第一位博士县长无疑了,最近几十年比较出名的汶上县的县长,还有赵志浩,他后来曾经做过山东的省长和省委书记。
个人分类: 旅途的风情|8489 次阅读|5 个评论
三人行全解,大象,法天地,修身成君子64法则
yangyu 2009-6-9 12:42
三人行全解,大象,法天地,修身成君子64法则 杨发达 13428994634 版权归属杨发达,转载请注明出处! 解密中国龙文化金钥匙
个人分类: 小说文字|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牛的中国人是谁?
chrujun 2009-5-31 13:55
孔夫子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人。其思想一直规范着中国人的言行。领导喜欢,百姓顺从。谁挑战它谁倒霉。老毛拿它也无可奈何。中国的一切帝王将相,思想家,没有谁可与孔子匹敌。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60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孔子也喜欢听话的学生
famingkuang 2009-5-24 10:24
大家都知道颜回(又叫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无论在道德和学问上都是孔门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孔子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到他。 论语《为政》篇中这样写道: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一段用现代文来讲就是这样的: 孔子说:我经常和颜回一谈就一整天,颜回从来都不反对我的意见,看上去就象毫无主见的人一般。但当他不在我面前的时候却经常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结果不但领会了我的意思,而且还有所发挥。其实颜回呀,并不笨。 从这一段我们知道了一个做学问的人该如何与老师相处了。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也可以类似的处理。 1 ,学生选导师很重要,选什么样的导师关乎自己一生的命运,千万不可马虎了之。试想,如果颜回不是拜孔子为师,而是拜牛子、马子为师,能有那么大的作为吗?反观我们现在的许多研究生,并非喜欢其导师,也非喜欢其学问和智慧。只为读研究生而读研究生,如何能从内心深处萌生出对导师的尊敬呢? 2 ,一旦选定导师后就要死心塌地的跟着导师,尊敬老师不是表面上的恭恭敬敬,而是出是于内心对老师的知识和智慧的崇敬。对老师表面上的恭敬只能做到一时,只有对老师的知识或智慧的尊敬才能发至内心,才会真正的感人。 颜回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不违如愚,老师说什么都认真的听,认真的记,认真的思考,不加批判的吸收。这点很重要,当你的知识面不够宽的时候不要太自以为是,要相信导师的人品、相信导师的知识、相信导师的眼光。不要因为有一点点小聪明就尾巴翘上天,不把导师放眼里,否则,老师如何肯把时间花在你身上?试想,如果颜回不不违如愚般的对老师恭恭敬敬,言听计从,孔子弟子三千,又何以独与颜回吾与回言终日?所以要想得到导师的青睐就必须从内心里尊重导师,从外表上顺从导师,最好能象颜回一样不违如愚。有导师的精心栽培,你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是从师的技巧,也是为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人品的根基正,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些一天到晚埋怨导师的人应该先自省自省。一个人不懂得自省的人是学不到什么真正的东西的,也不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3 ,一个好的学生就要象颜回一样要懂得退而省其私,这里的省其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问要不断的反省,将学到的知识象牛一样不断的反复咀嚼;二是对自己的为人处事进行检讨。如果能有所得,导师也会高兴的。 4 ,有所为而不忘其师,老师不一定要占有你的功劳,只要你能记得恩师之情就行了。现在有的学生只要有一点点成果就将导师徶在一边,不承认自己是得益于师长,以为自己的学问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与导师毫不相干,导师又何以能尽心尽力的教导于已呢? 颜回有所得也不敢独占其功,能够亦足以发,孔子更加的快乐,也更加爱护颜回了,并在人前人后,无不得意的称赞颜回回也,不愚。颜回有孔子如此精心的栽培想不成功都不行。 颜回的求学方法不失为当代研究生们效仿之法也。
个人分类: 论语|1992 次阅读|16 个评论
清明 .七律
jiyipeng 2009-4-22 21:27
清明 子棠 五百年前阊门外 三百里路里下河 荆棘苍茫先祖泪 弦歌不绝渤海风 梦里流年恋故里 今朝克振复姑苏 抚今追昔非自得 百尺竿头觅新高 注释: 1)弦歌不绝: 孔子游于匡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 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 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选自《庄子秋水》) 2) 百尺竿头 语出自《景德传灯录》,讲的是景岑禅师的故事。 ??景岑禅师是唐朝时湖南长沙人,师从于南泉普愿(沩山),法号「招贤大师」,世人称为「长沙和尚」。 ??一日,一僧见过了南泉普愿,景岑派小和尚去问话。曰:和尚见南泉后如何?默然。再问。曰:未见南泉时如何?曰:不可更别有也。 ??景岑禅师听了小和尚的汇报,作了一偈:百尺竿头不动(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尺竿头不动是很高的境界,是一种寻常人不易达成的豁然开朗。也许这就是顿悟,是由凡入圣境。到了这种境界,已然得窥法门,已经是得入了。当然,付出的艰苦和经验不一而足。 ??可是, 百尽竿头还不是真, 还得更进一步,那如何进步?小和尚和我们一样困惑,向景岑禅师问了同样的问题:百尺竿头,如何进步?景岑禅师回答道:朗州山,澧洲水。小和尚还不明白:弟子不会。景岑禅师进一步解释:四海五湖王化里。 如果道行的修养到了百尺竿头那样的境地不再前进,那么,虽然了得,却还不是纯真,即使修到百足竿头的顶端,仍然不能松劲,绝对不能自满,也绝对不能中辍,继续用心去做,仔细去做,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个人分类: 诗词自娱|28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夫子赞
杨学祥 2009-4-16 13:30
夫子赞 善哉孔夫子, 师圣天下闻。 儒学传中外, 礼仪留古今。 弟子整三千, 贤人恰七旬。 绵延历百代, 孔孟载人心。
个人分类: 诗词|1892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俊:心平气和看孔子——试评李零《丧家狗》【轉帖】
jiangjinsong 2009-3-9 15:24
李俊:心平气和看孔子试评李零《丧家狗》 (2009-01-11 21:31:37)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0bd86bdb8328c760a6940f13bc9e2851'; 标签: 杂谈 心平气和看孔子试评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李俊 心平气和看孔子 试评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李 零先生向来是我尊敬甚至崇拜的大学者。当年,他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是我对文献学有那么一点点了解的入门读物。后来我读郭店楚简,毫无辨别古文字的能 力,也主要是靠李先生等学者的释文。《论语》一书,我先后读过几个古今注本,受益颇多,但仍然有许多不解之处。所以,这次我听说李先生出了关于《论语》的 新著,大感振奋,立即去买了一本来读。结果翻了几页,已经有太多不能同意的地方。等到全书读完,更有很多话深感不吐不快。近来网上关于此书的讨论很多,我 略翻了一下,有和我的想法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于是也想把自己的意见形诸文字,以求教于李先生和大家。 首先说明一点:本来我读《论语》 是李先生自己的读解,正如有些人写《论语》心得,明明是写人家个人的体验和感悟,轮不到旁人来置喙。我虽然不同意其中一些说法,也觉得没有辩论的必 要。但李先生是专业的古文献学者,文中又引经据典,左一个这才是真相,右一个真实的孔子,自然不能和一般的个人感想等量齐观,不宜把几句谦逊话当 真。况且李先生说得明白,本书是他在北大讲课的讲义整理而成,其中表达的也无疑是严肃的学术观点。学术者,天下之公器,自然容有商榷和质疑的空间。而且李 先生的观点,我以为也很有讨论的必要。于是小子狂简,不自量力,写下这篇商榷文章,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分别讨论四个 问题:(1)孔子是丧家狗么?(2)孔子是圣人么?(3)李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准确么?以及(4)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论语》?前三个部分是对李先生 本书的讨论,最后一部分是我从本书引申出去的一点议论。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李先生和各位读者不吝指教。 一.孔子是丧家狗么? 李 先生的这部书,最有争议的莫过于丧家狗 三个字,这也是我完全不能同意李先生的地方。不过我也不能同意一些学者完全从自身的价值观和立场出发进行的批判。批判者可以有各自的立场,但是批判却不能 以个人的立场为依据,而要从原文自身的问题出发。这样的问题,其实已经很不少,令李先生的论证根本上难以成立。所以,我力求从本书中的问题出发,而尽量不 涉及其他立场,讨论这一丧家狗的问题,我们分别来看: (问题1),丧家狗本身的褒贬色彩究竟如何?丧家狗这个词,是否真的如 李先生所说的那样,丝毫不含贬义?李先生再三解释,这个丧家狗完全是用古文中的意思,绝无辱骂之意。丧家狗绝非诬蔑之辞,只是形容他的无所遇。 (15)虽然说这种形容不免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但我们在此不必怀疑李先生的真诚。但问题是,在李先生所引用的原文语境中,丧家狗真的毫无贬义, 只是形容无所遇么?我们单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郑人先列举出了尧、皋陶、子产、禹这些公认的圣人贤人,最后却说累累若丧家之狗,圣贤和丧家狗,反差之大,莫此为甚。纵然并非辱骂,也肯定有不恭敬 的意味。所以子贡对于是否告诉孔子原话,或许也有些犹豫,否则但书子贡告孔子就行了,何必加以实二字?当然,另外几个类似的文本大都只书子贡以 告,但《史记》的书法也不可忽视。至少司马迁看来,郑人的说法是不太恭敬的。许多词汇自有其褒贬色彩,丧家狗一词也并不因为孔子自承而变得 有丝毫褒义,而依然是贬义很浓的嘲弄之辞,这和古文并没有天差地远的根本区别,李先生是古文献大家,不至于不清楚这一点。 (问题2),李 先生对丧家狗一词的解释是否准确?词语的褒贬色彩不论,按照李先生对丧家狗的解释: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序2)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先生自然理直气壮地将孔子当成丧家狗。但李先生在此避而不谈的是,丧家狗本有两种解释,一说为有丧事人家之狗 ,李先生所引的《韩诗外传》即持此说,另外史记王肃注也持此说。我在网上看到,李先生强解有丧事人家就要把狗抛弃了,所以二者没什么区别,这一点已经有 人反驳,在此不赘论。且从李先生所采用的通行解释,即丧失主人家的狗。即使按这种说法,李先生的解释也说不通:丧家狗不过是找不到家园,无家可归,未 必就是怀抱理想,而往往是到垃圾堆里找点吃的就满足了。郑人说孔子像丧家狗,显然也没有褒扬他怀抱理想的意味。李先生的解释未免不太确切。李先生 既然多次说孔子像堂吉诃德,书名倒不如直书堂吉诃德或愁容骑士更加合适。 既然李先生的解释既和原文的用法不同,也和现在约定俗成 的意义相悖,在一般意义上,我们自然不能同意孔子是丧家狗这种说法。这只是为了澄清概念,并非和李先生唱反调。不过这还只是用词问题,更严肃的问题 是:(问题3)用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这种界定概括孔子是否合适?当然,孔子确实怀抱理想,现实世界和他的精神家园差距怕也不小, 因此也可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这样的人。但问题是,这种说法虽然大体正确,却没有实质意义。得君行道是中国士人一贯的理想,真正能实现的却少之 又少。按这个解释,不但孔子是丧家狗,孟子、朱熹、王阳明这些个二圣人三圣人都是丧家狗。不单如此,中国一大半的知识分子:屈原、李白、杜 甫、苏东坡,还有骂孔子的李卓吾,一个也逃不了。骂礼教吃人的鲁迅,自然也在此列。这倒也罢了,毕竟这些人和孔子还算是同胞。可外国的知识分子也好不 了多少:苏格拉底追求理念,被雅典人正了法;柏拉图推行理想国,被叙拉古人卖作了奴隶;但丁被赶出父母之邦,卢梭被小人迫害成狂,拜伦周游列国, 马克思也逃亡异乡,哪一个不是丧家狗!可如果用丧家狗三个字来概括这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未免过于空泛,拿它来讲孔子,又能讲出些什 么门道呢? 李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我想思考的是知识分子的命运,用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理解另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从儒林外史读儒林内 史。(11)如此一来,孔子无非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符号而已,作为知识分子,孔子与李先生自然有共性,但李先生没有思考的是,这是不是孔子最重 要,最根本的东西?作为知识分子,哪怕是有良知、有操守的知识分子姑且不提《儒林外史》、《围城》中范进、匡超人、李梅亭这类知识分子就一定 能理解孔子么?李先生对把孔子当成符号的意识形态深恶痛绝,但是他自己却偏偏把孔子当成了另一类的符号! 