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诺贝尔科学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诺贝尔科学奖与“钱学森之问”
热度 5 zlyang 2018-10-5 16:10
“关于党内批评问题,还有一点要说及的,就是有些同志的批评不注意大的方面,只注意小的方面。 他们不明白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 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摘,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而且这种批评一发展,党内精神完全集注到小的缺点方面,人人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就会忘记党的政治任务,这是 很大的危险 。” “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 说话要有证据 ,批评要注意政治。”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2912.htm 诺贝尔科学奖与“钱学森之问” 我国又连续3年没有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了。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5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5/summary/ Youyou Tu Prize share: 1/2 the other half to Youyou Tu f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 忽然已经 3 年。 诺贝尔科学奖,固然不是一种标准,但却是一种现象。 振兴中华,当前最缺少什么人才? ( 1 )不是政治家: 古有尧舜禹,近有 20 世纪 3 大伟人。 其中, 毛泽东同志,无疑是世界级的大伟人!! 我们已经有伟大的政治家! ( 2 )不是企业家: 古有陶朱漪顿; 中有王恺石崇元琛; 今有******。 我们已经有优秀的企业家! ( 3 )缺少科技人才: ?? 还是“ 钱学森之问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 对 科技教育 研究的 科学 的 判断力, 是其中的直接 原因。 当科技评价被 SCI 数据绑架时,何来 真科研 、 真教学 ? 从人类历史上看,杀死希帕索斯的,逼疯康托的,都不是政府(政治家)。相反,是大数学家,是当时的数学主流。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 经常 被陈独秀总书记和他领导下的右倾中央, 被博古总负责和他领导下的左倾中央, 合法地 民主地 排斥掉啊!! 权威资料: 人民网, 2014-10-22 ,毛泽东的“底线学问”:曾让周恩来把总政委之职给 张国焘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1022/c85037-25883788.html “张国焘是个实力派,他有野心,我看不给他一个相当的职务,一、四方面军很难拧成一股绳。”毛泽东深思熟虑,选择妥协,但是让出哪个位置、退到哪一步是个难题。他找到张闻天,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 张国焘想当军委主席,这个职务由朱德担任着,他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代替朱老总;只当军委副主席,他又不愿意与同为副主席的周恩来、王稼祥平起平坐。 张闻天一心只想到促成四方面军北上,说:“把我这个总书记的位子让给他好了。” “不行!” 毛泽东断然拒绝 ,“他要抓的是军权,你给他做总书记,他说不定还不满意,但 真让 他 坐上这个宝座,可又麻烦了。 ” 彭德怀后来高度评价毛泽东的谋略:“毛主席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如果当时让掉总书记, 他 以总书记名义召集会议,成立以后的伪中央,就成为合法的了。这是原则问题。 ” 中国共产党新闻,同 张国焘 斗争 毛泽东一生中一段最黑暗的路 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5038/7859875.html   张闻天说:“那就把我担任的总书记的职务让给他吧。”   毛泽东说:“ 那不行,党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不能给 他 ,这样 革命的政治方向都会改变了 。 ”朱德和周恩来也提出,把自己的职务让给他。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1-23 ,遵义会议王稼祥投了“关键一票”力挺毛泽东指挥红军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123/c85037-26436420.html 李德等 一再 地 拒绝 毛泽东 等同志的 正确意见 ,否定了他们和广大群众在长期斗争中共同创造并行之有效的实际经验, 博古只听他一个人的,集体领导已经不存在了。他们还发展了一种惩办主义,对下实行压制, 对自己却不作丝毫的自我批评 ,又听不进别人一再提出的正确意见。 相关链接: 2016-02-01 ,“钱学森之问”:谁来解决与评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3927.html 2017-04-10 ,“遵义会议前后的毛泽东同志”与“钱学森之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48004.html 2018-03-14 ,牛顿、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03814.html 2018-09-29 ,最恐惧:把谬误当成真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7744.html 2018-09-10 ,又想起博古同志:五味杂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3980.html 2018-09-13 , 教育 :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怎样实现正确的教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4603.html 2016-01-04 , 什么是“真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8052.html 2016-03-15 ,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悲惨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278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1899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您可以不堕落吗?
