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九三学社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九三学社

相关日志

此“九三”,抑或吾“九三”?——求证一张老照片
ScientificNK 2020-7-29 15:05
此“九三”,抑或吾“九三”? ——求证一张老照片 关于九三学社办公地点的变迁, http://www.bj93.gov.cn/ssyj/sssz/201101/t20110125_211731.htm《 居无定所 胡同院落 高楼大厦——从办公地点的变迁,感知九三学社的发展与变化》一文作了充分的钩沉。文章说九三学社在成立的前前后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自己的办公、活动地点。不仅在重庆成立时如此,即使1946年10月下旬,九三学社总部从重庆迁到北平后,仍然假薛愚、俞平伯、张雪岩等社员的住所开展活动,处在“居无定所”的状态。进入1950年代初期,九三学社在沙滩中老胡同活动约有半年。彻底改变九三学社工作社址无定所状态发生在1950年9月份。九三学社中央理事、薛愚受许德珩委托,于1950年前后为九三学社中央购置了颁赏胡同的办公地址,结束了九三学社长期以来“居无定所”的窘境。1950年10 月20日,颁赏胡同24号社址修理完工,九三学社举行社员联欢大会。 该文的写作综合了许多九三先贤的回忆,但原始文献的支撑并不充分。本人藏有一张照片,注有“ 1948.11.11 于九三南院 ”字样,照片上人物穿着干净利落,神情朝气蓬勃,建筑上有取暖排气设施,似北方风格,不知此“九三”是否为吾“九三”?祈望方家教我。 注有“1948.11.11 于九三南院”字样的老照片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2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九五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大公报》报道“九三学社举行第二届工作会议扩大会议”
ScientificNK 2020-7-29 09:10
一九五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大公报》 报道“九三学社举行第二届工作会议扩大会议” 1952 年9月11日—20日 九三学社召开第二届全国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获得伟大胜利,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高潮即将到来的时刻召开的。大会着重学习并研究讨论了统一战线工作的方向问题,讨论了九三学社的性质、方针与任务,修订了社章。关于社的性质,社章中表述是“九三学社是以小资产阶级文教科学工作者为主要成分的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政党,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并教育广大的文教科学工作者为彻底实现共同纲领而奋斗”。在组织上,会议决定社的中央领导机构名称由原来的理事会改为社会政治团体通常采用的委员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社的第三届中央委员会,许德珩任主席,梁希任副主席。涂长望任秘书长,叶丁易、李毅任副秘书长。许德珩、梁希等47人为中央委员,储安平等9人为候补中央委员。 一九五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大公报》第一版 “九三学社举行第二届工作会议扩大会议”报道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1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察》第四卷第十三期载袁翰青“知识青年的道路”
ScientificNK 2020-7-28 17:34
《观察》第四卷第十三期 载袁翰青“知识青年的道路” 1948 年3月29日,袁翰青与许德珩、樊弘(“北大三大民主教授”)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的纪念黄花岗先烈大会,发表了反对伪国大的讲演。当时局势很紧张,袁翰青与许德珩、樊弘三位教授不顾个人安危,抨击美蒋勾结发动内战的罪恶行径,以实际行动为爱国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给爱国学生运动以强有力的支持。袁翰青演讲的题目是《知识青年的道路》。在讲演中袁翰青指出:“做一个今天中国的知识青年,要永远的贡献你的一生所有的知识的力量,为中国苦难的人民而服务———这是知识青年唯一的道路,是每一个知识青年应有的抱负。”并鼓励青年学生“绝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违背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永远的为中国的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坚决的为新的中国而努力”。 袁翰青当年《知识青年的道路》的演讲已经成为我们永久的精神财富。 《观察》第四卷第十三期封面 袁翰青“知识青年的道路”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1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察》第四卷第十二期载袁翰青“三十年来中国科学工作的检讨”
ScientificNK 2020-7-28 17:32
《观察》第四卷第十二期 载袁翰青“三十年来中国科学工作的检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希望走上和平民主的道路。以《观察》周刊为阵营的自由主义知识份子呼吁中国走上西方民主政治的轨道,他们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均提出了意见。 袁翰青(1905年9月7日—1994年3月2日),出生于江苏通州。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4年在兰州参加民主科学座谈会。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袁翰青《三十年来中国科学工作的检讨》一文载《观察》第四卷第十二期。他在文章结尾指出:“三十个年头在人类的历史上诚然是很短的一个阶段,而在这个加速急变的时代里,也算相当长的时间了。中国是在前进中,人民是在苦难中。我们粗略地检讨这一阶段的科学工作,深深地感到:研究方面是偏于点缀品式,教育方面是空洞而脱节,应用方面是偏枯而且不够。无根的植物是不会开花结实的。中国若要有科学,科学必须为中国大多数人民谋幸福!” 《观察》第四卷第十二期 袁翰青“三十年来中国科学工作的检讨”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国三十四年一月一日《新华日报》报道“黄炎培褚辅成王云五等联合发表对时局献言”
ScientificNK 2020-7-28 15:20
民国三十四年一月一日《新华日报》 报道“黄炎培褚辅成王云五等联合发表对时局献言” 1945 年元旦,褚辅成与黄炎培等六十余位社会知名人士联名发表《对转捩当前时局献言》,号召各党派加强团结,迎接抗战胜利,进行国内和平建设。 《新华日报》民国三十四年一月一日第二、三版 “黄炎培褚辅成王云五等联合发表对时局献言”报道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1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编《民主党派介绍之四——九三学社》
ScientificNK 2020-7-28 13:05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编 《民主党派介绍之四——九三学社》 1949 年9月21—30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九三学社正式代表许德珩、黎锦熙、袁翰青、吴藻溪、薛愚,候补代表叶丁易出席了会议,以其他各界身份出席会议的社员还有梁希、严济慈、涂长望、孙荪荃、樊弘、张雪岩、卢于道等10人。 本书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印行于1949年9月24日,即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期间,其中关于九三学社的介绍是九三学社历史上较为正式的文件,且是统一战线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对九三学社的认识和评价,对九三学社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兹将其中第一部分,即介绍九三学社发起和成立经过的文字摘抄如下: 一九四四年日寇进攻湘桂,蒋军桂柳溃退之后,许德珩和在重庆的一些上层知识份子,主要为大学教授,如潘菽、涂长望、初大告(均中央大学教授)及税西恒(重庆女子师范学院教授,重庆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等组织“民主科学社”,经常以聚餐会的方式交换时局意见。后因张西曼加入,要求与他主持的“民主与科学”杂志社合并,许等不赞成,并把“民主科学社”的名字取消,以示区别,但聚餐会依然继续着。一九四五年七月,褚辅成与其他六参政员访延安归来后,意识到政治协商会议及联合政府将不可避免,为着组织一个政治团体,藉着将来爬上政治舞台的资本,遂亦参加了许德珩的聚餐会,并与许共同计划组社事宜。 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的聚餐会上,从到会的十九人中推出褚辅成、许德珩、税西恒、何鲁(重庆女子师范学院教授)、黄国璋、孟宪章、潘菽、张雪岩(基督教徒,田家半月刊主编)、张西曼九人为筹备委员,负责组社工作,并定名为“九三学社”。筹备期间曾公开要求国民党开放政权、保障民主自由权利,主张用政治方式解决东北问题,表示拥护政治协商会议等。 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开成立会,选出许德珩等十六人为理事,卢于道等八人为监事,并发表宣言,揭橥八项基本主张。接着,推出褚辅成、许德珩、税西恒、张雪岩、潘菽、黄国璋、吴藻溪为常务理事,决定在宁沪区设总社。其八项主张中重要的是:促进民主政治之实现,争取人民之基本自由,从政治的民主化,谋军队之国家化,反对属于党派或私人的武力,根绝内战,反对官僚买办资本,学术绝对自由,根绝思想统制,外交应采英、美、苏并重政策等。 这些主张特别是必先“政治民主化”才能“军队国家化”的主张,在当时是有相当进步性的。在旧政协前后,该社确也遵循这些主张,作过若干拥护、保卫政协决议的宣传活动。 到一九四七年五月四日,该社共有社员四十七人。其中大学教授三十二人,大学校长二人,中学校长二人,银行高级职员(研究工作者)六人,工程师一人,法院推事一人,医生一人,编辑二人。他们参加参加九三学社的动机不一,有的想藉此作政治资本,以便在联合政府中求得一个位置,可以褚辅成为代表,有的因民主要求推动,想作些民主运动,多数比较纯正的学者属于这一类,有的人则兼有这两种动机。当旧政协失败,联合政府的希望幻灭时,该社许多人便趋于消沉(如陈剑修等),这是该社分化的开始。十一月褚辅成、孟宪章参加伪国大,该社北平多数社员主张开除褚、孟,而上海若干社员如王造时、笪移今则提出赋予褚、孟以“任务”(其意是在伪国大作某些活动——编者),以承认他们的反动行为。这时该社分化又进了一步,右派褚辅成等从此失去了领导权,实际上等于退出,左派掌握了领导,其领导中心和活动中心,也从此由宁沪移到北平。 《民主党派介绍之四——九三学社》书影 关于九三学社的介绍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雪岩创办的《田家》半月刊
ScientificNK 2020-7-28 11:41
张雪岩创办的《田家》半月刊 张雪岩(1901—1951),山东潍坊固堤镇大常疃村人。1930年,他考入 南京 金陵神学院,毕业后任全国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他提倡教会革新,曾写过《教会应当革命了》一文,呼吁基督教徒为真理正义革命奋斗,宣传普爱人类的宗教,建立公平理想的社会,创造牺牲无我的教会。 1946 年5月4日,九三学社冲破阻挠,在重庆正式成立,他当选为九三学社理事。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勒令解散。他和在北平的九三学社成员起草了《我们对于政府压迫民盟的看法》的抗议书,广泛组织知名人士签名,并亲自送稿到上海,在《观察》周刊上发表。 1951 年因脑溢血在北京去世。 1934 年8月,他与孙恩三一起在济南创办了以农民为对象、反映农民呼声的《田家》半月刊。 《田家》半月刊是中国现代最早面向中国农村的通俗读物之一,作为民国时期适合农民阅读的杂志,该刊是最成功的。《田家》对于乡村建设运动持积极拥护和参与态度,它将基督教信仰与乡村教育理念作了很好的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它作为当时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将“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大众”作为其主要目标,传播了大量农村实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民主、自由、和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分农民大众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改善,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启蒙教育,为中国追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张雪岩创办的《田家》半月刊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2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北日报》第420期报道“北平九三学社抗议逮捕平民”
ScientificNK 2020-7-28 11:08
《东北日报》第420期 报道“北平九三学社抗议逮捕平民” 《东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张地区报纸。 1947 年2月22日许德珩、俞平伯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3名教授在北平发表《保/障/人-/权/宣/言》,抗议北平市当局以清查户口为名,调动警察宪兵8000余人,夜入民宅,肆行搜捕。《东北日报》第420期(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六日出版)第三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东北日报》第420期第一版 《东北日报》第420期报头 “北平九三学社抗议逮捕平民”报道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1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1950年《时事手册》半月刊第3期载“中国各民主党派抗美援朝联合宣言”
ScientificNK 2020-7-28 10:16
1950 年《时事手册》半月刊第3期 载“中国各民主党派抗美援朝联合宣言” 1950 年10月20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负责人开会,讨论中国是否出兵援朝问题。许德珩代表九三学社出席会议,经过反复认真的讨论,一致拥护毛主席抗美援朝的意见,许德珩代表九三学社在决议书上庄严签字。 1950 年11月4日,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发表抗美援朝联合宣言。 抗美援朝联合宣言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1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北日报》第1258期报道“张西曼教授病逝”
ScientificNK 2020-7-28 09:06