以上还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基 本是正面形象,其实按李先生的定义,丧家狗 还远不止这些,怀才不遇,壮志难申的人,各行各业自然都少不了。甚至许多恐怖分子、邪教头目、精神变态、人格偏执、妄想狂、神经病,比如大名鼎鼎的本拉 登,又比如最近名满天下的崔承辉,再如为了偶像不顾老父死活的杨丽娟,又何尝不是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他们都是李先生所认为的丧家 狗么?若拿这一点质问李先生,怕先生也无言以对吧。 所以说,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不是关键,关键在怀抱什么理想,寻找怎样的精神家园,这一层讲不透,基本上都是隔靴挠痒。而我看李先生的大多数读解,都有这样的问题。这点我们第三节再谈。 以 上的批评似乎还只是咬文嚼字,让我们再从专业一点的角度提几个问题:(问题4)丧家狗的故事可信么?李先生一再说: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 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序2)但封面上力透纸背的丧家狗三字,在《论语》中根本找不到。令我惊奇的是,李先生何以如此公然地自己违背自己立下 的原则,拿《论语》中根本没有的事情来作为解释《论语》根本立足点。当然,丧家狗的轶事出自《史记》、《韩诗外传》等秦汉间的古籍,也算是由来有自, 不过比《论语》的成书晚了三四百年而已。虽然这些古籍距离《论语》的年代比后人要近很多,但是这几百年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和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当 时人的理解未必就比后人更接近经典原著。如毛诗序就不一定比朱熹的《诗集传》更接近《诗》三百篇的本意。李先生不会不明白这其中的差别,这种文本间明 显的跳跃就更令人感到奇怪。 事实上,从战国到秦汉间,孔子在诸子百家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不但儒家将孔子奉为圭臬,连墨家、道家、法家也常 常拿孔子大做文章,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孔子也常常出场。在这个大背景下,关于孔子的传说也明显有一个踵事增华的过 程。像《庄子》中提到的孔子和老子长篇大论的对话,又如《礼记》中孔子和弟子的许多问答,未必都是当时的实录。丧家狗的故事也应该放在这个背景下考 量。举例来说,《庄子秋水》中还有一段故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 也?孔子曰: 来,吾语汝。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 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 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按此说法,孔子自诩有圣人之勇,岂非早已自命为圣人?又何止是丧家狗而已?如果用丧家狗三字能作出一本书来,用圣人之勇自然也能。为什么丧家狗就是孔子的本质而圣人之勇只是后世的传说或伪造呢? 当 然,《庄子》中的记载比起《史记》来或许少了一点权威,可《史记》中的记载就一定可信么? 其实,早有人怀疑这段丧家狗的故事为伪说,崔东壁说:郑在宋西,陈在宋南,自宋适陈,必不由郑。(转引自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 馆,2002,第51页)钱穆更广征博引,发挥其说(同上书:51-3)。我学识浅陋,看不出其中的问题。李先生当然可以反对这一派的论证,但是不该对此 视而不见。李先生自称对《先秦诸子系年》很欣赏(8),绝非对此书孤陋寡闻。但是我没有看到对这一点有什么辩驳。李先生附录中的孔子年表(附录 76-80),多从钱穆的《孔子传》,而该书中绝未提到适郑之事,李先生也未加说明。用早已有人指出可疑的材料而不加说明,在学术上恐怕难以成立。 不 过即使这一点搁置不问,我们只问:(问题5)从《史记》等书的记载,就能推出孔子是丧家狗么?恐怕不然。李先生自己所引的《韩诗外传》中就说孔子无 所辞,独辞丧家狗。也就是说,孔子承认自己和几个圣人相似,却根本不认自己是丧家狗。而姑布子卿这位相者也把孔子视为圣人。当然,这段文本在理 解上疑难不少,所以李先生也避重就轻,用最后一条,有些不同轻轻带过。虽然文意迂曲难通,但和李先生的解释不能吻合,却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我 们还要指出的是,即使《韩诗外传》中与《史记》大相径庭的记叙不论,单从《史记》的记载中,也推不出孔子自承为丧家狗的结论来。按《史记孔子世家》的说 法,孔子到了郑都,和弟子走散了,只有站在城门等人,形容想必相当狼狈,给郑人奚落了一番,说他像圣人又不太像,还是像条丧家狗。子贡把郑人的话告诉孔 子,孔子付之一笑,说形状本来是无关紧要的末节,不过说我看起来像丧家狗,倒确是如此。恕我直言,在这段话中,根本看不出孔子将自己等同于丧家狗的意思。 孔子欣然笑曰,只是把这当成是一个有趣的笑话,何况话里说得很清楚,形状,末也,长相如何本来就是小事,说我看起来像丧家狗又有什么要紧?很明 显,在这个故事里,孔子最多只是对自己当时狼狈情况的一种自嘲,哪里谈得上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李先生为了达成自己特殊的解释,不惜 在解说上大作手脚。第一,按各书记载,孔子当时是欣然笑曰,独《孔子家语》做欣然而叹,纵然如此,也只是一种爽朗的自嘲,但到了李先生笔下,孔子 的笑容全没有了,成了反而平静地说(序2),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给自己一生做总结一样。所以,一个幽默的笑话成了郑重其事的自承,更加成了李先生这部 以丧家狗命名的大著。 第二,孔子只说自己从形貌上似丧家狗,李先生却把这个似说成是,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似和是,二者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孔子长得更像权臣阳虎,莫非在孔子与阳虎间也能划上等号? 当 然,李先生或许会分辩说,说孔子像丧家狗,不只是指外形,也是指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行迹。但从文中并不能明确读出这层意思来,我们看到的只是对外貌的描 述。纵然确实有这一层意思,也只是行迹上的似而非是。孔子游走四方有高远的理想,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有许多弟子追随,有王公贵族接风洗尘,虽然政 治主张上四处碰壁,偶尔也有畏匡绝陈之类的狼狈场面,但总体来说,绝非一般游士可比,更不用说丧家狗了。用表面的形似概括孔子,得出的结论也不过 似是而非而已。 第三,李先生对这段的解释说孔子宁认丧家狗,不认圣人(15),也未免略有歪曲。孔子或许真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但是在这段话里,孔子因为丧家狗的比喻 新奇而忍俊不禁,但对把他和其他圣人的相貌比较不置可否,并没有特别否认的意味。其实,这段话的文意很显豁:形状末也,像圣人还是像流浪狗又有什 么关系?李先生一定要在二者之间作出截然的区分,未免与原意不符。 综上所述,李先生硬说孔子是丧家狗,不但褒贬失当、解释牵强、理解 肤泛,依据的文本不可信,而且对文本的解读也有明显的讹误。可以说彻头彻尾无甚可取。遗憾的是,这个最基本的方向性错误却是李先生整本著作的基础,因此不 免带来书中全局性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下文加以讨论。 2.孔子是圣人么? 李先生说,我读《论 语》,是为了破除迷信。第一要破,就是圣人。(339)李先生反复说,孔子绝不是圣人,说孔子是圣人,都是后世的伪造。笔者却以为,孔子是不是圣 人,主要是一个定义问题。关键看如何界定这个圣人,如果说圣人就是神一样不可思议的人,那么我和李先生一样认为,孔子不是圣人。如果说圣人是中国古代对极 其伟大的人的一种尊称,那么我认为孔子完全配得上圣人的称号。不过在这里,我的看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先生的论证。 李先生的论证分三层:1,孔子按圣人的定义就不是圣人;2,孔子自己不承认自己是圣人,3,将孔子奉为圣人是后世的伪造。我认为,这三层论证全部不能成立。理由如下: 1。李先生论证道:当圣人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聪明,天生聪明;二是有权,安民济民。(342)也就是说,只有是生而知之,并统治天下的圣王,才能称为圣人,而这两个条件孔子全不符合,所以孔子不是圣人。 但 这个论证是不正确的。首先,假定在孔子的时代,圣人的定义里确实包括这两条,但是圣人的定义,正如其他许多概念一样,会随着历史而改变,也会随着政治 环境、社会状况等方面而有不同的侧重。如古代对帝王也习称为圣人,但是没有人真把当朝皇帝当成和尧、舜、孔子一样的圣人。这是圣人的一种意 思。将孔子视为圣人是另一种意思。我们单单看后人在什么意义上把孔子视为圣人。 其他历史时期不论,单说在李先生所鄙视的宋明理学 中,圣人的意思既不是指生而知之,也不是指统治天下,而是指达到极高的道德修养境界的人(我知道李先生反感理学,所以有意不用天理、心性之类 的语头)。理学家讲人皆可为圣人,当然不是说大家都生而知之,更不是说让大家都去抢着当皇帝,作圣王,而是说每个人通过学习和修养都可以达到这种 道德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事功、智力反而是次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说孔子是圣人,也自有其道理。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圣人一词,虽然已经不怎 么用,但对它的理解主要也就是从理学传统来的,侧重于道德方面,比如你是圣人啊,给你钱你都不要?类似这样的话街头都可以听到。这和先秦的圣王已 经相去很远了。 是不是后人歪曲了圣人的意思?不然。李先生可以说后人把孔子道德化,但却不能批评后人把圣人一词道德化。因为 每个概念的演变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不可能永远和最初的意思保持一致。李先生说孔子是知识分子、复古主义者、山东人、教书匠,这些概念,显 然也非古代所有,或者和古代的渊源很不一样。 李先生说孔子不是圣人,新儒家们听起来自然不爽,但问题是李先生的论证是批评孔子不是先 秦意义上的圣人,而不是说孔子不是新儒家意义上的圣人,根本是鸡同鸭讲。新儒家对圣人有自己的定义,这个定义也有几百年流变的历史,不是新儒 家自己变出来的,并且说起来还更符合一般人对圣人的理解。新儒家既不认为孔子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也不认为孔子是受命统治天下的素王(当然也不排 除有少数人如此认为),而只是认为孔子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对世界和人的领悟也很透彻,可以为万世师表。李先生又凭什么说孔子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圣人 ?如果说李先生要否定孔子是这个意义上的圣人,就该讲孔子的道德修养并不高,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也很肤浅至少没有现代社会科学的水平。李先生的书里 不是没有这层意思,但只是次要的论据。李先生主要说明的只是,孔子在他的时代,按照当时的标准不是圣人。 现在看来,双方的干戈似乎是一场误会。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孔子的时代人们也不是这么理解圣人的,李先生归纳的定义完全错误。 先 谈李先生所谓第一个条件:圣和聪明的关系。李先生指出,圣和听之间同源,圣人也就是善于聆听的人,圣人的聪明也就是说善于从聆听中得到知识或 判断是非。楚简《五行》中说:见而知之,智也。闻而知之,圣也。圣未必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闻而知之也是圣。不过推测而论,闻而知之比 见而知之应该具有更高的理解能力。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一向是古人推崇的境界。 可能从这里就衍生出通的意思。说文:圣,通 也。先秦古籍的大多数注疏家对圣都是以通来解释的(《经籍撰诂》、《故训汇纂》等著作中收集了许多例证,可以参考)。段注云:凡一事精通,亦 得谓之圣。也就是说,圣只是对某事的精通而已。善于聆听和理解自然就能够通。这方面可以佐证的材料不少,《礼记,乡饮酒义》:仁义接,宾主有 事,俎豆有数曰圣。可见,只是精通一些礼仪就是圣了。又如《周礼,地官司徒》中说: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圣与一般的德行、艺能并列,也并不是特别高而无法企及的要求。楚简《五行》中不是也把仁、义、礼、智、圣并列么? 如果把这个通绝 对化,真正的通就是无所不通,《书,大禹谟》孔传:圣者,无所不通之谓也。据一些注疏,圣又有通而先识的意思,近乎生而知之,应该还是从 通这个义项来的:因为圣是无所不通,似乎超过人的学习能力,所以令人疑心有生而知之的成分。但如果圣就是闻而知之,也还是需要去聆听,不 能生下来就知道。 窃以为,《论语》中说的太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就是从这个通的意义来的。孔子的回答是: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也并没有否认这个通。孔子的广博或许还不到生而知之的程度,但在当时想必也极为突出,所以时人以圣人视之,并不是没 有理由。我以为关键就在于,圣这个概念在当时未必就像后世一样高不可攀。《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 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已。雨行,何以圣为?可见当时的圣人不只孔子一家,臧武仲就因为多智而被视为圣人。但这个圣人绝非不可批 评,高高在上的偶像,御叔对他就不怎么恭敬。我以为与其一定要说孔子不是圣人,倒不如复原这个圣人较原始、朴实的含义为好。 如 果说这一条李先生还能说孔子终非生而知之而加以反对的话。那么第二条就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李先生认为孔子并非掌握权柄的圣王,因此并非圣人。但是这一 点后人或许有所混淆,当时的人却不可能不知道,孔子的弟子抬举老师是圣人,当然不是让别人相信孔子一度统治了天下。太宰问子贡孔子是不是圣者 ,当然也不是糊涂到问子贡孔子是不是登基当了天子。