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材料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材料

相关日志

向搞岩石断裂力学的专家紧急求助!
yangxintie1 2020-8-4 11:04
何利用人造裂纹,使得材料碎裂快速发展 现在的花岗岩隧道掘进,盾构机是用硬金属滚轮压在岩石表面产生断裂的。这种局部用硬质合金滚轮施加压力强制破碎的方法,还是感到速度慢,并且花岗岩对刀具损坏也快,现在如果为了施加巨大穿透力,除了定向爆破以外,是否可考虑红外,微波,等离子,燃烧热喷流,甚至激光等方法,合起来用,或者单独用,可能更好。 一块坚硬的材料,比如石英石或者花岗石,如果有一定厚度,刻上一条裂纹,就很容易地把他敲开来,比如瓶子,我们系上一条浇上煤油的火绳,一点燃,轻轻敲一下,瓶子就裂开两半,一半是漏斗,一半是水杯;德国的激光设备厂家,用这个原理切水杯的瓶口,效果非常好,切口精确,平整,光滑; 2015年原来有个交大的同学参加国际力学会议的时候好像有一个日本学者模拟冰面在承压条件下开裂的过程,数值模拟裂纹扩展的路径和试验比对的效果挺好。不知道具体用什么算法,在哪里可以查找下那次的会议纪要。那次会议是在韩国开的。 局部加热再快速冷却应该有用,还有冬天石头容易冻裂,怎么用冰胀效果将其按规定的线胀开就有一定的技术了。据说都江堰当时修建时就是用大火烧山,然后浇江水让整个山崩裂的,不知说法是否可靠,但是古代很多洞窟都是火烧加喷水粉碎石头的。治水和古代打洞窟都有这些办法,但是现在希望加上分析,搞得更有效一些。 如果很薄划一刀,刀痕造成的裂纹起到了主导作用。如果是很厚,板中自身有很多微裂纹,在用力扳的时候自身的微裂纹也就作为边界条件参与发展,这样划痕的作用随着厚度增加慢慢被自身的裂纹就弱化了。加热是不是通过热胀冷缩作用加剧了局部的裂纹发展?可试下双面划痕或者刻画深一些。不知道那里有这方面深入研究材料。听说为了页岩气的开采,在大尺度的石料上加压技术,局部压差产生的剪应力导致脆性材料应变性能或断裂韧性变差,利于页岩气的开采。 但是如果是很厚的岩石,几乎无限厚度,怎样让他的裂纹不是那么盲目,随便崩裂开来,能否按照我们的“指导方向”发展裂纹,这样是否可以使得成块的碎裂开来的速度提高一些,这方面有什么经验或者想法,有什么算法,或者有什么CAE软件可以用.
个人分类: 胆剑篇|1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工业体系 – 生物制造与工程医学
benlion 2020-7-4 21:55
人类在地球起源,从地球文明走向行星际文明,关键在于生物改造与机器发明,未来的发展,在于能源与飞船技术和极端环境下的医疗与生物技术的突破,以及在外太空的工业制造与机器修复的技术能力。 人类社会,从17世纪到20世纪,建立了实验与系统科学的方法,形成了:1)宇宙与物质 - 物理科学与统一场论,2)人类与意识 – 社会科学与精神分析,3)生物与信息 – 生物科学与转化医学,4)机器与数据 – 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体系,以及科学与工程的偶合模式和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业发展,包括,从系统生物学与 系统生物工程 (NieBC会聚) 和 系统遗传学 与系统生物技术等 到生物工业的发展,及其在工程医学的应用。 人类文明,建立在轴心时代奠定的文化基石上,经历中古代的经验知识和手工业作坊的发展,在近现代形成了金融市场和知识产权的社会运作机制,建立了科学实验室和机器化工业规模的生产流程 – 知识发现与转化过程的关系,包括,自然客体(物质-能量-信息或秩序组织)与人工客体(建筑与能源、物流与交通、通讯与传媒)的转变,身体与心理的生态环境-医疗诊治-影视文娱等需求 。 实证科学的观测方法与标准化操作模式,从科学数据、工程试验到工业制造与艺术传媒的发展,并应用在农业、医疗、影视和建筑、交通、通讯等领域的机器化与流程化过程 ,核心是发展了动力与能源转换、通讯与流程控制的硬件和软件技术 - 建立在语言哲学和数理逻辑的基础上 。 生命科学史,基本上划分为三个时期: 1 )经典生物学与实验医学,进化论 - 达尔文与孟德尔和摩尔根、 贝尔纳 和巴斯德等; 2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重组技术,沃森和克里克、雅各布与莫诺等; 3 ) 系统医学 和系统与合成生物学 - 结构论 ,这个起点,其实是 1983 年的厦门大学 , 系统医学 是 1992 年在 广州 提出和系统生物工程是在 湘潭 时期提出 ,当今国际上的系统与合成生物学( BSSE 偶合模式)是 1996 年在北京发起,而 4 次科学与 4 次工业革命的论述是在江苏 ,计算机和芯片与软件技术,将发展到纳米机器和类脑计算与细胞计算、神经工程与合成生物技术等 。 注: 1996 年 - 1999 年 系统 与 合成 生物学 转换到 BSSE (生物系统的科学与工程)和 NieBC (纳米 - 电子 - 信息 - 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或认知科学)的发展模式。 1983-2016 年,探索系统与 精准医学 , 城市群 分析 - 4 次 科学 与 4 次 工业 革命 ( 2009-2012 年)等。 2003-2019 年,探讨行为与道德经济学,极端环境下的医疗与生物技术 - 火星社会设计( 2017-2019 年)等。 2014 年 - 至今,细胞分析与合成芯片,天然药物次生代谢分析与药物筛选等。 --- (2011年-2020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技术哲学|2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刊异军突起浅析-从材料科学视角来看
热度 1 rczeng 2020-6-30 12:08
新刊异军突起浅析-从材料科学视角来看 2020年最新影响因子于昨晚出来了。我国材料类大部分新刊异军突起,实现蝶变,迅速占据高位。如 科爱(KeAi)旗下期刊 Bioactive Materials (生物活性材料)首个影响因子(IF)达8.742, 在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 ,Biomaterials (生物材料)领域排名第二。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镁合金杂志)第二个IF达7.115,2019年进入中科院一区。位居全球79种SCI收录的冶金与冶金工程类( Metallurgy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学术期刊第二位。本人作为两刊编委,为两刊的进步而由衷地高兴。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还没有自己的平台、更没有旗舰和航母期刊。庆幸的是,有许多期刊有志之士,正蓄势待发。据我所知, 近年发展速度较快的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F6.155 ,一区)就有载文千篇的宏大目 标。 在我国期刊发展新政支持下,新刊取得成功,一些老刊取得长足进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新学科、新材料、交叉学科方向 新刊紧扣当前 学科发展新方向,跟踪材料、化学、生物医学、纳米、能源等学科交叉前沿领域、热点领域。 二、编委会国际化、平民化 新刊编委会来自国际上最活跃的科研一线团队。大部分为中青年人,具有国际视眼、思维活跃、充满朝气和活力、有想法、豪情满怀、干劲冲天。 三、良好的编、审、作者关系 微信群的建立,确保了编、审、作者信息畅通,开辟微信公众号,推文传播速率快,办刊流程短,审稿快、出刊快,效率高。 当然,新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载文量不够多,质量有待提升、影响力还不太强。 而老刊办刊基础很好,单位科研实力强,但也面临办刊学科固化,编委会老化、办刊效率不高等系列问题。 希望我国期刊能继续加强和深化国际合作,改变 条块分割、作坊式 办刊的现状,打破编制、单位、区域限制,提升专业化办刊水平,加快新刊(群)审批和建设,建立属于自己的期刊发布平台和数据库,打造载文量达数千篇的旗舰期刊,实现自身盈利生存,远期计划实现与Elsevier、Springer-Nature国际巨头期刊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2020中国材料类期刊IF No. Journals IF 1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16.693 2 Nano-Micro Letters 12.264 3 Science Bulletin 9.511 4 Bioactive Materials 8.742 5 Nano Research 8.183 6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7.115 7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55 8 Science China-Materials 6.098 9 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 4.882 10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Materials International 4.000 11 Journal of Rare Earths 3.104 12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615 13 Sci China Technol Sci 2.302 14 Rare Metals 2.161 15 Acta Metall Sin-Eng L 2.09 16 New Carbon Materials 1.761 17 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1.747 18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1.249 19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1.213 2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1.134 21 China Foundry 0.947 22 金属学报 0.938 23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0.901 24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0.64 25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0.485 链接: 中国冶金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六年变化趋势 2012 中国材料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
个人分类: 期刊|862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邓俊杰课题组招聘
djj000 2020-3-21 17:13
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邓俊杰课题组招聘.pdf
个人分类: 招聘|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冲压行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调查问卷回答
ZhangSH62 2020-3-14 20:26
冲压行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调查问卷回答 2020年3月 1 .“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冲压行业在规模与速度、管理、技术(材料、设备、模具、工艺、软件、质量、信息化、智能化等)、市场、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回答: (1)一批新的技术获得开发和应用,例如高强钢热成形技术,管材液压成形技术,充液成形技术。这些技术在汽车零部件、飞机制造、航天钣金领域获得了更多的应用。 (2)先进设备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市场份额显著增加。例如伺服压力机发展很快,并结合国内生产需求有明显创新。 (3)与先进技术配套的设备取得进展,例如热成形设备、管材液压成形设备 、充液成形设备 、冲击液压成形设备; (4)设备数控程度、智能化控制能力普遍提高。 (5)计算机工艺模拟成为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工艺设计的必要工序,获得广泛应用。 (6)流程生产数据在线采集、数据库技术、大数据技术引起重视。 (7)基于在线采集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基本实现质量实时分析,及时反馈和控制生产质量。 (8)硕士生在国内规模企业研发部门已经普及,部分博士生进入高端大型企业。 (9)企业博士后成为博士进入企业的重要通道。 (10)部分海外博士和资深企业研发人员进入国内部分高端大型企业。 2. 目前,冲压行业针对管理、技术(材料、设备、模具、工艺、软件、质量、信息化、智能化等)、人才培养、市场、经营环境、政策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答: (1)产学研做了很多,虚的也不少。一些企业无真实研发计划、无研发实力,无经费投入,科研人员基本是现场工程师,只是想与院校合作争取政府科技项目和经费。 (2)产学研结合分工不明确。有些大学教授一方面关心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少,关注论文、获奖得多;沉到企业的少,有能力解决生产共性基础研究、企业工程设计、现场生产的很少(当然后者也不一定必要)。企业研发中心、研究院做真研究的少,大多是解决现场生产问题,中远期战略研究过少,工程化能力弱,也不具备将新技术进行产业化的能力,过多希望大学教授做中试和产业化甚至全流程交钥匙工程。研究院所本应该做关键技术创新,目前做生产线设计成为了主流,当然这填补了企业大学之间的间隙。 (3)一些企业老板不遵守合约、不尊重科学家劳动,总是想请人吃吃饭、送送土特产小礼品换取科学家的知识和时间投入。 (4)政府科技经费投入不少,收效并不都是很高。 3. 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行业协会应该分别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回答: (1)企业需要真研发、真投入。大学教授、科研人员、博士要真正沉下去,组成共同课题组,与企业做真研发,建立共同绩效体系。 (2)产学研结合要分工明确。大学宜做些前沿、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探索,研究可行性,解决关键技术和搭建基础体系。企业要配合大学提供生产数据,提供现场实验条件。企业研发团队要具有将新技术转化为产业化的能力,即进行中试和转化为批产的能力。科研院所要一方面有针对性解决关键和成套技术研发的能力,具有创新和小试、中试的能力,还要具有填补大学与企业之间研发空隙的能力。 (3)企业对于研发经费投入、尊重科学家方面舍得付出,遵守承诺,按时按约付费的胸襟。 (4)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投入,可以学习加拿大的做法。 对大学的项目和经费投入,除部分启动项目和经费外,主要根据企业合作合同获得企业经费给予同等数额或一定比例的匹配。 对于企业的项目和经费,大项目建立部分后补助的方式。 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进行项目推荐、项目评审。 4. 请您简要分析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利弊影响,并进行需求分析或预测 回答: (1)国外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求愈加严厉,国家也开始真正执行知识产权保护了。这些政策迫使企业下决心为使用知识产权付成本,付投入,断绝仿制、抄袭、免费使用的想法。因此付费购买知识产权、自行投入研发获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研发需求必然持续上涨。 (2)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迫使企业必须真正投入研发,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培养企业研发人才。也要求企业在自身研发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学研,建立研发平台,培养团队,签订合作项目和规划。 (3)国内人工费用上涨,企业对于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要求越来越迫切。机器人、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自动化装备需求旺盛。 (4)国家和社会对环保、节能要求,逼迫企业进行高效、绿色、轻量化生产。 5 .您认为国家、企业层面的研究所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应该针对冲压行业具体做哪些方面的技术研究(材料、设备、工艺、软件等)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回答: (1) 国家研究所:应一方面致力于解决企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将前沿技术引入企业,解决未来战略性发展的新技术研发,解决技术的环境安全,比如研发替代CAE软件的国外垄断问题,研发大数据应用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与企业结合,扶持企业建立现代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培养企业研发人才。在关键技术方面,沉入企业,为企业提供系统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2)企业层面的研究所:与国家科研机构合作,培养研发团队,建立中远期研发规划,制定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研发规划。团队还要具备将大学、科研院所新技术实现中试和批产的能力。企业研究所要具备国际视野,掌握行业发展现状、需求和趋势,为科研院所和大学提供研发需求,具备使企业成为国际一流企业的判断能力。 (3)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总是针对行业前沿进行研究和开发,致力于行业共性技术的系统解决和应用,关注企业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远合作规划。为企业提供未来人才。 6 .冲压行业未来需要哪方面的人才?谁来培养这些人才?如何培养?企业如何留住人才? 回答: 冲压行业未来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这个应该由企业回答。比如急需工艺模拟与优化、大数据、智能加工、机器人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前沿发展领域的人才。 科研机构和大学可以合作培养大量硕士生,其课题和研究方向可以选自企业,一些工作在企业现场做。这样的学生具有企业的视野,有迅速落地的能力。 博士生可以部分与企业联合培养,课题和经费由企业提出,企业提供研发条件,提供协助指导专家。这些也是国外大型企业的经常做法,例如德国某公司在辽宁的方式。 7. “十四五”(2021-2025年)期间,冲压行业在管理、技术(材料、设备、模具、工艺、软件、质量、信息化、智能化等)与市场等方面应如何发展(发展目标)? 回答: (1)冲压行业的信息化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正在发展的阶段,还没有被国外垄断市场。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软件体系,避免CAD/CAE软件全面被国外垄断的现状。大型有实力的企业应该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致力于产业化和商业化。大学研究生培养已更改根据制造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和招生规模,并提早与企业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甚至定向培养本科和硕士生。 (2)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选择有基础、有能力的产学研团队和典型企业进行长期政策和项目支持,鼓励其进行市场化。 8. “十四五”(2021-2025年)期间,冲压行业在管理、技术(材料、设备、模具、工艺、软件、质量、信息化、智能化等)等方面应完成的重点任务或突破的重点方向? 回答: (1)技术上,应用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法解决过于依赖技术工人的人工操作方式,实现车间生产少无人操作。 (2)技术上解决行业内长期靠人工操作的工序和工种,例如航空与航天钣金成形的落锤方法及人工操作,以适于批量、高效、一致性和可靠性要求。代之以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例如板材充液成形、板材增量渐进成形。 (3)关键设备国产化。实现管材与板材内高压成形、高强钢板热冲压成形、伺服压力机等先进技术的设备国产化,打造品牌,先进性和稳定性逐步达到或超过德、日设备。 (4)管理方面,结合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智能生产,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生产过程和质量可测、可控。 9. 为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冲压行业企业需要国家、地方政府提供哪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 回答: (1)改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项目经费的投入方式。 (2)支持企业产学研,建立新型企业研发机构。 10 .针对冲压行业,就管理、材料、设备、工艺、模具、软件等方面,请您预测一下2025年、2035年、2045年分别达到何种水平? 回答: 2025 年 :材料标准齐全,基本达到先进国家水平,制造能力国际领先,产品质量接近先进水平。设备:实现全面数控,通用设备基本国产化,部分先进设备与国际先进设备水平接近,成本和实用性方面有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有20%左右份额。工艺:基本掌握90%以上国际先进工艺,部分工艺首创,世界领先。模具:基本具备汽车和大部分模具加工能力。设计方面接近国际水平。软件:出现一批自主开发智能加工软件,初步开始商业化,在国内企业有一定竞争力。 2035 年 :以上各方面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备开始成为国际市场有竞争力,市场份额与日、德、美基本同台竞争,有自己独特优势。材料规模和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获得国际认证,基本不缺高端材料,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工艺全面先进,具有世界最强阵营的创新能力。模具设计和生产能力均达到日、德等先进水平。软件拥有国内部分稳定市场,有自己优势,开发和更新能力强。 2045 年 :以上各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国际竞争力一流,市场占有率显著。
2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面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的材料工艺特点
wusaite 2019-8-21 15:48
地面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的材料工艺特点 伍赛特 1 地面与航空燃机用料的差别 前面主要针对高性能航空燃机的高温材料及结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介绍。实际上,地面与航空燃机还是有些差别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 1 )地面燃机的热端部件工作温度通常稍低于航空燃机,目前先进的地面燃机的涡轮进口温度为 1 427 ℃左右,而航空燃机的为 1 580 ~ 1 650 ℃。因此,用料的要求也稍低些,但考虑下述特点,又不可能使要求降低太多。 ( 2 )地面燃机要求工作寿命更长,一般地面燃机的工作寿命达数万小时,例如,叶片的抗蠕变、抗氧化或抗热腐寿命要大于 50 000 h 。但是又必须考虑经济性。 ( 3 )地面燃机的零件尺寸大、重量大,最典型的是涡轮的静叶和动叶,有的长度大于 300 mm ,重量约 5 kg 。因此,在结构工艺上必须进行特殊考虑。 2 地面燃机各热端部件的用料特点 ( 1 )燃烧部件受力较小,但工作温度最高,另外有些燃料有腐蚀性。主要要求材料抗腐蚀性好;又由于是板焊结构为主(现在也采用机械加工或铸造件),要求焊接性和加工性好。一般多采用镍基或钴基合金。 ( 2 )透平动叶是燃机热端部件中工作条件最恶劣的,要求材料高温强度及高温蠕变强度特别高。一般采用镍基(另加 5% ~ 25% 的铬等)的超耐热合金材料,以精铸的方式制造。 ( 3 )透平静叶的工作温度比动叶的高,但受力小得多,主要要求材料的热疲劳强度高。多采用钴基合金材料精铸造,最近也要求静叶的材料具有蠕变强度,也开始采用镍基合金材料。 3 地面燃机透平全面引进航空燃机技术 除了在气动热力设计方面采用航机技术,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采用定向结晶( DS )和单晶( SC )涡轮叶片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航空燃机的重大技术之一, 90 年代的先进地面燃机也采用了该项技术。定向结晶叶片是控制熔化温度,首先凝成一个柱状晶体,然后再横方向逐渐长大,它只存在沿叶长方向的晶界,而无横向晶界。单晶叶片不存在晶界。消除晶界可以增加叶片的蠕变强度、热疲劳强度、抗腐蚀能力。因此,一般 DS 叶片的工作温度可提高 20 ~ 30 ℃; SC 叶片的工作温度可提高 40 ~ 60 ℃。目前,单晶高温合金已由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使航空燃机叶片耐热能力比定向结晶合金提高近 90 ℃。各国争相开发单晶高温合金,因此,单晶高温合金牌号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是第一代为 CMSX — 2 ,第二代为 CMSX — 4 ,第三代为 CMSX — 10 。 罗·罗公司在 Trent 工业燃机上采用 CMSC — 10 (能在 1204~C 下工作),比第二代单晶材料工作温度提高 42 ℃。 ( 2 )普遍采用高温防护涂层,其中一种是防腐蚀和抗氧化涂层,如 MCrAlY 涂层( M 代表 Co 或 Ni ),早期地面燃机(如 LM2500 等)采用过,耐温仅 927 ℃,易剥落、氧化,寿命短;另一种是可减少燃气与涂层之间热交换的热障涂层( TBC ),前面已经介绍了其试验和实用结果,可隔温 50 ~ 80 ℃。 ( 3 )采用复合冷却结构的叶片,这也是地面燃机移植航空燃机技术的另一项内容。目前采用冲击 / 气膜 / 对流组合冷却, t 4 =1 300 ℃时,叶片最高壁温 T w 900 ℃。 高性能的单晶合金与先进的气冷叶片设计,精密的铸造技术和优质的防护涂层及工艺相结合,使航空燃机进口温度提高了 300 ℃左右。例如,采用单晶合金的 F119 发动机比采用定向结晶叶片的 F100 发动机涡轮进口温度提高了 307 ℃,其寿命得以大幅延长。 对地面燃机而言,采用了前述航空燃机涡轮的几项措施,目前先进的燃机透平进口温度已达 1 430 ℃。如果将叶片空冷改为蒸汽冷却, t 4 可大于 1 500 ℃。 4 地面燃机长期开发应用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在航空、航天动力上的应用和试用研究工作从未停顿,在地面燃机上也是如此。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美国和德国都开始着力于陶瓷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并且陆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1 )日本首先以汽车用的陶瓷燃气轮机(缩写为 CGT )作为开发重点,这主要是从能源和环境两方面,考虑到 CGT 能燃用多种燃料、效率高(往复式发动机的不足之处)、对环境污染可以控制,加之日本是汽车生产大国,能在 CGT 方面有所突破,其意义重大。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已开始陶瓷部件研究, 1987 年曾用陶瓷增压器转子装车试验。 1990 ~ 1997 年,开始实施“ CGT 的研究和开发”规划,包括发动机初步设计、部件发展、发动机系统的发展、市场价值和技术评估。至 1997 年的目标是: a.CGT 的热效率超过 40% ; b. 气态污染物排放满足客车排放标准; c. 可以使用多种燃料。 研究是按功率为 100 kW 、 t 4 为 1 350 ℃、转速 n 为 100 000 r/min 设计陶瓷涡轮转子、陶瓷环形燃烧室(采用了贫油预混预蒸发( LPP )燃烧方案)等。经试验, CGT 在 t 4 =1 200 ℃、 n=100 000 r/min 条件下,输出功率达 97 kW ,污染物排放满足客车排放标准,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电力中心研究所又进行 t 4 =1 500 ℃、 200 MW 工业燃机的陶瓷燃烧室的开发。 ( 2 )美国为了开发 CGT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陆续制定了多个阶段性发展规划。最早的 AGT101 发动机规划( 1980 ~ 1987 年)研究了未来汽车用 CGT 的几项高风险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样机设计和生产,并要进行 6000 多小时的耐久试验,准备在波音飞机用的 331 — 200APU 上进行可靠性试验。主要为验证 CGT 在航空燃机上应用的可行性,也为了支持 CGT 在汽车上应用的开发工作。 从 1992 年起,启动了一个由美国能源部出资,分为三个阶段的 CGT 计划,目的是在商业运行中充分研究和验证 CGT 的耐久疲劳性。该计划由 Solar 公司牵头具体实施,曾改造了一台功率为 4.3MW 的 Centaursos 型燃机,涡轮一级静叶、动叶和燃烧室火焰筒采用陶瓷材料, t 4 为 1 121 ℃,在 2 000 h 耐久疲劳试验中因一片叶片受损而暂停试验,计划继续进行 4 000 h 的商业运行试验。该公司在参与 1993 年制定的 ATS 计划中研制的 50TMATS 型燃机,于 1997 年取得初步成功,计划研制用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复合材料制造的燃烧室。 ( 3 )西门子公司自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采用非冷却陶瓷板拼制的燃烧室。目前该公司已生产数百台具有陶瓷燃烧室的燃机,并且从未出现过陶瓷板引起的停机事故。 目前,虽没有 CGT 投入商业运行的型号,如果陶瓷热端部件最终突破,将可能带来燃机产业的一场革命。 参考文献 李孝堂 . 现代燃气轮机技术 .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 2006.11. 伍赛特 . 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 .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9(03):13-15. 伍赛特 . 燃气轮机应用于车用动力装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19,15(01):13-15.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2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空技术概述
wusaite 2019-7-31 10:30
真空技术概述 伍赛特 在工程上,系统的绝对压力小于当地大气压力时,系统就处于真空状态(理论物理学中,真 空指不存在任何实粒子,同时场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的空间)。一般可将其分为:粗真空系统,其压力大于 1330 Pa ;低真空系统,压力介于 0.13 ~ 1330 Pa 之间;高真空系统,压力介于 1.3 × 10 -6 ~ 0.13 Pa 之间;超高真空系统,压力介于 1.3 × 10 -11 ~ 1.3 × 10 -6 Pa 之间;极高真空系统,压力低于 1.3 × 10 -11 Pa 真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工艺过程,如真空冶炼炉、 RH 真空处理、真空喷涂、真空蒸馏、真空浓缩、真空焊接、真空浇铸、真空镀膜、真空表面处理、真空阴极射线管、真空干燥、真空火菌、食品包装、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粒子加速器、受控核聚变以及航天等等。 用来获得并测量有特定要求的真空度的抽气系统称为真空系统。应用于各种不同工艺过程的真空系统,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动态真空系统,这种系统依靠真空获得设备的连续运行,不断地排出进入系统的气体来获得稳定的真空,系统内有气体流动,各处压力有所不同。二是静态真空系统,它没有任何与外界贯通点,真空建立后不要真空泵就可以长时间维持不变,系统内压力处处相等 真空系统通常由真空设备本体(如真空炉、真空容器等)、真空泵、冷阱、真空导管、阀门、真空计、波纹管和过滤器等组成。 真空泵是真空系统的心脏,工业上一般使用机械式真空泵、增压泵和扩散泵。机械泵包括旋 片泵、定片泵、滑阀泵、水环泵、螺杆泵等,可单独作为低真空系统的主泵,也可作为高真空系统的前置泵。扩散泵工作压力在 6.7 × 10 -4 ~ 1.3 × 10 -1 Pa (无冷阱)和 1.3 × 10 -7 ~ 1.3 × 10 -5 Pa (有冷阱)之间,可以作为高真空系统的主泵,运行时必须配有前置泵。机械泵在 1 Pa 以下作性能较差,为了更好地与扩散泵配合,在机械泵和扩散泵之间可设置增压泵,增压泵可以选用罗茨泵和油增压泵等。对于超高和极高真空系统,有分子泵、吸气泵、钛泵和低温泵等可供选择。 真空系统所用的材料可分为结构和辅助材料。前者是构成真空系统的主要材料,它将真空与大气隔开,承受大气压力,一般是金属和 / 或玻璃。后者指弹性密封材料、绝缘材料、金属密封材料吸附剂(用于吸水、挡油和吸气的物理的、物理化学的和化学的吸附剂)和真空油脂材料(真空泵油、真空脂、真空泥、真空蜡、真空漆、真空密封胶)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微电子、生物工程、材料科学、表面科学、航天和航海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真空科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在纳米级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的开发中,不仅要求真空系统达到超高真空和真空气氛清洁无油,而且要耐腐蚀、耐粉尘。为此,制造各种干式泵、耐腐蚀泵,进一步发展磁悬浮式分子泵和以陶瓷转子取代金属转子来避免由于强磁场及等离子体而产生涡流发热的新型涡轮分子泵等真空获得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在真空测量方面,我国与国外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真空规管的结构、电子线路的设计、集成电路和自动换挡及数字显示等新技术的采用上,以及极高真空测量和特殊条件下的真空测量。促进我国真空测量仪器技术向多用化、自动化及体积小、外形美等方面发展,依然是一项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王承阳 . 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2010.01:52-53.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2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Bio-based 2019重磅: nova-Institute总经理带您分享全球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最新发展现状!
Bilman 2019-2-21 14:18
近期 nova-Institute 发布最新报告——《 2018-2023 年全球生物基单体和聚合物产能、产量和趋势发展》。报告中提到, 2018 年,全球生物基产品总体产量约为 750 万吨,已经达到化石基聚合物的 2% ,未来潜力很大。 近年来,生物基聚合物的生产趋于专业化和差异化。到目前为止,几乎每种化石基聚合物的应用都有生物基的替代品。生物基聚合物的产能和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到 2023 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4 %,几乎与化石基聚合物和塑料的增长率相当。因此,生物基聚合物在总聚合物中的市场份额将会保持在 2 %左右 生物基聚合物产能的增加主要是基于泰国聚乳酸( PLA )生产的扩大和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PTT )以及美国淀粉混合物生产的扩大,特别是 PLA 和淀粉混合物将显着增长。这一时期,生物基聚酰胺,聚乙烯( PE ),聚丙烯( PP )和聚(己二酸丁二醇酯 - 共聚对苯二甲酸酯)( PBAT )在欧洲的产能也会继续扩大。万众瞩目的 PEF 有望在 2023 年达到商业化规模,投放到市场。总体而言,面对低的原油价格和部分政治因素,生物基聚合物市场依然具有挑战。 生物基聚合物具备两个重要的优点。第一个优点是生物基聚合物使用的是生物碳,而非化石碳,对于维持大气环境中碳含量平衡及遏制温室效应有重要意义。第二个优点是超过四分之一的生物基聚合物是可生物降解的,因此可以是塑料(“白色污染”)良好的解决方案,即使流入环境也不会留下微塑料。 如果生物基聚合物被认为是一种替代化石基聚合物的良好解决方案,并像生物燃料类似的方式进行推广,那么预计年增长率可达 10 %至 20 %。,当然一旦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同样适用。生物基聚合物部分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可以获得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报告中涵盖了 17 种生物基单体和 16 种聚合物。此外,报告中还包括对每个单体和聚合物的市场发展和生产者的分析,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产能和生产数据。通过与该领域的主要专家合作,首次对醋酸纤维素( CA ),生物基环氧树脂和生物基聚氨酯的市场开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说明。报告中展示了 175 个主要公司的介绍,从初创企业到跨国公司。 从生物质通过不同结构单元和单体到生物基聚合物的所有商业实现的途径 2018 年 -2023 年的生物基聚合物产品产能发展情况 全球生物基聚合物产能分布变化 2018 年 -2023 年全球生物基单体的发展变化,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4.5% 2018 年全球生物基单体增长了 5% ,增长量约为 12 万吨 / 年。据预测,到 2023 年, 1,3- 丙二醇( 1,3-PDO )、 1,4- 丁二醇( 1,4-BDO )、 1,5- 五亚甲基二胺( DN5 )和 2,5- 呋喃二甲酸( 2,5-FDCA ) / 呋喃二羧酸甲酯( FDME )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生物基聚合物的细分市场 生物基聚合物几乎可用于所有细分市场,但每种聚合物的应用量有明细差异。消费品占生物基聚合物应用的最大份额, 2018 年占 28 %(主要是 PUR ,环氧树脂和 PA ),其次是建筑行业(环氧树脂, PA , PUR ),占 21 %,汽车和运输行业的 19 %(环氧树脂, PA , PUR ),包装(柔性和刚性)( PLA , PBAT , PE , PET ,淀粉混合物),约为 15 %,以及纺织品(织物和非织造布)( CA , PA , PLA , PTT ),占比 11 %。到 2023 年,预计市场份额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nova-Institute 是谁? 作为全球生物技术相关领域顶级的独立研究机构, nova-Institute 创建于 1994 年,以生物经济、生物工业技术等为研究咨询的重点。 nova-Institute 主要的业务板块 如果搞不清楚,小编简单整理了一下,供参考。 nova-Institute 的行业优势 可提供二十多年使用生物材料和产品的经验; 可以对接顶尖的专家和科学家; 已与各个国际协会、研究项目和专家组建立联系; 提供专业的知识技术交流平台,这是生物和二氧化碳经济成功的关键; 依托顶级专家定期组织专业的交流活动。 在欧洲地区已经召开了 11 届的国际生物基材料论坛是 nova-Institute 牵头组织的,这也是全球生物基领域规格最高的活动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nova-Institute 不仅可以代表欧洲生物材料行业发言,也能指引全球发展。 Michael Carus 先生 欧洲公认的顶级专家学者 1994 年年底, MichaelCarus 和其他五名科学家共同创办了 nova-Institut ,致力于生态和创新。最初 MichaelCarus 一直作为总经理参与相关事宜,工作重心是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基材料,包含技术、市场、政策、可持续发展。今天 Michael Carus 是生物基和二氧化碳经济领域公认的顶级专家、市场分析师、政策顾问。目前 Michael Carus 是很多生物基经济、市场、可持续发展基础报告、政策文件的主要作者或共同作者。 作为 DT 新材料的战略合作伙伴, Michael Carus 先生曾出席 2018 亚洲生物基材料发展论坛做了主旨报告,并参与了圆桌讨论。 几位专家参与圆桌讨论 本届国际生物基材料技术与应用论坛 Michael Carus 先生依然会亲自出席,届时将针对 nova-Institute 推出的研究报告重点分享全球工业生物技术、生物基产品和生物经济的发展态势,更多行业信息和数据将会在现场展现给各位! 特别声明: DT 新材料将会在活动中展开专门的对接服务,欢迎各位同仁与 Michael Carus 先生一起探讨行业发展! 更多信息可浏览官方网站http://www.bio-basedconf.com/
个人分类: 生物基|6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些研究方向真的没有任何关联或相通吗?
pinjianlu 2018-11-8 12:55
这些研究方向真的没有任何关联和相通的地方吗?从论文来看,至少有相似之处: 1、电池: 2、用于瓦斯检测的化学传感器: 3、用于自发白光LED的发光材料: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1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dvanced Materials期刊30周年暨国家纳米学科中心成立15周年学术会议预告
WileyChina 2018-10-9 10:42
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30周年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成立15周年学术会议 (AM30 NCNST15 Symposium)将于 2018年10月13-14日 在北京举行,会议由 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编辑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同举办。 本次会议主题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纳米材料”(Advanced Nano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将关注这一快速发展的科学领域的出色成就,并着眼于 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突出对于此领域及此期刊的关键贡献。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来到北京并参与到讲座和庆典中来。会议地点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一层学术报告厅 ,距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步行5分钟即达。会议全程包括11场中科院院士带来的主题报告,以及17场由中国和世界各地学者带来的特邀报告。 本会议无需报名即可免费参加。 诚挚期待您的到来! 会议日程安排
个人分类: 学术活动|1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芯,核心技术到底是个啥?!
热度 1 张海霞 2018-9-17 11:16
【题记】这篇博文把大家非常关心的中国芯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分析得十分透彻,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也是一篇很值得大家思考的文章,科学与技术:烧钱、烧脑、烧时间,还烧得异常惨烈, 100 个高智商, 99 个都是垫脚石!工程师可以半道出家,但基础学科的科学家必须科班出身,要想真的解决问题,还是尽快呼吁更多孩子学基础科学吧! 中国芯,核心技术到底是个啥? 本文来源: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把技术分分类, 第一类姑且叫 “ 可山寨技术 ” ,或者叫 “ 纯烧钱技术 ” ,有人喜欢往左边烧,有人喜欢往右边烧,于是就烧出了不同的应用技术。 这本质上是用旧技术整合出新玩意儿,比如,美帝登月的土星五号,土工的跨海大桥,小胡子的鼠式坦克,甚至包括中国长城和埃及金字塔。 打个比方,这有点像吉尼斯纪录:最长的头发,最长的指甲,等等 …… 这类东西,只要钱到位,搁谁都烧的出,关键看有没有需求,所以这些也可以叫应用技术。 比如这种架桥机,几个工业大国都能搞,但搞出来只能当玩具,只有土工搞出来才赚钱。 土工发家后,迸发出海量需求,推动各种烧钱的应用技术井喷,赚了钱又可以孜孜不倦地完善各种细节,于是,可以不吹牛的说,中国的应用技术已经和整个外国平起平坐。 第二类技术,暂且叫 “ 不可山寨技术 ” ,或者叫 “ 烧钱烧时间技术 ” ,任何牛逼设备,你拼命往细拆,最终发现都是材料技术。 做材料和做菜差不多,番茄炒蛋的成分可以告诉你,但你做的菜就是没我做的好吃,这就是核心技术。 除了生物医学之外,核心技术说到底就是材料技术。看一串例子: 发动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土工最遭人诟病的短板。其核心技术说白了就是涡轮叶片不够结实,油门踩狠了就得散架,无论是航天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只要带个 “ 机 ” 字,土工腰杆都有点软。 材料技术除了烧钱、烧时间,有时还要点运气。 还是以发动机为例:金属铼,这玩意儿和镍混一混,做出的涡轮叶片吊炸天,铼的全球探明储量大约 2500 吨,主要分布在欧美, 70% 用来做发动机涡轮叶片,这种战略物资,妥妥被美帝禁运。前几年在陕西发现一个储量 176 吨的铼矿,可把土工乐的,马上拼了老命烧钱,这几年苦逼生活才有了起色。 稀土永磁体,就是用稀土做的磁铁,能一直保持磁性,用处大大的。高品位稀土矿大多分布在中国,所以和 “ 磁 ” 相关的技术,土工比美帝还能嘚瑟,比如核聚变、太空暗物质探测等。据说,土工前几年也对美帝禁运,逼得美帝拿铼交换,外加陕西安徽刨出来的那点铼, J20 的发动机才算有些眉目。 作为 “ 工业之母 ” 的高端机床,土工基本和男国足一个水平,只能仰望日本德国瑞士。材料是最大的限制之一,比如,高速加工时,主轴和轴承摩擦产生热变形,导致主轴抬升和倾斜,还有刀具磨损,等等,所以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的活,土工还是望 “ 洋 ” 兴叹。 光学晶体,土工的部分产品还能对美帝实施禁运,所以和光相关的技术都不弱,比如激光武器、量子通信。气动外形,得益于钱学森那辈人的积淀,与之相关的技术也是杠杠的。 如果我们继续罗列,就会发现,应用宽泛的基础性材料,中国还是落后外国,应用相对较窄的细分领域,中国逐渐领跑。 小盆友们坐端正,重点来了! 这种关键核心材料,全球总共约 130 种,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了这 130 种材料,就可以组装出世界上已有的任何设备,进而生产出已有的任何东西。 人类的核心科技,某种程度上说,指的就是这 130 种材料,其中 32% 国内完全空白, 52% 依赖进口。在高端机床、火箭、大飞机、发动机等尖端领域比例更悬殊,零件虽然实现了国产,但生产零件的设备 95% 依赖进口。这些可不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而是工信部 2018 年 7 月发布的数据,还新鲜着呢。 核心材料技术,说一句 “ 外国仍把中国摁在地上 ” ,一点都不过分。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发家时间不长,而材料技术不但要烧钱,更要烧时间。 这里得强调一下,应用技术也很重要,它需要资金、需求和社会实际情况的结合。虽然外国有能力烧,但也许一辈子都没机会烧。这儿肯定有人抬杠了:人家只是不愿意烧,不然分分钟秒杀你!呵呵,如果强行烧钱,后果参照老毛子。 磨叽半天,该回正题了,半导体芯片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不但涉及海量烧钱的应用技术,还有众多烧钱烧时间的材料技术。为了便于小盆友理解,这话得从原理说起。 芯片原理和量子力学 很多文盲觉得量子力学只是一个数学游戏,没有应用价值。呵呵,下面咱给计算机芯片寻个祖宗,请看示范: 导体,咱能理解,绝缘体,咱也能理解,小盆友们第一次被物理整懵的,怕是半导体了,所以先替各位的物理老师把这债还上。 原子组成固体时,会有很多相同的电子混到一起,但量子力学认为, 2 个相同电子没法待在一个轨道上,于是,为了让这些电子不在一个轨道上打架,很多轨道就分裂成了好几个轨道,这么多轨道挤在一起,不小心挨得近了,就变成了宽宽的大轨道。这种由很多细轨道挤在一起变成的宽轨道就叫能带。 有些宽轨道挤满了电子,电子就没法移动,有些宽轨道空旷的很,电子就可自由移动。电子能移动,宏观上表现为导电,反过来,电子动不了就不能导电。 好了,我们把事情说得简单一点,不提 “ 价带、满带、禁带、导带 ” 的概念,准备圈重点! 有些满轨道和空轨道挨的太近,电子可以毫不费力从满轨道跑到空轨道上,于是就能自由移动,这就是导体。一价金属的导电原理稍有不同。 但很多时候两条宽轨道之间是有空隙的,电子单靠自己是跨不过去的,也就不导电了。但如果空隙的宽度在 5ev 之内,给电子加个额外能量,也能跨到空轨道上,跨过去就能自由移动,也就是导电。这种空隙宽度不超过 5ev 的固体,有时能导电有时不能导电,所以叫半导体。 如果空隙超过 5ev ,那基本就得歇菜,正常情况下电子是跨不过去的,这就是绝缘体。当然,如果是能量足够大的话,别说 5ev 的空隙, 50ev 都照样跑过去,比如高压电击穿空气。 到这,由量子力学发展出的能带理论就差不多成型了,能带理论系统地解释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本质区别,即,取决于满轨道和空轨道之间的间隙,学术点说,取决于价带和导带之间的禁带宽度。 半导体离芯片原理还很遥远,别急。 很明显,像导体这种直男没啥可折腾的,所以导线到了今天仍然是铜线,技术上没有任何进展,绝缘体的命运也差不多。 半导体这种暧暧昧昧的性格最容易搞事情,所以与电子设备相关的产业基本都属于半导体产业,如芯片、雷达。 下面有点烧脑细胞。 基于一些简单的原因,科学家用硅作为半导体的基础材料。硅的外层有 4 个电子,假设某个固体由 100 个硅原子组成,那么它的满轨道就挤满了 400 个电子。这时,用 10 个硼原子取代其中 10 个硅原子,而硼这类三价元素外层只有 3 个电子,所以这块固体的满轨道就有了 10 个空位。这就相当于在挤满人的公交车上腾出了几个空位子,为电子的移动提供了条件。这叫 P 型半导体。 同理,如果用 10 个磷原子取代 10 个硅原子,磷这类五价元素外层有 5 个电子,因此满轨道上反而又多出了 10 个电子。相当于挤满人的公交车外面又挂了 10 个人,这些人非常容易脱离公交车,这叫 N 型半导体。 现在把 PN 这两种半导体面对面放一起会咋样?不用想也知道, N 型那些额外的电子必然是跑到 P 型那些空位上去了,一直到电场平衡为止,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PN 结 ” 。 ( 动图来自《科学网》张云的博文 ) 这时候再加个正向的电压, N 型半导体那些额外的电子就会源源不断跑到 P 型半导体的空位上,电子的移动就是电流,这时的 PN 结就是导电的。 如果加个反向的电压呢?从 P 型半导体那里再抽电子到 N 型半导体,而 N 型早已挂满了额外的电子,多出来的电子不断增强电场,直至抵消外加的电压,电子就不再继续移动,此时 PN 结就是不导电的。 当然,实际上还是会有微弱的电子移动,但和正向电流相比可忽略不计。 如果你已经被整晕了,没关系,用大白话总结一下: PN 结具有单向导电性。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单向导电的 PN 结,然后呢?把 PN 结两端接上导线,就是二极管: 有了二极管,随手搭个电路: 三角形代表二极管,箭头方向表示电流可通过的方向, AB 是输入端, F 是输出端。如果 A 不加电压,电流就会顺着 A 那条线流出, F 端就没了电压;如果 AB 同时加电压,电流就会被堵在二极管的另一头, F 端也就有了电压。假设把有电压看作 1 ,没电压看作 0 ,那么只有从 AB 端同时输入 1 , F 端才会输出 1 ,这就是 “ 与门电路 ” , 同理,把电路改成这样,那么只要 AB 有一个输入 1 , F 端就会输出 1 ,这叫 “ 或门电路 ” : 现在有了这些基本的逻辑门电路,离芯片就不远了。你可以设计出一种电路,它的功能是,把一串 1 和 0 ,变成另一串 1 和 0 。 简单举个例子,给第二个和第四个输入端加电压,相当于输出 0101 ,经过特定的电路,输出端可以变成 1010 ,即第一个和第三个输出端有电压。 我们来玩个稍微复杂一点的局: 左边有 8 个输入端,右边有 7 个输出端,每个输出端对应一个发光管。从左边输入一串信号: 00000101 ,经过中间一堆的电路,使得右边输出另一串信号: 1011011 。 1 代表有电压, 0 代表无电压,有电压就可以点亮对应的发光管,即 7 个发光管点亮了 5 个,于是,就得到了一个数字 “5” ,如上图所示。 终于,我们已经搞定了数字是如何显示的!如果你想进行 1+1 的加法运算,其电路的复杂程度就已经超过了 99% 的人的智商了,即便本僧亲自出手,设计电路的运算能力也抵不过一副算盘。 直到有一天,有人用 18000 只电子管, 6000 个开关, 7000 只电阻, 10000 只电容, 50 万条线组成了一个超级复杂的电路,诞生了人类第一台计算机,重达 30 吨,运算能力 5000 次 / 秒,还不及现在手持计算器的十分之一。不知道当时的工程师为了安装这堆电路,脑子抽筋了多少回。 接下来的思路就简单了,如何把这 30 吨东西,集成到指甲那么大的地方上呢?这就是芯片。 芯片制造与中国技术 为了把 30 吨的运算电路缩小,工程师们把多余的东西全扔了,直接在硅片上制作 PN 结和电路。下面从硅片出发,说说芯片的制作过程和中国所处的水平。 第一:硅 把这玩意儿氯化了再蒸馏,可以得到纯度很高的硅,切成片就是我们想要的硅片。硅的评判指标就是纯度,你想想,如果硅里有一堆杂质,那电子就别想在满轨道和空轨道之间跑顺畅。 太阳能级高纯硅要求 99.9999% ,这玩意儿全世界超过一半是中国产的,早被玩成了白菜价。芯片用的电子级高纯硅要求 99.999999999%( 别数了, 11 个 9) ,几乎全赖进口,直到 2018 年江苏的鑫华公司才实现量产,目前年产 0.5 万吨,而中国一年进口 15 万吨。 难得的是,鑫华的高纯硅出口到了半导体强国韩国,品质应该还不错。不过, 30% 的制造设备还得进口 …… 高纯硅的传统霸主依然是德国 Wacker 和美国 Hemlock( 美日合资 ) ,中国任重而道远。 第二:晶圆 硅提纯时需要旋转,成品就长这样: 所以切片后的硅片也是圆的,因此就叫 “ 晶圆 ” 。这词是不是已经有点耳熟了? 切好之后,就要在晶圆上把成千上万的电路装起来的,干这活的就叫 “ 晶圆厂 ” 。各位拍脑袋想想,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怎样才能完成这种操作? 用原子操纵术?想多了,朋友!等你练成御剑飞行的时候,人类还不见得能操纵一个一个原子组成各种器件。晶圆加工的过程有点繁琐。 首先在晶圆上涂一层感光材料,这材料见光就融化,那光从哪里来?光刻机,可以用非常精准的光线,在感光材料上刻出图案,让底下的晶圆裸露出来。然后,用等离子体这类东西冲刷,裸露的晶圆就会被刻出很多沟槽,这套设备就叫刻蚀机。在沟槽里掺入磷元素,就得到了一堆 N 型半导体。 完成之后,清洗干净,重新涂上感光材料,用光刻机刻图,用刻蚀机刻沟槽,再撒上硼,就有了 P 型半导体。 实际过程更加繁琐,大致原理就是这么回事。有点像 3D 打印,把导线和其他器件一点点一层层装进去。 这块晶圆上的小方块就是芯片。芯片放大了看就是成堆成堆的电路,这些电路并不比那台 30 吨计算机的电路高明,最底层都是简单的门电路。只是采用了更多的器件,组成了更庞大的电路,运算性能自然就提高了。 据说这就是一个与非门电路: 提个问题:为啥不把芯片做的更大一点呢?这样不就可以安装更多电路了吗?性能不就赶上外国了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答案出奇简单:钱!一块 300mm 直径的晶圆, 16nm 工艺可以做出 100 块芯片, 10nm 工艺可以做出 210 块芯片,于是价格就便宜了一半,在市场上就能死死摁住竞争对手,赚了钱又可以做更多研发,差距就这么拉开了。 说个题外话,中国军用芯片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因为咱不计较钱嘛!可以把芯片做的大大的。另外,越大的硅片遇到杂质的概率越大,所以芯片越大良品率越低。总的来说,大芯片的成本远远高于小芯片,不过对军方来说,这都不叫事儿。 可别把 “ 龙芯 ” 和 “ 汉芯 ” 混为一谈 第三:设计与制造 用数以亿计的器件组成如此庞大的电路,想想就头皮发麻,所以芯片的设计异常重要,重要到了和材料技术相提并论的地步。 一个路口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就可能导致大片堵车。电子在芯片上跑来跑去,稍微有个 PN 结出问题,电子同样会堵车。这种精巧的线路设计,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检验,那就是:用!大量大量的用!现在知道芯片成本的重要性了吧,因为你不会多花钱去买一台性能相同的电脑,而芯片企业没了市场份额,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正因为如此,芯片设计不光要烧钱,也需要时间沉淀,属于 “ 烧钱烧时间 ” 的核心技术。既然是核心技术,自然就会发展出独立的公司,所以芯片公司有三类:设计制造都做、只做设计、只做制造。 半导体是台湾少有的仍领先大陆的技术了,基于两岸实质上的分治状态,所以中国大陆和台湾暂且分开表述。 早期的设计制造都是一块儿做的,最有名的:美国英特尔、韩国三星、日本东芝、意大利法国的意法半导体;中国大陆的:华润微电子、士兰微;中国台湾的:旺宏电子等。 外国、台湾、大陆三方,最落后的就是大陆,产品多集中在家电遥控器之类的低端领域,手机、电脑这些高端芯片几乎空白! 后来随着芯片越来越复杂,设计与制造就分开了,有些公司只设计,成了纯粹的芯片设计公司。如,美国的高通、博通、 AMD ,中国台湾的联发科,大陆的华为海思、展讯等。 挨个点评几句。 大名鼎鼎的高通就不多说了,世界上一半手机装的是高通芯片;博通是苹果手机的芯片供应商,手机芯片排第二毫无悬念; AMD 和英特尔基本把电脑芯片包场了。这些全是美国公司,世界霸主真不是吹的。 台湾联发科走的中低端路线,手机芯片的市场份额排第三,很多国产手机都用,比如小米、 OPPO 、魅族。不过最近被高通干的有点惨,销量连连下跌。 华为海思是最争气的,大家肯定看过很多故事了,不展开。除了通信芯片,海思也做手机用的麒麟芯片,市场份额随着华为手机的增长排进了前五。个人切身体会,海思芯片的进步真的相当不错 ( 这一波广告,不收华为一分钱 ) 。 展讯是清华大学的校办企业,比较早的大陆芯片企业,毕竟不能被人剃光头吧,硬着头皮上,走的是低端路线。前段时间传出了不少危机,后来又说是变革的开始,过的很不容易,和世界巨头相差甚多。 大陆还有一批芯片设计企业,晨星半导体、联咏科技、瑞昱半导体等,都是台湾老大哥的子公司,产品应用于电视、便携式电子产品等领域,还挺滋润。 在大陆的芯片设计公司,台湾顶住了大半边天! 还有一类只制造、不设计的晶圆代工厂,这必须得先说台湾的台积电。正是台积电的出现,才把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分开了。 2017 年台积电包下了全世界晶圆代工业务的 56% ,规模和技术均列全球第一,市值甚至超过了英特尔,成为全球第一半导体企业。 晶圆代工厂又是台湾老大哥的天下,除了台积电这个巨无霸,台湾还有联华电子、力晶半导体等等,连美国韩国都得靠边站。 大陆最大的代工厂是中芯国际,还有上海华力微电子也还不错,但技术和规模都远不及台湾。不过受制于台湾诡谲的社会现状,台积电开始布局大陆,落户南京。这几年台资、外企疯狂在大陆建晶圆代工厂,这架势和当年合资汽车有的一拼。 大陆的中芯国际具备 28nm 工艺, 14nm 的生产线也在路上,可惜还没盈利。大家还是愿意把这活交给台积电,台积电几乎拿下了全球 70% 的 28nm 以下代工业务。 美国、韩国、台湾已具备 10nm 的加工能力,最近几个月台积电刚刚上线了 7nm 工艺,稳稳压过三星,首批客户就是华为的麒麟 980 芯片。这俩哥们儿早就是老搭档了,华为设计芯片,台积电加工芯片。 说真的,如果大陆能整合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并利用灵活的政策和庞大的市场促进其进一步升级,土工追赶美帝的步伐至少轻松一半。现在嘛,大陆任重而道远呐! 第四:核心设备 芯片良品率取决于晶圆厂整体水平,但加工精度完全取决于核心设备,就是前面提到的 “ 光刻机 ” 。 光刻机,荷兰阿斯麦公司 (ASML) 横扫天下!不好意思,产量还不高,你们慢慢等着吧!无论是台积电、三星,还是英特尔,谁先买到阿斯麦的光刻机,谁就能率先具备 7nm 工艺。没办法,就是这么强大! 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也做光刻机,但技术远不如阿斯麦,这几年被阿斯麦打得找不到北,只能在低端市场抢份额。 阿斯麦是唯一的高端光刻机生产商,每台售价至少 1 亿美金, 2017 年只生产了 12 台, 2018 年预计能产 24 台,这些都已经被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抢完了, 2019 年预测有 40 台,其中一台是给咱们的中芯国际。 既然这么重要,咱不能多出点钱吗?第一:英特尔有阿斯麦 15% 的股份,台积电有 5% ,三星有 3% ,有些时候吧,钱不是万能的。第二,美帝整了个《瓦森纳协定》,敏感技术不能卖,中国、朝鲜、伊朗、利比亚均是被限制国家。 有意思的是, 2009 年上海微电子的 90 纳米光刻机研制成功 ( 核心部件进口 ) , 2010 年美帝允许 90nm 以上设备销售给中国,后来中国开始攻关 65nm 光刻机, 2015 年美帝允许 65nm 以上设备销售给中国,再后来美帝开始管不住小弟了,中芯国际才有机会去捡漏一台高端机。 不过咱也不用气馁,咱随便一家房地产公司,销售额轻松秒杀阿斯麦,哦耶! 重要性仅次于光刻机的刻蚀机,中国的状况要好很多, 16nm 刻蚀机已经量产运行, 7-10nm 刻蚀机也在路上了,所以美帝很贴心的解除了对中国刻蚀机的封锁。 在晶圆上注入硼磷等元素要用到 “ 离子注入机 ” , 2017 年 8 月终于有了第一台国产商用机,水平先不提了。离子注入机 70% 的市场份额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涂感光材料得用 “ 涂胶显影机 ” ,日本东京电子公司拿走了 90% 的市场份额。即便是光刻胶这些辅助材料,也几乎被日本信越、美国陶氏等垄断。 2015 年至 2020 年,国内半导体产业计划投资 650 亿美元,其中设备投资 500 亿美元,再其中 480 亿美元用于购买进口设备。 算下来,这几年中国年均投入 130 亿,而英特尔一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就超过 130 亿美元。 论半导体设备,中国,任无比重、道无比远啊! 第五:封测 芯片做好后,得从晶圆上切下来,接上导线,装上外壳,顺便还得测试,这就叫封测。 封测又又又是台湾老大哥的天下,排名世界第一的日月光,后面还跟着一堆实力不俗的小弟:矽品、力成、南茂、欣邦、京元电子。 大陆的三大封测巨头,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混的都还不错,毕竟只是芯片产业的末端,技术含量不高。 中国芯 说起中国芯片,不得不提 “ 汉芯事件 ” 。 2003 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从美国买回芯片,磨掉原有标记,作为自主研发成果,骗取无数资金和荣誉,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影响之恶劣可谓空前!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科研圈谈芯色变,严重干扰了芯片行业的正常发展。 硅原料、芯片设计、晶圆加工、封测,以及相关的半导体设备,绝大部分领域中国还是处于 “ 任重而道远 ” 的状态,那这种懵逼状态还得持续多久呢?根据 “ 烧钱烧时间 ” 理论,掐指算算,大约是 2030 年吧!国务院印发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 2030 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前,中国芯片的总体水平差不多处在刚刚实现零突破的阶段,虽然市场份额微乎其微,但每个领域都参了一脚,前景还是可期待的。 极限 文末,习惯性抱怨一下人类科技的幼稚。芯片,作为大伙削尖脑袋能达到的最高科技水准,其基础的能带理论竟然只是个近似理论,电子的行为仍然没法精确计算。再往大了说,别看现在的技术纷繁复杂,其实就是玩玩电子而已,至于其他几百种粒子,还完全不知道怎么玩! 芯片加工精度已经到了 7nm ,虽然三星吹牛说要烧到 3nm ,可那又如何?你还能继续烧吗? 1nm 差不多就是几个原子而已,量子效应非常显著,近似理论就不好使了,电子的行为更加难以预测,半导体行业就得在这儿歇菜。 烧钱也好,烧时间也罢,烧到尽头就是理论物理。基础科学除了烧钱烧时间,还得烧人,烧的异常惨烈, 100 个高智商, 99 个都是垫脚石!工程师可以半道出家,但物理学家必须科班出身 ,基础科学在中国被忽视了五千多年,如今每年填报热度还不如耍戏的。 不能光折腾电子了,为了把中微子也用起来,咱赶紧忽悠,哎,不对,是呼吁更多孩子学基础科学吧!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丨材料科学重点领域及发展趋势
sciencepress 2018-6-26 16:12
材料作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物资,一直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行。当今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其基础物资正是以硅为代表的功能材料。2011年中国政府公布的促进经济转型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正处其中;而其他四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也都与材料密切相关。在专家评选的中国2011年十大科技进展中,有六项也得到材料研制的有力支撑,分别是歼-20飞机、北斗导航系统、快中子堆、嫦娥二号、神八天宫对接、蛟龙号潜水器。 现代材料科学通过改进已有的制备技术或发明新的技术,从而获得更高性能或具有新性能的材料。通过表征设备性能的提高,从更深入的层次来理解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这是本学科发展的总体态势。随着科学的发展,材料科学与物理、化学、信息、生物等学科的交叉更为明显。准晶、超构材料等超出平移周期性但又具有广义周期性的晶体,碳-60-碳纳米管石墨烯材料,超晶格材料,诱导人体组织生长的生物医学材料应运而生,为材料学科的丰富与拓展打开了新的前景。因此,材料科学发展战略的研究更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认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咨询和思想库作用,长期深入开展基于国家利益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材料战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需求出发将材料分类 材料通常按其属性分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多功能材料、生物材料。随着节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需求的日益迫切,材料可以从新的视角进行分类,即能源相关材料——安全的、清洁的、可负担的采集、运输与使用能源有关材料;可持续性材料——聚焦于交通、建筑与基础设施、有利于降耗、重复使用与循环经济的材料;高端市场有关材料——包括人体健康、有创造力的工业、国防与安全有关材料。这种分类更靠近使用需求,或者说更符合市场需求。 表1 是把通常分类的材料与技术按上述三种需求进行分类 。 表1 按使用需求将材料分类 由表1 可以看出,凡是研究历史比较悠久的材料和有关科学领域,适应时代的进展需求也比较好,从而在三种需求方面都得到认可。相对而言,与生态相关的材料和有关材料科学问题,则正在发展之中。 重点领域巡礼 以下就当前最受关注的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作简单回顾。 一、 纳米材料 2011年在纳米材料及其应用方面取得许多进展。相应文献 对此进行了综述,将其转述如下: 1、 制备技术 中国科学家采用温控电弧炉大批量制备出非晶碳纳米管,并提出非晶碳纳米管生长的物理模型,为非晶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美国物理学家将只有几个埃大小的铁单晶放入空的碳纳米管的内部,铁的纳米晶可存储数据位。美国研究人员用化学插层的方法,将钾原子插入氮化硼纳米管中,钾会撕开纳米管的化学键并与之组合成新的化学键,使纳米管沿纵向撕开,形成纳米带。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研究人员合作,用碳纳米管制备出新型螺旋纱纤维,其扭曲能力有数量级的提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合作,利用甲醇和乙醇混合碳源,借助碳纳米管和石英单晶晶格的相互作用,在石英表面制备出含量为95%~98%的半导体型平行单壁碳纳米管,实现了对碳纳米管平行性和导电性的同时控制。 南开大学研究组成功合成纳米晶M x Mn 3-x O 4 (M是二价金属)尖晶石,用于氧化还原反应和析出反应,大大提高了反应活性。 2、 新能源应用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锂离子可在石墨烯表面和电极之间大量快速穿梭运动的特性,开发出新型储能设备,使之兼具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储存密度的特性,有可能将充电时间从数小时缩短到一分钟以内。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制成“纳米铲”,可减轻阳极充电时的压力,使小型锂电池充电速度有数量级的提高。美国科学家发现偶苯功能化碳纳米管在太阳能储存方面有快速、容量大的优点。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用氧化锌制成的纳米金属丝,在受迫振动时会产生微弱电压,使用数百万条纳米金属丝制成“纳米发电机”,由5个“纳米发电机”组成的微型晶片就能产生3伏电压。 北京大学研究组利用碳纳米管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性质,通过使碳纳米管虚拟接触,可将碳纳米管产生的光伏电压放大,在一根长10微米碳纳米管产生了超过1伏的电压。 3、 超构材料 超构材料主要是针对可见光设计的,所以构件单元和周期排布的距离也在数百纳米量级。美国科学家用纳米超构材料研制出“隐形毯”,它专门为需要隐匿的物品而特制。根据大小不同而设计不同的纳米多孔氧化硅基底,使物体在整个可见光波段都无法被侦测到。 4、 磁性材料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采用锰掺杂和微纳加工相结合的办法,将居里温度为180开的(镓、锰)砷薄膜加工成纳米尺寸条状结构,再通过低温退火使居里温度提高到200开,改写了之前191开的世界纪录。 5、 生物医用材料 德国科学家利用光学镊子,把高度聚焦的激光束用来捕获、加热并控制金纳米粒子,使之融化细胞膜,从而溶解生病的细胞。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多孔的直径为150纳米的二氧化硅粒子,使之存储种类繁多的药品,据说可以用于攻击癌细胞。 加拿大科学家结合叶绿素及脂质制造出独特的纳米粒子,其结构如同微小又多彩的水球,可装填药物来治疗所瞄准的肿瘤。 英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直径为几十纳米的微粒,每个微粒可以携带上百个光敏分子,如果把这种微粒送入肿瘤,将起到治疗作用而不会在健康组织中引起副作用。英国科学家研发一种可以实时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纳米贴片,其上有许多微小针头,每个针头都包含精密的纳米线,可以感应患者血液成分。 美国和印度科学家用一种高分子乳酸糖酵解酸聚合物将直径约200纳米的螺旋状碳纳米管纤维编织成一片直径22毫米、厚约15微米的圆形网状心脏纳米补丁,这种人造纳米补丁能再生出天然的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让心脏上面的受损区域重新修复。 6、 分离膜 美国科学家使用嵌段共聚物合成出一种新型纳米膜,孔洞约为55纳米,足以让水分子通过而过滤出细菌,人类有望通过这种手段获得健康饮水。 英国科学家利用类似的技术,在50纳米孔中利用电荷高速推进DNA链,当DNA 链出现在芯片后面时,它的编码序列被一种电极接头读取隧道电流,这大大加快了DNA 测序速度。 以上转述,对于纳米领域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而言,只是其中一部分,仅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 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材料主要关注高能量转换效率与存储材料和高效催化材料。这包括:①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利用材料。②高效二次电池材料。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材料。④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⑤超级电容器材料。⑥储氢材料。⑦非贵金属催化材料。贵金属被证明是很好的催化材料,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寻找非贵金属新型催化材料已迫在眉睫,主要关注贵金属催化剂替代;纳米尺度新型非贵金属催化材料的催化性能及规模化应用;非贵金属催化材料的功能调控及新催化体系的开发及拓展。 从催化材料的角度,介绍三方面的进展。 1、 二氧化碳化学能转换材料 二氧化碳被认为是无色、无味的无害气体,现在已被证明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全世界每年排放350亿吨二氧化碳,为减少碳排放,各国政要展开热烈讨论、企业家们费尽思量。除了深埋储藏途径外,化学家看重二氧化碳的碳和氧元素,作为单质,它们都是很好的能源。首先,利用纯二氧化碳制甲醇,已经达到工业规模,全世界有近90家这样的工厂。 化学家认为目前的工艺路线并不高效,一方面不能很好利用燃煤从烟囱中排出的废气;另一方面所使用的催化剂也有待改进。德国的科学家分析了目前使用的催化剂体系:铜+氧化锌+氧化铝。通过精巧的配比和严格控制的工艺(pH 和温度),确实收到好的效果。但从工业界看来,将铜微粒放置在光滑的氧化锌表面的催化剂没法搬到大生产的反应器中。科学家从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研究中发现,催化剂一方面要高的比表面(这样的多孔铜称为“纳米海绵”),另一方面要想法将氧化锌颗粒渗到铜的孔中,催化剂的活性区域正是氧化锌与铜缺陷区的接合部。这样的催化剂满足了工业界的需要。其他的利用包括用镍作催化剂将甲烷加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加氢气,通常称为合成气,将苯和二氧化碳在氧化物催化下生成苯乙烯。 2、 生物质制油 人们意识到地球的化石能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寻找可持续的替代能源迫在眉睫。太阳能、风能、水力能既清洁,又取之不竭,这虽然很好,但比之石油和煤,它们也只能转变成电能。例如,它们不能做出塑料瓶。化石能源中的有机物成分极其可贵,它们是许多化工原料的来源。生物质同样来自大自然,同样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成分。生物质主要包括薪炭林、经济林、用材林、农作物秸秆和农林产品加工残余物(如甘渣、木屑)等。作为唯一能够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的一种可再生能源,生物质以其产量巨大、可储存和碳循环等优点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将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洁净的高品位液体燃料部分替代石油,不仅可使我们摆脱对有限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而且能够大幅度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生物质油(Bio-oil)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各种降解物所组成的一种混合物。其初步市场定位是替代重油、柴油和煤焦油等。生物质油可作为燃料直接燃烧使用,例如,可用作燃油锅炉和工业窑炉燃料;也可经过精制加工后可替代0号柴油作为内燃机燃料;亦可作为化工原料提取或加工各种化工产品(如防腐剂、食品调料、脱硫脱硝剂、有机肥料、羟基乙醛、左旋葡聚糖等)。 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必须具备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和体制条件。中国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有着巨大的资源潜力。我国人口多,虽然可作为生物能源的粮食、油料资源很少,但是可作为生物能源的生物质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如农作物秸秆尚有60%可用于能源用途,约合2.1亿吨标准煤,有约40%的森林开采剩余物未加工利用,现有可供开发的生物质能源至少能达4.5亿吨标准煤,同时还有约1.33亿公顷宜农宜林的荒山荒地可用于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利用农林废弃物,开发宜林荒地,培育与生产生物能源资源发展生物能源产业,还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生物质油的关键技术环节是快速热解,这一技术理论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末,即将经粉碎后的农作物秸秆快速加热至500多度,促使其由大分子热解裂变为小分子形成油离蒸气,再快速冷凝生成生物质油。目前这技术的效率还不高。从催化剂的角度看,因为参加反应的大分子比较多,要提供广谱催化效应的催化剂有很大难度。另外,生物质来源的分散也是个问题,收集生物质同样要耗费能源。 3、 碳纳米管催化剂 长期以来,催化剂是贵金属一枝独秀,其缺点是资源少、用量大。最近科学家发现碳纳米管在苯乙烯生产中的催化作用很好,苯乙烯是塑料生产的重要原料,年产量达2千万吨。世界上第一条碳纳米管催化生产苯乙烯的中试线建在中国。 三、 生态环境材料 1、 高效水处理材料 新型高性能海水/苦咸水反渗透膜的制备、结构形态调控及其检测;重污染水应急吸附和凝聚材料的设计与快速吸附机制;荒漠化治理和农林业种植用环境友好材料的制备与生物可降解性。 2、 可降解材料 天然高分子的多层次结构、塑化和熔融加工、新溶剂和溶解机制及溶液性质研究;以全部或部分生物质为原料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合成及其合成新方法;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新型高效催化剂体系的研究;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性表征方法、流变学、生物降解机制、降解速度与力学、热学综合调控方法研究。 材料科学发展趋势 在21世纪跨入第二个10年之际,各国都制订2010年之后若干时间段的材料科学发展战略规划。我国在不同层面(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计划、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也制定了“十二五”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研究了《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至2050年先进材料科技发展路线图》 。关于未来若干年的材料科学发展趋势,不同研究组给出趋同的意见,现按文献 的表述归纳如下: 1、 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发展现代材料科学;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拓创新,共同创建“物质科学技术”大学科。 2 、 发展材料合成、制备与表征科学技术 以原子、分子为起始物质进行材料合成,并在微观尺度上控制其成分和结构,已成为现代先进材料合成制备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环境协调和低成本的合成制备技术普遍受到人们重视;在某些领域,材料合成制备已与器件设计制造实现一体化;材料制备合成的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 3、 多层次、跨尺度的多级耦合发展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材料研究将向两个方向不断发展:小到纳米尺寸及原子量级,大到大型和超大型结构。一方面,对于超小尺寸和超大尺寸材料、器件的制备的越来越强烈的需求,需要更加系统的理论来支持;另一方面,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在不同尺度的多个单元设计和模拟成为可能,而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和视场的不断扩大也使得从原子尺度到微观再到宏观的研究从实验上成为可能。如何实现从原子层次到宏观材料行为的多层次设计和研究,进行各尺度之间的耦合,建立起跨尺度的材料系统理论是材料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材料科学家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方面,纳米材料与器件科学技术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重大的发展。 4、 全寿命成本约束 材料的生产和应用经历“自然资源—材料—零件—器件—系统—废品/资源”的过程,相应地,材料全寿命成本包括原料成本、制造成本、加工成本、组装集成成本、检测成本、维护成本、修复成本和循环使用成本,是材料在其寿命周期中对资源、能源、人力、环境等消耗的叠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考虑材料的全寿命成本并研究应用相应的控制技术已经或即将成为必然趋势。 5、 结构功能一体化 材料按用途可分成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进入21世纪,材料的产量增速放慢,但是对材料综合性能的追求更高,原有品种的性能在不断改善,性能更为优越的品种不断增加,人们不断开拓出具有新功能的材料。现阶段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需求更加突出,实现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同时实现材料与器件相结合,制备的器件多功能化是材料的发展趋势之一。 材料领域重要事件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石墨烯的发现者,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准晶的发现者。新研制的材料层出不穷,新材料品种千千万万,但能在物质科学的基本认知上有所发现,非常可贵。石墨烯和准晶的获奖,是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事件。 在新兴国家的经济腾飞中,作为基础材料的金属材料功不可没。钢铁材料的作用尤为显著。但这些材料的生产带来的能源及资源耗费,也引起社会的重视。在全球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功能材料的发展是最快的,而且起某种引领作用。 在材料学科发展方面,材料的使役性能一直受到关注。日本福岛核电站受海啸的冲击,引起人们对核电安全性的恐慌。材料科学家有责任对核电材料的可靠性问题做出解答。材料追求高强度,同时有足够的韧性,是最好的选择。近年来,从块体纳米铜材料研究出发,中国和美国科学家提出利用孪晶的共格界面来强化并吸收部分位错以达到提高韧性,为金属材料的研制开拓出新的局面;在2011年美国提出“材料基因组工程”之后,材料的计算设计成为材料领域新的热点;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表征成为材料科学四大支柱之一。近年由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实现了像差校正,不仅将分辨水平深入到亚埃尺度,而且电子束的品质也大为改善,使得诸多谱仪的空间分辨率和能量分辨率都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材料界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师昌绪院士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自主设计并研制成功的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40多年来大量应用于我国多种飞机发动机。他获得国际材料学会联合会授予的“实用材料创新奖”,是中国金属学会高温合金领域唯一的“终身成就奖”获奖人。师昌绪院士作为材料研究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以敏锐的洞察力、前瞻的战略思维、强国富民的责任感,在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咨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师昌绪院士的获奖是中国材料界的光荣,我们向敬爱的师昌绪院士表达最诚挚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0 TheTechnologyStrategyBoardofUK. Advanced Materials-KeyTechnology Area2008~2011,2007. 汪凌勇,张树庸,叶小梁等. 2011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中国科学院. 2012科学发展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3-7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中国科学院先进材料领域战略研究组. 中国至2050年先进材料科技发展路线图.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0 \0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院编《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第一章绪论部分,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0 \0 \0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  编 责任编辑:樊飞 ISBN:978-7-03-037376-2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由以院士为主体、众多专家参与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经过深入调查和广泛研讨共同完成,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抖科学》 包含石墨烯、准晶、光电功能材料、钢铁工业发展、核电材料、材料基因组工程、超构材料、材料组织结构研究等八个专题,详细分析了材料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态势,以及我国材料科材料科学学各分支学科的未来发展战略, 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材料科学未来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或保障措施。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1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工自然生态之一 人工自然的存在方式(1)
热度 2 lvnaiji 2018-5-25 10:00
吕乃基 笔者日前发了“人工自然生态(导言)全球化的三个层次 https://mp.weixin.qq.com/s/Xp-ZcVLXYRML31z2-33lKQ ”。 下文按以下提纲展开: 人工自然的存在方式-演化方式-人工自然新的存在方式(平台、虚拟)-人工自然的“供”与“求”,以及未来可能的分岔点 可以由多个角度探讨人工自然的存在方式。其中之一是: 工作机-动力机-控制学习机,以及材料-能量-信息 材料、能量和信息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也是人工自然的三大支柱。材料是载体,任何人工自然物都需要相应的载体;人工自然物的运行需要能量,信息关系到人工自然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并按指令或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运行。 人工自然物可以分为三类或三大部分:具体干活的工作机、提供能量的动力机,以及管理信息的控制学习机。通常,人工自然物工作机的载体是金属等材料,存储和转化、传递能量的载体是电池、发动机等,信息的存储和运行则是眼下最为关注的芯片以及光钎等。 远古和古代,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材料,以材料划分时代,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革命后,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能量,如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及现在的核能和清洁能源;20世纪中叶后,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信息,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等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虽然材料依然是关注的对象,但是重点毕竟从材料转移到能量和信息领域,中兴事件让人们回过头来重新关注材料,特别是作为信息载体的芯片。 有必要进一步考察信息与其载体的关系。信息指物质和能量,进而人与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分布。信息具有渗透性和共享性。 信息的渗透性意为,可以从任何事物中提取信息,或者反过来将信息输入到任何事物中去组织其物质和能量。 信息的共享性指不同的事物可以接受同种信息。 信息的渗透性与共享性意味着信息对于载体的超越。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脱碳入硅”的声音一再响起,或将从根本上改变信息乃至所有人工自然物的载体。 人,作为迄今人工自然发展所瞄准的顶峰,其一大特点是材料、能量和信息合一,工作机、动力机和控制学习机形成一个整体,以及三大机具有共同的载体,都由受精卵继而干细胞发育和分化而来。 人工自然未来的发展没有天花板,人,只是当下人工自然发展的方向。
个人分类: 科技|362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86)
罗非 2017-8-24 11:17
  能源的汪洋大海   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我们已经一再看到,我们能使用的能源其实无穷无尽。讲得更精确,唯一的限制只在于我们的无知。每隔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新的能源来源,所以人类能用的能源总量其实在不断增加。   为什么这么多人担心我们会耗尽所有能源?为什么他们担心我们用完所有化石燃料之后,会有一场大灾难?显然,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够驾驭并转换符合我们所需的知识。如果与太阳任何一天放射出的能量相比,全球所有化石燃料所储存的能源简直是微不足道。太阳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会到达地球,但即使是这一小部分,就已经高达每年3766800艾焦(焦耳是能量单位,在地心引力下将一颗小苹果抬升一米,所需的能量就是一焦耳;至于艾焦则是10 18 焦耳,这可是很多很多颗苹果。)96全球所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只能保留大约3000艾焦的能量。97现在人类所有活动和产业每年约消耗500艾焦,而地球只要大约短短90分钟,就能从太阳接收到这么多能量。98而且,这还只是太阳能而已。我们还有其他巨大的能量来源,像是核能、像是引力。引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因为地球受到月球吸引而成的潮汐作用。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能源市场几乎完全只能靠植物。这就像是住在一个容量每年3000艾焦的水库旁边,想办法尽可能多抽一点水出来。然而,这里有个明确的总容量。但到了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发现能用的能源不是一个水库,而是一整片海洋,容量可能有几千亿艾焦。我们唯一需要的,只是个更好的抽水泵罢了。   * * *   学习如何有效驾驭和转换能量之后,也解决了另一个阻碍经济成长的问题:原料短缺。等到人类找出方法驾驭大量而又廉价的能源之后,就开始能够取得过去无法使用的原料(像是在西伯利亚荒原采集铁矿),或者从越来越远的地方将原料运来(像是从澳大利亚将羊毛运到英国的纺织厂)。同时,科学上的突破也让人类能够发明全新的原料(像是塑料),或是发现先前未知的天然原料(像是硅和铝)。   化学家一直要到19世纪20年代才发现铝这种金属,但当时要从矿石中分离出铝非常困难,而且昂贵。于是,有几十年间,铝的价值甚至比黄金还要高得多。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还会用铝质餐具来宴请最尊贵的客人,至于那些二等的客人,就只能用黄金的刀叉来凑合凑合。99但到了19世纪末,化学家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大量、廉价提炼铝,目前全球的铝生产量达到每年3000万吨。如果拿破仑三世听说这些属民的后代居然拿铝做成抛弃式的铝箔,用来包三明治、带剩菜,用完就丢,想必是大惊失色。   两千年前,地中海盆地的人如果属于干性肤质,就会在手上抹橄榄油。而今天人们抹的是护手霜。我在附近一家店里随便买了一支简单的现代护手霜,里面的成分如下:   去离子水、硬脂酸、甘油、辛酸/癸酸三酸甘油酯、丙二醇、肉豆蔻酸异丙酯、人参根提取物、香料、鲸蜡醇、三乙醇胺、硅灵、熊果叶萃取、抗坏血酸磷酸镁、咪唑烷基脲、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樟脑、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羟基异己基3–环己基甲醛、羟基香茅醛、芳樟醇、丁苯基甲基丙醛、香茅醛、苎烯、香叶醇。   以上几乎所有的成分,都是在过去两世纪间才发明或发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遭到封锁,造成原物料严重短缺,可做成爆炸物的硝石更是奇缺无比。德国本身并不产硝石,当时最大的硝石产地在智利和印度。虽然用氨来取代硝石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但当时要生产氨的成本还非常高。可以说德国人走运,他们的同胞:一位名为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的犹太化学家在1908年发现了一套技术,几乎只要用空气就能制备出氨。等到战争爆发,德国人已经将哈伯的发现投入工业生产,只要靠着空气当原料,就能制作爆炸物。有学者认为,要不是有哈伯的发现,德国绝无可能撑到1918年的11月。100(哈伯在大战期间也是引导使用毒气的先驱。)而且,这项发现还让哈伯赢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奖,但可以想见他得的是化学奖,可不是和平奖。
个人分类: 科普|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位素201Hg全部剔除后的水银还是温敏液金属?
热度 10 kiwaho 2017-7-27 07:46
副标题:低能量热中微子如何影响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引言 水银又称汞,周期表中的第80 号元素,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制作温度计的最好材料非它莫属。它的熔点低至零下-38.8°C ,且通过共晶合金(eutectic system ),还能实现更低温度测量,例如汞铊合金熔点可低至-60°C 。 关于水银为何熔点那么低,教科书早已给出解释:都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殊性,以及K电子接近光速招致的相对论效应引起的。电子壳层按能级升序排列为:1s2 2s2 2p6 3s2 3p6 4s2 3d10 4p6 5s2 4d10 5p6 6s2 4f14 5d10 ,可见它的所有电子都是配好对的,似乎很惰性,本不应该有导电性,因为貌似没有自由电子。 然而,水银的实际导电性仍然不低,工业上也常用来做水银开关。所以,电子壳层结构理论,不一定可万能地解释一切物理属性。显然,水银很高的温度膨胀系数,也是壳层理论不便解释的。 在对低能热中微子长期研究后,我似乎对水银的物性找到了更好的解释。当然,已有的电子壳层解释还是很重要,我的解释是在前述解释基础之上的补充。 二、水银的同位素以及关键成分的核数据分析 自然的水银,内含7 种同位素:196Hg 、198Hg 、199Hg 、200Hg 、201Hg 、202Hg 和204Hg 。 其中惟有占比13.2% 的201Hg 的核能级比较特殊。它基态的自旋为3/2 ,宇称为负号,并拥有超低的第一激发态:1.6keV ,自旋宇称1/2- 。可见,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还算容易的。 其第一激发态能级,仅次于最低的裂变燃料铀235 的76eV 。 三、热中微子介绍 地球环境中,存在大量的中微子辐射,其中,低能热中微子,占据了主要能谱区。大部分中微子来自太阳的热核聚变的副产品,也有部分来自地球元素的β 衰变过程。 因β 衰变释放的能量至少是keV 数量级的。例如衰变能最低的天然元素是铼187Re ,仅2.5keV ,稍微低能的有氚3H ,对应18.6keV 。 再合并考虑自宇宙历史137 亿年以来,积累并衰减在空间的残余史前中微子,我估计:能量在个位数keV 的中微子,应该是地球环境的中微子主流成分。 我之所以称呼这类低能中微子为热中微子,是因为它们对应的物质波波长,在远紫外线至红外线波长之间。 根据De Broglie 公式,物质波波长 = h/p , h 为Plank 常数, p 为动量。由广泛猜测的中微子静止质量,不难算出1keV 中微子对应的物质波波长为0.2nm ,而刚能飞到光速的极端低能的常温中微子,物质波波长约8μm 。对比参考:热中子的物质波长仅为1.8埃,比热中微子物质波长,短了3个数量级以上。 现有中微子检测技术,根本无法探测到热中微子波段的中微子,而现用的Cherenkov法,能探测到的大约在MeV 能阶之上。故而,热中微子其实仍然是无法检测的准暗物质。 四、热中微子与201Hg 的交互作用 与物质能量交换的可能性高低,决定了轻子与物质的反应截面积。例如可见光,容易使玻璃电介质极化,所以,呈现出高达百万靶(barn)以上的光学反应截面,即折射率非常显著。 同样低位核能级的同位素201Hg ,一定会导致热中微子与水银的反应截面,呈指数级增长。下面是极可能发生的核激发反应和退激反应方程式: V + 201 Hg → V ’ + 201 Hg * 201 Hg * → 201 Hg + γ (1.6keV) 式中 V 、 V ’ 分别为原热中微子,以及能量衰减后的中微子; 201 Hg * 为其第一激发态的核。 最终导致热中微子中性流的能量,以伽马光子释放/ 吸收的形式,转移到水银的原子热运动中去了。这也应该是水银物质团内部,难以形成固定金属晶格的原因。 该光子较难透出高密度的水银,可能会困在物质团块内部,衰减成很多更低能量的热光子,而最终耗散掉。 就算热中微子在即将穿出水银容器之前,仍未发生上述反应,下一次机会还是有的。因为如此低能的热中微子,其折射率很可能高于2 ,因而,从水银进入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光学全反射的可能性很高,盖因全反射的临界角度arcsin(1/n) 很小的缘故。 只要热中微子能在水银内反复全反射,水银猎取热中微子能量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不用低能热中微子,改用1600V以上的启辉瞬态电压,乃至微弱的静电,也能激发201Hg,感生荧光。汞蒸汽之所以用于日光灯管,可能得益于这个特殊同位素。灯管厂家可以剔除201Hg后,试制实验专用日光灯和高压钠灯,看能否正常启辉? 顺便提及一下激发态能量最低的铀235U,仅有76eV。实在不凑巧,环境中如此低能的热中微子,应该少到可忽略不计,故而它的物性应不受此影响。 其它低熔点金属也含有低核能级的同位素组分,如镓,虽然在标准状况下为固体,但放在手掌心就可以靠体温融化。 五、我的预言 基于上述原因,我在此大胆猜测:脱除尽同位素201Hg 的人工修改后的水银,只要散货凑够一定质量以上,很可能在常温下是固态;亦或虽仍为液态,但熔点肯定升高了很多。而且,其热膨胀系数,应该会大大减少,也许小到难以继续当做温度计材料。 水银的前一个序号元素即是黄金。估计去掉201Hg 的人工水银,仍然不可能接近黄金的物性,这是由其原子电子壳层排列所命定的。 六、水银的热中微子光学应用展望 a. 折射应用 因为很高的电子密度,加之天然水银富含亲热中微子的201Hg 同位素,故而,水银是理想的热中微子透镜材料,尽管水银不透明,也不需要非得透明。 液态的水银,更容易驱使其界面形成任意几何曲面,因而,做成可动态变焦的热中微子镜头也很方便。 因水银对热中微子的折射率估计较高,因而制成的透镜一般是凸透镜,且焦距可以做的比较小。 下面是近轴几何光学理论原理图,以及焦距计算公式。 b. 反射应用 水银做成抛物面反射镜后,应该可以反射热中微子。但反射率也许被透射率分流了较多,除非采取特殊措施。 水银在温度低至4.2K 时,可变成超导体。若在其制成的反射镜面上,通以接近饱和的大电流,预期会使得热中微子的反射率大幅度提高。因为电子库伯对联手反射效果,肯定优于溃不成军的普通热电子群。 最后强调一点:本中微子光学理论, 仅面向非常低能的热中微子 !对能量大于100keV的快中微子,一切免谈,因为那些高能家伙,根本不尿任何物质,反应截面低到可怜的10 -40 靶以下。 光子也是这副德行,能量超过10eV以上的光子,如极紫外光、X射线等,在物质里面,基本上也是直来直去不折腰的。 七、寻求合作 同位素分离成本比较昂贵,而我们的资金实力甚为有限。 为印证本文猜想,期待国内有实力的科研单位,能与千瓦厚实验室携手合作。期待合作方能制造出1 公斤的人工水银,完全分馏掉201Hg 同位素。当然,若仅仅造出几克之后,就能应证我预言的物性,就不必继续奔1kg 的目标。 合作带来的后续系列成果,可以协商共享。 八、重大意义 我的预言来自深刻的理论分析。尽管我很有信心,但未来的证实或证伪都是可能的。 若证伪了,也不必沮丧, 我大不了收回这个预言,合作方的损失也是有限少的 。科研探索就是这样的, 100% 能做成的事情,就不叫探索了。相信双方都输得起。 若证实了,将极大推动热中微子及相应的光学理论,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引领未来清洁无公害 核能新能源 开发,最终造福人类! 聚焦后的热中微子,可以加速某些特殊天然同位素的贝塔衰变,这些同位素通常拥有很高的核衰变能量,但由于高旋锁定而动弹不得,例如钒50V高达2.2MeV能量被6个量子的自旋锁定,镥176Lu高达1.2MeV的能量被7个量子自旋禁锢!来自这些核素的核能,不会生成任何有害的放射性废料。 在天体物理方面,热中微子光学系统,或许能够对星核内部直接照相,这将大大促进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深度! 九、参考文献 1 、美国政府实验室公布的水银同位素201Hg 核能级数据 http://www.nndc.bnl.gov/nudat2/getdataset.jsp?nucleus=201hgunc=nds 2 、A prediction that bulk mercury without 201Hg may be solid in STP, Yanming Wei, Jul 2017, DOI:10.13140/RG.2.2.34695.70561 http://vixra.org/pdf/1707.0345v1.pdf 3 、Laboratory-Scale Superconducting Mirrors for Gravitational Microwaves, Raymond Chiao, Mar 2009, arXiv:0903.3280. https://arxiv.org/pdf/0903.3280
9781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镁基新材料论坛
rczeng 2017-6-16 00:21
镁基新材料论坛 镁基新材料论坛由“陕西省镁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http://mg.xjtu.edu.cn/ )”创建,论坛分为资讯模块、联络工作组和企业模块。在资讯模块管理员将定期更新最新的研究论文、专利、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企业动态、政策法规等,希望通过吸纳同行注册会员,定期开展专题讨论,保持论坛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厂商由企业进行自主维护,以更新企业的最新资讯、介绍企业的产品和研发动态等为主要内容,为科研单位和终端用户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也为上中下游的企业和研究单位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联络工作组由镁基材料的领航者、学术带头人组成,希望他们能共同参与论坛的讨论。
个人分类: 科研|1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sciencepress 2017-5-26 15:05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自创刊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于2017年2月顺利被SCI收录, 预估首个影响因子将超过4.0 。为了感谢对提升刊物影响力做出突出贡献的作者,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评选出了2016年度最佳论文和优秀论文奖。编委会和编辑部谨向获奖论文及作者表示祝贺,并诚挚地邀请材料科学领域科研工作者将创新性的成果发表在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 最佳论文: 余家国 ,武汉理工大学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 2 to solar fuel Xin Li, Jiuqing Wen, Jingxiang Low, Yueping Fang, Jiaguo Yu Sci China Mater , 2014, 57(1), 70–100 优秀论文: 曹光旱 ,浙江大学 Superconductivity in quasi-one-dimensional Cs 2 Cr 3 As 3 with large interchain distance Zhangtu Tang, Jinke Bao, Zhen Wang, Hua Bai, Hao Jiang, Yi Liu, Huifei Zhai, Chunmu Feng, Zhuan Xu, Guanghan Cao Sci China Mater , 2015, 58(1), 16–20 陈军 ,南开大学 Inorganic organic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Li batteries with multi-electron reaction Kai Zhang, Zhe Hu, Zhanliang Tao, Jun Chen Sci China Mater , 2014, 57(1), 42–58 胡文平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Green light-emitting diode from bromine based organic-inorganic halide perovskite Xiang Qin, Huanli Dong, Wenping Hu Sci China Mater , 2015, 58(3), 186–191 王心晨 ,福州大学 Photo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 by layered Co/h-BCN hybrids Mingwen Zhang, Zhishan Luo, Min Zhou, Caijin Huang, Xinchen Wang Sci China Mater , 2015, 58(11), 867–876 白海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Classification of metallic glasses based on structural and dynamical heterogeneities by stress relaxation Zhen Lu, Weihua Wang, Haiyang Bai Sci China Mater , 2015, 58(2), 98–105 王春儒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A highly efficient and tumor vascular-targeting therapeutic technique with size-expansible gadofullerene nanocrystals Mingming Zhen, Chunying Shu, Jie Li, Guoqiang Zhang, Taishan Wang, Yi Luo, Toujun Zou, Ruijun Deng, Fang Fang, Hao Lei, Chunru Wang, Chunli Bai Sci China Mater , 2015, 58(10), 799–810 点击链接,阅读以上文章 PDF 原文↙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Ms/news/journalNews/66RtHtyDua969XxEk —关注中国科学材料,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7 是开会年?有图就有真相?
热度 4 ncepuztf 2017-4-15 10:44
昨天一同事来研究室,一脸疲惫, 说这周开了七八个会,刚刚结束一个会,希望周末能歇歇(听起来好像很奢侈)。 今年的会分外多,各个部门都要开,宣传部门的、工会的、教务的、人事的、科技的、财务的、学生处的、团委的、图书馆的、党委的等等, 哪个部门都说自己的会很重要。 有会就有任务, 有任务就有计划、 有计划就得落实, 落实了就得总结, 于是开会、写材料成了占用时间非常多的工作内容,落实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上级部门也知道下面的情况,会下沟通也都表示理解,但好像都无可奈何。会和材料都快应付不过来,哪来时间干活?也就没人来检查,拍个图片,有图就有真相了! 昨天中午听得小区楼下人声鼎沸,了解到是居委会落实保定市卫生活动来小区打扫卫生; 真是见鬼,物业都撤了1年多了,居委会都不过问,突然给我们小区打扫卫生,是何居心? 果然,声音主要是讨论活动的条幅挂在哪里,确定后,摆了POSE,拍了照片,人们就撤了。 我想他们的总结里又多了一项工作业绩!上级也多了一项在自己领导下的成绩! 大家都很满意,年底的奖金应该没问题了。 仔细想想,学校在干的实际也五十步笑百步,大部分的精力都耗在形式上。 工作在开会,落实在材料。 并不是基层不想干,而是没法干,“婆婆”太多,伺候不过来。 但凡要提高实效,我想首先应该 将 机构扁平化,个数、层级越多,制度成本越高,效率越低 , 同时将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真正落实,目前情况很多人抢着当“领导”,当了“领导”就可以“管理”别人,霸占资源,达到让别人干活,为自己服务的真实目的。 “服务”都是挂在嘴上说说,都是在“云里”“雾里”,看不见,摸不着。 能给老百姓解决点问题,那简直是“恩赐”,一定要是“响应”上级(其实就是上级“领导”)的号召。比如:学生们把浴室开放时间太短,不能满足洗澡需求的问题提了好几年,就是解决不了,“难于上青天”。今年学校整了个“优化管理服务”活动,马上这事就不是“事”了。 精简机构一是减少层级,二是减少部门。信息领域有个概念叫“信息总线”,就是把交互的系统通过“总线”连接起来,“总线”是“面向服务”的,各实体(系统)对等通信,接口标准化。效率高,成本低,灵活高效,我看可以效仿。 在悉尼科技大学工作期间,我接触最多的是“信息中心”,提供分配邮箱、门禁口令、选课排课等服务,老师们上好课、搞好研究就可以了,会也很多,基本都是学术讨论会,以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为内容。 再看看我们的机构,设置的层层叠叠,政出多门,都想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甚至“邀功行赏”,有的还想成为“一方诸侯”,自己又不干活,只会“摊派”,任务到了基层简直应付到疲于奔命。 2017年应该是开会年,目前是刚刚开始,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启动会刚开完,原定1小时的会搞了2小时,主要是强调重要性。 群体吐槽多了知道的真相就多,知道的多了就会产生“忧虑”,(要不说智障儿童欢乐多呢!)直到大家都闷头不语。 同事望着窗外,喃喃道:“雄安新区”要成立了,展望未来,我到周边的“白沟”买个房,摆个摊,是不是日子过得能好点!?
个人分类: 生活|3079 次阅读|7 个评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啊!
热度 2 wangxh 2017-3-9 10:38
大家好!最近几个月有些忙,没来科学网,怠慢了不少朋友,敬请谅解哦! “捡了”女儿淘汰的笔记本一个,由于苹果系统变得极其蜗牛,所以打算装windows系统,可以几个驱动程序不能安装——wifi不好用,喇叭不出声,也找不到对应版本,一直闲置。 由于几年前“捡”的爱人的笔记本实在是太陈旧了,关键是电池甚至不能坚持10分钟,所以必须修好这台MacBookpro。 昨天晚上,问道哪位学生能够搞定此事,其中一位提供了一个线路:另一位学生可以搞定! 打通电话,学生给我指导几招儿,按照他说的一做,哈哈,搞定喽! 此事再次印证,“弟子不必不如师”啊! 该学生读研究生时,对电脑可以说是不太懂的,对于装系统、安装应用软件几乎没有尝试过,还是俺鼓励他对电脑硬件配置、软件安装与使用进行攻关的,现在已经被师兄弟们称为“行家”喽!为师高兴啊! 还有一位弟子,进校时同样如此,在俺的鼓励下,大胆“操作”,甚至可以维修主板——在校时曾经买了3毛钱一个的8个主板电容器,把烧坏的换下来,挽救了一块几百块钱的主板! 研究生嘛,俺历来主张不仅仅学会做科研、做实验、写论文,还要兼学别样,做做饭,修修电脑,背背诗词歌赋,读读史书什么的。尤其是我们做材料的,如果连饭菜——这种天天可以“做实验”的最简单“材料”都做不好,真能把材料做到极致吗?(当然,大师级的材料学家除外)
个人分类: 教之道|360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89所高校进入ESI材料科学全球前1%(2017年1月)
热度 4 wanyuehua 2017-3-6 08:59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 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ESI从 引文分析的角度,将全部科学分为 22 个学科。 2017 年 1 月 15 日 ESI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2006 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统计分析出共有5361个研究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学科共有798个研究机构进入ESI全球前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89 所高校进入 ESI 材料科学学全球前 1% 。其中清华大学进入 ESI 材料科学全球第 8 位,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8 所学校进入 ESI 材料科学学科世界前 50 位。 中国89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ESI材料科学全球前1% 说明 : Top 论文是包括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 国内排名 全球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次数 Top 论文篇数 1 8 清华大学 7498 102129 13.62 185 2 20 上海交通大学 6035 71737 11.89 86 3 26 浙江大学 5089 67227 13.21 79 4 28 复旦大学 2810 66139 23.54 137 5 30 哈尔滨工业大学 7776 61024 7.85 35 6 38 吉林大学 4228 52392 12.39 50 7 40 北京大学 3021 51511 17.05 97 8 47 中国科学院大学 3756 49469 13.17 104 9 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245 49394 15.22 91 10 63 中南大学 6821 42513 6.23 26 11 68 华南理工大学 4138 41092 9.93 76 12 69 北京科技大学 6765 40748 6.02 27 13 77 天津大学 3869 36665 9.48 41 14 78 南京大学 2634 36639 13.91 51 15 79 四川大学 3896 36566 9.39 31 16 81 华中科技大学 3525 35329 10.02 61 17 83 大连理工大学 3985 35109 8.81 35 18 91 苏州大学 2308 33712 14.61 94 19 93 西安交通大学 4254 33426 7.86 28 20 94 山东大学 3397 32842 9.67 32 21 96 西北工业大学 5456 32289 5.92 13 22 113 武汉大学 2131 29385 13.79 42 23 123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3401 26763 7.87 38 24 127 南开大学 1249 26157 20.94 55 25 132 北京化工大学 1906 25691 13.48 28 26 133 中山大学 1648 25652 15.57 42 27 135 武汉理工大学 3024 25416 8.4 36 28 142 华东理工大学 1849 24063 13.01 32 29 149 东南大学 2499 23306 9.33 18 30 160 同济大学 2495 22426 8.99 28 31 169 兰州大学 1614 21022 13.02 16 32 170 上海大学 2624 20984 8 21 33 181 厦门大学 1535 19903 12.97 36 34 189 东华大学 2217 19505 8.8 25 35 193 东北大学 4011 19196 4011 5 36 194 重庆大学 3156 19173 6.08 20 37 209 湖南大学 1974 18268 9.25 27 38 210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2021 18197 9 28 39 215 北京理工大学 1861 17983 9.66 43 40 251 南京工业大学 1811 15254 8.42 20 41 256 哈尔滨工程大学 1081 15014 13.89 24 42 284 福州大学 832 13247 15.92 28 43 312 南京理工大学 1415 12087 8.54 25 44 331 江苏大学 1566 11160 7.13 8 45 334 华东师范大学 802 11072 13.81 18 46 336 北京工业大学 1568 10851 6.92 8 47 355 东北师范大学 1566 11160 7.13 12 48 365 电子科技大学 1649 9885 5.99 11 49 371 华中师范大学 342 9716 28.41 15 50 372 中国石油大学 1115 9703 8.7 12 51 388 合肥工业大学 1041 9192 8.83 14 52 397 西南交通大学 1116 8914 7.99 4 53 443 郑州大学 1059 7935 7.49 7 54 445 湘潭大学 1017 7905 7.77 4 55 454 燕山大学 1537 7680 5 7 56 490 南京邮电大学 377 7113 18.87 22 57 496 中国地质大学 1133 7003 6.18 9 58 499 陕西师范大学 770 6905 8.97 4 59 531 浙江理工大学 716 6539 9.13 6 60 534 太原理工大学 1490 6469 4.34 7 61 536 北京交通大学 764 6436 8.42 4 62 559 第四军医大学 392 6101 15.56 7 63 567 北京师范大学 492 5983 12.16 12 64 574 上海师范大学 371 5918 15.95 8 65 582 青岛科技大学 631 5803 9.2 1 66 589 安徽大学 646 5670 8.78 6 67 592 浙江师范大学 458 5614 12.26 6 68 594 湖北大学 613 5593 9.12 8 69 606 中国海洋大学 514 5468 10.64 5 70 615 安徽工业大学 657 5383 8.19 14 71 617 浙江工业大学 767 5365 6.99 4 72 628 西南大学 591 5306 8.98 5 73 651 暨南大学 935 5099 5.45 4 74 659 黑龙江大学 390 5022 12.88 9 75 663 河南大学 640 5000 7.81 0 76 666 昆明理工大学 1202 4954 4.12 0 77 668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910 4937 5.43 4 78 676 常州大学 671 4876 7.27 5 79 685 济南大学 585 4793 8.19 5 80 693 广西大学 877 4731 5.39 2 81 717 武汉科技大学 914 4485 4.91 4 82 754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40 4187 17.45 6 83 754 深圳大学 832 4187 5.03 4 84 756 河北工业大学 734 4179 5.69 2 85 757 中国矿业大学 890 4172 4.69 3 86 765 江南大学 853 4093 4.8 4 87 782 陕西科技大学 940 4026 4.28 1 88 788 南昌大学 666 3981 5.98 2 89 789 华南师范大学 431 3976 9.23 4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2978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85所高校进入ESI材料科学全球前1%
热度 1 wanyuehua 2017-2-18 08:35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 2016 年 11 月 10 日公布了根据全球研究机构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在 Webof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材料科学学科共有 777 个研究机构进入 ESI 全球前 1% ,本期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共有 85 所高校进入 ESI材料科学 全球前 1% 。 中国 85 所高校 (不含港澳台) 进入 ESI 材料科学全球前 1% 国内排名 学校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次数 ESI 材料科学全球排名(按总被引频次) 1 清华大学 7275 96273 13.23 8 2 上海交通大学 5870 67560 11.51 20 3 浙江大学 4957 63549 12.82 26 4 复旦大学 2709 62442 23.05 28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7574 57580 7.6 30 6 吉林大学 4096 49512 12.09 39 7 北京大学 2883 48269 16.74 44 8 中国科技大学 3110 46232 14.87 52 9 中国科学院大学 3558 45783 12.87 54 10 中南大学 6612 39819 6.02 65 11 华南理工大学 3978 38337 9.64 68 12 北京科技大学 6563 38082 5.8 70 13 南京大学 2542 34555 13.59 77 14 天津大学 3751 34500 9.2 78 15 四川大学 3770 34337 9.11 79 16 大连理工大学 3875 33071 8.53 83 17 华中科技大学 3406 32829 9.64 87 18 西安交通大学 4114 31243 7.59 92 19 苏州大学 2205 30980 14.05 93 20 山东大学 3302 30920 9.36 95 21 西北工业大学 5320 30283 5.69 97 22 武汉大学 2052 27650 13.47 114 23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3295 24842 7.54 124 24 南开大学 1202 24610 20.47 126 25 中山大学 1587 24088 15.18 131 26 北京化工大学 1830 23993 13.11 132 27 武汉理工大学 2914 23649 8.12 133 28 华东理工大学 1796 22658 12.62 142 29 东南大学 2375 21542 9.07 155 30 同济大学 2414 20930 8.67 160 31 兰州大学 1585 19891 12.55 167 32 上海大学 2532 19789 7.82 170 33 厦门大学 1459 18593 12.74 184 34 东华大学 2113 18141 8.59 190 35 东北大学 3880 17983 4.63 194 36 重庆大学 3049 17789 5.83 200 37 湖南大学 1907 17144 8.99 210 38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1953 16992 8.7 212 39 B 北京理工大学 1802 16579 9.2 219 40 南京工业大学 1737 14163 8.15 256 41 哈尔滨工程大学 1053 14121 13.41 257 42 福州大学 801 12286 15.34 291 43 南京理工大学 1349 11129 8.25 317 44 华东师范大学 768 10449 13.61 330 45 江苏大学 1511 10410 6.89 331 46 北京工业大学 1517 10277 6.77 334 47 东北师范大学 563 9718 17.26 351 48 华中师范大学 337 9237 27.41 368 49 电子科技大学 1572 9202 5.85 370 50 中国石油大学 1060 9025 8.51 380 51 合肥工业大学 1004 8592 8.56 392 52 西南交通大学 1080 8372 7.75 400 53 湘潭大学 984 7407 7.53 447 54 郑州大学 1014 7360 7.26 449 55 燕山大学 1495 7192 4.81 464 56 南京邮电大学 350 6633 18.95 494 57 陕西师范大学 744 6452 8.67 506 58 中国地质大学 1097 6440 5.87 507 59 浙江理工大学 685 6131 8.95 533 60 北京交通大学 731 6037 8.26 539 61 太原理工大学 1439 5943 4.13 541 62 第四军医大学 386 5767 14.94 561 63 北京师范大学 476 5639 11.85 572 64 上海师范大学 358 5638 15.75 573 65 青岛科技大学 617 5519 8.94 582 66 安徽大学 628 5283 8.41 594 67 浙江师范大学 442 5272 11.93 596 68 湖北大学 582 5233 8.99 601 69 中国海洋大学 500 5154 10.31 606 70 浙江工业大学 737 5033 6.83 627 71 安徽工业大学 637 5005 7.86 632 72 西南大学 561 4920 8.77 640 73 黑龙江大学 376 4715 12.54 661 74 河南大学 624 4688 7.51 665 75 暨南大学 880 4668 5.3 667 76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891 4652 5.22 669 77 昆明理工大学 1149 4595 4 677 78 广州大学 642 4556 7.1 684 79 广西大学 858 4460 5.2 692 80 济南大学 560 4380 7.82 699 81 武汉科技大学 884 4164 4.71 727 8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234 3930 16.79 750 83 河北工业大学 707 3897 5.51 758 84 中国矿业大学 861 3832 4.45 771 85 深圳大学 793 3829 4.83 773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58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子科学及材料科学常用链接
longwei1221 2017-2-17 13:35
世界(超)冷中子源索引pdf文档: 包括了所有中子源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 http://www.ottosix.com/download/cns_world_directory2007.pdf ; AP1700常用物质物性在线计算 ,1700种工业物质,比较全: http://www.ap1700.com/PreciseCalculate.htm 国际中子源组织 ,包含了实际上所有中子科学相关机构最新信息,可以邮箱注册成为会员接受信息,几乎每周都有职位需求 http://www.neutronsources.org/ 先进中子源国际合作( 两年一次会议 ) : http://neutronsources.org/calendar/regular-events/icans.html 核医学、医学物理 :有各种文章、MCNP输入和输出、人体组织kerma因子等,对于做放疗及人体建模是福音 http://ftp.aip.org/epaps/medical_phys/E-MPHYA6-29-009201/ ICRU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 ,上面有各种标准、数据、PDF文档等用于辐射防护、核医学、核探测等 http://www.icru.org/ 国际上已有和计划中的中子散射装置 (Neutron scattering facilities): http://www.neutron.anl.gov/facilities.html 阿贡国家实验室 中子散射 主页,有很多工具和资料 http://www.neutron.anl.gov/ 日本散裂中子源 J-PARC: http://j-parc.jp/ 台湾光源中子小组 : http://nsrrc.com/neutron/ 中子散射软件下载 (X射线与中子散射实验数据分析、蒙卡模拟、输运扩散计算、数据处理等各种软件) http://www.filebuzz.com/findsoftware/Neutron_Scattering_Software/1.html http://www.neutron.anl.gov/software.html ILL中子谱仪结构及参数 :国际上各个散裂中子源以及反应堆中子源的中子谱仪介绍,可以任意选择导出相关几何结构参数和介绍。 http://www.ill.eu/instruments-support/instruments-groups/instruments/in5/description/instrument-layout/ 热中子散射数据下载 : https://www-nds.iaea.org/indltsl/ 英国材料组织网站 : http://www.matter.org.uk/ 倒格子空间 : http://www.matter.org.uk/diffraction/geometry/2D_reciprocal_lattices.htm Mcstas 软件 使用相关问题讨论 锦集: http://www.mcstas.org/neutron-mc/arch/0102/threads.html#00001 MCSTAS样品几何结构建模软件Qhull: http://www.qhull.org/html/ MCSTAS样品几何结构建模软件powercrust下载: http://web.cs.ucdavis.edu/~amenta/powercrust.html ; 辐射相关单位在线转换 : http://www.huansuanqi.com/Radiation.htm 水的相图 : http://www1.lsbu.ac.uk/water/water_phase_diagram.html 水合物储氢 : http://www.hydrogen.energy.gov/pdfs/review06/bes_st11_sloan.pdf 甲烷水合物晶体结构 数据文件下载: http://rruff.geo.arizona.edu/AMS/minerals/Methane-hydrate (cif格式、AMC格式等) http://nanocrystallography.org/cif/9/01/44/9014453.cif NIST气体水合物热力学数据 及其他数据: http://www.nist.gov/jres 中子本征物理研究束线 : https://neutrons.ornl.gov/fnpb ( Fundamental Neutron Physics Beam Line研究中子的基本物理特性 ) 晶体结构学 : http://www.crystalstar.org/Index.html ********************************************************************************************************************************************* 工程材料常用40个数据库 : 1 、MatWeb: 材料物性数据库(免费) http://www.matweb.com/ 2 、曰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材料数据库(免费) http://mits.nims.go.jp/index_en.html 3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物性数据库 http://webbook.nist.gov/chemistry/name-ser.html 4 、剑桥大学材料资源 http://www.doitpoms.ac.uk/index.html 5 、材料大全A到Z (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免费) http://www.azom.com/materials.asp 6 、M-Base Company (物性数据库和设计软件) http://www.m-base.de/ 7 、ESM Software(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 http://www.esm-software.com/ 8 、物理常数 http://physics.nist.gov/cuu/Constants/index.html?/codata86.html 9 、金属合金物性数据库 (Principal Metals, Inc.提供)(免费) http://www.principalmetals.com/prime/step1.asp 10 、Goodfellow (金属与材料) http://www.goodfellow.com/ 11 、Key to Metals (有色金属数据库) http://www.key-to-metals.com/ 12 、Lead-Free Solder Alloy http://www.physics.auburn.edu/~bozack/Pb-FreeSolder.html 13 、Lead-Free Solder http://www.smtinfo.net/Db/_Lead-Free.html 14 、Solder Systems Computational Thermodynamics http://www.metallurgy.nist.gov/phase/solder/solder.html 15 、Phase Diagrams and Articles http://www.crct.polymtl.ca/fact/index.php?websites=1 16 、韩国多元相图 http://www.icm.re.kr/mdb/phase/index.jsp?ca=2index=A 17 、二(三)元相图FactSage Database http://www.crct.polymtl.ca/ 18 、元素周期表 http://www.webelements.com/ 19 、LiqCryst Online (液晶数据库)(部分免费) http://liqcryst.chemie.uni-hamburg.de/ 20 、Materials Science International Services (合金材料组成和相图数据) http://www.msiwp.com/ 21 、晶体之星 http://www.crystalstar.org/ 22 、高分子数据手冊 http://www.oup-usa.org/pdh/ Name:pdh_user Password:bigchain 23 、表面科学建模、分析和可视化软件与数据库指南(部分免费) http://www.uksaf.org/software.html#1 24 、塑料树脂产品库Resin Source(部分免费) http://www.ides.com/prospector/ 25 、涂料的化学阻性数据(免费) http://www.thermaplast.com/chemr.html 26 、Chemical Resistance of Resin Materials(免费) http://www.eldonjames.com/html/chemical.html 27 、POLYMERIS (高分子物性数据与估算) http://www.scivision.com/Products/polymers/PolymerIS.html 28 、Adhesives Mart (胶粘剂数据库,提供胶粘剂选择参考和详细的技术数据,超过5,000种产品)(免费) http://www.adhesivesmart.com/ 29 、PoLyInfo (高分子材料设计所需的各种数据)(免费) http://polymer.nims.go.jp/ 30 、Abstract Database from Rapra(高分子、塑料和橡胶行业和技术在线信息检索数据库) http://www.polymerlibrary.com/ 31 、PoLyInfo (高分子材料设计所需的各种数据)(免费) http://polymer.nims.go.jp/polyinfo_top_eng.htm 32 、CAMPUS (塑料产品数据库, 免费) http://www.campusplastics.com/ 33 、Chemical Resistance of Resin Materials(免费) http://www.eldonjames.com/html/chemical.html 34 、化学相容性(化学品与材料之间)数据库, Cole-Parmer(免费) http://www.coleparmer.com/techinfo/chemcomp.asp 35 、溶剂选择数据库(免费) http://www.solventcentral.com/ 36 、吸声材料数据表(免费) http://www.ondacorp.com/tecref_acoustictable.html 37 、陶瓷材料参考指南, Ceramic Industry(免费) http://www.ceramicindustry.com 38 、World Wide Composites Search Engine(英特网复合材料搜索引擎) http://www.wwcomposites.com/ 39 、化工引擎 http://www.chemyq.com/ 40 、材料基因组计划 https://materialsproject.org/ 41 晶体结构数据库: http://serc.carleton.edu/research_education/crystallography/xldatabases.html 后面遇到了继续更新。。。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子科学及材料科学常用链接
longwei1221 2017-2-17 13:33
世界(超)冷中子源索引pdf文档: 包括了所有中子源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 http://www.ottosix.com/download/cns_world_directory2007.pdf ; AP1700常用物质物性在线计算 ,1700种工业物质,比较全: http://www.ap1700.com/PreciseCalculate.htm 国际中子源组织 ,包含了实际上所有中子科学相关机构最新信息,可以邮箱注册成为会员接受信息,几乎每周都有职位需求 http://www.neutronsources.org/ 先进中子源国际合作( 两年一次会议 ) : http://neutronsources.org/calendar/regular-events/icans.html 核医学、医学物理 :有各种文章、MCNP输入和输出、人体组织kerma因子等,对于做放疗及人体建模是福音 http://ftp.aip.org/epaps/medical_phys/E-MPHYA6-29-009201/ ICRU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 ,上面有各种标准、数据、PDF文档等用于辐射防护、核医学、核探测等 http://www.icru.org/ 国际上已有和计划中的中子散射装置 (Neutron scattering facilities): http://www.neutron.anl.gov/facilities.html 阿贡国家实验室 中子散射 主页,有很多工具和资料 http://www.neutron.anl.gov/ 日本散裂中子源 J-PARC: http://j-parc.jp/ 台湾光源中子小组 : http://nsrrc.com/neutron/ 中子散射软件下载 (X射线与中子散射实验数据分析、蒙卡模拟、输运扩散计算、数据处理等各种软件) http://www.filebuzz.com/findsoftware/Neutron_Scattering_Software/1.html http://www.neutron.anl.gov/software.html ILL中子谱仪结构及参数 :国际上各个散裂中子源以及反应堆中子源的中子谱仪介绍,可以任意选择导出相关几何结构参数和介绍。 http://www.ill.eu/instruments-support/instruments-groups/instruments/in5/description/instrument-layout/ 热中子散射数据下载 : https://www-nds.iaea.org/indltsl/ 英国材料组织网站 : http://www.matter.org.uk/ 倒格子空间 : http://www.matter.org.uk/diffraction/geometry/2D_reciprocal_lattices.htm Mcstas 软件 使用相关问题讨论 锦集: http://www.mcstas.org/neutron-mc/arch/0102/threads.html#00001 MCSTAS样品几何结构建模软件Qhull: http://www.qhull.org/html/ MCSTAS样品几何结构建模软件powercrust下载: http://web.cs.ucdavis.edu/~amenta/powercrust.html ; 辐射相关单位在线转换 : http://www.huansuanqi.com/Radiation.htm 水的相图 : http://www1.lsbu.ac.uk/water/water_phase_diagram.html 水合物储氢 : http://www.hydrogen.energy.gov/pdfs/review06/bes_st11_sloan.pdf 甲烷水合物晶体结构 数据文件下载: http://rruff.geo.arizona.edu/AMS/minerals/Methane-hydrate (cif格式、AMC格式等) http://nanocrystallography.org/cif/9/01/44/9014453.cif NIST气体水合物热力学数据 及其他数据: http://www.nist.gov/jres 中子本征物理研究束线 : https://neutrons.ornl.gov/fnpb ( Fundamental Neutron Physics Beam Line研究中子的基本物理特性 ) 晶体结构学 : http://www.crystalstar.org/Index.html ********************************************************************************************************************************************* 工程材料常用40个数据库 : 1 、MatWeb: 材料物性数据库(免费) http://www.matweb.com/ 2 、曰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材料数据库(免费) http://mits.nims.go.jp/index_en.html 3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物性数据库 http://webbook.nist.gov/chemistry/name-ser.html 4 、剑桥大学材料资源 http://www.doitpoms.ac.uk/index.html 5 、材料大全A到Z (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免费) http://www.azom.com/materials.asp 6 、M-Base Company (物性数据库和设计软件) http://www.m-base.de/ 7 、ESM Software(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 http://www.esm-software.com/ 8 、物理常数 http://physics.nist.gov/cuu/Constants/index.html?/codata86.html 9 、金属合金物性数据库 (Principal Metals, Inc.提供)(免费) http://www.principalmetals.com/prime/step1.asp 10 、Goodfellow (金属与材料) http://www.goodfellow.com/ 11 、Key to Metals (有色金属数据库) http://www.key-to-metals.com/ 12 、Lead-Free Solder Alloy http://www.physics.auburn.edu/~bozack/Pb-FreeSolder.html 13 、Lead-Free Solder http://www.smtinfo.net/Db/_Lead-Free.html 14 、Solder Systems Computational Thermodynamics http://www.metallurgy.nist.gov/phase/solder/solder.html 15 、Phase Diagrams and Articles http://www.crct.polymtl.ca/fact/index.php?websites=1 16 、韩国多元相图 http://www.icm.re.kr/mdb/phase/index.jsp?ca=2index=A 17 、二(三)元相图FactSage Database http://www.crct.polymtl.ca/ 18 、元素周期表 http://www.webelements.com/ 19 、LiqCryst Online (液晶数据库)(部分免费) http://liqcryst.chemie.uni-hamburg.de/ 20 、Materials Science International Services (合金材料组成和相图数据) http://www.msiwp.com/ 21 、晶体之星 http://www.crystalstar.org/ 22 、高分子数据手冊 http://www.oup-usa.org/pdh/ Name:pdh_user Password:bigchain 23 、表面科学建模、分析和可视化软件与数据库指南(部分免费) http://www.uksaf.org/software.html#1 24 、塑料树脂产品库Resin Source(部分免费) http://www.ides.com/prospector/ 25 、涂料的化学阻性数据(免费) http://www.thermaplast.com/chemr.html 26 、Chemical Resistance of Resin Materials(免费) http://www.eldonjames.com/html/chemical.html 27 、POLYMERIS (高分子物性数据与估算) http://www.scivision.com/Products/polymers/PolymerIS.html 28 、Adhesives Mart (胶粘剂数据库,提供胶粘剂选择参考和详细的技术数据,超过5,000种产品)(免费) http://www.adhesivesmart.com/ 29 、PoLyInfo (高分子材料设计所需的各种数据)(免费) http://polymer.nims.go.jp/ 30 、Abstract Database from Rapra(高分子、塑料和橡胶行业和技术在线信息检索数据库) http://www.polymerlibrary.com/ 31 、PoLyInfo (高分子材料设计所需的各种数据)(免费) http://polymer.nims.go.jp/polyinfo_top_eng.htm 32 、CAMPUS (塑料产品数据库, 免费) http://www.campusplastics.com/ 33 、Chemical Resistance of Resin Materials(免费) http://www.eldonjames.com/html/chemical.html 34 、化学相容性(化学品与材料之间)数据库, Cole-Parmer(免费) http://www.coleparmer.com/techinfo/chemcomp.asp 35 、溶剂选择数据库(免费) http://www.solventcentral.com/ 36 、吸声材料数据表(免费) http://www.ondacorp.com/tecref_acoustictable.html 37 、陶瓷材料参考指南, Ceramic Industry(免费) http://www.ceramicindustry.com 38 、World Wide Composites Search Engine(英特网复合材料搜索引擎) http://www.wwcomposites.com/ 39 、化工引擎 http://www.chemyq.com/ 40 、材料基因组计划 https://materialsproject.org/ 41 晶体结构数据库: http://serc.carleton.edu/research_education/crystallography/xldatabases.html 后面遇到了继续更新。。。
个人分类: 未分类|7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喜讯: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中国科学:材料》)被SCI检索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2-15 17:30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中国科学:材料》,英文月刊,简称SCMs)正式被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旗下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等数据库收录,自创刊以来的所有文章将被这些数据库检索,首个影响因子将于2017年产生。 SCMs于2014年12月正式创刊,由清华大学 李亚栋 院士担任主编、《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是《中国科学》系列期刊之一,与Springer出版集团合作面向海外发行。其办刊宗旨为:刊载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原创学术论文及评述性文章,反映国内外材料科学重要进展、科研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材料科学发展,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SCMs的编委会由国内外活跃在材料科学领域的92位中青年科学家组成。刊物设有评述、论文、快报、观点等栏目,主要报道特种金属功能/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有机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材料表面与界面、材料检测与分析技术等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和重要科学意义的最新研究进展。 SCMs 2013年曾获得国家六部委实施的“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针对新创办刊物的D类项目资助,并于2016年底入选中国科协实施的“ 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 ”。 近年来,我国的材料科学发展迅猛,但欠缺高水平的材料类英文期刊。此次被SCIE数据库收录,标志着SCMs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编辑团队将尽心竭力服务于材料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力争把SCMs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综合性材料类期刊。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官网 : http://mater.scichina.com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30489 次阅读|1 个评论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新发表成果推介
sciencepress 2017-1-17 16:38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中国科学:材料》)2016(12) 氢化的 TiO 2 /SrTiO 3 形貌、组成和能带的调控 在半导体光催化剂中, TiO 2 和 SrTiO 3 因为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而被科研工作者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分解水、光阳极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但是二者都属于宽带隙半导体,只有在紫外光照射下才能被激发,因此限制了其对太阳光中可见光的利用,同时,单独的 TiO 2 和 SrTiO 3 在 被光激发时产生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容易复合 ,这些缺点限制了他们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TiO 2 /SrTiO 3 复合体的构筑可以显著提高光生电荷的分离,相关研究有所报道,然而对于具有可见光响应的成分均一并且形貌结构可控的 TiO 2 /SrTiO 3 复合体目前还没有报道。对于钛基氧化物,氢化处理可以产生 Ti 3+ 以及氧空位,可以有效拓展可见光吸收并提高光生电荷的分离速率,从而提高光催化活性;而多孔微球由于具有多孔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光利用率并增加反应活性位点,因此,合成具有上述优点的催化剂 在光催化领域将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最近,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韩陶然和付宏刚教授对目前光催化过程中催化剂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该类催化剂所存在的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改性。采用前驱体路线,利用两步连续的溶剂热反应合成了 TiO 2 /SrTiO 3 多孔微球 ,微球中每一个小粒子是一个小的 TiO 2 /SrTiO 3 异质结单元,在粒子内部异质结之间可以有效地促进电子和空穴的分离,粒子与粒子之间的孔道有利于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并增加反应活性位进行光催化反应。氢化后的 TiO 2 /SrTiO 3 具有适量的 Ti 3+ 和氧空位,不仅增加了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吸收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电子和空穴的分离,使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和产氧的性能。 此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用于合成其它的钛基半导体复合催化剂,该材料有望探索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原文 : Han, T., Chen, Y., Tian, G. et al. Sci. China Mater. (2016) 59: 1003. doi:10.1007/s40843-016-5126-1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40843-016-5126-1 通过噻吩诱导制备可控表面形貌的MoS2及其HDS和HER催化活性研究 二硫化钼( MoS 2 )是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中的一个典型,与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类似, MoS 2 具有六方晶体层状结构,层内由共价键结合,层与层之间则由范德华力结合。 MoS 2 依靠其特殊的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被广泛应用在加氢催化剂、固体润滑剂和锂离子电池等领域。近年来,随着纳 / 微米材料应用技术的兴起, MoS 2 材料的制备已由经典的钼元素和硫元素高温固相反应逐渐发展为各种条件相对温和、产品形貌可控的制备技术。其中,水热合成法以其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材料大小和形貌易于控制等优点成为近几年来科研工作者制备和研究纳 / 微米级 MoS 2 材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并且纳 / 微米级 MoS 2 材料在其主要应用领域展示了比传统 MoS 2 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 最近,北京化工大学的刘思嘉博士和梁鑫副教授课题组对水热合成法合成 MoS 2 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制备方法进行了有效改进,成功对 MoS 2 的表面形貌进行调控。研究发现,在制备过程中添加少量噻吩作为导向剂,可以诱导合成出具有特殊表面结构的 MoS 2 催化剂。相比于普通 MoS 2 ,添加噻吩合成的 MoS 2 的特殊表面结构使得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点。加氢脱硫实验和电化学性能测试都显示出该方法合成的 MoS 2 对于加氢脱硫反应和析氢反应都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该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制备高活性 MoS 2 催化剂的方法,同时也为调控具有类似 MoS 2 层状结构的材料形貌提供了思路。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原文 : Liu, S., Zhang, X., Zhang, J. et al. Sci. China Mater. (2016) 59: 1051. doi:10.1007/s40843-016-5106-y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0843-016-5106-y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表格和材料泛滥是“腐败”和“懒政”
热度 10 姜文来 2016-12-12 16:19
表格和材料泛滥是“腐败”和“懒政” 姜文来 近日,听一位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吐槽:扶贫工作中,各类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记录表雪片般飞来,“ 5+2 ”“白加黑”都难招架,最多时一天就填了 48 份。大量时间、精力耗在纸面上,要为村里做点实事,反倒只能挤时间。( 12 月 11 日《人民日报》) 我经常到基层调研,类似的吐槽比较普遍,基层人员每天忙于上级部门布置的各种表格填报或者材料上报,没有时间真正干自己的事情,基层人员几乎成了“填表专业户”或者“材料撰写人员”,让基层人员苦不堪言。 其实,被表格和材料困扰的不仅仅局限于基层人员,有相当于一部分人受此影响。如教师或者科研人员,每年都要填各种与教研、科研有关或者无关的表格或材料,占用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干扰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烦不胜烦,尽管填表者很不情愿,但这是上级部门的要求的工作,不得不完成。 从上级单一部门来看,每个部门要求上报的材料或者填写的表格并不多,没有觉得为下级造成多大的困扰,是完成工作任务必要的工作。但从基层的角度来看,上级管理部门众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布置的每一项任务都需要基层一一落实,上级所有的要求都落到了基层人数不多的人头上,不忙得“头昏脑涨”那才是奇迹。 造成表格和材料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不正确的政绩观作怪。表格和材料是上级了解下级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下级向上级汇报成绩成效的通道。一些表格和材料是不可少的,是必须的,对于这些表格和材料基层是理解的,也是大力支持的。基层人员最不情愿和最反感地是那些为了政绩“制造”出来的表格或材料,对于基层而言没有什么用处,是加重负担额外的任务,如果不是因为情分或者愿意牺牲谁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这些材料即使送到上级部门,或者束之高阁,或者作为资料保存,几乎没有发挥其作用或者价值,既浪费了大量填表人宝贵的时间,也浪费了纸张、传递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 “腐败”,甚至比常见的“腐败”更可怕,它是以正常工作的名义进行的“腐败”,具有隐蔽性、难以拒绝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表格和材料泛滥绝对不是一种“勤政”,是与“勤政”恰恰相反的 “懒政”行为。它体现了上级部门或者工作人员处理相关问题时做法过于简单、作风粗糙的行为。上级部门通过自报表格或者材料了解基层工作,也通过此对基层工作进行评价或者进行决策,由于自报的数据或材料因各种原因与真实性存在很大的差距,上级部门同时缺乏对表格或材料真实性鉴别,导致评价或决策建立在不真实“虚幻”的基础之上,其最终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懒政”行为更暴露出上级治理能力的 “短板”。 表格和材料泛滥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它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目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其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有利于表格和材料的泛滥,对基层是一个福音,有利于治理表格和材料方面的“腐败”和“懒政”。
52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ESI高被引论文:可穿戴设备
wanyuehua 2016-6-24 11:26
可穿戴设备( WearableElectronics 或 WearableDevices )已引起全球科学家的的关注, 2016 年 5 月 26 日汤森路透( Thomson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公布 2006-2016 年的 ESI 高被引论文 125939 篇,其中 67 篇 ESI 高被引论文、 3 篇 ESI 热点论文在题目、摘要、关键词涉及看可穿戴设备(详细有关看可穿戴设备 ESI 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请看附件)。 可穿戴设备:碳纳米管制作的纤薄、几乎没有质量的补丁材料,它可以像创可贴那样粘贴在手腕上,用来监测穿戴者的心率,如可穿戴医疗设备,穿戴后它可以用于监测血糖水平、发送感觉信号等。 2015 年中国学者研发出可机洗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相关成果发表在在《科学报告》( ScientificReports ),银纳米线和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 )是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材料,具有高度伸缩性,结构牢固并且可以经受机洗,由其制作的可穿戴智能电子设备可用于健康监测和定制化的身份识别。 2006-2016 年 SCI 在题目、摘要、关键词涉及可穿戴设备( wearableelectronic*orwearabledevice* )论文 1097 篇(论文 1040 篇、综述 57 篇),学科涉及 ESI 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 1097 篇论文篇均被引 12.00 次、 H 指数 55 ,其中 2016 年 222 篇、 2015 年 400 篇、 2014 年 175 篇、 2013 年 88 篇、 2012 年 53 篇、 2011 年 42 篇、 2010 年 44 篇、 2009 年 28 篇、 2008 年 23 篇、 2007 年 11 篇、 2006 年 10 篇。涉及 406 种期刊,主要投稿期刊为: 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40 篇、 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40 篇、 ACSNano36 篇、 AdvancedMaterials30 篇、 ScientificReports30 篇、 Sensors30 篇等。发文主要国家与地区为:中国 325 篇、美国 269 篇、韩国 182 篇、意大利 89 篇等。发文主要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52 篇、清华大学 34 篇、韩国先进科技学院 31 篇、佐治亚理工学院 30 篇、香港理工大学 24 篇、 首尔大学 24 篇、华中科技大学 23 篇、复旦大学 21 篇等。 67 篇可穿戴设备 ESI 高被引论文(论文 54 篇、综述 13 篇)包括 3 篇 ESI 热点论文。 6 涉及 2015 年 22 篇、 2014 年 24 篇、 2013 年 10 篇、 2012 年 5 篇、 2011 年 3 篇、 2010 年 3 篇,涉及 26 种期刊如: AdvancedMaterials11 篇、 EnergyEnvironmentalScience8 篇、 NanoLetters7 篇、 ACSNano5 篇、 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4 篇、 JournalofPowerSources4 篇、 NatureCommunications3 篇、 NanoEnergy3 篇等,主要国家与地区有中国 37 篇、美国 26 篇、韩国 13 篇等。 附件: ESI高被引论文-可穿戴设备2006-2016.pdf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7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型高效超级电容器电极材|《中国科学:材料科学》
sciencepress 2016-6-23 14:35
二氧化钌 (RuO 2 ) 具有比能量高、内阻低、电化学窗口宽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性能优良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然而 Ru 资源稀缺,价格昂贵。进一步提升 RuO 2 作为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性能和降低贵金属用量、节约成本是当前基于 RuO 2 电极材料研究工作的重点。 增加比表面积和与合适的过渡金属或基体材料复合是提升 RuO 2 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性能和降低贵金属 Ru 用量的两个有效途径。前者能提供更多的金属活性位点用于体相中发生氧化 - 还原反应而产生高的吸附电容;后者可以在保持电容器高比电容特性的情况下降低贵金属 Ru 的用量。将 RuO 2 制成薄膜,担载于具有高比表面积的载体,或制成微细的颗粒等都可以有效增加 RuO 2 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尽管这些策略可以使获得的 RuO 2 电极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质和较高的比电容, RuO 2 用作超级电容器的商业化电极材料仍面临很多挑战。其一是颗粒过小,颗粒非常容易团聚,稳定性难以保持;其二是多次充放电过程中在 RuO 2 颗粒内不可避免地产生内应力作用,常常引起电极材料的坍塌,难以长期使用。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杨军 研究员课题组设想 将 RuO 2 制成中空结构并调控壳层的厚度和组成,来增加 RuO 2 作为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节约 Ru 贵金属的策略。中空结构可以利用内表面,从而提供更多金属活性位点供氧化 - 还原反应发生,调控的壳层厚度也可以缩短质子在 RuO 2 体相内的传输距离。此外通过合成技术的创新,在 RuO 2 的壳层添加其它廉价的过渡金属,不仅可以进一步节约贵金属用量,其产生的复合效应还可能进一步提高电极材料的超电容特性。针对这一设想,杨军研究员和 谭强强 研究员课题组合作, 将电置换反应与一种热处理过程相结合,发展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途径来制备 RuO 2 基二元和三元氧化物纳米中空结构,并测定了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性能。 结果表明,采用 KOH 为电解质,在 RuO 2 的质量分数仅为 19.6% 时,所获得的负载于碳纳米管表面的中空 NiO-RuO 2 纳米结构在恒电流密度为 1A g − 1 时具有 740 Fg − 1 的比容量,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恒电流密度为 5 A g − 1 时,比容量仍可以保持在 638.4F g − 1 。他们以 RuO 2 提高过渡金属的导电性,以过渡金属降低 RuO 2 材料成本并结合中空结构增加材料表面积的思路可以借鉴用来制备其它金属氧化物体系以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新创办的英文期刊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中国科学:材料科学》,原文链接 (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0843-016-5057-8 )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介尺度研究中心项目 的支持。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五年变化
热度 7 rczeng 2016-6-14 23:20
序号 刊名 ISSN 语言 出版周期 创 刊 年 出版社 影响因子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1. 纳米研究 Nano Research 1998-0124 英文 月 2008 Springer 6.97 7.392 6.963 7.01 8.893 2. 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53-714X 2095-5138 英文 季 201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0 0 0 8.000 3. 纳微快报 Nano-Micro Letters 2311-6706 英文 季 2009 Springer 0.000 2.057 2275 1.975 3.012 4. 材料科学与技术 J Mater Sci Technol 1005-0302 英文 月 1985 Elsevier 0.738 1.198 1.61 1.909 2.267 5. 自然科学进展 : 国际材料(英文版) Prog Nat Sci -Mater Int 1002-0071 英文 月 1991 Elsevier 1.035 0.989 1.143 1.873 1.753 6. 中国稀土学报 Journal of Rare Earth 1002-0721 英文 月 1990 Elsevier 0.901 1.363 1.342 1.261 2.188 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0256-7679 1439-6203(e) 英文 月 1983 Springer 0.919 1.27 1.42 1.835 1.811 8.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Sci China Technol Sc 1674-7321 英文 月 1952 Springer 0.747 1.187 1.113 1.192 1.441 9. 科学通报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001-6538 英文 半月 1950 Springer 1.321 1.319 1.365 1.579 1.789 10.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T NONFERR METAL SOC 1003-6326 英文 月 1990 Elsevier 0.751 0.917 1.001 1.178 1.340 11. 稀有金属 Rare Metals 1001-0521 英文 双月 2006 Springer ( 2009- ) 0.593 0.493 0.806 1.009 0.957 12. 材料科学前沿 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2095-025X 英文 季 2007 Springer 0 0 0 1.0 1.354 13. INT J MIN MET MATER 1674-4799 英文 月 1994 Springer 0.691 0.483 0.573 0.791 0.882 14. 金属学报 ( 英文版 ) ACTA METALL SIN-ENGL 1006-7191 英文 双月 1988 Springer 0.407 0.467 0.426 0.727 1.188 15.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J IRON STEEL RES INT 1006-706X 英文 月 1994 0.213 0.292 0.357 0.675 0.784 16. 新型炭材料New Carbon Materials 1007-8827 英文 双月 1985 Elsevier 0.914 0.981 1.308 0.979 0.993 17. 无机材料学报 J INORG MATER 1000-324X 中文 月 1986 0.445 0.531 0.537 0.565 0.551 18. 金属学报 ACTA METALL SIN 0412-1961 中文 月 1956 0.464 0.612 0.548 0.54 0.523 19.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J CENT SOUTH UNIV 2095-2899 英文 月 1994 Springer 0.364 0.434 0.464 0.52 0.562 20. 中国铸造 China Foundry 1672-6421 英文 双 2009 0.278 0.346 0.341 0.433 0.354 2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 ) (英文版) J WUHAN UNIV TECHNOL 1000-2413 英文 双月 1986 Springer 0.354 0.484 0.422 0.399 0.400 22.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RARE METAL MAT ENG 1002-185X 中英文 月 1970 Elsevier 0.164 0.160 0.153 0.194 0.236
个人分类: 科研|12690 次阅读|11 个评论
ESI高被引论文:锂硫电池
wanyuehua 2016-5-23 15:47
锂硫电池(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主要由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负极材料构成,因其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原料丰富、环保性好、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高性能电池之一,引起全球科学家的关注。 2016 年 3 月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公布的 ESI 热点论文 2733 篇、高被引论文 134842 篇,其中 6 篇热点论文、 161 篇高被引论文在题目、摘要、关键词涉及锂硫电池(详细锂硫电 ESI 高被引论文请看附件)。 2005-2016 年 5 月 SCI 收录锂硫电池( lithium-sulfurbatteries )论文 1054 篇(论文 1003 篇、综述 51 篇),学科涉及 ESI 材料、化学、工程学科,主要国家与地区有中国 561 篇、美国 267 篇、韩国 87 篇、德国 87 篇、澳大利亚 52 篇等,涉及 141 种期刊如: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 《材料化学杂志 A :能源和可持续材料》 107 篇、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电源杂志》 93 篇、 RSC Advances 《 RSC 进展》 72 篇、 ElectrochimicaActa 《电化学学报》 63 篇、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ACS 应用材料与界面》 51 篇、 Journal of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电化学学会志》 36 篇、 AdvancedEnergy Materials 《先进能源材料》 34 篇、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化学通讯》 28 篇、 Nano Letters 《纳米快报》 27 篇、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 26 篇 。 1054 篇锂硫电池论文其中 ESI 热点论文 6 篇、 ESI 高被引论文共 161 篇(论文 143 篇、综述 18 ),涉及 36 种期刊: Journal ofPower Sources 《电源杂志》 32 篇、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 14 篇、 Nano Letters 《纳米快报》 18 篇、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材料化学杂志 A :能源和可持续材料》 12 篇、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能源环境科学》 9 篇等。 中国学者发表的锂硫电池 ESI 高被引论文最多有 83 篇,其中中国科学院 20 篇、清华大学 19 篇、中南大学 7 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 篇等。 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新永教授发表 2 篇锂硫电池 ESI 高被引论文( 2013 年发表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材料化学杂志 A 辑》期刊上的论文: Highly mesoporous carbon foams synthesized by a facile,cost-effective and template-free Pechini method for advanced lithium-sulfurbatteries 被引 85 次,论文详细见附件第 125 篇, 2014 年发表在 Nano Letters 《纳米快报》期刊上论文: Strong Sulfur Binding with Conducting Magneli-Phase TinO2n-1Nanomaterials for Improving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被引 49 次,论文详细见附件第 49 篇)。 附件: 锂硫电池 ESI 高被引论文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6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皇家化学会首届会士论坛即将举办(6月29日, 北京)
yolandahongmei 2016-4-11 12:56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 Forum 2016 on Global Challenges and Chemistry Solutions: Materials 主办方: 英国皇家化学会 承办方: 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 论坛主席: 张希教授(清华大学) 共同主席: 邢献然教授(北京科技大学) 论坛网站: rsc.li/frscforum2016 背景介绍: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能源短缺、食品安全等诸多全球性挑战。 为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合作 作用 得到突显。而化学科学作为一门基础中心学科,能发挥哪些作用和面临怎样的机遇? 为给科研人员 和青年学子 提供一个 了解和 探讨化学学科 在 应对全球性挑战 议题的作用和机会 ,英国皇家化学会和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联合举办 首届会士 论坛 。 本论坛为期一天,包含六个大会报告及 Panel Discussion环节 (报告语言为中文),重点关注材料领域 在解决全球挑战性问题方面的作用。 除资深报告人外, 还将邀请 企业界人士和官方负责人参与并介绍中英基金合作项目等,免收注册费。 诚邀您通过会议网站注册! 大会报告人: 包信和教授 物理化学家, 2000-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09-2015年,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包信和研究员主要从事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基础及其应用。 2016年3月,包信和院士团队的 煤气化直接制烯烃研究成果 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 Science 杂志上。 江雷教授 纳米材料专家,国家纳米中心首席科学家。现 任中科院理化研究所研究员,并 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 2016年2月,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仿生功能界面材料的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2016年2月,因其在超浸润纳米界面材料领域的特殊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江雷院士第五届纳米科学与技术特别贡献奖章。 唐本忠教授 高分子化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院首席教授 。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2年起受聘为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发表学术论文 8 00多篇,他引 2 5000多次。 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工作曾入选《大英百科全书》。当选汤森路透“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 目前担任 RSC期刊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的主编。 谢在库 研究员 工学博士,中国石化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科技部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中石化上海石化研究院院长。主要 从事石油化工催化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在新型多孔 分子筛 催化材料及石油化工催化技术 研究方面 开展了多项创新性工作,实现了“甲苯择形歧化”、 “ 甲醇制烯烃(S-MTO)催化剂及工艺 ” 等 多项 项技术工业转化。 主持编写《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低碳烯烃催化技术基础》等学术著作。 于吉红教授 吉林大学教授,2015年 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长期从事无机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 , 在分子筛多孔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中作出重要创新性贡献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全球华人无机化学奖等。现任 RSC期刊 Chemical Science 副主编 。2016年3月于 Science 杂志发表关于沸石分子筛材料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结果。 张洪杰教授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 研究 所 研究员, 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洪杰院士长期从事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以材料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为研究重点,发展了快速溶胶-凝胶制备新方法,解决了稀土杂化发光材料稳定性差的难题,设计出交流 LED 稀土荧光粉和发光器件 , 研究结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 其 产品已经取得多个国家认证,远销美洲、欧盟、东南亚等地区。
个人分类: 英国皇家化学会在中国|3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给国际友人推荐几个质量较好的材料方面的国际会议?
whoiswho 2016-2-28 20:38
一合作教授想到中国来开国际会议,希望推荐 质量好的,虽然几乎每隔几天都会收到几个国际会议的邀请,但多数是征稿的,不希望人家来了看到我们的会议学术交流没有,就是希望不要让人失望的会议。 希望了解的的朋友推荐下,我熟悉的有限几个今年没开。 谢谢大家。 Dear Prof. Chen, I would like to pake part in the work of good conference for material science in China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6. May be you know such conferences? Best regards Sincerely yours S.V. Kono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我的导师
热度 2 fengeryz 2016-2-18 16:32
第一次在科学网开博,不知道写点什么。或许,可以写写 Prof. Ma 。 Prof. Ma 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离开时年仅 46 岁。 2015 年 6 月,借 ICMAT 会议的机会,终于有机会重回新加坡,也终于有机会来到他的墓前。这是我 07 年博士答辩后第一次回新,也是三年来我第一次拜祭。 Prof. Ma 是我在南洋理工( NTU )的博士导师,私底下有时候我们称他马老板,但更多的时候是 Prof. Ma ,因为新加坡那里半洋不土的,不流行称呼马老师,或者马教授。 很遗憾,我博士毕业就离开了新加坡,所以只跟他相处了三年。尽管只有三年的言传身教,对于我却是影响深远。 世界上有两种老师,一种传授学识,一种教你做人。Prof. Ma对于我们的影响应该远远在于科研之外。他的魄力、他的担当、 他的大气、他的努力与才干、 他为人处事的良心。 尤其是自己也成为老师,开始带学生之后,才发觉自己很多地方都在不经意的模仿。比如他对待学生的方式,比如他曾经说过的话。。。 Prof. Ma 的骨灰,按照当地的风俗,安放在新加坡的寺庙里。照片上的他,头发花白,比我离开时苍老了许多。记忆中的他,该是永远这样微笑着,亲切,温暖,富有感染力。 8 年了,自从 07 年毕业答辩从澳洲回了趟新加坡,这是我第一次回来。我总是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总是幻想着等自己的事业有点起色,一定带着家人,带着娃,一起回新加坡,回 Ceramics Lab ,去看他。可惜,毕业后我结婚生子,跟着老公全世界辗转,事业一直未见起色。 而今我终于有勇气回来, Ceramics Lab 还在,周末偷偷打牌的沙发还在,甚至我经手购买的设备还在原来的位置,只是人已不再;我们还能想象他每次进 Lab 时的洪亮的嗓音,我们还可以模仿他说话的语调,只是我们没有办法再等到他的出现,即便是在梦里他也不曾回来。 这应该是他离世三周年的当口,我不知道有没有谁来拜祭过他。或许除了家人和我们几个学生,其他人也该慢慢忘却了吧。那些被他帮过的人也许偶尔会感念一下他的好,在谈起他的时候,附上轻声的叹息,然后继续开始自己忙碌的生活。 永远记得 三年前的那个 6 月,师妹从MSN中告知老板去世的噩耗,我一下子呆坐在电脑前。 “Prof. Ma 走了,端午节那天。 心脏病突发,据说周五还去实验室了,然后周六中午就走了。 我们昨天都去看他了。。。。” 从没听说过老板心脏不好---他一向很注重饮食和锻炼的。印象中的他永远是那么阳光、那么豁达、那么的精力充沛, 从没有想过“英年早逝”这四个字会与他有关。 Prof. Ma 原籍台湾,原名马元,据说 7 岁那年举家迁往新加坡,用了名字 Ma Jan ,所以他实际上是新加坡长大的。但是他骨子里总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他常常许诺我们:毕业后,都把你们送出国。可见,在他看来,我们去新加坡是不算出国的。 他的录像,曾经在我们燕大办公楼电梯旁介绍 NTU 的视频里循环播放了好几年,他微笑着坐在那里讲述,手里拿着他的发明:心脏泵。 可惜,他的发明没有救到他。 我 03 年 8 月到新加坡,见到他是在周末 , 他看到我的第一句话是: You look bigger than your picture。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有点模糊了,总之高高的,帅帅的,脸上带着他招牌式的微笑,后来我才知道他有一米八五,在新加坡那个流行短小精悍的国度,他走在哪里都是非常显眼的。 我在新加坡的那几年,属于他事业的“上升期”。那时,他刚刚提升 head ,相当于国内的系主任,但是比系主任的权利大很多,并配有专职秘书。他 65 年生人,算起来 03 年也只有 38 岁,所以干劲十足,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脾气也牛的很。 Prof.Ma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会把 “TMD” 这样的字眼挂在嘴边,这在新加坡是不多见的,我常常觉得他应该是东北人才对。刚进实验室的时候,经常 见到师兄师姐被他骂,甚至系里的老师也经常有挨骂的。只不过他通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多时候他把自己气的半死,而我们在他走后只是吐吐舌头,还要互相调侃一番:看,又把老板气到了吧?——他对于我们来说,更像一个爱发脾气的家长,做不好会挨骂,但是最惨痛的后果也仅仅是挨骂而已。骂过之后他会一如既往的帮我们,无论是实验上的需求还是毕业后求职,他从来都是全力以赴。我想,他多半会认为照顾好每个学生,是他的职责。 我博士的第一年,因为受 SARS 影响,新加坡的经济不景气,很多人读了一年就被砍掉奖学金,只能转为自费或者退学。因此,我们的 First Year Report 要求非常高,答辩规模几乎堪比最后的博士答辩。所以,我的第一年,读的很认真,也做的很听话, Prof. Ma 很满意,虽然常听说师姐被他骂哭,我却屡屡幸免于难。 我顺利通过了 First Year ,永远记得答辩出来的时候,他微笑着对我说: I think you are well done!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 well done 的用法。 在那之后,不知道是我的保护期过了,还是我变得不听话了,我开始有机会见到他骂人。 老板和学生总永远处于矛盾的两端,我当时着急毕业,而他想发 Nature 。我曾经觉得,他的长处不在于科研,或者说,他的心思不在于论文。他有做不完的项目,可以养活整个系的老师;他也有无数奇妙的想法,论文不少,可惜精品不多。现在想来,他也是看重论文的,只不过他看重的是那些真正突破性的成果。他的目标是NS,要么做到极致,要么不做,对于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的词典里完全没有“聊胜于无”的概念。遗憾的是,他走后不久,他和MIT合作的一个工作在Science发表,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他的名字被拿掉了。 总之,他对于当时我的课题有一种执迷的坚持。所以在做了一年半以后,尽管我和一个留校做fellow的师兄一再跟他申诉,这个课题做不出来 (事实证明,他的那个想法至今未见报道 )他也无动于衷。 他说即使做到最后只是证明了他的想法是错的,他也可以保证我毕业。可惜,当时的我不能理解这样的情怀,在那个国内已经开始疯狂追捧论文的年月,我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出路,严重失眠。 曾经跟一个从日本回来的老师交流过看法,国内的学生和日本学生最大的差别是:日本学生很单纯,一心一意 埋头做事; 中国的学生往往想的太长远,前途、未来,要设计要规划 的东西很多。而事实是,计划常常赶不上变化,很少有人能够一步步走完自己设计的路;反而 那些 专心做事,心无杂念的人则给人以忠诚可靠、踏实肯干的感觉,从而有机会走的更远。当时的我明显属于“深谋远虑”的那种。 他常常跟我们说,“你们这些人啊, 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要是我自己弄,几天就弄好了。”作为学生,我们当时对这句话多半持保留意见,直至后来自己带了学生,才发觉这种想法是多么的正常。我也终于能够理解,面对不听话又有一定科研潜力的学生,老师是多么的焦急而无奈。 总之,那一段,他的脾气可以说是点火就着,有时候忘了预约临时有事去办公室找他,百分之百会被他骂出来。有一次我去办公室看到他办公桌上放着一盒巧克力,就问他,你爱吃巧克力吗?他笑了笑,说医生说吃巧克力可以控制情绪。后来又跟我说,好像是血脂高,巧克力又不能多吃。 我想,那段时间,他该是被巨大的压力包围着,他似乎也在跟自己的坏脾气战斗着。 与Prof.Ma直面交锋了半年,我不小心已到了博三。我听从师兄的建议,偷偷换了个课题,并按我的想法做到毕业,他接受现实,也不曾为难我,甚至说我做的还不错。 他也曾邀我留下来做 Fellow ,我婉拒,怕继续被他逼着做那个我认为做不出来的课题。临走的那天,他抽出宝贵的半小时,陪我吃了个午饭,那已是天大的面子。 他的时间,大概是以分秒计算的。他的午饭经常是在办公室里吃的,我们几个学生都曾替他从 Canteen (食堂 ) 带过饭,他比较爱吃西餐,偶尔也吃中餐,总之我们吃完饭,给他带回办公室,他把钱给我们。 我的论文多半是他在往某国出差的飞机上改的。 也经常听说他下了飞机不倒时差,直接去给本科生上课。 他有时周末也会跑去实验室,跟我们说刚刚送完孩子游泳回来。 我走之后几年内, Prof. Ma 的事业越做越好,先是评上正教授,然后成为淡马锡实验室的主任,材料学院院长,完成了他事业上的三级跳。MSE也在他的带领下扶摇直上,世界排名稳步提前。师妹说,老板的脾气比以前好多了,不怎么爱骂人了。我暗自叹息,自己没赶上好时候。 他去世的那周,MSE 的主页上挂着他的大幅照片,很多人留言写悼词 。他被称为 MSE 的 “ 巨人 ” 。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永远不会疲倦,永远在照顾着别人,帮着别人。他给人的感觉有点像一个 大哥,特别豪爽,特别带劲的大哥。 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会这样定义他:Prof.Ma 是个好人。 我常常会想,这么坏脾气的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人缘。大概是他骂过多少人,他就帮过多少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过硬的为人,会有这么多人为他流泪吗? 他的一生,一直在工作着,为自己、为家人、为学生、为学院,为所有那些需要他的人做着。 或许,一个人,如果不愿辜负他背负的责任,不愿辜负所有信赖他的人,便只有辜负自己。 我有时会疑惑,会不会人这一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都是有定额的,太拼了,就会把所有的事情提前做完。。。 往事点点滴滴,却不够回忆。 总之,希望在天堂的 Prof. Ma 终于可以卸去一身的疲惫,祝愿他在天堂安好! 附NTU官方介绍: Professor Ma, who received his PhD from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joined NTU in 1997. A positive team player with leadership skills appreciated by his colleagues, he held various leadership roles in MSE, as Head of Division of Materials Technology, Vice-Dean (Academic) and Associate Chair (Academic), and was appointed as School Chair in April 2011. He was also the Director of Temasek Laboratories @ NTU, a partnership between NTU and the Def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DSTA). Professor Ma was also the Senior Hall Fellow of Hall 14, where he and his immediate family resided. In the world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he left an indelible mark with many life-saving inventions and applications. He was an expert on nanomaterials, particularly ceram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advanced systems, such as in biomedical and defence devices. In 2003, he was part of the team that patented the world’a smallest heart pump – a piezoelectric heart pump that was commercially licensed to an American biomedical company in Irvine, California. A Singapore citizen, Professor Ma received numerous prestigious award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Day Public Administration Award (Bronze).
