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当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当代科研就是一场新的“甲午战争”
热度 98 laserdai 2012-8-24 21:42
1. 当年李中堂的北洋水师,重金从西方进口了最新型的战舰和武器装备,配备的舰长皆是留学归国人员,很多高级职务也是海龟人员,号称世界第一强海军,至少比东洋日本明显的强。 这些设备大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大概十亿吨茶叶才能换一艘军舰。 但是军纪实际上很不好,很多人被克扣军饷,影响士气,还有的在军舰炮筒子上晒衣服, 也不经常操练,国家领导人视察的时候竟然有炮打不想,靠放焰火蒙骗过关。并且,听说指令都是用外语传达,满洲官话排不上用场。结果一场甲午海战,几乎全军覆没,留下一两艘破船龟缩在海港内,后来被日军炸沉。北洋水师的悲惨,更是中华帝国的国耻,永远不会消除。 现在正在进行中的,就是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场现代甲午战争,对象不止日本,还有西方列强。 2. 如今的中国科研,花费重金从西方国家进口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科研设备装备,配备的人员皆是留学归国人员,很多高级职称的使用者也是海龟人员,从人员、论文数量看号称世界第二强科研军,至少比东洋日本明显的强。 这些设备大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大概十亿件衬衣才能换一架客机。 但是实际上这些贵重的重要设备的使用情况很不好,有些好几年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型号已经过时了,做出来的结果肯定不是世界前沿;有些及时安装了,但是没有人会用,所以成为黔之驴(洋之驴 ?),或许被科研人员在上面晒衣服了,多年以后,被垃圾站这个老虎吃掉了;有些设备功能很强大,使用中只发挥了20% 的功能,另外80%的功能根本没有人知道。有些(每年80%)科研人员拿不到军饷(科研经费),严重影响了士气(课题组所有成员)。 就算有了科研军饷,科研团队努力刻苦工作,总是按照人家的思路,证明人家是正确的,比如人家知道中微子存在,并有三种震荡,已经发现了两种,这边就把第三种做出来,结果很整齐漂亮。人家说铁基材料可以超导,咱们很快重复出来,结果比人家还整洁漂亮。而且,还是用人家的语言写论文,还被人家总是挑剔你这篇语言不顺,找个母语的帮忙看看,实际上这是提醒,找个说母语的挂名就可以了。不知道母语中文在这里还有什么用处?并且,折腾到最后,还要继续交很多银子出去,名曰版面费。 从整个经济学上看,西方教中国学习西方语言赚钱,西方卖科研设备给中国科研赚钱,中国科研人员付出劳动作研究,结果写成外语论文老外挂名白拿成果,西方收取版面费继续赚钱,最后帮助西方发展高技术,开发成产品卖给中国再赚钱。 这场科学研究领域的甲午战争, 现在正在进行中,什么时候结束还不知道,但是胜败结果已经明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22016 次阅读|241 个评论
[转载]当代专家的类型
bioysy 2012-6-22 13:3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583955.html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专家也多样化,出现多种类型的专家。 一、官员型专家:又分两类,一为“学而优者仕”先有学术成就,后聘为官员,是学者型官员;另一类是先当官,再谋取学术地位,专家称号,是官员型专家,两类的区别是前者确有学问,后者熟悉为官之道,两者的共同点是官学结合, 用权力提升学术地位,占有科技资源,享受各种有形无形的优惠,官与学相辅为用,互相促进。 二、社交型专家:无职无权,但有活动能力,长于攻关走后门,四面出击,八面玲珑,争科研项目、经费及各种“平台”、“重点”、“杰出”等称号,虽不如红顶专家事事抢先,倒也能紧随其后,件件不落。 三、商业型专家:下海经商,或是与商家密切合作,或是产学研结合,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品,但成功者少,溺水者多。 四、埋头苦干型专家:无职无权,既不擅长社交活动、攻关走后门,又反对趋炎附势、阿谀逢迎,既不会自吹自擂、大造声势,又不愿意无所作为,只会埋头苦干,凭本事闯天下,凭爱国热情努力工作。 五、包工头型专家;有权、有钱、有背景、有靠山、有上天入地的本事,能够垄断大量科研项目与巨额经费,然后分包给二级包工头,再转包给三级包工头,最后由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完成全部工作。而成果为工头所有,这型专家日益增多,有利于形成帮派体系,有形或无形的利益集团。 六、综合型专家;兼具五型之优点,既是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专家,又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优势,既有重大学术贡献,又能官运亨通或是财源滚滚。是专家中为数不多的成功人士。 六类专家各有所长,各有特点,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为人民、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既不要羡慕,也不要妒忌,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好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长,各尽所能,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其乐无穷。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代专家的类型
lilianda 2012-6-20 07:53
当代专家的类型 李连达 李贻奎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专家也多样化,出现多种类型的专家。 一、官员型专家:又分两类,一为“学而优者仕”先有学术成就,后聘为官员,是学者型官员;另一类是先当官,再谋取学术地位,专家称号,是官员型专家,两类的区别是前者确有学问,后者熟悉为官之道,两者的共同点是官学结合, 用权力提升学术地位,占有科技资源,享受各种有形无形的优惠,官与学相辅为用,互相促进。 二、社交型专家:无职无权,但有活动能力,长于攻关走后门,四面出击,八面玲珑,争科研项目、经费及各种“平台”、“重点”、“杰出”等称号,虽不如红顶专家事事抢先,倒也能紧随其后,件件不落。 三、商业型专家:下海经商,或是与商家密切合作,或是产学研结合,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品,但成功者少,溺水者多。 四、埋头苦干型专家:无职无权,既不擅长社交活动、攻关走后门,又反对趋炎附势、阿谀逢迎,既不会自吹自擂、大造声势,又不愿意无所作为,只会埋头苦干,凭本事闯天下,凭爱国热情努力工作。 五、包工头型专家;有权、有钱、有背景、有靠山、有上天入地的本事,能够垄断大量科研项目与巨额经费,然后分包给二级包工头,再转包给三级包工头,最后由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完成全部工作。而成果为工头所有,这型专家日益增多,有利于形成帮派体系,有形或无形的利益集团。 六、综合型专家;兼具五型之优点,既是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专家,又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优势,既有重大学术贡献,又能官运亨通或是财源滚滚。是专家中为数不多的成功人士。 六类专家各有所长,各有特点,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为人民、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既不要羡慕,也不要妒忌,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好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长,各尽所能,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其乐无穷。
10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大学校长将被历史所耻笑
热度 28 lin602 2012-6-7 08:53
看看现在的大学,学风如此之差,不管学得好坏,统统拿文凭出校门(拿不到文凭的学生人数是非常非常少的)。高中阶段学生们为了考个好大学拼命学习,到了大学,与中学是冰火二重天。如果学生最后学习过不了关,再通过清考,统统过关。你说,学生们是不是找到了‘通关’的窍门。大家见得太多了,但教授们无能为力。 说得不好听的话,现在许多大学生是‘质检不过关的次品’ 。让他们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你说中国的大学能够得到好评吗?难怪许多大学领导们及官员们、老板们甚至有点钱的平民们的子女都到国外上大学去了。 现在的大学,引进的所谓优秀人才都做官去了,做官的又来拿教授职称、博士导师、名师了。 大学好大,摆不下能够让教师们静心做学问的三尺书桌。 官气、权气、利气、钱气严重地动摇着教师们的‘军心’,没有官位难拿科研经费,没有科研经费难做出科研成果,对招研究生也没有吸引力,实验室也比官们小得多得多,甚至实验室都不能满足基本实验要求。但考核却只对教师而不对官员们的。(大家可以统计一下大学中领导们的平均科研经费、实验室面积、研究生人数与普通教授们进行对比)。 大学中浩浩荡荡的教授大军去争抢‘处长’‘副处长’的官位,你说这是好的学术环境吗? 现在的大学,领导们骨头的软硬度是变的,见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官小几级的小官甚至办事员,都要将头低下来陪笑、陪喝还要送礼。在下级面前,头经常抬得高高的,说话的口气经常不象一个学者,有点象官僚。 现在大学的重要决策会议,都与教授无缘的,你们可以到各大学通知栏中看看,决策会议都是些什么人参加。 教授治校?那是空中楼阁 。 大学校长的风格、理念、治校的政策对一所大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校长们的人格魅力。 尽管现在的体制有很大问题,但校长们绝对是有很大决策影响力的,可能他们也觉得冤,这是体制的结果,但这根本推脱不了校长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多少看后,再回头来看看现在的大学。现在的大学校长将会得到什么评价?
5184 次阅读|49 个评论
从哲学革命到资本批判:理论应当如何介入现实
热度 2 xscb 2012-6-1 09:45
从哲学革命到资本批判:理论应当如何介入现实
《从哲学革命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当代阐释》一书,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郗戈博士所著。该研究通过对关键概念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的深入透彻的解析,不仅生动鲜活地重现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演进路径,而且在这过程中重建了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内在统一,深刻反思了资本逻辑与现代性问题,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建构的新路径。 据介绍,该书的写作源于作者郗戈老师对任何一位力图打通理论与现实之间隔阂的学者所必须直面的根基性问题的持续思索——理论应当如何介入现实?现实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恰如一场戏剧的台前与幕后;热闹红火的前台,总是分外衬出后台的落寞冷清。或许很多学者都时常追问自己:研究工作的台前与幕后能否如此迥然分割开来?我们能否固守于某种未经反思、既定现成的理论体系,而简单套用到不断更新演进的现实问题之上?如果仅仅停留于当代时兴的各种外在于理论的“问题意识”,而不首先深入到经典作家的思想和文本的“内在问题意识”之中去,是否能够真正激活现实发展与理论创新二者间的互动与张力?这些纷至沓来的问题,都催促着作者不断从当代现实问题研究返身到基础理论研究之中去,特别是返身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视野之中去。因而,作者的研究兴趣开始日益聚焦于一个未必新鲜时髦,但颇具开掘潜力的研究领域——《资本论》哲学研究。本书关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之关系的探究也就构成了作者未来研究工作的一个导引或序奏。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相比较,本书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问题意识和理论观点等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特色。 第一,本书具有较为独特的研究视角。学界现有研究长于宏观整体把握,但对基本概念、范畴的研究明显不足;而本书则从关键概念和基本范畴的研究视角切入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力求推进到基础理论的内部,开展更为具体深入的研究。 第二,本书运用了较为独特的研究方法。现有研究主要采用思想史诠释和理论探讨的方法,而本书则力求将文本解读、思想史诠释与问题式理论探讨三者整合起来,形成更为全面的概念、范畴研究方法。 第三,本书回应了当前学界讨论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理论观点。 本书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内在统一的基本立场出发,综合运用文本研究、思想史研究与原理研究的方法,深入阐明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论实质,专题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若干基本范畴的历史起源、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力求夯实历史唯物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建构的理论路径。 郗老师的这本书稿,不仅给人的深刻透辟之感十分强烈,书中创见颇多,分析透彻,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其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真是名符其实的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作者所提交的原稿本身的差错率就已经相当低了,可以说其中的差错难得一见。 本书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很好的学术价值,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建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适合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工作者及广大哲学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作者简介: 郗戈,男,陕西省商洛人,2000-200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历史唯物主义、资本哲学、现代性问题等。在《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光明日报》、《现代哲学》、《哲学门》、《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摘编。 《从哲学革命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当代阐释》
307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是怎样产生的?