《东北日报》第1258期 报道“张西曼教授病逝” 《东北日报》第1258期(民国三十八年七月十二日出版)第一版报道“张西曼教授病逝”。全文如下: 【新华社北平十一日电】 民主教授张西曼于十日下午病逝于协和医院。张氏原患肺癌已久,近又吐血,经医生施行手术无效。张氏逝世 后,其生前友好沈钧儒、章伯钧、谭平山、邓初民、李维汉、陈绍禹均亲往吊唁,治丧委员会亦已成立。张氏年五十二岁,湖南长沙人,曾任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及前中央大学教授,遗妻魏希昭及年甫一岁的幼子均在平。 张西曼(1895—1949),湖南长沙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他病中留下遗嘱:“一生受孙毛两公精神感召,努力革命,不辞劳瘁,不幸因癌魔难治,竟至不起,曼生不能多作贡献于中国受苦的人民,死亦不愿玷污净土,累新国家之兴盛。” 《东北日报》第1258期第一版 “张西曼教授病逝”报道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1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褚辅成钤印1944年上海法学院肄业证明书
ScientificNK 2020-7-27 19:39
褚辅成钤印1944年上海法学院肄业证明书 褚辅成(1873—1948),字慧僧,浙江嘉兴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 褚辅成是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先驱。1905年,他加入同盟会,是首批会员之一,回国后任同盟会浙江支部长,与辛亥烈士秋瑾、徐锡麟,以及陈其美、于右任、谭延闿、戴季陶、陈英士、张群等人等频繁接触,密商光复大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禇辅成组织领导浙江辛亥革命。杭城光复,先后任浙江军政府政事部部长,总揽全省之内务行政及财政、交通、外交、实业、教育、警备等。民国建立,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1912年,国民党成立后,任国民党浙江支部支部长。 褚辅成是上海法学院终身校长和民主法治践行者。1926年夏,他与章太炎、蔡元培、马君武、于右任等发起成立上海法科大学(后更名上海法学院),自述“我办法学院,就是希望国家法治,法制之基础,民智提升为先。只有这样,才能人人知法守法。进而发展科学,振兴实业,趋于富强之道”。他先后任学校董事长、校长、院长等职长达20余年,培养了诸如王造时、楚图南、朱学范、史良、沙千里等一批法律人才和民主人士。1936年11月,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逮捕了倡导团结抗日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7位救国会领导人。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被称为“七君子事件”。7人中,沈钧儒长期追随褚辅成,是他的同乡、同事和助手;史良与王造时毕业于上海法学院,是褚辅成的学生。建国后,沈钧儒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史良任司法部部长。 褚辅成在推动九三学社成立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贡献,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褚辅成首倡成立“九三座谈会”。据税西恒回忆: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生效的日期,当日上午一早,座谈会的人士就去康川兴业公司聚会欢庆,到会共十一人。中午,(我)在重庆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餐厅设宴招待,席间大家提出我们这个座谈会总应该有个名字,于是相继提名。最后褚辅成说:今天是九月三日,是日本投降签字生效的日期,为了今后纪念这个日子是否取名九三座谈会,当时大家一致赞成。吴藻溪也回忆: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国民政府宣布庆祝抗日战争胜利,重庆全城即日起放假三天。这天,座谈人士在中苏文化协会聚餐,商定成立了九三座谈会。从此,9月3日正式成为九三学社成立纪念日。 二、褚辅成是筹组九三学社召集人。《新华日报》1946年1月9日以《学术界举行九三座谈会政治协商只许成功》为题,报道九三座谈会“决定筹组九三学社,声援政治协商会议各代表,完成历史任务”。文称:“诸辅成声明是以前任上海法学院院长的身分出席,警告大家要小心提防某种分子假造民意,破坏民主宪政运动。”“最后决定推褚辅成、许德珩、张西曼等筹组九三学社”。 三、褚辅成是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主席团成员。《新华日报》1946年5月6日以《九三学社开成立大会》为题,报道九三学社成立。文称:“公推褚辅成、许德珩、税西恒为主席团。首由褚辅成致开会词,许德珩报告筹备经过,税西恒报告社费收支账目。”会议选举褚辅成等16人为理事,卢于道等8人为监事,并发布《九三学社缘起》《成立宣言》及主张。 四、褚辅成是九三学社常务理事。《新华日报》1946年5月14日以《九三学社通过决议要求停止各地内战》报道,“九三学社于十二日下午三至九时,假兰园开理监事第一次联席会议”,“推褚辅成、许德珩、税西恒、张雪岩、潘菽、黄国璋,吴藻溪为常务理事,卢于道、詹熊来、梁希为常务监事”。 五、褚辅成参与发起成立九三学社第一个分社――上海分社。兰园决议“设总社于京、沪区,设分社于重庆、武汉、成都、昆明、香港、广州、北平、天津、及伦敦等地。”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九三学社只在上海、重庆两地成立了分社。其中,九三学社上海分社成立于1946年6月12日,褚辅成任主任理事,禇辅成、许德珩、孟宪章、笪移今、陈乃昌、孙荪荃、徐甫等7人任理事。 综前文所述,褚辅成之所以为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在于他是“九三座谈会”名称的第一提出者,发起成立地方组织并任主任理事第一人,且是筹组九三学社召集人、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主席团、常务理事排名第一人;在于他推动九三学社成立,居功厥伟;在于在当时政治生态下,居九三学社,他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十分重要。 褚辅成钤印1944年上海法学院肄业证明书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2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主办《科学新闻》第三期
ScientificNK 2020-7-27 11:40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主办《科学新闻》第三期 【写在前面】2006年,时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九三学社理论研究和社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史是九三学社的命脉,九三学社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理念,是要靠社史来薪火相传的。割断九三学社的历史,就等于割断了九三学社的命脉。”同时,他诚恳地谈及九三学社社史研究中还存在“史料缺乏准确性、完整性”等不足。纵览社史研究,这种不准确性、不完整性突出体现在九三学社创建前后的历史中,因为这段历史多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创建人的口述、回忆等追记而成,成文的文献资料留存极少;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描述中存在差异甚至相互抵牾,一些具体的史实也语焉不详。本人多年以来致力于科学文献收藏,九三学社史料亦是关注和搜集的重点之一。从即日起,本人从收藏的九三学社史料中选择一部分,以短文配图的形式作不定期的展示,旨在用史料说话,为九三学社社史研究略尽绵薄之力。限于资料和水平,所有的观点仅为抛砖引玉之论,纰漏之处在所难免,祈望方家指正。 关于九三学社的前身,社史研究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观点之一是认为九三学社的前身是在1939年即成立的“自然科学座谈会”,最早的发起人来自当时内迁的中央大学进步教授,如潘菽、梁希、金善宝、干铎、李士豪、涂长望等。 “自然科学座谈会”的主要成员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有深厚的渊源。1944年冬,涂长望、梁希、潘菽和谢立惠等科技界人士发出成立科学工作者联合组织的倡议,得到了科学界的热烈响应。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主要负责人是涂长望,时任中央大学气象学系主任,科技界人士聚会、议事、活动的主要阵地就是中央大学。当时的涂长望作为中国最著名科学家之一,已当选为世界科协的区域委员,频频出席世界科协的各种会议,沟通了中国科技界人士和世界各地的联系,进而增强了“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1947 年10月,国民政府突然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后,九三学社的活动更加举步维艰,只能采取隐蔽的方法,更多的是以个人名义参加斗争,如果要举办较大型的活动,只有通过纯学术团体——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进行。其实,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参加了九三学社。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先后发行了《科学新闻》、《科学工作者》两种会刊,但均维持时间不长。《科学新闻》创刊于1946年2月,地址设于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内,发行3期之后因经费匮乏停刊。1947年春复刊,但不久再次停刊。《科学新闻》主要刊登“中外的科学消息”、“国内科学工作者对于本国和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的意见”、“中国从事科学工作的人的各种切身问题”及针对社会问题的讨论。正如《发刊词》所说,《科学新闻》并不满足于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科学消息或科学新知识,而是对科学消息“加以慎重的选择,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加以明晰的组织” 。 《科学新闻》第三期出版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日,刊登的文章主要有:社论《为中国科学前途呼吁》、《战后法国科学研究的组织问题》、《坎科协对原子弹的主张》、《中华自然科学社促进中国科学发展的提案》、《我国官僚制度和科学前途》等,阐明了协会对科学工作者自身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基本主张。 《科学新闻》第三期第一、四版 《科学新闻》第三期第二、三版
个人分类: 九三学社社史研究|1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发枝荟”聚焦餐桌安全与生态农业——纪念“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蒋高明 2017-6-11 08:54
“发枝荟”聚焦餐桌安全与生态农业——纪念“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017-05-23 16:09:12) 转载 ▼ 标签: 民主党派 分类: 支社活动 “ 发枝荟 ” 聚焦餐桌安全与生态农业 ——纪念“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20日下午,为纪念5.22联合国“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九三学社发改委支社组织的第九期“发枝荟”沙龙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餐桌安全与生态农业”,主讲嘉宾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蒋高明教授。沙龙由发改委支社主委邹晶主持,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方炎,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副巡视员张瑛,《民主与科学》杂志主编王金茹,九三学社发改委支社及其他支社社员,其他党派同仁等 50 多人参加了本次沙龙。 蒋教授从我国粮食安全新形势、现代农业技术特点、人类食品化学化、廉价食品的健康代价、生态农业及其进展、弘毅生态农场案例、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七个方面向听众们讲述了餐桌安全与生态农业的情况。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点:一是我国粮食供应不足,进口压力大,浪费严重;二是高产农业虽然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但带来了农药、化肥、地膜、畜禽粪便等一系列的污染;三是甜味剂、味精、植物黄油等合成化学物登上食品工业舞台,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四是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基因等污染决定了现代农业的不可持续性,需要更科学健康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将其取代;五是未来农业的方向是种养结合,充分利用农业一切生态要素,实现元素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的生态农业,而不是以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为主的农业;六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上策是用生态农业办法生产食品,停止或少用农药、化肥,达到国家要求的有机标准或绿色标准,提高优质健康、无残留粮食与食品附加值,用生态农业来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和人民健康保障建设。蒋教授不仅是一位生态农业理论的研究者,更是一位生态农业理论的实践者,例如他于2006年创建了弘毅生态农场,投身农业生产十年如一日,利用生态农业理论,使农场在掘弃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转基因技术等的情况下,保证了产量、增加了收入。 在互动讨论阶段,蒋教授对大家提出的如何建立联盟帮助消费者辨别绿色有机农产品、人类食用绿色与非绿色农产品的身体状况区别、中国的农业发展为什么不能学美国、生态农场单位年投资额、在农村土地承包到户的现况下如何推广生态农业、如何降低土壤中高位运行的氮磷比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最后,方炎副主委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表示沙龙非常成功,并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在生态农业领域,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很多,但像蒋教授这样沉下心来做实践、做农场、做品牌的人不多;二是政府在生态农业的推广上做了不少事,但未能将由此产生的不同质产品从价格上加以区分,蒋教授运用电商渠道实现了优质优价,同时通过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可以做到推进农业从化学农业到生态农业的升级换代,是一种不同于政府的思路;三是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探索资本、技术、品牌、电商全面融合的模式,要建立产品质量联盟,确保产品品质和消费者利益;四是希望九三学社的专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推广共同努力,从而为环境保护和人民身体健康做出贡献。 (本次沙龙得到了北京九州动脉隧道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发改委支社 王志科 邹晶 摄影:崔玉华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九三学社的朋友们!
