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传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传统

相关日志

七律·重五有感
wozaikx 2020-6-25 16:35
七律·重五有感 陈晨星 庚年岁闰晚端阳, 疫虐寰球愈恐惶。 角黍四维承世稳, 丝棉五缕系身康。 曹娥泣泪因灾丧, 屈子吟哦有国殇。 菖艾枯荣千百载, 人间事况总茫茫。
2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年龄的问题
热度 1 fdc1947 2020-6-25 08:22
说说年龄的问题 转眼之间,2020年已经过去近一半了。在很多限制年龄的场合,6月30日和12月31日,往往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点。在此时刻,想说一说年龄的问题。 人们常常会遇到问及年龄,有时候,这会一个有点纠结:是回答周岁还是虚岁?这似乎要看所在的环境而定,即看周围的大多数人是讲虚岁还是周岁。在南方,特别是农村,或对于老人们,讲虚岁的还有,但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今好像都讲周岁。但是,很多人对于虚岁、周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多错误的理解。 什么是虚岁?虚岁是指我国传统的计算年龄的方法。自古以来,我国的书籍上所说人们的年龄,都是现在所谓的虚岁。从司马迁的《孔子世家》:“ 孔子年七十三,以 鲁哀公 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和“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93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画名家马彦洋巨作《祖国万岁图》献礼国庆七十周年
mayanyang 2019-10-19 19:44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人民为之喜庆的日子,为了记载这一光辉历史时刻,国画名家马彦洋先生特别创作国画巨作《祖国万岁图》,以示表达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七十年走过几多沧桑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祖国的山山水水 更加碧绿恬静美丽
个人分类: 科学与艺术|3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文化不利于科技创新
jiangjiping 2019-4-30 09:06
中华文化不利于科技创新 蒋继平 2019年4月30日 中华文化一直以来以保守为主流意识, 墨守成规, 闭关自守, 明哲保身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法宝或者潜规则,而科技创新需要有标新立异的思想意识, 这个与中华文化的主流有尖锐的对立, 因而, 不被社会接受。 这样的话, 对于有创造才能的人来说, 其才能没有发挥的环境。 在中国社会, 不管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 惟上是统一的行为准则, 所有的都是领导或者权威说了算,不服从领导, 挑战权威往往是自找麻烦。 我们从小就接受要顺从听话的教育, 在学校要听老师的, 在家里要听长辈的, 在单位要听领导的,不管是对是错, 不论真与假, 不要强出头, 不要标新立异。 这些教育在年轻人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我的个人经历和认识中, 我觉得在中国人在挑战权威,平等辩论, 创新冒险方面与西方人确实有一些差异。西方的文化更注重于平等论事, 而不是惟上顺从。 科技研发, 讲究的是探求真理, 开发新产品, 而这些不是领导和上级说了算的东西。 要是上级和权威说了就是真理, 就是新产品, 那么, 还用得着我们花钱花时间绞尽脑汁去研究。 所以, 科技创新首先要有打破传统观念的勇气和胆识, 不被传统的世俗之见束手束脚。 这个在当今中国社会尤其重要。 因而, 要使科技创新更有成效, 打破惟上的传统理念非常迫切。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年说历法
热度 2 fdc1947 2019-1-7 08:14
新年说历法 1月5日交小寒 节气 ,一位好友在朋友圈照例转了一篇关于小寒的文章,而且特意在前面说道: “今日小寒,是今年倒数第二个节气了”。因为是好友,不怕他生气,于是就故意套他,说:这是新年以来的第一个节气,怎么成了倒数第二个节气了?他果然回答道,这是农历啊,农历的倒数第二个节气。我就让他仔细看一看日历,到底对不对。 显然,这一次他错了,按照农历,这是今年的倒数第三个节气,过了小寒,还有两个节气,大寒和立春。立春是 2月4日,农历的除夕,仍然在“今年”。 我们总是被教导说,一年 24节气,那是指阳历的一年之中必定有这24个节气。对于农历,所谓一年有24个节气,应当是许多年平均的结果。而具体到某一年,绝大多数年份都不是24个节气,而是23个节气或25个节气。 在过去的 19年(即主体相当于2000~2018年的农历年)中间,有23个节气的8年,25个节气的7年,而24节气的只有4年。再往前推19年(即1981~1999年),仍然是23个节气的8年,25个节气的7年,24节气的也只有4年。如果再往前推19年(即1962~1980年),有点变化也不大,23个节气的7年,25个节气的7年,24节气的也只有5年。总之,某一农历年有24个节气的概率也就是4/19~5/19的模样。而在从如今往过去推的57年之中,如上面所说,某一农历年有24个节气的可能性只有不到二成三。 我们从那首从 “春雨惊春清谷天”到“小寒大寒又一年”的节气歌中,更习惯于有每年的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的印象。而实际上,真正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的年份,在过去的每19年中,只有区区2年。在过去的57年中,只有6年。只有几乎十分之一的概率。也就是说,即使是在上述每年有24个节气的农历年份中,还有一半是从雨水开始以立春结束的。 我想,如果不是认真想一想,就这么突兀地一说,说农历一年有 24节气的可能性只有二成三,而 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的年份,只有不到一成一, 一定会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其实这里的原因很简单,节气本来就是一个阳历的概念,一年 24节气是对阳历而言的,而农历年则是一个“伸缩性”很大的“套套”,它的所谓“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对应性,只是在很多年平均基础上的正确结果,并不对某一个具体的年份准确。 众所周知,如今的 阳历 即 “ 公历 ”, 一年是 365天,每4年加一天(2月29日闰日),又每400年少三天,即去掉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如1900年)的闰日,平均每年是365.2425天,这与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22天就非常接近了。定下来了这个历法,就可以多少年都不必变化了,大家都可以放心过日子。 我们的农历则不然,农历的每一年的长度是不同的,一年最少的 353天,最多则达385天,最大相差可达32天之多。为了使得多年的平均值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致相差太大,每年的日历都不相同,包括是否有闰月、是润几月、每个月的大小(是29天还是30天)等等,搞得很复杂。非专业人士很难弄得一清二楚,需要国家(过去是皇家)专门发布,称为“授民时”。在帝制年代,这是皇帝权力的象征之一,别人绝不可以“僭越”的。 与阳历相比,农历的好处是照顾到月亮与地球的相对位置。这样,在过去信息交流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月相(即晚上看到的月亮的形状)来大致估计出那天的日期。当然,对于沿海的居民,还可以据农历预知潮水的信息。这些信息,在过去的社会里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农历表现了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即既照顾到一年的四季气候变化(有 24节气为骨架的阳历系统),以利于农牧各业的生产,又照顾到月相的变化。 但是,到了近代以至现代社会,人们需要较为精确的日期和时间观念。农历的缺点就显露出来了。虽然现在我们使用的是阳历,各产业一般的时间安排主要都按照阳历来执行,但是,穿插其中的传统节日特别是年节却是按农历安排的,这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很大的混乱。 拿学校的情况来说,人们按照农历的年节放假,就使得每年的学期长短都不同,这给教学内容的安排造成了困难。对于工业生产的安排和服务业所造成的问题,毫无疑问比学校严重得多。为了应付每年的日期变化,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社会资源。 这样,在古代是一个非常聪明和可以有良好应用的历法,到了近现代就不适应了。人们再也不需要靠月相来判断日期。对那些需要与月亮有关的部门和行业也可以有其他的更精确的信息来源,而不是靠历法来作估计。昔日的长处不需要了,短处却日益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便。 日本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得比较好。他们原来也是采用与中国传统历法相似的阴阳历,明治维新后采用了西方的阳历(只有在纪年的问题上仍然用日本传统的天皇年号纪年)。那些传统的节日、纪念日都往新的历法一搬了事。过年,过去是传统历法的正月初一,后来是西历 1月1日。其余的传统节日,什么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等,就直接往西历的3月3日、5月5日、7月7日、9月9日上面一移即可。原来与阳历(节气)有关的就可以不动了。他们的行动雷厉风行,效果显而易见,至今实行一百多年了,社会生活方便了,与现代世界接轨了,民族传统也没有丢。 我们中国在这个问题就走了曲折的道路。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1月2日, 孙中山向全国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称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 。可是,不久, 1913年,袁世凯就宣布旧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实质上是过两个年,由于传统势力的顽强,民间还是以过旧历年为“过年”。 1928年,行政院内务部呈请《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案》,还拟定了《普用国历办法八条》。国民政府允准后于7月2日发布543号训令,要求各地政府一律遵行。1930年6月26日,国民政府又在《推行国历办法》中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之所以三令五申,就是因为这些“法令”并没有认真执行,所谓“废历”仍然在大行其道。 国民党政府做事情从来就是软弱无力,旧势力一反对,他们也就不坚持了。日本人可以做好的事情,到了中国一件都办不成。 1949年以后,政府忙于战争、建设和阶级斗争巩固政权,对于历法的事情,除了宣布纪年改为“公元纪年”之外,一切如旧。反而把“废历”改称为“农历”,继续发扬光大。这个做法在当时毫不奇怪,因为当时中国的领导阶层和干部绝大多数是农民出身,而且那时候基本上闭关锁国,与外界的经济交流极为有限。不发达的经济情况,也使得两个历法引起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与阶级斗争引起的结果相比较,小得几乎忽略不计。 现在,时间又过去了近 70年,两个历法给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不便和浪费日益显现。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的效率,挖掘一切可能潜力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怎样想办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在前面,又很好地保持了我们的民族传统,是一个需要用智慧去解决的问题。我相信,妥善解决历法的问题,是真正能够留名青史的。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396 次阅读|4 个评论
用科学方法诠释,才能使传统文明立足于现代世界
热度 11 fdc1947 2018-12-31 08:23
用科学方法诠释,才能使传统文 明立足于现代 世界 我国有 悠久的历史,有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我想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在大多数时代都是站在世界文明的前列,是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大概也没有什么问题。当然,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以后,我们落伍了,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比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有一些年代甚至到了被瓜分的危险境地。 近代以来,许多志士仁人奋力救国,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走过了最困难的岁月,跟上了世界的前进脚步,在很多方面恢复了作为一个古老文明大国的风采,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今天,发展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毫无疑问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整理和研究我国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发扬其优秀的传统,使得传统文化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服务,并把这些优秀的文化推向世界,当然也是这一代中国人的责无旁贷的任务。 在进行 这项工作的时候,我看有两点是需要认识清楚的。首先,是我国确实有 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 在思想文化、文学艺术、 保护健康等诸多领域都有我们区别于西方文明的独特的文化遗产,例如戏曲曲艺、民间手工艺、中医药、武术等等。第二,对于这些传统的文化遗产,应当加以分析,我们要发扬和推行的是有积极意义的文化遗产,这样才对于全人类的文明进程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说到 “有积极意义的文化遗产”,那就是说我们的文化遗产中间并不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有很多消极的成分。这里的消极,就是指或不健康、或不科学、或错误的、迷信的成分,或者说是糟粕的成分。古人当然不及今人有文化知识,对世界的了解远不如现代人,对世界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可笑的看法。这毫不奇怪,因为他们是古人,人类是在进步的。当然,有人不愿意说这些,在他们看来,古人的东西都是好得了不得的。特别是对于我们的古人,我们的祖先,如果要说有问题,就好象有“不爱国”的嫌疑。 正因为我们的传统中有好的也有站不住脚的,我们现在要推行的当然是要好的、进步的、对人类进步有益的东西。那些不怎么好的、甚至不好的,就不能推行。如果我们不加分析,一股脑儿硬推,当然就退不出去,不能为现代人接受。 拿中医药来说吧,如果我们要在世界上推出中医药产品,就一定要用科学思想加以诠释、用科学技术加以鉴别。这个医术或中国传统药品是干什么的,所用的药物含什么成分,有什么效果,怎么证明它有这个效果,都要说得清楚、讲得明白。而且,一定要用现代人公认的科学术语去说清楚。 中医药年代久远,在众多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之中,确有一些是有些疗效的,天然的药物特别是植物药也有很好的开发前途,值得人们去好好地研究。在这方面,中国应当对于世界的医药研究做出贡献。但是,现在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很落后的,据说远远不如日本和韩国。我看原因很可能就是我们对这些医药的研究不够,不可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作研究、说明这些医药到底有什么疗效。 现在的世界医药都是需要用科学去说明的,不以科学方法研究、不用科学语言说明,只能在国内对一部分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起作用。对于这些人,他们对于中医药有一种从小养成的信仰,就像很多在全民信某一种宗教的国家的国民对于这种宗教的感情一样,所以,让他们相信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要说服有现代科学思想的年轻人,这些人将越来越多,成为社会的主流。如果要走向世界,那就更需要说服洋人。对于这些人们,靠着 “补脾胃”、“补肾”、“养血”、“补气”、“泻火”之类的术语,是没有任何一点说服力的,更不可能走出国门。所以,用科学方法对于中医药进行研究、用科学方法进行诠释,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如果按照“我中医药是另外一门独立于科学之外的知识体系,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必须坚持这种传统”等等话语的逻辑去办,路子只能越走越窄。不但无法现代化,就连苟延残喘也将是困难的事情。如今各种打着传统医疗手段的骗子和没有任何保健作用的“保健品”的泛滥,正是拒绝用科学方法诠释传统医学和传统药学所带来的恶果。 又如,我国要把武术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练习,甚至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就不能光靠着如电影上的夸张的功夫去宣传,而是需要用科学方法诠释。必须去除中间一些不科学的、不必要的、不能使大多数现代人接受的内容。如果只是强调什么意念、行气、义理、玄妙,硬要说武术高于体育,甚至弄出那些隔空打物之类的骗人把戏,那也只能更加一塌糊涂,更不要说推向世界了。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糟粕是根深蒂固的、它影响到很多行业,比如,门派。许多行业过去是不磕头拜师、没有 “师承”,就无法从事这门事业。竞技比赛也要分各种门派,而不是单凭科学制定的规则。这种光讲“师承关系”、论资排辈的风气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一定发展到拉帮结伙、党同伐异。但是这样的事情,却被许多人认为是金科玉律,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更把它与“尊师重教”硬拉在一起、混为一谈。对于这些人,真的还需要重新启蒙,不过,这比对小孩子的启蒙困难得多。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是我们的各项事业能够兴旺发达、立于现代世界的不二法门。民主和科学是永远引领我们前进的二位先生。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这个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国家的宪法中,明文规定了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 。不走民主和科学之路,只能日益衰亡。这是历史教训的总结,而 不是什么人心血来潮偶然想出来的事情。正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所说: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有用现代科学思想去诠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中医药、武术等事业才能够自立于现代社会,也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4270 次阅读|24 个评论
食用蔬菜的学问(2)蔬菜的煸炒
热度 1 fdc1947 2018-4-19 08:26
食用蔬菜的学问(2)蔬菜的煸炒 对于大多数蔬菜的烹调,第一步一般都是把锅烧热,放入油,称为起油锅。起了油锅,就可以把蔬菜下锅煸炒。 为什么大多数蔬菜都需要煸炒一下呢? 蔬菜放在锅里,锅底把热量传给蔬菜,蔬菜靠近锅底的那些细胞中的水分沸腾,就会把那些细胞撑破了。由于不断翻炒,就使得蔬菜表面的那些细胞先破裂,从微观的角度看,蔬菜的表面变得非常“毛糙”,增大了许许多多。细胞里面的水分迅速蒸发,原来的细胞成了一个个破损的“空口袋”。同时,锅里作为传热媒体的食用油就会部分进入这些“空口袋”,换句话说,油与菜的结合就会比一开始牢固了许多。 另一方面,由于锅的温度较高,在翻炒的时候,蔬菜表面总会有少量的纤维素(这些纤维素是构成蔬菜细胞壁的主要材料)会炭化(即使我们的肉眼看不出来)。而蔬菜中糖类化合物中的羰基与蛋白质等中的氨基会发生羰氨方应,生成一些有香味的化合物。 一般来说,蔬菜本身的脂肪含量是很少的,表面有了这些脂肪的蔬菜就会比原来好吃很多。另外,蔬菜表面有了这些“空口袋”,盐分和各种调味品也可以被蔬菜更好地吸附。这样的蔬菜就有可能更好吃。 有人会说,不加煸炒,用水煮沸,不也可以把蔬菜的细胞撑破吗?细胞确实是撑破了,“口袋”是破了,但是,里面还是被水充满。放入的油还是不能够与蔬菜表面很好地结合,而是漂在菜汤的面上。吃菜的口味会差一些。 所以,蔬菜在烹调时,先煸炒一下,对于菜品的口味,确实有好的作用。 但是,人们在煸炒蔬菜时,又往往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首先就是油烟的问题。许多人都说,起油锅时,要把油锅烧得冒烟,再把菜倒入,好像温度越高,煸炒出来的菜越好。你问他为什么?他会说,老一辈子都这样说,是经验。 过去,把油烧开,再放菜,据说如果不这样做,做出来的菜,会有“生油味”。确实如此。但 那是过去的油不好 。过去,食用油榨制的工艺落后,油中有许多杂质(如植物种子里原有的蛋白质、磷脂、加工时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等)。需要把油温烧得高一些,让一些杂质挥发掉。过去南方人吃的最多的菜籽油、一部分北方人吃的较多的棉籽油里都分别有很多杂质、许多不好的成分。现在个别小作坊“现榨现卖”的食用油也还是如此。 油温很高,把菜往锅里一倒,“吱啦”一声,油烟喷起,厨房里似乎香气四溢,由于温度高,蔬菜中很多带有香味的成分都能够逐渐挥发出来,显得菜烧得很香。 但是,在这油烟里,却含有许多对人的身体有害的化合物。这是食用油在高温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所致。 我们知道,食用油脂的化学组成主要是各种脂肪酸甘油酯(现在的“正规学名”是三酰基甘油),在高温下,它们会发生复杂的分解反应,分解的产物主要是烃类、酸类和酮类化合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油锅里总是有氧气的),这些脂肪会发生复杂的氧化反应,主要的氧化产物是烷烃、醛、酮、酸、内酯等。对于含有双键的脂类(我们食用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都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它们还会聚合,生成一些复杂的环状化合物,(经过炸制过的油脂,往往颜色变深,而且变得较为粘稠,就是含有了这些聚合物)。温度更高一些,还会生成如苯丙芘一类致癌性能很强的化合物。在有食物存在的情况下,化学反应还要复杂得多。当有水汽存在的情况下,这些化合物都能够以气体或微尘的形态散发到空气中,这就是油烟。 我们看到厨师们炒菜,一颠勺、一翻炒,顿时火焰冲起,电视节目中,看到这里的女主持人总会大声欢呼、惊叫。这是含有水分的油滴,在高温下,水滴迅速气化,把油迅速炸裂分散成极小的油滴,然后急剧燃烧,生成上升的一团火焰,同时冒出大量烟气。此时,厨房中的微小颗粒物浓度(例如PM2.5之类的)就会升高不知多少倍。 当烟气中的这些化合物经过人的上呼吸道进入人的肺里,被肺泡所吸收,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看上去,这些油烟的颗粒已经够小的了,拿我们常常所说的PM2.5来说,就是颗粒的线度在2.5微米(P是颗粒,M是微米)以下。但是,这些颗粒与我们的肺泡中进行交换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相比,仍然要比氧气和二氧化碳大几千倍到上万倍(氧气、二氧化碳的大小只在零点几纳米,1000纳米才是1微米)。所以,这些油烟能够通过鼻毛、以及鼻、气管和支气管中粘液的阻拦,到达肺泡中,很大程度上将阻塞肺泡。 我们大家都见到过用时间长了的抽油烟机,被油烟污染得污浊不堪。我们就能够想象,在油烟弥漫的厨房里成年累月炒菜的我们自己或我们的亲人的肺,将与这些污浊的抽油烟机有得一比 。 这些油烟颗粒占据在人们的肺泡中,第一是阻碍了正常的呼吸,使得肺泡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能力下降。另外,时间长了,这些颗粒中含有的有毒化合物不断刺激肺泡上皮细胞,诱发肺癌的发生。 中国的绝大多数中老年妇女是不吸烟的,但是,她们中许多人得肺癌的人仍然很多。肺癌早已成了我国癌症发病率最高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对于女子也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癌症。除了吸烟(本身吸烟或二手烟)这个原因之外,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是厨房油烟污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所以,我们在烹饪菜肴时,应当尽可能避免吸入油烟。除了使用性能较好的抽油烟机的设备之外,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减少油烟的产生。实际上,抽油烟机只是减少了室内的油烟浓度,把大量油烟排到室外而已,当每家每户都这样做的时候,室外的空气污染同样在增加。据《人民日报》的报道, 餐饮油烟在北京市大气PM2.5中的比例约为13%,在广州,其排放比重能达到14%。这绝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数目。只有减少厨房油烟的产生,才是比较根本的办法。 现在人们食用的植物油,大多是正规的工厂按照正规的工艺加工的,没有生成或者已经去除了那些杂质和不良成分,所以,没有必要把油温烧得那么高。既然煸炒蔬菜的目的只是让植物细胞破裂而且让细胞中的水分蒸发,整个锅的温度并不需要那样高,并不需要像现在某些厨师那样用这样大的火焰去加热,在很多情况下,也不一点需要颠勺翻锅,搞得火焰冲天 。自己家里做菜,更没有必要搞得都像饭店一样的口味。吃饭的目的是为了身体的健康,口味只是一种习惯,是可以调整的。退一步说,把家里的厨房弄得到处都是“油脂麻花”的,不还是要自己去收拾吗? 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做法也要随之而变化,这叫做与时俱进。但是,我们的很多人包括一些厨师,却总是死抱住过去的所谓传统不放,以为上代人传下来的、师傅教的都是宝贝,都要原封不动地继承,这也是一种“食古不化”。而电视节目中,这样教授烹饪技术和烹饪方法,无疑是对这种对人体健康不利的传统的宣传。很多节目竟然还以“养生”冠名,这也是很有讽刺意义的事情。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33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宪政往事(1.4):继承英国传统的弗吉尼亚(四)
LaoQian09 2017-7-24 23:43
弗吉尼亚的社会形态 1670年前后,弗吉尼亚的社会形态就基本上固定了下来。弗吉尼亚人效仿英国的立法制度确立了参加选举的必要条件:一定数量的财产。后来,弗吉尼亚又把那些靠出租土地者和佃农排除在了选举之外。1699年后,只有持有不动产的人才有选举权,也就是说只有拥有100英亩或一栋房子和25英亩的人才有选举权。弗吉尼亚人的参选条件已经和英国差不多了。 由于弗吉尼亚的土地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于是,那些有权选举的人数变化也越来越小。 18世纪初,弗吉尼亚成了移民的进口港。他们从弗吉尼亚上岸,然后再去南部的卡罗莱纳或是西部。这时候,弗吉尼亚已经成为一个少数贵族统治的殖民地了。从18世纪初起,弗吉尼亚的新移民能成为地主的不到5%。18世纪末,统治弗吉尼亚的绝大部分大家族都已经在1700年之前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这些最富有的家族互相通婚,结成了一个贵族阶层。独立革命前夜,弗吉尼亚的财富和政权控制在不多于100个家族手中。这时的弗吉尼亚和英国农村已经没有区别了。 因为弗吉尼亚以种植烟草为业,因此它有很多与商业社会相似之处。即使在 18世纪的日趋僵化的贵族阶级中,商业带来的进取精神也很旺盛。弗吉尼亚有成就的庄园主都有着商人精神,他们不断地为自己的资本寻求增值的途径。 18世纪中叶是弗吉尼亚烟草贵族的全盛时期,后来那些主张从英国独立的领导人也即将登上弗吉尼亚的政治舞台。这批人当中最早的一位是华盛顿(GeorgeWahsington),最末的一位是门罗(James Menroe)。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弗吉尼亚的名门。 尽管后来的弗吉尼亚和英国的贵族社会非常相近,但弗吉尼亚在 1740年代与1776年后的世界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隔阂,也没有翻天覆地的思想变化在他们的想法中产生。独立革命期间的那些领袖人物和他们的父辈及祖辈之间的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同,他们之间有着自然的连续性。弗吉尼亚人的思想没有普世的哲理源头,这些人的思想不是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独立革命的原动力来蕴藏于弗吉尼亚的平凡生活和事务中,独立革命中的那些革命动力和行为模式,早在一个多世纪就已经蕴藏在弗吉尼亚的日常生活中了。 弗吉尼亚的贵族统治阶级是历史上最负责任的统治阶级,他们强调掌握权力就必须负起治理义务。弗吉尼亚不但限制选举权,也强制每个有选举权的人必须投票。在他们眼里参与治理是公民的义务。弗吉尼亚就像是一个大种植园,管理弗吉尼亚的人也必须像经营种植园那样地精心管理。重大决策要由那些具有最大利害关系的人来做,显赫的位置也属于他们。 殖民地议会就是大种植园园主的花名册。殖民地议会的地位在殖民时期有增无减,最后到了操纵总督参事会的地步。但殖民地议会不仅仅是立法机构,它还要对烟草价格、税收、教育、和防务负责。谋求公职的人,都必须从这里实习、起步。殖民地议会中的分歧不多,他们也愿意接受更多的不同意见的人加入殖民地议会。 殖民地议会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与今天的选举不同之处是,选民是公开选择的,同时候选人和选民之间也是公开表示感谢和遗憾的。但是,绅士阶级对选举还是有能力控制的。因为选举由行政长官一手办理,他有权决定选举日期、投票地点。 弗吉尼亚殖民地的民选议会始于 1619年。此后,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的权力逐步扩大:1623年-1624年,殖民地议会获得了征税权,议员在开会期间享有免于被逮捕的权利;殖民地议会有权确立选区,规定选民资格,裁定选举争议,但无权决定开会与选举周期。1624年,弗吉尼亚公司被解散,殖民地议会暂告中断。1639年,英王查理一世批准了民选殖民地议会的长期合法性。后来,参事会与殖民地议会分别开会,逐步发展成了两院制。1666年,弗吉尼亚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开始出现了“公民代表院”的提法。代表由各县选出,每县两名。英王始终想让殖民地议会成为一个听话的表决机器,但在弗吉尼亚种植园主的压力下,该想法未能实现。 弗吉尼亚还允许持有不动产的绅士们在他拥有的财产所在县投票。如果他在三个县都有资格投票,那他就有权选三批殖民地议员。这就扩大了种植园主的政治权力,他们不但能在不同的地区投票,还能同时作为不同的地区的候选人。 尽管弗吉尼亚的统治是贵族式的,但是它有着宪政共和的一面。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像杰弗逊 (Thomas Jefferson)、华盛顿这些来自弗吉尼亚的独立革命领袖们对代议制政府更有信心。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和戈文纳·莫理斯(GouverneurMorris)等来自其他殖民地的独立革命领袖们则认为自己殖民地的人民是“反复无常的城市群氓”,因此对他们能否履行公民的选举义务信心不大,但是,对于弗吉尼亚人来说“共和制”政府是一种合乎传统的经过精心安排的一种制度安排,非常容易接受。弗吉尼亚的贵族们说:我们是不会压制人民的意志的,我们只是要避免人民不犯错误。 弗吉尼亚的贵族共和制培养了殖民地议员的独立精神。尽管殖民地议会的席位已经有了世袭的倾向,那些种植园主们的自信和地位也越来越稳固了。这些人一旦进入了殖民地议会,他们往往不再顾及选举人的意愿,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 由于殖民地议会的社会地位非常稳固,也给了议员们勇于做出决断的勇气。这使得弗吉尼亚议会成了一个极为有效的协商与讨论的场所。殖民时期弗吉尼亚的选民们只有通过选举来防止议员们不负责任,但完全没有办法让他们俯首听命。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但是对立法机构的有效性却至关重要。 今天看来,那些来自弗吉尼亚的合众国的缔造者们竟然是在贵族政治、奴隶制度、和传统教会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人,这让今天的我们难以接受。于是,很多人认为现代的美国民主是植根于新英格兰的城镇议会,而不是弗吉尼亚的烟草贵族政治。但是,我们今天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弗吉尼亚种植园主们的独立精神,就是来源于他们的贵族责任感。正是他们对社会的承担,让他们领导了美国独立革命。 弗吉尼亚的宗教 弗吉尼亚不是由宗教难民创建的,弗吉尼亚早期的宗教既不是乌托邦式的,也不是“净化”的宗教。弗吉尼亚的宗教只不过是英国当时流行的宗教的北美版本。在弗吉尼亚的历史上,以及通过弗吉尼亚形成的美国这个国家的性格上,这件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新英格兰和马里兰等殖民地的教派都为了他们宗教的“纯洁”性而抵制母国的宗教体制。但弗吉尼亚不同,它在 1607年创立时,只有英国国教和罗马天主教。在弗吉尼亚,英国国教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从来就不是许多教派中的一个。 弗吉尼亚教会在移植英国国教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改变它的神学理论,但它改变了它的体制机构。大西洋把弗吉尼亚的圣公会与伦敦的宗教争端隔开。英国国教被称为“圣公会”是因为它有主教,但在弗吉尼亚它没有主教。在英国,它的国教等级森严,在弗吉尼亚则只有独立自治的教会。在弗吉尼亚英国主教没有权力,弗吉尼亚把圣公会的权力分散给了地方教区委员会。殖民时期的弗吉尼亚是否需要一名主教让大西洋两岸的人都为之不安。从法律上看,一般认为殖民地的教会应该服从英国主教。但是,在伦敦的主教因为无法实施控制权而从未申明这一点。在整个殖民时期,弗吉尼亚与母国主教的唯一联系是一名权力模糊的官员“主教代表”。 1693年,弗吉尼亚人得到了建立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of William Mary)的特许状,目的是“培养优秀的牧师”。但是。该学院从来就没有把培养神职人员或研究神学理论为目的。相反,它成了温和的、包容一切的、世俗文化的堡垒。后来,美国独立革命中的大批政治理论家和合众国最初的立法者都出自于这个学院。 弗吉尼亚很早就实现了教会自治。 18世纪之前,弗吉尼亚出现了一群独立教区。当时的弗吉尼亚,在世俗事务上有殖民地议会管理,在宗教事务上则没有中央权力机构。神职人员没有定期集会,教旨上也没有统一的见解。教区的牧师由教区委员会选举出来。教区代表的教育程度、道德水准、和经济状况都很好,他们在行使权力时有着很好的克制力并在大多数情况下非常明智。教区是主要的社会福利机构,教区委员会促请人们关心穷人,并为穷人提供救济院。 弗吉尼亚的政治和社会精英都是有势力的圣公会教徒。他们对英国宪法与英国人的传统权利有着崇敬之情,这些人最后领导了美国的独立革命,对英国宪法和英国人的传统权利的崇敬之情正是鼓舞他们独立的精神源泉。 弗吉尼亚之所以能够容忍信教自由,是因为它的妥协精神。这种妥协精神在英国产生了英国国教,在北美则把英国国教移植到了弗吉尼亚,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当独立革命结束后,人民无法忍受那种无政府状态时,那些忠于传统教会的弗吉尼亚人再次以他们的妥协精神召集起十三个殖民地,为新生的美国制定了一部保证其人民权利和自由的宪法。 弗吉尼亚的法律 北美殖民地最初的法律,吸收了英国的习惯法,同时也借鉴了其他的法律与宗教的成分。最初的移民中很少有人在英国学过法律,很少有人熟悉英国的法律文件,也没有在英国法院的办案经验。弗吉尼亚在建立法治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一切以英国的法律为基准的,他们力图使殖民地法律适合当地的情形和需要。 殖民地的法治,在一定意义上是出于殖民地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需要。这些来自英国的移民,他们习惯了英国法律对个人财产和利益的保护,尤其是不受国家权力的侵犯。北美广柔的大自然,使他们的自由观念进化的很快。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那些防范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侵犯的法律就越来越重要了。在北美的殖民地人民心中,法律不仅仅是维系社会秩序、贯彻国家意志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人民维护自身权利的工具。 北美殖民地最初都没有独立的司法系统,立法、行政、司法权力掌握在一个机构手上,法院系统是后来渐渐获得独立地位的。 17世纪,弗吉尼亚的司法系统由总督和参事院及县法院构成,前者为最高司法机构,每个季度在詹姆斯城开庭,人称“季度法院”,受理1600磅烟草以上的民事案件及涉及伤亡的刑事案件。这是一个将英国的大法官法庭、王座法庭、民事法庭、理财法庭、海事法庭、和教会法庭的功能集于一身的法庭。县级法院只审理较小的民事和刑事案件,但可以宣判黑人奴隶的死刑。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也受理上诉案件。 初期的殖民地,在司法上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没有足够合格的法官与律师。很多法官在法学上是门外汉,很多判决会引起当事人的不服,有时当事人甚至会向英国的有关机构要求仲裁。当时的大多数律师也未受过正规训练,他们的法律知识主要来自经验和自学。很少有律师熟悉法典和判例。 殖民地从英国引进了陪审制度。 1606年英国的特许状就要求詹姆斯城的所有刑事案件必须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进行审理。此后,其他殖民地的特许状也有同样的规定。但是,英国在北美的海事法庭一直没有实行陪审制度,这是殖民地后来反英独立的一个重要理由。 法律和法院的权威在各殖民地均得到承认。但殖民地人民坚持有不服从不公的法律的权利,这一权利经常导致暴力和混乱,各地常有藐视法律与法庭判决的事发生,一些地方法院时常要求当局派军队来维持地方秩序。 尽管,北美也有各类刑事案件发生,但总的说来北美的社会秩序还是相对安定和有序的。社会成员大部分能根据自己的才能获得应有的地位,他们各安其位,有序地处理各自的事务。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环境要比同期的英国安全的多,城市尤其如此。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自然、战争、和种族暴力。 弗吉尼亚的传统 弗吉尼亚人与其他地方的人不同,他们不需要一下子全面掌握宗教、政治、和社会的真理。他们的经验主义精神来自于弗吉尼亚的烟草种植,从时间上来看,他们是传统主义的,他们对古老的英国贵族方式的忠诚,在他们身上扎下了根。从空间上来看,他们是地方主义的,他们对自己教区内朋友们的忠诚,也在他们身上扎下了根。这两种情感是造成弗吉尼亚特征的主要因素,也是弗吉尼亚在合众国早期的关键性年月里对美国建国做出贡献的主要原因。弗吉尼亚的传统主义力量很快就在独立革命中体现了出来,以维护作为英国人应有的权利。地方主义的力量则体现在教区自治和联邦精神上,后来的制宪会议上的州权问题就是地方主义的胜利。弗吉尼亚人的传统主义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方面,它体现在弗吉尼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他们的传统主义比较狭隘,但是在日后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法律方面。正是因为这样,独立革命时期,他们才会很快地接受了约翰·亚当斯提出的独立革命的法理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弗吉尼亚的传统主义,是从英国移植过来的,它是慢慢地渗入到弗吉尼亚人的生活当中去的,它具有强大的韧性和灵活性。 弗吉尼亚的地方主义则很少得到重视。十八世纪的弗吉尼亚人最关心的就是本乡本土的需求,尽管他们也认同一个美国,但是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是联邦主义的,在他们心中,弗吉尼亚是第一位的。正是这种联邦主义成就了最初的美国,它把十三个在生活方式上、宗教信仰上、和政治体制上全然不同的殖民地联合了起来,推翻了英国的统治,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纵观十八世纪弗吉尼亚的生活全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那种蓬勃发展的地方主义以及来自于地方主义的那种特殊的个人主义。弗吉尼亚的政治精英们心中的国家就是弗吉尼亚,这些政治精英们和弗吉尼亚的地方利益的一致性,导致了弗吉尼亚的政治精英们很早就学会了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他们的政治艺术就是谈判、妥协、和平衡。他们不屑于绝对主义的专横指令。和传统主义一样,地方主义也是政治教条的敌人。 弗吉尼亚在政治思想体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因为要把英国的生活方式搬到弗吉尼亚来,绝非易事。因为环境的不同,面对的挑战也不同,要是把英国政治体制生搬硬套地在弗吉尼亚重来一遍,这将是一件极为荒诞的事情,如果弗吉尼亚么做了,要么是东施效颦,要么就是把弗吉尼亚变成一块英国在北美的僵硬化石。弗吉尼亚人的智慧在于他们变通的传统主义和地方主义,以及把英国的生活方式移植到北美时的那种现实主义精神。这一切使弗吉尼亚人在独立革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也让弗吉尼亚人在美国独立后的制宪会议上为美国后来的繁荣和富强打下来坚实的制度基础。但是,合众国并不是放大了的弗吉尼亚,尽管合众国有着弗吉尼亚那样的的贵族政体的形式。最终,弗吉尼亚在美国的独立过程中蜕变成了联邦宪法下的一个真正的宪政共和的弗吉尼亚州。 弗吉尼亚和英国不同。首先,弗吉尼亚公司从一开始就在殖民地实行了公民自治。 1618年,公司命令弗吉尼亚总督召集一个代议制议会,议员由当地男性公民选举产生,议会有权制定地方法律。不过,议会通过的法律,须经公司核准,才能生效。这不但增加了殖民地的吸引力,还能有效地管理殖民地事务。此举开创了一项传统。此后,在皇家殖民土地授予业主的特许状上,就有了殖民地立法需经当地人同意的条款。这样,召集民选议会进行立法,就成了北美殖民地的常见做法。同时也启动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传统——民治政体,此后的数百年里,它成了北美殖民地和美国的一个基本政治原则。第二,是弗吉尼亚宗教自由和宽容。宗教自由吸引了大量的欧洲移民。而且,弗吉尼亚的教区委员会也是由教区人员选举产生的。教区通过教区委员会和他们的助手们来掌握权力,有一部分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司法、检察机关、和大陪审团。第三,弗吉尼亚有着大量的土地,因为获得土地很容易。人人有机会在这里靠个人奋斗成为乡绅。成为乡绅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代议制进入当地的统治集团。 弗吉尼亚黄金时代的代议制政府是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它强调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平衡。它从来就不是理想主义的,它是一种开明的有着向上流动性的贵族民主制。这一政府表现出了古今中外任何社会所具有的高明的治理才能。任何一个人要想从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政治理论中寻找弗吉尼亚代议制的根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弗吉尼亚的美国人不需要理论和理想。他们非常现实,为了维护代议制政府而战的弗吉尼亚人,宁愿把“生命、财产、和神圣的荣誉”奉献给英国宪法,也没有产生过自己为之而战的政治理论。他们很清楚什么是代议制政府,他们和这个利益相互冲突的世界的联系十分密切,但对于不切实际的哲学则没有多少天赋。到了 18世纪下半叶,当他们觉的自己的代议制政府受到英国人的威胁时,他们毅然而然地揭杆而起,成了独立革命的中坚力量。当年轻的美国需要一个统一的联邦政府的时侯,他们就成了立宪会议的召集人,并以弗吉尼亚的代议制政府为蓝图,为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分类: 宪政往事|4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54)
罗非 2017-7-23 10:24
  历史上的好人和坏人   我们很容易想把所有人简单分成好人和坏人,而所有的帝国大概都会被归为坏人。毕竟,几乎所有帝国都是建立在鲜血之上,并且通过压制和战争来维持权力。然而,现今的文化又有大多数都是帝国的遗绪。如果帝国从定义上就是个坏东西,那我们又成了什么 ?   有些学说和政治运动主张要把人类文化里的帝国主义成分全部洗净,只留下所谓纯净、真正的文明,不要受到帝国主义原罪的玷污。这种想法顶多就是一厢情愿 ; 至于最坏的情况,则根本就是粗暴的民族主义和偏执狂,只是套上一层伪装。或许我们可以说,在历史曙光乍现的时候,有部分文化确实曾经纯净,没有受到帝国主义原罪和其他社会的玷污。但就在那道曙光之后,已经没有任何文化能够再提出这种主张 ; 地球上现存的已经没有任何所谓纯净的文化。现存的所有人类文化,至少都有一部分是帝国和帝国文明的遗绪,任何以学术或政治为名的手术,如果想把所有帝国的部位一次切除,病人也就必然魂归九霄。   举例来说,可以想想现在独立的印度与之前英属印度之间的爱恨情仇。英国征服占领印度的时候,数百万印度人因而丧命,更有上亿印度人遭到凌辱和剥削。然而,还是有许多印度人热切接受了像是民族自决和人权的西方思想 ; 等到英国拒绝遵守这些价值、给予印度人平等权利的时候,他们更大为不满。   然而,现代的印度仍然像是大英帝国的孩子。虽然英国人杀害、伤害、迫害了印度人,但也是英国人统一了印度大陆上原本错综复杂而互相交战的王国、公国和部落,建立起共同的民族意识,并形成一个或多或少以单一政治实体来运作的国家。英国人奠定了印度司法系统的基础,创立了印度的行政架构,还建立了对经济整合至关重要的铁路网。西方民主以英国为代表,而印度独立后也是以西方民主制度作为其政府形式。直到现在,英语仍是印度大陆的通用语言,让以北印度语 (Hindi) 、泰米尔语 (Tamil) 和马拉雅拉姆语 (Malayalam) 为母语的人都可以用这种中性的语言来沟通。印度人热衷于板球运动,也爱喝茶 (chai) ,但这两者都是英国留下的。印度要到 19 世纪中叶,才由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引进并开始出现商业茶园。正是那些势利眼的英国 “ 阁下 ”(sahib) ,将喝茶的习惯传遍印度大陆。   图 18 孟买 (Mumbai) 的贾特拉帕蒂 · 希瓦吉 (Chhatrapati Shivaji) 火车站。一开始,在孟买还称为 “Bombay” 的时候,它叫作 “ 维多利亚车站 ”(Victoria Station) ,由英国建造,采用 19 世纪晚期英国流行的新哥特式建筑。虽然车站是由外国来的殖民者建造,但后来有着民族主义思想的印度政府就算改了城市的名字、改了车站的名字,却还是保留了这座宏伟的建筑,并未将它铲平。   今天会有多少印度人认为,为了去除帝国的一切,就该让大家来投票,看看是否应该抛弃民主、英语、铁路网、司法系统、板球和茶 ? 就算真的成案了,光是 “ 投票 ” 这件事,不也得感谢过去殖民者的教导 ?   就算我们真的要完全去除掉某个残暴帝国的遗绪,希望能够重建并维护在那之前的 “ 纯正 ” 文化,很有可能最后恢复的也不过是更之前、没那么残暴的帝国留下的文化。就像是有些人对于英国阁下在印度留下的文化十分反感,一心除之而后快,但在无意中恢复的却是同属征服者的莫卧儿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 (Sultanate of Delhi) 的文化。而且,如果想再消除这些穆斯林帝国的影响,恢复 “ 纯正印度文化 ” ,恢复的又是笈多帝国 (Gupta Empire) 、贵霜帝国 (Kushan Empire) 和孔雀王朝的文化。如果极端印度民族主义要摧毁所有由英国征服者留下的建筑 ( 像是孟买火车站 ) ,那像是泰姬玛哈陵这种由穆斯林征服者留下的建筑,又该如何 ?   没有人真正知道该如何解决文化遗绪这个棘手的问题。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第一步就是认清这种两难的复杂程度,知道历史就是无法简单分成好人和坏人两种。当然,除非我们愿意承认,自己常常就是跟着走坏人的路。   图 19 泰姬玛哈陵。这究竟算是 “ 纯正 ” 的印度文化,还是外来的穆斯林帝国主义建筑 ?
个人分类: 科普|1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 教育 该 休矣!
热度 3 张能立 2017-4-13 06:33
首先 对 传统 教育 进行 界定。传统 教育 具有 如下 特征: 1. 知识 学习 采用 死记硬背,而不是 基于 facts, logic and relationship 来 学习。 传统 教育 并没有 主张 和 告诉 学生,事实(facts) 高于 圣人,祖宗,皇上,父母 和 自己;并没有 主张 没有 逻辑(logic) 就 没有 真理;并 没有 让 学生 明白 “一根 藤上 有 很多 瓜”,可以 采取 “顺藤摸瓜” 式,也就是 relationship 方法 来 学习 真知。 2. 只顾 传授 知识,忽视 发现 知识 所需要的 精神 和 思维 方法的 培养。 几乎 没有 老师 提倡 学生 应该 怀疑 圣人、祖宗、“皇上”、父母 和 老师 等人的 认知 观点,相反 倡导 一种 盲从 和 无条件 服从的 文化。对于 知识的 传授,就是 死记硬背 加上 大量的 习题 训练。将 真知的 学习 搞成 算术 计算。根本 没有 意识到 学习 最为 重要的 方面 是 思维 方法的 学习 和 灵活 运用。 3. 孩子的 人格 在 家长 之下,学生的 人格 在 老师 之下。 家长 不准 孩子 反对 自己的 观点,老师 不准 学生 指出 自己的 错误,都是 强调 孩子 和 学生 无条件 服从 自己; 4. 家长 和 老师 都没有 将 孩子 和 学生 当 人 看待。 家长 和 老师 都没有 真正 将 孩子 和 学生 当成 一个 有 灵魂 和 有 精神的 生命体 来看待,而是 视为 一个 宠物。听话 奖赏,不听话 惩罚。 5. 不准 孩子 犯错 。 家长 和 老师 都不知道 正确的 观点 均是 来自 错误。换句话 说,孩子 要是 不犯错,也就 不会 知道 什么 是 正确的。对于 孩子的 行为 错误的 矫正,采用 言语 暴力 和 行为 暴力 手段,而不是 人性化,尊重 孩子 人格的 基础 上,采用 数学 和 科学 思维 及 方法 帮助 孩子 找到 错误的 原因 所在。 6. 没有 注重 孩子 和 学生 心灵的 成长。 不知道 需要 采用 西方 心理学 阐述的 心灵 成长 规律,来 引导 孩子 和 学生 增加 心理 能力。 7. 分数 胜过 一切。 评分 标准 和 方法,试卷 都是 老师 掌握,因此,这样的 分数 教育,其实 就是 培养 与 老师 高度 契合的 学生。 因为,老师的 命运 掌握 在 领导 手上,这种 教育,其实 是 培养 顺从 领导的 小绵羊 。 8. 不追求 真知 和 真理,引导 孩子 和 学生 追逐 名利。 对 人的 人生 价值 和 意义的 评价 标准 就是 官位、财富 和 荣誉。当下 媒体 仍然 在 采用“正国级”、“副国级”、“正部级”、“副部级” 这些 说法。虽然 一方面 用 这些 字眼 强调了 反腐的 辉煌 成果;可是,另外 另外 一方面 也在 暗示:副部级 -- 正部级--副国级--正国级,更上 一层楼,人生 更 成功。更有 甚者,北师大 董藩 教授,公然 警告 学生:“40岁 没 4000万 不要来 见 我。” 一言以蔽之,传统 教育 不是 以 对 社会的 奉献 为 评价 人生 价值 和 意义的 标准,而是 以 对 社会的 索取 为 人生 成功的 法则 。 认清 传统 教育的 本质,就会 明白 传统 教育 其实 就是 鲁迅 先生 对 中国 传统 文化 批判 那样 -- 吃人。 传统 教育 与 传统 文化 是 一块 硬币的 两面 。传统 文化 本质 就是 封建 专制 文化:“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为 标准,就可以 得出:“君 要 臣 死,臣 不得 不死”,“父 要 子 亡,子 不得 不亡”。 因此,传统 教育 强调 绝对 服从:孩子 绝对 服从 家长,学生 绝对 服从 老师,老师 绝对 服从 领导,小领导 绝对 服从 大领导,不能 僭越。传统 文化 本质 就是 升官发财 的 文化:“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因此,传统 教育 就以 升官发财 为 人生 成功 标准,而不是 以 服务 社会 和 奉献 社会 为 人生 成功 标准。传统 文化 本质 是 经验 主义 文化,而不是 数学 和 科学 文化,要求 机械式 服从 圣人、皇上 和 祖宗的 各种 认知,于是,就 催生了 死记硬背的 读书 方法 和 八股文式的 考试。因此,传统 教育 仍然 强调 死记硬背 是 硬道理,符合 老师(其实 是 领导) 口味的 考试 及 标答式 评价 是 雷打不动的 准则,不准 学生 有 不是 老师(其实 是 领导) 提倡的 其它 想法 和 做法。 既然 传统 文化 和 传统 教育,本质 都是 吃人,那么,就一定 有 悲惨的 案例 出现。最近,四川 卢县 太伏 中学 一名 初二 学生 跳楼,辽宁省 盘锦市 一名 中学生 跳楼,重庆 大足区 一名 10岁 学生 跳楼,这些 人间 人为的 惨剧 无一例外地 控诉 传统 教育 吃人的 本质! 盘锦市 这名 中学生,是 用 死亡 控诉 父亲的 专制 -- 将 他的 手机 专制地 摔到 窗外。 重庆 大足区 这名 小学生 同样是 以死 抗争 父亲的 专制 -- 不问青红皂白,专制地 关掉了 他 正在 看的 电视。 图1 传统 教育 吃人 可定 存在 太多的 愿意 为 传统 教育 殉道的 家长 和 老师,为 家长的 传统 教育 辩解:难道 对 孩子 严格 教育 不好么? 不是 严格 教育 不好,而是 传统 意义的 严格 教育,作为 父母亲,是 站在 三纲五常 角度,“父 要 子 亡,子 不得 不亡”;作为 老师,是 站在 “师道尊严” 角度,“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总之,都是 忽视了 孩子 和 学生 是 一个 有尊严的 活生生的 生命体。 我们 需要 建立 新形势 下的 严格 要求:以 平等 和 监护人的 姿态 对待 孩子 和 学生,让 孩子 和 学生,感受到 我们 家长 和 老师 对 他们的 严格 要求,是 在 尊重 他们的 人格的 基础上 进行的;让 他们 感受到 我们 家长 和 老师 是 他们的 发小 或者 闺蜜,从而 获得 他们 对 我们 家长 和 老师的 绝对 信任:我们 孩子 或 学生 遇到 各种 困难的 时候,家长 和 老师 一定 会 帮助 我们。这样 孩子 和 学生 就会 感受到 人世间的 美好,从而 不可能 舍掉 自己 如此 宝贵的 生命。 亲爱的 家长们,尊敬的 各位 教育 工作者们,为了 孩子 和 学生 美好的 人生,为了 民族 和 国家的 未来,我 以 一名 家长 和 一名 老师的 双重 身份 向 你们 呼吁: 传统 教育 该 休矣!
个人分类: 教育|1796 次阅读|8 个评论
穿草鞋的革命前辈们
热度 2 yag195544 2017-2-19 07:34
穿草鞋的革命前辈们 岳爱国/文 草鞋在中国 古已有之 , 为 一种草编的鞋履,较轻便, 易制作, 适宜行走。相传为 黄帝 的臣子不则所创造。由于以草 作为 材料,非常经济, 故 平民百姓都 可 自备。《释名 ·释衣服》:“屩,蹻也,出行著之蹻蹻轻便因以为名也。”也叫“屣” 或 “不借”。据《 五总志 》一书的解释是: “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 人人 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 需要说明的是,拙文并不是要考证草鞋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只是想以此为引子,来展开以下的话题。 中国有句俗语:脚上无鞋穷半截。可见鞋子对于人类的重要。在近、现代的百年之内,我们的革命前辈们,筚路褴褛、 寝苫枕块、栉风沐雨 ,在争取民族独立、建国立业的征程中,跋涉在一条他人无法想象的奋斗之路上 ……。而在这段艰苦岁月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脚上穿着的鞋子,就是本文开头所讲到的——草鞋,一种在鞋类之中的最寒酸之物。草鞋虽然代表着贫寒,但就是这世上最简陋的鞋子,却托载着我们的前辈们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并最终打下了江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黄埔军校早期学员也穿草鞋 曾以为,黄埔军校为很高大上的军校,一切定是很奢华的。参观了军校校舍后方知,早期,黄埔军校的学员们也是要穿着草鞋受训的。在参观黄埔军校学员宿舍时可看到,除了床铺上叠着的简单而整齐的被褥、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地上还摆放着整齐的草鞋。有人以为,这只是摆摆样子的。经查证史实确是如此。时任黄埔军校教官的张治中将军,在谈到党代表廖仲恺为保证军校生存而耐心设法从敌对军阀手中获取资金时,他说: “廖仲恺在当时是担任本校第一任的党代表,他是负了筹措经费的责任。那时候广东的财政和一切税收机关,统统是把持在军阀手里;而这帮军阀根本是反对黄埔,根本就不愿意我们黄埔成立与存在的。我们常常听到廖先生同我们讲起筹款时种种困难的时候,他几乎落下泪来。”旅日华人、日本爱知文教大学黎令勤在《南方党人的黄埔军校的创建与发展》一文中介绍了早期黄埔军校学生的生活条件:“那时学生生活怎样呢,学生的服装只是一套灰色棉布的衣服,没有袜子,赤着足穿草鞋。住的房子更是简陋得很,当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借用从前黄埔陆军小学的瓦房来住的。此外就完全住在临时用芦席搭成的棚子,睡的是用竹子担起的床。……”由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少华和游湖撰写的《林彪的这一生》这一册书中描述道: “ 林彪入校受训时,黄埔军校已经毕业了三期学员。到林彪所在的第四期时,军校的经济条件虽然有所缓解,但还是捉襟见肘,十分紧张。 ……整个军校,除一间俱乐部是青砖瓦房外,教堂、宿舍、伙房、厕所都是草房。军校学员每人发两套军装、两件衬衣、两双布袜、三双草鞋和一条武装带。”在黄埔军校的大门口,悬挂着这样一幅内容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为“革命者来”。由此可见,当初的黄埔军校是为革命而建的,因此也是极其节俭的。只是后来被蒋介石窃为己有,成为了培养反共分子的基地。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 先生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后创办的训练革命军官的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在两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和平息盘踞广东的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中,都起了不小的作用。军校还为北伐军培养了大批的骨干。 毛委员学习编草鞋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罗咳,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罗咳,咳 ! 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罗咳。 ” 这是红色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中的部分歌词。其中虽不乏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但也可从中窥出当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之一斑。 秋收起义 后, 毛泽东 带着队伍上了 井冈山 。由于 国民党反动派 的封锁 与 围剿,井冈山的生活 极其 困难。每人每天只有 5 分钱的菜金,没有盐吃,也没有鞋穿。面对重重困难,毛泽东向红军指战员发出号召:没有粮,我们种;没有菜,我们栽;没有布,我们织;没有鞋,我们自己动手编草鞋。 为了学会编草鞋,毛泽东便开始四处找寻老师。 一天,毛泽东 在 外出回 来的路上, 看见一位老汉正在 家门口编 草鞋。毛泽东高兴地走上前去, 要拜老人为师,学习编草鞋 。老人 客气地说 : “毛委员,你要穿草鞋,我替你打就是了。”“不行!我要自己学会!”“你这样忙,哪有时间学呢?”“我白天没空,晚上学。” 就这样, 毛泽东 成了老人编草鞋的学生,并很快就掌握了编草鞋的基本技巧。 毛泽东 又将所 学会 的编 草鞋 的要领 ,一招一式地教给 了红军 战士们。大家见毛 委员 亲自教他们打草鞋,都学得非常认真。 毛泽东不仅教会了战士们打草鞋,而且给大家树立了一个 官兵一致、亲历亲为、 勤劳俭朴的好榜样。 穿着草鞋去长征 当年 红军在二万五千里 长征路上出版的《红星报》( 当时 党中央、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第二期 上 ,曾专门 刊 载过一篇题为《怎样解决草鞋问题》的文章。 该文指出,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后 ,由于准备不充分,不少 的战斗员没有 鞋穿,只得赤脚行军。针对这一情况,中央要求各级领导把解决部队 战士 的 穿 鞋问题提到减少病员和巩固红军战斗力的重要位置,做到没有一个战士打赤脚,并提出了许多解决草鞋问题的具体办法。 如:供给机关有计划的收买草鞋,尽可能的做到发草鞋不发草鞋费;没收土豪的滥(烂)衣裤和麻等,应注意分给战斗员和运输员打草鞋;发动会的同志帮助不会的打草鞋,发动战斗员打草鞋慰劳运输员。政治机关必须从各方面来保证这些办法的实现,做到没有一个打赤脚的。 可见,当年的红军草鞋并不是一件一般的个人物品,而是 与 红军战士的生命以及红军队伍的战斗 力 休戚相关的。 当红军长征 遇到了第一座大雪山 ——夹金山 时, 朱德总司令运用自己曾转战川、滇、黔的丰富经验,向总部建议后通报全军:必须在山下吃一顿饱饭,喝一些辣椒汤,尽可能多带一些干姜、辣椒,在攀越峰顶体力不支时嚼碎吃下去,以刺激精神。总部还 专门 要求:每人都要将破衣、破毡子剪成条,牢牢包在 草鞋外面 ,以免冻伤脚。 红军战士们要解决草鞋问题;红军的各级指战员,甚至包括高级指战员也同样要解决自己所穿的草鞋问题。以下是发生在董必武与警卫员小王之间的一段感人故事。 红 军在爬雪山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地带。一天晚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天黑地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跟着队伍,沿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赶路。小王不小心滑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脚上穿的鞋子不知掉到哪里去了。为了不掉队,小王只好光着脚赶路。第二天雨霁天明,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上有好几条血口子,才知道他的鞋子丢了。于是,董必武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先把我这双鞋穿上吧。小王坚决不要,并保证,就是打赤脚也不会掉队,跟上队伍没问题。董必武虽为有这样坚强的战士而高兴,但仍假装生气地对小王说,你要是不穿我就要批评你喽。 小王说,首长只有这一双像样的鞋,还是您自己留着穿吧。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这不是还有一双草鞋吗 ? 小王说,这双草鞋已经很破了。董必武说,不要紧,我还准备了一批特制鞋呢。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从没见过首长还有什么特制鞋?董必武哈哈大笑起来,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道,那里面就有。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两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袜子、麻袋片、破棕片等。董必武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垫在草鞋里、绑在草鞋外,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鞋吗 ? 从此以后,董必武又多了一个捡破烂的伙伴,就是警卫员小王。董必武正是用这种破布、破麻袋、破棕片做的 “ 特制鞋 ” ,爬过了雪山,走出了草地。 白求恩与草鞋的故事 白求恩与草鞋也有关系吗?当然有!为了讲好这段故事,请先读一读白求恩在临去世前,写给时任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聂荣臻的一封信。 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非常不好 ……也许我会和你们永别了!请你给蒂姆·布克 ( 时任加拿大共产党书记 ) 写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伦多城威灵顿街第十号门牌。 用同样的内容写给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民主和平联盟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有贡献。 这些信可以用中文写成,寄到那边去翻译。 把我的相片、日记、文件和军区故事片等一概寄回那边去,由蒂姆 ·布克分散,并告诉他有一个电影的片子将要完成。 所有这些东西都装在一个箱子里,用林赛下先生送给我的那 18美金作寄费。这个箱子必须很坚固,用皮带捆住锁好,再外加三条绳子保险。 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拨一笔生活的款子,或是分期给也可以。在那里我 (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决不可以因为没有钱而把她遗弃了。向她说明,我是十分抱歉的!但同时也告诉她,我曾经是很快乐的。 两个行军床,你和聂夫人留下吧,两双英国皮鞋也给你穿了。马靴和马裤给冀中的吕司令。贺龙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给叶部长两个箱子,游副部长 8种器械,杜医生可以拿15种。打字机和松紧绷带给郎同志。手表和蚊帐给潘同志。 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子,并另送小鬼一双日本皮鞋。照相机给沙飞,贮水池等给摄影队。 每年要买二百五十磅奎宁和三百磅铁剂,专为治疗疟疾和极大多数贫血的患者。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带购买药品,因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 (人民),我十分快乐。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诺尔曼 ·白求恩 在白求恩的这封遗嘱中,几次提到了皮鞋,即使不算那一双从日本鬼子那里缴获来的皮鞋,起码信中提到的两双英国皮鞋,外加一双马靴,想必是白求恩从国外带到中国来的;而且,在他来到中国后的一些正式场合 ——如与聂荣臻会面等,也是穿着其中的某一双皮鞋的。可是,白求恩是 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而来到中国的 , 为此,他将自己带来的高质量的皮鞋都收藏了起来,代之以草鞋裹履。有一张白求恩救治伤员的真实照片( 著名战地记者吴印咸拍摄 于山西 灵丘黑寺、 距 离前线约 10里地的一座小庙里) 就可见到,白求恩是穿着草鞋在工作的。 据与白求恩共同工作过的白光耀老人介绍 :当时条件生活艰苦,根本谈不上对白求恩同志的生活照顾。本来按上级规定,给他另设小灶,另配厨师,都被他婉言谢绝。因此,他一直和大家一起吃大灶饭。有时遇上鬼子扫荡,医院集体或分散转移时,他和大家一样,一天也吃不上饭,晚上还得住帐篷,忍饥受冻。那时军区每月给他100元边区币,他分文不要。医院领导怕他长期下去身体垮了,想方设法给他改善生活,他却说:“我要是为了吃好穿好,就不来中国了。” 这就是共产党员白求恩,本可以享受好的生活,可以穿皮鞋,但他都放弃了,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中国抗日军队穿草鞋打鬼子 在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包括各杂牌军队),几乎绝大多数的战士都是穿着草鞋来行军打仗的,直至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了中国。 也许有人认为,若讲八路军、新四军基本没有各种军事、生活物资供应的固定渠道,条件艰苦,穿草鞋还是可以理解的,为何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也要穿草鞋?他们不是有美援吗? 实际上,在八年抗战期间,国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军事、生活的物资供应都是捉襟见肘的,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更是如此。 据 川军 第 22集团军总部参谋长胡临聪 在其所撰写的 《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战八年经过概述》 中 回忆:士兵中许多是新兵,下级军官中还有中共秘密党员,抗日情绪高昂,军纪很好。 “时冰雪天地,战士却是灰色夹衣,赤脚草鞋,打绑腿,每人扛的是老套筒(川造土枪),背包上插砍刀1把,挎斗笠1个,所到村庄不打人骂人,不糟蹋老百姓,吃粮烧柴照价付钱,家中没人,将钱包好放在桌子上。老百姓对川军拥护又可怜,纷纷拿衣物、柴米支援。” 地方杂牌军士兵大多穿草鞋, 国民党 正规 军队 也有 穿草鞋的情况。在抗战初期,国民党 正规 军队 的士兵穿草鞋的状况 并不普遍,后期因物资紧缺,才开始编草鞋。 据 凤凰卫视 2015 年 1月22日 在 《腾飞中国》 中介绍:在抗战时期著名的长城抗战(又称长城战役)中, “ 中国军队从装备到兵员素质都远远不如日军,即便是国军精锐十七军的二十五师,从南方杀到长城之时,还穿着草鞋。 ” 当年 出征缅甸抗日 的 国民党远征军 也是国民党的正规部队,但这支队伍的士兵,却也大多是以草鞋装备自己的双足去远征的。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沉睡着 23000多张中缅印战场的照片,其中不乏 国民党远征军 训练作战、美军提供给中国军队的武器及后勤装备、战时生活百态等的照片。在照片册里,笔者见到一张少年军人(当年 国民党远征军 中 12 、 13岁的娃娃兵比比皆是)李占宏(音)的照片。他刚刚年满13岁,尽管已在中国军队里服役两年,仍然稚气十足,面对镜头做微笑状。不合体的军装长过膝盖、破烂的装备凌乱地挂在身上,一双触目的草鞋使人一望而无法忘却。 但就是靠着这些落后于敌人巨远的武器、生活装备,我们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凭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终于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了我们的国土,以我们的胜利而告终! 读到这里,不知您对寒微到很不起眼的草鞋是否高看了一眼呢?
个人分类: 散文|1738 次阅读|3 个评论
好吃莫过饺子
热度 3 yag195544 2017-1-28 20:08
好吃莫过饺子 岳爱国/文 何为饺子,或曰何为水饺?《 清稗类钞》中说: “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史书中讲,饺子 距今 已 有 1400多年的历史。清朝有关 书籍 记载说: “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 中国人 新春佳节吃饺子,寓意 顺遂,以示来年 吉利 祥和 。千百年来,饺子 作为 贺岁食品, 深 受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而今天的人们对煮食饺子,除仍保留着作为贺岁食品的传统习俗外,又将其列为了日常饭食,食用范围宽泛了许多。 老话儿讲:舒服莫过倒着,好吃莫过饺子。对于上世纪 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来说,这条定律基本是靠谱的;而对于80后及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来说,这条定律的前半截还好使,而后半截就不那么好使了,起码对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不那么好使。 饺子对于现代意识强烈的年轻人来说,只不过是众多食品当中的一种,基本可以归位于快餐之列,且排名还很靠后。也就是说,饺子在他们的眼里基本不入流。 可就是这种极富中国味儿的传统吃食,对于我们这些年龄稍长一些的人们来说,却是绝对的美味!至今未变,估计终生难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 25岁之前所吃过的饺子的顿数,是基本可以数得清楚的。因为在那个清贫的岁月里,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会吃上一顿、两顿的饺子。而那时一年当中的重要节日不外乎元旦、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四大节日;至于重要客人来访,那属于小概率事件,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样算下来,一年能吃上饺子的次数,绝超不过十顿,甚至还要更少。 在经济条件还不富裕的岁月里,能否吃上饺子是一回事;即使吃上了饺子,饺子的丰俭水平则是另一回事。大家都看过电影《白毛女》,在这部片子的插曲《北风吹》唱段里有这样一句歌词 “ 大婶给了 玉茭 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 在太行山地区,如山西、河北一带的老百姓管玉米叫玉茭。过年了,穷苦人家也要吃上一顿饺子。隔壁好心的大婶看到杨白劳一家生活凄苦,于是,便送了一点儿玉米面,让杨家也能过上一个囫囵年。大家知道,再好的玉米面也是无法包成饺子的,所以,在玉米面中还要再掺上一些儿诸如红薯面、高粱面之类具有粘合作用的粮食,才能包得成饺子,好歹下了锅煮不破。因此可想而知,这样的饺子能好吃得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我也曾吃过水平极简约的饺子。那还是在我不记事的年代,所经历过的是母亲后来讲给我的。那时,我们还未到北京,母亲带着我在老家生活。过年了,准备包饺子吃。白面不多了,就只好掺了一些高粱面;没有多余的钱买肉,就只好吃素胡萝卜馅儿的。就这样,我们娘俩过了一个极其寡淡的春节。好在那时的我还处在懵懂的年龄,所以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向母亲提出抗议。当听到母亲讲这件曾经的往事时,我已是成年,既为旧岁的艰辛而唏嘘,也为母亲带我的不易而感激! 想吃饺子是贫困年代的一种渴求。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某一天我感冒了,没有去上学。母亲临上班前对我说,你今天想吃什么就做点什么吧。我马上想到了饺子。便问:吃饺子行吗?母亲说:你只要会做就行。那个年代的双职工子女虽都会做饭,如蒸窝头、蒸米饭及简单的炒菜等,但要我单独包饺子却还是头一回。说做就做,按照能够忆起的大人包饺子的程序,和面、剁馅儿、拌馅儿、包、煮,最后居然成功了,虽然饺子做得淡而无味(盐放少了,且不懂应加一些黄酱),但却吃得津津有味,毕竟是吃饺子,且是我独立完成的劳动成果。 想吃、爱吃饺子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共性。记得在我小学五年级的后半学期,因 “文革”学校停课,便随母亲回山西文水老家探亲。其间,去了峪口的一个亲戚家里做客。亲戚极热情,包了饺子来款待我们,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家孩子本来就多,我们又去了四口人(我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三人),所包的饺子供不上吃,煮一锅端上来就吃光了,再煮一锅端上来又吃光了,急的我家亲戚直让我们喝饺子汤。其实,吃到后半段,众人都已吃饱了,但一个个都是肚饱眼谗,再加上好吃的饺子吃到口滑,明明都已撑得不行了,还不愿意放下筷子。此事虽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仍极清晰地收藏在我的脑海里,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参加工作以后,凡出差是有一定的就餐补助的(每日补助多少已忘记)。每到中午饭点,几个同伴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去吃饺子。买四两饺子(一两六个),花上 0.48元,再交四两粮票,既解饱,又解馋,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现如今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能够吃上饺子已绝对不是问题了,问题是何时吃?是买着吃还是自己包着吃?等等。年龄大一些的,如爷爷、奶奶辈儿的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包着吃,一是卫生,二是想吃什么馅儿就包什么馅儿的,符合自己的口味。中年人如叔叔、阿姨辈儿的,因还在工作,往往会买上一些速冻饺子,三鲜、羊肉大葱、猪肉茴香、猪肉白菜馅儿的都买上一包,想吃了,点着火煮上一锅就可以了。而年纪轻一些的小字辈儿,第一,他们绝对不自己包饺子,也不太会包饺子;第二,在他们的冰箱里也鲜有饺子的形象出现;第三,在他们回老家儿蹭饭时,父母问吃不吃饺子,他们能够回答出 “随便”二字,那就算是令父母最爱听的结果了。 再过若干年(究竟是几年实在无法预估),当钟情于饺子的一代人们都作古以后,饺子会沦为何等境地 ?无法想象。往好处想,也许,我们的后人们要发扬国粹,使饺子这种传统美味重新登上大雅之堂,并扬名四海;往不好不坏处想,饺子就是众多快餐中的一种,无奈了就要上一盘,好歹解一时饥饱;往坏处想,饺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饺子”二字彻底被冷冻了起来,只在字典中才可以查询得到。 若是上述后者,将会是饺子的没顶之灾,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为此,作为过来人,我要向年轻人呼吁一下,一种文化的创立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可要毁掉一种文化,则只需要短瞬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了的。千万不要在我们丢掉了一种文化后,当他国人民将这种已逝的文化捡起来并据为己有时,再去哭着喊着说,那曾经是我们的文化。若如此,则为时已晚矣,连肠子都会悔青的。
个人分类: 散文|3120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河南工业大学与丁楼的名称之争说起
热度 23 fdc1947 2017-1-1 08:45
从河南工业大学与丁楼的名称之争说起 —— 保存传统与方便现实生活的关系 报载,郑州地铁1号线“河南工业大学站”的站名被附近村民用印有“丁楼站”的字样两次覆盖。此事引起社会的注意。 这个站名的争执始于2015年9月,郑州市地名管理办公室面向全社会,对即将试运营的地铁1号线二期站名进行了公示,其西段线的起始站,从行政上属丁楼村,又靠近河南工业大学,因此出现了两个备选方案,即“丁楼站”和“河南工业大学站”。当地村民和河南工大方面各有其要求,于是郑州市地名办和当地媒体举办了公开投票活动。当然,由于河南工大师生在网络和智能手机方面的绝对优势,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河南工业大学站”胜出。村民不服,于是,在日前地铁即将建成之时,出现了用自制的站名覆盖“官方”站名的事件。 村民的要求是保持传统 。据说,丁楼村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也曾经有一些文物,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整个村子在三年前都已经被拆毁,但是在村民们的努力下,还是保存了三棵古树。如今村民们要求保留一个历史名称。 河南工大方面则提出要方便生活 。他们认为河南工业大学超过3万名师生,是乘坐地铁的主力军,因此应该以校名命名。他们在网络上提出的口号是“我要去工大,不要去丁楼!” 当然,这个事情最后总是由河南省地名办与地铁当局说了算,但是,我们可以说一说,如何正确处理保存传统和方便现实生活的关系,使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好一点。 我认为,郑州市有关方面在这个问题上确实从一开始就处理不当。在公交站名的处理上,前几年济南市作了一些调整,我看就比较好。济南市的办法是,公交站名一般都以路名、地名来命名,而不以企事业及国家机关单位命名(那些历史悠久且现在老百姓所必需的大医院等单位除外)。 为什么公交站名不要以企事业及国家机关单位命名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单位是容易更换名称、更换地址的,而地名、街道名则相对固定得多。 就拿河南工业大学来说,看看它的校史,取如今河南工业大学的名称也不过十来年的历史。我们想象,假定过几年河南工业大学又要与某一个大学合并,随便说,就与郑州大学合并组成一个新的郑州大学,这个公交站名势必又要改动,公交地铁内部的软件也都要改动,这些都会带来麻烦。另一方面,河南工大现在还有三个校区,公交站名只是其中的一个校区,这也很容易误导到其它两个校区办事的外地人员。这实际上是很大的不方便。至于说对于“乘坐地铁的主力军”即“河南工业大学超过3万名师生”,叫什么站名也绝不会影响他们的“方便生活”的,难道不称“河南工业大学站”这些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师生就不知道该在哪里下车了?他们的识别车站的能力还不如丁楼村的村民? 因此,以小人之心揣摩之,说穿了,河南工业大学方面的诉求与其说是因为“方便生活”,更莫如说是为了“扩大影响”,而郑州市有关部门中的某些人也未必没有这个想法。 当然,应当指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 郑州市有关当局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领导水平的欠缺,他们缺乏远见 。就像上面已经指出的那样,谁能够知道若干年例如几十年后那所河南工业大学会有什么变化?几十年后,或者更加多说一点,一百多年后,那里的地面建筑、各种企事业单位的状况、甚至道路的面貌可能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如果用丁楼这个名字,就可以永远不变。不但因站名永远不变而节省下改变站名所需的成本,这个地名反而越长久越吃香。高水平的领导不但要为现代人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考虑。 历史地名一般不要轻易去除,因为它承担着很深厚的、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记忆 。特别是那些已经历了千百年岁月的古地名,尤其不要轻易把它抹去。这些地名、遗址等都象征着那里的传统。而传统是具有很大的力量的。 有很多人看不到传统的力量。苏州、杭州是传统的好地方,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传统俗语就给那里带来了不知多少经济价值。但是。苏州和杭州的“天堂”不是某个人努力一下子就出来的,是千百年来那里的无数百姓和官员不懈努力的结果。现在很多地方在抢名人故里,好像抢来了名人就有了深厚的传统一样。其实,优秀的传统不是一个名人、一时的辉煌就能够拥有的,它必须是日积月累的,在一点一滴小地方做起的。苏州、杭州并没有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名人,但是,那里的杰出人物多得数不清楚,那里的随便哪一条小巷或小河港、一座小土包或石头山都能够说出来无穷无尽的动人的真实故事。那就是千百年来经济和文化日积月累的结果。那就是真正的有力量的传统。 现在我们很多地方搞拆迁,把城市改造的事情都交给房地产商,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房地产商理所当然地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他们甚至会不顾眼前的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只顾他们自己眼前的经济利益。地方的领导则不但应当兼顾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和老百姓的眼前利益,而且还要考虑的如何保护传统,这涉及到国家、地方和老百姓的长远利益。所以,地方政府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既照顾开发商的利益,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在建设的时候,既要考虑方便老百姓现在的生活,还要保护传统。 保护传统实际上是保护子孙后代的利益 。 但是,实际上现在大家对于保护传统这个问题在认识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人包括政府的领导人员并没有认识到保护传统的重要性。他们不懂得,即使是一个名称有时候也有重要的意义。从前些年各地改名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即使是千百年来保护传统做得较好的苏州也是如此。例如苏州的陆墓、西山等千年名镇近年来却因个别人对“坟墓”、“日落西山”等词的忌讳而改成了“陆慕”、“金庭”。应当保护传统的政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只顾自己眼前利益的开发商了。 所以,对于保护传统就是保护子孙利益方面的认识,我们现在确实还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再回到说郑州市的这个站名,折中的办法总还是有的。但是,恐怕我们现在说什么都是白说的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他们也不会再听外界的意见了。本文的主要目的也并不在此。 今天是2017年元旦,祝科学网的朋友新年快乐!祝科学网在新的一年越办越好!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9830 次阅读|56 个评论
《传统经学的本体论问题》
热度 1 kyotosizumoto 2016-12-16 18:31
传统经学的本体论问题 毫无疑义,《周易》经传中最有研究意义的是《易传》,它是《周易》成为哲学著作的物质基础。更是我们研究本体论问题的切入点。 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Ontology)问题在中国古代传统经学中有无具体的表现,这或许本不该是研究《易传·系辞》的一种方式。因为在中西哲学之间进行这种基本概念之间的比照(Comparison-Communication),是需要在一个比较严密的工具理性进行制约和诠释基础之后才能开始操作的。但是,完成这一工作目前又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中西哲学所使用的理性表述形式(Rationale Form)并不是建筑在同一个规范化的世界(Weltorientierung)当中。而且,作为中西哲学成立的自然科学基础,特别是在对外在世界(Weltdasein)的解释上又各有其成立的古代科学哲学体系(Wissenschaftlich Denkendes),阴阳、八卦的结构体系对外在世界的理解(Methodisches Erhellen),已经隔绝了在中西哲学之间进行这种基本概念的比照(Comparison-Communication)的可能性。这些基本概念,作为一种范畴(Kategorien),一旦进入中西哲学家各自的思想体系中,就立刻被用来建构新的形而上学体系。尽管他们所面对的外在世界具有着存在的同一性(Identitattvon Sein),但是,由于存在着他们各自对这一问题(Eigentliehe Sein)进行解说上的区别,因而就难以实现中西哲学之间的思想沟通(Authentik Kommunikation)。 第一,中西哲学基本概念的比照 在《易传·系辞》中出现的诸多概念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用语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开始。比如: 阴阳。“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变。“易……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器。“形乃谓之器”。 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生生之谓易”。 神。“阴阳不测之谓神”。 象。“是故易者象也”。 易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淮。“易与天地准,敖能弥纶天地之道”。 等等。如果强行把上述概念比照(Comparison-Communication)到西方哲学体系中的话,“变”或许具有Beweglichkeit”的意义在内,“象”大致和“Symbol的意义等同,“准”可能介乎Dabeisein”和“Schauspiel”二者之间……但对阴阳、神、道和易简等概念进行中西哲学基本概念的比照(Comparison-Communication)的话,就显得十分困难了。 再如,“道”与“阴阳”,分而言之有“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统而言之却为“道”一个。而这一个“道”又由“一阴一阳”二元构成。当阴阳构成比例无法测定时就产生了“神”这一概念。这种由?道”、“阴阳”到“神”的逻辑构成,就很难使用比较合适的西方哲学术语进行概念上的比照(Comparison-Communication)。轻率地说这些术语和理论体系体现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Ontology)思想显然是有失武断。当然,审查《易传·系辞》中的有关概念是否具有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Ontology)的意义,并非是本文所能了结的工作。但是,作为构成中国古代经学思想—体系的基础,《易传·系辞》中的有关概念的确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表达思想时最为合适的选择。 《易传·系辞》在解说卦辞时使用的诸如阴阳、形而上、形而下、道、器、神等等诸多概念,已经脱离了《左传》、《国语》时代解说《周易》卦爻辞的那种融道德说教和卜筮预测为一体的常见模式。因为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对各自卦象的解说本来只是一个断卦过程,即判断活动(Urteilsakte)。在具体的判断过程中涉及到对判断内容(Urteilsinhalte)的理解,在此意义上出现了把卦爻辞和外在世界进行对应的认知活动。亦即《易传·系辞》中所谓的“是故易者,象也”。于是,卦爻辞成为认知者的思想对象(Idealen Gegenatande),它在本质(Essence)上表现出一种程序化的理念(Idealen Essence)。 在易学世界中,存在着外在世界(Object)和卦象世界(Symbol)以及沟通这二者的特殊载体卦爻辞。卦象世界(Symbol)是主体(Subject)利用筮法来实现的、对客体(Object)的认知活动的完成,并且以对外在世界(Objeot)模拟的符号化(Symbolization)作为其归宿。因此,卦象和卦爻辞二者之间并不具有那种表现出西方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本体(Noumenon)含义,因而它并不能表现出本质(Essence),它只是本质(Essence)的一种代替方式。亦即《易传·系辞》中所谓的“象也者,像此者也”。“像”在这里是一种比喻(Allegorie),它是卦爻辞中的“象”(Symbol)或符号化(Symbolization)的直接由来。而“象”的出现则是“像”的理性化。但是,到了《易传·系辞》中,第一次实现了由对卦象(Symbol)的解说向对卦爻辞进行程序化的理性(1dealenEssence)分析的转移,在此意义上出现了具有原始本体论(Ontology)色彩的诸多概念。这当中最有意义的是“神”和至神”概念的诞生。 第二,《易传·系辞》中诸多“神”概念的审查 “神”的概念使用,在《易传·系辞》中共出现十九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不同意义。如下: 1、鬼神: ①《易传·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②《易传·系辞》:“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2、神: ①《易传·系辞》:“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②《易传·系辞》:“是故蓍之德圆而神”。 ③《易传·系辞》:“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④《易传·系辞》:“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⑤《易传·系辞》:“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⑥《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⑦《易传·系辞》:“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⑧《易传·系辞》:“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⑨《易传·系辞》:“知几,其神乎”。 ⑩《易传·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 3、神德: ①《易传·系辞》:“显道神德行”。 4、神物: ①《易传·系辞》:“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5、神明: ①《易传·系辞》:“神而明之,使民宜之”。 ②《易传·系辞》:“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③《易传·系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④《易传·系辞》:“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⑤《易传·系辞》:“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中,在作为单汉字“神”而使用的上述十例中意义又不尽相同,又可以分为四组在意义上有着细微差别的用法:“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和“是故蓍之德圆而神”为一组,说明了神的筮法所具有的圆融、无方的品格。“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和“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为一组,说明了神的筮法所具有的快速和预测古今的品格。“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和“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为一组,说明了神的筮法所具有的被普通应用的品格。“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知几,其神乎”和“阴阳不测之谓神”为一组,说明了神的筮法所具有的难以测算的“几”的性质。“几”的出现,成了达到“神”的客观判断标准。如果以此来理解“穷神知化”的话,就可以发现“穷神(几)”和“知化”之间、亦即“几”(Zeitigung)和“化”(Verwandlung)之间所构成的前后之间的关联性。 杜维明先生在《从身心灵神四层次看儒家的人学》一文中也说: 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灵和神相当于英文的soul和spirit。英文这两个字也有密切关系,而且常常可以互用,不过soul作为灵魄讲得[七较具体,而spirit作为精神讲得就比较普遍。人是万物之“灵”。但是要修养到“圣而不可知”才可说是神。《易经·说卦传》以“妙万物而为言”来理解神,和《系辞上传》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如出一辙。 进而,他得出了在《易传》中的上述看法是“把神当作宇宙生化的大原大本”的结论。但是,发现了“穷神(几)”和“知化”之间、亦即“几”(Zeitigung)和“化”(Verwandlung)之间所构成的这种前后之间的关联性,是否能够把“神”认定为“宇宙生化的大原大本”呢?如果《周易》卦爻辞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只是列维一布留尔所谓的“原逻辑的”(Prelogique)的话,那么《易传·系辞》作者对《周易》卦爻辞的理解是否具有共时性(Gleichzeitigkeit)的问题,也就成为比较重要的问题了。 有感于此,当“几”(Zeitigung)成了出现“化”(Verwandlung)的中介(Vermittlung)时,把握“穷神(几)”和“知化”就变得并非易事。因此,《易传·系辞》作者提出了“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思想来说明“穷神(几)”的难度。并且,《易传·系辞》作者才又搬出了一个新的术语进行说明。这一术语被称作“至神”。它是证明《易传·系辞》作者对于《周易》卦爻辞的理解走出《周易》卦爻辞作者的“原逻辑的”(Prelogique)时代的重要证据。 有关“几”的详细研究请见后文。 第三,“至神”概念及其相关系列的研究 “至神”概念的使用,在《易传·系辞》中有一次。即:《易传·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尽管只此一次,但却有把“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知几,其神乎”和“阴阳不测之谓神”中所说明的那种神的筮法所具有的难以测算的“几”的性质上升为一种“至神”的极高境界中。亦即通过“至神”来认识本质(Essence)。它作为一个特殊的概念系列,“至”和“神”等概念的成功组合,实现了对外在世界(Weltdasein)的本质(Essence)的描述。这一所谓的“至系列”概念,共有八个。如下: 1、至神: 《易传·系辞》:“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2、至精: 《易传·系辞》:“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 3、至变: 《易传·系辞》:“非天下之至变,孰能与于此”。 4、至赜: 《易传·系辞》:“非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 5、至动: 《易传·系辞》:“非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6、至健: 《易传·系辞》:“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7、至顺: 《易传·系辞》:“夫坤天下之至顺也”。 8、至德: 《易传·系辞》:“易简之善配至德”。 在此八个“至系列”概念之下就是普通的“神”、“精”、“变”、“赜”、“动”、“健”、“顺”、“德”八个概念。在《易传·系辞》中,尽管上述八个“至系列”概念中的每一个术语都只使用一次,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性质的“至系列”概念在《易传·系辞》中却一共出现了八次! 所以,这就不能忽视其存在的意义和其所指代的范围(Kategorien)了。因为它不是随机(Okkasionalitat)出现的,而是已经意识到在解说文本时所必备的那种文献解释学上的内在性问题(Peoblem derphilologischschenlmmanenz)。这一问题成立的基础正是建筑在《易传·系辞》对《周易》卦爻辞文本的解读时所具有的共时性(Gleichzeitigkeit)的品格特征之上。在共时性(Gleiehzeitigkeit)的品格特征基础上,《易传·系辞》对《周易》卦爻辞文本的解读产生了二者之间对话的无限性(Unendlichkeitdes Gesprachs)问题。这便为《易传·系辞》中诸多概念向程序化的理念(Idealen Essence)的转移提供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具有原始本体论(Ontology)意义上的诸多概念出现在此也就不值得奇怪了。为此,《易传·系辞》作者构筑了一套易学成立的神话史。即“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始祖神的权威性说明《易传·系辞》中出现原始本体论(Ontology)意义上的诸多概念的历史根据。因为在具有原始本体论(Ontology)意义的《易传·系辞》诸多概念中,由始祖神开始的作《周易》说所形成的易学成立的神话史记录,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Geschichtlich Uberlieferte),它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品格特征,即相信《易传·系辞》所具有的那种共时性(Gleichzeitigkeit)的品格特征,这样的品格特征致使人的理性意识中所具有的诸多判断能力(Bestimmende Urteiskrsft和Reflekerende Urteiskrsft)在这一信仰之下便消失殆尽。儒家的神圣地位决定了卦爻辞已经由外在世界(Object)和卦象世界(Symbol)的卜筮中介化(Vermittlung)处理,成为被认知者所具体认知的思想对象(Idealen Gegenatande)。因此,《易传·系辞》作者所感慨的也正是对这一共时性(Gleichzeitigkeit)的品格特征的赞美:“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有关“至系列”这八个概念的意义问题,古代中国的易学家们也曾有人论及。如,魏晋时代著名义理派易学家韩康伯在《系辞注》中说:“至精者,无筹策而不可乱。至变者,体一而无不周。至神者,寂然而无不应。斯盖功用之母,象数所由立。故日非至精、至变、至神,则不得与斯也。”他认为这些概念说明了象数的诞生过程,即以自然生成论来构筑宇宙本体论。在象数派易学家看来,汉代著名易学家虞翻曾说:“至神,谓易隐初、入微。知几,其神乎”。又说:“神谓易也”。这显然是以神秘主义思想来理解“神”和“易”、“几”二者的关系。他把“神”的概念等同为“易”的概念,并附以隐初、入微两项品格特性。他把《易传·系辞》中的“知几,其神乎”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为“隐初、入微”两者,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至神”在《周易》中作用的说明。 第四,余论 在我们指责中国古代传统经学隔绝中西哲学之间进行这种基本概念的比照(Comparison-Communication)的可能性之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当代西方哲学家对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Ontology)问题的批判,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都意识到了他们所面对的那个把存在和事实混为—谈的西方哲学传统。于是,海德格尔操起了“Sein”这把虽然锋利但却十分晦涩的手术刀,对着西方哲学传统进行开膛破肚的大手术。然后他欣欣然宣布了哲学在西方社会的终结。但是为他所注意的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经学)能否进行这种中西哲学之间基本概念的比照(Comparison-Communication)至今都是困扰学术界的大问题。 尽管本文作者力求在使用的每一个现代概念后附上一个我所理解的德语或英语的类似概念的译语,但对这些德语或英语哲学概念本身的理解是否符合原意,使用在本文中又是否适当这又是一个使我倍感困惑的问题……更为困惑的是:我不知道“至神”概念在西方哲学体系中的对应词汇是什么?在《易传·系辞》的诸多英文译本中,一般皆译为themostspiritlikething,但这只是语文学或文字学意义上的译语,我相信在英语和德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当的哲学概念。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12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取消农业户口——中国改革迈出一大步
热度 11 lvnaiji 2016-9-24 08:11
吕乃基 近日,31个省和直辖市相继取消农业户口,媒体与社会的反应相对平淡,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对此感到惊讶。下面的文字就是叶檀在惊讶之余所发议论的摘录。 仍然存在的农业户口一是城市郊区、发达地区的农民为了土地溢价,刻意保留农民身份,二是实在贫困的人,进城可能无法生存,需要土地提供最后的保障。 市场化的现代国家身份枷锁必须破除。 2011 年,城镇人口69079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 目前拥有土地的人手中的承包权将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终结,土地国家所有背景下的土地交易、流转市场,地方政府手中的土地将增加,小农经济结束,农庄时代、农场时代即将开启。 叶檀有理由表示惊讶。 中国终于要卸下农业大国的帽子。虽然在实际上中国就经济而言已经是工业大国,然而在工业化道路上一路走来的途中,或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或者以城乡二元压榨农民而工业化,或是承包制求助于农民而挽救工业化,乃至在金融危机后作为蓄水池回家种地,化解世界工厂停工带来的失业难题;直至近日取消农业户口,最终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跨出一大步。 从经济层面看,取消农业户口一头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劳动力市场,一头把土地从农民的手中解放出来进入生产力要素市场,必将极大解放生产力。 从更深层面看,小农经济,作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基础将从根本上被清除。基于血缘地缘“乡亲们”的传统文化,建立于熟人之间,只具备“短程力”的伦理道德将失去地基。土地,代代相传的土地,是传统代代相传的物质依据。一旦与土地脱钩,引以为豪的孔孟之道将成为游荡的孤魂。 更重要的是,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一家一户,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的基础,也是当代中国部分人群意识形态诉求的基础,甚至是实行统治的基础。一旦取消农业户口,现行县及以下乡镇村的行政体制将被解构,由此将在根本上瓦解中国的金字塔结构。中国难以推行民主制度的一大理由,农民素质低和分散等,将随着农民日益融入城市和现代化进程而失去依据。村干部直选等引起争议的事件,尚未平息,在某种意义上就没有了价值。 取消农业户口旨在“破”,从1958年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 随后的“立”难度更大。 其一,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蓄水池”不再。从今往后,失业,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项。如果今后再发生金融危机这样的事件,必将直接导致社会动荡。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其二,农民离开了土地,是否进得了城,就得了业,享受城里人的同等待遇? 其三,陌生人之间是否能建立起契约关系? 其四,“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包括从就业培训到契约精神(并不是说城里人就做到了这一点)。 其五,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能否得到保护。 其六,县及县以下各级干部的重新定位 “立”,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 小农经济结束, ”在结束与开启之间有一个“真空”状态,如同“一张白纸”。农民或者进城,或者就地“社会化”。农村将得到根本的改造。“ 农庄时代、农场时代即将开启。 ”“三农”中的农业将得到远超小农经济的发展。 取消农业户口,中国将从根本上走出千年的传统。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908 次阅读|35 个评论
中国在哪里?
热度 12 lvnaiji 2016-8-12 13:10
吕乃基 一 下表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粗线条概括了人类至今的历史。 传统社会。在经济上由更早的采集和狩猎演变为农业和畜牧业,在所使用的材料上由石器、青铜发展到铁器。在总体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微乎其微,社会直接建立于自然界的基础之上,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各个部落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成各异的用具,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就是“杂多”。 在体制上可以再区分为生产、交换和日常人际关系三个方面。传统社会的生产在中国主要由家庭进行,西欧是庄园;交换领域主要是自然经济;在日常人际关系上,大多主要基于血缘和地缘,如“乡亲们”。 在文化上(狭义),除了希腊外,主要是天人合一,集体本位,强调情感。拥有嵌入编码知识、想象和意会知识(参阅 “编码知识、意会知识与中国” )。 现代社会 。能源革命,经济基础是工业,社会直接建立于机器的基础之上,科技黑箱(参见“知识的积累性壁垒与科技黑箱”)的特点是大批量、统一规格、标准化、可替代,也就是“内部无差别的一”(黑格尔)。在体制上,在生产领域是现代企业制度,交换领域是市场经济,在日常生活中依据法律契约。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分离、个人本位、启蒙运动理念、理性,以及非嵌入编码知识。 后现代社会。信息革命(互联网、虚拟),经济基础是高技术,社会直接建立于生物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之上。全球化。各具个性的科技黑箱彼此兼容,构成黑格尔所言之“内部有差别的一”。在体制上,如托夫勒预言,家庭重新成为生产组织。虚拟企业联盟、跨国公司渐次成为主流。全球化由经济层面推向制度层面,这就是一体化。目前处于全球化进退维谷的时期。在交换领域,后市场经济隐约可见,其中的主角是难以定价的知识。日常生活在法的基础上加上情。在文化上,在新的高度要求天人合一,例如应对气候变暖。聚散流动的社群超越集体本位和个人本位,情感和理性相结合。知识的特点是嵌入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 二 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中国在那里? 经济,体制,文化;中国在那里? 国人习惯于自己与自己比, 如比1949年前、1978年前,或上一世纪以来如何如何。这固然需要,如儿童在成长时比去年长高了多少,以增强继续长高的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横向比较,较之同龄其他儿童是否达到、超过或低于平均水平。不会有这样的父母沾沾自喜于孩子的长高,而对落后于平均水平视而不见。要确定中国在那里,需要有一个参照系,必须把中国放在世界发展的轨道上。 由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中西部大致相当于传统社会。其中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畜牧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比皆是。干部动员村民种烟叶不要种玉米,前者的效益是后者的几十倍,农民说,种玉米卖不掉我可以吃,种烟叶卖不掉我能吃烟叶吗?这里说的实际上就是自然经济。至于若干年前的西藏,大概是前传统社会。同样写狗,看看《狼图腾》和《藏獒》两本书中所折射的宗教,后者大致是更为原始的多神教。东部地区相当于现代社会,已回归中国的香港正在步入或已经为后现代社会。如果再细分,即使江苏省,也是参差不齐,苏南应归入现代社会,而苏中和苏北,传统社会的因素居多。 中国,大致洒落在由传统到后现代的各个阶段;平均起来看,中国处于由传统到现代的途中。 国人习惯于拿经济数据来说明问题, 如钢铁和粮食产量、高速公路和高铁里程,以及最为钟爱的 GDP ,且不说其中的国进民退、国富民穷和国强民弱。这样的一些指标大致上就是儿童的身高而已。那里有这样的父母,只关心子女的身高,而对其学业、与人相处的准绳和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不闻不问?必须由经济、政治和文化全方位进行比较。社会是一个整体,经济、政治和文化处于耦合之中。 即使上海, GDP 占全国的几分之几,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然而是否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否则就不会有陈良宇和周正毅了。中国,在经济基础上正在步步超越,看看陆家嘴,不是发达,更不是发展中,而是最发达!然而在制度和观念上,看看层出不穷的拆迁、牢狱中五花八门的死法、官员的子女在公务员考试名列三甲, 0.47 的基尼指数和倒丁字形的社会分层;再看看各地争抢西门庆,以及全社会的诚信缺失…… 而且, 在中国各式所谓的“弯道超车”中,付出了多少从生态到人文的代价,提前消耗了多少后代发展的资源? 世界第二的GDP,加上不像是现代,也不像是后现代,中国特色的体制和文化。如果在上图中画一条由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中国,大致在图的左下角。 三 在构成社会的三大子系统中,经济物质层面较易超越,个体如丁俊晖,即使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的斯诺克,只要有天赋,有经济实力,练上十年二十年,就有可能夺金掠银,实现超越;国家如中国,GDP可以一再翻番,一直做到G2,老二。但制度和观念层面就难了。古语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试图不改变“体”而实现“用”的飞跃。今日之中国,似乎已经,或至少初步实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夙愿:既保留了“体”——在今日,既坚持了“中国特色”,又实现了“用”。 然而,中国的整体实力是否真的达到了世界第二?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它们能耦合、协调,或者和谐吗?中国真的可以沿着30多年来,甚或近70年的路继续前行? 幸运的是,在诸多弯道超车中,有一种超车,虽然受到种种打压甚至摧残,依然在坚韧地发挥着作用,那就是互联网。虽然与所有科技成果一样,互联网同样具有与生俱来的负面效应,但在当代中国更多发挥的是正能量。互联网不仅提升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水平,而且赋予个人以前所未有的权力,以监督政府的权力;赋予每个个人以权力,以彼此监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所稀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使中国由左下角的三角形走向均衡。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互联网,美国多半还是现在的美国,而中国肯定不会是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上的中国,正在改变现实的中国。
个人分类: 杂谈|4279 次阅读|34 个评论
“老虎伤人案”能跟千年的传统文化相关?
热度 4 rongqiaohe 2016-7-28 13:08
“老虎伤人 案 ”能跟千年的传统文化相关? 读吕乃基老师的《自然,西方文化之源——从老虎与规则说起》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0844do=blogid=993165 读了吕老师的博文,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段: “ …… 老虎伤人的惨剧,根本原因是漠视甚至无视规则,在漠视、无视的背后,则是千年的传统文化。 ” 对此,我有几点读后感: 1、 仅仅一个 “ 老虎伤人 ” 的孤案,能够跟上千年的传统文化相关?作者为什么只看到了一辆车,看到一个人不守规矩下车,就跟千年的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了? 2、 每到节假日和周末,每天有上百辆汽车,通过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 “ 老虎山 ” 。一年一百多个周末和节假日,怎么也有上万辆车通过 “ 老虎山 ” ,有数万人观赏老虎。博主为什么就没有看见,如此众多的游客都没有下车,他们都守规矩。为什么不跟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讲规矩的? 3、 “ 老虎伤害案 ” 的原因是小两口吵架,女方失去了理智,从而冲动下车。怎么就跟千年的传统文化相关了? 4、 今年 6-7 月,欧洲杯足球赛,发生了好多起观众在情绪冲动的情况下,冲进正在比赛的足球场,被执勤的警察抓起来。欧洲人在情绪冲动情况下,作出的极端事情,是不是说明西方的文化也不讲规矩?
个人分类: 浅谈|297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本没有异教徒的观念
jiangming800403 2016-6-15 11:35
楼, 博主回复(2016-6-1422:49):那还不是现在国内腐败给他么机会,等我们这里反腐到一个阶段,找个时间就可以收拾一下。 ------- ------- OUGWH 2016-6-1423:07 和腐败没啥关系。实际上,是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一直没找到正确的处理办法,软硬无效,进退失据。也许根本就不存在正确的方法。只有忍耐,走一步,看一步,让时间去解决问题。 unicron 2016-6-1423:32 楼:见解正确! 希望高山老师在西部住上一段时间,看看邪教教徒的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赵建民 2016-6-1509:00 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本没有异教徒的观念,虽然历史上有三武灭佛,但那是 出于 世俗的原因而不是宗教的原因。 博主回复(2016-6-1510:45) : 在中国宗教只是皇帝的夜壶,需要你,就给你重塑金身;不需要,反邪教反了你。 ShowAttitude 2016-6-1421:31 非常赞同38楼的观点!中美争霸完全就是扯淡,完全就是意淫! 首先,中国当局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争霸,而是维护他们小集团的统治,而美国提倡的价值观、民主、人权那一套是从根子上威胁着他们的统治地位的,于是就有了什么境外敌对势力、美国围堵中国崛起之类的谎言! doctor5 2016-6-1421:27 whatsoever2016-6-1420:24 网上流行的段子: 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一饥肠辘辘的青年一手拿了三块钱一包的香烟,一边喝着八毛一袋的皮鞋奶,吃着地沟油油条,一边愁眉紧锁的他陷入了沉思:国家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突破美国封锁?如何收复台湾?如何保卫钓鱼岛黄岩岛和南沙?如何和美国争霸?如何剿灭反华势力?一个个难题需要他思索。。。。此时,传来咣咣声,“开门,警察,查暂住证!” 博主回复(2016-6-1420:26):后来青年死了,警察认定他打了飞机,可是再后来,法医鉴定看到青年背后有母亲的刺字,“为国捐精”。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博主回复(2016-6-1422:14) : 我让whatsoever知道一下,什么水平才能定义为段子 whatsoever 2016-6-1420:41 博主回复(2016-6-1420:36):其实写博文本身就没有意义,至于写什么不就更没有意义了么? ----- 这话对,博文有时候就是侃大山,不能认真。就像你说你一招就能置民主党于死地。乐呵乐呵可以,不能当真。 博主回复(2016-6-1420:48) : 是啊,包括你的回复,更没意义了。 whatsoever 2016-6-1420:39 中美争霸的提法尤其不靠谱。你是说一个官二代都在美国的国家要与美国争霸?你是说一个连电热水壶弹簧片都造不出来的国家要与始终引领科技潮流的国家争霸?你是说一个价值观混乱或者根本没有价值观的国家要与始终向全球输出价值观的国家争霸?你是说一个股市如赌场的国家要与经济第一的超级大国争霸?...... 博主回复(2016-6-1420:40) : 我还是那句话,即使这个国家98%的人都在给自己打飞机,那么总有2%的人在干事,在为国捐精,对吧。 西方国家没有困难么,大量垃圾移民就在削弱他们 whatsoever 2016-6-1420:33 博主回复(2016-6-1420:26): 既然这个国家发展到今天,总还是有些人干点事的吧。 ----- 要为国家干点事,就多关心点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吧。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中火关系(中国和火星的关系)......,这些高大上的话题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真想为国家干点事,就多关心:教育公平、医疗公平、环境保护、国民素质提升、劳动公平......太多太多迫在眉睫值得关心的事情啊!!! 2016-6-1410:49 已经暴露了,美国现在已经把中国列为头号竞争对手了,别装了,没有用的。一只猫长大了,说自己不吃腥,老虎会信么? 美国要把持霸权和中国要争霸不是一个意思,不存在装不装的问题,零和游戏深入人心,不信中国不称霸、不争霸的人的自白! 见人见智,求同尊议,竞争不是竞霸,霸道的不是中国,说中国争霸得有剧透事实说出来! 博主回复(2016-6-1410:53) : 如果猫明确说,让老虎给一小块肉吃,老虎倒是可以谅解;但是猫非要坚持说不吃腥,老虎疑心更重,说不定你小子想把我也一起吃了,因此极力表白自己不吃肉。 博主回复(2016-6-1410:52) : 这世界就是强权政治,一只猫长大了,老虎认为他要分一块肉,猫是否想这么做不重要,重要的是老虎认为猫要这么做。况且,老虎也是有道理的。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当时也会说带动后富,但是他们富起来了,却是让别人更穷。所以,这件事中国人,美国人心里都清楚 赵建民 2016-6-1422:50 在科学网网 上匿名或者实名 逢中国(政府)必反 , 高唱星条旗永不落 的 ***、****、**** , ....... 就说明美国已经把中国当成了最大的战略对手,就像三十年前美国强力发动对苏联的隐秘战争一样。 虽然不管奥巴马、特普朗还是桑德斯参议员的竞选口号都是变革。 但是随着核心美利坚人在美国成为少数民族,共和党如果不改弦更张是很难赢得大选的。实际上 , 保守派共和党人对同性恋的仇视不亚于..... 实际上,西方反华力量圈养的反华的吹鼓手,也是中国崛起的受益者,中国越强大,他们才越受重视。君不见,苏东的持不同政见者今安在 博主回复(2016-6-1423:02) : 高人 赵建民 2016-6-1422:53 世界上大概只有一个国家可能对美利坚合众国构成威胁,那就是墨西哥合众国。北布拉沃河(格兰德河)以外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墨西哥民族心中永远的疼。如果美国处于遏制中国的目地,扶植墨西哥,一个强大的墨西哥最终会构成威胁。 墨西哥的总人口会达到2亿,而且美国境内的墨西哥人(西班牙语裔的美国人)也在不断增加,未来可能超过黑人,成为美国第二大民族。本世纪内,墨西哥人可能超过核心美利坚人,成为北美第一大民族,墨西哥妇女的子宫正在收复失地。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27698.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聊“天”
热度 2 fdc1947 2016-5-21 08:04
昨天、今天的天是什么意思?天然就是自然吗?古人说过天人合一吗?什么是天人感应?请看下面的对话 闲聊“天” 老温:你好! 老华:你好!前几天,科学网上关于“科学素质基准”的讨论文章不少,现在基本上平静下来了。网上的热门话题总是几天就换一个, 其实,对于“基准”这样的问题,科学网还是应当多深入讨论一下的 。 老温:意见差不多都摆在那里了。这个“基准”是弄得太粗糙了一些,许多人在一起弄一个看上去很浅显而实际上并不很容易的工程,专家们不放在心上,拿总的人水平又有限,所以漏洞百出也就难免了。而所谓征求意见,被征求的恐怕又多不是行家,所以许多问题并未看出来。如今公布了,这才有几位认真的专家提出了意见,这些意见还是很有道理的。 老华:专家也是老百姓。老百姓提出意见,领导是不是听那是另一回事了。不过,有些问题,在知识分子中也还是有些争议的。比如,基准说,天人合一是古代唯物论,有专家反对。但天人合一是不是唯物论的问题,也有人支持,很多人搞不清楚。说人要和自然和谐,这不就是天人合一吗? 老温: 说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和谐,恐怕是把今人最先进的思想,强加到古人头上去 了。 老华:此话怎讲? 老温:这个说来话长了。我们还要从头说起,前两天有一篇文章《孔子说“天”》,你看了吧? 老华:看了。里面说到天字有两种最基本的含义, 一个是我们的头顶和头顶上的那个物质的天,另一个是老天爷,即万物主宰者,那是有意志的神 。 老温:是,正是这两种基本意思。 老华:我看字典上还有好些其他意思呢! 老温:那都是这两个基本意思派生出来的。当然,这个分法是我们今天来分析古人说天时的两种不同的基本含义。 老华:都是这个两种?那我请教你, 今天、明天的天 怎么讲? 老温:那当然是物质的天。古人看到,晚上“天”黑了,到了又亮了的时候,那就是又一“天”。这就是今天明天的天。这与说今日、明日中的“日”是一样的逻辑。 老华:还有 天冷、天热 中的天? 老温:这与“天”气有关,冷热都与人们周围的气有关,所以称 天气 ,这自然是指物质的天。天的还有一些用法是与“上方”、头顶有关的,例如,书本的最上方称 天头 ,人的头骨上部称 天灵盖 等等。这些都是指物质的天。 另一方面,在古人的用语中,“天”的许多用法是老天爷有关的,就像《孔子说“天”》里面所指出的,孔子用到天的地方大多数都是指老天爷。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孔子说“天”》里面所说天的两种含义是如今我们的分析,是从今天我们的知识去分析古人思维的出发点。古人才不管那些, 古人(至少是绝大多数古人)都认为,天既是物质的,又有精神意志。天生万物,天就是万物的主宰。或者说,天就是老天爷,老天爷就是天 (当然,物质、精神、老天爷、天老爷、天爷爷等等都是后人的说法,我们这里只是说话方便才用它)。古人一般不会去分辨这两者。 老华: 天赋、天才 这些词中的天好像与老天爷有关了。 老温:那当然,所谓天赋那就是“天”赋予的才能,天才就是有这种天赋才能的人。这里的天当然是指主宰者、造物主。 老华:天然呢? 天然 不就是自然吗? 老温:从今天的含义说,天然就是自然。但是从字义细细的想一想,这两个词的来历并不同。用今天的话说,“然”就是“这样”,所谓 自然就是自己这样的 ,而 天然是天让它这样的 。所以,天然一词中的天最初的来源仍然是神。 老华:这样想想也对。那 天生 的“天”也应当就是老天爷。 老温:对了,有些事情不能从今天我们受到的科学教育而想当然地臆测古人。我们已经习惯了天生的就是自然形成的这种思想,而古人用“天生”这两个字就是“天”“生成”的。 老华:那 天理、天性 等词中间的天字,严格地说也不应当作物质的天讲? 老温:是。像 暴殄天物、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等词汇中的天字,也是这样,都应当理解为是老天爷,而不是物质的天。 老华:那不是迷信嘛? 老温:就是迷信啊,古人就是迷信。现在的字典上、书籍上,为了避免宣传迷信之嫌,或者是自己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已经习惯了,因此用“天然的”、“本来如此”、“生来就是”等来解释这些词,这对现代人当然不算错,但是,并没有讲出古人的本来意思。 老华:那像 天网恢恢、天道酬勤、天随人愿、天作之合 、惊若天人 这些词汇中的天字那就比较好理解,但是老天爷的意思了。但是,这样说,也是我们如今的分析。 老温:正是。古人不管那些, 所谓天的两种含义,一个是物质的天,一个是有意志的天神,那都是我们分析的结果。古人认为那是一回事情 。 老华: 那天人合一到底应当怎样讲 ? 老温:我读书不算多,但是,在我读过的这些书里,我还真不知道是哪一位古人说过“天人合一”这样的话呢? 老华:你别拐弯抹角了,你 索性说古人没有说过“天人合一”得了 。 老温:我们总是要给自己的话留有一点余地嘛。我认为 ,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近代、现代人的一种观点。然后加到古人的头上,说古人就是这样的观点。 老华:那天人合一到底是谁先提出来的? 老温:可能是一位近代著名学者,他说古人有天人合一的传统,然后大家附和了这位学者的话,都说是古人的传统。但这个还只能我们私下说,我还没有完全确凿的证据,只算一个猜测吧。 总之,说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并不是古人的传统。古人的传统是司马迁所说的“ 究天人之际 ”,也就是要弄清楚“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人们试图弄清楚这些关系,下了不少功夫,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比司马迁年长三十多岁的董仲舒提出来的 “天人感应” 。 老华:那么说,你认为古人的传统是天人感应?那个董仲舒就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那位大儒吧?你还得给我说说,什么是天人感应? 老温:你还记得《孔子说“天”》中引用的《论语》中最后一篇里的第一句话吧:“ 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 。’ 这句话总的意思是说:‘ 啧啧!你这位舜啊! 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 。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 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 ’ 。 ” 这就是所谓 天命 。历代的天子都是得到了天命的,所以人们称“真命天子”。但是,上天也在不断地观察天子的言行,考察其得失。如果哪个政策不对,违反的上天的意志,上天就会警告他。如果一再不听警告,就要撤销对他的天命,换一个“天子”,这就叫做“ 革命 ”,革就是改、换。 老华:原来革命最早是这个意思。那么,怎么警告?没有看见上天还发警告通知书的。 老温:上天自有他的办法,比如,天灾。 老华:天灾?水旱灾害、火灾、地震? 老温:对了,古人认为,那就是上天的警告。所以叫 天灾 。 老华:哦,我们小时候吃饭,不让掉米粒,米粒掉桌子上也要捡起来吃了。说浪费粮食要“ 天打 ” (被雷打)的。干了什么大的坏事情,就是要“ 天火烧 ” 的(引起大火灾,把家里房子烧了)。这可真是老百姓的传统了。谁最早想出来这样的事情? 老温:古人早就这样认为,例如在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中庸》中就说“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这是很有名的一段话。(当然,古代也有个别人不同意的。)到了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就把它系统化了,用他的原话,称之为“ 天人之应 ”。 古人很相信这些,你看汉代的历史,宰相跟走马灯似的,常常被换掉,甚至被杀掉(或下令自杀)。其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哪里地震了,哪里有天灾了,哪里着火了,就有人上书,说是因为某某政策或某某做法成问题,上天发怒了,要追查责任。皇帝总是没有责任的,于是乎宰相或者其他什么官员就倒霉了。 老华:哦,是这样的! 老温:所以《汉书》上就专门有《五行志》来记录历史上的这些灾异,并且与当时的“人事”去作对比,这就是所谓天人之应。自从《汉书》开了这个头之后,历代正史都有《五行志》。只有最后一个《清史稿》,接触了一点西方思想了。所以改个名,称《灾异志》,但是也声明,它的意思与《明史·五行志》一样。 然而,这毕竟是迷信的事情,哪里能够把每一次天灾都和人事对起来?对不起来的。所以,后人就说“ 天道远,人道迩,逐事而比之,必有验有不验 。 ”怎么办呢?他们的办法就是学孔子写《春秋》那样,“ 纪异而说不书 ”,就是把这些灾异记录下来,却不再去与“人事”一一对应,但是“ 天人相感,以类而应者,固不得谓理之所无。 ”历代《五行志》上都是这样说的。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什么叫传统?传统不是今天什么人随便一说就是传统的。您看,从《汉书》到《晋书》、《隋书》、新旧《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历代正史都样记载那个时代的“灾异”,以待圣人来好好地解释,也就是所谓“ 穷天人之际 ”。一代一代传下来,两千年一直这样做,这才是真正的传统。 老华:听你这样一说,这“天人之应”才真的是传统。我看这种传统虽然客观上的作用并不能都算坏,可决计不能算唯物论。 老温:哈!这是你说的啊! 老华:我们只是随便聊天嘛。 老温:真正的聊“天”了。不早了,该回家了。 老华:再见! 老温:再见!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3490 次阅读|4 个评论
是谁要过别人的生活
热度 2 tian2009 2016-5-7 14:45
【发表于《民主与科学》 2005 年第四期—— 8 月出版,发表时略有删减。《凤凰周刊》 2005 年第 23 期《水电站也会是河与人的枷锁》为此文的另一种删改版。此为原稿。另,《凤凰周刊》署名田松为图文作者,错。图片作者为汪永晨,特此声明,并向汪女士致歉。】 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如下: 1, 水电开发不能解决当地民众的“贫困”状态,反而会使他们更加贫困; 2, 强行水电开发,是大公司对当地民众的剥夺,是当代人对子孙后代的剥夺; 3, 保护生态不是为了给别人欣赏,给别人享受,首先是在保护自己的财富,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 4,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损害自然,也是损害人类自身; 5, 当下的科学尚未揭开自然的全部奥秘,甚至连大部分都说不上,人类不能轻易对自然本身作出大的改变——也没有能力断定这种改变注定朝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而实际上,在相当多的时候是有害于人类的; 6, 怒江建坝之争所反应的首先已经不是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而是地方政府和大公司的短期利益与国家和民众的长久利益之间的矛盾。 是谁要过别人的生活 田 松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个抽象的标语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不知道是谁对谁说的。是官对民说的?还是民对官说的?根据该标语出现的频率、大小、位置,我相信这话是官说的,也许是对民说的,算是表个态;或者也是对官说的,可以解释为互相勉励;如果是给更大的官看的,那应该是表决心,或者是做样子。 有一位西部地区的地方干部说:“让江水白白地流淌,这不是浪费吗?贪污和浪费可是极大的犯罪呀。”当有人告诉他,水并没有白白流走,而是有着比建水电站更大的生态价值,这个世界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很多生物,也是依赖江河流水的。他愕然:“人都管不了,还管得了其他。我在这个位置上,就得为人民做点事啊!等我退休了,江河爱怎么流就怎么流吧。”(《中国国家地理》 2004 年第 7 期, 228 页)前几天,一位有着巨大利益团体背景的院士前往怒江考察,主张尽快上马怒江电站,也是说要“为人民做一点事情”。然而,为什么建一个水电站就必然等于为“人民做一点事情”呢?这样的事情真的人民需要的吗? 在一个“贫穷”的地方,人们希望有某种神奇的东西,比如一个高技术装置,这个装置一转,就像打开一个笼头,哗啦哗啦地冒出财富。这个理想当然很好,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也有,叫做聚宝盆。我们小时候都看过一部动画片,说一个老爷爷在海里捞上来一个鱼盆,鱼盆里会跳出来一个娃娃,一边唱歌,一边钓鱼,水珠子落到盆外,就变成了珍珠和金豆子。孙悟空也变过类似的东西,一口有极强拷贝能力的大缸,可以从里面一件一件地往外拿东西,几十年也拿不完。这样的事情,即使没有学过热力学定律,从最朴素的道德和常识出发,农民也不会相信。“干活去,还等着天上掉馅饼啊!” 然而,这个理想经过科学和技术的包装,却容易让人信以为真。在我们以往的还原论、机械论的观念里,一个地方建了水电站,仿佛凭空多了一个宝贝。电站一转,就把白白流淌的江河变成了能源,就为那个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下一步就是凭借这个宝贝改变家乡面貌,好在自己的家乡过别人的生活——那种经常在好莱坞影片里出现的为人们仰慕的现代化生活。 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如果有一个装置能够输出一些好东西,那么一定是这个装置所安装的地方本来就存在着可以转化成这些好东西的东西——这个东西无论是命名为资源也好,环境也好,生态也好,反正得有那么个东西。那个神奇的装置只能转化,不能凭空创造!也就是说,那个装置的效率越高,转化得越彻底,就会越早地油尽灯枯。因为,如果那个东西是原来就有的,必然是有限的。对此,科学一点说法叫做资源枯竭。 一条大河自由奔流,在整个领域的自然生态中,承担着某些功能——这些功能尚未全部为科学所了解,相对于自然本身的广阔,当下的科学所了解的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由于这些功能的存在,整个领域的自然生态才能得以保持,大河两岸的人、动物、植物以及水中的生灵,才得以以目前的方式生存。它们相互依托,环环相扣,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使整个生态发生变化。这样的生存状态在怒江领域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年;并且还将这样持续下去……传统的人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的环节——人类必须顺应这个大的生态,才有可能在其中获得持续的生存。 而当我们阻断大河,当河流变成湖泊,当急流变成缓流,大河所承担的这些功能就会丧失,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于是我们看到,水电站所转化的好东西,其实就是整个领域现有的生态,就是整个领域的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当下的以及未来的生存!那些不断流淌出去的电能,其实就是一粒粒土壤,一片片青草,就是树木、昆虫、飞禽走兽以及当地人民当下以及未来的生存。 目前,中国西南的很多河流都面临着被拦腰截断的危险,自由奔腾的岷江已经不复存在了。关于怒江梯级电站的争论最近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以至于水电公司和地方政府不惜把一位网络名人和一位江湖好汉包装成“著名学者”,让他们为怒江建坝摇旗呐喊。在支持建坝的各种理由之中,最常见的是:让当地百姓一举脱贫致富。且让我们看一组数据。 据《南方周末》 2004 年的 9 月 30 日二版文章《让移民维权更具理性》,澜沧江上的漫湾电站被誉为全国水电行业的五朵金花,截止某日,该电站获得利润 1.2 亿,上缴国家财政一个亿,云南省五千万,库区各县五千万。显然,这三个多亿是漫湾电站这个高技术装置从澜沧江上转化出来的,这些东西本来是生活在那块地方的人们(以及动物和植物)祖祖辈辈并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东西,因而首先是属于它们的。然而我们看到,转化出来的最大一块是属于水电公司的。可以想象,这 1.2 亿中有一部分会作为电站职工的收入和福利,使他们能够过上“别人的生活”;也会有一部分被用来开拓新的事业,到新的地方建新的电站,把更多的“东西”转化成人民币。最小的一块才是属于库区几个县的,而且我们还可以问,县财政增加的这些税收都拿去做什么了?会有多少用到库区生活的人民以及自然环境?文章中写道: 但在距水坝仅800米的田坝村,考察人员发现,这里的240多位居民,一半以上靠拣漫湾电厂的垃圾为生。近10人在水坝修建之后患上了精神病;社区组织在瓦解,吸毒、偷盗、打架斗殴现象普遍。 当时,漫湾电站被认为 “ 投资最省 ” , “ 效益最高 ” ,成为电站样板。 “ 可是,考察后发现,所谓 ‘ 投资最省 ’ ,其中一个因素是电力公司对当地移民的补偿最低。所谓 ‘ 效益最高 ’ ,其中一个因素是电力公司对移民的后期扶持最少。 ” 现代化的全球化是个食物链,水电站这样的技术装置是则是链条上的马达。在这个食物链中,处于下游的当地农民获利最少,处于上游的大公司获利最多。相反,一旦电站寿终正寝,上游的大公司可以继续寻找新的下游,而承担电站导致的环境后果的,只有当地百姓! 当地百姓要承担的不仅未来是环境后果,还要付出当下的生存。虎跳峡电站一片反对声中开工了,我无法现象,这样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我们要有多大的疯狂才会忍心把它毁掉?即使资源角度看,这种做法也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虎跳峡东岸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保持相对完好的一个地区,按照我所不喜欢的资源说,可以说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被计划移民的目的地宁蒗县永宁乡是摩梭人聚集的地方,同样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虽然纳西人和摩梭人同属纳西族,但是风格迥异。这种非自然的移民必将同时对他们的文化资源造成破坏。而对于这样的不可能立即变现的资源,当地政府毫不吝惜,因为虎跳峡可以马上为它们带来每年四个亿的财政收入! 那么,是谁需要这四个亿呢?难道大具人民的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非要这四亿脱贫吗?不是,大具坝子是丽江有名的粮仓,根本就不贫。那么,是丽江其它地区贫困到吃不上饭的地步,需要出卖虎跳峡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吗?当然也不是!而且,同漫湾电站一样,虎跳峡电站这个装置转化出来的人民币,绝大部分要流到丽江之外。 怒江现在是中国唯一或者唯二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它所具有自然生态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怒江两岸生活着十几个民族,其中的文化生态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自然,一定会有很多专家作出利大于弊的结论,从而支持电站。然而,我们真的有能力计算出其中利和弊吗?对于怒江流域这样丰富的生态关系,我们不要使了解它的全部奥秘,甚至一小部分都说不上。其中所蕴含的未知以及这些未知所具有的价值,是多少亿度电都无法比拟的。 然而,那些自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为什么会积极地主动地推动这些项目,不惜毁掉虎跳峡这样的自然奇观?我想,至少有两个因素: 1 ,这样的工程时至今日仍被视为政绩,可以作为领导升迁的阶梯; 2 ,巨大的财政收入可以大大地改善各级公务员的办公条件,生活质量,使得他们可以过上别人的生活——更不用说其中可能存在的灰色收入了。 所以,怒江建坝之争的关键首先已经不是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而是地方政府和大公司的短期利益与国家和民众的长久利益之间的矛盾。我们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如我们不允许大公司介入,由怒江两岸民众自己集资,修建一个同样的电站,按照地方企业上缴国税地税,那些具有大公司背景的院士、专家,会不会依然支持怒江建坝? 毫无疑问,地方政府官员的利益与当地民众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地方政府官员在面向外界的时候,常常以民意代表自居。而在面向民众时,他们则往往与大公司达成一致。事先给予美好的允诺,事后则置之不理,直到把问题拖给下届政府。在种种美好的承诺面前,在长期以来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渲染下,当地百姓也曾对水电站之类的建设项目充满憧憬。但是,近些年,随着近年来环保理念的推广,随着对水电认识的深入,民间对各种建设项目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强。怒江沿岸的很多百姓在参观了漫湾电站之后,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反坝活动之中。在此,很多民间环保组织功不可没,然而,他们也因此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那么,谁该代表国家?当然不是大公司。谁该代表人民?当然也不是地方政府。既不代表人民,又不代表国家的地方政府和大公司合谋,无视生态科学的最新成果,无视国内外同类工程的教训,无视国家环保部门的再三阻拦,无视当地人民的生存意愿,强行推进这样的项目,如果从前还可以说是认识不够全面、决策失误、好心办坏事,现在则是赤裸裸地掠夺、犯罪! 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口号中,民众的意志在哪儿?民中能否选择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的生活,拒绝为官者为他们安排的生活? 2004 年 10 月 28 日 2005 年 1 月 20 日 2005 年 4 月 13 日 北京 稻香园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1907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妇女及姑娘等称谓看现代与传统
热度 4 fdc1947 2016-3-18 11:09
从妇女及姑娘等称谓看现代与传统 三八妇女节已经过去十天了。在妇女节的那几天,注意到如今许多人把它称为三八女人节,她们不愿意用妇女一词。前几年有个委员在全国政协提了一个提案,要求把妇女节改称女人节或女性节,也有几个委员响应,他们的理由是妇女这个词不好听,“ 显得气息陈旧,对女性有一定的偏见”,“将大部分女性排斥在外”。 其实, 妇女是汉语中非常古老的词之一 。古汉语最早大多数是一字一词,有时候两个字经常在一起用,就成了一个词。妇女就是这样形成的一个词。早在 《礼记·曲礼下》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居丧时不谈乐事,祭祀时不谈凶事。在办公之处不谈妇女之事。 )”而《 史记 · 项羽 本纪》记载,范增对项羽说,刘邦进入咸阳之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不抢财物,不乱搞女人,是想做大事情啊)”。 关于女和妇,如果粗粗地说,那么女就是妇,《说文解字》:“女,妇人也。”如果分得细些,那么妇字可以特指已婚者。两个字放在一起,称妇女,它就是女性的总称,从古到今,这是很少的几个词义没有变化的老词。 但是,现在的很多女士却不愿意把自己归到“妇女”一类人中间,他们甚至认为这样做是对他们的侮辱。他们宁愿被称为女人。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历史的长河中,词义往往是在变化之中。有些词虽然词义没有变,但是在人们(至少是一部分人)心目中的“言下之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妇女就是这样一个“官方”的词义未变、而在一部分人心中的地位有所变化的词汇。 在几十年前,使用“女人”这个词往往带有粗俗和轻蔑含义,而且常常只是指特定的一个或几个人。“这个女人”、“这几个女人”等等说法都是对被指者很不尊重的。而妇女则是一个集合名词,而且由于是正式的法律用词,使用它似乎还有点新潮,让一个有点文化的干部对一群女士讲话,他开口一定是“你们妇女同志如何如何”,不大可能说“你们女人如何如何”。 如今,女人这个词渐渐地吃香起来了,“我作为一个女人”、“有女人味”、“小女人”等等词汇或短语都常常被人用到,而且没有任何轻蔑的含义,反而好像很有些人情味。它强调的只是人的生物学特征。这是近三十多年以来改革开放引起的人性解放的结果。这对于极左年代禁锢人性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当然,凡事不能够太过,在社会活动中,如果过分夸大人类两性的生物学特征,走向了极端,就容易引起“肉欲”横流,造成社会风气的低下。 由于如今人们很重视自己的生物特性,换句话说,很注意自己是否年轻漂亮,所以 人们之间的称呼也较为注意不能够把自己称老了 ,因为老有时也象征着美貌的消逝。女士特别是这样,如果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被一位小学生称为“奶奶”,她可能会想,哎呀,我现在这样老了!她宁可小学生称呼她为阿姨、青年女性称她为大姐。也正是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网络上有这样多的对女士们的称呼:美眉、美女、白富美、女神等等。 在中国的传统习惯上,人们对别人的称呼总是以“辈份”为最重要因素的。尽可能地高称对方的辈份,以为这样才是对于对方的尊重。 这样,你才可能理解为什么称呼中有这么多“爷”。爺(爷)、孃(娘)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就是对父母亲的称呼,《木兰辞》:“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现在。但是,历史上人们竟然用 “爷”来称呼别人,如称别人为老爷、少爷,遇到强盗打劫时口称“爷爷饶命”。叫习惯了,做官的自然就成了“老爷”。 我们再看“姑”字。 姑本来是女子对丈夫之母的称呼,也就是今天上午的“婆婆、婆母”。后来也用来称呼父亲的姐妹 ,这是非常尊敬的长辈。但是,我们看到,后来把丈夫的姐妹也称为姑,只是加一个大或小字。唐人诗句“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小姑是对于丈夫的妹妹这个小女孩子的尊称。 姑孃(娘)本来是姑母的别称 。明《初刻拍案惊奇·刘元普双生贵子》中刘夫人嘱侄子王文用给丈夫刘元普物色偏房,王文用看到裴小姐, 便道:“有如此绝色佳人,何怕不中姑娘之意! ”这里的姑娘是指其姑母刘夫人,孃(娘)字在这里仍然是母的意思。 由于姑母是父亲的姐妹,与婚否无关。所以,后来把姑娘的称呼也给了未婚的女子,如《红楼梦》里的林姑娘、宝姑娘等诸多小姐。 这样称呼实际上也是对于未婚女子的尊称。 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现在,如今的女子对此称呼似乎仍然能够接受。(关于孃和娘两个字,孃本来是母,娘则是少女。据说唐代的时候还分得很清楚,后来则混在一起,不再分辨了,这里不去细说。) 即使是同一个辈份,传统文化也讲究长幼的差别,而这种长幼的差别往往跟辈份差不多。 兄是与父连在一起的,称父兄;弟则与子连在一起,称子弟 。现在则很少这种讲究了,甚至要往年轻的方向称。我们小时候,称呼同学的家长总是伯伯、伯母,而如今则大多称叔叔、阿姨(这大概是从俄罗斯到延安的传统,当初毛岸英因为称朱德为叔叔而被毛泽东狠狠地批评)。过去称父亲的同事,凡是与父亲年龄相差不很大的,都称伯伯,只有比父亲小得多如小十几岁的才可以称叔叔。知识分子称比自己小得多的人,也只称呼“兄”,绝不称“弟”,只有对自己的真正的学生才称弟。 对女人的传统称呼也是如此,只称“姐”,不称呼“妹”。 这样我们才可能理解那时候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都称为“小姐”,而即使是女下人(女佣)也都被人称为“娘姨”(阿姨)、“大姐”。这些称呼最早都是对人的尊重。只有年龄差别极大,如对幼童才可以称“弟弟”(小弟弟)、“妹妹”(小妹妹)。 现代的人们特别是女子要求称呼得年轻而漂亮,这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不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严格讲究辈份和长幼。中国传统文化则要求尽可能称高对方的辈份,认为称长辈就是尊称。怎样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平衡,这既是一门学问,又有赖于人们的语言实践。至于这种语言将来会如何发展,那总的趋势肯定是越来越西化,但是具体的词汇会如何发展,有的时候真是无法预测的。
个人分类: 汉语言|8845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济南的除夕蓝说到“传统”
热度 8 fdc1947 2016-2-12 08:05
从济南的除夕蓝说到“传统” 济南是一个容易发生空气污染的地方,即使没有现代的工业和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它也是一个容易被污染的城市。原因是我们的祖先在选址的时候,就选下了这样一块宝地。容易被污染还是宝地?不是说反话?不是。确实是好地方。容易污染是缺点,但是,其优点更多,对于古人来说,这点儿缺点可以忽略不计。 济南位于泰山之北,古济水之南,古济水的水道后来被黄河占领了,所以济南如今在黄河南岸。那里是一块浅浅的盆地。泰山上面下渗的水被花岗岩山体所阻挡,顺着山体往下流淌,在济南的地下冒了出来,形成天下闻名的泉水。浅浅的小盆地,容易形成逆温层,在寒冷的冬天,济南的风比较小,温度也比周围地区高一些,当然,夏天也比较炎热。对于生存艰难、缺衣少食的古人来说,严酷的冬天是难熬的。所以,一个较为温暖的冬天,对于过去的中国人更为重要。老舍先生的名著《济南的冬天》这样说: “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 但是,这样的地形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今天,就带来了一个大的问题。经常可能形成的逆温层像一个盖子一样,盖在济南的上空,使得工业、交通、现代生活引起的污染物难以向外面的广大空间扩散,在局部引起对人有害的空气污染。所以,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济南更加需要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就像在一个通风不良的房间里,更不能允许有人吸烟一样。 但是,污染的控制并不容易,由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济南市的空气污染物还是在增加,一方面是历史上形成的工业污染,例如钢铁、水泥、煤电、化工等都曾经是济南市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汽车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城市污染物无论在种类还是在数量上都进一步增加。所以,长期以来,济南一直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过去,济南冬季取暖有大量的家庭小煤炉,一家一个小烟囱,一到冬季,整个城市都常常是黑乎乎的。上世纪末开始集中供暖以后,大量小烟囱减少了,但是,冬季的污染仍然是一年之中最严重的。 过年前后,济南人喜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济南的空气污染和地面垃圾(烟花爆竹皮屑)在过年的这些天就愈加严重。新年的那几天,总是炮声连天,烟雾弥漫,地面也一片狼藉。在1994年,济南市曾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在执行了十年之后,由于当时全国各城市都解除了禁放令,特别是北京也解禁了,济南总是紧跟北京的,于是也解禁了。禁放十年,还是取得一定效果的,即使在解禁之后,燃放的人似乎还是少了许多。 今年的济南,燃放烟花爆竹的人似乎又减少了许多。除夕的夜晚,只有稀稀拉拉的爆竹声。大年初一,济南 迎来了蓝天,据说能见度达到16公里,被人们称为除夕蓝。 从除夕(2月7日)到初三(10日),济南的空气质量指数分布为91、127、131、151,考虑到这几天的气温,分别为1-8 ℃ 、3-13 ℃ 、5-15 ℃ 、7-16 ℃ ,非常的温暖,而且风力很小,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济南的空气,应当说是很不错了。这里面的原因当然很多,工厂及建筑工地的停工休息、城市汽车的外行等等,而烟花爆竹燃放数量的减少无疑也是一个正面的因素。 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减少,也有人感叹道,年味少了。他们认为新年放炮仗是中华民族一千多年的传统,为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让年味更浓,放炮仗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就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对于过年的许多民俗和传统,我们需要实事求是的对待。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当然是可怕的,如果没有任何传统,就算不上一个民族了,所以,我们应当很好地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下来,把新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起来。 但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把过去的东西都照搬下来。有些传统没有什么意义,虽然不能算有害的东西,但也用不着去专门继承,可以任其自生自灭。例如,拜年时跪拜磕头,绝大多数人如今拜年都不跪拜磕头了,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提倡。当然,如今还有一些人说它好,他们还愿意磕头,那就让他们继续磕。我估计愿意这样做的人会越来越少,如果将来没有人再愿意跪拜磕头拜年了,那就没有好了,并不必为之叹息。 还有一些传统,是被人为地夸大了。例如放炮仗,中国人过年放炮仗确实有悠久的历史,但实际上过去放炮仗的规模远远没有像1990年代那样盛大。一般有钱的人家在除夕夜里放一、两对“高升”即所谓“二踢脚”,作为“关门炮”,初一早晨再放一、两对“开门炮”而已。鞭炮也多为一百或二百头的小炮,很细小,声音并不大。我所知的南方城市里大多数家庭在五、六十年代都不放炮仗,只是一些小孩子把小鞭炮拆散了,一个一个零散的放。北方的城市更讲究放炮仗,但也放得不很多。七十年代东北的农村也是如此,只是集体单位放几个二踢脚,一串鞭炮。那时候,各“单位”(国家的或集体的)略微放一些,那是花的国家或集体的钱。只有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大家的个人经济状况也都有了大的改善,燃放烟花爆竹的规模才开始越来越大,越放越多、音量越来越惊人,花色越来越丰富。如今很多人所谓的传统,实际上只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传统。许多思念过年放炮仗的人,他们儿时见到的就是这样,就以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其实,这种传统应当说是“被放大的传统”。这种被放大的传统影响空气质量、容易伤害到少年儿童的身体、容易引发火灾,实在是没有必要再继续发扬光大了。烟花爆竹略微放一点就可以了,或者在指定的地点、指定的场合,放一下以示庆祝就可以了。所以说,这样的传统应当予以必要的限制。 还有一些传统,如过年时大吃大喝,亲戚朋友在一起喝酒,大正月里这家喝完那家喝,喝得醉醺醺的。这样做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工作,这样的传统就不应当继续提倡,吃喝都应当适可而止。至于大正月赌博耍钱,过去真有这种传统,而且历史很悠久。这种传统就不要去继承、更不要提倡了,对于大规模的聚赌则应当坚决予以打击。 所以,传统的东西,不一定好,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好的东西应当继承下来,发扬下去,不好的传统,就不要再让它存在下去了。 (图片取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508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辞旧岁丨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热度 5 satangell 2016-2-7 14:12
明天就是农历新年,岁属丙申,民间传说当年出生的小孩会聪慧过人福泽深厚,于是各大医院的妇产科压力陡然增加,就连远在澳洲的奶牛也都浑身一紧,赶紧低头猛啃几口饲料以备来年。 新年的第一天,按传统是要四处拜年的。以前听宿舍的老大说在北方,晚辈还要规规矩矩地给长辈磕头才能收到红包。现在不用面对面磕头了,微信群里漫天飞舞的红包中,依然可见这样“隆重”的大礼。当然,没有人当真。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将传统变换一个面目出现,所以传统可以成为传统,历久弥新。 无论如何,新年总是带着人们对美好的期许和愿景。送上好朋友写的“福”字,耕读君祝各位看官“年到福到,见福得福”。 今天是旧历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围炉夜话,将一些让人不太得意的事情在今天说出来,就好像这些东西都丢在旧年了(虽然你我都知道实情并非如此)。 100 年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洪宪,匆匆来去好像没有出现过,连高考都懒得提及。洪宪是我们最后一次从形式上尝试恢复帝制, 83 天的短命王朝,让我们以为从此告别了旧时代。 100 年过去了,这个世界正在变好,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美好。也许,我们永远也看不到这个世界最美好的那一天。 新环保法实施一年,号称“史上最严”,却在(几乎)遍布全中国的雾霾面前窘迫不堪。亚里士多德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环境无疑是公共事物,搭便车的冲动无处不在。我们总是要求别人做到最好,自己只要享受最终的成果。 我们希望有干净的风,有干净的水,有干净的土;我们宁愿开车也不愿搭乘公共交通,我们为了节省成本让污水直排江河,我们种出来的果蔬自己从来不吃。这是一场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易粪而食。 你们听,零点的钟声很快就会响起;你们看,那轰鸣的鞭炮声后是雾霾的狂欢。 或许,雾霾从来都没有散去,它们只是在耐心等待…… 国际歌 唐朝 唐朝 - 北京乐与路 电影原声大碟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压迫的国家、空洞的法律,/ 苛捐杂税榨穷苦;/ 富人无务独逍遥。/ 穷人的权利只是空话,/ 受够了护佑下的沉沦。/ 平等需要新的法律,/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平等!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矿井和铁路的帝王,/ 在神坛上奇丑无比。/ 他们除了劳动,/ 还抢夺过什么呢?/ 在他们的保险箱里,/ 劳动的创造一无所有!/ 从剥削者的手里,/ 他们只是讨回血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国王用烟雾来迷惑我们,/ 我们要联合向暴君开战。/ 让战士们在军队里罢工,/ 停止镇压,离开暴力机器。/ 如果他们坚持护卫敌人,/ 让我们英勇牺牲;/ 他们将会知道我们的子弹,/ 会射向我们自己的将军。/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 哪能容得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个人分类: 夜雨醉话|1903 次阅读|11 个评论
老爸老妈等你回家过年呢!
热度 9 张海霞 2016-2-6 08:31
这周学校放假了,周一最后一次组会,然后就给学生放假了。我自己每天来办公室照常工作,前几天还偶尔看到同事,见面总是这几句话:哪天回去?在哪儿过年?或者啥时候回家过年?昨天早上来的时候,前台的师傅就问:您过年不回家啊?言语之中满是疑惑,看来,真的该回家啦! 回家,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做不到,看看我在中关村居住的这个小区的真实情况吧,这是一个中科院的小区,目前居住的大多数是离退休的老人,还有我们这样为了孩子上学的租户(当然,我很幸运的是租住了一个大房子,一家四世同堂都住在这里),平时看得到学生上学放学时的热闹场景,不觉得寂寞,可是这些日子学校放假以后小区的状况就大大地改变了: 这是我早上从小区出来时看到的场景:一个花甲老人自己推着超市购物车,从外面超市购物回来,小区道路上车来车往,老人时而停下躲避,时而像怕忘记一样检查购物车里的东西,步伐沉重踉跄,冬日的寒风里老人踽踽独行的背影让人感到很孤独落寞。 这也是我早上在小区里看到的场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被推着快速走过,老人身上搭着棉衣,旁边挂着买菜的布袋,推的男子很努力往前飞奔,也不见两人言语,猜想这又是一个孤寡的老人! 这是我们刚刚在超市购买东西时看到的场景:超市里已经挂起了节日的红灯笼,可是一个又一个在那里挑选食物的老人却看不出半点儿采买年货的激动和兴奋,当然结账时看到老人艰难地弯下腰拿起东西的那一刻很想落泪 …… 是呀,平日里不觉得,到了节假日才发现身边的孤寡老人这么多,这些老人大多数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孩子们不在身边,平日里寂寞度日也就罢了,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即将到来的时候,到处是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相比之下就觉得形只影单的老人无比的孤寂和落寞,也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是不是能够尽快回来跟他们一起过年,是不是能想到老爸老妈其实真的很需要他们回家过年! 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年前从旧金山匆匆赶回来过年的一个小插曲,我们的航班是大年三十晚上六点多到的北京,家在廊坊的学生梦迪直接被父母开车接走了,另外一个外地的学生孟博跟在医院值夜班的女朋友一起买了初一早上回家的票,我一个人打车回家赶年夜饭,出租车很少,赶上和一个女孩子一起拼车,大致同路,我去回龙观北面(那时候住在北清路上),她去天通苑,上了车看她一直打电话也说不清楚具体要去的地方,才知道她是来走亲戚! 我和司机都很诧异:大年三十儿你不在自己家过年,上亲戚家来干什么?! 姑娘说:跟我妈吵架了,到我表姐家过年来了! 我和司机都很愤怒: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哪有过年去亲戚家的!不想想你妈什么感受?! 我妈哭着把我送到机场的! ...... 辗转了很久,我和司机终于把她送到了表姐约好的一个饭店门口,看到表姐和表姐夫一家三口一脸困惑在那里等她,我和司机都叹了口气:哎!现在的孩子呀!都惯坏了! 师傅,您把我放下赶快回家吧,家里的年夜饭都等着呢! 春节,回家过年,只要有父母在,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也是每年老爸老妈对我们的唯一期盼:一家人温温馨馨、团团圆圆地吃个年夜饭! 还在外漂泊的游子们, 老爸老妈等你回家过年呢!快点儿回家吧,别让爸妈昏花的双眼在三十儿的晚上泪水涟涟! 在此也提前给大家拜年,预祝朋友们:猴年春节快乐,合家团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72 次阅读|9 个评论
洗手间里的思考
热度 44 weijia2009 2015-12-7 10:04
洗手间里的思考 贾伟 记得九十年代中期有一次旅行,在上海虹桥机场转机,我走进一个卫生间,站到小便池前,感觉四周有点儿不对劲。原来右面角落里有个阿姨在打扫卫生。我偷眼看看别的伙计们,他们好像个个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小便,而我显然不行,尤其是脚旁还有拖布飞来飞去。我终于忍不住回过头去义正词严地要求那个阿姨出去,告诉她等里面没人的时候再进来。那个阿姨一怔,抬头看了我一下,很不情愿地放下手中的活她走了出去,出门时撂给我一句话:且,有什么稀奇的! 现在想想,那位女清洁工的话其实还是蛮有趣的。但那个时候咱只有二十几岁吧,尤其在美国高校呆了好些年,资历太浅,还无法用幽默的方式去理解生活中这样的尴尬事情。 昨天微信群里,看到陈安同学的一个关于日本文化的分析。他大意是说,日本长时间处于一个灾害频繁的状态,容易产生一种悲剧情怀,使得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趋向弱化,而非更加强烈。一例是《北国之春》里的一段话 :虽然早已内心相爱,至今尚未吐真情,分手已经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宁?歌词中说相爱了五年连一句公开表白都没有,这是灾害之下人们对于自身命运的一种无奈,论男女感情近乎奢侈,能隐瞒于心就不呈现了。 我觉得这是用了一个新颖的视角来分析日本文化上的差异性,很有见地!但直觉告诉我这种情感表达上的含蓄性不一定是日本岛国独有的,我们泱泱大国的国民以前其实也是这样的。从我过去跟日裔的美国教授同事打交道的经验来看,感觉他们的确比较含蓄,但这种含蓄跟同样来自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同事来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当然我这里的样本量不一定够大,产生不了convincing的结论,不过有时候小样本做精细分析,往往也能看出一些特征性的东西。譬如我感觉家庭文化背景可能是重要因素,同样是出自良好家风的日本、台湾、中国大陆的(老年)亚裔学者,他(她)们的文化还是趋同的,表达方式都比较沉稳、含蓄。而在美国高校的亚裔中青年学者中,分离度就大了,日裔学者相对而言似乎更隐忍、含蓄一点,而来自中国大陆的中青年教授则千姿百态了。 我的猜想是,导致上述文化上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跟灾害无关,而是由于日本社会里旧式(传统)文化和风俗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而中国的文化在近代饱受战乱和政治运动的冲击,已经从一个山高水长、慢条斯理的文化生态进入一个各种事物只争朝夕、野蛮生长的现代丛林节奏。站在中国这辆高速行进中的(但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的)文化列车上观察对面骑着毛驴旅行的人群,总会觉得怪怪的。 就像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已经无法理解一件新衣服、一顿有肉的年夜饭对30-40年前的同龄人意味着什么一样,我们当下的成年人也完全可能会发现生活在30-40年前人文情怀里的其他民族和国民的行为无法理解。撇开日本文化差异的讨论,我觉得以己度人式的或以常理推断问题的观察性研究,尤其在文化的研究方面,可能容易陷入方法学上的陷阱。也就是说对于一种文化的评判,需要把握好一个“坐标点”,尤其是在“坐标点”本身移动下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的把握上。 也是最近几天,微信群里在刷一个老故事 - 《酒干倘卖无》。这是一首八十年代从台湾传遍华夏大地的歌曲。酒干倘卖无是闽南语“有空酒瓶卖吗?” 的意思。 故事是讲一个跛脚的聋哑人靠收集空酒瓶为生,有一天他在街上捡到一个小女孩,他决定收养她,用空酒瓶换钱买奶粉把小孩硬是养活了下来,于是这个聋哑人与小女孩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小女孩有一付天生的好嗓子,在每个清晨女孩牵着聋哑人拄着拐杖,大声的喊着:酒干倘卖无、 酒干倘卖无。再后来,小女孩长大了,偶然的机遇下她成为了歌手,并逐渐成名了,生活发生了变化,有了房子、汽车、众多追求者,她住进大别墅,而让她的聋哑父亲依然住在酒瓶屋里,因为这样一个家庭出身让她抬不起头来!后来女孩名气越来越大,生活完全由经济人安排,老人想念女儿,去找她,总是被看门的给轰出来了。 女孩的男友是个词作家,因为地位悬殊俩人也最终分手。后来老人和那个前男友也在贫困和疾病中相继离世,男孩在他生命最后一刻写了一首歌,让人送给了那个女孩,这首歌的歌词开始就有催人泪下的效果: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女孩看到这个歌词立即哭了,多年前的往事一一再现,在演唱会上泪流满面地唱了这一首歌 -《酒干倘卖无》。 看到这里,我估计你跟我一样,也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感动。事实上,它因为教人要孝顺、不要迷失在名利场而成为了新时代的心灵鸡汤在网上广为传阅。但是,这种心灵鸡汤有鲜味却没有太多的营养价值!生活中如此富有戏剧性如此人性迷失的故事还是不多的,孩子不论在如何一个环境下成长以及未来不论到哪里,他(她)们的心灵是刻有儿时父爱母爱的烙印的 – 如果当初真实存在的话!无论是公开表白还是婉转含蓄、深藏于心,这种爱代代相传,无可取代,难以磨灭! 而站在时间的纬度看,我们近几十年的文化变化已经大到颠覆很多常理的地步。我们会看到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反面版本 – 一些清贫多年的父母向自己成功了的孩子大肆索要钱财物品,将两代亲情逼到一个难以为继的境地的案例也是越来越多。在这个名利场和享乐世界,有含辛茹苦至死热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也有把孩子当摇钱树和福利工具、在趋利文化下完全迷失的长辈,而后者恐怕并不在少数!如果你无视上一辈人(至少是一部分)的文化已经在金钱社会潜移默化这个事实,你就无法看清下一辈人行为上变化的一些重要特质。 把镜头拉开,看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一样。看高校和人才关系,我们的官媒多是用一边倒的角度去谈论这个人才是否爱国、爱校,是否成功了、或者失败了、或者他就是一个骗子;而很少探求,这个大学有没有真心实意地关爱它的人才?甚至没有人问一些更为基本的问题 - 这个大学知不知道、清不清楚它到底有些什么样的人才?有多少是真正的专业人才?再譬如,在我们学术机构的领导们心情沉重语重心长地批评那些“子民”们学术诚信度低的同时,你们不问问自己的各种学术评价、评奖、甚至是对重大事件的调查和仲裁是否公平公正,或者至少公开了呢? 再往下说就是陷入一味吐槽的境地了,不说了,文化表达的方式方法还是要含蓄一点,传统一点比较有美感!咱们呼应一下开篇上厕所的话题。为什么事隔二十多年突然会想到这么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呢?因为我刚才又碰上了一桩类似的事件。我老人家走进男洗手间,还没站稳,就听到后面厕所间门突然打开,一个人在我后面一阵风走过,还不住地sorry sorry,显然她刚才在清洁厕所忘了在门口放上标示,发现有人进来赶紧撤离。但是奇怪的是,我居然第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回头发现地上的清洁工具才推想出事情的经过。也就是说,比起二十年前的高度敏感性,我老人家迟钝多了。哎,一个人年纪一大,反应速度下降得厉害,看出去的世界也大大的不同了。
26759 次阅读|80 个评论
民主真的是欧洲几千年来的传统吗
jiangming800403 2015-11-28 12:30
如果真的认为几千年前,所谓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就是人类文明的灯塔,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谈。罗马共和国的元老院只能代表世袭贵族的利益,凯撒和奥古斯都正式因为得到了自由民的支持才最终颠覆了世袭贵族把持的元老院。同样,罗马帝国后期丧失了自由民(更不用说隶农阶层)的支持,在军事民主制的日耳曼蛮族部落面前,就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的消亡了。 民主是欧洲的传统吗?其实在古希腊诸城邦中,雅典式的民主政治,只是一个个案而已,雅典先后亡于斯巴达、马其顿。一部欧洲史最让人激动人心的是亚历山大、罗马、东罗马(拜占庭)、查理曼帝国,以及近代欧洲罗曼诺夫、霍亨索伦、哈布斯堡、波旁四大王朝,英国历史上的金雀花、都铎、斯图亚特、汉诺威诸王朝等等,以及匈奴、阿瓦尔、阿拉伯、奥斯曼突厥、蒙古(金帐汉国)等外部帝国与欧洲本土民族之间的战争。 雅典城邦、罗马共和国、波兰-立陶宛联合共和国,以及中世纪若干个骑士团这样的民主政体,在西方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只是支流而不是主流。而且在19世纪以前,民主体制在王权和帝制面前一直未能表现出充分的先进性,因为那时候的民主并不具有人民性,仅仅是少数人的贵族民主,这也是民主的波兰-立陶宛共和国被俄、德、奥三大帝国瓜分殆尽的根源,因为奉行一致同意原则的贵族议会除了争吵以外,不会做出什么有意义的结论。法兰西大革命以后,法兰西也经历了两次帝国、两次丰功伟绩。当代法兰西人津津乐道的依旧是拿破仑皇帝的丰功伟业,而不是议会民主制的第三、第四共和国的混乱政局。 甚至,18、19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成功,可能更多的并不是由于议会民主,而是学习中国科举体制建立的“文官”(公务员)制度,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就曾经非常推崇中国当时的政治文明,虽然那可能只是他头脑中的幻象而已。当然对于打破世袭贵族和有产者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垄断,避免阶层固化 文官制度可能比民主制度 起的作用更大。专门的事务官保证了社会行政的专业性和连续性,避免少数世袭贵族和脑满肠肥的资本家把社会事务搞得一团糟, 从19世纪中叶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动了现代民主中人民性的成分不断增强,这也是垄断资本主义僵而不死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歌颂具有人民性的斯堪尼亚-莱茵兰的民主模式,我没有异议。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传统的计量(2)
热度 6 fdc1947 2015-11-24 07:42
说传统的计量(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我们中国人的食,自古以来主要就是粮食。社稷是古代国家的代称,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汉字“食”所表示的就是用匙取食许多米粒 最下方的匕就是匙,中间部分是一粒米(谷粒),上面的三角是汉字亼(音ji),就是聚集的意思。古书上多用“食粟者”来代指“人”或“老百姓”,粟就是小米,这是古代中国人的主食。直至如今,我们老家还是用“不吃粥饭的”代指“不是人”来咒骂那些不干人事的坏蛋。 中国的粮食作物,古人称六谷或五谷,具体去分辨是哪五谷或六谷,我看并没有必要。《三字经》上所说 稻、粱、菽、麦、黍、稷大概可以算是这些谷物的代表。 怎样来量度这些谷物的多少呢?最方便的方法便是测量他们的体积,体积与重量是相关的,知道了体积也就知道了重量,也就是多少。 这就是汉字“量” 。《汉书·律历志》说:“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 量字的最早的意思就是“量多少”,用现在的话就是用于计量体积。实际上,我们取用这些谷物的时候,就是用升、斗这些量具的。这是最方便的量度。 过去,米店卖米都不用称称重而是用“斗”量的。下图是清代的一只斗。 国家征收税赋,佃农缴纳地租,粮食也都用斗量。直到我年轻的时候,家里到米店买米仍然叫做去“量米”——虽然,那时候粮店已经用现代的磅秤来称重。 当然,这些量具并不是只用于计量谷物,也用于其它的细碎物品或液体的体积。例如,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以斗量。又如,南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北伐粮尽,夜晚借计量粮食为名,用沙子冒充粮食以安定军心迷惑敌人,留下来“ 唱筹量沙 ”这个成语。 我们如今说:去量一下桌子的边长。这样的用法最早看来似乎是不对的,知长短应当用度,知多少才用量。不过,后来人们就不分得这样细了。不管大小、轻重、多少,不管有形的、无形的,什么都可以量。 不但可以说量长短,量轻重,也可以量力,可以量气,甚至还可以量功德。 由于量具最重要的用处是计量粮食,古人定义量的计量单位是也用粮食的多少,这是容易理解的。据说古人用可以装入1200粒中等大小的黍米的容量来定义单位“龠”。 两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龠、合、升、斗、斛,这就是汉代人所谓的五量 ,即五种计量单位。 众所周知,升这个容量的单位到现在仍然在使用,不过,秦汉时代的升比如今的升小得多。由于“升”这种量器可以用青铜铸造,所以如今各博物馆都有不少藏品,有这些实物为证,就光比文献上所载更有说服力。秦汉时代的升一般都在200ml左右。这样,一斗也不过2000ml,也是不大的体积。 孔子对当时当政者的评价是“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筲,是一种竹编的容器,即“饭筲箕”,我小时候每家都有。中午饭做了吃不完,就盛在饭筲箕里留着放在下一顿吃(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残留,古人每天就做一顿饭称饔或朝食,剩下的饭留着,傍晚热一下再吃,称为飧或餔食)。斗和筲都是小而贱的器皿,真正的“小器”。从孔子对当政者的评价,可以看到了孔子的不得志。 升和斗又都用来舀酒或其他液体,这样,它们都可以有长把。古人把天上的星星想象成地上常见的器物,于是,天上就有了北斗和南斗。我们“济南人”写的《诗经·大东》可能是诗经中最早期的诗歌之一,里面有这样的名句:“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大家不要一看见“维北有斗”,就以为是说北斗,不是的,这里所说的斗是指位于南天的斗宿。下图的左边为北斗七星,差不多就是西方人所称的大熊星座;图的右边则包含了诗歌中所谓不可以挹酒浆的斗宿和不可以簸扬的箕宿,由红色连线的六颗星是斗宿即所谓南斗六星,蓝色连线的是箕宿,它们都在如今所称的人马座。 北斗七星, 四颗星组成斗,这个斗就称为“魁” 。魁又指斗上的第一颗星,故称魁首。据说魁星是主管人们文运兴衰的,过去的读书人(当然,更有现在的迷信者)为了自己文运亨通,总是要拍它的马屁,故而许多地方都建有魁星阁。文人们连饮酒猜拳时都大声吆喝“五魁首”或“五经魁”。北斗剩下的那几颗组成斗柄,古人们早就知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写到斗,年轻的朋友可能会想到斗争的斗。其实那是另一个字:鬥或者鬬(鬥和鬬可以算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鬥是古体)。过去人们都写鬥争或鬬争。除了读音相近之外,斗、鬥两个字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如今简化字,把鬥和鬬都简化为斗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中的斗酒就是一斗酒,并不是与人“鬥酒”。 至于升斗与上升的之中的升,倒是同一个字。据说,古人把“登”假借为“升”,升就有了上升之义。后来为了与升斗的升相区别,又造出来昇和陞这两个字表示上升,不过,如今又已经全部规范为一个升字。 一升为十合。这里的合字读音为 gě ,这是古音的遗留。它的意思仍然是合,《汉书》上说 “ 合龠为合 ” ,就是两个龠合起来就称为合。在吴方言中,两个人合打一把伞,称为合( gě )伞;同住在一个住宅,称合( gě )住;两个或几个人共同购买一物然后分开称为合( gě )买(与团购相似)等等,都仍然用 gě 这个音。 斛古代为十斗。到了南宋末年,把一斛改为五斗,二斛为一石。石本来是重量的单位,又兼了容积的单位(关于石的问题,我们下一篇将仔细说)。这样,一石等于十斗,就替代了原来斛的位置,斛就几乎被“闲置”在一边了。 明清以来,“量”即容积的单位,实际使用的是: 石、斗、升、合,都是十进制。 上面已经说过,秦汉时期的升很小。后来,升、斗做得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大致地看一看各时代一升相当的如今毫升数:秦汉——200;两晋——204;南北朝——300;隋唐——600;宋——670;元——950;明清——1074。 升斗越来越大的原因还是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原因,国家的税赋是实物,地主的地租也是实物,都是粮食。量具越大,征收的税赋和缴纳的地租当然越多。实际上,这也并非中国特色,大概全世界都是如此。我不清楚外国的具体情况,但是从语词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如今的英制蒲式耳是36.368升(美国是35.238升),蒲式耳英语为bushel,系从古法语boissel中来,又来自古高卢语bostia,其义为一掬之量,一捧而已(bosta,手掌)。从一掬之量到三十多升,进步也够惊人的了。 1928 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规定用公制,把升与最接近的liter联系起来,规定 一升就是liter,即一立方分米 。这就是如今的市制,实际上与公制没有差别了。而斗、石、合等,如今都已经废弃不用了。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999 次阅读|15 个评论
说传统的计量(1)
热度 6 fdc1947 2015-11-20 08:01
说传统的计量(1) 《光明日报》11月16日称:计量单位将迎来量子化时代,“ 记者日前从中国计量院主办的“展望2025——国际计量发展重大挑战”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当前国际计量体系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国际单位制将以量子等自然界基本常数为基础重新定义。国际计量委员会正在起草关于重新修订国际单位制的草案,且有望于2018年被国际计量大会采纳。 ”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计量,而且计量也越来越国际化。我们中国最传统的几种计量即古人所谓的“度量衡”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为了留下一点印象,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些传统的计量。 孟子说:“度,然后知长短” 。度字的意思,就是“知长短”。今天我们所谓的“长度”就知长短的结果。怎么知长短呢?古人了解世界,都是从我们自己出发的。最简单而直观的方式,就是用我们的手,所以,度字的下部,就是一只手。 如今楷书化以后,那只手就写作又(符号化的手,只有三根手指,同时又是右手的意思,是右的古字),汉字中带“又”的字,都与手有关。 我们小臂的长度就是一尺(当然是古代的一尺),小臂内侧的那根长骨头就称尺骨。古人把手腕处的动脉称为寸口,从寸口到手掌根部的距离就是一寸。寸字就是一个会意字 手下面的一横就指向寸口处。后来,人们规定一尺等于十寸。 尺和寸是用来度长短的“基本单位” ,所以, 尺寸就有了“长度”的意思 。在长度这个近代才有的科学词汇出现之前,人们一般就用“尺寸”这个词来表示东西的长度或大小。 如果用寸来“度”仍然太大的话,那就只有把寸分开了, “分”就是用刀把东西剖开来 。把寸十等分,那就是一分。再要细分,那就是厘、毫,一分为十厘,一厘为十毫。厘的意思是重新整理,毫则是最细的毛。 当然,如果量度大的东西例如土地的时候,那尺和寸就都太小了。古人说,无尺寸之地,就是一点儿土地也没有。于是,人们用丈和引来“度”更长的东西。 丈就是十尺 。古代的尺短,商代的尺据说只有 16-17cm 长,秦汉时期的一尺只有 23cm 左右,形容一个人高大,那就说是丈夫。丈夫最早的意思就是高大的人,而并不是妻子的配偶,妻子的配偶是后起之义。 十丈为一引 。引是拉开弓的意思,引申为拉满弓射一箭之地,差不多一百尺了。 分、寸、尺、丈、引,汉代人称之为五度 ,就是五种度长短的单位。对于个人的生活来说,这五个单位也差不多够用了。 对于国家,国土的大小,道路的远近,用丈、引来表示还是太小了,于是用里作为新的长度单位。里本来是居住的单位,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后来作为“度”道路长短的单位,古人有以三百步为一里的,以后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到了清代的时候,就以十五引为一里。 实际上,古人以身体为度的单位还有一些。如 “咫” ,据《说文解字》等古书上说,“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中妇人就是中等个儿的女士,所以就有了咫尺的说法,表示很短的距离。 又有“寻” 。《说文解字》:“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就是说,人伸开两臂的长度为一寻,合八尺长(古代的尺短)。刘禹锡有“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诗句,说的是晋代大将王 濬楼船下江,把吴国设立在长江上的长长的铁索烧断,迫使吴国投降的事情。 两寻为“常” ,常是衣裳的裳的本字,意思是裙子,古人不分男女都穿裙,上身穿的称衣,下身穿的称裳,做一件裳(常)需要两寻即十六尺布帛(古代布帛的幅度很窄,按规定只有三咫宽),所以两寻为常。“寻常”原来与“尺寸”、“咫尺”有类似的意思。对于诸侯们来说“寻常之地”、“尺寸之地”、“咫尺之地”都是表示很少的一点地方。可是后来,这些词的意思分化了。寻常就成了普通、通常的意思了。这个过程,可能跟常字与裳字的分化也有关系。由于寻常成了普通、通常,作为两臂伸开的寻,就不大有人用了,人们又造出一个庹( tuǒ )字来表示这个意思,不过这已经是很后来的事情了。 又有“仞” ,仞也是两臂伸开,不过据说,这是度深之用的,大概与度宽的寻在姿势上有所差别,所以古书上有人称其为七尺(也有人称八尺的)。《尚书》里有“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的话,留下来九仞一篑和功亏一篑两个成语。人们还往往用壁立千仞来形容山势的险峻。 虽然有这样多的度长短的单位,但是,其基本的单位还是尺,自从汉代以后实际使用的也是以尺为中心的分、寸、尺、丈、引这五度。尺的长度定了,其他单位也就随之而定。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计量单位总是需要规范化。关于尺的定义,古人有“黍尺”之说,也就是中等大小的一百粒黍米摆起来就是一尺。这种传说是否真的有人用过,现在当然不好考证了。但是,就像这么多年来,国际上长度计量用放在巴黎的米尺原器作标准相类似, 历代中央统治者总是要做出标准的尺子,公布于天下。这是作为他权力的象征,称为“制度” 。这是制度这个词的本义。那是天子的专利,别人不可以僭越的。 由于尺的大小适合于流传、保存,所以,我们如今还能够见到自古至今的许多尺的实物。材质有铜、骨、象牙、木、竹等。 周代的一尺只有 23cm 左右,汉代的尺大约为 23.2cm 。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论语》中所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六尺还不到 140cm ,确实是未成年的孩子。而荀子 《劝学》中 “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 七尺才是一米六十几的成年人。以后的七尺男儿大概就是从这里起用的。 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朝的尺约在 24-25cm 之间,北朝的则在 28 、 29cm 左右,不过到了南朝的末期,一尺也长到了约 30cm 。隋唐时期的尺也多在 29 、 30cm 。 宋代的尺为 31.6cm 。明清的尺为 32cm 。 不过,中国封建时代,山高皇帝远,各地、各家往往有一些“私尺”,大小有出入。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尺子越来越长,这是什么道理?中国古代的税赋往往是实物税赋,即上交粮食和布帛(绢、绵等),而绢等总是要用尺子计量的。朝廷“无道”的时代就格外增加的快一些。是不是这个道理?我想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 1928 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决定采用“万国公制”,而以传统度量衡作为过渡,但加以改造,使之与公制有一个较为简便的换算即形成新的市制。 这简便的换算便是以 3 尺为 1 米,这样得到了 3 寸为 1 分米, 3 分为 1 厘米。并规定 2 里为 1 公里(如今称 1 千米)。这就是如今的市制长度。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64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像 爱因斯坦 那样 思考 问题
热度 3 张能立 2015-10-30 19:46
其实,人 要 聪明,在 某种 意义上,一点 都 不难:像 爱因斯坦 那样 思考 问题。 但是,人们 往往 羡慕 和 惊艳 爱因斯坦的 成就,不愿意 模仿 他的 思维 模式。我 发现 这点的 时候,自己 都 很 惊讶。普通人 肯定 不可能 取得 爱因斯坦 那样的 成就的,否则,爱因斯坦 就不是 爱因斯坦。 虽然 普 通人 不可能 取得 爱因斯坦 那样的 成就,但是 完全 可以 模仿 爱因斯坦 那样 思考 问题,前提 就是 只需要 普通人 像 向 恋人 求婚 那样 说:我 愿意! 对于 普通人 来说,问题 恰恰 在 这里。 普通人 可以 向 热恋的 情人 说:我 愿意,但是,很难 内心 愿意 像 爱因斯坦 那样 思考 问题。 其实,任何 普通人,像 爱因斯坦 那样 思考 问题的 时候,已经 脱胎换骨了-- 从此 不再 普通。虽然,不可能 有 爱因斯坦 那样的 成就,但是,拥有 爱因斯坦 那样的 思维 方式。反之,哪怕 各种 著作 等身,但是,不愿意 按照 爱因斯坦 那样的 思维 模式 思考 问题,再多 名誉,仍然 还是 普通。 我 认真 学习 过 爱因斯坦的 传记,对于 他的 思维 模式,非常 震惊。例如, 思想 实验 。在 瑞士的 那段 时光,爱因斯坦 每天 要 经过 钟楼 去 专利局 上班。当 他 看到 钟楼的 钟表 时,产生了 灵感: 时间的 同时性 问题 。学 物理的 人 都知道,他 是 采用 “火车 思想 实验” , 揭示了 时间 并不是 可以 独立 存在的,而是 与 运动 存在 关系。“火车 思想 实验”, 如图1 和 图2 所示: 图1 火车 思想 实验 - 1 爱因斯坦 是 这样 设计 火车 思想 实验的:假设 站台 上 有 A 和 B 两点,在 A 和 B 之间的 中点 M 处 有一 观察者。假定 一闪电 同时 击中 A 和 B 两点。这里的 “ 同时 ” 是 什么 意思 呢?这个 问题,对于 普通人 而言,是不值得 思考的 问题。爱因斯坦的 伟大 就 伟大 在 这个 地方--见微知著。他 认为 “ 同时 ” 需要 给出 操作 定义 :从 A 点 发出的 关 和 从 B 点 发出的 光,到达 M 点的 时间 相同。 进一步 假定,假如 站台 停有 一辆 列车,一位 乘客 恰好 也在 列车的 M ' 位置,且M' 和 M 同处 AB 直线 的 中心线上。 这个 时候 乘客 也能 像 站在 站台 M 处的 观察者 那样, 观察到 闪电 “ 同时 ” 击中 A 和 B,原因是 从分别 A 点 和 B 点 发出的 光,到达 M' 处的 时间 相同。 再 进一步 假定,如果 这辆 列车 不是 静止地 停靠 在 站台,而是 以 V = V 0 的 速度,均速 从 左 向 右 运动,上述的 “ 同时 ” 就 发生了 变化。如图2 所示: 图1 火车 思想 实验 - 2 因为 火车上的 乘客 是 以 V 0 的 速度 迎着 B 点 运动的,因此,在 站台 观察者 看来 从 A 点 和 B 点 同时 发出的 光,对于 运动的 列车的 乘客 来说,B 点 发出的 光 比 A 点 发出的 光 先到达。 换句话 说,对于 站台 观察者 而言的 同时性 事件,对于 运动的 列车上的 乘客 来说,并不同时 。直截了当地说, 这个 思想 实验 揭示了:并不存在 绝对的 时间,任何 参照系 都有 自身的 相对 时间 。对于 爱因斯坦 天才般的 思想,曾经 提出 量子 不确定性 原理的 维尔纳.海森堡 评价道:“这是 对 物理学 基础的 改变,它 出人意料,激进 而 彻底,需要 一个 富有 勇气 和 革命 精神的 年轻 天才 来 完成。” 其实,这个 实验 无法 真正 开展,因此,才 称为 思想 实验。 我 是 中国人,知道 爱因斯坦 这样的 思维 模式,汉语(思维) 产生 不了。于是,我 慢慢 感受到 祖宗 遗产 对于 我们 后人 思维的 束缚。为了 唤醒 同胞们 对 祖宗 遗产的 bugs的 认知,我 采用 一般人 眼中的 极端 方式 “卧倒” ,如图3 所示: 图3 “卧倒” 风波 当然,我的 这个 目的,不仅 远远 没有 达到,反而 招致 学校 部分 领导、同事 和 学生的 误解,差一点 因此 下课。 一个 很有趣的 现象 是,我 曾 就“像 爱因斯坦 那样 思考” 这个 观点,与 两位 具有 博士 学位的 老师 交流(不在 同一 场合),他们 居然 观点 是 一样的:“爱因斯坦 那样的 思维 方式,需要 他 那样的 大脑”。我 接着 说:“你们 试都不愿意 尝试 一下,怎么 就 得出 自己 不能 像 爱因斯坦 那样 思考 问题的 呢?”他们 无言以对。 中国人 愿意 山寨 洋人的 产品,例如:汽车、手机、电器、建筑物、LV包等,却不愿意 模仿 西方 思想家的 思维 模式 思考 问题,这是 一个 非常 有趣的 社会 现象 。如果 说 对于 普通 老百姓 而言,不愿意 模仿 西方 思想家的 思维 模式,还 情有可原的 话,那么,以 科研 为 导向的 中国 大学 老师 也不愿意 模仿,就 令人费解。 事实上,如果 从事 科研的 中国 老师,不模仿 爱因斯坦 等 西方 思想家的 思维 模式,那么,从事 科学 研究,与 “农民 摸鱼” 没有 什么 两样 。“农民 摸鱼” 是 毛时代 特有的 现象。生产队 将 鱼塘的 鱼 打捞 一遍 之后,然后 就 “放野”。“放野”的 意思 是 人人 都可以 去 鱼塘 摸鱼,谁摸到 鱼 归 谁 所有。如图4 所示: 图4 农民 摸鱼 一个 不争的 结论 是,假如 爱因斯坦 没有 提出 相对论,谁能够 像 他 那样 思考 问题,一样 可以 提出 相对论。简单说, 思维 是 可逆的 。因此,爱因斯坦 虽然 率先 提出了 相对论,但是,后人 不必 为 自己 没有 提出 而 遗憾。 完全 可以 模仿 他的 思维 模式,还要 更多的 “相对论”,可以 采用 他的 思维 模式 去 发现! 参考 文献: 沃尔特艾萨克森 著,张卜天 译,《爱因斯坦传》,湖南科技出版社,2015年1月,p111
个人分类: 教育|35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阅藏杂谈22,佛经超越古今,永不过时!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5-10-30 00:34
佛经在世间的文字流传,其表现形式也会体现世间法的因缘流变,但其内容源于佛陀自证的境界,超越古今变化,永不过时。所以,虽然佛陀降迹于印度,但是却不可说佛法是印度文化的产物。佛法东传中国,在表现形式上自然有适应中国文化的一面,然而其真正的精神却不为中国文化所限。同样的道理,佛法在现代社会的流传,自然也要适应今天的因缘,但是这并不是说今天人们的共业就成为衡量佛法的准绳了。所以,在佛经与今天世俗流行观念不相同的地方,断不可随便用世俗观念来更正佛法,反要透过佛法与世俗观念的张力来反省我们时代的局限和不足,发忏悔心,回俗向真,这是我们阅读藏经的基本原则。否则,我们就顺着世俗观念流转六道好了,干嘛要学习佛陀经典?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27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医学与发展历程
benlion 2015-10-2 15:20
自中国走向近现代化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中西文化和中西科学论争,核心就是中医学说和儒家文化。 然而,在体制上和形态上,经历了: 1)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西欧-美国模式,2)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东欧-苏联模式,以及3)改革开放的苏联-美国2轨制模式的3个时期。 A)在1)和3)都存在儒家现代化或新儒家的发展,B)在2)有中医与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而我一直探索与思考的就是A)和B)的中西文化融合路径 - 即,张岱年的综合创新。 中国科学和走向现代化,为何艰难? 以系统医学为例: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国际上的1)计算机科学和2)分子生物学与50年代到70年代的3)系统科学等,几乎同时传入中国,而又与中医药现代化相遇。 从而,在中国的1992年-1996年阐述了系统医学概念与学科体系 -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现代概念。 然而,I - 仍然存在a)中医理论、b)系统科学、c)生物信息学、d)组学的分子生物学等层面的各类分别形态。 其实,II - 从a)到系统医学是哲学分析和数学的转换,从b)到系统医学是理论和系统模型的发展,从c)到系统医学是模拟方法和范式的转换和从 d)到系统医学是理论和系统方法的转换。 也就是,从I到II不是一个简单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思维和方法层面的变换。 这就是,为何经历了30年漫长的探索与思考历程。 -(02/10/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工业化科学|2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他导师是谁啊?