个人分类: 心情|286 次阅读|2 个评论
长春工业大学赵占奎课题组招收博士生硕士生
alloyz 2016-2-15 16:51
长春工业大学赵占奎课题组,2016年广泛招收材料及相关理工科调剂硕士生,研究方向:磁功能材料、催化材料、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多孔材料、非晶合金、纳米材料、材料模拟等。课题组学术氛围浓厚,与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宁波所等知名科研单位合作密切,近年来已培养3名省百篇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欢迎垂询:0431-85716644或13500889602;E-mail: zhaozk@ccut.edu.cn 。网址: http://clgc.dept.ccut.edu.cn/index.aspx?menuid=5type=articleinfolanmuid=63infoid=686language=cn 。 同时,课题组2016年招收博士生,方向:磁性材料、非晶纳米晶合金及粉末冶金。欢迎相关方向已毕业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来电联系:13500889602. 或E-mail: zhaozk@ccut.edu.cn详见招生简章 http://yjsy.dept.ccut.edu.cn/article.asp?4V3z3P2z2e2G3.html 。欢迎扩散。
3145 次阅读|2 个评论
材料的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
wdzh168 2016-1-23 14:30
由黄克智 肖纪美主编,199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材料的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一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重大项目。本书介绍了该项目的部分成果,包括裂端位错发射和断裂位错机理、脆性材料的微纹扩展区损伤模型、变形与损伤的局部化理论、面心立方晶体疲劳损伤的取向和晶界效应、材料与薄膜结构的强韧化力学原理等内容。 全书分六章:第一章 裂端位错发射和断裂位错理论;第二章 脆性材料的微裂纹扩展区损伤模型;第三章 变形与损伤的局部化理论;第四章 面心立方晶体疲劳损伤的取向和晶界效应;第五章 材料与薄膜结构的强韧化力学原理;第六章 环境断裂。
4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ure Comm.一个新成果(纳米材料合成)的前世今生
jtgao 2016-1-23 10:29
作者:金大勇 2016 年 1 月 11 日 今天清晨,正值我们团队的又一个突破性科研成果 “ Three-dimensionalcontrolled growth of monodisperse sub-50 nm heterogeneous nanocrystals“ 刚刚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发表之际(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108/ncomms10254/pdf/ncomms10254.pdf ),我接受了澳洲国家电台 ABC Radio National(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的采访 ( http://www.abc.net.au/am/content/2015/s4386155.htm 附录音),谈新一代生物 医疗试剂 (号称生物技术中的液体黄金)的广阔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我们的这一工作解决了多功能纳米探针材料的可控、可重复而且高效率合成的技术难题,也为新型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思路。我们为科学界展示的是一个通过可编程化高度可控合成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纳米晶体材料世界。而真正让我兴奋的是摆在眼前的商业契机,即发展生物医疗诊断和医疗影像方面的多功能探针造影剂。与传统技术相比,它们不但在性能上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且附加了更多的功能,为多模态影像、生物传感和纳米药物靶向输送提供更有效的细胞级的探针材料。 很多同行可能还在纳闷儿,我以前一直是以光学仪器和其应用为特色的,为何会在短间内于材料合成领域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在这里我要为这篇工作的幕后英雄和合作伙伴点赞!是他们的努力工作和鼎力支持帮助我们取得了上述成就。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我的学生刘德明,于 2012 年从吉林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硕士毕业并获得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奖学金资助,加入到了我在 Macquarie 大学的团队攻读博士学位。起初,他的课题传承我们组在上转换纳米材料和生物光子学应用的优势,着眼于研究核壳结构的纳米功能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最初的一年多,他的项目和其他大多数的博士研究课题一样,只是进行比较平淡简单的模仿和扩展。直到 2013 年 7 月 ,我和德明几经讨论他的项目方向,得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挑战材料工程的极限,在材料合成上实现像计算机编程那样高度可控和可程序化生长。我们为这个想法取了个名字“programmable growth” ¾ “ 我设计叫材料怎么长,最终材料就能怎么长”! 这个大胆的想法令我和德明振奋不已,可是许多相对保守的组员对这一想法持怀疑态度。2013年是我们的丰收之年,各种好消息接踵而至:我们不但中了三项大型国家科研基金(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我个人的Future Fellow人材计划),而且还有两篇代表性的作品被Nature子刊收录。这种强大的正能量气场鼓舞着包括德明在内的所有人。2014年2月份,我们 共同参加了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办的国际纳米科学及纳米技术大会,在会议上,德明受到了进一步启发,他励志要加倍努力在博士期间做出最漂亮的科研,并发表 Nature/Science 级别的文章。可在当时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理论上实现的可能性报道和试验数据上的支持,然而,我始终对学生们强调: “ 意志的坚定程度就已经决定了结局的胜负,所以 我们要大胆想象,不懈坚持!” 阿德莱德的会议结束后,我们小组给德明启动了一个12周计划,打算系统性的收集试验数据作为理论依据。在此期间,德明每周都要进行十余次合成实验和表征分析。五周过后,实验出现了瓶颈,但德明顶着压力凭着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一股信念成功的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就好像是长跑运动员突破了极点,开始享受奔跑的快乐。德明的努力工作换来了持续不断的数据更新,这不仅让他在每周的组会中都能成为焦点,还促使了这项工作的转折点的出现。起初我们只计划控制晶体横向生长和纵向生长,可德明在数据中观察到了腐蚀生长的现象(Programmable生长中的“减法”),也就是我们这项工作的关键所在。2014年全年,德明做了超过 800 组合成实验,摸索出了纳米可控生长的关键技术核心。 每当我把德明的经历将给同行们听时,他们都要感慨现在像德明这样的学生实在太少了。 由于评价机制的导向,大多数的科研只注重文章数量,不求重大突破。 德明能在浮躁的环境下坚守自己的信念,认真完成从想法印证到实验设计再到表征推理的每一个环节,不被小利而诱导,实在难能可贵!我为我的学生刘德明感到自豪! 坦白的讲,在材料合成领域,我也是个“门外汉”。2014年之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还有些不够自信。或许就是“吸引力法则”(the Secret)的缘故吧,当年4月,正在德明日夜兼程紧锣密鼓的实验中,徐晓雪博士从西澳大学毕业加入到了我的团队,我和德明迎来了一个材料合成上的帮手。尽管晓雪没有接触过光学材料和稀土材料,可她凭着扎实的晶体学功底和和善的为人很快就融入到了我们组的工作中,并在德明 实验过程中几个关键的环节发挥了一个“中场球员”的作用! 应该说,我这几年总结出一个做大工作的哲学,就是每一个出色的工作需要领跑的队员用尽他百分百的努力做到整个项目的60分,然后我这个教练才能够调动我们整个团队把接下来的20分拿到,而到了最后最艰难的15到20分,“外援”的帮助尤为关键。 或许是由于深厚的文科底蕴,Macquarie大学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错过了全世界都在狂热的追求的学科材料学浪潮,我们这个“半路出家”的组居然是整个学校使用透射电镜最活跃的团队,而这台老电镜据说已经服役超过了30年!其性能已经无法达到我们这个项目的需求。说来也真的是巧,恰恰这个时候我们开始了和卧龙岗大学窦院士和杜博士的合作,他们帮助我们高标准的完成了表征测试。我们的文章送审Science后,审稿人对我们出色的电镜照片大为赞叹! 7 月份,我把我们这个项目介绍给了新加坡来访的张博士和谢博士(刘小刚课题组)。无巧不成书,刘老师的博后覃博士一直以来都在建立一个计算机模型来模拟表面活性剂和纳米晶体不同晶面的相互作用!这正是这个项目需要的理论计算基础!直到今天我还在感慨那次“机缘巧合”。坦白的说,当时我们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理论计算,如果只凭单打独斗,没有一年两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这个项目的。所以, 科研上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在大项目和跨学科项目上,显得尤为重要。 2015 年的一月份,经过这么多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对自己的工作从理论的预见性,想法的新颖性,到实验数据的确凿性,以及文章的构思和写法,都达到了满意,我们将研究成果投稿到了全世界最著名的期刊之一 Science“ 科学 ” ,一周之后顺利通过编委会讨论外审。三周后就收到了审稿意见。三位审稿人对我们的数据和结果十分欣赏,但十分可惜的是他们对稀土材料的前景不是很感冒。我们最终被 Science 遗憾退稿 。 又经过了几个月的周折,终于尘埃落定,我们的成果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自然 - 通讯 ” 杂志上发表 。 这篇工作为其他项目打开了新局面,目前我们课题组的几名博士生正在开展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我们坚信新一代的多功能性纳米生物试剂有望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产业化和临床。 我更想借助此文呼吁我们的同仁 能够鼓励学生以应用为导向,深刻钻研科学问题,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展开具体和透彻的研究,并持之以恒的进行实验。 踏实做事最终会给我们带来更甘甜的收获! 以上来自科学网席鹏教授的博客, 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9502-950050.html . 附 该论文中的几个段落: 纳米材料工程的最终前沿是实现在原子尺度的精确的构成控制(composition control ),以使纳米颗粒具有期望的尺寸,形状和表面性质。在这里,我们报告一族 稀土掺杂纳米材料( rare-earth-doped nanomaterials ) 来实现这种控制。我们通过实验验证 油酸阴离子( OA- )和油酸分子( OAH )的共存 及在晶体形成时的不同角色。通过控制 OA- 和 OAH 的比率 来定向 抑制、促进 或 蚀刻 纳米颗粒的晶面。这种控制可让具有复杂形状的壳在纳米晶体核上生长及选择性移植,从而可以构建一个单分散( monodisperse )的sub-50 nm nanoparticles 的多样性文库(意思是可以建一个有各种三维形状的sub-50 nm nanoparticles 的library.( This controlenables selective grafting of shells with complex morphologies grown overnanocrystal cores, thus allowing the fabrication of a diverse library ofmonodisperse sub-50 nm nanoparticles. )。 利用这样的可编程的additiveand subtractive engineering ,各种三维形状都可以bottom–up scalable approach 来实现。 碱土稀土氟化物(alkalinerare-earth fluoride ,AREF4 )nanocrystals 包括:六角形的β相的NaYF4 ,β-NaGdF4 ,β-NaNdF4 或β-NaLuF4 在autofluorescence-free biomolecular sensing, multimodal in vivobio-imaging (fluorescenc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X-ray, SPECT and so on.) 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人们经常用试错法,通过改变 杂质浓度 及 / 或 组成 、 反应时间 和 温度( dopant concentrations and/or constituent materials, reaction timeand temperature ) ,来生成各种形状的nanoparticles 。This r andom sampling of vast,multidimensional parameter space, needs to be done rationally ,with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pinning growthmechanisms 托底增长机制。即使是试错法,也要理性试错 。 我们发现油酸阴离子(oleateanions , OA- )及油酸分子的解离形式( OAH ),在调节AREF4 纳米晶体的生长方面,扮演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角色。这使我们能够引入分子的方法来剪裁AREF4 纳米晶体的形状和组成。这种新方法是基于油酸的存在下,β-AREF4 nanocrystals32 合成期间通常用作 表面活性剂 ( surfactant ) 的选择性外延核壳生长过程selective epitaxial core–shell growth process 。从最近的发现( 油酸阴离子( OA- )和油酸分子( OAH )可以 在 PbS 和 硒化铅 ( PbSe )nanocrystals 的binarysystems 中 共存 )中汲取灵感,我们假设 OA- 和 OAH 的比率 的变化可能影响这些配体与颗粒表面的相互作用,并影响最终得到的形态。我们的计算模型(Fig. 1 ,Fig. S1-6 ,Supplementary Notes 1 和2 以及Table S1 )与实验结果(Fig. 2 ,3 ,4 ,Fig. S 7-35 ,Table S2 和S3 及Supplementary Notes 3 -18 )表明, OA- 和 OAH 对 不同晶体小面(crystallinefacets) 的优先亲和性决定了不同形状的纳米晶体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我们表明,精确地控制 壳厚度 和 颗粒形状 可以通过切换钝化添加剂和这些表面活性剂的加减来实现( can be achieved by deliberately switching the passivation, additiveand subtractive roles of these surfactants )。
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5化学部新增院士论文精选(一)
热度 2 WileyChina 2016-1-11 11:42
祝贺 Wiley 作者新增选为中科院院士! Wiley 致力于把全球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中国,同时把中国最先进的科学研究介绍给全球的学术同行。尤其是近些年来, Wiley 加强了与中国科技界的交流,并有幸同更多来自国内的专家、学者合作,发表和出版了他们的论文以及专著。 2015 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选举产生了 9 名院士,新增选的这 9 名院士均为 Wiley 的作者。在此,我向所有新当选院士的 Wiley 作者表示诚挚的祝贺!同时,为他们对 Wiley 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们专门把新当选的化学部院士在 Wiley 出版的代表性文章和专著,编辑整理,与广大的读者分享: 莫子杰( JamesMurphy ) Director, ResearchCommunications and Professional, Wiley 精选一(排名不分先后) 于吉红: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吉红教授在分子筛多孔晶体材料的定向设计与合成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开拓性工作,为无机多孔晶体材料的分子工程学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973) 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时获得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荣誉称号。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分子筛协会理事会秘书长,英国皇家化学会《 Chemical Science 》杂志副主编。 Wiley 非常荣幸出版了由于吉红教授参与撰写的《 Chemistry of Zeolites andRelated PorousMaterials: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科研专著一本。该著作 系统介绍并深入阐述了分子筛及其他多孔材料 ,包括微孔材料、介孔材料、大孔材料以及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化学,并囊括了分子工程与主 - 客体材料两个重要的前沿学科。为广大研究生和研究工作者从事分子筛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于教授在 Wiley 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的文章有: Article Title Journal Author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Using Ionic Liquids Advanced Materials September 2009 Zhen Ma, Jihong Yu, Sheng Dai Extra-Large-Pore Zeolites: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Micro and Mesoporous Structur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pril 2010 Jiuxing Jiang,Jihong Yu Prof.,Avelino Corma Prof. The Synthesis of an Extra-Large-Pore Zeolite with Double Three-Ring Building Units and a Low Framework Densi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June 2010 Jiuxing Jiang, Jose L. Jorda Dr., Maria J.Diaz-Cabanas Dr., Jihong Yu Dr.,Avelino Corma Prof ⋅ H3O: A Zinc Phosphate with Multidirectional Intersecting Helical Channe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September 2003 Yu Wang, Jihong Yu Prof., Min Guo, Ruren Xu Prof. Zn2 2: A Homochiral 3D Zinc Phosphonate with Helical Channe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ecember 2004 Xin Shi Dr., Guangshan Zhu Dr., Shilun Qiu Prof., Kunlin Huang Dr., Jihong Yu Prof., Ruren Xu Prof. 刘云圻: 中科院化学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教授 长期从事分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总结发展了高性能分子材料的设计思想和提出了性能调控的新方法。证实了扩展 π 体系是实现高迁移率的重要途径,合成了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新型 π 共轭分子材料。首次提出了液态铜催化剂生长石墨烯的概念,获得了高质量单晶石墨烯;制备了第一个氮掺杂的石墨烯,实现了对石墨烯电学性能的调控;开拓了在介电层上直接生长石墨烯的新方法。揭示了界面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发了新的溶液法加工技术,实现了器件的多功能化。 发表 SCI 论文 500 余篇 ( 其中 120 余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 10 的期刊上 ) ,他人引用 2 万余次, h 因子大于 70 ,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67 项,出版专著一部及 19 章节,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 / 邀请报告 100 余次。 2007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2014 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 “ 高被引科学家 ” 目录。现为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重大科学前沿领域第四届专家咨询组副组长、中国化学会理事、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担任 Scientific Reports, Nanoscale, Flexible PrintedElectronics 等 6 种期刊的编委 / 顾问委员会成员。 刘教授在 Wiley 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的文章有: Article Title Journal Author Highlyp-Extended Copolymers with Diketopyrrolopyrrole Moieties for High-PerformanceField-Effect Transistors Advanced Materials June 2012 Huajie Chen, Yunlong Guo, Gui Yu, Yan Zhao, Ji Zhang, DongGao, Hongtao Liu, Yunqi Liu Functional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Advanced Materials September 2010 Yunlong Guo, Gui Yu, Yunqi Liu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Graphene and Its Appl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June 2010 Dacheng Wei, Yunqi Liu RecentProgress in n-Channel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Advanced Materials January 2010 Yugeng Wen, Yunqi Liu A Potential Perylene Diimide Dimer-Based Acceptor Material for Highly EfficientSolution-Processed 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4.03% Efficiency Advanced Materials August 2013 Xin Zhang, Zhenhuan Lu, Long Ye, Chuanlang Zhan, JianhuiHou, Shaoqing Zhang, Bo Jiang, Yan Zhao, Jianhua Huang, Shanlin Zhang, YangLiu, Qiang Shi, Yunqi Liu, Jiannian Yao Design of High-Mobility Diketopyrrolopyrrole-Based pi-Conjugated Copolymers for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Advanced Materials March 2014 Zheye Zhang, Fei Xiao, Lihua Qian, Junwu Xiao, Shuai Wang, YunqiLiu FacileSynthesis of 3D MnO2-Graphene and Carbon Nanotube-Graphene Composite Networksfor 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All-Solid-State 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March 2014 Zheye Zhang, Fei Xiao, Lihua Qian, Junwu Xiao, Shuai Wang, YunqiLiu 安立佳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安教授在高分子非线性流变学、高分子特性粘度理论、高分子共聚物微相分离、高分子薄膜动力学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被他人引用2900余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40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件和美国发明专利3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06年作为学术带头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2012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现已成为我国高分子物理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安教授在 Wiley 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的文章有: Article Title Journal Author Synthesis of Extremely Small CdSe and Highly Luminescent CdSe/CdS Core–Shell Nanocrystals via a Novel Two-Phase Thermal Approach ADVANCED MATERIALS 2005 D. Pan,Q. Wang,S. Jiang,X. Ji, L. An Facil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uminescent TiO2 nanocrystals ADVANCED MATERIALS 2005 D. Pan,N. Zhao,Q. Wang,S. Jiang,X. Ji,L. An Crystallizationand morphology of poly(ethylene oxide-b-lactide) crystalline-crystallinediblock copolymers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Polymer Physics May 2008 Shaoyong Huang, Shichun Jiang, Lijia An, Xuesi Chen Structure andProperties of New Thermoforming Bionanocomposites Based on ChitinWhisker-Graft-Polycaprolacton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February 2009 Liangdong Feng, Ziyan Zhou, Alain Dufresne, Jin Huang,MingWei, Lijia An A strategy for synthesis of ion-bonded amphiphilic miktoarm star copolymers viasupramolecular macro-RAFT agent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 Chemistry July 2008 Dairen Lu, YunWang, Tianyuan Wu, Kang Tao, LijiaAn, Ruke Bai 孙世刚 : 厦门大学教授,博导。 孙教授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 ” (负责人)、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界面电化学 ”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学术带头人。主持和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基金、国家 “ 纳米科技基础研究 ” 重大研究计划重点课题、国家 “973” 计划课题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重要科研课题。现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化学化工学部常务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973 计划能源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任 Electrochimica Acta 副主编、多本国内外期刊编委,《物理化学学报》和《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电化学》主编。于 2005 和 2007 年分别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和国际电化学会会士。 孙教授在 Wiley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的文章有: Article Title Journal Author Synthesis of Ultrafine Size Platinum Nanoparticles on Defective Graphene with Enhanced Performance Towards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Fuel Cells August 2013 C.-L. He, Y.-X. Jiang, L. Rao, Q. Wang, B.-W. Zhang, Y.-Y. Li andS.-G. Sun High-Index Faceted Platinum Nanocrystals Supported on Carbon Black as Highly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0 Zhi-You Zhou Dr.,Zhi-Zhong Huang,De-Jun Chen,Qiang Wang, Na Tian Dr.,Shi-Gang Sun Prof. Crystal Habit-Tuned Nanoplate Material of Li O-2 for High-Rate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ADVANCED MATERIALS OCT 2010 Guo-Zhen Wei,Xia Lu,Fu-Sheng Ke,Ling Huang,Jun-Tao Li,Zhao-Xiang Wang,Zhi-You Zhou,Shi-Gang Sun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Gold Nanoparticles in Deep Eutectic Solvents for Studies of Structure-Functionality Relationships in Electrocatalysi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8 Hong-Gang Liao Dr.,Yan-Xia Jiang Prof.,Zhi-You Zhou, Sheng-Pei Chen,Shi-Gang Sun Prof. Synthesis of Core–Shell Structured LiFe0.5Mn0.3Co0.2PO4C with Remarkabl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s the Cathode of a Lithium-Ion Battery ChemElectroChem February 2015 Yanjun Zhong, Zhenguo Wu, Juntao Li, Wei Xiang, Xiaodong Guo, BenHe Zhong and Shigang Sun A universal approach for the self-assembly of hydrophilic nanoparticles into ordered monolayer films at a toluene/water interfac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March 2006 Yong-Jun Li Dr., Wei-Jun Huang, Shi-Gang Sun Prof. 李玉良 : 无机化学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成员。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室、美国 Nortre Dame 大学放射实验室、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及合作研究。在 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Chem. Int. Ed., Adv. Mater. , Nature Protocols, PNAS 等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 400 余篇。 2002 年和 2005 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研究领域为:功能分子设计、合成和自组装;超分子聚集态结构材料和异质结构和材料、富勒烯化学。主要聚焦在发展具有光电活性的分子材料以及定向、多维、大尺寸聚集态结构和异质结构自组装方法学、材料可控制备和分子晶体自组织生长。 李教授在 Wiley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的文章有: Article Title Journal Author Ordered Nanosphere Alignment of Porphyri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Advanced Materials June 2010 Changshui Huang, Yuliang Li, Yinglin Song, Yongjun Li, Huibiao Liu, Daoben Zhu Fluorescence Logic-Signal-Based Multiplex Detection of Nucleases with the Assembly of a Cationic Conjugated Polymer and Branched DNA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17 June 2009 Xuli Feng, Xinrui Duan, Libing Liu Dr., Fude Feng, Shu Wang Prof., Yuliang Li Prof., Daoben Zhu Prof. Continuous fluorometric assays for acetylcholinesterase activity and inhibition with conjugated polyelectrolyte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September 2007 Fude Feng, Yanli Tang, Shu Wang Prof., Yuliang Li Prof., Daoben Zhu Prof.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behavior of an amphiphilic bisporphyrin-bipyridinium-palladium complex: From multibilayer vesicles to hollow capsule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April 2006 Yongjun Li, Xiaofang Li Dr., Yuliang Li Prof., Huibiao Liu Dr., Shu Wang Prof., Haiyang Gan, Junbo Li, Ning Wang, Xiaorong He, Daoben Zhu Prof. Cationic conjugated polymer/DNA complexes for amplified fluorescence assays of nucleases and methyltransferases Advanced Materials October 2007 F. Feng, Y. Tang, F. He, M. Yu, X. Duan, S. Wang, Y. Li, D. Zhu A molecular shuttle for driving a multilevel fluorescence switch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October 2007 Weidong Zhou, Junbo Li, Xiaorong He, Cuihong Li, Jing Lv, Yuliang Li Prof., Shu Wang Prof., Huibiao Liu Dr., Daoben Zhu Prof. (未完待续 … )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8812 次阅读|4 个评论
材料类企业国家实验室名单
rczeng 2015-11-22 13:47
科技部 于2015年10月14日发布的第三批企业国家实验室名单(国科发基〔2015〕329号)中,材料类企业占28% (21/75)。 附: 材料类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第三批)(2015-10-14) 科技部 国科发基〔2015〕329号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推荐部门 1. 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包头稀土研究院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2. 长寿命高温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四川省科技厅 3. 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 河南省科技厅 4. 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阳铸造研究所 辽宁省科技厅 5. 特种玻璃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 海南省科技厅 6. 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鞍钢集团公司 辽宁省科技厅 7. 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华夏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 山东省科技厅 8. 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 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 河南省科技厅 9. 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化工研究院 上海市科委 10. 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11. 膜材料与膜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市科委 12. 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13. 石油管材及装备材料服役行为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 陕西省科技厅 14. 特种表面保护材料及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15. 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科委 16. 稀土永磁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科技厅 17. 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 18. 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科技厅 19. 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科技厅 20. 轧辊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 河北省科技厅 21. 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个人分类: 科研|3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年JPS创新奖提名征集正式开始!
WileyChina 2015-11-17 10:09
高分子科学杂志创新奖 Th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nnovation Award 从2012 年起开始设立, 表彰40 岁以下的有杰出研究创新和成果的高分子科学家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在此郑重 征集第五届的国际奖项的提名 。 该奖项包括 参加ACS主办的与 Polymeric 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 (PMSE) 有关的研讨会, ACS Fall meeting 晚宴上出席表彰,5000 美元的奖金,以及 颁奖年 ACS Fall meeting 的1000 美金路费。 该奖项提名需要 提交一页纸的文件,陈述为什么被提名人的研究创新性值得表彰,以及被提名人的最新简历一份。 请将提名于 2016 年1 月19 日前发送至 jpschem@wiley.com 或 jpsphys@wiley.com 过去的四个奖项颁给了探索聚合物体系物理和化学新领域的年轻科学家。以前的获奖者包括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 Christopher Bielawski ,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Ryan Hayward ,佛罗里达大学的化学系副教授 Brent Sumerlin ,以及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化学工程和材料学教授 Rachel Segalman 。 2016 年提名正式开始了!~ Associated Title(s):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原文: Th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nnovation Award wasestablished in 2012 to celebrate significant research innovation andachievement in a polymer scientist under 40. Th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s again proud to announce the call fornominations for the fifth year of its international award. The award consists of a symposium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Polymeric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MSE) Division of the ACS anda dinner in recognition of the recipient at the ACS Fall meeting , a $5,000 prize, and travel expenses of up to$1,000 to the ACS fall meeting for the award year. Nominations for the prize should consist of a one-page documentfrom the nominator in support of the nominee explaining why the innovativenature of their research deserves recognition and an up-to-date CV from thenominee. Please send nominations to jpschem@wiley.com or jpsphys@wiley.com before January 19th, 2016. The past four awards were given to young scientists exploringexciting new fields in the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polymer systems. Previousaward winners include Christopher Bielawski,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the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yan Haywar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olymer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BrentSumerlin, then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Florida; and Rachel Segalman, Professor in both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Material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Let the 2016 nominations begin!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2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创刊的《先进材料界面》被SCI收录
热度 2 wanyuehua 2015-10-9 08:58
AdvancedMaterials Interfaces 《先进材料界面》, ISSN:2196-7350 , 2014 年创刊,月刊, Wiley-Blackwell 出版社, 2015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14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5 年第 2 卷第 13 期共 322 篇文章,其中论文 316 篇、综述 3 篇、社论 2 篇、更正 1 篇。该刊目前刊登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最多。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布:中国 91 篇(其中台湾地区 7 篇),美国 82 篇,德国 47 篇,韩国、日本各个 25 篇,英国 8 篇。 该刊是 Wiley-Blackwell 新创刊的 Advanced 系列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 AdvancedElectronic Materials )。 AdvancedMaterials Interfaces 《先进材料界面》是一个跨学科、高品质、高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同行评议期刊,主要刊登有关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以及工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跨学科高水平原创论文。 网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2196-7350 编委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2196-7350/homepage/2706_edbd.html 作者指南: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2196-7350/homepage/2706_authorresources.html 在线投稿: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advmatinterfaces/default.aspx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先进材料界面》 下面 3 篇论文进入 ESI 高被引论文: 第 1 条,共 3 条 标题 :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with Structure-Optimized Graphene-Oxide Coatings for Antifouling Oil/Water Separation 作者 : Huang, Y (Huang, Yi); Li, H (Li, Hang); Wang, L (Wang, Lei); Qiao, YL (Qiao, Yali); Tang, CB (Tang, Chuanbing); Jung, CI (Jung, Chanil); Yoon, YM (Yoon, Yeomin); Li, SG (Li, Shiguang); Yu, M (Yu, Miao) 来源出版物 :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卷 : 2 期 : 2 文献号 : UNSP 1400433 DOI: 10.1002/admi.201400433 出版年 : JAN 21 2015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7 被引频次合计 : 7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 47 摘要 : Fouling of ultrafiltration (UF) membranes in oil/water separation is a long-standing issue and a major economic barrier to their use in a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Currently reported membranes typically show severe fouling, resulting from the strong oil adhesion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and/or oil penetration inside the membranes. This greatly degrades their performance and shortens service lifetime. Here, the use of graphene oxide (GO) as a novel coating material for the fabrication of fully recoverable, UF membranes with desired hierarchical surface roughness is accomplished by a facile vacuum filtration method for antifouling oil/water separ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ultrathin, water-locking GO coatings with the optimized hierarchical surface roughness, provided by the inherent roughness of the porous supports and the corrugation of the GO coatings, minimizes underwater oil adhesion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Cyclic membran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ests revealed approximately 100% membrane recovery by facile surface water flushing, establishing their excellent easy-to-recover capability. The novel GO functional coatings with optimized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may have broad applications in oil-polluted environments. KeyWords Plus: OIL-WATER SEPARATION; COATED MESH; UNDERWATER SUPEROLEOPHOBICITY; HIGH-FLUX; SURFACES; WETTABILITY; REDUCTION; ULTRATHIN; MIXTURES; DESIGN 地址 : Univ S Carolina, Catalysis Renewable Fuels Ctr, Dept Chem Engn, Columbia, SC 29208 USA. Univ S Carolina, Dept Chem Biochem, Columbia, SC 29208 USA. Univ S Carolina, Dept Civil Environm Engn, Columbia, SC 29208 USA. Inst Gas Technol, Des Plaines, IL 60018 USA. 通讯作者地址 : Yu, M ( 通讯作者 ),Univ S Carolina, Catalysis Renewable Fuels Ctr, Dept Chem Engn, Columbia, SC 29208 USA. 来源出版物页码计数 : 7 第 2 条,共 3 条 标题 : Reversible Underwater Lossless Oil Droplet Transportation 作者 : Yong, JL (Yong, Jiale); Yang, Q (Yang, Qing); Chen, F (Chen, Feng); Bian, H (Bian, Hao); Du, GQ (Du, Guangqing); Farooq, U (Farooq, Umar); Hou, X (Hou, Xun) 来源出版物 :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卷 : 2 期 : 2 文献号 : 1400388 DOI: 10.1002/admi.201400388 出版年 : JAN 21 2015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7 被引频次合计 : 7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 41 KeyWords Plus: ADHESIV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OIL/WATER SEPARATION; FEMTOSECOND-LASER; SUPEROLEOPHOBIC SURFACES; TUNABLE ADHESION; WATER ADHESION; SMART; INTERFACE; MEMBRANES; FORCE 地址 : Xi An Jiao Tong Univ, State Key Lab Mfg Syst Engn, Xian 710049, Peoples R China. Xi An Jiao Tong Univ, Key Lab Photon Technol Informat Shaanxi Prov, Xian 710049, Peoples R China. 通讯作者地址 : Yang, Q ( 通讯作者 ),Xi An Jiao Tong Univ, State Key Lab Mfg Syst Engn, Xian 710049, Peoples R China. 来源出版物页码计数 : 6 第 3 条,共 3 条 标题 : Three-Dimensional Graphene Composite Macroscopic Structures for Capture of Cancer Cells 作者 : Yin, SY (Yin, Shengyan); Wu, YL (Wu, Yun-Long); Hu, BH (Hu, Benhui); Wang, Y (Wang, Yu); Cai, PQ (Cai, Pingqiang); Tan, CK (Tan, Chek Kun); Qi, DP (Qi, Dianpeng); Zheng, LY (Zheng, Liyan); Leow, WR (Leow, Wan Ru); Tan, NS (Tan, Nguan Soon); Wang, ST (Wang, Shutao); Chen, XD (Chen, Xiaodong) 来源出版物 :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卷 : 1 期 : 1 文献号 : 1300043 DOI: 10.1002/admi.201300043 出版年 : FEB 13 2014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18 被引频次合计 : 18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 54 KeyWords Plus: CIRCULATING TUMOR-CELLS; EFFICIENT CAPTURE; NANOSTRUCTURED SURFACES; PHOTOTHERMAL THERAPY; SILICON NANOWIRES; PERIPHERAL-BLOOD; OXIDE; RELEASE; SIZE; METASTASIS 地址 : Nanyang Technol Univ, Sch Mat Sci Engn, Singapore 639798, Singapore. Xiamen Univ, Sch Pharmaceut Sci, Xiamen 361102, Fujian, Peoples R China. Nanyang Technol Univ, Sch Biol Sci, Singapore 637551, Singapore. ASTAR, IMCB, Singapore 138673, Singapore. Chinese Acad Sci, Inst Chem, Beijing 100190, Peoples R China. 通讯作者地址 : Chen, XD ( 通讯作者 ),Nanyang Technol Univ, Sch Mat Sci Engn, 50 Nanyang Ave, Singapore 639798, Singapore. 来源出版物页码计数 : 6
个人分类: SCI投稿|713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5年创刊的《先进电子材料》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5-10-6 06:03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先进电子材料》, ISSN: 2199-160X , 2015 年创刊, 月刊, Wiley-Blackwell 出版社 , 2015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15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5 年第 1 卷第 8 期共 86 篇文章,其中论文 81 篇、 综述 2 篇、社论 1 篇、更正 2 篇 。 该刊目前刊登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最多。 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布:中国26篇、美国20篇、德国14篇、日本13篇、英国8篇。 该刊是 Wiley-Blackwell 新 创刊的 Advanced 系列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先进电子材料》是一个跨学科、同行评议、高品质、高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期刊,主要刊登材料科学和电子磁性材料、物理和工程领域高水平原创论文,包括物理、电子和磁性材料、自旋电子学、电子学、器件物理和工程、微纳米机电系统以及有机电子产品。 网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2199-160X 编委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2199-160X/homepage/2707_edbd.html 作者指南: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2199-160X/homepage/2707_authorresources.html 在线投稿: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advelectronicmat/default.aspx
个人分类: SCI投稿|5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创刊的《二维材料》被SCI收录
热度 1 wanyuehua 2015-10-5 19:51
2D Materials 《二维材料》, ISSN: 2053-1583 , 2014 年 6 月创刊,月刊,英国物理学会( IOP PUBLISHING LTD )出版, 2015 年入选 Web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14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5 年第 1 卷第 2 期共 79 篇文章,其中论文 76 篇、 综述 2 篇、社论 1 篇 。 该刊是专门出版最高品质的原创性研究和影响力涵盖了所有方面的二维材料,包括基本属性(实验,理论和模拟),新的应用(电子,机械,化工,生物医药)和综合多学科的制造技术。感感兴趣的具体材料包括: Graphene andgraphene-derived materials (such as graphene oxides, graphene quantum dots etc) Silicene andgermanene/silicane and germanane Boron nitride Transition metaldichalcogenides 2D topologicalinsulators Complex oxides Compositematerials Other novel 2Dlayered structures 投稿文章类型: Letters – Short,high impact research articles that report an urgent and breakthroughdevelopment on any aspect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A Letter should not normallybe more than 6 journal pages in length (5000 words). ResearchPapers –Articles of unlimited length that report new research of outstanding quality,and which make a significant advance in terms of either the fundamentalscience, applications or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Perspectives –Commissioned brief commentaries that highlight the impact and widerimplications of new research reported in 2D Materials . Perspectivesmay occasionally be commissioned by the Editorial Board on a broader theme ofrelevance to the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community. TopicalReviews –Invited review articles that provide a snapshot of recent progress in aparticular field relevant to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They often deal withsubjects which are still developing rapidly so a comprehensive review is notpossible. The typical length of a Topical Review is between 10 000 and 15 000words. 网址 http://iopscience.iop.org/2053-1583 编委会: http://iopscience.iop.org/2053-1583/page/Editorial%20Board 作者指南: http://ioppublishing.org/img/landingPages/guidelines-and-policies/author-guidelines.html 在线投稿: https://mc04.manuscriptcentral.com/2dm-iop 2D Materials 《二维材料》有 1 篇论文进入 ESI 热点论文 标题 :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ew-layer black phosphorus 作者 : Castellanos-Gomez, A (Castellanos-Gomez, Andres); Vicarelli, L (Vicarelli, Leonardo); Prada, E (Prada, Elsa); Island, JO (Island, Joshua O.); Narasimha-Acharya, KL (Narasimha-Acharya, K. L.); Blanter, SI (Blanter, Sofya I.); Groenendijk, DJ (Groenendijk, Dirk J.); Buscema, M (Buscema, Michele); Steele, GA (Steele, Gary A.); Alvarez, JV (Alvarez, J. V.); Zandbergen, HW (Zandbergen, Henny W.); Palacios, JJ (Palacios, J. J.); van der Zant, HSJ (van der Zant, Herre S. J.) 来源出版物 : 2D Materials 卷 : 1 期 : 2 文献号 : 025001 DOI: 10.1088/2053-1583/1/2/025001 出版年 : SEP 2014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72 被引频次合计 : 72 使用次数 ( 最近 180 天 ): 87 使用次数 (2013 年至今 ): 118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 48 摘要 :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chanically exfoliated black phosphorus flakes with a thickness down to two single-layers is presented. A modification of the mechanical exfoliation method, which provides higher yield of atomically thin flakes than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exfoli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We present general guidelines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layers using optical microscopy, Raman spect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in a fast and reliable way. Moreover,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exfoliated flakes are highly crystalline and that they are stable even in free-standing form through Raman spectroscopy and TEM measurements. A strong thickness dependence of the band structure is foun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The exciton binding energy, within an effective mass approximation, is also calculated for different number of layers. Our computational results for the optical gap are consistent with preliminary photoluminescence results on thin flakes. Finally, we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of black phosphorus flakes finding that the flakes are very hydrophilic and that long term exposure to air moisture etches black phosphorus away. Nonetheles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aging of the flakes is slow enough to allow fabrication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strong ambipolar behavior. DFT calculations also give us insight into the water-induced changes of the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black phosphorus. 作者关键词 : black phosphorus; mechanical exfolia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band structure; excito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KeyWords Plu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AMORPHOUS PHOSPHORUS; GRAPHENE; SEMICONDUCTOR;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CRYSTALS; MOBILITY; RAMAN; MOS2 地址 : Delft Univ Technol, Kavli Inst Nanosci, NL-2628 CJ Delft, Netherlands. Univ Autonoma Madrid, Inst Ciencia Mat Nicolas Cabrera INC, Dept Fis Mat Condensada, E-28049 Madrid, Spain. Univ Autonoma Madrid, Condensed Matter Phys Ctr IFIMAC, E-28049 Madrid, Spain. 通讯作者地址 : Castellanos-Gomez, A ( 通讯作者 ),Delft Univ Technol, Kavli Inst Nanosci, Lorentzweg 1, NL-2628 CJ Delft, Netherlands. 电子邮件地址 : a.castellanosgomez@tudelft.nl ISSN: 2053-1583 2D Materials 《二维材料》有 2 篇论文进入 ESI 高被引论文 1 、标题 : Gate tunable quantum oscillations in air-stable and high mobility few-layer phosphorene heterostructures 作者 : Gillgren, N (Gillgren, Nathaniel); Wickramaratne, D (Wickramaratne, Darshana); Shi, YM (Shi, Yanmeng); Espiritu, T (Espiritu, Tim); Yang, JW (Yang, Jiawei); Hu, J (Hu, Jin); Wei, J (Wei, Jiang); Liu, X (Liu, Xue); Mao, ZQ (Mao, Zhiqiang); Watanabe, K (Watanabe, Kenji); Taniguchi, T (Taniguchi, Takashi); Bockrath, M (Bockrath, Marc); Barlas, Y (Barlas, Yafis); Lake, RK (Lake, Roger K.); Lau, CN (Lau, Chun Ning) 来源出版物 : 2D MATERIALS 卷 : 2 期 : 1 文献号 : 011001 DOI: 10.1088/2053-1583/2/1/011001 出版年 : MAR 2015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12 被引频次合计 : 12 使用次数 ( 最近 180 天 ): 28 使用次数 (2013 年至今 ): 28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 41 摘要 : As the only non-carbon elemental layered allotrope, few-layer black phosphorus or phosphorene has emerged as a novel two-dimensional (2D) semiconductor with both high bulk mobility and a band gap. Here we report fabrication and transport measurements of phosphorene-hexagonal BN(hBN) heterostructures with one-dimensional edge contacts. These transistors are stable in ambient conditions for 300 h, and display ambipolar behavior, a gate-dependent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and mobility up to 4000 cm(2) V-1 s(-1). At low temperatures, we observe gate-tunable Shubnikov de Haas magneto-oscillations and Zeeman splitting in magnetic field with an estimated g-factor similar to 2. The cyclotron mass of few-layer phosphorene (FLP) holes is determined to increase from 0.25 to 0.31 m(e) as the Fermi level moves towards the valence band edge. Our results underscore the potential of FLP as both a platform for novel 2D physics and an electronic material for semiconductor applications. 作者关键词 : black phosphorus; quantum oscillations; encapsulation KeyWords Plus: BLACK PHOSPHORUS; SINGLE-CRYSTALS; TRANSPORT; GRAPHENE; ELECTRONICS; EFFICIENCY; METALS; STRAIN 地址 : Univ Calif Riverside, Dept Phys Astron, Riverside, CA 92521 USA. Univ Calif Riverside, Dept Elect Comp Engn, Riverside, CA 92521 USA. Tulane Univ, Dept Phys Engn Phys, New Orleans, LA 70118 USA. Natl Inst Mat Sci, Tsukuba, Ibaraki 3050044, Japan. 通讯作者地址 : Gillgren, N ( 通讯作者 ),Univ Calif Riverside, Dept Phys Astron, Riverside, CA 92521 USA. 电子邮件地址 : lau@physics.ucr.edu ISSN: 2053-1583 2、标题 : Environmental instability of few-layer black phosphorus 作者 : Island, JO (Island, Joshua O.); Steele, GA (Steele, Gary A.); van der Zant, HSJ (van der Zant, Herre S. J.); Castellanos-Gomez, A (Castellanos-Gomez, Andres) 来源出版物 : 2D MATERIALS 卷 : 2 期 : 1 文献号 : 011002 DOI: 10.1088/2053-1583/2/1/011002 出版年 : MAR 2015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 被引频次 : 13 被引频次合计 : 13 使用次数 ( 最近 180 天 ): 62 使用次数 (2013 年至今 ): 62 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 33 摘要 : We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instability of mechanically exfoliated few-layer black phosphorus (BP). From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flake topography over several days, we observe an increase of over 200% in volume due to the condensation of moisture from air. We find that long term exposure to ambient conditions results in a layer-by-layer etching process of BP flakes. Interestingly, flakes can be etched down to single layer (phosphorene) thicknesses. BP's strong affinity for water greatly modifies the performance of fabricated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s) measured in ambient conditions. Upon exposure to air, we differentiate between two timescales for changes in BP FE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 short timescale (minutes) in which a shift in the threshold voltage occurs due to physisorbed oxygen and nitrogen, and a long timescale (hours) in which strong p-type doping occurs from water absorption.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BP FETs in air reveal eventual degradation and break-down of the channel material after several days due to the layer-by-layer etching process. 作者关键词 : black phosphorus; degradation;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oxygen; nitrogen; water KeyWords Plu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MOBILITY; GRAPHENE; DEFECTS 地址 : Delft Univ Technol, Kavli Inst Nanosci, NL-2628 CJ Delft, Netherlands. 通讯作者地址 : Island, JO ( 通讯作者 ),Delft Univ Technol, Kavli Inst Nanosci, Lorentzweg 1, NL-2628 CJ Delft, Netherlands. 电子邮件地址 : j.o.island@tudelft.nl; a.castellanosgomez@tudelft.nl ISSN: 2053-1583
个人分类: SCI投稿|115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碱金属遇水爆炸的秘密
热度 1 WileyChina 2015-8-14 10:17
转载: MaterialsViews 微信公众号 原文网址: http://www.chemistryviews.org/details/news/7430791/Secrets_of_Alkali_Metal_Explosions.html 近日,天津滨海新区发生剧烈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爆炸区位于天津口岸危险品货物集装箱业务的大型中转、集散中心,据报道可能存放有电石、硅钙合金和碱金属等多种遇湿易燃易爆物品,这为灭火工作增加了困难。 我们为天津祈福,期盼伤者和参与救援者平安!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也想回顾一篇与碱金属爆炸相关的研究。这篇发表于今年初的论文可能揭示了碱金属遇水爆炸的秘密。 学过高中化学的人应该都了解, Na, K等活泼的碱金属要放在煤油中保存,遇水会发生剧烈燃烧甚至爆炸。 过去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因为碱金属会与水发生反应。以钾为例,遇水会生成氢氧化钾与氢气,而这又是一个剧烈放热的反应,所以会点燃氢气,导致着火爆炸。 这个说法看似合理,也被人们广为接受。然而今年初,在 Nature Chemistry (doi:10.1038/nchem.2161)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却对这一传统解释产生了质疑。来自德国和捷克的化学家,通过高速摄像机对Na/K合金与水反应的情形进行了细致观测。结果,他们发现在金属液滴刚与水接触不到一毫秒,就能看到碎金属飞散,但这么短的时间还不可能产生足够的热量。接着,每个飞散的碎金属液滴就被蓝紫色溶液包围。而这一现象,正是由于Na/K原子遇水瞬间迅速丢失电子所导致。电子的极速丢失,使得带正电的碱金属离子团簇变得非常不稳定,在大量热生成之前已经达到电斥力的极限而四下飞散—这也就是所谓的库仑爆炸现象(Coulomb Explosion)。 这一新理论,较好的解释了碱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为什么生成的氢氧化物和水蒸气不能逐渐终止反应进行。看来我们多年信以为真的理论并不正确,今后的高中教科书可能要认真改写了。 该文章根据原载于ChemistryViews的新闻和Nature Chemistry的论文整理。 —扫一扫,关注材料科学前沿—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775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2014中国材料期刊影响因子​一览
热度 1 rczeng 2015-6-19 21:44
2014年中国大陆材料科学期刊影响因子(IF)超过1.0的有8种。IF进步最快的期刊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科院下属的《自然科学进展》( Prog Nat Sci -Mater Int )和中科院金属所所属的《材料科学与技术》( J Mater Sci Technol ),分别增加0.73和0.38,接近2.0。值得一提的是,《材料科学前沿》( Front Mater Sci )首个影响因子达到1.0。 2011-2014中国材料期刊影响因子一览 序号 刊名 ISSN 语言 出版周期 创 刊 年 出版社 影响因子 2011 2012 2013 2014 1. 纳米研究 Nano Research 1998-0124 英文 月 2008 Springer 6.97 7.392 6.963 7.01 2. 纳微快报 Nano-Micro Letters 2311-6706 英文 季 2009 Springer 0.000 2.057 2275 1.975 3. 材料科学与技术 J Mater Sci Technol 1005-0302 英文 月 1985 Elsevier 0.738 1.198 1.61 1.909 4. 自然科学进展 : 国际材料(英文版) Prog Nat Sci -Mater Int 1002-0071 英文 月 1991 Elsevier 1.035 0.989 1.143 1.873 5. 中国稀土学报 Journal of Rare Earth 1002-0721 英文 月 1990 Elsevier 0.901 1.363 1.342 1.261 6.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Sci China Technol Sc 1674-7321 英文 月 1952 Springer 0.747 1.187 1.113 1.192 7.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T NONFERR METAL SOC 1003-6326 英文 月 1990 Elsevier 0.751 0.917 1.001 1.178 8. 稀有金属 Rare Metals 1001-0521 英文 双月 2006 Springer ( 2009- ) 0.593 0.493 0.806 1.009 9. 材料科学前沿 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2095-025X 英文 季 2007 Springer 0 0 0 1.0 10. INT J MIN MET MATER 1674-4799 英文 月 1994 Springer 0.691 0.483 0.573 0.791 11. 金属学报 ( 英文版 ) ACTA METALL SIN-ENGL 1006-7191 英文 双月 1988 Springer 0.407 0.467 0.426 0.727 12.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J IRON STEEL RES INT 1006-706X 英文 月 1994 0.213 0.292 0.357 0.675 13. 无机材料学报 J INORG MATER 1000-324X 中文 月 1986 0.445 0.531 0.537 0.565 14. 金属学报 ACTA METALL SIN 0412-1961 中文 月 1956 0.464 0.612 0.548 0.54 15.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J CENT SOUTH UNIV 2095-2899 英文 月 1994 Springer 0.364 0.434 0.464 0.52 16. 中国铸造 China Foundry 1672-6421 英文 双 2009 0.278 0.346 0.341 0.433 17.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 ) (英文版) J WUHAN UNIV TECHNOL 1000-2413 英文 双月 1986 Springer 0.354 0.484 0.422 0.399 18.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RARE METAL MAT ENG 1002-185X 中英文 月 1970 Elsevier 0.164 0.160 0.153 0.194
个人分类: 科研|9364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机光电分子与材料研究进展”专题 |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ncepress 2015-6-16 10:05
基于有机导电分子的新一代光电集成器件,如显示和照明器件、晶体管、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等具有低成本、重量轻、柔性和可大面积制备等优点。因此,有机小分子和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是当今国际最为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为了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和应用研究,同时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中国科学:化学》编辑部曾邀请本刊编委,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院士以及本刊副主编、华南理工大学曹镛院士作为特约编辑,为英文刊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组织出版了“ Organic photovoltaics ”(有机光伏)专辑,发表在2015年第58卷第2期(详情见 http://chem.scichina.com:8081/sciBe/EN/volumn/volumn_7004.shtml )。 近期,《中国科学:化学》编辑部又邀请本刊青年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郑企雨处长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有机光电分子与器件”研讨会,为英文刊Science China Chemistry组织出版了“ Advances in Organic Optoelectronic Molecules Materials ”专题,邀请国内几位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综述了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小分子材料( 马淤光 教授、 解增旗 教授)、新型分子开关( 曲大辉 教授)、用于新型高效有机光伏太阳能电池的小分子材料( 朱晓张 研究员)、以及用于场效应晶体管的一维微/纳米结构( 裴坚 教授)和高迁移率( 高希珂 研究员)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新进展。相关内容发表在2015年第58卷第6期。 敬请关注! SPECIAL TOPIC:Advances in Organic Optoelectronic Molecules Materials Editorial QiyuZheng ScienceChina Chemistry , 2015, 58(6): 805-906 DOI : 10.1007/s11426-015-5429-3 Progress in small-molecule luminescent materials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TianchengYu, Linlin Liu, Zengqi Xie, Yuguang Ma ScienceChina Chemistry , 2015, 58(6): 907-915 DOI : 10.1007/s11426-015-5409-7 Recent advances in new-type molecular switches HongLi, Da-Hui Qu ScienceChina Chemistry , 2015, 58(6): 916-921 DOI : 10.1007/s11426-015-5417-7 Development of small-molecule materials for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solar cells HaijunFan, Xiaozhang Zhu ScienceChina Chemistry , 2015, 58(6): 922-936 DOI : 10.1007/s11426-015-5418-6 One-dimensional (1D)micro/nanostructures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Yu-QingZheng, Jie-Yu Wang, Jian Pei ScienceChina Chemistry , 2015, 58(6): 937-946 DOI : 10.1007/s11426-015-5410-1 High mobility organic semiconductor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XikeGao, Zheng Zhao ScienceChina Chemistry , 2015, 58(6): 947-968 DOI : 10.1007/s11426-015-5399-5 更多出版信息可登陆期刊网站免费浏览和下载 http://chem.scichina.com:8081/sciBe/EN/volumn/home.shtml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12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比小记:一
热度 1 ziligong 2015-3-26 05:34
搁笔许久,一方面工作有些忙碌,另一方面个人也有些懒散,零碎的时间就像流水一般不知不觉溜掉了。最近因为工作的缘故出差英国三月,客居德比小城。小城之小,半天之内基本主要的地方都可以走到。因此下班之后大部分时间也就窝在酒店里,正好有些时间可以写点东西。 侨居狮城六年有余,无四季之更迭,借着出差英国的机会,六年多来我第一次可以经历冬去春来又夏至。在伦敦下了飞机,公司派来的英国绅士径直驱车载我去两小时车程之外的德比。高速公路两旁的田野和村庄让我不禁有回到家乡一样的亲切感,连清冽的空气似乎都格外美好。德比虽是一座小城,却是罗罗研发、生产、组装以及维修的主要基地。在这个城市,也处处可以看到罗罗的影子。 每天清晨我在酒店楼下搭公司的通勤车到Elton Road去上班,下午则搭通勤车到火车站后门,横穿火车站的天桥,走十多分钟回来。火车站的天桥实则是入口和出口,亮出罗罗的工作牌却是畅通无阻。我工作的Elton Road实验室是罗罗公司材料部门的主要所在地,包括失效分析、无损检测、材料应用和关键部件的寿命管理等部门。整个Elton Road实验室建于二战后期,当初是作为备战医院建造而成,却未曾使用过,不想后来竟成为罗罗材料部门的所在并沿用至今。 和狮城的职场文化比起来,这里的工程师传统要浓厚许多 。部门里大多数同事 都 为公司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所以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业务十分精通,说起 重要的案例来也是如数家珍 。而狮城的高生活压力和快节奏促使年轻人时常跳槽,随之而来的是技术上难以有深厚的积累。 周末的时候在小城溜达,走到Silk Mill的博物馆,恰好遇到公司的同事正在举办Trent XWB的展览。公司响应政府的号召,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年轻学生从事STEM学习的计划,这也是其一吧。在博物馆也看到了第一代驱动了横跨大西洋的战机的发动机之一,即使我也很难相信这会是现代飞机发动机的雏型。几十年间,点滴的技术积累所产生的变化已让人叹为观止。作为英国工业的骄傲,公司对德比本地的经济乃至英国工业的影响都不可小觑。博物馆中还有一些志愿者在工作,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自告奋勇用激光雕刻机帮我做了一张名片。回想起来,我小学课余之时还在帮着家里放羊呢,这样的优越的机会之下才会酝酿出工程师文化吧。 在酒店偶遇了民航总局和某航空公司派来公干的人员,谈起国内航空工业的发展,都不禁有些伤感。希望借助大飞机的项目各个部件都能逐渐有国产的影子吧,尤其是大型民用客机的发动机。听说目前大型发动机的检修都还要送到香港或者新加坡去,不禁有些汗颜了。 话说如今国内材料研究方面的科研投入,似乎主要给了纳米类所谓的新材料,传统材料的研究因为文章发表不易的缘故多少被轻视了。一个大国,没有耐心做一些长远的规划和积累,工业技术的进步是不易的。
4530 次阅读|2 个评论
3D打印能打印钢铁吗?
热度 5 jiangming800403 2015-2-28 17:06
目前主要商品还都是金属特别是钢铁材质的。如果3D打印只是一些特殊材料,那么永远不可能取代现代制造业,或许只可能在开模等方面作为制造业的补充。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3503 次阅读|7 个评论
请问如何得到一种特别容易摩擦生电的材料,布匹或者塑料都行
yangxintie1 2015-2-26 02:15
请问如何得到一种特别容易摩擦生电的材料,布匹或者塑料都行, 一般材料都是设计的防静电发生,但是特殊场合需要多发生静电,如何设计这种材料? 进一步请问是什么原理使得材料在摩擦中间容易发生电荷剥离?
2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油水分离材料制备简便又高效
redtree 2015-2-23 09:50
油水分离材料制备简便又高效 作者:王晨绯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2/16 10:54:33 超疏水织物和超疏水铜丝网用于油水分离 使用超疏水海绵分离水表面的十六烷薄膜 本报讯 近年来,随着工业含油废水的排放和漏油事件的频繁发生,油水分离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由于其较大的孔体积、较好的柔韧性且廉价易得,多孔材料,如海绵、织物和金属丝网是油水分离的理想材料。然而,这些材料吸油的同时也吸水。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化学气相沉积、静电纺丝法、压膜法、相分离等方法改变材料表面结构和成分,从而赋予多孔材料水、油相反的润湿性能。但是,这些技术均存在一定缺陷,如制备过程复杂费力、材料基体受限,选择性低、不能重复使用等。因此,发展通用性强、简单的油水分离材料制备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复合润滑材料组发展了一种简便、高效、通用性强的油水分离材料制备新方法。他们将3种典型多孔材料(铜丝网、织物和海绵)浸入聚氟蜡—疏水二氧化硅溶液,通过改变表面结构和成分,赋予这些材料超疏水特性。科学家将它们用于油水分离,发现水滴可轻易从材料表面滚落,然而功能液体,如十六烷,可完全润湿材料表面。超疏水铜丝网和织物可当作分离膜有效分离油水混合物;超疏水海绵可作为油吸附剂支架选择性地从油水混合物中吸油。而且,这些功能材料重复使用10次后还可保持较高的分离效率。 科研人员表示,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简单、通用性强,可根据特殊润湿性能要求轻易改变表面结构和成分,基体适用范围广,且成本低廉,有望推进油水分离材料的大规模应用 。(王晨绯) 《中国科学报》 (2015-02-16 第6版 进展)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Materials: 玻璃腐蚀-情有独钟
rczeng 2015-2-21 00:24
5 January 2015 Nanometre-scale evidence for interfacialdissolution–reprecipitation control of silicate glass corrosion Roland Hellmann, Stéphane Cotte, Emmanuel Cadel, Sairam Malladi, Lisa S. Karlsson, + et al. Nature Materials 14, 307-311 doi:10.1038/nmat4172 Rights and permissions 27 September 2009 MgZnCa glasses without clinically observable hydrogenevolution for biodegradable implants Bruno Zberg, Peter J. Uggowitzer Jörg F. Löffler Nature Materials 8, 887-891 doi:10.1038/nmat2542 Rights and permissions 7 August 2005 On-demand release of corrosion-inhibiting ions from amorphousAl–Co–Ce alloys M. A. Jakab J. R. Scully Nature Materials 4, 667-670 doi:10.1038/nmat1451 Rights and permissions 26 October 2008 Insight into silicate-glass corrosion mechanisms Céline Cailleteau, Frédéric Angeli, François Devreux, Stéphane Gin, Jacques Jestin, + et al. Nature Materials 7, 978-983 doi:10.1038/nmat2301 Rights and permissions 20 February 2015 Glass corrosion: Sharpened interface Andrew Putnis Nature Materials 14, 261-262 doi:10.1038/nmat4198 Rights and permissions January 2004 Nanoporous glasses: Controlling crack propagation Robert Cook Nature Materials 3, 15-16 doi:10.1038/nmat1048 Rights and permissions December 2008 Glass and mineral corrosion: Dynamics and durability William H. Casey Nature Materials 7, 930-932 doi:10.1038/nmat2326 Rights and permissions 7 December 2003 Fracture of nanoporous thin-film glasses Eric P. Guyer Reinhold H. Dauskardt Nature Materials 3, 53-57 doi:10.1038/nmat1037 Rights and permissions November 2009 Biodegradable Alloys: The glass window of opportunities Evan Ma Jian Xu Nature Materials 8, 855-857 doi:10.1038/nmat2550 Rights and permissions
个人分类: 2015年寒假日记|0 个评论
数学力学材料学之交叉——相场模型
热度 9 MinYi 2015-2-7 05:53
数学力学材料学之交叉——相场模型 ——我的力学之旅:Siegen 2015年2月5日至6日,我在Siegen大学参加了GAMM第二届相场模型研讨会,这是继去年在Darmstadt工业大学参加第一届后,再次参加这个研讨会了。相场模型中既有数学问题,也有力学问题,更与材料学紧密相关。比如对于相场演化方程而言,其解是否是唯一的,或者解是否存在,其解对初始条件的依赖程度,相界面移动速度的精确解等等,都是很多从事应用数学的人关注的问题。力学中的断裂、力学与其他物理量的多场耦合、塑性、微观结构演化、均匀化、数值计算方法等等,都是力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相场模型的重要方面。对于材料科学而言,相变及生长的过程及特点,是相场模型最经典的应用场合,其中的相变也是物理大师朗道的唯象理论中的一部分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随着相场模型的成熟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很多复杂的相变问题都有了找到解决方法的可能。可以预见,相场模型中数学和力学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要以材料为研究对象,促进材料学的发展,最终成为指导相关工艺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从基础研究走向技术应用的路途虽然漫长,但只要不让两者从暂时的分工变成永久的脱离,坚守两者的不同人群不相互嘲讽,而是相互尊重各自的研究或应用,相互合作探讨,那么总是有希望的。         说到这次相场研讨会,不得不提到GAMM(   Gesellschaft für Angewandte Mathematik und Mechanik)   ,即存在已有86年之久的应用数学与力学学会。GAMM虽然以德国为主发起,且以德语为简写,但最近已经逐渐走向国际化,至少面向   全欧洲地区了,最近好几年都在德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召开每年一届的GAMM年会,比如2015年GAMM年会将在意大利Lecce召开。这个从GAMM的英文翻译即可   看出“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2013年在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召开的GAMM年会上,由于相场模型在断裂、相变、多场耦合问题上的热度,德国的相关研究者便发起成立了相场模型活动组,并   以 Aachen工业大学的Bernd Markert教授   和Kaiserslautern工业大学的Ralf Müll     er教授共同担任主席,负责筹划每年一次的GAMM相场研讨会,并于 2014年年初在Darmstadt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 。这个研讨会的特点是,无论教授、博士后还是博士生,报告时间都是25-30分钟,可以有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时间。这次在Siegen的第二届研讨会的参会人数只有三十出头,较之上一届,参会人员少了十多个,报告也少了几个,这可能和主办方Siegen大学的组织方式有关。就我个人而言,这次去Siegen开会,除去会议内容和报告本身,就生活与交通而言,确实认为组织方有失周到。Siegen是山区地形,交通极其不变,会场离晚宴地方太远,离住宿地方更远,从住宿地方到晚宴地方来回要90分钟,导致我们放弃晚宴,吃kebap和面包解决晚餐,加之山地弯弯曲曲坡度忽高忽低的路况,公交实在让人痛苦。就会议内容而言,呈现了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热点:  (1)基于相场模型的均匀化方法和多尺度方法,有点和细观力学的方法类似,当理论的成熟度和应用还远远不及。 (2)相场模型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相分离和力耦合中的应用。 (3)相场模型中高阶问题(比如 Cahn-Hilliard相场)的等几何分析方法。 下一届研讨会将于2016   年初在Braunschweig工业大学召开,希望届时有机会继续参加。   
17365 次阅读|16 个评论
央视曝光55°杯骗局
热度 8 冯用军 2015-1-26 10:59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创新)之“‘H-t’还有多少骗术?”(今日说法) 唐山著名教育学者、河北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中国高考考研辅导专家 国家自主招生考试推荐专家 领袖教育学家 冯用军博士 55°高科技神奇变温水杯,是科技骗术还是文化创意? 就其宣传而言,这是一个伪科学产品;就其本身而言,这是一个文化创意营销 导读: 近日,一款被称为喝水神器的变温水杯“55度杯”,因其神奇的功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无论是热水、还是冷水,只要倒入杯中,摇一摇,就可以变成适合人们饮用的55度温水,神器真的这么神奇吗? 材料: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记者的调查。 【正文】(55度杯宣传片)声音来源:55度杯产品经理 “早起第一杯是喝隔夜水还是刚烧开的沸水,喝前摇一摇,55度杯瞬间让你喝到温开水,凉水倒入水中摇一摇,瞬间变成温开水。这一切只为了让你随时随地的喝到健康的55度温开水。” 简单的介绍,让我们见证了一款变温水杯的神奇。这款由“北京五十五度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研发、设计、生产的第一款“快速变温水杯”,瞬间因其强大功能在网络走红。成为了各大电商的新宠。虽然水杯298元到300多元的售价远远高于市场上大部分的保温杯,但是其神奇的效果,依然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甚至出现“10分钟售罄”、“货源不足”这样的局面。记者查看了55度杯淘宝官方旗舰店,本月销量在7000个左右,在其合作的电商首页上,这款水杯也已经跃居户外水杯销量第一。水杯的功能真的如宣传中所说的这般神奇吗? 记者拿着自己购买的正版55度水杯,来到了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对杯子的升温和降温效果进行了检测。在倒入100度沸水后,水杯摇一摇,一分钟时间,温度的确降到了55度左右,随后,记者又在杯中注入冷水,经一分钟的摇晃,水温仅升至34度,并没有达到宣传片中的55度。而经过降温升温这一个过程后,必须间隔一个小时左右,杯子才能再次出现降温功能。也就是说降温和升温必须满足特定条件,并没有宣传中所说的那么随心所欲。网络上也出现了“不保温、降温升温效果不好”、“凉水变温也只是不凉而已”、“最多算是凉水不温了”,“忽悠人”等使用者的大量差评。 同时,记者测量了装满水后杯子的重量在900克左右,约等于两瓶普通瓶装矿泉水的重量,而它的储水量仅为280毫升,不足半瓶普通矿泉水的水量。降温时,使用者需要摇晃相当于两瓶矿泉水重量的水杯,这也引发了使用者的吐槽。 【同期】街采 使用感受就是晃的时候手腕会疼。 【同期】街采 又大又重使用起来不方便。 【55度杯真相调查】记者独家解密“高科技水杯” 【导语】 面对使用者的质疑,55度杯官方称,水杯是具有实用新型专利的高科技产品,其核心就在通过相变材料实现升温和降温的功能。所谓“相变”,简单说,也可以理解为物质状态的变化,如固、液、气三相的变化,就是相变的典型代表。而这款水杯是否真的如生产商所说,是一个含有相变金属材料的高科技产品,记者又进行了调查。 【正文】 在55度杯的官方宣传页面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介绍“在食品级不锈钢夹层中,我们贮存了一种微米级传热材料,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可逆的固液转换”。根据这一介绍,记者在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对杯子内胆中的液体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将液体放置于沸水中,还是从沸水取出立即放入冰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杯中液体并未出现所谓的“固液转换。”而就杯壁和杯中夹层液体是否含有物理相变材料,记者也委托了技术人员做了专业的检测。 结果显示,55度杯杯壁的主要成分是铁、铬、镍,比例分别问12:3:1。 【同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光恒 这个从个人来说 非常像咱们家庭和食品用的那个不锈钢 【正文】 检测报告同时显示,杯中填充液体大部分为氯化钠水溶液,并有少量固体二氧化钛和氧化铁,有机物检测中,总有机碳含量为37.31mg/L。 【同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光恒 根据这个检测报告 它这个液体 主要是水 然后就是里面有大量的氯化钠 也就是我们说的食盐,而且是浓度非常高的氯化钠的水溶液。然后它在液体中检测到的比较少的有机物 它的碳含量是大概百分之三的样子 而且有极少量的固体物质 在这个液体中 检查报告认为是二氧化钛 和氧化铁 但是这个一点点的固体物质 它即使发生了相变 它所造成的物理影响 比如说升温和降温 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 【正文】 调查到这里,55度杯的真相已逐渐浮出水面。普通的铝合金,夹层中的大量盐水,却被冠以高科技产品的名号。 同时记者又查找到了55度杯对外出具的一份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称与此专利拥有公司是技术入股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这份专利的介绍中写到快速降温保温杯的特征在于,相变金属填充于导热层与隔热层之间,相变金属快速吸收热量并融化,热水温度降低。无论现象的物理观测,还是检测中心的实验结果,都与55度杯公司所出具的这个专利不相符合。 【同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光恒 专利里有最明显的一条 利用了相变金属 而根据这个检测报告 里面所有的金属 我认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 这个温度变化的范围里 都是不会发生相变的 【同期】 中国消费者协会法律顾问 邱宝昌 你的生产完全使用了专利的技术,你才能够去宣传它是一种专利产品,而你挂羊头卖狗肉,尽管有这种专利,但你并没有用于水杯的生产,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当的引用,来误导消费者。 【55度杯真相调查】现场实验 如何自制55度杯 【导语】 经检测,55度杯并未包含所谓的高科技相变材料,那又是怎么实现物理降温的呢?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物理原理,现在记者就将为你揭秘。 【正文】记者出镜 本台记者张春玲 现在呢 我就和两位科普小达人一起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呢 我们就能够复原55度杯的使用原理 而我们所选用的实验材料非常的简单 日常的生活当中 您家里就有 是什么呢 就是自来水 【正文】 记者同两位科普爱好者一起,将自来水作为储热材料灌入不锈钢杯壁夹层中,通过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开水倒入杯中能够一分钟内迅速降温至55度左右,而冷水倒入杯中后,也能够迅速升温至30度左右,这一升降温曲线,同55度杯官方给出的升温数据大体相符。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物理知识中最简单的热传导原理。 (动画) 热水遇到热传导性好的不锈钢杯壁,杯壁将温度传导给温度较低的常温水,一定时间后,杯壁两侧的温度实现了平衡,这个值正好在55度左右。杯里的水升温也是同理,夹层液体温度在55度左右,通过杯壁传导给冷水,随后,冷水升温至三十度左右。 【同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光恒 比如说热量从热的东西传给凉的 就是我们在饭馆里吃的铁板烧 或石锅拌饭 就是把铁板和石锅在火上烤的热热的 然后再把凉的菜倒进去 那不就跟把凉水倒进一个热的杯子里升温是一样的吗? 【正文】 利用这个原理,您在家中,使用两个大小不同的不锈钢容器,中间放上凉水,也可以自制一个快速的降温水杯。而55度杯宣传中多次提到的相变材料,简单解释,就是物理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形态和结构的改变。在中科院物理实验室,记者体验了相变材料的神奇。利用相变材料制作的金属花朵,遇到热水时盛开,拿出来则含苞待放。专家介绍,其实生活中相变材料并不少见。 相关推荐 “喝水神器”55℃杯走红 市民:手快摇断不管用 55℃杯真相 喝水神器风靡朋友圈 泰安网友吐槽:没那么神 解密喝水神器55℃杯:材料成本不过5块钱 “55℃水杯”爆红乌鲁木齐 记者口碑调查:话大了
个人分类: 反伪科学研究院|4680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制备出世界上最轻材料
redtree 2015-1-23 20:34
科学家制备出世界上最轻材料 作者:俞建勇 来源:《自然—通讯》 发布时间:2015/1/15 13:57:51 不同形状的纳米纤维气凝胶及其超轻特性展示 纤维气凝胶制备原理图 近日,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丁彬教授带领的纳米纤维研究团队在超轻纤维材料研究上获新成果,成果论文以“Ultralight nanofiber-assembled cellular aerogels with superelasticity and multifunctionality”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东华大学为唯一署名单位。他们利用普通纤维膜材料开发出了一种超轻、超弹的纤维气凝胶,经中国计量认证结果显示,这种纤维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为0.12毫克每立方厘米,一块体积为20立方厘米的“纤维气凝胶”可以轻松的“踩”在羽绒的几根绒毛上。 气凝胶是一种超轻质的固体材料,其内部98%以上是空气。199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研制出了密度为3毫克每立方厘米的二氧化硅气凝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轻固体材料。2012年,德国科学家制造了一种更轻的 “石墨气凝胶”,其密度为0.18毫克每立方厘米。2013年,浙江大学研制的“全碳气凝胶”密度为0.16毫克每立方厘米,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而此次东华大学研发的0.12毫克每立方厘米“纤维气凝胶”,成功刷新了“世界最轻材料”的记录。 “纤维气凝胶”不仅超轻,其压缩回弹性能也十分优异,相比于传统的碳气凝胶,其压缩回弹性提升了110%。它的导热系数低至0.026W/ m•k,几乎接近于空气的导热系数。一块5毫米的“纤维气凝胶”可以轻松实现在100-6300Hz宽频段内的高效吸音;此外,纤维气凝胶还是一种高性能的吸附材料,可快速吸附自身重量200倍以上的液体污染物,有望为近年来频发的海上石油污染灾害提供新的解决途径。除了上述应用,这种超轻的“纤维气凝胶”材料还可应用于组织工程、电子器件等领域。(来源:科学网)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质子穿越石墨烯
热度 2 chemicalbond 2014-12-5 04:35
近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质子穿越石墨烯的论文,【1】因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如燃料电池)受到广泛的关注。(不过,科学网好像几乎没有反应,呵呵)。【2】出于对质子穿越石墨烯这一过程的理论问题的兴趣,我写了一篇博文,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希望读者能参与讨论。【3】当然,科学网的读者似乎很少有人对此感兴趣。要不是上门邀请到土著和镜老师,那篇博文几乎就是白写。 无论如何,自我感觉这个现象有点不可思议,很困惑,甚至有点睡不好觉。直到今天,从石墨烯中心碳原子间的距离,忽然想起了神奇分子硼烷的结构,才感觉有点豁然开朗。 硼烷分子里面的化学键很特别,曾经是个很多年没有得到解决的理论问题,直到后来哈佛化学系的 William Lipscomb 提出了3(原子)中心2电子的化学键,才得到很好的解释。他也因为相关的理论和实验工作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当年他获奖时,瑞典皇家学会是这么介绍的: The structures and bonding conditions of boranes remained, however, unknown until about 1950, and it is not without reason that they have been considered problematical .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boranes has been very difficult.They are in most cases unstable and chemically aggressive and must, therefore,as a rule be investigated at very low temperatures. But it was still more serious that their structure and bonding conditions we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what was known for other compounds. (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1976/press.html ) 上面那段文字清楚地描述了当时对硼烷分子结构和成键的困惑,因为太不寻常了。 值得一提的是,硼烷是非常不稳定的,可见分子内的那个特殊化学键是不牢靠的。 写到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那个特殊的化学键:3中心2电子键。通常的有机分子中,2个原子之间分别贡献一个电子形成一个共价键,从而每个原子的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的组态(H原子2个电子,B, C等原子8个电子)。而在硼烷中,(上面图示),相当于硼原子之间的H原子(BHB)贡献1个电子,2个硼原子中只有一个原子贡献1个电子,这样就可以达到硼原子外层8电子。类似,3中心2电子键可以解释等边的H3+分子结构(其实是个离子,有点像是质子撞上了H2分子。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ihydrogen_cation 读到这里,读者是否会和我一样认为质子“穿越”石墨烯已经非常可能了?)。 显然,我们可以从硼烷和H3+分子的结构和成键中得到启发,来解释质子穿越石墨烯时体系可能的相互作用。当然,3中心2电子化学键只是对体系里面相互作用的一个直观描述,实际上,量子化学处理分子体系的结构和能量,是没有必要那么考虑的,而是把分子的所有原子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起来解薛定谔方程。用电脑进行近似的数值解之后,可以通过计算原子之间的电子密度相关的数值,来考察哪一种化学键可以对体系进行近似的描述。 对我来说,任务完成了,不再困惑了,可以睡好觉了。当然,我没有时间做更加具体的计算和分析,这里提出来,希望有人来试试。 参考资料 【1】质子穿越石墨烯原始论文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015.html 【2】我感觉应该有人质疑质子穿越石墨烯的可能问题,好奇地查了一下英文网页,找到这个网址 http://www.e-catworld.com/2014/12/02/does-recent-graphene-passes-proton-discovery-validate-lenr-james-octavo/comment-page-1/ 原来是一帮物理专业人士,还有人认为这个过程涉及核反应,呵呵。 【3】质子能从石墨烯里头的6圆环中间穿越过去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7346-847799.html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390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我国稀土新材料制备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qiuyuan809 2014-10-18 10:42
我国稀土新材料制备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来源: www.Ruidow.com 更新时间:2014-10-15 14:10:48 [关键词]- 稀土|新材料 瑞道金属网网讯:   据科技部10月15日消息,“十二五”期间,863计划在新材料技术领域设立了“超高纯稀土金属及合金节能环保制备技术”课题,由北京 有色金属 研究总院牵头承担。经过几年攻关,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并于今年6月下旬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课题组通过稀土金属制备、提纯技术及装备的集成创新,突破超高纯稀土金属制备关键技术,自主设计研制了超高真空蒸馏炉、冷坩埚区域熔炼炉等14台套专用提纯设备,开发出成套的超高纯稀土金属工程化技术;制备出13种超高纯稀土金属。 此外,课题组还就低温熔盐电解制备变价钐镁锂合金和变价钐铝锂合金工程化技术开展研发并取得重大进展,可替代目前高能耗、高污染的镁稀土合金及变价稀土金属的生产技术,目前已在百吨级生产线上实现规模应用。 “超高纯稀土金属及合金节能环保制备技术”课题的实施,使我国在超高纯稀土制备技术和产品方面,通过自主创新突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提升了我国稀土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有力增强了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稀土电解产业向绿色环保方向不断发展壮大。   制作:瑞道金属网( www.Ruidow.com )
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Adv. Electronic Materials顾问委员会新成员:John Rogers
WileyChina 2014-9-16 17:07
转自: Materials Views China 当你在谷歌中键入“Rogers研究组”进行搜索,映入眼帘的是一列令人印象深刻的长列表,其中包括研究领域,课题组成员,合作单位,论文发表以及新闻消息。作为电子革命的杰出领军人物, John Rogers教授 最近接受了Wiley新刊物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顾问委员会的邀请。在了解他 曾经负责 的诸多项目和学术工作之后,这听上去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或者也许不是。 自从John Rogers从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后,他便不断对材料科学做出突出贡献,并铸就了今日的成绩。在他的学生和同事的帮助下,以及他的学术工作和创业过程中,小型器件的制造技术得到显著进步。在他最近的研究中,将这些小型器件直接应用于人体已经成为了最终的目标。 尽管现在他的工作基于实验本身,John Rogers也从来没有忽略电子器件应用面前主要的目标和挑战,即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改善人们生活。对于他而言,科学的理想主义仍然存在:为了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远大目标,Rogers教授和科学界同行正进行着广泛的合作。 我们就Rogers教授的日常工作以及他加入我们新刊物顾问委员会的目标和原因。 我们知道您非常主动且广泛的同许多其他研究组进行合作。那您是怎么平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呢? “关键在于要同那些具有互补性,专业知识或能力不重叠的人工作。独特的、有区别的贡献往往来自于这些合作者们,这不仅帮助我们完成最好的、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也避免了竞争,共享了声誉。” 那您又是怎么平衡学术组织和研究工作的责任呢? “我尽可能高效地专注于履行必要的责任,通过避免任务时间延长,以便于我可以节省尽可能多的时间去做研究。” 您通常花多长时间呆在实验室? “我通常定期地去实验室,但是这些天,由于在学术机构担任职务,给我带来些压力、职责,有时不得不出差,这让我很难去直接参与到实验中,发挥有影响力的作用。” 那此刻您主要忙于哪些科学问题呢? “现在的项目主要关注在能够使关于人体的电子/光电/微流体技术有机融合的材料和器件。详细的实例比如可生物降解的硅基系统,它可以在外伤性脑损伤和外科手术中监控和加速治愈过程。诸如此类的器件又分成更广泛的一类技术,我们将它称作‘瞬态’电子器件。” 在您看来,什么是您研究领域中要克服的主要挑战? “任何新材料及其相关器件技术的发展总是包含着许多挑战,无论是科学的还是技术的。比如,水溶性、可生物降解的电子器件的加工和组装就要求无水的和/或其他方法,这些方法从根本上区别于那些已建立的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方法。” 在您的职业生涯中还有您想要完成的目标吗? “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和指导我的研究生和博士后,让他们能够在追求自己的科研生涯和发展中取得成功。在这层意义上,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更多的人才。当然,我们也在探索新的科学知识,如果可能的话,也会致力于将它转变成实用的技术。” 那对于材料科学领域即将开始他们职业生涯的年轻学生,您有没有一些话要说呢(建议或提醒)? “选择同社会重大挑战(比如能源,健康,可持续性)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要坚持探索,同时通过合作加速进展。” 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接受了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的这一工作? “几乎我们所有的科研项目都将非传统电子材料作为了研究的焦点。这个刊物将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共享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Rogers研究组的一些最新工作涵盖了 Advanced Materials 、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领域。John Rogers和他的团队对于 Small 和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也时常做出贡献。更多研究工作的细节可以在Rogers研究组的 主页 上见到。 在加入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顾问委员会的同时,Rogers教授也将继续担任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和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2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话Adv. Electronic Materials顾问委员会新成员:Sang-Woo Kim
WileyChina 2014-9-12 17:33
最近,Wiley出版社编辑部一直十分繁忙,因为我们在准备创立材料杂志家族的最新成员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我们期望该期刊能充分展现世界各地顶尖的电子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准备杂志创刊事宜,我们对顾问委员会的新任成员进行了采访。这一次,受邀的是韩国成均馆大学的Sang-Woo Kim教授,他将与Matthew Smyllie对话。 Kim教授职业生涯虽然较短,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从韩国启程,Kim教授于1998年在成均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光州科学技术研究所继续攻读相同专业,于2000获得硕士学位。接着他又到了日本的京都大学,于2004年被授予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Kim教授在京都大学成为一名博士后研究员,但是时间并不长,他便去英国剑桥大学做了助理研究员,最后Kim教授回到了韩国,开始他的学者生涯。 在2005-2009年期间,他在龟尾市的国立金乌工科大学担任讲师和助理教授,然后又回到了最初的成均馆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现在,他已是成均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副教授以及先进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的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包括了压电材料和摩擦电材料,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柔性太阳能电池以及包括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在内的二维材料。 目前,Kim教授已获得了诸多骄人的荣誉和奖励,而且人们忍不住畅想他在退休年龄之前,究竟还能取得多少成就。2012年,他被韩国政府授予了国家研发前100研究员的荣誉,在2013年又被韩国金属材料研究所授予青年学者奖。紧接着,在2014年他的研究被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列入了基础研究的前50。 总而言之,这是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简历。我同Kim教授讨论了他的研究,委员会任命以及他的兴趣爱好。 关于您的研究和科学… 是什么促使您将压电材料作为你研究的主要领域? “我是怀着一个好奇的想法开始我的研究生涯的:压电效应可以将机械力转变成电信号,假如我们利用这一效应并将其应用到最先进的穿戴设备中会怎么样呢?由于我们人类穿戴的电子产品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几乎都是一直处于受力状态,因此我相信基于压电材料的能量采集系统是非常有前途的。” 那您认为电子工业的哪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我认为在不远的将来,人机交互的电子产品将展现巨大的潜力,这包括电子皮肤,体内植入装置以及无人驾驶车的电子控制系统。” 那您认为近代电子材料科学最突出的贡献的是什么? “在最近的科研项目中,材料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不同行业放大了,在电子设备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建议,目前我们已经致力于发现新的电子材料以应用到多功能器件中。” 如果您有机会和历史中任意一位科学家见面,您会选择谁,为什么? “如果我有机会和历史中任意一位科学家见面,我希望能见到泰利斯(米利都),因为他在哲学,数学,天文学和工程学等方面都展现了他的能力。他是第一个从本质上对神话解释提出异议的人,他定义了一系列通则并根据科学和哲学提出了自己的假说。特别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是第一个试图去了解物质本质的人。他声称水是最初的起源,是一切事物的发源地,因为它能轻易地改变形状和状态。根据这一点,和他见面,作为一个材料科学家,我还可以和他讨论很多材料的话题,这将会很有意思。” 关于您成为委员会成员… 对于您成为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您怎么看待您的角色? “作为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我认为,要想推出成功的刊物,我们不仅要发表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也要考虑到满足作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便捷的出版流程。此外,我认为在与Advanced Materials家族的姐妹期刊产生协同效应的同时,我们还要探讨如何区别于其他杂志,突出该期刊的亮点,这也很重要。” 您认为您将带来什么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帮助新期刊更好的发展? “就目前而言,因为我曾经为其他刊物做过编辑,也在很多国际科学项目中担任委员执行不同的任务,我相信我能够提供很多想法,对编辑的策略提提出有利的评论和建议,从而促进我们新刊物的发展。” 从您的角度看,科学出版面前最大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现在存在很多道德问题,包括人为抄袭,篡改结果以及用影响因子来评估一篇科技论文的惯例。除此之外,关于合理的论文审核过程,作者与审稿人之间也存在争执。我们将会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来讨论一些关于您个人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之外您还有其他什么兴趣爱好吗? “非常遗憾,我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但我偶尔也看看电影或是去滑雪。” 当你有时间去度假的时候,你更喜欢安排的充实一点还是放松一点? “当我忙于工作时,陪家里人的时间不是很多。因此只要我在家(一般是周末),我更愿意享受与家人的时光。但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放松一些。这是产生一些新想法和做一些自我反思的好时候。” 在你的职业生涯里,你在日本,英国以及你的祖国韩国都工作过。对于一些考虑去海外求学或工作的年轻学者,您最想提的建议是什么? “我想说,科学实际上是文化的一种,同你的共事者们分享它的多姿多彩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文化,我已经学会了从不同方面和他人拉近距离,这使得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结论。我相信在合作项目中与他人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是一个美妙而有意义的时刻。” 非常感谢Sang-Woo Kim教授在百忙之中能回答我们这些问题。请和我一起欢迎他加入顾问委员会并祝他在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刊物的工作中取得成功。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9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Small创刊10周年答谢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WileyChina 2014-8-22 09:40
Small 创刊 10 周年答谢会暨第一届“纳米化学新锐奖”颁奖仪式在北京成功举办 2014 年8 月,中国化学会第29 届学术年会召开之际,恰逢Wiley 旗下纳米材料期刊Small 创刊10 周年。Wiley 在中国的材料学期刊团队与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Small 创刊10 周年答谢会”。 在本次答谢活动中,Small 主编 José Oliveira 教授回顾了期刊创办及发展的历史,并对中国作者长期对Small 的支持致以谢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吴凯教授作为特邀嘉宾致辞,代表国内学者肯定了Small 在材料学、纳米化学领域的重要性,并对Small 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寄予祝福。共有200 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参与了本次活动,与Wiley 材料学期刊团队进行了热烈地交流。 为肯定中国学者在纳米化学领域取得的成果和贡献,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与Small期刊联合设立了第一届“纳米化学新锐奖”,并在化学会年会期间举办了颁奖仪式。四名获奖者分别为苏州大学的刘庄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的熊宇杰教授、清华大学的张莹莹副教授及中科院化学所的陈婷副教授。 以下是对部分获奖者的访谈,欢迎观看! 苏州大学刘庄教授 中国科技大学熊宇杰教授 清华大学张莹莹副教授
个人分类: 业界新闻|6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站本人微博内容整理收集到此一贴,关于电解液的杂谈
dingsir 2014-8-18 16:51
微博地址: http://weibo.sciencenet.cn/?dingsir LIFSI: 非常优秀的新型锂盐,耐热、高电导率、不水解、溶解性良好、无毒,实测对电池的低温性能和高温性能提升明显。但价格较贵,对正极铝箔腐蚀比LITFSI还厉害,特别是高电压下。目前应用仍不普遍,在电解液中作为添加剂使用,性能比LITFSI更好。原料氟磺酸边际成本更低,低价有望 LITFSI: 非常优秀的新型锂盐,耐热、高电导率、不水解、溶解性良好、无毒,实测对电池的低温性能和高温性能提升明显。但价格较贵,对铝正极有一定腐蚀性,推广时间很长但应用仍不普遍。目前在电解液中作为添加剂使用较多,在某些长时间高温使用的体系中,有其独到的优势。 01月22日 14:37 通过网页 LIBF4:也许是最古老的锂盐(锂电电解液应用)吧,最有印象的配方就是EC+GBL+LIBF4的东芝配方体系。但多数厂家仍只能当成添加剂来用,总量不大,价格不合理的高,主要功能用抑制电池阻抗上升。与LIPF6相比,除高温稳定一点,其它性能均处劣势,叫你如何用得起来。 01月20日 09:58 通过网页 LIDFOB,或称LIODFB,称LIBF4与LIBOB之结构的混血,据测对低温较有帮助,而高温方面也有点优势,但某些情况下易胀气。行业某兄台认为这是下一代锂盐之选,而目前仍以添加剂形式少量在使用,价格仍处高位,推广较困难。 01月20日 09:56 通过网页 LIBOB,双草酸硼酸锂,数年前一度当成下一代锂盐的化合物,终因电导低溶解差等因素,始终无法匹敌六氟磷锂,目前风光已去。虽然绿色,虽然低成本(理论上的),但检测困难、容量不高、与钴系不兼容,难以全胜,最终退守LMO电解液添加剂,只在锂盐型添加剂占有一隅。 01月20日 09:52 通过网页 添加剂开发的难度:合成一种新的添加剂,往往意味着走一条新的合成路线,投资一套新的设备,因此,硬件上投资非常大。但问题是新的添加剂从发现到走向批量应用,往往要很多年的时间,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添加剂的纯度要求高,批量化的周期长,市场又很小,非一般工厂所能承受。然而未来大有可为。 01月15日 22:33 通过网页 新材料的纯度:对于锂电池电解液的材料,纯度要求都相当高。试用的新材料如果不能达到较高的纯度,很可能无法表现出它的本来特性,测试的结论也往往靠不住。因此,一般要求添加剂的纯度在99.5%以上,越高越好,主要是怕少量的杂质其消极影响会大于添加剂主成分的影响,不纯物一定要先做好提纯。 01月15日 21:58 通过网页 添加剂开发扎堆: 有几次发现这样的现象,某段时间内很多厂家就同一添加剂提供样品,有时一测就是5~6家的,大家开发东西都到一块去了。对我们来说,有竞争品质提升快,但太多了就造成产业投资的浪费,毕竟添加剂这东西的需求量小,不如大家分散一点投资,多开发了一些品种,争取进入蓝海。 01月14日 09:25 通过网页 影响水分测定的添加剂,往往也影响酸度测定,如LIBOB,但道理是什么呢? 水是一种弱酸,如果与弱酸都能反应,与比水更强的酸自然也会反应。 01月12日 13:54 通过网页 善待你的产业链伙伴:身为供应商,我们愿为客户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服务,并不断提升品质,提高性价比,做好产业链的好伙伴好朋友,共同成长。可是,客户同志,请别逼迫我们签订一些我们无法承诺的技术指标,我们无法保证你的电池容量发挥,无法保证你的成品率,无法保证你的循环寿命,请谅解,对不起! 01月09日 22:16 通过网页 墨菲定律:凡事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墨菲定律在西方极为知名,也演绎出了非常多的版本,甚至有人就收集各种演绎版本出了书, 不信你看这个http://t.cn/8FhVydM 01月08日 10:54 通过网页 引述:海恩法则是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何更况很多情况下,规章与技术都不完美--这就是国内各类事故频发的主因吧。 01月08日 10:41 通过网页 高价的添加剂没有前途,这是我几年来总结下来的经验。2005年开始评测过的LiTFSI, 当时表现很好,高低温通吃,然而高企的价格一直无法得到电解液厂家的认可,始终徘徊在试用的边缘,直到今天都没有广泛使用。磷腈类阻燃剂也是如此,开发了多少年,目前仍没有大量应用。此为添加剂开发者鉴! 01月08日 01:10 通过网页 LIPF6在空气中发烟的原因?其实不是烟,是雾,只是肉眼看起来象烟一样。为水解时产生的HF与空气中水气相互溶解产生的效果,这其实是HF的特性。这种烟的毒害性大,一定要远离。应急的话,用大量的水冲洗,防止废水接触到人或进入水体。 01月05日 09:44 通过网页 LIPF6的分解与水解:LiPF6→LiF + PF5(热分解,合成的逆反应) PF5与水反应: PF5+H2O→POF3+2HF(HF和POF3有刺激性,特别是POF3) 合并起来: LiPF6+H2O → LiF + 2HF +POF3 因此,固体的LIPF6十分危险。 01月04日 19:35 通过网页 合理的设置品质指标,需要非常高的技术基础。材料不是指标越高越好,杂质也不绝对是越小越好,过高的指标导致成本迅速上升。从电解液的角度看,添加剂就是有意加入的杂质,但它对电池有利。要抓住主要杂质和重要杂质设定指标。如果在高标准与经济性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需要高超的技巧。 01月03日 15:30 通过网页 添加剂的重要地位:当前锂盐、溶剂研究虽不断有新意,但添加剂之研究仍是主要工作,因其用量少(≦5%),效用大,功能多,选择丰富,仍是电解液研究的主角。目前报道的添加剂种类数以百计。但是,LIPF6的不足,溶剂的缺限仍无法被添加剂完全弥补。电池的设计仍应考虑电解液等各材料的不足。 01月03日 08:37 通过网页 锂电电解液环保吗?不环保.因为目前使用的锂盐LIPF6占电解液总重的10~15%,会遇水分解产生有毒的氢氟酸和氟化物如PF5,POF3等。 另外,某些添加剂也有毒,如1,3-PS 是疑似致癌物,腈类添加剂燃烧时会产生含氰化合物,等等。也因此,连锂离子电池都不是绿色环保的。 01月02日 17:41 通过网页 六氟磷酸锂:一种不稳定的锂盐,大量用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它怕热,怕水(或醇),甚至还对光不稳定(溶液态),受热分解生成PF5和LiF, PF5与水反应生成POF3和HF. 它的电导率高,溶解度大,耐氧化,电性能出色而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电解质盐,它的不稳定性也是电液变色的罪魁祸首 01月02日 17:36 通过网页 所谓线酯和环酯: 溶剂碳酸酯从分子结构上看,有环状和线状之分. 常用环酯有EC,PC,不常用的有BC(碳酸丁烯酯). 常用线酯有:DMC,EMC,DEC,不常用的MPC,DPC等. 特别情况如FEC属于氟代环酯,一般看作添加剂而不是溶剂,但事实上它可以成为溶剂. 碳酸甲乙酯EMC:日本人习惯称为MEC. 不对称碳酸酯,其熔点低,沸点中等,粘度较低,在5种常用碳酸酯中其低温性能最为出色, 高温性能稍弱但优于DMC, 整体十分均衡,故目前应用非常广泛. EMC在久置或高温时会发生自身酯交换反应变成DMC和DEC而发生纯度下降. 01月02日 17:00 通过网页 碳酸二乙酯DEC: 沸点较高,熔点较低,在线性碳酸酯中液程最宽,其粘度偏高,蒸汽压低,比较适合偏高温的应用.耐氧化性能好,循环中比较稳定.不足:倍率性能较差,低温性能也不算好,特别是电流大一点时更明显受限. 01月02日 16:54 通过网页 碳酸二甲酯DMC:常用碳酸酯中沸点最低的一种,粘度低,溶解性好,低毒,非常适合高倍率应用. 不足:沸点较低,不到100℃即沸腾,不适合高温型应用;其甲氧基结构活性较高,相对其它碳酸酯更容易有副反应. 在早期钢壳/铝壳电池中应用较多,软包电池电解液一般会限制其使用,因为蒸汽压大. 01月02日 16:46 通过网页 碳酸亚乙烯酯VC: 抑制PC破坏作用机理, VC成膜电位高,其还原电位在1.0V以上,优先于PC,EC等在负极上被还原成膜,阻碍了PC等的成膜和对天然石墨片层的嵌入.成膜质量好,对电解液多方面性能有利,如循环寿命/存储等.是目前最成功的成膜添加剂,每年全球用量约600~800吨. 01月02日 16:39 通过网页 碳酸丙烯酯(PC)的优缺点: 对锂盐/添加剂溶解能力强, 凝固点低(优于EC)但沸点很高(240℃左右),耐氧化. 不足:粘度大,对电池倍率性能不利. 与天然石墨不兼容,易导致石墨片层被破坏电极失效(PC嵌入石墨的电压在0.7~0.8V),引入更易成膜的VC或类似物可解决. 01月02日 16:34 通过网页 碳酸乙烯酯EC的优缺点: 介电常数大(89), 参与成膜(0.5~0.7V vs Li)性能好,对LIPF6溶解性好,成本低,与天然石墨的兼容性好. 不足:熔点高(37℃)导致作为液体使用不便.但目前仍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不是锂一次电池电解液)的必备原料. 01月02日 16:26 通过网页 锂电池将来会使用什么锂盐?目前批量的锂盐有 LIPF6, LIBOB, LiTFSI, LIDFOB, LIFSI, etc. 不是所有锂盐都能用作主盐,成本是个大问题,综合性能也是大问题。现在的选择是LIPF6,将来的选择是哪个?我也不知道, LiFSI或许有可能. 01月02日 12:02 通过网页 电解液对锂电池的作用大吗?电解液是电池的“血液”,脱锂、嵌锂中涉及到的所有锂离子,以及各种起作用的添加剂,都在电解液中,或运动,或消耗。你说能不重要吗? 但是,决定能量密度的,却不是电解液,而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主要活性材料。电解液作为载体,不决定能量密度。 01月02日 12:00 通过网页 电解液这个行业值得投资吗?从目前市场看,价格大战,利润急剧下滑,市场增长远低于产能增长,产能严重过剩。但远一点看,EV兴起将带来非常大的新市场份额,但进入者需要作好较长时间艰苦奋斗的准备,作好资金上的准备,也需要作好品质体系/品牌的奠基工作. 01月02日 11:59 通过网页 电解液通常检测哪些指标? 用什么方法?水分(卡尔费休水分仪)、酸度(酸碱滴定法)、电导率(电导率仪)、色度(比色法或色度计)、密度(密度计或比重瓶法)、粘度(粘度计)、金属杂质(AAS或ICP光谱仪)、阴离子(滴定法或离子色谱法)、成分(气相色谱法)。多数厂家还有一些内控指标. 01月02日 11:57 通过网页 电解液的色度一般是多少?为什么有色度? 电解液的色度,行业内要求一般是50HAZEN以下,以Pt-Co色系进行测量。 色度主要由LIPF6分解产生的PF5导致的系列后续反应产生,通常也与碳酸酯溶剂中的醇杂质有关。 01月02日 11:52 通过网页 电解液的PH值是多少? 电解液是非水溶液,水分作为杂质只占不到百万分之二十,PH值的定义是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因此没有PH值。为什么有时用PH试纸测试有酸性或碱性,因为里面含有酸性或碱性成分,导致试纸变色。这个变色不能指示电解液的PH值。请参考路易斯酸碱理论。 01月02日 11:35 通过网页 1:电解液的沸点是多少? 电解液没有沸点,因为它是混合物,沸点是对纯净物而言才有意义的,对混合物不适用。要反映电解液的挥发性,用蒸汽压曲线更准确。粗略的办法,提供沸点最低的成分的信息作为参考。 01月02日 11:34 通过网页 本人为锂电电解液技术人员,此微博预备用来发表一些关于非水电解液的观点和信息.希望与同行或同兴趣的朋友们交流.我的邮箱:supercapacitor@gmaill.com 01月02日 11:20 通过网页
个人分类: 锂电电解液|12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材料]同步辐射揭示层状氧化物薄膜制备中动态的原子层翻转
snowmount 2014-8-16 22:13
http://www.nature.com/doifinder/10.1038/nmat4039 Dynamic layer rearrangement during growth of layered oxide films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Nature Materials online: 3 AUGUST 2014 | DOI: 10.1038/NMAT4039 8月,自然材料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合作文章,介绍了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为主的一批科学家用同步辐射原位表征技术发现的——层状氧化物薄膜逐层沉积制备过程中的动态的原子层翻转效应。作为共同作者之一,我觉得这篇文章很重要,特向大家推荐,具体内容见原文 2014^NatureMat.pdf 随着当前氧化物分子束沉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来人们有可能通过该技术人为制备/创造一系列自然界没有的新颖材料,这些薄膜材料将具有新奇的特性和丰富的物理;为了理解和推进氧化物分子束沉积技术,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建造了一台同步辐射在线的原位Oxide MBE装置,用于研究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文章报道的是目前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发现。 作为访问学者,我在该项目上花了一年时间,一点体会就是:国外兄弟做工作真的很细致、不急躁,合作也很真诚(这个项目有5~6个PI,聘了3~4个博士后),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完整漂亮的工作,放在那里,不引起关注都难。 真希望国内的评价体制早日改变,让我们做科研的能静下心来,做点有意义的东西。
个人分类: 科研|2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张图看懂全球材料细分行业规模前三甲的公司
grandcanyon7 2014-8-11 01:11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排名来源网络,由新材料在线独家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来源:新材料在线 www.xincailiao.com
2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能生物电子技术
benlion 2014-8-4 10:51
创新 - 研究型社会,也就是知识和技术转化到经济发展的模式。 19 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与经济模式, 20 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交流与通讯模式。未来,可能发明生物传感器与反应器技术整合的太阳能电磁辐射的能量转换机器,驱动生物工业和微电子工业等迅速发展。 计算机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人类的文化信息或文库系统连成一体,构成电脑网络存储、运算和通讯的信息系统;但是,电脑不具备自主思维能力,需要人工操作,仍然不具备天然的神经元、神经网络等自组织化能力。 系统生物工程 – 合成生物学开发人工生物系统的工程设计,为未来电脑和人造生物开发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方法。简单地说,系统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生物科学、仿生工程与生物工程的学科交叉、方法综合与技术集成的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研究。 从海克尔的重演论到雅可布的操纵子模型等属于实验生物学,近现代医学从实验医学(生理学 - 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到系统医学(遗传学 - 生物技术)的研究,发展了从实验室到临床、从临床到实验室的药物分析、筛选与治疗方案的转化医学模式。 系统生物学方法,从理论的数学、计算机方法转换到实证、实验科学的研究范式,从还原、分析科学的分子生物学转换到系统理论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非线性系统理论和网络拓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实验科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纳米科学(纳米化学和纳米生物学等)和工程科学(微电子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等。 组学( omics )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技术,生物信息软件是计算机模拟( in silico )等,构成理论 - 数学(模型)、计算与网络生物学和技术 - 纳米、化学与合成(工程)生物学等方法。系统生物学( systems biology )与生物系统科学( bio-systems science ), 2005 年 Maureen A.O ’ Malley 和 John Dupr é文章提到“ Biological systems biology ”和“ Systems-oriented biology ”,实际是研究对象(如, biosystem modeling )和系统理论两个方面。 20 世纪 60 年代,在伊利诺斯大学提出的仿生学( bionics ),现在走向与基因工程、组织工程等结合, 2000 年国际上形成 NBIC 技术,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整合。诺依曼的计算机模型和人工生命( artificial life )是硅电子计算机和无内在结构的元胞自动机( cellular automaton );然而, 90 年代我用人工生物系统( artificial bio-system )和自动化细胞( automatic cell - the bio-computer )等术语 , 包括了人工生命和人造生命 2 个层面的概念。 系统生物工程,主要包括,生物传感器 – 细胞计算机、纳米机器和生物反应器 – 细胞工厂、转基因生物等,包括,基因工程表达外源蛋白质,代谢工程表达次生代谢分子等,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生物能源和生物炼制等生物合成领域。 传统医药蕴藏着重要的天然药物分子筛选和复合药物机理的药理学资源。化学合成反应是体外化学反应,生物体内代谢反应是蛋白质酶的生物化学催化反应。组学( omics )生物技术的高通量芯片、生物信息的计算生物技术等系统化( systematic )实验研究,生物化学反应流程技术集成的微流控芯片等,采用集成电路模块的图纸设计、制作与测试技术,包括,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纳米和生物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等。 3D 打印是喷涂的叠加设计, 3D 雕刻的电脑自动控制技术,对传统的灌注、成模等机械和冶炼技术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属于计算机、 IT (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拓展。微纳米加工中雕刻与喷涂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与自动控制,这是制造纳米机器、微 - 纳流控芯片的重要技术。 生物传感器与纳米生物技术开发,在生物分子、基因和药理学的检测分析等,包括,天然药物分子代谢、光敏感分子的生物能源技术、有机香料的精细化工和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与分离等,以及疾病发生的复杂机理分析、病理的基因表达检测、药物分子筛选、次生代谢分子的分离和药物复合配方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科学仪器的工业化制造和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分析,以及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发表的流程规范化等,导致了组织规模化的知识工厂模式。从技术的发明工厂,艺术的创意工场到科学的知识发现、影视制作等,已经发展到工业化的组织与管理,也就是从研究型大学转移到工业模式研究所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发现的发展。 -(系统生物学史)-
个人分类: 2014y|1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教师没完没了地写各种材料最终累倒
bioxncai 2014-6-25 23:51
网上流行的帖子,貌似反映了中学教师的现状: 在阴晴不定的六月底,一个老师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猛扑上去,拼命摇醒:“同志,你醒醒啊!”他虚弱地微睁双目,颤抖的右手努力去捡散落的纸张,吃力地挤出:“这,这是我的班级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学科教学总结、带导总结、教研组总结、结对总结、课题小结、专题总结、主题总结、个人年度小结、个人三年规划、个别化学习观察记录、多媒体使用记录、各科成绩汇总、个案追踪、家访记录、安全工作总结、消毒登记汇总、学生评估手册、学籍卡登记、德育渗透材料、培优扶差总结、课 外活动总结、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政治学习材料、业务学习材料、听课记录,各类计划总结及配套记录、照片、反思和总结、分享会稿件、社团活动总结和照片、班会教学设计......请,请一定代我转交组织”。说完又陷入了昏迷。 同事含泪晃着他的身子:“同志,同志,你醒醒,醒醒,组织还还...还...还有要求,还...还...还...还得上交一份电子版的!”
30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安东帕微波消解仪 Multiwave Pro
bestlike 2014-6-13 11:30
Multiwave PRO (李经理 18121296762) 原理说明 : 微波消化器乃利用磁电管提供能量,藉由分子间快速转动,振动,移动所产生的能量以达到瞬间升温加热的方式,并在密闭消化环境下利用同时高温高压方式达到完全消化分解之样品前处理。 Multiwave TM PRO 微波消化器是一种用途广泛、功能强大且安全性高的微波样品前处理系统。操作容易简便,可应用于多项分析技术的前端,如 ICP/OES, ICP/MS, HPLC, GC/GCMS… 。可随不同应用选配不同分析样品转盘、侦测器以及消化选配组件,以满足不同样品制备需求:如干燥、蒸发、微波消化和有机溶剂萃取等。 应用产业广泛,如食品检测、农业应用、环境分析、能源产业、临床医学、药物分析、材料研发、石化产业、矿物及地质科学等领域。 产品特色 : 连续式微波输出 : 双磁电管系统的智能功率控制,非脉冲微波功率,可达快速加热及精确控制。 高性能消化管系统 : 提供完整的消化管和转盘,模块化设计,拥有极佳的兼容性。 专利设计的高效能冷却系统使分析样品时,防止过度加热,于极短时间内冷却消化管,提供最佳的热量排除效率。最新设计可降低运转时的噪音。 PTFE 材质消化炉内腔镀膜完全保护不锈钢炉腔,极佳的抗腐蚀能力、方便清洁和维护 顶级安全系统设计,在有不当自发化学反应时,保护使用者。全新设计的抗冲击电磁性安全门,带有电磁性和机械式锁定装置。 方便的仪器操作接口,软件可供方法管理、过程控制、数据收集、维护和校准功能。 9 吋彩色触控屏幕,可实时更改操作参数,并能实时清楚的监看反应过程温度压力状况 可扩充多种配件,应用于萃取、干燥、浓缩、合成、蛋白质水解等微波相关之特殊应用 基本规格 : 双磁电管设计,最大输出功率可达 1500W 。 连续式微波输出。 内建式抽气装置。 最多可同时消化 64 组样品。 应用领域 : 环境分析 、 水质分析 、 RoHS 检测、 食品检测 、药物检测、 生物医学 、 材料分析 、 农林地质 、 绿色能源产业 、 电子产业 、 光电产业 、 冶金炼制
6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SCI收录材料表征与测试期刊33种目录
wanyuehua 2014-6-9 09:04
2014 年 SCIE 收录材料科学表征与测试期刊 33 种,其中 SCI 收录期刊 10 种。 2014 年 SCI 收录材料科学:表征与测试期刊 33 种目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MATERIALS SCIENCE, CHARACTERIZATION TESTING - JOURNALLIST Total journals: 33 1.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 《钢结构进展》 Quarterly ISSN: 1816-112X HONG KONG INSTSTEEL CONSTRUCTION,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 DEPT CIVIL STRUCTURALENGNG, HUNGHOM KOWLOON, PEOPLES R CHINA , HONG KONG,000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RCHIVES OF MECHANICS 《力学纪要》 Bimonthly ISSN: 0373-2029 POLISH ACADSCIENCES INST FUNDAMENTAL TECHNOLOGICAL RESEARCH, PAWINSKIEGO 5B, WARSAW, POLAND ,02-106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BETON- UND STAHLBETONBAU 《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 Monthly ISSN: 0005-9900 ERNST SOHN, ROTHERSTRASSE 21, BERLIN, GERMANY, DEUTSCHLAND, 10245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 COMPUTERS AND CONCRETE 《计算机与混凝土》 Monthly ISSN: 1598-8198 TECHNO-PRESS, PO BOX 33, YUSEONG, DAEJEON, SOUTH KOREA , 305-6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工程事故分析》 Bimonthly ISSN:1350-6307 PERGAMON-ELSEVIER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6. EXPERIMENTAL MECHANICS 《实验力学》 Monthly ISSN: 0014-4851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7.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实验技术》 Bimonthly ISSN: 0732-8818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8. HIGH TEMPERATURES-HIGH PRESSURES 《高温与高压》 Bimonthly ISSN:0018-1544 OLD CITYPUBLISHING INC, 628 NORTH 2ND ST, PHILADELPHIA, USA ,PA, 1912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9. INSIGHT 《内情-无损试验与状态监控》 Monthly ISSN: 1354-2575 BRITISH INSTNON-DESTRUCTIVE TESTING, 1 SPENCER PARADE, NORTHAMPTON, ENGLAND , NORTHANTS, NN1 5AA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ENGINEERING 《国际路面工程学杂志》 Bimonthly ISSN: 1029-8436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1.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无损测定杂志》 Quarterly ISSN: 0195-9298 SPRINGER/PLENUMPUBLISHERS, 233 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2. JOURNAL OF SANDWICH STRUCTURES MATERIALS 《夹层结构与材料杂志》 Quarterly ISSN: 1099-6362 SAGE PUBLICATIONS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 ,EC1Y 1SP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3. JOURNAL OF STRAIN ANALYSI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工程设计应变分析杂志》 Bimonthly ISSN:0309-3247 SAGE PUBLICATIONS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 ,EC1Y 1SP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4. 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试验与评价杂志》 Bimonthly ISSN:0090-3973 AMER SOC TESTINGMATERIALS, 100 BARR HARBOR DR, W CONSHOHOCKEN, USA, PA, 19428-295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5.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材料特性》 Monthly ISSN: 1044-5803 ELSEVIER SCIENCEINC, 360 PARK AVE SOUTH, NEW YORK, USA ,NY, 10010-171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6. MATERIALS EVALUATION 《材料评价》 Monthly ISSN: 0025-5327 AMER SOC NONDESTRUCTIVETEST, 1711 ARLINGATE LANE PO BOX 28518, COLUMBUS, USA ,OH, 43228-051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7. MATERIALS PERFORMANCE 《材料性能》 Monthly ISSN: 0094-1492 NATL ASSOCCORROSION ENG, 1440 SOUTH CREEK DRIVE, HOUSTON, USA , TX, 77084-4906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8. MATERIALS TESTING 《材料检验》 Monthly ISSN: 0025-5300 CARLHANSER VERLAG, KOLBERGERSTRASSE 22, POSTFACH 86 04 20, MUNICH, GERMANY, D-8167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9.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先进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 Bimonthly ISSN:1537-6494 TAYLOR FRANCIS INC, 520 CHESTNUT STREET, STE 850, PHILADELPHIA, USA , PA, 19106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0. MECHANICS OF TIME-DEPENDENT MATERIALS 《时间相关材料力学》 Quarterly ISSN: 1385-2000 SPRINGER, VAN GODEWIJCKSTRAAT 30, DORDRECHT, NETHERLANDS, 3311 GZ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1. NANOSCALE AND MICROSCALE THERMOPHYSICAL ENGINEERING 《纳米尺度和微尺度热物理学工程》 Quarterly ISSN:1556-7265 TAYLOR FRANCIS INC, 520 CHESTNUT STREET, STE 850, PHILADELPHIA, USA , PA, 19106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2. NDT E INTERNATIONAL 《国际无损测试与实验》 Bimonthly ISSN: 0963-8695 ELSEVIER SCI LTD,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 OXON, OX5 1G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3.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ND EVALUATION 《无损试验与评价》 Quarterly ISSN: 1058-9759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4. PHYSICAL MESOMECHANICS 《物理细观力学》 Tri-annual ISSN: 1029-9599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5. POLYMER TESTING 《聚合物检测》 Bimonthly ISSN: 0142-9418 ELSEVIER SCI LTD,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 OXON, OX5 1G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6. POLYMERS POLYMER COMPOSITES 《聚合物与聚合物复合材料》 Bimonthly ISSN: 0967-3911 ISMITHERS,SHAWBURY, SHREWSBURY, SHROPSHIRE, ENGLAND ,SY4 4NR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7. POWDER DIFFRACTION 《粉末衍射》 Quarterly ISSN: 0885-7156 J C P D S-INTCENTRE DIFFRACTION DATA, 12 CAMPUS BLVD, NEWTOWN SQ, USA , PA,19073-327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8. PROGRESS IN CRYSTAL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MATERIALS 《晶体生长与材料特性进展》 Quarterly ISSN: 0960-8974 PERGAMON-ELSEVIER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5 1G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9. QUANTITATIVE INFRARED THERMOGRAPHY JOURNAL 《定量红外热成像杂志》 Semiannual ISSN: 1768-6733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0. RESEARCH IN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无损检验研究》 Quarterly ISSN:0934-9847 TAYLOR FRANCIS INC, 520 CHESTNUT STREET, STE 850, PHILADELPHIA, USA , PA, 19106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1. RUSSIAN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俄罗斯无损检验杂志》 Monthly ISSN: 1061-8309 MAIKNAUKA/INTERPERIODICA/SPRINGER, 233 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157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2. STRAIN 《应变》 Bimonthly ISSN: 1475-1305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3. STRENGTH OF MATERIALS 《材料强度》 Bimonthly ISSN: 0039-2316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个人分类: SCI投稿|1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SCI收录陶瓷期刊26种目录
wanyuehua 2014-5-19 08:36
2014 年 SCIE 收录陶瓷期刊 26 种( 2009 年 SCIE 收录陶瓷学科期刊 26 种) ,其中 SCI 收录 11 种。 2014 年 SCI 收录陶瓷期刊 26 种目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MATERIALS SCIENCE, CERAMICS - JOURNAL LIST Total journals: 26 1. ADVANCES IN APPLIED CERAMICS 《应用陶瓷进展》 Bimonthly ISSN: 1743-6753 MANEY PUBLISHING, STE 1C, JOSEPHSWELL, HANOVER WALK, LEEDS, ENGLAND , W YORKS, LS3 1A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BULLETIN 《美国陶瓷学会通报》 Monthly ISSN:0002-7812 AMER CERAMIC SOC, 600 N CLEVELAND AVE, WESTERVILLE, USA ,OH, 4308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BOLETIN DE LA SOCIEDADESPANOLA DE CERAMICA Y VIDRIO 《西班牙陶瓷与玻璃学会通报》 IrregularISSN: 0366-3175 SOC ESPANOLA CERAMICA VIDRIO, DESPACHO 176, INST CERAMICA VIDRIO, CSIC,C-KELSEN 5, MADRID, SPAIN, 2804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 CERAMICS INTERNATIONAL 《国际陶瓷》 Bimonthly ISSN: 0272-8842 ELSEVIER SCI LTD,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 OXON, OX5 1G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 CERAMICS-SILIKATY 《陶瓷》 Quarterly ISSN: 0862-5468 INST CHEMICALTECHNOLOGY, DEPT GLASS CERAMICS, TECHNICKA 5, PRAGUE, CZECH REPUBLIC ,166 2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6. CFI-CERAMIC FORUM INTERNATIONA 《国际陶瓷论坛》 L Monthly ISSN: 0173-9913 GOLLERVERLAG GMBH, ASCHMATTSTRASSE 8, BADEN BADEN, GERMANY, D-7653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7. GLASS AND CERAMICS 《玻璃与陶瓷》 Bimonthly ISSN: 0361-7610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8. GLASS PHYSICS AND CHEMISTRY 《玻璃物理学与化学》 Bimonthly ISSN:1087-6596 MAIKNAUKA/INTERPERIODICA/SPRINGER, 233 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157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9. GLASS TECHNOLOGY-EUROPEAN JOURNAL OF GLASS SCIENCE ANDTECHNOLOGY PART A 《玻璃工艺》 Bimonthly ISSN: 1753-3546 SOC GLASSTECHNOLOGY, 9 CHURCHILL WAY, SHEFFIELD, ENGLAND ,CHAPELTOWN, S35 2PY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0. INDUSTRIAL CERAMICS 《工业陶瓷》 Tri-annual ISSN: 1121-7588 TECHNA SRL, PO BOX 174, FAENZA, ITALY ,4801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 《国际应用陶瓷技术杂志》 Bimonthly ISSN: 1546-542X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GLASS SCIENCE 《国际应用玻璃科学杂志》 Quarterly ISSN: 2041-1286 WILEY PERIODICALS,INC, ONE MONTGOMERY ST, SUITE 1200, SAN FRANCISCO, USA ,CA, 9410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3. JOURNAL OF CERAMIC PROCESSING RESEARCH 《陶瓷工艺研究杂志》 Bimonthly ISSN: 1229-9162 KOREAN ASSOCCRYSTAL GROWTH, INC, SUNGDONG POST OFFICE, P O BOX 27, SEOUL, SOUTH KOREA , 133-6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4. JOURNAL OF ELECTROCERAMICS 《电子陶瓷杂志》 Bimonthly ISSN: 1385-3449 SPRINGER, VAN GODEWIJCKSTRAAT 30, DORDRECHT, NETHERLANDS, 3311 GZ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5.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无机材料学报》(中国) Bimonthly ISSN: 1000-324X SCIENCE PRESS, 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 100717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6.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非晶性固体杂志》 Semimonthly ISSN:0022-3093 ELSEVIER SCIENCE BV , PO BOX 211, AMSTERDAM, NETHERLANDS , 1000 AE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7.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溶胶 - 凝胶科学与技术杂志》 Monthly ISSN:0928-0707 SPRINGER, VAN GODEWIJCKSTRAAT 30, DORDRECHT, NETHERLANDS, 3311 GZ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8.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美国陶瓷学会会志》 Monthly ISSN: 0002-7820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9.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CERAMIC SOCIETY 《澳大利亚陶瓷协会杂志》 Semiannual ISSN: 0004-881X AUSTRALIAN CERAMICSOCIETY, C/O CURTIN UNIV TECHNOLOGY, GPO BOX U1987, PERTH, AUSTRALIA , 6845 W A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0. JOURNAL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 《日本陶瓷学会杂志》 Monthly ISSN: 1882-0743 CERAMIC SOCJAPAN-NIPPON SERAMIKKUSU KYOKAI, 22-17, HYAKUNIN-CHO 2-CHOME, SHINJUKU-KU, TOKYO, JAPAN ,169-007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1.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欧洲陶瓷学会志》 Semimonthly ISSN:0955-2219 ELSEVIER SCI LTD,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 OXON, OX5 1G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2.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GLASSES-EUROPEAN JOURNAL OFGLA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 B 《玻璃物理学与化学:欧洲玻璃科学技术杂志, B 辑》 Bimonthly ISSN: 1753-3562 SOC GLASSTECHNOLOGY, 9 CHURCHILL WAY, SHEFFIELD, ENGLAND ,CHAPELTOWN, S35 2PY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3. POWDER METALLURGY AND METAL CERAMICS 《粉末冶金学与金属陶瓷学》 Bimonthly ISSN: 1068-1302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4. REFRACTORIES AND INDUSTRIAL CERAMICS 《耐火材料与工业陶瓷》 Bimonthly ISSN: 1083-4877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5. SCIENCE OF SINTERING 《烧结学》 Tri-annual ISSN: 0350-820X INT INST SCIENCESINTERING (I I S S), C/O ITN SANU, KNEZ MIHAILOVA 35/IV, PO BOX 315, BELGRADE, YUGOSLAVIA ,110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6. TRANSACTIONS OF THE INDIAN CERAMIC SOCIETY 《印度陶瓷学会汇刊》 Quarterly ISSN: 0371-750X INDIAN CERAMICSOC, CENTRAL GLASS CERAMIC RES INST, KOLKATA, INDIA ,700 03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相关阅读: SCI收录期刊——陶瓷学科
个人分类: SCI投稿|19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SCI收录纺织期刊22种目录
wanyuehua 2014-4-30 08:16
2014 年 SCIE 收录纺织期刊 22 种( 2008 年 SCIE 收录纺织期刊 18 种),其中 SCI 收录期刊 5 种。 2014 年 SCI 收录纺织期刊 22 种目录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MATERIALSSCIENCE, TEXTILES - JOURNAL LIST Total journals: 22 1. AATCC REVIEW 《美国纺织化学师与染色师协会评论》 Bimonthly ISSN: 1532-8813 AMER ASSOC TEXTILECHEMISTS COLORISTS, PO BOX 12215, RES TRIANGLE PK, USA , NC, 2770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UTEX RESEARCH JOURNAL 《 纺织研究杂志》 Quarterly ISSN:1470-9589 AUTEX, TECHNICALUNIV LODZ, FACMATERIALS TECHNOLOGY TEXTILE, UL ZEROMSKIEGO 116, LODZ, POLAND, 90-92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CELLULOSE 《纤维素》 Bimonthly ISSN: 0969-0239 SPRINGER, VAN GODEWIJCKSTRAAT 30, DORDRECHT, NETHERLANDS, 3311 GZ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 COLORATION TECHNOLOGY 《染色技术》 Bimonthly ISSN: 1472-3581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 DYES AND PIGMENTS 《染料与颜料》 Monthly ISSN: 0143-7208 ELSEVIER SCI LTD,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 OXON, OX5 1GB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6. FIBERS AND POLYMERS 《纤维与聚合物》 Bimonthly ISSN: 1229-9197 KOREAN FIBER SOC, KOREA SCIENCE TECHNOLOGY CTR #501 635-4 YEOGSAM-DONG, KANGNAM-GU, SEOUL, SOUTH KOREA ,135-70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7. FIBRE CHEMISTRY 《纤维化学》 Bimonthly ISSN: 0015-0541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8. FIBRES TEXTILES IN EASTERN EUROPE 《东欧的纤维制品和纺织品》 Bimonthly ISSN: 1230-3666 INST CHEMICALFIBRES, UL M SKLODOWSKIEJ-CURIE 19/27, LODZ, POLAND, 90-57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9. INDIAN JOURNAL OF FIBRE TEXTILE RESEARCH 《印度纤维与纺织研究杂志》 Quarterly ISSN:0971-0426 NATL INST SCIENCECOMMUNICATION-NISCAIR, DR K S KRISHNAN MARG, PUSA CAMPUS, NEW DELHI, INDIA ,110 01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0. INDUSTRIA TEXTILA 《纺织业》 Quarterly ISSN:1222-5347 INST NATLCERCETARE-DEZVOLTARE TEXTILE PIELARIE-BUCURESTI, STR LUCRETIU PATRASCANU NR 16,SECTOR 3, BUCURESTI, ROMANIA, 000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TECHNOLOGY 《国际衣类科学与技术杂志》 BimonthlyISSN: 0955-6222 EMERALD GROUPPUBLISHING LIMITED, HOWARD HOUSE, WAGON LANE, BINGLEY, ENGLAND, W YORKSHIRE,BD16 1WA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 12. JOURNAL OF ENGINEERED FIBERS AND FABRICS 《 工程 纤维与 织物 杂志 》 Quarterly ISSN: 1558-9250 INDA, PO BOX 1288, CARY, USA, NC, 27512-1288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3.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XTILES 《工业纺织品杂志》 Quarterly ISSN: 1528-0837 SAGE PUBLICATIONSINC, 2455 TELLER RD,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4. JOURNAL OF NATURAL FIBERS 《天然纤维杂志》 Quarterly ISSN: 1544-0478 TAYLOR FRANCIS INC, 520 CHESTNUT STREET, STE 850, PHILADELPHIA, USA , PA, 19106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LEATHER CHEMISTS ASSOCIATION 《美国制革化学家协会志》 Monthly ISSN: 0002-9726 AMER LEATHERCHEMISTS ASSOC, 1314 50 ST, STE 103, LUBBOCK, USA , TX, 79412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6.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LEATHER TECHNOLOGISTS ANDCHEMISTS 《皮革技师与化学师协会志》 BimonthlyISSN: 0144-0322 SOC LEATHERTECHNOL CHEMISTS, 8 COPPER LEAF CLOSE, MOULTON, ENGLAND, NORTHAMPTON, NN3 7HS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7.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纺织学会志》 Monthly ISSN: 0040-5000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8. JOURNAL OF VINYL ADDITIVE TECHNOLOGY 《乙烯基与添加剂工艺杂志》 Quarterly ISSN:1083-5601 WILEY-BLACKWELL, 111 RIVER ST, HOBOKEN, USA , NJ,07030-577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9. SEN-I GAKKAISHI 《 繊维学会志》 Monthly ISSN: 0037-9875 SOC FIBER SCIENCETECHNOLOGY, KAMIOSAKI 3-3-9-208, SHINAGAWA-KU, TOKYO, JAPAN ,141-0025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0. TEKSTIL VE KONFEKSIYON 《纺织品与服装杂志》 Quarterly ISSN: 1300-3356 EGE UNIVERSITESI, ARASTIRMA-UYGULAMA MERKEZI, BORNOVA-IZMIR, TURKEY,3510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1.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纺织研究杂志》 Semimonthly ISSN: 0040-5175 SAGE PUBLICATIONS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LONDON, ENGLAND ,EC1Y 1SP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2. WOOD AND FIBER SCIENCE 《木材与纤维科学》 Quarterly ISSN: 0735-6161 SOC WOOD SCITECHNOL, ONE GIFFORD PINCHOT DR, MADISON, USA ,WI, 53705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个人分类: SCI投稿|14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盟 Tour of China 2014科技宣讲会材料
热度 1 Helmholtz 2014-4-20 21:21
Tour of China 2014 The European Union 欧洲联盟 A brief Introduction 简要介绍 Intro EU for EU MS draft20.04.ppt Europe at a Glance:Diversity 欧洲一瞥:多样性 • 28 Member-States 28 个成员国 • 24 official languages 24 门官方语言 • Area 面积: 4,381,376 km2 • Population 人口 (2012):507,890,191 • 7.3%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占世界人口的 7.3% • The EU compared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欧盟与世界各地的对比 • Uniqu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artnership 独一无二的经济政治伙伴关系 • single market and standard systemof laws 单一市场,拥有标准的法律 体系 • GDP/Capita 2013: $31,948 (ppp) 2013 年人均 GDP : $31,948 (ppp) • 30% of Gross World Product 占世界总产值的 30% TheEuropean Union (EU): Unity in diversity – 欧洲联盟 ( 欧盟 ): 统一中的多样性 EUROzone With regards to researchand Innovation the EU accounts for: – 24% of world expenditure on research 24% 的世界科研经费支出 – 32% of high impact publications 32% 的高影响论文 – 32% of patent applications 32% 的专利申请 • EU-ChinaRelations - 中国 - 欧盟关系 China is the EU’s largest source of imports and 2ndlargest two way trading partner. 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 The EU is China’s biggesttrading partner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form animportant part of the EU-China strategic partnership,and cooperation is key in addressing many global challenges. 科研与创新是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是 应对众多全球性挑战的关键 EUMS-China ST cooperation (1) 欧盟成员国与中国的科技合作 Majority of EU MS have signed a bilateral STagreement with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大多数成员国与中国科技部签署了双边科技协议 Several EU MS have established : 部分欧盟成员国在中国设立了 • National-level research Councils' offices in China (ex.German DFG, British RCUK, Dutch NOST) 国家级研究理事会机构代表处(如德国 DFG ,英国 RCUK ,荷兰 NOST ) • Several research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eshave established themselves in China(ex. French CNRS, German Helmholtz Association/ FraunhoferSociety) 有些科研机构和研究所在华成立代表机构(法国 CNRS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与弗劳恩霍夫协会) Differentforms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in China indicated by EU MS - 创新合作的不同形式 • Formalnational dialogues at ministry-level 部级国家间对话 • Cooperation through science parks andinnovation clusters 通过 科学园区与创新集群进行合作 • Project level actions (Research, mobility, etc.) 项目层面的合作(科研、人员交流等) • 17 MSand AC have established around 100 public Joint Research Structures indifferent forms and in various fields 17 个成员国及协约国在华设立了约 100 个形式各异涉及不同领域的开放联合实验室, EU-ChinaST cooperation – 中欧科技合作 EU-China ST cooperation started in the early1980s 中欧科技合作始自 1980 年代初 – The EU-China Science TechnologyAgreement was signed in December 1998. – EURATOM-China Agreement forRD Cooperation in the Peaceful Uses of Nuclear Energy (RD-PUNEAgreement) was signed in April 2008. – The EU-China Joint Declaration on InnovationCooperation Dialogue (ICD) was signed on 9 September2012. – In China, the Science TechnologySection of the EU delegation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use diplomacy to advanc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cooperation with its interlocutors Thank you for yourattention 感谢您的关注 Intro EU for EU MS draft20.04.ppt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26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绿色和平在海南偷窃华中农大水稻材料
热度 1 bioxncai 2014-4-17 22:40
2014年4月11日晚九点多,“绿色和平组织”赖芸等一行3人潜入华中农业大学海南陵水水稻基地,偷窃水稻材料,被基地师生现场抓获。 据基地主管张庆路老师描述的事情经过如下: 当天下午5点钟,基地来两个陌生人,一男一女,向我们打听武汉大学的基地在哪里。大家当作日常问路,没有在意,就热心的告诉他们了。 之后,我出基地的时候,看到一车停靠在我们的院墙外面。路过的时候,我朝车里看了一下,看到了之前的那个女的。当时感觉有些奇怪,但是并未放在心上。不过还是有意识的看了一下车牌号:琼A 59159(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等我回基地的时候,车子就离开了。 晚上九点四十,基地看门的赖师傅发现,有人偷我们的材料。 我们三人马上跑出基地。刚好抓到下午的一男一女,从我们的田埂上上来。远处,还有一个人在把风。 女孩把偷到的材料藏在衣服里面。但是太明显了。所以,偷取的三包样都给交了出来。B5纸张大小的自封袋,三包。有种子和叶片。然后我们基地的师生都出来了。 一开始,我们以为他们是育种的,所以就问他们是哪个单位的。他们不说。 后来,一直问,他们没办法,才说:“我们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怎么地吧!” 再之后,在留下那个男的身份证明及联系方式后让他们离开。此人是赖芸,男,持中国护照,护照号:G24473201(护照照片见附件)。 目前华中农大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相关部门做了汇报! 绿色和平组织作为国际知名的NGO组织,竟然做出这种没有底线,严重破坏科学试验,偷窃试验材料的事情。不管出于何目的,这种公然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都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我们静等绿色和平组织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呼吁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有效行动保护科学家的正常科研活动不受破坏和干扰! 来源: http://www.agrogene.cn/info-1161.shtml 
1736 次阅读|2 个评论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二月热点文章精选
WileyChina 2014-3-20 10:40
作为 Advanced 系列期刊中的新成员,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从创刊起始便受到广泛关注。自去年 9 月接受投稿起,我们已经陆续收到来稿 200 余篇,接收发表近 80 篇。编辑从中选取了 3 篇二月份访问量较高的热点论文与读者分享。 Digital Liquid Patterning: A Versatile Method for Maskless Generation of Liquid Patterns and Gradients Alexander N. Efremov , Michael Grunze , Pavel A. Levkin A facile, maskless, digital liquid patterning method , allowing on-demand fabrication of liquid patterns without the need to change the substrate or use different photomasks, is described. Patterns with customized geometries can be created manually by simple pipetting. An application of this maskless method to create patterns of particles, cells, hydrogels, and complex liquid gradients compatible with cell studies is shown. Inscribing Wettability Gradients Onto Superhydrophobic Carbon Nanotube Surfaces Deepu J. Babu, Subramanyan Namboodiri Varanakkottu, Alexander Eifert, Dirk de Koning, Gennady Cherkashinin, Steffen Hardt, Jörg J. Schneider Tunable wettability of carbon nanotube (CNT) arrays on the nanoscale is the key to move water droplets on such surfaces on a macroscopic scale. A novel type of superhydrophobic CNT surface for guided droplet transport, a key issue for future microfluidic systems, is demonstrated. It is accomplished by tailoring the required surface roughness using a process employing CNT regrowth, chemical passivation, and corona discharge. Three-Dimensional Graphene Composite Macroscopic Structures for Capture of Cancer Cells Shengyan Yin, Yun-Long Wu, Benhui Hu, Yu Wang, Pingqiang Cai, Chek Kun Tan, Dianpeng Qi, Liyan Zheng , Wan Ru Leow , Nguan Soon Tan, Shutao Wang, Xiaodong Chen A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ed 3D platform is reported that combines microporosity with a nanostructure for selective capture of cancer cells. The microporosity allows red blood cells to travel through, while the anti-EpCAM modified nanostructure captures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These systems allow for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the contact frequency between target cells and the substrate, thus enhancing the cancer cell filtration and isolation efficiency. 来源: MaterialsViewsChina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6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问题难住了大教授们(简介材料的尺度效应)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4-3-6 11:04
记得年前和 5 个搞岩石力学的朋友吃晚饭时,因为菜馆的上菜速度很慢,俺们等的有点恼火。为消磨时间,俺说“闲着也是闲着,给你们出个小的力学问题吧,看看能否答对?”大家说“好,你说吧。” 我说“用两根相同直径、相同材质的铁丝,吊相同重量的铁锤, 一根是 1 米长,一根是 2 米长 ,请问哪根铁丝更容易断?”结果没过几秒钟,大家相继说“都一样,因为铁丝的承载力(强度)一样,不存在哪个更容易断的问题。” 我听了后哈哈大笑,说“哥几个搞力学已多年了,都是圈内知名的教授,都学过岩石力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等吧,不会是说反话吧?”其实,下面的话我一说完,他们都知道自己错了,呵呵,都是因为“抢答”惹的祸。 我解释说“较长的铁丝更容易断,因为铁丝内部会有缺陷的(例如加工缺陷),铁丝越长,内部存在的缺陷(尤其是较大的缺陷)可能会越多,发生断裂的概率就会大,俺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说明尺度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我进一步说道“做过岩石力学试验的人都知道,岩石峰值强度具有尺寸效应,岩样尺寸越大,强度会越低,且强度与尺寸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图1-2)【1】。” 图 1 基于相同统计分布下的不同尺寸岩块数值模型 图 2 完整岩块强度尺寸效应拟合曲线 尺度效应广泛存在于缺陷材料中,尺度效应根源于材料的非均匀性,而非均匀性是导致材料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物质本质。 下面简单科普下尺度效应的发展史,详细的介绍可参考文献【2】。 对尺度效应研究的重大进展属于 Griffith 1921 年 的那篇著名的论文。他不但创建了断裂力学而且还把断裂力学引入到尺寸效应的研究中。他的结论是:“各向同性固体材料的薄弱 …… 是由于本身的不连续或疵点引起的。 …… 如果能消除这些缺陷,那么工程材料的有效强度将至少增加 l0 到 20 倍 。” 除了 Griffith 的工作,其他的材料力学理论家很少考虑到材料的尺度律和尺寸效应问题,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 。毫无疑问,这是由于在考虑分布损伤和准脆材料的(非线性)的断裂力学出现以前,那时的所有理论无一例外地采用了用应力与应变表达的失效准则,其中包括许用应力下的弹性理论、塑性理论和以微小纹或微裂缝主导的断裂力学,它们丝毫没有考虑到材料的尺寸效应。因此大约直到1980年还普遍认为,如果能观察到尺寸效应的话,那一定具有统计性,因此尺寸效应的研究应属于统计学家或实验工作者的任务,而不是力学家研究的范围。例如,1953年铁摩辛柯( Timoshenko ) 在他的综述性论文“材料强度史”中也没有提到材料的尺寸效应。 然而在概率分析和实验研究中,尺寸效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Peirce(1926) 用公式表达了链的最弱连接模型,并介绍了 Tippett(1925) 首创的极值统计理论,这个理论由诸多学者加以修改和完善。最终,这方面的进展由 于 Weibull 1939 年 在瑞典的工作而达到高峰。 Weibull(1939) 得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结论:具有极小概率的极小强度的尾分布 (tail distribution) 不能 用现有的任何分布加以描述。他建议用一个具有门槛值的幂函数律来描述强度极值分布律。其他学者通过材料微裂纹分布的概率模化在理论上证实了他的这种分布。这种分布后来在统计学中被叫做 Weibul1 分布。 由于 Weibull 的工作,尺寸效应统计理论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完成。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随后的大部分工作都主要是完善、应用和证实 Weibull 的理论。似乎可以认为,只要能观察到的尺寸效应就一定属于 Weibull 类型。现在我们知道,情况不是这样。 Weibull 的尺寸效应统计理论可用于下面几种结构: (1) 失效的开始恰发生在宏现断裂点处; (2) 失效仅造成可忽略应力重新分布的一小块断裂扩展区,而疲劳变脆的金属结构正属于这种情况。 但是准脆性材料不属于这种情况。这些材料的特征是存在着具有分布形式的开裂损伤的大的断裂扩展区域。它们包括由不同水泥及添加物作成的水泥砂浆、聚合物和沥青 ( 尤其是高强混凝土 ) ,不同类型的岩石,冰 ( 尤其是海冰 ) ,众多的复合材料 ( 纤维或颗粒增强的 ) ,纤维增强的混凝土,韧化的陶瓷,骨头,生物类贝壳,硬粘土,胶结化的沙子,灌浆的土壤,煤炭,纸张,木头,木屑压合的木板,不同类型的耐火材料,一些特殊的硬台金和填充式的人造橡胶等。这些材料的尺寸效应,主要是由于在到达峰值载荷以前,一个长裂纹或者一个具有徽裂纹的大的断裂扩展区发生稳定的增长,尤其是由于应力的重新分布和由于长裂纹和大的微裂纹区域的存在而引起的储存能的逐渐释放。 目前,固体力学中有三种有关尺度律的基本理论: (1)Weibull 的随机强度统计理论; (2) 长裂纹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和断裂能量释放理论; (3) 裂纹分形理论。 参考 【 1 】梁正召等 . 岩体尺寸效应及其特征参数计算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32 ( 6 ), 2013,1157-1166. 【 2 】 Bazant,Z,Chen EP. 结构破坏的尺度律 . 力学进展, 29 ( 3 ), 1999,383-433.
个人分类: 科普|13112 次阅读|2 个评论
Advanced Materials系列再添新成员
WileyChina 2014-2-21 12:06
伴随着近几年与界面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先进材料系列期刊又添新成员: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这一期刊致力于报道表面与界面领域的各种前沿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作为新期刊,在创刊的前两年(2014-2015)可以由机构图书馆 免费订阅 。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期刊第一期 已于2014年2月14日出版,其文章内容包括自组装、超疏水涂层、微电子器件等等。第一期的首封面突出报道了韩国科学家Jeong Park课题组通过有序多孔纳米结构辅助进行光催化裂解水的研究报道。第一期的另一亮点来自纳米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Geoffrey A. Ozin教授,其论文与三维光子晶体的微调控相关。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编辑团队真诚盼望与您共同分享创刊的喜悦,并希望这本期刊能够成为您的所爱。我们同时欢迎您将关于这本期刊的任何意见与建议发送至 advmatinterfaces@wiley-vch.de ,有意投稿的作者可以参考我们的相关 作者指南 。 期刊主页: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28ISSN%292196-7350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3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Elsevier《建筑与建筑材料》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热度 2 wanyuehua 2014-1-30 16:34
今天是大年三十,给各位学者 拜年了 , 祝科学网各位老师 新年快乐!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建筑与建筑材料》(英国) ISSN : 0950-0618 。 1987 年创刊,全年 12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SCI 2012 年影响因子 2.293 , 5 年影响因子 2.818 。刊载大型建筑中多种材料的应用和开发方面的文章,涉及陶瓷、复合材料、水泥、砖石、聚合物、粘合剂、钢铁、木材等。兼载会议报告、书评、国际综述和行业新闻。该刊 JCR 中 2012 年建筑与建筑技术学排名第 7 位( 57 种), Q1 (一区);材料科学(多学科研究)排名第 54 位( 241 种), Q1 (一区)。 该刊每年出版的文献量和引文量 该 刊 1995 年入选 SCIE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的 1995 年第 9 卷到 2013 年的第 48 卷 共 4554 篇文章,其中学术论文 4400 篇(包括会议论文 204 篇)、文献综述 112 篇、社论 33 篇、更正 7 篇。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布:中国 644 篇(不包括台湾地区 95 篇)、美国 569 篇、土耳其 370 篇、西班牙 297 、英格兰 255 篇、意大利 250 篇、法国 248 篇等。 在该刊发文的主要研究机构为武汉理工大学( WUHAN UNIV TECHNOL ) 76 篇、葡萄牙 米尼奥大学 ( UNIV MINHO ) 74 篇、香港理工大学( HONGKONG POLYTECH UNIV ) 66 篇、 荷兰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 DELFTUNIV TECHNOL ) 59 篇、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 ) 53 篇、同济大学( TONGJIUNIV ) 52 篇、米兰理工大学( POLITECN MILAN ) 50 篇等。 4554 篇文章共被引用 29664 次(其中 2010 年被引用 2863 次、 2011 年被引用 4536 次、 2012 年被引用 7090 次、 2013 年被引用 8678 次、 2014 年被引用 293 次),平均引用 6.51 次,年均引用次数 1483.20 , H 指数为 51 (有 51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51 次以上)。 中国学者在该刊共发表论文 644 篇(是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其中学术论文 624 篇(包括会议论文 21 篇)、文献综述 14 篇、社论 4 篇、更正 2 篇。共被引用 3838 次,平均引用 5.96 次, H 指数为 27 。在该刊发文的主要的中国研究机构为武汉理工大学 76 篇、香港理工大学 66 篇、东南大学 53 篇、同济大学 52 篇、西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36 篇、哈尔滨工业大学 31 篇等。 中国学者在 该刊每年出版的文献量和引文量 中国学者在该刊发表的 644 篇论文和 26 个国家与地区开展国际合作,其中美国 70 篇、英格兰 25 篇、澳大利亚 23 篇、 荷兰 16 篇、苏格兰 11 篇、葡萄牙 10 篇、加拿大 8 篇等,中国学者在该期刊开展国际合作 最多的研究机构为 荷兰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合作发表论文 12 篇。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9500618 编委会: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elsevier.com/journals/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0950-0618/guide-for-authors 在线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conbuildma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高被引论文: 1. Design-oriented stress-strain model for FRP-confinedconcrete 作者 : Lam, L; Teng, JG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17 期 : 6-7 页 : 471-489 出版年 : SEP-OCT 2003 被引频次 : 188 2. Characteristics of cement mortar with nano-SiO2 particles 作者 : Jo, Byung-Wan; Kim, Chang-Hyun; Tae, Ghi-ho; 等 . CONSTRUCTION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1 期 : 6 页 : 1351-1355 出版年 : JUN 2007 被引频次 : 161 3. Intermediate crack-induced debonding in RC beams andslabs 作者 : Teng, JG; Smith, ST; Yao, J; 等 . CONSTRUCTION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17 期 : 6-7 页 : 447-462 出版年 : SEP-OCT2003 被引频次 : 156 4. Strengthening of structures using carbon fibre epoxycomposites 作者 : Meier, U CONSTRUCTION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9 期 : 6 页 : 341-351 出版年 : DEC 1995 被引频次 : 129 5. Shear capacity of FRP-strengthened RC beams: FRPdebonding 作者 : Chen, JF; Teng, JG 会议 : 9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Structural Faults and Repair 会议地点 : LONDON,ENGLAND 会议日期 : JUL,2002 CONSTRUCTION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17 期 : 1 页 : 27-41 文献号 : PIIS0950-0618(02)00091-0 出版年 : FEB 2003 被引频次 : 123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热点论文: 1. Formulation of flow number of asphalt mixes using ahybrid computational method 作者 : Alavi, Amir Hossein; Ameri,Mahmoud; Gandomi, Amir Hossein; 等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3 页 : 1338-1355 出版年 : MAR 2011 被引频次 : 37 2. Nanotechnology: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in the fieldof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作者 : Pacheco-Torgal, F.; Jalali,Said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2 特刊 : SI 页 : 582-590 出版年 : FEB 2011 被引频次 : 29 3. Pore structure and chloride permeability of concretecontaining nano-particles for pavement 作者 : Zhang, Mao-hua; Li, Hui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2 特刊 : SI 页 : 608-616 出版年 : FEB 2011 被引频次 : 27 4. Concrete with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 and crushedclay bricks 作者 : Yang, Jian; Du, Qiang; Bao,Yiwang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4 页 : 1935-1945 出版年 : APR 2011 被引频次 : 18 5.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material using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solid waste: A review of waste-create bricks 作者 : Raut, S. P.; Ralegaonkar, R.V.; Mandavgane, S. A.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10 页 : 4037-4042 出版年 : OCT 2011 被引频次 : 17 6. Cementitious bui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d withvegetable fibres: A review 作者 : Pacheco-Torgal, Fernando;Jalali, Said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2 特刊 : SI 页 : 575-581 出版年 : FEB 2011 被引频次 : 17 7. Nanoclay-modified asphalt materials: Preparation andcharacterization 作者 : You, Zhanping; Mills-Beale,Julian; Foley, Justin M.; 等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2 特刊 : SI 页 : 1072-1078 出版年 : FEB 2011 被引频次 : 17 8. Production of rice husk ash for use in concrete as asupplementary cementitious material 作者 : Zain, M. F. M.; Islam, M. N.;Mahmud, F.; 等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卷 : 25 期 : 2 特刊 : SI 页 : 798-805 出版年 : FEB 2011 被引频次 : 17
个人分类: 中国学者发文较多的期刊|113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第一轮通知:第十七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
ecorr 2014-1-14 10:44
主办单位: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 支持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媒体支持:   《腐蚀防护之友》   《腐蚀防护报》   “第十七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9月在桂林召开。本届会议旨在提供一个广泛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科交流,推动我国疲劳与断裂研究领域学术与应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征文范围:   疲劳与断裂力学   线弹性断裂力学与非线性断裂力学   界面断裂力学与复合型断裂准则   裂纹与波的相互作用、动态断裂力学   疲劳与断裂过程的计算模拟与仿真   疲劳与断裂的实验方法及测试技术   概率断裂力学与统计物理   疲劳与断裂过程的跨尺度研究   断裂力学的反问题研究   疲劳与断裂的损伤力学方法   损伤容限理论   结构完整性、安全性评估   疲劳与断裂物理   材料疲劳与断裂的微观机制   位错与其他微观缺陷   材料疲劳与断裂过程的损伤演化规律   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中的标度律与尺度效应    复杂环境下的材料失效与破坏分析   腐蚀环境下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材料的高温蠕变与断裂   极低温度下材料的断裂行为   多场耦合环境下材料的断裂行为   铁电材料的电致疲劳   高速冲击下材料的破坏   随机载荷下材料与结构的疲劳   残余应力对材料疲劳与断裂的影响   疲劳载荷与环境谱编制方法   复杂载荷作用下材料的断裂和破坏准则    航空航天材料腐蚀、疲劳与断裂工程应用   航空航天材料疲劳及腐蚀疲劳   航空航天高强度材料应力腐蚀开裂   航空航天材料氢脆断裂   高温环境腐蚀失效与断裂   喷丸、激光强化、孔挤压等表面改性   表面完整性表征与测试   腐蚀、疲劳和断裂性能评价及测试   航空航天先进表面防护与控制技术   管道与压力容器腐蚀、疲劳与断裂工程应用   国内压力管道法规体系及腐蚀与检验检测评价标准体系   酸性油气田腐蚀机理及危害   集输管道及管件的腐蚀与控制   城镇燃气管道腐蚀成因分析与安全管理   大型成套装置压力管道及容器失效模式与控制   临氢介质的管道腐蚀与控制   压力管道与容器内、外防腐涂层及监检测技术   埋地管道阴极保护及监检测技术   埋地管道杂散电流监检测与排流技术   管道安全评价与完整性管理自动控制技术   管道维护、维修技术及事故应急与处理技术   腐蚀、疲劳与断裂理论的其他典型工程应用   船舶与海洋工程   土木与交通工程   核工程与反应堆结构   地震与地质工程   微机电与纳机电系统   材料无损检测与结构健康监测   断裂与疲劳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会议征文   凡与疲劳和断裂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工程经验、应用范例、技术设想及建议等均可以论文形式应征。应征论文必须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可靠,计量单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有关规定。论文内容的保密性由论文作者自行负责,如有必要,须经作者所在单位审核。   提交1000字以内的论文摘要,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2014年2月28日。论文摘要审稿完成后将审稿结果通知作者,被录用的论文可提交全文,全文收稿截止日期为2014年6月30日,全文篇幅一般不超过5000 字。会议将提供摘要集和论文全文光盘,供与会者交流。   欢迎全国从事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踊跃投稿,同时也欢迎暂无论文但对会议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会议。会议注册费实行对学生优惠。 重要时间:   摘要截止时间:2014年2月28日   二轮通知时间:2014年3月31日   全文截止时间:2014年6月30日   预注册截止时间:2014年6月30日   会议召开时间:2014年9月 会议地点: 桂林 会议联系人: 张小红,电话:010-62320080,传真:010-82372305        邮箱: mail@cscp.org.cn 网站: www.cscp.org.cn 论文联系人: 李 凌,电话: 010-82387968,传真:010-82387692        邮箱: service@ecorr.org 网站: www.ecorr.org 展会联系人: 王 尊,电话:18630982195, 传真:010-82387692        邮箱: huixinshu83@gmail.com ,网站: www.ecorr.org  原文链接,欢迎转载 http://www.ecorr.org/news/pingtaidongtai/2013/1113/7661.html
1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燃料电池选修课即将开课,欢迎选学!