孔子虽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又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好像有那么一点政治野心 的意思,但毕竟离圣王还差得太远。弟子可以这样吹捧,别人可以这样问,恰恰说明了当时对圣人的看法不包括统治天下的权力(上面说的臧武仲也是一个例 子)。这个条件根本就不存在。 我以为,李先生的这一论证是混淆了两个层面:一个是圣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意义);一个是圣人这个 词用来指什么(指称)。即使按李先生的说法,圣人一般就用来指圣王,但是圣人这个词并不包括这个意思。举例来说,假设某一时期全世界top10的大富 豪都是美国人,但是大富豪这个词里绝对没有美国人的意思,所以我如果说某个中国人已经成了全世界top10的大富豪,你就不能因为此人是中国人而 非美国人就否认这一点。所以,因为孔子没有称王而否认孔子可以是圣人,这个论证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为什么圣人往往要和王的权力结 合起来?就我读先秦古书一点粗浅的理解,圣人这个概念往往是和教化联系起来的。《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系辞下》:上古穴居 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其余 类似表述尚多,不赘。圣王是靠他的教化能力,让人过上了文明的生活才获得了统治权,而非相反,当了王就能成圣人。而就教化能力和成就而言,孔子恰恰可 以和上古圣王相提并论,甚至犹有过之。朱熹说: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中庸章句序)就说得很中肯。这 个问题往深里说,涉及儒家思想和政治权力的关系,在此就不多谈了。 总之,孔子是不是圣人,在什么意义上是圣人本身是一个思想史的问 题。圣人这个概念本身有层次,有演变,单纯说是还是否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关键要剖析其中的细致内涵。而李先生丝毫不耐心在这方面下功夫(按李先生的学 力,本来可以做出十分精辟的研究),就断言孔子不是圣人,自然也难以服人。李先生要反对的是孔子是现代新儒家意义上的圣人,可是却反过来从圣人的 古义上来说,而偏偏对这个古义的理解又很不准确可见这一层论证是完全失败的。 当然,李先生如此自信,不是光凭一个生造的定义,他还有 孔子自己的供词。这也就是李先生的第二个论证:孔子否认自己是圣人。李先生举出了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然后说,我宁愿尊重孔 子本人的想法(序2),这么一尊重,孔子便从圣人沦落为丧家狗了。 可是这个论证的问题是一目了然的。圣人的意义在历史上已 经发生了一定变迁这一点不论,李先生也没有考虑到许多人际关系中的因素:好比如果有人称赞李先生为大学者,李先生自谦说,我不是什么大学者,我只是一 个初学者。我们能否据此说,李先生不是什么大学者,而只是一个初学者?百年之后若有人拿这话以为口实,说:李零不过是个初学者。李先生又作何感想?当 然,李先生未必会如此自谦,但显然不少人会。 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孔子单单是在自谦。在今天这个时代,自谦只是国人的客套话,而丝毫也 不代表当事人内心的想法。但在过去,特别在较为纯朴的先秦时代,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我并不是很怀疑孔子的真诚,但是我认为,这种真诚反而更加说明孔子的 伟大如果不说圣人的话。如果细读李先生所举出的几句话,得出的结论可能和李先生大不相同。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实际上,在这里,孔子是把圣和仁当成一个绝对的、完美的标准,然后来衡量自己。按李先生的说法,固然可以说孔子不算圣人,但别忘了,孔子还说了仁,莫非孔子连仁人都不算么?这我看李先生自己也不会同意。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看来孔子认定圣人都死光了,可后面还有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孔子认为当世就没有善人。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按这个标准,不但孔子自己不算圣人,孔子也不承认尧、舜是真正的圣人!那还有谁是圣人呢? 总之,按照李先生的解读,把每一句话都当成是孔子对自身绝对中立的陈述,这几句话可能就根本无法读通。其实,李先生自己也提到,《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有一 个失落了的语境,脱离了这个语境,很多东西就看不懂(参看《简帛古书和学术源流》,三联,2004,第298页)。像上面提到的几句话,更重要的是结合语 境去理解,而非断章取义,将个别的表述视为绝对。一方面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一方面是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方面是尧、舜其犹病诸!一方面 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里的矛盾不在少数。这大概不能说是孔子的思想混乱,而在于脱离了原来的语境,我们的理解很难达到精确。 再 举几个李先生没有提到的例子。孔子曾说自己还不是君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甚至还不如弟子颜回(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按照李先生的 逻辑,该当说孔子承认自己不是君子,也比不上颜回。可是究竟孔子是不是君子,如不如颜回,是很清楚的事。这无论如何只能说是孔子的虚怀若谷,而不能作贬低 孔子的口实。如果李先生认为孔子不是圣人的论证能够成立,那么说孔子不是仁人、君子,也一样能成立。 不过总的来说,孔子确实认为圣是 极高的境界,自己尚未达到。这一点上李先生确实无懈可击。但正如孔子否认自己是仁人、善人,我们却不能不把他当作仁人善人,孔子否认自己是圣人, 也不代表我们就一定要否认他是圣人。这就涉及第三个问题,如何看待当时和后世对孔子的圣化?这完全是伪造的假孔子么? 对孔子的所 谓圣化其实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孔子生前到死后两百年间,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对他的圣化,第二阶段是从汉朝以后,由朝廷给他封王封 侯。李先生没有很好地区分这两者的根本不同(其实还有第三阶段,即宋明理学对孔子的再发现)。这两个阶段应该区别看待:后世帝王的政治利用式的加官封 爵不论,亲炙过孔子的一代弟子们对孔子的尊崇却是真心实意的,不是什么意识形态。不过,李先生的行文似乎在暗示,孔门弟子们不过是一个利益集团,搞 孔子圣化运动也是为了抬举自己的地位(老师不当圣人,学生怎么当?(27))。这种臆测恐怕并没有多少根据。拿吹捧孔子最力的子贡来说,孔子死 后,有人抬举子贡,说他贤于孔子,就被子贡用宫墙万仞的比喻驳了回去。后来还有人说类似的话,子贡决然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他何尝是为了自己而去吹捧孔子?至于为老师心丧六年,更非常人所及。 如果不把孔门弟子对老师的热爱纯粹用恶意揣测成为了自己利益的吹 捧的话,那么就很难否认孔子有极高的人格魅力的事实。不说圣人吧,文化伟人肯定当得起。所以对于研究孔子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孔子究竟伟大 在哪里?什么地方值得那么多弟子死心塌地地钦佩崇敬?而不是抓住某些表述上的出入大做文章。将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文化现象一概否定,斥之为纯粹的假造伪 造。 这个道理,李先生不会不知道。按我的推测,李先生对孔子是不是圣人这个问题的大张伐挞,其实重点不在圣人上,而在孔子是否堪称伟 大的问题。按我们一般人的看法,孔子不是圣人,但仍然是伟人。但李先生却回避了孔子是否伟大的问题,而只认为他是个普通人。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 是普通人。(24)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他很凄惶,也很无奈,唇焦舌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序2)要说孔子和普通人有什么不一样, 就是他唐吉诃德般的傻劲:但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周公之梦中,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可笑也可爱。(12)这个成天做白日梦的可笑可爱的孔 子,或许也有他的可爱之处,但是显然,一个神神道道的堂吉诃德不可能让那么多弟子死心塌地地追随他,热爱他,崇拜他,把他的教诲奉为至高真理。而 李先生处理这一困难的方式只能是将这些亲炙过孔子的弟子斥为不听孔子的话(12),好像听孔子的话就是要把孔子当一个普通的教书匠,不要去崇拜 他,景仰他。这样一来,真正的问题就被消解了。 李先生煞费苦心要证明的是,这些亲见过孔子,在孔子身边了呆了十几年几十年的弟子都错了, 孔子只是个脱离现实的教书匠,绝不像他们说得那么伟大。可是问题是,李先生何以能认为自己比这些孔子的及门弟子更加了解孔子?说穿了道理很简单,李先生是 现代人,知道现在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道理性、民主、法治、人权,知道中国要发展还得靠向西方学习,靠科学技术,不能靠崇拜老祖宗,靠重温经典。孔子 的那些迂腐教化,李先生当然看不上。也就是说,什么面向原典、放下成见、细读文本都是虚的,根本上,李先生就是拿一个现代人的立场去衡量孔子,一个西化了 的知识分子的眼光去打量孔子。孔子不是圣人是从李先生的立场本身就设定好了的前提,文中几个论证不过是补充而已。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 什么用重视历史语境的解释学去解读孔子就是瞎扯淡(参看李先生在《新京报》上的访谈),为什么外国人也说孔子伟大就是替我们琢磨,挖空心思帮孔子说 好话(43)?而李先生的解读就是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因为历史是进步的,李先生就掌握了这个历史进步的规律,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去居高临下地看孔子。自 然不过如此而已。 李先生引王朔的话说:你譬如孔子,搁今天就是一SB。(43)李先生自然不会说SB这样的粗鄙字眼,但我猜想李先生 对孔子的看法纵然较温和,本质上也差不多。在复古上和孔子有那么一点点相似的现代新儒家,李先生就很看不上眼,斥之为全是昏话(386)。为什么 李先生说孔子不是圣人?说穿了和什么圣人的原义,和孔子的承认都不搭界,根本上就是这个对孔子反感的启蒙立场。这一点的问题,我们第四节再谈。 3.李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准确么? 李 先生这种对孔子的观点,当然不仅仅是在导言和结论部分说的,而是贯穿于他对《论语》的通篇解读。李先生自然认为,他的观点是建立在整个文本解读之上的(虽 然我们读自序总觉得,这种观点不过是他长在红旗下的生长环境和阅读背景 所自然导致的(3))。用李先生的话来说:什么对,什么错,都得阅读原典,不读原典的胡说八道,才最没有发言权。(序4)但我们要补充的是,发言对不 对,还得看和原典符不符合,或者符合到何种程度。 李先生自己承认,《论语》中的条目,大都非常简洁,脱离了一定的上下文语境,有的不易索 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释。解释也分很多层次,可以只解说字面的意思,也可以阐发其上下文语境、具体用意或深层思想。也就是说,以原典为依据,可以有多方面 多层次的阐释。任何一种解释,都不可能直接从原典来,而必须有一定的背景,一定的在先理解。李先生的解释也不能例外。单说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 话来讲话(序2),不客气地说,是自欺欺人。阐释《论语》的时候,不可能不依据历代的旧注疏,而这些旧说本身又有其各自的成见、偏好和倾向。固然可以通 过对旧注的批判来尽量摆脱这些杂质,但要达到彻底的纯粹的孔子本人,恐怕仍是一种奢望。事实上,李先生的解说也绝未摆脱旧注的束缚,而基本上仍是 在旧注的框架中进行的,具体说来,主要依据的就是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这部集大成之作。如何在这个基本的框架之中翻出新的解释,是一个方法论上的突出困 难。 一方面来说,可以通过考古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领域中新的成就推翻陈说,做出新的解释。李先生也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毕竟新学 科的成果太微薄,且往往是些名物的考据,还远不足以重塑一种全新的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某种更高的意识形态,把原来的框架本身一概打倒,但这当然 谈不上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相反更接近于胡说八道了。李先生的做法是另外一种:基本上用旧注的训释疏通文句,再用进一步的联想、发挥、批评确立自己 的意思。应该说,这完全是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李先生对文本的解释很难确立他自己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通过进一步的联想和发挥才得 到的。但是后者与对文本本身的解释之间并没有严格的推论关系。这是李先生那里最薄弱的环节。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在字句训诂上无甚难处。李先生说:孔子学无常师,善于向各种人学习。(153)自然不错,但这个解释 自古以来人人都知道。有趣的其实是李先生对它特殊的发挥:我觉得,这话平淡无奇。但有点意思,意思在哪里,主要是对批判知识分子有用。(153) 李先生说,知识分子算什么?认识俩狗字,就自以为了不起,说白了是现代知识体系下的精神残废。其实工人农民,谁没有值得学习的特殊技能? 李 先生在此和在本书的其它部分中一样,将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混为一谈,这在现代西方语境中这是一个基本的区别(关于这一区别,雷蒙威廉斯在《关键 词》(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中的intellectual一条下作了简单的勾勒,可以参看)。