热度 1 tianyizhang6 2015-7-29 13:24
今年九月三日有假放,这么有意义,九三学社的成员应该搞搞聚会、烧烤什么的。说实话,对于九三学社的名字的理解,我真的很冒昧。读初中的时候有一位高年级同学跟我说:九三学社的都是人才,早上九点上班,下午三点下班,只有人才才能干这么好的工作。打那开始,我对九三学社一直羡慕到上个星期。 不过九三学社成立那一天就是抗日胜利纪念日,这个更有意义。今年九月三号放假,一定要大搞
90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九三学社的女中豪杰之二
热度 1 jldxwsj2000 2013-6-14 06:05
原 长春市 人民政府 副市 长—— 李慧珍 李慧珍 女,1937年9月生,广东南海人,汉族。1996年加入九三学社。现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第五届吉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前苏联哈尔科夫列宁工业大学农机设计制造专业。1961年至1984年历任吉林工业大学农 机系教研室副主任,讲师、副教授。其间,1981年至1983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访问学者。1984年至1988年任长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吉林工业大学兼职副教授。1988年至1998年历任第七、八届长春市政协副主席、吉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至今任社吉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任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四届吉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七届吉林省政协委员,第八届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第八、九、十届长春市人大代表。 信息来源:中国政协新闻网 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58468/58627/58630/4425014.html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1847 次阅读|1 个评论
周培源:时刻维护科学尊严的
kejidaobao 2013-2-16 10:30
文/王志芳 2012年9月3日,九三学社中央与中国科协在全国政协礼堂联合举行纪念周培源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周培源(1902—1993)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正是中国科技从落后进入现代化的时代,他在曲折的历史中奋进,为中国的科技与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他先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及中国科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等领导职务。他在工作中始终如一地坚守着科学家的立场,寻求真理、坚持原则,为振兴中华民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为世人所敬仰。 《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成书于周培源90岁诞辰之际,是国际流体力学和理论物理科学讨论会组织委员会献给他的纪念文集,表达了科技界对这位杰出科学家的热烈祝贺与崇高敬意。全书由“周培源传略”及62篇回忆性文章组成,以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记述了周培源9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个人事迹,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得到了周培源的同意与认可,体现了他刻苦钻研、追求真理的科学信念,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热忱,坚持原则、铮铮铁骨的高尚品格,并且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中国20世纪科技与历史的发展历程。周培源的女儿周如玲指出,在众多纪念周培源的书籍中,该书内容最具真实性与客观性。 首先,本书文章的作者都是曾与周培源共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同事、学生、亲友,他们非常熟悉周培源,能够真实展现鲜活的科学巨匠的形象,客观呈现他的良好品行。周培源的学生、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写道:“我有幸作为他的学生,受益极大。不管国内外政局如何变化,他始终如一地守着科学家的立场,求真、凭良心、说实话,并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从历史的观点看,周培源的所作所为,值得任何科学工作者景仰!” 其次,书中并无华丽辞藻,却以翔实可靠的事件、平实的语言,塑造周培源的伟大形象,书写他一生的光辉历史。通过回忆他的一言一行,让我们深切感知他伟大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在这些回忆者的笔下,周培源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把毕业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献给了民主和科学事业;同时也是一位普通人,他热爱生活、热爱亲人。他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的成功与伟大离不开所处时代的影响,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离不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更离不开科学家个体的优秀品质。 在内容方面,全书以整个20世纪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周培源的爱国情操为主线,将他的学术成果、教育事业、外交事业贯穿起来。长期在周培源身边工作的学生黄永念指出:“在我与周老多年的接触中,感受最深的是周老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他毅然抛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为祖国的科技与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在学术方面,周培源是近代中国的科学巨匠,他总结出治学的16字方针律己省身:“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身处动乱而屈辱的中国,他一直以科学救国为信念,并将科学研究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极困难的条件下,还能把国内的学术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当水平,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教育方面,通过学生与同事的回忆,表现出他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及个人的真知灼见,在中国的教育界树立了一面旗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兴旺发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外交方面,记载了他在科技界的许多重要事务和学术活动中的出色表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另外,书中不少篇幅讲述了周培源在科协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对维护和复兴科协、学会的重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他的远见与卓识,不愧为中国科技界的卓越领导人。在回忆者的眼中,周培源作为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最可贵的是他关心科技交流,关心社会事业。他深知科学活动对科学家的重要性,以毕生之力推动科学活动,推动学会的建设与发展。无论在全国科联时期、文革时期还是文革后,他都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作风和不畏政治压力、坚持真理的一身正气维护着科学界的尊严。 新中国成立后,周培源就积极地投入到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科学团体的工作之中。文革期间,中国科协与学会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的“大本营”,但周培源牢牢守护着科技工作者的信心和力量。他指出,科技团体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是人们凭空想出来的。粉碎“四人帮”后,他率先冲破极“左”路线留下来的精神枷锁,为恢复科协和学会大声疾呼;在关键时刻与其他几位科学家同心协力,积极向中央反映情况,促使科协问题的早日解决。 1978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周培源代表中国科协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科学技术协会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的发言”,振奋人心。自1980年担任中国科协主席以来,他多次率团出访,签订协议,与国外许多民间科技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在职期间,中国科协成立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他亲自担任理事长一职,积极支持和促进在国内召开国际学术会议。1986年,因年事已高,周培源不再担任中国科协主席,但仍然保留“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职务,体现了他对中国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关心、爱护并寄予殷切希望。 《科学巨匠 师表流芳》记录了周培源的学术成长及其推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生经历,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多方面的教益与启示,并且对于科学家人物研究以及向社会公众宣传科学家及科学精神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1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郑国锠院士逝世
热度 1 huoshd 2012-10-16 18:27
郑国锠院士逝世
我还是从朋友的口中知道郑国锠院士的一些事情的,比如不要涨工资、不要专车、不要住房等等,虽然从来没有亲眼见过郑国锠院士本人,但我对听到的这些已经汗颜了。这些我一件也做不到。下面是兰州大学出的公告; 我国著名的植物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奠基人,兰州大学原生物系系主任郑国锠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 年10 月12日15 时06分在兰州不幸逝世,享年99岁。   郑国锠院士曾任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甘肃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主委、名誉主委,甘肃省科协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细胞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根据郑国锠院士生前遗愿和家属的意见,丧事从简。定于2012年10月17日上午9:30在华林山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请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生前友好、师生于当日上午8 点在兰州大学本部家属院北门乘车前往。   联系地址:兰大本部家属院4号楼一单元201室   联系电话:0931--8911986   生命科学学院联系电话:0931—8912560   传真:0931—8912561                     兰州大学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三日 在资料室查阅文献(1998年12月 兰州)
435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对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问题的看法
kejidaobao 2012-9-21 15:24
韩启德,浙江慈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国际病理生理学会主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我想围绕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问题谈几点看法,与大家交流。科学文化是一种集体创造,是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早在16、17世纪,当自然哲学家、博物学家们开始组建学会,将理性探索与经验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科学方法,并提出科学共同体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之时,科学文化便登上了历史舞台,科学家成为科学文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经过18、19世纪的科学社会化进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建制化社会活动,科学文化也广泛渗透进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之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以追求客观真理为目标,自由探索、理性质疑、执着求新,为人类的进步、幸福和自我解放而不懈奋斗,展示了科学精神对塑造人类精神世界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中国现代科学的先驱者们对此有着透彻的理解。早在1916年,中国科学社的创建人任鸿隽先生就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竺可桢先生也曾坦言:“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金石之言,掷地有声。这样的精神高度,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追求科学真理,究其根本,是人类求知的本能,是人类对意义的探求。只有保持这种追求,才能产生对科学的激情,才能克服浮躁,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研究,才能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远走得好。追求真理就要承认未知、宽容失败。科学研究不是要终结对真理的追求,科学从来都是在不断纠错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承认未知,科学研究才有进步的可能;宽容失败是新思想、新观点萌生的有益土壤。我们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更要有宽容失败的胸怀,要鼓励多元思考,让那些敢于冒尖、勇于打破常规的“出头鸟”有广阔的舞台。 坚持追求真理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需要克服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与技术的距离越来越近,对经济和社会活动带来越来越大的直接影响,人们对科学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往往寄予过高的期望,常常过度要求科学获得即时效益,从而妨碍对真理的追求,屏蔽科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甚至使科学沦为技术的附庸,带来行政对科学的过度干预和学术自主的丧失。这是我们在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需要注意的另一方面。 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道路曲折复杂,唯有理性才能帮助我们拨云见日,走入自由王国。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和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实证要求和方法,构成了科学理性的主体。崇尚理性最重要的体现在唯实。科学家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才能透过表面现象揭示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应当看到,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一些非理性的行为还在干扰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例如,在一些媒体和网络上,常常出现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缺乏事实根据的报道,发生着太多缺乏理性的“口水仗”;网络成为发泄情绪的场所,理性观点常常遭受“大字报”式的攻讦和扼杀;在我们的学术批评中,富有实证和逻辑的讨论还没有变成大家乐于参与的习惯和风气;政府部门“拍脑袋”决策还时有发生,下级往往看上级的眼色行事。凡此种种,都是与科学理性相悖的。崇尚理性要求切问近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来都是科学家不可或缺的思想气质。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独立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与习惯,是原始创新的基础,是弘扬科学精神和创造健康科研环境必须具备的条件。 弘扬科学精神要提倡理性的质疑和批判。毛泽东同志说过,“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就永远没有完结”。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并不代表正确,它的使命就是不断地纠错。质疑是研究的起点,批判是科学的生命,要像赫胥黎所言,“严格地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我们要尊重书本上记述的前人的科学成果,但更要相信自己亲自实践中的发现,要敢于超越前人;我们要承认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差距,但没有必要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一切都要跟着外国人跑;我们要尊重院士,但没有必要认为他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问题的看法都完全正确和高明,要敢于和权威开展平权的学术争论;我们要广泛汲取信息,但对没有事实根据的谣传,要敢于质疑,善于识别,更不做谣言的传播者。 我还想谈一谈关于现代科学追求确定性的问题。现代科学要求对一定范畴内事物运动的规律得到固定不变的答案,并使用数学模型作出定量表述。我认为,对这种确定性的追求,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根本特性,也是现代科学的威力和魅力所在。从牛顿用三大定律描述力与运动的现象,到爱因斯坦用确定性的公式否定经典力学,再到当今用确切的数据证实“上帝粒子”的存在,现代科学就是在追求确定性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进的。神九飞天,交会对接,一定要精确计算,来不得半点模糊,人们为之惊叹、为之沸腾的不仅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更是对“精确”科学的由衷认可和肯定。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在一些复杂情况下要想获得传统意义上的确定性非常困难,众多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运而生,例如控制论、信息论、集合论、图和网络理论、混沌学、分形学等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尽管与传统科学的简单性研究有所区别,但仍然没有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在复杂系统中是不是可能得到确定性,追求传统意义上的确定性是不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最好的方式,显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追求确定性。中国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不存在事物,所以中国传统学术重在观察和研究整体以及事物之间的关联,这无疑有其优越性,并为中国文明带来近两千年无与伦比的繁荣和发达。但是,由于复杂系统中关系的边界难以确定,古人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有从“常无”中才能“观其妙”,而从“常有”中只能“观其徼”。因而,中国人讲究意会,讲究在模糊中达到平衡,对确定性缺乏追求,对数据存在天然的淡漠,这些又是与现代科学有冲突的。我认为,如果我们中国学术界在坚持传统整体观和辩证观的同时,虚心学习现代科学的长处,努力追求范畴内的确定性,融合中西之长,就一定能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并为人类的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自洋务运动始,现代科学逐渐登陆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抱着科学救国的壮烈胸怀,学习西方,致力在中国发展现代科学和技术。经过一个半多世纪的奋斗,中国已经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科技实力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科学精神还没有在全社会得到足够的弘扬,全民科学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科学发展的要求。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差距,继续虚心向西方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学习,要估计到科学精神的培育将是一个漫长和艰巨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要看到我国科技赶超先进的有利条件。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有“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无信不立”的诚信传统,有“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创新意识,也有“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的质疑批判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工作者心系国运民运,执着真理探寻,凝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蕴含着科学精神的内核,同时又体现了中国的国情、时代特征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培育发展我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宝贵财富。只要我们认准目标,扬长避短,持之以恒,一点一点地推进,科学精神一定能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并赋予其新的优秀内涵。 在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当今中国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要靠弘扬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弘扬要靠科技工作者带头,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太重太重的责任。科技工作者聚在一起时,常常会忧虑当前社会科学精神的不足,常常希望政府能采取这样或那样更加有效的措施,也时时会发一些牢骚,这些都能理解,但光是提出批评意见,光是空谈大道理,其实是一种偷懒和逃避的做法。批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应该拿出积极建设的态度,从我做起,首先带头践行科学精神。我们自己做好了,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全社会才有希望。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来,梁启超先生把这几句话改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八个字,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好不好,责任不在那些宏大的概念上,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中国的科学昌明不昌明,责任也不在别处,在我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身上。推动中国的进步,振兴中国的科技事业,都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这种努力也许是微小的、平凡的,却一定是向上的、向着光明的。我相信,“功不唐捐”,只要我们无怨无悔地奋斗了,历史就不会忘记! (注:本文根据韩启德主席在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整理而成,题目为编者所加)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关9月3日的话题
huailu49 2012-9-3 10:28
一、 抗战胜利纪念日 1945 年 8 月 14 日 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15 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9 月 2 日 上午 9 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1946 年,当时的国民政府确定以 9 月 3 日 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1949 年底,新中国政府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 8 月 15 日 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1951 年,中央政府对该办法进行了修改,重新将“抗战胜利纪念日”定在了每年的 9 月 3 日 。 此后,在 1999 年国务院第一次修订,以及 2007 年第二次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均重申了“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一提法。   顺便提一句,在 1868 年的这一天,日本首都由京都迁移到江户,并改名为东京。 二、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是以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其前身是 1944 年冬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社”(“民主科学座谈会”)。 1945 年,为纪念 9 月 3 日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许德珩等人举行会议,决定将该组织改名为“九三学社”,并于 1946 年 5 月 4 日 正式宣告成立。 截止 2010 年底,九三学社全国社员总数已达 125122 人,人数在各民主党派中名列第三。九三学社中央历任主席为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现任主席韩启德。其他著名成员还有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王选、黄昆、师昌绪等。 相信科学网的不少博主都是九三学社社员吧?