热度 2 springbamboo 2013-12-31 10:33
课程名称 : 燃料电池材料与应用 学时/学分:32/2 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演示与展示+实验现场观摩 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化学原理或无机化学、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 适用专业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及与汽车和新能源相关的专业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系 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基于武汉理工大学在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优势,使学生了解未来氢经济时代实现氢大规模应用的载体—燃料电池的技术优势,提高学生对所学电化学、化学、材料学等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并适当了解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关键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教材:(含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 《燃料电池:原理 · 技术 · 应用》,衣宝廉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3 《 燃料电池 》,毛宗强等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 《燃料电池: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方式》,衣宝廉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0 《图说燃料电池原理与应用》, ( 日 ) 石井宏毅著, 科学出版社 , 2003 年 《燃料电池系统:原理 · 设计 · 应用》, ( 美 ) 詹姆斯 · 拉米尼 , 安德鲁 · 迪克斯著, 科学出版社 , 2006 《燃料电池设计与制造》, Colleen S. Spiegel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382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石墨烯:未来材料宠儿
redtree 2013-12-11 08:28
石墨烯:未来材料宠儿 作者:孙爱民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10 12:26:58 今年3月,浙江大学利用石墨烯等材料制成世界“最轻材料”。 ■本报记者 孙爱民 想在一秒钟内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吗?石墨烯调制器的问世或许能让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美国华裔科学家张翔教授的研究团队用石墨烯研制出一款调制器,这个只有头发丝四百分之一细的光学调制器具备的高速信号传输能力,有望将互联网传输速度提高一万倍。 石墨烯无疑是过去十年,乃至未来几十年,所有材料“明星”中最耀眼的一颗。 虽然发现至今尚不足十年,石墨烯却不断在科学界、产业界引发一轮轮波澜。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渐明晰,其神秘面纱就像发现之初那样被一层层揭开——薄且坚硬,透光度好,导热性强,导电率高,结构稳定,电子迁移速度快,能在常温下观察到量子霍尔效应…… 从假设到现实 石墨烯是构成石墨、木炭、碳纳米管和富勒烯等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材料,是一种二维晶体。 石墨烯的结构一直被认为只存在于理论之中,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才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 最初,科学家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通过反复的操作,石墨片变得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 凭借“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这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的发现,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它创造了诸多“纪录”。 石墨烯是世上最薄的材料。 “石墨烯只有0.34纳米厚,十万层石墨烯叠加起来的厚度大概等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人们用肉眼是看不见它的。”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副主任史浩飞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此描述。 石墨烯是人类已知强度最高的物质。 它比钻石还坚硬,强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要高上100倍。 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用金刚石制成的探针测试石墨烯的承受能力,在被实验的石墨烯样品微粒开始碎裂前,它们每100纳米距离上可承受的最大压力竟然达到了2.9微牛左右。这意味着,“如果用石墨烯制成包装袋,那么它将能承受大约两吨重的物品”。 石墨烯电阻率极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 在石墨烯中,电子能够极为高效地迁移,迁移速率仅为光速的三百分之一,远远高出其在硅、铜等传统半导体和导体中的速率。 “电子在石墨烯里边好像没有质量一样,运动速度非常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长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电子能量不会被损耗的特点,使这种材料具有了非比寻常的优良特性。” 它的另一特性让材料学家更为惊喜,该材料几乎完全透光,透光率在97%以上。 2012年,美国IBM公司成功研制出首款由石墨烯圆片制成的集成电路,使得石墨烯特殊的电学性能彰显出应用前景。中科院院士高鸿钧对此表示:“石墨烯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有望被用于制造新一代高性能电子学器件。” 引导科技革命 石墨烯神秘又神奇的特殊性能让人们对它的应用充满幻想。 在国内,有关石墨烯的应用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 我国在石墨烯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推进中处于世界前列,多支研究队伍在石墨烯的性能研究与制备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中,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以2.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实现转让,更是让研究者与开发者蠢蠢欲动。 在世界范围内,针对石墨烯研究与应用的热潮在持续涌动。 据剑桥知识产权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球已经获批和正在申请的石墨烯专利共计9218项,专利申请数量在过去5年更是增加了4倍;自2004年开始,石墨烯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呈指数上升趋势,迄今论文总数已超过2万篇,仅2012年一年就超过了6000篇。 “从来没有一种材料能像石墨烯这样在各个领域都广受关注。”曾长淦感慨,虽然国内外目前还没有实实在在的石墨烯产品问世,“但它是众多‘明星’材料中最接近应用的材料。” 超轻防弹衣、超薄超轻型飞机、超薄能折叠的手机、高强度航空材料、高性能储能和传感器、超级电容器,甚至更富想象力的太空电梯,越来越多基于石墨烯材料的未来设备进入科学家的研究视野。 其中,透明电极的应用最引人注目。 “石墨烯良好的电导性能和透光性能,使它在透明电导电极方面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曾长淦表示,如今电子产品中的触摸屏、液晶显示、有机光伏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等都需要良好的透明电导电极材料。 传统的电导电极应用的是氧化铟锡,而这种材料脆度较高,比较容易损毁。 与之相比,石墨烯不仅更加坚硬,性能也更好。 “氧化铟锡光通过率比较低,用石墨烯的话,显示器的屏幕会更亮。”曾长淦告诉记者,石墨烯在透明电极方面的应用会大幅降低电子设备的成本,并使其更省电、更清晰,“十年内,石墨烯在透明电极方面肯定能够实现商业化”。 97%以上的光通过率在为透明电极的应用带来变革的同时,也使太阳能产业的升级成为可能。 据专家介绍,当前市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基本为多晶硅,其光电转换率为30%左右,而石墨烯太阳能技术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60%,是现有多晶硅太阳能技术的2倍。 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苹果公司相继发布研究报告,论述了石墨烯作为太阳能电池为电子设备提供能源的可能,苹果公司更是为此提交了专利申请,为在电子设备中搭载石墨烯太阳能电池提供解决方案。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刘兆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石墨烯微片可以与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颗粒形成二维导电接触,在电极中构建三维导电网络,因而可大幅提升电池综合性能。 初步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方案的电池相比,采用石墨烯导电剂的钴酸锂电池容量高出3%,放电容量从72%提高到92%。 突破制备技术 制备技术是石墨烯进入应用领域、实现产业化的拦路虎之一 尽管国内外科学家对石墨烯的研究越来越透彻,对其应用的探索成果也不断涌现,然而市面上却鲜有真正的石墨烯材料产品问世。 制备技术是石墨烯进入应用领域、实现产业化的拦路虎之一。高成本的制备技术推升了石墨烯的市场价格,其价格一度达到每克5000元,是黄金的十几倍。 高鸿钧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以石墨烯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上直言,我国在石墨烯制备方法研究领域还面临较大挑战。“挑战主要在于如何制备大面积、杂质缺陷可控的高质量单晶材料以及如何改进现有硅基工艺融合的石墨烯加工技术。” 尽管如此,我国科学家在石墨烯的制备技术研发方面仍然实现了重大突破。刘兆平率领研究团队历经多年努力,研发出了石墨烯产业化制备技术,将石墨烯的制造成本从每克5000元降至每克3元,直接带来国外客户的大量订单。 今年年初,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宣布实现了15英寸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并成功地将石墨烯透明电极应用于电阻触摸屏上,制备出7英寸石墨烯触摸屏。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个研究团队均与上海南江集团联合创建了专业的石墨烯生产公司,分别量产石墨烯微片与石墨烯薄膜。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曾长淦研究团队更是另辟蹊径,将常规的基于气态碳源的铜表面石墨烯生长需要1000℃的高温降至300℃,创造了石墨烯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的最低温度。 “随着石墨烯制备技术的升级,产业化生产的条件也不断成熟,相信在未来几年,石墨烯制成的新产品将不断涌现。”曾长淦表示。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燃气涡轮发动机用功能涂层-涂层材料课件
UST 2013-11-27 22:42
ITSC (国际热喷涂会议)2013年讲座之“燃气涡轮发动机用功能涂层-涂层材料”课件 Part_III_Coating_Materials.pdf
个人分类: reference|2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访: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n Shechtman
热度 5 WileyChina 2013-11-26 10:25
丹-舍特曼(Dan Shechtman),以色列材料科学家,出生于特拉维夫,在以色列理工学院取得机械工程学士后,又接连取得材料科学硕士与博士学位。任以色列理工学院菲利普托比亚斯材料科学教授、美国能源部埃姆斯实验室(Ames Laboratory)助理、艾奥瓦州立大学材料科学教授。 1982年4月8日, Dan Shechtman 在快速冷却的铝锰合金中发现一种新形态的二十面体相(Icosahedral Phase)分子结构,开辟了研究准晶体的全新领域。 2011年, 为表彰其对准晶体的发现, Dan Shechtman 教授获颁诺贝尔化学奖。 除诺贝尔化学奖外, Dan Shechtman 教授 还获得过诸多奖项,如:1993年Weizmann Science Award、1998年Israel Prize in Physics、1999年Wolf Prize in Physics、2000年Gregori Aminoff Prize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2002年EMET Prize in Chemistry、2008年European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E-MRS) 25th Anniversary Award 。 在2013年7月举行的林道诺贝尔得主大会( 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 )上, Dan Shechtman 教授 接受了Wiley的专访,谈到为何“准晶体”没有更早被发现,以及他在遭到同行反对时如何能依然坚持相信自己的研究。专访后还附有精选的 Dan Shechtman 教授 撰写的论文。 ---------------------------------------------------------------------------------------------------------------- --------------------- Wiley: In the mid-1980s, there were three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in th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fullerenes,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and your quasicrystals. The researchers of the first two received their Nobel Prize very quickly. But you had to wait 30 years. Did you think you might never get it?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材料化学领域有三个里程碑性的发现,分别是: 富勒烯 、高温超导体和您的准晶体。前两位发现者都很快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您足足等了30年,您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永远拿不了诺贝尔奖了? Dan Shechtman: I really do believe that anyone who gets the Nobel Prize deserves it. But that doesnt mean that whoever deserves a Nobel gets one. It never bothered me, personally. I always said: They have better candidates than me. I just put it out of my mind. So when it finally came, it was a total surprise. I was working on my computer, 11:15 in the morning. Thephone rings: Danny speaking, I said. Hello, this is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Please hold the line for a very important message. I said to myself, Oh oh. After the announcement they told me not to tell anyone else for half an hour, because at 11:45 they were going to announce it to the world. So I put down my work, left the computer,and just sat there at my desk staring at the floor in front of me, just staring, and thinking, whats going to happen now? I couldn't even imagine what actually happened next. I thought: OK, now there will be three or four invitations from here and there in the world, I will speak here and there; I totally underestimated the reality. Wiley: So it completely changed your life? 所以说这彻底改变了您的生活? Dan Shechtman: Yes. I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 I have endless invitations to many different places. I only accept a few, simply because – unlike an electron – I cannot be in two places at one time. And so ... but I really try... Lets put it this way: Im inspired to try to inspire young people. Wiley: I had the good fortune to attend your Master's class yesterday at the 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 It seemed to me that you enjoyed passing on your experience to the young people there. 我十分荣幸地参加了您在林道诺贝尔得主大会上的课程,您好像十分乐意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青年一代。 Dan Shechtman: Lindau is very special. There is no meeting like it anywhere in the world, where so many Nobel Laureates meet so many students over a longer period – a whole week. There is always lots of interaction. This is really unique. Yes, I enjoy it. I am a teacher. I like people to understand what I am talking about. This is why I always start with very simple questions like: What is order? What is rotation symmetry? I want people to understand what Im talking about. I feel like I'm on a mission to advance the education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d by doing this to promote peace in the world. We live in a world full of serious – even dire – problems. We have to work hard to calm this world down and start working on doing good things. Wiley: You have always been a dedicated teacher: You even invented a course at the Technion about entrepreneurship – I believe its calle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您一直是个师者,您甚至在以色列理工开了一门讲授企业家精神的课,好像是叫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 Dan Shechtman: Yes. I will have been teaching it for 27 years now. Year after year after year. By now I have about 10,000 graduates who are well-known engineers or scientists in Israel. So over the past 25 years Israel has become a start-up nation, and Im proud to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Wiley: How did you happen to make your way into science?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投身科学事业? Dan Shechtman: Purely accidentally.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come an engineer, because I loved the book, The Mystery Island, by Jules Verne. I'll let you in on a secret: I have this book with me right now. I'm reading it again, after 50 years without touching it. I brought it here with me, to recall it to my mind. In this book, the five characters are stranded on an island together and have to make everything themselves that they need to survive. The leader is an engineer. They all obey him and admire him because he can do anything. So I wanted to be like him. And indeed, after my military service, I went to the Technion and studie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ut then, in 1966,there was a big recession in Israel and I couldnt find a job. So I said to myself, I will do my Master's degree and in two years I will find a job. But during those two years I fell in love with science and decided to go for a Ph.D. And this is why I am here today. Wiley: In the beginning it was very hard for you to convince other people of your ideas about quasicrystals. Was there ever a moment, when you wanted to go to your lab boss and say: Yeah, you're right, the crystals aret wins. There are no quasicrystals. 开始的时候,您很难说服别人相信准晶体的存在,您有没有过那么一刻想放弃,想走到实验室跟头儿说:是的,你对了,晶体胜利,世界上没有准晶体这个东西。 Dan Shechtman: Never. You don't know me. I am almost never affected by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I repeated my experiments. I was an expert i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 knew that my experiments were correct. I said to the others: If you want to prove me wrong, repeat my experiments. Show me what is wrong in my experiments. Don't tell me it can't be true just because of what you read in your books. And everybody who repeated my experiments said: “Danny, fantastic”. And all these people who were lined up against me – Linus Paulingas the spearhead – were simply wrong. It's a pity: Pauling was really, in fact,the greatest chemist of the 20th century, definitely the greatest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was a great scientist. He fought me for ten years, from 1984 to 1994– until he died. And he made himself a laughing stock, because after a few years everyone knew he was wrong. The journals finally started rejecting his papers and sending them back to him. He disgraced himself. A sad story. Wiley: Why weren't quasicrystals discovered before 1982? 为什么1982年以前没人发现准晶体的存在呢? Dan Shechtman: That's a very good question. Is it because they are so rare?– No, there are hundreds of them. Is it because they're made up of esoteric materials? – No, they are made of iron and copper and aluminum and magnesium –materials we use by the ton, every year, all around the world. Is it because they aren't stable? – Many are not stable, true, but what does notstable mean anyway? – It means that if you heat them to 400 °C they will transform into something that is periodic. At room temperature, though, they are stable. Wiley: So what was the reason? 那么原因是? Dan Shechtman: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n microscopy was needed to discover quasicrystals, because they are very small. The traditional crystallographers wanted x-ray diffraction data. It took us three years to grow quasicrystals that were large enough to see with an electron microscope – and I didnt do that: friends of mine in France and Japan did it. Once we had the selarger quasicrystals, the battle was won. Wiley: But the initial discovery was only possible with electron microscopy? 但是最开始的发现只能通过电子显微镜来看? Dan Shechtman: Yes. And just being an electron microscopist was not enough:you had to be an expert i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his is what I'm asking students now: Do you want to succeed in science or just be up on it? If you want to succeed in science, you have to have broad knowledge, true, but you also have to develop a very high peak of expertise. Find something interesting. Bite it. Bite into it like a Rottweiler dog. Don't let go. Don't let go until you know what it is. Listen to other people, but if they talk nonsense, shut yourears. You have to be stubborn, not in a negative but in a positive sense.Persistent. That's it. Wiley: I see you are wearing a tie with a quasi-periodic array? 您戴了一个有准周期性数组图案的领结? Dan Shechtman: My University, the Technion, had this tie made for me for my birthday, before I got my Nobel Prize. After the Nobel Prize, the demand for them got so intense that the Technion had to make 5,000 more. Now they will probably have to come out with a third edition because they are running out of them again. Wiley : A very nice idea.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interview. 这主意很棒,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Dan Shechtman 教授 论文精选 Low Temperature Superplastic Deformation of Mg–Bi–Si Alloy, S. Remennik, A. Katsman, D. Shechtman, TMS 2012 141st Annual Meeting and Exhibition, Supplemental Proceedings, Volume 2, Materials Properties,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 The Minerals, Metals Materials Society (TMS), John Wiley Sons Ltd., Hoboken, USA, 2012 , 465–470. ISBN: 978-1-118-29609-7 Guest Editorial: Prologue , Daniel Shechtman, Israel J. Chem. 2011 , 51 , 1143–1143. DOI: 10.1002/ijch.201100122 Twin Quintuplet Surfaces in CVD Diamond , Dan Shechtman, J. Mater. Sci. 2006 , 41 , 7720–7724. DOI: 10.1007/s10853-006-0705-4 Metallic Phase with Long-Range Orientational Order And No Translational Symmetry , Dan Shechtman, I. Blech, D. Gratias, Phys. Rev. Let. 1984 , 53 (20) . 1951–1953. DOI: 10.1103/PhysRevLett.53.1951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9822 次阅读|5 个评论
Advanced Materials编委会新成员冯新亮教授
WileyChina 2013-11-21 09:51
在获得分析化学学士学位(2001年)和有机化学硕士(2004年)学位后,冯新亮加入了马普所的Klaus Müllen教授的研究组从事聚合物研究,期间被任命为课题组组长(2007年),并于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6月,他被任命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并在两年后开始担任先进有机材料研究所主任。从2013年起,担任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合成以及扩展石墨烯超分子化学、新型含杂环原子的共轭齐聚物/聚合物,以及有机电子学器件的测试和应用研究。此外,还包括制备可溶液加工的石墨烯片和用于光电子的二维共轭高分子、二维纳米材料和低维纳米结构,功能性碳材料和杂化材料在能源储存和转化的应用研究。 作为Advanced Materials杂志编委会的成员,如何评价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我很荣幸成为 Advanced Materials 杂志编委会的一名成员。同时,对于这一委任,也感到强烈的责任感。除了在每周提供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的公正裁决职责之外,我也尽我所能提供建设性的建议来提高先进材料和其姊妹期刊的质量。此外,我也尝试推进 Advanced Materials 与研究团体和研究组织之间的互动。 是什么促使你专注于合成以及扩展石墨烯超分子化学、新型共轭齐聚物/聚合物并作为主要研究领域? 我们在设计、合成共轭齐聚物/聚合物和石墨烯分子方面有多年的经验。这是一个跨学的科研究领域,不仅需要在有机和聚合物合成方面有良好的知识和经验,在材料加工和器件原型的制备方面也需要具备开阔的视野。这种组合决定了我们专长于石墨烯化学和相关领域。 你预期材料科学的哪个领域,会在未来发展有相当大的潜力? 在我看来,石墨烯的可控合成以及超分子化学、其他在电子、环境和能源领域具有非凡表现的二维高分子和纳米材料在未来十年中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最近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 Vertically Oriented Graphene Bridging Active-Layer/Current-Collector Interface for Ultrahigh Rate Supercapacitors ” 通讯中,你描述了垂直取向的石墨烯在超级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中对促进电子输运起到了有益作用。鉴于石墨烯在能量转换和存储器件中不断涌现,如何评价石墨烯扮演重要角色的潜力? 石墨烯不能解决存在于石墨和其他碳材料在能量存储及转换器件中的所有问题。 然而,通过充分地探索独特的二维结构特征和优异的力学、电学性质,石墨烯在开发高性能能量器件方面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6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修改安培定义”的一些新思考
热度 1 zlyang 2013-10-14 20:12
“修改安培定义”的一些新思考 现有安培定义的两类缺陷: (1)目前SI安培定义里“无限长”、“圆横截面积可忽略”分别是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无穷大和无穷小。这样的定义,显著增大了安培定义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进行标准单位校准的困难性。 (2)电流方向相同时导线间的相互吸引力 F A ,和电流方向相反时的排斥力 F R ,是否严格相等,即 F A = F R 是否严格成立? 有没有高精度的物理实验对此进行过检验? 1822年安培的实验结论不用怀疑,但是其精度到底达到怎样的水平? 一些新的思考: (1)电子、质子的电荷是否随参照系变化,还需要一些高精度的实验确认。 但是,在低运动速度、弱磁场、弱引力场等情况下面,变化应该是很小的。 因此,目前: (2)指定两平行导线的金属材料、长度和直径,并指定两平行导线之间的电流方向相反(同一电流的来回),仍然采用当前的安培定义的其它要求,是一种比较折中的方案。至少其可校准行得到明显的改善。 我们可以不破坏指定的“定义设备”,而获得可行的“安培”校准。这比 标准质量(千克器) 是个进步。 在“用基本物理常数重新定义基本单位”的过程中,谁能保证这些基本物理常数的稳定?比如它们随引力场强度和方向等可能出现的改变? 谁能保证静电场和静止的引力场是相互独立的? 谁能保证空间的弯曲仅受质量的影响(而不受静电场的影响)? 谁做过这方面的精确实验? 一些稳妥的可能性: 利用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比值,可能比过比利用单个基本物理量更 稳定:这两个基本物理量可能随外界条件发生相同的变化。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 “ 科学智慧火花 ” :《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投稿时间:2012-04-12: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科学网 › 群组 › 物理综合《 平行导线间磁力大小,与电流方向的关系》,2012-04-23: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552690-1-1.html 修改安培定义,2012-10-1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731819 Unit of electric current (ampere), SI brochure, Section 2.1.1.4 ttp://www.bipm.org/en/si/si_brochure/chapter2/2-1/ampere.html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6072 次阅读|14 个评论
欢迎Advanced Materials编委会两位新成员
WileyChina 2013-9-6 10:14
Advanced Materials编委会近日迎来两名新成员——Jillian Buriak和Cefe López,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两位教授的学术背景,下文还有他们对学术研究前景的看法。 来源: MaterialsViewsChina.com 1990年Jillian Buriak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95年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学(路易•巴斯德大学)获得有机金属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两年在美国加州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开展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之后她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3年起,她以加拿大纳米材料领域首席科学家身份在阿尔伯塔大学任化学教授。她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纳米科学,其中包括各种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和应用。近期她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基于纳米微粒的光电性能和催化效应,聚合物自组装和纳米图形化,以及纳米医学这些方向。 是什么原因让您的主要研究方向都集中在纳米尺寸的微观结构上呢? 有句古语叫“积习难改”,陈旧的事物很难有新的前景。但这条道理在纳米材料这个领域完全失效。研究表明,尺寸、形貌和表面化学性质等因素深刻的影响着纳米微粒的许多基本特性。举个例子,尽管从元素组成的角度来看,金八面体和金纳米棒都是由金元素构成,但是这两种纳米微粒的紫外可见光谱却截然不同,这就意味着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电学性质。在纳米的国度里,真正能够限制一个人的就只有他的想象力。因此纳米领域确实是一个值得大家为之努力的神奇世界。“旧”的材料经过纳米结构化处理就能够产生出全新的性能,我第一次领悟到这点还是在我博士后工作期间。当时我正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Michael Sailor教授的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多孔硅。我们惊喜的发现,块体结构的硅光吸收性能很差,但是纳米结构的多孔硅却具有很强的光吸收性质。自此之后,我被纳米世界深深吸引,义无反顾的踏上纳米研究这条道路。 您怎样理解纳米研究领域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 材料学家们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背景。与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不同,我们需要为应对社会产生的许多巨大挑战而进行研究。例如我们的材料会应用于光伏发电,太阳能燃料等能源领域。假如太阳不再照耀地球,各种储能装置也需要纳米材料发挥大用途。另一方面,具有生物活性的纳米材料能够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从而在诊断和成像方面,尤其在人们非常感兴趣的治疗领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现在很明确的一点就是,谁拥有制备、表征和应用材料,尤其是纳米材料的能力,谁就有可能最大程度的解决地球上最大的、最困难的、最激动人心的难题。 作为 Advanced Materials 编委会的一员,您对您的这一新角色有什么感想? 能够成为 Advanced Materials 的一员我非常的激动。 Advanced Materials 在材料科学出版领域具有长久和辉煌的历史。我非常荣幸自己能够参与到它未来的发展中,起到微小而有益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您认为材料科学最有潜力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我相信医药和能源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重要。活体药物需要具备严格的载体材料和表面化学特性,实现充分混合从而形成生物流体,进而精确的靶向于特定的受体、组织、肿瘤或感染源(细菌或病毒)。最近一段时间内,一些出色的工作已经在不断推进这一领域的进展,但是更基础的生物/医药内容还没有被触及到。新材料运用和表面官能化这些策略需要进一步开发,从而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另一方面,材料在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则经历了不可思议的正弦曲线式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高潮,随后的20年逐渐跌入谷底,之后又在近些年明显的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迅速复苏。虽然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解决,但是我们有先进的设备仪器,成熟的工艺以及几十年新知识的积累。以我们目前所具备的这些远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各项条件,我们一定能够成功。激动人心的时刻就在不远的未来。 -------------------------------------------------------------------------------------------------------------- 马德里自治大学是Cefe López教授科研生涯的开端,他在该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和半导体光学博士学位(1989年)。此后,他在牛津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并在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他加入了西班牙科学研究理事会并于1993年获聘“终身科学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光子晶体的自组装及其相关系统。他的研究组涉及众多的交叉学科并着重于材料的合成和加工研究,例如光子玻璃、复合材料、纳米颗粒和量子点。 同时,他的研究领域也包括光的产生、传导以及有序和无序介电材料的构建。 什么促使您将光子晶体作为您的主要研究方向? 光学和凝聚态物理一直是我最喜爱的研究领域,而光子晶体将这两者以一种唯美的方式进行结合,并提供的广阔的研究空间。而通过自组装,我们用一种精巧的方式对于光子晶体这种复杂系统的研究找到了突破口。 您如何看待这个涉及交叉学科的科研领域? 材料是人类的主要革新领域之一,并为科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材料的构建和加工极大改善了材料的特性并使得简单的材料系统实现了功能化,这是一片研究的沃土。 您对于加入 Advanced Materials 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有什么看法?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职位但是却有重大的影响力。我希望能够推动那些“朝阳领域”的发展并为这些领域以及 Advanced Materials 吸引更多的优秀科学家。 您认为材料科学的哪个领域在将来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自组装技术将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为这项技术涉及的方法非常简单廉价。现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组装方法,但是该技术的价格非常昂贵;而“自下而上”的自组装方法,却可以打破这项价格壁垒。 ********************** 更多Wiley平台 ************************************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3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层吸波性能模拟
maoxianmenlian 2013-7-4 11:13
材料学院一哥们找我帮忙做计算,给了数据、公式,和验证结果的excel文档,原理我不懂,不过对数据处理还算熟悉。 数据格式如下: 公式如下: excel如下: R代码如下: 后根据材料兄弟的要求又修改了输出格式,代码如下: #R代码: w-read.table(standard.txt,header=TRUE) #matplot(ww ,ww , type = b, pch = 21:24, col = 2:5,bg = 2:5) attach(w) zrl=data.frame(array(1,dim=c(length(w ),6))) zrl -w colnames(zrl)-c(Frequency.GHz,d1,d2,d3,d4,d5) for(d in 1:5) { c-3*(10^11) μ-μ.-μ..1*1i ε-ε.-ε..1*1i z-sqrt(μ/ε)*tanh(1i*(0.0205979*f*d)*sqrt(μ*ε)) rl--20*log10(abs((z-1)/(z+1))) zrl -rl } detach(w) write.table(zrl, file=zrl.txt, sep=\t\t\t,col.names=T,row.names = F,quote=F,append=FALSE)
个人分类: R语言|3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 中国材料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
热度 4 rczeng 2013-6-25 10:35
2012中国材料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 中国材料期刊的国际化影响正在逐步上升,与去年比较,影响因子大多有明显提高。 SCI收录的16种期刊中,2012影响因子超过1的中国材料类期刊有四种。其中, 《中国稀土学报》上升了0.462; 《JMST 》上升了0.460;《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上升了0.362。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虽上升了0.166,但未达到超过1.0的预期值。虽然去年暂时它超过了《JMST》,但今年还是被《JMST》摔在后面。希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2014的IF能超过1.0。 但也有IF不升反而下降的,如《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 稀有金属 》和《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总体来说,我国材料类期刊 与国际顶级期刊比较, 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期刊影响因子低的原因与出版速度、综述文章少、稿件质量、国内同行引用少等有较大关系。 相关博文: 1.材料类前20杂志,都很牛 2.2013版纳米、材料类SCI期刊影响因子(供自己参考) 3.2013年中国国内被收录的SCI期刊数量:共151种 4.今年继续八卦生物材料领域的影响因子浮云变化情况 5. 恭喜《中国科学:技术科学》影响因子过1 6. 2013年最新常见金属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 7. 中国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排序及论文写作中的架构 刊名 语言 出版周期 创刊 主办单位 出版社 影响因子 2012 2013 Nano Research 纳米研究 英文 月 2008 清华大学 Springer 7.392 Journal of Rare Metals 中国稀土学报 英文 月 1990 中国稀土学会 Elsevier 0.901 1.363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材料科学与技术 英文 月 1985 金属研究所 0.738 1.198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英文 月 1952 中国科学院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Springer 0.747 1.109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自然科学进展 : 国际材料(英文版) 英文 月 19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 Elsevier 0.989 New Carbon Materials 新型碳材料 英文网络版将与中文印刷版同步出版 双月 1985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Elsevier 0.914 0.981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英文 月 中南大学 Elsevier 0.751 0.917 金属学报 中文 月 1956 金属研究所 0.464 0.612 无机材料学报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中文 月 1986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0.445 0.531 Rare Metals 稀有金属 英文 双月 2006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Springer ( 2009- ) Elsevier ( 2006-2009 ) 0.593 0.493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文版) 英文 双月 1986 武汉理工大学 Springer 0.354 0.48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 原刊名: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英文 月 1994 北京科技大学 Springer 0.691 0.483 Acta Metallurgical Sinica (English letters) 金属学报 ( 英文版 ) 英文 双月 1988 金属研究所 Elsevier 0.407 0.467 Journ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英文 月 1994 中南大学 Springer 0.364 0.434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 International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英文 月 1994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0.213 0.292 Rare Metals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中英文混排 月 1970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Elsevier 0.164 0.160
个人分类: 科研|1902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预测2018年材料相关主流期刊影响因子
szh2129 2013-6-17 16:31
有人说:发文章如炒股票,发完了等着看IF升升降降。本贴预测五年后期刊走势,大家轻 拍。看看自己的股票或者将要购买的股票会不会升值。如果手头阔绰还没有购买的话,赶 紧买潜力股吧。 这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以某某期刊过去怎么怎么辉煌,秒杀什么什么的态度看问题。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说法不仅针对人才,也适合期刊。不承认这个道理就是不承认自己能超越前人,这不是卢瑟心理是什么?(别往周围看,说的就是你!) Nature,影响因子40; 这几年的发展趋势好于Science,主要原因是Nature进取心强,创办了一系列刊物,个个独 当一面。Nature主刊在众系列刊物独享众星拱月之势,霸主之位无人能撼。Nature创刊比 Science长,历史地位也比Science高一些,发表了一些更为经典的工作如达尔文进化论、 DNA双螺旋等。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影响因子30-35, 啥也不说了,每年只一百多篇文章发表,影响因子想不高都难。 Science, 影响因子 28; 一个霸主的兴旺必然伴随着另一个霸主的衰落,Science被Nature打败现在已成事实,如果 Science不采取措施,将会愈演愈烈,Science影响因子目前已经低于Nature Materials等 专业学科期刊,小心一不小心被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超过就大势已去了。 Nature Physics, Nature Chemistry 影响因子 25 物理和化学本身是夕阳学科,这两个影响因子不会高于Nature Materials和Nature Nano; 但前两者的影响力可能更大,原因是覆盖面更广从而更容易让人认可。Nature Physics 和 Chemistry刚推出的时候,很多PRL和JACS/Angew支持者持藐视态度,现在估计不敢了,然 后把藐视的面孔色迷迷地对着Nature的新宠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影响因子 20-25 排名第三的综合性学科,优势是学科全面,覆盖了其他Nature系列不Cover的领域,例如天文学等。因为学科全面,发文量大一点也正常,平均到每个学科文章数也不多。第二个优 点是提供订阅和开放获取两种模式,貌似是文章接收后由作者自由选择,体现了兼容并包 的思想(这个理念有可能是其成功的关键,思想理念的进步一直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2013年聚合物太阳能电池certified最高效率在此发表,说明该刊已经得到深入认可。这一 篇文章将来会贡献10%的影响因子,信不信由你。看看这个研究领域给Nat Materials和 Nat Photonics贡献了多少IF。三五年后,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介于Nature各 子刊之间,应该高于Nature Geoscience(影响因子12左右)但超不过Nat Materials(除 非材料学科整体夕阳化,三五年内材料学应该不会夕阳化。)。为其策划一下:等NC影响因子接近Science之后,NPG把Nature头衔拿掉,更名为Communication(这个名字很酷毙了),成为综合期刊N/S/C三足鼎立中的“C”。 Advanced Materials 影响因子 20 对这个影响因子很多人会感到意外。但你现在如果算一算,会发现今年六月份即将出来的 影响因子已经在15左右了(这个数字之前有个虫子发帖预测过)。Nature靠一堆牛系列刊物众星拱月“拱”出高影响因子。Advanced Materials也会被Adv Funct Mater, Adv Ener Mater, Adv Health Mater等“拱”起来的。 Advcned Materials相对于Nano Letters等刊物,有着先天的优势,那就是覆盖面广。体现在下面几点: 2005-2008年以来,物质科学出现两个新兴领域,铁基超导和拓扑绝缘体,这两个领域都是 材料啊,那个热啊,都是诺奖级别的,不知道的可以查一下张首晟同志。这两个材料领域 几乎和“nano”无关,而Advanced Materials已经有相当多这方面的文章了。这两个领域 的材料研究如果侧重点在“新材料”而不侧重在“物理”上,基本会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而不是PRL上。另一个领域是聚合物光电材料,查查这几年Advanced Materials和JACS引用率排在前几位的都是来自这个领域,貌似比“nano”领域的 graphene还热。和超导材料和拓扑绝缘体材料等“物理材料”不同,聚合物光电材料几乎 是单纯的“化学材料”,这类新合成的材料(这里是“新”)几乎没人发表在PRL和Nano期 刊上,基本集中在Adv (Funct) Mater和JACS上。大家知道2011年是分水岭,Adv Mater影 响因子首次打败Nano Letter,甚至凌驾于JACS/Angew之上,仅次于Nature系列,未来继续 看涨。发表文章(现在每年800篇)数量少确保其高IF。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影响因子15 Adv Energy Mater, Adv Health Mater的上司,Advanced Materials的全文版。很多人看 来,“full article”比“communication”含金量高,不做评论。你放心,Adv Materials高影响因子必然和Adv Funct Mater协同起来。发表文章(现在每年500篇)数量少确保其高IF。 Nano Letter/Small/ACS Nano 影响因子10-15 Nano Letter影响因子几乎几年没变了(相对来讲)。发文风格APL化、研究内容小众化、 发文小圈子化、据中国人的稿子无礼化等都是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定位狭窄,随着材 料研究热点从纳米转到铁基超导和拓扑绝缘体、化学材料等,这里曾经的辉煌很难重现。 Small这个名字很酷,很多老板很喜欢这个名字,如果能定位在“微观研究领域”的话,估 计能有所突围(相对于Nano一系列期刊)。上面的文章关于生物医学的比较多,可能是由 于细胞、DNA和人体组织都很“Small”吧。Small是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ctional Materials系列刊物,Wiley编辑部将三者捆绑开发,估计在两个ADV高影响因子 的带动下有不错的前景。 ACS Nano新期刊,比Nano Letter来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问题和众“Nano”期刊一样 ,覆盖面窄。但从发表文章来看,似乎和Nano letter有不同的侧重点。现在影响因子已经和Nano letter不分伯仲了。 JACS/Angew 影响因子12 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的权威。JACS这几年引入不少综述,带动影响因子很明显啊。JACS是 ACS的唯一旗舰期刊,影响因子对其来讲不重要。即使当年影响因子是Nano Letters的一半 ,也没人说三道四。不服不行。JACS引用靠前的文章也几乎是材料类的。 Angew是Wiley出版物,近年来影响因子被自己哥们Adv Materials超过。相对后者,Angew 前景不太明朗,影响因子不看涨。 PNAS 影响因子9, 永远的9-10分的期刊,每年海量(三四千篇)文章,很难指望影响因子能升上去,影响因子从综合性期刊第三变成第四。 PRL 影响因子8-9 曾经物理里的唯一霸主,现在不敌Nature Physics。但前者发文量巨大(每年3-4千篇), 所以总体影响力不变。未来几年PRL将一改IF停滞不前的局面(原因这里不说了),略升到8-9左右,甚至接近10。最近这些年,PRL很少报道新材料的发现(连铁基超导的原创文章都发表在JACS上了),往往对老材料的物理现象很感兴趣。从而缺少高引用率。文章公式多如牛毛(比PRB少),吓唬人啊。 Chemical Science 影响因子8 据说RSC抛弃了老旗舰CC,新立新旗舰CS(这个简称不错)了,希望能有所作为。 CM/JMC/Macromolecules 影响因子7 相对于纳米材料,化学材料近年来是兴起了。 CM和JMC一路高歌,尤其是前者,IF有可能高歌到8。但CM历史上投稿难度不大,所以IF即 使爆发了,往往给人感觉怪怪的。 Macromolecules得益于聚合物光电材料的兴起。2012今年影响因子就有望超过Anal Chem, 成为IF最好的二级刊物。有人说Macromolecules独立于化学和物理或材料之外,这另当别 论。 CC/Analytical Chemistry 影响因子6 CC被RSC摈弃旗舰期刊的地位了,悲剧啊。的确,CC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定位,很难靠营销来提高。只能另起炉灶了,新的CS来了。 AC好几年都没涨,估计后几年也难涨了。学科的衰退是根本原因。严格来讲,分析化学发表JACS是非常困难的,一篇分析化学JACS含金量大致等于两篇有机JACS,一家之言。国内分析化学在国际地位不高,原因是国内仪器设备开发落后,但国内很多分析化学高校打着分析化学的旗号,实际上不说也罢。例如,NMR是化学绝对少不了的No.1仪器技术,你听说国内有谁在做NMR方法学和对应新仪器研究吗? Scientific Report/PRX 影响因子5-7 SR表哥是Science的Report,也是仅有的少数几个综合性期刊之一,虽然是NPG下属,没 Nature队标是干不过PNAS的,尽管很多单位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写成《自然-科学报道》。N PG可能看到了综合性期刊影响因子低于10的这个空白,所以推出了SR去填补之。这样Nature-Science-NC-PNAS-SR梯队就成型了。而现在NS影响因子30+,PNAS10,中间和低档两个空白区,商机啊! PRX是新创的牛刊,不知道的可以搜寻一下。文章长度有弹性,很自由。自由很重要,比爱情重要,有倔强的大牛就是不喜欢被期刊格式束缚。PRL败下阵来后,据说PRX被赋予重任,推到前线要打败Nature Physics。 JPCB/JPCC/APL 4-5 JPC好多系列,都不错。 APL是有底蕴的期刊,稍作改革IF就会有大的起色。只有一个审稿人,注定期刊整体档次上 鱼龙混杂。现在发文量好像比以前少了,IF有起色。你说他审稿快吧,也没见比ACS快。增 加审稿人好好把关吧。 Acta Materiala 影响因子3-4 金属材料老大哥,但你别指望他影响因子冲天,连冲破4都难。覆盖面和他的名字不太相符 ,基本是传统金属材料自拉自唱的舞台。材料中另外两大类高分子和陶瓷材料,顶级论文 基本发在Macromolecules和美陶。很奇怪,英国的期刊怎么起了个怪怪的(德语?拉丁文?)名字。 PRB 影响因子 4 理论深度到了,公式多了,往往曲高和寡。Nature和Science的办刊态度有其道理,如果你 的物理工作只需要高中以下的数学就能理解的话,恭喜你,你达到N/S的要求了,但你永远 进不了PRB的门槛。在期刊越办越多,IF动不动过5的环境下,PRB会走向何方?全球经济环境恶化下,基础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稻草是超导还是TI?期待凝聚态物理有新的血液注入。 美陶 影响因子2-3 曾经的辉煌(如果有的话),谁知道跑哪儿去了?顺便说一下,我也叫JACS。 转自小木虫: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5577649
12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封面设计作品-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封面
热度 2 scimage 2013-6-14 17:32
http://www.scimage.cn/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4341 次阅读|3 个评论
材料史话(1):材料科学与生物科学中的DNA究竟有何关系?
热度 1 rczeng 2013-6-13 18:15
材料科学与生物科学中的 DNA 究竟有何关系? 图 1 为中科院金属研究( IMR )所庆祝 50 周年的时候制作的所标。此标志树立在西南角最显眼的地方,为双螺旋 DNA 结构。为什么一个从事材料研究的著名机构要以 DNA(图2) 为标志呢?材料科学与生物科学中的 DNA 究竟有何关系? 图 1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IMR )所标 图片来源:http://www.imr.cas.cn/zt/60znsqztwz/tpk-60sq/yqfj-60sq/201301/t20130108_3743028.html ; 图2 DNA 双螺旋结构 图片来源: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ifference_DNA_RNA-EN.svg .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的确受到材料科学进展的影响。这种关系可追溯到晶体螺旋生长的发现。 Frank 预测了晶体表面的螺型生长(图3),并被试验证实,这件事情对现代生命科学产生了一个间接和重大的影响。 图3 螺型位错与晶体生长 1953 年, J. D. Waston 和 F.H.C. Crick 确立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揭示了遗传信息及其复制规律。 在著作《双螺旋结构: DNA 结构发现的个人说明》 (The Double Helix:A Persone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Waston, 1986) 中,作者谈到与 Crick 争论烟草嵌合病毒( TMV )具有螺型结构,受到法拉第学会讨论会论文集有关晶体生长理论的启发,肯定了 DNA 双螺旋结构。 Waston 写道: “ 那时我的情绪已十分消沉,后来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奇思妙想,为什么这些亚单元应当具有螺旋式排列。 晚饭后,我无事可做,顺手读了一本法拉第学会讨论会论文集 ’ 金属的结构 ’ (他记错了,实际上应当是 ‘ 晶体的生长 ’ ,它含有理论工作者 Frank 关于晶体如何生长的一个巧妙理论。他们经过合理计算后,都得到一个与实际观察相矛盾的答案,即晶体不可能以所观察到的速度生长。 然而, Frank 看到,如果晶体并非以寻常的方式生长,则这一悖论就消失了。 这种新的生长方式就是表面含有位错,其导致表面永久地存在一个连接角,这样新的分子可以不断地黏结在这个连接角上。几天后,我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即每个 TMV 颗粒应当被看成一个微小的生长晶体,与晶体一样,它们具有连接角,最重要的是产生连接角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亚单元螺旋排列。这个想法如此简单,所以它一定也是正确的) ” 。 上述史料给了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不同学科之间具有相似性。 (资料主要内容摘自: 《走进材料科学》, Cahn , R.W. 著, 杨柯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 后记: 2013年7月9日偶然看到张旭的博文: 螺旋位错”启发了“DNA双螺旋”
个人分类: 材料史话|86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可是我不会
热度 2 lql0558 2013-6-5 23:00
Return 21:50:07 李哥,你好 李半宇 21:50:19 你好 Return 21:51:08 储哥叫我找你 李半宇 21:51:20 什么事 Return 21:51:52 问行星齿轮的事情,他说把图纸发给你了 李半宇 21:52:19 然后呢 Return 21:53:04 我按照他的参数来画齿轮,装配起来就是咬齿,想你帮帮忙看看什么问题 李半宇 21:54:06 有个参数明显不对的,上面标的压力角 81 ,压力角有 81 的嘛 Return 21:54:16 压力角 20. 齿数 81 李半宇 21:54:30 客户更正的? Return 21:55:12 是,他以前是用塑胶的,现在改铁基粉末冶金制品 李半宇 21:56:26 参数我没有细看,里面有变位系数嘛 Return 21:56:35 没有 李半宇 21:59:23 他的图纸的齿形大致情况应该是对的,只是缺少参数,基于这个观点,你按照他给的参数画出来,齿形和他给的相似不? Return 22:00:22 不像,他的齿轮明显和标准齿轮不一样 李半宇 22:01:25 那他可能存在着变位,或者其他的东西 Return 22:02:11 所以他要我设计一样给他,按参数 李半宇 22:02:32 还有,他以前是塑料件,现在改为粉末冶金的 Return 22:02:45 是, 李半宇 22:02:47 粉末冶金的强度远远大于塑料件,齿轮的强度应该是能够保证的 李半宇 22:04:16 如果只是这几个齿轮组合,你重新按标准齿轮设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Return 22:05:16 所以要重新设计,可是我不会 李半宇 22:06:15 找本机械设计手册,学学,这个是基础的东西 上面是本人和一个 QQ 群里面的群友聊天记录,聊天就这么多,结束了。我觉得请教一个人,只要别人把你的问题给指出来,或者是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给指出来,别人能帮的就这些了。如果别人继续帮你做,帮你设计,那就不是你在请教别人,而是别人在替你工作。我可以帮他设计,那相当于在替他工作,他付我报酬,我就干。 后来储哥说他不懂齿轮的,其实我是材料学专业的,没有系统的学过齿轮,特别是上学阶段。我觉得我对他已经说的很明确了,由于粉末冶金齿轮的强度远远大于塑料件,齿轮的强度应该是能够保证的,重新按标准齿轮设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标准齿轮设计,很多书上都有实例的。 他最后没有说任何话,就不回我信息了,肯定是想让我给他设计,我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所以他连句道谢的话都没有。 (注:基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Return 并不是他的真实昵称) 本博文为原创,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或引用,但请注明来源,谢绝不注明来源的引用或转载,联系 QQ:375188549 。 作者简介:李其龙,男,硕士学历,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机械加工方面的研究。 Email : li-qilong@163.com
4225 次阅读|4 个评论
介绍几种有趣的石墨烯材料
热度 4 szh2129 2013-5-31 23:00
研究生这两年也看了不少文献,因为是做石墨烯相关的所以大部分都是石墨烯的文献。看文献的过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材料让自己眼前一亮,现在把这些材料总结一下,也希望能给自己或者各位读者一些启发。 1.超轻石墨烯凝胶 这是两篇不同的文章,都是关于超轻石墨烯材料的而且几乎是同一时间发表在Advanced Meterials上的。而且第二篇是我们学校邱介山老师课题组的,所以比较关注。 这两种材料的制备方法都比较简单,密度低是主要的创新点。 2.石墨烯卷轴 卷轴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而石墨烯在很多科学家眼中就如同纸一般的材料,所以把石墨烯卷起来肯定是很多科学家设想的。说实话,我最初也想过制备这种材料,不过一查文献才发现,早就有人实现了。 这篇文章就是一种制备石墨烯卷轴的简便方法,出自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化学与生物传感及化学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与石墨烯,两种刚刚兴起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的性质。但两种材料不同的空间构型又使他们具体各自独特的性质。把这两种材料复合到一起相信是很多科学家的梦想,而这篇文章就实现了这两种材料的有序复合。 4.泡泡石墨烯 泡泡大家都吹过,而且肯定是我们童年必不可少的回忆。而把石墨烯吹成泡泡估计我们想都不敢想。中科大的科学家们就把我们童年的乐趣同科研结合到了一起,不得不佩服他们灵活的思维。 那就让我们欣赏一下石墨烯泡泡吧~! 这几篇文献我都已经传到我的公共邮箱里,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阅读。 邮箱:szh_share@163.com 密码:szhshare
14898 次阅读|5 个评论
纳米生物材料初探(5)
热度 1 guowenjiao 2013-5-30 16:58
毕业论文已经完成,但是专家咨询部分做的不够充分,尤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还需领域专家把关。因此现将利用共词分析方法而得出的一部分结果陈述如下,希望能够得到众师门的指点: 磁性纳米粒子(主要为铁氧系纳米粒子,如氧化铁纳米粒子和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等)是一类既具有纳米材料所特有的性质(如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偶联容量高等),又具有磁响应性及超顺磁性的智能型纳米材料,可以在恒定磁场下聚集和定位、在交变磁场下吸收电磁波产热,主要用于传输阿霉素、甲氨碟呤、依托泊苷、米托蒽醌、多西紫杉醇等药物到特定靶点,而在过高热定向癌症疗法方面尚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已从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被证实为一种有潜力的癌症治疗新方法 ] 。通过分析 可知与磁性纳米粒子有关联关系的技术包括修饰技术、纯化技术、表面改性技术、冷冻技术、气相沉积技术(包括物理和化学两类)及磁共振成像技术等。进一步分析两两间共现关系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可知修饰、表面改性及溶胶 —— 凝胶等技术在早期便与磁性纳米粒子产生联系,且主要用于粒子的制备,但却有逐渐被近年来才与磁性纳米粒子产生联系的冷冻技术、纯化技术、气相沉积技术所取代的趋势。此外,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发现磁共振成像技术自 2002 年与磁性纳米粒子产生里联系以来,两者间的关系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变化态势,表明现阶段制备磁性纳米粒子的工艺技术已较为成熟,研究重点开始转向磁性纳米粒子在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转染及磁共振成像(用于制备造影剂)等方面的应用。基于上述分析实例可将技术机会识别视角 3 总结为:当领域内某种材料或产品的制备及应用涉及若干技术的使用且各项技术的用途各不相同时,通过分析这些技术的应用时间范畴及其用途可以揭示出各项技术的交替演变历程,进而能够间接反映出该种材料或产品应用领域的变化情况。 ] Pollert E,Kaspar P,Zaveta K,et al.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therapy and diagnos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2013,49(1):7-10.
4281 次阅读|2 个评论
纳米生物材料初探(4)
热度 1 guowenjiao 2013-5-30 16:57
毕业论文已经完成,但是专家咨询部分做的不够充分,尤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还需领域专家把关。因此现将利用共词分析方法而得出的一部分结果陈述如下,希望能够得到众师门的指点: 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与多种金属材料(如金、银、镁等)及合金(如钛合金、镍钛记忆合金及镁合金等)在性能方面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如两者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塑性、韧性、弹性、延展性、抗菌性、骨传导性、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及抗弯强度(抗折强度)等,且与后者相比还具有毒性较小、生物相容性较高等优势,因此将聚乳酸的应用范畴从当前熟知的缝线、绷带、纳米胶囊、药物传输载体及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等领域扩展到目前金属类材料盛行的手术固定器械(如手术切口固定器)及医疗植入器械(器官支架)领域应具备一定的可行性。此外,在文献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秀滨教授申请的专利 ] ,其中提到在胸骨切口固定器械中加入聚乳酸能够改善器械的力学性能和降解速率,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推论的可行性。 ] 杨秀滨.可生物降解的用于胸骨、肋间切口的固定装置 .2006.
33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项晓东 - 发现和优化新材料的集成组合方法
gniyiahiq 2013-5-26 14:29
香山科学会议在l999年6月21日到23日在北京香山召开了以“发现和优化新材料的集成组合方法”为主题的第l18次学术讨论会。严东生院士、项晓东博士、高琛教授和张新夷教授被聘为本次会议执行主席。 一、集成组合方法——材料科学的重大创新成就 中科院硅酸盐所严东生院士作为执行主席首先以“集成组合方法:发现与优化新材料”为题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背景、宗旨和议程。他说,新材料是众多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新材料的发现是一个复杂、费时的过程。当今材料组成一结构一性能关系的理论尚远未完善。因而,寻找发现新材料的有效途径有重要的吸引力。 美国 劳伦斯 一伯克莱国家实验室项晓东博士等于l995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新材料的发现和优化方法的文章:A Combinatorial Approach to Materials Discovery,在学术上、应用上显示了很大推动力。他指出,本次学术会议应当引伸出两个值得思考的重要科学问题:结构、微结构的微区测定;微区阵列中缺陷类型的确定(Identification of Defect Types in Micro—Area Arrays)。项晓东博士以“集成组合方法、材料芯片方法在新材料开发和相图研究中的应用”为题作了综述报告。首先他介绍了以下方面:(1)材料芯片的设计和制备。集成组合方法的第一步是根据对材料结构、理化性质的理解,以一定的组合方式设计并制备密度尽可能高、范围尽可能宽的材料芯片,即由不同成份、不同掺杂的小样品组成的样品阵列。组合方法目前已出现了四元组合方法、二元组合方法和梯度组合方法。芯片的制备则以物理掩膜结合薄膜沉积为主,光刻和溶液喷射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芯片的处理。用薄膜技术开展集成组合研究有赖于顺序沉积的组元间的受控固相反应,因此高温反应之前,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长时间的退火处理,以从中选择最佳的处理条件。(3)芯片性能检测。芯片检测的目的是从芯片中发现一组具有某一特殊性能的材料组合(称为线索材料)。由于检测技术随所测性质千变万化并涉及很多的学科,芯片性能的测量没有统一模式。传统的测量技术大多难以满足芯片性能测量的需求,因此需要发展新的相关检测技术。(4)优化。以第三步的发现为反馈信息,围绕着线索材料,重新设计范围较小的芯片,重复上述步骤以对所发现的新材料的组分、处理条件等进行优化和微调。 项晓东还介绍了集成组合方法发展过程。他说,材料从广泛意义上讲,可分类为 陶瓷 、 金属 、 玻璃 、聚合物等;按其功能可分为超导、铁电、磁性、发光、电光、催化等材料。目前发现的有机物大概5万多种,大部分材料是二元的,三元以上的约几千种。系统越复杂,制备越难。发现制备超导材料的过程,以前基本利用“炒菜法”选取材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而,需要寻找有效的办法来取代炒菜法发现新材料。他们从1994年开始在劳伦斯-伯克莱国家实验室开展集成组合法(Combi-方法)研究工作,着重于探索一种最有效、花时间最少、成本少、废物少、合适于开发多种体系的材料合成、检验、筛选的方法。第一篇文章发表在《科学》上,曾引起一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这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科学方法;是否否定元素周期表存在的意义。而最近两年,这一研究则趋于热门。美国《化学与工业》(1998.10.5)和《化学与工程新闻》(1999.3.8)分别发表专题讨论文章,美国材料学会开了3次专题研讨会,物理学会也召开了两次主题研讨会。相信Combi-方法对产业和材料学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张存浩院士认为,集成组合法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具有复杂科学的 思想 。项晓东 博士 提出的是多维周期表,有整体科学论观点,很有2l世纪的新思维,符合科学的发展。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解金善研究员谈到,项博士报告的集成组合方法在材料优化方面非常有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施尔畏研究员认为,这种技术可能引起材料科学的革命。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李民乾研究员补充说,在应用上,功能芯片是应用很广的,可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发展。北方交通大学徐叙容院士认为,这一工作应与现有材料科学有关纳米薄膜界面科学结合,在短时间内可望做出一些成果。中国科技大学高琛教授补充说,对材料制备所依赖的成分和处理条件,目前主要工作集中在成分上,也许以后可用微区技术,进行处理条件的优化。 二、集成组合方法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执行主席高琛教授在题为“集成材料芯片方法的关键技术”的评述报告中指出,集成材料芯片方法的进展与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是密不可分的。按其功能,可将集成材料芯片方法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分为三类:材料芯片的制备、材料芯片的处理和材料芯片的检测。其中制备和检测较富挑战性。他认为,集成材料芯片的制备是实施集成材料芯片设计的起点。以各种薄膜沉积技术,结合一组精确定位的物理掩膜或光刻技术发展出了四元组合技术,已用于各类功能薄膜材料,如高温超导材料、磁阻 材料 、电光材料、介电材料、合金材料等研究;激光融蒸与连续掩膜相结合已用于多元复杂材料系统和DRAM器件的研究。为了满足各类材料系统,如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等的特殊要求,还需开发更多、更复杂的系统和更为有效的组合方法。他指出,材料芯片的检测是开展集成材料芯片研究的关键之一。材料芯片的检测系统基本上可归结为高速并行或扫描的薄膜微区物性测量(成像)系统。检测技术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开展哪些材料的研究。与此同时,材料芯片检测系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物性显微系统其研究成果在传统的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如超高密度存储技术,也有极大的应有前景。染色、发光、光谱、超导电性、磁阻、电光、介电/铁电、催化产物等已有一些进展,结构、光电子等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万伯顺研究员作了“吡啶系杂环化合物库的液相组合合成”的专题发言。将化学库内活性最高的化合物挑选出来寻找和优化新药、新农药先导化合物,是一种非常快速、经济的研究策略。发展我国的组合化学技术,建立自己的化学库,用组合化学技术进行新药物、新农药的寻找筛选是非常必要的。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李强副研究员在专题发言中探讨了“组合化学法在新型荧光材料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利用组合化学法这一材料研究新思路,在荧光材料研究领域获得极大的成功,发现了一批不寻常的荧光材料。他认为,针对组合化学法的特点及荧光材料设计的基本理论,应当将组合化学法引入如下荧光材料研究热点,并进行系统化的探索。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罗维根研究员在题为“集成组合技术研究铁电/介电薄膜材料的展望”的专题发言中指出,铁电和高介电常数薄膜材料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他认为抗疲劳铁薄膜的最佳组分和处理,梯度功能铁电薄膜的最佳组合及其新效应发现,非铅基铁电新材料的探索,以及高介电常数薄膜的优化设计等等,将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陈昌明博士后讨论了“组合离子束合成及核分析技术在材料芯片中的应用”问题。他说,通过能量、剂量、离子种类、处理工艺的组合,可精确地、高效率地合成大量具有不同性能的材料芯片。有理由认为,多种不同离子种类的组合注入将大大增加新纳米晶形成的几率,并有望发现具有新的发光特性的新材料。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解金春研究员在讨论“用组合化学方法研制催化剂”的现状和进展时说,优良的 催化 剂可以只对所需要的反应起作用,因此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控制反应向人们希望的方向进行。他们拟建立和发展高输出的可模拟实际情况的平行多通道反应器来评价各种催化反应和催化剂,结合在这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加入组合化学的原理,以建立各种贵重金属或物种及其结构的催化功能库,寻找最合适的催化剂。中国科技大学张新夷教授以“同步辐射与新标材料发现和优化的集成组合”为题介绍了将集成组合概念应用于材料制备和材料性能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执行主席严东生院士最后对会议作了简要小结。他说,通过这次讨论,尽管我们工作很初步,但会议讨论很活跃。他说了以下几点意见: (1)开展工作要与目前工作联系,便于生根。 (2)希望有创新工作,拿出好的成果或文章。 (3)希望头一批工作早点拿出成果,以便得到各界承认。 (4)应用方面要与高技术、国防工业加强联系。 (5)确定几个有效的方面开展这项工作。 (6)在国内开展工作,各单位多作些贡献。 (7)加强联系与合作。 (8)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
2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纳米材料杂志
meiriweixin 2013-5-22 17:0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846-322836.html 按2008年影响因子高低排列 杂志名称 影响因子 Nature 31.434 Science 28.103 Chem Rev 23.592 Nature Materials 23.132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571 Annu Rev Phys Chem 14.688 Mater Today 12.929 Accounts Chem Res 12.176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10.879 Nano Letters 10.371 Nano Today 8.795 Adv Mater 8.191 J Am Chem Soc 8.091 Phys Rev Lett 7.180 Adv Funct Mater 6.808 Small 6.525 ACS Nano 5.472 Chem-Eur J 5.454 Chem Commun 5.340 Chem Mater 5.046 J Mater Chem 4.646 Cryst Growth Des 4.215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4.189 Inorg Chem 4.147 Langmuir 4.097 Phys Chem Chem Phys 4.064 Appl PHys Lett 3.726 Nanotechnology 3.446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3.396 Phys Rev B 3.322 J Chem Phys 3.149 Eur J Inorg Chem 2.694 Current Nanoscience 2.437 Aust J Chem 2.405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299 J Appl Phys 2.201 Chem Phys Lett 2.169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2.154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1.929 J Sold State Chem 1.910 Appl Phys A 1.884 Mater Res Bull 1.812 Mater Chem Phys 1.799 J Cryst Growth 1.757 Mater Lett 1.748 J Mater Res 1.743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1.731 J Alloy Compd 1.510 Chem Lett 1.478 Jpn J Appl Phys 1.309 Physica E 1.23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1.184 J Mater Sci 1.181 Mater Design 1.107 J Phys Chem Solids 1.103 J Mater Sci Technol 0.869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0.688 Mater Res Innov 0.540 Asian J Chem 0.268
1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MVC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特等奖获得者访谈
WileyChina 2013-5-22 10:58
特等奖: 高效淡水收集取得新进展 作品编号: 31 作者:张如范 单位:清华大学 1. 请简要介绍下自己的学习经历 我2005年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9年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工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魏飞教授,我将于2014年7月毕业。 2. 请简要介绍自己的科研工作 我目前从事的研究方向是超长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质研究,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包括:一,制备出了世界最长的碳纳米管(单根长度达到半米长);二,制备出了结构完美、力学性质最为优异的碳纳米管;三,实现了单根碳纳米管的光学可视化及可控操纵。相关结果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 Advanced Materials , Nanoscale , Carbon 等杂志上,并被NPG aisa materials, Nanowerk等知名网站Highlighted。此外还有多项成果正在审稿的过程中。 曾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2012年),2012年碳纳米管科学与应用国际会议(NT13)最佳墙报奖,2011年能源与环境先进纳米材料国际会议(A3)最佳墙报奖,2013年巴斯夫亚太地区科技论坛最佳墙报奖,2013年巴斯夫优秀研究生特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第330期博士生论坛优秀报告奖,清华大学金涌奖学金,清华大学化工系FLOTU最佳实验记录奖、FLOTU实验室建设贡献三等奖等多项奖励与荣誉。 3. 你觉得科技新闻会是否有助于你的科研工作? 我平时经常阅读科技新闻,并且是科学网、小木虫,Materials Views China等多家科技网站的忠实读者,这些科技新闻极大地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并使我快速获得科技信息,及时掌握了解最新科技进展。从过去多年的经验来看,除了正常阅读原始科技文献之外,经常性地阅读科技新闻对科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科研审美和品位,丰富自己的科研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与把握能力。 4. 你觉得优秀的材料科技新闻稿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我认为,一篇优秀的科技新闻稿首先应该做到“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能凭空杜撰或曲解原文意思,而应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所表达的观点,这应该是所有新闻作品的基本要求;所谓达,就是要做到语言通顺、简洁,逻辑清晰,传意有效,使读者能够读懂这篇科技新闻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不至于产生误解,因为科技新闻作品面向的对象不仅是科研工作者,还有更多的其他读者如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等,所以科技新闻能够做到达,是对其更进一步的要求;所谓雅,则是对新闻作品最高要求,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忠实原文,语言通顺、传意准确这些基本要求之外,更应做到语言优美,文章结构合理,构思巧妙,如同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一样,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的兴趣,使人读后有着深刻的印象,经久不忘。 除此之外,科技新闻作品与一般的新闻又有所不同,由于科技新闻作品涉及的对象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而读者群却涉及到不同专业和背景的人群,因此好的科技新闻作品应当做到专业性与科普性的有机统一,做到既能够让普通的读者看懂,又应该让专业的人士读后感觉专业术语表达规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5. 之前是否撰写过科技新闻稿?可否分享下你在撰写新闻稿上的经验? 坦白地说,我以前并没有写过科技新闻稿,这篇作品是我的第一篇科技新闻稿。虽然如此,但是我以前读过大量的科技新闻作品,并且爱好写作,闲暇时间经常写一些古诗词,自娱自乐,我大概写过几十首的古诗词。我对写作的技法也有自己的一些浅显认识,所以这些斗胆写了这篇作品。这里分享几篇我写过的几首诗词作品,贻笑大方了。 水调歌头—游黄果树瀑布 2011年 多年仰慕情,今游黄果树。未见瀑布壮景,已闻水声出。且看银川高挂,天河飞流直下,犹如龙颜怒。 色胜雪,声比雷,泻如注。气吞山河,万马奔腾云飞渡。击石乱溅生烟,落瀑垂挂成关,神仙叹无路。造化之神工,愿其千秋驻。 丹东大鹿岛凭吊邓世昌墓有感 2011年 海涌浪潮水茫茫, 千里凭吊拜世昌。 甲午捐躯殉国难, 烈士英魂葬海疆。 有心报国杀倭寇, 无力回天实堪伤。 弱者岂有生存道, 民安更须待国强。 读科学网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沥青滴落实验已持续86年”有感 2012年 液固之辩为沥青, 历时弥久也从容。 八十六年弹指过, 多少光阴水流东。 百折不回为一梦, 管他冷嘲与热讽。 科研路上无捷径, 成功更需待志凝。 6. 请谈谈你对MaterialsViewsChina.com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网站对于及时报道材料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扩大Wiley在中国的影响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通过举办本次写作竞赛,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个网站。总的来说,这个网站办的还是非常好的。我觉得下一步在版面的设计上可以更好一些,使其更紧凑,内容更丰富,并且更新更及时一些,这样会使网站的专业性更强,并且访问量也会增加。 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访谈 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二等奖获得者访谈 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入围奖获得者访谈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3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场论》课程材料v23.3(勘误)(下载)
GrandFT 2013-5-22 09:01
下载链接: 量子场论讲义v23.3 《量子场论》课程材料v23.3(勘误) 关于版本号的说明:小数点前面的数字表示这一版一共有几章内容,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表示这一版做了第几次小修改。
个人分类: 量子场论|2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产发动机难在哪? 仅凭设计和材料都远远不够
热度 2 ssglwu 2013-5-18 08:26
国产发动机难在哪 ? 仅凭设计和材料都远远不够 2013 年 05 月 16 日 13:54 来源:世界新闻报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3_05/16/25376531_4.shtml 用途广泛意义重大,考验的是整个工业体系 记者/白炎林 近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为赶上西方军事水平所需要的技术》的文章。该文总体立论乏善可陈,无非是在“中国威胁论”的预设前提下炒作中国的所谓“间谍威胁”,以及中伤中国企业和国外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合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也提到了中国企业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与国外公司的合作,如加拿大普惠公司向中国出售能够用于直-10武装直升机发动机控制的软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中航工业的研发合作等。这再度让人想起了航空发动机这个中国军事工业的“老大难”问题。 制约众多 装备 发展 随着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在歼-11战斗机项目中遇到一些问题,包括 无法保障发动机可靠性和寿命的问题 ”等报道不时见于报端。 毋庸讳言,中国航空工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航空发动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某些航空装备尚需依赖进口发动机。 一位中国军事专家提醒说,受中国目前航空发动机水平落后现状制约的不仅仅是航空产业,还涉及到众多装备。比如在舰船领域,由航空涡轮发动机 改装 而来的燃气轮机已经成为了海军众多水面舰船的标准配备。在外军舰船中,从导弹艇到气垫登陆艇,从护卫舰到两栖攻击舰,大大小小的水面舰艇均装备了燃气轮机。这还没有算进常规潜艇用闭式循环燃气轮机等新概念未实用装备。如果一国燃气轮机水平过于落后,则该国舰艇的性能、设计布局等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同时,燃气轮机也在各种民用机械的动力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工业积累的产物 既然航空发动机如此重要,目前研制难点在哪里呢?据专家介绍,目前航空发动机的 研发难点主要集中在设计、材料加工和组装等方面 。 首先,从历史上看,每一次航空发动机性能的革命,都是从设计上的变革开始。 从活塞式发动机到涡喷式发动机,从涡喷式发动机到涡扇式发动机,均是遵循这条规律 。哪怕是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但性能优异的发动机,也在设计上有自身的独到之处。因此,如果想达到设计上的优秀,首先就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队伍。 其次, 就是发动机材料的研制 。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本质,就是让航空发动机以尽量小的自重和尺寸,达到尽量大的推力和可靠性等性能。再加上高温高压高速等工作环境的影响,发动机对其所用材料要求较高,因此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对一国的材料科学发展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 最后,仅仅有优良的设计和理论上的材料还不够, 还要能将材料制造成所需的零部件,并将这些数量、种类繁多的零部件组装成发动机 。这样的加工组装工作,涉及从冶金到机械制造和加工等一系列部门。 专家根据以上几点总结指出,航空发动机工业不只是一个单独的工业领域,而是一国总体工业体系发展状况的反映。这不仅需要资金投入和科技的进步,也 需要长期的工业积累 。纵观世界航空历史和现状就可以发现,航空发动机研制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是老牌工业国家,哪怕这样的工业国实力已经有所衰退也能拿出先进发动机;而新兴工业国家,哪怕财力雄厚,航空工业取得了重要成就和进步,其航空发动机工业都是进步最慢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 从上世纪30年代起,英国的航空工业就日渐失去了霸主地位,但英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却一直极为领先。美国、苏联、德国等工业强国的军机都曾经大量 装备 甚至部分依赖英国发动机 ,其中美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在用英国研制的发动机装备军机。 英国的民用大飞机发动机至今仍是空客等公司生产的大飞机的标准配备。 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经济长期不振,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该国工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已有俄罗斯媒体警告,俄航空工业正面临着严峻竞争。但尽管如此,俄罗斯仍然有能力推出很多性能优良的航空发动机。 专家由此得出结论,随着中国工业体系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产业肯定能够取得突破。当然,这需要政府部门持之以恒的投入、科研人员的努力和一定时间的工业积累。 世界名“机”看过来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飞机的心脏”。最近几年,中国航空工业捷报频传,各类新式飞机层出不穷。但与飞机制造的巨大进步相比,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D-30 主要 装备 机型: 伊尔-76大型运输机 轰-6K轰炸机 运-20运输机原型机 上世纪70年代,苏联研制成功了米格-25战斗机。米格-25战斗机的速度达到了惊人的3马赫,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战斗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原因之一就在于该机装备了 R-15涡喷发动机 。但该发动机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了若干不足,因此苏联决定在米格-25的“超级改进型”米格-31战斗机上装备新型发动机。 这种新型发动机就是D-30-F6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一般情况下推力为9.5吨,开加力情况下推力为15.5吨,推重比达到了1:3.8。但该 发动机上小涵道比技术尚不过关,因此发动机尺寸十分庞大 ,在这种情况下,将其作为战斗机发动机的意义已经不大。不过,苏联人将D-30-F6的加力燃烧室去掉后,就让其成为了一种能够装配到客机、运输机、大型特种飞机上的军民两用发动机。迄今,D-30发动机已经发展出若干改进型号,装配于伊尔-62M/MK客机、伊尔-76系列飞机和图-154M系列飞机。 据俄罗斯军工综合体新闻网、“俄罗斯之声”等俄媒和《汉和防务评论》杂志报道,中国从2009年起分两批共购入239台D-30KP-2发动机,用于装备进口的 伊尔-76大型运输机 和国产轰-6K轰炸机,同时还将用其装备国产运-20大型运输机原型机以进行试飞工作。 WS-10“ 太行” 主要 装备 机型: 歼-11、歼-15战斗机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用涡扇发动机,将其编号为WS-10发动机。2005年,WS-10发动机研制成功,中航工业将其命名为“太行”。根据不同需要,WS-10正在发展一系列改进型。据悉,WS-10“太行”发动机已经在国产歼-11战斗机上做了试验。 另据歼-15舰载战斗机总设计师孙聪介绍,装配了WS-10发动机的歼-15战斗机作战半径在1000公里以上。WS-10“已经达到可用状态,不过要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做”。 AL-31F 主要装备机型: 苏-27系列战斗机 歼-10战斗机 1971 年,苏联启动了第四代重型战斗机研制计划,该机就是后来的苏-27战斗机。同时,该机装配的发动机项目也随之启动。为了争取到这一项目,苏联土星设计局拿出了一种被命名为AL-31F的方案与别的发动机方案展开竞争并最终胜出。 1974 年,土星设计局制造出了第一台AL-31F原型机。但在随后的测试中,土星设计局发现其性能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决定将AL-31F发动机的原设计推翻,重新来过。直到1984年,新的AL-31F发动机才最终定型。受此拖累,1982年苏-27原型机T-10-1首飞时,装配的还是上一代AL-21F-3发动机。苏-27也拖到1985年才最终定型。 这样的滞后还是值得的。AL-31F的一般推力为7.67吨,加力推力12.5吨,推重比达到了1:8.22。随后,AL-31F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型。改进出的发动机有的加装了矢量推进装置,有的推力大幅增加。同时,AL-31F还为俄罗斯研制下一代重型战斗机发动机AL-41F打下了基础。 随着苏-27系列战斗机成为一代名机,AL-31F的优异性能也获得了人们的肯定。在大批进口苏-27系列战机后,中国在1992年与俄罗斯签订合同,要求俄罗斯专门研制生产一种AL-31F的改进型,以装配中国歼-10战斗机。1994年,这种发动机研制成功,被命名为 AL-31FN 。该型发动机加力推力达20吨。中国共购买了约300台AL-31FN。 F119-PW-100 主要 装备 机型: F-22“ 猛禽”战斗机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启动了当时称为第四代、后改称为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美国对这代战斗机的要求便是著名的“4S”标准: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隐身和短距起飞。这4项要求中除了“隐身”一项外,其余3项都与战斗机的强劲动力有关,因此对发动机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美国普惠公司知难而上。1985年,该公司推出XF119发动机参与竞争。其竞争对手是通用电气公司的XF120发动机。随即,两款发动机分别装上第五代战机的两种原型机开始试飞。随着试飞的深入,XF119的编号也变成了YF119。1991年4月,美国空军在宣布YF-22胜出成为下一代战斗机的同时,也宣布YF119成为下一代战斗机用发动机。8月,YF-22更名为F-22,YF119更名为F119-PW-100。PW-100为F119的公司编号。 F119-PW-100 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该发动机实际上是第一种推重比大于1:10的发动机。这样强劲的动力没有让F-22的最高速度达到米格-25华而不实的3马赫,却让其拥有了超音速巡航性能,即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也能超音速飞行。二是该发动机喷口安装了矢量推进转向装置。这让F-22具备了短距起飞的能力,并大大有助于F-22的机动性。 普惠公司随后在F119的基础上研制出了F135发动机,装备于F-35战斗机。
个人分类: 核心技术|2557 次阅读|3 个评论
工业领域,材料很重要
热度 3 outcrop 2013-5-14 09:54
工业领域,材料很重要;特别是一些高端的行业。 最近一个例证就是劳斯莱斯(Rolls-Royce)对海宝(Hyper-Therm High Temperature Composites)的收购,就是出品名车的那家劳斯莱斯,实际上是也是发动机领域的业内翘楚,产品就是常说的罗罗系发动机;海宝则是一家以加工见长的公司,材料也不错。这次收购好像是全盘收购,但目前没有获得收购价格相关的信息。 不过这次劳斯莱斯的收购,似乎是冲着海宝的复合材料生产能力,特别是 陶瓷基复合材料 (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 )的生产能力去的。 劳斯莱斯希望用陶瓷基复合材料,来改变目前依赖 single-crystal superalloy ( 单晶超级合金 ?)的状态。 另外,虽然世界范围内的合作越来越广泛,但自主的工业链条,还是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特别是核心的东西。 我不怎么了解材料领域的东西,但感觉经验性比较强,出成果以及论文都不容易;但很重要,是工业基础的基础。 延伸阅读 Rolls-Royce Acquires Composites Maker 劳斯莱斯收购海宝
个人分类: 机电工程|3182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3/05/09-10-高雄-海峡两岸生医材料应用研讨暨媒合会
热度 1 郑玉峰 2013-5-10 13:59
5 月 9 日 ( 四 ) 08:30~ 18:00 時間 講題 / 主講人 引言人 08:30 ~ 08:45 報到 08:45 ~ 09:15 長官與貴賓致詞 opening 09:15 ~ 09:45 新型抗菌鈦合金及其應用展望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楊柯 研究員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林志隆 副執行長 09:45 ~ 10:15 生醫用植體材料表面處理技術之探討 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系/黃何雄 教授 10:15 ~ 10:30 休息 交流 10:30 ~ 11:00 醫用鈦合金表面改性及其成骨和抗菌性研究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宣勇 研究員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林志隆 副執行長 11:00 ~ 11:30 醫用鈦表面週期性變化的納米棒陣列的製備及其蛋白吸附性能研究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甯成雲教授 11:30 ~ 12:00 新型可控降解醫用鎂合金的研發及其在心血管支架領域的應用研究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袁廣銀 教授 12:00 ~ 13:30 午餐 & 交流 13:30 ~ 14:00 Ti and Ta based metallic glass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國立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黃志青 教授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魏嘉民 副執行長 14:00 ~ 14:30 應用於醫用器材之金屬玻璃鍍膜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朱瑾 特聘教授兼副研發長 14:30 ~ 15:00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ltrasonics in Dentistry 國立臺灣大學牙醫專業學院/林俊彬 院長 15:00 ~ 16:00 海報評比 & 交流 16:00 ~ 16:30 人工關節零件鑄造成形技術開發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熔鑄組/施景祥 副組長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魏嘉民 副執行長 16:30 ~ 17:00 奈米藥物載體應用於雙藥協同腫瘤雞尾酒療法 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陳三元 教授 17:00-~17:30 新型医用金属材料的合金化元素筛选 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郑玉峰教授 17: 3 0 ~ 18:00 座談 / 論文頒獎 / 總結 5 月 10 日 ( 五 ) 08:30 ~ 17:30 時間 講題 / 主講人 引言人 08:30 ~ 08:45 報到 08:45 ~ 09:15 鈦金屬醫材表面處理技術簡介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林志隆 副執行長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楊柯 研究員 09:15 ~ 09:45 攪拌摩擦加工對生物醫用 Mg-Zn-Y-Nd 鎂合金組織和腐蝕性能的影響 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關紹康 教授 09:45 ~ 10:15 創新 Mg-Fe LDH 之應用 國立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汪俊延 教授 10:15 ~ 10:30 休息 & 交流 10:30 ~ 11:00 可降解醫用金屬骨內固定材料-超聲輔助微弧氧化鎂合金表面功能性生物塗層研究 佳木斯大學生物醫學材料重點實驗室/李慕勤 教授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楊柯 研究員 11:00 ~ 11:30 金屬表面奈米化陣列應用於生物醫學檢測 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廖峻德 教授 11:30 ~ 12:00 生物塗層納米結構的細胞與骨整合效應 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憨勇 教授 12:00 ~ 13:30 午餐 & 交流 13:30 ~ 14:00 鎳鈦記憶合金長期臨床使用後性質變化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李澤民 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 黃何雄 教授 14:00 ~ 14:30 塊狀非晶質合金及非晶質合金鍍膜在醫用器械之應用 國立中央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鄭憲清 教授 14:30 ~ 15:00 Hereditary influence of microstructure on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calcium- modified zinc phosphate conversion coatings on biomedical magnesium alloys 山東科技大學/曾榮昌教授 15:00 ~ 15:15 休息 & 交流 15:15 ~ 15:45 多孔無鎳 Ti 基形狀記憶合金的生物學評價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岩教授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郝玉琳 研究員 15:45 ~ 16:15 Strategies for Successful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 Industry in Asia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暨醫學院醫學工程學研究所/林峰輝 教授 16:15 ~ 16:45 Functionally replicated bioimprint scaffold to support tenomodulin express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楊偉國 助理教授 16:45 ~ 17:30 座談 / 總結
350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酶学相关材料二
charles08 2013-5-9 17:14
DNA聚合酶(三) 1. T4 噬菌体DNA聚合酶 T4噬菌体DNA聚合酶来源于T4噬菌体感染的E.coli,分子量为114kDa。T4噬菌体DNA聚合酶与Klenow酶相似,但3'--5'外切活性强200倍,且不从单链DNA模板上替换引物,因此在诱变反应中更有用,诱变率约提高1倍。 2. T7噬菌体DNA聚合酶 T7噬菌体DNA聚合酶来源于T7噬菌体感染的E.coli,为两种紧密结合的蛋白质复合体,一种是噬菌体基因5蛋白,另一个是宿主蛋白的硫氧还蛋白。T7噬菌体DNA聚合酶是所有DNA聚合酶中持续合成能力最强的一个,产物平均长度要大得多,在测定核苷酸序列时有优势。它的活性功能与T4噬菌体DNA聚合酶和KlenowDNA聚合酶类似,但3'--5'外切活性为Klenow的1000倍。T7噬菌体DNA聚合酶可替代T4的功能并可用于长模板的引物延伸。 Sequenase(测序酶)是美国United States Biochemical公司改造的T7噬菌体DNA聚合酶,切除了99%以上的3'--5'外切活性。Sequenase Version 2切除了所有的3'--5'外切活性,是用双脱氧链终止法对长片段进行测序的理想用酶。 3. 耐热DNA聚合酶 耐热DNA聚合酶在高温下有DNA聚合活性,来自噬高温的细菌,主要用于PCR反应,如Taq DNA聚合酶、Vent DNA聚合酶、Pfu DNA聚合酶、Pwo DNA聚合酶和Tth DNA聚合酶等。 4. 反转录酶 反转录酶即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它有5'--3'合成DNA活性,但是无3'--5'外切活性。它来自AMV (禽成髓细胞瘤病毒)或Mo-MLV (Moloney 鼠白血病病毒,又称 M-MuLV)。 AMV反转录酶包含两条多肽链,具5'--3'DNA聚合活性和很强的RNA酶H活性。在cDNA合成开始时,引物和mRNA模板杂交体可成为RNase H的底物,此时,模板的降解和cDNA的合成相竞争;反应终止时,RNase H可在正在增长的DNA链近3'端切割模板,趋向于抑制cDNA的产量并限制其长度。在42℃(鸡的正常体温)能有效发挥作用,能有效地拷贝较复杂的mRNA,但提纯过程中易被内切酶污染。 M-MuLV反转录酶是单链多肽,84kDa,其RNase H活性弱,有利于合成较长cDNA。其基因工程产品纯度高。 5. 末端转移酶 分子克隆中常用的末端转移酶来源于小牛胸腺,是存在于前淋巴细胞及分化早期的类淋巴样细胞内的一种不寻常的DNA聚合酶,是一种不依赖于模板的DNA聚合酶。在二价阳离子存在下,末端转移酶催化dNTP加于DNA分子的3'羟基端。若dNTP为T或C,此二价阳离子首选CO2+;若dNTP为A或G此二价阳离子首选Mg2+。 作为该酶底物的DNA可短至3个核苷酸,对3'羟基突出末端的底物作用效率最高。在离子强度低时,带5'突出端或平端的DNA也可作为底物,但效率低。因此,该酶可在cDNA或载体3'末端加同聚尾用于克隆;也可用标记的rNTP、dNTP或ddNTP来标记DNA片段的3'末端。 在不同条件下,该酶所形成的同聚尾的长度是不同的,与dNTP对3'羟基的摩尔比和dNTP的种类有关。反应一般是在37℃作用15分钟,随时间的延长尾亦延长。 末端转移酶形成的同聚尾的长度 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 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包括SP6噬菌体RNA聚合酶(来源于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LT2菌株)和T4或T7噬菌体RNA聚合酶(来源于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 1.活性 这些RNA聚合酶实际上为转录中的RNA合成酶,识别DNA中各自特异的启动子序列,并沿此dsDNA模板起始RNA的合成。它与DNA聚合酶不同,无需引物,但需识别特异性位点。 2.用途 ① 体外合成RNA分子。 ② 用于表达外源基因。 连接酶 连接酶就是将两段核酸连接起来的酶,相当于基因工程中的“糨糊”。现已发现几种不同来源或作用于不同底物的连接酶。 1.T4 DNA 连接酶 T4 DNA连接酶的分子量为68kDa,催化DNA5'磷酸基与3'羟基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反应底物为粘端、切口、平端的RNA(但效率低)或DNA。低浓度的聚乙二醇PEG(一般为10%)和单价阳离子(150-200mM NaCl)可以提高平端连接速率。 一般采用Weiss单位来衡量T4 DNA连接酶的活性。在37℃下20分钟催化1 nmol 32p从焦磷酸根置换到 ATP所需的酶量,定义为1个Weiss单位。该定义方法基于ATP和焦磷酸的交换,是最常用的连接酶单位,但该定义所展示的直观生物学意义不显著。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也提出了一种定义方式,通过粘性末端的连接效率来表示。即,在20μl反应体系中于16℃,使HindⅢ切过的 DNA(300μg/ml,0.12μM 5' 末端)在30分钟内连接50%所需的酶量为1个NEB单位。1个NEB单位等于0.015 Weiss单位,1 Weiss 单位等于 67 NEB单位。连接反应条件需要ATP,若在16℃反应,大约需4小时;若在4℃反应,则需反应过夜。 2.E.coli DNA 连接酶 与T4 DNA ligase活性相似,但需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参与,且其平端连接效率低,常用于置换合成法合成cDNA。作cDNA克隆时,不会将RNA连接到DNA,不连接RNA。可用于Okayama and Berg法克隆cDNA。 3.Taq DNA 连接酶 Taq DNA连接酶可在两个寡核苷酸之间进行连接反应,同时必须与另一DNA链形成杂交体,相当于连接dsDNA中的缺口,作用在45℃~65℃,需NAD+。可用于检测等位基因的变化以及在PCR扩增中引入寡核苷酸。它不可替代T4 DNA ligase。 4.T4 RNA连接酶 T4 RNA连接酶可以催化单链DNA或RNA的5'-磷酸与另一单链DNA或RNA的3'羟基之间形成共价连接。在单链DNA或单链RNA的5'端磷酸基团加上可连接带3'羟基的DNA或RNA或单核苷酸pNp,因此T4 RNA 连接酶可用于标记RNA的3'末端、单链DNA或RNA的连接、增强T4 DNA连接酶的连接活性以及合成寡核苷酸。 T4多核苷酸激酶 T4多核苷酸激酶是一种磷酸化酶,可将ATP的g-磷酸基转移至DNA或RNA的5'末端。在分子克隆应用中呈现两种反应,其一是正反应,指将ATP的g-磷酸基团转移到无磷酸的DNA 5'端,用于对缺乏5'-磷酸的DNA进行磷酸化。其二是交换反应,在过量ATP存在的情况下,该激酶可将磷酸化的5'端磷酸转移给ADP,然后DNA从ATP中g-磷酸而重新磷酸化。在这两个反应中如果使用的ATP均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ATP,那么反应的产物都变成末端获得放射性标记的DNA。 该酶主要用于对缺乏5'-磷酸的DNA或合成接头进行磷酸化,同时可对末端进行标记。通过交换反应标记DNA的5'末端,可供Maxam-Gilbert法测序、Sl核酸酶分析以及其它须使用末端标记DNA的提供材料。此酶在高浓度ATP时发挥最佳活性,NH4+是其强烈抑制剂。 碱性磷酸酶 分子克隆中使用的磷酸酶主要来源于牛小肠碱性磷酸酶(Calf 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简称CIP或CIAP,也有来自细菌的碱性磷酸酶(Bacterial alkaline phosphatase, BAP)和虾的碱性磷酸酶(Shrimp alkaline phosphatase, SAP)。它们均能催化除去DNA或RNA 5' 磷酸的反应。通过去除5'磷酸基团,可用于防止DNA片段自身连接,或标记(5'端)前除DNA或RNA 5'磷酸。CIAP可用蛋白酶K消化灭活,或在5mM EDTA下,65℃处理或75℃处理10分钟,然后用酚氯仿抽提,纯化去磷酸化的DNA,从而去除CIAP的活性。与CIAP不同,SAP在65℃处理15分钟后完全并不可逆地失去活性,因此在去除残留活性方面SAP更有优势。BAP抗性强、抗高温和去污剂。 核酸酶 1.BAL31核酸酶(BAL31nuclease) BAL31核酸酶来源于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espejiana)BAL31,主要活性为3'外切核酸酶活性,可从线性DNA两条链的3'端迅速去除单核苷酸,随后可从单链DNA内部发挥缓慢的内切酶活性,形成截短了的平端双链DNA分子(约占10-20%)以及带有约5个核苷酸突出单链的截短分子(约占80-90%)。对于所形成的单链突出,可用DNA聚合酶补平。 酶活性发挥均匀,且酶浓度成线性关系,反应时依赖Ca++,而且EGTA可抑制其活性。 该酶可用来从两头缩短DNA,用于构建嵌套缺失体,也可用来制作DNA限制酶切图,确定DNA二级结构和从单链RNA上去除核苷酸。 2.Sl 核酸酶(S1 nuclease) Sl核酸酶来源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可降解单链DNA或RNA,是一种单链核酸酶。产生带5'磷酸的单核苷酸或寡核苷酸双链,对dsDNA、dsRNA和DNA:RNA杂交体不敏感。酶浓度大时可完全消化双链,中等浓度可在切口或小缺口处切割双链。 该酶可用于分析DNA:RNA杂交体的结构,去掉双链核酸中突出的单链尾从而产生平末端,打开双链cDNA合成中产生的发荚环。 3.绿豆核酸酶(Mung Bean Nuclease) 绿豆核酸酶来源于绿豆芽,与Sl酶相似,但比Sl酶更温和。在大切口上才切割,更容易使双链DNA突出端变成平端。 4.核糖核酸酶A(Ribonuclease A 或 RNase A) 核糖核酸酶A来源于牛胰,为内切核酸酶,可特异攻击RNA上嘧啶残基的3'端。可除去DNA:RNA中未杂交的RNA区,可用来确定DNA或RNA中单碱基突变的位置。广泛用来去除DNA样品中的RNA。 核糖核酸酶A商品制剂可能会污染其它酶(如DNA酶),使用前应加热使DNA酶失活。 5.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 Ⅰ) DNase Ⅰ来源于牛胰,是内切核酸酶,可优先从嘧啶核苷酸的位置水解双链或单链DNA。在Mg2+存在下,独立作用于每条DNA链,且切割位点随机。在Mn2+存在下,它可在两条链的大致同一位置切割dsDNA,产生平端或1-2个核苷酸突出的DNA片段。 DNase Ⅰ用途广泛,如切口平移标记时在dsDNA上随机产生切口;在闭环DNA上引入单切口,以将分子截短(在亚硫酸氧盐介导的诱变前);建立随机缺失的嵌套缺失体,用于功能分析或测序;在DNA酶足迹法(DNA footprinting)中分析蛋白:DNA复合物;除去RNA样品中的DNA。 6.外切核酸酶 Ⅲ(Exonulease Ⅲ) 大肠杆菌外切核酸酶Ⅲ催化从dsDNA 3'-OH逐一去除单核苷酸的反应,底物为dsDNA或线状和带切口或缺口的环状DNA,反应结果是在dsDNA上产生长长的单链区。该酶还有对无嘌呤DNA特异性内切核酸酶活性、RNase H活性和3'-磷酸酶活性(去磷酸)。但不降解核酸内的磷酸二酯键,也不降解单链DNA及带3' 突出的dsDNA。该酶持续作用能力不强,产物为切割程度不相上下的群体,有利于分离长短不等的DNA 。 7.核糖核酸酶H(Ribonuclease H 或 RNase H) 核糖核酸酶H是内切核酸酶,特异性水解与DNA杂交的RNA上的磷酸二酯键,产生带有3'-OH 和5'磷酸末端的产物,不降解单链核酸、dsDNA或dsRNA。许多酶附带有该酶的活性,如AMV反转录酶。 主要用于在cDNA克隆合成第二链之前去除RNA;在脱氧核苷酸指导下在特异位点切割RNA;分析体外多聚腺嘌呤反应的产物,在与Oligo(T)或poly(dT)杂交后去掉poly(A)尾,从而在电泳中产生清晰的条带(shaper Band)。 8.RNase OneTM RNase OneTM 为Promega公司开发的核酸酶,分子量为27kDa,它可以降解RNA至小分子以至核苷酸,是唯一可在所有4个碱基处切割磷酸二酯键的酶。由于可来自基因工程产品,无其它DNA切割活性,使用前无需预处理。 核酸酶抑制剂 常用的核酸酶抑制剂都是生物源的,Promega公司开发的RNasin Ribonuclease Inhibitor来自人类胎盘,分子量为50kDa;Pharmacia公司开发的产品成为RNA guard Ribonuclease Inhibitor,来自人类胎盘和猪肝。 核酸酶抑制剂为RNase的非竞争性抑制剂,以非共价方式结合在RNase A类的酶上,其活性需要DTT(二硫苏糖醇)。它抑制的RNase包括RNase A、RNase B 和 RNase C等,不抑制RNase H、 RNase T1、 RNase OneTM 和 Sl Nuclease等核酸酶,也不抑制T7、T3和SP6 RNA聚合酶,以及AMV和Mu-MLV反转录酶和Taq DNA聚合酶。 主要用于cDNA合成的反应中,如反转录、RT-PCR、体外转录和体外翻译。
个人分类: 科研资源|2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iChEM Fellow招聘启事
talentblog 2013-5-9 15:49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Innovation Center of Chemistry for Energy Materials, 简称“协同中心, iChEM”)由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核心共同组建培育,厦门大学为牵头单位。 协同中心的科学研究旨在“世界一流,国家急需”,以化学基础为先导,着力于能源材料化学领域的引领性研究,逐渐形成能源材料化学研究的新理论体系和新技术方法,并在设计合成新型能源材料和新型能源体系等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为切实推动协同创新,协同中心现面向全球常年招收青年博士以iChEM Fellow身份进入中心开展研究。凡在近3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具突出发展潜力,研究背景和研究计划符合中心开展协同研究和发展目标的特别优秀之青年博士均可申请。录用后,中心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平台,由多位教授协同指导,瞄准世界一流开展研究工作。中心将根据候选人基本条件、研究计划等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I,30万元/年;Ⅱ,20万元/年;Ⅲ,15万元/年。首次工作期限一年,优秀者可在一年后申请延续,最长不超过三年。 如有意向,请提供以下申请材料: 1. 个人申请和详细简历; 2. 研究设想和计划(1500字以内,最好先与中心2-3位导师联系并共同讨论研究计划); 3. 科研成果目录和反映其科学意义的辅助材料; 4. 3封专家推荐信(其中应包括博士期间导师,若已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应加附合作导师推荐信)。 欢迎申请和垂询,申请材料请发送邮件至: 2011-ic-chem@xmu.edu.cn ,邮件以“应聘iChEM Fellow”为主题。 同时协同中心也面向全国各高校招收本直博研究生。 协同中心网址: http://www.2011-ichem.org/index.asp 联系电话:0592-2183372 联系人:黄老师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5月7日
5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液氮制作冰淇淋的材料与方法
热度 3 zhpd55 2013-5-5 16:45
液氮制作冰淇淋的材料与方法 诸平 《 液氮: 超滑冰淇淋制作的秘密武器 》博文被列为精选,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之内访问量已经超过千人次,而且有的读者自己也利用液氮制作过冰淇淋,但是也有访问者无法浏览网上视频,看不到如何来制作。其实网上关于利用液氮制作冰淇淋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奇事,而是中学生的一次很普通的科学实验罢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己动手(需要注意安全!)利用液氮来制作冰淇淋,下面就其制作材料与操作过程进行简要概述,供大家参考。 材料: 1) 液氮 4.75~5.00 L; 2) 1 夸脱(约 0.95 L )新鲜奶油 ; 3) 1.5 杯( 350 mL )糖; 4) 2 杯 (475 mL) 牛奶; 5) 2 茶勺 (5 mL) 香草(香子兰); 6) 大酒杯或者大碗一个; 7) 木勺一把; 8) 其他用具:泡沫塑料杯子、勺子、餐巾纸等 9) 可选材料: 欲制作巧克力风味的冰淇淋,需要一杯可可粉或者适量的巧克力屑; 欲制作奶油色冰淇淋,需要一个容积为 4 盎司 (约 120 mL )的打蛋器; 也可以添加饮用者喜好的任何添加剂,如奥利奥比特、水果防腐剂或者糖块、果冻、棉花糖等。 操作: 在一个大碗里,加入需要添加成分, 然后用木匙(或其他类型的材料,但是不会在当冷却到极低温度时会破碎)混匀。再加入一到两公升的液态氮,用力搅拌。 当奶油变稠 , 开始失去其外观光泽时 , 再添加适合自己口味的添加剂和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加入更多的液态氮。 继续搅拌至氮完全蒸发 ( 即雾已经消失了 ) 。至此仅需要继续添加液态氮直到冰淇淋与你所期望的一致为止,即可上桌品尝享用 ! 说明: 液态氮是很冷 (77 K), 在室温下它会发生相变,从液体转化为气体。随着液氮温度升高 , 它与其环境 ( 冰淇淋混合物 ) 交换能量。当交换达到平衡时 , 冰激凌结冰。 在冻结过程中 , 原子失去动能 , 移动速度立即减慢,引起冰晶形成冰淇淋混合物。然而 , 这些晶体的生长受到搅拌的阻碍。搅拌扰乱了结晶过程 , 并允许新的成核位点不断出现。这可以防止冰淇淋成为硬和颗粒状 ( 即由大冰晶组成 ) 。 注意: 液态氮是非常冷。不可与你的皮肤接触,否则会导致冻伤。使用时必须戴手套进行操作。 也可以参考其他相关信息: How To Make Liquid Nitrogen Ice Cream By Anne Marie Helmenstine, Ph.D. , Liquid Nitrogen Ice Cream! From: Beth Stadler , Assistant Professor,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Homemade Dippin' Dots Liquid Nitrogen Ice Cream Reference: • http://www.strangematterexhibit.com/demonstrations.html • Jearl Walker, Scientific American Magazine, The Physics of Grandmother's Peerless Homemade Ice Cream, April 1984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16368 次阅读|5 个评论
视觉导航相关材料整理
热度 3 yyang2010 2013-4-30 18:07
博士论文已经写完,正在把自己的工作一点点总结,首先关于视觉导航的第一部分程序,见我的微博链接: http://vdisk.weibo.com/s/zyDte 【注】这里不能传附件,在微博上能直接下载。 欢迎大家给出意见。
3589 次阅读|4 个评论
第14届全国生物材料大会(2013.9.22-25 西安)
热度 1 cardiaclabs 2013-4-29 10:50
第14届全国生物材料大会(2013.9.22-25 西安) http://www.c-nin.com/download/%E7%94%9F%E7%89%A9%E6%89%80.htm 欢迎各位同行莅临西安古城!
2812 次阅读|1 个评论
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结果揭晓
WileyChina 2013-4-27 17:23
尊敬的各位读者,MaterialsViewsChina2013年度的科技新闻写作竞赛的最终评选结果已经揭晓。设置的奖品将会在近期送出。另外所有参赛的作者都将获得Wiley所提供的纪念品一份。 我们非常欢迎广大的读者关注 MaterialsViewsChina.com ,以及未来推出的活动。 特等奖: 高效淡水收集取得新进展 作品编号: 31 作者:张如范 单位:清华大学 一等奖: “ 泡泡 ” 拼接出的石墨烯薄膜 作品编号: 55 作者:陈武峰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等奖: 超轻全碳弹性气凝胶 作品编号: 35 作者:孙海燕 单位:浙江大学 二等奖: 锂硫电池用的新型电解液 作品编号: 54 作者:程新兵 单位:清华大学 二等奖: 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不对称电容器取得新进展 作品编号: 11 作者:吴中 单位:中国科学院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二等奖: 氧还原非金属催化剂明星:杂原子掺杂石墨烯 作品编号: 45 作者:钟海霞 单位:中国科学院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入围奖: 新型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集运载、协调增效和示踪于一体 作品编号: 27 作者:曾文军 单位:厦门大学 入围奖: 超短碳纳米管 – 碳纳米环的合成及锂电性能 作品编号: 17 作者:赵雪 单位:吉林大学 参与奖:Wiley环保圆珠笔和彩色便签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2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压下固体材料结构的计算机模拟—WH
fxl91 2013-4-21 20:32
第一次课—20130321 王晖 【 whatjl@gmail.com 】 为大家提供实际应用的课,想学啥可以mail WH。 共32 课时,约16讲,重练习,有兴趣可以做小体系。 WHY SIMULATION ? TO explore 实验“无人区” combine with 实验: 按图索骥;水落石出;补充实验 e.g.: Therm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iron at Earth's core Li -Be alloys (两个作者很牛) Na 有金属相 指导实验 PtN一系列文章工作 引导实验 Ca 只有分析好,解释物理现象 有好工作 HOW SIMULATION ? tools: http://www.psi-k.org/codes.shtml 课程内容—研究需求: 结构:能量最小原理 (Lv Jian ’s Li文献) 压致相变:压力—总能关系 物态方程 弹性模量:工业生产很重视:VASP可直接做 能带:看闭合,带隙,斜率,m* DOS:峰位匹配 耦合程度;杂化; 分立能态:每个轨道上的 电荷:eif 课表示局部结构 成键 硬度:有两个好模型(以后讲) LD 软膜:虚声子,二级相变。声子很重要!如果有虚频 振出去了 回不来了(沿着这个方向,可能有个稳定结构) 有相变 拉曼、红外: 单独讲 超导:富氢体系 CaLi2 Linux: 找时间练,装软件 /bin 可执行文件,控制机器 /home shell 文本界面,用户余程序交互的工具 基本命令:cp mv rm cat more head tail ls mkdir cd install package:Google + Baidu =各种说明 this part needs time to learn 虚拟机和Samba套件 第二次课—20130401 固体物理 Miller index(hlk) 平行晶面:面间距d h lk : 倒格子:①描述晶面②单晶衍射课观察到③Miller index是正格子与倒格子的纽带 7个晶系 14个格子 对称性 ↓滑移、旋进 230个空间群 三种常用的结构文件:①cif②POSCAR(VASP中)③XSF phonopy:找空间群的软件 phonopy——symmetry 找空间群,操作看对称性 PPOS 原胞 BPOS 单胞 apps/xsfconvert 小软件(tool) 把POSCAR转成XSF的命令:v2xsf BPOSCAR v2xsf PPOSCAR xCrySDen 是常用软件,下载11.4版本,静态即可,不用编译 tool k-path 第三次课 20130411 和爽吃饭忘了有课了…… 第四次课 20130418 上机课,练习提优化任务 第五次课 20130422 上机课,继续联系提优化任务 vi ~./bashrc uname -a 查看版本 我的作业:五一回来后讲 铁磁序与反铁磁序 参考教材《固体物理导论》 基泰尔 著 项金钟 吴兴杰 译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出版社 第六次课 20130425 晶体结构预测—这节课邀请了CALYPSO程序开发小组的负责人,王彦超,为大家讲解晶体结构预测 技术的思想、CALYPSO的功能、及重要参数。 卡利普索小调 参数: pso的收敛标准有两个 体积:可找类似结构,扩大10% 距离::截断半径之和的0.8:也可从MS里读,稍小一点就好 split: 第七次课 20130506 电子局域函数 ELF 0.5 是电子气,越接近 1 越是好的共价键 研究电荷密度梯度 AIM 理论,有个好网站 可通过这个预测 H 出现在哪里, 查分电荷密度 谁相对谁 晶体的 - 院子的 分类能态密度 能带图,看黛西是够有交叠, 有即为金属,直接带息在同一个点上的,压制金属化 某一个轨道分布宽认为电子有强相互作用,平的 分析共价键时 强方向共价键,看分类 DOS ,如果峰位对应好,就是有。 第八次课 20130509 1 使用SCrySDen。网页上有使用手册,画图很好用,尤其是带面的图 2 /home/apps/teaching教学目录 3 看电荷转移 ,用Bander ,ACF.dat文件最常用 4 如何安装一个软件,make 就像exe。有自己的一套脚本,有兴趣可以看。.f90是源文件,我们用的编译器都是 FC = gfortran 在安装前clean下,只剩下.f90,然后make,就可以用了。调用一些别的库,要给出路径。动态和静态,也可用共享方法。 5 CharGCAR可以直接用VESTA读 6 在算dos和band时,自洽计算用大的K点,为了得到好的电荷密度。倒空间里0.02~0.015即可 7 能带计算非自洽时:高对称方向(沿不可约区的边)上的点的选取有两种办法:1用老师的pdf文件去找;2用SCrySDen去找(把方向找出来,自动出点) 8 DOS后期处理:DOSCAR文件中有3列数据:能量,电荷密度,电荷密度的积分 把写好的小脚本cp到目录下,编译就可以用了。编译命令:gfortan, 输出a.out文件,再重命名mv就可以了;或者用gfortan-o A B编译(把A编译后命名为B) 9 作业:NaCl的band dos chargdiff bader kmesh选0.02就可以 10 画图:位图,失真。矢量图不失真!字体Garamond 24号加粗 有很多线叠在一起时可以交替用半填充,空心的区别开;灰色不稳定的结构,弱化。一张图尽量多包含信息,说明可以很长。 分类dos :通常从两种方式区分,一是颜色,二是线型。 能带:不需要画全部,只要区分开倒带顶、底 就可以 11 zz _software下有软件,VESTA,网上既有手册也有视频。要去学习 第八次课 20130516 做个小体系 电子化合物——Ca 2 N 碱土金属和氮以前没发过太高的文章,只有篇X2N的文章,像这样的体系,虽不大,但你做了出结构就能写! 结构预测什么时候做3倍胞?老师的是4倍胞结构看出了1倍的,然后回头做了3倍胞的。 开放轨道:电子在能带上移动不闭合 在做计算前,要先与实验对比,看选取的交换关联函数是否合理,看c/a。怎么做的ecut和k点的测试。 以老师为单位,我们马老师组做Sr 2 N 。一个组最多提一个8核的任务,4倍胞 进队列:pbs -Q moon:可以看加拿大计算机网站 声子计算:welcome——phonopy.v.1.6.4: http://phonopy.sourceforge.net/ 有虚频说明动力学不稳定,那么沿着软膜方向移动原子,会找到一个能量更低结构。但有使用范围,否则0温时有虚频但是稳定的结构。 phonopy - 热力学性质:零点震动能(尤其是含H体系) 自由能 熵 S(entropy):体系的状态数越大,S越大 准简写近似:考虑了声子受温度的影响,可用phonopy来做, 做声子扩胞前的POSCAR一定是优化好的,力常数精度要高。
4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863项目-高效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技术研发
ledlau 2013-4-18 23:28
863-高效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技术研发-小木虫.pdf
1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2013年10月17日-20日沈阳
郑玉峰 2013-4-17 08:44
“ 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 ” 拟于 2013 年 10 月 17 日 -20 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工厂从事材料科学技术研究的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界人士参加,会议将安排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并组织产品展览,为从事材料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学术研讨的场所,为从事材料和仪器设备生产的专业人员提供交流和发展市场的空间,为国内外青年材料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征文,入选会议的高质量论文经评审后将推荐到国内外优秀期刊正刊上发表,欢迎投稿。具体信息见附件 通知 。
4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MVC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公布入围作品
热度 1 WileyChina 2013-4-15 14:21
今天,前沿材料科技资讯网站 MaterilsViewsChina.com 公布了其主办的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的8篇入围作品,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围观一下~ (以下排序依据作品编号) 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不对称电容器取得新进展 作品编号: 11 作者:吴中 单位:中国科学院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超短碳纳米管 – 碳纳米环的合成及锂电性能 作品编号: 17 作者:赵雪 单位:吉林大学 新型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集运载、协调增效和示踪于一体 作品编号: 27 作者:曾文军 单位:厦门大学 高效淡水收集取得新进展 作品编号: 31 作者:张如范 单位:清华大学 超轻全碳弹性气凝胶 作品编号: 35 作者:孙海燕 单位:浙江大学 氧还原非金属催化剂明星:杂原子掺杂石墨烯 作品编号: 45 作者:钟海霞 单位:中国科学院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锂硫电池用的新型电解液 作品编号: 54 作者:程新兵 单位:清华大学 “ 泡泡 ” 拼接出的石墨烯薄膜 作品编号: 55 作者:陈武峰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497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201309西安
热度 1 郑玉峰 2013-4-5 10:27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CSBME-BMB)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将于2013年9月27日至30日在西安召开。本次会议是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界的一次高水平学术盛会。会议将汇集来自国内外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工业企业等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专家学者,就目前我们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装置、新发现以口头报告和展览、墙报三种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特别邀请国内外生物医学材料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作大会、分会及论坛邀请报告,以及国内知名企业公司参展宣介,充分研讨我国目前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及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难题。通过本次会议,可使我国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团队和科技人员进行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欢迎我国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开发、医疗器械设计生产及相关领域的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学 生等各类相关人士积极参加本次会议。 1.会议主题: 1)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2)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 3)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4)生物医用复合材料 5)组织工程与干细胞 6)纳米生物材料及纳米技术 7)生物矿化与仿生制备 8)生物材料的表面修饰及其生物应答特性 9)药物多功能载体与控释 10)生物医学材料的组织再生及临床应用研究 11)生物材料表征和生物相容性评价 12)骨科生物力学和力学生物学 13)生物材料及医疗器械的先进加工成型技术研究 14)其它
46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电极材料充放电过程对应嵌锂还是脱锂过程
chnfirst 2013-4-3 21:24
http://emuch.net/html/201207/4679858.html 电极材料充放电过程对应嵌锂还是脱锂过程 作者: miaoyulei (站内联系TA) 收录:2012-07-07发布:2012-06-30 放电过程,是电子从负极到正极,锂离子从正极到负极,对于负极来说,放电是嵌锂,对于正极,放电是脱锂。对吗? 在研究电极性能时,无论正极还是负极材料组装成半电池时,都用作正极,所以,放电是脱锂对吗? VIQY (站内联系TA) 你再想下,放电时,锂离子是从哪到哪?如果锂离子从正到负,电荷平衡吗? 明显是从负极到正极啊。 k_f_c (站内联系TA) 这样想把,你装好电池时,锂离子都在正极(负极是石墨,没用锂离子),然后要给他先充电,这时锂离子就从正极跑向负极了。再就是反过来放电喽,锂离子是从负极跑向正极的。。。 ylp_dx168 (站内联系TA) 对于全电池,充电过程,正极脱锂,同时失去电子,锂离子和电子迁移到负极,相应的,负极得到电子,发生嵌锂过程。 对于半电池,充电对应于脱锂,放电对应于嵌锂。 kjhkll (站内联系TA) 对于全电池,4楼正解 不过对于半电池,充电和放电的定义是不确定的。留意文章你会发现,有些文章里充电表示阳极嵌锂,而有些充电表示阳极脱锂。本质上都一样,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443159811 (站内联系TA) 想想刚开始电池没充电是时候锂离子全在正极充满电了锂离子跑负极去了放大又跑回正极 ylp_dx168 (站内联系TA) 回5楼 对于半电池,我们研究的材料,不论正极材料还是负极材料,在电池中都是阴极(正极),锂片是阳极(负极)。充电过程,阴极脱锂,阳极嵌锂,这个没有疑问。 xjmxf (站内联系TA) 对于半电池解释是正确的,我们都当做正极来做。但是负极材料首先的过程不是充电,而是放电,所以负极材料放电是嵌锂过程,刚好与正极材料相反。对于全电池相,正极材料充电脱锂时,锂离子进入负极材料,负极材料正好是嵌锂过程
个人分类: 材料、专业|1 次阅读|0 个评论
itunes u 材料课程6门
Jasonjiansheng 2013-4-3 16:18
从itunes U淘换来的课程,直接用itunes能急死。就用迅雷下了看。 网址用IE打开,全选,迅雷下便是。 现在还只是看完了M Tech的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ourse 1 : EMSE 413 :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Engineering and Scinece– Video Fall 2009 Providesa background in materials for graduate students with undergraduate majors inother branches of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reviews basic bonding relations,structure, and defects in crystals. Lattice dynamics; thermodynamic relationsin multi-component systems; microstructural control in metals and ceramics;mechan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as affected by structure;control of properties by techniques involving structure property relations;basic electrical, magnet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http://deimos3.apple.com/WebObjects/Core.woa/Feed/case.edu-dz.4399579100.04399579102 Course2 : EMSE360: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 – Video Fall 2010 Review of momentum, mass, and heat transport from aunified point of view. Application of these principles to various phenomena i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th an emphasis on materials processing.Both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ologies applied in the solution ofproblems. Recommended preparation: ENGR 225 and MATH 224 or equivalent. http://deimos3.apple.com/WebObjects/Core.woa/Feed/case.edu-dz.4399578457.04399578459 Course3 : EMSE511: Failure Analysis – Video Spring 2010 Methodsand procedures for determining the basic causes of failures in structures andcomponents. Recognition of fractures and excessive deformations in terms oftheir nature and origin. Development and full characterization of fractures.Legal 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aspects of failures from service. Recommendedpreparation EMSE 201 and EMSE 303 and ENGR 200 or consent. http://deimos3.apple.com/WebObjects/Core.woa/Feed/case.edu-dz.4399578692.04399578694 Course4 : EMSE421: Fracture of Materials – Video Fall 2009 Micromechanismsof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Brittle fracture andductile fracture mechanisms in relation to microstructure. Strength, toughness,and test techniques. Review of predictive models. Recommended preparation: ENGR200 and EMSE 303 or EMSE 427; or consent. http://deimos3.apple.com/WebObjects/Core.woa/Feed/case.edu-dz.4401627312.04401627314 MichganTech Course5: MY3400: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Video Professor:Walter Milligan Descrip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behavior of metals, ceramics,polymers, and composites. Topics include yielding criterion, plasticdeformation, strain hardening, strengthening mechanisms, visoelasticity,fatigue, fracture, and microstructure/mechanical property relationships. http://deimos3.apple.com/WebObjects/Core.woa/Feed/mtu.edu-dz.5357591387.05357591389 忘记了这个一门是哪儿出的了。 Coruse6: 2008Trieste - Summer School: Elasticity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 A New Way ofThinking http://deimos3.apple.com/WebObjects/Core.woa/Feed/igf-unicas.it-dz.16861996003.016861996005
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书!材料强度】A Textbook of Strength of Materials
chnfirst 2013-4-2 21:30
ATextbookofStrengthofMaterials ByDr.R.K.Bansal http://books.google.co.kr/books?id=2IHEqp8dNWwCpg=PT986lpg=PT986dq=hollow+cylinder%EF%BC%8C+radial+strengthsource=blots=TkpFqrlIQXsig=4A5J98c3kBVq5VJNi3uKbhSVFU8hl=ensa=Xei=Uu5YUaKWK62wiQed4oFIredir_esc=y
个人分类: 材料、专业|0 个评论
2012年高分子, 绿色化学, 生物材料和纳米医学期刊影响因子计算
热度 1 yhtao 2013-4-2 03:59
计算了一下高分子, 绿色化学, 生物材料和纳米医学领域的一些杂志. 括号内为10,11年文章数目 Macromolecules 5.38 (1365+1165) Biomacromolecules 5.3 (471+514) Polymer 3.39 (753+726)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olymer chemistry 3.93 (658+570)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4.51 (289+266) Carbohydrate Polymers 3.53 (641+837) 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 3.55 (163+179)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6.07 (1352+2527) 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 6.83 (92+113) Nanomedicine 5.88 (198+219) Green Chemistry 6.84 (315+442)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7.23 (369+332) acta biomaterialia 5.09 (537+463) polymer chemistry 5.21 (190+347) ChemSusChem 7.0 (169+211)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3.53 (469+534)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Engineering 无
55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SCI论文写作辅导材料
热度 2 hslqdkxw 2013-3-30 09:44
从开始准备到SCI论文投稿 - LetPub SCI论文写作系列1 1. 写作前的筹划 a. 确定论文的性质 根据目前国际SCI论文的内容性质,有下列分类: 原创性研究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综述 (Review) 约稿 (Invited article, editorial, commentary) 荟萃分析 (Meta-analysis) 病例报告 (Case Report) 给编辑的信 (Letter to the Editor) b. 选定最佳目标投稿期刊 一般情况下,期刊的选择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文章的论题,实验的结果及潜在意义是否适合期刊读者群 期刊已发表的文章与您论文内容关系的密切程度 期刊的投稿费用,影响因子及变化趋势,审稿时间 对于少数期刊,中国科研工作者还需考虑期刊的偏向性和成功率 c. 论文的著作权 关于论文的署名,我们需要考虑: 期刊对作者的数量的限制 第一作者的确定,是否有并列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的确定 中间作者的排列顺序(根据论文贡献大小或名字首写字母) 每个论文署名都必须经过作者同意 2. SCI论文写作 a. 题目(Title) 关于论文的署名,我们需要考虑: 指出关键的变量,模型,系统/种系,例如:The effect of X on Y in Z model 尽量用名字和形容词,但不用特殊的行业术语 避免用冒号,双引号等附加符号 字数不能太多,有些杂志限定了题目的长度,比如JCI杂志就要求不超过15个词 提供给读者的信息清晰,例如将“Bronchoconstriction, Gas Trapping, and Hypoxia with Methacholine in Dogs” 改变为“Bronchoconstriction, Gas Trapping, and Hypoxia Induced by Methacholine in Dogs” b. 摘要(Abstract) 大多数读者由文章的摘要来判断自己是否值得往下读全文。因此,摘要的描述要简练易懂,能提供主要信息并吸引大多数读者的注意,不宜太详细。我们从写作的顺序来简要介绍摘要的写法:首先,用一到两句话概括整个工作的内容。拿医学SCI论文写作来举例,可以首先介绍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疾病,在什么系统,以及你要陈述的以前尚未被提及过的发现。其次,用几句来对你的主要发现进行描述,介绍一些步骤过程和机理,重点提及在实验上,系统(种系)上与其他研究不同之处。最后,用一两句描述来总结此项的意义。摘要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时态的正确选择-用现在时来阐述和引用领域内已经共认的事实; 用过去时来描述此次的研究发现; 避免使用被动语态 注意依据期刊的固定格式(特别是一些临床期刊) 内容必须包含有要回答问题、核心实验、取得的结果、总结出的答案 c. 介绍(Introduction) 同样以医学生物论文为例,介绍部分可以从整个领域的背景开始阐述,例如你研究的信号通路是如何与整个领域相关联,你的假设推理是如何填补了这方面认识的空缺等。整个介绍部分要引用比较全面的参考文献,但如果带有倾向性地引用自己原来发表的文章,杂志编辑一般会很快拒稿。下面是总结在撰写摘要时要注意的地方: 必须提出研究的问题,并表明其重要性 保持简练,不宜太长 可以阐述实验方法,但不用提及答案结果 直接引用最初文献,不能间接引用 d. 材料及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这个部分的描述必要时要尽可能详细,便于别人可以重复你的实验,但也要避免过于详细。这部分的写作要点归纳如下: 准确描述实验试剂的浓度、用量、实验温度、时间、n值、仪器型号,材料的来源 如果是动物实验,你必须提供实验许可以及遵守动物照管条例的证明; 如果是临床实验,文章需要表明已经得到发表的许可 新发现的核酸或氨基酸序列需要在交稿前上传到GenBank, EMBL,或DDBJ等公开数据库以便读者能够随时查看 每个小部分以1-2句概括性的描述开头 用过去时态 能包含结果,除非这个结果是方法本身实现的或在后续方法中要用到的 SCI论文审稿过程对材料和方法部分一些常见的负面评论: 实验方法不足以证明作者的推论 必须提供其他的研究设计方案来佐证 检测数据的方法不充分 检测样品量太小或者带有偏向性 实验的持续时间太短 e. 实验图片(Figures) 通常情况下,如果读者是同一领域的研究人员,他们看完论文的图片及图注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大体所做的工作。因此,要标注好每一幅图片所展示的信息,但一般不超过250个英文单词。图片标注可以不写方法,但要标明n值。为确保后面印刷的质量,请尽量用最高像素的图片并按相关顺序排列紧凑。当采用柱状图时,优先用黑白色,然后是灰色或阴影的,最后才是彩色的。需要提出的是,有大概10%的男性是红/绿色盲,因此要避免使用红/绿色。同时,也不要为了起到装饰的效果而加一些额外的颜色、边框、小标记符号等。图片中的标记要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如果图片中有比例尺,要在图片标注中说明,而不是在图中指明。下面是全球排名前三的某医学院对SCI论文交稿前实验图片的检查清单: 图片是否有呈现出来的必要 是否简洁,没有无关的内容 展现的数据是否正确被描绘 字母的字号和加黑程度是否达到要求 平行的一些图片是否用了相同的比例 图注或标题中是否清晰解释了缩略词或符号 f. 结果(Result) 一些有经验的科研工作者甚至建议将结果部分的写作列为最初开始动笔的地方。因为实验结果部分的数据决定了哪些细节需要在方法中详细描述,哪些地方需要介绍或详细讨论。此外,不是每个实验都必须要写在文章中。关于实验顺利的描述方面,你可以按照进行的时间来排列,也可以按照重要性顺序。尽量避免太多数据出现在文章中,因为某些数据可以作为补充部分来呈现。 在结果部分,应当简洁描述数据的差异,尽量把解释留在讨论部分。有一些必要的关系到不同路实验进行的逻辑性解释除外,譬如“由A导致B,而B也是影响C的原因。 因此,我们来研究A是否和C有联系。” SCI论文审稿过程对结果部分一些常见的负面评论: 对结果的解释太多 不准确的、不一致的,或者不充分的数据 表格和图片不符合要求 表格和图片中的信息没有真正支撑文章的论题 包含了一些无关的数据 g. 讨论(Discussion) 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例,在讨论的开始阶段,通常需要对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阐述将来可能应用方面。讨论部分不是对结果的重复说明,而是要详细解释每一步实验是如何支持你的主题论点。你也可以加上一些文献材料来再次支持你的观点,并强调你的发现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必要的话,你可以加上原创的示意图来说明一些复杂的信号通路。在讨论的最后,通常需要指出此项工作或在该领域还待大家探讨的问题。 针对SCI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要点,我们归纳如下: 尽可能地对你的论题进行强调、辩护 对于长篇讨论,要分为子主题 不能包含有新的结果 要用现在时态 SCI论文审稿过程对讨论部分一些常见的负面评论: 很少重申并强调结果部分的发现 分不清哪些部分是推测,哪些是结论 原创性的研究方法没有充分讨论 没有充分引用相关文献 3. SCI论文投稿 a. 同行审阅(Peer Review) 你可以自己选择推荐或者排除审稿人。许多SCI期刊倾向于把这些决定留给作者自己,因为作者比编辑更清楚谁最有资格来评估你的工作。 如果你附加上推荐审稿人的联系方式,是最好不过了。对于顾问编辑团队的期刊,你可以在里面选择相应的审稿人。记得千万不要推荐在你单位、部门或公司的研究者,即使他们与你不在同一地区。同样,朋友、共同第一作者(三年内)、合作者(提供给你实验材料等)也不在允许范围之内。对于排除审稿人,合适数量通常是2个左右,并分别简要写明排除的原因,例如财务支持上的竞争、观点上的偏见等。 对于SCI期刊的编辑,他们通常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也是通过PubMed的搜索,选择一些有审稿经验的,比较负责的,并且比较公正的同一领域研究学者。 b. 修改(Revision) 通常情况下,如果文章不被拒收的话,期刊主编都会提出不同程度修改意见。如果编辑回复并特意列举了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这就意味着这些是修改的重点。同时,也必须照顾到每个审稿人的意见。充分全面的回复修改意见是文章能被接收的前提,不要自己选择性地回复,这也是你对他们意见的重视程度的表现。除了这些意见,你必须同时在文章中的相应位置明确标注哪些是已经被修改过的。 如果你确实不能满足审稿人的建议,你必须提供合理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这些修改在目前的情况下能以实现。虽然这些理由不一定总是有用,但编辑会慎重考虑你的解释。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LetPub中文官方网站: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writing_1 ) 如何在科技论文中使用时态 - LetPub SCI论文写作系列2 英语谓语动词时态共有16种,在英文科技论文中用得较为频繁的主要有三种:即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将来时。正确地使用动词时态是科研写作的基本功,我们在撰写英文论文时,如不能正确选用时态,常常会改变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影响评审专家与读者的理解。 一篇典型的科技论文有一个基本的框架结构:Abstract (综述科研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和假设(hypothesis)),Materials and Methods (描述自己的研究方法),Results (分析所得的研究结果),Discussion (深入讨论研究结果的意义并简要指出将来的研究方向)。我们现根据这个论文框架,就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些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应该把握以下三个基本要点: 1、一般现在时:主要用于不受时间限制的客观存在事实的描述,或发生或存在于写论文之时的感觉、状态、关系等的描述或致谢的表述等。值得注意的是,出于尊重,凡是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作为previously established knowledge,在引述时普遍都用一般现在时。 2、一般过去时:用于写论文中作者自己所做工作的描述。例如描述自己的材料、方法和结果。 3、 一般将来时:用于撰写论文之后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例如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摘要( Abstract ): 摘要反映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一般 采用过去时 。 概述( Introduction ): ( 1 )概述中的研究背景通常会引用相关学科中广为接受的原理或事实,以及你所做研究的重要性,这些通常采用现在时。 例如:Genomics provides crucial information for rational drug design. ( 2 )在概述中也可能引用与你从事项目相关的一些研究结果,为表达你对该研究结果仍坚信其正确性及相关性,即使已经是很久以前的研究结果,可使用现在时。 例如:Many of the lakes and wetlands in the region are located in craters or valleys blocked by early Pliocene lava flows (Ollier Joyce, 1964). Garcia (1993) suggested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 individual’s deposit income is the same as the income from purchased national debt, thus changes in the amount of bank loans and deposits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amount of reserves will eventually affect the bond price.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引用的是一些已经过时或失效的科研结果,动词要使用过去时。 例如:Nineteenth-century physicians held that women got migraines because they were the weaker sex, but curren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auses of migraine are unrelated to gender. (注意这里从过去时态过渡到现在时态)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 对写论文之前自己所做工作的描述,通常 采用一般过去时。 例如: (例 1) Total phosphorous (TP) and total nitrogen (TN) were measured in the laboratory using standard procedures. (例2) The standard protocol was follow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edia from stock solutions. 结果( Results ): 对自己得出的研究结果,采用过去时进行详细的阐述。 例如:(例1)Overall, more than 70% of the insects collected were non-phytophagous. (例 2) Following activation of NT oocytes with strontium, the cell cycle resumed in both groups. 描述图表内容通常采用现在时。 例如: (例 1) Figure 1 displays the comparative variation in the morphology of donor chromatin in both age groups of oocytes. (例 2) Table 1 below shows the stream flows calculated for each stream using Equation 1. 图1和表1表达的论文写作时的状态,所以要用现在时。 讨论( Discussion ) : 采用现在时表达研究结果的意义。 例如:Removal of vegetation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appears to negatively affect the water quality of streams. 采用过去时总结研究结果,并采用现在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与解释。 例如:(例1)Weight increased as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feed increas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eeds higher in nutritional value contribute to greater weight gain in livestock. (注意这里用过去时描述了实验发现,但在讨论这个发现的意义时用的是现在时。) (例2)Leaf carbon and phenolic content did not differ across sites, indicating that the response of secondary plant chemicals such as phenolics to water is complex. (这句的描述几乎没有假设的意思,表示作者坚信其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正确性及相关性) 结论( Conclusion ): 可用多种时态, 使用过去时强调过去的研究成果,并可采用现在时或将来时表达未来的研究方向或研究前景。 例如:Although the study found evidence of tillage and irrigation within the study area, from the data collected it was not possible to determine if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e upstream cause (or caused ) higher levels of total nitrogen downstream. Further studies are therefore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e on the health of Stringybark Creek.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LetPub中文官方网站: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writing_2 ) 中国作者英文科技论文中常见语言问题 - LetPub SCI论文写作系列3 在中国作者的英文论文中,经常会有很多不符合英、美英语习惯的表述,造成审稿人或期刊编辑误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影响了学术交流甚至有文章因此被拒稿。 LetPub结合多年服务于英文科技论文的编辑经验,搜集了一些中国作者在英文科技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列出最常见的三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Long, paragraph-like sentences Each pronoun should agree with their antecedent 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should be defined the first time they are used within the Abstract and the main text and then used throughout the remainder of the manuscript.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LetPub中文官方网站: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writing_3 ) 如何制作科技论文中的Figures - LetPub SCI论文写作系列4 统计图(Figure)是用图形将统计资料形象化,利用线条高低、面积大小代表数量,通俗易懂,比文本与统计表更便于理解和比较。 统计图种类较多,常用的包括直条图、百分直条图、直方图、线图和点图等。在科技论文中,应根据资料的类型及表达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图。例如,对不同性质分组资料进行对比时可选用直条图,说明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情况可用圆形图或百分直条图,用于表达连续性资料频数分布可用直方图,为表明一事物随另一事物而变化的情况选用线图,表达两种事物的相关性和趋势可用点图。 统计图在绘制过程中对其结构组成【包括标题(Legend)、轴标(Axis Label)、数轴(Axis)、图例(Symbol and Key to Symbols)、误差棒(error bar)】、和正文引述(Describe)有一定的要求,以下就这几部分进行阐述,同时列举四种常用统计图【直条图(Bar Graph),频率直方图(Frequency Histogram),XY散点图(X,Y Scatterplot),XY线图(X,Y Line Graph)】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面两个示例图是典型的直条图和线图,红色字体标记了各组成部分。 图表要告诉读者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 (1)图表反映的结果,包括扼要的统计描述; (2)如果可以应注明实验的研究对象; (3)得出该结果的条件背景,如:采用的处理方法或显示的相互关系等; (4)实验地点(仅室外实验时需要); (5)需要详细的图解对图表反映的结果做出解释(许多杂志都强调图表需成为独立的部分, 即读者可以不阅读正文章节而通过检视图表本身而理解论文结果,这一点经常被许多中国作者忽视); (6)如果可以应注明培养或处理的参数或条件(温度、媒介等); (7)实验的样本大小和统计检验结果; (8)不要在两坐标轴标签之间用“versus”对其简单重述。 一 结构组成 1 标题(Legend) 标题一般位于表的下方。Figure可简写为“Fig.”,按照图在文章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依次排列(如Fig.1,Fig.2……)。 对于复合图,往往多个图公用一个标题,但每个图都必须明确标明大写字母(A,B,C等),在正文中叙述时可表明为“Fig. 1A”。 复合图的标题也必须区分出每一个图并用字母标出各自反映的数据信息。 例如: 2 轴标(Axis Label) 对于含有横轴、纵轴的统计图,两轴应有相应的轴标,同时注明单位。 3 数轴(Number axis) 数轴刻度应等距或具有一定规律性(如对数尺度),并标明数值。横轴刻度自左至右,纵轴刻度自下而上,数值一律由小到大。一般纵轴刻度必须从“0”点开始(对数图、点图等除外)。 4 图标(Symbol and Key to Symbols) 图中用不同线条、图像或色调代表不同事物时,应该用图标说明,图标应该清晰易分辨。 二 正文引述(Describe) 论文中每一个图都必须在正文中提及,并对统计图所反映的事物关系或趋势做出解释或得出结论。 例如: Germination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24h in running water than in controls (Fig. 4) 三 常用的统计图 下面列举四种常用统计图【直条图(Bar Graph),频率直方图(Frequency Histogram),XY散点图(X,Y Scatterplot),XY线图(X,Y Line Graph)】的用法。 1 直条图(Bar Graph) 直条图是利用直条的长短来代表分类资料各组别的数值,表示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可分为单式和复式两种。 单式直条图: (1)标题(Figure 1)位于图下方。标题含有丰富的信息量,包括处理方法、统计学检验及显著水平的解释等。 (2)Y轴标表示测量值(Stem Length),标注单位(mm);X轴为不同的处理组。 (3)各直条图均标记了误差范围,并在标题中做出解释。 (4)在误差条上面用横线表示处理组间的统计学差异,并在标题中给予说明。 复式直条图 (1)横轴为基线,表示各个类别,纵轴表示其检测数值,刻度从0开始。 (2)同一类型中两个亚组用不同颜色表示,并有图例说明,表示不同年份。 (3)各直条宽度一致,各类型之间间隙相等。 (4)如以上单式直条图,标记了误差范围,并在标题中做出统计学解释。 2 频率直方图(Frequency Histogram) 直方图是以不同直方形面积代表数量,各直方形面积与各组的数量多少呈正比。用于表达连续性资料的频数分布。Y轴可以是绝对数(如计量)也可以是相对数(如百分比)。 例如: Figure 2. Histogram of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hicken weights from Table 1. 从上图我们看到: (1) 直方图的Y轴用于表示频数(一般用“%”表示),纵轴有主刻度和次刻度,刻度从0开始 (2) X轴用于表示检测变量【体重(Weight)】的测量值,将其分割成多个组以显示不同体重范围的频数分布情况。要注意每组间距应该合适,避免过宽或过窄 (3)直方图各直条间不留间隙,各直条间可用直线间隔,也可不用直线形成一个多边形图 (4)从标题中可以看到,该图信息来源于“表1”,有时结合统计表可以弥补统计图丢失精确数据的缺点 3 XY散点图(X,Y Scatterplot) 散点图用于表示两种事物的相关性和趋势。根据点的散布情况推测两事物有无相关。 例如: (1)图中含有两个变量,一般X轴表示自变量,Y轴表示因变量。有时候并没有明确指出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仅仅要表达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这时候哪个变量值设置在X轴/Y轴没区别。 (2) 以确保更能准确地绘制点,两轴刻度包含主刻度和次刻度。各轴刻度不一定从0开始,并且数值的范围应该包含所有点。 (3) 根据点的分布情况,推测两变量间是否相关。如果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证实变量间存在关系,如图中可以绘制出回归直线,并可计算出回归方程等信息。 4 XY线图(X,Y Line Graph) 线图适用于连续性资料,用于表明一事物随另一事物而变动的情况。 例1,如图: (1) 横轴表示连续变量,纵轴表示频数,纵轴刻度从0开始。 (2) 按照时间先后及其频数确定并绘制各个点,再用线段连接起来。 (3) 绘制不同组别的点使用不同的图例,并有图例说明。 例2,如图: (1) 每一组用不同的图例表示,图例清晰便于辨认。 (2) 每个点表示均数,并且在标题中注明,同时在图中显示每个点的误差范围。 (3) 同例1,同一组中的各个点用线段按顺序连接起来,以表示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LetPub中文官网: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writing_4 ) 如何制作科技论文中的Tables - LetPub SCI论文写作系列5 科技研究资料经过整理和计算各种必要的统计指标后,所得的结果除了使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外,常常还需用统计表(table)进行表达分析。统计表主要以列的形式展示分析结果,具有避免冗繁文字叙述,便于阅读、分析比较等优点。 在制作统计表时,除了要求内容简明,重点突出,能正确表达统计结果,便于分析比较外,在标题(Caption)、标目(Heading)、分割线(Lines)、表格主体的数字(Data)、脚注(Footnotes)及其位置(Placement)和正文引述(Describe)也有一定的要求,以下就这几方面进行说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标题(Caption) 每个标题必需传达表格中要告诉读者的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 (1)表格反映的结果,包括扼要的统计描述; (2)如果可以应注明实验的研究对象; (3)得出该结果的条件背景,如:采用的处理方法或显示的相互关系等; (4)实验地点(仅室外实验时需要); (5)如果可以应注明培养或处理的参数或条件(温度、媒介等); (6)实验的样本量和统计检验结果; (6)如果可以应注明培养或处理的参数或条件(温度、媒介等); (7)不要在两坐标轴标签之间用“versus”对其简单重述。 统计表的标题一般位于表的上方并左对齐。表序号位于标题前,按照表格在文章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依次排列(如Table 1,Table 2……)。 例如: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ptic patients subjected to targeted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bile acids. •G6PDd allele frequency and G6PDd population estimates across malaria endemic countries (n = 99) and the subset of malaria eliminating countries (n = 35). •Planting date, mean planting density, and total number of seed clams planted in plots at Filucy Bay and Wescott Bay in 19XX 2 标目(Heading) 统计表中含有横标目和纵标目,有时还可有总标目。 (1) 横标目: 列在表的左侧,向右说明各横行统计指标的涵义; (2) 纵标目: 位于表的上端,向下说明各横标目统计指标的内容; (3) 总标目: 对横标目或纵标目内容的概括,在需要时才设置。 标目内容一般按照从小到大、从先到后等顺序排列,便于说明规律性。标目应层次清楚,文字简明,分组合符逻辑,避免标目之间混淆或交叉;需要时注明计算单位(units)。 例如: 3 线条(Lines) 统计表的线条不宜过多,采用国际通用的“三线表”,不出现斜线、竖线,并省略了横分割线,复合表可适当添加辅助横线。 例如: 4 数字(Data) 统计表内数字需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数的位数应该一致,且应按小数点的位次对齐,以便阅读。表内一般不留空格,为零时用“0”表示,无数字时用“—”表示,缺失材料可用删节号“…”填入。 5 脚注(Footnotes) 表格的脚注位于表格下方,主要包含阅读和理解表格所必须的信息,但并非表格的必须组成部分。通常可在表内以“*”等标记所要注解的部分。若有多处需要说明, 则以2个或2个以上的标示号区分,并依次说明。脚注内容不应与正文叙述重复,一般用于说明统计量值及P值,也可用于解释表中缩写文字。 6 位置(Placement) 一般情况,表格应紧随相应文字叙述之后,以便于读者的阅读。有时也可将其放置于论文章节最后(不少杂志要求论文提交时表格置于正文之后,或作为独立文件单独提交),以便于说明所有文字内容而避免叙述中断。切忌先出现表格而后出现提及表序语句的情况。另外,将表格嵌入正文中时,应避免将文字切割成零碎的文字小块,并尽量避免跨页列表。 7 正文引述(Describe) 论文中每一个表格都必须在正文中提及,并解释表格所表达的事物关系或趋势。 例如: “ DNA sequence homologies for the purple gene from the four congeners (Table 1) show high similarity, differing by at most 4 base pairs. ” 这里强调的是,叙述时不应没有任何解释性或结论性的表述而直接让读者参阅统计表。 例如: “ “Table 1 shows the summary results for male and female heights at Bates College.” ” 最后,我们通过下面的典型例子,加深对统计表总体布局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LetPub中文官网: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writing_5 )
个人分类: 研究生|35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近红外磷光:材料及应用(综述)
xianghaifeng 2013-3-29 13:59
Near-infrared phosphorescence: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Chem. Soc. Rev. , 2013 , 42 , 6128 - 6185. H. F. Xiang ,* J. H. Cheng, X. F. Ma, X. G. Zhou, and J. J. Chruma,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t materials that emit light in the visible (red, green, and blue; from 400 to 700 nm) have been a major focu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due to their applications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photovoltaic cells, chemical sensors, and bio-imaging. In recent years, near-infrared (NIR) phosphorescence beyond the visible region (700-2500 nm) has emerged as a new, promising, and challenging research field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s toward NIR OLEDs, telecommunications, night vision-readable displays. Moreover, NIR phosphorescence holds promise for in vivo imaging, because cells and tissues exhibit little absorption and auto- fluorescence in this spectral region.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overall progress made in the past ten years on NIR phosphorescent 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 including Cu(I), Cu(II), Cr(III), Re(I), Re(III), Ru(II), Os(II), Ir(III), Pt(II), Pd(II), Au(I), and Au(III) complexes, with a primary focus on materia design complimented with a selection of optical, electronic, sensory, and biologic applications.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various NIR phosphorescent material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a blueprint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are also provided.
6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轻全碳弹性气凝胶——MVC材料科技新闻写作竞赛作品
WileyChina 2013-3-25 10:16
气凝胶又称干凝胶,即除去凝胶中的溶剂后保留的完整干骨架。气凝胶具有多孔结构、密度低、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可广泛使用于航天探测、吸波材料、环境保护、高效催化、超级电容器等多个领域。一般密度低于10mg/cm 3 的气凝胶称为超轻材料。自从20世纪30年代超轻气凝胶被发现以来,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努力,气凝胶成分和性能都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用途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发现的石墨烯和碳管,具有强度高,密度低,弹性好,长径比大,导电性优异等特性,为这个领域增添了一股新鲜力量。但是想要大量获得超轻弹性气凝胶仍然是一个挑战。 最近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课题组利用大型建筑中常用的大跨度结构的概念发展了无模板的冷冻干燥法成功制备出超轻气凝胶。在这种气凝胶中,相互缠结的弹性纳米碳管网络吸附于柔软的石墨烯的表面,协同组装形成一个有弹性的微观尺度上的大跨度结构,这种杂化的结构单元以相互交叠、扭曲的方式组装起来得到宏观尺度上的弹性的气凝胶。气凝胶的密度可很容易地进行调节,最低可达到0.16mg/cm 3 ,低于美国科学家在2011年制备出的超轻镍泡沫材料的密度(0.9mg/cm 3 )(Science2011,334,962),且可大量制备(如1000cm 3 )。该材料具有无温度依赖的超弹性,当压缩80%后仍可弹回,可以适应极端温度环境下的应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原位观察了单片杂化结构单元在应力下的压缩和回弹,从而证明了微观尺度上的大跨度结构的弹性是该气凝胶的宏观弹性来源。研究同时发现,这种气凝胶对有机溶剂具有超快、超高吸附力,依据不同的溶剂密度可达到自身重量的215-913倍,是目前报道的最高值,且可以反复利用。吸附有机物之后形成的复合物具有一定的导电率,克服了传统复合材料高填充低导电率的缺点,为制备低填充高导电复合物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该材料还可应用于海上漏油等环境污染治理、相变热储能、高效催化剂载体、超级电容器等领域。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 Adv.Mater.,2013,DOI:10.1002/adma.201204576 )上,并被 Nature (2013,494,404)在其ResearchHighlights中以“Solidcarbon,springyandlight”为题对该工作给予了配图评论。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4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固体催化材料课件ppt
热度 3 catachina 2013-3-24 11:05
提供这学期在给本科生上的《固体催化材料》课件 和去年的研究生课程一样,也是临时收到通知 所以课件质量不高 具体下载链接,我懒得一个一个给出链接,注册一下回复就可以看到链接 http://www.chemj.cn/forumdisplay.php?fid=171filter=typetypeid=278 目前发布了两个课件,以后随着课程的进度会更新 http://1000eb.com/guhn http://1000eb.com/gj9h
个人分类: 催化基础知识|473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新华网:中国突破发动机皇冠必备材料挤压技术 比肩美法
ssglwu 2013-3-24 08:07
新华网:中国突破发动机皇冠必备材料挤压技术 比肩美法 2013-03-22 http://www.norincogroup.com.cn/cn/newsdetail.aspx?id=27721type=8 中新网 3 月22日 电,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网站报道,近日,伴随着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内蒙古北重集团公司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的轰鸣声,一支红色的粉末高温合金棒冲天挤出,标志着航空发动机粉末涡轮盘材料挤压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此次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航空事业一项空白。 涡轮盘是航空发动机中最关键的核心部件,被称为发动机的皇冠。粉末高温合金材料是制造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先进航空发动机用涡轮盘的必备材料。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威曼·高登公司和法国阿布杜瓦公司具有航空发动机粉末涡轮盘材料挤压技术,并为其本国的航空工业服务。 我国粉末高温合金材料体系和发动机用粉末盘制备工艺与欧美接近,但由于受到设备条件限制,粉末盘关键制备工艺之一的大变形量挤压开坯技术一直无法实施。北重集团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的建造,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基础手段,实现了这一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知名航天航空材料专家汪武祥研究员在挤压试制现场激动地说:“北重集团用几年时间实现了我国航空人几十年的又一梦想!” 此次试制的成功,为北重集团充分发挥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的生产能力创造了崭新空间,为提升企业特种材料产品竞争能力夯实了技术基础。 (杜超)
个人分类: 核心技术|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与材料科学出版物h指数排名
skdhf 2013-3-21 23:06
5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配角?
热度 4 lin602 2013-3-13 22:30
化学学科多少年来,好象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看许多文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化学好象大多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为材料、生命科学、药学等做基础。 化学学科的教授与研究员们,许多人都在做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生物活性物质等方面的研究。 近几期的化学诺贝尔化学奖,许多都与生命学科相关联。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化学结构等没有重大发现。 当然这都是相对的,进展总是有的,只是相比于其他学科及期望值而言的。 不知道何时化学学科能够出让人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 我的感觉化学学科再有重大突破,对实验仪器的依赖性较强,是不是能够看见分子的形状,看到分子是如何作用的。尽管飞秒化学时髦了一阵,但还是没有突破性的进步。 有时候做化学研究的人也挺迷茫的。
3987 次阅读|22 个评论
经典材料、物理、材料物理、催化类图书原价出售
anhz 2013-3-11 10:05
有一批经典材料物理领域教材及资料出售,希望对有志于在物理领域探索的学子有所帮助。种类及报价如下。注:如果下述报价与书后实际价格有出入,以书后实际价格为准 1. 《固体物理学》,黄昆,5元 2. 《催化化学》,吴越,上下册,98元 3. 《材料能量学》,肖纪美,朱绛吾;49 4. 《群伦及其在固体物理中的应用》,徐婉棠,喀兴林 5. 《无机材料合成》,刘海涛,35元 6. 《数学物理方法》,梁昆淼,16.1元 7.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12.6元 8. 《固体理论》,李正中,3元 9. 《高等量子力学》,喀兴林,44.6元 有意者请联系:1500131248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材料及其制品的防霉检测条件与结果判断
greenbz 2013-3-8 16:04
朱艳静 ( 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 上海 ) 摘要:本文汇总了各种制品的防霉检测标准及检测条件与判断结果。 关键词:防霉 标准 检测条件 判断结果 制品是由材料制造成的,不同的制品有不同的用途,那么各种制品到底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其防霉性能,以及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它的防霉效果呢? 一、 标准列举 1. 电工产品 1.1 标准号: GB/T2423.16-1999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1.2 方法:湿室悬挂法 1.3 检测条件:温度: 28 ~ 30℃ ;相对湿度 RH90% ;时间: 28 天或 84 天 1.4 试验菌种: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土曲霉 (Aspergillus terreus) 出芽短梗霉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宛氏拟青霉 (Paecilomyces varioti) 绳状青霉 (Penicillium funiculosum) 赭色青霉 (Penicillium ochrochloron) 光孢短柄帚霉 (Scopulariopsis brevicaulis) 绿色木霉 (Trichoderma viride) 1.5 长霉等级评定 0 级 --- 在标称放大约 50 倍下无明显长霉; 1 级 --- 肉眼看不到或很难看到长霉 , 但在显微镜下可见明显长霉; 2 级 --- 肉眼明显看到长霉 , 但在样品表面的覆盖面积小于 25% ; 3 级 --- 肉眼明显看到长霉 , 在样品表面的覆盖面积大于 25% 。 2. 包装材料 2.1 标准号 :GB/T4768-1995 《 防霉包装》 GB/T4857.21-1995 《包装 运输包装件 防霉试验方法》 2.2 方法:湿室悬挂法 2.3 检测条件:温度: 28 ~ 30℃ ;相对湿度 RH96% ; 时间: 28 天或 84 天 2.4 试验菌种: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土曲霉 (Aspergillus terreus) 出芽短梗霉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宛氏拟青霉 (Paecilomyces varioti) 绳状青霉 (Penicillium funiculosum) 赭绿青霉 (Penicillium ochrochloron) 短帚霉 (Scopulariopsis brevicaulis) 绿色木霉 (Trichoderma viride) 2.5 长霉等级评定 0 级 --- 未发现霉菌生长; 1 级 --- 局部区域有霉菌生长 , 生长面积不得超过整个包装件的 10% ; 2 级 --- 长霉面积不得超过包装件全面积的 25% ; 3 级 --- 长霉面积占包装件全面积的 25% 以上。 3. 乳胶涂料 3.1 标准号: GB/T1741-2007 《漆膜耐霉菌性测定法》 HG/T3950-2007 《抗菌涂料》 3.2 方法: 平皿培养法 湿室悬挂法 3.3 检测条件:温度: 28 ~ 30℃ ;相对湿度 RH90% ;时间: 28 天 3.4 试验菌种: GB/T1741-2007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宛氏拟青霉 (Paecilomyces varioti) 桔青霉 (Penicillium citrinum) 出芽短梗霉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球毛壳霉 (Chaetoomium globsum) 绿色木霉 (Trichoderma viride) 腊叶芽枝霉 (Cladosporium herbarum) 链格孢 (Alternata alternata) HG/T3950-2007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土曲霉 (Aspergillus terreus) 宛氏拟青霉 (Paecilomyces varioti) 绳状青霉 (Penicillium funiculosum) 出芽短梗霉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球毛壳霉 (Chaetoomium globsum) 3.5 长霉等级评定 GB/1741-2007 0 级 --- 在放大约 50 倍下无明显长霉; 1 级 --- 肉眼看不到或很难看到长霉 , 但在放大镜下可见明显长霉; 2 级 --- 肉眼明显看到长霉 , 但在样品表面的覆盖面积为 10% ~ 30% ; 3 级 --- 肉眼明显看到长霉 , 在样品表面的覆盖面积为 30% ~ 60% ; 4 级 --- 肉眼明显看到长霉 , 在样品表面的覆盖面积大于 60% 。 HG/T3950-2007 0 级 --- 不长,即显微镜 ( 放大 50 倍 ) 下观察未见生长; 1 级 --- 痕迹生长 , 即肉眼可见生长,但生长覆盖面积小于 10% ; 2 级 --- 生长覆盖面积不小于 10% 。 4. 合成材料 4.1 标准号: GB/T2591-2003 《抗菌塑料 - 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 ASTM G21-2002 《 Standard Pracice for Determing Resistance of Synthetic Polymeric Material to Fungil 》 4.2 方法: 平皿培养法 4.3 检测条件:温度: 28±1℃ ;相对湿度 RH90% 或 85% ;时间: 28 天 4.4 试验菌种: QB/T2591-2003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土曲霉 (Aspergillus terreus) 宛氏拟青霉 (Paecilomyces varioti) 绳状青霉 (Penicillium funiculosum) 出芽短梗霉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球毛壳霉 (Chaetoomium globsum) ASTM G21-2002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嗜松青霉 (Penicillium pinophilum c ) 球毛壳霉 (Chaetoomium globsum) 绿粘帚霉 (Gliocladium virens) 出芽短梗霉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4.5 长霉等级评定 QB/T2591-2003 0 级 --- 不长,即显微镜 ( 放大 50 倍 ) 下观察未见生长; 1 级 --- 痕迹生长 , 即肉眼可见生长,但生长覆盖面积小于 10% ; 2 级 --- 生长覆盖面积不小于 10% 。 ASTM G21-2002 0 级 --- 不长霉; 1 级 --- 长霉覆盖面积小于 10% ; 2 级 --- 长霉覆盖面积在 10%~30% ; 3 级 --- 长霉覆盖面积在 30%~60% ; 4 级 --- 长霉覆盖面积大于 60% 。 5. 军用产品 5.1 标准号: GJB 150.10-1986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霉菌试验》 5.2 方法:湿室悬挂法 5.3 检测条件:温度: 24 ~ 31℃ ;相对湿度 RH90% ;时间: 28 天或 84 天 5.4 试验菌种: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黄青霉 (Asperaillus flavus) 杂色曲霉 (Aspergillus versicolor) 绳状青霉 (Penicillium funiculosum) 球毛壳霉 (Chaetoomium globsum) 5.5 长霉等级评定: 0--- 未见长霉; 1--- 生长范围小于试验样品总面积 10% ; 2--- 霉菌生长占总面积 30% 以下; 3--- 霉菌生长占总面积 70% 以下; 4--- 霉菌生长占总面积 70% 以上。 6. 纺织品 6.1 标准号: BSEN14119-2003 《 Evaluation of the action of microfungi 》 6.2 方法:平皿培养法 6.3 检测条件:温度: 29±1℃ ;相对湿度 RH90% ; 时间 28 天 6.4 试验菌种: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嗜松青霉 (Penicillium pinophilum c ) 球毛壳霉 (Chaetoomium globsum) 绿粘帚霉 (Gliocladium virens) 宛氏拟青霉 (Paecilomyces varioti) 6.5 长霉等级评定: 0 级 --- 在标称放大约 50 倍下无明显长霉; 1 级 --- 肉眼看不到或很难看到长霉 , 但在显微镜下可见明显长霉; 2 级 --- 肉眼明显看到长霉 , 但在样品表面的覆盖面积小于 25% ; 3 级 --- 肉眼明显看到长霉 , 在样品表面的覆盖面积小于 50% ; 4 级 --- 霉菌生长面积占总面积 50% 以上; 5 级 --- 全部长霉。 7. 机载设备 7.1 标准号: HB5830.13-1986 《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7.2 方法:湿室悬挂法 7.3 检测条件:温度: 24 ~ 30℃ ;相对湿度 RH90% ;时间: 28 天或 84 天 7.4 试验菌种: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杂色曲霉 (Aspergillus versicolor) 绳状青霉 (Penicillium funiculosum) 球毛壳霉 (Chaetoomium globsum) 7.5 长霉等级评定: 0 级 --- 无霉菌生长; 1 级 --- 霉菌生长和繁殖稀少或有限 , 长霉面积在 1%-10% ; 2 级 --- 有断续蔓延或松散散布着的菌落 , 霉菌中等程度繁殖 , 长霉面积在 11%-30% ; 3 级 --- 霉菌较大量的生长和繁殖 , 试验样品呈现化学的物理的或结构上的变化 , 长霉面积在 31%-70% ; 4 级 --- 霉菌大量的生长和繁殖 , 试验样品被分解或迅速变质 , 长霉面积在 71%-100% 。 8. 光学仪器 8.1 标准号: JB/T 9348.1-1999 《光学仪器防霉 \ 防雾 \ 防锈 试验方法》 8.2 方法:湿室悬挂法 8.3 检测条件:温度: 28 ~ 30℃ ;相对湿度 RH90% ;时间: 28 天或 84 天 8.4 试验菌种: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土生曲霉 (Aspergillus terreus) 杂色曲霉 (Aspergillus versicolor) 西氏曲霉 (Aspergillus sydowii) 青霉状曲霉 (Aspergillus penicilloides) 阿姆斯特丹曲霉 (Aspergillus amstelodami) 顶青霉 (Penicillium corlophilum) 产黄青霉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8.5 长霉等级评定: 0 级 --- 在标称放大约 50 倍下无明显长霉; 1 级 --- 肉眼看不到或很难看到长霉 , 但在显微镜下可见明显长霉; 2 级 --- 肉眼明显看到长霉 , 但在样品表面的覆盖面积小于 25% ; 3 级 --- 肉眼明显看到长霉 , 在样品表面的覆盖面积大于 25% 。 9. 木材 9.1 标准号: GB/T18261-2000 《防霉剂防治木材霉菌及蓝变菌的试验方法》 9.2 方法:平皿培养法 9.3 检测条件:温度: 25 ~ 28℃ ;相对湿度 RH85 ;时间: 28 天 9.4 试验菌种: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桔青霉 (Penicillium citrinum) 绿色木霉 (Trichoderma viride) 9.5 长霉等级评定: 0 级 --- 试样表面无菌丝; 1 级 --- 试样表面感染面积小于 1/4 ; 2 级 --- 试样表面感染面积 1/4 ~ 1/2 ; 3 级 --- 试样表面感染面积 1/2 ~ 3/4 ; 4 级 --- 试样表面感染面积大于 3/4 。 10. 其他 10.1 标准号: JISZ 2911-2000 《霉菌抵抗性能试验》 10.2 适用范围:机械、光学仪器、合成树脂制品、纤维制品、皮革制品等 10.3 检测条件:温度: 29±1℃ ;相对湿度 RH90% ; 时间 28 天 10.4 试验菌种: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出芽短梗霉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球毛壳霉 (Chaetoomium globsum) 绿粘帚霉 (Gliocladium virens) 宛氏拟青霉 (Paecilomyces varioti) 短帚霉 (Scopulariopsis brevicaulis) 绳状青霉 (Penicillium funiculosum) 桔青霉 (Penicillium citrinum) 土曲霉 (Aspergillus terreus) 腊叶芽枝霉 (Cladosporium herbarum) 10.5 长霉等级评定: 根据霉菌在样品表面上的覆盖面积判定其长霉等级。 二、 讨论 1. 检测条件 从以上例举的标准来看,防霉检测的温度控制在霉菌最适生长温度 25~30℃ ;相对湿度 RH ≥ 90%; 试验菌种主要为曲霉属( Aspergillus sp )、青霉属 (Penicillium sp) 、木霉属 (Trichoderma sp) 、壳霉属 (Chaetoomium sp) 等霉菌。 2. 检测时间 大多数标准采用 28 天作为一个周期,若特殊需要可延长至 84 天。过去有个别标准规定为 14 天,笔者认为 14 天的周期太短,因为有些霉菌即使接种在适合它生长的培养基上也需要 5-7 天才能长好。那么在相对“营养不丰富”的材质上生长将更缓慢,所以以 28 天为一周期较合适。 有的产品使用周期很长(几年甚至几十年)那么经过 28 天试验,材料不长霉就能保证它永久不长霉了吗?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它的使用环境和方法。当然,采取了添加防霉剂的措施延长产品使用周期这是肯定无疑的。 3. 参考标准 过去我国制定标准主要以行业为界限 :轻工行业、机械行业、测绘行业 …… 即使国标也是以行业产品划分,如:电工电子产品、运输包装件、光学仪器 …… ,近几年,有专门针对某一制品的标准出台。例:《抗菌塑料》、《抗菌涂料》。 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例如:要测试某个物品的防霉性能不知用哪个标准检测与评判。我们的建议是“靠”标准。所谓“靠”标准就是此物品用于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就参考相关标准。例如:纸制品用于包装的那么就参考防霉包装标准;再如塑料制品,通常以《抗菌塑料》为检测标准,如果它用于部队中,笔者认为也可用军标来检测与判断。 4. 评判依据 判断物品的长霉等级必须说明是以什么标准来进行的。因为不同的标准,长霉等级的区分是不同的。例如:“不长霉”有的标准判为“ 0 级”,有的标准判为“ 1 级”,所以强调一点:判断结果必须有判断依据。 5. 标准更新 在实际过程中,将八、九十年代制订的标准还作为现行有效的标准使用的状况不足为奇。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老产品的性能、功效均有很大变化,而且不断有新产品、新功能的出现,所以需要修改老标准制订新标准的现实摆在面前,呼吁相关行业、企业、检测机构联合起来制订出名副其实的针对不同材料或制品的有效标准。
个人分类: 文献资料|6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抗菌性能
greenbz 2013-3-8 15:56
淄博博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家胜) 河北工业大学(王丽娟) 摘要:本文介绍了抗菌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抗菌机理,以及最新动向。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 抗菌机理 抗菌陶瓷 抗菌性能 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材料 前言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卫生和保健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考虑健康问题。人们将更加关注居住空间环境及用品的清洁、净化、人身安全等健康环境问题,因此抗菌功能材料及制品的应用将成为 21 世纪生态环境材料的主角。 本文详细介绍了抗菌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开发的国内外现状、抗菌机理和最新动向。 1 .抗菌性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 抑制细菌增长和发育的性能称为抗菌,杀死细菌或接近无菌状态的性能称为杀菌。具有抗菌或杀菌功能的材料则通称为抗菌材料。而在材料威分中添入的抗菌外加剂被称为抗菌剂。抗菌材料可分为天然系、有机系、无机系抗菌材料。其中有机抗菌材料对人体有一定损害,抗菌有效期短,主要用于使用温度较低的场合。天然系抗菌材料也多属有机类。无机抗菌材料耐高温性能强、抗菌作用持久,应用前景广阔。 无机非金属抗菌材料可归纳为:含金属离子的抗菌材料、金属氧化物抗菌材料、光催化抗菌材料、稀土激活保健抗菌材料等。 1.1 含金属离子的抗菌材料 含金属离子的无机盐或络合物类无机抗菌剂品种最多,用途也最广,产量也最大。金属离子杀灭、抑制病原体的活性按下列顺序递减: Ag Hg CuCdCrNi PbCoAuZnFeMnMoSn 但是由于 Hg 、 Cd 、 Cr 和 Pb 的毒性较大,实际上用作抗菌剂的金属主要为银、铜和锌。银的杀菌能力比铜大许多倍,比锌大得更多。 抗菌剂中常用的 Ag 、 Zn 、 Cu 金属离子的最小发育阻止浓度( MIC ) 见表 1 。 金属离子与细菌进行相互作用,因此杀菌效果与其浓度和时间有关。 Ag 、 Cu 离子在不同作用时间中的杀菌最小浓度,见表 2 。 表 1 金属离子的最小发育阻止浓度 ( MIC ) . ppm 大肠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Ag + 1.0 2.0 Zn 2+ 15.7 15.7 Cu 2+ 89.0 78.1 * MIC 值为 30 ℃ 的培养液中,培养 24h 之后测定值 表 2 银(铜)离子杀菌最小浓度( MBC ) , μ g/ml 作用时间 大肠菌 黄色葡萄球菌 黑色葡萄球菌 1h 0.1(100) 0.5(100) 10(10) 24h 0.05(0.1) 0.05(0.05) 0.5(0.5) 48h 0.05(0.05) 0.05(0.05) 0.5(0.5) 但是金属离子受光或热条件的影响较大,一般不宜单独使用,因此常加在陶瓷载体上,做成缓释型抗菌剂。利用磷酸盐、硅酸盐等载体的耐高温性能,可解决抗菌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和长期使用问题。因此,目前含金属离子的无机抗菌剂主要是利用银、铜、锌等金属本身所具有的抗菌能力,通过物理吸附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将银、铜、锌等金属离子固定在沸石、硅胶、磷酸盐等表面活性高的物质表面,制成抗菌剂。然后将其加入到制品中就可以获得具有抗菌性能的材料。 ( 1 )银—— 沸石抗菌剂 银离子有很好的抗菌性能,而沸石具有吸附功能、分子筛功能、离子交换功能和催化功能。将沸石与硝酸银溶液浸泡、进行离子交换,制得银 - 沸石抗苗剂。银的含量为 2 5wt %时, MIC 为 62.5 ~ 250ppm 。沸石有天然型和人工型,其分子式为: XM 2m O·Al 2 O 3 ·YSiO 2 ·ZH 2 O ,它有 30 多 种结构形式。 Si/Al 比的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离子变换能力由含 Al 量决定,这种抗菌剂一般在 850 ℃以上容易失效。 ( 2 )银—— 磷酸盐抗菌剂 磷酸盐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离子交换功能和催化功能,因此银一磷酸盐抗菌剂是国内外研究开发的重点技术之一。但银 - 磷酸盐抗菌剂中一般含银 3wt %左右,价格较高。尤其是银 - 磷酸锆、银 - 磷酸钛抗菌剂,尽管这类材料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和高温使用性能,但由于价格昂贵应用受到较大限制。降低银含量、继续提高抗菌性能和高温使用性能,开发复合磷酸盐无机抗菌材料技术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 3 )银—— 可溶性玻璃抗菌剂 将含银、锌、铜等抗菌性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与 B 2 O 3 系、 P 2 O 3 系、 SiO 2 系玻璃一起熔化,经冷却、研磨,即可制得银 - 可溶性玻璃抗菌剂。用这种抗菌剂可以制成抗菌玻璃、抗菌陶瓷、抗菌塑料。 1.2 金属氧化物抗菌材料 日本山本元治等 1994 年申报了碱金属或 Ag 2 O 、 CuO 、 ZnO 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和抗菌搪瓷釉的专利。 Jawai 等检测了 MgO 、 CaO 和 ZnO 等氧化物的抗菌性,并认为其抗菌作用是活性氧引起的。矢作多贵江进行了 MgO 、 CaO 及 ZnO 对遗传物质 DNA 的损伤实验 ( 即变异性能实验 ) ,在变异和致癌物质苯并口 (Benzopyrene) 中加入浓度为 5mg/ml 的 MgO 时,变异菌数降低 1/2 。 J . Sawai 等认为 MgO 、 CaO 及 ZnO 对抗变异和抗癌, Mg 对高血压、血管系统的疾病, Zn 对生殖系统的保健等都是有利的。可见金属氧化物不仅具有抗菌性,也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1.3 半导体光催化抗菌材料 1972 年日本 Fujishima 和 Honda 报道了 TiO 2 电极上光电解水现象后,半导体光催化研究引起了国际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在纳米半导体材料制备、结构、性能、以及光催化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尤为深入研究,发现 TiO 2 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引起下世纪利用太阳能净化环境的一次新技术革命。 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半导体材料有 WO 3 、 TiO 2 、 Z rO 2 、 V 2 O 3 、 ZnO 、 CdS 、 SeO 2 、 GaP 、 SiC 等,最典型的光催化半导体材料为 TiO 2 、 ZnO 。由于 其它材料均不同程度上存在易发生光氧化、寿命短等缺陷, TiO 2 纳米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技术引起了高度重视。 OH 自由基的 pK=11 9 ,它在酸性条件下是强氧化剂,在碱性条件下是弱氧化剂。 在与无机溶质反应时, OH 自由基通常起氧化剂作用,通过简单的电子转移可变成 0H - 离子;在与有机物反应时,其氧化剂作用是无选择性的,各种有机物均可被 0H 自由基分解。因此, 0H 自由基等活性氧自由基除可与细菌等作用。杀死细菌外,也可将 VOC 等有机物、 NOx 、 SO 2 、 NH 3 等无机物分解,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 1.4 无机抗菌材料制品 将无机抗菌材料加入到传统卫生瓷、釉面砖、塑料、涂料等产品中 , 可以生产多种抗菌制品,这些制品大部分是通过在产品表面涂膜或涂层的形式实现抗菌的。 (1) 抗菌陶瓷 日 本 TOTO 公司 ( 东陶机器 ) 开发的抗菌陶瓷,于 1993 年申请国际专利和日本专利,并向市场推出。该产品主要是利用光催化作用实现抗菌。如:光催化银系抗菌面砖,荧光灯下 1h 抗菌率为 97 %,其价格为 6000 日元/ m 2 , 卫生洁具平均约为 7 万日元 / 个。 SHMITOMO CEMENT CO.LTD 开发了含银磷酸盐、氧化钛、硅酸盐系复合抗菌釉。 1994 年申报国际专利。石冢硝子公司 1995 年申报了利用含银抗菌性玻璃制备 抗菌陶瓷的专利。 INAX 公司开发的抗菌陶瓷也是用釉外加含银抗菌陶瓷粉的方法烧制而成的。 梁金生、金宗哲等专家与山东美林公司合作利用稀土激活技术开发成功抗菌卫生陶瓷, 1999 年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该技术于 2002 年 8 月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杀抑率高达 96 %以上。此外,淄博博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该材料与淄博华辰集团合作开发抗菌易洁墙面砖,经国家建筑材料工业环境监测中心检测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抑率达 99.2 %以上。 (2) 抗菌搪瓷 搪瓷釉面光滑并含有金属氧化物,因此一般搪瓷表面也具有一定抑菌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抗菌、防霉、自洁效果,人们正逐渐开始要求搪瓷浴缸、面盆、储水箱等搪瓷制品具有较好的抗菌功能。日本碍子研制的搪瓷表面可溶出碱金属氧化物或者 Ag 2 O , CuO , ZnO 等申请了防霉搪瓷的制造方法及其制品专利。 1.5 稀土无机抗菌功能材料 由于稀土元素具有独特的外层电子结构,且已在医学领域的抗菌消炎药物方面获得成功应用,这就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市场前景更加广阔的建材和日用品抗菌功能开发所需稀土无机抗菌材料。美 国 Saad 等用稀土元素制造的碱硅酸盐搪瓷涂层材料含氧化铈 12-30 %,具有一定的自洁功能。日本 NlPG 公司发明的防霉抗菌搪瓷涂层材料生产用抗菌性玻璃粉,含 Ag 2 O : 0.05-20 %, CeO 2 +TiO 2 : 0.1— 2 0 %。但上述报道中加入的稀土主要是以乳浊或改善釉面质量为目的,对稀土的抗菌作用未予关注。稀土与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复合后,可在二氧化钛禁带中增加表面能级,使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就可以产生大量羟基自由基、具有优良的抗菌和净化功能。 2.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抗菌机理 材料的抗菌作用,一般说是指某种材料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后果。这种不良影响和后果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至死亡。也就是说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或杀死微生物的作用。抗菌材料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微生物与环境关系,特别是对微生物有毒性的环境关系。材料抗菌作用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分为肽聚糖,抗菌材料对细胞壁干扰作用,主要抑制多糖链与四肽交联的连结,从而使细胞壁失去完整性和对渗透压的保护作用,损害菌体而死亡; (2) 可损伤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菌细胞 生命活动的重要结构部分,因此如细胞膜受损伤、破坏,将导致细菌死亡; (3)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活化的氨基酸,且在各种酶参与下在核糖体上完成。抑制、阻碍和改变其中任何一组结构或其合成环节之一,都能导致蛋白质合成过程变更、停止,使细菌死亡; (4) 干扰核酸的合成。总的说是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包括 DNA 、 RNA 的合成以及按 DNA 模板转录 mRNA 等。 无机抗菌材料主要由银、铜、锌、稀土等抗菌性金属与各种载体复合制得,其中银抗菌性能最强。根椐报道,银离子及其化合物的抗菌作用为人们所知已有 1200 余年,并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人们对抗菌作用机理认识仍不一致,归纳起来存在两种解释:一是银离子的缓释杀菌抗菌机理;二是活性氧杀菌机理。 2.1 离子缓释杀菌机理 银离子缓释杀菌抗菌机理是指在其使用过程中,抗菌剂缓慢释放出 Ag + ,因为 Ag + 在很低浓度下即能破坏细菌细胞膜或强烈地吸引细菌体中酶蛋白的疏基,并迅速结合在一起降低细胞原生质活性酶的活性,具有抗菌作用。因而通过缓释 Ag + ,无机抗菌剂可发挥持久的抗菌效果。 2.2 活性氧抗菌机理 银离子的活性氧抗菌机理认为:高氧化态银的还原势极高,在光的作用下,抗菌剂和水或空气作用,生成的活性 氧 O - 2 和 OH , 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作用。事实上,组成细菌细胞膜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脂,其中大部分为磷脂。磷脂分子是以磷酸基或磷酸胆碱基为主的极性基团构成脂分子的亲水头部,而分布于细胞膜内外表面;其长链脂肪酸烃基为中性的疏水基团构成脂分子的疏水尾部,而分布于膜中心区。脂分子中脂肪酸烃链的长短和双键的数目会直接影响膜的性质。这样,当细菌微生物靠近抗菌材料表面附近时,抗菌材料周围产生的 O - 2 和 OH 自由基攻击细菌细胞膜导致; (a) 表征蛋白质二级结构中 - 螺旋含量改变;( b ) C=O 双键的 1727cm -1 lR 峰强度增加,甘油基骨架的取向发生了变化; (c) 靠近极性区 C=0 基团增多; (d)C=0 双键减少,碳氢链不饱和度降低; (e) 膜蛋白二级结构损伤后很难恢复,损伤具有不可逆性。从而使材料具有持久的抗菌效果。 3. 抗菌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最新发展动向 3.1 多功能健康陶瓷材料及其功能制品 将天然矿物材料组份优良的热电特性、自极化特性与稀土纳米复合材料中稀土元素协同增效,制备成功多功能健康陶瓷材料。该陶瓷材料不仅具备优良的抗菌性能,还具有辐射超强远红外线、活化水的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新功能。经权威部门检测,开发的新型陶瓷材料的红外辐射率可达到 90 %以上,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抑率可达到 99 %以上。在陶瓷、玻璃、酿酒、烟草、引用水净化、环保等多种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2 稀土/纳米氧化钛无机抗菌净化功能材料 为有效克服 TiO 2 类光催化材料在紫外光条件下才能具有较好抗菌及净化空气功能的不足,实现室内条件下光催化抗菌和空气净化的研究目标。文献系统研究了我国富产的稀土元素铈对纳米 TiO 2 晶体结构、显微结构、表面电子结构、紫外吸收光 谱以及产生羟基自由基 (0H) 性能的影响。制备的稀土纳米 TiO 2 光催化抗菌净化功能材料,在室内光条件下就具有优良的抗菌和空气净化性能。 3.3 稀土/复合磷酸盐无机抗菌材料 为实现不降低抗菌性能前提下减少抗菌材料中贵金属银元素的含量、降低成本、有效克服变色难题的研究目标。综合利用银和稀土元 素的抗菌作用以及稀土元素稳定银离子的作用,以复合磷酸盐为载体,将稀土与磷酸盐复合制备的稀土/复合磷酸盐无机抗菌材料,可以在可见光条件下也可以产生大量羟基自由基,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 3.3 稀土/粘土纳米复合无机抗菌材料 具有层状结构的粘土材料能与金属离子进行离子交换。将抗菌性离子交换到粘土层间,一方面可使材料有效避免变色问题;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抗菌离子的团聚,使抗菌元素分散得更均匀,从而使抗菌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还可以实现抗菌离子的缓释效果,进而提高材料的抗菌有效期 4. 结语 无机抗菌功能材料是近年国际上刚刚兴起不久的热点研究课题。抗菌材料由原来主要用于食品和医疗方面,向建筑材料的无机抗菌、空气净化等生态健康功能方向发展。特别是具备抗菌、辐射远红外线、易清洁、多功能健康陶瓷材料,对于提升陶瓷制品向功能化、健康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预计 21 世纪将发展为兼有抗菌和净化功能的生态环境材料。这些新材料多是以原来材料为载体,外加稀土元素、光催化剂、抗菌剂、辐射远红外线外加剂等添加剂来协同增效,提高材料及其制品的生态健康功能。
个人分类: 文献资料|4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镁合金医用材料应用难题待解【留存】
热度 2 郑玉峰 2013-3-7 16:39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1/268813.shtm 镁合金医用材料应用难题待解 我国医用镁合金领域中60%至70%的人都在做研究工作,真正能开发出产品的并不多。 图片来源:素材精品屋 临床应用的生物体内可降解吸收材料主要是聚合物和某些陶瓷材料,如聚乳酸、磷酸钙等,但聚合物材料强度偏低,陶瓷材料的塑韧性又较差。 能够生物降解的医用金属材料就成为植入材料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如何尽快把它推向临床应用,是国内面临的最大挑战。 ■本报见习记者 李惠钰 植入体内的金属材料能否完全降解并被人体吸收? 在近日召开的中德生物镁合金骨科产品临床前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镁合金是与人体骨骼具有最好生物力学相容性的金属材料,有望成为实现上述愿景的突破口。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项与镁合金相关的医疗器械产品得到国家药监局的批准上市。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用材料与器件研究部主任杨柯对《中国科学报》记者坦言,镁合金植入体内仍然缺乏足够完整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数据,在临床应用前还有许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 镁合金优势独特 生物体内可降解吸收材料是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临床应用的生物体内可降解吸收材料主要是聚合物和某些陶瓷材料,如聚乳酸、磷酸钙等,但聚合物材料强度偏低,陶瓷材料的塑韧性又较差。 不锈钢、钛合金和钴铬合金等用于医用植入金属材料的优势在于其良好的耐腐蚀性,可在体内长期保持整体的结构稳定。然而,植入这些金属材料的“善后”工作,却让许多患者痛苦不已。 例如,治疗骨折使用的传统钢钉,长期存留在体内会因腐蚀导致有害金属离子溶出,引发人体过敏,病愈后需通过二次手术将其取出。金属心血管支架植入人体后会诱发炎症和血管内膜增生,为此患者不得不坚持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 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郑玉峰看来,能够生物降解的医用金属材料就成为植入材料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而与人体骨骼密度最为接近的镁合金有着独特的优势(镁合金密度约为1.7g/cm3、人体骨骼密度约为1.75 g/cm3)。 郑玉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镁合金容易加工成形,并且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以及独特的生物降解功能,而镁又是人体所必需的宏量金属元素之一。 此外,镁合金的弹性模量约为45GPa,也接近于人体骨骼(10~40GPa),能有效地缓解甚至避免“应力遮挡效应”;镁合金在人体中释放出的镁离子还可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愈合。 不仅如此,镁合金的加工性能远优于聚乳酸、磷酸钙等其他类型可降解植入材料,因此其在心血管支架方面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诸如,镁合金支架在植入初期能够对病变心血管产生支撑作用,而随着病变血管周围环境的改善及血管结构重塑的完成,镁合金支架还可缓慢腐蚀直至完全降解,避免刺激血管壁导致内膜增生及再狭窄的发生。 “我国镁资源极为丰富,价格也相对低廉。”在杨柯看来,原料的丰富也是镁合金可能作为生物医用材料进行临床的优势之一。 应用难题:降解速度和塑性 总的来说,科学家的构想是巧妙地利用镁合金在人体环境中易发生腐蚀(降解)的特性,实现其植入人体后不仅能达到修复功能,还能逐渐降解直至最终消失。 可问题是,“镁的腐蚀速度太快了,甚至快到我们无法控制。”杨柯对记者说,“一个镁合金心血管支架在体外模拟体液中放置一至两个星期,基本上就降解没了。” 由于镁合金很难达到植入物在人体所需要的“服役期”,降解过快又会导致溶血、溶骨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可控的方式实现镁合金在体内的降解,就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杨柯看来,降低镁合金腐蚀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表面涂层改性。即给镁合金增加一层保护膜,比如仿生磷酸钙涂层、可降解高分子涂层等。 除此之外,郑玉峰表示,涂层也可以直接在镁合金表面上获得,比如通过化学或电化学反应,使基体金属表面原位形成防护膜层,继而降低腐蚀速度。 专家们还提出,通过添加适量的合金元素也可以有效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但前提条件是,所添加元素同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除降解速度难以控制之外,塑性差也是镁合金难以临床应用的另一缺陷。 “塑性是表现材料可变形大小的一种能力,就是不希望像玻璃体一样易碎。但是,镁合金属于金属中塑性较差的,很容易在变形的过程中断裂。”杨柯说。 郑玉峰也对记者称:“高分子材料就像平时缝衣服的线一样,可以随意的打结和弯曲,而镁丝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为了改善镁合金的塑性,郑玉峰提出,镁合金在变形时可以不仅采取像其他金属材料一样的位错、滑移方式,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孪晶,改善其变形能力。杨柯则提出,通过改变心血管支架的结构设计,让每一条支架丝的变形小一点,也不失为一种补充镁合金塑性不足的好方法。 临床应用尚待时日 “我国医用镁合金领域中60%至70%的人都在做研究工作,真正能开发出产品的并不多。” 杨柯表示,我国医用镁合金的研发技术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但如何尽快把它推向临床应用,是国内面临的最大挑战。 郑玉峰认为,由于人体环境的复杂性,镁合金应用于临床前还缺少足够的安全性评价,需要深入了解镁合金在体内腐蚀的本质,并建立更为完善的体内外评价标准。 杨柯则认为,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国家的支持与引导。“国家很多检测机构都对国产医用金属材料持怀疑态度,审批非常严格。导致国内医疗器械所用的医用金属材料大都是从国外进口,没有一个是我们自己研发出的新材料。” “我国医疗器械要面向‘量大面广’及高端的方向发展,而这就需要国家有组织、多形式地对其推动,特别是在新型医用植入材料及产品研发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并鼓励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杨柯说。 他的建议是,可以进一步结合镁合金材料的性能特点设计出不同类别的新型可降解金属植入器件,以满足不同临床患者的需求。 《中国科学报》 (2013-01-23 第4版 综合)
482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核心种质适合做关联分析吗?
hongli057 2013-3-5 16:26
上篇博文我提到了利用核心种质做关联分析的问题,严老师回复并不赞成用核心种质来做,这也让我忽然想起来当年我做博士论文时,想把中国农科院的核心种质纳入分析(最终没能如愿),当时导师对这一想法不以为然,他提醒我:“核心种质以外的材料就不重要吗?”,在多个场合导师也流露出对核心种质样本过分压缩及代表性的质疑,相反,导师更看重全国的育成品种,认为这些材料集中了非常多的优异基因型,这就有了继我发表作物学报那两篇拙文后,我们实验室张军的对全国育成大豆品种农艺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传承的分析(同样也发在作物学报),我个人认为虽然他的论文基本照搬我的分析思路,但实际意义要较我的大的多。。。。 再回到最初的话题,严老师不赞成用核心种质原因,我估计有下列原因: (1)核心种质的天生不足。作物的核心种质的构建曾是九五、十五国家多项重大科研专项任务,然而,从这些项目立项到后来的实施、建成都有人质疑。确实,核心种质构建的理念及统计分析方法本身就有待完善,此外,就拿我所了解的大豆核心种质而言,多样性的代表性是由SSR标记多态性评估的(我的很多研究生同学都曾为完成大豆核心种质的构建而夜以继日的跑板),然而这样选出来的种质地理跨度太大,成熟期差异巨大,很难找到一个地方能让所有核心种质正常成熟收获,更别说安排多年多点实验了! (2)目标性状在核心种质中的变异不一定大,甚至不一定有!如果研究的是常规农艺性状,如开花期,株高等,我相信在核心种质中会有较大的变异幅度,然而对一些特殊品质性状,情况可能不容乐观。 (3)目前核心种质样本数还是偏小。模拟结果显示关联分析的解析能力几乎与样本大小成幂指线性关系,目前玉米的巢式关联分析群体已建到了近5000个个体,相比之下国内主要作物的核心种质样本数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不足之处还请严老师及同行指正。同时在这里我也向关注我博客的各位同仁发起一个讨论议题“关联分析的材料到底如何选?”希望大家积极发表见解!