whyhoo 2012-5-31 15:09
我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但我不承认自己是公共知识分子。因为我对公共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看法。现在许多公共知识分子试图以自己的学术理念影响公共政策,将自己认可的政治经济理论视为好的、有效的,而将其他流派的理论视为不好的。知识分子的工作是对具体事物做出描述、判断,诊出问题所在,回答是什么、怎么样。至于自己的见解是否有影响,有多大影响,那已与“我”无关了。但现在的情况是,在描述是什么和怎么样时就加上了自己的价值和道德判断。   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在我个人看来,从现代意义上来说,都是公共知识分子而非知识分子。中国的文人学者思索和解决问题都是从规范层面。应当是什么,并不是描述事实上是什么。当然,也有人是以事物“是什么”为思索方向,但这些人没有构成主流。   儒家是为人的需要而创。这是一种依附关系,儒生也是一个依附性的阶层。真正去解释世界的流派比较独立,如道家,在解释世界方面优于儒家。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古代到近代的知识分子是一个依附性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这个群体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的。总体看来,这个群体的行为和作用对政权反而是有害的。由于其不能独立解释(事物)怎么样,不能给出符合实际的描述和客观的看法,因而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政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在西方,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体,由于其独立性,其看待问题也更加客观。竞争与自由争论也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现在美国也陷入政治问题道德化,并产生了政治制度危机,但归根结底,其工具性的东西毕竟占多数。每次危机的产生也会带来新的工具的产生,这也是西方进步的动力。   现在公共知识分子的依附性越来越严重。例如我们正在做的中国科研体制的研究,发现现在利益对知识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知识分子为经济利益低头,研究成果又能怎样?   制度的好坏应超越意识形态比较。每种制度都是客观历史的产物。总用道德和意识形态来评判一种制度是不客观的做法。但涉及左右派,很少有人去探究中、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源(美国政治体系的矛盾的来源、中国政治体系的缺陷),想出应对之策。对左派而言,中国的东西是最好的,以美国、西方的政治经济危机为证据,证明其衰落;对右派而言,就看到国有企业扩张,而习惯性地用美国模式评判中国。他们没有在研究中国现实的基础上描述和判断。他们没有意识到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在每一个新时代都必须顺应时代特色加以改进。所有政治制度都要面临政治改革问题。   我们一直在用西方的社会科学话语来解释中国的实践。中国的知识分子运用西方的理论知识非常纯熟,已陷入一种习惯甚至惰性中。西方的概念理论当中包含许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东西,我的主张是在拿来时应去掉这些,留下的应是科学和科学的方法,用这个方法来重新观察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各方面实践经验,来重新把它概念化,理论化。   好多人都知道,西方的东西不能解释中国,尤其是经济。但中国国内现在的大学、研究所,大部分研究都在用西方的东西解释中国。也有人做本土化研究,但又没有自己的知识话语和体系能与西方对话,造成了自说自话的现象。你不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不能很好解释自身,让人家认识你。(文:郑永年) 原文见 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2-05/2773095.html
个人分类: 政治|1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幼儿园虐童】看当代教育
热度 4 outcrop 2012-5-24 17:11
上海杨浦区一家幼儿园3岁女童下体被放入芸豆,4天后才被家长发现,送医取出。家长询问后得知,孩子因未前往操场游戏而被女老师林某塞入芸豆。记者昨天从事发幼儿园了解到,目前杨浦区教育局已介入调查。而杨浦警方透露,事件已于5月17日受理,目前警方已询问当事人,相关调查还在进行中。 媒体报道的“幼儿园虐童”事件还有:广东肇庆把不会自行大小便的幼童绑固在粪盆上;陕西西安用锯条锯破调皮男孩儿的手腕;浙江慈溪用胶布封住吵闹女孩儿的嘴巴;湖南长沙扇午休落跑女童耳光并悬空拎起;山东济南对15个孩子实施蹲厕所、蹲小黑屋、抓头发、打屁股、看恐怖片;重庆罚咳嗽吐痰女孩儿舔吃口痰;云南建水县用注射器针扎对20多名不听话4岁儿童;河南郑州用塑料凳砸不吃饭男孩儿;陕西幼儿园园长,因小朋友背诵不出课文,便用火钳将10名孩子的手烫伤;而前不久北京还出现教师用针扎上男童生殖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女童下体被放芸豆”事件,只是“幼儿园虐童”的再升级。然而,它伤害的却不仅仅是一个女童,还有那些惜子如命的父母的心,和饱受诟病的中国幼教体制。 详见: http://baby.163.com/12/0523/15/826TVKSD00262USS.html 因此再次引出了一个我困惑很久的问题: 哪种人最适合做教师? 目前做教师的,一般不是最聪明最会学习的,也不是最专业最能干的。 比如,初中成绩差点的,考幼师去教幼儿园了;高中成绩差点的,考大专师范去教初中了;教高中的,则多半来自师范类大学。 那么,这些人确实适合作为教师,来教育孩子吗? 比如,一个智商一般的老师,教育一些智商很高的小孩,会不会反而起到扼杀的作用呢? 也许我们该进一步思考一下当代教育的本质与方法。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2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马克思与世界主义:历史考察与当代启示
whyhoo 2012-5-21 18:25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扩张到全球范围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现代性并不是局限在特定地域、社会和民族国家内部的区域性事件,而是运行于全球性场域之中、关系到整个人类的世界历史性大事件。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无论是资本主义批判还是共产主义建构,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都始终贯穿着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全球视野和人类关怀,它与西方流行的各种“世界主义”思想又具有何种区别与联系?在当代全球化境遇中,应该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出发合理应对西方世界主义思潮?    一、马克思的“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中始终蕴含着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统一。一方面,“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全球视野。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运动是以“世界历史”为条件和场域的。因此,思考人类解放问题必须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视野。从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来看,资本主义正处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关键阶段,构成了“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 这一阶段恰恰构成了超越资本主义的未来新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蕴含着超越民族国家的普遍性人类关怀。马克思所关注的焦点并不是特定民族国家、特定区域中的人,而是在世界历史时代相互依赖、彼此联系的人类整体,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由此,马克思自觉地把自己的理论扎根于人类整体的发展趋势之中:“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显然,上述两个方面保持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在世界历史的全球视域中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就需要人类解放的价值关怀的引导;相应的,要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关怀,就要抓住资本主义在全球层面上的内在超越趋势,就需要开启世界历史的全球视野。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这种统一,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出路,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世界历史性的解放、关乎人类整体的解放;如果不从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相互统一出发,就无法理解共产主义的实质内涵。   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的统一表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的“世界”、“人类”层面的普遍性视野。如果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做一比较,就可以从二者的显著差异中识别出马克思思想的特点。从二者思想所设定的目标来看,黑格尔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论证了单一民族国家的合理性,甚至将其宣布为历史发展的顶峰和终结。而马克思则拒绝将历史的发展方向锚定在民族国家的范畴之中,而是直接奔向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共同体。黑格尔将人类历史看作精神诸原则及其体现者——特定民族、国家——之间的更迭,更进一步将日耳曼普鲁士国家看作现代的“统治民族”,看作“世界历史性民族”。日耳曼民族享有担当现代世界历史的“绝对权利”,与它相比,其他民族都相形见绌,“不再算数了”。 由此,黑格尔借助世界历史学说论证了一种思辨而精致的民族主义观点。与此不同,马克思则在世界历史视野中预言了诸民族、诸国家之间隔阂与差异的日趋消失,探讨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可能性。   马克思的这种超越民族国家特殊性的普遍性视野,恰恰根植于他对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性的历史性理解之中:正是各个民族国家发展的特殊性构成了共产主义的普遍性存在的现实根基。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普世主义乌托邦,而是基于各个特殊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自由人联合体的世界普遍性质,正是扎根于阶级、民族等特殊性存在的现实土壤之中。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深藏着一种“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历史辩证法:像共产主义这样的普遍性的世界历史性存在,正是从特定民族国家、特定阶级中历史地生长发育出来的。在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论述中,已经以思辨的形式孕育着这种辩证法的萌芽:特殊性的民族精神能够在交往中发展为普遍性的世界精神:“各民族在其相互关系中的命运和事迹是这些民族的精神有限性的辩证发展现象。从这种辩证法产生出的普遍精神,即世界精神”。 同时,世界精神的普遍性也反过来体现在诸种民族国家的特殊性之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与黑格尔的世界精神观念具有形式上的相似结构。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普遍实现,需要特殊群体的革命行动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关键环节:特定社会中的特殊革命活动通过国际交往而发展为世界性的普遍革命运动。一方面,无产阶级这一特定阶级承担着整个人类的苦难和命运,因而这一个阶级的解放就能够发展为整个人类的解放。另一方面,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的发展也强化了全球无产阶级的世界性交往与联合,这就使得各个社会内部的地域性革命能够汇合成世界性的普遍革命:“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总之,作为世界历史性普遍存在的共产主义只有根植于各民族、各地域的特殊发展进程才有可能实现。   总而言之,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之所以能够开启现实的全球视野和人类关怀,正是由于他通过历史分析深刻洞察了人类普遍性存在与民族、国家和阶级等特殊性存在之间的辩证性张力关系。    二、马克思与西方世界主义思想传统   马克思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视野和人类关怀。因此,有不少学者将马克思看作古希腊以来尤其是康德以来的世界主义思潮的一个继承者。 那么马克思究竟是不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呢?对这一问题,不能抽象地回答,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对的,应该在更为具体的比较分析中予以解答。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西方许多重量级思想家,如哈贝马斯、吉登斯和贝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将“世界主义”当作诊断和治疗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的有效方式。因而,从思想史上厘清各种世界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独特品质。   世界主义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思想史上来看,世界主义主要存在着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古典的世界主义,这是由斯多葛主义者最先提出的。他们以“世界”概念取代古希腊思想中的“城邦”概念来作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并认为:人类世界的基础在于所有人都具有的“理性”,因而世界在共同人性的基础上存在着普遍的平等;每个人天生是“世界公民”,首先是“人类世界”的一分子,只是在偶然情况下才成了特定国家、种族和等级中的一员。第二种形式是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世界主义。康德对于世界主义传统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将世界主义观念同“公共理性”概念联系了起来,从而建立了一套能够评价、批判任何社会的进步程度或启蒙程度的超文化、超民族的普遍主义标准;其次,他构想出了一整套个人缔结、参与世界联合体的“世界公民权利”,这种“人类的普遍权利”旨在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殊性限制,保障每个人融入世界联合体的普遍性要求。第三种形式是在当代社会凸显出来的。它主要包含三个关键因素:其一,平等的个人主义,即道德关怀的最终单位是人类个体,而不是民族、国家等特殊的组织形式,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其二,个人平等权利的相互认可原则,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在于互相承认对方的平等权利;其三,公正理性的原则,即公平地对待平等的个人权利,拒绝不可普遍化的不公平因素。 在当代,世界主义思潮具有显著的全球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主义思潮不仅影响了当代世界的法律、政治思想,而且还渗透到以联合国、欧盟为代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治理机制之中。现存的国际法中也广泛地存在着世界主义因素,并且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接受。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西方的世界主义思想传统与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呢?要具体地把握二者间的联系与区别,就要紧扣人类的普遍性与民族、国家和阶级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首先,二者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的人类价值,然而在对人类价值的内涵与基础的理解上却存在显著差别。世界主义者所信奉的价值主要是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等启蒙主义、自由主义理念;而马克思所信奉的价值主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个性、自由联合等继承而又超越了启蒙主义的共产主义理念。更重要的差别体现在二者对于人类价值的基础的不同理解之上。世界主义的人类价值建立在普遍人性和自然权利的根基上。所谓普遍人性,主要指每个人都具有的先验理性,尤其是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则。而所谓自然权利,在这里主要是指“世界公民权利”,即人生而为人就被自然或世界赋予的原始权利:“作为地球的一部分,每人对它都拥有原始的权利”。 