不过这种混淆是国人常有的通病,姑且不论。 重要的是李先生隐含的推论:三人行必有我师说明知识分子没什么了不起。所以说,孔子也认为知识分子没什么了不起。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孔子自然也 没什么了不起。 当然,知识分子确实没什么了不起。但如果心平气和地去看待这段话,无论如何得不出李先生的看法。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的 是广泛学习的意义,不仅是从正面学习他人的优点,也从负面吸取他人的教训(这一点李先生回避了)。这话虽然平淡无奇,但真能做到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孔 子对自己满意甚至有些自负的正是这种好学精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学也是孔子对一个人的极高评价:君子食无求 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其余六言六蔽之类的表述尚多,不赘。而这段话正是孔子所强调的好学精神的具体体 现。如果一定要说知识分子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么这种好学精神恰恰是知识分子区别于一般人的优异所在。至少这种精神知道自己的不足而要求不 断学习和改进还是有一点了不起的。看不到这一层意思,而只是洋洋自得于剥下了知识分子的画皮,恐怕只是歪曲原意的曲解。 实际上,在全书中,李先生这类近乎曲解的随意发挥比比皆是,几乎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一些纯粹是无端联想的东西不论。再略举几个对本文的理解有关的例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李先生说孔子说的境界,没准是饿着肚子而文思泉涌(104)。不知安仁利仁,和文思泉涌有何关系?实际上孔子这里讲的主要是如何通过与仁之间的关系而达到生活的美好和长久。李先生无形中把孔子贬到了三流文人的境界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李先生说,这两句,我喜欢我把读书当休息,在书中找乐子,一切是为了好玩。(136)可是孔颜之乐就 等于为了好玩么?显然不是,比如助人为乐就不能说是为了好玩才帮助人,而是说从助人的行为中得到合乎天性的快乐。 其实,前面 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李先生只解释一箪食,一瓢饮的名物,然后简单的说颜回穷开心,也等于没有解释。李先生对孔子的乐一直隔膜得 很,李先生的笔下,孔子晚景凄凉,回死由亡,哭干了眼泪(序2)。可惜孔子却不按李先生的思路来,人生过得有滋有味。李先生也不得不啧啧称奇:最奇 怪的是,过了七十岁,即将走完人生旅程的他,却说他已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75)解释不通还要强加解释,所以李先生的结论是死亡是最大的解 放。(75)看来孔子的安慰,就是知道自己快死了,不在乎了。 我欲仁,斯仁至矣。对这话的解说更奇怪,李先生说:你心里想着仁, 仁也就来了,这是立等可取的鼓励办法。就像许多俗和尚,以为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净土。(157)这个解说也是完全错误的。念阿弥陀佛是借助外在 神灵的力量,我欲仁是开发自己固有的潜能(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二者毫无可比性。我欲仁并不是单独地想着仁,而是立 即按照仁的原则去行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对这段话,李先生干脆把最核心的仁字撇开不讲,而说起学术分工的利弊之类的事情来(322)。实际上子夏的意思当是从洒扫应对进退等礼节的学习中一步步通过切问反思而达到仁的境界,与做学问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 些零零总总的误读和曲解并非偶然。关键在于,李先生对孔子的核心范畴仁、礼、好学等等缺乏切己的体会,又多不以为然,解释起来自然也力不从 心,根本点不到要害。李先生对孔子的理解,不过是教书匠的祖师爷而已(13),把孔子看成一个教书匠,自然只能用一般文人学者,知识分子的眼光去 看待,看到的自然也不过是一堆迂腐陈说而已,最多不过是读书是为了好玩之类的东西。 另外,李先生还有一些地方和旧注的解读完全不同, 别出心裁,突发奇想,而又毫无依据,矛盾不少。如曾子有疾,召门人弟子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旧注均认为这是指曾子一生的戒慎恐惧,最后知道一生终于能够免于毁伤,保全身体而松了一 口气。李先生却说这是讲曾子大病一场,死里逃生的感觉(164)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指人的濒死体验。此说在旧注中绝无依据,恐怕是 李先生自己的发明。 有没有依据不论,这种讲法本身也说不通。第一,原文明明做曾子有疾,召门人弟子曰,可按李先生的解释,得说曾子 疾愈,才能体现出死里逃生的意义;第二,曾子大病将死,招来门人弟子说几句遗言合情合理;曾子若是大病初愈,跟身边的几个弟子讲讲感受也就罢了,特地找 来一堆门人听他讲生病的感觉,就不太合常理;第三,这段话郑重其事地记载在《论语》中,自然有重大的意义。可按李先生的讲法,不过是曾子捡了条命,高兴了 一把,有多少意义可言? 按这种方式去读,文句上的困难也很突出。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李先生说这是说从今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捡了 一条命(164)。可今天捡了一条命,下次未必同样幸运,还得受罪,又何谓吾知免夫?再说,下一章明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明摆着是临死的遗言,李先生硬说是他以为自己快死了(165),未免太过牵强。 又如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 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旧注都说是仁和 水火一样是生活中必需的东西,且水火尚能杀人,仁本身却不可能杀人,文从字顺。但是李先生却认为这是指人民躲避仁犹如躲避水火。但是水火未必是 水深火热,而更可能是生活用水用火。人民如何可能完全躲避水火?且按李先生的解说,蹈仁而死该是指为仁而死而非因仁而死,可蹈水火而死却显然 是因水火而死而非为水火而死!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逻辑跳跃。相反,旧注中就不存在这个矛盾。李先生或许认为这个矛盾是因为孔子说话颠三倒四,但我们却觉得这 是李先生自己的解释有误把完全可以解释通的东西解释错了。 还要指出的是,本书中还有少量不该有的硬伤,即对基本字句的释读也是错误的,如: 吾谁欺,欺天乎?对于这个欺天,李先生的解释是让我在老天面前装死(183),按这段话的核心是子路使门人为臣的不当,而与真死假死无关,所以这里欺天的意思当为让我在上天面前冒充有诸侯的排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李先生将同释为平等:君子是上层,重视和谐胜于平等,小人是下层,重视平等胜于和谐。(244)我不知道李先生的 解释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但是在这里显然并不符合原文。同是相同而非平等,《论语集解》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 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当更符合原意。(墨子的尚同也是看法的相同而非地位的平等,李先生也弄错了) 这些个别硬伤显 然出于粗疏,我们不过于苛求。这里说了这么多,当然也不是为了全盘否定李先生的这部书。实际上李先生的一些考据不无可取之处(如对尧曰中文本来源的考 证),结合战国楚简等古文献解释一些章节,虽然没有大的发现,也颇有新意。本书的附录部分,包括主题摘录、人物表和人名索引,虽然是一些笨功夫,却也 颇见功力。继承了清人朴学的传统,有功士林,自不待言。但是这些闪光点毕竟太少,瑜不掩瑕,本书问题太多,成稿草率,绝非一部佳作,窃为先生惜之。 李 先生说我读《论语》,主要是拿它当思想史。(11)可是李先生的解读并没有多少思想史的意味,刻薄一点说,这厚厚一本书中既没有思想也没有 历史。我猜想李先生说的思想史,指的无非是过去了的事情,对现在没有多大意义,如此而已。这种没有思想活力的思想史宛如一潭死水,大概只能映照 出研究者自己苍白的面目。 李先生还说:我认为,就基本的人性和智能而言,人和人之间都差不多。(186)这大概正是他如此解读孔子的 根本原因之一。人和人之间都差不多,就和动物植物的差别来说,或许如此,但在人类的社会和历史中,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在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人们一般 承认,有些人的聪明智慧超过常人千百倍,牛顿、爱因斯坦那些伟大的理论和构想,常人不但不可能做出来,连有起码的理解都要花费许多年的时间;但在社会和人 文方面,现代人却不承认有这样的伟人。普通人固然对古往今来的圣贤、哲人不屑一顾,学者们也常常有彼可取而代之的念头。从自己粗浅鄙陋的知识出发,去 对伟人进行煞有介事的批判、反思、超越成了风尚,虽然口头上也承认两句伟人的历史地位,但是实际的做法却是恨不得将对方拉低到连自己都不 如的地步。久而久之,这种人和人之间都差不多的论调就成了新的信仰,新的权威。反倒是提出伟人远远超出常人这种基本常识的人被视为在奇谈怪论或者 搞偶像崇拜。我们看到,当代有些人提出要崇拜孔子,提出孔子的思想对现在和未来或许还有意义,李先生就感到受不了,因而不惜作一部书来个虽千万人吾往矣 ,把孔子打回原形。虽然口气雄壮,其实也不过是这种成见的反映而已。 正是在这种成见的基础上,李先生对《论语》的解读,既不深入, 也不准确,更谈不上对孔子的理解。如果说这种解读毕竟也能揭示出一个真实的孔子(序11)的话,那么这种真实如我一位朋友的比喻也不过是 盲人摸象般各得一偏的真实而已。绝不比董仲舒和朱熹的孔子更加真实,如果不是更少真实的话。 4.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读《论语》? 这个问题是读了李先生的新著之后的一点感想,在这里也不可能提出什么答案,只能作为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不过这个问题本身还依赖于一个更大的问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论语》? 我 提出这个为什么,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现成的理由:因为某某理由,所以我们要读《论语》。实际上这个为什么,是对动机本身的质疑。因为我们完全可 以不读《论语》。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390),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多数人,除了少数研究者之外,完全可以不读《论语》,赶紧去跟西方学才 是正经出路。李先生甚至说:在道德问题上,我对西方有敬意,主张进口道德。(80)科学、技术、政治、经济也罢了,如果道德都要从西方进口,还用得着 读什么《论语》? 不过虽然如此,我们却要问,如此主张的李先生为什么要读《论语》呢?李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讲了三个理由:第一,是研 究考证出土相关古文献所必需;第二是孔子热的影响,我们要弄清,孔子热的含义是什么,也要读《论语》(序10)。第三,是读经热的影响,怎么读古 书,确实是一个问题。(序11)第一点是专门学者的范围,不论,第二三点可以说是相通的,即为了理解当代的国学热等思潮而重新回过头来读《论语》这 样的经典,并回过头来反思如何读经典。 如果是这样的话,读《论语》就应当放下成见,仔细研究这部经典本身的含义,看看孔子是不是真的那么 伟大,真的那么值得研究。李先生也自诩是这么做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李先生只放下了他从来没有过的那种成见,即把孔子当圣人、当偶像、当万世君师的那种 成见,却并没有放下他自己一直所持的那种成见:五四以来以启蒙的面目出现的那种成见:孔子是普通人,是丧家狗,是一个迂腐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 现代化,中国的进步没有什么用处,反倒有阻碍。在这种成见支配之下,李先生读《论语》的动机也就根本不是他在序言中所说的那种公允、客观的研究立场,相反 却带着很浓的论战色彩。李先生在总结中清清楚楚地说到:我读《论语》,是为了破除迷信。第一要破,就是圣人。(339)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翻译成: 我如此解释《论语》,是为了从我固有的这样一种成见出发,去破除我所反对的那种见解,以证明我自己的成见是正确的。 李先生有这种成见并不 是问题的全部。问题还在于,李先生对自己这个根本的成见,并没有丝毫的反思,相反却言之凿凿地宣称: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的一 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序2)我认为,这是李先生真正的悲哀之处。问题不在于李先生的成见是正确还是错误,问题在于李先生不加反思地就把它 当成是不容怀疑的绝对真理,并把一切其他的看法都当成是歪理邪说,还偏偏认为自己是最没有偏见的。这或许也是古今许多人的通病。不过受过启蒙的现代人 大概最为明显。 现代人喜欢讲怀疑精神,喜欢讲个人的独立思想、自主意识,这些说法现在几乎已经变成了不容置疑的基本原则。现代中国, 自五四时代这种思想就已经大行,就连最蒙昧、最盲从的文革时代也是前有大鸣大放,后有反潮流,充满了英雄气概。文革以后更不用说。李先生号称在 《论语》中最喜欢的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80)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的。似乎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就是最高境界。李先生从未费神想一想, 这个 志的本质是什么?是对于生活和世界真正理解基础上的情志(孟子说的浩然之气),还是一种自我膨胀的个人意志?