0 个评论
抗菌纤维材料美国专利技术进展
热度 3 greenbz 2013-3-5 16:22
作者 : 诸益栋 奇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师 企管部部长 摘要: 本文对 2000 年以后美国抗菌纤维材料专利进行了分析,对抗菌纤维材料领域专利技术的技术发展趋势、技术构成分布情况、专利申请人和重要专利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抗菌纤维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 抗菌纤维 纤维处理方法 纤维制品 1、 引言 抗菌纤维是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具有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引入纤维表面或内部而成的,抗菌剂不仅能在纤维上不易脱落,而且能通过纤维内部平衡扩散,保持持久的抗菌效果。抗菌纤维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家纺制品。目前,抗菌纺织制品风靡全球,已经形成了每年几百亿美元的巨额销售量,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研究这一领域的最新技术对于企业的市场和研发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的统计,专利文献所记载的信息约占整个技术信息量的 90% ,有效的进行专利信息利用可以缩短 60% 的研发周期,节约 40% 的研发费用。本文通过对抗菌纤维材料美国专利的分析,总结了该领域专利技术发展的特点,并通过重要专利和最新专利的分析,给国内的抗菌材料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建议。本文分析对象是申请日在 2000 年 1 月 1 日以后的 87 篇抗菌纤维材料相关美国专利 。 2、 总体趋势 本文将抗菌纤维材料专利按照专利技术主题内容分成三类,分别是新的纤维成分专利、纤维制品专利和纤维处理方法专利。其中,新的纤维成分专利是指通过改进纤维的成分,如在纤维制备过程中通过添加抗菌剂等办法获得抗菌纤维的纤维专利;纤维处理方法专利是指通过对纤维进行了后续的抗菌处理后得到的抗菌纤维的处理方法;纤维制品是指使用抗菌纤维制备的面料、织物、复合材料等制品。 图 1 抗菌纤维材料美国专利技术发展趋势 图 1 显示了美国抗菌纤维专利的技术发展趋势。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2000 年以后,抗菌纤维材料专利在 2003-2005 年的数量较多,从 2006 年以后逐渐步入低谷,但从 2007 年以后专利申请量逐渐回升, 2009 年由于受到专利延迟公开的特点的影响因此专利数量较少。 图 2 抗菌纤维材料美国专利申请人分布情况 图 2 为抗菌纤维材料美国专利主要专利申请人的分布情况,其中印度的埃迪亚贝拉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了三件纤维成分的改进专利,申请号分别为 US20100204289 、 US20100190400 、 US20100196692 ,该三件专利分别公开了黏胶抗菌纤维和两种腈纶抗菌纤维。 另外,纤维创新科技公司、瀚斯宝丽公司、米利肯公司、日清纺、特瑞森公司等也公开了有关纤维制品、新的纤维成分和纤维处理方法的专利。 3、 新的纤维成分 3.1 新的纤维成分专利技术构成 图 3 抗菌纤维材料新的纤维成分专利技术构成 表 1 新的纤维成分技术构成 IPC 分类号含义 编号 IPC 分类号 技术内容 1 A61K 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 2 A01N 人体、动植物体或其局部的保存 ; 杀生剂,例如作为消毒剂,作为农药,作为除草剂 ; 害虫驱避剂或引诱剂 ; 植物生长调节剂 3 B32B 层状产品,即由扁平的或非扁平的薄层,例如泡沫状的、蜂窝状的薄层构成的产品 4 D02G 纤维 ; 长丝 ; 纱或线的卷曲 ; 纱或线 5 A01P 化学化合物或制剂的杀生、害虫驱避、害虫引诱或植物生长调节 活性 6 C08K 使用无机物或非高分子有机物作为配料 7 A61L 材料或物体消毒的一般方法或装置 8 B05D 一般对表面涂布液体或其他流体的工艺 9 B29C 塑料的成型或连接;塑性状态物质的一般成型;已成型产品的 后处理,如修整 新的纤维成分专利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在纤维制备的过程中添加无机抗菌粒子如银粒子等达到抗菌的效果,如专利 US6517679 公开了一种加入了抗菌剂的纤维,该纤维还能够散发香味,又如专利;此外,在新的纤维成分专利中,还有通过改变制造纤维的聚合物的成分来达到抗菌的效果,如专利 US20100120315 通过在聚合物中引入吸电子官能团,从而使纤维达到了抗菌的效果。 3.2 新的纤维成分重要专利分析 衡量专利重要性的一个指标是该专利的同族个数,如果专利的同族个数,越多说明该专利的重要程度越高。 US20040166143 是特维拉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篇抗菌纤维的专利,该专利共有 25 件同族专利,该专利要求保护的内容是一种有聚酯成分的生物活性的抗菌纤维。如图 4 所示,为该专利部分同族关系图 图 4 US20040166143 家族关系树(局部) 4、 纤维制品专利分析 4.1 新的纤维成分专利技术构成 图 5 抗菌纤维材料纤维制品专利技术构成 表 2 纤维制品专利技术构成 IPC 分类号含义 编号 IPC 分类号 技术内容 1 B32B 层状产品,即由扁平的或非扁平的薄层,例如泡沫状的、蜂窝状的薄层构成的产品 2 A61K 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 3 A01N 人体、动植物体或其局部的保存 ; 杀生剂,例如作为消毒剂,作为农药,作为除草剂 ; 害虫驱避剂或引诱剂 ; 植物生长调节剂 4 A61F 可植入血管内的滤器 5 B05D 一般对表面涂布液体或其他流体的工艺 6 A61L 材料或物体消毒的一般方法或装置 7 A61P 化合物或药物制剂的治疗活性 8 A45D 理发或修面设备;修指甲或其他化妆处理 9 B01D 分离 纤维制品专利主要包括抗菌面料等专利,如 US20110232653 公开了一种带有无机多孔物质的抗菌面料;又如专利 US20080268732 公开了一种带有非导电金属治疗纱线的抗菌面料。近年来,纤维制品的专利的一个重要的研发方向是通过对传统的抗菌面料引入了新的功能来达到更多更好的效果,这也可以作为同行的研发的参考方向之一。 4.2 纤维制品重要专利技术特点分析 衡量专利重要的有一个指标是专利的被引用次数,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专利的重要程度越高, US20040082925 虽然尚处在公开阶段,但已经被引用 11 次,该专利公开的内容是带有双层结构的医用抗菌面料,其中内层为亲水性材料,外层为疏水性材料,外层内部有双胍类抗菌剂。 如图 1 所示,为该专利的引证关系图 图 6 US20040082925 专利引证关系图(局部) 5、 纤维处理方法 5.1 新的纤维成分专利技术构成 图 7 抗菌纤维材料纤维处理方法专利技术构成 表 3 纤维处理方法专利技术构成 IPC 分类号含义 编号 IPC 分类号 技术内容 1 A61K 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 2 B32B 层状产品,即由扁平的或非扁平的薄层,例如泡沫状的、蜂窝状的薄层构成的产品 3 C08B 多糖类;其衍生物 4 C09B 有机染料或用于制造染料的有关化合物;媒染剂;色淀 5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 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 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6 C25B 生产化合物或非金属的电解工艺或电泳工艺 7 D02G 纤维;长丝;纱或线的卷曲;纱或线 8 D06M 对纤维、纱、线、织物、羽毛或由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进行处理 9 D06P 纺织品的染色或印花;皮革、毛皮或各种形状的固体高分子物质的染色 纤维处理方法一般是在纤维的后处理过程中对纤维进行表面处理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如专利 US20030134120 公开了一种含有壳聚糖涂层的抗菌纤维, US20020166183 公开了一种纤维的染色方法,即在染色的过程中,通过在染色剂中添加抗菌剂从而使纤维达到了抗菌的效果。 6、 结论和展望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 )抗菌纤维专利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新的纤维成分专利,第二类是纤维制品专利,第三类是纤维树处理方法专利,其中新的纤维成分专利和纤维制品专利占的比例较多。 2 )新的纤维成分专利中,一般通过添加无机抗菌离子或者改变纤维聚合物的官能团的方法来达到抗菌的效果。 3 )纤维制品专利中,主要指抗菌纤维面料方面的专利,该专利的特点是逐渐转移到通过赋予抗菌面料更多的性能上面来,如改进亲疏水性能和导电性能等。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给国内抗菌纤维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在改进新的纤维成分时,可以借鉴美国新专利的思路,由于大部分专利在中国并没有申请同族专利,因此对于市场主要在国内的企业来说,可以借鉴这部分专利来提高自己的研发起点,缩短研发周期;其次,纤维制品专利是将来抗菌纤维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而且主要集中在赋予抗菌纤维其它额外的新性能上,因此国内企业也可以借鉴近两年公开的专利的内容来拓展自己的研发和生产范围。 数据来源于: http://patft.uspto.gov/ 图 4 引自 www.soopat.com 图 6 引自专利搜索引擎 www.soopat.com
个人分类: 文献资料|4667 次阅读|3 个评论
3-D打印技术出路在哪里?
热度 4 jshen1985 2013-3-2 23:34
如今3-D打印已经热到不能再热的地步。但是3-D打印真的这么神奇和万能? 基于微薄的材料学知识,以鄙人之愚见:3-D打印在近几十年内应该还不至于颠覆目前的工业,原因如下。 目前在材料学界,提高金属材料强度手段还停留在古代传下来的“打铁模式”之上,即通过变形挤压配合热处理,而变形挤压又是关键。虽有不少实验室已经开始研究类似于纳米多层薄膜和大块非晶等可以实现一次成型不经历后续加工的材料制备方法,但是这类技术都只停留在微米甚至纳米级别,就算大块非晶也还大约只能实现毫米级别的产品。而3-D打印的理念呢?那就是要一次成型做出复杂的零部件等实用工件。因此,如果材料学界不能 突破通过锻、压等大变形加工以提高材料强度的局限, 在制备大型一次成型高强度材料方法上有所突破,3-D打印最终打印出来的就只能是“泡沫”模型。制造非承力部件肯定是没问题,但是要实现结构部件的一次成型肯定是无能为力。 现如今,材料学界显然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以鄙人之愚见,3-D打印目前的重中之重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精密度以及3-D打印机中材料制备模块的进一步完善。最后坐等材料学界在 一次成型大块高强度材料方法上的突破。鄙人估计这没有三五十年应该很难下得来,除非有重大理论发现,颠覆材料学界。
565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几本经典的材料类图书[含模拟]
chnfirst 2013-2-20 21:44
http://njn0516.blog.163.com/blog/static/22281652011420104445561/ 几本经典的材料类图书 2011-05-20 10:55:06 | 分类: 学术科研(毕生而 | 标签: 出版社 教材 材料科学基础 晶体 图书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金属的结构 巴瑞特 马萨尔斯基 机械工业出版社 (对结构研究的各个部分阐述的非常详细,不仅可以作为金属材料研究,还可作为其它材料研究基础知识) 金属学教程 卢光熙 侯增寿 上海科技出版社 (经典教材,重点突出,内容清晰) 计算材料学 陈舜麟 化学工业出版社 (对做材料模拟和计算的非常有用,尤其前面部分的数值计算基础,省去了专门学数值分析的麻烦) 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 全健民 田民波 清华大学出版社 非常详细的一本书,可作为参考或工具书,而不适合作为本科教材 材料科学基础 石德珂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 刘智恩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可以作为本科教材的其它选择 对称性原理 唐有祺 科学出版社 经典群伦教材 晶体结构几何理论 肖序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非常详细的晶体几何书籍,囊括了所有点群及操作 晶体结构精修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本译著,主要针对shelxl,为数不多的精修指导书 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唐有祺 科学出版社 将统计力学和物化结合的一本书,经典不多述 线性代数 吉尔伯特 著名的线代教材,包括的内容很多,好过很多国内教材 数学物理方法 梁昆淼 特殊函数概论 王竹溪 数学物理方法 郭敦仁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学中的群伦 马中骥
个人分类: 材料、专业|0 个评论
提供生物实验材料果蝇
热度 1 lipingren 2013-2-20 20:32
提供生物实验材料果蝇 1. 2号残翅单突变体; 2. 6号品系小翅、焦刚毛、白眼伴性三突变体; 3. 14号黑檀体残翅非连锁双突变体; 4. 18号野生型; 5. 22号白眼单突变体; 6. e号黑檀体单突变体 ...... qq:1274069191
6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先进材料研究部气凝胶材料课题组招聘
zhangxt 2013-2-17 19:34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先进材料研究部 气凝胶材料(Aerogel Materials, AM)课题组 招聘启事 招聘职位:副研究员、博士后或助理研究员,视申请人员能力而定 一、研究方向需求: 1)气凝胶或其它多孔材料; 2)低维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 3)高分子材料; 4)溶胶-凝胶化学; 5)催化化学(有气相催化经历者优先)。 6)电化学 7)有机合成 8) 环境化工 9)生物材料 二、应聘条件 1. 具有材料、物理、化学、化工和力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985和211高校优先); 2.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丰富的实验经验,有独立科研能力;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3. 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 本领域知名国际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三、聘用待遇 工资及福利待遇按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目前研究所博士后月收入税前约7500元,外加平台绩效和年终奖金(可达10万/年)。并提供良好的发展模式及人才培育空间,博士后出站后可优先留所工作。其它职位工资面议。 四、应聘方式: 1. 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等(包括发表论文情况和已经从事过的研究工作的总结)发送至:陈名海: mhchen2008@sinano.ac.cn 及 zhangxtchina@yahoo.com 。 2. 初选合格者将电话或E-mail通知本人参加面试; 3. 参加面试初审者需提供:1)学历、学位证书及复印件;2)专家推荐信和其他可以证明本人能力及水平的相关资料等;
4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自实验的好结果
热度 2 wulishi8 2013-2-17 19:12
昨天收到同事philip的邮件,结构基本得到证实,最终确定之后,就意味着推翻了日本碳材料大牛提出的结构。 过年期间得到此消息,可喜可贺啊。 感谢同事在我回家过年期间,帮助我在日本AIST进行着此项测试以及材料的分离实验。 回校之后,也就是两周之后,会在奥地利IWEPNM 2013会议中讲一下吧,开会之后就要准备论文了。 这周开始认真分析共振拉曼的数据,上百个数据需要分峰分析,也是不小的工作量。 这应该是博士期间的第二篇论文,希望能向NS进军。
3599 次阅读|6 个评论
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漫漫科研路
热度 21 imrzzf 2013-2-2 18:11
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漫漫科研路
最近几年科学网的博客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心得体会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也时常光顾这里,但是由于平时一直比较忙碌,以前也很少想到在这个平台写一些东西与大家交流。转眼来到 2013 年,不知不觉已经开展科研工作 20 个年头,这 20 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开展与材料力学行为,特别是与材料疲劳与断裂有关的研究工作,因此,觉得有必要把这 20 年来在这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与研究进展整理出来与大家交流,一是希望大家能对这一传统学科的发展提出好的研究思路,同时希望这里成为一个关于材料力学行为研究好的交流平台。 1993 年春季,我上研究生的第 2 个学期, XX 电厂发生重大事故,由于锅炉管道破裂致使高压水蒸汽大量泄漏,导致 20 余名工人发生严重烫伤事件,并引起了厂家的高度重视。我的导师顾海澄教授承担了部分失效分析任务,并指定我来具体开展金相组织观察、断口清洗与扫描电镜观察与分析方面的工作。这使我有机会在还没有正式开展硕士论文课题前得到了一次特殊的训练,也使自己深刻认识到构件安全与可靠性的重要意义,它不但关系到国家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这个工作完成后就开始了我的硕士论文工作:工业纯钛与钛合金的疲劳与断裂行为研究,从此正式开始了我的疲劳与断裂研究之路。 1995 年我来到金属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材料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中光研究员,开展铜双晶体循环变形方面的研究工作,使我对材料的疲劳损伤微观机制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毕业后有幸去日本和德国工作三年多时间,分别在金属陶瓷、金属玻璃与金属 / 陶瓷界面的变形与断裂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使自己对不同材料的变形与断裂规律方面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2003 年 12 月我回到金属研究所,在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继续开展材料的疲劳与断裂研究,研究的对象涉及到单晶体、双晶体、超细晶与纳米晶、非晶合金、高强钢与高温合金等材料,这些不同材料的力学行为与破坏现象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其破坏规律的理解,但是有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这也是促使我在科学网开博客的原因之一。 2009 年受金属研究所的委托,由我来重新组建材料失效分析中心,经过过去三年多的努力,材料失效分析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老带新的研究团队,并同时承担了国内失效分析案例约 150 项,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目前我们正在以材料疲劳与断裂机制基础研究为依托,逐渐向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失效与破坏案例方向发展,形成了一个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研究队伍。 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形变与破坏规律的深入理解,一方面为设计高性能结构材料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可能为预防工程构件的失效与破坏提供新的参考判据。以后我将陆续整理出过去我们在不同材料关于变形机制、疲劳损伤与断裂以及失效案例方面的进展,或是我与研究生们关于某些问题的合作研究经历,以及在某些方面的认识或心得体会,希望能得到同行的建议或指点。在正式准备内容之前,这里给出几张关于材料形变与破坏的照片,说明各种不同材料的变形与破坏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希望大家感兴趣。 图1:铜铝单晶体多滑移照片 图2:铜单晶体疲劳后形变带内外位错组态 图3:铜铝合金多晶体中疲劳裂纹跨越多个孪晶界面 图4:Ti3SiC2中形成扭折带与局部开裂 图5:铜合金疲劳断口上形成的规则疲劳条纹 图6:金属玻璃拉伸断口照片 图7:高强钢超高周疲劳断口照片,显示疲劳裂纹首先在内部夹杂物处萌生 图8:蓝宝石(Al2O3单晶体)弯曲断裂表面照片
1129 次阅读|23 个评论
看不完的文献
chunguang 2013-1-31 15:49
上午正在拷贝资料,突然发现千人刘刚刚转过来几篇文献,没有附言。前几天转给我的综述还没有完全看懂,新的文献又来了。压力比山还大。过几天就回老家过年了,接着就是天天串亲戚。节后武汉会议的材料,我还一点都没有准备。回家之前,跟时间比比吧。
1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滑落至第八
yanwei12 2013-1-30 10:12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滑落至第八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了。中南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北航、浙大并列第八名。上一次评估是在2007年,当时中南大学与北京科技大学并列第二,可谓名噪一时!现如今却滑至第八,实干才能兴邦,吃老本肯定要倒退的。
4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材料领域相关杂志
热度 4 liyadong 2013-1-26 17:34
1.Biomaterials (中文名称:生物材料), IF7.404(2012) 网址: http://www.biomaterials.org/ 主要展示生物材料应用以及相关医疗器械的研究成果。发表关于临床应用材料中最重要问题的研究原著及权威性的综述。文章主要涉及生物材料的基础科学和工程学等领域,包括力学、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相关设计以及用这些材料制造的产品特征和临床性能。 2.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中文名称:生物医学材料研究) 网址: Part A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7935006/grouphome/home.html IF2.625(2012) Part B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7935007/grouphome/home.html IF2.147(2012) 内容与Biomaterials相似,涉及生物材料的基础科学和工程学等领域,重点关注生物材料的制备、性能、评价和其在生理环境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特性,血液和组织对生物材料的反映。 3.Acta biomaterialia(中文名称:生物材料学报) , IF4.865(2012)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7427061 涉及生物材料科学领域前沿的研究原著、综述和经验交流类领域,展示生物材料的结构和各种功能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4.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pplications(中文名称:生物材料应用), IF2.082(2012) 网址: http://jba.sagepub.com/ 涉及生物材料生产、制造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领域。致力于新生物材料技术的报道,特别是在工业生物医学和聚合物研究设备发展背景下的材料应用。 5.Biomacromolecules(中文名称:生物大分子), IF7.404(2012) 网址: http://pubs.acs.org/journals/bomaf6/index.html 重点探讨聚合物与生物学结合的知识,涉及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的信息,如:可再生资源的单体与多聚体、聚合物降解产品的分解代谢、生物催化、生物大分子集群、仿生学、生物矿化、生物工艺、生物循环、生物除污、生物传感器,以及高分子在制药业与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等等。   6.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 (中文名称:大分子生物科学), IF3.886(2012) 网址: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77002860/home 主要涉及生物聚合体、天然的及可更新资源的聚合体如蛋白质、肽、碳水化合物、核酸、新型聚合物的生物合成物、生物矿化、拟生态、生物复合物以及膜的化学、物理、生物技术、表征、修饰、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另外还介绍生物催化、生物反应工程、生命科学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和诊断学、生物信息学、纳米生物学、组合方法、聚合药物、可控药物释放体系及其组织工程相关内容。 7.Biopolymers(中文名称:生物聚合物), IF2.87(2012) 网址: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28380/home 主要涉及有机与物理化学、实验与理论研究、结构的静态与动态和生物光谱学检定等。 8.生物材料科学—聚合物版 Journal Biomaterials Science-Polymer Edition, IF1.691(2012) 网址: http://miranda.ingentaconnect.com/vl=9744673/cl=22/nw=1/rpsv/cw/www/vsp/09205063/contp1-1.htm 从分子和细胞水平介绍高分子生物材料的特性,以及这些材料与生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药学、生物医学以及生物学领域有广泛应用的和合成的聚合物,组织工程以及人工器官与不凝血材料的发展、诊断和治疗器械与系统、细胞培养、细胞分类器、膜、吸附剂、生物传感器以及生物活性剂的递药系统等领域。 9.软物质(全称:Soft Matter), IF4.39(2012) 网址: www.rsc.org/publishing/journals/SM/ 10.控制与释放(全称: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IF5.732(2012) 网址: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683659 主要是释药方面的文章。 11. Dental Materials(中文名称:牙科材料), IF3.135(2012)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095641 涉及牙科材料性能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特点以及实验等领域,具体包括临床口腔学应用技术、口腔实验室技术、综述、学术交流以及相关评论。 12.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中文名称:胶体和表面-生物界面 ), IF3.456(2012)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9277765 涉及胶体和界面现象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新动态,尤其是关于医学、药学、生物技术、食品以及美容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13. Journal of Bioactive and Compatible Polymers (中文名称:生物活性与相容性聚合物杂志), IF2.953(2012) 网址: http://jbc.sagepub.com/ 涉及聚合药物、药物设计、生物学活性或相容性相关结构以及聚合体功能化、拥有特异性生物活性或生物相容性的天然聚合物变体;聚合物酶模型;生物用膜,脂质体稳定以及细胞模造等。 14.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Medicine(中文名称:材料科学-医用材料), IF2.316(2012) 网址: http://www.springer.com/materials/structural++biomaterials/journal/10856 涉及医学、牙科植入体、假体、医疗器械等生物材料的科学技术与临床应用等领域,内容包括天然材料结构、特性和应用,以及金属、陶瓷、聚合物和复合物在整形外科、颌面外科、心血管、神经学、眼科和牙科的应用等。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597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TOP10
liubinWNLO 2013-1-24 18:14
美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最早起源于冶金学研究,并与采矿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全独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但在化工、机械、冶金等专业中已培养了大量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高校逐步开始对材料学科进行改造,将原先设置在化工、机械和冶金等院系中与材料有关的专业陆续分离出来,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或“材料科学系”等独立的系科。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大部分高校已实现了材料专业的独立化。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在1974年便成立了独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自此,材料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走上了历史舞台。   针对中国申请者经常选择的专业方向,笔者将目前美国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归为以下四大领域:   1. 金属材料。金属是最重要的工程材料,包括金属和以金属为基础的合金。这一学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索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其原理,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现实生产。   2. 高分子材料。这是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应用范围最广的领域之一,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汽车工业等各个范畴。其研究内容包括活性聚合、新材料的合成与开发、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反应性加工、先进复合材料及应用、超细材料及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   3. 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主要包括结构陶瓷、功能陶瓷、日用陶瓷、耐火材料、玻璃、水泥等材料。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结构陶瓷的制备、组织结构和性能的研究,磁性材料、电性材料、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等功能材料的制备和研究。   4. 电子信息材料。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一个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半导体微电子材料、磁性材料、光纤通信材料、绿色电池材料、光电子材料、压电晶体与薄膜材料和新型存储材料等。      名校Top 10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在建校初已开始孕育,学院在1865年最早开设的课程中就包含了地质、采矿和冶金等专业的内容。该专业目前在读研究生200余人,系内精英云集,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该系共有全职教授41人,其中11人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6人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其中九人为两院院士)。   国际学生申请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90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5.5分)。需要指出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更偏好IELTS成绩,预计在2011年申请结束后,其工程学硕士可能不再接受申请者提交TOEFL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1日。申请费为75美元。   网址: http://dmse.mit.edu/      伊利诺伊大学巴纳-尚佩恩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伊利诺伊大学巴纳-尚佩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87年,由原先的陶瓷工程系和冶金与采矿工程系合并而成。该系自创建以来,一直位居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前列。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目前拥有全职教授27人,在读研究生160余人,设有生物材料(Biomaterials)、陶瓷材料(Ceramics)、电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金属材料(Metals)、高分子材料(Polymers)五大研究方向,可授予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系内还提供了与商学院合作开设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联合学位项目。   国际学生申请伊利诺伊大学巴纳-尚佩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79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6.5分,各分项均不低于6.0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10日。申请费为75美元。   网址: http://www.matse.illinois.edu/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研究材料科学的系科。该系目前拥有核心全职教授29人,下设生物材料(Biomaterials)、设计与制造(Design and Manufacturing)、电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金属与陶瓷材料(Metals Ceramics)、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聚合材料(Polymeric Materials)、表面科学(Surface Science)、能源材料(Energy Materials)八个研究方向。   国际学生申请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100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7.0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至少两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31日。申请费为75美元。   网址: http://www.matsci.northwestern.edu/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材料学系是前十名学校中唯一用“材料学”而不是“工程”来命名的系科。系内目前拥有全职核心教授31人,下设四大专业方向:电子与光子材料(Electronic and Photonic Materials)、无机材料(Inorganic Materials)、高分子与生物分子材料(Macro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Materials)、结构材料(Structural Materials)。   国际学生申请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材料学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100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7.0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7日。申请费为90美元。   网址: http://www.materials.ucsb.edu/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规模较小,目前拥有全职教授19人,设有高级材料特性(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生物材料(Biological Materials)、块状晶体生长(Bulk Crystal Growth)、计算材料科学(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电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磁性材料(Magnetic Materials)、能源与环境应用材料(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材料机械性能(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纳米成型(Nanopatterning)、光学与光子材料(Optical and Photonic Materials)、有机聚合材料(Organic Polymer Materials)、形状沉积制造(Shape Deposition Manufacturing)、薄膜沉积(Thin-Film Deposition)13个研究方向。   国际学生申请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89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1日。申请费为125美元。   网址: http://mse.stanford.edu/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目前在岗的全职教授近30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下五大方向: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化学与电气化学材料(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Materials),计算材料(Computational Materials),电子、磁性与光学材料(Electronic, Magnetic and Optical Materials),结构材料(Structural Materials)。   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生具有独特的组织形式。系内由教授牵头,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成立了25个研究小组,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不同的小组。这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系内指定课程的同时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   国际学生申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68分,其中写作部分最低18分、口语部分最低17分、听力部分最低16分、阅读部分最低17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7.0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10日。申请费为90美元。   网址: http://www.mse.berkeley.edu/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目前拥有全职教授25人,在读学生约200人,该系下设生物医学(Biomedical Materials)、电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能源材料(Energy Materials)、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结构材料(Structural Materials)五大研究方向,重点研究陶瓷(Ceramics)、金属(Metals)、合成材料(Composites)、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半导体(Semiconductors)和有机材料(Organic)等对象。   国际学生申请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84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6.5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15日。申请费为75美元。   网址: http://www.mse.engin.umich.edu/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康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正式创建于1964年,目前拥有全职教授26人,在读研究生80余人。下设能源与环境技术(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Biotechnology and Life Sciences)、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信息与电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四大战略研究领域,可授予工程学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理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和博士(Ph.D.)三类研究生学位。   国际学生申请康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听、说、读、写成绩分别不低于15分、22分、20分、20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需奖学金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月2日,不需奖学金的申请截止日期为4月1日。申请费为70美元。   网址: http://www.mse.cornell.edu/      乔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乔治亚理工学院设有独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最近刚刚和高分子、纺织与纤维学院合并,组成了目前美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后的新学院拥有全职教授近100人,目前设有生物材料(Biomaterials)、陶瓷材料(Ceramic Materials)、合成材料(Composites)、电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铁电与磁性材料(Ferroelectric and Magnetic Materials)、材料特性(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材料合成与加工(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金属材料(Metals)、建模与模拟(Modeling and Simulation)、分子光谱学(Molecular Spectroscopy)、高分子材料(Polymers)、流变学(Rheology)、结构材料(Structural Materials)和表面特性(Surface Characterization)等研究方向。   国际学生申请乔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105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15日。申请费为50美元。   网址: http://www.mse.gatech.edu/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Park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目前拥有全职教授30人,在读本科生140人,在读研究生180人。系内设有生物材料(Biomaterials)、燃料电池与新材料(Fuel Cells and Smart Materials)、纳米材料(Nanoscale Materials)、计算材料科学(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和设计(Design)等研究方向。   国际学生申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80分,其中口语部分不低于19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6.5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15日。申请费为65美元。   网址: http://www.matse.psu.edu/
2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嘲风近期封面作品
scimage 2013-1-22 16:51
嘲风近期封面作品
祝贺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张智军老师发表JMC封面文章 祝贺中科院化学所占肖卫老师发表SMALL封面文章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4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师昌绪——新材料应用中国大有作为”
gniyiahiq 2013-1-20 11:37
作为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石,新材料既要先行,但又亟待应用牵引,尽快破解制约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采取措施加大应用牵引的力度 文/师昌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 要发展好新材料产业,必须“材料先行,应用带动”。我们不能设计出来了东西,去等材料。对发展新材料产业要有一个很好的性规划,将来需要什么新材料,要未 雨绸缪。新材料从研发到数据齐全、工艺稳定的工程化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材料先行。当前我国有许多新材料没能应用,原因之一就是还没有达到工程化的程 度,这是个要害问题。 目前我国大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大多数没有动力去用新材料,因为他们不用新材料照样过得很好,照样赚钱,用新材料反而要冒风险。现在是拥有新材料技术的科研单位、院校拿着新材料去求大企业应用推广,在这样的体制下,新材料推广起来就非常艰难。 我国的新材料企业多数不太大,就是因为应用上不去,这样新材料发展就很难。政府要在开辟新材料的应用领域上加大作为。比如镁,我国资源量很大,上世纪90 年代提倡做镁,一下去了,占了世界80%的市场,即使这样,一年才产80万吨。但目前发展基本上停滞了,为什么?关键就是没找到镁的新的应用领域,如果建 筑材料用上镁,市场就很大,现在用的铝合金是塑料包的铝,为什么不能包镁呢?镁的长处一是轻,一是减震,高速列车的震动是个关键,如果用镁既减轻重量又减 震。 新材料的应用要开辟新领域,必须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再试点应用,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牵引,给予补贴、鼓励,支持拓宽新材料在新领域的应用。要发展好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只有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才能带起来先进的新材料产业。 对于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来说,“设计是灵魂,材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测试是保证”,这个整体上做好了,我们就能成为机械制造强国。我们现在还不是制 造强国,就是因为设计比较落后,工艺就更加落后,比如我们的超级计算机,虽然说明设计有了一定的水平,但芯片受制于人。 芯片一是材料,二是工艺,并且工艺更加重要。现在芯片被英特尔等外国公司垄断。只有设计、材料、工艺和测试都搞上去了,我们的机械制造业才能上水平。我国 的机械制造业必须要从大国到强国,包括资源加工业。比如钢铁、有色、水泥和建筑材料,我们并不十分落后,既是生产大国,又是消耗大国,但如何变成强国是一 个大问题。历来,像、日本、等都是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强国,他们才因此成为世界强国。所以我们要想成为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非线形晶体材料技术是全世界第一,卖了几百万美元。但是,材料做成器件出口却能十倍甚至百倍地增值。因此发展新材料,还要从制造 业、从元器件驱动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寿命大大短于的,说明我们仅有新材料还不行,工艺还必须过关。实际上,我们的装备也并不比人家差多少,但是我们做 出来的轴承寿命还不行。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制造工艺问题,一个是精度不高,一个是抗疲劳性能差。因此要想从大国到强国,还要在制造工艺方面赶上人家。 原来我们飞机起落架经常出问题,有位工程院院士就专门做起落架用钢,最后达到了的寿命水平。这位院士引进的钢成分当时不保密,但是怎么使其性能提高是关键。因此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是关键,我们也有能力在这个方面加大作为。 如何做好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提高制造工艺水平,当前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体制问题:现在分割得很厉害。举例说,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离心力很大,一出事故肯 定是机毁人亡。美国从粉末冶金涡轮盘技术开发到大量应用一共用了12年,我们上世纪80年代从德国引进了设备,到现在也没用上,都报废了。为什么?其实还 是体制问题。几十年来,标准是标准,制造是制造,国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组织部门。 我们提出企业要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但不要理解为企业设立大的研究机构才是主体,企业必须和科研机构、大学进行真正的联合。因为,现在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大 部分在科研机构和大学。现在也成立了许多协会、技术联盟等形式,但大多数是松散型的,没有真正融合起来。说到底是由于各有各的利益,而在组织、政策层面没 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和规范。 另外,为什么有些地方热衷于建钢铁厂,压也压不住?就是因为有成熟的技术,没有风险,并且规模大、赚钱,上去了。所以用来作为衡量发展指标的体制,非常不 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材料由于开始阶段用量较少,对的贡献较小,除非是很有眼光的人才敢上,但是一般政府官员认为在自己任上这些新材料成不了气候,往往 不愿做。因此必须有一个长远计划,企业要真正竞争,先进的技术要上,落后的技术要下。
1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妙的材料立体显微组织
热度 2 xieyujiang 2013-1-19 18:33
最近在研究高温合金粉末冶金修复区组织的时候采用萃取的方法对修复区内的硼化物进行了提取,然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了材料组织立体的美,特意照下来与大家分享。 像不像一束花? 像不像迎客松? 像不像一盘花?
74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生成绩评定成了一项系统工程
热度 1 lysyxcs 2013-1-19 11:41
现在学生成绩评定简直成为了一项系统工程。期末除需要批阅试卷外,还需要整理试卷档案,需要有平时成绩及其支撑材料、期中成绩及其支撑材料、期末成绩及其支撑材料。此外还要试卷分析、命题方案、命题审查表等。最快也需要一周时间来整理这些材料。 1 、学业成绩结构 实行结构化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各项成绩均实施百分制,最终成绩构成如下: 学业成绩 = 平时成绩× 10%+ 期中成绩× 20%+ 期末成绩× 70% 。 其中任一部分成绩不合格,该课程的学业成绩不合格。 2、 平时成绩构成 学生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课外作业及平时测验等组成,其中缺课超过三分之一课时的,取消课程考试资格。 3、 期中考试成绩 期中考试可以采取闭卷形式,也可以采取开卷形式,由主讲教师决定。闭卷形式的考试与期末考试要求一致,论文形式的开卷考试,要给出详细的评分标准,试卷批阅要有与成绩相一致的评语。 4、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执行学校规定。 ( 1 )网上成绩录入截止时间为 2013 年 1 月 28 日 24:00 。 ( 2 )其他各类需单独报送的成绩务必于 2013 年 1 月 24 日 18:00 前报送学院教学办。 相关教师务必准时录入、提报成绩,逾期未录入或提报的视为成绩漏报,按教学事故对待处理。
3123 次阅读|2 个评论
提供生物实验材料果蝇
lipingren 2013-1-18 15:58
提供生物实验材料果蝇 1. 2号残翅单突变体; 2. 6号品系小翅、焦刚毛、白眼伴性三突变体; 3. 14号黑檀体残翅非连锁双突变体; 4. 18号野生型; 5. 22号白眼单突变体; 6. e号黑檀体单突变体 ...... qq:1274069191 1. 2号残翅单突变体; 2. 6号品系小翅、焦刚毛、白眼伴性三突变体; 3. 14号黑檀体残翅非连锁双突变体; 4. 18号野生型; 5. 22号白眼单突变体; 6. e号黑檀体单突变体 ...... qq:1274069191
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COL故事:表面等离子激元可提高纳米硅材料的发光效率
slowlight 2013-1-16 15:35
Chinese Optics Letters编辑部 未来高性能处理器中,海量数据的传输是提升处理能力的瓶颈,最为可能的技术途径是基于硅衬底实现电子与光子器件融合的光电集成回路。目前,硅基器件已经能够实现光子的调控、传输和探测,唯有硅光源研究进展缓慢,效率仍然很低(10 -5 - 10 -2 )。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黄翊东教授课题组利用金属波导增强包埋在氮化硅母体中纳米硅点发光效率,验证了借助表面等离子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提高纳米硅材料发光效率的可行性,为未来实现片上集成硅光源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将发表在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13年第2期上(022401, 2013)。 表面等离子激元是一种沿着金属-介质界面传播的TM偏振电磁激励。在谐振频率处,SPP的模式体积极小(小于普通光波模式的1/10),态密度极高(比普通光波模式高10倍以上)。因此借助SPP,有可能提高发光材料的自发辐射速率。在该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利用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PECVD)生长出含有非晶态纳米硅点的富硅氮化硅(SiN x )材料,然后利用磁控溅射制备出15-25nm厚的金纳米薄膜。通过稳态光致发光谱,观察到了金-氮化硅波导的SPP谐振峰,验证了SPP模式的存在;通过时间分辨光致发光谱分别测试了制备金纳米薄膜前、后硅材料发光的平均自发辐射寿命,结果表明自发辐射速率可以提高约3倍。 该研究制备出了带有金属波导结构的富硅氮化硅材料,并且不同于以往研究中通过测量光强变化间接研究自发辐射速率改变的方法,采用了时间分辨光致发光谱测量了自发辐射寿命,由于自发辐射速率反比于寿命,因此更为直接地研究了自发辐射速率的改变。尽管目前的实验结果只获得了约3倍的增强,对于真正实用的器件还需进一步提高,但该研究证明了借助表面等离子激元是增强硅材料发光效率的可能途径。 目前实验中获得的增强倍数远远低于理论的预期(100),该研究小组最新的研究工作表明SPP模式的传播损耗和发光材料发光谱的展宽是获得极高增强倍数的制约因素。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将针对减小发光线宽和降低传输损耗开展工作,以期获得更高效率的硅光源。 金-氮化硅波导的结构示意图 论文全文请见: Surface plasmon-enhanced amorphous-silicon-nitride light emission with single-layer gold waveguides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5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期刊和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
talentblog 2013-1-16 14:38
联合招聘英文编辑启事 经《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期刊 (ISSN: 1003-9953) 编辑部和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iChEM) 友好协商,《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期刊拟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设立分编辑部。现因工作需要,公开招聘高级英文编辑1名,并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招聘基本条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 2.热爱科技编辑工作,具有敬业精神、服务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工作认真细致,责任心强,主动性好; 3.具有博士学历,化学、材料、化工等专业的教育背景者更佳; 4.具有较高的科技英语水平,曾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过多篇英文学术论文; 5.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和宣介能力,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如word, photoshop, excel等)处理文档; 6. 具有编辑工作经验者和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考虑。 二、招聘程序 1.应聘者请提供个人详细简历、1-2封推荐信以及有助于申请本职位的证明材料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2011-ic-chem@xmu.edu.cn ,主题为“应聘编辑”; 2.《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期刊编辑部和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初审、面试,确定拟录用人选。 三、其它说明 1.录用人员将享受优厚薪酬待遇,通过人才派遣方式录用,常驻工作地点在厦门大学。 2.简历投递截止期至2013年3月1日止。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1月6日
5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山大学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博士后招聘计划
talentblog 2013-1-16 14:31
中山大学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是由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ISIS(超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超分子化学之父”之称的化学家Jean-Marie Lehn教授领衔,联合了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INT(纳米技术研究所)、瑞士巴塞尔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组建的一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研究所于2010年正式成立。目前研究所由陈小明院士担任所长。聘请了法国、德国、瑞士和中山大学化学院的知名教授在超分子化学与材料、纳米材料、晶体工程、能源化学、分子和超分子电子学等前沿方向设立研究小组展开科学研究。宗旨是通过聘请在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和成就的、活跃于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为加入本研究所的年轻人提供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知名科学家的开展实质性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机会,并通过与国际知名学者的科研合作成长某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为培养和吸引高水平优秀人才,建设一流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收2013年博士后研究人员,竭诚欢迎优秀博士前来应聘。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条件 (一)品学兼优,身心健康,无不良记录;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有在国(境)外大学或研究院所一年以上的学习或工作经历者优先; (二)从事化学和材料相关专业,专业基础扎实;研究方向与研究所各位教授领域相关者优先考虑; (三)在相关学科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四)要求有熟练的阅读专业书籍、文献和撰写论文及学术交流的英语能力,熟悉德语、法语者亦可; (五)外籍人员条件可适当放宽。 二、 导师组 Jean-Marie Lehn,Dieter Fenske,Marcel Mayor,Hansjörg Grützmacher 中方合作者: 陈小明,苏成勇,童明良,匡代彬 三、在站时间: 2年 四、在站工作内容 博士后在站期间,需根据岗位聘任协议书规定的条款,完成科研工作任务。需以“中山大学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刊物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或以上,并按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博士后在站期间,根据需要分别在中山大学和外籍指导教授所在国家和单位进行科研工作(国外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五、招聘人数及待遇 招聘人数: 6人 待遇: 优先推荐申请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项目(第一年30万元/人); 在国内工作期间按中山大学博士后相关待遇实行,并根据中山大学博士后管理程序提供相关福利。在国外工作期间,若未申请到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项目,则除享受正常中山大学博士后相关待遇之外,由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和外籍指导教授提供额外生活费补助和一次往返机票。根据具体情况,年薪在8-24万元之间。 六、选拔方式: 国内外公开招聘。通过网上投递简历,初选后,由外方导师和中方合作者共同面试。 七、报名方式 可将简历及相关材料发送至 wyingz@mail.sysu.edu.cn 。为使您的简历得到有效筛选,邮件主题请按如下样式填写:“应聘博士后—***(研究方向)—***(姓名)”; 同时以邮寄形式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1)个人简历; (2)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没有取得证书的需要提供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证明材料; (3)两篇学术研究代表作的复印件; (4)导师和相近学科两名教授推荐信。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邮 编:510275联 系 人:王英子 联系电话:020-84113994 E-mail: wyingz@mail.sysu.edu.cn 外籍导师基本情况简介: Professor Jean-Marie Lehn (法国)( http://www.isis-ulp.org/supra/start ) Lehn教授于1963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6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65至今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198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法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被称为超分子化学之父。在分子识别(分为离子客体的受体和分子客体的受体);生物有机体系和生物无机体系的超分子反应性及传输;固态超分子化学(分为晶体工程、二维和三维的无机超分子化学网络);超分子化学中的物理方法、自组装和自组织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果。将四大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为分子器件、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且为21世纪化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 Professor Dieter Fenske(德国)( http://www.aoc.kit.edu/380.php ) Fenske教授1973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1981-1986卡尔斯鲁厄大学C3教授,1986-1988法兰克福大学C4教授, 1988起任卡尔斯鲁厄大学C4教授,曾任卡尔斯鲁厄大学副校长。目前是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兴趣:1)过渡金属化学,特别是配体稳定的过度金属簇合物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2)过渡金属与基于V族元素的环和笼形成新的金属磷和砷的簇合物,3)纳米簇合物的合成、制备及其光学与电学性质。 Professor Marcel Mayor (瑞士)( http://www.chemie.unibas.ch/~mayor/index.html ) Mayor教授1965年出生于瑞士,1995年在伯尔尼大学获博士文凭。1995-1996年在法国路易斯-巴斯德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成为法国路易斯-巴斯德大学的研究员(Scientist)。1998-2005年,德国卡尔斯鲁厄纳米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组长。2005年起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化学系教授和自然科学人才发展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兴趣:1)分子电子学:研究分子结构与电子传输性质的关系,分子开关,存储器件等。2)纳米物质与纳米构筑:由分子环或球形杂环原子组装的似管状体系的三维物质的电学及光学性质,自组装表面的功能化和图案化。3)新型杂化材料:基于有机配体与纳米粒子的杂化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Professor Hansjörg Grützmacher (瑞士)( http://www.gruetzmacher.ethz.ch/people/hansjoerg ) Grützmacher教授1986年在哥廷根大学化学系获博士文凭,1987年在法国图卢兹配位化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1988-1992年,任德国海德堡大学讲师,1993-1995年,任德国弗莱堡大学分析与无机化学教授,1995-2001年,任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无机化学特职教授,2002-2006年,任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至今,任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无机化学教授。 主要研究兴趣:1)不饱和主族元素化合物的合成。2)光引发剂的合成。3)新型配位体骨架的合成。4)顺磁体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研究。5)精细化工合成中均匀催化反应的开发。
3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仪器购置费
热度 32 xipeng1 2013-1-8 16:30
最近参加一个激光器购置论证会,有一项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花在高端显微镜购置的费用为1.2亿人民币。大量采购外国高端仪器的背后,就是大量外汇流失。 解决的唯一方法,是能够“ 中国制造 ”,甚至“ 中国创造 ”。 于是牵扯到仪器研发。 过去,在基金委、科技部各个大小课题中,都严格限制仪器购置费。限制的原因,是希望能够少用于添置家当,多用在项目研究当中。通过共享提高仪器的利用率。这个可以理解。这里我想说的,是仪器与“仪器”不同。 大家都知道,为了提升我国仪器研发的实力,科技部、基金委最近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科研仪器研发计划。对现代仪器研发来说,你需要先有一些材料,比方说,想做一个多光子显微镜,你需要飞秒激光器、光子探测器、显微镜体等,这些在过去都是“单价大于5万元的仪器”,属于严格限制购买。但如果从开发这些单体开始,一个科研团队可能十几年也做不出像样的产品。而且,这些在蔡司和莱卡等大公司,也是直接采购其他公司的产品,缩短开发周期,让自己可以专注于打造用户用得好的产品。 如果仪器开发专项都不给购买搭房子所需要的木材砖瓦(building block)上松绑,那我们将永远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而是只能停留在开发一些低端技术的仪器。 借科学网的人气,为管理部门提个建议:是否能够区分一下仪器跟材料? 比方说, 能够独立产生数据的,可以叫做仪器 (如各类分析仪、检测仪); 需要结合到其他部件,并开发出全新功能的,叫做材料 (比如激光器、光电管、位移台、光谱仪等)?这样,不仅完善了科研经费管理,让一些所谓的开发者不是单单从国外买一套仪器进行交差,也方便了真正开发仪器的研究者,能够开发出世界领先的仪器。 而且,现在购买这些搭仪器的“原材料”,因为它不具有独立工作的功能,往往在高校采购免税上,也不能得到政策优惠。而是往往作为附件的形式,缴纳了很高的税额后才可以到达我们这些做仪器的研究者手中。 这些免税优惠政策,是否也能够与时俱进一下? 2013年1月8日 装修好的客厅。我们现在的经费政策是,包工队(高校或者科学院研究团队)必须亲自完成所有的木制家具、沙发、壁纸、吊灯、木地板的制作,严格限制从市场上购买。 该改改了!(请帮忙顶上去,让有关部门能够看到,谢谢!)
14865 次阅读|44 个评论
铁基材料成分的几种测试方法
lql0558 2013-1-6 10:20
材料的成分测试,有好多方法。首先是碳硫含量,一般都采用碳硫微机自动分析仪进行含量测试,比如 DCS-280 ,此类仪器做出来的结果为总碳含量,如果想知道非化合碳含量,可以参考国家标准进行测定, GB/T 223.74-199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非化合碳含量的测定》,这样就可以知道化合碳的含量了。如果材料取粉,表面有油污,或者是粉末冶金材料,浸油的,内部油污去除不干净,这些情况会对测试结果影响很大的,比如某种浸油粉末冶金材料,浸油以后取粉,测试 C 含量 2.3% ,然后把浸油材料在 800 度氮基气氛下烧一下,再进行测试, C 含量为 0.74% ,与真实值很吻合。 扫描电镜的能谱分析 EDS ,即 SEM 面扫描,可以得出里面的元素以及分布( C 、 H 等轻元素不能检测);然后选取特定的区域对于有特点的地方进行单独分析,此多为定性分析,或者相当于半定量分析,数值结果可以参考。 XRF 测材料的成分也是半定量(通常是原子序数 9 ,氟和氟以上的都能做 ) 。 XRD 也可以测试,但含量数值需要计算得出,也是半定量测试。 假如是标准材料,有固定牌号的,则可以使用直读光谱仪分析;没有牌号或不知道其具体牌号,使用直读光谱仪测试,难免误差较大或测试不出结果;只知道可能含有某种元素,不知道其成分大约含量在什么范围的,可以使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ICPS 对其测试。还有化学分析,这个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较多。 举个实例吧,对同一试块,成分为铁铜碳的粉末冶金材料,实际含铜 16.20% ~ 16.80% ,使用不同手段仪器检测,铜含量如下: 1 EDS 检测,选取不同的面域,分析三次,结果如下: Cu : 10.20 、 13.62 、 14.85 2 化学分析铜含量两次,结果如下: Cu : 16.60% , 17.20% 3 因没有合适的标准试样,使用钢铁试样,直读光谱仪分析结果如下: Cu > 1 ,检测不出; 4 ICP 光谱仪检测: Cu , 16.68% 。 注:这儿说的测试方法并不唯一,只是几种方法结果的对比。欢迎提出不同意见或检测方法。 本博文为原创, 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或引用,但请注明来源,谢绝不注明来源的引用或转载,联系 QQ:375188549 。 作者简介:李其龙,男,硕士学历,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机械加工方面的研究。 Email : li-qilong@163.com 此文已被《粉末冶金服务网周刊》转载,引用也可注明: 李其龙 . 铁基材料成分的几种测试方法 . 粉末冶金服务网周刊 , 2013, 35 : 18 .
5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怎么学的,连这个都不知道
热度 7 lql0558 2013-1-3 16:41
这是个回忆,大约半年前吧,一个人拿块铝合金问我。 他说: 你是学材料的? 我说:是呀。 他说:这个是什么? 我说:铝合金。 他说:我知道这个是铝合金,我问你这个是什么成分? 我说:我看不出成分。 他说:那你怎么学的,连这个都不知道。 我无话可说了,默认自己学艺不精。 对材料或测试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材料不可能看一眼就知道具体成分,他们不知道这些,是因为这个不了解,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辩和讥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本观 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注明来源,或更正联系 QQ:375188549 。 作者简介:李其龙,男,硕士学历,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机械加工方面的研究。 Email : li-qilong@163.com
4785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国先进材料学会?---今天上网学习了。。。但没搞懂
热度 2 郑玉峰 2013-1-2 18:48
中国先进材料学会?---今天上网学习了。。。但没搞懂
今天收到一个邮件邀请投稿, I'm writing to you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Advanced Materials Society and the Editors-in-Chief for the upcomi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Advanced Materials Society (JCAMS; ISSN: 2224-3682), which is being published by Taylor Francis publishing group. 很好奇, Chinese Advanced Materials Society,结果就去看了一下网站 http://www.thecams.org/ 有些晕,没搞懂,请教高明指点。。。
5397 次阅读|3 个评论
炒菜与材料成型加工
lixiangfm 2013-1-2 12:16
从很小就炒菜,总是水平不稳定,有些菜炒不好又找不到原因,直到我学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炒菜画风转变为: ------------------------ 原材料及配方: 主料、配料、作料。。。(及其比例) 材料预处理: 混合、切片、花刀、烘干、腌制、焯水。。。。 设备: 锅碗瓢盆铲碗刀叉。。。 工艺: 顺序、时间、温度、速度。。。。 结构与性能: 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氨基酸溶于水。。。。 产品抽检: 尝,揭开锅盖看。。。 废品处理: 回收再利用(比方加点盐),将就吃,降价处理,丢弃。。。 后处理: 浸泡、发酵、虚蒸、修整、摆盘、擦除溅起油渍。。。。 话说食物基本都是高分子 比较夸张点的,厨房还配备了油温计、精确到0.1g的电子天平、定角磨刀器、恒温水浴等定量化装备,由于很不爽买的烤箱不能准确控温,曾想买些零件,如精确到+-0.1度的温度传感器等,实现温度的闭环控制。
个人分类: 我的美食|2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旦研发新型材料 制太阳能电池
pikeliu 2012-12-31 12:02
小纤维汇聚大能量 复旦研发新型材料 制太阳能电池可随时随地“发电” 作者:卢杉 陶韡烁 发布时间: 2012-12-11 新闻中心讯 不知你是否想过,有一天穿在身上的衣服、戴在头上的帽子、拎在手里的包都能够“自我发电”,给你“奄奄一息”的手机充电呢?你是否能够想象,现在占地面积庞大的发电站,未来只需要一个桌子大小的机器就能发电?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教授课题组最近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能源器件——取向碳纳米管纤维,使研发完全纤维状的“能源系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基于这一技术制造的新型太阳能纤维电池,使人类随时随地、高效使用太阳能的梦想有望成为现实。 白天也懂夜的黑 彭慧胜教授的团队新研制出的这种新型、柔性的纤维状能源集成器件,可以制成一根根像头发丝一样细的纤维状太阳能电池,其直径只有60-100微米(1毫米=1000微米)。纤维状,意味着可以把它们像普通化学纤维一样编织成衣服、裤子等纺织品,这样这些衣裤,整体就成了一块大太阳能电池,并实现自身“发电”。 近年来,人们对能源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专家学者们将其列为未来人类生存的最大挑战。除去对煤炭、石油等传统有限能源的使用,将来的能源使用结构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将成为主流。除太阳能外,其他新能源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都很高,而现今人们对于具有明显优势太阳能的利用率连1%都达不到,这其中的开发空间可想而知。太阳能电池是其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领域,传统板状太阳能电池在应用场所和可移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面积和朝向上对阳光入射角度也有很大的限制性。 但这些问题在彭教授的太阳能电池中都不存在。神奇的是,与现有的太阳能电池不同,彭教授的研制的这种新型太阳能纤维电池,还实现了在将太阳光转换成电能的同时,把这些能量储存起来,而不需要外接其他蓄电池或储能设备。这样即使在没有日光、又对光电需求量更大的夜间,人们也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太阳光能源。 据悉,在一根纤维上实现既发电又储能是彭慧胜教授课题组最为重要的原创性突破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已被最新一期的国际化学原创性研究领域权威期刊《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响因子 13.5)作为封面文章发表。而负责期刊审稿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彭慧胜课题组用一个“非常简单和低成本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在一根纤维上同时实现光电转换和储能”,这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对于全纤维状能源系统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悉,取向碳纳米纤维能源器件的研发成功,对于发展下一代光伏器件指出了一个富有前景的新方向,为线状能源器件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轻、更强、更广 传统太阳能电池多由单晶硅制成,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其生产过程中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对环境有很大影响。而复旦团队所使用的碳纳米管纤维材料则可能很好地解决未来太阳能电池的这些问题。 碳纳米管纤维,直径与头发丝相当,长度可达数百米,最大的特点是很轻、很强。它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要比目前大规模使用的工程纤维材料——如尼龙钢丝、杜邦公司的科夫拉纤维材料(kevlar)——强数倍之多。碳纳米管纤维已经在防弹衣、航空航天、医疗和体育器械等广泛领域显示重要应用前景。 而将碳纳米纤维制成太阳能电池的过程基本无污染,效率高,成本低,制作工艺相对来说也较简单,具有大量稳定生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制造纤维状的太阳能电池只要经过“纺丝”——让碳纳米管材料生长出来,如棉花纺丝一般地连续制备,“镀膜”——将碳纳米管纤维经过特殊的溶液,从而在纤维外部镀一层光合性材料这两个主要工序。 据悉,使用碳纳米材料制造纤维状的新型能源器件,突破制造理念与技术的难题是彭慧胜教授课题组近年来一直重点研究领域的应用性成果。而他们所从事的碳纳米管及聚合物复合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是目前国际材料学界的一个前沿热点。 而除了将取向碳纳米管纤维成功应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外,不久前,彭教授课题组还成功地以这一纤维材料作为电极,研制了出新型线状微型的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其成果也被国际材料领域权威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13.9)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新方向、新路子 据彭慧胜教授介绍,他们的研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他们重点通过对碳纳米管取向,优化结构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能源材料的相关性能。而此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主要尝试的方向是使用无规碳纳米管作为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或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或活性材料。但是,无规碳纳米管因为存在大量的接触点,不利于电荷的快速分离和传输,因此对相关电池性能提高的程度非常有限。 彭教授课题组使用碳纳米管纤维材料制造了一系列高效率的线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并且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可编织性,最高光电转化效率超过9%;也成功利用同一纤维材料构建了微型线状超级电容器。而最新研发的集光电转换与储能于一体的纤维状太阳能电池和线形锂离子电池,则又进一步大大提升了相关性能指标,为线状能源器件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彭教授表示,他们完成的是在实验室的源头性研究工作,算是走通了新门路,可能开辟了新方向,但这些新概念、新技术的应用性研究和工艺制备技术发展还需广大研究人员一起努力。也许我们可以设想,未来某一天,新型纤维制造的超级太阳能发电机和超级电池,将成为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伴侣,为人类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 彭慧胜教授简介 彭慧胜教授,先进材料实验室PI、博导,现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副主任。2008年10月从美国回到复旦工作至今,彭慧胜教授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5篇,其中影响因子(IF)超过13的17篇,包括1篇Nature Nanotechnology(IF=27.3)、8篇Advanced Materials(IF=13.9)、5篇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13.5)和1篇Nano Letters(IF=13.2)。应邀在国际化学权威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28.8,2010和2012年)和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IF=21.6,2012年)上撰写综述论文。研究工作7次被Nature及其子刊以“研究亮点”等专题报道,其中2009和2011年两度被Nature集团评为月度“亚太地区十大研究亮点”(“Nature Asia-Pacific Top Ten Research Highlights”)。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3项,其中授权2项国际专利和6项中国专利。获得10多项国内外学术荣誉:201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年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公示结束)、2010/2011年度美国Li Foundation Heritage Prize、2010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0年上海领军人才、2009年中国化学会和德国John Wiley青年化学论文奖等。
个人分类: shanghai|0 个评论
[转载]关于报送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的通知
tangminqian 2012-12-26 09:00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gggs/201212/145628.html 关于报送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相衔接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部拟于2013年初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为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请各地在认真总结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并报送经验交流材料。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请各地认真总结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相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梳理问题、总结经验、介绍做法、明确思路、提供建议。重点可围绕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及中高职学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过程、学校合作、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指导体系、行业企业指导合作体系、实训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衔接进行总结。   2.材料要突出特色,主题鲜明、内容翔实、条理清楚,有数据、有分析、有措施,根据本地实际,可以是全面总结或重点总结某一方面的内容,字数控制在4000字以内。材料原则上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兵团教育行政部门名义提供。请各地于1月14日前将书面材料报送我司,同时报送电子文档。   3.各地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力量撰写,确保所提供材料的质量。各地在组织材料撰写过程中,有何情况和问题,请及时与我司联系。   联系人:徐勇雁、张磊 电话:010—66096722、66092162   电子邮箱:xuyongyan@moe.edu.cn   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职成教司教学与教材处,邮编:100816。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2年12月13日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高校青椒调离的教训
热度 10 yijiusier 2012-12-25 14:17
200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部某省这所二本高校——×江大学某个学院工作,期间因给考查课抄袭作弊的学生挂科受到学生网上人身攻击,并且由于领导的消极处理以及我在网上回击学生,与领导田×宏、杨×仁等矛盾激化,处处卡我,甚至我出去做实验几天没有请假,扬言要扣我工资。2008年,我向院系提出调离申请并获得批准,之后向人事处提交了调离材料。但时任人事处处长的周×标与我“语重心长”地谈话,说什么要适应环境嘛,不要调离,时任副处长的吴××给我打气,说院系没有资格扣教师的工资,还说我不能只做科研,青年教师要教学和科研一起发展。我就做了在职的博士后,但没有没有安排具体的岗位。之后到山×大学做博后(在职),2008年11月才进站,期间学校没有安排岗位,2009年5月我找已经担任组织部长的周×标、现任人事处处长熊×金,写了详细的材料,详述了现状与要求,均没有结果,听了我详细的汇报后,周×标终于憋出一句话:是不是生科院没有同意你读博士后(原话)而调离的?2010年再找他,仍然说这样的话。自2008年9月起就算我在外进修,只有基本工资,之间多次要求安排岗位没有安排(2010年4月博后单位开出同意在原单位做课题的证明),随后山×大学开出已经办理退站手续的证明,我通过纪委办向学校的主管副书记提交了要求安排岗位的申请,详述了我的现状与要求,一直没有回音。而且我手拿两份国外的邀请函(对方付工资),人事处的答复有两条:①你在做博士后呢,做博士后还出什么国?②你这两年一直没有为×江大学服务,一直在外面飘着,还是不要出国了。 这两年,我在飘乎不定的情况下浪费了两年时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山×大学的博士后是没有工资的,理由是你没有转档案过来,如果住公寓,一个月要交房租400元,在经济上我难以坚持,在学术由于我进站后实验室方向有变(进站之前合作导师说这是实验室的重要方向),我完全孤立地做我那个方向,学术上也难有长进。×江大学不给安排岗位的理由是你在做博士后呢,出了站给安排,其实开了退站证明后也没有给安排。这就是我2008年没有果断辞职的下场。这两年(2008.9-2010.9)我以×江大学的名义发表论文6篇,其中英文3篇,申请到省教育厅项目1个,转拨×江大学科研经费6万元,但学校不算服务期,不享受奖酬金,不享受分年的安家费,而且基本工资也要被收回,而且不交钱不给档案。被迫交10万元,才办了调动手续。另外就是四年工作期间没有办理保险。人事科的答复是:该省都没有办理保险。 后愤然起诉,我在当地咨询了律师,当地的律师表示,不打无把握之仗,完全是长×大学违法违规。递交起诉书时,荆×法院说是必须有人事仲裁委员会的仲裁作为前置程序;费了老大劲,非要我本人前去申请仲裁,还要我本人领仲裁通知书,后来单方面通知我长×大学律师出差,要改时间,长×大学居然请了个律师,这个律师真是无耻极了,说什么长×大学完全没有违规,博士后本身是一种职位,我不安心博士后,擅自退站云云。等待时间超过了法定的期限,中间我打电话催了2次,后来仲裁员居然不接我电话了。直到9月底方寄达仲裁书,仲裁结果大跌眼镜,说什么我申请仲裁时过了申请期限,因为对我的申请要求不予支持。既然过了期限,你原来仲裁个屁啊! 后来我在网上找了个愿意风险代理的律师,不拿一分钱,在胜诉后按40%的比例提取律师代理费。此律师看似也非常有必胜把握,但最后告诉我说什么当地的法院表示:凡与长×大学的案件一律不受理。对中国的法制,我那一刻是彻底失望了。这算个什么狗屁不通的理由啊。我相信长×大学是做足了功课,宁愿花钱买通律师、买通仲裁委、买通法院,也不愿意给我贴一分钱。 2010年下半年我就到了东部某省某高校工作,两年之内几乎所有的经历都过一遍,主持国基(青年),买房,出国,校级学术带头人等,对工作环境和待遇我很知足! 以上仅供仍在某个烂位上苦苦挣扎的青椒或准备调离的青椒借鉴。 我要说明一下: 1. 以前有个老师调离与长江大学打官司,是赢了的,至于荆州法院必然维护长江大学的想法是可笑的,不做功夫的话,长江大学必输,更不可能与长江大学的一律不受理; 2. 低头与走人没有必然关系,不低头也可以不走人,走人也不一定不低头; 3. 我进现在的高校与长×大学的经历没有必然关系,倒是长江大学的四年严重耽误我的科研是事实; 4. 和稀泥的回复,还是免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放在这里是没有用的; 5. 对于人事处领导的做法,我至今仍然觉得非常无耻。
226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忆恩师袁润章先生
热度 13 springbamboo 2012-12-20 10:46
忆恩师袁润章先生
先生与病魔斗争近两月,于2006年12月20日13时27分仙逝。每忆先生之事,几乎以泪洗面,无限感怀。先生授业不断,笔耕不辍,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醉心于材料科学研究。至今桃李四海,学术影响非凡,堪称材料学界之一介大师。作为学辈,与先生共事虽有6年,因近水楼台,耳濡目染,深得教诲。虽往事如烟,仍桩桩件件,历历在目。   先生是个科学家,也是个教育家,具有坚定和领先的科学和治学理念。青年时,先生走出大山,求学于岳麓之畔,放飞梦想于马房山(武汉工业大学校址)。先生曾为武汉工业大学校长,上任之初,学校危机四伏。这是因为学校虽根植于建材,强于建材,但因研究手段落后,师资力量差,在国内没有明显的学科竞争优势。于是先生四方奔走,终得贷款,引进了最新测试设备,在学校建起了国内首屈一指材料测试研究中心,使学校的材料研究跃上新台阶。先生积极倡导新材料研究,特别是纳米材料和材料复合新技术的研究,使我校成为全国仅有的几所纳米材料研究发起单位之一,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先机,成为了学校进入211工程大学的资本。先生每谈至此,均为当初自己的治学理念不被他人理解而遗憾。身处逆境,仍坚定信念而力挺,最终不无证明先生的英明。先生重视教师素质培养,积极给予他们出国进修和深造的机会;同时,对本科教学严格要求,重视学生素质培养和真才实学。每年校友返校,均不忘去探望他们的老校长,以表感激之情。先生所著《胶凝材料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构思独特,不拘一格,深得教师和学生喜爱,多次再版,迄今仍是国内高校同类教材的首选,并被广大学者所引用。先生抱病前夕立志著书,集毕生从事科学和教育之心得,惠及后人。构思良久,无耐闲日如金。而今病魔缠身,时日不多,完成此书便成先生夙愿。先生用心良苦,可谓大家风范。   先生决策果敢,极具战略眼光,且知人善用。从创建材料学院到创建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把学校由学科单一的建材院校增强为211重点综合性大学等事例,足以证明了先生的远见与卓识。单以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而论,“材料复合新技术”的命名及含义就可见其眼光之深邃。细细数来,先生所决策的几个重要研究方向皆大获成功。如在实验室开辟燃料电池研究之初,国内外就有发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还是发展其它燃料电池之争。先生通过科学分析,果断将研究重点放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特别是车载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目前,质子交换膜 燃料电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主流,这无疑使我校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上又占据了先机。目前,学校已承担了多项“十五”、“十一五”国家863燃料电池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及一项燃料电池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燃料电池的研究得到了省市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先生知人善用,善于组织团队攻坚。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强有力的学术梯队,以及通过精心整合学校的材料、自动化、能动、信息、设计及汽车等多个学科资源形成的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器件)、燃料电池发动机、计算机模拟到燃料电池汽车的强有力的团队,皆得益于先生高超的组织才干。武汉大学查全性院士获悉武汉理工大学楚天一号燃料电池车的惊人进展后,在多个场合,对先生的组织才能大加赞赏。   先生积极投身于科学探索,对新兴学科有着莫大的兴趣。本世纪之初,鉴于能源危机日甚,先生开始关注燃料电池,并力排众议,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燃料电池研究。一切从零开始,其过程何等艰辛,常人难以想象。但付出就有回报:目前,武汉理工大学已成为国内唯一具有燃料电池芯片CCM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单位,生产的CCM已成功批量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基于CCM的燃料电池常压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使武汉成为继大连、上海之后第三个国内燃料电池研发中心。能在短短6年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先生功不可没。   先生治学严谨、勤奋敬业,虽年事已高,仍勤于思索。先生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常让我注意收集国内外燃料电池研究的最新资料,并将文献打印出来供其阅读和研究。有时一次就打印出上百页的资料,先生却乐此不疲地抱回家细细研究。先生每晚工作至12点,上床而卧,仍要思索几个小时方能入睡。此等精神,年轻学辈尚且不及。每与课题组人员讨论,先生均能一一道出研究文献的内容,并对其中创新之处、可取之处及有待改进之处都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使学辈受益颇丰。先生有句至理名言:不汲取别人成果,一味蒙头单干,那是愚蠢;不去创新、提高,而一味跟在别人后边干,那是愚蠢至极。因此,先生始终勤于思索,敢于创新。但正是长期废寝忘食地工作,以至病魔缠身,先生却毫无察觉,最终延误了病情。即便如此,病榻之上,先生仍在仔细审阅“863”项目申请书,听取项目的研究进展,无不令学辈动容。   先生为人诚实,平生最恨学术欺诈之事。每次与来访者进行学术交流,先生均开诚布公地阐述自己创见和思想,详细介绍最新研究成果。这与时下盛行的同行间相互隐瞒,相互压制之风形成鲜明比较。每次携同行参观,均示以实物或作演示,以取信同行。而且所到之处从不遮遮隐隐,可见先生之磊落。先生每与我谈及时下学术不端,均痛恨之,但又深感无耐,唯寄身体力行,以观后效。   先生不拘一格,提拔青年人才。先生常言青年是学校的希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先生毫不隐藏自己对青年的喜爱之情,喜欢和他们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先生的见解是,青年富有朝气,思想活跃,可以保持自己头脑灵活。而且年轻人有闯劲,正符合先生一贯的作风。因此,先生对年轻人知人善用,勇于提携,勇压重担。如今,已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张清杰、张联盟、傅正义、唐新峰、刘韩星、陈文、余家国、官建国、潘牧、邵刚勤、周建等科研骨干及学术带头人。深感先生之远见卓识,非常人所及。   先生一生关爱他人,宽厚他人,深得人心。我在博士后期间,先生是我的合作导师。为了攻克燃料电池芯片CCM的制备技术难题,在近一周的时间里,我近乎通宵达旦地工作,日渐消瘦。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天上午都要早早来到实验室了解实验进展,并竭力劝我回家休息,倍感温馨。先生还非常关心我出站后的去向,有心挽留,为此专门交代杜棘衡书记解决我爱人的工作调动问题,解决了我们两地分居的后顾之忧。先生还询问我的住房问题,考虑到我刚工作,生活不宽裕,主动表示要借钱给我买房。对先生的关爱真是一生难以报答,唯有努力工作,多出成绩。先生宽厚亦是有口皆碑。先生曾在80年代初看中某一年轻学子的才干,提携其为系副主任,而且力排众议,推荐其出国深造。谁知该学子却黄鹤一去不复返,多年音讯全无,可以想象当初先生所承受压力之巨大,先生却始终未曾抱怨一句。二十余年后,那位学子与先生相见于病榻前,泣不成声。然先生宽慰之,现场诸君皆嘘唏不已。先生博大之胸怀可见一斑。   先生淡泊名利,为人谦虚,平易近人。先生一生培养学生众多,授业无数,始终将所集知识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学生。查阅先生文著不难发现,第一作者几乎都是其学生。而且先生多次将争取到的科研项目交由学生承担,自己却较少挂名。先生才高八斗,本已是院士之衔,评审失利,却不以为然,始终心忧国家科学事业,勤奋工作。先生为人极为谦逊,每次与学生或同事讨论问题,开场白均是“我说的不一定对啊,请大家指证”。若被学生指出不对之处,先生则欣然改之,毫无学霸之气。在先生带动下,上至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至燃料电池课题组,学术民主气息蔚然成风。 先生之事迹,如汉牛充栋,仅举其一二,以共勉,使学辈务须努力,身体力行,完成先生未竟之事业。 (注:本文曾发表于武汉理工大学报网络版总第1495期第4版,同时发表于《梦想与追求》)一书,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11月出版,有改动) 袁润章教授与前来考察的湖北省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右一)、国务委员陈至立(右三)、原东风二汽董事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正夏和科技部、教育部及武汉理工大学校领导一同在自主开发燃料电池轿车前合影。 袁润章教授(左一)为前来考察的湖北省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右二)、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右一)及陪同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领导介绍实验室在燃料电池核心组件CCM的研发情况。 袁润章 教授为我校燃料电池事业的奠基人,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器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倾注了心血。目前,学校燃料电池发动机及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已被列入 “ 十一五 ” 国家 863 科技攻关计划,袁润章教授功不可没。图为袁润章教授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到中兴通讯公司,为中兴通讯董事长 侯为贵 汇报实验室燃料电池研究情况。 袁润章 教授向来访的北新建材 董事长宋志平 介绍实验室在质子交换膜方面的研究进展。
1241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波士顿材料协会年会纪行
热度 1 sulihong 2012-12-17 21:31
受美国材料协会主席邀请参加了在美国Boston召开的MRS(MATERIAL RESEARCH SOCIETY 2012 FALLING MEEETING)年会,并担任分会议主席.参会人员很多,包括了数十个国家.会议专题探讨内容可以对世界当前科研领域的热点有粗略的反映,我对会议大致有如下印象: 内容印象: 1.涉及能源的材料问题属于被研究较多的内容,看来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都对此予以关注.大致分为太阳能材料,与风能配套分散式热储能材料和超级电容,锂电池及燃料电池材料,核能材料和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材料等.纳米作为一个概念贯穿其间. 2.对于功能材料研究也较多,多以纳米材料为切入点,涉及传感器和光电磁等特性等. 3.其他还有碳,高分子,合金和玻璃等. 4.材料分析仪器. 5.材料理论论文. 论文数目大致从多到少如上排列. 人员印象: 参会人员很多,包括多位诺奖得主.我因此也见到和认识了不少新老朋友, 美国居多.但是以色列和俄罗斯研究者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其次是美国,日本,英法德意韩的研究者,还有新加坡,葡萄牙,巴西,西班牙等.之所以印象深刻,我仅仅是依我听其论文报告工作,仅仅是初步印象.美日和欧的研究者,其中大公司IBM,HP,五百强等公司等来了不少研究者。虽然同为IT公司和世界五百强,国内还未听说中石油、华为和联想有参会的,它们很多会认为这样的会议与其主营业务差得很远,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我与HP的高级研究人员在组委会给各位主席举办的招待烛光酒会上大家相谈甚欢,知道她们参会的竟有十多人.后来我与参会院士谈及此事,他对有这么多五百强公司研究人员参会交流有同感,何时中国的大公司知道去寻找这样的会议中的技术价值。
个人分类: 评论|4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加拿大研发出量子隐形材料 已获美军支持
Jack1259 2012-12-14 21:39
加拿大研发出量子隐形材料 已获美军支持 据台湾“中央社”12月11日消息,加拿大一家高科技公司研发出名为“量子隐形”的先进材料。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军事,为士兵穿上“隐形军服”。 据报道,“量子隐形”材料制作成衣服,透过反射穿衣者身边的光波,可以使得穿着这种衣服的人达到“隐形”的效果。此技术更可用于军事上,让士兵像穿上“隐形军服”,还可以避过夜视镜。 该公司声称,这项新技术已经向美国和加拿大军方展示,而且获美国国防部的支持。
1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纳米发展和制备
rft0930022026 2012-12-14 09:18
当今纳米科技领域发展的 3 个重要趋势,即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纳米结构的物化性质表征、纳米器件的构筑和功能评估。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发现新的纳米结构,并以这些纳米结构为基本模型,建立新的理论体系,研究新的物化性能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研究领域;而从应用研究的角度来看,纳米结构的器件化研究依然是该领域的最终需求。 1. 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设计与制备:目前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已经不仅局限于零维或一维结构的控制合成,实现这些结构单元的周期性组装,并进一步服务于器件化研究,已经成为该领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超分子自组装过程依然是获得各种纳米结构最有效的方法。印度科学家 Rao 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多种不同组成、纳米结构和形貌控制的溶液合成方法。其主导思路是利用具有一定配位能力的有机分子作为模板剂,导向前驱物的定向反应和最终产物的晶化生长,这种合成法是经典化学合成的延续。日本科学家 Aida 教授也介绍了利用芳环分子之间的п-п相互作用组装超分子结构,其系列工作包括,利用离子液体进行碳纳米管的成型,以稠环分子组装有机纳米管结构等。日本科学家 Fujita 教授的报告则侧重于利用超分子自组装体系构筑三维孔道结构的配位聚合物,不同的金属离子与设计合成的有机配体之间存在丰富的配位方式,从而可以获得千变万化的有机-无机杂化骨架结构。   模板法是获得有序纳米结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国科学家赵东元教授介绍了利用软、硬模板法合成碳纳米结构。通过合成不同孔道结构的介孔氧化硅材料为模板,可以获得相应的倒易碳纳米结构;而以嵌段共聚物为模板,以稠环类化合物为碳源,则可获得不同形貌、不同晶化度的碳纳米结构。日本的 Tatsumi 教授介绍了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合成氧化硅介孔材料的新思路。以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多种新型孔道结构。我国科学家徐正教授一直致力于以多孔氧化铝为模板,电沉积合成金属纳米线阵列结构的工作,这类材料在超磁体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日本科学家 Shinahara 教授则以碳纳米管为模板,在其中装填富勒烯或笼内含稀土金属原子的富勒烯 / 稀土离子复合物,最终形成的材料具有类似豌豆的有趣结构。   在材料的表征方面,除了利用传统的仪器分析方法进行结构解析,计算机理论模拟已经成为设计材料、研究结构和预测性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来自香港的汤子康教授介绍了利用理论模拟的方法研究直径 0.4nm 的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及场反射性质,理论研究结果验证和丰富了实验研究。同样,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纳米结构,如纳米带、纳米颗粒的结构和性质研究。 2. 纳米结构的物化性质表征、组装与功能:以纳米结构为模型,进行一些光、电、磁性质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少量原子聚集体的理论研究,同样也是为构筑纳米器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筛选适合的结构单元。   本次会议的许多报告涉及纳米材料的物化性质表征。其中通常以单分子体、原子簇或一维纳米结构为主要研究模型,所关注的性质主要在于特殊的光电现象,充分体现了以应用为主要导向的研究思路。香港科学家李述汤教授介绍了利用氧化辅助的手段生长半导体一维纳米结构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获得的材料具有极好的光致发光性质,在激光器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国科学家薛其坤教授则以 Si(111) 面上的 Pb 原子簇为研究模型,构筑不同形貌的岛结构,并通过自由能钟摆技术( Free- Energy Pendulum )探索其依赖于簇结构形貌的不同量子尺寸效应,为纳米器件工程提供理论依据。该方向的另一重要工作,是我国科学家候建国院士介绍的单分子体系及纳米颗粒的电子结构和电子传输性质的研究。利用基底和 STM 针尖做为电极,结合理论模型,可以获得单分子或纳米颗粒的丰富的电子光谱数据,阐述其与形貌相关的单电子量子隧道效应、体系之间电子传输的量子尺寸效应和体系之间的共振隧道效应。   除了光电行为,复合材料的性质提升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我国科学家高廉教授采用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了碳纳米管 / 氧化铝(氧化钛)复合材料,其导电率及机械强度都有明显的增强。   韩国科学家 Jeong- Sook Ha 详细介绍了金纳米粒子单分子膜上所吸附的烷基硫醇与羧酸封端硫醇之间取代反应,发现了金纳米粒子对不同有机组分的不同稳定作用。 3. 纳米器件的构筑和功能评估,纳米器件与纳米技术的应用:以低级纳米结构为基本单元,可以获得一些简单的纳米器件,探索这些器件的光、电性能,是利用纳米技术实现器件小型化的重要基础研究。   通过表面纳米结构阵列改变界面效应,可以被看作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类纳米器件。我国科学家江雷教授模拟自然界中植物叶片表面的组织结构,利用纳米结构修饰材料表面,可以获得不同亲水、疏水性质的界面效应,这种新技术即将投入实际应用。   单电子晶体管是目前最迫切需要的一类纳米电子器件。韩国科学家 K.-H. Yoo 教授采用如 DNA 类的生物分子对纳米颗粒进行组装,从而实现单电子晶体管的构筑。在这样的体系中,纳米粒子作为构成器件的量子点,而 DNA 分子则作为隧道势垒。调整 DNA 分子的链长、端基功能团等,可以有效的调节隧道势垒的强弱,从而实现性质控制。   有机 / 无机杂化材料也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纳米器件。韩国科学家 Seung- Hun Hong 教授介绍了利用针尖刻蚀的方法,以有机分子对固体基底表面进行修饰,获得具有周期性结构纳米结构。这种新型的纳米结构将有望在分子电子回路、纳米生物传感器、蛋白质纳米机器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利用溶胶-凝胶过程,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有机 / 无机杂化材料。韩国科学家 Eunk-Young Kim 以带有甲级丙烯酸基团的芳环分子为掺杂组分,可以得到感光聚合物薄膜。此类材料可用于全息摄影存储系统。韩国科学家 Myung-Ae Chung 也介绍了类似的工作。以有机纳米颗粒为掺杂组分,利用溶胶-凝胶技术获得了多层膜,这类材料特殊的荧光性质可以作为三维光存储器件。
个人分类: 学习资料|2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最轻的材料超强耐压
热度 1 csmnt01 2012-12-13 09:01
一支由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HRL实验室和加州理工学院组成的研究小组表示,该团队已经研制出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该材料密度为0.9mg/cc,比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轻100倍。据报道,由于具有“微框格”蜂窝结构,这种材料是能够突破轻质材料的限制。研究人员已经能够使制造一种由99.99%空气和0.01%固体物质组成的材料,尺寸大小可为纳米级、微米级和毫米级。   HRL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托比亚斯沙德勒说,“研究关键是要造出一个由空心管相互连接的框格,管壁厚比头发还细1000倍。”该材料结构具有超强耐压性,在被压缩超过50%后几乎能完全恢复,并且还有极高的能量吸收,使纳米级产品拥有更高强度。   这种新材料的强度来源于栅格式结构设计的特性。HRL实验室的威廉-卡特说:“埃菲尔铁塔或者金门大桥等现代建筑均凭借理想的建筑结构而实现令人吃惊的轻量化。通过采用纳米结构,我们正让轻型材料发生革命性变化。”研究论文主执笔人托拜厄斯-斯查德勒说:“我们采用了相互连接的中空管构成的栅格结构,中空管的直径只有一根人发的千分之一。这种材料的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0.9毫克。”相比之下,一直占据世界最轻固态材料宝座的硅气凝胶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   包括气凝胶和金属泡沫在内的其他超轻材料采用随机性微孔结构,无论是强度、硬度、能量吸收或者导电能力都不及制造它们时采用的原材料。为了研究金属微型栅格结构的强度,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压缩,直至厚度减少一半。在撤走负载物之后,这种材料恢复98%的高度和最初的形状。随着重复进行压缩,这种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不断下降,但研究人员表示进一步压缩后几乎不发生任何变化。研究小组成员罗莱佐-瓦尔德维特说:“随着尺度降至纳米级,材料的强度实际上变得更强。如果同时采用微型栅格结构,你便获得一种独特的微孔材料。”   该材料是专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发的,可能被用于电池电极、声学、振动或冲击能量吸收等。
312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加拿大一公司称制成“隐身”材料
热度 1 crossludo 2012-12-11 17:30
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10日报道,近日,加拿大一家公司向世人公布,他们研发出“量子隐形”伪装材料,这种材料就像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能够令穿戴者完全“消失”。 据报道,该公司研发伪装材料的项目受到了美国以及加拿大军方的支持。该伪装材料可以令光线弯曲,从而使其覆盖的物品“隐身”。不过,该公司称,由于项目过于机密,因此不能向人们展示这种先进的材料,只是在其官网介绍了一些该材料能够达到的效果。 该公司CEO克莱默表示,他不在意人们是否相信该公司所取得的成就,因为美国军方和加拿大军方以及美国反恐组织已测试过这种伪装材料。美国和加拿大军方证实该材料甚至可以“骗过”红外线和热成像技术。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2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脱细胞基质材料
cai7net 2012-12-11 17:03
脱细胞基质材料 细胞外基质是组织中除细胞外的所有成分,包括均质状态的基质(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和细丝状的胶原纤维,具有连接和支持细胞的作用,还是细胞附着的基本框架和代谢场所,其形态和功能直接影响所构成的组织形态和功能。脱细胞基质是将同种异体组织经过脱细胞工艺处理后,去除能够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抗原成分,同时完整地保留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及一些对细胞分化有重要作用的生长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 、转化生长因子 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经过处理的细胞外基质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该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好,植入体内没有免疫排斥现象,在体内起着支持、连接细胞的作用,同时其三维的空间结构及细胞因子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是脱细胞真皮基质,它是采用脱细胞技术,将异体组织经过生物学和化学的工艺方法处理,去表皮、脱细胞,保留了细胞外基质的形态、三维结构和成分,为宿主细胞提供了生长和代谢的场所,可诱导宿主细胞长入,促进自体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在异体真皮支架中生长,从而完成对缺损组织的修复和重建。它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力学性能,能够长期存在,成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的制备过程中,彻底去除了皮肤中的细胞成分,仅保留真皮中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和胶原,而二者无免疫原性,移植后不会发生排斥反应。同时脱细胞真皮基质独有的三维结构为组织细胞提供了一个生长代谢的立体框架,细胞外基质蛋白可促进表皮细胞的附着和增生,从而完成了组织的生理性修复。而且脱细胞真皮基质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细胞的诱导功能,可作为组织工程新型载体材料推广使用。 除 脱细胞真皮基质外,学者们还成功制备了脱细胞血管、神经、软骨基质等。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1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找研究电储能材料的专家请教
Babituo 2012-12-8 15:40
储能问题是未来智能电网必须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想找位研究储能材料的专家请教一些问题,看是否能找出一些机会。 科学网上的好友有认识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的,请介绍给我认识一下。
个人分类: 智能电网|3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委又有和生物材料相关的项目可以申报喽
热度 1 郑玉峰 2012-11-22 18:40
前些天刚有了欧盟科研与创新总司和基金委的共同支持项目申请,主题是Biomaterials: Imaging and rapid precise prototyping technologyfor custom made scaffolds,见 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96/49542.htm 最近又有一个新的申请机会。见 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96/50494.htm 中日韩前瞻计划项目(Asia 3 Foresight Program,简称:A3前瞻计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和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原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KOSEF)共同设立的合作研究计划。A3前瞻计划的宗旨是联合资助中、日、韩三国科学家在选定的战略领域共同开展世界一流水平的合作研究,并通过计划的实施,培养杰出科技人才和共同解决区域问题,推动亚洲成为世界有影响的科学研究中心。 二、2013年项目征集说明   (一)资助领域及说明   经过三方协商,A3前瞻计划2013年度的合作领域是“生物材料与纳米生物技术”(Biomaterial and Nano-biotechnology)。中方申请人无论依托属于自然科学基金委哪个科学部的基金项目填写申请,都必须从以下申请代码中选择一项填写,未按要求填写指定申请代码的申请书将被初筛。   C1002 生物材料   C1007纳米生物学   H1819 纳米医学   H1820 医用生物材料与植入科学   (二)资助年限
4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实现可见光全谱吸收
热度 1 四面山 2012-11-19 21:01
本报讯(记者周峰)近日,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制备出具有可见光全光谱吸收的红色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这意味着有可能利用二氧化钛基光催化材料实现高效可见光分解水制氢,对于太阳能的大范围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成果先后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和《能源与环保科学》。 据介绍,通过光催化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例如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是获得新能源的一个极具前景的重要途径。发展可全光谱吸收可见光(波长为400~700纳米)的光催化材料,是实现高效太阳能光催化转化的前提。然而,多数稳定的光催化材料的可见光吸收低。通过掺杂能缩小光催化材料的带隙,是增加光催化材料可见光吸收的基本手段。锐钛矿二氧化钛是目前科学界研究最为广泛的光催化材料。利用掺杂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该材料的可见光吸收,但此前要实现可见光全谱强吸收仍是未解的难题。 此次科研人员通过间隙原子弱化金属原子与氧(M-O)的键合实现替代晶格氧的掺杂原子进入体相的新方法,成功突破了在非层状结构材料(如二氧化钛)中实现掺杂原子的体相掺杂,从而获得了硼/氮梯度共掺杂锐钛矿二氧化钛材料。改良材料呈现独特的红色,实现了可见光全谱强吸收,将二氧化钛光电解水产氢的活性光响应范围拓展至700纳米。 研究人员还系统研究了可见光全谱吸收二氧化钛掺杂的原子键尺度理论机制。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和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的资助。 《中国科学报》 (2012-10-18 A3 深度)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2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中国辽宁国际镁质材料博览会举行
四面山 2012-11-19 20:59
本报讯 近日,第五届中国辽宁国际镁质材料博览会(以下简称“镁博会”)在辽宁工业展览馆开幕。多位省市领导、行业专家及国内外约5000位客商代表参加开幕式。 据了解,展会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做强特种资源产业”为主题,有近200家企业参展,设11个展区、500个展位,主要展示国内外镁质材料、硼、滑石、膨润土等系列产品、技术和相关设备。 其中,在工业特种资源产业发展论坛上,中科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韩恩厚等18位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针对镁质材料、硼、滑石、膨润土等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作学术报告;同时举办工业特种资源行业科技项目对接会,来自省内外多家高校与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项目推介,并与参会企业交流洽谈。 (周峰 寇洋) 《中国科学报》 (2012-09-25 A4 综合)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S5.5新功能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chnfirst 2012-11-18 19:56
Materials_Studio_5.5_新功能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分子模拟技术 长沙2011.5).pdf Materials_Studio_5.5_新功能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分子模拟技术 长沙2011.5)
个人分类: MS|0 个评论
方舟子获国际奖(11)名人行踪真相被娱乐化曝光
热度 1 sz1961sy 2012-11-17 01:31
这几天在上海,一直在同不同的人见面,没空把这个系列写上更新材料,幸好,一位美国朋友把此事做了一个娱乐化综述,下面就转载一下要点: 笑谈方舟子的3场美国演讲 发布: 爱玩儿 日期: November 16, 2012 08:46AM 一段时间以来被网友追打揭露而狼狈不堪的方舟子,于2012年11月6日宣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他获得《自然》颁发的“国际科学大奖”。但是方舟子的扬眉吐气、方粉们们的欢欣鼓舞并没有持续多久,网友揭露该奖只是一个野鸡奖 ( )。 随后方舟子在他的搜狐微博发布了一个英文低级错误多多的感言( )。 方舟子称:“我因正在美国,没法在今天前往伦敦去领约翰•马多克斯捍卫科学奖。” 不知道为什么他人在美国就不能去英国领奖。露脸的事,他竟然不去,太不方舟子了。这也说明了该奖野鸡性质不重要,不过也有网友推断方舟子是英语太差,不敢前去领奖( )。 方舟子放着“国际科学大奖”不去领,他在美国忙啥呢? 方舟子忙得很,一天去了3个如雷贯耳的地方,做2个演讲。 方舟子的该条微博一出,方粉迅速展开肉麻吹捧。 竹风风竹2012: 为什么中国媒体打压方舟子,美国却邀请他演讲呢?反差如此之大。好好反省一下吧中国的“媒体文化人们”。不懂科学,只会娱乐。一群没脑子却自明不凡的“文化人” 蚝门少爷7: 中国能有几人能到过这两个地方演讲?有吗? 走调人: 方黑今晚又睡不着了。 新浪USB: 老方这一下子让中医粉情何以堪啊! 色科院AV院士: 中国终于正向输出了一回,还是赞一个吧。 加饭围脖: 猜猜哪天方舟子能在人民大会堂演讲?中国还有这样的希望吗? GrowEasy: 中国要是没有那么多假、愚、恶,哪轮到老方因为求真扬名美利坚?这是老方的光荣,是勇气的光荣,我们这些支持者因此沾光,但是也因为中国的那些阴暗面而蒙羞。 仙人指07: 连国外都羡慕的人才,国内还处处打压抹黑。真是骗子的欢乐国。 拥鱼: 祝贺方舟子老师,你的科普走向世界。 铁臂阿童木nn: 盼望方老师如果能在某些国际组织任职,正面影响力是不是可以更大? 心明眼亮的方黑一眼看穿方舟子演讲的骗局。 方舟菊子: 忽悠得像真的一樣。 素墨水: 方脑壳不要脸还是好,上哪儿都不怕丢! 双碑右岸: 方邪教所说“如雷贯耳的地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给了肖传国几百万美元科研经费。 肖传国: 这让方舟子“如雷贯耳的地方”从92年起就几十几百万美元的给俺钱,让他心惊胆战的肖氏反射弧就是这“如雷贯耳的地方”支持研究成功的。方在美10年生物博士博士后,如今靠某色情女作家才看到了NIH。悲摧! 肖传国: 方舟子自吹刚到让他如雷贯耳的NIH“演讲”,邀请者是谁?演讲地点、内容、语种用中文还是英文?怎没人公告一下?保密?示范一下:图一是我在美国儿科科学院年会作特邀冠名演讲,听众仅几千人,图为主会场4个大屏幕之一。图二??? 阿华44: 两个看点:1.主讲的屏幕显示。2.听众的头发颜色。 合写社会: 肖传国在美国只能吸引白发老人和秃头去听演讲,方老师青春魅力无限奔放,在美国演讲听讲的都是黑发葱葱的年轻人。 圆排骨: 中国人办的,除了借地方,和 NIH 当局没有关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NIH-CSSA)邀请, 自然都是华人。 观者如尘11: 美国方面已有人证实了。不是NIH的邀请。是其中一个中国工作人员借这个场地,搞了个全是中国人参加的座谈会罢了。你可以视为北大的一个老师借北大的一个会议室,跟一帮朋友一起聊聊天罢了。但对于被几个朋友请吃饭都能上升到首都知识界为他洗尘的方舟子来说,聊天这词不够档次~ 射手座倒韩派联盟: 这些是方舟子买的托也说不定。国外生活不容易,赚点生活费。 爱玩儿: 也有可能是铁杆方粉民运程鄂那个党的党员活动。 双碑右岸: 劳资哪天找个托,一起参观美国白宫,劳资在走廊里扯几句淡,托儿做听众状,然后劳资满世界吹应邀在白宫开演讲。这不就是方邪教选择性严打的履历造假麽?方邪教及其走狗双重标准 方舟子的FDA演讲是NIH的演讲一样,也是同样租借场地,中国人的座谈会。 方舟子拿不出任何美国官方机构的邀请,可笑的是他在微博贴出了一张入门证,来证明他去过那3个地方,哈哈哈。 方舟子的FDA入门证写的是escort required vistor,参观的地方被涂掉了,他到底去了哪演讲了? 从方舟子微博得知,他在美国进行了3场演讲。 方舟子的马里兰大学演讲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这个通知看,它也仅是一个中国人的座谈会。 当这一切被网友揭露后,方舟子的演讲改座谈和讲座了。就这,他还不忘讽刺罗永浩。 网友保护科学家评论: 方舟子一贯试图骗人,就说他最近的讲座先是大力宣扬他在美国某某“如雷贯耳”的机构演讲了,然后贴出照片,并贴出他参观那些机构的临时进出证。要给人的感觉他是被那些机构邀请的。害的有些方粉兴奋不已。大家便质疑他的听众怎么都是中国人。结果是:他是被有些华人协会请去座谈的。在美国呆的人,谁不不知道这儿的华人协会是什么。 愚人: 他不过又祭出在中国玩的那套“作报告”游戏.他不是在北大租个阶梯教室“作报告”,在浙江党校“作报告”,及至已被网上剥光了衣服,一遍骂声之中,还偷偷摸摸遛到中科院研究生院“作报告”,所有这些报告全是找几个喽罗在下面准备,无非出钱租个开会的地方,如今国内那些数不清的报告有几个是着正二八经的学术会议?现在他又把“作报告”的伎俩耍到美国来了,这一招不过是想欺骗国内尚把国际学术报告看得神圣的人,以此企图恢复他已经破产的形象。其实国内那些认真的人只要问问他:你这报告,或者座谈内容是些啥?有多少学术的含金量?再问他:你那在NIH的报告怎么几乎都是些中国人呢?怎们主席台上没有见到洋人呢?那两个一边坐着的瘦小身形之人不会是NIH的某个部门的directors吧?再问他,你敢公布你在FDA“座谈会”的内容和照片吗? 猜都猜得出来,他那“人都听得懂的英语”在报告会和座谈会现场上是怎么表演的,也猜得出来这个混混能作什么报告?:) 爱玩儿: 这么拙劣的把戏,一演再演,乐此不疲,这是什么精神?
个人分类: 方舟子获国际奖|4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
talentblog 2012-11-14 16:24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中心”)由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核心共同组建培育,厦门大学为牵头单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文件精神,协同中心将突破原有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束缚,逐步将协同中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材料化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心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示范基地。 协同中心的研究工作以化学基础为先导,着力于能源材料化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力争形成能源材料化学研究的新理论体系和新技术方法,并在设计合成新型能源材料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协同中心设七个研究部,研究涉及基础和应用化学,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现面向全球公开招聘研究部首席科学家、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和博士后、访问科学家。 协同中心同时欢迎优秀人才加盟中心技术支撑与行政支撑队伍。 一.研究部首席科学家、团队负责人和研究人员 (一)招聘条件和岗位职责 招聘条件: 申请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或极强的发展潜力,注重团队协作和学术创新。 岗位职责: (1)首席科学家:担任研究部负责人,在协同中心主任领导下组织和实施该研究部的科研活动。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确定研究部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和队伍建设规划,并据此组织研究团队负责人的聘任与考核,组织研究部成员申报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统筹安排各类资源。 (2)研究团队负责人:在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积极申报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负责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取得世界一流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具体研究内容须经首席科学家确认,亦可是由首席科学家认可的自由探索。 (3)研究团队成员:在研究团队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科研活动、人才培养。 (二)待遇 工作待遇:科研启动经费、科研用房和博士后招收名额。 生活待遇:根据聘任岗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经协商后确定。 二.博士后 (一) 招聘条件 近五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学术思想活跃、具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背景和进站研究计划符合协同中心协同研究和发展目标要求。 可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 (二) 待遇 进站博士后将与中心优秀的导师组合作。 协同中心将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并根据申请人的科研资质和面试结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博士后I,30万元/年;博士后Ⅱ,20-30万元/年;博士后Ⅲ,15-20万元/年。优秀博士后在站期间将选派出国交流和学术合作。 三.访问科学家 (一)招聘条件 高级访问学者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在海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获得相当副教授级及以上职位,在本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学者;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具有主持重要科研项目和领导研究团队的丰富经验,取得过国际同行公认的重要研究成果;与协同中心研究团队或研究人员有合作意向或已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访问学者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获得博士学位,具有5年以上研究经历,年龄在40岁以下,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或年龄在35岁以下的优秀博士后;能够独立使用英文或中文开展工作。 (二)待遇 协同中心为访问科学家提供生活待遇(2.5-8万元人民币/人•月),用于其工资、生活补贴和保险费用,因科研经历和研究任务不同而有所差别。对于工作单位在国(境)外的访问科学家,另外提供一定额度的差旅补贴。 应聘材料 详细简历、任职证明材料、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工作计划、2-3封推荐信及个人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它相关材料。 协同中心热情期盼国内外知名学者、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应聘和具有突出学术成就的团队集体加盟,并将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优秀的平台。如有意向,请发送应聘材料至 2011-ic-chem@xmu.edu.cn ,邮件请以“应聘***”为主题,协同中心将对合适候选人组织面试或约谈。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二O一二年十一月
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好】康奈尔大学:材料原子模拟Atomistic Modeling of Material
chnfirst 2012-11-9 09:46
http://mpdc.mae.cornell.edu/Courses/MAE715/MAE715.html Atomistic Modeling of Materials Cornell University, Spring 2012 Professor Nicholas Zabaras http://mpdc.mae.cornell.edu/Courses/MAE715/HwsPDF/HW10/HW10-Presentation.pdf Using LAMMPS: HW4 Problem 1
个人分类: 材料、专业|0 个评论
201304美国生物材料学会会议
热度 1 郑玉峰 2012-11-8 15:56
201304美国生物材料学会会议
The Society For Biomaterials 2013 Annual Meeting website, and abstract submission portals, are now available at: http://2013.biomaterials.org/! The 2013 Annual Meeting will take place at the John B. Hynes Veterans Me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April 10-13, 2013. A complete list of proposed sessions http://2013.biomaterials.org/content/proposed-sessions-0 for which abstracts are being requested are also listed there. The 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is November 30, 2012.
4457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材料中读懂万千世界,于物理处品味人生百态
热度 2 王惜宝 2012-11-2 10:47
材料就是物质,物质是组成自然世界的基本元素,也是组成人的基本元素。因此认识了材料就是认识了物质、认识了世界。通过对材料基本结构和性能及其规律的认识,我从中就可以认清楚万千物质世界看似云山雾水般的变化规律、认清楚人类错综复杂的社会变迁和世间冷暖。 由于哲学是自然科学规律的总结,因此学习材料物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认识材料的基本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去品味哲学内涵的过程,这就是材料物理的哲学性。 我现在正主讲着硕士生的一门学位课《材料物理》。材料物理揭示了材料结构及其运动规律,让人们能从材料内部结构中真正领略到大自然那种本质的、内在的“和谐相处、平衡共存”的和谐之美、平衡之美,这种和谐之美、平衡之美源自自然的本性,却正是人类之追求!人类只有深刻领悟自然结构的那种和谐之美,才能超于自然又融于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参透自然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和谐、平衡之本质,我们才能在急功近利的浮华社会中保持一份淡定和宁静,达到“宁静以致远”的境界。 材料物理同时也揭示了材料结构的形成与环境条件(工艺、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让人们领悟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生哲学。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材料物理不仅是一门课程,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修为,而且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和修为,她能使真正学懂她的人站的更高、看的更深,想的更圆。正如有位物理学家曾经说过的那样,物理学不仅帮助人们不断认识自己和环境,也可促使人的生活趋于高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97 次阅读|2 个评论
叶金花教授研究组诚聘博士后
biyingpu 2012-10-31 20:26
2012年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叶金花教授研究组诚聘博士后(招聘期限:即日-2012年12月31日) 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NIMS),叶金花教授研究室诚聘博士后一名,欢迎具有材料、化学、物理研究背景的研究者前来应聘。 应聘要求: 研究背景及经历:材料、化学、物理学科;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具有纳米材料或器件制备经验者优先;研究业绩:博士期间,在SCI杂志上发表过至少3篇及以上文章;预期博士后工作期限:2-3年。 工作待遇: 1. 赴任国际旅费报销; 2. 安家费20万日元; 3. 月薪35.7万日元。叶金花教授研究组多年从事光催化及新型光催化材料开发的研究,目前在NIMS与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其它5个研究室组成“环境据点”,得到日本文部省长达10年的经费支持。本研究室现在主要从事人工光合成(CO2光还原和光催化分解水)、光催化环境净化和光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与日本及中国多个研究机构就能源及环境材料的研究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组现有研究员3人、博士后研究员6人、博士生6人。 主页及招聘启事: http://www.nims.go.jp/units/u_environmental-remediation/index_e.htmlhttp://www.nims.go.jp/units/u_nano-photocatalyst/employment/hdfqf1000000yyn5.html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英文)发送至: OUYANG.Shuxin@nims.go.jp 。 PS: 1. 请不要发送简历到叶老师邮箱,叶老师每天邮件很多,对应聘邮件不予受理; 2. 请不符合要求者不要发送邮件,否则不予以回复;   3. 符合招聘要求者发送邮件后一周内未得到本人回复,可能是邮件未发送成功,请改用其它邮箱发送,或者重新发送至 shuxin_ouyang@hotmail.com . 谢谢大家!
9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10月第九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生物材料表面工程论坛听会笔记
热度 1 郑玉峰 2012-10-30 16:46
2012年10月第九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生物材料表面工程论坛听会笔记
2012 年 10 月 29 日 全天大会报告,关于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方面有 2 个大会报告。 10:50-11:20 等离子喷涂生物陶瓷涂层 丁传贤院士 介绍了丁先生课题组过去 30 多年在 等离子喷涂生物陶瓷涂层和新型纳米涂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4:30-15:00 新颖长效抗菌 S- 相表面层的发展及表征 董汉山 教授 Active Screen plasma co-alloying C/N 和 Ag/Cu 利用划痕试验加上能谱分析看划痕沟槽中的银面扫描,证明银的涂层分布深度,具备长效抗菌功能 High effeciancy, Long lasting 抗菌 2012 年 10 月 30 日 生物表面工程论坛 08:30-09:00 口腔颌面部骨组织再生 / 牙种植功能修复的研究 蒋欣泉 颌面部形态和功能的恢复:成骨速度、成骨质量(血管化)、形态 建立颌面部组织再生的动物模型,探索组织工程(各种生物材料(磷灰石 + 丝蛋白、 beta-TCP 、 CPC 、镁黄长石) + 种子细胞)修复口腔颌骨缺损,并初步尝试临床。 支架材料(成分结构修饰) 种子细胞(拓展细胞来源:冻存骨来源成骨细胞作为新的细胞来源) 诱导因子(基因治疗、生长因子缓释、控释) 促进组织工程骨修复 09:00-09:20 渗氮铁基可吸收血管支架 张德元 Strut thickness: 70+/-5 micrometer Elastic modulus: 200+/-30 GPa Yield strength: 561+/-31 MPa 3-4 year total degradation 组织为 Fe 4 N+Fe ,腐蚀速度 10.89microA/cm2(pure iron) 变为 19.37 microA/cm2 (渗氮铁) Fe4N -270 mV SCE Fe3(PO4)2 -519.7 mV SCE In vivo 的腐蚀产物: Fe4N 、 (FexCa1-x)3(PO4)2 、 Fe2O3(COOH) 09:20-09:40 Micro/nano-textured 调控微纳米结构表面 MG63 细胞分化 张玉梅 研究 Osteoblast 的 WNT 信号通路 不同微纳米表面对 Wnt 信号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对整合素链激酶的表达影响( beta-Catenin )、 ERK1/2 09:40-10:00 多孔 Ti-3Zr-2Sn-3Mo-25Nb 钛合金表面活性次级微孔层的构建及其骨诱导性能研究 余 森 10:20-10:40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树脂基托对变异链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抗菌性的体外研究 刘 杰 提高义齿自身的抗菌性能—对基托树脂材料改性 10:40-11:00 Ten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MSC on novel bio-imprinted scaffolds 杨伟国 Critical size Nanotopography Substrate elasticity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nd biochemical cues on the cell behavior. 11:00-11:20 Nano-Ag/Chitosan/Hydroxyapatite Composite Coatings On Titanium Surfaces By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鲁 雄 Antibiotics 快速释放,因此选择无机物 采用脉冲电化学沉积 Nano-Ag/Chitosan/Hydroxyapatite Composite Coatings 壳聚糖降低银的毒性,因为壳聚糖很有效地促进涂层的生物活性 下一步可以引入生长因子到抗菌涂层。 大家讨论认为银的功能是接触杀菌,电子迁移影响细菌的呼吸通道。 11:20-11:40 钛表面氧化钛纳米管层自组装及其生物学性能 冯 波 表面碱基活化,然后交替组装 PLL/DNA/PLL 11:40-12:00 多孔纳米 TiO 2 涂层骨整合效果评价 贺 韬 ( 上海仁济医院骨科 ) 期望建立定量骨整合的效果评价,包括生物学(组织学定量分析)、医学影像学( Micro-CT 无创、全息)、生物力学三个方面。 下午 13:30-14:00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生物材料表面血清蛋白质吸附研究 吕晓迎 生物材料与蛋白质吸附 - 细胞行为三个一体研究材料 表面血清蛋白质吸附和介导细胞黏附和生长 她是国内最早把基因表达芯片、蛋白质组学、 microRNA 测序用于生物相容性 蛋白质组学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一步设计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验证 14:00-14:20 羟基磷灰石 / 石墨烯复合薄膜的旋涂法制备以及性能表征 刘奕 首先合成 羟基磷灰石 / 石墨烯复合纳米颗粒,二者有一定的构象,然后利用 真空冷喷涂技术制备涂层,显著改善其力学性能和体外生物性能。 14:20-14:40 含铜不锈钢表面铜溶出对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研究 任 玲 适量的铜离子对心血管系统有益。 铜的代谢是可以通过胆汁调整,而银的代谢途径还没有定论。 Transwell 试验 14:40-15:00 镁合金表面磁控溅射沉积钽膜及性能研究 王龙权 在不同溅射电流下 磁控溅射沉积钽膜 15:00-15:20 强结合阳极氧化 ZrO2 纳米管 的制备及其界面强化机制 张 兰 与常规阳极氧化不同,采用氟离子沉降阳极氧化方法在锆基体上制备 ZrO2 纳米管层,可将膜基结合强度提高几倍。 15:40-16:00 医用钛合金 Ti-3Zr-2Sn-3Mo-25Nb 的表面白蛋白抗凝血修饰 刘春潮 背景为将该钛合金作为心血管支架材料,在表面制备 DS/BSA 复合涂层 16:00-16:20 银纳米颗粒兼具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思考 曹辉亮 细菌、细胞的电子传导系统 肖特基接触控制的抗菌 无机材料针对细菌壁膜功能的抗菌策略 银等离子体浸没注入 导体表面镶嵌“纳米银” 半导体表面镶嵌“纳米银” 16:20-16:40 钛种植体表面构筑多级微纳米活性结构 陈艳文(厦门大学) 喷砂酸蚀构造微米结构 + 阳极氧化获得纳米结构。 16:40-17:00 钛系牙齿种植体的表面改性与润湿性控制 蔺 增 利用几种真空方法提供非常干净的环境,改变氧化钛薄膜 电子束蒸发制备氧化钛薄膜,利用热处理进一步提高其亲水性 磁控溅射制备氧化钛薄膜 利用等离子氧化技术在种植体表面进行氧化处理 讨论环节: 种植体研究发现HA涂层有利于细菌粘附。 目前骨科植入手术1%患者会手术感染,80%为急性感染,原因是手术感染或内源性感染。骨科不需要太长时效抗菌,4周就够了。
5125 次阅读|2 个评论
想招聘一名学材料的博士生
热度 2 wangxh 2012-10-26 18:52
想招聘一名学材料的博士生,实验室工作,既可以教学也可以做科研。条件如下: 第一,男性(不是俺性别歧视,考虑男女搭配情况); 第二,本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或硕、博研究生阶段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第三,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之付出热情与精力。 【如果违反规定,俺马上撤下】 dl_wangxh@djtu.edu.cn
3565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最顶尖科学家全是“中国人”
热度 40 JRoy 2012-10-25 08:28
美国最顶尖科学家全是“中国人”
【这个有点标题党,但却是个事实:不但是美国最顶尖,而且是全球最顶尖。当然了是Thomson的引文数据,特指材料专业】 今天才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新闻:汤透集团基于2000.1-2010.10的引文数据,发布了了全球顶尖100位 材料学家 榜单。其中榜单前6位均为华人(5位在美国,1位在台湾)。 在美国的5位世界最顶尖材料学家,全部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 。(是否有点奇怪?) 而在台湾清华的那位,是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即回到台湾工作。 进入TOP100的15位华人,按本科院校划分,中科大有7位,大陆其他大学有3位,台湾地区大学有2位,美国大学有3位(分别为台湾留学生、自台湾移民后裔、自香港移民后裔)。 榜单 Top Materials Scientists.pdf 前六名: 杨培东(Peidong YANG),排名第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殷亚东(Yadong YIN),排名第2,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助理教授; 黄暄益(Michael H. HUANG),排名第3,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夏幼南(Younan XIA),排名第4,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 孙玉刚(Yugang SUN),排名第5,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 吴屹影(Yiying WU),排名第6,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另外, 段镶锋(Xiangfeng DUAN),排名20,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 邹祖炜(Tsu-Wei CHOU),排名34,特拉华大学 万梅香( Meixiang WAN ),排名43,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任志锋( Zhifeng REN ),排名49,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 鲍哲南( Zhenan BAO ),排名62,美国斯坦福大学副教授; 蒋业明( Yet-Ming CHIANG ),排名6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马晓龙( Peter X. MA ),排名76,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 梁锦荣( Kam W. LEONG ),排名80,美国杜克大学教授; 孟祥敏( Xiang Min MENG ),排名99,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电镜实验室研究员。 榜单详细列表转载如下:Thomson网站 http://archive.sciencewatch.com/dr/sci/misc/Top100MatSci2000-10/ Top 100 Materials Scientists, 2000-10, Ranked by Citation Impact (among those with 25 or more papers) Rank Scientist Papers Citations Impact 1 Peidong Y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36 13,900 386.11 2 Yadong Y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32 6,387 199.59 3 Michael H. HUANG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34 5,439 159.97 4 Younan XIA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83 11,936 143.81 5 Yugang SUN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37 5,231 141.38 6 Yiying WU Ohio State University 74 9,590 129.59 7 Jan C. HUMMELEN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38 4,643 122.18 8 Alan J. HEEG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49 5,788 118.12 9 Oomman K. VARGHES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28 3,021 107.89 10 Catherine J. MURPH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ampaign 31 3,313 106.87 11 Michael D. MCGEHEE Stanford University 26 2,651 101.96 12 Christoph J. BRABEC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 43 4,242 98.65 13 Stephen R. FORRES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5 2,417 96.68 14 N. Serdar SARICIFTCI 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y of Linz 74 6,444 87.08 15 Herbert GLEITER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9 2,440 84.14 16 Rodney S. RUOFF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25 2,060 82.40 17 Frank CARUSO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74 5,589 75.53 18 Philippe DUBOIS University of Mons 36 2,628 73.00 19 Taeghwan HYEO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37 2,685 72.57 20 Xiangfeng DU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39 2,825 72.44 21 Rachel A. CARUSO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27 1,948 72.15 22 Galen D. STUCK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72 5,095 70.76 23 Igor V. ALEXANDROV Ufa State Aviation Technical University 38 2,555 67.24 24 Nicholas A. KOTOV University of Michigan 36 2,388 66.33 25 Craig A. GRIME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55 3,626 65.93 26 Ullrich SCHERF University of Wuppertal 64 4,099 64.05 27 Andreas STEI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47 2,985 63.51 28 Subra SURESH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4 4,024 62.88 29 Shaik M. ZAKEERUDDIN,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 27 1,670 61.85 30 Ray H. BAUGHMAN University of Texas Dallas 25 1,503 60.12 31 Paul W.M. BLOM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37 2,176 58.81 32 Jenny NELSON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31 1,821 58.74 33 David J. MOONEY Harvard University 43 2,512 58.42 34 Tsu-Wei CHOU University of Delaware 33 1,915 58.03 35 Iain MCCULLOCH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30 1,725 57.50 36 Andreas GREINER University of Marburg 30 1,716 57.20 37 Ferdi SCHüTH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oal Research 60 3,395 56.58 38 Henning SIRRINGHAU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39 2,173 55.72 39 Samson A. JENEK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7 1,490 55.19 40 C. SURYANARAYANA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33 1,801 54.58 41 James R. DURRAN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31 1,669 53.84 42 Guillermo C. BAZ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55 2,960 53.82 43 Meixiang WA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Chemistry, Beijing 29 1,557 53.69 44 Pierre-Antoine ALBOUY University of Paris-Sud 11 28 1,503 53.68 45 Dietmar W. HUTMACHER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9 2,092 53.64 46 Anders HAGFELDT Uppsala University 26 1,385 53.27 47 Dago M. DE LEEUW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and Philips Research Laboratories 32 1,704 53.25 48 Michael GRÄTZEL,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 52 2,763 53.13 49 Zhifeng REN Boston College 37 1,963 53.05 50 Mark E. THOMPS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8 1,482 52.93 51 Andrey L. ROGACH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4 1,781 52.38 52 Rinat K. ISLAMGALIEV Ufa State Aviation Technical University 37 1,926 52.05 53 Mats R. ANDERSSON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8 1,449 51.75 54 Mietek JARONIEC Kent State University 54 2,771 51.31 55 Fujio IZUMI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 Japan 25 1,277 51.08 56 Simon R. PHILLPOT University of Florida 29 1,481 51.07 57 Neil COOMBS University of Toronto 25 1,269 50.76 58 Terry C. LOWE Manhattan Scientifics, Inc. 28 1,416 50.57 59 Wolfgang J. PARAK University of Marburg 27 1,365 50.56 60 Marie-Paule PILENI University Pierre Marie Curie 32 1,612 50.38 61 Jonathan N. COLEMAN Trinity College Dublin 30 1,507 50.23 62 Zhenan BAO Stanford University 38 1,907 50.18 63 Dieter NEHER University of Potsdam 30 1,499 49.97 64 Dieter WOLF 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26 1,285 49.42 65 Kornelius NIELSCH University of Hamburg 27 1,322 48.96 66 Yet-Ming CHIA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6 1,254 48.23 67 Joachim H WENDORFF University of Marburg 30 1,430 47.67 68 Antonios G. MIKOS Rice University 95 4,507 47.44 69 John R. REYNOLDS University of Florida 45 2,131 47.36 70 David GROSSO University Pierre Marie Curie 55 2,548 46.33 71 Richard H. FRIEN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60 2,775 46.25 72 Paula T. HAMMO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2 1,927 45.88 73 Richard W. SIEGEL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31 1,419 45.77 74 Fred WUD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25 1,141 45.64 75 Craig J. HAWK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34 1,548 45.53 76 Peter X. M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30 1,352 45.07 77 Karine ALSELME Upper Alsace University 25 1,122 44.88 78 David L. KAPLAN Tufts University 77 3,408 44.26 79 Donal D.C. BRADLEY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57 2,522 44.25 80 Kam W. LEONG Duke University 45 1,991 44.24 81 Yeshayahu LIFSHITZ Technion -- Israel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5 1,097 43.88 82 John A. ROGER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ampaign 61 2,671 43.79 83 Michael GIERSIG,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36 1,570 43.61 84 Jean-Luc BRéDAS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0 2,177 43.54 85 Thomas E. MALLOU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35 1,523 43.51 86 Caroline A. RO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7 1,174 43.48 87 John W. HUTCHINSON Harvard University 42 1,824 43.43 88 David BELJONNE University of Mons 25 1,085 43.40 89 Horst WELLER University of Hamburg 25 1,082 43.28 90 Frederik C. KREBS Risø DTU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Sustainable Energy 48 2,077 43.27 91 Linda S. SCHADLER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42 1,817 43.26 92 René A.J. JANSSEN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61 2,633 43.16 93 Young-Woo HEO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 30 1,294 43.13 94 Alan H. WINDL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36 1,552 43.11 95 Andrew I. COOPER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30 1,284 42.80 96 Markus NIEDERBERGER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36 1,537 42.69 97 Antonio FACCHETTI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nd Polyera Corporation 37 1,579 42.68 98 Nicola PINNA University of Aveiro and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25 1,057 42.28 99 Xiang Min ME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Beijing 31 1,309 42.23 100 William D. NIX Stanford University 49 2,065 42.14 补: 昨晚上睡觉前在一个国外论坛看到的这个新闻,我就顺手查了一下以便核实免得发一个不负责任的博文(事实上已经是去年的新闻了)。但是标题仍然稍有争议,关于“顶尖”各人各见吧,幸好 我最开始就在博文开头有说明了 。短短五分钟‘炮制’的博文得到精选编辑MM给力了, 我只是新瓶装旧药,不是想讲什么道理。因为俺已经定位于走偶像派( 俺走偶像路线,不走实力派! ),并且在《 从读书无用到教育扩招。。。。 》说了若以后有博文精选,都补贴偶像照。大家心宽,哈哈,上次梁影帝的眼神,看这次像谁呐?!! 再来一张,小马哥。 两瓶哈啤若是换成两把枪.......
个人分类: 科技动态|28961 次阅读|89 个评论
[转载]【科大博士论文】若干新材料的B3LYP杂化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chnfirst 2012-10-16 15:0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58-2006102619.ht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年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若干新材料的B3LYP杂化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陈招英 【摘要】: 随着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化学在化学研究中已经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密度泛函方法由于计算量适中、计算精度较高,已成为计算化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方法之一。杂化密度泛函B3LYP在处理团簇小分子体系已经相当准确,尤其受到了化学家们的普遍公认。本论文将B3LYP推广到较复杂的固体、表面等体系的计算当中去。我们研究了一系列不同维度的新型材料(从简单的团簇小分子,纳米管,到固体和固体表面),研究涉及的材料物性包括几何构型、电子结构、磁学性质和压电性质等方面。 在第一章中,我们简要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其发展过程。量子化学的发展是密度泛函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首先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接着,介缁了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过程,从Thomas-Fermi模型,到Hohenberg-Kohn定理,再到Kohn-Sham方程,直到最近的对密度泛函理论的各种修正和扩充。我们介绍了各种常用的交换相关泛函,特别是杂化密度泛函。然后介绍了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最后介绍了一些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常用软件包。 在第二章中,我们研究了两类团簇—V_2O_6和WO_4。团簇的尺寸处于原子和宏观体系之间,本身性质具有多样性和奇异性,是实验和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我们用杂化密度泛函B3LYP的方法,研究了团簇V_2O_6,WO_4的一价阴离子和中性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我们用理论计算光电子能谱的两种方案,分别研究了这俩个团簇体系的光电子能谱。我们用M~0方法对V_2O_6~-的光电子能谱做了指认。对于WO_4~-的光电子能谱,我们用M~+方法,即用密度泛函和含时密度泛函方法,对光电子能谱上得到的信息,一一进行了分析,包括绝热电子亲和能和垂直电离能、光电子能谱中的振动结构和激发态性质。所有的计算结果都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 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 2006 【分类号】: O641.1 【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9 论文目录 9-14 第1章 密度泛函理论 14-46 §1.1 量子化学的发展 14-18 §1.2 密度泛函理论基础 18-31 §1.2.1 Thomas-Fermi模型 18-19 §1.2.2 Hohenberg-Kohn定理 19-22 §1.2.3 Kohn-Sham方程 22-25 §1.2.4 交换相关泛函 25-29 §1.2.5 杂化密度泛函 29-31 §1.3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31-38 §1.4 密度泛函计算软件 38-41 参考文献 41-46 第2章 团簇材料:V_2O_6和WO_4 46-79 §2.1 团簇科学介绍 46-50 §2.2 理论计算光电子能谱的方法 50-59 §2.2.1 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50-51 §2.2.2 光电子能谱图的分析方法 51-59 §2.3 V_2O_6团簇 59-67 §2.3.1 研究背景 59-60 §2.3.2 计算方法 60-61 §2.3.3 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 61-65 §2.3.4 电离能 65-66 §2.3.5 小结 66-67 §2.4 WO_4~-团簇 67-75 §2.4.1 研究背景 67-68 §2.4.2 计算方法 68 §2.4.3 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 68-71 §2.4.4 振动频率分析 71 §2.4.5 电离能 71-74 §2.4.6 小结 74-75 参考文献 75-79 第3章 硼氮纳米管 79-102 §3.1 硼氮纳米管介绍 79-88 §3.1.1 硼氮纳米管的发现 80-81 §3.1.2 硼氮纳米管的性质和应用前景 81-82 §3.1.3 硼氮纳米管的制备 82-85 §3.1.4 硼氮纳米管的形成机理 85-87 §3.1.5 小结 87-88 §3.2 硼氮纳米管材料计算 88-96 §3.2.1 研究背景 88-89 §3.2.2 计算方法 89-90 §3.2.3 电子结构和压电性质 90-94 §3.2.4 小结 94-96 参考文献 96-102 第4章 Na_(0.5)CoO_2材料 102-123 §4.1 研究背景 102-107 §4.1.1 Na_xCoO_2·yH_2O超导 102-103 §4.1.2 Na_xCoO_2:实验测量与电子结构计算 103-107 §4.2 Na_(0.5)CoO_2的几何、电子和磁性质计算 107-113 §4.2.1 计算方法 107 §4.2.2 超结构模型 107-108 §4.2.3 电子结构和磁序 108-112 §4.2.4 小结 112-113 §4.3 Na_(0.5)CoO_2费米面计算 113-117 §4.3.1 研究背景 113-114 §4.3.2 计算方法 114 §4.3.3 费米面性质 114-116 §4.3.4 小结 116-117 参考文献 117-123 第5章 可能的超硬材料:OsB_2 123-135 §5.1 研究背景 123-127 §5.1.1 从金刚石谈起 123-124 §5.1.2 硬度的定义 124-126 §5.1.3 理论预测可能的超硬材料 126-127 §5.1.4 Os化合物是可能的超硬材料 127 §5.2 计算方法 127-128 §5.3 几何结构、电子性质和体模量 128-133 §5.4 小结 133-134 参考文献 134-135
个人分类: 理论|2 次阅读|0 个评论
洪堡材料寄到
zhengqingbin 2012-10-11 09:21
跟踪DHL快递快件 DHL在线跟踪是查找您的快件所处地点的最快方式。无需拨打客户服务电话,我们可以为您实时提供您的快件到达目的地前,在DHL网络中的详细进程。 查询结果汇总 !-- /div -- 运单: 7936986396 已签收: MARJAN 星期三, 十月 10, 2012 于 10:27 发件地服务区域: SHANGHAI - SHANG HAI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目的地服务区域: COLOGNE - COLOGNE - GERMANY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JD013055671270005005 星期三, 十月 10, 2012 位置 时间 件 15 已派送并签收: MARJAN COLOGNE 10:27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14 快件正在派送中 COLOGNE - GERMANY 07:09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13 快件已经到达派送作业地点 COLOGNE - GERMANY COLOGNE - GERMANY 06:44 12 离开转运地 COLOGNE - GERMANY COLOGNE - GERMANY 06:04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11 正在(已经)安排下一站的转运 COLOGNE - GERMANY COLOGNE - GERMANY 05:40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10 快件到达中转中心 COLOGNE - GERMANY COLOGNE - GERMANY 04:59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9 离开转运地 LEIPZIG - GERMANY LEIPZIG - GERMANY 03:39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星期二, 十月 09, 2012 位置 时间 件 8 正在(已经)安排下一站的转运 LEIPZIG - GERMANY LEIPZIG - GERMANY 23:04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7 离开转运地 EAST CHINA AREA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EAST CHINA AREA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00:46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6 正在(已经)安排下一站的转运 EAST CHINA AREA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EAST CHINA AREA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00:46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星期一, 十月 08, 2012 位置 时间 件 5 快件已完成清关手续并从海关放行 EAST CHINA AREA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EAST CHINA AREA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18:17 4 快件到达中转中心 EAST CHINA AREA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EAST CHINA AREA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18:15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3 离开转运地 SHANGHAI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SHANGHAI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17:08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2 正在(已经)安排下一站的转运 SHANGHAI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SHANGHAI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17:07 + 1 件 JD012056514660014528 1 快件已从发件人处提取 SHANGHAI - CHINA, PEOPLES REPUBLIC
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田间试验给我的几点思考
sumu 2012-10-10 22:06
农忙时节已过,田间地头,农人们的小麦苗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抬起了绿意盎然的“头”。我们的小麦材料还在种子袋里默默地静候着...... 国庆节前,我们按照李老师的播种要求,不同的材料依据不同的分种方法(有单重复的、有两重复的;有河南的、有保定的;有点播的、有撒播的......)分工合作,进行分种:有在种子袋上写名称的,有按量分种装袋的,有装袋后笔记本做记录的,还有后续随机编号的,还有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备份同时纠错的......一切是那么紧张有序,有时又有点“惊心动魄”。 国庆节一过,我们的“田间大计”正式拉开序幕。10月9号上午,我们召集大队人马,驱车前往“常青文化园”试验田。来到地头,看见平整后的七亩田块,心中生出一种悲壮震撼之情:好一片“精耕细作”的田地,好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容不得我们长时间陶醉于大自然健康丰腴的“肌肤”,我们便开始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插杆、划线、开沟、播种......师弟师妹们都干得热火朝天,有时开几句玩笑、拌几句嘴。我虽然不会开玩笑、斗嘴,不过看着他们做的,听着他们说的,也是乐在其中啊!我很是喜欢大家在田间一起劳作的氛围,那种感觉好极了! 不过“田间大计”在酝酿和实施阶段经历过几次小的“波折”。这些波折引发我的一些思考:搞科研如同做事情,一定要用“心”,制心一处,事无不为。回想这半年几次“田间生活”,经常上演着“小插曲”。田间播种时忘记带全播种材料,分种时因为记载模糊找不到收获的小麦材料。下面我就我这半年的亲身经历,同时结合这次田间劳作,将几点想法总结如下: 大田试验好比室内试验,都需要试验材料、试验地点、试验仪器设备、试验者。 一、试验材料 即播种材料要提早计划好,准备好,标记好。分材料时,一定要严谨认真,切忌“差不多”心态作怪。 二、实验仪器设备 即播种用具,铁锹、锄,开沟器,皮尺等要派专人看管好,维护好。 三、试验地点 即播种地块要规划好,田间播种情况要记录好。 四、试验者 即播种人员要态度端正,按照播种要求,分工合作,怀着积极的心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播种任务。 上述四点都挺重要的,不论哪一环节出错,都会影响试验进度,我把它们称为试验“四要素”,这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交叉,相互渗透的。此外,我们要正确看待田间试验,它是一种能动性的劳作,可以发表自己认为合理的想法。人的想法都有其盲点,不可能事事周到,老师也并不总是权威,我们也可以“权威”一回。 我眼中,田间劳作,既是一种意志与智慧的磨炼,又是一种身心的休息,更是一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回归自然的人生快事。
3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招聘启事
talentblog 2012-10-8 10:15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由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校共同组建培育,以厦门大学为牵头联系单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精神,协同创新中心将突破原有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束缚,逐步将中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材料化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心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示范基地。 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工作以化学基础为先导,着力于能源材料化学领域取得突破,以形成能源材料化学研究的新理论体系和新技术方法,设计合成新型能源材料,力争在能源化学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现面向全球常年招收优秀青年博士进入本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将根据候选人基本条件、博士后研究计划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博士后I,30万元/年;博士后Ⅱ,20万元/年;博士后Ⅲ,15万元/年。 欢迎优秀青年博士踊跃申请和垂询。如有意向,请发送个人详细简历和研究计划,邮件请以“应聘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为主题。 联系人:黄伟珺 女士 电 话:0592-2183372 邮 件:hxbsh@xmu.edu.cn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4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防家装污染材料汇编
Bobby 2012-10-6 20:27
目录 一、防家装污染的六大误区 二、防家装污染的八大误区 三、众多的家装污染跟辐射来源材料,你杜绝了几方面? 四、家装材料中的隐形杀手 五、家装的三个毒源 所有材料来源于网上,原出处不可考 防家装污染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只要没有气味,就认为室内无污染   许多业主因为在室内没有闻到什么气味就认定家中装修无污染,这种说法正确吗?答案是否定的。南宁名匠装饰的设计师指出:室内是否存在污染不能仅凭有无气味就妄下断语。在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几大有害物质中,有些是有气味的,如苯有少许芳香味,甲醛、氨则刺鼻刺眼。但有些却是无色无味的,如氡这种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伤害极大(主要危害是导致肺癌,是除吸烟外第二大致癌病因),却又让人难以察觉。   仅凭气味就判定有无污染是非常不科学的。当我们在室内能闻到明显的甲醛或是苯的气味时,只能说明污染的程度已十分严重。千万不要被我们的鼻子所欺骗,最好的方法是用科学仪器进行检测,用权威检测的结果来说话。 误区二:只要使用的环保材料,室内就一定没污染   所谓的环保建材,不是没有有害物质,而是这种物质的含量或释放量要低于国家标准。如果消费者们正常使用,或使用面积较小,环保材料确实比一般材料更加安全。但如果消费者们使用不当或者是超标使用,环保材料同样会污染室内空气,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误区三:只要开窗通风,几个月后再入住就没污染   多数人都知道新房装修后先通风几月后再入住比较好,这样做有助于甲醛,苯,等有害物质释放,对室内污染有改善作用。但多少人知道,苯的挥发期在半年以上,甲醛释放期为 3-15 年,通风换气绝非几个月就能解决家装污染问题,其密集散发期在 1-3 年内。   因此,开窗通风固然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最简单、最快捷方法,但单纯靠通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室内的空气污染问题。 误区四:只要在室内种植花卉植物,就可以清除甲醛和苯等有害气体   不可否认,在室内摆放一些花卉植物,的确可以对某些有害气体有吸附和分解作用,如常青藤、铁树和菊花可吸收苯,而吊兰、芦荟等植物可吸收甲醛。但植物作用的特点是速度慢、时间长,且吸附分解量十分有限,面对轻度污染时,还能起到一些作用,若是面对装修污染的密集散发期,其所起到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误区五:只要采用空气清新剂或放置柚子皮、菠萝、茶叶等,就可以净化室内污染   不少消费者认为空气清新剂可以消除甲醛等有害气体,实际上,空气清新剂或空气清新机只能用其香型气体掩盖有异味的有害气体,而不能将其吸附或分解。柚子皮、菠萝、茶叶等对去除装修污染的作用其实不大,它们的作用大多是吸附或用本身的气味来掩盖污染的气味,且本身的吸附能力有限,对消除污染只能是杯水车薪。 误区六:只重视装饰装修造成的污染,忽视了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   也有许多消费者只重视到装修过程中各类建材及施工对居室造成的污染,却不知其实家具也是室内污染源之一。家具中的甲板、油漆及粘合剂等,也可能会释放出甲醛等有害气体。所以我们建议,选购家具时,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家具最好不要买,尽量到正规的家居商场购买正规品牌的家具。 防家装污染的八大误区    一,认为治理室内污染就是消除甲醛 甲醛主要来自人造板材、家具和装修中使用的黏合剂以及地毯等合成织物,浓度超标会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因为它是室内污染的 “ 头号杀手 ” ,因而认知度较高。许多消费者认为消除室内污染就是消除甲醛,其实不然。除了甲醛之外,来自建筑装修材料中使用的大量化工材料,如涂料、溶剂、稀释剂、胶黏剂的苯系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长期吸入苯浓度较高的空气易引起苯的慢性中毒,引发过敏性皮炎、喉头水肿及血小板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以为用达标材料就可以避免污染   达标材料的定义,是指有害物质释放量低于国家标准,如国家对人造板及其制品的甲醛释放规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为每升空气中不得超过 1.5 毫克。如果相同的材料在一定面积内大量累积使用,其有害物质也是累积的,最后有可能会造成装修好的房子有害物体超标。    三,单纯依靠通风   大多数人都知道新房装修好头半年内要先通风再入住,通风有助于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的释放。但严义清指出,甲醛的释放期在 5 年以上,最长的长达 15 年,苯系物的释放期也在 6 个月到 1 年间。通风半年并不能使有害物质完全挥发,况且大多数人在新房装修好后往往通风不足三个月就搬入新居。    四,过分依赖植物   严义清指出,有的消费者在新装修的居室中放置吊兰、芦荟等植物,这些植物对不同的有害气体有一定的吸附和分解作用,但植物作用的特点是速度慢、时间长,且吸附分解量十分有限,对于装修量大的居室来说,其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五,忽视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   许多消费者只注意到了装修过程中各种建材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而不知道家具也是污染源。家具中的黏合剂、甲板、油漆等也会释放出甲醛等有害气体。消费者在购买家具时应该注意不要购买有异味的家具,最好到正规的家居商场购买正规品牌的家具。    六,盲目依靠空气清新剂   不少消费者以为空气清新剂能够消除甲醛等有害气体,实际上空气清新剂或空气清新机只能用其香型气体掩盖有异味的有害气体,而不能将其吸附或分解。    七,先装修,后治理   许多消费者在家装完毕后才开始真正考虑家装污染问题,事后采取补救措施往往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在装修过程中用甲醛清除剂及胶用除醛剂对材料中的甲醛进行彻底清除,使用装修除味剂等除味产品对苯系物等进行彻底处理,经过这样处理的建材,装修后绝大部分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    八,凭气味判断有无污染   许多消费者是凭借气味判断家中装修是否存在污染的。严义清指出,这样的方法非常不科学。在造成室内污染的主要有毒有害气体中,有的是有气味的,如苯有少许芳香味,甲醛、氨则刺鼻刺眼。这些有毒气体即使闻不到,也并不代表没有,一般超标严重到 4 倍以上才会使人直观感觉到。因此凭气味来判断什么是污染是不准确的,唯一科学的方法就是使用甲保御实时监测。 众多的家装污染跟辐射来源材料,你杜绝了几方面?    1 、甲醛:   甲醛是室内的主要污染源,甲醛主要来源于一些溶剂、香水、洗涤剂、墙纸、粘合剂、油漆等中,具有对人体危害大、释放周期长等特点,一般密集释放期是 3 ~ 5 年,真正释放期是 10 ~ 15 年。而且家庭中用到胶的地方都会在里面,比如居家的天花板、柜子里、墙里、家具里面、墙壁贴面使用的塑料、隔热材料及塑料家具中一般都含有甲醛,它除具有较强的粘合性能外,还具有加强板材的硬度及防虫、防腐的功能。    2 、苯:   苯主要存在于油漆涂料中,对人体危害大,不过苯一般都在表面,加上苯挥发的快,一般释放期是六个月~ 3 年,所以,苯也是室内检测的主要污染物。苯在各种建筑材料的有机溶剂中大量存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苯,可引起急性苯中毒,造成嗜睡、头疼、恶心、呕吐、胸部紧束感等,并可有轻度粘膜刺激症状。长期吸入苯,能造成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据报道,一些科学家已得出结论,氡气仅次于吸烟,成为致肺癌的第二大因素。    3 、 TVOC   总挥发有机物,除了甲醛和苯以外的各类对人体有危害的有机物,统称 TVOC ,他们一般释放量不大,很难准确界定到底是什么污染物,室内污染如果不是甲醛和苯系物,十有八九就是 TVOC 了。    4 、氡气   氡气的主要来源是湖畔放射性建筑材料,如花岗岩、水泥及石膏之类特别是含有微量铀元素的花岗岩,装修材料中大理石,人造理石,磁砖等,易释放出这种气体。当室内空气中的氡气浓度低于建筑结构中所含氡气浓度时,建筑物中的氡便向室内空气中扩散出氡气和氡离子体, 放射出对人体有害的射线。而现代建筑从节约能源出发,建筑物的密闭程度较高,室内、外通气减少,因而室内氡气会浓缩和蓄积。高剂量的氡气,可使人致肺癌、白血病、皮肤癌及其它一些呼吸道病变。所以说,氡是导致人类肺癌的第二大 “ 杀手 ” ,是除吸烟以外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使人类致癌的 19 种物种之一。 家装材料中的隐形杀手 1, 油漆涂料含有苯 , 是芳香痉化合物 , 有毒 , 吸入过量会破坏人体造血功能 , 导致血癌及其他癌症 , 所以也叫 " 芳香杀手 " ,甲苯、二甲苯也是油漆中的常见物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呼吸道和皮肤。房子装修后通风三个月,一般苯就能全部挥发完。不管什么油漆都离不开这三种苯。 2 、人造板材藏甲醛。甲醛来源于人造板打制的家具、木地板和贴壁纸的粘合剂,是潜在的致癌物,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黏膜,造成很多疾病,释放速度很慢,至少需要 3-5 年或者 10 年。木版 E0 级是最安全的,甲醛含量低些。 3 、石材瓷砖释放氡。超白砖、彩釉砖辐射强。由于氡的密度比较大,在室内一般悬浮在地面 1 米以下,高度越低,浓度越大,所以儿童房间尽可能不用瓷砖。 在 24 小时照明的情况下,芦荟可以消灭 1 立方米空气中 90% 的甲醛,常春藤、龙舌兰可吞食 70% 的苯,常见的月季和玫瑰能够吸收二氧化硫。当然,最有效、最经典、最传统同时也是最方便的方法还是开窗通风,专家提醒:新装修的房间每天应通风换气至少 2 小时,保持通风三个月以后再入住。 家装的三个毒源 家装,最大的毒源是墙面腻子,使用 801 胶拌合水泥或者石膏, 801 胶是什么玩意?甲醛缩合累产品!里面全是甲醛。 第二个毒源是家具,除了出口的,宜家卖的,甲醛全部超标。 第三个毒源是细木工板,别相信什么 E0 标准,国内能做,但是价格非常高,其实 E1 已经足够了。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沿]科学家谈高分子材料与生活
热度 3 allensune 2012-10-2 20:37
专访对象:杨玉良(复旦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开发”首席科学家;上海高分子材料 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1世纪高分子材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日前,复旦大学教授杨玉良接受记者采访,描绘了一幅幅奇妙图景: ---家里装修时用的油漆,不再只有保护墙面和装饰等功能,用新型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油漆,不但无毒,而且还能吸附房间里的病菌,具有保健功能;---将来的电视机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笨头笨脑”,搁在家里占地方,而只有薄薄一层,元器件都安装在塑料薄膜后,电视机可挂在墙上,还能折叠起来;---小小的药片上可装一种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小“导弹”,药片被吞下后,“导弹”便带着它对病毒发动猛攻,这样就能提高药的效用,这种会“认路”的药叫做“靶向药物”… …“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些新奇的东西就会诞生,并走进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杨玉良说。 说起高分子材料,许多人也许会觉得“高不可攀”,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买菜时拎的马甲袋、冬天盖的多孔保暖被、家里装的塑钢窗……生活中处处可见其身影。 杨玉良介绍:在浩瀚无边的分子群中,有一类“重量级”的成员---高分子化合物,它们分子量大、强度高。科学家利用这种“优良品质”,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家族如今人丁兴旺,有塑料、纤维、橡胶、薄膜、胶粘剂、涂料等。它们不再只是金属、木、棉、天然橡胶等传统材料的代用品,而已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 杨玉良说,下一世纪,高分子材料将与我们更加“亲密无间”,将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铺路架桥”,道路交通、房屋建筑、医药工程、航天航海……许多行业技术上的可行性和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都要依赖于高分子材料的开发。 如人造器官的研制方兴未艾,它的生长必须有适宜的高分子材料作支撑。怎样让汽车、飞机减轻重量,从而使之灵活轻便并大大省油? 这也由高分子材料说了算;如今汽车车身与车壳结构材料中已有50%用了高分子材料,到21世纪将增至 70%-100%。 在下一世纪还有一个难关需要攻克,那就是要让任何高分子材料在生产时无毒,用完后也不留下污染的隐患。杨玉良告诉记者,长期困扰人们的废弃塑料袋带来的麻烦就要解决了,专家们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可降解塑料袋,使它能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顺利回归自然,不留污染的尾巴。 去年11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第二批项目启动,杨玉良作为首席科学家担纲“通用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开发” 课题。一批科学家、工业界的高层次研究人员联合起来,向高难度技术问题挑战,与国外竞争对手较劲。科学家们的目标:运用新理论、新技术,研制出许许多多具有新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编织一个美妙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
个人分类: 前沿|3920 次阅读|3 个评论
提供果蝇
热度 1 lipingren 2012-9-23 15:39
提供生物实验材料果蝇 1. 2号残翅单突变体; 2. 6号品系小翅、焦刚毛、白眼伴性三突变体; 3. 14号黑檀体残翅非连锁双突变体; 4. 18号野生型; 5. 22号白眼单突变体; 6. e号黑檀体单突变体 ...... qq:1274069191
101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SCI论文写作辅导材料
caesar223 2012-9-21 15:47
SCI论文写作辅导材料。SCI论文。沈阳誉中科技有限公司起步于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杂志社、网站以及欧美论文编辑校对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沈阳誉中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http://www.chinalunwen.mobi/index.aspx 或 http://www.ussci.cn/ 或 http://www.ussci.com.cn/ 1. 写作前的筹划 a. 确定论文的性质 b. 选定最佳目标投稿期刊 c. 论文的著作权 2. SCI论文写作 a. 题目(Title) b. 摘要(Abstract) c. 介绍(Introduction) d. 材料及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e. 实验图片(Figures) f. 结果(Result) g. 讨论(Discussion) 3. SCI论文投稿 a. 同行审阅(Peer Review) b. 修改(Revision) SCI论文写作辅导材料。SCI论文。1. 写作前的筹划 a. 确定论文的性质 根据目前国际SCI论文的内容性质,有下列分类: 原创性研究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综述 (Review) 约稿 (Invited article, editorial, commentary) 荟萃分析 (Meta-analysis) 病例报告 (Case Report) 给编辑的信 (Letter to the Editor) b. 选定最佳目标投稿期刊 一般情况下,期刊的选择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文章的论题,实验的结果及潜在意义是否适合期刊读者群 期刊已发表的文章与您论文内容关系的密切程度 期刊的投稿费用,影响因子及变化趋势,审稿时间 对于少数期刊,中国科研工作者还需考虑期刊的偏向性和成功率 c. 论文的著作权 关于论文的署名,我们需要考虑: 期刊对作者的数量的限制 第一作者的确定,是否有并列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的确定 中间作者的排列顺序(根据论文贡献大小或名字首写字母) 每个论文署名都必须经过作者同意 2. SCI论文写作 a. 题目(Title) 关于论文的署名,我们需要考虑: 指出关键的变量,模型,系统/种系,例如:The effect of X on Y in Z model 尽量用名字和形容词,但不用特殊的行业术语 避免用冒号,双引号等附加符号 字数不能太多,有些杂志限定了题目的长度,比如JCI杂志就要求不超过15个词 提供给读者的信息清晰,例如将“Bronchoconstriction, Gas Trapping, and Hypoxia with Methacholine in Dogs” 改变为“Bronchoconstriction, Gas Trapping, and Hypoxia Induced by Methacholine in Dogs” b. 摘要(Abstract) 大多数读者由文章的摘要来判断自己是否值得往下读全文。因此,摘要的描述要简练易懂,能提供主要信息并吸引大多数读者的注意,不宜太详细。我们从写作的顺序来简要介绍摘要的写法:首先,用一到两句话概括整个工作的内容。拿医学SCI论文写作来举例,可以首先介绍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疾病,在什么系统,以及你要陈述的以前尚未被提及过的发现。其次,用几句来对你的主要发现进行描述,介绍一些步骤过程和机理,重点提及在实验上,系统(种系)上与其他研究不同之处。最后,用一两句描述来总结此项的意义。摘要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时态的正确选择-用现在时来阐述和引用领域内已经共认的事实; 用过去时来描述此次的研究发现; 避免使用被动语态 注意依据期刊的固定格式(特别是一些临床期刊) 内容必须包含有要回答问题、核心实验、取得的结果、总结出的答案 c. 介绍(Introduction) 同样以医学生物论文为例,介绍部分可以从整个领域的背景开始阐述,例如你研究的信号通路是如何与整个领域相关联,你的假设推理是如何填补了这方面认识的空缺等。整个介绍部分要引用比较全面的参考文献,但如果带有倾向性地引用自己原来发表的文章,杂志编辑一般会很快拒稿。下面是总结在撰写摘要时要注意的地方: 必须提出研究的问题,并表明其重要性 保持简练,不宜太长 可以阐述实验方法,但不用提及答案结果 直接引用最初文献,不能间接引用 d. 材料及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这个部分的描述必要时要尽可能详细,便于别人可以重复你的实验,但也要避免过于详细。这部分的写作要点归纳如下: 准确描述实验试剂的浓度、用量、实验温度、时间、n值、仪器型号,材料的来源 如果是动物实验,你必须提供实验许可以及遵守动物照管条例的证明; 如果是临床实验,文章需要表明已经得到发表的许可 新发现的核酸或氨基酸序列需要在交稿前上传到GenBank, EMBL,或DDBJ等公开数据库以便读者能够随时查看 每个小部分以1-2句概括性的描述开头 用过去时态 能包含结果,除非这个结果是方法本身实现的或在后续方法中要用到的 SCI论文审稿过程对材料和方法部分一些常见的负面评论: 实验方法不足以证明作者的推论 必须提供其他的研究设计方案来佐证 检测数据的方法不充分 检测样品量太小或者带有偏向性 实验的持续时间太短 e. 实验图片(Figures) 通常情况下,如果读者是同一领域的研究人员,他们看完论文的图片及图注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大体所做的工作。因此,要标注好每一幅图片所展示的信息,但一般不超过250个英文单词。图片标注可以不写方法,但要标明n值。为确保后面印刷的质量,请尽量用最高像素的图片并按相关顺序排列紧凑。当采用柱状图时,优先用黑白色,然后是灰色或阴影的,最后才是彩色的。需要提出的是,有大概10%的男性是红/绿色盲,因此要避免使用红/绿色。同时,也不要为了起到装饰的效果而加一些额外的颜色、边框、小标记符号等。图片中的标记要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如果图片中有比例尺,要在图片标注中说明,而不是在图中指明。下面是全球排名前三的某医学院对SCI论文交稿前实验图片的检查清单: 图片是否有呈现出来的必要 是否简洁,没有无关的内容 展现的数据是否正确被描绘 字母的字号和加黑程度是否达到要求 平行的一些图片是否用了相同的比例 图注或标题中是否清晰解释了缩略词或符号 f. 结果(Result) 一些有经验的科研工作者甚至建议将结果部分的写作列为最初开始动笔的地方。因为实验结果部分的数据决定了哪些细节需要在方法中详细描述,哪些地方需要介绍或详细讨论。此外,不是每个实验都必须要写在文章中。关于实验顺利的描述方面,你可以按照进行的时间来排列,也可以按照重要性顺序。尽量避免太多数据出现在文章中,因为某些数据可以作为补充部分来呈现。 在结果部分,应当简洁描述数据的差异,尽量把解释留在讨论部分。有一些必要的关系到不同路实验进行的逻辑性解释除外,譬如“由A导致B,而B也是影响C的原因。 因此,我们来研究A是否和C有联系。” SCI论文审稿过程对结果部分一些常见的负面评论: 对结果的解释太多 不准确的、不一致的,或者不充分的数据 表格和图片不符合要求 表格和图片中的信息没有真正支撑文章的论题 包含了一些无关的数据 g. 讨论(Discussion) 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例,在讨论的开始阶段,通常需要对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阐述将来可能应用方面。讨论部分不是对结果的重复说明,而是要详细解释每一步实验是如何支持你的主题论点。你也可以加上一些文献材料来再次支持你的观点,并强调你的发现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必要的话,你可以加上原创的示意图来说明一些复杂的信号通路。在讨论的最后,通常需要指出此项工作或在该领域还待大家探讨的问题。 针对SCI论文讨论部分的写作要点,我们归纳如下: 尽可能地对你的论题进行强调、辩护 对于长篇讨论,要分为子主题 不能包含有新的结果 要用现在时态 SCI论文审稿过程对讨论部分一些常见的负面评论: 很少重申并强调结果部分的发现 分不清哪些部分是推测,哪些是结论 原创性的研究方法没有充分讨论 没有充分引用相关文献 3. SCI论文投稿 a. 同行审阅(Peer Review) 你可以自己选择推荐或者排除审稿人。许多SCI期刊倾向于把这些决定留给作者自己,因为作者比编辑更清楚谁最有资格来评估你的工作。 如果你附加上推荐审稿人的联系方式,是最好不过了。对于顾问编辑团队的期刊,你可以在里面选择相应的审稿人。记得千万不要推荐在你单位、部门或公司的研究者,即使他们与你不在同一地区。同样,朋友、共同第一作者(三年内)、合作者(提供给你实验材料等)也不在允许范围之内。对于排除审稿人,合适数量通常是2个左右,并分别简要写明排除的原因,例如财务支持上的竞争、观点上的偏见等。 对于SCI期刊的编辑,他们通常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也是通过PubMed的搜索,选择一些有审稿经验的,比较负责的,并且比较公正的同一领域研究学者。 b. 修改(Revision) 通常情况下,如果文章不被拒收的话,期刊主编都会提出不同程度修改意见。如果编辑回复并特意列举了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这就意味着这些是修改的重点。同时,也必须照顾到每个审稿人的意见。充分全面的回复修改意见是文章能被接收的前提,不要自己选择性地回复,这也是你对他们意见的重视程度的表现。除了这些意见,你必须同时在文章中的相应位置明确标注哪些是已经被修改过的。 如果你确实不能满足审稿人的建议,你必须提供合理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这些修改在目前的情况下能以实现。虽然这些理由不一定总是有用,但编辑会慎重考虑你的解释。 公司名称:沈阳誉中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 http://www.chinalunwen.mobi/index.aspx 或 http://www.ussci.cn/ 或 http://www.ussci.com.cn/ 公司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北街21号1311室 接稿信箱E-mail: sender@ussci.cn 应聘或加盟合作邮件指定信箱E-mail:HR@ussci.cn 办公电话传真:86 024 2252 5652 全国免费服务咨询电话:400-0637-168 人工值守服务作息8:00—18:00,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信息反馈或服务监督电话:18911689521 电话:86 024 2252 5652  QQ:591759963
5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米材料-经由量子力学物理和化学交汇
sulihong 2012-9-13 17:16
纳米材料
个人分类: 评论|1 次阅读|0 个评论
AIP Advances-离子注入方法制备零维多组分复合纳米材料
吴伟 2012-9-13 09:42
AIP Advances-离子注入方法制备零维多组分复合纳米材料
我们将离子注入的方法用来实现双组分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将最近的结果以Letter形式投向了美国物理协会的新刊AIP Advances,刚刚接受! L. L. Sun, W. Wu* , S. F. Zhang, J. Zhou, G. X. Cai, F. Ren, X. H. Xiao, Z.G. Dai and C. Z. Jiang* , Novel Doping for Synthesis Monodispersed TiO 2 Grains Filled into Spindle-like Hematite Bi-Component Nanoparticles by Ion Implantation. AIP Advances , 2012,2, 032179. http://aipadvances.aip.org/resource/1/aaidbi/v2/i3page=4
1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室温钠离子储能电池有机负极材料研究获进展
ylyao 2012-9-11 18:58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主要的能源供应。但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及其带来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全球各国都在努力寻找可再生、环境友好的新能源,其中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和长期的途径。然而,太阳能和风能等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具有间歇性、不稳定等特点,而且不能随需求来控制,必须利用大规模储能系统保障电网稳定性和电力供应的连续性。 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智能电网的关键。与其它储能方式相比,电化学储能能够适应不同的电网功能需要,在风电、光电等的集成并网方面尤其具有优势。因此,各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大规模电化学储能技术目前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其中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等特点成为重要技术路线之一。然而,随着锂离子电池逐渐应用于电动汽车,锂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而锂的储量是有限的,且分布不均匀,这对于发展大规模储能的长寿命储能电池来说,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背景,我们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的长寿命储能器件。由于钠在地壳中储量丰富,约占2.74%,为第六丰富元素,且分布广泛;钠具有和锂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储存机制,因此发展针对于大规模储能应用的室温钠离子电池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些年再次得到世界各研究组的广泛关注。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的优势在于较低的成本,适合用于大规模储能。 目前已报道多种很有前途的正极材料,例如碳包覆的具有NASICON结构的Na3V2(PO4)3复合材料(JianZL,ZhaoL,PanHL,HuYS,LiH,ChenW,ChenLQ,CarboncoatedNa3V2(PO4)3asnovelelectrodematerialforsodiumionbatteries.Electrochem.Commun.,201214:86–89.)。从最近取得的研究进展来看,发展室温钠离子储能电池最大的挑战是没有合适的负极材料。在众多负极材料中,硬碳材料显示了比较好的综合性能,可逆容量达到200mAh/g,首周库仑效率80%以上,循环也很稳定,但是硬碳储钠电位接近0V,在快速充电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钠在硬碳表面的沉积和钠枝晶的生长,从而带来安全隐患,需要研发新型安全的高电压(相对于钠的沉积电位要高)负极材料。 有机材料具有丰富的化学组成,宽的电位范围可调,可以实现多电子转移,而且原料可以从自然界生物质中得到,来源丰富,材料可循环降解,对环境无害,作为电极材料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钠离子电池的定位就是用于大规模储能电池,因此研发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有机电极材料更具有其必要性。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的清洁能源实验室E01组博士生赵亮与胡勇胜研究员等提出了一种新型成本低廉的有机材料——对二苯甲酸二钠(Na2C8H4O4)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该材料具有约250mAh/g的可逆储钠容量,平均脱嵌钠电位0.43V,且循环稳定,是一种有前途的负极材料。由于该材料导电性较差,使用时需要混合大量的导电添加剂,导致其首周库仑效率较低。我们进一步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对其电极表面进行几个纳米的Al2O3包覆,部分抑制了SEI膜的生长,提高了其首周库仑效率、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该工作发表在Adv.EnergyMater.,2,962-965,2012.上。
1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型水凝胶拉伸21倍不断裂
热度 1 crossludo 2012-9-7 13:07
新型水凝胶拉伸21倍不断裂 有望在人工软骨柔性机器人等领域获得应用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6日报道,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力学、材料科学以及组织工程学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水凝胶材料。这种材料不但延展性和强度极佳,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有望在人工软骨、人工肌肉以及柔性机器人制造等领域获得应用。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论文第一作者、哈佛大学工程学院博士孙贞允(音译)说,传统水凝胶几乎和果冻差不多,强度极差,而这种新材料却完全不同。制造这种强度极好的水凝胶,他们用到了两种常见的高分子材料。第一种是 聚丙烯酰胺 ,这种材料经常被用来制造隐形眼镜,在生物学实验室中也被用作电泳凝胶;第二种是藻酸盐,这是一种从海藻中提取的物质,常用于食品增稠。 如果单独来看,两种物质都较为脆弱,例如藻酸盐,延展到原始长度的1.2倍就会发生断裂。但如果按照一种特殊工艺将两种物质以8∶1的比例进行调配后,这一切就会发生变化。从微观上看,这两种物质会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复杂的、相互交叉的网格结构。这种网格状的化学结构能够允许其进行高强度的拉伸而不至发生断裂。合成完成后,水凝胶中的藻酸盐分子之间会形成弱 离子键 ,并在这个过程中捕获水中的钙离子。当凝胶被拉伸时,这些离子键会被拉开,同时释放出钙离子。这时水凝胶便具有了极大的拉伸余地,而聚合物链依然完好无损。与此同时,聚丙烯酰胺链构成的网格结构还会以 共价键 的方式与藻酸盐紧密固定在一起。这些聚丙烯酰胺网格有助于分散拉力,保证藻酸盐离子键不被拉得四分五裂。 实验发现,一块完整的这种水凝胶材料可拉伸至原长度的21倍而不发生断裂;即便在部分破损(材料上存在裂缝或小洞)的情况下,它也能拉伸至原长度的17倍。更重要的是,这种水凝胶在多次延展拉伸后仍能保持良好的柔韧性和强度。原因在于,在被拉伸后,只要稍稍放松,藻酸盐离子键与钙离子之间又会重新结合,恢复之前的结构,焕然一新。这一过程还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加速。 研究人员称,除人工软骨外,新的水凝胶还可以用于柔性机器人、光学、人工肌肉等领域。下一步,他们将借助一套模型系统,探索这种新材料在力学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7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实施细则
yxleng 2012-9-7 11:2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实施细则 一、根据《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实施办法(试 行)》(西交校研 27 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办法。 二、学院成立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委员会,负责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工作。 三、根据学校研究生院有关规定精神,研究生奖(助)学金只限于全日制非定向(委培)研究生,并遵循全面考核、择优评选的原则。 四、硕士研究生的奖(助)学金在 2-2.5 年的学制内评选两次,入学前评选一次(第一次),一学年后再评选一次(第二次)。 第一次评选主要依据入学考试成绩(初试、复试)和本科阶段所获奖励,初试成绩 85 %(折合总分 85 分),复试(含面试)成绩占 15 %(折合总分 15 分)。对于第一志愿报考本学院的研究生,加 3 分;本科阶段获得校级特等奖学金加 4 分,校级一等综合奖学金加 3 分,校级二等综合奖学金加 2 分,校级三等综合奖学金加 1 分;省级三好学生(或省级优秀毕业生)加 5 分,校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或校级优秀毕业生)加 2 分;各类单项奖学金加 1 分;获国家级学科竞赛特等奖加 5 分,一等奖加 3 分,二等奖加 2 分,三等奖加 1 分。近两年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按排名顺序加分(分 / 篇或项): 3 、 2 、 1 ( SCI 检索或发明专利授权,限前三), 2 、 1 、 0.5 ( EI 检索,限前三)和 1 、 0.5 (核心期刊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限前二)。各种奖励加分最多取两次(报考和文章专利加分不受限),由本人在填表时选择。 第二次评选主要以第一年的学习成绩、学术研究情况和综合表现(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及同学等评价)为依据,其中第一学年学习成绩占 85 %(各科平均成绩× 85 %),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表现 15 %(满分 15 分)。上一年度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单位署名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或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SCI 检索或发明专利授权根据作者排名分别加: 3 、 1 、 0.5 分 / 篇或项(专利由导师指定 1 人), EI 检索相应名次分别加 1.5 、 0.5 分 / 篇,核心期刊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或申请发明专利公开 1 分(核心期刊限第一作者,专利由导师指定 1 人);第一作者以外的论文(专利)奖励限 2 次。获得有重要社会影响和学术意义等奖励者,优先评选(由评奖委员会研究决定)。 五、博士研究生的奖(助)学金在四年的学制内评选两次,入学前评选一次(第一次),第二学年结束后再次评选一次。 第一次评选主要依据硕士阶段学术成绩和入学考试成绩(初试和复试),硕士阶段学习成绩占 30 %(各科平均成绩× 30 %),入学考试初试成绩 60 %(满分 60 分),复试(含面试)成绩占 10 %(满分 10 分)。获得省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加 5 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加 2 分;省级三好学生(或省级优秀毕业生)加 5 分,校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或校级优秀毕业生)加 2 分;以上各种硕士阶段奖励加分最多取 2 次。此外,近 2 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SCI 检索论文加 3 分 / 篇, EI 检索论文加 1 分 / 篇,文章 IF 超过 3.0 ,另加 5 分 / 篇; IF = 2.0 ~ 2.999 ,另加 2 分 / 篇;近 2 年获得发明专利,加 1 分 / 项(不分排名)。 第二次评选主要以前两年的学习成绩、学术研究情况、导师评价和综合表现为依据,其中第一学年学习成绩占 85 %(各科平均成绩× 85 %),综合表现 15 %(满分 15 分)。两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单位署名须为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或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下同)发表 SCI 检索论文计 3 分 / 篇, EI 检索论文计 1 分 / 篇;文章 IF 超过 3.0 ,另加 5 分 / 篇; IF = 2.0 ~ 2.999 ,加 2 分 / 篇;被 SCI 他引加 1 分 / 篇 . 次;上一年度获得发明专利,加 3 分(由导师指定 1 名奖励人员)。获得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者,一、二等奖分别按 60 分和 40 分 / 项加分;省部级成果奖励:特等、一、二、三等奖分别按 30 分、 20 分、 10 分和 5 分 / 项加分。总分等于以上各项分数之和。获得有重要社会影响和学术意义等奖励者,优先评选。 六、发表论文及检索和引用情况、获得专利、获得奖励等各种计(加)分条件须提供完整可靠的依据。论文以录用通知、专利以授权通知书(公告书)、奖励以证书、检索和引用以有资质的检索报告为准。 七、根据学校下达的奖学金名额,结合各学科录取人数等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各级别奖学金限额到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学科。 八、对推荐免试研究生,主要依据推免排序和面试成绩等综合评定,原则上大多数推荐免试研究生应获得研究生奖(助)学金。 九、直博生第一次直接评为博士生特等奖或一等学金,出现名额限制,参考硕博连读标准排序。硕博连读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原则上自动获得博士研究生奖(助)学金,奖(助)学金等级的评定主要根据硕士期间的学习成绩占 80 %(各科平均成绩× 80 %)、综合表现占 10 %(满分 10 分)及面试成绩占 10 %(满分 10 分)。 十、申请研究生奖(助)学金均由研究生本人填写学校统一制定的《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申请表》,经导师签署意见后,提交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委员会,评选委员会评选确定后,对评选结果进行公示。若公示中出现异议,由学院奖(助)学金评选委员会研究处理。 十一、研究生的指导老师和研究生辅导员对奖学金获得者具有一票否决权,导师可以建议在本人指导的多名获奖(助)学金研究生中进行等级调换,或者建议降低获奖(助)学金等级,评选委员会原则上应予以采纳。 十二、其它相关事宜,原则上按照 2011 年 9 月发布的《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实施办法(试 行)》(西交校研 27 号)之规定执行。 十三、本实施细则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委员会讨论通过,并负责解释,自 2011 年 11 月起执行。 2011 年 11 月 1 日
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仿生
gniyiahiq 2012-9-6 20:50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75129-561096.html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顾佳俊老师发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内封面 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290048/abstract (仿生)
2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1128美国FDA和ASTM关于可降解医用材料的研讨会
郑玉峰 2012-9-4 13:41
在网上查到了这个会议,注册是免费的。 FDA的网站信息在: http://www.fda.gov/MedicalDevices/NewsEvents/WorkshopsConferences/ucm312601.htm ASTM的网站信息在: http://www.astm.org/SYMPOSIA/filtrexx40.cgi?+-P+MAINCOMM+F04+-P+EVENT_ID+2255+-P+MEETING_ID+75240+/usr6/htdocs/newpilot.com/MEETINGS/sympotherinfo.frm Objective Recent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promising results for the use of absorbable materials in implantable devices for endovascular therapies such as fully absorbable cardiovascular stents where the stent platform degrades in addition to a coating. The use of these materials for cardiovascular indications poses new risks due to the critical fatigue and mechanical loading demands that the implant must withstand and perform. However, preclinical/bench tests that predict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fully absorbable cardiovascular devices are not yet defined. This workshop will discuss the use of absorbable materials (including synthetic polymers as well as erodible metals) in medical devices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indications with the aim of defining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methods to predict clinical performance and absorption. Participants will subsequently discuss applications of these methods to the unique challenges for cardiovascular indications. Therefore, we invite presenter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from cardiovascular and non-cardiovascular medical devices that are fully or partially absorbabl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are presentations that can address the following topics: Correlations of in vitro and in vivo absorptio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absorption kinetics Test methods to identify interactions of absorp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ing and Test methods to assess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the absorbable product Workshop participants will apply lessons learned from marketed devices to the emerging uses of absorbable devices to trea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rom these discussions, workshop participants will seek to define the critical factors for preclinical/bench testing and clinical predictability. This workshop will bring together the expertise of academia and industry professionals to define test methods as well as to educate and inform their colleagues in industry, academia, and device regul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and predictability of absorbable medical device degradation. Interested speakers are requested to send a 400 word (maximum) abstract by September 1, 2012 to Workshop Organizers via e-mail to Mary Mikolajewski at mmikolaj@astm.or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shop logistics or technical content may be directed to Maureen Dreher maureen.dreher@fda.hhs.gov or Scott Anderson andersonscotte@hotmail.com. The language of the workshop will be English. Reasonable accommodations will be made upon request.