热度 10 zlyang 2014-10-17 14:05
科学,您可以不堕落吗? 2003年YHWH黯然地告诉我: “我创造了宗教,宗教堕落了。 我创造了科学,科学更快堕落了!” (1)《一项关于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原因的调查》 · 他(她)们必须设法尽早地将自己的研究发现在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刊出, 如Nature、Science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在竞争诺贝尔奖前,先力争名列其他重要科学奖中。在德国,这类重要的科学奖有鲍 尔· 埃 里希奖(Paul Ehrich)、路德维 希· 达姆 施达特奖(Ludwig Darmstaedter )、罗伯 特· 科 赫奖(Robert kock)等。 · 必须尽早地争取到深造机会,包括有尽可能好的实验室、杰出的教授以及众多的动手机会。 · 尽可能早地去国外增长见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去交流、掌握学术竞争动向。 · 尽早地得到与第一流的科学家合作的机会。这类科学家大多拥有诺贝尔奖推荐权。此外,这些科学家大多能活化研究气氛。 · 如果有一个享有盛誉的研究院 ( 所),您又尚未成为其中的一员,那则应该竭尽全力去争取跻身其间。 · 如你有机会去瑞典旅行,要利用可能的机会与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多交往,这绝不是个人喜好与否的问题。 (2)《科学计量学数据所反映的残酷现实》 · 你最好是男性; · 你得“自私一点”; · 培养单位的名头越大越好; · 你得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文。 参考资料: Winfried Gǒpfept 著,江世亮译. 他们如何获得科学最高奖?——一项关于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原因的调查. 世界科学, 1991,(10): 29-31, 3 武夷山,2014-10-16, 科学计量学数据所反映的残酷现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36045.html 赵展慧,人民日报,2014-08-08,《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发论文不是科研终点》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808/c1003-25425988.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8/300727.shtm 即使是《科学》这样国际公认的权威杂志,其编辑也曾说,挑选论文的首要标准是新颖,论文真正的学术价值仍有待业内检验。 发了这些论文,你探索的科学问题解决了吗? 操秀英,科技日报,2011-11-25,《科技日报:课题申请,为什么流 行“编故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1/255983.shtm 如今大大小小的科研项目建议书,目标几 乎都是“世界先进”水平。 1990 (Winfried Gopfept 著,江世亮译) 他们如何获得科学最高奖_一项关于诺贝尔科学.pdf
5597 次阅读|29 个评论
最接近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应当是北大徐光宪院士
热度 9 jiangming800403 2014-9-7 14:26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准晶理论、高温超导材料等物理学的前沿领域一直有独立的原创性突破,而且已逐渐应用于生产实践,如4G移动通讯基站中采用的超导滤波器。 我认为最接近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应当是北大徐光宪院士。徐光宪课题组稀土串级萃取分离技术,既有对溶液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也有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更重要的生产意义,实现了稀土元素工业提纯的廉价化,使稀土这一“工业的维生素”得到了大规模广泛应用,对电子和能源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间接影响了现代生活。但是徐院士年近百岁,来日无多。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4955 次阅读|36 个评论
也回应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还没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之我见!