这个不可剥夺的志是否依赖于 某种更加富有包蕴性的、更加有实质意义的东西(如仁)?还是只要是志就都是不可夺的?在李先生那里,好像只要是个人的志,不论其内容是什 么,就是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但这只能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主张而与孔子毫无关系。 我毫不怀疑李先生在书中是表达和坚持了个人的思想。但是李 先生却从未反思,这样的思想从何而来,它的渊源是什么,它的合理性又在哪里?似乎一切只要落实到在这个个人之志上就行了。李先生自诩不喜欢说教,也不 随风倒,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不受他人的左右而有真正独立的见解因为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灌输是很难觉察的。李先生的这些宣言,倒令我想起一类蹩脚的广 告:大家都去买某某产品吧,某某产品最能彰显你的个性!结果一群人去买了一堆一样的东西,还以为自己最有个性。 其实,李先生所推崇的 这些东西,本身就问题重重。譬如说怀疑精神,为什么不能怀疑怀疑精神本身?譬如说个人之志,为什么这个志就不能和他人、和古人一样而要独树一帜? 为什么要坚持个人的至上而不考虑传统是正确的、比个人意见更高明的东西?真正要摆脱蒙昧,真正要贯彻 启蒙的精神,不是喊几句启蒙的口号就行的,相反要对这些口号本身进行彻底的反思。李先生自称坚持启蒙的立场。可是,什么是启蒙?启蒙不是一个名词,不 是启蒙运动或者五四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去开启心智、去反对蒙昧,去真正理解世界和自身。启蒙就是不拘泥于任何成见而不断启蒙。 正 是在这个位置上,我们或许可以为读《论语》找到一个恰当的理由,这个理由和李先生理由看起来恰恰是一样的:我读《论语》,是为了破除迷信。为了破除迷 信而读《论语》,也就是说,为了破除各种意识形态的偏见而读《论语》,为了启蒙而读《论语》。事实上,《论语》本就是中国人的启蒙读物。迷信就是 毫无根据的信仰,就是种种成见,古代人的迷信,现代人的迷信,东方人的迷信,西方人的迷信,同样都是迷信。读《论语》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摆脱这四重迷信 的机会:一方面,如李先生所言,读《论语》本文,可以让我们知道孔子普通人的一面,令素王文宣王之类的无稽之谈瓦解;另一方面,李先生没有看到的 是,《论语》也提供了我们一个远离西方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坐标,让我们可以反过头来,对这些可能的现代迷信进行批判。西方一些学者,就是被李先生贬为挖空 心思帮孔子说好话的人正是这么做的。中国这样的学者更多,如李先生斥为全是昏话(386)的港台新儒家们。 当然,摆脱迷信、放下成 见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完全去掉一切成见去纯粹理解《论语》的文本本身,这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理想状况下,这种真正批判的态度能够化解任何固执的心 态,看透任何无根据的假设,能够达到或接近一种真正的自我理解。不仅是对孔子这个人的理解,也是对中国传统中儒家思想的理解。这种真正的理解恰恰是今天 孔子热持续升温的今天也尚未达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先生苦心孤诣要打破这个孔子热、读经热的运动,要还孔子以真相,倒也不失为一个反思的机 会。需要反思的是:我所理解的孔子是否真实的孔子?是否还受某种偏见的束缚而不能真正理解孔子?无论是新儒家们还是李先生们,都需要这样的反思。 因 此,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读《论语》这个问题,虽然还没有什么现成的答案,却无论如何有一个基本的方向。这个方向,李先生自己早已经指出了:读《论 语》,要心平气和。(序11)但是这个心平气和,却不像李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道理很简单:如果孔子本身就是政治的、 道德的、宗教的,又如何可能去这些化?至少在打开《论语》之前,我们不知道这个孔子是什么样的。我们所要求的心平气和,就是至少暂时,先放下一切 固执于成见的姿态,放下一切现代人的傲慢和个人的主体意识,放下批判的锋芒,单纯去聆听那些古老的话语。去聆听,去理解,去学习,去温故而知新。 最后,评论李先生的最后两句话: 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确乎如此。但谁能够?耶稣、马克思还是哈耶克?恐怕谁也不能。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390)这话也不错,但问题是我们能否理解这个我们自己?我们如何理解我们自己?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多少次惨痛的悲剧,多少无法收拾的场面,就是因为人们太过信任了这个靠不住的我们自己? 因此,我有一个谦卑的建议:为了理解这个我们自己这并不仅仅是说,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自己,而也是说,作为人的我们自己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着心平气和地,翻开《论语》。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31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孔子的基因和孔子的后裔
swguo 2009-3-8 21:34
看到报上登载的 孔子后裔 继承的孔子基因接近于零的报道 , 上网又看到 严家新 教授的文章《遗传学不承认 孔子后裔 》 ( http://www.sciam.com.cn/article.php?articleid=3370 ) 以及由其引发的争论,不禁莞尔 . 莞尔, 不仅是由 于严 教授的一个结论和笔者在去年 7 月播发的一篇《血统,基因和天才》(以下简称 《血统》) 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085 )(已发表于《科学文化评论》 2008 年第 5 卷第 5 期 pp.115-117 )貌似相同,也因为这篇文章居然受到了众多媒体的注意,更因为 严 教授约 1800 字的 文章中存在许多显而易见的但却致命的错误。 事实上, 严 教授远非第一个说孔子的当代后裔所继承的孔子的基因是非常少的。稍微懂得一些群体遗传学的人都知道 , 一个人的第 70-80 代孙所继承他 / 她的基因是非常少的 ( 这里的基因 , 按常理 , 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 。除了去年的《血统》博文, 14 年前笔者在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 Am J Hum Genet. 1995 56(6) : 1474 ) 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就指出: Barring inbreeding, it can be seen that a current descendent of Confucius (551? B.C.487? B.C.) carries essentially no genes from Confucius. (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pagerender.fcgi?artid=1801111pageindex=7#page ) 。而 《血统》一文的本意,是从遗传学上质疑决定孔子的天才基因(通常假定是在常染色体上) 以及现今孔子后裔继承到这个基因 几率 , 并说明作为名人的后裔而自恃 entitlement 的弊病 。 严教授一文,有几个初等但却相当致命的错误。首先,他把基因组和基因混淆了。 假定孔子的遗传物质( 孔子基因 )全部是特殊类型的基因 显然指的是孔子的全部基因组(genome)。但之后的遗传学上有个著名的群体遗传平衡定律显然指的是著名的 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 而这个定律仅仅是针对单个基因(gene)的。所以 , 严 教授据此推断出的结论 , 其正确性就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 第二, 严 教授说 : 孔子在世时,中国实际人口约为 1000 万 . 须知中国的版图从孔子时代到现在变化很大. 不知这个中国和现在的中国版图是否一样 ? 而 严 教授假设的 个体随机婚配 是否合理 ? 须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 , 一个人婚嫁配偶居住地不超出一天步行的距离 , 尤其在汽车发明之前 . 所以 , 撇开中国传统文化中 门当户对 的影响 , 随机婚配 在中国古代 , 近代乃至现代是不太可能的 . 第三 , 严教授根据 ( Hardy-Weinberg ) 平衡定律,推断出 孔子基因 在现代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仍为千万分之一,在全国 13 亿人口中总共应有约 130 人份的孔子基因。 姑且假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 孔子基因 , 也暂且假设 严 教授的数据正确,那么这个 孔子 等位基因极有可能是一个突变基因,其频率为 1/ ( 2N ) =5x10 -8 , 其中 N =1000 万 . 就是假设有效群体数目(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为 100 万,其频率也只有 5x10 -7 。频率如此之低的等位基因,除非有极高的适应度( fitness ) , 在人群中失去的概率是非常之大的。况且 , 一个主司道德文章的基因(假如有这样的基因的话)不一定也具有骄人的免疫力 - 而免疫力在抗菌素发明并普及应用之前对生存是性命攸关的。所以 , 其适应度 , 不一定比其他基因高很多 . 网上说孔子的后裔现约有 300 万。假设孔子至今已有 80 代,那么,从 (1+ x ) 80 =3000000, 可推出x =0.205, 粗略地可以估算出孔子后裔平均每代的增长率(存活并产生下一代)约 1.21. 将 80 减为 75 ,并将 300 万增加到 400 万,这个数目也只有 1.22. 据此 , 每年的增长率约为 8%% ( 按每 25 年一代计算 ). 考虑到天灾人祸战争 , 人口的增长应该有瓶颈及随后的快速增长 . 所以,按照常规的推算得出 在全国 13 亿人口中总共应有约 130 人份的孔子基因 之说,理论和实际依据不足 . 第四 , 严教授说 每个人的祖先数目都随世代增加而按几何级数递增。这没错。但是,上溯 20 代(仅 600 年左右) , 就应有约 100 万个祖先( 2 20 10 6 )。理论上,每个后代都有均等的机会,从这 100 万个祖先各继承百万分之一的遗传物质之说就大错特错了。中华民族有至少 5 千年的历史。以 25 年为一代计算, 5 千年就有 200 代。那么现在的每个中国人,按照 严 教授的说法,都有 2 200 1.6x10 60 个(不同的)祖先。但这个数目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所有地球上的沙子总数大概也只有 10 20 ~10 24 。这肯定多于所有地球上生存过和正在生存的人的总和。所以,这里肯定有错。 第五, 严 教授对基本遗传规律的理解是错误的。他说: 孔子的第 6 代后裔就只继承了 1/64 ( 2 6 = 64 )的 孔子基因 ,其余 63/64 都来自外姓祖先。这就是说,就个体而言,在孔子的第 6 代子孙的细胞中, 46 条染色体里最多只可能有 1 条来自孔子。 子代的染色体是父亲的染色体和母亲的染色体的随机重组,一般不可能会出现将整条染色体遗传到某一个人的现象。 最后, 严 教授混淆了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的界限。他说 : 根据遗传学基本原理,当前正宗 孔子后裔 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其实最少,他们最不应当姓孔;而有些目前不姓孔的人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却可能更多,更应姓孔 . 严 目前不姓孔的人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却可能更多 的论点,不知根据那些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而姓氏的传递,一般仅仅是父代传到子代,代代相传,看不出为什么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最少,就最不应当姓孔。而据此就声称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令人莫名其妙。须知孔子的所有男性后裔都 100% 地(不考虑突变)继承了孔子的 Y 染色体 ( 更确切的说,是 Y 染色体的一个片段 ) 。就凭这一点,就足以彻底颠覆 严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之说。 由此可见, 严 教授的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 孔子后裔 之说,是毫无任何遗传学根据的。这和《血统》一文有何矛盾?一点没有。《血统》一文是质疑决定孔子天才基因(通常假定是在常染色体上)的存在以及现今孔子后裔继承到这个基因的几率。诚然, Y 染色体的一个片段不会发生重组,也就是 100% 的继承。但这一片段上含有孔子天才基因(如果有的话)的可能性不大:现在孔子的后裔逾 300 万,其中男性约占一半,约 150 万,如假设孔子天才的外显率为 5% (非常低),则应有约 75000 个类似孔子的人物( 1%, 则约为 15000 )。显然,当代尚未出现过类似孔子天才的孔子后裔。 根据 Maslow 的人的需要层次学说,在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人的归属感也是一种基本需要。除了归属感,人或多或少都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special ),这也无可厚非。这恐怕是不少人热衷于 孔子后裔 的原因。可是 作为名人或圣人的后裔并不等于拥有与名人或圣人相当的才能抑或天才:你极有可能不拥有这决定这骄人才能的基因 ――― 如果一个人的聪明才能真的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的活。而如果你出身微寒,你也根本不必因此而怨天忧人自卑气短:从基因组成来说,你与天才的距离并不比天才后裔更远。 只是 严 教授的貌似科学的推断实在有太多的错误和漏洞,反而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故莞尔之余,对其胆识, 颇感钦佩. 看来,还是仲尼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诚哉斯言!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897 次阅读|3 个评论