热度 43 wangdh 2015-9-5 09:35
他导师是谁啊? —思考一个现象:团队文化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 王德华 ) 学术会议上,或研究生考核会议上,看到有些研究生演讲精彩,倍有范儿,会忍不住问,他是谁的学生? 听到有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也会问,他的导师是谁? 看到一个研究生集体团结协作、和谐温馨、彬彬有礼,你也会问,他们是谁的学生? 同样,遇到研究生没有礼貌、出口粗话、行为失范,也会问,他的导师是谁?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导师对研究生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学生的为人处世、行为规范、修养品行与导师有直接关系吗?有间接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关系?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有些问题思考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我们都知道有个说法,名师出高徒。所谓名师,一定有其特殊的魅力和影响力,所以才出高徒。 我们也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我是一直相信文化和传统的力量,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所以,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和传统的集体,对其成员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研究生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乐于助人、积极向上,也有些研究生行为粗鲁、自私自利、散漫自由。有时候在学术会议上,看到一些学生的演讲风格,就能判断出他(她)是谁的学生。也有些时候,看到行为失范、缺少公共意识的学生,或者傲气十足、目中无人的学生,如果知道他的导师是谁,也会黯然一笑。看来,人们对于导师对研究生学术、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是有所期望的。 考察一个科学家族的文化和传统,如何维持和传承,当是很有必要和价值的。导师的学术品位、学术视野、为人处世、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对学生有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对有些学生影响大,有些学生影响小,有些学生也会没有任何影响,这种差异是存在的。 从自己这些年培养和管理研究生的经历看,作为研究生的成年人,在性格、品行等方面已经是很难改变的,其年幼时期受家庭和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很大,很多方面已经固化定型。导师在学术、思维等方面,对研究生的影响还是有空间的。如果说导师在除了学术方面还有其他影响的话,这些影响应该是有条件的。在某些条件下,学生在其后学术生涯的某个阶段,也会不自觉延续导师的一些思想和做法。 如果师生相互之间有隔阂,相互不坦诚,没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师生相互存有疑忌,事情就很麻烦。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对其产生一些影响,文化传统好的集体,学生发展会健康全面。没有文化、没有传统的集体,学生的发展会受到影响。声誉好的集体,每个个体都受益。有着良好声誉的导师,其学生在日后的发展中会受益。声誉差的导师,其学生也会在日后的学术生涯中也会受到牵连。但现实中,声誉好的导师,也会有不怎么样的学生。声誉一般的导师,也会有品行优良的学生。 良禽择木而栖。研究生择师,自然也是尽量选择良师。何为良师?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己业务发展的,当为良。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46910 次阅读|46 个评论
在门和门的对面
pingguo 2015-6-26 19:36
吱呀一声,木门打开, 声音有故事有年头, 以为会走出传说中的女子。 乡下才见得到这样的木门, 门上挂着两只铁环, 当铁环静止,木门随即沉默, 望不到尽头的沉默。 门前挂满蜘蛛网, 新网与旧网交织。 伫立良久,感觉有人出入, 著长衫,梳辫子,手拎包袱, 之乎者也地进,之乎者也地出。 这幻觉持续了至少两千年。 不远处的另一扇门, 互为镜子似的相对, 像是有世仇,有怀疑。 当我从一扇门望向另一扇门, 仿佛从一张面孔望向另一张面孔, 分不清是被带到了梦里, 还是刚刚从梦里醒来。 不断重复的梦境像一个漩涡, 无形的束缚,已成为习惯。 我不喜欢重复或者相似的东西, 哪怕是两块玉石的相似, 哪怕是两个标点符号的相似。 有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阳光落在木门上, 他将终止这种说法。 2015-06-24
个人分类: 诗歌|1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中介玛雅房屋总经理谈“互联网+”
francy 2015-3-13 17:58
时政频道 国内 传统中介玛雅房屋总经理谈“互联网+” 2015-03-13 16:28   来源: 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5-03-13 16:28:51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责任编辑:张宁    光明网3月13日讯 (记者 沈阳)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中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引入了“互联网+”的概念也谈到了“O2O”,包括:“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 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玛雅房屋总经理刘连智(左)和河北公司总经理臧志军 沈阳摄影   这些经济模式新描述到底会不会影响各行各业?光明网记者今天同玛雅房屋公司总经理刘连智先生对话提供一个视角。玛雅房屋公司已经有12年的历史,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4年底认定、玛雅房屋公司因其国内门店数已经有1600多家,是国内门店数最多的房屋中介公司。   光明网记者:刘总,您好!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在互联网时代,正被互联网改造或者迫到墙边求转型寻生态的行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在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比如,快递业务替代邮政业务;支付宝业务替代银行业务;微信业务替代通讯业务;滴滴快的替代出租行业业务等。这些都是互联网的力量,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作为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买卖房子这件事,在“互联网+”风潮中,我们也见到了象搜房网那样上市了反而寻找落地的互联网企业,而在传统的房地产中介行业中,“互联网+”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普遍,您认为这怎么解读?   刘连智(玛雅房屋):房产中介跟互联网的结合本来就不只是单纯的网上流量买卖的关系,而是线上、线下全面关联的应用。比如,像玛雅房屋公司这样的加盟和销售平台,自从在插上移动互联网和品牌商标的翅膀后,在过去两年多短短的时间,就迅速在祖国大江南北开花结果,公司的中介业务量比前9年的总和翻了几倍,同时也成为全国二、三线城市,特别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家喻户晓的典范中介,加盟连锁企业规模越来越多。   光明网记者:是的,我在三年前你们成立10周年时、第一次去甘肃兰州市你们原来的总部,在我采访其他当地其他专家时,偶尔提到了玛雅房屋,想不到的是:都对玛雅房屋称不绝口。第二年在陕西西安市采访,见到很多玛雅房屋门店,问当地媒体同行,他们也提到玛雅房屋代理的“强势”与服务规模在当地口啤很好。所以,才开始注意到这个在北(京)、上(海)、广(州)名不经传的房屋中介。你们到底用了什么模式可以认百姓认可而获得发展地呢?   刘连智(玛雅房屋):玛雅房屋是以特许经营为发展模式的全国性房地产中介连锁机构,我们的经营模式采用 “先拓展,后庆典,核心店,区域片”的加盟模式,经营模式是“五会”品牌宣传。   这样的系统优势还包括:一是超前的运营模式和前瞻的交易资金控管系统、二是统一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三是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全国教育训练体系、支援服务体系、专用房客管理体系、研究发展基金等体系)高效运行;这些都给中介服务提供了盈利的支持动力和保障。   玛雅房屋公司不仅经营二手房中介,还有一手楼开发、投资担保等一系列实体业务和服务性业务,经营业务从直营业务、加盟业务、新房业务、类金融业务、投资理财业务等五大板块进行作业;现在我们的注册商标成了国内房屋中介行业惟一的驰名商标、有自己的各项设计专利、多项知识产权。这些对了中介仲量行业而言,就是品牌认知度,就是互联网思维,也符合李总理提出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光明网记者:是的,感谢您用玛雅房屋近三年发展数据,给我们解读房屋中介行业的“互联网+”实战案例,祝你们在未来业务更上一层楼!   刘连智(玛雅房屋):谢谢! http://politics.gmw.cn/2015-03/13/content_15096090.htm 时政频道 国内 传统中介玛雅房屋总经理谈“互联网+” 2015-03-13 16:28   来源: 光明网   我有话说 http://politics.gmw.cn/2015-03/13/content_15096090.htm
个人分类: 玛雅房屋|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消防表演背后的“鳶人”文化
热度 2 fpe 2015-3-8 20:21
日本消防表演背后的“鳶(读鸳)人”文化 最近有人在两会上提出重建中国志愿消防传统的提案,我又不以为然,军事消防投入不足,志愿消防也是白搭。中国古代志愿消防的文化和传统,早已被当代消防制度破坏殆尽。如果现在需要恢复,传统从哪里来?经费从哪里来?技能从哪里来?一说中国消防文化我就特别郁闷,这里还是说一说日本的消防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故事背景。 每年 1 月 6 日,是日本社会的消防节,是日,会有很多身着传统江户时代服装的消防队员,站在竹竿上搞杂技表演,对外行而言,这是哗众取巧的杂耍,外行看热闹,日本消防节是即热闹又精彩,似乎很好看。对笔者而言,这是日本的消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强烈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化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入认识一番。 图 1. 日本的消防杂技有着300多年的文化沉淀。 每一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历史悠久,日本也不例外。根据德文版的《消防技术史》记载,日本的消防始于公元 644 年。据历史书 Nihongi 上报道:在每一座城门附近,设置一个船型大桶,储存(消防)水源,和几十个木制勾叉。因此,这样就算完成了防火准备。如果据此以为日本消防史从此开始,那就太随意了。因为日本的消防队伍是 1000 年之后才有开办,中间的 1000 年,气候温暖,火灾很少,根本没有消防的必要性。另据历史记载,日本的灭火行动以有组织的形式出现是在平安时代( 794 年~ 1190 年),为了防止宫殿火灾,设有 “ 禁里火消 ” 。平安时代大抵与宋代同时,所以日本对宋代的军巡铺制度借鉴不少,最典型的就是派出所制度与大宋军巡铺制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日本消防的发端,应当从 1629 年的“大名火之番”开办算起。大名是日本的诸侯,当时的幕府命令数十名大名在其所规定的区域内,负责消防和治安。宽永 6 年 (公元 1629 年)江户幕府为保护江户城任命大名为火之番,设置为大名火消。与此对应的是中国在 1627 年发行《远西奇器图说》,第一次引入欧洲的消防泵浦技术,用于灭火行动。伦敦在 1633 年发生大火,这是一个气候的暖相周期,火灾蔓延快,所以对灭火工作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的日本社会对火灾有着深深的恐惧和担心,其消防制度是建立在三次著名的灾难之上的。日本国土狭窄,人口密集,气候多变,灭火落后,因此对社区火灾比较敏感。 1657 年发生最著名的江户(东京旧称)大火(图 2 ),又称“明历大火”、 “ 振袖大火 ” ,烧死 10 万人,是古代社会城市生活难以想象的损失,其他任何地方没有匹配的灾难(中国历史上损失最高的火灾是公元 404 年的广州大火(卢循之乱,损失 3 万多人)。 1660 年前后,中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城市大火,当然它们都没有 1666 年的伦敦大火出名。 图 2. 发生在 1657 年的明历大火 振袖大火( 1657 年)之后的万治元年( 1658 年),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又命旗本(幕府将军之家臣)为火消役,归幕府直属机构,它被称为定火消,作为消防人员守卫江户城。可以说这是日本第一支常设的具有公共性质的常备消防组织。与日本消防可以对应的是, 1662 年天津贡生武廷豫开办天津同善救火会, 1667 年江南按察使章秉法在金陵开设水龙局, 1669 年,闽浙总督刘兆麒在杭州开办救火兵丁。这是一个冷相气候周期,风干物燥,点火容易,范围广大,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防火救火,有了群众参与的必要性。 但是,不论大名火消也好、定火消也罢,全都是以保卫江户城、大名官邸为主要目的的,是主要的宫廷和官方的灭火组织。 1720 年(我的资料很矛盾,似乎这个年代有问题),拥有 150 万人口的江户又一次大面积被焚,武士(贵族)消防队的效率低下呈现在政府面前,于是开始从平民中征集义勇消防队员,免除他们对领主的差役作为补偿。这一级地方上组建的定火消(作为町一级的火消组),由町里出消火者担任消火的任务。亨保 3 年(公元 1718 年)将此改编为町火消的第 2 年,设置了伊吕波 48 组(即各组以日文假名为代号)。这些消防队伍隶属警察部门,其首长及助手并不懂火灾。这样,江户时代的后期,大名火消、定火消以及町火消担负着各自的灭火活动。可以说,定火消相当于官方的消防,町火消是民间消防团的前身。 组成江户町火消的人手就是“鳶人”,相当于近代消防组的消防队员,他们经常需要到高处救人灭火或抢运火场贵重财物,因此特别强调他们的火场技能。 1718 年之后,由于这些鳶人好逞勇斗狠,易滋生事端,幕府逐渐把他们从各地消防组织中排除。不过又逐步恢复了,可能与气候的变化有关。鳶人的佣金和灭火器具的维修费用由各町成员共同承担。江户时代的鳶人经常纹身,在火场和格斗场所表现勇力,其头领“头取”也相互比较衣着华美和宴席讲究,这是为各自的町争面子,是地方自治的表现之一。 注意,在 1724 年之前,日本的消防称作火消,火消意味着火场只有一种战术,就是用水灭火(似乎是废话吗?),而消防,代表了火场的两种战术,消火是用水灭火,防火是防止火势蔓延,主要用勾叉对付燃烧的燃料,勾到地面灭火。这种近场战术的发明,也是在 1720 年前后的冷相气候背景条件下才有可能。 以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1754 年,日本在荷兰技师的帮助下,改造“龙吐水”,这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泵浦。 1782 年,日本又大批进口外国泵浦,大概是英国 Newshame 型泵浦。 1899 年,日本的自来水管道建成。上述每一个消防决策的节点都是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其中包含了30年气候周期性,因此是气候变化所推动的文明进程。 进入明治时代,随着江户幕府的瓦解,大名火消被废止,定火消在明治 2 年(公元 1869 年)也被废止。町火消也在明治 3 年 (公元 1870 年)改编为 “ 消防组 ” 。注意, 1871 年芝加哥大火,这是全球变暖的高峰年,因此产生很多极端气候造成的火灾。 从那以后,明治 7 年( 1874 年)消防事务的管理移交到东京警视厅,警视厅直接制定了与消防组有关的《消防章程》, 成为明治消防制度组织活动的基础。明治 13 年( 1880 年) 6 月,内务省警视局设置了消防本部,成为现在消防体制的基础,官方的消防制度诞生。 1918 年,日本才建立全职消防部门,主要在 6 个城市东京,大阪、神户、京都、 Nagoya (名古屋)和 Yokohama (横滨)。在二战末期,重要的工业城市如长崎也开始有全职消防部门,其他地区则主要依赖义勇消防队。 1939 年,日本的消防曾经一度归警察管理,以适应战时的管理需要。 1947 年在美国代表的强力干涉下,日本的消防从警察体制中解脱出来,成立职业化的专业消防队伍。 1923 年关东大震灾所引发的火灾 ( 地震之后引发的大火 ) ,一次性在避难广场上烧死 4 万人(大火造成的火致流动与外来供风产生了强劲剪切流动,见图 2 ),全部死亡 10 万以上。由于自来水管路在地震中的损坏,导致救火困难。但是只有那些“鳶人”凭籍着日本传统消防文化传承下来的丰富经验、技能和判断力,在绝望中反而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和财产。由于火场大多数人非专业,缺水源,所以传统的破拆消防法反而得到用武之地。因此,“鳶人”所代表的破拆传统又得到重视,这是日本消防文化中重视江户时代传统救火技术的由来。 图 3. 当事人根据艺术化想象描绘的 1923 年东京大地震之后发生的火旋风。 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在高空玩杂技的日本消防队员,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在玩杂耍,他们所表现是是 1657 年明历大火所带来的, 1923 年关东大地震所复兴的江户时代重视技能的消防文化和传统,这是平均年薪 700 万日元的职业消防队员的基本功展示表演,是对日本多灾多难的历史和文化的一个表现和安慰。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从日本的经验中看出在中国复兴志愿消防制度的困难?第一,志愿消防是基于地方财政,意味着地方自治,这是禁忌话题;第二,消防是玩命,玩命需要提高待遇,现在军事消防的待遇那么低,中国凭什么能够玩转志愿消防?第三,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消防文化是津门救火会,从 1662 年一直苟延残喘到 1980 年代,最终也没有存活下来。消灭中国文化是很容易的,只需要一声令下,复兴文化就未必那么容易了,懂得文化传统的人不多了。第四,办好消防需要重视两个重点环节,一是知识,二是技能。当前的制度,既不重视知识,也不重视技能,请问办志愿消防又会重视哪一样?所以,还是要从当前的制度入手改革,不要再搞新制度了,中国名义上的志愿消防太多了,何必再搞一些新的不着边际的东西?还是向日本学习,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逐步恢复那些有用的东西,从日本“拿来”的中国当前的军事消防制度,未必能够满足未来的社会需要。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7488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书本无用,可我偏要读
热度 7 sucreal 2015-2-27 01:21
近日,上海大学王磊光博士的一篇《返乡笔记》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http://sh.qq.com/a/20150226/013451.htm 。在评论中,“读书无用”的观点又摆在了人们面前。那么,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有用”。现在社会上评价一样东西有没有“用”,经常理解为能否给人带来利益,这个利益无非就是“富”“贵”二字。如果把求取富贵当成“有用”,那么,我说读书有苦,读书有乐,可读书就是没有“用”。 一方面,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而知识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了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我们通过读书来获取相应的知识,必须要我们付出时间,付出辛劳,正所谓“十年寒窗苦”,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见,读书有苦。另一方面,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感受美,感受智慧,感受历史的深厚,感受世间的沧桑,我们从读书充实自我,满足求知欲,获得成就感,从这个角度讲,读书也有乐。 但是,读书能让人求取富贵吗?可不一定! 首先,知识改变命运,不是读书改变命运。人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就有机会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价值,取得更丰厚的回报。但是,读书只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很多情况下甚至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率的手段。我们早就总结出“纸上得来终觉浅”,总结出“尽信书不如无书”。获取财富有获取财富的条件,这种条件不是靠读书就能满足的。很多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进入社会才发现,社会上有得是书本上没讲到的知识。如果说获取财富算“有用”,那读书可不就没用么。 其次,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不是你晋身的阶梯。很多人沉浸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里,以为读书就能获取权力。权力有权力运转的规则,读遍权谋的书籍,也未必能参透权力的规则。前段时间有很多官员热衷于获得一个学位,殊不知,获得学位只是他们那套 升官 “组合拳”中的一个招式而已,他们不是真的要读书,只是在遵守一个权力的规则,等这个规则有转换,读书这件事也就丢弃一旁。如果说攫取权力算“有用”,那读书可不就没用么。 我们一直在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怎么能没用呢,“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激励了多少读书人。可是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么?苏秦归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的时候,他的黄金屋呢?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时候,他的千钟粟呢?《儒林外史》里马二先生说得好:“(就是孔夫子在今)就日日讲‘言寡尤,行寡悔’,哪个给你官做!”分明是做官才有颜如玉、黄金屋、千钟粟。现在我们把高考异化成了“现代科举”,考得好的学子要在乡里披红戴花。你考上的时候给了你举人的待遇,等你学成回家,乡亲们发现你一点权力财富没有还是穷秀才的落魄样,自然要说“读书无用”。现在流行的“读书无用”,其实也是对封建时代“读书万能”的否定。 要想破除“读书无用论”,先要破除“读书万能论”,读书并不一定使人富有,读书也并不一定使人高贵。读书上学是个人的选择,我们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为了获得快乐而读书,不是因为读书能让我们富贵。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现在如果有人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也想跟他说一句:“何必说‘用’!我自己愿意而已。”
310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谢克昌院士: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不革命不行
redtree 2015-1-3 10:44
谢克昌院士: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不革命不行 作者:陆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 10:36:20 ■本报记者 陆琦 近日有研究指出,不清洁的能源使用是我国雾霾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而不清洁能源最主要是煤炭。一时间,公众“谈煤色变”。 “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不革命不行。”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负责人谢克昌谢克昌 院士日前对记者坦言。不过,他指出,“去煤化”不可取,煤炭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煤炭领域革命的核心在于整体推进煤炭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清洁利用。” 煤炭仍是我国主体能源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以2010年为例,煤炭提供了电力燃料的80%、钢铁用能的86%、建材用能的79%、化工用能的36%。 “煤炭仍是我国主体能源,这是由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的。”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杨昆说。他表示,虽然我国正在压缩煤炭比例,但国情还是以煤为主。《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提出到2020年,煤炭消费量约42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量比例仍高达62%左右。 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煤炭消费量仍将大幅增加。据初步估计,到2030年我国能源需求将达55亿吨标准煤,在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充分开发的情况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仍在50%~55%,消费量将达45亿吨左右。 就全球来看,煤炭在能源发展中也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BP(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4》显示,过去10年煤炭作为发展最快的一次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从2004年的27.2%增长至2013年的30.1%。第22届世界能源大会的官方报告指出,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能源构成的基础,煤炭仍将长期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产能”应是调控方向 目前,我国煤炭经济已结束“黄金十年”,处于疲软状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我国煤炭行业正逐步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消化超前产能和库存、环境制约增强、结构调整攻坚的发展时期。以秦皇岛为例,自2012年下半年至今,该市5500大卡煤价每吨下跌了340元,煤炭企业亏损量已超过70%。 “这与一定时期以来我国煤炭开发方式粗放、煤炭产能调控政策不科学紧密相关,也误导了煤炭市场各类主体的行为。”对此,谢克昌提出“科学产能”的概念,即在保证持续开发储量的前提下,用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开采煤炭资源的生产能力。 按区域看,他表示,晋陕蒙宁甘区科学产能增加潜力较大,应尽快制定区域性的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及科技研发规划;华东和东北区科学产能很难继续提高,应关停无法改造的非科学产能矿井;新青区尚未进行大规模开发,应严格开发准入和科学产能标准,避免增加非科学产能。 “基于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条件以及资源开发所面临的多重约束和影响,新形势下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布局应该调整为‘保护与减轻东部,稳定开发中部,加快开发西部’。”谢克昌说。 此外,专家们结合能源流向和各区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输煤输电比较,发现输煤输电综合平衡点在1800~2000公里左右。其中,山西、蒙西、宁夏等煤炭基地距离中东部负荷中心较近,输电有一定优势;新疆离负荷中心较远,从长远角度看应重点考虑输煤。 节能是最优先的能源增量 按现有技术条件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测算,203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必须控制在20亿吨以下;但考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预期2030年我国煤炭需求量将达到45亿吨以上。这一矛盾如何破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认为,关键是大力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谢克昌也表示:“解决这一尖锐矛盾的途径在于技术进步,必须大幅度降低单位煤炭消费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以及其他污染控制技术的开发应用。” 在环境污染严重、碳排放压力巨大、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客观条件下,谢克昌认为,煤基多联产技术为煤炭高效、清洁、低碳及多用途利用提供了重要途径,应作为我国煤炭利用的重点发展方向。 “煤炭生产和消费革命,除了煤炭行业本身,大量用煤行业也要参与进来。”徐匡迪说。据测算,应用端节约1吨标煤,相当于供应端减少3吨标煤。 在谢克昌看来,节能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还可以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10年至2030年,通过节能就可以减少这期间碳排放总量的56.9%,高于通过可再生能源、CCUS和核能减排的总和。 《中国科学报》 (2015-01-01 第4版 综合)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1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benlion 2014-11-15 14:59
创造论与进化论,体现的是宗教与科学之争;然而,进化论的含义就有“进化论”的进化,也就是科学的发展观。宗教的不变论是恒久性概念;因而,必然是以历史的不可篡改和人类延续和生存的价值观为永恒的目的。 中国传统哲学,以伦理和道德哲学为主,对法国人本或人文主义有一定影响;但是,不一定等于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可能“准宗教”或宗教的伦理诠释更合适。 人文( Humanities )和人文精神是已有的概念和定义,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发现和发明,得到承认和接受,就成为了历史的传统,在以往的基础上开拓与发展,则是创造和创新 – 古今中外文献没有的新知识。 科学有传统,伦理也有传统;但是,科学不能停止进步,伦理和道德也不应停滞发展,而这个任务,在思想层面就是哲学,哲学的时代精神 - 人文哲学的任务是新伦理,科学哲学的任务是新科学。 哲学,不仅包括逻辑、伦理和审美,也包括自然哲学(希腊比较强)、社会哲学和精神哲学(印度比较强),以及 1 )宗教哲学(犹太 - 基督教比较强)、人文哲学; 2 )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中国哲学,偏向于 1 )社会哲学和人文哲学等;但是, 2 )科学哲学则是现代开始于维尔纳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 欧洲科学建立,先有经验主义,到美国为实用主义。现代西方,已经进入福利国家和后工业化社会,我国则仍处于前工业化时代,思维滞后 - 这是难以创新的重要原因。 因而,进化论为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传统和环境限制论,只理解了 “ 适者生存 ” ,却没有理解生物改造环境和 “ 发展进化 ” ,也没有理解进化论的物种起源与变异,也就是传统与发展的关系。 - (传统与未来) -
个人分类: 启蒙教育|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师大语文老师不要歪曲习总的意思
热度 18 bioxncai 2014-9-14 10:10
按语: 前几天习总在北师大考察时表达过不赞成将古诗从语文课本中删除的观点,北师大的一位语文老师旋即表态说:“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有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其反应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古典诗词在她的主持下要增加到22篇也是令人震惊的! 习总什么时候教你这么做了?我们不是经常说要科学地领会毛泽东思想吗?而不是形而上学、机械地、片面地理解对不对?道理不是一样吗?习总的原意是,中国既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也不要忘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中西优秀文化的融合,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完全可以从历年来国家领导人的言行,以及相关的决策看到这一点。 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了,中国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有正确逻辑推理能力的、富有创造力的公民,所以语文课本中如何编入古诗词、以什么形式、编入多少数量,都要本着合理、科学的原则,而不是随心所欲。这也是下面这篇文章所要说的。 看到北师大这位掌握着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编写大权的人的言行,我很理解那些担心“复古风”做过头的人士了。 原文标题: 诗词经典入课本谁说了算? 作者: 韩浩月 习近平于教师节于在北师大考察时,表示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国家领导人就教材内容取舍所给出的建议,之所以能引起舆论强烈反响,恰是因为公众对课本内容的去留高度敏感。 上海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新课本把古诗全部删除,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每一次有人对教材“动刀”,都会被公众第一时间发现并酝酿成文化事件。这次,习近平站在捍卫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课本删除古诗词进行表态,具有指导意义,在传统文化日益冷落的今天,也契合公众文化心理。 但就怕有人会错意,做出矫枉过正的事情,比如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在习近平讲话发表后的第二天旋即表示,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有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发布这条新闻时,有条评论得到了诸多网友的点赞,“不要由极左变成极右!领导可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因点赞很多而排在评论前列的观点,带有丰富的意味,一方面肯定了习近平的好意,另一方面也对冒进的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批评。把《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由6到8篇增至22篇不是小事,哪怕是这本教材的主编,也无权作出这样的决定,以往一篇语文课中的内容被替换,都会引起关注,何况如此大换血? 无视老师与学生客观的教学、学习需求,张口就来增加多少多少篇,教材编写的随意性由此可见一斑。 即便是 习近平发表的讲话,也应被理解成一种美好的愿望,而非强制性的行政指令。 即便转化为全国推行的教材编写指导性意见,也应会同教育部门一起研究,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征求公众意见修改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后,才可以执行。如果一位主编即可主导语文课本内容的“生杀大权”,那么很容易形成因主编口味、品位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版本教材的标准不一和水平混乱。 语文教育事关青少年眼界视野的形成和思想观念的培养,因此课本内容的变动不应该再是被一个小的研究团体甚至编写组所能左右的事情,他们更应该在技术性、专业化方面尽其职责。至于替换什么样的内容进入教材,应根据国家的整体文化氛围、青少年教育的现实需要,进行谨慎地编选,并且在编选过程中,综合教育界、学界、大众等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有必要的话可以启动投票的方式进行,请相信,公众不会把劣质的内容选进教材,千百年来,时间已经沉淀出优质的作品,它们也会以自己本身的质量说话。 有人负气地说,增加到22篇也不够,最好全部为古诗词。这显然没有可行性。我们再也回不到穿长袍、扎辫子、满口之乎者也的时代,算盘无论能否证明我们是最早精于计算的民族,也无法阻止电子计算器取而代之,毛笔书法再怎么充满美感,也已经不再是日常书写工具。重视传统文化没错,毕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但切忌冠以传统文化的名义,拒绝新思维、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以及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计划。 古诗词很美,有数不胜数的经典之作,有必要让它成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将古诗词全部从语文课本中删除,是难以理解的做法。 但古诗词在课本中的所占比例,也要控制在合适的数量, 毕竟课本容量有限,当学生在接受古诗词、散文熏陶的同时,也应接受那些批判文章带来的思维冲击,帮助学生树立独立精神,也应敞开怀抱拥抱世界经典文学,体会东西方文学的不同魅力,还应尝试了解贴近现实的新经典——课本不应该讲究论资排辈,而应注重多样性和实用性。 担忧传统文化的失势,从官方到民间,态度都是相同的,传统文化之美,需要从课本上认识,更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时代在更迭,社会在发展,人们自然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守卫传统文化,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在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也请多给公众一些发言权。 来源: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5b04c0102v0cv.html?tj=1
3572 次阅读|48 个评论
赛先生在中国为什么成不了主人
热度 50 fdc1947 2014-8-8 09:04
赛先生在中国为什么成不了主人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这些文化一直延绵至今。这种传统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虽然两千多年来经历了种种艰难、受到外来文化的一次次的冲击,但是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外来的任何文化似乎都难以动摇它的地位,难以成为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样的魔力?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看看的。 我们的文化有一个强大的传统,那就是“实用”,也就是“功利性”。我们需要的是有用的东西,拒绝任何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即使外来了这样的看似“纯理论”的东西,我们也要给它找到用处才行。 众所周知,孔子有一句名言“ 未知生,焉知死 ? ” ,因此他老人家 “ 不语怪力乱神 ” ,儒家是一个非常入世、非常讲究实用的思想体系。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以仁义为中心的礼制世界,后世的儒家更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所以, 他们是最讲究实用的。 即使是许多人认为是主 张 道法自然,提出 无为而治 、 崇尚贵虚守雌的道家思想体系,其实也是最崇尚实用的。老子曰:“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 不管是有也好、无也好,最终还是利和用 。 有人说,过去的人在朝时是儒家,下野了就兼提倡道家。这样,不管是在朝还是下野,他们所讲究的都是实用。 这样,凡是中国的学问都是实用的。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中国在物质上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实用技术上也是先进的,只是到了近几百年才落后了。 由于我们强调实用,我们积累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因而我们有很多今天被称为科学知识的东西。 我们讲究的是“学以致用”,所谓学以致用,首先是强调学问是必须要有用处的,那些没有用处的说法不能算是学问。例如,那些讨论白马与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东西就看不出与吃饭治国有什么关系,就不能算学问。因此 ,我们的祖先在逻辑学方面就欠缺得很,说起话来也往往不合逻辑。他们只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伦理道德。 我们的祖先也很有些数学知识,我们很早就有了算筹这样的计算工具,而且能够把圆周率计算到精度很高的地步。但是, 我们对无穷长的直线、没有厚度的平面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更不讲什么证明一类的东西。因为证明不能当饭吃。 我们的祖先也有很好的天文观察记录,对于天上星星的位置、亮度都观察的特别细致。不过, 我们的观察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偷窥天意 。因为我们相信天人合一,天文的变化是老天对我们人事的暗谕,人们是否能够看懂是另一个问题。所以,这看天这样的事情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去认真地做的,与上天交流是最高统治者的专利,只有受他委托的人才能够做这件事情。别人去做,就可能有一点危险。天上星星的位置,我们可以测得很准。但是它们只能是在圆圆的天上,盖在我们方方的大地上面。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没有人去测量它离我们有多远(连孔子都不知道,何况我们,谁能够超过他老人家),更没有人去根据祖冲之先生的圆周率计算一下太阳的运动速度,因为那都是没有用处的事情。 与数学和物理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音律(用现在西方语言说就是声学知识)我们也有很好的了解,不过,那不是引导人们游戏淫逸的,那与国家的礼制有关。 音调的是否准确关乎国家的治理 。至于私下娱乐,那倒不妨用夷狄传来的乐器。 至于今天所谓的化学知识,也是不少的。因为这些知识有用处,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酿造之外,最大的用处是炼丹,那可是令人长生不老之物,历史上的皇帝基本上都喜欢那东西,当然,死于丹药的也并非个别。虽然前有所赴,人们会以为那是所用非人、非法,照样后有所继。也有一些用于了想发财致富,只不过到头来发财的只是几个骗子。 要说理论的东西,我们的祖先也有,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就是阴阳五行。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变化无穷。它又是实用的,可以用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到治国的每一个措施。人刚生下来,其生辰八字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不过,也不是绝对的不变。只要肯花钱,就可以利用各种办法趋利避害,当然也有花钱较少甚至几乎可以不花钱的,例如起一个好名字就是一个办法。将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读书走路、升官发财都可以运用这个理论,占卜算卦,办法多多。直到找到一块好的坟地,以便使子孙后代都沾光。 即使是外来的宗教,到了我们这里也必须与我们的实用原则相结合。土生土长的宗教更是从根上就是讲究实用的。 给佛、菩萨烧香并不是白烧的,总要有点目的,就像给官吏们送上银子一样 。或者让大慈大悲的菩萨来救苦救难,帮我们渡过难关、或治愈一个顽疾,或生下若干个大胖小子之类的。也有烧香让天上的文曲星来帮助我们考试顺利,将来好出人头地的。烧香许愿得到了满足,将来就回来还愿,就如同人间借贷一样,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千百年以来,这样的“实用主义”已经根深蒂固,或者说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髓之内,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之中。 当赛先生来到我们这里时,还是个新鲜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格致”。当时的读书人没有不知道“格物致知”这个词语的。虽然西洋人研究的是“ 奇技淫巧 ” 一类的东西,但是毕竟人家用枪炮打败了我们,可见这是有用的东西。于是,学校里在算学课之外,又开设了 “ 格致 ” 课。但是,强势者的语言从来就是主导语言。我们在饭店吃完了饭付账过去都叫 “ 会钞 ” ,可是到了 “ 改革开放 ” 以后,广东人财大气粗,说是 “ 埋单 ” ,于是全国上下都开始 “ 埋单 ” 了。我们刚开始叫 “ 格致 ” 。从强势的东洋传过来了 “ 科学 ” ,而且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等一揽子打了包过来。于是,我们自然也就很快地一揽子接受,称之为 “ 科学 ” 。 科学、科学,在这里就是一科一科地学。于是,我们在学校认真的学习了一科一科的知识,还是我们的老法宝,学以致用,用来做什么呢? 优秀的读书人,是可以用他们的知识来开发新技术、发展实业以造福祖国、造福人类的。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才,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也正是在包括他们在内的志士仁人的努力之下,我们国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 当然,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条个人的出路。学了一科知识,便是专业人才,有了一家人的饭碗。学而优则仕,那就更好了。 这样,更多的人,只是在某一方面学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而很难说接受了多少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受过较好的教育的人尚且如此,大量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的科学素质就愈加等而下之了。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本来有可能迎来一个真正的科学的春天。可是,传统的思想仍然严重地影响着我们,其中最要命的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个是领导者的急功近利 。由于急切的要求摆脱落后的状态,他们不恰当地在科学研究体制中引入了所谓的竞争机制,而评价科学家工作好坏的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指标。泰罗制本来是用来管理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作者的,现在却用来管理科学和教育工作者。 大学本来需要的是一种像温吞水一样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可能孕育出真正好的科学思想、科学发现。可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大学一直像铁匠炉一样,烈烈轰轰,叮叮当当,我们学校的很多工作甚至就像把锅砸了再用“小高炉”去炼铁那样地造假。 实际上,我们国家可能进行一点真正的科学研究的大学也就百十来所,剩下的能够做一点技术创新、技术改进就不错了。 让大家都来搞科学研究,而且都用一样的指标去衡量,结果是产生了按发表科学论文的篇数和影响因子发奖金的天下奇观,而且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差劲的学校,所给的奖金越高。 当然,如今这样的奇观在中国早就不是奇观了,它到处开花,到处结果,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如果不这样做反而成了奇观。 其结果是一大批领导人和“科学家”靠着“科学”的力量既升了官又发了财。“科学研究”对于他们真的是很有用处的了。 另一个是实用主义的粗鄙庸俗和极端自私的教育 。这种教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另一个是学校教育。几十年前,家庭教育一般尚有上到光宗耀祖下至孝敬父母、自立于社会这样的伦理道德。学校教育则要求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如今, 家庭教育只剩下了一个赤裸裸的钱字,只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做官发财。而学校教育也只有两个字,分数。为了达到目的,家长和学校两方面都教育孩子不惜一切手段,因而弄虚作假、打击别人、行贿作弊这些事情对于很多人都是“从娃娃做起”的。 在数十年前,很多学生们的理想还是做“科学家”,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是他们的楷模,至少也还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想要懂得一点科学知识的。而 如今的学生只是想做大官或者发大财,基本上不再有“为科学献身”的理想了,连学习理、工、医、农这些对国家对自己都切实有利的专业都认为是无可奈何之举 。如果说, 大学和科研部门领导的急功近利耽误了我国如今的科学事业的话,那么,实用主义的粗鄙庸俗和极端自私的教育将断送我国科学事业的未来 。 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不解决,赛先生在我们这里做客人的地位都岌岌乎危哉,更不要说做主人了 。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14758 次阅读|65 个评论
“礼失而求诸野”
热度 4 fdc1947 2014-7-14 07:39
“礼失而求诸野” 我写了一篇《青与蓝的“命运转换”》,其中说到蓝字在中国古代使用较少,而今天大家都确定无疑地认定的蓝色,是西风东渐的结果。 文章发出以后,网友寒寒豆先生在评论中说起在胜浦传统方言中没有蓝色这个概念。他说:“ 记得小时候,蓝是从语文课上学到的,一篇叫《蓝树叶》,讲同学之间不肯借彩笔,只能用错误的蓝笔画树叶。我从小的母语环境里, 大人几乎都不说蓝色,也不太理解这个颜色。 ” 他说,他在 2013 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 胜浦语言的色彩系统 》说到过这个问题。 寒寒豆先生是 80 后,比我年轻三、四十岁之多。我在城里长大,在启蒙的时候,我就知道“蓝色”,因此,以为有蓝色是天经地义之事。他在郊外(胜浦位于苏州与昆山之间,那里过去是苏州郊区最偏远、闭塞的农村地区,当然,如今属于著名的苏州工业园区,完完全全的今非昔比),他那里当年就没有蓝色这个概念。 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思想概念还是传统习惯,在城市,容易受到其他地方和国外的影响,变化非常快。有很多在城市消失了的或者被“污染”了的东西,却可以在农村找到一些遗存。这种现象古人就看到了,他们说:“ 礼失而求诸野 ”。所以, 许多文史研究工作,都还是要更加注意农村 。 如今,农村的开发飞速,不但房子拆了,耕地没了,街道变了,人的语言、思想、习惯都在飞速发展。 有人呼吁保护古村落、保护古建筑。我看, 对于农村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研究和记录也是一项值得注意的工作。 这方面的工作与拍一些古建筑、古村落、传统器物的照片、保护一些实物等相比,更加“虚无缥缈”、更加“难见实效”。但是,如果没有人去做这些工作,一旦时过境迁,让后人来做研究,就更加困难了。 寒寒豆先生在语言、民俗等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工作。征得他的同意,我把他的《 胜浦语言的色彩系统 》一文转载如下,请大家欣赏。 原文在于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12a5fb01015lvc.html 胜浦语言的色彩系统 (作者寒寒豆) (2013-02-27 05:19:43) 标签: 苏州方言,胜浦方言 , 苏州话胜浦话 , 颜色系统 今天,科学性描述色彩,一般用红橙黄绿青蓝紫,或红橙黄绿蓝靛紫 7 色系统来表达,但是方言的色彩空间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 在家乡,描述颜色通常是 5 色系统:红黄绿青紫,要更细化一些则用嫩绿、深绿、藏青这些描述性的词语。 注意,没有蓝色! 蓝色,一种重要的颜色,但在家乡传统词汇里,几乎是没有的。蓝色作为书面语言而存在,即使我 80 后出生的人,蓝在生活口语里仍然是小心使用的。 对老人来说,几乎不说蓝,很多老人听不懂蓝是什么颜色。若你去问胜浦老人,天是什么颜色?回答要么是青色,要么是绿色,不会告诉蓝色。 5 色系统,无蓝,不少方言亦此,原因可能是,上古红、黄、绿、青、紫都是色彩词,而蓝是草名,成为色彩词是后来的事情。 胜浦语言的标准色大致可以这么表达: 红:傍晚太阳的颜色 黄:果实成熟的颜色 绿:草的颜色 青:深秋天空的颜色 紫:皮肤刚淤血时的颜色 寒寒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036 次阅读|13 个评论
青和蓝的“命运转换”
热度 15 fdc1947 2014-7-12 07:30
青和蓝的“命运转换” 青和蓝现在是两个描述颜色的字。但是,在古代和现代,这两个字在人们的生活中即在语言中的地位却大不相同。 凡是受过中等教育的人都知道这句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这是先秦学者荀子说的一句话,因其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课本而为人所共知。在这句话的九个字里,两个青字、两个蓝字,但是只要一个字是真正描述颜色的形容词,即第二个青字,其他三个都是名词。 蓝字的本义并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草本植物的名称 ,所以它是草字头。古人种植蓝草,收割后浸泡,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后颜色变深,用以染衣。 青字的本义则是一种颜色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青 , 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 ” 。 青的篆字写法如下: 上面是一个“生”,底下是一个“丹”。许慎在这里用了五行理论来说明这个青字,且不管他说的是否合乎历史事实,这毕竟是古人的一个看法。在古人看来,青是东方的颜色,五行属木,木生火,南方属火,丹(红)是南方的颜色,能够“生丹”的就是木的颜色。古人所说的“木”并不是如今的木头,而是绿色的“树”,所以, 青色就是现在的绿色。这是青字的本义。 青字表示颜色,作形容词可以与许多字结合形成新词,而蓝作为草的名称,其组词的能力便差了许多。 这样,在古代作品中,青字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蓝字。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以蓝字开头的词只收了 3 个,而以青字开头的词有 54 个。以收录古汉语词汇为主要任务的《辞源》收录这两个字开头的词分别为 21 个和 179 个。由此可见蓝、青二字在古汉语中的地位,相差实在太大了。 青是树的颜色,从而也是几乎所有绿色植物的颜色。但是,很奇怪,在古文中,用来描述植物绿色的字还是以青为最多,用绿字的反而少。我没有做过统计,不过,在我的印象之中是这样。直至今日,对于过去传下来的现成词汇或传统说法,还是以青为多。例如,作为植物种类,我们说青草、青菜,并不说绿草、綠菜。前些年,春夏之交,旧的粮食要吃完了,新粮还没有下来,称青黄不接。如今,我们仍然把没有成熟的绿色西红柿、苹果称为青西红柿、青苹果。 青色是东方的颜色,五行属木,青就往往代表东方。青帝是传说中管理东方的上帝。天空的周天二十八星宿中东方的七星称为青龙。俗语说“不分青红皂白”,皂就是黑,这青红皂白,是东南北西四个方向的颜色,实际上就代表东南北西,也表示春夏冬秋。 青代表的季节是春,所以青与春便结合在一起。青年便用来表示人成长发育的年龄,青春则既表示春天,又表示青年。于是青便有了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含义。当然,青也表示还没有没有成熟,这些年我们经常见到“青涩”一词。 古人爱美,要把身边的衣、物染色。能够染色的东西无异乎两类,一类是矿物、一类是植物。矿物做颜料很好,做染料则不容易染上去,所以做染料的大多是植物。要把衣物染成绿色,染料来源毫无疑问是绿色植物,就如同现在我们用菠菜汁把面粉染成绿色做成绿色饺子一样。但是,用植物汁染衣物并不容易,要染得颜色深更难。 越是难得到的东西当然就越贵重。所以,深绿色的就比浅绿色的更能得到人们的看重。 后来,人们发现将蓝草浸出液加入石灰,并与空气接触,可以生成更深的青色物质用于染色,就把这种物质称为靛。 靛的意思就是“定青”,把青色定下来。 这种颜色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所以说它是青于蓝。 但是,实际上,用今 天的语言来说 ,这种颜色属于蓝色( blue ),见下图(这是用现今方式制备的)。 如今被追捧到价值连城的瓷器有“青花瓷”,不过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还是“青边碗”,它们的色彩都是蓝色。 这样,从“青,取之于蓝”那时候起,“青”实际上已经占据了现在属于“蓝色”的领地,兼有了如今的“绿和蓝” 。而一旦占据了蓝色,也就占据了天空。 让今人来说天空,自然称蓝天。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称天为青天。 庄子说,那鹏鸟要飞往南冥,“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苏轼要“把酒问青天”。直到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党,推翻封建帝制,其党旗仍然叫做“青天白日旗”。多少年来,连老百姓告状,都要对当官的口称“青天大老爷”。在这两千多年里,能够找到“蓝天”字样的,实在是寥寥无几。 与上天有关的是神仙。于是, 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是青鸟; 掌管霜雪的女神是青女;许多神仙的胯下坐骑是青鸾;道士们与上天沟通的渠道是青词。人们希望登天,希望乘 “ 青云直上 ” 。 古人也很睿智,他们看出来,天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黑乎乎的,深不可测,他们称之为玄。给小孩子的启蒙读物《千字文》的开篇第一句便是“天地玄黄”,天地玄黄就是天玄地黄, 天是黑的,地是黄的,这是古人的宇宙观 。这样,青天就是玄天。 青色就有了另一种理解——玄色,也就是黑色。 如今戏曲舞台上被称为“青衣”的脚色,是早年穿着黑衣黑裙的女子。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是说泪水浸湿了自己穿着的黑色衣衫。晋代的大名士阮籍用青白眼看人,他看不上你就翻着白眼珠子瞪你,看好你就用黑色眼瞳看你,所以现在被人喜爱或看重称受到某人的青睐。水里的一种背部较黑的鱼称青鱼。如此等等。 这样,“青”就成了一个“超级大色”,它占据了绿、蓝、黑三个领域。 俗话说,物极必反,历史上任何事物到了超级大的时候,便快到它的反面了。 于是,当西方的绘画技艺、色彩等近现代概念传到中国,三原色理论占据中国大地的时候,青这个超级大色的末日便到了。 所谓美术绘画三原色,便是 红 (Red) ,黄( Yellow ),蓝 (Blue) 。 绘画的调色,必须有确定的定义,不可以存在那种容易产生二义性甚至三义性的词汇。 这样,蓝盈盈、绿差( ci )差、黑黢黢的 “ 青 ” 就没有了存在的空间。在对初级小学的小学生(以及后来对幼稚园小朋友)的教育中,便确定了如红、黄、蓝、绿、黑、白这样的概念。那里没有了青的位置。几代人以后,青便只是残存着古人传给我们的词语之中。当我们拿一张画有各色图案的纸张让人分辨颜色时,人们看着那蓝天一样的颜色,百分之百的回答,那是 “ 蓝色 ” ,除非他是色盲。当这些人写文章时,他们只会写上 “ 蔚蓝色的天空 ” , “ 蓝色的大海 ” 之类的。当然,青作为一种颜色,仍然存在于专业人士的概念中,不过,这个 “ 青 ” 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具有绿、蓝、和黑多义性的字,而是一种确定的色彩了。 这百十来年以来,蓝作为一个基本的 “ 原色 ” 已经在中国人的心中牢牢地确定了它的位置。像晴天这样的颜色就应当称为蓝,人们都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这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了, 一百多年来,西风东渐,已经使我们的思想、意识、文化、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很多变化已经大到我们不知道这是西方影响的结果,青与蓝“命运”的转换就是一个例子。 本文图片取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1066 次阅读|30 个评论
强烈反对继续制造新的化学汉字
热度 8 fdc1947 2014-6-27 07:39
强烈反对继续制造新的化学汉字 据科学网新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5日发布试用204条科技新词。这是全国科技名词委新词工作委员会集中审定公布的首批科学技术新词,旨在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关注,对科技名词使用混乱的现象早发现、早规范。 该批科技新词中在热点名词部分,包含了三个新造的化学元素名,它们是: 钅夫 flerovium ( 化学)   第114号元素。符号为Fl。英文名flerovium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2012年以俄罗斯弗廖罗夫核反应实验室的名字命名。中文名“钅夫”(fū)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后,于2013年正式公布。   钅哥 copernicium (化学)   第112号元素。符号为Cn。英文名copernicium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2010年以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名字命名。中文名“钅哥”(gē)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后,于2011年正式公布。 钅立 livermorium (化学) 第116号元素。符号为Lv。英文名livermorium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2012年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名字命名。中文名“钅立”(lì)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征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后,于2013年正式公布。 我们的化学家,造出来很多化学汉字。其中有些字是有用处的,而且已经用了很多年。这些字所表示的化学物质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氢、氧等等,这些字我们已经离不开它们了。还有一些字,与一般人关系不大,但是,是化学家、冶金学家、地质学家等专业工作者常用或有用的,例如许多过渡金属名称。 另外有一些字,例如那些人造元素,从造出来之后,除了放在元素周期表里面,让中学生去认识一下,让化学专业的大学生知道他们的电子结构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对于这些寿命极短的人造元素,恐怕只有极少数真正的“几个”化学家或物理学家对它们感兴趣。而他们的工作也并不需要这些元素的汉语名称和汉字。为了这几个人,当然没有必要去造这些汉字。让学生们知道元素周期表,也并不需要在表里写上这些汉字。 我们要这些新造的元素名称,实际上的用处就一个,就是说明我们也有这些元素的汉语译名了,仅仅如此而已。我们过去是为每一个元素造一个汉字的,为了这个传统,我们还要继续造。我们就不能改一改这个现在已经不好传统吗?实在要译名,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表示,而不是造新的汉字。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造词,而不是造字。比如,随便说,我们可以称上面的三个元素为夫素、哥素和立素,或者其他的什么名称。 我们需要立一个新的规矩,从某一号元素开始,元素名称是一个词,而不仅仅是一个字 。 过去,我们造一个汉字,造了也就造了,因为我们都是用手写字,写出个什么都没有关系。不用这些字的时候,铅字库里也可以没有,要用的时候临时刻一个就是了。现在,增加了一个字,字库就要增加。比如,既然国家承认有了这个“ 钅立 ”字,全国的公安系统、银行系统、海关系统等的字库统统要更新,不然,有一位先生的公子起了这个名字,就会引起麻烦。 顺便需要说明一点,本文上面的三个汉字“钅夫”、“钅哥”和“钅立”并不是仅仅因为在我机器的字库里找不到汉字而这样写的,而是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光明网的官方公告里这样写的,我是从他们那里直接拷贝过来的,连他们也还没有把这个麻烦去掉。 总而言之, 制造新名词与制造新汉字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我们的化学家已经制造了许多不必要的汉字,为我们祖国的文化增添了不少麻烦。这些字虽然不是我制造的,但是,作为一个化学工作者,我感到惭愧。 我强烈反对继续制造那些新的汉字,它们几乎就是垃圾,除了制造麻烦以外,没有任何用处。 现在我们造了这几个字,实际上,新的不稳定元素还会继续被确定。照着目前的办法,我们还要继续制造新的这样的垃圾汉字,所以,我们大家都应该起来,坚决制止这样的不负责任的不良传统。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10208 次阅读|18 个评论
吃狗是尊重多元文化和传统民俗吗?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4-6-24 18:51
它基金-爱及生灵 #倾听狗肉节理性的声音# 【节已过 劫还在】尊重多元文化其实是从属于尊重生命的,传统本身并不是伦理正当性的根据,落后野蛮的不良习俗是需要改良的,习俗不是血腥残忍的理由。请点击视频倾听 @心齋老蔣 的讲述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MwNTQ2Nzky.html?firsttime=120qq-pf-to=pcqq.c2c 视频: 蒋劲松教授-吃狗是尊重多元文化和传统民俗吗? 此次发言的全文见: 传统不是残忍的借口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384 次阅读|25 个评论
端午节与作家
ailiyakong 2014-5-8 13:48
月底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佳节。端午习俗在全国各地几乎是相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端午节所带来的感受和印象恐怕不尽相同;而在作家笔下,端午节自然会有一番别样的情调。   【沈从文】曾在《边城》里记录湘西过端午时热闹欢腾的场景,他说,“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在沈先生的笔下,端午是充满童趣的,“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当然,在先生的记忆里,赛龙舟才是最值得书写的,“大约上午11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场面之宏大热闹可见一斑,简直就是人山人海。   除了赛船,还有其他娱乐项目。沈从文描写道:“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汪曾祺】在《最有滋味的端午鸭蛋》中,谈起鸭蛋是端午节的主角,他对家乡鸭蛋的喜爱溢满了字里行间,“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故乡的鸭蛋还勾起了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纸。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具体到“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更是记忆深刻:“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说到底,端午的鸭蛋其实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先生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女作家【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述了她童年时由各种玩意儿带来的快乐,其中包括端午节前的“缠粽子”,“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穿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衣服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
1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大、国科大、科大传统,兼怀老校长
热度 24 xinyumri 2014-4-5 09:13
国科大招本科生一事,前阵子成了科学网上的热点,许多科大校友也纷纷发言。冯大诚老师一篇“ 国科大要招本科生,我的心里有点酸 ”,读得我心里也酸酸的。我虽然没在玉泉路校区上过一天课,但从一入学的校史传统教育中,就知道了那里是我们曾经的家。许多的学部委员们,曾去那里开坛授课。那时老师们津津乐道的是:上科大的都是些平民子弟,有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入学时是挑着行李,从北京站走到玉泉路的。不过,这些平民子弟的勤奋刻苦,也同样是有口皆碑的。嘿嘿,不要命的上科大! 冯老师在他的文章里,还谈到了科大南迁时的一些事情,是我们当年校史教育中不曾提及的。 80 年代初国门初开,科学的春风扑面,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都在向前看。南迁、接受再教育、抓 516 反革命分子,是一段让人黯然的历史,自然不会有人提及。直到许多年后,读到了老校长的一篇题为“八公山下的再教育”的文章,我才第一次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那时离毕业已有 20 多年了。在科大念书时,我能感受到的,是科大老师们的单纯热情与做事专注。当时曾天真地以为:科大是一所年轻单纯的学校,没有老牌名校那些深厚的派系恩怨,因而能很快从文革的噩梦中拔出来,调整步伐向前走。读了这段历史,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幼稚与肤浅,整个中国经历过的苦难与荒诞,科大也都经历过。 不过,老校长文章末谈广义相对论的一段,却让我为自己的幼稚,找到了很好的开脱的借口。他说:“ 八公山下的死亡,鲜血,狗,最终驱策我走向了天体物理。只有最深远的天,才能避开世间的污秽,使灵魂找到一片静洁之地。 ”于是,“ 每当暗夜降临,一身疲惫躺在帐子里的我,其灵魂往往就已经随着膨胀的宇宙去寻找那优美动人的原初奇点了。 ” 情钟格物,不屈服,不谄媚,这正是我们迈进科大校门时,能感受到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让我想起被 谪贬 到 贵州龙场 ,却依然潜心悟道的王守仁。 王守仁 在江西 任庐陵知县及南赣巡抚期间,曾多次 去 萍乡 的濂溪祠拜谒。面对着曾让周敦颐写出了《爱莲说》的濯濯青莲,先后用同样的韵 写 过两首七律 : 木偶相沿恐未真,清辉亦复凛衣巾。 簿书曾屑乘田吏,俎豆犹存畏垒民。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 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苹。 ——《 萍乡道中谒濂溪祠 》 曾向图书识面真,半生长自愧儒巾。 斯文久已无先觉,圣世今应有逸民。 一自支离乖学术,竞将雕刻费精神。 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莲池长绿苹。 ——《 再过濂溪祠用前韵 》 王守仁在第一首诗中,用“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来抒发他对一代大儒的景仰之情。 再过 濂溪祠 时,虽以“半生长自愧儒巾”自谦,流露出的,却是要不辱书生本色的高情远志。有时我想:在那样荒唐的年代里,能以“广义相对论唤醒的心灵之美”,去化解愚昧野蛮对精神和肉体的摧残的人,其清风般旷达的情怀,也和王守仁如出一辙了。而我们这一茬科大人,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初,能遇上这么一位老师,用他的一声“象杞人那样忧天吧”的召唤,把我们的目光引向繁星密布的苍穹,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如今,老校长已经作古,科大也不再有昔日招生的风光。在为母校的渐渐式微感到惋惜之余,我想,若是这种精神也能成为科大传统的一部分,科大,便一直会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 七律·怀先师次韵王守仁《谒濂溪祠》 静对苍穹悟道真,星辉耿耿映儒巾。 青山有泪喑长夜,逝水无痕怜敝民。 境自远尘堪寄意,物含妙理总怡神。 何人无事忧天坠,怅忆春风拂绿苹。 注: 敝:疲惫 ,困乏,衰败 。《左传 ·襄公九年》 :还师以敝楚。《史记 ·乐书》 :土敝则草木不长。《汉书 ·张敞传》 :吏民凋敝。 境自远尘皆入咏,物含妙理总堪寻 ——乾隆题北京颐和园宝云阁 忧天:先生曾在校报上发表《 象杞人一样忧天吧 》一文,呼吁青年学生以格物致知为乐,摈弃功利的做学问的态度。 写在毕业纪念册上的话 附: 八公山下的再教育 今年又教广义相对论,不禁又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岁月…… 1969年5月到8月之间的三个月,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间歇期。清理阶级队伍的高潮刚刚过去,新的高潮尚未到来。 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一开始(1968年夏),我就被隔离在科大。直到1969年5月才被准予回家。我的小儿子是在我被隔离后的第九天出生的。在我回到家时,他也快满一岁了。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他。这三个月里,我虽然仍是无产阶级的专政对象,但生活不无逍遥。正值暑期,我们全家的日常活动之一是下午四点以后去颐和园游泳。当时颐和园的游人极少。深水区水也净洁。我们大都是最后几个游完上岸的人。向回走的时候,除了偶尔看到一两个船工在收船外,整个颐和园空荡荡的。从知春亭西望,夕阳正在玉泉山后缓缓下滑,塔影延伸到昆明湖面上,半隐半显。燕京十六景之一——玉峰塔影,只在此季此时才可以真正地看到。 这三个月里,算是我们一家最长的团圆期,其后的二十年(1970-1990)里都是分离的,或一分二,或一分三,再也没有长于一个月的团圆期。 下迁 新的一轮风暴始于1969年8月末。当局发布命令(即所谓林彪第一号命令):所有北京的大学都必须南迁,因为苏修要入侵了。北京的大学迁出北京,在历史上有过一次,是1937年,当日本即将打入北京的时候,大批学校迁往西南,那是战争所迫,是逃难。文化大革命的大迁校,更主要是出于共产主义的一条意识形态原则:和平会使人变成修正主义,斗争和战争才使人永葆革命的“青春”。 首先是北京大学宣布,将迁往江西鲤鱼州。1969年8月29日,李淑娴首批被遣离北京去江西。一家的团圆生活就此结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要迁出北京。 不像北大,清华两校有过南迁的经验,逃难也颇井井有条。科大则像只没头苍蝇,向北京之外乱撞,没有目标。科大接到迁出北京的通令后,有三个月迁不出去,原因是找不到一个地方愿意接受科大。当时,科大曾派人分头去四川、河南、山东等省联系外迁,都失败而回,没有一个地方欢迎科大。当然,北大,清华也不是去什么好地方,他们的新“校址”——江西鲤鱼州,原来是个血吸虫疫区,老劳改农场。 只有诸葛亮的老家河南省南阳县,还有一点尊重智者的遗风,表示欢迎科大来诸葛亮的茅庐办学。可惜,一个茅庐容纳不下整个科大,作罢。在那三、四个月里,科大是被北京市委无价转让的处理品,摆在外面,任人挑拣,但没有人要。也不怪,毛泽东给大学的总评语是:池浅王八多。谁还愿意接收这种中国人最鄙视的动物组成的群体? 最后,安徽省接受了科大,同意迁到省会合肥。安徽以盛产王八出名。中国出口赚取外汇的王八(现在不应当再称“出口”和“外汇”,因主要出口地是香港),百分之八十出于安徽,所以,王八的名声,在安徽不算太坏。一次,我和一个同事背了一篓王八从合肥回北京过年。在火车上,我们睡着了。忽听一乘客大喊“谁的王八!”原来是我们的王八逃出篓外。除了连忙道歉外,赶快到全车厢抓王八。一快事也。 于是,全校迁往安徽。搬迁过程极匆忙草率。后来统计,全校的仪器设备有一半在搬迁中被毁坏。还没有看到一个入侵者,辎重已经自损一半。 1970年1月,春节一过,我们物理系的一批教师和学生动身去安徽。安徽接受科大,也并不是因为他们需要大学教育。到那时,大学停课已快四年了。到了安徽,继续停课。大学的任务不是教育,而是接受无产阶级的再教育。 因此,火车一入安徽,并没有送我们去合肥办教育,而是径直开进淮南矿区,要我们去接受煤矿工人的再教育。我们的一队是去谢家集第三煤矿(简称谢三矿)。 谢三矿位于八公山南麓。西面是寿阳县城。古时候,有淝水流过寿阳县城和谢家集之间,现已淤塞。所以谢三矿正位于“淝水大战”(382 AD )时东晋的阵地。前秦苻坚虽兵多将广,但因他没有望远镜,看走了眼,把八公山上晃动的草木都误认为是晋军,打了败仗。从此,苻坚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语讥笑了一千多年。今天看来,苻坚也可能不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吗,就是有了望远镜的今天,伟大的统帅不也是满眼看到的都是阶级敌人吗。 我们到淮南时,八公山上已经没有草、也没有木了,是秃山一座。由于地下挖煤,造成地面不均匀地下陷。有的地方沉降多,有地方少,形成极难看的矿沉地貌,没有一点古战场的兵戎气势。只是寿阳城城墙还在,它比一般的县城城墙高大,似乎可以想得到苻坚登高远望八公山时的惊恐神态。 矿井下的生活 谢三矿是五十年代用苏联的技术修建的。现在(2006)已经报废。当年在淮南矿区中,它是最好的几个矿井之一。平均日产量二、三千吨,煤的质量也很好,直接运往上海。 再教育的第一课,就是下井挖煤。妇女被禁止下井。55岁以下的男性学生和教师一律都要下井劳动。谢三矿的煤有两层,第一层深一百多公尺,第二层深三百多公尺。坐竖井里的缆车,垂直降下,进入地层。我们主要在第一层回采区。在井下,由矿工带路。开始走大巷道,直径约五公尺,宽敞,有路灯,类似地下铁路的通道。进入支巷道,路灯就没有了。除了人人头顶上的一盏矿灯外,没有其他光源。路很窄,大家只能排成一列,在黑暗中相互跟随。这时,最重要的是,紧紧盯住前面的晃动的灯光,随着前面的光走,不能稍有疏忽。有的地段,巷道曲折,不及时跟进极易迷失前人的灯光。那时,你的周围是各向同性的黑,找不到方向。遇此情况,决不要动,因为巷道网错综复杂,不熟悉的人,很容易走错。如果误入瓦斯区,还会有生命危险。原地不动,等工人师傅回来找你。 越接近回采区,越难走。已经不是路,而是大大小小的洞,有的洞只能容一个人俯伏爬行。进入回采区,空间又变得宽大。那是一个用密密的钢柱在地层里硬挤出来的一个空间,俗称掌子面,高约两米,宽约六米,二十多米长。人群沿着掌子面一线排开。挖煤。 挖煤的方法很简单。沿掌子面,有一条传送带(俗称溜子),只要把你周围的煤铲到溜子上,就完成了。煤的比重比山石小,所以,挖煤比愚公移山容易得多。在黑暗之中,除了脚下的煤,脚边的传送带外,甚么也看不到,甚至看不清近邻的同伴。因为相互看不见,就也极少谈话。工作时,除了听到铲煤声,溜子的转动声外,人群总是默默的。只有一次,一位眼睛不好的同事,不小心一脚踩到溜子上,人同煤一起上了传送带,向下溜。他大叫起来,人群才被惊起。幸好他很快被下面的人从传送带上拉了下来,免于变成一块煤的命运。黑暗也保护了他,没有人能看清他在溜子上的神色。随后,人群复归沉默,溜子继续转动。 “ 吃饭了!”一个声音传过来。工作停止,大家沿着掌子面一排坐下来。这时,一个布袋从排头起一个人一个人地传过来。袋中装有大饼,每人从中拿一个,这就是全部午饭。几分钟后,再传过来一个水壶,每人喝一两口,再递给下一个人,这就是全部饮料。吃饭之前没有洗手,矿下没有洗手的地方,也没有感到有洗手的必要。反正一切都是黑的,也看不清自己的手。在一切都看不见的环境里,人似乎会失去许多常规的反应。 上井以后,才发现全身是多么黑的。这时,再有大饼一定不会抓来吃。矿工洗澡池中的水也是黑色的,可以抓出煤灰来。不过,这样的水照样可以把身体洗净。 几次下井之后,就习惯了。有一次我和少数几个人还去掘进区“卖苦力”。任务是开掘巷道,把煤层切开,为回采开辟工作面。这里比回采区艰难。不能通风,空间里飘满粉尘。地层不断散发出被压抑了几亿年的热,温度极高,人人都是赤条条地工作。在惨淡的矿灯下,只隐约可见赤裸人体在黑暗中蠕动,从一个黑暗蠕动到更黑暗的前方……为但丁“神曲”作插图的 Gustave Gore 大概下过矿,不然他画“地狱篇”不会那样逼真地再现了矿下的场景。 临近五一劳动节,谢三矿的井口上,挂上了许多大红标语,‘大干三十天,产量超万关’‘五一献礼,日产万吨’等等。不外希望工人多劳动,多产一些煤,并无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性。按我在井下工作的了解,多产一些煤,不是很难的事。凡在掌子面上工作,平均地说,每班工人在井下的八小时中,只有三小时是在挖煤。其余时间并不真干活,有时一连几个小时干脆静坐等待下班,实质的怠工。只要少怠一小时,就可以增产百分之十或更多。 可是,‘当家作主’的工人阶级,好像根本没有看见矿井上的标语。下井后,照样只工作三个小时,照样静等下班。全队工人皆如此,没有一点不同于往常。无产阶级专政虽很有效,但到一百多公尺的地下,威力就差了。当我也在黑暗中枯坐而不得不陷入沉思时,一个工人悄悄地说:“一天六毛钱,就干六毛钱的活!” 这六毛钱称作下井费,是工资之外的附加。不论何人,凡在井下工作一班就有六毛钱。理由是,井下辛苦也有危险。当时,煤矿工人的全国的死亡率是一年约两千人。还好,我们所在的半年,没遇上过井下事故。但死亡率还是高起来了。 抓516 1970夏季开始,进入文化大革命的第二个自杀高潮。第一个高潮是1968年,科大有十多人在清理阶级队伍时自杀,多是教师。第二个高潮,也有十多人自杀,多是学生。 新一轮的斗争,名叫‘抓516分子’。如何定义516反革命分子,在百科全书里都难查到。反正,它又是一顶无产阶级专政的帽子。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帽子就像纽约的大街,太多了,只好用编号当名子,现在要抓的是第516号。1980年,我第一次到纽约,听到一个在长岛的朋友告我,他家的电话是516-……,当时心中条件反射式地一悸。 我已经有了一顶帽子(漏网右派),一般说,不会再得到新帽子。《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我已经被无产阶级解放了。所以,新的一轮运动,应该轮到解放其他的人类。516号运动的目标主要是学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 我的任务仍是体力劳动。有时在矿井上,有时在矿井下。后来,我专职拉小板车。这种车是安徽最通用的货运工具。木制的。很像马车,但尺寸较小,车身宽1公尺长2 . 5公尺,车辕约1 . 3公尺,装有两个胶轮。主要由人力拉,也可由驴力拉。直到80年代在合肥的最繁华的长江路上,小板车的数量仍远远超过货运卡车。到处可见小板车流。我就在那种车流中生活了一个多月。 实话说,一个人拉车上街,是一种不失愉快的劳动。因为是夏天,像所有拉车者一样,我们可以公开脱掉上衣,尽情地享受阳光,警察也不会来干涉。安徽丘陵地多,大街也是起伏的,拉上坡有些费力,下坡时则可人车一起下滑,一张一弛,是一种很有节奏的运动。拉累了,可以找街旁一个树荫下小憩,乘凉。渴了,可以买一瓣西瓜吃,沿途到处都有西瓜摊,很便宜。严格说,凡被专政者上街买食,都应事先取得监视人的批准,但是我有信心,绝不会有人来检查我买西瓜是否持有批准书,因为,那些监视者正忙着抓516呢!没有监视,没有政治,一身的汗水,一路的阳光,两边的西瓜摊,混在小板车流中,拉啊!好不自在,尽管只是暂时的自在。一生里,又有那一次的自由自在不是暂时的?我的身体,很得益于那一段拉车生活中所吸收到的空气和阳光。 那些暂时还没有被专政也就暂时还没有自由自在拉车权的同事,看到我的被中原的太阳晒成一派古铜色的身驱,眼神里似也有一种羡慕。他们仍在努力地抓516,一个个一副缺乏血色的面孔,一副病态。果然,七月一到,蚊子一出现,虐疾就开始流行。有一度,我一连好几天拉的都是虐疾病人,从谢三矿到矿区医院没有公共交通,只能由小板车运送。就拉板车来说,拉病人是最舒服的差事。拉过板车的人都知道,装货太多太重的车,当然不好拉;完全空的车,容易乱跳,拉起来也没趣味。人体几十公斤,对拉车来说是一个最佳重量,既不过重,也不过轻。我虽然常常送病人去医院,也常被蚊虫叮咬,也没有打预防针,但我始终没有得上虐疾。反动派们自嘲:可能我们身上血也是反动的,以致虐原虫也怕。 流行病并没有使抓516运动降温。我虽然不参加运动,但运动的冷热,是很容易看到的。斗争更加速了。学生一个个少起来。凡是有516嫌疑的学生,一个个被隔离,就如清理阶级队伍时我们被关在校园里一样。有的学生被关在谢三矿的工房里,情节严重者则被押送合肥。 有一个红卫兵,原来负责监管我们这些被专政分子,到七月,他不来管我们了,他自己也成了被监管的对象。 一个学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是个很活跃红卫兵,从谢三矿被押回合肥。不几天消息传回,他从四楼跳下,死亡。 另一个学生,并不十分活跃,七月开始经常一个人无目的的出走。语言渐渐不合文法,行为渐渐不合因果律。一天不见了,后来在运煤的铁路上被找到,躺在铁轨上,两条大腿都已被火车齐齐截断,送到医院,失血过多,当夜死亡。那晚我正好去送另一个病人,也在医院。矿区医院的停尸间不在楼里,而是孤零零的一间小房子,房外靠近树林。那晚,停尸房外一直有物理系的同事值班守卫。因为,安徽的野狗(已恢复狼性的狗)极多,它们嗅觉极好,凡停尸间里有了新死者,它们就会成群地聚集在近旁的草丛里。到了深夜人静,它们就跳出来用头撞开停尸间的门,去吸吮新死者的血。守卫的人就是负责赶走这些想吃鲜血的狗,让死者得到安宁。这是名符其实的守灵。 这个卧轨者的灵魂,得以安宁,是不多的例外。在当时,凡自杀者,均按反革命论处,死后的灵魂也要遭到亵渎和批斗。 八公山下的死亡,鲜血,狗,最终驱策我走向了天体物理。只有最深远的天,才能避开世间的污秽,使灵魂找到一片静洁之地。 广义相对论 矿区没有书读,除了毛书之外。因为,文化大革命中一个贯彻始终的“哲学”是:知识愈多愈反动。这条“哲学”,多半是毛革命的首创,找不到马克思,列宁的出处。在俄国十月革命中,似乎也找不到示例。 倒有一个反例。1922年,俄国内战正酣,乌克兰陷于混战。白军,红军,无政府主义帮派轮番上台。一天,奥德萨的数学教师 Igor Tamm 去郊区买鸡吃,被一派怀疑为另一派的奸细,抓了。审问者问:“你为什么反对祖国乌克兰?我们要处死你。”答:“不,不,我不是奸细,我是教数学的。”审问者:“数学?那好,回答下面的问题,如果答不出来,就毙了你:一个 Maclaurin 级数在第 n 项被截断,带来的误差是多少?答!”当然, Tamm 逃过了这一劫。凡是五十年代的物理系学生,大概都念过 Tamm 的“电学原理”。他在195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文化大革命前还来过中国。我怀疑,如果 Tamm 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指为“奸细”,那个 Maclaurin 级数,是否还能帮他逃过劫数。 很巧,在谢三矿的混乱批斗中,我居然成功夹带了一本朗道( L. Landau )的《场论》( Classical Theory of Fields )。与 Maclaurin 级数类似,是禁读的。不过,516混战正酣,人人自危,读书的危险反而小了。那时,为防蚊子,每个人都有一顶帐子,放下帐子来,尽可放心地看书。就这样,在淮南的几个月中,朗道这本书成了我的劳动之后的最心爱的,也是唯一的读物。每当暗夜降临,一身疲惫躺在帐子里的我,其灵魂往往就已经随着膨胀的宇宙去寻找那优美动人的原初奇点了。 彭加勒( H. Poincare 1854-1912)曾说过:“科学家并不是因为大自然有用才去研究它,他研究大自然是因为他感到乐趣,而他对大自然感到乐趣是因为它的美丽,如果大自然不美,那就不值得认识,如果大自然不值得认识,就不值得活下去……” 是的,大自然是美的,广义相对论是最美的物理理论(朗道语),人是值得活下去的。 后来,在中国,在美国,我多次教过广义相对论。今年,我的课又是广义相对论。我每每想起,是广义相对论唤起的心灵之美陪我渡过了八公山下的肮脏、丑陋和蛮横,渡过了39度的酷暑、516的血腥、受虐者魂灵的呻吟……我通过了再教育。 (2006年4月, Tucson )
个人分类: 历史与时事|7851 次阅读|48 个评论
中国近现代化 – 科学与工业
benlion 2014-2-4 03:49
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为何开启于衡阳 - 长沙到九江等区域?中国近代工业发祥,为何形成于长三角、渤海湾等区域?包括,曾国藩的机械制造局、盛宣怀的北洋大学等。 中国近代卓越的文化家和科学家,往往既受到传统书院的文化陶冶,而又受到西方大学的教育。 欧洲,科学革命和地理探险,开启于波兰 - 意大利 - 西班牙轴线。开放系统的文化交汇区域是创造新文化的地缘环境,比如,中国、欧洲和美国等城市群、亚文化等,形成于河流与湖泊、海岸等交接区域。 近现代实验与系统医学,也是在文化交汇中形成。 实验医学 – 欧洲医学的实验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发展; 系统医学 – 实验分子医学与传统中国医学现代化的交汇发展。 理论和模式上 – 生物医学到社会 - 心理 - 生物医学; 方法和技术上 – 计算机数学模型、软件与纳米化学、实验生物技术等。 自 1999 年至今,国际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学会、会议和期刊等,已经建立,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研究机构 –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系统医学和系统遗传学等研究所,也已经建立。 因而,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必须是引进国际前沿科学和尖端工业技术,而不是淘汰的技术和夕阳产业。 - (环太平洋文明) -
个人分类: 太平洋|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秦晓鹰:中国批判《中国》40年祭 没有汲取的历史教训
热度 3 lvnaiji 2014-1-29 18:54
2014年01月29日 | 更多 本文标题加上双括号的这个《中国》是一部外国人拍摄的纪录电影。整整40年前,中国的报刊广播电视曾经围绕它掀起过一场批判的舆论狂潮。其规模用“声势浩大”、“铺天盖地”加以形容绝不为过。这场批判运动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它的规模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其一是这场批判的矛头所向很特别;其二是这场批判迅速升温的背后推手何其了得;其三是这一事件的起因极具戏剧化。 这场大批判的矛头指向是一个外国人,即世界级的电影导演、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据说此人当时还是意大利共产党党员。批判的背后推手就是被称为“文化大革命旗手”的、不可一世的、红色中国的“第一夫人”江青。而更为神秘并且足以调动所有中国人政治想像力的是,这位意大利左派导演竟是周恩来特别邀请的客人。江青敢于组织如此大规摸的公开批判,岂不是要对周恩来施以一种明显的政治胁迫和一种“女皇梦”的暗示吗? 其实,安东尼奥尼导演如果不是怀揣着一颗对华友好而新奇的心是不会到中国来的。如果他能够预测自己的遭遇也绝不会去趟当时中国政坛的浑水。周恩来恰恰是看中了安东尼奥尼的那份友好、那份新奇,才会对他发出了邀请。众所周知,周恩来历来是对外宣传的行家,也是塑造中国执政党、执政者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高手。以他的智慧、洞察力和对世界的理解,他十分明白文革中那套“红卫兵”式宣传的苍白无效且令人反感。因此,周希望借助一位既有名望又对华友好的西方人士的眼睛,用一种西方熟悉的视觉语言介绍中国。而安东尼奥尼恰恰是这种“西方人+名望+友好+新奇+掌握视觉语言”这五位一体的最佳人选。 纪录电影需要真实,换句话说就是,真实是纪录电影的生命。然而,在中国“文革””后期那个极封闭的时期、在那个贫困落后又绝不肯承认的时期、在1972年那个因为林彪这个“副统帅”的垮台而出现的高度敏感的时期,安东尼奥尼要想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谈何容易?在中国不到一个月的拍摄行程,仅仅是为了确定行程和路线,安东尼奥尼就与中国方面协商讨论争辩了整整三天。他不得不向中方妥协,拍了一些纯属人为安排的镜头:下班后不回家仍集体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女工,唱歌跳舞的幼儿园小孩…但他仍然捕捉到了许多真实而有历史价值的场景影像:蜿蜒的长城、河水流经的苏州、物资稀少但人头攒动的农村集市、几乎没有汽车只有少量自行车经过的天安门广场,古老城墙下打太极拳的人们,传统园林的窗棂等等。 1973年,《中国》在西方社会首映后大获成功。1974年,江青看到《中国》则大发雷霆。尤其是当她看到银幕上出现肥猪时的背景音乐竟然是自己一手扶持的样板京戏,更是怒不可遏,边看边骂。很快,《人民日报》就发表了长篇评论《恶毒的用心 卑劣的手法》。接着,北京召开万人大会,声讨安东尼奥尼对“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对“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恶毒攻击与诽谤”。中国政府有关方面也因《中国》一片肆意宣扬中国社会的“落后面和阴暗面”,而宣布安东尼奥尼为“不受欢迎的人”。 1979年,在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从政治舞台消失三年之后,中国承认对安东尼奥尼和他的影片《中国》的批判是一个严重错误,并向安东尼奥尼和他的团队表示了歉意。 这个一度掀起轩然大波的事件似乎就此应该了结了。但是它真的结束了吗?笔者以为,凡是没有真正汲取营养(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件都不应轻易消失,直到它以真正的历史价值铭刻于人们的记忆为止。 往事并不如烟。我所以要在这里重温40年前的往事,并不是为了向年轻一代讲述这段离奇的故事,不是为了揭露江青的乖戾与荒唐,也不是为了对周恩来的忍辱负重表示绵长的同情。之所以要再谈中国批判《中国》,是因为在这一事件的背后有着至今值得中国人汲取的深刻教训。说得可明确一点,就是笔者认为,今天中国内地的许多官员(即便是一些文化界的官员)也依然像当年批判安东尼奥尼那样,在对外交往与对外展示中国的形象方面,在打造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认知误区。尽管时隔40年,在表现形式和所针对的具体人与事上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却依然故我,并未开窍。 笔者以为,抛开个人因素不计,当年中国人之所以会对外国人拍的一部电影大加挞伐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已经处在“后工业化时代”的西方进步知识分子与仍处在走向工业化时代的中国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追求和对社会进步的评判标准。我们恐怕不会想到,当安东尼奥尼一脚迈入40年前的中国后就感到了非常的震撼。不过,令他震撼的并不是当时国人引以自豪的万吨水压机、南京长江大桥、红旗渠和播放《东方红》乐曲的人造卫星…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不焦虑、不着急”的心态与心理。与中国人的不焦虑不着急的平和生活状态相反,用安东尼奥尼的话说,在他的故乡意大利以及“整个西方社会,现代性已经产生了巨大危机,在那里,速度控制了一切!”“也控制了一切人”。安东尼奥尼对中国的观感和对西方工业化社会种种弊端的了解,言简意赅,准确地勾勒出了步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西方知识份子的心理视角。正是站在这一角度,他们所欣赏所倾慕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早己不是高楼大厦、不是名牌汽车、不是灯红酒绿的饕餮盛宴,而是清爽的空气、绿色优美的环境、节制的饮食、阳光中的健身以及在慢节奏中的保持的人的心理平衡。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对中国人仍然有着东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惊羡不已。 巨大的差别一下子就出现了:在安东尼奥尼潜意识中所欣赏、所重视的是中国城乡那些尚未被大工业大产业大商业化链条吞噬的一切;是尚未被金钱、商业价值、股票、利润利率所捆绑的人与社会生活;是尚未在爱情、友情、亲情中灌入珠宝的色泽、财富的赌注以及金钱铜臭的原生态的人际关系。一句话,这个以安东尼奥尼为首的现代西方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小团体自认为,对中国最好的介绍,就是向西方显现中国人的这种非工业化非商业化的社会风貌,让那些在工业化的碾压下烦躁不堪、喘不上气的西方公众能在他们的镜头画面里看到一块摆脱掉工业化喧嚣的净土,一个保持着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人间伊甸园! 安东尼奥尼绝不会想到,他的这番好心与苦心却遇到了与他持有截然不同发展观的中国人的抵制。那么,当时的中国人(其实也包括今天多数中国人)心中的历史性幢憬与渴望究竟是什么呢?从经济发展史的眼光来分析,近现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其实非常简单,它的实质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国家的工业化。中国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常挂在嘴上的富强之路,公众不断念叨的各种指望,具体地说来就是工业总额与农业总量的迅速增长。从上至下,从远至近,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到毛泽东“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无论是激进的失败,还是稳妥的进步,无论是乌托邦式狂热的教训,还是重商主义扎实的成果,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而发展而存在而努力的,这个方向有时叫“以夷治夷”有时叫“少年中国”有时叫“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时叫“四个现代化”有时又叫“改革开放”,但它们的核心都是追赶甚至超越世界发达国家,而超越世界发达国家的核心又是什么呢?就是国家的现代化,即类似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这当然也就成为了中国全社会近现代以来评判是非、鉴别美丑、区分善恶、辨别敌我的最基本的标准。 如此一来,一边是充分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带来各种危害的“后工业化”人士与“后工业化”的价值观;另一边则是视工业化如甘饴、如雨露、如彩虹、如甜梦的中国人和为之追求的工业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双方又怎么能不发生误解岐见矛盾和冲突呢?中国人所歌颂或希望别人歌颂的,恰恰是别人认为过时的;中国人有意回避甚至是自认为不雅以至于是原始的事物,又恰恰是西方人眼中的传统文化之瑰宝。这种由于身处不同发展阶段而出现的冲突,本来可以相互通融相互理解,但却由于另外一些其他因素的加入而激化,成为令人不可理解、难以跨越的精神鸿沟!这种“另外的因素”中最严重也是最危险的,就是在这种认知误解中掺杂进了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国际阶级斗争意识。有了这种强烈的斗争意识,一切语言的沟通都会变得苍白,一切真诚的表白都会变得虚伪,一切常识性的世界性的共识也都变得难以交流。这,就是笔者所认为的,当年中国批判《中国》最大的教训! 今天,这种自说自话,不顾各个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历史任务不同,而对自己并不了解的外部世界横加指责、妄加评论的现象不是同样严重存在吗?用自已的价值观发展观来看待衡量其他国家的现象难道还少吗?在中国眼下的思想界人士有多少人能认真地想过绿色环保主义是属于哪个阶级哪个集团?又有谁知道,邓小平先生在会见西方社会民主党领导人时曾经很认真地说过“我们(指中共和社民党)都是左派”。事实上,中国意识形态方面的某些人与世界的隔膜与无知比想像的还要厉害。他们的无知甚至还会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又加上了几分傲慢和自大。 于是便有了一位知名专家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信口开河。他在谈到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首脑来华访问的原因时说:“他们看到我们发展这么好,于是就纷纷向中国来请教、来取经。” 于是便有了在刚刚过去的CCTV新年晚会上那段夸赞全球都在学中国话的歌舞秀。同样,一些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留苏学生今天虽已进入垂暮之年,却仍抱定前苏联不放。完全无视俄罗斯人均GDP已达14592美元高出中国近3倍的事实,大谈“亡党之教训”“百姓之灾难”。这种把国际阶级斗争视作圭臬的观念不仅散发着陈腐之气,更重要的是完全对急剧变化的中国与世界闭目塞听,更不能解释也不能接受为什么“习中央(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之简称)”会屡屡提出中国与欧美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最新论断。 事实上,因为不了解自己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发展观念上的差异,因为固持着国际阶级斗争的潜意识不放,再加上盲目的带点民族主义情绪的自大,使得一些中国人在许多涉外事物常常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尬尴。以环境保护问题为例,中国有关部门的官员不知有多少次在多种场合斩钉截铁地宣称“我们绝不走西方国家(有时用“发达国家”一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的人甚至说“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中国今天现实的环保状况究竟怎样,恐怕人们己经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了!本来,如果没有偏见与自大,没有把阶级斗争的观念扩展到世界一切领域的盲目与自欺,中国人在环境观念上就不会有任何尬尴与窘迫。因为中国古代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完全可以与现代环境文明相对接相结合,甚至可以说是最前沿宇宙生物学的开蒙之论。 那么,从中国批判《中国》这一历史片断中,今天的我们还可以汲取什么样的教训呢?笔者以为,除了前述所言,即在与国际文化交往中要充分考虑因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的价值判断之差别外,当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明白,什么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如果形成并且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因为“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正在被一些人弄得概念混乱、含义不清。甚至被有意无意进行着歪曲。 在使用“提高国家软实力”这个时髦的政治术语时,笔者认为,如果不能剔除国际阶级斗争的潜意识,如果不能建立人类文明成果共享的理念,如果不能具有当今的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在走向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全新认知,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就不会是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亲和力,而只会固化它的狭隘性,提高它的排他性。倘若总是把“提高国家的文化的软实力”与“争夺国际话语权”这种其势汹汹的的政治目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怎么会懂得国家软实力的本质和丰富内涵的。 所谓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本质上说就是这个国家文化的亲和力和国际认知度。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加速这个国家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相互认可与相互融和。文化的软实力在于文化的征服力,而文化的征服力在于由文化的独特性形成的吸引力。请记住:文化的软实力绝不是文化的排斥力。世界文化的丰富在于各国的独特性,而强调文化的独特性绝不意味着要强化文化的排他性。要知道,文化的排他性在实质上是狭隘落后偏执的民族主义在文化上的寄生和繁衍。 笔者以为,要想打造和迅速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就中国今日的现状而言,不仅需要资金等物质条件方面的投入,而且需要(如果不是“更加需要”)另外一种投入,即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人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人的理解、信任、友情的精神投入、智商与情商的投入!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多次做出规划,准备不惜投入可观资金创造各种优越条件,在10年至15年之内培养出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尤其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大家”。应该说这个培养文化“大家”的规划与设想的确令人振奋与向往。不过,要使这一设想成为现实,首先就需要各级领导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人能够真正成为各类文化事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知心人和贴心人。简单地说,就是成为这些领域的知识分子的朋友。 乍听起来,这有何难?但是要与文化人真的交成甘苦共相知的好朋友却并非易事。首先须有雅量海量。人家说你的风凉话刻薄话甚至误解话曲解话都不能记在心上。第二是不摆官架。官架子有两种,一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官架子。那种拒人千里令人生厌的官腔、作派、盛气凌人的表情,均属此类。另一种则是隐蔽的官架子,即在内心深处有一种荒谬的“文化等级”意识。似乎文化也如官阶一样,官高一等权重一级,在文化上的发言权就自然而然会随之加大。因为有了这种荒唐心态,一些官员在参与文化事业、与文化人打交道时,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具有“评判者”与“裁判员”的身份。如此一来,“官”与“文”,岂有交友之缘呢?第三,要有多元化的意识。无论是在文化政策、价值取向上,还是在内容形式的探索与追求上都应奉行多元化的指导思想,而不能强加于人。这看上去好象是在说要尊重文化人,实质上却是在尊重文化、尊重这一事业固有的规律。以上三条都与中国文化官员的涵养修养,但都不是与文化人交友的关键所在。关键所在是中国决策者必须明白人文知识分子具有与生俱来的双重社会责任。传承和弘扬文化是其一。其二则是针砭社会弊病,充当社会病的“门诊医生”。历朝历代政府与人文知识分子的关系,为什么总是时冷时热、时阴时晴?盖源于此。当人文知识分子担当第一责任时,他们往往是座上宾。而当他们针砭时弊,则会引来不快,招来横祸,座上宾也就骤然成为门外客,甚至成为阶下囚了。可见,不理解人文知识分子的双重社会身份,又谈何理解支持和友情呢?40年前安东尼奥尼在中国的遭际,更深层原因大概就在这里。难怪西方舆论曾不无讽刺地称这位意大利人是“被中国误读了的马可波罗”。 总之,要想提高中国国家的软实力,就必须真正明白: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代言和人类生存的密码,文化事业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崇高事业,一个民族只有对文化事业有了真正的尊重和理解,才会踏上走向更加文明境界的伟大阶梯! 请记住,40年前中国批判《中国》的那些遗憾与教训! 作者是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研究员
个人分类: 人文|1910 次阅读|3 个评论
民国前后(1): 文化有根
热度 37 Majorite 2014-1-25 10:25
文化有根 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十三个年号,历时 296 年。自满人入关并迁都北京之后,共历十帝,历时 268 年。这 268 年期间,清朝共选拔过 114 名状元,那时候状元比现在院士金贵得多, 平均两年多才选拔一个状元,而现在每两年选举上百个院士。清朝状元的地域分布如下。 省份 人数 八旗 3 直隶省 4 江苏省 49 安徽省 9 江西省 3 浙江省 20 福建省 3 湖北省 3 湖南省 2 河南省 1 山东省 6 陕西省 1 四川省 1 广东省 3 广西省 4 贵州省 2 山西省 甘肃省 云南省 新疆省 台湾省 吉林省 黑龙江 0 0 0 0 0 0 0 上述事实说明:(1) 114个状元中“红后代”、“官二代”与“富二代”的八旗子弟总共才3个,说明大清的考试制度比现如今还是公平的,那时候作弊与后门几乎没有的。(2) 江浙人士占一半以上,而河南、四川虽是人口大省,却每省只有1人。 两院院士籍贯分布表 中国工程院 中科院 两院合计 1 江 苏 104 人   1 江苏 202 人      1 江苏  306 人 2 浙 江 91 人     2 浙江 167 人     2 浙江  258 人 3 广 东 38 人    3 福建 72 人     3 广东  105 人 4 上 海  37 人   4 广东 ( 含香港 ) 67 人 4 福建   101 人 5 山 东  37 人   5 湖南 46 人    5 上海  81 人 6 湖 南 34 人   6 上海 44 人    6 湖南   80 人 7 湖 北 30 人   7 河北 43 人    7 山东   77 人 8 福 建 29 人    8 山东 40 人    8  河北  68 人 9 辽 宁 27 人    9 安徽 33 人    9  湖北  61 人 10 四 川 26 人   9 江西  33 人   10 四川  55 人  11 河 北 25 人   11 湖北 31 人   11 安徽   53 在清朝时,上海属于江苏省,若把江苏与上海加在一起,两院院士就是 387 人。过去几百年的情况大概皆是如此。 去年《福布斯》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依据,被评为最富10大县级市的榜单中,江苏与浙江两省各占5席,瓜分了10个名额。最富有的县级市与排名分别是:义乌、诸暨、昆山、张家港、常熟、江阴、太仓、乐清、慈溪和上虞。 由此可见,文化是有根的,教育是有传统的。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 地域的文化、教育的传统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也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并且今后几百年可能也不会改变,这不是地域歧视。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3003 次阅读|47 个评论
中国传统木雕工艺欣赏
热度 2 wangxh 2014-1-23 17:10
摘自微信朋友圈,2013-12-14 设计之旅
5886 次阅读|3 个评论
所谓理性,应该包容、理解一些传统的做法
liwei999 2014-1-15 13:31
所谓理性,应该包容、理解一些传统的做法,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科学。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14/2014 19:28:56 饶老师近来对方崔掐架的一方发表了意见,曰 《转基因考验中国媒体 再答崔永元先生》 ,镜某很不以为然。 对“科学派”(什么叫做科学派人士有 蒋科学 来定义),镜某认为是属于“有知识没文化,多逻辑少概念”的一类人。对研究人员研究转移因的事情,大约人们没有什么争议。对有争议的方向、问题,“科学派”的人往往是搞不清。小方搞不清,北大教授也搞不清。这就是“没文化、少概念”的一类表现。 打个比方,作为医学、医疗,研究生殖、研究流产的“技术”、方法,争议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将这个技术用于实际,就会有争议。世上有一批人 反对人工流产(堕胎) 。这个事情属于所谓的 政见 ,与科学几乎无关吧?即便是反对人工流产,也分是具体的和抽象的。镜某个人而言,不反对抽象的人工流产。但是对自己认识的具体个人,镜某的意见则是反对人工流产。这算是一个概念了吧。 “科学派”对食物、食品讲究论营养(当然也论价格)。但是有些事情还要麻烦一些,要 论手续 。 清真食品 一般人都知道是伊斯兰教(回民)的食品,很少知道其本意。 清真 的本意是做法合乎规范。不吃猪肉一般人可以理解。但是牛羊肉也不是可以随便吃的。在牛羊的屠宰上是要有个说法的。只有合乎这个做法、说法获得的东西,才是所谓的 清真食品 。这就是一类 概念 。这类概念是“逻辑”不出来的东西。做科学的人如果对 概念 的认识、理解不足,那么充其量不过是个 科学农民工 ,大约不够当“家”的档次。 小崔所主张的“反基因”,在概念的层面上与 清真食品 很相似: 做法很重要 。不接受转基因食品,就如同不吃清真食品意外的食品一样。属于“天然合理”。 据说现代科技可以造出人造的肌肉了。做成汉堡后,与天然牛肉的汉堡包也相差无几。但是镜某不愿意选择“人造的肌肉”。如果到了那个地步的话,镜某宁愿吃素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哲学 – 精神驱动
benlion 2013-11-14 09:09
英国有很强的数学、哲学传统,罗素和怀德海的《数学原理》为代表,数学、哲学都不是功利型,而是思辨和信仰驱动的学术探讨,而且,尤其需要思维的开放、思想的独立。 以色列午餐时间,同事激烈的辩论,周未儿童教堂的争相辩论,在西方的法庭辩论、议会辩论等,都体现的是思辨的传统,古代希腊的雅典学院、古代中国的书院和宫廷,也都存在一个辩论的传统,西方现代选举的辩论是施政观点和纲领论辩,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也是施政观点和主张的论述,总之,思想的活跃是为特征。 诺贝尔是发明家,瓦特、西门子、贝尔、爱迪生、乔布斯和盖兹等都是技术和产品质量、性能等市场和商业的拓展,经济发展似为竞争,实为独自的技术发明和产品开发的财富创造和彼此交换。 诺贝尔奖科学家,在重点关键的科学发现,也不是为了获奖的利益驱动,而且,科学思想决定科学的发展与突破,科学思想的创造,既无科学奖励,也无经济利益。 近现代科学和工业发展,看其结果是利益、名誉和经济收入等,却其实驱动创造发挥和发明的是非功利的信仰精神或伦理精神;故而,中国近现代化以来,之所以,存在李约瑟、钱学森之问,关键还在一个信仰精神的迷失。 -(科学思想)-
个人分类: 太平洋|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忏悔录 – 人生旅途
benlion 2013-10-2 13:46
企业家与政治家,比较类同,往往思想源于学问家,获利归于资本家,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的组织管理和实践家;因而,必须对纷杂的技术、观点和资金、交易具有独立的鉴赏和决策能力。 实际上,中国孙中山、熊十力、李政道、徐悲鸿和丘成桐等在政治、文化、科学、艺术和数学等领域都卓有成就;但是,仍然缺乏国际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发明家。 何以要忏悔? 20 岁 -40 岁是创造与开拓的年龄, 40 岁 -60 年是成熟和管理的年龄。也许不应该在 20 岁 -40 年研究哲学与艺术,而到 40 岁 -60 岁来搞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宗教的核心观是忏悔救赎,在中国文化为每日三省吾身,以现代科学来看,就是控制论的反馈核心环节。 创新型社会,就是学术创造的研究型机制形成,研究型大学、工业实验室和政策研究机构等,成为一个社会的思考和信息加工中心,也就是文化基因的突变与重组,而传播型或教育机制,则是基因复制和遗传的信息传递过程。 因此,教育与研究、传统与创新是一个彼此相互关系,不能偏颇,比如,一方面必须发展精练娴熟的知识型、技能型和规范型人才,一方面又得建立开拓型、创新型研究机构和人才管理机制。 见下图: 也就是说,既要保存或传承历史和文化、产业,欧洲也是这样,比如,传统饮食、传统节日、传统医学和传统技艺等,又必须面对未来开拓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比如,科幻电影、现代艺术和新兴产业等。 - (忏悔录) -
个人分类: 2013|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明与医学史
benlion 2013-9-9 17:03
约公元前 2000 年古代埃及(中王国时期)和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期)文明进入繁荣时期。 约公元前 1500 年黑海 - 里海到印度、埃及到以色列 - 波斯(也可能中国,古以色列约瑟部落的发现为证)的人类迁徙,此期是中国商朝,之前还包括,非洲班图、中国三星堆、美洲玛雅等文明的形成。 埃及 - 印度与中国医学,人类历史上的早期经验、实践医学。 19 世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孟德尔遗传学、魏尔啸细胞病理学和贝尔纳生理学,进入了实验生物学和实验医学时代。 20 世纪,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得以提出, 21 世纪,将进入医学与工程整合的形态。 因而,科学的医学 – 实验与系统医学,历史很短,复杂生命系统的机理研究与工程设计,远有待于未来的科技进展。 几大历史假设(其实,都有史实依据): 1) 埃及 - 巴比伦文明之前,人类及其文明共同起源,然后,发生迁徙和民族、文化的分化与发展,比如,中非洲的班图文明源自上埃及,美洲印第安人经历中国华北、北冷海峡进入美洲的迁徙及其遗址,中国四川三星堆源自印度洋的文物等; 2) 轴心时代的 4 大文化模式形成,可能与约公元前 1500 年的迁徙及其后来的征战与文化传承和传播有关,比如,希腊化和罗马征服尼罗河和两河流域,埃及 - 巴比伦区域的波斯、阿拉伯和蒙古帝国更替等。 3) 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国 - 中东 - 欧洲贸易和文化交流,阿拉伯帝国收集的希腊 - 罗马哲学理论和中国 - 印度的实践技术等,以及化学、代数学酝酿了实验科学的胚芽。 4) 伽利略时代,欧洲传教士来华,不仅传播了欧洲文化,也同时将中国文化等介绍到了欧洲,影响了近现代科学、艺术、哲学和体制等发展,比如,科举制与法国文官体制的建立,道家与莱布尼兹的哲学,现代绘画的东方风格等。 5) 犹太教律法 - 儒家伦理、印度冥想和希腊思辨模式,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组织、认知实践的基本心理 - 行为机制,在中国的开封 - 曲阜、登封和商丘等构成古代文明核心文化,在欧洲意大利 - 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形成近现代文明的核心文化。 因而,人类文明发展是文化模式转换 – 科学范式、艺术风格、管理体制等和文化信息组织化增加的历程。 附 * ,系统生物学和医学: 逻辑 - 归纳与演绎逻辑、辩证和类比推理等; 理论 - 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 方法 - 图论、拓扑学、矩阵论、非线性动力学等数学模型; 技术 - 微 - 纳米流控芯片和组学表达谱分析技术, - 纳米分子生物技术和分子模块合成生物技术,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动态模拟、软件信息技术; 机理 - 分子、细胞、网络动力学的生物系统遗传分析与人工生物系统工程设计; 对象 - 生物系统的发生与进化、复杂系统疾病、药物分子筛选与生物反应器等。 -(文明论稿:总结)-
个人分类: 百家|2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就那么不传统吗?
热度 2 chemicalbond 2013-8-13 22:28
CCTV说今天是 传统 节日。 我原以为自己蛮传统的,竟然会不知道有这么个号称“7个傍晚”的节日啊? 路上见到不少手捧玫瑰的年轻人,餐馆门口几乎就是车水马龙。 懂了,原来CCTV是花店和酒店们的托啊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4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与秦老师讨论:思想、文化与科研创新
热度 5 wangdh 2013-7-29 21:52
与秦老师讨论:思想、文化与科研创新 (王德华 整理) 一篇文章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思考和共鸣,是作者所希望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博文精算一直引起关注的原因。红花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优美的博文让更多读者能够读到。 科研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思想,创新需要文化,创新需要环境。针对当前国内科研环境的不正常现象,秦老师在我的文章: 我们还能回到正常的科研状态吗? 后,分享了他很有深度的思考和认识。 很高兴与秦老师交流。谢谢。 ××××××××××× 秦 : 现在中国科学家工作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个个都是国际最先进的,经费也充足。我觉得最最缺乏的就是一种思想。真正科学家的创造性思想。在我心中,能够称得上科学家的也是思想家,可是现在中国科学家没有思想,就是一头雾水,跟在真正科学家后面邯郸学步。 王 : 思想来源于哪里呢? 怎么才能让那些火花冒出来呢? 秦 : 王老师,这个答案我也不知道,您知道吗? 王 : 衣食无忧。宁静致远。 或者,“文艺复兴”。 秦 : 可是我们中国人,有史以来,在科技方面的创造和发明,比起西方来远远不如,虽然有技术类的四大发明,比如火药,发明了最常用的就是用在了烟花礼炮上,并没有造出大炮机枪。再比如指南针,发明了最最常用的就是风水先生算命卜卦。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最常用的也是用在了传播统治阶级的教条和束缚人思想的八股文字。难道我们中国人缺乏创造?自从文艺复兴以后,我们现在几乎所有文化和应用,都被西化了。你看看,我们现在每个人,全身上下,还有一点中国味的文化和技术创造在里面吗?还有个另类的四大发明,如太监,裹脚布,吸食鸦片,八股文,倒是影响了中国上千年。 王 : 有点偏激了。 涉及事情(方面)太多,几本书都说不完、说不透的。 国外的好东西没有学来,也没有建立起来,国内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又弄丢了。不伦不类,四不像。 不要随便打碎一个旧世界,也不要随便建立一个新世界。但是,我们还要发展。这就需要智慧,需要文化,需要体制的改变。 这些事情的完成,最终需要:人的素质。 秦 : 可是“国外的好东西没有学来,没有建立起来,国内的传统的优秀的东西又弄丢了。不伦不类,四不像。”这就是我们现在中国的现状。另外,还有一点,从中国自身文化说起,我们现在的电视,电影,传播的文化,大多喜欢反映我们的古代,说我们灿烂文化和历史的辉煌。好多人也沉浸再次乐子不疲。而美国的影视文化,就完全不同了,总是向前看,绝大多是科幻片。中国是向后看,美国向前看。这也严重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下一代的创造性思维。为何美国能主宰世界,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更一步说明美国还是未来世界的主宰。看看美国科幻大片,如最近我看了的星际迷航-黑暗无界,他们把未来的未知世界刻画和描述的多么逼真。让人倾倒。 王 : 至少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好事,还是坏事? 毕竟我们的祖先这样过来了。坎坎坷坷,打打闹闹,运动折腾,改革创新。 美国,世界警察,依然是超级大国。理念,中国学不来。 当今,利益和灵魂的关系,还是有道理的。 秦 : 中国人像阿Q, 最爱说的是,我祖上比你阔多了。用这种精神胜利法来战胜别人。 美国人是阿甘,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 王 : 您说的阿甘素养,我小时候,周围大家都是这样的。现在却很稀罕了。 怪改革开放吗?怪年轻一代码?怪我们的教育吗?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404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在线教育:传统大学在网上“打开”校门
热度 1 gzchengzhi 2013-5-30 10:17
  博主评述:这一新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远程教育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而远程教育也同时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促进了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这次清华大学与美国edX的合作就是一个实例。另外在这个新闻中我也注意到有很多80后的年轻人参与到了这一领域,这为远程教育今后的发展注入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令人高兴!   5 月 21 日,清华大学与美国在线教育平台 edX 同时宣布,清华大学正式加盟 edX ,成为 edX 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将配备高水平教学团队与 edX 对接,前期将选择 4 门课程上线。未来,清华大学将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进一步拓展在线教育模式,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EdX 是 2012 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办的非盈利在线教育平台,面向全球免费提供知名高校的优质课程。另一方面,这个平台还通过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的大数据,进行教学法的探索和研究。   从最初的网络公开课,到 2006 年由一台电脑创立起来的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 ),再到 Coursera 、 Udacity 、 edX , MOOC 等网络学习社区的建立,近年来,基于网络的新型教育形态风靡全球,在线教育成为一个热门的专有名词。其中,可汗学院的发展令人瞩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出了 3500 多门课,并跟美国十几所学校进行合作,学生人数突破 1800 万人。   在线教育,是否已进入“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的时代?   在线教育创业火起来了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安,现负责 TED × BNU (秉承 TED 理念的北京师范大学本地爱好者组织)项目。这个 1989 年出生的男生与在线教育结缘起始于 2003 年。   那年春天北京暴发非典,他正上高二,学校放假,学生们都分散在家里。这时,学生眼中一位“很牛”的老师,依托一家网站做了一个 BBS ,与学生们在网上讨论课程。非典结束后,大家发现这种远程的学习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从此,刘安对网络和教育技术产生了兴趣,大学考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是他自己选的专业。读到现在,刘安一直认为是“挺好玩的事”。   “我们一定要聚在一起以固定形式来学习么?”刘安与一群有活力、爱创新的 90 后伙伴创建了 Open to Learn (开放学习)组织,作为中间媒介,希望传播国外开放教育实践,服务国内开放教育行动。   刘安认为,现有的网络资源已经足够多,也有一些组织如“阳光书屋”、“立人图书馆”等机构在推介优秀的教育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了解。教育变革,不光是老师和教学方式,也要有学生自己的变革。   刘安对在线教育提供者的现状也有一定的研究:“ 2011 年,国外教育公司有 127 家获得投资,平均每家 900 万美元。在线教育的创业开始火起来了。”   日前,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中国在线教育挑战与机遇》沙龙,从体制内外的实践、公益商业的探索等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发展在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对推动中国教育变革潜在的可能性。   陈广涛是从事在线教育的多贝网的 CEO 。这家互联网企业将自己的业务聚焦于打造免费、方便、好用的网络教室的在线教学平台。 2011 年下半年,这家创业公司拿到了天使投资人李开复“创新工场”的投资。陈广涛认为,线上教育的未来在服务,而非传统的内容提供商,他觉得,“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是个人化的东西”。   在陈广涛看来,现有的教育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体制内的学历教育,从小学、初中到研究生、博士;二是围绕应试的非体制教育,如奥数、英语、出国留学培训等,这种需求催生并养活了很多线下教育机构;第三类是教育的长尾市场,如摄影、心理技能、职业技巧等内容,目前线下这样的培训班还很少。“互联网最先可能会改变的部分,应该是长尾这一块儿。”陈广涛所说的“长尾”是指非大众主流的小众需求,这一领域也是目前多贝网的主攻阵地。   传统大学在网上“打开”校门   “我们正致力于建立网上课程的社群,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那么无论你在什么时候思考问题,都会有人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想到了同样的问题,大家就可以在社区中实现交流讨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恩格去年在天津举办的“微软亚太教育峰会”上介绍了在线教育在斯坦福大学的开展情况。卡内基·梅隆大学开放了很多计算机系的云计算课程。学生们通过网上课程的提前学习,来到课堂上时,比以往参与度更高。学校教授坎迪斯·蒂勒认为,网上课程重要的价值是反馈,通过网络教育中学生的反馈以及系统自动收集的信息,老师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对教学进行改进。   在国内,许多高校也在积极尝试开放的在线教育。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两门课通过在线学习完成。此外,我们也正在着手制作自己的开放课程,惠及更多的学生。”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校长介绍说,目前教育部批准 69 所高校可以建立网络学院,网络学院能够提供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有 100 多万名学生注册了网络学院。   杨宗凯介绍说,华中师大采用混合式教学法,例如把一部分教学内容放到在线课程,这样线下课堂的教学时间就能大大减少, 40 个学时的课程可能会降低到 30 个学时,甚至 20 个学时。另外,现在 6 所师大共享课程,所以很多课程不需要再请老师,让学生去上北师大的这门课就可以了。   开放大学与教育变革之路   利用技术手段实施教育, 30 多年前在我国就已经开始。 1977 年 10 月,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希思向邓小平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办开放大学的情况,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 1979 年 2 月 8 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播出电视课程,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主讲第一堂课,当时全国各地共有 40 万人收看现场直播,当时有个说法是“ 40 万众聚一屏”。 1999 年,中国教育部批准了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和中央电大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到目前有接近 70 所院校试点。中央电大在线教育的尝试,开始只是简单地把教学资源挂在网上,学生下载浏览;之后,有了互动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跟老师交流。随着技术依托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变,学校的名称也有了新变化。 2012 年 7 月,中央电大更名为开放大学,目前我国共有 3 家开放大学分别是中国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注册的学生约 360 万人,主要提供学历和非学历教育。   远程教育在中国发展和机遇受到世界关注。第 25 届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英文简称 ICDE )世界大会将于今年 10 月在天津召开。这是 ICDE 成立 75 年来,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   在清华大学宣布正式加盟 edX 时,清华大学新闻网上贴出了校长陈吉宁的观点:“在线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重大变革,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他认为,在线教育的出现打破了大学围墙,因此必须重新思考并重塑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这一重要职能;在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必然成为今后各国高等教育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原标题:在线教育推开大学之门)
个人分类: 《远程教育学教程》|184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首张原子内部结构图亮相 颠覆物理传统观念
热度 2 hanspub 2013-5-29 16:05
荷兰研究人员拍摄到的世界首张原子结构图,图中颜色不同是因为原子内部微粒密度不同。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27日报道,荷兰物质基础研究基金会的研究人员日前拍摄到了世界首张原子内部结构照片。 在这项开创性实验中,研究人员用激光、显微镜和能够把拍摄对象放大2万倍的特殊镜头对氢原子内部进行观察研究,并对其进行拍摄。该研究小组的负责人阿尼塔·斯托多纳说:“我们对这一成果非常满意。” 这项实验颠覆了量子物理学家们的观念。之前,由于原子内部微粒非常微小、脆弱,拍摄原子内部结构照片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研究人员介绍称,选择氢元素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结构简单,拍摄氢的原子照片要比获取其他元素原子照片更为容易。目前,该小组将研究目标转向结构更为复杂的氦元素,研究是否成功还有待确认。 对于这项实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物理学家杰夫·伦德恩表示:“这个实验很有趣,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氢元素。”氢元素广泛存在于宇宙万物中。 伦德恩指出,该研究小组基本上开创了一项新技术,它将成为科学家们“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更多关于物理方面的知识请关注 《现代物理》
3471 次阅读|2 个评论
爱因斯坦的见识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3-5-21 22:38
蕭大嘴在科學網混久了沾染了不少毛病,喜歡沒有根據地亂說,喜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居然對 愛因斯坦稱讚居里夫人的真誠表示懷疑。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蕭丑說:“ 我内心阴暗的揣摩,或许是居里夫人在科学智力上实在没啥可夸的,那就夸夸她的人品吧,似乎老爱还话里有话地对居里挖苦到,就是发现镭也都是靠苦力垒出来的。 ” 那是你蕭丑把科學智力看得至高無上,而對於愛因斯坦這樣科學智力超一流的高手來說,他卻并不這樣想,他把道德看得更重。【至於說愛因斯坦會對居裡夫人有益於人類進步的辛勤勞動諷刺挖苦,這種想法的確夠陰暗。愛因斯坦老師的確智力很發達,但是我們從未看到他以此來歧視智力遠遠不及他的普通人。他並不因此而歧視靠賣苦力維持生活的辛勤勞動者,比如管子工。】 “ 改善世界的根本并不在于 科学知识,而在于人类的传统和理想。因此我认为,在发展合乎道德的生活方面,孔子、佛陀、耶稣和甘地这样的人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是科学无法做到的。你也许明明知道抽烟有害于你的健康,但却仍是一个瘾君子。这同样适用于一切毒害生活的邪恶冲动。我无须强调我对任何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努力都抱着敬意和赞赏之情,但我并不认为,道德和审美价值的缺失可以用纯粹智力的努力加以补偿 。” 估计愛因斯坦以上的說法是科學主義者、智力至高无上论者看到很不爽的。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90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建议科学界重视传统哲学中的宇宙学原理
hongque 2013-5-9 09:34
西方有西方的黑洞理论,中国也有——曾经没有,但现在有了。中国的黑洞有个个性的名字叫“太极”。取这个新名字有三个原因:首先,爱因斯坦不承认黑洞;其次,西方的黑洞理论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但是个怪胎;再次,为了显示出中国黑洞与中国哲学文化的联系。 中国的黑洞研究将走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整体上是从纯哲学到科学的,先由哲学提出理论观点,然后寻找科学证据证明它。而且,西方的黑洞研究是从外到内的,而中国的黑洞研究将是从内到外。 中国的黑洞理论,如相对论建立在光速不变和波粒二相性的基础上一样有着一个固定的前提体系。这个体系,就是道学的世界学原理、宇宙学原理、天体学原理和微观粒子学原理。下面,我们就从四个原理入手,搭起太极的性质框架,然后步步深入,结合西方现有的成熟的黑洞理论和物理学定律以及天文观测证据建立起完善的黑洞理论。 一、原理 中国的黑洞理论总的来说建立在道学逻辑的基础上,由四个原理组成,一个是世界学原理,一个是宇宙学原理,一个是天体学原理,一个是微观粒子学原理。 1. 世界学原理 笔者认为,世界是世界上所有时间和空间的集合,是一个由黑洞为基础单元的多元多次的嵌套结构。下面是一个示意图: 2. 宇宙学原理 笔者认为,宇宙即是黑洞,是构成世界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时空单位。下面是一个宇宙(黑洞)结构的示意图: 此图中的三维引力圈套,为一个封闭的圆球面,由总星系构成,可以用基普的黑洞“环猜想”进行划分,即这个圈套,必须要套住任何一个星系,如果有任何星系位于这个圈套之外,就不能称之为三维引力圈套。这个圈套之所以是三维的而不是四维的,是因为它并没有能套住时间,时间在这个圈套处并没有无限膨胀。 图中的二维波能量空间,指的是在总星系合引力作用下有着极大时空曲率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存在微观(原子、分子以及原子或分子的堆积体恒星、行星等)或宏观点维(黑洞)形式的能量,而只存在一维(光子)或二维(各种波)能量,因为所有的点维都位于三维引力圈套之内。这个空间估计不会太大。 总星系的引力合起来都没有能够使自身周围的时空发生连光子都无法逃脱的四维引力圈套,是因为在二维能量空间里聚集了不可忽视的质量(能量),我们都知道恒星是燃烧的,燃烧所形成的光和热都是一维或二维状态的能量,这些能量除小部分被天体拦阻外,最终都将穿越三维引力圈套进入二维空间,这些能量和三维圈套里的能量所具有的合引力,大到足够形成连光子都无法逃脱的引力屏障——四维引力圈套,使整个宇宙的闵可夫斯基绝对时空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下卷曲成一个在时间上绝对独立、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绝对时空”。 3. 天体学原理 笔者认为,任何规则天体(即圆球型天体)的核心都是一颗黑洞。这个原理,是为了解决天体之谜而顺便提出的。天体之谜有两个,一个是任何天体的第一阶段(确切地说是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应该是星云)状态——恒星的形成,另一个是像行星这样的冷死星所具有的无对证结构。 所谓任何天体的第一阶段状态,是指经科学家在“大爆炸理论”引导下提出的任何非恒星天体都是恒星燃烧完然后冷却或坍缩的结果。既然恒星是第一状态,那么就很有必要弄清楚恒星的起源。 我们知道,构成恒星的基本元素是大量的氢,而氢元素如果要在“广阔无边”的宇宙中在引力作用下实现紧密团结,最好的解释是里面有一颗黑洞。不然的话,氢元素会在无引力状态下向无边的宇宙空间迅速扩散膨胀,永远也无法团结成一颗恒星。如果算上氢元素在摩擦生热甚至发生聚变效应下对周围空间产生的爆炸(发散)效果,这种凭借自身引力实现团结的猜想就更加站不住脚。当然,这还是在不考虑氢元素来源的前提下,如果把这个来源也算上,那么就更加需要一颗黑洞。西方宇宙学理论认为氢元素来源于初始奇点的爆炸,而道学的黑洞理论将使这个说法更加完善和合理。 然后,是冷死星的无对证结构。所谓的“对证”,是指当一个固态球体的一端下陷时另一端会突出的痕迹。下面是对证示意图:   以行星为冷死星代表,地表的大面积无对证塌陷在行星上是普遍的,比如说月球上就有“海洋”,其他的几大行星也有“海洋”。这样的东西,很有可能是地心黑洞的吞噬产生的大规模的地表下沉。传统的天体结构无法解释天体物质“死无对证”的现象。比如地球,70%的表面发生了塌陷,却不知道那些土都到哪里去了。 4. 微观粒子学原理 道学微观粒子学的原理是 :微观粒子由一维能量按照圆规律循环积聚而成。 这个原理的提出,是为了解释氢物质的起源,解决一维能量和三维能量的衔接。在后面将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讲述。 从这四个原理中,我们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的拓展结论: 1. 我们所生存着的这个世界的时空是多元多次的; 2. 我们生活在某一个级别层次上的一个黑洞里面,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西方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此流产); 3. 太阳、地球、月亮、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内部都是一颗太极,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换句话说,便是“内藏乾坤”。 贸然提出这四个原理,让人难以接受,但请读者朋友保持一点耐心和对中国哲学的信心。下面,我们来看看黑洞的真面目。
个人分类: 我猜|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扯淡的”三种传统哲学观
热度 1 Bobby 2013-5-1 05:40
《走出传统哲学观的藩篱 --- 重写中国哲学史的前提性反思》虽然是俞吾金写于 2005 年的文章,但现在看也还有点意思。作者认为三种传统哲学观需要反思和批判,即: 1 、哲学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吗? 2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吗? 3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 据俞吾金的论述,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不但把哲学研究简单化了,而且也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两种不同哲学观简单化了。把哲学理解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观点是成问题的,把这样的哲学观引入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全部哲学命题就只能在偶然真理的框架中挣扎。同样,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站不住脚的。不知现在的哲学课本怎么样,到少我们那时候的学习就是这样子学习的。具体论证见俞吾金的《生活与思考》,网上似有全文: 走出传统哲学观的藩篱 ——— 重写中国哲学史的前提性反思 - 豆丁网 俞吾金的《生活与思考》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75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发展嵌入传统:藏族农民的生计传统与西藏的农业技术变迁
热度 1 Wuyishan 2013-4-23 14:15
发展嵌入传统:藏族农民的生计传统与西藏的农业技术变迁 《开放时代》 作者: 强舸 http://www.y-nong.com/xcfx/nyzt-51/32421.shtml   【内容提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什么因素制约着农民对新技术的选择,决定了技术变迁的方向?本文以西藏的青稞新品种推广作为研究技术变迁的案例,使用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田野调查资料和部分档案资料,探讨发展与传统在西藏农业技术变迁中的关系。研究认为,技术变迁受本地传统生计模式及其背后的自然环境制约,不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技术会被抵制,以保护生计传统和生态平衡,这种抵制表现为文化观念的不认同。但传统的生计模式和农业新技术并不必然发生冲突,藏族农民的生计传统有其内在合理性,但同时存在严重的内在危机。恰当的新技术不仅不会被生计传统及相应的文化观念抵制,反而能迅速地嵌入进本地生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其内在危机,达到了将传统纳入发展,用发展繁荣传统的效果。   一、提出问题   “原始落后”、“刀耕火种”、“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形容西藏传统农业的常用词汇,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真实写照。1951年,西藏粮食平均亩产按习惯亩计仅七十余公斤,按标准亩计更是不到五十公斤①,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仅135公斤②,尚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因而,国家启动了农业现代化,希望通过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改变西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在其具体进程中,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却是,非常需要粮食的藏族农民却常常会抵制能生产更多粮食的农业新技术。这是为什么?   对此,“文化贫困论”是一个流行的解释,它的提出者刘易斯(Oscar Lewis)认为:“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就必然倾向于永恒……他们在心理上,不准备接受那些可能改变他们生活的种种变迁的条件或改善的机会③。”国内许多关于贫困地区,特别是关于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研究,顺此思路认为:落后地区之所以难以发展,是因为当地的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化,农民落后、愚昧的观念导致了他们无法理解并接受新事物,当地人学会了接受贫困,而不是努力革新。④   如果这一解释是成立的,即本地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化是对立的,因而一切新的、会对生活带来改变的现代技术都应当遭到本地农民的抵制。然而,我在西藏的观察中却发现一个它无法解释的现象:同一类别的新技术,有的被农民坚决抵制了,但另一些却被迅速接受了。我们不禁要追问,为什么农民会有选择性地接受现代技术?本地传统文化观念真的是和现代化对立的吗?进一步而言,“文化贫困论”的范式回答不了这些问题:文化从何而来?文化背后是什么?而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真正理解了文化,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制约农民在面临现代化时进行行为选择的机制。   何为文化?费孝通指出,文化是共同生活的人群在长期的历史当中逐渐形成并高度认同的民族经验。⑤文化的合理性和生命力在于对本地环境的认识和对人们生活的指导意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提出文化内核的概念,他认为文化内核就是指文化与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经过磨合而形成的文化生态耦合体,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当地居民的生计。⑥反映在农业经营上的文化观念实际是当地生计模式的外显,而这种生计传统则又受制于本地的自然环境,来源于人与自然数千年的互动实践过程之中。同时,它也能够反作用于生计和环境,并利用由它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宗教信仰维系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⑦。   由此而言,农业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某些技术被抵制表面上是因为文化观念的抵制,实则是因为它与本地生计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的冲突。毋庸置疑,农业技术进步一般都能带来作物产量和经济数据的增长,然而对本地人来说,新技术对传统生计模式的改造很可能使本地人长期赖以生存的资源消失(因为这些资源对增加产量和数据是不起作用的)甚至生态失衡。技术进步给本地人带来的很可能不是生活改善,而是生计破产。⑧麻国庆在对内蒙古的研究中指出,蒙古族的游牧传统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间环境知识是数千年来维系内蒙古草原生态的关键因素⑨,而当前内蒙古严重的沙漠化等问题则是由于游牧向定居的经营方式变革过程中民间环境知识的废弃造成的⑩。陈祥军对新疆哈萨克族地区的研究11,马晓琴、杨德亮对青海藏族牧区的研究12也揭示了类似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从本地实际出发去看待新技术和发展,理解本地传统的合理性,而不能盲目崇拜“技术至上”和“发展霸权”。   但是,我们也不能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发展与传统简单地对立起来,赋予传统合法性地位的同时,将发展定义为破坏,认为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必然不相容,新技术带来的改变必然对当地的生计和生态造成损害。实际上,如果盲目的将发展与传统对立,就会产生另外一种“文化决定论”,即与“发展霸权”相对的极端环保主义。在前后两种模式中,人本身都丧失了其主体地位,成为了“发展”或者“传统”的工具。而与它们不同,迈克尔·塞尼(Micheal Cernea)的态度值得借鉴,他通过自己在世行发展部门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指出,人才是最重要的,要从人的角度来看待发展和传统,无论促进发展还是维护传统,它们的目的都必须是让人更幸福地生活。13而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制,大多数现有研究(它们的研究对象一般是过度现代化的案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发展对传统的积极意义。因而本文从研究对象的类别上对现有研究也是很好的补充。   就本研究而言,藏族的生计传统有其内在合理性,但并非是田园牧歌般的美好和富足。在世界人口大爆炸的同时,西藏持续数百年的人口减少确凿无疑地展示了其严重的内在危机。而传统的生计模式则对此束手无策,反而是某些恰当的新技术能在不破坏生计传统的前提下,为解决其严重的内在危机带来可能。这也就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农民对新技术的选择”的根本原因。即:藏族农民独特的农业文化观念来源于以青藏高原特有自然环境为基础的藏族生计传统,这种文化以是否符合本地生计传统为标准,抵制或接受不同的农业新技术。而当被选择过的新技术嵌入进原有的生计模式之后,它又将使生计模式和相应的文化观念发生新的变迁。   二、研究对象和材料   本文要考察的新技术指的是通过科学育种培育的青稞新品种。青稞是藏族的生活必需品,其播种面积占西藏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种植品种是农业经营中的核心要素,近代以来,育种科学一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优势基因的筛选和定向培育,人类获得了在各个方面都远优于传统品种的新品种。根据测算,自和平解放以来,良种选育对西藏粮食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是所有因素中最高的。14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农业发展经验中,推广良种是最容易被农民接受、成本最低的农业发展措施。15因而,选育好的新品种是西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品种的更替也将对传统的生计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因此,本文以此为考察西藏农业技术变迁的切入点,从民族志的整体图景来考察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藏族传统生计模式如何制约了藏族农民对不同青稞新品种的选择。简言之,本文将介绍并对比两类青稞新品种,它们同为育种科学和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的产物,但是命运却截然相反,一类迅速被农民接受,遍布西藏大地;另一类则被农民坚决抵制,至今只能在科学家的试验田中生长。并且,更令人困惑的是,农民选择的新品种在粮食产量及其他许多指标上都远远逊于他们抵制的新品种。为什么农民会做出看似非常不符合理性的选择呢?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西藏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以下统称“西藏农区”)16,不涉及西藏的牧区。实证材料来自我在2007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共5次约六个月在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阿里等地的田野调查17,包括入户访谈和观察,对自治区、地区、县、乡四级行政干部和科技专家的访谈18以及对农业科技档案的阅读。此外,笔者还在2010年和2012年在青海省的格尔木市和海北藏族蒙古族自治州进行了对比性的调研。   三、被抵制的新品种和被接受的新品种   (一)两类品种的收益比较   众所周知,好的品种对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品种是好的品种呢?从世界的普适经验看,植株高度较矮的品种是最符合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新品种,它的产量远高于植株较高的传统品种,并且具有众多其他优势。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农业革命中,矮秆基因的发现与选育是世界粮食增产的根本性动力。短短几十年,小麦、大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植株高度不约而同地从一百厘米左右下降到了五六十厘米19,而与此同时,全世界的粮食产量则从1950年的6.3亿吨增长到了2010年的22.8亿吨,可以说,是矮秆基因将人类从“马尔萨斯循环”中解救了出来。现在,矮秆品种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不仅是业界的共识,也早已成为公众的常识,在我国,这已经被写入了中学生物教科书。   对作为大麦分支的青稞来说,同样如此。首先,青稞矮秆品种具有更高的籽秆比20,这意味着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更多的被转化为籽粒(也就是粮食)而非秸秆。其次,矮秆品种植株粗矮,能适应更大密度的种植,更耐肥水(吸收更多的化肥和水分),增产潜力大;更抗倒伏,减产风险小。特别是在年平均大风日多达100天~150天的青藏高原(这一指标是内地的5倍),作物的抗倒伏性能尤为重要。第三,矮秆品种由于其形状整齐,更适宜机械收割。联合收割机一天就可以完成数千亩矮秆作物包括收割、脱粒、装袋在内的全部作业。而高杆品种一般只能使用小型收割机或者人工收割,再单独将收获物脱粒、装袋,费时费力。   例如,国内矮秆青稞的代表品种柴青1号,它是当前产量最高的青稞品种,主要种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其植株不高于七十厘米,2011年和2012年,格尔木市青稞平均亩产分别为454.1公斤和468.74公斤21,农户种植青稞每亩的收益在1200元以上22。然而,增产优势如此出众的矮秆品种,却在西藏不见踪影。   矮秆的在西藏种是没问题的,试验田里的你也看见了,但是在西藏,它们也就只能在我们的试验田里种种,当参照系,根本推广不出去。老百姓思想上不认可,不接受这类品种。从80年代起,像当时的昆仑1号到现在的柴青1号,我们在不同地区推广了好几次,没一次成功的。老百姓很顽固,只要是秆子矮的,给种子给补贴给化肥,追着屁股后面求,就差没替他把地种了,他们还是不种。(科技专家LL,2012年4月29日)   但是,西藏的农民并不是对所有的新技术都无差别地抵制,现在西藏普遍种植的青稞品种同样是现代化的产物,但这类品种的各方面指标都远逊于矮秆品种。导致这一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这类品种的培育没有依靠筛选矮秆基因,通过降低植株高度来提高粮食产量和其他性能;反而,逆世界潮流而动,进一步选育高秆基因,以西藏(也是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青稞品种藏青320为例,其植株高度达到110厘米~130厘米,比传统品种的植株高度90厘米~110厘米,还要高20厘米23。而它的平均亩产也只有300公斤24,其产量还远不如上世纪70年代初青海省选育成功的矮秆品种昆仑1号,每亩收益仅七百余元25。   有一年,我去开一个全国的会,有人介绍他们那边今年丰收,(亩产)差不多能有五六百斤。我听了觉得很有趣,五六百斤怎么能是丰收呢?我们这最差最差也得有七百多斤。话说回来,他们那的青稞长得胸这么高,产量能高吗?(格尔木市农业科技干部LCZ,2012年9月4日)   这还没有计算两者之间在人工投入上的巨大差异,格尔木的矮秆品种全部都是机械化种植,每个壮劳力能轻松经营上百亩的农场,而西藏的高秆品种则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每个壮劳力仅能种植10亩~20亩,农忙时节更是需要大量帮工。   而在自然条件上,虽然格尔木的海拔更低(2800米),但由于纬度和地形等原因,在对作物生长最重要的生长期平均积温和无霜期长度上,格尔木相较于西藏的主要农业区一江两河流域并无优势。并且,格尔木的土壤条件还要逊于西藏大部分农区,其土地盐碱化严重(格尔木是全国最大的矿物盐产地),2012年就有3721亩耕地(其中3000亩种植青稞)因为地下水位上升带来的盐碱化而不得不弃耕,超过总耕地面积的5%26。80年代初,格尔木青稞的平均亩产不过150公斤,比西藏主要农区同期还低。   显然,现在格尔木青稞产量上的巨大优势主要是由于矮秆品种的优势造成的。27那么,为什么西藏的农民不接受如此出色的新品种呢?   (二)两类品种的经营成本比较   对上一问题,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的理论是可能的答案,他批判了“文化贫困论”,从经济学视角指出,农业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现代农业要素的可得性和价格,农民是理性的,并非无法理解或是不愿意使用新技术,而是由于他们受制于投入和风险,所以要改造传统农业,就需要国家为农民提供廉价的生产性要素。28   但是,从事实上看,首先,两类品种的种子价格差不多,农民还可以自己留种。而且对于新品种,国家不但会免费提供种子,还会额外给予良种补贴。此外,由于国家多年的建设,西藏可灌溉耕地面积接近总耕地面积的70%,能满足矮秆品种对水源的要求。矮秆品种的抗倒伏性能还远强于高秆品种,因而,矮秆品种的种植风险反而要小于高秆品种。   第二,矮秆品种所需要支出的更多成本主要就是更多的化肥消耗。但是,由于实际上国家已经做了舒尔茨要求的“提供廉价的生产性要素”,因而高秆品种和矮秆品种在化肥上的成本差异非常小。尿素和磷酸二铵是青藏高原土壤类型下青稞种植所需的主要化肥,一袋尿素(40公斤)国家补贴价是45元(市场价105元左右);一袋磷酸二铵(50公斤)国家补贴价是75元(市场价180元左右)。西藏农民目前种植高秆品种,亩均的化肥投入大约是30元~40元。而按照格尔木种植矮秆品种的施肥标准和西藏的化肥价格,每亩地40公斤尿素和25公斤磷酸二胺,化肥亩均支出不过80元。考虑到格尔木的耕地是近年来新开垦的沙地,地力较差,需要多施肥的因素,实际上,西藏的亩均化肥投入应该在70元以下,实际亩均成本增加不过30元。这显然不是“农民无法承受的经营成本”。   同时,国家补贴的廉价化肥供应非常充足。事实上,西藏主要的化肥经销商西农集团(自治区农牧厅下辖的政策性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不能为西藏农业提供足够的廉价化肥,而是廉价化肥常年滞销,很大一部分化肥都被加价(略高于补贴价,远低于市场价)转卖到青海、四川等地销售。   “我们种地化肥用得多,都到西农(格尔木办事处)去买,西藏化肥有补贴,特别便宜,西藏人脑筋怪得很,不爱用化肥,我们也就沾点光,嘿嘿。”(格尔木市农民ZJY,2012年9月4日)   第三,使用农用机械并不会增加农民的成本,反而是不使用农用机械的成本更高。格尔木种植矮秆品种一般都是使用联合收割机操作,收割、脱粒、装袋的流水线作业。而西藏绝大多数地区仍然坚持人工收割(播种和犁地,两地都是机械化操作)。然而,这并非是因为西藏没有足够的农用机械,也不是因为机械化的成本更高,事实上,高秆品种的人工收割成本要远高于矮秆品种的机械化收割。例如,格尔木机械收割的成本每亩仅50元。而由于有国家补贴,西藏农民如果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平均成本仅40元(如果是乡政府或村委会的收割机,只需要30元 / 亩的成本;而如果是私人收割机,也只需要50元 / 亩),政府还会另外发放15元 / 亩的油料补贴。   而在西藏,高杆品种一般只能使用小型收割机,小型收割机的市场价是每亩50元,国家补贴后的价格是每亩30元。但是为了多获取作物秸秆,大部分农户仍然选择雇人手工收割。每个雇工每天工资是50元,由于高海拔原因,平均每天只能收割0.8亩29,此外雇主还需要管吃管住,根据藏族风俗,主人提供的饮食“肉、酒、烟要管够,酥油茶随便喝”。因而,1亩地的实际收割成本接近100元。而且另外的脱粒和装袋(小型收割机收割后,也需要另外脱粒和装袋),也还要花费约20元,总计约120元。相比之下,每亩种植高杆品种的收割成本要比矮秆品种高80元,是它们化肥投入差的两倍以上。   即使不以雇工的形式收割青稞,而按照藏族传统的互助组换工方式收割,其成本依然比机械收割高。因为,虽然不用支付货币工资(工资实际上是以劳动力交换形式支付),但是饮食依然要“肉、酒、烟、酥油茶充足供应”30,并且要更好,不计算换工要付出的劳动力,一亩的收割成本也要50元,加上额外的脱粒和装袋支出的成本,收割成本差还是超过了化肥投入差,并且还没有计算农户自己大半个月(给整个换工圈内收割所需的时间)劳作的人工投入。   以上事实表明,实际上国家已经按照舒尔茨的药方去“改造传统农业了”,成本和风险等制约“理性小农”技术更新的瓶颈已经不存在了。但为什么依然没能左右到农民的行为选择呢?   (三)来自田野的回答   当舒尔茨的解释无效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来看一看田野的回答:   问:你们为什么不种矮秆品种呢?它的产量那么高。   答:矮的没有草(秸秆),不能种,我们西藏只能种高的,不能打草的(品种)就不是好的(品种)。31   也就是说,在藏族农民的观念中,“草的多少”是评价青稞品种好坏的主要标准。与之相比,“粮食产量”这一普适标准则不那么重要。而且,前文已经介绍了,为了获得秸秆,农民还付出了高额的成本。   不仅种植作物要选择“打草多的”,“爱护草”本身也是当地的一种文化禁忌。   怎么能烧秸秆呢?我们这谁家要是烧秸秆,全村人都得骂死他。(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农民WHB,2012年9月2日)   从另一组现象,我们还能进一步看出在藏族农民观念中秸秆的重要性。   我们这里秋收,老是因为草(青稞秸秆)闹矛盾,你收了我的草,我拿了你的草,甚至还打架。大家对粮食还没这么在意。(日喀则市农民ZQ,2012年8月16日)   我刚来西藏的时候(80年代)还奇怪,老百姓怎么把秸秆这种没用的东西看得这么重?现在几十年看多了,也就习惯了。(科技专家ZZY,2012年8月15日)   四、秸秆有多重要?——高原环境与藏族生计的整体性   乍一看,藏族农民关于草(秸秆)的观念非常奇怪,种植农作物的目的显然应该是收获粮食,怎么变成了收获秸秆?秸秆不是废物么?在我国的一般经验中,秸秆不仅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反而会引发许多治理问题。国内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是焚烧,并导致了多地每年春秋两季严重的灰霾天气。32为了治理这一问题,政府煞费苦心,例如上海为了不让农民焚烧秸秆,在世博会期间投入上亿元,亩均投入超过120元,才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到了世博会结束之后,问题又再度反弹33。看似不起眼的秸秆却是我国基层治理、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三个领域的大难题34。   那么,为什么秸秆这一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是负价值的物品到了西藏却成了炙手可热的资源?是什么原因秸秆成为了藏族农民观念中的宝贝了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去看制约藏族农民选择品种的整个生计传统和自然环境,理解秸秆对于藏族生计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理解这种观念的实质内核以及制约农业技术变迁的决定因素。   不同生计模式的实质是人类适应多样化自然环境的结果。秸秆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它在藏族生计模式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农牧结合”是藏族农民特有的生计模式,它的意义并不能简单从经济角度去理解,即所谓的既种粮食又养猪的多种经营。它实质上是藏族农民几千年来基于高原环境的实践形成的一套农与牧之间复杂精密的生计模式。青稞种植和牛羊养殖是它的两大基石,两者之间互相支撑,形成了“以牧补农,以农养牧”的生计模式。这种生计模式是对自然界的适应,包含着对生态资源的高效整合和综合利用,并能够巧妙避开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以确保其持续利用。正是因为这一套生计模式的需要,“草很重要”成为了藏族农民的种植观念,制约着技术变迁的方向。   (一)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与农区牧业   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特点是山地与河谷交错纵横,由于光热和灌溉条件的限制,一般只有海拔较低、能够灌溉的河谷可以开垦耕地,目前西藏的总耕地面积为34.93万公顷(卫星测量数据,农业部门和统计部门的数据是22.95万公顷)35,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1%,这不过相当于内地一个农业大县的耕地面积。按习惯亩36计,地广人稀的西藏人均耕地仅1.14亩,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低很多。并且,由于自然条件、复耕指数等限制,平均亩产更是远低于内地。37显然,仅依靠耕地,藏族农民难以维系自身生计。   但另一方面,西藏分布着广阔的草原,总面积达0.84亿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1.15%,是耕地的232倍。38约百分之四十的草场分布在西藏的农区,西藏的农田和村舍周围都分布着广阔的草原。从数据上看,在西藏自治区2010年开始的农区草场承包过程中,各地平均每人能分到百亩左右的天然草场39。对农民来说,由于海拔太高和缺乏灌溉水源等原因,这些草场无法开垦,但是却可以放牧牛羊,因而养殖牲畜成了西藏农区家家户户固有的生计习惯。西藏的牲畜从地理分布情况看,牧区仅占47.2%,农区占24.2%,半农半牧区占28.6%,农区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三成左右,半农半牧区的牧业产值则达到整个农业产值的六成左右。40   (二)牛羊与藏族农民的传统生计   根据笔者在西藏不同地区的入户调查,比对《西藏统计年鉴 2011》,目前,藏族农户41的普遍经营模式是耕种5亩~30亩地,饲养4头以上的牛,包括用于耕作的犏牛42和用于产奶的奶牛,以及数量不等的绵羊和山羊,少部分农户也饲养鸡、猪、驴等牲畜。对藏族农民来说,牛羊的价值主要并不在数据统计上,而是气候恶劣并且农业收获有限的条件下,维系生计的基石。具体来说,牛羊的生计作用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提炼来自牛羊奶43的酥油是藏族抵御严寒的关键。西藏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高寒缺氧,气候条件恶劣,在这种环境下,仅依靠摄入淀粉类食物(粮食)是难以长期生存的,必须摄取高脂肪类食物,而酥油的脂肪含量高达90%,能有效地帮助人们抵御严寒。随着时间的积累,藏族还形成了独特的酥油茶文化,他们认为,酥油(茶)有治疗“高原反应”、头疼、感冒等多种作用。酥油(涂抹在皮肤表层)也是藏族农民抵抗干燥、严寒和大风,保护皮肤的重要工具。可以说,酥油是藏族人民能够长期在青藏高原生存的支柱。此外,酥油还是必不可少的宗教用品。   第二,牛羊的皮毛是传统衣物、被褥和坐垫的原料。虽然现在购买成衣已经成为藏族农民衣物的重要来源,但是传统服装由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论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传统服装。养羊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羊毛以制作氆氇(藏装的一种)和卡垫(可以作为坐垫、被褥)等。一般都是自家手工制作,养羊较少的农民也是从其他地区购买或交换未加工的羊毛,自己加工制作衣物和被褥。   第三,长期以来,牛羊粪都是藏族农民的燃料和肥料的唯一来源。由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限制,除海拔较低的林芝地区外,高大的乔木在西藏极其罕见,因而藏族农民也就无法像内地农民那样使用树木枝叶作为燃料,他们做饭、取暖长期依赖于牛粪。捡牛粪、晒牛粪是家庭主妇和小孩每天必做的工作,满满的牛粪墙是西藏农区独特的风景。即使现在煤气在许多农村也普及了,但一般仅被用于烹饪那些需要旺火的食品,而藏粑、酥油茶制作和烹饪,以及非常重要的冬季取暖,依然主要依赖于牛粪。就连城市居民的冬季取暖也喜欢从农村购买牛粪。羊粪则一直是主要的农家肥料,能较好地维系和保养地力。   第四,宰杀自家牛羊是藏族农民的主要肉食来源。藏族农民一般会在秋季宰杀,因为牛羊这个季节最肥。牛羊多的农户44一般每年杀一头牛。“我家有10头牛,一年杀一头,还杀几只羊,能吃大半年,还给城里的孩子送”(GD,2007年7月24日)。牛羊少的农户,会隔年宰杀,需要肉的时候可以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从邻居处获得。目前,西藏农民的人均肉奶消费量在全国各省区中是最高的。   吃穿用住、防寒取暖,牛羊通过这样的方式构成了藏族农民生计模式的基石,是他们能够在气候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长期生存并繁衍的根本。对藏族农民来说,如果不饲养牛羊,那么他们在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就无法生存。换句话说,虽然藏族农民的主要经营内容是农业,但是对维系生计而言,作为副业的牧业却更加重要。这是藏族生计与众不同的地方。   (三)农牧结合:藏族农民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性智慧   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下,饲养牛羊对藏族农民异常重要。然而,同样是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如何不让牛羊在冬春季节饿死却是个大难题。西藏的草原虽然幅员辽阔,但由于高寒低温和缺水的制约,生长缓慢、产草量极低。根据中科院综考队不同年代考察的多组数据,西藏草原的平均产草量仅三十余公斤 / 亩。仅有的这些草也集中在夏秋季节生长,生长期一般只有四五个月左右,而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则是漫长的枯草期,产草量不足夏秋季节的三分之一。45并且,由于草场稀疏,草高仅10厘米~20厘米,也难以在夏秋季节打草储存以供冬春季节使用。也就是说,在长达七八个月的枯草期,牛羊几乎无草可食。   西藏农区的草原无法支撑西藏农区的养殖业。但没有养殖业,农民的生计也就难以维系。面对这一困境,藏族农民在漫长的实践中找出了较为可行的应对措施,即利用青稞秸秆等种植业的副产品喂养牛羊。西藏农区的养殖业基本呈现出“夏秋吃草,冬春吃秸秆”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养殖业也是“游牧”,存在不同季节的“转场”。这包括三个部分,夏秋季节在山地草场放牧;深秋和初冬农民会先把牛羊赶进田里吃麦茬,牛羊吃掉了麦茬,还降低了冬春时节犁地的难度,它们的粪便又是给土地施的第一遍肥;耕地翻耕灌水之后的深冬和春季,则喂食秸秆。牲畜有了麦茬和秸秆作为冬春季节的饲料,也能够有效地保养草原。   由于青藏高原内部有差异极大的自然环境,西藏农区的牧业经营可以分为四种模式:   1. 模式一(案例选取地:阿里地区扎达县,半农半牧区)   当地的地貌特点是海拔2500米~4000米的象泉河及其支流河谷和海拔五千米左右的高山。由于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强烈,这里只有在河谷有灌溉水源的地方才可以生长植物。当海拔上升到4800米以上(部分阴坡可在4500米左右),由于蒸发的减少,也可以形成高山草地。而在这之间的地带,由于降水和蒸发的巨大差距,几乎寸草不生,不具有农牧业价值(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土林地貌)。当地农民拥有河谷耕地和高山草原两种性质的土地,每户一般拥有数以百计的牛羊,农民在河谷耕地附近拥有永久性居所,同时拥有居所80公里~100公里以外的高山牧场,这一距离,牛羊转场至少需要三天。因而,当地农民的习惯是,5月播种青稞及少量其他作物。5月底、6月初就以户为单位赶着牛羊迁徙到高山牧场放牧,9月底、10月初再赶着牛羊回到河谷地带,收割青稞,由于没有田间管理,青稞的产量极少,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尚不足自己食用,但口粮可以通过与其他地区物物交换获取或从政府粮站购得。这一季青稞最重要的收获物是青稞秸秆,再加上地里的麦茬和河滩长势良好的草地,构成了牛羊在枯草期的主要饲料。   阿里的噶尔县、日土县、日喀则的吉隆县也与之类似。   2. 模式二(案例选取地:阿里地区普兰县,半农半牧区)   孔雀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地貌特点与模式一类似,农户也同时拥有河谷耕地和高山牧场。但不同的是农户的耕地较多,并且当地河谷地带气候条件(不下雨,日照足,气温高)和灌溉条件好,粮食产量高,牛羊数量则较少,在百只左右。耕地经营的好坏对他们很重要,夏秋季节不能全部外出放牧而不顾耕地。因此,夏秋季节的高山远牧不是以户为单位,而是以牧业组为单位。各家各户出青壮年男性组成牧业组,5月底、6月初带上全村的大部分牛羊去数十到上百公里外、海拔五千米左右的高山草场流动放牧,9月底、10月初返回,其他人仍然在家经营耕地。少数出不了青壮年男性的农户也可以将自家的牛羊委托给牧业组放牧,提供酥油、糌粑、牛羊肉或是现金作为酬劳。枯草期,牛羊主要以耕地中的麦茬、收割的秸秆和河滩草地为食。   大部分半农半牧区都是这一模式。   3. 模式三(案例选取地:拉萨市林周县,农区)   这里的地貌特点是海拔3600米~3800米的拉萨河河谷和谷地周围海拔3800米~4500米的山地草场,拉萨河河谷要远比模式一和二的河谷宽阔,并且这里的降水量较多,蒸发量较少,而在河谷之外,由于没有灌溉水源,就形成了山地草场。这里农田的产量较高,蔬菜瓜果种植业较多,农户生计主要依靠经营耕地,一般每户拥有4头~10头左右的牛和数量不等的羊。夏秋季节,每户由家中的女人、老人或小孩在居所附近的山地放牧,早出晚归即可。因为不需要转场以及草场海拔低、离家近(不用担心牲畜因为大雪被冻死或饿死在高山上)等原因,该地的放牧可以从4月底、5月初持续到10月底、甚至11月初。麦茬、秸秆和河滩草场是牲畜在枯草期的主要饲草,此外山地草场也还有一些草,在冬季也可放牧。   大部分农区都是这一模式。   4. 模式四(案例选取地: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   这里的地貌特点与模式三类似,所不同的是,年楚河的河谷远比拉萨河河谷和雅鲁藏布江河谷宽阔,南北最宽可达一百公里,窄的地方也有几十公里,农业开发程度高,上百公里的连片耕地。因而,位于年楚河河谷最核心区域的村庄附近已经没有可以利用的草场。当地农户一般拥有4头~10头左右的牛,但因为草场的限制,养羊较少。当地饲养牛羊全部依靠作物秸秆,牛羊不外出放牧。其中,耕地较少,牛羊较多的农户,秸秆不够,还需要从有山地草场的村庄购买秸秆。   这种模式是近三十年伴随一江两河流域的农业开发才形成的,占比也很小,仅在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江孜县等年楚河流域的少部分乡镇存在。   四种模式归纳如表1。   需要指出,虽然本文对西藏农区“农牧结合”的经营模式进行了以上四种模式的分类,但实际上,西藏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差异远比上述分类要复杂,每个县、每个乡甚至每个村的差异都非常大,因而实际上的经营模式绝不止以上四类,并且不同模式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地域分隔,反而是互相交织的,这四种农牧结合的经营模式以及纯牧业经营模式实际上在一个县乃至一个乡都可能同时存在46。因而,带有抽象性质的分类方式很难真正区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另外,虽然本研究不涉及西藏的牧区,但在此处也需要指出,青稞及其秸秆不仅是农区牧业的基石,它也是西藏牧区的基石。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就指出,牧民一般都会在秋季用肉类、酥油等物资以农牧交换的形式(多数为物物交换,现金交易少)向农民换取糌粑和青稞秸秆47。现在依然如此。   (四)农牧结合的生态意义   藏族农民以秸秆利用为基础的农牧结合生计模式不仅是基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一种合理适应,它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利用秸秆作为牛羊的冬春饲草能够有效地促进牧草的生长,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此外,这种生计模式也有效地将秸秆变废为宝,既解决了牛羊饲草的问题,又防止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破坏,西藏的蓝天白云并不仅仅是先天赋予的,它与藏族的生计模式也密切相关。此外,秸秆通过牲畜的加工,又能为农户提供燃料和肥料。   直接烧草(秸秆)不行,烧得太快,一下就没了,而且烧起来太热,烟也大。牛粪烧得慢,后劲足,烟也小。(ZQ,2012年8月16日)   在访谈中,当我和受访农户讲起内地政府又是补贴又是罚款,农民还是要焚烧秸秆时,受访者觉得不可思议:   啊?草怎么能烧呢?国家给钱都还烧?他们怎么想的?草在我们这里是宝贝,没有草,牛羊就没得吃,牛羊没得吃,就打不上油(酥油),吃不上肉。(ZQ,2012年8月16日)   青稞、青稞秸秆和牛羊就这样在青藏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构成了藏族农民生计的整体性。叙述到这里,也就能理解藏族农民观念中为什么将秸秆视为收获的目标,也就能理解他们抵制矮秆品种的行为了。因为矮秆品种虽然粮食产量更高,但是秸秆产量太少。能多产粮食、多收入现金自然更好。但是,如果秸秆减少,就意味着无法饲养或只能饲养更少的牛羊。这样一来,许多生活必需品就没有了,生计就难以维系了。   当然,市场理论认为,通过分工能提高效率,通过交换,每个人又都能从市场上满足自身需要。按此假设,西藏农民完全可以种植矮秆作物出售多余的粮食以获取现金购买饲草喂养牛羊,或者直接购买酥油、羊毛、牛粪等等。但市场理论的问题在于,真实世界中一般不存在“万能的市场”,因而农民也就无法按照经济理性来进行行为选择。农业的实质是从自然获取资源,因此必然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先天禀赋。例如,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限制了整个地区都不可能有多余的牧草或秸秆,最近也只能从陕西、四川或云南获得,那么,即使不考虑交通运力的限制,一斤秸秆运到西藏得花多少钱?运费将远远超过其本身价值,是农民无法承受的,其他也是如此,唯有羊毛可能稍好一些。显然,即使不考虑这些物资国内市场本来就没有多余供应(秸秆、牛羊粪等根本就没有供应),其成本也不是农民多卖粮食获得的现金所能抵消的。关于印度、非洲、马来西亚的绿色革命的研究都揭示“粮食产量更高了,农民却更贫困了”的事实。48   因而,藏族农民选择看似低产、低效、高投入的高秆青稞,并非是文化观念落后造成的无法理解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而是基于自身所处自然环境的最优选择。这种抵制保护了他们的生计不被现代化所破坏进而陷入贫困。此外,格尔木能成功推广矮秆品种是因为格尔木是上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新兴移民城市(农民和市民都是移民),不存在传统生计,农业一开始就采用了机械化大农场的经营模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并且交通便利,可以从内地获取其他生活所需物资,而西藏以及青藏高原其他地区都不具备这一条件。   五、被接受的新技术与藏族生计变迁   (一)藏族传统生计模式严重的内在危机   “农牧结合”的生计模式充分体现了藏族农民的生存性智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相反,很大程度上,它其实是迫于环境压力和自身技术条件限制的无奈之举,其本身存在严重的内在危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西藏的牧业(包括农区养殖业和牧区的畜牧业)仍长期处于“夏肥、秋壮、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中,牧业产品长期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以对藏族生计最为重要的酥油为例:   以前(80年代前)酥油很少,有一点只能给老人和客人吃,还有就是过年的时候能吃一点,那时候也不打酥油茶,就是茶水里放上一小块酥油,让上面能有点油花。(拉萨市林周县农民GD,2012年8月27日)   由本文第一段的数据可知,和平解放时的粮食产量显然不能保证西藏人民的温饱。并且,由于人口增加,直到80年代,西藏仍然不能粮食自给。   1978年以来,平均每年调运粮食1.2亿斤,仅运费就达3140万元,每年亏损两千多万元。如果加上价差和经营费用补贴,即达7000万元……这种状况使我们对内地的依赖性日益增加,随之也就越来越被动。49   (二)被接受的新技术   因此,如果我们不从另外一种霸权的角度(极端的环保主义话语否定一切发展举措,要求维持原生态50,特别是对于西藏这一全世界最着名的“原生态”圣地),而是从藏族农民生计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就会看到他们对发展的强烈需求。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发展才能够解决传统生计模式严重的内在危机?   现代技术是唯一答案,农民对待矮秆品种的态度是“追在屁股后面给钱给种子给化肥都不种”,但他们对待同为育种科学产物的高秆品种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老百姓有意思得很,我们推矮秆品种,怎么都不肯种。推藏青320,喜马拉雅19这些(高秆)品种的时候,我们一开始不敢搞大,试着推一点。结果老百姓看见有人种,追在我们屁股后面要种子。(行政干部CZBD,2012年8月24日)   以种植最广的高秆品种藏青320为例,我们来看它被农民接受的惊人速度:   日喀则所1981年的时候做实验种了不到1亩藏青320,收了几百斤,旁边有群众看试验田里的青稞长得比自己地里的好,就找他们要种子自己种。幸亏这些老百姓,才保留下了种子。他们所里没接着种,我们所(自治区农科所,藏青320培育方)的种子第二年因为事故全给毁了。(LL,2012年8月21日)   而自从这几位老百姓要了种子之后,藏青320在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县就如燎原之火一般普及了起来:   1983年,日喀则县达则区加庆则乡某位藏族群众(根据笔者考证,这位群众就是上段的群众之一)凑巧得到了一些藏青320的种子,于是播种了4.5亩。当年,在大旱的情况下,获亩产213公斤,被该品种的选育者——时任自治区农科所所长徐兆润重新发现后,经过详细考察,制定了推广计划。此后,藏青320的种植面积在该县以10倍以上的速度扩大,1984年45亩,1985年800多亩,1986年7630亩,1987年11650亩,1988年2.3万多亩;平均亩产250公斤~300公斤。51   而由日喀则县开始,藏青320迅速遍布全自治区。   1987年推广面积达三万多亩,1988年藏青320在日喀则、拉萨、山南等地的推广面积达五万余亩,1989年全区计划落实面积十五万亩左右。   目前,藏青320已在四川甘孜、青海玉树等地试种推广。1988年玻利维亚政府代表团引入该国试种52。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藏青320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20万亩,超过全区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和青稞播种面积的二分之一。并且,藏青320其实是在1985年才通过审定的,根据相关法规,一个新品种必须经过三年自治区组织的试验种植(不包括之前品种培育方自己的试验)并审定后,才可以推广种植。某种程度上,1986年以前种植的藏青320都是“非法的”,并且它后来的审定也没有做够规定的三年试验,这种快速通过主要是被农民的种植热情倒逼出来的。   为什么在面对同样作为现代技术的高秆品种时,农民或者说传统农业文化没有对它有任何抵制,相反特别积极呢?   在这里,要从两个层次理解这一问题。第一,高秆品种是现代育种科学的产物,因而,在粮食产量上具有传统品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藏青320具有穗大粒多、千粒重高、品质好、粮草兼顾等许多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藏青320比年楚河三县多年主推的喜马拉雅4号增产20%~30%,在拉孜县比当地品种(传统品种)增产30%~50%53。   上面档案中的参照品种实际上已经是产量较高的品种了,80年代初期,全区青稞亩产仅150公斤,而藏青320、喜马拉雅19等品种的产量在三百公斤以上,是传统品种的两倍以上。与和平解放时期相比,则是四倍以上。   但仅此还不能回答以上问题,因为矮秆品种的产量是高秆品种的1.5倍。仅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高秆品种其实是不合格的。更关键的原因是,它同时结合了发展和传统的双重需要,在增产粮食的同时,不仅没有像矮秆品种那样以降低秸秆产量为代价,反而大幅提高了秸秆产量。   具体数据上,20世纪50年代,青稞的亩产量是七十余公斤,当时种植的传统品种的植株高度是90厘米~110厘米,穗头小籽粒少产量低,理论籽秆比大概为0.35:0.65,每亩秸秆总产量(包括根系、麦茬和可收割秸秆)是140公斤,可收割秸秆产量约为80公斤。20世纪80年代,品种有了一定科学改良(但主要属性还是传统品种),加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化肥的作用,青稞的亩产量是150公斤,理论籽秆比没有大的变化,每亩秸秆总产量280公斤,可收割秸秆产量约为160公斤。而现在的高秆品种藏青320和喜马拉雅19(两者占到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其植株高度反而上升到了110厘米~130厘米,由于穗大粒多,理论籽秆比约为0.4:0.6,其粮食亩产是300公斤,因而,每亩秸秆总产量450公斤,根据籽秆比1:1的农民经验,可收割秸秆产量300公斤。54因而,作为现代育种科技和本地生计需要相结合的高秆品种,又怎么会不受欢迎呢?   那个时候(80年代),老百姓特别想要新品种、好品种,田都分到户了,谁不想多收粮食?谁不想多喝(酥油)茶,做新衣服?政策允许大家养牛羊了,但草还得从地里来。(LL,2012年11月17日)   (三)新技术嵌入后对传统生计模式的作用   青稞新品种的直接作用是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和秸秆产量,它的间接作用就是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传统生计模式的内在危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对藏族农民“农牧结合”的生计模式而言,新的高秆品种不仅增加了粮食,而且能够有效地满足农区养殖业的需求,进而满足农民对酥油、羊毛、牛羊粪和肉食的需求,保证农民在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下的生存。   “夏肥、秋壮、冬瘦、春死”是藏族农民对自身长期经验的总结,牲畜经常性地在冬春季节大批量死亡。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草原冬春季节极低的产草量。在历史上,虽然有了作物秸秆作补充,但是还是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但随着青稞新品种的推广,冬春季节的饲草问题已经基本被解决。   而与这一增长同时发生的是牲畜数量的增长(见表3)。   牲畜存栏数量的增长还不能完全反映牛羊养殖业的发展,畜产品的产量能进一步体现这一发展(见表4)。   和平解放时,牛羊幼畜成活率只有30%~50%,成年牲畜非正常死亡率高达30%以上55。而现在,现代育种科学培育的高秆品种推广的二十年后,牲畜的非正常死亡率只有2%~3%。56即使在严重的灾年,非正常死亡率也只有7%~9%57。并且主要集中在牧区,因为雪灾被冻死的而不是饿死的。因而,农民已经快不记得“冬瘦春死”的传统经验了,他们现在已经习惯的经验是“四季产奶”。   好的奶牛,一年四季都能产奶,冬天少一些,一年能产4000斤左右,能打200斤酥油。差的牛冬天有两三个月就不产奶了。但是和以前不能比,以前好牛也就千把斤奶。(ZQ,2012年8月16日)   82年公社解散的时候,每户都分到一两头牛,但现在每户至少也有五六头牛,还不算羊,人口多的大户,有十几头牛都很常见。(ZQ,2012年8月16日)   85年农场撤销的时候,我们家分到了一头牛和两只羊。现在已经有12头牛,一百多只羊了,都是我老爸从最开始的那点牛羊养出来的。(GG,2012年8月27日)   除了牲畜品种改良的作用外,这主要归功于现代青稞品种带来的粮食和秸秆增长。除了秸秆之外,由于粮食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的需求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粮食被投入到了牧业,根据田野调查的统计,藏族农民平均每年还会给一头牛喂400斤~800斤的粮食(青稞、小麦或豌豆)。   现在牛吃得好,你看我每天肯定吃不了2斤粮食。我家牛一天至少喂2斤粮食,还吃几十斤草。(山南地区乃东县农民CQD,2012年8月30日)   并且,尤为可贵的是,与牲畜增长同时发生的是,西藏农区的生态环境也在转好。这与许多地区呈现出的“超载放牧,草原沙化”是不同的:   我刚来的时候(80年代),出去下乡,公路上经常都是沙子。路边经常看见老百姓在挖树根,路边的沙生槐58都被挖光了,老百姓没燃料呀。树根挖没了,就挖草皮,其实草皮全是土,烧火根本不行,牛羊吃草根吃得也厉害。这些没了,风一来,沙子就把公路埋了。(LL,2012年11月14日)   87年的时候,我们去江孜,副县长叫我们去家里吃饭,要给我们下面条,从办公室拿了一大包报纸烧,才把面下了。县长都这样了,老百姓还用说?(LL,2012年8月24日)   现在禁止挖(树根),但是老百姓要是没烧的,禁肯定禁不住。关键还是生活好了,现在错那县的沙生槐都能长得十几米高,像乔木一样。(行政干部JC,2012年11月14日)   之所以不挖树根了,原因一是饲养的牛羊多了之后,藏族的主要燃料牛粪也就多了;二是煤气罐和沼气池的普及。   现在牛多,又吃得多,粪也就多,还有沼气(池)和煤气罐。冬天都敞开用,以前不一样,一年到头天天得计算烧了多少粪,没火,馒头、米饭都不敢做,冬天也过得不暖和。(日喀则市农民ZL,2012年8月20日)   (四)文化禁忌变迁的两个例子   不同民族长期以来流传的多种多样的饮食和文化禁忌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塑造的,人们利用文化或宗教的形式来维持生态平衡的理性策略。59文化是对自然环境和生计模式的反映,那么它也就会随其变化而变化。以青稞良种选育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措施不仅是在生产和消费上引起了西藏传统生计的繁荣,还推动着相关传统文化和禁忌的变迁。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两个小例子:   1. 青苗禁忌的变迁   传统生计模式形塑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禁忌。在传统农耕社会,粮食是财富的象征,而由于品种特性、技术能力,灌溉条件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粮食的产量一直徘徊在人们的温饱线附近,任何一点粮食都是非常珍贵的。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着无数爱惜粮食的故事。藏族农民中也形成了“粮食是人吃的,草是牛吃的”的禁忌,牲畜是绝对不可以吃粮食。而比粮食更珍贵的就是青苗,因为青苗是收获粮食的根本保障。为了保护青苗,农耕社会就产生了严厉的青苗禁忌,并且往往会上升为国家法律,我国历代关于“严禁毁坏青苗”的立法很多,并且惩罚相当严厉,最严重的甚至是处死60。   但是随着青稞良种的推广,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粮食的丰裕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口粮的需要。藏族农民开始追求更多的酥油和肉食,那么,使用充足的余粮去喂养牛羊就是必然的选择。不过在最开始,传统禁忌依然起着作用,藏族农民依然秉承“粮食是人吃的,草是牛吃的”的观念,然而结果却是“牛快饿死了,粮食还剩着”。但在如此明显的事实下,不合适的传统观念显然坚持不了多久,藏族农民很快养成了用粮食喂牛的习惯。   牛要喂粮食,不吃粮食,犏牛干不好活,奶牛产不下奶。(拉萨市达孜县农民QED,2012年9月2日)   并且,牲口现在不仅吃粮食,更是连青苗都吃上了。现在许多藏族农民的习惯是给牛羊喂青饲料(青饲青稞、青饲小麦等),并且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资助。   我家自己有25亩地(包括退耕还林3亩),还代耕12亩,其中有15亩是青稞、小麦和豌豆混种,还有4亩地种冬小麦。这些不是打粮食的,是用来给喂牲口的。不等它成熟,从春天起就开始割来喂牲口吃。夏天前山上的草还不行,(牛)吃了没奶。这也能让山上(草场)养养。(GD,2012年8月27日)   2. 酥油茶禁忌的变迁   前文已经介绍过了,酥油对藏族生计非常重要。“酥油茶”也早已成了藏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象。然而在90年代前,吃酥油茶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奢望。   解放前根本吃不到酥油,那时候大家都特别想到庙里去干活,因为在庙里能吃到剩的酥油茶。(GD,2012年8月27日)   公社的时候,我们没有牛,酥油很少,有的一点只能给老人和客人吃,过年的时候自己能吃一点,也不打酥油茶,就是清茶里面放上一小块酥油,有点油花。冬天的时候没有酥油,只能用清油(菜籽油)抹脸,脸老冻烂。现在是想吃多少吃多少,经堂61的(酥油)灯从来没灭过。(GD,2012年8月27日)   不过,酥油虽然很少,老人总还是定期能吃到,大人在过年时和陪客人时也能吃一点;但是,对小孩子来说,吃酥油茶则基本是不可能的,这种在民间禁忌中也是不被允许的。   我们小的时候(六七十年代),我们小孩子根本没有酥油茶吃,过年的时候偶尔看见老人吃口茶,都馋得要命。我们盼着能过年、能有客人来,我们好尝一点根根。但是大人都不让我们吃,说:“小孩子不能吃酥油茶的,小孩子吃了酥油茶,耳朵会烂掉。”我们要是偷吃了酥油或者酥油茶,还会挨打,打得很凶,但是我们还是想吃。(GG,2012年8月27日)   那个时候(70年代),婴儿给吃一点,不吃不好养。但是其他小孩在旁边看,也想吃,那就不能给他们吃了,总共就那么一点。那时候就要大人吓唬我们,说吃了要掉耳朵的。(山南地区乃东县BMCR,2012年11月15日)   我在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多个县市的调查中,都谈起了“小孩子吃酥油茶掉(烂)耳朵”话题,四十岁以上的受访者都哈哈大笑,纷纷表示自己小时候就是被这么教育的,这是个流传了很多年的禁忌。不过自己大了却从没给自己的孩子讲过,而是鼓励他们多喝酥油茶,告诉他们“咱们藏族就要多吃酥油茶”。   之所以这样,因为之前酥油产量很小,只能勉强满足偶尔给老人或者客人吃以及部分宗教用途。但是,小孩子嘴馋自控能力差,因此必须形成某种民间说法并结合暴力形成双重威慑,让小孩子相信酥油茶是不好的,让他们能抵抗住美食的诱惑。而现在酥油的产量大大增加,酥油已经是和白开水一样的日常饮品了(多数藏族家庭的暖水瓶中装的都是酥油茶,而不会装白开水,有一次我想喝白开水,主人表示只能现烧)。我记得1997年的时候(我还未满12岁),去西藏曾去多个藏族家庭做客,他们都会用酥油茶来招待我,但是出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当时我很难接受酥油茶的味道,不愿意喝,他们就会对我说:   小孩子要多吃酥油茶,酥油茶是好东西。你看小牛犊吃奶,长得那么壮。酥油茶比牛奶还要好,你多吃酥油茶,就长得比小牛犊都要壮啦。(1997年7月)   六、结论   本文从民族志的整体图景回答了“什么因素制约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行为选择,进而决定了技术变迁的方向”的问题。基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限制,藏族农民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以牧补农,以农养牧”的生计模式,这一模式保证了藏族农民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繁衍生息,并且维系着当地脆弱的生态平衡。因而,当新技术到来时,表面上看起来是藏族传统文化或固有观念在起作用,实际上,是藏族农民根据他们的生计模式来选择抵制或是接受技术。也就是说,藏族传统生计模式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方向。现代育种科学的产物高秆品种正是因为能够符合藏族传统生计模式的需要,而取代了一般意义上远比它优秀的矮秆品种,成功地嵌入进了当地的生计模式之中,解决了传统生计模式严重的危机。   西藏经验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发展并不必然与传统对立。关键取决于发展是以怎样的形式进入本地的环境和生计方式之中的,换言之,发展的举措是怎样看待传统的?是以打破一切传统为目的,还是将传统纳入发展的规划?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当以人的生活为最核心的价值,极端发展主义对“技术霸权”和极端环保主义对“原生态”的强调都是应该被摒弃的,因为它们都没有给人本身留下位置。   但是,本文结尾还要提出另一个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是:藏族传统的生计模式决定了西藏农业技术变迁的方向,传统生计模式决定了农民对新技术的选择。但是,当我们将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西藏时,我们会发现,许多研究都揭示另一种景象,即技术变革完全破坏了本地的生计模式,在数据增加的同时,带来了生计和生态上的严重灾难。为什么在这些案例中本地的生计模式对技术变迁没有制约作用?反而被技术变迁毁灭?   这已经不是自然环境或生计模式能回答的问题了,而是权力的作用。传统生计模式的制约作用依赖于农民拥有的生产权力,表现为相应的文化观念。但这一机制能否运转受到当地的权力结构及其运作机制的制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新技术到来的是国家或市场,国家和市场的到来使本地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巨变。当国家或市场推行激进的现代化策略,并将所有反对现代化的文化观念都定义为“愚昧落后的贫困文化”时,只要它们掌握的权力足够强大,那么生计模式对技术变迁的制约作用就很难不失效。   因而,在对西藏农业技术变迁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就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和农民是如何进行权力互动的?这种权力互动如何影响着技术变迁?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回到历史,探索共和国六十年来对西藏农业的治理史。我将在另外三篇文章中分层次讨论这一问题。   【注释】   ①标准亩,即666.7平方米;而西藏的平均亩产是按照西藏传统的习惯亩(克)计算。根据藏族传统,1克(面积单位)土地指1克(重量单位,即类似于内地的斗的一种特定容器所能容纳的粮食数量,平均约十四公斤,各地不一)种子的播种面积,并且根据海拔、气候、地域、灌溉条件、土壤肥力等不同,各地区均有差异。1克约等于1.6标准亩~1.7标准亩,在一江两河流域等农业发达地区约接近标准亩,在日喀则以西地区,1克(即目前统计上使用的1习惯亩)最大可达到15标准亩。因而,如果换算成标准亩,粮食产量更低。   ②《西藏统计年鉴 2011》,该年鉴包含从1952年至2010年的间隔性数据。   ③Lewis, Oscar, “The Culture of Poverty,” Scientific American, Vol.   215, No. 4 (1966), pp. 19-25.   ④参见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周毅:《从文化角度探讨少数民族贫困问题》,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刘志、张兴平、董杰:《对打破西部农村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的思考》,载《攀登》2007年第5期;高长江:《反贫困文化:中国乡村跨世纪发展战略》,载《中国农村观察》1996年第3期。   ⑤费孝通:《进入21世纪时的回顾和前瞻》,载《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⑥[美]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潘艳、陈洪波译,载《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   ⑦Marvin Harris, Good to Eat: Riddles of Food and Culture, Long Grove:   Waveland Press, 1985.   ⑧[美]詹姆斯·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⑨麻国庆:《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⑩麻国庆、张亮:《进步与发展的当代表述:内蒙古阿拉善的草原生态与社会发展》,载《开放时代》2012年第6期。   11陈祥军:《生计变迁下的环境与文化——以乌伦古河富蕴段牧民定居为例》,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11期。   12马晓琴、杨德亮:《地方性知识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青海藏区习惯法为例》,载《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3Micheal Cernea, Putting People First: Sociological Variables in Rural   Development,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4强小林:《搞好青稞生产是实现粮食持续增长的关键》,载《西藏农业科技》2011年第1期。其他增产因素包括:土壤改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农药化肥和农机使用、生产者种植水平提升等。   15这是西藏自治区农牧厅长坚参在我的采访中指出的(2012年11月14日)。其他接受访问的科技干部和行政干部也基本持这一观点。   16西藏总共有73个县(市、区),其中农业县35个,半农半牧县24个,牧业县14个。西藏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59个农业县和半农半牧县。   17下文中,未做特别说明的实证材料均来自笔者的田野记录。调查地点包括: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林周县、达孜县、尼木县;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拉孜县、江孜县;山南地区:乃东县、桑日县、贡嘎县;阿里地区:噶尔县、日土县、普兰县、扎达县;林芝地区:林芝县、工布江达县。   18部分对行政干部和科技专家的访谈是在上海、北京、陕西、重庆等地进行的。   19参见庄巧生(主编):《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其系谱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20即作物籽粒(也就是粮食)与作物秸秆的比例。   21格尔木市农牧局:《2011年农作物产量统计表(定产)》;格尔木市农业技术推广站:《2012年青稞测产数据》,2012年8月28日;除了柴青1号外,格尔木还种植另一个矮秆青稞品种,肚里黄。肚里黄与柴青1号有亲缘关系,性状类似。   22格尔木种植青稞的成本(每亩)包括:种子40斤,计70元;机械播种,计30元;机械耕地,计30元;机械收割,计40元;尿素一袋,计70元;磷酸二胺半袋,计50元;农药,10元;人工,浇水5次,锄草1到2次,计100余元;水费,30元;总计是400多元。总收入(每亩):亩产900多斤,每斤可售1.7元到1.8元,总计1700元。因而每亩收益为1200元,当地是大农场经营,青稞种植户每户平均耕地在100亩左右,因而每户年收入可达10万元。另,格尔木的主要耕地都属于格尔木农垦集团,农民严格意义上是集团的工人,除少量份地外,不拥有他所耕种的大多数土地的使用权,因此需要支付承包费200元 / 亩,但为了与西藏地区比较,未将其计入成本。   23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提供的数据。   24另外,还需注意,西藏平均亩产计算是基于习惯亩,而非标准亩,因而,柴青1号这类矮秆品种的实际产量应在藏青320这类高秆品种的一倍以上。   25西藏种植青稞的成本(每亩)包括:种子30斤,计50元;机械播种,计30元;机械耕地,计30元;人工收割,计100元;化肥(尿素和磷酸二胺),计40元;农药,计10元;浇水、锄草,部分自己人工,计40元;水费,计30元;总计是360元。总收入(每亩),亩产600斤,每斤可售1.8元~2元,总计1100元。因而,每亩收益700多元。另外,还需注意,西藏的亩产统计使用的是习惯亩,而非标准亩。   26格尔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12年全市春播面积统计表》,2012年5月17日。   27本部分的论据和结论都是西藏、青海等地专家在访谈中介绍的,并非笔者本人的推论。   28[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5~134页。   29日均收割0.8亩还是日喀则和拉萨最核心的农业区的数据,当地的习惯亩基本等于或略大于标准亩。如果是偏远地区,习惯亩远大于标准亩,加上海拔高体力下降的原因,可能3天~5天都割不完一亩。   30关于收割期间,互助组的饮食,可参见刘志扬:《饮食、文化传承与流变:一个藏族农村社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载《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他对拉萨市娘热乡农民在收割期间用来招待来帮忙的村民的饮食有详细描写。我在林周县BJL乡的田野调查中,一位大姐为了招待第二天来帮忙挖土豆的邻居,专门到老父亲家要了5斤牛肉。这个时节,牛肉都需要去集市上购买,这是我同她弟弟一起刚刚从四十多公里外的拉萨市场上买来的,每斤三十多元。   31这一问题我在2007年到2012年间,在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阿里等地都问过,回答基本一致。很大程度上,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不断追问是我整个研究的起点和主线。   32王海平、王尔德、刘晓杰、陈红霞:《鄂宁黄霾天:“祸首”秸秆何去何从》,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6月12日;新华社:《武汉烟雾系秸秆焚烧引起》,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6/12/15230220_0.shtml,2012年10月20日访问。   33蔡新华:《上海建立四级秸秆禁烧责任体系》,载《中国环境报》2010年10月22日;《秸秆禁烧出路何在?》,载《中国环境报》2010年6月25日;上海市政府:《秸秆利用“世博做法”制度化 机械化还田每亩可获补贴45元》,“中国上海”网站,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21ai505241.html,2012年10月20日访问。   34参见黄武、黄宏伟、朱文家:《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载《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4期;Gao Xuesong, Zeng Min, Deng Liangji Zhong Changbiao, “Present Situation   and Benefit Analysis of the Straw Recycling in Southwest of 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Vol. 2, No. 2 (2010);马骥:《我国农户秸秆就地焚烧的原因:成本收益比较与约束条件分析——以河南省开封县杜良乡为例》,载《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2期;钱忠好、崔红梅:《农民秸秆利用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数据》,载《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9期;朱启荣:《城郊农户处理农作物秸秆方式的意愿研究——基于济南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载《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5期。   35西藏的耕地统计一直存在两个数据系统,一个是统计部门和农业部门通过行政体系加总统计的耕地面积,2010年的数据为总耕地229.53千公顷(《西藏统计年鉴 2011》),即344万亩;另一个数据是国土资源部门的卫星数据,34.93万公顷,即523 .43万亩。真实数据为后者,这一点西藏农业和统计部门都知道,在西藏的政府部门属于常识。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数据的不同,是因为藏族的习惯亩(克)与标准亩的差异造成的(详见注释①)。习惯亩这一单位至今仍在国家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在西藏的农业治理中,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和吸收。   36平均亩产等数据都是以习惯亩为标准统计的,因此这里也使用习惯亩。   37数据源自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编):《西藏统计年鉴 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   38呼天明等:《施行草地农业推进西藏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载《家畜生态学报》2005年第1期;胡颂杰:《西藏农业概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39由于人口密集程度和自然地理差别,各地具体的草场承包面积不一。少的,例如西藏最悠久的农业区山南地区,人均承包草场大约10亩~20亩,这不包括高山上未分的草场(这些草场是农民一直利用的)。而多的,在日喀则西部和阿里的半农半牧区,根据“人畜平衡”的原则,每户能分到上万亩草场。   40金涛、尼玛扎西:《西藏农区饲草生产技术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41每户人口一般在6人以上,其中日喀则地区由于一妻多夫制的盛行,每户一般都在10人以上。   42犏牛一般是母黄牛和公牦牛的杂交后代,第二代不育。除奶牛外,西藏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饲养的是犏牛而非牦牛,因为牦牛难以忍受海拔4000米以下河谷地带夏季的气温,犏牛兼具了黄牛的耐热和牦牛的力大的特点。   43历史上,羊奶酥油也比较多见,根据我对20世纪50年代编写的《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共6册)中各地农户数据的粗略统计,羊奶酥油约占总酥油量的三成。但现在羊奶酥油已经很少见了,因为物质大大丰裕,牛奶酥油已经足够多,不需要质量不如牛奶酥油的羊奶酥油了。   44牛羊多少主要是由户均人口决定,因为打草、喂养、挤奶、做酥油、捡牛粪无一不需要大量人工劳动。   45同注38。相比之下,海拔更高的牧区冬季枯草的情况反而要比农区好,因为对草生长来说,水比温度更重要。西藏4100米以下的地区,整个冬春季节几乎没有降水。而4100米以上的牧区则由于海拔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增加,并且蒸发也减少。因而草场长势反而要好一些。   46例如,模式三的案例调查地的TG村,该村还有7户牧民以纯牧业经营为生。   47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编):《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48参见潘天舒:《发展人类学概论》,第9章,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王依连:《我区粮食工作现状与对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载西藏自治区作物学会(编):《西藏农业生产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1987年,第13页。   50Kay Milton (ed.), Environmentalism: The View form Anthropology, London:   Routledge, 1993.   51根据《春青稞新品种藏青320的示范与推广》整理而成,见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科技档案,拉萨:西藏自治区农科所资料室藏,A1012,1991年2月。   52《藏青320优良品种选育》,见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科技档案,拉萨:西藏自治区农科所资料室藏,A849,1989年。   53同上。   54数据根据西藏农科院提供的资料、专家访谈和农民访谈对比整理而成。   55同注49。   56王宝海、庄银正、赵好信等:《西藏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的调整》,载洛桑旦达(主编):《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成立十周年论文选集》,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57陈裕祥:《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畜牧经济》,载洛桑旦达(主编):《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成立十周年论文选集》,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58西藏本地的一种灌木,一般生长在河滩和山脚下。   59同注⑦。   60例如《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颁布了“毁青苗杀头”的法令,一不小心自己却马踏青苗,不得不做出姿态装作要自杀,让部下拼死劝阻后,才割了一段头发代替。   61按照传统习惯,藏族一般每家每户都设有经堂。不过这一习惯实际上是民族改革后才真正有的,因为现在每家都盖起了自己的大房子,才有空间设经堂。   强舸: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49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江浙文化传统
itellin 2013-4-3 22:49
来源:凤凰网商业 江浙自古人才辈出,据统计,江苏是中国历代出状元频率最高的地方。江浙战乱较少,北方统一,南方大都不战而降,文化遗产得以保存,鱼米之乡适合人居住,世代繁衍,使江浙人出现很多的世家和书香门第。 因此江浙的文化是有根源的。 江浙地区属于江南吴越文化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吴语是江浙地区通用语言。江浙地区自古文化发达,历史上文化璀璨,人才辈出,盛产大儒鸿士。江浙民风细腻,温润,灵秀,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佳人产地。手工业发达,拥有大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南文化和浙江文化都是从吴越文化衍生而来,现实文化性格也比较相近,所以人们把苏南和浙江合而为 “ 江浙 ” 。 燕赵尚武,吴越尚文,这是历史传统,也是现实性格。吴越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沟渠纵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吴越文化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在不断的战乱中变得更加融合,初步形成了吴越文化,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东南沿海区域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处于相对安定的吴越之地,吸引了大批人才,江浙一带的大学问家、大藏书家、大文豪、大科学家、大商人层出不穷,形成了能人云集、文教日盛的壮观景象,江浙人也有了人文昌盛的美名。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江浙人聪明,得益于境内广袤的水域。在这一点上,江浙人与湖北人一样,得益于上天的恩赐。 水在江浙人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长江、钱塘江横穿江浙地区,太湖从古代的海湾形成天然湖泊,吴县、杭州、苏州、无锡、湖州等地同属太湖地区。这个地区还有许多自然泄水大河。星罗棋布的湖泊、港湾,为江浙一带提供了灌溉之便、舟楫之利,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水文化开发了吴越人民的智慧,养成了他们的开拓精神。早就有 “ 苏湖熟,天下足 ” 的老话,盛赞了吴越经济。还有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的说法,现成为江浙以水为特色的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苏州以其古朴幽静的园林和风月无边的太湖著称,杭州则以仙女般美丽的西湖而闻名。以水为中心,在江浙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水与山不同,山是刚毅的,尤其是北方的山;水是阴柔的,尤其是南方的水。山是阳性的,水是阴性的;山是尚武的,水是崇智的。 有水就有灵性。我们在形容一个人漂亮的时候,总是喜欢用长得水灵来形容。有水,江浙女人才可如花似玉,江浙人脾气就不像北方人那样刚烈。水,不仅仅是自然的,它更是文化的。江浙人有其独特的性格魅力:他们温文尔雅、机智敏捷、富于思考,昌盛人文、精明强干。他们崇拜的是智慧,是灵气;他们不相信蛮力,而是凭脑子吃饭,依靠智慧出谋划策去谋生、去发展。 江浙地区历来是中国人才辈出的地方,古代有陶渊明、谢灵运、刘勰、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祖冲之等名人学士。近代的有蒋介石、周恩来、鲁迅、周作人、蔡元培、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竺可桢、朱宣咸、严济慈、茅盾、叶圣陶、范文澜、薛暮桥、孙冶方、茅于轼等等。 在科举制度盛行之时,吴越地区重视教育,有着浓厚的习文风气,通过科举考试跃龙门的人数不胜数。其中江苏 49 名、浙江人为 32 名,占总数的 82% 。 重文传统铸就了江浙人的文化性格,提高了江浙人的文化素质,为江浙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动力。现在人们都注意到,长江三角洲比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更具后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江浙人的重文传统。 经过历史积淀,江浙人养成了重商轻农的传统。他们乐于经商,善于经商,而且目光远大,常常从一些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去赚别人包中的钱。他们办实业,重视教育,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使江浙地区成为近代、现代、当代中国最富裕的区域。
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言片语】科学网如何区分科学和非科学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3-4-3 11:24
科学网设立数理科学,管理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化学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栏目,从名称上看,这些学都归属科学,是科学,不是非科学。 科学网为什么不设立风水科学,占卦科学,算命科学栏目,说明科学网知道这些不是科学,是非科学。但是,科学网怎么知道他们不是科学?或者说,科学网如何区分科学和非科学? 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科学网把医学归为科学,说明科学网认为传统医学也是科学,不是非科学。传统医学可以分为东方传统医学、西方传统医学,他们是不一样的。但是,科学并无地域差别,从这点看,传统医学不是科学,是非科学,现代医学才是科学,不是非科学,科学网应该设立现代医学科学栏目,而不是设立医学科学栏目。 谈的都是浅显的问题,包含基本的逻辑学知识。 相关博文: 【逻辑学知识】对当关系推理和命题变形推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609786.html 【逻辑学知识】概念的划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562267.html
3242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叹! 美育教育思想状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背离
sunyu367 2013-3-19 12:10
感叹! 美育教育思想状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背离 拜读了柏舟老师的文章《呼唤美育(2):让教育回归以美育为核心的历史传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0333do=blogid=671693 没想到居然回复了一段比较长的的文字. 大致意思是感叹美育教育的思想状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背离现象. 不过错字太多,需要整理一下. 传统美育活动的 初衷 是对 自然 和 生活 的 崇拜 ,因此,人们不断以 虔诚的心态 从自然和生活中 提炼美学 .但是,现代人类社会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将各种技艺渲染上功利化的色彩.这种现象,古亦有之----他们一方面,不厌其烦地用某种特定的技艺将自己的同类划分三六九等, 以艺为雅 , 以艺为贵 ;另一方面,却又排斥 以艺为业 , 以艺为生 的群体.现代教育,尤其是城市教育,相较之下,尤甚.以各类特长班为标志的特长教育被做为孩子们一较高低的筹码, 传统的自然与生活崇拜的初衷在功利面前荡然无存. 许多教学过程,重技艺而轻精髓,以至于技艺与艺术气质几近背离.呜呼!谓之"礼崩乐坏"甚乎?当然,现代人对美育的态度确乎有些进步,明显且貌似唯一明显是, 从艺人士的地位空前提高. 除了感慨世事变迁之外,还真说不清这种 技艺崇拜和艺人崇拜 对 原始崇拜 的 超越 究竟是祸是福。
2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呼唤美育(2):让教育回归以美育为核心的历史传统
热度 15 baiyuxiao 2013-3-19 10:04
呼唤美育( 2 ):让教育回归以美育为核心的历史传统 2013/3/19 “美育”就是运用审美的方式来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人格的完善,最终实现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艺术教育(包括体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纵观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美育都一直占据着教育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 前 551 — 479 年 )就已经提出了含有美育思想萌芽的“六艺”。 这里所说的“六艺”,一种说法是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乐经》六部经典,其中的《诗经》与《乐经》就是文学与艺术的教育。另一种说法是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其中的“射”与“御”更是与军事与体育有关。《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认为: “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 又说: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可见他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孔子的美育思想被后代历朝所继承,到了唐宋时期达到高峰。 西方的古希腊也有美育实践的良好传统,当时的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都重视美育。古希腊的柏拉图(前 427—347 年)既是古代西方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又是一位在美育方面有很多论述的教育家。柏拉图本人笃好体操、文学和音乐,他本人的成长、成就,一个重要方面,乃得力于美育。因此,他积极提倡文艺教育,尤其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他还主张音乐与体育、歌舞结合,使“身体的运动和声音的运动有一共同的节奏”,达于“载歌载舞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美育与体育共孕的健与美的形象,又是一种美与善相统一的心灵的和谐。柏拉图认为文学和音乐是教育的基础,在接受科学教育、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之前,应当先受到文学和音乐教育。古希腊的美育思想经过罗马帝国时代,到中世纪演化为“骑士教育”中的“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现代意义上的“美育”概念则是由 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 18 世纪末首先提出来的。席勒在他的《 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席勒还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席勒不仅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而且首次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从而给了美育以不同于德育与智育的独立地位,在美育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近代倡导美育教育者,当首推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在他的《去毒篇》中说道:“故禁鸦片之根本之道,除修明政治,大兴教育,以养成国民之知识及道德外,尤不可不于国民之感情加之意焉。其道安在?则宗教与美术二者是。前者适于下流社会,后者适于上等社会;前者所以鼓国民之希望,后者所以供国民之慰藉。兹二者,尤我国今日所最缺乏,亦其所最需要者也。”又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 吾人对宗教之兴味存于未来,而对美术之兴味存于现在。故宗教之慰藉,理想的;而美术之慰藉,现实的也。而美术之慰藉中,尤以文学为尤大。…… 此言教育者所不可不大注意者也”。在王国维看来,美术与宗教一样重要,都是人们的精神“慰藉”。 蔡元培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美育论述涵盖面极广,几乎涉及到与美育相关的任何范畴和各个层面。其中,“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是其自始至终最为强调且最具独到性的。尽管这一主张在当时引起过多方争议甚至反对,时至今日也未能在学术界形成共识,但其在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在其《赖斐尔》、《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独立议》、《以美育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等文章中都有体现,特别是 1917 年他在北京神州学会的讲演词、后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中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蔡元培认为各种宗教彼此之间都是党同伐异的,都具有“扩张己教攻击异教”的偏狭性,常常卷入现实的政治斗争、种族冲突,“以此两派相较,美育之附丽与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 蔡元培之所以批评宗教,是因为当时中国有些佛教徒不珍惜共和时代,附和帝制,热衷于经忏及偶像崇拜。 “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 1938 年 2 月 8 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 20 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 …… 而人事牵制,历 20 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蔡元培的继任者,前北大校长蒋梦麟认为,蔡元培之所以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是因为“蔡先生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把体育和美育结合起来,让它们齐头并进,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真谛。从这个角度来看,把体育和美育当作一种“素质教育”,仍然带有功利主义的印记。这也是蔡元培主张用美育代替宗教的主要原因。 检视我们时代的教育,我们发现中国教育在偏离以美育为核心的教育原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难怪资中筠要发出“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中国的人种都会退化”的感叹,柯领要呼喊“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只有‘审美教育体系’才能救中国。”钱学森在临终前要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正本清源,重新确立以美育为核心的中国教育发展方向,使教育回归美育的传统。 中国需要的是一场真正的文化复兴,政治改革与教育改革都是文化复兴所要完成的两个任务,教育改革需要从政治改革获得动力,政治改革也需要通过教育改革来稳定和巩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也说明了教育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6595 次阅读|31 个评论
传统的枣糕和现代的江米切糕
ztrilibin 2013-2-25 23:50
今天过年依旧在开封过年,大年 29 正式放假那天,就急忙整理好行李,回开封,和父母一起过年,开封的年依旧热闹,虽然没有的小时候在街头上的庙会过年,但多了很多在景区内的庙会,组织的甚是热闹,在繁荣的背后,其实我假期中,还是有点喜欢家乡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春节期间,各路客人蜂拥而至,小城市确实有点接待不了这么多的客人。很多饭店都有点“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味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封人,在家过年,自然少不了和朋友们在一起坐坐,喝喝茶,聊聊天,时髦点讲:“谈谈人生”。尽量的在家吃饭,妈妈做的饭菜始终是最香最可口的。期间偶尔,也会和朋友一起,在夜市上坐坐,吃些小吃,其中蕴藏记忆的味道。 要说吃的最多的开封小吃,首选,开封胡辣汤。但今天不想说这个。我最爱吃的小吃,主要是甜食类的,要不我的体重降不下来呢,主要就是这个原因。说到这儿,想起在回小上小学的时候,总是一早就到学校去,围着校外跑上几圈(这个是回小的传统,这也是我们回族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原因之一吧,除了经常吃牛羊肉外),之后会到庙门(维中前街西口)喝上一碗胡辣汤,吃完以后,如果兜里还有些零花钱的话,会在回学校的路上,买上一个黄米面做的炸枣糕或者是玫瑰馅儿糖糕(也是在维中前街的路上),那就是我的美味。上了初中,依然保持了这个传统。假期中有天特别想吃枣糕,就开车前往老地方,在喝了胡辣汤后,走到了老地方,灶台依然是那个灶台,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看到油锅上放这几个做好的样品,等我排队该买的时候,已经等不及了,想拿着就走,老板告诉我,放着的,有段时间了,你还是等等吧,给你做新的,老板似乎并不着急,他还是愿意让我等等,等吃他做出来最好吃的吃,尽管我后面还有排队的,他依然是不慌不忙,一边还与我闲聊,说这东西最好吃刚做出来的,如果凉了,就不好吃了。我心里还想,我早就是常客了,只是这些年不常吃而已,我也听从老板的安排,老板还给我讲:“我的生意虽小,不管能不能挣到更多的钱,希望你们吃的都是最好的,保证你们满意,现在有了网络,很多人慕名而来,人再多,队再长,你们该等的,我一定让你们等等,不等用劣质产品砸我的牌子”,“还有,区里领导多次来我这儿买着吃,说将来搞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的,呵呵!”他给我说着,也不影响他熟练操作,没有等太久,我就如愿的吃到了美味的枣糕。这东西我很小就吃,回去问我的父辈,他们也是在小时候就吃到过他家的枣糕,他们的经营虽然没有逐渐壮大,但依然维持小本经营的基本理念:“诚信对待每一个产品、对待每一个顾客”。努力让我们吃到的是“传统的枣糕”。 也就是在快回郑州上班的前夜,和同学在夜市吃小吃,开封的夜市也是吸引大量的游客,有些夜市都是新开的,就是为了接待来自远方的客人。其中不乏开封名吃,像炒凉粉、黄焖鱼、小笼包子、杏仁茶、江米切糕。当然其中我非常喜欢吃江米切糕。小时候,父母总会时常带我去五福小吃店吃他们做的江米切糕,味道有点像我们通常所吃到的八宝饭,但更劲道,更粘稠,更美味。切下一小块装盘后,会在上面浇上事先调制好的玫瑰蜜汁,去甜腻,想想都是味道好极了。所以这次在夜市上选择了买份切糕吃,走到小摊前,人依然很多,大家都争着往老板兜里塞钱,想尽快吃上美味的小吃,我排队要的一份,切糕是用一次性饭盒装得,盛好后,已经歪七八扭了,顺手塞给了我,我就提醒老板,还有玫瑰汁呢?老板却说:“你想要玫瑰汁,那你就别吃了,现在客人这么多,哪有功夫伺候你”。说完又去忙着别的了,后面排队的依然着急的往老板兜里塞钱。呵呵!我是自找没趣,尝了一口,早已没有先前传统江米切糕的美味。也许,这就是“现代的江米切糕”。 回想两次小吃的不同,时间却是这么近,现在社会中,我早已分不清到底我们应该追求质,还是应该追求量,我说不好,但总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大事,思考归思考,孰对孰错,自有定论。两次小吃的经历,没有时间给这些小吃拍个照片展示一下,方显开封特色。有机会拍下来展示一下。
3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笔记]传统和权威都是双刃剑
liuli66 2013-2-23 21:45
一方面,它们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另一方面,它们也可能误导我们,让人误入歧途。 出处: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Babbie, The pratice of social sciences (11th ed).
个人分类: 教与学|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丹陽兄:漢字簡化運動不僅涉及技術,更關乎價值!