热度 4 fwrq 2013-1-23 17:2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与此类似的一个问题是,中国13亿人口,泱泱大国为什么至今都没有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与弹丸之国的日本相比,与我们常嘲笑的印度阿三比,我们都应当惭愧汗颜! 许多人都从我国的科研环境、教育体制等方面去分析批判,而我的观点大不同,中国如今已很发达开放了,我以为根源并不在这里。 我认为,中国至今还无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国人从小所接受的哲学教育或哲学熏陶是有极大关系的。 我们一直都奉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众所周知这是从中学到博士阶段的必修课。而且除了哲学系学生能了解一下西方哲学(其实也不是主流),其他各学科专业基本就只接受这一种哲学的教育(甚至有太重意识形态的印迹)! 马哲固然是很好的哲学(我本人也的确是这么认为的),但实际上,人类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大师很多,比马恩列斯毛地位高的比比皆是!就连我们中华文化中,也有不少伟大的思想家(比如诸子百家,尤其是老子的学说)。 然而,除了马恩列斯毛,其余的我们都缺失已久了! 我认为,恰恰是马克思这单一的哲学限囿了国人的思维,阻碍了我们一代代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所以,从哲学的根源上去摆脱思维束缚,解放思想,是提升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和当务之急! 后记: “奥林匹亚科学院”于2013年1月20日在科学网创建。 欢迎有识之士加入,成为奥林匹亚科学院成员! “奥林匹亚科学院”网址: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groupfid=640 联系Email: chenyiliang@nju.edu.cn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2962 次阅读|4 个评论
站在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肩上 — 微观科学方法论探析
hope2012 2010-12-14 14:07
自序 站在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之肩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他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了经典力学体系这一辉煌的成就。 牛顿站在巨人之肩,再加上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最终牛顿自己也成为了科学巨人! 科学研究是一个巨人辈出、英才汇聚的领域。在我看来,那些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也像牛顿一样,是一个个屹立在科学殿堂里的巨人,他们或为我们指点科学的迷津,或为我们展示技术的魔力。百余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的成果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只要提到电脑芯片、光纤、 GPS 卫星导航系统,人们莫不兴奋;而若谈起量子力学、黑洞、夸克,人们又常感叹不已。而这些都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成果。 尊敬的读者,您是否想过,您有一天站在了这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向科学的高峰眺望;您是否产生过雄心壮志:我也要拿诺贝尔科学奖!也要成为科学巨人! 常言道,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那么在科学领域,不想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能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吗? 对于诺贝尔科学奖及其成果,一些人的认识并不准确,这一点在中国大陆更为明显。比如,有的人认为,诺贝尔科学奖成果研究难度很大的,不是天才人物根本搞不了。还有人认为,诺贝尔科学奖只奖励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不包括技术发明。又有人认为,中国的科研条件差,不可能进行诺贝尔科学奖层次的科研工作,。对相关问题,您读过本书后就会完全清楚。这里,我想先告诉您一点:诺贝尔科学奖并不以研究的难度作为评价的标准。历史上,有的诺贝尔科学奖成果的智力难度是很低的, 相信您有信心冲击诺贝尔科学奖了吧! 要想成为科学巨人,必须像牛顿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实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科学巨人的成果和科研方法。 我们发现,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都很重视科学方法论的微观层面的探讨和研究,许多成果恰恰是在方法论的微观角度突破后才取得了成功。因此,要想了解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成功的秘诀,同时又要站到这些科学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也必须从科学方法论的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我们发现,百余年诺贝尔科学奖中的一些成果(方法)和其他有关的重大科技成果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些方法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学科,价值极高、启发意义极大。例如在理论创新领域, 1965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重整化( Renormalization )方法,其解决理论分析中无穷大(无限发散)难题的思路和技巧,对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理论研究都有重大参考价值。