个人分类: 纪念抗战|3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来苏考察
liyadong 2012-8-23 20:50
2012年8月20至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来苏考察,并在张家港市出席了第二届中国医疗设备自主创新研讨会(骨科)。他勉励企业要自力更生,坚持自主创新,早日研发生产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高端医疗设备。
个人分类: 行业信息|3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评价怎样才科学?杜绝功利主义 加强同行评价
pikeliu 2012-7-25 12:23
科研评价怎样才科学?杜绝功利主义 加强同行评价 来源: 日期: 2012-03-23 17:33:53 被阅读 0 次 【案例】 九三学社近年组织的万人问卷调查显示,78.5%的科技人员认为当前的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67.0%的科技人员认为成果鉴定不真实。有87.7%的科技人员认为科研成果评审和评奖需要公关。 ——新华社 记者: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的关节环节。目前,在国内,看SCI论文数量、看获奖情况的评价方式广受诟病。那么,国际通行的评价方式是什么?您对确立科学的评价导向和体系有什么建议?   郭雷: 科研激励机制的基础是科研评价体系。既不能简单地将经济管理模式套用到科学技术管理中,也不能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照搬到基础研究中来。“功利主义”导向只会使人减少甚至失去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和内在驱动力。   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应努力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科研活动不同于纯粹的“机械”运动和“自然”现象,因此有效的科研管理与科学评价,往往不是表面的“数量指标”等简单做法所能完成的。建议加快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外行评内行”做法,进一步促进科研评价的科学化。   具体到我国科学技术奖励体制,建议进行大幅度改革。政府层面可以只颁发少量终身成就奖,而对于具体科研项目成果的奖励,要尽量“下放权力”。一般来讲,对基础研究成果应该依据其学术价值或对科技发展所起的实质性推动作用,主要由公认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团体来评价奖励;而对应用性研究成果应该考察其实际应用效果和推广情况,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等来评判奖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真正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可的基础研究成果、或真正经受住市场检验的应用研究成果得到恰当评价与奖励,从而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起到正面激励作用。   王小凡: 解决科学评价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被谁评价的问题。目前,中国科研方面的评价,完全由中国专家打分提供的信息,不少都没办法用。比如,对一些基金申请的评价,分数区间是1-9分,中国专家都给4到5分左右,显而易见的是人情因素在起作用。而受邀的外国专家,打1分到9分的都会有。科研领域的人情文化,需要彻底打破。   要使评价更加公正客观,我建议引入国际同行的评价。比如,2008年,我们受邀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评价的时候,当时有两个年轻的研究员,一篇文章都没发,他们很紧张,担心评估过不了。但受邀的这些国外的专家组成的评价委员会,却对他们打分非常高。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研究问题是国际前沿问题,一旦取得进展,就会有积极的成果。结果2011年,其中一个研究员,发了两篇文章,一篇在《自然》,一篇在《科学》。另外一个研究员,也发了两篇文章在《分子细胞》,其中一篇还被做了封面。如果找不懂行的人来评估,那就麻烦了。我认为,要组建评估委员会,要积极引入国外的同行参与进来,这样,可以确保客观公正。   现在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不应该在评估时重视SCI论文。这是片面的。实际上,我们在国外做科研也有同样压力,如果几年不发东西,只是说自己在做重大尖端问题,别人并不了解,那很难让别人信服。我认为,在科研评价上,不能走两个极端。科学家不应被逼迫着“大跃进”式地发表论文,不能在评估中简单地看论文数量,做分数的相加,而是应该看科研的系统性和论文质量,通常以发表在领域内有影响的杂志上为标志。   孙锐: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评价以SCI(科学引文索引)为主要依据。在一定阶段和条件下,在一定学科领域中(比如某些学科我们还不发达或者水平不高)鼓励发表SCI论文,或以SCI论文作为一种科研评判依据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行性。其实,发表SCI期刊论文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只有被同行专家认可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质量的成果一般才会被发表。这一过程的本身就蕴含着一个对成果的评价过程。被SCI收录可以看作是对成果质量的简单判断,当然这个判断可能是片面的,这里是基于对SCI期刊“同行评议”把关的信任。   随着我国整体科研实力与水平的提升,单纯发表SCI论文已经不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更加关心的是产生原创性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科研成果。在这个背景下,单纯的SCI评价导向显示出其问题和弊端,如基于这个评价规则,更多的科研人员会选择那些短期内可以出成果的课题,而忽略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我们现有要做得就是要完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不再片面强调SCI,不再注重数量,更要强调高质量工作,强调与世界一流学者的竞争和比较。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九三学社调查显示超八成科技人员认为评奖需公关
dongzg101 2012-3-16 23:55
九三学社调查显示超八成科技人员认为评奖需公关 昨日(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九三学社近年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8.5%的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87.7%的科技人员认为科技成果评审和评奖需要“公关”。 昨日(3月10日)下午,武维华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大会发言时提出,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武维华称,长期以来,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在许多方面与科技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系不够完善;二是指标不够科学;三是程序不够合理;四是科技奖励导向跑偏;五是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亟待完善。 武维华说,科技体制改革首先应下决心推动科技评价奖励制度的改革,努力实现从以数量评价为主向以质量、水平、贡献以及发展前景为主,从关注短、浅、快的形式化评价向更加注重实践检验和历史性评价转变,坚持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制度。 他建议:一、健全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独立的、真正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二、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延长国家科技奖参评项目的最低完成年限,改自报奖励为推荐奖励,大幅度精简省、部级科技奖。三、认真整顿学风:加大对学风违法违纪事件的处罚力度。四、改革和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焦点 1年近3万人获科技奖 武维华指出,现在项目评审经常由执行单位或个人操作,自行提出评审专家名单并邀请、承担评审费用、撰写评审意见初稿,经常有非同行专家参与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没有足够时间审查作为评审依据的技术资料,有时评审专家做“好人”,导致评审沦为走过场,“汉芯造假”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武维华说,目前每年仅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就有7000多项,获奖人数近3万人,一些部委未按规定取消科技奖,甚至为争夺国家奖而增加一等奖数量,领导干部搭车、牵头和权威挂帅成为常态,“跑奖”成为一种“服务”。他认为,背离初衷的科技奖励异化为某些科技成果刻意追求的目标,挫伤了在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更多阅读 武维华院士: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待完善 相关专题: 2012年全国两会专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茶余饭后|1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九三学社调查:78.5%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不公
miran 2012-3-11 18:10
九三学社调查: 78.5% 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不公 九三学社调查: 78.5% 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不公 九三学社调查: 78.5% 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不公 九三学社调查: 78.5% 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不公 九三学社调查: 78.5% 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不公 2012 年 03 月 11 日 03:55  来源:新京报 ————————————————————————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九三学社近年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 78.5% 的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 87.7% 的科技人员认为科技成果评审和评奖需要 “ 公关 ” 。 昨日下午,武维华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大会发言时提出,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武维华称,长期以来,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在许多方面与科技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系不够完善;二是指标不够科学;三是程序不够合理;四是科技奖励导向跑偏;五是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亟待完善。 武维华说,科技体制改革首先应下决心推动科技评价奖励制度的改革,努力实现从以数量评价为主向以质量、水平、贡献以及发展前景为主,从关注短、浅、快的形式化评价向更加注重实践检验和历史性评价转变,坚持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制度。 他建议:一、健全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独立的、真正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二、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延长国家科技奖参评项目的最低完成年限,改自报奖励为推荐奖励,大幅度精简省、部级科技奖。三、认真整顿学风:加大对学风违法违纪事件的处罚力度。四、改革和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焦点 1 年近 3 万人获科技奖 武维华指出,现在项目评审经常由执行单位或个人操作,自行提出评审专家名单并邀请、承担评审费用、撰写评审意见初稿,经常有非通航专家参与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没有足够时间审查作为评审依据的技术资料,有时评审专家做 “ 好人 ” ,导致评审沦为走过场, “ 汉芯造假 ” 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武维华说,目前每年仅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就有 7000 多项,获奖人数近 3 万人,一些部委未按规定取消科技奖,甚至为争夺国家奖而增加一等奖数量,领导干部搭车、牵头和权威挂帅成为常态, “ 跑奖 ” 成为一种 “ 服务 ” 。他认为,背离初衷的科技奖励异化为某些科技成果刻意追求的目标,挫伤了在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_____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个两会要花多少钱啊?
热度 3 skdhf 2012-3-6 23:10
  九三学社中央拟的提案列举一组数据:目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达3000亿。 如此庞大的公款吃喝数额,挤占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例如2009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和公共安全三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8.6%;同时,教育、科技、文体与传媒、社保和就业、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等民生支出,比重不足38%。国外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多低于10%,如日本是2.38%、英国是4.19%、加拿大是7.1%、美国是9.9%。 大家在热火朝天的开会议论怎样改善教育水平,怎样提高医疗环境,其实有些事根本不用议论,遏制腐败和公款吃喝,把纳税人的钱用于纳税人就什么都改善了。 新闻上看着很多代表们热情洋溢的走下飞机,坐飞机不便宜,不知道这个钱谁出?开两会花了多少钱,怎么支出的,两会的成果是什么,怎么落实,落实不了怎么办,这些问题若都能透明解决,老百姓就的日子就真的好过了。若是空话,还不如建个QQ群,在群里议论议论既方便又省钱,省下的钱捐给灾区建个学校岂不造福子孙后代。
2065 次阅读|5 个评论
加入少数党派的事儿
热度 4 liwei999 2011-12-11 16:13
对“科学分类”,小红给了个 “够狠”的评鉴。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11/2011 00:47:22 今有网友问加入少数党派(中国民主同盟or九三学社)的事儿。镜某的建议,看介绍人的档次。越高越好。到“中央委员”级 别介绍的,一般会很好。 对镜某的建议,网友又问:现在问的是这两个党派加入哪一个好些?这时候镜某自己觉得有些要“ 发狠 ”了,建议他说:这个事情与共产党的书记商量,看看有什么反应。 这不是在编故事,而是镜某遇到过的现实。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92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考虑加入少数党派,是中国民主同盟还是九三学社?谁能给个建议
热度 6 zchvictory 2011-12-11 13:47
从这两个少数党派的介绍来看,都是以教育、科研和技术人员为主的党派。现在很犹豫,加入哪一个为好,哪一个加入容易些,加入之后有什么区别或者不同?谁能给个建议?谢谢! 如果说话不便,可以邮件给我,我的邮箱: zhao.cun.hua@163.com ,谢谢!