热度 34 jiangjinsong 2013-2-21 16:13
和丹陽兄( 就汉字简化运动与蒋劲松老师商榷 )討論比較愉快的一點是:他具備了漢語白話文的理解能力,這樣我們不必耗費精力,重複解釋以消除誤解。 丹陽兄承認近代漢字簡化運動不僅涉及到書寫技術改良的合理性,也涉及到了文化改造的價值問題,只不過丹陽兄更強調技術合理性,而我則更側重對與漢字改革所包含的文化改造的價值批判而已。 正如丹陽兄所言:【在这种动机下,近代一些学者不仅有简化汉字的动议,还提出用拼音文字替代属于形音文字的汉字,甚至有人提出废除汉语改用世界语。这种观念在民国时期影响很大,且 49 年之后仍然存在,比如 1950 年代颁行汉字简化方案的目的,便被定位为实现 “ 汉字拼音化 ” 的一个步骤,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简化字与拼音化之后的汉字的关系,就像社会主义之于共产主义的关系。】可見,這種運動一開始就不是純粹的書寫技術改良問題,這種文化改造是新政權推行漢字改革的長遠設想,雖然後來沒有成功,但是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我說過,漢字不是不可以簡化,許多人對於漢字簡化的技術問題是抱持一種開放態度的,但是,不能以此就賦予了新政權如此力度強行推廣漢字簡化運動的合理性。因為這種缺乏社會討論和共識(簡化到什麽程度)的改革,不考慮歷史文脈的延續性和適度穩定性的改革,必然會給縱向的歷史傳承造成斷裂,也不容易說服使用漢字的其他人士接受,加大交流成本,甚至要為今天的两岸統一困難負責。 我的博文雖然不是嚴謹的學術論文,但是,其指向很清楚:不是不可以改革,不是不可以簡化,但是應該建立在更充分的全民協商和討論基礎上。民國時期的改革方案被廢止就是說明了尚未達成共識,方案還有許多缺點。新政權利用其強大的政治壓力迅速通過方案并實施,看起來效率很高,但是這種在文化事業上濫用集權做法的弊病非常深刻,尤其是這種將政治淩駕於文化之上的態度,是後來一個又一個文化浩劫的源頭。 在你我博文後面,有人以暴秦當年的做法為近代漢字改革辯護,令我不寒而慄。科學網上的這些知識份子,居然對歷史上嚴重的文化浩劫如此讚歎,共業所感,就不難理解近代以來中國一幕幕毀滅文化的“壯舉”了!丹陽兄在回覆留言時說過,港台對於傳統文化繼承得比大陸好,是因為大陸發生了文革。這沒錯的,但是,爲什麽是政權強行推廣漢字簡化運動的地區發生了文革,而不是相反,這裡邊完全是偶然嗎?強行推廣漢字簡化的文化態度,與文革破四舊的做法不過是程度的區別而已!履霜堅冰至。從強行推廣簡化漢字運動中種下了什麽樣的文化種子,不是很清楚嗎! 漢字需要規範,需要一政府的權威來推行規範,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濫用權威,不經充分協商討,充分聽取不同意見。這種粗糙野蠻的做法對漢字發展沒有好處。 汉字简化造成大多数国人不能顺利地阅读、理解古书,造成民族内部的文化交流障碍,堪称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也是政治权力对中华文化的野蛮强拆。如今很多人确实不能顺利阅读、理解古书。的確,汉字简化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丹陽兄以及其他不同意見的朋友,你們的學養早已克服了正體字閱讀這一關,不容易體會到普通民眾的困難。但是,對許多人來說,正體字本身的不熟悉,以及粗暴推行簡化字運動本身所傳達出來的對於傳統文化的輕蔑態度,更不用說1949年之後長期對傳統文化的抹黑式洗腦,足以讓大多數沒有多少獨立思維能力的人遠離古書。 簡化字運動的教訓和缺失,可以在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探討,但是,我們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書寫技術層面來思考,必須要在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關係,如何處理政治與文化關係層次深入思考,才不會流於表面,才會突破新的就是進步的、就是應該的這種淺薄進化論的俗見,重新思考一個民族發展的可能性。只有這樣,對簡化字問題的思考,才會達到哲學的深度,才能更好思考我們這個民族應該如何現代化,才能更深刻地對現代化本身進行批判地反思。 這個問題,實際上與我前兩天討論防火長城的問題一樣,都是一個技術的價值負載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方滨兴挨骂与技术的价值负载 相關文獻: 漢字簡化運動的問題是什麽?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9153 次阅读|63 个评论
[转载]他们最不听设计师的——建筑师王澍的困扰
热度 1 zyzhai 2013-2-21 00:41
他们最不听设计师的 建筑师王澍的困扰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朱晓佳发自:杭州 2013-02-15 10:36:30 来源: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126 从来没有这么多机构想颁奖给王澍——当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他们蜂拥而来。能推掉的,王澍尽量推掉,只是偶尔配合。2012年10月,王澍去美国接受《华尔街日报》颁给他的“2012年全球创新人物奖”。 领奖的时候,他顺便去了一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那地方他已去过多次,每次都有新收获。这回正在展览绘画上的中国园林,他看到了三十一幅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中的八幅,和一张北宋时期佚名的园林大画,“难得一见”。 “每回出去旅行,心里都在滴血。”王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好东西都留在国外了。”他自诩“后锋建筑师”想从这些传统绘画里探索未来。 王澍对“先锋”的定义是“跟着国外最新的潮流跑”:“但面对传统这个问题,包括国外有探索性的建筑师,都无从下手。 我觉得后锋比先锋更有挑战性。” 别人忙着接项目、建地标的时候,王澍在工地上和工人们打了十年交道。 “找不到潮流的方向时,他们就要来看一看王澍在干什么。”王澍习惯了不着急,他清楚自己“在中国建筑界一直有个特殊的位置”, “当所有人都忙完了,想安安静静讨论点深度的东西时,就会找到我。” 普利兹克奖让他终于从各类质疑中抽离,转而身价倍增,不少地产商都希望能找来王澍设计,至少是“挂个名字”。 “这并不等于他不要钱,也不等于他抗拒商业设计。”许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澍也做过商业建筑——杭州的“钱江时代”公寓。但大多数时候,王澍还是会像以前那样推掉那些地产商:“我做不到像有些人,既能在赚钱的圈子里头混一圈,又跑回非赚钱的圈子里混一会儿。我没有这么高的智商。” 除了土特产,还有什么是纯中国的? 南方周末: 你曾说北京、上海不是你心目中的中国,它们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 王澍: 我们整个一百年的变革,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变成另外一个我们想象中的国家。 这个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的版本,还是共产主义的版本,都是西方模式。打造到现在,我觉得很成功,它基本上可以不叫中国了。当一个国家失去文化属性的时候,你就失去了扎根在文化里的基本的感觉和尊严。 南方周末: 在寻找“中国”的过程中,有没有可借鉴的例子? 王澍: 有一句国外媒体的话,对我很刺激。 它说,中国是在现代对世界文化没有贡献的国家。 日本也曾经过大量的现代化破坏,但总有一批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要坚持的。坚持到现在,人们会说,这种汽车一看就是日本的。但英国的评论说,即使它能做出全世界最好的汽车、电视、电冰箱,整个西方站在文化的高度上,对日本是不尊重的。只有当日本在时装、建筑、电影几个领域里获得国际性承认的时候,他们才获得了西方的尊重。因为你在现代文化里有贡献。 反观中国,除了土特产,你在世界上找不到哪类现代产品是中国的。 南方周末: 你还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文化革命其实进行了一百年。 王澍: 所有的为新而新、人和人之间基本礼仪情感的丧失,互不尊重、不信任,都是文化革命的结果,到现在还没消失。包括谎言和假话,如果给这个时代一个尖刻的定义,就是一个以谎言为主体的过度商业的时代。像商业广告,大家已经把它当成了常态,非常可怕。而光鲜的建筑,就类似于谎言。 我带儿子参加青少年机器人比赛。去了市里一个公共建筑,发现好奇怪,这么巨大光鲜的建筑,进入地下车库的道路是如此混乱,被很多隔离墩切割成像迷宫一样。它原来的设计是合理的,但在使用中没有足够的人力做日常维持。这么巨大的空间,他们从没想过这种奢侈的设计,需要管理和维护。这种造法,得有一百个“仆人”才能维持它的状态。只请一个“阿姨”,怎么维持? 南方周末: 你曾批评过梁思成,批评的核心是什么? 王澍: 梁思成其实是个对中国传统倾注了很多心血的人。但他面对两个不同类型的文明,却用治西方建筑史的方法来治中国建筑史。这方法对中国建筑的终结是有致命性的。他采用西方建筑史当时比较主流的方法——以帝王将相为核心的建筑史,事实上西方建筑史的做法也不完全是那样。这就使中国的民间建筑完全不在他所讨论的建筑史范围内。但我们又以他的观点制定了建筑文物保护法,导致每个城市只保留几处著名的传统大建筑就可以了,其他都拆了。 你可以看到,治史的方法对现实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监狱式建筑、医院式建筑 南方周末: 象山校区选址的时候,你坚决拒绝大学城? 王澍: 大学城这类聚落的原型,是在19世纪欧洲出现的。当时为了在短期内,快速解决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的问题,就需要一些模式,这类模式叫巨型监狱模式。他们从监狱建筑找到灵感,从而能够高密度、有效率地组织大量的人,又能保证他们的稳定和安全,不出事。 为了解决那么多人的集体生活,人们总要寻找这样的模式:监狱、医院、工厂、养鸡场、养猪场。 整个的现代主义建筑,都是以医院这样的地方做原型的:大玻璃、窗明几净、阳光灿烂,非常健康。我做的建筑都是有点脏的,但只有这类有点脏的东西,它和自然才是真正可以融合的。 象山校区这个地方类似于村落,当然传统的中国村落建筑,没有这么大的。我在这么大的建筑面积下,把传统的感觉找回来,实际上是介乎城乡之间的实验。一方面,它为新城市建设,探索和我们传统生活方式有关的模式。另一方面,它也为中国乡村建设,探索比较偏向于城市化方向的模式。 我希望用它来弥补中国城乡建设分裂的问题。 南方周末: 但是它对空间的要求非常大,而我们处于人口密集的状态。 王澍: 它有点特殊。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抱怨,你为什么把房造得那么密?中国的大学,建筑和建筑间会拉好宽的距离。我们所有的建筑都沿着学校边界,按照国家规范允许的最近间距,高密度建造。然后留出中间的风景,风景的出现是以建筑的密度为代价的。反过来,密度很重要。传统城市的密度,都比现在的城市要大。你去老村落看,街道都很窄,建筑非常密集。不像现在,高楼大厦,中间有巨大的空间,绿化、种树。 这种模式,我称为郊区模式。经过西方建筑上百年的实验,被证明它形成不了城市的感觉。 因为它缺乏密度后,就形不成基本的城市生活了,它更像某个城郊的睡城、居住地。 你从一栋楼走到另一栋楼,累死你。在中国南方,暴日骄阳下,你会发现这样是没法生活的,就像迪拜,那没有办法步行的,因为太热了。除非你坐着有空调的汽车,从一个楼开到另外一个楼。 这类城市,我不认为它能叫做城市,我称之为反城市。 南方周末: 但现在摩天大楼间的间距,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 王澍: 它只是被现实逼的,不得不逐渐靠近。城市空间是需要连续性的。你去纽约就会看到,一栋高层和一栋高层基本是挨着的,它在临近街道的部分,一定能够像传统城镇一样,形成连续的店铺。你会有兴致在街上游荡,从一个商店走入另外一个商店,那是城市的感觉。 南方周末: 你形容建筑和居住在这个建筑中的人,是一个虐待与被虐待的关系。在象山学院,有人在里面绕半个小时出不来。你怎么解释虐待与被虐待的关系? 王澍: 建筑和人的关系就是这样。你需要长期生活在这里,它就像个模具,对你的生活甚至形体进行模造。其实我试图摆脱这个关系, 试图让人能体会到平静、放松、自由,甚至不太有功利性,不太有目的的感觉。 如果你以一种无目的漫游的心情在这里闲逛,你就会喜欢这个建筑,有点小小的迷失,很有趣。但如果你功利心很强,就会出问题。 你提到的这个案例,是我们后勤部门的一个女干部。她站在一楼接近出口的位置,要去另外一栋楼办事。我在这楼里转了半小时后,发现她还站在那里。我说你不是要办事吗,她说我找不到出口。其实这个楼有八个出口,她是判断不了哪个出口离她想去的那个地方最近。 南方周末: 用你的方式怎么样能够形成一个理想中的城市? 王澍: 比如杭州,需不需要高层建筑?我做过研究,以这样的人口,如果平均造八层楼,然后像传统城市一样,足够密集,高层建筑是不需要的。 巴黎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城市。它在19世纪中叶做过一次全城的大规模改造。最后形成这样一个格局,道路比传统要宽,但并不算太宽。 建筑平均控制在21米,也就差不多七八层楼的高度上,整个巴黎连续地形成了这样的大格局。 看上去都是沿街建筑,中间会有一个很大的门,这个门平时不开,因为是私密的。偶尔有个居民会打开锁,走进去。你看一眼,其实里面都有一个大院子,漂亮得不得了。 巴黎就是由成千上万个这样美丽的大花园组成的城市。 南方周末: 这些建筑内部并不现代化,也不太舒适。 王澍: 它的主要设施是19世纪末建造的, 已经有点老了。现代化不现代化,不能这样简单评价。原本那里气候很好,基本上不需要空调。这两年全球气候变化,欧洲开始出现短暂的热天,城市会有不适应,但它不是原来规划的问题。况且,它在19世纪达到的水准,也比现在的中国城市要强。 “驴粪蛋表面光” 建筑的后遗症 南方周末: 你喜欢用木工营造房子的方式,你觉得这种方式的魅力在哪里? 王澍: 现代建筑这一百年的发展,都是逐渐脱离手工,走向机械。这使建筑和人渐行渐远。不光是建造时不用手工, 也导致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空间,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硬。 我一直在探索,如何能重新找回建筑和人那种更亲密的关系? 南方周末: 现在这种手工的方式,还能保留多久? 王澍: 表面上,这是个手工和机械的问题。在它背后,相信科技能使生活更好,这是非常西方的现代观念。 机械效率高,速度快,人们对它产生崇拜,但反过来人失去了在建筑中很多的乐趣和体会。 手工建筑还有个特点,它能渗透在不同阶层。最底层的人,也可以自己造房子。显然整个机械时代,不是为底层服务的,它导致了社会的分层和分级、族群的对立。 我觉得中国还是幸运的。当大家来不及对这件事做深入探讨的时候,欧洲已经丧失了手工的可能性,美国和日本也一样。为什么我做的建筑,欧美建筑师看了会很震惊,因为这是很多建筑师在理论上讨论、渴望的事。但他们没有条件做。 南方周末: 手工也是你反社区奢华的一种方式吗? 王澍: 是。 手工使用的材料都比较简单,它能有利于循环使用和节约。今天中国正在很快地走向一个奢侈性的现代化,而这个国家有十四亿人口,明摆着是不能这样做的。 所谓奢华,一个方面是 博眼球的、奇观式的造型,这种造型都要花大量的钱。另一方面,更勇敢些,比如使用结构杂技,类似CCTV大楼,这也是巨贵的。第三个,巨大空间,极奢华。中国所有的五星级饭店都有巨大的大堂,你去欧洲,很少看见到这种,它相对于人的生活尺度,合适就可以了。中国建筑的那种巨大是超现实的,这是中国超现实社会的写照。还有的,就是大量奢华的装饰材料 堆上去。 但你会发现,如此奢华后,真正的内部构造,他还是要省钱。这导致内部构造质量一般都不过关,我称之为“驴粪蛋表面光”的工程,表面光鲜,内部结构、设备上,能省则省,维护则几乎不考虑。所以很多房子,刚造起来很光鲜,十年后就不能看了。 我做象山校园的时候,有外国建筑师说, 你解决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中国人好像从来不想建筑维护的问题,我们的建筑一脏就很难看。而你的建筑好像脏了也挺好看。 南方周末: 你跟库哈斯聊过他对CCTV大楼的看法吗? 王澍: 其实库哈斯说的东西,我也能够理解。他一直有追求新意的探索精神。他的目的相对来说也简单:做一个跟以前完全不同的高层。但这不完全是建筑师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想要这样的建筑师。建筑师毕竟是中国甲方选的。这个建筑,你可以说它有很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它又极具代表性,是中国当代现实一个极重要的象征。 南方周末: 你觉得中国的建筑师和规划部门是怎样的关系? 王澍: 同谋关系。大家对这套体系的做法都很熟悉了,从项目操作上来说,同谋是最容易的办法。 而我们做中山路改造的时候,要去和几百个业主谈,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 这套复杂的做法最麻烦的。整 个现代建筑规划,基本想法都是快速建造的想法。 这套规划和建筑的做法是完全配合在一起的。 南方周末: 那么像你这样的设计师和规划部门的关系是? 王澍: 一定会产生争论。包括我做钱江时代,都是产生过激烈争论的。我在那组高层中做了高密度探索,楼和楼之间的间距只有九米多。尽管法规是允许的,但城市规划部门在观念上完全不能接受。最后房地产商接受了,规划局也就迁就了。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规划局一面要听政府的,另外一面,要听资本家的。他们最不听的就是设计师的。
2153 次阅读|3 个评论
传统的非线性优化算法实际上也很强大
cooooldog 2013-2-19 21:14
传统的非线性优化算法实际上也很强大
一直追求新的更强的,哪里有免费的午餐呢
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交流已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
热度 4 孙学军 2013-2-18 16:43
莉娜格勒格尔是不是一个传统的科学记者。她为总部设在纽约的一个非营利性的网上新闻机构 ProPublica 开发应用程序。她使用软件代码和数据集,建立可搜索的数据库和交互式图形新闻调查文章。十年前,这样的工作不存在 - 现在,那些传统新闻工作机会都在减少,她的那些一起学习科学、健康和环境报道课程的同班同学现在都祝贺她的这份工作。这是最近《自然》杂志上一篇关于科学交流的文章 Science communication: From page to screen 的第一段内容。详细内容请阅读: Nature | Naturejobs | Feature Science communication: From page to screen Kendall Powell Nature 494, 271-273 (2013) . Lena Groeger is not a conventional science journalist. She develops applications for ProPublica, a non-profit online news organization based in New York. Using software code and data sets, she builds searchable databases and interactive graphics to accompany investigative-news articles. Ten years ago, such a job did not exist — and an online journalism position might have earned funny looks and consoling remarks from colleagues. Back then, web-based journalism was deemed risky and second-rate compared with 'real' journalism at newspapers or magazines. Now, those conventional jobs are in decline, and Groeger's former classmates from the Science,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Program (SHERP) at New York University congratulate her on her position. Internet-focused careers are popping up in many realms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The field has gone through a similar revolution before, during the Internet boom of the 1990s — but that ended in a disastrous burst bubble. The current online-news trend seems to have more staying power, thanks to mature business models and readers more inclined to spend time and money online. At the same time, conventional outlets for science journalism are on the wane: last month, th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reported that the number of US newspapers with weekly science sections had dropped from 95 in 1989 to 19 in 2012. The field's future remains in flux. ADAPTED FROM: ALBERTO MASNOVO/SHUTTERSTOCK The past few years have seen dramatic shifts in how the public consumes news. “Everybody using the web becomes their own editor, putting their own 'newspaper' together every day,” says Rick Borchelt, director of news and public affairs at the U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in Bethesda, Maryland. He adds that readers are “curating their own streams” of information through blog subscriptions, web alerts or skimming favourite sites. This has driven a shift towards a direct-to-consumer model in science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s and publ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relying on conventional publications to get the word out, websites such as LiveScience.com take science news straight to readers and provide 西 content to general online news sites such as Yahoo!.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also publicizing content directly to audiences through their own websites, social-media platforms and video channels. The new news Young scientists tempted by a career in science journalism still need broad curiosity and a knack for writing, but there is also a growing need for digital media skills — including writing for and posting on the web, and the basics of web design — that can be learned on the job or through journalism training. Opportunities are not restricted to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writers who can critically understand and translate science-related stories about topics such as pollution or climate change are in high demand among the newly independent media outlet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Uncertainties remain about how science writing and media will evolve, but prospects are good for candidates who remain flexible and willing to pursue unconventional opportunities at unconventional outlets. Robert Irion took over as director of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CSC), in 2007. Since then, he has seen 15 out of 52 graduates get jobs dedicated to online writing or producing. Science websites such as OurAmazingPlanet.com and Space.com are hiring full news teams; writers with biomedical training are finding jobs with websites such as the Alzheimer Research Forum (alzforum.org). Although positions are generally 'entry-level', says Irion, they offer dynamic environments and opportunities to move up the editorial ladder. Online outlets “ There are staff opportunities that didn't exist before,” says Dan Fagin, director of SHERP. The scientific journal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 launched a journalistic section this month; it has no staff positions apart from its editor, but has contracted 12 freelance writers. Quartz (qz.com), a global business-news website started last year and designed for delivery to tablets and smart phones, has hired writers for its energy and technology sections. Unlike their counterparts in earlier Internet booms, such web-only start-ups now appear to have more solid business plans and backing. Quartz is owned by Atlantic Media in Washington DC; the Alzheimer Research Forum is funded in large part by Banner Health, a non-profit health-care provider based in Phoenix, Arizona. It is not yet clear how secure the future of these sites will be in the long run, “but the market for our graduates is definitely better than it was even two to three years ago”, says Fagin. The picture is not bright everywhere. A popular dual master's programme in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journalism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 shut its doors to new applicants in 2010, mostly because of concern that graduates were struggling to find enough work to pay off the substantial US$89,000 tuition fee for the two-year degree, according to th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see go.nature.com/htnw8j). A note on the university's website states that the programme will not be accepting applicants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due to the current weakness in the job market for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s”. Fagin says that in the past few year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HERP graduates who want to be storytellers have gone straight into freelancing, as outlets increasingly limit staff posts to editors who assign and aggregate content, while contracting out the reporting and writing. Although the workload is unpredictable and freelancers do not usually get benefits such as health care or pensions, many are actually doing better than colleagues who took staff positions, both financially and in terms of quality of life, Fagin notes — especially if they can turn around assignments quickly, and are highly skilled and well connected. Melissa Lutz Blouin: “Is the news conducive to a video? A feature? Or a tweet? If you can do all of that, you're going to be more employable.” Science-writing programmes now train students in a range of digital platforms and technologies. The courses at UCSC and New York University, for example, include work with digital photography, video and audio webcasting, blogging, social media and data-driven journalism — mining large, public data sets for science stories. Stephen Webster, director of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 Unit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says that his programme, which offers two master's degrees, has blended digital technologies into its five tracks of video documentary, radio broadcasting, writing, web design and gallery or museum exhibition. “ We caution incoming students, 'Don't imagine means you'll be at a newspaper',” says Webster. “If you are a good writer, it's more likely you'll be working on scripts for a radio documentary or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s.” A 2012 poll that randomly sampled 251 alumni of the two programmes found that 44% were working in broadcast, print or online journalism and another 44%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s or related areas, including museums, policy and education. The UCSC programme added social-media training because so many online positions require that writers and reporters be active across platforms such as Facebook, Twitter and Tumblr, says Irion. Hiring editors want writers who have built an online presence with thousands of followers, who know how to spread stories and “have a nose for news that has a potential to go viral”, he says. Fagin points out, however, that one thing has not changed much: a PhD is still by no means a prerequisite for a science-writing career. “Does it help? Sure. Is it absolutely necessary? Definitely not,” he says. “Having the writing skills, journalistic instincts, facility with the tools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 are much more important.” Lines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science-communication jobs have grown to outnumber conventional science-journalism posts in both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Hard numbers are difficult to come by, but in 2012, the U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Writers in Berkeley, California, conducted a survey of its members. Out of 1,982 respondents, 16% reported holding staff positions at academic institutions, 3% at newspapers and 9% at magazines. Christian Heuss, former chief of science staff at Swiss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Basel, says that in Switzerland, there are nearly twice as many major-university communication positions as there are conventional science-journalism jobs. Heuss himself has just made the switch to become head of communications at the Swiss Tropical and Public Health Institute in Basel. The change is rooted in the growing demand for online content and a need for institutions to keep the public informed about taxpayer-funded research. Some publicly funded US universities are under hiring freezes, but many other institutions around the world are beefing up their communications teams. Science writers working in academia need many of the same skills as science journalists, including a solid writing ability,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digital know-how. Communications jobs have shifted from putting out the university's news of the day to targeting select audiences directly with marketing messages. Rather than solely writing press releases, science writers at universities now also craft speeches to donors and multimedia web presentations meant to highlight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udiences include patients, students, faculty members, alumni, donors, legislators and decision-makers, as well as the regional, state and global public. Borchelt says that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experimenting with how best to woo online audiences. “We can't take our traditional news products, like press releases, and just transfer them over to a new medium. work a lot differently from how old media worked,” he says. Writers must not only be comfortable with digital platforms and social media, but also be able to manage them wisely, says Melissa Lutz Blouin, director of news and publications for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Academic Health Center in Gainesville. “Is conducive to a video or a slide show? A feature in a magazine that gets sent to decision-makers? Or is it short enough to do a tweet?” she asks. “If you can do all of that at some level, you're going to be more employable.” Recruiters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 collaborative 'people person', because a science writer will probably be part of a marketing team. “It's not yet a saturated market for people who can do both science and writing and do both well,” says Borchelt. Going global Conventional science journalism is not in decline everywher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it is thriving (see 'An international snapshot of science writers'). Newly independent media in countries such as India, Venezuela and some African nations have growing, highly educated audiences that demand science coverage. Editors need journalists who can cover stories about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rises and how technology booms are aiding regional economies. Jean-Marc Fleury,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ce Journalists, who is based in Gatineau, Canada, notes that in the past few years, newspapers in Cameroon, Nigeria and Uganda have brought in science desks or pages. Internet access is still patchy in many of these areas, so print publications retain their appeal. Box 1: An international snapshot of science writers Science writers' perceptions of the prospects for their field vary greatly by region, according to an international study by SciDev.net , a non-profit science-news organization based in London (M. W. Bauer et al. Global Science Journalism Report SciDev.net; 2013 ). Using data from four different surveys — one conducted at the World Conference of Science Journalists in London in 2009, another by a Latin American team in 2010–11, and two by SciDev.net teams in 2012 — the organization built a database of responses from 953 science journalists. Across the entire sample, about 72% of respondents are satisfied in their jobs. But only 29% in Europe and 32%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would definitely encourage a young person to pursue science journalism. Other regions seem more positive, with 80% in North Africa and 72% in southern Africa reporting that they would encourage aspirants; the figures are 60% and 55% in Asia and Latin America respectively. Survey responses suggested that the pessim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is at least partly attributable to concerns about the decline in print journalism. Overall, 10% of science journalists who responded to the surveys hold a PhD, but that jumps to 32% in Europe and 31%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Full-time staff writers account for 51% of respondents, full-time freelancers 18% and part-time freelancers 14%. At least half of respondents use Twitter, other social media or blogs in their work, with number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high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K.P. Expand “ In the past decade, Egypt has our first independent newspaper and now the region has a lot of publications that have a section or a weekly column talking about science,” says Bothina Osama, the Cairo-based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news editor for SciDev.net,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based in London that provides science news focused o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at's given a nice boost in science-journalism jobs.” Dan Fagin: “There are staff opportunities that didn't exist before.” Osama and about 20 colleagues founded the Arab Science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in 2002. The organization now has more than 230 members. “Since the Arab Spring, people are becoming more interested in reading about science because they see it as a force of socioeconomic advancement in the region. There is a political will to have more science news,” says Osama. In 2006,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ce Journalists launched its Science Journalism Cooperation Project (SjCOOP), which seeks to raise the profile and standards of science journalism in Africa and the Arab world, and is funded by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agencie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Canada and the Netherlands. The programme matches general journalists from this region with science-journalism mentors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Editors-in-chief in th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are asking for good journalists who can cover science, says Fleury. But as elsewhere, Fleury says, would-be science journalis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should be open to jobs not clearly labelled 'science correspondent'. Irion suggests that young science writers must be go-getters in the job market. “I'm optimistic for any student who is willing to be entrepreneurial and wants to explore writing about science across different platforms,” he says. “Yes, parts of the science-writing ecosystem have withered on the vine. But opportunities keep popping up.” ProPublica 是一间总部设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的非盈利性公司,自称为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新闻编辑部,为公众利益进行调查报道。 ProPublica 的记者与多间新闻机构一同合作进行侦查报道,包括了 60 分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今日美国,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亚特兰大宪法日报,圣迭戈联合论坛报,泰晤士报的奥尔巴尼联盟,纽瓦克明星纪事报,纽约太阳,赫芬顿邮报,政客,板岩, MSNMoney 上, MSNBC 的,读者文摘,商业周刊,和 Newsweek 等。 2010 年, ProPublica 记者 Sheri Fink 和《纽约时报杂志》获普立兹奖(侦查报道奖),成为首间获得普立兹奖的网上传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8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中医不是唯一的传统医学
vetzhang8008 2013-2-7 22:08
许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意识强烈的人认为其他民族没有传统医学,存在了数千年的中医是最古老的、甚至是唯一的传统医学,更有人认为传统医学是中国人独特的发现和创造。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狭隘的认识。如果把视野放得开阔些就不难发现,并非只有中华民族才知道与疾病抗争,人类很多民族都曾拥有过传统医学。而现代医学也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在传统医学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各种传统医学中,无论其历史的悠久、还是理论的完备以及成就的斐然,中医都不是出类拔萃的。考古学证据表明,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可以治疗骨折和脱臼,植物、动物和矿物被全人类普遍用作药物。放血和外科手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出土的木乃伊证明包皮环切手术更是源远流长。古代医书还记载了人们使用肌腱制成的线来缝合伤口,最奇妙的是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外科医生会利用蚂蚁咬合伤口,并使蚁腭残留在伤口处成为“缝合器”。 即便是那些没有文字的土著部落,也大都掌握了一些原始的医疗技术,如针刺、放血、按摩、接骨、草药等。这说明人类在最初认识自然、抵抗疾病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似的朴素思想和实践体验。以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显得愚昧可笑,疗效也乏善可陈,但正是各种传统医学的不断融合与发展,才造就了现代医学的辉煌。 美索不达米亚的医学 美索不达米亚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大约以现伊拉克南部地区为中心。这一地区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左右的楔形文字记载了肝脏是血液的中心,疾病分为热病、中风、精神症状、眼病、耳病、黄疸病等,此外还有对风湿病、心脏病、肿瘤、脓肿、血吸虫病、痢疾、肺炎、皮肤病及性病的记载。有些描述与现代医学已十分接近。 在楔形文中还记载了几百种药物,如罂粟、曼陀罗、没药、大麻、甘草、肉桂、阿魏、芫荽、大蒜、莨菪等;还有动物的各种脏器及矿物药,如明矾、硝石、铜盐和铁等。所使用的剂型有丸剂、散剂、涂敷剂和灌肠剂。经验治疗方法则有按摩、冷敷、热敷、灌肠和绷带包扎法,并且知道用葡萄酒处理伤口来避免感染。 美索不达米亚医学在理论上把人体比做“小宇宙”,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会影响人体,人体构造与天体运行对应,星体的运行与吉凶祸福和疾病健康有关。这种“取象比类”的解释人体的方法与中医的“天人合一”观点几乎完全一致,但是比中医早了几千年。 公元前1792年,汉莫拉比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立了巴比伦帝国。被称为人类第一部成文法典的《汉莫拉比法典》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其中涉及医疗活动的内容很多,显示出当时医生已是一种职业,并有了内、外科医生的分工,青铜手术刀具已在医疗中广泛使用。《汉莫拉比法典》条文中包括医疗费用的收取、治疗失败的处罚等,其中眼科手术的费用是治疗骨折或扭伤的2倍以上,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复杂和精细外科手术。 美索不达米亚人开创了人类早期医学,认识到不同疾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治疗,如手术或药物。同时也试图用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来解释疾病和健康的原因,中医在几千年后才形成类似的认识和观念。 埃及传统医学 在埃及公元前2500年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当时外科医生实施手术的情形。古埃及最早的医学专著是纸草文医书,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其内容涉及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记载。现在发现的有康氏纸草医书、史密斯纸草医书和埃伯斯纸草医书。 纸草文医书记载了多种疾病,并分为肠道病、出血病、呼吸道病、皮肤病等不同类别。诊断上采用了脉诊、触诊、望诊等方式,治疗上采用了发汗、催吐、利尿药物和灌肠、刺络等方法,应用了脓肿切开、浅表肿块切除、包皮环切等外科手术,并已经使用高温消毒的方法。并提到了用夹板来固定骨折部位的方法。此外还有检测怀孕、预测胎儿性别以及避孕的方法。 纸草书中记载的药物达数百种之多,药物种类包括有动物药,如牛、驴、鹿、羚羊、老鼠、蝙蝠、昆虫、动物脏器甚至排泄物等;植物药如葱、蒜、乳香、芦荟、罂粟等;矿物药如盐、铜等。使用的剂型有丸剂、栓剂、软膏、悬液、灌肠液等。 在人体解剖知识方面,古埃及人认为血管系统始于心脏通向全身,并通过脉搏察知心脏搏动。采用观察和类比的方法把气候、河流及人体现象联系起来,建立了原始的体液病理学说。认为人体由土(固体)、水(液体)、火(体温)、气(呼吸)等构成,气与血应处于平衡状态,气血失衡就会产生疾病。这些观点与中医的五行及气血理论基本相同,而中医大约在1000年以后才形成类似的认识。 印度传统医学 自西汉时起,中印之间的文化交往渐多,在佛教输入中国的同时,印度医药学知识也随之而来,对中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度古典医学的主流体系是阿输吠陀医学,也译为阿育吠陀或生命吠陀,其起源于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阿输吠陀》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毒理学、回春术、催欲术、邪魔病、头颈病八个章节。印度医学认为人的机体功能是由“气、胆、痰”这三个要素决定的,三者平衡即表现为健康,疾病是因为这三个要素失衡导致的。同时还认为机体是由地、水、火、风等元素组成,人体存在一定比例的“基本物质”,相当于中医的“元气”,调节机体的基本物质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是治疗的重要思路。 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阇罗迦集》是阿输吠陀医学体系的内科巨著,共120章,主要记载了以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在诊断方法上,印度医学除了问诊、触诊和听诊外,还重视对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的检查,比如通过尝尿液来诊断“糖尿病”。《阇罗迦集》认为世间万物皆可入药,记录了大量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药按根、皮、叶、花、实分成五类,动物药包括胆汁、骨髓、血液、尿便、精液、骨、角、爪、蹄、毛发等。其中常用药物50类,共计500种,功效分为滋养、助消化、促食欲、解毒、发汗、催乳、催精、消渴、平喘止咳、解热镇痛等。药性分为辛、甘、酸、苦、咸、涩六味, 其复杂与深奥比中医药物理论有过之而无不及。阿输吠陀医学共有5000多种单味药和复方,几乎所有的药材均需要炮制 。 在古印度医学发展了约2000年后,中国才出现《黄帝内经》,并提到药物“自西方来”。中医药物学形成独立的体系,即“本草”概念与著作的产生时间均不早于西汉末期,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大约在东汉时期。此后的《肘后百一方》、《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孙思邀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均有大量印度医学的内容,如地水火风、百一病生等理论。当时流传甚广的“千金奢婆万病丸”和“奢婆汤”也是来自印度神医奢婆。 《妙闻集》则是外科经典著作,以手术治疗为主。记载了101种外科手术器械以及剖腹产、白内障摘除、结石摘除、截肢等手术方法,同时注意到了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和感染问题。《妙闻集》还记载了“脉”是管道与通路,其功能是输送气态或液态的物质。与中医的经络学说基本类似,《妙闻集》中的“经络”有24条并进一步细分为诸多小的分支,“穴位”共107个,并有详细的刺络放血疗法,如Chakra针刺方法。比较常见的是鼻子整形术,由于印度刑罚中有割鼻的条例,整形术随之发达。医生在患者颊部或前额切下一块皮肉,但不完全分离,再划开鼻子的部位嵌入,待生长后再与原来的部位分离。 中医眼科手术是陇上道人(俗姓谢)从印度僧人处学来的,印度著名的眼科医生龙树所著的《龙树菩萨眼论》也被翻译成中文。其中金蓖决障术(用金针拔除白内障)最为知名,刘禹锡诗曰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蓖术,如何为发蒙”。白居易也有诗“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蓖试刮看”。 正如佛教的传入一样,中医受印度传统医学的影响至深,从理论到药物都带有浓厚的印度医学色彩。季羡林先生曾就印度眼科手术传入中国做过详细的考证,可惜此后鲜有人再对此类问题加以深入研究,中医界对此更是闭口不提。或许,中医大体上只是印度医学的中国式翻版,这个问题只能期待有志者进一步的研究。 阿拉伯传统医学 公元750年以后的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医生制造出了许多举世闻名的药品,如车前子散、天竺黄散、生沉散、大黄并子方、龙涎香、蔷薇水等。阿拉伯医学中有完善的复方理论和丰富的制剂,以主药、佐药、替代药巧妙搭配组合。常用的药物达1400余种,剂型有糖浆、软膏、擦剂、乳剂、油脂剂等,丸药的金、银箔衣也是阿拉伯医学的首创。 拉齐(公元865~925年)是著名的阿拉伯医学家,他所著的《曼苏尔医书》和《医学集成》被译成拉丁文广为流传,备受西方医学界推崇,堪称不朽的名著。直到公元17世纪,欧洲各国医学院还将《曼苏尔医书》作为主要的教科书。拉齐创造了一系列医学史上的第一,如第一个使用动物肠衣制线用来缝合伤口;第一个明确叙述了天花与麻疹的症状及两者的区别;第一个主张在病人服用新药前应先用动物做试验;第一个注意到疾病的遗传性。 伊本·西那(公元 980~1037年)是另一位伟大的阿拉伯医学家,其五卷巨著《医典》达上百万字。创新之处包括,区分了纵膈障炎和胸膜炎;确认了肺结核的接触性传染;明确了水和土壤是传播疾病的环节;断定钩虫病是由寄生虫造成的。突出的贡献是首创了皮下注射、从毒麦草中提炼出麻醉剂。《医典》中还包括760多种药物的性能。 此外,由于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中配备了大量的精通外伤科和骨科的阿拉伯医生,将这方面技术逐步传授给中国人,由此弥补了中医的巨大缺陷。 古希腊– 罗马传统医学 约公元前500年,留下万古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创立了火、气、水、土四元素说,并认为火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基础。提出了火变气、气变水、水变土、土生水、水生气、气生火的循环过程。认为这四种元素变化出世界万物,这些观点贯穿在古希腊医学理论中,也成为古代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基础。 公元前400前后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至今仍被尊称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文集》堪称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经典作品。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理论,认为人的健康是由于四种体液和谐平衡的结果,体液失衡就会导致疾病。希波克拉底还观察到了心房和心室,认为脑是感觉的中心,对骨骼的记载比较详细。对于血管的认识则较模糊,误认为动脉行气、静脉行血,这与晚些时候后的中医气血理论基本一致。此外,对心脏的循环功能也基本没有认识。《希波克拉底文集》之《空气、水和处所》强调了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整体观和预防思想,《摄生法》则介绍了有益于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即中医所谓的养生。 此后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洛菲利斯发现了大脑、脊髓和神经之间的联系,发现了人脑沟回的复杂性与人类高级智慧的联系,指出脑是智慧的中心,而不是像以往认为的心脏是智慧的中心。此外,还描述了小肠,命名了十二指肠,发现了前列腺。他还记述了眼的解剖,如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首次研究了女性生殖器官,对卵巢、输卵管等做过细致的描述和探讨。 公元1世纪,塞尔萨斯明确区分了食物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三类医疗方式。详细记载了整形术、摘除鼻中的息肉、摘除甲状腺、取结石、骨折等手术,特别是摘除扁桃体手术,与现代医学很相似。塞尔萨斯还详细地记述了当时使用的外科器械,有各式各样的解剖刀、杯、探子、钩、钳等100多种,在庞培城中出土、现存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中的外科器械,与塞尔萨斯的描述完全符合。塞尔萨斯说:“医学是和理论相联系的,但是医学应当建立在可以看见原因的基础之上,模糊不清的原因不但应当从医学思想中摈弃出去,还应当从医学实践中摈弃出去。” 公元100~200年,杰出的古罗马医学家盖伦出现了,其著作的一部分被大火焚毁,现存约150部。在古代医学史上,盖伦是可以和希波克拉底比肩的伟大而真实的医学大师。他极其强调解剖知识对于医学的重要,在盖伦的解剖学成就中,以骨骼、肌肉、脑神经等部分的解剖发现最为出色。 盖伦区分了骨端、骨干与骨骺,相当精确地描述了大约300块肌肉的形态、起止点和功能。区分了脑神经和脊神经,提出脑神经主感觉,脊神经司运动。在12对脑神经中他发现了7对,并记述了胼胝体、第四脑室、松果体、四叠体、垂体等相当多的脑组织。盖伦还记述了心脏的四个腔和四个孔及瓣膜;清楚地记述了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已知大多数静脉与动脉并行,并把由小肠到肝的静脉称为“门静脉”。 盖伦还是实验生理学研究的先驱,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动脉行气不行血,盖伦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否定了这种错误观点。他从动物身体上分离出一段动脉,两端结扎,然后从中间剖开,结果流出了鲜红的血液。在神经生理学方面,盖伦的研究尤为出色,他所做的脊髓离断实验,不论在实验方法上或实验结论上,都与现代医学非常相似。 在治疗方法上,盖伦提出了饮食、药物、体操、按摩、放血等。盖伦记述了540种植物药、180种动物药、100多种矿物药,盖伦非常理性地摒弃了当时人们常用做药物的粪便、尿液等分泌物,并指出草药中含有效成分,也含有害成分。 现代医学主要是以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医学为基础不断发展而来的,用实证代替想象是古希腊-罗马人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而这一时期的中医还没有真正的解剖学概念,刚刚知道靠想象和猜测来解释人体、疾病和使用药物。 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 泰国传统医学,泰国古医认为人体与风、土 、水、火四个因素密切相关,四要素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才能保持健康。泰国传统医学应用的药物近5000种,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剂型有24种,以散荆、蜜丸和煎剂为主。复方也很常见,个别大复方药材达百味。目前泰国政府禁止传统医生进入医疗保健体系。 俄罗斯诸民族也有丰富的传统药物,如首蒲、款冬、益母草、芦荟、药蜀葵、茵芹、睡菜、金龙胆、拳参、柞栋、伞埃蕾、甘兰、大尊麻、地榆、直立委陵菜、胡椒薄荷、理路柏、药蒲公英、大车前、洋艾、洋甘菊、沼泽鼠曲草、黄篙、欧著草、桦覃、欧越桔、艾菊、欧草苟等。 德国传统医学的植物疗法也同样使用了委陵草、一枝黄花、鼠曲草、山楂、龙胆、天门冬、薄荷、茜草等。非洲土著医生常用樟树治疗疟疾,其它如多叶甜舌草、斑鸡菊、小花风车子、铁青树等也是常见药物。 可见人类各民族虽不一定都有自己的完整医学体系,但实践性的探索却是相当一致的。用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或矿物治疗疾病是所有人类本能的尝试,虽然多无效果但也聊胜于无,这里面没有任何深奥和神奇的因素。 中医仅仅是一种比较落后的传统医学 各民族传统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固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印记,但同时也存在着共同的朴素认识和主观想象特征。传统医学在人体形态学知识方面都存在着将实际所见与想象结合并加以描述的普遍现象。在近代解剖学之前,所有的传统医学都只能以粗浅观察的方式来了解人体。在原始的认识基础上,人们只好借助想象来完成对人体解剖结构的描述和推测,并以猜测的方式对功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由于中国古典文明的起源并不算早,中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时间也明显落后。中医在起源上比人类早期的传统医学要晚约2000年。所以,中医的历史并不悠久。在传统医学理论上,存在着人与自然、三要素、四元素、四体液、阴阳五行等类似的医学观点。起源不同但却非常相似,说明人类在认识人体和疾病的过程中具有相同的规律,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普遍的朴素认识。同时,传统医学药物的起源同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均取之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这是别无选择的必然,不存在丝毫独到之处和神奇的原因。 由于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很多人误以为中医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屹立在东方,至今依然可与现代医学分庭抗礼。把传统医学中不能证实的含混理论喻为“博大精深”,并认为此类学问只存在于中国古代的看法是典型的井蛙之见。中医仅仅是传统医学的一种,不仅不具有与现代医学并列的地位,而且是比较落后的传统医学。
3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数千年的人文传统基本没有改变-司马迁如何看“天道”
热度 1 duke01361 2013-1-15 14:30
中国数千年的人文传统基本没有改变-司马迁如何看“天道” 司马迁论 - 历史从来都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妞儿 孔子说:“伯夷和叔齐,不念旧恶,所以很少怨恨”(伯夷和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孤竹国君的儿子们:伯夷、仲 X 、叔齐、季 X 八百诸侯 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老大和老三,孤竹国君想把王位传给他的三儿子叔齐,结果叔齐认为应该传给长子伯夷,但伯夷却认为三弟叔齐继承王位乃是父亲的意思,所以绝意不受,并偷偷地逃跑了;而三子叔齐也不愿意接受王位,所以也逃跑了。这样孤竹国的国君位置只好由伯夷的弟弟,叔齐的哥哥接任。 八百诸侯的西岐国 文王西伯昌刚死 其儿子武王和姜子牙“东征伐纣” 这事情在伯夷和叔齐看来是大逆不道!因为在这哥俩看来,父亲死了不发丧而去打仗,这是不孝的事情;而身为“臣”的武王讨伐自己的君王商纣,这是非常不仁义的事情。 所以这哥俩儿就发誓到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终日以野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孔子认为伯夷和叔齐很“仁义”,并大加赞颂。 司马迁说:人们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难道伯夷和叔齐不是善人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俩人会被饿死?” 而土匪之类,杀人食肉,聚党徒而横行天下,却能活个衣食无忧!这些人哪顾什么道德? 最近这些年,有些人言行不轨,专做坏事,贪污受贿,却能终身享乐,甚至能荫护子孙! 这难道也是“天道常于善人”? 贾思勰说:“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老百姓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 伯夷和叔齐等人的事情最终能够流传后世,乃是因为受到了孔老二的推崇 如果不是得到孔圣人的推崇,谁又能想起他们? 因此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乡间百姓想凭借自己砥砺品行而成名立婉,却不去攀附那些飞黄腾达之士,这怎么会可能扬名后世?)
个人分类: On Culture|213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20)
罗非 2013-1-8 11:21
美国的进化传统 除了美洲土著对建立美国政府的影响之外,有关美国建国者们,还有一个很少被提及的故事,这个故事刚好和我们今天所立足的这道进化门槛有关。 根据考古挖掘出来的是哪几把斧子的不同,这个国家的建国者们要么被描述成科学家、要么被描述成基督徒、要么被描述成自然神论者;然而事实上,他们同时符合这三种描述。在他的书《美国的秘密使命》中,作者罗伯特·希罗宁姆斯深入探询了本杰明·富兰克林、乔治·华盛顿和托马斯·杰弗逊的精神生活。这三位美国建国者都同时受到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影响来自唤起精神生活而不必建立宗教 的美洲土著,另一方面则来自共济会的道德与超自然理念。 建国者们当中有许多人都是兄弟般的共济会会员 (Freemason) 。这个名字当中的 mason 这个词与那些用石头雕琢建筑的工匠 ( 即石匠——译者注 ) 有关,而 free 这个词则直接指明,这个组织的创派祖师们拥有跨越各国边境,建造各式大教堂以及其他建筑物的自由。共济会成员最初溯源于神秘组织圣典骑士团,他们致力于“道德重建与人类的完美”理念在世俗世界的表达。 共济会成员倡导和谐地发展智力与内心,并承诺把生命献给无私地为整个人类服务。毫无疑问,我们的建国之父们受到了特殊的共济会仪轨的影响,历史学家查尔斯·莱德比特将其描述为通过影响身体的能量“从而可以加速进化”。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如此地被共济会所吸引,以至于他没有等到 21 岁的法定年龄再去入会,而是在 20 岁时就自己建立了一个秘密社团。他按照石匠们常穿的皮制围裙,把这个社团命名为“皮围裙俱乐部”。后来,他又把社团改名为君拓俱乐部,最终定名为美国哲学协会。而他们的信条呢?很简单:“建设一个和平的、没有恐惧的、基于爱的宇宙。” 富兰克林还在法国成立了另外一个秘密组织,阿波罗协会,以推进他联合科学与宗教的毕生梦想。身为共济会员,他发现共济会的信条和自然神论几乎不可区分,亦即信仰一个基于现象理性和自然的神。因此,他把神称为“超级建筑师”。 乔治·华盛顿的宗教信仰本质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故事。这是因为,华盛顿是自然神论的秘密社团实践与主流宗教的宗教实践之间的桥梁。正因此,他才能和他所有的同胞兄弟们沟通。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宗教资料引用他最为虔诚的说法,而自由思想的资料则宣称他从未受过洗礼,总是把去教堂的事交给他的妻子玛莎。 不过,华盛顿发号施令的对象都是那些身为共济会员的将军们,因而他采纳了那种“人有兄弟情谊,神有父亲之爱”的基本原则。他每天都花时间祈祷和冥想,并命令他的士兵们每天早上祈祷。每当牧师不在场时,他经常会亲自带头读圣经。 托马斯·杰弗逊没有明显的宗教信仰,但他写了《杰弗逊圣经》,他还曾经说过,“我是个真正的基督徒,也就是说,我是耶稣教导的追随者。”杰弗逊把平等看做圣经的和科学的事实,并建议把这些进化性的原理推广到人类之间的兄弟情谊上,也就是所有的人自创造出来起就是平等的。在他 1801 年的就职演说中,杰弗逊宣称美国“受到某种善良宗教的启迪,信奉事实,并以不同方式加以实践,其中包括诚实、真相、节欲和热爱人类,但这一切都接受并崇拜某种无上的天命……”。 更为有趣并且切合当今时空的是,根据希罗宁姆斯所说,富兰克林、华盛顿和杰弗逊的那种“你们都是兄弟”的神智学 (theosophical) 传统,它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某种精神使命——使用一切道德的手段,通过国家领导人的意志,把上天的计划显现为现实。” 或许美国的使命,在以自然神论的方式平衡精神与物质的人生方面,就是用自身的实例去挑战所有的国家,让他们都找到自己的神圣使命。要实现这一使命,不仅需要以新的行动大步向前,同时也需要回过头来,承认那些尚未承认的过去。 联系到我们的美洲土著根源,有两件事是尚未完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承认的。第一件就是那个悲哀的事实,即我们的精神恩人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另一件则与美洲土著文化的某种核心和关键内容有关, 那是某种即使我们的建国者们当中最受启蒙的人也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要吸收的东西。 报答恩人:从斯匡托到童托 这里有一份震撼心灵并且发人深省的统计数字。根据唐纳德·格林德的记载,在 1492 年,即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认为他是第一个发现新世界的人的那一年,在今天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这块疆域上生活着至少六百万美洲原住民。这还是一份保守的估计数字。还有人说,这个数字是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然而到了 1900 年,美洲土著人口只有 250000 人。 这样大规模的人口缩减,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欧洲人从拥挤的欧洲城市带来的各种疾病,如天花、麻疹和梅毒——对于这些疾病,美洲原住民没有免疫力。然而,战争,强迫迁徙,公然的屠杀,以及其他所有来自天命 (manifest destiny) ——也可以叫做公然的土地掠夺 (manifested land grab) ——的余波 则完成了这个由疾病开始的整个过程的其余部分。 格林德指出,在大规模屠杀土著人口和控制有关他们对美国建国大业的贡献的讯息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明显的关系。“如果知道了这些你正在消灭的印第安人曾经做过那么有价值的贡献,你就无法为这整个征服、镇压和摧毁印第安人口的行动辩护,”他写道。 直到 1970 年之前,普通大众唯一知道的有关美洲原住民的事就是关于斯匡托的传说,这位帕图克森部落的印第安人帮助刚刚到达美洲的清教徒们度过了艰难困苦的最初几年;人们从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描述则是类似 孤独游侠 这样的故事。换句话说,人们所知道的全部就是从斯匡托到童托 。 然而,在 1970 年,小说家、史学家迪·布朗发表了《魂归伤膝谷》,揭开了西部美洲原住民令人瞠目的历史。由于这部杰出的作品,以及其后由剧作家丹尼尔·日亚改编的电视剧,美国社会再也无法否认欧洲入侵者——噢,是殖民者——加诸这些本地居民的种族灭绝和文化灭绝了。除此之外,那顶一直否认美洲原住民贡献的盖子也被揭开了。正如我们马上要看到的,他们完整的贡献还有待于被人们接受。 这刚好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译者注。 此处是利用谐音,讥讽殖民者们借天命之名,对当地居民实施野蛮掠夺与种族灭绝之实——译者注 孤独游侠的美洲土人同伴——译者注
个人分类: 科普|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读"The Story of the Bible"的感想
热度 2 techne 2013-1-7 02:09
最近读The Story of the Bible的感想 (草稿,请勿引用) 王 键   最近几周,被折腾得心烦意乱,几乎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情不自禁,拿起了以前只读了个开头的《圣经故事》,认真读了几个片段,并试图深刻理解。《圣经》,也就是Bible,对这本书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圣经故事》则是外研社在国内出版的英文书,原名是The Story of the Bible,可以看成是《圣经》的一个简写本,作者的意图主要是让线索更清楚,去掉了很多过于琐碎和神秘的情节。   我最近认真读下来的感觉是,Bible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甚至于,也很有可能,Bible确实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书。Bible的故事中,有很多非常值得思索和追问的内容,比如犹太人的反复迁移,对偶像崇拜的破除,对权威的理解,对国家灵魂以及人民腐化的认识……所有这些,都非常让我惊讶。因为就我的阅读范围而言,中国无论是近现代作品,还是古典的孔孟老庄,对于人生或者人性,乃至对人类自身这一现象,其理解所达到的境界,都不及Bible的层次。   比如,拒绝偶像崇拜。犹太人确立的God信仰,是一种完全破除偶像化的教派。在四处流浪的过程中,部分犹太人一度改宗,开始崇拜具体有形的神,形成了偶像崇拜的教派。而Bible中也描述了耶和华的信徒,最终动用武力消灭了偶像崇拜的教派——这件事本身当然是很残忍的,但对于有形的God形象的破除,恐怕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我在这里也贸然推理一下:西方人能够率先产生出科学思想,Bible中表述的这种无形的God,应该是有作用的——尽管它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有了这种无形的、无处不在的观念,像物理学所表述的这种普遍规律才是可以被理解的。否则,局限在“有形有像”的偶像崇拜中,只会发展出具体的工具或实用的技术手段,但普遍性的理论是不大可能发展出来的。   在另一小节中,Bible故事还讨论了犹太人中的Prophet现象。Prophet这个词,可以译作“先知”。当然,这一翻译未必很准确。但至少犹太人很早就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people,或者人民,也是可以很盲目的,是可以逐渐腐化的。仅从这一点看,Bible对people局限性的认知,就足以傲视群雄了。因为people的局限,假如存在某种国家灵魂,这一灵魂就需要守护者来守护。由此,就引入了Prophet这一角色。Prophet,自身当然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但这一角色在其根本上也就是耶和华的使者。   先知这一角色的存在,可能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正如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诸起源》中所讨论的,追溯法治的起源,其重要动因就是宗教。由于神权和世俗权力的分离,对于世俗权力构成有效约束,这才最终能为法治的出现创造条件。而从犹太人的发展过程看,他们的Prophet角色对世俗生活发挥了重要的制衡作用。第二,先知本身类似于一种代理关系。因为犹太人必须尊奉耶和华,然而耶和华通常并不会显现,那么犹太人究竟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耶和华的指引?显然,唯有通过神的使者。而在实际中,倘若政体排斥了使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代理资格的垄断。   也是从这个问题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传统同犹太传统的巨大差异。尽管在中国的经典中,比如《道德经》,也存在大量关于隐而不显的“道”的表述,甚至我们可以把“道”同犹太人的“God”概念进行类比。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未能产生出神性思维,像“道”(或天道)这样一种自然主义的普遍思维观念,就很难以代理的方式来同世俗生活相互协调。因此,要么像庄周一样避世,要么像孔孟一样,堕入世俗偶像的追随。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为什么犹太人的Prophet角色,可以对国王进行批评和反驳?这归因于其对耶和华的代理角色以及源于认知神性的合法性。在犹太人的传统中,即使是国王,也只能在耶和华的指引下。脱离这一点,他本身的权力没有合法性。然而,在中国的皇权体系下,似乎明显找不到一种类似的具有合法性的对于“道”的代理方式。这在根本上,既制约了中国文化中宗教维度的发育,同时也导致普遍思维同世俗生活很容易就相互割裂。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困难。像以“人民”为名,以“组织”为名,却缺乏事实上的代理关系。这同样导致了经典的两难——要么是普遍概念脱离了现实,要么是普遍概念变成了现实中权力的帮凶。   单从代理关系这一点来看,犹太人,或者以Bible所代表的文化,能够引领全球,发展出自由民主制度,恐怕并不是偶然的。像Bible这样的作品,写在几千年之前,就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境界,这恐怕是人类思维发展出的当之无愧的巅峰作品。相对比之下,中国传统若想真正发展出一个类似的高峰,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639 次阅读|2 个评论
拉玛莱拉人用传统方式捕鲸
zhangxiaoliang 2013-1-6 22:04
拉玛莱拉人用传统方式捕鲸
今日在网上看到一幅图片,文字标注是: 在印度尼西亚东努萨登加拉省,偏远的兰巴塔岛上的拉玛莱拉人,至今仍用传统方式捕鲸猎鲨。图为 2012 年 10 月 29 日,鱼叉手在船头跃起,将矛掷向猎物。 拉玛莱拉人至今仍用传统方式捕鲸猎鲨。那么图中被鱼叉手追捕的是鲸?是鲨?我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鲸类专家求教,专家明确答复:“是海豚,看看尾柄就知道了。”鲸鱼的 尾柄 是水平的 ,而 鲨鱼 的 尾鳍 是 垂直 的。海豚属于鲸类,一般体型较小。 参见本博《驮子亲情催人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593724.html
6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12.25_非传统不确定数据聚类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新的两篇文章
liuhanace 2012-12-25 10:19
这两篇文章是非传统不确定数据聚类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新的文章 文章 1 : Subspace Clustering for Uncertain Data_2011 SIAM 这篇文章是德国的一所大学的数据管理和探索研究所写的文章。 主要贡献:首次提出了将子空间聚类运用到不确定数据上,提出了度量子空间效果的函数,基于支持度的期望,基于支持度的最小概率,基于支持度的准确概率等概念。 实验:在实验中,作者在高斯分布,指数分布以及均匀分布的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从准确性和效率性对实验进行了对比,说明子空间聚类运用在不确定数据上的高效性。 文章 2 : Uncertain Centroid based Partitional Clustering of Uncertain Data_2012_VLDB 这篇文章是之前的写 UK-medoids 的人写的,这次发表的非常好,发表在了 VLDB 上,文章中亮点非常的多。 主要贡献: 1 :提出了不确定中心点的概念 2 :将基于划分的不确定数据聚类从引导到了研究不确定中心点上来 3: UCPC 算法的提出 4 :实验前所未有的详尽,利用了 8 个 UCI 人造数据集, 2 个实际的数据集,同时这是首次用到真实的不确定数据集 存在的问题:附录中的公式推导过于庞杂,目前我还在一点点的看,大体的意思还是比较明白,细节仍需要时间。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被证实可传承
热度 4 Wuyishan 2012-12-18 11:14
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被证实可传承 (科技日报 2012-12-18) ■医卫动态 文·黄显斌 洪建国 近日,美国著名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在线发表了由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肖小河研究员领衔的,有关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标准化研究论文。该研究以常用中药大黄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尔菲法(Delphi法)证实了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具有科学性和可传承性,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可用于大黄商品规格等经验鉴别与品质评价的专用比色卡。中药全球化联盟(CGCM)主席、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郑永齐院士认为,该研究成果解决了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传承性问题,为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且引领国际传统药物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启示,对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认可和传播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经验鉴别是历代中医评价和保证中药材品质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中药材经验鉴别往往被斥为不客观、不科学,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我国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失传的危险。为探索传统中药材经验鉴别的客观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继承和发扬老药工药材鉴定的宝贵经验,实现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化,在肖小河研究员指导下,王伽伯博士等采用特尔菲法对若干批次、不同商品规格等级的中药材进行鉴别分类。结果表明,不同专家的传统经验鉴别结果的一致性达到85%,同一专家在不同时期的药材经验鉴别可重现性达到90%,证实了中药材经验评价方法是客观、可重现的;课题组进一步分析还发现,鉴定专家的从业时间越长,其鉴别结果的重现性越高,说明经验积累对药材的传统感官鉴定的重要意义。根据专家合议,遴选出药材经验鉴别的主要特征,如颜色、质地、气、味等,并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建立了客观可量化的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鉴别方法和标准。 以常用中药材大黄为例,研究表明,大黄药材特有的黄棕色与其所含蒽醌类成分的颜色密切关联,而蒽醌又是其泻下等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通过颜色评价大黄药材质量优劣有重要应用价值。针对大黄的颜色指标,课题组研制了一种专用的大黄比色卡,采用这种比色卡鉴别大黄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操作方便快速,如同pH试纸一样使用简单。不依赖于仪器,可有效提高药检人员鉴别结果的准确度和重现性,特别是提高初学者或经验不足的从业人员应用传统感官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可以很好地适应药材质量快速评价的需求,为继承和传承老药工、老专家的鉴别经验提供物化的工具和载体。 课题组还创建了中药材品质综合评控方法和指标——道地指数,有助于更全面、更客观、更有效地评控和保证中药材品质,有望发展成为真正具有中医药原创思想且行之有效的中药品质评控标准。上述研究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支持。
个人分类: 中医国粹|388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医不是唯一的传统医学
热度 3 rbhuang5907 2012-12-7 11:21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十一条 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现代医药 和 我国传统医药 ,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 在我国其他传统医学也可以发展。 中医不是唯一的传统医学 作者:龙哥   许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意识强烈的人认为其他民族没有传统医学,存 在了数千年的中医是最古老的、甚至是唯一的传统医学,更有人认为传统医学是 中国人独特的发现和创造。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狭隘的认识。如果把视野放得开 阔些就不难发现,并非只有中华民族才知道与疾病抗争,人类很多民族都曾拥有 过传统医学。而现代医学也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在传统医学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各种传统医学中,无论其历史的悠久、还是理论的完备以及成就的斐然, 中医都不是出类拔萃的。考古学证据表明,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可以治疗骨折和 脱臼,植物、动物和矿物被全人类普遍用作药物。放血和外科手术已有数千年的 历史,出土的木乃伊证明包皮环切手术更是源远流长。古代医书还记载了人们使 用肌腱制成的线来缝合伤口,最奇妙的是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外科医生会利用蚂蚁 咬合伤口,并使蚁腭残留在伤口处成为“缝合器”。   即便是那些没有文字的土著部落,也大都掌握了一些原始的医疗技术,如针 刺、放血、按摩、接骨、草药等。这说明人类在最初认识自然、抵抗疾病的过程 中存在着相似的朴素思想和实践体验。以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传统医学的理论 和方法显得愚昧可笑,疗效也乏善可陈,但正是各种传统医学的不断融合与发展, 才造就了现代医学的辉煌。   美索不达米亚的医学   美索不达米亚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大约以现伊拉克南部地区为 中心。这一地区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左右的楔形文 字记载了肝脏是血液的中心,疾病分为热病、中风、精神症状、眼病、耳病、黄 疸病等,此外还有对风湿病、心脏病、肿瘤、脓肿、血吸虫病、痢疾、肺炎、皮 肤病及性病的记载。有些描述与现代医学已十分接近。   在楔形文中还记载了几百种药物,如罂粟、曼陀罗、没药、大麻、甘草、肉 桂、阿魏、芫荽、大蒜、莨菪等;还有动物的各种脏器及矿物药,如明矾、硝石、 铜盐和铁等。所使用的剂型有丸剂、散剂、涂敷剂和灌肠剂。经验治疗方法则有 按摩、冷敷、热敷、灌肠和绷带包扎法,并且知道用葡萄酒处理伤口来避免感染。   美索不达米亚医学在理论上把人体比做“小宇宙”,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会 影响人体,人体构造与天体运行对应,星体的运行与吉凶祸福和疾病健康有关。 这种“取象比类”的解释人体的方法与中医的“天人合一”观点几乎完全一致, 但是比中医早了几千年。   公元前1792年,汉莫拉比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立了巴比伦帝国。被称为人 类第一部成文法典的《汉莫拉比法典》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其中涉及医疗活动的 内容很多,显示出当时医生已是一种职业,并有了内、外科医生的分工,青铜手 术刀具已在医疗中广泛使用。《汉莫拉比法典》条文中包括医疗费用的收取、治 疗失败的处罚等,其中眼科手术的费用是治疗骨折或扭伤的2倍以上,说明当时 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复杂和精细外科手术。   美索不达米亚人开创了人类早期医学,认识到不同疾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治疗,如手术或药物。同时也试图用人与自然的“整体观” 来解释疾病和健康的原因,中医在几千年后才形成类似的认识和观念。   埃及传统医学   在埃及公元前2500年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当时外科医生实施手术的情形。 古埃及最早的医学专著是纸草文医书,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其 内容涉及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记载。现在发现的有康氏纸草医书、史密斯纸 草医书和埃伯斯纸草医书。   纸草文医书记载了多种疾病,并分为肠道病、出血病、呼吸道病、皮肤病等 不同类别。诊断上采用了脉诊、触诊、望诊等方式,治疗上采用了发汗、催吐、 利尿药物和灌肠、刺络等方法,应用了脓肿切开、浅表肿块切除、包皮环切等外 科手术,并已经使用高温消毒的方法。并提到了用夹板来固定骨折部位的方法。 此外还有检测怀孕、预测胎儿性别以及避孕的方法。   纸草书中记载的药物达数百种之多,药物种类包括有动物药,如牛、驴、鹿、 羚羊、老鼠、蝙蝠、昆虫、动物脏器甚至排泄物等;植物药如葱、蒜、乳香、芦 荟、罂粟等;矿物药如盐、铜等。使用的剂型有丸剂、栓剂、软膏、悬液、灌肠 液等。   在人体解剖知识方面,古埃及人认为血管系统始于心脏通向全身,并通过脉 搏察知心脏搏动。采用观察和类比的方法把气候、河流及人体现象联系起来,建 立了原始的体液病理学说。认为人体由土(固体)、水(液体)、火(体温)、 气(呼吸)等构成,气与血应处于平衡状态,气血失衡就会产生疾病。这些观点 与中医的五行及气血理论基本相同,而中医大约在1000年以后才形成类似的认识。   印度传统医学   自西汉时起,中印之间的文化交往渐多,在佛教输入中国的同时,印度医药 学知识也随之而来,对中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度古典医学的主流体系是阿输吠陀医学,也译为阿育吠陀或生命吠陀,其 起源于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阿输吠陀》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毒理 学、回春术、催欲术、邪魔病、头颈病八个章节。印度医学认为人的机体功能是 由“气、胆、痰”这三个要素决定的,三者平衡即表现为健康,疾病是因为这三 个要素失衡导致的。同时还认为机体是由地、水、火、风等元素组成,人体存在 一定比例的“基本物质”,相当于中医的“元气”,调节机体的基本物质以提高 机体的抗病能力是治疗的重要思路。   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阇罗迦集》是阿输吠陀医学体系的内科巨著,共 120章,主要记载了以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在诊断方法上,印度医学除了问诊、 触诊和听诊外,还重视对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的检查,比如通过尝尿液来诊断 “糖尿病”。《阇罗迦集》认为世间万物皆可入药,记录了大量的植物药、动物 药和矿物药。植物药按根、皮、叶、花、实分成五类,动物药包括胆汁、骨髓、 血液、尿便、精液、骨、角、爪、蹄、毛发等。其中常用药物50类,共计500种, 功效分为滋养、助消化、促食欲、解毒、发汗、催乳、催精、消渴、平喘止咳、 解热镇痛等。药性分为辛、甘、酸、苦、咸、涩六味, 其复杂与深奥比中医药 物理论有过之而无不及。阿输吠陀医学共有5000多种单味药和复方,几乎所有的 药材均需要炮制 。   在古印度医学发展了约2000年后,中国才出现《黄帝内经》,并提到药物 “自西方来”。中医药物学形成独立的体系,即“本草”概念与著作的产生时间 均不早于西汉末期,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大约在东汉时期。 此后的《肘后百一方》、《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孙思邀的《千金要 方》与《千金翼方 》、《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均有大量印度医学的内 容,如地水火风、百一病生等理论。当时流传甚广的“千金奢婆万病丸”和“奢 婆汤”也是来自印度神医奢婆。   《妙闻集》则是外科经典著作,以手术治疗为主。记载了101种外科手术器 械以及剖腹产、白内障摘除、结石摘除、截肢等手术方法,同时注意到了手术过 程中的疼痛和感染问题。《妙闻集》还记载了“脉”是管道与通路,其功能是输 送气态或液态的物质。与中医的经络学说基本类似,《妙闻集》中的“经络”有 24条并进一步细分为诸多小的分支,“穴位”共107个,并有详细的刺络放血疗 法,如Chakra针刺方法。比较常见的是鼻子整形术,由于印度刑罚中有割鼻的条 例,整形术随之发达。医生在患者颊部或前额切下一块皮肉,但不完全分离,再 划开鼻子的部位嵌入,待生长后再与原来的部位分离。   中医眼科手术是陇上道人(俗姓谢)从印度僧人处学来的,印度著名的眼科 医生龙树所著的《龙树菩萨眼论》也被翻译成中文。其中金蓖决障术(用金针拔 除白内障)最为知名,刘禹锡诗曰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 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蓖术,如何为发蒙”。白居易也 有诗“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蓖试刮看”。   正如佛教的传入一样,中医受印度传统医学的影响至深,从理论到药物都带 有浓厚的印度医学色彩。季羡林先生曾就印度眼科手术传入中国做过详细的考证, 可惜此后鲜有人再对此类问题加以深入研究,中医界对此更是闭口不提。或许, 中医大体上只是印度医学的中国式翻版,这个问题只能期待有志者进一步的研究。   阿拉伯传统医学   公元750年以后的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医生制造出了许多举世闻名的药 品,如车前子散、天竺黄散、生沉散、大黄并子方、龙涎香、蔷薇水等。阿拉伯 医学中有完善的复方理论和丰富的制剂,以主药、佐药、替代药巧妙搭配组合。 常用的药物达1400余种,剂型有糖浆、软膏、擦剂、乳剂、油脂剂等,丸药的金、 银箔衣也是阿拉伯医学的首创。   拉齐(公元865~925年)是著名的阿拉伯医学家,他所著的《曼苏尔医书》 和《医学集成》被译成拉丁文广为流传,备受西方医学界推崇,堪称不朽的名著。 直到公元17世纪,欧洲各国医学院还将《曼苏尔医书》作为主要的教科书。拉齐 创造了一系列医学史上的第一,如第一个使用动物肠衣制线用来缝合伤口;第一 个明确叙述了天花与麻疹的症状及两者的区别;第一个主张在病人服用新药前应 先用动物做试验;第一个注意到疾病的遗传性。   伊本·西那(公元 980~1037年)是另一位伟大的阿拉伯医学家,其五卷巨 著《医典》达上百万字。创新之处包括,区分了纵膈障炎和胸膜炎;确认了肺结 核的接触性传染;明确了水和土壤是传播疾病的环节;断定钩虫病是由寄生虫造 成的。突出的贡献是首创了皮下注射、从毒麦草中提炼出麻醉剂。《医典》中还 包括760多种药物的性能。   此外,由于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中配备了大量的精通外伤科和骨科的阿拉伯 医生,将这方面技术逐步传授给中国人,由此弥补了中医的巨大缺陷。   古希腊–罗马传统医学   约公元前500年,留下万古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的古希 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创立了火、气、水、土四元素说,并认为火是宇宙万物变化 的基础。提出了火变气、气变水、水变土、土生水、水生气、气生火的循环过程。 认为这四种元素变化出世界万物,这些观点贯穿在古希腊医学理论中,也成为古 代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基础。   公元前400前后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至今仍被尊称为“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文集》堪称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经典作品。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 体液”理论,认为人的健康是由于四种体液和谐平衡的结果,体液失衡就会导致 疾病。希波克拉底还观察到了心房和心室,认为脑是感觉的中心,对骨骼的记载 比较详细。对于血管的认识则较模糊,误认为动脉行气、静脉行血,这与晚些时 候后的中医气血理论基本一致。此外,对心脏的循环功能也基本没有认识。《希 波克拉底文集》之《空气、水和处所》强调了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整体观 和预防思想,《摄生法》则介绍了有益于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即中医所谓 的养生。   此后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洛菲利斯发现了大脑、脊髓和神经之间的联系,发现 了人脑沟回的复杂性与人类高级智慧的联系,指出脑是智慧的中心,而不是像以 往认为的心脏是智慧的中心。此外,还描述了小肠,命名了十二指肠,发现了前 列腺。他还记述了眼的解剖,如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首次研究了女性生 殖器官,对卵巢、输卵管等做过细致的描述和探讨。   公元1世纪,塞尔萨斯明确区分了食物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三类医 疗方式。详细记载了整形术、摘除鼻中的息肉、摘除甲状腺、取结石、骨折等手 术,特别是摘除扁桃体手术,与现代医学很相似。塞尔萨斯还详细地记述了当时 使用的外科器械,有各式各样的解剖刀、杯、探子、钩、钳等100多种,在庞培 城中出土、现存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中的外科器械,与塞尔萨斯的描述完全 符合。塞尔萨斯说:“医学是和理论相联系的,但是医学应当建立在可以看见原 因的基础之上,模糊不清的原因不但应当从医学思想中摈弃出去,还应当从医学 实践中摈弃出去。”   公元100~200年,杰出的古罗马医学家盖伦出现了,其著作的一部分被大火 焚毁,现存约150部。在古代医学史上,盖伦是可以和希波克拉底比肩的伟大而 真实的医学大师。他极其强调解剖知识对于医学的重要,在盖伦的解剖学成就中, 以骨骼、肌肉、脑神经等部分的解剖发现最为出色。   盖伦区分了骨端、骨干与骨骺,相当精确地描述了大约300块肌肉的形态、 起止点和功能。区分了脑神经和脊神经,提出脑神经主感觉,脊神经司运动。在 12对脑神经中他发现了7对,并记述了胼胝体、第四脑室、松果体、四叠体、垂 体等相当多的脑组织。盖伦还记述了心脏的四个腔和四个孔及瓣膜;清楚地记述 了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已知大多数静脉与动脉并行,并把由小肠到肝的静脉称为 “门静脉”。    盖伦还是实验生理学研究的先驱,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动脉行气不行血,盖 伦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否定了这种错误观点。他从动物身体上分离出一段动脉, 两端结扎,然后从中间剖开,结果流出了鲜红的血液。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盖伦 的研究尤为出色,他所做的脊髓离断实验,不论在实验方法上或实验结论上,都 与现代医学非常相似。   在治疗方法上,盖伦提出了饮食、药物、体操、按摩、放血等。盖伦记述了 540种植物药、180种动物药、100多种矿物药,盖伦非常理性地摒弃了当时人们 常用做药物的粪便、尿液等分泌物,并指出草药中含有效成分,也含有害成分。    现代医学主要是以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医学为基础不断发展而来的,用实证 代替想象是古希腊-罗马人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而这一时期的中医还没有真正 的解剖学概念,刚刚知道靠想象和猜测来解释人体、疾病和使用药物。   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   泰国传统医学,泰国古医认为人体与风、土 、水、火四个因素密切相关, 四要素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才能保持健康。泰国传统医学应用的药物近5000种,包 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剂型有24种,以散荆、蜜丸和煎剂为主。复方也很 常见,个别大复方药材达百味。目前泰国政府禁止传统医生进入医疗保健体系。   俄罗斯诸民族也有丰富的传统药物,如首蒲、款冬、益母草、芦荟、药蜀葵、 茵芹、睡菜、金龙胆、拳参、柞栋、伞埃蕾、甘兰、大尊麻、地榆、直立委陵菜、 胡椒薄荷、理路柏、药蒲公英、大车前、洋艾、洋甘菊、沼泽鼠曲草、黄篙、欧 著草、桦覃、欧越桔、艾菊、欧草苟等。   德国传统医学的植物疗法也同样使用了委陵草、一枝黄花、鼠曲草、山楂、 龙胆、天门冬、薄荷、茜草等。非洲土著医生常用樟树治疗疟疾,其它如多叶甜 舌草、斑鸡菊、小花风车子、铁青树等也是常见药物。   可见人类各民族虽不一定都有自己的完整医学体系,但实践性的探索却是相 当一致的。用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或矿物治疗疾病是所有人类本能的尝试,虽 然多无效果但也聊胜于无,这里面没有任何深奥和神奇的因素。    中医仅仅是一种比较落后的传统医学   各民族传统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固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印记,但同时也存 在着共同的朴素认识和主观想象特征。传统医学在人体形态学知识方面都存在着 将实际所见与想象结合并加以描述的普遍现象。在近代解剖学之前,所有的传统 医学都只能以粗浅观察的方式来了解人体。在原始的认识基础上,人们只好借助 想象来完成对人体解剖结构的描述和推测,并以猜测的方式对功能做出“合理” 的解释。   由于中国古典文明的起源并不算早,中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时间也明显 落后。中医在起源上比人类早期的传统医学要晚约2000年。所以,中医的历史并 不悠久。在传统医学理论上,存在着人与自然、三要素、四元素、四体液、阴阳 五行等类似的医学观点。起源不同但却非常相似,说明人类在认识人体和疾病的 过程中具有相同的规律,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普遍的朴素认识。同时,传统医学药 物的起源同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均取之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这是别无 选择的必然,不存在丝毫独到之处和神奇的原因。   由于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很多人误以为中医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 屹立在东方,至今依然可与现代医学分庭抗礼。把传统医学中不能证实的含混理 论喻为“博大精深”,并认为此类学问只存在于中国古代的看法是典型的井蛙之 见。中医仅仅是传统医学的一种,不仅不具有与现代医学并列的地位,而且是比 较落后的传统医学。   2011.11.28 (XYS20111211) ◇◇新语丝(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liruqi.info)(xys2.dropin.org )◇◇
2736 次阅读|78 个评论
【微博】对中国“任人唯贤”传统的探讨
zhanghuatian 2012-12-6 14:12
耶鲁大学法律博士张泰苏回应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过的两篇关于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任人唯贤”传统的相反观点,一篇作者是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另一篇为哈佛大学的欧立德教授。张泰苏认为两种观点都有所偏颇。他认为中国有“任人唯贤”传统,但与当代中国的党政官员选拔制度有本质不同,很难说是一脉相承。
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棉袄,我的低碳生活
baocunkuan 2012-12-6 12:42
今天早晨天气预报讲,上海已经连续 5 天平均气温低于 10 度,意味着已经于 12 月 2 日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天。我赶紧招呼妻把越冬的老棉袄再出来晒上 ~ 这件老棉袄,是去年春节从山东老家带来的,它陪伴我度过在上海的又一个冬天了 ~ 更多的应算是一个习惯或着说是习俗,小时候就总能听到老人说“十层单也赶不上一层棉”,来告诫我们这些孩子“老棉袄”的重要性。长大后进城读书、工作,越冬御寒的条件和“设备”也好了许多,但每年冬天来临,还是习惯地把“老棉袄”穿上。另一方面,也与我所从事专业有关,眼下低碳生活正成为一个“热词”,其实中国人许多传统、习惯也在有意无意的践行着“低碳生活”甚至数千年了。 当今“创新”横行年代,有时或者说许多方面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恢复一个传统,恢复一个习惯。
2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杞人”和反传统的逻辑与事实
热度 8 zhanghuatian 2012-12-3 11:42
一,从“尊卑有序”说起。 提起“尊卑有序”某些现代人就很反感,认为这是封建糟粕。但是提起“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这些“现代人”们可能就觉得是科学了。 记得俺和俞强老师争吵过“进化论”的问题,俺为什么相信进化论衍生的残酷哲学呢?因为历史告诉我它确实存在,你承认与否是不能改变这种事实的,哪怕是“民主”与“和谐”的幌子,也不能掩盖其背后利益之争的事实。 我认为“尊卑有序”虽然不是什么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也绝不是糟粕。因为现实社会中强与弱、尊与卑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比尔盖茨的儿子生下来喝的奶粉就比我喝的贵,我又和谁去说理啊?在那个年代,让强者能够按照“序”(规则、法律)来对待弱者,而不是像丛林中的野兽一样,把弱者当成一块肉吃掉,这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相比于进化论的“科学”,这实在算不上是糟粕。 关于“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张能立教授应该学一学唯物主义和基本的辩证法,孔子因这段舞蹈不高兴是因为有人触犯了当时的法律,就像今天有犯了法,张能立教授也会不高兴一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关于自由,我也一直在追求。说句实话,在这么些年来在对自由的追求过程中,更加领略到了孔子的伟大。因为我得出了一条真理,这条真理就是:一个人的能力越强,他才越自由。幼儿为什么需要家长的监护?因为他没有能力独自生存。在一些国家,一个弱者可能连思想上的自由都得不到。如果你能做到“学而时习之”如果你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那么你一定会变强的,你想要的自由也会成为你的囊中之物。像俺这种没什么本事的,就只能跟着某党混差事了,还要时不时学一些看了就困的“指示精神”,笑。 二,孔子的现代意义 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仍然有其光辉,俺认为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有这么几样。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伟大先贤孔子的这句话,简洁地概括了“己”与“人”的关系,已被镌刻联合国总部大厅。这句话到底讲了一种怎样的关系?深意何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里面两次出现,孔子在回答冉雍和子贡这两个学生的两个不同问题时,都说过这样的话,这还不包括他和子贡、曾参谈话时暗示过的两次。与此相关联的思想表述就更多了。所以,我甚至以为,不是“仁”,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因为, “仁”,其实正是讲的“二人”,讲的就是人己关系,群己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底线就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可以说,“仁”是概念,而“恕”是这个概念的最基本内涵。按照孔子的解释,这是一个人可以终生奉行并应该终身奉行的人际关系、族群关系、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的先贤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比如“仁者爱人”、“温良恭俭让”、“宽囿”、“忠恕”等等,但是,这些观念今天似乎已经不那么被尊崇了,难道过时了? 只要人还需要交往,需要在人群中生活,这些观念就永远不会过时。很简单,不是别人需要我们爱,需要我们宽宥,需要我们谦让,而是,我们自己需要别人的爱、宽宥和谦让。而爱、宽宥等等,只能由人群提供,而人群中有没有这些,有没有爱,就看我们组成人群的每一个人心中有没有爱。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爱了,我们生活的族群也就没有爱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爱?我们的爱的需求到哪里去满足?儒家伦理学的起点就是“反躬自问,推己及人”。 其实,我们需要爱,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脆弱而不够强大的;我们需要宽宥,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有缺点而不够完美的。简言之,爱,基于我们自身人性上的匮乏。人性不变,爱、宽宥、谦让就永远是我们的渴望。 至于“温良恭俭让”,这是子贡对老师孔子个性气质的描述,后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民族性格和气质。这种整体气质,体现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古老民族的文明和教养,也体现出一个民族深沉的内涵和深藏的力量。这种力量,淡定,含蓄,强大而不张扬,坚韧而不尖锐,恒久而不保守,稳定而不顽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出这样一种伟大的民族气质,实在珍贵,我们不能只用几十年的时间,通过对自身文化的放弃,毁掉这样的气质。今天网络和现实中到处可见的暴戾之气、泼妇街骂、流氓街斗、泼皮腔调,甚至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所不能免,实在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的文化堕落和文化耻辱。 其实,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争论,野蛮不是力量,文明才是力量;暴力不是力量,正义才是力量。 3、古人说:知耻近乎勇。为什么把耻与勇放在一起?见义勇为需要勇敢,公众场合需要有羞耻之心,这二者是什么关系? 《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仁、智、勇被传统文化称为“三达德”。喜欢学习不仅是智慧和知识的来源,其实,喜欢学习就是智慧的体现。试想一下,一个人喜欢学习力求上进,另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不已经体现出两者在智慧上的差异了么?所以,人们常常说,结局在开始就已经注定。这就是“好学近乎知”。同样,“力行近乎仁”,仁德是力行的结果,但是,一个人在他开始尽力实行道德时,他心中已经有了仁——心中无仁,她就不会尽力践行仁?“知耻近乎勇”,有时候,做,需要勇敢;停,也需要勇敢。把正在做的错误的事停止下来,不仅需要抉择,还需要决断,决断,否定自己,否定过去,就是勇敢。改革开放之初,党否定文革,否定两个凡是,检讨十年浩劫,不就体现出一个政党的勇敢?有所为,是勇敢,有所不为,也是勇敢。为什么有所不为?因为知道有些事可耻的,不能做。 孔子和孟子都特别强调人的“耻感”,都特别斥责“无耻”。孟子说:“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那意思,就是,一个人一旦无耻——简直没有比它更可耻了!孟子接着说:“耻之于人大矣……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耻感对于人来说,太重要了!不以不如别人为耻,他怎么会奋起直追,赶上别人呢!可见,在孟子看来,无耻之人,就会失去道德上的自我反省,从而永远甘居下流而不以为耻。所以,耻感,是人改变自己,脱胎换骨,追求上进的前提,也是促使自己进步的内在力量。这就是“知耻”和“勇敢”的内在逻辑联系。 4、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也不赞成“以德报怨”,而要“以直报怨”。可是生活中有许多““以德报怨”例子不是都把矛盾化解了吗? 关于如何报怨,有三种选择: 第一,以怨报怨;第二,以德报怨;第三,以直报怨。 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回答:“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德呢?正确的做法是:用公正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三,道德经 对于《道德经 》张能立教授的见识实在是太浅薄了,这里我就懒得吐槽了,因为《道德经》这本书,历史上凡是有点哲学头脑的,没有不说它好的。这里我就说一件事,在老子那个时代,德和得是通用的,这样张教授就不会简单的认为《道德经》要反智了吧? 四,杞人忧天和庸人自扰、牛顿与苹果。 看到张能立教授对杞人忧天的讨论,道理上我是基本是同意的。但是我想问一句:张教授,您确定牛顿在思考苹果落地问题的时候没有人嘲笑牛顿吗?那些在当时嘲笑牛顿的人,又是受了什么文化的影响呢?不得不说,您的观点过于上纲上线了。 对于杞人那个时代的人,他们的认识注定要嘲笑作出那种思考的杞人,就像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时遭到路人的无情嘲笑一样。这是人之常情,人注定要囿于自己的知识,和文化传统无关。今天如果有人思考“怎么骑自行车上月球”,我也会付之一笑。 庸人和大科学家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取得了成就。历史上思考苹果落地问题的庸人有多少个无人统计,但是牛顿只有一个还被载入了史册。这是以成败论英雄玩的马后炮游戏,我不认为这和文化有什么必然联系,因为面对“庸人”(也可能是科学家)我们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看看今天的“民科”的境遇,不就是赤裸裸的证据吗? 最后附上张教授的原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840-638678.html
3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syfox 2012-11-29 14:55
《被子植物APG分类法》是1998年由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出版的一种对于被子植物的现代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和传统的依照形态分类不同,是主要依照植物的三个基因组DNA的顺序,以亲缘分支的方法分类,包括两个叶绿体和一个核糖体的基因编码。虽然主要依据分子生物学的数据,但是也参照其他方面的理论,例如将真双子叶植物分支和其他原来分到双子叶植物纲中的种类区分,也是根据花粉形态学的理论。 APG分类法,全称为被子植物APG分类法。在科一级的分类时,这种分类法因为将一些传统的科分为几个科,或将几个传统的科合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目以上的分类时,这种分类法没有使用传统的分类名称: 门 和 纲 ,而是使用“分支”,例如 单子叶植物分支 、 真双子叶植物分支 、 蔷薇分支 、 菊分支 等。2003年这种分类法出版了修订版:《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 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 是 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 (APG)继 1998年 APG I 及 2003年 APG II 之后,花了6年半修定的 被子植物 分类法,于 2009年10月 正式在 林奈学会植物学报 发表 。 APG III承认了早前版本的所有45 目 , 并新接受了14个目,共计59目。新增的目有: 无油樟目 、 睡莲目 、 金粟兰目 、 无叶莲目 、 昆栏树目 、 黄杨目 、 智利藤目 、 葡萄目 、 蒺藜目 、 美洲苦木目 、 十齿花目 、 南鼠刺目 、 鳞叶树目 及 盔瓣花目 。 APG III所承认的科共有415个,有许多小型科被合并,早前被建议合并的55科之中有44个被合并,即 八角茴香科 、 葱科 、 百子莲科 、 龙舌兰科 、 星捧月科 、 西丽草科 、 风信子科 、 异蕊草科 、 假叶树科 、 紫灯花科 、 独尾草科 、 萱草科 、 独叶草科 、 荷包牡丹科 、 蕨叶草科 、 双颊果科 、 水青树科 、 齿蕊科 、 高柱花科 、 花茎草科 、 谷木科 、 微形草科 、 马尾树科 、 水母柱科 、 羽叶树科 、 王冠草科 、 时钟花科 、 钟萼木科 、 地果莲木科 、 弯子木科 、 骆驼蓬科 、 旱霸王科 、 珙桐科 、 厚皮香科 、 假红树科 、 桃叶珊瑚科 、 陀螺果科 、 半边莲科 、 离水花科 、 黄锦带科 、 川续断科 、 北极花科 、 刺续断科 及 败酱科 等。 其它被APG III合并的科有: 黄花绒叶草科 、 菝葜木科 、 黑三棱科 、 杜香果科 、 异裂果科 、 裸木科 、 方枝树科 、 喙萼花科 、 梅花草科 、 杜茎山科 、 紫金牛科 、 假轮叶科 、 寄奴花科 、 多香木科 、 智利木科 、 假茱萸科 、 参棕科 及 番茱萸科 等。 此外,APG III也承认了19个新的科: 刺藤科 、 青皮木科 、 粟麦草科 、 南商陆科 、 小鸡草科 、 土人参科 、 回欢草科 、 裂药树科 、 胡桐科 、 南线梅科 、 非杨柳科 、 十齿花科 、 醉蝶花科 、 簇花草科 、 帽蕊草科 、 管花木科 、 母草科 及Thomandersiaceae等。(还有首次提到 眠树科 ,但已并入 盔瓣花科 。) 和 APG II 相比,APG III被子植物之中许多类群的关系已经获得进一步厘清,地位未定的 科 从早前的39科大幅减少到10科,即 离花科 、 锁阳科 、 多须草科 、 清风藤科 、 五桠果科 、 紫草科 、 二歧草科 、 茶茱萸科 、 管花木科 及 五蕊茶科 。这10科中有8科的位置也已经大致确定,只有 离花科 及 锁阳科 未有归属。 此外,还有3个 属 的地位未定,即 Gumillea 、 Nicobariodendron 及 Petenaea ; 其中 Nicobariodendron 及 Petenaea 是首次在此列出。 APG 分类法 - 基本分支 如下: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单子叶植物分支 monocots 鸭跖草分支 commelinids 真双子叶植物分支 eudicots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分支 core eudicots 蔷薇分支 rosids I类真蔷薇分支 eurosids I II类真蔷薇分支 eurosids II 菊分支 asterids I类真菊分支 euasterids I II类真菊分支 euasterids II APG 分类法 - 具体分类 APG系统下设分类包括40个 目 和462个 科 ,下列表中开始部分是没有分到任何一个分支内的科或目。有的科分布地域非常狭小或新分出的科,尚未有通用的汉语译名。 被子植物分支 angiosperms 无油樟科 Amborellaceae 木兰藤科 Austrobaileyaceae 白桂皮科 Canellaceae 金粟兰科 Chloranthaceae 菌花科 Hydnoraceae 八角茴香科 Illiciaceae 睡莲科 Nymphaeaceae + 莼菜科 Cabombaceae 大花草科 Rafflesiaceae 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 腺齿木科 Trimeniaceae 林仙科 Winteraceae 金鱼藻目 Ceratophyllales 金鱼藻科 Ceratophyllaceae 樟目 Laurales 香皮茶科 Atherospermataceae 腊梅科 Calycanthaceae 腺蕊花科 Gomortegaceae 莲叶桐科 Hernandiaceae 樟科 Lauraceae 杯轴花科 Monimiaceae 坛罐花科 Siparunaceae 木兰目 Magnoliales 番荔枝科 Annonaceae 单室木兰科 Degeneriaceae 帽花木科 Eupomatiaceae 舌蕊花科 Himantandraceae 木兰科 Magnoliaceae 肉豆蔻科 Myristicaceae 胡椒目 Piperales 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短蕊花科 Lactoridaceae 胡椒科 Piperaceae 三白草科 Saururaceae 单子叶植物分支 monocots 白玉簪科 Corsiaceae 樱井草科 Japonoliriaceae 纳茜菜科 Nartheciaceae 无叶莲科 Petrosaviaceae 霉草科 Triuridaceae 菖蒲目 Acorales 菖蒲科 Acoraceae 泽泻目 Alismatales 泽泻科 Alismataceae 水蕹科 Aponogetonaceae 天南星科 Araceae 花蔺科 Butomaceae 丝粉藻科 Cymodoceaceae 水鳖科 Hydrocharitaceae 水麦冬科 Juncaginaceae 黄花绒叶草科 Limnocharitaceae 波喜荡草科 Posidoniaceae 眼子菜科 Potamogetonaceae 川蔓藻科 Ruppiaceae 芝菜科 Scheuchzeriaceae 岩菖蒲科 Tofieldiaceae 大叶藻科 Zosteraceae 天门冬目 Asparagales 百子莲科 Agapanthaceae 龙舌兰科 Agavaceae 葱科 Alliaceae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知母科 Anemarrhenaceae 吊兰科 Anthericaceae 星捧月科 Aphyllanthaceae 天门冬科 Asparagaceae 独尾草科 Asphodelaceae 芳香草科 Asteliaceae 非洲菝葜科 Behniaceae 香水花科 Blandfordiaceae 澳韭兰科 Boryaceae 铃兰科 Convallariaceae 矛花科 Doryanthaceae 萱草科 Hemerocallidaceae 异菝葜科 Herreriaceae 风信子科 Hyacinthaceae 仙茅科 Hypoxidaceae 鸢尾科 Iridaceae 鸢尾蒜科 Ixioliriaceae 毛石蒜科 Lanariaceae 异蕊草科 Laxmanniaceae 兰科 Orchidaceae 蓝星科 Tecophilaeaceae 紫灯花科 Themidaceae 刺叶树科 Xanthorrhoeaceae 血剑草科 Xeronemataceae 薯蓣目 Dioscoreales 水玉簪科 Burmanniaceae 薯蓣科 Dioscoreaceae 蒟蒻薯科 Taccaceae 肉质腐生科 Thismiaceae 毛柄花科 Trichopodaceae 百合目 Liliales 六出花科 Alstroemeriaceae 金梅草科 Campynemataceae 秋水仙科 Colchicaceae 百合科 Liliaceae 菝葜木科 Luzuriagaceae 黑药花科 Melanthiaceae 垂花科 Philesiaceae 菝葜藤科 Rhipogonaceae 菝葜科 Smilacaceae 露兜树目 Pandanales 环花草科 Cyclanthaceae 露兜树科 Pandanaceae 百部科 Stemonaceae 翡若翠科 Velloziaceae 鸭跖草分支 commelinoids 阿波波达草科 Abolbodaceae 凤梨科 Bromeliaceae 多须草科 Dasypogonaceae 匍茎草科 Hanguanaceae 苔草科 Mayacaceae 偏穗草科 Rapateaceae 槟榔目 Arecales 槟榔科 Arecaceae 鸭跖草目 Commelinales 鸭跖草科 Commelinaceae 血皮草科 Haemodoraceae 田葱科 Philydraceae 雨久花科 Pontederiaceae 禾本目 Poales 苞穗草科 Anarthriaceae 刺鳞草科 Centrolepidaceae 莎草科 Cyperaceae 二柱草科 Ecdeiocoleaceae 谷精草科 Eriocaulaceae 须叶藤科 Flagellariaceae 独蕊草科 Hydatellaceae 拟苇科 Joinvilleaceae 灯心草科 Juncaceae 禾本科 Poaceae 袖珍棕榈科 Prioniaceae 帚灯草科 Restionaceae 黑三棱科 Sparganiaceae 梭子草科 Thurniaceae 香蒲科 Typhaceae 黄眼草科 Xyridaceae 姜目 Zingiberales 美人蕉科 Cannaceae 闭鞘姜科 Costaceae 蝎尾蕉科 Heliconiaceae 兰花蕉科 Lowiaceae 竹芋科 Marantaceae 芭蕉科 Musaceae 鹤望兰科 Strelitziaceae 姜科 Zingiberaceae 真双子叶植物分支 eudicots 黄杨科 Buxaceae 双颊果科 Didymelaceae 清风藤科 Sabiaceae 昆栏树科 Trochodendraceae + 水青树科 Tetracentraceae 山龙眼目 Proteales 莲科 Nelumbonaceae 悬铃木科 Platanaceae 山龙眼科 Proteaceae 毛茛目 Ranunculales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星叶草科 Circaeasteraceae + 独叶草科 Kingdoniaceae 领春木科 Eupteleaceae 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 防己科 Menispermaceae 罂粟科 Papaveraceae + 荷包牡丹科 Fumariaceae+ 蕨叶草科 Pteridophyllaceae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分支 core eudicots 鳞枝树科 Aextoxicaceae 智利藤科 Berberidopsidaceae 五桠果科 Dilleniaceae 洋二仙草科 Gunneraceae 香灌木科 Myrothamnaceae 葡萄科 Vitaceae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玛瑙果科 Achatocarpaceae 番杏科 Aizoaceae 苋科 Amaranthaceae 钩枝藤科 Ancistrocladaceae 翼萼茶科 Asteropeiaceae 落葵科 Basellaceae 仙人掌科 Cactaceae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龙树科 Didiereaceae 双钩叶科 Dioncophyllaceae 茅膏菜科 Droseraceae 露叶毛毡苔科 Drosophyllaceae 瓣鳞花科 Frankeniaceae 粟米草科 Molluginaceae 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 紫茉莉科 Nyctaginaceae 非洲桐科 Physenaceae 商陆科 Phytolaccaceae 蓝雪科 Plumbaginaceae 蓼科 Polygonaceae 马齿苋科 Portulacaceae 棒木科 Rhabdodendraceae 肉叶刺茎藜科 Sarcobataceae 油蜡树科 Simmondsiaceae 闭籽花科 Stegnospermataceae 柽柳科 Tamaricaceae 檀香目 Santalales 铁青树科 Olacaceae 山柚子科 Opiliaceae 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 羽毛果科 Misodendraceae 檀香科 Santalaceae 虎耳草目 Saxifragales 枫香科 Altingiaceae 连香树科 Cercidiphyllaceae 景天科 Crassulaceae 交让木科 Daphniphyllaceae 茶藨子科 Grossulariaceae 小二仙草科 Haloragaceae 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鼠刺科 Iteaceae 芍药科 Paeoniaceae 扯根菜科 Penthoraceae 齿蕊科 Pterostemonaceae 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四果木科 Tetracarpaeaceae 蔷薇分支 rosids 单果树科 Aphloiaceae 燧体木科 Crossosomataceae 西兰木科 Ixerbaceae 刺球果科 Krameriaceae 美洲苦木科 Picramniaceae 川苔草科 Podostemaceae 旌节花科 Stachyuraceae 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三裂科 Tristichaceae 蒺藜科 Zygophyllaceae 牻牛儿苗目 Geraniales 花茎草科 Francoaceae 牻牛儿苗科 Geraniaceae + 高柱花科 Hypseocharitaceae 鞘叶树科 Greyiaceae 杜香果科 Ledocarpaceae 蜜花科 Melianthaceae 曲胚科 Vivianiaceae I类真蔷薇分支 eurosids I 卫矛科 Celastraceae 蒜树科 Huaceae 梅花草科 Parnassiaceae + 微形草科 Lepuropetalaceae 木根草科 Stackhousiaceae 葫芦目 Cucurbitales 四柱木科 Anisophylleaceae 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马桑科 Coriariaceae 棒果木科 Corynocarpaceae 葫芦科 Cucurbitaceae 野麻科 Datiscaceae 四数木科 Tetramelaceae 豆目 Fabales 豆科 Fabaceae 远志科 Polygalaceae 皂皮树科 Quillajaceae 海人树科 Surianaceae 壳斗目 Fagales 桦木科 Betulaceae 木麻黄科 Casuarinaceae 山毛榉科 Fagaceae 胡桃科 Juglandaceae 杨梅科 Myricaceae 南青冈科 Nothofagaceae 马尾树科 Rhoipteleaceae 太果木科 Ticodendraceae 金虎尾目 Malpighiales 钟花科 Achariaceae 槲树果科 Balanopaceae 油桃木科 Caryocaraceae 金壳果科 Chrysobalanaceae 藤黄科 Clusiaceae 毒鼠子科 Dichapetalaceae 古柯科 Erythroxylaceae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合丝花科 Euphroniaceae 大风子科 Flacourtiaceae 毛药树科 Goupiaceae 亚麻藤科 Hugoniaceae 香膏科 Humiriaceae 金丝桃科 Hypericaceae 包芽树科 Irvingiaceae 粘木科 Ixonanthaceae 裂药花科 Lacistemataceae 亚麻科 Linaceae 王冠草科 Malesherbiaceae 金虎尾科 Malpighiaceae 水母柱科 Medusagynaceae 金莲木科 Ochnaceae 小盘木科 Pandaceae 西番莲科 Passifloraceae 非洲核果木科 Putranjivaceae 羽叶树科 Quiinaceae 红树科 Rhizophoraceae 杨柳科 Salicaceae 杯盖花科 Scyphostegiaceae 三角果科 Trigoniaceae 时钟花科 Turneraceae 堇菜科 Violaceae 酢浆草目 Oxalidales 土瓶草科 Cephalotaceae 牛栓藤科 Connaraceae 火把树科 Cunoniaceae 杜英科 Elaeocarpaceae 酢浆草科 Oxalidaceae 孔药花科 Tremandraceae 蔷薇目 Rosales 钩毛树科 Barbeyaceae 大麻科 Cannabaceae 伞树科 Cecropiaceae 朴科 Celtidaceae 八瓣果科 Dirachmaceae 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 桑科 Moraceae 鼠李科 Rhamnaceae 蔷薇科 Rosaceae 榆科 Ulmaceae 荨麻科 Urticaceae II类真蔷薇分支 eurosids II 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十字花目 Brassicales 叠珠树科 Akaniaceae + 钟萼木科 Bretschneideraceae 藜木科 Bataceae 十字花科 Brassicaceae 番木瓜科 Caricaceae 澳远志科 Emblingiaceae 环蕊科 Gyrostemonaceae 刺枝树科 Koeberliniaceae 池花科 Limnanthaceae 辣木科 Moringaceae 瘤药树科 Pentadiplandraceae 木犀草科 Resedaceae 刺茉莉科 Salvadoraceae 夷白花菜科 Setchellanthaceae 烈味三叶草科 Tovariaceae 旱金莲科 Tropaeolaceae 锦葵目 Malvales 红木科 Bixaceae + 弯子木科 Cochlospermaceae 半日花科 Cistaceae 地果莲木科 Diegodendraceae 龙脑香科 Dipterocarpaceae 锦葵科 Malvaceae 文定果科 Muntingiaceae 沙莓科 Neuradaceae 旋花树科 Sarcolaenaceae 球萼树科 Sphaerosepalaceae 瑞香科 Thymelaeaceae 桃金娘目 Myrtales 双翼果科 Alzateaceae 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 隐翼科 Crypteroniaceae 异裂果科 Heteropyxidaceae 千屈菜科 Lythraceae 野牡丹科 Melastomataceae 谷木科 Memecylaceae 桃金娘科 Myrtaceae 方枝树科 Oliniaceae 柳叶菜科 Onagraceae 管萼科 Penaeaceae 裸木科 Psiloxylaceae 喙萼花科 Rhynchocalycaceae 蜡烛树科 Vochysiaceae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漆树科 Anacardiaceae 薰倒牛科 Biebersteiniaceae 橄榄科 Burseraceae 番苦木科 Kirkiaceae 楝科 Meliaceae 白刺科 Nitrariaceae + 骆驼蓬科 Peganaceae 芸香科 Rutaceae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 苦木科 Simaroubaceae 菊分支 asterids 山茱萸目 Cornales 山茱萸科 Cornaceae + 珙桐科 Nyssaceae 假石南科 Grubbiaceae 绣球花科 Hydrangeaceae 水穗草科 Hydrostachyaceae 刺莲花科 Loasaceae 杜鹃花目 Ericales 猕猴桃科 Actinidiaceae 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 山柳科 Clethraceae 翅萼树科 Cyrillaceae 岩梅科 Diapensiaceae 柿树科 Ebenaceae 杜鹃花科 Ericaceae 福桂花科 Fouquieriaceae 银钟花科 Halesiaceae 玉蕊科 Lecythidaceae 蜜囊花科 Marcgraviaceae 紫金牛科 Myrsinaceae 假红树科 Pellicieraceae 花荵科 Polemoniaceae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 捕蝇幌科 Roridulaceae 山榄科 Sapotaceae 瓶子草科 Sarraceniaceae 野茉莉科 Styracaceae 山矾科 Symplocaceae 厚皮香科 Ternstroemiaceae 四籽树科 Tetrameristaceae 山茶科 Theaceae 假轮叶科 Theophrastaceae I类真菊分支 euasterids I 紫草科 Boraginaceae 环生籽科 Plocospermataceae 二歧草科 Vahliaceae 绞木目 Garryales 桃叶珊瑚科 Aucubaceae 杜仲科 Eucommiaceae 绞木科 Garryaceae 五蕊茶科 Oncothecaceae 龙胆目 Gentianales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胡蔓藤科 Gelsemiaceae 龙胆科 Gentianaceae 马钱科 Loganiaceae 茜草科 Rubiaceae 唇形目 Lamiales 爵床科 Acanthaceae 海榄雌科 Avicenniaceae 紫葳科 Bignoniaceae 醉鱼草科 Buddlejaceae 腺毛草科 Byblidaceae 盘果木科 Cyclocheilaceae 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 唇形科 Lamiaceae 狸藻科 Lentibulariaceae 苦槛蓝科 Myoporaceae 木犀科 Oleaceae 泡桐科 Paulowniaceae 胡麻科 Pedaliaceae + 角胡麻科 Martyniaceae 透骨草科 Phrymaceae 车前科 Plantaginaceae 夷地黄科 Schlegeliaceae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 密穗草科 Stilbaceae 四粉草科 Tetrachondraceae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茄目 Solanales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田基麻科 Hydroleaceae 山醋李科 Montiniaceae 茄科 Solanaceae 楔瓣花科 Sphenocleaceae II类真菊分支 euasterids II 五福花科 Adoxaceae 鳞叶树科 Bruniaceae 香茜科 Carlemanniaceae 弯药树科 Columelliaceae + 离水花科 Desfontainiaceae 寄奴花科 Eremosynaceae 南鼠刺科 Escalloniaceae 茶茱萸科 Icacinaceae 多香木科 Polyosmaceae 楔蕊花科 Sphenostemonaceae 智利木科 Tribelaceae 伞形目 Apiales 伞形科 Apiaceae 五加科 Araliaceae 假茱萸科 Aralidiaceae 夷茱萸科 Griseliniaceae 番茱萸科 Melanophyllaceae 海桐花科 Pittosporaceae 鞘柄木科 Torricelliaceae 冬青目 Aquifoliales 冬青科 Aquifoliaceae 青荚叶科 Helwingiaceae 叶茶藨科 Phyllonomaceae 菊目 Asterales 假海桐科 Alseuosmiaceae 雪叶科 Argophyllaceae 菊科 Asteraceae 头花草科 Calyceraceae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 半边莲科 Lobeliaceae 腕带花科 Carpodetaceae 陀螺果科 Donatiaceae 草海桐科 Goodeniaceae 睡菜科 Menyanthaceae 五膜草科 Pentaphragmataceae 石冬青科 Phellinaceae 卢梭木科 Rousseaceae 花柱草科 Stylidiaceae 川续断目 Dipsacales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黄锦带科 Diervillaceae 川续断科 Dipsacaceae 北极花科 Linnaeaceae 刺续断科 Morinaceae 败酱科 Valerianaceae APG 分类法 - 系属不清的科 蛇菰科 Balanophoraceae 多子科 Bonnetiaceae 心翼果科 Cardiopteridaceae 垂籽树科 Ctenolophonaceae 锁阳科 Cynomoriaceae 簇花草科 Cytinaceae 十齿花科 Dipentodontaceae 沟繁缕科 Elatinaceae 四棱果科 Geissolomataceae 单柱花科 Hoplestigmataceae 扁果树科 Kaliphoraceae 洋酢浆草科 Lepidobotryaceae 光果科 Lissocarpaceae 五翼果科 Lophopyxidaceae 毛丝花科 Medusandraceae 管花木科 Mettenusiaceae 帽蕊草科 Mitrastemonaceae 盔瓣花科 Paracryphiaceae 五列木科 Pentaphylacaceae 围盘树科 Peridiscaceae 斜翼科 Plagiopteraceae 单室木科 Pottingeriaceae 肋果茶科 Sladeniaceae 栓皮果科 Strasburgeriaceae 苦皮树科 Tepuianthaceae
个人分类: 学习|6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文化与传统文化
benlion 2012-11-28 10:35
文化是思维、行为模式和知识形态等,所谓的环境改造和产品制造都是文化的行为,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可以传播与交流的信息。 昨天听到两个年轻人在谈话说喜欢的是传统文化,我突然想到是否对什么是传统文化领悟了?也就是说人们在交流中可能用相同的词汇,但各自理解和表达的含义是否一致? 我看许多辩论或争论无条绪或无结果的很大原因在这里,词汇是符号和载体,概念是内涵和外延。从词汇到句子和文章,再到期刊和书本,同样是存在一个名辩的名与实的关系,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与研究机构的组织和管理等,也同样是存在一个文化信息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比如,系统生物学是学科创新,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是组织创新,论文内在描述的信息是学问,期刊是传播知识的媒介载体,知识传播与期刊影响相关却不是同一回事。 文化在人类历史不同时期的形态不同,悠远时代是比较原始的文化,比如,图腾、采集和农耕等文化,而后是原始艺术和宗教为主体,再后是哲学思辨、工匠技艺和作坊、餐饮等文化,近现代是科技、时尚和工业文化了。 然而,有些古代文化是具有民族特征、标志或现代文化不可替代,因而成为能够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典型的是饮食和衣饰、纪念历史的节日等,传统文化可以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也有一些为未来保存的传统将成为未来的传统文化。 全球文化,具有的特征是跨越民族而为全人类所接受和传播的文化,但依据其创造的区域而称为西方或东方文化;因此,我们应该走的是既要传统文化的地道传承,也要依据传统在已有文化基础上为全人类创造共有的新文化,这是科学、工业文化的显著特征。 因此,每当我谈及科学、技术和工业时,论及创造、发明和创新时必定是指的全球社会。
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传统饮食方式叫好
热度 6 shannuzuode 2012-11-28 10:20
姪子打电话说:明天要去牛街聚宝源餐厅吃饭,现在预约已经满座了,连散客座位都没有了,让我帮他联系一下。 聚宝源是以火锅闻名的老字号,就在著名的牛街清真寺斜对面。如果是傍晚时分来到聚宝源,你一定会看到一番热闹场面。一边是排长队买牛羊肉和酱制品的,另一边则是排队等号来吃涮肉的。餐厅选用的是铜锅、炭火,待水沸腾后,加几片切得轻薄的羊肉片入锅,只需轻轻涮上两下,待颜色一变就可吃了,吃起来味道极其鲜嫩,没有一点儿膻味,吃起来很绵软。店里还有一份免费糖蒜赠送,特制的火烧,味道口感也非同一般。 我感到吃惊,我知道聚宝源生意不错,但没有想到会这么火爆。不知道是否因为前几天山西寿阳燃气火锅爆炸事故让人们选择这种炭火方式的火锅,还是火锅本身的魅力让这家火锅餐厅如此火爆。 前几天,山西省寿阳县一家火锅店因液化气泄漏引发爆炸。目前事故已造成 14 人死亡, 47 人受伤。爆炸事故对当地火锅餐饮行业造成巨大影响,许多市民对火锅店的安全表示担忧,并建议火锅店以电磁炉替代液化气罐。 如何让美食更安全,燃气危险,用电也涉及用电量超负荷,电路老化等问题,看来用炭火这一传统饮食方式相对好些,而且口感也比燃气和电火锅味道纯正。 也许炭火火锅与现在倡导的节能减排是一对矛盾,但是我还是为传统饮食方式叫好。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512 次阅读|8 个评论
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热度 10 zhanghuatian 2012-11-2 10:52
我们不谈什么信仰和理性,也不谈什么传统和科学。因为这些问题都太虚了。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最俗的角度来看。 在2005年,一个叫Katrina的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 它登陆于美国佛罗里达迈阿密北部,8月26日,又穿过墨西哥湾,对阿拉巴马、密西西比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沿海区域造成威胁,当然包括新奥尔良的大部分城区,然后于8月29日再次以四级飓风登陆于海湾中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因此遭受重创。风暴引起的海浪很快就冲垮了新奥尔良市与庞恰特雷恩湖之间的大坝。洪水淹没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飓风对海湾地区,包括路易斯安娜、密西西比以及阿拉巴马州所造成的一系列打击使得这次飓风荣登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的自然灾害之首。官方统计的死亡人数达到1836人(其中路易斯安娜1577人),失踪705人。上百万受灾群众流离失所,骨肉分离。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负责人称,飓风最终造成的损失约为250亿美元。 美国是这个世界上军力最强大的国家,他拥有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支撑着山姆大叔“世界警察”的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自然灾害飓风的面前却如此不堪一击,这样的理由还不够我们敬畏自然吗?先贤们确实没有我们今天的知识,讨论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你们这些有知识的人看见飓风别跑,那才是真本事。在人类没有改造自然灾害的能力之前,必须敬畏自然。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最重要的是,敬畏自然是一种态度,历史上那些改造自然的发明,都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我不希望有一天这种报复是人类的灭亡,那个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518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万圣节-南瓜灯
热度 3 miaoyh 2012-10-31 22:16
万圣节-南瓜灯
明天是西方的万圣节,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开心的节日,我们也都接轨了。女儿的幼儿园要做万圣节的活动,需要准备南瓜灯、巫师服、糖果等用品。商场、超市的相关用品也是一应俱全,价格也相当的“给力”。今天女儿的爷爷给她做了一个南瓜灯,明天要带到幼儿园。
2020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世风日下、糟践传统
xupeiyang 2012-10-29 09:17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2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通过反向遗传学使传统狂犬病毒疫苗株精确减毒
热度 2 yanjx45 2012-10-25 13:43
现代狂犬病疫苗生产用细胞和毒种:现状和前景 (5) 王月 黄思佳综述 严家新审校 ( 原载《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2,35(5) : 237-241) 5 通过反向遗传学使传统狂犬病毒疫苗株精确减毒 传统的狂犬病毒株是根据经验在不同动物、禽类胚胎或不同的细胞系进行传代而达到减毒的目的。这种减毒方式的机制和稳定性是完全不可预测的。在反向遗传技术诞生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能够通过清晰的遗传学方法处置狂犬病毒 。无论是在动物或是细胞培养中,每次传代后,对每个核苷酸的变化都能明确地监测。此外,对用传统方法减毒的狂犬病毒疫苗株,譬如 SAD 株,使用反向遗传技术可以进一步减毒。从进化的角度看,与传统的动物体内不可控传代减毒方式相比,使用反向遗传技术的减毒方式所得到的病毒是不能轻易逆转的 。 这些新近研发的病毒株不仅高度减毒,解决了培养和纯化过程中生物安全的顾虑,而且在细胞培养中可复制达非常高的滴度 ( ~ 10 9 ffu/ml) ,显著提高了产量。如果使用此类病毒株,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常规浓缩步骤在未来的生产中可能不再必要。最初开发的新型疫苗可望首先在兽用领域推广,然后则可能延伸到满足人类的免疫需求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5181 次阅读|5 个评论
阿耶遗风
热度 2 Elephantd 2012-10-20 23:05
阿耶遗风
中国西南滇黔桂交界处的云南罗平县,县城坐落在雄伟的白腊山东麓,是个多彩的地方,有望不到边的油菜花,闻名遐迩的九龙瀑布。 在白腊山西侧山下,景致就不一般了,是个五里见方的小盆地,九龙河蜿蜒其间。盆地南缘,有个村寨,叫阿耶,归属九龙镇。九龙河边到白腊山巅,水平距离 200 米 ,垂直距离 800 米 ,笔直笔直的,好壮观! 罗平县的第一个水电站就诞生在这里,罗平县的生活用水就来自这里,罗平县著名九龙瀑布景区的河水就来自这里。 没有阿耶,罗平就会失色! 去看看吧,看看那不一样的乡村。 在阿耶众多优秀朴素习俗中,把亡者送到高高的山上入土为安,给活人留出更多土地。这样的民族传统,实现了环境友好,最难能可贵。 阿耶人叫这,“ 抬飞丧!” 这是当今我国倡导的文明生态殡葬典范。
30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研动态 9月28日
xupeiyang 2012-9-28 10:17
· Cell大工程:绘制T细胞调控网络 (9-28) · Cell新发现推翻传统理论 (9-28) · 生儿子会改变你的大脑 (9-28) · Cell:小果蝇又添大用途 (9-28) · Nature:癌症代谢,过犹不及 (9-28) · NEJM关于一个离奇肿瘤病例的故事 (9-28) · 吴云涛教授对抗艾滋病毒的新策略 (9-28) · 《Cell》逆转明星基因致癌传统认知 (9-28) · 北京化工大学在重组酿酒酵母生产纤维素乙醇 (9-28) · 多国专家称现在判断转基因玉米致癌"言之过早 (9-28) · 重庆8月乙类传染病死亡数 艾滋病居首 (9-28) · 香港日内会将新冠状病毒列为法定传染病 (9-28) · 以神经炎症为突破口研究老年痴呆获进展 (9-28) · 华大基因再发Nature文章 (9-27) · Nature重要发现:让干细胞返老还童 (9-27)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2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证明了“中医学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中最好最有效的”?
热度 3 rbhuang5907 2012-9-24 20:17
谁证明了“中医学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医学中最好最有效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八处主要资助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每年资助中医课题研究。 有人说中医课题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9245do=blogid=61625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资助科学研究的。基金委资助中医学研究,就是视中医学为科学。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属于传统医学。而全世界有很多传统医学,包括印医(印度传统医学)、西医(西方传统医学),等等(见:中医不是唯一的传统医学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26289-640106.html )。那么,为什么基金委仅仅资助中医学研究而不资助其他传统医学呢?为什么不资助一些印度传统医学的研究项目?说不准印医比中医更好更有效。 也许有人说,基金委只能资助本土的传统医学。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在外国,没有引进,不能资助。那么,为什么不引进?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现代医学,都是引进的。如果其他的传统医学比中医更好更有效,就应该引进。 也许有人说,世界上的传统医学很多,不可能每样都资助。那么,基金委应该选择资助全世界最好最有效的传统医学研究。世界上哪个传统医学是最好最有效的? 基金委选择了资助中国传统医学研究,说明中医学是全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好最有效的。 谁证明了这个命题?
4291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传统中药材蕲蛇、乌梢蛇和白花蛇价格持续攀升
annamoon 2012-9-23 21:33
时间:2010-02-01 16:10:00 来源: 食品商务网 动物类药材中的蕲蛇、乌梢蛇和白花蛇(以下简称三种蛇)均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主要以野生品供应国内外市场。21世纪之前,市场对三种蛇的需求较少,价格很低,药商与蛇农少人问津。21世纪后,国内外医药市场发生巨大变化,新药、特药和中成药的产量逐年加大,新品种层出不穷,对三种蛇的需求快速增长,增幅逐年加大。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野生蛇日渐匮乏,近年已呈枯竭之势,拉升价格连年上涨,每年涨幅超过30%,已成为国内外医药市场上的抢手俏货。2009年以来,三种蛇价格持续攀升,同比超过35%,已引起药厂、药企、药商、药市、药农和保健、日用、化工、食品等行情的密切关注,一些资金大户吃进囤积,许多药厂重金收购备料,多数蛇农惜售心理加重,为后市价升推波助澜。 三种蛇价格缘何持续攀升?调查显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野生资源枯竭 人工养蛇萎缩 三种蛇98%来自野生,主产于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山西、安徽等省区。21世纪之前,总产量约5000吨左右,但由于主产区广大群众在利益的驱动下连年不断地滥捕乱杀,不但捕杀成年蛇,甚至连母蛇和幼蛇也不放过,极大地破坏了蛇类的生态平衡和繁衍;同时,产地连年毁林、造田、修路、开矿、架桥、建房等多项人类活动,导致蛇类生长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产量大幅减少。为保护野生蛇类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开发,产地政府发布法律法规,严禁捕捉野生蛇,也使产量减少许多。据不完全统计,三种蛇产量到2003年已骤减至1000-1500吨左右,2007年再减至500吨左右,2008-2009年产量已锐减至200-300吨左右,创下历史新低。 进入新世纪,我国各地兴起人工养蛇,但由于人工养蛇难度大,技术不过关,成本高,投入大,加之养蛇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养蛇难以形成规模,最终导致人工养蛇逐年萎缩,产量杯水车薪,市场需求仍然依靠野生蛇。 二、需求范围拓宽,市场用量锐增 三种蛇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具有祛风通络,定惊,止痉等功效,对风湿顽痹、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小儿急慢性惊风、破伤风、痉挛抽搐以及皮肤瘙痒、干癣湿癣等症都有较好疗效。我国许多制药厂用三蛇开发了近千种新药、特药,用量每年递增20%左右。同时国际市场和港澳台市场对三种蛇的用量也在逐年升温,每年的“广交会”、“药交会”、“博览会”上外商订单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国内外市场对三种蛇的需求量呈逐年增长之势,2001-2004年为200-600吨,2005-2007年为600-800吨,2008-2009年为1000-1200吨左右。 三、供需缺口加大,库存凸显空虚 多年来,国内外市场对三种蛇的需求不但未减,而且每年还以105-15%的速度递增,同时,三种蛇供应出现缺口,缺口连年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7年缺口约100-300吨,2008-2009年缺口约800-900吨,预测2010-2011年市场供需缺口突破1000吨大关。 三种蛇的供需缺口早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从2004年起即出现缺口,一直持续至今,并呈愈演愈烈之势。为保证药厂正常投料生产和医院治病用药,各地都在大量吃库存,但库存也很薄弱,近些年由于产不足需,各地已无力补充库存,导致库存已基本消耗殆尽。据了解,库存最多的亳州、安国、成都荷花池等几家药市每年不足10吨,而在哈尔滨三棵树、山东舜王城等药市的库存只有几十公斤,许多药厂已呈零库存;在东北几家大药店里的“药斗”里已空空如也。三种蛇供应之少,库存之低可见一斑。 四、价格持续攀升 后市行情走高 市场经济“赢贱缺贵”。三种蛇产不足需,供需出现缺口,缺口即为商机,价格节节攀升实属市场经济规律使然。据对全国17家中药材市场2000-2009年三种蛇价格走势调查显示,蕲蛇、乌梢蛇、白花蛇2000-2001年分别为300元、65元和6元(每条价,下同);2002-2003年分别上涨至550元、83元和10元;2004-2005年又分别上涨至750元、95元和12元;2006-2007年再分别上涨至950元、120元和15元;2008-2009年已分别攀升至1700元、160元和20元。野生蛇资源已趋枯竭,供应缺口已成定局,短期内难以缓解,价格持续上涨已成必然。预计2010-2012年三种蛇的价格将分别上涨至2000元、200元和25元。我们拭目以待。
2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
crossludo 2012-8-29 11:03
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 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特殊体验。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而所谓的象思维,其实就是处于老子‘惚兮恍兮’状态的人或特异功能者的一种超常感知”。近代中国画坛泰斗齐白石认为:“画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弟子中国写意绘画大师李苦禅说 :“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苦禅将齐白石的“似与不似”提高到了“生与死”的高度,彰显了艺术大师们将褒“象”贬“形”作为艺术创作之魂的教学主旨。峨嵋山的一位参研老子《道德经》多年的道长指出:“中国象形字中有很多字,如巫字、靈字、魂字、隂字等字的构思与华夏先人的超常感知有关,而他们在超常感知中所感应到的‘象’并不在我们肉眼视觉之内”。 透过艺术史学家、美学家、画家、道家人士所言,回眸华夏古哲的传世经典,人们也许会问:华夏古哲的超常感知如何而来?华夏造字者如何造出了巫、靈、魂、隂等一系列不可视世界的象形字?老子又为什么说“象”里“有物、有精、有信”(参见《道德经》第21章)呢?根据中国大陆科学家对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多年研究的报告,人体的超常感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另一类是后天诱发的。然而,无论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后天诱发的,超常感知对黄帝时代造字者而言,象思维必不可少。而当象思维与形思维融会贯通并互换无碍后,中国象形字才有了承传百代而不衰的生命力。故有大陆学者断言:“象形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民族思维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并从象形遣字的源头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尽管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目前还没有在中国象形字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上取得共识,但今人始终未能解释,为什么五千多年前的造字者们能够用象形字“隂”隐喻出不可视世界的“月上世界”(网查亚里士多德的《天论》)?为什么2500多年前的老子能将“一陰一陽之谓道”转述为“万物负陰而抱陽”(下称 负陰抱陽说 )? 其实,东方人通过超常感知而看到“象”,并通过“象”来构成思维的流程,这在西方早有先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天论》中曾用象思维描述宇宙。他说:“宇宙由纯净的‘以太’组成的月上世界和由不纯的‘地、水、火、风’组成的月下世界两部分构成”(下称 双月世界 说 )。艺术巨匠达芬奇在15世纪看到太阳“象”后,推出日转一周为26.4天 。也许有人会说,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聪明过人。事实上,再聪明的人,若没有超常感知,不可能早于伽利略120年知道太阳在自转,更不可能知道其自转周期的天数与五个世纪后射电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天数完全一致;达芬奇还曾被他周围的很多人(包括教皇)视为异端或疯子,但他能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这也许与他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有关。史载,达芬奇曾说过一句出令爱因斯坦深受震撼的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数学描述的是事物的量,而艺术描述的是事物的质(下称 数学艺术说 )”。 人们常说,科学家用的是“形思维”,而艺术家用的是“象思维”。其实,象思维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科学家在他们的发明创造中也常常用到象思维。如物理学中很多象思维的模型(如电力线、磁力线、原子结构等的图示)都是象思维的产物。史载,爱因斯坦也是一个极具象思维能力的大师,他所构思的多种理想化实验,运用的就是象思维。一个典型例子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就源于一个自由落体的“象” 。爱因斯坦说:“这个简单的理想实验对我影响至深,竟把我引向引力理论”。还有,爱因斯坦遇到难题时,会与普朗克、哈恩等人举行音乐聚会(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弹钢琴,哈恩伴唱)。也许,正是古典音乐里的特殊音符启动了爱因斯坦象思维的特殊程序,而超常感知又使的爱因斯坦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象”:这个世界既可由数学公式组成,也可以由音符组成(下称 数学音符说 )”。 从上可知,以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源头的人类象思维与超常感知,在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史中所呈现的跨越时空的意义已有目共睹。尽管在科学史上,从未有人否定过老子的“ 负陰抱陽说 ”和亚里士多德的“ 双月世界 说 ”,也从未有人肯定过达芬奇的“ 数学艺术说 ”和爱因斯坦的“ 数学音符说 ”。但正由于今人还未能像古人那样在超常感知中将象思维与形思维融会贯通,因此,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体科学研究者试图揭示人体科学的奥秘而探索人类的超常感知时,竟遭遇到来自不同层面人士的非议与质疑。而这些非议与质疑,不但形成了对今人探寻科学发现、推进科学发展、凝聚科学共识的干扰,还阻抑着人们推敲与摸索老子惚恍状态中的超常感知。虽说高新技术可使人类飞离地球,但高新技术并未能回答上述“ 四说 ”的任何一说(至少现在还不能)。因此,进入了21世纪的人类,仍有必要继续参研中国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华夏古哲的超常感知,仍有必要将华夏古人的象思维与现代人的形思维纳入到老子“万物负陰而抱陽”的哲学框架中去,或将中国太极图中的本质精华提纯出来。若能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将会被极大地激发与应用。此后,当人们再去比较古今人类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的能力时,也许就不会轻易地否定“今不如昔”或盲目地肯定“厚今薄古”了。 原文载于美国《侨报》2011年8月26日周末视点
个人分类: 科研迷题|155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怎么理解培根《四假相》及其它的 现实意义
胡业生 2012-8-23 19:27
培根不仅仅是对经院哲学予以否定,而且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 认为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这些“假相”有四种: (1)“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3)“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4)“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四假相”说虽然主要是针对经院哲学的,但是它对错误认识所作的根源性的分析,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看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指出了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是产生谬误的认识论根源,并且仔细分析了主观性、片面性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条件。它对于人们防止和克服错误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赞同
4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 : 努力把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提高到新水平
whyhoo 2012-8-17 21:05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记者刘东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1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行政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张成泽率领的中朝两个经济区开发合作联合指导委员会朝方代表团。 胡锦涛说,中朝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中国党和政府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朝关系。中方愿与朝方一道,认真落实双方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保持高层交往,加强交流合作,密切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努力把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提高到新水平。胡锦涛表示,近年来,中朝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双方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希望双方充分利用和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讨新的合作方式,扎实推进两个经济区开发合作等重点项目,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更好地为两国人民谋福祉。 张成泽说,由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自缔造和精心培育的朝中传统友谊经受了时代风雨的考验。世代传承和发展牢不可破的朝中友谊,是朝鲜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意志。朝方愿与中方一道,共同推动两个经济区开发合作取得更大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党两国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中联部部长王家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王珉、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等参加会见。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8/17/content_2206047.htm
个人分类: 外交|1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倘若不能执行主观性平等的政策,这帮人必然毁灭中国
liuchao666 2012-8-14 22:14
这则新闻充分说明了客观性平等的荒谬性 周口项城强征农民土地 官员扬言“打死有钱赔” http://news.sohu.com/20120814/n350643652.shtml 近日,周口项城市警察、政府官员和社会青年近200人,在没有和村民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对光武办事处辖区147亩耕地进行强征,并将多名村民打伤,光武办事处一领导在强征现场大喊“打死三两个人,光武办事处有钱赔”…… 客观性平等试图从价格上把所有人的生命价值 划上等号 , 这最终必然导致富人对穷人的彻底消灭…… 在生命权利等问题上,必须执行主观性平等, 以上则新闻为例, 主观平等认为: 光武办事处认为打死村民需要赔偿的价格就是办事处领导的生命价格,但绝不是村民的生命价格, 村民的生命价格必须由村民自己标价。 客观性平等试图采用一种基数效用的评价手段, 这本身西方社会的一种简单粗暴处理方式, 中国人一向讲究推己及人的主观性平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该回归自己的传统的时候了……
3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堵老墙:别太冷落过去!
热度 3 wumingdl 2012-8-10 09:19
那堵老墙:别太冷落过去!
以下是2006年2月6日我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日记和我拍的一张照片。 --------------------------------------------------- 那堵老墙 今天算是空白了。望窗外,没了一点思绪。还是那堵老墙,还是那拾台阶,白雪散发了它的魅力,掩盖了那墙和那台阶,也掩盖了我。 过去的一年,感觉是忽悠忽悠的。有许多想法,从它们那里出来,也从它们那里出去。沟通,不一定在人际之间! 或许我们平日太不注意它们了,我们习惯追逐着新奇的东西,对那些终日相伴的、传统的和陈旧的东西过于冷落了。 感谢你,老土墙,感谢你,老台阶!皑皑白雪就当是我的片片心情,覆盖在你们的身上,传达我的那份感恩! --------------------------------------------------- 如今,那老墙早已不在了。我想,它应该成了新的研究生大厦的地基的一部分了。 我寻思,大概也不会再有其他人去记挂这堵曾经也一直是静默的老墙了。 过去的事情,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只是,别太冷落它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分享|315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及其弊端
热度 1 baiyuxiao 2012-8-4 15:19
郑永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及其弊端 郑永年 2012-07-18 http://www.aisixiang.com/data/55529.html 【要点摘录】 道家强调个人道德的发展,但没有社会教育哲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道家对社会少有关心。道家向往的是与世界隔离的生活,这个群体以山林树木为伴。这就决定了这个群体不可能发展出面向社会的教育哲学。道家因此是一种道地的人生或者宗教哲学。第二,道家也有方法论上的问题。道教坚持人与自然的合一,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一思想具有非常的现代性,甚至是后现代性。但因为主客体不分,道家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和人类社会有关的知识体系。 和道教一样,佛教也有针对其信仰者的教育哲学,但没有针对社会的教育哲学。佛教强调 “ 空 ” 、 “ 出世 ” 等概念,满足于现实,着眼于 “ 来世 ” ,这使得其不关心现实和改造现实,这和西方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宗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儒家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主导者。儒家教育哲学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和关心自然世界的道家不同,儒家既不关心自然世界,也不关心外在世界,即 “ 敬鬼神而远之 ” 。第二,儒家关心的是人们生活于此的这个世界。不过,总体上说,儒家关心的不是解释这个世界,而是改造这个世界。第三,儒家强调通过政治权力来改造世界,因此把知识和政治、学者和政治家领域紧密联系起来,即 “ 学而优则仕 ” 。第四,儒家的道德哲学消除了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等领域的边界。儒家把道德视为是政治的根本,其核心就是 “ 德治 ” 。而 “ 道德 ” 寄存的基础是家。因此,儒家强调 “ 国之本在家 ” 。这样,把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和国家治理联系起来。 着眼于现实政治世界,着眼于政治权力,着眼于人才教育,这些因素使得儒家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政治统治哲学。中国传统社会的 “ 士大夫 ” 阶层是最职业和专业化的。不过,同时儒家的教育哲学对中国教育和知识生产本身产生了很多问题。    第一是规范性教育哲学,而非实证性教育哲学。儒家过于强调 “ 应当怎么样? ” 使得其在很多方面过于理想,不考虑其所提出的理念能否在现实世界实现。第二,儒家的教育过程过 “ 硬 ” 。理论上人人可以成儒,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成为儒。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意在塑造政治精英的 “ 宗教 ” 。 第三,与之相关,儒家所提倡的 “ 有教无类 ” 那么先进的思想并没有在中国开花结果。第四,更为重要的是边界和专业主义问题。儒家知识分子的功利主义精神过于强烈,没有 “ 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知识 ” 的专业意识。 第五,缺失独立性。在没有自身的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儒家主要想依靠君王来改造世界,这导致了对权力的过度依赖。这个群体千方百计想为王权提供有用的知识,但实际上,所提供的知识实在很有限。很多场合,儒家所提供的仅仅是 “ 统治术 ” 。对其他社会群体而言,儒家往往把自己道德化,在很多场合演变成训斥人的哲学。    儒家的保守性也影响了其和其他知识群体的关系。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的研究所展示的,中国历史上也有辉煌的科技成就,但是中国的科学实践知识没有演化成科学知识体系。当儒家或者儒化的官员(士大夫阶层)看到一种技术或者技术知识会导致变化,影响其心目中的道德政治秩序的时候,他们必定和王权结合起来共同反对之。 传统上,王权是有教育哲学的。这里首先应当指出的是法家。法家往往是统治者。王权的教育哲学的核心就是维持其统治。皇帝在统治社会时往往是儒法并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软力量和硬力量并用。儒家可以说是软力量,而法家是硬力量。早期儒家,尤其是在孔孟时代,是非常独立的,这些儒家的先驱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后来为了适应王权的需要,儒家开始接受改造,把自己改造成为王权服务的知识体系。这一趋势一直延伸到毛泽东时代的 “ 反右运动 ” 。培养一个 “ 听话 ” 的士大夫阶层是王权教育哲学的核心。 中国的商人也没有教育哲学。中国的王权发展出了很多方法来消解来自商人的挑战。可以说,中国商人在教育方面没有发挥一个重要作用,这和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西方,商人阶层在教育哲学方面扮演了一个关键作用,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促成了教育和神学的分离。新兴商人阶层站在文艺复兴的背后,是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第二,促成了知识和政府的分离。知识界争取和政治权力的分离,商人是背后的推动和支持力量。在西方,大量的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都是私立的,这完全是商人的功劳。没有商人的支持,西方难以发展出如此独立的知识体系及其生产知识体系的机构来。    政治、商业和知识三者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在中国,知识领域没有独立性,成为政治权力的一部分。而政治的最高目标就是秩序,创造秩序和维持秩序。秩序就是保持现状,不但不追求变化,反而阻碍变化。创新和进步是商业的特征,正如秩序和稳定是政治的特征。而知识是关键,知识既可以成为秩序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变化的一部分。到今天为止,中西方教育和知识界仍然维持着这种差异格局。 【原文】    讨论中国今天的教育哲学问题,避免不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问题。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是怎样的呢?讨论教育哲学不能过于抽象,而应当回答 “ 谁的教育哲学? ” 这个问题。这里,我们首先应当关心的是教育者和知识界的教育哲学,因为这个群体是教育的主体。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知识创造,这个群体的教育哲学是决定性的。那么,传统上,谁是教育者呢?   传统道家有针对其弟子的教育哲学,但没有发展出针对社会的教育哲学。道家强调个人道德的发展,但没有社会教育哲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道家对社会少有关心。道家向往的是与世界隔离的生活,这个群体以山林树木为伴。这就决定了这个群体不可能发展出面向社会的教育哲学。道家因此是一种道地的人生或者宗教哲学。第二,道家也有方法论上的问题。道家关心自然世界,又坚持独立个性,不依附权力和利益,从这个角度上看,道家是最有可能发展出知识体系来的。但实际上则不然。为什么?除了不关心社会现实之外,主要是方法论上的问题。知识体系来自主体对客体的研究,但在道家那里,主客体是不分的。道教坚持人与自然的合一,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一思想具有非常的现代性,甚至是后现代性。但因为主客体不分,道家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和人类社会有关的知识体系。   和道教一样,佛教也有针对其信仰者的教育哲学,但没有针对社会的教育哲学。这和西方宗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教育尤其是大学源自宗教,当然从宗教到大众教育,这是一个复杂和痛苦的过程。中国的宗教没有演变出大学来。这里只是指出这个事实来,并不是说这是中国宗教的错。宗教的对象是社会大众,但没有发展出教育哲学来。从学术上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道教不关心社会,很容易理解。但佛教则是非常关心劳苦大众的,为什么也没有发展出教育哲学?这可能和佛教不是一种具有使命感的宗教有关。佛教强调 “ 空 ” 、 “ 出世 ” 等概念,满足于现实,着眼于 “ 来世 ” ,这使得其不关心现实和改造现实,这和西方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宗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主导者      儒家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主导者。儒家教育哲学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和关心自然世界的道家不同,儒家既不关心自然世界,也不关心外在世界,即 “ 敬鬼神而远之 ” 。儒家不否认外在世界的存在,但对此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中国传统没有发展出 “ 形而上 ” 哲学,和儒家的这一态度有关。当然,也正因为儒家的这一态度,中国文化演变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世俗文化。第二,儒家关心的是人们生活于此的这个世界。不过,总体上说,儒家关心的不是解释这个世界,而是改造这个世界。或者说,儒家是一种规范哲学而非实证哲学,它所关心的是 “ 世界应当如何? ” 而非 “ 世界实际上如何? ” 的问题。第三,儒家强调通过政治权力来改造世界,因此把知识和政治、学者和政治家领域紧密联系起来,即 “ 学而优则仕 ” 。就是说,在儒家那里,成为对国家有用的士大夫,就是知识分子和教育者的使命。第四,儒家的道德哲学消除了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等领域的边界。儒家把道德视为是政治的根本,其核心就是 “ 德治 ” 。而 “ 道德 ” 寄存的基础是家。因此,儒家强调 “ 国之本在家 ” 。这样,把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和国家治理联系起来。 “ 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 ” ,从个人到家到国家,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边界。儒学经典《礼记 •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十六个字: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   着眼于现实政治世界,着眼于政治权力,着眼于人才教育,这些因素使得儒家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政治统治哲学。中国传统社会的 “ 士大夫 ” 阶层是最职业和专业化的。不过,同时儒家的教育哲学对中国教育和知识生产本身产生了很多问题。   第一是规范性教育哲学,而非实证性教育哲学。儒家过于强调 “ 应当怎么样? ” 使得其在很多方面过于理想,不考虑其所提出的理念能否在现实世界实现。在儒家那里存在着一个非常深刻的内在矛盾,那就是,一方面有强烈的意愿改造社会,建设一个好社会,但另一方面因为仅仅从规范出发,对现实社会到底是怎样的没有深刻的认识,结果儒家改造社会的努力往往很成问题。在没有对现实世界作解释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改造世界呢?儒家教育哲学没有发展出能够解释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体系来,哲学始终停留在规范层面,和现实社会并无多大的关联。尤其是当现实社会的发展不能吻合儒家的理想时,士大夫阶层不是随时修正自己,更多的是积极干预和阻碍社会变迁。儒家缺少社会进步观念,其自身的变迁往往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变迁。   第二,儒家的教育过程过 “ 硬 ” 。儒家强调教育没有错,但儒家的教育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理论上人人可以成儒,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成为儒。一个人的 “ 儒化 ” 的过程,也就是儒家的灌输过程,显得非常 “ 硬 ” 。这个过程远比在西方个人宗教化的过程要困难得多。西方的宗教是针对大众的,而儒家的对象是精英。西方人称儒家为 “ 儒教 ” 显然不是很精确,因为儒家充其量是精英宗教,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意在塑造政治精英的 “ 宗教 ” 。   第三,与之相关,儒家所提倡的 “ 有教无类 ” 那么先进的思想并没有在中国开花结果。和西方相比,中国文化中并不强调民族、种族、宗教、阶级等等在西方决定一个人身份的因素,而是强调教育在塑造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在中国,社会成员只有 “ 受教育 ” 和 “ 没有受教育 ” 之分;进而,每一个人不仅有权利接受教育,并且也能被教育好。但为什么中国传统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的大众教育呢?这和儒家社会化过程的困难有关。西方从中国学到 “ 有教无类 ” 的教育思想,并很快孵化出大众教育的思想。西方的宗教是面向大众的, “ 有教无类 ” 非常吻合西方的宗教精神。      没有确立知识的边界      第四,更为重要的是边界和专业主义问题。知识应当是没有边界的,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传统儒家教育哲学是有边界的,即着重于政治或者统治哲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另一方面,儒家教育哲学则没有确立知识的边界,尤其是和政治领域的边界。它强调学者对政治的参与,政治和学术之间没有建立起边界,经常导致学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过紧。从知识体系确立和发展的历史看,知识的边界问题非常重要。知识的目的就是知识,就如资本的目的就是更多的资本、政治权力的目的就是政治权力一样。因为边界的缺失,儒家也没有发展出强烈的专业主义精神来。儒家知识分子的功利主义精神过于强烈,没有 “ 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知识 ” 的专业意识。   第五,缺失独立性。没有对知识的认同,没有明确的边界,这使得儒家缺少独立性。在没有自身的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儒家主要想依靠君王来改造世界,这导致了对权力的过度依赖。没有独立性也就是不能形成知识分子的自治群体,这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和其他领域的关系的影响很大。对王权而言,知识群体是个依附型群体。这个群体千方百计想为王权提供有用的知识,但实际上,所提供的知识实在很有限。很多场合,儒家所提供的仅仅是 “ 统治术 ” 。对其他社会群体而言,儒家往往把自己道德化,在很多场合演变成训斥人的哲学。儒家哲学里,社会是具有等级的,即士、农、工、商。儒家把自己放在首位,而这个 “ 首位 ” 主要是儒家认为本身掌握了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对社会而言,儒家也没有进步观。儒家主要着眼于根据现存的条件优化统治方法,这里面是没有进步观的。儒家强调统治者要根据现实而变化,但儒家里面是没有追求变化的因素的。因此,儒家也历来被视为是一种保守哲学。   儒家的保守性也影响了其和其他知识群体的关系。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的研究所展示的,中国历史上也有辉煌的科技成就,但是中国的科学实践知识没有演化成科学知识体系。更有意思的是,在其他社会,科学知识往往总是积累的过程,也就是一直往前走的,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科学知识的大突破,但中国的科学知识往往出现退化的现象,也就是往后走。实践知识不仅没有积累,往往被毁掉。为什么会这样?这里的因素很复杂,但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以儒家为核心的统治哲学。当儒家或者儒化的官员(士大夫阶层)看到一种技术或者技术知识会导致变化,影响其心目中的道德政治秩序的时候,他们必定和王权结合起来共同反对之。   上面讨论了作为知识群体的儒家的教育哲学。那么,社会上其他群体有没有教育哲学呢?中国的政治领域或者政治人物也有教育哲学。传统上,王权是有教育哲学的。这里首先应当指出的是法家。法家往往是统治者。法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知识,也有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但和儒家比较,法家并没有申明自己的教育哲学。   不难理解,王权的教育哲学的核心就是维持其统治。皇帝在统治社会时往往是儒法并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软力量和硬力量并用。儒家可以说是软力量,而法家是硬力量。儒家之所以能够成为王权的意识形态,是因为儒家接受了王权的改造。早期儒家,尤其是在孔孟时代,是非常独立的,这些儒家的先驱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畏权势,具有非常强烈的批判精神。皇帝当然会不高兴,在儒家和王权之间经常呈现紧张关系。秦始皇的 “ 焚书坑儒 ” 就是这种紧张的表现。后来为了适应王权的需要,儒家开始接受改造,把自己改造成为王权服务的知识体系。在改造过程中,儒家也强调讲真话,但因为儒家对王权的高度依赖,讲真话在理论上可以,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讲真话的空间很小,甚至不可能。真话能不能讲,有没有用,主要取决于皇帝本人。在一些时候,例如宋朝,皇帝愿意和士大夫阶层分享权力。但在更多的时候,士大夫阶层讲真话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这一趋势一直延伸到毛泽东时代的 “ 反右运动 ” 。培养一个 “ 听话 ” 的士大夫阶层是王权教育哲学的核心。      西方商人阶层有教育哲学      中国的商人也没有教育哲学。商人在传统的士、农、工、商阶层等级中处于最后一位,其没有也不被容许发展出其自己的教育哲学来。商人阶层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儒家所承担的。中国的王权发展出了很多方法来消解来自商人的挑战。首先是把商人放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一旦商人致富,就会要求他们收买土地、官职等,以免商人积累过多的财富对王权构成威胁。同时,商人也被灌输于 “ 学而优则仕 ” 的思想,把接受儒家教育视为是其子女的唯一出路。可以说,中国商人在教育方面没有发挥一个重要作用,这和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西方,商人阶层在教育哲学方面扮演了一个关键作用,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促成了教育和神学的分离。西方在中世纪是神权时代,神学是知识体系的核心,当时所谓的教育就是神学教育,神学也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但文艺复兴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文艺复兴之后理性主义兴起导致了神学时代的终结。 “ 终结 ” 当然不是说神学不存在了,而是说神学不再占据知识领域的主导地位。理性主义的兴起有其知识背景,但商人阶层的崛起极其关键。商人是最讲究理性的,商业行为不能用神学来解释。新兴商人阶层站在文艺复兴的背后,是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第二,促成了知识和政府的分离。商人需要能够支撑商业运营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法律。同时商人也担心政府的力量过大。知识和政治的分离对商人非常有利。知识界争取和政治权力的分离,商人是背后的推动和支持力量。在西方,大量的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都是私立的,这完全是商人的功劳。没有商人的支持,西方难以发展出如此独立的知识体系及其生产知识体系的机构来。   政治、商业和知识三者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在中国,知识领域没有独立性,成为政治权力的一部分。而政治的最高目标就是秩序,创造秩序和维持秩序。秩序就是保持现状,不但不追求变化,反而阻碍变化。在西方,知识界不仅独立,而且往往和商业结成联盟。和追求秩序的政治不同,商业所追求的就是永无止境的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哈佛经济史学家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把资本主义定义为 “ 创造性毁灭 ” 的过程。创新和进步是商业的特征,正如秩序和稳定是政治的特征。而知识是关键,知识既可以成为秩序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变化的一部分。到今天为止,中西方教育和知识界仍然维持着这种差异格局。   
2192 次阅读|1 个评论
金正恩会见王家瑞推动朝中传统友谊发展到更高水平
热度 4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8-3 08:39
金正恩会见王家瑞 推动朝中传统友谊发展到更高水平 8月2日, 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金正恩在平壤百花园迎宾馆会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 金正恩首先请王家瑞部长转达对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问候。他说,继承金正日同志遗训,世代传承并不断深化朝中传统友谊,是朝鲜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意志。朝方将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动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和培育的朝中传统友谊发展到更高水平。 王家瑞转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金正恩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他说,金正恩同志继承金正日同志遗志,高度重视并以极大热情巩固和发展中朝传统友谊,我们对此表示赞赏。中国党和政府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朝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朝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我们愿同朝鲜同志一道,保持高层交往,加强党际交流,促进务实合作,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战略沟通和协调,为维护半岛持久和平稳定,实现东北亚长治久安而不懈努力。 在谈到国内情况时,金正恩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朝鲜人民过上幸福、文明的生活,是朝鲜劳动党的奋斗目标。朝鲜人民正紧密团结在朝鲜劳动党的周围,以高昂斗志集中力量搞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金正恩说,朝鲜将一如既往,为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做出积极努力。 金正恩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衷心预祝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相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会在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斗争中取得更大成就。 会见结束后,金正恩设宴款待王家瑞一行。 应朝鲜劳动党中央国际部邀请,王家瑞率中联部代表团于7月30日抵达平壤,开始对朝鲜进行友好访问。访问期间,朝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国际部部长金永日与王家瑞举行会谈并宴请,双方就中朝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个人分类: 其它|198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刘杰克:传统的电子邮件营销如何历久弥新?
jackliupku 2012-7-2 11:31
刘杰克:传统的电子邮件营销如何历久弥新? 文 / 刘杰克 据相关数据, 2012 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子邮件营销全行业平均独立打开率为 12.09% ,国际知名的优秀电邮营销企业如 Groupon 、 Travelzoo 超过 60% ,而缺乏策略盲目投递的垃圾邮件营销者则低于 1% ,相关比较凸显了做好有效电邮营销的极大重要性。电子邮件诞生于 70 年代,可以说是互联网上资格最老的交流工具,即使是即时聊天工具盛行的今天,电邮仍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之一。随着近年来社交媒体与移动设备的兴起,电邮与社交媒体及移动设备的结合使得电子邮件营销得以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那么,企业应如何让这一传统网络营销方式历久弥新,如何通过精准的电子邮件营销来制胜市场?在本文中,作为一名专注研究和服务企业的品牌与网络营销专家及培训师,刘杰克老师将就企业电子邮件营销这一话题来与读者进行相关的探讨。 一,什么是电子邮件营销 根据刘杰克老师原创课程《网络营销实战——中小型企业如何借网络营销实现战略突围》中的电邮营销论,电子邮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向目标客户发送 EDM ( Email Direct Marketing )邮件,以建立起与目标顾客的沟通渠道,向其直接传达相关信息,达到促进销售和提升品牌的一种市场策略。邮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发送产品信息、促销信息、市场调研、市场活动及品牌新闻资讯等方面。 电子邮件营销是网络营销手法中最古老的一种。通过邮件营销可以实现信息全面地传递,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超级链接都可以在电子邮件中体现,同时信息转发方便且容易保存。快捷的发送方式,可追踪分析的特性,使得企业营销者可以对用户行为进行实时监测,轻松统计出有多少邮件被打开、被阅读、被转发,从中获取营销线索。 二,找准目标用户实行精准营销,深入挖掘潜在用户 盲目地推行电子邮件营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没有目的性、无所顾忌的乱发在没有转换率的同时,更会降低企业的美誉度。当用户收到大量不相干的、带有明显营销目的的电子邮件时,很容易产生反感甚至愤怒,这将会使得企业在电子邮件营销中的大量努力付诸东流。因此,企业发送的邮件最好是得到用户许可的,通过宣传单、邀请函、促销优惠等方式获取用户的信息,让用户主动订阅,或是比较准确地匹配用户的需求,这样发出的邮件才不会引起用户的反感,才能在提高企业知名度的同时也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根据《营销三维论——低成本打造强势品牌之路》中的目标人群根据地市场论,刘杰克老师认为,目标用户是邮件营销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必须要明确要给谁发邮件,选择发送邮件的邮箱应该属于企业品牌的目标客户范围。企业想要最大化邮件营销效果,就需要精确筛选发送对象,将特定的推广信息投递到特定的目标人群,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潜在消费者。 世界服装零售业名列前茅的跨国服装品牌优衣库 (Uniqlo)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浪潮中,凭借着高效精准的电邮营销,寻找到大量潜在客户,在整个市场消费环境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营收的持续增长。在中国市场,优衣库针对在淘宝网上对其品牌感兴趣的淘宝会员,通过向其发送电子邮件邀请函,将大量发送对象转化为优衣库的邮件订阅用户。通过随后开展的行之有效的 EDM 营销,优衣库定期向新老会员发送电邮杂志,向客户推荐新产品和促销信息,有效提高了客户的品牌忠诚度。持续的电子邮件营销,为优衣库带来大量订单,对优衣库的快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最大的鞋服类 B2C 网站之一优购网上鞋城深度发掘邮件营销方式,在特价秒杀频道开启秒杀活动时启用了全新的邀请制度,将“ 10 点开秒”的“邀请码”通过邮件发送的模式不定期发放给用户。消费者凭借邀请码方才可进入专场抢购,享受专属优惠。凡是订阅优购网上鞋城的电子邮件用户,均有机会得到每日限量的邀请码。这种邮件发送特惠邀请码的营销模式,大大提高了用户的邮件订阅率,同时也提高了已订阅用户对订阅邮件的关注程度而进一步提升了邮件的打开率。电邮营销帮助其挖掘到大量潜在目标用户,为企业进一步开展精准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了解用户需求,加深个性化服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企业只有摸清了用户的需求,与用户形成深度交互,才能将邮件营销越做越好。找到客户的潜在需求,充分挖掘自己品牌或产品的卖点,使之能满足用户需求,然后通过邮件最大程度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才是有效的邮件营销策略。利用邮件进行营销与一般的营销方式最大的区别即邮件是企业与用户一对一的沟通。北大及清华总裁班营销专家刘杰克老师指出,独特的个性化定制内容,能让用户感觉到尊重,让潜在客户感觉到这是特别为其建立的沟通方式,将能有效增加邮件的亲和力。由于用户每天都会收到许多广告邮件,如果企业发送的只是一段生硬的介绍和一个链接内容的邮件,对用户无法形成吸引力,也就无法让其去点开邮件做深入了解。只有根据不同目标消费群体的细分差异,制定个性化内容,视用户的的需要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吸引用户的眼球甚至参与,企业才能与用户建立长久的良性互动关系,建立用户忠诚度,为企业创造永续的利润来源。 “个性化”不仅是在邮件里加上用户的名字,而是应该创建更多的个性化内容。企业可以根据顾客过去的购买情况或合作情况,创建一个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用户数据库,将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内容个性化,这样将更能得到顾客的欢迎。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让用户选择自身需要的特定信息,新闻信息、特定产品信息、或降价信息等,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之外,通过发送个性化服务邮件,如生日祝福邮件、升级或特别服务提醒等也可有效提升用户粘性。国际著名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通过顾客的购物历史记录,有针对性的向不同需求倾向的顾客发送相关产品促销信息或提出一些个性化产品购买建议的特制邮件,为其赢得了许多忠诚的客户。 如今,随着用户对于电子邮件沟通的期望越来越高,消费者希望获得更多的价值,因此企业要找出新点子,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才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来注册、点击企业带有商业信息的邮件。为顾客提供一些从其他促销渠道中得不到的优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电子邮件的附加值。从事在线旅游业务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Travelzoo ,在邮件营销的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了邮件营销的真谛,每周三定期向订阅用户发送的电子邮件,为不同地区的用户精选当地 20 条限时超值旅游情报,虽采取了极其简约的形式,却在内容上为用户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其邮件内容的可预期性则进一步保障用户的打开率,不断加深了用户与品牌的关系。 Travelzoo 电子邮件订户数量超过 2400 万,彰显出其邮件营销策略的巨大价值。 综上所述,刘杰克老师认为,伴随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电子邮件作为最古老的网络交流工具,其背后庞大的用户群不可忽视,但未经目标用户许可的盲目电子邮件营销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目标用户是邮件营销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只有精确筛选发送对象,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潜在消费者,才能最大化邮件营销效果。了解用户需求,与之配套的充分挖掘自己品牌或产品相应的卖点,加深个性化服务,使之能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然后通过邮件最大程度上传达给目标消费者,与用户形成深度交互,才能将邮件营销越做越好 !
1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神统一场论
benlion 2012-7-2 00:33
- 科学与信仰的和谐 人类不但在生物物种概念上是同一个物种,在文化上也是彼此学习与借鉴的传播与创造过程,不仅在人类的迁徙与交流、贸易历史上,而且在现代全球化构成的时代。 所有我的思想无非是探索人的心身行合一,追求一种完整的人格精神。 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个体的才能和情感操练体现个体的智慧,个体之间的诚信与仁义道德反映的是一种群体组织化的智慧。 传统与创新的统一:传统是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现代的创新是未来的传统。历史的传统构成宗教,以史为鉴是宗教传统的实质。探讨人类的来龙去脉,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信仰的追求。 文化与经济的统一:信仰是一种精神和对精神的信仰,知识的发现和发明的知识构成对自然资源人工产品转化的经济,知识来源于精神的探索。 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从艺术的幻想和希望到工程的制造技术和组织机制的设计是理想成为现实的历程。 因此,从个体到群体的组织化,从知识到经济的信息物化,从理论的设想到现实的实践,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发明为人类面对未来提供生存与发展的途径,构成人类文明化的发展。
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宪法第21条谈医药概念的划分
热度 5 rbhuang5907 2012-6-30 15: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涉及到医药的是第21条,具体法条: “第21条 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现代医药 和 我国传统医药 ,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 宪法是最权威的。 可以把这一法条详细写成: 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发展 现代医药; 国家发展 我国传统医药 ; 宪法法条是命令语句,无所谓真假,也不容个体判断其真假。国家意志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谈谈第二句和第三句: 国家发展 现代医药 ; 国家发展 我国传统医药 ; 这个语句的谓项涉及的概念有“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从概念的限制和划分可以看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现代医药是科学的医药,具有科学的特性,即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全世界通用。而传统医药没有科学的特性,具有东西方之分,具有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划分。它的划分类似于: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单身名女人刘晓庆的话)中的 “人——女人——名女人——单身名女人” ,其实,这里蕴含着以下关系: 以下是医药概念的划分图(欧拉图): 这里,医药的概念划分,没有多出子项,也没有遗漏子项。子项间互相排斥,符合概念划分的规则,是一个正确的划分。 当然,还可以有如下的划分: 或者如下的划分: 逻辑学概念划分的规则: 1. 划分必须相应相称:不能子项不全,也不能多出子项; 2. 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 3. 划分后的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4. 划分的层次必须清楚。 按照划分规则,下列的划分是不符合规则的: 这样的划分遗漏了除中国以外的东方国家的传统医药这些子项。这是不正确的划分,这样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宪法第21条的规定是有欠缺的。宪法第21条只规定了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划分图中红字部分),遗漏了他国传统医药。现在,印度的传统医药引入了中国,该怎么管治呢?依法无据了。如果他国的传统医药比我国传统医药更有效,我们也应该发展啊。 概念的划分是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可是中国缺乏逻辑学知识,以致很多事情做得有欠缺。 把医划分为中医和西医,也是国人 思维能力低下的表现。
7241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对当前我国传统医药立法的几点建议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2-6-30 11:12
  对当前我国传统医药立法的几点建议   ——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及国务院法制办书   根据全国人大第11届第2次会议的精神,我国已经启动了传统医药立法,并 且已经写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送审稿)》,向全社会广泛征求 意见和建议。为搞好这个立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我国传统医药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已经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 稿”)在第1条中做出表述说:“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 的发展,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本法”。我们认为以此作为传统医药立法的指导思 想是不妥的。理由如下:   1、法理上不能成立   医学与其它科学一样,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以法的 形式来确保它的继承和弘扬。况且,继承和弘扬传统医药,扶持和促进传统医药 的发展,未必能起到保护公众健康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先生最近 指出,中医药究竟能够治哪些病,至今还无法界定。科学的医学方法,如果得不 到科学的应用,尚且不能起到保护公众健康的作用,更何况至今还不清楚究竟能 治什么病的传统医学。可见,送审稿第一条关于我国传统医药法立法的指导思想 的表述,在逻辑上和法理上都不能成立。   2、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 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 依据这一条规定,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保护人民健 康,不是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更不是为了任何个人或小集 团的私利。在实际生活中,医学和医生都是“双刃剑”。医术并不天然地就是 “仁术”;医生也不天然地就是“白衣天使”。医学和医生只有不断地接受道德 和法的约束,才能发挥出“保护人民健康”的作用。这也是我国现行宪法以“保 护人民健康”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根本宗旨的原因所在。可是,送审稿却 忽略了这个根本宗旨。它把“保护人民的健康”完全撇在一边,假借“扶持和促 进中医药发展”的名义,试图把中医药机构和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既得利益以法的 形式固定下来。我们认为,这是违背我国现行宪法,和与本届政府所倡导的“以 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不相协调的。   3、违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战略构想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传统医药战略2002-2005》的战略性文件, 其中特别强调了依据安全(Safety)、有效(efficacy)和质优(quality)三 项基本原则发展传统医药的战略构想。送审稿完全漠视了这个构想。这是不应该 的。我们认为,既然我国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在传统医药的法制 化和科学化管理方面,没有任何理由漠视这个战略构想。   4、政策与法律相混淆   我们认为,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为制 定国家政策的总方针提出来,虽然在社会上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但至少是可以 理解的,把它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提出来则是不合法理的。政策是可变的。法律 则必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策和法律是不能相互混淆的。将 我国在一个时期内所实行的方针政策法律化,不利于这些方针政策的进一步优化 和调整,尤其不利于鼓励地方政府创造性地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执行模 式。遗憾的是,送审稿名义上是为传统医药立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政策性的 表述。将它与2003年颁布的《中医药条例》进行比较以后不难发现,送审稿实际 上就是《中医药条例》的一种升格形式。我们认为,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作为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个政策性法规是可以继续 存在的,也可以根据近10年来我国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实践经验和国内外学术界对 中医药的最新认识加以修订和调整,甚至废除。但是,正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传统医药法》不应该与之相重复。在《中医药条例》和《传统医药法》之间, 应该要有清晰的立法分工,不要相互混淆和重叠。   我们认为,依据我国现行《宪法》和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发表的关于发展传 统医药的战略构想,将我国传统医药法立法的指导思想定位在“为人民群众选择 传统医药提供科学、全面、可靠的法律保障”这个基点上,是比较合适的。   二、关于与我国其它法律和法规相互协调的问题   新的立法难免涉及与已经颁布的法律和法规相同或相类似的事项。对此,正 确的做法应该是,努力谋求新的立法与已经颁布实施的各种法律和法规之间的统 一与协调,不应该在新的立法中做出超越现有法律和法规以外的新规定。否则, 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我国司法体系的混乱。可是,送审稿中的许多条文却做出了与 现有法律和法规相重叠或相冲突的规定,有的甚至做出了超越于现有法律法规之 外的新规定。   比如,送审稿第27条规定:“ 国家发展包括中医医疗、保健及中药服务等 在内的中医药人员队伍,保护中医药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医药人员的工资福 利、社会保险待遇,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社会地位”。本条所涉及的内容在《劳动 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已经有明确的规定。依据这些现有的法律和法规,政府 只能平等地保证每一个公民凭借自己的劳动技能和身体状况,享有平等的劳动机 会,并从实际的劳动中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的权利,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单独 为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工资”“福利”“保险”方面的法律保证。至于“提高 中医药人员的社会地位”的规定,则明显违背法理。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每一个 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任何法律和法规可以规定得了的。从来一国 的法律都不可能单独地保证某一类人的社会地位。   再比如,第6条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中医药,支持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捐助、投资中医药事业发展”。这一条涉及与投资相关的政策和 法律。对此,我国已经有了《外商投资法》《台商投资保护法》《证券投资法》 《公司法》等等。这些都是适合于各种经济目的的投资的。既如此,就没有必要 再对引导各种资本投资传统医药企业做出任何额外的规定了。   又比如,第36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事业发展需求、规 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完善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毕 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全科医生、 专科医师和城乡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和培训,鼓励开展高层次中西医结合教育”。 这与我国现行的《教育法》是严重不相协调的。其中的“院校教育”和“继续教 育”是标准的教育学术语,“师承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则不是标准的教育学 术语。就我们所知,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兴办过所谓的 “师承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将“师承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写进我国传 统医药法,势必扰乱我国的教育体系。我们认为,诸如此类法律条文应当尽可能 地在传统医药的立法中避免。   三、关于立法与执法的关系问题   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执法。所有立法的表述都必须有利于将来的公正执法。这 是基本的法学原理。但是,在送审稿中却存在着大量执法含义不明确的表述。   比如,送审稿第10条规定:“中医药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相应技术方法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 务”。这个表述像一个政策宣讲导言,完全不具备可执法的内含。我们认为,诸 如此类法律条文都应该删掉。   再比如,送审稿第27条的补充规定:“中医药人员应当热爱中医药事业,传 承发展中医药学术,恪守职业道德,遵守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显然,对 于“不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人扣上“违法”的帽子是不合适的。所谓“遵守诊疗 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也是不可能给出标准的执法理解和解释的。事实上,在 中医药从业人员内部,有关“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师传 和做派。如此不能给出标准的执法理解和解释的法律条文,一旦生效,势必导致 我国执法上的严重不公与混乱。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传统医药法所有的法律表 述都应当充分考虑将来的公正执法。对于那些含义不清、不可执法或不可标准化 执法的表述,要么把它们修改明确,要么把它们删除掉。   四、关于我国传统医药立法的基本原则   “中医科学化”蕴含了中医不科学。对于不科学的东西,我们既无必要也不 可能按照科学的要求去建立各种可能的法律关系。但是,国际社会已经为我们探 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传统医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认为,我们完全可 以依据这些原则来制定我国的传统医药法。   第一、无伤害原则。不管传统医药行医者采取什么方法或提供什么药物用于 人类疾病的治疗或保健,也不管这些方法和药物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只要 这些方法或药物不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就是可以免受法律追究的。反之,提供这 些方法和药物的人,就应当无一例外地受到法律的追究。   第二、尊重科学原则。凡是已经被常规医学和现代医学(即我国民众所说的 “西医”)认识了的疾病,应该优先让患者接受常规医学或现代医学的治疗,所 有传统医药行医者都不得以任何形式“抢生意”。此外,像法医鉴定、病理解剖、 毒理分析、体检、拔牙、镶牙、补牙、防疫、抗疫、疾病预防、新生儿接生,等 等,传统医药行医者也都必须尊重科学,将它们主动交由国家指定的医疗机构和 相关的医务人员去承担,而不要以任何形式插手这些工作。   第三、谁给出健康宣告谁负责的原则。由于传统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产 品品质都不是经由严格的科学研究过程确立起来的,所以,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 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产品品质的监管,通常都采取健康宣告的责任制原则。依据 这个原则,谁给出健康宣告,谁就应当对这些宣告承担法律责任。我们认为,贯 彻这个原则,对终结我国事实上存在着的“吹牛皮不犯法”的医药经营陋习,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标签审查原则。这是从健康宣告责任制原则延伸出来的一个附加的法 律原则。依据这个原则,所有上市的传统医药产品的标签和广告宣传资料,包括 它们的图案和文字,都必须在使用之前接受政府指定的职能机构的严格审查,以 免对消费者造成欺诈。   第五、责任明晰原则。鉴于我国公民的医术选择方面还十分混乱,中西医混 用和中西药互掺的现象非常严重,它往往造成两种医疗方法之间的相互干扰,相 关的医疗责任也不容易分辨清楚,我国传统医药立法,既有责任,也有义务,切 实解决不同医学方法混用和不同体系的药物互掺条件下的医疗责任问题。   第六、严格的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原则。我们认为,传统医药应当在严格的 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下由民间使用,政府没有必要承担传统医药的“当事人”。 否则,它将导致政府在社会角色上的混乱和执法上的不公。   五、关于我国传统医药法的涵盖面   送审稿以“中医药法”的名义立法。我们认为,这个表述的涵盖面太窄,不 利于将来的执法,尤其可能留下许多与传统医药相关的法律真空。我们建议,将 这个法律名称的表述扩大为“传统医药法”。初步考虑,这个法律的涵盖面应当 包括如下内容:   1、行医者   所有常规医学和现代医学(合称“西医”)以外的,使用传统的或非传统的 愈病方法和保健方法,不管这些方法是来自史书记载,还是来自民间传闻,抑或 出自行医人自己的“发明创造”,不管执行这些医术或保健术的人是“江湖游医” 还是“国医泰斗”,都必须接受这个法律的约束,不许有任何例外。说得更明白 一点,不管是已经取得国家颁发的传统医药行医资格证书的,还是纯粹民间性质 的,甚至是偶然行医的,不管是通过政府批准的企业生产的,并经由取得合法经 营执照的药铺销售的,还是源自民间自采自制自用的,只要他们的医药产品与患 者之间形成了利益交换关系,不管这样的利益交换是发生在各级各类医院,还是 发生在农贸市场、街区角落或穷乡僻壤,都必须纳入到这个传统医药法的管辖范 围以内,不许有任何例外。当然,如果医患之间只是一种赠受关系,如外甥送一 支人参给舅舅,下属送一副补药给首长,没有形成利益交换关系,可以不列入到 这个法律的管辖以内。   2、外来传统医术   我们认为,我国的传统医药法,除涵盖本国的所有传统医药行医行为和保健 行为外,还应当同时涵盖一切进口到我国的外来传统医术和基于这些传统医术的 药品和保健品。比如,印度进口的瑜伽术、泰国进口的按摩术、美国进口的西洋 参、韩国进口的高丽参、非洲进口的犀牛角、越南进口的白虎膏,都应当涵盖在 这个法律的监管框架以内。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是,我国不少迷信瑜伽治病和保 健的人,已经受到了瑜伽的伤害。还有,在我国流行的“泰式按摩”“日式按摩” “艾兰特关节活素”之类,均蕴含了不少的医疗欺诈和保健欺诈。我国未来的传 统医药法,如果不把这些东西管起来,那一定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利益 的不负责任。   3、传统医药产品   所有基于传统医药的药品、保健品、护肤用品、美容用品和进行了健康宣告 的农副产品,不管它们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不管是有组织地生产出来的,还 是自采自制自用的,都应当,而且必须,接受这个法律的监管。   4、关于管辖范围和管辖权限的设置办法   这个法律的管辖范围,不但应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驻的中国公民和 外国公民,而且还应当包括临时性地来华居住或过境,并在我国购买了医疗保险 的外籍公民。除此之外,还应当明确“当地事件由当地管辖”的原则。依据这个 原则,湖南人在北京受传统医药之害,由北京的司法部门管辖;北京人在湖南境 内受传统医药之害,由湖南的司法部门管辖;外籍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遭 遇传统医药之害,由所在国的司法部门管辖;如此等等。   六、关于我国传统医药法的立法精神和立法程序问题   医学问题同其它科学问题一样,是超越阶级、民族、政党、国家、宗教之上, 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大问题。不管什么人,在健康和疾病面前是天然平等的。 没有人可以单独地从阎王爷那里获得一张免死牌。同样道理,凡是能够毒死平民 百姓的药,同样也可以毒死教皇和国王。医学的这种普遍性,使得医疗问题的立 法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普遍性。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坚持以“社会契约法”的立 法精神来指导这个法律的起草工作。负责立法的部门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这项 立法工作的不同意见。在当前,要特别警惕各种个人的、集团的、部门的既得利 益渗入到这个法律之中。为此,我们就这个法律的立法程序提出如下建议:   1、由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独立地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医药法》起 草委员会”行使起草职责,而不要将这个涉及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利益的 立法起草工作,单独地交给卫生部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去执行,以避免使这个法 蜕变成卫生部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部门法”,或卫生部与其它政府部门会签 形成的“部门联盟法”,尤其还要避免将这个法立成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私下协商 形成的“同仁法”或“长官意志法”。   2、将具有重大分歧的意见公开出来,组织公开的电视辩论和报刊讨论,以 征求广大民众的立法意见。必要时,还可以对相关问题举行全民公决。   3、全国人大在提交这个法律草案进行讨论之前,如果单独地对这个法律草 案的某些表述做出了修改,应当就这样的修改向全体立法委员做出公开的说明, 并接受立法委员任何可能的质询。   4、仿照加拿大经过“三次御前宣读”才能通过一个法律的经验,建议我国 的这个传统医药法也履行类似的程序,来一个“三版定案”,甚至“五版定案”。   我们认为,只有按照这样多次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程序立出来的法,才可 以算得上是社会契约法,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执法者才有严格执法的底气。   七、关于我国传统医药法的基本框架   毋庸讳言,由于送审稿没有处理好政策和法律的关系,致使这个法律的基本 框架与我国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基本框架雷同。对此, 我们建议,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重新组织传统医药法的起草班子,明确以保护人 民健康为传统医药法立法的根本宗旨,按照专门的实体法模式,重新起草这个法 律。作为示范,我们试写了前两章(见附件)。我们试写的这两章,集中反映了 我们对这项立法的基本期待。   我们初步考虑,这个法律可以分下面几章来写:   第一章 总则。阐明制定本法律的基本依据、基本原则、管辖范围和几个重 要概念的法律界定。   第二章 行医管理。阐明传统医药工作者的行医资格、医疗职责和相应的权 益保证,并对其在行医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安全性、有效性、品质可靠性、易行性 和可承受性的基本原则,以及违背这些原则所可能面临的惩罚,做出明确的规定。   第三章 保健管理。通常情况下的保健分为初级保健和高级保健。初级保健 属于“无病”状况下的保健。高级保健属于“病重”状况下的保健。传统医药如 果要参与这些保健,应该遵守国际通行的“无伤害原则”。我国的传统医药法应 该就如何执行这个原则做出明确的规定。   第四章 药品管理。本章应该严格定义“药品”概念,并对药品的安全性、 有效性和品质检测,药品的生产、加工、入市、退市、销毁,药品的毒理分析, 毒副作用报告制度,用药安全监测制度和预警制度,等等,做出相关的法律规定。   第五章 健康宣告管理。依据谁给出的健康宣告由谁负责的原则,就医疗广 告、医药产品标签以及任何可能涉及公民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利益的各种宣告, 做出相关的规定。本章应当明确地向我国全体公民传达这样一个意思:医药里边 的吹牛撒谎有可能面临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   第六章 行业自律。 建议在我国引入传统医药的行业自律机制,并以法规的 形式将它们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确认下来。   第七章 政府的职能。必须明确,行业自律不能代替政府监管。本法律除鼓 励传统医药实行行业自律之外,还应当明确赋予政府的监管职权。政府如果监管 失职,民众有权提起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诉讼,直至对相关责任人和行政首长 提出弹劾和罢免的请求。   第八章 医患关系。本章应当就医患之间的法律责任、基本权益和法律义务, 做出相关的规定,使医者和患者均有法可依。   第九章 附则。就传统医药法的生效、解释、修改、废止等权限,做出相关 的规定。   本建议起草人及联署人名单   本建议起草人:   张功耀 中南大学教授   本建议联署人(共七人):   冯世良 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主任,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 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   祖述宪 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退休教授   王子彦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安希孟 山西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   丁长青 河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张善信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退休教授   王新军 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XYS20120627) ◇◇新语丝(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
2045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杨振宁:中国教育缺乏“渗透”型学法
sjh6896 2012-6-30 09:33
杨振宁:中国教育缺乏“渗透”型学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传统教育哲学有其合理之处,但并不适用于每个时代。事实上,很多知识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在不断地实践和失败中,不知不觉学会的。我更愿意称这种方法为“渗透”型学法,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不喜欢的,却是非常必要的。 ■本报记者 陈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出自《论语》中的经典论述,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中对于学习态度的经典论述。但在4月17日,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名家论坛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对此却提出了反思。 见解不对不要紧 当天,杨振宁以《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为题,向到场师生讲述了他几十年的求学与研究生涯。在演讲中,杨振宁提到,1946年初他进入芝加哥大学,成为该校物理系的博士生。而在芝加哥大学的经历让他对中西方的教育产生了反思。 “芝加哥大学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其中我接触比较多的便是爱德华·特勒教授。”杨振宁说,特勒后因发现氢弹的制造原理被称为”氢弹之父”。而在他看来,特勒在研究物理学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有许多直觉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一定都是对的,甚至恐怕90%是错的。不过每次和别人交谈时,他从不怕他讲的见解可能是错的,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杨振宁表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表述,要求学习者在发表言论之前,必须明确区分知道的事情和不知道的事情,要想得清清楚楚,这才是真正学习。这种传统教育哲学有其合理之处,但并不适用于每个时代。“事实上,很多知识不是这么学的。比如幼儿学习说话,这一过程就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在不断地实践和失败中,不知不觉学会的。我更愿意称这种方法为‘渗透’型学法,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不喜欢的,却是非常必要的。” 杨振宁强调,即使是在当今,中西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学的影响依然明显。“西方教育从不教学生‘知之为知之’,而是允许学生在‘乱七八糟’的胡思乱想中学会知识。和我共事的西方学者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在讨论的时候没有把问题想得很清楚的习惯,但这没有阻止他们做出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一现象值得反思。” 要有骨头,还要有血肉 在赴芝加哥大学求学之前,杨振宁在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比较芝加哥大学与西南联大的不同时,杨振宁说,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他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推演法:即由理论原理推演到物理现象。而在芝加哥大学则正好相反:从新的现象开始,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归纳理论。 “如果和既有理论相符合,固然很好;如果不符合,就代表着固有理论存在错误,需要修改。这更是一件‘好事’。”杨振宁说,渐渐地,他了解到了这种方法的好处:归纳法的起点是物理现象。从这个方向出现,不易陷入形式化的泥坑。 回想起在芝加哥大学的求学经历,杨振宁坦言自己学到的不仅有一般书本上的知识,尤其重要的是方法与方向。通过当时芝加哥大学研究的气氛,他接触到最可能有发展的研究方向。“我常常想,我是很幸运的。在联大我有了一个扎实的根基,学了推演法。到了芝加哥受到新的启发,学了归纳法。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两个地方的教育都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他说。 1971年,杨振宁在考察了多所国内大学后,曾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国内的大学所教的课程往往是非常深的。有所谓“四大力学”。每一个大学物理系的学生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念这四门很深的理论课。“四大力学”是不是重要的呢?当然是重要的。没有人能否认“四大力学”是物理学的骨干。不过,物理学不单只是骨干。只有骨干的物理学是一个骷髅,不是活的。物理学需要有骨头,还需要有血、有肉。有骨头又有血肉的物理学,才是活的物理学。 “物理学的学习不但需要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对于几十年前我所提出的这一问题,目前在国内大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要改变现状,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杨振宁说。 原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4/263195.shtm
1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世界武术节
uvard 2012-6-28 23:09
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drCpsDdXlY/
个人分类: 转载|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一位友人的通信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2-6-26 15:44
谢谢您浏览阅读我的博客。 有时真的觉得进行这些辩论很没有意义,首先,把想法变成文字,就要花很多时间,再者,明知这些辩论不会有结果,辩它干什么呢?再者,经常招致人身攻击,不过,可以理解的是,谁叫你动人家的金饭碗? 纠正一下,我说的是“中医学不是科学”,而不是“中医不科学”。科学这个词语在中国已经变得没有内涵了,所以,它的外延无穷大,到处可见科学,但谁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我这里讲的科学是指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学科的集合。 如果不界定科学这个范畴,不区分科学和非科学,辩论就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我们遇到的经常是,“能说得清吗?”由于说不清,我们就不说了,任其模模糊糊下去。可能这是中国人逻辑思维训练欠缺的缘故。基于感性认识,基于形象,表象的认识,没有什么问题,都懂得识别马和牛。但是,基于理性认识,基于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就不擅长,例如,区别科学和哲学,就争论纷纷,更罔谈进行有效的判断、基于有效形式和规则的推理。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族群缺乏共同遵守的思维准则,加上缺乏较真精神,以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很难得到共识,于是,你看看,有多少全世界接受的知识是我们创立的? 我们学习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现代医学,都是来自西方,虽然科学不分东西方,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创立的知识不多。 谈到中国传统医学,我能听到看到,包括您信中说的的这些,都耳熟能详了。作为哲学,它一点都没错,可也一点都没用。 针灸止痛、开窍、治瘫有大量案例,并非真实。以针灸麻醉为例,您的经历和我一样,肯定有上个世纪70年代的情形,多么有名,还拍成电影,为了政治,轰动一时,现在呢?哪个医院用针灸麻醉来动手术? “虽然中医的经络没有被现代解剖学观察到,但没有看到不等于不存在。”也是常见的话,这话有多大的意义呢?是不是经络躲在某个旮旯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发现,是找到未知的事物,而不是已知的事物。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成为世人对西医总体认识。”这里的西医应该是现代医学,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已经退化到不能区别西方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了。这些妖魔化现代医学的话在中国是得到普遍认可。可现代医学来到世间(不单单中国),仅仅疫苗的应用,就消灭了多少疾病?免疫预防,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吗? “中医的“辩证施治”就有外病内治、冬病夏治、针灸推拿等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这些方法的效果验证了没有?用什么方法验证?这都是必须严格对待的问题,可我们,患者的感受,利益相关的专家的证言,就成了验证的证据。 中药亦复如是。 不管怎么说,科学来到世间,科学带来的技术,使人类的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我们的生活,一刻离不开科学。对科学的贡献,我们微乎其微。希望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几本古籍,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幻想而已。 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没有诺奖获得者,没有科学大师,院士胡乱推理,是很自然的事。神仙奇迹、生吃泥鳅、绿豆汤、任督二脉、等等,层出不穷。在海峰里,能看到一个学者吗?一群工匠而已,包括我自己。 真的没有功夫码这些文字,就此打住。
3029 次阅读|21 个评论
被歪曲了的传统——端午节后说端午
热度 43 fdc1947 2012-6-24 09:21
【博主按】 端午来临,看到科学网上不少关于端午的文章,写的都是屈原,仿佛端午就是屈原节似的。为此,写了一篇关于端午传统的文章,照我的写作速度,端午日是发不出去了,故名之曰端午节后说端午。 被歪曲了的传统——端午节后说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成了法定假日。提起端午节,大家说起的最多的是屈原、粽子和龙舟。 近日看《吴郡岁华纪丽》,这是一本写风土习俗的书籍,写于清道光年间。虽然说该书主要写的是苏州的风土习俗,但是作者旁征博引,说了许多各地大同小异的古代习俗。因为端午节来临,着重看了关于端午习俗。深深感到时势变迁,现在说的传统实际上并非真正的传统。也就是说,现在许多人对于端午的理解,与古人相差实在太大,早就偏离了真正的传统。 《吴郡岁华纪丽》中涉及端午的段落有十五节,这十五节的标题和大致内容是: 1. 修善月斋 主要内容:五月为恶月,或忌月或毒月。人们在此月斋戒。 2. 进长命缕 主要内容:妇人于五日进长命缕,或给小儿系长寿索。避兵厌鬼,不染瘟疫。 3. 贴天师符 主要内容:贴道院所贻天师符或五色桃印彩符,图画姜子牙、财神之类。 4. 悬钟馗像 主要内容:五月为毒月,悬钟馗或关帝或雷部诸神画像以镇宅。 5. 端五 主要内容:端,初也。端午应为端五。端五节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花草,妇女簪榴花、艾叶,药肆贻苍耳、白术、大黄、雄黄等与老顾客,人家各具宴会,百工停业,欢宴赏节。 6. 角黍 主要内容:角黍即粽子,以像阴阳包裹。以祭屈原。 7. 黄鱼市 主要内容:以新上市黄鱼祭祀先人。 8. 雄黄酒 主要内容:以雄黄末、菖蒲和酒以饮,以余酒涂小儿额、胸、手足心,余酒洒门窗墙壁间。 9. 蒲剑艾旗 主要内容:悬蒲剑艾旗,副以桃梗蒜头。 10. 钗符健人 主要内容:以彩绢与金属丝制各种花草、毒虫蛇虎杂以幡幢宝盖以为钗符,闺人簪于髻鬟。 11. 采百草蟾酥合药 主要内容:五日,药肆收蟾酥、蛇虺、蜈蚣入药。 12. 端午女红节物 主要内容:妇人绣极小荷囊,盛雄黄;以彩线缠铜钱;编钱为虎头形;结丝网装独头蒜;这些都可相互馈赠,或悬小儿胸前。 13. 五毒符 主要内容:尼姑庵剪彩笺状如蟾蜍、蜥蜴、蜘蛛、蛇、蚿,赠各户贴门楣。 14. 避瘟丹蚊烟 主要内容:药肆制避瘟丹,益以苍术、白芷、大黄等,投炉中,熏衣物。避瘟,去暑湿。 15. 山塘竞渡 主要内容:赛龙舟盛况。认为吴越之俗系祭祀伍子胥,楚俗为祭祀屈原。 由书可见,这 15 项习俗中与屈原相关的最多不过一项半。这就是古人对端午的认识(实际上近二百年前的这本书上所述与更古一些的风俗差别不大)。这与现代大多数大陆人们对端午的认识大相径庭。 这是什么原因?这种变化是怎样引起的 ? 最大的变化起自 1950 年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从现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看来,这 15 项传统习俗绝大多数均属“封建迷信活动”,是“与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格格不入”的,应该加以“批判”,“移风易俗”。能够“批判继承”的,最好的便是关于屈原的那一项半。 因为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学习屈原可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项是可以保留的。划龙舟也是纪念屈原,而且“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也应当保留,但是,关于祭祀伍子胥那一半就不要再提了。 门口放艾蒿什么的倒没有什么关系,与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也还相关。 于是,在新中国的宣传中,端午的意义仅仅就是与屈原相关,甚至杜撰出端午节源自纪念屈原的传说并反复宣传。年复一年,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也就知道端午就是屈原节,“诗人节”,多么浪漫!可普通人们的活动只剩下吃粽子和在门边上挂上几根艾蒿。直至如今,网上各位精英所论述的端午也只剩下屈原的品格。 实际上,传统节日留给人们的往往就是看起来的“封建迷信”。但这就是传统,传统就是这样的。这种“封建迷信活动”是古人为了在自然界取得较好的生存空间,赢得幸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以及健康身体而做出的努力。 拿端午来说,五月的天气已经进入盛夏(所谓仲夏之月),又炎热又潮湿,看得见的蜈蚣、蝎子、蛇、苍蝇、蚊子,以及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我想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瘴气邪气一类的东西)大量繁殖,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在这个意义上称五月为恶月、毒月就是理所当然的。人们采取可能的一切措施,安全度夏。这种意义远远大于纪念个把爱国诗人,许多措施也一定远远早于人们纪念屈原或伍子胥。 为了物质的和精神的健康、快乐,而作出不懈的努力,这才是我们传统的意义。虽然它看上去有许多“封建迷信”,但这才是真正的传统。企图把传统纳入今天的政治目的,是一种短视行为,也是对传统的不尊重。 人类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千百年,我们需要尊重我们的传统。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1554 次阅读|90 个评论
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民为本?