而在技术发明领域, 198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铯原子钟的发明,诺曼 拉姆齐( Norman F.Ramsey , 1915- ) 借鉴迈克耳逊测星干涉仪设计思路 而形成的两侧相干趋稳法(名称为我们总结)对各专业技术领域的设计工作均有指导意义。这种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成果(方法)在现当代的科学技术领域有不少,它们对于科研人员取得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从宏观的视角看,不同学科领域的一些获奖成果在研发成功的途径(模式类型)上却完全相同,这种模式好比古诗词中的词牌格式,每种词牌下可包括许多内容相异的诗词。例如技术发明领域的模式类型之一:新的技术发明使原有的技术方案成功实现,进而导致重大创新。具体成果是美籍匈牙利物理学家伽柏( Dennis Gabor , 1900-1979 )的全息照相术(获得 197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起初由于普通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较差,全息照相术的效果很不理想。 1960 年激光发明后,全息照相术拍出的效果才十分清晰。 在科技史中,符合这一模式类型的技术成果有不少,今后也还会出现符合此种模式的发明创造。所以,诺贝尔获奖成果和其他重大科技成果研发成功的各种模式类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就像方向标,起到指路的作用。 模式类型是从宏观角度、基于获奖者研发成功的外在途径进行的分析,而 上面 的 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成果(方法),是课题内部涉及的学术性、专业性的方法。两者区别很大,但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巨大的启发作用。 另外,社会各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诺贝尔获奖者获奖前的科研活动,甚至有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当事人获得诺贝尔奖。同时,其中的轶闻和规律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也很有裨益。 提起诺贝尔科学奖,中国大陆科学界、教育界人士常常产生一丝莫名的焦虑。因为统计表明,现代世界各国一般在建国 35 年左右就有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有不少获奖成果甚至是博士论文!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科学大师钱学森生前有关中国没有一所能够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大学的论断! 中国大陆已建国 60 多年,却仍然没有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科学奖。而从 微观方法论视角对 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和其他现当代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探讨,将有助于中国科学家提高创新能力。当前,中国正在构建创新型国家,客观上要求科研人员具备世界一流的 自主创新能力,而掌握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方法)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方法、了解导致诺贝尔科学奖成果研发成功的各种模式类型等,将会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事实上,许多西方学者也是借鉴了其他诺贝尔奖得主研发的模式类型等取得了重要成果并获诺贝尔奖, 有的领域还出现反复借鉴某种模式而连续获奖的例证, 如物理的谱学领域, X射线谱学 (瑞典 / 卡西格班) 电子束谱学 (瑞典 / 凯西格班) 激光谱学 (美国 /N . 布隆伯格等) 中子束谱学 (加拿大 /B . 布罗克豪斯等),分别获 1924 、 1981 、 1981 和 1994 年诺贝尔物理奖(其中卡西格班和凯西格班是父子)。 本书稿(还未出版)主要从微观科学方法论视角分析百余年来的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和其他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但为了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和研究生能够全面把握微观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真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在体系上本书按照和传统科学方法论(宏观科学方法论)基本相同的体系构建,也便于读者进行比较。 本书内容对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内容对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技政策学领域的研究者亦有启发作用。 有兴趣的出版社可与博主联系: cao888666@126.com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8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大陆的诺贝尔科学奖候选工作
zlyang 2010-12-9 09:59
中国大陆的诺贝尔科学奖候选工作 请您推荐! 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候选工作与得主。 估计有 10项以上了? 因为《杨振宁:中国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384.shtm 那么现在这些工作应该出现苗头了。 弱弱 请求编辑部 : 本文是否可以 精选 ? 以增强我们的科技信心?
个人分类: 未分类|6147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科学奖?