无论是普遍人性还是自然权利,其普遍性内涵都是被自然地、先天地赋予人类个体的。更进一步,世界主义还在“个人”与“国家”,“个人权利”与“国际权利”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从而将其个人主义和先验主义思维方式贯彻到了国际政治领域。与此不同,马克思则将人类价值扎根于普遍交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革命运动之中。共产主义价值的世界性内涵是历史地生成和发展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如果脱离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脱离开生产和交往的普遍化以及世界性革命等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世界主义所崇尚的普遍人性、自然权利都会沦为空洞的概念。世界主义者将人类价值的根基视作先验的自然权利,因而他们的现实旨趣便是在现实中“兑现”这些预先存在的价值规范和权利诉求。而马克思将人类价值视作历史发展趋势的表现,因而价值本身也必然随着历史的进步运动而不断得到发展,必然依靠符合这种发展趋势的实践行动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其次,二者都关注个人的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在具体理解上却存在着深刻的差别。所谓个人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指个人在人类世界整体中的存在方式与个人在国家、民族、阶级等特殊组织中的存在方式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世界主义者从形式逻辑出发,将这种关系主要理解为“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形式关系,由此认为:人首先属于普遍的人类世界,其次才属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每个人作为“人”天生就是“世界公民”,首先属于“人类”这个“必然性”的世界共同体,其次才属于国家、种族和阶级等“偶然性”的群体组织形式。与世界主义者不同,马克思从历史的、辩证的逻辑出发,将此种关系主要理解为“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历史关系,由此他认为:个人首先属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随后才由于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而历史地发展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相较而言,世界主义关于个人的普遍性概念,是从个人存在的特殊性中逻辑地抽象出来的,在具备了普遍性形式的同时,却剥离了马克思反复强调的那些具体的社会历史内涵,因而显得过于抽象空洞,很有可能在实践中偏离原初的构想。   最后,二者虽然都把某种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共同体当作实践目标,但在这一目标的实现方式上却存在巨大差异。无论是世界主义者还是马克思都将民族国家时代的国际关系看作无序、混乱和对抗的状态,因而是一种需要克服和超越的状态。因此,他们都希望建立一种实体性的组织形式:一方面,这一组织形式具有超越民族、国家和文化差异的世界普遍性质,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联合体;另一方面,正因为这种普遍性质,联合体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合理的秩序,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混乱和对抗,实现世界和平与人民自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世界主义者反对革命的方式,主张采取各民族国家之间对话交往、普遍友好和渐进改良的方式。通过各国间的一致同意,逐步兑现各项世界公民权利、国家权利及其他条款,从而实现自由国家的“联盟”(或“联合体”)以及“永久和平”。相反,马克思十分强调全球范围内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革命行动对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建构作用。相较而言,世界主义通过对话交往实现国家联合体和永久和平的方式是一种寄托于偶然性的方式。正如黑格尔对康德的“永久和平”构想所做的批评:“康德的这种观念以各国一致同意为条件,而这种同意是以道德的、宗教的或其他理由和考虑为依据的,总之,始终是以享有主权的特殊意志为依据,从而仍然带有偶然性的。”与此显著不同,马克思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革命方式,则不是依托于特殊意志的偶然行动,而是扎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中。无产阶级的世界性联合正是基于生产力、交往的普遍化发展而引发的民族之间分隔、对立的弱化趋势:“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无产阶级的世界性联合,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客观历史趋势的一种积极响应和自觉参与。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全球视野、人类关怀与西方主流的世界主义传统既有显著的相似性和联系,又有深刻的差别。这种差别的实质在于,是否在历史的视野中把握住了人类联合的普遍性与民族国家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与当代西方世界主义思潮   在当代全球化境遇中,“世界主义”、“全球主义”和“普世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思潮在西方普遍流行并对发展中国家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当代语境中回答“马克思是不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这一问题,关键就在于对“世界主义”本身的界定和辨析。基于此,我们才能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出发合理应对世界主义思潮的传播与流行。   面对各种世界主义流行思潮,首先需要辨析清楚是哪一种世界主义?谁的世界主义?按照对人类普遍性与民族、国家和阶级特殊性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大致可以将当代世界主义思潮分为两种。   第一种可以称为“左翼世界主义”,其特征是主张世界性普遍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的融合,即在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国家内部各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开启和凸显民族国家的世界性视野,构建世界大同主义的普遍性秩序。这种世界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吉登斯、赫尔德、贝克和汤姆林森等欧洲学者。例如,吉登斯认为,“世界大同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围绕着移民问题而产生了融合。对于一个处在某种全球化秩序中的文化多元社会而言,世界性视角是它的一个必要条件。世界性民族主义是与这种秩序相一致的民族认同的惟一形式”。“一个世界性的民族需要具备约束所有人的某些价值和公民乐于接受的某种认同,但是,它也必须承认不确定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又如汤姆林森所说:“具有世界主义倾向的人们,应该既是普遍主义者,同时又是多元主义者。”简而言之,左翼世界主义者一方面坚持西方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另一方面又在全球化8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境遇中自觉重构民族国家形式,对世界各国的特殊性和各族群文化的多元性保持宽容、开放态度,并主张在世界性民族国家基础上构建平等、民主和公正的普遍主义世界新秩序。   第二种可以称为“右翼世界主义”,其特征是主张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发展模式为全球标准的普世主义和全球主义,其实质是以特定民族国家的特殊利益冒充全人类的普遍利益,并进而以这种虚假的普遍形式支配、压抑甚至取消其他国家利益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右翼世界主义思潮以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为内核,并日益落实为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的政策措施。新自由主义的世界主义、全球主义和普世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这集中体现在1990年出现的“华盛顿共识”之中。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1)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4)实施利率市场化;(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6)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7)放松对外资的限制;(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9)放松政府的管制;(10)保护私人财产权。“华盛顿共识”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全球化,而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一体化”,即美国化。自“华盛顿共识”出笼之后,新自由主义及其右翼世界主义开始向全球蔓延,为国际垄断资本开辟全球空间盲目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自由化尤为猛烈。   对于上述两种当代世界主义思潮,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在人类的普遍性与民族、国家和阶级的特殊性之间所发现的辩证张力,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出发予以不同的回应和对待。显然,两种世界主义思潮具有不同的社会本质。相较而言,左翼世界主义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思想,蕴含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良精神,它在尊重各民族国家文化多元共存的条件下伸张人类的普遍性价值,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全球化时代的现状和趋势,较多地体现出全人类生存发展的权益和价值。而右翼世界主义即新自由主义的普世主义、全球主义是一种保守的、虚假的“世界主义”,基本上是西方主导的世界不平等秩序的意识形态面具。它无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性和平等权利,压抑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多元性,割裂人类普遍性与民族国家特殊性之间的有机联系,致力于将西方模式、西方价值“普世化”和“全球化”,削弱发展中民族国家的自主权力,谋求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霸权。因此,关注全人类解放和发展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对虚假的右翼世界主义进行深刻批判,并与左翼世界主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青年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批判过右翼“世界主义”、“普遍主义”的早期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在其虚假的普遍主义面具的掩饰下,不断扩张特定民族国家的特殊利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解剖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尔曼·泽米希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一文,深入批判了右翼世界主义的虚幻本质与社会根基。他首先指出,虚假的世界主义意识形态根植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篇文章使我们再一次认清,德国人的虚假的普遍主义和世界主义是以多么狭隘的民族世界观为基础的。”其次,虚假的世界主义意识形态的典型表现形式就是以特定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为“模范”、“目的”和“终点”的“历史终结论”:“德国人以极其自满的情绪把这个虚无缥缈的王国、‘人的本质’的王国同其他民族对立起来,宣布这个王国是全世界历史的完成和目的。”再次,这种世界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基于一种野心勃勃的“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处处根据本民族的幻想去判断其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德国人“在一切领域都把自己的幻想看成是他们对其他民族的活动所下的最后判决,因为他们到处都只能是观察者和监视者,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使命是对全世界进行审判,断言整个历史过程在德国达到了自己的最终目的”。最后,世界主义意识形态包含着显著的二重性悖论,一方面宣扬超越民族特殊利益的普遍主义、世界主义幻想而反对其他民族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又隐藏着谋求本民族特殊利益的强烈诉求:“如果民族的狭隘性一般是令人厌恶的,那么在德国,这种狭隘性就更加令人作呕,因为在这里它同认为德国人超越民族狭隘性和一切现实利益之上的幻想结合在一起,反对那些公开承认自己的民族狭隘性和承认以现实利益为基础的民族。”在马克思看来,右翼世界主义的实质就是:某一民族国家将自身特殊性伪装成人类普遍性,然后再以这种虚假的普遍性去压抑、统治甚至消除其他民族国家的特殊性,以此来建立世界不平等统治秩序,谋取世界霸权,扩张自身的特殊利益和支配权力。然而,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就深刻批驳过的这种虚假的世界主义、普遍主义的各种新版本仍然横行于21世纪的当今世界。早期资本主义的世界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今甚嚣尘上的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和“历史终结论”等意识形态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说明,无论右翼世界主义话语如何更新换代,其资本主义霸权本质并没有任何根本性的变化。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与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幻象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别。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世界历史”阶段的必然趋势。但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排斥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更不等于新自由主义所宣称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或美国化。新自由主义并不是鼓吹一般的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美国这一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美式资本主义化。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包含着显著的二重性,并通过全球主义幻象来实现霸权主义的实质:一方面,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以及全球市场主导的“市场激进主义”,宣扬民族国家终结的普世主义神话;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却又强化对外渗透、谋取世界霸权的能力,加深对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控制,以期强化对国际体系的主导地位。由此,政治上赢得独立的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却被纳入对西方的依附性体系之中。一言以蔽之,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主义和普世主义其实就是国际垄断资本企图统治全球的制度安排。我们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批驳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幻象,并不等于排斥、拒绝全球化,而是要更为合理地参与和推进全球化,构建更为平等、公正的世界新秩序。   严格区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世界主义思潮,批判、驳斥各种虚假的世界主义意识形态,借鉴、吸收左翼世界主义的合理内涵,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今天,我们要在全球化境遇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发展的普遍性与民族国家发展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法。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57页。    同上。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54页。    同上,第35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86页。    参见安希孟:《从国家主义到世界主义》,《世界民族》2003年第5期,第19~23页;李永毅:《西方世界主义思想的复兴》,《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12期,第39~43页。    参见〔英〕戴维·赫尔德:《世界主义:观念、现实与不足》,朱艳辉译,见赫尔德等著:《国将不国:西方著名学者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7~322、328页。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8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86页。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z/zgtsshzyll/201205/t20120521_158761.htm