[Dr.You]第十一期 是哭是笑和上课时间
eloa 2008-12-13 10:44
云无心 发表于2008-12-10 星期三 11:47 (此段八卦,不喜者跳过) 格物致知之传道,于泱泱中土日渐衰微。有自谓 G13 者建松鼠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旁观者甚众, 13 遂曰何不建一高台,每隔几日贴二题,以供众人研摩。凡胜者,皆谓之以打狗拖油,并赠财帛若干。然则何谓打狗拖油?音自西洋,本意汝无所不知也。或问何人主事,如何行事?, 13 曰轮流坐庄,且看吾之手段。上台摆泡司若干,问何如?众人曰闷骚!。 13 之闷骚遂盛传于世,恰如大苏之豪放、柳七之婉约也。 后,安婆婆领打狗拖油护法之责。尝广发安婆婆令,邀江湖同道前来坐庄。安婆婆者,非姓安,亦非婆婆,乃妙龄少女尔。妙龄而名婆婆,反讽自谓美眉之半老徐娘者乎?。尤善算筹之术,昔年黄老邪之盛名,皆因安婆婆之未出。云无心偶有算筹之惑,辙问道于伊人,得解。见安婆婆令,即到帐前听令。 庄期已定,安婆婆告假探亲。问若有疑难可问谁?答曰事无巨细,皆有猛犸大侠照应。猛犸者,出没冰城,只羡古象之毛长皮厚,乃以猛犸马甲行走江湖。百晓生云:猛犸百年之后,松鼠会必祭以能者多劳之碑。其取图功力,已至手中无图,心中有图之境。松鼠会每有新文,猛犸必取应景美图辅之,而酒尚温。茫茫网海,猛犸取图,只如探囊取物一般。其轻灵飘逸,比之前朝楚香帅亦不遑多让。然猛犸之名,乃以两大绝技镇守蘑菇台阶而尽传江湖。左手一招欢迎进入橡树大厅,为众人所爱。右手一招请看置顶贴,尽退诚心不足者。所谓置顶贴,猛犸所撰之蘑菇台阶通关秘笈也。既已流传,则猛犸右手绝技,几近废也。 瞎扯结束,言归正传 : 1 、云无心抓耳挠腮想问题,小丫头在一边看着动画片里的松鼠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所以,云无心的问题是: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高兴的时候都是笑而不是哭? 2 、美人鱼似乎对学生生活记忆犹新。 下课铃声怎么还不响啊还不响,一节课怎么这么长! 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你却只顾看手表指针,想着中午食堂里是不是有最爱的红烧大排 有时候一节 45 分钟的课怎么这么长,如果一节课的时间短些就好了 慢!那么,为什么是 45 分钟呢?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孔老夫子给三千弟子上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 45 分钟呢?所以,美人鱼的题目是: 孔子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多久会有一次课间休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 当年看跳水比赛,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说凭什么水花小就得分高?我就觉得水花大好看。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态度方式可能完全不同,就象在历史进程中世界各地的人形成了不同的见面礼节,中国人拱手作揖,西方人握手拥抱之类。但是表达高兴,似乎世界各地都是笑。为什么没有人用哭来表达呢? 2. 据说有研究说,人的注意力,要数头 45 分钟最集中,所以现代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在 45 分钟左右。但是在孔子那个年代,他老人家可以考虑哪些因素来估算,讲多久时间,效果最好呢?可以从脑科学角度解释,某些神经啊细胞啊,对于长时间诵读中文的兴奋周期是多少;也可以从心理学解释;还有行为学等等各种学 当然,文科的同学们也大有余地可发挥,比如《论语》中是不是能找出某些相关的话语啦,学历史的同学可以说说,当时的大时代背景,对孔子上课是否带来某些积极或者消极影响 据说孔子是坐在木推车上周游列国,如果是真的话,可能他的一节课时间肯定长不了 本期编辑:云无心,某鱼 请发邮件至 songshuhui.net@gmail.com ,让你的答案来得更猛烈些吧!(答案最好在 500 字以上) PS :我们的问题是科学滴,科学滴!所以,也请我们的 Dr. You 本着随和好玩的写作态度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要是谁想趁机搅浑水 嘿嘿,猛犸右手绝技一出,你们家的画就顺手没了。。。 传说中的分割线 什么是 Dr. You 我们都曾梦想过成为万事通,就像机器猫的口袋,能应付朋友提出的所有问题;我们也曾时不时冒出古怪问题,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未获解答,随着少年(或成年)梦想慢慢灭掉。 事实上,由于个体知识的局限,谁都不可能真正 包治所有疑难杂症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当我们汇聚在一起,真有可能无所不能。在这个栏目里,松鼠想和读者们一起来打造一位真正的 问不倒先生 ,姑且叫他 Dr. YOU 吧,你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有机会成为他! 每周,我们会在这里提一到两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能够解答,就给我们来信吧,在这一刻,你就是所有人眼里最牛 X 的 Dr. YOU 。 规则说明: 1 )别小看我们!这里绝不会出现 人一共有几颗牙齿 这样的简单知识型问题,不会有 怎么样动心脏手术 这样的专业问题, 也不会出现 打呵欠会传染吗 这样被解答过无数次的 陈词滥调 型问题,你也不要以为求助 google 或 wiki 甚至百度百科就可以获胜。每周,我们严阵以待,琢磨出最精怪最有趣的问题,来刁难 Dr. YOU 。 2 )你可以在主贴下尽情讨论。但是, 只有当答案超过 500 字(一个问题), 并发送 songshuhui.net@gmail.com ,你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胜者(可以随意挑一个问题回答)。你有一周的时间充分思考、寻找资料。 松鼠小贴士 : 如何把答案写得长?最好不要仅仅给出答案的核心部分,而应该将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你最好深入查找专业资料,将问题理解透,再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设想你面对的读者是完全的外行)。涉及原理之处可试试多用比喻。 3 )我们将就每道问题评出一到两位优胜者,回答的顺序、文字的通畅以及长度都将被考虑到。他会被宣布成为本轮的 Dr. YOU ,松鼠会将对他进行一个简短的访问,在一周时间内,他是本博客的明星,这可是绝佳的宣传自己博客或网站的机会! 我们还将为他送上一份礼品,它可能是一件有趣的科学玩具,也可能是松鼠会制作的纪念品,也可能是科普杂志和书籍。除此之外,你还将获得直接进入论坛 橡树大厅 版块的机会。在申请成为正式松鼠时,这也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帮助。 松鼠小贴士 : 我们无比鼓励看到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解答,例如,回答 人为什么有两个鼻孔 时,您可以考虑动用建筑学知识 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答。所以,不要觉得某个问题与你的专业领域无关,或许你能给出出人意料的漂亮解答,让所有人都吃一惊! 4 )答案将由当期责任编辑整理修饰,发表在平面媒体上。该文字版权归科学松鼠会所有。 5 )我们也欢迎读者来提问题,可以留到: http://songshuhui.net/forum/forum-1/page-1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687.html
个人分类: 我是Dr.You|1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煮物理]之三:有关吃饭问题
penrose 2008-11-1 00:08
之三:有关吃饭问题 (能不能做物理?还得看能不能吃饱饭!) 既然物理起源于哲学,那么我们就从哲学入手,看看物理是什么人才能做的研究。本节要讨论的,正是两位驰名世界几千年的哲学家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相比之下,孔子要比亚里士多德老近200年,似乎相提并论不大恰当。不过年龄不是问题,我们要看的是他们的科研课题。 孔夫子一辈子搞得是人文社科类,属于社会科学家。因此他专注的是关于现实社会的问题:礼仪道德。孔子毕生游走于上流社会之间宣扬德政仁政,也游走于平民百姓之间宣扬三纲五常等等。 (孔子中国社会科学家始祖) 亚里士多德玩的是玄乎的哲学,实际上属于自然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更多的是物理学基础研究。他的名著《物理学》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比如认识到声音由空气运动产生,并发现管长一倍,振动周期长一倍的规律。又如把万物看成是由四种元素土、水、空气及火组成,四种元素 各有其自然位置,任何物体都有返回其自然位置而运动的性质。运动分成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重物下落是自然运动,天上星辰围绕地心作圆周运动,也是自然运动;而要让物体作强迫运动,必需有推动者,即有施力者。力一旦去除,运动即停止。(这些论点后来被伽利略和牛顿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中国的《易经》以及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有诸多雷同之处(金木水火土五行、声光热等现象),当然他的理论更为系统化,也更具有说服力。 (亚里士多德西方自然科学家的始祖) 以上是两人的不同之处。当然两人也有非常类似的地方,如:两人都善于总结归纳并加以发挥,所谓的理论或者哲学大都是通过总结前人的成果来的,孔子复周礼,亚里士多德就总结前人观察经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都可以做孔子的老师,但未必就是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谁若做了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还得让位给真理。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孔子的社会哲学统领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史,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更是统领了西方社会近两千年。想想看,两千年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小白蛇都练成白素贞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却还在流传可以说,他们哥俩都相当地niubility。 其实,回过去看看他们的科研课题你就会发现,其实哥俩研究的内容还有点联系,本质上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阶段。这个问题,叫做有关吃饭的问题。诸位切莫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孔子的研究课题本质上是:如何吃饱饭?包括如何让统治者吃饱饭、如何让广大贫民们吃饱饭以及如何让自己吃饱饭。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课题本质上是:吃饱饭后干什么?包括吃饱饭后看什么、吃饱饭后想什么以及吃饱饭后做什么。 这么一说读者您该明白了吧?孔子处在饥寒交迫、战乱频繁的乱世,所做的无非是让统治者想个好的招治理国家,让老百姓顺服统治者的管理,让自己能混口饭吃。而亚里士多德处在和平盛世又是贵族阶级,吃饭不是问题,所以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放在了吃饱饭之后。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写写文章、思考人生之类的。比如他喜欢没事就摸摸荷马的脑袋,想象这位古老的诗人脑子里是怎么个想法。正是这一点差异,让我们中国百姓千百年来大多数只为了混口饭吃,而西方民众则热衷于复兴文艺、崇尚科学、搞点业余活动之类。也难怪孔子比亚里士多德年长几百岁,不解决吃饭的问题,怎么做科研啊? ( 亚里士多德对荷马的脑袋作冥想 )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孕育了伟大的物理学,也正是如此,物理学在起初只是贵族的业余消遣。试想:一个人要吃不饱穿不暖,何以思物理?很遗憾的是,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人口大国,碗里只有这么多,要人人都吃饱,还真挺困难。本来不患寡而患不均已经够呛了,其实咱们大部分情况都是既患寡还患不均,所以贫穷点落后点,您就甭见笑了。 ( 既患寡还患不均,吃饱饭也难啊! ) 也正是如此,在19世纪物理学热火朝天的年代,中国只是一片死寂。在大家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时候,也把费先生(Physics)给忽略了。即便盼星星盼月亮盼到全国人命大解放,物理学的研究还是举步维艰,因为那时全国人民,还在大跃进完成吃饭问题先。不过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顽强的人民,即使在如此困难的年代,也能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终于在罗布泊里放了一个大炮仗(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了全世界。 ( 中国人民吃饭难啊!) 有一张最令人感动的照片,那就是周总理吃饭照,那个年代里,总理吃饭也不过如此简单朴素,全国上下不齐心才怪!