热度 4 liwei999 2012-6-18 20:00
中国文化究竟是 以 人 为 本 还是 以 民 为 本 ? 一字之差,相距甚远也!人是单数,民是复数。民中有人, 但往往不见人,所谓见林不见木。人众为民, 但人的利益与民的利益往往不一致,与官的利益更是大相径庭。 所谓大写的人,是现代文明彰显的概念, 在蒙昧时代和前启蒙主义时代(中世纪),无论中外,“人” 是难以为本 的。 前几日发文和录像,由马老师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总结谈起, 提到马老师总结“ 以 人为 本 ”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之一, 马上引起了老友 的关于中华文化的大讨论。 虽然文化大讨论在文人墨客和公知沙龙中大概议论了不知多少回合了 ,我 以为 记录下现时的讨论还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现在的讨论涉及到时代的变迁,世界大势的演化, 以 及中外的场地差异,有了新的角度和视野。 斯坦福中文学校马立平校长在毕业典礼的讲话里强调中华传统文化 (780 字) -立委 06/11 17:34 (282294) 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 以 人为 本 ..............",反了吧? 没说反。应该是名不副实。 以 官为 本 ,君君臣臣才是现实。 (409 字) -立委 06/11 20:07 (282325) 日期: 06/11/2012 20:07:43 可是传统文化中确实两种说法都有, 譬如: 民为上,(皇帝老爷和社稷次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是官逼民反,造反有理。 民为本在中土有深长的思想积淀,无论正统还是在野,包括起义军,也包括中共上台前和后,一切为民都是响当当的从来都是政治正确的口号。彭德怀当年就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烤白薯。 曰: 以 人为 本 ,不是中国的传统价值,你整反了。 你举的例子都是民和官的关系,无论谁在上还 是下,仍然是官民关系,父子关系,都是社会关系,强调团体利益。 以 人为 本 ,强调的是个人价值,state and quality of being an individual, being self expressive, independent. 后者是西方文化的传统价值。 眼下中土大力提倡“ 以 人为 本 ”,其实准确的表达应该是“ 以 民为 本 ”, 符合传统文化和当下国家利益 人多指个体,而民则是多指群体。“ 以 人为 本 ”是说个人主义,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2/2012 00:19:50 “ 以 民为 本 ”则是说集体主义。“ 以 人为 本 ”的潜台词是说法律 、制度等都要考虑人的感受,“ 以 民为 本 ” 的潜台词是说当官的要想着老百姓。 人的社会实际上是三个要素:老百姓、当官的和制度。这三个“ 角色”凑成了一个人生舞台。一般人往往只是想到了二, 其实现实当中的事情往往是三。只知道二,坐地就是傻子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我怀疑马老师提出“ 以 人为 本 ” 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政府改革派提出这个口号 作者: 立委 (*) 日期: 06/12/2012 11:06:37 有某种共通的因素。就好比古而有之的“假托圣言”,“为尊者(为咱中华) 讳”。不应在字面上较真。 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场看,强调个人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传统,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也很难排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 确实有人提出过类似的口号和主张,但是 以 人文 本 从来不是主流, 没有世代传承。倒是 以 民为 本 具有深厚的 legacy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 人权和自由越来越成为普世价值的标杆。甚至中国政府、 甚至国际上臭名昭著的一些独裁政府, 都不得不至少在口头上表示赞成人权和个人自由, 至少在受到人权指责时不得不竭力自我辨污。在这样的情势下, 国粹主义者必然会声称个人自由和人权是中国古而有之的,以 避免自己的尴尬,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政治的尴尬。 民粹主义的思维定势是,一切“好”的现代(西方) 文明的物件和思想都可以 在古老的中国发现源头, 谁也别与中国争发明权和IP(什么东西中国没有过呢,说有易、 说无难呢)。而政府中的民主派、自由派和改革派( 赵紫阳温家宝这样的中共领袖) 也会借这类披着中国成语外衣的西方个人主义口号, 来渐行自由主义,以 促成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和平演变。 在海外侨界的马老师自然也不例外, 她一定会与政府自由派有同样的想法。 即便中国文化没有这个这个 以 人为 本 的基因和现场, 也因为它与世界文明准则的吻合,而欲宣传之、推广之。 这对在美国西方文化和文明熏陶下长大的华裔孩子, 提高他们的族裔自豪感,减少民族耻辱感(原罪),有很大的好处: wow,原来自由和人权在中国文化早已有之啊。 孔孟之道和传统文化确实有很多糟粕, 所以 五四新文化运动要打倒孔家店也是历史的必然,矫枉必须过正。 但是,时过境迁,现在在海外, 华侨回看中国文化就有完全不同的角度和感受,远香近臭,“ 看上去很美”,加上自己华裔背景的 association,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褒扬它, 哪怕曲解也要吹捧它,宣传它。 斯坦福教育学博士出身的马老师 总结中国文化非常认真,认真到有些迂腐的程度。 他要用中文教学把传统文化通俗化,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效果也并不总理想,譬如,她强调多年的16字箴言,也考过多次, 结果孩子们真正铭记在心的还是少数。 象厚德载物这样诘屈聱牙的古训是很难灌输的,但她还一直在坚持。 马老师经过很多曲折,进入斯坦福, 现在打拼出自己的天下,是一个有智慧也懂得结合实际的实干家。 我非常尊重她。 Having said that,我还会建议马老师考虑把 “ 以 人为 本 ” 修改成 “ 以 民为 本 ”,不要偏离中国文化的现场太远。至 于政治家的假托圣言,高举 以 人文 本 的大旗,我是赞赏的, 因为那是政治智慧,可以 不拘小节。而且也符合浩浩荡荡顺昌逆亡,源之西方文明的世界大势。 马校长如是说 日期: 06/12/2012 15:35:54 立委: 你好!附上《中华文化巡礼》中《写给教师》篇,其中第二段解释为什么要用这十六个字来贯 穿整本教材的内容。另外也附上《巡礼 前言》供参考。 我编教材的过程基本上是:1)先定一个目标;2)然后在教学中对这个目标进行调整(此阶段常常是“做减法”);3)确定比较可行的目标(此目标往往略微高出教师、学生的水平一点);4)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达到经调整后的目标。 《巡礼》处在最后阶段。目前学生依然是对课本里介绍的具体内容比较感兴趣,如何进一步引导他们体会这些内容后面的精神,还需要我和老师们的努力,尤其是我如何把设计的构思"deliver"给教师。但是我相信这个过程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前面几段教材都是这么“磨”出来的。 我个人理解,张岱年先生提出“以人为本”,多少是和西方文化中“神高于人”的精神形成对照。这一点,教材里不宜展开,但是,在比较具体的层面上,比如中医、比如中国传统节日和健康的关系等,作了一点铺垫,学生可以多少感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人”的关注。 写给教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巡礼》通过“中国人的祖先”、“中华大地和中国人”、“传统节日”、“先哲和典籍”、“传统艺术”、“中医”、“生活和娱乐”、“中国与世界”等八个单元的 25 篇课文和 29 篇阅读材料,涵盖 50 多个专题,来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博大。然而 “博大”离不开“精深”。离开了对“精深”的体会,丰富的题材反而可能让学生感到杂乱无章,不得要领。 那么,究竟什么是“博大”后面的“精深”——究竟什么是在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呢?哲学家们从不同的侧面做过各种不同的阐述。我们拟从中选取既中肯全面,又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作为这本教材的支撑。经过比较,决定以张岱年先生(1909-2004)晚年提出的,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精神的四个基本观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以和为贵”作为主体框架,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自强不息”取代“刚健有为”。 本教材每一个单元和每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课本都会提醒学生思考和讨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及“以和为贵”这四个观念在该单元或该学期内容里有哪些体现,以期层层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另外,由于我们的学生是生活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祖先的中华文化和当下身处其中的海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关怀。教材第一课《前言》里写道:“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随着教学的展开,课本也将一再提醒学生对这句话作进一步的思考。 所以她的所谓以人为本是说中国的无神论传统 作者: 立委 (*) 日期: 06/12/2012 15:44:18 从这个角度,确实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的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却没有形成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国教,这是一 个异数。孔孟之道,是敬鬼神而远之,讲究修身养性,相当地世俗。 我原以为以人为本是讲的个人自由和人权,是张扬个性,保障少数派和个人的权益。这个角度只能是西方文明结晶,而绝不是中国文化传统。 马校长来函,所谓中华传统的以人为本 与人权自由不搭界,是相对于西方传统中的以神为本,以人为本等16个大字是从 张岱年的总结而来。而 张岱年是 从人神的比照来谈的。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249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谢旭人: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
whyhoo 2012-6-18 18:50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谢旭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 引 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财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和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是新时期财政人的精神需要。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要求。几十年来,一代代财政人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保障和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而厚重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对于进一步推动财政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推进为民、务实、清廉财政机关建设,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继承和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是开创新形势下财政工作新局面的客观需要。财政工作迫切需要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工作宗旨,强化财政优良传统作风,明确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境界,增强敬业精神,为“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是加强财政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作风建设意义重大,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要求通过深入发掘、整理、弘扬鲜明体现财政机关、财政工作的优良传统作风,以过去一代代财政干部流传下来的好传统好作风,来克服那些消极的、不健康的风气,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 要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财政优良传统作风的内涵和精髓。财政系统的优良传统作风,是一代代财政工作者在一言一行、一时一事中,不断实践、积淀、升华形成的,是财政改革发展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今天的财政人应充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财政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添薪加柴”,进一步丰富财政优良传统,为财政优良传统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财政优良传统作风,体现在日积月累、甘于奉献的工作意识和职业操守上。财政工作联系面广、涉及领域众多,多年来,财政工作者兢兢业业,苦干实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踏实细致的作风来对待工作,潜下心来刻苦学习,沉下身子勤奋实践。“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就必须甘守淡泊,默默奉献,积极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细微之处入手,在日积月累中铸造新的伟业。 财政优良传统作风,体现在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工作方法和理念上。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财政优良传统作风的精髓所在。财政工作要求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党性原则,从国家利益出发,抛却私心杂念,敢于实事求是地反映真实情况,有喜报喜、有忧报忧,讲究科学,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这一优良传统必须坚定地传承下去。同时,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品格,在财政工作中起着战胜困难、砥砺意志的重要作用,一代代财政人正是用艰苦奋斗的创业实践书写了财政事业的辉煌,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的思想自觉保持着奋发向上的工作状态。在新时期推动财政事业科学发展,更需要全体财政干部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艰苦奋斗品格。 财政优良传统作风,体现在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财政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工具,“为国理财,为民服务”诠释了财政工作的目标,也是财政优良传统精神的基石。财政人必须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公私分明、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要以继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财政优良传统作风是财政文化的精髓,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文化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为民、务实、清廉财政机关建设,鼓舞和激励干部职工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财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本文为谢旭人部长为《财政文学》第三期所作卷首语》 原文见 http://jgdw.mof.gov.cn/zhengwuxinxi/zhigongzhijia/201206/t20120614_659617.html 附件下载:
个人分类: 经济|1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的中西医理论对比
热度 2 huaxia2011 2012-6-18 14:45
反中医人士喜欢以“西方早就废除他们的传统医学”为由,来说明中国也应该废除中医的合理性。我想说的是现代医学是看中疗效的,至于疗法的出身、户口、流传了多少年这都无关紧要。中国的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现代科研人士更应该善加利用。有人说 《希波克拉底文集》比《本草纲目》多了3000多页,因此传统的西方医学就比中医更“优秀”。这难免有点搞笑和语无伦次。我就简单的说明一下传统的西方医学和中医学有什么不同。中西医其实从生下来就不一样。东西方文化注定是两个体系。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 1 四元素倡导分析构成 ... 3 五行注重关系的和谐 ... 4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 4 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 验 ... 6 四体液纵容放血 两 千年 ... 8 从西医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就进行了许多“求大同存小异”的汇通工作,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许多努力,都是为了求同存异,甚至是希望走统一的新医学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有成绩,也有曲折,两者还是难于融合,需要进一步沟通。近些年提出“保持中医特色”,也就是在保持中医自主地位的情况下,回望西医,看看中医与西医“同在何处”、“异在哪里”,如何使两者有机配合,以便构成我国卫生体制的“一体两翼”。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过去认为,西医起源虽早,但在文艺复兴之后,改弦更辄走了与传统决裂的道路,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近代医学虽然与古代西医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思想根源与方法论上,古代西医与现代西医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历史演进的渐变过程,而不是横空出世的突然变化。西医更新的是“科学知识”,而不是其思想方法。 希波克拉底 ( Hippocrates, 约公元前 460- 前 377 )与 他身后的 盖伦 (Calen 公元 129-199 年 ) 都重视解剖与实证研究,只是在历史条件的限制下,不得已做了许多大胆的猜想。 希波克拉底在《古代医学论》里说:“我们必须坚信,每一种病症都是由一种特殊的东西引起,当这种东西转化为其他结合物时,病症便消失了。”“我们必须知道,疼痛是什么,为什么会疼痛,以及人体的何种构成受到损伤。”“我希望,这种精确的真相在一切举例中显示出来。”“我认为,了解什么病是因功能而生,什么病是因结构而生,也是必要的。我所说的‘功能’大致是指体液的强度和力度,而‘结构’是指人体内待发现的形态,其中有空的、凹的、渐宽的、渐窄的,有的是膨隆的,有的是圆而硬的,有的是宽而悬吊的,有的是平展的,有的是长的,有质地紧密的,有质地松散而多肉的,有似海面多孔的。那么,哪一种结构最有利于从人体其他部位吸取体液并吸住它们呢?是中空而膨大的、圆而硬的,还是渐渐凹陷的?我主张最适宜的构造是宽广、中空而且渐细的。人们应该知道这一完全不封闭的东西能看到。 ” 从上述引文之中,我们不难看到希波克拉底是很重视结构问题的,为将来的生理病理解剖研究奠定了基础,与此后 盖伦 (Calen 公元 129-199 年 ) 写作《论解剖过程》、《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两书,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上研究生理功能,在方法论上是完全一致的;与此后在文艺复兴时期崛起的实证医学,也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时代的限制,技术方法的制约,希波克拉底和盖伦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当然,其中的错误也是随处可见,现在看来已经粗疏不堪,必须予以废除。如希氏说:“海绵状多孔的器官如脾脏、肺和乳房,随时准备吸干紧挨它们的东西”,“肝脏紧密而宽大,当肠胀气增加,受阻而变的较硬时,就会持续猛烈地对抗气机。但肝脏抵抗而不退让。 ” 希氏说:“人通过口鼻吸入的气,先进入脑,而后大部分进入腹中,一部分进入肺和血管。由血管通道,空气靠这些器官布散全身各部。进入肚子的那一部分空气将肚子变凉,但没有更多的用途;而进入肺和血管的空气是有用的。当空气进入脑和体腔时,人便清醒,肢体便运动。故血管被黏液阻断,空气不能源源通过时,患者便出现不语和无知觉。”“空气在小血管内变凉,而后再由这些管道呼出。因为呼吸不能停下来,总是吸入、呼出地运动。任何部位一旦因故停止了呼吸,便会发生瘫痪。”“黏液质的父母,生下黏液质的孩子;胆液质的父母,生下胆液质的孩子;痨病的父母,生下痨病的孩子;坏脾气的父母,生下怀脾气的孩子。”“总之,患者的一切症状都是由于性冷的黏液流进血管,使热血变凉而停滞。 ” 现在看来,希波克拉底对人疾病成因的解释并不正确,但他提出的气质类型的名称及划分,却一直沿用至今。那时,尸体解剖为宗教与习俗所禁止,希波克拉底勇敢地冲破禁令,秘密进行了人体解剖,获得了许多关于人体结构的知识。在他最著名的外科著作《头颅创伤》中,详细描绘了头颅损伤和裂缝等病例,提出了施行手术的方法。其中关于手术的记载非常精细,所用语言也非常确切,足以证明这是他亲身实践的经验总结。 中医自扁鹊和《黄帝内经》奠基以来,以及开创临床医学的张仲景,追求的都是在不解剖的生态条件下“尽见五脏症结”,依据的都是古人关于气、阴阳、五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理论推求,几千年来只有不断完善的演进,也没有改弦更辄的革命性变化。 从学科奠基的年代看,中医与西医十分接近;而在地域上,在思维方式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尽管古代西医也有四元素学说、四体液学说、冷热干湿,好象西医也与中医一样擅长理论推求,不重实证解剖。其实不然,土水气火,虽然与土水风火字面上十分接近,好象只差一个金,但是其用意却是完全不同的。 中医与西医碰在一起,完全是人类活动促进了交流而引起的后果。到目前为止,它们之间的交融与渗透,没有能够完全同化吸纳对方,却依然沿着其固有的惯性,双轨制地向前飞奔、演化。 四元素倡导分析构成 从学术来源看,希氏的四体液学说来源于此前的 恩培多克( Empedocles of Agrigetum )的 四元素学说。 在古希腊曾经盛行过许多“元素学说”, 比如希腊神话说阿波罗每天驾马车载着太阳由东向西跑,但许多希腊哲学家,并不满意这种说法,他们试图以自然的道理来解释复杂的宇宙现象。 泰利斯( Thales of Miletus, 公元前 639 ~ 544 年)是希腊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由推理及观察认为:水可以结成固体,也会蒸发成气体而消失在空中,而且许多生物都在水中活动,它们也许就是由水产生的,所以,水必定是构成宇宙的本质。但泰利斯认为他的结论并非就是真理,并告诉学生:“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们要努力改进我的教导。”这正是希腊哲学迷人的地方:提出学说,接受批评和改进。 泰利斯教育出一位勇于批评的学生亚纳西曼( Anaximes )。亚纳西曼认为,人和动物都要呼吸空气才能活,而人死后肉体在空气中消失不见,只剩灵魂;火是稀薄的空气,水是浓缩的空气,水再浓缩就结冰,再浓缩就成石头。所以,空气才是构成自然的基本元素。另一些哲学家则以另一套推理,认为火才是自然的本质。 各种元素说被古希腊哲人提出讨论,于是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哲人兼医生恩培多克( Empedocles of Agrigetum 约公元前 495 ~前 435 年 )综合各家之说, 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关于宇宙本原的学说,把水、火、气综合在一起,再加上第四种元素 “ 土 ” ,作为 “ 万物之根 ” ,即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由实际观察,空气、水、火、土并不能互相转换,自然物质是由这四种元素,配以热、干、湿、冷等四种性质所组成的。 恩培多克勒告诉人们,观察生树枝在火炉中燃烧的情形,树枝在燃烧时发热,喷出火焰,证明在它的里面含有“火”;烟囱顶部逸出烟雾证明它里面含有“气”;燃烧着的生树枝两端会鼓泡并嘶嘶作响,这就是“水”;灰烬具有重量、不可再燃烧性和干燥性,它被命名为“土”。将世界上所有的物体用燃烧方法进行分析,都会从中解析到这四种“元素”。因此,他认为自然界是由土、水、气、火四元素构成的,这种观点就被认为是得到了普遍性的证明。 恩培多克将它推论到医学,认为人体也有相关的四种体液与这四元素和四性质互相配合,可以说是“四体液说”的雏形。 他认为,从这四种元素中产生出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存在的东西:树木、男人、女人、兽类、鸟类、鱼类和神灵。 这四种元素本身不变,在万物中存在着,它们按不同的比例互相混合而形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例如:肌肉由四种元素等量混合而成,神经由火和土与双倍的水混合而成等等。在这个时候,四种元素聚集而成一个存在物 ; 在另一个时候,这个存在物又分解为四种元素。宇宙万物处在这种结合和分解的不断变化之中。他试图以此解决事物的 “ 一 ” 和 “ 多 ” 即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问题,解决 “ 变 ” 和 “ 不变 ” 的矛盾。这比先辈们的思想前进了一步。 很显然,四元素学说属于构成论,倾向于具体结构,容易走向实证和解剖;中医的五行学说属于关系论,容易说明事物之间动态变化的复杂关系,而不是具体形质,所以不容易派生解剖实证的思想。 五行注重关系的和谐 五行的具体内容很简明,说的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关系。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所谓相生,就是五种要素之间,都有“我生者”和“生我者”。比如,土生金,是说大地矿脉里含有金属,经过冶炼就能产生金属;金生水,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凿井挖渠,开掘水源,所以叫金生水;水生木,是说草木的生长,都必须靠水的滋润,没有水,就不会有草木的生长;木生火,是说草木可以燃烧变成火,这是古人经常做的事情,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火生土,是说火热的阳光能够温暖土壤,使土壤充满生机,冬天的土地所以不能生长草木,就是因为没有火力,所以没有生机。 “我生者”是我的“子”,就好象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我者”是我的“母”,就好象是自己的母亲。五行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生我者的“母”,也都有我生者的“子”。五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一个生物圈,一个彼此依存的生态系统。五个要素因此都是“亲戚”,是一个充满爱的体系,是互相资助的关系。但是,世界万物不仅需要互相资助的“相生”,还需要“相克”,也就是互相克制、互相制约的力量,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体系。 所谓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比如,土克水,就是土壤的堤坝可以制约水的流向,所谓“水来土挡”就是这个道理;水克火,用水来灭火,现代人都知道,但是古人知道这个道理,也许要摸索很久;火克金,烈火把矿石里的金属冶炼出来,应当是在古人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逐渐发现的,当然,用火锻造金属制造各种器具、工具,更是伟大的创举;金克木,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可以收割农作物,可以造舟车、木器家具;木克土,是说草木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地疏松而不板结,成为生机昂然的土地。 五行之间,是人类劳动参与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那一个要素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影响其他几个要素,其他几个要素就要发生响应的变化,通过相克和相生的作用,以便恢复系统的平衡。 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五行之中的水火木土都可以是自然物质,金却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类劳动成果;五行之间的生和克,都必须有人类的劳动参与才能实现,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五行不能成立,也不能“行”起来。 考古学证实,在金属被冶炼出来之前,只能是石器时代,大量金属工具的出现,才是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恩培多克认为,空气、水、火、土是自然物质,由这四种元素配以热、干、湿、冷等四种性质组成万物。 毕达哥拉斯学派将四元素分别与干、冷、热、湿四特质配合成身体的四种体液,即血与热、湿相配,黄胆与热、干相配,痰与冷、湿相配,黑胆与冷、干相配。 这似乎与中医学所说的“天有五行化五气”一样,都是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出现的猜想和假说。其实不然,四元素是对于万物构成的分析猜想,而寒热温凉四性是对于一年四季自然气候的概括。 猜想的成分,可以人为地划定或者人为地判别是太过还是不足,带有极大的主观意志成分;而自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完全来自对于自然的观测,是地球运动与天体关系的真实写照,完全出于自然而不是主观猜想。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用四体液学说取代了恶魔说,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存在着明显的粗疏。他认为人体由土、气、火和水四种元素组成,而疾病则是由于四种体液失去平衡导致的。他在《体液论》中指出:“疾病因体液过盛或不足而形成,过盛或不足各有量的差异,故病与病不同。医疗旨在纠正偏差。偏差主要趋于头部和身体两侧。向下太过者,应诱导使之向上;向上太过者,应诱导使之向下,此为诱导疗法。洗净其上部或下部,使之干涸,不要封闭体内的渗出液,而要使之排泄干净,此为干燥疗法,亦称安抚疗法。体液失调会出现体液溢出流淌,比如臀部脓肿即如此排毒。它如疖肿、体液凝结、肿瘤、腹胀、停食、蠕虫、炎症或其他疾病,均因体液紊乱而生。” 他认为, 水有冷湿的特性,土则有干冷的特性。而外伤会流血,呕吐会吐黄胆汁,消化道出血会解黑便(也许就是黑胆汁),感冒就会流黏黏的鼻水。 由肝制造的血液,肺制造的粘液,胆囊制造的黄胆汁和脾制造的黑胆汁。治病就是要让体液恢复平衡,放血、导泻、催吐就是三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放血:将多余或不好的血放掉;泻吐:利用泻药或催吐药将不良体液排出来;节食:防止体内产生过多的体液;药物:黄瓜子性冷,可用来治疗血液过多的热病,如此等等。 他在《自然人性论》中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液和黑胆液,这些要素决定了人体的性质。人体由此而感到痛苦,由此而赢得健康。”“冬天人体的黏液增多,因为黏液是人体内最冷的部分,与冬天最相近。说明黏液最凉的一个证据是,如果你触摸一下黏液、胆液和血液,会发现黏液最凉。还有一点很明显,排出黑胆液时需要用力挤压,而外力挤压后运动的东西就变热。况且抛开这一切,由黏液本身的性质来推理,也说明它是最冷的。冬天,痰和鼻涕中充满了黏液,这一季节中许多肿胀发白,疾病一般呈黏液性。春天,体内的黏液仍很多,同时血液在增加。由于寒冷消退,风雨来临,血液随着阵雨和热相应增加。春天潮湿而温暖,一年中这一季节的状态与血液的性质最接近。” 医学理论是指导临床的,在四体液理论的指导下,就派生出来很多与之相应的禁食、放血与导泻的治疗方法。希氏说:“大多数发热因胆液引起”,又说“退热的速度取决于致病胆液的多少”。与此相反,身凉不发热“病情过重,因黑胆液所致。黑胆液是体内最粘的体液,承受禁食的时间最长。” 中医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把寒热温凉的四时气候与人体患病的特征相联系,表面上与四体液学说相似,实际上分别很大。中医强调的是阴阳平衡,主张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证候的寒热,不是具体体液的多少决定的,而是自身阴阳失去了平衡状态;恢复平衡,不是靠禁食和导泻,而是靠针刺、药物的辅助调节作用,理法方药皆以寒热温凉为基础,各个环节完整一体紧密配合。强调的是因势利导的温和调节,以病人自我恢复能力为本,而不是通过外力的强行干预。 希氏认为饮食会增加黏液,因此禁食;中医强调人与自然“升降出入”一刻不停,强调“纳谷为宝”,人绝胃气则亡,不可能禁食,更难推行放血,也没有血液随不同季节而增减的论述。 也就是说,中西医的差别,希氏只强调一个因素,中医强调矛盾的双方;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水火寒热的平衡,而不是“多出来一种体液”;中医认为寒热温凉的四时气候,也有阴阳的属性,是自然界的一种阴阳转化;人体内部出现的寒热温凉证候,也是可以转化的而不一定需要清除;中医还强调邪正斗争,主张扶正祛邪,而不是放血禁食。也就是在方法论上,中医有阴阳矛盾学说,强调关系的平衡,主张调节;希氏受构成论影响,重视某一因素,主张外力清除。希氏所说的干湿冷热,也注意到季节因素的影响,但是,并没有上升到普遍规律的阴阳辨证关系,只是零散的经验认识。阴阳学说作为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唯物辩证法,也不是轻松得来的简单知识。 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中医学也有自己的构成论,那就是“气一元论”。古人认为,气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宇宙万物都由气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宇宙之间无非一气。也就是,说气小,是它比基本粒子还小;说气大,是它可以冲满整个宇宙。这就是辨证的构成思想,而不是具体地指明某一具体物质,这是古人的聪明之处,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自然界里的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是有温度变化的。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出于日月星辰的旋转。因此,有太阳的时候,气温高;没有了太阳,气温就降低。春天的气温暖,夏天的气炎热,秋天的气凉爽,冬天的气寒冷,一直在变化不停。 中国古人很善于观察,也很善于总结。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四季的划分,而且,又把四季进一步细化, 5 天是一候, 3 候是一气,也就是 15 天一个节气, 6 气是一季(也叫时),把全年分成 24 个节气。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就重视建立日历,“授民以时”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职责,违背了农时,就无法取得人民的信任,政权就不牢固。 如何保证月亮十五圆,那可不是一般的学问。欧洲人不讲农历,只讲公历,所以,他们的月亮“随便圆”。 中国的农历所以重要, 24 节气降临的早与晚,不仅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系,中医认为与人体的疾病发生与否,发生什么病,都有密切的关系。 非常了不起的是,中国的农历很注重远期预测,在天气很热的时候,他们就想到了寒冬腊月,因此说:“夏至一阴生”。 夏至的时候,还没有数伏,正是酷热逐渐增长的时候,古人知道“重阳必阴”,因为日晷的影子已经到了最短的时刻,马上就要发生转化了,因此在夏至的时候,就发出来第一份阴气增长的预报:“夏至一阴生”。 冬至的时候,刚开始数九,天气最冷的时刻虽然还没有到来,然而,阳气已经萌动,日晷的影子已经达到了最长,此后必将一天一天地缩短,所以,又发出来一份阳气增长的预报:“冬至一阳生”。 古人靠着多年的客观观测,得出来阴气、阳气变化的规律。年复一年,屡试不爽。因此,他们坚信自己的主张。阴阳气的变化,出现在气温的变化之前,是万物变化的动力。 既然人是自然界自身发展而形成的,人体也要按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节律。当然,知道这种变化规律,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就能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否则,逆时而动,就有可能生病、短寿。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讲的就是人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密切关系。 人体出生之后,要靠自然物质的补充与营养。人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交换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状态,古人称之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的五气,就是风、火、湿、燥、寒;风火湿燥寒的五气,构成了四季自然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酸苦甘辛咸的五味,是一切食物的基本要素。 五气入鼻,藏在心肺;五味入口,先入肠胃。 五气、五味可以代表对人体有益的万物。 人的生存离不开五气与五味,离开了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因此说,古人对于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即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说,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生得自由,活得滋润。如果人不能顺应自然,不能从自然界不断获取物质,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古人把气看得很重要,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具体到身体的内部,气的内容进一步丰富起来,比如把人划分为有形的物质与无形的功能,叫做形与气的关系。一个人必须形和气相平衡,才是健康的。如果一个人太肥胖,一动就气短,没有力气,活动不灵便,中医就称之为“形盛气衰”;如果一个人过度消瘦,虽然力气不小,行动灵活,但是不丰满,甚至是皮包骨头,就叫做“气盛形衰”。 在气与形的关系之中,气为阳,形为阴。 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就可以因为它分布的部位不同、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名称,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 很多不了解中医的人,往往说阴阳是玄虚的,说那是算命先生的把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阴阳学说一点也不玄虚,它是古人对于自然界万事万物观察、总结之后,提出来的普遍规律。 古人怎么就认识了阴阳?其实并不复杂。 古人开始观察自然的时候,他体会最深的东西应当是什么呢? 首先应当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经过多年的体验之后,聪明的古人就会思考,对比强烈的白天和黑夜,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答案“很容易”地就浮现出来:是太阳的光照。因此,古人崇拜太阳。 古人另一个体会比较深切的感受是炎热与寒冷,是水与火。 炎热的夏天,经过缓慢而悠长的时日,不可逆转地转化为寒冷的冬季;寒冷的冬季,同样经过悠长而缓慢的变化,不可逆转地要到达夏天。这样的体验,一次一次地出现,不断积累,不断思索,就找出来规律。也就是说,寒暑冷暖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什么规律在支配着,或者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日月星辰的运动。 有了太阳,就有了光明,就有了温暖。背离了太阳,就会产生黑暗,就会有寒冷。 火与太阳一样,也有光明与温暖的属性,而且火还有向上,向外,轻盈易动的特性。水与火的性质相反,寒凉而且向下,沉静而质重。 古人有了用火的经验,也有了测量日晷观察寒暑变化的“实验”,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出现了。 经过千万年的观察、总结,古人逐渐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古人认为,凡是温暖、向上、向外、光明、活动、清虚的物质属性,都是属于阳的范畴;与阳恰成对比的就是阴,凡是寒冷、向下、向内、黑暗、静止、浑浊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阴的范畴。 比如,四季之中,春夏季节因为温暖暑热而属阳,秋冬季节由于寒凉清冷而属阴。 一天之中,白天因为光明温暖而属阳,夜晚由于黑暗寒凉而属阴。 因此,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也就是说“阴”与“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是划分、归类万物最高的纲领;是一切量变与质变的力量源泉;是万物产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宇宙之间鲜明的巨变与微小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这根本的原因就是阴阳。 为什么这样说呢? 《内经》说,天地的形成过程中,阳气积累就形成天,阴气积累就形成地。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停地变动,所以天的性质属于阳;地相对不动,所以地的性质属于阴。春天阳气逐渐强盛,万物复苏萌生,所以阳气主生;秋冬阴气逐渐加强,万物凋零,叶落归根,所以阴气主杀藏。 而且,阴阳之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阴阳。 比如,虽然春夏总体上属阳,但是春夏的每一天也有阴阳;一天中的阴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还可以划分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 比如,上午整体上属阳,而且是阳气逐渐增加的过程,所以是阳中之阳;下午虽然总体上属于阳,但是由于属于阳气在逐渐减少的过程,所以属于阳中之阴。 阴阳是不断变化的,不会总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 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是非常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方法。 阴与阳之间的互相转化,往往是阴消阳长,或者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而且,量变会逐渐积累为质变,古人称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比如,日出的时候,阳气逐渐增加,到了中午阳气达到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了傍晚转为阴。入夜的时候属于阴,而且阴气逐渐增加,到夜半的时候,阴气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黎明转为阳。这就是“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是一种规律。 因此,阴与阳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还要不断地相互消长、转化。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阴阳学说是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四时变化规律进行总结而提出来的,一点也不抽象难懂。只要你睁眼看世界,就离不开阴阳组成的万物。换句话说,万物都有阴阳的属性,一睁眼就见到了阴阳。 人体既然是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产物,也必然会有阴阳的属性。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根本问题就提了出来:“治病必求于本”。 本就是根,本就是基础。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人体的本是什么?《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也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必须建立在自然阴阳变化的基础上。 四体液纵容放血两千年 希波克拉底为了说明生理与病理现象,把四体液与四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水对应粘液,气对应黄胆汁,土对应黑胆汁,火对应血液。假设一种或多种体液过多会引起某些症状,便可解释所有的疾病。例如发烧和咽喉痛的人通常觉得喉咙发热、发干,而热与干澡是血液的属性,所以人有上述症状是因为血液过多,需要减少。因此,在恩培多克勒之后差不多 2000 年里,放血 —— 在静脉上开个口子任血液流出,或用水蛭吸血 —— 始终是一种重要医疗手段。 希氏在《流行病论》中说:“至于疟性热的特点,最值一提的是,存活者多有适时且量多的鼻衄,我未见过因此种鼻衄而丧命的病人。”“有些患者,也先有出血,后来发展为痢疾。比如,伊拉托的奴隶和米路斯就是在出血后转为痢疾,他们都痊愈了。再者,血液的量是很大的。”因为,血所具有的火热的特点,放血就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希氏在《营养论》第 36 条中说:“奶和血是多余的营养物。”第 44 条说:“血是液体又是固体。液体的血有好有坏,固体的血也有好有坏,万物的好坏都是相对的。” 他在《自然人性论》中说:“所以放血使腰背部止痛时,应在膝外、膝后或踝部切开。”“为制止腰部和睾丸的疼痛,应在膝后空虚处及踝内侧手术放血。” 希氏解释说:“大血管亦有很多分支进入腹内及人体内外其他部位,它们互相联接,内外交通,故放血时应顾及这一点。习惯上,练习切开放血,均尽可能避开易发生疼痛的地方,并收集血液。这样做作用产生得最慢,人们应该改变这种习惯,不在切开得地方收集血液。 ” 希氏在《体液论》中说:“用吐泻药,或相反疗法,使紊乱的体液调和,能阻止发病。结果,需要排出的体液,会由习惯通道朝与体液趋近的方向排出。评判排泄物,不看量多少,而看是否适度,以及病人是否能够支持。当时机成熟时,要减少病人的体液。若有必要,可使病人处于虚弱状态,直至医生认为达到目的。” 希波克拉底的这些论述,与中医学有着鲜明的不同。中医认为“血气者,人之神”,“血主濡之”,“目得血而能视,手得血而能握”,认为“血汗同源”,血液是人体最精华的部分,是正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维护,促其畅通,而不可能切开放血。血瘀者,可以通过刺络放血,促进血流顺畅,而不是借出血止痛、泻热,尤其是不可能起开放血,达到“使病者虚弱”的状态。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提到衄家、亡血家不可发汗,更是怕损伤人体的阴血。 放血疗法从罗马医生盖仑( Claudius Galen )那里得到了最强有力的推动。盖仑生活在恩培多克勒之后 600 年,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了后者提出的这一手段。他巨大的影响力持续了 1500 年之久,没给其它医疗体系留下一点机会。可惜得很,除血液之外的其它体液过多时,并没有可行的办法使之减少。泻药和催吐剂是用药物,利胆剂被用于促使胆汁流入肠部,不过最受重视的疗法总是放血。只要是发烧或病人有点儿脸红,或有任何其它被认为是血液过多引起的症状,放血都是不二法门。结果,成千累万的人死在医生手里,包括许多极度需要那点儿宝贵血液的人。在早期社会里,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症极为普遍,多数人最不需要的就是失血。第一次放血之后病人若无起色,医生便将此解释为血还放得不够多,于是病人又遭到放血。虽然医生尽了最大努力,病人还是死了,这自然是因为他病得太厉害。盖仑教导人们放血,而盖仑是不会错的。 放血疗法被滥用的程度,以及放血失控后的危害,可以从美国总统华盛顿的“医疗事故”窥见一斑。 1799 年 12 月 12 日, 68 岁的乔治 · 华盛顿冒着大雪骑马巡视其种植园,上午 10 点出门,到下午 3 点才回家。第二天,华盛顿感到喉咙疼痛,但仍然继续冒雪骑马外出。 14 日上午,华盛顿的病情加重,呼吸困难,便找来了管家,命他给自己放血治疗。华盛顿深信放血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疗法,自己曾经用它给他的黑奴们治好过多种疾病。华盛顿令管家给他放 8 盎司血,但根据医生后来的报告,管家实际放了 12 ~ 14 盎司的血( 1 盎司= 0.03 升)。与此同时,华盛顿也派人去叫他的私人医生,并请两位名医一起会诊。私人医生到达后,先后放了三次血,前两次各放 20 盎司,最后一次放了 40 盎司。两名名医稍后赶到,又给华盛顿放了 32 盎司的血。当天下午 4 点半,华盛顿呼吸越来越困难。晚上 10 点 10 分,华盛顿抬手给自己把了把脉,停止了呼吸。 当时的医生认为华盛顿死于咽喉和气管发炎。当代有医生认为他死于急性细菌性会厌炎导致的窒息。但严重失血无疑加速了其死亡。他共被放掉了 124 ~ 126 盎司即约 3.7 升血。华盛顿的体重约为 100 千克,一个人体内的血量与体重有关,为 70 毫升 / 千克,也即在半天之内,华盛顿体内的血被放掉了一半以上。 在中世纪的欧洲,放血疗法变得更加流行,成了几乎所有疾病的标准疗法。不过,医生虽然建议患者放血,却不屑于自己操刀,具体的操作由理发师来做。理发师成了最早的外科医生。从当时起沿用至今的理发标志 —— 红白条纹柱子 —— 其实就是个放血疗法的广告:红色代表血,白色代表止血带,柱子代表放血时病人握着的棍子。 希波克拉底也擅长外科手术,从他的文集关于外科的有关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学术特长,与中医学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中医自扁鹊以来,就推崇“治未病”,对于“以刀刺骨”的外科手术,对于“破皮解肌”治疗方法,始终不作为推崇的手段,也不认为是高明医生所值得自豪的。但是,物极必反,中医内科的丰富内容,使中医外科内科化,限制了中医外科的发展,也滞碍了中医关于人体结构的探索。 赵洪钧、武鹏翻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 1990 年 10 月第一版、 12-15 页。 赵洪钧、武鹏翻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 1990 年 10 月第一版、 15 赵洪钧、武鹏翻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 1990 年 10 月第一版、 115-117 赵洪钧、武鹏翻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 1990 年 10 月第一版、 222 赵洪钧、武鹏翻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 1990 年 10 月第一版、 230
6356 次阅读|17 个评论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个人言论
热度 4 rbhuang5907 2012-6-16 16:34
最近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送审稿),浏览的一下,有些话儿想说说。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涉及到医药的是宪法第21条,具体法条: “第21条 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 宪法规定的是“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并没有“中医药”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立法毫无宪法依据。 即使进行法律解释,把“我国传统医药”说成就是“中医药”,那么,根据宪法第21条,宪法把“现代医药”排在前,“我国传统医药”排在后面,谁重谁轻,一目了然。那么,有关医药的立法也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医药法》先立,毕竟它排在前面,或者,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法》,两者一起立。为什么单独优先立中医药法?谁回答这个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送审稿),“第一条 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本法。”在这个草案中立法依据都没有提到,可见草案撰稿者宪法意识淡薄。 也许,有人说因为要特别保护我国传统医药,那这个法律就应该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医药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送审稿),“第三条 国家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持和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这一条的“中西医并重”没有宪法依据,宪法第21条并没有“西医”的规定,既使进行法律解释,把“现代医药”解释成就是“西医药”,那么,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把现代医药放在前面,更重要,没有并重之说。此条违宪。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的规定有缺陷,除现代医药外,为什么只规定发展我国传统医学,如果有效的他国传统医学我们也可以发展啊。按此规定,如果有人发展有效的他国传统医药,就变成没有法律依据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送审稿),“第二条中医药是我国医学体系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然中医药是文化,在该法里中医药的文化属性如何体现,该法的执法主体是卫生部还是文化部? 张功耀 逐条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 http://zhgybk.blog.hexun.com/76819460_d.html
3472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医源远流长的动物保护传统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2-6-8 17:05
中医源远流长的动物保护传统
# 老蒋动保每日谈 #20120607 :中医源远流长的动物保护传统 與許多人的誤解正好相反,其實中醫在本質上是擁護動物保護的,唐朝偉大的中醫孫思邈先生就在《大醫精誠》中明確反對用動物入藥,他說, " 自古以來賢達的醫生為人治病,多用動物做藥方。雖說人比動物要珍貴,但是動物跟人一樣也是愛惜自己的生命的。損彼利己,所有物類都會認為是不可取的,何況是有智慧的人?殺生以求生,離生也就更遠。所以我現在的方子不用動物入藥,正是由於這個原因。 " 即使不得已 非 要用動物入藥,孫思邈也 建議 最好是利用自然死亡的各種動物 而不要殺害動物 。 原文如下: “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04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医商业革命:一个传统产业的觉醒时刻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2-6-8 11:03
 中医商业革命   一个传统产业的觉醒时刻   采访/刘扬 杨柳 张珂 编辑统筹/刘扬 石海芹 摄影/车庆久 王旭华   静谧的北大红楼对面,树荫下的正安堂有古朴的风格,却充盈着现代设计的质感。梁冬,这位曾经的凤凰卫视 (微博) 主持人、百度 (微博) 前高管,带着来自奔驰和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创立了这家中医堂。   这里的工作人员都穿着极富质感的长衫,厅堂有个玻璃窗顶,来这里看医生的人们,宁愿自带水杯,在这里多坐一会儿聊聊天,体味慢下来的感觉。   在国家图书馆对面的京朋会里,小桥流水,古诗画韵,创办者邱琳出身投资银行,如今却成为中医大师的入室弟子。   当下的时代,中医正在也势必经历一场变革。一群有识之士正在从各行各业投身中医。他们认为,“中医不只是医,而是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规律的理论体系,而且特别美”。   “现在,不缺有人把钱砸到中医身上,也不缺媒体的宣传,还差什么?差的是人。”出身中医世家的御源堂负责人徐文波,如此评价目前民营中医行业的发展态势。这位日本岩手医科大学访问研究员、科班出身的中医人才,对目前中医行业发展的顽疾深有感触。   中医行业多年来在这种怪圈中循环:年轻中医道行不够赚不到钱,越来越少有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中医诊所收益不好,没钱雇优秀的管理人才,没有好的管理人才,中医诊所更难良好运营。   梁冬、邱琳、李永明、涂志亮,这些中医外行人正在用跨界的思路,把中医和会所、养生机构建立链接;孔令谦以及徐文兵、徐文波兄妹正在以中医世家的扎实底蕴,传播和拓展中医所有可能的商业模式。   无论来自何种背景,至少他们的共识是,中医必须找到更多更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够将中医本身的智慧和能量发挥出来,也才能成就他们自己。    中医不革新不成活   周杰伦唱一首歌,让很多人都知道了《本草纲目》和几味药材,靠传统思路已经不能推动中医的发展了。   撰文/刘扬   姚遥恐怕是中医行业的第一个六西格玛黑带,这位曾经在惠普 (微博) 工作了十余年的IT精英,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从事中医行业的工作。   在当归中医学堂上过几节中医育儿课程后,姚遥开始对多年的工作产生了动摇,在忍痛告别多年一同奋战的同事们、花了数月说服自己的家人后,她开始了和当归学堂的发起人李永明一同艰苦创业的日子。后者同样是从IT行业转行的。   像姚遥、李永明这样的“跨界”人才,在几年间的中医行业已经屡见不鲜。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前凤凰卫视主持人、百度高管梁冬,他不仅自己投身中医,组建的创业团队也极尽“混搭”之能事:有在奔驰中国做了九年客户体验及经销商培训的经理、在西医院从业超过十年的公司骨干,更有精通药材的中药饮片行业某知名公司的高管。而从事投资银行多年的京朋汇(原三艾堂)创始人邱琳,则因中医给了她第二个儿子,也开始不遗余力地发展中医事业。   “现在,不缺有人把钱砸到中医身上,也不缺媒体的宣传,还差什么?差的是人。”出身中医世家的御源堂负责人徐文波如此评价目前民营中医行业的发展。这位日本岩手医科大学访问研究员、科班出身的中医人才,对目前中医行业发展的顽疾深有感触。中医行业多年来在这种怪圈中循环:年轻中医道行不够赚不到钱,越来越少有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中医诊所收益不好,没钱雇优秀的管理人才,没有好的管理人才,中医诊所更难良好运营。   同样出身中医世家的孔令谦,年轻时就是因为“坐不住”,赚不到钱,而选择弃医从商的。近几年,因为“只有从医才能看到爸爸的笑脸”,才再度投身中医行业。   这个时代,中医势必需要经历一场改革。多年来,我们用西医的体制发展医学,而中医这一传统的智慧却在这种体制下日渐式微。中医需要在职业属性、商业模式、传播模式,甚至技术上,进行一次全面的革新,才能符合这个时代对于中医这一古老智慧的要求。只有解决了中医的商业化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推动中医的发展。   “周杰伦唱一首歌,让许多人都知道了《本草纲目》和几味药材,靠传统思路已经不能推动中医的发展了。”徐文波说。她的哥哥、著名医师徐文兵,也在寻求多方面的探索,这是值得期待的。毕竟,他在企业和娱乐名人中有着很高的声誉,报名参加他课程的人,已经排到了明年。    被中医救过“命”的    来救中医的命   近年兴起的民营中医堂的创始人,除了中医世家出身外,多半是被中医救过“命”的外行人。   2009年,李永明感觉容易疲惫,晚上盗汗并且偶有胸闷的感觉,,但他当时去医院检查时,无论挂什么科,都被告知身体没问题,被称为亚健康。于是,他通过朋友找到中医名家徐文兵。徐说李永明算是病的不算轻了,满肚子都是结。经过徐文兵和罗大伦两位医师的调整,李永明不光肚子里的结没有了,连的腰围也小了两寸,但是体重却没有明显变化。   兆麟堂的韩洁也是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被老中医鲁兆麟的几味药下去,挽救了生命。从此,她当起了鲁老的跟班,并“弃商从医”开办了诊所。梁冬是体味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后,解决了自己的痛风问题。姚遥则是通过中医“拯救”了自己双胞胎儿子的健康。   “为什么一个说我没问题,一个说我病得很严重?”李永明被西医和中医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困惑了。于是,他看《黄帝内经》,看徐文兵等专家的各种书籍。看了很多中医的书之后,李永明突然意识到:中医不只是医,而是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规律的理论体系,而且特别美。李永明对中医的痴迷,一如他说这句话时脸上的陶醉。他当时想做与中医相关的事,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股中医热潮,在梁冬看来非常符合常理。“在中国古代,是个知识分子都学医,苏东坡、欧阳修、张之洞、李鸿章都是懂医的。”他告诉我们,来正安上课的学生中,一半都是传媒工作者。   “现在最悲哀的是,传统中医是什么样,大家都不清楚”。徐文波觉得,现在把传统中医弄明白八九分的人都不多,更别谈传承了。她认为这是现代人的悲哀,而不是古人的悲哀,在这种形势下没有一个大师,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的人,哪门都很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在“望闻问切”上我们的感觉都在退化。   中医需要各路人士用智慧解决发展的问题。    到企业去    “治未病”更符合中医逻辑   孔令谦的故事,特别能够反映中医职业兴衰的变迁。他是四大名医孔伯华嫡孙,是孔伯华中医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但孔令谦从小对中医的兴趣完全在于虚荣: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在一起玩,别的孩子会说“你爷爷见过毛主席”、“你爷爷跟主席合影了”。但是父亲让孔令谦读医书,他却是百般推辞。因为天生坐不住的性格,父亲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让孔令谦到宣武中医院跟着四伯父学习。但是实在是太清贫了,因为文革耽误了学习,孔令谦比一般的同学都要大,成家也早,总要跟家里要生活费,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当有一个去那时的王牌IT公司上班的机会时,孔令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中医。   如果不能解决中医人才的吃饭和发展问题,中医的人才和发展就会面临越来越大的问题。李永明觉得,现在一部分人自觉自愿地来做一些事情,但是一定要用商业的手段,否则就无法维持下去。“不管难不难,我就先踏出一只脚来做。”李说。   中医要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必须走出象牙塔,中医不止能解决疑难杂症,更是治“未病”,解决亚健康的法宝。而这正是中医最擅长的领域,也是 “二两拨千金”解决中医商业化的问题。   事实上,已经有更多的受众愈发体味到中医的妙处。民间中医太极正骨陈启锋的工作室常有很多企业家来拜访。他们对陈说:“像我们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没有什么固定资产,最大的资产就是员工。我一个月给他们薪水少的开一两万、多的开四五万,如果他病倒了,我损失太大了。”陈启锋被各路企业家们请到公司讲课、教授正骨操,最远的地方到过新疆。这使得陈启锋这样的民间中医也能够找到商业模式。   受到陈启锋影响的还有《给你一个亿》主持人樊登,看到家人因中医调养好身体后,他开始大力推广陈启锋的正骨操。身为博士的樊登,还是IBM (微博) 领导力讲师,也是多所大学的老师,在企业讲课结束后,都会教学生们练习这套操。   京朋汇(原三艾堂)创始人邱琳,给我们讲了另外一个故事。联想在印度的总裁,在京朋汇接受按摩师的治疗后,在联想印度3000人的大会上,花20分钟讲述了这种“神奇”的中医疗法。他告诉联想员工们,谁干出了成绩,他就带谁“去中国体验”。   事实上,在国外,中医的市场价值早已高过西医了。御源堂负责人徐文波告诉我们,在美国、日本,很多人的病西医的方法治不了,看中医的话都要自费,但是大家为什么还是愿意看中医?因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国外,一个针灸师施针,一次约为200美元,而在中国,扎一次4块钱,对于医生来说感觉完全不一样。很多中国医生在国外没办法做西医,只能想尽办法用中医提高疗效,会看很多书,学很多东西,加之商业利益的刺激,他们的水平往往会比国内的中医高。   如今这些民营的中医机构,因为圈子小,都互相认识,也是很好的关系。他们认为应该重新站出来、联合起来,真正按中医学科的特性去探索一个适合学科发展的管理模式和形式。   虽然在各个中医馆跳槽的情况时有出现,但大家的关系并没有因此变得紧张。   徐文波认为进入中医行业的人能够发挥各自特长,大家应该联手起来为中医行业做一些事情。就如同她与哥哥徐文兵在同一屋檐下,一个管理着御源堂,治疗病人、研究中医专业,一个开办厚朴中医学堂,将更多精力倾注在中医文化的传授和传播上。两人各自为政,也不时互相交流、互相扶持一把,所做的都是为中医发展添砖加瓦的事情。   对于中医商业模式的发展,徐文波有一套自己的总结:用职业培训传承中医、用现代科技带动中医、用连锁管理发展中医、用国际推广弘扬中医。她认为,中医最符合现在的“5P医学模式”。“5P”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参与性(Participatory)和健康促进(Promotion)。   现在,京朋汇有11项专利技术,都是在治疗方法上面,所以他们现在属于高科技企业。邱琳认为,作为一个医疗机构,他们就是凭中医里面一个一个的方法和成果在运营。“如果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不可能走得长、走得久。”    新中医    不改革就不能振兴   “我希望投入中医事业的年轻人都是很时尚的,他们出身中医科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写写小楷、喝喝茶、精通外语、父母健在、劫富济贫、收入可观。”徐文波好像是在按照她的模子来制定“新中医”的要求,但她说她还远未达到,比如说写小楷、天文、地理。   当我们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求父母健在时,徐文波说,如果自己没有学透的话,父母身体能好吗?我们觉得这样的人一定难找,但她认为,一定会越来越多的。   其实,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真的没有绝对的必要,这些都过于理想化,徐文波觉得中医大夫最主要的是会看病,而且要乐于普及中医,还要会看化验单。   在日本工作多年的徐文波在思想上走在时代前沿,她觉得中医作为一种职业必须要重新定义。对于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他们都希望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同时满足自己对物质的追求。中医职业必须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在人才输入上有更多的保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要么是“没出路”人的选择,要么是“贵族”的选择。   而对于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御源堂负责人徐文波和李永明的思路多少有点异曲同工,他们都想培养妈妈们对中医的了解和热情。“只有妈妈看到中医大夫很牛、挺滋润的、茶也懂、车也有、老去国外旅游、病也看得好,才会培养孩子当中医全科医生。如果像现在这样很多中医诊所都哆哆嗦嗦的、诊所又小又脏、药房也那么破、指甲也不剪,你愿意让他当吗?”徐文波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兆麟堂的韩韩洁希望能够尽快找到经营人才,这样她就可以有时间帮鲁兆麟老师抄抄方子,在协助鲁老师工作的同时,学习一些知识,当好跟班。她觉得真正的师传,就是鞍前马后地伺候着,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全然的精髓。现在,她的儿子在中医大学读大二,将来有望传承中医衣钵。   徐文波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想着弘扬中医。她认为,中医是一种能量,生生灭灭,却不会完全消亡。徐文波的哥哥徐文兵告诉她,人有愿望、有能力,就多做一点,没有能力就少做一点。徐文波自己的理想,是做御源堂的学术交流会,她希望大家联手起来,发挥各自的特长,借助科技的力量,包括网络教学等等。   什么样的东西能获得追捧?就是要把传统中医用大家理解的语言阐述出来。徐文波很推崇歌手周杰伦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一首《本草纲目》让多少年轻人记住了那么多专业的药名?她觉得这就是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医传播方式,这样的传播者越多越好。梁冬做的也是同样的事。他曾说,他不会当大夫,但是会更多地推广中医。   要懂得最民族的东西,同时要具备与世界交流的能力,这就是对国学、中医顶尖人才的评判标准。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去传承,并懂得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去发扬这些东西。这些也是时代的要求。   “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这些老祖宗的辛苦我们一定不能输。”周杰伦在《本草纲目》中这样唱到。    谁来为中医埋单?   中医要想发展好,核心在于要首先解决“谁来埋单”的问题。   撰文/张珂   中医要能挣钱,会养家糊口再说别的。如果中医不能获得有尊严的生活,这个行业注定是要萎缩的。”诚如御源堂负责人、知名中医医师徐文波女士所说,传统中医诊所的发展,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能活的阶段。   孔医堂创始人孔令谦存在同样的困惑。孔医堂位于望京的中医诊所,有3200平方米,即便加上夜诊,每天能够接待的患者也不过300人左右。孔令谦说,这家诊所按照最大负荷运转,每年也不过4000万元左右的营收。即便不说利润微薄,规模上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中小企业。   一家从事中医行业的民营企业,只能创造这么大的能量吗?这并不是孔医堂一家民营中医诊所面临的尴尬。   “适合中医学科的模式还没有找到,现在中医的发展状况已经证明:这个学科不适合医院模式, 同仁堂 ( 15.45 , 0.52 , 3.48% ) 的药店模式也过时了,适合不适合医馆模式呢?还不确定。”徐文波的思考很具代表性。在固生堂的涂志亮看来,中医要想发展好,核心在于要首先解决“谁来埋单”的问题。   京朋汇董事长邱琳在投资界 (微博) 盛会——“里昂全球资本论坛”上,听到的全球性医疗企业和睦家的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居然是政府补贴和商业保险补助。若没有数年后拿到政府补贴,并与商业保险绑定,和睦家即使进入中国后,各项收费标准一直超出医保范围100倍,也根本难以盈利。   “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的生存只能靠什么?我觉得是需要靠技术,以及自己找准市场定位。对我们来讲,能够活下去并且走出来都不容易。”京朋汇董事长邱琳坦言。   这一次英雄所见略同,不管是IT出身的孔令谦、投资金融行业出身的邱琳、西医健康管理出身的涂志亮,还是媒体出身的梁冬,中医诊所都采用了相同的模式:诊所作为根基和平台,在诊所之外,由企业来为大多数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埋单。他们试图利用中医擅长“治未病”的优势,用健康管理的思路来探寻让中医能够健康成长的新商业模式。    医疗是根基 养生为盈利   几家新生诊所,不约而同选择同样的发展模式,必然有其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传统民营中医诊所一直势弱,固然是起因于一些历史、文化的复杂纠葛。但眼下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传统诊所的模式已经无法解决“谁来埋单”这一根本性的生存问题。   大多数人的医疗消费预期,都寄托于医保和社保,而中国医保资金使用的现状是:在中西医的配比上,中医得到的医保分配资金,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意味着,传统中医诊所甚至国立的中医医院,都是在和社保和医保分配比高的西医医院“抢病人”。且不说正处于病痛中的病患,有多少人信任中医疗法,只在社保医保埋单,还是个人掏腰包这一件事上,中医就大大落了下风。   公开数据表明:70%的医保资金是给了50岁以上的人,其中又有50%是给50岁以上的人做手术。中国人80%的健康投资,用于临终前的一场大病。但早在两年前的调查数据就显示:中国有97%的人,愿意把健康投资用于对疾病的预防,而不是临终前的一场大病。   像邱琳这样从投资金融行业进入中医的“外行人士”,得益于他们曾经不同的背景,开始把目光瞄准了另一群人——在中国的比例已高达70%的亚健康人群。   邱琳验敏锐地观察到,国家在医保资金使用效率上的改变、中医医疗机构得到扶持的态势逐渐显露、商业医疗保险开始接纳养生和理疗项目成为保险范围。   这是一个进入中医行业的好时机。   因此,投入中医行业时,邱琳的京朋汇和固生堂、御源堂、孔医堂等,虽然都以中医医馆起家,但一开始就有不一样的思路。从邱琳的京朋汇医馆,布局的设计就可见一斑:医馆入门左侧是诊疗区,右侧是会员养生区,两个区域各行其是,在后堂又浑然一体。这与固生堂将诊所分为门诊区和VIP区的格局大同小异。   虽然是外行人,邱琳却因为自小热爱中医而对此有深刻研究。甚至已经拜师在国医大师李济仁长子张其成的门下,成为其入室弟子。所以,邱琳的医疗加养生两只手的思路,背后有她个人对中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在她看来,中医不仅治病,更能鼓励人的身心调养,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健康是每个人先天的资源,如同每人的财产,跟我们的车一样,需要后期去妥善维护和管理。而中医颐养天年的一些办法和理念,是管理自己健康资源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京朋汇成立之初,邱琳的理念就是用中医的自然疗法和颐养天年的理念,去管理现代人的健康。   “健康管理”在西方提出来不过20年,这个命题至今未得到妥善解答。   曾在爱康国宾从事多年西医健康管理工作的固生堂董事长涂志亮,对此深有体会。本来,西医体检被各大企事业单位作为福利,提供给员工是件好事,但却造成了大多数职员的“恐检症”:每当体检完,各项不正常指标会让企业士气大减。许多企业甚至在体检报告发放后一两周之内,再也没有员工加班。   在病症显现之前,用一张写满各种不正常数据的体检结果,宣告身体的亚健康状态,西医的作用仅止于此。如何使不正常指标恢复正常,这正是治未病的中医所擅长的。   因此,不只是京朋汇、固生堂和孔医堂,在以医疗为根本、健康管理为创新模式的理念上,不谋而合。   他们首先集结了一批优秀的中医医生,坐镇医馆,提供日常的问诊看病业务。然后,通过派驻医生的形式,把诊所开到了企业的办公现场。    中医体检 企业埋单   其实,把医馆开到企业办公现场,深入企业做员工的健康管理,并非邱琳他们的首创。早在四年前,正安中医馆创始人之一的陈晓岚,当时所服务的英智健康管理中心就为普华永道北京公司提供员工健康咨询服务。   四年前,在普华永道北京公司所在的财富中心写字楼内,英智健康管理中心使用了四十多平方米的场地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他们根据普华永道北京公司三千多员工的年龄段、性别、工作强度,做出了年度体检项目建议,并帮助其员工组织、预约每年的疫苗接种。而员工一旦生病,英智的健康咨询医师会先进行病情判断,常见病症则告知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者告知选择适合治疗的医院及科别,并帮助预约。除此之外,每个月还开设一期针对性的健康讲座,为员工做健康答疑。   孔医堂,如今的企业员工健康顾问的思路,与当时英智健康管理中心的健康咨询服务的思路异曲同工。唯一不同的是,孔令谦曾经的IT背景,让他在这件事上的思维更系统和IT化:孔医堂已经进驻数家大型央企,根据企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流程,来分辨未来哪几大类疾病高发。然后,根据现有几类的预防措施,给企业提供一些流程干预的建议。而企业,只需要为此给每个员工付出几十元钱。   “我等于给企业做ERP,做一个流程再造,我们做的是企业员工健康规划,最多为员工做一做中医体质辨析,不看病。”孔令谦说,“因为中医有一个信条,叫医不自荐。”   孔令谦甚至请来 用友软件 ( 15.02 , 0.06 , 0.40% ) 副总裁高作义,希望能将孔医堂以现代科技手段去做放大,基于中医诊所平台来做增值业务,比如健康咨询、客户端等盈利性服务。不仅如此,孔医堂还计划搭建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因为孔令谦的IT行业背景,孔医堂在公司最初的骨架设计上,已经显现出IT企业的模样。   也正因为创始人背景的不同,京朋汇和固生堂则希望能深入企业的不只是健康咨询,而是更像一个小型的社区医院,会从诊所派驻医生,在办公现场为有需要的员工提供治疗、理疗等服务。京朋汇已经开始在联想集团 (微博) 内部实现这个想法。   固生堂则在企业员工的健康管理上,往前多走了一步。除了在一些国企内部派驻医疗团队成立企业保健室,还会把诊所里的名中医,以出诊的方式去企业内随诊,给员工看病、配药、煎药。煎好的药放在保健室冰箱内,员工按需按时服用。而且,员工还可以在工作间歇,花15~20分钟时间,在保健室做理疗。   此举在企业内大受欢迎。不只员工获取了应有的健康管理福利,企业也间接收益,用三五百元就赢得了人心和士气。而对固生堂这样的医馆来说,进驻企业也是一笔划算的生意:“对我来讲没成本,场地是企业的,人力成本企业埋单了。比我自己开店简单,我自己开店还有房租。”   涂志亮一语道破天机。企业员工的健康管理市场,之所以被固生堂、京朋汇、孔医堂等,当作核心市场来经营,是因为在根本上解决了“谁来埋单”的问题。不愿自掏腰包的员工,和本就有体检预算的企业,以及希望以此解决生计问题的中医诊所,皆大欢喜。   相比一年以前,涂志亮主打礼品和高端路线的思路,如今让企业来为员工和客户埋单,进驻国企、航空公司和银行等VIP室服务的想法,显然更加清晰、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中西医融合 是长远之计   虽然找到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新盈利模式,但模式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中医要想长久发展,也要解决其诊疗手法和理念上一些与时代发展不再吻合的问题。   “中医已经失去了很多市场,现在来诊所看病的少,调理之类的多,大病的、急诊的在中医诊所内几乎绝迹。一个是因为我们技术力量不够,再一个政策和大家的认识有问题。”在邱琳看来,“中医现在的确是叫好不叫座,因为大部分人是不接受中医的,认为中医是忽悠,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看不到中医的优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很重要因素,在于原来中西医结合出了问题。”   中医和西医,原本是两个理论基础完全不同的体系。西医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本质为对抗理论的寻证医学,而中医是建立在哲学和人文学科基础上的,本质为整体观和谐共生的辩证医学。但从前的中西医结合,是用西医的理念和方法,来管理和统领中医学科。   这对中医的伤害之深,略微懂得中医的人都能够分辨出来:整体观的中医学科,现在也如同西医般,有了妇科、儿科、心脑血管等科室的划分。优秀的中医必然应该是全科医生,一个人就是一个医院。但如今能称得上全科医生的中医,已寥寥无几。   实际上,在徐文波看来,虽然两个医学体系各自为派,但“大家都是为了患者着想,都是为了救死扶伤”。而西医有先进的技术,中医有更为适合现代人健康的治未病的理念。两者在诊疗手段上的优势互补,那一定是患者们的福音。   中医辨证,讲究望、闻、问、切,对人的感觉的依赖性很强。而现在的医生,过多依赖现代医疗技术,望诊变成了B超、核磁共振,听诊变成了心电图……五感已经完全达不到曾经没有技术辅助的医生的敏锐程度。   中医这种技术上的退化怎么解决?“用现代科技带动中医。”徐文波说,“有的时候中医代替不了西药的作用,心脏的支架之类的,在古代就是死症,必须要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带动。中医应该知道擅长什么、到底治什么、到底干预什么。”   她认为,西医的一些手段恰恰可以为中医所用,来弥补不足。比如:西医只需简单尿检即可确诊患者是否怀孕,那中医就没有必要把精力花费在去研究怎么通过号脉确诊怀孕。   用西医的技术手段检验,配合中医的理论辨证、治疗。这种思路,被徐文波作为她的新诊所——东源文际医疗的指导思想之一,正在得以实践。   其实,并不是只有徐文波一人意识到中医“技术”的重要性。邱琳的京朋汇,把中医古法的艾灸之术,结合现代的一些设备和医疗技术,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独有的艾灸疗法。曾有身患“带状疱疹”的患者,通过这套艾灸设备进行治疗,七天内便痊愈。京朋汇类似这样治疗方法上的核心技术,已经有11项申请了专利。   通过技术的配合和弥补,把中医从对人的过度依赖中解脱出来。而被解脱出来的中医大夫,则可以分出更多精力去接受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模块化培训,这也是徐文波第二步思考的前提。   对于职业医生模块化培训,周期非常短,一两年之内就可以复制一批人才,去实现徐文波新诊所的连锁化、规模化经营。   而且,徐文波在日本有八年留学经历,显然她并不想浪费她在涉外医疗上的优势。但外国人绝大部分只接受西医,西医与中医的优势融合,不失为徐文波打开涉外诊所市场的又一法宝。    学堂加诊所    新时代中医生存法则   当归、正安、厚朴,这些以学堂起家的中医机构,建立了另外一种推动中医商业化的循环。   撰文/张珂   周六上午,当归中医学堂(以下简称:当归)的《黄帝内经与养生》讲座,“强行”来了二十几名学员。   原来,当归学堂的报名确认系统出了点小故障,本应提前一天发送给报名学员的课程确认短信,没有发送成功。但第二天上午的课,大部分学员依旧热情不减地赶到教室,其中不乏从遥远的北六环穿越整个北京城,赶到东南四环的虔诚者。   当归也许还不能算最火爆的中医学堂。著名中医徐文兵的厚朴中医学堂,每一期招60名学员,学制三年,即使每人学费高达五万元,等待报名的人也已经排到两年之后,而且其中不乏社会名流、明星富豪。   显然,中医已经开始显现它的价值,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这给了许多像当归中医学堂CEO李永明,这样希望中医复兴的人,另外一种机会。   他们所做的,也许与御源堂、固生堂、京朋汇、孔医堂不同——这些是在传统的中医诊疗的基础上,追求新的盈利模式去反哺中医——而李永明他们却往前走了一步:在中医诊疗为更多人所接受之前,先让人们认识中医、了解中医、爱上中医。推动中医商业化的循环:聚集一帮名医,为中医爱好者们,开设中医学堂,讲育儿、讲养生、讲《黄帝内经》……进而后续融入网络课堂、诊所模式,形成正向循环。   当归中医学堂、厚朴中医学堂、正安堂、御源堂……他们在利用各自不同的能量,共同打开一扇通往中医的大门。    用中医育儿打开商业化大门   学堂如何推动中医商业化?其实,李永明遇到的问题,和诊所起家的这些中医机构没有什么不同,关键还在于找到学堂模式的商业。而当归中医学堂显然很善于戳中要害。   那些没收到报名短信,也要“强行”来上课的学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她们都是孩子的母亲。她们正是李永明当归中医学堂最初所锁定的目标人群。   李永明用他的商业直觉,为当归中医学堂的未来,设计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在李永明看来,“其实妈妈负的责任很大,负责的是孩子的健康。而且,70、80后的这些妈妈,她们的父母60岁左右,甚至70岁,自己的先生也接近40岁,实际上各种危机都来了”。   也许还未为人父母者,不太能理解李永明把当归中医学堂的“开山”之课设定为《中医育儿》的高明之处。那么,当归的学员之一,一位曾在时尚杂志任编辑的母亲,写在博客中的一段话,或许可以对此进行很好地解释:“当我自己进入‘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的年龄时,才突然警醒:必须懂点中医,养养生了,否则这样下去后果很严重!加上猪仔(其子小名)三岁入园后,不停地感冒,折腾了快一年,小脸儿都蜡黄了。很显然,猪仔的脸色比我自己的脸色更让我焦虑。学中医的念头开始强烈地撼动我。”   可怜天下慈母心。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怕他生病、怕他打针,尤其是打抗生素的妈妈。   但李永明的考虑,远不止于中医育儿层面。因此,他把中医育儿作为敲门砖和跳板,让每个到当归学堂来的人,都能通过育儿这扇大门,领略到更中医的广阔世界。   姚遥在听完中医课之后,之所以被震撼,是因为课程以育儿为线索,从育儿的基本知识到基本的经络和穴位知识,到阴阳五行的基本辩证,再到基础重要的知识、日常食疗法,甚至更加深奥的《黄帝内经》。她就是这样被一点一点拉进了中医的世界。   这些课程,由李永明邀请来的,包括知名中医罗大伦、李玉宾、刘兵、李杭洲、、李阳泉等二十多位,在中医和佛学领域,有很深修为的中医药专家、学者,来帮助当归学员实现这一规划。   姚遥惠普流程“黑带”的背景,为当归中医学堂搭建了严密的流程制度和管理体系。而李永明IT人的思维,让当归能量的发挥,不仅仅在面对面的课堂上。他把目前当归学堂的所有课程,都录制上传至官网,以网络课堂的方式扩大传播,影响更多的人。   当归学堂显然在李永明的影响下,更善于利用时下流行的传播手段和先进的技术。当归学堂的官方微博,从去年2月份开始经营,目前已有9万多忠实粉丝,平均每天的转发量超过两千个。未来某一天,人们还可能从智能手机上,见到当归学堂的一些应用,比如:儿童家用OTC药的使用等等。连著名中医和学者徐文兵,也不禁夸赞李永明是“中医界的先锋”。    聚集稀缺资源反哺诊所   当归学堂刚刚度过其一周年庆典。但学堂的价值,远不止于传播中医知识。御源堂负责人徐文波断言:“当归未来一定会开诊所。”徐文波的断言乍一听觉得难以理解,细细体味,却发现这是一针见血的真理。   当归学堂从成立至今,已前后邀请过二十多位中医来开课。正如徐文波所说,好中医一个人就是一家小医院。中医行业的核心资产在于人。而如今中医行业的状态,人恰恰又是最稀缺资源。好的中医是香饽饽,各家诊所争相抢人。国家放开医生必须定点执业的政策限制,实行多点就业,也正是为了解决人才之困。   孔医堂之所以名号响亮,不外乎他庞大且团结的中医团队。这些团队,一部分来自孔令谦医学世家,比如:他的几位堂兄弟孔令诩、孔令誉,还有相当一部分,都与其爷爷、国医圣手孔伯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为其徒弟、徒孙等。   京城其他稍有名号的中医诊所,比如:正安有11位中医,或长期或定期坐诊;御源堂有18位;固生堂有20位;京朋汇有31位;孔医堂有60位。   当归的二十多名中医,即便是轮流坐诊,也显然能支撑起一间规模不算小的中医诊所了。而前来听课的学员,多少在诊疗方面有所需求,当归做诊所,看上去确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此,当归真正的财富不在于他的课程,而在于他聚集到旗下的讲课的人。   其实,正安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正安的起点,是在其创始人之一梁冬。当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微博) 的合聚讲坛,为中欧校友提供国学和文化类课程及讲座。身为中欧校友,梁冬获得了与合聚讲坛合作的机会。再加上梁冬在传媒界的影响力,为正安聚集了相当的人气和人脉。梁冬在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健康大财富》、在旅游卫视主持《国学堂》,并与吴伯凡共同主持了《冬吴相对论》,都十分受欢迎。不少中医爱好者都表示,是看过梁冬的节目才喜欢上中医的。   正安的医生资源不仅可以作为专家,通过电视、电台、出版物、网络等方式,与公众分享他的知识和理念,还可以作为老师,来为更多的人传授专业知识和理论,更加可以直接去给“客人”看病、看诊。传媒加上学堂加上诊所,正安已先行当归一步。这就是可以用学堂搭建起的、反哺中医的循环。   也正因为人是中医行业的核心资产,作为执业医师,徐文波的御源堂学堂,和李永明、梁冬这些非中医专业人士的学堂相比,更希望专注于做中医的职业培训。她希望能通过一到两年的模块化训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会医生看病,掌握中医治疗的手法和方法。   对执业医师做职业培训,这是从源头上解决人才稀缺的问题。   在徐文波看来,“我培养一个中医爱好者,他可能写很多东西,影响几个人;我培养一个中医大夫,却能造福一方人。”    重构人才梯队    中医传承青黄不接   在中医的传承链条上,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出现了问题。   撰文/杨柳   陈氏太极正骨第四代传人陈启锋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医骨伤临床医生,毕业于一家正牌中医大学,全班25个人中只有他一人还在从事中医事业。关于为什么只有他没转行当西医的原因,是因为的眼睛不太好。   对于中医人才的残酷现实,御源堂负责人徐文波也深有感触。在参加某中医大学的校园招聘会时,徐文波发现,他们是惟一一家到来的诊所,周边都是药厂、医疗器械公司等等。御源堂自然也就成了整个招聘会上最受学生欢迎的一家。中医医院岗位吃紧,学了中医的学生们,被迫刚出校门就要选择成为医药代表或者其他职业。“中医学院每年培养那么多学生,都去做药代(医药代表)了,没几个去做临床医生的,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徐文波向我们感慨道。   这是整个中医行业所面临的尴尬。近年来,一方面中医教育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中医人才却在不断萎缩,中医医院不姓“中”,中医人不姓“中”,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忧虑。在中医的传承链条上,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出现了问题。   这与社会大背景不无关系。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西医逐渐主导了中国医疗市场。从民国时期的《废止旧医案》、《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到20世纪初期的消灭中医言论,中医和中医学一直处于被审视、被验证、被质疑、被改造的地位。甚至一度面临“活着,还是死去”,这种哈姆雷特式的问题。薪酬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的“直降”,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涉足中医领域,甚至就连从业者也出现“大逃离”的现象。   而这种动荡,以及社会的普遍“轻视”,直接导致了中医行业人才的衰落。就在“消灭中医”的言论甚嚣尘上的时候,2006年,《南方周末》曾发表文章称:“民国初年,中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50万,现在只有27万人。而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而中国著名中医人数,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不足500名”。   中医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没有人,中医就“虚”了。近年来,社会大众对中医的态度有所回升,各行业的人才以及资金也开始流入,对于中医行业而言,或将是一个契机。“像梁冬在传媒领域很有经验,还有的人是擅长管理的、擅长IT的……”徐文波认为,应该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大家一起合作把中医做好。   对于这些有志于弘扬并传承中医的从业者,以及社会人士而言,前路并不轻松。中医漫长的成长周期、现有医疗体制的限制,以及亟需提升的待遇、社会认知,都是他们不得不去逾越的障碍。    社会地位、财富“双不沾”    理想在现实面前“却步 ”   “大家都说医疗质量下降了,为什么下降?七块的挂号费,这医生真的只值七块钱吗?理发的人一个月5000元,医生学了二十多年,5年大学,再加上3年的硕士生、3年的博士生,拿多少钱?”鲁兆麟曾经在台湾长庚大学授课,“那里,一个教授100万台币一个月,相当于20万元人民币,他可以静下心去做研究,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个条件。”   据了解,博士毕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中医,月收入大约在3000~4000元左右。而根据职友集网站上,北京2012博士毕业生工资收入水平调查,截至2012年5月26日,平均工资为6654元。中医要达到这一平均水平,大概要经过3~5年的努力。社会地位、财富“两不沾”,让中医师处境尴尬。   “年轻的医生需要静下心来去钻研,然后入到中医的门里面,但是现在这种社会收入结构和分配,真的是让人提不起这种兴趣”。成长周期长、前期收入少,成为阻碍人才进入中医行业的第一道门槛。邱琳提醒后辈们:“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中医,必须先要做好安贫乐道的心理准备。如果你没有安贫乐道的心理准备,就不要进入这个行业,因为你肯定做不好。”   中医不像西医有量化的标准,中医强调传承和实践,成长周期长。从搭脉、问诊到处方,往往需要长期临床经验的积累,一般一个西医毕业生3~5年就可以在临床上发挥作用,中医则需要六到八年。加上市民喜欢找老中医看病的传统思想,更是延长了年轻中医师的成长周期。   “选择中医的时候就要明白,真正功成身就的时候,肯定在40岁以后了。”固生堂董事长涂志亮称,“学中医的人前20年很苦,收入很少,不要指望出来马上买车、买房、娶媳妇。”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经得起诱惑。当看到身边的人大把大把赚钱的时候,要能够平衡自己。   “中医说句实在话,真的就是一个字——‘熬’,在熬的过程中再去填充。可现在的学生往往还没开始怎么“熬”,就中途放弃了!”鲁兆麟深感无奈,心态已经成为他挑选学生的首要条件。   时代变了,人心浮了。快节奏的生活、物质化的社会,让人很难潜心于学术的钻研和探究。   “刘景源老师自己都不带博士生了,他觉得没意义,带了学生把自己的招牌都毁了。”邱琳觉得很悲凉。她曾经与很多老中医交流,大家的共识都是现在好学生难找了。某中医药大学院长在与她交流时感慨:现在很多博士生,连那个学术思想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论文东抄一段、西抄一段。   兆麟堂负责人韩女士戏称,现在都是有家底儿的“贵族”子弟,才来学中医。在邱琳那里,好几个博士生家里都是三代以上的中医。当经济基础成为了中医入门的前提,它所导致的结果也必然是,大批喜欢中医的人被挡在门外。   “以前一个中医可以保一方平安,包括预测流行病,那多牛、多受拥戴啊!过去,中医可是给贵族看病的。”徐文波认为,中医应该得到应有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这个行业。    以西医管理中医    被体制“瓦解”的职业能力   陈启锋并没有行医执照,身为太极正骨的第四代传人、多家中医保健机构的顾问,这不能不说是他心头的一根刺:“民间医生都是在中医药管理局备案,中医药管理局认可后,给你一个村医资格证,干了几年以后,可以参加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   但是,对于民间中医而言,大多数人是没有学问的。“考试刚改了,不用考英语和西医了,原来还考英语和西医的知识,别说让民间中医考了,就是让现在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考,都不好过,听说通过率也就8%左右”。   在地方,民间中医仍是维持百姓健康的一支强大的力量。陈启锋称,民间医生当中有很多“高手”,“很多人都说民间中医保守,不愿意把自己的方子或者自己的技术外传,这是错误的。曾经有个民间的老中医跟我说,一个好的方子能治好多人,也能吃死很多人,他不敢乱传。没有悟性、没有灵性的人,他是不会给你的,宁可带到棺材里去。很多民间医生都想找到合适的传承人。”   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大量的民间中医并不能进入医疗体系,甚至被认为是“上不了台面的”,自然也就谈不上解决传承的问题了。因为整个医疗体系全是学西医的人在管理,学西医的人根本不懂中医该怎么做。   如今,在中医学院《黄帝内经》成为了选修课,而很长时间内,西医理论都是中医考试的必考题。中西“混搭”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   这让邱琳哭笑不得:“《黄帝内经》对于中医是非常重要的,李济仁(安徽省名老中医)老爷子讲《黄帝内经》是一绝,他们家到他儿子已经是第15代了,都是这样子教的。《黄帝内经》蕴含很多人生的智慧,如果把它学通了,你的德行和道行自然就在那里了。”她感慨,中医没有真正的中医教育,甚至比起以往的教育模式,还倒退了不止二三十年。   千百年来,中医一直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虽然看似效率比较低,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顺应了中医本身的教育规律。   “现在学中医正骨的,为什么传承不下去,因为正骨如果不从小开始练武术,手上没有刚柔结合的力量是练不成的。我上次看到一个老师,手法很厉害,他说这种手法必须从六岁开始练,九岁开始练也有可能练成,但是几率非常小,九岁以后绝无可能练成”。陈启锋称:直到现在,中国也没有一套真正适合中医的教育模式。院校体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传承问题。   不仅仅是教育体制,即使是在中医的管理上面,一直以来,也是以西医管理中医的局面。“中西医结合,本身是个很毁中医的事情。本来是两套体系,最后变成了用西医的标准要求中医,对中医没有任何推动作用,甚至是反作用。”中医西制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医自身体制的建立,还极大地破坏了中医行业的发展和传承。   中医讲求整体观,一个好的中医一定是个全科的医生。北京兆麟堂负责人韩女士认为:医院模式并不利于全科中医的培养。“现在,中医里面也分妇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拆得越多、能力越小。”   “现在的中医,已经没有‘大家’了。” 在孔医堂董事长孔令谦看来,真正的“大家”,他的经验、学识首先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广大民众的。他要有很好的觉悟和德行,最后再以他的聪明才智回馈给老百姓。   “现在很多医生,人都不会做了,哪儿来的‘家’?”孔令谦称:“目前的现状是:三个学医的,一个分到协和、一个分到区级医院、一个分到基层社区医院了。在评职称的时候,协和的医生可能当了正教授了,区级医院的可能就是个副教授,而基层医院的也就是个主治医生,但是可能正教授的水平还不如这个主治医生。”   甚至有一些以西医为主的医院,还出现了“轻视”中医“技术含量”的现象。   有些医院,本来是西医大夫,因为医院的安排,被调到中医科,自己看了些书以后,按照他对西药的理解,去下中医的处方。邱琳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或许,这样的案例有些极端,但是目前医院的管理体系,并不适合中医发展,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中医的共识。   安堂创始人梁冬认为,中医就应该体现市场的作用,让资源自由配置。“以前,肯尼亚大象濒临灭绝。后来,国家就把1000多头大象分给不同家族养育,国家再收录。现在,肯尼亚象牙数量已经比十年前翻了五倍到十倍。如果真正放开,让所有人‘炒大夫’,就像以前民国一样,让好大夫自由执业,允许他们凭本事凭诊费立足,他敢收一万的诊费还有人来,一定是有这样的市场价值。如果一个顶尖的中医学了二十多年,一年都挣不到100万,凭什么让一个售楼小姐一年赚100万,天理何容啊!”    普遍培养到重点选拔    重新树立中医意识   徐文波一直想建立一个真正的中医医院,尝试一套中西医融合的模式,包括中医器械的研发,但是在这里西医是为中医服务的”。   长期以来,经过多次“倡西灭中”大浪的冲击,中医人才比例越来越低。   清新国医的创办者杨志勋教授认为:现在的人普遍对中医常识知之甚少,更别提平日对自己健康的管理了。出身中医世家的杨志勋,在退休后义务开办了一个中医学习班,以《黄帝内经》为内核,将中医理论、中医思维教授给孩子们。   “他们将来并不一定非得从事中医行业,但是通过这里的学习,他们会对中医有个基础的了解,并且可以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进行管理。甚至,他们可以将中医宣扬到他们工作生活的领域中去。”杨教授自豪地对记者说,他的学生有的已经在小区内“开班授课”了。   相较于“布道者”的中医知识普及,“授业者”的道路显然更为艰难。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培养传承人,成为“纠结”的重点。在没有一个更加创新合理的模式出现时,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坚持“师徒”的模式,尽管他们的方式各不相同。   北京兆麟堂负责人韩洁,将中医传承分为三个层次:师生、师承、师徒。“真正的中医精髓一定是师徒才可以掌握的,必须在每一天对师傅的鞍前马后中,才可以体会和领悟”。鲁兆麟现在最小的徒弟刚刚上初一,用他自己的话讲,自己最喜欢和徒弟们“聊大天儿”。或许,他的徒弟们就是在每一天的“聊大天儿”中,跟师傅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治病救人。   “中医是经验医学,如果不跟在老师身边,从做人上开始,那就很难学到他的精髓,道行比技术更重要”。邱琳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中医还必须走师徒的方式,让更多热爱中医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到名家身边学习,也成为了她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我们有一些比较好的名老中医资源,我希望这些对中医有追求的孩子,能够学习到他们的临床经验”。   作为企业的公益项目,固生堂更是将为学生和中医“结对子”,作为重点工作来进行。“我们设置了固生堂名中医传承栽培奖学金,每年从广州中山大学研究生学院的临床学院,选择20个学生,我们这边再选20个导师,导师出门诊的时候,学生去跟师抄方,导师出学术著作的时候,学生也帮忙编纂整理”。这种“师徒”学习为期一年,涂志亮称,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企业自身的人才储备。   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上,徐文波的想法相对大胆,她希望能够引入日本的职业培训机制,以职业培训来促进中医的传承。   徐文波认为,中医之所以无法与世界进行交流,是因为中医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中医太博大精深了,包括:天文、地理、哲学、人文……当我说想研究中医的标准时,很多人都否定我,但是这件事我一定要做”。   徐文波计划近期设立中医培训这一块。当记者问及如何培养中医的职业素质时,徐文波称:“以诊脉为例,如果我摸完脉再让我带的人摸,那么他只会传承我这一派。我希望通过职业培训,让他们知道各种各样的诊脉方法。我们会设计一些模块的训练,就跟打游戏一样,升级训练。”
4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林毅夫:从中国传统看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
热度 5 Wuyishan 2012-6-5 13:39
林毅夫:从中国传统看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 2012年04月15日 光明日报 点击: 次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处于世界顶峰。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到了19世纪中叶后,当亚非拉许多地方成为西方强权的殖民地或是势力范围时,中国也变成为一个贫穷落后、割地、赔款、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地民族主义风起云涌,民族自觉之声此起彼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终于迎来摆脱殖民统治,独立建国,自主发展的机会。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以天下为己任,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60多年时间里,一直在探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国内、国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中国要复兴必须彻底铲除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显然并未如上述学者所思考的那样,先进行文化的改造再取得经济的发展。1979年到20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总量增长了20.6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大为提升。在人口这么众多、条件这么差的基础之上,能够维持这么长时间的高速的发展,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而且,自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维持强劲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现在许多国内外学者和国际机构的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到2030年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其他不同文化体系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将充满活力,共同引领全球经济增长,二十一世纪将会是全球经济多极增长的世纪。 我们将从经济的发展是否代表着文化的复兴,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文化是否可承载中国的现代化等问题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国文化复兴的问题,并论证二十一世纪多极增长的世界格局里,将可能是各个不同文化体系的国家一起发展,共同繁荣,相互辉映的世纪。 文化的内涵 人类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和生产方式;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 要回答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代表文化的复兴,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复兴。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可代代相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然而不同的学者因分析的方便,对文化的内涵会有不同的划分,我个人在研究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时倾向于使用费孝通先生的老师——人类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划分法,他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和生产方式;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 其实,这三个层次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划分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应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是上层建筑。 一个文化体,在没有外来文化撞击的时候,它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会形成一个自洽的实体。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公社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发挥打猎时的规模经济,共有共享的伦理价值则有利于克服因为生产力水平低、食物不可储存给每个人的生存带来的风险。所以,这种价值伦理和组织方式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相洽的。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游猎进入到农耕,由以石头为工具进入到以铜器、铁器为工具,组织的方式则演进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伦理、价值由原来的共有变为私有。这种演变归因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农耕的生产方式中,只要每个人努力生产、收获多少是可以预期的。而且,生产出来的粮食是可以储存的。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组织和私有制的价值伦理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单个家庭为克服各种风险透过血缘的纽带解决生存保障的问题。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在长期的实践中,每个文化体应该都会是器物、组织、价值三个层次自洽的实体。 文化复兴的内涵 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决定的标准在于经济基础。 文化复兴的概念应该与“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及“绵延不断的文化”相对应。谈文化的复兴表示我们的文化过去曾经是先进的文化,而现在变为落后的文化。那么,何谓先进文化?何谓落后文化?另外,如果不是一个“绵延不断的文化”也就无所谓复兴不复兴的问题,如果一切都是重新开始,何言复兴? 第一,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决定的标准在于经济基础。当两个文化相冲突时,其差异性会在前面提到的三个层次上表现出来。1840年鸦片战争时,从器物层次看,中国的生产活动以农耕为主,西方已进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国的战争武器是弓箭、长矛,西方则是铁甲船、大炮。组织层次上,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制,西方则是民主共和或是君主立宪。价值层次看,中国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而西方则是以基督教伦理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当文化的三个层次都存在差异时,何谓先进?何谓落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共有、共享与农耕社会里的私有相比,前者有利于分担风险,保障生存,后者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各有利弊。儒家的核心伦理价值“仁”和基督教的“爱”,都有“爱人”之义,前者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而有亲疏远近之分,后者以神为纽带,而有教徒和非教徒之别,也难分高下。其实,把人类文化分为先进与落后的主要评判标准是经济基础,也就是器物这个层次,如生产工具、战争工具等等。当我国还在用耕牛时,西方国家已用拖拉机,生产效率高下不言而喻。19世纪时,我国使用大刀、长矛,而西方使用洋枪、大炮,因此英法联军能以两万余人,长驱直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所以,文化的先进、落后在于经济基础的差异。 第二,文化的绵延不断则在于其核心价值的延续不断。文化的绵延不断,是与文化的消亡相对应的。埃及、罗马、希腊、巴比伦,这些都是闻名的文明古国,但是今天这些名词对应的仅为政治和经济实体,它曾代表的古文化已经消失了。但是,消失的是什幺?中国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指的又是什么?从文化三个层次中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有著名的四大发明,火药、罗盘、指南针、印刷术,这些发明让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者普遍同意在宋朝曾经有一段技术发展相对快速的时期,有些学者还把它称为是中国的工业革命。因此,在过去5000年中,中国的器物和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变化的。从组织的层次看,周朝时为井田制,为近似农奴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秦汉以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明朝初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组织与生产关系,中国的经济组织方式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从政治组织来看,周朝是封建社会,秦朝废除封建,设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汉朝以后一直延续这种方式。既然经济基础、经济与政治组织方式均在变化,那么何者让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绵延不断所指应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体系。孔子称“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本性。冯友兰认为:“《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时,死伤甚多,虽然,与死者、伤者素不相认,但见此景此情,国人内心所受煎熬就像死难者为自己亲人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仁”。这种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在中国数千年未变,所以,中国文化也就数千年绵延不断。同理,西方社会,经济上从原来的封建地主制变成现在的工业化大生产,政治上从君权神授变成现在的民主共和,让西方作为文化实体继续存在的则是八九世纪脱胎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以来,未变的以基督教伦理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中国文化能否复兴 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来取得创新。 中国文化能否复兴取决于三个问题。第一,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是否能支撑起经济基础,即器物层次的不断地发展、创新,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在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下形成的组织层次能不能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不断演进?第三,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在经济基础不断提升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能否保存,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伦理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 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继续快速发展的潜力巨大。中国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快速增长。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以西方为例,Maddison的研究认为,在18世纪以前的一两千年里面,平均每年人均收入提高的速度仅为0.05%,要一千四百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18世纪以后,人均收入提高的速度,第一个一百年平均每年是1%,每七十年人均收入翻一番;以后这一百多年,平均每年是2%,每三十五年人均收入翻一番。 18世纪前后巨变的关键是在18世纪中叶发生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创新的速度加快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加快。中国在19世纪之前领先于西方,以后迅速滑落,其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前技术发明以经验为主,中国人多,工人农民的数量多,生产经验多,技术发明的速度也就快;但因未能从经验为主的技术发明转型为以科学实验为主的技术发明方式。所以,在西方科技的发明创新速度加快以后,中国的经济地位就日益落后。 中国现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技术的不断创新。技术创新的方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是不一样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已经处于世界的最前沿,其创新只能靠自己发明创造。而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来取得创新。哪一种方式比较好?根据定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比原来效率高的技术就是创新,不见得需要是最新、最前沿的发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坏的标准是成本孰低、效益孰高。新技术的发明一般投入大、风险高、成功的概率小;相对而言引进技术则成本小、风险低、成功的概率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日本的奇迹,亚洲四条小龙的奇迹,这些奇迹背后的实质秘密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比较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引进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快,整个经济基础发展就快了,所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随之缩小。中国在1978年改革前后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1978年之前,中国自力更生,自己发明技术,在最尖端的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却不高;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以后的30年,中国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9.9%的成绩,成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些经验的对比印证: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最好的途径。 延续着引进技术这一条道路,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能不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对于这一点关键在于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到底有多大。2008年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的人均收入为美国的21%,说明中国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间的技术差距还很大,在这个差距缩小前,中国还可以继续利用后发优势来加速经济发展。根据麦迪逊的估计,中国在2008年和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相当于日本1951年、台湾地区1975年、韩国1977年的水平。日本在1951-197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9.2%,台湾地区在1975-199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8.3%,韩国在1977-1997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则为7.6%。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日本、台湾地区、韩国相同,据此中国应当还有维持20年年均增长8%的潜力。日本、台湾地区和韩国在1971、1975和1977年时,人均收入分别提升为美国的65.6%,54.2%和50.2%,到2030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有可能达到美国的50%,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可能达到美国的两倍,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经济规模有可能至少和美国相当。中国有可能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国家。当然要把这些潜在的技术可能性转化成经济的现实增长率,要靠改革开放来克服当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要靠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要靠提高教育、产业水平,要靠不断吸收外来的技术、管理,并逐渐加强自主研发。只有做到这些,前述的预期才能够实现。 第二个问题,在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下形成的组织层次能不能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不断演进?经济组织方面,现在的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市场经济,多数学者也认为和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从理论上来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确实比较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的文化体系能否和市场经济兼容?这一点应该毫无疑问,因为当西方还是封建农奴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就土地而言,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推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欧洲在整个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属于贵族,不存在土地市场。就劳动力而言,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相当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例如,春秋时期就有许多像孔子、孟子、苏秦、张仪之类的士人周游列国,相当于今天的高级白领人员出国寻找就业机会。帮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在其《管子牧民篇》写到“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其意为“一个国家如果富裕,就会吸引远方的外国百姓来定居;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力,老百姓就会留下来耕作、生活。”这表明当时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流动的原则与现在劳动力的流动完全一致。而在欧洲中世纪,农民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只有极少数取得自由农身份的劳动力才能自由流动。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要素市场极为活跃,商品市场就更是如此,并且已经有了投机行为,而且投机的原则与今天毫无二致,最著名的就是范蠡的例子。在吴越之争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了解到“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的道理,功成身退,弃官从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三聚千金之财三散之于贫穷的亲戚朋友。短时间内赚取巨大财富的捷径是投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了范蠡投机之道是“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说明当时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说明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来决定生产,价格高时多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价格低时少生产,导致求大于供,价格上涨。最后一句“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投机的原则,当商品价格昂贵时要像清理粪土一样赶快抛卖,当商品价格便宜时要像珠宝一样买进积存越多越好。可见二十一世纪的投机原理在2300年前的范蠡时代就已经总结出来了。 如前所述,明朝时我国就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既已萌芽为何未能茁壮成资本主义?同样这并不是因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所致,而是因为技术变迁的方式未能从以经验为基础转变为以科学、实验为基础,技术变迁的速度非常慢,资本难于深化,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不能深入发展。上述种种说明中国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会越来越强。与西方文化比较起来,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与西方君权神授的思想不同,人民的利益是政治的目标,群众的意见是政治决策过程的依据,有这种政治理念包含在中国儒家文化内,作为组织层次的文化应该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提升,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三个问题是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在经济基础不断提升,政治组织、经济组织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其精神实质,并根据经济基础和组织层次的需要以相应的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自洽的文化体系?很多学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保守落后的,是妨碍中国发展的?因为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但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孔子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环境下,他的行为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做到恰到好处。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20多处,但是,说法各有不同,就是因为对象、情况不同,所以,要求或是表现的形式也就不一样。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把过去的典章制度按照所处时代的需要给予了创新性的整理、诠释。他的内涵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在不断变动,不断与时代相适应。 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是“视人如己”的道德关怀。孟子的“义”是“义者宜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也就是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但是,义的判断的标准还在于自己的内心,所以,孟子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说法。和孔子相比,孟子的“义”更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的积极责任,他的学说反映的是战国末期社会纷乱的现实。 孟子之后儒家文化又继续发展,到了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改变的同时又受到印度佛学冲击。在佛学的冲击中出现了理学,强调心性。理学家坚持的行为标准同样是儒家的“仁”。中国儒家文化在吸收了佛学的同时,也把佛学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佛学在印度、泰国,重视的是小乘,小乘追求自我的解脱,到中国以后发展的是大乘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和儒家的“仁”有异曲同工之妙。“仁者爱人”,希望每个人都好,把儒家的核心价值移植到佛学里面去了,变成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时至明朝,社会分工进一步完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王阳明的“心学”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应运而生。“心学”和“理学”的差异,可以从王阳明和朱熹对《大学》一书中对“亲民”和“格物致知”的理解的不同反映出来。朱熹认为“亲民”当作为“新民”(教化百姓使其自新),“格物致知”则是“即物穷理”,也就是从各个事物上去认识做人做事的道理,以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则认为“亲民”是“亲亲仁民”(即仁的意思),“格物致知”则是“致良知”,也就是去除蒙蔽每个人良知的物欲以恢复每个人与生具有的良知。 从上述脉络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不是顽固、保守、一成不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实际上,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条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会不会消失?如果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价值消失了,我们就会像今天的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罗马文明一样,即使有一个经济实体在相同的土地,但是已经是不同的文化了。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不容易出现,但是并非不可能。一个人的伦理价值取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很小的时候学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三岁时,其行为、价值取向就已经固定,到七岁时,基本上已内化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就是靠从小跟父母和周遭的人互动中,以他所接触到的人的行为为学习的榜样,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然而,不容易变并不代表不能变,否则也就不会有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消失。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为名为利昧着良心而干伤风败俗的事时有发生。并且,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透过传播、接触,人们也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伦理取向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多了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也可能会逐渐消失。所以,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界有志于民族文化复兴的人士,尤其是属于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责任与义务推动社会的物质进步,献身于经济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同时也必须要有“死而后已”的任重道远之责任心,以“仁”为己任,用适合于时代特质的形式,身体力行地实践给社会做出楷模。政府和舆论界也应该通过教育与媒体的报道有意识地倡导适合时代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水平提高、实现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结 语 二十一世纪全球多极增长中各个不同文化一起发展、共同繁荣、相互辉映。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少数几个欧美工业化国家,代表西方强势文明,一直主导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在2000年以前,美、德、英、法、意、加和后来兴起的日本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全球经济的增长也主要来自这些国家。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总合贡献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10年已经超过美、日、德、英、法、意、加等老工业化国家。二十一世纪将会是一个多极增长的世纪,许多发展中国家很有可能将会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目前世界的主要文明体系除了西方文明之外,包括中国、日本、印度、伊斯兰、东正教、拉美、非洲等,她们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核心伦理价值取向。 二十一世纪迎来的不仅是中国以“仁”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的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而且也将会是各个有着不同文明传统的国家,一起发展,共同繁荣,相互辉映的世纪。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3071 次阅读|5 个评论
反思我国传统师生关系和质疑精神
热度 20 lqs321 2012-5-30 09:51
最近科学网上有两个相互关联话题引起我的关注:师生关系和学生质疑精神及延伸出的“出帅才和将才”的讨论。我认为两个议题之间具有内在紧密联系,觉得这个议题很好,值得大家议论,所以也来凑个热闹,谈点自己的认识。几篇讨论关于师生关系的博文,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一些 博主总结了我国当下导师和学生之间传统关系主要为三种类型。我将他们分别命名为:亲情型(我很不赞成将师生关系类比成父子女、母子女关系的提法)、师徒型、老板雇员型。有的博主简单及通俗分析了三种师生关系,他们的基本观点我很赞成。在这三种师生传统关系中,普遍认为 亲情关系属于最好的师生关系。我在 一篇博文:“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指博主和他学生之间的亲情关系)”中评论:“中国式的师生“好”关系主要是这类”,博主回复:应该这样。还有一篇博文:“我的学生,我的娃”,更是将这种亲情师生关系渲染到了极致。如果从社会和谐及稳定出发,亲情类的师生关系当然是值得赞扬和倡导。然而,我关心的是这三种传统师生关系,尤其是大家普遍赞美的亲情关系对我国科学进步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学生的意义,以及对学生质疑科学和社会问题及对培养帅才的负面影响。这个论题虽然大了点,严肃点,但却是一个实际问题,值得科学网认真讨论。我们首先简单阐述一下这些关系。 ( 1 )亲情关系(父子女、母子女,现在有的老师年纪很轻,只能配做兄弟姐妹关系,否则辈分就乱了)。从我的经历看,现在的父子女、母子女关系主要可分两大类型:一类为人们普遍赞赏的服服帖帖(顺从)型。人们常说的女儿是父母亲贴心小棉袄。对这类孩子家长最省心和最放心。至于长大成人后是否能成栋梁之才管不了那么多。我儿子一个儿时伙伴(发小) YP 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及保送到名校。一路过来,不仅(应试)成绩优秀,更是个典型乖乖崽,对父母惟命是从。一位同事感叹说谁家有了像 YP 这样的儿子,多省心,简直是赞不绝口。 YP 硕士毕业后想出国,但父母不同意只好作罢,现在儿子觉得工作太幸苦准备跳槽,父母也后悔当初选择。另一类“叛逆”类型。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子女。他们的个性品质一般是继承父系,或母系,甚至隔代祖辈的性格基因,但也有后期社会关系(指儿时玩伴,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影响。这类孩子具有较强个性,如果引导得当,有可能转变成良好的质疑和批判品质。但由于传统文化背景,在周围人眼里属于“刺头”,往往另眼相看。且父母及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老师缺乏理性“管教”能力。家长往往采取“简单粗暴式”或“放纵式”管教。长大成人后,这些孩子的强烈个性大多并没有转变成有利于形成创造力的“好奇心”及“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其中一些人成了社会的“愤青”,看什么都不顺眼,不善于从自身寻找原因,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全部怪罪社会,与周边人的关系也大多不融洽,成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 ( 2 )师徒关系。这是我国最为古老而传统的人际关系。徒弟在师傅面前必须俯首听命,那里谈得上对师傅的批评和质疑。实际上师徒关系属于亲情关系的另类。所谓“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就是对这种关系绝妙的诠释。 ( 3 )老板雇员关系属于现代型师生之间的雇佣关系。可以简化为利益关系,而且是廉价的雇佣关系。老板导师利用这种“法定”“雇佣”关系,合理合法赚取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剩余价值。它本质区别于市场经济中雇佣关系价值法则。这种情况在海外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中问题不是很突出。一是对于拿学校或政府奖学金的学生,具有非常大的研究自由度,可以不做老师的项目。我儿子博士期间就是拿的政府奖学金,四年间没有做过老师的项目。他的博士论文属于自选方向和题目。二是即使从老师科研项目中支付奖学金,由于项目的科学技术含量较高,通过参与完成科研项目,学生获得科学研究思想是无法用金钱衡量,这也正是研究生阶段科学研究经历所必须。况且一般奖学金足以支付学生的生活费用,他们可以衣食无忧地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即使在我们国家也要注意区别学生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某些合理的“劳动”。例如,现在有的老师主持的部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生产性项目,需要学生完成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这是研究生过程经历所必须。这种师生关系和谐程度主要取决于老板(导师)的个人品质、修养与学生基本素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中国特色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历史告诉我们,如果质疑父母,质疑老板,质疑师傅是“大逆不道”,是不忠不孝。 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年轻学生最怕别人骂自己“欺师灭祖”,不尊重老师、师傅、老板。在孔圣人那儿,老师在学生那儿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是不可以“以任何理由”冒犯和顶撞的。 我国历史上皇权的独裁统治与文人墨客的自命不凡和清高,极大阻碍了人们质疑精神及科学怀疑品质的形成。 即使现在有的当了“大官”的人物,在昔日老师面前也是显得毕恭毕敬。当然,在自己长辈和师长面前,表现出应有的谦逊、尊敬是一种良好品质和修养的体现,恰如西方的“绅士”风度。但是,在学术问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上的理性争辩与质疑,甚至于抗辩与不孝、不敬、不恭无关。我们一定要树立这种科学质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院里曾经有 一位科研做的很好,且成果优秀的博士研究生,性格温顺,对领导、老师(包括师母)及周围同学极其尊敬和关心。 虽然工作了,还 经常给老师打电话问寒问暖。他在学校时,我开玩笑对他说,你要是个性强点,能与老师们表达出(不是刻意)一些不同学术观点及争论一些学术问题,那就更好。我曾亲眼看见一位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中年教授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就学术问题质疑一位青年学者,在整个质疑中态度诚恳,用词理性,恰当,我从内心敬佩这样的学者。遗憾的是这种科学理性质疑的人和事所见稀少。少数比较庸俗的学者在成为“大腕”之前“唯唯诺诺”,谦逊有加,成了名人之后则判若两人,脾气大增。 我在“华人中牛人成就让我深思”博文中给出一个现象。为什么在国内名校完成本科及研究生等完整教育经历,一直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土龟”所取得的成就明显低于在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完成研究生教育,并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海归”。难道没有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较长时间科学研究历练,就只能成长为“将才”,而不能成为“帅才”?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在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我们的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我们实施较为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也只有 30 多年的历史。这儿我主要强调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培养具有质疑精神学生过程中的影响。我戏称取得突出成就的华人学者,某种程度上,是对我国传统科学思维实现了“基因变异”,甚至可能是优质“交叉变异”,其结果,对东、西方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而不良基因得到有效压制。在某些来自香港及台湾的牛人学者的经历中似乎看到了这一点。 5 月 19 日 晚上温家宝总理在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讲话中倡导“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我想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有多少导师能够从内心接受具有一定个性学生的质疑和挑战。世界上许多成功案例让我认识到,要 从“浩瀚的自然现象”中产生创新的科学思想与技术设想,除了足够的学习研究积累外,还要拥有良好的质疑与批判品质。人民日报有篇文章说“中国学生为什么不会质疑?”。实际上这是第二层次的问题,首先是“为什么不质疑?”。因此,我们要倡导,从学前 - 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就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和教育。要让他 / 她们认识到,保护“个性”学生的质疑精神及好奇心的重要性。充分爱护和尊重那些“刺头”孩子的自尊心。让我们的社会除了充满传统意义的“大爱”外,还要逐渐养成“海纳百川”“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社会风气。
6685 次阅读|31 个评论
中国传统的荤素搭配吃法好-《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如是说
热度 27 jinsblog 2012-5-21 10:28
我在 《世界地球日后说 “ 人类世 ” 》的博文中,提供了一个讨论关于吃的背景,其中的一些数据和图表,都和吃有关。比如近代人口、耕地、化肥使用量、麦当劳餐馆的数量变化,物种的绝灭,等等。我在《 素食vs.肉食——说吃之前把线画好 》一文中,把相关吃的一些概念进行了定义。我现在开辟了一个“以食为天”的专栏,以后我会在那个背景和定义范围中继续说点吃的事。 我之所以会写点这方面的文字,有几个原因。第一,我过去写了些关于吃的文字,算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不先跳不好。第二,在“人类世”中,我们的确该思考资源环境的问题,动物保护的问题,这些和吃严重相关。第三,在“人类世”中,我们也面临着对多样性的认识。我说的多样性,涉及社会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方面,以后我会进一步说明。第四,我比较感兴趣说理的过程,而科学网上理应是一个推崇理性的地方。推动一种信念,不能靠宗教似的信仰,也不能用道德的大棒。极端的东西,通常会难于自圆其说,而难于自圆其说,会显得无理,即使有好的初衷,也很难达到目的。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有其凡是外来的就是好东西的偏见,我们今天应该避免。任何理念,无论来自西方还是东方,道理是什么,正面、反面的观点是什么,需要讲清楚。而讲清楚道理的途径,就是把不同的观点都端上桌,让人们去判断、辩驳、选取。不同的人群,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观点,没有任何人能够拥有绝对的真理和至高无上的道德。当有不同观点的时候,我们应该容忍不同的言论,大家共存,而不是如果你不依我的想法,你就错了,非要分个输赢。 说《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之前, 我希望读者关心一下一个相关的问题,我链接在文后的一篇报导: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普遍“营养贫困”。我觉得这个报导涉及的和吃有关的问题, 是理应得到优先重视和解决的。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下简约为《报告》)是康奈尔大学教授 T· 柯林 · 坎贝尔( T.Colin Campbell ) 2004 年的一本书, 英文原书名是《 The China Study: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Diet, Weight Loss and Long-term Health 》。该书的中文版 2006 年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先生做了一个短序。我过去浏览过英文原书,觉得是关于美国人的富贵病问题,没有太留意。现在发现这本书被有些素食者用作一个论据,支持他们的素食观念,我觉得有严重误导的可能,所以想说两句。 在“人类世”中,我支持素食者对环保、善待动物的一些诉求,但我发现作为一个少数群体,他们经常在为自己寻找支持时,偏取甚至歪曲一些事实,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 《报告》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本身就很误导。在书的第一部分“论述与证据”的 6 个章节之一,作者提到了中国-康奈尔-剑桥的一个合作调查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大规模的调查,涉及 350 个变量,调查人数约 65 个县中约 6500 人,代表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 2500 个农村县级单位。这个在中国的大规模调查,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但这个部分,仅仅是书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所以,陈君石先生在中文版的序言中说:“其实,这本书中关于中国的研究篇幅有限,而大量的篇幅则是在描述坎贝尔一生从事营养学研究的经历以及他对营养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成果。” 这本书的主题,不是关于中国人的健康所做的调查报告,它是在回答一个对美国人群中富贵病的问题。它的基本思想是对美国人说:看看传统中国式的饮食, “ 少吃动物性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 ” ,有助于减少富贵病。 从最基本的文章结构来看,《报告》是针对营养过剩导致的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富贵病。它提到了贫困病,包括营养不良以及卫生条件差引起的肺炎,肠梗阻,消化性溃疡,消化道疾病,肺结核,寄生虫病,风湿性心脏病,非糖尿病的各种代谢功能障碍和内分泌病,与怀孕有关的各种疾病及其他疾病,但对后者没有深入的分析。可以想象,人们可以拿到很多钱,去研究多吃多少会得富贵病,而不会去研究饿成什么样子会得 贫困病。 《报告》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癌症的的三个阶段:就像草地上的草,经过了播种、成长、泛滥三个过程。《报告》认为主要的致癌物质(播种)有下列几种:氨基三唑(一种除草剂), DDT ,亚硝酸盐(用于肉类保鲜,能够保持热狗和腊肉的颜色和气味如新),染料红 2 号,人工甜味剂(包括环磺酸钙和糖精),二恶英, 黄曲霉毒素(在发霉的花生和玉米上发现的一种真菌毒素)。《报告》认为“黄曲霉毒素是已知化合物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至少在大鼠实验中其致癌性是最强的。”在黄曲霉毒素启动癌的大鼠模型中,报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奶中的蛋白质,因为含有的酪蛋白,是非常强的促癌剂(癌症成长的条件)。非常遗憾的是,这一点被有些素食人士片面地解释成:动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中的酪蛋白)能显著增加癌症的发病几率,因此对牛奶的态度是否定的。 《报告》中完整的叙述是这样的:“这项实验最显著的发现是:病灶细胞团只有在动物摄入的膳食蛋白质达到或超过身体生长速率所需的蛋白质摄入量时,病灶细胞团才开始增殖。也就是说,当摄入的蛋白质水平达到或超过动物生长所需的水平,就会导致癌的发生。尽管这项研究结论来自动物实验,但是对人来说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成长期的大鼠和人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以及成年大鼠和成年人维持身体健康所需的蛋白质量是非常接近的。” 在对比试验中,对比组的动物仍然吃蛋白质,只是量要明显的少(20% vs 5%)。简单地说, 身体生长需要蛋白质,但吃得过多会有害。这就像我们在戈壁滩的大太阳下工作,喝水是必须的,但喝多了会水中毒,但这不能说我们应该对喝水持否定态度。 同样,《报告》认为“黄曲霉毒素是已知化合物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至少在大鼠实验中其致癌性是最强的。”因为黄曲霉毒素来自于发霉的花生和玉米,我们不能根据这个观察,得出结论说吃素食的花生和玉米致癌。严谨地说法是,我们要避免食用发霉的花生和玉米,减少致癌的机会。即使我们不能避免吃下致癌的物质,我们在有充分蛋白质满足身体的需要后,要避免过量的食用蛋白质,从而诱发癌症。什么东西吃过量了好?馒头米饭吃过量了也会撑死人的。 陈君石先生介绍说:“坎贝尔教授在本书中的一个贯彻始终和十分明确的观点就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 制慢性疾病。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多吃粮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鸡、鸭、鱼、肉、蛋、奶等。” 少吃鸡、鸭、鱼、肉、蛋、奶等,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 plant-based diet) 并不是素食,而是中国传统的饮食,荤素搭配,以素食为主。因此,《报告》说:“那么你现在想一想世界上饮食方式比较传统的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例如中国、日本和印度)。在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社会中,大概有 20 几亿人,他们坚持以素食为主的膳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那么你很难想像这些人的身材是臃肿的(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开始改变)。 ” 现在的问题是,肉吃多少就算是少呢?这就需要比较。《报告》说:“在中国农村,动物蛋白的平均摄入水平每天只有 7 . 1 克;而美国人的摄入水平则是惊人的高,平均每天每人 70 克。”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人口的动物蛋白的平均摄入水平只有美国人平均量的十分之一。动物蛋白的平均摄入水平并非是实际的动物源食品量。《报告》是这样说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7 克的动物蛋白大概就相当于在麦当劳吃三小块鸡块摄入的蛋白质。” 美国人每年吃多少的动物性食品呢? Nina Planck (2006 – Real Food – what to eat and why : p89) 写到“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吃 186 磅肉,包括牛肉,禽类,羊肉,猪肉,以及近 600 磅的牛奶、奶酪和冰激凌。” 《报告》说:“我们预计当动物蛋白的摄入水平和血液当中的胆固醇水平下降到中国农村人群的水平时,西方病就可以避 免。” 在这样的数据背景下,当坎贝尔先生拿这样的对比来劝告美国人少吃点肉,这样有助于减少富贵病的机会,他的论据是有说服力的。但这个论据,不能构成劝告中国人不要吃肉,该吃素的理由,因为中国农村人每天动物蛋白的平均摄入水平只有美国人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从健康的角度说,他们很可能应该再多吃些动物蛋白,而不是相反。 《报告》认为:“那么为什么在摄入动物食品很少,或是根本不摄入动物食品的发展中国家,当地人的身材比西方人要矮小得多呢?这是因为,在这些比较贫困的地区, 植物性食物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不够好。而且,这些地区的公共卫生条件都比较差,儿童疾病流行。因此,儿童的发育就受到了阻碍,人们不能长到理想的、遗传 背景所允许的成年身材。在中国健康调查中,成年人体重和身高不足的地区通常也是肺结核 Ⅲ 、寄生虫病 Ⅲ 、肺炎 Ⅲ 、肠梗阻 Ⅲ 、消化性疾病 Ⅲ 多发的地区。”我觉得中国的问题,和美国的问题不同。中国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贫困地区人群的饮食质量,比如文后附的报导中的问题,而不是泛泛地劝导人们素食,以保护动物。 《报告》研究了饮食和富贵病的关系,提出 “ 少吃动物性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 ” 有益健康的看法。这对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有建设意义。吃过量的动物蛋白,对身体健康没有好处,不能走美国式的饮食道路。所以,现在城市里的人,多吃点农家饭是对的,少吃点麦当劳、肯塔基等垃圾食品,可以少得富贵病。城市人口是靠农民养活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城市人在为吃多了而打嘴仗,而很多种庄稼的农民却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这是现代社会一个多么具有讽刺意义局面! 从饮食和疾病的关系来看,素食对健康更好或更坏?对这个问题,《报告》没有告诉我们。因为这个研究对比的人群,没有包括素食者,无论是宽泛的素食者( vegetarian) 或严格的素食者( vegan) 。它仅仅调查了 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人群。 我们不应该对一个研究的结果,进行利己的过度解读。比如,《调查》说:“在中国西南的四川和贵州两省,冠状动脉心脏病( CHD )的发病率更是惊人的低。在三年的观察期内( 1973 - 1975 年),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研究对象死于 CHD 。而在贵州,样本量是 24 万 6 千名男性;在四川,我们的样本量是 18 万 1 千名女性 14 。” 从我在那里长大的经历,直到去年在那边经历的一段日子,我知道贵州农村很多地方的人群肉食量不大,但很多人吃狗肉。那么,我们能否说,虽然当地的人肉食不多,但他们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很低,和吃狗肉有关,所以我们应该吃狗肉?显然,这是不能成立的逻辑。 吃素对一些观念素食者来说只是一个逻辑延伸,其基本原则是动物权利:为了捍卫动物权利,所以要吃素。但是,当有人使用动物来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支持植物性为主的饮食在人类健康上可能优于肉食为主的饮食,这个时候,动物保护主义者就毫不犹豫地放弃原则,不去批判、甚至遗憾一下为了人类的健康,让非人类动物吃各种致癌物质来做各种实验,而是选择性地用那种实验结果,来证明吃素的好处,并因此达到对动物权利的尊重。我只能说,这种偏取的逻辑很难说服人;或者说,吃素的逻辑原则,即动物权利,不是一个值得严守的原则,因为它随时可以被放弃。 http://zqb.cyol.com/html/2012-05/19/nw.D110000zgqnb_20120519_5-02.htm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普遍“营养贫困” 《 中国青年报 》( 2012 年 05 月 19 日 02 版) 本报北京 5 月 18 日电(记者谢湘)在第 23 个“中国学生营养日”( 5 月 20 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今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 2012 )》(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获得了明显改善,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农村儿童营养不良情况依然突出。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普遍“营养贫困”,近一半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天吃上 3 顿饭, 47.6% 的农村学生每天只能吃到两顿饭,其中有 66.4% 的学生不吃早餐;在一个月内,有 1/3 的学生吃不到肉, 2/3 的学生吃不到鸡蛋, 80% 的学生喝不到奶, 39% 的学生不吃豆类, 35% 的学生每天只吃一种蔬菜,主要是土豆、白菜和萝卜等,多数靠自带的咸菜、辣椒酱,甚至盐拌饭。 农村学生和学校相关人员营养知识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 1/10 的农村学生不知道哪种食物中富含维生素 A 、维生素 C 、钙或铁,只有 1/3 的学生认识到吃早餐对生长发育、学习成绩、营养摄入、身体耐力有好处。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没有充分意识到营养的重要性,食堂工作人员的营养意识淡薄,缺少基本的营养知识和营养餐搭配技能。 报告重点解释了 2011 年 10 月 26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当前我国恰逢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的大好时机,报告呼吁相关人士抓住机遇,落实行动,使国家农村学生营养改善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个人分类: 以食为天|11695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转:面包房里不可告人的七大陷阱
热度 3 hongkuan15 2012-5-18 19:47
面包房里不可告人的七大陷阱 很多人都很钟爱蓬松面包的独特口感,可谁知道面包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陷阱一:蓬松面包用改良剂 许多面包房都有这种松软的小圆面包出售。个头一般有一个小碗大小,价格只在1—1.5元之间。但如果将这个面包使劲揉捏,就会发现面团实际上还不到面包体积的1/3!有50多年从业经验的面包制作高级工程师、天津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苗嘉琦指出,这全是面包改良剂的“功劳”。 “传统的面包制作方法是不需要使用面包改良剂的,一般甜面包只需高筋面粉、鸡蛋、糖、黄油、酵母。”苗嘉琦表示,面包改良剂能让面包更柔软、弹性更高,并有效延缓面包老化发干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体积比传统做法大,卖相更好。 “同样大的面团,传统做法制成面包后会增大1.5—2倍,而使用了改良剂的面包,则会增大2—3倍,如果改良剂加得多,膨发倍数还会更大。这样一来,起码面粉用得少了,降低成本的办法,当然有人喜欢用。” 改良剂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使用没有危害。不过近来的质检结果发现,有的商家在面包改良剂中添加违禁的溴酸钾,虽然能起到增白、强筋、增加弹性的作用,但可能会导致癌症。 要怎样辨别面包中是否加入了过量的改良剂呢?苗嘉琦说,不要贪图太过松软的口感,这样的面包最好不要买。面包的体积在面团的2倍以下是正常的,如果超过了就应提高警惕。 陷阱二:全麦面包用色素染 全麦面包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含量更多、蛋白质也更丰富,还有减肥瘦身的效果……健康风潮越来越盛,全麦面包也更加受人们的欢迎。 全麦面包的价格往往比普通的白面包贵一倍左右。超市里的普通品牌,同样重量的白面包不到4块钱,而全麦面包就要6块多。面包房里的价格差更大,一袋普通面包6块钱上下,而全麦的需要10块钱左右。刘大妈有糖尿病,大夫叮嘱她多吃粗粮,所以就算贵许多,刘大妈还是每次都只买全麦的。 “不止全麦面包卖得贵,全麦面粉也比普通面粉贵”,苗嘉琦说,但“全麦面包并不都是用全麦粉做的,而是全麦粉加部分小麦粉。国外的全麦面包是有统一标准的,而且他们大多用市售统一规格的预拌粉。但我国还没有制定标准,所以全麦粉占40%的叫全麦面包,全麦粉只有5%的也叫全麦面包。” 可是如果全麦粉实在太少, 就表现不出“全麦”的样子来。因此,就有面包房往面包中加入焦糖色素等黑色或褐色的色素来蒙混过关。 怎样才能选到真正的全麦面包?苗嘉琦说,首先,全麦面包都比较粗糙。购买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是否组织过于细腻,是否面包中有大量的天然麸皮。其次,全麦面包应该呈天然的褐色,而且褐色不那么均匀。如果面包颜色太深,已经接近黑色就可能有假。再次,全麦面包较柔韧,口感不会那么蓬松。最后,凭粗糙的口感就能完全辨别。 陷阱三:香酥菠萝包、牛角包,都用人造黄油 香甜松软、外皮酥脆的菠萝包是很多人的最爱。这全得归功于面包中大量的黄油。其实,不光是菠萝包、丹麦牛角包等此类又酥又香的面包需要大量黄油,几乎每种面包都需要用黄油。可据苗嘉琦透露,现在基本上都用的是人造黄油。不光是那些便宜的小面包房,许多知名的连锁店也如此。 “纯正的天然黄油一般靠进口,需要1万多一吨,可人造黄油只要6000左右。” 人造黄油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其危害比猪油、牛油等含有的饱和脂肪酸大得多。范志红说,大量研究指出,反式脂肪酸会增加人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更容易使人发胖。 天然黄油和人造黄油的香味不一样,前者更柔和。但是,如果在面团中加入少量人造黄油是根本吃不出来的。因此,只能从标签上辨别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标有“酥油、起酥油、植物起酥油、植物脂肪、人造黄油、麦淇淋、植脂末、奶精”等字眼的统统不要买。 陷阱四:水果面包多用香精、色素调的 橘子面包颜色金黄,清甜的柑橘香让它很有人缘。李小姐觉得水果面包既天然,又有水果的营养,所以更健康。在面包房里,记者看到,水果味儿的面包很受欢迎。黄色的香蕉味儿、粉红的草莓味儿、绿色的哈密瓜味儿……应有尽有。 “真正用果汁做的水果面包几乎为零”,苗嘉琦说。许多水果面包的“水果味儿”都是用香精、糖和酸味剂调出来的,再用色素打扮一下,就一副“水果模样”了。那有果肉的面包会不会好一些呢?“按照国家标准,果肉面包的果肉含量应该占50%—60%,但是很多地方都没有达到。”水果加得少,自然香味和味道都不够,因此果肉面包中也会加入香精和色素达到理想的效果。 范志红说,其实人们用常识就能辨别。 “经过高温烘烤,果汁的颜色哪儿还能这么鲜艳好看?”因此,颜色太鲜艳浓郁的面包就不要买了。天然的水果香味清新自然,味道比较淡,如果香味特别浓郁的就肯定加了香精。 陷阱五:火腿包用劣质火腿来充数 面包房里,以各式火腿包、肉松包为代表的咸味面包撑起了半壁江山。自称“食肉族”的周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天的早饭都是一个火腿包或者肉松包,因为“爱吃咸味儿的,而且有肉有面,觉得营养更好”。 可是火腿包里也有猫腻。苗嘉琦说,不同火腿的价格差别非常大。为了降低成本,许多小店都会选择便宜的火腿来做面包。 “好的店用纯肉火腿,图便宜的用的火腿就是淀粉加点肉掺上香精和色素”,这类便宜的火腿多是不知名的小厂家生产,质量和安全都很难保证。 陷阱六:甜面包中加糖精 除了面粉和黄油,制作面包时用得最多的原料还有白糖。当然,“聪明”的店家也会想出办法。苗嘉琦说,很多面包房为了降低成本,都用甜味剂来部分代替白糖。 “一般来说,甜面包中应该加入20%的糖,很多人却只用10%的糖,其余的用少量甜味剂来代替”。苗嘉琦告诉记者,“白糖是酵母的养料,同时又能增加面包的色泽。糖加得少了,酵母发酵不够,颜色不足,又只能加入面包改良剂和色素来弥补”。 目前用得最多的甜味剂是糖精和比它更廉价的甜味素。它们的甜度都比白糖高好几倍,价格却便宜许多。至于甜味剂的安全性,范志红说,有不少研究认为过量的糖精能致癌,但是尚无定论。不过不能否认的是,长期大量食用这种合成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没有好处。 甜味剂的口感和白糖有所差别。苗嘉琦说,甜味剂的甜味在口中停留时间更长,而且后味发苦。 陷阱七:奶油蛋糕最暴利 面包房里最赚钱的是什么?没错,就是昂贵的奶油蛋糕。记者在面包房看到,普通的6寸生日蛋糕,价格在60多元到100多元不等。可是,制作奶油蛋糕的材料却很廉价。苗嘉琦说,生日蛋糕中最贵的原料就是奶油,但也只有16元1千克。而这1千克就能做出五六个这样的生日蛋糕。 不是说“10斤奶才能出1斤奶油”吗?怎么奶油蛋糕的成本这么低?原来,现在大多数面包房用的早已不是天然牛奶做的奶油,而是植物油氢化而成的“植脂奶油”。 范志红说,这种“植脂奶油”最能骗人,很多用这种奶油的面包房,还打着招牌说自己是“纯植物,不含胆固醇”。 “其实,这种人造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比胆固醇更大!”
2656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物钟研究进展与文献分析
热度 2 xupeiyang 2012-5-18 09:25
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到点吃饭……生物钟让人们生活节奏固定,生活井井有条。 英美研究人员从 基因 入手重新认识生物钟背后机理,研究结果颠覆传统理论。这一研究有望帮助治愈因生物钟紊乱引起的多种疾病。 颠覆旧理念 位于下丘脑处的视交叉上核(SCN)是人体生物节律中心,“全盘掌控”生物钟。一支由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研究发现SCN神经元工作模式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10/2009101493557929.htm 研究论文引证分析结果: 引文报告 主题=(circadian) 精炼依据: Web of Science 类别=( NEUROSCIENCES )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此报告中的引文均来源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执行"被引参考文献检索",可查看Web of Science未收录文献的引文。 找到的结果数: 8057 被引频次总计: 214126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160758 施引文献: 79773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73512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26.58 h-index: 155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R121EI8P61pbjP1lD49page=1cr_pqid=6viewType=summary 研究论文计量分析结果: 字段: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PEVET P 124 1.539 % SHIBATA S 68 0.844 % TUREK FW 66 0.819 % BUIJS RM 62 0.770 % CZEISLER CA 62 0.770 % AMIR S 58 0.720 % DIJK DJ 58 0.720 % RUSAK B 57 0.707 % SILVER R 57 0.707 % CARDINALI DP 54 0.670 % TAKAHASHI JS 54 0.670 % HONMA K 53 0.658 % HONMA S 53 0.658 % SWAAB DF 51 0.633 % MENAKER M 50 0.621 % REITER RJ 50 0.621 % CHALLET E 48 0.596 % HASTINGS MH 47 0.583 % ISHIDA N 47 0.583 % MOORE RY 47 0.583 % CAJOCHEN C 45 0.559 % OKAMURA H 45 0.559 % REPPERT SM 44 0.546 % ARENDT J 43 0.534 % COLWELL CS 43 0.534 % 字段: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A 3473 43.105 % JAPAN 975 12.101 % FRANCE 595 7.385 % CANADA 550 6.826 % ENGLAND 528 6.553 % GERMANY 528 6.553 % NETHERLANDS 383 4.754 % ITALY 280 3.475 % SWITZERLAND 255 3.165 % SPAIN 217 2.693 % AUSTRALIA 188 2.333 % ARGENTINA 118 1.465 % POLAND 111 1.378 % SWEDEN 110 1.365 % ISRAEL 106 1.316 % BELGIUM 93 1.154 % PEOPLES R CHINA 91 1.129 % BRAZIL 86 1.067 % SCOTLAND 80 0.993 % MEXICO 79 0.981 % DENMARK 77 0.956 % RUSSIA 69 0.856 % SOUTH KOREA 65 0.807 % HUNGARY 59 0.732 % CZECH REPUBLIC 58 0.720 % 字段: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IH 99 1.229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81 1.005 %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22 0.273 %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21 0.261 % WELLCOME TRUST 21 0.261 %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18 0.223 % NSF 18 0.223 % NIMH 17 0.211 %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5 0.186 % EUROPEAN UNION 14 0.174 % EU 13 0.161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3 0.161 %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JAPAN 12 0.149 % NARSAD 11 0.137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11 0.137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1 0.137 %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NSERC 11 0.137 % BBSRC 10 0.124 % CONACYT 10 0.124 % DAN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10 0.124 % LUNDBECK FOUNDATION 10 0.124 %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CIHR 9 0.112 %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9 0.112 % MINISTRY OF HEALTH LABOR AND WELFARE 9 0.112 % 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BBSRC 8 0.099 % 字段: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HARVARD UNIV 262 3.252 % NORTHWESTERN UNIV 152 1.887 % STANFORD UNIV 140 1.738 % NETHERLANDS INST BRAIN RES 122 1.514 % UNIV PENN 120 1.489 % NIMH 110 1.365 % UNIV STRASBOURG 1 108 1.340 % UNIV PITTSBURGH 106 1.316 % UNIV VIRGINIA 104 1.291 % UNIV TORONTO 99 1.229 % UNIV CALIF SAN DIEGO 95 1.179 % UNIV SURREY 91 1.129 % DALHOUSIE UNIV 87 1.080 % UNIV TEXAS 86 1.067 % UNIV CALIF LOS ANGELES 84 1.043 % UNIV ZURICH 81 1.005 % UNIV MASSACHUSETTS 77 0.956 % OREGON HLTH SCI UNIV 76 0.943 % UNIV CAMBRIDGE 73 0.906 % HOKKAIDO UNIV 71 0.881 % UNIV MANCHESTER 71 0.881 % UNIV ILLINOIS 70 0.869 % UNIV MICHIGAN 70 0.869 % UNIV MINNESOTA 70 0.869 % BRIGHAM WOMENS HOSP 69 0.856 % 字段: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09 451 5.598 % 2008 426 5.287 % 2003 419 5.200 % 2006 403 5.002 % 2005 402 4.989 % 2007 391 4.853 % 2011 391 4.853 % 2010 384 4.766 % 2004 381 4.729 % 2002 359 4.456 % 2000 350 4.344 % 2001 344 4.270 % 1996 323 4.009 % 1995 315 3.910 % 1999 315 3.910 % 1998 313 3.885 % 1997 294 3.649 % 1994 292 3.624 % 1993 250 3.103 % 1992 233 2.892 % 1991 202 2.507 % 2012 131 1.626 % 1990 83 1.030 % 1988 61 0.757 % 1986 59 0.732 % 1981 54 0.670 % 1989 53 0.658 % 1985 46 0.571 % 1982 45 0.559 % 1983 45 0.559 % 1987 45 0.559 % 1980 37 0.459 % 1978 31 0.385 % 1984 31 0.385 % 1977 22 0.273 % 1979 22 0.273 % 1975 12 0.149 % 1976 11 0.137 % 1972 10 0.124 % 1970 7 0.087 % 1974 7 0.087 % 1973 4 0.050 % 1971 3 0.037 % 字段: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BRAIN RESEARCH 764 9.482 % SLEEP 668 8.291 % NEUROSCIENCE LETTERS 411 5.101 %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366 4.543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41 4.232 %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78 3.450 % NEUROSCIENCE 260 3.227 %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04 2.532 %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174 2.160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156 1.936 %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50 1.862 % BIOLOGICAL PSYCHIATRY 148 1.837 % 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 148 1.837 % NEUROREPORT 148 1.837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A SENSORY NEURAL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140 1.738 % NEUROENDOCRINOLOGY 137 1.700 % NEUROENDOCRINOLOGY LETTERS 135 1.676 % JOURNAL OF PHYSIOLOGY LONDON 124 1.539 % MOLECULAR BRAIN RESEARCH 119 1.477 % NEURON 119 1.477 %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111 1.378 %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102 1.266 %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101 1.254 % SLEEP MEDICINE REVIEWS 95 1.179 % PSYCHOPHARMACOLOGY 83 1.030 %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65 0.807 % NEUROSCIENCE RESEARCH 64 0.794 %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63 0.782 % JOURNAL OF NEUROGENETICS 62 0.770 % SLEEP AND BIOLOGICAL RHYTHMS 59 0.732 %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58 0.720 % NEUROBIOLOGY OF AGING 58 0.720 %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55 0.683 % VISUAL NEUROSCIENCE 55 0.683 %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54 0.670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A NEUROETHOLOGY SENSORY NEURAL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53 0.658 % NATURE NEUROSCIENCE 51 0.633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48 0.596 %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48 0.596 % PROGRESS IN NEURO PSYCHOPHARMACOLOGY BIOLOGICAL PSYCHIATRY 43 0.534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41 0.509 %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38 0.472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37 0.459 %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35 0.434 % ENCEPHALE REVUE DE PSYCHIATRIE CLINIQUE BIOLOGIQUE ET THERAPEUTIQUE 34 0.422 % PSYCHOPHYSIOLOGY 34 0.422 %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33 0.410 % 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 32 0.397 % NEUROPSYCHOBIOLOGY 31 0.385 % BIPOLAR DISORDERS 30 0.372 % 字段: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8057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8057 100.000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964 11.965 % PHYSIOLOGY 857 10.637 % PSYCHIATRY 781 9.693 % BEHAVIORAL SCIENCES 641 7.956 % PHARMACOLOGY PHARMACY 456 5.660 % ZOOLOGY 362 4.493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319 3.959 % PSYCHOLOGY 161 1.998 % GENETICS HEREDITY 67 0.832 % OPHTHALMOLOGY 67 0.832 % IMMUNOLOGY 66 0.819 % GERIATRICS GERONTOLOGY 58 0.720 % DEVELOPMENTAL BIOLOGY 48 0.596 % CELL BIOLOGY 36 0.447 % COMPUTER SCIENCE 16 0.199 % NUTRITION DIETETICS 15 0.186 % ANESTHESIOLOGY 13 0.161 %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13 0.161 % BIOPHYSICS 9 0.112 % PATHOLOGY 9 0.112 % REHABILITATION 8 0.099 % TOXICOLOGY 8 0.099 %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7 0.087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7 0.087 %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6 0.074 % SPORT SCIENCES 5 0.062 % CARDIOVASCULAR SYSTEM CARDIOLOGY 4 0.050 % OTORHINOLARYNGOLOGY 4 0.050 % SURGERY 4 0.050 % MATHEMATICAL COMPUTATIONAL BIOLOGY 3 0.037 % PEDIATRICS 3 0.037 % TRANSPLANTATION 3 0.037 % INTEGRATIV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 0.025 % ORTHOPEDICS 2 0.025 % 参考文献 • 日研究人员发现膀胱 生物钟 机制 • 生物钟 有助人体昼夜循环 • Nature头条:调控我们的 生物钟 • 生物钟 节奏对新陈代谢有重要影响 • Science:植物内部的 生物钟 •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或与人体 生物钟 相关 •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或与人体 生物钟 相关 • 太空生活不会使宇航员 生物钟 紊乱 • 人与藻类拥有相似 生物钟 • Nature:独立于基因的 生物钟 机制 • 英研究发现 生物钟 “第二齿轮” • 美科学家发现可显著减缓 生物钟 的分子化合物 • PLoSBiology:可影响 生物钟 的新型化合物 • 法国研究人员揭开 生物钟 “守时”奥秘 • 科学家发现影响 生物钟 节律蛋白质 • 科学家发现导致肥胖新因素夜晚长明灯扰乱 生物钟 • 研究发现调控 生物钟 与糖异生的关键蛋白 • 生物钟 可通过药物来调节快慢 • 生物钟 打乱易诱发癌症专家:不要频繁倒班 • 调准你的健康 生物钟 • 南京专家建立可调控小鼠 生物钟 模型 • 南京大学EMBOJ文章发现 生物钟 的奥秘 • Nature子刊: 生物钟 让人睡觉不口渴 • 人类 生物钟 依赖一种小分子 • 基因新发现 重识 生物钟 • Cell,Science两篇文章解析 生物钟 • 人体 生物钟 不止24小时根据自然周期行事致衰老 • 国家基金项目首次在南极展开 生物钟 基因研究 • 基金项目首次在南极展开 生物钟 基因研究 • 果蝇免疫力随 生物钟 变化 • 糖尿病和高血糖与 生物钟 紊乱有关 • 生物钟 与新陈代谢分子关联查明 • 瑞典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打乱 生物钟 • Nature:眼睛的损伤让小鼠 生物钟 发生改变 • 日本研究发现藻类 生物钟 基因 • 自然、科学两篇文章:颠覆原有 生物钟 概念 • 夜晚强光可导致 生物钟 紊乱 • 《细胞—代谢》:脂肪摄入过量会影响 生物钟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431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周其仁:抑制城市成长的传统原因
whyhoo 2012-5-15 16:37
理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要借助某些关键的因果关联。在方法上,这就离不开一套思维游戏,比如“观现象、猜原因”。不过,因果关联也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猜测要选方向。上文我们先排除了一种流行取向,即把人均收入水平看作城市化率高低的原因。那只不过看起来好像两个量,其实是一回事,谁也说明不了谁的。   余下再向哪个方向猜?还是费思量。传统时代中国城市化的程度不高,是不是农业文明的一个必然的空间表现呢?想想是蛮有道理的。农业活动的技术基础是光合作用,每一株作物的每一片叶子都要晒得到太阳,才有产出。这就决定了,农业文明追求的是土地的面积——“有土斯有财”。在广袤的土地上搞农业,人口唯有分散居住,才便于就近照料庄稼。是的,倘若不是因为安全与防卫的需要,传统农耕文明的居住模式可以是极其发散的。   不过,早有学者指出,中国山多地少、各地差异极大的生态经济环境,并不注定这个伟大的文明非要以农立国不可(例如《汉代农业》,许倬云,1980)。事实上,商业文明早就在中国萌芽。从本文关注的角度看,商业活动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在空间上聚集的要求。我们不妨从“集市”开始——那可是最初级的市场——买家和卖家总是自然地聚到一起,仿佛非要熙熙攘攘地凑热闹,才便于交易的达成。   问题是,仅仅为农业服务的集市,受制于交通条件,覆盖的人口范围不可能过大,本身聚集的程度也不可能太高。关于这一点,人类学家施坚雅(G.W.Skinner)做过出色的研究。这位早在1949-1950年就在四川做过田野调查的美国教授,发现传统的乡土中国是由市场——而不是由村庄——组织起来的。在庞大的市场网络的最基层,往往是一个集市带动着周围15~20个村庄。   从集市“向上”发展,就会到达层级各不相同的“中心市场”。原来,交易活动也分层,并像产业活动一样会逐步升级!现在不难明白,这只不过反映了交易批量的增加、交易半径的延伸以及交易复杂程度的提高,所以需要集中更多的资本——人力的以及非人力的——参与其中,当然也因此需要更完备的保护。于是,高端中心市场多半设在有城郭拱卫之处,依城建市,“城市”应运而生。   当然,“城”还有其独立的来历。对版图辽阔的中央帝国而言,庞大的军事行政网络必定有空间上的表现。至少秦汉以降,“百代都行郡县制”——皇帝老子靠朝廷命官治理天下,布关设防、征收税赋、实施政令,当然要选地理网络的中心节点充当各级衙门的所在地,否则无从应付大一统帝国极其昂贵的治理成本。官、兵、民的聚集之地,商业服务供需两旺,因城而市的,所在多有。其中,最耀眼的当数历代京师之地,像咸阳、长安、杭州、北京,每一个都是最繁华大都会的一时之选。   这样,以市依城也罢,以城立市也罢,殊途并进,一起成就了中国层级制的城市体系。这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可以把握吗?我以为还是施坚雅的概述最为精炼:“从一个中心地上升到上一级中心地时,居民的户数就会增加,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则下降。”(《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译本第10页)到了非农业人口聚集这样一个抽象层面,中国的城市与法国年鉴学派刻画下的欧洲市场与城镇体系,看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   可惜,城市体系作为复杂商业的空间构造,说精巧极精巧,说脆弱又非常脆弱。譬如战乱对城市的摧残,总是甚于对乡村的破坏。很不幸,中国历史上外患内乱频仍,战争动乱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杀戮之残酷,历史上的欧洲怕是没得好比的。历史似乎不讲对称,生产力聚集到城市不容易,破坏力以城市为目标却“很自然”。仅就此点而论,中国的城市文明即使达到过西方不曾有过的高度(想想马可·波罗由衷的赞叹),也一定屡遭毁灭性的破坏。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记忆,甚至凝结为民间智慧,例如在刘心武的笔下就出现过以下字样:“小乱进城,大乱下乡。”是啊,一次次的大乱总是先毁掉城市文明,既然身家性命在城里难保,还不如上山下乡吧。   和平时期城市发展的最大敌人,则是中央政权持久的抑商政策倾向。过去我总是读不明白,为什么历代中国皇权会一以贯之地敌视商业?有解释说,那是商业利润太高,难免令执政者担心农业生产的根基被瓦解。这是说,担心“无商不富”摇动了“无农不稳”。可是经济逻辑并不支持以上“道理”——商业暴富是因为商业活动的供不应求,唯有“兴商”才能降低其平均利润,而“抑商”反倒会永远维系商业暴利。历代那么些个圣贤与明君,为什么连这么个简单道理都不懂?   后来看了1940年代末吴晗和其他多家的著述,才领悟到中央皇权真正担心的是富商与之争夺官僚的忠诚。农业大国的财政基础薄弱,“高薪养廉”很好说,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低薪不养廉,官僚们公权私用的成本很低,一旦富商使钱买走他们的忠诚,即便“贵为天子”,还有什么意思吗?这样看,“抑商”所固的远不只是“农本”,而是大一统天下国家的政治国本。   代价就是城市抑制。因为讲到底,抑商即抑城。个中道理也简单:商业活动要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才能展开,人口聚集推进经济聚集(即人均收入显著增加),反过来经济聚集再吸引人口聚集,城市化的发动机就安装上了。可是,抑商政策插进来一杠子,非要把商业利润人为地压下去,那么商业活动的人口聚集就带不来人均收入更高的结果。失去经济聚集的刺激,甚至经商还不如务农,人口的城市聚集怎么可能会有强大的动力?   加到一起,以农业为本的经济结构、抑商政策倾向以及频繁的战乱,一起抑制了现代化以前时代中国的城市成长。据史家估计,1843年在中国商业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下游地区,约有7.4%的人口居住在2000人以上的城镇,比商品化程度较低的华北地区的4.2%高出了3个百分点以上。但是,1801年的英国,居住在5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就达27.5%。这说明,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抑制就拉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的距离。   1840年代以后的中国,主权动摇、被迫开放。以上海为代表的“五口通商”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却又被一场场更大规模的战乱所抵消。正负影响算到一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候,全国的城镇化率也就是区区的10%。新的问题是,在结束了战争、重建国家主权之后,再加上经济方面的强有力的国家工业化,中国是不是就具备了消除传统时代抑制城市成长的条件呢?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sh/cxfz/201205/t20120502_155364.htm
个人分类: 社会|1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华网这篇文章道出了一些传统中医疗法受挤兑的原因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5-12 17:55
科学不科学的都是借口,说到底是个利益问题。道理讲得清,利益说不清。 中医“小夹板”难觅的背后:过度逐利传承乏人 2012-05-12 10:02:55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法整骨复位、小夹板固定、膏药接骨……这些中医千百年来广泛使用的传统技术和治疗手段,正在临床治疗中逐渐减少,难见踪影,转而被手术复位、钢板钢针内固定、药物抗炎等西医手段所替代。 ◆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中医功能弱化。传统中医技术简、便、验、廉的优势和特色,恰恰成了医院经营效益的短板和软肋。小夹板治疗对整骨技术要求高,经济回报低,是很多医生放弃使用的一大原因。 ◆中医手法的掌握不是一日之功,学生在学校可能学了,但分配到医院后便“束之高阁”,有的中医连个简单的脱臼都拿不上。长期下去,一些传统中医技术就会消失。 小夹板越来越少 “医生说了,动手术比中医治疗骨头对得更准……”某中医院骨科病房,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村民刘明坤因左前臂桡骨骨折刚刚打上钢板、石膏,躺在病床上输着抗生素液体。随后,他还要进行拆线、取钢板等一系列手术。对于适用于他治疗的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他却全然不了解。 “小夹板使用越来越少,原来治疗小腿、踝骨、上臂、前臂骨折的都有,不下十几种,现在只剩下治克雷氏骨折的一种了!”蒙阴县中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高大硕,面对空荡荡的支具架,满脸无奈。传统小夹板的选材很广,竹子、木板、铝板等都可以,最廉价实用的还是竹子,可根据病人肢体的长短、位置烤制定型。去年该院小夹板固定只做了100例左右。 据记者调查,在绝大多数医院,甚至很多中医院,治疗克雷氏骨折、尺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等适宜使用小夹板固定的长骨远端骨折,真正采用小夹板的不到10%,绝大多数采用开放式手术治疗。传统接骨使用的小夹板,由于种种原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治疗长骨远端骨折,首选应该是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有特效。”省中医院骨科老专家华文雅告诉记者,这样既可以固定断骨,防止移位,又能允许关节活动,尤其对于一些已经发生肿胀的患者,还可以根据病情进展随时调节夹板松紧,使肌肉适当收缩,保证功能恢复,也非常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 而手术治疗,对病人的损伤则要大得多。首先要把骨膜拨开,血运受到破坏,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修复,再加上钢板、螺钉等影响,术后产生延期愈合、不愈合的几率便大大增多;其次,要二次手术,取出内置固定物。 “以前给病人用小夹板,还没有见过不愈合的,而手术后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的情况则很多。”据华文雅介绍,由于钢板固定后病人不能活动,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也时有发生。 逐利挤走小夹板 “我们也很纠结!用小夹板对患者有利,可医院不挣钱!”宁阳县中医院院长白福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位桡骨骨折的患者到医院,用中医推拿、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拍一张X光片(80元),查一次血常规(25元),做一次心电图(25元),再加上手法复位(300元),一副小夹板(20元),口服三七伤药片(30—50元),中间再调整两次,无需住院,在门诊就能完成。从就诊到痊愈,医院最多收费600元。 而对于同样的病人,医院如果给病人进行手术固定治疗,即使是穿根钢针,收费也得3000—4000元;如果用内置钢板,仅钛合金材料费就得1万多元,药费2000元,手术费1000元,再加上二次取钢板手术费6000元,两次手术病人需住院治疗15—20天,一个病人最少要花费2万元。这只是直接发生的费用,不包括康复费等。 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中医功能弱化。记者调查显示,省内县级中医院中,中医特色浓、中医诊疗方法突出的医院经营效益都不好。传统中医技术简、便、验、廉的优势和特色,恰恰成了医院经营发展的短板和软肋。推拿、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对患者有利反而在临床上使用的空间越来越小。 小夹板治疗对整骨技术要求高,经济回报低,是很多医生放弃使用的一大原因。据华文雅介绍,小夹板固定的前提是凭借手法整骨对位,而这项操作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风险也相对较高;而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手术治疗则变得相对成熟、简单。“费了很大劲,经济回报又低,‘费力不讨好’的事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去干!” “病人要‘整齐’的钢板,也挤走了小夹板。”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主任、省注册名中医药专家董建文教授介绍说,中医接骨讲究的是“对线不对位”,要求力线的吻合,成人和儿童接起来的长骨即使有1/3或1/2的偏差,功能也不会受到影响。但是病人、家属一看片子上“对位不齐”,就会找医生,甚至认为是医疗差错或事故,要求赔偿。这看似病人“要求高了”,实际上却反映了对医学知识的缺少。 一位老中医的忧虑 “不是传统的技术不行了,而是用不好、不会用了,这更让人担忧!”华文雅对几年前医治的一个患者仍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肘部桡骨脱臼,到医院就诊,医生给“拿”了4次都不能复位,便让病人手术治疗。一家人抱着孩子哭着半信半疑地找到华文雅,眼看着她一下子就给拿上了,不由得破涕为笑。 小夹板治疗看起来简单,其实手法复位需要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据华文雅介绍,中医手法需要掌握技巧:整骨时要把错位对上、把骨头接上,用多大劲儿、拉开多大的口,触、摸、量,手的感觉都是练出来的,只有长期、反复实践才能掌握。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一个方,不同的医生、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疗效就大不相同,这也需要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 中医几千年留下的经典,如何一代代传下去,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中医手法的掌握不是一日之功,学生在学校可能学了,但分配到医院后便“束之高阁”,这样那些经典就会慢慢消失。 华文雅对记者说,留下中医小夹板、手法复位治疗,病人可以多一种挑选的余地。目前院里能“动手”的中医已经屈指可数,骨科能采用手法整骨的只有五六人,而且多数在70岁以上。再过些年谁来接班?保留下“小夹板”,不仅对病人来说是多一种选择,而且对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治病救人不能只考虑钱,开展手术治疗的确经济效益高,可时间长了,等掌握手法复位技术的人没了,就远远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眼看着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偏重于手术治疗,而慢慢放弃手法治疗,华文雅的担忧变得与日俱增。 “也有来进修的医生,在这儿学得很好,可回去还用不用都是个问题!学了不用,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连一个简单的脱臼都拿不上的现象。”华文雅说。
48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付传:官德建设视角下的传统廉政文化审视
whyhoo 2012-5-12 11:27
《左传》云: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彰也。由于特殊的职业属性的原因,自古至今,官员的道德缺失问题,往往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私德失守等败德行为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当前道德领域里的突出问题。   官德是指掌握一定政治权力或行政职权的公职人员,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所恪守的职业准则和具有的道德操守。官德的主体是国家的公职人员,官德与公权力有关,因此属于政治道德的范畴。在中国历史上,强调为政者的职业操守,重视官德建设,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经过历代思想家的阐扬,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了以官德规范、官德的社会评价、官德的制度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体系。    一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在传统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上形成的,其目的自然是为了维护一人之治的君权统治和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它所强调的廉政,无非是在不触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基础上的一种权宜之计和道德点缀,因此,必然带有不可逾越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限度。但同时,传统廉政文化中亦包含丰富的思想资源,如重视官德规范,重视官德的社会评价,重视以典章制度来保障官德,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官德建设提供借鉴。   第一,重视官德规范的建设,是传统廉政文化的突出特点。官德规范是为政者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着国家和社会对为政者从政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为政者行为善恶的价值标准。传统廉政文化推崇官员的“为政以德”和“为政之德”,官员为政以德、为民表率,百姓则众星拱北、天下向善。官员的道德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的治理和社稷的安危,具有政治伦理的意味。在传统廉政文化提出的诸多官德规范中,尤以修身自省、廉洁奉公、德才兼备为重。   传统廉政文化强调官员的修身自省。《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儒家看来,修身是实现治国平天下政治理想的逻辑起点,为政者尤其是处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君王,在道德修养上应该是国之首善、民之楷模、社会风气的引领者。《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自省是修身的常课,只有不断地省察克治、反躬自问,才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保持对权力的敬畏。   传统廉政文化认为廉洁奉公是为政者最基本的德性要求。廉洁指人们尤其是掌握权力的人对待财利的正确态度,其基本要求是不贪不义之财。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吕氏春秋》也说:“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洁与公忠、爱国等规范紧密相连,互为前提,因此,廉洁奉公要求为政者不贪污受贿、不损公肥私、不徇私舞弊,做到用权为公,清正廉洁。   传统廉政文化将德才兼备作为选拔和任用官员的首要标准。《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选拔和任用人才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只有选拔、任用德行好的人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才能在根本上为廉洁奉公官德品质的生成提供德才兼备的人才保障。   第二,重视官德的社会评价,是传统廉政文化的鲜明特色。官德的社会评价具有极强的社会导向性,是使官德规范发挥社会调节作用的“杠杆”。因此,官德的社会评价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汉代用“举孝廉”制来选拔官员,将“举孝廉”作为察举入仕的重要途径。以孝子廉吏为标准荐举人才,反映了对准官吏品德的重视,它有利于广泛地选举贤能人才和引导社会道德观。   第三,重视官德的制度保障,是传统廉政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围绕官德的社会评价而生成的以重德为主的选官途径,为国家选拔贤能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制度基础。但上述制度在具体实施中的诸多弊端,致使沽名钓誉之辈、“贿选”之人等进入官吏队伍,严重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因此,在官德建设实践中,除了主观重德并通过选官制度以选拔贤能,还应通过其他典章制度的建构实施以反腐肃贪,从而形成廉洁的从政氛围。在中国历史上,为反腐肃贪而制定的典章制度蔚为大观,如《秦律》规定:“通一钱者,黥为城旦”;《臣轨·廉洁章》云:“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等等。这些典章制度除了阐释廉洁从政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如何反腐肃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做法,它们成为传统廉政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   作为儒家治国、治吏思想精髓的“为政以德”,强调道德的政治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历史话题,更是当下加强官德建设所必需关注的现实问题。在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官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等文件的颁布实施,更加有助于将官德建设落到实处。而将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写入《大纲》中,则要求我们在文化自觉视域下理性地把握传统廉政文化对当下官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第一,传统廉政文化注重养成人的道德精神,重视“廉”的培养,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值得借鉴。在中国历史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进行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前者是外界施加于人的,而后者则是人自身自觉进行的,两者紧密配合、相辅相成,对于养成人的道德精神意义重大。因此,通过加强官德教育和官德修养以形成“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的官员队伍,成为当下官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意见》和《大纲》的相继出台,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官德教育和官德修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清醒认识。《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考核干部德的基本要求、考核方法以及考核结果的使用问题。而《大纲》则从如何造就一支政治信念坚定、精神追求高尚、职业操守良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的视角,规定了培训的对象、要求以及培训内容等。二者合力而为,必将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地形成重德、养德之势,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和《大纲》,真正实现官德建设的目标,古人在加强官德教育和官德修养方面的有益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明代吕坤曾说:“化民成俗之道,除却身教再无巧术,除却久道再无顿法”(《呻吟语·治道》)。他认为“身教”和“持久”是加强官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从现实来看,领导干部处于各级组织的核心地位,其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执政形象。领导干部若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其“身教”的意义与影响是重大的。持久之方则要求为政者在执政实践中须臾不可离开道义,并通过“细行”积累以成“大德”。当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便是这个道义,它提醒领导干部要常思从政之德,始终关注自身道德建设,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从而真正成为民之表率。   在道德修养方面,先哲认为慎独与自省是达到至高道德境界的重要手段。慎独的根本精神与要求也是不离道义。自省则要求在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的基础上“反求诸己”、反躬自问、自责。通过加强道德修养以形成“廉荣贪耻”的廉洁从政氛围,要求各级官员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具有强烈的公仆意识,并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守住廉洁从政的道德防线,从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传统廉政文化中对贪赃枉法者的惩戒、对廉洁的制度保障,值得借鉴。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廉洁主要是对各级官吏的道德要求。因此,如何对待廉洁,就成为衡量一个官吏是贪官还是清官的重要标准。为“崇廉抑贪”,中国的各个朝代对于贪官的处置都是非常严厉的,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汉时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道自杀。唐时赃吏,多于朝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然而面对权力、财色的巨大诱惑,仍有不少官吏心存侥幸、以身试法,致使权力滥用、政治黑暗,最终家破人亡。传统廉政文化中对贪赃枉法者的严厉惩戒,在警醒世人的同时,也对身在其位者提出了具体的从政道德要求,如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公私观、荣辱观,要养成节俭的品德和廉耻之心等。   然而惩戒贪赃枉法者已属事后行为,贪腐事实已经对社会及国家机器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廉政保障制度的建设并有效贯彻实施,方能从源头遏制贪腐行为的发生。古人的孝廉制度等,对规范准官吏的选拔行为发挥过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先哲对廉洁的制度保障诉求的探讨,说明我们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为政者的道德自律上,它需要必要的制度规范做保障。西汉末学者刘向直截了当地说“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说苑·政理》)。对此,《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它以法律的形式为选拔任用德才兼备者提供了保障。2010年1月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也为有效地管理党员领导干部提供了规范。   第三,传统廉政文化将官德建设提高到巩固政权的高度,值得借鉴。强调并践行“敬德”观念是西周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统治者加强自身品德修养、重教化、怀保黎民、明德慎罚以保持政权的持久性,构成了西周政治文化的律法和信条。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治乱兴衰的历史,更是向我们昭示,有德者有天下,官德关乎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更迭。它从更加宏观的视角说明,廉政作为一种政治规则、人格规则和文化规则,要求为政者在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基础上开展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将“敬德”始终作为一种常态的价值观念,时刻贯彻于执政实践中。只有如此,才能巩固政权之基。   中国共产党深谙“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的治国安邦历史规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部分官德缺失者的贪腐行为败坏了国家声誉、蛀蚀着国家政权的根基,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纯洁性和执政地位。因此,“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就成为一种必然。由于领导干部身兼国家公职人员与普通公众双重身份,因此,考评领导干部的“德”便应兼顾官德与私德,但以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为主体的领导干部的私德则常被忽视。为政者若私德败坏,实则割裂了公德建设的根基。梁启超曾说:“公德者,私德之推”,“蔑私德而谬托功德,则并所以推之具而不存也”(《新民说·论私德》)。其强调无私德则公德不立,并进而提出“合公私而兼善之”的道德建设方案。这对当下正在开展的对干部德的考核与培养工作来说,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hqwg/2012/201209/201205/t20120509_156853.htm
个人分类: 政治|1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辞典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尊重习惯
热度 2 xuxiujiang 2012-5-7 12:31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成语“以偏概全”的正确写法是。这个成语“以偏赅全”能写对的几乎没有。差不多所有的中国人都写成了“以偏概全”。如果是编字典的那帮人都不写“以偏赅全”,估计正常的中国人就没有这么写的了。 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这个词,几乎都写成“以偏概全”,高考生答题时这么写也不扣分。这就是现实的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可是,在国内的正规出版物中,写成“以偏概全”就算错误,因为有关部门判定正误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字典上这么写,害得编辑校对只好和作者过不去了。 《为什么把“以偏概全”写成“以偏赅全”,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主张“以偏赅全”的人说,“以偏赅全”是古代文献中的写法,这个写法表达的意思更准确。可是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中国人来说,“赅”字怎么读都成了问题,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更没有多少人说的清楚。大多数中国人看见“以偏赅全”四个字,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倒是“以偏概全”,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会搞错。编写字典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尊重一下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呢。 语言本来是一种动态的东西,在不断变化中实现了发展。词汇表达只要不会引起误解,就没有毛病。大多数人采用的方式就是正确的方式,这是语言学比必须遵循的规律。辞典是一个时期人们语言状况的忠实记录着,应该完整体现现实的语言状态,以便人们了解、查询。 中国人编辞典有两点不可取,一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词汇,能回避的便回避,能过滤的便过滤,没有如实反映真实的语言状态,二是编辞典的人好为人师,总想给国人立规矩。 文人一旦沾染了官僚的习气,带给国人的不只是讨厌,还有不便。
28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山那边的一家人(二)
热度 3 liuxuxia126 2012-5-5 19:10
后来,中芬来信要一张我的照片,好知道我和儿子长什么样。因为很久没有用传统的冲印胶卷照,最近几年的多是数码的相片,而中国他们也是不知道网络和上网的,就拿了一张几年前的照片充数。    再后来,中芬也寄了一张她的照片,星宇也专门去赤水给中国照了相传给我:上初中的中国高高大大,是个正在发育中的大男孩了,他相貌中有几分英俊,也有几分淘气和调皮。果然,星宇的介绍中说,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很聪明。相反,中芬是个很用功的孩子。    看得出,从他们给我的信中也可以想像:中芬听话而且懂事。学习用功,成绩很好;中国调皮聪明,但学习比较马虎,按他自己的话说,不是读书的料,但为了报答,会努力学习的。    不知道接受别人的帮助会不会成为人生的负担。记得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救助人,和被救助的女孩签订了救助合同,后来这个女孩不上高中读大学了,救助人要这个女孩双倍返还救助款。追究其违约责任。后来这个女孩宁愿返还救助款也不愿意继续读书,使救助人十分失望。    我从没有要求中国的学习成绩如何如何,救助他完成该完成的义务教育也从不想他有什么回报。我只是干干净净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想过自己捐助的这几个钱就能影响这个社会什么,改变这个社会什么。    很多的时候,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的,为别人做的,只是自己能做的罢了。即使我不做,也会有人去做的。不用去想像自己有多伟大多高尚,只是为人该为之事罢。    中国这个孩子,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是他选择的,我都会为他高兴。    他的父母是没有能力帮助他的,要靠他自己。即使他如他的父母一样依旧做个农民,做个快乐的农民,不也很好么?生活艰苦些也应该不算什么,只要他愿意艰苦。    我有时候甚至后悔自己读这么多书,甚至后来来到城市。做个农妇,其实是我一直的梦想。 06 年的暑假,校园里很是清净 , 我没有理由一般也不去办公室。有一天天不小心把上网认证的程序卸载了 , 只好去办公室的电脑上再下了安上。去办公室顺便会看看信箱 , 那里已经静静地躺着三封信。从歪歪扭扭的字迹上 , 我知道一定是中芬和中国他们来的,果然。   看了他们的来信 , 心里说不出的滋味。中芬有一封信 , 字迹很模糊 , 我知道 , 她一定是哭着给我写的 .    这个善良的好强的懂事的勤奋的女孩子 , 告诉我 , 她对这个家对自己的父亲和弟弟充满了失望 . 弟弟调皮 , 不听她的话 , 有点懒 , 不喜欢干活 , 喜欢玩 , 不喜欢学习 , 宁愿躺在床上 . 不会的题目姐姐给他讲也听不进去 ; 父亲身体有毛病 , 总是去村里的医生那里拿点药吃 , 舍不得花一百多块钱去县里的医院治 , 却买了一台电扇回来 , 乱花钱 , 家里并不热得需要电扇 , 再说村子里有几家有电扇的 ? 需要买的东西还很多 , 比如桌子 , 床单 , 被子 ... 觉得自己的弟弟和父亲很丑陋 , 竟然在夜里去偷邻居家的草来喂牲口 ; 还好有小妹妹中霞听话 , 乖乖地写完作业 , 去地里干活 , 割草 , 挖土豆 , 不过中霞听不进说她的不是 , 光听好的 . 让她很伤心的是 , 邻居家失火了 , 窗户有个大洞 , 却污蔑是她弟弟干的 , 她坚决不相信是她弟弟干的 . 这件事让她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 她说 : 阿姨 , 人穷我不觉得怎么样 , 可是懒就实在不像话 , 我实在是看不顺眼这些丑陋的行为 ... 我无能 , 不能够使这些转变过来 .    中国也给我写了两封信 , 一封信是告诉我 , 他不听姐姐的话 , 是因为讨厌她了 . 父亲也总是叫他做这做那 , 总有做不完的事情 , 他不想呆在家里 , 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好耍的人 . 另外一封开头很抒情 , 甚至有点浪漫的味道 : 今晚的月色多么美好 !( 我想是一个夜晚写的这封信 ), 噢 , 说反了 , 刚刚下过雨 , 怎能说是月色美好呢 ? 下雨也好 , 庄稼得救了 , 农民今年有了好收成 ..... 也不知道禾苗有没有信心生长 , 但我相信它是有信心的 , 因为它受了这么大的搓 ( 挫 ) 折 , 上天给了它新生 , 它是懂得珍惜的 , 虽然它现在没有结稻谷的能 ( 力 ). 但到了一定时间 , 它会结上稻谷 , 不论多少好歹 . 阿姨 , 我还想问呢 , 禾苗前半 ( 时间 ) 干旱 , 后来下雨 , 它能结出好稻谷吗 ?    中霞也给我写了一封信 , 她在信里告诉我 , 实在没有什么事写给你 , 只是写一下我哥中国的学习情况 , 中国整天贪玩好耍 , 可是我有一点不对 , 他就大声大气地打我 , 骂我 !( 告她哥哥的状哦 )      这仨孩子的信给我带来了欢乐 , 虽然家庭贫穷 , 但中芬很努力地学习 , 并且懂事 , 听话 , 家里事学习上的事不要爸爸妈妈操心 , 还象个小大人似地帮助父母带好弟弟妹妹 . 对弟弟 , 她有点恨铁不成钢 . 而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 也是这个孩子给我的信中一直表达的主题 , 哪怕是对自己亲人的一些不好习惯 , 也表露出憎恨 . 中国调皮可爱 , 虽然成绩不是很好 , 但也尽力帮助家人做些农活了 , 虽然没有中芬中霞乖 , 可这个年龄的男孩子 , 有几个不是贪玩调皮的呢 ? 想起自己的儿子整天要么呆在空调房间里睡觉 , 看电视 , 要么出去游泳 , 玩耍 , 中国已经失去了很多了 ; 中霞 , 她的信里的天真单纯让我开心 , 自己的哥哥对自己不好 , 找个机会告他一状 , 不也是我们在她这个年龄的时候常做的事情吗 ?    但中芬的过分成熟也给了我担忧 , 尤其是她信中表现出对家庭的痛恨 , 我总担心 , 这样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子 , 因为考虑家事太多 , 而背上沉重的心里负担 . 她已经背负了她这个年龄不该背负的重担 .      我只是经济上给他们少许的帮助 , 也许暂时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 现在我想 , 他们更需要的 , 也许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关怀吧 , 这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
个人分类: 家人朋友|365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SSE指令集
hailuo0112 2012-5-5 17:03
.。。cpu-z偶的电脑只能支持 SSE/SSE2....哭。。 SSE和SSE2的指令系统非常相似,SSE2比SSE多的仅是少量的额外浮点处理功能、64位浮点数运算支持和64位整数运算支持。 SSE为什么会比传统的浮点运算更快呢?因为它使用了128位的存储单元,这对于32位的浮点数来讲,是可以存下4个的,也就是说,SSE中的所有计算都是一次性针对4个浮点数来完成的。 虽然SSE从理论上来讲要比传统的浮点运算会快,但是所受的限制也很多,首先,虽然它执行一次相当于四次,会比传统的浮点运算执行4次的速度要快,但是它执行一次的速度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所以要体现SSE的速度,必须有Stream做前提,就是大量的流数据,这样才能发挥SIMD的强大作用。其次,SSE支持的数据类型是4个32位(共计128位)浮点数集合,就是C、C++语言中的float ,并且必须是以16位字节边界对齐的。因此这也给输入和输出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实际上主要影响SSE发挥性能的就是不停地对数据进行复制以适用应它的数据格式。 如果你是一个C++程序员,对汇编并不很熟,但又想用SSE来优化程序,该怎么做呢?幸好VC++为我们提供了很方便的指令C函数级的封装和C格式数据类型,我们只需像平时写C++代码一样定义变量、调用函数就可以很好地应用SSE指令了。 当然了,我们需要包含一个头文件,这里面包括了我们需要的数据类型和函数的声明: #include xmmintrin.h SSE运算的标准数据类型只有一个,就是:__m128,它是这样定义的: typedef struct __declspec(intrin_type) __declspec(align(16)) __m128 { float m128_f32 ; } __m128; 简化一下,就是: struct __m128 { float m128_f32 ; }; 比如要定义一个__m128变量,并为它赋四个float整数,可以这样写: __m128 S1 = { 1.0f, 2.0f, 3,0f, 4,0f }; 要改变其中第2个(基数为0)元素时可以这样写: S1.m128_f32 = 6.0f; 令外我们还会用到几个赋值的指令,它可以让我们更方便的使用这个数据结构: S1 = _mm_set_ps1( 2.0f ); 它会让S1.m128_f32中的四个元素全部赋予2.0f,这样会比你一个一个赋值要快的多。 S1 = _mm_setzero_ps(); 这会让S1中的所有4个浮点数都置零。 还有一些其它的赋值指令,但执行起来还没有自己逐个赋值来的快,只作为一些特殊用途,如果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以参考MSDN - Visual Studio - Reference - C/C++Language -Compiler Intrinsics - MMX, SSE, and SSE2 Intrinsics - Stream SIMD Extensions(SSE)章节。 一般来讲,所有SSE指令函数都有3个部分组成,中间用下划线隔开: _mm_set_ps1 mm表示多媒体扩展指令集 set表示此函数的含义缩写 ps1表示该函数对结果变量的影响,由两个字母组成,第一个字母表示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方式,p表示把结果作为指向一组数据的指针,每一个元素都将参与运算,S表示只将结果变量中的第一个元素参与运算;第二个字母表示参与运算的数据类型。s表示32位浮点数,d表示64位浮点数,i32表示32位定点数,i64表示64位定点数。 接下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SSE的指令函数是如何使用的,必须要说明的是我以下的代码都是在VC7.1的平台上写的,不保证对其它如Dev-C++、Borland C++等开发平台的完全兼容。 为了方便对比速度,会用常规方法和SSE优化两种写法写出,并会用一个测试速度的类CTimer来进行计时。 这个算法是对一组float值进行放大,函数ScaleValue1是使用SSE指令优化的,函数ScaleValue2则没有。我们用10000个元素的float数组数据来测试这两个算法,每个算法运算10000遍,下面是测试程序和结果: #include xmmintrin.h #include windows.h class CTimer { public: __forceinline CTimer( void ) {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 m_Frequency );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m_StartCount ); } __forceinline void Reset( void ) {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m_StartCount ); } __forceinline double End( void ) { static __int64 nCurCount;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PLARGE_INTEGER)nCurCount ); return double( nCurCount * ( *(__int64*)m_StartCount ) ) / double( *(__int64*)m_Frequency ); } private: LARGE_INTEGER m_Frequency; LARGE_INTEGER m_StartCount; }; void ScaleValue1( float *pArray, DWORD dwCount, float fScale ) { DWORD dwGroupCount = dwCount / 4; __m128 e_Scale = _mm_set_ps1( fScale ); for ( DWORD i = 0; i dwGroupCount; i++ ) { *(__m128*)( pArray + i * 4 ) = _mm_mul_ps( *(__m128*)( pArray + i * 4 ), e_Scale ); } } void ScaleValue2( float *pArray, DWORD dwCount, float fScale ) { for ( DWORD i = 0; i dwCount; i++ ) { pArray *= fScale; } } #define ARRAYCOUNT 10000 int __cdecl main() { float __declspec(align(16)) Array ; memset( Array, 0, sizeof(float) * ARRAYCOUNT ); CTimer t; double dTime; t.Reset(); for ( int i = 0; i 100000; i++ ) { ScaleValue1( Array, ARRAYCOUNT, 1000.0f ); } dTime = t.End(); cout "Use SSE:" dTime "秒" endl; t.Reset(); for ( int i = 0; i 100000; i++ ) { ScaleValue2( Array, ARRAYCOUNT, 1000.0f ); } dTime = t.End(); cout "Not Use SSE:" dTime "秒" endl; system( "pause" ); return 0; } Use SSE:0.997817 Not Use SSE:2.84963 这里要注意一下,此处使用了__declspec(align(16))作为数组定义的修释符,这表示该数组是以16字节为边界对齐的,因为SSE指令只能支持这种格式的内存数据。 SSE CVTSI2SS – 把一个64位的有符号整型转换为一个浮点值,并把它插入到一个128位的参数中。内部指令:_mm_cvtsi64_ss CVTSS2SI – 取出一个32位的浮点值,并取整(四舍五入)为一个64位的整型。内部指令:_mm_cvtss_si64 CVTTSS2SI – 取出一个32位的浮点值,并截断为一个64位的整型。内部指令:_mm_cvttss_si64 SSE2 CVTSD2SI – 取出最低位的64位浮点值,并取整为一个整型。内部指令:_mm_cvtsd_si64 CVTSI2SD – 取出最低位的64位整型,并将其转换为一个浮点值。内部指令:_mm_cvtsi64_sd CVTTSD2SI – 取出一个64位的浮点值,并截断为一个64位的整型。内部指令:_mm_cvttsd_si64 MOVNTI – 写64位数据到特定内存位置。内部指令:_mm_stream_si64 MOVQ – 移动一个64位的整型到一个128位的参数中,或从128位的参数中移动一个64位的整型。内部指令:_mm_cvtsi64_si128、_mm_cvtsi128_si64 SSSE3 PABSB / PABSW / PABSD – 取有符号整型的绝对值。内部指令:_mm_abs_epi8、_mm_abs_epi16、_mm_abs_epi32、_mm_abs_pi8、_mm_abs_pi16、_mm_abs_pi32 PALIGNR – 结合两个参数并右移结果。内部指令:_mm_alignr_epi8、_mm_alignr_pi8 PHADDSW – 将两个包含16位有符号整型的参数相加,并尽量使结果为16位可表示的最大值。内部指令:_mm_hadds_epi16、_mm_hadds_pi16 PHADDW / PHADDD – 将两个包含有符号整型的参数相加。内部指令:_mm_hadd_epi16、_mm_hadd_epi32、_mm_hadd_pi16、_mm_hadd_pi32 PHSUBSW – 将两个包含16位有符号整型的参数相减,并尽量使结果为16位可表示的最大值。内部指令:_mm_hsubs_epi16、_mm_shubs_pi16 PHSUBW / PHSUBD – 将两个包含有符号整型的参数相减。内部指令:_mm_hsub_epi16、_mm_hsub_epi32、_mm_hsub_pi16、_mm_hsub_pi32 PMADDUBSW – 相乘并相加8位整型。内部指令:_mm_maddubs_epi16、_mm_maddubs_pi16 PMULHRSW – 乘以16位有符号整型,并右移结果。内部指令:_mm_mulhrs_epi16、_mm_mulhrs_pi16 PSHUFB – 从一个128位的参数中选取并乱序其中8位的数据块。内部指令:_mm_shuffle_epi8、_mm_shuffle_pi8 PSIGNB / PSIGNW / PSIGND – 求反(取非)、取零、或保留有符号整型。内部指令:_mm_sign_epi8、_mm_sign_epi16、_mm_sign_epi32、_mm_sign_pi8、_mm_sign_pi16、_mm_sign_pi32 SSE4A EXTRQ – 从参数中取特定位。内部指令:_mm_extract_si64、_mm_extracti_si64 INSERTQ – 插入特定位到给定参数中。内部指令:_mm_insert_si64、_mm_inserti_si64 MOVNTSD / MOVNTSS – 不使用缓存,直接把数据位写到特定内存位置。内部指令:_mm_stream_sd、_mm_stream_ss SSE4.1 DPPD / DPPS – 计算两参数的点结果。内部指令:_mm_dp_pd、_mm_dp_ps EXTRACTPS – 从参数中取出一个特定的32位浮点值。内部指令:_mm_extract_ps INSERTPS – 把一个32位整型插入到一个128位参数中,并把某些位置零。内部指令:_mm_insert_ps MOVNTDQA – 从特定内存位置加载128位数据。内部指令:_mm_stream_load_si128 MPSADBW – 计算绝对差分的八个偏移总和。内部指令:_mm_mpsadbw_epu8 PACKUSDW – 使用16位饱和度,把32位有符号整型转换为有符号16位整型。内部指令:_mm_packus_epi32 PBLENDW / BLENDPD / BLENDPS / PBLENDVB / BLENDVPD / BLENDVPS – 把两个不同块大小的参数混合在一起。内部指令:_mm_blend_epi16、_mm_blend_pd、_mm_blend_ps、_mm_blendv_epi8、_mm_blendv_pd、_mm_blendv_ps PCMPEQQ - 比较64位整型是否相等。内部指令:_mm_cmpeq_epi64 PEXTRB / PEXTRW / PEXTRD / PEXTRQ - 从输入的参数中取出一个整型。内部指令:_mm_extract_epi8、_mm_extract_epi16、_mm_extract_epi32、_mm_extract_epi64 PHMINPOSUW - 选择最小的16位无符号整型并确定它的下标。内部指令:_mm_minpos_epu16 PINSRB / PINSRD / PINSRQ - 把一个整型插入到一个128位参数中。内部指令:_mm_insert_epi8、_mm_insert_epi32、_mm_insert_epi64 PMAXSB / PMAXSD - 接受两个参数中的有符号整型,并选择其中的最大者。内部指令:_mm_max_epi8、_mm_max_epi32 PMAXUW / PMAXUD - 接受两个参数中的无符号整型,并选择其中的最大者。内部指令:_mm_max_epu16、_mm_max_epu32 PMINSB / PMINSD - 接受两个参数中的有符号整型,并选择其中的最小者。内部指令:_mm_min_epi8、_mm_min_epi32 PMINUW / PMINUD - 接受两个参数中的无符号整型,并选择其中的最小者。内部指令:_mm_min_epu16、_mm_min_epu32 PMOVSXBW / PMOVSXBD / PMOVSXBQ / PMOVSXWD / PMOVSXWQ / PMOVSXDQ - 把一有符号整型转换到更大的尺寸。内部指令:_mm_cvtepi8_epi16、_mm_cvtepi8_epi32、_mm_cvtepi8_epi64、_mm_cvtepi16_epi32、_mm_cvtepi16_epi64、_mm_cvtepi32_epi64 PMOVZXBW / PMOVZXBD / PMOVZXBQ / PMOVZXWD / PMOVZXWQ / PMOVZXDQ - 把一无符号整型转换到更大的尺寸。内部指令:_mm_cvtepu8_epi16、_mm_cvtepu8_epi32、_mm_cvtepu8_epi64、_mm_cvtepu16_epi32、_mm_cvtepu16_epi64、_mm_cvtepu32_epi64 PMULDQ - 32位有符号整型相乘,并把结果存储为64位有符号整型。内部指令:_mm_mul_epi32 PMULLUD - 32位有符号整型相乘。内部指令:_mm_mullo_epi32 PTEST - 按位计算两个128位参数,并基于CC标志寄存器的CF与ZF位返回值。内部指令:_mm_testc_si128、_mm_testnzc_si128、_mm_testz_si128 ROUNDPD / ROUNDPS - 取整浮点数值。内部指令:_mm_ceil_pd、_mm_ceil_ps、_mm_floor_pd、_mm_floor_ps、_mm_round_pd、_mm_round_ps ROUNDSD / ROUNDSS - 结合两个参数,从其一取整到一个浮点数值。内部指令:_mm_ceil_sd、_mm_ceil_ss、_mm_floor_sd、_mm_floor_ss、_mm_round_sd、_mm_round_ss SSE4.2 CRC32 - 计算参数的CRC-32C检验和。内部指令:_mm_crc32_u8、_mm_crc32_u16、_mm_crc32_u32、_mm_crc32_u64 PCMPESTRI / PCMPESTRM -比较特定长度的两个参数。内部指令:_mm_cmpestra、_mm_cmpestrc、_mm_cmpestri、_mm_cmpestrm、_mm_cmpestro、_mm_cmpestrs、_mm_cmpestrz PCMPGTQ - 比较两个参数。内部指令:_mm_cmpgt_epi64 PCMPISTRI / PCMPISTRM - 比较两个参数。内部指令:_mm_cmpistra、_mm_cmpistrc、_mm_cmpistri、_mm_cmpistrm、_mm_cmpistro、_mm_cmpistrs、_mm_cmpistrz POPCNT - 统计位集中1的数量。内部指令:_mm_popcnt_u32、_mm_popcnt_u64、__popcnt16、__popcnt、__popcnt64 高级位操纵 LZCNT - 统计参数中零的数量。内部指令:__lzcnt16、 __lzcnt、__lzcnt64 POPCNT - 统计位集中1的数量。内部指令:_mm_popcnt_u32、_mm_popcnt_u64、__popcnt16、__popcnt、__popcnt64 其他新指令 _InterlockedCompareExchange128 - 对比两个参数。 _mm_castpd_ps / _mm_castpd_si128 / _mm_castps_pd / _mm_castps_si128 / _mm_castsi128_pd / _mm_castsi128_ps - 对32位浮点值(ps)、64位浮点值(pd)及32位整型值(si128)重新解释。 _mm_cvtsd_f64 - 从参数中取出最低的64位浮点值。 _mm_cvtss_f32 - 取出一个32位的浮点值。 _rdtscp - 生成RDTSCP。把TSC AUX 写到内存,并返回64位时间戳计数器结果。
个人分类: 学术坊|5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与反传统
热度 1 hcrm 2012-5-3 20:03
四川广安的一位叫陈明君的青年,看了我寻找导师的文章后,主动找到我说愿意为师,而他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不知你的真实年龄多少?” 我反问他:“你想当才子的老师?” 他毫不含糊地说:“我只是想收弟子,不管他是谁,只要诚心求学之人。” 还未等我说什么,他进而补充道:“你的年龄超过三十?我也很年轻,如果年龄太大我觉得不合适。” 听了这话我倒犹疑了,因为我确实超过三十了,而且或许在他的“太大”之列。 而正在此时,他除了发给我其博客中国的博客网址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1、 主要思想有:儒学,逻辑学,克敌之术(这三种为自己的心得并非原本),自创的物质生命论(唯物与唯心统一,科学与哲学统一的学问),以理服人。 2、 注重先后:一人品,二智慧,三才能。 我由此看了他的一篇文章《中国改革之要义》,大体是一种折衷思想,当然也有激愤之思。不过,论他才 26岁的年龄,应该在同龄人中算是不错的了。 于是,我问他:“我看过你写的孔子,你看过我写的孔子吗?” 他回答道:“ 没留意,我如果收弟子绝不会收反传统的。 ” 我乐了,因为我就不太传统,如果他读了我的《才子看历史》系列,肯定会毫不留情地将我扫地出门的,一定! 我由此想:原来是传统与反传统将人群隔离开了,哪怕是一个很有思想见地的年轻人,好像亦如此。 那么,什么是传统呢? 陈明君的“儒学、逻辑学、克敌之术”之中,似乎唯有“儒学”是传统的 —— 可时下流行的却非传统旧儒学,而是已然现代化了的新儒学。 那么,什么又是反传统呢?我的所谓科学思想吗?这确乎又有些说不过去,因为无论我的品质还是精神,都是一个确确凿凿的中国人,甚至找不出哪怕半点的洋味。 我知道陈明君是真诚的,他想予我以思想的指导,把我培养成同他一样的人。然而,我又是“反传统”阵营里的人,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熏陶,尽管也提什么社会主义和三权分立,可毕竟想的是用儒学来统治世界。 我打小不拜孔子,也不讨厌他,反倒很同情他,对他的执着持欣赏之义。可是,我从未想过他的那些思想可以拯救世界,哪怕是当下非议颇多的中国。 那么,我该怎样结束这篇文章呢? 2012年5月3日 夜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3230 次阅读|2 个评论
3D 制造,足以毁灭传统制造业的革命
热度 3 wushujie 2012-4-28 19:41
传统的制造业和出版业被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给毁掉了,现在出露端倪的3D制造会不会把传统的制造业毁掉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如果说传统的制造业是减法,那么3D制造就是加法!传统制造业无外乎将原材料进行削减,切割,打孔等,就像雕刻一样,估计至少一半的资源都会浪费掉,而且需要很多的人工。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发展,新兴的3D打印机就是一种与传统制造方法截然不同的制造方法。就像小时候用废铝塑铝锅一样,没有多少浪费,技术的成熟基本上不会造成任何的浪费,而且不需要各种模具一台3D制造设备足以制造所有的东西。试想以后就像福布斯杂志里所说的一样,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台3D生产设备一些原材料就可以生产各种需要的东西了,也许以后都不用去买日用品,买些原料,买台3D制造设备,自己在家就可以设计个模型就可以制造各种需要的东西。传统的制造业将会遭受致命的打击。而像我们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国家必然要承受更大的损失。 每当一种新兴的技术刚刚出现是,也许它是丑小鸭,但不要忘记它具有白天鹅的基因,鸭蛋是永远孵不出天鹅的,所以关键是找到天鹅蛋,所以我们要有眼光去发现新技术,而不是盲目跟风,科技有时候是可以跨越的,革命性的技术往往是需要花大力气培育的,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投资,它当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绝对是决定命运的。引进现有的技术整合别人的技术固然是好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知道要鱼而不知道学习渔。这样的结果造成我们永远在追赶别人。 公平的教育,合理的教育投入才能造就真正的中华盛世,你以为GDP就是强国的标志吗?别闹了!