个人分类: 政治|1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价值
whyhoo 2012-5-18 16:48
70年前的5月,当中国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毛泽东同志从紧张、繁忙的战事中抽出时间和精力,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对中国文艺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 ) 。 《讲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五四”以来革命文艺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对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回答和解决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走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价值之一   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的精辟论述,牢牢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一根本方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   《讲话》最核心的问题,一个是文艺“为群众的问题” ,另一个是“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讲话》公开亮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犹如一声春雷炸响,震醒了还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王国酣睡的文艺工作者,使他们转变了思想感情,主动走到工农兵群众当中,接近工农兵,熟悉工农兵,去观察他们的生活,揣摩他们的情感,学习他们的语言,陆续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乡土气息、反映工农兵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掀开了延安革命文艺的新篇章。   《讲话》发表以来,经过70年的风风雨雨,尽管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我们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一根本方向,并且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内涵。我认为,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思想,坚决抵制拜金主义的诱惑,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神圣职责,自觉地为人民而创作,不是为“人民币”而创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努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真情歌颂人民生动实践,真实展示人民精神风貌。    价值之二   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精辟论述,牢牢把握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基本文艺规律,引导文艺家把艺术才干的增长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他呼吁:“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   近些年来,我们创作的文艺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的精品力作却寥寥无几;我们的文艺家队伍可谓浩浩荡荡,但顶级的文艺大家却凤毛麟角。何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一些文艺家责任感淡了、激情减了、腿脚懒了,离社会实践远了,离人民群众远了。试想,整天躲在书斋里的文艺家,仅靠凭空想象、望风捕影、胡编乱造进行创作,怎么可能有伟大的作品问世呢?作家艺术家应坚持艺术操守,不为金钱、名利所惑,走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小圈子,到社会实践的汪洋大海和广阔天地中去,酣畅淋漓地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因为,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灵气” 。    价值之三   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关系”的精辟论述,牢牢把握加强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这一重要原则,发挥文艺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独特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 。 ”总结延安时期,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有三条重要的经验:一是把文艺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使党的政治任务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二是把分散、自由、散漫的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革命队伍不可缺少的力量;三是对文艺工作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使他们的思想、情感转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这三条不仅需要我们过去坚持,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应转变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方式,如果继续沿用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的方式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过去我们某些同志曾用“发号施令” 、“长官意志”的简单方法去管理文艺工作,结果是只会引起文艺家的反感和抵触。党要在政治上信任文艺家、在工作上支持文艺家、在生活上关心文艺家、在组织上管理文艺家,切实帮助文艺家端正创作方向,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党支持和鼓励作家艺术家自由创作,为作家艺术家尽情施展艺术才华提供广阔的空间。但这种支持和鼓励不是放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作家艺术家、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从思想、艺术、政策、舆论等方面给予积极有力的引导。    价值之四   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的精辟论述,牢牢把握对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这一基本要求,用正确的文艺批评引领文艺创作健康发展。   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 70年后,当我们重新阅读毛泽东同志这些关于文艺标准的论述时,依然从心底里为他的辩证的思维、缜密的逻辑、科学的推理所折服,感叹他的睿智和伟大。   改革开放以来,有少数人否定毛泽东文艺思想,一些人使命意识淡薄,奉行“金钱至上” ,把“票房价值” 、“收视率” 、“点击率”等市场因素作为文艺的评判标准,面对各种错误文艺现象,完全丧失了批评的立场和勇气。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仅把文艺批评当做谋生的工具,热衷于“红包批评” 、“圈子批评” 、“人情批评” 、“炒作批评” ,把文艺批评领域变成了庸俗喧嚣的名利场。面对这种文艺批评状况,我认为,一切有良知的批评家应理直气壮地拿起“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相统一”的文艺标准,用强有力的文艺批评,分析文艺现象,探索文艺规律,推荐优秀文艺作品,批评错误文艺倾向,指引、规范文艺创作和生产。一切有道德有作为的作家艺术家应努力用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优秀文艺作品奉献社会、奉献人民,给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益的精神食粮和愉快的审美体验,绝不能一切唯“金钱” 、“市场”马首是瞻,用媚俗去换取廉价的掌声和笑声。    价值之五   应深刻理解《讲话》中关于“继承和借鉴” 、“普及和提高”的精辟论述,牢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重要文艺方针,鼓励创作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 ”“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他还说:“在团结抗日的大原则下,我们应该容许包含各种各色政治态度的文艺作品的存在。 ”这三段话虽然文字不多,却含义深刻、观点鲜明:一是阐明党对中外优秀文学艺术遗产是认可的接受的继承的,纠正了“五四”以来出现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欧美的文艺创作倾向。二是阐明文艺作品既需要高雅的又需要大众的,既需要提高又需要普及。三是阐明党支持文艺家的自由创作,只要对团结抗日有益,允许各种形式、各色内容的文艺作品的存在。   文艺引领时代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文艺家应牢牢坚持“双百”方针,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手段的新变革、文艺体制改革的新调整,自觉地进行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艺术创新,努力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应妥善处理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不能一强调主旋律,就忽略了艺术性,不顾人们的审美需求,把文艺作品搞成了政治化、标签化、口号化;不能一强调多样化,就忽略了思想性,不顾作品的社会效果,把文艺作品搞成了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120516/
个人分类: 艺术|1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周刊:成功学是中国当代社会的毒瘤
spirituallife 2012-5-17 16:37
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   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   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   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 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那些成功学大师除了演讲收钱还能做什么成功的事?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个人奋斗很可嘉,实现自我很诱人,名利滋味很甜美。但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事实上,在“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美国,人们已经开始在反思。《纽约时报》前著名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出版了《过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学子的秘密生活》一书提醒人们,现在全世界的学生处在比以前更为强大的成功压力之下。她以中学母校的优秀学生为个案,他们承认自己已经努力到了极限,感到孤独、无奈、惶恐、无法形容的痛苦和心力交瘁;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精力上的不足,甚至用毒品来提神,而这也得到了父母的默许。罗宾斯说:“如果孩子们过度追求成功,那么,无论他们获得多大成就都感到远远不够。”   人们对成功的普遍焦虑,成就了成功学这门产业,同时也由于过于渴望、过于焦虑,使得人们对成功学的缺陷视而不见。首先,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学话语中,只存在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唾弃则越狠:都30岁了,男的还没房没车、女的还没钓到一个金龟婿,你彻底完了!——在这样的语境下,还没有成功的人只会日益感到压抑;其次,“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成功人士”被塑造为住洋楼、养番狗、开名车、穿名牌, 并且基本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淡泊名利、闲云野鹤、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通通都属浪费生命。难道过有趣味的生活不算成功?其三,成功学鼓吹成功有捷径,可以复制、可以速成,“成功”仿佛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人人唾手可得。——有几个人是通过学习这些所谓“成功法则”成功的?贩卖“成功法则”的人倒真的赚大钱了。其四,成功学宣扬只要目标、计划明确,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这不是现代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还真有人相信每天背诵“成功语录”能发达的,不过此人后来得了强迫症。   不靠谱的成功学导师   《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身为成功学讲师,到处演讲推广“成功九步法”,自己却从未体验过成功的滋味。   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撰文提及,为了搞清成功学的奥秘,曾专门去听一个名气没有 陈安之 响、但也属重量级的台湾成功学大师的授课。他说这位成功学大师讲的,无非是“去掉我执”、“返璞归真”之类的禅言或道论,而且错漏百出。他的观感是:“明明授课者在‘我执’,却要听者去掉‘我执’;明明授课者是在进行‘现代化’运营,却让听者去铜臭,归璞真;明明授课者自己并未真正成功,却要喋喋不休地大讲成功之道……好一副霸道相。听后令我绝倒:原来不过如此如此。这哪里是成功学,分明是一种舌辩术,完全是效法苏秦、张仪故技,凭借成稔于胸的骗人说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有人评论陈安之的演讲煽动能力确实很强,“但就是因为太强了才是真正的致命之处”。他的演讲、培训费动辄成千上万,只要有人来听他演讲,他就算成功, 因为赚到钱了,而且还不少。至于听众成不成功,他不必打包票,因为成功了是可以解释为他激励有效,不成功则是你自己不够认真、努力。这就是成功学大师的赚钱之道。他们也许称得上“成功”,但这个“成功”是建立在更多渴望“成功”的人身上的。 什么样的成功才叫成功   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有“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语境存在,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   比如说,男人和女人的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有调查显示,9成香港专业女性认为成功的定义是拥有快乐家庭,其余依次为能够发展个人兴趣、经济独立和健康;多数受访者并未将子女成绩优异、到了某特定年龄要在工作上达至某个薪酬或级别,看作主要的成功指标。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如果机遇和运气都不错,有钱也不坏,但这并非体现成功的唯一方式——这个网友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但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这是《阳光小美女》结尾的一段台词,说的是普鲁斯特。 什么叫成功,什么又叫失败,其实并不绝对。   当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近似谵语的成功梦想时,我们无从断定这种梦想虚幻与否;当众多的人沉浸在以“别对自己说不可能”之类的朴素箴言达到成功的迷醉当中,我们也无从判断这种成功捷径的可行性;当全社会都奉行着“豪宅、宝马、年入百万”的成功标准时,我们也无法知晓这种价值观的正确性。   