个人分类: 博文自乐|4347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一次让人惊悚的成长---卢柯---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热度 1 hongleiwang 2011-10-26 12:21
卢柯,男,1965年5月,生于 甘肃 华池,汉族,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原籍 河南 汲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著名材料科学 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   1981年08月至1985年09月,在 南京理工大学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   1985年09月至1988年08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已故中科院院士 王景唐 ;   1988年08月至1990年01月, 中国科学院 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 博士 研究生,师从王景唐;   1990年01月至1993年01月,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 研究员 、副研究员;   1991年9月至1993年3月公派德国 马普 金属研究所高级 访问学者 );    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1995年1月开始聘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博士生导师 ;   1997年7月至2001年2月,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   2001年2月至2001年7月,出任 沈阳 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   2001年,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获得者。   2001年7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   2003年11月增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仅38岁);   2004年3月,当选2003年 中国青年 年度科学家。   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任九三学社 辽宁省 副主委;   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 德国 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   2006年8月至2006年12月,任九三学社 辽宁 省副主委、 沈阳市 副主委;   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任九三学社辽宁省副主委、沈阳市主委;   2007年12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辽宁省副主委、沈阳市主委。   2008年01月,当选为政协沈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他是材料科学 专家 ,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 发展了一种制备无微孔隙和界面污染金属纳米材料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 系统研究 了金属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及结构稳定性,揭示了纳米材料的本质结构特征和性能,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深入研究了非晶态合金的晶化微观机制和纳米晶体的熔化行为及过热机制,建立了过热晶体熔化的动力学极限理论,并获得了金属纳米薄膜的稳定过热。发展了利用表面机械变形处理实现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的新技术,并大幅度降低了铁的表面氮化温度。 1988年,卢柯放弃去 日本 读博士的机会,留在中科院当起了土博士。这期间,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并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因此于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这之后,一系列的荣誉不断降临到他的身上: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年仅38岁增选为中科院院士;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德国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   中科院能放心地把金属所的帅印交给36岁的卢柯,足可证明卢柯在我国材料界的领军地位。   的确,那时的卢柯不仅是我国材料界的先导人物,在国际上也风头正劲。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ISMANAM金质奖章, 以表彰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 1990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卢柯在 美国 的《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制备纳米晶体的一种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这意味着该制备方法在国际纳米材料界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卢柯曾经说过,“我非常有幸,从事了这个全世界都关注的研究领域。”从某种角度说, 中国 的材料界非常有幸,有疯狂热爱科研的卢柯在研究这个课题。 卢柯似乎天生就是科学家的材料。上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具备了从事科研的良好素质:他有看待失败的从容心态,有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和强烈的自信心,没有青年人的心浮气躁。1984年底,当卢柯准备考研的时候,黄日华、 翁美玲 版的《射雕英雄传》开始热播,其他考研的同学都忍痛放弃了,只有卢柯一集不落地坚持看完。这个性情内向的19岁的年轻人很有定力,目标明确,做事扎实而不刻板。那时,他开始有了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20年来,他一直恪守着这个时间表,现在,他依然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他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纲“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令人惊悚的速度跑在纳米领域的最前沿。   卢柯认为,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尽管在中国做尖端科研的条件与国外比有不小的差距,我们也许没有充足的资金、没有最先进的设备,但能不能做好主要取决于人,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Game is never over(游戏永远没有结束)!   这是卢柯经常勉励学生的几句话,也是卢柯之所以能成为今日卢柯的至尊法宝。上帝似乎给了卢柯一双探索科学之门的眼睛,让他能够在最简单的看似平常的东西里,发现出被忽略的东西。卢柯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是在“破铜烂铁”里找到的。他在发现中品尝到研究的乐趣,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受到鼓舞,眼界越来越开阔。他看到了那么多可做的,多得做不完的事情。他常常跟学生说,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 科学研究 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前几年的 诺贝尔物理奖 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导,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导,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2000年,卢柯在极具影响力的《科学》(《 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让他赢得了这份国际权威刊物入场券的论文,曾经17次易稿。   这篇论文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好评 。纳米材料“鼻祖”葛莱特教授认为,卢柯课题组的这项工作——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   2003年1月,《科学》又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这是卢柯科研小组取得的又一个突破性进展,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2004年4月16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卢柯课题组的最新成果:采用纳米尺寸的生长孪晶强化金属的新途径获得了同时具有超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的铜。而按照以往的经验,对铜进行强化以后,会使其导电率有所下降。这一成果的创新性在于,把难以统一在一起的性能统一在了一起。   《科学》杂志的评审人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是其他任何强化技术无法达到的。它“再次用极为漂亮的实验结果演示,通过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设计可以从本质上优化材料的性能和功用”。   《自然》杂志的评价是一个疑问句——“在一个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里怎么还会做出东西来?”    身为中科院金属所所长的卢柯把他的工作描述成:我是个班长,领着团队在做事。金属所的氛围非常好,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里,有10个人是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平和的心态、深入地思考、踏实地做事,卢柯身上的品质已经成为这个团队的集体 面貌。   卢柯认为,现在是中国各个领域发展的最好时期,也给材料学的研究创造了最好的机会。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对材料学科提出了许多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资源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不发展更先进的材料,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将是惊人地巨大。能不能拿出更新的技术,少消耗资源,少消耗能源,少污染环境?能不能做出环境友好的材料,研制出少产生或不产生二氧化碳的能源,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能不能研制出高质量、低成本的加工技术?能不能研制出更先进的材料制造我们自己的火星探测器,制造我们自己的航天飞机?卢柯和他的团队任重道远。   卢柯说,“在国际上我们有几个领域已经跑在最前面,但整体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我们实验室的使命就是要缩短这种差距。” ps:我觉得这是一个神人!
295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源头上遏制学术腐败---近十年前提交给广东省九三学社的提议
热度 1 Leguminosae 2011-10-15 09:48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丑闻不断,学术腐败层出不穷,上至院士候选人、博导,下至研究生,涉及面之广,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学术腐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从经典的“文抄公”到现代的以权、以钱谋文、谋名、谋职称、谋文凭、谋经费、谋成果等,手段花样翻新。虽然传媒、舆论也作了一些揭露,有的也对当事人做出了一定的惩罚措施,但总的说来,学术腐败现象并未见有所收敛,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由此看来,不从源头上着手,不能有效遏制学术腐败的扩散蔓延。 学术腐败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如论文抄袭、实验结果作假等,相对容易被发现,目前被揭发出来的事例也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型。但还有一类较为隐蔽的学术腐败,其存在面也更加广泛,而且不容易被发现,因而其危害性也更高,需要我们更加警惕。这类隐性学术腐败较典型的有:在不属于自己的成果、论文、著作上署名;行政领导通过不正常手段谋取文凭、职称和博导等资格;通过不正常的手段获得科研经费、以及科研经费的滥用、错用等。 一般来说防治显性的学术腐败相对容易,而防范隐性的学术腐败较难。防治学术腐败应该同时采取可以短期见效的措施和可以铲除学术腐败产生土壤的长期措施。 从短期来说,针对目前学术腐败的多发领域和常见形式,可采用如下几点防治措施:  减少或取消各级评奖活动。目前我国的成果评奖多而且滥,各级政府、学术团体都要每年或几年都要评一次成果奖。特别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评奖很大部分有“评委自评”、“分肥猪肉”等讥评,而评出来的获奖项目很多也确实不令人心服,起不到鼓励科学创新的目的。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与政府部门或者评奖组织者的初衷相违背的。而且评奖过多、过滥,劳民伤财。事实上,科学家的科学创新成果实在没有必要由官方来颁授各种“奖”。真正有意义、有创新的成果自有同行来引用、自然会得到学术界的承认。而技术创新的成果自有市场来评判。从国际上来说,也没有哪个国家有我们这么多的评奖活动。 ‚ 取消职称评定,改“职称”为“职位”,教授、研究员等不应该是资格,而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岗位,而且所有教学、科研职位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因为现在的职称是一种资格,而且这种资格是终身制的,所以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人即使已经担任各级行政职务,为了保险起见,还要想方设法谋得这一资格。只有当职称真正变成职位,才可杜绝如“处长、市长当教授”等现象,因为某一教授、研究员职位是与某些课程的教学或科研任务相联系的。另外,各种教学和科研的职位应该向国内外公开招聘,而评聘人员应该是所招聘领域的国内外专家,而不是本单位人员。 ƒ 各种科学基金的评审应以通讯评审为主,加大评审人员的数量,评委名单应该从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现在各级基金的立项、发放不公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原因就在于有些人能通过对少数官员、评审专家“做工作”来获得资助,而真正实干的科研人员、有意义的项目往往得不到资助。 „ 加强科研项目的考核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减少科研经费不必要的浪费和滥用。 … 针对目前文凭腐败和评选博士学位点、硕士点以及博士生导师资格等不正之风较突出的特点,可以通过降低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门槛,效法国际惯例,凡是通过某一级认证的大学(我们可代之以国家、省重点)都可以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而教授、副教授等皆可以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招生。但同时必须强化学位授予的管理。用一些具可操作性的指标(如发表论文的刊物档次)来决定是否授予学位。宽进严出,保持一定比率(如出 20% 左右)的淘汰率。 † 治乱世用重典。在目前学术腐败猖獗的情况下,对于被发现搞“学术腐败”的人,一定要让他们身败名裂。决不能姑息养奸,让他们轻易过关。 当然,从长远来说,要从源头上根除学术腐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在这方面已有很多论述,兹不赘述。依本人愚见,作为防范学术腐败的治本之举,正本清源,还应该从以下几个容易被忽略的方面着手:  通过人员精简提高教学、科研人员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只有当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切身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上有地位、受人尊敬,他们的自尊心才会激发出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大大提高。而自尊、自爱的人是不容易做出为人不齿的“学术腐败”来的。 ‚ 要从正面多宣传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的实干家,从改变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出发逐步养成脚踏实地的学风。最近几年大学和科研院所对于人员的年轻化有了足够的重视,但对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提倡不够。在这种风气下面,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宣传的也多数是一些“著作等身”或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青年科学家”。而各个大学的校长、系主任也基本上由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充任。虽然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才断层所造成的,但所产生的效果却可能影响深远。它的社会价值导向是,成名要早、要快。 过分强调“年轻化”加剧了我国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和急功近利。现在着眼于做长远一点的项目、准备坐十年冷板凳的科研人员还有几个?即使有人愿意,我们的体制和评估系统允许他们这样做吗?在当前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少宣传少年得志的“青年标兵”之类,尤其不要人为拔高去树典型。 ƒ 学术反腐败如同经济领域的反腐败一样,其最后胜利有待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待于国家法制建设的完善。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应该起到表率作用。知识分子自身修养的不断完善是反学术腐败的正本清源之路。 2002.9.2.