4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以色列科学家开发出光控超导材料
crossludo 2012-8-29 11:38
以色列科学家开发出光控超导材料 可通过不同类型的光照改变临界温度 据每日科学网8月28日(北京时间)报道,以色列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一种超导材料,通过光线照射就能改变临界温度。借助这种技术有望开发出一种不发热、环保的高效存储设备。相关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应用化学》和《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铜、银等传统导体在传输电子的过程中会导致自身发热,从而造成一定的能源浪费,而超导体则会完全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制造出一个真正的超导体并使其在现实中获得应用并不简单。高温超导体这一概念提出已有20多年,找到合适的超导材料并对其进行控制仍是一大难题。 对超导体而言,温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超导材料只有达到临界温度后才具有超导性能。长期以来,科学家都在寻找改变超导材料临界温度的方法,以使它们更加实用。 化学掺杂法 便是其中一种,这种方法通过向原材料中增加或去除部分物质来改变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和导电性能。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研人员找到了更为简单的方法。该校物理和 纳米 科技中心教授约拉姆·达干和团队通过独特设计,使用紫外线和可见光等不同类型的光线,改变了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他们在一种超导材料的薄膜上增加了一层50纳米厚有机分子薄膜,当光线照射在薄膜上时,这些有机分子会发生拉伸,形状也会发生相应改变,从而使超导膜的性质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它能改变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 研究人员对3种不同的分子薄膜进行了测试。第一种在被光线照射时,能够增加超导薄膜的临界温度;第二种在被紫外线照射时能使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增高,在被可见光照射时临界温度则会降低;第三种通过简单的开启或关闭光线就能改变超导薄膜的临界温度,当被光线照射时,临界温度升高,关闭光线时临界温度则会降低。 达干称,该发现相当于找到了控制超导材料临界温度的“旋钮”。其意义在于改变了传统超导材料研究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改变超导材料本身温度的思路,为超导技术的应用和改进提供了新的可能。 总编辑圈点 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制室温下也能工作的超导材料。之前大家的思路都是尝试新的物质。比如中国近年研制的铁基超导材料就引起全球关注。而以色列科学家另辟蹊径,用不同波长的光线来控制有机分子形状,从而改变超导材料薄膜的形状,升高其临界温度。这种技术虽然只对薄膜材料有效,但它会激发出更多创意。超导电路最终摆脱冷却装置的方式,很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专利文献的纳米生物材料领域技术机会识别初探
热度 2 xupeiyang 2012-8-28 10:53
基于专利文献的纳米生物材料领域技术机会识别初探 李阳 许培扬 (北京协和医学院 /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医学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20 ) 本文以德温特数据库收录的纳米生物材料领域专利文献资源做为研究对象,应用词频分析及共词分析方法,借助信息可视化工具来识别领域内潜在有价值的技术机会,并结合相关专家意见以明确领域现有的技术机会,旨在服务企业及研究机构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技术机会;技术机会识别;技术创新;共词分析;可视化分析;纳米生物材料 : G301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Identifying Technology Opportunity in Nano Biomedical Material Field based on Patent Literatures Li Yang Xu Pei-yang (Ini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0) Abstract: Selecting patents belonging to nano biomedical material from DII(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database as data resources, the paper tried to identify technology opportunities existing in this field by using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co-word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ing methods in order to serve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Besides some experts specialized in this field were also consulted for ensuring the technology opportunities which had been identified are objectiv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Key words: technology opportunity; technology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word analysis; visualization analysis; nano biomedical material 全文待发表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677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材料要求完美就是造假
热度 1 zhyll97 2012-8-27 22:24
暑假晚放假两周,又早开学一周,就是为了评估做材料,不知道究竟是谁对谁错,非得追求材料的完美性,哪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事情,完美的事情就是在造假。虽然系里每周二开例会,就是听领导念通知,但是每个教研室搞教研活动的时间一个月也轮不到一次,却非得规定教研室主任每月2次教研活动,补齐一年的材料,我的神哦,天理何在? 天这么热,办公室还西晒,屋里头也只有个风扇,加班时间,就那么几个干活的人在干活,办公室连个饮用水都没有,只有秘书办有个烧水壶,秘书还得辛辛苦苦的给大家烧水喝。上卫生间也得去一楼,真不方便。各个领导办公室都有空调,就是没人在。谁知道是谁做了不该做得事,遭罪。 最关键的是都不知道加班做啥,没效率。
34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用有机分子创建新型铁电性晶体材料
crossludo 2012-8-26 14:56
美用有机分子创建新型铁电性晶体材料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23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西北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利用两个小有机分子之间的极强吸引力,创建出具有铁电性理想特性的长晶体,这种材料具有很强的记忆力,未来有望成为低廉易制的计算机和手机内存应用程序(包括云计算)的应用材料。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常规的铁电材料聚合物和陶瓷材料的特殊品种生产起来复杂而昂贵。而新型化合物简易且成本低廉,可快速灵活地制作成重量轻、具有扩展性新型电子材料,包括计算机内存、感测装置、太阳能系统和纳米电子设备。 新型超分子晶体材料的特性不是来自于分子本身,而是源于两个有机小分子之间多次重复的特殊 交替互动 ,促使它们 自组装成有序的网络 。在室温而非以前低于液氮的温度下,两个 互补 的分子在电子的作用下相互吸引,紧紧并拢形成很长的晶体。这种晶体是基于苯四甲酸二酰亚胺和萘、芘、四硫富瓦烯衍生物受体的复合物,以氢键为基础形成高度有序的3D网络。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塞缪尔·斯特普说,新发现将作为设计铁电性材料的新指导方式。这种分子设计,使我们可以发明一个几乎是无穷大的铁电材料库。铁电性材料具有 自发极化 ,可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极性反转,这两个可能的方向,吸引研究人员将该材料开发成计算机内存:因为一个特定方向可以对应于1,而另一个则对应0。 该大学温伯格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化学教授弗雷泽·斯图达特爵士则认为,新创建材料的行为是复杂的,但超晶格结构很简单,特别有助于解决云计算非常昂贵的维修费。 Facebook 、Google、基于Web的电子邮件和其他服务都依靠易失性存储器将信息存储在云中。当电源关闭,易失性存储器就会“忘记”其保存的信息,故而电源要保持不断。如果采用新型铁电性材料开发出非易失性存储器,即使电源关闭时,仍可保留信息。预计如果在美国云计算和电子设备中操作非易失性存储器,每年电力成本将节省60亿美元。 【圈点】 过去的几十年里,铁电体一面坐拥悠久历史,一面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与时俱进”适应能力:早能追溯到留声机的扬声器,近可去看本文中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比大它可以在水下工程中接受声波,拼小又能用于肌肉组织界面间的声波反射。铁电体对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都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但其实,铁电体在性质上根本与“铁”没啥关系,反倒是许多物理表现与铁磁体比较类似,又能比铁磁体更好地抵抗住外界辐射,难怪它一直都是材料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宠儿。
个人分类: 综合科研|3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供动物实验材料果蝇
lipingren 2012-8-22 08:32
提供生物实验材料果蝇 2. 6号品系小翅、焦刚毛、白眼伴性三突变体; 3. 14号黑檀体残翅非连锁双突变体; 4. 18号野生型; 5. 22号白眼单突变体; 6. e号黑檀体单突变体 ...... qq:1274069191
1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施华洛世奇——首饰,不能刨根问底到材料,甚至元素的!
热度 12 wangxh 2012-8-18 17:41
牛郎会织女的日子渐渐临近,有人为了送给爱人的一串首饰竟然打起了官司——源于奥地利首饰“施华洛世奇”,媒体也加入进来煽风点火,更有从业者胡乱解释一通,真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时间好不热闹啊!如果断案的葫芦僧来了(某些部门带着某些砖家)可能还要闹出更荒唐的笑话。 【视频链接: 施 华洛世奇专柜千元水晶实为玻璃 】 某些媒体与公众,你们好糊涂啊!首饰,是不能用材料的化学成分甚至化学元素来衡量其价值与价格的。作为媒体更不能不懂装懂去误导公众与消费者!公众呢,也应该长点知识,不能动辄认为商家的误导与欺骗行为。如果真感觉上当那也是自己的无知造成的。其实不仅仅是首饰如此,很多方面都有此理:例如某皇帝与俺倔人都是碳(C)、氢(H)、氧(O)、氮(N)、磷(P)、钙(Ca)等数十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但是既不能认为俺俩不值钱,也不能认为俺与胡主席一样。 首饰,重要的首先不是其组成化学成分或元素,而是加工工艺与品牌。实际上化学成分或元素在这里根本不能考虑进来。施华洛世奇——无论是不是“仿制”,都是二氧化硅(SiO 2 ),与漫山遍野的沙子的主要成分相同,与玻璃瓶子的成分也一样,与玻璃窗户的成分也一样,与玻璃杯的成分也一样......(虽然200多年前与翡翠、玉石一样昂贵) 如果不明白这个大道理,你会郁闷致死!不信,请看: 钻石,英文是Diamond,其化学元素是碳(C)。与烧火做饭用的、地下开采出来的煤的主要成分一样——当然结构不同,与我们吃火锅用的木碳也一样,与炼钢用的焦炭也一样。说得再通俗一些,放眼周围的植物——各种树木、青草等的主要成分除了水分(H 2 O)就是这个碳(C)元素。到商店买了钻石后当了解了这个道理,还打算找人家打官司吗? 不只这些,还有哩。在古玩店里买到一件价值连城的古陶瓷,回来之后一查,其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SiO 2 ),氧化铝(Al 2 O 3 ),以及少量氧化钠(Na 2 O)、氧化钾(K 2 O)和着色剂氧化铁(Fe 2 O 3 )、氧化钛(TiO 2 )、氧化钴(Co 2 O 3 )等,这些东西混在一起您猜叫什么?叫“粘土”,对,就是令我们天天非常烦的“土”。北京年年春天的沙尘暴的主要成分与其差不多!当购买者知道了自己花数十万甚至数千万买回了“一堆土”也要找人家打官司吗? 还有,号称最贵玉宝石的祖母绿,哈哈,实际上是铝硅酸铍(Be 3 Al 2 Si 6 O 18 ),矿物学上叫绿柱石,也是一块“土块”。俺已经合成了红宝石、蓝宝石的原材料——高纯氧化铝粉体,也合成了尖晶石的原材料(镁铝尖晶石粉体),以及石榴子石的原材料(YAG粉体),下一步准备进攻能够制造制造祖母绿的原材料——铝硅酸铍粉体,到时候俺倔人也要“大骗”世人一把喽! 还有,看似富丽堂皇的紫禁城,实际上也是粘土与石头构成的;一座座价值不菲的豪华别墅,其实就是与你我居住的外面露着水泥的房子一样,也是水泥、石子、钢筋建成的,唯一区别可能人家别墅是金子镶边的喽! 还有,烦了吧,不说了...... 参考: 平文丽: 施华洛世奇 ,好贵的 玻璃
个人分类: 社会|9387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石墨烯性质会随基底材料的不同发生改变
crossludo 2012-8-16 11:29
天赋异质令科学家再次大吃一惊 石墨烯性质会随基底材料的不同发生改变 神奇材料石墨烯又一次用自己特异的“变身”功能令科学家大吃一惊。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3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当将石墨烯片放在不同的基底上时,其基本性质,比如导电性能以及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等,会随着基底材料的性质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该研究成果发表于本周的《自然·化学》杂志上。 由于石墨烯只有一个原子厚,科学家在实践中往往将其他材料放在下面为其提供支撑。当被覆盖的材料是电子行业常用的二氧化硅时,石墨烯与某些特定的化学物质接触,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被“赋予特定功能”;但如果将支撑材料换成氮化硼,面对同样的化学物质,它几乎不发生化学反应。 “这是非常违反直觉的。”研究论文的高级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迈克尔·斯特拉诺说 ,“你可以根据基底材料,来关闭和打开石墨烯形成化学键的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石墨烯之所以会改变性质,原因在于它太薄了,反应方式会受到下层材料中原子的电场的强烈影响。这意味着,可以在一个 微影 图案基底上覆盖一层石墨烯来制造一个设备,微影图案基底的一部分区域为二氧化硅,另一部分为氮化硼涂层, 石墨烯的化学行为将根据隐藏的图案而发生变化 。 该论文的主要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王清华(音译)说:“你可以让一种生物标志物的不同分子(与石墨烯表面的这些区域)互动,而不破坏生物分子本身。”这有助于制造用以检测微量生物或化学物质的传感器的 微阵列 ,因为目前大多数制造这种带图案表面的技术都涉及到高温和反应溶剂的使用,会破坏这些敏感的生物分子。 斯特拉诺说,石墨烯最终甚至可以成为许多材料的保护涂层,比如,当它与铜黏合在一起时,可以完全消除铜的金属氧化现象,使其免遭腐蚀。 斯特拉诺说,很多化学家都对石墨烯在不同条件下看似变化莫测的反应迷惑不解,他们提出了这种新的电子转移理论,将石墨烯的行为解释为受到基底材料的影响,这种新的认识也可以用来预测石墨烯在其他基底材料上的特性。王清华也认为,其他研究团队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探索更多基底材料,来努力优化石墨烯的表现。 莱斯大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詹姆斯·图尔说:“这是首个关于基底材料对石墨烯 化学反应活性影响 的系统性研究,进行得非常周密,结论极具说服力。”
个人分类: 博览视界|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开发出混合纳米纤维生物材料
crossludo 2012-8-9 12:53
美开发出混合纳米纤维生物材料 为整形外科带来更加灵活的功能性材料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6日报道,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开发出一种新奇的混合纳米纤维生物材料,可在整形外科手术中作为载荷支架或受伤组织补丁,既能为细胞提供足够宽松的生长空间,又能指示它们按肌理排列成新组织,比以往的生物材料更灵活而适合人体功能性。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奥林匹克运动员、体育爱好者容易受到前十字韧带(ACL)损伤、膝盖半月板开裂、旋转肌边创伤、筋腱断裂等伤痛困扰。这些组织以肌肉纤维、胶原蛋白为基础,有着精细三维结构和规则的排列,非常结实而且能承受很大的机械负荷。 许多实验室也一直在研究设计更好的治疗措施,包括使用纳米纤维支架。纳米纤维支架能引导组织有规则地生长,但在目前的整形外科手术中,普遍使用的支架纤维很不灵活,而且挤压得太紧,细胞很不容易在上面附着生长。 为此,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整形外科手术与生物工程教授罗伯特·莫克和布伦登·贝克开发了这种新的混合纤维支架。混合纤维直径为纳米级,由两种高分子聚合物制成:一种是缓慢降解纤维,另一种是水溶性纤维。水溶性纤维可以被有选择地溶解去除,以增加或减少纤维之间的空隙。混合纤维通过电纺技术织造,纤维本身可以溶解为带电溶液,通过微喷的方式使溶液像雪一样落在一个旋转鼓上,就会形成精细而有弹性的微丝被收集起来。这种织物适合于医疗应用,可以在上面添加细胞,或者作为补丁直接植入体内受伤组织的部位,让附近细胞生长上来。 增加可溶解纤维的比例,会使宿主细胞在上面扩展生长的能力增强,最终实现完整一致的分布,形成真正的三维组织。即使最初植入的纤维要去掉50%以上,余下的支架仍足以支撑细胞,并利用产生胶原蛋白的细胞,直接形成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细胞外模型,反过来这会让生物材料更有伸展性。实验室生长的半月板组织,几乎能与真正的人体半月板媲美。 莫克说:“这种微纤维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包括作为一种过渡性空间支撑材料。”以往的生物材料支架有一个常见现象,就是细胞只在纤维支架或衬垫的表面生长,用混合纤维制作的支架克服了这一缺点,能形成功能性的三维组织。 研究人员还指出,该研究标志着载荷纤维组织工程的进步,最终在再生医学中也会获得广泛应用。目前,他们正在动物身上测试这些新材料,将它们用于半月板修复及其他整形外科手术。
个人分类: 仿生科技|1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热度 1 Ripal 2012-8-8 09:04
by Guangying Luo 摘要: 纳米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人造纳米微粒以及纳米微粒构成的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到医药工业、染料、涂料、食品、化妆品、环境污染治理等传统 或 新兴产业中。然而,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科技革新的同时 ,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纳米材料的科学发展史,纳米材料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对生物体及环境的潜在威胁;探讨了国内外对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的态度;介绍了目前本实验室进行的纳米材料毒性研究;呼吁高度重视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估。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安全性; 评价 一、纳米材料的发展、特点以及应用 纳米科技的发展史是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的过程,其中不乏里程碑式的事件 : 比如爱因斯坦在博士论文的提议到费曼幻想的跨越以及后来格莱特的发现,出现很有趣的故事。也正是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纳米科技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纳米科技带来的技术革新以及巨大经济效益。 那么,什么是纳米材料呢?纳米材料是指粒径在 1~lOOnm 的材料,在传导性、反应性和光敏性上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人造纳米材料已经在医药、化妆品和电子等产品中广泛使用。 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 特殊的光学性质: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制造高效率的光热、光电转换材料,以很高的效率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电能。另外还有可能应用于红外敏感元件、红外隐身技术等。 特殊的热学性质:固态物质在其形态为大尺寸时,其熔点是固定的,超细微化后却发现其熔点将显著降低,因此,超细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进行低温烧结,此时元件的基片不必采用耐高温的陶瓷材料,甚至可用塑料。采用超细银粉浆料,可使膜厚均匀,覆盖面积大,既省材料又提高质量例如,在钨颗粒中附加 0.1 %~ 0.5 %重量比的超微镍颗粒后,可使烧结温度从 3000℃ 降低到 1200 ~ 1300℃ ,以致可在较低的温度下烧制成大功率半导体管的基片。特殊的磁学性质:利用磁性超微颗粒具有高矫顽力的特性,已作成高储存密度的磁记录磁粉,大量应用于磁带、磁盘、磁卡以及磁性钥匙等。利用超顺磁性,人们已将磁性超微颗粒制成用途广泛的磁性液体。 特殊的力学性质:呈纳米晶粒的金属要比传统的粗晶粒金属硬 3 ~ 5 倍。金属 — 陶瓷复合纳米材料则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质,其应用前景十分宽广。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能。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神奇的特性,它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包括重工业、航天事业等等,甚至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化妆品。 综上所述:纳米材料是好东西,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比如诺贝尔发明的炸药,方便开山开矿是好事,但是也应用于战争!因此纳米材料也不例外。那么纳米材料存在哪些安全性问题呢? 二、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 与疾病有关的纳米颗粒污染早已存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并日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从在五、六十年代伦敦和洛杉矶烟雾事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气溶胶污染与死亡率、发病率的统计关系及颗粒的特性和致毒机理。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研究已侧重于 PM2.5 ( ≤2.5μm )甚至超细颗粒(纳米)对环境的危害。除大气环境污染外,局部的工作环境内也存在纳米颗粒污染,如由于吸收了电焊过程中产生的含金属纳米颗粒的废气,电焊工人患帕金森症的几率大大高于普通人。由吸入长时间吸入粉尘而造成的矽肺早已存在,是矿工、石工、磨石粉工和开遂道工等的一种职业病。矽肺的发生与吸入的粉末颗粒的大小、空气中粉末的浓度,以及人接触含粉末的空气的时间长短有关。一般在与中等浓度的粉末长期接触10年以后发病。在纳米粉体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若非湿法等生产方式,纳米颗粒会在生产过程中飞散在空气中,人长期吸入这些含有粉尘的空气,就会有得矽肺的潜在可能性。 纳米技术在医学中存在未知风险。科学家正努力将纳米技术运用到仿生学,设想研制出仅由数千个原子组成、微小得几乎看不见的纳米机器人,它们可以非常灵活地在细胞之间工作,能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颗粒。科学家希望纳米机器人能在血液、尿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不仅可以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而且能够移动和重新安排人体细胞中的原子排列顺序,使其按照新的指令发挥功能。纳米技术甚至可能仿照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微型机器人,比如让它们在血管中负责清除血管壁上沉积物,进入组织间隙清除癌细胞等。但是,由此是否会引发相应的负反应至今尚没有任何机构开展研究,存在诸多未知的风险。 纳米技术在药物中存在未知风险。近年来,出现了药物纳米化的趋势,当药物到达纳米级的时候,性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未知的。只是有报道说药效提高了多少,吸收率有多好,但是大多没有针对纳米材料的特性深入开展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并提到可能的毒性有多少。药物的吸收率高只是尺寸效应,不是药物的纳米颗粒,恐怕也会有很好的吸收率,因为细胞膜可能对纳米颗粒不构成障碍。另外,某些药物纳米化技术也可能存在潜在问题,如植物类药物采用激光法粉碎,会把化学键打断,然后生成自由基,下一步自由基重新组合,又生成其它的物质,这种新生成的物质是原本在药物中不存在的,也许会是有毒的,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考察该方法是否会产生有毒的物质,是否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性。但是这种方法对矿物性药物的制备也许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纳米技术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潜在风险。添加纳米材料的化妆品、聚酯类啤酒瓶等产品,直接与人体接触,纳米颗粒作用于人体,其长期使用存在的问题是未知的,有待深入的研究。拿防晒霜为例, 2003 年一项研究表明很多产品中使用的二氧化钛纳米微粒可以进入皮肤甚至细胞,并在细胞内产生自由基,破坏原有的基因,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是值得我们进行评估的。又如加入纳米颗粒的妇女卫生巾,具有极强的抗杀细菌作用。但是,这些与人体接触的材料有多少纳米颗粒会脱落,而这些脱落的纳米颗粒的粒径是多少,有多少会进入人体,并且多大的粒径是相对安全的,进入人体的纳米颗粒是如何代谢的,它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所有这一切的答案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来解答。 纳米技术是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因此纳米的生物安全性评估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相关的研究不是单一的某个学科可以完成的,应该是多学科交叉,需要几个学科来共同完成。 世界各国都已加强纳米材料在健康和环境方面影响的研究工作,正如纳米科学技术是一个长久、持续的研究开发过程一样,纳米材料的毒性和安全性研究也将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充满了科学创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大家共同付出辛勤的努力。 三、国外对纳米技术安全性的看法 美国政府要求评估纳米技术的实际意义。作为大量资金投入的一个新兴领域,美国参众两院在 2003 年起草一系列议案,要求政府提供资金就民用纳米技术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造成的影响展开研究,即要求政府对纳米技术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估,并在为纳米技术研究投资之前加以审核。众议院的议案要求政府对于 “ 安全纳米技术的发展 ” 做出报告,其中包括有关自我复制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 “ 人类大脑补充剂 ” 的研究。这一议案在 2003 年 6 月得到了参议院商业委员会的通过,进而将批准 1 年拨款 500 万美元,用于一个专门的美国纳米技术预备中心对与纳米技术相关联的伦理问题展开调查。参议院的全体议员希望通过这项法案能够化解对纳米技术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分歧。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已拨出 200 万美元资助社会学家对纳米技术的社会后果进行研究;美国环保署也得到了专项经费,用以研究纳米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美国非政府组织做出响应。美国 NanoBusiness Alliance 成立了调查纳米技术对环境影响的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Task Force” 协会。其目的是消除政府及消费者担心纳米技术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担心。该联盟执行董事 Mark Modzelewski 表示, “ 我们的目的是掌握宣传拥有科学根据信息的手段,以及向业界提供交换信息和讨论问题的场所 ” 。 新成立的协会将首先开展环境问题调查,并会将调查结果公布,之后将计划制订有关制造和废弃纳米材料的行业标准等。 英国的非营利组织积极关注。 2003 年,绿色和平组织、英国基因观察组织和 ETC 组织在布鲁塞尔召开讨论会,旨在唤醒公众重视纳米技术的潜在危害。该组织认为 “ 纳米级颗粒是如此微小,它能够穿透皮肤,进入肺部,在人体内自由漫游而不会受到免疫系统的干扰。 ” 人们应当将纳米技术对社会、民主、文化和环境的影响都加入到考虑的范畴内。 英国政府考察探索纳米技术的优点与风险。环境团体的影响力已经开始促使英国政府留意纳米技术的潜在威胁,已经开始着手探索纳米技术的希望与风险。据英国媒体报道,由于 ETC 集团发布的信息,就连查尔斯王子也开始对纳米技术感到担心。 2003 年 6 月份英国政府已经指示英国的科学技术机构 —— 皇家学会和皇家工程院对纳米技术的伦理以及社会意义进行审查。目前,英国政府正在加紧考察纳米技术的优点和潜在的危险,目标在于 “ 确定我们在哪里需要这些技术,我们想从中得到些什么,以及我们需要何种保护 ” 。 加拿大环保组织 ETC 召开关注纳米技术安全性的会议。 2003 年 6 月, ETC 在布鲁塞尔发起一次关注纳米技术安全问题的会议,与会者包括各国环保人士和政客,但没有邀请任何纳米科学家前往发言。 ETC 声称,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而成的纳米机器人可能会失控,或胡乱大量制造某种物质 —— 比如土豆泥,或自我复制,成为 “ 绿色粘质 ” ,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形成威胁。因此, ETC 呼吁全世界暂停纳米研究。 绿色和平组织密切关注,并推出相关报告。目前,影响最大的呼声当属绿色和平组织委托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所作的报告《未来的技术,今天的选择》,该报告长达 72 页,发表在著名科学杂志《新科学家》 2003 年 8 月号上。报告归纳了近期一些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对纳米技术可能危害的分析,指出纳米粒子及纳米产品可能包含科学家还未充分了解的全新污染物,由于不可生物降解或错误使用可能造成灾难。该报告强调,目前对纳米技术的社会和环境后果研究严重滞后,因而呼吁政府和纳米产业界对该技术带来的环境、医学和伦理挑战给予足够重视,投入更多的研究经费。报告警告说,尽管一些组织要求全面禁止纳米技术的研究并不现实,但如果纳米产业界不严肃对待公众关注的负面问题,他们最终将自我导致全面被禁的命运。 四、我国采取的措施 建立相应的研究基金。由国家设立专项研究资金,建议由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尤其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公共研究机构进行纳米技术对生物的安全性和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建立纳米技术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   建立相应的法规。对涉及纳米技术安全性的问题进行立法,建立纳米技术在环保以及劳动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这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一些不寻常的特性,目前有关的法规都不适用于纳米材料。所以我国应考虑制定一些关于纳米技术的、有针对性的法规。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对相应的行为进行约束,因为只有国家才具有强制力,才可以对纳米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立法和规范;   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将纳米技术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列入到的有关制造和废弃纳米材料的行业标准中,对使用和废弃纳米材料进行约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作为将来纳米技术国际竞争的绿色壁垒,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   开展纳米材料的防护研究。对纳米材料造成的潜在危害,我们应该开展怎样防护的研究。如纳米材料可能造成的职业病研究,以及怎样为劳动者提供相应的保障。纳米材料对水和空气造成什么样的污染,以及我们应当如何治理来起到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等。   应用纳米毒理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纳米毒理学研究的思路,应用某些 “ 毒理 ” ,以产生有益的生物医学效益,例如对病变细胞的控制和病变组织的修复。还可以考虑研究如何利用纳米物质的生物效应来进行某些病变的早期诊断,以及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在农业上的应用。同时建立科学的纳米材料的检测方法。 五、实验室研究 21 世纪是“生殖健康的世纪”,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卫生战略及到 2015 年“人人享有初级生殖保健”的奋斗目标,环境毒素的生殖毒性评价,尤其是高新技术产物——纳米材料的雄性生殖毒性,成为环境毒理学及公共卫生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要想对纳米材料进行安全评估,摆在广大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两大关键科学问题: 1. 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影响雄性生殖吗? 2. 纳米材料(碳纳米管)是如何影响雄性生殖的? 针对这两个问题,国外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做了一定的研究: Youshida 等 2009 年在 Int. J. Androl. ( IF=3.601 )发表了一篇题为“ Effect of nanoparticles on the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of mice ”的文章,该文章明确指出碳纳米管损伤了生精小管,增加了血清中睾酮的水平;随后, Youshida 等 2010 年又在 Fertil. Steril. ( IF=3.122 )上发表了“ Effect of fetal exposure to carbon nanoparticles on reproductive function in male offspring ”的文献,再一次证实了碳纳米管对雄性后代生殖力的影响。 此外,国内科研工作者在纳米毒性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个体、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包括肺脏、肝脏、脾以及巨噬细胞、原代 B 、 T 淋巴细胞等等,全面展开纳米尺度物质的生物效应研究,已从美欧专业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然而,碳纳米管生殖毒性的研究报道比较少。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大学的 Bai YH ( 2010 )等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IF=30.306)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Repeated administr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in male mice cause reversible testis damage without affecting fertility ”的研究性文章,尽管上述研究的结果与 Youshida 的研究出现不一致性,但我们不能忽视碳纳米管的雄性生殖毒性,毕竟它和纳米材料性质的独特性和暴露方式相关。因此,碳纳米管长期和早期暴露的系统研究对于碳纳米管的安全评估是迫切的。鉴于以上的研究具有争议性,因此接下来对碳纳米管的生殖毒性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评估势在必行。 鉴于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以及当前国际的重视程度,强烈呼吁高度重视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参考文献 〔 1 〕 Rice R F . Nanomaterials show signs of toxicity. Science 〔 J 〕 , 2003 , 300 : 243 〔 2 〕 Brumfiel G. A little known knowledge. Nature 〔 J 〕 , 2003 , 424:246—248 〔 3 〕 Kelly K L. Nanotechnology grows up. Science 〔 J 〕 , 2004 , 304 : 1732 〔 4 〕 Zhao Y L. Nanotoxicology. In: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5 〔 5 〕 Wang H F, Liu Y F, Zhao Y L, et al. Biodistribution of water?soluble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 J. Nanosciences Nanotechnology 〔 J 〕 , 2004, 4(8):1 〔 6 〕 Xing G M, Zhao Y L, et al. J. Phys. Chem. B 〔 J 〕 , 2004, 108:11473 〔 7 〕 Jia G, Wang H F, Zhao Y L, et al.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water ? soluble carbon nanomaterials.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 J 〕 , 2005, 39:1378 〔 8 〕 Xing G M , Zhao Y L, Lei H, et al. Biologically accelerated chemical aggregation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in blood vessel of mice. J. Am. Chem. Soc. 〔 J 〕 , 2005 (in press). 〔 9 〕 Wang B, Feng W Y, Zhao Y L, et al. Status of study on bi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nanoscale materials. Science in China 〔 J 〕 , B, 2010:35(1):1 〔 10 〕 Sayes C M, et al. Differential cytotoxicity of water-soluble fullerenes. Nano Letters, 2011, 4(10):1881 〔 11 〕 Colvin V.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Nature Biotechnology 〔 J 〕 , 2010, 21:1166 〔 12 〕 Goho A. Tiny trouble: Nanoscale materials damage fish brains. Science News, 2011, 165:211
7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Nature 这次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典范
dreamcat 2012-8-7 08:01
Nature不删掉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典范,我以后可以用这么生动有震撼力的材料给我学生和同事展示什么样的文章是“manipulate data", "bias", "misleading"。我觉得Nature 不删除原文,如果不是死不认错的话,那就是真的大度了,把自己的过错、别人的反驳和自己的道歉都公开,从而证明自己的"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态度". Nature 原文:"Why great Olympic feats raise suspicions-'Performance profiling' could help to dispel doubts." by Ewen Callaway 原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ews/why-great-olympic-feats-raise-suspicions-1.11109#
5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迄今最轻材料问世 由99.99%的空气构成
crossludo 2012-8-6 01:29
迄今最轻材料问世由99.99%的空气构成   本报讯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7月17日报道,英国基尔大学和德国汉堡科技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迄今为止全球最轻的材料“飞 行 石墨”(Aerographite),其密度仅为0.2毫克/立方厘米。虽然它看起来像一块黑色不透明的海绵,但却是由99.99%的空气构成。研究人员表示,新材料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延展性而且非常坚固,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电池、航空 航天 和电气屏蔽等领域。研究发表在《先进材料》杂志上。   “飞行石墨”是由多孔的碳管在 纳米 和微米尺度三维交织在一起组成的网状结构。尽管其质量很轻,但弹性却非常好,拥有极强的抗压缩能力和张力负荷。它可以被压缩95%,然后恢复到原有大小。 它还几乎能吸收所有光线 。   因为其独具的特性,“飞行石墨”能被安装在锂离子电池的电极上,这就使电池需要的电解质溶液很少,电池的质量由此大为减轻,得到的小电池可以用在电动汽车或电动自行车上。其未来的应用领域还包括 让合成材料具有导电性,困扰很多人的静电干扰可能会因此得以避免。   另外,“飞行石墨”还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卫星领域所用的电子设备上,因为这些设备必须能耐受大量的振动;而且,新材料也有望应用于水净化方面,作为吸附剂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因为它能氧化或分解并移除水中的污染物。其卓越的力学稳定性、导电性以及表面积大等优点也会让科学家们大大受益,甚至还可以用于恒温箱或通风设备以净化环境空气。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材料
热度 2 sxhelijian 2012-8-5 16:08
  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初步认识大学、大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大学学习的要求,转变学习观念、构建学习目标、调整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指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学习策略、加强学习品格的修养,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提供讲义下载。      0、大学生要学会学习.pdf      1、什么是大学.pdf      2、学习的本质与学习观.pdf      3、大学学习目标.pdf      4、大学的学习方法.pdf      5、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pdf      6、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pdf      7、文化艺术修养与学习.pdf
个人分类: 学生指导|603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材料科学研究机构主要成员盘点
Sibiling 2012-7-31 22:06
1 MINTEK:Mintek is South Africa’s national miner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and it i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technology organisations specialising in mineral processing, extractive metallurgy and related areas. Working closely with industry and other RD institutions, Mintek provides service testwork,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optimisation, consulting and innovative products to clients worldwide. 2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 Standardization and Industrial Quality (Inmetro) 3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BNL) 4 AMES Laboratory 5 Edison Welding Institute (EWI) 6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LLNL) 7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8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ORNL) 9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10 Metal Industries Research Development Centre (MIRDC) 11 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 (BARC) 12 Indira Gandhi Centre for Atomic Research (IGCAR) 13 Jawaharlal Nehru Centre for Advanced Scientific Research (JNCASR) 14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NEERI) 15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 (NIMS) 16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ST) 17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KAIST) 18 Korea Insitute of Materials Science (KIMS) 19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IST) 20 Institute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IMRE) 21 CHINA IRON STEEL RESEARCH INSTITUTE (CISRI) 22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FJIRSM) 23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IMR) 24 Institute of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IOP) 25 National Metal and Materials Technology Center (MTEC) 26 Institute of Materials Science VAST (VAST) 27 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 of Finland (VTT) 28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CNRS) 29 Laboratoire national de métrologie et d essais (LNE) 30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31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 (NPL) 32 Feder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sting (BAM ) 33 Helmholtz-Zentrum Berlin fur Materialien und Energie(HZB) 34 Karlsruher Institut fur Technologie (KIT) 35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Metals Research (MPI-MF) 36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echnical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MFA) 37 Materials Research Institute Warsaw Polish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Higher Education (INMAT) 38 Grebentschikov Institute of Silicate Chemistry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 (RAS-GISC) 39 Nikolaev Institut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SB RAS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Novosibirsk (NIIC) 40 Materials Science Institute of Barcelona (CSIC-ICMAB) 41 Swiss Federal Laboratories for Materials Testing and Research (EMPA) 42 Swedish National Test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P) 43 Materials Science Institute of Madrid (CSIC-ICMM)
3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危机下的环境友好材料开发
kejidaobao 2012-7-26 14:22
张全兴,江苏省常州市人,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环境工程科学方面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与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各1项。在环境功能材料合成、工业废水的治理与资源化、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方面卓有建树。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人类自身健康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受关注的议题。由于人类某些盲目生产和生活活动导致的全球性生态失衡不仅使环境质量大大下降,而且也已威胁着人类的自身健康、生存和繁衍。 半个世纪以来,石油基塑料(以石油为始源物生产的塑料,如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的大量生产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舒适便利方面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近十余年来,石油基塑料不加控制的扩大生产和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石油基塑料制品(如一次性餐具、手套、化妆品瓶、农用薄膜、垃圾袋、购物袋等)的滥用,而导致的塑料废弃物污染即通常所谓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性危害。以我国为例,2008年消耗石油基塑料2000多万吨,其中包装用一次性塑料达500万吨(仅超市、百货商店、菜市场等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袋就超过200万吨)。这些包装塑料大部分最终以破旧残缺的薄膜、塑料袋/瓶、泡沫餐具等形式被丢弃而进入垃圾。大量的塑料垃圾已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危害,包括:① 危害人类健康。由于日光照射、严寒等自然因素使塑料废弃物老化,其中所含酞酸酯类增塑剂析出进入大气、土壤、附着在蔬菜/食品、进入水体为鱼虾类误食从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和间接危害。研究证明,酞酸酯类增塑剂具有致突变、致癌毒性及神经毒性。尤为严重的是具有生殖毒性,会导致精子畸形和胚胎死亡率提高。② 危害农作物生长。进入土壤的石油基塑料碎片/碎屑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分解,破坏了土壤的原有的理化性状,妨碍肥料的均匀分散、阻碍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养分,从而导致农作物死亡、粮食及蔬菜减产。③ 破坏大气臭氧层。石油基发泡塑料老化后其中所含发泡剂进入空气后会造成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④ 造成视觉污染。部分超薄、质轻塑料袋/膜废弃后随风散落在马路两侧、绿化树丛、公园及旅游景区的湖泊/河流水体,造成视觉污染,严重影响市容/景区观瞻。由于被废弃的石油基塑料制品在自然环境中不能降解(据报道,彻底降解时间超过200年),因此这些可弃置塑料制品的处理成为世界各国均感棘手的问题。塑料垃圾的填埋化处理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有效耕地面积极为有限(1.38亩/人,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排世界第126位),填埋法处理塑料垃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可耕作田地面积的日渐减少。含石油基塑料的焚烧发电有可能产生剧毒的二噁英,当前世界一些国家已叫停垃圾发电。因此,研发采用绿色工艺合成可降解、不含任何有毒成分的生态友好塑料,对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有重大现实意义。 由玉米渣类谷物淀粉经微生物发酵可制得乳酸,再经催化聚合后可制成环境可降解性的聚乳酸塑料并进而制成各种一次性/可弃置性塑料制品,同时,由于聚乳酸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已取得许多有实际价值的应用,并且已通过FDA论证。例如制作可吸收性手术缝合线、缓释及靶向抗癌药物载体、植入性硬组织修复材料(如骨螺钉、半月板、骨折内固定夹板等)。因此,发展聚乳酸的生产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双重意义,并且完全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当前利用聚乳酸代替石油基塑料已列入世界多国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例如美国已建设14万吨/年聚乳酸生产装置,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也在加速建设大规模聚乳酸生产装置。我国目前聚乳酸生产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年产量不足1万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有商品聚乳酸生产采用的催化剂为锡盐,近年研究已证明锡盐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因为聚合反应后无法将锡盐由聚合物中完全去除,因此锡盐催化剂制备的聚乳酸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显然具有安全性隐患,即使用于制作可弃置性塑料制品,当制品在自然环境下降解后,有毒的锡盐会随着雨、雪渗入地下水,对人类造成间接的毒害。因此,亟需大力发展用无毒催化剂、绿色生产工艺制造聚乳酸类生态友好材料。 南开大学李弘教授率先采用仿生型催化剂经绿色工艺(无溶剂、无三废排放)合成全绿色(不含金属及任何有毒成分)的高度生物安全性聚乳酸。南京大学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李弘教授共同进行聚乳酸类生态友好材料的全绿色合成工艺的研发与中试,现已取得重大进展,为采用绿色工艺生产高度生物安全性聚乳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努力奋斗。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目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必须大力倡导和发展采用清洁化学反应生产生态友好材料的循环经济产业,从源头上消除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傅瑾教授现身,把相关材料交学校
热度 3 sungennian 2012-7-24 10:50
http://www.fjsen.com/d/2012-07/24/content_8890614.htm 东南网-海峡导报7月24日讯(记者 朱黄 樊文岑)在方舟子持续批判了3天后,陷入“学历造假”传闻的厦大教授傅瑾,终于现身回应了。 昨晚9点40分,傅瑾用腾讯微博的认证账号,公开回应学历传闻:“已经把在哥大的学习经历说明和学位证书复印件提交大学有关部门。请关心此事的朋友放心,大学将给我和各界一个交代。” 在傅瑾的新浪微博上,她还提及和杨澜曾是哥伦比亚同窗学友的往事:“1997年初在哥大校园认识杨澜……记得杨澜喜爱吃臭豆腐,我陪她吃了一次,也是至今的唯一一次。”但是截至今日凌晨,傅瑾的“回忆”,暂未得到曾是哥伦比亚校友的杨澜的回应。 是谁最先向方舟子报料,并最终引发方舟子抛出“傅瑾学历造假”结论的?傅瑾用隐晦的话语注解“2009年春节,厦大校友某朝民兄弟反目,弟弟骂大嫂是傻×”。她将矛头指向了“弟弟”,称其“道貌岸然,道义无存”。 昨天下午,导报记者来到厦大医学院药学系采访,听说是寻找傅瑾,一位戴着耳机、左眉心长痣的男老师说“她出国了,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而同一间办公室的一位女老师则称 “这个时候肯定出国,假期度假”。究竟是“学术交流”还是“度假”?老师们都不愿意多提傅瑾。 昨晚,导报记者联系厦大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对方对傅瑾说法不愿做任何评论;对于这一敏感问题,目前许多校方人士不愿涉及。
4316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2年最新材料领域SCI低IF期刊目录大全
热度 5 liyadong 2012-7-19 09:59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IF 17 ACI MATER J 0.803 5788 MATER WORLD 0.034 5789 MATERIA-BRAZIL 0.064 261 ADV MATER PROCESS 0.066 5772 MATER PERFORMANCE 0.08 4095 J ADV MATER-COVINA 0.177 7503 SCI ENG COMPOS MATER 0.178 3559 INDIAN J ENG MATER S 0.223 5779 MATER SCI+ 0.229 5785 MATER TEST 0.23 7749 STRENGTH MATER+ 0.234 5768 MATER EVAL 0.275 3819 INT J MATER PROD TEC 0.315 5237 J POLYM MATER 0.319 7574 SENSOR MATER 0.342 5781 MATER SCI-POLAND 0.366 5781 MATER SCI-POLAND 0.366 7386 ROAD MATER PAVEMENT 0.373 7355 REV ROM MATER 0.378 5773 MATER PLAST 0.387 5775 MATER RES INNOV 0.409 5847 MECH COMPOS MATER 0.409 3630 INORG MATER+ 0.414 262 ADV MATER SCI ENG 0.415 5776 MATER RES-IBERO-AM J 0.424 233 ADV COMPOS MATER 0.426 5765 MATER CONSTRUCC 0.437 4799 J INORG MATER 0.445 5588 KOVOVE MATER 0.451 5769 MATER HIGH TEMP 0.481 826 ARCH METALL MATER 0.487 5780 MATER SCI-MEDZG 0.492 5317 J SANDW STRUCT MATER 0.561 5783 MATER TECHNOL 0.591 716 APPL COMPOS MATER 0.658 4936 J MECH MATER STRUCT 0.675 3831 INT J MIN MET MATER 0.691 5787 MATER TRANS 0.699 4907 J MATER CYCLES WASTE 0.717 2992 FUNCT MATER LETT 0.724 4906 J MATER CIVIL ENG 0.733 4912 J MATER SCI TECHNOL 0.738 4190 J APPL BIOMATER BIOM 0.761 5778 MATER SCI TECH-LOND 0.772 4544 J ENERG MATER 0.778 5384 J SUPERHARD MATER+ 0.785 5784 MATER TEHNOL 0.804 3820 INT J MATER RES 0.83 4908 J MATER ENG PERFORM 0.855 1045 B MATER SCI 0.88 5921 METALL MATER TRANS B 0.903 6308 NEW CARBON MATER 0.914 7258 REV ADV MATER SCI 0.915 5844 MECH ADV MATER STRUC 0.926 4552 J ENG MATER-T ASME 0.954 1862 CMC-COMPUT MATER CON 0.972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780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写了8年的项目材料未发一篇论文,叹
热度 3 Amywee 2012-7-16 14:28
想想工作8年,写了不少个项目的立项建议书、实施实施方案、工作总结、专报简报等等,有过的心得体会都一一被鸡毛绿豆等繁杂的事务淹没,整天忙忙碌碌,总结起来一无是处,每次一想没发过论文都觉得很感慨,发论文真的有那么难么,什么时候才能“破冰”呢,不怕读者笑话,今儿我吐吐为快!
个人分类: 电子政务|3430 次阅读|6 个评论
纳米生物材料初探-3
guowenjiao 2012-7-15 13:38
超音速喷射雾化作为一种超细粉体化技术与微波萃取技术联系最为密切,两者现已成为制备纳米中药的关键核心技术,并逐渐与冷冻技术、交联技术及表面改性技术形成一条完整的技术链;表面改性技术作为改善材料性能、提高材料质量的一种主要的修饰技术,常以纯化为目的,以离子交换为主要实现途径,并在透析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由于激光烧灼技术对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一种使反应物质在气态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固态物质,并沉积在加热的固态基体表面,进而制得固体材料的工艺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物质的提纯、新晶体的研制及各种单晶、多晶或玻璃态无机薄膜材料的淀积)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并由此衍生出一种被称为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 LCVD )的技术,可用于制备金属薄膜 ] 、 纳米陶瓷材料粉体 ] 以及修复光掩模版亮场缺陷 ] 等, 因此两者联系较为紧密,常联合用于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满足其它特定需求。此外还可以发现旋涂技术与浸涂技术、冷冻技术与干燥技术联系较为密切,具有潜在的整合价值用于形成完整的技术链条 ] 刘丽 , 韦建军 , 吴卫东 ,et al. 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 LCVD )制膜技术 .Proceedings of 2011 China Functional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um(CFMTIF 2011) .2011:974-977. ] 王锐 , 李道火 , 黄永攀 ,et al. 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纳米氮化硅及粉体光谱特性研究 . 硅酸盐通报 ,2004(3):6-9. ] 黄河 , 朱晓 , 朱长虹 ,et al. 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掩模版修复中的应用 . 激光技术 ,2007,31(3):330-332.
2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米生物材料初探(2)
guowenjiao 2012-7-14 14:26
最近在做毕业论文,通过共词分析得出如下一部分结果: 医用敷料是聚氨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在医学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与传统敷料(如纱布、棉花等植物敷料)相比,聚氨酯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弹性、韧性且无毒,具有良好的吸液、保液透湿和抗菌性能,既能避免积液,保持创面产生微湿、微酸和低氧环境,加速创面坏死,防止结痂,以利于创面愈合,同时还要能起到抗菌作用,以防创面发生感染,主要以薄膜、泡沫、水凝胶等形式用于医用敷料。那么,有无其它材料与聚氨酯性能相类似或更好,进而也可用于医用敷料的制备呢?进一步观察材料——性能矩阵发现,与聚氨酯性能十分相似的材料包括纳米银、纳米氧化锌及纳米氧化钛等纳米金属复合物材料及羧甲基纤维素、胶原及海藻酸钠等天然化合物材料,利用表面改性或修饰技术对这些“潜力”较大的材料进行有针对性地适当加工既有可能使其能够用于医用敷料的制备,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也可间接增加制备性能优良的医用敷料所需要的原材料种类。上述结论下得是否妥当、科学、合理还需各位老师多多指导,不胜感激!
3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材料研究中的一点哲学思考
热度 2 qlearner 2012-7-13 19:20
IMR 研究生部开展了暑期的材料科学进展讲座,邀请了所里的“牛人”做讲座。 其中,卢磊老师的《金属材料的强韧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卢老师是纳米孪晶领域的专家,她研究的材料一反传统材料强度与韧性的倒置关系,做到了“又强又韧”。到底是什么样的机制能够颠覆传统呢? 卢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多级复合。 只有粗晶,适于位错滑移,韧性较好,但强度很差;只有细晶,阻碍位错运动,强度很高,但相应韧性很差。如果两者复合,粗晶提供韧性,细晶提供强度,则就有可能做到“又强又韧”。 这是晶粒的尺寸大小带来的效应。不能全大,也不能全小。 从而,材料的其他属性又有何影响? 一维与多维对比;微观与宏观对比;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对比;均匀与非均匀对比;线性与非线性对比…… 上述方面代表了不同角度的两极。是不是做研究时也应该像把大晶粒和小晶粒复合起来那样把这些两极也复合起来? 我的研究方向是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计算机打交道较多,发现这些很像是计算机最根本的语言: 1 和 0 。 1 代表“开”, 0 代表“闭”,不能全开,也不能全闭。有点复合的意思。 曾经想像自己有两项武学:右手持奥卡姆剃刀,左手出天山折梅手。一个是实体武器,一个是无相神功。一个来自西方的 Ockham ,一个属于东方的天山童姥。一个秉持“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指挥我们专注于科研的三个核心问题——“what、why、how”;一个“以六路武功化尽天下招数”,指导我们凡事提问一下六个问题——“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用奥卡姆剃刀把事情削减到 0 ,用天山折梅手把事情成形为 1 。两项武学皆不能废,换言之,也是多级复合。 我做的相场模拟,思想就是改变传统的明锐界面模型所认知的固液界面厚度为 0 ,认为固液界面的厚度不为 0 ,是一个弥散界面,通过引入一个相场变量来表示界面中的固相与液相的相对多少,解决了追踪界面的数学计算难题。 上面的这些又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主义思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两个极端之间还有中间态。 或许,我们追求了 1 和 0 ,还有中间的 0.618 更有黄金价值。
个人分类: 专业学习|433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首次用光改变人造超分子手性
crossludo 2012-7-12 13:42
科学家首次用光改变人造超分子手性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1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研制出一种 人造分子 ,可用一束光改变其手性,这种分子可应用于包括生物医学研究、国土安全和超高速通讯在内的太赫兹技术领域,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手性分子 是化学中结构上镜像对称而又不能完全重合的分子。该类分子具有迥然不同的左手或右手倾向,能用太赫兹电磁射线观察、甚至改变分子的手性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该研究的领导者、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分部的张翔(音译)表示:“我们能改变天然材料的手性,但改变过程缓慢同时也会改变材料的结构,而我们新制造出的人造分子的手性却能以光速进行切换。” 张翔团队用由纳米大小的金条经过加工制成的太赫兹“超材料”,制造出了一种精巧的人造手性分子,接着将其同具有光活性的硅媒介结合,再使用一束外部光对该“超分子”进行光致激发,结果观察到了以 圆偏振发射 太赫兹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手性变化。而且,这种光致激发也使科学家们能对这种手性切换和太赫兹光的圆偏振进行动态控制。张翔表示:“以前使用光电刺激只能打开或关闭‘超材料’的手性,但现在,我们能用光开关改变这种太赫兹‘超分子’的手性。” 张翔解释道,新的“超分子”包含有一对手性相反的三维超原子。他们在每个超原子内的不同地方放置了一块硅板。最终,硅板破坏了镜像对称并让超分子具有了手性。硅板也承担了能在光致激发下改变超分子手性的光电开关的功能。他表示:“我们的系统依赖于两个手性不同的超原子的‘联姻’,在特定频率范围内,其中一个超原子起作用,而另外一个不具有活性。 如果设计合理,这两个超原子会对同样的外部刺激做出相反的反应 ,不活跃的超原子会开始起作用,而起作用的超原子则会失去活性,这就使超分子的手性发生了变化。” 太赫兹电磁射线也称为T射线,位于分子振动的频率范围内,这使其成为理想的非侵入式工具,可用来分析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化学组成,改变超分子的手性并控制太赫兹光的圆偏振可被用于探测有毒易爆的化学品,或用于无线通讯以及高速数据处理系统中。因为包括DNA、RNA和蛋白质在内的大多数生物分子都具有手性,新研究也能让医学研究者和制药人士受益。 另一名研究人员安托瓦妮特·泰勒表示,他们的光切换手性太赫兹超分子的设计原理并不局限于改变手性,也可用来动态地改变其他电磁属性。 【圈点】 手性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人们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具有手性,被称为手性药物。手性药物的“镜像”称为它的对映体,两者之间在药力、毒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别,有的甚至作用相反。在自然界的各个方面,都广泛地存在着许多对称的概念: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反电子,磁场的南极和北极,以及化学中的分解和合成反应。对手性的研究,在造就工业奇迹的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对地球生命,甚至宇宙起源的重新认识。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排序及论文写作中的架构
热度 2 rczeng 2012-7-11 18:46
2012 中国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 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0.738 NewCarbonMaterials 新型炭材料 0.914 JournalofRareEarths 稀土学报(英文版) 0.901 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 0.751 SCIENCECHINA-TechnologicalSciences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 0.747 InternationalJournalofMinerals,MetallurgyandMaterials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曾用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 0.691 RareMetals(Beijing,China) 稀有金属(英文版) 0.593 Acta Metall Sin 金属学报(中文版) 0.464 JournalofInorganicMaterials 无机材料学报 0.445 Acta Metall Sin-ENGL 金属学报(英文版) 0.407 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ofTechnology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0.364 Journalof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MaterialsScienceEdition)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 , 英文版) 0.354 ChinaFoundy 中国铸造 0.278 JournalofIronandSteelResearchInternational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0.213 ChineseJournalofMechanicalEngineering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 0.208 RareMet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0.164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大多都有较大提升, 金属研究所主办的《 Journalof Materials ScienceTechnology ( JMST )》 ( 材料科学技术 ) 一直以来稳居国内材料期刊榜首。但中南大学主办的《 Transactions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上升势头很强, 今年已经超过 JMST 。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的成功得益于Elesvier提供的平台,目前吸收了国(境)外不少稿件,国际化趋势是期刊的发展方向。 2012年7月6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英文版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中南大学彭超群教授来我校交流,介绍了《 高水平科技论文写作、投稿与发表 》。报告内容具有很好的系统 性和理论性,反映了彭教授对论文写作、投稿与发表方面的最新学术理念。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内容是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我认为论文的 创新性是首要的 , 其次是构架或层次 。而 论文的逻辑性则是论文的灵魂 。构架与逻辑性密切相关,解决了结构层次的问题,逻辑性一般不成为问题,其它问题则相对简单。 他指出青年作者投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1) 研究工作起点低,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2) 讨论缺乏深度,论文写成实验报告; 3) 写作欠标准、欠规范; 4) 语言不流畅,语法错误较多。 有关结构层次,彭教授认为它是论文的格架。“论文的标题和层次标题的组合形成一个逻辑顺序,并通过该格架强化作者的科学贡献。论文标题的格式通常是一样的,但次级标题的格式会有所不同。最详细的部分应包含最大份量贡献的细节。” 常见的结构层次归纳为以下四种形式 : 1) 并列式——问题归类,并列表达; 2) 递进式——时间顺序递进式、空间顺序递进式和推理顺序递进式; 3) 分总式——先分别比较分析,再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4) 总分式——先提出中心论点,再用演绎法分别阐述; 结构层次的撰写要求应当符合 : 1 )信息性,用标准的标题准确表达贡献; 2 )相关性,包含题名和摘要中的关键词; 3 )逻辑性,标题之间和标题内部具有明显的逻辑顺序; 4 )一致性,采用平行的句法结构; 5 )简洁性,既不过于详细,也不过于简略。 目前 稿件中,层次标题常见问题主要有 : 1) 同一级标题词语结构相差较远,意义也不相关 ; 2) 相邻两级层次标题字面上重复太多或完全重复 ; 3) 把层次标题与自然段的领句或者要点混淆起来。 参考文献 彭超群, 《 高水平科技论文写作、投稿与发表 》PPT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7964 次阅读|4 个评论
《自然亚洲材料》高倍率长寿命超长纳米线电极材料问世
热度 3 麦立强 2012-7-11 16:39
《自然亚洲材料》:高倍率长寿命 LiV 3 O 8 超长纳米线电极材料 如今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动力电池的功率密度及循环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瞄准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研制能量功率特性俱佳的锂电池电极材料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武汉理工大学 - 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的麦立强教授研究团队通过锂离子的拓扑嵌入原理制备了 LiV 3 O 8 超长纳米线电极材料,并实现了其在高倍率条件下的示范性应用。 LiV 3 O 8 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钒氧基锂电池正极材料,它的层状结构使其具有高的能量密度,然而传统方法制备的该材料倍率特性较差,且容量衰减较快。纳米线电极材料具有与电解液接触面积大、锂离子脱嵌距离短、电化学活性高等优点,有利于电极材料的高倍率应用。因此,选用与 LiV 3 O 8 具有类似层状结构的 H 2 V 3 O 8 超长纳米线作为前驱体,基于锂离子拓扑嵌入原理,通过低温烧结使锂离子原位嵌入 H 2 V 3 O 8 层间的八面体空位,使产物 LiV 3 O 8 基本保持前驱体的超长纳米线形貌。该电极材料在 1.5 A/g 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为 176 mAh/g , 400 次循环后,容量可保持在 160 mAh/g ,次容量衰减率仅为 0.025% 。在 2 A/g 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为 137 mAh/g , 600 次循环后,电池容量仍可达 120 mAh/g ,次容量衰减率仅为 0.022% 。该结果表明, LiV 3 O 8 超长纳米线电极材料兼具高能量密度及高功率密度特性,且循环稳定性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工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亚洲材料》上。 Topotactically synthesized ultralong LiV 3 O 8 nanowire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rate and long-life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Li-Qiang Mai and co-workers a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have revealed that efficient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can be built using ultra-long nanowires as electrodes. With the advent of mobile device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need for electrical charges to be stored in ever smaller spaces, yet at the same time taken up and released increasingly rapidly — but this trade-off between high-energy densities and high-power densities is not easy to achieve. Although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already present good stability and storage capacity, they need to be charged and discharged much more rapidly. Lithium vanadium oxide (LiV 3 O 8 ) — which features lithium ions intercalated between vanadium oxide layers — is an efficient cathode material whose rate performance can be altered by tuning its morphology. Mai and colleagues have now shown a facile route to prepare ultra-long, crystalline LiV 3 O 8 nanowires that endow batteries with excellent stability over time as well as high-rate performances. 作者: XuXu, Yan-ZhuLuo, Li-QiangMai * , Yun-LongZhao, Qin-YouAn, LinXu, FanHu, LeiZhang and Qing-JieZhang 期刊名称: NPG Asia Materials 期卷页: 2012-06-22 第 4 卷 第 6 期: e20 原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am/journal/v4/n6/full/am201236a.html DOI: 10.1038/am.2012.36 关键词: Materials research, inorganic materials, electrochemical materials, lithium battery, high-power, high-rate, LiV 3 O 8 nanowires, topotactic synthesis 相关链接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71113544851225081.shtm?id=25081 欢迎各位朋友交流和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论文发表|8381 次阅读|7 个评论
材料基因组计划(The 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
gniyiahiq 2012-7-10 21:23
The initiative will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tools, software, new methods for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standards and databases that will make the process of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terials faster, less expensive, and more predictable. Specific goals for the 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 focus on developing: Materials for national security, including high strength, lightweight alloys for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terials for human health and welfare, including protective gear for increased safety Materials for clean energy systems, including synthetic materials that replicate photosynthesis Ceder on MGI: ‘Materials scientists are hungry for data’ http://ceramics.org/ceramictechtoday/2012/03/23/ceder-on-mgi-materials-scientists-are-hungry-for-data/ 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 A Renaissance of American Manufacturing http://www.whitehouse.gov/blog/2011/06/24/materials-genome-initiative-renaissance-american-manufacturing 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 (MGI) http://www.brown.edu/conference/mgi-town-meeting/ MGI forum http://www.mgiforum.org/
7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材料科技成果计量分析
Sibiling 2012-7-10 19:46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材料科技成果计量分析 (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材料科技成果计量分析.pdf ) 叶 茂 1 ,2 吕鹏辉 2 沈振兴 1,2 宁 达 3 钟永恒 1,2 ( 1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武汉 430071 ; 2 .中国科学院武汉产业技术分析中心,武汉 430071 ; 3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2 ) 摘要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数据对比、数值模拟计算等分析方法,对 2000 年以来我国及中国科学院的信息技术产业中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技术和产品,如光电器件、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等进行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年度分布等计量分析。同时,也对应用在信息技术产业的介质材料、高导热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等新型介质与微结构材料进行科技成果的汇总分析,初步揭示了这些材料科技成果产出现状、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 关键词 : 新一代信息技术 介质与微结构材料 研究机构 科技成果 计量分析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ST Achievements on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Material in China Ye Mao 1,2 Lv Penghui 2 Shen Zhenxing 1,2 Ning Da 3 Zhong Yongheng 1,2 (1. Wuhan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 2. Wuhan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alysis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key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 as well as data comparis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from the most typical and prospective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since 2000. The information of dielectric and microstructure materials which will be widely used in the industry is also collected to analyze. Both China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ere carefully studied, and a series of conclusions on number of outputs, annu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were proposed. Keywords: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ielectric and microstructure material ; research institutions; ST achievements; bibliometric analysis 引 言: 2010 年 10 月 18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着手解决“十二五”期间我国扩大内需、调和电信业发展深层次矛盾、全面提升国内信息化水平的需要,并首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位列第二位,充分体现了其战略地位 。 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这六个方面紧密联系,基本涵盖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和热点。其中,物联网以及三网融合的实现离不开通信网络的支撑,光通信是通信网络及互联网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云计算系统的特征 决定其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传输高密度数据。以上几个方面都对计算机的性能,特别是中央处理器的运行速率,内存储空间容量,读写速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光互连技术被公认为是实现计算机系统间、芯片间高速通信的方法 。平板显示正逐渐向低功耗,高性能的趋势发展,以 TFT-LCD 、 OLED 为代表的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目前占领较多的市场份额 ,但以激光显示为代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也会得到长足发展 。因此综合来看,以光通信与互连、数据存储、平板显示等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和以光电器件、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产品创新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以高 k 、低 k 为代表的介质材料 、以 AIN 陶瓷为代表的高导热材料 、以激光晶体为代表的光电功能材料 等新型材料(统称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简称介构材料)结合传统硅基材料 应用在相应的技术和产品上,也会推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出发,遴选出具有前瞻性且能一定程度反映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子领域,如光电器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以及介质与微结构材料制备技术等进行科技成果及其完成机构的对比分析 、 科学计量与数据挖掘。通过在国家科技数据库 ( CSTAD ) 等科技成果信息网站系统,收集我国以上四个方向的科技成果信息,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数据对比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从科技成果的年度发展态势、完成地域分布、主要完成机构等方面,系统描述与揭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重要科技成果现状与发展态势。 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 CNKI )之《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为提高科技成果检索主题相关性,采用 “ 名称 + 关键词 + 成果简介 ” 的组合检索策略,以“光电 * 器件”、“ ( 平板 + 面板 )* 显示”、“集成电路 +IC ”以及“ ( 介质 + 微结构 + 纳结构 )*( AIN 陶瓷 + 激光晶体 + 光电材料 ) ”为检索词对 2000-2010 年间我国科技成果产出进行检索与数据清洗,共得到 1707 条题录。 2 、计量方法 本文选择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平台,以 TDA 和 Origin 、 MS Office Excel 2010 等统计与绘图软件为主要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与研究。从科技成果计量分析的角度,对我国 光电器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介质材料等 方面以及科技成果产出靠前的中国科学院的科技 成果 的年度分布、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3 、结果分析 3.1 我国主要科技成果趋势分析 图 1 给出了我国与中国科学院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科技成果的登记趋势。可以看出,最近一次的产出高峰发生在 2008 年,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从 2006 年后开始有扩大趋势。中科院从 2006 年后的登记趋势与我国基本一致,并且相对其它科研单位及企业占有较大的科技成果产出比例,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图 1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科技成果产出趋势 3.2 我国科技成果产出年度分析 图 2 给出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出的年度分布。可以看出,在 2007 、 2008 和 2009 年的科技成果登记量增长较其他年度显著,这显示出我国在信息产业上的研发投入从“十一五”开始就有加大的趋势。通过年度对比可以看出,光电器件和平板显示在近年发展迅猛,集成电路与介质与微结构材料方面的科技成果也有增长。 图 2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成果产出年度分布 3.3 我国主要省市科技成果分析 通过对我国主要省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科技成果产出分析,有助于了解我国主要省市在该领域的科技地位及研发的力度,挖掘不同地区间研发力量差异有助于决策者将资源有效配置到合理地域并利用已有基础继续开发。图 3 是对 光电器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介质与微结构材料 已有成果登记的地区统计结果。本文重点对我国北京市、上海市、陕西省等 6 个省市进行了技术领域构成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各主要省市中光电器件和平板显示研发成果占据主体地位,这也与近几年信息技术研究热点基本吻合。光电器件的科技成果产出来自陕西省、上海市和北京市的较多,平板显示的科技成果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占有较高比例。经过调研发现,这些省市都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基地帮助进行成果转移转化,可以看出其未来发展已有较优厚的技术研发基础。 图 3 我国主要省市科技成果领域分布 3.4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产出年度分析 图 4 给出了中国科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成果登记的年度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从 2007 年开始对光电器件方面的成果产出有所增多,对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科技成果产出从 2008 年开始快速增长。而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的科技成果则始终相对较少。“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应抓住机遇在这些研究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图 4 中国科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成果产出年度分布 3.5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科技成果产出分析 3.5.1 光电器件科技成果产出分析 通过检索 CSTAD 中 2000~2010 年间的数据并清洗后得到光电器件相关科技成果 575 件。表 2 为我国光电器件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完成单位与数量。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光电器件有关科技成果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以及部分高校、研究院所的贡献。所有完成机构里科技成果数量在 10 件以上的机构数目偏少。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有 4 个研究所在光电器件领域产出较多,其中半导体研究所和长春光学精密机械所在科研成果上居于领先地位。 表 2 光电器件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及产出数量分布 序号 我国科技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中国科学院 124 2 天津大学 20 3 清华大学 16 4 浙江大学 15 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13 序号 中国科学院院属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半导体研究所 16 2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所 13 3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2 4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10 3.5.2 高性能集成电路科技成果产出分析 通过检索 CSTAD 中 2000~2010 年间的数据并清洗后得到高性能集成电路相关科技成果为 311 件。表 3 为我国高性能集成电路的主要成果完成单位与成果数量。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产出最多,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科学院,比第三位的清华大学足足多了两倍。中科院院属研究所共有 12 个研究机构在高性能集成电路方向拥有科技成果产出。沈阳计算技术研究 所是 产出最多的机构,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微电子研究所以 3 项科技成果紧随其后。从各研究所科技成果的数量来看,排在前三位的研究所贡献了 10 件科技成果,占中国科学院总产出的 53% 。 表 3 高性能集成电路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及产出数量分布 序号 我国科技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公司 20 2 中国科学院 19 3 清华大学 8 4 浙江大学 6 序号 中国科学院院属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沈阳技术研究所 4 2 计算技术研究所 3 2 微电子研究所 3 3.5.3 新型平板显示科技成果产出分析 通过检索 CSTAD 中 2000~2010 年间的数据并清洗后得到新型平板显示相关科技成果为 500 件。表 4 为我国新型平板显示的主要成果完成单位与成果数量。中国科学院与青岛海信电器股份公司为成果完成数量最多的两个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共有 14 个研究所存在成果产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因长期从事有机和无机薄膜电致发光、 II-VI 族半导体发光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而名列第一。 表 4 新型平板显示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及产出数量分布 序号 我国科技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中国科学院 41 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公司 26 3 北京交通大学 13 4 清华大学 12 5 浙江大学 10 序号 中国科学院院属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 2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9 3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4 3.5.4 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科技成果产出分析 通过检索 CSTAD 中 2000~2010 年间的数据并清洗后得到的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相关科技成果为 321 件。表 5 为我国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主要成果完成单位与成果数量。中国科学院成果产出是排在其后的东南大学的 5 倍还多,这说明中科院对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研发投入相对显著。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所中至少有 6 个研究机构在介质与微结构材料方向拥有 1 件以上的科技成果产出。排在第一位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贡献了 24 件科技成果,占中国科学院总产出的 38% 。 表 5 介质与微结构材料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及产出数量分布 序号 我国科技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中国科学院 62 2 东南大学 11 3 中电科技公司 10 4 青岛海信公司 8 5 清华大学 7 序号 中国科学院院属成果完成机构 数量 1 金属研究所 24 2 海洋研究所 7 3 过程工程研究所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数据统计与计量发现:( 1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科技成果从 2004 年后略有增加。集成电路方面的科技成果在我国多个省市都有一定比例,但比例普遍不高。( 2 )我国光电器件、平板显示产业的科技成果从 2000 年开始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特别是 2005 年后科技成果的产出加快增长。多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选择在 2009 年动工,充分说明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已日臻成熟 。随着科技成果产出的增多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已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市场之一 。这说明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在“十一五”中期对以上两者给予了较多的重视。( 3 )我国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科技成果产出基本保持稳定态势。( 4 )从南北走向地域分布来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较均衡,以北京市、陕西省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和以江苏省、广东省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各有侧重且都有产出。从东西走向地域分布来看,东部以及中部地区依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重心,西部地区除陕西省、四川省外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5 )中国科学院在光电器件、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和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科技成果产出上都占有一定优势。介质与微结构材料的产出于 2008 年后尤为突出,但平板显示和集成电路的科技成果不够 连续 ,部分年份研发产出偏少,未来依然需要加大研发力度 。 参考文献 国务院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 2011-10-10. 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 2010-10-18. 国务院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1-11-20. 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_4.htm. 2011-3-16. 毛谦 . 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 电信科学, 2006 , (8) : 1-4. 张建勋,古志民,郑超 . 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 .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 27(2) : 429-433. 张以谟 . 计算机光互连技术的应用前景 .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7 , (44) : 16-26. 陈向真 . 平板显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光电子技术, 2008 , 28(1) : 1-6.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激光显示技术及其产业化新模式 .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8 , (9) : 14-15. 卢振伟,吴现成,徐大印,等 . 高 k 栅介质的研究进展 . 材料导报, 2008 , 28(1) : 1-6. 苏祥林,吴振宇,汪家友,等 . 低 k 层间介质研究进展 . 光电子技术, 2005 , (10) : 463-468. 李清涛,吴清仁,孙创奇,等 . 高导热率 AIN 陶瓷材料制备与应用进展 . 陶瓷学报, 2007 , 28(1) : 57-64. 王继扬,吴以成 . 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进展 . 中国材料进展, 2010 , 29(10) : 1-15. 方志鸣 . 硅基集成电路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4 , 27(11) : 1485-1488. 周治平,郜定山,汪毅,等 . 硅基集成光电子器件的新进展 .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7 , 44(2) : 31-38. 张桂山,孙宁宁,赵艳丽,等 . 基于文献计量的吉林省 5 所高校成果比较分析 . 现代情报, 2010 , 30(9) : 156-159. 陆郝安 . 2010 年将继续是平板显示的中国年 — 访 SEMI 中国总裁陆郝安博士 . 现代显示, 2010 , (109) : 71-72. 孙倩 . 是机遇还是挑战 ?—— 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明天 . 新材料产业, 2011 , (1) : 9-11.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材料科技成果计量分析.pdf 叶茂 (1982-) ,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产业分析与信息系统建设,已发表 EI 收录论文多篇, Email : yem@whlib.ac.cn ; 本文系“中国科学院 2009 年度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科技情报信息检索活动中的熵化现象研究”项目成果之一,主持人:吕鹏辉 (1982-) ,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情报与信息计量, Email : ph@nimte.ac.cn 。
4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揭示铁电纳米材料亚原子结构
crossludo 2012-7-10 11:50
揭示铁电纳米材料亚原子结构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9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利用 电子全息摄影 技术,拍下 铁电纳米材料亚原子结构 ,并揭示了它的性质。研究人员指出,这是迄今拍下铁电亚原子结构最小尺度,有助于理解铁电材料的性质,扩大其研发和应用,研发新一代先进电子设备。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8日的《自然·材料》杂志上。 这种电子全息摄影术能以 皮米(10的负12次方)精确度 ,拍下材料 原子位移所产生的电场图像 。布鲁克海文物理学家朱毅梅(音译)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原子的确切位置,并把它和纳米粒子的铁电现象联系起来。这种基础突破不仅是技术上的里程碑,也为工程应用带来了可能。” 铁磁材料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材料本身有 磁偶极距 ,指向北极或南极。这些偶极距自身趋向于排列整齐,由此产生了吸引和排斥的磁化作用。通过外加磁场翻转磁化作用,就能操控这些材料。 铁电材料与铁磁材料 同族,它们在分子尺度也有偶极距,但是 正负电极 而不是磁极,通过外加电场也能翻转这种电极。这种关键特征来自材料内部亚原子层面的不对称和排列现象。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将这种现象拍摄下来。 目前的磁性存储设备,如大部分计算机中的硬盘,是通过 翻转内部磁矩 (对应于计算机二进制代码1或0),将信息“写入”铁磁材料。而铁电存储是通过电场将材料的两种 电极状态 结合起来,转化为代码,在计算机上写入和读出数据信息。而最终在效率上,铁电材料有望胜过铁磁材料。 铁电材料将信息存储在更小的空间,几乎是从微米下降到纳米。在纳米级别,每个粒子都是一个比特。但要扩展到应用设备上,必须知道怎样压缩它们才不会牺牲内部电极。理论上这是非常困难的,研究人员解释说,实验所演示的电子全息摄影术,能确定各种情况下的所需参数。 该研究揭示了单个铁电粒子能保持电极的稳定性,这意味着每个纳米粒子能作为一个数据比特。但由于它们存在 边缘场 ,还需要一些活动空间(约5个纳米)才能有效操作。否则可能在扩展到计算机存储中时,不能保持代码完整性而破坏信息。布鲁克海文物理学家韩永建(音译)表示,铁电材料能提高存储密度,每平方英寸铁电材料制成的电子设备存储的信息达到 兆兆 字节,新技术让我们离设计制造这种设备更进一步。 【圈点】 一块指甲大小的存储器容量能有多大?在人们不断提升电子设备便携性的今天,这也许是时时萦绕在无数工程师耳畔的问题。而铁电材料体积小、存储密度大、可靠性高的特点,使其近年来受到科学界和产业界的热捧。美国科学家的新发现,从科学层面揭示了一定容量的铁电存储器所能具备的最小体积。接下来的,就是让工程师们手中的存储器无限接近这个极限。工程应用的最初发端是科学实验室,这再一次证明了科学研究对技术突破、工业发展的巨大贡献。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学习——美国之音材料
ninezero 2012-7-9 08:46
英语学习——美国之音材料 http://www.51voa.com/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纳米。材料相关的期刊影响因子,有升有降!
yanjiesu 2012-7-5 19:31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ACS APPL MATER INTER 4.525 4.54 ACS NANO 10.774 11.171 ACTA MATER 3.755 4.226 ADV FUNCT MATER 10.179 9.92 ADV MATER 13.877 12.813 ANGEW CHEM INT EDIT 13.455 13.195 APPL PHYS A-MATER 1.63 1.823 APPL PHYS EXPRESS 3.013 2.944 APPL PHYS LETT 3.844 3.787 APPL SURF SCI 2.103 2.032 BIOMATERIALS 7.404 8.415 CARBON 5.378 6.008 CHEM COMMUN 6.169 6.082 CHEM MATER 7.286 6.949 CHEM PHYS LETT 2.337 2.215 CHEM REV 40.197 42.054 CHEM SOC REV 28.76 28.098 CHEM-ASIAN J 4.5 4.461 CRYST GROWTH DES 4.72 4.877 CRYSTENGCOMM 3.842 4.023 DIAM RELAT MATER 1.913 1.803 ELECTROCHEM COMMUN 4.859 5.159 ELECTROPHORESIS 3.303 2.917 FUEL 2.721 2.999 IEEE T NANOTECHNOL 2.292 2.139 IEEE T PLASMA SCI 1.174 1.161 IEEE ELECTR DEVICE L 2.849 2.705 J AM CERAM SOC 2.272 2.383 J AM CHEM SOC 9.907 9.766 J APPL PHYS 2.168 2.169 J CHEM PHYS 3.333 3.238 J MATER CHEM 5.968 5.992 J NANOMATER 1.376 1.623 J NANOPART RES 3.287 3.574 J NANOPHOTONICS 1.57   J NANOSCI NANOTECHNO 1.563 1.574 J PHYS CHEM A 2.946 2.941 J PHYS CHEM B 3.696 4.061 J PHYS CHEM C 4.805 5.049 J PHYS CHEM LETT 6.213 6.217 J POWER SOURCES 4.951 5.006 JPN J APPL PHYS 1.058 1.036 LAB CHIP 5.67 6.497 LANGMUIR 4.186 4.514 MATER CHEM PHYS 2.234 2.385 MATER LETT 2.307 2.275 MATER TODAY 5.565 10.451 MATER RES BULL 2.105 2.108 NANO 1.193 1.109 NANO LETT 13.198 13.843 NANO RES 6.97 7.461 NANO TODAY 15.355 16.078 NANOSCALE 5.914 5.914 NANOSCALE RES LETT 2.726 2.928 NANOTECHNOLOGY 3.979 4.017 NAT MATER 32.841 36.732 NAT NANOTECHNOL 27.27 33.781 NAT PHYS 18.967 18.557 NEW J CHEM 2.605 2.775 PHYS CHEM CHEM PHYS 3.573 3.931 PHYS REV B 3.691 3.405 PHYS LETT B 3.955 3.501 PHYS REV LETT 7.37 7.013 PHYS SOLID STATE+ 0.711 0.666 PHYSICA E 1.532 1.234 PLASMA CHEM PLASMA P 1.602 2.371 SMALL SENSOR ACTUAT B-CHEM 8.349 3.898 8.262 3.751 SOFT MATTER 4.39 4.998 SOLID STATE IONICS 2.646 3.097 SOLID STATE PHYS 3.333 7.8 SYNTHETIC MET 1.829 2.081 ULTRAMICROSCOPY 2.061 2.471
7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材料检测方法
rft0930022026 2012-7-5 18:08
材料测试方法 ( 一)、透射电子显微镜 1 、基本原理 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清小于 0.2m 的细微结构,这些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 submicroscopic structures )或超微结构( ultramicroscopic structures ; ultrastructures )。要想看清这些结构,就必须选择波长更短的光源,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 1932 年 Ruska 发明了以电子束为光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 TEM ),电子束的波长要比可见光和紫外光短得多,并且电子束的波长与发射电子束的电压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说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目前 TEM 的分辨力可达 0.2nm 。 电子显微镜(图 2-12 )与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前者用电子束作光源,用电磁场作透镜。另外,由于电子束的穿透力很弱,因此用于电镜的标本须制成厚度约 50nm 左右的超薄切片。这种切片需要用超薄切片机( ultramicrotome )制作。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高可达近百万倍、由电子照明系统、电磁透镜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电源系统等 5 部分构成。 表2-2不同光源的波长 名 称 可见光 紫外光 X 射线 α 射线 电子束 0.1Kv 10Kv 波长( nm ) 390~760 13~390 0.05~13 0.005~1 0.123 0.0122 光学显微镜、TEM、SEM成像原理比较 光学显微镜、 TEM 、 SEM 成像原理比较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SEM ,图 2-17 、 18 、 19 )于 20 世纪 60 年代问世,用来观察标本的表面结构。其工作原理是用一束极细的电子束扫描样品,在样品表面激发出次级电子,次级电子的多少与电子束入射角有关,也就是说与样品的表面结构有关,次级电子由探测体收集,并在那里被闪烁器转变为光信号,再经光电倍增管和放大器转变为电信号来控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显示出与电子束同步的扫描图像。图像为立体形象,反映了标本的表面结构。为了使标本表面发射出次级电子,标本在固定、脱水后,要喷涂上一层重金属微粒,重金属在电子束的轰击下发出次级电子信号。 目前扫描电镜的分辨力为 6~10nm ,人眼能够区别荧光屏上两个相距 0.2mm 的光点,则扫描电镜的最大有效放大倍率为 0.2mm/10nm=20000X 。 紫外吸收光谱 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法 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 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法 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 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 气相色谱法 GC 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 反气相色谱法 IGC 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谱图的表示方法:探针分子比保留体积的对数值随柱温倒数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探针分子保留值与温度的关系提供聚合物的热力学参数 裂解气相色谱法 PGC 分析原理: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瞬间裂解,可获得具有一定特征的碎片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图的指纹性或特征碎片峰,表征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几何构型 凝胶色谱法 GPC 分析原理:样品通过凝胶柱时,按分子的流体力学体积不同进行分离,大分子先流出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高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 热重法 TG 分析原理:在控温环境中,样品重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的重量分数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曲线陡降处为样品失重区,平台区为样品的热稳定区 热差分析 DTA 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由于二者导热系数不同产生温差,记录温度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温差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DSC 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记录维持温差为零时,所需能量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热量或其变化率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 静态热―力分析 TMA 分析原理:样品在恒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或时间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形变值随温度或时间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和力学状态 动态热―力分析 DMA 分析原理:样品在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的变化 谱图的表示方法:模量或tgδ随温度变化曲线 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模量和tgδ 透射电子显微术 TEM 分析原理:高能电子束穿透试样时发生散射、吸收、干涉和衍射,使得在相平面形成衬度,显示出图象 谱图的表示方法:质厚衬度象、明场衍衬象、暗场衍衬象、晶格条纹象、和分子象 提供的信息:晶体形貌、分子量分布、微孔尺寸分布、多相结构和晶格与缺陷等 扫描电子显微术 SEM 分析原理:用电子技术检测高能电子束与样品作用时产生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等并放大成象 谱图的表示方法:背散射象、二次电子象、吸收电流象、元素的线分布和面分布等 提供的信息:断口形貌、表面显微结构、薄膜内部的显微结构、微区元素分析与定量元素分析等
个人分类: 学习学习|2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iO2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获进展
redtree 2012-7-4 22:23
TiO2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获进展 作者:宿新泰等 来源:《材料化学期刊》 发布时间:2012-7-4 13:06:44 复合材料结合两种材料的优点而成为材料领域的热点之一。由于材料的耦合效果,TiO2基纳米复合材料,比如TiO 2 -ZnO、TiO 2 -SnO 2 、TiO 2 -WO 3 等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光催化、气体传感器和吸附材料等,引起国内外材料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重点项目支持下,新疆大学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宿新泰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自2007年以来围绕纳米WO 3 、ZnO、CuO和Co 3 O 4 的水热合成与应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旨在控制合成不同形貌的纳米氧化物,并获得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 最近,该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新颖的TiO 2 –WO 3 纳米复合物合成方法。通常,水热合成纳米WO 3 可以通过向钨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的方法获得前驱体,然后将前驱体转移到水热釜中高温水热处理若干小时获得目标产物。在本方法中,研究人员采用TiCl4溶液作为钛源和酸源,加入到钨酸钠溶液中,直接得到了钨酸和偏钛酸的沉淀。超声后,入釜170℃水热处理10小时即可得到TiO 2 –WO 3 纳米复合物。该方法为其他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合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结果表明,TiO 2 –WO 3 纳米复合物(nTi : nW=4 : 1)对芳香族化合物展现了良好的气敏性能,顺序依次为二甲苯甲苯苯。更为有趣的是,TiO 2 –WO 3 纳米复合物(nTi : nW=4 : 1)并没有展现出通常的光催化活性,对亚甲基蓝展现了强的吸附性,经过550℃温度下5小时焙烧,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没有明显衰减。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J. Mater. Chem. 2012,DOI: 10.1039/c2jm32478d上。(来源:新疆大学)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2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材料类期刊影响因子
rczeng 2012-7-4 22:23
多学科材料期刊影响因子(资料来源Elesvier)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has risen to the #3 position in its category (Material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 followed by Nano Today at #4 and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 at #5. Listed by highest Impact Factor Journal title 2011 Impact Factor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18.216 Nano Today 15.355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 14.951 Materials Today 5.565 Carbon 5.378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Materials Science 4.233 Materials Letters 2.307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289 Materials and Design 2.200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105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A 2.003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1.574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1.572 Superlattices and Microstructures 1.487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0.751 Functional and Metallic Materials. Acta Materialia is ranked #1 in the category Metallurgy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Corrosion Science is #2, Scripta Materialia is #3 and the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is #4! Additional highlights from the latest if results include ... Listed by highest Impact Factor Journal title 2011 Impact Factor Acta Materialia 3.755 Corrosion Science 3.734 Scripta Materialia 2.699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289 Synthetic Metals 1.82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aterials 1.693 Calphad 1.669 Intermetallics 1.649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B 1.518 Materials Science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0.753
个人分类: 随笔|6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教学评估有几个学校不做假?
热度 3 lin602 2012-7-3 21:27
教育部对高校的教学进行评估,前后已经有好几年了。对教学进行评估其实也并不见得是坏事,但事情坏在各高校的材料‘做假’上。 我已经听到了许多高校教学评估做假的消息,包括补考卷,检查考卷、作业中的不足。许多材料得重做,学生毕业了,这些材料领导就要求教师们完成。 大学,一个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进行大规模地做假,你说这大学成了什么场所。 教师及领导们都做假,你说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做一个追求与探索真理的人呢? 所以报奖材料、申请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申报课题、发表文章、就业率等项目中的做假现象不绝迹,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有个做假的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学评估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新闻,这些新闻就不一一列举了,许多网上的教师们可能都经历过,甚至都动手被迫做过。 据我所知,越是牛学校,教学评估做假越少,因为他们反正很牛,不怕。学校越差,做假越盛。 高校,首先从真做起,这样高校才有希望! 有关教学评估科学网上的帖子搜索: http://www.baidu.com/baidu?word=%BD%CC%D1%A7%C6%C0%B9%C0ct=2097152cl=3si=blog.sciencenet.cnie=gbk
3503 次阅读|4 个评论
今年暑假加班3周,还没加班费(120703)
热度 5 zhyll97 2012-7-3 20:56
今年暑假加班3周,还没加班费,我的暑假只剩20天,暑假加班的原因是明年学院评估,做材料。评估的材料是做出来的,其实80%的材料都得教研室主任做,没加班费,白做工。 大敌当前,虽然有2周不上课了,但是期末的材料做得没完没了,累得我肩膀痛。自打学院领导视察后,我系成了典型,领导和行政人员的士气大增,干劲十足。然后各系来我系学习,领导纷纷介绍经验。其实他们只是分配了任务给我们做,大部分工作都是教研室主任做,累个半死,还没人理你。 现在主要保证材料有就行了,再管上质量啊,会把自己累死。越不上课越累,评估就是累死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捞功成为他们从政的资本。
3050 次阅读|6 个评论
美丽神奇的材料微观组织
热度 19 xieyujiang 2012-7-3 17:46
美丽神奇的材料微观组织
这些年自己做实验拍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金相照片,特精选一些放到这里与各位博友分享,名字起得不一定准确哦! 图1 麦穗(ESD沉积MCrAlY涂层组织 SEM照片) 图2 冰凌(ESD沉积镍基高温合金涂层组织 SEM照片) 图3 柱子(ESD沉积MCrAlY涂层组织 SEM照片) 图4 蜂窝(ESD沉积MCrAlY涂层组织 SEM照片) 图5 小草(钢表面激光合金化组织 SEM照片) 图6 丛林(ESD沉积MCrAlY涂层组织 SEM照片) 图7短裙 (ESD沉积镍基高温合金涂层组织 SEM照片) 图8 绣花被面 (激光熔铸MCrAlY合金组织 光学照片) 图9 项链(ESD沉积MCrAlY涂层组织 SEM照片) 图10 岩石(ESD沉积镍基高温合金断口形貌 SEM照片) 图11 干渴的大地(ESD沉积镍基高温合金电解腐蚀产物 SEM照片) 图12 鸟嘴 (ESD沉积MCrAlY涂层的截面形貌 SEM照片) 图13 波浪 (ESD沉积镍基高温合金涂层 SEM照片)
个人分类: 表面技术|14377 次阅读|42 个评论
TiO2光催化机理与过程的HRTEM研究
热度 10 cxpan 2012-7-1 11:28
TiO2光催化机理与过程的HRTEM研究
光催化是一个在光辐照下发生在材料表面的催化过程。 TiO 2 是一种半导体材料 ( 锐钛矿 TiO 2 的禁带宽度 ( E g )约为 3.26 eV) ,当受到能量大于或等于其能隙( E g )的入射光照射时,价带上的电子会吸收光子而被激发,从价带跃迁到导带,留下空穴在价带,从而形成所谓电子( e - )-空穴( h + )对,即光生载流子。 由光激发产生的电子( e - )可直接还原有机物 (如染料 Dye ) 或者与电子接受体反应;而光激发产生的空穴( h + )能够氧化有机物或将水、 OH - 离子氧化成为 OH• 自由基,生成的 OH• 自由基很活泼,几乎能降解所有的有机物。这个理论定性地描述了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和转移,但是对于发生在 TiO 2 表面的污染物降解过程并没有给出清晰的图像。 有人通过原位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研究 TiO2 的光催化反应路径。该工作跟踪监测 TiO 2 光催化过程中的基团变化来间接推测光催化反应的化学路径。但这种方法只能间接地推测光催化的一些过程,不能从原子尺度直接得到有关 TiO 2 结构在光催化中变化的信息,因而难以全面了解光催化降解机理。还有研究者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能够在原子尺度观察吸附分子在 TiO 2 特定表面的排列,或者表面的化学反应。但是 STM 技术对样品要求很高, “ 原位 ” 光催化很难进行,而常用的 TiO 2 纳米颗粒又不符合样品要求、很难用这种技术研究光催化机理。 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在 TiO 2 光催化过程中晶格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作为一个发生在材料表面的催化过程,从原子-分子尺度观察和研究 TiO 2 晶格在光催化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对于揭示 TiO 2 晶格变化与光催化之间的关系,是一项很有意义并有待深入研究的工作。 透射电镜( TEM )和高分辨透射电镜( HRTEM )也是一种能在原子-分子尺度直接观察 和表征晶体微结构的主要手段,且样品要求相 对较低,电镜样品制备容易。 相比较上述的 FTIR 、 STM 和 AFM 等方法, HRTEM 表征具有 2 个特点: 1) 能够清楚表征表面结构与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2) 能够清楚从原子和分子尺度观察到 TiO2 光催化材料与被降解物之间原子级接触关系。 近年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潘春旭课题组,在国家科技部 973 纳米专项的资助下,利用 HRTEM 从原子-分子尺度对 TiO 2 光催化过程和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个 “ 基于晶格畸变驱动力的 TiO 2 光催化降解理论 ” 。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 在吸附和解吸附过程中,存在一种晶格畸变驱动力,它来自于光催化剂的边缘、棱角,以及表面空位等高活性位置。在吸附阶段,被降解物使锐钛矿 TiO 2 表面原子产生位移,晶格结构发生畸变,从而提高了局部化学势能。在 光照作用下, 这种变化有利于吸收光生载流子,提高光催化降解速率。当光催化反应结束后,这种晶格畸变驱动力 能使被降解物分子键断裂, 使其离开锐钛矿 TiO 2 表面,最后使得 TiO 2 表面晶格畸变恢复到正常结构,即,发生降解与解吸附作用 ” 。与公认的 “ 光生电子-空穴理论 ” 相比,该理论还能够解释 TiO 2 的失效过程。 由于高真空度和实验技术上的特殊性, HRTEM 得到的是一幅静态图像,只能对光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观察和拍照,而不能做 “ 原位 ” 观察;另外, HRTEM 也不能对光生载流子传输等信息进行测试。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光催化过程和机理,这也是对其它方法和机理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关论文论文发表在 Catalysis Science Technology ( 2011, 1: 273-278 )上(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1/cy/c0cy00051e ),并 被美国著名科技 媒体《 VerticalNews TM 》撰 文进行了报道。 该理论的实验和理论依据如下: 我们利用 HRTEM 分别观察了原始锐钛矿 TiO 2 ( P25 ),及其吸附和降解亚甲基蓝,以及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样品。发现:( 1 )原始锐钛矿 TiO 2 具有完整清晰的 HRTEM 晶格像;( 2 )吸附和降解之后的 TiO 2 表面吸附了许多大小在 1nm 左右的亚甲基蓝小分子,同时 HRTEM 晶格像变得模糊;( 3 )降解后的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亚甲基蓝小分子消失, HRTEM 晶格像重新变得清晰( 见图 1 )。 (a) (b) (c) (d) 图 1 TiO 2 降解亚甲基蓝不同过程的 HRTEM 形貌图 (a) 原始、 ( b ) 吸附、 ( c ) 降解、 ( d ) 放置后 进一步通过半经验的量子力学自恰场理论模拟计算,研究了锐钛矿 TiO 2 纳米颗粒吸附亚甲基蓝分子后表面晶格的变化,发现亚甲基蓝的化学吸附能改变锐钛矿 TiO 2 表面晶格的排列,使其发生畸变, 畸变程度在 5 %左右 。这正是 HRTEM 图像变模糊的原因。理论上 证明了 TiO 2 表面的 “ 晶格畸变-恢复 ” 是光催化反应的重要过程 。 同时, 对金红石 TiO 2 的相同实验,发现亚甲基蓝的吸附对金红石 TiO 2 晶格的影响很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金红石 TiO 2 相比于锐钛矿 TiO 2 的光催化效率低的原因。
个人分类: TiO2光催化|25642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2011年材料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发布
热度 2 liyadong 2012-6-29 21:37
2012年06月29日 By MaterialsViews编辑部 汤森路透ISI于2012年6月28日公布了最新的期刊影响因子,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材料科学类期刊的期刊的情况。 Advanced Materials 持续了2010年大幅增长的趋势,2011年的影响因子增长了28%达到13.877。全面的涵盖范围仍然是该期刊的最大优势, Advanced Materials 被收录在了ISI的6个不同的学科分类中,它成功吸引了来自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生物科学和工程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 其它顶级的材料科学类期刊还有 Nature Materials (32.841)、 Nano Letter (13.198)和 ACS Nano (10.774)。 Chemistry of Materials 的影响因子增长了14%达到7.286,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增长了17%达到5.968。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的影响因子增长了20%达到了10.179,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发表研究论文的材料科学类期刊中的领先地位。尤其需要感谢以下几篇文章获得的大量引用。 • Nanoscale Phase Separation and High Photovoltaic Efficiency in Solution-Processed, Small-Molecule Bulk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 by Thuc-Quyen Nguyen et al. • A Graphene Nanoprobe for Rapid, Sensitive, and Multicolor Fluorescent DNA Analysis, by Chunhai Fan et al. • The Energy of Charge-Transfer States in Electron Donor-Acceptor Blends: Insight into the Energy Losses in Organic Solar Cells , by Rene Janssen et al. Small 的影响因子也增加了14%达到8.349。它为在纳米、微米尺度从事材料、化学、物理、工程以及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顶级的交流的平台。“读者对我们刊物的期望非常高,我在此非常感谢我们的作者、审稿人和编委会成员们,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才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主编Jose Oliveira说到。 Advanced 系列材料期刊的强势发展也反映到了新创刊的刊物中。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当年的引用率(本年发表的文章在本年内被应用的次数/本年发表的文章数)达到了1.950,这与 Advanced Materials (2.155),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1.514),和 Small (1.221)基本持平。这也奠定了它在今后不可忽视的地位,该刊物在明年将有首个影响因子的公布。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新的影响因子达到了1.185,保持了其在工程领域的领先地位。该刊物是由著名的DGM、SF2M和SVMT等学协会支持,着重发表在工程材料领域(例如高温材料、孔材料、无损检测、生物医疗材料和技术模拟等)重要研究进展的。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在创刊的第83年迎来的其影响因子高达61%的增长,达到0.733。该期刊的审稿严格、发表速度快,并且在年初进行了改版。 美国陶瓷学会的旗舰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仍然保持了它在陶瓷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影响因子保持持续增长达到2.272。该期刊所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得到了读者们长期持续的关注和引用,其5年影响因子在材料科学的陶瓷类期刊中位居首位。 材料科学期刊影响因子 Nature Materials : 32.841 Nature Nanotechnology : 27.270 Advanced Materials : 13.877 Nano Letters : 13.198 ACS Nano : 10.774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10.179 Wiley期刊的优异表现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61% Advanced Materials : +28%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20%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 +17%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5993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年公布的材料类SCI影响因子排名
msxue2004 2012-6-29 12:18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 NAT MATER 1476-1122 39242 32.841 36.732 6.246 134 4.7 0.22089 17.891 2 NAT NANOTECHNOL 1748-3387 16581 27.270 33.781 5.496 117 3.1 0.12854 14.854 3 PROG MATER SCI 0079-6425 5017 18.216 23.899 5.000 23 6.6 0.01512 9.247 4 NANO TODAY 1748-0132 2170 15.355 16.078 2.324 37 2.8 0.01210 5.144 5 MAT SCI ENG R 0927-796X 4487 14.951 16.500 1.750 12 7.9 0.00814 5.682 6 ADV MATER 0935-9648 79860 13.877 12.813 2.155 789 5.0 0.26226 4.061 7 NANO LETT 1530-6984 75287 13.198 13.843 2.082 955 4.2 0.34576 5.059 8 ANNU REV MATER RES 1531-7331 4964 13.073 12.451 1.353 17 10.0 0.01170 6.246 9 ACS NANO 1936-0851 22409 10.774 11.171 1.631 1141 2.0 0.12069 3.584 10 ADV FUNCT MATER 1616-301X 28503 10.179 9.920 1.514 533 4.0 0.11265 2.939 11 CRIT REV SOLID STATE 1040-8436 694 9.467 8.906 0.455 11 7.0 0.00209 3.556 12 SMALL 1613-6810 15181 8.349 8.262 1.221 430 3.2 0.07233 2.507 13 BIOMATERIALS 0142-9612 60902 7.404 8.415 1.514 1007 5.9 0.13068 2.028 14 CHEM MATER 0897-4756 69926 7.286 6.949 1.637 673 6.4 0.15823 1.910 15 NANO RES 1998-0124 2017 6.970 7.461 0.918 122 2.3 0.01112 2.384 16 INT MATER REV 0950-6608 2026 6.962 6.567 0.462 13 10.0 0.00339 2.754 17 J PHYS CHEM LETT 1948-7185 4695 6.213 6.217 1.405 529 1.4 0.02417 2.072 18 J MATER CHEM 0959-9428 46166 5.968 5.992 1.088 2527 4.3 0.12631 1.571 19 NANOSCALE 2040-3364 3187 5.914 5.914 1.187 653 1.4 0.01164 1.561 20 PROG CRYST GROWTH CH 0960-8974 589 5.750 4.833 0.000 7 9.9 0.00129 1.677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21 MATER TODAY 1369-7021 3452 5.565 10.451 0.482 56 4.7 0.01926 4.296 22 NPG ASIA MATER 1884-4049 94 5.533 5.533 0.917 12 0.00061 2.198 23 CARBON 0008-6223 27798 5.378 6.008 1.081 641 6.3 0.06074 1.595 24 MRS BULL 0883-7694 4668 4.950 5.384 0.830 88 6.0 0.01965 2.534 25 ACTA BIOMATER 1742-7061 7495 4.865 5.076 1.037 454 2.5 0.03116 1.313 26 J PHYS CHEM C 1932-7447 60782 4.805 5.049 0.720 3166 2.9 0.28453 1.339 27 CRYST GROWTH DES 1528-7483 19082 4.720 4.877 0.723 733 3.5 0.05338 0.912 28 INT J PLASTICITY 0749-6419 4864 4.603 4.738 0.901 111 6.3 0.01460 1.706 29 SOL ENERG MAT SOL C 0927-0248 14135 4.542 4.850 0.885 581 5.2 0.03865 1.311 30 ACS APPL MATER INTER 1944-8244 4646 4.525 4.540 0.713 666 1.9 0.02144 1.274 31 SOFT MATTER 1744-683X 10988 4.390 4.998 0.898 1353 2.5 0.05461 1.584 32 CURR OPIN SOLID ST M 1359-0286 2354 4.233 5.884 0.833 30 9.0 0.00298 1.888 33 LANGMUIR 0743-7463 103776 4.186 4.514 0.710 1936 6.5 0.22306 1.179 34 ORG ELECTRON 1566-1199 4493 4.047 3.983 0.767 331 2.8 0.02089 1.260 35 NANOTECHNOLOGY 0957-4484 31600 3.979 4.017 0.665 1128 3.9 0.13849 1.233 36 MACROMOL BIOSCI 1616-5187 3685 3.886 3.799 0.661 171 4.4 0.01081 0.961 37 ACTA MATER 1359-6454 30282 3.755 4.226 0.838 745 6.7 0.09632 1.705 38 CORROS SCI 0010-938X 15758 3.734 3.729 0.721 509 6.7 0.02494 0.726 39 CELLULOSE 0969-0239 2720 3.600 3.685 0.364 143 5.0 0.00665 0.864 40 GOLD BULL 0017-1557 1139 3.517 3.162 0.280 25 7.3 0.00259 0.916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41 SCI TECHNOL ADV MAT 1468-6996 2057 3.513 2.772 0.149 87 4.6 0.00810 0.915 42 BIOFABRICATION 1758-5082 189 3.480 3.480 0.438 32 1.7 0.00076 0.823 43 COLLOID SURFACE B 0927-7765 8715 3.456 3.354 0.716 524 4.2 0.02118 0.739 44 SCI ADV MATER 1947-2935 305 3.308 3.308 0.441 68 1.7 0.00094 0.657 45 J NANOPART RES 1388-0764 4770 3.287 3.574 0.287 669 3.8 0.01517 0.929 46 MICROPOR MESOPOR MAT 1387-1811 13858 3.285 3.254 0.796 368 5.2 0.03430 0.799 47 COMPOS SCI TECHNOL 0266-3538 14310 3.144 3.818 0.464 267 6.1 0.03768 1.136 48 DENT MATER 0109-5641 6937 3.135 3.695 0.458 168 5.7 0.01656 0.939 49 DYES PIGMENTS 0143-7208 6586 3.126 3.280 1.052 213 4.9 0.01375 0.659 50 EUR CELLS MATER 1473-2262 1097 3.028 4.953 0.702 47 5.0 0.00343 1.460 51 MICROSC MICROANAL 1431-9276 1809 3.007 3.381 0.302 116 4.9 0.01055 1.778 52 PLASMONICS 1557-1955 654 2.989 4.026 0.276 105 3.3 0.00338 1.185 53 J BIOACT COMPAT POL 0883-9115 852 2.953 2.460 1.140 43 4.5 0.00158 0.434 54 J MECH BEHAV BIOMED 1751-6161 673 2.814 3.511 0.283 212 2.6 0.00358 1.120 55 J MECH PHYS SOLIDS 0022-5096 9562 2.806 3.522 0.843 140 10.0 0.02015 1.752 56 CEMENT CONCRETE RES 0008-8846 11593 2.781 3.282 0.460 139 9.2 0.01800 1.084 57 NANOSCALE RES LETT 1931-7573 2447 2.726 2.928 0.443 625 2.2 0.00998 0.738 58 SCRIPTA MATER 1359-6462 17552 2.699 3.024 0.600 557 5.8 0.06496 1.204 59 COMPOS PART A-APPL S 1359-835X 6952 2.695 3.160 0.273 238 5.7 0.01884 0.899 60 MAT SCI ENG C-MATER 0928-4931 5255 2.686 2.423 0.496 262 4.4 0.01537 0.605 Mark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linked to journal information) ISSN JCR Data Eigenfactor Metrics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61 J BIOMED MATER RES A 1549-3296 11292 2.625 3.105 0.496 270 4.7 0.03553 0.798 62 J ELECTROCHEM SOC 0013-4651 48521 2.590 2.793 0.527 1093 10.0 0.07300 0.799 63 APPL CLAY SCI 0169-1317 5168 2.474 3.060 0.304 276 5.0 0.01151 0.675 64 CEMENT CONCRETE COMP 0958-9465 3100 2.421 2.726 0.339 121 6.6 0.00971 1.081 65 J EUR CERAM SOC 0955-2219 12858 2.353 2.295 0.344 366 6.5 0.03203 0.689 66 J MATER SCI-MATER M 0957-4530 7410 2.316 2.480 0.189 285 5.5 0.01844 0.642 67 MATER LETT 0167-577X 20548 2.307 2.275 0.421 1048 5.0 0.05487 0.581 68 MODEL SIMUL MATER SC 0965-0393 1914 2.298 1.780 0.221 77 6.8 0.00740 0.877 69 IEEE T NANOTECHNOL 1536-125X 1851 2.292 2.139 0.304 207 4.9 0.00839 0.870 70 J ALLOY COMPD 0925-8388 36296 2.289 2.104 0.755 2050 3.8 0.09733 0.507 71 J AM CERAM SOC 0002-7820 28517 2.272 2.383 0.324 753 10.0 0.04762 0.765 72 COMPOS STRUCT 0263-8223 6586 2.240 2.281 0.369 328 5.9 0.01824 0.697 73 MATER CHEM PHYS 0254-0584 14706 2.234 2.385 0.311 976 5.5 0.03722 0.628 74 PHYS STATUS SOLIDI-R 1862-6254 1103 2.218 2.393 0.674 138 2.8 0.00741 0.960 75 BIOINTERPHASES 1934-8630 471 2.208 3.039 0.321 28 3.8 0.00260 0.932 76 MATER DESIGN 0261-3069 6020 2.200 2.193 0.496 651 2.9 0.02468 0.648 77 INT J ADHES ADHES 0143-7496 2138 2.170 2.345 0.189 106 7.4 0.00488 0.705 78 BIOMED MATER 1748-6041 1153 2.158 2.675 0.314 70 3.3 0.00518 0.673 79 J BIOMED MATER RES B 1552-4973 4494 2.147 2.305 0.266 177 4.3 0.01616 0.640 80 J MICROMECH MICROENG 0960-1317 8103 2.105 2.313 0.344 407 5.2 0.02773 0.747
10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学工作总结,教书育人
yue 2012-6-27 21:54
“三育人”个人事迹汇报材料 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任教。几年来,我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专业,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主要从教学、师德和科研三个方面介绍我的努力。 1 、教学 在学生的一般观念中,思政课是枯燥的无用的陈旧的课程,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这种偏见,把思政课打造成最科学、最实用、最生动的课程,让学生“终身难忘,一生受益”。 1 )努力提高教学艺术 我到思政部大部分老师的课堂上听课,向他们学习。几年来,我重点培养幽默的风格,在每堂课都穿插几个幽默和笑话,还有脑筋急转弯,让学生笑一笑。例如讲“实事求是”的时候,讲了一个农村老汉的故事。 老汉爱看戏,最爱看“空城计”。有一天晚上,村里唱大戏,(老婆和孩子们都去看戏了,)老汉也想去,但是没有人看门。(开台锣鼓一敲打,他的心更着急,)老汉就把家里的灯打开,把音乐打开,把门敞开,大摇大摆的走了。看完戏回家一看,平安无事。第二天晚上他又这样做,(又演了一次“空城计”,)但是回家一看,家里被扫荡一空。老汉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哪儿错了,他觉得自己的做法在书上写了,又在昨晚经过实践检验。翻开《三国演义》看来看去,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想了很长时间,他才恍然大悟,诸葛亮用“空城计”只用一次,自己用了两次。 老汉的错误叫做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经验主义,认为曾经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东西就永远正确。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是实事求是的反面,是违背实事求是的一种表现。 2 )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用教学促进科研,用科研促进教学。这一特点在教学竞赛中也多次受到同行肯定。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受到督导组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我在科研中充分注意“教学中心地位”,即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科研,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教学内容讲得更准确,更清楚,更新颖。 例如,我们现在的分配制度,不能简单地说是按劳分配,还有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简单地说,不能按苦劳分配,主要是按功劳分配。 3 )注重实效性和实用性 对于学生来说,实效性就是实用性,就是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将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即学业、事业和家庭。(联系实际不仅联系社会实际,主要是联系学生的实际。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讲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和失败,可以看做“成功学”和“智慧书”。 例如讲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思维,可以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谐包括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四个层次。身心和谐就是俗话说的长心和长肉的关系。有的人光长肉,长到 250 斤,长到两吨半,就是 2500 斤,就是 10 个二百五。这种人有什么弊端呢?弊端就是身心不和谐。可见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科学道理。 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发表了一篇关于教学方法的论文,题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巧妙结合”》,观点是把思政课的政治性和艺术性、学术性、实用性巧妙结合起来。 2 、师德 1 )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根据无错教育、快乐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热情鼓励,慷慨表扬。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要精神面貌好,就告诉全班同学不要吝惜掌声,给回答问题的同学鼓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2 )在课间和学生交流。多年来一直坚持在课间不休息的习惯,向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习困难,对教学的要求,在生活中的困惑,和每一届学生都交了许多好朋友。 3 )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 对学生的作业每一字,每一行,都做了认真的阅读,连错别字都要找出来,并且认真批改。然后,把每一份作业返回给学生,作为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也作为和学生的思想感情的交流。 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自己也收获不少,这也是古人说的教学相长。例如在讲授“实事求是”的时候,让学生续写《皇帝的新装》,许多作业写得非常好,让我得到很大的享受。 3 、科研 1 )课题 参加省级科研项目两项。“农村基层民主的组织形式研究”为 2011 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山西省教育厅),获得资助 2.0 万元 2 )论文和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其中核心期刊 3 篇, CSSCI 收录 1 篇。 论文获奖 2 次。《 共产党宣言 的三个主题和相应的三个解读阶段》在 2011 年获山西省社科联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二等奖。 专著完成一项。《需要、欲望和自我——唯物论和辩证观的需要理论》 2012 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招博士后1-2名-年薪10万+
热度 5 balancewang 2012-6-27 11:05
课题组因工作需要,拟招博士后1-2名。 研究方向: 原位/环境透射电镜下各种功能材料及器件(如气敏材料,催化剂材料)的研究;球差扫描透射电镜技术在功能材料和器件中的应用。 要求: 熟悉气敏材料,催化剂等功能材料的特性及制备,对透射电镜有一定的理解。 薪水:年薪10万,特别优秀的可商量。 住房: 学校有公寓租住(一个月1500左右一居室,二居室1800左右) 其他: 享受浙大博士后其他待遇。 欢迎相关专业的博士前来咨询,有意者请发CV到 uqywang@gmail.com 或者电话 13868001349.
个人分类: 科研点滴|627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ANSYS在荷载步之间改变材料属性例子
jnu2009 2012-6-25 01:52
! ANSYS 在荷载步之间改变材料属性例子 ! Example of modify material between load steps in ANSYS ! 材料泊松比随荷载增加而逐步增大 FINISH /CLEAR /PREP7 FORCE=1. !初始荷载 FC=30. !极限荷载 NSTEP=30 !加载步数 EMU0=0.2 !初始泊松比为0.2 EMUU=0.499 !最终泊松比为0.499 SVM=0. !VON MISES应力 !* ET,1,SOLID45 !* !* MP,EX,1,30E3 MP,NUXY,1,EMU0 !建立模型 BLC4,0,0,100,100,100 ESIZE,100,0, VMESH,ALL /SOLU !输出RESTART文件 RESCONTRL,DEFINE,ALL,-1,1 NLGEOM,1 D,2,ALL D,4,UY D,5,UY D,6,UY D,5,UX FINISH SAVE !分步加载 *DO,I,1,NSTEP FINISH /SOLU !使用重启动功能 *IF,I,GT,1,THEN ANTYPE,,REST, PARRES, CHANGE , PARAM, TXT, *ENDIF ! 如果荷载超过强度的50%,则线性提高泊松比 *IF,SVM,GE,FC*0.5,THEN MP,EX,1,30E3 MP,NUXY,1,EMU0+(EMUU-EMU0)*(SVM/FC-0.5)/0.5 *ENDIF !得到下一步荷载 FORCE=FORCE+1 !加载 SFE,ALL,4,PRES, , FORCE, , , SOLVE FINISH /POST1 !得到VON MISES应力 *GET,SVM,ELEM,1,NMISC, 4 PARSAV, ALL, PARAM, TXT, FINISH *ENDDO
3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揭秘重型拳击手皮皮虾
热度 8 lailaizhang 2012-6-15 17:31
揭秘重型拳击手皮皮虾
2009年,在宁波,我吃到了一种很有趣的海鲜- 皮皮虾 。 也叫赖尿虾或者螳螂虾。今天,说说皮皮虾的特殊捕食方式: 拳击式捕食 。并介绍一篇《科学》(Science)上的关于皮皮虾的特殊鳌甲材料的研究论文。 皮皮虾是重型拳击手。它可以 极其 迅速地打出鳌爪 ,速度可以达到 80公里每小时 ,也就是 22米每秒种 (1)。这个速度超过直径半厘米的子弹打到水中的速度。是 刘翔跨栏 速度的两倍多。皮皮虾用它的重拳来 击碎猎物 。就连坚硬的贝壳也不在话下。 请看下面的小视频和图片。 它左一拳,右一拳,三下五除二,贝壳就被击碎了。据说,它还可以敲碎鱼缸的玻璃呢。各位可以回家找一个贝壳,自己练一练,看您能不能用手指把贝壳敲碎了。如果你不能,那你就得好好儿地向皮皮虾学习一下 。 视频下载 皮皮虾拳击贝壳.flv 你可能会问,那皮皮虾的 鳌爪有那么坚硬吗? 居然 可以把贝壳打碎 ? 2012年6月8号 《科学》杂志 上的一篇文章揭示了皮皮虾的 ‘拳击’秘诀 (2)。原来皮皮虾的鳌爪的材料是一个 复合体 (看下图) ,具有 非同寻常的抗冲击作用 。其最表层有一种物质,叫做 羟磷灰石 ,是组成人的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而且在表层 的 羟磷灰石 是结晶化的(cyrstallized)和矿化的(mineralized),加大硬度。下面一层也是 羟磷灰石 组成的,但是并没有 结晶化的。这一层的作用是来引导分散冲击力 。最里面一层是螺旋化的 几丁质 。这一层,可以吸收扩散冲击力的能量,就像是一层软垫子似的(3)。有意思的是,这三次组织之间在硬度,韧度和结构方向上有所不同。在不断的强烈冲击下,这种材料组成可能形成小规模的裂缝,但是同时又可以防止这些裂缝扩大,以保证鳌爪的完整性。 研究者说“这有点超出我们的想象。大自然允许局部的破坏,来阻止灾难性的失败。但正是这样的设计让它们(鳌爪)如此的坚硬。” 皮皮虾的这种特殊鳌爪材料可以启发我们研究改进 人工的仿生材料 ,譬如防弹衣,汽车外壳和运动员的保护设备。 (图中F现实了三种材料的 光学显微照片 ) 真是奇妙的自然世界!我突然想到,如果我把手指头放到皮皮虾面前,那它是不是会给我一拳打出个洞出来? 再说一下皮皮虾和一般的虾的关系。皮皮虾猛一看长长的,像是虾。但是又不太一样,没有像虾一样的鳌爪。而且头部也跟虾不一样。其实皮皮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虾。在动物分类上是相差很远的。皮皮虾属于 掠虾亚纲 , 口足目 ,而一般的虾属于 真软甲亚纲 , 十足目 , 真虾下目 。皮皮虾和一般的虾的关系可以比作是人和袋鼠的关系。 热烈推荐动物分类学综合网站: 蓝色动物学 这里面有丰富的动物知识,绚丽的动物图片。 文章通讯作者 David Kisailus 来自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网站 http://www.engr.ucr.edu/~david/kisailus.php 相关资料: 无厘头仿生:濑尿虾-超级复合装甲 (这个解释得比我好) 说明 :我对于化学,材料和物理上面的知识不完善,如果理解和解释有错误,请大家积极指出。 (1) Patek_2004_皮皮虾-出击速度.pdf (2) Weaver_2012_Mantis-shrimp_皮皮虾鳌爪材料_o.pdf (3)作者对于皮皮虾的鳌爪材料组成的性质作用的描述: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a pitch-graded helicoid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ed from mineralized chitin fibers that can dissipate the energy released by propagating microcracks; an oscillating elastic modulus that provides further shielding against catastrophic crack propagation; a modulus mismatch in the impact region that acts as a crack deflector near the impact surface; and an ultrahard outer layer correlated with a high level of mineralization and a radial organization of apatitic crystallites.
个人分类: 哦,大自然!|32684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什么是“材料科学导论”?