我们唯一可知的是,我们全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 开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灵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急躁情绪中,成功学讲师已然成功,众多追随者渴望成功,中国正在成功。   成功学的文本逻辑    卡耐基 说 拿破仑·希尔 的成功学是“经济的哲学”。拿破仑·希尔说 乔治·克拉森 的《巴比伦富翁》永远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改变”。 汤姆·霍普金斯 在人生征途上屡战屡败,最后一笔积蓄投给了“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的培训班。“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也是在遇到安东尼·罗宾之后,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因为“卖产品不如卖自己”。而 张锦贵 则被陈安之评论为:“张锦贵是唯一能令我感到有压力的华人讲师。”   只有成功学大师才能评论成功学大师,而圈外的人则要么举头仰视,要么敬而远之。成功学何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    如果分析一下成功学的基本讲义和惯用词,你会发现,基本上就是人类世界已知的公理 。比如 安东尼·罗宾 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决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第二,拿出行动来;第三,观察一下哪个行动管用,哪个行动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动方向有偏则修改之,以能达到目标为准。”按照这些无比正确的讲义,理论上当然“必定成功”;但如果不成功,也只能说明你的行为有偏差,而不能说明这些公理不正确。成功学善于比喻、善于利用生活细节说服人,用前些年流行的说法叫做“心灵鸡汤”,美国人则把这叫做“便利店哲学”,即为廉价、方便、随手可得但颠扑不破的正确道理, 它们的文本基本上就是用高科技词汇和营销术语来表述的知音文体。成功学也善于化用宗教内核,从美国发端的成功学无不浸透了清教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化作了“人人都有机会成功”。而在中国的成功学传播过程中,宗教话语变得更加神秘,“感召”、“奉献”、“支持”等似是而非的词汇和刻意营造的环境气氛让某些成功学培训笼罩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 这或许是传授者的预设,也或许是受教者的误读。   除了善于归纳和化用,成功学也不能不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沟通维度。 成功学无一例外倡导打破陌生人隔阂,试图给中国人灌输陌生人的交往体验,许多培训课程都会号召素不相识的学员拥抱、使用热辣的话语相互鼓励,以他们从来没有过的方式进行沟通。在课外,执着的电话问候、拜访、倾谈和换位理解,也成为成功学的标准手法。毫无疑问,习惯于中国传统沟通方式的人在成功学面前会被极大震撼,越执着于含蓄沟通或者越不善于沟通的人则越容易被夸张、外化的成功学表达方式所颠覆掉,他们会震惊、叹服、小心翼翼地尝试继而从中收获从未有过的精神快感。   但,这就是成功学吗?   全民成功的时代   “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目标是“帮助全中国每一个人、13亿都要成功”,虽然这只是个概念化的说法,但我毫不怀疑众多民众对于成功渴望的狂热程度。   在大多数城市的周末或者傍晚,你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西装、衬衣人士忙忙碌碌,他们在某栋写字楼的某间会议室里热诚地参与着某些培训、讲座、分享沙龙。在写字楼电梯里,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林老师上次讲的什么课啊?”   “如何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   “天啊!我没有听到。”   “不要紧,下星期还有一个分享会,林老师会和他的弟子一起来和我们分享心得。”   是的,这就是很多人在梦想的事情——通过一次培训或经验分享,就可以“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哪怕没有,赚到50万、10万也是物超所值。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渴望成功?又何时把成功简化为金钱的数字游戏?又是何时为这种成功目标定下了急切的时间表?   就在20年前,我们也不会有这么迫切、这么简单粗暴的想法。那个时代的各种群体狂热虽然同样弥漫着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莫名其妙的行为,但无不是以 生活、 健康等人类的生物本能为诉求,从气功热到各种健康疗法、从红豆杉保健到各种磁疗用具不一而足 。用物质、金钱来彰显人的社会地位,是成功学这股热潮所引领并自我标榜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 梁理文 在一篇文章中把成功学的全面发展归结为 保险推销和直销 这两个新鲜事物的出现,“这两种销售方式都需要大量招收和培训推销员。培训专家大都受过成功学的训练,他们也喜欢向学员推荐成功学类的励志书籍。那些接受过培训的人,不管是否留下来做推销,都学到了一些过去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主要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在个人成功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保险和直销从业人员都是以个体能力、沟通能力作为第一武器的人员,他们自然成为成功学的试水者。随着整个社会从集体体制向个体自由的趋势转变,成功学也因此在其中茁壮生长起来。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成功学。曾经一度,下海是成功的,考公务员是成功的,出国是成功的, 读大学是成功的,海归是成功的,在如今买楼也是成功的,炒股更是成功的……在狂热面前,只有一个成功出口,其他都是失败。当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 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 (文/陈漠) 一门“成功学”课程亲历记   这是一门昂贵的课程。“探索”、“突破”、“领导锻炼”三种级别的课程,学费分别为3900元、7700元、3900元,时长分别为三晚两天、五天、三个月(每月一个周末,共六天)。   这也是一门充满仪式感、“成年人的体验式”、有争议的“生命”课程。   从“励进”到“睿力”   课程手册里写道:“睿力课程所有培训以活动体验式为主导。源自欧美,课程系统以探索、突破及领导锻炼三个主课程为核心,配合其他工作坊,以达到开发潜能、自我提升、改善生活素质等效益。”   主办方广州市睿力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广州市林乐路的一栋写字楼内办公,距广州天河区的CBD符号中信大厦只有10分钟行程。看上去是个很普通的写字间,在角落里的沙发上,四五位女职员拿着花名册正在开会,主持会议的张莉萍拿出一本蓝色册子和一个黄色信封,分别是探索课程手册和“睿力个人才华提升之探索课程报名协议书”。她介绍,“睿力的特色就是体验,这个课程最早开始于美国,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都很流行,后来传到香港,再到内地”。 她说,睿力在广州、成都、上海都有分部。 “睿力”的前身是“励进”。LP(领导锻炼)57期的学员郑刚告诉记者,“它注册差不多十年了,现在在成都、上海还叫励进,在广州不能叫励进,据说是涉及到一些工商税务等原因。人员没变,公司也没变,我现在还叫它励进。”郑的身份是广州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副总经理。   工作人员徐文英解释:更名发生在2007年1月,原因是“违反了教育局的‘课室和办公室不能在一起’的教学规定”,所以从天阳路搬迁至林乐路。   张莉萍介绍,授课导师“以前是老外,后来是位香港的华人,现在已经有国内完成课程的一些学员成为导师,教起课来不会有障碍。”郑刚说,“每个课程不止 一个导师,有时有两三个。我上探索班的第一节课是刘志伟(音),据说,他是佐丹奴以前的老板,后来在美国投资不太顺利,人生起起落落,后来,他成为励进学 员,再做小组长,又做了导师,讲课很实在。” 工作人员和学员都拒绝透露课程的详细内容,理由是课程有保密协议,而且提前知道内容会影响新学员的心理体验。“学过的人就知道不贵,关键是要看对自己人生 的意义。”张莉萍说,她以前做事拖拉的毛病就在几年前的学习中得到改变,“你如果真的觉得不好,还可以退钱”,她指着协议书上的第7条:“若参加者完成五 天课程后得不到任何效益,可申办退款手续。手续需于课程的导师授课部份完成后48小时内呈交书面申请要求退款。本公司将会先安排面谈,退款则会在接获退款 申请和面谈后一至两个星期内,将已付学费扣除退款手续费用人民币1000元整后之余额退还。”   泪流满面的结业典礼   7月29日晚6点30分,天河北一家宾馆16楼的多功能会议厅,LP61期结束“突破课程”进入“领导锻炼”的结业典礼正在进行。会场约100平方, 聚集了100余人,大部分席地而坐。LP61结业班的29名学员和5名小组长盘腿坐在主席台,其他的60余位老LP学员、“感召人”和家属则坐在会场中 央,最后一排坐着的是10余位西装革履的导师和工作人员。   穿深紫色长裙的肖导师出来宣布:29位学员进行总结、感恩。话音刚落,便有四五名学员同时起身争抢话筒。29个学员的总结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家好,我是XXX,我是一个真诚、自信、冒险、负责任的男人(女人)!”台下立即齐声呼应:“Yes!”   “以前我是一个没有志气,总是逃避,没有勇气的人,通过五天的学习,我突破了自己,现在感到很轻松、很快乐。”台下是整齐划一、雷鸣般的掌声。远处的导师朝演讲者竖起两个大拇指。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感召人XXX,感谢从‘探索班’到‘突破班’的各位导师,也要感谢小组长们,还有我身后的28位死党!”许多人声音嘶哑。“感召人”起身,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朝四周作90度鞠躬表示回礼。   感谢中充满了温情,丈夫感谢妻子,妹妹感谢姐姐,母亲感谢儿子,儿子感谢父亲。一个中年女子说:“我已经放下了多年放不下的一些痛苦的事情,现在我活了。”一个酒吧歌手经纪人说:“妈妈,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儿子”,他的母亲正举着DV,脸上堆满笑容。一个年轻女子说:“我老公以前老说我顶多是个小学生, 现在我觉得我是个大学生!”一个称自己以前胆小的男子,当众拥抱并亲吻了自己的妻子,流下了热泪。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跑上台,给父亲送上一束鲜花。   感恩结束,肖导师的声音再次响起:“请给我们29位学员掌声,嘉许他们的胸襟和开放度。挚爱的亲朋们,他们真的非常棒。”5名坐在一旁“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小组长接着上台总结和感恩,一位女组长说:“看到他们一天一天变化,真的好像比拿到黄金还要开心!”   肖导师重新站回会场中央,身后跟着一位提篮子的女工作人员,“我们有几份礼物送给小组长,礼物本身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是会发光发热的东西,代表的是一 个世界,因为有你,这个世界发光、发亮。”声音里有了哭腔。肖导师每发完一份礼物,都会双手交叉放于胸前,90度鞠躬,然后再进行拥抱,轻轻耳语几句,接 下来的29位学员也排队重复进行。在人群中,身材墩厚的组长郑刚在一次次拥抱中泪流满面。   这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结业典礼,以老LP的抱团激励和小组长们的及时小结划上句号。在一楼的大厅,那个酒吧歌手经纪人热情不减,“我告诉你,对个人自信,绝对有百分百的提升。”    “你会错过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课程手册里写道:“我的朋友不断向我推荐,甚至说服我参加课程,是否有金钱回报?是否涉及传销?——不,只是因为他们在课程中得到效益及探索到所有的力量!他们急于与你分享,他们真正的好处是,当您完成课程后,他与您共同拥有新的力量。”   结业典礼上,郑刚成为了记者的“感召人”。7月30日,郑刚为“感召”记者参加课程,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他穿着一件橙色LP队服,左胸绣着大大的“爱”字、右衣袖绣着“4”、后背印着“LP57”。   郑刚说小组长纯粹是做“奉献”,他还“感召”了妹妹参加课程,完全没有利益关系。“我有自己的公司,赚自己的钱,没必要给别人做业务员。”他边解释边拿出一份报名材料放到桌上,“别再犹豫了,对你来说确实是冒一个小风险,但为了你未来的生活,这点投资是微不足道的。”    8月1日,是“嘉宾分享会”,同样在宾馆16楼的多功能会议厅,同样是晚上6点半。   “分享会”被定义为老LP学员的“自发行动”,被“感召”来的嘉宾将有机会体验到探索班的部分内容。多功能会议厅里整齐摆下了80张椅子,被“感召” 到场的嘉宾约有50余人,其余则是LP61学员和工作人员。到场者的身份被区分为“导师”、“老LP”“小组长”、“感召人”、“死党”和“嘉宾”。他们 来自广州、深圳、东莞、香港、温州、长沙各地,有服装店老板、音响店老板、私企副总、企业高管,还有大学教师和医院护士长,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   分享开始前,郑刚带记者去见工作人员徐文英,以解决就读前的一些疑惑。问:“我看有报道说你们的课程有穿丁字裤跳艳舞,模仿性姿势的内容?”答:“我 不能说媒体说的属不属实,但我可以告诉你,眼睛看到的东西有时候不一定是真的,要怎样使我们的心也能看到。关键是你有没有需要,想要超越自己什么,这才是 最重要的。”   “探索课程”体验正式开始,LP61班的两位男学员担任主持。第一项体验:跟人打招呼时,将自己比喻成一种动物,体验时间两分钟。会场里开始热闹起来。   A:你好,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狗。   B:你好,我是一头勤劳的黄牛。   A:你好,我是怪兽。   B:你好,我是一条狼。   A:你好,我是老虎。   B:你好,我是一头大肥猪。   主持人将体验人的心态分为“主动式”、“被动式”、“古板式”(从头至尾称自己是一种动物)、“强权式”(从头到尾所称的动物要大过对方)——“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主持人说。   第二项体验:叫一名女子将手放在一名男子的手心处,目的是让两者“用身体感觉一样东西,体验紧张和不知所措”。   第三项体验:“开放式的坐姿”。两人相向端坐,手放在膝盖处,两人膝盖间隔两个拳头的距离,用眼神默默注视对方一分钟。100余人端着凳子找搭档,会 场里再次闹腾起来。一位男嘉宾在体验结束后说:“这样看人是特别不礼貌的事,我老师这样教我,我父母也这样教我,今天,我对面坐着一个靓女,我确实不敢看 她,我倒是想看看满场的其他人都什么眼神,大家都这么看着,我感觉特别可乐。”一个女嘉宾则觉得“好像是回到了童年”。   接下,老LP学员开始宣讲。   一名LP57女学员,自称是拿到了“最高学历”的大学教师,之后又回来任LP59小组长,“三个晚上两个白天,让我彻底对自己有了360度的认识。我 今天诚心诚意请大家敞开你的心扉,相信今天带你来的朋友或亲人,为你自己负责,为你的生命负责,放下你的看法,接受一些跟你未来有非常非常重要关系的一些 事,可以吗?”另一名自称50岁、来自香港的男学员说,“1998年,我在香港上这个课,那时我欠银行20多万,上了课后一年时间,我把欠债都还光,然后 重建生意,现在,我有15家店。”   主持人趁热打铁,介绍了将于8月15日开班的探索课程,包括上课时间、费用等等,并建议每四到六人组成一个小组,与老LP们进行交流,而工作人员则在 后排准备好报名材料,随时准备接受报名。“一般报满120人就截止,招得差不多就开班,最短一个月一班。”郑刚说他上探索班时是72人,到突破班剩下42 人,到领导锻炼班剩下39人。   与记者在同一小组的一位LP61女组长,说自己是东莞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坐了两个多小时车才到广州,“我三年前读的,如果真是人家洗脑,也不会洗三 年吧。三年了,我赚到一群很好的死党,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第一个跑出来支持我。想想,我毕业十多天举行了婚礼,40多个死党都来喝我的喜酒,陪我出嫁, 多幸福的事!”   时间已近10点,记者起身向郑刚告辞。他坚持把记者送到一楼大厅,“我感觉你在逃离,一刻都不想呆。你是个谨慎过头的人,你不报名,你不去,就会错过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文/程功) (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 不成功,便成人   和所有成功学讲师一样,电影《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信奉的是这样的信条:“人只有两种,成功者和失败者。”这也是这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所有的企业, 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都削尖了脑袋要挤进世界500强;所有的父母,不管是还没离婚还是已经离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No.1;所有的励志 图书,不管是原版还是引进版,都在教你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所有的选秀活动,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的,都在宣扬一夜成名、从此名利双收的神 话……你成功了,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失败?对不起,你不但是个Loser,还是个连自己也无法原谅的罪人,罪名就是:你居然还没有成功!   但是,人生真的非如此不可吗?是谁断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是谁告诉我们“求上进”才是人生正道?成功人生除了成功或者失败,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   如果所有人都被置于“成功/失败”二元对立的语境下,这个社会肯定出了问题。当那么多人被“榜样”和“导师”教导着踏上漫漫“成功”的时候,还有谁会真正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来生活、依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来选择?