327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区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生产函数: 一个分解的全要素生产率
戴锋 2012-4-27 08:48
区分传统产业和新产业的分解生产函数.pdf
3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节约粮食的传统观点已经过时了
热度 13 lixinhai 2012-4-22 10:10
节约粮食的传统观点已经过时了
早上看到一篇精选博文“ 第一篇博文——请大家不要再浪费粮食了!很心痛!很痛心! ”,看到十几条观点高度一致的评论,很心痛!很痛心!科学网上的同行,为什么如此远离科学呢? 节约粮食是传统观点,是经过历次饥荒死人无数后形成的传统。这个传统观点已经过时了!因为粮食是可再生性资源,对可再生性资源利用的原则是保证其可持续性。国家保持 18 亿亩农田的红线是这个原则的体现。现在中国的粮食供给是稳定的、可持续的,所谓“餐饮业每年浪费的粮食”是正常的消耗。难道节约了这些剩饭剩菜,就能多养活 2 亿中国人? 对于有保质期限的粮食,更重要的是合理地周转,而不是长期地保存。对于个人也是如此。定量饮食,吃新鲜食物,对健康有益。现在人们看病吃药花钱多,还是一日三餐花钱多?这里不计入燕窝鱼翅等愚蠢消费,只谈基本民生。 作为一种资源,粮食的供给与人的生存概率一般呈 S 型曲线关系(图 1 )。这是逻辑斯蒂回归在物种资源选择(或者物种生境选择)研究中占主流的原因。在饥荒时,人们每天吃到的粮食少于 300 克 ,大多会饿死。在 300 克 的供给量时,人们半死半活。此时增加一点食物会极大地提高生存率(图 2 )。现在供给量大于 1000 克 ,再多吃一口不会增加生存概率(已经是 1 了),而只会对健康有害。 图1. 个体生存概率与每日粮食供给量的关系 图2. 增加单位粮食供给对生存概率的贡献(生存概率的提高量)
7871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高维聚类分析
helloating1990 2012-4-20 11:34
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称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被称为聚类。高维聚类分析与传统聚类分析的最主要差别就是高维度。高维数据聚类是聚类技术的难点和重点。   目前,聚类分析的研究集中在聚类方法的可伸缩性、对复杂形状和类型的数据进行聚类的有效性、高维聚类分析技术以及混合数据的聚类方法研究,其中,高维数据聚类是聚类分析的难题,也是涉及到聚类算法是否适用于很多领域的关键。而传统聚类算法对高维数据空间进行聚类时会遇到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Agrawal首次提出了子空间聚类的概念 ,以解决高维数据的聚类问题。   高维数据聚类已成为数据挖掘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使得数据收集变得越来越容易,导致数据库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如各种类型的贸易交易数据、Web 文档、基因表达数据等,它们的维度(属性)通常可以达到成百上千维,甚至更高。但是,受“维度效应”的影响,许多在低维数据空间表现良好的聚类方法运用在高维空间上往往无法获得好的聚类效果。   传统的聚类算法可分以下五类 :① 划分方法②层次方法③基于密度的方法④基于网格的方法⑤基于模型的方法。它们已经比较成功的解决了低维数据的聚类问题。但是由于实际应用中数据的复杂性,在处理许多问题时,现有的算法经常失效,特别是对于高维数据和大型数据的情况。因为传统聚类方法在高维数据集中进行聚类时,主要遇到两个问题。①高维数据集中存在大量无关的属性使得在所有维中存在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②高维空间中数据较低维空间中数据分布要稀疏,其中数据间距离几乎相等是普遍现象,而传统聚类方法是基于距离进行聚类的,因此在高维空间中无法基于距离来构建簇。   目前一般使用两种方法解决以上问题:(1)特征转换,(2)特征选择 /子空间聚类。   特征转换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包括主成份分析和奇异值分解等策略。该方法通过线性合并将原数据集的维合并至k个新维,使得诸如k~均值一类的传统算法能在这k个新维中进行有效聚类,从而达到减少维的目的。但是该方法的缺点有三点:一是难于确定合适的k值,二是高维空间中存在大量无关维而掩盖了簇,给聚类造成困难;三是聚类时容易产生无意义的簇。因此该方法只适合对事先已知多数维都相关的高维数据集进行聚类。   特征选择和特征转换不同,它只在那些相关的子空间上执行挖掘任务,因此它比特征转换更有效地减少维。特征选择一般使用贪心策略等搜索方法搜索不同的特征子空间,然后使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这些子空间,从而找到所需的簇。   子空间聚类算法拓展了特征选择的任务,尝试在相同数据集的不同子空间上发现聚类。和特征选择一样,子空间聚类需要使用一种搜索策略和评测标准来筛选出需要聚类的簇,不过考虑到不同簇存在于不同的子空间,需要对评测标准做一些限制。选择的搜索策略对聚类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根据搜索的方向的不同,可以将子空间聚类方法分成两大类:自顶向下的搜索策略和自底向上的搜索策略。子空间聚类是实现高维数据集聚类的有效途径,它是在高维数据空间中对传统聚类算法的一种扩展,其思想是将搜索局部化在相关维中进行。   高维数据聚类分析是聚类分析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前,高维数据聚类分析在市场分析、信息安全、金融、娱乐、反恐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 http://www.hudong.com/wiki/%E9%AB%98%E7%BB%B4%E8%81%9A%E7%B1%BB%E5%88%86%E6%9E%90
个人分类: 数据挖掘/机器学习|1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窦竹君:传统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及其现代价值
whyhoo 2012-4-18 16:01
[ 摘 要] 传统中国形成了一元化的行政管理与多元化社会基层组织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以此为背景,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则主要依托家族、乡里等基层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基层组织通过制定民间规约,集互助互济、行为规范、调处纠纷、过失相规于一体,寓管理于利益之中,化管理于日常生活秩序,极大地节约了社会管理成本。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管理应汲取其精华,以村民共同利益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重视微基层组织建设,并给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留下一定的必要空间。    [关键词] 农村社会管理 ;基层社会组织 ;村规民约 ;家法族规   当前,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绝不能离开中国历史发展和特殊国情,亦需汲取传统社会管理中一些有益的经验及其合理内涵,古为今用。传统中国形成了一元化的行政管理与多元化社会基层组织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在此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形成了以家族和乡里村社为依托的自我管理机制,其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不乏一些成功经验,这对创新当代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机制,仍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传统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农业文明特质鲜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因而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从史籍中有关神农氏和黄帝的传说中不难明了这一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就是需要集中全社会的人力、财力兴修水利,以确保无论旱涝都能丰产丰收。大禹治水即深刻揭示了这一点。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地处边陲的“四夷”多以从事畜牧业为主,故其对粮食的需求常常会引发民族战争。因此,无论是兴修水利还是抗击外来入侵势力,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行政体制,一个层级分明、权力集中的一元化政权。因而,中国历史上秦汉大一统逐渐形成了行政体制一元化传统,延续两千余年无明显改变。然而,一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面临一系列困境。   其一,管理成本高昂。一个强大的行政管理体制需要一个人员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作为支撑,在农业社会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社会负担。因而,如何既保住一元化政体又无相对过重的行政成本,即尽量减少社会管理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是中国封建王朝历代统治者都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二,中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千差万别,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如何将一元化行政体制贯彻到全国各地,而又使社会管理适应当地的不同需要,是中国封建王朝历代统治者又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其三,在一元化体制下,国家对地方的治主要依赖各级官员,这必然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让各级官员均听命于中央,不成为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二是在一元化政体下,官员的贪腐现象必然存在,这势必增加民众负担,重者可能激发民众反抗。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须限制官员数量,限制官员权力,如何在限制官员数量和权力的情况下有效管理社会自应是统治者须慎重考虑和应对的重大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传统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实际上面临着这样的矛盾状态 :一方面希望将行政权力的触角伸向社会各个角落,但行政权力的过度延伸必然带来高昂的管理成本、沉重的社会负担,不符合当地情况的僵化管理体制,出现过度的贪腐、地方强权甚至割据,而后者势必威胁到一元化行政管理体制。如何既保证一元化行政体制的运行,又在社会管理中克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上述问题带来的风险,最佳选择是在一元化行政体制框架下,依托社会力量,依托基层组织自我管理,政府通过指导和掌控基层社会组织,实现整个社会管理。由此经过长期探索,传统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系统终于形成了一元化的行政管理与多元化社会基层组织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研究和分析中国农村社会管理,首先应当明确这一点。    二、传统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管理   依托基层组织发挥其自我管理作用,自然需要有遍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各类社会基层组织,这就是以亲缘、地缘、业缘为纽带而建立的家族、乡里坊社和行帮。社会组织之所以以亲缘、地缘、业缘为纽带,是因为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必须发生亲缘、地缘和业缘关系。对社会组织的组成来说,这三者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容易被认同的,因而亲缘、地缘、业缘自然就成为社会组织的天然纽带。当然,以亲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组成的家族、乡里坊社、行帮之间并非楚河汉界,而常常是地缘、血缘、业缘混杂在一起,一个村社居住的可能是一个大家族,看看自古以来中国各地的村社名称,“李家庄”、“刘家寨”、“王村”、“张庄”……就不难知道这种现象是多么普遍。而一个商帮成员则可能既是同宗亲戚又是同乡,如明清时期十大商帮既是业缘组织又是地缘组织。在传统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则主要是以亲缘、地缘为纽带组成的家族和乡里村社。   那么,家族和乡里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呢 ?第一,制定管理依据———家法族规和乡约。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家规家训,如范仲淹的《义庄规矩》、司马光的《居家杂议》、朱熹的《朱子家礼》,以及宋濂帮助浦江郑氏修订的《浦江郑氏义门规范》、曾国藩的《曾氏家训》,著名的乡约有朱熹增损的《吕氏乡约》、王阳明的《南赣乡约》、李光地的《同里公约》等。第二,互助互济,扶危济困。对于家族而言,族人共奉同一祖宗,族人应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许多家族设有“义仓”、“义田”,专门用于接济贫困族人和在灾荒之年接济流民。此外,帮助族人就业,凑本钱让他们做生意、划出田地让他们租种,为他们提供进店学艺费用等也是常用救济措施。在经商活动中,带领族人共同致富是互助的重要体现。有关研究明,一个徽州商人发迹后,就有一批同乡或族人在其羽翼下发展,成为新的富商[ 1] (P6)。洞庭商人任用“伙计”不是同宗,就是亲戚,这些伙计先为他人经营,积累经验和财力,一旦财力允许,大多自立门户经营[ 2] (P95)。患难相恤、互助互济,同样也是乡里村社的管理措施。《南赣乡约》云 :“通约之人,凡有危疑难处之事,皆须约长会同约之人,与之裁处区画。”[ 3] (P609)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贫富差异及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第三,规范组织成员行为。家族规范族人行为有三方面 :一是禁止族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如贪污受贿、窃盗、赌博、设赌场、食鸦片等。如有违反,就会受到当众批评、打板子、逐出族外、不能入祖坟、公议打死等处罚。二是禁止族人的不良行为,如挑讼、造谣捏造、奢靡、盗伐祖先莹墓树木、放纵牛羊毁坏庄稼鱼塘、结交匪类、斗狠、浪荡、淫纵,违者将受到处罚。三是规范其他日常生活秩序行为,主要是规范祭拜祖先、卑下见尊长礼节,规范兄弟分家、收养立继、男婚女嫁行为,规范盖房、用水行为等。在乡里村社,主要是规范乡民日常行为,如婚姻、丧葬、祭祀、盖房、用水、治安等方面内容。第四,调处成员纠纷。内部调解、规避词讼是各基层组织的重要职责。这是因为,一则官府诉讼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诉讼成本较高 ;二则许多讼师胥吏以“挑讼”、“包揽讼词”为业讹诈钱财,为防止族人乡民陷入词讼泥潭,有必要从内部化解矛盾。“族间大小是非或买卖田地,或连界基产,以及水利互争,小忿口角,饮酒放泼,往往以一朝之忿,遂至上告,甚至倾家者有之。嗣后必要经投户众,公议处罚。如议不平,方准另告。”[ 4] (P300)调解成为消弭纠纷、和睦亲邻的主要手段。第五,兴办家塾义学。教育子孙明礼教、知廉耻,培养有识有德有礼有为之人。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与国家管理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引导下实现了高度统一。儒家思想以血缘亲疏伦理关系作为治理基础,讲求亲亲尊尊,孝悌仁义,这非常符合家族管理的要求,而礼义忠信又非常符合乡里村社的需要,这样,在“三纲”基础上,国家统治意志和基层管理理念高度融合,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正是上下认同、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儒家思想的存在,使得国家在皇权不下县的情况下,敢于放手依赖家族、乡里自我管理,进而在不同民族、民俗各异、自然和生产环境条件差异巨大、信息极不发达的辽阔国土上能够有效地控制基层社会。    三、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   ( 一 )较为重视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   鉴于基层社会组织在多元共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国传统社会较为重视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党、乡、大保、甲这些较大规模的基层组织上,也体现在五家十家组成的伍、什、比、牌等最基础的微基层组织上。这些微基层组织犹如人体的毛细血管,在社会管理机体上发挥着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   ( 二 )寓管理于利益之中   从上述可看出,无论是家族管理还是乡里管理,其共同特点就是都有大量为成员提供互助救济、纠纷调处、危艰帮扶等利益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有规范成员行为的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惩罚。只要是基层社会组织内部成员,无论其地位高低,财富多寡,都可以享受这样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的一种组织福利。而这种福利非常贴近民众生活,每一个人特别是基层社会的小民百姓,一般都不会舍弃这种组织福利。为了享受组织福利,一般社会成员都会自愿接受组织的规则约束甚至惩罚,乐于遵守习行组织规范。这样,家族、乡里这些社会组织就把利益和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寓管理于利益之中。   ( 三 )化管理于日常生活秩序   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是达官贵人抑或普通民众无不纳入其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均要受到家法族规制约,读书就学受私塾书院规章制约,在乡受保甲乡约制约,经商受行规行约制约。而这些规约与救济孤弱、纠纷调处、鼓励科举等等功能在组织框架下得到有机结合,其融监督、责任、教养于一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化管理于日常生活秩序。   ( 四 )国家管理与民间自我管理有机结合   国家管理着眼于国策和法制保障等宏观方面,而具体的、细化的管理事务则由基层组织完成。这样,通过大量的民间规约,使每个人时时刻刻生活于规范之中,而且这些规范一般都符合本地区、本民族实际情况,人生活于其中没有陌生感、隔膜感。而对国家来讲,无须支出巨大的管理成本即实现了社会管理效果。这显然在农业文明时代生产生活条件下符合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巨大的国家管理的需要,这样的管理也最适合中国古代国情特点。如是,通过抓大放小,国家管理与民间自我管理实现了有机结合。   这样的社会管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极大地节约了国家管理成本,减轻了人民负担。由于有家族、乡里这些社会组织作为管理依托,国家直接管理只及于州县,政府机构简单,管理成本相对低。二是管理措施因人而异,成员管理和规范是根据各人贤愚、具体环境等情况具体分析,施以不同管理措施,并将这种治理纳入人伦亲情之中,从而灵活且不露声色地达到管理的目的。三是因地、因时、因俗而治,方便灵活,管理措施针对性强。如清乾隆年间湖南永兴张氏所定《永兴张氏合族禁条》 :“议本族耕牛、猪、犬,如系虎坏炎伤,方准开剥。不得挟仇捏害,致干众惩。至若远处灾牛、伤猪,不论家谊亲戚,概行不准挑入村内发卖,引害众畜。如违,除夺取外,鸣官究治” ;“议耘田后不许摩螺摩鱼,以及张筌张鱼,亦不许牵牛在洞中牧看,有害田塍。违者,罚钱一千文”[ 4] (P301)。这些规定甚至有当地方言土语,不仅颇具地域民俗特色,而且针对性极强,这是法律规范所无法做到的。    四、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管理的现代价值   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管理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经验与教训是中国特殊国情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对创新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第一,应当重新认识依托基层组织管理的意义。基层组织贴近民众,最了解民众的所思所想,其管理理念也最容易被认同。依托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是中国历代的基本做法,创新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管理仍然不能背离这一点。而且,依靠民众进行社会管理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体现,无论是利益协调、诉求表达,还是矛盾调处、权益保障,都有赖于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其中,应特别注意要重新认识家族的作用。   自 20世纪以来,家族成为革命对象,失去了作为社会组织的功能,成为一种历史、情感和文化上认同的松散共同体。尽管如此,家族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发挥着一定作用。因为基于人伦关系的信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信任关系,是人生活的基本状态,故而是十分重要的社会管理资本。实际上,今天的家族仍然具有互助互济的作用,娶亲、看病、上学等遇到困难,一般都会得到家族的帮扶。尽管现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机制,能够解决大病费用等物质性困难,但很多非物质性救助,实际上政府还无能为力。例如,生病住院不仅需要物质帮助,也需要有人侍候。而在各种社会救济关系中,家族关系是最可靠的。另外,有关研究已经证明,家族势力并不是基层民主的障碍,而是推进基层民主的动力。有论者指出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将宗族作为影响乡村治理的负面因素,将宗族想象成了‘强大的敌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相关调查发现,一方面,宗族对选举的影响十分微弱 ;另一方面,宗族、房股成为村民形成竞争派系的重要资源,成为提升选举公正性和民主性程度的重要条件。”[ 5]我们应该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家族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今天的基层社会管理应当重视家族的独特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微基层组织,即在村级以下成立更加细化的基层组织。今天的基层社会管理重视村民委员会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微基层组织的支撑,制度设计者希望通过村民自治管理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期望大多止于书面。村委会是选出来了,但希望村委会承担的功能,诸如调解纠纷、维护治安、维修村庄公共工程、兴办乡村公益事业等却没有实现,反之,有的地方村民因村委会不为村民办事越来越不信任村委会。村委会贪污、瓜分村集体资产,多吃多占,出卖村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什么法律规定的村民监督权难以实现 ?为什么村务公开难以实行 ?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管理的微基层组织是主要原因之一。试想,一个村小者上百户上千人,大者几百户几千口人,虽说村民有监督权,可以要求财务公开,但监督和要求村务公开意味着得罪人,从众和不得罪人的心理使村民不愿出头,人人有权等于人人无权。长此以往,村民对村集体事务漠不关心,村委会失去督监。因而,真正落实村民自治,应该借鉴传统社会基层社会管理的有效经验,在村级以下进一步建立更为细化的微基层组织。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有关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积极效果。河北省肃宁县推行“四个全覆盖”农村管理试验,以十户左右为一个小组,由邻里公推德高望重的人为组长 (同时担任村民代表 ),四个组为一个区,选举一个区长,形成了村、区、组体系组织架构。组长、区长是群众公选的,有了名分,也就敢理直气壮地行使监督权,调解邻里纠纷,从而真正实现了村民自治。肃宁县 253个村庄,设有区长 2867人,组长 11008个,正是这一万小小的“什长”、“里长”的工作,在一年内排查矛盾隐患 3825起,村内化解率高达 97. 2%,上访案件下降 70%,治安发案率下降 85%[ 6]。实践证明,微基层组织是符合中国国情实现农村管理和村民自治的重要途径,且最为实用,社会管理成本最低、成效明显。   第三,应当给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留下一定的必要空间。按照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实际操作中村委会往往成为乡镇政府的下属和工具。有些村委会人选由政府确定、报酬由政府发放,村干部异化,干群关系紧张。重要的原因就是仍没有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思维,不相信民众,不给民众自我管理留下一定的必要空间。同时,给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留下空间应当注意尊重民间习俗,尊重村民都认同的民间习惯。目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许多法律规定原则性强,操作性差,法律规定与社会实际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在实践中施行,法律必须与民间习俗结合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如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有大笔征地款。但大笔征地收入又引发了各种利益冲突,为了分得征地款项和享受集体福利,许多嫁出去的闺女不走,外地女婿要落户,转出去的户口又迁回,导致村内矛盾重重。如何解决“闺女户”、离异丧偶、再婚再嫁及带来子女等人员的福利问题,单纯依靠国家法,不考虑民间习俗只会激化矛盾。石家庄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注意将国家法与民间习惯相结合,注意运用民间普遍认同的民事习惯,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这充分说明基层社会管理尊重民间习惯的重要性。   第四,基层社会管理应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传统中国社会寓管理于利益之中,化管理于日常生活秩序。现代中国社会一些农村之所以像一盘散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共同利益为基础。农民认为,“谁种谁的地,各干各的活儿,谁吃谁锅里的饭”,家里有事 (指有困难需要帮扶 )村委会又不能帮助自己,一点用也没有。在干群关系紧张的村庄,农民认为村干部就是政府的传话筒,村干部除了谋私利,什么也干不了。由于缺乏共同利益为基础,农民对村里活动不关心,有些地方甚至几年也开不成一次村民大会。村委会没有公信力,其决定也不具有权威性,于是村委会就拉大旗作虎皮,贪污、瓜分私吞村集体资产,多吃多占,出卖村民利益都打着政府旗号进行,政府替不法行为背“黑锅”。这不仅导致村民自治严重扭曲,而且严重败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加重了村民对政府的不满。   因而,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管”,而在于“服务”和重建共同利益基础。没有共同利益为基础,管不成也管不好 ;村民能切身体会到集体福利,自然而然也就服“管”。其实,农村现在也不是没有共同利益,如村内社会治安、村民之间帮扶、防火、村内修路修坝等公共设施、向政府反映困难的共同诉求、共同致富的种种措施等等都是村民共同利益的体现。事实证明,前述肃宁基层组织能够健全并发挥作用,也在于村民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因此,农村社会管理应当以利益基础为重点,寓管理于利益之中,化管理于日常生活秩序,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第五,基层社会管理应有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最符合本村实际的管理规范,是农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基本准则。但在笔者调查中,大部分村庄没有制定过村规民约,即使有村规民约的,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装装门面。由于没有村规民约或没有很好地执行村规民约,村民之间帮扶不是责任而是道德提倡。于是,村里“出了事没人管,着了火没人救,来了贼光喊不动手”。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富肆无忌惮的追求,易使许多人为了一夜致富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而不道德行为更是普遍存在,但村民之间谁也不会“过失相规”。更重要的是,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重要依据,没有村规民约,村民民主权利难以具体落实而流于一纸空谈。   第六,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不能背离中国传统文化。如前所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背景。以笔者的观察和体验,农民最认可的是“孝”、“义”、“良心”。做善事、讲良心、讲道德仍然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河北省武邑县东沙窝村地处偏僻,村民生活并不富裕,但自 1950年代以来,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案件。每到年关岁末,村里都要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参加的“道德评议”大会,梳理和盘点一年来的道德建设情况,把善事善举记入功德薄,张榜于道德墙。同时,对那些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当着全村人的面通报批评。 2009年 10月,该村村民王志勇夫妇出车祸,王志勇受重伤,妻子死亡,为了给王志勇治伤,为其妻办丧事, 300多人的东沙窝村人人捐款,一天时间就捐款 15万元,而且户户帮忙,轮流护理病床上的王志勇。村民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不能让王志勇残疾,保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 7]。正是这种行善做好事的朴素意识成为这个村庄平和安宁的保障,在纯朴的民风和六十余年无治安案件的背后,闪耀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因此,农村社会管理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绝不能以西化思维认识和讨论中国农村,而且必须尊重中国农民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诉求。   总之,中国农村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惯性思维,农村社会管理必须尊重农民的价值取向,不能戴着西式眼镜观察中国农村问题,更不能一味以西方社会学和管理学理论指导中国农村社会实践。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基层组织自我管理,是符合中国社会环境的“中药”,因而对中国传统社会管理的经验应予以必要的重视,当今农村社会管理应当借鉴传统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有益理念和有益经验。唯此,才能使创新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具有可操作性。   [基金项目]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河北省农村社会治理转型研究》 (HB10HFX042)   [作者简介]窦竹君 (1966— ),女,河北省元氏县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法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 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   [2]范金民,夏爱军.洞庭商帮[ M].合肥 :黄山书社, 2005.   [3]王守仁.阳明先生集要[ M].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4]永兴张氏合族禁条[ A].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 C].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5]肖唐镖.村民选举“宗族势力干扰论”可以休矣[ J].人民论坛, 2011(8).   [6]祁胜勇.把解散了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 N].燕赵都市报, 2011- 05- 10.   [7]孟宪峰.不能让他残了,家塌了 ![ N].燕赵都市报, 2009- 10- 12.   (原载:《河北学刊》 2012年第2期)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sh/shgl/201204/t20120418_151981.htm
个人分类: 三农|1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技术哲学解释传统的几点思考(花絮)以及我的一点留恋
sue 2012-4-17 19:56
关于技术哲学解释传统的几点思考(花絮)以及我的一点留恋
在乔老师报告期间,学生抓拍的几张,立此存照!虽然图片不能反映乔老师的思想! 时隔多年,又听乔老师的报告,感慨万千。曾经很幸福地被乔老师上课,并且是一对一的,三个小时不休息的那种。细想那种上课模式真是奢侈啊!经过几天的报告,突然想去当学生了,好好地被上课! 当读书成为奢侈的幸福,当思考成为一种精神的盛宴,或许,能好好地被上课已经成为一种感动式的追求与梦想。
3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肉食文化是见不得阳光的传统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2-4-16 23:17
肉食文化是见不得阳光的传统
# 老蔣動保每日談 #20120415 : 肉食文化是見不得陽光的傳統 宣傳動物保護和素食的人一定要注意: 千萬不要在飯桌上批評肉食文化 千萬不要說大家興高采烈吃的肉實際上就是動物屍體 這樣做很不好 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 但是 為什麼不可以揭露真相呢? 雖然這個 事實 其實大家都早已知道 為 何我們一定回避這一事實呢? 肉食文化居然如此不敢在陽光下讓自己的刀審視 這說明了什麼? 很簡單 肉食文化是一種扭曲的、變態的文化 是一種對待動物不公平的文化 我們大家從心底裏知道這一點 大家知道直面現實就無法再心安理得地繼續肉食 但是許多人為了維持既有的習俗 寧願背轉身不去面對真相面對事實 繼續欺騙自己麻醉自己 所以說肉食文化其實是虛偽的、自欺欺人的文化 是一種不敢直面現實的文化 不敢在陽光下審視自己的傳統 但是 真相會被永遠遮蔽嗎? 素食文化是一種直面事實、富有理想主義的文化 它本質上與年輕人的氣質合拍共鳴 必定會成為人類未來的新文化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649 次阅读|28 个评论
访中国医大一院院长徐克:将红医传统发扬光大
四面山 2012-4-16 22:16
本报记者 周峰 坐落在沈阳市中山广场东南角上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国医大一院”),通常被辽沈乃至东北地区的百姓们亲切地称为“中国医大”,当他们遇到疑难重症时,“中国医大”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医院,她为什么能够获得患者的偏爱?在新“医改”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记者近日走进这所辉煌的百年老院,对话现任院长徐克。 注重社会效益 《科学时报》:作为一所具有辉煌历史的百年医院,新医改中她的使命是什么? 徐克:中国医大一院最早的出身是创建于1908年位于福建长汀的教会医院,即“福音医院”,后来,相继转变为中央红色医院、中国工农红军卫校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如今已经成为一所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甲医院。虽历经数次转变,但从未改变的是她践行社会责任的红色医疗本色。 作为一所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进程中她必须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不断提高能力水平,是中国医大一院致力于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实现新医改近期目标的抓手。公立医院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把社会效益放在医院发展的首位,把诊治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疑难重症作为医院的主要任务,医院的定位才能准,发展方向才不会跑偏。 《科学时报》: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医院提升自身能力也必不可少。 徐克:的确是这样,当前医院主要聚焦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提升综合能力。在内涵发展上,医院的着眼点既包括提高对疑难重症的诊治能力,还囊括了提升医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 目前,医院已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中华医学会二级专科分会中任主任和候任主任委员5人次,副主任委员15人次,常务委员19人次;在重大疾病的防治攻关项目中,已获得国家级奖励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6项。 此外,医院充分重视对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鼓励医生申报课题、参加国际会议、出国进修等,切实提高医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近5年来,医院共获得各级科研课题653项,获得经费约1.47亿元。 在全国医疗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排名中,我院已连续数年进入前20名;2010年我院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名列全国第9名;在相关机构的2010年全国三甲医院的综合评价与排名中,我院提升至第16名,为东北地区之首。 以患者为中心 《科学时报》:随着临床和管理对信息化的迫切需求,在“十一五”期间医院开始实施全面数字化建设,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呢? 徐克:其实,早在1997年,时任医院院长、现任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便提出了医院管理计算机化网络化建设目标,开始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并在当年全国率先引进了IBM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初步实现了以病人就诊流程为核心的病人信息管理和电子结算管理,实现了医院的部分信息化。 当前,中国医大一院紧紧围绕病人需求主要构建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第三代医院信息系统、全院级的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城乡一体化区域协作医疗网络平台系统等13个子系统,覆盖了医院临床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其中,城乡一体化区域协作医疗网络平台系统目前已经连接了辽宁省内15家市级医院,16家县级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和省外1家市级医院。可顺利实现电话以及网络预约挂号服务;可视化远程会诊、诊间放射影像诊断和远程心电诊断、以中国医大一院为教学主体的一对多的实时互动式远程教学系统、基于网络平台的双向转诊系统等。 通过全面实施数字化医院建设,医院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跃升,既不断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又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病人,对促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学时报》:医院是如何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 徐克: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要是体现在不仅要不断加强医院的软硬件建设,而且要处处考虑病人的要求,让病人得到实惠,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医院优质资源的优质服务。因此不仅形成了“教授、副教授出诊,设立著名专家门诊,缩短平均住院日”等具体措施,而且近5年来医院医疗服务量大大增加,是“十五”期间的两倍。 同时,开设的集电话总机、预约挂号、医疗服务咨询和医疗投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961200”中国医大一院医疗服务专线,实行网络、电话和协作医院预约挂号等便民措施。 徐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放射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和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支撑计划、“十二五”科技项目“863”计划及国家自然基金等20余项科研课题。 《科学时报》 (2011-12-16 B1 科学与健康周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7096.shtm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2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维和军医海外留美名 传统中医异域写神奇
zhanghuatian 2012-4-16 17:50
中国维和军医海外留美名 传统中医异域写神奇 2012年04月16日17:28 新华网 字号: T | T 通讯:维和军医海外留美名 传统中医异域写神奇   记中国赴黎维和军医为当地群众救死扶伤   新华网贝鲁特4月16日电 (报道员 黄文 詹会强)黎巴嫩南部地区与以色列接壤,长年处于战乱,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不少村民患有顽症。长期以来,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军医们积极救死扶伤,用中华医术救治了不少群众,在当地被亲切地称为“中国亲人”。   中医在当地民众中的良好口碑源于一个个成功案例的口口相传。患有肾结石的辛尼亚村村民易卜拉欣由于经济困难,拖到2011年11月才到中国维和工兵营在当地的医疗点求助。中国维和工兵营一级医院院长邓尚富查出易卜拉欣左右肾都有泥沙样结石,建议他服用中药金钱草溶解体内结石。   可是第一次面对中医的易卜拉欣看到医生开出的一大包干草药,满脸狐疑。邓尚富把西医常用的超声波碎石法和金钱草溶石原理向他详细解释,努力说服易卜拉欣。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易卜拉欣终于答应服药。两个月后,疼痛减轻不少,4个月后复查,他左肾结石完全溶解,右肾只剩少许残余。邓医生说,易卜拉欣康复后,当地不少结石患者也来就医,如今大部分病人病情有所缓解,“大大增强了村民对中医疗法的信心。”   今年2月,中国维和工兵营一级医院接诊了一位上身大面积烫伤的3岁女童。小玛仁1个月前受伤,在接受当地医生抗生素治疗后,不但没有明显好转,反而产生了严重抗药性,受伤皮肤开始发炎溃烂。无奈之下,玛仁的父母来到中国维和工兵营。   当时,小玛仁上身皮肤65%的面积达到深二度烫伤,军医蔡琪玮诊断,她身体的抗药性会使传统注射治疗失效,推荐使用中成药外敷治疗。玛仁一家起初并不相信光凭抹药膏就能治好烫伤,但敷药10天后,烫伤处开始蜕皮换肤,这让几近绝望的小玛仁全家欣喜若狂。现在,小玛仁的新皮肤长了出来,除了淡淡的疤痕,她已经可以自己动手穿衣服。“是中国医生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孩子的妈妈满怀感激地说。   中国维和工兵营的雇员伊斯梅尔早就听说过针灸的神奇疗效,但轮到自己需要扎针时却很难作出决定。伊斯梅尔的风湿性头痛每逢雨季就发作,军医黄毅建议针灸治疗。但在治疗室面对几根3寸长消过毒的银针,伊斯梅尔吓得面如土色。“本来我死活不肯让黄医生用针扎的,但他再三承诺不会痛,我才勉强接受。”伊斯梅尔笑道,“没想到几针下去,我头痛有所好转!”   从此,伊斯梅尔信服中医,还成了活广告。在他的引荐下,当地不少患有风湿、关节痛和偏瘫的病人慕名前来,经过中国医生的悉心治疗,不少人多年的病痛得到了缓解。   受惠于针灸而告别关节炎的热布肯小学校长穆罕默德说:“中国军医教我们如何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还用针灸为我们祛除病痛。”
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技术哲学解释传统的几点思考(zz)
sue 2012-4-16 09:36
新闻类型 :学术研究发布人:admin 讲座题目:关于技术哲学解释传统的几点思考 演讲人:乔瑞金教授(简介附下) 讲座时间:2012年4月16日14:00 讲座地点:人文楼312室 乔瑞金,男,1957年生,山西省石楼县人,哲学博士,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认识论与价值论、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等。 199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996年晋升教授,200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学术访问。曾任山西大学哲学系主任、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1998年兼任哲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政协经济、资源、环境与人口委员会特聘委员,山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山西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国家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常务理事。 先后承担“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与“技术与文化批判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级课题,在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出版《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科学进步论》、《现代整体论》、《非线性科学思维的后现代诠解》、《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话语——技术与文化批判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以及《技术哲学教程》等多部个人学术专著。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所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在国内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方面占有突出地位,该项成果2004年获山西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第四届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技术哲学、知识论、后现代哲学与管理哲学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消息来源: http://shc.sjtu.edu.cn/shc/account!index.action #
2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有必要建立社会保障吗?
热度 8 yangguojun 2012-4-15 22:23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普及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随着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农村也在经历着经济结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行为模式的改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人口的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等等,传统家庭保障(土地保障)都遭到了严重的挑战,迫切需要国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有反驳观点认为,农民有着大量的土地,自产自销,有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种传统经济模式有着充分自给自足的条件,根本不需要占用大量资源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建国初期,我们一直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率先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建设原则,农业哺育工业,农村配合城市。如今, GDP 实现了快速平稳的发展趋势,单就人权、公正而言,农民也该享有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保障的建立。 1 . 首先,农村是有着足够的土地,可以自产自销,享有最低的生活保障,不至于因为缺少生活资金而流浪街头。但是,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已经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民的土地应经失去了传统生活保障的作用,随城镇化的发展,农用地可以用于工业园区、生活园区的建设,单笔的资金赔偿在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时代,难以为继,土地的绝对收益降低。市场经济无孔不入,农村的生活用品也极少再自产自销,食品方面也不再自给自足,生活风险加大了。 2. 其次,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而不再单纯的从事农业生产,“农民工”“农二代”等名词无不体现了农村劳动力的生存现状。进城工作者在就业等各方面都相对弱势的情况下,更使农村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而面临着与城镇职工同样的失业风险、工伤风险等。 3 . 从公平、人权角度出发,任何公民都拥有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生活进步的权利。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已经牺牲了很多,反哺也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农村生活质量相较于城市生活水平而言,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农村的基本温饱已经解决,但我们的发展目标绝不是仅仅解决温饱,而是实现社会的进步,实现每个人的发展机会。 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在农村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养儿防老的思想也逐渐的被男女平等的观念侵蚀着,家庭养老失去机会,而受经济水平影响社区养老尚未开展,国家养老更是遥不可望。农村医疗保险正在起步发展阶段,距离全民医疗保险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医保范围也有待提高。在商业保险难以消费,其他各类保障缺失的情况下,生病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一场大病足以使普通家庭陷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 当然,农村建立社会保障比不一定是与城市享受同等条件的保障水平,而是要考虑到农村的经济基础,以最大化促进农村生产力进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为保障建立的社会背景,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和保障对象,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构以及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等。
个人分类: 感发|3278 次阅读|9 个评论
评“《PLoS遗传学》:中药发现有毒物质”一文
热度 9 张三火 2012-4-15 10:05
《PLoS遗传学》:中药发现有毒物质 博友黄荣彬老师推荐一篇新闻—— 《PLOS遗传学》:中药发现有毒物质 ,来源标示是:环球时报。文章称: 据4月14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近日发表报告,宣称在中国传统药材中发现“有毒物质”,其中包括有毒植物、过敏素和濒危动物的器官。“美国之音”13日引述报告内容称,虽然中国传统医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但消费者应该警惕其对身体带来的危害。这一研究近日发表在《 PLoS 遗传学》上。 据澳大利亚《太阳先驱报》13日报道,澳大利亚海关近期从旅客身上截获一批中草药制成的冲剂、药丸和药片。通过对这些样品进行分析,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的研究人员一共找到68种不同的植物成分。《新西兰先驱报》引述默多克大学教授迈克•本斯的话说,中国人在制作药物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非常复杂的混合。其中一些中药含有麻黄和细辛,而细辛是带有剧毒的植物,过量使用会引发很强的副作用,“但这些中药的包装和说明书上没有注明药物的毒性有多大”。 本斯表示,人们此前很少深究中药里到底包含什么成分,现在利用最新的基因排序技术来分离药物成分,就很容易清楚了。 不过,澳大利亚中药行业联合会会长马安阳表示,中医药是非常了不起的学科,但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的局限性,包括西医在内。中医也是一样,也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扼杀其他传统医学,对患者不公平”。 三火评论:1、 "细辛是带有剧毒的植物,过量使用会引发很强的副作用",文中所说的“剧毒”到底是什么成分?不能这么不负责任的一说。 2、做为中医,谁都知道中药细辛是有毒性的,使用的药量都会有严格的控制,只有过量使用才有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什么药过量使用都有可能出问题的。 3、中医有句名言叫“有病,病受之;无病,体受之”,人吃药,是针对体内的病邪和毒气,也就是要祛邪逐邪、以毒攻毒。无病的人,是不能乱用药的,否则必会损伤身体的。 4、麻黄在应用时,用作汤剂的时候宜久煎,并多与甘草配伍,会大大降低其所谓的毒性。用作丸、散的时候,都是用蜜炙过的,这样也会降低那些不良反应。这些道理老外根本不会明白的。 5、《黄帝内经》称所有治病的药物为“毒药”,主张在无病之时,要用食养;在有病之时,轻者先用食治或按摩导引的方法解决,重者运用针或灸的方法,更重者需要外以针灸之类、内服(毒)药的针药并用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制服病邪,然后还要通过食养正气的方法,最终实现扶正祛,使邪去正安,身体康复,疾病痊愈。 6、中医药有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不是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或者是什么人想当然的那样!博大精深一词,也不是随便拿来就安到中医头上了,呵呵。不了解的人,还是要学而知之哦!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3765 次阅读|38 个评论
[转载]社会建设:传统经验面临挑战
whyhoo 2012-4-14 18:03
一   在经历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政府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口号,虽非及时,但的确点到了目前众多社会问题的关键。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重建基层管理秩序,而从研究者的角度看,社会建设是为了对抗社会溃败,首先需要了解社会整合失败的原因,这关乎到社会建设的方向。那么,在紧迫的现实情景下,如何辨别社会建设的原则和理由?不妨先来看看人类不同社会秩序的经验——它们的目标是什么,基于什么纽带形成,又导致了什么后果,再去反思这些经验带来的启示。    二   社会学对社会整合的研究由来已久。这一领域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成员因何达成内聚(或称团结),并可顺利协调相互的行为。政治社会学研究指出,有五个因素影响着社会秩序构成,它们是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共享的意义和价值体系、社会规范、权力和权威、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网络。   在促成社会整合方面,上述因素各自的作用是:共享的意义和价值体系有助于降低认同分歧,减少协调成本,增进社会共识;社会规范对行为设置限制,人们通过社会化实践,学习这些规范,了解社会中他人的要求,从而主动调整自我行为来满足社会期待,以期得到正面的肯定和接纳;权力和权威产生承认与一致的效果,并在分歧加剧、冲突激烈的时期,通过威慑和强制以促进社会服从;社会组织能够增强互动和互赖,使社会成员形成分工性依赖,“需要他人并被他人需要”,通过合作而彼此联接;社会互动网络提供信任、安全、合作等社会资本,结果是促进了广泛的团结和内聚。   这五个因素的提出虽然具有启发性,但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帮助不大。原因在于,世界各地存在着性质类别不同的价值体系、规范、权威、社会组织和网络,它们不仅对于社会整合的作用不同——正面、负面的都有,而且伴随社会变迁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解答具体社会的整合问题,需要基于其自身的历史经验。    三   社会学者观察到,从不同社会中存在的“共同体”和“初级社会群体”中,可以发现群体凝聚的天然纽带。但小团体的整合不同于大社会的整合。为了寻找不同的秩序粘合剂,早期社会学者的普遍做法,是把传统的群体形式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探索它们在社会连接上的差别,于是就有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基于血缘和基于分工、排斥性群体和包容性群体、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规则等知识性概念。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概念定义传统中国的社会关系,也是对比研究的范例。不同寻常的是,这些对比几乎都包含着一种暗示:怀疑传统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能够解决现代大社会的整合问题。个中理由,不仅在于社会的规模扩展了,更关键的是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异质性、依赖性及流动性——这些特质变化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与传统共同体有别。   今天我们关心的整合问题,自然不是小团体的内聚,而是大社会的凝结一体。可是,这方面的观点一直处于严重分歧中。一些学者坚称,传统群体不适合现代社会,因为依附于个人化的支配关系,将阻滞劳动力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以及集约化生产的发展 ;结果导致非亲属和非地缘的“次级团体”缺乏,这一结构无法使中国人在更大的目标、更大的社会舞台上内聚,把个人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 另一些学者认为,传统道德和社会群体结构的毁坏使社会陷入失范 ;个体化发展对整体生存伦理的破坏,是大量冲突产生的根源。而人们最为熟知的宗族、家族和村社,不是以个人而是以团体为中心的关系体系。它以共同生存和安全为中心原则,承认每个人的生存权,并通过互惠交换的方式来实现,人们交换财富以帮助需要者,造就了一种均等化并互相依赖的集体,也带来了社会安全和安定。   这些分歧实际上隐藏着目标排序的差别。发展优先者,视共同体生活为妨碍性组织,主张建设现代秩序。他们相信,以理性为指导的、自身利益牵引下的行动准则,将导致市场社会的分工、互赖与合作秩序。 生活方式优先者,视发展为破坏性力量,主张传统伦理和关系回归,他们力求恢复历史经验中的整合资源。比如有关中国的传统伦理,可以找到家庭主义原则 ,非正式社会联系中的社会资本 ,基层传统权威(老人协会) ,等等。上述两种目标,实际上追求的是不同的社会秩序,而且建设其一,则伤害其二。为何它们互相伤害?原因在于,作为两种秩序根基的组织和行为原则不同。    四   坦率地说,上述两种设想,在今天中国的现实下都面临着棘手问题:对于前者,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虽然促进了经济分工与合作,但却未同时自动地促进社会整合,分歧和冲突在加剧,社会对立日益吞噬着经济发展的成果,一些冲突甚至激起反对发展的声音;对于后者,传统组织往往是在现代组织失灵的领域,或者较局部且同质性的范围中发挥作用,面对一个不同质的社会,传统纽带亲疏有别的特殊主义性质怎样扩展到陌生人社会,发扬一视同仁的普遍原则,至今还是未解的难题。   环顾我们的社会不难发现,初级群体的团结纽带,难以在更大的、陌生的、流动的、异质的公共社会中也成为团结纽带,情况往往相反,越是内聚紧密的群体,基于强烈的边界差异和认同归属感,在更大的“社会”中相处时,他们之间的冲突越是常见;不仅传统的内聚形式——比如基于血缘、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家族、宗族、种族以及民族——之间的相处存在这种状况,所谓“次级群体”的社会整合组织——比如俱乐部、社团、阶级和政党——之间的相处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因此,这些问题不仅是现实的,更具有学术上的意义:是否能够将人类早期的经验——初级群体的整合方式——用于变迁之后更大的社会整合?如果分工带来的经济互赖难以转化为社会整合,那么市场经济中的社会整合依靠什么连接纽带?这些问题不回答,社会建设的理由和方向就不明。   如何让社会保持竞争的活力,但又不至让分裂和冲突毁掉我们的生活,人类必须探求共处和共生之道。这正是现代社会整合面临的基本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政治哲学关心的“公共理性”,当代政治经济学关注的“公共选择”、“原则政治和利益政治”,当代社会学理论讨论的“复杂社会”,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回应这一问题。    五   探究这个问题,我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先看传统中国的经验。学者发现,传统中国事实上有着两个互不干扰的秩序中心。一个是官治领域,以国家为权威中心,但对于基层社会而言,国家的整合意义多是文化象征性的;另一个中心则更具有实质性,因为它行使着实际的管辖权力,这就是基础层次上存在的地方秩序——以士绅为中心的基层权威。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两种秩序在各自的领域中,形成了各自的权威中心,并学会了小心避免触及对方领地。这一惯例,实际上在两种秩序中间形成了隔层。因此可以说,建立于多种局部地方体上的国家政治制度,为广泛的社会整合提供的基础,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而结构意义上的社会整合——即具体的管治,则事实上是在地方层次上完成的。 甚至在治理的规则方面,国家也未能实际推行统一的管治标准,而是任由地方根据惯例掌断。在国家抽象原则下的“因地制宜”,一向是正当合法的,国家总是通过、而不是企图取代地方权威治理基层社会。而在地方范围里,尤其在它的基础结构层,地方权威替代了国家所不能完成的局部整合作用。   这些局部的社会整合,以绅士长老为权威形式,以宗族、家族或地域关系网络为基本结构,显示出强关系、文化认同、族长权威和高密度来往等特点 ,基于与生俱来的纽带——血缘、亲族、邻里、地缘和种族连接,内聚效果较强。但是这一传统,不仅在过往的国家政权建设中,一直处于衰落之中,而且它的行为原则、边界责任和信用体系的特殊主义,无法克服局部性、纵向分离性和横向隔绝性的缺点,因而难以在结成更大的社会连接方面发挥纽带作用。   再看现代中国的经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传统,是1949年以来,经由政治变动和经济建设进程完成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再组织化。随着单位制的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在生产性社区或者行政村中统一管理,他们被组织进整体系统,形成上下隶属的纵向依赖关系,社会停止了自我组织化。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一致性强,内聚的纽带是集体化的生产和资源(包含福利)较均等的再分配。今天,居住区的自主选择,劳动力和资源的大范围流动,以及市场分配机制的发展,日益瓦解着统一的、经由单位的社会管理系统,上述纽带的作用日渐式微,但它们并未完全消失。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意识和自组织能力,在被动依赖的结构中停滞生长,结果使社会分散度加剧。这一点在遭遇生存困境的时刻,比如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时,表现得尤为清楚。   综上,对于基层社会的整合而言,我们的历史能够提供的,主要是两种经验——基于原初的血缘、地缘特征结成的社会纽带,基于集体化生产和再分配特征形成的社会纽带。前者有相当强的局部性和分割性,其亲疏有别、基于个人关系的规则很难在公共社会中施展作用,而后者的被动性连接方式,妨碍经由社会成员的选择而建立的主动认同和归属。所以,社会学者对它们抱有明显的矛盾态度:一方面,这些经验较为熟悉且易于使用,另一方面,指望它们承担起当今社会整合的复杂任务,颇有困难。    六   那么,别国的经验有何启示?在世界范围内,基层领域的社会建设主要曾在以下意义上使用:   (一)作为社会资本的重建方案   它的中心点是提倡公民德行和道德义务,以对抗个体权利膨胀带来的社会解体问题,所以行动目标放在恢复人际信任和社会联系上。社群主义者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会联系越来越少,社会资本正在消失,信任、规范和网络都在弱化。而社群建设可以增进社会资本——它由社会成员共享,通过协调和行动来加强社会连接,并可能间接促进经济效率提升 。在这个意义上,社群重建意在恢复基层社会的公共生活,对抗社会解体或分裂——一些团体日益边缘化、被动化,基层民众难以像从前那样,通过参与公共生活,来建立认同、归属和忠诚,分享公共道德、责任和价值 。因此,再建基层的社会联系和公共生活,成为在美国社会从事“社区发展”的主题 ,它鼓励公民自己组织起来管理自己的事情。人们相信,完全可能通过公民自治、自约和自我监督,解决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公共利益共享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社区自我管理的效果并不亚于市场或政府。   (二)作为政治竞争的反贫困方案   反贫困方案并非鼓励依赖性,而是培养当事人的主动性,通过启动志愿服务、社会自助、民主参与社区发展决策,依靠公民力量展开社会救助,因而行动主角是居民,社区机构的性质是服务性的。比如,英国的社区建设和党派活动关系密切,社区发展的具体计划一直受到不同政治派别意识形态的影响,呈现出分歧的局面。对于政治右翼而言,社区建设的目标在于确定国家行为的边界,保障个体自由不受干涉;而对于政治左翼而言,社区建设的目标在于帮助贫困群体增强自身力量,保证他们和其他社会阶层一样,享受平等自由的权利 。在英国各地,相当多的地方市政局制定了反贫困计划,力图通过国家的经济社会政策,遏制地方贫困的增长。   毫无疑问,这些社会建设具有巩固基层秩序的作用,它们的生命力来自受益者——居民本身。社会建设意味着社会进步运动。对照中国经验,它们促成社会内聚的纽带是什么呢?既非血缘地缘、同宗同族等原初特征,也不是集体化生产和再分配,而是社会成员共享的利益和价值,比如平等、自助、自主和共担。这些价值被人们认同的原因是,它们同时也符合居民的个体利益,和他人共享的利益使则使个人与公共社会联系起来。参与、沟通有利于寻求共享利益,形成共享价值,巩固社会团结。当个人利益和共享利益切合,个人价值和共享价值切合,人们就会认同共享利益和价值,因为这么做可以保护个人利益和价值。为此,人们愿意主动调节相互间的分歧,甚至作出妥协和退让,维护共享的利益和价值。这自然有利于达致社会整合。   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利益和价值的具体内容有别,但是社会建设能否成功的逻辑无异。它实际上取决于个体利益和共享利益的切合程度。由于个体需要有差异,现代社会的整合无法绕开个体利益的选择和协调问题。因此,加强社会建设尤其是公共制度建设,使之发挥协调公共利益和多元个体利益的功能,对于社会整合甚为关键。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整合“事”虽在基层行动领域,“理”却在宏观结构领域,它看起来是寻求社会管理之道,实质上却是探寻社会共享利益和价值的建立与协调机制。共享利益和价值依赖于人们的选择性认同,而不是研究者的设计。传统经验提供的社会连接纽带,难以给今天异质社会的整合问题提供现成模式。这是当前社会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原载:《战略与管理》2011年第7/8期合编本,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注释:    Edited by Michael Hechter Christine Horne, Theories of Social Order: A Reade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甘阳、李强等译,北京三联书局,1997年,55页。    许踉光:《家元:日本的真髓》,于嘉云译,台湾南天书局,民国89年,206、231页。    埃米尔 涂尔干:《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詹姆斯 C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艾伯特 奥 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李新华、朱进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盛洪:“论家庭主义”,天则经济研究所《内部文稿》,2007年第2期,13页。    蔡晓莉:《中国乡村公共品的提供:连带团体的作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Mette Halskov Hansen, Organising the Old: Senior Authority and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a Rural Chinese,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Modern Asian Studies 2008, 42:1057-1078.    Viv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张静:《基层政权》,修订版第一章“基层权威的授权来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彭玉生:《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宗族网络和私营企业》,2005年11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讲演稿。    张静:《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建设原则辨析》,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研究院会议文稿,2011年3月。    Putnam的研究这样解释社会资本概念: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分别指的是提高个人生产率的工具和培训)相比,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参见Putnam RD,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American Prospect 13:35-42.    Theda Skocpol, Advocates without Members: The Recent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Civic Life. in Theda Skocpol and Morris P. Fiorina, eds., Civic Engagement in American Democrac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9.    William Sites,Communitarian Theor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Vol.33, No.1 Jan 1998; pp57-65.    艾莉诺 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Gary Craig,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Contex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Vol.33, No.1 Jan 1998; pp2-17.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sh/shjs/201204/t20120412_150774.htm
个人分类: 社会|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诚法师今天(4月12日)下午清华讲座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2-4-12 10:49
报告题目: 中国佛教与文化自觉  报告人: 学诚法师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北京龙泉寺住持 报告时间: 2012-04-12 14:00 报告地点: 东阶 主办单位: 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490 次阅读|3 个评论
区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分解生产函数
戴锋 2012-4-9 09:21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分解生产函数(摘要).pdf
2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民间祭孔——拿传统的药,治当下的病?
whyhoo 2012-4-6 09:36
一边是严谨的程序考据,一边是各种山寨、简陋的细节;一边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旗,一边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边是克己复礼的个人理想,一边是提升“软实力”的时代企图。祭孔仪式本身,成了这个纷杂时代的缩影。 孔子又回来了。 2012年3月17日,在中国现存最早文庙的河北省正定县文庙,雅乐齐鸣。由河北省释奠礼活动发起人高士涛,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恒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担任献官,与孔氏后裔及正定弘文中学百余师生举行传统祭孔礼仪。 筹划者 这场遵照明朝礼仪祭奠“至圣先师”的仪式“释奠礼”却在网上被贴上了“封建”“余毒”“作秀”的标签,这让这场释奠礼的筹划者、河北儒教研究会的副会长高士涛愤怒和失望。 与这些年各地层出不穷的祭孔活动相比,高士涛认为,河北做得最纯粹。“很多官方祭孔都是表演性质,但我们完全按照明代文献史料来做。” 这套礼仪程序之复杂,哪怕是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都很难一下子记清。为了在3月17日的释奠礼上不至于手忙脚乱,前一天下午,这位首次参加释奠礼的主献官特地赶到现场彩排。 这是河北正定县举行的第八次祭孔仪式。即便有此前七年的经验打底,加上五天的彩排,失误也难以避免 3月17日的释奠礼上,通赞(类似于主持人)吉恩煦在喊“初献礼”时,有位分献官的引赞就往前去迎献官了,但按照规定,必须在通赞念完祭文后才行。兼任纠仪官的通赞打断了引赞:“停,请退回到原位。” 小错不断的2012年春祭,对于高士涛来说,已经聊感欣慰。如果以今天的眼光回望七年前他发起的第一次祭孔,那更像是一次粗陋的“临时起意”——没有舞生,没有祭器,只有十几个乐生。 是年,祭孔在各地正蔚然成风。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市,祭孔规格不断提高。2004年9月,祭孔从原来的民间行为,转为官方主导的大型公祭,国家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由省政府官员主持;次年,曲阜联合全球各地孔庙首次全球祭孔;到了2007年,主办单位已经升格到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 一直信仰儒学的高士涛有些按捺不住。他想起了解放后一直闲置的河北正定文庙。论历史,它应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庙,1933年,梁思成就鉴定其为五代(公元907~960年)遗存,比曲阜的还早五六百年。“文革”中正定文庙变成了招待所、民事法庭,改革开放后才回归文保系统。 2005年7月,高士涛试探性地跟石家庄政府提出了祭孔的请求,没想到正定文保所立刻答应可以把文庙免费提供给高士涛。 高士涛是河北人大代表兼美术科班出身的儒学爱好者,不仅精通绘画和书法,还开了个古琴培训班,领导着一家佛教艺术机构。他把祭孔礼仪考据的任务,交给了他古琴班的学生吉恩煦。 吉恩煦当时是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二年级学生,在校园里,他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异类”,穿着汉服上课,鼓励同学读经,还行了冠礼。 在请教了一圈专家之后,吉恩煦跟高士涛商量,决定复制明朝礼仪,而且必须是嘉靖年间。“释奠礼成为一个国家行为,数唐朝最盛,但唐朝文献不全,宋代礼仪过简,明成化之后过繁,而清代又属满人统治,其服装并不符合中国礼仪。”吉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吉恩煦首先啃了明代四本大部头的文献:《明集礼》、《明会典》、《明太学志》、《頖宫礼乐疏》。这是另一位儒学爱好者吴飞列给他的书单。吴是山东曲阜民间祭孔的发起人之一。 回想起来,吉恩煦最吃不准的就是,一个纯文字的动作,如何在一个现实的场地内实现。 按说舞生和乐生都应该站在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上,但正定文庙的丹墀太小,只容得下乐生,舞生和献官都得站在下面,究竟是把献官安排在哪边、几排,吉恩煦都要从古代的图中寻找有没有这样的先例。 高士涛的态度是,既要尊重历史,也要因地制宜。譬如古代通赞都用唱的,吉恩煦拿不准,最终的专业意见,是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马恒军给的:“不能用唱的,唱反而是失礼的行为,因为唱必须用明代汉语唱,那样大家都听不懂。” 乐舞生事关整个仪式的气场。2006年、2007年这两年间,吉恩煦和高士涛还有几位礼乐老师经常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大巴,去正定弘文中学,跟老师们一起训练学生乐舞。 弘文中学的副校长郭雪记得,高士涛当时只给他们一套六佾舞的古代图谱,让他们自己揣摩。由于太过抽象,老师们不得不像揣摩武功秘籍一样,分解动作,然后再串联到一块。 因为没钱,当这一百多套汉服2006年在石家庄一家服装厂的流水线上被统一复制出来之后,就没再换过。胸口没有绣花,没有内摆,由于厂家不懂,不少本该右衽的汉服被缝成了左衽,吉恩煦记得当时因此返工了三天。 只要拿出明代文献,仔细对比高士涛置办的每一件道具,似乎都会找到不小的瑕疵。高士涛的原则是,有钱就办好一点的,没钱办个山寨的也行,因为再不办就来不及了。 献官戴的梁冠,原本是固定的,高士涛的一个学生叫王敬轩,设计了一个可拆卸组合的,不管头型大小,都可以戴;豆是释奠礼用的专用祭器,但在2011年春祭之前用的都是盘子。专门找厂家做豆太贵,高士涛就买来一堆木制的围棋盒和大可乐杯,然后在外边贴上木纹纸倒过来一粘,几乎如假包换;“太牢三牲”没有,跟高士涛学画画的学生就到馒头房先用面捏,蒸熟了再用食用颜料画上眉眼。 有的山寨版做得不怎么像,第二年有钱了再改。2011年,献官戴的佩玉都用绿色塑料做的,有参与者比对了好多张明代出土文物后发现,应该是白色的,而且结构也更为复杂,每条分上中下共15条线贯穿,要用500个珠子。 跟官方合作的两难 事实上,不光公祭孔子,还要公祭老子、黄帝、炎帝、伏羲。每年清明,“公祭搭台,经济唱戏”的公祭之风就会在全国盛行。规格和场面也是一个比一个高,浙江绍兴万人同祭治水英雄大禹,河南一直把黄帝拜祖大典跟经贸洽谈结合在一块,过去六年吸金800亿。 高士涛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拿捏着跟政府合作的分寸。“礼仪活动带动经济发展,本来无可厚非,但搞得不伦不类,就不是礼仪了。” 首先,政府是绕不开的。按照规定,在文庙超过20人以上的活动要报批,50人以上的活动,地方上就要动用警察,但2006年的每次释奠礼,人数都远远超过了这个数。 头几年,高士涛一直以国学促进研究会的名义申请主办,这是一个挂在河北社科院旗下的民间机构,但事实上因为尚未经过河北省民政厅的审核,这个身份并不合法。直到2011年,他申请的另一个机构河北省儒教研究会才终于获批。 并且,没有政府参与,领导也不愿意来。“请在职的,人家还得掂量掂量,到底怎么回事?”高士涛说,场面大不了,资金也没法到位,庙里的文物保护、修庙都得靠政府。 2009年,高士涛首次在河北人大提出释奠礼可以采取民间发起、政府公祭的方式。高特意提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七届六中全会以来,这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士涛举孔子大旗,不是近年来的孤例。近年来,“反思过去30年里国家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堕落”的声音,层出不穷,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良方。例如自由主义者将其归结为政治改革没能和经济改革同步,传统文化者认为这是礼崩乐坏的结果,而后者更受官方的青睐。 在官方语境中,儒学开始频繁跟“和谐社会”“软实力”联系在一起。2004年至今,中国已建的孔子学院和课堂超过500家;电影《孔子》在2010年上映的时候,全国投入拷贝2500个——超过了由《建国大业》创下的1450个拷贝的纪录,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发行之最。 儒学复兴的痕迹,在民间也俯拾皆是。儒学大众书籍成为畅销书,读经班、国学班遍地开花,儒家思想能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吗?几乎成为许多儒学研讨会上不变的主题之一。很多儒学家认为,只有儒家教育才能拯救中国的精神危机。“我们已经失去了仁爱、善良和我们的灵魂,儒学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它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强国。”一位中国儒学家对《纽约时报》说。 但是直到2012年,正定县政府才首次答应参与公祭。3月17日那天,正定县县长来了,文体局局长也来了,甚至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冯韶慧也来了。公安局还派了不少警察维持秩序。正定县县长在讲话中说,释奠礼可以“增强正定的文化底蕴”,另一位石家庄市的领导说,期望释奠礼“为构建和谐河北、文化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3月17日那天,音响扩音效果不好,正定文庙大成殿内的人根本听不到外边在弹什么。中午吃饭,正定一位官员答应,可以先给正定的文工团置办一个好点的音响,秋祭的时候,高士涛他们再借过来用。 原文见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806
个人分类: 文化|1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观点挑战生命起源传统认知
kejidaobao 2012-3-29 10:47
本刊记者/李 娜 目前普遍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然而科学探索并未止步于此。国外一组研究人员最近提出“生命起源于陆地淡水池塘”。这项挑战传统的研究成果是一项新的科学突破吗?科学同行表示,虽然观点有待商榷,但却不失为一项有趣的发现。 海洋孕育生命优势多 生命起源于海洋观点认为,大约38亿年前,地球上还是一片荒芜时,宽广神秘的海洋却开始了孕育生命的奇妙旅程,第一步是原型细胞的出现,其结构与现代细菌很相似。之后经过1亿年的进化,原型细胞逐渐演变成为原始的单细胞藻类,这就是最原始的生命。 “过去人们一致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环境,是因为海洋环境有很多有利于生命起源的特点”,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及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李一良博士告诉《科技导报》,“比如它提供了足够的水、具有非常稳定的温度、可以溶解很多有机和无机物质。在海底的热泉喷口附近则有特殊的环境可以将这些有机或无机物质富集,促使化学演化进行到第一个细胞的形成。另外较深的海洋还过滤了能够穿透早期地球大气的短波紫外线——这些紫外线可以直接破坏DNA和RNA。” 据李一良介绍,海洋形成的最早证据是44亿年前的锆石,虽然在38亿年之前可能断断续续有生命形成,但来自陨星和彗星的频繁轰击使得这些生命即使产生也难以延续。“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地球生命产生于海洋环境,具体可能的环境包括浅海泻湖、海底火山或洋中脊的深海热泉。国立墨西哥大学的Antonio Lazcano根据海底热泉的平均寿命,和地球上最简单生命的遗传物质的形成所需时间估计,第一个细胞的形成也许只需要500万年的时间。这在地球和生命的演化史上是个非常短暂的过程。” 另辟蹊径的“淡水池塘说” 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NCBI) 的Eugene V. Koonine及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布研究成果,提出惊人观点:生命可能起源于淡水池塘。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1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该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细胞关键离子的比例,指出所有细胞中含有的钾、磷和过渡金属的含量,都比现代海洋(或者重构原始海洋)、湖泊以及河流中的含量高得多。现代细胞是通过一种依赖于能量的膜蛋白酶来保持内部离子浓度的,而原始细胞既没有能锁定离子的细胞膜,也没有膜蛋白酶,那么只能与环境保持平衡,这与细胞的关键离子分析结果相悖,因此研究者认为,原始海洋可能不具备生成细胞的离子环境。 代细胞中的离子构成被认为反映了原型细胞起源地的无机离子构成。研究人员据此重构了首个原型细胞的生成环境,从而发现原型细胞很可能是在内陆组合起来的——在类似于今天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的地热区里,火山活动把来自地球内部的蒸汽释放出来,这些排放的化学成分最符合细胞的无机化学组成。 研究人员提出,如果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蒸汽在附近合适的陆地中凝结形成水塘,那么就有可能孵化出首个原型细胞。所有生命有机体的细胞都有较高的钠钾比,而海洋则相反。高盐浓度的水让细胞难以合成出蛋白质,极难形成带强细胞壁的分子机器,因此它们不太可能成长和成熟。相比之下,通过蒸汽冷却和凝结而在陆地形成的淡水池塘则是生命生存的理想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发表“淡水池塘说”的Koonine并非无名小辈。Koonine 20世纪90年代从莫斯科来到美国,扎根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后,发表了一连串从分子生物学和进化角度阐明生命进化之树的卓越研究论文。 这是一项有趣的发现 “虽然我们没有明确的证据,但地球上的生命应该起源于地球自身的环境,而不是来自宇宙空间的生命种子。”李一良告诉《科技导报》,地球上的生命只有唯一的起源,因为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由完全相同的22个氨基酸组成。 “PNAS刊出的这篇由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俄国莫斯科大学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合作的研究认为,地球的第一个细胞起源于陆地的地热场。该研究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地球上任何生命细胞内都可以保持一个高的钾/钠比值,而维持这样高的钾/钠比值的生命蛋白质都很保守,记录了其起源时的环境特点;而陆地环境中的地热场的(蒸发环境)可以产生高的钾/钠比值。因此地球生命应该起源于陆地。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理论。”李一良表示。 该研究则抛弃了孕育生命诸多优势的海洋,而选择了处于强烈紫外线辐射下的、动荡不安的路上地热场环境。李一良表示,地热场环境的优点是,其中快速变化的物理化学条件可以导致更多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使生命的产生有了更多机会;生命所需的重要物质,如氨、锌、锰、钾等可以富集到极高的温度。该文多次强调的过渡金属硫化物纳米颗粒作为半导体促进有机小分子的合成是个很有趣的观点。如果这些半导体不仅能把光能转换到二氧化碳上,产生简单有机物,而且能够把这些电子所代表的能力传递给最早的生命的话,最早的生命会不会是光合自养细菌,而不是异养细菌呢?作者们认为,这样的环境就是达尔文所设想的“温暖的、充满了磷和营养物质的小池塘”,所以,他们进一步认为生命是起源于地球的某个小小的局部地方,在形成了细胞之后才进入海洋。 “这篇文章的所有论据都是基于假设,这没什么不妥,因为加州理工学院的Michael Russell说,关于生命起源的研究没有规矩,也不可能循规蹈矩。这篇文章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基于上述原因,作为一个有趣的研究思路也未尝不可。”李一良告诉《科技导报》。■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3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河网演化动力学研究
kejidaobao 2012-3-29 10:38
过去的十余年间复杂性研究的一个蓬勃发展的分支——复杂网络为人们认识包含大规模单元、具有多层次结构、单元间复杂关联、其行为介于规则与混沌边缘的复杂系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种在一定规则下将单元简化为顶点,将单元之间的作用抽象为图论中连接顶点边的复杂系统表达方式是科学方法论的新突破。如今,复杂网络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交叉科学——网络科学,多学科交叉是其突出特点,其发展使许多相关的传统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统计力学和河网动力学即列其中。 自然河网是以河道汇流为基本过程,以枝形结构为基本特征的一类分形网络。网络中不同地理参数之间由幂律支配,如河道长度与流域面积之间、河道坡降与水流量之间的幂标度关系等。自然界做出的这种完美选择吸引着众多科学家探究其演化机制以及幂律。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基于侵蚀的河网演化的动力学研究工作出现在Science,Nature,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期刊上,对河网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刻揭示,对标度行为做出了重要理解,如自组织临界性、满足最小能耗原理的最佳通道网络、生成树过程、朗道理论框架下的侵蚀过程等。然而,在动力学方面,众说纷纭,迄今尚未有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来阐明这些标度规律的成因,且所有的这类工作几乎都用动力学稳态(能量耗散趋向并达到最小)与实际河网进行对应从而获得一些理解。 事实上,河网是一个开放的、水沙流动或侵蚀导致能量耗散的自组织系统。要想揭示河网演化的本质,可能需要借助非平衡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国内也有学者试图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河道形态的演化。遗憾的是,这样的工作只限于定性说明,既未深入也未定量。对于动力学研究而言,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描述,一个重要原因是同一模型或理论下,不能重现实测得到的所有标度律和分布律。本期18—22页刊登了郝睿、王旭明等的文章“河网演化的一个方格模型”,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动力学模型,再现了Horton定律以及河长、流域面积的分布律。封面图片由郝睿提供,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代丽)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2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坏人下地狱做鬼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2-3-29 08:21
好人上天堂成仙, 坏人下地狱做鬼。 国人万民皆认为, 难道还得重理会? 坏人做鬼能变好, 坏人也能有好魅? 颠覆传统有奇论, 此生见识第一回!
个人分类: 感怀|250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没有“王子”只有“青蛙”—当高技术人才邂逅传统行业的智慧碰撞
Bjqdsx 2012-3-25 15:51
  2012年2月24日晚第八届“寰球杯”创业讲座之辛玉波的“翰皇”王朝在北京化工大学逸夫图书馆多功能厅顺利举行。本场讲座邀请嘉宾---北京翰皇伟业集团总裁辛玉波先生,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创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交流了其创业的心得与体会。此外,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清大守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光华基金会技术创业指导专家龚龑博士;福全珠宝总监,刘璐女士;进口红酒经销商,“WG 红酒沙龙”的总经理,吴珊女士;原北京市就业与创业主编张慕梁先生以及其他的一些外校嘉宾也应邀来到了讲座现场,纷纷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辛老师从他开始做老师的经历开始讲起,然后又从一名擦鞋匠成长为年产值过亿的翰皇集团总裁的传奇经历。他鼓励创业者创业初期要敢于设想未来,创业过程中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为梦想努力,梦想终将成为现实。他还强调创业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有持久的激情和远大的理想,这些是创业者走到成功必不可少的素质。此外他还告诫大家创业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白眼”和歧视,创业者应该正视这些困难,正视创业初期可能需要做的卑微的准备工作,辛老师还告诫同学们从平常的小事做起成就伟大的事业。同学们被辛老师幽默的语言和激情所感染,现场热烈的掌声不断。   随后,在龚老师的邀请下,刘璐和吴珊女士也走到讲坛上与同学们分享了她们创业的心得体会,同学们被辛先生的热情所感染,积极地与三位老师进行了互动讨论,三位老师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最后,本次活动的负责人---校研会学术科技部部长胡赟向辛总赠送了纪念品,讲座在阵阵掌声中圆满结束。   此次讲座不仅给参加“寰球杯”创业大赛的同学们提供了理论方面的帮助,指引了方向,更激起了广大同学的学习与创业热情,并让同学们意识到知识和技能仍是当代社会竞争的资本。
个人分类: 人物传记|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用哈佛的新成果审视传统说法
热度 6 DNAgene 2012-3-24 20:07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估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这句话。但真正做起来,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没几个人会贯彻这句话。 虽不知道西方人有没有类似的传统谚语或成语,但可以肯定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饮食起居比我们中国普遍干净多了。同时,欧美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哮喘等自身免疫疾病。一种流行的假说是,免疫系统闲得难受,开始攻击自身细胞。这种假说很多人都知道,但由于证据不足,学术界一直对之将信将疑。 最近,哈佛医学院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相比普通环境下的小鼠,无菌环境下生活的小鼠容易患哮喘(asthma )和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将成年无菌小鼠转移到普通环境,无法减轻自身免疫的危害。但在无菌小鼠出生前转移到普通环境,小鼠就不再被自身免疫疾病困扰了。这说明,幼年小鼠接触的普通环境中的某些细菌影响了小鼠的免疫系统的发育,使之不易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进一步,这些研究人员发现,无菌小鼠的肺(哮喘的发病部位)和结肠(炎性肠病的发病部位)中一种叫NKT的免疫细胞数量大大高于普通小鼠。用对抗NKT细胞的抗体抑制年轻无菌小鼠的NKT细胞,就可以避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这一研究首先是揭示了自身免疫疾病的机理,为人类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和预防带来了希望。 乍一看,似乎像屠呦呦发现了抗疟疾药物一样,我们民族的传统观念再次得到现代医学研究的证实。但用批判的眼光仔细想想,屠呦呦和参与那项研究计划的其他科研人员从传统医学典籍中试验了无数种配方,才发现一种是有效的。如果没有屠呦呦的研究,用传统医学治疗疟疾,有效率也就是无数分之一(这还不计屠呦呦用有机物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的效率远大于中药熬制过程中的提取效率)。同样,我们传统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是提醒大家不用太讲卫生。这种说法过于粗糙,根本不适用也经常无效。就像哈佛这些人在小鼠上研究的,如果已经得了自身免疫疾病,再“不干不净”为时已晚。 其实不光我们的传统知识技术,西方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我们一样粗糙。最近verycd网站上有一纪录片《维多利亚时代的药铺(The Victorian Pharmacy)》。片中给大家展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面霜里都会有剧毒的砒霜,感冒药里都能有鸦片”,水蛭疗法盛行。。。。。看到这些,不禁令人想起了我们的中药房、我们国家的泥鳅疗法、绿豆疗法、。。。 历史的就是历史的,是在当时很有限的科学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建立的有少量科学内涵,但同时又是很粗糙、很原始、操作性很差的知识或技术手段 。我们中国和他们西方历史一样,都发明了很多动植物药方,但我们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他们用更先进的知识技术不断取代淘汰历史的、落后的知识技术,而我们却把那些很久以前创造的东西当成民族瑰宝、视若掌上明珠。 另外, 传统的文化、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技术手段应该严格区分开来 ,绝对不应笼统地说成优良传统而都视若珍宝。 传统的舞蹈、传统的诗歌等,这些文化、习俗方面的东西,不会因为社会发展而发霉变质,热爱自己的民族,珍惜它们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基于过去原始落后的知识建立的技术手段,如很多中医药方,该扔掉时就就应该舍得扔掉。再举一个更清晰的例子,农村的小驴车是基于过去简陋的车辆制造技术和道路情况研发的,现在路好了,摩托车、拖拉机、汽车买得起了,小驴车舍不得丢也就当文物存起来吧。小毛驴跑在路上,万一被汽车拖拉机惊了,车上的人也很危险。 前面的自身免疫的故事还没讲完,网络期刊The Scientist介绍上述研究成果时,半开玩笑地说,孩子舔秋千、吻狗之类的事情不必再阻拦了。这是玩笑话,切勿当真。科学研究和懵懵懂懂的原始传统一大区别就在于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就相当于进化生物学上达尔文提出了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理论,最根本的基础或者说理论框架建立了,但后面很多细节有待后续研究补充。 泛泛的“不干不净”很不值得推广,谁能保证孩子玩的秋千上没有沾上SARS病毒、谁能保证孩子吻狗的时候不会被狗身上的寄生虫趁机而入。科学研究可以给我们细致而明确的指导。下一步,相关研究会是:哪个发育成长阶段接触微生物效果最好,哪些微生物既可以有效塑造我们的免疫系统,又不带来危险的疾病?等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像注射疫苗一样,让特定年龄的孩子有意接触一些无害或微害微生物。 注: 1. 本文参考了网络期刊The Scientist介绍哈佛医学院研究成果的文章: Let Them Eat Dirt ,作者是 Megan Scudellari。 由于本人免疫学和医学等方面知识的局限,介绍过程中可能出现翻译、用词、甚至概念知识错误,请内行人及时指正。 2. 《维多利亚时代的药铺(The Victorian Pharmacy)》我找到了两个链接:http://www.verycd.com/topics/2840779/和http://www.verycd.com/topics/2917777/,前一个链接下载总是失败。
个人分类: 生物学|9573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为什么对政治的态度变了?
tangminqian 2012-3-24 19:08
最近,极为热衷政治,表现在对重庆王立军事件以及薄熙来去向的高度关注上,而且,关于政治,也有了过去所不曾有的、刻意要压抑和回避的想要表达的欲望。为什么自己对政治的态度,发生变化了呢?现在想来,原因大概有三: 一、“士人”之风 大凡有点文化的中国人,从传统上讲,都想参与国家或者社会事务。自己也自认算是一分子,尽管在市场经济社会里,这样想和做,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但是,难泯此志。 二、眼下工作使然 年前参与学校中层干部竞聘,出线后被安排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具体负责的部务是教学、科研,按照“屁股决定脑袋”这一原理,需要稍微调整一下个人的学术关注点,恶补相关信息,以不使自己“乱弹”。 三、过去学科相对偏僻 过去学的是教育,而且现在还在里边没有出来,也没有想过以后要出来。从自己的学科发展讲,不需要“密切”关注政治动态。而且,心态上一直觉得,政治不是我辈平民玩的事,弄不好,自己反受其害,何必呢?这种心理,位于心底深处,所以过去、现在、以后,还会发挥作用,抑制自己对政治的兴奋度。
个人分类: 亲情纪念与生活|1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杭生先生之“论‘传统’的现代性变迁”
热度 1 zhoumeng 2012-3-23 02:35
转载于人民网,深以为是。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视野,结合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即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实际,对现代性进程中“传统”变化的某些规律性,或说“传统”的现代性变迁的某些规律性,进行力所能及的梳理。本文通过那些研究“传统”不可回避的关系,如传统与过去、传统与“原生态”、大传统与小传统、旧传统与新传统、传统的重构与新构等,来揭示包含在其中动态而稳定的本质性关系。这样的分析表明,中华民族的现代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的历史,那种对传统全盘否定历史虚无主义或全盘肯定的历史保守主义,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这个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传统”的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家不断探讨的课题,因而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本文作者近年来也对“传统”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社会学探索,对一些争议的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以上不间断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拥有“传统”——现实的传统和潜在的传统——最多的载体。这些“传统”是当代中国可资开发的资源,十分宝贵的财富,因而不能片面笼统地、不加分析地认为它们是“历史的包袱”。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这些传统已经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性变迁,而这种变迁是有轨迹可循的,在这个意义上是有某些规律性的。本文试图对此做些梳理。    一、作为动态性概念的“传统”:本体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的统一   (一)传统的含义及其内涵的动态性   笔者曾指出,从实际情形来看,“传统”一词主要存在两种含义、两种用法,一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一种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本体性意义上的,也可叫做“实体性意义”上的传统;方法论意义上的,也可叫做“关系性意义”上的传统。这两种含义都告诉我们,“传统”本身就是动态性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   所谓本体论意义上的“传统”,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世代相传的文化”。这里,就字面来理解,“传”即相传延续,“统”为统一,传统的本义就是世代相传的统一之物。同时,传统,作为人类为适应环境和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结晶,表明它就是一种“文化”,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从而亦充分表明了作为本体论意义的传统的动态性,并在该种动态性中表现出自己的相传和延续。   所谓方法论意义上的“传统”,则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被现代发明的文化”,这里也包含着传统是“现代的前身”、“现代的同在”等含义。这是指在传统-现代二分框架中与现代相对而得以区分和界定的传统。在这一框架下,现代涉及多少个领域以及有多少种表现,传统也就相应会有多少种。由于现代性的不可遏制的活跃性、不能间断的变动性、以及时时表现出来不安宁性,这种与现代相联系的传统,更加突出了自己的动态性,并在动态性中表现出自己的变异和革新。   “传统”的上述两种含义、两种用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本体论意义上的“传统”,侧重于历史脉络上表现出的延续与继承,方法论意义上的“传统”则突出了从过去到现在所发生的变化与革新。因此,前者为同,后者为异。前者属续,后者似断。联系则在于:文化世代传延形成传统,传统之“统”体现着古往今来人类文化的根脉与连续性,同时又在“传”中必然地历经各种变迁与考验,并与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在相互借鉴中表现自身和熔铸新生。可见,虽然是两种用法和涵义,在根本上还是相通的,在视野上也是互补的。   如果把上述两种含义的“传统”加以整合,在笔者看来,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范畴。这样的“传统”范畴,笔者认为可以表达如下: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的延续继承和变化革新,是现代性对世代相传的文化的扬弃式的建构和借鉴性的互构。所谓扬弃式的建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谓借鉴性的互构,就是现代性在改变传统中也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二)传统与“过去”与“原生态文化”   人们往往把把“传统”等同于“过去”。不错,传统确实与过去有至关重要的联系,因为传统源于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等于过去。“过去”的所指范围要比“传统”大,是上位概念;“传统”的范围小,是下位概念。关于传统和过去的关系,笔者经过梳理,强调下述几个观点。   这些观点,对于正确看待“原生态文化”也是适用的。在我看来,“原生态”的原本意义是未经人类加工、开发的东西;同时,“原生态”是相对于“次生态”来说的。现在在不少旅游点,特别是少数民族旅游点,往往用“原生态文化”,特别是“原生态民族文化”来吸引游客。其实,这样的“原生态”已经是非常非常“次生态”了,已经经过多少时代的加工开发了。因此,对原生态民族文化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这里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第一,这里的“原生态”只有相对的意义,而没有绝对的意义。第二,对“原生态民族文化”应该采取这样一种扬弃的态度:肯定其中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其中没有生命力的东西,也就是我所说的“建设性反思批判”的态度。   第一,传统是保留在现代人的记忆中、话语中、行动中的那一部分过去,因而是对现在仍然起着作用的那一部分过去。由此我们同样也可以说,作为一种传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也是一种保留在现代人的记忆中、话语中、行动中的那一部分过去,因而是对现在仍然起着作用的那一部分过去。我们在从贵阳到凯里中巴车上听到的被标以原生态民族文化的苗乡侗寨的诸多民歌,就是这样。   第二,传统是被现代人从过去之中精选出来的,由于现代人的选择,这部分过去才得以留存下来,因而它也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同样,作为一种传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也是被我们现代人从过去之中精选出来的,是现代人通过对过去“重构”或“新构”的方式构建起来的。因此这种原生态,是经过选择、经过加工、经过的“重构”或“新构”的原生态,只有相对的意义,不可能有绝对的意义。在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中找不到那种纯粹的、完完全全的“原生态”。   第三,由于现代人的反复实践和应用,这些留存的过去成为现代社会或某个地区或某些群体的集体记忆,获得了传统的意义,影响、制约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的社会成员及其家庭的行为和生活。这种传统往往以该群体的亚文化的方式、习俗的方式出现。现在我们听到的作为“原生态民族文化”面目出现的苗乡侗寨的诸多民歌,就是被现代人从过去无数对歌、号子之中精选出来的、以苗族、侗族民族亚文化的方式、民族习俗的方式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一部分,即我们现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传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也是现代的一种发明。“原生态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被发明的传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如社会整合剂的功能等。   第四,现代人通过对过去的“扬弃式的建构”或“借鉴性的互构”生产出传统。这当然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行为,而是一个集体的和社会的行动过程。“建构”和“互构”可以有不同的指向,不同的指向会对现在,甚至未来产生不同的影响。关于“原生态民族文化”,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   第五,那种死去的过去,例如象妇女缠足这样的陋习,就是死去了的过去,它曾经是传统,但现在它已不是什么传统。因为它既没有现在,更没有将来。作为一种传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也象一切传统一样,既包含有生命力的东西,又包含缺乏生命力或丧失生命力的东西。这样的例子在各个民族的历史上都有。例如,用活人祭神、猎头祭神,用活人殉葬、陪葬等等都是死去了的过去。他们曾经是相应时代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但是现在他们是野蛮、残忍的记录,是必须加以否定的。吉登斯也谈到了同样的论点:“传统具有一种有机生物的特征:它们发展并成熟或者削弱和“死亡”。   第六,那种不为人知的过去,例如还没有发掘的地下文物,只是潜在的传统,潜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只有发掘出来,经过鉴定、考证,赋予了现代的意义,例如它对我们解开某一历史谜团有何种价值等,它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和具有原生态意义的民族文化。这也可以看作是“激活”原生态民族文化。   总之,传统源于过去,是“活着的过去”,是能够“活到”现在的那一部分过去。作为一种传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同样也是如此。而作为活着的过去,传统也是“现在”,甚至会是“未来”,因为它们往往会蕴生出更为长久的社会趋势。正如吉登斯指出的:传统不仅代表一个社会“所做的”,而且体现“应该做的”。这就是说,作为传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构成了现代开拓和成长的因素,构成了现代的资源。这也是作为传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 二、“传统”动态性的纵向轨迹: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   在传统-现代二分框架中与现代相对而得以区分和界定的传统,之所以被称为方法论含义的“传统”,是因为它要求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互构共变的辩证关系中来研究传统,孤立地研究传统,传统是研究不清楚了,其本质是很难揭示出来的。同样重要的,它还为我们指出了传统如何变化的一般轨迹:这就是“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   (一)现代化与现代性   在“现代的成长”这个命题中,“现代”一词也经历了自己的变化:开始时是指“现代化”,后来越来越指“现代性”。从而使我们的研究进入和达到了“现代性进程中的现代与传统”这样的视野和高度。这是与下述趋势相适应的,即从上世纪最后20年以来,社会学理论越来越面临从“本土现代化视野”向“全球现代性视野”的重大转变。那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化仅仅是现代性的表状和具象;而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深层趋势和持久进程,它使得各个本土的、地方的、分散的生活场景逐渐融入了世界性、全球性的社会实践过程,成为了其中一系列充满意义的、多种多样的环节和部分。在新旧世纪交替期间现代性话语愈益强盛,基本确定了现代化话语在社会学理论中的淡出之局。这一点也许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当代社会学家越来越普遍地倾向于以现代性作为理论范式,而曾经称雄一时的现代化范式却如昨日黄花,以往的盛景已然不再。应该说,现代性极大地扩展了对于传统和现代关系的理解,使我们对于传统和现代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现代性就是社会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更加现代和更新现代的变迁过程,而在走向更加现代和更新现代的变迁过程中又不断产生自己相应的新传统和更新的传统。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发明”的含义。   具体说来,这种新的认识表现在:作为现代“发明”的传统是现代的另一种表达,也是现代的一种最真实的印证。“传统”是相对于“现代”才体现出自身作为传统的意义,同样,“现代”是因为有相应的“传统”才显示出自身作为现代的蕴含。正是有了“传统的发明”,也就有了“现代的成长”;正是有了“现代的成长”,现代性、社会转型研究也就始终会面对“传统与现代”的过渡。传统构成了现代开拓和成长的因素,构成了现代的资源。正是因为传统的更新与现代的拓展而使现代性能够不断获得新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曾指出,“传统的发明”和“现代的成长”还显示了一种学术智慧:并非在“传统”之后才有“现代”,恰恰相反,是因为有了“现代”而发生“传统”——现代人所说的“传统”是为“现代”而生的,因为惟有“现代”才能赋予“传统”的意义;“传统”只有通过“现代”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而且惟有当“传统”与“现代”相联系和对应时,它才可以被我们思考和把握。   (二)重构与新构   那么,传统又是如何被现代发明的?我们从许多经验事实中,概括出两种方式:“重构”和“新构”。所谓重构,就是现代赋予传统不同于过去的新的含义,使原有传统变化为一种形式相同但意义很不相同的变了形的传统。新疆一些兄弟民族的男童的“割礼”,从原来宗教仪式到现在世俗的的交易行为的演变,为“重构”提供了典型的事例。所谓新构就是现代创造出相应的新的传统。新疆一些兄弟民族为女童创造出与“割礼”相应的“花礼”,则是“新构”的典型例子。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大多数的传统的重构和新构,都带有程度不同的功利色彩,不论是庙宇的重修和新建,传统旅游地的开发,婚礼的形式等等,无一不是当做产业来开发。传统的重构、新构,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传统中,而且表现大的学术传统和政治传统中。例如,新儒家,就是现代对儒家传统的一种重构和新构。现在已经经历了四代,方向有正也有负。   现代为什么要发明相应的传统,现代人为什么需要活着的过去?这是现代、现代人通过利用、改造、发明传统来为当代服务。被发明的传统通常可以发挥如下的社会功能:作为社会整合剂的传统(如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节日);作为合法性依据的传统(如前人的判例成为后来法官判案的依据);作为应对面对问题手段的传统(如利用彝族“虎日”有效戒毒);作为社会准则规范的传统(如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第十二》))。英国历史学家从宽阔的视野分析了“传统”,指出,那些表面看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被发明的”传统与历史意义重大的过去存在着联系,其独特性在于它们与过去的这种连续性大多是人为的(factitious)——它们参照旧形式来回应新形势,通过近乎强制性的重复来建立自己的过去。英国历史学家们还认为,“传统”与现实的实践常常是反向相关的,比如,当没有马的时候,骑兵军官军礼服上的踢马刺才显得更为重要;律师的假发也只有在其他人都不戴假发后,才获得了它们的现代含义。因此,被发明的传统能够告诉我们,现代人如何运用历史来生产出行动的合法性依据以及社会团体的黏合剂。 (三)对传统的不同态度   “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这一命题的重大意义之一是,它把人们从两个极端中解放出来,一个极端是彻底否定传统的激进主义态度,不加分析地敌视传统,片面地以为传统否定得越彻底,现代性似乎越多,殊不知,传统和现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分开的。另一个极端是全盘肯定传统的保守主义态度,同样不加分析地维护传统,从而也保护了传统中的糟粕,成为现代性前进的障碍。   联系到历史来看,对于传统的态度,在现代化初期和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是不同的。现代化初始的社会激烈变革时期,传统多被特指为急欲推翻和摆脱的腐朽没落的旧社会之秩序与意识形态。另一就是,现代化的高级以及当前阶段上,传统又被一致指向一种富有意义关怀的精神信仰传统。而这种富有意义的规范秩序被认为是曾经我们所推翻的旧秩序的一个特征与优点。在西方社会中这种传统多是指向曾经的宗教传统。在我国则多是说儒家传统。显然,当今时代对传统的呼唤是伴随现代性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必然现象。现代性所带来的精神文化上的危机已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发展中会遭遇的问题。传统的重塑成为不同民族都面临的共同课题。对此,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资源及各自的优势与解决路径。相对来说,虽然西方宗教传统曾孕育了资本主义理性化与现代化的文明进步潮流,但文化世俗化的后果却注定打破和背离这种传统;而我国的儒家文化传统虽然曾被认为是阻碍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但相对来说,其某种世俗化的理性与品格却意外地顺应了时代现实,甚至也可能契合了正在日益显现的追求和谐的某种普遍趋势。    三、“传统”动态性的横向轨迹:大传统发展与小传统改变   (一)大传统与小传统   “大传统”(greattradition)是作为与“小传统”(littletradition)相对的概念来使用的。我国学者有这样的界定:大传统是某种优势文明的文化形态,是与地方性社区的小传统相对而言。无论从文化形态的数量,还是质量上考察,大传统的文化系统都显示出一种稳定、成熟、恢宏的气势,使文化的代代传承不易被别的文化冲击所打断。   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美国人类学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所著《农民社会与文化》(1956)一书,首先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在他看来,拥有社会精英及其所掌握的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传统的都市社区,跟保持有大量口传的、非正式记载的文化内涵的乡村社区,是很不相同的。雷德菲尔德以大传统和小传统来指称文明社会的两个方面,前者指都市文明,后者指地方性的社区文化。在这两种传统的关系上,尽管他主张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但他强调大传统是一个社会中占优势的文化模式,为整个文化提供了规范性的要素,形成了整个文明的价值内核(尤其是体现为都市文明的文化模式);而小传统的各种因素往往是由大传统进行解释的,大传统创造了文化,小传统只是简单地接受而已。尽管学术界对此有很多批评,但雷氏的原初界定还是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因为此后人们研究这两种传统,没有脱离以下这些区别:空间维度-地域区别,时间维度-过程区别,影响覆盖力-宏大狭小的区别,遗传能力-稳定与易变、持续与中断的区别等。   对上述两种传统的研究,亦包括在其他相关术语之下展开的讨论。在社会学理论方面,精英的书面文化与民间的口承文化的讨论可以看成是大传统和小传统范畴的一种延伸。如吉登斯把“大传统”视为建立在书面文本基础上的、合理化的传统,其形式有宗教、民族国家的规范及意识形态等;“小传统”是存在于地方社区中的、表现为形形色色的小型口承文化(oralculture),如魔术、巫术和当地的其他习惯、日常生活的惯例等。这些小传统与过滤下来的合理化的“伟大传统”“不是相去甚远便是直接冲突”。吉登斯关于伟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讨论,应当说是其现代性思想的组成部分。在他看来,现代性过程的重要一面是民族国家的不断成长走向极盛,其间,地方社区的人民不断从地方性制约中解放出来,直接面对国家的全民性规范、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的过程。有些学者认为这种过程是一种现代化的需要,隐含着大传统取代小传统的必然,强调国家的同质性,模糊了多样性的地方文化分野。其他社会学理论家如胡塞尔、舒茨、加芬克尔关于生活世界、常人社会学、本土方法论的研究,布迪厄、吉登斯有关专家知识与常人知识的论述,哈贝马斯、卢曼的系统与生活世界的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与小叙事,以及主文化与亚文化的研究(郑杭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与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讨论相关联。   在分支社会学研究领域,亦有大量题材涉及到大传统与小传统的问题。譬如,政治社会学中的国家与市民社会,法社会学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成文法与习惯法、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社区研究中的社会时代与社区时代、法理社会与礼治社会、都市社会与乡土社会、陌生人世界与熟人社会,在我国文化人类学中则有士绅文化与乡民文化、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等。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分,特别是对大传统的深入理解,为我们分析社会建设与“软实力”的培育,提供了一个有新意的视角。 (二)“大传统”作为文化价值观的结构性特征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大传统”首先是作为一个学术术语来使用的,就如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所使用的那样,而并非仅仅只有或仅仅停留在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当然要大传统一点也不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也不可能,但必须说,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它们。   在学术的视野中,一种作为“大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其构建往往必须涵括文化价值的两端——上至终极实在的深究,下至生活实践的反思。从其一端向另一端的伸展,可以展开一个序列性的结构系统,可以大略分为终极实在、观念、制度和行动四个层面。   第一,关于终极实在的崇高趋向。“大传统”作为文化价值观,总要对终极实在、终极关怀等基本性质的问题进行深沉思考、深度探讨和深入研究。这使“大传统”获得了某种“崇高性”。这是因为“大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总是这样或那样地涉及到一类恒久的主题——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到生与死的思考、人生价值的确定、生存意义的解释,从中产生出心灵慰籍、精神支柱,对人的行动形成“最高命令”。崇高性对于“大传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崇高性使“大传统”具有了能够超越具体的地方性和族群性、跨越特定的时空限制的能力,也就是超越各种“小传统”的能力,从而表现为一种普遍的品性,即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大传统”的这种普遍品性。   第二,关于观念层面的价值共享。作为“大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包含了一个社会中共享性的观念体系,通过人们的思想、判断、行动等方面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来,如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等评判,总是表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随着现代性的推进,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越来越成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共享性观念体系提供了共同的意义基础,是塑造和确立共同理想,形成共同行动、共建共享的前提。   第三,关于制度层面的秩序导向。一定的制度是涉及到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权利、义务、责任的规范体系,是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包括行动的准则、规范、法规等组成的社会的秩序体系,其实质在于一个社会的利益结构、资源和机会的配置方式与机制。应当说,文化价值观本身并不直接对制度和秩序进行具体的规定,但其观念体系中预涵了个人和集体行动的普遍原则,因而对社会制度和秩序的设计发挥着导向的作用。   第四,关于日常实践层面的策略解释。在“大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往往也预涵了社会微观生活的根据和理由,甚至是最后根据和充足理由,如有关生活世界的阐释、实践的依据和原则、行动选择的理由、手段和策略的合理性,等等。这类内涵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沟通、理解、合作等行为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如诚信、自律、友爱、互助等,使人们的实践和行动具有较清晰的因果关系,是日常生活的可预测性、可信赖性和安全保障的重要来源。   在一定意义上说,作为“大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其关于终极实在的深度思考和探究——以及由此而来的“崇高性”,观念层面的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产生的“共享性”,制度层面的秩序导向——以及由此形成的“导向性”,日常实践层面的策略解释——以及由此便显现的“合理性”等,是对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的前提性假定。“大传统”成为一种事实性的行动原则体系,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过滤”,客观上说这是在集体生活中的开放式的选择过程。这意味着,作为“伟大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既是历史的、实践的,也是社会的、民族的,因而对其进行阐释的书面文本会采取特定的内容和具体的形式。   总之,作为“伟大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可以看成是一系列前提性假定的构建,是有关终极实在、观念、制度和日常行动的原则体系,涉及到信念与行动、信仰与实际、应然与实然、理想与现实、价值与实践,以及自由与秩序、自主与规制、目标与手段,等等。 (三)大传统和小传统相互转化。   对于构建社会共同性来说,文化价值观的传统成分有着特殊的意义,如吉登斯所认为的:“传统是认同的一种载体。无论这种认同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认同就意味着意义”。如果说一个社会中的“所有的群体都是制造意义的工厂”,那么传统则是意义的集结点和重要源泉,也是民族智慧的库存、集体记忆的档案。借助这部巨大的“索引”,传统在我们与过去和未来之间形成连接,也成为了一种预见未来的工具,因而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呵护和安全。显然,这正是社会认同、共识与整合的基础。   同时,传统往往带有一定的地方性含义,它是特定的人类族群或群体与其生存环境进行无数“对话”和交锋的记录,经过了反复的精炼提纯,这一过程最终凝结成了个体的行动方式,定格为了形式各异的社会程式。将这些不同传统置于社会学理论的宏阔视野中,可以探查到它们折射出的生动色泽和丰厚质地。其中,越是被注入了更多的智慧和创造性的那类传统,越是对生活实践产生出深远的影响。当这类传统化生出更为久远的社会趋势之时,它们也使自己一次次从中获得新生。这类传统是真正的“伟大传统”,它们特有的深沉蕴力和恢弘气势是一般的传统所不能具有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伟大传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激发出社会共同性的重大理由。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大传统尽管重要,但它不是不是凭空产生的,大传统是从不同的小传统中反复过滤、提纯而转化形成的。   反过来说,已经形成的大传统也必须回到各种小传统中去,而且由于它源于小传统也能够以不同方式回到小传统中去,或通过家庭教育,或通过学校教育,或通过社会教育,特别是电视等大众媒体,使大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传统中去,为小传统所接受、所认可、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改变小传统,甚至内化为小传统的核心部分,从而形成和培育社会共同性。可以说,不能有效影响、转化,甚至内化成为小传统的大传统,是软弱无力的。   在推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塑造和确立社会的共同性,是共同理想、共同行动、共建共享的前提。社会共同性需要细心的呵护,使之成为集体的感受,并成为文化价值观的自觉性和潜意识而世代相承。在一个日益开放和多元的时代,文化价值观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无形资源——观念和意义,其功能是物质的、有形的资源无可替代的。
个人分类: 拾贝转载|2012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科学的性别文化到科学文化的多样性
yxfyxf 2012-3-15 11:37
传统女性主义从性别维度分析传统科学文化,揭示出传统科学文化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与科学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受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新时期女性主义解构传统科学文化的一元结构,从阶级、民族、地域等方面坚持科学文化的多元立场,女性主义科学文化观从科学的性别文化转向了科学文化的多样性研究。后现代主义对女性身份的消解与后殖民主义对差异性与多元性的强调为女性主义多元文化发展带来新动力。然而后现代女性主义消解女性主体的主张使女性主义失去其奋斗目标而陷入尴尬境地;后殖民女性主义主张以尊重与宽容面对多元与差异也不能保证其所追求的社会公正性。女性主义多元文化研究面临巨大挑战。但值得庆幸的是女性主义多元文化研究并未停滞不前。女性主义性别研究新进展对多元文化面临的挑战作出了回应:避免陷入后现代消解的漩涡,坚持将文本与历史文化语境相联,建立一种使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多元主义的差异与女性主义批判完美结合的女性主义文化,使我们既能从性别视域对科学文化与性别歧视达成有力的批判,又能对性别内部的差异性与变动性加以分析,从而使女性主义多元文化继续发展。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提出让传统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建议
rbhuang5907 2012-3-10 16:50
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提出让传统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建议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辽宁省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提出一个提案:《 关于努力推动传统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在政府的科学指导和法律监管下由民间使用的建议 》。这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展的民间反中医斗争取得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冯先生的提案可见于如下网址: http://t.sohu.com/live/2938 他的口头发言稿如下: 关于努力推动传统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 在政府的科学指导和法律监管下由民间使用的建议 (口头发言稿) 各位委员: 我提出的这个提案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它涉及了我国医疗体制建设的许多方面。有鉴于此,我特意为大会准备了一个书面材料。这是我做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向大会提交的惟一一份“万言书”。 大家知道, 19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医学史发生了一些里程碑式的进步。这些进步使世界医学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子医学的兴起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开始。基于微生物学说和内分泌学说的医学属于常规医学。此前的医学则属于传统医学。常规医学是当今医学的主力军。现代医学虽然代表了医学进步的方向,但还不是主力军。传统医学既不是主力军,也不可能代表医学进步的方向,而是常规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补充。这便是当前世界医学发展的基本格局。不过,这样的格局在我国大多数民众当中还很模糊。 当前我国的提法是“中西医并重”。传统医学究竟能不能与常规医学和现代医学“并重”?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据卫生部发表的统计资料,到 2010 年,我国已经拥有专业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5,866,158 名。其中,中医专业技术人员 404,372 名。这就是说,我国从事常规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从事传统医学的专业技术人员的 13.52 倍。可见,“中医”和“西医”在量上无法“并重”。 此外,西医是全世界的医学科学家共同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中医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进入科学殿堂的门径;西医接受全世界人民的监督与检验,中医至今连起码的法律监管和科学检验机制都不具备。可见,“中医”和“西医”在质上没有可以“并重”的基础。 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不可能“并重”的医学体系,硬要人为地将它们“并重”,这是我国医疗体制建构中的一次重大失误。它严重拖累了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扭曲了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搞乱了我国医疗队伍建设,在医疗卫生领域败坏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并且为我国累积了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提案的核心思想是,建议我国政府,通过努力推动传统医药重新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在政府的科学指导和法律监管下由民间使用。具体地说就是,政府从现有的传统医药的“当事人”角色当中退出来,改做传统医药的“观察者”“指导者”和“监督管理者”,以便形成政府使用常规医学和现代医学,民间使用传统医学的格局。 为此,我们当务之急需要做以下 7 项工作: 1 、将全国的中医医院全面改造成“西医综合医院”或“西医专科医院”。据卫生部发表的统计数据,当前我国中医医院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总数是 520,623 人。其中,属于中医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是 89,670 人,占中医医院全部专业人数的 17.22 %。可见,这个改造工作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了。实际上,有的地方已经这样做了。 2 、将所有西医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与医院本部剥离。或终止设置,或作为医院本部的二级机构存在,由医院自主选择。 3 、通过关一批、转一批、并一批的方式,停办所有中医药大学。 4 、在卫生部的框架内设立传统医药管理局,履行对所有传统医药的管理职责;在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传统医药行业协会,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履行对传统医药的行业自律;保留现有的中医药研究机构,转变科学研究职能,使之成为为政府进行传统医药管理服务的科学咨询、技术鉴定和技术仲裁机构。 5 、切实做好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技术人员可以转为西医或回归西医;政府创造条件,让获得大学本科以上文凭的中医药大学毕业生,通过进修相关课程,换发医科大学毕业文凭;年龄偏大的中医药技术人员可以“买断”,提前退休;愿意继续保留在中医药队伍之列的专业技术人员,由国家传统医药行业协会统一安置。 6 、对现有制药企业进行重组。西药制造条件较好的企业,统一划归卫生部,生产西药。西药生产条件不好的制药企业,统一划归国家传统医药行业协会,生产中药。 7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 1977 年给出的关于“基本药物”的定义,修订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删除全部中成药。 除以上 7 项工作外,还有两项工作值得在这里特别提出来。 第一、为王斌和贺诚两同志所蒙受的冤屈平反昭雪。 王 斌和贺诚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他们仅仅因为执行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决议而被中医界的人告了御状,不但被免去了职务,还受到了长达一年时间的全国性的点名批判。王斌和贺诚在他们所负责的工作中,没有任何个人私利,也完全不存在贪赃枉法和营私舞弊的行为。我呼吁中纪委和监察部重新审查这个案件。待重新审查清楚之后,公开为他们平反昭雪。 第二、对我国现有的涉医法律法规进行一次系统的清理,使之与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改革实际协调起来。 我的发言完了。
2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雷锋好榜样”中社会科学原理
王志坚 2012-3-5 15:12
在他的诺贝尔奖的演说中,Myerson 介绍了一个模型。在同一模型中,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二种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你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结构中的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 problem,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死光光)困境和社会主义结构中的道德风险困境(moral-hazard problem, 可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余年后,毛泽东等已经感受到这个困境;为维持社会主义系统的运行不致崩溃,社会主义系统必然极其需要极具自我牺牲精神的社会精英,elite,这个样本就是雷锋)。 这个模型中你可以解读到, 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各自的困境,社会精英个人的表现与风险;这种制度将受到的必然的威胁;还包括,不同自然资源丰富度条件下,不同国家政府当权者的个人选择的必然。 见附件。 耐心点,其中的数学只要会高中的数学中的不等式方程就可以全部推导出来。 PERSPECTIVES ON MECHANISM DESIGN IN ECONOMIC THEORY Nobel Prize Lecture, Dec 8, 2007 by Roger B. Myerson http://home.uchicago.edu/~rmyerson/teaching/myerson_lecture.pdf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3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review: 传统Item—Based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改进
jiangdm 2012-3-5 10:31
传统Item—Based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改进 李雪 左万利 赫枫龄 王英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suppl 2009 增刊 摘要 传统item—based协同过滤算法根据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来选取最近邻居.然而,现存的几种相似性度量方法都存在相应的弊端,因此只根据相似性无法找到准确可靠的最近邻.根据对两项目共同评分的用户个数,建立项目近邻等级,提出了结合项目近邻等级与相似性求取最近邻的新方法.另外,对于系统中新加入的项目,因为其上评分信息的匮乏,求得的最近邻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提出了聚合最近邻和”集体评分”两种改进方法.在MovieLens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将上述改进应用于传统item—based协同过滤算法,推荐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item—based;协同过滤;推荐系统;正最近邻;项目近邻等级 推荐系统技术: -- 数据挖掘 -- 内容过滤 -- 协同过滤 -- 使用内容过滤和协同过滤 user—based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the obstacle for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1-)可扩展性 2-)准确率 3-)新项目问题 4-)同义词问题 5-)数据的稀疏性 1 相关工作 GroupLens研究系统 kNN item—based协同过滤算法 Slope one algorithm 2 传统的item—based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2.1项目的相似性度量方法 2.2最近邻的选取 2.3产生推荐 3 算法改进 3.1 求取最近邻过程的改进——结合使用项目相似性与项目近邻等级 problem: 小交集最近邻问题 solution: -- 等级 -- 重要性加权(significance weighting) 3.2产生推荐过程的改进——集体评分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数据集 数据集: MovieLens http://www.grouplens.org/node/73 5 结论 I comment: author inte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in KNN and 传统Item—Based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改进.pdf
个人分类: CHI|0 个评论
中国文化分类与现代化路径
benlion 2012-2-24 16:32
诸子百家是早期的学科分类体系,儒家(伦理)、法家(律法)、兵家(军事)、纵横家等偏向政治与社会领域,道家、名家(逻辑)、墨家(技术)、医家和农家等偏向自然与工程等领域,释或佛家(心理)、杂家、画家、小说家等则偏向人文与艺术等领域。 其中,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是可以融合一体发展成为一种全球世界的信仰精神,道家和禅家为面向自然和心灵层面提供方法与践行。这是作为身、心、行的人格精神的操练与信仰。 其余,这是作为社会或组织化的研究与应用的学科知识与文化。 - 法家(律法)、兵家(军事)、纵横家基本上已经转换成或可继续以现代社会科学来加以吸收与改造成为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 - 道家、名家(逻辑)、墨家(技术)、医家和农家大部分已经为现代自然科学吸收与发展,中医药需要继续采用现代科技来开发与发展而成为系统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 禅家(心理)、杂家、画家、小说家基本上已经或可以继续转化与吸收成为现代文学艺术的组成成分和风格等。 实际上人类社会的文化共性多于差异,即使服饰和饮食等生活起居文化,在西方也已经发展成现代文化,不再是近代和古代模式,中国有56个民族和历史上有许多朝代更替,每个民族和在每个朝代的民俗文化都不同,服饰和饮食可以经济模式的商业化运作,不便于作为大众文化发展。 全球一体化,现代文化是世界性文化,来源于不同民族的共同创造,主题文化应该明确是现代文化是创新未来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或启迪而发展未来文化与简单恢复历史上的文化有本质区别。 文化,主体文化是教育界可传授可以国际化的文化,这就是信仰的文化、哲学的文化、科学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和商业的文化等,伦理和法律是政治与管理文化的核心,对社会的群体组织化,而理学和心学是面向外部世界和面向内心世界的科学与艺术的文化。 :我个人主修专长是遗传学及其医药与生物工程应用,人类起源与文化发展涉及遗传学及其在心理学和社会行为学上应用,遗传学研究需要数学、物理学、化学和信息科学等方法、技术和基础,而伦理、法制群体行为的组织化管理理解为促进科学、艺术及其工程与经济应用的创新与发展投入产出效率;所以,本质上属于科学的文化。
2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曲阜教堂与中国传统的时间与空间
热度 5 scicul 2012-2-21 13:32
《科学文化评论》第 8 卷第 2 期 曲阜教堂与中国传统的时间与空间 胡翌霖 作者简介: 胡翌霖,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电子邮件: hyl510@gmail.com 在曲阜将要兴建的基督教堂引起了颇多争论,郭齐勇、张祥龙等知名学者更是联名发起抗议。 不过在这里,我并不想就此表态一个立场,而是希望从这一事件出发,谈一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问题。 首先,曲阜建教堂这件事情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就是在故宫开星巴克的问题,当时也出现了许多抵制和反对,说亵渎中国传统文化之类。 但问题出在星巴克吗?是西方某些势力集团的侵略和渗透?恐怕并不是这样。问题出在故宫本身的境遇,这个地点早已经变成一个商业化了的旅游景点,那么它就势必要服从资本的逻辑,星巴克的进入只是把故宫的处境暴露出来而已,而这个处境并不是星巴克带来的,可以说作为商业景点的故宫早已为星巴克留出了空间。你可以禁止星巴克,在同样的地方开一家国营的咖啡厅,但故宫今日的空间结构并不会因为星巴克是开还是不开而有多大的不同。 基督教堂之于曲阜大约也是类似,曲阜的空间结构早已经变了,或者说空间的结构早已经消逝了。现代的空间是笛卡尔式的空间,均匀、平坦、各向同性。“地点”的神圣性、伦理性的意义都被祛掉了。越是现代化,空间就越是几何化,线条和边界就越是分明,而空间所负载的意义就越是淡薄。在这个现代的空间中,在孔庙旁边随时都可能建一座基督教堂,这个早已为教堂留下“位置”的现代空间才是根本的症结,在现代化了的时空中,曲阜的“地位”早已经不在了。 当然,我们说在孔庙旁边建教堂还是有“象征意义”,地标之类的建筑也有“标志意义”。但这些意义早已同承载着“地位”的时空本身的意义并不相同。穆斯林在向麦加方向朝拜时,并不会说因为这个方向“有象征意义”,而就是因为这个方向“有圣城麦加”。所谓的“象征意义”顶多是一种翻译,前提是地点本身的意义被认为是虚假的,“方向”本身并不含有意义,所以在“方向”之外附加了一个象征意义才来理解。我们现在也是用象征意义来理解曲阜建教堂的意义,支持者认为象征着宗教多元和对话,反对者认为象征着文化上的侵略和挑衅。但这些象征意义的呈现恰恰意味着地位意义的失落。曲阜的地位究竟应该是什么?孔子在今日中国究竟该置于何处?这些是更根本的问题。 至于基督教堂建与不建,本身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如果孔庙安居其位,在附近为基督教堂找一个位置也并非不可以,甚至要把基督教堂建得那么宏大(据说要建成世界第二大教堂),也未必会被视作一种冒犯——中国传统的建筑并非以高为尊,即便是皇室的屋宇楼阁也多不过两层,只有佛塔是高耸的。教堂建得高大又如何呢?只是因为我们已经完全按照现代的空间结构来看待它们,教堂的宏大才显得是一种挑衅。 若是按照传统的逻辑,倒是该多讲讲风水,传统的风水学并不仅仅是追求某种迷信,也包含着对空间之性的读解。而现代的空间只有量而没有性,因此人们就只能以高矮大小来观审,却看不到风水了。 说到“圣地”或空间的神圣性,或者把儒教同耶教、佛教视作对等的“宗教”,我们已经是在使用西方的、基督教式的概念了。那么我们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或儒教的神圣性或宗教性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当然,我之前随口谈的神圣性大致相当于韦伯所说的“魅”的维度,不是物质的、有形的、现成可见的,而是超越性的意义负载。但除了这样宽泛地来说之外,作为一个宗教概念的神圣性同样是三孔之地所负载的。 说到中国传统的宗教维度,在我看来,隐藏在史官制度和祭祖仪式之中,“历史”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超越性的维度。如果说儒教不仅是一种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也是某种宗教的话,那么它就要在某种意义上提供超越性的寄托,就是要把意义的关切突破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之外。基督教是通过彼岸世界的许诺来提供超越性维度的,人们把意义寄托到另一个世界。但中国传统文化却通过史书和“香火”来提供这一维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世的意义被托付给了后代,意义超越了自己的生命,但仍然还在这个世界中托付,而不是到了彼岸。因此与西方相比,历史的传承和连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件特别的事情。在基督徒看来,这个世界的历史顶多只是一个桥梁,通过它抵达彼岸时,此世的时间及其传承就再无意义。而在中国古人看来,历史不仅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更是终极关怀的承载者。 因此我说,在对比中西方宗教信仰的时候,我们不要只是拿如来佛祖(为啥也叫祖呢?)、 鸿钧老祖 、玉皇大帝、孔圣、关爷之类的崇拜对象来同西方的上帝、耶稣、穆罕默德之类的相比较。如果这样一比,发现中国的信仰是多元的可兼容的,你可以既拜菩萨又拜关公,而西方却是排他的,你拜了耶稣就不能拜穆圣。这是对比吗?在我看来这就是比错了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神仙崇拜所发挥的作用,恰恰是现实的而非超越的,人们拜菩萨、拜玉皇,求的都是此生实际的回报,求的是多子多福(为什么要多子?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是什么?)。这些神仙并不是真正为中国古人提供终极关切的角色,人的超越此生之外的意义并不是由天帝他们保障的,而是由“汗青”、“香火”或“后”来保障的。所以你要是对我说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如何地兼容,如何这个那个都可以随便拜,我只要问一句:祖宗是不是可以随便拜? 当年西方传教士为了和中国传统礼仪妥协,强调中国人祭拜祖宗只是伦理意义而非宗教意义,这是为了传教方便,为的是让罗马教廷允许中国教徒保留一些难以放弃的传统仪式,是一种权宜之计。但我们今日的学者如果仍然不加思考地把祭祖仪式划为单纯的伦理活动,那就恐怕要有所错失了。 阿伦特把苏格拉底看作是西方“沉思生活”的标志人物,这与苏格拉底没有试图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有关。在这方面,孔子似乎类似。不过仔细地看,孔子并不是单纯地“不作”,而是“述而不作”,而他述的恰恰就是“史”。孔子的“家史”也是最完整的,孔子在“时间”中的位置,并不是“公元前五百年前后”那样一个节点,而是由其家史和中国的历代史书所承续的一条绵延至今的血统和道统。正是这种作为“传统”的时间性,才使得孔氏“宗庙”具有神圣的意义。这和西方的神圣不同,耶稣基督的意义倒是那样一个节点,“公元元年”。如果只是按照这种“公元”的、线性的、中性的时间观来看待孔子,那么三孔之地顶多无非是纪念碑的意义了。 当然,无论是儒教还是基督教,它们的文化角色绝不仅仅只是提供超越性的维度,事实上,基督教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广泛传播,也决不只是凭借其彼岸和天堂的许诺。 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大概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高端路线,针对大学生或知识分子;二则是低端路线,主要以农村人口,尤其是中老年妇女为最大的突破口。 那么农村中老年妇女们寻求的是什么呢?是彼岸或天堂吗?恐怕不是。在我看来,基督教能够提供的最大一项吸引力,是一种社群和身份的归属感。这也恰恰就是农村中老年妇女最为缺乏的东西——男人们可以去打工和劳作,孩子们可以去学校,而她们却找不到恰当的归属。而基督教能够最方便地提供这样的社团组织,人们不需要任何技能或门槛都能加入,而且不需要什么共同的旨趣和事业,就可以找到共同语言和共同活动,集体的、仪式性的活动充实着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富有意义,而身份的认同则更加强了自己的归属感和存在感。在古代中国,这种归属感是通过宗族血缘的系统来提供的,每个人各安其位,能够在宗室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归属。而这种结构在现代中国被打破了,庞大的宗族消散了,乃至于最小的家庭结构,也由于农民工的出现而支离破碎。 人们到哪儿能找到社群的归属感呢?基督教正好乘虚而入。 所谓传统文化之复兴,首要的一个目的或任务也正是重建社群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最大的方面来说,则是所谓“想象的共同体”的重建。而中国传统的所谓“想象的共同体”的构建,正是通过“炎黄子孙”这一虚构。即便是外族主政,也总要构建出一套炎黄子孙的家谱来才行。但这种共同体的凝聚力是实实在在的,它恰恰是对“祖宗”的尊崇所衍生出来的。首先是因为亲族同胞的亲近感,才能推广到同宗的远亲,乃至推广到所有的“炎黄子孙”,只有人们尊崇自己实际的祖宗,某个虚构的祖宗才能够发挥效力。 如果说传统已然在每个人现实的时空中丧失了地位,孔子已然成为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之外的某种抽象的象征符号,而把这样的“孔子”当作宣传和号召的工具,的确也能够提升民族认同感和骄傲感,但是这样构建出来的凝聚力真的称得上传统文化的复兴吗?——最近在天安门立起的孔子塑像也许就是一个典型的作为“象征符号”的纪念碑。它恰恰是把孔子从传统的时间和空间中割取下来,夺走了它原本的“地位”。作为象征标志的孔子塑像不再是在宗庙中被香火供奉的孔子,不再与绵延流传的道统和血统深深牵连,而是成了一个宣传和标榜的工具。
5056 次阅读|3 个评论
传统企业电商之路的一点点思考
andy513 2012-2-17 21:25
此处所指的传统企业指的是在全国有庞大网络的零售企业。 在信息化时代,如果传统企业不借助于信息技术,可能会在信息时代落后于时代,那么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而不至于造成渠道的冲突呢?根据我的观察,应该有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于传统企业有所帮助。 首先,渠道冲突。那这个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用了十几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网络,却被互联网的无边界大乱了,这是很多传统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市场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那么如何变,如何解决冲突。这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应该是最关键的。传统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网络的优质,和供应商协商开发目前畅销产品的相类似的产品,价格也应该有些区别,但是这个需要时间,那在短时间内如何解决呢?这的确是个很难的问题,目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有人说:线上线下价格一致。这样可取不可取呢?也许可取,但是你比较的是你的竞争对手。打败你的一定不是和你类似的竞争对手。国美打败了大商场,京东现在袭击国美,以后可能会出现 SNS 网站袭击京东,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渠道冲突无法避免。我自己感觉,线上是重点,线下是有利的补充,业绩考也一起考核。线上下单,线下拿货,这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非常愿意做的一件事情,或者说店里送货。只是说渠道冲突的话,线上会分掉一部分线下的客流。 其次,采购优势。渠道商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非常大的采购优势,说的不好听的话,完全可以要挟制造商根据顾客的需求定制产品,他们现在也正在做这件事情,只是还没有大面积铺开,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比例。国美和苏宁的采购成本,远远低于京东等 3C 电商。京东说实话现在 100 亿的规模,还不具备和厂家谈判的资格,但是国美和苏宁完全具备了,甚至可以绑架制造商,苏宁易购、库巴,借助于电子商务逼近成本价,甚至战略性的亏损和京东打一仗,至少你还有线下的保底,而京东只有线上,即使是两败俱伤,京东会倒,你不会倒掉,但是京东也不会倒掉的,至少现在 C3 轮融资 15 亿美金,一直在烧钱。这就要看传统企业能不能更好的利用采购优势,而不是被采购优势所累。 再其次,物流配送。国美和苏宁等渠道商,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物流配送体系,而京东现在才刚刚建立,要想打死别人,首先要把他们打死在萌芽状态,否则等他长大成小伙子的时候,你就没有机会了。这需要线上和线下部门的通力配合,再也不是原先以老大自居的那种状态了,反正你无处可卖,基本都从我这里买。物流配送已经比原先要求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的企业还是不太一样,这个需要快速的调整。 最后,客户体验。线上客户的体验是很差的,线下稍微好一点,但是也好不到哪儿去,这也就是我一直跟不同的人强调服务的一个原因,因为现在你如果想找差异化真的很难了。我记得今年去诺基亚退货,真是能把你急死,一两个小时的等。但是线下有实体店,至少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不管你做什么,如果你服务不好,那么你就有可能活不到明天,我一直批评外资的售后服务,他们服务真的很差,正常上下班时间他们客服才上班,你休息他也休息,反正永远见不到面,你上班的时候想不起来家里东西需要修理,等你会见看到需要修的时候,你不闹心吗?因此海尔从售后服务抓起,一举拿下全国第一,现在白电全球第一,售后服务,也就是顾客的体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产品的创新也是功不可没。家电行业是中国最成熟的行业,也是最规范的一个行业,国内企业把外资企业打的落花流水,看过《与龙共舞》那本书的朋友一定会更加清楚,外资在中国的溃败,我想更多的是他们没有更好地本土化,只是以老大自居。顾客的体验应该是最最重要的,但是这是单纯的电子商务 B2C 没有办法让顾客体验的,因此传统企业还是有很大的优势,这种就是就看你能不能更好地利用,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在信息化时代,你同样可以发展的更快。
2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养儿果真能防老吗?
热度 14 gfcao 2012-2-16 22:06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成了国人千古不变的传统。我在老家有个邻居,生了八个女儿,生到第九个时终于心想事成,喜得贵子。小儿子长大后成了小学教师,对老人还算孝顺,他的老父亲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我家的另一个邻居就没这么幸运了,前面生了四个女儿,实在养不起,就送了一个给人,但儿子不来,生育不止,终于在生第五个孩子时盼来了儿子。全家人喜不自胜,含在口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所有的人都围着小皇帝转。可叹的是好景不长,男孩长到六七岁时溺水而亡,全家人悲痛欲绝,母亲恨不能追随儿子而去。伤痛过后,两口子决定东山再起,不得儿子誓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个女人终于在四十五时生了第六个孩子,也许是他们的虔诚感动了送子观音,第六个还是个男孩。这回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更是呵护有加,决不让孩子有半点闪失。男孩儿总算平平安安长大了,只是不知近况如何,此番回家没能相遇,孩子的父母早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迄今尚能下地干活,看来也是一对奇人。 养儿果真能防老吗?恐怕未必,在我认识的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真正能悉心赡养老人者为数不多,孝与不孝有时真的不好定义,那种真正不孝的逆子毕竟还是少数。我有一个老乡,不孝倒也罢了,竟然经常殴打自己的亲生母亲,其母亲是个老实巴交的本分女人,而且勤劳朴实,只因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这个畜生便大打出手,在当地也算远近闻名。奇特的是,这位母亲命很硬,八十多岁高龄的她身子骨依然硬朗,看来老家的水土很是养人。自古有忠孝不能两全一说,很多人家的儿女长大后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即便有孝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愿意跟随生活倒也罢了,很多老人家故土难离,宁愿与儿女分离也不愿客死他乡。即使老人愿意随儿女生活,也存在很多问题,毕竟双方都有老人,除非其中一家的老人另有去处,否则凭什么你家老人来得我家老人就来不得?任何人有这样的想法都是正常的。如今做儿女实在不容易,对于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而言,谁有实力同时赡养两家老人? 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如果家有儿女还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则是大大的不孝,很多地方也有规定,凡有子女者不得进养老院,这是一种陈腐观点。老人在家生活固然可以享受到亲情与天伦之乐,但由此产生的烦恼也不少,我相信家有老人的人家对此都有体会,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非实难评说。老人可以行动自如并能帮助干点家务时或许能和谐相处,老人一旦行动不便,问题就会接踵而来,一是平时大家都要上班,白天没有时间照顾老人,老人的生活起居成了问题;二是老人的一些需求儿女是无法满足的,特别是鳏夫或遗孀,难免会有孤独感,老人与儿女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三是大多数男人不善照顾老人,未必能对老人知冷知热,真正能对老人做到无微不至的关心者还是女儿。如果遇到老人生病就更麻烦了,俗话说:“久病无孝子”,有多少儿女对待老人能像老人对待儿女那样无怨无悔? 在独生子时代与老年化社会,一对夫妻要照顾四个老人,这是不现实的,解决养老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养老院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老人们在一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不会孤独。和儿女们住在一起除了维护那点传统的面子,生活、护理等方面都无法与养老院相比,遇到不孝顺的儿女,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问题是城里的老人由于有退休金,尚可依靠退休金缴纳养老费用,但农村的老人就很难了,据我所知,乡下民间建立的养老院每人每月的养老费用至少一千多元,一般人家如何负担得起? 养老,中国将面临的又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个人分类: 社会|6574 次阅读|65 个评论
Groundhog Day
feidaren 2012-2-16 02:51
每年2月2号,是美国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 土拨鼠是松鼠家族中体型最大的成员,他们能够爬树也会游泳,跑起来速度可以达到16千米/小时。根据民间传说,2月2号这一天,土拨鼠菲尔(Phil)从洞里出来,如果它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会被自己的影子所吓到,就会又返回洞中,这预示着北美冬天将推迟6周才结束;如果Phil出洞时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不会返回洞中,这预示着冬天即将结束,温暖的春天马上来临。 2月2号,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城镇和农村一般都会庆祝土拨鼠日,但是最隆重的庆祝活动是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北部的庞克瑟托尼 (Punxsutawney)。庞克瑟托尼是一个只有6千多人的小镇(2000年统计),但是在土拨鼠日这一天,世界各地1万5千多名菲尔的“粉丝”会云集庞克瑟托尼小镇,等待这个位顶级预言家对春天何时来临的预告。 今年2月2号,在庞克瑟托尼,土拨鼠日俱乐部副主席Mike Johnston向在场的人群以及全世界转述土拨鼠菲尔的预言:“当我瞅到广场上拥挤的人群时,有那么多的影子在晃动,冬天肯定还会持续6周。”庞克瑟托尼位于匹兹堡东北部130多公里,土拨鼠日前后那几天,匹兹堡的天气相当暖和,而且听这里人居民说和往年比起来,今年可以说是个暖冬了。但是菲尔不亏是顶级气象预言家,从上周开始匹城的天气从温暖如春急转直下,温度降到零下十几度不说,还连下两天大雪,看来春天离得还远着呢。 庆祝土拨鼠日这一习最早是由一些德国移民带到美国的,他们相信土拨鼠会在2月2号这一天从冬眠中醒来,出洞看看天气寒冷还是温暖。从1886年开始有记录以来,菲尔共预言115次,99次看到了影子,16次没有看见影子。根据庞克瑟托尼的土拨鼠俱乐部网站得知,在庞克瑟托尼每年2月2日做天气预言的土拨鼠菲尔只有唯一的一只。平时,菲尔和他的伙伴们生活在庞克瑟托尼纪念图书馆的土拨鼠公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年夏天,菲尔会被喂一种神奇的“土拨鼠饮料”,喝了这种饮料,菲尔的寿命会再延长几年。 19年前,美国有一部电影《Groundhog Day》就是以土拨鼠日为故事背景展开的。电镜中文名字翻译非常到位,叫作《偷天情缘》。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一部喜剧片,但是虽为喜剧,但故事情节寓意非常深刻。前几天专门在网上看了这部电影,果然是一部很温馨的电影,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番。电影刚开始有几分钟的画面是在匹兹堡市区所拍摄的,心里感到又惊又喜,对这部电影更产生了一些亲切感,所以推荐大家休息娱乐时不妨一看。 这就是美国的土拨鼠日,感觉很有趣的一个节日,人们将对未来的预测寄托在一种小动物身上,不知咱们中国有没有类似的节日?
5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人酗酒、烂醉是文化和传统问题(附很多精美图片)
laserdai 2012-2-15 23:00
图:一名年轻女子夜间在街头烂醉倒地 英国很多城市都存在有人夜间在公众场合酗酒、烂醉,最终或者导致暴力犯罪或者动用急救服务的社会问题。全国医疗服务系统(NHS)为治疗因酗酒导致各类疾病每年花费27亿英镑是一大“丑闻”。 英格兰东北地区某经济相对落后,存在较严重酗酒问题。 图:一名年轻女子夜间在布里斯托市街头烂醉倒地 政府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对付酗酒文化的新版政策白皮书。政府新政策可能会引进美国一些地方尝试并较成功的管制酗酒者办法,比如可能会为烂醉者设立“醒酒中心”,以便减轻烂醉街头者给医疗服务系统造成的资源压力。 图:一名喝到烂醉者由朋友背回家 与此同时,政府还可能立法禁止包括超市在内的零售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促销酒精饮料;一些官员甚至建议要为酒精类饮料设定基本零售价底线。同样面临较严重民间酗酒文化的苏格兰已推出《酒精管制法案》,并将于今夏生效。 图:警察和医务人员在处理一个喝醉者 英国政府强力推动酒品涨价的主张虽然得到医疗卫生界、民间健康组织和反酗酒组织的大力支持,但是也受到不少普通消费者的批评。 英国啤酒和酒吧协会的发言人表示,通过政府行为强行抬高酒价,必将打击到历史悠久的英国传统酒吧生意,也等于是为保护少数酗酒者健康而惩罚大多数饮酒有度的消费者。 一些酒品营销商甚至表示,一旦政府推出类似法令,将可能寻求向欧盟主管市场公平竞争的机构上诉。 图:这些醉吐街头的场景实在不雅观 评论人指出,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人们同样大量饮酒,但是夜间烂醉街头的现象却几乎不存在,因此可见英国人酗酒、烂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和传统的问题, 单靠涨价不一定能解决深层的酗酒文化问题。 因出演电影《哈利·波特》男主角而成名的年轻演员丹尼尔·雷德克利夫也坦言,英国年轻人中有一种以狂饮、滥饮、一醉方休为荣的不良文化,而很多年轻人都经常因受同伴压力而被迫拼酒。 更多图片请点击下面连接(儿童不宜): 英国男女街头不雅丑态 夜晚英国卡的夫街:喝醉的美女卧倒街头 夜晚英国街头醉鬼 男女放诞不羁:夜后的英国卡迪夫街头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8012 次阅读|1 个评论
网络时代正酝酿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场变革
热度 2 lhj701 2012-2-13 23:23
网络时代正酝酿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场变革 后网络时代,不仅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方式,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对于教育,也不例外,因为这是一个思维最为活跃的领域,实际上,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目前正在酝酿着一场教育模式变革。。。。。 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正在从被动式教育,向自主、主动探索的终身教育过渡;作为教育者,更加关注通过网络传播知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更加频繁而激烈,新的想法也正在加速形成及传播。 在后网络时代,传统教育将受到挑战,新的依赖网络的教学形式将表现出更大的威力和活力。尽管未必会取代传统教育,但也许对传统教育未必是坏事,因为,就是变革, 也许会迫使传统教育不得不求变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关博客: 严明佳 《【 快讯】斯坦福教授辞职创立网络大学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5054do=blogid=537102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2817 次阅读|4 个评论
此处思想寄附的终结 将开始另一空间的自我
热度 1 stoness 2012-2-13 11:01
最近量子力学又有新实验结果来搅和着平静的传统知识观,其论证存在和感知是相互作用的。这几年大凡有匪夷所思的科学成果都是从这个即纠结也纠缠的量子科学中出来,然而又却是给死气沉沉的可预测说带来充满生气的未知,让生命可以继续带着好奇心而继续生活下去。 刚才欣赏TED演讲录关于宇宙起源的讲座,其着重强调了人个体的死亡由于留下了“累积性智慧”而使整个群体递增式的发展。然而个体本我的思想一定是生而从零开始?唯物论说肉体是思想的物质基础,但辩证法却给生死的罅隙留下了弥足的空间。也许一种信息于某处寄附的物质终结之时,恰是解开它在宇宙另一处隐身的枷锁。它可能随着一个生命的开始,或是一种空壳的顿悟。解开纠结的刹那,就是另一轮回的开始。
个人分类: 科学/科幻|241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西对立是我们传统的思维,极大地阻碍了我们的发展
热度 6 rbhuang5907 2012-2-13 09:37
中西对立是我们传统的思维,极大地阻碍了我们的发展
中西对立是我们传统的思维,它极大地阻碍我们的发展。一个国家(中)要与整个西方(西)对立,逻辑上就不通。就像中西医对立,我们把现代医学叫做“西医”,把中国传统医学叫做中医,就很是荒唐。西医应该是西方传统医学,与东方传统医学相对应才是。由于我们缺乏现代医学的概念(被“西医”这个概念错误地占领了),我们传统医学中有用的成分没有办法纳入到现代医学科学中,没有办法现代化。典型的例子就是青蒿素。为一个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争论得一塌糊涂,空耗了多少精力。青蒿素不就是一个现代医学的化学药吗?算是我们中国人对现代医学的贡献。即使是我们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的经验得出的成果,纳入现代医学体系,不就得了。卫生部副部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把青蒿素叫做“从中药来的西药”,而《中国基本医药目录》中只有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这一项,哪有西药这一项? 根据逻辑学原理,我们应该把医学按下列欧拉图来划分: 相应的,医药也可以这样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 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现代医药 和 我国传统医药 ,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 宪法提“现代医药”而没有提“西医药”,现代医药不是“西医药”,提“我国传统医药”而没有提“中医药”,我国传统医药不全是“中医药”,是对的。但是,为什么没有提发展其他国家的传统医药呢?如果其他国家的传统医药有效,也是可以学习的嘛。 说“中医解决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医疗问题”是不对的,中医一定产生于中华民族产生之后,那么,在中医产生之前,中华民族是怎么解决医疗问题的?千百年来,中国人是靠拜龙王庙求雨,难道说是龙王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古代皇室的寿命并不高于普通老百姓,夭折率、早亡率都极高,他们可是享受着首席中医的照料啊! 中医的问题有两个: 1 定位错误。中医解决不了器质性病变,因此,并不能跨入“医学科学”的范畴。通俗的说吧:如果肾虚,可以找中医补;但如果得了肾炎,那赶紧去看西医(现代医学)。对身体有好处的活动很多,如气功、瑜伽等,但对“器质性病变”的解决,是“医学科学”的界限。中医应改称“中华养生学”更合适。 2 中医理论完全不对,中医始终没有拿出论据证明其理论,诸如:经络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到现在还是一笔糊涂账。这么基础的东西竟然都没有证据,怎么叫人信服?
4177 次阅读|28 个评论
我见到的疑似有逻辑问题的事例(四)
热度 2 rbhuang5907 2012-2-9 21:33
在中国,现在人们把医学划分为中医和西医,这里的中医可理解为中国传统医学无 疑,因为不存在中国医学或中国现代医学;这里的西医呢,肯定是指现在全世界各 民族通用的建立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上的现代医学,称之为西医实 在不妥当,因为东方的现代医学家也对它做出了贡献,是全世界各民族都通用的, 怎么可以称为西医呢?况且,这样的划分,遗漏了西方的传统医学,这才是名符其 实的西医,东方印度的传统医学哪去了?日本,韩国的传统医学虽然来自中国传统 医学,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发展和创造,不完全等同于中医。 所以,把医学划分为中医和西医,这样的划分是不符合逻辑规则的,子项的外延之 和小于母项的外延,遗漏了一些子项。
23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 思想讨论是无形的文化传统
ScienceNews 2012-2-9 15:58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 思想讨论是无形的文化传统
最近,北京工业大学(下称北工大)校内萌动起一股改革创新的浪潮。 自 2011 年 10 月启动第五次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以来,北工大全体师生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沉浸在大讨论氛围中的北工大校长郭广生,与全校师生一道谋划着学校未来发展的宏图。 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郭广生介绍,回顾北工大 50 年发展的历史,自建校以来,北工大共举办了四次全校性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 “ 这已经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传统传承下来。 ” 经过数月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探讨,北工大在 “ 十二五 ” 时期的发展蓝图已日渐清晰, “ 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发展,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 ” 成为未来北工大发展的主要任务。 思想讨论谋划新篇 《科学新闻》:今年北工大启动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是出于什么考虑? 郭广生: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还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都指向同一个主题,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这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和基本的价值取向。 北工大作为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进入国家 “211 工程 ” 建设的重点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成为北京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的创新平台。 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各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期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以 50 周年校庆为标志,北工大又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新的 50 年,面对新的发展战略目标,评判大学的首要功能 —— 人才培养如何实现新的发展和超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正是基于对以上重大改革与发展趋势的考量,北工大决定开展新一轮全校性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并以 “ 北京工业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 为永恒的主题。 《科学新闻》:北工大建校 50 多年来,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北工大是如何定位的? 郭广生: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而今北工大已实现了两个历史性的转变:实现了从单科性大学向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实现了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时至今日,无论在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办学实力等方面,北工大已成为北京市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基地,已经成为展示北京市属高校改革发展成果的示范窗口。 到 2015 年,北工大若干学科要具有国际影响力,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地方大学的领先地位,基本实现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转变。 到 2020 年,要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科,造就一批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具备良好的国际化办学能力和国际化特征,完成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布局。 到 2060 年,即学校建校 100 年时,要把北工大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关于北工大发展的整体定位,需要把握三个维度:首先是继续作为北京市属高校的 “ 领头羊 ” ,引领市属高校发展,这是一个追求,更是一种责任;其次,继续作为全国地方高校的 “ 排头兵 ” ,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还要成为国家 “211 工程 ” 中重要的成员,在全国高校中位于中上水平,整体实力进入前 50 强。 改革创新特色发展 《科学新闻》: “ 十二五 ” ,北工大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时期。未来五年,学校将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郭广生:围绕着学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未来五年,北工大将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即: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发展战略和开放办学战略。着力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人才强校战略,就是要汇聚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和优秀创新团队,明显改善师资队伍的学术背景和结构,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与管理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学校已经制定 “ 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实施计划 ” 、 “ 京华人才 ” 支持计划、 “ 日新人才 ” 培养计划等为人才强校提供制度保障。 特色发展战略,就是追求差异化发展,进一步突出 “ 立足北京、服务北京 ” 的办学定位特色,围绕国家和首都战略需求及学科前沿,重点发展能源、交通、环境、智能信息技术等新兴和交叉学科,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形成重点突出、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的多学科体系新局面。 关于开放办学战略,北工大将积极践行 “ 三个面向 ” 方略,即:面向国际化,大力推进大学国际化进程,主动融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步伐;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放,提高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科学新闻》:北工大也已成为 “ 卓越工程师计划 ” 试点院校,为做好试点工作,你认为高校与企业在 “ 联姻 ” 过程中需要做哪些努力? 郭广生: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是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的产学研合作与以往相比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特点,更强调以企业为主体,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更好地使科技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力量,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技创新机构的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能力。 但现实中,这种模式存在着合作紧密度不够、资金不足、合作方动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应紧密围绕北京市产学研合作需求,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未来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要以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与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建设大学科研究平台,不断提高学校的服务能力。加强校企深度联合,建立并完善学校科技条件资源集聚整合、开放创新的管理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还应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加入新型产业技术联盟,发挥高校在标准创制、共性技术攻关等高端需求方面的基础科研攻关能力。 瞄准需求培养人才 《科学新闻》:北工大历来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工作有什么新设想? 郭广生:建校 50 多年来,北工大已培养了 10 万余名学生,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骨干作用。目前,北工大已经成为北京市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面对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北工大对其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使北工大成为 “ 卓越工程师的摇篮 ” ,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 北工大致力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核心是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培养的侧重点和方式不同。 希望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拥有到国外学习的背景和经历;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目前正在参加的 “ 卓越工程师 ” 计划;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成为拥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科学新闻》:教育部非常重视新生教育,北工大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郭广生:大学第一年是学生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重要转折期。新生教育是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第一步,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源头工程、引航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北工大将抓住大学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深入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成立了新生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北京工业大学关于加强新生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加强新生工作的队伍建设、新生课程建设、新生教育内容、新生工作评估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为加强对新生的引航教育,北工大推出了多项新生工作举措:建立校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与新生班级的联系制度;加强新生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备与管理;强化基础课、试点研讨课,加强新生教学工作;完善新生教育内容,建立新生工作年计划。 2011 年,北工大实行新生工作年计划,用一年的时间,通过建立管理干部、院士教授联系新生班等措施,帮助新生融入大学生活,做好人生规划。 深度服务首都发展 《科学新闻》:高校的三个重要责任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作为一校之长,你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郭广生: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应该瞄准社会服务,而文化的传承创新更是体现大学竞争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方面。北工大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最强劲动力,大力开展基础性、应用型、工程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而内涵式发展,应以增强学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在技术应用领域主动加强与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联系,开拓多种形式的合作渠道,积极承担先进装备制造、环境治理、市政建设等领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2010 年,北工大以第一承担单位获批 2 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参与 22 项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在 “973 计划 ” , “863 计划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欧盟第 7 框架等各类国家项目中参与和承担科研项目近 40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 369 项,批准 104 项,资助经费 3700 多万。项目数比 2009 年增加 70% ,资助金额增加 120% 。 《科学新闻》: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北工大是如何发挥自身科技优势,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建设的? 郭广生: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大学,北工大始终把解决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服务社会的首要任务,形成的科研特色和体系已经具有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高度相关性,科学研究装备条件大幅提升,具备了系统化深度服务北京的条件。 在科技奥运建设过程中,北工大主持制定的《奥运交通规划》、《奥运交通仿真系统》、《应急交通疏散预案仿真研究》等,直接服务于北京的奥运交通及长远的交通建设;在北京的 “ 蓝天碧水工程 ” 中,学校为北京绿色奥运大气污染控制战略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以社会用水健康循环的理念,提出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理论,确立了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的关键技术与策略体系。学校制定的《北京工业大学服务北京行动计划( 2009~2012 年)》,通过建设环境环保技术平台、先进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平台和新医药研发平台等,直接服务于北京后奥运城市和世界城市的建设。 为保证科技服务北京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北工大于 2010 年通过了《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意见》,从机制上给予了保障和支撑。为进一步发挥学校综合科技资源优势, 2010 年,学校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共建了 “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 北京工业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 ” 。 “ 十一五 ” 期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 用、从服务北京到辐射全国,从人文社科到国际合作,北工大科技成果硕果累累。在 “ 十二五 ” 时期,北工大将瞄准国家 “ 融合、创新、绿色、开放、安全 ” 的产业发展方向,切实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项目的能力,使学校成为国家重大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解决北京重大科技与决策问题的重要基地,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源。 ■(文 崔雪芹) 郭广生 历任北京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等职, 2002 年 12 月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 2007 年 2 月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2010 年 5 月,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1章 传统业务流程
zlhua 2012-2-9 15:23
摘要:本章主要介绍基于分工的生产流程和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 关键词:(业务)流程 劳工分工 福特流水线 职能制组织结构 业务流程再造 关键人物:亚当 . 斯密( Adam Smith ) 查尔斯 . 巴贝奇 泰勒( F.w.Taylor,1856-1915 )亨利 . 法约尔( Henri Fayol,1841-1925 )迈克尔 . 哈默( Michael Hammer ) 本章快照 1.1 业务流程概述 1.2 生产流程时代 1.3 业务流程再造 1.4 传统业务流程的局限 1.5 中国企业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1.6 小结 内容提要 1.1 业务流程概述 1.1.1 几个有代表性的流程定义 1 .牛津英语大字典 流程( Process )的定义:一个或一系列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的结果出现——单个或一系列连续的操作。 P1 2 .现代汉语词典( 1996 ) 流程的定义:( 1 )水流的路程;( 2 )工艺程序,从原料到制成成品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也叫工艺流程。 P1 3 . ISO9000 : 2000 业务流程的定义: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P1 1.1.2 企业业务流程概述 1 .企业所从事的活动几乎都包括一定的流程。流程是单个或一组活动,先获得输入,再向内部或外部用户提供输出。 2 .不管企业规模的大小,它每天都利用成千上万的流程创造产品和服务。 3 .企业流程有很多种类,包括生产、交易、销售和招聘等各种流程。 P1 生产流程是指依靠机器生产,对原材料进行物理加工,并把最终产品交付外部用户的过程。它不包括货运、配送或促销等各种过程。 P1 P1 交易流程:为生产流程提供支持,或者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单一的流程而存在, 例如订购原材料,整理工资单或处理客户订单等。 P1 1.1.3 业务流程的定义 1 .流程定义:流程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规律的活动和方法。 P1 2 .业务流程的定义:组织为实现 业务的 某一特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规律的活动和方法。 P1 1.1.4 业务流程发展概述 ( 1 )在工业时代早期由劳动分工而逐步形成生产流程,进而发展到工业生产线的成熟运用。 P1 ( 2 ) 20 世纪后期,基于部门的垂直管理方式使得企业不能适应社会竞争对时间、效率的更高要求。于是,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实现基于业务驱动的水平管理方式被提出和应用。 P1 ( 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使得上下游企业、供应商、合作伙伴间需要将各自的业务流程整合成价值链,实现协同业务,并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协同竞争。 P1 1.2 生产流程时代 1.2.1 传统流程的产生 1 .流程是伴随着人类劳动分工的逐步深化而产生的。 P2 2 .人类的分工经历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分工 ---- 手工业内部分工 ---- 工场内个别分工的历程。 P2 3 .企业也经历了产业的形成 ---- 职业的出现 ---- 企业流程产生的演变过程。 P2 可参考文献 1 . CCTV6 世界历史( 39 , 40 , 41 ) 2 .话说中国历史 II 1.2.2 传统流程的理论形成 1 .亚当 . 斯密 (Adam smith) 观点:分工出效率 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1776 案例:制针业 结论:通过将整个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工序,每个工人集中完成某个工序的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这种劳动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分工所带来的三个好处: (1) 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化而提高 (2) 分工以后可以减少劳动者在不同工作之间进行转移的时间损失 (3) 分工有利于简化劳动及缩短劳动时间为目的的机械的发明 可参考文献 1 . 国富论(中文) http://read.360buy.com/2133/index.html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2103307?ref=read-3-Cbook_id=10224 http://finance.jrj.com.cn/book/book/detail_40854.shtml 2 .原著: 2. 查尔斯 . 巴贝奇 贡献:研究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力的原因 (1) 节省了学习所需要的时间 (2) 节省了学习期间所耗费的材料 (3) 节省了从一道工序转变到另一种工序所耗费的时间 (4) 节省了改变工具、调整工具所耗费的时间 (5) 经常重复同一工序促使技术提高 (6) 劳动分工将促使发明完成各工序的工具和机器 可参考文献 1832 年《 论机械和制造业的经济 》巴贝奇原则 3. 泰勒 ( F.w.Taylor,1856--1915 ) 时间: 1880 年, 地点:美国的米德维尔钢铁厂 问题:当时工厂主和办公室人员不接触生产活动,工头负责制造产品的全责,操作方法和选择工具都凭工人个人的经验和爱好办事,出现了生产效率极低,劳资关系不协调,工资制度不严密,干好干坏都一样等现象 对策:进行管理实验。系统分析研究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劳动所花费的时间,逐步形成“泰勒制”的管理理论和制度。 效果: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润,增加工人的工资。 主要贡献 1 :在工时研究时,将其分为分析和建设两个阶段: 分析阶段:将工作分解为尽可能简单的动作,去掉无用的动作,并记录下动作所需的时间。 建设阶段:主要是建立档案,通过改革使工作标准化。 注意:工时研究不是简单地对工人完成一件规定任务作时间统计,而是把一件工作分解为各种基本的组成部分,经过测试,根据其合理性重新进行安排,以确定最佳工作方法。 P3 主要贡献 2 :对工作方法提出职能原则。将职能划分为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 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管理,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主要任务是: (1) 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确定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2) 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操作方法 (3) 拟定计划并发布指示和命令 (4) 对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控制 执行职能:生产现场的工头和工人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知识,使用规定的标准化工具,从事实际的操作。 4. 法约尔 ( Henri Fayol,1841---1925 ) 劳动分工的目的是用同样的努力却生产得更多更好。 工人总是做同一部件,领导人经常处理同一事务,则对自己的工作就可以提高熟练程度、自信心和准确性,从而提高效率。 而每次工作的改变都必然带来一个适应过程,这就是要减少生产。 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目标的数目,对这些目标,人们必须给予注意和作出努力。大家公认,这是管理个人和集体的最好办法。 劳动分工不止适应于技术工作,而且毫无例外地适应于所有涉及或多或少的一批人或要求几种类型的工作。其结果是职能化和权力的分散。 综述:亚当 . 斯密和查尔斯 . 巴贝奇对分工的研究是对同一工作的分解,而泰勒的职能分工立足于工厂管理,将管理工作从生产活动中独立出来,这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法约尔也强调将管理从生产中独立出来,更重要的是给管理本身进行了明确合理的分工,并形成了从计划到控制的“管理流程”。 1.2.3 工业生产线的应用 1 .福特汽车公司 最初生产方式是依靠全能技工组装汽车。组装工都是多面手,当工作岗位上的汽车部件一旦变成成品时,他们就必须走向下一道工序。 1908 年,福特汽车厂尝试改进工序,逐渐形成了“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 组装工不必离开岗位去取工具或零件,工厂专门设置了传递工担任这一工作。组装分工越来越细,原来由一名技工包干的工作,现在变为由几名工序不同的技工负责各自的特定工序,同时组装同一辆汽车。 这种生产方式使每个工人的工作都简单易学,但人员协调和工人工作成果的组合过程却因此变得非常复杂,管理方面开始跟不上高效率工厂系统的需求。 2. 通用汽车公司 P4 总裁艾尔弗雷德 . 斯隆( Alfred Sloan )在“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将劳动分工理论再次推进一步。 他将劳动分工理论应用到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之中,并使之与工人的劳动分工呈平行发展之势。 效果:有了这样完整的工人及管理人员的系统分工,汽车业才真正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 影响:后来,专业分工的思想应用的组织管理上,管理人员专业化,每个人员从属于某一个专业类,如会计、财务、统计、生产、仓储等。所形成的管理模式称为“职能制”管理模式。主要特征如下: ( 1 )生产系统标准化、规范化 可重复的产品生产经营活动被分解为一系列标准化和次序化的任务,并分配给特定的员工。这样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和设备成本,提高生产率。 ( 2 )管理系统采用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由特定的管理层来监督和确保员工有效地完成既定任务。由此形成各种职能部门自上而下、递阶控制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底部各部门分层负责某一项工作,顶端为高级管理层,负责整合各部门的业务,达到公司的整体目标。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形式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其好处是人人专而精,能很好地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其缺点是容易导致局部最佳,而企业整体未必最佳。 1.2.4 业务流程在传统管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1 .传统管理学教学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主要介绍流水生产线的组织、工作研究、生产与运作计划等内容。 流水生产线组织研究:按照产品(零部件)生产的工艺顺序布置排列工作地,使产品按照一定的速度,连续和有节奏地经过各个工序一次加工,直到生产出成品的工作流程。 工作研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在现有设备条件下,详尽地分析某一特定的过程、作业或操作,排除其中不合理、不经济、混乱的因素,寻求更好、更经济、更简捷的工作方法。它提出设备、操作方法和工作环境标准,规定按正常速度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和训练工作人员掌握标准工作的方法。 生产和运作计划:组织和控制企业生产运动活动的设计和规划。 2 .现代课程 新增了业务流程再造部分的内容,以期从业务管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改进。 1.3 业务流程再造 1.3.1 业务流程再造的兴起 时间: 20 世纪 90 年代 地点:美国 核心人物:迈克尔 . 哈默( Michael Hammer ) , 詹姆斯 . 钱皮( James Champy ) 事件:在广泛的企业调研中发现,一些公司通过改变它们的工作方法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它们并没有改变业务本身,而是改变了实现业务的过程或者取消了一些陈旧的业务过程。调查表明, 很多濒临破产的 公司其职员们所完成的许多任务与满足顾客的需求无关,他们所做的许多事情并不能创造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和提供出色的服务,而只是简单地满足公司本组织的内部规定和要求。根据调研分析结果, 1993 年,两人联名出版《企业再造工程 --- 管理革命的宣言》。 影响:该书引起了异乎寻常的反响。 1994 年 CSC Index 顾问公司抽取了北美和欧洲最具有实力的 621 家公司(美国 497 家,欧洲 124 家)作为调查样本,来编写“再造工程实施情况报告”。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和欧洲公司中各有 69% 和 75% 的企业推行了一项或多项不同的企业流程再造项目,余下的企业中有半数将企业流程再造工程列入了议事日程。 1 .两人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定义(《企业再造工程 --- 管理革命的宣言》): ( 1 )再造( Reegineering )是对公司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 Redesign ) , 以达到极致的飞跃。 ( 2 )再造就是对战略、增值营运流程,以及支撑它们的系统、政策、组织、结构的快速、彻底、急剧的重塑,以达到工作流程和生产率的最优化。 ( 3 )对业务流程( Process )进行根本性的( Fundamental )再思考和彻底性的( Radical )再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取得显著性( Dramatic )的进展。 2 .哈默的进一步认识(《超越变革》) 企业流程再造应该是将以职能为核心的传统企业改造成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企业 3 . BPR 思想的四个基本要素: ( 1 )业务流程再造的对象:流程 ( 2 )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对象:支持系统、组织等 ( 3 )业务重组的目标:显著提高企业绩效 ( 4 )业务流程再造的途经:彻底变革 4 . BPR 的实质 BPR 是对企业的一种系统变革,其核心领域为业务流程,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对被专业分工和官僚主义体制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他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继承了工作丰富论对分工论的批判。其实质是对工业社会中的劳动分工和管理分工的整合。 1.3.2 业务流程再造的动力因素 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适得其反企业生产经营在地域上延伸和扩大,这必然带来管理的全球化,这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 1 )企业组织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以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能力 ( 2 )对外部提供及时、快速的产品或服务 ( 3 )与其他企业协同工作 2 .企业信息化 ( 1 )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主机时代 微机时代 网络时代 ( 2 )企业信息化是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路 信息技术带来了产业的兴衰,也带来了空前残酷的竞争。对比 1980 年和 1998 年《幸福》杂志的全球 500 家大企业排行榜, 40% 公司因为对市场的冲击,反应迟钝而被无情地淘汰。 ( 3 )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带来的六个革命性变革(莫顿, Morton M.S.Scott ) P6 信息化给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根本性变革 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内外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信息化的到来将在多方面改变产业的竞争格局和态势 信息化给企业带来新的、战略性的机遇,促使企业对其使命和活动进行反思 为了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变革 对企业管理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改造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组织形态的变化 ( 1 )传统企业组织形态 以职能来构建金字塔式的垂直分工组织形态,各部门各自为阵,层层向直属上级汇报,彼此之间不易协调,不能应付市场瞬息万变的要求。 ( 2 )变革条件 信息技术的应用由企业基层的生产自动化逐渐扩展到管理组织结构和方式,甚至到高层决策。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商务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打破了部门之间的界限。 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等流程来看,更需要的是部门间的协同。 ( 3 )在原有竖线分割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整合 竖线分割提高劳动效率,横向整合,基于信息技术建立跨部门协同的业务关系,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缩短部门间的协调时间、提高市场反映速度。 4 .适应于信息技术 ( 1 )企业信息交流方式的演变 口头 --- 会议 --- 纸制文件 --- 电子文件 --- 电子数据库 ( 2 )信息孤岛 5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 ( 1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 ,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文章。 观点: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能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 ( 2 )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个主要特征: 明显的竞争优势。能为客户带来长期性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其实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扩展应用的潜力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能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它是基础能力,是坚实的平台。 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形成的。它孕育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部之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 (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现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能够长期强盛的企业都具有核心竞争力。 它可以是:独特的生产制造过程、卓越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最佳服务的能力、开发新产品的创造力、低成本生产的诀窍 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进入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为企业把握市场机会增长了实力,能引导企业满足客户多种不同的需求,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它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使企业节约竞争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是竞争对手难以效仿的并在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产。 ( 4 )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具备创新意识、创建独特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但更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企业的业务流程,抓住并优化具有优势的流程部分,舍弃没有竞争能力的部分,也可以将没有竞争力的部分外包出去或者与业务伙伴构成价值联盟。 做你最擅长的,其它的都外包出去(巅峰) 1.3.3 业务流程再造存在的问题 BPR 以其思想的先进性和革命的彻底性吸引了许多企业的注意力,并进行了实践活动。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狂热的再造主义在实践中遇到了挫折。 1994 年, CSC Index 公司做了 100 个 BPR 项目的追踪调查,结果只有 33% 的企业认为取得较好的结果。 2001 年,英国 FCD 调查机构对全球 600 多个 BPR 项目进行调查,结果是 75% 的企业取得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只有 25% 的企业取得了成功。 激进式的、彻底颠覆性的改造对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冲击过大,新的流程适应性将考验企业管理层的决心和执行力。 1.4 传统业务流程的局限 传统业务流程开始了科学管理的显赫,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不足日益突出。尽管有了业务流程改造,但传统业务流程仍然存在三个主要局限: 1.4.1 基于企业内部的管理 传统业务流程管理着重于生产过程的效率和成本。其范围主要集中于企业内部的主要生产部门。 1.4.2 一次性 其过程的改进多是有关部门经过调研后,提出改进意见,由决策部门宣布最终结果。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流程一旦确定,以后极难改变 1.4.3 未能真正与信息技术结合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特别是业务的运作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采纳存在一定的隔阂。认为“信息技术是工具”,“它只是像计算器一样的东西”。因此,一些企业多将信息技术用于文档性的工作,或者用于部分管理工作。目的只在于减轻重复性的繁重工作,未能使企业业务处理放到信息系统中运行,并进一步在信息系统中将业务流程管理做到科学、经济、高效。 1.5 中国企业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1.5.1 业务流程不规范 中国管理文化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缺乏明确的程序。各个组织之间的责任划分也不明确,流程也总是非规范化。 1.5.2 对业务流程的动态性要求更多 要从电子商务中获益,企业必须将某些流程自动化,建立起明确的授权程序。 某大型制造商想把办公用品及计算机设备的采购放到网上进行。 西方的做法 , SAP , Orale 公司就会为该公司安装一套采购软件系统,定义一系列的“用户特征”,每个用户可以根据系统规定权限,在一定的金额范围内,无须上级批准,直接在网上下订单,或者在金额超过授权范围的情况下,从上级那里获得电子批复,再进行网上交易。为员工明确特定的类别,并制定清楚的程序,是这种系统成功实施的关键。 1.6 小结 分工使企业生产过程能够分为若干小的具有专业化特点的单元,这就给科学化的管理提供了基础。而生产线使这些单元产生联系,组合起来,完成业务。复杂的生产线对科学的管理有了需求。 业务流程重组使得组织和人更加服从于业务,从而使得科学管理更加易于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
个人分类: 业务流程管理|3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文化功能
benlion 2012-2-4 17:58
大学的重要功能是文化传承、研究与创新和文化人的培养,学术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是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研究与发现新的知识、原理和方法、技术等,产业和管理的重要功能是将研究成功转化成现实社会的组织、工程、产品与商业等社会经济行为。 欧洲在东西方商贸和文化交流中,具体是十字军东征等,发现阿拉伯世界保存的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于是建立大学掀起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际是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重新学习、研究与改造、重建的过程,宗教改革建立了社会的新伦理体系和纯洁人性和人心或称人性的思考与重塑。启蒙运动的东西方文化与体制研究,建立了人本主义和百科全书派哲学思潮,奠基了现代民主和法律的体制,而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新的生产模式和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美国文明是在这个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由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移民集成或镶嵌了欧洲文化与体制成功的模块,进而发展了知识经济和制造经济、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型模式。 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同样应该是一个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研究与创新过程,尤其在中国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不同历史朝代属于不同的文化形态,绝不可以将历史所有文化形态尤其不可形式化简单模仿搬上舞台,而是应该吸收那些文化精髓和精华,并经历科学、客观、严谨和合乎逻辑的分析、思考、诠释与重塑。 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关系的协调,在西方社会体现在强大的文化创新和科学创新能力,又具有悠久和执着长久的宗教信仰。在美国电影 - 《乱世佳人》、《云中漫步》对“根”的概念也反映淋漓尽致,在西方科学总要从希腊文或用希腊文造新的词汇和新的概念或寻找思想根源反映出来。同一种文化,比如宇宙观从宗教、哲学到科学及其不同时期的认识和理论的更新和替代,但仍然是后一阶段的认识是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或吸收与保存或继承了前一阶段的合理部分。 西方文化中有当代文化和其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这也一样必需经过科学、客观和严谨的分析与研究,只有吸收那些无论是传统抑或现代文化中有利于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具体是指在国际社会经济和文化竞争中能够具有更先进和优势的人才竞争、经济竞争乃至与政治竞争实力的文化。
1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生态与文化进步
benlion 2012-2-4 15:08
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阶段,如同生物进化一样,形成一个不同时期产生的物种组成生态,人类文化也必然存在一个主流现代文化与非主流传统文化共存的现象。 1 )轴心时代之前的以原始宗教和艺术为特征的文化; 2 )轴心时代之后到近代科学革命之前的以宗教和哲学、经验为特征的文化; 3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到二战结束后的以哲学、科学和工业为特征的文化; 4 )联合国成立和环太平洋时代的知识经济与制造经济为特征的文化。 不同时期起源的生物在地球上共存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然而,也有大量物种在地球上消失,那是因为不适应于这个生态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也会如此。另外,一个社会进步的步伐与一个社会的文化生态结构关系很大,太复杂和不太合理的生态可能有碍于主流文化的发展或称创新。中国社会目前这个复杂度必须精简,尤其不能让那些有害的封建迷信和劣根文化影响社会的进步,分辨有价值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垃圾、劣质落后文化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 同一种文化内部的关系:比如科学内部,不同时期的科学理论和知识的发展,不能看作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作用,而应该是属于一个文化自身从错误信息到正确信息的进步、完善和发展过程。 传统文化 - 主要体现在成熟的经历历史验证和经久不衰的有利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优质文化,比如,在以色列、欧美的宗教传统文化,在日韩、亚洲的传统儒学、佛教等文化,在全球的传统食品、建筑等文化,艺术文化、文学文化和神话文化等。不同类型文化之间存在互补与牵制关系 - 比如,西方科幻电影里既有未来科技的设想又有宗教和伦理的思维是互补关系,同一文化内部存在进步与发展关系 - 比如,西方不同时期宗教理论和形态的冲突与更替关系,尤其在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管理文化领域以新文化取代旧文化,因为知识的认识进步和技术先进发明和管理模式的完善等。
2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区别平行补充”传统剩余价值学说的双螺旋的剩余价值学说
万金华 2012-2-4 11:19
“区别、平行、补充”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的“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学说” 一、历史变革的现实出现的未回答的问题 解放以后,在土改划阶级成分过程中,有相当一些曾有雇工曾有 地租 收入的被划分为富农或地主成分的人不服,称自已的致富是来自自身的勤劳而未剥削农民,反而经常行善……,同样,解放以后,在城市有相当一些被划分为小业主或资本家的成分的人不服,称自已的致富是来自自身的靠做小生意一分一分勤劳积累起来的,而根本未剥削工人,反而经常行善…… 对于上述在变革中出现过的现实问题,至今没有一个象样的理论上的解释,相反,在实际中,在当时变革的过程中,凡是提出过上述类似问题的被划分成富农或地主或小业主或资本家的当事者,得到的往往是被批判甚至是被批斗结局! 二、传统基本概念介绍 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商品。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后,使之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并且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各剥削阶级集团剥削收入的总源泉 ,因在各剥削阶级集团间瓜分,表现为 利润、地租、利息 等形式。 剩余产品: “剩余产品”是“必要产品”的对称。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产品。有了剩余产品,才能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并使一部分人脱离物质生产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它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基础,同时又为人剥削人的制度创造前提条件。在有剥削关系的社会制度下为剥削阶级无偿占有。如 封建制度下以 地租 形式为封建主所有 ; 资本主义制度下以 剩余价值 形式为资本家占有 。 在社会主义公有条件下,则为 社会 占有, 用来为社会谋福利 。 剩余劳动: “剩余劳动”是“必要劳动”的对称。在一定的 ( 如八小时 ) 劳动时间里超过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原始社会瓦解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在有剥削关系的社会制度下,以不同的形式为剥削阶级无偿占有。如在封建制度下以封建地租形式被封建主占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剩余价值形式被资本家占有。一切剥削者总是力图压缩必要劳动、增加剩余劳动。在社会主文公有制条件下,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归社会支配,用以扩大再牛产和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剩余价值本率: 剩余价值 (m) 和可变资本 ( υ ) 的比率 (m/ υ ) ,或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如 m 为 5 元,υ为 5 元,则剩余价值率 (m') = 5 元 /5 元,即 100 %。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剥削的加强而不断提高。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发展的根本方向,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家 用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改进技术等方法 加强剥削工人,榨取剩余价值。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另方面又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中,因而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这个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真正的革命。参见“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关于剩余价值的学说起源和本质、生产和分配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石。它科学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在马克思以前,英国配弟和法国魁奈虽已看到剩余价值的一个特殊形态 -- 地租 ,英国亚当 . 斯密和李嘉图虽又指出它的另一特殊形态— 利润 ,但由于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真正认识它们的剥削实质。马克思在完备的彻底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依据历史事实和唯物辩证法,第一次发现并阐明 利润、利息和地租 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 。他论证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明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性,指出资本宝义社会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的建立,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旧译《剩余价值学说史》。是马克思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马克思曾打算把这一部分作为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的第四卷发表。但生前没有来得及整理出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曾计划加以发表,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这部分手稿由考茨基于 1905-1910 年编成 3 册,首次刊行。 1954-1961 年出版了俄文新版本 ;1956--1962 年出版了德文新版本。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26 卷 ( 共 3 册 ) 。这一卷围绕剩余价值理论,对各派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了系统的历史的分析批判。在批判各派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价问题,同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一切科学成就和合理成分,给予肯定的评价。 价值 : 这里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二因素之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联系的反映,不是物的自然属性。商品要用来交换,各种商品之间必然有一个可以比较的共同基础。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创造它们的其体劳动性质不同,无法比较。只有撇开劳动的具体持点,化为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才能相比。未经劳动加工的东西 ( 如空气》和用以满足自己需要、不当作商品出卖的产品都不具有价值。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价值论: ① 论证商品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的决定,以说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性的理论。各种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体系不同,因而它们的价值论亦不相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 劳动价值论 的基础,但包含有庸俗成分。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了古典学派的科学成分,宣扬价值由各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庸俗生产费说,歪曲价值的实质,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马克思在尖锐地批判各种庸俗价值论的同时,科学地全面地完成了 劳动价值论 ,从而阐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进而揭露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19 世纪 70 年代,奥国学派等提出 边际效用价值说 ,抵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剑桥学派倡导所谓 均衡价值论 ,混同了价格和价值。现代的庸俗经济学家大都撇开价值而空谈价格,力图抹煞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科学真理,掩盖垄断利润的真正来源。 ② 亦译“ 价值学 ’。 1902,1903 年分别由法国拉皮埃和筵 德国尼古拉 . 哈特曼所采用。之后,德国的弗赖堡学派,奥地利的迈农与埃伦费尔斯 (Christian von Ehren-fels,1859-1932), 美国的杜威、厄本厄生 (Wilbur MarshallUrban,1873-1952) 、培里、刘易斯以及人格主义者和新托马斯主义者都致力于价值论的建立与研究。他们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试图将经济学、逻辑学、美学、伦理学与神学结合起来,认为价值是“任何有益的事物”,并将人文科学称为“价值科学”,把价值当作人文科学的基本范畴,还进一步建构出一套价值的等级体系。认为经济的价值 ( “功利’ ) 是极低级的价值,宗教的价值 ( “圣洁’ ) 是最高级的价值,介乎二者之间的则是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价值 ( 真、美、善 ) 。 价值量: 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即社会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愈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愈低 ; 劳动生产率愈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愈高。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格机制: 市场上商品价格涨跌调节生产和流通的内在功能体系。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一种商品的价格涨跌对该商品生产规模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作用,可用下图表示 : 生产扩大 → 供过于求 → 价格下跌 → 利润减少 ↓ ↑ 利润增加 → 价格上涨 → 供不应求 → 生产缩小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来实现的。价格机制总是诱导人力、物力、财力从供过于求的部门退出,流向供不应求的部门,不断地调节商品生产去满足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 价格体系: 价格的种类和各种差价、比价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总和。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形成不同种类的价格,以及不同种商品的各种比价,同一商品的各种差价。不同种类的价格、差价、比价形成相互制约的价格关系,构成有机联系的价格体系。故价格体系又可划分为 : 计划价格体系和非计划价格体系 ; 差价体系和比价体系。 价格构成: 亦称“价格结构”。形成价格的各个要素在价格中的组成情况。一般包括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等因素。 价格歧视: 即“差别定价”。 价格标准: 亦称“价格标度”。指含有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部分。与货币的社会职能—价值尺度不同,是货币的技术职能,用来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数量。如旧中国银元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 ;1 元分成 10 角, 1 角分成 10 分。可以使各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划一的货币单位上,便于进行衡量和相互比较。最初,这种单位常和重量单位一致 ( 如 1 英镑曾相当于 1 磅白银 ) ,以后脱离其重量单位,由国家规定货币的含金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陆续放弃金本位制,不再有法定含金量的各国纸币,以其本位币及其等分部分的辅币,继续执行价格标准的职能。 价格效应: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指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 ( 或上涨 ) 之所以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 ( 或减少 ) 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价格调节: 价格机制对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调节。价值规律调节的表现形式。一般说来,价格上涨导致商品供给增加和需求减少,价格下跌导致商品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加。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的涨跌导致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的重新配置,从而调节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价格调节是市场机制调节功能的主要形式。 价值工程: ① 一般指价值分析。 ② 指设计过程中,对设计对象 ( 如产品、工程项目等 ) 的功能以及设计、用料、加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寻求改进办法,提供必要功能,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得最优价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技术。是价值分析的发展。价值工程对象的价值 (V) 、功能 (F) 、成本 (C) 三者的关系为 : V=F/C 。 价值分析: 有组织、有步骤地分析研究一件产品、一个系统或一种劳务的价值与其所能提供的功能,谋求以最少耗以最少耗费,提供必要的功能,从而获得最优价值的经营管理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原材料短缺,为寻求适当代用品而逐步形成。它的核心是功能分析。主要方法包括 : (1) 明确一件产品 ( 及其组件、部件、零件等 ) 、一个系统 ( 及其分系统、子系统等 ) 或一种劳务所发挥的必要功能 ; (2) 找出为提供这种必要功能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以产品为例,明确产品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必要功能,剔除不必要的功能,从而节省材料、零部件和操作工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分析,在不影响产品性能、外貌或耐用程度的条件下,改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 ; 或修改设计,简化操作,等等。价值分析用于设计阶段,最能发挥作用。后逐渐发展为价值工程。 价值尺度: 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指用货币来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表现和衡量。在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以货币来表现。货币本是劳动的产物,是特殊的商品,也具有价值,所以能起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作用。执行这一职能,不需现实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如对商品标价。 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价值不能由该商品自身来表现,而是在同另一种商品交换时,在所交换的商品上表现出来。如五丈麻布交换一件上衣,一件上衣就成为五丈麻布的价值表现形式。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上曾依次出现四种形式 : (1) 简单价值形式 ; (2) 扩大价值形式 ; (3) 一般价值形式 ; (4) 货币价值形式。 价值规律: 亦称“价值法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交换。同一商品,不同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商品的个别价值也不同,但它们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与其他商品相交换。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者,能获得额外利益 ; 反之,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者其超出的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在交换中就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影响再生产。因而,商品生产者都力图使自己的劳动消耗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律性。还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间的分配,要求把社会总劳动时间按比例使用于不同的生产部门和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如果某一产品的劳动量大于它在社会总产品中应占的社会需要的那部分劳动量,也不会为社会承认,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则会上涨,从而,促使前者的投资向后者转移,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同时,虽然商品供求关系经常变化,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或者高于价值,或者低于,但从总体和长期来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仍然相等。在私有制条件下,价值规律通过价格的涨落,自发调节生产和流通,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小生产者的分化和资本的集中。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仍然具有调节生产和流通的作用、但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宏观调控人们有可能自觉利用价值规律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企企业管理,促使企业在竞争中提高经济效益。 价值指标: 用货币单位表示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零售额、基本建设投资额等。在统计中,利用价值指标对不同的实物进行综合计算。 三、传统指: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关键 在 1857-1858 年的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二重性。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一理论突破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关健。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体现。 资本的唯一冲动是获得剩余价值。 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必须在市场上找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并在自己的企业中把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劳动力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有二重性 : 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本身。劳动能够创造价值 ,因而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并且 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同时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假定一个工人的劳动力维持一天所必要的生活资料需要半个工作日来生产,或者说,这些生活资料所包含的劳动,相当于半个工作日的劳动量。再假定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就是说,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正好等于半个工作日的劳动量,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每天只要给资本家劳动半个工作日,就可以补偿资本家在劳动力上的支出。这样,资本就一无所获。但是工人不能只劳动半个工作日,而必须劳动一个工作日。因为和其他商品的卖者一样,劳动力商品的卖者在实现劳动力的价值时,必须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资本家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劳动力一天的使用价值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这样,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相反的地,工人的工作日也分为两部分 :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在生产出由资本家用工资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 ; 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生产出剩余价值。在上例中,劳动力价值等于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等于一个工作日。后者比前者大一倍。二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的刹余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资本家的资本也分为两个部分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变资本购买的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把原来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增大价值量,不生产剩余价值,只是为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提供条件。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在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使用价值是价值增值的手段,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力图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表示这种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对可变资本的比率。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 一是延长工作日以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 一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用前一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用后一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前者是资本主义初期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后者是机器大工业以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工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不是全部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剩余价值必须在 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货币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之间进行分配。 工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的分割表明,雇佣工人不仅受到企业的剥削,而且受到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剥削者的剥削。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就必须反对全部剥削阶级,推翻剥削制度。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这一理论的创立具有伟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时对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榨取。这说明,资产阶级也像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一样,是靠他人的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区别只在于剥削形式不同。这样,资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的虚伪说教,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也是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制度。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反应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起就收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要不断地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资本的垄断,促进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资本的垄断造成了生产发展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达到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融的地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雇佣工人不仅受自己的雇主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加强,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并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制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并为社会主义社会造就了建设者。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由于没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因而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彻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 恩格斯指出 : 剩余价值“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是社会主义者早先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探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 摘自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第 36-40 页 ) 。 四、马克思所指的“剩余价值”是否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后,使之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并且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各剥削阶级集团剥削收入的总源泉” “能量守恒”,为什么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能量从何转化而来? ( 对这点,马克思未给出明确的来源 ) 对产生出的任何结果而言,从来的产生的原因均不是单打一的原因,均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互相抵触的因素的集合体才成为真正的原因的! 对产生出的任何结果而言,从来的产生的原因,在时间链条发展史过程中,均有“始源性”的原因跟“继发性”的原因! 对产生出的任何结果而言,从来的产生的原因,在相对静态的横截面空间中,均有“主要”的原因跟“次要”的原因! 我们从不否定创造出“剩余价值”有“工人的劳动”的因素! 我这里强调是“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单一地全部归结为“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1 、“剩余价值”的产生难道就没有“有固定资产工厂及工厂的生产工具”的因素影响吗? ( “土地是财富的母‘是始源性的’、劳动是财富的父‘是继发性的’”; “工厂及工厂的生产工具是剩余价值的母‘是始源性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 2 、“剩余价值”的产生难道就没有“有固定资产工厂及工厂的生产工具”的“资本家体”的策划果断要成立工厂的智力魄力及对工厂运营中的“产、供、销”的“管理”这种“脑力劳动”的因素贡献吗? ( 工人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资本家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 ( 这里还涉及:“经济资本论、知识资本论、政治资本”;及相应的“经济资本生产力、知识资本生产力、政治资本生产力”,以及还涉及:除了马克思的“物质性的价值规律:社会价格总和跟社会价值总和守恒”、还有 1970 年万金华写的在北京永定路邮局挂号寄给毛泽东主席的《政治资本论和知识资本论》中指出的“当把技术知识作为商品”时有“技术知识是生产力”且遵循着“技术性的价值规律: 社会技术价格总和跟社会技术价值总和守恒 ”、“当把政治与管理及良心等作为商品”时有“政治与管理及良心是生产力”且遵循着“政治性的价值规律: 社会政治价格总和跟社会政治价值总和守恒 ” ) 3 、“剩余价值”的产生难道就没有被工人掌握的先进技术参与了劳动过程的因素贡献吗? ( 简单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傻瓜型”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精致型”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 ( 劳动者本身不需要花多少年月去掌握高精尖的理论与技术,只要对生产工具设备学会操作几个按键即可,这种劳动就是“傻瓜型”的劳动!资本家一当得到这种“傻瓜型”的劳动就可以创造出价值,又何必要购买大量的“简单劳动”具有者的“劳动力”呢?又何必要购买大量的“精致型”的“复杂劳动”具有者的“劳动力”呢? ) 4 、“剩余价值”的产生难道就没有引进这种先进技术的资本家在智力上的正确决策的因素贡献吗? ( 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有新科学技术含量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 5 、“剩余价值”的产生难道就没有大自然本身一定程度的或报复人类或造福人类的因素贡献吗? ( 动植物的进化繁殖,就得益于宇宙、得益于太阳、得益于大地、得益水土、得益万有引力的向重性、得益于自然规律、得益于自然资源、得益于生物链的需求等; 人类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大自然环境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保障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尽管未全部使“大自然环境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保障”进入商品交换领域,但毕竟其中有相当一些不可避免地 被人为的单向的隐性的 ( 不是显性的 ) 进入到商品交换领域中去了! ) 五、马克思所指的“剩余价值”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是局部真理 从公理化系统和形式逻辑三段论的大小前提角度知, 马克思所指的“剩余价值”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是 局部真理 ! 把“ 剩余价值 ”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作为“公理” 这个理论,必然导致: 1 、“私有制”与“公有制”极端对立! 2 、“资本家”与“工人”极端对立! 3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极端对立! 4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极端对立! 5 、“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极端对立! 6 、“有偿付出”与“无偿奉献”极端对立! 7 、“生存斗争”与“阶级斗争”极端对立! 8 、“动物人的本来兽性自私性充分发挥”与“动物人的本来兽性自私性充分抑制”极端对立! 9 、“效率”与“平均”极端对立! 10 、“极端两极分化”与“集体共同富裕”极端对立!…… 六、“区别、平行、补充”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万 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公理化系统”与“形式逻辑三段论”的“大小前题”知道,改变马克思作为“公理”的所指的“ 剩余价值 ”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这点,即把“ 全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换掉,就成为,谁也推翻不了谁,谁也代替不了谁的“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万氏所指的“剩余价值”的创造是含有下述多种多级多重的双螺旋的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其是 “区别、平行、补充”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1 “工厂及工厂的生产工具是剩余价值的母‘是始源性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2 、工人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资本家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3 、简单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4 、“傻瓜型”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精致型”的复杂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5 、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有新科学技术含量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6 、人类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的母“是始源性的”、大自然环境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保障是剩余价值的父“是继发性的”! 七、“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的效果是 1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私有制”与“公有制”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私有制”与“继发性”的“公有制”的双螺旋的“私公制”! 2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资本家”与“工人”可以不极端对立! 3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市场经济”与“继发性”的“计划经济”的双螺旋的“ 市场计划经济 ”! 4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资本主义”与“继发性”的“社会主义”的双螺旋的“ 资本社会主义 ”! 5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按资分配”与“继发性”的“按劳分配”的双螺旋的“ 按资分配为基础按劳分配为领导 ”! 6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有偿付出”与“无偿奉献”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有偿付出”与“继发性”的“无偿奉献”的双螺旋的“ 为私有偿为基础为公无偿为领导 ”! 7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生存斗争”与“阶级斗争”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生存斗争”与“继发性”的“阶层斗争”的双螺旋的“ 生存为基础阶层共融为领导 ”! 8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动物人的本来兽性自私性充分发挥”与“动物人的本来兽性自私性充分抑制”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个人私性”与“继发性”的“人类公性”的双螺旋的“ 保护私性为基础提倡公性为领导 ”! 9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效率”与“公平”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效率”与“继发性”的“公平”的双螺旋的“ 效率为基础公平为领导 ”! 10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导致“极端两极分化”与“集体共同富裕”可以不极端对立!导致产生出“始源性”的“两极分化”与“继发性”的“共同富裕”的双螺旋的“ 同性相斥分化为基础同类相聚富裕为领导 ”!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也是局部真理,从公理化系统来讲,“由于公理不同”,故是谁也代替不了谁的,是谁也推翻不了谁的,是一种“区别、平行、补充”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这个 “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也是局部真理,从形式逻辑三段论大小前提来讲,“由于大小前提不同”,故是谁也代替不了谁的,是谁也推翻不了谁的,是一种“区别、平行、补充”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万氏双螺旋的剩余价值理论”! 八、附件:简介用到了一些万氏新创新理论 ㈠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在时间链条发展史中展开在空间中均是动态的立体的双螺旋结构! ㈡“始源性”与“继发性”矛盾 时间链条发展史中的存在着区别于空间截面延展中的“主要与次要”矛盾的“始源性与继发性”的“两性矛盾”: 一切哲学范畴及“具体的、现实的” ( 即非抽象式的、非神话式的、非童话式的、非寓言式的、非幻想式的、非梦幻式的、非无生命力的如不着边际的无参照对象的莫名其妙的所谓“上与下”或“左和右”之类的 ) 事物 ( 含矛盾在内 ) 于“絶对流逝”的“时间链条”的发展史过程中,“按事物生命发展”的“始源与继发、或始源与死亡、或前因与后果、或基础与上层”的角度,均存在着“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的方面和“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的方面在交互地动态的双螺旋式地起作用!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均是受到“时间”范畴上的“始源性与继发性”的矛盾 ( 或矛盾方面 ) 与“空间”范畴上的“主要与次要”矛盾 ( 或矛盾方面 ) 这“时间与空间”范畴上的一对双螺旋矛盾影响而发展的。 ★时间范畴的“始源性与继发性”是双螺旋! 空间范畴的“主要与次要”是双螺旋! 时间范畴的“始源性与继发性”与空间范畴的“主要与次要”是双螺旋! ★影响事物在绝对动态时间链条发展史过程中的发展是时间范畴的“始源性与继发性”的矛盾 ( 或矛盾方面 ) ,其是区别于影响事物在相对静态空间延展截断面中的变化是空间范畴的“主要与次要”矛盾 ( 或矛盾方面 ) 的一类新类型矛盾。 ★“始源”的含义为“开始的源头与源泉”之义; “继发”的含义为“继续的展开与发展”之义。 “始源”不是“原始”,可以为“源始”。 ★“始源性”在长期与短期的特征与属性是相反的! ★“继发性”在长期与短期的特征与属性是相反的! ★“始源性”与“继发性”同在长期时的特征与属性亦是相反的! ★“始源性”与“继发性”同在短期时的特征与属性亦是相反的! “始源性”长期的特性和属性为: 长期是起决定作用性、长期善蓄养性可赋予包容属寄主之地位性、长期具有质的稳定性、长期具有文静性、长期无活跃性、长期具守势性、长期具清晰性、长期少逝难变性、长期生命力强具长寿性; “始源性”短期的特性和属性为: 短期不起决定作用性、短期是不能赋予包容蓄养不属寄主地位性、短期不具质的稳定性、短期无文静性、短期具活跃性、短期无守势性、短期具模糊性、短期具多逝易变性。 “继发性”可称为“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 “继发性”长期的特性和属性为: 长期不起决定作用性、长期多消耗性需寄生在包容蓄养的寄主中是具腐朽依附寄生性、长期不具质的稳定性、长期无文静性、长期具活跃性、长期具进攻性、长期无清晰性、长期多逝易变性、长期生命力弱具短寿性; △“继发性”短期的特性和属性为: 短期起决定作用性、短期不需寄生在包容蓄养的寄主中是不具腐朽依附寄生性、短期具质稳性、短期具文静性、短期不具活跃性、短期不具进攻性、短期清晰性、短期少逝难变性。 ●“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的矛盾或矛盾方面的属性与特征: ▲“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在事物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的“时间”链条中,是起基础作用,或始源作用,或前因作用,是长远起决定性作用,长期善蓄养可赋予包容属寄主之地位、表现出长期生命力最强具长寿性;其在事物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的“时间”链条中,对“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言,“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显得“长期具有相对质的稳定性、长期具有文静性、长期无活跃性、长期具守势性、长期具清晰性、长期少逝难变性”。 ▲可这“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于具体的历史发展史过程中的短时间内于“相对静止的空间”中,特别是在事物发展的断面层中,其对“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言,“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又变得“短期不起决定作用性、短期是不能赋予包容蓄养不属寄主地位性、短期不具质的稳定性、短期无文静性、短期具活跃性、短期无守势性、短期具模糊性、短期具多逝易变性。” ●“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的矛盾或矛盾方面的属性与特征: ▲“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在整个事物发展的全部历史长河时间中,只是寓于和附属于与寄生于“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故而“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在整个事物发展的全部历史长河时间中,本身是“长期不起决定作用性、长期多消耗性需寄生在包容蓄养的寄主中是具腐朽依附寄生性、长期不具质的稳定性、长期无文静性、长期具活跃性、长期具进攻性、长期无清晰性、长期多逝易变性、长期生命力弱具短寿性”,只是对“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起反作的! ▲“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在某个具体的断面层或点中,于短时间内,于相对静止的空间中,其往往倒可以起“主要矛盾”亦即“第一位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亦即“矛盾的第一位方面”的作用。 ▲“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对“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所起的“短期起决定性作用的积极反作用”是,在短时间内于“相对静止的空间”中对事物的变化起着“主导、或领导、或统帅、或保证、或保护、或进攻、或排泄”等的作用,此期这些作用往往又表现为具有“短期具有质的稳性、短期具有清晰性、短期具有少逝难变性、短期不活跃具有相对文静性、短期不需寄生在包容蓄养的寄主中是不具有腐朽依附寄生性。” ( 是人们往往会头脚颠倒地把这“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当成永远是“主要”的原因即永远是第一位的原因所在。其也是计划经济的哲学依据之一,其也是纯政治挂帅的哲学依据之一,其也是纯阶级斗争汜滥的哲学依据之一。 ) ▲“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矛盾或矛盾方面对“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所起的“消极的反作用”是,其在长时间内于“绝对运动的时间”中,对事物的变化长远起着“受限制、受约束、受统制、好依赖、进攻地腐朽地依附与寄生及攫取”于“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矛盾或矛盾方面、长期不起决定作用性、长期生命力弱具短寿性! ★“原因与结果”这对范畴, ▲产生出结果的原因,从来是多种原因,且是互相矛盾的甚至是互相水火不容多重双螺旋对立的原因造成的。在这多种多重双螺旋原因中,在整个发展史于时间链条上考虑,均有“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与“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之分。从相对静止的空间中考虑,均存在“主要原因 ( 即第一位原因 ) 与次要原因 ( 即第二位原因 ) ”之分。 ▲具体的,其中“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在长远来讲是具有质的稳定性是起基础和起源性决定性作用的,“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在短期来讲则是多逝易变的不具有稳定性; ▲而“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原因在短期来讲是具有质的稳定性,“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原因其对“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在短期来讲是具有质的稳定性,往往起统率、主导、保证等“主要作用,即第一位作用”的积极反作用; ▲长远来讲“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原因其对“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往往起“寄生、依附”等消极反作用的,“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在短期来讲是具有质的稳定性,“始源性(或基础性、或第一性、或先天性、或雌性、或阴性、或长期性、或纵向连续发展性、或战略性)”原因在长期来讲是多逝易变的是不具有质的稳定性的。 ▲“结果”反过来成为的“原因”因其是后产生的原因所以其也只能是产生“结果”的“继发性(或上层性、或第二性、或后天性、或雄性、或阳性、或短期性、或横向截面延展性、或战术性)”原因。 ㈢ “既是技术,又是方法,也是思维规律,更是自然规律”的“万氏各矛盾方均按整体内全部矛盾方的共同体计数制式双螺旋地展开,其所有诸方的游戏规则全统一了的规律技术 ( 不怕对抗,可以遵循同一游戏规则进行共处共存 ) ” 例如,氨基酸分子结构中同时存在完全对抗的“碱性的氨基‘ -NH 3 ’”和“酸性的羧基‘ -COOH ’”使氨基酸据外环境自节调成起带“碱性”的“阳离子 NH 3 + ”作用或起带“酸性”的“阴离子 COO - ”作用或两者均带有成“中性”而可起到使体液酸碱平衡的缓冲剂氨基酸是一种有机酸,氨基酸的通式为 R (侧链) | (氨基) N H 2 - C - -C-COOH (羧基) | H 其中 R 为氨基的侧链基团,不同的 R 构成各种氨基酸。 但是氨基和羧基是互为矛盾对立的,氨基( -NH3 )是碱性的,而羧基( -COOH )是酸性的。氨基酸是把这互为矛盾的统一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根据外环境酸碱度,氨基酸可以起酸性(阴离子)或碱性(阳离子)的作用: N H 2 N H 3 + N H 3 + | | | R - C - H R - C - H R - C - H | | | COO - COO - COOH 阴离子 两性离子 阳离子 因此,氨基酸是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缓冲剂,在维持正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可见“万氏矛盾共同体计数制展开法技术”是属带哲理性的、规律性的一种技术,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于实物发展的客体中的。 任何男人任何女人体内毫无例外地均具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事实上,若“狗”是由“猪和蛇”杂交产生的,则这只“狗”的所有“细胞、组织、器官、基因”均有“猪和蛇”的杂交基因!