2750 次阅读|1 个评论
珠海政协委员陈利浩向小伊伊捐款1072417.20元
热度 3 xupeiyang 2011-7-27 20:06
积德行善,大恩大德。善举善举,感谢感谢! 珠海政协委员陈利浩向小伊伊捐出1072417.20元, 以对应小伊伊的获救时间:7月24日17点20分。 陈利浩,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九三学社中央人资环委副主任,广东省政协特聘委员,珠海市政协常委。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79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lgjszy 2011-5-11 10:49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解佳涛 http://www.chinahightech.com/views_news.asp?Newsid=234353733323 2011-4-11 一个由国家级、省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构成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及产业化上,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都在发力 。 本报记者 解佳涛报道 近日,黑龙江省确定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大庆市科技专利成果转化中心、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等6家机构为该省首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自2008年科技部组织开展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工作以来,各省积极推进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工作。除黑龙江外,江苏、安徽、广西、河北、贵州等地已开展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北京、湖南、湖北及辽宁等地也正在着手这方面工作。此外,深圳、宁波等市也在开展市级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工作。 从全国来看,一个由国家级、省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构成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及产业化上,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都在发力。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 2007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发布了《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首次提出,要探索适应市场规律、符合地方特点、形式多样的技术转移模式,选择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技术转移机构进行试点,支持建立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要结合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选拔和考核,在全国各行业和地方选择符合条件的机构进行试点,重点支持其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促进技术转移的体制和机制,培育一批信誉良好、行为规范、综合服务能力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技术转移机构。 2008年,科技部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确定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6家机构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又确定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58家机构为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目前,第三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将重点认定一批开展专业化服务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管理处处长陈晴表示,推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的工作十分重要。目前,科技部分两批公布的共134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已经在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探索实践不同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等方面做出示范。同时,一批示范机构也在各自所属行业领域内被树成 “ 品牌 ”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所形成的带动效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为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早在2008年5月,安徽省科技厅就批准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转移中心等8家单位为该省首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截至目前,安徽省科技厅共批准3批24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0年2月河北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河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认定工作,河北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6家单位成为河北省首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2009年制定了《北京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讨论稿)》。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该办法意在选拔出20-30家北京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将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推广和宣传,从而促进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引导不同类型的机构为北京技术市场服务,带动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机构的整体健康发展。 此外,2010年12月,宁波市科技局和宁波市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宁波市技术转移机构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发展以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技术贸易为主要业务的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营和技术投融资服务等技术转移机构。根据该办法,对列入市级技术转移机构并经两年一次绩效评估合格的,给予每家20万-30万元的经费补助。 探索多种技术转移模式 探索多种形式的技术转移模式,推动技术转移的深入开展是科技部以及各省市积极推进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自2008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机构探索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转移模式,有的拥有自己的中试基地,成为集技术熟化、技术成型及技术应用为一体的技术服务机构;有的以信息服务及供需信息对接服务为主,成为集信息搜集、加工、咨询为一体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有的通过提供检测、认证等行业共性技术服务,为技术转移成功实现提供科技服务;有的则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与地方政府共建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技术转移工作。 西安高新区技术市场中心作为国家技术转移优秀示范机构之一,其开展技术转移工作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企业为主体。该中心除了建立信息平台等主导性方法外,还通过开展培训使有技术输出或引进需求的企业加深对技术转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推动区域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方面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川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则以科技创新为先导,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增强技术供给的有效性,四川科技咨询中心依托科协系统的专家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网络优势,汇集科技资源与市场资源建立起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技术转移服务的运作效能和水平。 北方技术交易市场依据技术供给方或技术需求方的要求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对接服务,从最初一般性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技术成果展览展示会,到目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供需对接洽谈、组织技术供需双方互访考察、技术难题招标、企业诊断、应用成果和共性技术推广活动等,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直接进行交流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辅以网上对接、现场咨询等个性化的对接服务,促成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应用,解决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更新换代、工艺技术改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陈晴表示,下一步应该重点做好对不同技术转移模式的跟踪研究,以实现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分类指导,培育和挖掘出更多 “ 品牌 ” 机构。同时,应引导和鼓励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开展服务,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化运作好、服务模式突出、围绕产业服务发展的专业化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突破技术转移人才瓶颈 企业技术需求的不断高涨和技术交易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能够提供高效、专业化的服务,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由多层次技术经营人才及大量合格的技术经纪人构成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技术转移机构中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人员大部分从科研管理人员转化而来,或是由科研管理人员兼职。这些管理人员大多了解一些企业或产业发展情况,但并不了解具体的技术细节和产品,在实际的技术转移过程中很难充分地发挥桥梁作用。实践证明,专业技术经纪人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专业的技术经纪服务是提高技术转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有关专家表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国际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为例,没有懂专业、懂外语、懂法律、懂经营的技术转移专门人才,就谈不上国际技术转移。作为先行措施,要加快培养技术转移专门人才,建议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对现有人才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应该把引进高素质技术转移人才作为国家和地方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个重要专项。 目前,建设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界重视。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加强我国技术转移工作的建议》指出,加强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专项计划支持海外高端人才和国内高学历毕业生从事技术转移工作;选择具有较好条件和基础的高校共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多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试点;建立和完善技术经纪人制度;加强对技术经纪人的培训,制定技术经纪人资质认证标准和培训大纲,大力提高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 据悉,有关部门已将开展多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试点和建立围绕中国创新驿站开展技术转移服务的签约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等内容写入技术市场 “ 十二五 ” 规划当中。在日前召开的 2011 年度宁波市科技合作工作会议上,宁波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建国表示,要努力培育技术市场,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和培养一支有资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促进技术交易的全面提升。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九三学社中央:加强我国技术转移工作
lgjszy 2011-5-10 08:38
昨天(5月10日)在网上看到这篇提案,既惊讶,又高兴!惊讶的是,提案中的很多观点是我提出来的;高兴的是,我的研究成果被九三学社中央采纳了,并且作为全国两会的提案。希望全社会要重视技术转移,充分发挥技术转移的作用。 为我国技术转移事业尽微薄之力,是我这个技术转移行业老兵最大的心愿! 2011年03月03日 18:49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3日讯(记者苏琳) 记者从九三学社中央获悉,该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技术转移工作的建议》的提案。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我国技术转移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由于蕴藏在科技资源中的巨大能量未能释放出来,严重地障碍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利于科技和经济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研发活动相对封闭,科技产出自我循环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蕴藏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中的科技条件资源社会共享程度还很低 。大学和科研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大多仍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近20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提高。 2.一方面,风险投资市场既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规则和机制;另一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和商业价值、能对风险投资产生更强吸引力的科技成果缺乏 。具有技术背景且能将技术转化为竞争力的企业家仍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稀缺资源。 3.高新技术产业中大型企业大多从事组装型生产,核心技术还主要依赖进口,发展受制于人 。 4.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亟待建立。 5.科技企业孵化器还没有批量培养出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 6.知识产权创造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保护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 7.有关技术市场、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法制建设尚停留在地方法规层面 ,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层面除少数地区尚未制定技术市场条例外,大部分制定了关于技术市场或技术转移条例,但在国家层面尚未制定相关法律,使得技术转移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环境支撑,某种意义上限制了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的发展。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框架内解决上述问题。为此九三学社中央建议: 1.加快制订和完善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政策法规 推动制订全国性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法规。规范技术转移行为,维护技术转移主体的权益,明确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组织技术转移的责任。推动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地方性政策法规。 完善技术市场政策。巩固和完善技术合同认定制度,评估各项优惠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落实现有的财税优惠政策,提高技术合同减免税的兑现水平。制订企业吸纳技术、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机构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完善期权、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2.推动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实施技术转移合作伙伴计划 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实施技术转移合作伙伴计划,支持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牵头,将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企业实施技术转移。鼓励各地区设立配套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技术及行业共性技术等的技术转移。对通过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机构等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给予财政补贴。 3.加强技术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国家科技部和各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都要把技术市场监管纳入本级科技行政职权范围,稳定和健全各级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加快推进和完善技术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规范技术市场秩序。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技术市场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技术市场各类相关主体的信用数据库,试点开展技术转移机构的信用征信和评级。 4.加强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人才专项计划,支持海外高端人才和国内高学历毕业生从事技术转移工作。选择具有较好条件和基础的高校共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多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试点。建立和完善技术经纪人制度。加强对技术经纪人的培训,制订技术经纪人资质认证标准和培训大纲,大力提高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5.推进技术转移试点示范,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积极开展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试点工作,遵循“分布合理,兼顾东部、中部地区,关注西部地区”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布局。根据各地产业发展情况,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一批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探索技术转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驱动新模式。 6.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推动技术引进和出口 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机构,与国外相关组织和机构联合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速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动我国优势产业成熟适用技术向外转移和扩散。建立国际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开展与国际组织、技术转移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责任编辑:年巍)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道杠给父母惹麻烦了?
热度 3 陈众 2011-5-7 10:53
五道杠总队长父母马晓丽,黄宏章抄袭雄文 http://tieba.baidu.com/f?kz=1070934192 五道杠给父母惹麻烦了?但看这个麻烦是谁惹出来的,难道不是他父母自己吗? 突然想起前阵子在网上看到的原来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储安平说过的一段话: 若从历史的眼光看,这个前后统治了中国20年的政府,实实在在耽误了中国的国运,它阻碍了中国的进步。而其一切过失之中,最不能宽恕的罪恶,就是由于它的缺德的统治,大大的促成了中国人民道德的堕落。在这个政府的作风和统治之下,一切不守法的、不道德的、没有良心人格的人,都比一般奉公守法洁身自好的人,容易生活下去。在这个政府的作风和治理下,除了极少数坚贞的人物,仍能保持他们的人品、意趣和工作理想之外,大多数人都已趋于取巧、投机、幸进、不守信用、不负责任、不讲公道、强凶霸道、为劣作恶。在这种混乱的情形之下,大家已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失去了努力的自信,失去了一切崇高的理想,结果是人的品格愈降愈低,社会的风气愈来愈坏。” ----------------------------储安平 于 1940年 “一切不守法的、不道德的、没有良心人格的人,都比一般奉公守法洁身自好的人,容易生活下去。”这句话用来评价五道杠的父母可能有一点点过分,或许他们也只能算是“大多数人都已趋于取巧、投机、幸进、...”中的趋于者。 在当今我能接触到的学术界,感觉许多越是混的如鱼得水、四处威风的,也越是应了这句70年前的话。而我们呢?或许某些方面也是淹没在浩浩汤汤潮流之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4 次阅读|3 个评论
农民与秃驴—江西东林寺违法圈占土地
热度 1 冯用军 2011-3-9 15:02
道士、尼姑、和尚不但不产生任何生产力、推进生产力,而且是奢侈浪费、阻碍生产力、消耗物质财富的极大代表。现在去很多地方,庙宇修得金碧辉煌,比当地的学校要好百倍;当地的和尚的生活水平,是当地的低保或下岗家庭的10倍。各位看官不信,可以去看看北京的潭柘寺、厦门的南普陀寺、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河南的少林寺,庙宇和僧人穷奢极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农民是国家最大的贡献者和工程,没有国家粮食的安全、9亿农村农民的安定,是不可能保障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的。满足秃驴的利益、牺牲农民的利益,于法于理不合,我早就建议国家严控楼堂馆所之后取缔或者缩减这些庙宇、下僧人等还俗。 请看: 九三学社某省主委家遭强拆险被抓 称死的心都有 2011-03-08 11:15:25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北京) 今天下午,在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列席的全国政协九三学社小组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原南昌大学副校长邵鸿委员讲了两段经历。 其一,2010年,九三学社某省主委岳母家的房子在半夜被人拆了,主委去找该镇镇长理论时,镇长打110让警察来抓他。这位主委出示了政协委员的证件,才没有被抓。 邵鸿说,该主委是英国回来的博士,一位非常优秀的学者。但这位学者对他说:“连死的心都有,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没地方说理去。” 其二,两年前,邵鸿曾下放的村庄——庐山古刹东林寺旁的东林大队第五生产队有村民找到他,反映东林寺要扩建,需要征收村里的土地,但补偿标准却非常低,一亩地才补偿两万元,一平方米建筑补偿480元,村民不愿意接受,地方政府却强拆了,邵鸿发现,这里的用地并没有得到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批准。 邵鸿说,他打电话给该市市长,市长在电话里很清楚地表示,“不可能提高标准,你找也没用,照顾了这个村庄,那个村庄怎么办?” 邵鸿又给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打电话,问没批的地为什么要拆,对方答复说这种事情很常见。 无奈之下,邵鸿只好写信给东林寺的大和尚,问为什么以慈悲为怀的出家人也对强拆视而不见,况且,这么多年,周边的农民对寺庙支持很大。不久,他收到了大和尚的回信,说拆迁是政府搞的,跟寺庙没关系,另外,寺庙拆迁扩建以后,会考虑照顾农民。
个人分类: 和谐世界研究院|225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两会花絮:强拆论理,该找谁?