个人分类: 经验教训|0 个评论
从电影看文化差异
热度 1 benlion 2012-3-6 13:56
时代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当今时代将是什么样类型的英雄和什么样的时势呢? 从电影看文化差异: 国产电影,多见历史题材、夺宝故事,美国电影,多见科幻题材、探险故事,前者对珍宝和财富勾心斗角,后者多为历尽艰险发现宝藏,前者多为皇宫内室争斗,后者多为伦理和法律辩论,反映的是面向过去与面向未来、面向人的争夺与面向自然的科技,在现实社会反映财富敛集与发明创造财富、求神拜佛与 救赎 世界的差异。 但是,这是当代文化,不是古代文化,否则就不可能在历史上一千年领先世界。 在德国一次国内校长与国外所长聚餐,所长说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的发明,为何现在看不到了?校长说所以我们来学习了。是啊!发明创造,科技发展到今天,西方积累不但在科学上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技术上的发达和精密复杂的仪器设备、软件发明,已今非昔比,如何在实验技术和生产设备上创新非同一般的不易。 驾驶汽车与制造汽车,制造汽车与发明新型汽车,操作实验仪器与制造仪器设备,制造设备与发明新型仪器,这在本质上都非常不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国技术,无论当时如何先进,仍然是比较简单的手工设计与制造,当今的技术涉及到综合与交叉学科的应用研究和精细复杂的生产设备装置的制造技术和工艺。 如果仍然不能建立良好的科学 - 技术 - 工程 - 科学的管理机制,如果仍然不能建立起这个信息传递链的人才队伍,那么未来将会是什么?
3868 次阅读|3 个评论
当代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批判
hailang0 2012-2-12 11:33
当代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批判
这个方面除了以前知道的江苏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的欧阳老师之外,今天又意外发现了复旦张兵教授的一本书《中国小说史略 疏识》出版的消息,大概也是对“伟人”有些“不恭”之作了。 说到鲁迅在小说史上筚路蓝缕的功劳,在他故世之后,已经有很多达人包括蔡元培等做了盖棺论定,比方有这样一副挽联: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可是当我看到现当代的学者们贡献了一部又一部的新“中国小说史”之后,鲁迅还被抬到小说史研究的最高峰的位置时,心里就大不以为然了。 如果鲁迅近 100 年前的史著,还能指导我们对红楼梦、古小说做出跟他一样的结论,试问咱们现在学者的水平还停留在什么比这更难堪的地步(低下、半个世纪以上的停滞不前)? 何况,这部《史略》毛病百出,以今人的眼光审之。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自己读到的《史略》“批判”书的观点。 第一章文献篇,从材料、作家、版本三个方面考证《史略》的“非”,因为《史略》的“是”前人说够了。 作者认为照《鲁迅日记》的交待,在写《史略》的当下,鲁迅大量时间耗费在《史略》以外的琐事包括教育部科员的上班方面,对小说仅仅采取“随便翻翻”的态度。“‘随便翻翻 ’ 之所得,用于杂文犹可,用于学术研究,就显然不够了。”信然! 因个人偏见造成了鲁迅对某些材料排斥和疏忽,如对才子佳人小说,他就简单地把它们一概列入“瞒”和“骗”之列。(鲁迅未享受到才子佳人的幸福,也因此排斥这些封建文人的风流?) 对作家考证的疏漏,作者举了沈亚之、吴承恩、文康等的例子。这里我想补充受鲁迅排斥的才子佳人小说著名作家荑荻散人或天花藏主人一例。四库中的张匀童子时创作《平山冷燕》一事被鲁迅轻易否定,说从书中老腐的口气看,绝非童子所为,因之建国后的文学史在《平山冷燕》等书的作者问题上一直付之阙如。其实骆宾王、王勃、晏殊等神童的代不乏人,还有那位被清华破格招进去的学生作家(蒋小涵)不都可以说明古今神童存在的事实么?幸好高教版的中国文学史到袁世硕先生主编分册时,采纳了东北苏兴教授的说法。 第二章观念篇。“虚实”之辨,在《史略》中出现频率甚高。从鲁迅评价红楼梦“叙述皆存本真”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进一步肯定它“敢于如实描写”,可以看出他的写实佳而虚构者劣的取向。要不他怎会把与《红》同一性质的“佳人才子等书”打入“欺”“瞒”文学之列? 鲁迅的小说史观是演化论,就像他对其弟等世人有过的那种看法一样。治小说史,他也想寻出一个前因后果的条理脉络。比方水浒、西游从简到繁,小说从短篇到长篇,从文言到白话等等的演进。这类研究成果,使得“《史略》在相当程度上可说是对西方‘进化 ’ 观的回应。”前些年初学者乱套西方文论的文学批评现象似乎也与此近似。 第三章体例篇。分文字辨、章节辨、分类辨。 第四章评鸷篇。也都有精彩的归谬指正。该书成型前曾以选修课形式为研究生开设。在山西大学讲授时,名为“《中国小说史略》疏讲”。显然是部经过多年酝酿成熟的学术书。 《批判》令人读后,不由拍案惊奇。 这本书的唯一不便,是和《史略》的对读问题,读者和研究者要将归谬处一一附到原著对应位置上,才不会让错误依然流传。我也曾经向作者提到,说它没有按照鲁迅原书的顺序编排,读起来有点麻烦。现在市面上每年都有那么多翻印的鲁迅小说史略再版,如果同时有这种对照勘误的本子,那该是多么理想的指南性质的读物啊!可惜老先生只是笑一笑而已。他平常的事情太多了:要打理博客(几乎每天都在更新),整理出版好几部回忆录,回应对他的红学观的意见……着实抽不出时间再来整理自己的这部旧作。 我自己过去也曾批判过《史略》的小说观点。 当时我还在念博士,答辩前得知我的文章上了最好的古小说研究刊物,并拿到了两册样刊,让我非常高兴,并故意在答辩会上炫耀,意思是自己的成果都被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的刊物接纳了。谁知答辩委员会的主席不买账,他引述了一位对我的论文持不同意见的外审学者的意见,说我的研究范围太扩大了,漫无边际,意谓将研究对象泛化了。 那么他和外审专家的具体的对象又是什么呢? 无非就是鲁迅百年前的断言:才子佳人小说只能是那种“三段论”情节模式(一见钟情-小人拨乱-终得团圆)生产出来的作品,其他都不算。 因此我的《新界说》立意跟鲁迅商榷,批驳书中 czjr 小说只能这样、不能多样化的看法。思维的错误。其实,鲁迅也是上了红楼梦石头的大当,说佳人才子等书“千人一面”、万部一腔,“左不过一个套子”(这是后世指责这类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的原因所在)。我们不能因为红楼梦书中否定了这类小说,就认为凡是符合“三段论”标准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才子佳人小说,因为那样才是“一叶障目”,除了红楼梦之前的这类长篇章回体的白话小说,更多的文言、短篇和其他时代的长篇被排除在外!石头列举的“标本”毕竟不能代替、反映中国才子佳人小说几千年发展的历史、实绩。 我的博士论文后来整理出书时,《全国新书目》上的书评题曰:走出峡谷获得解放的佳人才子:读蘇~《中国~演变史》。 如果我们按照鲁迅史略的思路去研究 czjr 小说,绝对是死路一条!因为全都是“一个套子”的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作品嘛。 现在又看见张先生的鲁迅史略《疏识》的问世,我感到非常兴奋!让中国小说在前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希望,肃清一部被经典化的旧书对学界的流毒,已经可以期待实现了。 只有我们这个科学发达昌明的时代,学者才会比鲁迅具备更优秀的学术资源和视野,来从事真正的学术研究,而非“随便翻翻”的所谓“最谨严”的“著述”。我们也应该比前人做出更大的贡献才是。 没有对前人(包括鲁迅)的“批判”与超越,学界将会是死水一团。
个人分类: |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当代资本主义面临两大结构性矛盾
whyhoo 2012-2-11 15:43
随着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的持续发酵,危机效应逐渐蔓延至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层面。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它是西方国家金融制度的问题,还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深层危机?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走向将产生何种影响?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 透过现象探究危机根源 《参考消息》:您如何看西方国家当前的危机? 郑永年:2008年开始的国际经济危机的根源主要是发达国家,即欧洲和美国。欧洲和美国危机的表现形式不太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则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欧洲国家主要是社会福利制度危机,社会福利推动着政府债务危机。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不足以维持那么高的社会福利。欧洲的政治制度迫使政治人物继续通过政治方法来维持这种社会福利,危机成为必然。 但2008年出现的金融危机也是美国政府一再提高社会主义成分的产物。美国政府想解决住房问题,让更多的低收入阶层拥有住房。不过和欧洲不同,美国政府想利用市场机制来达到这个目标,结果放松了对金融体系的管制,最终也出现了问题。与欧洲不同的是,美国的金融危机还与其发动反恐战争、侵占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国家有关系。战争所需要的大量财力支持也是通过市场机制而获得的,这也促使政府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事实上,各国已经花了很大的努力来应付危机。问题在于为什么花了那么大的努力而不能应付危机,而眼睁睁地看着危机深化甚至发生新的危机呢?这需要"从现象看本质",超越危机现象,深入到西方经济制度的内部,找到产生这些危机的制度根源。 金融资本挟持西方政府 《参考消息》:这些危机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郑永年:西方今天正面临着两大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即金融资本主义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民主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两大矛盾既是危机的根源,也使得西方难以挣脱危机,更使得新危机不断发生。 第一大矛盾是金融或者货币资本主义和实体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波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已经从工业资本主义(或者制造业资本主义)过渡到金融资本主义。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来说,当代金融资本主义已经和昔日的金融资本主义全然不同。昔日的金融资本主义是和实体经济(制造业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为后者服务的,金融就是要为实体经济融资。但在今天的金融资本主义那里,金融不再是为实体经济融资,而是更多地为自身"融资",用钱来套取更多的钱。如今的许多投资银行家是没有国家概念、没有道德底线、也无所谓社会责任的人。金融资本主义已经是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勤劳和努力"等美德了,它的"美德"是"机会主义"。 当今的金融资本主义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已经有了质的变化。现实的情况是,虽然实体经济还是依赖于金融经济,但金融经济可以脱离和独立于实体经济而运作。这是一种单向面的依赖,即实体经济依赖于金融经济,但后者不必依赖前者。 在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的绝对核心之后,当代金融资本主义明显出现三大趋势。第一是金融资本挟持了政府,甚至整个经济。金融资本,例如华尔街,往往是"大到不能倒",其逻辑是,"我倒下了,也要把你(整个经济)拉 倒,你如果还想活下去,你首先必须把我救活"。因为上面提到的单向依赖的缘故,一旦金融业被救活,它根本没有意向来挽救实体经济,拉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反,金融业还是根据自己的逻辑发展。除了威胁政府,金融资本实际上也早已经开始操控政府决策。例如,西方国家早就有征收金融交易税的思想,意在遏制过度投机的金融交易,但始终没有成为现实。 第二,当代金融业不产生就业。当代金融业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是用货币炒作货币。因此,它可以使用大量的高科技,是高度计算机化的行业,只有老板和少量的技术操控人员,不需要传统金融业所需要的大量雇员。 第三,当代金融业迫使世界上所有一切"货币化"或者"商品化",不管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这也是金融资本的本质决定的。 大众民主威胁资本主义 西方面临的第二大矛盾是大众民主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在西方,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一直被视为一对孪生体,他们互为关联,互为保护。民主被视为是保护资本主义的最好政体,同时资本主义也被视为是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的确,在西方民主政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精英民主,即资产阶级的民主。 在历史上,西方民主政体的产生的确与商业阶层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有关联。资产者通过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活动积累了财富,成为旧制度的主要纳税人和债权人,自然要和传统贵族分享政治权力。 但是,在大众民主产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并且是质的变化。工业资本主义产生的第一个群体就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是大众民主的第一步。之后,随着妇女、少数族群获得参与政治权利,西方民主从精英民主转型成为大众民主。随着这种政治转型的就是西方经济从赤裸裸的原始资本主义转型为福利资本主义。经济上的这种转型不是资本主义的逻辑,而是民主化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的目的就是自我积累,而不是财富的分配。只有在大众民主的压力下,财富分配才成为可能。因为劳动阶层的崛起和大众民主是同一个过程,政府就不能和从前一样只站在资方一边,而必须超越资产者的利益,表现为比较中立的立场,在资本和劳动者之间,调节两者之间的利益。 不过,大众民主也很快产生出对资本不利的因素。在大众民主下,因为政权的基础不再局限于财富,而是选民的选票,政府很快向民众倾斜。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足够的选票,就很难得到政权。当政权基于选票之上的时候,政治人物必须把选票作为优先的考量。因此,在西方,大众民主越来越具有民粹主义色彩。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福利不但不能减少,而且不得不继续扩张。民主往往成为福利政策的"拍卖会"。 在经济体不能创造庞大的财富来支撑福利和公共开支,而国家又无法增加税收的时候,西方政府就走上了借债度日的赤字财政,向人民借钱、向国外借钱、向未来借钱。这就是欧美等国家债务危机的根源。 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和资本主义,这两大矛盾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 西方体制面临双重转型 《参考消息》:西方国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吗? 郑永年:资本自己不会纠正自己的错误,政府无能或者无力纠正错误,那么社会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了。今天的西方发达社会并不比发展中国家更为稳定,社会抗议活动在那里频繁发生。最近发生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 动具有指标性意义。 从历史上看,不管是社会危机还是经济危机,最终必然转化成为政治危机。从欧美社会抗议的状况来看,经济危机已经开始政治化。然而,这也未必不是好事,因为危机最终必须通过政治方式来得以控制或解决。如果政府受制于方方面面的压力,无论是来自资本还是社会,那么政府会继续弱化,直到更大的危机发生。 当然,也可能出现强人政治来应付危机和解决问题。政治强人可以用民粹主义来节制资本;如果是这样,就可能出现左派政权。但政治强人也可以利用资本的力量来压制民粹主义;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可能出现右派政权。但也不排除坏的情况发生,极右或者极左领袖出现的可能也是有的。历史上,经济危机不仅造就了像丘吉尔、罗斯福那样的正面英雄,但也造就了像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那样的反面人物。 无论什么制度,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必然要出现转型。从目前看,西方的资本主义体制需要转型和改革。但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资本主义体制会崩溃或解体,这样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西方的资本主义体制现在面临着双重转型,一个是民主的转型,一个是经济的转型。即使是转型或者改革,没有强人政治和强人政府是无法办到的。只有危机发展到十分深化的时候,才有可能造就强人政治和强人政府,从而达到转型或者改革的目标。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114/c6