个人分类: 基础经济理论|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赞吕洪波《一个普通农民的发现与革新改变了上千年的耕作传统》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2-2-3 17:41
小农民,大智慧, 草根创新有作为。 微型水库藏地垄, 干旱地区涵养水。 小中见大为农业, 本分农民真无愧。 祝贺试验大扩展, 国家黎民享实惠。 ——请参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533916
个人分类: 感怀|21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盐碱化土壤和含铬酸性废水治理的新思路
kejidaobao 2012-1-31 14:45
盐碱化土壤是指含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的土壤,不能作为正常的耕种土壤。土壤盐碱化问题是目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耕地盐碱化面积为76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5。盐碱化土壤的治理工程对于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于盐碱土的治理主要有物理改良、水利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几种技术方法,均以单一或复合的方式用于盐碱化土壤的治理。 含铬酸性废水是工业污染废水的一大类,主要是来自于电镀行业的镀件清洗水。含铬酸性废水被公认为是危害环境最严重的公害之一,其随意排放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对动植物和人类生存健康造成极大隐患。目前处理含铬酸性废水主要有传统的化学法、物理法、膜分离法以及新兴的生物法等。传统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高、用时长等缺点,新兴的生物法虽然克服了部分传统方法的缺陷,但目前技术并未成熟,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目前对于各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研究方兴未艾。如何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双赢”和“变废为宝”,是环境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从盐碱化土壤治理的灌溉淋渗方法得到启示,科研人员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即直接使用酸性废水对盐碱化土壤进行淋渗处理。既改良了盐碱化土壤,又处理了酸性废水,是一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新方法。 《科技导报》2011年第33期20—25页刊登了李绪谦等“盐碱化土壤处理含铬酸性废水研究”一文,为研究含铬酸性废水和盐碱化土壤综合利用时土壤改良情况以及铬的形态变化,采用土柱充压渗透装置模拟酸性污水渗透通过不同pH值的盐碱土进行实验,对pH值、ORP值(氧化还原电位)、ESP(碱化度)及土柱中钙镁离子之和,铬的不同形态和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含铬酸性废水渗透通过盐碱土,使盐碱地趋于中性土壤,酸性污水渗透过盐碱土不会降低土壤本身有机质和钙镁的含量;酸性污水中的铬在通过盐碱土后,迁移能力总体较弱,说明盐碱地对含铬酸性废水处理具有明显效果,同时也能够改良盐碱土。本期封面图片由郭丽莉提供,封面由金功博设计。(本刊记者 马骁骁)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利益集团不除,中国危矣!
热度 4 bioysy 2012-1-30 13:44
原文网址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6/69/39/5_1.html 利益集团不除,中国危矣!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战略部 在盲目自恋者看来,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尾随而来的欧洲债务危机,正在加速传统资本主义大国的衰落。而实际上的情况恰恰相反,当传统贵族国家集团看到了新兴国家替代自己统治地位的发展趋势根本无法用正常手段加以阻止时,旨在于颠覆首领中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必然来临了。 鉴于前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发动者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使当前企图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不得不考虑放弃希特勒的直接领土夺取、血睲杀戮的愚蠢做法,而是采取暗战的形式,把战争的动机隐藏起来,用毛泽东发明的“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各个击破、利用时空差打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法,将敌对势力在空间上隔离,在时间上错开,先擒诸侯,再取大王,目标直指中国,最迟不超过本世纪20年代灭掉中国。 在白宫的地下室里,美国暗战的绝密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执行。在此之前,已经拿下了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很快就会拿下叙利亚、伊朗,之后还会拿下朝鲜、古巴、委内瑞拉,在这个过程中离间中国的友好国家,利用国内矛盾改变俄罗斯颜色和积极的对华政策,胁迫巴基斯坦偏离中国,唆使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等国趁火打劫,挑拨巴西等国隔岸观火,再对中国进行石油禁运,最后就是肢解中国了。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由濒临垂死的美国发动,欧洲跟随的一场在空间和时间上分隔开、打完一仗再打一仗、温水煮青蛙式的、局部硝烟顺序解决、让最后的对手在最后一刻才明白的战争。 一、美国为什么要将目标指向中国? 中美关系是什么关系?不同政治立场的派别各有不同的解读,大略可分为三类。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是西方老牌工业国的代表,中国则是新兴工业国的代表。左派认为:二者是社会主义老大和资本主义老大的对峙。右派认为:二者的区别是集权国家与民主国家的不同。 纵观历史,这三种观点都未能准确地反映现实,美中关系的实质是一个盘踞在人类社会顶端的贵族化国家与迅速强大起来的新兴国家之间的关系。至于中国选择什么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都无关大局,只要中国的发展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就必然成为美国要摧毁的目标,就像前两次世界大战都与社会制度无关一样。因此,美国并不期望用民主制度来改造中国,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将咄咄逼人的中华民族打压下去,民主的叫嚣仅仅是服务于这个目的的手段。 当今世界是以欧美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它们是人类社会的贵族和统治者,现有的世界秩序就是由这些统治者建立起来的:欧美国家从事最高端的社会分工,它们创造知识、它们垄断科学、它们制定规则、它们决定其它国家的生死存亡。按照这个秩序,其它国家和民族都只能匍伏在它们的脚下,从事低端制造、廉价服务和提供资源。在这个秩序中,只能允许中国爬升到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用廉价劳动力为贵族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如果中国超越了这个界限,就意味着是对贵族国家的挑战。 是欧洲国家创造了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并把这种文明传播到了全世界,形成了被普遍承认的全球秩序。但中国的崛起却来源于不同的文明,对欧美国家来说,就如同是异端的重新抬头,就和波斯复兴、阿拉伯复兴一样,都被看成是洪水猛兽,一旦成长为世界的一极,原有的国际秩序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在欧美国家的主流意识中,是不能容忍中国的崛起的。 按照中国领导人的想法,我们自己发展自己,和平崛起,不去得罪别人,与美国没有根本性的利害冲突,应该可以相安无事。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对美国而言就是一场零和游戏。一个地球容不得二主,中国强大了,美国就必然死亡。 任何一个战略家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即使是和平崛起,也会在事实上造成美国的衰落、溃败甚至解体。这是因为,美国的国家利益与霸权息息相关,美国的生存方式并不依赖本国民众的劳动效率和一般性的国际交换,而是依赖于霸权下的国际掠夺。一旦失去了全球老大的霸权地位,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将丧失,美国民众赖依生存的基础就会彻底跨掉,美国号令天下的生存方式将不复存在,这对习惯了靠掠夺全世界财富而骄奢淫逸的美国来说,就意味着世界末日的到来,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即使中国的崛起在主观上不去招惹美国,但在客观上也将成为美国生存方式的终结者,鉴于此,不管中国如何向美国示好,也不能阻止美国为其核心利益而灭掉中国的决心。 二、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道路 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时,怎样才能不招惹美国和其它西方列强呢?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成为例外,就是中国与美国达成协议,只当老二,跟随美国共主全球。这也是美国统治者曾经热烈追求的目标——中美的双赢游戏。 而这个游戏必须遵循美国制定的如下规则:(1)中国必须服从美国的军事霸权、货币霸权和政治霸权。甘当老二,成为全球黑社会老大的帮凶。(2)按照美国的理想去统治世界,与美国一起去扳倒伊朗、朝鲜、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刺头国家。(3)尊重和维持美国科技大国的地位,协助美国转型为知识产品全球核心,作为交换条件,美国也会协助中国成为物质产品和制造业的全球核心。(4)这样就可形成美国为第一层级,中国、欧洲、日本和其它发达国家为第二层级,新兴经济体为第三层级,剩余国家为第四层级的世界秩序。 如果中国同意美国未来世界秩序的安排,不管欧洲、日本、俄罗斯如何反对,中美双雄共主世界的计划都不可阻挡,因为只要中美两国达成一致,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反对力量都不堪一击,包括曾经被美国政府资助的中国国内带路党也会被他们的主子无情出卖。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来说,只要能与中国实现双赢,他们还可以统治世界100年!至于那些用钱豢养的走狗,是烹是宰都无所谓了。 但是,当美国手下的老二,并不能使中国获得永久的安全,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按照美国的承诺,这条路线可以给中国50年左右的国际生存安全环境,让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和平中。如果把和平和发展设定为我们追求的最大目标,这条道路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条道路的安全性是以中美之间的约定为前提的,但约定本身并不能排除毁约的风险,更不能排除期限过后的扼杀阴谋。美国的政党轮替制度增加了双边约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中国同意甘当老二,成为与美国的科技文明相匹配的制造业伙伴,跟随美国去肃清伊朗、朝鲜、中南美洲反美政权后,中国的战略屏障就不复存在,自己的武功也荒废了,对于实用主义至上的美国来说,只要为毁约付出的代价小于毁约带来的利益,它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美国回头来收拾中国就犹如探囊取物。更何况,让中国当老二,盎克鲁.撒克逊人的英国是咽不下这口恶气的,欧洲的贵族意识容不得中华民族与他们平起平坐,欧美国家一起对中国进行暗算是迟早的事,这条道路危机四伏,它虽然可以给中国带来一段时间的和平,但绝对不是永久和平,蜜月过后就是卸磨杀驴!要选择这条为虎作伥的道路,其结果将与南宋政权同样自取灭亡。 还有一条道路是中国独立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表达的决心。但是,目标的设计者过于天真了,他们认为只要中国谁也不招惹、谁也不得罪,就可以得到国际认同而和平发展了。他们完全不明白中华崛起在逻辑上就意味着对美国的宣战,中美之间你死我活的对决将不可避免!因此,当中华崛起作为战略目标时,当局是否作好了与霸权国家决一死战的准备?中华崛起绝对不是自己勤劳致富的小康过程,而是把昔日霸主掀翻在地、用新的全球规则代替旧规则的过程,是要和全球霸主进行博弈、决一雌雄的过程,如果连这一实质都看不到,所谓中华崛起就只是个美妙的梦想。 中国的崛起已经把国家命运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选择题前,第一种选择是中美合流,尊美为大,从短期看,可使中国成为全球的二爷,获得更大利益,但从长期看,却是一个欲擒故纵的陷阱。若中国为了与美国进行利益交换而背叛国际同盟,当美国在中国的配合下将不驯服的中小对手收拾干净后,最后要收拾的就是中国了,到那时,中国根本就不可能有反抗之力。因此,中美和谐新秩序的最终结果就是中国的灭亡,只不过在时间表上延迟30-50年罢了。 第二种选择是我行我素的独立发展,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美之间核心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美国必然把崛起的中国当作其霸权的终结者而进行阻击,全面对抗和打击不可避免。这场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决战将在20年内打响,究竟以什么样的结果收场也无法预料,但可以预料的是两个巨人只会有一个能够生存到下一世纪,或者是美国霸权的瓦解,导致美利坚和众国的分崩离析,或者是中国溃败,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分裂为七到八个中等国家,其中沿海地区的省份所形成的国家,因为没有战略纵深,只能成为经济发达的软体动物,而西部地区的省份所形成的国家则会因为没有出海口而被封闭起来。中华民族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将彻底终结。 中国怎么办?中华民族何去何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选择。国内各种思想潮流的纷争,在这场民族存亡的选择面前都显得视野狭小,无论是左中右的主张,与中华民族5000年来最为惊心动魄的大考验相比,都不过是犬吠鸡鸣,中国需要的是救国于存亡的大智慧和大局观。 三、自立山头——中国民族生存的唯一正确选择 跟随美国当二爷,看起来可使中国受惠50年,而实际上最终的结果是缴械投降,中华民族的政治版图将从地球上消失。因此,这条路是断不能走的。 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了,就是独立自主的发展自己,也就是自立山头。尽管中国主观并不想改变国际旧秩序,也不想与国际主流势力叫板,但在客观上却必是你死我活,在这条路上,与霸权美国狭路相逢,一场殊死搏斗,无论怎么躲也躲不开。中国面对的是世界头号霸权国家,以及跟随这个国家的受益于旧国际秩序的国家集团,它们在联合国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居绝对优势地位。中国要崛起,就必须迎战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旧秩序集团。这是实力上不对称的战争,这样的中国保卫战怎么打呢? 其实,这样的不对称战争在毛泽东时代已经打过许多场了,在朝鲜战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遭受到了二战以来的首次失败,新中国具有打赢不对称战争的血统!因为它的缔造者曾经是以弱胜强的高手,一支穿草鞋、扛步枪、破衣烂衫的泥腿子部队,竟然把蒋介石几百万美式装备的正规军打得落花流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把装备上占绝对优势的联合国军撵到三八线上,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历史法则产生新的认识。以往,史学家都认为:人类历史和丛林法则极其相似,谁强悍谁就能占据生物链的顶端成为王者。虽然也有个别以弱胜强的例子,但那仅是历史的偶然,这种小概率事件并不妨碍在长周期大对抗中实力决定成败的历史法则,数千年来皆如此。但这个法则被毛泽东改变了,他把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称为纸老虎,并不是一次,而是一次次不可思议地战胜了一个个强大对手,风卷残云、所向披靡,一辈子不断取得在实力上不对称战争的胜利,这样的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可以设想,如果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拥有现在的国内生产力和国防能力,根本就不会惧怕世界上的任何对手。毛泽东的成功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他留下的古今中外没有先例的这段经典历史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去研究。 遗憾的是,中国现今的当政者把毛泽东的法宝遗忘了,而作为朝鲜战争手下败将的美国,却成了毛泽东的膜拜者、研究者和学习者。双方的角色来了一次互换,这就是中国当局被美国学生的“巧实力”不断痛揙的原因。 毛泽东的法宝是什么?说到底只有两条:一条是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发动人民战争,把敌人置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是他对人类历史的重大贡献。第二条就是实事求是,洞察敌我的优劣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用智慧打仗。他所总结的战略战术远远超过了孙子兵法:“武装割据”、“土地改革”、“农村包围城市”、“运动战、游击战”、“稳准狠”、“声东击西”、“围城打援”、“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不留恋一城一地,重点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把军事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 这两个东西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一个是根,以民为根,深深扎在人民的土壤中。一个是巧,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利用敌人在空间上、时间上、结构上的任何一点疏漏,迎头痛击。这就是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逢战必胜的原因。 但是,当代中国的当政者,却将毛泽东的法宝渐渐丢弃了。3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本身并没有错,延着这条路线,国家富裕了起来,国力一天天壮大。但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当局与国外资本越走越近,而与人民群众却渐行渐远,尽干一些为自己集团谋利益的事,用政府权力将国家财产倾斜性的转移给少数人,让公务员尽享特权,默许贪污腐败肆意横行,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却被边缘化了。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智慧。不仅没有能力再号召一场同仇敌忾的人民战争,连自己的执政地位都摇摇欲坠,不得不把“维稳”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这样的执政集团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领导人民进行保卫国家、保卫民族生存的战争。因此,中国执政者对自身错误执政路线的反思和觉醒,才是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而反思和觉醒,不仅取决于对民族大义的良知,更取决于同利益集团的决裂。 四、利益集团是亡国的祸根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有一段光照千秋、精彩绝伦的篇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前无私无畏的斗争,报国之心让无数青年义无反顾,成千上万的理想主义者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一起,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安危,抛头颅洒热血参加了这场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建立人民政权而前赴后继的运动,使5000年历史的改朝换代相形见绌,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觉醒,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折,数千年的封建皇权从此而彻底终结了,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 但是,什么才是人民政权?人民怎样才能行使自己的权力?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提供了可以效仿的样板,就这样,以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就建立起来了。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经济和政治制度也发挥出了积极和强大的作用,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直到1956年,中国社会经济初步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基本实现。但,这只是中国百年苦难过后的休养生息,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彻底解决了人民政权如何建立、如何行使的问题。 一党制下个人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在新中国成立短短几年后就暴露了出来,从1957年起,自上而下的各种运动就连绵不绝,而所有的运动都在于贯彻领袖的思想,而不是人民的意愿,而领袖的思想可以不受任何制约,也不需要进行听证和论证,不需要不同意见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碰撞,这就使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完全取决于领袖的个人好恶。很疑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没有完人,无论多么英明的领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领袖决定一切的机制不可避免要出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千古绝唱的伟大领袖,但再伟大的领袖也不是万智万能的,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他有两大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什么才是社会主义道路?农民自己搞个副业就不是社会主义吗?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对人民进行教育,他告诉人民:搞自留地和副业就违背社会主义原则了,就必须批判。从此,毛泽东把自己定位成人民的导师。但导师认定的社会主义却没有让人民摆脱贫困,也渐渐地失去了民心,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第二就是既得利益者的问题。毛泽东已经发现了在共产党政权中出现“特权阶层”的问题,但他没有考虑如何从制度上去解决这一问题,而是把它归结为接班人的问题,为此兴师动众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用“两条路线的斗争”掩盖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本质问题,把革命演绎成用一帮人换掉另一帮人,而不是制度创新,决定由林彪取代既定接班人。但事与愿违,出了913事件,使毛泽东的接班人计划无果而终。由领袖自己决定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交给谁,这仍然是一种帝王立嗣的传统意识,显然毛泽东只想到了自己应该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没有想到用科学的程序和机制、由人民大众来选择领导人才更符合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自立接班人失败的原因,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既得利益者的问题。 在毛泽东时代,既得利益者还仅限于高级干部拥有一些老百姓享受不到的特权,官二代还没有进入政权接管期,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教育,还使不少官二代毅然走出父辈的光环,融于工农兵之中,并以此为荣。因此,在那个时代,既得利益者还处于对社会危害不大、可控的范围内。 但是,当前的中国在凶险恶劣的国际形势下,已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没有解决的两大难题却已经恶性地发展成国家的心腹大患,不除掉这两个大患,中国就不能战胜强敌、渡过险关。 第一个要解决的是:领袖地位和如何产生的问题。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源于遵义会议,但他却没有将接班人问题交给新的“遵义会议”去决定,这就是他的历史悲剧。领袖应该产生于民主的土壤,而不是“钦定天下”;领袖应该是科学决策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只有坚持遵义会议的机制和方向,坚持民主原则,吸纳全民族、全人类智慧,中国才能再一次产生卓越的领袖团队,才有战胜强大敌人的希望。 第二个要解决的是既得利益者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核心,不对既得利益集团开刀,中国的溃败将不可避免,千百万先驱舍生忘死换来的江山社稷、中华民族5000年的传承和统一都将在20年内被彻底葬送。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为使中国在国际对垒中溃败灭亡的祸根。 让我们看看既得利益集团是如何从内部摧毁这个国家的: ▲依靠国家权力为公职人员谋求特殊利益,仅在退休待遇上,就出现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普通公民三个渠道的巨大差别,公职人员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享受数倍于普通百姓的待遇,势必造成人群的割裂和对立,更不用说在职人员的权力寻租了,那已经成为普遍性的潜规则。公职人员再也不是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社会公仆,反而把自己推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这样的分配结构只能制造出千千万万个政权的仇视者,一旦出现社会动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将不是虚言。 ▲权力寻租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绝大多数权力机构都丧失了公权力的责任感,而把部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卫生部门发医疗改革的财、教育部门发教育改革的财、铁道部门发高铁招标的财、检查院发办案的财、法院发原告被告的财、环境部门发污染企业的财、证监会发新股发行的财、海关发偷税漏税的财、外交部门发和平外交的财、信访部门不仅发恐吓中央的财,还通过恐吓实现爵升一等、住建部门先发炒房炒地的财,又发保障房中央投资的财┅┅这样的权力机构占地为王,为自己的一己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尽干坑爹的事,疯狂掠夺社会财富、掏空国家财政,用不着别人进攻,自己的队伍就把自己打败了! ▲既然权力部门可以明火执仗地谋求本部门利益,掌握权力的个人也就无所顾忌了。买官卖官现象成为政界的独特风景,甚至出现了官职岗位的明码标价,连上层且如此,谁还会有所忌惮?干什么吃什么已经蔚然成风,既然管人事的可以卖官,管工业的就可以拿跨国公司的钱打压自主品牌、管外交的就可以出卖掉中国90英里纵深的传统渔场,让胶东渔民无处求生!外交部驻韩国大使李滨就是这样一个穿着官服的汉奸、卖国贼!而他在卖国贼中仅仅是个小人物,连冰山一角都谈不上,比他大得多的汉奸卖国贼大有人在。这种情况都止不住,一旦发生冲突,里通外国者将大行其道,中国岂有不败之理? ▲在高层会议上提出的领导干部公布财产的动议已经过去几年了,却被搁置到今。可见贪官的势力有多大,反贪行动仅仅是只湿表皮,不湿里子的毛毛雨。这才是必败之兆!可怕的不是贪官污吏有多少,只要痛下决心,横扫几多害虫并不难。难的是如今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了铁筒合围的超稳定结构,想撬开一条缝隙都非常困难,更何况要把盖子揭开?如果连中国内部的贪腐问题都解决不了,亡国灭种就为时不远了! 中国的发展使中美关系陷入窘境:如果中国经济以年率3-4%的速度增长,就会和美国保持一致,永远也不会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中美两国的关系就可以相安无事。 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车轮已经转了起来,巨大的惯性使这个庞大经济体无法停下,已经造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动态平衡,一旦中国经济的年增长速度低于5%,所有的薄弱环节就会崩溃,就会发生金融危机、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员剧增的恶性结果。这就意味着,年率6%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红线,低于这个红线,就是经济崩溃,就是负增长。因此,要么是中国追上美国,将美国的霸权宝座掀翻,要么中国自己崩溃,自己垮台,在这二者之间没有第三条路可选择。 中美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中国执政当局没有退路:要想不得罪美国,只有将经济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而这样的速度会使中国经济失去动态平衡,不仅利益集团受到损失,老百姓也会叫苦连天,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后导致社会动乱,执政者的地位或将不保。因此,执政者的自身利益不能通过经济增长降速的方式得到保证。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一个了,就是谋求发展,让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这样一来,虽然可以缓解国内矛盾,但却要得罪美国,与美国的对抗甚至决战不可避免。 历史已经将中国决策当局推到了风口浪尖,秦桧路线就是亡国路线,苟且偷生的道路根本不存在,要么跪着死,要么站着搏,再无第三条路。在这种趋势下,集团利益已经没有继续维持下去的空间了,国将不保,何谈利益集团?这在客观上已经注定了从现在起,利益集团与整个国家不可能共存10年以上!要么是利益集团绑架国家,导致国家灭亡,要么是国家抛弃利益集团,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中国执政当局面临的选择! (本文是《美国对华暗战已打响,20年内灭掉中国》的续篇,第三部分《奥巴马灭华计划浮出水面》,第四部分《中国命运的大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待续) 2012年1月25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40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
whyhoo 2012-1-29 17:43
今天上午我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兴隆小学,这所小学地处北京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学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民工家庭。在该校语文老师姜彦华老师的陪同下,我参观了兴隆小学的教室。由于正值寒假,偌大的校园略显清净。教室里桌椅、柜子整齐的排放着,教室走廊墙壁上粘贴着各种学习标语并放置着各种书籍,让人处处感受到一种书卷气息。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兴隆小学还有着科学和艺术之类的课外兴趣教学教室,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参观教室过程中,姜老师饶有兴趣的向我介绍了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看法,她认为应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改变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课本阅读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参观完教室后我与姜老师在学校传达室里讨论起了中小学教育改革这个当前大家普遍比较关心的话题。我首先向姜老师介绍了清华大学为促进教育公平而进行的招生改革,照顾农村中学、生源分散、多元取才这些都是清华大学去年招生改革的亮点,我认为这对于中小学的招生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姜老师向我提到当前学生家长过于将目光集中到少数一些名校,这些名校集中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广大普通中小学校则师资力量薄弱,这也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育人理念有待转变,我认为学校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占学生大多数的中等水平学生的培养上,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于优秀学生应因材施教,注重他们兴趣的培养,让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中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改革反过来要推动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大学教育的层面来反观中小学教育,我们会对中小学教育有全新的认识,中小学教育改革应大胆借鉴大学教育改革的宝贵经验。昨天我也参观了北京天文馆,对北京市中小学生天文摄影图片展映像相当深刻,那些天文图片的拍摄水平都非常高,其中一些天文图片的拍摄水平并不亚于 NASA 的专业天文图片拍摄水平。这说明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强的,这就迫切需要中小学教育管理者们尽快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不要让传统的条条框框扼杀了中小学生们天生的创造力,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兴趣,老师要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家应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给广大中小学校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让中小学教育从功利教育的泥潭中走出来,回归教育的固有属性和人才的成长规律。
个人分类: 教育|1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林业测量
mafei863 2012-1-26 09:48
在林业调查中,经常需要求出一棵树的一些指标(树高、胸径、体积等)。传统的手工测量方法耗时,有时还不准确,如体积只能通过测量有限几段的直径,然后按经验公式推测。 “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测量并构建树木三维模型后,很容易得到树木各段枝干的直径大小、整棵树的体积等参数。总之,重建真实树木的三维模型在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各应用领域和农林业应用方面都能找到广阔的应用前景。”程章林说。
个人分类: 关注方向|1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从畜生进化成人花了上万年,但退化成畜生只需要几瓶酒
热度 8 pinjianlu 2012-1-25 23:44
新年初二晚见到几个人喝了几瓶酒,为了五块钱的事把人家店砸了。虽然我不知道具体原因是什么,但没喝酒会不会就没有这么大火气、这么冲动了?!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不想遇到这样的麻烦事吧。 浙江卫视节目女嘉宾醉驾致1人死后逃逸(图) http://news.163.com/12/0125/07/7OJK91SO00011229.html?from=index 除夕夜醉汉疯狂猛踹怀孕女护士 http://v.163.com/video/2012/1/S/4/V7NM9F6S4.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80 次阅读|15 个评论
今天是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热度 4 lindentian 2012-1-25 23:23
今天是大年初三,按照我们家乡的传统,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小时候,爸爸一大早会准备好礼包,大的、小的,每次都要多带点。爸爸推着自行车,前面、后面坐着我们兄妹们,妈妈在后面走着,(一直不理解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才知道是为了我们这些在路上馋嘴的小猫们,路上就带的吃得多了。)西北风猛烈的吹,大雪后的路面上,积雪很厚,路上的冰溜子,一滑一滑的,一路上都会看到不断的有人滑倒了、爬起来,开心一笑,冰雪交加,一路的欢声笑语,没有了寒意,没有了寂静,到处是赶着回娘家拜年的热闹的节日气氛! 一想到这,没有回家的我,就电话给爸爸、妈妈拜年。爸爸说:“今天你姐姐、妹妹都回来了,就差你们一家”。“下次一定回家!”我保证!看来以后一定要按时回娘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7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触目惊心:中国基础工业之落后(整理版)
热度 4 mafei863 2012-1-25 19:21
触目惊心:中国基础工业之落后(整理版)     我们的制造业既要造飞机也要造皮鞋,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不但不能丢,而且要继续使之增长。今后几十年这些传统的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就业增长的基础,是中国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不要小看传统产业,不能轻易提发展高科技而忽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工业技术的问题和中国制造业的问题不是一合资就灵就解决了。跨国公司事实上只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占领庞大的市场,中国受益的只是副产品,假如我们水平高一点,技术上不断提高,走一条自己发展的路子,就能较好地发展。但现在差距依然很大,人家的发展我们还是跟不上。原因就是企业研发不稳定,往往随经营情况变化而变化。       数控机床一直是我国产业界的一块心病。目前,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30%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型和普及型数控机床方面,高级数控机床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而数控机床仅仅是我国产业技术陷入技术黑洞的一个缩影。   产业技术主要源自国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许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及主导产品的生产,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是依*外国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的技术源自国外。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展迟缓,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产业总体规模还是产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却一直是薄弱环节。在引进过程中,主要资金和精力用于硬件设备和生产线的进口,忽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   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个比例很有说服力:一是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1997-1999年分别为17.44:1、14.67:1和11.45:1,其中国有企业的比例更高,二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1997年到1999年分别为1.21%、1.28%和1.35%。三是全国技术引进合同成交金额与全国研发经费之比,从1997年到1999年虽然保持下降趋势,但一直都是两倍以上。我国大中型企业近几年每家平均技术开发项目还不到4项,新产品开发项目仅2项,40%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目前,许多产业面临着这样的共性问题:缺乏能够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在产业技术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有关资料统计,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比例是6.4:1。如何有效地建立起保证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直接面对的重大问题。      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墙上的空调、桌上的彩电,虽然品牌都是国内的,但是里边的核心器件大都来自国外,甚至是国外同一个企业的。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超前于科技发展,科技发展相对落后,还不能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全面支撑。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相比,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却进展不大。技术黑洞的形成和投入密切相关。虽然我国研发经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因基数过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依然非常低,2001年仅为1%。      在我国,一个产业的整体投入远不及一个跨国公司的投入能力。仅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的研发和教育投入去年就增加到5.7亿美元,其全球研发投入约30--40亿美元。而微软的全球研发投入更是高达50亿美元。两家公司的投入之和就与我国2001年896亿元的研发经费投入相差无几。      产业技术投资不足的状况很可能使我国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陷入一种黑洞般的恶性循环:产业越是落后,技术投入越低,技术投入越低,产业越是落后。投资能力有限的企业陷入尴尬局面:倾尽全力也只能拿出小钱,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投资相提并论。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明显转变,特别是技术投资增长没有一个更大的加速度,提高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实力将是非常困难的。 ==================================================================================== 与发达国家比较篇   从技术到产品到企业再到产业,这中间的体制障碍非常大,因此难以形成生产力。很多技术我们有,为什么不去开发反而去引进?因为与其费半天劲去搞研发,不如引进一套,服务也到位。这样,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慢慢衰竭,从国家来说,核心技术就越来越减少了。       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和市场依赖更加难以摆脱,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前沿和战略高技术是引进不了的。       在2002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工业全年消费量超过55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机床消费大国和全球第一机床进口大国,其中进口为31多亿美元。关税的降低和许可证制度的逐步取消,以及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大型数控机床产业面临的是什么机遇?这是机遇么?开放圈门,让一群绵羊跟一群狼打,就在这种处境中,指望绵羊炼成金钢不坏之事,发展壮大,真是匪夷所思了。      虽然,美国搞出了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但数控机床的发展,还是要数德国。德国本来在机械方面就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无非就是搞机电一体化,机械方面德国已没问题,剩下的就是电子系统方面,德国的电子系统工业本来就强大,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拿到了机床界的牛耳。      日本人的强项就是仿造,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量从德国引进技术,消化后大量仿造,经过努力,日本在90年代起,就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直到现在还是。他们在机床制造水平上,有一些也走在了世界前面,如在机床复合(一机多种功能)化方面,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的核心就在数控系统方面,日本目前在系统方面也排世界第一,主要是它的发拿科公司。第一代的系统用步进电机,我们现在也能造,第二代用交流伺服电机。现在的数控系统的核心就是交流伺服电机和系统内的逻辑控制软件,交流伺服电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谁能制造,这是一个光学、机械、电子的综合体。逻辑控制软件就是控制机床的各轴运动,而这些轴是用伺服电机驱动的,一般的系统能同时控制3轴,高级系统能控制五轴,能控5轴的,五轴以上也没问题。我们国家也由有5轴系统,但“做秀”的成份多,还没实用化。我们的工厂用的五轴和五轴以上机床,100%进口。 ====================================================================================== 忧虑篇   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其核心就是数控系统。我们目前不要说系统,就是国内造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数控机床,所用的高精度滚珠丝杠,轴承都是进口的,主要是买日本的,我们自产的滚珠丝杠、轴承在精度、寿命方面都有问题。目前国内的各大机床厂,数控系统100%外购,各厂家一般都买日本发那科、三菱的系统,占80%以上,也有德国西门子的系统,但比较少。德国西门子系统为什么用的少呢?早期,德国系统不太能适合我们的电网,我们的电网稳定性不够,西门子系统的电子伺服模块容易烧坏。日本就不同了,他们的系统就烧不坏。近来西门子系统改进了不少,价格方面还是略高。德国人很不重视中国,所以他们的系统汉语化最近才有,不像日本,老早就有汉语化版的。      就国产高级数控机床而言,其利润的主体是被外国人拿走了,我们只是挣了一个辛苦钱。走进全球的任何一家沃尔玛超市,人们都会发现货架上放满了中国制造的商品鞋子、服装、玩具和电子产品等。但是,无所不在的“中国制造”标签掩盖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些商品很少是由中国本土的公司生产的。实际上,迄今为止,人们可能还很难找到任何一家拥有全球性经营规模和市场的中国本土私营公司。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物,这有效地弥补了民营企业实力不足的现实。在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已经腾飞,但中国的民营企业却没有随之腾飞,中国迄今还没有出现能够与大型跨国公司一决高下的世界级民营公司。   进入改革时代时,中国仍有采取大推进工业化和模仿策略的很大余地,在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行业的高收入比重表明在缺乏私人产权和市场条件下,仍然有模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分工有效模式的空间,但是当苏联开始它的改革时,这种策略的潜力已经耗尽了。  ======================================================================================== 现实篇   但中国令人瞩目的发展绩效不仅仅是因为模仿老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潜力,日本、香港、台湾、南韩和其它东亚国家丰富的社会试验也为新模仿策略提供了空间。香港、台湾和其它新兴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化新模式的免费信息,这种模式利用发达经济和不发达经济间人均真实收入的显著差异,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换取资本密集型设备。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华商带来人力资本、企业家技能、制度知识和资本,这些对于中国模仿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极其重要。中国政府也有意识地学习台湾和香港的经验,例如,经济特区无疑是对台湾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直接仿效。这些特区显著地减少了因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造成的交易费用。外国直接投资者的私人权利在特区内比在东道国的其它地区受到好得多的保护。这表明外国企业家有强烈激励通过创办企业把他们的企业家技能间接卖给东道国。但直到 20 世纪末,中国的加工出口和自由贸易区仍以政府控股的企业为主,政府以地头蛇的身份利用对地方资源的垄断,强迫外商在限定期限内将产品零部件国产化,使外国直接投资制度用来保护外国企业家的知识产权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中国现在在许多领域达到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工业母机的水平恐怕未来三、五十年都无法和别人比肩,因为机械设计与制造是不能象有些行业那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哪怕是取一星半点的巧,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你想要加工精度为±0.0001的制品,而你手头的机床能够达到的精度只有±0.1,那么对不起,请你先设计一台精度±0.01机床,然后用你手头这台精度0.1的机床把它加工出来,再如此往复,直到达到要求。那么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多少时间呢,每个轮回动辄以十年计,有人问我们不是也进口机床吗,不错,但是进口机床只能保证加工出更高精度的产品,但不能保证能够制造出高精度的母机,当然也就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国家的机械工业水平,原因就在前面说的过程中,机械行业设计和制造(工业)是一对连体婴儿,两者相互从对方发展的过程吸收营养,同进退,而且这个过程的主要工作还必须是独立自主完成的。并且,上述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机械工业体系的建立过程,在某些关键部分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最多也只能起到加速器作用,而不能省去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同时,这个行业积累人才的速度也是慢的可怕,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自己创业,但是一个搞机床人恐怕要到工作多年年以上才能去负责其中一小部分的设计,而要对整体融会贯通,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好容易培养一个合格的出来,却很容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流失掉。      国内外技术水平的鸿沟已然形成,象机械工业,而今迈步从头越,自己搞的代价是国家无法承受的,或者说,为各级急功近利的当权者所不能接受的,如此这般,也只好今年买几套数控机床,明年再引进两条生产线,心里明知是鸩酒一般毒的东西,也只好年复一年得饮下去了。汽车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东西,而机械设计与制造又是其中首当其冲的,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号称国产轿车有多少国产部件?中国的机械工业水平上不去,恐怕中国人就只有一直开这样的国产车了。      没办法,许多东西不是设计不出来。而是设计出来,但是机制工艺达不到精度要求。这些差距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这方面的差距才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与国外工业水平的差异,这种差距是立体化的全方位的,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只能指望市场了,现在国内仿制的水平渐渐高多了,慢慢的会对这上面的知识和技能人才的看重。这需要一段恢复期,很多传统行业都是这样的。进口机价格太高了,所以国内的粗制滥造的东西也只能是需求者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而这个市场一旦起来,进来的人多了,技术装备就会慢慢先进起来,本土的设计人才和加工技师也会成熟起来。 ==================================================================================== 质疑篇   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些国产汽车还可以自夸达到多少多少国产率,但你若问问他们制造这些汽车零件的机床,特别是那些精加工机床,几乎都是国外引进的,最后一刀永远是外国设备帮你完成的。      民用的汽车那也就算了,买国外的或者组装吧。但中国的大炮、飞机、坦克、战舰的制造——对不起,*你自己吧。高精度的工作母机被美国等发达国家联合明令严禁出售给中国。      看着美国人在伊拉克耀武扬威的时候,台湾只能是中国永远的痛!      谁叫你从零做起了? 如果你真无法从零做起, 又拿不到人家的技术, 那你还埋怨啥呀? 你要真有本事好歹也把人家的技术摸清楚呀? 看来你也没啥能力搞合作, 就是个给人打工的料. 总之, 你说来说去都是国家的错, 没好好投入是吧? 还有你为啥要做什么盖茨呢, 人家发就发在看准趋势了, 你这连基础都还没到, 能有什么呀?      核心技术是这么容易摸清楚地吗?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时间的投入,随随便便上几台高精密的设备就要动辄上亿的资金,没有国家的支持在这个行业想达到先进水平,笑话!你以为机械制造业跟软件业一样        中国制造业的关键就是装备制造业,基础的机床设备搞不上去,设计的再好也没有用.我就是做机械设计的,每次到那些外加工,看他们用着最原始的机器和方法,生产出那些廉价的没有任何技术价值的东西,真是寒心.难道所谓的世界制造工厂就是这些吗?! 分析篇   机械装备工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中国到底是成为全球的加工车间,还是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机械装备业是一切制造业的基础。装备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发展呈互补互进的关系,越是制造业发达地区越是对机械装备要求旺盛。机械装备工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中国到底是成为全球的加工车间,还是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      国内的产品是数控车床的控制设备,虽然在国内市场占到了一定的份额,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外厂家渐渐放弃的低端市场”。      与国外的机械装备相比,我们是全方位落后的。说实话现在行业竞争虽然激烈,但还是国内厂家自己厮打,谈不上与国外交手。      看来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工作母机:      工业生产的过程如下:高精度的工作母机生产出低精度的工作母机,地精度的工作母机再生产出普通设备和生产线,普通设备和生产线再生产出我们所需要的商品,如汽车、摩托车等等。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进口产品质量好?因为他们的生产线比我们先进几十年。而他们的生产线比我们好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母机比我们先进几十年!中国人引进别人二、三流的生产线(很少有国家愿把一流的生产线卖给中国),但没法引进国外的工作母机,鬼子们很小心的维持着与中国的这几十年的技术鸿沟。这样中国人就不得不买国外的设备、生产线、零部件,却发现即便如此自己生产出的东西的质量怎么也比不过进口商品。     曾经见过一鬼佬工程师到维修部门检查工作,看见工作台上有把国产的螺丝刀,拿起来就扔到垃圾桶里.因为公司的设备全是进口的,用国产螺丝刀去做维修,螺丝没拧松,刀口倒缺角了。就是普通标准螺丝螺母,都不敢用国产的,经常拧着拧着就滑丝,这可是标准件呵!进口家电用国产的电源板,经常就会发现插不进去。      我原来准备好好做机械设计的,无奈生活所迫,都活不下去了,还谈什么理想?看看青海一机,卖一台加工中心搭出去一个人,都是逼的。看看济机,都是外协企业做出来的八国联军,还好意思卖。我们在吃二三十年以前的老本。有钱可以买来别人最新的设计,但是要出一个好的设计系统很难,这是用钱、时间和人堆出来的。      工作母机,简单的说就是生产机器的机器,生产机器,就是生产产品的机器.。另外的说法,凡是生产普通用品的,就是一般日用机器,生产他们的就是工作母机。      了解了工作母机和流水线、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我立即联想到信息产业中的这么一句话:一流的公司制定标准,二流的公司构件符合标准的开发(制造)平台,三流的公司在二流公司提供的平台上制造产品。      国内的软件公司大多只能完成一些应用系统,而且还是相当可怜的中国特色的应用系统,在ERP、电子商务这类全球化的业务课题上,国产的优秀产品少之又少。我们的软件产品无非是杀毒汉化之类,或者是和中文语言环境不可分割的东东。而大量的工具软件都是进口+汉化,就连再普通不过的办公自动化,国内都鲜有能与WORD、EXCEL相提并论的东西。更不提中间件、操作系统这些东西了。也难怪老美总是举着知识产权大棒要挟国人了。     至于电子产品方面,我有个朋友在日资的元件工厂从事质检,他告诉我这么一个现象:从他们流水线下来的产品也有合格率的问题,不过就算是不合格元件,其性能指标都不会比市场上普通国产元件差。      从行业的发展质量来看,中国的机械工业其实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重大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自主产业能力还不强;其次是在重大技术装备中扮演重要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未能够进入市场进行良性循环;最关键的就是在技术上的差距,我们自主研发能力弱,在国际市场中只能在低端市场进行竞争将大大约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机械行业的功力非长期钻研不可,没有任何投机取巧。我们国家的基础实在是薄弱。别说机械吧,只是机械所用的材料这一关,落后就不知多少年。还在机械行业时,外国人就讽刺我们是“样品国家”,因为在基础领域实在欠帐太多。      国产的机械最难搞东西首先是材料不过关尤其是钢材,其次就是电气系统和液压系统严重不过关。而日本用了十几年的机子拆不来里面一点锈迹都没有,液压电气也都要比国内的强得多。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都觉得这个行业的设计开发不是女孩子呆的,但我真的是很喜欢,毕业后进了一家日资公司,做设计开发,根本就没有位置,鬼子在中国就是利用生产线上工人的廉价劳动力,公司生产线上所有的设备工具都是进口的,我的就是调查和协调鬼子的图纸在中国的其他日资制造厂里加工制造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技术问题。学不到什么有含量的东西,做了一年多实在觉得恐慌,所以就出来了,被迫改了行,现在做贸易采购,这工作我不喜欢,但是没办法。      一副模具,从日本韩国进来至少十万以上,国内加工可能不到一两万就搞定,除了设计理念落后,加工是最大的差距。国家应该重点扶植机械加工机床的开发,加大投入,这是工业化的奠基石,机械加工精度和效率上不去,造船、飞机、汽车都用外国人的机床,随着要求越来越高,连一般轻工业都无法实现国产化,永远为外国人打工。   其实民营企业对机械行业的需求是很迫切,很强烈,但也很复杂。我在的省份民营企业异常活跃,但是目前走的大多就是低端的道路,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而是低成本。应该看到的是,在早几年,这个问题不成其为问题,就我个人的了解,这几年,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含金量问题开始造成瓶颈,对于机械人才来说,机遇却在慢慢到来。就如我老爸他们,接到的单子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大型的订单前都会有企业调查,对人事结构、设备和员工教育水平都会有要求。      这些民营企业都是利润驱动的,所以对这样的形式他们的反应肯定不会为整个国家整个行业主动做牺牲式的变革的:不计代价地培养人才,爱用国货等待国产设备符合要求……事实上,他们最计较投入产出。      他们其一,需要技术人员——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少量的设计人才。我知道那些外企比如三菱重工、重机、兄弟的普通工人也是学历不低的,但如果民营企业的技术工人都用大学生,这是天大的奢侈,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他们还拿什么跟人家竞争?所以,在我去过的那些中小民营企业很多工人用的都是民工,稍微高档点就用中专、技校的。      而设计人才,他们非常急需,整个机械制造行业都非常急需。但他们需要的是马上能带来利润的有经验的老技术专家,那些原来在军工企业或者大型国企的老专家很吃香,我就遇到过不少从西安、东北过来的这种退休高级工程师。      我也是学这个专业的,这是所有制造业的基础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行却不行。最高的利润都是老外挣了。现在我在半导体行业做设备,这一行的领导者其实根本不是大家所熟悉的intel,德州仪器,其实是不广为人知的应用材料,ASML,Nikon,KLA-Tencor这些制造设备的企业才是真正控制行业的领导者。      最高精度的半导体行业是这样其他行业更是这样,可怜的中国这方面是空白,只知道花几十亿美元去国外买设备。      应该说,中国的机械差,材料不过关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之一。中国材料工业的落后(特别是很少有人愿意去做的金属材料),同样是远远超过许多人想象的。      以上体会真的说出了我国制造行业的地位:中国充其量是一个制造的加工厂,并不是一个制造强国。 =============================================================================== 我的亲身经历   我是在一家合资公司的,关键设备来自美国、欧洲、小日本都有(最麻烦是进口设备的维修,多少是一停就几个月),生产的产品技术come from japan,关键部件也是日本的。我们公司的研发和设计顶多也就是将日本的技术国产化。自己研发出来的东东=0。      我打工的工厂用的数控机床全是日本的,操作工的收入相当于160人民币/小时,其他比如游标卡尺什么的全是日本产的,中国的都是螺母和螺栓,以及橡胶手套,以价格低廉取胜。我们的制造水平真的不高,机械行业的朋友多努力呀!      机械落后的原因很多:国家不止对机械投基础东西入少,其他很多东西都一样,比如理科的基础理论等,导致很多从事该领域人才的流失。都说机械越老越吃香啊,不就是因为经验的东西吗?设计纯粹是理论上的东西,你不懂实际的话设计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能加工,或者说加工出来的产品在性能上要差、生产成本上要高。导师给我说过,他当年工作时的师傅能用眼睛看锅炉中钢水的温度,误差在5度以内,还能根据钢水飞溅情况估计其中的碳含量,超牛。不过那都是老一辈。现在的人耐不住寂寞,为生活所困,欲望暴涨,有谁愿意陪上20年呢?材料原因也有,比如很多材料的成分控制就比国外的差数量级,性能当然差。加工是很大的原因,就如楼主说的母机方面,精度达不到要求,因此产生震动啊,噪声啊,磨损啊,使设备寿命短。还有加工人员的素质问题,有经验的人员在差的机器上也能造出优秀产品,而不负责、没责任心的人员在最好的机子上也能总犯错。      总之呢,学机械也不亏什么,怎么说自己的理性分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等都会有长足进步的。而能力才是今后更加需要的。这么大风大浪、艰苦卓绝的东西都啃过来了,还有什么让人懂不了的呢?就象楼主,有机械背景,再做销售,肯定有优势的。      现在也不晚啊,真的,我觉得数控机床行业最近两年才开始走上正规。我说的那个厂子把编码器和数控器(大致是这两个玩意,是数控机床的大脑)都研究出来了。。。      机械行业。在有些国家被成为装备行业,是我国技术力量最紧缺的行业。放眼看看我们的周围,全都是德国和日本的机械产品。什么三凌机械什么德国制造等等,      机械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我国迈向发达的基石。中国现在需要你们,因为,中国机械行业的明天就掌握在你们的手中。      你们以为国内的IT牛,牛什么呀,自欺欺人罢了。国内所谓搞IT的,都沉迷在什么ERP之类的管理软件里,计算机科学真正的学术高地,比如编译原理,三维造型,CAD,数据库等等,国内有哪些人能做?而且我还知道,就算是我们公司,也根本谈不上高科技,我们用的技术都是人家实验室出来的,真正的高技术都是在大学研究院里的。      国家投入怎么不重要?有些人说比尔盖兹,可是你们怎么不想想,如果没有美国政府对冯诺伊曼课题组的支持,计算机根本就还没有发明,哪里来的什么比尔盖兹?还有我们平时用的光驱,简单吧。可是你们知道吗?这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个研究员,想搞激光方面的研究,当时人们都认为激光是没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贝尔实验室,就因为他有兴趣,出钱给他搞研究。结果成就了未来的整个激光工业。才有了我们现在用的光驱。如果没有贝尔实验室的先期投入,又怎么会有那么多*激光产业生存的公司?      现在国产车床的最高转速为1500/分钟,而进口的可以达到4000~5000/分钟,实在另人汗颜。      机床的水平主要看金属切削机床,其他机床技术和复杂性不高,就是近几年很流行的电加工机床,也只是方法的改变,没什么复杂性和科技含量。金属加工主要是去除材料,得到想得到的金属形状。去除材料,主要*车和铣,车床发展为数控车床,铣床发展为加工中心。高精度多轴机床,可以让复杂零件在精度和形状上一次到位,譬如讲,你飞机上的一个复杂零件,以前由很多种工人:车工、铣工、磨床工、画线工、热处理工用好几个月干,其中还有报废的,最新的复合数控机床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全干好了,而且精度比你设计的还高。零件精度高就意味着寿命长,可*性好。      由普通发展到数控,一个人顶原来的十个,在精度上,更是没法说,适应性上,零件变了,换个程序就行。把人的因素也降为最低,以前在工厂,谁要时会车涡轮,蜗杆,没个10年8年的不行,要是谁掌握了,那牛得很。现在用数控设备,只要你会编程,把参数输进去就可以了,呵呵,简单,刚毕业的技校学生都会。而且批量的产品质量也有保证。 ---------------------===================================================================================== 续篇2 总结篇   自美国在50年代末搞出世界一台数控车床后,机床制造业就进入了数控时代,在六十年代,我国就搞出了第一代数控机床,但后来中国进入了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等8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的数控机床水平,差距就是20年了,其实奋起直追还有希望,但国营工厂不思进取,到了9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水平,已有30年的差距了。我们在闭关锁国的年代走的是苏联的路子,什么叫苏联的路子,举个例子来讲:比如,生产一根轴,苏联的方式是建一个专用生产线,用多台专用机床,好处是批量很容易上去,但一旦这根轴的参数发生了变化,这条线就报废了,生产人员也就没事做了。在1960-1980年代,国营工厂一个产品生产几十年不变样。到了1980年代后,当时搞商品经济,这些厂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经营就困难了,到了90年代就大量破产,大量职工下岗。呵呵,下岗就是这么来的。      现代的生产也有大批量生产,但主要是单件小批量,不管是那种,只要你的设备是数控的,适应起来就快。专业机床的路子已经到头了, 西方人很聪明,走的路就和苏联人不一样,当年的“东芝”事件,就是日本东芝卖给苏联了几台五轴联动的数控铣床,让苏联在潜艇的推进螺旋桨上的制造,上了一个档次,让美国的声纳听不到潜艇声音了,所以美国要惩处东芝公司。由此也可见,苏联的机床制造业也落后了,他们落后,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美国搞出了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但数控机床的发展,还是要数德国。德国本来在机械方面就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无非就是搞机电一体化,机械方面德国已没问题,剩下的就是电子系统方面,德国的电子系统工业本来就强大,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拿到了机床界的牛耳。      但日本人的强项就是仿造,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量从德国引进技术,消化后大量仿造,经过努力,日本在90年代起,就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直到现在还是。他们在机床制造水平上,有一些也走在了世界前面,如在机床复合(一机多种功能)化方面,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的核心就在数控系统方面,日本目前在系统方面也排世界第一,主要是它的发拿科公司。第一代的系统用步进电机,我们现在也能造,第二代用交流伺服电机。现在的数控系统的核心就是交流伺服电机和系统内的逻辑控制软件,交流伺服电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谁能制造,这是一个光学、机械、电子的综合体。逻辑控制软件就是控制机床的各轴运动,而这些轴是用伺服电机驱动的,一般的系统能同时控制3轴,高级系统能控制五轴,能控5轴的,五轴以上也没问题。我们国家也由有5轴系统,但“做秀”的成份多,还没实用化。我们的工厂用的五轴和五轴以上机床,100%进口。      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其核心就是数控系统。我们目前不要说系统,就是国内造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数控机床,所用的高精度滚珠丝杠,轴承都是进口的,主要是买日本的,我们自产的滚珠丝杠、轴承在精度、寿命方面都有问题。目前国内的各大机床厂,数控系统100%外购,各厂家一般都买日本发那科、三菱的系统,占80%以上,也有德国西门子的系统,但比较少。德国西门子系统为什么用的少呢?早期,德国系统不太能适合我们的电网,我们的电网稳定性不够,西门子系统的电子伺服模块容易烧坏。日本就不同了,他们的系统就烧不坏。近来西门子系统改进了不少,价格方面还是略高。德国人很不重视中国,所以他们的系统汉语化最近才有,不像日本,老早就有汉语化版的。      就国产高级数控机床而言,其利润的主体是被外国人拿走了,我们只是挣了一个辛苦钱。      美国为什么没有能成为数控机床制造大国呢?这个和他们当时制定产业政策的人有关,再加上当时美国的劳动力贵,买比制造划算。机床属于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底的产业,而且需要技术积累。不太附和美国情况。但后来老美发现,机床属于战略物资,没有它,你的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的制造都有问题,所以他们重新制定政策,扶植了一些机床厂,规定了一些单位只能买国产设备,就是贵也得买,这就为美国保留了一些数控机床行业。美国机床在世界上没有什么竞争力。      欧洲的机床,除德国外,瑞士的也很好,要说超高精密机床,瑞士的相当好,但价格也是天价。一般用户用不起。意大利、英国、法国属二流,我们很少买他们的机床。呵呵,西班牙为了让我们买他们的机床,贷款给我们。据说这样,买的人也很少,借钱总是要还的。      数控机床在亚洲除日本外,南韩、台湾的制造能力也比我们强,不过水平差不多。他们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日本技术发展的。韩国应该好一点,它有自己自己制造的、已经商业化了的数控系统,但进口到中国的机床,应我们的要求,也换成了日本系统。我们对他们的系统信不过。韩国数控机床主要有两家:大宇和现代。大宇目前在我国设有合资企业。台湾机床和我们大体一样,自己造机械部分,系统采购日本的。但他们的机床质量差,寿命短,惹恼了一些大陆顾客,弯弯的机床目前在大陆影响很坏。其实他们比我们国产的要好一点。但我们自己的差,我们还能容忍,弯弯的机床是用美金买来的,也算“进口”了,用的不好,那火就大了。台湾最主要的几家机床厂已打算把工厂迁往大陆,据我所知,大部分都在上海。 这些厂目前在国内的竞争中,也打着“国产“的旗号,呵呵,他们是最先接受统一的。      有些朋友会问,国产机床如此差,那末,我们的国防工业肯定就不好了,这只对了一部分。我们的国防部门比较清醒,每年都大量进口高精度数控机床,有些是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机床,据说叫什么“不扩散协议”,对这个协议,日本、美国执行的比较好,但欧洲国家基本上不执行,只要你有钱就卖给你。就是美国、日本的高级机床,我们近来也搞来了不少,呵呵,资本主义天生就是追求利润的。      目前,国内买机床最多的是军工企业,一个购买计划里,80%是进口,他很气愤但也没法,国产机床满足不了需要。今后五年内,这个趋势不会改变。不过就目前国内的需要来讲,一些低档产品订货,只要能拿来,也很不错了。唉,没办法,我们的数控机床目前只能满足“低档”要求。      机床最牛的要数日本的马扎克和德国的西门子,我们国家所谓的国产数控机床,真正自己能够生产的只是床体和一些简单部分。数控部门基本上*进口,或者合资企业的产品。      我们的设备几乎三十年不变,没有什么创新,也没什么条件创新,你要修改个什么新结构,不出问题,没人夸你,出了错,报废了东西,马上一顿批评就来了,有些事情甚至和你无关,真是哭笑不得。有一次我的一个产品打的销子很松,装配工就找来说我选用的销子不对,结果是买的销子居然和国标尺寸差一个毫米,你们能想象的到我国的机械行业的现状吗?没有不粗制滥造的,私人企业更加糙糕,有公差要求的能错到五六毫米,我们拿什么和别人比呀。      我们首先讲理论,但是理论上的东西设计出来,加工不出来又有什么作为检验手段说明你的设计是否正确?当年美国人的黑鹰直升机上有一根轴上面有一个深为0.02毫米的凹起,仅仅相当于我们头发直径的四分之一,结果他先从我国的兰州军区那里掉了下来,我国的大型风洞设计上因为设备加工能力不过关,有些重要的零部件用了20年才加工出来,看看我们的差距有多大。      比如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有一位工人的焊接技术非常好,尤其对于高速钢的焊接,要知道,我们高速钢的加工方法大部分都是采用粉末冶金技术成型,当时绝对是一大突破,可是他每次焊接的时候都要先把自己周围围起来,再比如包头钢铁集团一位焊工,它可以焊钛合金,这些绝活我们从来没有总结过,也没有人想他们,这些工作需要无数人的体会,方案解决才能够完成,每一台装备上面有着成千上万个零件,通过不同联结方式,电路控制完成所需要的结果,没有这个装备,你就是完不成整个工作,哪怕是欠一个零件,你的成品就是次品,就是不合格的,要保证所有的产品精度,材料,动作方式,涉及的方方面面岂能用我们的几本薄薄的教科书所能够说清楚。我敢说,我国到现在为止仍然无法完整的生产一台四轴联动数控铣床,要么采用的软件无法编出,要么自己的部分电路无法完成,我们还能够为自诩的制造工程骄傲什么呢?      现在看到,不只是IT 是高科技,象生产个鼠标,线路板就叫高科技,真的很担心。难过啊。从材料选择,部件加工,外壳喷涂,单这些表面的工作,国产的代表粗糙,进口的代表精致。我每每使用的时候,都是要骂一顿国产的这些仪器,真是有点恨铁不成钢之感。但是面对这个现实也是没办法。改变国产设备的质量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不过还是需要每一个相关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看到搞设计的生活是这样的窘迫。      如果要说为什么别人强,别人也是努力的结果,我们现在经济发展许多东西的长期规划难以执行下来,有的甚至缺少这样的规划,致使我们的产业发展结构不良,市场竞争秩序婚乱。就像楼上所说,经济发展离不开物质产品的生产,要生产好的产品,包括材料,设计,加工,个个环节都需要并行发展提升。有些方面需要长期的投资,国际应该在这些方面提供财政和政策支持。另外要限制低水平的投资扩张,优化国人的钱的使用效率。最重要的问题,要重要行业的人才培养重视起来,真正能够染这些人才的付出得到社会认同。      基础工业的落后,我们国家解放时落后了100多年,要知道解放战争初期还用的是日本昭和时代的三八大盖,甚至还有19世纪的加工设备制造的“汉阳造”。 后来苏联援建156个项目可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基础差这个问题不是5年就能改观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是不能象有些行业那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哪怕是取一星半点的巧。      以前有个日本的工程师说过这样的话,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天都工作12个小时以上,他们的愿望只有一个,我们的国家被炸的一塌糊涂,我们要把它建设好,他们当时的加班不是为了加班费,是出自内心的奋发图强。想想我们,      毕业后也供职于外企,无奈,两份offer待遇的巨大差距让人无法选择,毕竟我要面对这个现实的社会,在德国呆过几个月,真的很惊叹于基础工业的巨大差距,而中国,我真的很希望中国能发展到这样的程度,我不想号召大家都去国企或者军工什么的, 只是希望大家(当然包括我)能够关注。      一个国家真正要命的关键是冶金。材料是文明的根基,没有金属材料,机械也造不出来。中国的航空工业为什么落后,是因为发动机的落后,中国的气动布局设计不差很多。为什么发动机落后,因为金属材料不行。叶片承受不了高温,所以落后。苏联的国力强大也是建立在冶金工业的无比强大的基础上的。美国人也没有能用钛造潜艇吧,用钛制造的黑鸟被用钢制造的MIG25赶出了苏联的领空。强大,先进的冶金工业是中国强国最重要最坚实的基石。
个人分类: 基础科学|347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们什么时候成了不尚武的民族了?
热度 4 jefei 2012-1-25 01:44
我想一个民族是否尚武,其民众对当兵的态度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在中央台的《新春走基层》栏目中,看到了很多驻边军队、军属春节探望驻岛官兵、军人归家的画面,当时感动的眼眶都有些湿。这些可以反映出国家社会对军人的关心,参军光荣。 而在一些关于民国时期的影视剧里,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反映出对当兵的鄙视。在网上搜了搜,居然看到这么句话,“ "蒋百里在对日专著(国防论)中率先指出,'中国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中国人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 ”。 在网上搜了半天,也没找到关于这句谚语的准确起源。但以我肤浅的历史知识判断,这句话肯定不是自“古”就有的。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其目的就在于在整个秦国建立以“农”、“战”为荣的体系,使秦国变成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当时的秦国人肯定也是认为参军光荣的。早一些,在春秋齐桓公九会诸侯时,少不了强大武力的展示,“千乘之国”这个词就是当时大国强国的写照,很难想像那时候社会会有对当兵的鄙视。晚一些,汉唐军队强横绝世,横扫周边,很难想象一个“好男不当兵”的社会能产生这样强大的军队。相反,在唐诗中的边塞诗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参军报国的热忱。 既然历史上我们曾是一个尚武的民族,那么这句谚语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或者说我们什么时候变成一个不尚武的民族了呢?看网络上的解释,简单地说,一是源于部分军队对百姓的欺压,兵匪一家,共同为患,像民国那样军阀混战的年代;二是源于历史上蛮族建立的王朝对汉族的弱民宣传,像清朝。 个人认为,从民族的角度想,历史上的每次蛮族入侵,总会大量屠杀汉人,像汉魏之后五胡乱华之时,元朝蒙古人对待据城坚守的手段就是破城后屠城,清朝时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而在他们建立政权后,为统治地域广大的国家,因为本族人口少,必然要招募汉人军队,也就是“伪军”,这时你说亲人刚被屠杀过的百姓会为新朝廷卖命吗?有些血性的人都不会去当兵的。去当兵的也就是在生活无着的人、在本地混不下去的人,当然也有那些真汉奸,这时普通百姓对当兵的鄙视也就顺理成章了。只想着勤勤劳劳讨个小日子的日子久了,也就变成个不尚武的民族了。 虽然我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反映了这句谚语真正的起源,但从春秋看到近代,我们民族的传统(包括是否尚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也随时代而变,它可能会从一个极端变到另一个极端,无论你想恢复什么样的传统,可能都能在历史上找到依据,那么我们在复古(恢复传统)的时候,应该想想我们要恢复什么样的传统,是否恢复的判据应该是是否符合当下实际,是否有时代意义
个人分类: 我的看法|460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拜年
热度 19 wangdh 2012-1-24 00:56
拜年
初一大拜年 大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 给我的亲戚、老师、朋友们拜年! 给我各个阶段的同学们拜年! 给我单位的同事们拜年! 给我的历届学生们拜年! 给科学网的朋友们拜年! 给所有直接和间接帮助过我和我们研究组的专家、朋友们拜年! 祝各位过年好!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身体健康,生活快乐! 说点老家的传统习惯。初一拜年,首先要拜的是自己家族里的长辈。实际上拜年最早的是孩子们拜年团队。记忆中小时候好像春节多数时候是大雪天,农民喜欢。瑞雪兆丰年,就是在小时候记住的。除夕夜半夜时分,放过鞭炮、敬过天地、吃过年夜饭(过年饺子)后,就可以开始准备拜年了。小时候拜年,一是贯彻长辈的传统文化,再是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到长辈家里一般会有糖果和瓜子、花生之类的吃的东西,还有特别偏爱的长辈会悄悄塞给你手里 5 分钱,甚至 5 角钱(算是压岁钱了),当然也有展示自己新年新衣服的欲望。所以,经常是小朋友们一起一家一家转,有时候去几次人家还没有开门,胡同里雪地上留下的多是孩子们的脚印,根据脚印也会判断这一家前面有几拨拜年的来过了。到每一家的时候,先在堂屋跪下,边磕头边高喊“给爷爷奶奶(或相应称呼)磕头了”,听到里屋长辈们喊道“起来吧,进来吧”,我们就一一进屋,长辈会逐个问候,依次给点糖果和花生瓜子。礼节完毕,我们告别,再到另一家去。我们家没有喝酒的基因,记忆中完成新年庆祝仪式后,还要再躺进被窝里睡一会儿,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会听见小朋友们在门口的声音了,这时就要准备起床了,我就随着家族里的小朋友们一起挨家去拜年了。男孩一帮,女孩一帮。多数都是先去自己家族的长辈家里,长辈家转完了,也会去家族中已经结婚独立过日子的兄长家里拜年。记忆中家族的概念是 5 代以内,这个从长辈们平时的聚会和活动中就会获得一些感性知识,知道哪些是自己家族的。 记忆中重要的拜年活动一般是在日出之前,或者早饭之前。早饭之后,主要是聚会聊天了,男爷们会一家一家转,喝酒闲聊。女性们初一是个清闲的日子,不需要干家务的,也是姐妹们聚会聊天。过门的媳妇拜年一般是在早饭之后,也是先到家族中的长辈家里拜年。对于新过门的媳妇,要在小姑子的带领下,到家族中长辈家里逐一拜见。初一拜年都是在自己村内进行,上午是自己家族范围内活动,下午可以范围稍微大一些,没有多少限制了。长辈上午很少出动,需要在家里等候晚辈们的拜见。下午或者晚上,也会出去走动走动,到他们的长辈或平辈家里去拜年问候。 那个时候拜年不送礼,可能主要是贫穷和物质匮乏,但感觉亲情还是很浓,很传统,很文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每当放假的时候,学校会号召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我们小伙伴们去给长辈拜年的时候,一般在进里屋前,在堂屋站着高喊“爷爷奶奶(或相应称呼)过年好”,有时候大人会在屋里喊问“磕头了吗?”在那破四旧的时代,有些传统在改变。回到家里,父母亲知道后一般会教育一番,还是要求给长辈磕头。 初二,也是拜年的日子,是新女婿上门拜见岳父岳母的日子。这是个大工程,需要几辆自行车,到女方家里都是十几份礼品(那个时候是用一种叫垸子的盛装物品),家族内的长辈都会收到一个垸子。当然新婚夫妇来拜见,是需要还礼的(红包)。多数是在垸子里放上红包(大礼多数是 5 元钱左右),傍晚时分回家前来收回垸子。 初三开始是姑姑家、姥姥家、姨姨家,依次按照每年的传统排列顺序,性格特点等等,一家一家串门走亲戚。那也是一道风景,早上和傍晚,乡间小路上,沥青(农村里叫油漆路)公路上,都是走亲戚访友的,步行的人们肩上背着垸子,骑自行车的,后座上带着垸子,垸子里装着大饽饽、油条、点心(饼干),上面盖着色彩鲜艳的崭新的毛巾,也煞是好看。 城里人不知道有哪些习俗传统。自从自己成为城里人之后,初一多是去拜见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等,会在节日里安排一些些聚会。后来电话普及了,电话拜年盛行了;再后来,手机普及了,短信拜年时尚了。现在短信也是群发了,邮件也是群发了。邮件群发还可以知道哪些人群,短信群发就不知道是那些人群了,多了些迷茫,自然少了点东西,平淡了很多,缺乏一种期待和惊喜感。不管哪种方式,毕竟知道哪些人在节日里还惦记着你,心里也会热乎乎的。 时代进步了。进步注定要淘汰一些旧习?还是需要改革一些传统?还是多少年之后又来一个循环? 亲戚关系图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12254 次阅读|35 个评论
植根传统 打造特色—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
byk0104 2012-1-23 15:25
植根传统 打造特色—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
植根传统 打造特色——作曲系召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 转载自天津音乐学院网站 提供者: 作曲系 发布时间: 2012-1-9    本站讯 (通讯员 候镔娓 摄影 孙玥)12月28日,作曲系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在图书信息楼古琴传习室举行。党委书记徐建栋、院长徐昌俊、副院长方建军出席了会议。天津艺术研究所所长刘连群、天津职业艺术学院副院长张金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籍薇、曲艺家韩宝利、著名京剧指挥李凤阁以及我院徐荣坤、高燕生、钱国祯、陈乐昌、杨雁行、王建欣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系主任鲍元恺教授主持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专业教学,将音乐创作植根于本民族传统音乐,积极创作富有天津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作曲系计划开设以京剧、北方鼓曲和民歌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必修课,在西方作曲理论的四大件(和声、复调、分析、配器)之外,增加中国音乐的四大件:民歌、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传统器乐曲;筹建以京剧、北方鼓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开放式戏曲曲艺音乐研究中心。   会上,各位业内专家与艺术家各抒己见。徐院长说:“权威专家、专业理论家、作曲家的到场,说明大家对传统音乐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寻求发展是有共识的。天津作为重要的戏曲基地,立足于大的文化繁衍之下的研究显得更为实际可行。要建立起开放式的的研究中心,指定制度,形成规模,研发成果。”此次会议站在文化自觉地高度,倡导回归传统,重塑特色的创作理念,将创新寓于继承之中。有了文化底蕴的支撑,相信中国音乐创作这条路会更加宽阔与明朗!
个人分类: 艺术论点|3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言
jiulianjushi 2012-1-21 11:31
前瞻不前(八十年代清华学子中这样的观点很普遍),守旧不守(对传统圣贤教诲不客气地说满拧!简直到了取其糟粕,去其精华的地步),约瑟未越(并未超越一个科学史学者的视角局限),学森未血(未一针见血。师道不承,孝德不传,无德无道,无福无慧,何来大师?),以凡测圣,圣亦凡夫,依文解义,三世圣冤! 西方产学者,东方出圣人,学者执其理,各各聚徒众,针锋相对盛,谁也不服谁;圣人究其竟,循循劝迷蒙,和谐沟通畅,谁都恭敬谁;科学力无穷,却是双刃剑,若是无智慧,犹如匹夫勇,不是落深渊,就是堕火海。认识自然律,应当顺其然,若要改造它,必定自取亡。
个人分类: 文化|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累啊!
热度 6 liuyanqun 2012-1-19 21:07
虽然一直相当努力地计划完成一篇学科内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但2012都来到了,计划仍旧还是计划。 经常看学科新文献,经常思考如何做实验,但总体上进展缓慢。为了每年的考核,不得不发表很多小论文。小实验可以经常做,但大实验就要有传统有延续。手头没有充足研究经费,大实验又该如何继续开展呢?花工资做科研?可能吗? 近几年,越来越感觉到科研团队、科研传统的重要性了。虽然科研讲究的是自由探索,但做科研的地方确实讲究门派和传统的。没有团队(起码应该是团队之一员)、没有传统的科研只能是小科研。 尤其最近,总想有个大树可以依靠,可以参与一些大项目,借此可以发表一些高水平论文,借此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 春节马上到了,好好放松一下,回老家看看。然后,还要填写结题报告、准备新的基金申请书,还要总结实验结果,还要继续做实验,为高水平论文而努力! 真累! 真的喜欢做科研,难道我也真的喜欢这么受累?
4357 次阅读|8 个评论
论现代化转型
benlion 2012-1-15 13:32
先进的管理机制和优良的社会风气,可以节约大量物力、人力、财力资源,可以提供科技创新和产业领先的高效率,这是一个民风和全民人文素养问题,包括搞文科的需要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搞理科的需要普及人文历史和科学精神。 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从家庭、中小学到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和伦理法制思想教育,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中缺乏科学精神、科学共同体规范的教育。政治学、法律学和经济学在一个社会中是至关重要的涉及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政府管理体制和法制建设的以社会实践和现实事实的管理效率、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类各层次个人和机构职能和才能和潜能的科学研究与实践,社会学、管理学和政治学不同于管理、组织和政治,但管理、组织和政治是建立在政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作为客观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而有利或优化一个社会系统或管理系统的效能,使之更能够发挥组织或机构或社会内各类人的专业才能和社会职责。 因而,鉴于中国传统在社会、人际上的传统思想,完全可以研究和发展出适合于当今和未来社会更好的社会模式、管理模式、人际模式,历史上的中国,那些社会思维的也好、自然界研究的也好、机制和文化也好,都属于历史的那个特定环境和特定历史时期,当时合适的未必当今合适,好的传统未必传继承下了,即使一些方面流传至今,但这些传统如果脱离了整个系统却可能本来是优点在脱离出来之后可能成了缺点,一个社会学、管理学研究和建制的合于时代要求的将对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许多人照搬 “ 独尊儒家 ” 以此来说明些观点,然而,这同样是需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历史,所谓的独尊是是在政治、管理和伦理学上以儒家为独尊,而不是不让其它学科,比如医家、佛家发展,历史事实上有个朝代以佛家作为政治管理学结果是衰败,后来宋朝重新回到儒家的管理和伦理等才又进入了繁荣时期,独尊儒家只是指政府(古代是朝庭和官员)管理,而不是欧洲中世纪的只容许社会唯一存在宗教而焚毁百科,中国历史上是秦朝而秦朝恰好是不用儒家的朝代。 依系统管理学来看,应该有宗教、哲学、科学、数学的学科边界,同样,教育、科研、产业、贸易之间,个人空间与社会公益之间,也要有一个边界管理,这样才能使社会各机构和社会中个人各自能够高效率地发挥各自专业职能的社会责任。 欧洲中世纪实际是将柏拉图等唯理论的哲学诠释和盖伦的医学理论和托密勒等自然哲学转变成了宗教,将宗教组织转变成了政治管理体制。欧洲文艺复兴是政教分离(在中国是三教九流的分离制)、采用儒家科举制而改造成现代公务员制度、将宗教进行伦理学化和普及教育模式转型,在以科学精神和方法建立法治的体制 - 也就是说伦理的人人修养或教育与法制的社会机制结合的模式完成了向近现代文明的转型。 总之,传统文化,无论是东方或西方传统文化,都必须用现代语言向现代文化诠释,成为建构当今和未来文化的历史资源。历史是历史,有继承有遗失,传统需要新的诠释。社会是有文化传承和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背景,外来文化需要学习与研究,不能只是片面的复制或模仿,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神实质和客观科学精神,才能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创造新时期的文化和体制。 注:中医药的现代化转型是发展系统医药学。科学精神是一种客观研究事实的精神,科学共同体规范是一种道德伦理体制,科学方法是理论与实验结合、精细化分析与系统整体综合的结合。
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稻香园新笔之二 上帝造的与人造的
tian2009 2012-1-13 10:06
稻香园新笔之二 上帝造的与人造的 田 松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使用类比这种思考方式,也越来越喜欢采用比喻的说法。我频繁使用上帝这个词,并不意味着我相信一个人格的上帝,一个可以与人沟通的神。我只是采用了“上帝”这个比喻性的、拟人的说法。当然我也可以辨称,我所说的上帝是爱因斯坦或者斯宾诺莎的上帝,就是自然(规律)本身。比如我说:“上帝在造出人这种哺乳类动物的时候,没有让人喝牛那种哺乳类动物的奶。”这句话可以转述成:“大自然在演化出人类的时候,人类是不喝牛奶的。”“人喝牛奶,不是上帝的本意,而是人类自作主张”,可以转述为:“人喝牛奶,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人类文化的产物。”进而,在生物圈的层面上,我还可以直接把“上帝”理解为“盖娅”。 相比于艰深的科学术语来说,比喻的、拟人的说法,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因而采用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某些看似深奥的问题的讨论。当我采用上帝这个最庞大的拟人法,对于当下很多事物可能产生的生态危害,竟然可以给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方法。那就是,上帝造的,常常是好的;人造的,往往是有问题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人们穿衣服,喜欢纯棉的,不喜欢化纤的,那是因为,化纤这种东西是人造的,而棉花是上帝造的。当然,你也可以说,棉花也不是纯粹上帝造的,现在我们用的棉花都是经过了人工育种,所以棉花也是人造的。这样说也有道理,不过,正好可以进一步说我的想法。我们可以在“上帝造的”与“人造的”之间做一个连续谱,一种物质,越是靠近人造的那一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就越容易出问题,比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等;而靠近上帝那一端,则不那么容易出问题,或者不出问题。 在我论证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之后,经常会有人强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垃圾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有一种说法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相信未来的技术可以把垃圾堆变废为宝。人们常用的例子是景山,说景山本来就是垃圾山,现在变成了公园,没有产生什么问题。关于垃圾问题,我在其它文章中论述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解决垃圾问题,只会使垃圾问题更加严重。从本文的视角则可以这样表述,现代社会的垃圾与传统社会的垃圾不仅有量的不同,还有质的不同,因为传统社会的垃圾之中所包含的物质,都是上帝造的,都是盖娅体内本来就有的;而现代社会的垃圾之中所包含的物质,大多是人造的,都是盖娅体内自古以来所没有的。 导致了寂静春天的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作为现代技术重要成就,都是人造的,不是上帝造的。这些东西会残留在生物体内,并且,沿着食物链,从植物、微生物、昆虫、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最后到人,位置越高,残留越多,这就是富集。对此,生物学家有我所听不懂的科学的解释。不过,我有我拟人的解释。比如昆虫,是上帝造的,它的食品本来也是上帝造的——用科学话语来说,这些物质一直参与着昆虫体内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与转化——昆虫的身体知道怎么处理(或曰消化)这些东西。但是,农药之类的东西是人造的——用科学话语来说,这些物质从来没有参加过昆虫体内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与转化——昆虫的身体不知道怎么处理它们,只好让这些东西留在体内——富集了。 同样,鸡吃了昆虫,对于上帝造的昆虫,鸡的身体知道怎么处理昆虫的身体——消化了,新陈代谢了,变成营养了——但是,对于昆虫的身体之中富集起来的那些人造的东西,鸡的身体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也只好让它们留在体内,进一步富集。同样,人吃了鸡,对于鸡的身体,人的身体知道怎么处理,而对于鸡的身体之中所包含的那些人造的东西,人的身体也不会处理,也只好让它们留在身体之中,更进一步富集。这些富集起来的东西,对于人的身体,只会有坏处,不可能有好处。因为上帝在把人造出来的时候,没有考虑过在人的身体中放置这些东西。 “现在每个生活在北美洲的人身上带有至少 500 种一战以前闻所未闻的化学物质。”( 莫德·巴洛、托尼·克拉克著,《蓝金——向窃取世界水资源的公司宣战》,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 年 3 月 第一版,第 31 页)这些闻所未闻的化学物质,当然都是人造的,不是上帝造的,它们在人的身体里,也就做不了什么好事儿。然而,滑稽的是,这些物质除了来自食物之外,绝大多数来自口服或注射的药品——本来是用来治病,能使身体变好的东西。当然了,这些药品都是西药。而传统中医所使用的中药,几乎都是上帝造的,人的身体知道怎么处理它们。这是中医的又一个好处。 这样的类比还可以继续。 人类的古老文明都是在大河之畔孕育的,传统社会的城市也常常是依河而建。一条大河甚至能串起来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城市。在以往的传统社会中,这些城市不但相安无事,还可以利用大河沟通往来,互利互惠。所以有“君在江之头,我在江之尾”的佳话。但是现在,上游成了下游的地狱。大河从一个城市流出,就变成了一条臭水沟,用现在的术语叫做污染。对此,可以这样解释。虽然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同样把垃圾倒进河中,不过那时的垃圾,一来量少,二来,其中所包含的物质都是上帝造的。而现代社会排放的垃圾,一来量大,二来,其物质成分大多是人造的。对于上帝造的东西,河流知道怎么处理它们,就如同上帝造的鸡吃了上帝造的昆虫。——用科学话语来说,这些物质一直参与着河流中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这个过程是大自然自身物质转化与循环的一个部分。而对于人造的物质,上帝造的河流就不知道怎么处理,如同上帝造的鸡吃了人造的杀虫剂。——用科学话语来说,这些物质不能参与到大自然自身的物质循环和转化之中,还妨碍的大自然原来的物质转化与循环的过程。于是,这些人造的物质,就造成了环境问题。于是我们看到,淮河死掉了,滇池死掉了,太湖也死掉了。 毫无疑问,今后,还将会有更多河流湖泊发黑发臭——死掉。 更进而言之,考虑到地球本身,也就是盖娅,我们可以看到,盖娅的体内已经充满了大量的人造的东西。如果把江河比作盖娅的血液,则人类已经致使盖娅得了坏血病,相当一部分部分血管已经坏死。如果把大气比作盖娅的体液,则人类已经改变了大气的组分——大气中所包含的成分虽然大多数是上帝造的,但是,有些气体上帝并没有造那么多,是人类造出了多余的部分。同时,如果把大地比作盖娅的肌体,则盖娅的肌体中,已经埋设了太多的人造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是人造的,不是上帝造的,所以盖娅不知道怎么处理它们,它们也必然会妨碍盖娅自身正常的物质转化和循环。对于现在我们常见的“降解”一词,我可以做这样的解释,盖娅能够处理的物质,就是可降解的。盖娅不能处理的物质,就是不能降解的,这些东西,大多是人造的。 随着人造的东西越来越多,盖娅的身体也越来越弱,如此以往,积劳成疾,盖娅也是会死掉的。 而且是会猝死的。 在盖娅神话的拟人话语和盖娅学说的“科学”话语之间,有很多阐释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对此,我在稻香园新笔之一《命悬一线的盖娅》(博览群书, 2008 年第一期)中已经有所说明,且让我继续铺陈。 今天的地球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从地球诞生算起,演化了 46 亿年;从寒武纪算起,演化了 5 亿年;从类人猿出现算起,也有几千万年。这个物质系统演化的每一步,都几乎有无穷种可能性。如果上帝在其中的某一步选择了另外一种可能性,这个系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状态。而上帝竟然每一步都走对了——如果他不认为创造人类是一个错误的话!——人类的诞生是一种偶然,而且是几率非常之低的偶然。这种偶然让我感到神奇,也感到敬畏。 这个神奇的过程还可以讲得再科学一点儿,按照现在通行的话语,大概是这样的。地球上的生命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有机物到单细胞,从单细胞到多细胞,逐渐演化出来的。在地球形成之后,各种初始物质就按照物理定律、化学定律和其它各种学的定律开始了它们的相互作用。对这个物质系统影响最大的是太阳,太阳提供了稳定的能量流,也提供着稳定的负熵流。从外太空来看,这个系统中的物质受到了三个周期的作用:一是地球的自转,一天一个周期;二是地球的公转,一年一个周期;三是月亮绕地球的公转,一个月一个周期。同时,这三个周期都是准周期。如果没有周期,物质系统没有循环,就不会产生稳定性的变化,也就不会产生生命。然而,如果是严格的周期,系统的每一个循环准确地回到上一个状态,就不会分化,也不会产生生命。如此,经过了漫长的年代,演化出今天作为生态系统的地球——盖娅。 我们可以假设,自类人猿出现之后的几千万年中,大自然已经演化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物质。反过来,就是这些上帝造的物质,在盖娅体内相互作用、转化和循环。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都是盖娅的物质转化和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对于这个过程,我也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 盖娅在 46 亿年前诞生,在阳光的照耀下,肌体、骨骼、血液一天天成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盖娅身体的一部分,或者是她的骨骼,或者是她的血液,或者是她的细胞,或者是她的寄生虫。我们可以把人类比作盖娅的细胞。这个细胞曾经承担着盖娅的某种生理功能。同时,这个细胞自身也依靠盖娅身体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得以存活和生长。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这个细胞开始变异,变成了癌细胞。 人类细胞的最大变化在于,开始分泌盖娅体内从来没有过的物质,进入到盖娅的血液、体液和肌体。 这些人造的,从来没有参与过大自然自身物质循环与转化的物质,源源不断地进入了自然界,它们对于地球这个复杂系统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变化,并不是现有科学所能算出来的。不过,根据蝴蝶效应,那怕是小的改变,经过长时间的累加,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于盖娅来说,不可能是好的,只可能是坏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生态问题。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盖娅死亡,或者猝死! 如果我们承认地球上的物质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承认地球这个生态系统也同样是可以崩溃的;又如果我们愿意相信盖娅作为一个完整生命的存在,愿意相信盖娅作为一个生命也是会死的;则我们就会看到,相比于上帝造的东西来说,人造的东西,对于地球物质系统,对于盖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人造的,还是上帝造的,这个法则虽然粗糙,但是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定性的对于人类行为之生态影响的判断方法。化工产品的危害大于机械工业的活动;生化产品的危害又大于化工产品。进而我可以断定,转基因这种更高级的技术,会导致更严重的生态危害。想象一下,上帝用了多少年,才能造出来一个与大自然中原有基因相互协调的新基因?而人类能够在短时间向大自然不断输送新的基因,必然会导致大自然微观生态的紊乱。这些人造的基因,相当于直接向盖娅体内释放病毒。 纳米技术也是一样。 癌细胞是一种强大而愚蠢的细胞。虽然强大,但是愚蠢。如果它安安静静地在人体内生活,本来可以与寄主共同生存七八十年。但它却在主人刚到中年的时候把他折腾死了,而它自身,也必将在主人死后,迅速死掉。 人类将是唯一的一种被自己折腾死的物种。而它的死亡,会使整个生物圈为之殉葬。 2006 年 7 月 28 日 北京 稻香园 2007 年 4 月 8 日 Sunshine loft, Berkeley 2008 年 1 月 4 日 北京 稻香园 (发表于《博览群书》 2008 年第二期,这里文字上略有调整)
个人分类: 稻香园新笔|3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力宣讲封建传统道德,是一个阴谋
热度 1 seawan 2012-1-10 09:58
有些人大力宣传所谓“传统文化”,也是阴谋。 或者愚蠢。 或者假装愚蠢。 【不看“理论”看事实。】 【不说“真理”说历史。】 总是如此。 当一个小小团体,希望他人遵从某种“道德”的时候, 总是有阴谋的。 从来没有“没有阴谋”的。 永远如此。 鲁迅说,“吃人”是我们的历史。 看来鲁迅懂了; 但明明白白说出来, 还嫌太温和。 什么人是“ 古圣先贤 ”? 板着手指数一数,有多少? 那些奔走于朝堂之上的,都不是。 连孔子,严格说来也只能算是“半贤”,且自认不及颜回的。 真正的圣贤, 从来不会要求别人怎么怎么样的, 都是要求自己。 这种道德准则, 显然不能适用于“团体”。 所以后代的御用文人们, 当然的需要将其修正修正,用到“御下”领域, 来致“太平盛世”了。 所以,遇到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人, 要小心了, 因为,他们要么满肚子的男盗女娼, 要么满肚子的心机算计, 要么就是真的愚蠢,蠢到极点。 最后一种情况倒也算是美德,但可能性极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要小心!
个人分类: 思考|25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赵敦华: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whyhoo 2012-1-8 10:08
普遍主义是一种相信某些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的立场。西方学者曾经用西方中心论为普遍主义辩护,混淆了思想的内容和产生思想的社会条件这两个不同的问题,因而遭到来自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等方面的正当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所导致的特殊主义,又混淆了真理的内在标准和思想的适用范围这两个不同的问题。从哲学上分析,西方中心论和特殊主义都源于“关于本质的发生学教条”。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有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民族主义国家曾把特殊主义作为对外扩张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流行民族文化特殊主义的思潮,表现为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而中国自古不乏华夏中心论的传统,现在则有以“回归起源”为特点的民族和文化优越感。当今学术界有一些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反映出各种特殊主义观点和立场。学术界不加区别地广泛使用“中国特色”的标签,隐藏着在哲学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内都放弃普适性目标和标准的危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本主义”(本位、本色、本土化),代表了“道统”、“学统”和“政统”合一的复古主张。后现代主义和新左派的反全球化主义,在实践上阻碍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更深层次的思想对话。反“西方话语霸权”的情绪化口号,经不起“什么话语、谁的霸权”的理性推敲。 西方中心论华夏中心论本质主义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中国特色文化本位全球化 赵敦华(1949—),男,江苏省南通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触类旁通的研究。 G04 A 0439—8041(2007)05—0034—07 当今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繁荣,海纳百川,包容了古今中外的各种学说。在这个思想海洋中,不同倾向的思潮相互激荡,不时在水面上迸发出翻滚的浪花。在学术争论中最能牵动人们神经的,恐怕莫过于中西文化之争。虽然这一争论可以说是“百年话题”,但据我的观察,现在的争论早已超出了“体用之争”的范围和深度。围绕中西文化的种种争论,现在指向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矛盾焦点: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争。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和“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这两个概念,在文化、政治、文艺、宗教、法律等领域都有所应用。①在哲学上,这两个概念分别是指知识或价值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识是事实判断,在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与反相对主义之争,涉及有没有普遍有效的知识的问题;价值观是价值判断,在道德领域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争,涉及有没有普遍适用的价值观的问题。本文则旨在从哲学上为普遍主义辩护。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中西文化之争和当前中国学术界一些颇有争议的问题。 一、普遍主义的哲学辩护 笔者为之辩护的普遍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立场:某种知识、世界观或价值观,普遍适用于全人类或大多数人类社会。 “普遍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肯定知识或价值观的普适性;后者肯定西方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的优越性。优越性不等于普适性。肯定一种文化的优越,并不意味着这种文化中产生的思想必然适用于全人类。反之亦然,普适性的思想并不一定来自优越的文化。 黑格尔和韦伯在中西文化问题上持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但他们不能因此而被说成是普遍主义者。黑格尔以中国哲学为例,说明自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具有高于东方哲学的优越性,但他并没有得出西方哲学也适用于中国或东方的结论。韦伯认为,清教具有相对于儒家的优越性,因为清教伦理能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儒家却不能,但他并未因此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会在中国发展、因而中国必然要接受清教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和韦伯关于中国哲学和价值观的论断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但却不能说他们代表了普遍主义的哲学。事实上,黑格尔承认东方的宗教“具有着普遍观念的性格,因而这种普遍的观念,就表现为哲学的观念,哲学的思想”②,但他认为中国的普遍观念只是形式上的抽象普遍,没有达到任何具体普遍的高度③。他只是比较了东西方哲学的优劣高下,而没有使用“普遍主义”或“特殊主义”这样的术语。韦伯虽然说救赎宗教是“普遍主义的宗教”,但他认为,在清教内部,既有“神恩特殊主义”,也有“普遍主义的神恩团体”④。在韦伯的文中,“普遍主义的宗教”只是指对神的普遍威力的特殊信仰,而不是指普适的宗教。 普遍主义之所以经常与西方中心主义相混淆,是因为文化上的优越性可被用来解释思想上普适性。近几百年来,源于西方的某些学说或价值观在世界各地陆续显示出普适性。在被问及它们为什么会具有普适性时,一个自然的回答是:因为它们是正确的。在被进一步问及它们为什么正确时,一个显得同样自然的回答是:因为产生它们的文化是优越的。对普遍主义的这两个辩护貌似合理,但没有通过现代学术的审视,由此导致了特殊主义的滥觞。我们且来看看这条思想脉络是如何形成的。 20世纪初,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试图用特定的社会条件,尤其是用社会意识形态,来解释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他认为,任何知识都是被社会条件决定了的“存在联结知识”(Seinsverbundenes Wissen)⑤。格尔兹(Clifford Greertz)则指出了这样一个悖论:在特殊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知识社会学,为什么具有解释其他知识的普适性?⑥“曼海姆悖论”指向这样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知识内容的正确性与产生知识的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条件无关。⑦但问题是,为了解释知识内容的正确性,人们又要诉诸传统的和现代认识论的内在标准,如:思想的自洽性;与事实相符合;逻辑或语言的结构等等,于是又引起了新的争论。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否认了知识的普遍标准⑧,道德特殊主义则否认了普遍的道德准则和标准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再次显示了偶然的社会事件和文化现象对一门知识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决定性影响。德里达等人则解构了阅读文本的正确标准:意义、真理、结构或意向。在这些批判思潮面前,西方中心主义的辩护失去了学理基础,特殊主义乘势而起。特殊主义的逻辑是,既然西方文化是特殊的,那么,它所产生的知识和价值也是特殊的,其他文化也是如此。因此,任何知识或价值都没有普适性,而只适用于某一社会、群体或地区。但我们要追问的是:思想的普适性在割断了与产生它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必然联系之后,是不是一定要与某种内在的“真理性”建立起必然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维基百科”(www.ell.wikipedia.org)界定,特殊主义包括:文化多元主义,道德特殊主义,认识论、政治、文学中的特殊主义;普遍主义包括:道德普遍主义,自然权利,普遍的真理、政治、宗教等。另外,国际法中还有普遍主义—国际主义学派。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③比如,黑格尔说:中国哲学的“无”只是“表面的抽象游戏,在这里,抽象只是否定的片面活动”。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④韦伯:《儒教与道教》,第311、3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⑤Karl Mannheim,Ideology and Utopia,New York;Harvest Books,1936,P.267n;中译本见《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⑥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第221—2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⑦参见W.A.Mullins,Truth and Ideology:Reflections on Mannheim’s Paradox,History and Theory 18(1979),PP.141—154. ⑧参见S.Harvey,Relativism Refuted:A Critique of Contempo- rary Epistemological Relativism,Dordrecht:D.Reidel,1987. ⑨参见B.w Hooker and M.Little,eds,Moral Particular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不论是普遍主义的西方中心论辩护,还是从反驳这一辩护中兴起的特殊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预设,我称之为“关于本质的发生学教条”(genealogical dogma of essence)。西方的本质主义深深地扎根于古希腊的“本原”(arche)思想。“本原”就是事物的起源,同时也是本质。西方哲学对“本质”具有决定意义的表达是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哲学过去式”:to ti en einai,意思是:一个事物过去所是的东西。①如果不理解事物开始时的状态决定了它的本质、事物的起源决定了它的发展全过程的观念,就很难理解那个过去式的词组为什么会被译为“essential”(本质)。即使是反本质主义的哲学家,也接受了这一“发生学的教条”。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尼采和福柯,都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发生学”(一般译作“谱系学”)。尼采用道德发生时的原初状态超越了关于善恶的本质规定②;福柯则认为,他的谱系学“在事物的历史开端发现的不是作为它们本原的纯粹同一性,而是相异事件的纷争”③。 为普遍主义辩护的文化中心主义或本质主义是这样假定的:一种价值观或知识在发生时获得了一个决定性的本质(“社会条件”、外部“存在”或“内在真理”),因此具有普适性。而特殊主义则假定,这种价值观或知识在发生时所依赖的是差异和纷争状态,它们没有决定性的本质,因此没有普适性。这两者殊途同归,都带有一个共同的假定:本质来自起源,普适性来自本质。它们之间的争论,只是围绕着“起源能否产生本质”这样的问题而展开。 如果在理论上把普遍主义与文化中心论以及与本质主义区别开来,那么不难看出,一种价值观或知识的普适性,不但与产生它的文化优越性无关,而且与它是否具有普遍本质的问题无关,甚至与它是否正确也无必然关联。在我看来,“普适性”指的是一个事实,而不是思想的内在特征。一种价值观或知识有没有普适性,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所谓实践问题,是说普适性是在实践中实现了的事实。这有以下三层意思:(一)一种价值观或知识,如果能够改善任何相信它的入的生活和环境,并能够持续地适应被改变了的环境,那么这种价值观或知识就可以被看作是普适的;(二)一种价值观或知识的发明者和传播者不能决定它是否具有普适性;他人对这种价值观或知识的认识、相信和接受,取决于它为他们带来的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只有朝向好的方面变化,他们才有可能放弃原有的知识或价值观,而接受这种新的知识或价值观;(三)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普遍主义并不是一种已经完成了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去建构,去创造,去在历史中努力实现的东西。中外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就是普遍主义的历史建构过程。中西思想交流史上的事实证明,不但来自西方的思想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社会面貌,中国思想也在西方产生了影响,比如其对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很大影响④,甚至对美国的建国者如杰弗逊、富兰克林、潘恩等人的思想也有鲜为人知的深刻影响⑤。近一百多年来,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确实比中国对西方的影响要大,但这是中国过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上的落后状态所决定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学者,应该有文化大国的心态和思想准备,通过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向世界贡献出普遍的理论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倡导普遍主义的根本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1029b1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②参见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③Foucault,Language,Couter-Memory,Practice,P.142,ed. by D.Bouchard,Oxford:Blackwell,1977. ④参见利温奇:《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⑤参见Alfred Owen Aldridge,The Dragon and the Eagle;The Presence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3. 二、特殊主义的文化和政治背景 正如中国是西方人的镜子,西方也是中国人的镜子。当我们欣赏西方人对西方中心论的全面清算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华夏中心论的影响。当我们开始批判西方哲学的“发生学的教条”时,不妨想一想,中国传统思想是否也有类似的“起源决定论”? 中国自古就有“华夷之辨”的传统。据现在很多学者说,华夏与四夷的区别,是文化上而非种族上的区别。但不可否认,华夏中心论表达了汉人的民族优越感,所谓“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①。只是当时中华文化是强势文化,具有包容、吸收和融合四周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各民族的优越感都还没有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因而最后形成了适用于中国各民族的中国文化。但是,当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两大强势文化相碰撞,华夏中心论不断受到挑战。17世纪,卫道士们以“圣学”的名义批驳西学,即使不情愿地接受了西学天文历算的普适性,也要编造出“西学中源”说,以补偿被损伤了的文化优越感。康熙皇帝写了《论三角形》,说明西方的数学、天文学源于《周髀算经》;反清的一流学者如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对此也深信不疑。②这就说明,是否承认西学的普遍性,这并不是一个政治问题或其他性质的问题,而是涉及是否坚守华夏中心论的根本性问题。当西学在清末再次涌人中国时,这个问题再次尖锐地摆在中国人面前。张之洞提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也正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 在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华夏中心论跌落,特殊主义随之兴起。这是如何发生的呢?从理论上分析,特殊主义也相信“起源决定论”的教条。其假设是:起源于西方的思想有着西方的特殊本质,起源于中国的思想有着中国的特殊本质,中西方思想不可能具有互相适用于对方的共同本质。从逻辑上说,西方中心论与普遍主义之间没有同一性,特殊主义与文化中心主义之间也没有矛盾。特殊主义完全可以为一种特殊文化的优越性作出辩护。事实上,前面所说的黑格尔和韦伯,以西方文化特有的本质为西方中心论辩护,就是特殊主义与文化中心主义相联系的一个例证。在现代中国,我们可以找到这方面的更多例证。比如,中国文化特殊主义的种种主张,大多不是针对中国文化自身而发的。通常听到的潜台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优越,而溢于言表的自豪感则是“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炫耀,或是所谓的“7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③ 为了理解当今中国的特殊主义思潮,有必要回顾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背景。瓦伦斯廷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他用历史材料证明,在1816年至1976年间,世界大国的政策在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间周期性地摇摆。拿破仑的统一欧洲政策、俾斯麦的新秩序、国际联盟分别是普遍主义的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之后,分别是欧洲社会革命、“一战”、“二战”这三个特殊主义时期。他还认为,最近的特殊主义时期是“二战”后的冷战紧张期(1945—1962年),随后而来的缓和是普遍主义时期(1963—1976年)。按他的分析,促成普遍主义政策的政治因素有:扩张主义的结束;新的联盟组成;内部改革;经济发展。而促成特殊主义的因素则是:重新瓜分领土;战败或走到战争边缘;社会革命;经济大混乱。据作者统计,全世界在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时期每年发生战争与冲突的比例是1.2:2.1。④在我看来,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虽然反映了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但这并非没有是非好坏之分。普遍主义政策至少能比特殊主义更有效地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因而也能更好地维护本国的利益。 安东尼·史密斯考察了民族主义政治的文化特征。他说:“民族(ethnie)的关键特征是共同起源和传承的神话,这是与其他集体文化认同相区别的最明显的标志。它是一个出发点,由此不仅形成了独自民族性的感受,而且伴随着本群体的中心感和优越感。这样的情感被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忆所强化,比如,精心炮制出关于英雄或‘黄金时代’的神话。”⑤他在《国家的民族起源》一书中指出,“二战”之后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了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第1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②江晓原:《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2)。 ③在“百度”网上搜索,这条消息有76300篇网页。 ④Peter Wallensteen,Universalism us.Particularism:On the Limit of Major Power Order.PP.243—257。Journal of Peace Resereh 21(1984). ⑤Anthony Smith,The politics of culture:ethnicity and nation- alism,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ed,P.710, by Tim Ingold,Routledge,2002. ⑥参见Anthony Smith,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Oxford: Blaekwell,1986. 中国的特殊主义思潮具备了上述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世界大国地位带来的亢奋、对民族复兴的迫切期望、华夏中心论的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相互结合,产生出以“回归起源”为特征的文化优越感。“三皇五帝”、“龙图腾”或其他什么图腾,加上“盛世”,竟成为牵动很多人“民族情感”的神经。 中国文化特殊主义的基本观念是,中国的传统是特殊的,文化是特殊的,思维方式是特殊的。极端者甚至认为,几十万、几百万年前,就有了特殊的中国人种和文化。正如一个搞笑者写道:“你来自元谋,我来自周口,牵着毛茸茸的手向前走,一直走到夏商周。”在国际学术界对人类的起源(特别是对现代智人的起源)、对远古人类的迁徙及其造成的群体、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已经有了大量研究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持说中国民族起源于本土,要把文化起源和人种起源这两个不同的学术问题混为一谈,为的是要把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起源推到几十万、几百万年前。须知,文化并不是越古老越好,也不是越纯粹越好。相反,世界上只有那些不断自我更新、不断与其他文化融合的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秀成分也是如此。那些自诩为“古老”、“纯正”的东西,恰恰是我们传统中腐朽的一面。 三、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当今学术界中,有一些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肯定性的提法有:中国文化的“本位”、“本色”、“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等等;否定性的提法包括反对“西方话语霸权”和反全球化的种种话语。这些提法在具体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些不乏真知灼见,但总的说来,我的印象是,它们带有特殊主义倾向。既然是倾向,就只能作大致的评论。 当代中国的特殊主义有一新名称,名曰“中国特色”。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一概反对“中国特色”之类的提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当然需要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为国际社会作出自身的特殊贡献。我也不反对在区域文化研究、民俗保护和文艺形式等方面表现中国特色。但是,如果理论研究者纷纷以“中国特色”相标榜,那就免不了东施效颦的俗气。现在,“中国特色的××理论”已成为一个廉价的标签,贴满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每一个学科。看来,我们的认识有一个误区,以为“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以为坚持民族独一无二的特质,也就自然有了世界性意义。这种理解往往满足了西方人、特别是有后现代主义情结的人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人情的猎奇心理,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也有一定市场。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适用于一切领域的通则,那就等于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内,放弃了普适性的目标和标准。其实,普遍主义的诉求与文化传统的认同之间并无真正的矛盾。请看对人类思想作出重要贡献的犹太思想。犹太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认同感,在近两千年失去祖国的历史中,他们流落在异国他乡而没有失去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但民族传统并没有成为他们创立普适理论的障碍。身为犹太人的思想家从不以“犹太特色”为理论目标,而是世世代代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这样,人类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中国文化本位”的意思,其实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要素(即过去视为正统的儒家思想或政治儒教①)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正统。暂且不论是否可行,这种主张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理论缺陷。它认为中国文化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质,这一特质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一脉相承之统绪”,并且是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将来。中国文化的特质,就“道统”而言是“本位”;就“学统”而言是“本色”;就“政统”而言是“本土化”。“三统”合一,是谓“三本主义”。“三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特殊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对中国哲学的特殊主义理解,为“中国本色思想”作了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注解。从黑格尔开始,西方流行着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其最新版本是德里达在2000年访华时说的一句话:“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②对于一直在解构西方哲学传统的德里达而言,这句话是在褒奖没有落入“哲学”窠臼的中国思想,其弦外之音是把“哲学”等同于“西方哲学”,把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传统完全对立起来。德里达并不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对他的泛泛之谈,大可不必认真对待。但现在的问题是,那些坚守“中国思想本色”的人恰恰是最“崇洋”的。他们以西方哲学家对中国传统思想所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关于新儒家的文化本位主张,参见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载《民主评论》,1958(1);以政治儒家为本位的主张,参见蒋庆:《政治儒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②《是哲学,还是思想?——德里达与王元化的对话》,载《中国图书商报》,2000-12-13。 没有根据的意见(包括黑格尔的“鄙视”和德里达的“褒奖”)为根据,要用“思想史”(或“经史子集”、或“道术”)来代替中国哲学史,要主动退出哲学这一人类精神的最高领域。如果他们承认中国有哲学,那也是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哲学,因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根本不同,两者有完全不同的“本质”。他们主张,为了维护中国思想的“独特传统”,使其免遭西方哲学的“污染”,就要“自己讲,讲自己”。这些说法即使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相比,也是一种倒退(王国维尚且承认:“哲学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①);与冯友兰的“世界哲学”的概念②和马克思对未来哲学的预言③相比,更有境界上的天壤之别。 “本土化”有多种含义,有的是指借鉴西方学说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学说,有的是指用中国的语言表达并解释来自西方的思想,或者为它补充中国社会的实证材料。中国文化特殊主义认为,那些是“西化”的表现,西方传人的民主和科学没有普适性,中国的现代文化和社会制度是“西化”的产物。他们持与“西化”相对立的“本土化”主张,强调“‘回到本土’意味着回到本土的过去”④,只有“本土的过去”才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本土根基”论者特别注重制度和教育的作用,要用中国古代的“王政”来代替现代民主,用读经来代替现代知识教育,以维护和实现中国本土过去的知识和价值体系。 反西化的最时髦的口号,是反全球化。吊诡的是,这些理论也是从西方进口的,正如反西方中心论的学理基础也是从西方输入的一样。西方的新左派和“后殖民批判”的后现代主义者一起,危言耸听地将全球化说成是“帝国主义的变种”、“资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陷阱”,是“市场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和“信息帝国主义”等等。他们的著作近年来在中国大行其道,广为流行。⑤当这些说法被用来证明“三本主义”的“政治正确性”时,这些人及其在中国的同道似乎忘记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本全球化的后果“使反动派大为惋惜”。马克思如此描述经济的全球化:“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⑥令人不解的是,在“中国制造”的商品以低廉的价格摧毁着昔日西方列强的关贸壁垒之际,我们的民族主义者仍然保持着对全球化的恐惧和仇外心理。有些人反对的可能只是市场经济以外的全球化,但马克思也明确地肯定了思想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⑦(原编者注:“‘文学’一词德文是‘Literatur’,这里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等方面的著作。”)马克思还明确地肯定了政治全球化的趋势:“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隶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⑧马克思关于全球化趋势的预言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马克思的世界主义和普遍主义首先不是一种理论解释,而是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 “三本主义”借助反对“西方中心论”和“西方话语霸权”来获得理论上的合理合法性。如前所述,西方中心论与普遍主义无关。现在谈“西方话语霸权”时,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是:什么话语?谁的霸权?中国人总是根据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自觉地、有选择地引进西方学说的。凡是在中国流行的西方学说,都不是西方人强加给我们,而是我们主动索取的(鲁迅称之为“拿来主义”)。现在主导中国人生活和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有哪一项是西方强加给中国的呢?相反,西方列强曾经想向中国强行输出的基督教,至今仍处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边缘。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强加于人的结果。那些决心要充当与“西方话语霸权”决斗的好汉,不妨先扪心自问:在一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人究竟是受骗者、受害者,还是获益者和施利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国维学术经典集》,第105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见《三松堂全集》,第11卷,第593页。 ③马克思预言:“哲学正在世界化”,“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王钦峰:《文化“本土化”、本土普遍主义刍议》,载《河南社会科学》,2005(6)。 ⑤比如,参见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德里克:《后革命氛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汉斯一彼得·马丁等人;《全球化陷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奇尔科特主编:《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王宁等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等等。 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276、2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不错,西方话语确实包含偏见,但偏见不等于霸权。伽达默尔说:“有一种合法的偏见,证明了人的有限的、历史的存在方式。”①他还认为,盲从不是权威的本质;权威不是被动地给予的,而只能是主动地获得的;权威与服从无关,倒与知识有关。权威的知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偏见,但偏见却不是不可避免的错误。②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事实也是如此。一些开始被认为是“偏见”的学说,后来被证明是包含普适思想的权威知识;而那些被证明确实是坏偏见的东西,在传播的过程中自然地被淘汰了。 还有一种时行的说法,叫“文化自觉”。在我看来,“文化自觉”不能是没有批判精神地拥抱“本土的过去”,否则,那将是那喀索斯式的自恋。同样,如果“文化自觉”要靠排外心理和传统崇拜来维持,那将是弑父(谋害普适思想)娶母(把祖先文化嫁接在现代文化上)的俄底甫斯式的集体下意识。这两种结局都是死亡:或是憔悴而死,或是疯狂而死。此外,还有一种健康向上的、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自觉,那就是普遍主义的自觉。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现在是该作自觉抉择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文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Cadamer, Truth and Method, Continuum, p.246,248, New York,1975. A Defense of Universalism ——With a Critique of the Particularism about Chinese Culture Zhao Dunhua Abstract: Universalism can be defined as the belief in the universal application of certain knowledge, world-view and value-view. Universalism has often been confused with occidentalcentrism Sociology of knowledge, relativism and skepticism have clarified such confusion rightly. Yet, the particularistic conclusion thus reached involves another confusion, namely, that between intrinsic criterion for truth and practi- cal application of thought. 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both occidentalcentrism and particularism are committed a genealogical dogma of essence. Polit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speaking, particularism has been prevailing all over the world. It was used as a means for domestic unif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nationalist states in the West. Newly born nationalist states in the third world have often adopted particularism as cultural policy for nationalistic mobilization and elite’s traditionalism. China, with its long tradition of Sinocentrism, has recently shown a particularistic movement, being characterized by seeking the nationalist and cultural superiority through "going back to ancient". The mark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mplies an intension of giving up the universal goal and standard in theoretical researches. The claims for the transmitted heritage of orthodoxy, the cultural standard of thought and the indigeniza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are all attempted for the revival of the outdated ideology. Key words: occidentalcentrism, sinocentrism, essentialism, universalism, particularis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standard, globalization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382
个人分类: 思想|1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钱穆:中国知识分子
whyhoo 2012-1-8 09:51
一 我在前提到中国知识分子,此乃中国历史一条有力的动脉,该特别加以叙说。 中国知识分子,并非自古迄今,一成不变。但有一共同特点,厥为其始终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之核心。因此一面不陷入宗教,一面也并不向自然科学深入。其知识对象集中在现实人生政治、社会、教育、文艺诸方面。其长处在精光凝聚,短处则若无横溢四射之趣。 姑置邃古以来,从春秋说起。其时文化已开,列国卿大夫如鲁之柳下惠、臧文仲、季文子、叔孙穆子,齐之管仲、晏婴,卫之蘧伯玉、史鳅,宋之公子鱼、子罕、向戍,晋之赵衰、叔向、韩宣子,楚之孙叔敖、令尹子文、郑子产、吴季札,秦之百里奚、由余,其人虽都是当时的贵族,但已成为将来中国典型学者之原始模样。他们的知识对象,已能超出天鬼神道之迷信,摆脱传统宗教气,而转重人文精神,以历史性世界性,在当时为国际性社会性为出发点。专在人生本位上讲求普遍的道德伦理规范,而推演到政治设施,决不纯粹以当时贵族阶级自身之狭隘观念自限。但他们亦决不撇开人事,一往地向广大宇宙,探索自然物理。因此他们既无西方宗教性格,亦缺乏西方科学精神,而在人文本位上,则已渐渐到达一融通开明之境界。此后战国平民学者兴起,贵族阶级突然陵替,其间并无贵族平民两阶级间之剧烈斗争,而列国封建经两三百年的过渡,即造成秦汉大一统。此等历史业绩,推溯根源,春秋时代贵族学者之气度心胸,与其学识修养之造诣,亦与有大功。不是战国推翻了春秋,乃是春秋孕育了战国。 战国学者多从平民阶级崛起,但当时距春秋不远,他们在生活上、意识上,几乎都沾染有浓厚的贵族气。他们的学术路向,依然沿袭春秋,以历史性、世界性、社会性的人文精神为出发,同时都对政治活动抱绝大兴趣。在上的贵族阶级,也多为他们开路,肯尽力吸引他们上进。他们亦几乎多以参入政治界,为发展其对人生社会之理想与抱负之当然途径。而讲学著书,乃成为其在政治上不获施展后之次一工作。孔子专意讲学著书,乃属晚年事。墨子亦毕生在列国间奔跑,所谓“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都是忙于希求参加政治活动。孔、墨以下,此风益甚。总之,他们的精神兴趣,离不了政治。 即如庄周、老聃,最称隐沦人物,但他们著书讲学,亦对政治抱甚大注意。即算是在消极性地抨击政治,亦证明他们抛不掉政治意念。此亦在中国历史传统人文精神之陶冶下所应有。我们姑称此种意态为上倾性,因其偏向政治,而非下倾性,因其不刻意从社会下层努力。在当时,列国交通,已形成一世界型的文化氛围。如陈仲子之类,即使埋头在小区域里,终身不顾问政事,但风气所趋,大家注意他,依然使他脱不掉政治性。政治的大门已敞开,跃登政治舞台,即可对整个世界即全中国全人类作文化上之大贡献,哪得不使这一批专重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跃跃欲试? 他们的生活与意气亦甚豪放。孟子在当时,最号称不得意,但他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传食诸侯。所见如梁惠王、齐宣王,都是当时最大最有权势的王者。若肯稍稍迁就,不在理论上高悬标格,何尝不是立谈便可至卿相。在百万大军国运存亡的大战争中,一布衣学者发表一番意见,可以影响整个国际向背,如鲁仲连之义不帝秦。此种人物与意气,使后代感为可望而不可接。无怪战国一代,在中国史上,最为后代学者所想慕而乐于称道之。 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可知中国学者何以始终不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何以看轻了像天文、算数、医学、音乐这一类知识,只当是一技一艺,不肯潜心深究。这些,在中国学者间,只当是一种博闻之学,只在其从事更大的活动,预计对社会人生可有更广泛贡献之外,聪明心力偶有余裕,泛滥旁及。此在整个人生中,只当是一角落,一枝节。若专精于此,譬如钻牛角尖,群认为是不急之务。国家治平,经济繁荣,教化昌明,一切人文圈内事,在中国学者观念中,较之治天文、算数、医药、音乐之类,轻重缓急,不啻霄壤。因此治天文、治算数的,只转入历法方面,俾其有裨农事。如阴阳家邹衍一辈人,则把当时仅有的天文知识强挽到实际政治上应用,讲天文还是在讲政治原理,讲仁义道德,讲人文精神。至如音乐之类,在中国学者亦只当作一种人文修养,期求达到一种内心与人格上理想境界之一种工具。孔子最看重音乐,他对音乐看法即如此。放开一步,则用在人与人交际上,社会风俗陶铸上,还是一种工具,一种以人文精神为中心向往之工具。因此在中国知识界,自然科学不能成为一种独立学问。若脱离人文中心而独立,而只当是一技一艺,受人轻视,自不能有深造远至之望。 不仅自然科学为然,即论政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中,亦决不该为政治而政治。政治若脱离人文中心,连一技一艺都不如。张仪、公孙衍之徒,所以为孟子极端鄙视,其意义即在此。而孔、墨、孟、荀,又将为荷??丈人及庄周之徒所诽笑,其意义也在此。当知庄周等看不起儒、墨政治活动,亦由人文中心着眼。只在其对人文整体看法与儒、墨不同,其实是仍站在人文圈内,并非站在人文圈外,根据超人文的眼光来批评。如是则级级提高,一切知识与活动,全就其对人文整体之看法,而衡量其意义与价值。因此在中国传统知识界,不仅无从事专精自然科学上一事一物之理想,并亦无对人文界专门探求某一种知识与专门从事某一种事业之理想。因任何知识与事业,仍不过为达到整个人文理想之一工具,一途径。若专一努力于某一特殊局部,将是执偏不足以概全,举一隅不知三隅反,仍落于一技一艺。而且属于自然科学之一技一艺,尚对人文整体有效用。若在人文事业中,割裂一部分专门研求,以一偏之见,孤往直前,有时反更对人文整体有害无益。 孔门弟子,如子路治兵,冉求理财,公西华办外交,皆有专长,但孔子所特别欣赏者,则为颜渊,颜渊不像是一个专才。墨家对机械制造,声光力学,都有相当造就,但墨子及墨家后起领袖,仍不专一注重在这些上。战国很有些专长人才,如白圭治水,孙吴治兵,李悝尽地力之类,但为知识界共同推尊蔚成风气者,也不是他们。当时知识界所追求,仍是关涉整个人文社会之全体性。若看准这一点,则战国知识界,虽其活动目标是上倾的,指向政治,但他们的根本动机还是社会性的,着眼在下层之全体民众。他们抱此一态度,使他们不仅为政治而政治,而是为社会而政治,为整个人文之全体性的理想而政治。因此他们都有一超越政治的立场,使他们和现实政治有时合不拢。纵使“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孔子、墨子始终没有陷入政治圈内,常以不合自己理想条件,而从实际政治中抽身退出,再来从事讲学著书。但他们在内心想望中,仍不放弃政治,仍盼望终有一天他们的理想能在政治上实现。此种态度,即庄周、老聃亦不免。他们一样热望有一个理想政府与理想的政治领袖出现。因此战国学者,对政治理想总是积极向前,而对现实政治则常是消极不妥协,带有一种退婴性。这一意识形态直传到后代,成为中国标准知识分子一特点。 政治不是迁就现实,应付现实,而在为整个人文体系之一种积极理想作手段作工具。此一人文理想,则从人生大群世界性、社会性、历史性中,推阐寻求得来。此一精神,在春秋时代尚是朦胧不自觉的,直要到战国,始达成一种自觉境界。他们的政治理想,乃从文化理想人生理想中演出,政治只成为文化人生之一支。这一理想,纵然不能在实际政治上展布,依然可在人生文化的其他领域中表达。主要则归本于他们的个人生活,乃及家庭生活。孔子《论语》中已说:“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是说,家庭生活亦就是政治生活,家庭理想亦就是政治理想,以其同属文化人生之一支。因此期求完成一理想人,亦可即是完成了一理想政治家,这是把政治事业融化到整个人生中而言。若单把政治从整个人生中抽出而独立化,即失却政治的本原意义。要专意做一个政治家,不一定即成为一理想人。《大学》直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而归宿到“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庄周亦说“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外王即是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亦只在实现人生文化理想。此种理想,必先能在各个人身上实现,始可在大群人身上实现。若这一套文化理想,并不能在各个人身上实现,哪有能在大群人身上实现之理?因为大群人只是各个人之集合,没有各个人,即不会有大群人。 人生本来平等,人人都可是圣人,治国平天下之最高理想,在使人人能成圣人。换言之,在使人人到达一种理想的文化人生之最高境界。这一工夫,先从各个人自身做起,此即所谓修身,所谓挈矩之道。大方小方一切方,总是一个方,一切人总是一个人。认识一方形,可以认识一切方形。一个人的理想境界,可以是每个人的理想境界。政治事业不过在助人促成这件事,修身则是自已先完成这件事。此理论由儒家特别提出,实则墨家、道家,在此点上并不与儒家相违异。此是中国传统思想一普通大规范,个人人格必先在普通人格中规定其范畴。圣人只是一个共通范畴,一个共通典型,只是理想中的普通人格在特殊人格上之实践与表现。圣人人格即是最富共通性的人格。 根据此一观念,凡属特殊人格,凡属自成一范畴自成一典型的人格,其所含普通性愈小,即其人格之理想价值亦愈降。孔子、墨子、庄子,他们所理想的普通人格之实际内容有不同,但他们都主张寻求一理想的普通人格来实践表达特殊人格之这一根本观念,则并无二致。而此种理想的普通人格,则仍从世界性、社会性、历史性中,即人文精神中,籀绎归纳而来。此层在儒、墨、道三家亦无二致。如是,则我们要做一个理想人,并不在做一理想的特殊人,而在做一理想的普通人。理想上一最普通的人格,即是一最高人格。圣人只是人人皆可企及的一个最普通的人。因此他们从政治兴趣落实到人生兴趣上,而此一种人生兴趣,实极浓厚地带有一种宗教性。所谓宗教性者,指其认定人生价值,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全体大群。经此认定,而肯把自己个人没入在大群中,为大群而完成其个人。 至于特殊性的人格,超越大群而完成他的特殊性的个人主义,始终不为中国学者所看重,这又成为中国此下标准知识分子一特色。战国学者在理论上,自觉地为中国此下知识分子,描绘出此两特色,遂指导出中国历史文化走上一特殊的路向。 二 西汉学者,在其传统精神上,并不能违离战国,但就当时社会形势所影响于知识分子之意趣与性格上者,则显然与战国不同。战国是在列国分争中,知识分子参加政治,无一定法制一定轨辙的束缚。穿草鞋戴草笠,亦得面渴国王。立谈之顷,攫取相印如虞卿。那时不仅国王礼士,一辈贵族公子亦闻风向慕,刻意下士。当时知识分子,成千累万,冒昧走进王公大人门下作客,可以要求衣丝乘车带剑闲游的待遇。战国学者在理论上是严肃的,已是自觉性地超越了春秋时代的一辈贵族。但在生活上,是放纵的,浪漫的,豁达而无拘束的,转不像春秋时的贵族们有一传统典型。但他们虽意气高张,他们的实际生活,却依存于上层贵族,以寄生的形态而存在。他们总脱不了周游天下,朝秦暮楚,一纵一横的时代习气与时代风格。 秦汉大一统政府成立,封建贵族逐步削灭,入仕的途径只剩一条,而且有法定的顺序,谁也不得逾越违犯。于是学者气焰,无形中抑低了。此种形势,到汉武帝时代而大定。首先对此发慨叹者是东方朔。他的《答客难》说:“彼一时,此一时。”时代变了,我们的身份和机会,哪能与战国人相比?其次有扬雄,他的《解嘲》说:“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俛眉。”叫战国学者生在这时,他们也将感无可活动之余地。再次是班固,他的《答宾戏》说:“让我们学颜渊的箪食瓢饮,与孔子的获麟绝笔吧!至于鲁仲连虞卿之徒,那是偶然时会,哪能效法呢?”他们在心情中,尚记忆着战国的一套,但在时势上则知道学不得了。他们的生活,多半是回到农村,半耕半读。公孙弘牧豕,朱买臣樵柴,西汉读书人大抵在农作余暇中,一年三个月的冬季,聪颖特达的,自己说三冬九个月的时间就够用了。一般说来,从十五岁能识字读书到三十岁,经历十五个冬季四十五个月的长期累积,必待到三十岁始成得一通才。他们再也不想裹着粮,肩着行李,像战国游士般到处瞎闯。时代变了,他们从县学升送到国立大学。毕业后回到本乡,埋头在地方行政衙门当一小职。有成绩的,再获选拔升送中央,在王宫当一侍卫,平时在殿廷中执戟鹄立,遇皇帝出游,结队骑马随从,然后再由此转入仕途。所以西汉学者的出身,是乡村的纯朴农民,是循谨的大学生,是安分守法的公务员,是察言观色的侍卫队。如此循循娖娖,再说不上奇伟非常特达之遇。而因此却造成西汉一代敦笃、稳重、谦退、平实的风气。 但历史上的战国遗风,终于在他们脑子里忘不了。战国学者常把自己当圣人,做了圣人便该做明王。那时的国王,也真会三推四让,把至尊的宝位让给他,他亦敢老实坐下不客气。至于当王者师,做大国相,那已是等而下之了。西汉学者不然,自己地位低了,专把孔子捧得天般高,把孔子神圣化。孔子是他们的教主,他们因此也要求王者同样尊奉他们的教主。如此来把王者地位和他们拉平。学术定于一尊,亦是学术界自身要求,不是皇帝力量所能强。一到汉业中衰,皇室威信堕落,他们终于拥戴出一位学者身份的贵族来,迫汉朝把皇位禅让给王莽。那是学者气焰重张的机会,不幸其人及身而败,汉王室再起,西汉学者终于对战国士运徒作了一番憧憬。 东汉士风,又与西汉不同。王莽是太学生,汉光武还是一个太学生,这已使东汉学者在内心上发生了异常的影像。而且从西汉中晚以来,社会学风急速发展,到处结集数十乃至几百学者麇聚在一大师门下从学,是极平常事。一个大师毕生拥有上千门徒的不算奇。学者在下层社会渐渐占有地位。有些偃蹇不仕,再不想入宦途。王莽末年的龚胜,光武初年的严光,更是后代中国知识分子另成一格的两种典型人物。高尚不仕,是东汉士风一特色。 在汉武帝初兴太学时,太学生员额只定五十名,后来逐渐增加,自一百二百乃至三千人,到东汉末增到三万人。太学本身成一个大社会,近在中央政府肘腋之下,自成一个集团,自有一种势力。来学的多半是中年人,他们并不志在急于毕业谋一出路,他们只以学校当徊翔之地,遨游其间,有十年八年不离去的。太学里的言谈渐成举国舆论向导,左右影响政治。人多了,一言一动,招惹注目,风流标致,在私人生活的日常风格上,也变成观摩欣赏的集中点。 东汉学风,渐渐从宗教意识转变到艺术趣味。每一个私人生活,当作一艺术品来观摩,来欣赏。郭泰、徐稚、黄宪,举世风靡,备受倾倒。东汉学者的基本情调,还是农村的,而绚染上大都市集团社交色彩。他们没有西汉人那样醇朴厚重,也不像战国人那样飞扬活跃,他们却有春秋时代人之雍容大雅。只春秋是贵族式,或官僚式的,而东汉则成为平民式,书生式了。书生的潜势力,已在社会植根甚深,他们内心有一种高自位置,不同凡俗的直觉。他们成为书生贵族,不像战国时代平民学者之剑拔弩张,也不像西汉时代乡村学者之卑躬折节,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蔑视政治权力,淡置一旁。那时是名胜于爵,政府的爵禄,敌不过社会的名望。君臣关系远逊于朋友。他们的人生,成为一件艺术品,却经不起风浪,耐不起战斗。政治急速腐败黑暗,社会上还有清名高节,相形之下,激成大冲突。党锢之狱,名士斲丧殆尽,而东汉也随踵灭亡。 其实那种书生贵族,不仅在学者们意识形态下养成,也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平行向前。东汉末年,门第世家已露头角。因世代书生而变成了世代官宦,经过大扰乱的磨练,书生都转成了豪杰。于是三国时代又成一种特殊风格。三国俨然是一段小春秋,曹操、诸葛亮、鲁肃、周瑜,都从书生在大乱中跃登政治舞台,他们虽身踞国君、承相、元帅、外交大使之高职,依然儒雅风流,不脱书生面目。诸葛亮、司马懿在五丈原,及陆逊、羊祜的荆、襄对垒,成为历史佳话。以前只有春秋时代有此高风雅趣。整个三国人物,都不脱书生气,同时也不脱豪杰气。东汉传统的名士气,像孔融、管宁,那是名士之两型,为时势压迫,掩抑不彰。西晋局势渐定,名士传统抬头复起。此下东晋南朝,偏安江东,沿袭东汉名士一派。五胡北朝,陷落在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则上越三国而远接西汉。在醇朴中带豪杰气,但双方同在大门第背景下,而与两汉、三国异致。 三 门第逼窄了人的胸襟。一面使其脱离社会,觉得自己在社会上占了特殊地位。一面又使其看轻政府,觉得国不如家之重要。此种风气在东晋南朝尤为显著。北朝则处境艰困,为求保全门第,一面不得不接近下层民众扩大力量,一面不得不在政治上努力奋斗,争取安全。南方门第在优越感中带有退婴保守性,北方门第在艰危感中带有挣扎进取性。然而双方同为有门第势力之依凭,而在大动乱中,得以维护历史传统人文遗产,作成一种守先待后之强固壁垒。中国文化因南方门第之播迁,而开辟了长江以南的一片新园地。又因北方门第之困守,而保存了大河流域之旧生命。这是门第势力在历史大激荡中,作中流低柱,所不可磨灭之功绩。 远在战国时代,中国学者对人文理想,已显然划出两大分野。儒、墨比较更富上倾性,而道家庄周、老聃之一脉则转向下倾。他们想像中的归真返朴,挽回结集城市的知识分子重归农村,挽回历史潮流重返淳古。这一意向,在西汉农村学者的潜在意识中,早已埋下深根。西汉学者表面是儒家化,内心底层却有道家味。此种转换,越后越显著,东汉更是一转折点。东汉士大夫的风义节操,无宁是偏向个人主义,较重于偏向社会大群。 三国士大夫,重朋友更重于君臣。追随曹操、刘备、孙权,造成三分鼎立的,不是君臣一伦的名分,而是朋友一伦的道谊私情。诸葛亮肯为刘先主鞠躬尽瘁,固可说有汉贼不两立的政治观点,但更主要的,是为三顾草庐一段朋友间的肝胆真诚所激动。否则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道家态度,不是儒家精神。可见三国时代依然是道家作底,儒家作面,依然沿接两汉旧轨道前进。 到两晋,此一恣态更显白了。从个人主义,开门是朋友,关门则是家族。道家思想,在西汉时是标揭黄老,到魏晋之际则标揭庄老。黄老尚带政治性,庄老则迳走上个人主义。以个人主义之内在精神,渲染上太学大规模的都市社交,便变成东汉型。渲染上黄巾、董卓之大动乱,便变成三国型。渲染上托庇在小朝廷的暂时苟安、门第鼎盛的环境下,便变成魏、晋清谈与东晋南朝型。当时的朋友,实际内心也是个人主义,门第家庭仍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经历史文化长时期的一番洗礼,更回不到太古淳朴,却变成在个人恬退上,刻意追求一个圆满具足,外无所待的艺术性的人生。 儒、墨为社会大人群建立理想,悬为奋斗目标,明知其不可为而仍为之的一种带有宗教热忱的,这是战国精神。现在则如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孤悬起一轮凄清的明月。在荆棘蔓草丛中,浇培出一枝鲜嫩美艳的花朵。把农村情味,带进繁华都市。把军国丛脞忍辱负重的艰危政府,来山林恬退化。把华贵堂皇养尊处优的安乐家庭,来自然朴素化。那是当时的大喜剧,亦可说是大悲剧。 北方门第绝无此心情,亦无此可能之环境。艺术人生不可能,逼得他们回头再转向于宗教人生。田园人生不可能,逼得他们回头再转向于政治人生。庄老避向南方,北地则仍回到孔子。他们吸集社会力量来争取政治,再凭借政治力量来争取社会。他们意想中,不可能有个人,不可能有家庭。除非在大社会中建立起一个合理政府,才能安定他们的个人与家庭。北方门第形成了另一种的淳朴,另一种的天真。南方社会在农村而园林化,北方社会则在硗确不毛的地面上来耕垦播种,在洪荒而田野化。异族统治终于推翻,隋、唐盛运终于再临,拨乱反治,否极泰来,那是北方士族的功绩。 这里有同一契机,却使南北双方的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走向新宗教,即对印度佛教之皈依。个人主义者,则希冀一种超世宗教来逃避现实,寄托心神。集团主义者,则希冀一种超世宗教来刺激新生,恢复力量。南方以空寂精神接近佛教,北方以悲苦精神接近佛教。而其间仍有一共同趋向。佛教进入中国,依然是上倾势力胜过下倾。最要是佛教开展,急速的知识化与理论化。换言之,则是宗教而哲学化。小乘佛教在中国并不得势,而大乘宗派则风起云涌,群葩烂漫。佛教来中国,并不是直接向中国下层民众散播,中间却先经一转手,经过中国知识分子之一番沙滤作用。如是则佛教东来,自始即在中国传统文化之理性的淘炼中,移步换形,而使其走上中国化。这一点,却是那时南北双方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贡献了一番最伟大的功绩。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提起,并该进一步加以更深一层的说明。 上面已说过,中国知识分子远从春秋时起,已在世界性社会性历史性里,探求一种人文精神,为其向往目标的中心。这一趋向,到战国时代而到达理智的自觉。这一精神之最大特点,即在把个人没入大群中而普遍化。知识的功能虽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而知识的对象与其终极目标,则早已大众化。春秋时代的知识分子,虽则尽属贵族阶级,但他们的知识对象,则在普遍大众,在全人群,并没有一个特殊的阶级隔阂。 若在西方则不然,西方人对知识,似乎自始即并没有对普遍全人群而寻觅之旨趣。此因西方社会,在先本从一个支离破碎各自分开的小局面上发展。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印度、罗马、犹太、阿拉伯,他们有各别的世界,各别的社会,各别的历史,知识对象亦遂趋于个别化。换言之,则是个性伸展,而非群体凝合。他们的人生哲学,亦各自分向各自的道路迈进。流浪诗人、运动家、音乐家、政治演说家、雕刻家、几何学者,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嗜好,各向各的天赋特长充分进展。五光十色,八方分驰。 照理,社会乃各个人之集合,各个人分头并进,无异是社会群体向前。然而有其不同。每条线上领导前进者,总是少数特殊分子,遗落在后追随不上的,依然混同一色,那才是社会群体之真骨干。结果诗人、运动家、音乐家、演说家、雕刻家、几何学家,只成为社会群众超越外在的欣赏对象,崇敬对象,并不即是群众之自身,并不为群众本身内在所分享,所共有。知识与理想生活成为超群体而外在,为多角形的尖锐放射。在此种社会里,必然要求一个共通的,为群众内在所公有而共享的知识体与生活理想。而此一种知识体与生活理想,亦用一种超越外在的形式而出现,是即宗教,即上帝与神。群众的共同人性,只有在上帝与神的身上反映。群众内心之共同要求,只有在上帝与神之身边获得。人生理想生活最高发展之可能,不是诗人、音乐家、雕刻家等,而是成为上帝之子与宗教信徒。必有此一对象,群众乃始各得其满足。群众在此上获得满足,却把对政治社会的共同要求冲淡了。于是特异的人才,继续伸展其特殊的个性专长,诗歌、音乐、雕刻、几何学等,依然可在多角形的尖锐放射中,各自无限向前。 西方文化依从这一条路,政治永远分崩割裂。直到最近,一个欧洲存在着几十个国家,社会永远攘夺斗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后浪逐前浪地此起彼伏。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成为一件百钠衣,须待宗教的针线来缝绽。 中国的知识对象与理想生活,很早便集中到人文整体之共同目标上。一切知识,成为此一知识之分支。一切发展,成为此一发展之阶梯。一切追求,成为此一追求之工具。成一诗人,一音乐家,只是自己个性伸展,那只是整体之一角落。只有向社会全体服务,才是人生最高天职,于是形成中国知识界之上倾性而热心政治。热心政治未必是中国知识界之堕落与羞耻。必先了解到一种附有宗教意味的关切大群体的热忱,才可了解中国先秦学者之内在动向。由此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拐弯,由治国、平天下转到正心、诚意、修身,仍不是个人主义。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从私人生活中反映出普遍人格,大群人生。有了圣人,即不需再有上帝。西方是人人可为上帝之信徒,中国则人人可为圣人。上帝超越外在,高高站立在人文圈子之外面。圣人则反身而内在,仍在人文圈中做一平常人。 圣的向往与崇拜,这可说是儒家精神。而道家如庄周,则认为“圣人”二字,便已容易引人入迷。容易叫人误想作圣人是高出于人人的一种超越外在。于是他高唱归真反朴,回于自然。因此中国道家的个人主义,要叫人能和光同尘,挫去个性光芒,将个人默化于大众之深渊,混茫一体,而决不是要求个性在群体中自露头角。因此,道家不称他们的理想人为圣人,而改称为真人。儒家的圣人,人人可为。而道家的真人,则自然即是,为则失之。道家不仅认为理想政治应无为,即整个理想人生还是一无为。道家所谓“内圣外王”,乃以一理想的无为人格来领导理想的无为政治。一切有为,皆从无为出,皆须在无为上建体。以无为之体,发生有为之用。那种多角形的尖锐放射,在道家理想中,不该冲出大圆外线,不该破坏此一大圆形。多角放射,应该回向此圆形中心,应该包括涵盖在此大圆形之内。 我们若把握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来看道家思想,其实仍超不出儒家规范,仍在儒家立场上补缺救弊,或说是推演引伸。因此庄子心中的理想人物与理想生活,依然常提到孔子与颜渊。 我们必须把握到中国知识分子内在精神之此一最高点,才可万变不离其宗地来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之各色变相。在西方多角发展的社会里,谁也不能否认与拒绝一种关切人群大共体的宗教精神。在中国,知识对象本就以人群大共体为出发点,这在春秋战国已逐步明朗。西汉的农村学者,不免骤对大一统政府之突然成立而感到其本身之薄弱,使战国精神失却其活跃性,汉儒遂只能在各自的分职上循规蹈矩。经过王莽新政权失败,东汉知识分子对运用政治来创建理想社会实现理想人生的勇气与热忱,更痿缩了,乃回身注意到个人私生活。这是由儒转道,由孔、墨转庄、老,陷入个人主义,而又为门第与书生社会所封闭,在个人主义下逐渐昧失了对大群体之关切。 佛教东来,又是一番新刺激,对大群体共相之旧传统,因新宗教之侵入而复苏。起先用庄、老会通佛教,其次再用孔、孟会通佛教,衰弱的心脏,打进新血清,重得活力。其先如支道林、僧肇,紧接着的是慧远与竺道生。尤其是后两人指出了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之根本义。在慧远时,中国所译佛经,根本尚无此义。在生公时,先出六卷《泥洹经》,所论与此义根本相反。生公因坚持此义,致为僧界守文同人所驱斥。其后《大涅槃经》全部译出,始证生公主张之是。可见慧远、竺道生两人,根本在他们能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来读佛经,故能从佛经中籀出中国传统精神之最要义。 魏、晋、南北朝佛学上之大贡献,不仅在能把印度佛教尽量吸收。更重要的,在能加以彻底消化,接上中国传统文化,使逐渐转为我有,使在老根上发新葩。这是此一时代知识分子之绝大贡献。他们具有一番坚贞卓绝,勇猛精进,悲天悯人的绝大宗教精神。而又兼之以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理智的清明性,遂造成了中国知识界前古未有之另一新典型。我们要穷究上下四千年中国知识分子之诸变态,干万不该不注意到那时几部高僧传中所搜罗的人物。 四 隋、唐时代,一面还是大门第,一面还是寺庙里的高僧们,来作知识界最高代表。汉、唐虽同样是统一昌明的大时代,但唐代知识分子的气魄意境,却显然与西汉不同。西汉知识分子从农村中来,孤寒拔起。唐代则从门第中来,都带有贵族气分。他们的家族,在政治上,社会上,远的从东汉以上,竟可推溯到五六百年,近的也百年前后,大体上联绵不绝,各有有名的家史家谱,各有绵延不绝的簪缨与绂冕与爵位光荣。而且这些地位,并不凭借政府所给的特权,如古代封建贵族般,依法世袭。他们则由各自家门的礼教,子弟的修养,每一代在政治上,社会上,学术上,文艺上,人格操守上,事业功绩上,依其自身表现而继续获得此光荣。当然也有许多特殊凭借,但在他们,总觉得这不是外在的身份,而确系内在的熏陶。因此门第的自傲,有时可以更胜过古代的贵族。皇帝的家庭,就这一点论,是远逊于许多门第的。单凭这一点门第的自尊心,使唐代知识分子远与西汉相异,亦复与东汉以下不同。 东汉名士,借社会交际朋辈名誉来与朝廷爵禄抗衡。魏、晋以下,借政权转移来巩固自身门第的地位。当时门第内心,还不免时时感到自愧。现在是门第的传袭久了,自尊掩盖过了自愧,而且门第与门第间的相互推尊,比东汉名士的孤寒地位更坚实了。不仅门第自身感到如此,即在王室亦有同感。那时王室对门第转抱有一种自卑心,即在英伟超卓的唐太宗,也还不能免。他屡次和别人斤斤计较当时社会上所定门阀高下之不平。他又曾屡议封建。有一次,正式令诸功臣世袭刺史,经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以大义驳正而止。这不仅是唐太宗的慕古好名,实在唐太宗内心,正也感到门第有其外在客观之尊严。他直觉上感到,李家并不是独出群阀的一家,因此遂屡想到封建。我们也可说,在当时,只有经过了一番封建制度之正名定义,才可使李家皇室,再确然高出于举世尊视的那群大门第之上。这形势自然与汉高祖不同。 汉高祖在平民社会中崛起为皇帝,当时争说他是膺受天命,他也自居为天命所锺了。唐代则在门阀社会中兴起,因此只想把门阀势力稍稍就他的政权系统来加以调整。而当时诸功臣也非虚为谦抑。长孙无忌的论据,正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说政治大原则在求贤共治,纵使我们一时立了功,我们子孙不必皆贤,赏了他们,害了百姓。百姓何罪?若他们还以不称职获咎,岂非自招诛戮?这是何等开明的意见!我们纵可说门第是当时变相的新封建,却不能说那时门第中人全抱封建意识。即在春秋时,那些名卿贤大夫,如上所举,也早就不能说他们只有封建意识了。因此东汉以下的新兴门第,常对政治抱消极固闭的态度。而唐代门第,则对政治转抱积极合作的态度。他们并不感到政府将会削弱门第,他们宁愿翼戴政府,拥护政府,天下清平,门第亦同享安泰之乐。这是一种大气度,这正因当时的门第,乃从社会酝酿来,不是由政治培植来。因此他们在政治上,反而常抱一种领先的姿态。他们常觉得,他们是在扶翼政府,不是在仰赖政府。 因此,西汉政治是淳朴的,循谨的,最好表现在于地方行政与下级于部。而唐代政治,则是恢宏的,阔大的,最好表现在于中央与上级大僚。唐代知识分子,在其门第的耳濡目染中,早已谙习世故,练达政事。所以一出来担当大事,都是有气有才,能实干像西汉,而局度恢伟则远胜。西汉只多贤良的地方长官,没有像样的大宰相与高级大僚,这一层比不上唐代。唐代知识分子,好发大议论,好作大计划,好摆大场面,好有大组织。汉人厚,唐人大。汉人土,唐人阔。那是他们的出身不同,背景不同,心胸气度不同,因此在政治社会上的表现也不同。 但唐代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更大贡献,还不在政治,而转更在宗教上。要考察衡量唐代的知识分子,还应该着眼到一辈佛门弟子。人人尽知如玄奖,可不提。更要的是天台、禅、华严三宗。我们尽可说,他们已创造完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下的新佛教。尤其自六祖慧能以下的禅宗,在精神上,在意态上,实可算得是一番显明的宗教革命。“我若遇如来,一棒打死,与狗子吃”,那是何等话!在后代被目为狂禅,在当时非有绝大理解,绝大胆量,不敢出此语。魏、晋以下的中国佛教徒,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其内心实在并不是没有一番宗教的热忱。但难能可贵者,在其宗教热忱中,仍不丧失其清明之理智。而二者间又能调和得当,并行不背。若细细分说,六朝僧徒,热忱尤胜过理智。隋、唐则理智更胜过热忱。但若在其理智背后没有那一番热忱,也说不出“打死如来给狗子吃”。 我们若一读西方宗教史,尤其马丁路德宗教革命以下一段不容忍的长期大流血,回头来看中国,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宗教大革命,只在寂天寞地清天宁地中轻松滑溜地进行,那是何等伟大的成绩!中国知识界,精神气魄最活跃的时代,第一自推战国诸子,第二便该轮到唐代禅门诸祖师。那是中国知识分子之又一新典型,值得后代仔细研摩,竭诚崇敬。直到宋代人还说:“儒门澹泊,豪杰多为方外收尽。”这是不错的。唐代第一流豪杰,全走进禅寺中去了。他们在文化思想上的贡献,较之同时门第在俗中人,在政治文艺诸方面的成绩,深刻伟大得多。我们若细籀禅门诸祖师的言论风采,讲堂故事,我们可以说他们实在当得起豪杰二字。唐代知识分子,全带有豪杰气。 若我们真了解佛学在唐代的风声力量,再回头看韩愈,他自比孟子,昌言辟佛,也实在真够得儒门一豪杰。那些都该在其精神气魄上来衡量,来领略。战国学者有豪杰气,三国有豪杰气,那些都是乱世豪杰,唐代则是盛世之豪杰。盛世豪杰难认,而隐藏在深山和尚寺里的豪杰更难认。慧能、马祖之类,真都是不世豪杰。没有他们,下半部中国史必然走样。那些人都有决定历史的力量,而自己却躲藏在山门里。 下半段的唐朝,在门第与禅寺之外,进士得势了。唐初门第人物,一面反对封建,一面却推行公开考试制度。谁都知道,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门第护符,但在门第得势时却废弃了。有人说,唐太宗曾有“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之语,那是后代想当然之言,既不了解中国传统政治精神,又不了解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人文观点。拈上一句两句莫须有之话,来谈上下古今,概括历史,则真历史只有束之高阁。 进士制度在政治史上,是政权的开放,门第势力退让,引起了许多新的知识分子加进政府。那些人并不出身门第,他们事先并不了解政治,也未经传统人文深细陶冶。又不像两汉书生,在农村中过半耕半读的淳朴生活。他们又多未受国家官立学校正式教育。有些则在和尚寺寄食,准备应考。王播的饭后钟,只是其中之一例而已。 当时考试项目,又侧重诗赋浮华,最要的是读一部《文选》,所以说:“文选烂,秀才半。文选熟,秀才足。”考试制度许多手续,又折损了应考人的自尊心。他们事先要呈验履历,查勘身份。临考自备脂烛水炭,朝铺餐器,肩荷手携,听候点名,挤进芦棚,草席铺地,种种手续,免不了衙门吏胥之轻慢。他们还得奔走达官贵人之门,求取声誉。一旦名列金榜,便觉富贵在望,又不免大开宴会,招妓侑酒,欢呼若狂。如此人才,待他掌握政权,他仍只记得“灞桥风雪在驴子背上寻觅诗句 ”的旧习采,那已算是好进士。所以进士轻薄,成为晚唐社会及政治上一大恶态。 他们有西汉人的自卑心理,而没有西汉人的淳朴。有东汉人结党聚朋的交游声势,而不像东汉人那样尊尚名节。有像南北朝以下门第子弟的富贵机会,却又没有门第子弟的一番礼教素养与政治常识。有像战国游士平地登青云的梦境,又没有战国游士藐大人贱王侯的气魄。他们黄卷青灯,尝过和尚般的清苦生活,但又没有和尚们的宗教精神与哲学思想。这一风气,直传下来,实在是引起了中国知识界一大堕落。科举制度,就政治制度论,未可厚非,但流弊所至,实是大堪诟病。在唐代,不断有人反对此制度,不断有人策划改变。但大体论,此一制度总在求开放政权,选拔贤才。一时改不了,而唐代政府,则在这一辈轻薄进士的手里断送了。 五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唐代禅宗诸祖师,只在佛教教理方面翻一身,先为宋人开路。至于正式离开和尚寺,回头再走进政治社会现实人生的圈子,而仍须不放弃那一段对大群关切的宗教热忱,又须在理论上彻底破坏他们的,建立我们的,拔赵帜,立汉赤帜,那是宋儒当前第一工作。那是一番够艰巨,够深细的工作呀! 其次,他们要把社会自由教育来代替南北朝、隋、唐的门第教育,一面又督促政府公家来兴办学校。一时各地书院学校风起云涌。但重要的不在经费之筹措,房舍之兴建,书籍之置备。而更要的是师资,须在人格上作榜样,风度上作熏陶,学术思想上作具体的领导。这样,则公立学校到底不如书院,私人讲学遂变成宋代一大运动。那些私人,不能凭借政府,免得受牵制而官僚化。社会上又没有大贵族大门第大资力之援助,他们又要脱化宗教形式,不像寺庙僧侣,可以一呼而集,上得政府下获社会群众之合力撑持。他们着眼在文化上,对上面总带有反政府的姿态,对下面又走了反宗教的道路,置身夹缝里,这又是一件绝大艰苦事。 当时考试制度继续存在,而且在继续发展,一辈知识分子,还是一心一意学诗赋,博官禄。清高的鄙弃那些,则仍想走进和尚寺去寻求究竟人生。宋儒八方为敌,要在政治的宗教的引诱中,带人走上一新路。他们排斥佛教,但仍要有佛教普渡众生的牺牲精神。他们反抗政治,但仍要自己走进政治来完成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范仲淹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开这一时代新风气的标准人物。他们总想运用新政治来完成新宗教,这显然是战国儒家精神之复活。 但社会背景逼得他们有一些像东汉,他们依仗的是书生们的社交团体,要把社会名教高驾在朝廷官爵之上。又使他们有一些像魏、晋以下的和尚们,皇帝也该学道修德,因此皇帝也该做我们的学生。臣对君有敬礼,学生对先生亦有敬礼。王荆公、程伊川做经筵讲官,都曾为此力争,要皇帝正式低头来尊师重道。他们推敬西汉的淳朴,却看不起西汉人的自卑态度。他们也不肯像西汉般把孔子来神化。他们要高自位置,超越在皇帝政府政治权位之上,但他们没有门第凭借,又不肯采取佛教出世态度,尔为尔,我为我,严格与政治割席分疆。在他们则只想把人文中心的“道理”二字来说服上下。西汉淳朴,东汉清高,唐人阔达,而宋人则成其为严肃。他们的过分严肃处,让后人听到道学先生一称呼,便想缘他们不近人情。但他们毕竟有他们的精神,此后直到清代,七八百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毕竟端赖此种精神来支撑。 中国列朝尚士之风,最著者,前有东汉,继为北宋。光武帝以太学生复兴汉业,一时同学多相从开国。北宋则承五代后,君臣跋扈,宋太祖亦以一军人黄袍加身。及登天子位,即罢免军权,而竭意提倡尊士之风。但东汉与北宋之士风,均不看重尊王大义。东汉则有党锢之狱,而北宋则庆历熙宁两度新政,皆遭群士反对,造成混乱局面,以至亡国。周濂溪乃参酌佛教提倡新儒学,以寻孔颜乐处,教导二程兄弟。孔子告颜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而濂溪所谓之孔颜乐处,则惟在其舍之则藏一面。及后二程乃以书院讲学不务仕进。即张横渠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此作号召。然其所谓往圣之绝学,亦主退隐在野,不主贵达在朝。南宋朱子继之,亦以一延平县丞退隐求寺禄以在野进修为重,年老始出仕,终亦与伊川同以伪学受朝廷之禁锢。但其学风乃得大用于元代。明兴,废宰相,方孝孺受十族之诛,一时士风亦群趋在野,志不在朝。阳明以犯法朝廷远贬龙场驿,得悟传道。其弟子王龙溪、王心斋,二王之学,不考试,不进仕,在野讲学,可为其代表。顾、高东林讲学,以士人不应置身政事外,力斥其弊。然明代亦以东林之党祸而亡。明遗民在清初为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李二曲之徒,可谓维系吾中华民族之文化生命于亡国之余,其功至今而不绝。亦可谓吾中华民族之命脉,孔子振之于其前,濂溪承之于其后。孔子主进退用藏,执两用中。而濂溪则退藏乃其常,进用转为其变。此则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士风一趋势之大体可指者。 蒙古的狂风暴雨卷进中国,书生的道理和他们讲不通,对付文化浅演民族,还得靠宗教。佛教复兴之外,在北方又新兴一种新道教即全真教。由于邱长春们七真人的掩护,救了北方中国的万千生命,亦绵延了传统文化之一脉生机。当时儒生被看成与丐为伍,最宽大是把他们当和尚道士看待,躲在社会一角落,预闻不到政治,占不到社会中心领导的地位。那时的知识分子,在此形势下,却获得意外发展。诗文、戏曲、小说、艺术、字画、园林堆造、医药、算数、历法、工程、水利、机械制造,多方面地分途迈进。有些走进衙门做书记文案,有些从事田亩商贩,改营生产。元代的中国社会实在走上了一变型。若蒙古政权能维持较久,中国或许也像西方般,能演成多角形的尖锐放射,或许能把宗教、文艺、政治、经济,各作割裂分歧地进趋。幸而是,不到百年,蒙古政权崩溃,民族革命之洪涛,叫中国人重来恢复汉、唐衣冠。于是明代的书生,又回到唐、宋旧轨。 明代理学家,还是宋人格调,但明代毕竟和宋代不同。第一是社会物力厚,第二是沿接元代以来社会的贫富不均,虽不能像南北朝、隋、唐的门第,然明代书生家庭较宋代豪富得多。尤其是江南,家中奴仆成群,一百两百不足奇。科举制度又变了,一成进士,(此非唐宋之进士,唐宋进士,只如明代之举人。)例不为小官,飞黄腾达,成为政治上的骄子。因此明代知识分子也多带豪杰气,与其说像宋代,宁说是更像唐代。影响到当时的学术空气。若把朱晦庵比释氏中之慧远、竺道生,则王阳明是宗门祖师慧能与马祖。阳明门下龙溪、泰州,更豪放。大江南北,遍立讲台,男女老幼,樵子陶匠,贩夫走卒,不识字人,按期集会,一样听讲。一席话可以点铁成金,人人是圣人。他们不向上倾,走政治路线,讲治国平天下。却向下倾,走社会路线,专讲正心与诚意。良知之学,本是一套大众哲学、平民哲学。泰州、龙溪更进一步,一意致力社会活动,那是大可注意事。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又一新形态。 或许战国墨家一派曾有此姿态。儒家正式走这条路,不得不说到明代的王学良知派开始。向上远溯,则南宋陆象山已见此端倪。这一风格,不从儒家来,实从释氏来。冲淡了儒家传统之政治性,渗进了佛教传统之社会性。此一转向,值得特别提出。但这一风格,由慧能、马祖在禅寺讲堂上来完成宗教革命,那是一篇反面文章,容易做得出色。现在要从事社会教育,转成正面文章,而仍用禅宗旧格套,便难免有流弊。流弊所锺,最先仍在知识分子之自身。于是李卓吾之类,流入狂怪,遭受诟厉,在当时确实不免有许多坏影响。但这一条路,总不失为是一条新路。自唐以后的中国社会,早和战国不同,下倾的影响,早比上倾更重要。泰州、龙溪讲学纵多歧趋,若能照此精神继续向前,定可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惜乎明代此后没有人好好地承续走这条路。 明中叶以后,科举制度里的八股文开始了,那才是一条死路,可以葬送此下三四百年的学术生命。因于良知狂禅学派之流弊,而激起东林讲学,因于八股文之流毒,而激起明、清之际博学鸿词的考证学派。博学鸿词一名,乃清政府所倡立。但那些晚明遗老,纵使不受此徽号,他们却实在当之无愧。中国学风,在东汉,在两宋,都有以学术凌驾政治的意向,东林则承此统绪。南北朝、隋、唐佛学,借宗教来避开政治。良知学派泰州、龙溪两支,则染此遗风。 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从下层社会影响到政治,总不如从上层政治影响到社会,更易有效,至少是更应尽先着力。上层政治摇动,理想社会不易产生。东林虽在野讲学,但他们精神上,更接近战国以来传统的上倾型,不忘政治。然而东汉党锢,两宋伪学,晚明党社,终于扭不转政治黑暗而失败。像战国,像西汉,像唐代门第,都是知识分子直接参加政治,掌握到实际政权而使时运光昌。 两汉的缺点,是平民社会知识分子,骤遇到大一统政权之建立而相形见绌,不免带有内心怯弱的自卑感。那时的对抗形势,是皇室(包括外戚宦官)与知识分子之对抗。唐代之牛李党争,则是门第与科举进士之分朋角逐。两宋晚明已无门第,乃是书院讲学派与科举禄利之对抗。换言之,唐、宋、明三代的政治实权,实际都已操在平民社会知识分子手里。而平民社会的知识分子中,又自分门庭。一派是沿袭传统精神,期以政治来推进社会的真士。另一派是专注意在凭借科举制度,混进政治界,仅图攫取爵位的假士。在此对抗下,假士可以不择手段而获胜,真士则另有一套高尚其事不仕王侯的传统潜流,反身到社会下层去用力。这在东汉、两宋、明代都有此倾向。只唐代门第,其自身先己与社会下层有了一层隔膜,失败了则一无翻身。另一条路,则退身躲入佛教寺庙里去。元代佛教变质,全真教即在北方广泛流行,亦是此故。 再总括言之,东汉以下知识分子之躲避藏身处在门第,南北朝以下在佛寺,宋、明则在书院。书院最无真实力量,因此蔡京、韩侘胄、张居正、魏忠资,都能随便把他们摧残了。但摧残知识分子的,还须凭借另一批知识分子。此因唐代以下,推行科举制度,政权急剧开放,而作育人才的教育机关,不能相随并进。如是则开放政权,转为引诱了假士,来阻碍真士所理想的前程。若明白了这一大趋势,则泰州、龙溪一派,正可与东林复社相得益彰。若此下的知识分子能沿接晚明,仍走这两条路,未始非中道而立,可进可退的,依然可在政治社会上发生相当的力量。不幸而满清政权把这两条路都给堵塞了。 六 清代学风的新趋势,集中到博学派。他们注意在以往历史文献中发掘实学,却疏忽了在当前现实社会中培植活人。满清政权不断高压,书院讲学精神再难复兴,而反政府的潜流,则仍隐藏在博学派之内心。晚明遗老都尚注意政治社会一切问题,求在过去历史中诊察利病,定新方案,期待兴王。不幸而他们的理想时期,迟不出现,渐渐此希望黯澹迷糊,博学派遂转以古经籍之研索为对象。校勘、训诂、考订,说是实事求是。但此实事,已不是现实人生中事,而只转向故纸堆中做蠹鱼生活。他们所标揭的是反宋尊汉。但汉儒所重在通经达用,神化孔子,来争取政治领导地位。清儒则无此兴会。朝廷功令,对古经籍根据宋儒解释。清儒从校勘、训诂、考订各方面排击宋儒。反宋无异在反政府、反功令,但其能事亦到此而止。他们的反政府,已避开了现实政治,最多不曲学阿世,却不能正学以言。他们的正学以言,则只在校勘、训诂、考订上,再不在治国平天下的当前具体事情上。 以前东汉太学生,以清议来反对当时官立博士派的章句之学。现在清儒,则转用汉博士章句之学,来反对朝廷科举功令。他们的治学精神,其实有些近似元代,都在钻牛角尖,走向一角落,远离人生,逃避政治社会之现实中心。近人推崇清儒治学方法,认为接近西方科学精神,但他们已远离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旧路向。看轻了政治、社会、历史、宗教等实际人生,而偏向于纯文字的书本之学。换言之,则是脱离了人文中心,仅限在故纸堆中书本上,为学术而学术了。他们不想作相与作师,不在现世活人身上打主意,不关切人群大共体,他们只把兴趣集中在几本遥远陈古的书籍上,他们遂真成为一些书生与学者。他们不注意人人可为圣人的活教训,他们只想教人能读圣人书。而其读圣人书,亦不重在通大义,辨真理,而重在其版本字句,声音训话,事物考证。总之是避免了以人文作中心。汉儒把圣人神化,清儒则把圣人书本化。近人又说清代学术相似于西方之文艺复兴,此语绝不得清儒之真相。若强要我们以西方文艺复兴相比拟,则该是宋儒,非清濡。这一风气,到道咸后,清政权将次崩溃时才变。 阮元是清代乾嘉学派博闻考证之学一员押阵的大将。他晚年提出《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二书,称之为二通。他说:读书不读此两部,即不得为通儒。学问不学此两种,即不得为通学。他的眼光从经典转移到历史,这便转向政治性社会性之现实人群上来了。但大体上,他们依然在反宋,因此不能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来关切大群共体之一番宗教精神。从阮元再转出龚自珍,依次到康有为,重新想把孔子神化,再要把神化的孔子来争取政治领导,此一转才像真接近西汉。但西汉学者来自农村,过的是农村淳朴生活,又多从下层政治实际事务中磨练。清儒则近似明代人,生活多半都市化,一得进士,在政治上即成骄子,根柢不能像汉人之淳朴笃厚。而神化孔子为宗师,于是在学术界形成一新风气,非怪诞,即狂放。龚自珍成为道咸以下知识分子一惊动慕效的对象,康有为则直率以圣人自居,怪诞狂放,相习成风。只有江忠源、曾国藩、胡林翼、罗泽南,在清代汉学空气比较不浓厚的湖南出现,他们有意提倡宋学,但又卷入军事生活。江、胡、罗诸人都早死,只留曾国藩,亦老于军旅,在学术界又以桐城派古文自限,沉潜不深,影响不大。晚清学术界,实在未能迎接着后来的新时代,而预作一些准备与基础。 换言之,此下的新时代,实在全都是外面之冲荡,而并不由内在所孕育。因此辛亥革命,只革了清代传统政权之命。而此二百四十年的清代政权,却也早已先革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命。于是辛亥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急切从故纸堆中钻出,又落进狂放怪诞路径,一时摸不到头脑,而西方知识新潮流已如狂涛般卷来,没有大力量,无法引归己有。于是在此短时期中,因无新学术,遂无新人才。因无新人才,遂亦无法应付此新局面。只想凭空搭起一政治的新架子,无栋梁,无柱石,这架子又如何搭得成? 辛亥以后,一时风气,人人提倡新学,又人人自期为新人。旧的接不上气,譬如一老树,把来腰斩了,生机不续。若要接枝,也须接在老根上。现在是狠心在做掘根工作。政治革命之后,高喊文化革命。文化革命之不足,再接着高喊社会革命,他们想,必要把旧的连根挖尽,才好另栽新的。这是辛亥以来四十年中国知识界之大蕲向。不幸四十年来的努力,抵不过二千年的潜存文化。这一蕲向,只如披上一件新的外衣,却没有换掉那个旧的躯壳。 让我举出一个最显著的例,试问这四十年来的知识分子,哪一个能忘情政治?哪一个肯毕生埋头在学术界?偶一有之,那是凤毛麟角。如王国维,如欧阳竟无,那仍是乾嘉传统,都不是站在人群社会中心,当路而立的,对社会依然说不上有大影响。其他人人慕想西化,却又很少真实西化的学者。他们先不肯死心塌地做翻译工作。惟一例外是严复,毕生尽瘁译事,不轻自著作。但到后,还不免被卷入政治漩涡。其次是不肯专就西方学术中一家一派笃信好学,谨守绳尺,不逾规矩。当知创造难,学习亦不易。学习一家一派已难,若要上自希腊,下至近代,综括西欧,古今各国,撷其菁英,揽其会通,那就更不容易了。 若中国真要学西方,诚心求西化,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高僧们,应该是一好榜样。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才始是。非守死节证其不好学,亦即证其不笃信,如此又何能善道?中国四十年西化无成绩,这是知识分子的罪过。高谈西化而负时望者,实际都在想做慧能马祖,不肯先做道安、僧肇、慧远、竺道生。先不肯低头做西方一弟子、一信徒,却早想昂首做中国一大师、一教主,这依然是道咸以下狂放未尽。龚定庵诗:“但开风气不为师”,一百年来,多在想开风气。他们自负是学习西方的启蒙运动,却把中国二千年学术文化,当作一野蛮、一童蒙看。他们不肯真心学佛,只借仗释迦来骂孔子老聃。不肯先做一真实的学者,老实退处社会一角落,像西方学人那样分头并进,多角放射。却早自居为政治社会之领导中心,先自认为是新道统。道统建立,岂是如此般容易? 若论真肯认定一家一派学西方的,平心而论,则只有今天的共产党,但他们也只肯学列宁、斯大林,并不肯学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所毕心尽力的仍在政治,不在学术思想。 从前中国知识分子,常想用学术来领导政治,这四十年来的新知识分子,则只想凭借政治来操纵学术。从这一点讲,即从其最好处说,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依然未脱中国自己传统文化之内在束缚,依然是在上倾,非下倾,依然在争取政治领导权,依然是高唱治国平天下精神。在西方,科学、宗教、哲学、艺术分门别类,各务专长。一到中国,却混成一大洪流,便成为推翻旧传统、推翻旧文化、创造新政治、建立新社会一呼号。如是则一切一切,全成了高谈狂论。若不说是高谈狂论,则应该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之表现。但此一种伟大精神,至少必须含有一种宗教性的热忱,即对社会大群体之关切心。而此四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不幸所最缺乏者正在此。沿袭清代,菲薄宋儒,高呼打倒孔家店,摹效西方,提倡个人自由,却不肯诚心接受基督教。竭力想把中国变成一多角形尖锐放射的西方社会,却留下了一大缺洞,没有照顾到社会下层之大整体。 近代中国人之崇慕西化,而最后则终止于马、恩、列、斯之共产主义,统一全中国,迄今已达于三十年一世之上,此亦有其理由,可资阐说者。 西方政教分,先自希腊罗马,下迄近代,凡属政治方面,全在分裂争夺之状态中,无以自逃。其统一趋势,则只有宗教方面。但耶稣乃犹太人,西欧诸民族之能分不能合,亦由此可见。马克思亦犹太人,虽主张唯物,不信耶教,但其共产主义,实亦超乎国界,盈天下人类而归之一途,不啻一变相之宗教。此惟犹太人有之,而为西欧人所不能有。列宁用之作革命之号召,但迄今苏维埃仍不能脱其欧洲人帝国主义之传统。惟共产主义究有一种世界性,一种万国一体性,即有其一种人类大群之共同性,则实远超于欧洲人近代商业资本性之上,而更见其有广大共通之一面。此则显然无足疑者。 近代中国虽竞慕西化,有“赛先生”“德先生”之号召,但其风只在北平,而当时南京中央大学,即有《学衡杂志》起而反对,乃颇以中国传统文化自尊自守。此亦断然不可否认一现象。共产党又迎合社会多数,遂易一时成功。抑且在当时之西方人,终亦以中国之共产化不失为西化之一端,乃从旁赞助,美国人即为其最显著之一例。苏俄势力自西方再度东侵,外蒙古自主独立,关外三省乃及朝鲜半岛之北部,全归苏俄势力范围,此皆出美国人主张。当时美国人虽与中华民国同抗日本,但一则中国兵力弱,不如苏俄之可恃。再则中国究是东方黄种人,与苏俄之同为西方白种人者究有别。美国人不惜用大力引进苏俄,使得重返东方,史迹鲜明,尽人可知。民主政治与极权政治,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以民族血统之更大分别言,实为一小分别。而黄色人种与白色人种之相异,则为一大分别。此以近代美国人心理言,已有显证。 我们再把最善意的看法来看中国共产党,可说他们已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当作一种宗教信仰,由此激发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大群体之关切,由此得到隐藏在其内心深微处一种宗教要求之变相满足。但中国果能继续此一趋向,则中国自将完全走上苏维埃化,而非完全西方化。苏维埃实是近代西方文化一大反动。此四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尽力提倡西化,而结果却走上了对西化之激剧反动。此一转变,只可说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内在要求在背后作梗。我们必先认识此一意义,乃可再进一步来推论中国之是否果能化成苏维埃。 余尝谓西方人没有中国传统之天下观,即人类相处之道义观与伦理观。西方之共产主义则为唯物的,仅重血气外向的人生,不近中国传统心性内向的人生,其间有一大区别,而中国人乃不自知。故中国而共产化,其摧残中国传统文化乃益甚。由唯心转而为唯物,较新文化运动之排斥西方耶教,为更趋于唯物化,此则距中国人自己传统为更远。而中国人苦于不自知,此尤大堪磋叹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在由个性人格中反映出普遍人格,此即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成佛之传统信仰。此一信仰建基于儒家之性善论。道家虽不明白提倡性善论,但其内在倾向依然主张人性善,故以归真反朴回向自然为理想。从竺道生到慧能的佛学,主张人人皆具佛性,仍是中国传统变相的性善论。耶稣教在中国不能像佛教般广深传布,其惟一症结,即在性善性恶两观念之极端冲突下受阻碍。马克思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则仍由西方传统性恶观点下演出。否则一切人生,决不致专为物质生活所操纵。一切意识,决不致专为阶级立场所决定。一切历史进步,决不致专由阶级斗争而完成。 耶教的性恶观念尚有上帝作调剂,马克思唯物史观乃始为彻头彻尾之性恶论。耶教上帝关切全人类每一个人之整个人生,马克思共产主义最多只关切到某一个阶级的物质生活。马克思只讨论经济,不讨论灵魂,因此共产主义在西方,便断不能与耶教并存。信仰马氏,必先推翻耶稣。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正因其不能接受耶稣,而可断其更不能接受马克思。若要共产主义在中国生根,则势非彻底推翻中国传统文化不为功。此四十年来的中国知识界,正在此一目标下努力,早已为共产主义披荆斩棘,导其先路。所不幸者,则如上文所分析,中国近代之不能彻底西化而转向苏联,其背后仍系中国传统文化之潜势力在暗地操纵。 这里再该提起耶稣教在西方整个文化系统中之地位与功用。西方文化体系,若专就外形看,显属一种多角性的尖锐放射。而每一角度之放射指向,都见其世俗欲极强烈,权力追求之意志极执着,个性上之自我肯定极坚决。只有耶稣教教人超越现世,转向上帝,再回头来把博爱牺牲精神冲淡实际人生中种种冲突,而作成了那一个多角形的文化体系中之相互融和,与最高调协之核心。若在西方文化中抽去耶稣教,则必然会全体变形,成为矛戟森然,到处只是唯物与斗争之一个人类修罗场。中国人在其自己文化之潜意识下,用另一眼光来看耶稣教,既己把它拒绝,而在其自己传统文化中本所蕴藏的一种人文中心的宗教热忱,即对于社会大群体之关切心,却又经此三百年来之学术转向而迹近于遗忘。如是则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外言之,已不能有超越现实,而作高一级的向往之精神表现。自内言之,又不能超越小我,牺牲个人,对社会大群体生关切。在此情形下,其先对西方文化,因其对于自己传统的模糊观念而存一种鄙夷轻视的心理,其次又迫于现实利害之权衡而转身接受。无论其拒其受,其对西方文化,总是涉其浅,未历其深,遇其害,不获其利。 若西方之宗教信仰,乃始涉及人生之内心深处。中国人所谓仁、义、礼、智、信,礼与信皆指内心言。西方宗教亦可谓别有其一番礼与信。至于科学与民主,则无内心可言。近人如梁任公以中国重礼治与西方重法治相对,此可谓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法治重外在刑法,其主要在多数意向。而多数人则多重外物,不知重内心。然而人生所遇外物则多变,惟心性乃属天生,乃有常可循。中国文化之相传五千年以达今日者,主要乃在此。 五四运动时所对西方文化之认识,亦只提出民主政治与科学两项,并又鲜明揭起反宗教的旗帜。但在西方文化,苟无耶稣教,民主政治只像在对人争权,科学只像在对物争利,一切全落在物质与权利上,全成为一种斗争性,全是功利色彩,循是演进,则自然会走向马克思。而自己传统文化,又一时急切摆脱不掉,菁华丢了,糟粕还存。民主政治与科学精神在此潮流下全会变质,于是政治高于一切,一面还是人文中心,而一面走向极端的性恶论。 中国当前知识分子,论其文化传统,本已学绝道丧,死生绝续,不容一线。经历了满清政权两百四十年的传袭,中国传统精神,早已纸片化了。而就其所处身的社会立场言,则又单薄得可怜。两汉有地方察举,魏、晋、南北朝有门第,隋、唐以下有公开考试,传统政治下有铨叙与监察制度,都使他们一面有所倚仗,一面有所顾忌。从倚仗中得心安,从顾忌中得使心不放。中人以下也可循此轨辙,幸无大过。而农村经济之淡泊安定,又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后一退步。 近百年来,政体急剧转变,社会经济亦同时变形。以前知识分子之安身处,现在则一切皆无,于是使其内心空怯,而又无所忌惮。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之新出身,则又是古无前例,完全走上以外国留学为惟一的门径。一批批的青年,在本国并未受有相当基础的教育,即便送往国外。试问举世间,哪一个国家,了解得中国?又是哪一个国家,真肯关心为中国特地训练一辈合适中国应用的知识与人才?他们走进每一个国家,选定每一门课程,互不相关地在仓促的三四年五六年间浅尝速化,四面八方,学成归来。了解不同,想像不同,传统不同,现状不同,拼凑安排,如何是好?各国间的政俗渊微,本原沿革,在他们是茫然的。本国的传统大体,利病委曲,在他们则更是茫然的。结果都会感得所学非所用。激进的,增加他们对本国一切的憎厌和仇恨。无所谓的,则留学外国变成变相的科举。洋翰林,洋八股,虽谑而允,受之不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自唐以下,虽都参加科举,却并不从科举中养出,现在则完全托由在外国代办新科举的制度下,来希冀新中国的理想新人才。 理想是一件百衲衣,人才也是一件百衲衣,这须待自己手里针线来缝绽。哪一条针线不在手,一切新风气、新理论、新知识,正面都会合在对中国自己固有的排斥与咒诅,反面则用来作为各自私生活私奔竞的敲门砖与护身符。中国当前的知识分子,遭遇是艰苦的,职责是重大的,凭借是单薄的,培养是轻忽的。结果使国内对国外归来者失望,国外归来者也同样对国内的失望。憎厌中国,渐渐会转变成僧厌西方。 然而我们却无所用其愤慨,也无所用其悲观。中国将仍还是一中国,中国的知识分子,将仍还成其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了新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怕会没有新中国。最要关键所在,仍在知识分子内在自身一种精神上之觉醒,一种传统人文中心宗教性的热忱之复活,此则端在知识分子之自身努力。一切外在坏境,全可迎刃而解。若我们肯回溯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深厚蕴积,与其应变多方,若我们肯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之独特价值,则这一番精神之复活,似乎已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呀!起舞吧!起舞!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689
个人分类: 思想|1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佩里·安德森:霸权之后?——当代世界的权力结构
whyhoo 2012-1-8 09:41
1984年,美国国际关系领军理论家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 发表了一篇题为《霸权之后》的著名作品,它的主题是:大国之间对领导权的传统争夺方式正在消逝。在传统的斗争方式中,胜利者占据国际秩序的霸权巅峰,支配所有其他国家,决定全球体系的方向,比如说,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常常被认为是处于这个如日中天的位置。基欧汉认为这种意义上的霸权已经过时,在当代世界,国际关系不再是一个争夺军事和领土优势的零和博弈,它们从根本上已经成为一个正和的经济交换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国就关税和管制相互协商,以达成互惠的交易,这些交易时间长了,稳定下来,就成为他所说的“国际政体”。这个政体是和平的和基于合意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其他国家颐使气指。在二战以后的金本位体制下,美国也许曾经是西方的霸主,但是自从1970年代早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国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建立在理性的经济交换和合作基础之上的新的多边秩序的合伙人之一,尽管是比较大的一个。 2006年,中国思想史领军学者、政治思想家汪晖提供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诊断。在他著名的论述“去政治化的政治”的文章中,他指出当代的世界秩序展现了一个可怕的霸权结构,用他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原初表述来说,这个结构结合了三个不同的、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或者层面:第一部分是国家层面的霸权,处于任何给定的社会之中,第二个是国际层面的霸权,处于国际体系之中,第三个是超国家层面的霸权,它穿越了国家的界限,涵盖每个国家内部的社会。我想接过这个非常丰富的理论提议,就每个层面说一点细节。我的进路首先是一个比较语文学的练习,因为像现代性、民主或者合法性,以及许多其他政治概念一样,“霸权”的概念有一段非常复杂的历史。如果我们想要清楚地把握它和我们周围当代图景的相关性,我们就要理解这段历史。那是一段覆盖了四个独特的国家文化的历史。我将以探讨各个文化开始。 欧洲传统中的“霸权”观念 在西语中,“霸权”这一术语最先来自古希腊,但是它的现代用法源于20世纪初沙皇俄国革命运动中的辩论。在这个正在生成的俄国传统里,这个术语 gegemonia,首先是由帕维尔-阿克塞罗德(Pavel Axelrod)创造,然后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同事接过这个术语,用来指称俄国工人阶级在反对沙皇专制的共同斗争中,能够和应当对其他社会阶级——首先是农民阶级——实施的领导权。那种领导权应当通过目标的清晰、说服的技艺和组织的效能来赢得。在此基础上, 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列宁发展出了他称之为工人阶级的民主独裁(专政)理论,作为布尔什维克的战略视野。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概念基于先前的霸权观念,它指称的是一个政体,在其中,独裁,也就是通过强力(force)的统治,将被实施于敌对阶级——那就是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身上。而霸权,即通过合意(consent)的统治,将统领工人阶级和联盟阶级,首先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诞生的时候,霸权的观念是革命斗争中合意维度的工具。 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根据这个公式成功地发动了一场革命,以强力镇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权力,用著名的口号“面包、土地、和平”将农民自愿地召唤到革命的目标之下。在20世纪早期,当新的苏维埃国家赢得俄国内战之后,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在被他的党派遣到莫斯科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接触到布尔什维克的霸权概念。然而,当他回到罗马之后,在意大利取得胜利的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法西斯反革命。葛兰西被墨索里尼逮捕,在一个法西斯监狱中度过余生。在那里,他写了一系列出色的笔记。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霸权这个在莫斯科期间给他以深刻印象的概念。但葛兰西逐渐将它转变成一个比在俄国的辩论背景中更为核心的概念。他所引进的关键修改,产生了第一个系统性的霸权理论。这一修改是将它从工人阶级的策略,扩展到对任何社会阶级的稳定统治模式的描述——首先,也是最显著的,是有产阶级,即地主和工业家,而他们正是霸权这个概念在俄国所反对的对象。葛兰西在他的《狱中笔记》之中,给了意大利复兴运动中加富尔的皮埃蒙特温和党很大篇幅,作为这一类霸权的历史范例——你也许记得,加富尔正是梁启超的英雄之一。葛兰西指出,这个在商业地主和制造业者之间的联盟在19世纪主导和控制了意大利的统一进程,边缘化了更为激进的马志尼的行动党和他的小资产阶级追随者,并且有力地镇压了真正大众——农民或工人——形式的政治表达。 在作出这个社会学上的扩展的同时,葛兰西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这个俄国术语的意义。很明显,加富尔和他的继承者们在意大利所建立的资本主义统治,涉及到暴力——有很多暴力——包括许多由军人和警察实施的屠杀,但这一统治也涉及到合意。葛兰西作品的霸权总是指称强力以及合意二者的结合。但在同时,和这个概念的俄国起源保持一致的是,葛兰西的着重点落在霸权的意识形态本质上。他将霸权看作一个不仅仅建立在强力基础上,而且也建立在文化优势 (cultural ascendancy)之上的权力体系。换而言之,在这个意大利的传统中,霸权被理解为这样一种类型的统治:它所配备的不仅是军事暴力的决定性权力,而且首先是获得被支配者对他们所受支配的道德同意的能力。葛兰西指出,这样的意识形态支配,必须提出一系列对世界的描述,必须提出统领这些描述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大部分将被受支配者内化。和俄国不同的是,在西方,这种霸权仍然紧紧地掌握在剥削者手里,被剥削者必须以剥夺他们的霸权为目标,但是——正如葛兰西在监狱中多么清楚地看到的那样——在1920年代以及1930年代,被剥削者并没有这么做。 葛兰西的健康被法西斯监狱摧毁,他于1937年4月死于意大利,几个月之后,一个成熟的霸权理论在德国完成。《霸权:论居于领导地位国家之书》(Die Hegemonie. Buch der führenden Staaten)于1938年年底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地区之后在德国出版。这是一个著名的德国法学家海因里希·特里佩尔的著作。原初的列宁主义霸权概念侧重于特定国家内部各阶级之间的关系。葛兰西在继承和转化这个概念的时候,保留了这个侧重点。他的论述霸权的笔记大多考虑国家内部的阶级间关系,然而他也偶尔——虽然是不成系统地——将这一术语用于国家间的关系,当然并没有对这一独特的权力层面进行完整的理论化。而海因里希·特里佩尔,一个因截然区分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这样一种二元的法学理论而闻名的法学家,正是把重点放在这一点上,将霸权作为国际关系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现象来处理。他的长达600页的著作追溯了霸权的历史,从古希腊开始——霸权的概念在那个时候被创造出来指称城邦联盟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城邦,经过中世纪,最后是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作为先后相继的欧洲霸权力量的兴衰。 在发展他的理论的时候,特里佩尔对葛兰西的笔记一无所知,葛兰西的笔记直到1947年才得见天日。特里佩尔对葛兰西笔记背后的俄国传统也一无所知。然而,他复制了这位意大利思想家许多的知识框架,相似程度堪称惊人。特里佩尔解释道,最初激发他对霸权反思的,是普鲁士在德国统一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如加富尔在意大利统一过程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葛兰西的霸权范例一样。像葛兰西一样,特里佩尔通过跟支配(Herrschaft)的概念比较,来建构他的霸权概念:一个是通过强力(force)的权力,另一个是通过合意(consent)的权力。再一次,和葛兰西非常相似的,他强调了任何霸权所涉及到的文化领导权,以及它引发受霸权统治者的模仿现象的方式。特里佩尔甚至将这个概念扩展到国家内群体或个人对于群体的关系,从而招致了卡尔·施米特的批评。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的话,施米特会非常佩服他的著作的,因为施米特将霸权概念仅仅用于国际关系。但是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特里佩尔和葛兰西有尖锐的分歧,对特里佩尔来说,霸权是一种权力,它处于支配(domination)和影响(influence)之间,霸权比影响更强,但是比支配更弱。而对葛兰西来说,霸权相对于支配来说,是一种更强的和更稳定的权力形式。 这个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有一个结构性的理由,反映出两位思想家各自的原初关注点的差异。葛兰西关注的是国家内的阶级关系,特里佩尔关注的是国际关系。在这个由特里佩尔和施米特所共享,并且传递给二战以后德国领军法学家们的传统之中,非常明显的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在国际关系中,强力总是压倒合意。实际上,特里佩尔观察到,在国际领域,霸权和支配之间的边界从根本上是变动不居的。对于任何霸权来说,总是存在向支配转变的诱惑或者倾向,将支配作为权力的最高形式。然而,甚至这一点,通常也有其限度,因为在国内和国际霸权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国内霸权是一个阶级或者社会集团相对于其他的社会阶级或者集团的统治体系,但是在早期现代欧洲发展出来的国际体系中,没有一个国家在这个意义上统治另一个国家。基于领土的主权概念排除了这一点。 当然,强制作为一种威胁无处不在,用霍布斯的话说,和平只不过是战争的暂时中止。但是,这一点没有,也并不能被制度化,成为类似国家在其国内空间中的压迫性体系那样的东西。同时,在这样一个体系中,合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弱得多的因素,它只是对于利益或者影响力的追求。因而在国际关系领域,霸权作为强制和合意必要的结合,总是很难获得。和国内领域相比,在国际领域,霸权即便在获得之后,也更为松散、更具有隐喻意义。在俄国和意大利传统中,霸权从本质上说就是国内霸权,而且首先是基于合意的。在德国传统中,它从根本上是国际的,而且是基于强制的。 中国的王霸之道 以上是欧洲的三个关键的思想传统。但是,当然,有一个亚洲的传统,比欧洲传统中的任何一个都更为古老,同时也更为现代。在中国,1963年~1964年之间的著名的“九评”标志着中共和苏共之间的决裂。“九评”中的每一封信都是面向全球听众的论证有力的政治干预。随着中苏裂痕在接下来的一些年中进一步加深,官方文件越来越多地将苏联称为霸权,甚至是比美国更为危险的霸权。中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抛弃苏联采取的道路。1969年,毛泽东在中国北方向他的人民警告战争的危险,告诫他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他所用的术语是新造的——霸权,但这一术语乃是基于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战国时代的中国古典思想很早以前就已经产生“霸道”的概念,作为“王道”的对立面。但是在这个毛泽东对之保持忠诚的传统中,这一术语的意涵被逆转了。对孟子来说,霸道恰恰不是通过合意的统治,而是通过暴力的统治,和通过仁义的统治有天壤之别。而后者是要获取合意。 在《孟子》一书中,二者之间的对比是简单和说教性质的。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我在这里用overlord来表达的意思,中文术语是“霸”,在英文中,早在1920年代就被翻译成hegemon,接近这个词的希腊用法,即附庸盟友的领导者,因为“霸”在汉语中最早指称的是一个脱离了周天子权威的封建等级的头目。或者,正如孟子愤愤不平地说的那样:“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荀子提供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类型学分析。他提供的是对于统治者的三分法:“王”、“霸”和“强”。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荀子·王制第九》) 在这个类型学中,“霸”只不过是强制的一种形式。 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存亡继绝,卫弱禁暴……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荀子·王制第九》) “王”、“霸”区分到底在什么地方?虽然荀子比孔子和孟子看起来像更为严肃的政治思想家,但不免重新落入标准的儒家忠诚的窠臼。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荀子·王制第九》) 他怎样才能够创造这样一个奇迹呢?“修礼者王”, 而“霸”只是“为政者强”,比“强”好不到哪里去,而“强”的赤裸裸的暴力则会自我毁灭。 荀子的三分法可以被理解为对特里佩尔的一个反转,德国思想家将权力的形式划分为支配、霸权和影响三种——强制的支配是最高的形式,霸权是中间的形式,而影响是最低的形式。古代中国思想家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来排序,王者的“修礼”是最高的形式,霸道是中间的形式,暴力是最低的形式。两种分类法之间的差异和他们的核心关切密切相关。虽然荀子是在战国晚期写作,但像那个时代所有的思想家那样,他总是首先考虑给定的国家内部的权力实施,而特里佩尔考虑的是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在那个方面,荀子和后来的俄国、意大利传统更为接近,虽然对他来说,权力的实施者是统治者,而不是阶级。当然,他的建构的弱点,在于他从他的儒家前辈那里继承来的王者的理想形象。尽管从视野上来说,他通常更为现实一点,他仍然无法和他的前辈决裂。 要等到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出场,这些迷信才得以驱散。韩非子以激进的方式重新表述了权力的概念领域。他忽略了荀子在王道、霸道和强道之间的三分法。而提出“主道”,这种统治理论,综合了暴力和意识形态、强制和合意,成为一个单一的环环相扣的体系。在三分法的位置上,法家为他提供了一种综合,用以控制大众:正是法律的物质权威——强制和灌输,而不是礼的魔术般的效果,才获得臣民的服从。而道家给他提供了一种综合,用来控制国家机器内部的官员,而这和儒家浮华的礼治方式截然相反。 故明主急其助而缓其颂,故不道仁义。(《韩非子·显学》)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君;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韩非子·主道》) 和荀子一样,韩非子最重要的关注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权力机制,虽然他在表述上更为清晰和直接: 治强不可责于外, 内政之有也。(《韩非子·五蠹》) 中国古典思想因而发展出了丰富的关于强制、合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这样的问题意识的思考,把它们理解成为不同的权力机制,而在西方一直没有出现任何可比的东西,直到在许多世纪之后,这个概念空间被俄国和意大利的霸权观念所占据。当代的霸权术语在20世纪重新出现,但它只能以一种非常奇怪的逻辑,通过改变自身的范围来与古代的用法相连接。因为在这个由毛泽东创建的传统中,霸权指向的并不是国家内的权力关系,正如中国古典思想所关心的那样,而是指向国家间的关系,这一转变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正如德国传统所理解的那样,国际关系正是合意要比强制更为脆弱的领域,霸道常常压倒王道。漫长的中国传统因而是唯一的一个传统,同时包括了国内和国际的霸权领域,尽管中间隔着千年的距离。 迈向“霸权之后”的现实可能 现在,让我转向发展了这些不同的反思霸权的传统的最出色的当代思想家们。有两位最为引人瞩目。在意大利,葛兰西的遗产在阿瑞吉那里得到继承和丰富。在1960和1970年代,阿瑞吉在意大利领导了一个以葛兰西命名的革命群体,他在工人和学生运动中是活跃的斗士。在阿瑞吉的作品中,这笔侧重于国家内关系的意大利的遗产,第一次和思考国际关系的德国传统联姻,形成了一个将这些领域关联在一起的历史理论。对阿瑞吉来说,正如对葛兰西来说一样,霸权结合了强力和合意,但合意是占首位的。在国际上,这种合意通过更为优越的组织和消费模式来获得,而这些模式不仅赢得对于霸主的理想和价值的顺从,同时也在其他国家中产生了对于这些模式的普遍模仿。作为回报,这样的霸权给所有国家中的统治群体带来利益,为国际秩序设定可预测的规则,防备共同的威胁。在这种意义上的霸权和“剥削性的支配”并不同,在后者,一个强有力的国家通过暴力的实施来从其他国家那里获取顺从或者贡赋,而并不给予他们利益作为补偿。 阿瑞吉认为,支配应当被设想为首先依赖于强力,而霸权则是“附加到支配性群体之上的额外权力,它的获取,有赖于一种能力——它安排各种问题,使得冲突在一个‘普遍的’层面上得以展开。”这在国际关系中意味着什么?在这里,霸权是世界领导权,授予任何“能够令人信服地宣称自己是一种原动力,促进统治者相对于被统治者的集体权力的全面扩张”或者“能够令人信服地宣称,其针对于某些或者甚至任何其他国家的权力扩张,符合所有国家中的被统治者的共同利益”的国家。对阿瑞吉来说,这一结果的实现,通常并不仅仅通过某种管理,而是通过对先前的国家体系的转化。这样一个转化涉及到什么?从结构上说,它带来的是对于资本主义和领土扩张主义的新的结合,企业层面的资本积累,国家层面的领土扩张,彼此独立但形成相互嵌入的动力机制。 这正是产生出阿瑞吉在《漫长的二十世纪》中所追溯的前后相继的世界─历史霸权的框架。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这样的原型霸权之后,他的叙事转向了三个强大的近代霸权:第一是17世纪的荷兰共和国;然后是19世纪的英国,最后是20世纪的美国。这个序列的驱动力是什么?从根本上说,在于马克思的M─C─M+公式之下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周期。最先进的公司集中在霸主那里,资本主义扩张最初是物质性的,即对商品生产的投资和对市场的征服。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竞争降低了利润,以至没有任何一个资本集团能够控制竞争对手,发展出降低最终价格的技术或者产品的空间。在那个时候,霸主的积累转向了金融扩张,竞争的国家在领土扩张的冲动下就流动资本进行竞争。随着对抗,往往是军事冲突的升级,霸权崩溃,产生一段时间的体系性混乱。从这一混乱中,新的霸权力量最终产生,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物质扩张的周期,新的霸权力量有能力服务于所有其他国家的利益以及他们臣民利益的一部分或全部。在这个序列中,每个继起的霸权都更为全面,比上一个具有更广泛和更强有力的基础。 我们今天处在历史的什么位置呢?很早以前,阿瑞吉就坚定和清晰地认为,在美国领导之下的战后资本主义物质扩张在1960年代就逐渐消逝。自从1970年代初的危机以来,兴起的是金融扩张的周期,美国用它来保持其过时的世界权力。阿瑞吉同样很早就预测,这一轮金融扩张是不可持续的,在其内爆之后,美国霸权会走向终结性的危机。这个预测的第一部分现在正在我们眼前展开。第二部分呢?在他的1994年发表的《漫长的二十世纪》之中,阿瑞吉观察到,美国霸权的黄昏具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那就是,和荷兰或英国霸权的衰落很不同的是,军事权力和金融权力之间的分野已经开始,美国的军事力量仍然保持了压倒性的全球优势,虽然它逐渐下降到一个负债国家的地位,而世界的钱柜转移到了东亚。以前没有发生过像这样的事情。再一次,随着一个霸主的凋零,体系性的混乱近在眼前。 从这一场混乱之中将会产生出什么?在1990年代中期,阿瑞吉认为有三种可能性:或许是另一场有可能摧毁整个星球的世界大战;或许是欧洲和美国加在一起的西方所管理的世界帝国的痉挛性回归;最后,也是更大的可能,是出现一个更为平等的世界市场社会,在其中,霸权业已消失,因为在国家之内的阶级差别不再严重,国家间的关系基于相互尊敬和平等,换而言之,一个超越资本主义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中心是在东亚。在2009年逝世之前,阿瑞吉更为自信了。战争的危险减退了,一个新的泛西方世界帝国的可能性也变得遥远。他的最后一本书《亚当·斯密在北京》,刚刚在中国露面,其中心论题是: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对于一个平等的世界秩序的承诺,已经决定性地改变了全球前景。看起来,好像全人类将要把霸权作为不平等的权力的结构甩在身后。阿瑞吉的临时性结论,以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达到了和基欧汉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前所作出的并无不同的判断。我们现在能够期望迈向一个“霸权之后”的时代,但并不是基欧汉理解的资本家间合作的和谐世界,而是一个资本主义最终被超越的世界。 那么,对阿瑞吉来说,美国的霸权已经奄奄一息,被不断上升的外债、军事冒险主义和中国崛起所削弱。阿瑞吉过去是对的吗?现在是对的吗?所有的这些发展都有一些模棱两可之处。美国的债务规模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没有债权人敢于催逼,因为害怕美国崩溃给自己带来的结果。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对于美国来说,二者都算不上很大的经济压力。而在华盛顿的这个被认为是开明的、多边主义的新政权,就像那个被认为是愚昧和单边主义的旧政权那样,相信它最终会胜利。确定无疑的是,从这些华盛顿轻易挨过去的事件中,看不到有和越战可相提并论的失败。而就中国来说,它自身的发展和稳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消费者和美国国债,至少在近期之内,不会轻易打挑战美国权力的主意。那么,阿瑞吉的猜测的另一面,即一个遵照斯密的方针实现的、以东亚为中心的平等世界市场社会的长期愿景,又会如何呢?不管这个前景是多么诱人,必须质疑它的现实性。仅仅谈论一个市场,而不具体分析镶嵌其中的财产关系,只是一种抽象。斯密是在另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写作,这个时期早于工业革命和现代公司的出现,更不用说后现代的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了。他对于今天来说,只能提供有限度的启示。 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嵌入是 资本全球霸权的关键 阿瑞吉的亚洲对应者提供了一个对于时代的不同解读 。对于汪晖来说,“去政治化的政治”才是当下时代的标志。“去政治化的政治”意味着什么呢?从根本上说是取消任何大众的能动性,取消任何为寻求超越现状的替代方案而斗争的能力,而现状只不过是模拟了代表形式,却掏空了对立和冲突。这样的政治是去政治化的,但它并不是去意识形态化。相反,它彻头彻尾是意识形态化的。只要考虑汪晖分析的霸权的三个领域中的第一个层面,即国家层面。就足够了。 我们以过去30年横扫世界的新自由主义的两大母国,撒切尔时代的英国和里根时代的美国为例。正是撒切尔提出了最为著名的新自由主义口号,准确地抓住了去政治化的政治的本质:别无出路。别无出路,是针对去管制化的自由市场来说的,是针对资本的统治来说的。但这是撒切尔和里根政府的唯一意识形态装备吗?根本不是。它本身非常干枯,非常粗鲁,对于那个时代的现实过于直言不讳。因而它总是需要一种补充,为它提供掩饰和缓冲。在英国,补充物是民族主义和“家庭价值”——正如撒切尔所说的那样。在美国,补充物曾经是,而且现在仍然是,民族主义和宗教。这种意识形态的二元性是国家层面的霸权的典型公式。从历史上来说,中国提供了最早的也是最持久的这样的结合。人们只要想想许多世纪以来——正如何炳棣所说——中国的国家权力从表面上看是儒家的,但从功能上来看是法家的,用一个著名的公式来表达,就是“儒表法里”——更不要说它可能的现代的应用了。 那么,国际层面的霸权又如何呢?在这里,中国思想再一次为欧洲传统提供了一个修正。对于那个为德国所主导的思想路线来说,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就其定义来说,就是单数的——每个时代只能有一个霸权。阿瑞吉继承了这个前提。在他的叙事中,首先是荷兰,然后是英国,最后是美国霸权,每个都是排他性的。然而,从历史来看,正如美国保守派大历史学家保罗·施罗德(Paul Schroeder)所指出的那样,在19世纪,当拿破仑最终被击败并流放之后,英国并不是单独对欧洲大陆实施霸权。它和那个时代另一个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即沙皇俄国,分享了霸权。但在施罗德之前,毛泽东把握了这种国际结构的可能性。当他在1960年代谈到霸权的时候,他的首要对象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领导的苏联。但他也没有忘记另一个强权,即约翰逊和尼克松领导的美国。世界上有两个霸权,而不是一个。阿瑞吉的理论从来没有思考双头霸权的可能性。在今天的西方,正是另一个可能性引起了更多注意,那就是某个单一霸权,通过同样的历史序列,取代美国的位置。那个霸权就是中国。当下西方的一本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正如其标题所表明的那样,根据前面的想法,这个时间点正在到来。本书作者并不是中国的敌人,也不是出于对于这一前景的恐惧而写作,而是一个热心的仰慕者,他欢迎这一前景的到来。而更现实的恐怕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其他中国的朋友。有许多人期望G2,美国和中国,成为这个星球必要的管理者。在苏联崩溃,世界由单一霸权统治20年之后,世界也许会再次返回双头霸权。如果看到这样一个他所谴责的结构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毛泽东会感到满意呢?还是不安? 最后,在汪晖所描绘的去政治化的世界中的第三个霸权组成部分,超国家或者全球的部分,即不是在国家或者国际的层面运作,而是超越所有文化和社会的边界的部分,又是如何呢?汪晖正是因为深邃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超越了所有以前的关于霸权的理论。这个超国家的霸权组成部分的实质是什么呢?让我以摘录他的语句结束,并且附加一点文字。 “霸权并不仅仅与国家或国际关系有关,而且也与超国家的和跨国的资本主义密切相关。霸权还必须在国际市场领域中加以界定……市场主义意识形态机器的更为直接的表达者是媒体、广告、超级市场和各种各样的商业机制——这些机制不仅是商业的,而且也是意识形态的,它的最为有力之处在于诉诸感官和“常识”,即诉诸所谓日常性和感官需要将人转化为消费者,并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愿地服从其逻辑。” 在这里,汪晖正确地指出消费主义是资本全球霸权的关键。但是在这个层面,今天的霸权结构仍然是双重的。消费──是的,那正是日常生活中一个被意识形态俘获的领域。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资本主义是一个基于生产的体系。正是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的枯燥无味的压迫”之中,资本主义的霸权才日复一日地在工作和休闲中被重新生产出来。而这种异化劳动的压迫无情地迫使人们适应既有的社会关系,抑制他们想象任何其他和更好的世界秩序的能量和能力。在生产和消费相互嵌入的世界里,生产和消费是彼此半真半假的补充,正是这个双重的存在结构,组成了今天去政治化的政治的超国家霸权结构。 让我以一个例子来象征性地阐明霸权在今天的意义。我要谈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事情。这个奖包括一百万美元的现金和无数其他的公众宣传,它完全属于超国家的名人文化和商业消费。在国家层面,这个奖项在这位现任领导人声誉开始衰落时,对其形象进行打磨抛光。在国际层面,它提醒世界,美国仍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是以“儒表法里”的形式来操作的。一位领导侵占伊拉克的军队,使阿富汗的暴力升级,在巴基斯坦大打出手的总统因为其为人类所做的工作而被授予西方最高的荣誉——真是具有21世纪特色的仁义。伟大的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在评论以前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如基辛格——的时候说,最好用它真正的名字,诺贝尔战争奖,来称呼这个奖。从古典时代来看,这也是令人熟悉的。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曾经用来描写他所属的征服世界的城市的霸权的言辞,正可以用来描绘伊拉克和阿富汗被蹂躏的村庄和土地: Auferre, trucidare, rapere, falsis nominibus imperium; atque, ubi solitudinem faciunt, pacem appellant. “蹂躏,屠杀,篡夺,他们谎称为帝国;他们制造出沙漠,然后称之为和平。 ” (感谢佩里·安德森先生惠赐大作,他曾于2009年10月14日发表同名演讲于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同时感谢汪晖教授的帮助。)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882