热度 2 qlms 2011-3-8 20:47
关于两会的新闻,这么一条实在是有趣: 九三学社某省主委遭遇强拆险被抓 称有死的心 。 新闻摘要如下(红色字体是我的评论): 在今天今天下午召开,在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列席的全国政协九三学社小组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原南昌大学副校长邵鸿委员讲了两段经历。 其一, 2010 年,九三学社某省主委岳母家的房子在半夜被人拆了,主委去找该镇镇长理论时,镇长打 110 让警察来抓他。这位主委出示了政协委员的证件,才没有被抓( 呵呵,为啥九三学社的省主委都不好使?这个你懂的 )。 邵鸿说,该主委是英国回来的博士,一位非常优秀的学者。但这位学者对他说: “ 连死的心都有,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没地方说理去。 ” ( 呵呵,知识分子在镇长眼中,现在估计啥都不是,前几年估计还多少尊重一下。当然不是说读个博士一点用没有,因为不读博士,可能就当不上九三学社的主委,可能就被 110 抓起来了,可能。。。。。大家可以让想象再飞一会 )   其二 , 两年前,邵鸿曾下放的村庄庐山古刹东林寺旁的东林大队第五生产队有村民找到他,反映东林寺要扩建,需要征收村里的土地,但补偿标准却非常低,一亩地才补偿两万元,一平方米建筑补偿 480 元,村民不愿意接受,地方政府却强拆了,邵鸿发现,这里的用地并没有得到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批准。( 对邵鸿委员表示一下尊敬! ) 邵鸿说,他打电话给该市市长,市长在电话里很清楚地表示, “ 不可能提高标准,你找也没用,照顾了这个村庄,那个村庄怎么办? ” ( 强拆找市长讲理,市长没有办法,呵呵,你说咋办? ) 邵鸿又给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打电话,问没批的地为什么要拆,对方答复说这种事情很常见。( 虽然没批,但是常见,都是混蛋,你说咋办? ) 无奈之下,邵鸿只好写信给东林寺的大和尚,问为什么以慈悲为怀的出家人也对强拆视而不见,况且,这么多年,周边的农民对寺庙支持很大。不久,他收到了大和尚的回信,说拆迁是政府搞的,跟寺庙没关系,另外,寺庙拆迁扩建以后,会考虑照顾农民。( 看看两会上少林寺的主持吧 ) 邵鸿说,对于违法征地、违法拆迁问题,国家三令五申,但就是解决不了。他向王世元提问,在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制止强拆方面,近期有没有更有力的措施?( 为啥解决不了?违法的不追究,乱纪的是英雄,拆迁的是功臣!) 强拆为啥这么多问题?关键在于没有说理的地方?为啥都不讲理呢?为啥都敢于不讲理呢?如果邵委员能在讨论会上遇到总理,希望能求助一下。如果总理也没有办法,那你就认命吧。 同时他还问,国土资源部最近有一个措施,请违法用地地区的市长来北京约谈,他想问约谈效果怎么样。 对于征地补偿安置的问题,王世元回应说,他曾遇到过跟邵鸿委员类似的问题,有人跟他反映广东省某地的土地问题,我也帮忙进行了协调,调查发现,确实有政府问题,但也有被拆迁户的问题。( 一个 被 字,说明多少问题? ) 王世元说,从国家的政策来看,对于集体土地,国家一直按《土地管理法》规定补偿, “ 但这样的补偿标准相对来说比较低 ” ,后来,国务院出台了 31 号文件( 1990 年记者注),对《土地管理法》进行完善,中央也提出来,对农民的征地补偿要足额补偿,兼顾安居和长远生计,但没有提出具体的标准。( 没有标准,所以怎么做都是可以的? ) 他说,根据掌握的数据看,各地标准的差异很大,最高的像北京、广州几十万,少的几万甚至一两万, “ 江西补偿标准不高,两万多块钱 ” 。( 谁让你生在江西? ) 王世元没有过多回应制止强拆的举措,但他表示,今年,中纪委仍将把损失农民利益作为查处重点, “ 这些年(中纪委)年年作为重点,中纪委抓什么,就说明那些问题比较突出 ” 。( 回避关键问题!中纪委抓强拆补偿问题,呵呵,苦笑中! ) 对于农村 “ 被上楼 ” 的问题,王世元回应说,这与保护耕地没有直接的关系。前一阶段,国土资源部根据城乡统筹的需要,推行三集中,即土地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 从执行情况看,整体不错 ” 。( 这个地方,部长是胡扯!简单的说,农民上楼,是为了保住 18 亿亩耕地的红线。具体操作起来,就是通过农民上楼,腾出来宅基地,进行复耕处理,等于增加了耕地,那么城市的建设用地就可以相应的增加。山东农村搞的农村上楼工程,一般是等全村搬迁完毕之后,国土部门每亩补偿 8-10 万元。可以说,国土资源部门的补偿政策是农村“被上楼”的最大驱动力! ) 他说,确实个别地方存在 “ 被上楼 ” 的问题,但和 18 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然联系, “ 属于政策执行问题 ” 。( 呵呵 )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会后问王世元,这种约谈会成为常态吗,王世元回答说会, “ 制度肯定常态化 ” ,他同时表示,这种约谈 “ 效果肯定是好的 ” 。( 依法行政就可以了,约谈干什么呢 ? )   本报北京 3 月 7 日电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个人分类: 媒体的文章|323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九三学社某省主委家遭强拆险被抓 称死的心都有
热度 1 liaodehua01 2011-3-8 17:09
核心提示: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讲述称,九三学社某省主委岳母家房子半夜被拆,主委去理论,镇长打110让警察抓人。该主委出示了政协委员证件,才没被抓。他称,“连死的心都有,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没地方说理去。” 今天下午,在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列席的全国政协九三学社小组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原南昌大学副校长邵鸿委员讲了两段经历。 其一,2010年,九三学社某省主委岳母家的房子在半夜被人拆了,主委去找该镇镇长理论时,镇长打110让警察来抓他。这位主委出示了政协委员的证件,才没有被抓。 邵鸿说,该主委是英国回来的博士,一位非常优秀的学者。但这位学者对他说:“连死的心都有,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没地方说理去。” 其二,两年前,邵鸿曾下放的村庄——庐山古刹东林寺旁的东林大队第五生产队有村民找到他,反映东林寺要扩建,需要征收村里的土地,但补偿标准却非常低,一亩地才补偿两万元,一平方米建筑补偿480元,村民不愿意接受,地方政府却强拆了,邵鸿发现,这里的用地并没有得到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批准。 邵鸿说,他打电话给该市市长,市长在电话里很清楚地表示,“不可能提高标准,你找也没用,照顾了这个村庄,那个村庄怎么办?” 邵鸿又给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打电话,问没批的地为什么要拆,对方答复说这种事情很常见。 无奈之下,邵鸿只好写信给东林寺的大和尚,问为什么以慈悲为怀的出家人也对强拆视而不见,况且,这么多年,周边的农民对寺庙支持很大。不久,他收到了大和尚的回信,说拆迁是政府搞的,跟寺庙没关系,另外,寺庙拆迁扩建以后,会考虑照顾农民。 邵鸿说,对于违法征地、违法拆迁问题,国家三令五申,但就是解决不了。他向王世元提问,在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制止强拆方面,近期有没有更有力的措施? 同时他还问,国土资源部最近有一个措施,请违法用地地区的市长来北京约谈,他想问约谈效果怎么样。 事实上,对于土地问题,九三学社的全国政协委员们有很多话要说。 葛会波委员就问了农民“被上楼”的问题。他说,现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被上楼”的现象,但有的农民不愿意上楼,这个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他说,据他了解,“被上楼”是因为为了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但一些地方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逼着农民将土地腾换出来,虽然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农民愿意上楼就上,不愿意上就不上,但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加大对农民上楼的动员力度,限制起来很难,该如何应对? 赵韩委员则提出,现在很多地方的开发区占地都大,然而,厂房却建得很矮,不少就是一层房子,这导致开发区的单位面积产出很低,这种状况是不是需要规范。 此外,还有一些委员提出了关于保障性房用地的保障等方面问题。 对于征地补偿安置的问题,王世元回应说,他曾遇到过跟邵鸿委员类似的问题,有人跟他反映广东省某地的土地问题,我也帮忙进行了协调,调查发现,确实有政府问题,但也有被拆迁户的问题。 王世元说,从国家的政策来看,对于集体土地,国家一直按《土地管理法》规定补偿,“但这样的补偿标准相对来说比较低”,后来,国务院出台了31号文件(1990年——记者注),对《土地管理法》进行完善,中央也提出来,对农民的征地补偿要足额补偿,兼顾安居和长远生计,但没有提出具体的标准。 他说,根据掌握的数据看,各地标准的差异很大,最高的像北京、广州几十万,少的几万甚至一两万,“江西补偿标准不高,两万多块钱”。 王世元没有过多回应制止强拆的举措,但他表示,今年,中纪委仍将把损失农民利益作为查处重点,“这些年(中纪委)年年作为重点,中纪委抓什么,就说明那些问题比较突出”。 对于农村“被上楼”的问题,王世元回应说,这与保护耕地没有直接的关系。前一阶段,国土资源部根据城乡统筹的需要,推行三集中,即土地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从执行情况看,整体不错”。 他说,确实个别地方存在“被上楼”的问题,但和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然联系,“属于政策执行问题”。 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已启动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查工作,通过自查清理、检查纠正、抽查等方式,处理农民“被上楼”问题。王世元也说,国土资源部正在搞清理检查,集中纠正盲目地违背老百姓意愿让他们上楼的问题。 对于开发区的用地浪费情况,王世元说,这一问题也存在,但这是历史形成的,现在国土部门批准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很少,目前的对策是,对于用地到期的开发区提高容积率,对于没到期的,在土地流转中予以处理。 2010年12月中旬,国土资源部以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名义,约谈了土地违法情况严重的12名地方行政一把手。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会后问王世元,这种约谈会成为常态吗,王世元回答说会,“制度肯定常态化”,他同时表示,这种约谈“效果肯定是好的”。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责任编辑:NN044 (本文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1147 次阅读|1 个评论
沉痛悼念九三学社社员吴阶平同志!
chinyung 2011-3-3 21:25
吴阶平,男,汉族,1917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因病于2011年3月2日21时18分在 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作为新时期的九三学社青年知识分子,我们将秉承九三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和“爱国、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关心国是与民生,积极做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历史使命与职责,有所担当。
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阶平院长与我们永别了
热度 4 xupeiyang 2011-3-3 07:23
3月9日,吴阶平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前往八宝山送别。这是胡锦涛与吴阶平亲属握手,表示深切慰问。 吴阶平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前往医院看望或以各种形式向其亲属表示慰问的还有:王乐泉、刘云山、汪洋、张高丽、薄熙来、李鹏、万里、乔石、朱镕基、宋平、尉健行、吴官正、王沪宁、乌云其木格、华建敏、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蒋树声、梁光烈、马凯、孟建柱、戴秉国、王胜俊、廖晖、帕巴拉·格列朗杰、马万祺、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董建华、孙家正、李金华、邓朴方、林文漪、厉无畏、陈宗兴、何厚铧和李德生、张劲夫、郑天翔、刘复之、杨白冰、丁关根、田纪云、迟浩田、张万年、姜春云、钱其琛、曹刚川、曾培炎、张震、倪志福、陈慕华、王丙乾、邹家华、王光英、铁木尔·达瓦买提、彭珮云、周光召、丁石孙、成思危、唐家璇、肖扬、韩杼滨、叶选平、任建新、宋健、孙孚凌、万国权、胡启立、陈锦华、赵南起、毛致用、王文元、王忠禹、李贵鲜、张思卿、丁光训、张克辉、郝建秀、徐匡迪、张怀西、李蒙、邓力群,中央军委委员陈炳德、廖锡龙、常万全、靖志远、吴胜利、许其亮,以及傅全有、于永波、王克、王瑞林、乔清晨等。 尊敬的吴院长安息 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吴阶平同志,因病于2011年3月2日21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吴阶平,1917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先驱者之一,在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研究中有独创性见解。   从1968年开始,曾担任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20世纪60年代,受周总理的委托,曾先后11次为5个国家元首进行治疗。主编有《泌尿外科学》、《外科学》、《泌尿外科进展》等,发表有影响的医学著作150篇,出版医学书籍21部。2000年1月,《吴阶平文集》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院校召开缅怀吴阶平同志报告会 http://www.cams.ac.cn/NEWSXP/ReadNews.asp?NewsID=2234BigClassName =综合新闻SmallClassName=综合新闻 3 月 25 日上午,在东单三条礼堂,院校召开“与协和同行——深切缅怀吴阶平同志报告会”。院校领导刘德培、李立明、曹雪涛、曾益新、林长胜和李国勤,以及 京内各所院领导班子 、九三学社、教职员工、离退休干部和学生代表 300 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院校党委副书记李国勤主持。 会议开始后,全体到会人员起立,向吴阶平同志的巨幅画像默哀 1 分钟。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08/c_121161032_3.htm 吴阶平曾担负周恩来晚年疾病治疗工作    视频:吴阶平在2003年接受采访称一生如履薄冰    资料视频:吴阶平在2005年接受采访谈从医之路 http://news.sina.com.cn/c/2011-03-02/232622041687.shtml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23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韩启德副委员长在《人民日报》发文 建议发展绿色建筑
lingye 2011-3-2 17:31
1日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发展绿色建筑是落实节能减排的重要切入点(调研札记)》的文章,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少室内外污染,保护环境的绿色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切入点。”其他重要观点还包括: 绿色建筑投入低、比较效益高、技术相对成熟,应用前景广阔,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对转变城镇建设模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发展绿色建筑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切不可有拔苗助长或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不仅要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搞好试点,更要把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上。 发展先进的环保节能技术、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支撑。在“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应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而纳入规划,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体系。此外,要着重推动适合中国国情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 我们需要一批满怀激情的企业家,需要一批锐意进取的创新型企业,支撑起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更好的产业环境,政府需承担起完善产业规划、维护市场秩序、加大扶持力度的责任,通过财税、金融、行政等政策,推动研发建造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加强对绿色建筑的技术创新、集成、推广及应用。 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战略工程,需要制度的激励、政府的引导、科技的支撑和人才的保障,更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以及全社会团结一心、坚持不懈的参与和努力。我们期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广泛深入实践,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在全国具有推广意义的经验和做法,创新集成出一大批符合国情的、先进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原文参见《人民日报》2011.01.12)
1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九三学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提升科技投入效益 2008
pikeliu 2009-12-7 10:59
九三学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提升科技投入效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08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3月8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在会上发言。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投入效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雄厚的科技投入作保障。五年来,我国科技投入逐年增长,达到同期GDP增长的2?2倍。但是,科技投入的效益亟待提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浪费不起;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耽误不起。如何将有限的科技投入用到刀刃上,取得更好的效益,这既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也是在竞争中求发展的重要选择。   当前,我国科技投入管理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往往造成重复立项与支持不足同在、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以太湖治理为例,国家已将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但众多部门还是对其各自进行科研立项,而且这些项目之间缺乏协调与统筹,造成了科技投入分散和科研立项重叠。   为此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统揽科技全局的宏观协调管理机制。由国家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计划的制定,统筹协调国家部门、领域的科技计划以及科技投入的分配,监督并考核各部门、各领域科技计划和科技投入。   二是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机制。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由政府、科技界、企业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战略专家组成,为国家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方面的决策咨询;成立若干专门委员会,由各个学科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组成,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提出重大计划和项目等相关建议;设立动态专家库,就相关科学与技术问题为政府提供多层次的咨询,并参与科技计划执行过程的技术监督。同时,鼓励争鸣,促进决策科学。   加强对科技投入使用的监督和评估,是提高效益的有效手段。目前,政府部门既是出资人,又是经营者,还是监督者,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腐败现象增多,甚至形成了跑项目比做项目更来劲,做学问替搞公关打工等奇怪现象。   为此建议: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管理机制。 一是确保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科技投入的规划、计划和预算决策;同时,建议成立若干社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性质的、分门别类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项目的管理。   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监督问责机制。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评估,并评价和监督项目承担者的信用;依法处理各种违规行为;政府有关部门监督、审计基金管理委员会在项目审批、资源分配和评价过程中的公正性,并对结果进行追踪问责和后评估。   当前,科研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由于对科研的评价过于重视获奖和论文数量,评价结果直接与科研单位和人员的利益挂钩,致使科研过程急功近利,疲于拼命争项目、乐于拼凑编文章、疏于潜心做研究,直接影响了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甚至还催生种种科研造假行为。   为此建议:加强政府导向作用,建立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 一是加强政府导向作用。建立符合科学技术本身发展规律的、体现学科特点的、分类导向的成果评估与评价体系;减少奖励种类与数量,引导科学与技术研究向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引领攀登科学高峰、夯实发展后劲基础方向发展。 二是建立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建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学术与技术级别为主的、辅以绩效考核的薪酬制度,给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   科研成果如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国家竞争力,也会大大降低科技投入的效益。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此建议:要面向市场,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一是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措施。如首创首台和国家核心技术的政府采购立法问题。   二是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渠道。除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开办创业板外,建议尽快开办区域性科技银行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信贷支持。 三是完善对技术交易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对技术转移方的税收优惠基础上,建议对技术受让方和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也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对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关于推进本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提案的答复