xupeiyang 2009-10-7 16: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2c5310100frdx.html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揭晓了。刚刚在去年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夺取了诺贝尔化学奖,今年就又有一位华裔获得诺贝尔奖。出生在上海的华裔科学家高锟(Charles K. Kao)获得了物理学奖《 全面介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图) 》 。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光在纤维中传导方面的研究为光纤通讯带来开拓性进展。高锟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之后,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华人频频获奖是我们整体华人的荣耀,这说明我们华人有智慧有能力,是一个优秀的种族。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些人虽然有着华人的面孔,但是全部是美籍华人,高锟也是美国公民,同时也有英国国籍,并非中国人。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本土,却从来没人能得诺贝尔科学奖。1901年以来,共有700多人或组织获得诺贝尔奖,而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已经有13位本土的科学家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反差之大引人深思。 有人说诺贝尔奖是西方国家具有偏见的奖项,因为政治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不会把奖颁给中国人。我们不稀罕这奖,散粉思考者不能苟同。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等因为和社会制度等挂钩的确会产生一些有争议的获奖人,但是科学无国界,诺贝尔科学奖是以科学成就对全人类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今年的医学奖颁给发现长生不老钥匙的研究者,而高锟的研究成果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的作用也获得了共识。诺贝尔奖的世界影响力也取得了共识,如果忽视这些共识的主要因素,对于诺贝尔奖故作不屑是无知和做作。诚然诺贝尔奖并非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发达程度的唯一指标。但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没有获奖很难说明已经具有世界顶尖水准。自大和盲目自吹是掩耳盗铃。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改善造成不足的原因。散粉思考者在此抛砖引玉对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做了一些探讨。 中国人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 中国本土科学家没人获得诺贝尔奖,这说明我们的科技竞争力一直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国内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够。科技实力的薄弱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说明我们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我看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低 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2000-2003年,日本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99%,3.07%,3.12%,3.15%。我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以下。2001年3月,日本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当时许多人认为日本政府疯了,从现在的速度看,这一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日本有人称,中国科技人才缺乏,70年也撵不上日本。如果我们不在研发上多投入,就不会有高产出。我们花在做表面功夫的钱太多了,而用于科研的钱还很不足。而科学是生产力,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动力这点大家都明白。 第二,教育体制以及科技体制的因素。 现在申请科研经费都要和应用挂钩,基础科研的经费少。许多人拿经费也是靠关系。好课题未必能得到经费支持。而诺贝尔奖奖励的很多都是基础科学,这些研究成果当时也许没有应用的基础,很多都是在几十年后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如果我们现在大力支持目前可以应用的科学研究,而忽略最本质的基础研究,这就是舍本逐末,应该两方都有平衡。特别是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量。 美国在科研和技术应用方面的衔接做得非常出色,人才很多,有专门的体系。曾经让散粉思考者震动很大。在technology transfer 方面有专门的人才和部门。研究型大学基本都有这样的设置。还有一些顾问公司专门在做。不少人都有理科类的博士学位,同时还有金融,经济,MBA方面的学位。现在都说博士生研究生工作不好找,而他们很多人可以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散粉思考者看这也是我国一个该发展的领域。 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的普遍看法是人很聪明,也非常勤奋,考试能出好成绩,但是创造力不足。这是和我们整个教育体制有关。我们的体制培养出的就是这样的学生。此外我们尊崇权威,不敢挑战权威的文化传统也是让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挑战力。 