个人分类: 经济|1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学潜规则(中国当代大学知识分子的杯洗具)
maczone 2010-2-24 20:23
多年苦读成为大学教师,但生活和事业的重压才刚刚开始,风华正茂的女教师曹小慧沦为房奴后,职称和事业也受到了挫折,是依附他人并按潜规则行事,还是保持清高与独立的人格,曹小慧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也演绎出了一段悲喜交集荡气回肠的婚外恋情。而女研究生朱雪梅,却在潜规则下畅行无阻,不但呼风唤雨,也将官员和男友玩得得心应手。还有像门亮一类在困窘中奋斗挣扎的知识分子,为了他们想要的成功,不得不投靠巴结权贵,而权贵也利用知识分子,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小说描绘了潜规则下中国当代大学知识分子生活奋斗的悲喜剧。 作者: 史生荣 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类型: 连载 性质: 免费阅读 定价: 25.0元 关键字: 大学 潜规则 女教师 女研究生 小说 授权连载 不得转载 我就不转了,自己去看吧 http://data.book.163.com/book/home/009200010013/0000JXWL.html 作者简介 史生荣 史生荣,男,祖籍甘肃武威,生长于内蒙古临河,现在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任教。已发表长篇小说《所谓教授》、《县领导》、《所谓商人》、《所谓大学》;中篇小说《空缺》、《副县长》、《教授不教书》、《日子如波》、《真的好郁闷》等六十余部;短篇小说二十余篇,共计三四百万字。作品多次获多种奖或被转载。《所谓教授》、《县领导》和《所谓大学》出版后引起文坛的关注和媒体的热评,《所谓教授》被中华读书报等媒体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文学图书。获首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个人分类: 工作|3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代大学生如何赢得未来资本?(图)
sxzx 2008-12-8 13:06
当代大学生如何赢得未来资本?(图) 作者:三峡在线 朋 友石国亮的新书收到了好长时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集中的时间读完。一个月了,找了一些时间看完了这本大学生励志读物《大学生智慧地图告诉你如何赢得未来的资本》。收获颇丰,今天,三峡在线以读者的身份写点感受,也算是对朋友的一份支持的心意,更是向今天的大学生们推荐一下这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正是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青年学者石国亮。《大学生智慧地图告诉你如何赢得未来的资本》这是他自己珍藏了十五年的送给师弟师妹们的大学情结。时尚、清新的写作风格,引起了众多高校学子的共鸣。因此,称之为国内第一部青春校园智慧书一点都不为过。 石国亮 石国亮是谁?他为何能够写出这样一本引起了众多高校学子的共鸣的书?我们不妨先进走一下他。年仅36岁的石国亮是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著名青年学专家,娱乐式励志和智慧式成才的倡导者。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重点从事中外青少年和大学生发展的研究。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直管理局课题、民政部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工作。有150多篇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出版著作10余部,有的爬升到图书城排行榜的top位置,有的被推荐为大学生和青年的必读书目。多次应邀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讲学。 大学是梦开始的地方。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你是否需要一张寻找智慧的地图?大学究竟怎么读?大学毕业后究竟怎么选择?当许多大学生都在面对跨进大学校门后不得不思考的这两个难解之题时,在这本书中,石国亮用他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体会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大学里要求知识,但更要求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人将知识和智慧混为一谈,石国亮也不例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将知识创造价值作为一句标语来宣扬。但一次与一位朋友深入探讨这两个概念后,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他不是悲观泄气,而是改进与超越。那次沟通的结果让他深刻了解了两者的关系。从此以后,他将自己的标语改成智慧创造价值。 石国亮说:我认为,人生的成功,一半靠知识和经历,一半靠领悟和智慧。事实上,智慧和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智慧是占有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决策能力。是否拥有选择正确道路的决策能力,是个人和集体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个人或集体智慧,是决定这一点的关键。所以智慧是力量,是最重要的力量。 赢得大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方面是,走进大学后学会适应的智慧。具体来讲,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学会大学阶段的规划、学习、生活、交往、恋爱等诸多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大学毕业时,学会选择的智慧。主要是适应从大学到大学后的转变,学会毕业后的考研选择、留学选择和就业选择。做到学会适应和学会选择,需要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知识的积累、素质的拓展、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智慧。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广博的知识加上智慧的头脑,才真正威力无比!为了让大学生朋友们度过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大学时光,不后悔把最美丽的青春留给了校园,石国亮为你精心绘制了一张标有大学校园沿途风景和坐标的智慧地图,引领你走过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把彷徨和迷惘留在身后。当你走过青春,路过大学,你发现不仅仅是拖着行李箱路过了一个知识仓库,而是领悟了上大学的真谛。 感谢石国亮,感谢他的这本新书。
个人分类: 教育成长|4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女大学生群体缘何成了社会浮躁的重灾区?(图)
sxzx 2008-11-1 16:15
当代女大学生群体缘何成了社会浮躁的重灾区?(图) 作者:三峡在线 今 天,三峡在线看见网络再一次被一个女大学生引爆:据网友报料称这是南京某大学的一个女大学生裹浴巾食堂打饭的视频引发网民热议。该网友在帖子中上传了一段视频。从视频上三峡在线看到,一名女学生全身赤裸,身上只裹了一条浴巾。浴巾长度只能盖的住臀部。该女子的穿着引来众多回头率。视频及其截图如下: 实拍南京女大学生裹浴巾在食堂打饭 网友手机拍摄该女生裹浴巾餐厅打饭的照片 三峡在线看到此贴一出,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指责。于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太差了。、这是这个群体的悲哀,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等等批评随之而来。面对如此行为,备受指责与非议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只不过,三峡在线做为一名大学老师,面对这样的大胆的行为,的确感觉让人有些不可思议。结合网络中曝光的当代大学生的种种负面行为,三峡在线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代女大学生群体缘何成社会浮躁的重灾区?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女大学生可以说只是当代部分大学生浮躁表现的一个缩影。无独有偶,曾经在网络中,一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女生露腿学士照在网络上同样引起过巨大争议。如果说这些女大学生穿着学士服露大腿真的没有亵渎之意相反是一种善意的创新的话,那么今天这个裹着浴巾在食堂打饭的女大学生又是什么呢?面对这样的现象,虽然有人也许会说,时代的发展不会改变价值多元化的方向,我们还是不要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妄加指手画脚了吧。但三峡在线觉得:我们不能总为这样的现象寻找一些美丽的借口吧? 网上流传的人大女生露腿毕业照 无论如何,三峡在一觉得这就是一种浮躁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对于如此出格的行为,在吸引了大家眼球的背后,相反是更刺痛了我们的双眼。就如同网络中经常曝光的高校周末情人现象一样,社会中的攀比导致一种浮躁的心理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贫富悬殊加上拜金思想盛行,学校孤卷青灯的生活难挡社会花红柳绿的诱惑。于是爱慕虚荣、攀比享乐的思想在校园内蔓延开来,自然而然地形成这道周末情人的特殊风景线。 女大学生堕落成为周末情人之后流下悔恨的泪水 三峡在线一直认为,当一个大学生丧失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后,在浮躁中被社会淹没是很可怕的,耽误了青春年华不说,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的未来与一生的影响都是一个巨大的创伤。曾经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放弃自己的学业执意要嫁给一个身家百万的乞丐,真不明白这一事件中的女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什么样的?这只能说是一种浮躁,一种媚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丑陋,不是吗? 当然,无论是曾经的露腿学士照中的主人,还是今天的裹浴巾食堂打饭的女大学生,这些都只是其中的部分女大学生的代表。但他们的行为的确是当代大学生浮躁表现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事件多了,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像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周末情人一样。 当这样的个别现象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那时候似乎就晚了一些。相信如果到了那种程度,每一位善良的家长都会心碎,每一位正直的校领导都会痛心,每一位负责的师长都会黯然神伤的。我以为。 要是觉得不错,请点后面的投票投我一票吧 : 投票
个人分类: 教育成长|4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研究论略
LVMING 2008-3-11 13:50
内容摘要:大学教育与教育环境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对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系统梳理,离不开教育环境的思考维度。运用教育环境学的学科意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和系统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上把握当代大学教育的国际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从微观上把握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办学环境、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环境大学教育 环境是教育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教育在本质上即为一种特殊的、人为的环境影响,教育活动离不开一定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教育活动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体现,而精神环境更是具有启发人、培育人、造就人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要真正理解教育,就必须清楚地认识教育环境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样,要真正理解大学教育,也必须认真研究大学教育环境。由此看来,探析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教育环境、大学教育环境 美国社会学家珍妮H巴兰坦(JHBallantine)认为: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环境压力来自政府、法院、教师组织、出版公司、教堂、社区、家长和其他利益群体。不理解它们的环境,我们就不可能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机构一直在为生存而奋斗。而环境中对其生存至关重要的某些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决策和变革。从词源学上讲,环境一词在英文中是environment,它是由动词environ延伸而来。英文中的environ源于法语中的environner和environ。法语中的这两个词源于拉丁语中的in(en)加circle(viron)。这些词的含义都是包围、环绕的意思。由此可见,环境一词是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是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中心事物的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随之不同。正是环境概念外延的丰富和广泛,其在不同的领域里就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对环境概念界定更多的是指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环境概念、法学领域中的环境概念和系统科学领域中的环境概念。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环境一词一般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但也有些人认为环境除自然因素外,还应该包括有关的社会因素。 我们可以大体从宏观和微观两大维度来分析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一方面,要站在国家、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把握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国际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还需要立足于高等学校,研究其办学环境,需要从高等教育承担者的角度分析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从高等教育承受者的视角探讨高校学生的学习环境。 首先,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即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显然,大学教育是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心是人。大学教育活动以人为中心,与外在世界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教育自然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需要说明的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研究主要立意于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问题暂不涉及。