热度 4 andrewx100 2012-6-15 01:36
今天跟90后师弟小吐了几下“材料科学导论”这种本科课程的槽。地铁上一直在想,觉得问题很多,千头万绪。到最后又像往常的问题一样总结到“中国人是没有希望”。于是关于“中国人如何垃圾”我先写了一小段。现在回到正题。 “材料科学导论”这门课,让90后师弟很郁闷,看书实在看不下去。我翻了一下这个课本,应该已经是经过多次改良的版本了。问题主要还是在于“材料科学导论”这一命题本身。这一标题的课,到底要给谁上,达到什么目标呢? 《材料科学导论》为材料科学的入门教科书。强调了不同类型材料问题的共同基础。对全局“综览”之后分四篇来论述。第一篇为“材料的结构”。首先揭示了理解材料结构的主要线索,然后分别讨论了晶态(包括了准晶)和晶态以外(包括玻璃与软物质)的结构。接着四章讨论了材料的实际结构,其中包括了点缺陷,位错与错,表面与界面,以及多层次与非均质结构。 第二篇为“材料的物性”。在介绍了理解特性的必要理论基础之后,逐章论述了输送性质,磁性,超导电性,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第三篇为“材料制备的科学基础”。在简单介绍材料制备技术之后,分章论述了相图,与固相反应及相应的基本原理。进而论述了材料制备的前沿问题,诸如外延生长,生长界面的稳定性(枝晶与分形生长)和软物质的自组织。 最后殿以“展望”一篇,分别对材料表征,材料设计,计算相图和新材料探索等方面的前沿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6039417.htm 各个“材料科学导论”类的课本,大至上也是遵循上述的体系的。从内容上揣摸这门课的目标,我能想到两种可能。一是要让学生在没专门学高分子、或金属、或无机非金材料之前,先知道各种材料的特点;二是,认为高分子、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想抽取这些共性出来讲给学生听。 第一篇“材料的结构”,就类似想满足第二种目的。但是,这里面的具体内容,不就是“凝聚态物理”么?认认真真地上好《物理化学》、《统计热力学》、《固体物理学》不就行了吗?所谓“材料科学导论”,是不是希望学生不需要去学物理化学、统计热力学和固体物理,通过从中抽取出“材料学中用到的物理化学”,或者讲述“物理化学在材料中的应用”,直接让学生变成“材料学专业”毕业生? 假如“材料科学导论”是希望在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物理化学等基础,已经具备分析材料学研究的问题的能力时才上,仅作为一种面向材料科学研究的入门介绍的话,那现行的《材料科学导论》类课本中50%的内容就是多余的——它们其实是从《物理化学》或《固体物理学》里面,省去推导论述,仅抽取出来的结论而已。 我觉得我本科的时候是“好学生”,90后师弟也是“好学生”。所谓“好学生”的意思是,我们试图真心相信我们准备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期望这些知识能够有可信度。什么结论是可信的?那就是要经过论证的结论!所以,我们学习是具有强烈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内在要求的。这种学生是宝贵的未被中学的应试教育毁灭的学生,在一个班里面,往往是少数。对材料科学导论课,令我们满意的上法,就是拖长成为多学时《物理化学》、多学时《统计热力学》和多学时《固体物理学》来上!你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不说清楚,上来就告诉我一个科学结论,美其明曰“怎么得来的不用知道,懂用就行了”,我们是半信半疑的,不会满意的,不愿意收货的。 我上本科的时候,专业叫“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设置里,要上大学物理。但是,老师说,“力学对于你们专业用不上,直接上电磁学吧”。物理化学老师说“化学动力学不讲”。类似的情况几乎出现在所有课程当中。选用的课本当然就是市面上最薄、最“少学时”的版本。对于一个爱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会误以为,那些什么物理什么化学,真的就是像堂上的老师和手中的课本所呈现的那样扯蛋。往往失去了对真理和信奉和向往:世界原来并不存在什么可靠的东西。那么,还是去参加学生会,争做学生干部吧! 我觉得我比较幸运的是由于爱逛图书馆,我较早地发现了本科教育的这一骗局,因为我接触到了真正的教材。因此我很早就形成了上课不听课,自己看一本厚教材(往往还是外文的),期末不看重点凭自己所学去考试,能过及格就行。 所以老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不申请出国?我GPA这么低,怎么申请得了名校?! 现在我做老师了。有的老师说,上课,就是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程度。不能搞得太深。有的老师还说:“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科普化”。我觉得很有智慧。但是,是否本科的所有课程都只能这样?并不是大多数学生都爱动脑筋,非要“搞清楚来龙去脉”不可。对于大多数学生,确实只能要求“怎么来的不管,懂用就行”。于是期末给学生划重点的时候,可能不划“§x.x.1 扩散第一定律”和“§x.x.2扩散第二定律”,只划“§x.x.3扩散定律的应用”!再有,“由于学时限制无法深入”的课,只能压缩成“少学时”版本,推荐“少学时”课本,了解就行。学生不知道的话,以为这门学科就是这么贫乏无趣。我理解,学时永远是不够的。但觉得奇怪的是,既然教的时候要求无法提高,为什么考试出题难度又要高到不划重点学生及格不了?你上课“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问题科普化”,为什么你的期末试题又不如此体现? 我前面说过了,那种爱思考爱学习,不满足于记背结论,主动要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的学生,是有幸未被中学的应试教育摧残的宝贵学生。一个班里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少数不会是多数。换句话说,大部分学生是被应试教育摧残过的产物。如果这样的话,“上课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这一条,是否还成立?是否要继续把那“一小搓”民族希望也扼杀掉?在知识的殿堂里“走群众路线”的错误,我们在文某期间已经犯过了。 最后,请看看国外 一个网站 。我们给大学本科上生的材料科学导论,效果是否还比不上人家这个面向儿童科普网站? Update——来自微博的终极治愈系解答:没这么多鸟课没法提供工作量评职称啊……因此,各位爱学习本科生们,请看清你所受的本科教育的本质,自求多福吧!我建议你们把上大学的憧憬和希望从课堂转移到图书馆去,这是我作为过来人的肺腑之言。 Read more: 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4752#ixzz1xn5fQbl8
9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关键是材料问题
sunapple 2012-6-12 23:30
所有的关键是材料问题。我不是讲45#钢什么的,而是加工以后的热处理问题。材料不解决,什么也不用讲。            ——其实应该延伸到材料的生产上来,国内自产的材料生产工艺比较差,各种成分质量控制、分散控制都比不上人家,等到热处理的时候,往往要偏移经验数据,有的老师傅,就是自己一点一点摸索,自己画合金相图,看收缩率是多少。 材料真的很重要!毕竟最后的精度还是要靠机械手段来实现。   但是,数控机床是机械、电气、IT、液压等技术的综合,哪一项没过关都不行啊!   还有,我觉得,态度也是一个问题。我看过德国人大修他们的机床,即使安装一个轴承,他们的态度都可以用“虔诚”来形容。中国人高谈阔论、推卸责任有一套,到后来技术问题都“将就”过去了,当然出不来精品。 当然,这和我们从事传统技术工作的人群的收入也有关心。 TMD,恶性循环,这是个什么事啊。。。。。。 我有如下一些感受:我到过一些机械加工厂,感到日本等三资企业广泛使用数控机床,三班倒,人换机不停,南方的私营企业,也差不多,最差的是东北的大型国有企业,设备最先进,但是却效率最低,经常看到设备闲置的现象。当然,这是一个管理问题,因为,机械加工的过程工序复杂,但是我看更根本还是一个体制问题。      这次温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也提出要进口美国的数控机床,飞机等等。使搞机床电控的深感愧疚。相信可以做出如下预测:   一、随着汽车工业徐迅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对于数控机床的使用将大大增加,而目前,相关的使用人员比较紧缺,所以,向这方面发展比较好就业;   二、有可能中国会加大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的研制步伐,国外投资中国的合资或独资数控机床和数控设备的工厂会增加;   三、这个预测可能比较大胆,中国应当研发象个人电脑这样的通用性数控设备,改变数控系统万国牌、不兼容、无法升级的一系列问题,并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总之,中国前几年还很落后的汽车工业都可能突飞猛进,相信工作母机的突飞猛进也指日可待了。但是东北人能抓住这次机遇吗?   楼上所言甚是,对于软件不是问题,国产CAXA对数控机床支持性很好.我认为难得还是在基础工业上,加工精度和材料是实打实的技术底子,虽然不如"高科技"好听,却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准的体现.       国产机床能不能提出一个控制系统框架和模式标准,搞成PC机那样的开放式结构,便于提高研制效率这倒是个好主义.       还有,就是不能靠国企,他们不尊重人才怎么能搞出好东西??? 关键是没人想学而已.      因为机床的特异性决定了他们不是通用设备.      每种机床至少需要三个月的学习时间.      所以单位也就懒得换岗培训了.      其实真的学操作的话,也就一个月左右时间而已.      工艺问题,那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      操作员应该不需要太关心工艺.而仅仅应该注意操作的精确度.      我看到因为操作失误造成的设备故障是蛮多的. 我原公司是精密零件制造商,需要的钢带全部是进口的,主要是德国,英国和美国,国产的完全不行,上海宝钢的试了一下就扔掉了,完全没法与人家的比,这个是基础行业就有缺陷,至于机床,公司里用的还是德国总公司七十年代时购买的德国货与瑞士的线切割机,国抛光机也是德国货,国产的在质量与性能方面差距真的不小,不要说美国货与日本货了,就连台湾生产的也比大部分国产的要好!基础行业的差距才是真正要命的,这些不下苦功不行,我的专业是机械电子工程系中的包装工程,主要方向是包装机械,可是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因为这个方向在当时没需求,而高分子,化工,材料等专业的找到相关对口专业的更是少,我班三十几个同学,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找到真正对口的专业。。。工作找不到,就是说没前程啦,又何来发展呢?众所周知,机床的精度、可靠性和易用性都是制约数控机床发展的关键,如果进一步抽提,那就是产品的质量,这是产品永恒的主题。国产数控设备,虽然比外国货便宜,就是质量不过关,不敢用。而马太效应,使差距越拉越大。      我们的IT产业,很多产品,象个人电脑、手机都已经是国产品牌占了先,而消费类电子产品,特别是家电,像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等,更是已经进军国际市场而且获得很大的成功。我们同时注意到,这也是因为一个成熟的产业链已经在珠三角、长三角形成。也就是说,这些电子产品的零配件供应厂商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就可以配齐元器件。是什么力量使之达到资源的如此高效率配置,显然,是市场经济的力量。      现在,随着又一个轮回,那些在国外被认为是传统产业,甚至夕阳产业的重工业在中国市场上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短缺。例如汽车工业,还有机车,造船,重化工业在中国都有很大的需求,因此,中国市场对机床特别是数控机床的需求最终浮出水面。如果中国要成为所谓世界工厂的话,真正的世界工厂,那中国就不仅要能够提供最有效率,最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而且要能提供最有效率,最有竞争力的加工设备,否则,预言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将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      所以,这个帖子,来得真是时候,继续关注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动向, 这是我在01年年底的一篇调研报告,谈了一些思路和看法,目前国内在做的最大的一个数控项目也是和这份报告基本一致的。   有可能的话,希望能看到一些有见地的反馈!      我国数控产业发展的建议                     -江浙沪企业调研报告之一      2001年12月12日至15日,***对江浙沪的部分制造业企业进行了调研考察,所考察的企业有***。   此次调研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考察江浙沪三省市制造业的代表性企业,了解江浙沪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特别是各企业中ERP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的实际发展及应用状况,为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的确定提供参考。我们将分专题将此次调研的所见、所思和所想提供给大家,请批评指正。   数控机床是装备工业的基础,属于国家关键性战略物资装备,其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制造业整体水平的高低,尤其在军事、航天、航空工业更是如此。而正由于其在国防工业中的特殊地位,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技术禁运,前有巴黎统筹协定,后有瓦塞纳安排,均将数控机床及其配套件产品列为重要的禁运内容,妄图以此来限制我国制造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发展。   我国的数控机床业自“六五”开始技术引进以来,国家陆续安排了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设计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攻关等科技攻关项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该说我国的数控机床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功能及可靠性方面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较为典型的是五轴联动技术的突破、机床及系统MTBF值的大幅度提高等等,而国内的数控机床及系统厂商也已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这是在纵向上、与自己过去水平的比较,我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国外的发展更快,尤其是以日、德为首的工业发达国家,他们从政府到企业对数控的投入都很大,包括高端技术的研究、行业标准的制定等。由于起点和基础上的差距,客观地讲,我国现有的数控技术还只相当于国际九十年代初中期的水平,在高端技术上落后更大,并存在进一步拉大差距的可能性。而且在我国逐步放开市场的过程中,国外的大型数控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发展很快,主要以价格手段对国内数控企业形成了大的冲击,压制了国内数控企业的发展;而国内的数控企业由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的不足,目前在机床和系统方面还只能走中低端路线,主要的产品是普及型(中档)和经济型(低档)产品。突出表现出来的几个问题是:高档型数控机床目前仍然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各数控机床及系统厂商仍未形成足够规模、机床及系统可靠性较国外产品仍有较大差距等等。   面对数控技术发展、产业市场形成和十几年数控攻关的经验教训等问题,“十五”期间,是否做,如何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回答和正在思考的问题。   这次调研中选取了***三家有代表性的数控机床企业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通过实地考察,为下一步的数控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些帮助。   ***属于传统制造业的代表,规模不大,主要产品是普通磨床,年产量700台左右,数控磨床的年产量在20台左右。整体来讲,该厂的数控化率及数控产品比例还不高,技术水平及实力相对有限。   ***的前身是***,是一家老牌的机床制造企业,2000年通过股份制改造成立了现在的公司。公司的产品以各式加工中心和数控铣镗床为主,2000年产品销售总额达到8000万。公司年产数控机床300台左右,加工中心占到一半,加工中心的出口量占到全国的40%。公司的技术水平在同类企业中属于佼佼者,曾在1999年成功开发了国内第一台五轴联动龙门式加工中心,现已销售至***。   ***是一家新兴的民营企业,从1999年开始涉足数控机床的生产,其产品以中高档型数控机床为主,包括车床和立卧式加工中心。去年的产量为80台,今年可望做到200台左右,并且计划到2005年做到500台/年的规模。公司是“哑呤型”的发展模式,企业紧紧把握住市场和设计,将大部分的生产加工放在外面,并向用户提供数字化装备的整体解决方案。   从这三家综合比较来看,***的技术基础最好,综合实力也最强;***虽然历史较短,但在经营管理上比较有特点,有很大发展潜力;而***相对比较一般。   通过调研,对于我国的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数控机床产业与彩电、胶卷、计算机等行业不同,具有特殊的战略上的意义,对国防工业会产生较大影响。而目前国内数控高端技术发展尚有不足,数控企业的技术后备力量不强,从技术和市场两方面都需要国家的扶持。   第二,在具体措施方面,要两手抓:一手抓数控技术在高精、高速、高效及可靠性等高技术发展方面的研究;一手抓国内数控机床的产业化工作。   抓高精尖技术,既是国防工业的急需,也是国家高科技计划本身的责任所在。抓这一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在数控机床方面的禁运,把国防工业、装备制造业技术提升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一点对于社会主义的大国尤为关键。至于技术突破点的选取,应该参考巴统协议、瓦塞纳安排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他们禁运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要有针对性,目的是要实现国防生产所急需的关键装备生产的国产化。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研究开发方面充分发挥大院大所的作用,但是由于数控技术的工程性特点,要格外注意重视用户的应用背景,形成实际产品销售,这样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另外在点的选取上,面不宜太宽,突破点也不宜过多,要将有限的力量捏成拳头,要一击必胜,注重效率。   另一方面要抓好数控的产业化工作,因为我们有过去近二十年国内数控的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的基础;有加入WTO的大环境下,中国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必要条件;有对数控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影响的足够认识。这些都是过去四个“五年”计划实施数控技术攻关所不能比拟的良机。同时,抓数控的产业化工作,实际上也是为数控高精尖技术发展提供发育的土壤。如果说高精尖技术是金字塔塔尖的话,那么产业化工作就是金字塔的塔基,其作用不言而喻。如果只抓高精尖不抓产业化,让实力尚很单薄的国内数控企业独自面对日德等国大型数控企业的压力,一旦企业因为力量不足或放弃数控业或被外资收购,在国内数控市场出现外国产品独霸的局面,将会造成整个国内数控产业的失败,那时候再提产业化也是枉然,对国防工业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第三,在数控产业化工作中,对企业应该坚持“少而精”的扶持原则。   国内数控机床行业缺乏大型的、规模化的企业,目前各企业还都无法达到标准化的产业发展规模,通过自主创新解决关键技术的能力不足。而国家科技投入在数控技术方面的资金有限,若扶持对象过多,分到每一家的资金都只能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同时项目过多也会造成项目监管不力,难以确保项目完成质量。   若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我国数控业的技术水平,形成与国外企业逐渐有能力抗衡到能平起平坐的局面,从而整体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就必须在数控产业的科技扶持政策上追求更高的效率。建议在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最终通过招投选择确定2-3家在生产规模、后备技术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有高成长性的机床制造企业,其中以车床和铣床/加工中心生产企业为重点。通过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及产品工程化设计水平的提高,引导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走入良性循环,促进其形成规模化经营,从而有实力和国际数控机床生产的先进企业展开竞争,先国内再国外,最终培养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数控机床企业企业。   在目标企业的选择上,则应该向两类企业倾斜:一是年销售额达到1亿以上,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总体技术水平较高,并在国内中高档数控机床市场占据了部分市场,并具备出口实力的数控机床生产企业。二是进入数控机床制造业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速度快,经营机制灵活的新兴企业。   在最终目标的确定上,初步设想是到“十五”末期,对每一个车床生产企业产量达到3000-5000台/年,产值达到十亿元以上;对每一个铣床、加工中心生产企业产量达到1500-2000台/年,产值达到十亿元以上,形成规模生产。   第四,在数控产业化工作中,应以系统工程的方式开展。由过去的分别对机床、系统和伺服支持改为对机床、系统、伺服一体化生产的支持。   在国家“八五”以来的各项科技计划中,数控/伺服系统等机床配套件的技术开发项目均有不少列项,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解决了数控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也扶持了一批数控/伺服系统的生产厂家,使目前的国产数控/伺服系统行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是客观地讲,数控/伺服系统的技术水平离国家的期望值还相差不少,与国外同类的先进产品相比,在可靠性和系统功能上还有很大差距。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国内的机床厂家在中高档机床的配套系统选择中,对国产数控/伺服系统存在着不信任感,而造成在国内大型机床厂家中,机床的国产系统配套率很低。   国内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几家数控系统生产厂,产品模式均是单一的控制器类产品(数控/伺服系统),其生产规模都不是很大,年销售额都在5000万以下。由于受自身实力、资金等的限制,无法保证足够的人力、财力进行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产品开发,导致目前国产机床配套件的水平较之国外产品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可靠性方面。   而国际上比较强的数控/伺服系统生产企业中,有以下几种经营模式:一是以FANUC、安川为代表,只生产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等工业控制器产品,但其企业历史都比较长,已形成了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如FANUC已占据了全球数控系统市场的50%以上的份额;二是以西门子、三菱为代表,其产品遍及各个领域,属于超级型的工业企业集团,同时也涉及数控/伺服系统的生产;三是以马扎克为代表,既做机床又做系统。就经营而言,前两种模式的优势是整体规模化,后一种模式的优势是由于生产环节的整合而形成的单机高利润率。   在这三种模式中,国内的数控/伺服系统生产企业均属于第一种模式。企业要以此种模式保持快速、正常的发展,前提是要以规模和资金作为保证,否则便很难形成高速的良性发展,国内各企业的现状便是最好的说明。而且即使能够通过上市筹资等方式略加扭转,但目前的国内数控系统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市场细分已基本完成,这样的企业力量仍过于单薄,先天性的缺陷难以弥补,想做到发展成足够大的规模,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迅速扭转劣势局面恐非易事。第二种模式,由于目前还没有国内的大型企业集团能涉足到工业控制器领域中来,实施的难度也比较大。   第三种模式,即机床、系统、伺服一体化生产的企业模式,若在国内现有条件下实施,更加具备条件。机床生产企业的规模较系统厂家为大,而目前机床和系统生产的单独利润空间都不大,机床厂若与系统和伺服生产企业进行整合,减少生产环节,既能大幅度地提高单机利润率,也可逐步缓解资金匮乏的不利局面;而技术上的融合也可以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有利于整合后的企业具备较强的独立技术创新能力。在这次调研中,三家机床厂不约而同已开始或正在准备进行数控系统的研发,这说明了机床企业目前的一种发展趋势。但只是采取自主开发和联合开发的方式,并未充分发挥过去攻关计划成果的作用,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促使其完成整合过程。因此,应支持有条件的机床企业整合系统生产企业并加以扶持。或者系统厂家为机床厂家提供OEM产品,从机床到系统形成统一品牌,五指并拢,捏成拳头来打市场。关键是要促使系统厂和机厂形成资本和技术上的紧密联系,真正成为一体。   2001年12月 其实中国的机械制造业是很发达的,只不过经过这十几二十年的的低潮后,最大的问题是,在这些年里优秀的人才很少有进入这个行业的,而原来在这个行业里的优秀人才绝大部分都跳槽了,而没有条件跳槽的则一直留在这个行业里,这就可想而知,这个行业的战斗力是如何的了。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这些年,大学里的机械专业还是否是热门专业。有许多厂都有这个感觉,以前能做的活现在做不了了,为什么,就是人的问题。再说,这许多年来,机械行业只产出不投入,设备在不断地老化、劣化,怎么能做出高精度的产品来呢?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讲国产化时,千万不要走入所谓的国产化率的死胡同,应该承认,我们国家的许多基础件确实不行,比如材料、轴承、密封、液压元件、滚珠丝杠、卡盘、刀架、数控系统,这些东西无不是数控机床的关键元件,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取全球采购的方法,谁的东西行就采用谁的,这样在你的机床上就能集成世界最好的元件,机床的水平、使用可靠性自然就上去了。当然不是说这些东西国产的一概不行,我所说的是整体水平不够,在我们使用这些东西时,应该是成熟一个用一个,在同等的技术水平和满足机床的使用要求下优先使用国产件,这样才能既提高我们的数控机床制造水平,又能促使国产基础件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即使是美国和德国制造的数控机床,也并不是所有的零件全是他们自己制造的。 体制问题,其实体制还是苏联的好.      人家什么技术没发展出来.      靠民营,最后还是要垮的.      微软为什么最成功?因为技术最差.全是落后产品.      而技术先进的公司为什么会有问题呢?   这里有三个问题,1.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自我限制了发展.   2.成本.如果不解决研究成本,那就麻烦了.   3.技术管理.国企管理层已经只知道做亏企业然后通过转制捞钱了.      我们看到很多民企,怎么发展的?技术没有,管理没有,效益没有,只有一样东西,吃国企的老本.      从80年代起,我们国家一直在吃老本而已.再吃几年也就吃光了.      让我想起,1840年到1860年,甚至到1900年,中国都是在吃1840年前的老底.   别忘了,1840年,中国GDP占世界三分之一强呢.      这也是西方经济史上通论的. 如果一个机械设计师所需要的知识量为1的话,那么一个同样机械专业毕业生为外国人卖机床给中国人的销售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量为前者的一千万分之一,1/10000000,而收入为前者的十倍!   这就是中国机械行业的结症所在!   看看什么人在为中国设计工作母机吧,通常是二、三流高校毕业生,素质通常较差,实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人在搞设计。真的! 康师傅的全套生产线是从意大利进口的,它的面粉供应商,磨面粉的机器也是从瑞典进口的;   世界排名前三的树脂胶片制造商苏拿集团在中国的工厂的生产线全套美国引进,树脂也全部由国外购买,他们一直想用国产的代替,和中石化等知名化工企业联系了很多次,没有一家的产品能达到他们的要求;   知名服装企业杉杉的生产线也是美国的设备;   国内知名的密封件生产厂商青岛TKS(中日合资)的生产线也全是从日本引进的----很多是二手设备,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日本人是根本不会给你的;   我所见到的,稍微复杂一点的生产母机,几乎就全部是从国外引进;   真不知道“制造中心”的称号是怎么来的。我的感觉,机制最重要,国营企业是彻底没戏了,希望就在民营企业上了。有复兴投资的建龙钢铁,才是中国钢铁产业的希望,和宝钢的高层接触过,眼界、气魄比张瑞敏差远了,和民营企业家更是宵壤之别。所以,从明年开始,国家控制的100多家特大型企业都要引入战略投资者,真得是让人看到点希望。      当然,我相信中国人还是有能力赶得上去的,国内生产聚氨酯的烟台万华,就是从日本的二手设备,一点点改造,完全掌握这种高新技术的,机制问题解决好了,中国不至于一点戏没有吧。 好帖子,不过可惜我们都只能是做个看客,管理体制和培训方式不改变,那么我们只能用别人的东西。   我们厂的一台德国梅塞尔的数控气割床,一个探头坏了,对方张口要价是5万。一个液压的金属卡箍,国产的是10元,美国的是50美圆。但用国产的测试到额定压力,保管漏油。美国的没这现象!上叙的问题都出现在我国某型战车上   以上我所说的也只是我亲身所见,但这些问题反应并不见得光是大力发展数控机床行业就能解决,其中所牵涉到的行业可以说包括了材料,工艺,热处理等等方面。如果真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关键还是在管理和培训。 切——————   现在的国企哪里有这么大的投资去搞设备更新。有钱都是想着怎么去创造一个门面工程,顺便好吃回扣。我们厂一项军工产品,军方投资9600万资金搞技术改造,结果只买回来了3台加工中心,2台数控车。其他就铺了草皮,换了地面…… 真不知道国内的石化厂商在作什么,我们公司为BP AMOCO,EXXEON MOBILE,MISIUBISHI,MURUBENI,POLYEPREME运PTA, 用户全是国内的PTA平片厂,去访问的时候问他们,怎么不买中国的PTA,人家就说,国内的PTA粒子不达标,只有外国的才行。 我曾经去过苏联援助的中国一拖(洛阳)、洛轴      一拖里面的一发(第一发动机制造厂),非常旧的一个厂部,几十年了,很多老床子都仍然在用。      但二发就非常不一样了,听说(根本就不让不是这个部门的人进,更别说外人!)里面用的全是德国、日本等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      还去过国内这几年纺织机械中比较好的郑州纺织机械厂,里面有一个全封闭的CIMS,好象也是德国的,要5000万美圆!      东南沿海的制造业发达,但机器真是很多都用的台湾、日本的,电子器件更是日本的占大多数。就是一些冲床什么的还用国产的,便宜 :)      不过近日公司买了好多武汉的电阻焊机,看他们用得还行! :) 我觉得还是材料重要。我们公司用的打包带,开始用国产的,可是运到美国去,一下船就散架了。后来换了家美国人指定的打包带,价格是国产的10倍。还有水平打包机,杭州的价格便宜是美国的1/4,但从安装到现在就没停坏过。简单的拿电动转来讲,一般公司都有,大多是BOSCH的,德国的。价格是国产的10倍以上。但大街小巷大家拿的都是这个,为什么不用国产的,你到电动工具店看一下,便宜货多的数也数不清。寿命啊,BOSCH的寿命远比国内的多10倍。还有气枪,你看国内还有什么气枪厂,基本全部是美日抬的,很简单的一把枪,没学过机械的人都人设计出来,跟电气没有一点关系,日本瓜生的553.81美元一把,还是最便宜的,美国更贵的离谱。我们以前用的美国,他们的一个零配件就可以在国内买一把气枪。但是你没办法。他们的质量是好。不在材料上下功夫,你就得受制于人。宝钢怎么说也是世界第三大钢铁厂,国内修铁路不一样要到新日铁÷浦项去买钢材。  工作母机,简单的说就是生产机器的机器.     生产机器,就是生产产品的机器.     另外的说法,凡是生产普通用品的,就是一般日用机器.     生产他们的就是工作母机.     其实概念也没那么绝对.     只有流水线是绝对的一般生产机器.     否则,机床就都是普通机器和工作母机.     精度不是衡量工作母机的工作标准,而是看这机床是干什么用的.     国企进了许多精度较好的机器,只是做做初级品,这又能算什么真正的工作母机.          精度只不过是衡量机床的一个方面.          还有个测量问题呢.          差精度的机器做出的零件,通过测量分类,也能做出高一级别精度的机器的.     要不哪里来高精度的机床啊!(机器还不是从低精度到高精度的了.要不第一台高精度的机器从哪里来的?鸡先还是蛋先啊!)     只不过这样的投入就大了,从经济上看成本就不合算了.          技术封锁,难道还能比得过建国初对核武器技术的封锁?     那么多国家都搞不出来,当初政府想要不还是要到了.          技术封锁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利益的封锁.     想当初苏联为了进口高级数控机床通过中间国,不还是弄到了.只要出得起钱,一两台也是可以实现的.          现在的关键是没有核心技术,或者说:知识产权.          我们要感谢小布什.          虽然美国得了中国的便宜却并不满意.仍然千辛万苦的要给我们哪些没有附加值的产业加反倾销税.要引导我们经济产业走正道.          谢谢美国的小布什. 看到这么多搞数控的前辈,战友,我惭愧啊。      首先 ,我叛逃了这个行业,我大学是学机电一体化的,去洛拖实习过,回来后,真的是很伤心啊。伤心的不是中国最好的工厂的破败,而是带队老师的一句话 “这东西,中国做不出来!”他指着一台德国的数控加工中心对我说。      中国的基础工业是薄弱的,尤其是现在,好像是GDP很高,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基础呢 ?我们的基础何在啊 ???现在还有谁在研究数学,化学,物理,这些基础科学呢 ??都是一脑门子的往IT ,金融里钻啊。我忏悔,我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毕业后,我改行了,还好,不是相距很远,现在做的是嵌入式系统软件,也就是数控机床的软件部分。数控加工是个整体的概念,软件,硬件,材料,人员素质,管理,都是很高的科学,没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做不下来的。私人企业的老板,只能是买设备,做产品,他们是没有实力来做这么大的系统工程的,风险大,投资高,周期长,这件事情是不能指望着私人来投入的。   而政府和国家呢 ?或许更关注于在职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解决了多少就业,GDP增长了多少 ,财政收入增长了多少,官员是不会关心二十年后我们是否还能加工出高精度的轴承的。   还有社会风气的问题,我们的工程师是靠年头熬来的,社会地位也在下降,而国外的工程师,是真正的,是自己的实力得来的,社会地位也高。现在媒体的视点在大款,在精英,那这些基础科学的工程师,教授呢 ??悲哀啊。悲哀。   不写了,眼睛湿了,只能在这里“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基础类项目不能完全依靠企业,我们的企业还不时有那么大的实力。国家的投资还是很重要,这比那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重要多了。现在还在争论,到底是国家投资应当以院所,还是学校,还是企业为主?有没有一种校、院、厂三位一体的方式呢?类似硅谷的方式呢?国家的科技投资至今仍然是效率不高,管理很差,甚至风气不好。拿到一个项目,有多少钱能真正进入课题组呢?中间盘剥了多少呢?这些钱又有多少真正落实到科研上,又要从中拿出多少进贡,以求得新项目的获得呢?据说现在挺黑的呀!这样一来,可想而知,项目的水平如何了。孤立的,没有学科交叉的项目,不是不重要,但是离实用的距离差得很远,在此体制下,科技还没有很好转化为生产力呀! 这个帖子谈到的问题太引人深思了。      这里谈谈我自己的一个体会。      我在日本呆过一年,当时的日本同事给了我一辆自行车,以便我购物代步。这车子是他老爸的,据说在他家车库里闲置了好几年了,看上去五成新不到,但是想不到骑上去还很顺滑,刹车也很灵,就是铃铛不好使。同样外观的国产车子不大修一下只怕上不了路。   让人惊讶的事情还在背后,国产车子车胎两周至少得加一次气,我以前有一辆中华牌山地车,据说用的是赛车的气门芯,封闭型好,即便如此,也得一个月加一次。日本这辆看上去就是一般的气门芯,两个月不加气也很平常。我把它一直放在门外,风吹雨打,到我要走的时候,车子的外观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轴承,链条照样润滑。      当时我就感叹,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自行车,造了几十年了,怎么我们跟人家的差距还这样大啊。      我看到上面的一些发言,战车漏油的问题,厂家把军方的投资用来铺地皮,机械专业的毕业找不到工作。唉。      我越来越对一切不信任了。我们该怎么办? 个人的一点清醒意识很快就会被现实的无奈淹没的。      神五曾经给我已很大的信心,可是,最基本的机械制造都不过关,我们该怎么看待神五呢? 作者:crazyjill 回复日期:2004-1-11 20:31:57   to 虎啸岗:  我觉得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象各位说的,技术问题和管理及体制问题.   从技术问题上说,有材料工艺等机械问题,更有电子计算机硬软件的问题.每个小领域都是一大堆东西.   总体上说,我觉得一方面是要考虑分工的问题,不能期望所有的东西都能自己做,甚至一个公司做.有某些关键技术已经不错了.   再有,这些工作不能全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因为理论上的东西,拿到实际中问题还是很多的,有很多东西依靠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经验,这些需要有眼光的大企业合作.同时产品不需要用了多少高新技术,实际上数控机床都是已经成熟的技术,但是需要在可靠性,实用性,维护性上下功夫,这是产品的生命线.因此,德国和日本这些有严谨传统的国家的机械产品质量好.应当向他们学习.   再有,上面有提到进口机器给拆了以后,精度就不行了,实际上听说这种情况很早就出现了.记得当年我上大学时,好像就有规定,对一定价位上的设备不能随便拆卸.据说这和系统的动态性能有关,比如震动等等,估计他们在设备安装,调试的时候,测试等工作下了很大功夫.可惜对我们来说,这些还都是谜.   其实,不要说数控机床,就是减速器这种传统的东西,我们好像自己也做不好,君不见这些年,有多少合资的减速器生产厂.   应该说,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还是可以的,有赖于中国人的勤奋努力,尽管在不利的年代中主要是民国初年和苏联的一些援助技术,还是奠定了工业基础.但是,国家在政策上的问题和体制上的问题,看来任重道远.不过,自从新政府上台,似乎对社会公平和第一二产业有了重视,不象以前,片面强调所谓的高技术,希望这些能够迎来相关行业的春天.   再有,我的专业比较偏重于机械,据我所知,相关数控系统也有开发,诸位觉得技术上的区别和差据主要在什么地方. 没有房子,没有票子,连肚子都吃不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清贫的生活,谁能忍受呢?这个行业平均待遇太低了,企业不愿意培养,员工不愿意耐心学习,哪里有那么多的专业高手?   太多的人希望一从学校出来就能拿到年薪十万了 作者:虎视眈 回复日期:2004-2-24 14:57:09   十年前,我也是搞数控机床研发的.偶然看到这一篇,很亲切.顶一下. 作者:不可抗拒的原因 回复日期:2004-2-24 16:52:52   大学实习开过一段时间的车床,好像是6140半自动的,斗胆也来谈谈这样的车床模式,首先就是计量不准,全机械的车床自带横纵进刀量具,因为时间的推移已经有了很大的误差,我进刀的时候要多转半圈。加工零件尺寸精度不易控制,我这样的新手跟老师傅差距就在经验上,关键是一样的车床两个人生产出的加工零件精度差了很多,我倒不是那种怕吃苦的人,我总觉得要我跟这台车床熬个30年,鬼才愿意。材料严重浪费,这个最让我难过,TMD烂铁也是资源呀!!! 好帖啊,不顶有罪!      问一个题外话:如果外资撤走,中国经济会崩溃吗?      装备工业现代化否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国的现状是国内企业满足于加工赚钱,民企有心而没有足够的资本,力不足啊。      汽车,飞机都是发达国家才能造的,而没有发达的装备工业支撑,一切都是空想。      请问有多少理工科毕业的还在做本行?留不住人啊,中国根本不存在大学生过剩的问题,而是没有用武之地,或者说,没有好的研究环境,整个社会都浮躁啊。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隐形材料能屏蔽可见光谱检测
zsunnywell 2012-6-12 10:34
新隐形材料能屏蔽可见光谱检测 作者:张翔 来源:《纳米快报》 发布时间:2011-8-6 18:09:21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ic of Engineering)院士、柏克莱加大教授张翔的团队,在2008年科研成果隐形衣之后,于纳米超颖材料方面再出重大成果,研制出更具挑战性的隐形毯,使物体在整个可见光谱下无法被侦测。该项研究已经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纳米快报》( Nano Letters )上,为全球首个在可见光频率下运作的隐形装置。 神奇的隐形毯是一项新的光学魔术研究。隐形毯本身看起来像一面平滑的光学镜,将物体放在隐形毯之下,物体以及物体在隐形毯下造成了凹凸不平,藉由隐形毯产生某种光束分布曲线,看起来与光线从一张平坦的、没有东西在底下的隐形毯反射时一模一样,从而将某物体完全隐藏。这就是张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项成果的关键是超颖材料的研发,因为隐形毯的制造材料不存在于自然界。为了引导被藏匿物体周遭的可见光,光必须以不同速度抵达隐形毯。每个隐形毯是专门为需要隐匿的物品而特制,根据大小不同而设计不同的纳米多孔氧化硅基质。 因此,张翔团队将材料设计成具有可设计的折射率,将一个氮化硅导置于一种低折射率的纳米多孔(nanoporous)氧化硅基质上,孔的形状是根据被隐形的物体而特别设计,达到特定的波导隐形折射率分布曲线(cloaking refractive index profile)。 这项研究目前尚在实验室阶段,隐形毯大约高300纳米、宽6微米,由于材料的合成与成本,目前尚不能扩展到覆盖人体的面积。其重大意义在于除了在军事、民用领域的应用前景之外,对光学错觉系统(optical illusion schemes)技术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未来变形光学原理装置家族将有很大发展。 与隐身毯可在可见光频率下隐形物体不同,2008年,张翔团队研发的隐身衣材料是利用金属超颖材料(metallic metamaterials)在微波频率下隐形,将物体隐藏在人眼无法察觉的频率范围内。 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通过。如果有一种具有负折射率的材料覆盖在物体表面,能引着被物体阻挡的光线弯曲并“转弯”,那么光线就似乎没有受到任何阻挡。在观察者看来,物体就似乎变得不存在了,也就实现了视觉隐形。这项研究被《时代》杂志列入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多阅读 《纳米快报》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隐身技术/材料|2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种已问世的未来材料:隐形与隐声成为可能
zsunnywell 2012-6-12 09:35
十种已问世的未来材料:隐形与隐声成为可能 作者:秋凌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09-6-23 11:19:13 据国外媒体报道,有时,在高技术的推动下,未来看上去好像会提前几年到来。一旦出现在材料领域,这种技术飞跃的影响甚至更大,因为新材料可以大大推动其所在领域的发展,特氟隆便是一个完美的例证,但绝非唯一的一个。以下是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的十种未来新材料。 1.特氟隆 特氟隆 伴随着媒体的大肆鼓噪,杜邦神奇的耐热、耐低温材料特氟隆(Teflon)二战后迅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媒体对特氟隆不粘东西的特性不吝溢美之词,并暗示特氟隆未来还可以做得更好。在他们眼中,还有什么事情是特氟隆所不能做到的吗?特氟隆的喧嚣早已散尽,但在极具发展前景的未来材料名单中,它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还将成为描述东山再起、政客阴谋的新用词。 2.超薄超导体 超薄超导体 在涉及超导体问题上,薄是开发者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导电体越薄就越能散热——对许多材料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如果加热超过一定温度,很多材料会失去超导状态。薄还能提高材料的弹性,使薄薄的超导电膜成为数十种先进高科技产品的主要成分。实用的超薄超导体曾经被看作是代表未来的材料,它们只是在高科技的舞台崭露头角。 3.太阳能房顶 太阳能房顶 有人总是纳闷人们为何不用太阳能电池板铺设房顶。如今,这种质疑将不复存在,因为“太阳能屋顶”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目前正处于测试阶段。即便如此,这种技术变成现实仍需要一定时间。正如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发言人所言,“颇具弹性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轻松与商业大楼和住宅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这的确是一个很酷的概念,现在就让我们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吧。 4.d3O凝胶 d3O凝胶 一种名为“d3O”的可吸收能量的创新性凝胶状物质,已应用到衣服、鞋子和军事装备的制造中。据悉,d3O凝胶采用尖端纳米技术研制而成,表面看上去非常像果冻,它可以被随意挤压成各种形状。正常情况下,d3O凝胶会保持松弛的状态,一旦受到外力的高速剧烈撞击时,分子将互相交错并锁在一起,变紧变硬,能将子弹或弹片的冲力减弱一半,进而阻止它们穿透头盔。美国滑雪队使用了含有d3o凝胶材料的运动装备,由于滑雪队员的冲刺速度往往达到每小时60英里,这种凝胶材料无疑可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保护。 5.石墨烯 石墨烯 还有什么事情是碳所不能及的吗?钻石、巴克球、纳米管、碳纤维均已展示了碳作为“第六元素”的力量和荣耀。现在,石墨烯(Graphene)正在以另一种有用而独特的方式延续碳的神奇。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晶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几片放在一起的直径只有一个原子大,令其看上去其实是透明的。有一天,石墨烯可能会在大多数电脑应用中取代硅芯片和铜连接器(copper connector),但其真正的潜力在于基于量的电子设备,这种设备将来会使我们的电脑看上去就像是原始的蒸汽动力工具。 6.巴基球 巴基球 所谓的“巴基球”是由60到100个碳原子构成的球形笼状中空结构分子,其结构与网格球顶类似,硬度则超过钻石。之所以被称之为“巴基球”是为了纪念已故建筑界幻想家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现在,科学家已能够将其它原子嵌入巴基球,使其成为更为强大的“载运者”。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直接将纳米强效药送入体内肿瘤将成为一种可能。 7.隐形材料和隐声材料 隐形材料 隐声材料 早在小魔法师哈里·波特(Harry Potter)向我们炫耀他的隐身斗篷之前,我们就已经被研制隐身斗篷的前景所深深吸引。围绕隐形这一概念,科学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从他们的努力中,我们得到了一些暗示,真正意义上的隐形能够成为一种可能。 据悉,一支研究小组已经让隐形成为现实,但只能是在微波谱情况下。举个例子来说,一碗被加热的汤摆在你的面前,但你却根本看不到它的踪影。其它研究小组已成功让可见光谱的确定部分变成不可见。我们要说的是,科学家应继续加油,我们期待着你们取得更大的突破。 “糊涂侦探”麦克斯韦·精明(Maxwell Smart)和局长大人谈论高度机密时使用的那个玻璃罩,更像是一件隐声斗篷而不是一个无噪音静锥区。有一次,一只蜜蜂飞进了锥形罩,读者还记得那个有趣的场景吗?作为武器家族的一把利剑,潜艇需要尽可能地做到“悄无声息”这四个字,就像影片《太平洋潜艇战》所表现的那样。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教授尼古拉斯·范格(Nicholas Fang)研制了一种新型隔音材料,并给这种新材料取了一个非常具有科幻色彩的名字。据悉,这种新隔音材料能够弯曲潜艇周围的声波,使敌方声纳无法探测到潜艇的存在。 8.透明材料 透明材料 喝过装在透明罐子里的可乐吗?用过透明的锡箔纸包炖熟的肉吗?对于这两个问题,很多人一定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当前每平方英寸(约合645.16平方毫米)透明铝片的价格为10美元,如果价格下降,透明铝的使用将变得更为普遍,程度上将超乎我们想象。氧化铝是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工程师已经发现将这些宝石的硬度和半透明特性融入一种材料的方式。合而为一后形成的材料不但重量轻,同时也拥有与金属铝一样的柔软性。 9.透光材料 透光材料 德国亚琛的LiTraCon公司研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透光混凝土。虽然无论如何也与“透明”二字挂不上钩,但借助于植入内部的数百个玻璃光导纤维,这种混凝土能够让光线从一端穿入而后再从另一端穿出。使用玻璃光导纤维意味着,即使是一面厚度达到60英尺(约合18米)的墙其发光性也与厚度仅1英尺(约合30厘米)的墙不相上下。 10.气凝胶 气凝胶 乍听起来,气凝胶好像是专为侠盗罗宾汉准备的,在与诺丁汉郡长爆发冲突前,他可以将气凝胶用在自己的宝弓上。但实际情况是,这种材料已经没有那么多的科幻色彩。气凝胶是一种泡沫玻璃,主要因其用途——温柔地捕获“怀尔德2”号彗星发射的粒子——而为人们所熟知。 玻璃和气凝胶均是基于硅的固体,但后者固体所占比例只有0.02%,余下的均被空气占据。气凝胶的比重只有空气的3倍,因此也有“凝雾”之称。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这种神奇材料占据了15个“最”。 绝大多数人可能认为,这些未来派材料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像一部科幻影片,因此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这些未来派材料绝不能与当前仍停留在制图板上的东西相提并论。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当实利主义遭遇未来主义,就会有很酷的事情浮出水面。
个人分类: 物理综合/综述/进展/趋势|2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研制新型磁性隐形衣材料
zsunnywell 2012-6-12 09:14
科学家研制新型磁性隐形衣材料 作者:Alvaro Sanchez 来源:《新物理学杂志》 发布时间:2011-9-25 13:03:27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西班牙研究人员最新设计新型磁性隐形衣材料,它可以屏蔽外部磁场,同时阻止内部磁场向外泄漏。这种最新材料被命名为“抗磁体”。 西班牙研究人员最新设计新型磁性隐形衣材料,它可以屏蔽外部磁场,同时阻止内部磁场向外泄漏。 抗磁体可提供多种应用,例如:保护舰船外壳免受磁场感应型水雷的攻击,以及让心脏起搏器器官或者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正常使用医学仪器。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德国物理研究所和物理协会9月23日出版的《新物理学杂志》( New Journal of Physics )上,研究人员证实抗磁体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例如:使用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扫描时,如果核磁共振仪的较大磁场与起搏器发生反应,将对起搏器和患者带来严重损伤。而起搏器上的金属能与核磁共振仪发生反应,并干扰核磁共振仪的磁场,进而影响该仪器的探测能力。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意识到这项技术可用于罪犯人员躲避安全检查系统,例如:机场和商店的安检装置。但他们坚信该项新研究将对社会产生更积极的一面。这项研究负责人阿尔瓦-桑切斯(Alvar Sanchez)教授说:“抗磁体设计理念及潜在应用性具有深远意义,然而这项技术可能用于减少对武器等违禁物体的磁场感应,随之带来安全隐患。为此,这项研究被安全官员考虑用于设计安全探测系统及协议。” 据悉,抗磁体材料是由多层材料构成,最内层材料包含着阻止磁场向外泄漏的超导体材料,这对于屏蔽一些金属非常有用。外层是由几层超材料构成,它能够改变磁场渗透性,调整失真度,使磁场“平静”下来。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10层抗磁性材料圆柱体装置屏蔽一块小磁铁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圆柱体未完全封闭情况下,研究人员发现利用抗磁体制成的屏蔽装置还具有其它功能,意味着起搏器和人工耳蜗植入应用将更加可行。 德国物理协会发言人称,这支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新颖独特材料,可实现磁场隐形衣的效果。下一步重点将该材料应用于设计制造领域,使其广泛应用性变为现实。(来源:腾讯科技 悠悠) 更多阅读 《新物理学杂志》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隐身技术/材料|2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型材料可达到“隐形”效果
zsunnywell 2012-6-11 22:37
新型材料可达到“隐形”效果 作者:Andrea Alu 来源:《新物理学期刊》 发布时间:2012-1-30 13:15:59 这项研究的联合带头人安德里亚-阿鲁表示,战斗机若披上此材料就可实现“超级隐形”状态,来自任何方向的雷达微波都无法探测到其存在。 据法国媒体1月26日报道,日前,美国科学家在“隐身衣”这种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利用特殊的等离子超材料来处理光线,使不需要支撑物的大型物体消失在三维空间之中。据悉,军方对这方面研究的兴趣尤为浓厚。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新物理学期刊》( New Journal of Physics )上,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经实验证明,他们可以遮蔽长达7.2英寸(约为18.3厘米)的圆柱管,使其避开能量谱中微波部分的光线达到“隐形”效果。 不过,魔幻小说《哈利·波特》迷们可能要有点失望,因为人眼可视光谱波段与上述研究中使用的波段不一样,因此对人眼而言这个实验并没有隐身的效果。但研究人员指出,该实验是等离子超材料能够达到“隐形”效果的重要例证。 这项研究的联合带头人安德里亚·阿鲁表示,战斗机若披上此材料就可达到“超级隐形”状态,来自任何方向的雷达微波都无法探测到其存在。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根据等离子超材料能够打散光波这一原理,把该材料制作的外壳套在圆柱管上,再用微波照射附上外壳的圆柱管。这样一来,被等离子超材料打散的微波同圆柱管反射回的微波相撞,使其无法形成反射。 阿鲁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当遮蔽物与物体的散射场互相干扰时,它们会互相抵销,此时从任何角度看,(这个物体)就会出现透明且隐形的整体效果。”他指出,任何形状的物体都可以被遮盖。 阿鲁指出,等离子超材料的“隐形”效果同光的波长有关,因此这种材料只能使体积非常小的物体“隐形”,但其用途却十分重要。“这种材料的一项重要应用就是能够使雷达无法侦测到物体存在,是一种超级‘隐身’装备。(在军事应用方面,)我们的想法是根本没必要把这种材料涂满整个战机,而是只涂在一些重点部位即可,比如飞机的尾翼。”(来源:中国日报网) 更多阅读 《新物理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隐身技术/材料|1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双负材料研究获进展
zsunnywell 2012-6-11 22:26
双负材料研究获进展 作者:范润华等 来源:《先进材料》 发布时间:2012-5-18 13:27:20 5月2日,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课题组在双负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先进材料》杂志上(影响因子10.88):Zhi-cheng Shi, Run-hua Fan*, Zi-dong Zhang, Lei Qian*, Meng Gao, Mo Zhang, Li-tuo Zheng, Xi-hua Zhang, Long-wei Yin. Random composites of nickel networks supported by porous alumina toward double negativ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2012, 24, 2349–2352。 从2006年开始,山东大学范润华等人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工程材料的双负性探索。由于可供借鉴的资料很少,他们设计了多种材料体系,尝试了多种制备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制备双负材料的方法,即利用液相法在多孔陶瓷中负载金属网络。这种方法可以比较方便地对材料微观结构进行控制,从而使材料在微波段的性能可调。2010年初,取得了可喜的实验结果。随后,他们完善实验,对结果反复比较、重复,并建立等效电路、有效介质等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2012年春节前夕,研究结果投稿给《先进材料》。审稿人给予较高评价:工程材料的双负性很新颖,作者开展了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研究富有特色,开辟了探索双负材料的新途径。 双负材料是指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均为负数的材料,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称作左手材料、负折射介质。一般认为,只有周期性阵列谐振单元构造的超材料(metamaterials)才具有上述双负性质,天然物质和工程材料不太可能具有双负性。具有双负性质的工程材料,一方面可丰富双负材料的内涵,具有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在通讯、隐身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这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2061, 5117213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518)和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杰出青年培育项目(IIFSDU-2010JQ002)的资助。(来源:山东大学 玉英) 更多阅读 《先进材料》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超常介质/材料|1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09-10年中科院SCI期刊分区--材料物理化学类1区
热度 1 cathysmurf 2012-6-3 16:19
材料类1区: PROGRESS IN CRYSTAL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TERIALS Acta Biomaterialia BIOMATERIAL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ACS Nano ACTA MATERIALIA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 CARBON CHEMISTRY OF MATERIALS CRITICAL REVIEWS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REPORTS Materials Today MRS BULLETIN NANO LETTERS Nano Today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ORGANIC ELECTRONICS Plasmonics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SMALL Soft Matter 化学1区: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CHEMICAL 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JO 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LAB ON A CHIP 物理1区: Nature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S REPORTS-REVIEW SECTION OF PHYSICS LETTERS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 CATALYSIS REVIEW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REVIEWS IN PHYS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PHOTOCHEMISTRY REVIEWS 综合1区: NATUR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 SCIENCE
15102 次阅读|1 个评论
提供果蝇
热度 1 lipingren 2012-6-1 12:41
免费提供生物实验材料果蝇 2. 6号品系小翅、焦刚毛、白眼伴性三突变体; 3. 14号黑檀体残翅非连锁双突变体; 4. 18号野生型; 5. 22号白眼单突变体; 6. e号黑檀体单突变体 ...... qq:1274069191
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马氏体相变宽温域磁-结构耦合材料取得重大突破
热度 2 encke 2012-5-30 22:48
近日,物理所吴光恒课题组的刘恩克博士等人在磁场诱导马氏体相变中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在MnNiGe合金中掺杂Fe,他们获得了宽温域的磁-结构耦合材料MnNiGe:Fe。其温度响应区间在350-70K之间,且磁响应效应连续可调。这种材料能够在磁场的诱导作用下实现从顺磁性的奥氏体向铁磁性的马氏体之间的转变。这种磁场诱导的马氏体转变有可能应用于诸多的技术领域:如传感器,磁响应作动器,固态磁制冷等。他们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了近期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www.nature.com/ncomms/journal/v3/n5/full/ncomms1868.html 本文转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15100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30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填报申请材料的累-什么都要证明
热度 1 zhouzilong 2012-5-30 09:58
最近填报一个申请材料,和以往填报一样,感觉特别累!原因在哪?什么都要证明。有许多会议报告、人才基金等等没有文件和证书,急死人,到处搜查文件、新闻、公示网页,累!
224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第八届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简报
lpf313 2012-5-27 12:31
由中国土木工程材料协会和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学会中国委员会主办的,天津大学、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八届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于2012年5月23日在天津天宇大酒店隆重召开。 截至5月23日上午9时,与会代表超过250人。包括全国土工合成材料的知名专家、全国土工合成材料研究机构,土工合成材料生产企业以及众多设计何施工单位的代表等。 按照大会日程,会议主办方以及承办方首先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感谢。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李广信教授对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一年来的工作作了详细的工作报告。协会对多年来为我国土工合成材料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专家,包括刘宗耀、顾淦臣等颁发了终身成就奖。同时为包承纲等前辈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随后,大会进入专题报告时间,分别由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叶国良教授、上海水利勘测设计院陆忠民教授、长江科学院包承纲教授、重庆交通科研研究院邓卫东教授、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陈云敏教授,同济大学徐超教授、台湾中原大学张达德教授做了如下主体的精彩报告: l 叶国良 – 土工合成材料在水运工程中的应用; l 陆忠民 – 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l 包承纲 – 目前加筋土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l 邓卫东 – 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l 陈云敏 – 土工合成材料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l 徐超 - 土工合成材料-土接触面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l 张达德 - 美国联邦公路局加筋土设计培训简要。 报告内容精彩,资料翔实,博得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土工合成材料事业蓬勃发展。 明天,会议将进入分会场进行专题讨论,包括加筋技术分会、防渗排水技术分会、环境土工与产品性能及测试分会和大学生加筋挡墙设计大赛决赛。
3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属玻璃—一种硬而坚韧的新材料
热度 17 Sibiling 2012-5-25 09:01
金属玻璃—一种硬而坚韧的新材料 吕鹏辉 玻璃是一种脆性的坚硬材料,金属是一种韧性的延展材料,而现在人们拥有了一种“敲不碎、砸不烂”的材料,这就是金属玻璃,金属玻璃不透明或者不发脆,它结合了金属和玻璃的优点而又克服了各自的弊病,比如这种材料可作为电力变压器和高尔夫球棍的理想材料。金属玻璃又称非晶态合金,它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刚性,它的强度高于玻璃,硬度超过金属,被人们称赞为“玻璃之王”。 我们知道,玻璃是任何能从液体冷却成固体而不结晶的材料,金属则是从液体会转变成规则结晶的材料,其中原子排列成有规则的形式称作晶格,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如果不发生结晶并且原子依然排列不规则,就形成了金属玻璃,普通金属由于它们晶格的缺陷而容易变形或弯曲导致永久性地失形。相比之下,金属玻璃在变形后更容易弹回至它的初始形状,缺乏结晶的缺陷使得原铁水的金属玻璃成立有效磁性材料。它们罕见的原子结构使它们有着特殊的机械特性及磁力特性,该过程中金属玻璃从溶化状态冷却成固体时相变过程相当有趣。 金属玻璃又称非晶合金,由于其不同于晶体的特殊原子排列结构,表现出超高比强、大弹性变形能力、低热膨胀系数等特异性能,受到各国科学家重视,成为当今最活跃的材料学研究领域之一,孕育着继钢铁、塑料之后的第三次材料工业革命。上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都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支持力度,设立了相关重大研究项目。 金属玻璃的发展历史 早在 1950 年,冶金学家学会了通过混入一定量的金属——诸如镍和锆一去显出结晶体。当合金的薄层在每秒一百万摄氏度的速率下冷却时,它们形成金属玻璃。但因为要求迅速冷却,它们只能制造成很薄的条状物、导线或粉末。 之后在国家科学基金和美国军队研究总局的支助下建立了试验新合金的实验室,这时人们试图创建一种在高温下将依然为固体并不结晶的合金金属玻璃,使它能成为发动机零件有用的材料。普通玻璃的原子也是随机排列,但它不是金属,而金属玻璃并不透明,它拥有独特的机械 (mechanical) 和磁性 (magnetic) 特质,不易破碎和不易变形 (deform) 。 金属玻璃是较薄和较细的,因为金属冷却时很快便会结晶,所以需要非常快的冷冻。美国约翰斯鹤健士大学研究了如何生产有超级强力、弹力和磁力特质,但是较为大块的金属玻璃。这种新的金属会保持固体而不会在高温下结晶,这将会适于制造引擎零件及军用武器。刚开始时,新金属玻璃样本是把钯、磷、硅和锗元素混合在一起生成的直径大约是 1 毫米玻璃棒。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增加银元素,进一步把这种玻璃棒的直径扩大到 6 毫米。 用铁造的金属玻璃是很好的磁性物质,而且由于加热后便变得柔软,容易铸造成不同形状的制成品。美科学家发明超强可塑性金属玻璃比钢铁更牢固,男孩们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把球踢到窗户上,打碎玻璃的事情将会一去不复返,因为美国科学家已经制成比钢铁更难打破的金属玻璃。 其后发展的容损金属玻璃是把五种成分结合在一起制成的,其中包括稀有金属钯。其他金属成分增强了这种新型玻璃的强度,而钯则增加了它的可塑性,防止玻璃碎裂。不过它存在一个重要缺陷——钯金属及其昂贵。目前钯的市场交易价格是每盎司超过 500 英镑 (787.55 美元 ) ,与之相比金价才为每盎司 830 英镑 (1307.33 美元 ) 。 金属玻璃的研究现状 最近,科学家通过混合四到五种不同大小原子的元素,去形成诸如条状的多种多样的金属玻璃。变化原子大小使它混合而形成玻璃从而变得更韧。这些新合金的用途之一是在商业上用来制造高尔夫球棍的头。 美国能源能源部( DOE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Berkeley Lab) 与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日前通力合作,研发并测试了一种可抗损的新型金属玻璃,该材料强度和韧性均优于钢铁并超出现有已知材料,并且未来性能可能还会更好。 新型金属玻璃含有一种微形态的钯,这种形态的金属具有高的“体剪切比”其刚性可抵消玻璃材料固有的脆性。材料研发的伯克利科学家说由于含钯材料高的剪切模量比,形成剪切带所需的能量比使这些剪切带裂开的能量更低,因此这种金属玻璃响应外力时具有广泛的塑性,可以弯而不折。玻璃材料属于非晶体,它具有的非晶结构使之自身极其坚硬但也总是很脆,而金属的晶体结构可提供微结构上的障碍(夹杂物、晶界等)来抑制裂纹传播,玻璃的非晶结构却不能阻止裂纹扩展。金属玻璃的问题就很严重,单一剪切带形成并一直能在材料内部扩张,遇上微乎其微的应力就导致灾难性事故。 在早期的工作中,伯克利和加州理工学院合作制备出一种称为“ DH3 ”的金属玻璃,其中裂纹扩张可由引入的金属的第二晶体相阻止。这种晶相呈树突状,可容纳玻璃的非晶结构,能建立起微结构障碍来阻止裂纹扩展。在这个新研究中,合作制备的纯玻璃材料其独特的化学成分产生了作用,通过在裂缝产生前形成多重剪切带来促进广泛塑性。 新型金属玻璃的初始样品是在其中引入直径约一毫米玻璃棒那样的钯、硅和锗的微合金。银的添加使加州理工的研究人员将玻璃杆厚度扩大到六毫米。金属玻璃尺寸大小受液态金属急冷或“淬火”至最后的非晶结构需要所限。经验法则是,为了得到金属玻璃,至少需要五大要素,这样当材料淬火时,就不知道可形成什么样的晶体结构或者非晶缺陷, Ritchie 说传统上强度和韧性是材料相互排斥的属性,如此以来这些金属玻璃很有创意,逆向创造推动发展趋势使得损伤可容度这件事对结构金属来说不难。 目前的金属玻璃由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加州理工实验室共同作者 Demetriou 制备,美国能源部( DOE )资助的伯克利实验室的 Ritchie 团队测试与表征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是美国能源部( DOE )的国家实验室,它旨在解决世界包括可持续能源、气候变化、人类健康、更深入了解宇宙力量等问题的最紧要科学挑战。 我国金属玻璃的研究态势 经过多年攻关,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金属玻璃的制备和机理研究上获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并成功制备出用于卫星太阳能电池等伸展机构的非晶合金材料。大型太阳能电池阵伸展机构、空间探测器的盘压伸杆等零部件是卫星关键部件,要求材料有高强度高弹性等特性。由于我国没有这种高性能材料,这些部件往往要依靠进口。我国的科研团队成功制备出用于卫星太阳能电池阵伸展机构的非晶合金材料,为应用创造了可能。 2007 年起,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支持下,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金属所、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所的科学家,组成国家“ 973 ”计划“高性能轻质非晶态合金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项目研究团队,向高性能非晶态合金领域发起了科研攻关。该团队近年进一步发现了多种新型非晶态合金体系,而且在金属玻璃形成机理上取得了进展,成功将铝、镁、钛等轻质合金也制备成金属玻璃。 47 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涛就是块状非晶合金的开创人之一。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他在日本留学时探索发现了稀土基和锆基等块状非晶态合金,成为块体非晶态合金研究的开端,受到国际材料界的关注。他还将铁、镍、铜等合金制备成了高强度的金属玻璃。和相应的晶态合金比,非晶合金具有高强度、熔点低、流动性好等特点,几乎可以像塑料一样成形,能够实现短流程精密制备复杂形状的零部件。 我国科学家还将金属玻璃粉体用于润滑等领域,利用其高硬度、高弹性、低摩擦系数等特性,提高了润滑油的性能。金属玻璃的研究还刚起步,尚有大量基础和应用问题有待研究。将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在航天航空等领域进行更多的应用研究。 电子版: 硬而坚韧的新型复合材料——金属玻璃.pdf
13986 次阅读|33 个评论
免费提供生物实验材料果蝇
lipingren 2012-5-23 18:51
免费提供生物实验材料果蝇: 1. 2号品系残翅单突变体; 2. 6号品系小翅、焦刚毛、白眼伴性三突变体; 3. 14号黑檀体残翅非连锁双突变体; 4. 18号野生型; 5. 22号白眼单突变体; 6. e号黑檀体单突变体 ...... qq:1274069191
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会
jttto 2012-5-20 18:06
体会一: 做实验时,用同一种配方针对有一些差别的两种材料进行处理发现产生的结果却不相同。于是才深刻体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而以前则体会不深! 体会二:忘了,稍后补上!一定要学会自我控制!这很重要!
1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绿色环境的电子材料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
nanowires 2012-5-17 16:12
The ENGE is a conference in Korea dedicated on electronic materials. The first ENGE was ENGE 2010, where more than 500 research works were presente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s planned to be held every other year and we are expecting more than 1,000 contributions at the ENGE 2012. As you may know, Korea possesses many outstanding industries for electronic materials but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Korea is such that there is no department of universities specialized for electronic materials. The ENGE conference was initiated from the necessity of a communication ground for exchange of the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findings on electronic materials from various researchers, regardless of their academic backgrounds. At the ENGE conference, physicist, chemist, metallurgist, ceramist, all are welcome as far as the contribution is related to four main academic categories such as Energy, Display, Nano and Semiconductor Magnetism. These main four categories are divided into detailed sessions as shown in the home page (www.enge2012.org), where each session is assigned to accommodate presentations of the latest and important findings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We have invited distinguished speakers to give quality lectures and presentations, thereby stimulating exchange of ideas. I am sure that the ENGE 2012 will be a nice place to meet friends, share in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initiate cooperation for mutual benefit. Jeju Island is famous for its natural beauty, mouthwatering food, and gentle climate. I hope that you will enjoy encounters with local people here and sharing the unique culture through various leisure activities during the conference. I have no doubt that the ENGE 2012 shall be an exciting and memorable experience for you in every aspect. Organizing Committee General Chair: Seung-Ki Joo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Vice General Chair: Young-Ho Kim (Hanyang University) General Secretary: Heon Lee (Korea University) Symposium Chair: Kyung-Ho Shin (KIST) Publication Chair: Byungwoo Park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Local Chair: Dae-Hong Ko (Yonsei University) Treasurer: Jang-Sik Lee (Kookmin University) Domestic Affair Advisory Committee: Byung-ki Cheong (KIST), Jin Ho Ahn (Hanyang University) Program Committee Program Chair: Ki-Bum Kim (Seoul Nat’l Univ.) 1. Energy 2. Display Program Organizer: Myeong-Kyu Lee (Yonsei Univ.) Program Organizer: Jang-Joo Kim (Seoul Nat’l Univ.) A. Devices and Materials for Energy Harvesting and Storage Sang-Yoon Chung (Inha Univ.) Kisuk Kang (Seoul Nat’l Univ.) Shad Roundy (Ateml) B. Novel Fuel-Cell Ji-Won Son (KIST) Jung Hoon Joo (Kunsan Nat’l Univ.) Pei-Chen Su (Nat’l Taiwan Univ.) C. Lithium and Advanced Secondary Battery Materials Woo Young Yoon (Korea Univ.) D. Photovoltaic Engineering Sun Yong Lee (Hanyang Univ.) Nam-Gyu Park (Sungkyunkwan Univ.) Masakazu Sugiyama (The Univ. of Tokyo) Hiroshi Imahori (Kyoto Univ.) Jin Zhai (Beijing Univ.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E. Thermoelectric Power Devices Wooyoung Lee (Yonsei Univ.) Renkun Chen (UC San Diego) A. Flexible Displays and Printed Electronics Jang Yeon Kwon (Yonsei Univ.) Yong-Young Noh (Hanbat Nat’l Univ.) Kiyohi Yase (AIST) Kazuhiro Kudo (Chiba Univ.) B. LED Materials and Devices Seong-Ju Park (GIST) Jong-Lam Lee (POSTECH) Tae-Yeon Seong (Korea Univ.) Chin-Chung Yang (Nat’l Taiwan Univ.) Rong Zhang (Nanjing Univ.) S.F. Chichibu (Tohoku Univ.) C. OLED Materials and Devices Jang Hyuk Kwon (Kyung Hee Univ.) Tae-Woo Lee (POSTECH) Shizuo Tokito (Yamagata Univ.) D. TFT Materials and Devices Min Sun Kim (KETI) Chung Keun Song (Dong-A Univ.) 3. Nano Engineering 4.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 Program Organizer: Ji-Beom Yoo (Sungkyunkwan Univ.) Program Organizer: Sang-Im Yoo (Seoul Nat’l Univ.) A. Nano Dot, Nano Wire and Nano Processes Woong Kim (Korea Univ.) Jae Jong Lee (KIMM) Guozhen Shen(Huazhong Univ. of Science Technology) B. Nano Patterning and Self-assembly Seok Woo Jeon (KAIST) T. S. Yoon (Myoungji Univ.) Shinji Matsui (Univ. of Hyogo) Grace Ho (Nat’l Univ. of Kaoshsiung) C. Carbon Nano Materials Naeung Lee (Sungkyunkwan Univ.) Raj Jammy (SEMATECH) D. Nano Devices and Structures Nong-Moon Hwang (Seoul Nat’l Univ.) Youn Sang Kim (Seoul Nat’l Univ.) Barbaros Ozyilmaz (Nat’l Univ. of Singapore) A. Non-Volatile Memory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Sang-Koog Kim (Seoul Nat’l Univ.) Hyungjun Kim (Yonsei Univ.) Yukiharu Uraoka (Nar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 Advanced Packaging and Interconnection Young-Bae Park (Andong Nat’l Univ.) Soo-Hyung Kim (Yeungnam Univ.) Hajime Tomokage (Fukuoka Univ.) Yutaka Tsukada (i-PACS) Jun-ichi Koike (Tohoku Univ.) Chee Lip Ga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 C. Sensor Joonyeon Chang (KIST) Deok-Kee Kim (Sejong Univ.) D. Oxide Semiconductor Sang Yeol Lee (Cheongju Univ.) CheolGi Kim (Chungnam Nat’l Univ.) Toshio Kamiya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Pyung Woo Jang (Cheongju Univ.) Young Keun Kim (Korea Univ.)
5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国际研讨会
nanowires 2012-5-17 15:55
第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论坛 暨纳米技术成果展 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国际研讨会 中国苏州 2012年9月12-15日 主办单位 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院 江苏省人民政府 www.chinanosz.com www.c-mrsmeeting.com 作为第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暨纳米技术成果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为核心的2012年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国际研讨会将在中国苏州举行。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是解决诸多全球性问题,特别是关于电子、环境以及能源工业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苏州举行的研讨会是纳米材料、纳米器件以及相关技术的前沿应用最新进展进行检阅和探讨的机会。超过100名以上的权威专家将受邀在大会上就相关的最新技术进行演讲和讨论。研讨会包括特邀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以及墙报。大会将对同纳米材料有关的最新的科学、工程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为材料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对纳米科学全球问题和提高纳米材料应用产业发展和产业化问题进行讨论的平台。 承办单位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和纳米仿生研究所 苏州大学 苏州工业园区 会议工作语言 : 英文 会议主席 : 张 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 李述汤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杨 辉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和纳米仿生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组织委员会 主 席: 韩雅芳 副主席: 李清文 韩晓东 成 员 : 白雪冬 陈爱华 陈 清 高春雷 郭 林 刘景月 麦立强 单智伟 沈国震 孙连峰 许怀哲 俞书宏 张 跃 学术委员会 主 席: 侯仰龙 副主席: 何 耀 张加涛 成 员: 陈福荣 高 旻 胡伟达 黄安平 沈铁汉 孙 凯 陶 靖 王荣明 王守国 吴施伟 吴 韬 张洪洲 张晓宏 秘书长 : 王荣明 副秘书长 : 李树索 吕 强 会议地址 中国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启月街299号(独墅湖月亮湾北)独墅湖酒店 中国江苏苏州工业园区,215123 联系人 : 陈 辉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路62号赛迪大厦4102室 Tel: 86-10-6871-0443 Fax: 86-10-6872-2033 E-mail: c-mrs@163.com
8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说大学的教学评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热度 2 zhyll97 2012-5-7 11:47
学院明年评估,今年开始做材料。学院也不给出做材料的基本格式,就是让我们都做,做完后,谁做的好就按谁的格式做,净做无用功。可以说,学院都不知道评估的材料要做成啥样?还说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整他们这种烂材料,严重影响到教学工作。 这还算不了什么,当你加班加点的利用业余时间把该弄的材料也弄完了,系里到了周六竟然要来个全部加班?民工加班都还有加班工资,我又不是没把工作做完,还得陪着那些没做好材料的人加班。 这种做法导致我下个星期坚决平常不做任何材料,加班的时候再做,做完了也是要加班的,而且没加班费。 学院领导天天去考察人家评估过的学院,连评估需要弄啥,弄成啥样都不知道,回来还得继续折腾我们这些干活的老师。 每个老师每个学期上三门课就够辛苦了,备课,改作业等,现在还得加上整评估材料,最可恨的是明明平常已经做完事,周六还得陪那些没干完活的加班。 谁说大学的教学评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跟谁急
2852 次阅读|3 个评论
霉菌等微生物对电子材料的威胁
kejidaobao 2012-5-4 09:26
电子材料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和依托,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铜、银、镍、金、锡、铅及其合金,以及铝等金属材料作为印制电路板(PCB)导电、触点接点、可焊镀层和铆接焊接安装等材料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伴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子电路和元器件进一步向着微型化和高度集成化方向发展,因而极微量的吸附液膜或腐蚀产物都有可能对电子电路和元器件的性能产生严重影响。 当电子材料暴露在热带或亚热带湿热环境时,将面临霉菌等微生物的威胁。霉菌属好氧菌,最佳生长环境为温度30℃,相对湿度95%;霉菌的新陈代谢产物呈酸性,可造成电子材料的腐蚀;霉菌菌落间有大量菌丝体存在,这些菌丝吸水性很强,能够在电子材料表面形成薄液膜和微液滴,导致电子材料表面发生薄液膜下的大气腐蚀,而含水导电的菌丝会越过绝缘材料形成电气回路,造成电路短路。霉菌丝还有可能改变有效电容,使设备的谐振电路不协调,对一些电子设备造成严重故障。霉菌的生长直接或间接导致电子电路和元器件失效。 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是,2008年,美国某建材代理商曾因部分客户家里的电器故障将中国某著名建材公司告上法庭,认为是建材释放的腐蚀性气体导致电器腐蚀失效,但法庭调查取证后认定是客户当地的湿热气候使得电器电子电路表面长霉、电气故障,导致腐蚀失效。由此可见,霉菌环境下的电子材料腐蚀比其他环境腐蚀失效更复杂也更加难以预防,霉菌作用下电子材料失效行为与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期第19—25页刊登了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邹士文等的文章“霉菌对化学浸银处理印制电路板腐蚀行为影响”,该文通过SEM形貌观察和扫描Kelvin探针测试技术,分析了ImAg处理PCB的表面长霉情况和腐蚀作用机制。 封面图片为5000倍放大后的黄曲霉菌SEM照片,图中菌落为霉菌菌丝体周围长出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会飘落到其他区域继续生长繁殖。封面设计金功博。 (本刊记者 朱宇)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4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0601--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
热度 1 郑玉峰 2012-5-1 20:44
为热烈庆祝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成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第一届第一次常务委员会经讨论决定,于2012年6月1日上午10点-12点在成都市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天府厅举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民政部报国务院批准,于2012年4月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的学术组织。学会作为中国生物材料界统一的学术组织,对外代表中国生物材料界处理相同或类似的国际学会及组织间的涉外事务,接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在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中奠基学会的资格,广泛发展和促进国际生物材料科学和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对内为生物材料研发、教育、应用、生产和管理专家搭建一个多学科交叉对话平台。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的成立对促进中国生物材料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欢迎参加。尤其是青年会员朋友!!! 欢迎各位从事生物材料研究的青年加入学会!!!本人作为学会青年委员会的副主任愿为大家服务。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我。
50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俄歇能谱的培训材料
lg080 2012-4-28 17:24
我在仪器分析网上找的。
1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材料学院研究生必进的网站--呕血推荐2
ysk1982 2012-4-25 11:24
材料学院研究生必进的网站: 科学门户/论坛 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 2.小木虫: http://emuch.net/bbs/ 这两个网站不用介绍,或许大家已熟悉,进去就知道有用,去多了就会懂的也就多了。 数据库: 3.Web of Science:大家上次有听讲座,肯定懂很多(图书馆有买权限) http://apps.isiknowledge.com/UA_GeneralSearch_input.do?product=UAsearch_mode=GeneralSearchSID=1FepDH9BCEIicIBL7okpreferencesSaved = 另外SCI教程下载: http://www.thomsonscientific.com.cn/files/wos_02.ppt 4.EI:工程引文索引,与Web of Science差不多,但网速快多了(图书馆有买权限) http://www.engineeringvillage2.com.cn/controller/servlet/Controller?EISESSION=1_5a392311cb96cae9a2625127001CID=quickSearchdatabase=1 5.Google scholar,很好用,信息相对有些滞后,但往往能用它免费搞到高权限全文(免费) http://scholar.google.cn/ 6.ACS:美国化学会有JACS / NANO LETTER /chemical review / macromolecles /langmuir 等经典期刊,可以说ACS里的每一种期刊都是比较好的。 http://pubs.acs.org/ (图书馆有买权限) 7.WILEY:有Angew. Chem. Int. Ed.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 等牛刊,还有流行的J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 (无权限,只能看摘要,若要拿到全文,需另想办法,多上科学网、小木虫等) 8.RSC:英国皇家化学会,里面的paper也相当不错(有,不过买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设在国内的RSC数据库镜像站点,超不好用) http://www.rsc.org/publishing/journals/ 9.NATURE:不用多说 http://www.nature.com (无权限,只能看摘要,若要拿到全文,需另想办法,多上科学网、小木虫等) 10.SCIENCE:不用多说 http://www.sciencemag.org (无权限,只能看摘要,若要拿到全文,需另想办法,多上科学网、小木虫等) 11.SCIENCEDIRECT:数据库大,关于材料方面有经典的polymer,carbon等(无权限,只能看摘要,若要拿到全文,需另想办法,多上科学网、小木虫等) http://www.sciencedirect.com/
个人分类: 科普|2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材料方面的top杂志---呕血推荐1
ysk1982 2012-4-25 11:23
研究生做课题肯定离不了文献的帮助,我们不可能一直靠导师来给我们文献,必须学会自己检索文献。但往往相关的文献太多,我们必须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文献中。作为研究生,建议大家不要仅停留在CNKI的水平上,必须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在高质量的外文文献中,以下总结关于材料方面的top杂志. 首先,当然是Sicence 和Nature,这两杂志涵盖了包括几乎所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在任何领域都是最顶尖的杂志。 其次是review类的杂志,如,Chem. Rev.Acc. Chem. Res.这两个杂志发表的基本都是综述内文章,影响因子和参考价值相当的高。 下面就分类了,其实说分类也不严格,现在的杂志都讲究结合,只能说有相对的偏重。 1.偏化学类,Angew. Chem. Int. Ed. (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和 JACS(美国化学会杂志),分别是Wiley(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 )和ACS( http://pubs.acs.org/ ) 里的两个最顶尖的化学类杂志,上面关于纳米材料的文章自然也是相当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同时,willey里面化学类的还有Chemistry-A European 、ACS里还有chemistry of materials,Inorganic Chemistry,RSC里面的Chem. Commu.我门学校08年分别有一篇Angew. Chem. Int. Ed.(分子药物所)和一篇JACS(吴季怀 等)。 2.偏材料类,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Nanoletter.Natrue.Mater.这l五个杂志,都是材料中的顶尖杂志,其中前三个属wiley,Nanoletter 属ACS,Natrue.Mater.,最后属Nature系列子刊。相信Adv.Mater.不用介绍了,影响因了很高,9以上了。nanoletter是材料新贵,创刊没几年,影响因子直线上升,也9以上了。Small和Nature. Mater.都是最近才创刊的,但是出身名门的他们,已成为材料类杂志的佼佼者,影响因子(IF)分别达5点多和19点多,Nature.Mater因为属Nature旗下的期刊,影响力自然不会小,目前已是材料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了,此外Adv.Fun.Mater.和J. Mater. Chem.待也比较值得关注,IF分别7点多,5点多。另外carbon,langmuir 等期刊也不错。 3.偏物理类,包括物理化学类的杂志,有顶尖的Phy. Rev. Lett,不用说了,相当牛的杂志,还有Appl. Phys. Lett. J. Phys. Chem. B, J. Phys. Chem. C, CPPC, PCCP, Langmuir等杂志上关于纳米材料的文章也都相当有指导意义。另外,NATURE 旗下又新开了nature nanotechology,势必拥有很高的影响因子。
个人分类: 科普|3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储能密度电容器材料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4-24 15:58
目前,电容器已经广泛应用于通讯、电脑、家电、汽车、工业仪器仪表、高铁、军工等众多领域,是电子设备不可缺少的元器件之一。电子电路的集成化和小型化,对电容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向小型化、高容量、低成本、多功能化等方向发展。高储能密度电容器具有充放电速度快、抗循环老化、性能稳定等优点,可作为电子设备的小型化电源。电容器是由两个电极及其间的介电材料构成的,其性能主要取决于介电材料。要获得高储能密度的电容器,必须研究高储能密度介电材料,提高其介电常数和击穿强度,以获得体积小而储能密度大的电容器。 BaTiO3是使用最早和最广泛的电容器介电材料之一,被誉为“电子陶瓷工业的支柱”,其优点是具有高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自从被发现以来,其制备和应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高储能密度介电材料研究的深入,对BaTiO3介电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瓷颗粒降低到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纳米BaTiO3介电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多层陶瓷电容器、压电陶瓷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作为高密度储能介电材料,纳米 BaTiO3还存在不足,如BaTiO3的成型温度较高、不易成膜,因此,近年来对纳米BaTiO3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性上。目前主要通过掺杂改性提高储能密度,然而通过掺杂改性提高其介电性能发展空间有限。考虑到聚合物介电材料具有高击穿强度,研究者正致力于将具有高介电常数的陶瓷介电材料和高击穿强度的聚合物介电材料复合,研制出兼具高介电常数和高击穿强度的新型高储能密度纳米BaTiO3基复合介电材料,这已成为当前研究关注的热点。 本期第65—71页刊登的王亚军、武晓娟、曾庆轩的综述论文“高储能密度钛酸钡基复合材料”,对近年来高储能密度介电材料的研究发展进行了概述,主要讨论了对BaTiO3的改性,BaTiO3/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其影响因素等,认为解决BaTiO3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填料和聚合物基体的选择以及制备过程中工艺条件的控制是研究兼具高击穿强度和高介电常数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本期封面图片由王亚军提供,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代丽)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64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全国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培训规划教材-无源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
liyadong 2012-4-24 09:39
简介: 本书是全国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培训规划教材之一,共4章,分是绪论、无源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医疗器械与医用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重点介绍了常用无源医疗器械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技术指标及其检测标准、检测方法和监管要点以及医用材料的基本组成和临床应用。 本书适合医疗器械监管人员培训使用,也可作为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和自学用书。 出版: 2010年 定价: 43 元
个人分类: 行业信息|2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1个朋友问我,有没有一种薄膜材料能够沉积在纸上
热度 2 yxleng 2012-4-19 22:31
今天1个朋友问我,有没有一种薄膜材料能够沉积在纸上,加电场后,强度、硬度提高,纸无法弯曲,去掉电场,纸又变得柔软。 我觉得理论可行,但是,现在还没有思路。改天有空可以查些资料。 各位同行有思路吗?多好的IDEA啊!
3081 次阅读|2 个评论
作品-上海交大顾佳俊老师发表ADFM内封面
scimage 2012-4-19 10:17
作品-上海交大顾佳俊老师发表ADFM内封面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顾佳俊老师发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内封面 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290048/abstract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7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材料研究所论坛
四面山 2012-4-16 21:44
日前,第四届世界材料研究所论坛在沈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举行,来自美国洛伦斯—利乌莫国家实验室、美国国家标准局、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科研机构的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关注材料的安全与可靠性。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件之后,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的安全与可靠性受到了科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会专家围绕结构材料的安全与可靠性这一主题,就高温金属材料、金属生物医用材料、高温陶瓷及金属间化合物等领域开展了深入交流。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世界材料研究所所长高层论坛,金属所名誉所长、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应邀作题为《材料、材料科学与技术在中国》的主题报告。 世界材料研究所论坛成立于2005年,现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44个材料研究所会员单位,其中不乏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等知名机构。我国大陆地区有4个研究机构是论坛会员单位。 世界材料研究所论坛每两年举行一次大会,在世界材料领域的影响力正日益显现。今年为该论坛首次移师中国。(周峰) 《科学时报》 (2011-06-03 A1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6/245070.html?id=245070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1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泡沫状石墨烯体材料制备及应用获重要突破2011-04-21
四面山 2012-4-16 21:38
本报讯 近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成会明、任文才带领研究团队在石墨烯三维体材料的宏量制备和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10日在《自然材料》上在线发表,并在4月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作为研究亮点予以介绍。 科研人员制备出具有三维连通网络结构的泡沫状石墨烯体材料,该材料不仅具有极低的密度、极高的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而且还具有石墨烯优异的电学、热学、力学性能,拓展了石墨烯的物性和应用空间,为石墨烯在柔性导电、导热、热管理、电磁屏蔽、吸波、催化、传感及储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最近,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的迅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透明导电薄膜方面的应用。但是,目前CVD方法多以铜箔、镍膜等平面型金属作为生长基体,只能得到二维平面的石墨烯薄膜,虽然适于纳电子器件和透明导电薄膜的应用,但难以满足复合材料、储能材料等宏量应用的要求。 研究人员采用兼具平面和曲面结构特点的泡沫金属作为生长基体,利用CVD方法制备出具有三维连通网络结构的泡沫状石墨烯体材料。研究发现,这种石墨烯体材料完整地复制了泡沫金属的结构,石墨烯以无缝连接的方式构成一个全连通的整体,具有优异的电荷传导能力、850立方米/克的比表面积、99.7%的孔隙率和5毫克/立方厘米的极低密度。并且,这种方法可控性好,易于放大,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可以调控石墨烯的平均层数、石墨烯网络的比表面积、密度和导电性。采用基体卷曲的方法,研究人员可制备出170×220平方毫米及更大面积的石墨烯泡沫材料。 基于石墨烯泡沫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科研人员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出石墨烯泡沫/硅橡胶复合材料,发现在石墨烯添加量重量百分比仅为0.5的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可达10秒/厘米,比基于化学氧化剥离法制备的相同添加量的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提高了6个数量级,也高于基于高质量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的电导率。而且,这种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和稳定性,在弯折和拉伸等条件下仅有很小的电阻变化(如50%拉伸应变条件下的电阻变化30%),在应力释放后可迅速恢复其原有形貌和电阻值,因此是一种理想的弹性导体材料,在柔性显示器、可穿戴式移动通讯设备和人造皮肤等柔性电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团队提出的以多孔金属作为生长基体是石墨烯CVD生长的一条新思路,可实现高质量石墨烯的大量制备,也为具有特定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石墨烯三维体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个基本策略。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的支持。(周峰 刘言) 《科学时报》 (2011-04-21 A1 要闻)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2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创办在线开放浏览杂志Scientific Reports 材料科学
yonglishi 2012-4-13 15:47
《Nature》的在线开放浏览杂志Scientific Reports--材料科学 NPG集团在2011年夏天创办其旗下的第一份OA(开放浏览、开放获取)杂志,并于2011年6月14日上线。它包含了生物学、物理学、地球和环境科学。录用后交版面费,其发表方式是在线,不定期。到2012年4月13日,已经发表360篇论文,其中,材料科学27篇。 Online and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ISSN (online) : 2045-2322 ) provides rapid publication and high visibility of research – for all areas of science. http://www.nature.com/srep/index.html 关于 Scientific Reports 详细情况: Scientific Reports — a new era in publishing Online and open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is a primary research publication from the publishers of Nature , covering all areas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Hosted on nature.com — the home of over 80 journals published by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and the destination for millions of scientists globally every month — Scientific Reports is open to all, publishing technically sound,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of interest to specialists within their field, without barriers to access. Scientific Reports is committed to providing an efficient service for both authors and readers, and exists to facilitate the rapid peer review and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With the support of an external Editorial Board and a streamlined peer-review system, all papers are rapidly and fairly peer reviewed to ensure they are technically sound. An internal publishing team works with the board, and accepted authors, to ensure manuscripts are processed for publication as quickly as possibl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accepted papers to the widest possible audience is achieved through a programme of continuous online public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leverages the tools, 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 of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to ensure that published manuscripts are enhanced by innovative web technologies. In addition, all papers are archived in PubMed Central. All accepted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on payment of an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 Scientific Reports is: Fast — rapid review and publication Rigorous — peer review by at least one member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pen — articles are freely available to all and authors retain copyright Visible — enhanced browsing and searching to ensure your article is noticed Interlinked — to and from relevant articles across nature.com Global — housed on nature.com with worldwide media coverage Top of page Impact factor Scientific Reports is not eligible for an impact factor until 2013.
个人分类: SCI材料科学|5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投稿信息
热度 1 liyadong 2012-4-10 20:29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学术性期刊(双月刊)。该刊以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为基石,以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为引导,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旨在展示生物医学材料界最新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成果在医学临床领域的应用,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该刊栏目设置: ⑴ 骨科生物材料基础研究与临床运用; ⑵ 生物医学材料发展方向; ⑶ 生物骨科材料、人工骨试验研究、临床研究与应用; ⑷ 骨固定材料研究; ⑸ 骨科临床; ⑹ 医疗器械制造与技术开发; ⑺ 信息动态; ⑻ 行业信息动态; ⑼ 医疗器械评定等。 感兴趣者可以投稿。 投稿地址和通讯:武汉市洪山区书城路28号北港工业园《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编辑部。 邮政编码:430070,电话:027-87374285 张晶,传真:027-87385949 E-mail: swgkcl@163.com
个人分类: 投稿信息|18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报告——金属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gyx2650 2012-4-10 17:59
报告日期: 2012-4-6 报告人: 金明尚 博士 在这个报告中,金明尚博士首先介绍了金属纳米材料的形貌、尺寸及组成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及纳米材料成核、生长理论。他提到晶核数量与晶型对纳米材料的形貌、尺寸中的成核过程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晶核数量可以通过调节反应速度进行控制,而晶核晶型可以通过氧化刻蚀作用,如引入卤族元素,孪晶转化为单晶等。在晶核生长过程中,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热力学,可通过添加表面吸附 / 保护剂如 PVP 、柠檬酸钠等进行控制,另一个是动力学,可通过改变反应速度如改变前驱体的加入方式 / 速度等来调节。目前金银纳米材料研究较为成熟,而铂钯较少,因此,金博士以钯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钯纳米材料的尺寸、晶面及结构和性能。首先,他利用 KBr 特定吸附制备得到钯纳米立方体,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追踪分析 245nm 的峰(钯前驱体的特征吸收峰),可得到钯纳米立方体形成过程动力学。然后,他将得到的钯纳米立方体负载在 ZnO 上,进行 CO 的氧化催化考察其催化活性,发现明显比普通钯纳米颗粒高。根据表面原子活性研究得到的 TOF 值可知,这是由于钯纳米立方体的表面活性原子较多。在钯纳米立方体的基本上,他将其作为晶种,利用保护剂的作用,调控制备得到了削角立方体、立方八面体、削角八面体等,并且发现八面体外接于立方体,说明可能是由于钯的选择性生长,由立方体生长为八面体。这些都是从热力学方面进行控制。另外,他也从动力学上进行调控得到了钯内凹纳米立方体。这是因为 Pd + 比较容易在棱上、角上进行吸附,当降低 Pd + 浓度可使离子扩散速度下降,同时降低 KBr 的浓度和提高维 C ( AA )的浓度可使钯纳米晶核的生长速度加快,两者的相互作用提高了浓度差,也使得钯不同晶轴上的生长是异向的,棱上、角上的生长快于面上的生长,也就导致了内凹立方体的形成。 听了这个报告之后,我对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热力学和动力学相互作用导致特定形貌的出现。金博士所采用的是化学法,体系成分较为单一,所调控得到的纳米材料分散性大大好于生物法制备得到的。但道理是一样的,虽然由于生物成分的复杂性,生物法也是可以达到一定调控的,我认为我们课题组可以在降低生物成分复杂性的基础上,比如分离、模拟液制备,再加上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的调控,相信可以使生物法更体现出其优势。
个人分类: 讲座|3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材料塑性变形的尺寸效应
热度 1 heaszy 2012-4-10 07:18
材料尺寸越小强度越高(the smaller the stronger),这是基于材料小尺寸位错不能开动,最典型的例子是晶须;非晶合金常常尺寸越小强度越低(the stronger the softer),有人认为是自由体积多,容易发生均匀变形。还有一个是反霍尔佩奇关系,晶粒尺寸小时,强度变低。如果样品尺寸变形,晶粒的尺寸也相应会变小,如超细丝。所以the smaller the stronger 对应正的霍尔佩奇关系。the smaller the softer对应反霍尔佩奇关系。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23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年6月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的可降解金属会场口头报告
热度 3 郑玉峰 2012-4-9 20:44
June 2 Order 1+6 S063 - 12.1. Biodegradable metals-1 Keynote Lecture: Biodegradable Metals – A Paradigm Shift in Metallic Biomaterials Diego Mantovani (Laval University University Hospital Research Centre, CANADA) Exploring New Ca-Mg-Zn Bulk Metallic Glasses as Bioresorbable Metals (ID: 499) Jake Cao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Nicholas Kirkland, Nick Birbilis, Kevin Laws, Michael Ferry Hydrogen release and its influence on host tissue during degradation of Mg based metal alloy in vivo (ID: 167) Xin-Hui Xi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CHINA), Xue-Nan Gu, Hui-Lin Yang, Yu-Feng Zheng Biodegradable Mg-Zn-Y alloys with long period stacking ordered phas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in vitro degradation assessment (ID: 1751) Xu Zhao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CAS, CHINA), Xu Zhao, Jian Xu Self Healing Corrosion Resistant Coatings for Biodegradable Mg (ID: 772) Jay Waterman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NEW), Nick Birbilis, Tim Woodfield, George Dias, Mark P. Staig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opology optimised magnesium scaffolds: FEA prediction and compression testing (ID: 3732) Thanh L Nguyen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NEW ZEALAND), Timothy Woodfield, Mark Staiger, George Dias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hydroxyapatite coated magnesium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D: 2289) Sae-Mi Kim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Ji-Hoon Jo, Hyoun-Ee Kim, Yuri Estrin June 5 Order 6 S115 - 12.1. Biodegradable metals-2 Use of combinatorial methods for the rapid screening the in vitro corrosion behaviour of Magnesium based biomaterials (ID: 685) Xuan Li (Univeristy Of Canterbury, NEW ZEALAND) Manufacturing and Corrosion Behaviour of Degradable Implant Material Made From Sintered Magnesium Alloy Fibers (ID: 3739) Frank Witte (Hannover Medical School, GERMANY), Olaf Andersen, Ingrid Morgenthal, Thomas Studnitzky Effects of KF surface modification on bio-corrosion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Mg-Nd-Zn-Zr alloy (ID: 1155) Guangyin Yuan (School Of Mater. Sci. Eng., , CHINA), Lin Mao Processing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novel 3D porous magnesium scaffold for biomedical use (ID: 339) Xue Zhang (The Key Laboratory For Anisotropy And Texture Of Materials, CHINA), Xiao-Wu Li Mechanical, corrosion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new biodegradable Mg-Zr-Sr alloys for implant materials (ID: 485) Yuncang Li (Deakin University, AUSTRALIA), Cuie Wen, Peter D Hodgson Influence of Ageing Treatment 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and Bio-corrosion Properties of Mg-Dy alloys (ID: 1362) Lei Yang (Hzg, GERMANY), Yuanding Huang , Frank Feyerabend, Regine Willumeit, Karl Ulrich Kainer, Norbert Hort 很痛苦的是2个小节被分开了好几天!!!
493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科研仪器自主创新的隐性问题
sunapple 2012-4-8 20:15
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典型的国家战略性产业。需要长期计划和连续积累,不断更新,这已经成了国内的共识。但这不是一个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很多事情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也许得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一研究也需要科研大环境的配合。 好的制度会让大家把心力往事物发展目标方向去做,坏的制度只会将一个好的目标,作为一个伪装而被人利用去别有所图。 科学仪器研究和创新不可能是一个单个单位和短时间能完成的工作,难度恰恰来自于极端专业性,研制的不同阶段应当是不同的专业的单位来领头才合适。 选择刚开始的领头的单位,是科学研究水平最高的作为领头单位是最佳的,实际能做真正的高端仪器的单位,它的科研绝对处于国际顶端或者至少持平接近。因为很多高端仪器检测的材料或者相关测试数据本身是高端仪器设计和数据库参照的基准。很难想象,对于纳米材料微观检测,如果制备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掌握得不好,单纯依靠设备和器件设计出仪器,这只是一个空架子,需要先有标准样品和测试数据,作为材料的标准和基准数据库的理论和软件,才有实质意义。高端仪器测试应用本身是尖端领域,实际获得准确真实的标准和数据库,是需要有高水平的前期专业研究作为铺垫的,而且还需要长期积累,数十年的积累或许才行。 有了这样的积累后,领头单位就可以换了,可以换作器件研发和设备制造为主专业单位来领头。这正体现了术业有专攻。 所以科学仪器创新必须制定的计划是按照三十到五十年年来定可能更合适,不是一个五年计划可以完成的;其次,高端仪器研制应当以科研积累多和研究水平高的单位牵头,其他单位配合,而国内科研往往对科研经费饥不择食的单位多,而不是理性的开始以真正的研究水平高,来确定领头单位,实际配合单位在这件事上长期来看并不是被动的,因为高端仪器的是一个马路警察各管一段,高度专业化协作的过程,前期是一个艰苦积累培养发育的过程,真正收获的和得益的却是后面配套单位,每个阶段应当是不同的专业单位领头。这有一个逻辑先后次序,而国内的科研经费分配还没有完全回归理性,大家一哄而上,有的是包打天下,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不是看到此问题需要高度专业的科学分工才可以完成,把前期经费用多用在在做积累工作研究上,后期经费主要给设备和器件制造上,这需要真正有责任心和公正心的科学安排分配经费,而不是由着大家饥不择食的去争取或抢夺经费;还有的固守自己的技术,因为利益不愿共享,这是导致国内这一领域始终迟滞不前的固有原因,实际这需要制度的保证,仪器研发后的利益收获期要各个专业共享,才可以真正打通这一产业链。 我写此文主要是因为自己研究受制于尖端仪器分析发展的不足,才有感而发。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0 个评论
材料的塑性变形
热度 1 heaszy 2012-4-8 13:13
材料的塑性变形。晶态的金属合金是通过位错滑移或攀移;或形变孪晶;形变孪晶有时是可逆的。金属非晶的塑性变形在玻璃转变温度以下是通过STZ,或其他,开动或激活一定数量的原子等机制,当然在高于玻璃转变,更多的是流变过程。准晶的塑性变形也是通过[cooperative atoms movements]. 金属间化合物是通过超位错的运动,有时也有反向畴的形成。陶瓷的变形很复杂。所以塑性变形其实在结构材料中是很关键的问题。
个人分类: 新想法|6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先进材料》:塑料基底晶体管在美研制成功
liyadong 2012-4-7 19:10
《先进材料》:塑料基底晶体管在美研制成功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3469.shtm 晶体管中的电介质栅被换成一种双层分子材料 晶体管制造一般是用玻璃作基底材料,这有利于在多变的环境下保持稳定,从而保证用电设备所需的电流。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27日报道,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双层界面新型晶体管,性能极为稳定,还能在可控的环境中,以低于150摄氏度的条件在塑料基底上大量生产,因此可用于柔韧可弯曲的塑料电子设备。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期的《先进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杂志网站上。 由于晶体管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半导体本身,还取决于半导体和电介质栅门之间的界面,所以研究小组对一种现有半导体的电介质栅门进行了改良,将顶栅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与双分子层栅绝缘体结合在一起,改良后的晶体管在测试中表现出了极为稳定的性能和优良的导电性。 佐治亚理工学院有机光子学与电子学中心主管、电学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伯纳德·凯普林表示,过去的晶体管使用的是单一电介质材料,而改良后的晶体管中电介质栅是一种双层分子材料。 电介质栅的双分子层由一种名为CYTOP的氟化聚合物构成,再通过原子层沉积制造出高介电常数的氧化金属层。研究人员解释说,在有机半导体中,CYTOP介电常数非常低,需要提高驱动电压。而高介电常数氧化金属虽然需要电压较低,但用作界面时其很多缺点使得晶体管性能不稳定。两种物质单独使用时各有利弊,但把两种物质结合作为双分子层使用,两者的缺点就会因互补而得以克服。 研究人员对电池双分子层进行了多种检测,包括接通了晶体管2万次,施加持续生物压力以最高电流运行,甚至将晶体管在等离子舱内放置了5分钟,发现它的迁移率都没有降低。直到他们把晶体管在丙酮里放了一个小时,其迁移率才出现了少许下降,但晶体管仍在运行。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只在玻璃基底上对晶体管进行了检测,接下来他们将在可弯曲的柔韧塑料上检测晶体管的性质,并进一步实验用喷墨印刷技术来制造双分子层晶体管的能力。新晶体管可用于高级绑带、射频电子标签、塑料太阳能电池、智能卡发光器等任何需要稳定电流和柔韧表面的电子设备。 更多阅读 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相关报道(英文)
个人分类: 最新技术|1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巧用沾笔纳米光刻技术获得生物超材料
热度 1 liyadong 2012-4-7 16:39
刚柔结合出奇“材” 科学家巧用沾笔纳米光刻技术获得生物超材料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4/231395.shtm 沾笔纳米光刻工艺示意图 你或许没有想过将坚硬的金属或半导体与柔软的有机物或生物产品结合起来会是何种情景,不过美国科学家可以告诉你的是,他们获得了自然界从没有见过的混合材料,而这些混合材料在医学和制造业中将具有惊人的应用前景。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综合纳米研究所(INSI)的科学家完成了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在2010年4月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 Nature Nanotechnology )杂志上,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新成员、生物学家史蒂文·勒恩荷特作为主要作者,与同事们共同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文章。 一类全新物质这样诞生 这篇题为《脂质多层光栅》的文章介绍了勒恩荷特本人过去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工学院时设计出的基于沾笔纳米光刻(Dip-Pen Nanolithography, 简写为DPN)的新工艺。沾笔纳米光刻是一种用锋利的笔状工具和“墨水”在固体物质表面上勾画纳米级图形的技术。勒恩荷特将沾笔纳米光刻经过改进,让它成为一种让柔性材料(作为墨水)与坚硬材料结合从而形成新材料的工艺。 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让多种柔性纳米级物质按需要以任意图案被“刻写”在预备好的结构物质表面,形成结构复杂的材料和器件。譬如,用该工艺对脂质材料进行操作,他们获得了易溶性光学衍射光栅。衍射光栅由多层脂质组成,高度被控制在5纳米至100纳米之间。 勒恩荷特说,将柔性材料与硬性材料结合,他们获得了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全新的一类物质,事实上它们就是学术界所称的生物超材料(biometamaterial ),它们并不存在于自然界中。这类材料的行为如同生物传感器,通过将敏感生物元素和物理器件结合起来,能现场检测生物制剂的存在与否。 新材料应用范围广阔 科学家表示,用生物纳米技术和沾笔纳米光刻技术制造的新材料,不仅能用于医学诊断,而且可用于需要材料的任何领域,从人体组织工程到药物开发以及计算机芯片制造。 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的是新材料在医学诊断领域的应用,科学家设想利用新材料生产出便于携带、价格便宜和用后可丢弃的芯片,并将其安装在手机中用于医学诊断。当前的诊断工作需要人们前去医院看医生并将样品交给化验室进行检验。未来的诊断芯片作为人们常说的“芯片实验室”,能够就地快速地分析血样或尿样,这类同于家用怀孕检测法。不过,科学家同时表示,其他种类的检测仍需要先进的化验室或实验室。 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创新 今年32岁的勒恩荷特出生在美国盐湖城,2004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加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前,他一直是德国纳米科学研究小组的带头人。在2009年一次会议上,他无意中看到了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散发的有关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的宣传单,其上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他,并促使他接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聘请,回国进入该大学的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 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集中了大学多个系不同学科的优秀人才,他们从事的领域包括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化学和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物理学。这种跨学科人才的氛围让勒恩荷特感到振奋并印象深刻。目前他与研究所的其他科学家合作从事着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 勒恩荷特说:“我有幸在攻读研究生时有机会游学于不同的院系和学科,其中包括生物系、医学系、化学系和物理系。我觉得解决特殊问题的途径也许就在不远处。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基于跨学科团队协同工作的原则,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勒恩荷特在生物纳米技术和沾笔纳米光刻技术领域所做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受到全球同行的认可。大学教授布莱恩特·切斯认为,勒恩荷特并非属于传统的生物学家,他是在今天从事未来的生物学研究。他在纳米技术和生物学领域接受的训练帮助他采用以前无法完成的新奇实验,来解答生物学的问题。他正在设计的新工具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具有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 更多阅读 《自然—纳米技术》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个人分类: 最新技术|17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新型发光纳米材料制备成功
liyadong 2012-4-7 16:10
新型发光纳米材料制备成功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0712121530180401.html 论文作者:姚建年等 期刊:《先进材料》 发布时间:2007-12-12 13:48:37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最近,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姚建年院士课题组用改进的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了具有多色发光性质的有机小分子纳米带及其组装体。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的《先进材料》上( Adv. Mater . 2007, 19, 3554-3558)。研究中发现,在溶液以及非晶薄膜中发蓝光的有机小分子五苯基环戊二烯(PPCP)被制成结晶的一维纳米带组装体之后,出现了多重发光性。在用紫外、蓝光、绿光激发PPCP纳米带时,可以分别得到蓝光、绿光以及红光的发射。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材料中低能级的发光来自于晶体中的缺陷发光中心,同时材料的发光在一维结构的长度方向有自汇聚作用,从而使多色发光性质增强。 研究人员进一步将吸附剂改进的物理气相沉积法应用于掺杂的二元有机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通过引入吸附剂以及将沉积源放置于适当的温度区域,将三苯基吡唑啉(TPP)以及红荧烯(Rubrene)制成均匀掺杂的一维结晶纳米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结构中两种分子间存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通过改变纳米材料中两种组分的比例,得到了发光颜色从蓝光到橙光连续可调的纳米线,并且在一定的比例下得到了白光发射的纳米线。相关结果已被接收,将发表在近期的《先进材料》上(DOI: 10.1002/adma.200700542)。 据悉,该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采用一种吸附剂改进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尺寸均匀的有机小分子单晶纳米线( Chem. Mater . 2005, 17, 6430-6435;Adv. Funct. Mater. 2006, 16, 1985-1991)。在研究中他们首次将吸附剂引入气相沉积体系,显著改善了有机纳米材料的尺寸均匀性。同时发现将两种具有能量给受体关系的有机发光分子制成掺杂的纳米结构之后,可以连续地调节纳米材料的发光颜色( Adv. Mater . 2005, 17, 2070)。(来源: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先进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2007, 19, 3554-3558,姚建年等)
个人分类: 最新技术|3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成立了
热度 3 郑玉峰 2012-4-6 17:21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成立了
今天上午在北航新主楼会议中心,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成立大会正式举行,一个新的一级学会成立了。张兴栋院士担任第一任理事会的理事长,师昌绪院士为名誉理事长,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生物材料专家通过讨论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 学会的英文名称为Chinese Society for Biomaterials,缩写为CSBM。
3954 次阅读|3 个评论
最近人们把材料分为硬材料和软材料(hard and soft materials)
热度 1 heaszy 2012-4-3 02:25
最近人们把材料分为硬材料和软材料(hard and soft materials). 硬材料主要是指固体材料一般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等。 软材料更多的是生物医学材料,有的甚至是流体。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1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原来THERMOCALC和Thermo-Calc不是一个软件哪!
热度 4 nanfeia 2012-4-2 20:21
The software ( THERMOCALC ) is spelt with all capitals— thermocalc —to differentiate it from a more recent program, Thermo-calc , coming out of Uppsala, with which it is unrelated(没关联的) . —— Roger Powell Tim Holland THERMOCALC is a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program (Powell Holland 1988) that uses an internally-consistent thermodynamic dataset (Holland Powell, 1998) to undertake thermobarometry and phase diagram calculations for metamorphic rocks (变质岩) .Thermocalccan be utilised to undertake a wide range of phase diagram calculations includingP-Tprojections,P-T,P-xT-xpseudosections, compatibility diagrams,μ-μdiagrams. It uses a non linear equation solver to calculate user-specified equilibria. 参: http://www.metamorph.geo.uni-mainz.de/thermocalc/index.html Thermo-Calc is a powerful software package used to perform thermodynamic and phase diagram calculations for multi-component systems of practical importance . Calculations are based on thermodynamic databases produced by expert evaluation of experimental data using the CALPHAD method. Databases are available for Steels, Ti-, Al-, Mg-, Ni-alloys, multi-component oxides and many other materials . 参: http://www.thermocalc.com/
16799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材料腐蚀学看“蹄窝”与“壶穴”之争的科学本质
热度 17 rczeng 2012-4-2 00:05
近日,科学网博主苏德辰教授和嵇少丞教授的“蹄窝”与“壶穴”之争进入白热化。 2012年3月30日15点 苏 教授发表博文《 一步跨越亿万年——穿越于京西山水间 》, 31日 12点嵇教授发表博文《 什么动物的“蹄窝”都不是 》, 31日18点苏教授发表《 由“蹄窝”的真假说一说“大牛科学家”是如何做科学的 》, 31日21点嵇教授发表《一则博文留言引发的“血案”》, 4月1日嵇教授发表《 石头上留下“神的脚印”? 》.... 本文试图从材料腐蚀的角度来分析他们争论的“蹄窝”与“壶穴”的科学本质 。 材料包括钢铁等金属和石头、混凝土、高分子材料等非金属材料在自然环境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腐蚀。所谓材料腐蚀是材料受其周围环境介质的化学、电化学和物理作用下引起失效破坏的现象。其中:金属腐蚀是金属与周围环境(介质)之间发生 化学或电化学作用 而引起的破坏或 变质。 非金属腐蚀是非金属材料由于在环境介质的 化学、机械和物理 作用下,出现老 化、龟裂、腐烂和破坏的现象 。有时人们把腐蚀称为老化。 材 料在受力条件下出现的腐蚀有:应力腐蚀、腐蚀疲劳和腐蚀磨损三种类型。其中腐蚀磨损( corrosive wear )简称磨蚀,前苏联科学家称为腐蚀机械磨损( Corrosion mechanical wear ) , 国内称为磨损腐蚀( Erosion Corrosion )。 腐蚀磨损是指摩擦副对偶表面在相对滑动过程中,表面材料与周围介质发生 化学或电化学 反应,并伴随 机械作用 而引起的材料损失现象 。腐蚀磨损通常是一种轻微磨损,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变为严重磨损。 主要是由于流动的固体粒子或液滴或气泡通过反复的变形和切削作用对材料表面产生冲击引起的。例如,金属构件如船舶的螺旋桨、水电发电机组的叶片、水泵、弯头常常出现腐蚀磨损现象。 流体流速对相对腐蚀速度有重要影响(图 1 )。可见,流体相对于金属的流动能增加金属的腐蚀速度。当流体以高速度由层流变成紊流时,流体会产生明显的磨损腐蚀。当流速更高时,则会产生空泡腐蚀。 图 1 流体流速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磨损腐蚀是金属表面受高流速和湍流状的流体冲击,同时遭到磨损和腐蚀的破坏。它分为三类:湍流、冲击腐蚀和空泡腐蚀。 湍流腐蚀 :在设备或某些特定部位,介质流速急剧增加形成湍流而导致的腐蚀。其特征是:在金属表面出现深谷或马蹄形的凹槽,按流体的方向切入金属表面层,蚀谷光滑没有腐蚀产物残存。 冲击腐蚀:磨损腐蚀的主要形 态。是金属表面与腐蚀流体之间由于高速相对运动而引起的金属破坏现象。冲击腐蚀时,腐蚀产物在高速流体或含颗粒、气泡的高速流体冲击下而离开金属表面,保 护膜破坏,破口处裸金属加速腐蚀。如果流体中含有固体颗粒,磨损腐蚀就更严重。其特征:局部性沟槽、波纹、圆孔和山谷形,通常显示方向性。暴露在运动流体 中的设备如:管、弯头、三通、阀、鼓风机、离心机、叶轮、换热器、排风筒等都能产生冲击腐蚀。部位:冲击腐蚀多发生在流体改变方向的部位。如弯头、三通、 旋风分离器,容器内和入口管相对的部位。冷凝器和换热器管束入口处,流体由大截面进入小口,产生湍流,在管入口数十毫米处常发生严重腐蚀。在这些部位,水 流往往呈湍流状态并带有空泡,湍流的机械作用,气泡的冲击作用和气泡中氧的去极化作用,造成严重的局部腐蚀。对于活性金属,气泡中的氧加速腐蚀;对于钝性 金属 ,氧促进了保护膜的形成。此时的磨蚀速度取决于冲击作用(使膜破坏)和气泡中氧与金属结合形成氧化膜的竞争过程。 空泡腐蚀简称空蚀或气蚀,是磨 损腐蚀的一种特殊形态。空泡腐蚀是由于金属表面附近的液体中有气泡产生和溃灭,造成材料表面粗化,而导致材料破坏的现象。通常发生在高速流体经过形状复杂 的金属表面,液体压强变化的场合,如气轮机叶片、船用螺旋桨、泵叶轮等。在高速液体中含有空泡,使磨损腐蚀十分严重。 空泡的形成是由于液体的湍流或温度变化引起局部压力下降,空泡内只含少量水汽,存在时间非常短暂 , 气泡破裂时产生冲击波压力可高达 4000 大气压,使金属保护膜破坏,并可引起塑性形变,甚至撕裂金属粒子。膜破口处裸金属受腐蚀,随即重新生膜。在同一点上又形成新空泡,又迅即破裂,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结果金属表面生成致密而深的孔,外表很粗糙。泵叶轮和水力透平机等常产生空蚀。 (资料来源:曾荣昌等 《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不仅金属会发生腐蚀或磨损腐蚀。同样地, 岩石或石头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腐蚀或磨损腐蚀 。 俗话说, 滴水可以穿石 。究其科学道理在于:滴水穿石有有两个因素:水和重力。这里的 水可能是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氧化物形成的具有侵蚀性的弱酸性水溶液 。石灰岩、白云岩及其矿物:文石、方解石、菱镁矿等化学成分中碳酸钙(镁) 含量大,在这种雨水和重力的冲击作用下,石头局部形成了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或硫酸钙,形成蚀孔。图1为贵州屯堡山顶上一寺庙屋檐下石板产生的蚀孔。其化学过程为: H 2 O+CO 2 +CaCO 3 (固) → Ca(HCO 3 ) 2 (液) (1) 图 2 滴水穿石证据,图中石板上水渍部分中蚀孔周围有些白色的结晶物(碳酸钙)(摄于贵州屯堡)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我国北方和西部空气污染严重,酸雨(pH值小于5.6)频发,这也会加剧金属和石材修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腐蚀。污染源主要是二氧化硫,还有汽车尾气二氧化碳。 2SO 2 +O 2 →2SO 3 (2) SO 3 +H 2 O→ H 2 SO 4 (3) CaCO 3 (固) + H 2 SO 4 → CaSO 4 (液) + H 2 O + CO 2 (4) 图 3 滴水穿石示意图 去年夏天去北京故宫,发现所有石材 包括地砖 均被严重腐蚀破坏,当然还有人为因素,如游客流量大,加大了磨损。 现在回到壶穴和蹄窝之争,实际上两种是有相似和区别的地方。 壶穴 (Pothole) 是急流中挟带砂砾石磨蚀河床而产生的圆形凹穴,因急流中常有涡流伴生,砾石便挖钻河床,河流中断层、岩性不同或是跌水的下方在水流的磨蚀作用 或许其中还有空泡的作用 下,往往形成很深的坑穴。 其特征是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称之为壶穴;壶穴由于造形特殊,素有「石面桶」之称。近年来,在中国东部的山脊上发现了一些壶穴,形态上与河谷壶穴相近:口小、肚大、底平,壶壁光滑。(资料来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605686.htm ) 比较苏教授牛角岭 “ 蹄窝 ” 照片和嵇教授提供的 “ 壶穴 ” 照片,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是: (1)它们都在某种 石头 上形成的孔穴, (2)它们都有水 “作案” 的痕迹 ,参与了孔穴形成过程。 (3)它们都是石材在 化学和机械力学的 交互 作用下,经过 漫长时间 而产生的。 但从形态上和特征来看,似乎两者之间有较明显差异。 (1)形态上: 一般来说, “ 蹄窝 ” 口大,底小; “ 壶穴 ” 口小,底大 。 (2)特征上: “ 蹄窝 ” 没有明显的刮擦痕迹,而 “ 壶穴 ” 则明显有刮擦痕迹 。 (3)力学上: “ 蹄窝 ”形成的力小,而 而 “ 壶穴 ” 形成的力往往比较大。 至于 “ 蹄窝 ” 是否真的是牛或驴蹄造成的,本人认为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首先,分析水质成分;然后,分析岩石的成分、结构、硬度和在弱酸性水溶液中的耐蚀性能等物理化学性能;最后,查阅过去的地质、水文、历史资料。从而,则可推断 “ 蹄窝 ” 成因。 本人认为, “ 蹄窝 ” 成因还是与水有关。尽管牛角岭处在北方,雨水很少。或许以前就是一条河流,逐渐干枯成为 “ 京西古道 ” ;或许山洪爆发,不断冲洗。没有水的腐蚀作用,石头上不大可能形成所谓 “ 蹄窝 ” 形貌。 本人认为, “ 蹄窝 ” 的形成过程中腐蚀作用大于力学(机械)作用; “ 壶穴 ” 的形成则是力学(冲刷)作用大于腐蚀作用。另外,材质成分的影响很大。 本人仅略知材料,非地质专业人士,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9263 次阅读|43 个评论
什么材料能够过滤空气中的颗粒?
热度 1 heaszy 2012-4-1 12:14
什么材料能够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多孔材料?薄膜?
个人分类: 新想法|1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把废物变成有用的材料,才是好的科研
heaszy 2012-3-31 13:43
如何把废物变成有用的材料,才是好的科研!
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感兴趣的几种材料
heaszy 2012-3-30 02:18
最近感兴趣的几种材料 HT-9 合金;NUCu-Steel(铜钢);ODS合金;
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Elsevier《材料快报》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yonglishi 2012-3-27 17:44
Elsevier《材料快报》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Materials Letters 《材料快报》荷兰 ISSN:0167-577X , 1982 年创刊,全年 30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Elsevier 出版集团( ELSEVIER SCIENCE BV, PO BOX 211, 1000 AE AMSTERDAM, NETHERLANDS )出版,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和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1985 年的第 4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的第 65 卷第 13 期共 12621 篇论文。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1.299 , 2005 年 EI 收录 875 篇, SCI 2006 年影响因子 1.353 , SCI 2007 年影响因子 1.625 , SCI 2008 年影响因子 1.748 , SCI 2009 年影响因子 1.940 , SCI 2010 年影响因子 2.117 , 2010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2.194 。 2010 年 JCR 材料科学(多学科)排名第 50 位( 222 种)、 Q1 (一区),应用物理排名第 30 位( 116 种)、 Q2 (二区)。 说明:影响因子的四分位区间是指将一个学科领域内所有期刊影响因子大小顺序排列后,将所有期刊分成四等份,从而形成四个区间并分别标记为 Q1 , Q2 , Q3 , Q4 。 该刊是 EI 收录期刊, EI 从 1982 年开始收录, EI 共收录了该刊 1982-2011 年 12804 篇论文 SCI 收录该刊的 12621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12550 篇、更正 43 篇、社论 14 篇、会议论文 4 篇、通讯 2 篇等。 12621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104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中国 5578 篇(其中台湾地区 308 篇),印度 1423 篇,美国 1348 篇,日本 831 篇,韩国 830 篇,法国 331 篇,英国 294 篇,德国 264 篇,西班牙 255 篇,墨西哥 205 篇,巴西 175 篇,意大利 173 篇,新加坡 166 篇,澳大利亚 154 篇,加拿大 154 篇,埃及 152 篇,伊朗 140 篇等。 2000-2011年《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年发文量 12621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4034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 10 所单位均为中国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or ACAD SINICA ) 1087 篇、清华大学( TSING HUA UNIV ) 303 篇、吉林大学( JILIN UNIV ) 234 篇、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 ) 229 篇、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211 篇、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 TECHNOL ) 209 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 SCI TECHNOL CHINA ) 206 篇、山东大学( SHANDONG UNIV ) 190 篇、南京大学( NANJING UNIV ) 181 篇。 2000-2001 年 《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 发文 9549 篇共被引用 71,620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7758 次、 2008 年被引用 10918 次、 2009 年被引用 13911 次、 2010 年被引用 15250 次、 2011 年被引用 10161 次),年均引用次数 5968.33 , 平均引用 7.50 次 , H 指数为 53 (有 53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53 次以上)。 2000-2011年《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年引文量 1985-2011 年中国学者在 《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 上发文 5720 篇 排名第一, 5720 篇论文共被引用 38, 249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3888 次、 2008 年被引用 5649 次、 2009 年被引用 7321 次、 2010 年被引用 8150 次、 2011 年被引用 5511 次), 平均引用 7.26 次 ,年均引用 次数 1416.63 , H 指数为 46 (有 46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46 次以上)。 1985-2011年中国学者在《材料快报》(Materials Letters)上发文量 美国学者在 《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 上发文 1348 篇共被引用 13,666 次, 平均引用 10.14 次 , H 指数为 44 (有 44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44 次以上)。 印度学者在 《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 上发文 1423 篇共被引用 11,741 次, 平均引用 8.25 次 , H 指数为 36 (有 36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36 次以上)。 《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投稿指南: 刊载有关各种材料的物理与化学基础研究、加工工艺、应用等方面成果的快报。平均 3 个月的审稿周期,投稿平均命中率为 50% ,对格式要求非常严,审稿速度快 .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67577X 编委会: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editorialboard.cws_home/505672/ 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505672/aut hori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mlblue 该刊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10 篇论文: 1. 标题 : GLYCINE NITRATE COMBUSTION SYNTHESIS OF OXIDE CERAMIC POWDERS 作者 : CHICK LA, PEDERSON LR, MAUPIN GD,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10 期 : 1-2 页 : 6-12 出版年 : SEP 1990 被引频次 : 601 2. 标题 : BIOCHEMICALLY ACTIVE SOL-GEL GLASSES - THE TRAPPING OF ENZYMES 作者 : BRAUN S, RAPPOPORT S, ZUSMAN R,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10 期 : 1-2 页 : 1-5 出版年 : SEP 1990 被引频次 : 423 3. 标题 : A NOVEL COMBUSTION PROCESS FOR THE SYNTHESIS OF FINE PARTICLE ALPHA-ALUMINA AND RELATED OXIDE MATERIALS 作者 : KINGSLEY JJ, PATIL KC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6 期 : 11-12 页 : 427-432 出版年 : JUL 1988 被引频次 : 315 4. 标题 : (Na0.5K0.5)NbO3-LiTaO3 lead-free piezoelectric ceramics 作者 : Guo YP, Kakimoto K, Ohsato H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9 期 : 2-3 页 : 241-244 出版年 : JAN 2005 被引频次 : 232 5. 标题 : TI-BASED AMORPHOUS-ALLOYS WITH A WIDE SUPERCOOLED LIQUID REGION 作者 : INOUE A, NISHIYAMA N, AMIYA K,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19 期 : 3-4 页 : 131-135 出版年 : APR 1994 被引频次 : 157 6. 标题 : ZnO thin film sensor 作者 : Mitra P, Chatterjee AP, Maiti HS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35 期 : 1-2 页 : 33-38 出版年 : APR 1998 被引频次 : 154 7. 标题 : Effect of molecular weight on fibrous PVA produced by electrospinning 作者 : Koski A, Yim K, Shivkumar S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8 期 : 3-4 页 : 493-497 出版年 : JAN 2004 被引频次 : 146 8. 标题 : TI3SIC-BASED MATERIALS PREPARED BY HIP-SHS TECHNIQUES 作者 : LIS J, MIYAMOTO Y, PAMPUCH R,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22 期 : 3-4 页 : 163-168 出版年 : FEB 1995 被引频次 : 146 9. 标题 : Glass transition behavior of alumina/polymethylmethacrylate nanocomposites 作者 : Ash BJ, Schadler LS, Siegel RW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5 期 : 1-2 页 : 83-87 出版年 : JUL 2002 被引频次 : 145 10. 标题 : Synthesis of polystyrene-clay nanocomposites 作者 : Fu X, Qutubuddin S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42 期 : 1-2 页 : 12-15 出版年 : JAN 2000 被引频次 : 129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该刊发表论文被引最多的 5 篇论文: 1. 标题 : Synthesis-dependent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Y3Al5O12 : Re3+ (Re=Ce, Sm, Tb) phosphors 作者 : Zhou YH, Lin J, Yu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6 期 : 5 页 : 628-636 出版年 : NOV 2002 被引频次 : 101 Lin, J ( 通讯作者 ), Chinese Acad Sci, Changchun Inst Appl Chem, Key Lab Rare Earth Chem Phys, Changchun 130022, Peoples R China 2. 标题 :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co-doped with Fe3+ and Eu3+ ions for photocatalysis 作者 : Yang P, Lu C, Hua NP,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7 期 : 4 页 : 794-801 出版年 : DEC 2002 被引频次 : 90 Yang, P ( 通讯作者 ), Soochow Univ, Dept Chem, Suzhou 215006, Peoples R China 3. 标题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ized hydroxyapatite particles and hydroxyapatite/chitosan nano-composite for use in biomedical materials 作者 : Chen F, Wang ZC, Lin CJ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7 期 : 4 页 : 858-861 出版年 : DEC 2002 被引频次 : 90 Lin, CJ ( 通讯作者 ), Xiamen Univ, Dept Chem, State Key Lab Phys Chem Solid Surfaces, Xiamen 361005, Peoples R China 4. 标题 :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characterization of ceramic coatings produced on Ti-6Al-4V alloy by microarc oxidation in aluminate solution 作者 : Xue WB, Wang C, Chen RY,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2 期 : 6 页 : 435-441 出版年 : FEB 2002 被引频次 : 83 Xue, WB ( 通讯作者 ), Beijing Normal Univ, Inst Low Energy Nucl Phys, Key Lab Radiat Beam Technol Mat Modificat, Beijing 100875, Peoples R China 5. 标题 : Microstructure refinement of Mg-Al-Zn-Si alloys 作者 : Yuan GY, Liu ZL, Wang QD,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6 期 : 1-2 页 : 53-58 出版年 : SEP 2002 被引频次 : 81 Yuan, GY ( 通讯作者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State Key Lab Met Matrix Composites, Shanghai 200030, Peoples R China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081do=blogid=461998
个人分类: SCI材料科学|2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材料科学学科美国学者SCI十大发文机构:2001-2011
yonglishi 2012-3-27 17:36
材料科学学科美国学者SCI十大发文机构:2001-2011 2001-2011 年 SCI 收录至少有一位美国学者发表的论文 4,159,693 篇(截至到 2012 年 1 月 26 日 按出版年统计),其中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学科论文 128,355 篇(是近十年美国学者发文排名第十三的学科), 128,355 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120,806 篇、会议论文 17,008 篇、社论 2,948 篇、综述 2,736 篇、通讯 636 篇、新闻 561 篇、更正 404 篇、传记 144 篇、会议摘要 77 篇、丛书 74 篇、翻印 36 篇、书目 5 篇、书评 2 篇等。 近十年美国学者发表的 128,355 篇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学科 SCI 论文,共有 22018 个合作机构,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机构见表一。 近十年材料科学学科美国和 127 国家与地区进行国际合作发表 SCI 论文,其中中国是合作发文排名第一的国家与地区共计 6363 篇,占总文章量 4.957 % 。 近十年材料科学学科美国和中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1121 篇、清华大学 482 篇、北京大学 242 篇、浙江大学 213 篇、上海交通大学 194 篇、哈尔滨工业大学 187 篇。 近十年材料科学学科中国和美国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乔治亚理工学院 229 篇、田纳西大学 219 篇、伊利诺伊大学 206 篇、密歇根大学 201 篇、宾州州立大学 175 篇。 表一 2001-2011 年 SCI 收录美国学者发表的材料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研究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宾州州立大学( Penn State Univ ) 3277 2.553 % 2 麻省理工学院( MIT ) 3243 2.527 % 3 乔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 Technol ) 3191 2.486 % 4 伊利诺伊大学( Univ Illinois ) 3078 2.398 % 5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Oak Ridge Natl Lab ) 3025 2.357 % 6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 Calif Berkeley ) 2846 2.217 % 7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 ) 2560 1.994 % 8 密歇根大学( Univ Michigan ) 2406 1.874 % 9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N Carolina State Univ ) 2254 1.756 % 10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Los Alamos Natl Lab ) 2006 1.563 % 附 2001-2011 年 SCI 收录美国学者发表的材料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 50 位的研究机构 排名 机构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Penn State Univ 3277 2.553 % 2. MIT 3243 2.527 % 3. Georgia Inst Technol 3191 2.486 % 4. Univ Illinois 3078 2.398 % 5. Oak Ridge Natl Lab 3025 2.357 % 6. Univ Calif Berkeley 2846 2.217 % 7. Northwestern Univ 2560 1.994 % 8. Univ Michigan 2406 1.874 % 9. N Carolina State Univ 2254 1.756 % 10. Los Alamos Natl Lab 2006 1.563 % 11. Univ Florida 1843 1.436 % 12. Univ Wisconsin 1813 1.412 % 13. Argonne Natl Lab 1795 1.398 % 14. Purdue Univ 1763 1.374 % 15. Ohio State Univ 1708 1.331 % 16. Univ Calif Santa Barbara 1682 1.310 % 17. Stanford Univ 1642 1.279 % 18. USN 1632 1.271 % 19. Univ Washington 1617 1.260 % 20. Sandia Natl Labs 1598 1.245 % 21. Univ Calif Los Angeles 1570 1.223 % 22. USAF 1568 1.222 % 23. Univ Calif Davis 1520 1.184 % 24. Harvard Univ 1515 1.180 % 25. Univ Maryland 1508 1.175 % 26. Texas A M Univ 1465 1.141 % 27. Univ Tennessee 1451 1.130 % 28. Univ Texas 1449 1.129 % 29. Cornell Univ 1396 1.088 % 30. Natl Inst Stand Technol 1395 1.087 % 31. Univ Minnesota 1375 1.071 % 32. Arizona State Univ 1282 0.999 % 33. Univ Calif San Diego 1271 0.990 % 34. NASA 1264 0.985 % 35. Iowa State Univ 1212 0.944 % 36. USA 1195 0.931 % 37. Caltech 1192 0.929 % 38. Rensselaer Polytech Inst 1184 0.922 % 39. Carnegie Mellon Univ 1182 0.921 % 40. Univ Missouri 1162 0.905 % 41. Michigan State Univ 1140 0.888 % 42. Pacific NW Natl Lab 1136 0.885 % 43. Lawrence Livermore Natl Lab 1096 0.854 % 44. Univ Delaware 1085 0.845 % 45. Rice Univ 1073 0.836 % 46. Clemson Univ 1072 0.835 % 47. Univ Penn 1037 0.808 % 48. Rutgers State Univ 1010 0.787 % 49. Univ Alabama 1006 0.784 % 50. Princeton Univ 998 0.778 % 表二 2001-2011 年 SCI 收录美国学者材料科学学科论文年发文量 出版年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2011 14678 11.435 % 2010 14465 11.270 % 2009 13137 10.235 % 2008 12870 10.027 % 2007 12800 9.972 % 2006 11485 8.948 % 2005 10887 8.482 % 2004 10661 8.306 % 2003 9395 7.320 % 2001 9073 7.069 % 2002 8904 6.937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081do=blogid=531905
个人分类: SCI材料科学|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C conductivity(交流电导)
热度 1 zgsheng 2012-3-27 17:34
做材料研究的常常需要测量电阻 / 导,从其温度、外场的依赖关系中得到很多电学性质。很多时候大家采用的时候直流电场,从而得到的是直流信息。近期我做了一些交流电学性能的测试和分析,发现交流电导 σ*( ω ) 对于材料的性能表征也非常重要。在此做一个小结。 1) 交流 电导 与介电常数的关系 ε *= ε '( ω )-i ε "( ω )=iσ*( ω )/ ωε 0 这个公式直接给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参数之间的数值关系。这个公式可以直接由 Maxwell 方程推导而得。值得指出的是该公式不仅在低频的电学区域有效,在高频甚至到光学区域也有效。到光学区域就是光电导与高频介电常数之间的换算了。 2) 交流电导的普适方程 交流电导的测量有很长的历史了,在物质的三种基本形态:固体、液体、气体, 都有很深入的应用。随着介电谱的发展, σ*( ω ) 研究也变得更为普及。在 1977 年,伦敦大学的 A. K. Jonscher 在 Nature 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他通过对很多材料的 σ*( ω ) 谱进行研究,发现 σ*( ω ) 的实部有一个普适数值关系: σ'=σ DC +σ 0 ω s ( s 1) 。 这一谱的发现为很多科学家所证实,从而被公认为 Universal Dielectric Response (UDR) 。在半导体理论中,这一 UDR 行为被解释为局域电子 (Localized charge) 在交流电场中的跃迁行为 (Hopping effect) 。 而在二十一世纪,德国 Augsburg 大学的 A. Loidl 小组在研究一些新 disordered matter 的时候发现其介电行为并不遵守 UDR ,特别是在高频领域( GHz ~ THz 区域)。在这一高频领域,他们发现了另外一个规律 σ'=σ DC +σ 0 ω s ( s 1)+σ 1 ω n ( n 1) 。他们把最后一项称之为 Superlinear Power Law (SLPL) 行为。 这一行为的发现至今还没有明晰的理论解释。 3) 介电谱的分析 现在,介电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材料表征手段。得到一个材料的介电谱,如何进行分析是一个比较有讲究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查看介电谱是电导行为占主导,还是弛豫 (relaxation) 行为占主导。在两者都存在的情况下优先分析弛豫行为。 弛豫行为的分析:确认本征 / 非本征行为 à 如果非本征行为,考虑 Maxwell-Wagner effect ;如果是本征行为,用 Debye 等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得到其弛豫时间的分布信息,从而分析弛豫过程的微观机制。 。 交流电导的分析:用 double logs plots à UDR or SLPL à what kind of charge hopping à Temp/Magnetic dependence 【推荐 A. Schonhals F. Kremer 写的一个章节: Analysis of Dielectric Spectra 】
个人分类: 介电|48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近十年材料科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十大发文期刊
yonglishi 2012-3-27 17:25
近十年材料科学学科中国学者SCI十大发文期刊 2001-2011年SCI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论文985,955篇(截至到2011年12月11日按出版年统计),其中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学科论文122,228篇(是近十年中国学者发文排名第三的学科),122,228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119,499篇、会议论文11,170篇、综述1,435篇、通讯690篇、社论357篇、更正209篇、新闻23篇等。 122,228 篇文章共发表在 542 种材料科学学科期刊上,其中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下表: 表一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材料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10 年 影响因子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0.139 7228 5.914 % 2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2.138 5445 4.455 % 3 Materials Letters 《材料快报》 2.120 4917 4.023 % 4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应用表面科学》 1.795 3878 3.173 % 5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物理化学杂志, C 辑》 4.524 3459 2.830 % 6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Structural Materials Properties Micro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材料科学与工程, A 辑:结构材料》 2.101 3304 2.703 % 7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无机材料学报》 0.399 2628 2.150 % 8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晶体生长杂志》 1.746 2500 2.045 % 9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杂志》 1.859 2405 1.968 % 10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重要工程材料》 2355 1.927 % 注:排名 10 的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重要工程材料》是一专门刊登会议论文的期刊, 2007 年被 SCI 剔除 附件: 2001-2011 年 SCI 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材料科学学科论文发文量居前 100 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 ) 1.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7228 5.914 % 2.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5445 4.455 % 3. Materials Letters 4917 4.023 % 4.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878 3.173 % 5.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3459 2.830 % 6.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Structural Materials Properties Micro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3304 2.703 % 7.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2628 2.150 % 8.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500 2.045 % 9.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405 1.968 % 10.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355 1.927 % 11.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222 1.818 % 1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180 1.784 % 13. Nanotechnology 1956 1.600 % 14. Langmuir 1929 1.578 % 15.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1770 1.448 % 16.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 1739 1.423 % 17. Thin Solid Films 1696 1.388 % 18. Surface Coatings Technology 1635 1.338 % 19.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615 1.321 % 20. Crystal Growth Design 1481 1.212 % 21.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1475 1.207 % 22.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1426 1.167 % 23.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1404 1.149 % 2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1379 1.128 % 25.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1377 1.127 % 26.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1365 1.117 % 27. Scripta Materialia 1255 1.027 % 28. Rare Metals 1207 0.987 % 29.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1198 0.980 % 30. Carbon 1177 0.963 % 31. Applied Physics A Materials Science Processing 1173 0.960 % 32. Advanced Materials 1035 0.847 % 33. Chemistry of Materials 1015 0.830 % 34.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973 0.796 % 35. Biomaterials 923 0.755 % 36. Ceramics International 908 0.743 % 37. Synthetic Metals 880 0.720 % 38.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870 0.712 % 39.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870 0.712 % 40.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Solid State Materials For Advanced Technology 849 0.695 % 41.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815 0.667 % 42. Materials Design 778 0.637 % 43. Acta Materialia 741 0.606 % 44. Journal of Non Crystalline Solids 739 0.605 % 45.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695 0.569 % 46.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686 0.561 % 47. Optical Materials 675 0.552 % 48.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71 0.549 % 49.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645 0.528 % 50. Ferroelectrics 638 0.522 % 51.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616 0.504 % 52. Corrosion Science 588 0.481 % 53. New Carbon Materials 579 0.474 % 54. Wear 525 0.430 % 55.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20 0.425 % 56. Pricm 5 The Fifth Pacific Ri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 Pts 1 5 520 0.425 % 57.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517 0.423 % 58.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513 0.420 % 59.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 499 0.408 % 60. Intermetallics 488 0.399 % 61.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470 0.385 % 62. 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61 0.377 % 63. Dyes and Pigments 460 0.376 % 64.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446 0.365 % 65.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440 0.360 % 66. Materials Transactions 434 0.355 % 67.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426 0.349 % 68. Vacuum 426 0.349 % 69. ACS Nano 423 0.346 % 70. Smart Materials Structures 417 0.341 % 71.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Medicine 415 0.340 % 72. Nano Letters 401 0.328 % 73. High Performance Ceramics Iii Pts 1 and 2 398 0.326 % 74. Journal of Sol 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97 0.325 % 75. Physica Status Solidi A Applications and Materials Science 396 0.324 % 76.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Physic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394 0.322 % 77. Soft Matter 389 0.318 % 78.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387 0.317 % 79.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379 0.310 % 80.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366 0.299 % 81. Electrochemical and Solid State Letters 347 0.284 % 82. Nanoscale 346 0.283 % 83. Composite Structures 341 0.279 % 84.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336 0.275 % 85. 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 330 0.270 % 86.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 319 0.261 % 87.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Advanced Functional Solid State Materials 318 0.260 % 88.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315 0.258 % 89. Small 313 0.256 % 90.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309 0.253 % 91.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308 0.252 % 92. Polymer Composites 301 0.246 % 93.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291 0.238 % 9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75 0.225 % 95. Polymers Polymer Composites 274 0.224 % 96. Journal of Electroceramics 270 0.221 % 97. Current Applied Physics 257 0.210 % 98.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55 0.209 % 9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Hard Materials 247 0.202 % 100.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 Applied Biomaterials 242 0.198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081do=blogid=517214
个人分类: SCI材料科学|2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 发一微博
热度 1 pkucarer4300 2012-3-26 09:00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鲁迅《呐喊》 近百年后突然发现中国在这一点上居然丝毫没有进步!!! 背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4637do=blogid=551555
344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向国内老师求助科研材料那么难?
热度 8 sbwij 2012-3-25 18:44
由于实验需要,要用到一个质粒,这个质粒在天然免疫通路研究方面已经非常普遍,但是自己构建的话又非常麻烦。于是,给国内几个实验室的老板发email索取这个质粒,发了五个实验室,至今没有一个回应。什么原因呢? 下面是我的信的主要内容: 某某老师: 您好,我叫李永涛,是某某大学某老师的研究生,感谢您百帮之中留意这封邮件。在去年的某学会上有幸听到您和您的学生所作的报告,在会下也与你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很受启发,受益匪浅。现在我在做一个蛋白对某信号通路的调控,发现其能够在某水平上调控这个通路,为了更全面确定这一结果,要用一个质粒,我在您发表的文章里看到有这个质粒,如果方便的话,希望老师能够帮忙提供这个质粒,学生非常感激。 祝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期待您课题组更多的研究与发现。谢谢。 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这些老师们都很忙,无暇顾及我这弱弱小生的邮件,还是有苦衷没法给呢? 后来,给老外写了封邮件,内容相似,第二天都有回应,要求写清楚地址,择日就寄。 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西方国家科研做的好,可能跟这种活跃或者无私的交流关系非常大吧,反观自己实验室,即便一个楼上的老师,相互之间要个材料,都是磕磕碰碰,几乎很少有爽快的。中国人这种闷声苦干、老死不相往来的情结,阻碍了科研的深入发展,带来的是大量重复的、片段化的研究结果,如果合作的话,我想真正大的科研成果还会少吗? 自己感悟,别无他意。 后记:博文是下午写好的,晚上收到一封邮件,是那五个老师其中一个,他明确答应给我这个质粒,让我非常欣喜,总算不需要老外折腾几个周快递过来了。顺便介绍一下,这个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中科院“百人”,科研做的很不错,一次学术会议曾与他私下交流学术,加上他知道我的导师,可能愿意提供帮助吧。不管怎么说,感谢乐于帮助人的老师,如果这样的老师多起来,中国沉闷的科研环境或许能早点迎来春天,期盼那一天早点来。
6675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收藏,材料类网站
zhang4318 2012-3-23 09:25
材料类常用网站!29个! 1. http://www.china-machine.com 常用的材料常数及各种标准 2. http://www.webelements.com/ 元素周期表 3. http://cimesg1.epfl.ch/CIOLS/crystal1.pl 晶体学网站,里面有很多有用的链接 4. http://physics.nist.gov/cuu/Constants/i...?/codata86.html 物理常数 5. http://www.utexas.edu/world/lecture/index.html 讲义 6. http://www.crystalstar.org/ 晶体之星 7. http://www.scientific.net/default.cfm 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论文网站 8. http://cryogenics.nist.gov/NewFiles/material_properties.html 材料学数据 9. http://www.alleghenyludlum.com/ludlum/p...roductLine.html 11. http://www.mysteel.com/servlet/N ... 0c=page=2 关于不锈钢的数据 12. 材料科学基础网络课程 http://met.fzu.edu.cn/cai/clkx/jiaoxue.htm 13. 工程材料网络教 http://thns.tsinghua.edu.cn/S70094/2002001/CH0/0.1.html 14. 一个学电镜的好网址 http://www.rodenburg.org/guide/index.html 15、红外谱图分析软件 Bio-Rad公司出品的免费谱图分析软件,可分析红外,拉曼,核磁共振谱图,免费,60M左右。还可以。地址 http://www.knowitall.com/academic/welcome.html 16. 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网: http://www.amtech.org.cn/ztjs/bmtcjs/index98.htm 17.台湾工程科技: http://nts.etpc.ncku.edu.tw/Magazine/magazine.htm 18.復合材料學報 http://www.dfmg.com.tw/liture/china/%BD...B3%F8/index.htm 19.过程工程学报: http://www.jproeng.com/cjpechinese/index.asp 20.兵工学报: http://www.cos.org.cn/ebook2004/ 进去可以检索各年期刊 21. 郑州大学材料网络教案 http://www2.zzu.edu.cn/classware/clkx/ 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课程 1.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 http://www.xauat.edu.cn/ex/tsinghua/sof...00001/index.htm 2.材料力学 http://www.xauat.edu.cn/ex/tsinghua/sof...00001/index.htm 3.仪器分析 http://www.xauat.edu.cn/ex/tsinghua/sof...0001/index.html 4.工程流体力学 http://www.xauat.edu.cn/ex/tsinghua/sof...1/bj/bj1/bj.htm 23.块体纳米材料 http://www.nanospd.org/ 24. 晶体学相关资料下载 http://www.crystalstars.org/cgi/download/index.asp 25. 2004国家级精品课程整理---材料类(整理帖) 材料的力学性能 西北工业大学 乔生儒 工学 材料类 链接: http://202.117.80.9/jp2004/19.htm ; 用户名:无; 口令:无; 备注:无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四川大学 顾宜 工学 材料类 链接: http://219.221.200.61 ; 用户名:无; 口令:无; 备注:无 链接: http://221.10.254.145 ; 用户名:无; 口令:无; 备注:无 链接: http://jpkc.nease.net ; 用户名:无; 口令:无; 备注:本课程其他相关网页 高分子物理 北京化工大学 励杭泉 工学 材料类 链接: http://202.4.135.9 ; 用户名:buctjwc; 口令:buctjwc; 备注:无 材料科学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 陈铮 工学 材料类 链接: http://202.117.80.9/jp2004/07/index.htm ; 用户名:无; 口令:无; 备注:无 材料科学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 蔡 珣 工学 材料类 链接: http://202.120.6.136/fms/ ; 用户名:无; 口令:无; 备注:无 26. 在线相图查询网站 FACT是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热力学计算软件,提供在线热力学据算,二元三元相图计算等等强大功能。下面的网址提供在线常用相图查询 http://www.crct.polymtl.ca/FACT/documentation/ 27. 材料和材料加工相关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材料力学 http://elife.hit.edu.cn/zss/jrwzx.asp 工程材料基础 http://mse.xjtu.edu.cn/jxtd/jingpin/ 材料力学性能 http://www2.zzu.cn/classware/clkx/menu/lixue/index.html 可视化三元相图 http://210.34.61.1/etconline/08/05/002/01/00001/index.htm 物理化学 http://www.ecust.edu.cn/jpkc/index.htm ; 用户名:无; 口令:无; 数控编程 链接: http://210.28.28.222 ; 用户名:teacher; 口令:1234; 备注:“身份”请选择“教师”(网络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 http://210.26.16.31/gjpkc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 http://www.cavtc.net/JPKC/index.htm 材料的力学性能 http://202.117.80.9/jp2004/19.htm 工程热力学 http://nht.xjtu.edu.cn/rlx/ 工程热力学 链接: http://jpkc.zju.edu.cn ; 用户名:hyc; 口令:123456; 机械加工基础链接: http://www.nciae.edu.cn ; 用户名:无; 口令:无; 备注:无 或者链接: http://www.nciae.edu.cn/excellent_cours...paper_login.asp ; 用户名:hhjxjgjc; 口令:31623162; 备注:无 材料科学与基础 链接: http://219.221.200.61 ; 用户名:无; 口令:无; 备注:无 材料力学 链接: http://202.113.13.85 ; 用户名:tjujpk; 口令:tjujpk; 备注:无 眼镜材料与工艺学 链接: http://www.tjtc.edu.cn/jyjx.htm ; 用户名:无; 口令:无; 备注:无 机械制图 链接: http://www.cdpc.edu.cn/JPKC/ ; 用户名:jpkc; 口令:cdpc; 材料科学基础 链接: http://202.117.80.9/jp2004/07/index.htm ; 用户名:无; 口令:无; 备注:无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材料科学基础 http://202.195.195.156/whl/student/index.htm 28. 国内比较好的主要材料的弹性模量与热物理性质表 http://lrgzfl.nease.net/addtion/txmlwlxz.htm 29. 上海交大材料科学基础网络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网络课件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关于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要求而制作的。 本网络课程于2000年由教育部立项,整个课件的设计编辑和组织策划由蔡珣教授、陈秋龙副教授承担;第一版课件由姜开达、原双庆同志制作完成;第二版主要由邱东和马峰博士修订;在第一、二版的基础上,由朱枳锋、郭明波二同志对课件的动画、网页进行了改版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第三版。 http://sklcm.sjtu.edu.cn/fms/WebCourse/chapter3/c3-s2-1.asp
个人分类: 资源|2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通过材料设计提高热电性能的思考
热度 2 xwang0822 2012-3-22 13:15
1.1.3 通过材料设计提高热电性能的思考 在 1.1.1.2 小节中已作介绍,好的热电材料要求具有高的 Seebeck 系数 ( α ) 和电导率 (σ) 、低的热导率 (k) 。这三个参数均以载流子浓度 n 和温度 T 为变量,形成关联体系,参数间相互耦合并互为牵制,强烈依赖于具体材料体系的能带结构。因此,基于理论指导,积极寻找促使诸参数均向有利方向发展的新思路,探索新的材料体系及制备方法,拓宽科学视野借鉴相关学科的新研究方法,并积极获取实验反馈以不断修正既有思路,是推动热电领域不断向前发展,促使热电转换效率不断提高的现实途径。现从能带和结构设计角度,对热电参数进行简单讨论: (1) 首先,从提高 Seebeck 系数 α 的角度进行讨论,通常半导体和半金属材料的 α 可由下式表征: ( 1.12 ) 其中, m* 代表载流子的有效质量, n 为载流子浓度, k B 为玻尔兹曼常数。由式( 1.12 )中可知, Seebeck 系数 α 与载流子有效质量 m* 成正比,同时与浓度 n 成反比。载流子有效质量 m* 可表达为: ( 1.13 ) 因此,可从能带结构调制的角度来选择热电材料和提升既定材料的 Seebeck 系数。建立材料体系在能量空间的坐标系,假设各向同性,以波矢量 k 为轴可形成费米球,对热电转换有贡献的载流子主要集中在费米球面附近几个 k B T 范围内,因此,一方面要求在导带底部,布里渊区不同方向 取极值处的能谷底部曲率要小即形状扁平,这样即可获取大的 m* ;另一方面, Seebeck 系数与载流子浓度 n 呈反比关系,这与电导率对 n 的要求正好相反。为调和这个矛盾,需要使费米能级落在谷底扁平而边沿陡峭且为多能谷结构的导带底附近,从而在获取相对高的态密度和 Seebeck 系数。同时,要求禁带宽带不可过大,以便利用调制掺杂的手段有效调制费米能级的位置。较好的热电材料其载流子浓度 n ~ 10 19 /cm 3 左右,接近简并态半导体水平。 基于以上考虑,可从掺杂工程和能带工程两方面提出技术方案。首先,对已选定的热电材料体系进行组分设计,在 Seebeck 系数和电导率两者之间进行调制被视为最常用的手段,比如,化学计量比的偏离或引入外来原子进行掺杂;再者,可通过控制材料微结构的方式来修饰和改善能带结构,如在禁带中引入邻近导带底的缺陷态制造迁移率边、制造低维纳米结构或超晶格结构,从而实现对能带形状、带隙宽度、态密度分布的人工干预,从而有效改善材料电输运特性,同时提高 Seebeck 系数;另外,设计块体多晶材料的晶粒尺寸,使其与某些与输运有关特征尺寸相比拟,如载流子平均自由程和德布罗意波长,利用边界和相界的散射实现载流子的能量过滤效应,可在实现迁移率和 Seebeck 系数的同时提升,等等。 由于 α 与载流子浓度 n 成反比,对于类金属材料,若单独从降低 n 同时调制 Seebeck 系数的角度分析,可通过技术手段(如纳米化使禁带蓝移)适当拉宽选定材料的禁带宽度,从而显著抑制在晶格热振动协助下从价带跃迁进入导带的载流子数量,同时,有意选择间接带隙材料可进一步抑制这种带间跃迁,毕竟这是一种选择性跃迁,除了满足带间能量差值外,还需要满足声子的准动量守恒。 对于好的热电材料,仅仅提升 Seebeck 系数显然不够,一味追求高的有效质量 m* 和低载流子浓度 n 并无意义,材料同时还应具有高的电导率 σ 。 (2) 电导率 σ 可简单表达如下: ( 1.14 ) ( 1.15 ) 其中, n 代表载流子浓度, μ 表示载流子的迁移率, τ 代表载流子平均自由时间。可以看到,载流子浓度越大,有效质量 m* 越小,则电导率越大,这与上述 Seebeck 系数 α 的要求正好相反。 由于热电材料需要在各个不同温区应用,实际上还需考虑各种材料之于温度的敏感性质,如本征激发过程对载流子浓度的巨大影响。 载流子在电场驱动作用的输运过程中,会遭遇各种散射机制,如电离杂质散射(小角散射),晶格振动散射(包括光学波和声学波),等同能谷间散射(准动量改变较大的非弹性散射),合金散射,中性杂质散射和位错、晶界、相界等缺陷散射机制以及载流子之间的散射。载流子散射机制的存在,使得载流子的平均自由程受到制约,同时对晶体中的电荷迁移和能量输运过程产生影响。这些散射机制的强度、几率和随温度的关系各不相同,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以某个平均漂移速率沿电场方向总体做有序迁移。其中几种主要散射机制的弛豫时间和迁移率随温度的关系如表 1.1 所示。 表 1.1 各种散射机构下的弛豫时间和迁移率对载流子能量与温度关系 散射机制 驰豫时间 t 迁移率 非简并 简并 声学波 E - 1/2 T - 1 T - 3/2 T - 1 光学波 E 1/2 T - 1 T - 3/2 T - 1 离化杂质 E 3/2 T 0 T 3/2 T 0 合金散射 E - 1/2 T 0 T - 1/2 T 0 中性杂质 E 0 T 0 T 0 T 0 从式( 1.14 )和( 1.15 )可知,提高载流子浓度 n 和迁移率 μ 是提高电导率 σ 的直接途径,而弛豫时间 τ 和有效质量 m* 与迁移率 μ 相关。这需要深入考虑散射机制对电导率的影响。设法提升平均自由程和弛豫时间,从而提升迁移率,容易让人们联想到“纯净”无缺陷的材料,从制作成本以及材料机械特性考虑这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即便得到本征的单晶体材料,其电导率还将受到载流子浓度的制约,且对温度过于敏感。上文中已提到,尽管杂质电离对迁移率和电导率具有一定的损害,掺杂仍是提升载流子浓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进而大幅提高电导率,然而,同时须考虑对 Seebeck 系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通过对量子阱和超晶格结构的人工能带设计,形成二维电子气体或空穴气体,可巧妙避免杂质电离等散射机制,同时可调制费米面附近的态密度,有机会实现电导率 σ 和功率因子的同时提升。另外,来自低维纳米结构的表面散射机制,虽存在对载流子输运的潜在不利影响,但若对比表面巨大的纳米结构表面进行改性,如通过表面活性剂等表面改性技术引入高密度表面态,则可能使纳米材料表面形成优于体输运的表面电输运通道,在不严重削弱 Seebeck 系数的同时大幅提升材料的导电能力。 (3) 下面讨论热导率 的相关影响因素,其组成简单表达如下: ( 1.16 ) 其中, 为晶格贡献热导率, 为电子热导率,由 Wiedemann-Lorenz 定律可知电子热导率与电子电导率成正比,比例为 Lorenz 常数。我们仅讨论晶格热导率。 ( 1.17 ) 上式中, C 为晶格热容量, v 代表声子即格波在三维空间的平均运动速率, l 表示声子的平均自由程。从式( 1.17 )可知,降低 v 和 l 是降低热导率 的直接途径。最直观的办法有,提升温度加剧晶格振动,通过合金化掺杂等手段和引入各类缺陷(如表界面、位错或外来杂质等)来破坏周期性势场,从而加剧对声子的散射。但这种引入散射机制以抑制声子运动的方法无疑同时会造成对载流子的散射,同时损害电导。针对这一矛盾,诸如电子晶体 - 声子玻璃等概念被提出,即寻找晶格中天然存在较大孔洞的材料,将外来离子填入孔洞,使框架原子与填充离子的振动模式耦合产生新式声学波,对声子造成散射进而降低晶格热导。再者,通过纳米尺度下的设计,使纳米晶或纳米结构的特征尺寸(小于电子平均自由程)与声子自由程相比拟,在不严重损害电导的前提下大幅抑制声子传播。 在上述三个主要热电参数互为制约的情况下,为寻找参数间的有机平衡从而提升热电优值 ZT ,并进一步扩大热电材料的温度区间和使用范围,各种新概念、新材料和新方法可引入到热电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中,分述如下: (I) 考虑到 Seebeck 系数a和电导率 σ 之间的互为牵制,纳米尺度量子限域效应和能带工程人工调制带隙的思想被引入到热电材料的制备中。引用 Hicks 和 Dresselhaus 等人的结论,认为减少维度会使费米面附近的电子态密度变大,既增大了电导率,且使得载流子的有效质量增加,即通过超晶格量子阱 (MQW) 结构调和a和 σ 之间的矛盾,大幅提高能量因子( )。因此,二维、一维、零维纳米结构和低维复合的思想可引入到热电材料的制备中,通过对纳米结构的调控实现对热电性能的全面优化。另外,上述提到超晶格的多层结构,可造成声子在垂直平面生长方向的界面散射增加,从而降低材料的热导率。 (II) 考虑到上述所说电导和晶格热导之间的矛盾,“电子晶体声子玻璃” (PGEC) 概念的材料应运而生,该类材料通过结构调制同时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类似非晶态玻璃的热导率。如 Skutterudite 和 Clathrates 体系,其结构中存在一系列的结构空隙 ( 或笼子 ) ,可供插入外来原子,实现笼内填充原子与笼壁主体原子之间弱的键合,笼内插入原子的剧烈振动与主体原子晶格振动模式耦合形成新的光学支振动模式,从而降低材料的热导。同时,主体原子晶格仍保持良好的周期势场,载流子仍具有极好的迁移性能。另外, Zintl 相化合物则是利用其自身的复杂结构,比如在内部的多面体空隙笼式结构、管型结构、孤立线型络合阴离子基团等,以多角度对热导和电导参数进行调控,追求热电优值的优化。 (III) 利用载流子能量滤过效应,通过对纳米晶的尺寸调制,实现对高能量载流子和低能量载流子的比例控制,进而对迁移率进行控制。最近, Makongo 等通过在 Half-heusler 基体相 Zr 0.25 Hf 0.75 NiSn 0.975 Sb 0.025 中原位引入 Full-heusler 纳米第二相( 10nm ),纳米晶第二相界面对载流子的能量过滤效应,致使室温附近 Seebeck 系数提升,同时由于迁移率较 Half-heusler 基体材料显著提升,弥补了载流子浓度下降对电导率的影响。随温度升高,复合物的载流子浓度随温度指数上升,而迁移率仅线性下降,有效质量线性增加,致使材料的 Seebeck 系数和电导率随温度同时提升,在 775K 获取了高功率因子。俄罗斯学者 Bulat 等人 用机械合金化得到纳米粉末再 SPS 烧结制备具有纳米结构的 Bi x Sb 2-x Te 3 合金, ZT 值达到 1.12 。他们认为纳米晶界的能量过滤效应对载流子的散射可以导致 Seebeck 的增加,而纳米晶对载流子的散射和声子散射产生的电导率和热导率的下降基本相互抵消; (IV) 在微结构层面上,设计电子晶体 - 声子玻璃微结构。实现电输运与热传导的分离控制。如采用湿化学法合成亚晶态一维纳米结构薄膜,通过表面活性剂在纳米线表面制造大量表面态密度,使一维纳米结构表面具有极高的迁移率和导电性。一维纳米线的体相结构具有非晶性质,从而造成低的晶格热导。同时,纳米结构膜的多孔性,表面粗糙度等性质均有利于降低材料的热导率,且有机会提升 Seebeck 系数。 另外,通过引入适当种类和用量的巯基类小分子(如巯基乙酸、巯基丙酸、巯基乙醇和巯基乙胺等)含硫前驱体(如硫脲、硫代乙酰胺)或使用混合溶剂(在乙二醇中加入亚原子比例的硫代乙二醇),使 S 原子与目标产物固溶,或使含硫溶剂发挥作为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如使巯基乙酸、硫代乙二醇分子原位钉扎在新鲜生成的纳米结构表面,均可用来调节和改善材料的电输运特性,并为可控获取 n 型和 p 型薄膜(或块体)材料提供契机。最近, Nature Materials上 报道一种通过湿化学法一步制备并调制掺杂硫族化合物低维纳米结构,而后致密化获取热电材料的方法。该法采用氯化铋或氯化锑,单质硒或碲为原料,高沸点的 1-5 戊二醇及三正辛基膦作为溶剂,外加巯基乙酸作为产物形状的导向剂、阻碍产物氧化及掺杂硫的供给剂。所制备的硫族化合物纳米片经冷压和 300 ~ 400 o C 真空烧结,得到了 ZT 值高达 1.1 的 p- 型和 n- 型的纳米晶块体材料。材料具有高的 ZT 值,主要源于纳米结构化( nanostructuring )及硫(巯基乙酸钉扎)在纳米表面的调制掺杂( 0.01 ~ 0.3 at.% ),从而使材料具有极低的热导率和高的功率因子; (V) 利用第二相纳米颗粒复合提高热电性能。引入含 Cu 纳米颗粒导体与 Bi 2 Te 3 基体进行复合,可视为热电材料发展的一个线索。以 Cu 复合的方式进行分类:首先, Cu 与 Bi 2 Te 3 固溶,同时, Cu 单质相与基体相复合。 CuHan 等 最近以单质为原料,分别用真空熔融法及 Bridgman 法制备 Cu x Bi 2 Te 3 (x=0-0.1) 多晶和单晶材料,认为 Cu 掺杂后进入 Bi 2 Te 3 结构中,位于范德华键合的 Te (1) -Te (1) 层之间。在 x=0.05 ~ 0.1 时,发现有 3 ~ 5 nm 的 Cu 纳米颗粒出现(而当 x≥0.1 时有 Cu 2.86 Te 2 相出现), Cu 纳米颗粒对声子产生散射,同时扮 Cu 起到施主的作用,使 Bi 2 Te 3 材料的导电类型从原来的 p 型转变为 n 型。 陈钢 等最近也研究了 Cu 掺杂的作用,他们也以单质为原料,但用高能球磨后热压烧结制备 Cu 掺杂的 n- 型 Bi 2 Te 2.7 Se 0.3 ,认为 Cu 可能位于结构中 4 个 Te (1) 原子形成的四面体间隙, Cu 进入此间隙后使得 Te 不易挥发,从而降低 Te 空位浓度,提高了垂直于基面方向的导电性。优化组分 Cu 0.01 Bi 2 Te 2.7 Se 0.3 的最大 ZT 值达到 0.99 ,而且发现 Cu 的掺入可以提高性能的重复性。 再者,以含 Cu 第二相的形式与 Bi 2 Te 3 基材料进行复合。采用湿化学法将 Cu 以前驱体原料(如 CuCl 2 等)的形式引入合金体系,或在致密化操作前,加入一定比例的 Cu 单质亚微米粉末。结合 CuHan 等的报道,以及我们自己的研究发现:当 Cu 在 Cu x Bi 2 Te 3 中的配比 x 较大时, Cu 还将以富 Cu 相(如 Cu 2-δ Te 相( 0.015δ0.222 ))的形式从基体中析出,与基体相形成复合材料,并对热电材料的组分和输运构成重大影响:第一,富 Cu 第二相的析出使原 Bi 2 Te 3 基体的结构失稳,通常基体中 Te 缺失,而 Bi 和 Sb 离子占据 Te 空位 V Te 形成 Bi Te 和 Sb Te 反位缺陷,大量贡献空穴从而大幅提升材料的电导率,提升电导率;第二,通过对固相合成中“固溶 - 析出”过程的控制,可使纳米级 Cu 2-δ Te 第二相从基体组织中析出,其作为离子导电体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通过尺寸和组分调控可望获取高的 Seebeck 系数,同时,考虑纳米第二相的引入对热输运的抑制作用,除了纳米晶粒通常造成中长波声子散射,第二相的相界面还对中频声子散射提供了额外的贡献,达到提到 ZT 值的目的; (VI) 形成固溶体合金材料并织构化。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或超结构中由于晶格中不同种类原子间相互作用的牵制以及缺陷、无序度的增加,造成晶格畸变和应力严重,对晶格热声子的散射加剧,从而可显著降低材料热导率。如在 Bi 2 Te 3 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Bi,Sb) 2 (Te,Se) 3 类固溶体材料是研究最早也较成熟的合金固溶体热电材料,在对本已较大的 Seebeck 系数和不错的电导率进行调制的同时,可降低材料的热导率。 另外, N- 型的 Bi 2 Te 2.7 Se 0.3 单晶的功率因子与取向性关联较大:与基面平行方向的功率因子比与基面垂直方向的要高得多 。这就使得 n 型 Bi 2 Te 2.7 Se 0.3 多晶材料的功率因子比其沿基面方向生长的单晶材料的要低得多。 Yan 等将高能球磨得到的 Bi 2 Te 2.7 Se 0.3 纳米粉末热压,再将已热压的块体用孔径较大的模具热压,使得晶粒取向更显著,结果垂直于热压方向的 ZT 值从 0.85 提高到 1.04 ,而平行于热压方向的有所降低,但这不影响其应用,因为在构建热电器件时只要利用高 ZT 方向即可。 (VII) 从元素组合体系设计的角度,构筑 “重费米子半导体”。 Slack 预言 U 3 Pt 3 Sb 4 这类重费米子半导体具有较好热电性能和发展前景。这类材料的载流子有效质量较一般半导体材料高很多倍,从能带结构上看,即载流子所处能谷结构变的陡峭,迁移率虽相对较低,但能态密度较大,具有较大的 Seebeck 系数,同时具有较强的声子散射能力。该类材料能带结构的特殊性源于镧系和锕系元素 f 原子轨道电子的特异性,重费米半导体材料还有 Ce 1-x La x Ni 2 , Ce 1-x La x Ln 3 , CePd 3 等。
15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仪器自主创新的隐性问题
热度 10 sulihong 2012-3-19 21:23
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典型的国家战略性产业。需要长期计划和连续积累,不断更新,这已经成了国内的共识。但这不是一个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很多事情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也许得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一研究也需要科研大环境的配合。 好的制度会让大家把心力往事物发展目标方向去做,坏的制度只会将一个好的目标,作为一个伪装而被人利用去别有所图。 科学仪器研究和创新不可能是一个单个单位和短时间能完成的工作,难度恰恰来自于极端专业性,研制的不同阶段应当是不同的专业的单位来领头才合适。 选择刚开始的领头的单位,是科学研究水平最高的作为领头单位是最佳的,实际能做真正的高端仪器的单位,它的科研绝对处于国际顶端或者至少持平接近。因为很多高端仪器检测的材料或者相关测试数据本身是高端仪器设计和数据库参照的基准。很难想象,对于纳米材料微观检测,如果制备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掌握得不好,单纯依靠设备和器件设计出仪器,这只是一个空架子,需要先有标准样品和测试数据,作为材料的标准和基准数据库的理论和软件,才有实质意义。高端仪器测试应用本身是尖端领域,实际获得准确真实的标准和数据库,是需要有高水平的前期专业研究作为铺垫的,而且还需要长期积累,数十年的积累或许才行。 有了这样的积累后,领头单位就可以换了,可以换作器件研发和设备制造为主专业单位来领头。这正体现了术业有专攻。 所以科学仪器创新必须制定的计划是按照三十到五十年年来定可能更合适,不是一个五年计划可以完成的;其次,高端仪器研制应当以科研积累多和研究水平高的单位牵头,其他单位配合,而国内科研往往对科研经费饥不择食的单位多,而不是理性的开始以真正的研究水平高,来确定领头单位,实际配合单位在这件事上长期来看并不是被动的,因为高端仪器的是一个马路警察各管一段,高度专业化协作的过程,前期是一个艰苦积累培养发育的过程,真正收获的和得益的却是后面配套单位,每个阶段应当是不同的专业单位领头。这有一个逻辑先后次序,而国内的科研经费分配还没有完全回归理性,大家一哄而上,有的是包打天下,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不是看到此问题需要高度专业的科学分工才可以完成,把前期经费用多用在在做积累工作研究上,后期经费主要给设备和器件制造上,这需要真正有责任心和公正心的科学安排分配经费,而不是由着大家饥不择食的去争取或抢夺经费;还有的固守自己的技术,因为利益不愿共享,这是导致国内这一领域始终迟滞不前的固有原因,实际这需要制度的保证,仪器研发后的利益收获期要各个专业共享,才可以真正打通这一产业链。 我写此文主要是因为自己研究受制于尖端仪器分析发展的不足,才有感而发。
个人分类: 评论|425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先进功能材料》推出“中国科学家纳米材料研究”专刊 2010-11
pikeliu 2012-3-11 19:40
《先进功能材料》推出“中国科学家纳米材料研究”专刊(2010-11-09 8:)(组图) 2010年11月09日14:12  来源: 科学时报 手机免费访问:hexun.com 好文我顶( 0 ) .txtcont a{ color:#03f;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xtcont a:hover{ color:#900} 《先进功能材料》“中国科学家纳米材料研究”专刊封面 继2010年5月4日材料科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出版“中国科大专刊”后,Wiley出版社旗下的材料科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鉴于2009年7月在中国科大成功举办第四届中美纳米 科技 学术研讨会上高质量的学术报告水平和影响,决定为此次会议出版能较全面反映中国纳米材料研究水平和特色的专刊。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和审稿过程,该刊于2010年11月9日正式出版“中国科学家纳米材料研究”专刊(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v20:21/issuetoc)。这是该刊自创刊十年来首次为我国出版专刊。由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俞书宏教授和中国科大校友、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讲座教授夏幼南教授担任本期客座编辑。本专辑汇聚了活跃在纳米前沿研究的我国及在美华人纳米研究学者所做出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以特征综述论文和原创论文的形式,集中报导了我国和美国华人学者在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能源、光电器件及传感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俞书宏教授和夏幼南教授受邀为本期专刊撰写了题为“中国特色的纳米材料研究”(Nanomaterials Research with a Chinese Flavor)的编者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陈克新处长等应邀为本期专刊撰写了题为“材料研究在中国:有关无机和非金属材料的当前进展”(Materials Research in China: Current Activities Related to Inorganic and Nonmetallic Materials)的评论,概述了我国在无机纳米材料及非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近十年来取得的部分优秀成果。本期专刊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纳米材料研究的特色和水平,同时也扩大了我国科学家纳米材料研究的国际影响,对今后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纳米材料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科技大学)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维纳米结构材料》(英文)周勇
ustcpress 2012-3-11 17:36
《一维纳米结构材料》(英文)周勇
丛书名:当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正文页码:284页(16开) 字数:303千 定价:58.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95454 【 内容简介 】纳米材料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一个迅速发展的材料科学领域,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书选择性的汇集了国内外中国科技大学校友在一维纳米材料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书中介绍了一维纳米材料包括纳米线、纳米管和纳米带等当今研究的趋势、相关技术与未来发展方向 , 是化学、物理和材料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前沿集成反映。 本书适合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从事纳米材料研发的科研人员和管理工作者 , 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爱好者学习参考用书。 【 作者简介 】周勇, 1972 年 4 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 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 2000 年 10 月- 2001 年 10 月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 2001 年 11 月- 2003 年 6 月德国胶体与界面马普研究所洪堡学者, 2003 年 7 月- 2004 年 6 月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员, 2004 年 7 月- 2008 年 3 月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员, 2008 年 6 月- 2009 年 8 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任 research fellow 。 2009 年 9 月起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个人分类: 校友文库|3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米功能材料》(英文)陈少伟、林文斌
ustcpress 2012-3-11 17:29
《纳米功能材料》(英文)陈少伟、林文斌
丛书名:当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正文页码:636页(16开) 字数:650千 定价:118.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02305 【 内容简介 】 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广泛存在于多个领域,包括化学、物理、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等。本书试图从纳米功能材料的化学与工程性能入手,探索材料尺寸影响材料性质功能的微观机理,并通过一些具体实例说明这些独特的材料性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本书包括 4 个部分。第 1 部分(第 1 至 5 章)介绍了多种纳米功能材料(如纳米线、纳米颗粒)的制备、处理、功能化与表征。材料制备是实现材料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第 2 部分(第 6 到 10 章)侧重于纳米材料的电子转移性能以及在纳米电子器件和分子电子器件上的重要性。第 3 部分(第 11 到 14 章)总结了近年来纳米功能材料在能源研究上的一些进展(如太阳能、燃料电池)。第 4 部分(第 15 到 17 章)介绍纳米材料在生物标定、检测和敏感器件中的应用。本书可作为从事纳米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技术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辅助读物。 【 作者简介 】 陈少伟, 1968 年 2 月出生,美国国籍,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他长期以来从事与纳米材料相关的电化学研究,对纳米材料的纳米颗粒的光-电吸收与转化、传输与耦合及其调控与设计等有重大创新性研究,曾经得到电化学国际最高荣誉,国际电化学学会 Tajima Prize 。作为 PI 曾承担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 300 万元,曾获得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事业奖。他在包括 Science , Angew. Chem. Int. Ed ,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97 篇,其文章被广泛引用,并被应邀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 林文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化学与药学教授,世界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1988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4 年获得美国伊利洛大学博士学位。 1994 - 1997 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1 年至今就职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并于 2003 年和 2007 年先后被聘任为副教授和全职教授。林文斌教授在化学与生物化学及纳米医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在包括 Nature Chemistry ,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 160 余篇,文章被广泛引用, 1999-2009 年度为世界前十位化学家( Top Ten Chemists )。
个人分类: 校友文库|5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利用压痕法表征金属材料弹塑性力学性能的方法 (2011)
zsma81 2012-3-9 20:19
马增胜,周益春,黄勇力,潘勇,一种利用压痕法表征金属材料弹塑性力学性能的方法, 发明专利,申请号: 201110335724.8.
个人分类: 专利|2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材料交了,专心备考了。。。。
jieyu515 2012-3-7 22:14
之前的纠结,在各位的帮助下,已经做出了选择。今天也把相应的材料交给学校了。不知道还会不会出什么问题。现在只能攒人品了。。。保佑我申请CSC成功!!! 离考博的日子还有9天了。。。17,18号两天考。。。剩下的这几天奋力一博!能待在国内,能考上心理所,是最好的结果。 加油!!!!!!!!!!
个人分类: 博士考试|3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习发言中可以用到的(附录)材料
icstu1 2012-3-6 20:39
[转载]学习发言中可以用到的(附录)材料
初步整理出来 的 表格 图一 一脉相承(从…到…) 与时俱进(从…到…)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共同富裕的目标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以人民当家作主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 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 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 图二 五十年代的艰苦探索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翻三座大山、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八十年代的创立 邓小平时期( 78 - 92 )设计道路,创建理论 主要回答 “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 ( 78 - 82 )酝酿准备 ( 82—87 )观点提出 ( 1982 )十二大提出科学命题 ( 1984 )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为商品经济 ( 1985 )世界主题新判断 ( 1986 )文明观 ( 198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 ( 87--92 )形成体系 ( 1992 )计划和市场、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 图三 九十年代形成体系 江泽民时期( 1989 - 2002 )坚持改革,推进理论 主要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好执政党? 主要贡献: 经济上,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政治上,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文化上,建设 “ 三个面向 ” 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纲领 党建上,形成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理论 目标上,提出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新世纪的发展和完善 胡锦涛( 2002—— )深化改革 完善理论 主要回答 “ 什么是发展?怎样又好又快发展? ” 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自主创新 和平发展道路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 图四 理论层面 实践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基本国情的结合,多种理论和价值的综合,国外称“中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依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制度体现。 图五 理论层面 实践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定义 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3 、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建设) 2 、理论体系的 内涵 ,十七大报告对其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 、基本内容 经济 ---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政治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 文化 ----- 努力建设三个面向,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 ----- 始终把民生作为核心,达到 “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居有其屋,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 。 外交 —— 时代主题、多极化、和谐世界、和平发展道路。 党建 - ----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4 、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要的基本问题。建设一个什么党?怎样建设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更好更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6 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8 、鲜明特点 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开放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表现形态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7 、理论品质 一脉相承又 与时俱进
个人分类: D 种种最爱的知识(概念)列表|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材料期刊----接收难易、影响因子、一审周期
mafei863 2012-3-6 12:41
材料期刊----接收难易、影响因子、一审周期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4117062 全名 影响因子* 投稿难易 一审周期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tructural materials properties micro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1.806 容易 超快,一般1-3周 materials letters 1.748 容易 超快,一般1-3周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181 容易 超快,一般1-3周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1.143 容易 超快,一般1-3周 nuclear instruments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beam interactions with materials and atoms 0.999 容易 超快,一般1-3周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1.283 容易 超快,一般1-3周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0.162 容易 很快,2-3周 journal of optoelectronics and advanced materials 0.577 容易 很快,2-3周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1.799 容易 很快,2-3周 applied physics a-materials science processing 1.884 容易 很快,2-3周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1.501 容易 很快,2-3周 materials transactions 0.753 容易 较快,3-4周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1.812 容易 较快,3-4周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medicine 1.508 容易 较快,3-4周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1.743 容易 较快,3-4周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1.549 容易 较快,3-4周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physic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1.389 容易 较快,3-4周 optical materials 1.714 容易 较快,3-4周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electronics 1.054 容易 一般,4-6周 inorganic materials 0.455 容易 一般,4-6周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0.947 容易 一般,4-6周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1.225 容易 一般,4-6周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1.283 容易 一般,4-6周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0 个评论
[转载]现在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怎样?