吃不饱吃不好也要不能穷了科研,这正是让新中国的科学没有走向落后的边缘的关键因素。如今中国富强起来了,吃饭当然不是问题,只是科研占GDP的比重增加的还远远不够。好在的是我们终于也能欣喜地看到总理吃饭照了。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在首都的某个大学的食堂,您或许就能发现总理用学生的饭卡打了一份最为普通的大学菜。当然,也有人把这看成是总理吃饭秀,因为都吃了这么多年了,也没看见过食堂饭菜质量上升价格下降啊?(希望总理哪年五四也有空来咱所食堂坐坐)不过毕竟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相信在全国人民都能吃饱饭之后,中国的物理定有腾飞的未来! (总理吃饭照这才是民族的希望) 在此,我们必须特别感谢袁隆平先生,正是他让饥寒交迫的中国人民挺起了肚子,我们才能解放双手做科研,才有了中国现在的繁荣和稳定、强盛和坚韧。中国自从独立自主解决吃饭问题后,孔子的哲学也渐渐没落,或者变成了新哲学。崇尚科学的风气终于在中国悄然兴起,这是一个好现象。也正是如此,中国有了几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而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在本节的最后,忍不住想说说研究生的吃饭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见曹广福老师的最新数字分析: 如何看待研究生的待遇 。对于广大中国研究生而言,吃饭问题仍然是个大问题。所以,作为中国科研生力军的研究生队伍实际上缺乏活力也缺乏动力,要做出好的科研成就,恐怕有点为难咱们了。对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研究生们(如CAS的研究生),吃饭不是大问题,所以干活特别卖力,工作质量自然就比别人要好一点点。然而,面临不断上涨的物价,面临巨大的毕业压力,面临更大的家庭重担,研究僧的处境也每况益下。但愿,不要落魄到让我们出去化缘才能解决吃饭问题。但愿,中国的科学早日振兴! (袁隆平解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之大功臣)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62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煮物理】之三:有关吃饭问题
luohuiqian 2008-11-1 00:07
之三:有关吃饭问题 (能不能做物理?还得看能不能吃饱饭!) 既然物理起源于哲学,那么我们就从哲学入手,看看物理是什么人才能做的研究。本节要讨论的,正是两位驰名世界几千年的哲学家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相比之下,孔子要比亚里士多德老近200年,似乎相提并论不大恰当。不过年龄不是问题,我们要看的是他们的科研课题。 孔夫子一辈子搞得是人文社科类,属于社会科学家。因此他专注的是关于现实社会的问题:礼仪道德。孔子毕生游走于上流社会之间宣扬德政仁政,也游走于平民百姓之间宣扬三纲五常等等。 (孔子中国社会科学家始祖) 亚里士多德玩的是玄乎的哲学,实际上属于自然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更多的是物理学基础研究。他的名著《物理学》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比如认识到声音由空气运动产生,并发现管长一倍,振动周期长一倍的规律。又如把万物看成是由四种元素土、水、空气及火组成,四种元素 各有其自然位置,任何物体都有返回其自然位置而运动的性质。运动分成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重物下落是自然运动,天上星辰围绕地心作圆周运动,也是自然运动;而要让物体作强迫运动,必需有推动者,即有施力者。力一旦去除,运动即停止。(这些论点后来被伽利略和牛顿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中国的《易经》以及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有诸多雷同之处(金木水火土五行、声光热等现象),当然他的理论更为系统化,也更具有说服力。 (亚里士多德西方自然科学家的始祖) 以上是两人的不同之处。当然两人也有非常类似的地方,如:两人都善于总结归纳并加以发挥,所谓的理论或者哲学大都是通过总结前人的成果来的,孔子复周礼,亚里士多德就总结前人观察经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都可以做孔子的老师,但未必就是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谁若做了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还得让位给真理。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孔子的社会哲学统领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史,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更是统领了西方社会近两千年。想想看,两千年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小白蛇都练成白素贞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却还在流传可以说,他们哥俩都相当地niubility。 其实,回过去看看他们的科研课题你就会发现,其实哥俩研究的内容还有点联系,本质上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阶段。这个问题,叫做有关吃饭的问题。诸位切莫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孔子的研究课题本质上是:如何吃饱饭?包括如何让统治者吃饱饭、如何让广大贫民们吃饱饭以及如何让自己吃饱饭。 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课题本质上是:吃饱饭后干什么?包括吃饱饭后看什么、吃饱饭后想什么以及吃饱饭后做什么。 这么一说读者您该明白了吧?孔子处在饥寒交迫、战乱频繁的乱世,所做的无非是让统治者想个好的招治理国家,让老百姓顺服统治者的管理,让自己能混口饭吃。而亚里士多德处在和平盛世又是贵族阶级,吃饭不是问题,所以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放在了吃饱饭之后。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写写文章、思考人生之类的。比如他喜欢没事就摸摸荷马的脑袋,想象这位古老的诗人脑子里是怎么个想法。正是这一点差异,让我们中国百姓千百年来大多数只为了混口饭吃,而西方民众则热衷于复兴文艺、崇尚科学、搞点业余活动之类。也难怪孔子比亚里士多德年长几百岁,不解决吃饭的问题,怎么做科研啊? ( 亚里士多德对荷马的脑袋作冥想 )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孕育了伟大的物理学,也正是如此,物理学在起初只是贵族的业余消遣。试想:一个人要吃不饱穿不暖,何以思物理?很遗憾的是,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人口大国,碗里只有这么多,要人人都吃饱,还真挺困难。本来不患寡而患不均已经够呛了,其实咱们大部分情况都是既患寡还患不均,所以贫穷点落后点,您就甭见笑了。 ( 既患寡还患不均,吃饱饭也难啊! ) 也正是如此,在19世纪物理学热火朝天的年代,中国只是一片死寂。在大家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时候,也把费先生(Physics)给忽略了。即便盼星星盼月亮盼到全国人命大解放,物理学的研究还是举步维艰,因为那时全国人民,还在大跃进完成吃饭问题先。不过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顽强的人民,即使在如此困难的年代,也能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终于在罗布泊里放了一个大炮仗(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了全世界。 ( 中国人民吃饭难啊!) 有一张最令人感动的照片,那就是周总理吃饭照,那个年代里,总理吃饭也不过如此简单朴素,全国上下不齐心才怪!吃不饱吃不好也要不能穷了科研,这正是让新中国的科学没有走向落后的边缘的关键因素。如今中国富强起来了,吃饭当然不是问题,只是科研占GDP的比重增加的还远远不够。好在的是我们终于也能欣喜地看到总理吃饭照了。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在首都的某个大学的食堂,您或许就能发现总理用学生的饭卡打了一份最为普通的大学菜。当然,也有人把这看成是总理吃饭秀,因为都吃了这么多年了,也没看见过食堂饭菜质量上升价格下降啊?(希望总理哪年五四也有空来咱所食堂坐坐)不过毕竟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相信在全国人民都能吃饱饭之后,中国的物理定有腾飞的未来! (总理吃饭照这才是民族的希望) 在此,我们必须特别感谢袁隆平先生,正是他让饥寒交迫的中国人民挺起了肚子,我们才能解放双手做科研,才有了中国现在的繁荣和稳定、强盛和坚韧。中国自从独立自主解决吃饭问题后,孔子的哲学也渐渐没落,或者变成了新哲学。崇尚科学的风气终于在中国悄然兴起,这是一个好现象。也正是如此,中国有了几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而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在本节的最后,忍不住想说说研究生的吃饭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见曹广福老师的最新数字分析: 如何看待研究生的待遇 。对于广大中国研究生而言,吃饭问题仍然是个大问题。所以,作为中国科研生力军的研究生队伍实际上缺乏活力也缺乏动力,要做出好的科研成就,恐怕有点为难咱们了。对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研究生们(如CAS的研究生),吃饭不是大问题,所以干活特别卖力,工作质量自然就比别人要好一点点。然而,面临不断上涨的物价,面临巨大的毕业压力,面临更大的家庭重担,研究僧的处境也每况益下。但愿,不要落魄到让我们出去化缘才能解决吃饭问题。但愿,中国的科学早日振兴! (袁隆平解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之大功臣)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若水阁】(科学博客) : 之零:物理当然很有趣 之一:物理是谁他妈生的? 之二:物理的第一次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23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果孔子也写博客……
shareworld 2008-10-20 22:30
现在是全民博客的年代,每个人都忙着更新博客。科学网振臂一呼,要比赛啦,立刻应者云集,博客更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这不,科学网又延长了报名日期了,估计是报名的人太多,盛情难却吧! 假设一下,如果孔子还在,也参加了今天的比赛,他会怎样经营自己的博客?几千年前的圣人,能够在这次比赛中摘金夺银,赢回心仪已久的华硕电脑或者尼康相机吗?带着这些问题,我又一次翻阅《论语》,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答案。嘿,你还别说,真不错,孔子表现相当优秀! 1. 孔子的博客肯定充满了艺术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说了: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是说,孔子肯定不会草率,而是千锤百炼,争取让自己的博客语言流畅,形式优美。如果哪天高兴,说不定还要吟诗两首,以助雅兴!另外,别忘了,孔子还喜欢听音乐,特别是《韶》,更是百听不厌,走路的时候,都要戴着mp3反复地听,听到喜欢的地方,连最爱吃的腊肉都不知道是什么味儿啦! 2. 孔子的博客肯定更新得很快 孔子对于兴趣是非常重视的。他曾经很认真地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老先生能够有机会参加了这次比赛,一定将更新博客当做自己最大的乐趣,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派自己最喜欢跑腿的徒弟子贡到网上看看,我的文章好看吗? 晚上,累了一天的孔子,思绪翻腾,写博客吧!键盘上安静的敲击声,一点点转化为页面上的文字,看着自己的作品,孔子很有成就感。看了再看,才洗洗脚睡觉了。 3. 孔子肯定喜欢到别人的博客去看看 闲着没事儿,到别人的博客串门,这不是增加人家的点击率,降低自己的水平吗?可是孔子不这么认为,他奉行一个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我想获奖,想让你到我的博客看看,我一定会先到你那里去的!如果每天只顾更新自己的博客,闭目塞听,那早已经不是真正的博客了。所以,等着吧,孔子肯定会跑到你的页面上,和你认认真真地交流一番。如果交流有所收获,那孔子会情不自禁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没有说错吧? 4.孔子肯定不为自己的点击率太低而郁闷 孔老人家对点击率这些东西看得很淡,就好像他看待富贵一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不该是咱的东西,咱就好像没有看见一样,一点不良反应都没有,有何郁闷?再说了,喜欢自己的这份空间,每天认认真真地对待它,多好啊!就好像他的学生颜回,住在很简陋的地方,还怡然自乐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当然了,孔子肯定不必为自己的点击率犯愁,作为这么多学生的导师,只要学习现在的教授,以不准毕业相威胁,相信很多3000多名学生,会没日没夜地留言的。不过话说回来,孔子是那种人吗?不是!孔子相信道德的力量德不孤,必有邻! 我也相信!如果孔子开博客,我会叫上自己的好同学,一道看他的博客等孔子领奖回来,向我们展示笔记本电脑的时候,我们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也不觉得羡慕,我们真诚地祝贺他!