个人分类: 思想|1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行为的根源
whyhoo 2012-1-7 10:13
六十年前,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发表了一篇激起美国及世界舆论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并很快地促成了冷战时期美国的强硬姿态。如今,有鉴于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决定性影响,和其投射军事力量的能力与日俱增,怎样理解中国行为的思想根源,也就成了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事实上,更好的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动机,有助于防止中美两国关系出现僵硬和对抗的姿态。   自2008年以来,中国学者及战略研究员对中国外交政策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政策的意识形态基础,和中国的国际吸引力和地位——也就是所谓的“软实力”。   主流派被称为“中国学派”。它与政府观点一致,坚持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然而,少数派则认为中国应以其传统政治思想为基础,并强调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普世价值。中国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虽然不断发文抨击这个立场,党却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人物孔子恢复了名誉,甚至在天安门广场竖起孔子的塑像。   中国学派坚持在国际外交中遵守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原则,传统主义学派却呼吁中国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主流学派坚持将中国定义为发展中国家,理由是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仍仅排在世界第104位。传统主义者则认为,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应当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传统思想开始影响决策思维   目前,中国学派的影响力似乎局限在官方的声明层面,而传统主义者则逐渐对政策发挥了影响。例如,中国政府在利比亚危机中一如既往地重申了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外交原则,但却接受了联合国对卡达菲政府的制裁决议。   此外,中国还派出了一艘军舰和4架军用飞机赴地中海,协助3万5860名中国公民,和2100名其他国家的人民撤离利比亚。这是中国第一次将其海军实力投射到如此远的地方。这与儒家的理念是一致的,即将道义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首要标准,而不是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将经济利益视为外交政策的唯一动力。   早期的儒家思想家著述时,身处的是诸多小国残酷地争夺领土的政治环境。对他们来说,政治实力是国际实力的关键,而政治实力的核心则是有道义的政治领导。他们认为,统治者应尽可能依据道义规范行事。任何王者都应从整个世界的角度考虑政策,而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人民。   因此,孔子思想的最大继承者孟子认为,王者应当惩罚那些在本国施行暴政的统治者。他认为,不顾道义而主要仰仗军事或经济实力来维持统治的君主,是不可能长期屹立于国际舞台上的。   中国虽然正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在决策中,却并不时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这次对利比亚的政策,同以往的政策大有不同,它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我们不能排除传统思想在可见的未来,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圈的主流思想。基辛格曾对笔者说,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将比任何外来的意识形态(例如马克思主义或者自由主义),都更可能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   内政是影响一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在最近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在政策讨论中听到最多的词,是突然间取代“经济发展”成为官方教条的“幸福”。这个变化也可能预示着中国外交政策在未来可能进行调整,因为“幸福”一词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出现的次数,要远高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早期儒家思想家认为,统治者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民众福祉,其本质是基于生活的道义。由于贫穷阻碍了道义的行为,因此他们认为国家应致力于消除贫困。但是,孔子及其追随者是唾弃为求经济发展,而罔顾道义的治国理念的。   春节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重要节日。在2010年2月的春节,中国总理温家宝发表讲话,他说政府的工作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更有尊严。在今年3月的一场记者招待会上,他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经济改革不可能成功,而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腐败。   这些说法对中国人来说相当新鲜,因为它们都是强调政治因素的重要性,而非党以往经常强调的经济决定论。   目前,要判断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道义责任、幸福和尊严的传统——对中国外交政策有什么冲击和多大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确知,传统理念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在增强。在未来数年里,看来没有任何力量能扭转这一趋势。 作者是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其著作Ancient Chinese Thought,Modern Chinese Power最近刚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文原题:The Sources of Chinese Conduct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331.shtml
个人分类: 政治|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薦一篇自由主義的佳作!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1-12-11 00:43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者中,我比较欣赏秋风老师,他的态度平和,对于中国传统能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值得推荐。新京报上的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意义: http://t.itc.cn/LkTf2 蔣科學按:我經常批評中國當代自由主義者,並不是因為我是反對自由主義的老左,而是因為中國自由主義者常常很傻很幼稚,他們往往跟左派比賽激進,忘了對傳統的尊重和漸進改良是自由主義的精髓。 現在許多朋友往往把所有現實中的不如人意的地方都賴到傳統文化上去。其實,傳統文化究竟是怎麼回事,他並沒有什麽研究,這種沒有根據信口開河的習慣,與科學家應有的做派是很不協調的。而動輒居高臨下貶斥傳統,想要改造國民性的做法,往往透著一種狂妄的無知,現實中也常常會遭受失敗和挫折。
个人分类: 風中獨白|3912 次阅读|22 个评论
读童庆炳先生文章
zexue1988 2011-11-26 19:20
晚上吃过饭后,例行公事般地在科学网上搜寻着文章。占据网页前端的“每日精选”里,推荐了童庆炳先生的一篇随笔 《百年谷仓今犹在》, 便抱着“猎奇”的心态瞄了一下,然而就是这么一会功夫,我为先生的文字深深打动了。 先生的描写,带给人一种平静。世间的浮躁似乎一下子安静了,等待着先生的缓缓言说: “ 秋天的时候,我们收获稻谷。割稻子的活儿很累,要踏在烂泥田里,腰弯着拿着镰刀一步一步靠近稻子。割了一阵,我们就会直起腰,稍稍休息一下,就会看见蓝天中的雁儿,排着整齐的队伍,移动着,变化着,悠闲地向南飞去,那景象真的令人赏心悦目。要是你往远处还没有收割的金黄色的稻田看去,常常会看见几只白鹭鸶在田埂上或田间觅食,那白色的优美的身姿在金色的稻穗中出没,那风景比画儿还美,让你不能不多看它几眼。” 读到描写祠堂的那一段,每一件老古董的描写,让人想起鲁迅文章《三味书屋》,清清淡淡,又让人回味无穷,也许是其中带着传统的积淀,也许是记忆深处的共鸣: “在大年三十那天,父亲就会把一些古物拿出来,摆在祠堂的偏厅的经过装饰的大桌子上,其中有两个高高的彩色瓷瓶,一左一右放在桌子两边,里面装着沙子,可以插上美丽的纸花。还有两个古老的锡制的高脚灯盏,添上油和油捻子,也是一左一右放在两面,最重要的就是精致裱糊好的列祖列宗的画像,挂在桌子挨着的墙面上。画像上面画了我们之前七八代祖宗的像,工笔彩色画,线条柔和,有质感,连脸部的皱纹也显露得十分清晰。看得出来,这是有相当艺术功力的画师画的。” 这样的描写,不知不觉带给人一种安全的感觉。没有了房子、工作的压力,完完全全的放松。不知有没有人和我有同样的感觉。 先生描写母亲的那一段文字: “ 母亲一边收拾整理着谷仓里的东西,一边不停地叨唠着,诉说家里的困难,说爸爸不管事啊,说耕作人手少啊,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啊,说舅舅家的问题啊,说姑姑家的遭遇啊……她说着说着,有时就会哭起来,抽泣着,她把我这个孩子当做一个诉说对象,而我却什么也没有听进去,觉得那是大人的事儿,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只顾吃我的炒黄豆,吃得津津有味。只有当母亲哭起来的时候,才会学大人的样子,拍拍她的肩膀。我当时没有觉得一个母亲在谷仓里诉说这些琐碎的生活,对谁来说都是一种幸福。如今我看着那百年依旧的谷仓,回想童年那段生活,回想起母亲给我抓炒黄豆的样子,回想起她诉说生活艰难的样子,真觉得那是一种母子情,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 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每当我放假回家的时候,母亲就会在闲下来的时候,跟我唠叨一些家常,也会说:爸爸不管事,挣钱难,日常开销,哪家亲戚不好,哪家亲戚好之类的话。而我听的时候,便觉得心里焦急,总想给母亲出一些力,帮她解决一些困扰。而读着先生的文字,我忽然间明白,其实母亲需要的是一个倾诉的对象,是一个安慰的眼神。母亲的诉说何尝不是一种母子情的表达, 一种旋律——足以触碰心灵。
3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游西逛之狮城记忆(传统篇)
热度 2 zhangt10 2011-11-23 12:04
东游西逛之狮城记忆(传统篇)
接受新加坡邀请的时候被警告过那里的天气潮湿闷热,我大不以为意-火炉出来的怕啥?没想到的是这个潮湿闷热是每一天的,带的皮鞋会发霉,自行车热得根本没法骑,走上几步就汗流满面,真不愧是赤道边的国度。 到了新加坡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侨埠对传统的执著。工作前的必修课是新加坡各族的文化忌讳,不能这个,注意那个,即使是华人还有广东,潮州,福建,海南等不同传统的族群,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明清移民的Peranakans(娘惹),保存了很多在大陆早已流失的传统。 马来族群和印度族群也保存了很多在原在地早已消失的传统,比如在一月底泰米尔族群的 Thaipusam节,修行人会在满身满脸扎了长针甚至长矛。我那时刚到正去办宽带启动,转身看到这游行颇震撼了下呢。 (照片来自网络) 下面是四处溜达时拍的照片。主要是用手机拍的。。 学好英文公益广告。可见国人对教育的重视 买榴莲要坐出租的。。 新加坡人对吃的执著也可以转化到音乐上的 苏丹清真寺前的马来女子 小印度周日休息白看歌舞剧的打工人群。新加坡的社会结构真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一帮女人跑去一个印度dance club,简直太不搭调了(某正统的印度裔男同事拒绝进来)。 中秋月饼节~包括香港和新加坡的最新款式 新年的捞起 正月初七的玉帝生日在社区里搭的祭坛 24小时麦当劳看世界杯的球迷 万圣节的黑白无常 中国城的清真寺
个人分类: 东游西逛|16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希腊将公投欧盟救助方案 或影响G20议题
dongzg101 2011-11-3 04:12
希腊将公投欧盟救助方案 或影响G20议题 2011年11月02日 02:2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钱平广 373 人参与 44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预算专家诺伯特·巴斯勒:希腊的决定是令人吃惊和冒险的。 ●德国执政联盟的自民党议会党团主席奈那·布吕德尔勒:希腊若就欧盟达成的援助方案进行全民公投,恐怕会致其国家破产,而希腊的 欧元 区成员国身份也将岌岌可危。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希腊就援助协议举行全民公投的计划出人意料,希腊的计划带来了不确定性,并令市场承受重压。 ●丹麦总理托宁·施密特:希腊政府让民众决定是否接受援助计划的决定毫无道理,且将引发持续的不确定性。 ●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我们注意到希腊当局进行全民公投的意向。我们确信此协议对希腊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完全相信希腊将履行向欧元区和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当地时间10月31日晚宣布,希腊将就欧盟刚刚达成的新债务危机解决方案举行全民公决,同时拟就此事在议会进行信任投票。 希腊这一令人意外的决定立即引起市场的恐慌,也给即将召开的G20峰会有关解决欧债危机的议题蒙上了一层阴影。 默克尔办公室一份声明称:“德国和法国将与欧洲其他伙伴一起,决心保证欧盟峰会的决议得到完全和快速执行,这在今天的形势下比以往更为需要。” “让人民说话” 在10月31日举行的执政党议会党团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帕潘德里欧宣布,希腊将对欧盟新的债务危机解决方案进行全民公决,并将在议会进行信任投票。他表示,需要获得更广泛的政治支持,因此,将“让人民来说话”。据悉,信任投票可能会在近日以批准新救援计划的方式进行,而全民公决则可能会在明年1月举行。 根据欧元区领导人上周四在布鲁塞尔达成的协议,欧洲银行业将把持有的希腊国债进行50%减记,相当于为减轻希腊债务贡献了1000多亿欧元。如果这一方案得以实施,到2020年希腊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降到120%;而如果放任目前的形势发展,届时希腊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高达180%。此外,欧元区领导人还同意,今后3年再向希腊提供1000多亿欧元的救助资金。 “公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公民将被号召来对援助方案回答‘是’或者‘不是’。对人民来说,做出自己的决定,这是一个民主国家最重要的行动,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我们相信人民,相信民主参与的力量,我们对此并不担心。”帕潘德里欧在上述会议上说。 不过,在场的执政党社会党议员却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本以为帕潘德里欧会对达成的新债务危机解决方案表示赞赏并为希腊感到幸运。 因为仅仅三天前,帕潘德里欧还对新的一揽子协议积极回应,称希腊将会开创一个自强的新时代,“我们一直在躲避赤字危机。事实上我们今天还能在这里,已经是希腊人民的一大成就了。我们必须摆脱过去的枷锁,开创新的时代,一个自强的新时代。”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政府就一直在实行紧缩政策,导致帕潘德里欧的支持率一路下滑。而为摆脱债务危机,希腊政府2009年以来推出了以增税、裁员、减薪和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轮紧缩措施,它也是希腊获得欧元区国家救援贷款的先决条件。由于这些措施触动了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它在国内受到反对党和民众强烈反对。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帕潘德里欧突然提出全民公决,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希望借此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同时,由于公投选在明年1月,可以通过拖延时间帮助希腊民众更好地接受和消化新的救助方案。 希腊欧元区身份受威胁 帕潘德里欧的意外决定一经传出,立即引发了西方国家的不满和市场的恐慌。欧洲和美国股指当天全线下挫,欧元对 美元 汇率也下降了2%。美国市场波动性指数(即市场恐慌指数)攀升22%,创自今年8月中旬以来单日涨幅新高。 而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上周的民意调查结果,58.9%的希腊民众反对欧洲领导人通过的新债务危机解决方案,因为担心银行减记希腊政府债务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债务收益将会减少。这一结果表明,希腊全民公投达成否决决议的危险系数很高。 与此同时,希腊的一些议员也质疑此次全民公投是否符合宪法。根据希腊宪法,只能就重大国家事务举行全民公投,而非经济问题。还有议员发表声明称,若新救助协议在公投中被否决,帕潘德里欧应辞职并提前举行大选。 希腊反对党新民主党发言人表示:“帕潘德里欧在冒险,他把希腊的欧盟成员国资格像抛硬币一样扔到了空中。” 英国《卫报》则称,欧洲领导人原本希望在11月3日至4日举行的G20峰会上寻求其他国家对欧洲金融稳定方案的支持,但是希腊公投的黯淡前景让与会领导人就此达成协议的希望也变得渺茫。此前欧元区各国政府已经承诺将把“欧盟金融稳定机制”(EFSF)的规模扩大至1万亿欧元,并寻求获得欧盟以外国家的财务支持。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始于希腊,但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相关报道: · 希腊抛出公投计划 政府面临垮台风险 · 北欧五国首脑对希腊公投方案表担忧 · 法总统称欧盟新救援计划为拯救希腊经济唯一途径 · 欧盟国家和国际机构将就希腊问题召开特别首脑会 市场影响: · 希腊公投消息拖累 欧美股市收盘暴跌 · 希腊全民公决消息重挫欧美股市 · 希腊公投消息施压 沪铜偏弱震荡 · 希腊公投及数据疲弱 原油创三连跌 更多 银行业 名次 名称 最新 涨幅 1 南京银行 9.28 3.23% 2 华夏银行 11.54 2.67% 3 民生银行 6.27 2.62% 4 北京银行 10.39 2.26% 5 浦发银行 9.36 1.96% 名次 名称 最新 跌幅 1 农业银行 2.68 0.37% 2 工商银行 4.32 0.47% 3 光大银行 3.03 0.66% 4 中国银行 3.02 0.67% 5 建设银行 4.90 1.0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希腊 帕潘德里欧 欧元区 债务
959 次阅读|3 个评论
馬英九談讀經 盼勿因噎廢食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1-10-2 23:20
馬英九談讀經 盼勿因噎廢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02 19:16:01   中評社台北10月2日電/馬英九今天說,最近有人討論讀經問題,認為讀經還是會出像秦檜、嚴嵩這樣的壞人,於是就對讀經有保留,這是因噎廢食,一定要好好讀經、好好學,要學對才行。   馬英九下午出席“精采100--弘揚孝道音樂會”時,肯定一貫道提倡讀經,且以實際行動弘揚孝道精神。   馬英九表示,最近看到有人討論讀經問題,認為讀經還是會出像秦檜、嚴嵩這樣的壞人,他們對讀經有保留,但“我覺得這個邏輯很奇怪,因為讀經,當然可以有很好的人,但也很可能沒有讀通,變壞人”。   馬英九說,一定要好好讀經、好好學,要學對才行,“一種米養百種人,不能因為有一種米養出壞人,我們大家就不吃米了,這就真的叫做‘因噎廢食’”。   馬英九表示,孝經或儒家思想等經典,一般人認為是帝王思想、封建或父權思想,其實這是很大的誤會。儒家思想不是一言堂,“它還是很講道理的,是很精彩的思想,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社會上許多問題,我們有什麼猶豫呢?”   馬英九說,“我們從來不會強迫人家讀經,而是覺得這是值得去學習,值得去體會的一些道理”;“我個人從小到大過程當中,太多的地方認為,這些經典對我有很大的幫助”。他常覺得,讀這些經典,不但不是思想上的障礙,而是一種“促使我們思考的原則”。 馬英九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為例,是現在國家戰略,“我跟中共不去作戰備的競賽”。第一道防線是兩岸關係制度化,希望兩岸發展共存共榮,任何一方要片面改變,須付出非常高的代價,“我們不一定要出一兵一卒,但是沒有一個兩岸領袖想去改變現狀,這個我們就能夠維護台灣的安全”。   馬英九說,第二道防線是台灣對國際社會的貢獻;第三道防線是“外交與國防”。   馬英九表示,政府絕不去宣揚“半部論語治天下”,但不論是論語、中庸、孟子或其他經典,確有很多智慧。關鍵不在於這些經典教大家什麼,“而是我們要怎麼去判斷?怎樣去取捨?這個才是最大的學問”。   馬英九說,他留學過,也在美國最高學府讀過書,“但是我從來不認為,中國的經典都已經過時了”,雖然不是每句經典都是放諸四海皆準,仍須判斷,但這些經典絕對可刺激思考,讓大家有更多因應社會的能力。 蔣科學按:本科學在科學網因為對儒家及其經典的評價問題,被有些人誤解和鄙視。其中原因,除了我的表達能力不夠好之外,本網許多博友對儒家及其經典的偏見,近代以來尤其是解放後的大陸一味宣傳反傳統的教育,對於傳統尤其是儒家的汙名化非常成功是關鍵。幾乎可以肯定,本網對儒家、傳統文化攻擊最凶的朋友大概都沒有下過什麽功夫讀過經典。大多數人是在對自己并不瞭解的事物在做人云亦云的攻擊,悲哉!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2459 次阅读|5 个评论
创造保护生命的文明新传统
jiangjinsong 2011-10-1 15:34
创造保护生命的文明新传统 蒋劲松 据报道,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从 9 月 25 日的斗牛表演以后就与这项残忍的表演彻底再见了。巴塞罗那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大区政府已经决定,从 2012 年 1 月 1 日开始,整个加泰罗尼亚大区将彻底禁止持续数百年的斗牛赛。 斗牛在西班牙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许多人到西班牙必看的娱乐节目。但是随着动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随着动保人士持续的抗议和宣传,西班牙人也开始对这一虐杀动物来娱乐的野蛮行径开始反思。此前,曾有 18 万加泰罗尼亚人签名请愿取消斗牛赛。 2004 年 4 月,巴塞罗那市议会通过决议谴责斗牛,并宣布成为第一个反对斗牛的西班牙城市。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更是早在 1991 年就禁止宣布斗牛赛。此外,西班牙还有 42 个城市宣布反对斗牛。西班牙政府明令禁止 14 岁以下公民观看斗牛表演,也禁止 14 岁以下青少年成为斗牛士。 旅游业是西班牙非常重要的产业。斗牛表演对于许多外国游客来说很神秘,颇具吸引力。但是,西班牙人没有因为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而无视动物的苦难,也没有因为斗牛的巨大经济利益而见利忘义。 看到这则消息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联想到最近网络上众多公民激烈批判和抵制的金华狗肉节事件。虽然当地居民非常反对,虽然地方政府曾表示说要永久停办狗肉节,但是从后来披露的消息看,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稍稍掩人耳目而已。实质上发生的仍然会是,大量寄托了主人感情的宠物狗被偷盗销赃,众多犬只遭到野蛮屠宰,大量未经检疫安全无法保障的狗肉堂而皇之地端上餐桌。这不仅会让众多生命惨遭荼毒,也是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不负责任;更是在听任金华市的形象受到伤害,听任金华市的产品、服务以及旅游遭到众多关心动物保护人士的抵制。因此,如此敷衍应付是金华市地方政府的严重失职。 有人说狗肉节是地方传统,要予以尊重。且不说,在中国古代吃狗肉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行径。更何况,即使真是传统,也不是如此野蛮地大规模杀害与人类关系密切,对人类有巨大恩德的动物的理由。动辄以传统说事,这是把传统看成是一成不变僵化的固定物,严重误解了传统的精神。传统也必须要接受批评,接受伦理原则的检视,才能日新又新,与时偕行。 圣雄甘地说过,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道德高度。的确,动物没有力量保护自己,与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弱势群体相比更加可怜无告,它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的慈悲同情。如果一个社会中充满了对待动物的野蛮迫害,可以想见这个社会中人们严重缺乏慈悲同情心,其他弱势人群的命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今天我们社会中四处弥漫的各种暴戾之气,与动物保护意识的淡漠是相互表里、密切相关的。所以倡导动物保护,摒弃对生命杀害荼毒的态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西班牙人开始逐步禁绝斗牛,是动物保护精神的胜利,更是西班牙人道德自觉的提升。相比之下,国人类似狗肉节之流的各种荒唐野蛮粗俗的垃圾文化更是应该早点抛弃了。事实上,说我们中国传统只有对动物的残酷虐待,完全是歪曲事实。我们传统文化无论是儒释道这些汉族主流文化的大传统,还是民间文化的小传统,乃至少数民族的习俗中,都不乏动物的观念和实践。这些观念和实践,不仅在当时比其他许多国家更富有仁爱慈悲精神,即使在今天仍然有非常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与其以传统的名义庇护残忍,不如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来保护生命,更不如创造保护生命的文明新传统。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爲什麽中國科學家對於動物倫理的道德敏感度偏低?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1-9-22 23:02
重發這廝很討厭 我和他私下裡說的悄悄話 他也要拿去寫博文 看樣子這廝讓量化考核弄得變了態 一味追求點擊率不顧一切了 不過既然這廝已經貼出 該得罪的人早已得罪完了 虱子多了不癢債多不愁 索性繼續得罪人吧? 我來補充幾句我的分析: 1,中國科學家多年來受科學主義毒害, 人文素質普遍偏低, 相關的動物倫理學知識瞭解極少。 2,中國科學家比較驕傲, 基本上認為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不算是學問, 對自己的學科覺得外行不可隨便插嘴, 但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領域, 好像是個人都能亂噴幾句口水。 尤其是對於傳統文化和宗教議題更是如此, 連基本的經典都沒有讀過的人, 都可以隨便評判儒家、道家…… 從來沒有讀過宗教學著作或者教材的人 都可以放言宗教如何如何…… 其實 這也是不自重 沒有把自己的發言很當回事 讓尊重他們的發言的人常常感到很尷尬 聆聽動物的福音 動物權利的“華山論劍” 動物權利何以成立? 誰說動物不是“人”? 人道屠宰:不是偽善是“微善” 需要什麼樣的常識?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3171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传统人机工程学思想事例
After50 2011-9-5 10:39
中国传统人机工程学思想事例 1. 模数尺度观念 —— 强调设计规范,为设计提供尺寸参考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那么在设计中最基本的技术因素和形式原则便是尺度和比例。据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并真正在设计领域实现标准化和模数化的国度,尤其是在传统建筑领域,宋代的 “ 材契 ” 制度和 “ 斗口制度 ” 可为其佐证。 所谓模数系统,从数学上讲即是按照某一特定比例关系和规律组合而成的数系。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对此早就有了清楚的认识。在工艺流程方面,《考工记》就曾论述: “ 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 …… 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而齐诸其阳,则毂虽蔽不藃。 ” 这一论述已经涉及到材料力学在产品结构方面的应用,至今看来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科学价值。《考工记》在论 “ 察车之道 ” 时曾谈到各种车辆尺度与人、马的关系,其云: “ 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无微至,无以为戚速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也。故病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搂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 文中强调 “ 察车自轮始 ” ,强调轮之于车行功能的决定意义。故必须从地面的负荷重量这一因素着眼。这就要求注意外部造型与内部结构的细密和坚固,其中包括触地面积等。如不遵循这些要求。就会损坏其机械功能或影响车行速度。接着强调轮子与乘车者和辕马之间的功能关系,认为:车轮太高,将影响人的登车操作;车轮太近,则影响马拉车的力点。鉴于这些相互制约的功能关系,故兵车轮应高六尺九寸,猎车之轮应高六尺三寸,乘车之轮应高六尺六寸。以六尺六寸的车为标准,那么车轮的中心高度为六尺六寸。一般人的高度为八尺,故车的高度恰好是便利乘者上下。这些重视机械构造与人和动物的生理相互关系的论述,颇符合结构力学和人体工学的原理。体现了科学的合理性,为其他车的设计提供了范例和尺寸参考。由此可见,中国的造物文化早已注意到了科学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认识到模数比例尺度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机匹配方面的作用。 2. 人机系统的设计中注重 “ 物 ” 的功能的合理性,即宜人性。 例如,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尖底瓶,其设计思想,首先是 “ 物 ” 功能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然后才是器物外形的装饰性。尖底瓶是利用水葫芦的原理,中间大,两端小。肩部有两耳系绳,便于携带又减小了汲水时直接接触水面的过程,尖底瓶悬置水平后,成平卧状,小口开始进水,等腹部灌满水时又呈垂直状。而小口既可以保持水质洁净,又不易洒溢。更奇妙的是,由于设计的尖底,可以任意在松软的地面插放,不易倾倒,而尖底部分又是倒水时手握用力的地方。比较其他容器的使用,尖底瓶有着十分流畅的造型外观,以及极其方便的适应性。中国古代家具的典范之作是明式家具,它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它是基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需求而设计的。家具结构简洁、有力,实用功能强,装饰严谨、合理,由结构而直接显现的形式和实用的功能性成为装饰的一种基本范式。在这种独特形式中,蕴涵着朴实、纯真的民族性格和追求率直、典雅、精致的艺术精神。这体现了人机工程学 “ 物 ” 的功能合理性和宜人性设计。 3. 工作场所的合理性设计 工作场所的合理性设计在古代表现在人们生活或活动场所环境的合理性。 例如,明代臣庶室屋制度从洪武二十六年的间、架定制发展到正统十二年庶民不过三间,架多不禁,从而导致大进深、高净空厅堂的大量出现。它虽然满足了礼仪等活动所需要的空间深度,但作为庶民住宅的室内空间,不像宗教寺庙与皇家宫殿那样需要超人的室内高度以显示其神圣、威严与权势。因此人们逐渐使用术结构中轩 ( 卷 ) 和草架技术使原先因制度限制不准使用藻并的缺陷得到弥补,室内空间不受架多脊高的影响而得到宜人的尺度,顶界面也从单调的人字形转变为有曲折变化的轩、草架组合形,于是室内空间层次增多、造型也显得丰富而优美。其中草架作为结构形式不但降低了室内净高,而且调正了室内脊高的水平位置.从而使内部的空间形体更加合理,它比单纯起装饰作用的藻井更符合真善美的原则,对它的评论不妨用结构与装饰的完美统一来肯定。 在《考工记》 “ 辀人为辀 ” 篇中对车辀 ( 即曲辕 ) 的要求: “ 欲弧而无折,经而不绝。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为辀之和也。 ” 意思是说:辀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马儿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这则二千多年前的设计标准己体现出现代社会 “ 人体工程学 ” 的设计主张,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 “ 人性化 ” 设计风格。古人也同样注意周边场所的合理性设计,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从我国古代的家具设计,房屋建造布局等都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活场所的合理性布局的关注。《考工记 · 匠人》对周代城邑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及城邑规划制度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述。包括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建筑特色。具体包括城邑的整体规划布局,门的形制、道路形制、墙和门的高度、房屋的形制等等。 “ 匠人建国 ” 的城邑规划思想虽与古代宗法封建礼制制度密切关联,但其设计理念中也不乏有对生活便利方面的考虑。其中建筑细节方面规划会依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去进行相应的设计。 4. 设计环境控制 —— 考虑作业环境因素 河北省满城刘胜和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和朱雀灯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上有典型的意义。长信宫灯以汉代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通高 48 厘米 ,宫女做跽坐状,双膝着地,跣足,足尖抵地以支撑全身。头梳发髻,上覆巾帼,上身平直,以左手持握灯座底部的座柄,右臂高举,袖口向下宽展,如同倒置的喇叭,覆罩在灯罩上,宫女右臂与体腔为空心相连,燃灯时起到烟道和消烟的功能。灯盘成 “ 豆 ” 形,灯盘内留有槽,槽内两片弧形屏板,合拢组成圆形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调节照度和照射方向,也有挡风的功能。上述设计一方面从灯的尺度上看,科学性的设计使灯的尺度合乎日常实用的多种要求。如豆形灯,灯盘直径和高度一般在 10 到 15 厘米 ,灯柱 ( 高足的持握部分 ) 一般为 3 厘米 ,为持握方便,灯盘上设有一扳手,可以移动。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作业环境利用光的合理性,并且对环境的污染做了充分的考虑。这样使人有一个 “ 舒适 ” 的作业环境。 又如汉代灯具设计尤其注重环保的功能。由于汉代灯具燃烧都是动物油脂,燃烧后会残留下灰烬,造成室内烟雾弥漫,污染空气和环境,因此灯具设计有了导烟管。这真是让人叫绝的发明。烟尘通过导烟管溶入到灯体内的清水中,实现环保功能。这些器物功能上所体现出来的设计的 “ 巧 ” ,出发点和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 “ 以人为本 ” ,都反映了设计对人的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上。 作业环境是人机工程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古代在科学技术如此落后的情况下都能很好地做好环境保护,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先进,我们更应该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5. 人 - 机 - 环境系统的思想 《考工记》里 “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 这段话是中国古代传统设计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和价值标准。它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 所谓 “ 天时 ” 、 “ 地气 ” 是指来自大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制约,而 “ 材美 ” 和 “ 工巧 ” 则是指来自主体方面的主观因素的作用。这两方面因素的决定性直接体现在工艺造物过程和品质中。《考工记》是通过引用一些实例来论证天时、地气等自然因素的重要性的。例如: “ 橘逾淮而北为枳,鹤鹤不渝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燕之角,荆之干、妙胡之箭、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 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这种 “ 天人合一 ” 的文化精神,对造物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把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的重要内容,便是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的造物观念。当然,这一切与中华民族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体制也是分不开的。《考工记》强调一切工艺制作都要以符合自然生态的规律和特点为先决条伴,并且认为这些条件制约或决定着工艺制品质量的优劣。这是环境的考虑。 “ 材美 ” 与 “ 工巧 ” 的原则,是在强调人适应于自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改造自然的原则。所谓 “ 材美 ” ,是肯定人对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性,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旨趣去主动地辨认材料对象的美质。如果说 “ 材美 ” 的原则还包含着一定的适应于自然要求的话,那么, “ 工巧 ” 则包含着一定的主体创造性的肯定。它要求造物主体对 “ 美材 ” 予以 “ 巧 ” 治,即古人常谓的 “ 因材施艺 ” 、 “ 适材加工 ” 。也就是说,人尽管不能左右大自然,但人可以在认识、协调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 制天命而用之 ” ,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然而,把两者联系起来看,便能意识到改造自然的造物行为,在中国造物思想中并非是对自然的彻底摧毁和破坏。审美的选材和艺术的加工,都意味着造物行为是在一种非对抗性的基调上展开的创造性活动,即一种通过主体的操作去充分发掘自然对象潜在的可能性创造。这是人和机的考虑。 “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 的造物原则也是整体思维在传统造物中的具体体现。这四项原则中每一项都是制约整体效能的关键,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构于造物的整体观念。也就是在观察上从整体出发,在工艺技术上重视局部;在物体造型上,重视整体;而在装饰上,则注重局部的刻画。民间的建筑木作、石雕、砖雕都是采用这种表现方法的,从选择材料到制作过程,采用以大取小,以方取圆,以粗取平的原则,这种减法的设计原则对后世颇有影响。总的来说,中国造物思想的四项基本内容最终归结到 “ 天人合一 ” 的统一性基础上。因此,《考工记》作出 “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 的价值判断上,便是必然的也是合乎逻辑的。一个 “ 合 ” 字则集中体现了中国工艺造物的最高价值准则。唯有合乎 “ 合 ” 之要求的造物。才能具备利益人生的良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造物。这是现代人机工程学中 “ 人 - 机 - 环境 ” 系统思想的体现,为设计的整体和局部的考虑提供了范例。 我国古代的指南车是最早的自动控制系统。指南车有着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机构,它的设计不但需要有力学的知识,还需要懂得 “ 反馈 ” 这个道理。指南车的设计原理与现代人机工程学的反馈原理相吻合,说明当时人们对人机系统的处理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已是相当高了。指南车的设计可以说是经典人机学的一个典型用例。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5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迎新
等离子体科学 2011-8-29 10:58
周末新生报到,对面的中关新园到处是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方言和世界各国角落说着不同语言的新面孔。 周日下午是我们自己的迎新会,一个简单的 orientation ——一年前夏令营面试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很熟悉了,再见面就是讲讲新的开始,主要是传统的传承。 到北大重建等离子体物理学科已经 5 年了。初来时学生都是其它系所的老师“支援”的,也有喜欢等离子体物理闻风而来的本科生。现在他们中最早的也只是刚毕业不久,但是 5 年来他们已经用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在国内外都赢得了声誉。笔者现在还记得当年他们面对挑战时那种“我们不做,谁做!?”的精神和使命感。 一个队伍,人来人往、有进有出,组成可能几年就完全不同。但是传统却是可以长期传承。一个好的传统,可以使一个队伍长盛不衰;头开坏了,就积重难返。 每年迎新的时候,都要叙叙“旧”,讲讲传统!就是为了一个好的开始。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3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不可能发展成独自的科学,只能成为现代科学开发的资源
热度 3 benlion 2011-8-28 06:05
曾经,在中西医学研讨会上,一位读了 5 年中医又读了 5 年西医的中医大学博士,他说建立过多的中医大非常无益和误人子弟,他很懊悔自己在那走不出去的胡同里花费了太多时间。 中医与传统农业一样,现代化终归是成为现代医学、现代农学的构成成分,还不可能独立成为另外一种所谓的科学体系,科学是统一的自然现象和规律,不同形态或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传统医学、技术等只是认识的不同侧面或初级阶段的认识与实践。 中医是提供医学科学研究的资源,中医本身不可能是近现代科学的那个科学,中医可以说是传统医学,也许可称传统、经验或前科学;但是,中医自身不可能独立发展科学,中医的范式已经自我限制,中医要么保持地道传统医学有一席之地,要么走向现代化成为系统医学开发与发展的传统资源,传统永远是传统,传统只能是未来的构成成分或资源。 中医可以用在一些特殊地方或方面或情况*,但不可能自己走向与现代医学抗衡的新科学体系,如果走出了胡同,那也只是成为了现代医学的组成成分,中医药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作为独立的中医体系的自我消亡,取而代之的就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实验医学在吸收中医的一些养分或对中医的开发后发展到了系统医学。 因此,倒过来的用现代科技解释中医、现代科技工具用于中医在方向上就不对,好比,将现代科技用于古代科技传统,好比用现代化学来装扮炼金术,好比用现代天文学来为占星学所用。 *,比如,印第安人、爱基斯摩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疗效的草药等,好比,一旦停电的时刻,我们需要蜡烛照明。 - 有关评论 -
3071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建立家庭-国家-全球的开拓进取的新文明模式
dongzg101 2011-8-24 07:58
建立家庭-国家-全球的开拓进取的新文明模式 已有 48 次阅读 2011-8-23 12:25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东方,西方,全球,传统,未来 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是欧洲文明的轴线, 5 百年来的全球化形成了延伸到环太平洋的全球化文明。中国的山东、河南、湖北、四川构成东方文明的轴线,而非洲 - 中东 - 欧亚大陆是人类及其文明的发展历程。 东、西方文明在环太平洋的再次相遇,将诞生的未来的全球文明模式 - 公元前约 500 年诞生的希腊、以色列、尼泊尔、华夏经典文化的再度整合。 儒家、道家、禅家精神,从社会、自然、心灵与西方现代文明精神的融合,将造就未来全球文明的精神与灵魂。 联合国的成立,新中国的建立,经历改革开放,大学城、创业园、产业区的建制是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和谐型社会的伟大创举,以北京、上海、香港、武汉、成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教育、科技与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走向世界创新中心的新文明模式。 (个人日记)
1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游西逛之传统巴厘
热度 3 zhangt10 2011-8-1 02:46
东游西逛之传统巴厘
YC发了 巴厘岛的美丽风光 ,我也忍不住了,在这里分享一下去年底陪老妈去玩拍的照片。去的那几天大多天阴下雨,风景基本没看到啥。不过呢,正好赶上他们的大节Kuningan,对巴厘岛人对传统的保持和宗教的虔诚印象深刻。 住的地方是在Ubud(乌布)外面的一个艺术家群居的小镇子,选它的原因还是因为主人也开了当地一家有名的食铺Warung M,发懒了坐在花园里吃吃小食也不错的。 稻田就在外面,随之迩来的问题就是虫子多。我被咬的只有放弃去职业性地念想登哥热等等热带疾病的可能了。 Ubud这个位于巴厘中部的首府,除了中午旅行团来的时候嘈杂,其他时候倒挺安静的。托了萝卜丝大姐的自恋大片Eat Pray Love的广告效应,街上颇有不少眼光迷离的美国大姐,以至于某酒吧干脆打出Eat Pay LEAVE的T恤来。因为是过大节,好多食铺的外国老板也得自己下厨了,我们在Bayu家食铺吃晚饭时,赫然发现给我们烤鸡脯的居然是当地作家协会的主席。哈哈,味道不错。 跟了老妈的好处就是沾光的特受尊重,当地人的服务态度也真是好。我们也沾沾他们过节的喜庆。当地的年历相当奇特,是按七天星期算的,三十周算一年。所以每210天要过大节祭祖,请祖先神诋们下世来供养(Galungan),十天之后热烈地再送回去(Kuningan)。我们赶上了Kuningan,神龛换成了黄色的绸布,每家的高竹竿都精美地装饰着,全家盛装去神庙里进供,整个城市弥漫着香米饭和鲜花的气息。 老妈说以前中国送灶神也有一样的热烈呢,就是现代社会很难有人这么关心和传承这样的文化传统了。 神龛上用椰子叶做成的装饰 一早去进供的女人,优雅地走过 盛装出门的女子 圣水殿的供坛 祭祀的男人们 可爱的小乐者 Ubud猴庙的主人翁 Bali岛稻田供水分两大区,这一边才灌水,另一边已在收割。 稻田边一个有机菜园的素食印尼什锦饭(Nasi Campur),印尼的豆饼(Tempeh)很特别,还吃到过类似卤豆干风味的。。 司机带我们去附近一个小镇找的名菜,琵琶农场鸡 Ayam Kampung.   唔,这个跳到盘子里的什锦有点让人无法下口 一地的沙子没一会儿就被这些女人们摇曳地运走了,两个人才抬得起来的一盆,顶了就走
个人分类: 东游西逛|1618 次阅读|4 个评论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儒学”镜像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6-25 16:20
蔣科學按: 在全盤西化論者、啓蒙運動拜物教徒眼中,啓蒙運動光芒萬丈,而儒家則是愚昧黑暗的象徵,但是,歷史就是那麼有趣而複雜。事實上,反傳統主義者和伏爾泰眼中的儒家,和儒家的實際狀況都有一定的距離,大家各自從特定的角度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儒家形象,以達到特定目的而已。這種  第四次是1840年之后的传教,这是在西方列强侵华的枪炮声中、是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进行的,因此它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  因此,不是所有来华的传教士,都具有文化侵略的性质。这是一个需要调整的文化观。文化的传播历来是双向的,究竟那一种文化能够成为时代的主流文化?一种文化能否轻而易举地吞噬另一种文化?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1598年利玛窦在中国把“四书”译成西文,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儒学对欧洲影响日甚的200年。其中,前100年是以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等耶酥会士沟通东西文化为开端;后100年则是以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与中国清朝皇帝康熙进行“对话”为起点。  1582年,利玛窦随范礼安等耶稣会士,从印度果阿出发来到了澳门,经过严格的中国语言、文化训练之后,于1583年9月10日,取水道沿西江而上, 进入当时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肇庆。从此,基督教开始了第三次向中国传播,也就揭开了明清之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新篇章。  利玛窦于1601年,应明万历皇帝之诏住进了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国传教历经艰辛,前后长达28年。  利玛窦在华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读儒家经典,李贽说利玛窦“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个“中极玲珑,外极朴实,”的“极标致”之人。  利玛窦企图从这些经典中寻找“儒耶对话”的切入点,探讨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 利玛窦认为:“中国哲学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这位博学的伟大人物,诞生于基督纪元前551年,享年70余岁。他既以著作和授徒,又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断言他远比世界各国过去所有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为神圣”,“孔子是中国的圣哲之师”,因此,“中国有学问的人非常之尊敬他”。利玛窦认为,《四书》、《五经》是为着国家未来的美好和发展而集道德教诫之大成,《四书》“是着眼于个人、家庭、及整个国家的道德行为,而在人类理性的光芒下对正当的道德活动加以指导”,《四书》“是所有想要成为学者的人必须背熟的书”。基于这种认识,他于1598年与人合作,完成了用拉丁文注释《四书》的工作,以帮助在华的传教士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是他在16世纪的中叶,最早把儒家经典《四书》》译为西文。他把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思想传到中国,使中国人打开了眼界。同时他又把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传给了欧洲。《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欧洲人也是第一次从此书中知道中国圣人——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精粹——儒家经典。利玛窦是欧洲汉学家当之无愧的始祖,他对于欧洲的汉学研究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方豪著:《中西交通史》下册,岳麓书院社1987年版,第974页。 孙尚扬著:《利玛窦与徐光启》,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然而,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这一百余年,中国的儒学在欧洲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只有到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这一百年,在欧洲才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热”。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执政期间,为了借助耶稣会的传教士在中国打开的局面,于1685年(康熙24年)1月28日,亲自签署任命书,从国库中拨款9200镑作为年俸,资助白晋等6名“有突出才能”的耶稣会士赴中国传教。后来,他们先后成为康熙身边的“教师”和“谋士”,因而,也就成为康熙与路易十四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  1699年(康熙38年),白晋著《中华帝国史》一书出版(1940年天津再版),此书的序言,充满了关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客观资料。他认为“儒学毕竟预示着一种一般的全球性道德观的可能性;汉字也蕴含超越方言、地形的全球性语言的希望”。这两个方面后来也被聪明的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运用。而在300年后的今天, 他的预言惊人地变成了现实。  从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大部分在中国的传教士是法国人。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丰富的学识,在中国长期居住,并且熟悉中国文献,其中不少人在中国的宫廷中供职,能够获得其他任何旅行者不可能得到的中国及其文化的知识。他们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记述,传播给法国和欧洲的公众,这使得法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超过了对欧洲的了解。就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论语》、《大学》(以《中国的智慧》为名,于1662年在法国翻译出版)、《中庸》(以《中国政治道德学》为名,于1663年在法国巴黎翻译出版)、《孟子》等四书,以及《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等五经,还有《乐经》、《孝经》、《幼学》和朱熹的著作,被翻译成西方多种文字在西方发行。此外,耶稣会士们还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地理、社会制度以及天文、医学、动植物学和文学等方面的著作。 欧洲100年的“中国文化热”  经过耶稣会士们近百年的传播,终于从1685年到1789年,在欧洲形成了100年的“中国的文化热”,法国的巴黎大学,成了“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中国、孔子、儒学,“在欧洲获得了前所未有过的知名度”。尽管18世纪的法国是“英国的世纪”,但是,中国“似乎比英国更受青睐”。1769年有人写文章说,“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  在这个历史时期,欧洲正处在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之前,需要有近百年的思想准备,要逐步形成新的思想和理论。这个思想准备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思想,与耶稣会士传入欧洲的儒家思想,这两种思想之精华的整合。法国文学史创始人居斯塔夫.朗松认为,自1680-1715年期间,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明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融合,进而形成启蒙思想——法兰西社会精神的大变换时期。产生于这个时期的欧洲思想有以下6个要点:  1、要求有清晰的和有条理的思想,关注事实和经验,既不向偏见、 也不向权威让步,一个人为他自己寻求真理;  2、良心是自主的,信条是独立的;因此,所有地方的善人,与种族或宗教无关,从根本上讲都有同样的道德原则,并且个人可以自己判断善与恶,总的来说,善就是“中庸之道”;  3、善和乐是一致的,人们不应该去寻求消除,而是要导引他们的欲望。 这强调的是此世的享乐,来世的赏罚消失了;  4、善,并不是如后来卢梭主张的,本来就有的,而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  5、快乐的哲学被扩展到了互惠的地步,由此,一个人会认为,要使他自己幸福,就需要使别人幸福;  6、“仁慈”的美德要被“人道”的美德所代替。”  应当说,这六条思想在《论语》中和在早期儒家思想中都能够找到“有不同寻常的相似之处”。如第六条,就是用“人道”取代“神道”,用儒家的美德替代基督的美德。  这些新合成的智慧,为启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17-18世纪的欧洲,有一批大思想家,都曾经非常狂热地崇拜中国文化,如:伏尔泰、莱布尼茨、霍尔巴赫(哈)、魁奈、歌德、克斯柰……。他们“发现,令他们惊讶的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以同样的方式思索同样的思想,并进行了同样的战斗”。于是他们把孔子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民主观、平等观、自由观、博爱观,视为“天赐的礼物”,魁奈在他的《中国专制制度》一书中声明:“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国家采用为楷模。”霍尔巴赫也宣称,法国要想繁荣必须“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就是这些启蒙学者们响亮地提出,要向欧洲“移植中国的精神”。这就表明,中国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他们“自由、 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和依据。“孔子成了18世纪启蒙学者们的守护神” 。 顾立雅著:《孔子中国之道》第374页。 同上书 第368页。 18世纪法国大哲学家、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又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  伏尔泰读了传教士巴多明(在华时间:1728-1740)的通信之后认为:中国文化传入是对西方文化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被发现,对西方思想家们来说,是与达.伽马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新发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他还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说,当中国已经成为广大繁庶而且具有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的时侯,“我们(欧洲各国)还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哩”!他认为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首先从中国那里开始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 。  伏尔泰指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是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他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  法国哲学家霍尔把赫(1723-1789),与狄德罗(1713-1784)、爱尔维修(1715-1771)同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都是“百科全书派”的领导人。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是一个“德治或以道德为基础的政府”,“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白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 。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被称为“在欧洲,除了莱布尼茨之外,还从未有任何一位哲学家对新儒学感兴趣。”他在1672-1676年期间,作为德国外交官,在法国巴黎居住了四年,这是他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机会,对于他哲学思想的发展和科学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论中国哲学》中说:中国哲学“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从前谁也不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 。1689年他在罗马逗留了6个月, 期间他结识了由中国返回欧洲的耶酥会士闵明我,获得了许多关于中国的第一手资料。他在1697年写作的《中国近事》一书序言中, 曾经建议:“鉴于我们道德急剧衰败的现实,由中国派传教士来教我们自然神学的运用与实践,就象我们派传教士去教他们由神启示的神学那样,是很有必要的。”。 他的哲学思想, 对于以后德国的哲学家康德(1724—1804)、黑格尔(1770—1831)的哲学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前,在1945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1905—)出版了他的《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他对中国儒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的影响,尤其是对法国启蒙学者的影响,做了极其翔实的阐述和论证。他在该书一开头就明确指出: “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法国和英国的实情是,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这两个国家的世袭特权的武器。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同上书 第369页。 《伏尔泰全集》1865年版,第25、27卷。 《伏尔泰全集》1865年版,第25、27卷。 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2页。 德顺编:《莱布尼兹全集》)第78—86页,转引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9页。 这种历史事实,对于当代中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历史中的角色和作用,消除“西方中心论”所孽生的殖民地的文化心理,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挺直自己民族文化的脊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再度辉煌,奉献我们这一代人的辛劳,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中国儒学对欧洲的启蒙 在18世纪,欧洲有一批大思想家,尤其是启蒙学者们,都曾经在深入接触和研究中国儒学的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启蒙。 (—)、中国的“民为邦本”与近代欧洲的民主体制 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他们在《论语》和《孟子》中,概括出一条箴言:革命的威胁经常呈现为对暴君威慑。这一思想与法国革命的国民议会所宣称的:“当政府侵害人民的权力时,对于人民,以及对于人民每一部分来说,起义造反就是最神圣的权利和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非常相似的。 孟德斯鸠(1689—1755)曾经写道:“中国的皇帝……据说如果他的帝国不公正,他将被剥夺去帝国和生命。” 孔、孟以下,关于民为邦本的思想,民贵君轻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等等。都是近代中国、以致近代欧洲,现代民主思想的一个来源。即使当今进行现代民主建设,这些思想也仍然有其积极的借鉴价值。 孙中山在1924年写的《民族主义》中,指出过“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欧洲超过中国的,不在于政治哲学,而只在于物质文明……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而不是政治哲学。 因为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 应当说,法国大革命的理想目标,与中国古代《礼运篇》中的追求有共同之处。因此,可以说,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而民主,则是这个伦理社会的灵魂。  今天,人类所达到的民主意识与进程,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有关民主智慧的结晶。近代西方   民主不是西方人头脑的独创,其中有东方人的智慧;社会主义的民主,也离不开它脱胎而来的资本主义的民主。2l世纪人类的民主进程,将打破制约人类民主健康发展的一切历史成见。东方与西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民主方面,应当从对立、对抗,转向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只有如此,各自的民主才能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更加健康的发展,才能够跟上人类文明飞速发展和进步的历史潮流。 顾立雅著:《孔子与中国之道》第377页。 (二)、中国的“用人之道”与近代欧洲反对贵族世袭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权威,否则就必然坠入无政府的深渊。欧洲的启蒙学者发现,孔子不是反对一切权威,他是要把这种权威托付给人民,但不是托付给任意的人,而是托付给那些有道之人。这些人不仅能够“为政以德”,而且不把“道”视为永远不变的教条,信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热诚。这种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与现代民主所要求的“民主与平等精神”是相通的。 早在1696年,巴黎就出版了一份耶稣会士勒孔特撰写的声言:在中国“贵族从来不是世袭的,就品质而言,人们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他们只要尽职尽责就能保全其官位。” 在1735年,法国出版了一部受到广泛阅读的书,书中认为,在中国“一位学者,尽管是农夫之子,也很有希望达到总督的高位,并且甚至还会成为国家的宰相。因为,作为孩子都是平等的” 。这就是中国流传深广的一句古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早在1789年以前,维吉尔.皮诺特就指出过;在中国独一无二的是,“一个人靠着良好的品质达之于国家的高官显位;每个人都是根据其优点而排列其在社会等级中地位,尽管有王公的青睐和出身的有利之处,却不能使一个被认为既无德行又无学识的人欺骗性地被任命在某个官职上。这种情形在欧洲是罕见的或者甚至是不存在的。因为所有的传教士们,不分国籍,都用狂热的词句赞美这个令人称奇的、中国的等级制度,其基础不是别的,只是良好的品质。” 到了1789年,法国国民会议通过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其中第一条是,“在他们的权利方面,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所以,公民的差别只能建立在公共事业的基础上” 。可见,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对于法国启蒙学者与法国大革命,在反对贵族世袭和用人自由、平等方面的某些影响。 远在1731年,中国的“用人之道”或用人“准则”就被英国人采纳了。当时的英国人,尤斯塔斯.巴杰尔写道:“共和国每一个荣誉的或福利的地位, 应被作为对真正的良好品质的奖赏。如果现代政治家不把它记在脑海里,这个极好的准则,就不能在象大英帝国这样的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王国里被遵循。我奉告这样的政治家,就是在这个时代,这个光辉的准则,曾经受到一个国家最严格的遵奉,这是个全世界地域最广,人口最稠,治理最好的国家。我指的是中国……在中国,一个人如果不是个真正有才能、有学识的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官吏,亦即一位君子或有能力胜任政府中任何职位的人”。 (三)、儒家的道德意识与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1694—1774),从他在1756年发表的第一篇关于经济学的文章到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爱《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20年。 重农学派,是在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荼的大潮中产生的。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整个法国农业和工业频于崩溃,到了18世纪的中叶, 贫穷与饥饿在社会上,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重农学派就是在这一深刻危机中,适应了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应当说,最直接启发重农学派的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思想。魁奈当时被他的追随者尊称为“欧洲的孔子”。他在儒家典籍中找到强有力的攻击重商主义的思想武器,把经济运作程序的构思从重商主义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第一个把经济学科学化及系统化,开创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纪元。他的弟子米拉波(1715—1789)认为,魁奈在政治经济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净产品”的概念,而这正是孔子关于道德教育普行于世的产物。 弗朗西斯.魁奈首创的重农主义学说,其理论本体导源于中国。1767年他的 《中国的专制政治》一书正式出版。有人考证此书的头七章,“全部抄袭”自一本描述中国的书。他本人也在该书最后一章的导论中声明,此书只是“中国学说的系统说明,而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国家采用为楷模。” 在魁奈的《中国的专制政治》出版的那一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到了法国,他以后的许多经济思想,是受魁奈的影响而形成的。 重农学派的自然法则来源于儒家的道德意识。重农学派的自然法则,包括了物质法则和精神法则两个方面。魁奈认为,“这里所谓的物质法则,是指在自然秩序下,按照不证自明的最有利于人类的方式运作的实际行动……这里所谓的道德法是指由顺应物质秩序的道德秩序中产生的,最有利于人类的所有人类行为的规则。这两者合起来,就是所谓的自然法则。”他还认为,由物质法则与精神法则合成的自然法则,在中国的学说中早就揭示过了。他所要做的,只是把中国学说中的这个意思加以系统地消化,以作为所有国家的典范。 魁奈明确提出,国家不可能在人民赤贫的情况下富强。他的一句名言是:要使国家富强,首先就得使农民富有起来。 同上书 第377页。 同上书 第378页。 同上书 第382页。 “一个农民越富有,他就越会被所赚取的利润激励而努力耕种。牛羊谷物会因此获得丰收。农民们辛勤工作,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国家的收入也会因此而增加。所以,我们不应当嫉妒,或设法减少农民的财富。反之,它应该得到实现, 因为这是保证国家财富的必要原则。”他还认为,“土地和一切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应该获得保障,因为这是社会的经济秩序的必要基础……保证土地拥有者有权第一个享受土地所带来的财富的果实,是所有至高无尚的统治者的责任。” 重农学派的这些思想,几乎与儒家思想完全一致。 《论语.颜渊》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学生有若的一段对话,意思是,鲁哀公说,国家的费用不足,想增加赋税,请有若定夺。有若建议:减轻赋税。公不解:国用已经不足,如减赋税更是入不付出。有若正告哀公:“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其意思是,“百姓如果富足,国君不可能独贫,同样,百姓如果贫穷,国君也不可能独富”。儒家这种强调君民一体,利益兼顾思想是一贯的。《大学》中就有: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德者本也,财者末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魁奈也有一句名言:“农民贫穷,则国家贫穷。”并且他认为藏富于民,才能够保证社会道德的秩序和国家的稳定。“仓廪足,而知礼义”,民富则国强,这些中国人的智慧,得到了欧洲人的认同。 四、“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启蒙学派反对神学 在当时,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一些启蒙学者,都把中国的哲学、儒家的思想,看作是一种“自然神论”。普遍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自然宗教的理论”,“孔子使世上获得对神的最纯真的认识”,儒家要求人们以德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需求助于神的启示。孔子不是什么教主,而是宣传伦理道德圣人”。 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在《论中国哲学》中说:“中国的哲学学说或自然神论是从约3000年以来建立的,并且极有权威,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很久以前。”他们就是用中国儒家思想——自然神论,同基督教进行斗争,论证上帝的任何启示,都属于迷信。魁奈说:“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但是,所有的国家都忽视了这一点,只有中国是例外”。 启蒙学者们把儒家思想理解为“自然神论”,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天”与人、“神”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的精华。至今,乃至2l世纪以后,也仍然有其普遍的哲学价值。 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与欧洲近代自由、民主、平等 17—18世纪的耶稣会士们,通过翻译“四书”、“五经”等等渠道,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先后把孔子的教育思想传到了欧洲。 首先,是“有教无类”。 这个教育观点,被欧洲人视为“教育平等”思想的新纪元。不是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而是所有的人都应当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认为,孔子信任所有的人、信任整个人类,也相信全体人民一旦提高了教育程度,他们最终会有能力区分善、恶之官,清、贪之官。可见,近代欧洲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平等思想、普及教育与实现民主政治的关系等近代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之间某种程度的历史联系。 近、现代民主社会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民主制度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在一个国民教育程度很低的国家里,很难建立起现代民主,更难建设一个有高度民主的国家。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近代民主制度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思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孙中山一再把孔子和孟子称之为“民主的倡导者”、“民主主义者”。 今天,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当了家做了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代表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实现的水平。因此,普及和发展教育事业,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建设一个高度民主国家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教无类”是实现近、现代民主的一块思想基石。 其次,是“学而优则仕”与科举考试。 有一位耶稣会士,在他向欧洲介绍中国的科举考试的信中说,“先生,您可以看到这种考试制度是由一种明智的政治决定的,除了中国人天**好他们的文字以外,这频繁的考试使他们在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始终不懈地往上攀登,防止他们无所事事、吃喝玩乐而对国家造成麻烦。他们为了保住经过努力所取得的资格与地位,几乎一生都要不断去经受新的考试或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他一级一级考上去,仕途一级一级晋升,他们才能享受到某些有别于普通百姓的特权,这些特权给予他贵族的头衔”。“如果大官的子弟不继承父辈业绩,不像父辈那样用功读书,他们就会重新跌入他们第一、第二代祖辈所处的普通百姓的行列”。尽管他在这封信中,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中作弊和行贿成风等等弊端,也进行了揭露,但是他对于中国官员不属于贵族阶级,也不是世袭的,而是经过漫长的一系列的考试、竞争和筛选的用人制度,还是充分肯定的。 《伏尔泰全集》第三卷,1865年巴黎版,第26页 中国古代这种“学而优则仕”,凭学问、凭才干,不世袭、轻特权、“选贤任能”的教育制度和选拔官吏的制度,与18世纪欧洲的知识界、启蒙学者们:尊重个人的价值,反对中世纪的封建世袭制度,通过自由、平等、竞争,攀登仕途高峰的、梦寐以求的理想一拍即合。 魁奈在1767发表的《中国专制制度》一书中,他特别“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启蒙学者认为,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办学校,重视教育,“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选贤任能”和“科举考试”的教育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一点,不仅成为他们反对欧洲贵族世袭制度的思想武器,也成为当时欧洲教育改革的一个思想来源。在18世纪这一批启蒙学者,就是按照:“中国的教育模式”,在法国倡导和推行了教育的世俗化和普及化,这对于19世纪法国的教育发展,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对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在1610年以前,利玛窦就在其《札记》的第一卷第五章中有详细的介绍。这种学位制,为法国1789年大革命后制定教育发展计划,引进竞争性考试制度,满足资产阶级平民登上政治舞台的要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法国至今实行的学士、硕士、博士分级学位制,仍有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秀才、举人、进士的痕迹。 以上的历史资料与资源,足以表明中国文化对于欧洲近、现代文明,有过积极的贡献,它不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阻力,而且曾经成为欧洲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动力。但是,自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这200年来,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中国的文化逐步被欧洲人、世界人所轻视、蔑视和忽视。到了20世纪,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之中,似乎已经无足轻重、甚至走入了“被开除球籍”的绝境。只有认真反思历史,切实调整文化偏见,重视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再次复兴。 主要参考书 (1) (美)顾立雅著:《孔子与中国之道》,高专诚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姜守鹏:《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传统与时代》,第38—64页 (3)、朱静:《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上海出版社1995年版。 (4)、罗溥洛:《美国学者论中国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5)、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卓新平:《基督教文化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出版。 (7)、(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 王遵仲等译,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 (8)、(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高旭东 吴忠民等著:《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10)、刘启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学林出版社1994年出版 (11)、胡国亨(香港)《独共南山守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马克思全集》第7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2005-9-11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47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柯小刚:从文质史观看现代性问题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6-13 05:13
转载请注明来自道里书院论坛 11-5-24 22:22:26 柯小刚:从文质史观看现代性问题 http://daoli.getbbs.com/Post/topic.aspx?tid=205216 这是09年在华东师大“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会上的论文,见收拙著《道学导论(外篇)》。以前应该在论坛贴出过,现在找不到了。最近坛子上的一些讨论让我想起这篇文章,所以再贴出来,供大家批评参考。 从文质史观看现代性问题 柯小刚 根据一种流行的意见,现代性问题的根源在于超越精神的失落和世俗社会的到来。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的关系问题,成为现代性讨论中的热点之一。通古今之变的任务,于是也似乎维系在世俗社会的批判和超越精神的重建之上。但是,在进入一个问题的探讨之前,对这个问题本身所由从出的问题意识和话语谱系作一番疏理,可以避免那种“越试图解决问题反而越深地陷入问题”这样一种困局。在“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的名下所提出的现代性问题,或许就属于那种容易陷入这一类困局的问题。 有鉴于此,道学导论的工作在进入现代性问题之前,首先要对问题的提法本身做一个谱系的疏理。这是一个“破”的工作,不过,这个“破”不只是批判的意思,同时也是吸收的意思。作为“疏理”的“破”不是为了批判、抵制,而是为了消化、吸收。然后是“立”的部分,这个部分又分为理论考察的部分和现实分析的部分。在理论考察部分我们尝试用一套从中国传统中发展出来的话语,文质相复之道 ,来看“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这套概念所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看文质关系的提法是不是一套更有解释效力和实践效力的说法,如果以之观察现代性的话,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更原本地理解所谓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的关系问题,有助于走出“越反现代性就越深地陷入现代性”这样的现代困局。在现实分析部分,我尝试用文质史观来整合现代的主义之争,通过分析现代中国的文质处境、理解它在文质历史中的位置而来弥合革命遗产和文化复兴之间的矛盾。 1. “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这一提法所蕴含的西方政治哲学前见 “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这一提法的前见是对人类生活世界的抽象分裂:即分裂为世俗的一面和超越的一面,物质的一面和精神的一面,身体的一面和灵魂的一面,等等。这种区分是典型西方特色的政治哲学预设。这个预设在柏拉图那里有其根源,然后在基督教那里有突出的发展。 基督教对尘世生活缺乏足够的兴趣和耐心,总梦想一锤子买卖,希望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它给中世纪西方人带来巨大的许诺,人们把几乎所有精神的事务都交给它代理。这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就是世俗政权必须以教会的加冕作为合法性的基础。虽然在现实层面上,世俗政权毕竟掌握实权,但从法理层面上讲,可以说统治权力的正当性基础在教会,而世俗政权不过是教会作为政治先锋队实现其伟大政治图景的工具。 于是,无论在个人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都形成了身体治理和精神政治的严格划分。个人只需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至于灵魂安顿交给忏悔牧师即可。国家只需搞好行政治理,内政外交,基本上只是个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至于政权的合法性和政治的意义,立法和解释方面的事务,则只需委托给教皇和政治神学去办理。 西方中世纪的历史就是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力的斗争史和制衡史。这段历史占据了西方历史的大半时段,无论往前还是往后,都造成了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影响。往前一方面,造成了对希腊思想遗产的基督教化解释,把雅典和斯巴达两大传统中许多具体生动的属于“文”的一面都给抽掉了,只留下光秃秃的逻各斯、理念和形式,以便与一神教的极端决绝质朴的形态相配合。往后一面,由于基督教对古代文化的这个改造,使得文艺复兴以来对古代文化的复兴不可避免地继续带有基督教“质胜文”的特征,从而使得现代性的世俗化过程同时也成为理性化过程。尤其重要的,是在历史观方面,从“过去圣父时代、现在圣子时代和未来圣灵时代”的观念出发,演变成了现代性的进步历史观。这个历史观实际上构成了所有现代性政治的合法性论证的基石。 所谓现代世俗化过程,就是基督教精神代理机制的破产所导致的一系列后果。这在个人层面表现为新教的因信称义,个体无需教会的精神代理而直接听从内心的神启,在国家层面则是把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置诸自然理性之上,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现代个人自然权利概念的发明。这个发明构成了直至今天最广为信仰的基本信条。自然权利信条与历史进步论信条的结合,便形成了历史终结论的信条:完全实现了自然权利的政治便是达到了最高进步的最后历史阶段。这三个信条构成了现代世俗社会的基本教义。可见所谓现代世俗社会决不是毫无信条的社会,而恰恰是信条的,太有信条的社会。 在经济生活方面,与个人权利信条相适应的则是自由雇佣、自由买卖的市场资本主义。表面看来,在这个形态的现代性里似乎实现了身体与灵魂、世俗与超越的结合,可以成为最终的完美结局。但是,中世纪基督教精神代理机制的崩溃所带来的后果造成了现代性更复杂的局面:即,理性虽然构成着现代世俗社会的隐秘的神性基础,但是,由于现代理性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世俗化的过程,所以理性本身也难免被世俗化为工具理性,从而削弱了自由资本主义世俗社会本身的基础。它的极端情形便是社会的全面技术化和去政治化,而这势必带来全部社会生活的整体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也就是说,它必须面临这样的现代生活整体是否值得过的根本质疑。在这个整体性的政治危机背景之下,连带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公,便催生了现代性的另外两个取向,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它们与自由主义形态一起构成了现代性的三位一体。这三者都是基督教精神代理机制崩溃的后果,都是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不同表现。究其根源,则都是身心分裂、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相互对立结构的后果。 2. 从文质相复之道来看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的关系 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质之间的关系不同于物质精神二分、世俗超越二分的地方在于:物质与精神、世俗与超越,是偶然的、不幸的、难堪的、痛苦的、不得已的结合。精神就其本性而言是超越的,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在世俗物质世界之外的东西,现在既然不幸与物质世界强扭在一起,那么它的使命便在于摆脱物质的束缚,回归其自由的本性。另一方面,关于何谓俗世的理解,则似乎即使缺乏超越的精神,它自在地也可以存活下去,它仍然可以是一个世界,只是还没有成为自由的世界。 文质关系则与此不同。一方面,无文之质,如赤裸裸的“性与天道”,原是“不可得而闻”的东西 ,即使《中庸》之性,程朱之理,陆王之心,也都是可以直接落实到非常具体的礼法实践上去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绘事后素” ,“衣锦尚炯” ,无质之文也是不能成立的,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便是提醒说,如果没有内质之性,繁文虚饰无论多么发达,都算不上是有文化。文化,就是又要有文,又要能化。化野而成文,文史而能化。化的方式便是变通、取舍、损益。 文质损益,总是体现在古今之变中。《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文质相复之道落实到历史和现实就表现为通古今之变。每一个“今”相对于前面的“古”来说,都处在一个要么文胜质、要么质胜文的状况之中。只要是人间,那么无论古今都不完美,都难免有所偏至。要想达到中庸,就不能一味崇尚进步、贬低古代,也不可一味复古守旧、厚古薄今。中庸之道的政治就是文质相复之道的政治,就是通古今之变的政治。在人间政治事务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一锤子买卖、一揽子解决方案,只有在古今之间,让古今互为参照,互为借镜,损益权衡,调适中庸,这便是文质史观的切实态度。如何以史为鉴,损有余而补不足,既不采取历史进步论的观点一味贬损古代、歌颂今天,也不采取因循守旧的顽固保守主义观点一味好古复古、食古不化,便是文质相复之道落实到历史观和现实政治中的要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通古今之变,则世俗与超越之争可息,现代性问题可解。 如果用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的分析框架来看现代性问题,我们就会处在一种悖论的处境之中。一方面,现代性作为世俗化的进程,肇端于对基督教精神代理政治之虚伪性的破除;另一方面,这个世俗形态的现代社会,无论其政治基础还是经济基础,却一刻也离不开超越精神的支持。但是,教会作为专职的精神代理机构既然已经在政教分离、宗教自由的原则下从直接的政治生活中抽离,而现代政治唯一能依靠的立法理性也不可避免地技术化、工具化、价值中立化,而且传统社会的伦理风尚也在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工业化过程中遭受毁坏,那么超越精神的诉求往往只能堕落为浪漫主义、民族主义、邪教组织、极端保守主义和激进革命思潮的病态表达。这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越是反现代性的思潮越是加剧了现代性,越是反抗世俗化的超越追求越是沦落为更加彻底的世俗化。从卢梭到尼采到1914一代到68一代,从瓦格纳到摇滚乐,无不处在这个悖论的困境中难以自拔。 从文质之道的观点看来,世俗与超越的对立所导致的现代性困境,根源在于未能通古今之变。世俗社会一般来说是一个现在时间的原则,而超越精神则主要是一个未来时间的原则。二者共同缺失的是对历史传统的文质损益。由此看来,世俗与超越的对立,在历史哲学的意义上其实是现在维度与未来维度的对立,而世俗与超越关系所导致的现代性的困境,本质上则是缺乏历史性维度的困境。 当然,表面看来,现代性非但不是缺乏历史性维度,反倒是充满了各种历史观点。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之一恰恰是历史主义的泛滥。现代性用以证明其自身合法性的基本方法即是历史主义的,也就是说,通过制造一种特别地叫做“历史”的东西而把古代送进博物馆的橱窗,通过对“历史”的观看而论证现代超出古代的进步性、合法性。 现代性的历史主义因而是非历史的历史性,是“主义”的历史概念,而不是像在“通古今之变”的“文史”传统中那样与古为徒、尚友古人。在通古今之变的尚友古人中,古与今是相互构成、相互对话的生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古代总是在场于现代语境中的。 诚然,从超越精神出发,现代左派思想得出了宏大、连贯而斗志昂扬的精神史,从世俗社会的立场出发,现代右派思想得出了走向普遍平庸的历史终结论,后现代思想则得出了微观、零碎而焦躁不安的谱系史。但是,无论在这三位一体、同出而异名的哪一种历史观中,历史研究的目的都只是为了依据今天和未来的需要而建构一个历史解释,以便为未来的精神图景服务,或者为当下的社会辩护或社会批判服务。在那里,结论早已先行设定,历史仅仅服务于当前或未来,世俗或超越。古代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激活,并没有生动地、构成性地参与到今天和未来的生活中来。古代被工具化了,历史就是工具化古代的工具。相比之下,在文质史观中,研究历史则是为了以史为鉴,通过鉴而达到通古今之变。 鉴就是照镜子。在与古代面对面的相互映照中,以古为镜,帮助我们认识今天,以今为镜,帮助我们认识古代。古今之间不是隔绝的关系,不是固定的一个落后一个先进,而是古今都在生动的相互构成之中,这就是“通古今之变”所要求的通达、变通。《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变古今不是出于单纯好古的兴趣,而是出于生民安顿的政治兴趣。道器的化裁,文质的损益,古今的变通,都是为了事业的举措。在这个历史民族的政治经验中,政治总是在与历史的生动互鉴、面面相对中展开的事业。历史面目的革面,今日面目的日新,是这个政治传统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这个政治传统中,历史的遗产构成了支撑现代社会生活的深层根据,但是,这并不是说历史就是超出和规范了今日社会的超越精神。仅仅知道以古为今立法,而不知道自由主体通过理性为自身立法,所以造成了一个停滞不前的帝国,这是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对中国的偏见。这种偏见的根源在于:它只能依据那种“世俗社会加超越精神”的话语方式来分析问题,而根本不足以理解中国政治传统中何谓以史为鉴,何谓通古今之变,何谓文质损益。 在文质史观中,古不是现成的事实集合,因而也不是判定今的固定依据。表面上古对今的绝对权威,往往是通过“托古”的方式进行的,而托古则毋宁是今对古的重构。反过来,今也不是像在现代性观点中那样属于超越精神发展到进步阶段的表现,因而天然就拥有判定古代的先进地位,而是无往不在历史之镜的鉴照之下。历代谏臣的奏章庭议,除了诉诸圣贤之言外,就是通过援引史例而起到规范现实的作用。所谓“资治通鉴”,所谓“以史为鉴”,鉴并不仅仅是自在意义上的镜子,而是照镜子,也就是与古为徒、尚友古人的古今交谈,古今往来。 照镜子的目的是为了照见古今的面容。通过照历史这面镜子,我们要搞清楚,与古代相比,今日的面容是否过分文饰虚华,社会是不是被太多成熟得腐朽的文明成果拖累得毫无生气,因而需要一场变革;或者与古代相比,今日的面貌是否更加粗鄙质野,在革命洪荒之后了无文化礼仪,因而需要一场文化的复兴?所谓“损益三代”,或黜文以救质,或援质以补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通古今之变的最终目的总在于达到文质兼美的中道,而不是任何一个意必固我的或革命或保守的教条原则。文质之间,古今之间,并不是一个永远代表消极落后暗昧堕落庸俗,一个总是代表积极进步光明希望超越。无论文胜质还是质胜文,无论尊先王还是法后王,无论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都不能拿来片面主张,作为不变的原则、主义、教条。 从文质之道出发来看历史,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更加宽博而切实的历史眼界,从那种局囿于所谓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之关系困境的现代性问题中解放出来,以平常心看现代,以谦卑心看历史。从文质史观来看,中国近百年来的变局,所谓现代转型中的世俗化进程,可能并不是那么前无古人的特出事件,而很可能是在中国历史上常有发生、反复出现的过程之一部分。在可考的历史记忆中,以周文疲惫时代的礼崩乐坏事件为原型,中经唐宋之变,明末之变,所谓世俗化的进程时有发生,绝不仅仅是在近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中才发生的事情。 而且,从文质损益史观看来,所谓世俗化并不意味着所谓进步付出的代价。世俗化既不是什么进步,也不是什么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它只不过是在文化成熟到虚骄腐朽的时候,回复到质地的一种努力而已。而当质胜于文的时候,所谓世俗化进程还会倒转过来,转向礼乐文化的建设过程。所以,所谓“世俗化进程”并不是一个适于描述历史实情的词语,它的更合适名称应该是质野化过程。世俗化进程这样的说法蕴含了单向度的历史方向性假设在里面,而质野化的提法则意味着,质野化只是暂时的,质野之极便需要重新由质返文、以文救质,重新开始一个文明化、礼乐化的过程。文而质,质而文,这便是春秋:春而秋,秋而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这在历史中表现为商周之际、秦汉之际的由质返文,以文救质。商末质野,鬼神直接干预人事,事鬼神不以礼,于是周公尚文,制礼作乐。礼乐繁盛的结果便导致周末文弊,贵族膨胀,官守臃肿,文化腐烂,繁文缛节,所以法家兴起,扫封建繁文而一统郡县,焚书坑儒,摧残文化。汉代秦兴,经学昌盛,推恩封建,礼乐灿然,终至汉末文胜其质,封建割据,政治机构犹如赋骈文体一样充满虚情伪饰,于是带来漫长的战争以消耗文化的虚荣……类似的分析,我们一直可以继续下去,直到面临今天的状况。 3. 现代中国在文质历史中的位置及未来通古今之变的任务 中国现代社会不是后基督教社会,这是中国现代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的基本区别。在这个基本区别之上,关于中国现代社会问题的探讨,就不宜放在“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这个题目下进行。因为一个题目本身已经限定了它的问题框架,无论针对这一题目给出如何不同的回答。 现代中国的问题,如果按照“世俗社会与超越精神”的话语方式来看的话,一般认为是超越精神的缺失,导致政治上不能为民主宪政提供约法精神和守约习惯,经济上不能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诚信和个人独立自由。这种说法认为,中国传统的儒教和道教就比较稀缺这方面的精神资源,经受现代世俗化冲击之后更是荡然无存。所以,为了在现代中国发展宪政民主和市场经济,就必须引入超越精神,而所谓超越精神,无非就是以基督教或基督教化的希腊思想、或者以基督教为历史背景的现代主体、人权、人格概念为基础的所谓“普世价值”。这种超越精神的诉求在当前的中国遇到来自两个极端的挫折,一方面是在高调的理想主义意识形态失败以后普遍蔓延的犬儒主义、相对主义情绪,什么高尚的说法都不再相信;另一方面则是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一切向钱看、物质享乐主义的腐蚀。现在从理性上认识到要提倡超越精神的人,感情上却是厌恶超越精神、拥抱世俗社会的虚无主义一代。这便是当前知识精英群体的虚弱无力状况。 但现在从草根阶层涌现出了要求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礼失求诸野。”这是从质野中发出的文化召唤。一个社会的知识精英本来应该是文化的创造者,但今天他们却大多抱着光秃秃的抽象主义,无视文化历史的具体要求。将来从草野中诞生的文化复兴,或许要把这一代知识精英远远地抛在一段历史的末尾。这段历史一般被称为“五四”。如今虚无主义的知识精英只能算是“五四”前辈的毫不重要的末流。而文化的历史已经重新开始。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五四”或许不过是中国文化通过吸取外来文化而实现自我更新的一个过渡环节。所谓“新文化运动”,引进的不只是一种新文,而且尤其是一种化的能力。这种化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激活中国传统中的质野一面,如道、墨、法家,和儒家中的心性儒学一面等,以及通过学习吸收西方文化的质野一面(各种脱离原初历史文境的“主义”)而来的。质野一面拥有冲破繁文,开辟道路的勇力,只有借助这种质野开辟之力,文化的旧地才能得到开垦翻新,为旧文新命的重新开端准备土壤。当然,现代中国的文质处境比单纯的“质胜文则野”复杂得多:一方面是抽象的主义论说盛行,考虑问题质野无文,不能深入文化历史自身的文理,另一方面又是媒体工业和学术工业制造的虚文泛滥,呈现一派文化繁荣景象。所以,中国现代性的问题是文质交相胜,犹如中医所谓虚实夹杂的病态。对治这一病状的办法必须两手抓:一方面以文救质,通过复兴中西古典文化来教养现代人贫乏粗野的心灵,一方面以质救文,坚决抵制媒体工业和学术工业的文化制造。 因此,近现代百年来中国士人的历史使命与孔子在周末的使命,董子在汉初的使命,以及宋初五子的使命,仍然是类似的。即,在过度繁盛以至于令人痛心的必然腐败、文化颓丧之后,在质以救文的革命洪荒之后,在洪荒之后郑卫之音的虚假文化繁荣中,如何正礼乐、修诗书,用那得之不易的质野开辟之力来重建新文,实现文化的重新开端、复兴、繁荣。经过百年的革命,我们从草野中获得的珍贵遗产,如今也是我们重建文化的力量源泉,包括所有那些经由中文翻译、消化和重新解释的雅典与耶路撒冷,斯巴达与罗马,华盛顿与莫斯科,共和与民主,自由与独立,包括所有那些从诗、书、周易而来的儒家革命传统,直至吸取了宋明心性儒学革命精神的现代儒家新命,包括所有那些从法家的反封建、道家的逍遥齐物、佛教的众生平等中获得了决定性启发的革命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偏重质野开辟一面的精神资源,它们在百年中反复参与了各种或成功或失败的革命尝试,如今成为我们直接面对的最近历史遗产,也构成了今日重建文化的挑战。 质野之物排斥文化的态度,亦即它的“革命惯性”,表面上仍然发挥着抗拒文化复兴的力量;但是,从文质关系来看,正是质野之力,而不是别的东西,在最深刻地呼唤着和推动着文的更新、化育和养成。以质之故,文才能化,才能达致文化的重新开端、复兴和繁荣。重建新文,这本是质野革命的初衷。克服“革命惯性”,克服“质胜文则野”的弊端,在质野革命之后回到文化礼乐的建设上来,这非但不是放弃革命遗产,而恰恰是继续完成革命的初衷。继续完成革命,不是继续进行革命,而恰恰是“看起来比较保守地”复兴礼乐文化,这在各种“主义”的历史哲学看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主张,在文质相复之道的史观看来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今,历史要求我们承担的天命,正是通过损益文质而来通古今之变的事业。具体到今天的任务,便是要回复到草野革命原本要重建新文的初衷,防止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革命遗产堕落为脱离具体历史语境和民族伦理生活的抽象理论和单纯信仰。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思想是中国革命从中国传统和西方传统中挣来的宝贵遗产,但是,如果我们听任它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信条和革命想象中,不通过文化建设而把它落实到民族伦常的礼乐文化生活中去的话,那么距离这些遗产的丧失也就不远了。最近出现了一个很有希望的良好趋向:认同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革命遗产的主义者们,无论左右两派,都开始认识到了回溯中国古代经史和追慕西方古代经典的重要性。这便是质野革命之后由质返文、以文救质的趋向。随着这种文化复兴运动的开展,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各种主义之争的虚妄;而主义之争和质野革命对于文化复兴的道路开辟意义,越往后越心平气和,就会看得越清楚。 另一方面,对于文化复兴使命的担当着来说,切忌沾染现代主义论说的疾病(如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浪漫主义、历史哲学、文化哲学等现代主义论说),以主义论说的现代气质来片面而激进地提倡传统文化,从而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这样做的初衷诚然是为了疗救现代,复兴传统,但是,如果自己的手术刀本身不过是现代性病毒的载体,那么,疗救行动本身将适足成为现代性疾病进一步蔓延展开的帮凶。这方面,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史作为现代性推进史的历史(所谓“现代性的三波”),已经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事实上,即使从字面来理解也可以知道,中文所谓“传统”决不是与今日现实遥相隔绝的什么古墓珍奇,也不是在博物馆里面躺着供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展品,而是直接传到今天的、延伸到脚下的道路。由于文质的相复和错位造成的复杂历史情形,传统延伸到脚下的道路往往表现出反传统的面目,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是屡见不鲜的常态。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辅以一定程度的明智,貌似反传统之物的传统本质自然会显露出来。 没有人可以不活在传统中。不在传统中就没有人,只有禽兽。只不过,活在传统中有觉与不觉的区别,文化与质野的区别。“百姓日用而不知”是质野,“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是文化。文化一方面是质野的教师,另一方面也首先应该是它的学生。文质相因相复才是文质彬彬之道。所以,当一个时代的文化人在自觉的文化形态即精英文化中找不到希望的时候,他不应该书生气十足地一味瞧不起现实,走向怨恨形态的文化怀乡主义或者死士心态的保守主义,而应该一方面读古书,一方面“礼失求诸野”,虚心复质,向“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现实生活学习。因为,只有坚信“道不远人”、“道不可须臾离也”,才能克服文化担当之志的虚骄和怨戾,让担当之路行在地上,负重致远。譬如在去年的四川震灾中,在一个不再能有效地调动意识形态话语动员的时代,当人民自发地展现这片土地上历史悠久的美好品德的时候,当“个人”无能自救而人民无需精英的启蒙拯救而竟能相救的时候,个别精英仍然不忘冷嘲热讽的“哲学”,但更多的精英失语了:他们在学习,在反思。他们在想:先前那种基于社会表层观察的、出于道德优越感的“社会评论”、“文化批评”是否显得过于“学院气”了,过于尖锐而苍白了,缺少了大地的深沉,丧失了哀悼和赞美的能力?他们观察到:所有那些“高级的”知识和信仰,无论自由主义、基督教、佛教,还是官方意识形态话语,在这次灾难中似乎都没有成为人们舍身忘死、救死扶伤的主要精神资源,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所体现出来的“恩义”、“帮扶”传统,“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所体现出来的“一体同仁、万民同悲”传统,“地震无情人有情”所体现出来的“人间情义”传统,“全国哀悼日”所体现出来的“祭礼”、“慎终追远”传统,“是人民养活你们,你们看着办”所体现出来的“民本”、“仁者之兵”传统,“中国人是压不垮的”所体现出来的“多难兴邦”传统,“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所体现出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统,凡此种种,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虽然经历过百余年的文化浩劫,虽然经历过五花八门的新潮异说、应接不暇的理论主义、铺天盖地的“现代西方哲学”,但中国人民仍然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这个土壤是如此深厚而坚韧,以至于无论当这个民族面临多么巨大的地震,无论地质意义上的地震,还是政治、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地震,只要这片土壤还支撑在脚下,就永远有搭建帐篷的地方。 文化的真实意义并在于会摆弄几件专业道具,或者闲情雅趣,而是斯文之命的自觉和担当。“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记》),有大担当的斯文反而可能不那么文,而是贯天地、通古今的大质朴。孔子叹“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孟子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都是大文而大质,大质而大文,文而化之,述而作之,成为文化天命担当的千古楷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如果文质相反,如何做到彬彬?也许只有大文才能大质,大质才能大文,“大而化之” ,然后才可能“文犹质也,质犹文也”(《颜渊》),兼文质而备美。大化也就是道,大而化之也就是导之。所谓道学导论的工作,也就是大而化之的工作。大文,所以不是浪漫主义怀乡病的文人情怀,不是保守主义食古不化的文绉绉;大质,所以不是狭隘民族主义的血性,更不是种族主义的血统。与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等现代主义论说的气质不同,担当斯文之命的文化复兴之路将是宽博而有力的。它就像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从容不迫而不可逆转,不大声以色而化育万物。它宽容理解而不轻易苟同,兼收并蓄而能消化吸收。不激进,不放弃,一点一滴渗透、溶通、转化。没有意必固我的原则,但有独立不改的心志;没有死士的决绝,但有百折不挠的勇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说的也是现代性处境中有志于行道以通古今文化之士的心志啊。 ----------------- 在《道学导论(内篇)》,我们将对道兼文质的结构展开探讨,这里暂不涉及。 《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八佾》 《中庸》:“诗云,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论语·阳货》 《史记·太史公自序》 关于现代性的时间、历史观念,我们将在本书第七章展开更细致的分析。 《论语·述而》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18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求实与求是
热度 2 sheep021 2011-6-6 19:55
求实与求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求实,讲求实际,看得见摸得着的即是实际。可以重复,可实验验证。 求实,即求真,何谓真? 自然即为真,所以求真的途径是实事求是,即道法自然,因为自然是最大的事实,合乎自然的,就是“真”,就是“是”,违背自然的就不“是”,不“真”。然而,由于人类所能见者都是表象,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见“真”、见“是”,即,所谓的“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类很容易被表象迷惑,而认假为真。 所以,求实要实,求是要虚。求实与求是,相辅相成,互为根基。求实方而求是圆。 做事要求实,做人要求是。 西方注重求实,东方注重求是 科学求实,传统求是。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在山河破的忧思——《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读后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1-5-31 00:36
国在山河破的忧思 蒋劲松 蔣科學按: 此文目前只是草稿,貼出歡迎批評,隨時修改,請勿轉帖,歡迎鏈接。 蒋高明老师是中国科学院有影响的研究员,这不仅表现在他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上,更体现在他对公共问题的介入上,他是中国科学家中少有的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这本书,原先题为《国在山河破》,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汇集了蒋高明老师对中国环境问题多方面的观察与思考。书中不仅揭示了中国触目惊心的环境现状,并且对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进行了不懈的追问,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的爱。 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的普遍特征,在中国大陆却又有其特殊的表现。事实上,由于中国大陆在全球化的经济秩序中处于低端位置,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技术低下、管理落后,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很难避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低成本优势。结果,中国大陆虽然没有充分享用全球化的成果,却要比上游承担更多的全球化代价。 中国大陆在环境问题上,先天不足,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资源量较少,而且分布不均衡;后天不足,大跃进时乱砍森林,计划经济时代围湖造田,工业布局错误,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等等。更不用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同样也有法制建设不健全,环保意识低下等等问题,环境保护常常受到有意无意的漠视。这就是中国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 正因如此,与那些处于全球化链条上游,能充分享受利益,且有能力将环境压力有效转移的国家相比,中国不再墨守工业化道路的传统模式,寻找一条能确保生态环境的发展新道路,就更具有紧迫性。 许多人说,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环境状况,可以与富足的经济生活共存,说明我们的环境问题不是工业文明的内在问题,而是因为工业文明不够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法制建设滞后,环保意识低下所致,一句话,是现代化程度不够高的缘故。只要我们努力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改善不足的环节,真正转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上,我们的环境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 但是,依我看来,这样的努力,充其量只能使中国大陆在全球化体系中向上游移动位置,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却不可能改进整个体系的总体效果。因此,不能以此来否定对整个工业文明根本困境的反思。处于全球化链条上游的发达国家的相对优越的处境,永远不能作为整个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代表,因为它总是以那些落后国家的糟糕境况作为代价的。就好像传销骗局中,上线的发财神话,从来都是以众多下线的巨大付出作为前提的。所以,永远不能相信随着传销链条的扩展,下线也能够像上线一样富足。而以中国大陆如此巨大的体量,到那儿找足够多的下线?很难设想它会超越到其他经济体,移到全球化的上游位置。 环境问题并非无解,只是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仅仅在技术进步上着眼,不愿意改变我们自身,不愿意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念,不愿意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那就毫无希望。只有彻底告别现代的生活方式,抛弃人与自然分离、对立的世界观, 超越无限发展和进步的观念,改变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我们才能超越现代性陷阱,才能彻底解决工业文明根深蒂固的顽疾——环境问题。 而要实现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前现代的传统观念以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日益边缘化的宗教,其实就是非常值得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中国大陆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为什么环境迫害如此严重。那就是因为,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大陆的思想界始终被一种极端的反传统激进思潮所笼罩。现代化进程缺乏相拮抗的力量来予以平衡,这样的现代化自然就会不断陷入盲动、癫狂的境界,各种形式的大跃进不断重演。 不破不立,只有砸烂旧传统,才能建立新传统的文化拆迁,忽视了传统文化内在的变革力量,忽视了文化生态的平衡,忽视了传统的智慧,往往会以科学的名义陷入流行一时的短见和偏见。中国大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实是社会总体危机在环境上的反映,更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片面提倡现代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猖獗所导致的文化危机的环境恶果。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 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在西方触发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环境保护运动,在高歌猛进的现代工业文明内部产生了一种质疑、批判的力量,也鼓励了适用技术、生态友好的科学研究。蒋高明老师所领导主持的内蒙草原的康复实验,在家乡山东的弘毅生态农场就是这种新文明转向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宝贵尝试。然而,这种科学技术的具体努力,如果没有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转向的支撑是难以持续的。 所以,中国大陆深重的环境危机,反过来也是我们重新反思前现代的文化传统价值的良机,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性、全球化、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重新回味古人的生活理想和文化价值,重新拥抱中国古人的智慧。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从这层意义上讲,威胁我们生存的环境危机,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起航的出发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是一个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重大问题。 我们直面这一问题了吗?我们会给出正确的回答吗? 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海南出版社, 2011 年 5 月版,定价: 32 元。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4010 次阅读|36 个评论
内外有别的腐朽文化:规则是给别人制订的
热度 3 seawan 2011-5-28 09:51
【事件背景】:今天某单位某考试,在我们的机房进行。 昨天X老师问我: 明天考试,谁监考?我有个朋友参加。。。 我反问他: 你前几天有个学生拿钱请你帮忙“搞定”某考试,你不是正气凛然+义愤填膺的拒绝了吗? X老师笑了: 这个,哈哈, 呵呵 ,呵呵 哈哈。。。 这就是 国产腐朽文化 的一个典型案例: 内外有别 。 每次有关学生前途的大型考试,都有两类信息是各个基层主管所必需操心的: 执行上级指示,按规定办事 :严肃考纪,严格监督。 上级指示要关照的名单一定要关照 :一定不能出纰漏,要想方设法完成任务。 ====================== 规矩是给外人制订的。 自己人可以通融。 ======================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但是起码 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之一。 我不想批判传统文化,因为任何文化都有精华,有糟粕,而陷入这样的争论中,对当前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 我只想批判这种内外有别的“传统”, 这种“程序正义”的天敌, 一切腐败的思想源泉, 一个千年毒瘤。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1606 次阅读|11 个评论
野蛮拆迁割断了历史文脉
热度 25 jiangjinsong 2011-5-28 06:45
野蛮拆迁割断了历史文脉 新京报·2011年05月28日 星期六·B06版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28/content_236408.htm?div=-1 原稿: 拆迁文化与文化拆迁 蒋劲松 近来,学者华新民、新京报记者曹保印先生等人通过微博发起的拯救历史建筑的活动,在网上引发了相当的关注与参与,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当下的拆迁文化中凸显了中国社会许多严重的社会矛盾,如对人权的粗暴践踏,如行政管理部门只顾 GDP 罔顾民生,官商勾结,官民矛盾激化等等,这些都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重申规定,试图予以规范和纠正。然而,即使抛开拆迁的利益纠葛,还有一个往往受到忽视的严重问题:野蛮拆迁往往割断了历史文脉的延续。 一般说来,拆掉一座好端端的房子,都有一个堂堂正正、义不容辞的理由:建设新建筑。所以,理论上说来,拆迁一般都是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开始的。然而,伴随着新建筑的不断兴起,我们悲伤地发现:我们正在丧失我们的文化家园。在梁思成教授的苦苦哀求声中,北京城墙的拆毁宣告了老北京文化的从此远逝。拆掉北京胡同的大兴土木,大批历史名人故居的推倒改建,让这个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逐渐丧失了文化记忆,慢慢沦为一个缺乏历史底蕴的爆发户。这种拆迁文化的真正根源,是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拆迁。 早在今天备受推崇的新文化运动中,当时的文化领袖们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就明确地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排斥。正是这种文化的反传统主义,后来演变为愈来愈激烈的激进思潮,使得中国社会慢慢形成了一种认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不能相容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从全盘西化的理念、废除汉字代之以汉字拉丁化的设想、不读中国书的激进主张,一直发展为后来强制推行简化字运动,最后的高潮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全面破坏文物,焚烧古书,禁演才子佳人戏剧等等的反文化癫狂闹剧。 其基本的逻辑就是不破不立,只有彻底砸烂旧世界,才能建设美好的新世界。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拆迁的逻辑,就是只有拆掉封建文化的旧房子,才能在旧文化的废墟上建设所谓科学、民主新文化,或者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新大厦。而今天不顾一切,只管 GDP 不管民生,只管发展不管历史的拆迁文化,不过是这种文化拆迁的庸俗体现而已。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张祥龙先生指出: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欧美,还是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大陆长期坚持激烈反传统的指导思想,而实际的现代化进程却是最坎坷不顺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凡是在现代化和保留传统之间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国家,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就相对平坦,少走弯路,付出代价也较少,如英国的光荣革命。反之,现代化道路则坎坷崎岖,代价惨重,并有反复,如法国革命、俄国革命等等。而同属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都比中国大陆地区做得好,其现代化进程也相应地迅速、平稳。 这种割断历史的文化拆迁,忽视文化的延续性,忽视传统内生的变革力量,不尊重文化的自发演进,没有培育文化发展的耐心;一味推崇少数精英人士的一得之见,企图规划历史发展,把社会演进的复杂过程看成是可以认为设计操纵的社会工程。这种思路不可避免地从一种善良而幼稚的理想主义走向灾难深重的集权控制。 今天华新民、曹保印等学者和媒体人士,发起的随手拍拯救历史建筑的活动,看似很草根,目标很卑微,限于各种条件,也许实际的效果不会很明显。但是,在我看来,其意义在于,通过广泛的公民参与,通过对有限目标脚踏实地的追求,慢慢在社会各阶层中培育起一种对传统和历史的温情和尊重,培育起一种从容而厚重的文化品格,让我们的社会气质变得文质彬彬,逐渐减少过去激进年代中野蛮嚣张、急功近利的暴戾之气。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突破,在富裕中文明。 發表稿:  【自说自话】  近来,搜狐微博上发起的“随手拍拯救身边的历史建筑”的活动,在网上引发了关注,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当下的拆迁文化中,凸显了中国社会许多严重的社会矛盾,如对公民权利的粗暴践踏,有些行政管理部门只顾GDP罔顾民生等。这些都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重申规定,试图予以规范和纠正。然而,即使抛开拆迁的利益纠葛,还有一个往往受到忽视的严重问题:野蛮拆迁往往割断了历史文脉的延续。  一般说来,拆掉一座好端端的房子,都有一个堂堂正正、义不容辞的理由:建设新建筑。所以,理论上说来,拆迁一般都是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开始的。然而,伴随着新建筑的不断兴起,我们悲伤地发现:我们正在丧失文化家园。  在梁思成教授的苦苦哀求声中,北京城墙的拆毁宣告了老北京文化的从此远逝。拆掉北京胡同的大兴土木,大批历史名人故居的推倒改建,让这个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逐渐丧失了文化记忆,慢慢沦为一个缺乏历史底蕴的暴发户。这种拆迁文化的真正根源,是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拆迁。  早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当时的一些文化领袖就明确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排斥。正是这种文化的反传统主义,后来演变为愈来愈激烈的激进思潮,使得很象形成了一种认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不能相容的错误观念。  其基本的逻辑就是不破不立,只有彻底砸烂旧世界,才能建设美好新世界。实际上,这是文化拆迁的逻辑,就是只有拆掉封建文化的旧房子,才能在旧文化的废墟上建设所谓科学、民主新文化。而今天,一些地方不顾一切,只管GDP不管民生,只管发展不管历史的拆迁文化,不过是这种文化拆迁的庸俗体现。  北大教授张祥龙曾指出: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欧美还是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长期坚持激烈反传统的指导思想,其实际的现代化进程往往是最坎坷不顺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凡是在现代化和保留传统之间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就相对平坦,少走弯路,付出的代价也少,如英国的光荣革命。反之,现代化道路则坎坷崎岖,代价惨重,并有反复,如法国革命、俄国革命等。而同属东亚的日本、韩国,传统文化的延续都比我们做得好,现代化进程也相应地迅速、平稳。  这种割断历史的文化拆迁,是忽视文化的延续性,忽视传统内生的变革力量,不尊重文化的自发演进,没有培育文化发展的耐心;一味推崇少数精英人士的一得之见,企图规划历史发展,把社会演进的复杂过程,看成是可以认为设计操纵的社会工程。  今天微博上发起的“随手拍拯救身边的历史建筑”的活动,看似很草根,目标很卑微,限于各种条件,也许实际效果不明显,但其意义在于,通过广泛的公民参与,通过对有限目标脚踏实地的追求,慢慢在社会各阶层中培育起对传统和历史的温情与尊重,培育起从容而厚重的文化品格,让社会气质变得文质彬彬,逐渐减少过去激进年代中野蛮嚣张、急功近利的暴戾之气。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突破,在富裕中文明。  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701 次阅读|58 个评论
“古為今用”的說法,其實也是胡說。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5-26 06:55
大家津津樂道的“古為今用”的說法,其實也是胡說。 這是以今天一時的功利來衡量歷史文化的價值,就好像一個沒文化的大家子弟,拿著家傳的古畫冬天燒了烤火一樣。 “古為今用”的說法導致了文化遺產普遍毀滅。 古代的遺產,首先是尊敬、理解,然後才是“用”。 天天叫喚著“用”的人太沒文化。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064 次阅读|1 个评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说原来最科学
热度 2 sheep021 2011-5-13 10:18
众所周知, 三原色 为红、黄、蓝 。本博昨晚突然想到,这个蓝色在中医理论中是没有的。中医的五色学说,即肺主白色,心主红色,脾主土色,肝主青色,肾主黑色。并没有蓝色一说。难道是一个美丽的失误?后来又想起一句话,似有豁然开朗之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古人的青色,应该是蓝色的升级替代色。空想无凭,科学为证,上网一查资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明之处: 所谓 原色 ,又称为第一次色,或称为 基色 ,即用以调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 三原色 。 美术教科书讲的是绘画颜料的使用,笔者看到大多数教材及著作中都是称红、黄、蓝为三原色。然而在美术实践中和生产操作中的情况与教科书上说的并不一致。彩色印刷的油墨调配、 彩色照片 的原理及生产、 彩色打印机 设计以及实际应用,都是黄、品红、青为三原色。彩色 印刷品 是以黄、品红、青三种油墨加黑油墨印刷的,四色彩色 印刷机 的印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彩色照片的成像中,三层乳剂层分别为:底层为黄色、中层为品红,上层为青色。各品牌彩色 喷墨打印机 也都是以黄、品红、青加黑墨盒打印彩色图片的。按照定义,原色应该能调制出绝大部分的其他色,而其他色都调不出原色。美术实践证明,品红加少量黄可以调出大红,而大红却无法调出品红;青加少量品红可以得到蓝,而蓝加白得到的却是不鲜艳的青;用黄、品红、青三色能调配出更多的颜色,而且纯正并鲜艳。例如:用青加黄调出的绿,比蓝加黄调出的绿更加纯正与鲜艳,而后者调出的却较为灰暗;品红加青调出的紫是很纯正的,而大红加蓝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从调配其他颜色的情况来看,都是以黄、品红、青为其原色,色彩更为丰富、色光更为纯正而鲜艳。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原色的定义出发,还是以实际应用的结果验证,都足以说明,把黄、品红、青称为三原色,较红、黄、蓝为三原色更为恰当。 这一结论,难道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说的最佳注释吗?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追求真理需要一種謙虛的精神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1-4-13 11:54
謙虛絕不僅僅是禮貌 更不是虛偽的鄉願和稀泥 它意味著心態開放勇於反省樂於學習 各種宗教哲學都非常推崇謙虛的美德 儒家經典周易中六十四卦只有謙卦每爻皆吉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 又諄諄教導我們: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在研究學習的問題上強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處處都是在強調踏實嚴謹的學風。 道家更是非常推崇謙虛: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衿,故長。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還說: 我有三寶,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佛家也非常推崇謙虛的功德 反對驕傲自滿 常說: 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科學網上許多人對於宗教傳統文化瞭解不多, 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 卻敢放言高論。 實際上對自己的成長進步危害很大。 試想, 如果一個民科缺乏起碼的知識, 卻敢亂評論相對論、量子力學, 大家會怎麼看? 也許大家連幫他糾正錯誤的心都會很淡。 爲什麽輪到自己標準就不一樣了呢? 說到底還是科學家骨子里的一種傲慢。 認為只有自己的專業才是專業, 別人的專業都不是專業可以隨便亂說。 要想研究傳統文化, 應該踏踏實實 從基礎開始閱讀原典, 以古來最權威的、公認有價值的注疏為工具、嚮導 來幫助自己理解。 不要剛讀了幾天就急著發表意見, 至少應該把經典通讀上一兩遍。 看到與自己原來想法不一樣的說法, 應該好好推敲, 究竟是別人都很荒謬, 還是自己受到的教育有偏頗。 對於近代在傳統虛無主義影響下的那些流行俗見要警惕, 對待傳統要有陳寅恪先生提倡的“同情的理解”。 學習傳統文化, 不是學習文字理論, 那是實踐的學習, 要效法古代偉大修行人的風範, 須從恭敬尊重開始。 對不瞭解的人、事、物, 先努力瞭解, 看看傳統上是如何評價的, 傳統評價是否有道理, 然後再有理有據地提出質疑。 如果自己的質疑受到批評要認真對待, 看看自己是否對事實把握有誤, 是否推論的邏輯有誤, 省察自己是否有偏見? 衡量自己是否有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是: 自己是更謙虛還是更傲慢了。 在用道家攻擊批評儒家的時候, 不妨注意到道德經最重要的註釋者爲什麽為推崇孔子勝過老子, 是他腦子進水了? 還是自己假定二者水火不容的想法有些偏頗? 想想為什麽中國後來流行三教合一? 在痛詆儒家的時候, 也不妨想想歷史上是否也有擁護道家者造成嚴重災難的現象? 在堅持道家本身很好, 罪過是道家擁躉犯錯誤的時候, 問問自己:儒家是不是也是同樣的情況? 在把中國過去的問題都歸罪於儒家的時候, 有沒有想過儒家在歷史上對那些罪惡的抗議和批判? 在貶低中國古代成就和貢獻的時候, 有沒有想過歐洲的神權統治遠遠不如古代中國的文明? 太多太多的問題, 究竟有沒有問過自己? 在看輕別人的時候也許應該反省一下 自己是否真的準確地理解了他人? 怎麼看別人, 其實與別人無損, 不謙虛真正的受害者是自己。 我年輕的時候無知輕狂, 現在後悔莫及。 直言不諱的論辯, 當仁不讓據理力爭, 與謙虛的態度並不衝突矛盾, 都是一心追求真理的自然體現。 以批判精神來反對謙虛態度, 不僅是對謙虛的誤解, 更是對批判精神的嚴重曲解。 === 近代佛門高僧印光大師教導我們: 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份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8083 次阅读|21 个评论
都说中医命苦,中蜂的命更苦
热度 8 sheep021 2011-4-12 19:38
山东土蜂遭意大利洋蜂围剿濒临灭绝,专家建议称设立保护区 “中蜂”保卫战 日期:2011-04-12 作者:孙珂 来源:山东商报 在上世纪70年代后的三四十年中,山东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种群急剧衰亡,目前仅存2000群上下。记者在东营、滨州等地多方采访学者、专家以及养蜂人士,揭开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与外来蜂种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之间鲜为人知的暗战,“人”的角色影响深刻地渗透其中。 三十多年 “中蜂”剧减已趋濒危 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山东省蜜源资源丰富,是全国养蜂实力较强的省份之一。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王桂芝做过蜜蜂课题研究,她告诉记者,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亚种,为本地土生土长的蜜蜂。1896年后,意大利蜂等国外蜂种被引入我国迅速推广,如今中华蜜蜂用“濒危”二字形容已毫不过分。 阳信县劳店乡后周村的孙长德养“中蜂”已有39年,在其家中,记者见到了树洞式和活框式驯养的“中蜂”,时不时有携带花粉的“中蜂”进进出出,小精灵煞是可爱。“中蜂”较之于“意蜂”,体躯明显较小,另外明显体征是“嘴短”。 孙长德1972年开始养“中蜂”,其时蜂群还较多,在其后几十年内,“中蜂”迅速减少,在他周围已尽为“意蜂”天下。有很多人说养了“中蜂”,但实地观察发现却为“意蜂”,打着“中蜂”幌子卖蜜而已。 潍坊青州市王坟镇被称为“养蜂之乡”,这里蜂群数量有9000余群,但均为“意蜂”,“中蜂”群寥寥无几。 记者采访获悉,对“中蜂”数量目前全省并无确切统计数据,但综合各地养蜂人士信息,多倾向于只有2000群左右。只占全省蜂群数量的1%。这一数字,暂时并不包括山区里难以确认的野生“中蜂”数量。 在东营市养蜂研究所,蜂界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蜂业协会副理事长宋心仿对记者说,目前全国中华蜜蜂数量已较之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90%,山东更是减少了95%。 蜂界战争 “土蜂”往往国破君亡 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历经生物圈几番进化,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在本土衰亡殆尽? 王坟镇养蜂协会会长兼合作社理事长尹居录养蜂32年,去年春天以每群260元价格购买11群“中蜂”,现今只剩下2群“中蜂”。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是,在他所处的周围,有成百上千群“意蜂”。 阳信的孙长德告诉记者,与所有的种群一样,作为蜜蜂来说,盗蜜是蜂群之间的常见行为。“中蜂”盗蜜往往是在春季,利用气温低“意蜂”难以出巢之时,混入盗蜜。而“意蜂”的盗蜜往往是在秋季,它们一次盗蜜往往会伴随一场蜂界大战置“中蜂”于死地。 养蜂人士就多次看到蜂群之间的“世界大战”。漫天飞舞的成千上万只蜜蜂,就像“死士”一样,相互用针刺攻击、蜇杀,养蜂人用水喷都无济于事。但就像是实力不对等的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意蜂”凭借着四五万的大群和个体优势,很容易“歼灭”只有几千只蜜蜂的“中蜂”蜂群,并且往往会把蜂王杀死,这样其他工蜂等立刻散群。宋心仿曾笑言,像“中蜂”总是围不住大群,这是自古以来的特性,有点酷似中国人传统的“分家”。 王桂芝教授还说到一个细节,每个蜂群都有工蜂在巢门守卫。“中蜂”个体较小,很容易被“意蜂”识破,盗蜜成功率较低。但很多情况下,“意蜂”却能混进“中蜂”蜂巢盗蜜,至今仍为谜团。 “有人说是意蜂工蜂的振翅频率酷似中蜂的雄蜂,这样得以潜进中蜂蜂巢。还有人的提法很有意思,说是意蜂向守门的中蜂行贿,也就是给蜜吃混进去。”王桂芝说。“意蜂”现实性地影响着“中蜂”的成长,位于泗水的山东鑫源牧业总经理郝源曾在自己的蜂场尝试养过“中蜂”,但蜂场内全是“意蜂”,“中蜂”的饲养很快就告失败,至今他只饲养“意蜂”。 “中蜂”未来 若灭绝影响山区植被 在王桂芝看来,任何细微的生物,在自然界的链条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它的缺失肯定将对生态产生影响。对于“中蜂”来说,这样的影响会是缓慢而巨大的。 从自然习性上看,“意蜂”喜欢的是成规模的大蜜源,像山区里的灌木等零星蜜源并不“感冒”,且需要在12℃以上才可出巢。对于华北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来说,像早春的很多植物,“意蜂”难以采集花粉。而“中蜂”并无此要求,只要气温达到6℃以上就可出来采蜜。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蜂”,它匹配着我国独特的植被体系,特别有利于山区的植物繁衍生长。很多植物如果没有“中蜂”,授粉就难以进行,对植物的繁衍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灭绝,进而会影响生物链上的每个物种,最后到达金字塔的最顶端——人类。王桂芝说:“有位人士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中蜂灭绝,泰山上的植被将减少三分之一。” 为“抵抗”周围的“意蜂”,孙长德等养蜂者,现在会对“中蜂”缩小巢门,这样能让体型较大的“意蜂”进不去。然而,要想真正地挽救“中蜂”,宋心仿、王桂芝等人都倾向于划定保护区,只能养“中蜂”,对于经济收入受影响的蜂农给予补贴,对此他们曾多方呼吁过,但目前尚未走出这一步。 目前的“中蜂”饲养,只是寄托在部分养蜂人朴素的情感维系上。用宋心仿的话说:“这是一个心痛的话题。” 山东商报(孙珂) 评论: 中医与中蜂,一对难兄弟。 境遇真相似,不知谁先死。 国在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医溅泪,恨别蜂惊心。 繁衍五千年,传统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312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传统加扯淡,雅俗共赏乐翻天——科学网Logo里的秘密
热度 5 sheep021 2011-4-12 14:21
科学网Logo 一、官方说法:科学 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象征,代表了科学网有志于继承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 。同时鲜艳明快的亮红色也代表了科学网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互联网精神。 双螺旋是科学的象征性符号,北京中关村即以双螺旋雕塑作为地标。双螺旋代表科学网定位于服务科教界。 双螺旋中拥抱地球,表明科学造福世界,教育创造未来。 二、时空纠缠说法:传统 双螺旋不仅是科学的象征性符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伏羲女娲交尾图就是一个双螺旋形象. 太极图也是一个双螺旋图案。中间那个球球,不也是太极之象吗? 所以,logo只是把中国的太极图像中的 双螺旋、太极球两个概念分开表达,重新排列组合罢了。 伏羲女娲交尾图 太极图 三、赵本山的说法:扯蛋 记得赵本山有个小品,说是一个农村教师,去教育局办事,正赶上招待领导,听说他酒量大,就让他冒充经理陪喝酒,结果他正事儿没办成,学会扯蛋了 你看那个logo,中间的两个丝带,绕着一个蛋蛋,动感十足哦,不是扯蛋是个啥呢? 其实,伏羲女娲交尾图中,也有很多蛋蛋,只是没有扯起来的意思。logo中把蛋放到了一个正好可以扯的位置,甚好。呵呵。 四、小结 一个小小的logo,竟然承载者这么丰富的内涵,古今中外,传统与科学,文雅与粗俗,一览无余,不能不佩服科学网设计人员的智慧和才华。 科学网,网里网外有能人。 所以, 科学网就是一个斗牛场:牛博相见分外眼红,为得花红异常凶猛 但科学网也是一所大学,呵呵。 五、美中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logo也有遗憾——外方内圆。虽然摆脱了方孔兄外圆内方的形象,似乎少了几分铜臭,多了几分文雅。但是,外圆内方,乃自然现象,如地球被天包括其中。外 圆内方的解释为:圆即圆通;方即方正。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 此话虽然出自 南朝 · 宋 · 范晔《后汉书 · 郅恽传》,但是早在《易经》就用外圆内方来解释自然现象。我国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地上的四季是根据天上的星辰变化而变化的。相对来说,天是变化的,地是不变的。逐渐,这种解释自然现象的观点以及外圆内方传统地哲学内涵,在其遗传中又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外在是变化的,但内在未必和外在的变化一致。 大多是logo都是外圆,科学网可能不想落入俗套,想另类一些也是有可能的,同时,科学网注重科学,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也无形中体现在logo中。 外方,表示对别人严格要求,内圆,表示对自己很随意。有点美国老大的作风,自己咋做都是合理的,别人咋做都可以挑出骨头来,动辄大棒伺候。——三条红线,可有一条是针对编辑部的? 另外,科学网编辑部办博思想不够圆通,博主们多有不满,也在所难免。比如,加精问题,博主们多有不满,包括经常被加精的曾庆平老师也颇有微词,众博主虽然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科学网还是我行我素,可见一斑。 六、策划几个宣传口号 你科学吗?上科学网! 你传统吗?上科学网! 你扯蛋吗?上科学网! 你无聊吗?上科学网! 想学习,上科学网! 想吵架,上科学网! 想交友,上科学网! 想结仇,上科学网! 想浪费青春,上科学网! 想开阔眼界,上科学网! 有事没事,上科学网! 有诗证曰: 是是非非科学网,文雅粗俗皆可赏。 古今中外概莫外,科学传统一锅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经典与书写丛书 通经致用子系前言
jiangjinsong 2011-4-10 23:30
经典与书写丛书通经致用子系前言 “经”的本义,原来不过是丝线和布匹的条理,引申得出今人熟知的“常道”、“义理”和“准则”等意思。这些引申的意思犹如织好的布匹,凝结了曾经的编织活动。然而,正如丝布源于编织,“经”是经典,更是书写:不但是手在纸上的书写,更是双脚在大地上的书写,人民的历史的书写。《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云雷屯盈,刚柔始交,天地间万物游丝,形同乱麻。当此之时也,必待君子经纶天下,理其法而制其序,然后方有建国之利。如今,文明秩序已经建立,犹如锦绣已经织就,华文已经著册;然而,那曾经的经纶行动,那曾经伟大的编织和书写,如何通过代代相续的政治实践而得到传承和发展,才是这套新生的华夏服冕如何在将来日新其命的关键。“经典与书写•通经致用子系”的使命,便是要去理解和行走那场历史云雷的经纶之道,疏通它的否隔,向上通达这条道路的古典源头,向下条畅这条道路的现实路况和未来开展。 易理的经纶并不是玄学,而是深深根植于行事层面的深切著明。如《尚书》成王《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在这里,易道的经纶燮理,直接就是设官分职上的纶道经邦。经从纟从坙。纟丝也,坙水道也。经纶水道可能是华夏政治经验的最初源头。《禹贡》每言某水既从、某陆既作、某泽既豬、某原厎平之类,实与《周礼》天地四时官开篇每谓“体国经野”一脉相承。此道汤汤,不绝若线,一直贯注到今天的政治实践。 “通古今之变”的“通”,保证了“通经致用”中的“经”和“用”并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以贯之的一件事:经既是经典,也是大道经行。“经”本就行成于“用”,“用”则是“经”的发用和权变。就其本源而言,“经”原本就是“用”的结果,二者深深地联结在大道之行的践履中。只有当“经(行)”固化为“典(册)”,获得“经典”的权威之后,人们才容易在一个过度文贲的时代陷入文本的崇拜,而遗忘了典册下面曾经的经行,那些支撑经典的大地经验。 然而,处今之世而行通经致用之道,首先还须辨明,古人所谓“用”,大不同于今人所谓“用”。古人所谓“用”是立功立德,是完善个人并造福家国天下,而且这种造福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强,而且尤其包括意义空间上的养护和化育。而在今天,“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压缩为物质的生产和征服。侧身蛮力竞争的世界丛林,华夏经典的力量自然隐而不显,远不及高新技术来得“有用”。在竞争压力之下,劳动分工成为增加产出的不二法门,甚至“经典研究”本身也成了学术劳动分工的一个门类,其目标是为物质生产的“人力资源”培育提供一种可有可无的补充。经典成了过去时代的陈迹,至多是凝聚集体认同的象征符号,对于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来说,似乎不再带来实质的“用处”。于是,随着现代化的加深,原本一体的“经”“用”逐渐走向了殊途两分。其结果既是先王经典的束之高阁,也是王道大用的湮没无闻。经者常也:经之为经,就在于它是贯通不同时代的常经大道,通达于古往今来的经世致用。离开了经世致用的大用,专业化的经典研究就蜕变成了现代学术工业生产的小用,变成为了文本崇拜和文本批判,违背了经典作为常经大道的本义。于是,脱离了经典的整全视野,时代之用也日益偏狭,进步的亢奋和无根的虚无交替支配着时代的精神。 是到了重提“通经致用”这一古老训诫的时候了!但这并不是复古,而是回到“经”“用”之间的常道,通以致之的大道。在这个惶惑的时代,一部分人要先行动起来,通过经典的学习和致用的书写,恢复整全的视野,生发新的写作方式和实践方式,即便这样一种通经致用的尝试与既有的知识生产体制存在着潜在的紧张。 “通经致用”子系为这些有心人而设:我们将鼓励经典的研究者在历史和实践的视野中解读经典,阐发微言大义;鼓励将经典的视野和方法应用于历史的沉思和时代的剖析;鼓励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将具体的学科研究转化为经典视野中的探讨;更欢迎从事非学术工作的社会实践人士将自己的经世心得诉诸文字,与众分享。我们相信,只有在经世致用的视野里,经典才能真正得到深刻的理解;同时,只有在经典的烛照下,经世致用者零散的体悟才能找到语言,得到深化和系统化,从而使得他们的经世实践能够进入一个有机的意义空间,获得“功”和“德”的意义。 先贤俞樾有言:“士不通经,不足致用。”又说:“通经而不足致用,何贵通经。”诚哉斯言!愿以此与有心人共勉。 经典与书写丛书编委会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经典与书写丛书·书写子系前言
jiangjinsong 2011-4-10 23:18
经典与书写丛书·书写子系前言 我们能写什么?我们不能写什么。这个多余的前言可以视为书写子系扉页题辞的注释。翻开封面看到的白页既是经典也是书写的本质隐喻。这是一个夹在尴尬位置中的空白时代,这是一个留待书写的过渡时代。“经典与书写”中的“与”字意味着:经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书写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而“与”道说着过渡时代的心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些句子肯定早就存在于我们之间;有些则刚刚痛苦地诞生……”一位现代中文诗人的句子成为空白时代的过渡之句。在这个句子之前的两段引文是那些“肯定早就存在于我们之间”的句子,以及对那些句子的继承:“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在过渡之句后面的两句引文,连同对它们的阐发,则属于那些“刚刚痛苦地诞生”的句子,以及对那些句子的期盼。它们分别说明了何谓“经典”以及何谓“书写”:“能生之物莫不萌芽。”“六经责我开生面!” 在这两段话的上面是一张标志丛书的图标,它由一些选自古本十三经的句子断片所构成。这些选出的句子关乎斯文之天命,它们奠定了经典与书写的基本情绪:文王既没……,负手曳杖……,子在川上……,不复梦见……,凤鸟不至…… 图标起首一字为“经”:这不是著之竹帛、供诸典藏和“客观研究”的文物,而是道路。“经”从“巠”,《说文》谓“水道也”,也就是文化的渊渊大井,汤汤大流。图标第一行选取的是《春秋经》之开端“元年春王正月”和孔子于兹绝笔的“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这两个春天标识着我们必须于兹重新开端的位置。 图标的最后隐约可见的句子“曰若稽古”来自《书经》的开端。与《春秋经》相呼应,连同《中庸》关于继孝的引文,这个句子点明我们的关怀不仅是高蹈的思想创辟,也是具体的政治、伦理和教化行动。 但是,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对思想书写的忽视,更不隐含对它的蔑视。在这个无论哲学还是历史知识都显露出空前繁荣景象的荒芜时代,义理的对方既不是经史,经史的敌手也不是义理。经史和义理应该重新回复其充满创生活力的源初联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然后方才谈得上对“哲学”、“政治”、“诗歌”和“历史”的点化,以天下之道化用西学和那些已然西化的中学。 诚能如此,则重新开端意义上的书写就既不局限于“哲学方式的”,也不局限于“教化方式的”;既不局限于“国学的”,也不局限于“西学的”;既不局限于“古典的”,也不局限于“现代”或“后现代的”。它应该是超越了所有这一切文化区分的化文书写。如果说曾经的文化自卑、文化比较和文化对抗都是建立在被强加的文化区分基础上的尴尬反应的话,那么化文书写的要求则是对文-化之天下责任的主动担当。因此,无论古今中西、哲学政治,“经典与书写”所注目者惟有在兹之文命:它的古典渊源,它的现代变异,它在未来的生长,以及所有这一切在此时此地的翕辟开阖。 经典与书写编委会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甘阳:从富强走向文雅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4-7 15:45
转载请注明来自道里书院论坛 11-4-2 13:40:32 甘阳:从富强走向文雅 http://daoli.getbbs.com/Post/topic.aspx?tid=205038 甘阳:从富强走向文雅   三十年过后,我们的富裕程度已经相当可观,但依然是一个相当粗鄙的、不大有教养的社会。   只有出了不以挣钱做生意为最高人生理想的人,一个民族才会富有思想和创造力,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   文化方面的重建不可能由政治来代替。不要以为民主化以后,自然而然就能有文化,不是的,这是两码事。   王鲁湘:追求“国富民强”一直是现代中国人的梦想,然而有些学者也指出,国富了不一定民强,民强了也未必代表民众的生活实现了现代化。那么,需要国富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现阶段又该怎样实现这个目的?还是请甘阳先生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甘阳先生能不能比较一下,80年代和90年代的思想文化到底有什么差异?   甘阳:90年代比较单一,基本上就两个字:经济。80年代相对多元,思想解放运动刚刚兴起,各个领域都很活跃,而且互不归属。比方“体改所” 的人,他们并不归到文化领域,也不知道文化领域在想些什么;而文化领域的人也并不按照“体改所”的经济逻辑去思考,基本上大家各自按自己的逻辑看问题,这是80年代的特点。   王鲁湘:90年代就变得单一了。   甘阳:很单一,所有人都使用经济词汇,所有人都用经济语言说话,如果你不用这个语言,那就不行。   王鲁湘:我注意到您这几年来一直呼吁在大学里做“通识教育”,什么是通识教育?您怎么定义它?   甘阳: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西方的概念,是从liberal education来的。liberal education,可以翻译成“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它学习的科目一定是非实用、非功利的,比如哲学、数学、物理、化学。也就是说,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把你培养成一个职业人,并不是为了帮你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提升你作为人的存在物的价值,也就是认识你自己。从前中外传统的教育都是如此。   原先之所以有可能讲博雅教育,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结构所保证的。也就是说,一旦你进入像欧洲这种教育体系,你不用考虑谋生问题,它和谋生比较没有关系,它要树立的是文化对于社会的统治。而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在中国的古代是最发达的。   在现代社会大学一个重要特点是必然要考虑就业问题。但如果一个大学仅仅变成了就业场所,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功能,或者说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就没有了。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是纯粹的职业教育,这是谈通识教育很关键的一点。   王鲁湘:您最近还有一个比较惹火的说法,说中国大陆名校的学生素质不及美国的州立大学。甘阳:我的说法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一年级进校的时候,其优秀程度要超出哈佛、芝加哥。但是有个麻烦,他们是一年不如一年。在美国,比如芝加哥大学的学生,第一年是什么都不懂的,但四年以后绝对一个精英被打造出来。我们的大学教育没有起到打造精英的作用,它最大的问题是浮躁;不是说我们学生的素质不行,而是他在这样一个学习氛围下会变得非常浮躁,乃至于毕业时可能连美国州立大学的学生都不如。   王鲁湘:实际上原因还在整体大环境,大环境没有根本性变化,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们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里花很长时间深入研读几本经典,大概也比较困难。   甘阳:也不是不可能。这个问题存在两个环节,一个是你刚才说的大的氛围,一个是比较具体的制度。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具体制度的建设可以扭转大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富强走向文雅》这个题目讲起来有点困难,因为感到不大合时宜。别人会说,现在金融海啸、就业困难,你还谈什么文雅,你甘阳是不是在香港吃饱了撑的?其实,香港现在的金融恐慌比大陆要严重,但香港提出一个说法:经济萧条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候。   这个话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就业情况很好,你不要读大学就可以找工作了。比如前几年澳门开了几个大赌场,中学毕业到赌场里做个发牌员,就有一份很好的薪水。大学熬四年都不见得赚的比这多,那谁还读书啊。父母辛辛苦苦、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工作一辈子,本来希望儿子好好读书,结果中学毕业在赌场做发牌员,薪水比他老爹老妈还高。当然了,薪水一高,就看不起父母。   据说中央现在要控制这些赌场,如果赌场一关门或者一裁员,这些人没了工作怎么办?反正他们还年轻,如果学校有奖学金甚至有生活费,那不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嘛。所以香港现在很多广告都说这句话:工作不好找,是读书进修的好时候。   我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我今天提出从富强走向文雅,并不是要唱什么高调,我不喜欢唱高调,我基本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所提出的问题也都是比较现实的问题。   文明社会的产品是“人”   我们现在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经济成就是巨大的——不管其中有多少问题比如贫富差距,但总体人口“去贫致富”的速度,可能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但另一方面,这样一个现代化确实存在很多模式问题,它是一个相当单一的现代化,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基本上只有经济一个层面,所有人谈的只是挣钱,除了挣钱没有别的话语。如果所有人关心的只是挣钱,这样的社会,即使经济发展再好,也并不能为人所敬重。一个文明社会最重要的产品是什么?是人。一个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是非常有素质、有气质、有教养的人,还是脑满肠肥、腰缠满贯却非常粗鲁的人,这是问题的关键。有很多石油输出国非常富有,但他们受人尊重吗?单纯的富裕并不足以使一个文明社会受到尊重。尤其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家,我们对国人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崛起,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崛起,而不仅仅是经济崛起,只有经济崛起是不够的。   众所周知,犹太人很能挣钱,但犹太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被欧洲人尊重。他们在中世纪留给人的印象大概有两个,一是不信基督,二是放高利贷。一直到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写的还是这个。但是从18、19世纪以后,犹太人中涌现了大量的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人才辈出。   举个例子,研究西方思想史特别是艺术史的人都知道西方有一个瓦堡学院(Warburg Institute),它从前在德国的瓦堡,二战期间“排犹”被迫全部迁到英国。迁移的过程惊心动魄,是一次非常秘密但又非常成功的文化转移。而瓦堡(Aby Warburg,1866-1929)本人是一个犹太商人的长子。犹太家庭基本上是长子继承制。老二、老三、老四做其他的事情。但这个瓦堡在中学的时候就不喜欢做生意,他和弟弟做了一个交易,说我把家族的继承权让给你,但有一个条件,以后我要买多少书就买多少书,无论书多贵、从哪里运来,你都要无条件地供应资金。最终他做成了瓦堡学院最知名的瓦堡图书馆。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只有出了这样的人,出了这样不以挣钱做生意为最高人生理想的人,一个民族才会富有思想和创造力,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我觉得人类大概有一种天性,面对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我们会肃然起敬。这没有什么道理好讲,你就是会起敬。这才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标志,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   过去三十年我们基本上没有太多工夫想文雅的问题。1990年代的文化讨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刚刚开始焦点就转向了经济。1994年王晓明、张汝伦等上海学者试图提出“人文精神”的问题,但不久就谈不下去了。这也可以理解,有的人说你们知识分子发什么神经啊?摆什么高尚啊?而且有些提法,我也有一定保留。比如“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这个提法,我就很不以为然。这里头隐含着一种知识分子的自以为是,让人不舒服。我所关心的不是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而是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知识分子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   我基本认为,三十年过后,我们的富裕程度已经相当可观,但依然是一个相当粗鄙的、不大有教养的社会。我觉得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90年代以来我基本不谈文化问题,因为觉得不是时候,不想太过求全责备。但现在可能是时候了,现在的富裕程度有时候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最近一些经济学家朋友给我看了一个表格,显示的是2007年中国各省GDP数字和它相对应的国家。我看了感觉很惊讶,我们不少省份的GDP水平几乎已经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发达国家了。比如第一位是广东省,2007年GDP折合美元是4446亿,相当于比利时,而比利时在世界经济体中排名第17位;第二位是台湾,相当于瑞典,世界排名第19位;第三位是山东,相当于挪威,世界排名第23位;第四位是江苏,相当于奥地利,世界排名第25位;第五位是浙江,相当于丹麦,世界排名第27位。前5位已经非常可观了。   他们还特别告诉我,这个表格实际上仍然低估了中国,因为它是根据美元汇率来换算的,如果根据实际购买力中国还要高得多。当然我想到可能有人立刻会反驳:这只是GDP,并不是人均收入。对!是!但我可以马上再举出一个例子——香港。香港是世界上极富的地区之一,香港的人均收入超过美国,香港的公务员和大学教授的薪水是全世界最高的,但香港的文化与它的富裕程度完全不成比例。   以往香港人自己说香港是文化沙漠,这个当然过了一点儿。不过我在这里顺带也要说一下,我们大陆有些学者不要太肉麻,老是吹捧香港,说什么香港有一个饶宗颐当然就是有文化了。这叫什么?拍马屁嘛。怎么会有一个饶宗颐就是有文化?你要看他发挥了多大的文化影响力,他是不是造成了一个文化氛围?没有。这是问题所在。   我并不愿意过于苛刻地批评香港,因为香港确实有很多优点,但如果就文化论文化,香港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指标,就是香港所有严肃一点的学术出版物基本卖不动。香港的人均收入大大高于台湾,但它的文化氛围远不如台湾。   我2001年开始在香港教大学,是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的客座教授。但我现在已经正式写信给他们,说我今年不准备教了。为什么?我觉得香港的学生越教越差,没有劲头儿再教下去。整个社会太过工商化,一切都是经济、经济、经济,就业、就业、就业,使得学生的眼界非常狭窄。我想他们也许从来不去听讲座,觉得这和自己没太大关系,除了一些追星的学生比如周星驰来了,他可能会去。   最近两年我在内地教了以后,就更不愿意在香港教了。我一再说内地的大学生是非常好的,他的求知欲和已有的知识量都相当可观。相对于香港,内地大学生的素质非常之高,但是我们的大学制度远不及香港。在香港,不要说最好的大学,就是一般的大学,制度建设也比我们健全。   所以我们现在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大的文化氛围方面,这一点我反而比较乐观,我一直觉得中国人从总体来说其实是很尊重文化的,而且对文化有某种渴望。我觉得这要感谢孔夫子,是他老人家留下的一个传统。比如我自己这些年直接间接地认识了不少老板,他们自己都在埋头做生意,没有多少文化,但是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女得到最好的教育,希望他们学钢琴啊、学文学啦,不一定要学做生意。家长觉得自己没文化,所以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这在当前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有了这样一个本钱,为我们下一步的文化推进提供了潜力。 但是我也担心,这个资本如果再不用的话,很可能会被消耗掉。因为现在这些家长还是比较传统的,再年轻一代,等到90年代的人做了家长,可能就没这个意识了。像香港和美国的家长,他们并不觉得子女一定要在文化上如何如何。   民族自信使传统文化升温   最近这些年我们都能感觉到某种文化升温。我知道很多人对此有意见,认为是假象,搞得乌烟瘴气。比如中国人现在什么都拜,一会儿拜黄帝,一会儿拜孔子,一会儿拜老子,而且大家都在抢,黄帝是你们省的还是我们省的。我也承认有点乌烟瘴气,但我觉得不要求全责备,拜总比不拜好。凡事都有一个过程,现在对祭祀这个事开始重视,觉得是一个有正面意义的活动,总比没有任何人关心要好得多。为什么搞得乌烟瘴气呢?因为大家不知道古人到底怎么祭拜,而一旦做起来就会有学者出来考证,讨论它该如何进行,如此就能一步步完善化。但是如果没有人关心,就永远不可能把这些事搞清楚。   实际上,我是在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从富强走向文雅》这个题目突然蹦到我脑子里来。我确实非常推崇这场开幕式,当然我也知道有人提出批评,但我认为批评得都没文化。香港在第二天的时候还有一些小报专栏作家阴阳怪气地说,怎么弄来弄去,中国就那么点儿东西。但是第三天这些声音就没有了,为什么?这些小报无非是看西方怎么说嘛,等到西方都是一片赞叹之声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就shut up了。   在我看来,北京奥运开幕式所凸显出来的中心意境,就是那幅卷轴被徐徐展开,其他都是次要的。没有这个中心意境,其他一切都可能变得支离破碎。这样一个意境,一下子凸显出中国文化最高雅的层面。这是一个文人化的境界,是一个士大夫文化的境界,非常令人赞叹。只有在这样一个基调上所有其他东西才可以展现。抽掉这个意境,其他一切哪怕做得再花哨也没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我对于他们后来的宣传非常不满——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文化不成熟的一个表现——说我们加进了很多“中国元素”。这是什么话嘛!整个开幕式是给中国文明基调添加其他元素,而不是在一个别的什么基调上添加中国元素。这种宣传是西方人才会说的话,因为他们的基调是西方的,但是我们现在把这种东西像顺口溜一样复述出来,说开幕式加进了中国元素,这是一个很不高明的说法,表明我们对自己的文明没有信心,不敢说这就是中国基调。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看过之后都会感觉到有一个非常文明、非常雅致的东西从中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对西方的震撼恐怕大于中国拿了多少枚金牌,因为它突然展现了一个美仑美奂的中国。 但是,奥运会开幕式呈现出来东西,如何通过一些体制性、制度性的办法,把我们对于高雅文化的追求以及对于民间文化的发扬贯彻下去,这是需要思考的,这是个大的文化氛围问题。其实我们对于现代社会到底是什么并没有多加考虑过,甚至常常没有意识到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现代社会。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大学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媒体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企业的责任到底在哪儿?所有这些问题从90年代至今其实都没有真正得到讨论,只是最近才开始受到关注。“十一五”规划开始提出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此前我们的全部精力基本贯穿在经济、生产力、GDP上,我觉得下一步文化问题要慢慢凸显出来。   开幕式结束临退场的时候——因为我在香港看直播,可能和你们看的不一样——突然出现一些香港演员,像成龙、莫文蔚、刘德华等等,在那儿边扭边唱,让人觉得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我不是攻击他们,刘德华很好,成龙很好,平常都OK,但是放在这个场合下,简直让人不能忍受到极点,高低立判嘛!我想即使是你们年轻人,哪怕再怎么喜欢这些演员,也会觉得这种演出拿到奥运会开幕式上就非常不伦不类。   大学要扮演“文化看门人”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强调有三样东西必须进行清晰的界定和区分,就是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是美国5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论战中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大众文化基本上是现代媒体、现代市场make up出来的。什么叫大众文化?“超女”就是大众文化。我认为超女的制作是一种非常恶劣的现象。它是由大众传媒、市场机制催生出来的,同时立即产生出更大规模的效应,这对于文化特别具有摧毁力。   民间文化是一个非常自发的、民间生命的象征,不是为了市场效应,也不是为了牟利目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整个高雅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从民间文化中摄取源头。但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最大危机是,无论高雅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都逐渐被大众文化所纳入,变成了市场化、媒体化的东西。比如民间文化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更好的发展,原先它没有很好的传播途径,通常是非常local的,外面的人不知道,现在人们借助视频可以接触到这种存在于民间的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文化。   在这三者之中,大学扮演的功能是任何其他机制取代不了的。我一直强调,大学高于媒体。现代大众传媒天然具有媚俗的特点,因为它是商业机制的一部分,是整个牟利机制的一部分,必然要媚俗,没有办法。而大学不可以媚俗,媒体水平的高低可以说取决于大学质量的高低。媒体人,无论是节目制作人还是主持人,从哪儿来?当然都是大学培养出来的。党政干部从儿里来?也是大学培养出来的。因此,谈大的文化氛围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大学高于媒体的原则。大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文化看门人的角色。现代媒体扮演不了这个角色,这一功能必须由大学扮演。我们有必要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大学到底是什么。  美国的大学非常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奇迹。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功利主义、高度市场化运作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如何保证大学不是如此功利化,不是如此商业化,不是如此被市场所影响,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大学就会不像大学,就不会是思想的殿堂;进入大学的人,也不是来读书、来思考的,而是来挣钱的。   我觉得美国大学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比较成功,至少顶尖大学是这样。金钱在那里不被看作是最高价值,最高价值仍然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大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一系列制度来确保,尤其是本科阶段尽可能隔离于商业社会,这点很重要。美国最挣钱的商学院、法学院都是研究生院,必须在本科毕业后才能报考。这就保证了本科阶段是一个比较安静读书的阶段。   反过来看我们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往往刚一入校就觉得自己很牛,看不起文史哲了,于是文史哲就灰溜溜的,这种大学怎么办得好?我要是当上北京大学的校长,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光华管理学院迁出北大。为什么?大学不应该把金钱作为最高的价值象征。没有一个真正一流的大学会把挣钱看作是最高价值。这不是和谁过不去,不是和媒体过不去,也不是和商学院过不去,而是这些东西应该被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前些年因为中国大规模发展市场经济,急需经济、商业和法律方面的人才,所以商学院和法学院被大量开办,不顾质量地办,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情况不应该长久地持续下去,长久下去的话,我们这个国家就只有铜钱臭,没有文化气,这不是我们能够容忍和接受的结果。   我觉得从下一个30年开始,仅仅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军力强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人民也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具有高度素养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伟大传统。   王鲁湘:您谈了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大学教育是包括中小学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实际上有些问题可能出在中小学那边。您觉得是不是应该从这个根儿上思考一下?   甘阳:这个问题我和大家的看法有些差异。我觉得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实际上还在学中国。比如在《扁平的世界》这本书里,弗里德曼问比尔?盖茨,不是说中国、日本的教育都是死记硬背式的,美国的教育是不是比较强调自由创造?比尔?盖茨说,胡说八道,很多东西就是要靠死记硬背,基础性知识是必须要学的,你不可能连微积分都不会,就能创造出顶尖电脑程序。而基础训练是必须要下苦功的。 我觉得香港现在流行的教育观念非常成问题,让学生自由创造本来是对的,但发展到极端就很糟糕,导致老师不知道该怎么教了。都要学生自己想,如果学生都能想了,老师还教什么呢?而且很多知识确实需要硬功夫比如数学,就是要做大量习题才能做出来;还有文字,就是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写作功底。自由创造的背后其实有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偷懒,认为不必花苦功就可以变成天才。这样一套教育是绝对危险的,是不可助长的。小学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要死记硬背,虽然很闷,但是没有这个过程,是学不会任何东西的。   王鲁湘:我们经常讲童子功嘛,童子功是要受用一世的。   甘阳:对,所以我不大同意整体性地否定中国中小学教育。我估计其中该检讨的大概是高中最后一年的应试考试。当然这部分我没有做调查,不敢下结论。   王鲁湘:有一个凤凰网友叫“所谓先生”,他说我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名中国留学生,我想说美国这边的人文教育也很式微,现在最火的还是医学、法学、计算机之类的专业,高职化的倾向非常严重。您怎么看?   甘阳:有一点可能要做些纠正。实际上这些年美国理工科学生的比例不断下降,只有不到40%,而且还在递减,这使得他们非常担忧。现在统计中国大陆的理工科学生比例是最高的,60%以上的本科生都学理工,所以中国理工科学生申请美国留学比较容易。   最近有人告诉我,像化学化工这类专业美国人不大愿意读,因为觉得有毒,实验室大家都不愿意去,所以这些专业是最好申请留学的。当然美国现在也非常担心自己在科技方面会有所下滑,因为自己的子弟报考理工科的人数在不断递减,而9?11反恐之后留学生又受到限制,尤其中国和印度的理工科学生受到限制,科技人才缩水。   我觉得现在大家都在借钟馗打鬼。老实说,我们讲美国大学如何好是为了指出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美国人也一样,也借着中国大学打美国大学。最近有一个事令我非常惊讶,上一届哈佛学院院长正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他在美国人文艺术院院报上发了一篇长文,题目叫《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大学》,认为中国大学已经对美国大学形成了强烈挑战,最主要的一条根据是中国所有的大学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我当时看了觉得非常好笑,我们才刚刚开始做通识教育,大家还都觉得吃力,但他说中国的通识教育已经很普及了。我觉得这些都是借钟馗打鬼。   提问一:您说现在我们应该重视文化建设,但是在大学里像文史哲这样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怎么解决?出身富裕家庭的学生还有家长作经济后盾,可以一心一意地学习,但对那些贫困学生来说,他们能静下心来读书吗? 甘阳:对此我想说明两点:第一,大学会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文史哲专业的招生人数,所以还是存在一定制约,不会无限制膨胀;第二,真正要做研究是要读研究生的,没有必要把本科四年集中在一个专业的学习上,至少要用两年时间来接受通识教育。这样的话,不管是贫困学生还是富裕学生都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不会额外增加经济负担。   另外通识教育对就业本身也是好的,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并非是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而通识教育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我们处在一个知识更新非常快的时代,重要的不是知识内容而是学习能力。通过推动通识教育,降低对专业内容的过分灌输,即使从就业角度来说对每个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二:甘老师,我是北大心理系的,我觉得像心理学这种学科与那些更具职场效益的专业相比确实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大四或研三的毕业生在就业等一些比较实际的事情上会遇到难处。您现在倡导推行通识教育,让大学教育不要过分以职业化为导向,是不是时机还不太成熟?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温饱或者富裕才是刺激他们去努力上进的主要因素,像您说的对真理的需求可能现阶段还不能解决我们最主要的问题。   甘阳:坚决不同意。首先,我觉得改革开放三十年已经使我们度过了温饱阶段,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最低生存需要。我相信在文化教育方面我们得有点提高了,尤其是在北大。在一些地方性大学或与就业直接挂钩的大学做通识教育可能尚有困难,但中国好歹应该有一两所像样的大学维持教育素质吧。现在是一点门面都没有,这个不可以的嘛。   其实改变并不难,完全取决于大学理念。有人告诉我,北大的商法专业加起来差不多占到学生一半左右了,哪里有这样子的?这怎么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觉得保证北大从头到尾追求真善美,追求真理,是不可改变的。如果中国连一所大学都做不到这一点,那这个民族就非常非常可悲了。   提问三:您说我们现在文化式微,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30年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和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后30年大力发展文化,中国的政治体制能否给它一个很好的支撑?经济发展是有硬指标的,因此地方官员很有动力,只要GDP上去了就可以升官。但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如何在中国这种政治体制下使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不要走样儿?   甘阳:第一点,政治固然重要,但文化方面的重建不可能由政治来代替。不要以为民主化以后,自然而然就能有文化,不是的,这是两码事。第二点,对前30年的文化建设不能求全责备。我们可以参照英美的经验,美国经济起飞大致在1870年到1940年,1900年前后基本上也处在一个价值观相对混乱、道德水准比较低靡的状态。所以中国人不能总是抱怨和批评自己,一味说中国的种种不好,结果会导致两个问题:第一,不知道中国好在哪儿;第二,不知道中国该怎样往好的方向发展。现在大家停留在说一些没有意义的空头大话上,比如自由、民主、权利等等,可具体怎么做才是关键。   王鲁湘:我理解甘阳先生的演讲,从富强到文雅实际上是对功利主义的一种反思。不是说在富强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谈什么文雅,而是要把文雅当作中国人的一种培养目标,当作中国人应该具有的一种生活方式。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4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主张,“谁” 举证?
liwei999 2011-4-6 22:32
引用: pingshcn, 法律问题请教 (128875) Posted by: Fish Date: January 15, 2008 08:38AM 怎么理解谁主张,谁举证? 如果立委控告聊斋耍流氓,聊斋不承认,那是立委需要举证还是聊斋应该举证?是不是如果聊斋平时作风正派,就应该立委举证证明他耍了流氓,如果聊斋平时劣迹斑斑,就应该聊斋举证证明他没有耍流氓?谁来决定聊斋平时正派不正派? -------- 芸芸众生,朦朦胧胧,糊里糊涂,四大皆空。谁唱的? 这事儿要问镜子。地位、势力相当,谁主张谁举证。 (128883)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15, 2008 08:48AM 不相当,强势一方要证明自己没有不遵守法律等的行为。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好像不仅仅是强弱的问题,更主要是已存(传统)和变革。 (128935)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anuary 15, 2008 11:06AM 举证的负担应该在变革派。 对于现存秩序 (status quo),无论它多么糟糕,变革派(不管是扬弃、改革还是废除)必须论证(举证)变革的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稳步进步。 在议会,重要决议,或法律的改变,或人事的变动,常常要2/3多数通过才能有效力,后面的道理也是这个。就是把负担加给改革派。 这在软件开发和质量检测中有类比:叫 regression testing, 无论声称多么美妙的改动,都必须通过 regression testing 一关,保证系统是向上的改进,才能施行。对于一个复杂系统,regression testing 至关重要,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存在的传统的就是合理的,无需证明,因为否则不会存在,传统也不会形成。改变现状打破传统则需要证明,因为改变现状和传统指向未来,方式有多种,渐进的,激进的,等等,只有充分论证才能减少风险。 合理是时间的函数。 不是说不要改变,是说改变者有更多的证明负担。 不改变,社会还有什么意义? 不改变,我们搞软件的就没饭碗了。我们应该还在使用DOS。 主张和举证等来自法庭、法理。 (12905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15, 2008 05:28PM 也就是说,除了口号式的“主张”之外,还要有对主张的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各派,人数虽有多寡,但理论上是“平等”。谁主张谁举证的道理在于此。 主张举证责任倒置是公害等问题发生时代的产物。居民告厂家、患者告药厂这样的事情,如果还是谁主张谁举证的话,受害居民、患者的能力不足以收集、提出证据,无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思路的延长就是商品的生产方责任的法律了。过去的法理是消费者自身的责任。馒头的好坏消费者自身可以鉴别。但对深加工的工业产品,消费者基本没有判断的能力。 厂家宣传的一部分根据也是来自这个生产方“举证”责任。“举证”方式自然就是“喝牛奶科学”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性学”女硕士工作碰壁 被建议当生物老师
热度 3 hjf306 2011-4-5 16:18
昨天,一则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华中师大 “ 人类性学 ” 专业研究生彭露露无法找到工作。她是全国第三个性学硕士,想当老师,但学校不是拒绝就是根本没 “ 性教育老师 ” 的编制。这个女孩真的要面临 “ 失业 ” 吗?本报记者进行了关注 ——   彭露露,一个来自马鞍山的女孩,武汉华中师大性学硕士。南京是她的理想就职地。 1 月初的时候,她曾来宁求职未果;今天,她再一次来到南京,幸运的是,已经有几个岗位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峰回路转 , 南京有几个岗位今天约她面谈   彭露露在南京的工作有希望了!昨天晚上,记者拨打她的手机时,令人惊喜的一幕戏剧性地出现了: “ 我正在来南京的列车上,马上就要到了。 ” 而这一次,与 1 月份那次来宁求职不同,南京已经有单位向露露抛出了橄榄枝, “ 我就是来面谈的。 ” 电话那端,露露的声音清脆、悦耳,透着喜悦。   彭露露的求职也非常有 “ 个性 ” 。和大多数毕业生怀抱个人简历,四处参加人才招聘会 “ 赶场子 ” 不同, 1 月初来南京求职的时候,彭露露拿着材料,直奔南京市人事局。    “ 我希望从事性教育普及工作,最好是当老师 —— 我就是因为喜欢当老师才读的师大。不过,也不是非当老师不可,只要能从事相关工作就行。 ” 昨晚,彭露露告诉记者, “ 当时去人事局,就是想问问有没有对口的工作。 ” 因为临近春节,她的首次南京求职之行也就到此为止了。 昨天,好消息终于传来: “ 人事局通知我,有几个岗位可能比较适合我,所以我要赶过来谈谈。 ” 至于到底是什么单位,露露说,一切要待今天来揭开谜底。 一个爱性学也爱传统的漂亮女孩 为什么读性学研究生?   彭露露是一个非常年轻、漂亮的女孩。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为什么选择读 “ 性学 ” 呢?这让很多人大惑不解。   本科时,彭露露的专业是生物科学, “ 性科学概论 ” 只是其中的一门选修课程而已。 “ 但就是第一次上这堂课,我就被迷住了。 ” 她笑着说, “ 性教育课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它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教我们生活。 ” 对于记者的不解,彭露露引用了导师的话来解释: “ 性教育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有些事,你知道了和不知道,感觉不一样。 ”   正因为对这门课的热爱,大四时她告诉妈妈要读性学研究生。当时妈妈大吃一惊: “ 啊?性学? ” 说到这,彭露露咯咯地笑着,又把导师的话 “ 贩卖 ” 给了妈妈。   早在读研期间, “ 小彭老师 ” 在学生中就很有名气了。因为导师比较忙,彭露露带过一个学期的 “ 性科学概论 ” 。没想到, 100 多人的课大受欢迎,不少学生私下里还在打探 “ 这位漂亮老师是谁? ” 有意思的是,因为导师也姓彭,彭露露甚至一度被误会为 “ 彭老师的女儿 ” ,在校园论坛里 “ 红 ” 了一阵呢。 爱穿汉服、爱弹古琴   这样一个无论学业上,还是求职上都非常有主见的女孩,一定相当 “ 有个性 ” 吧?可一张穿汉服的照片,又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 昨天,网上流传着一张彭露露接受采访时的汉服照,温婉漂亮,迷倒了众多网友,甚至有人在转帖中直接起标题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提到这张照片,彭露露笑称 “ 完全是巧合 ” 。就在前几天,武汉天气特别好,春光明媚,彭露露索性穿上钟爱的汉服,一个人去春游了。没想到就在半路上,突然接到导师的电话: “ 露露快回来,有记者要采访你。 ” 于是,彭露露就这么穿着汉服 “ 上镜 ” 了。   彭露露坦言,性学与传统并不矛盾,自己就是一个特别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除了汉服,每个假期还专门到南京学古琴, “ 就是诸葛亮弹的那种古琴。 ”   一般来说,如果在街上遇到一群穿汉服的人,大家可能比较不奇怪了;但一个漂亮女孩穿汉服独自出游,是否会觉得怪异呢?说到这,彭露露很坦白地回答: “ 别人眼里怪异没关系,自己心里不怪异就行了 ” 。 南师大也有性学选修课   其实, “ 性学 ” 课不只在华中师大才有,在南师大,有门叫《性科学与性知识》的选修课也十分火爆。用学生的话说,每年为了选上这门课,大家都 “ 挤破了头 ” 。   教授这门课的是生科院副教授沈浩宁老师。说起来,她也并非科班出身,目前也在教着其他课程。   谈到性学专业的未来,沈老师认为,即便开设性学专业有困难,但建议师范生都能辅修性学,这样对以后的中小学生进行教育有好处。   性学教师并非 “ 性学 ” 出身    1982 年,沈浩宁从南师大生科院毕业,因为成绩优异而留校。当时,沈老师学的是动物专业里的 “ 生殖生理 ” 方向,并非性学科。    “ 那时恐怕还没有性学这个专业,我留校当起了生物老师。 ” 一次机缘巧合,原本教授 “ 生殖生理 ” 专业的老师退休了,临走前把这门课托付给了沈浩宁。老教师的重托,沈浩宁至今还记得。 “ 这是一门很前沿的也很重要的学科。 ” 一直对 “ 生殖生理 ” 方向颇感兴趣的沈浩宁毫不犹豫接下了重任。    1999 年,南师大搬到新校区后,《性科学与性知识》这门选修课正式诞生了。 “ 性学 ” 这个在旁人看来难登大雅之堂的学科竟 “ 明目张胆 ” 跨入了选修课的行列,当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有人嘲笑说: “ 这还要教育吗?这不是无师自通吗? ” 有人反问道: “ 我啥也没学过,不也好得很吗? ” 面对质疑,沈浩宁坚持把这门课接了下来。 建议师范生辅修性学专业   沈浩宁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性学专业。只有成都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开设了面对本科生的辅修专业课。    “ 南师大尚未开设性学辅修课程,只作为选修课程。从某种程度上,我并不是一名性学专职老师。我的职称评定是生物教育专业副教授,听上去跟性学不搭边。目前我在生科院还教授其他专业课程。 ” 沈浩宁告诉记者。   沈老师认为,从目前社会接受程度看,国内高校要马上开设性学专业,不太合适,国内也没有一个合适的职位,能 “ 消化 ” 大量的性学专业人才。 “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所有师范院校辅修性学专业,让即将成为中学老师的师范生们普及性学知识,未雨绸缪,踏上岗位后应对青春期孩子的性健康问题。 ” 沈浩宁说。 中小学不愿设专职性学老师   南京中小学性教育课多是生物老师 “ 顺带 ” 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南京青春期教育并不乐观,不少中小学的青春期教育根本不到位。青春期教育课浮于表面,有的临时性地上一两堂课,有的甚至从不言性,因此系统地开展青春期教育课程的学校相当有限。    “ 我们学校的青春期教育算比较重视的了,学生在初中阶段一般上 4-6 节课,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性道德、性保护等几块,教这个课的老师主要是生物学科的老师和生理老师。 ” 一所初中德育负责人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青春期教育开展并不普及,而且也不是专门的学科,学校并不重视,要学校去请专门的性专业老师来授课根本不可能。 “ 现在学校都有意识地让和性教育比较 ‘ 搭边 ’ 的生物或心理老师临时教一下。 ”   江苏省中学生心理信息采集分析中心主任、高级心理保健师张福新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性教育比较 “ 乱 ” ,缺少通用的可以选择的教材,也缺少专业性的老师,很多都是由任课老师兼任,而这种情况很难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建议彭露露先当中学生物老师   对于彭露露的求职经历,沈浩宁老师一直牵挂着。    “ 目前国内中学、大学都没有性学专职教师,虽然很缺,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这样的职位。如果彭露露求职要求岗位对口,恐怕比较困难。 ” 沈浩宁老师认为,如果要进高校,彭露露难在学历上,因为本科院校如今的门槛就是博士,彭露露的研究生学历就被挡在了门外;如果要进中学,目前也没有哪一所中学专设性学教师这个岗位。   对此,沈老师建议曲线救国, “ 据我所知,彭露露的师姐,也是彭晓辉老师的研究生,就在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工作,跟性学相关,但不是百分百对口。彭露露不妨先应聘当一名中学生物老师。至少与她所学的专业是相关的。工作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拓展性学方面的课程。 ” 在沈老师看来,中小学生性教育缺失,越发凸显性学专职教师的稀少,如果彭露露能做好生物老师之余发挥特长,肯定有大展拳脚的空间。 文章转自大学生励志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4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灵魂的在场
热度 5 Wuyishan 2011-3-22 08:40
(博主按:很多博主在讨论孤独,请周国平先生也参 与讨论吧。) 灵魂的在场 / 周国平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021912/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痛感于此,托马斯·摩尔把关涉灵魂生活的古今贤哲的一些言喻汇集起来,编成了一本《心灵书》。书的原题是《灵魂的教育》,可见是作为一本灵魂的教科书来编著的。作者在前言中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是训示太多,教育太少”。 在他看来,教育应是一门引导人的潜能的艺术,在最深层次上则是一门诱使灵魂从其隐藏的洞穴中显露出来的艺术。我的理解是,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那么,相反,倘若一个人的灵魂总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作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 关于什么是灵魂,费西诺有一个说法,认为它是连结精神和肉体的中介。荣格也有一个说法,认为精神试图超越人性,灵魂则试图进入人性。这两种说法都很好,加以引申,我们不妨把灵魂定义为普遍性的精神在个体的人身上的存在,或超越性的精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一个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平凡的神圣”之涵义。他说得对,“能够真正享受普通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今天,日常生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之主体的灵魂往往被排挤得没有容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就本书涉及的内容而言,我比较关注这几个方面: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在所有这些场合,生活的实质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实现一个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灵魂中独特的一面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相融合时,我们发现本性与勤奋结出的是甜蜜的果实,它可以医好一切创伤”。当然,远非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称心的职业,但是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只要真正优秀,他就多半能够突破职业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的心血所倾注的事情才是他的真正的工作,哪怕是在业余所为。同时,我也赞成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这就好比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是以同样的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鲜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的确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事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关于闲暇,我在这里只想指出一点:广度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参与,再高的消费也只是低质量地消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在空间上,可以把环境划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如果说自然是灵魂的来源和归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应该是灵魂在尘世的家园。作者强调,无论是与自然,还是与人工的建筑,都应该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在一个关注灵魂的人的眼中,自然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同样,家居中的简单小事,诸如为门紧一根镙钉,擦干净一块玻璃,都会给屋子注入生命,使人对家庭产生更亲密的感觉。空间具有一种神圣性,但现代人对此已经完全陌生了。对于过去许多世代的人来说,不但人在屋宇之中,而且屋宇也在人之中,它们是历史和记忆,血缘和信念。正像黑尔诗意地表达的那样“旧建筑在歌唱”。可是现在,人却迷失在了高楼的迷宫之中,不管我们为装修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力气,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仍然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说到人与人的关系,则不外是孤独和社会交往两种状态。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谊、邻里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令作者担忧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消失。譬如说,论及婚姻问题,从前的大师们更关注的是灵魂,现在的大师们却大谈心理分析和治疗。书信、日记、交谈——这些亲切的表达方式是更适合于灵魂需要的,现在也已成为稀有之物,而被公关之类的功利行动或上网之类的虚拟社交取代了。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相反,对于珍惜灵魂生活的人来说,如同默顿所说,孤独却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或者,用蒂利希的话表述,人人都离不开一种广义的宗教,这种宗教就是对寂寞的体验。 我把自己读这本书时的感想写了下来。说到这本书本身,我的印象是,作者大约也是一位心理分析的信徒,因此,把荣格、希尔曼这样的心理分析家的言论选得多了一些。在我看来,还有许多贤哲说过一些中肯得多也明白得多的话语,那是更值得选的。不过,对此我无意苛责。事实上,不同的人来编这样的书,编成的面貌必定是很不同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来编一本心灵书。我还希望每一个关注灵魂的人都来编一本他自己的心灵书。说到底,每一个人的灵魂教育都只能是自我教育。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321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2011语言哲学夏日书院
geneculture 2011-3-20 18:09
“2011年第五届西方语言哲学夏日书院——暨英美分析传统与欧洲大陆传统”研讨会通知 http://flc.jlu.edu.cn/index.php?action=Detailnid=1008 届时大会将邀请国内外 著名语言哲学专家 J. Searl、钱冠连、王寅、李洪儒、林允清、隋然、刘利民等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著名专家做大会主旨发言。
个人分类: talk with J.Searle|203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叫创造?