大学教育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说来,国际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对大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大学教育社会环境的主要内容。 其次,大学教育微观环境是为培育人而进行地有意识建构,包括大学的办学环境、教育者的工作环境和受教育的学习环境等方面。基于视角的转换,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在本质上不同于高等教育自然环境,也不同于社会教育环境中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等等,而主要是指办学环境、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内部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最后,大学教育的承担者和承受者、大学以及大学教育环境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表现为一种共生关系,构成了一个动态复合系统。一方面,大学教育是环境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不断地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通与交换,其结构、规模和功能等均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系统又是传承人类已有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特殊系统,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考察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还必须分析大学大学教育承担者和承受者大学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二、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研究的主要论域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研究,主要是在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探讨大学与大学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运行模式以及优化中国大学教育环境途径与措施,在我们看来,面临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宏观环境 (1)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国际环境大学教育与其国际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会导致大学教育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需要从历史的视野,系统回顾与总结大学教育与国际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动态过程,对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理性的思考,从而为积极应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国际环境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为此,应拟采用以点带面的研究思路,重点分析我国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下,大学教育苏联模式的得失成败,分析在和平与发展时期对我国大学教育的深远影响,以及全球化国际环境下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提出的挑战及其应对举措研究等。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理性思考大学教育与国际环境互动,尤其是要研究全球化国际环境对我国大学教育国际竞争力、教育结构、办学体制、教育资源和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影响。 (2)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政治环境政治环境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可谓息息相关。基于我国当代历史走向,应当从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1951年学制改革、全国院系调整和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等方面着手,考察建国初期高等教育政治环境;从社会主义改造、国家教育方针的初步确立和《高教十六条》等方面入手,考察十年建设时期、十年动乱时期高等教育的政治环境;以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教育方针的发展与完善、三个面向的教育战略等方面为切入点,考察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大学教育的政治环境;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着眼,考察90年代以来大学教育的政治环境。在回顾与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思考大学教育与政治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政治环境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影响和大学对优化政治环境的促进作用。 (3)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最强烈,效果也最明显。我们需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紧紧围绕计划经济体制、两个根本转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等特征明显经济形态,探析大学教育的经济环境。由此来摸索经济环境与大学教育互动的基本规律,讨论经济环境对学校的资源配置方式、管理模式、内部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大学对优化经济环境重要意义。 (4)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法制环境1949年到1956年高等教育法制环境创建时期、1957年至1966年高等教育法制环境的波折时期、1976年以来高等教育法制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时期的历史考察,分析我国教育法制环境建设依据主要原则,摸索我国大学依法治校的经验与做法。 (5)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文化环境教育本身即为规范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文化的一部分,各种社会文化借助于教育才得以传播、继承和发展,而教育又以各种社会文化为内容与素材。教育一面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另一面它又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营造健康、文明与科学的文化环境。值得关注的是,需要进一步从动态性、历史性的角度来研究文化变迁与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需要把文化史与教育史相结合,考察大学教育的发展与具体文化类型的相互关系;需要从学校内部的诸多要素入手来开展文化环境比较研究。 (二)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微观环境 (1)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办学环境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专门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大学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点,也具有其不同于社会组织的地方。大学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大学组织本身的不同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总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考察当代中国大学办学环境的实际情势,认真分析当代中国大学实际上处在一个怎样的办学环境;另一方面,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办学环境,以最大效应地履行其教育职能。 (2)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工作环境大学教师工作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微观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比如,学界比较多的从社会责任、社会权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分析了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从角色特征、工作群体和地位形成等方面研究了作为学校成员的教师;从社会化的角度研究了同时作为社会化的承担者和承受者的教师等等。大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活动本身既是一种行为,又是一种事业,因而对训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其他社会工作者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殊性。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是:应当创设一个怎样的工作环境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界比较重视教师组织的研究,对教师组织的成员资格、教师组织的内部管理、教师组织的目标、效力和社会效用等方面作了很多深入研究,但大学教师组织管理离不开对教师工作环境的分析与研究。因此,探讨促进高校教师有效履行其职业角色的工作环境,理性分析其工作环境要素,并在实践中努力创设与此相匹配的组织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组织管理的合理化。由此,站在大学教师的角度考察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工作环境的实际状况,认真分析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实际上处在一个怎样的工作环境,在应然与实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加强与改进高等学校教师组织管理模式的措施,从而实现理想工作环境和现实工作环境最大程度的趋同。 (3)当代中国大学学生学习环境学生是构成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在此,我们并不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其认知能力和思想品质等如何变化之类,而是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向往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学校又应当如何创设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从而最有效的实现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的研究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应当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分析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问题,以基本理论问题为起点,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以提出和解决问题为重点,探索教育环境学的学科意识,充分运用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系统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中西比较以及概念思维和历史思维相结合等系列方法。 首先,运用教育环境学的学科意识来研究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的研究并不是随意的和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学科的方式进行的。具有教育环境学的学科意识,在一定意义上是研究人员比较系统的学习、思考和自觉实践教育环境分析的必要前提。显然,科学的、完善的学科意识必须有赖于自觉的理论反思,缺乏学科意识往往会仅仅停留于运用教育学的某些理论与方法分析、解释教育环境或大学教育环境问题的部分现象。为此,应当在教育环境学的系统框架下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问题,从而尽可能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其次,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所谓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是指在理论研究中既要按照客观事物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来展开对事物的分析,又要对这些历史的过程进行逻辑分析,用概念等思维形式来提示历史规律,使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再现的同时,得到梳理、提炼和升华。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事物发展的最初状态常常成为思想的起点,逻辑运动的起点。在大学教育环境研究中体现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就是要注重历史考察的维度,重视文献的解读,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由于涉及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和教育政策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挖掘有价值的资料,尤其是国家关于教育环境的政策文献资料,发掘教育环境思想,系统梳理教育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把握其发展的规律、特点,以此作为思考当代大学教育环境问题的历史性前提。另外,要从学说史的角度,分析古今中外思想家对教育环境理论的阐释,以期借鉴和吸收。总之,坚持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就是要基于历史意识,运用逻辑思维,列举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高屋建瓴的把握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 第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既要合理吸收和借鉴符合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优秀理论成果,注重大学教育环境理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瞻性、指导性,又要从当前大学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出发,分析与把握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环境现状,运用理论武器的力量探讨大学教育环境的问题。 最后,注重系统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环境的历史考察,要着眼于在宏观的大思路、大视野下思考问题,把握总体性概貌和普遍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典型时期、典型模式、典型人物和重大事件,通过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提出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系统研究要提供理论框架体系和基本原理,而个案分析则要为宏观的理论研究提供案例支持。 参考文献: 珍妮H巴兰坦,刘惠珍等译.美国教育社会学 .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39. 吴学周.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个人分类: 浮山联想(学悟)|4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