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教授的位子很难拿,一个教授基本就是他所在研究领域,比较有成就的人。我国教授成堆,整体水平不怎样,有的就是排资论辈上的。有些院士也是知识老化,根本是靠老本,而不是能真正担当科技带头人。我以前见到有文章深入分析比较中国院士的水平(以他们发表文章所在的杂志和文章数量为准),有的院士水平还不及美国的助理教授。这样的学术带头人带出来的怎么能有获诺贝尔奖的竞争实力? 美国的院士仅是一个荣誉,和工资、级别、待遇不挂钩,也就没有什么特权。而我国头衔就象是一个学术职称,号称要享受副部级待遇,很多人当领导期间,也给自己上了院士榜,而有成就没职位的可能根本评不上院士。一旦有了院士的头衔,本人不用搞任何科研就够吃一辈子了,自然有人拉他进课题,利用他的牌子申请基金。而他院士本人对课题本身却很少甚至根本不染指,给学术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大学职称的评审主要是根据被评审人发表论文和专著的数量,还有刊物是否在XX索引之列,而不是象国外一样让同行专家评审其学术水平,所以很多人根本对科研不持严谨态度,有点数据不仔细核实就急着发表,有的人甚至造假。不少人一文多投,把几篇文章揉和一下又出篇新文章来凑数,不少人甚至抄袭别人的论文和专著。我们不是时常听到某某教授抄袭被揭发的事吗。还有不久前利用软件评测博士论文的抄袭情况,问题很严重,很普及。现在学术刊物来自中国大陆的论文数量直线上升看起来是个好现象,但是有多少禁得起推敲的值得商榷。在《Nature》和《Science》这样顶级的科学杂志的要求非常高,被引用数量也非常高,代表了某个专业领域的前沿成就。作者也会因此受到业界同行的认同,享有声誉。但是文章一旦出来就要经过此领域里的人来自世界科学家的检查和核实,一旦发现作假就会身败名裂。尽管国内人的文章数量不少,可是被发表到这样杂志的人却很罕见。相反不少文章作者却是海外的华人。这也是海外华人获得更多认知度,甚至获诺贝尔的原因之一。 在国外开学术会议,很少见到从大陆来的科学家。自然是研究经费所限。见到的华人大多都是从欧美来的。没有这样的国际交流,怎么把握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动向?怎能在同行圈子里展示自己的影响,树立自己的威信?不为外界所知和认可,即便有天大成就,又如何能被提名诺贝尔奖?就我所看到的,即便有个别来参加国际会议的,也没有自信的表现。也许是受英文能力所限,他们的表现和意见也大多没什么影响力。那些拿着国家钱出来考察的所谓科技团,更是不用提,噼里啪啦乱照一通,因为不知道什么是主要的,所以什么都照,也提不出什么关键问题,也听不懂人家介绍的是什么。考察团成了到国外旅行的旅游团。 第三,人的因素 再看看国内的那些科技接班人。人心浮躁,很少有人安下心来搞科研的。这样的情况也是上面所说科研体制下的一个结果。大学中教师的收入和承担的课题有关,所以人人都使出浑身解术去到处拉项目,而不能潜心做研究。投机钻营、沽名钓誉、唯利是图,丧失了基本的道德的人不少。海归们回了国的,很多热衷于政治,当个官什么的。即便是以前有成就的科学家,回国后被给予各种头衔,最后从政,根本不搞科研了。有些海归,在国内不切实际地乱吹,不吹拿不到经费啊。很多在国外还有点成就的,回了国即便没当官,也没什么作为了。再说学生,在中国读博士,学术水平的要求不够,没有严格的评审,没有淘汰,主要是导师说了算。而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诚信缺失的普遍存在,到处是假冒产品,为了面子工程连奥运会都放上个假唱的。而这种作假竟然被普遍理解和接受。学术界也不干净。为了凑文章数量,一个实验室的几个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在对方文章里挂名,这样即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实际上只有一篇文章,但是因为互相挂名,文章数量也上去了。近几年还搞起博士大跃进,博士数量多了,但质量却严重下降了。很多人有了博士学位也很少安心去搞科研。以中科院的博士生们为例,很多根本不想继续搞科研,想博士毕业,进大公司挣钱。有很大一部分是想出国,那些博士后们甚至有了副教授们头衔也都不例外。国家的优秀人才都外流了,回到国内的科学人才却没了声响,难怪国外华人能获奖。在海外做科研要严谨得多,一旦发现某人在科研中有诚信缺失,那也意味这他的科研之路到头了。西方学术界多数教授们很严谨,很少做违背良心的事情,或者为了人情世故放弃原则。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恐怕要经历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第四,没有双重国籍的认同 高锟被被国外媒体介绍为美国科学家,同时说他还有英国国籍。而作为上海出生的他,如果我国允许双重国籍,他也有可能成为中国人。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一旦在海外的华人加入美国国籍就自动丧失了中国国籍。现在在美国的科研界,华人占很大的比例。有些物理,生物会议甚至看到1/3的参加者为海外华人。有时甚至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美国某大学来应聘物理,化学教授职位的最后都是在华人之间竞争。美国本土出生的人致力于科研的人很少见,以前在科研领工作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犹太人。所以出了不少获诺贝尔奖的犹太人,而犹太人现在更多转移到银行,投资,媒体等赚大钱的行业。随着中国敞开大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现在在实验室做科研的华人成了主要力量,博士生,博士后很多都是华人。散粉思考者可以肯定海外华人还会不断地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些未来的诺贝尔获得者,很多都是在大陆接受的基础教育,可是因为在美国工作的方便和减少生活的颠簸感而加入了美国籍,可就是因为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他们就再也不是中国人了。他们之中绝大多数还是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如果中国能像英美等发达国家那样承认双重国籍,散粉思考者认为好处会很多,这些人回国做贡献就更方便了,而且显而易见的是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因此而有很多中国人。所以散粉思考者在此也顺便呼吁一下我国认同双重国籍制度。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