pikeliu 2009-10-8 09:26
http://www.stcsm.gov.cn/RDZXSITE/RDZXDetail.aspx?proposalId=0953cc94-9eca-433c-9f7b-ad3476f47ce0 类别:提案 文号:Z-0150 关于对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关于推进本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本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提案收悉。提案针对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重要的对策和建议。它对加强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及提升上海市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的工作也很有启发和帮助。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支持下,上海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07年,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为311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的2.6%(我国为366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9%)。上海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105.8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03%,比2002年提高了3.33个百分点。   二是自主创新成果逐步增加。2007年,全市专利申请47205件,其中发明专利为15212件(排第四名,前三位为广东、北京、江苏),比重达到32.2%,比2002年提高近13个百分点;2007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259件(排第三名,前两名为北京、广东)。   三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7年,上海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606亿元,是2002年的3.9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6%,比2002年提高7.1个百分点。   四是技术市场日益活跃。2007年,上海经认定登记的技术交易合同数为27742项,技术输出交易合同登记金额为432.64亿元(居全国第二,第一为北京),交易额比2003年增长203.0%。   五是获国家奖励再创新高。近年来上海获国家科技奖数占全国获奖总量的比重连续六年保持在两位数之上,2007年,上海获国家科技奖励54个,获奖数占年度国家奖总数比重达15.4%,均创历史新高。   根据2007年国家科技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上海科技进步监测综合指数在全国继续蝉联榜首。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近期公布的《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上海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居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首。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创新型城市非一日之功,我们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突破,如提案中所提出的创新产出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大品牌、知识型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科技中介服务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依存度较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提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上海科技工作,我们将重点推进:   一是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了以应用为导向自主创新的基本思路;围绕健康社会、生态环境、高端制造和智能城市四个方面的战略需求,凝炼了以引领工程为标志的技术创新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重点任务。以生态上海建设为例。近年来,以替代、节约、修复、再利用和循环等特点和功能为方向,在燃料电池轿车、超级电容车、生态建筑、太阳能发电等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部市合作、院地合作,重点:(1)组织了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开展世博园区零排放交通、城市最佳实践区建设、中国馆方案设计与建设、新型展示技术集成、安全运行保障等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其中许多成果已被确定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应用;(2)深入推进崇明生态岛科技支撑工作,先后在前卫村、陈家镇进行了试点布局,目前正在全岛域推广应用,开展生态县建设。(3)强化节能减排科技工作,开发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加快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技术应用示范,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4)积极布局智能新港城科技示范工程的建设,启动疾病预防与控制、食品安全、新农村等相关科技示范工程的建设。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加强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布局和成果示范应用。同时需要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仅靠攻克尖端技术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共同努力。   二是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创新型企业。近年来,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市科委重点推进:(1)支持、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推出该项重要举措,旨在发挥各类科技计划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集市区(县)之合力,对科技中小企业给予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各方面的政策倾斜,支持其创新创业。经2006年、2007年两年筛选,现有4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49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截至目前,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达35家,孵化面积为70多万平方米,孵化企业17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近260家。(3)推进大学生创业基金。为了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2005年上海市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已在全市八所高校设立了分基金会,资助了20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为千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约10家优秀企业获得了风险投资的注资和长期关注。(4)推进五个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市经委深入实施五个一批项目,组织一些对上海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企业创新工作,并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产学研联合体,推动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逐步掌握关系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实施一大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推进一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等项目的落实,支持一批专、精、特、新的具有核心技术的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形成一批有标志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新产品。下一步我们将着力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规律,梳理现有的措施和计划,推进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初创期企业,将有效运用和提升大学生创业基金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功能,逐步增加创业投资,加强专业孵化器和综合型孵化器建设;对于成长期企业,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和企业加速创新计划(通过创新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有目的的分析和控制来加速高新区企业的创新进程),强化企业的跟踪与评价,开展创新审计,同时激活社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领域,支持企业进入三板、二板上市融资;对于成熟期企业,鼓励企业自主或合作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并购,推动企业参与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推荐企业参与国家和上海战略项目的实施。   三是进一步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是技术创新中的实现形式,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将推进产学研合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2007年度上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实施的任务点数达到111项,约占任务点总数的51.9%,相关任务点所获得市科委实际拨付资金约占本年度市科委实际总投入的73.3%,表明在市科委资助的创新活动中近八成是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开展的。同时,从近年来上海光刻机、磁浮列车、燃料电池轿车、A型车等重大创新项目的成功实施,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成为了其中的关键。下一步,一方面,建立健全战略产品研发组织机制(从上至下,体现政府意志),坚持企业主导,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在技术创新中的骨干和生力军作用,培育若干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产学研联盟。同时,注重并强化战略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成果转移和扩散(沿途下蛋), 加快形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良性互动的格局,在促进战略产品产业化的同时,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群。另一方面,对于市场化项目,重点在于优化环境,完善政策法规,引导和支持产学研合作,资助企业联合创新、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参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倡导企业间建立技术联盟,其中包括产学研的合作、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合作、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合作,从而突破对产业带动大的技术群,形成产业技术体系,加快创新成果的转移扩散。   四是进一步提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科技公共服务的载体,也是创新型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正如提案建议,要通过进一步强化科技文献服务、科学数据共享、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试验基地协作..从而形成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创新服务链。这也是我们近年来努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自2003年起我们面向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创业需求,建设了由十个子系统组成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一个开放、综合、专业、且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服务链和研发公共服务体系。经过努力,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级、社会知晓度和对外影响力与日俱增。自2004年7月正式开通至今,累计提供各类对外服务达214.6万次,注册用户已达12.9万人,累计访问量突破1732万人次,特别是2007年的访问量和服务量都超过了前两年的总和,受到了科技界和企业界的欢迎。目前,平台已成为国家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节点,为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下一步我们继续完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着力提升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服务能力。近期我们将进一步推进跨部门、跨系统的项目、基地、人才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交流机制,为政府科研立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采购提供依据,减少重复建设,为统筹、协调各部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撑。目前,我们已会同市财政局等部门启动了公共财政资助科技项目的信息共享系统建设。   五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近年来,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制定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引进千名香港专才计划、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浦江人才计划、白玉兰人才计划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会同有关集团公司建立了一批工程师研修基地,以项目研修为主要形式,开展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形成了厂区、园区、校区联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模式,并由此促进产学研合作。2007年,上海拥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名,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上海拥有两院院士合计163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8名,占全国710名科学院院士的13.80%;中国工程院院士67名,占全国720名工程院院士的9.3%。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健全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激活创新人才的培育和产出机制;加大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强化项目、基地和人才一体化建设,深入实施启明星计划、浦江人才计划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进一步探索培育创新型企业家的机制和方法。   六是进一步营造城市创新文化氛围。企业是城市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灵魂,创新文化是孕育企业、企业家以及城市创新的土壤。近年来,我们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创新文化环境建设。(1)重视科学普及工作。科普工作是上海科技工作一体两翼的有机构成。根据《科普法》与《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实施,不断优化科普工作环境。初步建立起以科普信息、科普场馆、科普活动为主要载体,以科普人才队伍和政策等外部环境建设为重要保障的科普公共服务基本框架。(2)优化创新政策。根据国家60条配套政策的基本精神和总体要求,制定并发布了实施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配套政策以激励和引导为重点,通过聚焦增加创新要素投入、提高创新活动效率、促进创新价值实现三个主要环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中,若干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政策已经产生初步效果。据财税部门统计,2006年度本市企业技术开发费按150%执行的加计扣除总额达36.7亿元,比2005年的18.78亿元增长近一倍。(3)强化互动交流。在国内合作方面,我们重点推动了长三角等国内区域的创新合作与交流,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有效推进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在国际合作方面,近年来分别在氢能、燃料电池和孵化器等方面启动了实质性合作,提高了成效;同时,积极探索跨国公司、外资研发机构溢出效应,推动上海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核心资源形成机制、企业动力激活机制、市场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不断提高政策知晓度、便捷性、兑现率,确保创新政策惠及企业创新;鼓励和支持上海科研单位、企业和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和领导行业协会、学会,参与和主导标准制定等;以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化科学普及与科技宣传,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推进国际国内的创新合作与交流。   七是进一步完善创新型城市的分类测度指标体系。这一方面,我们重点推进:(1)研究。近年来市科委通过上海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为窗口,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民主党派等部门和机构,开展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影响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制约及突破口选择研究、以开放式自主创新为导向的科技政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对创新型城市和自主创新等相关指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2)跟踪。我们多年连续跟踪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公布的《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和英国智库哈金斯协会发布的《全球知识竞争力报告》三份权威报告的相关指标及变化。从三份报告中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成上看,国内与国际权威机构所采用的衡量指标体系有所不同,如何有效接轨,尚需进一步探索。(3)梳理。最近市科委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梳理创新型城市核心指标和体系,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提升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制约。下一步,基于前面工作的基础,结合提案的建议,我们将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进一步注意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凸现城市创新的区域特色。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推进。我们将积极会同各有关部门和包括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内的社会各界,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认真研究和吸纳提案的建议,努力改进工作中的相关薄弱环节,并希望能继续得到你们的关心和支持,以全面推进上海科技工作。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二○○八年三月三十一日 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个人分类: shanghai|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