热度 4 caijj09 2012-3-3 12:06
  现在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怎样?有谁能告诉我?   自己是做纳米材料的,课题组也在致力于纳米材料的产业化。虽说有的项目正进入工厂建设阶段,但对最终产品的性能及市场推广还不敢报太大的期望。之前跟老板出差,跟合作企业谈方案,谈生产建设,都会被老板的大胆给震住。只经过公斤级实验的产品就敢一步跃到3000吨/年?我不知道企业老总心里是什么感受,反正作为小硕,自己忐忑不安。作为工科学生,还是多少知道些常识,至少在化工行业,开工建厂前需要经历小试、中试,最后才是开车运行,而且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中试的步骤也是分阶段,一步步提高产量的。另外一点,在和企业谈判过程中,老板在企业家们面前,拼命的忽悠纳米材料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年需求量多大,当自己在写合作报告书时,才发现那些数据全是预测的。比如橡胶行业年产橡胶年产6000万吨的话,如果按产品质量的10%添加纳米材料,那么纳米材料在橡胶行业的年需求将达600万吨——这个数据的确会让有钱的企业老总们兴奋,以为找到一条发财的阳光大道。可现在真实的市场需求是多少呢?相信企业家们比我们待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更清楚。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没有深入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现在我“老板”式的“专家”发言权太大了!虽然他曾经靠着这样的策略有过成功的案例,但每个项目都这样干,能让人放心吗?虽说学校提倡做科研要一流,做项目要“顶天立地”,但也不能不顾自己身高啊! 下面这篇别人的亲历记写于十年前,不知道现状怎么样,麻烦了解现状的前辈们多多指点。 纳米二氧化硅产业化亲历记 相关网址: http://hiking2008.blog.hexun.com/31579959_d.html http://emuch.net/html/200606/25618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c7031c0100v16p.html 一.纳米二氧化硅横空出世 1996年7 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了《粒度可控非晶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专利申请,申请号为 96 1 17042.5。后来在1999年10月30日授予专利权。 1996年7月27日,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与浙江舟山普陀三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研究开发工业化生产二氧化硅纳米粉体材料”的技术合作协议书,双方合作中试“粒度可控的非晶纳米SiO2”,合作期限为5年,浙江方面给固体物理所20万元前期科研开发费用,协议签订后6天内先付15万元,还有5万元等建起生产线产品合格后再付清。协议书规定的主要技术指标为: 尺度:20—40纳米,晶相:非晶,比表面积:大于100m2/g,成分:99% 1996年9月固体物理所在收到15万元经费后,派出了由所长带队、我和小汪参加的三人小组去浙江舟山普陀升兴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在现场指导纳米二氧化硅中试生产线的建设。(因为小汪要读研究生,所长决定今后由我代表固体物理所负责与舟山合作事宜),由于该公司技术力量很强,而我们对工业生产的设备研制和流程设计并不内行,事实证明那次现场指导成了一个笑柄,固体物理所关于设备方面提出的意见在生产中都没法用,导致厂方购买的离心分离机等设备无法使用而造成浪费。后来生产中所用的主要设备都是他们自己设计加工的,特别是纳米粉的收集设备没有现成设备可买。我们从舟山回来后不久,他们的正副经理黄总和刘副总亲自出马来我们固体物理所学习生产纳米二氧化硅技术。他们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掌握了制备方法。他们回去后全力投入设备研制、安装调试工作,很快建起了年产3吨纳米二氧化硅的生产装置,并在1996年11月下旬就给我们寄来了2个纳米二氧化硅产品,其中一个是用去离子水制备的,另一个是用天然水制备的。我们分析测试后得到它们的粒度为20nm,比表面积都是643m2/g,比固体物理所实验室里制备的样品的比表面积大得多,这标致着纳米二氧化硅工业中试规模生产取得了成功,我们双方都为此而高兴。这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重视,许多新闻单位报道了这个消息。 1997年1月17日舟山日报首先在头版头条刊登“纳米二氧化硅在我市开发成功”的消息;1月29日浙江科技报刊登“纳米SiO2在舟山开发成功”;2月4日新华通讯社发出通稿“浙江舟山普陀升兴纳米材料开发有限公司最近成功开发出纳米材料家属中的重要一员——纳米SiO2”;接着科技日报在2月5日,粤港信息报在2月6日刊登了“我国成功开发出纳米SiO2”的消息;2月13日高新技术产业报,2月18日人民日报都报道了纳米二氧化硅开发成功的消息,3月4日舟山日报在头版头条再次刊登题目为“舟山,建个纳米产业基地如何”的文章,由于众多媒体的报道,使舟山升兴纳米材料开发有限公司的著名度大大提高,转瞬间使该公司成了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二.遭遇白碳黑 在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纳米二氧化硅开发成功的同时,许多应用单位也向升兴纳米材料公司发出了咨询信息,有的要求提供产品性能指标,有的要求提供少量样品做试验,有的询价要求购买。升兴公司的同志也主动出击,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向2000多个应用单位发函介绍纳米二氧化硅,那时候向外邮寄出的样品数是很多的。他们的刘副总经理也参加了在广州和成都召开的有关橡胶和塑料生产以及微粉方面的会议,在会议上广泛接触了参会代表,宣传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结交了不少朋友。为了宣传纳米材料,老刘求知若渴,刻苦攻读我所张所长写的《纳米材料学》,据他估计这本书的四分之一能够背出来,可见工夫之深。但是接下来的事实也是残酷的,用黄总经理的话说“几乎没有回头客”,很少有继续要求进一步供货的。产品没有出路,纳米二氧化硅的生产也就没有了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升兴公司决定进行一次市场调查,他们希望我也参加,于是我和公司刘副总从合肥出发,先后走访了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系、南京曙光化工厂、华东理工大学高聚物材料和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工程系等单位,这些单位的科研人员对纳米材料在橡胶、塑料、有机玻璃、玻璃钢、涂料等传统化工产品的改性寄予厚望,他们表示愿意继续合作进行实验研究,至于马上大批量的使用那是不可能的。在调查中我们知道了纳米二氧化硅主要是少量替代一种叫白碳黑的材料,白碳黑是什么材料那时候我还不清楚,另外从调查中知道了纳米二氧化硅必须要进行表面改性才能使用,象这样未经表面处理的材料是不能使用的。调查结论是:首先要解决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改性的问题,另外也要了解白碳黑到底是什么东西。因此从舟山回合肥时我到上海福州路科技书店去查找了有关书籍。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许多有关橡胶塑料原副材料的书中都有关于白碳黑的详细介绍。《橡胶原材料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于清溪主编)第485页写道:“用现代化方法生产白碳黑,大约始于本世纪30年代,随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90%的白碳黑是沉淀法产品,………我国在90年代前后相继引进的沉淀法白碳黑生产技术,连同国内原有的生产能力,目前每年约有5万吨生产能力,可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白碳黑分沉淀法(湿法)和气相法(干法或燃烧法)白碳黑,均为无定形二氧化硅,无毒,系质轻而松散的白色粉状物。沉淀法白碳黑含有结晶水,故又称水合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含量87~95%,平均粒径11~100nm,表面积45~380m2/g。”所有这些描述都符合我们生产的纳米二氧化硅的特征。(后来证明我们的产品的含量指标为99%是永远达不到的)无论从比表面看还是从颗粒度看,白碳黑就是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硅就是白碳黑。而且白碳黑的分级就是按颗粒度大小或比表面积大小来分的,是真正的粒度可控。美国有ASTM分类标准,中国有GB10517~10530-89标准。特别是从生产设备名称、原材料和生产流程看,几乎与我们生产纳米二氧化硅完全相同。现将部分有关数据摘录如下: 《橡胶原材料手册》第487页表2-3-20白碳黑的ASTM分类命名 ASTM粒径 水合二氧化硅 ASTM粒径 水合二氧化硅 nm 比表面积m2/g商品 nm 比表面积m2/g商品 1~10 HS-010无 40~48 HS500无 11~19 170~300 HS-100有 49~60 HS600 20~25 150~200 HS-200有 61~100 HS-700有 26~30 130~175 HS-300有 101~200 HS-800无 31~39 60 HS-400有 201~500 HS-900无 《橡胶原材料手册》第487页表2-3-21 沉淀法白碳黑的分类(ISO/DIS 5794/3) 等级 表面积,m2/g 等级 表面积,m2/g A 201~260 D 101~135 B 166~200 E 61~100 C 136~165 F 20~50 《橡胶原材料手册》第487页表2-3-23白碳黑的分类(GB10517~10530—89) 类别 表面积m2/g 类别 表面积m2/g 类别 表面积m2/g A 190 C 136~160 E 71~105 B 160~190 D 106~135 F 70 《橡胶原材料手册》第488页列出了我国沉淀法白碳黑的主要牌号的比表面积的参数 牌号 BET比表面积m2/g 牌号 BET比表面积m2/g 沪东白碳黑 180 Hi-Si-233南昌 252 通化白碳黑 198 Hi-Si-255南昌 232 更楼白碳黑 364 青岛白碳黑 345 肖山白碳黑 212 湖南透明白碳黑 170 在《塑料橡胶加工助剂》这本书的第560页图12-3中给出了沉淀法制白碳黑的流程图: 这个流程图几乎与舟山升兴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的完全相同,而所用的主要的原材料也基本相同。 在《橡胶原材料手册》第535页上还列出了白碳黑的市场参考价:气相法白碳黑每吨42000元,沉淀法白碳黑每吨8000元。而我们生产的沉淀法纳米二氧化硅每吨是8~10万元。 从舟山回来后我的思想压力很大,这不仅是我们固体物理所的名声问题,更是关于到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特别是他们是民营企业,搞不好他们会倾家荡产的。但是,那时对我来说,如何能够使固体物理所摆脱被动局面是当务之急。我对白碳黑和舟山升兴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材料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比较,只有比表面积值可以利用。我们在合作协议书中定下的比表面积是大于100 m2/g,我们在实验室里虽然没有制备出比表面积高达600m2/g以上的材料,但是升兴公司第一次就制备出了比表面积高达643m2/g的样品,这应该说是对白碳黑的一个创新,是一个重要区别之处,这也应该算是在我们给定的制备方法基础上得到的结果。(凭良心讲,这一点升兴公司歪打正着,帮了固体物理所大忙,如果制备的样品的比表面积小于400 m2/g的话,那我们就什么话都没法说了,不知会如何收场。)另外考虑到升兴公司的同志也在查找白碳黑的资料,凭他们的办事能力,他们迟早也会找到这些材料的。 为了对升兴公司负责,同时也为了争取主动,我想我们应该将这些资料主动告诉他们(我认为主动告诉他们会避免更大的被动),以表明我们固体物理所是讲实事求是的。所以大约在97年4月,我将有关介绍白碳黑的资料复印后寄给了他们,舟山升兴公司的同志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几乎处于绝望的境地,多次打电话给我,表达他们的不满,认为我们固体物理所骗了他们,而且矛头直接指向张所长。我对此表示理解,但是我不承认我们是骗子,特别是张所长更不是。因为我们是固体物理所,不是化工研究所,白碳黑是化工行业中常用材料,我们搞固体物理的人不了解它只能说是一种失误而不是故意的欺骗。我对他们的黄总说即使上法庭打官司,有643m2/g这个比表面值我们也不会输的,它与白碳黑不一样。因为他们不找张所长,我又没有能力处理这件事,所以我不得不将有关材料复印后送交我所的崔副所长和单书记,将矛盾交给他们,希望他们与张所长谈。他们知道后对此非常重视,二人一起来到3号楼1楼的STM实验室向我了解有关情况,单书记还说在签合同时特别注意了这样的可能发生的问题,留有了余地,他们对此表示十分关心,先要我尽量处理好这件事。后来他们有没有向张所长说,我就不清楚了,我也就没有去多嘴。以后还是由我与舟山的同志联系,我们通过电话,在一次又一次的磨嘴皮中度过了近2个月时间。我想这一次肯定又要象其他与我们合作过的企业一样最后不了了之了。在这期间我们双方针对白碳黑和二氧化硅到底有什么差别还是做了不少试验,不仅测量进口和国产的气相法产品和纳米二氧化硅的物性,而且到用户单位去做它们的应用试验的比较。例如在上海亚明灯泡厂做纳米二氧化硅替代气相法白碳黑的试验,结果并不理想。 到了97年7月17日,我接到了他们公司刘副总的电话,7月19日他与周董事长要来合肥面见崔副所长和单书记,解决纳米二氧化硅生产项目的事情。7月19日是周末,他们包租了一辆桑塔纳从浙江直开合肥,下午1时多到达董铺岛,单书记没有来,我与崔副所长与他们见面会谈。他们情绪激动,首先表示了他们的强烈不满,说我们骗了他们,给他们带来了被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我们则坚持认为不存在故意欺骗的问题,如此大的比表面,白碳黑是没有的,特别强调张所长不存在欺骗的问题。即使与白碳黑工艺有相同之处,但白碳黑没有专利保护的问题,专利局是受理了我们的专利申请的(后来在1999年10月30日被授予了专利权就是明证)。那时尽管能这样说,但对我来说,我还是觉得内疚,是我们亏欠了人家。在那种情况下,他们知道向我们索赔是不可能的。但到底怎么办?如果就这样下马,他们就更加被动,象刘副总从舟山渔业公司这样国内最大的渔业公司退职出来、自己出资入股的,其他二位也是这样,都已经砸掉了国营企业的铁饭碗,他们没有退路。所以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假戏也要真唱,要把纳米二氧化硅搞下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也许人生终将辉煌。他们有这个勇气,我们当然也要全力配合。特别是在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粒度、杂质元素的分析方面我们要紧密配合,将纳米二氧化硅产品系列化,开发出与白碳黑不同特性的产品。 (全文版请看所给的网站: http://hiking2008.blog.hexun.com/31579959_d.html )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5016 次阅读|5 个评论
指纹识别、印刻快速响应的新型聚合物纳米纤维膜传感材料
qiangzhang 2012-2-29 19:5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2ODAwOTMy.html
2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牛人怎么都出现在生物、材料方面了?
热度 5 fzj3893811 2012-2-29 18:23
看到武大引进29岁美女教授,一方面羡慕她们,年纪轻轻即作出这么出色的成果;另一方面,怎么报道的没见到过工程类的年轻牛人啊?谁能给分析分析。
5043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1年高分子, 纳米医学和生物材料领域期刊影响因子计算与预测
热度 1 yhtao 2012-2-28 07:00
大概算了一下高分子, 纳米医学和生物材料领域的一些杂志. 括号内为09,10年文章数目 Macromolecules 5.1 (1270+1365) Biomacromolecules 5.3 (427+471) Polymer 3.5 (753+769)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olymer chemistry 3.9 (629+658)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4.0 (286+289) Carbohydrate Polymers 3.6 (465+641) 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 3.5 (138+163)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5.9 (1129+1352) 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 6.5 (58+92) Nanomedicine 5.4 (116+198) Biomaterials 7.4 (773+1010)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5.5 (266+454) acta biomaterialia 5.0 (369+53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3.3 (526+650)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3.9 (250+260)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3.0 (878+946)
56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探春
热度 1 zhaodl 2012-2-27 18:55
探春
双休日,在家干了一天多的活——撰写修改上报材料、偿还上周欠下的审稿任务、完善网站信息等等,反正是跟上班差不多。今天缓过神来,有一种想写诗的欲望,往往是闲下来的时候才有这种打发时光的欲望。在朋友的“眼泪纷飞”启发下,写了一首七绝——叹春。写完后发现,叹春的谐音不就是探春吗?这两天阴霾密布,天气阴冷,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但时节明明已经是早春了。所以,我心中产生了一种探春的想法,出去走走,到林间寻找一下春天的气息,说干就干。没有诗句,就将我一路采集的春息用照片记录下来。 探春——春江水暖鸭先知。 待春——翘首迎风待春归。 迎春——丛中含笑喜迎春。 怀春——老树枝间也怀春。 闹春——梅花争艳来闹春。 沐春——牡丹静静闲沐春。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3086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己能用到的书,记录一
zhangslvip 2012-2-27 10:05
第一本:固体材料界面研究的物理基础 \n直到70年代末,固体材料界面研究常常是在不同的领域中,针对各自特定的对象和问题分别进行的。\n《固体材料界面研究的物理基础》是作者闻立时等进行的一次尝试,它是作者在给研究生讲课的讲稿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其内容是总结固体材料界面研究的理论基础、界面过程的主要类型及其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n 内容提要 \n\n闻立时等的《固体材料界面研究的物理基础》系统地阐述了固体材料界面研究的基本概念、界面形成机理及其应用。全书共九章。第一至四章主要介绍固体材料界面的基本概念,并从界面热力学、原子结构和电子状态三方面论述固体材料界面的形成机理。第五至九章详细阐述固体材料界面的吸附和偏析,界面的扩散传质、成核与生长等,并介绍了国内外固体材料界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所取得的成果。\n\n\n《固体材料界面研究的物理基础》可供材料、冶金、机械、化工、电子等部门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n\n\n 目录 \n\n前言\n第一章 绪论\n  §1-1 物理界面\n  §1-2 TLK模型\n  §1-3 界面的晶体学类型\n  §1-4 材料界面\n第二章 界面热力学\n  §2-1 界面张力和界面自由能\n  §2-2 界面应力\n  §2-3 吉布斯界面热力学方法\n  §2-4 界面曲率\n  §2-5 多相共存界面\n  §2-6 界面能的各向异性\n第三章 界面结构\n  §3-1 晶界结构理论的发展\n  §3-2 位错模型\n  §3-3 晶界能公式\n  §3-4 位错模型的推广\n  §3-5 CSL模型\n  §3-6 晶体界面几何理论的普遍模型--o点阵\n  §3-7 界面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n第四章 界面电子状态\n  §4-1 基本概念\n  §4-2 表面势\n  §4-3 计算方法\n  §4-4 表面态\n  §4-5 界面态\n第五章 吸附和偏析\n  §5-1 宏观唯象理论\n  §5-2 吸附和偏析的统计理论\n  §5-3 二维相变\n  §5-4 吸附的电子态理论\n第六章 界面扩散传质\n  §6-1 扩散的基本方程和机理\n  §6-2 表面扩散\n  §6-3 界面扩散的板片模型\n  §6-4 界面扩散的测量技术\n  §6-5 界面扩散的管道模型\n  §6-6 晶界迁移\n第七章 成核与生长\n  §7-1 匀相成核理论\n  §7-2 界面成核的热力学\n  §7-3 界面成核的动力学\n  §7-4 特殊情况的成核动力学\n  §7-5 薄膜成核与生长的原子过程\n  §7-6 薄膜的生长模式\n  §7-7 外延生长界面\n第八章 界面化学反应\n  §8-1 表面反应\n  §8-2 荷能粒子和固体表面的交互作用\n  §8-3 固态反应成核\n  §8-4 界面结合机理和界面层\n第九章 材料科学中的界面问题\n  §9-1 材料界面的类型\n  §9-2 材料的表征\n  §9-3 超细粉和超微粒子\n  §9-4 材料制备、储存和使用过程的界面研究\n  §9-5 复合材料界面\n  §9-6 纳米复合材料\n参考文 第二本: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第三版)
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想写Review啦
热度 1 Geohazard 2012-2-23 15:11
受Thinking-Sharing-Learning兄的启发,突生写一篇REVIEW的想法。下面找到的一篇博文 http://old.blog.edu.cn/user2/hgyong/archives/2006/1348188.shtml 第一部分 什么是综述? 综述,其中综是综合,述,更多的不是叙述,而是评述和述评。只评述还不够,还要就观点、材料和方法进行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第二部分 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有两种,一种是“大综述”,就一个领域的文献的总结。另一种是“小综述”。这个综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向其他人介绍前沿,而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就是说明现有的研究状况如何,缺在哪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所以,这种综述并不强求非常全面细致,而应该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的写作过程和方法 怎样写文献综述?形式可大可小,看8-10篇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高度的总和、概述、分析,从概念到理论,不要出现摘要堆积;在内容上,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经验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第四部分 综述的基本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第五部分 综述的写作技巧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 Effect of (因素) 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 (观测对象)in (研究对象) Progress c) 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 d) 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指能代表整篇综述意义的3~5个词语。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句 主题句 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等。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等。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 主题句 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等。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 5.4 常用句式 了解…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的特征可用…来描述,其中常用的有… 由于…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通过…来描述各因素对…的影响 影响…的因素很多,下面就…进行论述 …不仅取决于…,而且受到…的制约 …与…有关 …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研究表明… 产生…的原因有… 6 结语 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16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立材料产业的国家体系—— 访两院院士师昌绪
hitech 2012-2-23 14:25
建立材料产业的国家体系—— 访两院院士师昌绪
本刊记者 单晓钊 黄晓艳 材料是可以应用的物质,它标志着人类发展的历程,从近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钢铁时代和多种材料并存的新世纪;而今进入信息时代,从信息的产生、存储、传输、转换到显示等都离不开材料, 其中硅芯片占了很大比例, 有人称之为“ 硅材料时代”。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人口的激剧增加、资源的枯竭以及污染的严重,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最重要的热点,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材料,因此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显得愈来愈重要。 本刊记者 :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21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那么到底何为新材料?新在何处? 师昌绪 :材料的品种成千上万,但大体可分为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材料——一种材料既是结构材料又是功能材料。谈到材料,必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材料成分的设计、合成或制备、组织结构的研究、性能测试,最后根据材料的使用或工作条件测出使用性能( Performance );使用性能才是装备设计人员选择材料的依据;当然还要考虑资源与价格等因素。新材料若想真正得到应用,必须实现产业化,而不能只停留于实验室或中试阶段。 材料可分为传统材料与新材料,其中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而且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碳钢和玻璃是典型的传统材料,可是前者经过特殊的加工和热处理,其强度可成倍地提高,便可将其称之为新材料;而玻璃经过改性或增加涂层,进而智能化,就成为了典型的新材料。有的材料虽已生产了多年,但其生产工艺不断改进,质量指标要求不断提高,仍然可称之为新材料,如半导体芯片用的硅。传统材料和新材料哪个更重要,要看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用在什么地方。 本刊记者 :请您分析一下,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的材料产业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又该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师昌绪 :中国人多地广,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建设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传统材料需要大发展,不可能只依赖于从国外进口。而今我们的传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塑料等)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占我国 GDP 和就业人员的 20% 左右,我们因此而成为传统材料生产与应用的大国。传统材料多用于建筑、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促进了国家的迅速发展,并赚取了很多外汇。传统材料也被用于高端技术装备,如核电站的反应堆壳体,一旦发生事故,殃及全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今我国已进入高端技术产品制造阶段,新材料产业的开发格外重要。 本刊记者 :随着世界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新材料已成为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制约我国新材料技术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因素有哪些?您有哪些经验与我们分享? 师昌绪 :首先,高端技术产品包括航天、航空、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技术等方面,开发高端技术产品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多个环节必须遵循:设计是灵魂,材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测试是保证,任何一项不到位,都会遭到失败。 没有创新的设计思想,产品不可能有竞争能力,只有先进的设计思想,没有适用的材料和相应的制造工艺,产品 的寿命得不到保证,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这是当前我国制造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测试贯彻于设计、材料零部件与最终产品的各个环节;只有通过大量精密准确的实验,从失败、失败到成功中才能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取得经验,并培养人才。所谓高技术,其特点就是重视各个环节的测试,使其万无一失。 本刊记者 :中国的材料产业近年来已经获得长足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请您谈谈我国新材料产业的现状。 师昌绪 :我们经常谈“两弹一星精神”,指的是全国大协作,充分发挥全国优势力量。在聂荣臻元帅主持下,他十分重视新材料的研发和测试平台建设。如当时有“新材料专案”,并建立了三个“材料高温测试基地”,为武器的设计提供可靠的参数。在大学也设立了各种材料专业,从而我国材料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以今天我国学 者(包括在国外的留学生)在材料科学方面所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名列世界前茅……
2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分子物理人物点评--寻找对高物学习有益的前辈同仁
热度 10 fanfei 2012-2-18 14:43
说明:咱写这篇文章,因为时间是最珍贵的,尤其对于风华正茂的年龄,有时候就是一句话,一个点,可以省去无效低级错误和重复所占用的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十年、三十年都有可能,为什么非要回过头悔恨,更可悲甚至都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过的更有意义,更释放自己,过的更自我,咱这篇小文 不是想罗列牛人,点评牛人 , 只是希望能找到对咱学习高物有益的前辈同仁 。 咱很佩服中科大的罗昭锋老师,不仅仅普及科研工具,推荐的科研工具给力,培训给力,热心专注,完全公开,不断提高,我相信罗老师不仅仅是教会年轻科研小生科研工具!! 咱希望大家伙一起也把咱高物学习氛围给提上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小辈仅是抛砖引玉!知道的就说,说错了请指正,以后陆续补充。。。 咱就是想找找能提高咱高物水平的各路好汉,从基础到前沿,同时找找高物的先锋,给咱提提神,长长志气。英雄很多,恕咱不能一一罗列; 先从科学网博客说起 昨日看了几篇博文,讲了纳米界的初露锋芒的博士生,看了还是有影响的,原文“叹,连发Chem. Rev. 和 Acc. Chem. Res. 的博士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5996do=blogid=538404 ,“见贤思齐--观吴伟博客有感”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5996do=blogid=494611,就想着高分子物理的有没有呢,就在科学网博主名录下找了找,先是化学学科-高分子科学-高分子物理博主有40位,后来在工程材料-邮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博主24位,打开看了看,博文多数没有发表过或者少数几篇,也许是埋头于科研,也许不喜欢写博文,也许和高分子物理处境有关,科大的梁好均老师曾经说,高分子物理在物理界的地位还比较弱,实际上高分子这门学科本身也是本世纪才出现,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详见博文,高分子专业该何去何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61do=blogid=212328 ;自个平时浏览注意了2位: 候吉旋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4519 ,主要是他的一篇博文,高分子聚合物的动力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4519do=blogid=348452 ,介绍的不是简洁和学术,很见功底; 王衍伟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3688 ,几篇博文具有高分子物理代表性,看图学高物,高物系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3688do=blogclassid=154345view=mefrom=space ,科学网也比较活跃,学习了; 再说说国内 1 梁好均教授,个人喜欢中科大的梁好均老师,讲的高分子链构象统计和高分子凝聚态物理,不仅仅通俗易懂,很有深度,听课就是一种享受,受益匪浅;做的的方向是理论模拟计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与化学环境处长董建华提到高分子的理论计算与模拟,专门提起梁好均老师; 2 李良彬教授, http://softmatter.ustc.edu.cn/Collaborations.htm ,主要做高分子相结构,采用原位研究,在网站上有一些很有用的资料; 3 何平笙教授,丁延伟老师;何老师的高聚物结构与性能,国家精品课程, http://www.bb.ustc.edu.cn/webapps/login/ 网上可在线学习,影响一批人;丁老师,热分析方法与应用,做的深度和广度均有,资料很多,需要的可以联系; 李丽老师,第一印象很nice,山东大学高分子物理课程网址 http://www.cmse.sdu.edu.cn/mp/index1.htm 相关博客 高分子物理课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6500do=blogid=240952 董炎明, 只要是学高分子的考研同学都熟悉他,因为他有两本著名的习题集,哈哈! 4 胡文兵教授, http://wbhu.polymer.cn/ 研究高分子结晶 5 徐宁教授, http://phys.ustc.edu.cn/5szdw/xuning.html ,听过软物质报告,jamming做的很好。 6 李明教授, http://softmatter.iphy.ac.cn/index1.htm ,特别是对一些生命基本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从物理学视点上开展结构和动力学研究,生命科学和高分子物理结合在一起非常好的研究方向; 7 韩志超, http://polymer-han.iccas.ac.cn/ ,韩志超老师是《Polymer》中国区的主编,他毙文的一个原则是看分子量的GPC数据,如果有效数字位数超过6位,他一律退稿。他告诉我们,存放在巴黎国际标准局的标准重量的一块金子,它的有效数字才六位,因此如果实验中任何与重量相关的物理量的有效位数都不能超过六位的。对实验数据产生的机理要有所了解,否则就会闹笑话。曾经有个学生拿着用错误的测试方法得到的数据给他看,他开玩笑说,你只管摁一下button就得到了数据,你是不是希望摁一下button就出来paper呢? 8 吴奇:香港中文大学, http://chiwu.chem.cuhk.edu.hk/ 高分子No 1专业期刊macromolecules副主编 9 郑强,fans很多,有人专门还建了个视频集,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091081_ascending_1_mode_pic_page_1.html 主要是人文教育的,哎,听过其高分子物理的课,对流变基本概念讲的是有见地, http://gfzwl.jpkc.cc/gfzwl/showindex/287/287 ,咱学术上还不好下结论; 10 杨玉良, http://www.polymer.fudan.edu.cn/polymer/research/yanggroup/index.htm ,网站好久没更新了, 11 周其凤, http://www.chem.pku.edu.cn/qfzhou/ , 就国内单位来讲 北大的液晶、川大的皮革、东华的纤维,华理青科的橡胶,浙大塑料,以前听李良彬教授讲高分子布局和特色时这么讲过,当然中科院的长春应化和化学所实力是钢钢的 讲讲国际的 1 程正迪教授,这个就不多说了,在PP2010听过其报告,影响力非同小可,出了本书,Phase Transitions in Polymers The Role of Metastable States,程正迪在国内的时候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到东华大学钱保功先生处读的研究生 POLYMER(IF,3.5)主编, http://gozips.uakron.edu/~scheng/index.html 2 WATANABE, Hiroshi , Macromolecules、polymer文章多了去了,研究聚合物和悬浮液流变动力学,分子运动,文章写的非常实在,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 3Dr. Jian Ping GONG http://altair.sci.hokudai.ac.jp/g2/index_e.html PP2010的co-chairpersons,北海道大学 4 王十庆教授, http://wangshiqing.polymer.cn/ ,两年前向其请教,直接指出现在非线性流变学基础理论存就在很多问题,开创的 particle-tracking velocimetric 研究方法现在很热;土豆热心网友有其应化讲座视频, http://www.tudou.com/home/item_u50238484s0p1.html 5 gennes,doi,edwards,leger,hervet,greco,ferry,flory,名声太响,咱就后续再详说,哈哈! leger, http://www.lps.u-psud.fr/spip.php?article534lang=en ,单位LPS倒是很厉害,gennes和Albert Fert 都在这工作过,网站上还有些学术视频。 hervet,文章在这,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summary.do?product=WOSSID=S1JpIeAkmD84ON%40g8HEsearch_mode=OneClickSearchqid=10 ,就是其个人网站找不到 greco, 6 王振刚(Zhen-Gang Wang), http://www.che.caltech.edu/groups/zgw/ ,王振刚教授在理论很多领域都有研究,比如说自组装,相行为(非常著名的sphere-column-layer model的计算者),流变学(复杂流体)等等,最近focus在带电高分子上,比如DNA,RNA,核酸等。 7 朱鹏年 http://www.chem.sunysb.edu:81/faculty/bchu.htm ,约州立大学杰出教授,主要从事纳米复合材料和医用可降解生物高分子等多方面的研究。吴奇是其弟子 8 萧守道 http://www.chem.sunysb.edu:81/faculty/bhsiao.htm ,现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化学系主任, 9 推荐资料 1 漫谈中国所谓的高分子物理学家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4067788 ,介绍了好几位,可以了解下,在高分子理论确实有见地 2 聆听大师的风范--中科大高分子讲习班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0569do=blogquickforward=1id=538793 ,视角挺独特的 3 流变基础研究入门书最好的一本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563463/ ,其中有介绍ferry和plazek饶有趣味 2009年在《科学》 江明院士特约稿-我所经历的高分子学科50年 《高分子通报》 江明院士特约稿—我国的高分子研究如何走向世界 闻建勋-诺贝尔百年鉴:奇妙的软物质,科普小书,饶有趣味 中国聚合网、中国流变网,有些老师在这有个人网站,作为补充可参考,再一个有关学术会议信息比较及时 P.G.de Gennes科学道路的回顾,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01期 ,同时有本外文专著,综述其工作及后续进展 P.G. de Gennes' Impact on Science, Volume I: Solid State and Liquid Crystals; Volume II: Soft Matter and Biophysics: 2 (Series on Direction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个人分类: 高分子物理|16071 次阅读|21 个评论
激光诱导向前转移技术(LIFT)
yusufma 2012-2-17 04:16
激光诱导向前转移(Laser Induced Forward Transfer,简称 LIFT)近些年得到了很多关注,主要因为它在很多方面具有应用前景。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在透明基质表面附上一层材料薄膜,在离这个表面很近的地方(几百微米左右)放置另一个受体表面。将脉冲激光透过透明基质聚焦到材料薄膜附近,通过焦点附近强光场的作用,使得一小片薄膜飞离基质,附着在受体表面。由于激光可以聚焦到非常小的一点,所以该技术可以用于很小尺度的材料加工,而且可以根据要求,在受体表面按照一定图样生成 3D 分布。 最早这项技术被应用于金属薄膜的转移,而后又被用于金属氧化物、有机物、半导体、生物细胞分子等其它材料。由于不同材料的要求不同,从原始的 LIFT 演化出了许多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技术。下面这幅示意图,展示了最常用的 LIFT 实验方法。 对于金属,直接镀膜到透明基质上不是太大问题。但是对于一些敏感材料,例如细胞等,直接用激光照射会导致材料的损坏。这时候往往在材料薄膜和透明基质之间加上另外一层薄膜材料,用于保护需要转移的材料。这层保护材料,需要对该激光有很好的吸收作用。早些时候多用金属保护层,近些年来聚合物得到更多应用。聚合物在光照下可以发生气化,生成气体可以将材料薄膜推离基底,同时可以减少残留物对被转移材料的污染。这个保护层在转移过程中是被有意破坏掉的,所以称为“牺牲层(sacrificial layer)”,也有称作“动力释放层(dynamic release layer)”的。 虽然 LIFT 的实验原理很简单,但是激光烧蚀释放是一个很复杂的力热过程,跟使用的材料和激光参数都有关系。而如何使被转移材料在转移过程中不受损伤,并且精确控制它的沉积方式,仍然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资料 : J. Bohandy, B. F. Kim, and F. J. Adrian, J. Appl. Phys. 60, 1538 (1986) Craig B. Arnold, Pere Serra and Alberto Piqué (2007), MRS Bulletin, 32 , pp 23-31
个人分类: 光学科普|7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科学家研发世界最轻材料
热度 1 if229 2012-2-7 11:04
[转载]美科学家研发世界最轻材料
美科学家研发世界最轻材料:压不坏蒲公英绒毛(图)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21日消息,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世界上重量最轻的固态材料,可以放在蒲公英上面,同时不会压坏它的籽。这种新材料由微小的中空金属管构成,金属管的直径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它们组成十字形对角线图案,中间留出一个小空间。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材料的空气比重达到99.99%,重量只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百分之一,拥有极高的能量吸收能力。未来,这种新材料可用于制造隔热装置、电池电极以及一系列吸收声音、振动或者冲击波的产品。此项研究由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欧文分校和HRL实验室进行,研究发现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zz:: http://intl.ce.cn/qqss/201111/22/t20111122_22855998.shtml //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以陶瓷为例,中国盛产陶瓷,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
个人分类: 百事百科|244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两岸材料领域交流的轶事
热度 1 rczeng 2011-12-16 19:56
两岸材料领域交流的轶事 1998 年在厦门大学参加《首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会前由林昌健教授主编的论文集《 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 ISBN: 7-5615-1411-5 ) 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论文集的提前出版给会议交流提供了便利。 长期隔离,导致语言隔阂。两岸学界对于钢铁组织术语(见下表)的翻译不统一,当时用中文交流时,还存在一些困难。所以,台湾学者来大陆开会一般都会 提交 英文 论文 。现在两岸会议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大家都用英文 PPT 报告,用中文表述。 金相组织术语差异 英文 大陆 台湾 Austenite 奥氏体 沃斯田体 Bainite 贝氏体 变韧铁 Cementite 渗碳体 雪明碳体 Ferrite 铁素体 肥粒体 hypereutectoid 过共析、过共析体 高共析质、高类低共熔体 Pearlite 珠光体 波来体 Ledeburite 莱氏体 粒滴斑体 Martensite 马氏体 麻田散体、马登斯体 Sorbite 索氏体 中波米体、糙斑铁、糙斑体 Troostite 屈氏体 细波米体、吐粒散体、託氏体
3937 次阅读|2 个评论
准备考试与刀刃剑锋之改性
热度 1 wangxh 2011-11-29 21:26
今天俺与一位本科生聊了准备出国的一些问题。既然要出国嘛,学英语考 GRE 、 TOEFL 之类的活动是不得不做的喽,该生计划明年 5 、 6 月份考 TOEFL 。于是俺给了如下的参考意见,并用刀剑材料的改性为例进行诠释: 一定要根据你准备的时间制定最合理的学习攻关计划,相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基于其准备时间尚有 5 、 6 个月,建议仍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实实在在提高语言能力与水平上,不能仅仅采用“做真题”这种临阵磨刀剑的方式。 按照时间,我们大致可以把考试及其类似的事情分为三种类型:短期、中期、长期。 短期型 ——只能采用“磨剑”的方式。正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做一下真题,掌握一下答题技巧,不至于在技巧方面丢失分数而已。要提高真实的语言水平,这种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做刀剑的材料一样,由于时间非常有限,只能把剑磨光一下,刃锋利一些,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刀刃剑锋的材质绝无可能。 中期型 ——可以采用提高某些方面来提升整体外语水平,也就是说可以采用“打造”或“锻造”的方式。比如词汇量缺乏就针对性狂背单词,阅读理解差强人意就认认真真做精读练习,踏踏实实背诵一些短文,对做过的真题要反复推敲、分析、记忆等。拿刀剑材料来讲,这种时间型不能仅仅靠“磨”来改善刀剑的性能,虽然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是一般情况下,磨 20 分钟也就差不多了,如果照这种方式磨上 2 、 3 个月,根本没有必要,这种“磨”的工艺对提高“刀剑之锋”的性能已经达到极限。这种情况下要改变刀剑性能,首先可以采用“淬火”使刀剑材料变硬,在锋利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较硬的刀刃剑锋还是要占上风的;其次可以采用自由锻方式,局部改善刀刃剑锋的材质——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这样得来的。通过自由锻——就是传统的打铁——把小块的好钢逐渐锻造进刀刃剑锋上。 小时候在农村,一到临近割麦的季节,总有一个大爷支起铁匠铺开始“打铁”。俺曾经仔细观察,他一边把镰刀刃烧红,一边用铁夹子夹一小块“铁”在镰刀刃上蹭着,当时真的不明白。现在想来一个是一块熔点较低的合金,“蹭”就是要在镰刀刃上涂上一层,然后通过锻造使涂层与基体均匀化从而使刃部成分、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提高性能。【最新的材料研究证明,晶粒细化也是提高材料性能的途径之一。在“打铁”这种自由锻时,也会使镰刀刃处晶粒细化,提高强度,而且提高挠度与韧性,这是另一个成语的出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长期型 ——一定要全方位学习,全面提高外语水平——听、说、读、写均衡关注。真的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存在的普遍缺陷,建议每天坚持背诵 20—30 分钟小短文。拿刀剑材料来讲,时间是充足的,一定要采用改变整体材料质地上,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工艺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更可以采用不同的添加剂改变材料的化学组成——这是决定材料性能最根本的内因。 其实,不仅仅是准备外语考试如此,做其他的事情道理也是相通的。这也说明,无论什么事情,要想彻底改变其性质只做表面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例如中国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与高度,仅仅增加SCI甚至CNS数量就够了吗?这充其量相当于“磨剑”!还有,引进人才、借鸡下蛋也只能解决一时之需,相当于“打铁——自由锻”。
个人分类: 心之悟|366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白云杯”华南地区第二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开幕
zjohnliu 2011-11-22 17:19
材料创新 自强不息 ——记“白云杯”华南地区第二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开幕式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代大学生更应具备创新精神。 2011 年 11 月 19 日上午,“白云杯”华南地区第二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在华工北校区麒鸿楼隆重开幕。出席本次大赛开幕式的嘉宾有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经理陈建军先生、校教务处吴应良副处长、学生工作处冯小宁处长,材料学院赵敏书记、彭俊彪副院长、曾幸荣副院长、欧阳斌副书记以及任碧野、刘仲武教授等,除此之外还有各支参赛队伍的代表们。 大会一开始就有视频展示为观众们介绍上一届材料创新大赛的盛况,令人对这次大赛期待不已。而后嘉宾们一齐拉杆,寓示着此次活动的正式启动。刹那间,礼花四处飞扬,气氛一下子变得异常喜庆,场面活跃了起来,意味着这个意在激发学子们开拓自身能力的活动已拉开了帷幕。之后将会欣赏到各种精彩的演出——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成果,承载着创新与奋斗的船只即将扬帆起航。 大会的第二环节是由上届冠军组的代表梁辰师兄为到场各位介绍参加比赛的体会与收获。走过一年的历程,多了一份成长;荣誉早已过去,懂得的是如何去创新,收获的是评委们的宝贵指导以及团队合作的快乐时光。作为前辈,他鼓励这一届的参赛队伍成员们多发掘身边的新事物,寻找灵感的源泉。同时建议不要太过分依赖指导老师,以致失去自己的初衷。言语之间可以体会到师兄对今年队伍的表现有着深深的期盼。 而后刘仲武教授上台为参赛队伍介绍本次材料创新大赛的主题。作为资深的研究专家,他先分析当今世界材料行业的形势,用图表解释令人一目了然。之后详细说明了参赛规则,旨在强调拒绝陈旧,提倡开拓创新,以及公布进入比赛的 30 支队伍。 祝愿本次大赛获得圆满成功,莘莘学子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http://202.38.222.111:8080/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720
个人分类: 立此存照|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些材料的标准数据(GB或YB)
outcrop 2011-11-10 00:21
铝及铝合金等边等壁工字型材(XC511) 铝及铝合金等边等壁Z字形型材(XC411) 铝及铝合金槽形型材(XC311) 铝及铝合金板 铝带规格、重量表 六角钢规格、重量表【冶标(YB)160-63】 冷轧黄钢板(YB460-71) 冷弯外卷边槽钢(CJ-YB100-81厂标标准) 冷弯内卷边槽钢(CJ-YB99-81厂标标准) 冷弯卷边角钢 冷弯矩形焊接钢管(CJ-YB101-81厂标标准) 冷弯方形焊接管 冷弯吊顶轻钢龙骨 冷弯Z形钢 冷拔(轧)无缝钢管(YB231-70) 刻痕钢丝规格和重量 黄铜丝布(黄铜纱)规格和重量 花纹钢板(YB184-65) 锅炉用无缝钢管(YB232-70) 钢丝网规格和重量 钢丝纱(窗纱)规格和重量 钢筋混凝土结构用热轧钢筋 钢板网规格和重量 机械专业学生在校学习 HomePage 机械专业学生在校该学什么 机械工程师在职学习与提升 接线图 孕育铸铁 *HomePage 机械工程师的种类及适合对象 法拉第笼
个人分类: 机电工程|2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似美-材料微观世界与自然界比较
热度 33 rczeng 2011-11-4 12:08
相似美-材料微观世界与自然界比较
相似美-材料微观世界与自然界比较 曾荣昌 几年来,我一直试图从材料的微观世界中寻找一些美丽的图片,给新生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美妙之处,提高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每年作专业介绍时,PPT题目取名为《材料之美》。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每次年会都会进行图片比赛。实际上,这对材料研究人员来说,很有意义。大家发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片就是语音,一种自然的语音,是世界语,不需要任何翻译。一张图片胜过一大堆文字。 从事材料科学的人增加一些艺术如摄影、绘画、美术修养,对于提高科研水平是有帮助的。期刊影响因子越高,图片质量越精美。读者会被美图深深吸引。自己发表一些高水平论文,往往会在物理模型的描绘上下一些功夫。图片的主题、结构、色彩是很关键的要素。所以,我审稿时,往往先看图片。从图片的质量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水平。 我在给学生上课时,力图介绍一些摄影艺术知识。尽管自己这方面不是很专业,但也有所体会。在第3、4节课前展示一些摄影图片,可以提振学生的精神。另外,在备课时,课件上也会许多自己拍摄和收集的与材料科学专业相关的照片。下面图片有些是我在给学生讲授《材料科学基础》有关材料的塑形变形与再结晶理论时用过的一些照片。我曾发表过一篇教学研究论文《摄影图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14 期),学生反应还不错。 昨天材料化学系教研活动时,我给老师和学生们介绍了这些图片,大家反应热烈。希望发到网上让大家分享。 第2张图2010年曾参加科学网摄影大赛,组织者曾打电话邀请去参加颁奖典礼,因有事没有去北京。 附图中有些图片没有说明来源的均来自网络,且做过一些修饰。 本文中涉及的材料科学几个基本概念: 位错(dislocation):在材料科学中,指晶体材料的一种内部微观缺陷,即原子的局部不规则排列(晶体学缺陷)。从几何角度看,位错属于一种线缺陷,可视为晶体中已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分界线,其存在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具有极大的影响。 孪晶(twinning):指两个 晶体 (或一个晶体的两部分)沿一个公共晶面(即特定取向关系)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这两个晶体就称为孪晶,此公共晶面就称孪晶面。 珠光体(pearlite)是 奥氏体 (奥氏体是碳溶解在γ-Fe中的间隙 固溶体 )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 铁素体 与 渗碳体 的共析体。得名自其珍珠般(pearl-like)的光泽。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 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金属与金属或与类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 一般位于相图中间,所以有时也称为中间相或第二相。 红瓦 左图为Mg-Al-Zn合金第二相,图片由金属所唐伟提供。右边为本人照片,系山东科技大学家属区屋顶。 阡陌孪晶-希望的田野 左图为Mg-Li合金挤压后拉伸产生二次孪晶,由我的学生王猛提供。 孪晶瀑布 左图为Mg-Li合金挤压后时效处理产生孪晶片TEM图,由同学李志成教授(金属所博士)提供。 峰峦起伏 左图为挤压镁合金AM60拉伸后断口形貌,由本人提供。韧窝(dimple)越多表示材料的塑性、韧性越好,此为韧性断裂。 珍珠链 左图为挤压镁合金AZ80的金属间化合物或第二相Mg17A12,由本人提供。此为扫描电镜二次背散射电子相。 稻田 左图为挤压镁合金AM60的显微组织,由本人提供。 菊花飘香 左图为镁合金表面磷酸盐转化膜SEM图,由我的学生兰自栋提供。 岩石 左图为氢脆断口扫描照片,来自于网络。右边图片为本人提供,为山东科技大学校内笔架山岩石。 早春 左图为珠光体显微照片,白色为基体铁素体,蓝色为渗碳体。此两张图片来自网络。 蒲公英 左图为纳米碳管, 来自金属所科普网-神奇美丽的材料世界 由蒲公英似乎想到了电影《阿凡达》唯美的镜头。 我的小孩特别喜欢它,散步时,拾取一根蒲公英,轻轻一吹,种子随风缓缓飘落,心情无比快乐! 干裂 左图为镁合金AZ31经NaOH溶液处理后表面形貌,由学生兰自栋提供。化学转化膜从溶液中拿出来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类形貌。 蜂巢 左图为Al合金阳极氧化膜形貌,来自金属所科普网-神奇美丽的材料世界。轻金属阳极氧化膜多有类似形貌。 郁金香 左图为挤压镁合金(含Nd)显微组织,由同学唐伟( 金属所 博士)提供。此类组织在镁合金中很难观察到。当我看到时,甚为惊奇,保留此照片7-8年了。 梯田 左图为位错绕过第二相粒子 -奥罗万 ( Orowan ) 机制 (蔡珣,材料科学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小草 左图为Mg-Li合金挤压变形后位错线终止于晶界TEM图,李志成教授提供。 钢铁指纹 左图为钢中珠光体组织,有网友说更像指纹。 地球 左图为失败的氧化铝片上的钛酸钡薄膜照片,由网友苏力宏提供。中间为原始图片,由我的女儿(小学6年级)PS过。
16496 次阅读|68 个评论
我国材料科学家与2011诺贝尔奖化学奖擦肩而过
热度 40 rczeng 2011-10-6 11:06
我国材料科学家与2011诺贝尔奖化学奖擦肩而过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以色列材料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以表彰他对准晶(quasicrystals)的发现。 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现为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1982年,他率先在实验室环境下发现准晶体“现象”。但在近30年前,谢赫特曼的这一发现曾“极具争议”,一度受到“劝告”,希望他脱离研究小组。    事实上,郭可信院士在1953年曾在Acta Metallurgica发表了3篇有关ηM6C,η2-(Ti,Ta)4Ni2C,Laves相和sigma相的论文。这些合金相的晶体结构中都有众多 稍微畸变了的二十面体原子团簇。正二十面体是由20个正三角面围成的凸正多面体,5个正三角面围出一个正五重顶,通过每一对相对着的五重顶有一个五重旋转对称轴,通过每一对相对着的三角面中心有一个三重旋转轴;通过每一对相对着的棱的中点有一个二重旋转轴。 1956年春天,郭先生在海牙读到周总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深受感动,在五一节前回到北京,随后分配到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直到1987年才转到新成立的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前后在沈阳工作31年,时间不算短,又正值壮年。先生本应有所作为,但是 生不逢时 ,前后赶上“大 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动荡,他的基础研究一直没能在祖国大地扎根。幸好在打倒四人帮后迎来了科学的第二个春天,在1983年60岁时重新开始合金相的电子显微镜研究,先生与叶恒强、李斗星同志合作在镍基和铁基合金中发现了一系列与sigma相和Laves相有关的四面体密堆合金相。先生的研究生王大能在1984年夏在这些合金相的纳米畴中发现了五重旋转对称,张泽在1985年 春发现了Ti-V-Ni二十面体准晶。研究成果“五次对称性及Ti-Ni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在1987 年获得了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85年初张泽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做大角度倾转电子衍射实验,除了得到五重对称电子衍射图外,还得到了三重及 二重对称电子衍射图,这些轴之间的夹角关系符合二十面体对称。就在这个时候(3月13日),郭院士在北京钢铁学院的研究生邹进寄来Shechtman等在 1984年11月12日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的论文“一种具有长程取向序而无周期对称性的金属相”的复制件。这篇文章中叙述的合金是A1-16原 子%Mn,急冷凝固后给出五重、三重、二重电子衍射图,而这些五重轴、三重轴、二重轴间的角度关系满足二十面体点群235的要求。稍后,这种金属相就被命名为准晶体(Quasiperiodic Crysta1),简称准晶(Quasicrystal)。    显然, Shechtman等与郭可信院士团队做的是同一类实验 ,他们用的是A1-Mn合金,郭老用的是Ti-V-Ni合金, 他们发表在前,郭老团队发表在后 。事后郭院士才知道,Shechtman在1982年为了发展高强度铝合金,采用急冷凝固的工艺迫使更多的锰固溶在铝中(锰在5000C时在铝中的固溶度仅为0.2原 子%)。那时他就得到了五重对称电子衍射图,为此,他请教了冶金学权威J.W.Cahn,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五重孪晶的复合电子衍射图。Shechtman 没有被说服,继续做细致的电镜实验才在1984年肯定它是二十面体准晶。当然,郭团队的Ti-V-Ni二十面体准晶是独立的发现,并且是首次在Ti合金中的发现。    值得指出的是,郭院士团队发现Ti-V-Ni准晶的过程中并没受到五重孪晶这种想法的干扰,因为蒋维吉同时已经得到NiZr五重孪晶,它的高分辨像与张泽得 到的Ti-V-Ni准晶的高分辨像(经邹本三同志做过图像处理)不一样。前者显示取向差为720的5个二维周期分布的像点,后者是呈五重旋转对称的非周期 分布的像点。郭院士他们写了“一种新的具有m3 5对称的二十面体相”和“急冷NiZr合金的十重孪晶”两篇简报在1985年的同一期Phi1osophica1 Magazine A中刊出。两相对应,说服力很强。 Shechtman的合作者Gratias称郭可信院士的Ti-V-Ni准晶为中国相(China Phase) ,并邀请郭可信院士去参加他在法国组织的第一届国际准晶会议,会议报告题目是“From Frank-Kasper Phases to Quasicrystal”,说明准晶是研究四面体密堆合金相的直接结果,同时指出准晶与四面体密堆合金相都是由二十面体原子团簇构成的,只不过它们在准晶中呈非周期排列,而在四面体密堆合金相中呈三维周期性排列。 该团队产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郭可信院士(1980年)、叶恒强院士(1991年)、张泽院士(2001年)。 文字内容摘自 沈阳材料科学(联合)实验室《 五重旋转对称和二十面体准晶的发现 -郭可信》 遗憾的是,郭可信先生于2006年12月13日22时45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因病逝世。如果先生在世,不知有何感慨?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先生领导的团队也许不会有遗憾。 现在有人认为,基础研究不重要,这一现象值得我们科技界深思!!! 后记: 发表此文后,才注意到金属所相关专家已发表了博文: 准晶:被双料诺奖得主鲍林斥为Nonsense的伟大发现 Daniel Shechtman (图片来自网络) Shechtman first observed crystals with 10 points using a technique shown in the X-ray crystallography image above. That meant they had pentagonal symmetry, which most scientists said was impossible.
24918 次阅读|49 个评论
硕士预研生申请提交材料
lxchencn 2011-9-24 15:39
硕士预研生申请提交考察材料 : 1. 最成功的一件事 ; 2. 最失败的一件事 ; 3.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一个人 ; 4. 申请缘由和个人优势; 5. 你将来的职业规划; 6. 一张数码照片; 7. 学习成绩表,联系电话; 格式字数不限 , 发邮箱: chenlinxi@tom.com
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创刊的《先进材料科学》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1-9-13 06:52
2009 年创刊的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科学》, ISSN:1947-2935 , 季刊 ,美国科学出版社( AMER SCIENTIFIC PUBLISHERS, 25650 NORTH LEWIS WAY, STEVENSON RANCH, CA 91381-1439 USA )出版, 2011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9 年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第 3 卷第 3 期共 157 篇论文。 157 篇文章包括论文 121 篇、评论 30 篇、社论 6 篇。 157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14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中国 47 篇(其中台湾地区 6 篇),印度 29 篇,美国 22 篇,意大利 16 篇,日本 14 篇,韩国 11 篇,沙特阿拉伯 9 篇,法国 7 篇,英国 5 篇等。 157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205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 TECHNOL ) 7 篇、韩国全北国立大学( CHONBUK NATL UNIV ) 6 篇、南京大学( NAJRAN UNIV ) 6 篇、龙华科技大学( LUNGHWA UNIV SCI TECHNOL ) 5 篇、米兰比可卡大学( UNIV MILANO BICOCCA ) 5 篇、派图拉斯大学( UNIV PATRAS ) 5 篇。 157 篇文章共被引用 224 次(其中 2009 年被引用 1 次、 2010 年被引用 30 次、 2011 年被引用 192 次),平均引用 1.43 次, H 指数为 8 (有 8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8 次以上)。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科学》投稿指南: 该刊是一个跨学科的同行评审的杂志,涵盖所有跨学科的先进材料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该刊发表中国作者论文较多 ,中国的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三位教授担任该刊的亚洲副编辑,中国有 10 位学者担任该刊的编委。 网址: http://www.aspbs.com/sam/ 编委会: http://www.aspbs.com/sam/editorial_sam.htm 作者指南: http://www.aspbs.com/sam/inst-auth_sam.htm 稿件投递: 以电子方式提交稿件给主编: Prof. Ahmad Umar. aspsams@gmail.com 热点论文: 1. 标题 : Carbon Nanotube-ZnO Nanosphere Heterostructures: Low-Temperature Chemical Reaction Synthesis, Photoluminescence,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Room Temperature NH3 Gas Sensor 作者 : Zhang H, Du N, Chen BD, et al.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卷 : 1 期 : 1 页 : 13-17 出版年 : APR 2009 被引频次 : 13 2. 标题 : Optical Properties of ZnO Nanorods and Hybrid Structures Grown on p-type GaN/Sapphire and Silicon-on-Insulator Substrates 作者 : Mohanta SK, Kim DC, Kong BH, et al.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卷 : 2 期 : 1 特刊 : Sp. Iss. SI 页 : 64-68 出版年 : MAR 2010 被引频次 : 12 3. 标题 : 1-D Hetero-Nanostructures: From Growth to Devices 作者 : Shen GZ, Chen D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卷 : 1 期 : 3 页 : 213-226 出版年 : DEC 2009 被引频次 : 12 4. 标题 : Synthesis and Growth of ZnO Nanowires 作者 : Singh DP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卷 : 2 期 : 3 特刊 : Sp. Iss. SI 页 : 245-272 出版年 : SEP 2010 被引频次 : 10 5. 标题 : Selective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s on Silicon from Electrodeposited Nickel Catalyst 作者 : Romo-Negreira A, Richard O, De Gendt S, et al.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卷 : 1 期 : 1 页 : 86-92 出版年 : APR 2009 被引频次 : 8 6. 标题 : One Step Growth of ZnO Nano-Tetrapods by Simple Thermal Evaporation Process: Structur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作者 : Khan A, Khan SN, Jadwisienczak WM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卷 : 2 期 : 4 特刊 : Sp. Iss. SI 页 : 572-577 出版年 : DEC 2010 被引频次 : 8 7. 标题 : Optical Limiting in ZnO Nanocomposites 作者 : Irimpan L, Nampoori VPN, Radhakrishnan P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卷 : 2 期 : 4 特刊 : Sp. Iss. SI 页 : 578-582 出版年 : DEC 2010 被引频次 : 8 8. 标题 :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ZnO Nanowire Arrays: Organization, Doping, and Properties 作者 : Zeng HB, Cui JB, Cao BQ, et al.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卷 : 2 期 : 3 特刊 : Sp. Iss. SI 页 : 336-358 出版年 : SEP 2010 被引频次 : 8 9. 标题 : A General Solution Synthesis Route to ZnO-Based Nanorod Arrays on Ceramic/Silicon/Quartz Glass/Metal Substrates 作者 : Ding RM, Liu JP, Jiang JA, et al.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卷 : 2 期 : 3 特刊 : Sp. Iss. SI 页 : 396-401 出版年 : SEP 2010 被引频次 : 8 10. 标题 : Increasing UV Photon Response of ZnO Sensor with Nanowires Array 作者 : Wu WW, Bai S, Cui NY, et al. 来源出版物 : 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 卷 : 2 期 : 3 特刊 : Sp. Iss. SI 页 : 402-406 出版年 : SEP 2010 被引频次 : 6
个人分类: 中国学者发文较多的期刊|8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是否有同行参加 12th ISAM 2011, Islamabad, Pakistan?
zjohnliu 2011-8-19 17:09
ISAM Inform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Materials (ISAM) has a history spanning 21 years. Each alternate year, the symposium has provided researchers an international forum to present recent progress in the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their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lso given young energetic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n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their highly experienced counterparts. Some of these interactions have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ng term collaboration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each successive symposium bears testimony to the success of ISAM. Like preceding times, this year too, ISAM is expected to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and local delegates active in the field of materials science. http://www.isampk.com.pk/Default.aspx 有决定参加的同行可以与我联系。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Publications)|3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Emerald《快速样机成型杂志》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wanyuehua 2011-8-8 06:57
Emerald《快速样机成型杂志》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快速样机成型杂志》英国 ISSN:1355-2546 , 1995 年创刊, 双月刊,英国(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HOWARD HOUSE, WAGON LANE, BINGLEY, ENGLAND, W YORKSHIRE, BD16 1WA )出版, SCI 、 EI 收录期刊, 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的 1995 年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的第 17 卷第 4 期共 561 篇论文。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0.814 , SCI 2006 年影响因子 0.914 , SCI 2007 年影响因子 0.700 , SCI 2008 年影响因子 1.086 , SCI 2009 年影响因子 0.662 , 2010 年影响因子 0.720 , 2010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1.350 。 2010 年 JCR 机械工程排名第 53 位( 122 种)、 Q2 (二区),材料科学(多学科)排名第 147 位( 222 种)、 Q3 (三区)。 说明:影响因子的四分位区间是指将一个学科领域内所有期刊影响因子大小顺序排列后,将所有期刊分成四等份,从而形成四个区间并分别标记为 Q1 , Q2 , Q3 , Q4 。 SCI 收录该刊的 561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442 篇、社论 61 篇、会议论文 51 篇、评论 4 篇、传记 1 篇等。 561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45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191 篇,中国 83 篇(其中台湾地区 15 篇),英国 59 篇,新加坡 29 篇,德国 21 篇,印度 17 篇,比利时 14 篇,意大利 13 篇,加拿大、法国各 11 篇,希腊、南非各 10 篇,澳大利亚、韩国各 8 篇等。 《快速样机成型杂志》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年发文量 561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392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西安交通大学( XIAN JIAOTONG UNIV ) 25 篇、香港大学( UNIV HONG KONG ) 17 篇、英国拉夫堡大学( UNIV LOUGHBOROUGH ) 17 篇、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 TEXAS AUSTIN ) 15 篇、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 UNIV ) 14 篇、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L UNIV SINGAPORE ) 14 篇。 561 篇文章共被引用 3805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358 次、 2008 年被引用 521 次、 2009 年被引用 439 次, 2010 年被引用 468 次, 2011 年被引用 386 次),平均引用 6.78 次,年均引用次数 223.86 , H 指数为 20 (有 20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20 次以上)。 《快速样机成型杂志》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年引文量 中国学者在《快速样机成型杂志》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 上发文 83 篇 排名第二, 共被引用 357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33 次、 2008 年被引用 56 次、 2009 年被引用 55 次、 2010 年被引用 61 次、 2011 年被引用 46 次),平均引用 4.30 次,年均引用次数 22.31 , H 指数为 11 (有 11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11 次以上)。 美国学者在《快速样机成型杂志》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 上发文 191 篇共被引用 1618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151 次、 2008 年被引用 225 次、 2009 年被引用 164 次、 2010 年被引用 178 次、 2011 年被引用 135 次),平均引用 8.47 次,年均引用次数 95.18 , H 指数为 21 (有 21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21 次以上)。 《快速样机成型杂志》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投稿指南: 刊载快速样机成型的发展和应用及相关技术的最新研究论文。内容涉及:采用新的快速样机成型工艺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工程和制造生产率。论题包括:快速制造与直接制造;新型快速样机成型的工艺;材料和基准;提高现快速样机成型部件的最后加工;综合设计工艺等。 网址: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journals.htm?issn=1355-2546PHPSESSID=1oc1982f1tplso93c3lolpodj4 编委会: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products/journals/editorial_team.htm?id=rpj 作者指南: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products/journals/author_guidelines.htm?id=rpj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rpj 该刊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10 篇论文: 1. 标题 : Direct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of metals 作者 : Agarwala M, Bourell D, Beaman J, et al. 来源出版物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卷 : 1 期 : 1 页 : 26-36 出版年 : 1995 被引频次 : 98 2. 标题 : Direct rapid tooling: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作者 : Karapatis NP, van Griethuysen JPS, Glardon R 来源出版物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卷 : 4 期 : 2 页 : 77-89 出版年 : 1998 被引频次 : 64 3. 标题 : Rapid prototyping of small size objects 作者 : Bertsch A, Renaud P, Vogt C, et al. 来源出版物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卷 : 6 期 : 4 页 : 259-266 出版年 : 2000 被引频次 : 63 4. 标题 :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fabrication parameters in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process 作者 : Gibson I, Shi DP 来源出版物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卷 : 3 期 : 4 页 : 129-136 出版年 : 1997 被引频次 : 59 5. 标题 : Precision extruding deposi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poly-epsilon-caprolactone tissue scaffolds 作者 : Wang F, Shor L, Darling A, et al. 会议信息 : 14th Annual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Symposium, AUG 04-06, 2003 Univ Texas Austin, Austin, TX 来源出版物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卷 : 10 期 : 1 页 : 42-49 出版年 : 2004 被引频次 : 53 6. 标题 : Adaptive slicing using stepwise uniform refinement 作者 : Sabourin E, Houser SA, Bohn JH 来源出版物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卷 : 2 期 : 4 页 : 20-26 出版年 : 1996 被引频次 : 53 7. 标题 : Post-processing of selective laser sintered metal parts 作者 : Agarwala M, Bourell D, Beaman J, et al. 来源出版物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卷 : 1 期 : 2 页 : 36-44 出版年 : 1995 被引频次 : 53 8. 标题 : A review of process planning techniques in layered manufacturing 作者 : Kulkarni P, Marsan A, Dutta D 来源出版物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卷 : 6 期 : 1 页 : 18-35 出版年 : 2000 被引频次 : 52 9. 标题 : Direct slicing of CAD models for rapid prototyping 作者 : Jamieson R, Hacker H 来源出版物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卷 : 1 期 : 2 页 : 4-12 出版年 : 1995 被引频次 : 52 10. 标题 : Multi-nozzle deposi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3D biopolymer tissue scaffolds 作者 : Khalil S, Nam J, Sun W 会议信息 : 15th Annual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Symposium, AUG, 2004 Austin, TX 来源出版物 :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卷 : 11 期 : 1 特刊 : Sp. Iss. SI 页 : 9-17 出版年 : 2005 被引频次 : 51
个人分类: 中国学者发文较多的期刊|7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Wiley 2011年创刊的《先进能源材料》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1-7-17 05:57
2011 年创刊的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先进能源材料》 ISSN: 1614-6832 ,双月刊,美国( WILEY PERIODICALS, INC, COMMERCE PLACE, 350 MAIN STREET, MALDEN, MA 02148-529 USA )出版, 2011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11 年的第 1 卷 1-3 期共 55 篇论文。 55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49 篇、评论 4 篇、社论 1 篇、更正 1 篇 . 55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20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21 篇,中国 11 篇 , 德国 8 篇,韩国 6 篇 , 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瑞士各 4 篇, 法国、西班牙 3 篇等。 55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 涉及 82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4 篇、复旦大学( FUDAN UNIV ) 3 篇、荷兰爱因霍芬科技大学耶拿大学( EINDHOVEN UNIV TECHNOL ) 3 篇。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先进能源材料》投稿指南: 该刊是一个国际性的、跨学科、英语同行评审期刊,主要刊登能量收集、转换和存储所用材料的原始研究论文、综述。先进能源材料涵盖所有能源相关的研究课题: · organic and inorganic photovoltaics · batteries and supercapacitors · fuel cells · hydrogen generation and storage · thermoelectrics · water splitting and photocatalysis · solar fuels and thermosolar power · magnetocalorics · piezoelectronics 在刊在 2011 年和 2012 年可以免费访问。 网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614-6840 编委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614-6840/homepage/2528_edbd.html 作者指南: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614-6840/homepage/2528_authorresources.html 在线投稿: http://www.manuscriptxpress.com/osm/jsp/osm.jsp
个人分类: SCI投稿|8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Elsevier《材料快报》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热度 2 wanyuehua 2011-7-4 07:01
Elsevier《材料快报》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Materials Letters 《材料快报》荷兰 ISSN:0167-577X , 1982 年创刊,全年 30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Elsevier 出版集团( ELSEVIER SCIENCE BV, PO BOX 211, 1000 AE AMSTERDAM, NETHERLANDS )出版,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和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1985 年的第 4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的第 65 卷第 13 期共 12621 篇论文。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1.299 , 2005 年 EI 收录 875 篇, SCI 2006 年影响因子 1.353 , SCI 2007 年影响因子 1.625 , SCI 2008 年影响因子 1.748 , SCI 2009 年影响因子 1.940 , SCI 2010 年影响因子 2.117 , 2010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2.194 。 2010 年 JCR 材料科学(多学科)排名第 50 位( 222 种)、 Q1 (一区),应用物理排名第 30 位( 116 种)、 Q2 (二区)。 说明:影响因子的四分位区间是指将一个学科领域内所有期刊影响因子大小顺序排列后,将所有期刊分成四等份,从而形成四个区间并分别标记为 Q1 , Q2 , Q3 , Q4 。 该刊是 EI 收录期刊, EI 从 1982 年开始收录, EI 共收录了该刊 1982-2011 年 12804 篇论文 SCI 收录该刊的 12621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12550 篇、更正 43 篇、社论 14 篇、会议论文 4 篇、通讯 2 篇等。 12621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104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中国 5578 篇(其中台湾地区 308 篇),印度 1423 篇,美国 1348 篇,日本 831 篇,韩国 830 篇,法国 331 篇,英国 294 篇,德国 264 篇,西班牙 255 篇,墨西哥 205 篇,巴西 175 篇,意大利 173 篇,新加坡 166 篇,澳大利亚 154 篇,加拿大 154 篇,埃及 152 篇,伊朗 140 篇等。 2000-2011年《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年发文量 12621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4034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 10 所单位均为中国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or ACAD SINICA ) 1087 篇、清华大学( TSING HUA UNIV ) 303 篇、吉林大学( JILIN UNIV ) 234 篇、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 ) 229 篇、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211 篇、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 TECHNOL ) 209 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 SCI TECHNOL CHINA ) 206 篇、山东大学( SHANDONG UNIV ) 190 篇、南京大学( NANJING UNIV ) 181 篇。 2000-2001 年 《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 发文 9549 篇共被引用 71,620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7758 次、 2008 年被引用 10918 次、 2009 年被引用 13911 次、 2010 年被引用 15250 次、 2011 年被引用 10161 次),年均引用次数 5968.33 , 平均引用 7.50 次 , H 指数为 53 (有 53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53 次以上)。 2000-2011年《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年引文量 1985-2011 年中国学者在 《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 上发文 5720 篇 排名第一, 5720 篇论文共被引用 38, 249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3888 次、 2008 年被引用 5649 次、 2009 年被引用 7321 次、 2010 年被引用 8150 次、 2011 年被引用 5511 次), 平均引用 7.26 次 ,年均引用 次数 1416.63 , H 指数为 46 (有 46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46 次以上)。 1985-2011年中国学者在《材料快报》(Materials Letters)上发文量 美国学者在 《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 上发文 1348 篇共被引用 13,666 次, 平均引用 10.14 次 , H 指数为 44 (有 44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44 次以上)。 印度学者在 《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 上发文 1423 篇共被引用 11,741 次, 平均引用 8.25 次 , H 指数为 36 (有 36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36 次以上)。 《材料快报》( Materials Letters )投稿指南: 刊载有关各种材料的物理与化学基础研究、加工工艺、应用等方面成果的快报。平均 3 个月的审稿周期,投稿平均命中率为 50% ,对格式要求非常严,审稿速度快 .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67577X 编委会: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editorialboard.cws_home/505672/ 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505672/aut hori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mlblue 该刊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10 篇论文: 1. 标题 : GLYCINE NITRATE COMBUSTION SYNTHESIS OF OXIDE CERAMIC POWDERS 作者 : CHICK LA, PEDERSON LR, MAUPIN GD,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10 期 : 1-2 页 : 6-12 出版年 : SEP 1990 被引频次 : 601 2. 标题 : BIOCHEMICALLY ACTIVE SOL-GEL GLASSES - THE TRAPPING OF ENZYMES 作者 : BRAUN S, RAPPOPORT S, ZUSMAN R,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10 期 : 1-2 页 : 1-5 出版年 : SEP 1990 被引频次 : 423 3. 标题 : A NOVEL COMBUSTION PROCESS FOR THE SYNTHESIS OF FINE PARTICLE ALPHA-ALUMINA AND RELATED OXIDE MATERIALS 作者 : KINGSLEY JJ, PATIL KC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6 期 : 11-12 页 : 427-432 出版年 : JUL 1988 被引频次 : 315 4. 标题 : (Na0.5K0.5)NbO3-LiTaO3 lead-free piezoelectric ceramics 作者 : Guo YP, Kakimoto K, Ohsato H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9 期 : 2-3 页 : 241-244 出版年 : JAN 2005 被引频次 : 232 5. 标题 : TI-BASED AMORPHOUS-ALLOYS WITH A WIDE SUPERCOOLED LIQUID REGION 作者 : INOUE A, NISHIYAMA N, AMIYA K,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19 期 : 3-4 页 : 131-135 出版年 : APR 1994 被引频次 : 157 6. 标题 : ZnO thin film sensor 作者 : Mitra P, Chatterjee AP, Maiti HS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35 期 : 1-2 页 : 33-38 出版年 : APR 1998 被引频次 : 154 7. 标题 : Effect of molecular weight on fibrous PVA produced by electrospinning 作者 : Koski A, Yim K, Shivkumar S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8 期 : 3-4 页 : 493-497 出版年 : JAN 2004 被引频次 : 146 8. 标题 : TI3SIC-BASED MATERIALS PREPARED BY HIP-SHS TECHNIQUES 作者 : LIS J, MIYAMOTO Y, PAMPUCH R,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22 期 : 3-4 页 : 163-168 出版年 : FEB 1995 被引频次 : 146 9. 标题 : Glass transition behavior of alumina/polymethylmethacrylate nanocomposites 作者 : Ash BJ, Schadler LS, Siegel RW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5 期 : 1-2 页 : 83-87 出版年 : JUL 2002 被引频次 : 145 10. 标题 : Synthesis of polystyrene-clay nanocomposites 作者 : Fu X, Qutubuddin S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42 期 : 1-2 页 : 12-15 出版年 : JAN 2000 被引频次 : 129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该刊发表论文被引最多的 5 篇论文: 1. 标题 : Synthesis-dependent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Y3Al5O12 : Re3+ (Re=Ce, Sm, Tb) phosphors 作者 : Zhou YH, Lin J, Yu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6 期 : 5 页 : 628-636 出版年 : NOV 2002 被引频次 : 101 Lin, J ( 通讯作者 ), Chinese Acad Sci, Changchun Inst Appl Chem, Key Lab Rare Earth Chem Phys, Changchun 130022, Peoples R China 2. 标题 :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co-doped with Fe3+ and Eu3+ ions for photocatalysis 作者 : Yang P, Lu C, Hua NP,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7 期 : 4 页 : 794-801 出版年 : DEC 2002 被引频次 : 90 Yang, P ( 通讯作者 ), Soochow Univ, Dept Chem, Suzhou 215006, Peoples R China 3. 标题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ized hydroxyapatite particles and hydroxyapatite/chitosan nano-composite for use in biomedical materials 作者 : Chen F, Wang ZC, Lin CJ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7 期 : 4 页 : 858-861 出版年 : DEC 2002 被引频次 : 90 Lin, CJ ( 通讯作者 ), Xiamen Univ, Dept Chem, State Key Lab Phys Chem Solid Surfaces, Xiamen 361005, Peoples R China 4. 标题 :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characterization of ceramic coatings produced on Ti-6Al-4V alloy by microarc oxidation in aluminate solution 作者 : Xue WB, Wang C, Chen RY,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2 期 : 6 页 : 435-441 出版年 : FEB 2002 被引频次 : 83 Xue, WB ( 通讯作者 ), Beijing Normal Univ, Inst Low Energy Nucl Phys, Key Lab Radiat Beam Technol Mat Modificat, Beijing 100875, Peoples R China 5. 标题 : Microstructure refinement of Mg-Al-Zn-Si alloys 作者 : Yuan GY, Liu ZL, Wang QD, et al. 来源出版物 : MATERIALS LETTERS 卷 : 56 期 : 1-2 页 : 53-58 出版年 : SEP 2002 被引频次 : 81 Yuan, GY ( 通讯作者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State Key Lab Met Matrix Composites, Shanghai 200030, Peoples R China
个人分类: 中国学者发文较多的期刊|3111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材料调侃诗
liany 2011-7-2 09:43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学材料死的早。熵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算自由能。两岸猿声啼不住,忙着讨论配位数。洛阳亲友不要问,三相何时能平衡。问君能有几多愁?扩散系数不会求。忽如一夜春风来,倒易点阵不会排。风萧萧兮易水寒,各种相图各种难。垂死病中惊坐起,学材料你伤不起~
1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Elsevier《合金与化合物杂志》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热度 3 wanyuehua 2011-7-2 06:45
Elsevier《合金与化合物杂志》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瑞士 ISSN:0925-8388 , 1959 年创刊,全年 42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1959 年创刊名为《 Journal of the Less Common Metals 》( SCI 收录期刊), 1991 年改为 现名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SCI 、 EI 收录期刊, Elsevier 出版集团( ELSEVIER SCIENCE SA, PO BOX 564, 1001 LAUSANNE, SWITZERLAND )出版, 1991 年 改为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仍旧 入选 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和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改名为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的 1991 年第 177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的第 509 卷第 28 期共 24788 篇论文。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1.370 , 2005 年 EI 收录 1167 篇, SCI 2006 年影响因子 1.250 , SCI 2007 年影响因子 1.455 , SCI 2008 年影响因子 1.510 , SCI 2009 年影响因子 2.135 , SCI 2010 年影响因子 2.134 , 2010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1.961 。 2010 年 JCR 材料科学(多学科)排名第 49 位( 222 种)、 Q1 (一区),冶金及冶金工程排名第 5 位( 74 种)、 Q1 (一区),物理化学排名第 63 位( 127 种)、 Q2 (二区)。 说明:影响因子的四分位区间是指将一个学科领域内所有期刊影响因子大小顺序排列后,将所有期刊分成四等份,从而形成四个区间并分别标记为 Q1 , Q2 , Q3 , Q4 。 该刊是 EI 收录期刊, EI 从 1991 年开始收录, EI 共收录了该刊 1991-2011 年 24774 篇论文。 SCI 收录该刊的 24788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17620 篇、会议论文 6505 篇、通讯 372 篇、评论 109 篇、社论 98 篇、更正 66 篇、传记 8 篇等。 24788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112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中国 6663 篇(其中台湾地区 759 篇),日本 3403 篇,法国 2258 篇,德国 2144 篇,美国 2100 篇,波兰 1691 篇,印度 1517 篇,俄罗斯 995 篇,乌克兰 820 篇,韩国 844 篇,意大利 569 篇,巴西 534 篇,英国 496 篇,瑞士 488 篇,西班牙 474 篇,荷兰 430 篇,奥地利 372 篇等。 24788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6234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 10 所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1384 篇、波兰科学院( POLISH ACAD SCI ) 771 篇、日本东北大学( TOHOKU UNIV ) 679 篇、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 CSIC ) 515 篇、日本大阪大学( OSAKA UNIV ) 446 篇、俄罗斯科学院( RUSSIAN ACAD SCI ) 314 篇、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 ) 313 篇、莫斯科大学( MOSCOW MV LOMONOSOV STATE UNIV ) 303 篇、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 TECHNOL ) 284 篇。 1991-2011 年中国学者在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发文排名第一, 其中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or ACAD SINICA ) 1384 篇、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 ) 313 篇、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 TECHNOL ) 284 篇、中南大学( CENT S UNIV ) 253 篇、北京科技大学( UNIV SCI TECHNOL BEIJING ) 253 篇、吉林大学( JILIN UNIV ) 225 篇、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198 篇、广西大学( GUANGXI UNIV ) 186 篇、山东大学( SHANDONG UNIV ) 169 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 SCI TECHNOL CHINA ) 140 篇。 中国学者在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上年发文量 中国学者在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上发文 5904 篇共被引用 32,183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2349 次、 2008 年被引用 3219 次、 2009 年被引用 5782 次、 2010 年被引用 8166 次、 2011 年被引用 6279 次),平均引用 5.49 次,年均引用次数 1532.52 , H 指数为 42 (有 42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42 次以上)。 中国学者在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上年引文量 美国学者在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上发文 2100 篇共被引用 21,812 次,平均引用 10.39 次, H 指数为 53 (有 53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53 次以上)。 日本学者在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上发文 3403 篇共被引用 33,568 次,平均引用 9.86 次, H 指数为 58 (有 58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58 次以上)。 《合金与化合物杂志》(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投稿指南: 该刊为国际性材料科学和固体化学与固体物理学的跨学科杂志。刊载稀有金属及其化合物、合金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论文、会议报告、简讯与书评。平均约 3 个月的审稿周期,投稿平均命中率为 70% ,稿件处理很及时, 4 个审稿人,年均发文量 2000 篇以上。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9258388 编委会: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editorialboard.cws_home/522468/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522468/authori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jalcom/ 该刊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10 篇论文: 1. 标题 : Ti-doped alkali metal aluminium hydrides as potential novel reversible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作者 : Bogdanovic B, Schwickardi M 会议信息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l Hydrogen System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AUG 25-30, 1996 LES DIABLERETS, SWITZERLAND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253 页 : 1-9 出版年 : MAY 20 1997 被引频次 : 791 2. 标题 : Protective coatings on magnesium and its alloys - a critical review 作者 : Gray JE, Luan B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336 期 : 1-2 页 : 88-113 出版年 : APR 18 2002 被引频次 : 584 3. 标题 : Nanocrystalline magnesium for hydrogen storage 作者 : Zaluska A, Zaluski L, Strom-Olsen JO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288 期 : 1-2 页 : 217-225 出版年 : JUN 29 1999 被引频次 : 393 4. 标题 : Metal-doped sodium aluminium hydrides as potential new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作者 : Bogdanovic B, Brand RA, Marjanovic A, et al.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302 期 : 1-2 页 : 36-58 出版年 : APR 28 2000 被引频次 : 377 5. 标题 : Catalytic effect of transition metals on hydrogen sorption in nanocrystalline ball milled MgH2-Tm (Tm=Ti, V, Mn, Fe and Ni) systems 作者 : Liang G, Huot J, Boily S, et al.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292 期 : 1-2 页 : 247-252 出版年 : NOV 15 1999 被引频次 : 343 6. 标题 : Metal oxides as catalysts for improved hydrogen sorption in nanocrystalline Mg-based materials 作者 : Oelerich W, Klassen T, Bormann R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315 期 : 1-2 页 : 237-242 出版年 : FEB 9 2001 被引频次 : 289 7. 标题 : Nanocrystalline metal hydrides 作者 : Zaluski L, Zaluska A, StromOlsen JO 会议信息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l Hydrogen System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AUG 25-30, 1996 LES DIABLERETS, SWITZERLAND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253 页 : 70-79 出版年 : MAY 20 1997 被引频次 : 262 8. 标题 :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AND DETERIORATION BEHAVIOR OF METAL HYDRIDE ELECTRODES 作者 : KURIYAMA N, SAKAI T, MIYAMURA H, et al.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202 页 : 183-197 出版年 : DEC 10 1993 被引频次 : 242 9. 标题 : A panoramic overview of hydrogen storage alloys from a gas reaction point of view 作者 : Sandrock G 会议信息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l-Hydrogen System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OCT 04-09, 1998 ZHEJIANG, PEOPLES R CHINA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293 页 : 877-888 出版年 : DEC 20 1999 被引频次 : 239 10. 标题 : Structural study and hydrogen sorption kinetics of ball-milled magnesium hydride 作者 : Huot J, Liang G, Boily S, et al. 会议信息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l-Hydrogen System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OCT 04-09, 1998 ZHEJIANG, PEOPLES R CHINA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293 页 : 495-500 出版年 : DEC 20 1999 被引频次 : 233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该刊发表论文被引最多的 5 篇论文: 1. 标题 : A novel red phosphor for 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 作者 : Hu YS, Zhuang WD, Ye HQ, et al.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390 期 : 1-2 页 : 226-229 出版年 : MAR 22 2005 被引频次 : 116 Zhuang, WD ( 通讯作者 ), Grirem Adv Mat Co Ltd, Gen Res Inst NonFerrous Met, Natl Engn Res Ctr Rare Earth Mat, 2 Xinjiekouwai St, Beijing 100088, Peoples R China 2. 标题 : EFFECTS OF THE STRUCTURE OF LIGANDS AND THEIR LN3+ COMPLEXES ON THE LUMINESCENCE OF THE CENTRAL LN3+ IONS 作者 : YANG YS, GONG ML, LI YY, et al. 会议信息 : 20th Rare Earth Research Conference, SEP 12-17, 1993 MONTEREY, CA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207 页 : 112-114 出版年 : JUN 1994 被引频次 : 109 YANG, YS ( 通讯作者 ), ZHONGSHAN UNIV, DEPT CHEM, CANTON 510275, PEOPLES R CHINA 3. 标题 : THE VALENCE CHANGE FROM RE3+ TO RE2+ (RE-EQUIVALENT-TO-EU, SM, YB) IN SRB4O7-RE PREPARED IN AIR AND THE SPECTRAL PROPERTIES OF RE2+ 作者 : PEI ZW, SU Q, ZHANG JY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198 期 : 1-2 页 : 51-53 出版年 : AUG 13 1993 被引频次 : 104 PEI ZW ( 通讯作者 ), ACAD SINICA, CHANGCHUN INST APPL CHEM, RARE EARTH CHEM PHYS LAB, CHANGCHUN 130022, PEOPLES R CHINA 4. 标题 : Microstructure and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high strength Mg-10Gd-2Y-0.5Zr alloy 作者 : He SM, Zeng XQ, Peng LM, et al.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427 期 : 1-2 页 : 316-323 出版年 : JAN 16 2007 被引频次 : 92 He, SM ( 通讯作者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Sch Mat Sci Engn, 1954 Huashan Rd, Shanghai 200030, Peoples R China 5. 标题 :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structur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a0.7Mg0.3(Ni0.85Co0.15)(x) (x=3.15-3.80) hydrogen storage electrode alloys 作者 : Pan HG, Liu YF, Gao MX, et al. 来源出版物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卷 : 351 期 : 1-2 页 : 228-234 出版年 : MAR 10 2003 被引频次 : 89 Pan, HG ( 通讯作者 ), Zhejiang Univ, Dept Mat Sci Engn, Hangzhou 310027, Peoples R China
个人分类: 中国学者发文较多的期刊|54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Elsevier《碳》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wanyuehua 2011-6-28 06:14
Elsevier《碳》SCI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Carbon 《碳》英国 ISSN: 0008-6223, 1963 年创刊,全年 15 期,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 SCI 、 EI 收录期刊 , Elsevier 出版集团(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OX5 1GB, ENGLAND )出版,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和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1963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的第 49 卷第 9 期共 11787 篇论文。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3.419 , 2005 年 EI 收录 452 篇, SCI 2006 年影响因子 3.884 , SCI 2007 年影响因子 4.26 , SCI 2008 年影响因子 4.373 , 2009 年影响因子 4.504 , 2009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5.098 。 2009 年 JCR 材料科学(多学科)排名第 20 位( 214 种)、 Q1 (一区),化学(物理)排名第 121 位( 20 种)、 Q1 (一区)。 说明:影响因子的四分位区间是指将一个学科领域内所有期刊影响因子大小顺序排列后,将所有期刊分成四等份,从而形成四个区间并分别标记为 Q1 , Q2 , Q3 , Q4 。 SCI 收录该刊的 11787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7444 篇、会议摘要 2293 篇、通讯 1443 篇、会议论文 344 篇、社论 101 篇、评论 45 篇、更正 55 篇、传记 30 篇、新闻 6 篇等。 11787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92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2864 篇,日本 1573 篇,中国 1420 篇(其中台湾地区 170 篇),法国 959 篇,英国 723 篇,西班牙 534 篇,德国 416 篇,韩国 345 篇,加拿大 255 篇,波兰 245 篇,印度 221 篇等。 Carbon 《碳》年发文量 11787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3305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 10 所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335 篇、宾州州立大学( PENN STATE UNIV ) 269 篇、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 CSIC ) 191 篇、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 CNRS ) 187 篇、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UNIV KARLSRUHE ) 171 篇、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 UNIV ALICANTE ) 164 篇,日本九州大学( KYUSHU UNIV ) 152 篇、日本北海道大学( HOKKAIDO UNIV ) 117 篇、日本京都大学( KYOTO UNIV ) 107 篇、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OAK RIDGE NATL LAB ) 107 篇。 Carbon 《碳》年引文量 2000-2011 年中国学者在 Carbon 《碳》 发文排名第一, 其中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335 篇、清华大学( TSING HUA UNIV ) 138 篇、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 49 篇、北京大学( PEKING UNIV ) 47 篇、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 ) 45 篇、大连理工大学( DALIAN UNIV TECHNOL ) 43 篇、西北工业大学( NORTHWESTERN POLYTECH UNIV ) 41 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 SCI TECHNOL CHINA ) 41 篇。 1980-2011 年 Carbon 《碳》 9093 篇文章共被引用 157,699 次(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12813 次、 2008 年被引用 16899 次、 2009 年被引用 18590 次, 2010 年被引用 21039 次, 2011 年被引用 13596 次),平均引用 17.34 次,年均引用次数 4928.09 , H 指数为 126 (有 126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126 次以上)。 Carbon 《碳》投稿指南: 该刊主要刊载含碳材料的物理、化学与工艺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简讯。平均 约 2 个月的审稿周期,投稿平均命中率为 40% ,格式审查较为严格。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086223 编委会: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editorialboard.cws_home/258/edit 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258/authori 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carbon/ 该刊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10 篇论文: 1. 标题 : SOME ASPECTS OF THE SURFACE-CHEMISTRY OF CARBON-BLACKS AND OTHER CARBONS 作者 : BOEHM HP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32 期 : 5 页 : 759-769 出版年 : 1994 被引频次 : 777 2. 标题 : Carbon materials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storage of energy in capacitors 作者 : Frackowiak E, Beguin F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39 期 : 6 页 : 937-950 出版年 : 2001 被引频次 : 758 3. 标题 : Synthesis of graphene-based nanosheets via chemical reduction of exfoliated graphite oxide 作者 : Stankovich S, Dikin DA, Piner RD,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45 期 : 7 页 : 1558-1565 出版年 : JUN 2007 被引频次 : 751 4. 标题 : CATALYTIC GROWTH OF CARBON FILAMENTS 作者 : BAKER RTK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27 期 : 3 页 : 315-323 出版年 : 1989 被引频次 : 691 5. 标题 : Modification of the surface chemistry of activated carbons 作者 : Figueiredo JL, Pereira MFR, Freitas MMA,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37 期 : 9 页 : 1379-1389 出版年 : 1999 被引频次 : 649 6. 标题 : Raman spectroscopy on isolated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s 作者 : Dresselhaus MS, Dresselhaus G, Jorio A,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40 期 : 12 页 : 2043-2061 出版年 : 2002 被引频次 : 586 7. 标题 : The role of carbon materials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作者 : Rodriguez-Reinoso F 会议信息 : 23rd Biennial Conference on Carbon (Carbon 97), JUL 13-18, 1997 PENN STATE UNIV, UNIVERSITY PK, PA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36 期 : 3 页 : 159-175 出版年 : 1998 被引频次 : 441 8. 标题 : Small but strong: A review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polymer composites 作者 : Coleman JN, Khan U, Blau WJ,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44 期 : 9 页 : 1624-1652 出版年 : AUG 2006 被引频次 : 436 9. 标题 : MECHANICAL AND THERMAL-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 作者 : RUOFF RS, LORENTS DC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33 期 : 7 页 : 925-930 出版年 : 1995 被引频次 : 406 10. 标题 : PHYSICS OF CARBON NANOTUBES 作者 : DRESSELHAUS MS, DRESSELHAUS G, SAITO R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33 期 : 7 页 : 883-891 出版年 : 1995 被引频次 : 344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该刊发表论文被引最多的 5 篇论文: 1. 标题 : Hydrogen storage in carbon nanotubes 作者 : Cheng HM, Yang QH, Liu C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39 期 : 10 页 : 1447-1454 出版年 : 2001 被引频次 : 226 Cheng, HM ( 通讯作者 ), Chinese Acad Sci, Inst Met Res, Shenyang 110015, Peoples R China 2. 标题 : Carbon nanotubes as support for cathode catalyst of a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作者 : Li WZ, Liang CH, Qiu JS,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40 期 : 5 页 : 791-794 出版年 : 2002 被引频次 : 217 Xin, Q ( 通讯作者 ), Chinese Acad Sci, Dalian Inst Chem Phys, State Key Lab Catalysis, Dalian 116023, Peoples R China 3. 标题 : Adsorption of cadmium(II)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surface oxidized carbon nanotubes 作者 : Li YH, Wang SG, Luan ZK,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41 期 : 5 页 : 1057-1062 出版年 : 2003 被引频次 : 216 Li, YH ( 通讯作者 ), Tsing Hua Univ, Dept Mech Engn, Beijing 100084, Peoples R China 4. 标题 :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s by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CH4 or CO on a Ni-MgO catalyst 作者 : Chen P, Zhang HB, Lin GD,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35 期 : 10-11 页 : 1495-1501 出版年 : 1997 被引频次 : 216 Zhang, HB ( 通讯作者 ), Xiamen Univ, Dept Chem, Xiamen 361005, Peoples R China 5. 标题 : Hydrogen uptake in vapor-grown carbon nanofibers 作者 : Fan YY, Liao B, Liu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ARBON 卷 : 37 期 : 10 页 : 1649-1652 出版年 : 1999 被引频次 : 148 Cheng, HM ( 通讯作者 ), Chinese Acad Sci, Inst Met Res, Shenyang 110015, Peoples R China
个人分类: 中国学者发文较多的期刊|10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名词解说:材料
热度 2 liwei999 2011-6-11 15:19
名词解说:材料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0/2011 11:04:45 利用其某种(些)物质的特性 ,用于制造产品的 初始凝聚态物质 。材料与原料的区别在于:加工后,依然保持初始物质的可识别性的,一般称之为材料;未能保持初始物质的可识别性的,一般称之为原料。 有感于 快乐的材料科学-(1)什么是材料?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对于“可识别”的说法,原帖陈老师提出了“直接/间接”的说法。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0/2011 18:55:52 Quote 原材料与材料的区别在于, 后者可直接用于制造特定的元件/器件/零件/部件/部件/结构/生物组织/器官等最终产品, 而前者不能。 镜某以为,从人的感受看,用料的直接/间接在此很难区分。做米饭,材料显然是大米。但水是什么“料”呢?说是材料有些别扭。用土豆生产淀粉,也应该算是直接的了。但是因为淀粉不再保持土豆的原形,因此土豆通常被称为“原料”。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网上搜集的2010年SCI收录材料期刊、纳米类影响因子及排名
麦立强 2011-3-29 19:50
2010纳米类期刊最新影响因子 CHEM REV 35.957 REV MOD PHYS 33.145 NATURE 34.480 SCIENCE 29.747 NAT MATER 29.504 NAT BIOTECHNOL 29.495 NAT NANOTECHNOL 26.309 NAT PHOTONICS 22.869 CHEM SOC REV 20.086 NAT PHYS 15.491 NANO TODAY 13.237 ANGEW CHEM INT EDIT 11.829 MATER TODAY 11.452 NANO LETT 9.991 J AM CHEM SOC 8.580 ADV MATER 8.379 ACS NANO 7.493 PHYS REV LETT 7.328 ADV FUNCT MATER 6.990 LAB CHIP 6.342 NAT PROTOC 6.335 MRS BULL 6.330 SMALL 6.171 NANOTOXICOLOGY 5.744 CHEM COMMUN 5.504 ORG LETT 5.420 CHEM-EUR J 5.382 CHEM MATER 5.368 J CATAL 5.288 PHYS LETT B 5.083 J MATER CHEM 4.795 CHEMSUSCHEM 4.767 MACROMOLECULES 4.539 CARBON 4.504 PHYS TODAY 4.437 CHEM-ASIAN J 4.373 NANO RES 4.370 J PHYS CHEM C 4.224 CRYST GROWTH DES 4.162 PHYS CHEM CHEM PHYS 4.116 LANGMUIR 3.898 ACTA MATER 3.760 APPL PHYS LETT 3.554 PHYS REV B 3.475 J PHYS CHEM B 3.471 CHEMPHYSCHEM 3.453 NEW J PHYS 3.312 NANOTECHNOLOGY 3.137 J CHEM PHYS 3.093 NEW J CHEM 3.006 J PHYS CHEM A 2.899 NANOSCALE RES LETT 2.894 J PHYS SOC JPN 2.572 CHEM PHYS LETT 2.291 J PHYS D APPL PHYS 2.083 J APPL PHYS 2.072 MATER LETT 1.940 MATER RES BULL 1.879 SOLID STATE COMMUN 1.837 SURF SCI 1.798 ADV ENG MATER 1.761 J MATER SCI 1.471 J NANOSCI NANOTECHNO 1.435 Nature Materials 29.504 Nature Nanotechnology 26.309 Nature 34.480 Science 28.747 ACS Nano 7.493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3.471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4.224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1.67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1.234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1.435 Nanotechnology 3.137 Current Nanoscience 1.472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1.023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478 Nano Letters 9.991 Nano Today 13.237 Nano 1.008 Nano Research 4.370 Micro Nano Leters1.167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2.894 Physica E 1.177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11.829 Annu Rev Phys Chem 17.464 ASIAN J CHEM 4.373 Aust J Chem 1.959 Chem Lett 1.460 Chem Mater 5.368 Eur J Inorg Chem 2.941 Inorg Chem 4.657 Inorg Chem Commun 2.029 J Mater Chem 4.795 J Phys Chem Solids 1.189 J Sold State Chem 2.340 Mater Chem Phys 2.015 Phys Chem Chem Phys 4.116 J Am Chem Soc 8.580 Adv Mater 8.379 Adv Funct Mater 6.990 Chem Commun 5.504 Small 6.171 Chem-Eur J 5.382 Cryst Growth Des 4.162 J Cryst Growth 1.534 J Mater Res 1.667 J Mater Sci 1.471 J Mater Sci Technol 0.828 Mater Design 1.518 Mater Sci Eng R 12.217 Mater Lett 1.940 Mater Res Bull 1.879 Mater Res Innov 1.723 Mater Today 11.452 Langmuir 3.898 Accounts Chem Res 18.230 Chem Rev 35.957 J Alloy Compd 2.135 Appl PHys Lett 3.554 Appl Phys A 1.595 J Appl Phys 2.072 Jpn J Appl Phys 1.138 Phys Rev B 3.475 Phys Rev Lett 7.328 Chem Phys Lett 2.291 J Chem Phys 3.093 上面摘自 沈国震 教授的博客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l/24409159 SCI收录材料期刊影响因子及排名(一) Nature 自然 31.434 Science 科学 28.103 Nature Material 自然(材料) 23.132 Nature Nanotechnology 自然(纳米技术) 20.571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进展 18.132 Nature Physics 自然(物理) 16.821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聚合物科学进展 16.819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表面科学报告 12.808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R-reports 材料科学与工程报告 12.619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应用化学国际版 10.879 Nano Letters 纳米快报 10.371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 8.19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美国化学会志 8.091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 材料研究年度评论 7.947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物理评论快报 7.180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先进功能材料 6.808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 聚合物科学发展 6.802 Biomaterials 生物材料 6.646 Small 微观? 6.525 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 表面科学进展 5.429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化学通信 5.34 MRS Bulletin 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公告 5.290 Chemistry of Materials 材料化学 5.046 Advances in Catalysis 先进催化 4.81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材料化学杂志 4.646 Carbon 碳 4.373 Crystal Growth Design 晶体生长与设计 4.215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电化学通讯 4.194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物理化学杂志, B 辑:材料、表面、界面与生物物理 4.189 Inorganic Chemistry 有机化学 4.147 Langmuir 朗缪尔 4.097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物理化学 4.06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塑性国际杂志 3.875 Acta Materialia 材料学报 3.729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应用物理快报 3.726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电源技术 3.477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固体力学与固体物理学杂志 3.467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 国际材料评论 3.462 Nanotechnology 纳米技术 3.446 Jour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 应用结晶学 3.212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2.992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Materials Science 固态和材料科学的动态 2.976 Scripta Materialia 材料快报 2.887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物理化学杂志, A 辑 2.871 Biometals 生物金属 2.801 Ultramicroscopy 超显微术 2.629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多孔和类孔材料 2.555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 2.533 Current Nanoscience 当代纳米科学 2.437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电化学界 2.437 Solid State Ionics 固体离子 2.425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IEEE 量子电子学杂志 2.413 Mechanics of Materials 材料力学 2.374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纳米颗粒研究 2.299 CORROSION SCIENCE 腐蚀科学 2.293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应用物理杂志 2.201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Science-Polymer Edition 生物材料科学 — 聚合物版 2.158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IEEE 纳米学报 2.154 Progress in Crystal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terials 晶体生长和材料表征进展 2.129 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物理杂志 D—— 应用物理 2.104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美国陶瓷学会杂志 2.101 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金刚石及相关材料 2.092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Data 化学和工程资料杂志 2.063 Intermetallics 金属间化合物 2.034 Electrochemical and Solid State Letters 固体电化学快报 2.001 Synthetic Metals 合成金属 1.962 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复合材料 A 应用科学与制备 1.951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 1.929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固体化学 1.91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物理学学报:凝聚态物质 1.9 Urnal of Bioactive and Compatible Polymer 生物活性与兼容性聚合物杂志 1.89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传热与传质 1.894 Applied Physics A-Materials Science Processing 应用物理 A -材料科学和进展 1.884 Thin Solid Films 固体薄膜 1.884 Surface Coatings Technology 表面与涂层技术 1.860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C-Biomimetic and Supramolecular Systems 材料科学与工程 C— 仿生与超分子系统 1.812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材料研究公告 1.8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固体与结构 1.809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tructural Materials Properties Microst 材料科学和工程 A— 结构材料的性能、组织与加工 1.806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材料化学与物理 1.799 Powder Technology 粉末技术 1.766 Materials Letters 材料快报 1.748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材料研究杂志 1.743 Smart Materials Structures 智能材料与结构 1.743 Solid State Sciences 固体科学 1.742 Polymer Testing 聚合物测试 1.736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纳米研究快报 1.731 Surface Science 表面科学 1.731 Optical Materials 光学材料 1.71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热科学 1.683 Thermochimica Acta 热化学学报 1.659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pplications 生物材料应用杂志 1.635 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1.63 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固体电化学杂志 1.597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欧洲陶瓷学会杂志 1.58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Solid State Materials for Advanced Tech 材料科学与工程 B— 先进技术用固体材料 1.577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应用表面科学 1.576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欧洲物理杂志 B 1.568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固体物理通信 1.55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疲劳国际杂志 1.556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计算材料科学 1.549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水泥与混凝土研究 1.549 Philosophical Magazine Letters 哲学杂志(包括材料) 1.548 Current Applied Physics 当代应用物理 1.526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合金和化合物杂志 1.51 Wear 磨损 1.509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Medicine 材料科学杂志 — 医用材料 1.508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先进工程材料 1.506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核材料杂志 1.50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 应用陶瓷技术 1.488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化学气相沉积 1.483 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 复合材料 B 工程 1.481 Composite Structures 复合材料结构 1.454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非晶固体杂志 1.449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Technology B 真空科学与技术杂志 B 1.445 Semi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半导体科学与技术 1.434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溶胶凝胶科学与技术杂志 1.43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lding and Joining 焊接科学与技术 1.426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Physic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 冶金与材料会刊 A—— 物理冶金和材料 1.389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建模与模拟 1.388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Physics of Condensed Matter Structure Defect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哲学杂志 A 凝聚态物质结构缺陷和机械性能物理 1.384 Philosophical Magazine 哲学杂志 1.384 Ceramics International 国际陶瓷 1.369 Oxidation of Metals 材料氧化 1.359 Modern Physics Letters A 现代物理快报 A 1.334 Cement Concrete Composites 水泥与混凝土复合材料 1.312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 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 1.293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磁学与磁性材料杂志 1.283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电子材料杂志 1.283 Surface and Interface Analysis 表面与界面分析 1.27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1.267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 计算与理论纳米科学 1.256 IEEE TRANSACTIONS ON ADVANCED PACKAGING IEEE 高级封装会刊 1.253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材料表征 1.22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Hard Materials 耐火金属和硬质材料国际杂志 1.221 Physica Status solidi A-Applied Research 固态物理 A—— 应用研究 1.205 PHASE TRANSITIONS 相变 1.201 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 热喷涂技术杂志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纳米工程 1.184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杂志 1.181 Journal of Vacuum Science Technology A-VACUUM Surfaces and Films 真空科学与技术 A 真空表面和薄膜 1.173 PHYSICA STATUS SOLIDI B-BASIC RESEARCH 固态物理 B— 基础研究 1.166 MATERIALS SCIENCE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半导体加工的材料科学 1.15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断裂学报 1.147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材料加工技术杂志 1.143 Metals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国际金属及材料 1.139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IEEE 磁学会刊 1.129 Vacuum 真空 1.114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应用电化学 1.111 Materials Design 材料与设计 1.107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固体物理与化学杂志 1.103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Nanoscience 实验纳米科学 1.103 POLYMER COMPOSITES 聚合物复合材料 1.054 摘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f92260100kf8z.html
个人分类: 文献检索|7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Wiley《先进的工程材料》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热度 1 wanyuehua 2011-1-22 09:01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先进的工程材料》德国 ISSN:1438-1656 , 1999 年创刊,全年 12 期,德国( WILEY-V C H VERLAG GMBH, PO BOX 10 11 61, D-69451 WEINHEIM, GERMANY )出版, SCI 、 EI 收录期刊, 2000 年入选 Web of Scienc 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1999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0 年的第 12 卷第 11 期共 2322 篇文章。 该刊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1.297 , 2006 年影响因子 1.482 , 2007 年影响因子 1.483 , 2008 年影响因子 1.506 , 2009 年影响因子 1.761, 2009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2.000 。 2009 年 JCR 材料科学(多学科)排名第 61 位( 214 种), Q2 (二区)。 说明:影响因子的四分位区间是指将一个学科领域内所有期刊影响因子大小顺序排列后,将所有期刊分成四等份,从而形成四个区间并分别标记为 Q1 , Q2 , Q3 , Q4 。 SCI 收录该刊的 2322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1538 篇、新闻 361 篇、会议论文 157 篇、评论 152 篇、社论 103 篇、更正 4 篇、通讯 3 篇等。 2322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40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德国 786 篇,美国 230 篇,法国 209 篇,中国 212 篇(其中台湾地区 18 篇),英国 129 篇,瑞士 99 篇,日本 93 篇,奥地利 81 篇,意大利 62 篇,澳大利亚 58 篇,西班牙 55 篇,加拿大 42 篇,比利时 38 篇,荷兰、韩国各 31 篇,波兰 24 篇等。 中国学者在 《先进的工程材料》 (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56 篇, 吉林大学 ( Jilin Univ ) 16 篇、西安交通大学( Xian Jiaotong Univ ) 13 篇、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 Hong Kong ) 11 篇、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 Technol ) 10 篇、重庆大学( Chongqing Univ ) 8 篇等。 2322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1419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德国 亚琛工业大学 ( RHEIN WESTFAL TH AACHEN ) 64 篇、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56 篇、德国 埃朗根 - 纽伦堡大学 ( UNIV ERLANGEN NURNBERG ) 55 篇、吉斯达赫特研究中心( GKSS FORSCHUNGSZENTRUM GEESTHACHT GMBH ) 54 篇、 剑桥大学 ( UNIV CAMBRIDGE ) 39 篇、德国 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 (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 33 篇、 德国萨尔大学 ( UNIV SAARLAND ) 31 篇。 2322 篇文章共被引用 13,331 次 (其中 2007 年被引用 1600 次、 2008 年被引用 2155 次、 2009 年被引用 2604 次, 2010 年被引用 2875 次, 2011 年被引用 82 次), 平均引用 5.74 次 ,年均引用次数 1110.92 , H 指数为 46 (有 46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46 次)。 利用 Scopus 统计该刊 1999-2010 年 1960 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发现, 1960 篇论文共引用了 35429 篇参考文献,其中下面刊物被该刊引用最多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1051) 篇、 Acta Materialia (848) 篇、 Biomaterials (660) 篇、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570) 篇、 Scripta Materialia (564) 篇、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501) 篇、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467) 篇、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413) 篇、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395) 篇(自引)。 利用 Scopus 统计该刊 1999-2010 年 1960 篇论文的被引情况发现, 1960 篇论文共被 12264 篇文献他引,其中下面刊物引用该刊论文最多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612) 篇、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427) 篇(自引)、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386) 篇、 Acta Materialia (355) 篇、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92) 篇、 Scripta Materialia (258) 篇。 利用 Scopus 统计该刊 1999-2010 年 1960 篇论文的关键词发现, 1960 篇论文主要关键词为 Microstructure (230) 篇、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159) 篇、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155) 篇、 Aluminum (126) 篇、 Mechanical properties (123) 篇、 Sintering (111) 篇、 Ceramic materials (104) 篇、 Grain size and shape (88) 篇、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87) 篇、 Deformation (86) 篇、 Foams (82) 篇、 Computer simulation (79) 篇、 Composite materials (78) 篇、 Aluminum alloys (77) 篇、 Magnesium alloys (77) 篇、 X 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75) 篇、 Synthesis (chemical) (73) 篇、 Coatings (69) 篇、 Elastic moduli (69) 篇、 Grain boundaries (65) 篇、 Ductility (63) 篇、 Alumina (62) 篇、 Strength of materials (62) 篇、 Titanium (60) 篇等。 《先进的工程材料》 (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投稿指南 《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是德国材料学会、法国材料学会、瑞士材料联合会合作出版,发表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各个方面研究论文、新闻、会议论文、社论、评论、通讯等,涉及以下研究领域:高温材料、金属泡沫及其他多孔材料、先驱体陶瓷、材料腐蚀、金属间化合物、多元合金、生物医学材料、表面科学及涂层技术、激光在材料处理中运用、现代铸造及粉末冶金技术、非破坏性试验技术、复合建筑材料、材料行为与处理的数字仿真。 网址: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527-2648 编委会: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527-2648/homepage/2266_edbd.html 作者指南: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527-2648/homepage/2266_forauthors.html 在线投稿: http://www.manuscriptxpress.com/osm/jsp/osm.jsp
个人分类: SCI投稿|9949 次阅读|1 个评论
聚氨酯引关注,立即禁用有点难
songshuhui 2010-12-11 22:33
新京报新知周刊 发表于 2010-12-07 10:53 作者:任晓曦(保温材料领域硕士研究生) 因为一场大火,聚氨酯天下皆知。在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之后,公安部消防专家指出,聚氨酯保温材料是致火灾的五大因素之一。很多人开始担心自家所在楼宇中的保温材料是否就是聚氨酯制品。也有人在网上呼吁,完全禁用聚氨酯,甚至立即拆除全国所有楼宇中使用的聚氨酯材料。那么,聚氨酯该不该禁用呢,应该在现在就禁用吗,如果禁用聚氨酯,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为何是聚氨酯保温材料? 建筑物中使用保温材料可以保暖隔音,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有利于节能减排。可别小看了保温材料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在十一五提出的建筑节能发展目标中,建筑节能贡献率要达到20%,即节约1.2亿吨标准煤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 保温材料可以铺设在内墙,但实际应用起来保温效果不够理想,所以现在的保温材料通常都在外墙铺设。目前,市面上供应的民用外墙保温材料主要有聚苯板、挤塑板和聚氨酯泡沫。前两种材料的使用早于聚氨酯泡沫。现在仍有部分楼宇使用这些材料。与聚苯板和挤塑板相比,聚氨酯泡沫具有保温性能好、耐热性能好、使用寿命长、质轻、运输及施工方便等优点,耐水性也不错,价格则稍高。目前,聚氨酯泡沫已经逐渐取代了它们,成为外墙保温材料的首选。 作为一种有机保温材料,聚氨酯泡沫也免不了所有有机保温材料共有的缺点:易燃、耐高温耐火性能差、高温下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浓烟等。同时,聚氨酯泡沫材料起火燃烧后,火焰温度高,烟雾弥漫,增加了消防人员施救和现场人员撤离的难度。 除了这些有机保温材料外,另有一类无机保温材料可作为外墙保温材料。这些材料都无毒无味无害,燃点高,耐火性能好,高温下不发生化学反应、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具有很好的环境亲和性。可惜,这些无机保温材料在用作外墙保温时却存在着种种困难,如保温砂浆不能应用于高层建筑,保温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新型的硅酸钙系无机保温材料用作工程领域在技术上还不成熟;耐水性差更是各种无机保温材料的通病;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无机保温材料成本太高,如无机的岩棉板是聚氨酯泡沫价格的6倍以上。高成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方面性能优异且绿色环保的无机绝热材料的大规模使用,比聚氨酯耐火性能更优秀的酚醛泡沫材料就只有在鸟巢、水立方这样的高档公共建筑中才得以使用。 聚氨酯保温材料该不该禁 虽然外墙保温材料易燃的问题存在已久,但并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也并没有禁止聚氨酯的使用,直到央视大火后,这个问题才再次获得广泛关注。 在央视新楼配楼火灾、福建长乐拉丁酒吧火灾、深圳龙岗920火灾等一系列事故后,北京市消防部门下令对公众聚集场所采用聚氨酯类泡沫塑料等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的限期整改。深圳市也曾开展公众聚集场所可燃有毒装饰装修材料的集中整治,全面叫停聚氨酯装修材料。胶州路大火之后,聚氨酯泡沫寿终正寝的迹象也越来越明显,不仅是专家,连民众也参与到了针对这种材料的声讨活动中。 事实上,在这一连串事故前后,各相关部门就制订了一些法规,禁止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使用聚氨酯,但这些政策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效力不够及权责不明晰的问题。今年,北京某权威机构发布了一个建材目录,聚氨酯材料或改性聚氨酯材料就令人意外地同时出现在推广、限制、禁用材料中。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想要完全禁止使用包括聚氨酯泡沫在内的有机保温材料,似乎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然而,在胶州路大火之后,我们依然有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聚氨酯泡沫在国内已经使用十几年。如果这种材料被禁用,那已经使用在建筑中的聚氨酯泡沫该怎么办? 其次,若禁用聚氨酯泡沫等有机保温材料,那究竟该使用何种材料来代替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防火安全这个事关生死的问题上,仅仅是禁止使用有机保温材料是不够的。不管是央视大火、深圳龙岗大火,还是这次的胶州路大火,都由违规的行为、操作引起,外墙保温材料的易燃问题固然应该获得足够的关注,但烟花、违规焊接、政策引导、工程质量监督等问题同样值得引起重视。 建筑防火:保温材料以外 十二五计划的到来以及低碳生活理念的兴起必将对建筑节能带来新的要求,也必将引起外墙保温材料的革命性变革。不管是继续使用添加了高阻燃剂的聚氨酯泡沫,还是换用耐火性能更优越、造价更高的酚酚泡沫,还是使用造价更高的岩棉或硅质多孔材料,都将推动国内保温材料产业向安全和环保的理念更加迈进一步,使民众对于生活息息相关的保温材料能够更加放心。 建筑防火实际上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光把目光聚焦在保温材料的选择上面,在其他各个环节也大有可为。比如,在保温层的设计和施工时,就应该考虑采用防火结构。 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外墙保温的标准,加强监管的力度,尤其要加强对添加阻燃剂的有机保温材料的质量监控。建筑企业也要严格规范施工质量,对施工人员要加强培技能训,对工程的出包和转包要做到层层控制质量。 对于我们老百姓,从自身做起,强化安全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愿这次火灾事故能够为我们带来沉甸甸的教训!
个人分类: 环境|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氟化石墨烯材料或可替代聚四氟乙烯
byfan 2010-11-11 19:40
氟化石墨烯材料或可替代聚四氟乙烯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因发明石墨烯而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他们领导的研究小组又利用石墨烯制成了一种稳定耐高温的新材料,可替代用于不粘锅的特氟龙材料,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海姆和诺沃肖洛夫等人在新一期纳米科技刊物 SMALL 上报告说,他们对石墨烯进行氟化处理,获得了这种新材料。现在被广泛应用的特氟龙材料的化学名称是聚四氟乙烯,是由碳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塑料;而石墨烯是由薄薄的一层碳原子组成的物质,对石墨烯进行氟化处理后得到的材料实际上就是只有一层原子结构的特氟龙。 这种新材料同时具有石墨烯和特氟龙两种材料的优点。它像特氟龙那样化学性质稳定和耐高温,可以用于生产不粘锅和密封垫圈等产品;同时它又像石墨烯那样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可用于生产半导体的电学性能。 海姆说,两方面优点的结合使得这种材料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它不会只是被作为更薄更轻的特氟龙替代物,而是可以用在任何需要超薄、高强度、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涂层的场合,比如可以用于生产发光二极管中的超薄介质。(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SMALL 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个人分类: 网文集锦|1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LED的同行看过来,看这大手笔的旧新闻
jlxt33 2010-11-5 09:39
下面的地址是广东省科技厅《 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LED产业项目的通知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LED产业项目的通知 》 http://www.gdstc.gov.cn/HTML/zwgk/tzgg/12875638532787885633878445956687.html 看一下第一段的说明,是不是很振奋啊? 发展壮大LED产业,是省委、省政府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突破口和重点工作。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省委、省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2011年度专项资金将安排4.5亿元,重点支持LED产业发展。 再看一下时间安排,是不是很萎靡啊? 本次发布指南申报项目网上申报时间为2010年10月15日至11月3日下午5时。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10年11月10日下午5时。 我校11月2日发布的通告,大家就这样错过了。不过也算看到了一些前景,再接着做也许能做点儿有用的东西呢。 附上申报指南,供参考。 LED产业项目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请大家多关注广东的政策,说不定谁能分一块大蛋糕呢。祝福各位!
个人分类: 侃侃科学|3277 次阅读|2 个评论
闲话稀土
chemicalbond 2010-10-24 10:20
晚上读到镜子先生的一篇短文,他写的是一篇科学网文章的读后感。 *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0302,70302#msg-70302 (抱歉,该网站不再运营,链接无效) 镜老的知识算是很全面的,在这篇短文中就显示了物理出身的他对稀土也有那么多了解。当然也不排除他有查资料的好习惯 :-) 我虽然是学化学出身的,但是我的稀土知识早就严重老化了。记忆中为了应付无机化学考试,那时还把17个稀土元素给背了一篇。那次考试之后,我对稀土的认识几乎完全来自生活中的经历了。 上大学的时候,时常路过一个实验室,从来没有进去过,不过门口的招牌比较醒目,和稀土有关,所以我又回忆起来了。刚才搜索了一下,它的全名是“武汉大学稀土元素分析及生物电分析化学与电化学国家专业实验室”,名字很长,不过它基本反应了化学系的一些特色专业,那就是分析化学和电化学。我的不少同学后来都是跟那两领域打交道。 在美国西北大学读书的时候,了解到化学系有个老师在稀土方面研究较多,他的名字是Tobin Marks。 他是个很有趣的老师,中国学生戏称他为“马克思” 【不知是否和卡尔马克思有关】,据说是个工作狂人,就差点把床搬到办公室;他的实验室就跟工厂似的,有好几个车间,而且每个车间都有一堆人在干活。虽然我对他的工作了解不多,但是听说他是 F. A. Cotton 的得意门生,估计在无机化学界也算是个牛人。【 http://chemgroups.northwestern.edu/marks/research.html 】 工作以后,认识了一个同行是徐光宪先生的学生。这才知道徐先生不仅对量子化学有深入研究,也为稀土化学尤其是元素的分离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了解到徐先生的夫人是另一位著名的化学家,高晓霞。我记得好象是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高先生,那是因为她的介绍被刊登在《中学数理化》杂志上。 徐先生还有个学生叫做严纯华,现在是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今年8月30日的CEN杂志上,他的名字被提及很多次。那是因为哪篇文章讲的就是稀土的供应问题: http://pubs.acs.org/cen/coverstory/88/8835cover.html 那篇文章比较长,信息量很大。下面粗略地提及几点印象深刻的: 1. 稀土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特殊用途的材料,如特殊磁铁,光电材料,hybrid汽车的电池材料,等等。【互动百科比较全 http://www.hudong.com/wiki/%E7%A8%80%E5%9C%9F%E6%9D%90%E6%96%99 】 2. 美国地质勘探结果是:全球已经查明的稀土资源中,中国占~52%,美国只有13%,俄罗斯和澳大利亚都有将近5-6%,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和几个其它国家也有一些。 3. 80年代末期中国的大规模生产导致全球稀土价格大幅度下降。严纯华认为那时中国的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把大量的有毒化学品排入河流,代价是严重破坏了环境。 4. 中国稀土生产的低廉成本导致90年代国外厂家纷纷关门,以至于中国几乎完全垄断了稀土的生产。现在,全球100%的稀土金属和94%的稀土金属氧化物产品都来自中国。 5. 近年来中国稀土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美国的相关人士呼吁采取措施。一些公司开始筹备新的生产设施,并且把重点放在生产过程 的优化上,目标是低成本和低污染。不过,他们却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我刚才查了一下一个稀土公司的网站,上面显示他们现在有不少工作机会: http://www.molycorp.com/humanresources.asp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48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生如材料
wangxh 2010-9-20 22:25
人是什么?人生又是什么?虽然人们常说“人生如梦”,但究竟是什么,好像没人说清楚。 曾经有个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怪兽。它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害死。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斯芬克斯后来被比喻作谜一样的人和谜语。此谜虽然道出一些人生哲理,但并未回答“什么是人”。 今日午餐席间,一位博导从材料性能的角度道出了另一番人生的特征: 人在青少年以前像高分子材料 ,柔韧性好,容易塑造,但耐高温性能不好,经不起大风大浪; 进入青壮年时期像金属材料 ,柔性、塑性降低,但强度提高、抗腐蚀性、抗高温等性能大大提高,可谓英雄大有用武之地; 到了晚年像陶瓷材料或无机非金属材料 ,柔性、塑性消失,强度、抗腐蚀性、抗高温等性能虽然达到极致,但脆性太大——不仅缺钙,而且失去韧性,虽说是宁折不弯,但终究用武之地在减少。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兴起,陶瓷材料的脆性得到大大改善,但是人呢?仅仅补钙就可以解决老来顽固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20 次阅读|8 个评论
《材料科学技术著作丛书》
nyf 2010-9-20 09:06
《 材料科学技术著作丛书 》 众所周知,信息、能源和新材料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而 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 。鉴于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本领域的学术发展、交流和人才培养, 科学出版社与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秉承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三高特色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三严作风,共同组织一套学术水平高、权威性强、学科内容新、具备一定规模、有良好社会影响的丛书《 材料科学技术著作丛书 》。经科学出版社与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共同商定,聘请了国内知名的院士、专家担任编委会成员,具体如下: 顾 问 :师昌绪 严东生 李恒德 柯 俊 颜鸣皋 肖纪美 名誉主编 :师昌绪 主 编 :黄伯云 编 委 :干 勇 卢 柯 张 泽 范守善 屠海令 周 廉  罗宏杰李元元 李光宪 魏炳波 徐坚欧阳世翕 戴国强 施尔畏 高瑞平 白春礼 王占国 才鸿年  江东亮 朱道本 陈立泉 韩雅芳 黎懋明 编委会成员的主要职责是:规划选题方向;策划、推荐优秀作者和图书项目;对确认的作为本套丛书出版的书稿进行审查、并提出撰写建议。 本套丛书将从材料科学各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础理论出发,系统介绍 各类先进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 以及材料学科与其他学科如信息、能源、环境等学科的交叉性概念、方法、理论和应用技术 。希望本丛书能 反映国内外材料科学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并具有科学性、战略性、权威性、前沿性和先进性。 丛书出版选题方向主要包括: 学术专著: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重大科研项目的总结。 基础理论:在基础理论方面深入探索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资料和前人成果,经过分析论证,撰写的具有独到见解或新颖体系,对科学发展或培养科技人才有重要作用的系统性理论著作。 应用技术:把已有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著作。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欢迎您投稿! 丛书责任编辑联系方式: 联 系 人:牛宇锋 电 话:010-64017506 传 真:010-64030248 通信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科学出版社 100717 电子邮箱: niuyufeng@mail.sciencep.com 网 址:www.sciencep.co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仿生材料
pxlqingliu 2010-9-17 12:45
仿生材料学 仿生材料 指模仿生物的各种特点或特性而开发的材料。 1.仿生材料学的 研究内容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动物与植物,它们都属于生物的范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理想的无机或有机材料通过组合而形成,例如能够跳动80 年都不停止的人类心脏;几乎不发热量的冷血昆虫。从材料化学的观点来看,仅仅利用极少的几种高分子材料所制造的从细胞到纤维直至各种器官能够发挥如此多种多样的功能,简直不可思议。动植物为了铸造自己身体所用的材料在有机系列里有纤维素、木质素、甲壳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等,其构造非常复杂。 在高分子化学世界里,我们已经制造出了聚乙烯、聚氯乙烯、聚碳酸脂、聚酰胺等人工材料,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但是,人类所创造的材料与自然界生物体的构成材料还有很大的不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海鳗的发电器瞬间可以发出800 伏的电压,足以电死一头大象,但是它的发电器不是金属等导电器材,而是蛋白质的分子集合体;深海里有一种软体动物,其身体无疑也是由细胞材料所构成,但是却可承受很高的海水压力而自由地生存着。这些例子说明,许多生物体的某些构成材料是我们完全不知道的,这些材料大多数是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形成,并能发挥出特有的性能。当人们对这些生物现象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把它们应用于材料科学技术方面,就形成了仿生材料学。因此,仿生材料学的研究内容就是以阐明生物体的材料构造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 但是迄今为止该学科未开拓的领域和未解决的问题非常之多,可以认为仿生材料学的学科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进行仿生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必须要学习和了解许多相关的专门知识,例如,高分子化学、蛋白质工程科学、遗传学、生物学以及与其关联的技术等等。 2.仿生材料研究的 设想及其应用 例1 最早开始研究并取得成功的仿生材料之一就是模仿天然纤维和人的皮肤的接触感而制造的人造纤维。对蚕或者蜘蛛吐出的丝,人类自古就有很大的兴趣,这些丝纯粹是由蛋白质构成,特别是蚕丝,具有温暖的触感和美丽的光泽。二十世纪以来,人们模仿蚕吐丝的过程研制了各种化学纤维的纺丝方法,此后又模仿生物纤维的吸湿性、透气性等服用性能研制了许多新型纤维,例如,牛奶蛋白质与丙烯晴共聚纤维(东洋纺) ,商品名为稀苤的高吸湿性纤维(旭化成) 等等。这些产品的出现显示了人类仿造生物纤维表面细微形态与内部构造取得了成功。另外人们还对蚕的产丝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并且对蜘蛛丝也进行了研究(日本岛根大学) ,研究者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制造出与蚕丝完全一样的人造丝。 例2 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有肺,能够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水里的鱼有鳃,能够分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供给身体使用。人们仿造这种特性,制作了薄膜材料,用于制造高浓度氧气、分离超纯水等,以达到节省能源以及高分离率的目的。目前人们正在研制具有动物肺和鱼鳃那样功能的材料,如果研制成功的话,人类在水底世界的活动将发生一场新的革命。 例3 生物为了维持生命,能够非常高效地进行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这是在广阔的生物界都能看到的现象。例如,人们对萤火虫的发光机制作了研究,其发光原因是由于化学能高效率地转化为光能。虽然人类在化学领域中已体验了遗传信息的钥匙- 核酸的魅力,在试管中实现其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像萤火虫的这种能量变换方法目前人类还做不到。随着地球上现在所使用的能源逐渐枯竭,人类寻求新能源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如果能够找到象某些生物那样能够高效率地进行能量变换或者能量重组的材料与方法,将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希望和光明。 例4 卵是鸟类和爬虫类生育在体外的动物的最大细胞。它的壳,是石灰质构成的,内部有卵白和卵黄。美国学者Finks 对此发表了非常有趣的假说,认为卵的结构无论从力学或者工学的观点来思考,都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人类现在的包装技术与之相比相形见绌。卵壳的形成过程与牙齿和骨头的发育过程相同,被称之为钙化过程,与无机和有机的界面化学相关,据有关报道,人们正在研究一种人造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对有机和无机复合材料形成技术的研究,不仅在包装技术方面人们会学习和采用生物卵壳的形成方式,同时在医学科学中也会开创新的领域。 例5 植物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例如我们常见的西瓜是一种含水量极高的水果,在它的启发下,人们研制了一种与西瓜纤维素构造相似的超吸水性树脂,它是用特殊设计的高分子材料制造的,能够吸收超越自身重量数百倍到数千倍的水份,现在已用于废油的回收,既经济又高效。这种材料如果进一步得到完善的话,将来液体的包装和输送就可能用一种全新的技术来代替。比如,将来的饮料就不再是用现在的杯子来装,而是只要用一片薄膜即可。 例6 植物在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方面,也有许多独特的魅力。例如,从竹子的断面来看,一种称之为纤维束的组织密布在竹子的表皮,竹子的内部却很稀少,这样的结构形成了一种高强度的复合材料。但是当竹子还是竹笋的时候,这种纤维束在竹笋的断面上是均匀分布的,随着竹笋的生长,纤维束逐渐向外侧移动,最终形成最佳构造。再例如,树的年轮是由在冬天和夏天的生长不同而形成。这些能够方向性生长,形成高强度复合材料的过程,使人们受到了启示,最近,高分子世界已出现了研制这种方向型复合材料的动向,当然这并不是件易事。但这种成长型复合材料,也将是复合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例7 最后再举一例,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片,它就会像动物那样收缩。在这一种启发下,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的植田康弘研制了一种可以伸到小肠里的内视镜,他在内视镜的筒状部分使用了一种与含羞草叶片表面结构相似的弹性膜材料,它在肠道流体的压力下,会沿着轴向自动伸长或弯曲,从而使内视镜的筒状部分与肠道保持同一形状。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10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Prof Liqiang MAI 麦立强教授课题组(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
热度 1 麦立强 2010-9-14 22:09
基本情况 麦立强 ,男, 1975 年 12 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学习及教育经历 2008.6~2009.12 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高级研究学者 ( 合作指导老师:美国科学院院士 Charles M. Lieber 教授 ) 2006.2~2007.10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访问学者、博士后 ( 合作指导老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中林 教授 ) 2001.9~2004.6 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 导师: 陈文 教授 ) 1998.9~2001.7 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 ( 导师: 邹正光 教授 ) 1994.9~1998.7 太原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 2010~ 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9~ 至今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教授 2007~ 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破格教授 2004~2007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 《 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 》副主编、编委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国际固态离子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 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评审专家 《 Nano Letters 》、《 Advanced Materials 》、《 J Physics Chemistry B 》等国际著名杂志审稿人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通讯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材料 纳电子生物材料与器件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 10 余项,并参与完成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 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奖励多项;指导学生获首届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全国大学生 挑战杯 二等奖( 3 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 项 ) 、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 届)等。 (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072153 ):钒氧化物 / 聚噻吩超长同轴纳米电缆的阵列构筑及脱嵌锂性能, 2011.01~2013.12 ,项目负责人 (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702039 ): 钒氧化物纳米棒及其有序网络的电输运与光电导性能研究, 2008.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3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0070497012 ):银钒复合氧化物纳米带阵列及磁性能研究, 2008.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4 )国家教育部教外司留 (2008)890 号 Zn 3 P 2 /VO x 一维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5 )武汉市创新人才开发资金专项 (2008)84 号:磷化锌 / 氧化钼 / 聚苯并噻吩多层同轴纳米电缆的阵列构筑与光电性能,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010-II-016) ( 6 )基于有序化钒氧化物 / 聚噻吩超长同轴纳米电缆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与机理研究, 2010.1~2011.12 ,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 为通讯联系人 ) 在 Nano Lett ( 影响因子 9.991 ,第一作者 4 篇 ) 、 Adv Mater ( 影响因子 8.379 ,第一作者 ) 、 ACS Nano ( 影响因子 7.493 ) 等刊物上系统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被 SCI 收录 52 篇,被国际著名刊物 Prog Mater Sci 、 Nano Lett 、 Adv Mater 等引用 395 次 ( 他人施引文献 251 篇,施引作者包括 MS Whittingham 、 GD Stucky 、 R Tenne 、 CNR Rao 等世界一流科学家 ) ,已分别被著名学术刊物 J Phys Chem C 、 J Mater Res 邀请撰写评述性论文 ( Review paper ) 。应邀撰写英文专著章节 1 部。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 9 次,担任分会主席 3 次。 1. L.Q. Mai*, Y.J. Dong*, L. Xu, and C.H. Han, Single Nanowire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Nano Lett . 10(10) , 42734278 (2010). (Highlighted by Nanowerk) 2. L.Q. Mai*, L. Xu, B. Hu and Y.H. Gu, Improved cycling stability of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 materials enabled by pre-lithiation. J. Mater. Res 25 , 1413-1420 (2010). ( Review paper ) 3. L.Q. Mai*, L. Xu, C.H. Han, X. Xu, Y.Z. Luo, S.Y. Zhao and Y.L. Zhao, Electrospun Ultralong Hierarchical Vanadium Oxide Nanowires with High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Nano Lett . 10(11) , 47504755 (2010). (Highlighted by Green Car Congress) 4. L.Q. Mai*, L. Xu, Q. Gao, C.H. Han, B. Hu and Y.Q. Pi, Single -AgVO 3 Nanowire H 2 S Sensor . Nano Lett . 10(7) , 26042608 (2010). 5. L.Q. Mai*, Y. Gu, C.H. Han, B. Hu, W. Chen*, P.C. Zhang, L. Xu, W.L. Guo and Y. Dai,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 2 Nanowires. Nano. Lett . 9 , 826-830 (2009). 6. L.Q. Mai , B. Hu, W. Chen*, Y.Y. Qi, C.S. Lao, R.S. Yang and Z.L. Wang*, Lithiated MoO 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 19 , 37123716 (2007). 7. L.Q. Mai , C.S. Lao, B. Hu, J. Zhou, Y.Y. Qi, W. Chen, E.D. Gu and Z.L. Wang*,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of Single Crystal NH 4 V 3 O 8 Nanobelts. J. Phys. Chem. B. 110 , 18138-18141 (2006). 8. L.Q.Mai* , B. Hu, T. Hu, W. Chen* and E.D. Gu,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o-doped VO 2 Nanowire Array Film by Melting-quenching Sol-gel Method. J. Phys. Chem. B . 110 , 19083-19086 (2006). 9. L.Q. Mai , W. Guo, B. Hu, W. Jin, and W. Che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Ox-based nanorods. J Phys Chem C. 112 , 423-429 (2008) ( Review paper ) 10. L.Q. Mai , W. Chen*, Q. Xu, J.F. Peng and Q.Y. Zhu, Mo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Chem. Phys. Lett . 382 , 307-312 (2003) 11.B. Hu, L.Q. Mai , W. Chen*, F. Yang,From MoO 3 Nanobelts to MoO 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 3 , 478-482(2009) 主要国家发明专利 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其中 10 项已授权 。 1. 二氧化钒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03125408.X) 2. 金属阳离子掺杂的钒氧化物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03125385.7) 3. 一种有机酸络合燃烧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 授权号: ZL02147763.9) 4. 二氧化钒纳米棒由 B 相向 M 相转变的处理方法 ( 授权号: ZL 200410060859.8) 5. 一种表面修饰的纳米 LiMVO4 正极材料及修饰方法 ( 授权号: ZL 2004100613773) 6. 三氧化钼层叠纳米棒及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200510019381.9) 7. 一种锂化三氧化钼纳米带电极材料及其锂化改性方法(授权号 ZL 200710052368.2 ) 8. 一种实现二氧化钒纳米线单分散修饰和择优取向排列的方法 ( 申请号 200810237425.9) 9. 分级结构钒氧化物超长纳米线及其制备方法 ( 申请号 201010194708.7) 10. 单根纳米线电化学器件及其组装、原位表征的方法 ( 申请号 201010275021.6) 主要奖励与荣誉 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 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奖励多项;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 3 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 2 项 ) 、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 届)等。 2010 微纳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研究入选武汉市三个一百 工程 (100 个原始创新成果 ) 2010 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08 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 2009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6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05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二 ) 2005 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 2004 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04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排名第三 ) 、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 排名第二 ) 2004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武汉理工大学 五四青年奖章 2003 中国硅酸盐学会 2003 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2 武汉理工大学 长飞奖学金 在读学生 研究生 2010 常靓 李涵 董霏 牛朝江 2009 罗艳珠 徐絮 皮玉强 2008 徐林(提前攻博)杨霜 杨帆 本科生 韩久慧(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 赵云龙、赵石勇(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者)等 指导过的已毕业学生 : 研究生 2007 顾彦辉(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高倩 2006 高媛(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2005 胡彬(提前攻博,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访问博士生) 郭万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胡波 本科生 吴一民(现为牛津大学博士生) 金伟(硕博连读,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 蒋亚楠(已被保送北航江雷院士组) 张鹏超(已被保送中科院化学所江雷院士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徐浩然(已被保送中科大读研,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等 联系方式 Office/Lab Phone: +86-15717163979 Mobile Phone: +86-13554628578 Fax: +86-27-87879468 E-mail : mlq@cmliris.harvard.edu ; mlq518@gmail.com; mlq518@whut.edu.cn 实验室: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 新材所 3 楼 ) 欢迎有志于从事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的有志之士加盟本课题组! Personal Data Liqiang Mai , Male, Ph.D., Professor Working units: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dergraduate: B.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98 Graduate: M.E.,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1 (Supervisor: Prof Zhengguang Zou) Graduate: Ph.D.,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 (Supervisor: Prof Wen Chen) Postgraduate: Postdoctoral Research,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2007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Zhonglin Wang) 2008- present: Advanced Research Scholar, Harvard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Charles M. Liebe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2004-2007: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present: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present: Professor in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2006-present: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 , Council member of Youth Committee of Chines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lid State Ionics,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d Chinese Silicate Society; Appraisal experts of Research Fund and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ic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Fok Ying-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Awards; Referee of famous international journals such as Nano Letters , Advanced Materials , J Physics Chemistry B , etc. Referee of China Science paper Online. Research Interests Nano-semiconductor materials devices New energy materials Nanoelectronic and biological materials devices. Research Projects He has conducted more than 10 research projects as project principal such 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etc. and taken part in projects such as 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nited States, etc. as main researcher. He has received Nomination Award of the Excellent PhD Dissertation of China,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Prize of Guangxi province. His students have received Chinese 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 The Challenge Cup of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research fund for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Excellent B.E.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etc. (1) Ordered construction and lithium ion insertion/extraction properties of vanadium oxide /polythiophene superlong coaxial nanocable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I) (2) Study on electrical transport and photoconductivity of vanadium oxide nanorods and ordered networks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I) (3) Magnetic property of Silver Vanadium Oxide Nanobelt Array, the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PI) (4)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one dimensional Zn 3 P 2 /VO x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I) (5) Fabrication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zinc phosphite/ molybdenum oxides/ poly phenylenevinylene multi-layer nanocable arrays Wuhan innovation fund (PI); Electrogenesis property and mechanism of microbial fuel cell based on ordered vanadium oxide /polythiophene superlong coaxial nanocables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PI) Publications (*Corresponding author) Prof Liqiang Mai has published 53 papers tagged by SCI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Nano Lett , Adv Mater , ACS Nano ,etc, which have been cited 395 times by the world leading scientists such as MS Whittingham, GD Stucky, R Tenne, CNR Rao, etc in Prog Mater Sci (IF: 20.846 ), Nano Lett , Adv Mater ,etc. He has been invited to co-author 1 book chapter in English and to publish 3 review papers by J Phys Chem C , J Mater Res , etc. He has 10 patents authorized among 15 filed applications. He has given 9 invited presentations, and acted as seminar chairman 3 times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Contact Information Office/Lab Phone: +86-15717163979 Mobile Phone: +86-13554628578 Fax: +86-27-87879468 E-mail : mlq@cmliris.harvard.edu , mlq518@gmail.com , mlq518@whut.edu.cn Lab : SKLWUT,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the third floor of Sate Key Lab) You are welcome to join Prof Mais research group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16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SCI收录期刊《计算机、材料及连续介质》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热度 1 wanyuehua 2010-8-9 07:05
SCI收录期刊《计算机、材料及连续介质》发文统计与投稿指南
万跃华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计算机、材料及连续介质》美国 ISSN: 1546-2218 ,2004年创刊,全年4期,美国(TECH SCIENCE PRESS, 6825 JIMMY CARTER BLVD, STE 1850, NORCROSS, USA, GA, 30071)出版, SCI 、 EI 收录期刊 , 2004 年入选 Web of Scienc 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S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4年的第1卷第1期到2010年的第15卷第2期共211篇论文。 该刊 SCI 2005 年影响因子 0.750 , 2006 年影响因子 1.417 , 2007 年影响因子 1.241 , 2008 年影响因子 1.695 , 2009 年影响因子 2.316, 2009 年 5 年期影响因子 2.119 。 2009 年 JCR 工程学(多学科)排名第 5 位( 79 种)、材料科学(多学科)排名第 42 位( 212 种)。 该刊是 EI 收录期刊, EI 从 2004 年开始收录, EI 共收录了该刊 2004-2010 年 217 篇论文。 EI 2009 年收录 67 篇。 SCI收录该刊的211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208篇、评论3篇。 211篇文章的作者涉及33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 中国86篇(其中台湾地区43篇), 美国42篇,印度21篇,德国12篇,法国8篇,葡萄牙、韩国各7篇,澳大利亚6篇,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新加坡各5篇等。 中国学者在《计算机、材料及连续介质》(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主要单位有清华大学(TSING HUA UNIV)10篇,湖南大学(HUNAN UNIV)、北京大学(PEKING UNIV)各5篇,中国计量学院(CHINA JILIANG UNIV)、同济大学(TONGJI UNIV)各3篇,河海大学(HOHAI UNIV)、湖南科技大学(HUNAN UNIV SCI TECHNOL)、兰州大学(LANZHOU UNIV)、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烟台大学)(YANTAI UNIV)、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 TECHNOL)各2篇等。 211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205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台湾成功大学(NATL CHENG KUNG UNIV)13篇,清华大学(TSING HUA UNIV)10篇,台湾大学(NATL TAIWAN UNIV)9篇,台湾海洋大学(NATL TAIWAN OCEAN UNIV)8篇,印度理学院(INDIAN INST SCI)、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 CAROLINA AGR TECH STATE UNIV)、湖南大学(HUNAN UNIV)、北京大学(PEKING UNIV)、台湾清华大学(NATL TSING HUA UNIV)各5篇。 211 篇文章共被引用856次(其中2006年被引用71次、2007年被引用120次、2008年被引用175次,2009年被引用275次,2010年被引用188次),平均引用4.06次,年均引用次数142.67,H指数为17(有13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13次)。 中国学者43篇文章共被引用141次,平均引用3.28次,年均引用次数23.50,H指数为7。 中国台湾地区学者43篇文章共被引用176次,平均引用4.09次,年均引用次数29.33,H指数为8。 美国学者42篇文章共被引用281次,平均引用6.69次,年均引用次数46.83,H指数为8。 利用Scopus统计该刊2004-2010年217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发现,217篇文章共引用了5151篇参考文献,其中下面刊物被该刊引用最多CMES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306)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177)篇、Computers Materials and Continua(130)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126)篇、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86)篇等。 利用Scopus统计该刊2004-2010年217篇文章的被引情况发现,217篇文章共被501篇文献他引,其中下面刊物引用该刊论文最多CMES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158)篇、Computers Materials and Continua(119)篇、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23)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12)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9)篇。 利用Scopus统计该刊2004-2010年217篇文章的关键词发现,217篇文章主要关键词为Finite element method (47)篇、Computer simulation (30)篇、Problem solving (29)篇、 Mathematical models (26)篇、Numerical methods (23)篇、Boundary element method (19)篇、Boundary conditions (17)篇、Elasticity (16)篇、Three dimensional (15)篇、Integral equations (13)篇、Plates (structural components) (12)篇、Convergence of numerical methods (11)篇、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1)篇、Molecular dynamics (11)篇、Numerical analysis (11)篇、Composite materials (10)篇、Boundary value problems (9)篇、Composite micromechanics (9)篇、Finite element analysis (9)篇、Heat conduction (9)篇、Mechanical properties (9)篇、Numerical example (9)篇、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9)篇、Piezoelectricity (9)篇。 《计算机、材料及连续介质》(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投稿指南: 发表来自美国、欧洲、亚洲及世界各国最权威研究机构的科学论文。涉及的主题包括: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工程结构与基础材料的分析与合成、生物材料、智能材料与结构、固体与流体力学、微机电系统、纳米机电系统、纳米结构合成物、生物系统中的化学机械工程学等等及其在相关科学与技术中的应用。 网址: http://www.techscience.com/cmc/index.html 编委会: http://www.techscience.com/cmc/editor_board.html 作者指南: http://www.techscience.com/cmc/auth_instru.html 稿件投递: http://www.techscience.com/cmc/manu_script.html 该刊在 SCI 数据库被引最多的 10 篇论文: 1.标题: Trefftz methods for time dependent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作者: Cho HA, Golberg MA, Muleshkov AS, et al.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1 期: 1 页: 1-37 出版年: MAR 2004 被引频次: 66 2.标题: A Meshless Local Petrov-Galerkin (MLPG) approach for 3-dimensional elasto-dynamics 作者: Han ZD, Atluri SN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1 期: 2 页: 129-140 出版年: JUN 2004 被引频次: 61 3.标题: Computational nano-mechanics and multi-scale simulation 作者: Shen SP, Aduri SN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1 期: 1 页: 59-90 出版年: MAR 2004 被引频次: 27 4.标题: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impact response with the RG damage model and the Meshless Local Petrov-Galerkin (MLPG) approaches 作者: Liu HT, Han ZD, Rajendran AM, et al.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4 期: 1 页: 43-53 出版年: AUG 2006 被引频次: 25 5.标题: The boundary contour method for magneto-electro-elastic media with linear boundary elements 作者: Jiang AM, Ding HJ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3 期: 1 页: 1-11 出版年: FEB 2006 被引频次: 23 6.标题: Meshless local Petrov-Galerkin method for plane piezoelectricity 作者: Sladek J, Sladek V, Zhang C, et al.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4 期: 2 页: 109-117 出版年: OCT 2006 被引频次: 21 7.标题: The Method of Fundamental Solutions applied to the calculation of eigenfrequencies and eigenmodes of 2D simply connected shapes 作者: Alves CJS, Antunes PRS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2 期: 4 页: 251-265 出版年: DEC 2005 被引频次: 19 8.标题: The method of fundamental solutions for eigenproblems with Laplace and biharmonic operators 作者: Reutskiy SY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2 期: 3 页: 177-188 出版年: SEP 2005 被引频次: 19 9.标题: Simultaneously estimating the time-dependent damping and stiffness coefficients with the aid of vibrational data 作者: Liu CS, Chang JR, Chang KH, et al.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7 期: 2 页: 97-107 出版年: APR 2008 被引频次: 18 10.标题: A Time-Marching Algorithm for Solving Non-Linear Obstacle Problems with the Aid of an NCP-Function 作者: Liu CS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8 期: 2 页: 53-65 出版年: OCT 2008 被引频次: 17 中国学者为通讯作者在该刊发表论文被引最多的 5 篇论文 : 1.标题: The boundary contour method for magneto-electro-elastic media with linear boundary elements 作者: Jiang AM, Ding HJ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3 期: 1 页: 1-11 出版年: FEB 2006 被引频次: 23 Jiang, AM (通讯作者), Zhejiang Univ Technol, W Branch, Zhejiang 324000, Quzhou Peoples R China 2.标题: Transient response in cross-ply laminated cylinder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construction of elastic constants 作者: Han X, Liu GR, Li GY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1 期: 1 页: 39-49 出版年: MAR 2004 被引频次: 10 Han, X (通讯作者), Hunan Univ, Coll Mech Automot Engn, Changsha 410082, Hunan Peoples R China 3.标题: Dielectric breakdown model for an electrically impermeable crack in a piezoelectric material 作者: Zhang TY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1 期: 1 页: 107-115 出版年: MAR 2004 被引频次: 10 Zhang, TY (通讯作者),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Dept Engn Mech, Kowloon,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4.标题: Elastic vibration behaviors oof carbon nanotubes based on micropolar mechanics 作者: Xie GQ, Long SY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4 期: 1 页: 11-19 出版年: AUG 2006 被引频次: 9 Long, SY (通讯作者), Hunan Univ, Dept Engn Mech, Changsha 410082, Peoples R China 5.标题: Analysis of solids with numerous microcracks using the fast multipole DBEM 作者: Wang PB, Yao ZH, Lei T 来源出版物: CMC-COMPUTERS MATERIALS CONTINUA 卷: 3 期: 2 页: 65-75 出版年: APR 2006 被引频次: 9 Yao, ZH (通讯作者), Tsing Hua Univ, Dept Engn Mech, Beijing 100084, Peoples R China
个人分类: 中国学者发文较多的期刊|956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0 第九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西安)研讨会
zjohnliu 2010-7-28 10:27
2010 第九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西安)研讨会 征文通知 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主办,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纳米科技学会、《纳米科技》编辑部 等单位联合承办的 2010 第九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西安)研讨会 定于 2010 年 11 月 15-19 日在中国西安举办。大会有主题报告、大会特邀报告、分会特邀报告、一般口头报告、墙报等。 大会特邀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自然科学院的院长 John Bartlett 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院 Ron Shen 院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环境学院的院长 Hofmann Thilo 教授、美国怀俄明大学软物质实验室主任 Maciej Radosz 教授等出席并做大会特邀主题报告。届时将特邀海内外著名专家莅临出席大会特邀报告。 欢迎海内外广大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及产业界管理研发人员踊跃投稿、积极参与。现将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文征集范围 1 、 纳米结构及其力学、电学等性能研究; 2 、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与性能研究; 3 、纳米材料自组装技术; 4 、 MEMS 器件与系统; 5 、纳米器件与系统; 5 、微 / 纳制造技术; 6 、纳米材料表征与纳米器件检测; 8 、微 / 纳器件与系统的应用 ; 9 、其他 。 二、征文要求 1 、论文主题突出,内容层次分明,反映数据准确,论述严谨,结论明确。未在国内外公开刊物或其它学术会上发表过 ( 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 ; 2 、论文允许篇幅一般为 4 页,超出部分将加收版面费; 3 、按照科技论文格式要求撰写。英文论文模版请从 http://www.chinanano.cn 下载或直接链接到 http://www.iop.org/EJ/journal/-page=extra.3/1742-6596 下载;中文论文模板请函电索取。 三、重要日期 1 、截稿日期 英文论文截稿日期为 2010 年 8 月 5 日 中文论文截稿日期为 2010 年 10 月 5 日 2 、 录用论文正式稿确定及注册费缴纳时间 英文为 2010 年 9 月 15 日 ;中文为 2010 年 10 月 15 日 。未交纳注册费者,不安排论文刊登及宣读。 3 、 录用通知发出日期 论文录用通知发出日期为 2010 年 10 月 20 日 以后。 四、论文投递方式 1、 网上投稿,由 www.chinanano.cn 网站接收; E- mail 投至: chinanano@yahoo.cn 五、优秀论文评选 大会将评选最佳会议论文和优秀学生论文若干。参加优秀学生论文评选的学生须是该论文的主要作者并到会,且论文涉及工作由基金支持。学生导师需在论文提交时向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提交推荐信。 六、论文出版 1 、英文论文由 《 Solid State Phenomena 》择优编辑出版,中文论文由《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或《纳米科技》择优分期刊登。 《 Solid State Phenomena 》为 SCI 收录; 《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均为 EI 收录期刊; 《纳米科技》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期刊。 2 、论文版面费收取另文通知。 3 、论文作者可在上述期刊中自主选定,并在投稿时给予明确。如不同意刊登,请在投稿时声明。 七、联系方式 组委会办公室:《纳米科技》编辑部 地 址:西安市高新区科技路 37 号海星城市广场 B 座 24 层( 710075 ) 联系人:李显茂( 15909293530 ) 电 话 : 029-88153807 传 真 : 029-88314333 88153805 E-mail :china nano@yahoo.cn 网 址 : www.chinanano.cn 中国国际纳米科技研讨会组委会 2010 年 5 月 10 日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Publications)|4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Mg基合金的储氢性能
shx44 2010-7-22 21:27
二十一世纪对材料提出的新的要求 轻质、高强度、绿色 资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回收,减少污染 , 绿色材料; 交通运输行业:减重、节能、降低排放; 航空航天:轻量化; 其它(通信、计算机、消费类电子)产品:轻量化、小型化、高集成化 氢能是一种很好的新能源,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元素,资源无穷无尽,不存在枯竭问题,氢的热值高,燃烧产物是水,零排放,无污染 ,可循环利用。 目前,开发新型高效的储氢材料和安全的储氢技术是关键。现在主流的三种贮存方式有气态、液化和固态储氢。 气态储氢的劣势: 1) 能量密度低 2) 不太安全 液化储氢的不足: 1) 能耗高 2) 对储罐绝热性能要求高 固态储氢的优势: 1) 体积储氢容量高 2) 无需高压及隔热容器 3) 安全性好,无爆炸危险 4) 可得到高纯氢,提高氢的附加值 由于固态储氢有很多优势,因此研究的也比较多。其中镁基合金储氢有很大前景。 镁基储氢材料的分类有 1 )单质镁储氢材料 2 )镁基储氢复合材料 3 )镁基储氢合金 单质与氢反应条件: 300 -400 ℃ 、较高的氢压下 Mg+H ? =MgH ? , ?H=-74.6KJ/mol 。 Mg 和氢反应的四个过程: l 1 )氢分子在金属镁表面分解、吸附 l 2 )吸附的氢越过固相界面在镁中扩散 l 3 )在金属镁内部形成含氢固溶体 l 4 )氢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发生相变生成 MgH ? MgH ? : 理论氢含量为 7.6% (质量分数) 具有金红石结构,性能较稳定 287 ℃ 的分解压为 101.3KPa 我主要研究的镁基储氢合金: Mg-Ni 系合金 Mg-Ni 系合金的优点: 具有高的储氢容量、资源丰富和良好的吸放氢平台 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1 )吸放氢速度慢,反应动力学性能差; 2 )氢化物较稳定,放氢需较高温度; 3 )用作二次化学电源负极材料时易腐蚀而导致循环稳定性差。 改善 Mg-Ni 系合金储氢性能的方法: 1 )调节合金本体的元素组分 2 )改善合金粉体表面结构 3 )发展新的合金制备方法 Mg-Ni 系合金 A 、 B 两侧的元素构成: l A 侧元素与氢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H0 ,称为放热型金属 氢在其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小 A 侧元素控制储氢合金的储氢量 l B 侧元素与氢反应为吸热反应 ?H0 ,称为吸热型金属 氢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 B 侧元素控制储氢合金吸收氢的可逆性,起到调节生成热( ?H )与金属氢化物分解压力的作用 Mg-Ni 系合金 A 、 B 侧的元素取代: 调节合金本体的元素组分主要是通过对其中元素的部分替代 A 侧原子的取代: Ti 、 Al 、 Ca 、 Zr 、 Re 等部分替代 Mg B 侧原子的取代: Mn 、 Fe 、 Cr 、 Zn 、 Cu 等部分替代 Ni 机械合金化( MA )制备 Mg-Ni 系合金: 新的合金制备方法 : 机械合金化 (MA) ,也即球磨法。 机械合金化(球磨法)对合金的影响因素: 1 )球磨机转速 2 )球料比( R ) 3 )球磨时间 储氢合金的展望: Mg-Ni 系储氢合金是何有发展前途的储氢材料之一,但其存在放氢温度高、反复充放氢后的循环稳定性差等缺点,从而限制了实际应用。采用元素取代,结合机械合金化进行改性是以中根本而有效的途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Prof Liqiang MAI 麦立强教授课题组(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简介(20100701更新)
麦立强 2010-7-2 01:36
个人信息 麦立强,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学习及教育经历 1994.9~1998.7 太原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8.9~2001.7 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无机材料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 导师:邹正光教授 ) 2001.9~2004.6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 导师:陈文教授 ) 2006.2~2007.10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博士后 ( 合作指导老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教授 ) 2008.6~2009.12 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高级研究学者 ( 合作指导老师:美国科学院 院士 Charles M. Lieber教授 ) 主要工作经历 2004~2007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 2007~ 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破格教授 2009~ 至今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教授 2010~ 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 国际固态离子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化学学会会员 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评审专家 《 Nano Letters 》、《 Advanced Materials 》、《 J Physics Chemistry B 》等国际著名杂志审稿人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通讯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新能源材料 纳电子生物材料与器件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 10 余项,并作为学术骨干参加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 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等奖励多项;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 3 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 项 ) 、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 届)等。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702039 ): 钒氧化物纳米棒及其有序网络的电输运与光电导性能研究, 2008.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2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0070497012 ):银钒复合氧化物纳米带阵列及磁性能研究, 2008.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3 ) 国家教育部教外司留 (2008)890 号 Zn 3 P 2 /VO x 一维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4 ) 武汉市创新人才开发资金专项 (2008)84 号:磷化锌 / 氧化钼 / 聚苯并噻吩多层同轴纳米电缆的阵列构筑与光电性能,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 5 )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优选课题( 47090081 ):钒氧化物基超长同轴纳米电缆的有序构筑与性能, 2009.1~2010.12 ,项目负责人 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 * 为通讯联系人) 在 Nano Lett ( 影响因子 9.991 ,第一作者 3 篇 ) 、 Adv Mater ( 影响因子 8.379 ,第一作者 ) 、 ACS Nano ( 影响因子 7.493 ) 等刊物上系统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被 SCI 收录 52 篇,被国际著名刊物 Prog Mater Sci 、 Nano Lett 、 Adv Mater 等引用 390 次 ( 他人施引文献 247 篇,施引作者包括 MS Whittingham 、 GD Stucky 、 R Tenne 、 CNR Rao 等世界一流科学家 ) ,已分别被著名学术刊物 J Phys Chem C 、 J Mater Res 邀请撰写评述性论文 ( Review paper ) 。应邀撰写英文专著章节 1 部。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 9 次,担任分会主席 3 次。 1. L.Q. Mai*, Y.J. Dong*, L. Xu, and C.H. Han, Single Nanowire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Nano Lett . 2010 , ASAP. 2. L.Q. Mai*, L. Xu, B. Hu and Y.H. Gu, Improved cycling stability of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 materials enabled by pre-lithiation . J. Mater. Res 25 , 1413-1420 (2010). ( Review paper ) 3. L.Q. Mai*, L. Xu, Q. Gao, C.H. Han, B. Hu and Y.Q. Pi, Single -AgVO 3 Nanowire H 2 S Sensor . Nano Lett . 10(7) , 26042608 (2010). 4. L.Q. Mai*, Y. Gu, C.H. Han, B. Hu, W. Chen*, P.C. Zhang, L. Xu, W.L. Guo and Y. Dai,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 2 Nanowires. Nano. Lett . 9 , 826-830 (2009). 5. L.Q. Mai , B. Hu, W. Chen*, Y.Y. Qi, C.S. Lao, R.S. Yang and Z.L. Wang*, Lithiated MoO 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 19 , 37123716 (2007). 6. L.Q. Mai , C.S. Lao, B. Hu, J. Zhou, Y.Y. Qi, W. Chen, E.D. Gu and Z.L. Wang*,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of Single Crystal NH 4 V 3 O 8 Nanobelts. J. Phys. Chem. B. 110 , 18138-18141 (2006). 7. L.Q.Mai* , B. Hu, T. Hu, W. Chen* and E.D. Gu,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o-doped VO 2 Nanowire Array Film by Melting-quenching Sol-gel Method. J. Phys. Chem. B . 110 , 19083-19086 (2006). 8. L.Q. Mai , W. Guo, B. Hu, W. Jin, and W. Che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Ox-based nanorods. J Phys Chem C. 112 , 423-429 (2008) 9. L.Q. Mai , W. Chen*, Q. Xu, J.F. Peng and Q.Y. Zhu, Mo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Chem. Phys. Lett . 382 , 307-312 (2003) 10.B. Hu, L.Q. Mai , W. Chen*, F. Yang,From MoO 3 Nanobelts to MoO 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 3 , 478-482(2009) 主要国家发明专利 1. 二氧化钒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03125408.X) 2. 金属阳离子掺杂的钒氧化物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03125385.7) 3. 一种有机酸络合燃烧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 授权号: ZL02147763.9) 4. 二氧化钒纳米棒由 B 相向 M 相转变的处理方法 ( 授权号: ZL 200410060859.8) 5. 空穴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02147765.5) 6. 电子传导型半导体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02147766.3) 7. 一种表面修饰的纳米 LiMVO4 正极材料及修饰方法 ( 授权号: ZL 2004100613773) 8. 三氧化钼层叠纳米棒及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200510019381.9) 9.LiFePO 4 纳米棒的制备方法 ( 授权号: ZL 200510019360.7) 10. 一种锂化三氧化钼纳米带电极材料及其锂化改性方法(授权号 ZL 200710052368.2 ) 主要奖励与荣誉 2010 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08 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 2009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指导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2007 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6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05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五届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二 ) 2005 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 2004 指导学生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04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排名第三 ) 、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 排名第二 ) 2004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武汉理工大学五四青年奖章 2003 中国硅酸盐学会 2003 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3 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 排名第二 ) 2002 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及固体电化学能源装置国际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 排名第一 ) 2002 武汉理工大学长飞奖学金 在读学生 研究生 2010 常靓  李涵  董霏  牛朝江 2009 罗艳珠 徐絮 皮玉强 2008 徐林(提前攻博) 杨霜 杨帆 本科生 韩久慧(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 赵云龙、赵石勇 (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者)等 指导过的已毕业学生 : 研究生 2007 顾彦辉(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 高倩 2006 高媛(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2005 胡彬 (提前攻博,袁润章教授奖学金获得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访问博士生) 郭万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胡波 本科生 吴一民 (现为牛津大学博士生) 金伟 (硕博连读,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 蒋亚楠 (已被保送北航江雷院士组) 张鹏超(已被保送中科院化学所江雷院士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徐浩然(已被保送中科大读研,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二等奖)等 联系方式 Office/Lab Phone: +86-15717163979 Mobile Phone: +86-13554628578 Fax: +86-27-87879468 E-mail : mlq@cmliris.harvard.edu ; mlq518@gmail.com; mlq518@whut.edu.cn 实验室: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 新材所 3 楼 ) 欢迎有志于从事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的有志之士加盟本课题组! MAI Liqiang Group (New Energy Nanomaterials and Devices) Personal Data Liqiang Mai , Male, Ph.D., Professor Working units: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dergraduate: B.A. in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1998 Graduate: M.A. in inorganic materials,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1 (Supervisor: Prof Zhengguang Zou) Graduate: Ph.D. in Materials Science ,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2004 (Supervisor: Prof Wen Chen) Postgraduate: Postdoctoral Research,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2006-2007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Zhonglin Wang) 2008- present: Advanced Research Scholar, Harvard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Supervisor: Prof Charles M. Lieber )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2004-2007: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present: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present: Professor in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2006-present: Council member of Youth Committee of Chines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lid State Ionics,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d Chinese Silicate Society; Appraisal experts of Research Fund and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ic Degre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Fok Ying-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Awards; Referee of famous international journals such a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J Physics Chemistry B, etc. Referee of China Science paper Online. Research Interests Nano-semiconductor materials devices New energy materials Nanoelectronic and biological materials devices. Research Projects He has conducted more than 10 research projects as project principal such a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etc. and taken part in projects such as 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 Trans - Century Training Programme Foundation for the Talents by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etc. as main researcher. He has received Nomination Award of the Excellent PhD Dissertation of China,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Prize of Guangxi province. His students have received Chinese You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 The Challenge Cup of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research fund for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Excellent B.A. Disser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etc. (1) Study on electrical transport and photoconductivity of vanadium oxide nanorods and ordered networks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I) (2) Magnetic property of Silver Vanadium Oxide Nanobelt Array, the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PI) (3)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one dimensional Zn 3 P 2 /VO x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I) (4) Fabrication an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zinc phosphite/ molybdenum oxides/ poly phenylenevinylene multi-layer nanocable arrays Wuhan innovation fund (PI) (5) Orderly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ultra-long vanadium oxide based nanocables the optimized research Fund for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I) Publications (*Corresponding author) Prof Liqiang Mai has published 52 papers tagged by SCI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Nano Lett , Adv Mater , ACS Nano ,etc, which have been cited 390 times by the world leading scientists such as MS Whittingham, GD Stucky, R Tenne, CNR Rao, etc in Prog Mater Sci (IF: 20.846 ), Nano Lett , Adv Mater , etc. He has been invited to co-author 1 book chapter in English and to publish 3 review papers by J Phys Chem C , J Mater Res , etc. He has 10 CN patents authorized. He has given 9 invited presentations, and acted as seminar chairman 3 times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1. L.Q. Mai*, Y.J. Dong*, L. Xu, and C.H. Han, Single Nanowire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Nano Lett . 2010 , ASAP. 2. L.Q. Mai*, L. Xu, B. Hu and Y.H. Gu, Improved cycling stability of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 materials enabled by pre-lithiation . J. Mater. Res 25 , 1413-1420 (2010). ( Review paper ) 3. L.Q. Mai*, L. Xu, Q. Gao, C.H. Han, B. Hu and Y.Q. Pi, Single -AgVO 3 Nanowire H 2 S Sensor . Nano Lett . 10(7) , 26042608 (2010). 4. L.Q. Mai*, Y. Gu, C.H. Han, B. Hu, W. Chen*, P.C. Zhang, L. Xu, W.L. Guo and Y. Dai, Orientated Langmuir-Blodgett Assembly of VO 2 Nanowires. Nano. Lett . 9 , 826-830 (2009). 5. L.Q. Mai , B. Hu, W. Chen*, Y.Y. Qi, C.S. Lao, R.S. Yang and Z.L. Wang*, Lithiated MoO 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y. Adv. Mater. 19 , 37123716 (2007). 6. L.Q. Mai , C.S. Lao, B. Hu, J. Zhou, Y.Y. Qi, W. Chen, E.D. Gu and Z.L. Wang*, Synthesis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of Single Crystal NH 4 V 3 O 8 Nanobelts. J. Phys. Chem. B. 110 , 18138-18141 (2006). 7. L.Q.Mai* , B. Hu, T. Hu, W. Chen* and E.D. Gu, Electrical Property of Mo-doped VO 2 Nanowire Array Film by Melting-quenching Sol-gel Method. J. Phys. Chem. B . 110 , 19083-19086 (2006). 8. L.Q. Mai , W. Guo, B. Hu, W. Jin, and W. Chen*, Fabr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VOx-based nanorods. J Phys Chem C. 112 , 423-429 (2008) 9. L.Q. Mai , W. Chen*, Q. Xu, J.F. Peng and Q.Y. Zhu, Mo doped vanadium oxide nanotubes: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stry. Chem. Phys. Lett . 382 , 307-312 (2003) 10.B. Hu, L.Q. Mai , W. Chen*, F. Yang,From MoO 3 Nanobelts to MoO 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 3 , 478-482(2009) Contact Information Office/Lab Phone: +86-15717163979 Mobile Phone: +86-13554628578 Fax: +86-27-87879468 E-mail : mlq@cmliris.harvard.edu , mlq518@gmail.com , mlq518@whut.edu.cn Lab : SKLWUT, 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 (the third floor of Sate Key Lab )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9273 次阅读|7 个评论
部分材料、物理期刊全文可下载目录
zhxfish 2010-6-8 23:52
貌似有自己网站的期刊都可以。 物理学报: http://wulixb.iphy.ac.cn/cn/ch/index.aspx 光子学报: http://www.photon.ac.cn/CN/volumn/home.shtml 半导体学报: http://www.jos.ac.cn/ 无机材料学报: http://www.jim.org.cn/CN/volumn/home.shtml 物理化学学报: http://www.whxb.pku.edu.cn/CN/volumn/current.shtml 强激光与粒子束: http://www.hplpb.com.cn/ 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JKPS) http://jkps.kps.or.kr/home/journal/library/search.asp?globalmenu=3localmenu=12 REVIEWS ON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RAMS) : http://www.ipme.ru/e-journals/RAMS/index.html 先这些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材料科学的奇迹发现-位错
cwhm 2010-6-7 07:38
说位错是材料科学史上的伟大发现一点都不为过,它的触角已经渗入到晶体材料研究领域的角角落落。就如原子、分子是物理化学研究的基本概念,位错是材料研究的基本概念,推动者材料科学的发展。 位错是材料内部的线缺陷,外力作用下它的运动将导致材料的永久变形,即塑性,这区别于材料的可恢复的弹性变形。 位错的产生与一个矛盾,即实验实测的晶体强度是理论计算剪切强度的千分之一。Polanyi, Taylor, Orowan同时于1934年提出了位错模型,它作为一种晶体缺陷,并且导致该处的应力集中,从而可以在相当小的应力下发生运动,每个塑性变形的瞬间都只有位错所在的局部滑移面积发生滑动,不同于以前理论认为的塑性滑移是整个滑移面的相互切动。Taylor还用理论解释了加工硬化过程,这成了后来研究位错交互作用的根基。不过后来Taylor把兴趣又主要转回到了流体力学,Polanyi则在此之后放弃了晶体塑性研究而变成了一个哲学家,唯有Orowan继续从事着塑性的研究,他在位错之间交互作用,位错与沉淀相之间的交互作用方面做了很多奠基性的工作。 (1934年Orowan和Taylor分别提出的位错模型) 在那个量子力学的黄金时代,晶体塑性的研究确实平淡无奇,没引起多少物理学家的注意。1934年到二战结束前,位错的研究非常缓慢,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二战后最开始位错的发展也主要是在理论上且进展缓慢,那个时候位错还只是一个理论模型,根本没人真正见过位错是什么东西。首次的位错观察是Orowan在一弯曲的金属晶体中,金属弯曲时由于几何的需要,会出现正位错多于负位错,也就是后来Ashby定义的几何必须位错,这些多余的位错形成一道稳定的位错墙,也就是亚晶界,通过适宜的腐蚀方法就可以显示出来。另外一个突破就是Vogel(1953)年对锗晶体的研究发现了小角度晶界取向差与位错密度之间的关系。最激动人心的工作要数Peter Hirsch于1956年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铝膜,得到了第一张具有可信度的位错运动图像,这样就完美的证明了1934年那个关于位错的假说,从此位错不再是一个假说了,这个时候也开始了位错研究的热潮。 位错增殖的理论要归功于Frank-Read,他们成功地解释了材料内部位错密度不断增加的机制,提出了Frank-Read位错源模型,即位错线两端被定扎住,在外力作用下,继续前进运动弓出直到部分相消,又变回了以前的位错而同时发射了一个完全的位错。 (Frank-Read位错源) 关于位错理论的另一个杰出的贡献就是Nabarro在理论上给出了晶体的塑性流动应力与晶粒尺寸的平方根成反比,后来的Eric Hall与Norman Petch用实验室证实了这个理论。关于多晶Hall-Petch关系的研究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学者在进行,因为按照Hall-Petch理论,在纳米尺度材料将最强正是人们多期待的,但是近年来实验发现米尺寸Hall-Petch关系不再成立,更掀起了一番研究热潮。 位错理论发展到现在,研究更加深入了,有通过离散位错动力学模拟,生动地再现材料内部位错的产生,湮灭,交互作用。位错的理论模型也在不断发展,并用来解释新发现的微纳米尺度现象 。 (三维离散位错动力学模拟DDD) 参考资料 : (1)位错动画来自:http://zig.onera.fr/DisGallery/junction.html (2)The Coming of Materials Science, R.W. Cahn,Year: 2001,P110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795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材料期刊Acta Materialia的传记
热度 2 cwhm 2010-6-4 05:28
(1954-1990-1996) Acta Materialia的诞生于1953年,他的诞生要归功于一个坚定的冶金学家Herbert Hollomon,他当时是GE公司的研发中心材料研究负责人,他感受到很多研究贯穿物理、化学和冶金学,但是却没有这样的一本杂志,他就和一批资深的研究者讨论,并向美国金属学会ASM提建议,后来又在美国采矿、冶金和石油工程师协会AIMMPE的加入下建立了以Smith为主席的理事会,Hollomon作为秘书负责财务,指定多伦多大学教授Bruce Chalmers担任主编。 从Acta Materialia的第一期卷首就可以看出这个期刊坚持的办刊方向,那就是 冶金学需要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加入,而我们冶金学家也需要牺牲部分与生产相关的问题以便来更加关注作为冶金学基础的物理学和物理化学 。由于期刊一开始或短或长的文章都接受发表,但是后来短文章越来越多,这就促成了姊妹杂志Scripta Materialia于1967年诞生。 Acta Materialia也几经改名,最开始的期刊名字是Acta Metallurgica,1990年改名为Acta Metallurgica et Materialia并一直用到1995年,1996年开始采用Acta Materialia并沿用至今。 Bruce Chalmers作为期刊的第一任主编一直担任到1974年,其后有Michael Ashby接手做主编到1995年,这个时候期刊不管是在编辑结构还是期刊影响力上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然后Subra Suresh接手后,期刊成功的编辑了千禧期,这一期有21篇高质量的文章来讨论材料科学的现状与未来。现在两本杂志的主编都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 Subhash Mahajan教授。 现在Acta Materialia和Scripta Materialia都由Elsevier出版,影响因子分别为3.729和2.887,已经成为了金属材料领域的顶级重要期刊。 参考文献 (1) The Coming of Materials Science , R.W. Cahn,Year: 2001
个人分类: 期刊杂志|8105 次阅读|3 个评论
纳米材料SCI杂志
热度 3 huangxy04 2010-5-11 16:45
按2008年影响因子高低排列 杂志名称 影响因子 Nature 31.434 Science 28.103 Chem Rev 23.592 Nature Materials 23.132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571 Annu Rev Phys Chem 14.688 Mater Today 12.929 Accounts Chem Res 12.176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10.879 Nano Letters 10.371 Nano Today 8.795 Adv Mater 8.191 J Am Chem Soc 8.091 Phys Rev Lett 7.180 Adv Funct Mater 6.808 Small 6.525 ACS Nano 5.472 Chem-Eur J 5.454 Chem Commun 5.340 Chem Mater 5.046 J Mater Chem 4.646 Cryst Growth Des 4.215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4.189 Inorg Chem 4.147 Langmuir 4.097 Phys Chem Chem Phys 4.064 Appl PHys Lett 3.726 Nanotechnology 3.446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3.396 Phys Rev B 3.322 J Chem Phys 3.149 Eur J Inorg Chem 2.694 Current Nanoscience 2.437 Aust J Chem 2.405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299 J Appl Phys 2.201 Chem Phys Lett 2.169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2.154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1.929 J Sold State Chem 1.910 Appl Phys A 1.884 Mater Res Bull 1.812 Mater Chem Phys 1.799 J Cryst Growth 1.757 Mater Lett 1.748 J Mater Res 1.743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1.731 J Alloy Compd 1.510 Chem Lett 1.478 Jpn J Appl Phys 1.309 Physica E 1.23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1.184 J Mater Sci 1.181 Mater Design 1.107 J Phys Chem Solids 1.103 J Mater Sci Technol 0.869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0.688 Mater Res Innov 0.540 Asian J Chem 0.268
14045 次阅读|5 个评论
什么是材料的焊接性?