个人分类: 我有一个收获|923 次阅读|9 个评论
“不须放屁”!——重温孔子“君子畏圣人之言”有感
可真 2008-8-19 13:12
孔子有云:君子畏圣人之言。此语差矣!其历史影响坏矣! 按此逻辑,凡不畏圣人之言者包括无知于畏与不畏而不畏圣人之言者和以为圣人之言不足畏而不畏圣人之言者皆非君子之类,实乃小人之徒。(按:既非君子又非圣人者,岂非小人莫属乎?) 姑且不论无知于畏与不畏而不畏圣人之言者(以其无知也),只说以为圣人之言不足畏而不畏圣人之言者,其实乃智者之类,以其不独知圣人之言,且知圣人之言亦或有误而失当;更非徒为智者,亦且仁者之类也,以其知圣人之言亦或有误而失当,遂不欲从其误而行其不当,则是是非分明而知且必从事于正当之业者,非为明其道而正其义之仁人而孰能当之?又非徒智且仁者之类,更其为有勇之士,以其知圣人之言有误而失当,乃誓不从其误而行其不当,而以圣人之言不足畏之大无畏精神,敢于反抗圣人之言,而见义(正当)勇为也。 由是观之,以为圣人之言不足畏而不畏圣人之言者,岂是所谓非君子而为小人之徒哉?其智、仁、勇俱全,圣人亦不过如此耳! 然则,除非无知者不畏圣人之言而不足道也,大凡有知识者而不畏圣人之言,其智其仁其勇皆无异于圣人,岂庸庸君子所可比哉! 既是如此,孔子又何必要君子畏圣人之言呢?只有一种解释:君子就是君子,圣人就是圣人,君子当有自知之明,安守自己本分,毋以位在君子之人,而做圣人之梦圣人之位岂是君子所可觊觎的? 故孔子所谓君子畏圣人之言,实乃本于唯上智下愚不移之等级观念。有此等级观念而信守之,则明知圣人之言有误失当,亦不敢放一屁即敢放也不敢放响屁!如是久之,便养成了圣人的骄横习气,以不须放屁之独裁作风,剥夺黎民百姓的话语权,而独断横行于天下。且此专制圣人,偏有叶公好龙之性,必欲天下之人好仁行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只是当真黎民百姓老实不客气地说老实话时,叶公老人家听了却又不悦而愠,且因愠而怒,由怒而愤然找起说老实话的老实人的茬来,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令圣人愠怒的老实人,便不得善果,不得好死矣。 夫以叶公之人而得圣人之位,天下黎民皆无以为人:既做不得说假的小人,也不做得说真的君子。做了巧言令色的小人,叶公会说你不老实,怨你不忠;做了实话实说的君子,叶公又会说你太老实,怪你不义。(按:《礼记》引孔子语:义者,宜也。) 好龙者必欲黎民百姓个个忠,人人义,然天下皆知其为叶公也,故皆不敢忠,亦皆不敢义,盖忠则说真而不宜也,义则说假而不诚也,是以天下皆以无言默语为尚。 无言乃是最高境界圣人无言(魏晋玄学家王弼语)也。孔子曾如是教化天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天不是不说话吗?可是,天地照常运转,万物照样生长!为人难道非得说话吗?不说话,天会塌下来吗?还是不须放屁,大家只管讷言敏行,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去管什么闲事,讲什么屁话呢!屁话一出,则必有真假,假则不忠(实),真则不宜(义),所以不须放屁也。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5149 次阅读|4 个评论
孔子,一个失败的教育家
lingfeng 2008-7-21 13:36
在历史上,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学说,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成为中国教育的象征。 不过在我看来,孔子固然伟大,但却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家。孔子门生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然而在如此众多的弟子中却无一人能够达到或超越他的水平。作为一名教育家,除了理论上的成就外,必须有实践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成功,这种成果就是教育出超越自己的学生。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是请看同时代古希腊的情况。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同孔子一样广招门徒,述而不作,但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达到或超越了自己老师的水平;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同样他也达到或超越了自己老师柏拉图的水平,而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众所周知,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是什么原因使得孔子成为一个失败的教育家呢?这与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最注重的就是礼。这个礼不仅包括伦理道德,更包括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和道德教条。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公,把周公当成自己的偶像,并且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极力推行周公制定的那一套法令和礼节。客观地说,伦理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且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确实需要有人大力提倡守礼。然而孔子的做法却过了头,他重视的不仅是道德观念,而且对于形式达到了一种执拗的地步,不仅一定要遵从,而且不能有半点更改,所以当他听到当时有国家摒弃周公制定的法令而自己修订法令之后大发雷霆。可见,礼的内在要求就是服从,而且是绝对的服从。其中孔子最为看重的就是君臣之礼,并认为它是高于父子之礼的,孔子的思想之所以为后来的统治者所重视,绝不是因为统治者欣赏他的仁政的观点(即使欣赏也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孔子所极力宣扬的君臣之礼对于维护统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的忠君是一种愚昧的忠君,不管君主是否贤明都必须无条件的忠于他。他晚年修六艺的时候,听说齐国的上卿大夫陈恒杀死了国君齐简公,虽然齐简公昏庸无能不思进取而陈恒治齐深得民心,孔子还是极为愤慨并上奏鲁哀公请求发兵讨伐陈恒。 孔子的教育方法也是他无法培养出超越自己学生的重要原因。孔子的教育也是要求学生服从为主。例如初收子路为徒时,孔子要求子路苦练射箭,要他练习到小小的靶心看起来其近在鼻,其大如日为止。子路苦练百日仍无进展,最后孔子才告诉他是为了训练他的忍耐力。训练忍耐力而进行此练习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以绝对的服从为前提的,当一个学生对老师说所的话绝对服从不敢质疑时,这个学生也许能很好地继承老师学说,但是肯定无法将其发扬光大,更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 此外,孔门弟子尤其是七十二贤者基本上从拜师开始直到孔子辞世都不能毕业。这样虽然可以使弟子更好地领悟孔子思想,但是却导致了弟子思想的保守性。苏格拉底的弟子则不同,他的许多弟子在是从苏格拉底之前就曾师从过当时有名的智者,并且离开苏格拉底后还会向其他学派学习。例如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柏拉图跟随他学习8年,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游历了埃及、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后来又受毕达格拉斯数学思想的影响,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园academy。亚里士多德17岁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37岁离开。而且柏拉图学园有大量藏书,除了聆听柏拉图的教诲,亚里士多德还大量阅读了其他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所以,他的老师其实是不止柏拉图一人的。事实上孔子本人也并没有一个长期固定而专一的老师,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矣,他的启蒙教育由母亲和外祖父完成,而后又进入乡学学习,后来又陆续的向当时的许多学者如老子等人请教。假如孔子同他弟子一样,始终师从一位当时著名的学者,他肯定也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孔门弟子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状态,弟子难以或不愿接触其他的思想。这种封闭的教育方式又怎能培养出超越老师的学生呢?从一定意义上说,尽信老师不如无师。 如果孔子的失败仅仅在于无法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倒也无关紧要,关键是由于孔子思想被后来到当权者尊为正统的思想,孔子被尊为中国教育的奠基人,如此一来,孔子思想的危害就不仅仅是其弟子三千,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两千年的历史了!不可否认,孔子思想确有许多闪光的成分,但是它却压抑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重继承轻发扬、传播知识而不提倡质疑、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而优则仕、强调三从四德尤其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和注重各种繁文缛节,都是孔子思想对中国教育的不良影响。中华民族为什么两千多年以来难以涌现大的思想家和在自然科学取得突破,其原因完全可以追溯到孔子! 我不禁想起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Plutarch)所说的一句话: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放眼当下,还有多少教师是孔子一样的教师呢?教师的任务,难道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吗?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出开拓进取、超越前辈的学生吗?以这种教育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教育,又怎能担当起教育兴国的重任,怎能为中华之崛起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857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孔子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热度 2 cllipe 2008-3-10 23:33
●李传亮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一位教育家、思想家,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称其为圣人、先贤等。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北京师大的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对《论语》的通俗演绎,在中国掀起了对孔子及其《论语》的国学热潮。这个现象的背后说明国民普遍缺少方向感,也再次印证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中国人的眼睛是向后看的,而不是向前看。中国人喜欢在经年尘封的历史中挖掘出一些东西拿来咀嚼,滋味凝重而苦涩。 人们对孔子及其思想大都给予了正面的理解,喜欢阐释他对中国的正面影响。其实,孔子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人们不应一味夸大正面而忽视负面。孔子只不过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的一位,就如同马.克.思是德国众多哲学家中的一位一样,没有必要把他抬到至尊、至圣的地步,并将其神话。 春秋战国之后的秦帝国,是蔑视孔子及其学说的,秦始皇采取的是焚书坑儒的政策。 中国历史上尊孔、祭孔是从汉代开始的,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首次祭祀孔子,从此开启了朝廷祭祀孔子的先河,也从此正式确立了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历史地位。汉高祖刘邦为何尊孔?这与秦帝国的快速灭亡是紧密相关的。实力强大的秦帝国在统治了14年后即告崩溃,汉刘邦要治理国家,不能不分析其中的原因。秦帝国外视强大,其实内部混乱,缺少社会秩序,政客们也各怀鬼胎。焚书坑儒,更是搞得士大夫阶层惶恐不安。秦帝国缺少一种东西,让人们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地臣服于朝政。汉刘邦意识到必须找到一种东西,从精神上彻底禁锢人们的思想,从而达到完全巩固帝国统治的目的。他找到了,这就是孔子的儒家学说。孔子有许多言论,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安贫乐道等,加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和听天由命的宿命思想,就成了维系社会关系的妙方良策。按照这种思想,治理国家之法与治理家庭之法完全相同,管理国家就像管理家庭一样,子不能忤父,臣不能逆君;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子要孝父,臣要忠君。向臣民宣传这种思想,社会秩序及其结构一下子确定了下来,社会管理也就变得非常容易和简单了。有离经叛道之人,群起而诛之,社会焉能不稳?汉王朝稳固统治了400多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 汉王朝虽然社会稳定,但社会结构过于僵化,人们的思想受到了禁锢,社会发展滞缓。 唐王朝礼佛,而怠慢了孔子。唐代社会非常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很解放,朝廷内部甚至有违纲常的事情。但是,思想解放之后,人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空前的释放,社会的发展步伐必然加快。唐朝不仅创造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也把经济发展推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以至于使盛唐中国成为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强大的唐帝国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成就,成为中国人勤劳、智慧和能力的象征。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政治地位,非今日可比,以至于我们今天要高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口号。 毛.泽.东不仅不尊孔,而且还要批孔,把孔子批得臭不可闻,文革期间祭祀孔子的碑林庙宇等更是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毛.泽.东时期给人的感觉是社会有点乱,不像今天这么稳定,经济也不像今天这么发达。 中国历史上有尊孔的时期,也有不尊孔的时期,社会有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有发展滞缓的时期。因此,孔子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都十分正面。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大都没有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其中有发展得很好的,也有发展得不够好的。因此,没有孔子,社会也不会糟糕到哪里去。 孔子有许多思想,现在很难看到其积极意义了。像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自不必说,其他的如安贫乐道,在当今社会就很难产生正面的回响。孔子的很多言论都是可以正反两方面理解的,现在一般人不会把安贫乐道往正面理解,而是把它理解成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是所谓的两个道,即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尽管人们经常把中庸之道往正面理解,但是这个词确实难以让人们产生积极的反应。庸在中文中是个贬义词,再加上中字,更让人们难以想象。孔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是教为人处事的,中庸就是教人不走极端,走中间路线,这样才不会受到人们的攻击,才不会受到伤害,是明哲保身之法宝。但在今天看来,这就是教人不求上进,不求最好,只求得过且过,就是从众心理。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如何创新?谁还敢于创新?社会还怎么进步?西方国家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探索,而中国则提倡中庸、从众,难怪中国发展滞缓了,难怪中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了。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索极限和扩大视野的过程,不走极端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因为新的东西大都在常人的视野之外。孔子自己就没有做到中庸,他一生做过很多营生,与李白一样也在官场失意过,与李白不同的是,李白失意后走上了诗化的境界,而孔子则走上了教育之途。其实,孔子并不中庸,他敢为天下先,广收门徒,传道解惑,创立儒家学说,如果他中庸的话,怎能做出如此伟业?如果谁相信了中庸,最后就可能变得非常平庸。封建帝王宣传中庸之道,并不是他们自己想平庸,而是让臣民们平庸,不起来反抗他们,以达到封建统治的目的。 君子之道在当代中国也很难向人们传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孔子官场失意后总结出来的官员行为准则,可见孔子对官场还是有所期望的,希望官场都能按照他的理想行事。从孔子那里可以看出,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古已有之。 西方国家对先哲大都采取了理性的态度,从不将他们神话,如对泰勒斯、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只有宗教才将教宗神话,但宗教是唯心主义的,而且是反科学的。中国的古代学派大都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如果在学派内部崇拜一下自己的先哲倒也罢了,但让全国的普通民众也顶礼膜拜,就必定是在愚弄百姓了。开明盛世,信仰自由,思想多元,有人信奉孔子,就必定会有人不信孔子。这是文明社会的显著特征。 孔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孔子的学说有他那个时代的先进性,也有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把他放到那个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还按照孔子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那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倒退。
个人分类: 默认分类|21240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