热度 1 nmghjcfr7075 2010-5-7 15:26
很多人问我教什么课?我回答说是焊接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材料焊接性,那么什么是材料的焊接性呢? 焊接性是指同质材料或异质材料在制造工艺条件下,能够焊接形成完整接头并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能力。换句话说,焊接性是材料焊接加工的适应性,指材料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包括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参数和结构形式等),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和该焊接接头能否在使用条件下可靠运行。 材料焊接性的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在焊接加工中是否容易形成接头或产生缺陷;二是焊接完成的接头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可靠运行的能力。也就是说,焊接性不仅包括结合性能,而且包括结合后的使用性能。 对焊接工作者来说,充分理解焊接和焊接性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焊接性是从英文Weldability得来的,它的深刻含义把焊接、结构材料本身的性能(力学、冶金、物理、化学等性能)以及材料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自20世纪40年代初(二战初期)从焊接中派生出焊接性概念以来,焊接性的词义一直在不断发展着,人们曾给它下了很多种定义,这是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分析目的不同和由于焊接技术本身不断发展而引起的。 分析和研究焊接性的目的,在于查明一定的材料在指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确定焊接工艺的合理性或材料的改进方向。因此,必须对整个焊接过程中的材料(母材、焊材)和焊接接头区(焊缝、熔合区和热影响区)的成分、组织和性能,包括工艺参数的影响和焊后接头区的使用性能等,进行系统地研究。
个人分类: 焊接园地|7360 次阅读|4 个评论
聪明绝顶
phd9992000 2010-4-26 20:29
这是25日下午游览时拍的。 不能不佩服建造者的智慧。2个半尖拱组合起来,而不是一个拱,与自然界中自由塌落形成的拱形状非常相似。这样,桥面压力传递到拱脚,以向下的压力为主,水平力很小,非常有利于拱的稳定。 劳动人民智慧无穷。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118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湖南长沙
zjohnliu 2010-3-31 20:54
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征文
个人分类: 中医和科学|39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热点
crter 2010-1-25 11:16
中国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热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医用材料基本科学问题的研究选定以下领域作为研究热点:具有诱导组织再生的骨、软骨及肌腱等基底和框架材料的设计原理和组织诱导机制;赋予材料抗凝血性和生物活性的表面设计和改性原理;具有特异性识别细胞和血液中致病毒物分子的材料的分子识别规律和机制;能识别特定(病变)组织、器官及细胞受体的靶向型生物活性物质控释体系的材料设计原理和控释机制;以及材料的制备方法学和质量控制体系的科学基础。   以北京为例分析中国生物医用材料中口腔生物医用材料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的生物医用材料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主要集中在骨科用生物医用材料、心血管疾病治疗用生物医用材料以及口腔疾病用生物医用材料三大块方面。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与口腔生物医用材料相关的科研力量十分雄厚。除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拥有相关的研究团队外,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和核能院、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都有从事口腔生物材料研究的团队。这些科研院所先后联合临床医疗机构、企业等开展了大量的口腔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研究,获得了原创性的材料及专利技术等。
个人分类: 生物材料与器官移植|1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 年先进钢铁材料国际会议通知
imking 2009-12-9 11:35
2010 年先进钢铁材料国际会议通知 http://www.nercast.com/icas2010 2010 年先进钢铁材料国际会议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Steels 2010 , ICAS 2010 )将于 2010 年 11 月 9-11 日在中国桂林召开, ICAS 2010 合并了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ltrafine Grained Structures ( ISUGS ) 和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Structural Steels ( ICASS ) ,由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共同主办,会议主题涵盖了钢铁冶金、物理冶金、钢种、加工和制造、模拟、性能及应用等领域。 会议主办单位:中国金属学会( CSM )、日本钢铁协会( ISIJ )、韩国金属和材料学会( KIMM )和印度冶金研究院( IIM ) 会议组织单位:钢铁研究总院( CISRI )和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NERCAST ) 现诚邀您投稿并参会。详情请阅会议通知,或查 http://www.nercast.com/icas2010 。 如需纸质会议通知,请洽秘书处。 ICAS 2010 组织委员会 2009 年 12 月 ICAS 2010 会议秘书处 联系人:刘 苏 地址:北京学院南路 76 号 钢铁研究总院结构材料研究所 邮编: 100081 Tel: +86-10-62185204 Fax: +86-10-62182308 E-mail: icas2010@nercast.com Website: www.nercast.com/icas2010 Call for Papers Those wishing to present a paper (papers) would be asked to submit an abstract (not exceed 400 words) to the Conference Secretariat via E-mail. The abstract needs to summarize the content of the paper, indicating its aim and contribution. An example is provided in the end of this circular. Please note that your Pre-registration Form must be submitted together with the abstracts to Conference Secretariat. The deadline for the submission is May 31, 2010. . The Conference Secretariat will send the confirmation for the receipt of the abstract to each author straight after receiving it. If you don't receive any confirmation, please contact the Conference Secretariat. Example For Abstract 1300MPa Grade High Strength Steel for Bolts with Weijun HUI1, Han DONG1, Yuqing WENG2, Silian CHEN1, Maoqiu WANG1 (1.Central Iron Steel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81, China; 2.The Chinese Society for Metals, Beijing 100711, China) ABSTRACT: By the increase in Mo content, the addition of microalloying elements V and Nb and by reducing the contents of Mn, P and S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steel 42CrMo, we have developed a 1300MPa-grade high strength steel (ADF1) for bolts. Sustained load bending test, sustained load tensile test and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test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delayed fracture resistance of steel ADF1 and commercial steel 42CrMo.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F1 has superior delayed fracture resistance to that of 42CrMo. Its concluded that the superior delayed fracture resistance of ADF1 is main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tempering temperature, fine homogeneously distributed MC carbide and fine prior austenite grain size. Superior Delayed Fracture Resistance Date Abstract Deadline May 31, 2010 Manuscript DeadlineSeptember 30, 201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7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及材料(文献支撑)目录
icstu1 2009-12-2 14:01
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及材料(文献支撑)目录 1.研究准备阶段 1.1 调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课题论证、文献综述 1.2 科学基金、科研课题经费申请报告及批件 1.3 任务书、协议书、科研合同、委托任务书、会议记录及重要来往文函 1.4 科研课题研究计划、课题计划调整或课题撤消文件 1.5 实验试验方案、设计方案、调查考察方案 2.研究试验阶段 2.1 试验任务书、试验大纲 2.2 实验、试验、测试的重要原始记录、整理记录及报告 2.3 观测、探测、观察记录,野外调查、考察记录和整理记录及综合分析报告 2.4 计算文件 2.5 计算机软件 2.6 检验文件 2.7 理论分析文件 2.8 设计文件、图样 2.9 工艺文件 2.10 课题阶段总结 3.总结鉴定验收阶段 3.1 课题工作总结(含最终完成、阶段完成或中断) 3.2 研究报告 3.3 论文、专著 3.4 科研课题经费决算 3.5 科研课题成果验收、鉴定、评审文件 4.成果奖励申报阶段 4.1 科技成果申报表及附件 4.2 科技成果申报表与审批文件 4.3 获奖凭证 4.4 专利文件 5.推广应用阶段 5.1 推广应用方案 5.2 技术转让合同、协议书 5.3 技术推广应用中形成的技术文件及工作总结 5.4 国内外同行评价及用户反馈意见 5.5 成果宣传报道文件 6.与各阶段有关的文件 6.1 专会议文件 6.2 标本、样品目录 6.3 照片、影片、幻灯片、录音带、机读文件等。 --
个人分类: G 人物特征描述和成果展示|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明的建筑师-----蜘蛛
phd9992000 2009-11-16 19:33
爬山时候,偶尔见到蜘蛛,它的结网技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以图1为例。A,B,C,D是四根树枝(也可以是别的,例如草等,蜘蛛都会就地取材)。蜘蛛充分利用它们,作为网的受力基础。然后开始结网。M,N作为承受整个蜘蛛网重量的构件,是最粗的,它们由几根丝组合而成。P,Q两根丝受力小,主要是起稳定作用,所以比较细些。中间的W环形部分,是捕捉昆虫的,丝很细,但很密,并且有粘性。能够保证很容易粘到昆虫。蜘蛛丝的韧性和坚固当然更是人尽皆知的。 M,N,P,Q四根丝接近W部分是分叉的,这样就避免了应力集中,使得蛛丝不易拉断,同时也非常符合结构优化的原则。同时,它们因为只负责受力,不负责粘住昆虫,所以它们都没有粘性。而负责粘住昆虫的W部分的粘性,可以历时很多天不干,仍然保持良好的粘性,随时可以捉住昆虫。其化学粘合剂水平也非一般可比。 蜘蛛网的这种悬挂结构,对于抗震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可以发展图2所示的结构,可以有很强的抗震性能。a,b,c,d是四根高刚度的钢筋混凝土柱体,房屋重量通过其他构件传递到a,b,c,d上。为减轻重量,其余部分可以采用钢材和玻璃钢。当然还要考虑经济性和地区的地震烈度。 另外,蜘蛛布网的地方一般是沿着山坡,气流运动的方向。这样会有很多虫子被气流携带到网上,为蜘蛛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 蜘蛛确实是高明的结构工程师和材料工程师,不得不佩服自然进化的巨大力量。人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它。 (不知为何,图贴在这里只有1周寿命。说明:图1是4根树枝托着一个蜘蛛网;图2是交叉的2根倒U字梁,悬挂着主体结构)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寻在京材料学同仁
siccashq 2009-10-24 02:47
最近松鼠会举办周年庆需要办一系列轻松座谈节目,有一期需要材料学专业的同仁参与,和用材料做艺术品方面的专业进行聊天。需要对材料学有一定的理解,愿意天花乱坠胡说八道的同仁参与。请联系hqhuangucdavis.edu.
个人分类: 其他|27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晶体“相面术”
热度 1 penrose 2009-10-23 14:58
晶体相面术 图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摘自《科学》杂志)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类是爱脸面的动物,因而有女为悦己者容、以貌取人之说法。这说明脸面是标定每个人特征的最大关键,于是乎有相面之术。当然,所谓面子不仅仅在于长相和外貌,内心深处好面子的也大有人在!有趣的是,在凝聚态物理学中,即使对一块毫无生命的晶体材料,也存在脸面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给晶体相相面。 图二:金刚石外形和内部原子排列结构 人们常见的固体有晶体、非晶体、准晶体等等,其中晶体一般指的是有规则外形的固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和表面光泽等。晶体之所以有规则的外形,是因为从微观尺度上来看晶体内部的原子堆积是具有规则的周期结构的。比如璀璨夺目的钻石也就是金刚石,其内部碳原子排列就是最为紧密的一种结构,因此金刚石是自然界硬度最高的材料。实际上,由于碳元素化合价的多样性,自然界还存在许多碳原子不同排列形式的同素异形体,如图三所示。碳原子之间排成六角形的单原子层叫做石墨烯,而多层六角排列的碳原子就构成了石墨,倘若把石墨层卷起来并两头粘连就形成了碳纳米管,而由多个六边形和五边形的碳原子排列就构成了C60富勒烯。这些丰富碳原子微观排列方式给出了它们的外部宏观脸面即不同的外形,这很容易为人所理解。但更有趣的是,它们的内部脸面即电子分布状态也与原子的排列形式密切相关。 图三:碳的一些同素异形体 图四:不同晶格结构的布里渊区 要看到晶体的内部脸面,正儿八经看外表是不行的,为此我们需要把晶体结构倒腾一下。实际上,自然界晶体内部的原子排列方式仅有十七种,这种原子规则排列的格子我们叫做晶格,它是正格子因为它具有长度量纲L。正格子基矢长度和原点附近原子间距相关,它们形成的空间叫做正空间,其中的晶格矢量在某一基矢方向上投影只能是整数。如果我们把正格子倒逆过来,就可以得到一套倒格子,在这个倒格子中基矢方向是和正格子基矢相互正交的,而且量纲也倒转过来为1/L。由倒格子基矢形成的空间叫做倒易空间,只有在这个空间里,才能清楚地看到电子状态是如何分布的。不同的正格子对应不同的倒格子,在倒易空间中同样也有一套倒格矢。把所有倒格矢的垂直平分面画出来,就可以把倒易空间划成一块块的所谓布里渊区,离原点最近的一块叫做第一布里渊区,其次为第二布里渊区,以此类推。如图四所示为二维正方晶格的各个布里渊区和三维面心立方晶格的第一布里渊区,图中标出的各个字母代表布里渊区的不同位置。由于电子在同一个布里渊区的能量分布是连续的,但是一旦跨越布里渊区边界,能量将发生跃变。因此把倒易空间划分好不同布里渊区之后,就可以把电子按照其运动状态分门别类了。 图五:不同金属单质的费米面,摘自佛罗里达大学物理系主页 晶体材料的良好周期结构使得电子在里面的运动并非杂乱无章的。我们可以把周期性排列的原子内部结构简单地分成两部分:外层电子一般比较容易摆脱原子的束缚而自由运动,叫做价电子;而内层电子被带正电的原子核束缚住,可以把它们和原子核看成一个带正电的整体,叫做原子实。这样,价电子在固体中的运动就可以看成是在一片具有周期结构的正电背景下的运动。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很自然地知道价电子的动量分布应该是某些一系列的值,即它的能量分布也是某些特定的系列值。这些电子就在倒易空间中按照自己的能量位置填充。物理学家泡利指出,同一个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那么每个价电子的动量都不相同,注意到能量只和动量大小有关而跟动量方向无关,因此具有相同动量大小的电子将构成一个等能面。如果我们把电子按照能量从低到高排列的话,排完所有的电子之后它将形成一个实心体,体的表面就是电子的最大等能面。这就是晶体的内部脸面,我们把它叫做费米面。 一般来讲,最为理想化的费米面应该是一个完全各向同性的球面。不过因为实际的晶体结构各不相同,价电子分布也多种多样,这就必然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费米面。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脸。晶体的费米面就是这样千奇百怪、变化多端的。如图五,对于金属钾而言,原子的排布是一个简单的立方结构,因此它的费米面就是一个球形。但是对于金属铜而言,它的费米面就多了好几个窟窿,而对于金属钙,这些窟窿长的更大,使得这个所谓的球面只剩下了一些小片相连,至于Nb、In、W等金属单质的费米面就更加花枝招展了。这些窟窿是由于图中画出的费米面只是第一布里渊区中的费米面,图中细线就是第一布里渊区的边界,窟窿丢失的另一部分电子因能量发生跃变而跑到了第二布里渊区或者更高级的布里渊区。这是因为一旦晶体中处于类似轨道的电子多了,它们就会散伙尽管沿着倒易空间某个方向在布里渊区边界会发生能量跃变,但是不同方向发生的能量跃变时能量取值各不相同,如果这些能量值存在交叠,那么电子就没有必要在第一布里渊区高能量的地方挤着,它可以选择离开大伙儿去第二布里渊区某些能量仍然较低的地方呆着。这样形成的费米面,仍然是电子整体系统最低能量状态下的最大等能面。晶体的内部脸面费米面表征了晶体的电子结构,晶体的许多丰富的物理性质正是起源于其费米面。图六中还例举出了两类超导体的费米面,超导这种特殊的物理现象正是由于晶体中电子态的变化造成的,超导态的形成和费米面密切相关费米面附近动量相反的电子两两通过某种相互作用机制配对,然后发生相位相干凝聚导致超导的发生。图六中的超导体是多面相的,即有多个费米面,这导致形成超导的机理要更为复杂,也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 图六: 两类超导体的费米面,摘自arXiv.org相关论文 晶体的宏观外形构造是它的外部脸面,和晶体的机械性质(密度、延展度、切应力等等)密切相关。而内部电子的能量分布则构成了内部脸面,是晶体的电磁等物理性质的起源。而无论外脸还是内脸,都由晶体内部原子排列情况所决定。要想知晶知面又知心,那么就必须充分了解晶体内部元素组成和原子排列方式。这就是晶体相面术的基本要诀:从微观抓起,由内到外共同做到双面齐下。当今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正是靠此要诀为人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材料的奥秘! 【作者声明】:本文根据作者原作 《超导体的面子》 一文前半部分扩展而成,原文发表在《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第4期),本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16693 次阅读|13 个评论
美国化学会(ACS)2009年一新创刊的期刊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09-10-2 08:01
2009 年新创刊的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 ISSN: 1944-8244 ,月刊,美国化学学会( AMER CHEMICAL SOC, 1155 16TH ST, NW, WASHINGTON, USA, DC, 20036 )出版, 2009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和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9 年的第 1 卷到 2009 年的第 8 卷共 253 篇论文。 253 篇论文的主要国家分布:美国108篇、中国30篇、日本26篇、德国15篇、加拿大14篇、印度12篇、韩国11篇、英国10篇。 中国 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上发文的主要单位为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 6 篇、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 TECHNOL ) 3 篇、武汉大学( WUHAN UNIV ) 3 篇、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 ) 2 篇、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 ) 2 篇。 253 篇论文已经被引用来 89 次,平均引用 0.35 次, H 指数为 4 (有 4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4 次)。 253 篇论文被引用最多为美国克拉克森大学( Clarkson Univ ) Minko, S ( 通讯作者 ) 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2009 年第 1 卷第 1 期上发表的 Bioelectrocatalytic System Coupled with Enzyme-Based Biocomputing Ensembles Performing Boolean Logic Operations: Approaching Smart Physiologically Controlled Biointerfaces 论文,被引用 9 次。 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单位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期刊发表论文引用最多的为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Lanzhou Inst Chem Phys, State Key Lab Solid Lubricat, )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2009 年第 1 卷第 2 期上发表的 Bisimidazolium Ionic Liquids as the High-Performance Antiwear Additives in Poly(ethylene glycol) for Steel-Steel Contacts 论文,被引用 3 次。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 网址: http://pubs.acs.org/journal/aamick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是一个化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就如何跨学科新发现的材料和界面处理为重点的新的出版物。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讨论范围包括: advanced active and passive electronic/optical materials coatings colloids biomaterials and bio-interfaces polymer materials hybrid and composite materials friction and wear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作者投稿指南: http://pubs.acs.org/page/aamick/submission/authors.html ACS 道德准则 : http://pubs.acs.org/page/policy/ethics/index.html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Editor Kirk S. Schanze University of Florida PO Box 117200 Gainesville, FL 32611 USA Phone: (352) 392-9133 Fax: (352) 392-2395 E-mail: Schanze-office@ami.acs.org Associate Editor Ellen R. Fisher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1301 Center Avenue Fort Collins , CO 80523-1872 USA Phone: (919) 629-8122 ext. 240 Fax: (202) 354-5427 E-mail: Fisher-office@ami.acs.org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Ayyappanpillai Ajayaghosh Counci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Kevin D. Belfield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Wai Kin Cha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i-Tai Chou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oseph DeSimone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Cassandra L. Frazer University of Virginia Leonard V. Interrante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Cherie R. Kaga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oward E. Katz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etsuro Majima Osaka University Mary Ann Meador NASA Glenn Research Center Hiroaki Misawa Hokkaido University John R. Reynolds University of Florida Fumio Sanda Kyoto University Kathleen J. Steb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hu W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avid G. Whitten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Kenneth Wynne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Xi Zhang Tsinghua University
个人分类: SCI投稿|16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九十一 材辩
siccashq 2009-9-20 11:29
对于研究材料: 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能用。 而对于材料研究: 能用莫如知其器;知其器用莫如明其材;明其材莫如晓其料。 两个研究矢量,大概能概括材料学研究的全部内容。 材也可以理解为才,所谓大师不过就是在用料两个极端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2983 次阅读|4 个评论
走上材料之路
shx44 2009-9-8 17:07
开学都有上十天了,感觉自己还没适应过来。从计算机专业跨到材料科学工程专业是我大学最后一年作出的选择,我不知道是不是正确选择。从大学对材料科学感兴趣的那时开始,我就感觉材料是一片非常有前途的领域,中国材料领域现在不太发达,不仅仅是中国,就整个世界的材料科学也是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材料在近一些年来尤其显现出重要性。材料还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科学体系。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的应用已经覆盖了大部分领域。尤其是功能材料。铁电材料、智能材料、隐身材料更是一种趋势。材料的前途的是光明的。以前没涉及到材料的很多专业知识,现在基本上从零开始,感觉挺累的。但是我想既然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就必须坚持,选择了材料就得在材料领域做出点什么成就出来。走上材料这条路,我不后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90 次阅读|3 个评论
IJP引用次数TOP20的文章
cwhm 2009-9-6 05:50
Record 1 of 20 Title THE PHYSICS OF PLASTIC-DEFORMATION Author(s) AIFANTIS, EC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3 (3):211-247 1987 Times Cited 355 ISSN 0749-6419 Record 2 of 20 Title CONSTITUTIVE-EQUATIONS FOR CYCLIC PLASTICITY AND CYCLIC VISCOPLASTICITY Author(s) CHABOCHE, JL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5 (3):247-302 1989 Times Cited 316 ISSN 0749-6419 Record 3 of 20 Title A 6-COMPONENT YIELD FUNCTION FOR ANISOTROPIC MATERIALS Author(s) BARLAT, F; LEGE, DJ; BREM, JC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7 (7):693-712 1991 Times Cited 266 ISSN 0749-6419 Record 4 of 20 Title TIME-INDEPENDENT CONSTITUTIVE THEORIES FOR CYCLIC PLASTICITY Author(s) CHABOCHE, JL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2 (2):149-188 1986 Times Cited 257 ISSN 0749-6419 Record 5 of 20 Title A thermodynamical constitute model for shape memory materials .1. The monolithic shape memory alloy Author(s) Boyd, JG; Lagoudas, DC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12 (6):805-842 1996 Times Cited 242 ISSN 0749-6419 Record 6 of 20 Title KINEMATIC HARDENING RULES WITH CRITICAL STATE OF DYNAMIC RECOVERY .1. FORMULATION AND BASIC FEATURES FOR RATCHETTING BEHAVIOR Author(s) OHNO, N; WANG, JD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9 (3):375-390 1993 Times Cited 222 ISSN 0749-6419 Record 7 of 20 Title AN INTERNAL VARIABL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HOT-WORKING OF METALS Author(s) BROWN, SB; KIM, KH; ANAND, L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5 (2):95-130 1989 Times Cited 214 ISSN 0749-6419 Record 8 of 20 Title ON SOME MODIFICATIONS OF KINEMATIC HARDENING TO IMPROVE THE DESCRIPTION OF RATCHETTING EFFECTS Author(s) CHABOCHE, JL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7 (7):661-678 1991 Times Cited 187 ISSN 0749-6419 Record 9 of 20 Title THERMOMECHANICS OF TRANSFORMATION PSEUDOELASTICITY AND SHAPE MEMORY EFFECT IN ALLOYS Author(s) TANAKA, K; KOBAYASHI, S; SATO, Y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2 (1):59-72 1986 Times Cited 174 ISSN 0749-6419 Record 10 of 20 Title MATHEMATICAL-MODELING OF TRANSFORMATION PLASTICITY IN STEELS .1. CASE OF IDEAL-PLASTIC PHASES Author(s) LEBLOND, JB; DEVAUX, J; DEVAUX, JC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5 (6):551-572 1989 Times Cited 159 ISSN 0749-6419 Record 11 of 20 Title Plane stress yield function for aluminum alloy sheets - part 1: theory Author(s) Barlat, F; Brem, JC; Yoon, JW; Chung, K; Dick, RE; Lege, DJ; Pourgoghrat, F; Choi, SH; Chu, E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19 (9):1297-1319 Art No. PII S0749-6419(02)00019-0 2003 Times Cited 141 ISSN 0749-6419 Record 12 of 20 Title EVOLUTION OF PLASTIC ANISOTROPY IN AMORPHOUS POLYMERS DURING FINITE STRAINING Author(s) ARRUDA, EM; BOYCE, MC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9 (6):697-720 1993 Times Cited 135 ISSN 0749-6419 Record 13 of 20 Title Plastic anisotropy and the role of non-basal slip in magnesium alloy AZ31B Author(s) Agnew, SR; Duygulu, O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21 (6):1161-1193 2005 Conference Titl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sticity Conference Date JUL 07-10, 2003 Conference Location Quebec City, CANADA Times Cited 120 ISSN 0749-6419 DOI 10.1016/j.ijplas.2004.05.018 Record 14 of 20 Title A conventional theory of mechanism-based strain gradient plasticity Author(s) Huang, Y; Qu, S; Hwang, KC; Li, M; Gao, H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20 (4-5):753-782 2004 Times Cited 112 ISSN 0749-6419 DOI 10.1016/j.ijplas.2003.08.002 Record 15 of 20 Title RATCHETTING IN CYCLIC PLASTICITY .1. UNIAXIAL BEHAVIOR Author(s) HASSAN, T; KYRIAKIDES, S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8 (1):91-116 1992 Times Cited 103 ISSN 0749-6419 Record 16 of 20 Title A new view on 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 (TRIP) Author(s) Fischer, FD; Reisner, G; Werner, E; Tanaka, K; Cailletaud, G; Antretter, T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16 (7-8):723-748 2000 Conference Titl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sticity Conference Date JAN 05-13, 1999 Conference Location CANCUN, MEXICO Times Cited 100 ISSN 0749-6419 Record 17 of 20 Title The role of texture in tension-compression asymmetry in polycrystalline NiTi Author(s) Gall, K; Sehitoglu, H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15 (1):69-92 1999 Times Cited 100 ISSN 0749-6419 Record 18 of 20 Title A HYBRID FINITE-ELEMENT FORMULATION FOR POLYCRYSTAL PLASTICITY WITH CONSIDERATION OF MACROSTRUCTURAL AND MICROSTRUCTURAL LINKING Author(s) BEAUDOIN, AJ; DAWSON, PR; MATHUR, KK; KOCKS, UF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11 (5):501-521 1995 Times Cited 99 ISSN 0749-6419 Record 19 of 20 Title ELASTOPLASTICITY OF MICRO-INHOMOGENEOUS METALS AT LARGE STRAINS Author(s) LIPINSKI, P; BERVEILLER, M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5 (2):149-172 1989 Times Cited 96 ISSN 0749-6419 Record 20 of 20 Title MATHEMATICAL-MODELING OF TRANSFORMATION PLASTICITY IN STEELS .2. COUPLING WITH STRAIN-HARDENING PHENOMENA Author(s) LEBLOND, JB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5 (6):573-591 1989 Times Cited 88 ISSN 0749-6419
个人分类: 科教数据|2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种形状的纳米材料
zuozw 2009-8-10 07:47
纳米技术发展特别快,很多成熟的技术已经能制备出许多种外形的材料。在不久的将来,纳米材料必将成为工业的基础。了解不同形状的纳米材料应该有好处的,或许对自己课题的研究有些启发。 球形纳米材料太常见就不说啦;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见 碳的零维一维二维材料 。 三角形和六边形纳米线 ( nanowires with triangular and hexagonal cross-sections 示意图,摘自: Nature Materials 3, 524 - 528 (2004)) 三角形纳米棱镜 ( Triangular Nanoprisms 摘自 Science Vol. 294. no. 5548, pp. 1901 - 1903和 Nano Lett ., 2004, 4 (4), 537-542) 纳米立方体 ( nanocubes 摘自 Science Vol. 298. no. 5601, pp. 2176 - 2179) 三角形纳米柱 ( triangular nanopillars 摘自 Nanotechnology 2007,18,505305) ( a)star-shaped nanocrystals,(b) Tadpole-shaped monopod, (c) I-shaped bipod, (d) L-shaped bipod, (e) T-shaped tripod, (f) cross-shaped tetrapod, and (g) pentapod . (摘自 J. Am. Chem. Soc., 2002, 124 (38), pp 1124411245) 纳米钉子 ( nanonails 摘自: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401 (2005) 414419) Star-shaped nanostructures (摘自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77 (2005) 479484) hexagram whiskers (摘自 Appl. Phys. Lett . 88, 093101 ,2006) nanomoths (摘自 J. Am. Chem. Soc., 2006, 128 (20), pp 67306736) Nanocrystalline ZnO particles (摘自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304 (2007) 150157) rippled nanoparticles (摘自 Science 2007 Vol. 315. no. 5810, pp. 358 - 361) 纳米梳子 ( nanocombs 摘自 Advanced Materials , Vol.15, No.3, 228-228, 2003 ) 纳米带 ( nanobelts 摘自 Science 2001 Vol. 291. no. 5510, pp. 1947 - 1949) 纳米环 ( nanorings 摘自 Science 2004 Vol. 303. no. 5662, pp. 1348 - 1351) 纳米笼 ( nanocages 摘自 Nano Lett., 2005, 5 (3), pp 473477) 纳米领域比较牛的科学家有Richard E. Smalley,Younan Xia,Zhong Lin Wang,Peidong Yang,Hongjie Dai,Louis E. Brus,Mostafa A. El-Sayed,George M. Whitesides等等。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感兴趣的可自行搜索学习。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1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碳的零维一维二维材料
zuozw 2009-8-7 23:05
碳,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元素,对有机物有着重要的意义。单质碳材料有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这三种材料。 富勒烯(巴基球,足球烯,Fullerene,C60): 作为零维材料,在1985年英国H. W. Kroto和美国R. E. Smalley等人在氦气流中以激光汽化蒸发石墨实验中发现C60。由五元环、六元环等构成的封闭式空心球形或椭球形结构的共轭烯。 1985年文章 C60 Buckminsterfullerene 。 在碳纳米管发现之前,它是研究的热点,在生物和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还有C78、C82、C84、C90、C96等。 碳纳米管(carbon naotubes) 作为一维纳米材料,自1991年被S. Iijima发现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根据层数可分为单壁(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s)和多壁(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根据手性可分为非手性(armchair和zigzag)和手性(chiral)结构。中空结构,一般可认为是单层石墨卷曲而成。它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前景。正如美国Alex Zettl 教授说,就应用前景对C60和碳纳米管进行全面的比较,C60可以用一页纸概括,而碳纳米管需要一本书来完成。推荐一本书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R. Saito, G. Dresselhaus, and M.S. Dresselhaus 1998,Imperial College Press ,世图有卖:39元)。 The field of nanotubes is still rapidly growing. As emphasized, many questions are still unanswered. The dynamics of hot electrons (and electron-hole pairs) in optical experiments, the nature of the contact resistance at metallic electrode interfaces, the effect of an out-of- equilibrium phonon distribution on inelastic scattering, and the domain of existence of the Luttinger-liquid, charge-density-wave, and superconducting phases are still subjects which require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work and understanding. Further, and beyond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nanotubes, the physics of functionalized, chemisorbed, doped, or excited CNTs is driven by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olecular electronics, optoelectronics, and sensors. Such themes are still largely unexplored areas for theorists: while early theoretical papers preceded experiment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basic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pristine tubes, such 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have now been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y is lagging behind. The field of nanotubes has fostered much interest in related systems such as graphene or semiconducting nanowires.(摘自Rev. Mod. Phys., Vol. 79, No. 2,667-732,2007.见下面RMP文章). Iijima91年Natrue文章 07年RMP综述文章 Electronic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nanotubes 石墨烯(单层石墨,graphene) 作为二维材料,一般厚度方向为单原子层或双原子层碳原子。完美的石墨烯包括六角元胞(等角六边形)。2004年被英国A.K.Geim发现。石墨烯有众多优异的物理性质,在很多现象中有很多异常的行为如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准粒子激发谱可用2+1维无质量的相对论Dirac方程描述等等。近几年研究的特别热。 Graphene is a unique system in many ways. It is truly 2D, has unusual electronic excitations described in terms of Dirac fermions that move in a curved space, is an interesting mix of a semiconductor (zero density of states) and a metal (gaplessness), and has properties of soft matter. The electrons in graphene seem to be almost insensitive to disorder and electron-electron interactions and have very long mean free paths. Hence, graphene's properties are different from what is found in usual metals and semiconductors. Graphene has also a robust but flexible structure with unusual phonon modes that do not exist in ordinary 3D solids. In some sense, grapheme brings together issues in quantum gravity and particle physics, and also from soft and hard condensed matter. Interestingly enough, these properties can be easily modifi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addition of layers, control of its geometry, and chemical doping. Moreover, graphene can be directly and relatively easily probed by various scanning probe techniques from mesoscopic down to atomic scales, because it is not buried inside a 3D structure. This makes graphene one of the most versatile systems in condensed-matter research。(摘自Rev. Mod. Phys., Vol. 81,No. 1,109-162,2009.文章见下面). 09年RMP综述文章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graphene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5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生期间图书馆借阅书单
cwhm 2009-7-26 22:15
借阅历史 ( 146 ) 题名 作者 借出时间 详细信息 晶体位错理论基础 jing ti wei cuo li lun ji chu 第一卷 杨顺华著 yang shun hua zhu 杨顺华 yang shun hua 著 05-06-2007 复本 4 位错基础 wei cuo ji chu 陈进化编著 陈进化 chen jin hua 编著 05-06-2007 复本 1 金属的晶体缺陷与力学性质 jin shu de jing ti que xian yu li xue xing zhi 赖祖涵主编 赖祖涵 lai zu han 主编 05-06-2007 复本 1 连续体和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 lian xu ti he jie gou de fei xian xing you xian yuan =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s for continua and structures Ted Belytschko, Wing Kam Liu, Brian Moran著 庄茁译 eng 彼莱奇科, bi lai qi ke T. (Belytschko, Ted) 著 05-06-2007 复本 2 有限元方法编程 you xian yuan fang fa bian cheng = Programm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美) I. M. Smith, D. V. Griffiths著 王菘... 译 eng 史密斯, shi mi si I. M. (Smith, I. M.) 著 05-06-2007 复本 4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05-06-2007 复本 5 Maple敎程 Maple jiao cheng 何靑, 王丽芬编著 何靑, he qing 1962- 编著 05-07-2007 复本 2 MATLAB有限元分析与应用 matlab you xian yuan fen xi yu ying yong (德) P. I. Kattan著 韩来彬译 Kattan P. I. 著 05-07-2007 复本 6 金属力学性质的微观理论 哈宽富编著 哈宽富 编著 05-07-2007 复本 2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 you xian dan yuan fa ji ben yuan li he shu zhi fang fa 王勖成,邵敏编著 王勖成 wang xu cheng 编著 07-07-2007 复本 1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07-07-2007 复本 5 位错基础 wei cuo ji chu 陈进化编著 陈进化 chen jin hua 编著 07-07-2007 复本 1 晶体位错理论基础 jing ti wei cuo li lun ji chu 第二卷 杨顺华,丁棣华著 杨顺华 yang shun hua 著 07-07-2007 复本 1 晶体位错理论基础 jing ti wei cuo li lun ji chu 第一卷 杨顺华著 yang shun hua zhu 杨顺华 yang shun hua 著 07-07-2007 复本 5 各向异性单晶合金结构強度与寿命 ge xiang yi xing dan jing he jin jie gou qiang du yu shou ming 尹泽勇 ... 著 尹泽勇 yin ze yong 著 07-07-2007 复本 7 有限元方法编程 you xian yuan fang fa bian cheng = Programm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美) I. M. Smith, D. V. Griffiths著 王菘... 译 eng 史密斯, shi mi si I. M. (Smith, I. M.) 著 07-07-2007 复本 4 连续体和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 lian xu ti he jie gou de fei xian xing you xian yuan =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s for continua and structures Ted Belytschko, Wing Kam Liu, Brian Moran著 庄茁译 eng 彼莱奇科, bi lai qi ke T. (Belytschko, Ted) 著 15-07-2007 复本 6 流体力学 liu ti li xue 上册 周光 等编 周光 zhou guang jiong 编 10-09-2007 复本 1 流体力学 liu ti li xue 下册 周光??编著 周光?? zhou guang jiong 编著 10-09-2007 复本 3 材料固体力学 Cai Liao Gu Ti Li Xue 周益春编著 周益春, zhou yi chun 1963- 编著 10-09-2007 复本 3 有限元法基础与程序设计 You Xian Yuan Fa Ji Chu Yu Cheng Xu She Ji 王元汉,李丽娟,李银平编著 王元汉 Wang Yuan Han 编著 14-10-2007 复本 3 有限元方法基础敎程 you xian yuan fang fa ji chu jiao cheng = A first course i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美) Daryl L. Logan著 伍义生, 吴永礼等译 eng 洛根, luo gen D. (Logan, Daryl L.) 著 14-10-2007 复本 5 符号计算系统Mathematica敎程 fu hao ji suan xi tong mathematica jiao cheng 张韵华编著 张韵华 zhang yun hua 编著 14-10-2007 复本 5 有限元分析数学范本FEMLAB与Mathematica you xian yuan fen xi shu xue fan ben femlab yu mathematica 夸克工作室编著 夸克工作室 kua ke gong zuo shi 编著 14-10-2007 复本 2 有限元分析 you xian yuan fen xi (美) G. R. 布查南著 董文军, 谢伟松译 布坎南, bu kan nan G. R. (Buchanan, George R.) 著 14-10-2007 复本 5 有限元方法编程 you xian yuan fang fa bian cheng = Programm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美) I. M. Smith, D. V. Griffiths著 王菘... 译 eng 史密斯, shi mi si I. M. (Smith, I. M.) 著 25-10-2007 复本 4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25-10-2007 复本 5 晶体位错理论基础 jing ti wei cuo li lun ji chu 第一卷 杨顺华著 yang shun hua zhu 杨顺华 yang shun hua 著 25-10-2007 复本 3 金属力学性质的微观理论 哈宽富编著 哈宽富 编著 13-11-2007 复本 2 材料的结构 cai liao de jie gou 余永宁, 毛卫民编著 余永宁 yu yong ning 编著 17-11-2007 复本 4 工程材料的微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Gong Cheng Cai Liao De Wei Xi Guan Jie Gou He Li Xue Xing Neng 刘孝敏编著 刘孝敏 Liu Xiao Min 编著 09-12-2007 复本 5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強韧化设计 cai liao de hong wei guan li xue yu qiang ren hua she ji = Macro-micro-mechanics and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design of materials 主编黄克智, 王自強 eng 黄克智 huang ke zhi 主编 09-12-2007 复本 6 材料強度学 cai liao qiang du xue = Strength of materials 张俊善编著 eng 张俊善 zhang jun shan 编著 09-12-2007 复本 4 金属物理学 jin shu wu li xue 第三卷 金属力学性质 冯端等著 冯端 feng duan 著 09-12-2007 复本 5 金属物理学 Jin Shu Wu Li Xue 第一卷 结构与缺陷 冯端等著 Feng Duan Deng Zhu 冯端 Feng Duan 著 09-12-2007 复本 6 材料科学基础 cai liao ke xue ji chu 主编石德珂 石德珂 shi de ke 主编 09-12-2007 复本 3 物理介观力学和材料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wu li jie guan li xue he cai liao de ji suan ji fu zhu she ji (俄) B. E. 潘宁主编 万群, 马福康, 郭靑蔚等译 潘宁, pan ning B. E. 主编 09-12-2007 复本 3 晶体位错理论基础 jing ti wei cuo li lun ji chu 第二卷 杨顺华,丁棣华著 杨顺华 yang shun hua 著 09-12-2007 复本 1 晶体位错理论基础 jing ti wei cuo li lun ji chu 第一卷 杨顺华著 yang shun hua zhu 杨顺华 yang shun hua 著 11-12-2007 复本 3 固体内耗理论基础 Gu Ti Nei Hao Li Lun Ji Chu 晶界弛豫与晶界结构 葛庭燧著 葛庭燧 Ge Ting Sui 著 14-12-2007 复本 5 材料的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 cai liao de sun shang duan lie ji li he hong wei guan li xue li lun 黄克智,肖纪美主编 黄克智 huang ke zhi 主编 14-12-2007 复本 5 金属的晶界与強度 Jin Shu De Jing Jie Yu Jiang Du 宋余九编 Song Yu Jiu Bian 宋余九 Song Yu Jiu 编 27-12-2007 复本 1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27-12-2007 复本 3 有限元方法编程 you xian yuan fang fa bian cheng = Programm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美) I. M. Smith, D. V. Griffiths著 王菘... 译 eng 史密斯, shi mi si I. M. (Smith, I. M.) 著 27-01-2008 复本 2 有限元分析数学范本FEMLAB与Mathematica you xian yuan fen xi shu xue fan ben femlab yu mathematica 夸克工作室编著 夸克工作室 kua ke gong zuo shi 编著 27-01-2008 复本 4 晶体位错理论基础 jing ti wei cuo li lun ji chu 第二卷 杨顺华,丁棣华著 杨顺华 yang shun hua 著 27-01-2008 复本 1 晶体位错理论基础 jing ti wei cuo li lun ji chu 第一卷 杨顺华著 yang shun hua zhu 杨顺华 yang shun hua 著 27-01-2008 复本 4 Deformation of polycrystals: mechanisms and micro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Ris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2nd: 1981) 27-01-2008 Grain-boundary structure and kinetics : papers / presented at the 1979 ASM Materials Science Seminar, 15-16 September 1979, Milwaukee, Wisconsin Materials Science Seminar, Milwaukee, 1979. 27-01-2008 材料的结构 cai liao de jie gou 余永宁, 毛卫民编著 余永宁 yu yong ning 编著 27-01-2008 复本 4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強韧化设计 cai liao de hong wei guan li xue yu qiang ren hua she ji = Macro-micro-mechanics and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design of materials 主编黄克智, 王自強 eng 黄克智 huang ke zhi 主编 27-01-2008 复本 5 材料的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 cai liao de sun shang duan lie ji li he hong wei guan li xue li lun 黄克智,肖纪美主编 黄克智 huang ke zhi 主编 27-01-2008 复本 2 金属力学性质的微观理论 哈宽富编著 哈宽富 编著 27-01-2008 复本 2 ABAQUS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ABAQUS zai tu mu gong cheng zhong de ying yong 王金昌, 陈页开编著 王金昌 wang jin chang 编著 29-02-2008 复本 3 位错理论及其应用 wei cuo li lun ji qi ying yong 王亚男, 陈树江, 董希淳编著 王亚男 wang ya nan 编著 29-02-2008 复本 3 固体本构关系 gu ti ben gou guan xi 黄克智,黄永刚编著 黄克智 huang ke zhi 编著 29-02-2008 复本 3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29-02-2008 复本 3 连续体和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 lian xu ti he jie gou de fei xian xing you xian yuan =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s for continua and structures Ted Belytschko, Wing Kam Liu, Brian Moran著 庄茁译 eng 彼莱奇科, bi lai qi ke T. (Belytschko, Ted) 著 03-03-2008 复本 4 Theory of dislocations / John Price Hirth, Jens Lothe. Hirth, John Price, 1930- 03-03-2008 复本 1 非平衡晶界偏聚动力学和晶间脆性断裂 fei ping heng jing jie pian ju dong li xue he jing jian cui xing duan lie 徐庭栋著 徐庭栋 xu ting dong 著 10-03-2008 复本 2 Deformation of polycrystals: mechanisms and micro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Ris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2nd: 1981) 11-03-2008 Physical metallurgy principles / Robert E. Reed-Hill, Reza Abbaschian. Reed-Hill, Robert E. 14-03-2008 复本 2 金属力学性质的微观理论 哈宽富编著 哈宽富 编著 01-04-2008 复本 2 Engineering materials 1 : an introduction to propertie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 工程材料1 : 特性、应用与设计 / Michael F. Ashby and David R.H. Jones. Ashby, Michael F. 03-04-2008 复本 2 Theory of dislocations / John Price Hirth, Jens Lothe. Hirth, John Price, 1930- 03-04-2008 复本 1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03-04-2008 复本 5 Deformation-mechanism maps : the plasticity and creep of metals and ceramics / by H.J. Frost and M.F. Ashby. Frost, H. J. 08-04-2008 材料的结构 cai liao de jie gou 余永宁, 毛卫民编著 余永宁 yu yong ning 编著 08-04-2008 复本 2 位错理论及其应用 wei cuo li lun ji qi ying yong 王亚男, 陈树江, 董希淳编著 王亚男 wang ya nan 编著 11-04-2008 复本 2 材料固体力学 Cai Liao Gu Ti Li Xue 周益春编著 周益春, zhou yi chun 1963- 编著 11-04-2008 复本 3 固体本构关系 gu ti ben gou guan xi 黄克智,黄永刚编著 黄克智 huang ke zhi 编著 20-04-2008 复本 5 材料固体力学 Cai Liao Gu Ti Li Xue 周益春编著 周益春, zhou yi chun 1963- 编著 21-04-2008 复本 2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lian xu jie zhi li xue ji chu 黄筑平 黄筑平, huang zhu ping 1939- 著 28-04-2008 复本 2 塑性力学和细观力学文集 SU XING LI XUE HE XI GUAN LI XUE WEN JI 庆贺林同骅敎授八十寿辰 王自強等编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 28-04-2008 复本 1 连续体和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 lian xu ti he jie gou de fei xian xing you xian yuan =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s for continua and structures Ted Belytschko, Wing Kam Liu, Brian Moran著 庄茁译 eng 彼莱奇科, bi lai qi ke T. (Belytschko, Ted) 著 30-04-2008 复本 6 有限元方法编程 you xian yuan fang fa bian cheng = Programm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美) I. M. Smith, D. V. Griffiths著 王菘... 译 eng 史密斯, shi mi si I. M. (Smith, I. M.) 著 15-05-2008 复本 3 Physical metallurgy principles / Robert E. Reed-Hill, Reza Abbaschian. Reed-Hill, Robert E. 15-05-2008 复本 2 城镇空间解析 cheng zhen kong jian jie xi 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 段进 著 段进 duan jin 著 28-05-2008 复本 2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28-05-2008 复本 4 晶体位错理论基础 jing ti wei cuo li lun ji chu 第一卷 杨顺华著 yang shun hua zhu 杨顺华 yang shun hua 著 28-05-2008 复本 4 Theory of dislocations / John Price Hirth, Jens Lothe. Hirth, John Price, 1930- 28-05-2008 复本 1 金属力学性质的微观理论 哈宽富编著 哈宽富 编著 11-06-2008 复本 2 连续体和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 lian xu ti he jie gou de fei xian xing you xian yuan =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s for continua and structures Ted Belytschko, Wing Kam Liu, Brian Moran著 庄茁译 eng 彼莱奇科, bi lai qi ke T. (Belytschko, Ted) 著 12-06-2008 复本 6 固体本构关系 gu ti ben gou guan xi 黄克智,黄永刚编著 黄克智 huang ke zhi 编著 08-07-2008 复本 3 材料的结构 cai liao de jie gou 余永宁, 毛卫民编著 余永宁 yu yong ning 编著 08-07-2008 复本 3 工程材料的微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Gong Cheng Cai Liao De Wei Xi Guan Jie Gou He Li Xue Xing Neng 刘孝敏编著 刘孝敏 Liu Xiao Min 编著 08-07-2008 复本 4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強韧化设计 cai liao de hong wei guan li xue yu qiang ren hua she ji = Macro-micro-mechanics and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design of materials 主编黄克智, 王自強 eng 黄克智 huang ke zhi 主编 28-08-2008 复本 4 AutoCAD 2008中文版实用敎程 AutoCAD 2008 zhong wen ban shi yong jiao cheng 邵振国主编 邵振国 shao zhen guo 主编 11-09-2008 复本 3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17-09-2008 复本 5 Deformation of polycrystals: mechanisms and micro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Ris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2nd: 1981) 17-09-2008 Grain-boundary structure and kinetics : papers / presented at the 1979 ASM Materials Science Seminar, 15-16 September 1979, Milwaukee, Wisconsin Materials Science Seminar, Milwaukee, 1979. 17-09-2008 Physical metallurgy principles / Robert E. Reed-Hill, Reza Abbaschian. Reed-Hill, Robert E. 17-09-2008 复本 2 AutoCAD 2008中文版实用敎程 AutoCAD 2008 zhong wen ban shi yong jiao cheng 邵振国主编 邵振国 shao zhen guo 主编 22-09-2008 复本 2 晶体物理学基础 Jing Ti Wu Li Xue Ji Chu 陈纲, 廖理几, 郝伟编著 陈纲 Chen Gang 编著 26-09-2008 复本 2 AutoCAD 2008中文版实用敎程 AutoCAD 2008 zhong wen ban shi yong jiao cheng 邵振国主编 邵振国 shao zhen guo 主编 26-09-2008 复本 3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強韧化设计 cai liao de hong wei guan li xue yu qiang ren hua she ji = Macro-micro-mechanics and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design of materials 主编黄克智, 王自強 eng 黄克智 huang ke zhi 主编 07-10-2008 复本 2 固体本构关系 gu ti ben gou guan xi 黄克智,黄永刚编著 黄克智 huang ke zhi 编著 07-10-2008 复本 5 Theory of dislocations / John Price Hirth, Jens Lothe. Hirth, John Price, 1930- 07-10-2008 复本 1 有限元方法编程 you xian yuan fang fa bian cheng = Programm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美) I. M. Smith, D. V. Griffiths著 王菘... 译 eng 史密斯, shi mi si I. M. (Smith, I. M.) 著 10-10-2008 复本 2 材料的疲劳 cai liao de pi lao (美) S.Suresh著 王中光等译 苏尔茨 su er ci S. 著 23-11-2008 复本 4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23-11-2008 复本 5 Grain-boundary structure and kinetics : papers / presented at the 1979 ASM Materials Science Seminar, 15-16 September 1979, Milwaukee, Wisconsin Materials Science Seminar, Milwaukee, 1979. 23-11-2008 Deformation of polycrystals: mechanisms and micro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Ris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2nd: 1981) 23-11-2008 材料的结构 cai liao de jie gou 余永宁, 毛卫民编著 余永宁 yu yong ning 编著 23-11-2008 复本 3 工程材料的微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Gong Cheng Cai Liao De Wei Xi Guan Jie Gou He Li Xue Xing Neng 刘孝敏编著 刘孝敏 Liu Xiao Min 编著 23-11-2008 复本 3 Theory of dislocations / John Price Hirth, Jens Lothe. Hirth, John Price, 1930- 23-11-2008 复本 1 晶体材料织构定量分析 JING TI CAI LIAO ZHI GOU DING LIANG FEN XI 毛卫民,张新明著 MAO WEI MIN , ZHANG XIN MING ZHU 毛卫民 MAO WEI MIN 著 25-11-2008 复本 1 金属材料的晶体学织构与各向异性 jin shu cai liao de jing ti xue zhi gou yu ge xiang yi xing 毛卫民编著 毛卫民 mao wei min 编著 25-11-2008 复本 2 金属材料结构与性能 jin shu cai liao jie gou yu xing neng =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etallic materials 毛卫民 ... 著 eng 毛卫民 mao wei min 著 25-11-2008 复本 3 固体本构关系 gu ti ben gou guan xi 黄克智,黄永刚编著 黄克智 huang ke zhi 编著 08-12-2008 复本 5 Dislocations in solids / edited by F.R.N. Nabarro. 19-12-2008 材料的结构 cai liao de jie gou 余永宁, 毛卫民编著 余永宁 yu yong ning 编著 05-01-2009 复本 2 Theory of dislocations / John Price Hirth, Jens Lothe. Hirth, John Price, 1930- 05-01-2009 复本 1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05-01-2009 复本 5 工程材料的微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Gong Cheng Cai Liao De Wei Xi Guan Jie Gou He Li Xue Xing Neng 刘孝敏编著 刘孝敏 Liu Xiao Min 编著 05-01-2009 复本 4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強韧化设计 cai liao de hong wei guan li xue yu qiang ren hua she ji = Macro-micro-mechanics and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design of materials 主编黄克智, 王自強 eng 黄克智 huang ke zhi 主编 05-01-2009 复本 6 Deformation of polycrystals: mechanisms and micro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Ris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2nd: 1981) 05-02-2009 Grain-boundary structure and kinetics : papers / presented at the 1979 ASM Materials Science Seminar, 15-16 September 1979, Milwaukee, Wisconsin Materials Science Seminar, Milwaukee, 1979. 05-02-2009 Physical metallurgy principles / Robert E. Reed-Hill, Reza Abbaschian. Reed-Hill, Robert E. 05-02-2009 复本 2 晶体位错理论基础 jing ti wei cuo li lun ji chu 第二卷 杨顺华,丁棣华著 杨顺华 yang shun hua 著 05-02-2009 复本 1 固体内耗理论基础 Gu Ti Nei Hao Li Lun Ji Chu 晶界弛豫与晶界结构 葛庭燧著 葛庭燧 Ge Ting Sui 著 12-02-2009 复本 5 材料科学基础 Cai Liao Ke Xue Ji Chu 余永宁主编 余永宁 Yu Yong Ning 主编 13-02-2009 复本 2 工程強度理论 gong cheng qiang du li lun 俞茂宏著 俞茂宏 yu mao hong 著 23-02-2009 复本 5 固体本构关系 gu ti ben gou guan xi 黄克智,黄永刚编著 黄克智 huang ke zhi 编著 03-03-2009 复本 5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強韧化设计 cai liao de hong wei guan li xue yu qiang ren hua she ji = Macro-micro-mechanics and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design of materials 主编黄克智, 王自強 eng 黄克智 huang ke zhi 主编 04-03-2009 复本 5 连续体和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 lian xu ti he jie gou de fei xian xing you xian yuan =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s for continua and structures Ted Belytschko, Wing Kam Liu, Brian Moran著 庄茁译 eng 彼莱奇科, bi lai qi ke T. (Belytschko, Ted) 著 24-03-2009 复本 4 材料的结构 cai liao de jie gou 余永宁, 毛卫民编著 余永宁 yu yong ning 编著 24-03-2009 复本 2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lian xu jie zhi li xue ji chu 黄筑平 黄筑平, huang zhu ping 1939- 著 22-04-2009 复本 3 材料固体力学 Cai Liao Gu Ti Li Xue 周益春编著 周益春, zhou yi chun 1963- 编著 22-04-2009 复本 3 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強韧化设计 cai liao de hong wei guan li xue yu qiang ren hua she ji = Macro-micro-mechanics and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design of materials 主编黄克智, 王自強 eng 黄克智 huang ke zhi 主编 22-04-2009 复本 4 有限元分析数学范本FEMLAB与Mathematica you xian yuan fen xi shu xue fan ben femlab yu mathematica 夸克工作室编著 夸克工作室 kua ke gong zuo shi 编著 22-04-2009 复本 5 固体本构关系 gu ti ben gou guan xi 黄克智,黄永刚编著 黄克智 huang ke zhi 编著 22-04-2009 复本 5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22-04-2009 复本 4 连续体和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 lian xu ti he jie gou de fei xian xing you xian yuan =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s for continua and structures Ted Belytschko, Wing Kam Liu, Brian Moran著 庄茁译 eng 彼莱奇科, bi lai qi ke T. (Belytschko, Ted) 著 22-04-2009 复本 6 有限单元法变分原理与应用 you xian dan yuan fa bian fen yuan li yu ying yong 林金木 编著 王勖成 wang xu cheng 编著 22-04-2009 复本 6 有限元方法编程 you xian yuan fang fa bian cheng = Programm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美) I. M. Smith, D. V. Griffiths著 王菘... 译 eng 史密斯, shi mi si I. M. (Smith, I. M.) 著 22-04-2009 复本 2 固体本构关系 gu ti ben gou guan xi 黄克智,黄永刚编著 黄克智 huang ke zhi 编著 23-05-2009 复本 4 理性力学基础 li xing li xue ji chu 王自強编著 王自強 wang zi qiang 编著 23-05-2009 复本 5 材料变形与破坏的多尺度分析 Cai Liao Bian Xing Yu Po Huai De Duo Chi Du Fen Xi = Multiscale analysis for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materials 范镜泓著 eng 范镜泓 Fan Jing Hong 著 23-05-2009 复本 3 走进材料科学 Zou Jin Cai Liao Ke Xue (英) 罗伯特 W. 康著 = The coming of materials science Robert W. Cahn 杨柯等译 eng 卡恩 ka en (Cahn, R. W.(Robert W.)), 1924-2007 著 23-05-2009 复本 2 有限元分析数学范本FEMLAB与Mathematica you xian yuan fen xi shu xue fan ben femlab yu mathematica 夸克工作室编著 夸克工作室 kua ke gong zuo shi 编著 29-05-2009 复本 5 有限元方法编程 you xian yuan fang fa bian cheng = Programm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美) I. M. Smith, D. V. Griffiths著 王菘... 译 eng 史密斯, shi mi si I. M. (Smith, I. M.) 著 29-05-2009 复本 2 粘弹性力学引论 nian tan xing li xue yin lun (美)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R.M.)著 郝松林,老 亮译 克里斯坦森 ke li si tan sen (Christensen,R.M.) 著 29-05-2009 复本 1 粘塑性力学槪论 nian su xing li xue gai lun 杨绪灿等编著 杨绪灿 yang xu can 编著 29-05-2009 粘弹塑性理论 nian tan su xing li lun 第一卷 欧阳鬯著 欧阳鬯 ou yang chang 著 29-05-2009 复本 1 粘弹性力学基础 zhan tan xing li xue ji chu 蔡??峨编著 cai e bian zhu 蔡峨 cai e 编著 29-05-2009 复本 1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31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半导体材料
footwhf 2009-7-14 21:00
我们日常用的铜、铁、铝等,都很容易导电,因而叫做导体;而橡胶、 塑料等几乎不导电,因而叫做绝缘体。如果某物质不是导体,那它就一定是 绝缘体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还存在大量半导体,其导电 能力居中,并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下降而减小。 半导体分三种:本征半导体、 p 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 不含杂质的纯净半导体叫本征半导体,它的导电能力很差。为了提高纯 质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常常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少量杂质。如在硅中掺入硼, 硅原子周围就形成可移动的空穴,这就是 p 型半导体;如果在硅中掺入磷, 材料中就会出现多余电子,这就是 n 型半导体。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性,常常 联合使用。人们为了获得所需要的半导体,就必须制得纯净的本征半导体。 目前,人们所获得硅的纯度已达 14 个 9 。这是人类 材料史上的一个奇迹。 半导体材料有许多奇妙用途,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收音 机、电视机,还是大型计算机、工业电气化系统,都离不开半导体材料。 半导体材料是制造电子元件的主要材料,而我们用的收音机、电视机、 电子游戏机以及工业用的电子计算机、机器人等,都是由无数的电子元件构 成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子元件不仅功能强、效果好,而且重量轻、寿命 长、耗电省。 1946 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使用了 18000 个真空电子管, 1500 个继电器,重量达 30 吨,占地面积 170 平方米 ,真是 一个庞然大物。而现在运算速度比它快得多的微型计算机,还没有一张书桌 大。 电子元件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个时代, 1947 年美国的布拉坦和同事制成了 晶体管,这是第一代。晶体管因性能优于电子管而被广泛使用。 1962 年,在 一小块硅片上制成了几个元件组成一个小型电路,这就是小型集成电路。集 成电路体积小而功能大,因而迅速发展起来。 1965 年发展到中规模集成电 路,指甲大的一块硅片上可制作上百个元件。 1968 年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 路,在 5 ~ 7 平方毫米的硅片上制成了上万个元件。 1979 年日本在 6 平方毫 米的硅片上制成了 15 万个元件,这就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目前人们正在研 制三维集成电路。前几代集成电路都是平面式的,像一排排的平房。而三维 集成电路则像高楼大厦,在一层元件上再重叠一层元件,这样,每个元件与 周围元件的联络构成一个空间网络,便于信息的传递和处理。用这种三维集 成电路也许可以模拟人脑的思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制造出会思 考、会自行解决问题的机器人了。 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转换效应,是制造光电电池的好材料。有了 廉价高效的光电电池,我们才能充分利用清洁的太阳能。有些半导体材料的 温差电动势很大,能直接把热能转换为电能,这就是所谓的热电材料。 这种 温差发电机适用于缺电的 边远地区。在宇宙飞行器、导航设备上也用到它。 半导体材料还用于制造激光器。激光方向性好,能量集中,在现代各个 行业都得到广泛应用。大功率的激光武器为各国所重视。用半导体制成的发 光二极管,在光纤通讯方面有重要用途。光纤通讯比微波通讯效果更好,一 条光缆可载上亿门电话。人们预计,光计算机将比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几 十倍。 半导体材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历经三代,最早人们用锗,但锗元件 的寿命和效果都不大理想,人们转而重视开发硅,目前硅已成为应用最广泛 的半导体材料。为了在高温、高频领域取得进展,人们又看重砷化镓。它是 砷在高温下和镓结合生成的化合物,是高频、高温电子元件的理想材料,它 必将在巨型计算机、高效机器人、激光、光纤通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收录期刊《国际材料与产品技术杂志》特刊(Special Issue)预报
wanyuehua 2009-7-10 11:45
特刊( Special Issue )是学术期刊针对某一个学术焦点的专门出版的专刊或学术会议专辑, 出版特刊可以在最广泛的范围内针对某一个话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 SCI收录期刊出版的 特刊是被 SCI 收录的。 瑞士的《国际材料与产品技术杂志》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Product Technology ), ISSN 0268-1900 , 1986 年创刊,全年 12 期, SCI 收录期刊, 2008 年影响因子 0.157,将出版一期特刊(Special Issue): Special Issue on: Advances in Meso and Micro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该期特刊投稿 截至到2009年12月1日,该期特刊将被SCI收录。 详细情况见: http://www.inderscience.com/browse/callpaper.php?callID=1150 Guest Editor : Professor J. Paulo Davim, University of Aveiro, Portugal Subject Coverage Suitable topic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Manufacturability of the materials at meso/micro scale Developments and design of precision and micro machine tools Meso/micro machining processes: turning, milling, drilling, etc Meso/micro forming: stamping, blanking, embossing, etc Grinding: precision and ultraprecision grinding processes. Nontraditional meso/micr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laser, EDM, etc Micro manufacturing using x-ray lithography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meso/micr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pplications with special emphasis in alternative energy devices Notes for Prospective Authors Submitted papers should not have been previously published nor be currently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publication elsewhere. (N.B. Conference papers may only be submitted if the paper was not originally copyrighted and if it has been completely re-written). All papers are refereed through a peer review process. A guide for authors, sample copies and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submitting papers are available on the Author Guidelines page Important Dates Deadline for submission: 1 December 2009 Editors and Notes You may send one copy in the form of an MS Word file attached to an e-mail (details in Author Guidelines ) to the following: Professor J. Paulo Davim Head, MACTRIB: Machining and Tribology Research Group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Aveiro Campus Santiago 3810-193 Aveiro Portugal Fax : +351 234 370953 Email : pdavim@ua.pt with a copy to: Editorial Office E-mail : editorial@inderscience.com Nowadays, meso (1-10 mm)/micro (1-1000 m) manufacturing is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for conventional products as well as for new products, especially where miniaturisation, mechatronics and high performance ar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of meso/micro manufacturing are in advanced industries, for example, aerospace, automotive, optical, military, alternative energy, biomedical and microelectronics packaging, etc. Meso and micr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can be applied to work metallic and non-metallic materials such as polymers, ceramics, composites and special materials. This special issue of IJMPT invites the submission of high quality research articles related to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topics on meso and micro manufacturing.
个人分类: SCI投稿|116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柔性电子相关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updating)
yahuang 2009-6-12 21:17
1. Sigurd Wagner http://www.princeton.edu/~wagner/index.htm He is working on devices, processes, and materials for large-area electronics, which is also called macroelectronics or giant electronics. 2. Zhigang Suo http://www.seas.harvard.edu/suo/ Allen E. and Marilyn M. Puckett Professor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3. Yonggang Huang http://www.civil.northwestern.edu/people/huang.html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fracture mechanics; composite materials; micromechanics; atomistic-based continuum mechanics; mechanics of stretchable electronics. 4. John A Rogers http://rogers.mse.uiuc.edu/ He seeks to understand and exploit intere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soft' materials, such as polymers, liquid crystals, and biological tissues as well as hybrid combinations of these materials with unusual classes of inorganics, such as nanoribbons, wires and platelets. 5. Ian Hutchings http://www.ifm.eng.cam.ac.uk/pp/publications/imh.html The Inkjet Research Centre has established an Inkjet Interest Group as part of the EPSRC and industry funded project investigating fundamental aspects of inkjet. 6. Zhenan Bao http://baogroup.stanford.edu/ Energy, organic semiconductors, transistors, solar cells, carbon nanotube, transparent electrodes, sensors, soft materials, organic and polymer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nano- and micropatterning, bio-inspired assembly, and device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7. Vivek Subramanian http://www.eecs.berkeley.edu/~vivek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advanced CMOS devices and technology and polysilicon thin film transistor technology for displays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applications. His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organic electronics for display, low-cost logic, and sensing applications. He has authored or co-authored more than 40 research publications and patents. 8. William D. Nix http://soe.stanford.edu/research/layout.php?sunetid=nix Hiscurrent work deals with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s and with strain gradients and size effec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rystalline materials. 8. Liwei Lin http://www.me.berkeley.edu/~lwlin/ 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NEMS (Nan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Nanotechnology;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microsensors and microactuators; development of micromachining processes by silicon surface/bulk micromachining; micro moulding process; mechanical issues in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including heat transfer, solid/fluid mechanics and dynamics. 9. George Whitesides http://gmwgroup.harvard.edu/ updating
个人分类: 资源|4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羽毛球里的科学(二):动量守恒
yyzhao 2009-6-10 16:59
彼得不到十五岁,是个羽毛球好手,在英国同龄组排在前十名。论气力,他远不如我,可是一交手,我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的球又快又远,常常让我措手不及。 我们知道,羽毛球是最快的球类运动,专业运动员的杀球,羽毛球的速度都在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目前的杀球时速纪录超过300公里。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最常见的问题是击球乏力,或者有力使不上,球速慢。那么,羽毛球的速度是从哪里来得呢? 球拍打击羽毛球,使羽毛球快速返回,这一简短过程,可以看作是两个物体的碰撞,可以用动量和能量守恒来描述。我们暂且先不考虑人与球拍的相互作用,将击打的过程近似为匀速飞行的球拍和羽球正面相撞的过程,如果假设球拍和羽球都是弹性体,所有的能量都是动能,没有任何能量损耗,那么,碰撞前后总动量和总能量保持不变: 这里,M,Vo和V分别是球拍的重量(确切地说是质量)、击打前速度和击打后速度,m,vo和v是羽球的重量、击打前速度和击打后速度,速度的方向以击打方向为正,来球方向为负。 解上列方程,可以求得羽球被击后的速度为: 其中k=M/m是球拍和羽球的重量之比。如果我们假设k远大于一,则上式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也就是说,球拍打击羽毛球之后,羽毛球的初始飞行速度是原来的飞行速度(反向)再加上球拍速度的两倍。 这一番简化虽然和实际情况有一些出入,但有助于我们抓住羽毛球技术的本质。第一,如果来球迅猛(vo Vo),我们只要挡一下就可以,羽毛球会以近乎原来的速度被弹回。有些技术不好但反应灵敏的球手,不怕快球,但怕高远球,就是这个原因。第二,如果来球球速不快,要击出快球,使羽球从本方后场打到对方后场,就得加快球拍速度。注意,最重要的是球拍击球霎那时的球拍速度,而不是力量(力量的问题以后再谈)。这就是为什么只要技术得当,10岁小孩也可以打败五大三粗的莽汉。 我们再来看看球拍的重量问题。从简化公式来看,球拍的重量似乎与动量传递关系不大,这个论断大体不错,但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初学者大都喜欢重量轻的拍子,这是因为,同样的力量,球拍越轻,则加速越快(F=Ma),球拍击球时的速度就越高。对于专业选手来说,力量不是主要问题,目的是要尽一切可能提高击球速度,这时候,球拍重量和重量分布就有一定的重要性。 严格说来,我们把球拍看作是整体匀速运动的物体并不确切。实际上,正确的击打姿势是在最后一刻手腕翻动(甚至捻指),使球拍扭转而获得高速。因为球柄握在手中,考虑到球拍的弹性,比较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将球头和羽毛球看作一个系统来分析,M是球拍头的重量而不是球拍整体的重量。羽毛球的重量大约5克左右,球拍的重量大约是80到100克,拍头部分就是40到50克,k值大约是10左右。增加k值对提速有帮助(见式2),因此,攻击性选手,往往喜欢拍头重的球拍。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球拍速度是第一位的,但力量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事实上,我们在击球的时候,有时候会有震手的感觉。轻飘飘的羽球,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呢?欲知究竟,且听下回。 羽毛球里的科学(一):缘起
个人分类: 科普|10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羽毛球里的科学(一):缘起
yyzhao 2009-6-9 23:55
工作性质的缘故,多数时候是坐在计算机前面阅读或敲字,上下班以车代步,回到家里往沙发上一坐,随后上床睡觉。脑袋瓜每天都在不停地运转,而四肢却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着。唯一的运动是一周一次的羽毛球,还常常因为有事而错过。年轻时候还好,到了中年之后,渐渐地就觉得体力有些不支,于是决定加强体育锻炼。我同时参加了三个羽毛球俱乐部。坚持了一段时间,身体有了明显的改观,神清气爽,好象精力也比从前多了好多。 渐渐地,我有点迷上羽毛球了。除了出一身臭汗,还想玩得开心,提高自己的打球技术就成了必由之路。好在网上有很多教学录像,照猫画虎,也有一些长进。 学究的通病是凡事想探个究竟,博主自然也不能免俗。 要赢球得分,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将羽毛球以适当的速度打到适当的位置,使对方接不到球,或者不能顺利地将球回击过网。简言之,就是控速、控点,再简言之,就是控制球击出后瞬间的飞行速度和方向,更简言之,就是通过优化击球动作,将身体的力量,以准确的时间、空间和力度,通过球拍传输到羽毛球上。 网上有很多介绍标准击球姿势和优良球拍性能的文章,掌握了这些技术,再加上一把不错的球拍,就可以所向披靡。可是,这些击球技术和球拍设计后面,究竟有什么科学道理没有?到网上查查,大都语焉不详。仔细一琢磨,问题还真不简单,有力学问题,有飞行动力学问题,有材料学问题,有生理力学问题,要搞清楚,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棒球等击打类运动,物理原理相似,这方面的教科书应该不少,只是博主的研究兴趣不在这里,无意深究。但作为一名羽毛球爱好者,又觉得这类问题有趣,不妨就其中的科学问题作点探讨。对也罢,错也罢,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 羽毛球是最快的球类运动。林丹跃起扣杀,羽球应声落地,屏幕显示时速280公里。轻飘飘的羽球,何以获得如此高速?欲知究竟,且听下回。
个人分类: 科普|711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9年纳米与材料学术会议(20090602更新)
麦立强 2009-6-2 12:01
17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osites or Nano Engineering, ICCE-17, July 26 - August 1, 2009 in Honolulu, Hawaii, USA www.uno.edu/~engr/composite 第二届多功能材料与结构国际会议(MFMS 2009)2009年10月9-12日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Qingdao, China (2009) http://www.ouc.edu.cn/mfms2009 ChinaNANO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 Technology,China September 1-3, 2009, Beijing, China http://www.chinanano.org/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3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材料组分---加工---结构---性能的集成分析的论文
jyx123321 2009-5-20 11:11
众所周知,材料的性能主要决定于它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化学成分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而相同成分的材料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而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时,也将具有不同的性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就是以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以这些关系和规律作为依据,可以为材料设计适当的成分和适宜的加工工艺,从而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当然也获得材料的最终性能。 基于上述学术思路,我们课题组综合了近10年来在橡胶材料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刚刚在European Polymer Journal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Integrated processing-structure-property analysis on rubber in-mold vulcanization。抛砖引玉,希望能对材料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性能的集成研究有一点点助益。 教材里的一个关系图,很形象: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2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材料简史
mqjiang 2009-5-16 12:18
作者:Professor Michael F Ashby (剑桥大学,工程系) 本文摘自Materials-a brief history. Philos Mag Lett 88, 749-755 (2008). 该文是为纪念材料学家Manuel Amaral Fortes而写。 一,材料发展的时间轴 二,材料-性质(强度-密度)空间边界的扩张 史前,50000BC 50BC 1500AD 1900AD 1945AD Present day 作者简介: Prof MF Ashby Royal Society Research Professor, Principal Investigator, Engineering Design Centre CBE, 1997 F.Eng., 1993 FRS, 1979 Ph.D., Cambridge University, Cambridge 1961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Cambridge 1959 B.A., Natural Science (Metallurgy), Cambridge University, Cambridge, 1957 (First Class Honours) Michael Ashby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Engineering Design Centre since its inception, as one of the three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He received his Bachelors degree and Doctorate in Natur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then joined the Institute for Metal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Gttingen, Germany, working with Professor P. Haasen from 1962 to 1965. From 1966 to 1973 he held the post of Professor of Applied Physics in the Division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Physics at Harvard University. He is a member of the Royal Society,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ince 1973 he has been a member of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Engineering Department where he holds the post of Royal Society Research Professor. Professor Ashby was the Editor of Acta Metallurgica from 1974 to 1995 and is now Editor of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个人分类: 科学史话|66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参加第二次空间材料会议
fyang 2009-4-26 16:14
会议结束后去参观清华园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荷叶效应与纳米涂层
eloa 2009-4-12 20:16
云无心 发表于 2009-03-29 20:05 (本文刊发于《百科知识》) 雨过天晴,让我们来看看叶子上的水珠吧。多数的叶子上,水珠是这个样子的。 (图片来源: http://www.flash-screen.com/ ) 有的叶子上,水珠晶莹剔透,可以滚来滚去,就象下面的荷叶。即使在上面浇一些污水,也不会在叶子上留下污痕。如果建筑物的外墙、露天的广告牌等等表面也象荷叶一样,不就可以永保清洁而免去清洗的麻烦了吗?这种具有自清洁能力的表面,在人们搞明白了出污泥而不染的原因之后,通过应用纳米技术已经实现了。 一、 从接触角谈起 为什么有的叶子上的水珠是球形,可以滚来滚去,有的叶子上却很扁,乖乖的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呢?让我们看看下面这幅图: 一滴水在固体表面上,整个图中有三个界面。红色的是固体和水的界面,蓝色的是固体和空气的界面,黑色的是水和空气的界面。黑色的的那个界面是弯曲的,如果我们从红色黑色和蓝色交界的地方沿着黑色曲面的方向画一条线来,就叫做那个曲线在那个点的切线。在图中,就是绿色的那条线。红线和绿线之间有个夹角,我们把它叫作接触角。 如果接触角很大,是什么样子呢? 当接触角很大的时候,水珠就呈现球形,水和叶子接触的地方(相当于上面这幅图中的红线)非常小,水不会再一个地方呆着,整个水珠可以滚来滚去。 如果接触角很小,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一般的叶子上水珠的形状。扁扁的,水和叶面的边界很大(就是红线很长)。接触角很小,水珠也不能随便移动。进一步想,如果接触角非常小,比如说是零度了,会是什么情况呢?没错,没有蓝色的线了,所有的固体都被水给占了。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碗或者玻璃不太干净,比如说有油,那么就触角就会比较大,我们就能看到水珠。如果用洗涤灵把它们洗得很干净,放滴水上去,水就立刻铺开,看不到水珠了。 接触角物理原因有点抽象。我们需要从表面能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增加任何两种物质的界面,都需要一定的能量,这个量在数值上等于这两种物质构成的界面的界面张力。我们比较熟知的表面张力是空气和水的界面张力。其实不仅是空气和液体之间,空气和固体,液体和固体之间也存在着界面张力。再看看上面的图,一滴水放在固体表面制造了三种界面:黑色的空气和水的表面,红色的水和固体的界面,还有蓝色的空气和固体的界面。把各自的界面张力乘以界面面积,加起来就得到了整个体系的界面能。 具体的数学推导就不作了,我们来考虑两种极端情况。如果气固界面张力很大而液固界面张力很小,显然大自然倾向于把水滴完全铺开,(谁都喜欢干省力气的活),这就是洗干净的普通玻璃的情况。相反,如果液固界面张力很大而气固界面张力很小,大自然很倾向于让空气与固体接触而让液体一边呆着,这就是荷叶或者羽毛的情况。而中间的情况,气固和液固两个界面张力谁也没能一统天下,接触角就是双方妥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其背后的决定因素还是大自然喜欢省力气,即整个体系的表面能最低。在具体划分的时候,空气和液体之间的表面张力也会跳出来插一杠子,所以接触角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方相互之间的界面张力来决定的。 如果我们不想让水留在固体表面,就要增大接触角。比如说,水在一般的布上接触角很小,水到了上面就把布打湿了。但是用布来做雨伞的时候,我们把一些特殊的物质涂在布上,这样布的接触角就变得很大,就不会被雨水打湿了。 我们的头发,还有许多动物,象猫啊狗啊,一下雨就被打湿了。鹅和鸭这些动物的毛就不会被打湿,往它们身上浇点水,它们一扑腾,水就掉光了。这也是因为水在我们的头发,或者猫狗毛上的接触角很小,而在鸟的羽毛上就很大。 二、 荷叶效应 人们知道接触角和表面张力已经很多很多年了,但是很长的时间内却无法作出荷叶那样的表面来。也就是说,人们找不到那么疏水的物质,可以是使接触角象荷叶表面那么大。荷叶表面,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为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人们才开始明白荷叶高度疏水的原因。下面是用电子扫描显微镜看到的荷叶表面。 荷叶表面原来非常的粗糙!左边的照片上的标度是20微米(微米是千分之一毫米),也就是说,荷叶表面布满了大小在几微米到十几微米之间的突起。如果把这些突起继续放大,如右边的图,每个突起上还布满了更小的突起,或者说细毛。荷叶的超强疏水性,原来不仅跟表面疏水性有关,还跟这种超微结构有关。 为什么这样的粗糙结构就能产生超强的疏水性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图: 前面说了,接触角的形成是减小整个体系总界面能的结果。对于一个疏水的固体表面来说,当表面不平有微小突起的时候,有一些空气会被关到水与固体表面之间,水与固体的接触面积会大大减小。具体的数学推导在这里就省略了,总之,科学家们可以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用数学来证明:当疏水表面上有这种微细突起的时候,固体表面的接触角会大大增加。 当接触角不是特别大的时候,象第一副图中的草叶上,水滴呈半球形,而半球形是无法滚动的。如果有了这种超微结构,象荷叶表面,接触角接近180度,水滴接近于球形。而球,可以很自如地滚动。即使叶子上有了一些脏的东西,也会进入水中被水带走。这样接触角非常大的表面(通常大于150度),就被称为超疏水表面,而一般的疏水表面只要接触角大于90度就行了。超疏水表面的特性就在于:水在上面形成球状滚动,同时带走上面的污物,这样的表面就具有了自清洁的能力。 三、 荷叶效应的应用自清洁表面 自然界里具有自清洁能力的超疏水表面,除了荷叶之外,还有芋头之类的植物以及鸟类的羽毛。这种自清洁除了保持表面的清洁,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还有特别的意义。象荷叶芋头这样的植物,即使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自清洁能力。即使有病原体到了叶面上,一下雨也就被冲走了。如果不下雨的话,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明白了荷叶效应的物化原理,科学家们就开始努力模仿这种表面。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应用研究的发明进展很迅速。现在,材料学家们可以通过表面处理产生这样的超疏水表面,也可以用疏水的微米或者纳米粒子做成涂料,来产生自清洁涂层。具体的技术这里就不介绍了,下图是一个仿荷叶表面的例子,是不是跟前面图中的荷叶表面非常相似? 下面的图是水滴在这种材料表面的形状。材料是相同的,右边是光滑的常规表面,左边是按照荷叶效应做出来的超疏水表面(仿荷叶表面)。在光滑表面上,水滴不会滚动,如果把表面倾斜,它只能滑动,不能有效地把表面上的污物带走,类似于第一张照片中草上的水滴。而仿荷叶表面上的水滴接近球形,如果把表面倾斜,它就可以滚动,从而把表面上的污物带走。 在1997, 荷叶效应这个词的英文Lotus Effect 甚至被注册成了商标。随后的几年中,基于荷叶效应的涂料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了应用。根据该公司自己提供的数字,现在已经有几十万座建筑使用了这种涂料。下图是效果图,水滴滚过的地方,脏东西被带走,留下了干燥清洁的表面。
个人分类: 其他|3710 次阅读|1 个评论
琴声里的材料信息
yyzhao 2009-3-8 01:04
妻子和我都是乐盲,但像大多数华人家庭一样,我们希望孩子们能从小学一点音乐,既陶冶情操,又养成能坐得住的习惯。 第一架钢琴是一架旧钢琴,琴键好像是象牙的,可见是有些年头了。用了三四年之后,寿命也到了。在买第二架的时候,我们还是选了一架老钢琴。其实,老钢琴不见得比新钢琴便宜多少,只是喜欢那份古朴。不事张扬地搁在那里,像个见过世面的读书人,悠然自得,从那里飘出来的音符,好像也透着一点古色古香和一份从容优雅。 你还别说,老钢琴的音色与新钢琴确实不同。老钢琴浓郁浑厚,新钢琴清脆悦耳。把个人的音乐喜好暂且放在一边,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差异背后的原因。老钢琴和新钢琴之间的音质差别,是不是与材料有关呢? 以科学家的思路来看,声音似乎很简单,用两个参数就可以描述:频率和强度。无论是美妙的音乐,还是恼人的噪音,都是声波的频率和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音乐的基本单元是音符,每一个音符大概都对应某一个频率。乐器不过是一个或数个振动体,这些振动体以不同的频率振动,就发出一系列的声音。振动体的固有振动频率或共振频率不仅取决于振动体的形状和尺寸,更取决于制造振动体所用材料的物理性能,具体地说,就是弹性模量和比重。 钢琴的关键发声部件是琴弦、钢质琴板和音箱腔体。琴弦是一系列粗细长短各异的钢丝,有些钢丝外面还缠绕了铜丝。钢质琴板的主要作用是固定琴弦,使琴弦的长度尽量保持恒定,同时,琴板还与琴弦一道形成共振体。与老钢琴相比,新钢琴的琴弦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音色的微小差异估计来自琴板。 钢质琴板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发明还不到200年,最初是铸铁件,后来改成煅钢件。几十年前的锻件,可能包含很多杂质和微细裂纹,而现在的锻件,缺陷会少很多。成份纯净、组织均匀的钢板,声音清爽高扬;反之,则声音厚实低沉。 女儿的十指在琴键上飞速地跃动,动人的旋律马上充满了房间。我的思绪里,不仅有美妙的音乐,也有颤动的琴弦和琴板。追根索源,朴实的材料是所有华美事物的载体。
个人分类: 闲谈|43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红猪]总有一款是你想要的
eloa 2009-2-25 08:53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2-24 11:35 让我们回想一下三十年前,如果你年纪够大的话,也许会记得一件今天看起来很平常但在当时却非常重要的事件。1979年,日本NET公司在东京创建了第一个移动电话网络。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东西一直是富豪们的玩具。谁能想到今天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世界总人数的一半? 这并不是现代技术革命中唯一的闪光点。你以前是否能想到有一天可以将所有的唱片收藏都放在口袋里?或者是一个跨越全球的实时通讯和信息分享系统? 预测未来不过是白费功夫,但我们还是决定冒险一试。接下来,我们会评估10件最酷发明的前景,在未来30年里,它们也许会像手机、iPod和互联网那样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会改变得更多。 1. 超视 (Super-vision) 谁愿错过体验一双真正X光眼镜的机会呢?也许你并不总是喜欢看见的景象,不过有了这种近乎超人的视力,你就能透视坚固的墙壁、偷窥邻居或者照看楼上的孩子。遗憾的是,虽然孩子们的漫画背面有类似的广告,它们实际上还不存在。然而现在有一些科技发明能带给你稍逊一筹的好东西。 与可见光不同,无线电波可以穿透固体材料。2006年,英国剑桥咨询公司(Cambridge Consultants)的工程师宣布,他们已经发明了一种手提箱大小的棱镜200系统(Prism200),它能发射超宽频雷达脉冲,并通过聆听反射信号来探测砖墙后面的人。 根据该公司的说法,这些脉冲信号能穿透超过40厘米厚的建筑材料,侦察长达15米范围内的活动。他们认为,这种设备可以用来跟踪人质。不过它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为了避免被墙或者其他固定建筑误导,它被设计成只记录那些能够产生快速变化回波的物体。换句话说,它只能探测到移动中的人。 不过,就算是人像也很难躲过鄂温毕伯(Erwin Biebl)雷达探测器的侦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毕伯小组已经研制出了一种设备,它能透过一扇紧闭的大门识别呼吸乃至心跳这样细微的活动。 他的小组发现,在433兆赫和24千兆赫之间的无线电波能够穿透皮肤和骨骼,不过会被肌肉(譬如心脏)周围的脂肪层部分地反射回来。他们利用这个特性,使用多普勒效应来识别由心脏跳动或者肺部活动引起的亚厘米级的活动。 (作者: Colin Barras ) 2. 隐身术(Disappearing act) 没什么幻想像隐身斗篷这样迅速地从科幻小说中转入了现实。第一种方法公布于2006年,不过只对微波有效。从那之后,这个领域就挤满了制造哈利波特式斗篷的尝试。 斗篷让一个物体消失,靠的让电磁波绕行,使那些波看上去像是直接穿过去一样。目前来说,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办法是使用超材料(metamaterial),它由电子元件组成,能和光产生相互作用,并能以可控的方式引导光线。 理想的斗篷应该对一个大范围内的可视频率都能起作用。制造这些元件并不容易。它们必须很小,比那些与之相互作用的光的波长要短。 去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团队首次制造了一种能将可见光向后弯曲、而不是加以反射的材料。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乌尔夫 莱因哈特(Ulf Leonhardt)也展示了超材料是如何对一定范围的频率起作用的。 更加难以置信的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已经设计出如何藏匿远处物体的方法。他们提出使用能互相抵消光学性能的辅助材料(complementary material)。偏振于单个平面的波在穿透一种材料的时候会变得扭曲,不过当它穿透辅助材料的时候,这种扭曲会被抵消,这样看上去就好像那里没有任何东西。 (作者: Justin Mullins ) 3. 不动手的治疗 (Hands-free healing) 现代无线电话的功能已经超出了《星际航行》中的通话设备,不过,要让老骨头医生麦考伊(BonesMcCoy)的那台能即时显示内伤的便携式医用扫描仪变为现实,还有待时日。但这样的设备一旦问世,也许还能更进一步:工程师们正在开发一种便携式扫描仪,它不仅能定位动脉撕裂这样的内伤点,还能在瞬间让它们愈合。 这种设备的秘诀是高频声波。医生们已经在使用超声波束来检查母亲腹中的婴儿。如果增加波束强度,并将其集中在一点上,它就会产生足以煮熟身体组织的热量。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劳伦斯克鲁姆(Lawrence Crum)展示了高强度超声波能烧灼出血的动脉。他的超声波技术公司(ultrasound Technology),已经研发出一种手持设备,能让医生在刺穿血流丰富的器官的同时烧灼伤口。克鲁姆希望,今年能在人体上试验这种设备。 弱超声波束还能用于定位出血动脉所特有的快速血液流动现象。 美国政府的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DARPA)正在资助一个综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项目:重伤者声学凝血设备(Deep Bleeder Acoustic Coagulation),这种便携式装备能使用超声波来定位和密封出血的血管。 该设备是一副能缠在受伤四肢上的护腕,内置一组超声波收发器构成。收发器发射低能超声波来扫描受伤的动脉。一旦定位了一根泄漏的血管,就会飞快地对进行治疗。为避免对健康组织造成伤害,光束分几路进入人体,然后小心翼翼地在患部聚合,再用叠加的热量愈合伤口。 (作者: Ben Crystall ) 4. 蜘蛛还是壁虎?(Spider VS gecko) 蜘蛛侠的动作看似容易,可为了复制他在屋顶的滑稽姿势,研究者们已经爬了好些年的墙了。难点很清楚:要想悬挂在摩天大厦的一侧,任何一套蜘蛛服的的手套和鞋都必须能够支持一个人的平均重量。而且在必要时,手脚都应该能轻易从大厦表面抽离――使用超强力胶水可不行。 为了获得灵感,研究者们抛开蜘蛛,研究起了壁虎。2003年,英国曼切斯顿大学的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设计出了一种有着极小绒毛的材料,它可以模仿壁虎脚上的那些绒毛。在很小尺寸下起作用的分子间范德瓦尔斯力会让每根绒毛粘住墙壁,壁虎腿上有上百万根这样的绒毛,会产生很强的吸力。在盖姆设计的材料上,绒毛是一种叫做卡普顿(kapton)的物质做成的;将一平方厘米的材料使劲按在一个垂直平面上,就可以支撑起一公斤的重量。 (作者: Ben Crystall ) 不过,要将这种材料做到以使用的大小还是会有许多困难。譬如,要做出能支撑一个人的面积,就需要更长的绒毛,但是过长绒毛又会缠在一起。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尼可拉普格诺(Nicola Pugno)也许有解决办法。2007年,他提出了一种冷杉状的设计:用较长碳纳米管做树干,较短的纳米管做分叉。现在,他已经做出了单个能够支持10公斤左右重量的手套。 不过自然界还是做得更好。人造绒毛中的污垢会降低粘着力。壁虎的脚掌可是能自行清洁的,这种本领远远超出了目前的设计。(作者: Colin Barras ) 5. 你来发电(You power) 你现在使用的手机算得上新时代的奇迹。不过,不管它有多复杂,电量耗尽的时候就没用了。如果能不用电池,而是从你周围的世界中收集这个小玩意所需的能量,听起来怎么样? 首先,你能把它插在衬衣里。2008年,乔佐治亚理工大学的王中林用生长在Kevlar纤维绳上的氧化锌纳米线织了一块布。当这块材料被弯曲或者挤压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微小的电流。 王和他的团队发现,他们能用金属薄膜覆盖每根纤维,从而收集这些电流。 心脏起搏器这样植入体内的小配件可以靠你自身提供动力。斯坦福大学的大卫特兰(David Tran)的团队设计出了一种使用心脏供电的设备。这个小发明靠推动一小块磁铁在一个小线圈中前后移动来产生电力。磁铁放置在一根装满液体的硅树脂管里,管的两端各附一个气囊,整个设备则放置在心脏里。心脏跳动时,气囊被轮流挤压、推动液体和磁铁沿管子前后移动。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亚当海勒(Adam Heller)制造出了一种能植入动脉的燃料电池,它使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作为燃料。 (作者: Colin Barras ) 6.喷气背囊(Jet packs) 在各种梦想机器中,个人喷气式飞机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毕竟工程师们已经建造和驾驶它们有几十个年头了。更准确的名称是著名的火箭带(Rocket belt),它出现在1965年的007电影《霹雳弹》里,出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出现在2005年的《新科学家》杂志里。从第一台火箭带起飞到现在已经有40年了,不过上述机器都按照同样的原理工作,也遇到了同样的致命限制。 火箭带通过将过氧化氢分解成快速扩张的水蒸汽和氧气来产生推力。问题是,每台机器只能携带足够30秒左右飞行的推进剂。谁会想要这样的机器呢? 1999年,坐落在加州圣克拉拉的千禧喷射机公司(Millennium Jet)制造了一台个人飞行器,它安装了两块垂直镶嵌的水平旋翼,靠一台活塞发动机提供能量。尽管这架机器很有前途,但它却在一次测试飞行中坠毁了,而公司也在2003年结束了经营。 如果没有新西兰基督城的马丁飞行器公司(Martin Aircraft),这项事业就会到此为止。后者在2008年7月发射了一台完全不同的喷气背囊。这台机器是由两个涡轮喷气发动机,而不是一个火箭发动机来供能。因此它算得上是一台真正的喷气背囊。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靠转动两片垂直放置的水平旋翼获得升力。它使用标准的汽车燃料,一个油箱就能飞行30分钟,航程50公里左右,还配有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降落伞。 坏消息是,它的造价在10万美元左右,相当于一辆高档轿车了。但马丁公司已经开始收到订单,并有望在2009年上半年生产出第一批机器。我以前认为这是件有钱小孩的玩具,但军方、搜救人员和很多其他团体都对这个产品表现出了兴趣。公司的创立者格兰马丁(Glenn Martin)说。 马丁的喷气背囊有点大,与其说是用带子捆在身上,倒更像是人走进一台机器。不过,如果你一直盼望穿喷气背囊上下班,那么现在就开始存钱吧。 (作者: Justin Mullins ) 7.我的另一辆车是艘太空船(My other car is a spaceship) 想在自己的空间飞行器里感觉失重的自由或者观看日落?随时闯入太空的愿望也许并没有那么荒唐。 最大的困难是找到一种经济的方法将飞船发射升空。常规途径是在金属管内装满高能燃料,然后点燃管的一端,这样的发射方式一次就得一亿美元。减少花费的一种方式是加装机翼:机翼产生的升力能帮助飞船穿过大气往上爬,减少所需的燃料,从而降低飞船的载重。 这就是维贞银河(Virgin Galactic)和XCOR宇航(XCOR Aerospace)这两家私人公司所采取的策略,他们正在研制能将付费乘客送入太空的飞行器。维贞银河将于2010年开始营业,届时,火箭运载机会把公司研制的太空船二号(Space Ship Two)送到15公里的高空,然后,飞行器与运载机分离,它的火箭会将它送入更深的太空。XCOR的空间飞行器天猫(Lynx)体积较小,且全程中自己飞行,起降都同普通飞机一样。公司最近宣布,他们的每张票价是9万5千美元,约为太空船二号的一半。不过,天猫只能到达61公里的高空,不能算正式进入太空――通常认为,100公里以上才算太空――而太空船二号则打算做到这一点。 不过,为什么不彻底省掉机载燃料呢?按照光机科技公司(Lightcraft Technologies)的工程师莱克米拉伯(Leik Myrabo)的说法,个人空间飞行器能够靠来自地表的微波光束推动进入太空轨道。米拉伯已经花了十年时间研发一种借助地面激光器向上推动的小型空间飞行器。当光波束打在飞船底部时,会形成一个爆炸的等离子区,朝着天空的方向推动飞行器。他已经设计出了一种使用微波束的系统,他还说,该系统在2025年就能将一个载人的轻型飞行器 运至低地球轨道。米拉伯认为,一次常规发射的花费就够他发射1000次了。我能想象个人航天飞行器在接下来的50到100年之内起飞。英国的太空技术公司EADS Astrium的帕特里克伍德(Patrick Wood)这样说。 (作者: David Robson ) 8.水下呼吸 ( Breathe underwater ) 计算装备了水肺,你呆在水下的时间也要受到你背上空气供应的限制。然而海洋是含有氧气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鱼一样到处游动,从水中提取所需的空气呢? 2002年,一位潜水员就这样在游泳池里潜了半个小时,他靠一副人工鳃从水中提取呼吸用的氧气。这台使用高科技硅膜的装置是由日本东京的富士公司(Fuji Systems)研制的。它允许气体通过,但隔绝液体,因此,水中的氧气能够渗透进来,二氧化碳也能渗透出去,就像鱼鳃一样。 不过近期你还不能看到戴着人工鳃的潜水员,因为简单的渗透鳃产生的氧气远远不够。 以色列发明家阿兰波德纳(Alan Bodner)已经尝试用一个小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它利用了香槟效应:当压力减少时,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就会冒着泡跑出来。波德纳已经展示,他的方法可以产生出足够呼吸的气体。那么问题解决了吗? 很遗憾,还没有。我们需要大量的氧气,而一公升海水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溶解的氧气。因此无论这种提取方法有多有效,都需要提取大量的水才能得到足够多的氧气。另外,尽管你不需要携带氧气,但你必须要带上电池和造气装备,这意味着出错的可能也更大。 然而人工鳃在其他应用上的前景也许更加乐观。利用燃料电池供能的水下机器人可以用鳃来获取氧气。在潜艇或者水下栖息地中,它也能用来去除过量的二氧化碳,或许还能同时提高氧气供应量。(作者: Michael Le Page ) 9. 你说,它译 (You speak,it translates) 在《银河系漫游指南》中,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想象出一种黄色的巴别鱼。把它放在耳朵里,它能够利用脑电波能量,无意识的大脑频率和一种叫做心灵感应矩阵的东西来实现即时语言翻译,使得不同物种之间的对话变得很容易。伊拉克的美军正在使用一种装置,它不是黄的,也不能放在你的耳朵里,不过它有望成为万能翻译器。 士兵们使用的是由加州SRI国际公司(SRI International)开发的伊拉控(IraqComm)系统,它由一台安装了语音识别和翻译软件的笔记本电脑组成。冲着麦克风说阿拉伯语,这个软件能识别阿拉伯词组并将它们写下来,然后译成英语。停止说话之后,电脑语音就会说出翻译的英语来。 如同其他类似的软件,伊拉控像人一样靠研究对话来学习翻译。它能在一连串阿拉伯语句和英语译文之间查找统计学上的关联。例如,当阿拉伯词haar出现的时候,正确英译里的热(hot)也随着出现。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地足够频繁,软件就会得出结论:这两个词是一个意思。如果有足够的例句,这个软件还能学习语法。一个类似系统是在手持PDA上运行、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的译言者(Speechalator)。 先别指望这种软件能处理自然流畅的语言。伊拉控工作得不错,因为它是针对士兵需要的五万个单词设计的。但话题越广泛,软件就越难区分不同语境中词组的意思。我们会做到那一步的, SRI的克里斯丁普莱柯达(Kristin Precoda)说。  (作者: Jim Giles ) 10. 嗅-视系统 (Smell-o-vision) 不管是令人垂涎的烤肉大餐的香味,还是女性身上让人陶醉的香水气息,抑或是鏖战中火药刺鼻的硫磺味,气味都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想象一下看电视或打视频游戏时,如果画面伴随着适当的香味,效果会怎么样? 这就是嗅-视系统的原理:让电视能配合正在放映的画面生成气味。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我们接收到特定的分子后会嗅到特定的气味,也无法预测一种新分子的气味,或合成一种有特定气味的新分子。然而,最新进展显示,这些科学难题能够部分回避;甚至在我们真正了解嗅觉的工作原理之前,嗅-视系统就可能成为现实。 我们把气味分成大概36种类型,例如木类的,草类的,粪便类的,花类的等等,艾弗瑞吉尔伯特(Avery Gilbert)说。吉尔伯特是一位嗅觉科学家,曾在数字香气公司(DigiScents)工作,该公司在90年代晚期研究过嗅-视觉技术,不过现在已经倒闭。公司打造过一台能生成大部分日常气味的模型设备。吉尔伯特说,这些气味虽然算不上对自然气味的完美复制,但都能被分辨出来。 对大银幕来说,嗅-视系统并不陌生。1950年代的剧院就使用了粗糙的嗅-视系统,在那之后也曾间歇使用。最近,一些经过选择的放映点在播放电影《新世界》(The New World)多个场景时都使用了嗅-视系统。 释放香气已经不再困难,但嗅-视觉还有着更多的问题。比如怎样防止释放的各种气味不会混合成你不想要的气味?或者比画面逗留的更长久?索尼的研究者们也许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完全绕过鼻子,直接跟大脑打交道(《新科学家》2005年4月7日第10页)。索尼的计划可以从一个专利申请中窥得一二,它描述了使用超声波信号来直接刺激脑的特定部位,从而使观众或者游戏玩家的脑能感觉到气味。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索尼生产相应硬件的风声。  (作者: Bijal Trivedi )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你是一枚贝类
eloa 2009-2-13 10:52
Fujia 发表于 2009-02-13 1:36 如果你是一枚贝类-确切来说,软体动物(Mollusca)之贝类动物,你将怎么建造你的房子-你的贝壳? 从这点来讲,你的住房压力一点都不逊于中国广大的未婚男青年,虽然你可能没有个撒泼的女朋友或凶悍的丈母娘,也没有无良房产商来炒作价格,更没有环球金融危机在威胁你的钱包。但你如果没有房子,小命就基本不保。海平面上下虎视眈眈的虾兵蟹将,不沉的鱼也不落的雁,都在觊觎你柔软的身躯,作为周末安慰他们撒泼女朋友的情人节大餐。 于是你晓得了你需要一个结实坚强的房子,不可以是豆腐渣工程,不可以像四川灾区的教学楼一样一垮千里。如果你被一个螃蟹或一条鱼袭击,那你的房子需要有足够的抗击稳定压力(static loading)的性能。如果有鸟嘴试图啄开贝壳,或者偶尔海浪抛起几块板砖(岩石)向你砸过来,那你的房子必须有抗击不断变化的外力袭击(dynamic loading)的性能。如果有不厚道的海鸥,直接把你啄到高空往地上摔,那你的房子最好能重一些,让它叼不起来。如果你还很不幸碰到一些有尖嘴的鸟或是一些海螺,试图在你的贝壳上钻孔,那你的房子还需要有抵抗摩擦与化学物侵蚀的能力,而且最好贝壳要厚一些,这样鸟们的嘴很难钻透你的房子,无法伤害到你。再如果,你碰到了个无良海星,想要把你的贝壳撬开一条缝,好让自己的胃伸进去饱食一餐,那么你的房子一定要粘合得很好,而且贝壳不容易被弯曲。 你能长大真不容易。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你终于成长为了一位出色的材料学家与建筑工程师。说来惭愧,人类直到大概4000年前才懂得修建茅草屋作为原始的复合材料建筑。而要到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当材料学家花费大量金钱时间研究,却还在使用石器时代的技术在制造无机材料,你却早在几亿年前,已制造了人类无法媲美的无机复合材料,熟练地建筑房子了。 当开始建筑你的屋子时,你先分泌出一层蛋白质等有机物,形成一个最外层,并搭建起了一个房屋的结构。这个房屋是多层建筑,房间的形状因你喜好而定,有球形,长方形,管形等。每个房间并不整齐排列,而是稍微错开位置。这样有助于房屋的稳定性。当遭遇外界袭击时,错开的层间结构有助于吸收冲击能量,不至于一下全部坍塌。 有了房间的结构后,就地取材地,你吸收了海水里的钙离子与碳酸离子,形成坚硬的石灰石(碳酸钙),建筑了每个房间的墙壁与地板。在每一层房间,你填进了不同的石灰石材料。一般置于较外层的是方解石(calcite),形成的棱柱层(prism)有助于防止化学物侵蚀。置于最内层的为霰石(aragonite)。霰石是许多珍珠的组成成分,温润晶莹,对你而言是很漂亮的室内装潢材料。更难得的是它组成的珍珠母层(nacre)有非常高的强度,可以抵御房屋外敌人的侵犯。 这样坚实的材料可以造就非常强大的房屋。比如作为珍馐之一的鲍鱼(Haliotis),它的贝壳比人类所能制造的所有无机材料都要强韧,甚至可以与金属媲美。如果一个汽车从它的贝壳上碾过,鲍鱼的美梦都不会被惊醒。再比如擅长潜水的鹦鹉螺(Nautilus),它用贝壳作为浮力罐,通过调节贝壳里的空气含量来调节自己在海里的高度。它的贝壳几乎完全由刚强的珍珠母层组成,才足以抵抗贝壳内的气压冲击。 在理想的状况下,贝壳是越厚越大越好,这样房子也会更坚硬更刚强。但事实上,所有你的兄弟姐妹的房子都不大,有一些的房子甚至比它的个子还小。很显然,建造一个大房子非常耗时耗力劳民伤财,搞不好房子没建好,你先自己埋进去了。另外,如果房子太大太重了,也影响你的活动。 自然选择是神奇的,在于它总能为你的生活选择一个最佳的方式。著名的无肠贝(Solemya parkinsoni),专门生活于污水排放口等地方。在这个艰苦的环境里,悬浮碎屑相当多,很容易把无肠贝埋进去。因此,无肠贝的贝壳很小且薄,但韧性十足。当它游泳时,它的贝壳张开把水包入腔内,再收缩迅速把水从体后方排出。这种反射力量使它迅速前进,而且每1-2秒钟便能重复一次这种动作,无肠贝便可以快速游泳,逃离被掩埋的命运。 还有一种扇贝叫江瑶贝(Pinna),喜欢住在海里的泥滩上,它的贝壳薄却也很韧。当某鱼前来袭击时,它便迅速把身体从海平面下拔起,缩进贝壳的一个小角落里,并紧紧地闭合了贝壳。由于贝壳韧性很足,可以弯曲到使内层边缘非常牢固并大面积地粘合在一起,让某鱼只能望贝兴叹。如果某鱼不忿一定要咬一下贝壳,只能得到满嘴的石灰石。当愤怒的鱼离去后,江瑶贝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迅速修补好它的房子。 这么看来你的房子是不可战胜了,你似乎也这么认为。 突然有人类持着钯锨向你走近,对你伸出了贪婪的手。不远处的人类的房子里,有一大锅烧开的滚烫的水.. Reference J.D.Currey, Mechiancal properties of mollusc shell, Symposia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Jannie M. Benyus, Biomimicry: Innovation inspired by nature ,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 New York, 1997
个人分类: 生物|1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年度重要支持方向(材料、纳米领域)
lijiang1977 2009-2-11 11:17
一、材料领域 1. 光电功能晶体的分子设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科学的研究 发展与完善非线性光学晶体分子设计的理论体系,拓展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研究成果,在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方面取得突破。发展与完善有序微结构晶体的理论体系,拓展微结构晶体中的功能集成,发展微结构工程学,并在新规律、新效应,新技术的应用方面有所突破。发展制备科学,开拓大尺寸大功率激光晶体、微 - 纳有序微结构晶体、超薄膜晶体制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 2. 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 针对建筑、汽车、核电等所需钢材的服役性能的不同需求,基于合金化、固态相变、力学性能与组织结构的稳定性的理论,建立钢铁科学与工程的体系,发展按需调控钢材组织与性能的理论、方法与工艺。为彻底变革作为 CO 2 污染源的基于碳还原的冶金工业,开展基于氢还原的冶金工艺学基础研究,研究氢还原反应动力学以及热量、质量、动量的传输,氢冶金反应器的设计理论、方法以及工艺,氢冶金工艺流程及新工艺的评价体系,低能耗、低成本、制氢工艺等。 3. 微生物冶金基础研究 在以铁氧化为特征的微生物冶金过程研究和实现了微生物浸矿行为由表现型向基因型转变的基础上,阐明硫氧化体系中浸矿行为与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变化规律,将已有成果应用于不同类型及更低品位的矿物资源,进一步扩大生物冶金菌种资源,在高效菌种功能基因组学、铁硫体系微生物催化与氧化、多场耦合生物浸出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我国低品位原生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技术原型。 4. 介观尺度材料特性与服役行为表征的基础研究 基于微电子元器件和微机电系统内介观材料性能变异的尺寸效应及其多场服役的特点,研究多层异质薄膜体系在典型服役过程中的失效机制,揭示材料在电 / 热 / 力多场耦合下的失效规律,阐明介观体系在多场作用下的输运、流变、相变的微观机制,提炼表征材组分结构、介观性能、服役行为的可量化参量,发展介观系统的原位表征、在线检测的新方法、新技术。 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多层次结构和性能研究 研究以有机聚合物为基通过纤维、颗粒复合的增强机制。研究复合材料体系中组分、相、结构、形态、表面 / 界面相对材料使用性能的影响,揭示其内在规律,并用于指导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获得高性能、低成本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并解决复合材料加工中典型的瓶颈问题。 6. 高温合金材料的基础研究 针对我国先进动力系统对关健部件所用高温结构材料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高温合金材料的合金设计、合金元素的强化机制、超纯化冶金及微量元素控制,高温合金材料的凝固成形 ( 定向凝固及单晶生长 ) 和加工成形 ( 加工形变与粉未治金 ) 机理,复杂构件的制备与加工,冶金缺陷的形成机理与控制,服役条件下高温合金的损毁机制,高温氧化机理、高温防护涂层体系的建立及表征等研究。 7. 新型高容量储氢材料的关健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研制具有高储氢密度、低操作温度、可控放氢的储氢材料。关注轻金属元素、轻金属基化合物与氢的相互作用和新型储氢材料的设计,轻金属基氢化物的结构测定及其在吸 / 放氢过程中结构的变化,低维储氢材料制备及其吸 / 放氢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微观结构调制和添加催化相对储氢材料储氢特性的影响,探索轻元素体系及非可逆储氢材料体系。 8. 新型医用金属材料的相关基础研究 研究生物相容性、力学相容性的优异的新型医用金属材料设计与制备,具有生物活性、医疗作用的材料表面改性及界面行为;发展生物可降解的新型医用金属材料,特别关注植入人体内的安全性。 二、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1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研究用于水中污染物检测的纳米材料与技术,探索高效、高通量、智能检测表征系统的新原理、新方法;纳米材料与技术用于水中低浓度、高毒性、难降解污染物治理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发展相关的高效、无二次污染的关键治理技术。 2 .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研究发展太阳能电池中的减反结构和广谱吸收技术等,大幅度提高硅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大于 50% )。 研究纳米催化剂中结构效应和限域效应的基础问题,以及在重要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基础。 3 .生物医学应用纳米功能材料、器件的基础研究 重点研究结合新型生物分子探针或特殊生物纳米结构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及相关器件,发展面向重大疾病与常见病的早期诊断、有效干预与康复治疗的材料和技术。基于纳米技术的高可靠性可植入、介入用医学器械。 4 .纳米技术改善药物功效的关键科学问题 重点研究采用纳米材料与技术发展针对重大疾病与常见病的药物新剂型,改善其溶解性与成药性,提高生物利用度与疗效,或具有缓控释特性;探索纳米技术为基础的新剂型的检测与生物安全性等评定方法。 5 .新型纳米加工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高精度、大面积、可重复、低成本的新型纳米加工原理方法与关键技术;在功能材料上实现二维、三维功能性纳米结构、探索在纳米器件、高灵敏度传感器上的应用。 6. 基于纳米材料、纳米结构的器件原理和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研究有关高密度、低功耗、非挥发存储器件及新型纳米光电探测器件关键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重点加强对纳米磁性自旋存储器、纳米半导体量子点存储器、相变存储器、光电探测器的规模制备实用化技术的研究。 探索基于新原理、新结构的纳米器件和关键科学问题。 7 .新型纳米结构表征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高效、高分辨率、智能检测表征系统的新原理、新方法,利用新型光源发展原位、动态的纳米结构检测表征技术。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纳米测量、表征仪器和设备,发展纳米器件和材料中缺陷与界面结构的定量表征技术。 8 .新型纳米材料与结构 重点研究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及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新型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性能及其纳米尺度效应研究。面向基础原材料性能升级的纳米结构与服役行为研究。
个人分类: 科研项目|7387 次阅读|2 个评论
断裂力学之父:格里菲斯
热度 1 yyzhao 2009-2-10 19:38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门材料力学课,那里边提到过格里菲斯(A.A. Griffith)和他的材料断裂理论。我后来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金属材料的制备,虽然也测试它们的力学性能,但很少涉及脆性断裂,因此对断裂力学几乎没有涉猎。近来研究金属复合泡沫,这种材料的压缩变形过程很有特色,有时候是塑性的,有时候是脆性的,要搞清它的变形机理,只能从头研习材料力学。 打开每一本材料力学教科书,有关断裂的部分都是从格氏理论讲起,几乎无一例外。 在格氏之前,人们认为断裂强度是材料的本征性能,每一种材料都应该具有大致固定的数值。可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不同材料呈现不同的断裂行为,每种材料的断裂强度变化巨大,不同样品的测试值可以相差一两个数量级。 1920年,格氏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论文:The phenomenon of rupture and flow in solids。该文次年刊登在皇家学会的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杂志上。他认为,材料内部有很多显微裂纹,并从能量平衡出发得出了裂纹扩展的判据,一举奠定了断裂力学的基石。 格氏是利物浦大学工程系最著名的校友,这使我对他的生平产生了兴趣。 格 氏摄于1937年 格氏1893年出生于伦敦,1911年毕业于曼岛的一所中学,获得奖学金进入利物浦大学读机械工程,1914年以一等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并获得最高奖章。1915年,格氏到皇家航空研究中心工作,并与G.I. Taylor一起发表了用肥皂膜研究应力分布的开创性论文,该文获得机械工程协会的金奖。同年,格氏获得利物浦大学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格氏以他的断裂力学成名作获得利物浦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其后,格氏历任空军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航空研究中心工程部主管等职,在航空发动机设计方面做出了同样卓越的贡献,与他在断裂方面的名望相比,这些成就就少为人知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查查。格氏于1939年加盟劳斯莱思公司,1941年当选皇家学会院士,1960年退休,1963年辞世,享年70岁。 系里的主会议室是以格氏名字命名的,走进会议室,我常常会想到他。当格氏发表那篇使他名留千古的文章时,才二十六岁。与格氏相比,我们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至少可以领略格氏理论之美,并运用它去加深我们对一些新材料的理解。步巨人之后尘,不亦快哉! 有关网页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an_Arnold_Griffith http://www.imechanica.org/node/49
个人分类: 人物|15820 次阅读|3 个评论
材料三巨头
yyzhao 2009-1-25 08:26
前天,为庆贺Goodhew、Bacon、Pond教授退休,系里举办了小型学术研讨会和晚宴。来客都是曾与古、贝、庞三位教授共过事的英国材料界翘楚,小小会堂,名人云集。既有精彩的学术演讲,又有学界的趣闻轶事,对我来说,这真是非常愉快的一天。 利物浦大学的材料专业不大,只有十个教员,但实力不俗,在每七年进行一次的全英研究评估中总能名列前茅,最近一次更是高居第二,仅次于剑桥。如此骄人的名次,并非侥幸,与其良好的传统不无关系。 具体到这一次,则是得益于这三位名教授的影响力。 古教授是个多面手,主要研究领域是高分辨显微分析,近来又专注于材料教育。古教授精力充沛,具有超常的领导才能,历任系主任、院长、副校长等职,很早以前就已经入选皇家工程院院士。 贝教授是材料模拟计算方面的专家,不仅学问做得好,人品也是没得说,典型的绅士。贝教授多次任系主任、院长等职,公正无私,备受同事的敬重。贝教授在利物浦呆的时间最长,材料能有今天,贝教授功不可没。去年,贝教授也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国际同行又为其举办了专场研讨会。 庞教授是晶体学和相界面方面的权威级人物。庞教授专著于学问,做人做事都讲究原则,对弱势者总有一份同情心,比如,对外国学生就呵护有加。 三位教授在学术界驰骋四五十年,成就卓著,都获得过英国材料协会的大奖,在世界材料界也有不小的影响。 能与这样一些杰出而有趣的人共事,真是一件荣幸的事。
个人分类: 人物|47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材料类SCI杂志及其影响因子(更新版)
huangxy04 2008-11-20 18:17
杂志 IF 2005 IF 2006 IF 2007 SCIENCE 30.927 30.028 26.372 NATURE 29.273 26.681 28.751 NAT MATER 15.941 19.194 19.782 MAT SCI ENG R 10.517 17.731 14.400 PROG MATER SCI 5.586 10.229 20.846 ANNU REV MATER RES 11.219 10.400 4.765 NANO LETT 9.847 9.960 9.627 ADV MATER 9.107 7.896 8.191 J AM CHEM SOC 7.419 7.696 7.885 PHYS REV LETT 7.489 7.072 6.944 ADV FUNCT MATER 6.770 6.779 7.496 SMALL 6.024 6.408 MRS BULL 3.944 5.671 5.168 INT MATER REV 4.533 5.382 3.500 CHEM MATER 4.818 5.104 4.883 CRYST GROWTH DES 3.551 4.339 4.046 J MATER CHEM 3.688 4.287 4.339 APPL PHYS LETT 4.127 3.977 3.596 CARBON 3.419 3.884 4.260 ACTA MATER 3.430 3.549 3.624 PHYS REV B 3.185 3.107 3.172 PHYS REV A 2.997 3.047 2.893 NANOTECHNOLOGY 2.993 3.037 3.310 ELECTROCHIM ACTA 2.453 2.955 2.848 CURR OPIN SOLID ST M 2.770 2.662 1.677 J ELECTROCHEM SOC 2.190 2.387 2.483 EUR PHYS J E 2.503 2.373 2.025 J MATER RES 2.104 2.354 1.916 J APPL PHYS 2.498 2.316 2.171 SCRIPTA MATER 2.228 2.161 2.481 CORROS SCI 1.922 1.885 1.895 APPL PHYS A-MATER 1.990 1.739 1.857 THIN SOLID FILMS 1.569 1.666 1.693 MATER CHEM PHYS 1.136 1.657 1.871 SURF COAT TECH 1.646 1.559 1.678 PHIL MAG LETT 1.169 1.539 1.878 SMART MATER STRUCT 1.670 1.510 1.512 MAT SCI ENG A-STRUCT 1.347 1.49 1.457 APPL SURF SCI 1.263 1.436 1.406 ADV ENG MATER 1.297 1.402 1.463 J AM CERAM SOC 1.586 1.396 1.792 MATER RES BULL 1.380 1.383 1.484 METALL MATER TRANS A 1.232 1.366 1.278 J NON-CRYST SOLIDS 1.264 1.362 1.319 PHILOS MAG 1.47 1.354 1.486 MATER LETT 1.299 1.353 1.625 MAT SCI ENG B-SOLID 1.281 1.331 1.330 MAT SCI ENG C-BIO S 1.599 1.325 1.486 J NUCL MATER 1.414 1.261 1.643 J ALLOY COMPD 1.370 1.25 1.455 PHYS STATUS SOLIDI A 1.041 1.221 1.214 J MAGN MAGN MATER 0.985 1.212 1.704 CURR APPL PHYS 1.000 1.184 1.291 WEAR 1.404 1.180 1.395 COMP MATER SCI 1.494 1.104 1.135 J MATER SCI-MATER EL 0.781 1.029 0.947 REV ADV MATER SCI 1.019 1.122 J MATER SCI 0.901 0.999 1.081 PHYS STATUS SOLIDI B 0.836 0.967 1.071 MATER TRANS 1.103 0.927 1.018 METALL MATER TRANS B 0.874 0.910 0.621 PHYSICA B 0.796 0.872 0.751 PHYS SOLID STATE+ 0.699 0.690 0.650 CORROSION 0.853 0.687 0.695 J MATER PROCESS TECH 0.592 0.615 0.816 J MATER SCI TECHNOL 0.175 0.384 0.468 RARE METALS 0.326 0.378 0.204 MATER CORROS 0.471 0.500 0.678 MACH SCI TECHNOL 0.500 0.352 0.621 SCI CHINA SER E 0.400 0.328 0.265
110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纳米大师----王中林
huangxy04 2008-11-17 19:09
王中林教授于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于同年考取中美联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CUSPEA),1987年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是国内外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教授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期刊论文400余篇,会议论文140余篇,拥有专利8项,出版4本专著和15本编辑书籍。其中11篇发表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期刊上),他论文被引用的H因子(h-index)是67。王中林教授因其对纳米技术领域的材料科学以及基础发展做出的杰出及持续的贡献,200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世界创新基金会院士,200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院士。王中林教授是从1992年到2002年10年中纳米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个人排名前25位作者之一。2006年,王教授首次发明了纳米发电机,成为了纳米科技领域的轰动性新闻,被中国两院院士评为2006年世界科学十大发现之一。2007年,王教授以前瞻性的发展观首创了纳米压电电子学(Nanopiezotronics)的全新研究领域和学科,有机地把压电效应和半导体效应在纳米尺度结合起来。最近,王教授又爆出纳米纤维发电的新闻,文章发表在《自然》(Nature 451 (2008) 809)上,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8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材料类SCI杂志及其影响因子
热度 1 huangxy04 2008-11-17 11:45
杂志 影响因子( 2006 ) SCIENCE 30.028 NATURE 26.681 NAT MATER 19.194 MAT SCI ENG R 17.731 PROG MATER SCI 10.229 ANNU REV MATER RES 10.4 NANO LETT 9.96 ADV MATER 7.896 J AM CHEM SOC 7.696 PHYS REV LETT 7.072 ADV FUNCT MATER 6.779 SMALL 6.024 MRS BULL 5.671 INT MATER REV 5.382 CHEM MATER 5.104 CRYST GROWTH DES 4.339 J MATER CHEM 4.287 APPL PHYS LETT 3.977 CARBON 3.884 ACTA MATER 3.549 PHYS REV B 3.107 PHYS REV A 3.047 NANOTECHNOLOGY 3.037 ELECTROCHIM ACTA 2.955 CURR OPIN SOLID ST M 2.662 J ELECTROCHEM SOC 2.387 EUR PHYS J E 2.373 J MATER RES 2.354 J APPL PHYS 2.316 SCRIPTA MATER 2.161 CORROS SCI 1.885 APPL PHYS A-MATER 1.739 THIN SOLID FILMS 1.666 MATER CHEM PHYS 1.657 SURF COAT TECH 1.559 PHIL MAG LETT 1.539 SMART MATER STRUCT 1.51 MAT SCI ENG A-STRUCT 1.49 APPL SURF SCI 1.436 ADV ENG MATER 1.402 J AM CERAM SOC 1.396 MATER RES BULL 1.383 METALL MATER TRANS A 1.366 J NON-CRYST SOLIDS 1.362 PHILOS MAG 1.354 MATER LETT 1.353 MAT SCI ENG B-SOLID 1.331 MAT SCI ENG C-BIO S 1.325 J NUCL MATER 1.261 J ALLOY COMPD 1.25 PHYS STATUS SOLIDI A 1.221 J MAGN MAGN MATER 1.212 CURR APPL PHYS 1.184 WEAR 1.18 COMP MATER SCI 1.104 J MATER SCI-MATER EL 1.029 REV ADV MATER SCI 1.019 J MATER SCI 0.999 PHYS STATUS SOLIDI B 0.967 MATER TRANS 0.927 METALL MATER TRANS B 0.91 JOM-US 0.887 PHYSICA B 0.872 PHYS SOLID STATE+ 0.69 CORROSION 0.687 J MATER PROCESS TECH 0.615 J MATER SCI TECHNOL 0.384 RARE METALS 0.378 MATER CORROS 0.5 MACH SCI TECHNOL 0.352 SCI CHINA SER E 0.328
14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完热闹看门道——奥运中的科学(三)
songshuhui 2008-9-4 14:36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2008-01-3 星期四 0:00 分类: 专辑 , 奥运 | | 摘自《奥运中的科技之光》,赵致真著。经赵致真先生授权, 科学松鼠会 网络发布,转载请注明。 撑杆跳高演变的历史是一个经典的例证,讲述了新兴材料如何将这项古老运动推向峰巅。 撑竿跳的变迁 1994年7月31日,意大利塞斯特里尔田径场,号称跳高沙皇的乌克兰运动员布勃卡揭竿而起,把自己的身体撑向蓝天,一举越过了6.14米横杆。这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的凯歌,也是人类体育运动目前所达到的高度上限。在布勃卡时代,天下好手参加撑杆跳高比赛常常只有亚军可争了。 撑杆跳高究竟起源于何时已经很难考证。在远古的年代里,人们撑着一根木杆或长矛跨过溪流,越过短墙,腾上马背此后渐渐发展为一项体育运动。1789年,德国人普茨跳过了1.83米,这大约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案可考的撑杆跳高纪录。 早期撑竿跳高 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上,撑杆跳高就成为最引人入胜的正式比赛,不过属于体操项目。当时使用的撑杆大多由山胡桃木制成。美国运动员威廉.霍亚特靠着这种沉重、坚硬、粗笨的实心木杆,创造了3.3米的世界纪录。 幼年时代奥运会的滑稽故事在撑杆跳高项目中也不乏其例。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举办的第3届奥运会上,日本选手左间代.富士从容不迫把撑杆插到地上,然后以极其麻利的动作来了个顺竿爬,直到高过横杆时才轻松跳下。他的这种杂技表演不仅令观众目瞪口呆,也叫裁判不知所措。此后才制定了起跳后握杆双手不能交替移动的游戏规则。 1896年雅典奥运会美国运动员泰勒(右)获撑竿跳高第二名 用竹竿取代木杆,是撑杆跳高历史上的重大进步。竹竿更富有弹性,天然的中空结构使撑杆的重量减轻有利于快速助跑。1908年伦敦奥运会上,美国耶鲁大学学生吉尔伯特第一次使用竹杆跳过3.71米获得冠军。他随后从巴黎购买了大量竹竿行销到美国各地。盛产上乘竹子的日本曾领尽风骚,洛杉矶奥运会上,日本选手西田修平仅以1厘米之差直逼霸主美国队,柏林奥运会两位日本运动员把奖牌切开再焊接成两块银、铜各半奖牌,这类奇迹和轶事都发生在日本撑杆跳高的辉煌时代。而历经5年时间阴干和炮制的日本撑杆工艺也首屈一指,各国好手几乎都把来自竹乡上野、四国的日本撑杆视为珍稀的上选。竹竿时代的世界纪录上升到了4.77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理睬古奥运会神圣休战的原则,第12、13届奥运会成为历史上永远的空白。作为交战双方,欧美国家从日本进口竹竿的渠道也完全阻断。而苦难中的人类并没有因战争而丧失撑杆跳高的兴致,他们被迫另辟蹊径,早在1920年代便有人尝试的金属撑杆开始备受青睐。 和自然生长的竹竿相比,这种用瑞典钢和铝合金制成的空心撑杆更加轻便光洁,尺寸标准,坚牢柔韧,运动员可以更放心大胆加快助跑和提高握杆点而不用再担心折戟沉沙。世界纪录因此而提高到4.80米。 另外一项看似简单却功不可没的发明,是插杆斗的使用。早期的撑杆为了防止打滑,都在末端安上一个或者一组粗大的铁钉。1908年伦敦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吉尔伯特在撑杆的落地处挖了个坑,结果被视为犯规。直到1924年,木制的插杆斗才成为撑杆跳高的标准配置,从此运动员有了一个稳定可靠的支点。 1952年,当更轻、更韧、更富有弹性的玻璃纤维撑杆第一次在赫尔辛基奥运会出现时,谁也没有预料到撑杆跳高将进入一个梦幻般的新时代。1961年美国运动员戴维斯创造了玻璃纤维撑杆的第一个世界纪录4.83米。次年2月,约翰.尤尔西斯跳过4.89米。1964年弗莱德.汉森把世界纪录提高到5.28米。短短几年间,撑杆好手群雄竞起你追我赶,世界纪录墨迹未干便再被刷新,直到突破6米大关。和其他任何田径项目相比,这种势如破竹的跃进都是绝无仅有的。 玻璃纤维撑杆本身显然没有能量,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它如此立竿见影的功效呢?我们如果以刚性的木杆和柔性的纤维杆进行对照来做一番简略讨论,将会看到力学中关于能量转换的最生动演示。 玻璃纤维杆由于重量大大减轻,使运动员持杆助跑的速度得以猛增,而聚集在杆上的动能是和助跑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再说刚性撑杆和地面的接触是硬碰硬的撞击,而柔性的纤维杆落地后则更像弹簧的压缩,两者造成的能量损失和对人体的冲击震荡显然大不相同。而当玻璃纤维杆变成一条大弧,运动员握杆点和插穴斗的直线距离则如一根弦,和直挺挺的不可压缩的木杆相比,人-杆转动半径明显缩短,竖杆的力矩大大减少,这意味着运动员能够轻易地提高握杆点。 如果把手中的撑杆当作一个能量转换器将水平方向助跑的动能转换为一定高度的重力势能,那么玻璃纤维杆的最大魅力则来自于它对能量的有效贮存和释放。当纤维撑杆被压弯后积蓄了变形势能,然后将运动员弹向空中,等于运动员把水平助跑挣来的钱存入银行,接着及时提取出来支付垂直上升和跨越横杆需要付出的费用。 撑竿跳高中的双钟摆效应,指的是以穴斗为支点,以撑竿为主体的长摆,和以肩关节为支点,以人为主体的短摆。木杆的摆长是不变的,运动员握竿点的轨迹几乎完全是一个陡起的圆弧,而玻璃纤维杆的摆长是变化的,运动员身体重心位移是一个平滑的曲线。这十分有利于提高摆动的角速度和减少能量转换中的损失。 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撑杆材料的革命带来了撑杆跳高整体技术动作模式的变化,运动员起跳后不再是无所作为地等待被抛掷,而是开始了一系列精巧、细致、复杂的杆上动作。悬垂摆体、后仰举腿、引体转体、最后以杆上单手倒立的英姿腾越过杆,这是何等令人惊叹的高难度技巧。有人把撑杆跳高比作跳高加体操的确不无道理。号称女布勃卡的俄罗斯运动员伊辛巴耶娃本来就是体操运动员出身,只因身高不幸长到了173厘米才被迫改行,也许多亏了体操的童子功,成全了她创造5.01米世界纪录的辉煌之梦。 对于撑杆跳高的极限,人们做过多种预测,根据能量守恒的公式计算出水平助跑动能最多可以转化为大约5米的垂直势能,但显然遗漏了运动员腾空后获得新的能量份额。所谓撑杆跳,跳和撑都是题中应有之义。算总账的时候不光要看到地面上水平助跑积蓄的初始能量,还要加上悬空后手臂一挽一推、身体翻转旋转而新挣来的后续能量。 今天竞技场上的撑杆经过不断更新换代,玻璃纤维和尼龙已经被更加轻便、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碳素纤维和多种复合材料所取代。通过精密的实验和计算,根据撑杆从上到下受力的差异和弯曲的弧度来设计不同部位最合理的强度,现代的撑杆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和成熟,而纳米材料的应用也许会让撑杆跳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对撑杆材料革命的疑虑和抱怨虽然一直没有停息,但谁也不愿意再回到擀面杖和竹筒子的年代。撑杆跳高演变的历史是一个经典的例证,讲述了新兴材料如何将这项古老运动推向峰巅。 上一篇: 科技伴奥运同行 标签: 奥运 , 撑杆跳 , 材料 , 科技之光
个人分类: 奥运|1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游泳“画皮”——“鲨鱼皮四代”是不是在忽悠人?
songshuhui 2008-9-2 11:05
waterOrO 发表于2008-08-4 星期一 21:21 分类: 专辑 , 奥运 , 心理 , 物理 | | 如果比速度,大概不如田径,但是比谁穿的少,短池游泳大概要数一数二了吧?但是在北京奥运会的水立方里,我们恐怕会悲痛的发现,无论是青筋暴起的肌肉男们还是身材魔鬼的一塌糊涂的美女们,身上都将像粽子一样越包越严实,直接剥夺了观众们大好的养眼机会。是什么让他们不顾全球变暖的大趋势,逆流而上越穿越多的呢? (上图:菲尔普斯展示鲨鱼皮四代(快速皮肤IV)激光竞速者) 泳衣界的巨鳄,英国的Speedo公司就是传说中的那个幕后推手。为了实现其领导全球泳装科技的目的,该公司从1992年开始革新泳衣面料。但是直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索普凭借着鲨鱼皮一代拿下三金两银后,各国才对这种新面料泳衣的热情才达到了高潮。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表面布满点状颗粒的鲨鱼皮二代更是出尽了风头47名运动员披着鲨鱼皮到台上领奖。2007年,鲨鱼皮三代下水不到一年,21项世界纪录就被改写。今年二月,赶在北京奥运会前,鲨鱼皮四代正式推出,39项世界纪录据说已经作古,更是有50多个国家的运动员,宁可和赞助商们撕破脸皮,也要移情别恋,纷纷钻进SPEEDO的鲨鱼皮囊里。各位观众,松鼠会广告时段到此结束,下面那么我们将以流体松鼠waterOrO挑剔的眼光来看看这传说中耗资上百万英镑的鲨鱼皮研究到底靠不靠谱吧。 先爽一个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vMdqvO3R9geurl=http://www.ath1337.net/lzr-racing-swim-suits-new-technology-or-cheating/ 这个视频给我们展现了第四代鲨鱼皮(快速皮肤FASTSKIN IV-激光竞速者LZR - RACER)的研发过程。Speedo公司利用了自己庞大的签约运动员名单,扫描了世界上四百余名顶尖的游泳运动员的几何外形用来制作阻力实验的模型。但是报道中没有提及Speedo的研发团队Aqualab(水运动实验室)究竟是怎样利用这些数据的。他们只采用了一个运动员的数据?还是把运动员的几何外形都进行了平均?或是针对每个运动员都进行了模拟?如果是最后一种情况的话,这个工作量别说三年,就是三十年也很难完成。测试了上百种面料以后,研究人员把目光集中在了两种合成材料上:LZR pulse(激光脉冲),一种疏水性材料,它就像沾满露珠的荷叶那样,即使泡在水中也不会被浸湿;和LZR panel(激光面板),一种表面附加塑料薄膜的纤维材料。这两种材料被粘附到阻力模型表面从而进行流体力学的相关实验。 Speedo公司聘请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水槽之一的新西兰奥塔格大学和长期致力于流体阻力研究的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来进行阻力实验。不过,各位看官千万不要被那个航天飞机发射的视频蒙到,实际上NASA只是使用了低速风洞对泳衣的纤维材料进行了测试,不像很多报道中宣称的那样,该实验用的风洞是用来测试航天飞机飞行阻力的。风速28米每秒的低速风洞实验足以模拟泳池中两米每秒的游速(空气和水是性质不同的流体,为了能模拟出水中的现象,风速要经过换算调整到比较高的水平)。而航天飞机阻力实验主要是测试高超音速(大概音速的三到五倍)下航天飞机飞行状况的。风速达到音速以上,热效应将会非常严重。能在音速下的气流中游泳,而且还能保证自己穿着泳衣,估计超人都要羡慕的羞愤自尽的。 阻力实验选定了LZR Panel材料。随后,研究人员使用该材料制作了实验泳衣,并带到了澳大利亚运动学院进行了真实泳池中的实战测试。测试结果令研究人员们异常兴奋,穿着LZR Panel泳衣的测试比穿普通训练泳衣快4%。这在五十米短池比赛中就等于超前了两米,相当于一个身位的巨大优势。同时耗氧量降低5%,能有效延长运动员的巅峰表现。可以说,如果这种材料如此成功的话,对于游泳这种决胜于百分之一秒的运动来说,是否采用鲨鱼皮就是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了。 最令人激动的是,Speedo还第一次完全从流体力学原理出发,提出了泳衣塑形的划时代概念。这个概念由流线型塑体、振动抑制和无缝拼接三个点子组成。利用泳衣可调的弹性,LZR-RACER会把身体上阻力比较大的部位收紧,把运动员的身体塑造成更接近流线型的形状,并且减少了肌肉和水之间因为压力剧烈波动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会干扰流过身体的流线,消耗身体的动能,从而降低运动员的速度。同时,鲨鱼皮四代还用超声波拼接,制成了无缝天衣,大大降低了接合处对流线的扰动。一旦流线可以光滑的经过身体表面,运动员就可以对水流的扰动最小,将阻力最小化。 如果通过实验来一步步验证这些令人激动的概念设计的话,工作量将超出想象。因此,流体力学家们只能求助于计算流体力学,即通过计算机对运动员在水中的受力进行模拟。从理论上来讲,世界上所有的流体的运动都可以通过一组被称为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Naviar-Stokes Equations)来描述。这也是流体力学的可爱之处流体力学家们从来不用像化学家那样记忆无穷无尽复杂的化学式。同时,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也是所有流体力学家们的噩梦该方程臭名昭著的复杂和难解。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各种费尽心机的手段,得到尽量接近真实的数值解。不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个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计算流体力学,并羽翼丰满,可以大量应用于工程实际了。大到星际爆炸,飓风肆虐,大洋环流,火山爆发,油轮和客机航行,小到浮游生物游动,心血管流态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这大大节省了实验成本,提高了数据精度和完整程度。目前,一级方程式赛车比赛和美洲杯帆船赛已经成为流体力学运用到竞技运动的典范。国内,据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经为排球运动进行过相关的风洞实验。但是计算流体力学的案例就很有限了。(我们学校的男排已经和职业队一起征战甲A联赛好几个赛季了,不无我们流体力学所的功劳。)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结果:经过一名游泳运动员的水流速度场)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结果:经过一名游泳运动员的流线图)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结果:经过一名游泳运动员的流线图(近))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组就受邀进行了相关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他们采用了运动员在水中滑行的动作,即双手合并前伸,双腿向后绷直的姿态进行模拟,从而得到相应的阻力。应用ANSYS公司的先进网格划分软件,研究人员可以更精确的模拟出紧贴运动员身体表面的流动速度和压力的细节,从而指导泳衣的设计。从模拟结果来看,与鲨鱼皮二代相比,改进后总阻力据说降低了24%。 这个结果似乎非常具有说服力,但是仔细分析起来,这个研究还是有着巨大的缺陷。首先,游泳不全是一个静止的滑行过程。大部分时间里,运动员要在水面进行大幅度的剧烈运动。如果诺丁汉大学只考虑了一个姿态显然是不够的。其次,由于运动员在水面运动,模拟计算需要涉及空气和水的复杂相互作用,大量的气泡和飞溅的水滴使模拟计算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最后研究只集中在水下滑行段。最后,运动员的泳姿对速度的影响更大。而且很多时候,划水动作是通过制造漩涡来产生推力的,和身体表面的摩擦阻力关系并不大。但是,由于追求身体形状的流线型,泳衣压缩了肌肉,反而可能让运动员划水的时候觉得碍事,使正常的技术动作变形。从计算流体力学的角度来讲,模拟划水的过程需要动态网格这一不成熟的技术来支持。所以,通过这个不到位的研究就把流线型塑体的概念引入,未免有些哗众取宠之嫌了。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结果:经过一名游泳运动员的阻力分布图) 然而不可否认,由于Speedo先前的实验研究还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并在实际测量中进行了证实,因此笔者认为该泳衣在速度上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不过,LZR-RACER泳衣更重要的优势则来自于竞技运动的心理战术。就像一位试穿该泳衣的运动员说的那样:如果我认为穿着的不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泳衣,我是不可能有信心战胜自己战胜别人的。 最近,中国游泳队赞助商Nike公司终于顶不住各个国家队对成绩的追求的压力彻底缴枪投降,发表声明允许在全球范围内赞助的所有国家游泳队改穿其他品牌参加北京奥运。中国泳联从全球LZR-RACER唯一的供货商,一家设在葡萄牙的制衣厂定做了58套鲨鱼皮。有队员表示,穿这种泳衣非常难受,恨不得马上把它脱掉,所以会在水里拼命的游。不管如何,LZR-RACER是攒足了心理优势。加上最近,国际泳联免费为Speedo公司宣传,宣布Speedo公司采用的新材料并不违反国际泳联关于泳衣不得使用增加浮力和速度的规定。鲨鱼皮四代就此摧枯拉朽般的占领了奥运泳衣市场的大片江山,宣告了Speedo上百万英镑的研究经费没有白白砸出去,取得了营销市场的绝对性胜利。不过普通人想试试这种鲨鱼皮四代还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的。一套LZR-RACER售价高达600美金,而且需要专人帮助花四十分钟才能穿上,更要命的是,这种泳衣的寿命太短,只允许穿六次。 话说回来,无论是Speedo是在真忽悠,还是真的取得了重大突破,都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一个时髦的科学计算流体力学,套用郭德纲的话就是:真让我欣慰!计算流体力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像航天飞机,苏-27战斗机,一级方程式赛车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可以应用到所有和水和空气阻力过不去的地方。在未来,它还会进一步把它的威力展现在竞技体育,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花絮:人们最早认为裸泳速度最快,但是由于太拉风,并没有人在比赛中采用过。但是运动员担心体毛茂盛,把头发胡子,身体各处的体毛都剃光来减少阻力却是普遍现象。后来,据说荷兰科学家经过研究得到了穿泳装比裸泳速度更快的结论。这个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独立性和可信度还值得进一步讨论。而且,研究者是否只是研究了欧美人的身体呢?亚洲人体毛较少,会不会有不同的结论呢?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本着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的精神,我们还是不提倡裸泳的,所以泳池中的科技研发战将愈加激烈。 参考资料和相关链接: 松鼠会安婆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鲨鱼皮四代: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54.html ANSYS公司关于LZR-RACER研究的描述: http://www.ansys.com/magazine/issues/06-12-2008-ansys-advantage/01-sports.pdf 经济学家杂志的报道: http://www.economist.com/displaystory.cfm?story_id=11527308 百度百科计算流体力学: http://baike.baidu.com/view/70002.htm Speedo公司提供的一系列泳衣研发视频(果然市场推广有两把刷子,视频做的相当酷): http://www.speedo80.com/lzr-racer/video_player/play/computational_fluid_dynamics Popular Science上的报道: http://www.popsci.com/entertainment-gaming/article/2008-03/can-swimsuit-be-too-good 标签: Aqualab , Speedo , 材料 , 流体力学 , 游泳 , 空气阻力 , 运动 , 运动员
个人分类: 奥运|2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篇文章估计是材料领域引用(效率)最高的了
mqjiang 2008-7-30 10:01
1. Title: Efficiency of ab-initio total energy calculations for metals and semiconductors using a plane-wave basis set Author(s): Kresse G, Furthmuller J Source: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Volume: 6 Issue: 1 Pages: 15-50 Published: JUL 1996 Times Cited: 4,052 PRB一期中引起其的就有数次 ========================= 平均每年被引用将近340次. 期刊2007Impact factor为: COMP MATER SCI 0927-0256 3169 1.135 0.21 262 6.1 工作一定要做冒泡的,期刊不一定很牛,影响也可以很大. 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绝对有启示意义.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4718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材料创新高人谈[拮取]
encke 2008-3-15 22:31
ghwu,国内磁性形状记忆合金专家 我们在议论研究方向时,有时喜欢用一个形容词传统。意指那些研究历史很长,从业人员众多,知识积累厚实,基本原理明确,甚至实用程度都已经很高了的研究内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但是,最近却频频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公认创新性很高的发现(尤其是与材料紧密相关)是来自似乎已经没有油水的课题里和仅采用了相当普通的方法的实验中。 比如超导临界温度突破BCS理论的 MgB2化合物,就是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东东了。前几年该发现被发表在Science上的时候,他人的评论中就show出了一瓶市售的MgB2商品,说明这个身怀绝技的大侠,被我们采购回来以后,就放在化学品柜里不知被冷落了多少年了。 又如现在号称21世纪能源救星的GaN发光二极管,其形成n型导电的突破性进展,绝对没有采用任何当时认为先进的实验方法:它是在全世界研究组的天才精英们纷纷撤出之后,由一个看不出眉眼高低,死命坚持的日本傻B在一次错误操作后偶然发现的! 再拿我们这个领域来说,磁性形状记忆合金Ni2MnGa所属的基本合金结构,Heusler合金,是一个叫Heusler的德国人确认,并在1903年命名的。而Ni2MnGa的磁性和马氏体相变共存的特性,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英国人Webster研究得很清楚了。但是,磁相关形状记忆性质的真正发现,却迟至1996年(美国人和俄国人至今还在为是谁发在那年表了第一篇代表性文章而暗地里较劲呢)。 而磁性形状记忆合金的马氏体相变被磁场驱动的梦想,也是在研究了Ni2MnGa之后近10年,由日本人用电弧炉熔炼出来的。 这些事例并不否认现代科学研究需要鲜活生猛的研究对象和先进精密的研究手段,只是说明传统的研究课题不一定就不出好东西。 在科学的奥林匹克中夺冠靠什么?抛开意识形态的东西不说,无非拼资金,拼设备,拼人力。 有些研究应当属于相当豪华的消费,需要大笔的资金,支持极端的实验条件,购买昂贵的精密仪器。在这些研究领域,要和老外对付上述三拼,显然咱们中国人比较吃力。相反,在比较传统的研究领域里,制备和测量设备相对简单和成熟,也就花钱相对不多。因而人的聪明才智方面的拼搏,在决胜中所占的分量就大大增加了。我们发展中国家虽然钱财设备是个弱点,但人可不笨呢。因此,不幸就读在钱不多,设备旧的学校院所里的弟兄们,做哪一类研究获得创新性结果的可能性大,就是不言而谕的了。 另外,本人也曾经对着被人做过不知多少遍的课题发过牢骚。但我的师兄跟我说了一句话(后来还真应验了):你干吧,人的运气是不一样的。我看这也是让人能够安心传统研究工作的一个方面吧。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7169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人再谈新材料创新[拮取]
encke 2008-3-15 22:12
新材料创新高人谈,自有一番风趣.很好的启示,共享之. ghwu,国内磁性形状记忆合金专家 日本故事一 发表评论人: ghwu 最早的磁性形状记忆合金,Ni2MnGa,是美国人发现的。因为这个材料的磁性和马氏体相变早在80年代就报道了,当时没有人注意。但是,马氏体相变将带来形状记忆效应,这是人人都知道的。MIT的一个教授,雇用了一个乌克兰的博士后,把Ni2MnGa的磁性和形状记忆效应联系在一起,就算发现了磁性形状记忆合金了。 后来,日本人/美国人合作,报道了CoNiGaAl系列材料,这是第二个成员。此后,中国人报道了Ni2FeGa,成为第三个成员。后来日本人报道了Ni2MnAl,算是家庭里添了一个成员,但是个残疾人,因为只有相变而没有形状记忆。 再后来,中国人发现了Mn2NiGa。从晶体结构和磁结构来说,这是这个家族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新成员:亚铁磁性的,且晶体结构与其他不同。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早在80年代,一种叫Ni2MnIn的合金,被很多人系统地研究了。但是,没有马氏体相变和形状记忆效应。到了2005年,日本人改变了这个合金的成分,在其中只有大约3%的成分变化区域里,发现了马氏体相变,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种相变是可以由磁场来驱动的。此前的所有磁性形状记忆合金,其相变只能由温度来驱动。因此,这是这个材料领域里一个很大的突破。 发现在3%的成分范围中的材料性质,那一定是拉网式的材料搜索才能实现的。可见日本人是踏踏实实地工作了许多年才找到了这个区域。赢家不是得意洋洋的美国人,也不是心浮气躁的中国人。尽管这两种人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如果把发现新材料比喻成从一锅馒头里找出一个带豆沙馅的包子。那么,美国人就是从兜里掏出一个有全球定位功能的仪器,搜索一遍,然后下了个霸气的否定结论走开了。日本人则是老老实实坐在一边,一个一个地吃,吃到发现豆沙包为止。然后还要把剩下的也吃完。而中国人呢?先论证甚么样的有可能有豆沙,然后心惊胆战地开始吃。没等吃几个,就自己停下,退了下来,嘴里喃喃地自责着:罪过,罪过,吃了两个还没有发现豆沙,浪费了这些馒头。 标题:台湾故事二则 发表评论人: ghwu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金重勋先生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们材料系的一个教授,晚上突然起身,用红蓝墨水各揉了一小团面,分别放入两个注射器。把注射器口对口连接,然后推某一颜色面团进入另一个,最后发现,只要六次,两团面一定混合均匀。据说,这个发明获得了很好的应用(用在哪里忘记了)。 好像也是台湾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发明了高熵合金这个概念和做了很多的工作(据说目前明显的成果不多,但这个想法很高明)。 我去过台湾,发现那里的大学教授们很清闲,甚至懒散。可是他们的思想非常活跃,总是突发奇想。真羡慕这些阿扁统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热环境中的教授们。 标题:美国故事一 发表评论人: ghwu 我的美国同行,也是在寻找新的磁性形状记忆合金。他们财大气粗,定做了一台设备,可以把两种磁性过渡金属和一种半导体元素(合成Heusler结构磁性形状记忆合金的最基本元素)同时溅射到相当大的一张Si片上,可以一次获得上百个不同成分的分区样品。还有可以对每个分区进行基本磁性分析的微区SQUID和进行结构分析的微区x-ray XRD分析的检测设备。可以把上百个样品中是否有结构相变和磁相变的信息一网打尽。 熟悉这个行当的朋友知道,这是寻找新材料的利器。看来,新材料都是他们的了。 但是,最近几年的新磁性形状记忆合金都不是这些仪器所有者发现的。而是那些使用电弧炉熔炼,一个个样品合成,一个个分析的研究者发现的。其中日本人发现最多。我的老美同行常常指着别人的新材料惊呼:我们曾经做过的!而马上遗憾为什么最终成果不是他们的。 美国人具有最新的武器,但是远没有征服世界。美国人具有最先进的实验设备,但并没有囊括全部重要科研成果。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552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