热度 3 wyc 2011-3-18 21:16
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说: “每一种创造行为, 首先是一种破坏行为。 一种思想越新颖、越重要, 它的破坏性以及继而给我们带来焦虑烦恼也就越大。 人们天性倾向于抵制新思想, 抵制的程度与这种新思想的新颖程度, 这种思想对现状的影响程度以及这种思想与传统和习惯相背离的程度成正比。” 因此说, 坚持保守是一种人之常情, 而创新却需要勇气和自觉。 在生活中和文献里, 人们对于“创造”所下的定义太多了, 简直不胜枚举! 例如胡适所言(胡先生曾戏言,他“说”的话可简称“胡说”): 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新花样。、、、 懒人不肯模仿, 所以决不会创造。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 创造就是旧经验的新综合。 也有人说, 创造是干着前无古人的事业。 创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 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创造就是熟能生巧,巧妙之巧也! 创造源于综合,由综合而创造。宇宙飞船上的技术都是现有的, 而综合出的飞船却是原来没有的 。 因此, 创造并不神祕, 它是每个人的天赋。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12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针灸学之针法(7)
crter 2011-3-18 16:38
red-hot needling 焠刺 contralateral meridian needling 巨刺 contralateral collateral needling 缪刺 paired needling 偶刺 successive trigger needling 报刺 relaxing needling 恢刺 triple needling 齐刺 shallow surround needling 扬刺 perpendicular needling 直针刺 short thrust needling 短刺 superficial needling 浮刺 yin needling 阴刺 proximate needling 傍针刺 repeated shallow needling 赞刺 needle retention 留针 ; 置针 subcutaneous needle retention method 皮下留针法 needle-embedding method 埋针法 scattered needling method 散刺法 piercing method 挑刺法
个人分类: 医学英语|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针灸学之针法(6)
crter 2011-3-18 16:38
hour-prescription of points 纳子法 ; 纳支法 eightfold method of the sacred tortoise 灵龟八法 needling method 刺法 five needling (methods) 五刺 half needling 半刺 leopard-spot needling 豹文刺 joint needling 关刺 join valley needling 合谷刺 transport point needling 输刺 nine needling (methods) 九刺 distant needling 远道刺 meridian needling 经刺 collateral needling 络刺 intermuscular needling 分刺 great drainage needling 大泻刺 skin needling 毛刺
个人分类: 医学英语|3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针灸学之针法(5)
crter 2011-3-18 16:37
respiratory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呼吸补泻 respiratory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method 呼吸补泻法 open-closed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开阖补泻 open-closed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method 开阖补泻法 neutral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平补平泻 neutral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method 平补平泻法 mountain-burning fire (method) 烧山火 ( 法 ) heaven-penetrating cooling (method) 透天凉 ( 法 ) mother-supplementing child-draining method 补母泻子法 midnight-midday ebb flow 子午流注 midnight-midday ebb flow acupuncture 子午流注针法 day-prescription of points 纳甲法 ; 纳干法
个人分类: 医学英语|2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针灸学之针法(4)
crter 2011-3-18 16:36
latent meridian transmission 隐性感传 meridian treatment 经络治疗 needle manipulation 行针 ; 运针 twirling method 捻转法 lifting-thrusting method 提插法 handle-scraping method 刮柄法 handle-twisting method 搓柄法 handle-waggling method 摇柄法 handle-flicking method 弹柄法 trembling method 震颤法 massage along meridian 循法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补泻 twirling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捻转补泻 twirling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method 捻转补泻法 lifting-thrusting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提插补泻 lifting-thrusting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method 提插补泻法 directional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迎随补泻 directional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method 迎随补泻法 quick-slow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疾徐补泻 ; 徐疾补泻 quick-slow 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 method 疾徐补泻法 ; 徐疾补泻法
个人分类: 医学英语|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教育传统和科学技术
liuxiaod 2011-3-13 22:27
中国的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不可能一下子论述得很全面,先写一些能想得到的,以后再不断补充。 中国有非常悠久的教育传统,从孔子开始,这个传统在科举以后得到进一步加强,到现在在世界范围来说,华人家庭仍然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只有犹太人有类似的传统。 我们以为这种教育传统可以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达到其他民族无法企及的水平,当我们与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的时候,我们就想当然的强化我们的教育系统,比如从幼儿园开始就强化教育,在小学开始就开奥数班,从小学升中学,我们把最好的学生集中到重点中学,我们希望用这种办法能够培养出最优秀的学者,靠大学的时候,最严格的高考,再一次把最优秀的学生集中到最好的大学,这样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大学生素质是世界最好的,好得超过哈弗,普林斯顿,可是我们仍然没有培养出一流的学者,问题在什么地方? 问题可能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教育传统与科学精神不是一致的。中国的教育传统更多的是仕途经济。
个人分类: 教育|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市板桥开发区上空出现两个罕见的园圈子形态的云彩
热度 3 sheep021 2011-3-10 16:19
国际在线消息:2011年3月10日上午8点25分左右,南京市板桥开发区上空出现两个罕见的园圈子形态的云彩,由南向北运动。呵呵,老天怎么也玩起行为艺术了,以天作幕,写起书法了,写了个什么字呢? 一般人看来,不过是“两个罕见的园圈子” 但俺不这么认为,“两个罕见的园圈子”,可是一个古汉字哦,金文玄字: 他老人家在天上写个“玄”字做什么呢? 或者,是《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被太上老君 打中的金刚镯?! 或者,是谁家淘气的孩子在吹泡泡 搬个板凳,慢慢看。 PS:今年涡旋现象多次出现,如冰圈、火龙卷风、圈云、地坑,值得关注。 科学一世纪 传统来换气 孔子再度起 处处皆太极 科学传统分左右。 一刚一柔度春秋。 两只眼睛看世界。 明察分毫让人愁。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43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数学文化
lysyxcs 2011-3-7 17:07
摘要: 数学文化是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数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何在大学教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研究了数学文化对大学数学教学的意义,提出了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的三大途径,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 大学教学;课堂教学;数学文化       1. 引言   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重视向学生传授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命题等。注重的是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和解题的演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的认识。数学在学生心中只是一堆数字和公式,它抽象、深奥甚至神秘。是“一种符号的游戏”,给学生造成了数学课程是枯燥的,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导致数学素质教育不能全面、正确的贯彻落实。   随着人们对数学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数学教育应具有‘文化素质教育’与‘数学技术教育’的双重功能”,“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如果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学术的、理论的层面上。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就只有潜在的意义,不能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种教育效果而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正如张莫宙教授所强调的那样,“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在推崇文理交融的今天。我们理应转变观念,将数学教育提升到数学文化教育的层面上去。    2. 数学文化的涵义   2.1 什么是文化   文化从字面上理解,即为文治与教化,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具有的书本知识。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也有些学者认为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2 什么是数学文化   数学的概念,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最新定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就是说。“数学的对象绝非物质世界的自然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由此可知数学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在其三本著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刻的阐述。美国学者怀尔德在其著作《数学是一个文化体系》中提到数学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可被认为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文化是以现代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精神、观点、思维、方法、语盲等以及其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所组成的人类文化。    3. 数学文化对大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第一,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必然与其它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对数学的认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将数学视为知识,而应该将数学放在文化系统中,与其它文化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这种由内部的、封闭的数学观向外部的、开放的数学观的转变,必将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数学文化概念的提出,凸显文化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数学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对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的塑造上。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大学数学教学除了传授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理解力、学习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学生与生俱来的潜在创造力得到最大可能的激发,因此,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上倾注更多的精力。      第三,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数学观是对数学的基本看法的总和,包括对数学的事实、内容、方法的认识以及对数学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以及历史价值的认识,是对数学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数学文化将数学置于人类的文化系统中,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技巧的堆砌和逻辑的推导,数学的每一个重大的发现,往往伴随科学认识的突破。同时也使大学生了解到数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对人类进步的影响,了解到数学在科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认识到数学是一个有机关联的、生动鲜活的、具有探索性知识特征的科学与文化形象,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僵化教条的、彼此分割的知识条块和记忆库。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源和流,使他们对数学有一个横向和纵向的穿透,从而认识数学的本质,促进大学数学的学与教。    4. 大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的途径      著名数学家李大潜院士指出:“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数学文化积淀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把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把数学文化知识生硬地加到数学课中,而是使其与数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1)提高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      提高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数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汇集,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传统数学观念只重视数学的实用价值、形式训练的价值,而忽视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我们应当更新数学教育观念,把数学看成一种文化系统,把数学教育看成数学文化教育,把数学课程放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现代的数学文化观念,进而将数学文化带到实际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去。这种全新的数学教育观念更注重数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注意从生活的例子中找回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和观念,从而适当地降低“硬数学”(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能力等)的要求,提高对“软数学”(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的要求。因此,数学文化教育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更宽广的知识面,应该熟悉数学史、数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优化大学数学课程内容是核心。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应对其内容的选取进行改革。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某些数学史料和有关数学家的生平与创造性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都是在成功与失败、认识与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发展起来的,科学上的每一步都是科学家刻苦钻研、不懈努力的结果,这对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大有好处的。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只注重知识、能力,而忽视文化价值。例如,非欧几何的发现是数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可以看成是现代数学的开始,它的建立打破了欧氏几何关于空间的绝对真理的神话,是人类理性精神的伟大胜利,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数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结合日常生活的普遍文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文化、提高数学文化素质。数学教育只有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数学才能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因此,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生活、社会与科学的现象和实际问题,不仅要反映数学自身内在的知识价值,还要反映出数学作为方法、思想、思维、精神、语言、工具的文化,重视数学史料的教学,强调从日常活动中引出数学内容,删除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科学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的内容;同时,在突出思想方法、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下,增加估算、统计、抽样、数据分析、线性规则、图论、运筹等知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改变大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关键。      值得借鉴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数学教育的改革目标和内容,强调数学交流,把数学作为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强调数学发展人的一般能力的价值;大多数国家倾向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所要求的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那些对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如实验、猜测、模型化、合情推理、系统分析等。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以数学文化关怀人,以数学精神培养人”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本质涵义在于数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数学文化下的数学教学应着力于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倡导探索型和发展型的教学,学生也应改变那些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应积极地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日常生活,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可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决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真体会数学知识问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5 结语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文化的功能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使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熏陶,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学到数学的精髓,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而作为一名高校数学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更加深入地研究数学文化与大学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转载 作者:胡良华)
1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下联0306
yangyongtian 2011-3-6 15:17
老同学新网友科网隔空答对 新世纪老传统棋枰当面博弈
个人分类: 对联|1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能只看眼前,回头看才是成功的关键
热度 1 sheep021 2011-3-4 13:38
图片见: 余昕 :科研的创新与守成——重读戴森文有感 经查,原文是: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这是 苹果电脑 总裁Steve Jobs对史 丹佛大学 2004 年度毕业生的演讲中摘录出来的。如果只看这一句字面上的意思来翻译,会少了每多他在演讲中所要表达的深意。由于原文过长,在此仅节录部分能带出本句含意的句子。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虽然你现在可能看不见未来,不知道你现在所拥有的,懂的,了解的能带领你到什麼样的境界;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你驀然回首时,你才能将所走过的路串起来,进而发现到你之所为你,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所造就出来的。因此你得相信这些即将来临的事物在更远的未来肯定会连在一起,你要有一定的信念,你的勇气、你的运、你的生命、你的缘。这份信念从没让我失望过,而这也就是让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原作者Steve Jobs的观点很激进,很科学。路是走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路在脚下,路在身后,大意是鼓励学子们:大胆前行,锐意创新,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前方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要敢于“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 余昕 老师引用本句名言的目的,却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想说明创新与守成的关系——尊重传统,才是创新的源泉。换句说“你不能只看眼前,回头看才是成功的关键”。这个观点也与武夷山老师的《妙谈原创性》一文观点一致。 牛顿自己也非常谦逊。当他临终的时候,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在病榻边说:“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他听了“伟人”二字便摇摇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是怎样看我,我自己只觉得似乎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了几只光亮的贝壳。但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熟悉,被发现哩。”停顿片刻,他又说:“假如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说完这段话,他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中国科学现代为何少“伟人”,因为颠覆了传统。 相关链接: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东西文化(中西医)融合之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1 次阅读|4 个评论
传统中草药,协同作用,疾病机制与数据分析
热度 5 lhdcsu 2011-3-3 21:26
1+12, everything is conditional... 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中草药,几千年的临床历史证明了什么?我们可以宏观的讲,混合物就是好,使得药物的协同作用得以体现,也许实现了多靶点治疗。疾病是复杂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其触发机制是什么呢?基因的,环境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再看看我们的数据分析。当前火爆的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医学界标准的单变量分析(当然还有必须的p value 了),一大批的发表在一流杂志上的文章报告了基于单变量分析的很多跟某某病相关的SNP or LOCI, 这样的结果有意义吗或者说意义有多大?绝大部分的疾病都不会是因单个基因引起的,而是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当然了,在现阶段,去研究所有变量(基因)的组合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是不是数据分析方法可以稍稍进步一点点儿呢?多考虑一点点儿变量的共同作用呢?文献中有那么一些零零星星得报道,但绝对不是主流... 期待,期待好的方法,期待对数据的更好的理解...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4171 次阅读|11 个评论
梅花的高洁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品格
wangxh 2011-2-23 23:57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愿意用梅花来形容自己的品格,“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个人分类: 心之悟|2 次阅读|0 个评论
凌波仙子——水仙
热度 1 陈三茂 2011-2-23 09:32
凌波仙子——水仙
水仙属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分布在中欧、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地区。中国的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种名为: 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 Roem 。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为中国传统名花之一。 水仙的花,有如金盏银台,高雅绝俗,婀娜多姿,清秀美丽,洁白可爱,清香馥郁, 故有“金盏银台”的别称。花如其名,绿裙、青带,亭亭玉立于清波之上, 又有“凌波仙子” 的雅号 。素洁的花朵超尘脱俗,高雅清香,格外动人,宛若凌波仙子踏水而来。 水仙多为水养,且叶姿秀美,花香浓郁,水仙的根,如银丝,纤尘不染;水仙的叶,碧绿葱翠传神。 中国水仙的主要有两种品系: (1) 单瓣型 福建漳州特产,花冠色青白,花萼黄色,花被 6 瓣,中间有金色的副冠,形如盏状,花味清香 ,所以叫“金盏玉台”亦名 " 酒杯水仙 " ,花期约半个月;若副冠呈白色,花多,叶稍细者,则称“ 银盏玉台 ” 。 (2) 重瓣型(复瓣型) 花重瓣,白色,花被 12 裂,卷成一簇,花冠下端轻黄而上端淡白 ,没有明显的副冠,名为“百叶水仙”或称“玉玲珑”,花期在二十天左右。花形不如单瓣的美,香气亦较差,是水仙的变种。
个人分类: 休闲娱乐|46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北京汇文中学140周年诞辰而写
热度 3 葛肖虹 2011-2-22 20:19
母校培育了我,母校的传统激励着我 —— 1956 届《任弼时班》成员 葛肖虹 接到 汇文中学 140 周年华诞的校庆通知,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它使我想起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 1919 年反帝反封、要科学、要民主的“五四运动”中在愤怒声讨卖国条约的游行队伍里有“汇文中学”的旗帜; 1935 年国难当头,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一二 . 九 ” 运动的学生游行队伍中有“汇文中学”的旗帜; 1948 年“反内战、反饥饿、要和平、要民主”的游行队伍中有“汇文中学”的旗帜 …… 在国家、民族命运发生转折的每一个历史关头都会看到汇文师生的身影,“汇文人”有一种历史担当的责任感和敢为天下先的使命感,这就是我们母校的传统,也是激励我奋斗一生的一种精神。 我是 1952 年初中二年级来到汇文中学的,校长高凤山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的设备当时在北京是一流的,给我们任教的数学、生物、化学、历史教师也都是当时北京市具有盛名的老师。记得生物课我们自己解剖青蛙,在显微镜下观察青蛙的结构,高兴得不得了 ……. 那时学校搞“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提倡“德、智、美、体全面发展”,给我印象最深刻是音乐课上姚思源老师让我们欣赏“森林交响乐”,第一次懂得不同管乐器能够表现出不同动物的音乐语言,课间我们经常传唱的都是苏联歌曲。当时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我参加过口琴队、管弦乐队和地质兴趣小组,从事地质工作就是在中学时立下的志愿。学校历来就有高年级同学带低年级学生的好传统,我想学地质除了 受当时散文作家李季、李若冰等叙述 50 年代初奋战在祁连山、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勘探队员事迹的感染以外,当时 52 届的张言学兄(原上海地下党员)对我影响很大, 1952 年他毕业后就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以后留苏,成了我一生的好友。 那时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从初中就参加“劳(动)卫(国)制”体育锻炼,我初二时个子很矮,就是通过打篮球、长跑每年长高 2 -3 公分 ,练就了我一付好身体。每逢“五一”、“十一”都会练队、练歌、练舞,准备受检阅,准备联欢 ……. 那时的中学生活是非常欢乐而充实的,高中时在争取“任弼时班”先进集体的过程中培养了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当时《保尔 . 柯察金》、《卓娅和舒拉》、《青年近卫军》、《把一切献给党》都是我们最喜爱的读物,就是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我们懂得了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影响、规范了我们一辈子。 中学是人生最美好和最重要的时刻,在德智体美的基础上,根据兴趣选择好一生的志愿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兴趣就没有热情和创造,正是因为我在中学时就对地质学有兴趣, 1956 年从母校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才使我对地质事业挚爱一生。 1961 年大学毕业后我在长春地质学院( 2000 年并入吉林大学)任教 43 年, 主讲《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长期从事室内外教学与研究, 深得历届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学子上千, 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余名,许多都已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国内多所大学地学专业的学术领军人 。 40 余年来 , 我的足迹遍及祖国四分之三的领土, 上世纪 60-80 年代在华北、内蒙、川西、下扬子和东北地区, 80 年代后二十余年来一直在我国西部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柴达木、吐鲁番 - 哈密盆地开展研究, 通过上述研究,对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的大陆构造与找油战略,以及荒漠化治理,提出了创新的见解,在国内、外地质学界有一定声誉和影响, 其中五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二、三等奖, 2001-2004 年主持承担的项目获得了 2009 年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母校对我的培养, 是母校给我打好了人生的基石,以致今天我已到古稀之年仍然 笔耕不辍,不断撰写文章和教材,成为我国地学界国家级的专家和教授。每当我回想这一切,都会激起我对母校的感恩之情,祝愿母校在新的时期为祖国培养大量栋梁之材,祝愿母校越办越兴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97 次阅读|2 个评论
理性,正常人下的正常思维?
热度 2 yanghualei 2011-2-21 13:34
理性,正常人下的正常思维? 理性,即对判定、预测、解释评估以及分析等不确定命题时候需要的理由,不是我认为,我感觉之类的 ,而是用分析方法诸如传统的分析和综合,演绎与归纳,分类与结构,计较与类比等,以及现代思维方法中新老三论等把叙述、实验、数理以及逻辑连接起来给出的论据。 社会系统不是不可以做实验,而是不可以做传统意义上的实验;社会系统不是不可控制,是对基本变量的数理内涵没搞清楚 ;社会事件不可反演,但是可以模拟,可以用开发游戏的方式构造人工智能网络社会,在其中可以演示关系和等级如何缔结,冲突和合作如何发生,行为怎么驱众和脱群,信息怎么在搜索中传播,这就需要对社会学家和计算学家提出的新要求,是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的要求,这是网路社会学的基础;实质上对社会中的实验现在非主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一是网路社会学中的人工社会模拟,一个生物社会学中的用类人社会,如蚁群或蜂群等去模拟真实的社会以及其中的行为决策,另一个是物理学中的统计物理学,如用大量粒子系统内粒子的个体和群体行为去模拟社会。 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上,乐观人看到都是绿灯而悲观的人看到的都是红灯,而实际上接近真理的人是个色盲,即红灯即绿灯,绿灯即红灯; 在阐述和理解知识的时候,即要善于复杂问题简单化,也要简单问题复杂化,后者是进去,而前者是出来,这样才来去自如;有人说:“真正懂佛法的不是高僧”,因为其只善于从内部,从微观上去看佛法,而不能出来去整体审视一下佛法;人就是不断的追求自我,创造着无我, 有人说:“赌博必须心中无赌,炒股必须心中无股”,成功就是失败,失败就是成功,只有看到这,才能面对外界,宠辱无惊。 ---与曹老师和杨林谈话有感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70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药配方成了唐僧肉,“十二五”拟出紧箍咒
热度 2 sheep021 2011-2-20 19:39
中药配方成了唐僧肉,人人想吃。“十二五”拟出紧箍咒,前途未卜。 “十二五”出台传统中药保护法规 上海将率先“吃螃蟹” 法律空缺触痛中药秘方“命门” 日期:2011-01-27 作者:金恒 来源:新民晚报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function show(chkw) { if(chkw400) { chkw=400; } else { chkw=chkw; } return chkw; } 云南白药配方泄密引发关注 周馨     ◆本报记者金恒 【新闻背景】“泄密门”牵出中药秘方的“命门” 岁末年初,一场云南白药“泄密门”的风波,让中药界神经紧绷。由于涉嫌夸大功效,云南白药牙膏被送上了被告席,但因涉及国家保密配方,原告难以举证。 随后,一则揭秘消息炸开了锅,在美国市场,云南白药的胶囊、喷雾、牙膏等产品均以“云南白药酊”为名,列出了具体的成分,包括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酒精。 保密配方就此“曝光”?保密制度竟然内外有别?信任危机突如其来,尽管有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并非配方的全部,何况没有药引和制作工艺,外人无法仿制,但是舆论的疑问铺天盖地,药品企业不得不怀疑有竞争对手故意为之,意在给牙膏高端市场的本土品牌“添乱”。 这类诉讼,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市场的开放,利用行政手段给中药配方充当“保护伞”的方法,越来越无力,也无法令人信服。现行的市场规则,屡屡挑衅中药的“命根子”——组方(或称秘方、配方)。 与中药发祥地、天然药物大国不相称的是,我国在中药专门法、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一片空白。一方面,国家只能用保密手段保护着部分中药名优品种、配方,惹得市场一片“觊觎”,千方百计想得到秘方,同时,大量的民间秘方、配方却流入他国,他国还能从大量中药文献、古籍中得到许多现成的“汉方”,进而申请专利,身价连翻数倍,返销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有些“老字号”手握数百个配方却无法付诸生产,如创汇第一的北京同仁堂拥有1000多个组方,现在只开发了300多种,其他都藏着掖着,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怕推出市场被迅速仿制。 保护不力,谈何创新?如何让中药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遏制医疗费用的膨胀,造福后代子孙?在此背景下,业界、学者和决策者近日齐聚上海,探讨中医“老字号”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医药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宋晓亭透露,我国首部地方中药保护法规《上海传统医药知识产权办法》已完成第三稿,“十二五”期间将公布施行。 “洋中药”正在入侵? 谈到中药,长期以来,国人感觉良好。甲说:“咱老祖宗发明了中药,《本草纲目》、《金匮要略方》、《伤寒杂病论》,哪部不是名满天下?”乙说:“中华名医甲天下,李时珍、孙思邈、华佗、扁鹊……传人、方子留下无数。”殊不知,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并非中国人的专利,更何况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早在千年以前就已引入了中药。 近年来,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发展天然药物的势头很猛,研究植物排毒已有数十年,产品得到了国际认可,在中药中鲜有入药的天然植物银杏,也被德国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包括日韩在内的发达国家,依靠先进的技术、研发和生产体系,以及充足的资金投入,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纯上,远远走在我国前面。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绿色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及中药的效用得到认识,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处于迅速膨胀的阶段,市场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吴崇其透露,国际中成药市场目前年总额为165亿美元,作为中药发源地、天然药物大国,中国只占区区3.5亿美元,其中,日本占到80%、韩国8%、印度、新加坡占7%,中国仅为3%左右,且多以原材料、初级药材获得,例如甘草,中国产多少,韩国买多少。 与此同时,非国产的“洋中药”近两年正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尽管品种少、价格贵,尚未形成气候,可是来势汹汹,为了市场、技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在中药领域打响,云南白药的“泄密门”风波,迟早会到来。 合法“窃取”漏洞在哪? 知情人士透露,不法分子将一个中药方子以30万或50万元的价格泄密给国外的对手,有的人则只要一顿饭,加上连哄带骗,方子就落到了他人手里。就算是那些名优中药配方的知识产权,也无法得到有力保护。 长期研究知识产权领域的宋晓亭教授指出,“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鼓励科学进步时,也形成了新的利益不平衡。”六神丸在日本摇身一变成了救心丸,牛黄救心丸装进新壶成了牛黄清心液。据了解,出自《中华本草》、《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数百个古方,已成为一道道免费的“大餐”。 最早意识到传统医药知识被“合法窃取”的是印度人。印度是除中国外全球另一天然药物发源地,从古到今,姜黄被印度人用作烹饪调味和用于愈合伤口、皮疹,上世纪90年代,美国直接将该知识申请专利——“姜黄在伤口愈合中的应用”,而且印度学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传统药品被外国药企拿去,几乎未加改进就申请了专利,“如同无报酬地拿走民间文学艺术去营利一样,无报酬地拿走地方传统医药去营利,对这种知识来源地创作群体是不公平的。” 宋晓亭指出,“由西方国家倡导和推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为这种不恰当的占有和利用予以了合法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已意识到这一点,以专题会议的形式讨论传统知识的利用和获益分享,传统知识与创新等问题,保护传统知识的国家主权、知情同意和获益分享。 进入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也通过了传统医药的决议,认为传统医药知识是该知识发源地社区和国家的财产,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各国应制定关于传统医药的国家政策和法律。宋晓亭指出:“只有先推进国内立法,才能推动区域性、国际间的协议产生。” 自救的动力在哪里? 我国的中药市场的现状,可谓鱼龙混杂、真假莫辨,从食品、养生、保健到医疗,到处都有秘方、偏方,“正宗”的却知之甚少,让老百姓一头雾水。 如今,全国各地的“老字号”遍地开花。例如“雷允上”上海就有3家、苏州1家,无法形成合力。据了解,80年代各方入股曾成立“中国雷允上”,最后的结果却是散了伙。 此外,许多知名中药品牌的名称成了“通用名”,不受现行法律保护,全国各地到处可见六神丸、乌鸡白凤丸,有些企业采取了老字号加名称的办法来解决,如同仁安神丸、同仁乌鸡白凤丸,但这仅仅是行政部门特批的特例。宋晓亭曾遍访国内“老字号”,如雷允上、童涵春、胡庆余堂、蔡同德、陈李济、潘高寿、人和堂、同仁堂、广州星群,对于学术研究、知识产权,企业根本不感兴趣,只有两家与他们保持着良好关系。 在西药领域,中国药企多依赖原料药和低价仿制药生存,在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领域,情况也好不到哪里。企业普遍规模小、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仿制药、改制药泛滥市场,缺乏产权知识保护意识,缺乏完全的中医理论、标准和规范。 怎么让浮躁的心态沉静下来,思索中药未来出路,学界、决策者比业界似乎更加急迫。在他们看来,知识产权是一只有力“抓手”,牵一发而动全身,继而“整肃”中药产业,使之健康可持续发展,造福于群众。 中药保护法规为何难问世?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起草中医法,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吴崇其就是参与者之一,但由于体制、理论、时代所限,迟迟无法推出。 2003年,我国出台了中医药管理的行政管理法规《中医药条例》,但是,《条例》的局限性已日渐显现,有待改进和完善,如原有的中药保护仅仅局限于品种上,而对于工艺制法,以及道地药材、中医传统知识产权都无保护对象。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的杨红菊指出,保护中医传统知识,面临着一定的难度,因为中医传统知识创造主体不明确,内容复杂,保护难度较大,民族性地域性强,对已经文献化的中药传统知识应给予怎么样的保护?保护的客体、权利主体、权利的内容是什么? 在此背景下,国家鼓励上海先行先试,第一个“吃螃蟹”,由上海市卫生局牵头组织起草的全国首部地方《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管理办法》,将在“十二五”期间公布施行。 据介绍,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名老中医的经验、技术不受现行知识产权的保护,传统名优产品的“通用名”,也不受现行法律的保护。因此,《办法》将重点体现传统医药知识的精神权和财产权。根据《办法》,上海将制作“名老中医经验知识保护名录”,树立知识拥有者、传承人的品牌;制作“老字号企业善本保护名录”,合理体现市场价值;制作“传统医药知识保护名录”,赋予产品名称权,阻止不当利用和专利不当申请;并将成立上海市传统医药管理委员会,从学术上加以鉴定和管理。 相关链接保护传统医药要靠法律而不是行政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世界上有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相关法案,92个国家颁布了草药相关法案,做到了传统医学单独立法管理,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泰国2002年颁布的专门针对泰医药的《泰国传统医药知识保护与促进法》,但我国至今尚没有一部专门关于中国传统医药的法律。 宋晓亭教授介绍说,目前我国80多部与医疗医药相关的法律中,与中国传统医药直接有关的法律法规约10余部,但是每部里面都只有一小部分相关内容,内容分散。由于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措施,扶持、保护、促进中国传统医药发展的力度不够。现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只对中国传统医药创新保护作了规定,对中国传统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基本没有体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热度 1 tingyy 2011-2-20 14:32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但是,中国人也表现出很多令人不快的劣性。如不愿意守规矩,自由散漫、不团结、爱占小便宜、喜欢耍弄计谋等等。这些劣性不仅仅影响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而且对于我们自身的社会和谐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国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大障碍。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被认为是“ 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那么 “天人合一”思想为什么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它与中国人的那些劣性有什么关系呢?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主流的哲学思想,它说明了“ 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属性。”由此发展出以 " 仁 " 和“礼”为核心的儒学成为 中国历史上主流的人文社会思想。这些的确构成了维系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的主流思想意识,使得中华文化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对于能够比较深刻地领会这些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确可以形成比较好的社会习惯和比较高的道德规范。但是对于广大的没有什么文化的老百姓来说,他们的领会可能就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了。在老百姓眼里天上日月运行是有规则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又是非常任意的。所以老百姓对皇帝老子的法令是不能违背的,那是要被坐牢或杀头的。但是其它的“小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了。至于“天老爷”是不能得罪的,在需要的时候还要可以求他保佑自己。“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信条在中国人中间还是非常流行的。这些劣性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可能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影响不大。但是,今天已经是人与人紧密联系的现代信息时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你今天随地吐一口痰,明天可能你就会发现周围都是痰迹斑斑。你今天随手扔一些垃圾,明天你就会生活在一个到处是垃圾的环境。你今天占了一点小便宜,明天你会发现买到的东西可能就是质量不好的假货。以前人们认为遇到倒霉的事情是老天爷的惩罚,其实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的反馈。只有社会中人人都遵守社会秩序,才会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大的方面来说,“天人合一”思想使得人们认识自然的行为靠自身的感应,而不是去深究原因。发现自然规律。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人们认为“易经”就是对世界的完美解释;“黄帝内经”就是对人体运行的终极说明,是不能够打破的经学。“天人合一”把中国人的思想禁锢起来了,使得现代科学技术不能够在中华文明中产生。甚至到今天还有一些人(其中包括一些有知识的学者)还想通过“易经”和“黄帝内经”来发展科学和中医。所以中国要成为现代化国家,人民必须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天就是天,人就是人,自然有自然规律,社会有社会规律。只有尊重和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中国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个人分类: 杂谈|254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针灸学之针法(3)
crter 2011-2-19 16:27
同身寸 body cun 手指同身寸 finger cun 中指同身寸 middle finger cun 拇指同身寸 thumb cun 横指同身寸; 一夫法 finger-breadth cun 对证选穴 selection of points according to pattern/syndrome 配穴; 配穴法 point combination 上下配穴法 superior-inferior point combination 左右配穴法 left-right point combination 前后配穴法; 腹背配穴法; 腹背阴阳配穴法 anterior-posterior point combination 本经配穴法 point combination of the same meridian 表里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 exterior-interior point combination 原络配穴法 source-connecting point combination 近部取穴 selection of adjacent points 局部取穴 selection of local points 远道取穴 selection of distant points 进针 needle insertion 进针法 needle insertion method 双手进针法 doub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 指切进针法 fingernail-pressing needle insertion 挟持进针法 hand-holding needle insertion 提捏进针法 pinching needle insertion 舒张进针法 skin-spreading needle insertion 单手进针法 single-handed needle insertion 管针进针法 insertion of needle with tube 刺手 needling hand 押手 pressing hand 押手法 hand-pressing method 针刺角度 angle of needle insertion 直刺 perpendicular insertion 横刺; 平刺; 沿皮刺 transverse insertion 斜刺 oblique insertion 针感; 针响 needle sensation 气至 qi arrival 得气 obtaining qi 候气 awaiting qi 催气 hastening qi 经络现象 meridian phenomenon 经脉循行 course of the meridian 循经感传 transmission of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
个人分类: 医学英语|2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atlab的文件打开对话框函数uigetfile
ttschina 2011-2-19 15:43
matlab编程中有时想调入电脑中的某个文件,这时不妨用windows传统的文件打开对话框试一试: = uigetfile( ... {'*.jpg;*.tif;*.png;*.gif','All Image Files';... '*.*','All Files' },... '请选择要修改的图片(可多选)', ... 'MultiSelect', 'on'); 此函数的用法为 = uigetfile(FilterSpec,DialogTitle,DefaultName) FileName:返回的文件名 PathName:返回的文件的路径名 FilterIndex:选择的文件类型 FilterSpec:文件类型设置 DialogTitle:打开对话框的标题 DefaultName:默认指向的文件名 例子:(接来自matlab的帮助) 1.最简单的形式,只设置了一种可选择的文件类型 = uigetfile('*.m','Select the M-file'); 2.设置多种文件类型 = ... uigetfile({'*.m';'*.mdl';'*.mat';'*.*'},'File Selector'); 3.可以为文件类型设置说明,注意书写格式 = uigetfile( ... {'*.m;*.fig;*.mat;*.mdl','MATLAB Files (*.m,*.fig,*.mat,*.mdl)'; '*.m', 'M-files (*.m)'; ... '*.fig','Figures (*.fig)'; ... '*.mat','MAT-files (*.mat)'; ... '*.mdl','Models (*.mdl)'; ... '*.*', 'All Files (*.*)'}, ... 'Pick a file'); 4.可返回选择的文件类型序号,并且可以设置文件多选,设置文件多选时注意,当只选了一个文件时,返回的filename为字符串,选择多个文件时,返回的元胞类型。 = uigetfile( ... { '*.mat','MAT-files (*.mat)'; ... '*.mdl','Models (*.mdl)'; ... '*.*', 'All Files (*.*)'}, ... 'Pick a file', ... 'MultiSelect', 'on'); 5.可以设置默认文件名 uigetfile({'*.jpg;*.tif;*.png;*.gif','All Image Files';... '*.*','All Files' },'mytitle',... 'C:\Work\myfile.jpg') 更多文件对话框,可参考matlab帮助。 一点小技巧:当返回了一个文件的时候,可以用fullfile将路径和文件名组合起来,如 = uigetfile('*.m', 'Pick an M-file'); if isequal(filename,0) disp('User selected Cancel') else disp( ) end fullfile的用法如下 f = fullfile('C:', 'Applications', 'matlab', 'myfun.m') f = C:\Applications\matlab\myfun.m 上传一个自己编的小程序,用来实现图片文件的批量缩放(帮班级上传图片,但是图片太大了,太占空间,若一个一个缩小有太费事,于是就有了这个小程序,呵呵,仅为应用,未考虑异常处理) %修改图片的大小 %% clc clear all close all %% scale=inputdlg('缩放比(大于1为放大,小于1为缩小)','请输入缩放比',1,{'0.5'}); %% = uigetfile( ... {'*.jpg;*.tif;*.png;*.gif','All Image Files';... '*.*','All Files' },... '请选择要修改的图片(可多选)', ... 'MultiSelect', 'on'); %% if ~iscell(filename) filename1{1}=filename; else filename1=filename; end %% for i=1:length(filename1) image=imread(strcat(pathname,filename1{i})); image_resize=imresize(image,eval_r(scale{1})); imwrite(image_resize,strcat(pathname,datestr(now, 'mmddHH'),filename1{i})); end 其中的inputdlg函数实现一个要求用户输入信息的对话框,用法如下 answer = inputdlg(prompt,dlg_title,num_lines,defAns,options) prompt:输入文本框的标签 dlg_title:对话框的标题 num_lines:输入文本框的行数 defAns:默认的文本框内容 options:一些可选的对话框选项 如 prompt={'Enter the matrix size for x^2:',... 'Enter the colormap name:'}; name='Input for Peaks function'; numlines=1; defaultanswer={'20','hsv'}; options.Resize='on'; options.WindowStyle='normal'; options.Interpreter='tex'; answer=inputdlg(prompt,name,numlines,defaultanswer,options); 返回为字符串,如果想转化为数字,可以是使用函数eval。 另外input函数也可以实现用户信息输入,不过是在命令行中输入,也很简单、常用。
5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网友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1-2-17 20:34
背靠杜甫草堂,胸藏万千诗章。 敬请多多点拨,以利传统弘扬。
个人分类: 诗词|2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法门寺
sstone2009 2011-2-17 12:39
早上,从杨凌出发去看法门寺。十多年前,我曾经去过一次,那是一个积淀深厚历史文化的佛教寺院,曾经在我的印象里占据着美丽的位置,可是今天有点失望,门票120元,显得贵了;导游费100元(10人一下),因为讲得很不好,也显得不值;新建的建筑,有点感觉怪怪的,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味道;也没有看到佛指舍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已经名不副实的4A景区了。 (2009.08.12 22:21:00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27571977.shtml )
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话说水利:国家命运的基石
huaweiguo 2011-2-17 10:10
话说水利 李昌平 2011年的“一号文件”聚焦了水利,强调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突出的位置。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了。   春节闲来无事,今日说说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知道这句话的人不少,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并不多。   在一块没有水利设施的土地上种庄稼,就只能望天收。雨水少,有旱灾;雨大多,有涝灾。没有好的水利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旱涝保收。这大概是“水利是农业命脉”的第一层含义。   我国既地域辽阔,也人口众多。一方面多灾多难,是农业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另一方面是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球平均值的一半,要求我国的农业必须稳产高产。这大概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第二层含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人口越来越少,非农就业人口越来越多,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将逐步被专业化、机械化、产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替代,现代农业对水利建设的要求会更高,或者说没有现代水利的支撑,不可能有现代农业。这大概是“水利是农业命脉”的第三层含义。   决定土地上的农产品产量,主要靠三因素。一是水利;二是种子、肥料等投入;三是种地人积极性和技术素质。其中,水利是基础,水利基础好,同样的种子、肥料投入,同样的农民,会有更多的产出。水利基础好,提升其他两个因素,农产品产出增长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这大概是“水利是农业命脉”的第四次含义。   水利是国家安全和强盛的基础(2)   2011年的“一号文件”把冷落了许多年的水利突然上升到了“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水利为什么如此重要?   水利是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条件。没有好了水利基础,农产品产量就会随着旱灾、涝灾大幅变动,农产品价格就会暴涨暴跌,CPI就会大起大落。经济和社会稳定就比较难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一帆风顺。有人说是国运好。应该说是好的水利基础,奠定了防灾减灾的基础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充足供给的基础。如果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农产品高度短缺,经济、社会是不可能保持30年的持续稳定的。   很多城市人经常说一句话:中国人吃饱饭,多亏了袁隆平的杂交稻。这句话是不够全面的,或者说是不够深刻的。如果没有农业学大寨,中国人或许今天依然没有解决吃饭的问题。甚至还有很多人说,中国吃饱饭是邓小平推广了小岗村的大包干,这更是片面了。1985年开始,农业劳动力一直是从农村和农业中流出的,现在基本上是老人搞农业,农产品还在增长,一是靠种子肥料等,二是靠水利基础,与小岗村大包干制度没有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将,30年改革放开,大量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流出,农产品供给充足,经济社会持续稳定,是因为农业学大寨为我们奠定了好的水利基础,为30年改革开放奠定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未来30年,全球生物能源产业化将蓬勃发展,更多的农产品将当作燃料被消耗掉,农产品短缺将比过去30年严重得多,这将对我国现代化构成严重威胁。未来30年,我国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并且实现更高水平的稳产高产。上个30年,我国在水利上吃了老本,现在不仅要还水利的欠债,而且还要打下更高水平、更坚实的水利基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百业之基,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且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国家来说,水利当然事关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个是不难理解的。   水利和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有什么关系呢?   试想:假如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没有对持续的对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哪里有经济安全、生命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也是不难理解的。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几乎到了无水不污染、无河不断流的地步,地下水不仅过渡开采,甚至也严重污染,很多地方不仅没有了青山绿水、农业灌溉之水、甚至连人畜引水都困难了。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哪有生态安全、民族安全和国家安全可言。   在十二五的头一年,“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既是高瞻远瞩之举,也是迫在眉睫之举。   10年4万亿能做多少水利?(3)   “一号文件”决定10年投入4万亿搞水利建设,让很多人很惊讶——怎么需要这么多钱?10年投入4万亿搞水利建设,相对过去30年,确确实实是钱很多了,甚至超过了前60年中央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总投入。但是,相对于建国以来农民对水利的投入,实在是太少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全国每年至少有2-3亿农村劳动力在秋冬季节投入到水利建设之中,如果每个劳动力每年投入水利建设30天,每天按照现价100元计算,每年水利投劳计价应该在6000-9000亿元。4万亿元只相对于过去农民6年左右投劳;过去的水利是民建民管,现在的水利建设是国家建设、政府管理或社会管理,管理成本奇高,也会在4万亿中列支;过去搞水利,占地是无偿的,现在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长久不变”了,水利占地成本也会在4万亿中列支。如果再剔除4万亿资金在使用中的腐败等因素,估计4万亿投资水利所做的工程量可能只相当于过去2-3年农民投劳所做的工程量了。   此外,我国现在的水利建设和过去相比,不仅仅是大江大河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还多出了水污染治理,人畜引水安全保障建设,生态恢复等。   这样看来,4万亿不是多了,实在是杯水车薪了!    中央财政的4万亿水利资金投入会不会带来水利之害?(4)   中央财政投资越多,农民负担越重。这是改革年代常常出现的怪现象。   上个世纪90年代由教育部主导的“农村义务教育普九达标建设”很多人可能还记忆犹新,中央财政多拿出1亿元教育普九拨款,农民要多负担2亿元的教育普九集资。后来很多人呼吁搞免费义务教育,通过测算:中央财政每年拿出700-900亿元资金,就可以让农村孩子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了。而现在的实际结果是中央财政每年拿出2000多亿义务教育资金了,可是农民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比过去更贵了、更难了。   怎么会这样的呢?   现在不是搞城市化嘛?中央不是重视城市化率嘛?县市政府为了搞城市化政绩工程,中央给的教育资金越多,县市政府在县市城区搞教育城的积极性就越高、能力就越强。一个几十万人的县市,在县市城区搞2000-3000亩的教育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比比皆是。大致的做法是将全县市的好老师都集中到县市城区的教育城,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生当然只能选择跟着好老师走,全县市的学生家长都不得不尽其所能将孩子进县市城区的教育城读书,县市城区很快就长大了、漂亮了,不仅房地产价格高了、城区市民财富增加了,而且政府土地财政发了,城市化率也上去了、政绩也有了。但与此同时,农村孩子享受的“免费义务教育”有了插班费、借读费,由于孩子小,家长不得不进县城租房陪孩子读书,这就有了房租费、陪读费。“免费义务教育”自然是更贵了、更难了,读不起书的孩子和厌学逃学的孩子当然是更多了。   如果教育改革的方向错了,中央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钱越多,教育部门的自利性能力越容易得到加强,受教育人的负担就会越重。   水利建设10年投入4万亿,会不会也出现中央政府投资越多,水利建设、管理和水利服务部门自利性能力越强、农业抗旱排涝越贵、农民受水利之利越难的局面呢?这是完全可能的。90年代以来,我国水利改革的方向就是社会化、市场化的,水利部门自肥能力越来越强了,原有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体系瓦解了,不少地方的农民由受水利之利转变成了受水利之害了。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检验,90年代以来的水利改革的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是完全错误的。水利改革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结果可能比教育、医疗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改革的后果更可怕,教育和医疗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改革,大不了不读书、不看病,只是自己受罪,而水利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改革,可能导致农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走向更加的自给自足,另一是走向公司替代农民主体地位的“资本主导的公司化农业”。这两个走向都会危及粮食安全。   水利是公共品,且是比医疗、教育更特殊的公共品,是不能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特别是在全球水危机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水利事业决不可以走向市场化和社会化。2011年的“一号文件”虽然强调了水利的公益性、战略性、基础性,并没有坚决纠正90年代以来水利改革的错误方向,并进一步强调了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这是令人担心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只能是政府和农民共同体(5)   水利是特殊的公共品。   大江大河、大水库、大灌排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只能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小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主体只能是农民共同体。试想,把都江堰水利系统给卖给社会资本,让都江堰地区的水利服务市场化会是什么后果?同样的道理,小水利系统也不能私有化和市场化,否则,农民是会受水利之害的。过去我们的政府差钱也没有搞水利私有化、社会化、市场化,现在政府不差钱了,为什么总想要把水利推向私有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呢?   我国现在大江大河大水库的之利主要是靠中央政府投资,这是对的。农民共同体的小水利体系却在瓦解和“改制”之中,这是错误的。中央必须对小水利的去农民共同体化的改革叫停,必须恢复农田水利的农民共同体的主体性。要用(农民共同体)民建民管、政府补助和协管的体制搞农田水利。没有农民共同体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政府水利投入再多的钱,都很难让农民享受水利之利。   有人会问,为什么?   道理非常简单,在乡村社会,技术服务、水利服务、防疫服务等,靠政府供给低效、且成本高;靠市场供给太贵、且农户之间“搭便车”的矛盾没法调和;只有靠农民共同体供给、政府补助才是相对有效的体制。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越南和日本的实践加以印证。越南在16年前在废除土地集体所有制之后,村民村社共同体(集体)迅速瓦解,原有的集体水利系统也随之瓦解,小水利服务走上了社会化、市场化道路,其结果是水利服务成为小农家庭农业发展之痛,越南农民人均收入只有中国农民的一半,与其农民共同体(集体)水利体系瓦解高度相关。2006年前后,越南农村水利服务不得不由政府统一供给,几年下来,政府不堪重负,农民怨声载道。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农村水利,一直是沿用农民共同体(水利会)建设和管理、政府补助协管的体制,比越南成功。我国的水利改革不必重复越南的错误了,原有的大水利国家建管,小水利农民共同体建管、政府补助协管的体制比较接近日本和我国台湾,是非常成功的体制,需要恢复和完善。   巩固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的关键(6)   2011年“一号文件”强调: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现而今,到处都是“百年一遇”的旱灾和涝灾,根本原因不是老天爷真的有多暴戾,而是很多地方原有的农民共同体(集体)的农田水利系统损毁和瓦解了,几乎无法运行了。“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非常到位。   曾几何时,我国村社集体建设的农田水利是全世界最好的,现在成了“薄弱环节”。农民共同体(村社集体)原有的农田水利系统毁损和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否定或虚置了村社土地集体所有制。我有一个在大学教书的朋友,一家人在城市生活十多年了,家里有12亩地,每亩以300元/年转包给村里的无地农民,另外每亩还享受国家农业补贴80元/年。他一家人不是农民有土地,还享受国家的农业补贴,无须承担任何义务;村里有很多人是农民却无土地,种地得不到国家补贴,还要向非村民、非农民(非集体成员)交地租。村民村社共同体(集体)是土地的所有者,但既无权调整土地,也无权收取地租。这是农村普遍的现实。农民村社共同体(集体)没有了土地所有者的收租权,农民共同体(集体)原有的水利体系失去经济基础自然瓦解;村民共同体(集体)没有了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调整权,农田水利的建设和改造就很难突破“土地不能移动”“长久不变”的瓶颈制约了。现在很多村庄内部的水利系统损毁了,即使国家出钱恢复,因土地调整、补偿等难题无法克服而无所作为。我江西的一个朋友感概:为了全村村民能够通电话,他通过私人关系请移动公司在村民的承包地里架设一个铁塔,三年也没有架设起来,就因为占地补偿搞不定。至于开新河、建新渠——农田水利升级就想都不敢想了。   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巩固和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关键,而“一号文件”却避而不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这显然是个失误和遗憾。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90年代以来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改革,在我前面提到的大学老师这类人的主导下,不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而是逐步虚置和瓦解土地集体所有制——建立事实上的农村土地家庭所有制——土地物权化、私有化,而这一改革方向恰恰是与“一号文件”强调的“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是背道而驰的。我国90年代以来的土地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是有害的,对从事农业的农民和我国农业发展是有害的,对农产品供给安全是有害的。   我国需要很多已经市民化了的精英,在暂时保留集体成员份额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农地承包权还给真正的农民——种地的农民,而不是主导农地承包权朝“长久不变”的方向改革——非农民长期占有农民的承包权地租和农业补贴、且不承担农田水利义务。土地制度如果不“改邪归正”,农田水利和农业发展的倒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笔者6年前曾经预言:如果农地制度改革朝着“变相私有化”方向发展,2018年必然会爆发一场急风暴雨式的“土地革命”,2018年的“土地革命”必定是因为水利危机导致了粮食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而起。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应急管理和现代应急管理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2-16 06:54
  传统应急管理的主要类型:   1 .单一行业、专业、领域中发生事故的应对与处置;   2 .可以是对于一个区域内常见事件的应对与处置;   3 .传统的多领域协作应急。   现代应急管理的主要类型:   1 .跨行业、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   2 .一个区域内罕见事件的处置,所需资源需要和其他区域进行协调;   3 .多部门协作成为必须,且很多事件下需要平时业务关联性较低的部门进行协作。   传统应急管理的主要特点:   1,面对的事件复杂性相对较低;   2 .应急中需要采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比较明晰;   3 .人们的认知角度比较单一   而现代应急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1 .处理的多属于非常规复杂事件,事件的可预测性、可预报性很弱,几乎不可预控;   2 .技术和管理已经发展到了比较现代化的程度,使得应急变得更加快捷有效;   3 .人们对于传统应急的原有认知需要调整到现代应急管理上来,对可减缓性、可挽救行和可恢复性进行分析。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4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孤独的__和成群的__
热度 5 sheep021 2011-2-15 11:03
大牛人从来都是特立独行者,普通人从来都是群众。 孤独的虎和成群的狮子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狮子则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说明虎比狮子更胜一筹。 孤独的领导者和成群的群众 皇帝常以“孤家寡人”自称。是因为他孤独。群众从来都是大众,他们从不寂寞。 孤独的高人和成群的信众 丛远新 : 享受孤独,臻至善境(科学、文艺篇) 人的无知不在于见识少,而在于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高人们站得太高,看到了别人无法看到的风景,想与人分享,却被当成“疯子” 人的本质就是孤独的。羊的本质是成群的。 孤独的传统和繁荣的科学 长江后两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传统在一点点地消失,科学在一天天地发展。标新立异,喜新厌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现在的传统,是古代科技的积累。现在的科技,能否成为未来的传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9 次阅读|5 个评论
情人节快感:情人、老婆、科学与传统
热度 3 sheep021 2011-2-14 14:25
快感:不假思索,灵光一现的感悟。不一定完善,但很真。 一、情人与老婆 情人:“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人人皆是情人,人人皆有情人。“情人”给人的印象是时尚、美丽,但其实不尽然,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别人看着也许就是臭狗屎。 老婆:情人发展为老婆,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一为觅。要登高望远,要有远大目标;其二为求,呕心沥血,要有坚韧不拔之志;其三为得。心旷神怡,得到成功的快乐。可以简单概括,分别为递进的三种境界:觅、求、得。良妻家中宝。俗话说“种不好庄稼一季子,娶不好老婆一辈子”其实何止一辈子啊,子子孙孙都跟老婆有关,古时候皇帝选妃,那可是千挑万选啊。呵呵。遗憾的是,老婆的代名词往往是“黄脸婆” 区别与联系 情人,听起来很美。老婆,过日子真好。 情人可以发展为老婆,但老婆不可能发展为情人。 情人可以走马灯,老婆必须不下堂。“糟糠之妻不下堂” 红颜是祸水,良妻家中宝。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良妻。每一个贪官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情人…… 情人是驿站,老婆才是家。 老婆好,才是真的好。 能白头偕老的,只有老婆。 可以没情人,但不能没老婆。 为找老婆而找情人,合情合理。为找情人而找情人,不合情理。为情人而抛弃老婆,千夫所指。 二、 科学与传统 科学如情人:时尚、活泼,有魅力,就是太费钱,费精力,虚无缥缈,往往看不清发展方向 传统似老婆:朴素、大方,嘘寒问暖,懂生活,一句话不说,把你照顾得好好的。永远是温暖的港湾。 少年爱童话,青年爱科学,老年爱玄学。玄学,即是传统之学。科学沉淀为传统,必经三种认识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科学如少年涉世,一心寻觅本原的世界;再如中年历经沧桑,恍然有悟,走过的山水都变成人生的履痕;传统如老年夕阳下回首,山水都变成心上的风景。 可以没科学,但不能没传统。 为发展传统而发展科学,合情合理。为发展科学而发展科学,不合情理。 可以发展科学,但终归是为了传统! 如果只讲科学,不讲传统,那是花花公子。因为科学而抛弃传统,那是陈世美。 三、快感小结 有老婆,才有家。没传统,能有国? 四、其他:中医与西医 中医与西医,哪个象老婆,哪个像情人? 五、李约瑟的疑惑 李约瑟的疑惑是:“为何中国在科技发展上长期领先西方,而现代科学竟出现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在最近的数百年里,中国的科技如何会停滞不前,以至于成了一个备受欺辱的衰老帝国的?” 要想解开这个疑惑一点也不难。在情人节这一天,数数西方已婚男女能收到几分礼物,中国已婚男女收到几分礼物就明白了。 东方的传统,西方的科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1 次阅读|4 个评论
“四書”將成為台灣高中生必選課程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1-2-12 10:19
蔣科學按: 有人認為儒家思想和經典的學習,會妨礙社會的現代化和民主化。從台灣的經驗看,純屬誤解。 相信大家不會認為此舉是台灣地方政府搞的什麽陰謀吧? 另外,新聞中所說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已經在大陸出版。更名為《國學基本教材》,新華出版社,2008年2月版,共分兩卷:論語卷和孟子/大學/中庸卷。 在下強烈建議大家買一套好好讀一讀,如果能達到台灣高中生的水平,許多誤解就消除了。 高中必選四書 教部:今不重視明天悔 2011/02/12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擬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從選修改列必選,有家長擔心增加學生負擔。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昨天指出,全案還在討論階段,會先舉辦公聽會聽取意見。 張明文指出,目前八成五高中都開論孟選修,改為必選後不會增加總上課時數;他強調,全世界都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當成寶,「今天不重視,明天就會後悔。」 張明文表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不會增加學生負擔,高中總上課時數卅五小時沒有增加,教育部接下來會舉辦公聽會,且還要送課發會討論,如果通過,最快一○一年八月起,高一學生開始必選。 至於學生和家長關心考試的問題,張明文說,目前國文課本中已有論孟,大學學測和指考也有考,文化教材將來如果列為必選,只是加重閱讀分量。 教育部成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專案小組」負責研訂相關課程綱要內容,將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體,台灣當代為用」。張明文表示,這是教育部的重要政策,讓高中學生體認中華文化並培養倫理道德觀念。 張明文強調,教育部調查發現,許多推動讀經教育的學校,學生偏差行為及霸凌問題很少,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下一代要具備的知識,也是生命的核心價值,但對教學現場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實踐與落實。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2125 次阅读|16 个评论
从“认知感危机”谈起
热度 2 sheep021 2011-2-9 10:09
从“认知感危机”谈起 作者:周炳揆 2011-02-08 14:33:16 来源: 新民晚报(上海)  十五年前,我担任某欧洲公司驻上海的董事总经理,为了解决机器设备进口关税减免的问题,我和外籍同事彼得一起去拜访某开发区海关的负责人。彼得是白种人,黄头发,蓝眼睛,相貌堂堂,中文也讲得不错。接待我们的是一位陈姓的海关税务主管,他讲话时目光始终是对着彼得。彼得是一位有礼貌、懂规矩的人,他感到不自在,便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力图使对方把谈话的重心向我这边转移,但未能奏效。陈主管只顾朝着彼得滔滔不绝。 谈话临近结束,陈主管提出一个牵涉到公司决策层面下一步决定怎么做的问题。彼得用不十分流利的中文对他说:“这个的问题,您应当问周先生,他是我的老板……”陈主管显得恍然大悟,他转向我,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是尴尬,是抱歉,或者说他是担心必须要把刚才说过的话重复一遍?我不得而知。我宽慰他:他和彼得的全部谈话,我都是跟着的,谢谢他对关税政策的介绍等等。 这件事使我诧异。会议前交换了名片,陈主管应当了解彼得是我属下的产品经理,但他却下意识地把彼得认定为老板,而我是彼得的助手或翻译。我的一位美国朋友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种族偏见”(racial prejudice)。最近有媒体上称这种“白种人优越”的现象为“中国人的认知感危机”,或许有一点危言耸听,但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起自十九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形成一种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屈辱感共存的社会形态。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增强,中国和中国人在国际上要求并已经获得了更多的尊敬。但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下意识的“西方的一切都好”、“白种人优越”现象依然存在。 最近,我在报上看到一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某中国女士嫁给一个欧洲人,有一次她忘了带安全门卡,门卫说什么也不让她进公寓,而她的丈夫进出公寓时,门卫从来没有要他出示过安全门卡,这位女士十分恼怒,她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更何况她本人还是这套公寓的业主。这件事和我十五年前和陈主管开会的经历如出一辙,显然,在日常生活中,“白种人优越”的意识并没有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而减弱。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要把六十二年前天安门广场的宣言转变成每一个人的处事待人的准则,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让我们从身边的事做起吧!给予烈日炎炎下辛苦工作的农民工更多的尊重,给予贫病交加的困难群体更多的照顾…… 做到这些, 中国人终将树立认知感平等对待、同等尊重每一位个人。 本博评论: 近百年来,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一直是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凡事皆以外国人马头是瞻,动辄以国际惯例为据。十几年前,美国老太与中国老太买房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国人也开始了疯狂的住房按揭。现在,美国老太死于“次债危机”,房利美,房地美破产,雷曼兄弟破产,全球金融受到连累……,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人出来批判“美国老太”寅吃卯粮造成的恶果。于是乎,大江南北的房地产市场依然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更有意思的,学术“打假”也很简单,不看别的,就看是否在国际期刊上广泛发表文章,比如“没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甚至“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4篇文章”那肯定是假的了…… SCI、EI 崇拜, 传统文化的没落,少儿英语热,高考只考英语、不考试语文,说白了也是一种认知感危机。相信别人不相信自己的一种危机。 在去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一枝独秀,逆流而起,惹得曾经不可一世的世界霸主——美国频频向中国喊话,愿意“同舟共济”说明”美国老太“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认知感危机”。 但愿国人的认知感危机能随着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逐渐散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晚”与“春早”
热度 3 sheep021 2011-2-8 17:17
一年之计在于春,国人都有喜迎新春的习俗,这春当然也是越早越好。回顾传统,都是对早春的歌颂,如: 人勤春早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写春晚的作品也有,但都是由于特殊环境造成的,如白居易的《大林 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 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是全国人民都“春晚”了,那岂不是误了大事? 所以,从时令和传统上看,春晚一词不和谐,建议改为“春早”,请央视领导笑纳(免收专利费)。 jiangjinsong 2011-2-8 17:20 王號兄敏感,現在的人對這事都沒有感覺了。央視那夥傻帽更不懂了。 博主回复(2011-2-8 17:24) : 估计现实情况就是:全国人民都“春晚”了 天天跟在西方人屁股后面,人云亦云。学西文,研西学。弃传统而不顾。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啊 。 其实西文不是不能学,要忠于中文学西文,不能本末倒置。西学不是不能研究,需要研究,但要有个度,要与自身优势相结合,要有自己的思路,不能跟着别人屁股走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88 次阅读|3 个评论
回家乡过春节
wmy9039 2011-2-5 20:50
我的家乡在皖北一个偏僻的村庄,这里有两条河流平行穿过,一条称为西淝河,一条为老母猪江,交通很闭塞,很安静,乡亲们善良淳朴。 我在家乡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那里给我留下太多的美好回忆,钓鱼、捕蝉、掏鸟蛋等。尽管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我每年都回家乡和父母一起过春节,享受几天的真正放松。 回家乡的首要事情是踏着长满枯草乡村小路,看着路两边的小麦,来到老母猪江边,看看清澈见底的江水,偶尔还可以欣赏江上小鸟的嬉戏。可是,今年北方大旱,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水利设施遭到破坏,许多小麦枯死,减产已成定局,看到农民无奈的表情,内心很纠结。 另一件传统的事情是和家族成员一起上坟祭祖。我们家族目前也只有四代,分为三支,人口约有百人。每年初一早上,各家男性会集体一起到祖坟烧纸放炮,尽管觉得无意义,其实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大家一起聊聊各家的情况,老人们缅怀一下自己的死去的亲人。今年,由于家族成员之间出现矛盾,抑或误解,有一支不打招呼,单独行动,于是顺利成章地分散成三支队伍,正应验了一句古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的父亲作为家族中“文化人”一直在反思,三弟气得一直骂不停,此时我直接地感受到农民的组织、团队意识淡薄,也愈加佩服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领导农民闹革命的艺术和能力。 因为要到岳母家,我通常会在初三上午返回城里,初二的晚上照例会陪父母唠唠家常,父母真的不容易,含辛茹苦把四个子女培养成人。父亲是村里很少几个吃“商品粮”的长者,退休前担任村小学校长,相亲们只要有事相求,他总是忙前忙后,与人为善;因为父亲工作忙,母亲不仅承担家中大部分农活,还喂养了很多家禽、家畜。她很有强,很能干,也非常疼爱子女,要求我们把时间花在学习,很少我们干任何农活,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我家农活也从未耽误。正是母亲的自强精神、父亲处事能力深深地影响和感染我,我也在自己工作岗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同事相处融洽。 我深深地爱着家乡的土地,深深地感谢父母和乡亲。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族之盟—张索联姻(5)
zhulx9037 2011-2-5 04:57
今天是立春,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看着高僧悟真的传记资料,想到他在敦煌和长安之间的奔波,写首小诗以志纪念吧。 春夜思 月落短亭古道深 风吹千树一夜春 驿马信驰忆佳人 长安花季最堪游 大族之盟—张索联姻(5) “难道我们祖祖辈辈都任异族宰割、仰蕃人鼻息吗?”叔父犀利而热切的目光像一把利剑刺痛了索琪,问话宛如巨石般沉重地压在他心上。是啊,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汉人,汉人的面孔,汉人的声音,汉人的传统,汉人的血脉,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何时何地,都改不了一颗汉人的心啊!这颗心传承了几千年,纵然频临绝境,饱经沧桑,历经巨变,却依旧那样生生不息,清澈顽强。 “回归华夏,既是我们索氏先辈之遗愿,也是我们后人最终的归宿啊!”索重恩声音有点颤抖、嘶哑。 “数十年仰蕃人鼻息,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现在该是我们证明自己的时候了。洗刷先辈落蕃的奇耻大辱,认祖归宗,我们才能对得起那些为抗蕃而死的索氏先烈们。九泉之下,我们才能面对他们,才有资格做他们的子孙!他们才能认我们啊!”叔父的话使索琪心惊胆战,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父亲终其一生都是蕃臣,穿蕃衣,尊蕃俗,任蕃职;身材魁梧的父亲,九泉之下,在列祖列宗面前,挺得起那被迫弯曲的腰杆吗?他怕见索家的列祖列宗吗?列祖列宗认得他吗?列祖列宗会认他吗?这想法使他揪心的痛! 索琪的心热热的,数十年来,叔父沉湎佛学,醉心医道,广开人缘,德高望隆,深得僧俗两界敬重;父亲莅任蕃职,精习佛法,庇佑亲族,提携众人。他们利用己身名望地位,为索姓子弟奋身官场担任各级蕃职大开方便之门,历经数十年的惨淡经营,索氏大族子弟已充斥吐蕃在瓜沙的各级政权。正所谓所在亲族,咸报良缘,远近枝罗,俱沾胜益。难道仅仅是为了光宗耀祖、光大门庭?父亲,叔父,你们早就为这一天的到来在呕心沥血的准备着啊!居心之深,用心之苦,运筹之精,谋虑之远,令后辈仰慕之至啊!  “吐蕃王庭突发萧墙之祸,时局动荡,正是我辈成事的良机啊!”在敦煌,大族是吐蕃王庭政治风云最敏感的风向标,更何况是赞普被弑这样重大的政治变故。在逻些,有像王藉舍人这样的亲朋故旧互通消息。大族联姻盘根错节,利害相关,大族子弟出仕蕃职、纵横瓜沙官场。尽管他们官职大小不等,可军政两界皆有,大到都督、部落使,小到将头、水监、税监,政治上的风吹草动极易触动他们本来就极为敏感的神经。严酷的斗争形势磨炼了他们适应复杂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使他们拥有了极为敏锐的政治嗅觉。索琪明白,索氏作为敦煌大族中极为杰出之一支,也将面临重大考验!
2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年初一拜年时
热度 1 max 2011-2-3 18:45
兔年的大年初一,本来应该是相互问候之时,但是猴急的中国人现在时髦“多快好省”,把该问候的语言在前一天全部完成了。这样,在这个喜庆的日子寂静了许多。 为什么不能等到该送去问候的时候问候呢? 也许,人多、资源少一直是我们的心病,害怕我们去晚了,没了,那就索性提前吧。越提越前,最后也许一进腊月,就收到祝福短信。 只有我,在坚守着中国的传统,还是大年初一,向各位拜年: 祝2011年身体安康,一切顺利!
24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过年记忆
热度 3 cosismine 2011-2-3 13:47
(一)莲 莲是过年必吃的。老家在北方,少水,在我少时的记忆里,我甚至没有见过荷叶,也没有见过莲花,所以,一直不知道过年时,那些莲是从何而来。只是年根底,莲是家家户户都要买的。莲肉并不多,里面全是一根根通畅的管子,从根节的这一头,一直通到根节的那一头,极像是一个年里所要走的路,从这个年头,通到另一个年头。吃莲的习俗,大抵是取其通达的意思。 故乡吃莲,有两种吃法,一个自然是剁成馅,包成饺子,这一点好像不可取,那种通畅的感觉没有了,所以,总觉得吃莲肉饺子,有些浪费,我长这么大,也只尝过一个,好像是拜访幼时的班主任的时候,尝过一个。记忆力莲里的脆,却没有被剁碎到,咬起来,还是有些感觉的。 另一种吃法,比较传统,我印象里是过年时节,走到那家,都会端上饭桌来招待客人的。这种吃发,也比较简单,就是把莲横切成片,开水里稍煮一下,捞出倒到装有葱、姜、蒜、醋、酱油、盐等的盆里,等到客人来,就可以摆上桌子。那莲白净,脆爽,那莲上的眼,清楚,明朗。。。把莲肉装扮得极有美感。象征意义是心眼多,活络,路可以走得通达活络。。。 想到这里,让老公再次买了些莲,明天表弟来访,我做给他吃。 (二)旺火 我知道考旺火的时候,大抵已经很大了,也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的,反正有一年过年那天,我早早就把我弟弟叫起来,两个人掐了一把柴火就点着了,然后就在上面跳啊,跳的。母亲起来后,才告诉我,考旺火的柴火是极有讲究的,须前年留下的有根的甘草才行。可惜谷子好像一直不是农家青睐的作物,种得年份不多,好像我一直没有用满足要求的柴火,点过旺火。但只要我醒来,我老要跳,晋南不是煤产地,柴火也不是很硬,也因为就姊妹两个,一直没有出什么事情,我听同学说过,他们兄弟俩对面跳的时候,曾碰上而跌倒火堆里...... 后来嫁到晋中,是个媒产地,家家户户过年的时候,用煤垒起旺火台,下面放上木柴,也是起个大早去点旺火,只是那里点旺火的,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来点的,也不能跳,只是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红红火火地着着,因为是煤,可以着很长时间,等所有的人都醒来,还着着,这旺,不用跳,就直接接进家门了。 今年和儿子老公一起打了会羽毛球,散了一会步,有感于上海的年味的况淡,儿子说起故乡的年,久远的记忆里想起这些许的记忆,和儿子老公一起,祝愿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通达,顺畅,运道旺,祝愿我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有所转机,祝愿我儿子学习能更上层楼,祝愿,老公。。。。也祝愿所有的朋友们新年运道旺旺旺
4016 次阅读|6 个评论
魯迅想不讓中國人過年!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1-2-2 19:03
蔣科學按:魯迅先生當年義憤填膺,著急上火地非要中國人不過陰曆年,結果呢? 本網“可憐的中國知識份子”(侯成亞老師語),你們是否反對中國人過陰曆年? 文革中破四舊,一心要割斷歷史,要掃除過去的文化習俗,根子就在新文化運動這些憤青教授身上。 孰是孰非,現在能下結論嗎? 习惯与改革 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表面上好像恐怕于自己不便,其实是恐怕于自己不利,但所设的口实,却往往见得极其公正而且堂皇。 今年的禁用阴历,原也是琐碎的,无关大体的事,但商家当然叫苦连天了。 不特此也,连上海的无业游民,公司雇员,竟也常常慨然长叹,或者说这很不便于农家的耕种,或者说这很不便于海船的候潮。他们居然因此念起久不相干的乡下的农夫,海上的舟子来。这真像煞有些博爱。 一到阴历的十二月二十三,爆竹就到处毕毕剥剥。我问一家的店伙:"今年仍可以过旧历年,明年一准过新历年么?"那回答是:"明年又是明年,要明年再看了。"他并不信明年非过阳历年不可。但日历上,却诚然删掉了阴历,只存节气。然而一面在报章上,则出现了《一百二十年阴阳合历》的广告。好,他们连曾孙玄孙时代的阴历,也已经给准备妥当了,一百二十年! 梁实秋先生们虽然很讨厌多数,但多数的力量是伟大,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晰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仅止于几个人在书房中互相叹赏,得些自己满足。假如竞有"好人政府",出令改革乎,不多久,就早被他们拉回旧道上去了。 真实的革命者,自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乌略诺夫先生,他是将"风俗"和"习惯",都包括在"文化"之内的,并且以为改革这些,很为困难。 我想,但倘不将这些改革,则这革命即等于无成,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坏。 中国最初的排满革命,所以易得响应者,因为口号是"光复旧物",就是"复古",易于取得保守的人民同意的缘故。但到后来,竞没有历史上定例的开国之初的盛世,只枉然失了一条辫子,就很为大家所不满了。 以后较新的改革,就著著失败,改革一两,反动十斤,例如上述的一年历上不准注阴历,却来了阴阳合历一百二十年。 这种合历,欢迎的人们一定是很多的,因为这是风俗和习惯所拥护,所以也有风俗和习惯的后援。别的事也如此,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 现在已不是在书斋中,捧书本高谈宗教,法律,文艺,美术......等等的时候了,即使要谈论这些,也必须先知道习惯和风俗,而且有正视这些的黑暗面的勇猛和毅力。因为倘不看清,就无从改革。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的听众的。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年三月一日《萌芽月刊》第一券第三期。)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820 次阅读|10 个评论
除夕诗词欣赏
xupeiyang 2011-2-2 08:29
除夕:读作chú xī ;英文: Chinese New Year's Eve,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除夕是我国 传统节日 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 农历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 春节 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 腊月 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 守岁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 贴春联 、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田家元日 (唐)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 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 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 钝滞 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 莲花漏 ,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 夜未央 。    拜年 (明)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 新正 (明) 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 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 元旦 (清)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 梅花 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辛巳除夕 (当代) 钱钟书   不容灯火尽情明,禁绝千家爆竹声。   几见世能随历换,都来岁尚赚人迎。   老饥驱去无南北,永夜思存遍死生。   好办杯盘歌拊缶,更知何日是升平。    元旦口占用 柳亚子 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 士女 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 延安 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科学网全体同志、博友、网友拜年啦!新年快乐!兔年吉祥!
热度 5 xupeiyang 2011-2-2 07:58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 正月初一 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 叩头 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 红包 (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 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 恭喜发财 "、"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座谈等。 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向科学网全体同志、博友、网友拜年啦!新年快乐!兔年吉祥!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46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五四回眸:为林琴南一辩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1-31 15:56
五四回眸:为林琴南一辩 2008年07月08日 20:00 《中国图书评论》 【 大 中 小 】【 打印 】 ——“方姚卒不之踣”析 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著名翻译家 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 《民国日报》,民国六年二月八日 又载《胡适留学日记》,1917年4月7日 一 1936年北大招生考试国文考卷文法改错题下有一小题:“方姚卒不之踣。”若考生知道此句背后的掌故,知道它出自林琴南1917年2月发表的《论古文之不当废》,知道胡适曾拿它让林琴南名声扫地和刘半农在《复王敬轩书》中揪住它不放,那他就会按胡适的方式来批改它:此句不通,“踣”为自动词,前面不当有止词“之”;可以说“方姚卒不踣”,亦可以说“方姚卒不因之而踣”,但不可说“方姚卒不之踣”。此乃满分的标准答案。 次年恰好是“方姚卒不之踣”事件20周年。笔名“蔷薇园主”的作者发表了一部以20年前北大往事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五四历史演义》,也将“方姚卒不之踣”作为五四神话之一搬进了小说。在第五回中,几个男女大学生在“新思潮社”讨论胡适的“八不主义”,然后就自然谈到了林琴南,“密斯李”说: 林琴南那个老头儿,也就自讨没趣了,你看他那篇“荆生”的文章,原来暗地里是骂这些主张新文学的人,不该弄些“引车卖浆之流”的俗话来污秽纸墨,却不防自己写出来的标准古文,都犯了文法上的错误,什么“……日日诋方姚而方姚卒不之踣”,他的原意是不该胡适之骂了一句“桐城谬种”,侮辱了他们桐城派古文祖师方望溪、姚姬传,所以说“你们这班小子天天在骂方姚,而方姚并没有被你们打倒”。但在造句的时候,竟造出一个“方姚卒不之踣”的句子来,明明文理不通。这个岔子,给胡适之抓住,和修改小学生文卷一样替他修改起来,也就有趣的很。胡先生说:那句话,可以改成“而方姚卒不踣”,或者改成“而方姚卒不因之而踣”,两者都合文法,但原文无论如何,是不合文法的。这的确是无可批驳的。比方我们仿造一个句子说“方姚不之知”,这意思是说“方姚不晓得他”,在文法上,“知”字是一个“他动词”,“之”字是一个“代名词”,是“知”字的“宾格”,这是很通的;但那个“踣”字,是一个“自动词”,意思是说“自己跌了一交”,既然是“自动词”,就不应当无缘无故地加上一个“宾格代名词”,这是很明显的。你想,林琴南做了一世古文,还免不了文法上的错误,这不是吃了不懂科学的亏么? “密斯李”对“方姚卒不之踣”的语法分析,虽照抄胡适发表于《新青年》上的那篇文章,却为她在同学中赢得了语法学家的雅号。《五四历史演义》不是正史。正史不大可能如此拘泥于细节,例如我手头好几套中国现代文学史只字未提“方姚卒不之踣”事件。 或许只有鲁迅先生才深知这一类就一字或一句展开的微小攻击战对全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自己就是这一类微小攻击战的高手。他的《估〈学衡〉》一文仅从《学衡》杂志创刊号里挑出几个字的错误,就使学衡派多年抬不起头。 当胡适和刘半农死死揪住林琴南“方姚卒不之踣”时,他们也是在把小战当大战打。一代文豪林琴南的声望在斯役中大受损失,连拾人余唾的黄口小儿竟也敢对他直呼“老头儿”了。 刘半农(1891-1934),“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 若将文学革命仅当做一个学术事件,而不是一场旨在夺取文化领导权的运动,那我们肯定会对文学革命家与古文家之间低水平的争论感到困惑。 实际上,双方很少发生具有学术价值的争论。争夺文化领导权,最便捷的方式不是说服对方,因为权力不是靠说服就能争取到的,而是通过制造一些或大或小的轰动事件,削弱对方的合法性,并把看热闹的公众卷进来,给对手造成一种巨大的舆论压力,然后从窘迫的对手那里把权力夺过来。 用一句“文革”术语来说,是把对方“搞臭”。他臭了,他的观点也就好像不值一提了。 没有证据显示1936年国文考卷的出题者是胡适本人,但也没有证据显示他不是。他那时是北大国文系主任,即便不是出题者,至少有可能、也有资格对该考卷事先过目。这道题不仅仅是一道语法改错题。倘若你不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掌故,那你极有可能不是按照胡适的方式下手,或竟无从下手,因为这句话没头没尾,而且单就“方姚卒不之踣”一句看,也实在找不出文法毛病。 与其说是考察考生的古文文法,不如说是考察他们对文学革命史和系主任胡适本人的光荣历史的熟悉程度。如果你竟将这道改错题改错了,那你在北大国文系的阅卷者那里肯定会留下一个糟糕的印象,认为你居然孤陋寡闻到不知道文学革命史和北大校史的一些有趣的细节,不知道系主任大人胡适的名声其实和这句话大有关系,是他1917年取得的对古文家的决定性胜利。 总之,其他的改错题你没有答对,尚情有可原,但“方姚卒不之踣”没答对,那你的令人悲叹的无知就会被看作是对20年前北大的文学革命家们的冒犯。“方姚卒不之踣”就像一个历史的引得,使投考北大的年轻人记住上一代北大人的历史,并再次确认胡适先生的光荣和地位,同时向已于1924年作古的林琴南先生的坟头再踢上一脚。 二 胡适对林琴南的胜利,其实是一字之胜。但在章太炎派的魏晋古文和文字训诂学盛行于世时,桐城派古文家哪怕在一个字上出错,都有可能被人死死揪住不放。何况,林琴南还是北大章派弟子的宿敌。从1903到1913年,掌管京师大学堂和北大文科的几乎都是桐城派文人。他们可归入晚清以来的宋学家的行列,其特点是治学讲究经世致用,善于从经籍中发现微言大义,并大加发挥。宋学家的对立面自然是汉学家,他们反感宋学之空疏,而于文字、音韵、训诂上花功夫,务求一字一句之准确或者说合乎“本意”。汉学大盛于乾嘉,到咸同就走向衰落了,因为此时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宋学应时局之危亡而兴,讲究经世致用的宋学家纷纷进入权力核心,前有桐城派之曾、李,致力于洋务,后有今文家之康、梁,致力于变法,而京师大学堂作为戊戌新政仅存的硕果,也在宋学家主持下。受到排挤的汉学仅余朴学一线。 但康梁的托古改制却给如日中天的宋学埋下了衰落的因子。先是长沙叶德辉等人撰《翼教丛编》攻康梁诸人为政治目的而妄解经籍,后有章派小学家攻桐城古文家空疏不学。汉学卷土重来。到民国初年,至少在北大,汉学家的声威压倒了宋学家,其标志是章门弟子钱玄同、黄侃、马裕藻、沈兼士等人纷纷进入北大,而桐城派古文家严复、林琴南、姚永概、姚永朴等人相继辞职而去。章太炎曾对弟子评价严、林,谓“下流所仰,乃在严复、林纾之徒,复辞虽饬,气体比于制举,若将所谓曳行作姿者也”;“纾视复又弥下”,“浸润唐人小说之风”,“与蒲松龄相次”。 从北大离职后,林琴南给姚永概写了一封信,不点名地谈到章太炎及其弟子:“敝在庸妄巨子,剽袭汉人余唾,以挦扯为能,以饾饤为富,补缀以古子之断句,涂垩以《说文》之奇字,意境、义法概置弗讲,侈言于众:‘吾汉代之文也!’伧人入城,购搢绅残敝之冠服,袭之以耀其乡里,人即以搢绅目之──吾弗敢信也!”对章门弟子,则更不客气,谓之“庸妄之谬种”。此信收入林琴南1916年4月出版的《畏庐续集》,章门弟子一眼便能认出其中“庸妄巨子”和“庸妄之谬种”所指为谁。我们也得以知道钱玄同“桐城谬种”一语的来源了。 章门弟子对林琴南旧恨添新仇,正伺机报复他。机会来了:胡适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对古文宣战。章门弟子钱玄同和章氏友人陈独秀立即将胡适点燃的火苗煽成大火,烧向宿敌桐城派古文家林琴南,而不是魏晋派古文家章太炎,尽管章的古文比林的古文更晦涩,也更喜用生僻字。在2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6号上,陈独秀发表声援胡适的文章《文学革命论》,矛头直指“十八妖魔”(其中归、方、刘、姚皆是林琴南的祖师爷),并贬斥桐城派“悉承前代之敝”,为“八家与八股之混合体”。钱玄同则在该号上发表《致陈独秀》,喊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名骂。 钱玄同(1887~1939)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当时还是留美博士生且与北大没有渊源的胡适并不清楚北大章门弟子与桐城古文家之间的门户恩怨,当然也无从知道章太炎后来对他的评价。 章太炎说:“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在《文学改良刍议》为胡适带来“文学革命首举义旗者”(陈独秀封)的美誉时,他觉得有必要拿某个大古文家作攻击的大靶子,以收攻击之奇效。这时(1917年4月7日),他恰好读到上海《民国日报》2月8日刊登的林琴南的《论古文之不当废》,像抓到了一个难得的案例,可以对古文家发起一场小小的攻击了。他将该文全文笔之于日记,并像批改小学生作文那样到处批上“不通”二字,又在最后注明:“此文中‘而方姚卒不之踣’一句,‘之’字不通。”兹将林琴南此句所属的那一段落抄录于下,然后陈述胡适判定“方姚卒不之踣”一句不通的理由。 呜呼,有清往矣!论文者独数方姚。而攻掊之者麻起,而方姚卒不之踣。或其文固有其是者存耶?方今新学始倡,即文如方姚,亦复何济于用? 早在一两年前,胡适就对古文家的治经方法表示不满,而在乾嘉诸老及章太炎那里发现了一种以归纳法为特征的科学方法。他在1916年底的一篇日记中写道:“顷得吴贽甫《点勘墨子读本》,读之终卷,仅得可采者二三事耳。古文家治经治古籍最不足取,以其空疏也……桐城先生岂并《十三经注疏》亦未见之耶?若然,则古文家读书之少真可令人骇怪矣……考据之学,其能卓然有成者,皆其能用归纳之法,以小学为之根据者也。王氏父子之《经传释词》、《读书杂志》,今人如章太炎,皆得力于此。吾治古籍,盲行十年,去国以后,始悟前此不得途径。辛亥年作《诗经言字解》,已倡‘以经说经’之说,以为当广求同例,观其会通,然后定其古义。吾自名之曰‘归纳的读书法’。其时尚未见《经传释词》也。后稍稍读王氏父子及段(玉裁)、孙(仲容)、章诸人之书,始知‘以经说经’之法,虽已得途径,而不得小学之助,犹为无用也。两年以来,始力屏臆测之见,每立一说,必求其例证。”桐城古文家吴挚甫(汝纶)乃严复和林纾之师(非受业师),1903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校长,未及赴任,便病死故里,死后弟子和后人将他的日记辑刻成册(《桐城吴汝纶先生日记》)。吴汝纶当然读过《十三经注疏》,但1917年的胡适却没有读过吴汝纶卷帙浩繁的日记,因此出言不逊。日后(1935年),当胡适出版自己的留学日记时,他在上引有关吴汝纶的几行文字下添了一句按语:“此说未免轻易冤枉人。” 他不仅轻易冤枉了吴汝纶,还轻易冤枉了林琴南。林琴南决非白话的敌人。说他是白话运动的前辈,倒更符合事实。1897年,他就在福州刻印了通俗白话诗集《闽中新乐府》,而且此后常在白话报上发表文章,直到1913年还在北京《平报》上辟白话“讽喻新乐府”专栏。但当他读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后,预感到一场尽废古文的运动行将到来,而欲“力延古文之一线”。 他发表《论古文之不当废》,其旨不是反对白话,而是反对尽废古文。 但胡适既然不知道林琴南是白话文的前辈,也就从《论古文之不当废》中读出了一个顽固保守派的林琴南。多年后,即林琴南去世两年后的1926年,由于郑振铎和周作人等几位评论家给了林琴南一个公正的评价,对刘半农和胡适形成了一种压力。 刘半农于林琴南死后不久即从巴黎给周作人写信,云:“你批评林琴南很对,经你一说,真叫我们后悔当初过于唐突前辈。我们做后辈的被前辈教训几声,原是不足为奇,无论他教训的对不对。不过他若止于发卫道之牢骚而已,也就罢了;他要借重荆生,却是无论如何不能饶恕的。”这哪里是道歉,分明是把钱玄同杜撰的“荆生乃徐树铮”当做了事实(我另有文章论证钱玄同此说纯属造谣)。 即便如此,钱玄同仍不满意刘半农的退让,在《语丝》上发表《写在半农给启明的信底后面》,足足骂了林琴南两页纸,最后劝刘半农:“半农啊!我希望您别长前辈底志气,灭自己底威风才好呀。” 看来,林琴南之死,也未能消弭章门弟子对他的恨意。这与非章门弟子的刘半农稍有不同。胡适也非章门弟子,门户恩怨不像钱玄同那样顽固。在一片缅怀林琴南的气氛中,他写了《林琴南先生的白话诗》,谓 :“林先生的新乐府不但可以表示他文学观念的变迁,而且可以使我们知道:五六年前的反动领袖在三十年前也曾做过社会改革的事业。我们这一辈的少年人只识得守旧的林琴南,而不知道当日的维新党林琴南。只听得林琴南反对白话文学,而不知道林琴南壮年时曾做过很通俗的白话诗,──这算不得公正的舆论。”但这段带歉意的话本身又出现了新的不公正。胡适说林琴南是“五六年前的反动领袖”,可林老夫子领导了谁? 三 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 胡 适虽非章门弟子,与绩溪胡氏三代汉学也扯不上边,但他对文字训诂颇有热情,此种热情长此以往,或许能使他自学成为一个汉学家。但小学之难,却使胡适浅尝辄止,转而去《马氏文通》中寻找捷径去了,而作为洋务派过渡到维新派的人物,马建忠绝对算不上小学家,而是一个以西语文法律汉语古文的语法学家。胡适盛赞《文通》得归纳法之精髓,但既然该书以西法律古汉语,就更像是演绎法,而胡适以问题成堆的《文通》来律古文,则绝对是演绎法。他批改林琴南的《论古文之不当废》时,采取的恰好是马建忠的“葛郎玛”,而非汉学家的小学。 不久,他将自己对林琴南文的评判写成文字,发表在1917年5月《新青年》3卷3号上。兹录相关段落如下: 顷见林琴南先生新著《论古文之不当废》一文,喜而读之,以为定足供吾辈攻击古文者之研究,不意乃大失所望。林先生之言曰:“知腊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其不宜废者。吾不能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则嗜古者之痼也。” “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正是古文家之大病。古文家作文,全由熟读他人之文,得其声调口吻,读之烂熟,久之亦能仿效,却实不明其“所以然”。此如留声机器,何尝不能全像留声之人之口吻声调?然终是一副机器,终不能“道其所以然”也。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林先生曰:“呜呼!有清往矣!论文者独数方、姚,而攻掊之者麻起,而方、姚卒不之踣。”此中“而方、姚卒不之踣”一句,不合文法,可谓不通。所以者何?古文凡否定动词之止词,若系代名词,皆位于“不”字与动词之间。如“不我与”,“不吾知也”,“未之有也”,“未之前闻也”,皆是其例。然“踣”字乃是内动词,其下不当有止词,故可言“而方、姚卒不踣”,亦可言“方、姚卒不因之而踣”,却不可言“方、姚卒不之踣”也。林先生知“不之知”、“未之有”之文法,而不知“不之踣”之不通,此则学古文而不知古文之“所以然”之弊也。 林先生为古文大家,而其论“古文之不当废”,“乃不能道其所以然”,则古文之当废也,不亦既明且显耶? 一字之错居然引出如此大的一个结论,足见汉学家胡适其实比宋学家还会借题发挥。这就像一向不太涉足政治的汉学家们一旦对政治发生兴趣,其偏激的程度远远超过向来讲求经世致用而且受过一些政治训练的宋学家,盖因宋学家的政治基于经验,而汉学家则溺于理想。因此,革命中的汉学家其实比宋学家更喜空言放语。 胡适上面那段充斥着马氏术语的文字,用今日之语法术语来翻译,就是:文言中若出现及物动词的否定式,则动词宾语(若为代名词)应倒装,如“未有之”的正确语序是“未之有”。而“踣”为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所以“不之踣”不通。问题是,胡适为何如此肯定“踣”一定是“自动词”(不及物动词),而不是他动词(及物动词)?试举几个反例: 《左传》:队命亡氏,踣其国家。与晋踣之。 《吕氏春秋》:将欲踣之,必先举之。 其中“踣”皆为他动词。踣者,仆也,倒也,毙也,倾覆也,败亡也,陈尸也。“方姚卒不之踣”中之“踣”,作自动词可训为“倒”,作他动词可训为“打倒”。单就“方姚卒不之踣”一句看,文法上并无任何不通之处,它的意思可以是“方望溪、姚姬传最终也没打败他们”──“他们”即前文所说“攻掊之者”。显然,像胡适那样将“方姚卒不之踣”从上下文中挑出来,以“踣”为自动词而判定此句不通,是站不住脚的。1936年北大国文考卷文法改错题之“方姚卒不之踣”一句,是绝对出错了题。 但将这句话重新放回上下文中,尽管它自身在语法上没有错,于上下文逻辑却不通,因为后跟的是“或其文固有其是者存耶”一句。这就意味着方姚并没被打倒。此时,“踣”用作自动词。但这并不意味着胡适对了,因为“之”字此时不再是止词。胡适将“之”读解成止词,“不之踣”当然不通。但“之”字为何一定是止词,而不是别的词类如动词呢? 古文中常将“之”用作动词,如《史记》动不动就“之楚”、“之宋”的。胡适的北大同事黎锦熙于1929到1930年间仿胡适《诗三百篇言字解》写过一篇很长的论文《三百篇之“之”》,对《诗经》中出现的一千零三十九个“之”字进行词性分类:“为代名词者四百;为动词者四;为形容词者五十二;为介词者五百五十二;为助词者三十一。”我们来看看作为动词的“之”的B项: 内动词之“之”,引申用如介词者,时地介词,介所到也。凡二。 《鄘》:“之死矢靡它”(《柏舟》)——《毛传》:“之,至也。”谓“到死时”。“之死矢靡慝。” 翻翻《康熙字典》,在“之”字下可找到这么一条释义:“之,又至也。《诗·鄘风》: ‘之死矢靡它。’”王引之《经词衍释·卷九》亦云: “之,至也。《诗》:‘之死矢靡它。’《传》云:‘至死誓无它心。’《左传》成十七年:‘言之,之暮而卒。’言至暮也。《西京杂记》:‘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之与至对文,言由少至多也。” “之”用作动词时,本表示从一处到另一处,如“自宋之楚”,亦引申为“到什么程度”,如“之死”、“之暮”、“之多”等,其否定形态为“不之”,即“不到什么程度”,与“不至”同。若林琴南将那句被胡适嘲笑的句子改为“方姚卒不至踣”,那胡适是不会在旁边标上“不通”的。但“嗜古者”林琴南不用“至”而用一个颇具古风的“之”。他并不是第一次以“不之”代“不至”。1916年,他发表《读列女传》,文中说:“古礼虽不之行,而廉耻存即礼仪存。咸同之间,妇人之车必帷,出入必裙,外言弗入,内言弗出,男女之限截然。”行者,通行、流行也。显然,“古礼虽不之行”之“之”,决不是内动词“行”之前置代名词。若训为代名词,其所代为“古礼”,主、宾成了同一个东西。林琴南的意思并不是说古礼“不行”,而是“不到行的程度”。若“古礼不行”,就断无“而廉耻存则礼仪存”这后续一句。这就像“方姚卒不之踣”并非“卒不踣”,而是“卒不至踣”,即“终不至倒下”。胡适写作《寄陈独秀》时,正处于《马氏文通》的强大影响下,可惜此书“之”字条下无“至”的释义。 无论“踣”是自动词还是他动词,“方姚卒不之踣”在文法上都通,尽管意义恰好相反。换言之,林老夫子对了,而胡适错了。 但章门弟子钱玄同说什么都不该错,因为文字训诂是章门看家功夫。但我宁可认为钱玄同是知错而将错就错,此乃借机报复林琴南的绝好机会。 钱玄同当然知道“踣”可作他动词。他自己也这么用。 1917年7月,他在《新青年》3卷5号发表《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谓:“略略懂得几分戊戌改旧法、辛亥建民国、丙辰踣帝制之道理者,必不至再请新国民去研究《佩文韵府》。”“踣帝制”之“踣”,即为他动词,与前文“改”、“建”对文。可他却在1918年3月与刘半农在《新青年》4卷3号上合演了一出双簧戏,以“方姚卒不之踣”来对林琴南落井下石。 事情的起因,主要是1917年初曾热闹过一阵的文学革命此时已有点难以为继的意思了。文学革命家们决定制造一点轰动事件,来重振运动的势头,而最好的选择当然是继续拿一个当世文豪开刀。 1917年10月16日,刚被陈独秀聘为北大法科预科教授的刘半农就致信钱玄同说:“文学改良的话说,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阵;若从此阴干,恐怕不但人家要说我们是程咬金的三大斧,便是自己问问自己,也有些说不过去罢!先生说的积极进行,又从这里说出‘新造洋房’的建设,和‘打鸡骂狗’的破坏两种方法来,都与我的意思吻合。”两人一拍即合的结果,就是联手演一出骂戏,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一个笨拙地为林琴南辩护的老夫子,投书《新青年》,再由刘半农以《新青年》编辑身份义正词严地加以驳斥,让林琴南再出洋相。 “王敬轩”的来信有关“方姚卒不之踣”的部分如下,原文密加圈点:“贵报三卷三号胡君通信。以林琴南先生而方姚卒不之踣之之字为不通。历引古人之文。谓之字为止词。而踣字是内动词。不当有止词。贵报固排斥旧文学者。乃于此处因欲驳林先生之故。不惜自贬身价。竟乞灵于孔经。已足令识者齿冷。至于内动词止词诸说。则是拾马氏文通之唾余。马氏强以西文律中文。削趾适履。其书本不足道。昔人有言。文成法立。又曰。文无定法。此中国之言文法。与西人分名动。讲起止。别内外之文法相较。其灵活与板滞。本不可以道里计。胡君谓林先生此文可言而方姚卒不踣。亦可言方姚卒不因之而踣。却不可言方姚卒不之踣。不知此处两句。起首皆有而字。皆承上文论文者独数方姚一句。两句紧相衔接。文气甚劲。若依胡君改为而方姚卒不踣。则句太短促。不成音节。若改为而方姚卒不因之而踣。则文气近懈矣。贵报于古文三昧。全无探讨。乃率尔肆讥。无乃不可乎。” 钱玄同将围绕“方姚卒不之踣”一句的文法对错之争,偷换成风格之争。这透露出他可能知道此句并无文法问题。刘半农在《复王敬轩书》中,先以钱玄同的方式大骂“桐城孽种”,然后就“方姚卒不之踣”一句答复云:“林琴南‘而方姚卒不之踣’一句的不通,已由胡适之先生论证得很明白;先生果然要替林先生翻案,应当引出古人成句,将他证明才是。若无法证明,只把‘不成音节’,‘文气近懈’的话头来敷衍:是先生意中,以为文句尽可不通;音节文气,却不得不讲;请问天下有这道理没有?胡先生‘历引古人之文’,正是为一般顽固党说法,以为非用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不能折服一般老朽之心;若对略解文法之人──只须高小学生程度──说话,本不必‘自贬身价’,‘乞灵孔经’。不料先生连这点儿用意都不明白,胡先生唯有自叹不能做那能使‘顽石点头’的生公,竟做了个‘对牛弹琴’的笨伯了!” 既然几位北大教授都一致判“方姚卒不之踣”一句不通,也就成了铁案了。1920年3月24日,胡适以大师身份对中学国文教员发表《中学语文的教授》的演讲,得意地提到自己当初运用批评法分析“方姚卒不之踣”的经验:“ 此外还可用批评法:由教员寻出古文中不合文法的例句,使学生指出错在何处,何以错了。我从前曾举林琴南‘而方姚卒不之踣’一句,说‘踣’是内动词,不该有‘之’字作止词。这种不通的句子古文里极多。前天上海《晶报》上有人举《孟子》‘天 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一句,以为‘兴’是内动词,不可有‘之’字作止词。这个例很可为林先生解嘲!这一类的例,使学生批评,可以增长文法的兴趣,可以免去文法的错误。” 《晶报》上的那位挑错者显然受了胡适的影响,而胡适也认为他挑对了。兹将《孟子》里那段话抄录如下,或许会发现胡适又错了。原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兴之?’对曰‘天下莫不兴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胡适说“兴”是内动词(即自动词),可明明前面就有一句“孰能兴之”,“兴”作他动词用,其止词“之”代“天下”。成语里有“兴风作浪”,政治话语里有“一语兴邦”,“兴”皆作他动词。胡适将“兴”释为自动词,又将“之”释为止此(代“苗”),则此句不通。但“浡”“兴”同义,两词叠用,画蛇添足,且与前文“则苗槁矣”不成对文。如果孟子仅描绘枯苗遇雨而兴的意思,则云“则苗浡矣”或“则苗兴矣”足矣,且与前文“则苗槁矣”对文。 但孟子此言是向一位冥顽不灵的君主讲解何以能兴天下的道理:欲兴天下,必先以仁政兴民,然后天下兴。“兴民”打动不了梁襄王,但若告诉他兴民是为了“兴天下”,而“天下兴”,“孰能御之”?这就与君王自身利益挂上了钩。孟子担心梁襄王不懂,所以借助比喻。这段比喻有三个喻词,即天、雨、苗,分喻君王、仁政、民。“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两小句没有歧义,问题在对“则苗浡然兴之矣”的解读上。如果孟子此处仅表达“苗浡矣”或“苗兴矣”,则喻意未尽,这不过是“兴民”,尚未引出“兴天下”这个关键意思。沿这个思路,回过头分析“则苗浡然兴之矣”,发现此句并非主谓结构,而是主谓宾结构。“浡然”和“油然”、“沛然”一样,是状语,分别修饰自己的谓语动词(兴、作、下),而“兴”和“作”、“下”一样,分别有自己的宾语(之、云、雨)。“兴”之代名词宾语“之”,代句首之“天”。最终非为“兴苗”,而是“兴天”,此“兴”作“举”解,意为“托举”。《广韵》云:“兴,举也。”就全段结构看,“则苗浡然兴之矣”一句中之“兴之”顺前文“孰能兴之”和“天下莫不兴矣”而下,又引出下文“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兴之”与“望之”呼应。这么一疏通,则孟子“则苗浡然兴之矣”和林琴南“而方姚卒不之踣”皆无文法问题。 四 如此明显的误释,为何竟无人指出?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时人看到胡适来头很大,既是绩溪胡氏三代汉学嫡传,又是新近归国的留美博士,据说中学西学底蕴皆深不可测,令人不敢造次。何况,那一帮令人肃然起敬的北大教授(甚至文字训诂大家钱玄同)也对他佩服有加。 蔡元培校长(他可是前清的进士和翰林,且留欧多年,是莱比锡大学的博士)在1918年8月亲自为胡适第一本著作《中国古代哲学史》写序,介绍作者说:“现在治过‘汉学’的虽还不少,但总是没有治过西洋哲学史的。留学西洋的学生,治哲学的,本没有几个。这几人中,能兼治‘汉学’的,更少了。适之先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的容易多了 。”校长大人不知胡适既非绩溪胡氏之后,亦非博士(胡适十年后才拿到博士学位),而胡适本人则隐瞒了这些,不仅默认了蔡校长序言中绩溪胡氏后人一说,且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封面堂而皇之标上“胡适博士著”。是否汉学胡氏之后或是否博士,与学问并无充足关系,但冒充汉学胡氏之后和留美博士并以此震慑他人,博取声望,却非君子之道了。有意思的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却习惯于从道德上贬低林琴南。 其二,《新青年》一班人团结如一人。谁若贸然为林琴南辩解,定会遭到围攻(林琴南自己就是前车之鉴)。得罪胡适,等于得罪“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其景象足以对异议者产生震慑作用,知其难而全身以退。这样,在一群无所顾忌的新青年的围攻中孤军奋战的林老夫子连一个援手都没有。同样遭到骂攻的严复固执地保持沉默,甚至还嘲笑林琴南自讨没趣,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聊以自慰地说:“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林琴南辈与之较论,亦可笑也。”林老夫子最后只得到一个叫“王敬轩”的人的声援,而此人的动机则是让林老夫子再次出丑。 林琴南的学生张厚载替他跑了一趟腿(将林的小说《荆生》、《妖梦》寄给上海《新申报》发表),就被蔡校长以损害学校名誉的罪名开除(据说张造了北大许多谣言,但这些谣言后来大多证明是事实。此非本文题中之义,故从略)。 当然,也有看不惯《新青年》骂人作风的读者,例如一个化名“崇拜王敬轩先生者”的读者投书《新青年》谓:“读《新青年》,见奇怪之言论,每欲通信辩驳,而苦于词不达意,今见王敬轩先生所论,不禁浮一大白。王先生之崇论宏议,鄙人极为佩服;贵志记者对于王君议论,肆口侮骂,自由讨论学理,固应如是乎!” 但正如“王敬轩”就是钱玄同一样,“崇拜王敬轩先生者”可能正是陈独秀。两者行文风格太相似,而“浮一大白”乃陈独秀喜用语,《新青年》几大卷文字里找不到第二个人说过“浮一大白”。在1917年2月1日致钱玄同信(载《新青年》2卷6号)中,陈写道:“以先生之声韵训诂学大家,而提倡通俗的新文学,何忧全国之不景从也?可为文学界浮一大白!” 于是,陈独秀义正词严地答复“崇拜王敬轩先生者”,即另一个陈独秀:“本志自发刊以来,对于反对之言论,非不欢迎……其不屑与辩者,则为世界学者业已公同辩明之常识,妄人尚复闭眼胡说,则惟有痛骂之一法。讨论学理之自由,乃神圣之自由;倘对于毫无学理毫无常识之妄言,而滥用此神圣自由,致是非不明,真理隐晦,是曰‘学愿’;‘学愿’者,真理之贼也。”言之凿凿,倒像“王敬轩”和“崇拜王敬轩先生者”实有其人。 陈独秀说《新青年》“对于反对之言论,非不欢迎”,但他1917年5月在致胡适信中已声明对任何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下封杀令,不使见载于《新青年》:“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他人之匡正也。”作为《新青年》主编,他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结果,以“研究学理”为宗旨的《新青年》就没刊发一篇有力的反对言论,而所刊登的几篇拙劣的“反对言论”均由《新青年》编辑自己秘密操刀,并栽赃于子虚乌有的“反对派”(有反对者,但没有“反对派”)。整个过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当然,这和学术没有关系。白话代文言的革命,本就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领导权问题。正因为是权力而非学术问题,采取的方式自然是非学术的,以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将文化领导权从文言的使用者即精英手中夺过来,交给说白话的大众。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866 次阅读|4 个评论
社会网络当选十年来11大计算机技术之一
热度 2 zico 2011-1-29 05:20
在最近的一份IEEE 报告中,列举了过去十年内,对影响和改变人类行为和社会习惯的11大计算机技术。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相关技术赫然在列, 而且高居排行榜第二位,重要性可见一斑。 确实,近年来,网络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统的“六度分离”理论,在社会网络中降成了“四度分离”现象 (见附件报道)。 “弱链接”的作用更加显著。以往需要费尽心机去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现在“轻点几下鼠标”就搞定了。 失业了? 不用怕,网络上素不相识的人和群体会及时给你援助。 套用一句广告词: 网络,连接你和我! 最近,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也对诸如google之类的传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以facebook的崛起和发展故事改变的电影《社交网络》 现在也是大卖,看腻了贺岁片的同志们的可以看看^_^ 原文链接如下: Social Networking: Friended - IEEE Spectrum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01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每逢佳节倍思亲
wqma 2011-1-28 20:11
眼看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就到了,越是这个时候越是的想家...... 工作似乎很难静下心来去做。看下周的天气预报,几乎都是40度的高温,走在路上就像是烤的一样。可是在这个小镇,乌鸦叫唤的Wagga,一点春节气氛都没有,我们只有自己寻找自己的春节。 经过大家的商量,我们决定去Melbourne过春节,2月2号中午的火车,晚上到Melbourne,大家一起聚餐,第二天大年初一,感受他国的春节气氛,然后就是中国城购物,晚上到Wagga。 第一次感受夏天的春节,似乎是有点不同。记得往年过春节,出去放鞭炮,觉得很冷,冻的很难受。可这个春节热的不得了...... 真好这段时间国内放假,只有借机好好的做自己的工作。尽管不想做,但是还是要静下心来。 大家似乎都有点不想干活,我借用别人的一句话共勉吧!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的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的一笑,这是一种大度;吃亏的时候能开心的一笑,这是一种豁达;无奈的时候能达观的一笑,这是一种境界;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这是一种大气;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的一笑,这是一种自信。。。。。。
2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文化强国必须正确评价孔子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1-28 18:02
文化强国必须正确评价孔子 2011年01月21日 00:44 来源: 红网 作者: 曹宗国 字号: T | T 7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最近发生的孔像之争,暴露出在对孔子的评价问题上,许多人还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偏见。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可以借此厘清对孔子的评价问题上的错误观念,真正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他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正确地看待这位中华民族的先师。我认为正确地评价孔子,是我国历史学界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是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实现文化强国必须补上的一课。 清醒地说,上世纪持续近百年的“打孔”批孔是存在偏颇的,那时为了反封建的需要,把孔子列为批判的对象是必要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偏激地“打倒孔家店”,缺乏用历史地观点看问题和全面的评价。后来虽然提出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继承和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正确方针,但由于理论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后来又为极左思潮左右,更是把孔子定位为反动派全面否定,写进了教科书影响了几代人。文革结束以后,历史学界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拨乱反正,还孔子以本来的面目,恢复他应有的历史地位,但从这次孔像之争中,我发现许多网友依然是沿用过去“尊孔”和“批孔”的政治观点看待孔子,把他当做“复辟倒退”的代表,当做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或者拿过去大批判中的罪名看待他的文献和思想。这就说明过去近百年批孔偏颇的影响依然很大,对孔子的正确评价还远远未能成为国人的共识。 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在恢复国学、宣传孔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我认为,仅仅从国学或儒学的角度来理解孔子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演进和政治思想文化长河的全局来评价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 第一,孔子不仅是儒学创始人,而且是在封建时代构建中国文化大厦的先师。 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仅仅是春秋之际诸子百家之一,儒学也只是一家之言,只是汉武独尊,才给他凑合成封建思想体系,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其实,孔子所处的真实历史时期(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分期问题也要克服教条主义),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时代。周天子大封建,只是先在上层建筑领域开始草创,而整个经济社会的构建,是在历经春秋战国的周秦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完成的。在此之前,中国文化还处于一片原始野蛮混沌状态,社会的上层建筑还未高屋建瓴,意识形态还未凝集成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也缺乏伦理规范,整个中国文化可以说还处于次森林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孔子这样一位承前启后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他不仅是一个学派的创始人和传布者,而是整个封建文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人伦纲常的构建者,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推动者。如果没有孔子的贡献,这一套巍巍煌煌的封建文化典章制度如何礼仪成章?社会行为如何规范有序?人之为人的道德品格如何确立?孔子虽然托乎“周礼”,实际上多有创意,并非简单地“吾从周”和“述而不作”,更不是向奴隶制“复辟倒退”。 因此,孔子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其学说历经其弟子丰富发展,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文化的火炬手,他发出的光芒烛照了一个漫长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人心。古人说如果没有他,就会“万古如长夜”不是没有道理的。从中国文化的源流上看,可见这位巨人是多么高大。 第二,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封建的,但他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是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的。 如果说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多为国人认同,我就着重谈谈孔子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历史贡献。 就孔子本身的思想和学术内涵来看,当然是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的(且不说有后来封建卫道士礼教的歪曲,也不说有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利用)。这在上世纪初的我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时期看来无疑是应该着力批判的,更不用说在社会主义时代要剔除其糟粕。但是,政治思想、政治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实体建设,它也有其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也是在历史沿革中不断进步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一整套国家政治(封建)本源、政治原则、政治结构、政治秩序、政治礼仪、政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家。他的“君权天授”(注意,不是神授)的政治本源观是从“神治”到“人治”的一个巨大进步,从而使中国社会避免了像欧洲那样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黑暗。他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道执政理念,以“士”为骨干的精英执政方式、以礼乐教化为辅助的施政模式,他把政治秩序与社会伦理纲常一体的政治哲学,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 老实说,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还缺乏用现代的世界的眼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认识。虽然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难以推行,但后世却终于被开明的封建统治者所尊重(当然也被后来所僵化)。尽管孔子的政治思想内涵是属于封建性质的,但从一般的政治框架和理论上讲,它是独具中国特色而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在加强政治文明的今天,难道我们能粗暴地把他当“反动派”,不应该从中受到启迪,承认他曾经做过的历史贡献吗? 第三,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和世界影响是历史的选择,是不容割裂的。 当然,要全面正确地评价孔子,还涉及许多学术问题,不是本文所能担纲的。简而言之,历史地看孔子,全面地看孔子,我们就会明白,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崇高地位绝不是凭几个封建帝王封起来的,也不是少数知识精英吹起来的,他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选择和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巨人;在世界,他历来就是举世公认的识别民族文化的中国符号;孔子的地位作为历史的选择,是不容一时(哪怕是近百年)的政治原因而被人为地毁弃的。放眼人类文化长河,世界上没有那个民族、那个国家这样对待自己的历史先贤,也没有那个文化巨人会因此而退出历史。中国作为一个延续5000年不衰文明古国,理应纠正沉痛的历史错误,堂而皇之地把孔子请回来,恢复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因此,正确的评价孔子、正确地对待孔子,就涉及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问题,也涉及到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声誉和尊严问题,我们一定要克服以往的浮躁,持有清醒的理智和科学的态度,重拾这一份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文化强国中大放光芒。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4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可怜的中国人,为何不尊敬孔子?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1-1-28 17:45
日本媒体大赞孔子像笑傲天安门广场 2011-01-18 08:54 中国新闻网 我说两句( 加入讨论 ) 转发至 点击进入 雅虎资讯首页 体验更多精彩 16日一早专门赶到北京去看国家博物馆前的我的祖先孔子像。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竖立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孔子成为继毛泽东、孙中山之后第三位进驻天安门广场的历史人物。 下午乘机来到东京,见日本媒体报道:胡锦涛主席为何要把孔子请到天安门广场?是为了全球的和谐和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 为何继毛泽东和孙中山之后,孔子走进天安门广场,日本媒体的解读是,与其他两位相比, 孔 子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与“革命”毫无关系的人物,这是中国政治的主流话语从革命话语中解脱的一个标志,显然,这一解读并非过度诠释。孔子进入天安门,象征着中国正在彻底的走向“国家、民族”认同。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延续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认同。后三十年,则一直存在认同之惑,因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太过久远,脱离现实,而全面拥抱“西方主流价值”又有伤民族自尊心。所以寻找一个新的认同迫在眉睫。 日本产经新闻发出评论员文章:可怜的中国人,为何不尊敬孔子?孔子像走进天安门广场,是胡锦涛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但浮躁的中国人却不买账,网络上“让子弹飞”,来攻击孔子像竖立在国家博物馆前,中国文化的明天在哪里? 日本经济新闻社报道说: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今天孔子走进天安门势力所当然的。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国魂”称号较之“素王”似乎更加崇高,并且难以超越。梁启超说:“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又说:“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这是说孔子是影响中国最大的一个人物,空前绝后。康、梁显然是近代尊孔派的先锋人物。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就是说孔子是宇宙间的太阳,没有他的降临,人类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难怪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此嘲笑说:怪不得三皇五帝时代的人们白天都点着蜡烛在走路。 日中大视野杂志题目:《“孔子归来”引发的中国文化焦虑》。考虑到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这样的争议也很正常。 二十世纪初,中国人被动地面对现代化的任务,而西方首先实现了现代化。于是,现代化、西方化与传统与中国之间被置于一种紧张、冲突状态。此后,中国人对孔子、对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陷入焦虑、彷徨、无措乃至于混乱之中。 就在旁边的广场,发生过五四运动,这场运动及其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儒家、反传统为核心诉求的。四十多年前,这个广场曾上演过“文化大革命”的诸多重要节目。而在这场文化大破坏运动中,各地尤其是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曾遭到过严重损毁。而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最强的符号,向世界展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57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回头看思维是体制改革的精神枷锁
热度 2 zhouxueyongt 2011-1-28 17:32
中医思维是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形成的一套诊病治病的思维模式,中医虽然也讲究临床,但终究不是实验学科,而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色彩和人文特点的传统医术。这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崇拜古人和长者,将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奉若经典,长期以来行成了一种回头看的思维模式。在中医界始终有这样一种看法:老中医比年轻的强,古代中医比现代的强!由于中医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一门医疗技术,不仅有不少政府官员对中医十分精通(例如苏东坡著有《苏学士方》),至于科举落榜而以中医为生的读书人更是比比皆是。可以说中医文化已经深入民族脊髓,中医的思维模式对国人影响也极其深远。 2006 年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打出了建议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系的签名活动,理由是中医不科学、疗效不确切。而我认为,中医医疗手段落后造成的危害还在其次,因为毕竟还有很多现代医院可供人们自由选择,中医最大的危害在于行成了 落后的民族思维模式, 确切的说就是 回头看的思维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我们每当遇到困难或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迎难而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中寻求创新,在探索中寻求前进,而是回过头来挖掘老祖宗的坟墓,引经据典地照搬古人的做法,美其名曰“名正言顺”,或冠冕为“中华正统”、“民族特色”。 在这些人的眼里,祖宗的智慧是无穷的,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只是我们后人没继承好、没研究透。在这种落后的思维模式显然悖于“与时俱进”的逻辑,逆于时代前进的潮流。 1. 魏县的 “ 德孝治县 ” 是典型回头看思维 河北魏县县委书记提出了 “ 德孝治县 ” 的理念,提拔干部必须有父母的德孝意见证明,无德不孝一律不考虑。这位县委书记说“ 一个连亲生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能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决不能让不孝敬父母的人得到提拔重用! ”听到这句话不禁让我想起清朝几位大臣反对李鸿章修铁路时的奏章:炸山修路和列车轰鸣会惊动地下祖先的亡魂,一个对祖宗不孝之人,怎能忠于国家呢! 中央党校党建研究部副主任戴焰军接受采访时认为,百善 “ 孝 ” 为先,我们要对优良传统有所扬弃,干部仅有德孝是不够的,要用群众的眼光为官员干部的道德打分。事实上,将父母为子女的打分作为提拔的依据,这本身就违背了干部提拔亲属回避政策。再说,谁能保证一个孝顺父母的官员就是好官员?谁又能保证贪官都不孝顺父母?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是不是太差了些?在体制改革中寻求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前进中求发展,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不要再将老祖宗“履用不爽”的招数胡乱折腾了。 2. 孔子塑像是典型的中医回头看思维模式 中医思维的特点是回头看,那回头看什么呢?当然是看心目中的“古圣人”。崇古拜圣是中医回头看的根源,而君臣佐使的配伍则是“圣人”产生的思想基础。因为“君臣佐使”的划分从一开始就否定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原则,其危害是极其隐蔽又极其深远。孔子当然是华夏的圣人,就其个人智慧而言,我们现代人恐怕都望尘莫及。但个人智慧再高,也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两千多年前的思想也不可能成为当代“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更不可能产生指导作用。大家公认于丹解说论语讲得很精辟,但遍查她的著作也没发她在书中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孔子原话做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中华民族要发展、要前进,一定要在前进的道路上探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不要再走回头看、望古人,转回身不知路在何方的蠢事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51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朱永新:孔子像放在天安门广场完全应该 是文化自觉的标志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1-28 17:31
朱永新:孔子像放在天安门广场完全应该 是文化自觉的标志 2011-01-27来源:新民网记者: 摄影: 我要评论 ( 0 ) 字号: T | T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转发到新浪微博 转发到网易微博   人民网北京1月27日电 “孔子作为一个中华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塑像放在天安门广场,我觉得,是完全应该的。”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26日做客人民网时表示。   “孔子也担当得起、也配得起这样一个待遇。”朱永新称,我觉得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应该是影响着中国的几千年社会,也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过去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很多人民群众可能并不了解孔子的故事、儒家的文化,但是,《论语》里面的很多名言警句已经成为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准则,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很多东西已经成为这个民族最基本的东西。   同时,朱永新还呼吁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作为我国的全民阅读日。“ 对这样一个代表性的人物,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纪念他的节日。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纪念能够代表这个国家文化和精神的节日,比如莎士比亚、福泽渝吉等等,所以,我一直建议我们国家不仅要为孔子立像,而且应该把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我多次在两会建议要把9月28号孔子诞辰日作为我们国家的全民阅读日,因为孔子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觉得把孔子像屹立在天安门前,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简单的立一个塑像,而是召唤一种精神,标志着我们这个民族开始有着自觉的文化意识。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向我们的传统、向我们的历史、向我们过去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智慧致敬。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觉的标志和体现。” 朱永新,男, 1958 年生, 江苏 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 苏州 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政协常委, 台湾 《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 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 朱永新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 上海 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 年来,他在 美国 、 英国 、 日本 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 论文 200 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 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 -- 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 -- 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 我的教育理想 》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 30 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曾多次主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委托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朱永新原苏州大学副校长,现任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政协中国常委。   在国内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文章400余篇。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一次梦想的远征》、《回到教育原点》、《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新教育》、《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等。   2009年被评为“回响中国——2009年度教育风云人物”,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7年被评为第七届 中国改革 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 财智人物 ,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5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 感动中国 ”候选人,2003年被《南风窗》评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论中国现阶段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的性质
热度 3 周可真 2011-1-27 10:49
无论怎样界定文化,都可以确定文化的主体是人。 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群体的人。在文化学中,文化主体是以民族为单位的,不同的文化主体就是不同的民族。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它们的主体是同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前后相承的两个不同阶段,或这个民族发展过程中前后承接的两个阶段的两种不同文化,前一阶段的文化是传统文化,后一阶段的文化是现代文化。这里的“传统”与“现代”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之际,也可以称前者的文化为“传统文化”,称后者的文化为“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不是发生在现代文化既成之后,而是发生在现代文化正在生成却又未成之时。这个时候,现代文化是孕育于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素而存在的,这个因素对传统文化起着瓦解作用,因而是传统文化的否定因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主体是同一民族中的两部分人,其中一部分是肯定和维护传统文化的人,是传统文化的主体,另一部分是否定和破坏传统文化的人,是现代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是这两部分人之间的社会矛盾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形式。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阶段来说,该阶段所存在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是由于中国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其社会转型的实质是由传统计划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这种过渡至今尚未终结。在这特定历史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规律和其它因素的作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甚至是越来越富,另一部分人则相对变穷,甚至是越来越穷,由此形成了贫富两极分化的格局。在贫富两极之间,不管贫者究竟何以成为贫者,富者究竟何发成为富者,这贫富两个社会集团一经形成,它们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必然持有不同的态度并相应地采取不同的行为,其中富者集团的成员无论其过去的态度和行为是怎样,他们现在则大都成为了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和计划经济的反对者,反之,贫者集团的成员无论其过去的态度和行为是怎样,他们现在则大都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否定者或抵触者和计划经济的肯定者。(这两个集团中也有一些人的态度和行为并非是由其自身的贫富状况而定,还有一些人的态度和行为则处于游移不定的状态,但这两种情况相对前两种情况来说,毕竟是当今中国国情中的次要方面。) 当今中国社会中贫富两个集团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所持的不同态度和相应地采取的不同行为不只是表现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在其它社会领域,其差异和对立表现在文化领域就形成了现阶段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其中传统文化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其主体构成主要是贫者集团的成员,而现代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相应适的文化,其主体构成主要是富者集团的成员。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发展现阶段所存在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贫富两个集团之间的社会矛盾在文化领域中的表现形式,这种文化矛盾是根源于这两大集团之间的经济矛盾。因此,要弄清楚中国现阶段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的性质,就必须弄清楚这个阶段贫富两个集团之间的经济矛盾的性质,为此,首先必须弄清楚当今中国正在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的性质。 关于当今中国正在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的性质,官方论定它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对此,应作怎样的理解?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既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不断瓦解以至于消亡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以至于成熟的过程,又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逐步进入世界市场,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最终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至今远没有结束,但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故无论中国市场经济的具体特性如何,就其最终要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说,这个特殊部分的根本性质只能由它所从属的整体来决定。而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在根本性质上无疑是资本主义经济,这个根本性质规定了作为该时代的世界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经济的一般性质只能是资本主义经济,而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经济或其它性质的经济。 诚然,当今中国正在发展中的市场经济还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即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经济形态。官方所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就是指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经济形态。但是,在发展趋势上,目前这种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经济形态是必定要归宿于资本主义的,除非由于某种人为的原因而导致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半途而废。 正是因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经济形态,即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特殊历史阶段上才存在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社会势力的对立与冲突,这种对立与冲突主要是通过现阶段贫富两个集团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诉求和相应的不同观念与不同行为表现出来的。其中贫者集团是诉求于计划经济,其观念与行为都是相应于计划经济而同市场经济相悖的;而富者集团是诉求于市场经济,其观念与行为都是相应于市场经济而同计划经济相悖的。前者是反对市场经济并以言论或行为方式来对抗市场经济以阻止中国经济朝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社会势力,后者是赞成市场经济并以言论或行为方式来支持市场经济以促进中国经济朝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社会势力。 要而言之, 中国现阶段所存在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实质上资本主义文化与非资本主义文化之间的矛盾,其中资本主义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非资本主义文化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传统文化 。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5884 次阅读|8 个评论
犹太人古代传统中判断后代是否是犹太人竟然非常科学
热度 2 yhu 2011-1-27 05:56
下午和我们实验室的一个犹太 lady 聊天。我不由得佩服犹太人的传统中再一次体现出非常科学地方。毫无质疑,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重男轻女的现象。犹太人的传统中这表现的非常显著。犹太人家庭每生一个男孩在 8 天后神的日子,都要举行庆祝大会,而生了女儿却并没有庆祝大会。犹太人的孩子姓氏和中国的孩子一样,都是跟随父亲姓。但是,如果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结婚,判断小孩是否是犹太人,却用母亲的身份来判断。如果母亲是犹太人,小孩不论男女都是犹太人,母亲不是犹太人,小孩一律不是犹太人不管父亲是不是犹太人。这就是为什么,在以色列可以见到很多不是很黑的黑人是犹太人的原因。实际上这种以母亲来判断后代种族的标准是非常科学的。男人体内含有 XY 基因,女人则是 XX 基因。一般来讲,与 X 基因相比 Y 基因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如果母亲是犹太人,后代不论男女都有功能较大的犹太基因。而以父亲作为判断标准,犹太基因的作用将要丧失得多些。
98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年闲话
热度 3 Furaibo 2011-1-26 06:44
小年在北方是祭灶王的日子。 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祭灶时,要供上各式糖果,最传统的应属糖瓜。糖瓜很甜,很黏,可以甜住灶王爷的嘴,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祭灶的时候,奶奶总是口中念念有词,我只听清了“......多要小吵吵。”后来奶奶告诉我,小吵吵就是孩子的意思。总之,全家人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惊动或得罪了灶王爷。 小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灶王爷灶王奶奶年画上会有一个地方,专门记载新年第一天,财神、福神、太岁各路神仙都是在哪个时辰,从哪个方位来的。初一那天起床时,面向的方位错了,是要影响一年的运势的。端的马虎不得。 所以小时候过年,除了放鞭炮外,总是战战兢兢的。就是放鞭炮,也怕鞭炮响了一半不响了。现在想想,挺搞笑的。 小年这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扫尘,辞旧迎新就从这天开始了。 随着奶奶的故去,小年的宗教色彩渐渐淡了。今年父母又去海南避寒了,对我和妻来说,剩下的就仅仅是扫尘了。当然,作为一个本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网络视频还是要的。 忘掉传统中那些不爽的功利,小年不失为一个总结和展望的好日子。其实,过去的一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快乐。来年希望更快乐! 工作还是要谈谈的,都做了些什么呢? (1)讲了一门新课C++,自我感觉良好,有几个比较得意的点。后面的博文中总结吧。 (2)新的培养方案通过专家论证。10年来的发展,计算机系教师从17人增加到40人,本科生从每年60人,增加到150人,分模块培养成为我们的共识。制定了核心基础模块、嵌入式系统模块,软件工程模块、数字媒体模块、网络与信息安全模块,称为“1个地基,4根支柱”。后面还任重道远。 (3)组织山东省首届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6月召开了全省研讨会,黄志雄教授和俞勇教授做了精彩报告。10月比赛在海洋大学成功举行,山东大学一支队伍做出了全部8道题,显示了雄厚的实力。起步较晚的海洋大学成绩不理想。 (4)实验室管理,封住U盘口,学生程序的保存和传输,尝试了“云计算”。随着U盘容量的扩大,实验用机器不应再设U盘口。这一点,苹果的iPad已做出了榜样。只是,机房能否不用硬盘保护卡尚未取得共识。我认为,通过学生学号跟机器编号绑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约束,同时加强“云计算”环境的防病毒和网络安全管理,是可以取代硬盘保护卡的。 (5)科研上进展不大,对数字家庭中的功能进行了体系化,作为SOA和OWL-S的领域本体,小有收获。另外,对上下文的形式化进行了研究,希望用到互联网海量文本的语义抽取中。 (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申请获得顺利通过,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业余就是上上科学网,下半年主要是潜水。另外就是学写毛笔字,练欧体,有空就练,每次30分钟。 一年下来,还是有不少进步的。
个人分类: 杂谈|3204 次阅读|4 个评论
如何才能讓科學網左派右派團結起來?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1-1-25 16:23
現在看來 科學網博主大概可以分為三派 左派(一般挺毛) 右派(往往反毛) 以及保守派 這次孔子像一立 左派右派難得團結起來了 因為有共同批判的對象 看來立孔子像還有一個能促進社會和諧的好處 立的理由又多了一層 孔老爺子還真是帥 立個像就能讓左派、右派感到不安 我喜歡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2970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賀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1-1-25 10:27
五伦观念的新检讨 賀麟 推荐者按:此文发表在贺麟老先生《文化与人生》一书中,系贺老先生 1940 年发表在《战国策》刊物上的文章。坊间但知贺老先生是黑格尔专家,许多人不知贺老先生一生服膺儒家。该书 1988 年再版,贺老先生在新版序言中,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谈台湾学者韦政通对于这篇文章的赞许。可见贺老先生对自己这篇旧文的看重。 无形中支配我们生活的重大力量有二:一为过去的传统的观念,一为现在的流行的或时髦的观念。一个人要想保持行为的独立与自主,不作传统观念的奴隶,不作流行观念的牺牲品,他必须具有批评的、反省的主导力量,能够对这些传统观念及流行观念,加以新检讨,新估价。同时如要把握住传统观念中的精华,而作民族文化的负荷者。理解流行观念的真义,而作时代精神的代表。也须能够对传统观念及流行观念加以重新检讨,重新估价。有许多人表面上好象很新,满口的新名词、新口号,时而要推翻这样,打倒那样,试考查其实际行为,有时反作传统观念的奴隶而不自觉。这就是因为他们对于传统的旧观念与流行的新观念皆未曾加以批评的考察,反省的检讨,重新的估价。结果,只看见他们在那里浮躁叫嚣,打不倒坏的旧观念,亦不能建立起来好的新观念,既不能保持旧有文化的精华,又不能认识新时代的真精神。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它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我们要从检讨这旧的传统观念里,去发现最新的近代精神。从旧的里面去发现新的,这就叫做推陈出新。必定要旧中之新,有历史有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那种表面上五花八门,欺世骇俗,竞奇斗异的新,只是一时的时髦,并不是真正的新。 我们要分析五伦观念的本质,寻出其本身具有的意义,而指出其本质上的优点与缺点。我们不采取历史考证的方法,恐怕失之琐而不得其要;我们也不用主观武断的办法,故意将五伦观念从纵的方面去解释,以便不费力气,便可加以推翻抹杀。 我们批评五伦观念时,第一乃是只根据其本质,加以批评,而不从表面或枝叶处立论。我们不说五伦观念是吃人的礼教。因为吃人的东西多着呢!自由平等等观念何尝不吃人?许多宗教上的信仰,政治上的主义或学说,何尝不吃人? 第二,我们不从实用的观点去批评五伦之说,不把中国之衰亡不进步归罪于五伦观念,因而反对之;亦不把民族的兴盛的发展,归功于五伦观念,因而赞成之。因为有用无用,为功为罪,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乃是一笔糊涂帐,算也算不清楚,纵然算得清楚,也无甚意义。 第三,不能谓实现五伦观念的方法不好,而谓五伦观念本身不好,不能谓实行五伦观念的许多礼节仪文须改变,而谓五伦观念本身须改变。这就是不能因噎废食,因末流之弊而废弃本源的意思。第四,不能以经济状况、生产方式的改变,作为推翻五伦说的根据。因为即使在产业革命、近代工业化的社会里,臣更忠,子更孝,妻更贞,理论上事实上都是很可能的。换言之,我并不是说,五伦观念不应该批评,我乃是说,要批评须从本质着手。表面的枝节的批评,实在搔不着痒处。既不能推翻五伦观念,又无补于五伦观念的修正与发挥。 从本质上加以考察,五伦观念实包含有下列四层要义。综贯这四层意义来看,便可对于五伦观念有个明晰的根本的了解,缺少其中任何一义,对于五伦的了解都不能算是完全。 (一)五伦是五个人伦或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意思。这就是说,中国的五伦观念特别注重人及人与人的关系。若用天人物三界来说,五伦说特别注重人,而不注重天(神)与物(自然),特别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而不十分注重人与神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神,产生宗教。注重物理的自然,产生科学。注重审美的自然,产生艺术,注重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产生道德。换言之,在种种价值中,五伦说特别注重道德价值,而不甚注重宗教、艺术、科学的价值。希腊精神注重自然,对物理的与审美的自然皆注重,故希腊是科学艺术的发祥地。希伯莱精神注重神,亦即注重宗教价值。中国的儒家注重人伦,形成偏重道德生活的礼教,故与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皆有不同之处。这样看来,如果我们要介绍西洋文化,要提倡科学精神与希伯莱精神,就须得反对这注重人伦道德的五伦观念了。其实也不尽然。因为西洋 自文艺复兴以后,才有人或新人的发现。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内,人本主义盛行。足见他们也还是注重人及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又何必放弃自己传统的重人伦的观念呢。不过,西洋近代 “ 人 ” 的观念,乃是从大自然里去打个滚的 “ 人 ” (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乃是经过几百年严格的宗教陶冶的 “ 人 ” 。而中国的人伦的观念,亦何尝未受过老庄思想的自然化,佛家思想的宗教化。 所以以我们看来,我们仍不妨碍着注重人伦和道德价值的方向迈进,但不要忽略了宗教价值,科学价值,而偏重狭义的道德价值,不要忽略了天(神)与物(自然)而偏重狭义的人。认真依照着 “ 欲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中庸》)和 “ 欲修身不可以不格物 ” (《大学》)的教训,便可以充实发挥五伦说中注重人伦的一层意思了。 (二)五伦又是五常的意思。五伦观念认为人伦乃是常道,人与人之间这五种关系,乃是人生正常永久的关系(按:五常有两种意义,一指仁义札智信之五常德,一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五常伦,此处系取第二种意义)。换言之,以五伦观念为中心的札教,认为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人所不能逃避、不应逃避的关系,而且规定出种种道德信条教人积极去履践、去调整这种关系,使人 “ 彝伦攸叙 ” ,而不许人消极的无故规避。这就是说人不应规避政治的责任,放弃君臣一伦;不应脱离社会,不尽对朋友的义务;不应抛弃家庭,不尽父子、兄弟、夫妇应尽之道(自然,儒家也有其理论基础,加入性皆善,故与人发生关系,或保持正常永久的关系有益无害,人生的目的在于修齐治平,脱离人与人的关系,就不能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等说法)。总而言之,五伦说反对人脱离家庭、社会、国家的生活,反对人出世。 “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 ,因为有离开社会国家而作孤立的隐遁的个 人的趋势,故孟子反对之。 “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 ,因为墨子有离开家庭的组织,而另外去用一种主义以组织下流社会的趋势,故孟子之反对墨子是站在维护家庭内的父子之伦的立场。此后儒家之反对佛教,程子主张 “ 当就迹上论 ” ,也就是反对佛教徒之脱离家庭、社会、国家的出世生活或行径。 本来人是社会的动物,斯宾诺莎也说过: “ 唯有人对于人最有益 ” ,这种注重社会团体生活,反对枯寂遁世的生活,注重家庭、朋友;君臣间的正常关系,反对伦常之外去别奉主义、别尊 “ 巨子 ” 的秘密团体组织的主张,亦是发展人性,稳定社会的健康思想,有其道德上政治上的必需,不可厚非。不过这种偏重五常伦的思想一经信条化、制度化,发生强制的作用,便损害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而且把这五常的关系看得太狭隘了,太僵死了,太机械了,不唯不能发挥道德政治方面的社会功能,而且大有损害于非人伦的超社会的种种文化价值。德国哲学家锐嘉特( H. Rickert )认科学、艺术、泛神教为非个人的( Impcrsonal )、反社会的( Asocial )文化价值。所以,我看不从减少五常伦说之权威性,偏狭性,而力求开明自由方面着手,而想根本推翻五常观念,不惟理论上有困难,而且事实上也会劳而无功。 (三)就实践五伦观念言,须以等差之爱为准。故五伦观念中实包含有等差之爱的意义在内。 “ 泛爱众而亲仁 ” , “ 亲亲,仁民,爱物 ” ,就是等差之爱的典型的解释。在德行方面,因为爱有差等,所以在礼仪方面就服有隆杀。从现在看来,爱有差等,乃是普通的心理事实,也就是很自然的正常的情绪。其实,用不着用道德的理论,礼教的权威。加以提倡。说人应履行等差之爱,无非是说,我们爱他人,要爱得近人情,让自己的爱的情绪顺着自然发泄罢了。所以儒家,特别是盂子,那样严重地提出等差之爱的教训以维系人伦间的关系,好象是小题大作,多此一举的样子。 不过,我们须知,等差之爱的意义,不在正面提倡之,而在反面地消极的反对并排斥那非等差之爱。非等差之爱,足以危害五伦之正常发展者,大约不外三途:一、兼爱,不分亲疏贵贱,一律平等相爱。二、专爱,专爱自己谓之自私,专爱女子谓之沉溺,专爱外物,谓之玩物丧志。三、躐等之爱,如不爱家人,而爱邻居,不爱邻居,而爱路人。又如以德报怨,也可算在躐等之爱的范围内。这三种非等差之爱,一有不近人情,二有浪漫无节制爱到发狂( Fanatic )的危险。所以儒家对人的态度大都很合理,很近人情,很平正,而不流于狂诞( Fanaticism )。此种狂诞的行径,凡持兼爱说者,特别是基督教中人,往往多有之。而等差之爱不单是有心理的基础,而且似乎也有恕道或絮矩之道作根据。持等差之爱说的人,也并不是不普爱众人,不过他注重在一个 “ 推 ” 字,要推己及人。所谓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 ” 。依此说,我们虽可以取 “ 老安少怀 ” 的普爱态度,但是须依次推去,不可躐等,也不可舍己耘人。 所以就五伦观念所包含的各种意义中,似乎以等差之爱的说法,最少弊病,就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打倒孔家店相号召的新思想家,似乎也没有人攻击等差之爱的说法。 而且美国培黎( R.B.Perry )教授曾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来批评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的说法,似乎也很可以为等差之爱说张目。他说: “ 当你说一般人都是你的兄弟时,你大概不是先把一般人当作亲弟兄看待,而是先把你的亲弟兄当作一般人看待 ” 。这话把空口谈兼爱之不近人情和自欺欺人之处,说得最明白不过了。 话虽如此说,我仍愿对等差之爱的观念,提出两条重要的补充。第一就等差之爱之为自然的心理情绪言,实有三种不同的决定爱之等差的标准:一是以亲属关系为准之等差爱,此即儒家所提出以维系五伦的说法。一是以物为准之等差爱。外物之引诱力有大小,外物本身的价值亦有高下,而我们爱物的情绪也随之有差等。一是以知识或以精神的契合为准之等差爱。大凡一个人对于有深切了解的对象其爱深,对于仅有浮泛了解的对象其爱浅。又大 凡人与人之间相知愈深,精神上愈相契合,则其相爱必愈深,反之,则愈浅。 故后两种等差之爱亦是值得注意、不可忽略的事实,且亦有可以补充并校正单重视亲属关系的等差之爱的地方。若忽略了以物本身的价值及以精神的契合为准的等差爱,而偏重以亲属关系的等差爱,则未免失之狭隘,为宗法的观念所束缚,而不能领会真正的精神的爱。 第二条须得补充的地方,就是普爱说,或爱仇敌之说,若加以善意理解,确含深意,且有与合理的等差爱之说不相违背的地方。所谓普爱者,即视此仁爱之心如温煦的阳光,以仁心普爱一切,犹如日光之普照,春风之普被,春雨之普润,打破基于世间地位的小己的人我之别、亲疏之分。此种普爱,一方面可以扶助善人,鼓舞善人,一方面可以感化恶人与无形,普爱观念的最极端的表现,见于那稣 “ 无敌恶 ” 、 “ 爱仇敌 ” 的教训。盖如果你既然报感化恶人的襟怀,你又何必处于与恶相敌对的地位呢?你既与恶人站在你死我活的敌对地位,你如何能感化恶人呢?必定要超然处于小己的利害、世俗善恶计较之外,才可以感化恶人。能感化恶人才能转化恶人。因为有时有过失的人,一经转化忏悔,反而成为最善的善人。至于爱仇敌之教,完全不是从政治、军事或狭义的道德立场说的。 从军事、政治、道德立场言,须忠爱祖国,须报国难家仇,须与敌人作殊死战,自不待言。凡彼持爱仇敌之教的人,大都是站在宗教的精神修养的观点来说。因为最伟大的征服是精神的征服,而真正的最后的胜利(《易经》上叫做 “ 贞胜 ” )必是精神的胜利。惟有具有爱仇敌的襟怀的人方能取得精神的征服或贞胜。斯宾诺莎说: “ 心灵非武力所能征服,惟有仁爱与德量可以征服之 ” 。盖必须襟怀广大、度量宽宏的人,方能爱仇敌,方能赢得精神的 征服。所以普爱似乎不是可望一般人实行的道德命令,而是集义集德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大概先平实地从等差之爱着手,推广推充,有了老安少怀,己饥己弱,混除小已恩德的胸襟,就是普爱或至少距普爱的理想不远了。此处所谓普爱,比墨子所讲的兼爱深刻多了。墨子完全从外表的、理智计较的、实用主义的观点以讲兼爱,当然经不起孟子的驳斥了。而此处所讲的兼爱,与孟子的学说并不冲突,乃是善推其等差之爱的结果。孟子也说过, “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一方面要与敌人搏斗,征服敌国,消弭外患;一方面,敌人亦为自己生存的一要素,有其值得爱的地方,因为若无仇敌的攻错刺激,自己容易陷于偷懒,趋于灭亡,这种微妙的辩证的敌我的关系,实要睿智才可理会。而且人每每有爱他所恨的,恨他所爱的矛盾心理事实。大英雄每每能对他生平的大对头的死亡,洒同情之泪。真正的豪杰之士,他固然需要有价值的知己以共鸣,他同样地欢迎有价值的敌人以对垒。若无有价值的敌人以作战取胜攻之资,有时较之没有知己的同情了解尤为痛苦。而且在近代的民主社会中,若不养成爱敌人、尊重敌对方面的宽容之怀,则政党间的公开斗争,商业上的公平竞争,学术上的公开辩难,均有为偏狭的卑鄙的情绪和手段所支配,不能得互相攻错,相得益彰,相反相成之益。此点,约翰 · 穆勒在其《群己权界论》中有透彻的发挥。我因为许多人有意无意的执着狄意的等差之爱,既有失孟子善推之旨,更不能了解宗教精神上爱仇敌的意义,又不能了解近代社会中宽容的态度,故于此点发挥特别详细。 (四)五伦观念的最基本意义为三纲说,五伦观念的最高最后发展,也是三纲说。而且五伦观念在中国礼教中权威之大,影响之大,支配道德生活之普遍与深刻,亦以三纲说为最。三纲说实为五伦观念的核心,离开三纲而言五伦,则五伦说只是将人与人的关 系,方便分为五种,此说注重人生、社会和等差之爱的伦理学说,并无传统或正统礼教的权威性与束缚性。儒家本来是与诸子争鸣的一个学派,其进而被崇奉为独尊的中国人的传统礼教,我揣想,应起源于三纲说正式成立的时候。三纲的明文,初见于汉人的《春秋繁露》及《白虎通义》等书,足见三纲说在西汉的时候才成立。儒教正式成为中国的礼教也起源于西汉。而中国真正成为大一统的国家,也自西汉开始。西汉既然是有组织的伟大帝国,所以需要一个伟大的有组织的礼教,一个伟大的有组织的伦理系统以奠定基础,于是将五伦观念发挥为更严密更有力量的三纲说,及以三纲说为核心的礼教,这样,儒教便应运而生了(儒教之成为中国的礼教,实有其本身的理论上的优胜条件,汉武帝之崇儒术罢百家,只是儒教成为礼教的偶然机缘,而非根本原因)。三纲说在历史上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无怪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些想推翻儒教,打倒旧礼教的新思想家,都以三纲为攻击的主要对象。 据我们现在看来,站在自由解放的思想运动的立场去攻击三纲,说三纲如何束缚个性,阻碍进步,如何不合理,不合时代需要等等,都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要用哲学的观点,站在客观的文化思想史的立场,去说明三纲说发生的必然性及其真意义所在,就比较困难了。 兹试先分两层来说明五伦说进展为三纲说的逻辑的必然性。第一,由五伦的相对关系,进展为三纲的绝对的关系。由五伦的交互之爱、等差之爱,进展为三纲的绝对之爱、片面之爱。五伦的关系是自然的、社会的、相对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假如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夫不夫,则妇不妇。臣不臣,子不子之 “ 不 ” 字,包含 “ 应不 ” 与 “ 是不 ” 两层意思,假如,君不尽君道,则臣自然就会(是)不尽臣道,也应该不尽臣道(闻诛一夫纣矣,未闻拭君也)。父子、夫妻关系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只要社会上常有不君之君,不父之父,不夫之夫,则臣弑君,子不孝父,妇不尽妇道之事,事实上、理论上皆应可以发生。因为这些人伦关系,都是相对的、无常的,如此则人伦的关系,社会的基础,仍不稳定,变乱随时可能发生。故三纲说要补救相对关系的不安定,进而要求关系者一方绝对遵守其位分,实行单方面的爱,履行单方面的义务。所以三纲说的本质在于要求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夫不夫,妇不可以不妇。换言之,三纲说要求臣、子、妇尽单方面的忠、孝、贞的绝对义务,以免陷入相对的循环报复,给价还价的不稳定的关系之中。韩愈 “ 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 一句诗,虽然目的在表彰周文王 “ 三分天下有其二,仍臣服殷朝 ” 的忠,且受到程朱嘉赞推崇,就因为能道出这种片面的忠道。 第二,由五伦进展为三纲包含有由五常之伦进展为五常之德的过程。五常伦之说,要想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常久的关系。但是,人是有生死离合的,人的品行是很不齐的,事实上的常久关系是不易且个能维持的。故人与人之间只能维持理想上的常久关系。而五常之德就是维持理想上的常久关系。而五常之德就是维持理想上的常久关系的规范。不论对方的生死离合,不管对方的智愚贤不肖,我总是应绝对守我自己的位分,履行我自己的常德,尽我自己应尽的单方面的义务。不随环境而改变,不随对方为转移,以奠定维持人伦的基础,稳定社会的纲常。这就是三纲说所提出来的绝对的要求。可以说历史上许多忠臣孝子,苦心孤诣,悲壮义烈的行径,都是以三纲说为指导信念而产生出来的。 故自从三纲说兴起后,五常作为五常伦解之意渐渐被取消,作为五常德解之意渐次通行。所谓常德就是行为所止的极限,就是柏拉图的理念或范型。也就是康德所谓人应不顾一切经验中的偶然情况,而加以绝对遵守奉行的道德律或无上命令。这种绝对的纯义务的单方面的常德观,也在汉儒董仲舒那里达到了极峰,所谓 “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 “ 谊 ” 和 “ 道 ” 就是纯道德规范,柏拉图式的纯道德理念。换言之,先秦的五伦说注重人对人的关系,而西汉的三纲说则将人对人的关系转变为人对理、人对位分、人对常德的单方面的绝对的关系。 故三纲说当然比五伦说来得深刻而有力量。举实例来说,三纲说认君为臣纲,是说君这个共相,君之理是为臣这个职位的纲纪。说君不仁臣不可以不忠,就是说为臣者或居于臣的职分的人,须尊重君之理,君之名,亦即是忠于事:忠于自己的职分的意思。完全是对名分、对理念尽忠,不是作暴君个人的奴隶。唯有人人都能在其位分内,单方面地尽他自己绝对的义务,才可以维持社会人群的纲常。试再以学校师生的关系为例。假如为教师者都能绝对的单方面的忠于学术,认真教学,不以学生之勤情、效用之大小而改变其态度。又假如为学生者能绝对的单方面的尽其求学的职责,不以教师之好坏、分数之多少而改变其求学的态度,则学术的进步自然可以维持。反之,假如师生各不遵守其常道,教师因学生懒惰愚拙而不认真教学,学生因教师不良亦不用功求学,如是则学术的纲常就堕地了。这就是三纲说的真义所在。因为三纲说具有如此深刻的意义,所以才能发挥如此大的效果和力量。 所以就效果讲来,我们可以说由五伦到三纲,即是由自然的人世间的道德进展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有宗教意味的礼教。由一学派的学说,进展为规范全国全民族的共同情条。三纲精蕴真义的纯理论基础,可以说只有极少数惴家的思想家、政治家才有所发挥表现,而三纲说在礼教方面的权威,三纲说的躯壳,曾桎桔人心,束缚个性,妨碍进步,达数千年之久,但这也怪不得三纲说本身,因为三纲说是五伦观念的必然的发展,曾尽了它历史的使命。现在已不是消极地破坏攻击三纲说的死躯壳的时候,而是积极地把握住三纲说的真义,加以新的解释与发挥,以建设新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时期了。 最奇怪的是,而且使我自己都感到惊异的,就是我在这中国特有的最陈腐、最为世所诟病的旧礼教核心三纲说中,发现了与西洋正宗的高深的伦理思想和与西洋向前进展向外扩充的近代精神相符合的地方。就三纲说之注重尽忠于永恒的理念或常德,而不是奴役于无常的个人言,包含有柏拉图的思想。就三纲说之注重实践个人单方面的纯道德义务,不顾经验中的偶然情景言,包含有康德的道德思想,我已约略提到过,康德的意思是说,事实上也许大多数人都很坏,都不值得爱,但我们应爱人以德,以尽我们自己的道德责任。譬如,阿斗就是庸劣不值得爱的君,而诸葛武侯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尽他单方面的纯义务的忠道,以履践三纲中的 “ 君不仁臣不可以不忠 ” 的训条。而康德的学说,却正好是诸葛亮式的德行写照。而那稣伦理思想的特色,也是认爱为本身目的,尽单方面的纯义务,而超出世俗一般相互报酬的交易式的道德,实与三纲说之超出相对的自然往复的伦常关系,而要求一方尽绝对的单方面的义务,颇有相同的地方。三纲就是把 “ 道德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 、 “ 道德即道德自身的报酬 ” 等伦理识度,加以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礼教的信条。 至于三纲说的本质有与西洋近代精神相符合的地方,可任意拈取例证。譬如,西洋近代浪漫主义者之爱女子,即是竭尽其单方面的爱,纵为女子所弃,而爱亦不稍衰(不过,在西洋是男子对女子尽单方面之爱,而三纲之教,则要求女子对另子尽单方面之爱)。又如西洋近代革命家之忠于主义,对于人民竭尽其片面的宣传启导之责,虽遭政府压迫,群众反对,而不失其素守。又如西洋那教徒近代的宣传事业,所以能普及环宇,亦是因为许多传教士能忠于其信仰,竭尽其单方面的义务,以播扬教义,虽一再遭异教异族之人的杀害,而不渝其志,不改其度。 总之,我认为要人尽单方面的爱,尽单方面的纯义务,是三纲说的本质。而两洋人之注意纯道德纯爱情的趋势,以及尽职守、忠位分的坚毅精神,举莫不包含有竭尽单方面的爱和单方面的义务之忠忱在内。所不同者,三纲的真精神,为礼教的桎梏、权威的强制所掩蔽,未曾受过启蒙运动的净化,不是纯基于意志的自由,出于真情之不得已罢了。学术的启蒙,真情的流露,意志的自主为准,自己竭尽其单方面的爱和单方面的义务,贞坚屹立,不随他人外物而转移,以促进民族文化,使愈益发扬,社会秩序,使愈益合理,恐怕就是此后儒家的人所须取的途径了。 以上所批评阐明的四点:(一)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永久关系;(三)以等差之爱为本而善推之;(四)以常德为准而皆尽单方面之爱或单方面的义务。这就是我用披沙拣金的方法所考察出来的构成五伦观念的基本质素。要想根本上推翻或校正五伦观念,须从推翻或校正此四要素着手;要想从根本上发挥补充五伦观念,也须从发挥补充此四要素着手。此外都是些浮泛不相干的议论。 为方便起见,综括起来,我们可试给五伦观念下一界说如下:五伦观念是儒家所倡导的以等差之爱、单方面的爱去维系人与人之间常久关系的伦理思想。这个思想自汉以后,被加以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中国传统礼教的核心。这个传统礼教在权威制度方面的僵化性、束缚性,自海通以来,已因时代的大变革,新思想新文化的介绍,一切事业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渐减削其势力。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旧礼教的破瓦颓垣里,去寻找出不可毁灭的永恒的基石。在这基石上,重新建立起新人生、新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 1940 年 5 月 1 日刊登于《战国策》第 3 期)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2452 次阅读|15 个评论
隐忧电子书阅读不如纸质书容易记忆
kexuechuanbo 2011-1-25 10:20
看似一目了然和阅读起来太过容易的电子书,不容易记忆。撰写神经科学研究专家乔纳-莱勒认为:目前存在两种阅读方式,一是用大脑的腹侧通路阅读,大脑可识别词汇并理解每个词汇的意义;二是用大脑的背侧通路阅读,并需激活大脑自身,去理解蹩脚的词汇或模棱两可的字迹。后者在阅读复杂从句和潦草字迹需要调动更多的注意力,背侧通路也更活跃,认知更困难。看来,电子书侵蚀和弱化人类传统的大脑阅读通路是肯定的。尚有何种负作用还不得而知,然而青少年的拼写能力、读写能力、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正在退化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很多青年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电子屏幕阅读,回到现实世界往往如同白痴,甚至会用虚拟世界的方式处理现实世界的人和事。 课堂上的ppt信息的阅读和认知也比通常的黑板板书的认知和阅读更易使人疲劳,信息阅读量也比传统板书更大,更集中。教师口语、传统板书和ppt信息之间的相互交错,虽然可调节这种阅读和认知的困难程度,但亦使大脑阅读和记忆通路,不断地被更换频道。 因此,适应电子书阅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方式如何汲取各自所长,在传统与现代中切换与创新,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如何不使“电子阅读”这支双刃剑像现代科学技术既给人类带来福祉,同时又使人类生态环境被破坏一样地在未来祸害人类,应该提早引起人们的关注。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3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中的哲学问题
yanghualei 2011-1-25 08:34
传统上 逻辑是哲学的一部分,其用所谓的形而上对逻辑过程中推理进行研究,并采用文字语言表述 这 一过程,而没有接受过逻辑和辩证传统正式教育自学成才的 布尔却认为: “逻辑应该 是数学靡下的一部分,表述逻辑关系应该用数学语言而非文字语言” ,同时基于代数符号和逻辑符号之间的类比关系,其把思想过程分解成用逻辑词连接的小过程,使得原本在决策树上两个或多个不相关的输入结果可以合成输出一个逻辑结果,建立所谓的布尔代数,这是现代研究风格交换,分类以及搜索基础之一。 所谓真正意义上 数学的发端应该源于证明的出现,进一步说是自我证明的出现 ,而现代数学应该发端于希尔伯特把数学同物理现实的彻底脱离关系, 其仅与数学符号和约束这些符号的法则有关,即数学是依照一定约定规则的形式符号系统,不同的数学分支是不同的规则和符号的组合 ;而这种观点的变动应源于不完备性定理的出现,即至少存在一个定理或者结论不能从数学系统本身中演绎出来,在通俗点就是自己不能证明自己的所有,这就意味着 所有的逻辑系统都是不完备的,故事实比证明重要。 数学动力是问题,问题代表着机遇,因其给所在学科注入活力 , 当戈德尔证明: “数学的客观陈述是存在的,但其不能用人为制作的一套逻辑规则完全证明” ,在受希尔伯特问题启发下,图灵试着回答可判定问题: 数学陈述可以证明的条件是什么 , 即能否找到一种方法判定数学结论是否可以证明的 ?图灵从方法着手,进一步说是从方法的定义以及使用方法的过程着手,结果回答是不可能,同时促进了逻辑机器图灵机的诞生,而其最初用途是破译密码。 数学和逻辑,更确切的说是数学和哲学,都是对自然和社会社会的普遍反应,甚者自然和社会就内蕴其中,客观上它们就纠缠在一起而分不开的,而人为的却将其分两端,结果也许正如常 说 数学和哲学分则弊,和则益 。
个人分类: 科学史|3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疏通河流河道的方法
zbouyang 2011-1-24 17:46
一种疏通河流河道的方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黄河含有大量的泥沙,河道淤积严重,使得河床不断升高,有些城市已经在黄河河床的高度之下,随时有被黄河淹没的危险。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黄河改道,造成大的灾难。如何避免黄河改道的灾难出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引起国家和民间的高度重视! 黄河水道很长,疏通河道是一个工程量非常大的工程,如果采用传统的挖沙开道方法,会耗费巨大,甚至难以承受。这里提供两种相对经济可行的方法。 方法一、 从黄河中上游某几处开挖新的河道,将现有的黄河水引入几条新开挖的河道中。新河道的走向可以与现有河道基本相同,也可以取直路线。取直路线会节约成本,但是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要新增引水渠道。这样一来,原来高悬于城市上空的河道就会干掉,变成城市边上的山。这个方法实际上是采用人工有计划主动改道的方法来代替灾害性的自然改道,从而避免灾害的发生。 方法二、在黄河入口处挖掘一个宽度为现有河道出海口河口的宽度,口子从出海口一直延伸到海中数公里远处。口子的深度比现有的河床低20~30米。这样一来,利用黄河水流的自然冲刷作用,水流从上而下泻的过程中有巨大的力量,不断将口子的位置向上游方向移动,最后经过数年到数十年的过程,整个黄河河床就会被降低,从而会避免黄河自然改道的灾难发生。此方法还可以用于其它大江大河的河床的清淤。该想法来源于对美国加拿大边界处的尼亚加拉瀑布的形成思考。笔者认为,该瀑布原来的位置可能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下游某处,随着时间的推移,瀑布位置会向上游推进,但是当上游河道变成了坚硬的岩石后,瀑布的位置就会固定下来。 两种方法的利弊分析:方法一见效快,风险小,短期看耗资大;方法二见效慢,有一定风险(风险来源于:目前的河道上已经修建了桥梁,河床中可能还有隧道,如果河床被冲低数十米,则有可能危害现有桥梁和河底设施;另外,河床冲低的同时,河岸也可能崩溃,则可能危及一些河边建筑物;且河床变低的过程有一定的随机性--与河水大小有关,河水大时冲刷力大,冲低速度快,但此时如果出现危险则比较难以控制)。综合考虑,采用第一种方法比较好,虽然耗资大点,但是安全可控制,对于一个可以保数百年安全的工程来说,是长期投资,是值得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論語》與佛法有什麽關係?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1-1-24 11:24
明代高僧蕅益大師利用《論語》發揮佛理:《論語點睛》 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是什麽境界你就能看到什麽。 同樣是論語,蕅益大師卻可以從中發揮佛法的深刻道理: http://wenku.baidu.com/view/e099eff77c1cfad6195fa776.html 有緣者可以參考。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285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孔子像的正面效果已經顯現了
热度 16 jiangjinsong 2011-1-23 19:43
在國家博物館門前立孔子像, 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許多人懷疑這件事的好壞。 其實, 從爭論本身就可以看出, 這個像立得很好, 正面效果已經顯現了。 許多人提議在這一帶樹立其他人像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我都很贊成, 如老子、墨子啥的, 多樹立幾個沒啥問題。 中國人多, 開奧運會時, 我們的吉祥物都比人家多。 廣場也夠大, 多來幾尊像也放得下。 中國的事情往往都先從試點開始, 弄一個典型代表, 然後全面鋪開。 記得黃老邪對於“千人計劃”的高待遇是這樣評價的, 先讓一小撮人有了較高的待遇, 其他人也就容易向上提了。 雖然有先有后, 但是總比誰都很窮好。 立像也是如此, 孔子開了口子, 其他的大師們的像也就容易在那兒立了。 立了多了, 就不再是壟斷的局面, 多元文化的格局在不經意中就開始顯現了。 再有, 爭論引發大家認真閱讀, 深入思考中國傳統文化和經典, 然後再掐架水平也會提高。 無論是支持傳統, 還是反對傳統, 或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或者創造性轉化, 無論觀點如何, 如果真是認真研讀經典, 深入思考, 少來點條件反射式的反應, 發言都會深入的。 在我看來, 這些已經體現了立孔子像的價值, 雖然用了點銅, 但是值得。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998 次阅读|49 个评论
孔子像究竟应该立在哪儿?
热度 20 jiangjinsong 2011-1-18 18:16
孔子像究竟应该立在哪儿? 近代以来,孔子在中国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最近,在国家博物馆前树立孔子雕像,又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怀疑和批评的理由,不外乎是国家博物馆处于天安门地区,其政治意涵比较敏感,怀疑此举是否具有某种政治阴谋,是否意味着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而已。在我看来,这种怀疑和批评体现了近代中国反传统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影响,值得深入思考。 众所周知,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对于中国文化影响甚钜,是整个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如果要只选出一个人中国人来代表中国文化,非孔子莫属,那么在象征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国家博物馆前树立一尊雕像,孔子难道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不是一个没有根基的暴发户。人民共和国绝不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同样也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精神,更有五千年文化的深刻积淀。在天安门地区,不仅悬挂了毛主席的巨幅画像,还有孙中山的画像,现在又树立了孔子的雕像,说明我们在反思过去偏狭盲目的文化观之后,不再割断历史,对于国家认同已经有了一种更加深刻的体认,具有了恢弘的历史观。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孔子像不仅代表了儒家文化,其实也是象征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文化符号。孔子像立在国家博物馆门外,我以为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这说明,我们的历史文化,不是与今天生活毫无关系的文物,而是我们今天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建设力量。仁义礼智信,这些以华夏文化独特方式表达的普世价值,在中外历史上都曾起到过重要的教化作用,今天仍然是我们建设公民社会重要的思想资源。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人类的进步,总是在继承基础上展开的。我们越是虚心从传统的智慧汲取营养,文化的创造力就越是丰沛,相反越是以浮躁激进的心态蔑视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就越是坎坷曲折。例如,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充分开发了古希腊文化资源的结果,尽管,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大多支持奴隶制,但是文艺复兴运动却促进了人类的解放。中国大陆近代以来激进思潮愈演愈烈,最后酿成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文化浩劫。反观,东亚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现代化进程相对来说也更加顺畅。 因此,我们今天要做的不是质疑和否定孔子像的树立,而是要把这一文化符号落实为社会文明的具体建设,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流派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转化,与援引自西方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创造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文化。 例如,借鉴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保障人民自由表达和尊重多元文化方面狠下功夫,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再如,儒家主张:东海圣人西海圣人,心同理同。这一理念的阐发和弘扬,同样也可以推进对于普世价值的认同和坚持。创造性地诠释“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当下每况愈下的环境危机,建设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借鉴“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的传统智慧,真正做到薄税敛, 制民恒产, 与民休息,各级地方政府不与民争利,不以高价卖地来敛取财富,则对于减轻目前处于危险边缘的两极分化,让人民能够放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实惠,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大有裨益。 类似的开发和转化途径,不胜枚举。 开发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一种敬畏尊重的态度进行。因此,孔子像真正树立之所,应该是在人们的心中,尤其是倡导者们自己应该心悦诚服地接受相关理念,以至诚无伪之心实践其精神。切不可为一己之利,以侮慢亵玩之心,将孔子及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短期政策的工具,作为操纵和欺骗民众的手段。如此,则弘扬传统文化却变成了 诗礼发冢的罪恶勾当,违背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丧失民众的信任,最后也必遭 天谴,终将失败。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4124 次阅读|56 个评论
[转载]张祥龙:深层思想自由的消失——新文化运动后果反思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1-17 01:59
深层思想自由的消失——新文化运动后果反思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文化事件,其影响到今天可谓深远广大。但是,对于这种影响的评估却还有待深化。正面的评价可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但对其负面的后果,还审视得极为不够,并因此而使当今的中国知识分子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颇受其累。本文将集中讨论这些负面后果中的一个,即这个运动并不像流行的说法所声称的,为中国人、首先是知识分子,带来了思想自由的新鲜空气,相反,它的开放外貌下面隐藏着压制深层思想自由的桎梏。如果不破除它,中国未来的文化和思想就不会有真正的活力和健康的未来。 一、从北大该不该立孔子像谈起 2008年春,我写了一篇题为“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北大校园立孔子像的建议”的短文,被某报纸刊登后,引起一些反应和争论。起因是我看到北大校园内近来立了西方古代哲人苏格拉底的半身像,以前还有西方文学家塞万提斯的像,却一直没有孔子的像。而我曾在多个场合,也当着各位校领导的面,提议北大应该立孔子像,却一直不果。当时受到苏格拉底像的刺激,不仅觉得“实在不公平”,而且感到这件小事折射出了北大、乃至整个现代中国办学的问题,所以愤而诉诸笔端。文章发表后,我又向当时的许智宏校长等校领导递交了《为北大立孔子像向北大校领导陈情书》,进一步说明立像理由,并对北大校史和办学方向提出了不同于流行意见的看法。 至今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孔子像也还是没有立,苏格拉底和塞万提斯倒是在那儿结结实实地站着。其实,就此事包含的文化意义而言,在北大最该立的倒还不只是一尊像(将来,北大也可能以非尊崇的态度立个孔子像,以塞人言),而是一个更健全的教育体制,一个被新文化运动破除了的体制(此点下面会讨论)。 说到新文化运动,不少人一直将它与“五四运动”混谈,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本文严格区分两者,五四运动是发生于1919年的爱国学生运动,新文化运动则是以《新青年》杂志(陈独秀创刊于1915年,1918年编辑部自上海迁北京)为核心而发动,其后波澜汹涌、影响深远的一场文化运动。前者因中国受外国列强的欺凌、当权者媚外卖国而奋起反抗;后者则将中国当时的贫弱归因到自家祖先,必欲从文化上全盘西化。两者虽有某种联系,但绝不可同日而语。 今日有人要钝化新文化运动的锋芒,说此运动中的健将当时的言论虽有过激,后来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纠正了(比如胡适个人后来从文化上也不那么激进了;红色阵营这边也要区分“精华”、“糟粕”)。从以上立孔子像这个微例可以感到,此运动的“过激”并没有流失,而是体现在了各种体制和意识形态之中,影响无处不在,以各种方式在排斥着异己的东西。一句话,我们早已生活在了新文化之中。 所以,本文的另一个议题就是要确证新文化运动的耀眼成就,尽管绝不想为它唱赞歌。 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被论定的文化置换 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华民族被卑鄙残暴(贩毒可谓卑鄙,炮艇可谓残暴)的西方列强侵犯。为图生存,就逐渐有改革的呼声和举措。在广义的新文化运动之前,这类改革还是以拯救民族及其文化为宗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保国、保种、保教”,都反映了这种意向。到了新文化运动,这个宗旨被放弃了,民族生存与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被完全割裂和对立。新人士们相信,民族要生存,就要摒弃此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自戕,在世界文明史中要算一个奇观。 新文化运动是由《新青年》、《新潮》等杂志为早期主要阵地而推动的文化革命运动。其主要参与者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吴虞、钱玄同、傅斯年、蔡元培(亦是重要的先导者和保护者)等。当然,后来又有许多人追随。 《新青年》创刊号(当时叫《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中,陈独秀《敬告青年》一文,大致可以代表此刊乃至整个运动的文化主张。他写道: 矧在吾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拙,而可与当世争衡?……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于此而言保守,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也。 陈独秀尊奉严复《天演论》的所谓进化论或天演论的思路,认为“弱者当为强肉,愚者当为智役”; 按这个标准,中华传统文化既愚且弱,无一可取,所以,为了“适世界之生存”,就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此文中的小标题点出了他心目中新文化的特点:“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等等;一句话,“近代欧洲”的。 而且,陈独秀更进一步,已经有了弱者、不适应者即应该被淘汰的看法,也就是从根本的价值论和伦理学上赞同强者、斥责弱者的倾向,反映在“相形丑拙”、“奴隶牛马”一类的话中。在此杂志第一卷第四号上,他的文章《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更是直接痛斥东方的、特别是儒家的民族文化性:“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忍辱。民族而具如斯卑劣无耻之根性,尚有何等颜面,高谈礼教文明而不羞愧!”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对这种看法几乎完全赞同。比如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就论证西方近代文明不仅在物质方面高于东方,而且“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新文化运动的后起之秀陈序经直言:“西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科学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都比中国的好。” 鲁迅则讲:“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这是一个危险的改变。按照它,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不仅是弱的,难于在西方强权压力下生存;而且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来讲,是低级的和劣等的,所以不配在现代生存。相比于以前的救亡图存思想,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它不再满足于向西方开放和学习,以求挽救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而是要找到客观的标准,从思想能力、道德水准、民族特性上,全方位地、一劳永逸地判定谁优谁劣,从而取消中华文化乃至一切非西方文化的生存资格。这个标准就是弱肉强食的功利主义和被扭曲了的进化论,按照它,科学与民主是西方最突出的两项骄傲,而其中科学更是无敌于天下。所以不仅胡适高呼“科学万能” 、“无上尊严” ,认为任何文化保守主义在此锐器前都不堪一击,也不仅新文化运动早期人士无一例外赞同此说,而且,这种科学主义――注意,这“科学”既可以是自然科学,又可以是社会科学――今天已经超出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牢牢守护着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后来有一些人不赞同陈独秀、胡适、陈序经、鲁迅等人那种纯粹版的全盘西化论,觉得中国文化也有值得保留乃至发扬的东西。但这是在已定大局中的调整而已。根本的标准(崇强力的功利主义)已定,楷模(西方近代科学)已定,其余只是心理的适应方式和实用的修饰手法而已。下面涉及的一些例子,比如教育、中医和汉字的现代经历,可以展示出这些“两点论”或调适政策的根本局限。 三、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后果:变相的思想专制 新文化人士们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衡量文化优劣的标准,它不仅可以被清楚表达出来,而且可以被普遍化地运用。于是,他们的判断或观点就被宣称是文化问题上的真理。这种思想方法上的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是新文化运动(从广义上讲也包括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最突出的哲理特征。它来自传统西方文化,其古代哲学的典型表达是柏拉图主义,宗教上是基督教神学,近代则是唯理主义和科学主义。它相信能够找到区分真理与谬误的终极标准,而且可以将它们充分表达出来,运用到相关对象上去;所以总要将世界分为两块,一高一低、一光明一黑暗。人的使命就是去追求这已经被昭示出来的真理和光明,消灭谬误和黑暗。所以,对于这种思想方法,没有终极的或真实的思想宽容可言,因为这不符合它的基本逻辑。怎么能对谬误宽容呢?对于低劣、罪恶、丑陋,只应该将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嘛。所以,这世界上真诚的普遍主义者们,无一不有思想上的专制倾向。 有人会反驳道:中国历史上的学说,比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等等,也是普遍主义,它们也主张“仁”或“道”是普遍真理呀。不然。无论儒家还是道家,或者中国佛教,虽然都相信自己获得了终极之真,但没有一个相信这个终极真理可以被充分对象化地表达出来,成为一个可以量尽天下现象的标尺。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9.4)“道可道,非常道。”(《老子》1章)“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心经》)所以,它们都认为真理的实现需要时机、技艺、缘分,不可能以充分对象化和普遍化的方式来直接判定真理的现实形态。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们都为其他学说和文化的生存预留下了空间和时间。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宗教战争,以及像西方中世纪那样的长期思想专制。儒释道三家之间虽有磨擦,虽有儒家的某种主导地位,但总的看来是互补共生的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思想宽容。西方这边则往往只能在怀疑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中找到宽容,找到普遍主义的泄药。二十世纪以来,当代西方哲学和文化中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新动向。我们下面会提及它。 广义的新文化运动接受的恰恰是传统西方的二分法思想方式(dichotomous way of thinking),所以一直带有强烈的思想专制倾向,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还要经常标榜自己的多元、宽容和思想自由。这其实是更可怕的。从上一小节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新文化人士对于中国自家文化的不宽容态度。它并不偶然,并非由某些人士的个人性格决定,而是这个运动的思想方式本身所命定的。既然相信真理已经在握,道路已经标明,剩下的只是如何去充分实现这真理,那么也不可能尊重他们眼中的非真理的自由和生存权。在这里,“焉有并行之余地?” 正是这个根本处的异变,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主流的文化哗变,和一种会令外人吃惊不已的文化自虐冲动、灭祖冲动。例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导的儒家,主张亲子关系和家庭是一切伦理、礼制与政治的根源。傅斯年却认为中国的家庭是“万恶之源”。“可恨的中国的家庭,空气恶浊到了一百零一度。” 胡适则赞许吴虞的主张,即“[儒家]各种礼法制度都是一些吃人的礼教和一些坑人的法律制度”,颂扬吴虞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既然自己的祖先文化“吃人”(鲁迅《狂人日记》首倡此说,吴虞跟进),那么这所幸没有被吃掉的人的后裔,当然有资格来“吃掉”这个恶魔般的文化。这种论断基于仔细的考察吗?(“大胆假设”有之,“小心求证”有吗?或者,不完全服务于这“假设”的自由求证有吗?)有文化间的比较吗?(比如,基督教的“礼教”吃人吗?哪种礼教或文化不在新文化用语的意义上“吃人”?)更关键的,有对于自己论断方法的有效性、局限性的反思吗?看来都没有,却气势如虹。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线。靠了它,此文化得以长传不息,在千难万险中不碎裂。新文化人士却只看到西方拼音文字的优越,力主消灭汉字,用拉丁化取而代之。钱玄同在《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上就“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与陈独秀等人通信,称“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他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方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这些理由,不少从表面看就不成立,比如说汉字是“象形文字之末流”。汉字乃表意(ideographic)文字,“ 象形”(pictograph, hieroglyph)只是构字“六书”之一,更谈不上“末流”。说汉字“不便于识”,不对,它比拼音文字更容易识别。说它无法表达“新……物”,也无道理。 其他那些理由,也无不是基于认定拼音文字及其语法的优越之上,并无任何深入的、有真实对比视野的讨论。至于“妖言”之类的谴责,让人想起洪秀全的《原道训》和《十款天条》的表述风格。 这样的建议,得到陈独秀和胡适等人的赞同(只是不同意钱玄同还要废口头汉语,而代之以世界语的主张)。胡适写道:“独秀先生主张‘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 钱玄同废汉字主张中那种不假思索的崇西蔑华的强烈文化立场,为新文化人士们共享。明白表示者不少,而后来的曲折表达者更多。鲁迅写道:“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瞿秋白声称:“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 这些言论难道只是一些过眼烟云般的激进言论吗?非也。对于所谓“宗法封建家族”、“封建礼教”、“中世纪的毛坑”的继起扫荡、摧毁,既在无数文学作品中,又在现实的社会变革和法律规定之中被实现。“孔家店”被查抄多次,现在基本上被当作博物馆或临时展销会馆使用。文字改革也颇有成果,虽然其“拉丁化 ”、“拼音化”或西方化的目标还未实现,但朝向它的努力确实成了国家行为,导致简体字这一形态,使今天的中国青年难于读懂古书了。所以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新文化运动的重大提议都被充分实现了,而只是说,它们导致了重大的社会运动,产生了那么多还在深刻影响我们的后果,却从来没有被事前多方论证和事后认真反思过。新文化人士当时最常举的理由,就是中国的贫弱和西方的富强,其实首先是军事的强大。凭此一条,就可以事先判定中华传统文化的低级甚至恶劣,然后就通过这有色眼镜来罗列罪证。他们从来不去考虑深层的理由,比如为什么军事和国力的强大就意味着文明的优等?而且,为何这种强大就一定意味着长久的生存优势呢?毕竟,历史上有过强大帝国不久就灭亡之例,如亚历山大帝国、秦朝、元朝等等。确实有过反对的声音,但都被送上几顶帽子、抓住一根辫子(就像辜鸿铭的辫子)而污损之、蔑视之了。而有些貌似反对的声音,其实已经说不上有什么挑战性了,比如某些新儒家人士,已经在大原则上认同了新文化运动,比如科学与民主的终极真理性,然后寻求此框架内的某种不同而已。 四、压制深层思想自由的现象举例(一)――中医 为了揭示新文化运动的自由死角,这里举两个例子:中医和中国教育的现代命运。 北洋政府教育部(蔡元培、汪大燮先后为首脑)1912年发布《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史称《壬子癸丑学制》),确立中国的学制系统仿照德国、日本,禁止读中国传统经典,有关医药学教育的部分均没有中医药的规定,造成所谓“漏列中医”的事件,引起中医界的抗争。汪大燮坦言:“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按日本维新已数十年,其医学之发达,较之我国不啻天壤。乃日本乡间仍有用中医者。我国欲全废中医,恐一时难达目的,且我国所有西医不敷全国之用也。” 后来又有《医士(中医)管理暂行规则》引出的抗争。南京国民党政府(1927年成立)1929年2月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委员余岩提出《废止中医案》,对后来的国策有重要影响。余说中医理论“皆凭空结撰,全非事实”,中医诊脉“穿凿附会,自欺欺人,其源出自纬候之学”;攻击中医“日持其巫祝谶纬之道,以惑民众。……提倡地天通,阻碍科学化。”将《黄帝内经》视为“数千年内杀人的秘本和利器”,“灵素[指组成《黄帝内经》的《灵枢》与《素问》]之惑人,四千余年于兹矣,……医锢于歧黄,凿空逃虚,不征事实,其中毒久矣。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 并提出消灭中医的六条措施。 抗争一方(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1929年3月)则回应道:“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可谓悲壮凄惨。行三千年而卓有成效之民族文化、民族科技,被西洋、东洋欺侮到诉求于准政治的口号(当时也只能如此),其情可悯,其理却未能打动时人。“不久,国府批准了教卫两部的呈文。 ” 问题在于,这么重大的举措有没有经过有力度的论证(比如中西医疗效的真实对比)和不同观点的有效对话?从余岩举的理由看,这些都没有。如果已经认定西医的唯一科学性及其“事实”标准(比如充分对象化、解剖化的标准),按照它来谴责中医“不征事实”,岂非已经在深层处取消了争论与考察,而从源头处就给中医定了性吗?中医如果像他讲的,几千年中只在杀人(鲁迅、吴虞的儒家礼教“吃人”说的医学版),何以能维持至今?“凭空结撰,全非事实”者,到底是谁呢?而且,与本文主题更相关的是,为什么引入西医、向西方人学习,就一定意味着要灭掉中医呢? 余岩的经历与思想特征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与近代日本的某种内在联系。余岩(字云岫,1879-1954)1914年在日本留学,受日本明治维新后“灭汉兴洋 ”的近代精神的重大影响,写了《灵素商兑》,全面否定中医的经典与基本理论。1871年起,日本推行全面西方化的医药政策,1895年,终于从体制上否决了汉医,成为世界上消灭传统医药学的一个典型。 历史上,日本知识界的主流学习中华文化与中医久矣,但一旦遇到他们心目中的更强者,就毫不留情地置换之,同时也绝不抛弃自家的文化传统,比如神道教。所以日本人的现代化道路可说是“兴洋灭汉保和”。中国人如此盲目跟进,要将自家文化的命脉都铲除,实在不智。兴洋灭汉之余,全无自家的着落,只有全数反水到西洋而后已。实际上,日本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起到了一个造就文化变革激进派的作用。限于篇幅,此处就不讨论了。 一九四九年之后,中国政府允许中医存在。但基本的指导思路也是西方科学中心论的,所以强力要求“中西医结合”,其实质就是“中医[的西方]科学化 ”。 它对中医理论的基本看法是:其中既有必须清除掉的封建迷信、神秘主义的糟粕,也有“朴素的[即还不是‘科学的’]辩证法”。因此,中西医结合实际上就是以西医为科学标准来解构和重组中医,抛弃中医的理论中枢和与之相配的一整套传授与实践方法,将其纳入西医学的研究与教学模式中来,当作被审查对象来判决,当作材料来加工。中医药学院或大学的教学,体现的也基本上是这种“中医科学化”的路子。 如今,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少有能依据传统中医思路临床看病的,往往要先由西医的仪器和方法诊断了病情之后,再依葫芦画瓢地去“配合治疗”。而“中医研究 ”,也变成了“研究中医”,按西医的思路来决定中医的合理性,比如因此就判定“五运六气”理论不科学,实际上也就是判定阴阳五行理论不科学。研究经络就要找出它们的解剖证据,不然不算真正的科研。所以,现在的中医科研人员不是在按照中医思想做研究,而是在西式的实验室中做细胞和分子层次上的对象化研究,搞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纯,钻研大批量生产中成药的配方。传统中医药治疗的灵魂――时机化、情境化的诊脉开方,正在衰落。简言之,就是“废医存药”,而这“ 药”也越来越丸药化了。可以说,“漏列中医”、“废止中医”与“中医科学化”都是新文化运动思潮的表达和实现,里面都没有中医的思想自由空间。 五、压制深层思想自由的现象举例(二)――教育 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思想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称。可以说,蔡先生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界的旗帜,被认为是北大精神的造就者。我完全不否定蔡先生对于北大的贡献,也不否认北大确有中国其他一些高校还没有的某种宽容精神,但是,还有另一面的情况,它甚至更真实。这就是,蔡先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中也有一种相当不宽容的思想专制精神,一直在影响着北大的乃至中国的教育。 1912年,蔡先生担任南北政府的教育总长,起草了一系列教育法令,改变了中国的教育体制。蔡先生成就大矣!从文化上讲,蔡先生的最大成就就是将两千年的儒家教育,无论就内容还是体制而言,赶出了中国现代教育。我们今天就活在这样一个新文化的教育格局之中。比如,无论是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新定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1月21日颁布),还是5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发的“普通教育办法九条”,10月24日颁布的《大学令》(即上面提到的《壬子癸丑学制》),都明文规定取缔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读经教育。比如《十四条》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大学令》则废除了经学科和通儒院。 由于当时全国仅北大一所国立大学,所以这个《大学令》实际上是对北大教育体制和内容的规定。为什么引入西方的教育,就一定要在中国的学校中排儒呢?为什么不能将“读经”作为多元选择之一,而与蔡先生主张的西式美感教育并行不悖呢?蔡先生却不这么想,因为对于他,西式教育是真理,所以读经教育就不可能是真理,甚至只能是谬误。拿它当个老古董甚至是反面的东西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但绝不能让它以真学问、活思想的方式存在。他所谓的“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是他心目中可能成为真理的学问或思想的自由与并存,并不包括异类和他者。 现在一提北大的教育传统和精神,就归于蔡先生这位“北大之父”。 如果就北大的现状而言,这话还算说得过去。但如果讲到北大的全部历史,则不然。北大成立于1898年,是历史上传承中华古文明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王朝为了应对西方侵略造成的文化危机,在变法维新之际采取的教育变革措施的成果。当时称之为“京师大学堂”,具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功能,是古来“太学”、“国子监”的现代直接传承。她的第一任校长(当时叫大学堂管学大臣)是孙家鼐(1898-1900年在任),而在张百熙校长(1902年起任管学大臣)手上,大学堂有了比较成熟的章程,即《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2 年)。按照它,大学堂内设通儒院(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院,但有儒家的培养通才之导向),而本科分为八科,首科为经学科,专门研习传承儒家经典。 到1912年5月3日,改名为“北京大学校”。可见北大的起源,既不能只从1912年算起,也不能从1917年蔡先生来北大任校长时算起。她的源头和文化使命,更深沉地落在中华文化受难图存的时刻和愿景上。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京师大学堂的体制和教学内容,相比于蔡先生任教育总长、校长后情况,是更有质的多元性的。可以说,那时的学校才更称得上是“思想自由”和 “兼容并包”,因为她不仅有西方的东西,也有中国自己的。例如大学堂分为八科:经学科,含十一门专业;政法科,下设两门专业;文学科,九门专业;医科,二门专业;格致科(理科),六门专业;农科,四门专业;工科,九门专业;商科,三门专业。 很明显,后七科以西方学术为主,但经学科则是儒家思想和学术的传承。 如果按这个体制走,那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会有中西学术比较和思想比较的视野。但蔡先生办高校、主持北大,却一定要去掉八科中唯一的中华学术的活的传承,也就是经学科,抹去通儒院的致学方向,而使大学沦为西方化的university。而且,它还比不上西方大学体制的多样性,因为西方的优秀大学中大多设有神学科或神学院,而经蔡先生改制后的中国大学中却没有了对应者。蔡先生认为改制后,经学科的内容,或者归入了哲学系,或入文学系、历史系,就算有了交待。 但他心里是有数的,作为经学科研究的《论语》、《周易》、《诗经》、《春秋》等,是儒家的活学术,而它们归到各系之后,则成为西方学术方法的研究对象,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他一定要取消前者。此举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反兼容并包”和“扼思想自由”之举。蔡先生是在用他那充满了西方中心论的思想来替中国学生们思想,在用贫乏化了的体制来顶替一个从质上更丰富的体制。 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何今天的北大要在树立苏格拉底像、塞万提斯像和蔡元培像的同时,抵制孔子像的建立,因为这塑像――如果被诚敬地建立――不仅会提示北大现行体制的贫乏,还可能唤醒人们对于北大更原本传统的记忆,一个与两千多年的儒学教育传统和京师大学堂息息相通的记忆。北大的深层思想自由还有待争取。 六、新文化运动思想专制之不合理的现实性 一般说来,没有人能够直接控制他人想些什么,也很难禁绝人们说出自己所想的;人所能直接控制的是有形的体制,如果他掌握了相关权力的话。本文所讨论的新文化运动造成的深层思想自由的缺失,或在这个意义上的思想专制,就主要指体制上的思想控制。通过从体制上排除异类,时间长了,就会大大减少乃至消灭人们说出、甚至思考那些异类的念头(因为你说出异类思想总会让你在体制内不受欢迎,或者受打击,或者丢饭碗,或者失去媒体的善意),最后造成对思想的全面控制,改变社会的结构和文明的走向。这很可怕,特别是当这种思想控制是以所谓真理、公理等客观标准的理由为依据时。 1.新文化运动造就的现实 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这句深刻得让人麻木的话,却从字面上说出了广义新文化运动的后果,即这运动认为是合理的东西,比如西方的科学、教育,都成为了现代中国的现实;反过来,这种现实也总能得到这个理性的辩护与捍卫。 新文化运动绝不只是一群文人的过激放言,像魏晋时的阮籍、稽康之流,过后就被历史漂白和淡忘了。他们正逢其时,其言乘风而上,鼓荡新潮,塑成历史,造就了一般思想运动很难成就的事业。如果说这些言论是过激的,那么它们就造就了一个过激的时代,实现为一系列体制化的现实。《新青年》中那些似乎是过激蛮横的批判,呓语般的改革或革命的设想,居然就能数十年内,在适应实际过程的节奏和表达之后,变为官方的法律、文件、政令。除了上面提及的医学、教育的新文化的体制化之外,这里再举文字改革之例。 钱玄同主张既废汉字又废汉语,陈独秀和胡适调整了一下,同意只废汉字。这说明陈、胡就不激进了吗?非也,此不过是鲁迅讲的要开窗,就先去掀屋顶之类的文化革命的策略而已。一个有数千年伟大文化史的民族,要废弃自己的文字,而去“拉丁化” ,这已经激进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了。同理,到目前文字革命只做到了简体化,还未做到拉丁化或完全拼音化,它就不激进了,或已经背离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了吗?太不是这个道理了。 1955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具体落实新文化运动要求废除汉字的主张。从中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过激如何变成过激现实的路径。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的报告,表现了这个“‘合理’变为现实,现实又被合理化”的过程。他先是肯定了“汉字在我国人民的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过伟大的贡献”, 好像很不同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汉字的一片痛骂,但这仅是“两点论”中的第一点,或非实质性的、心理照顾的那一点;下面话锋一转,马上讲道:“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汉字是有严重缺点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于是,在感谢了广义新文化运动 “无数文字改革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文字是可以改革并且必须改革的”之后,他宣告:“我国人民已经有了文字改革的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毛主席在 1951年指示我们:‘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主席又指示我们,汉字的拼音化需要许多准备工作;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各项准备。这是文字改革的正确方针。” 了解新文化人士废汉字主张的人都会看出,“毛主席……[的]指示我们”也就是新文化运动对我们的指示,它们的“拼音方向”或“拉丁化方向”完全一致。只是为了实现它,需要简化汉字这一“准备工作”,以便在时机成熟后走那条“世界文字的共同的拼音方向”之路。新文化运动的文字抱负在这里没有受挫折,而是被以最大的耐心、信心在实现着,因为支持它的理由被当作了世界文字要共遵的客观真理。为此,吴玉章很合理地主张,要尽量消灭方言,为中国文字的拼音化铺路。 用文字改革的专家周有光的话讲,就是:“汉语拼音教育普及、全国语言相对统一和正字法成熟的时候,汉语拼音文字自然就瓜熟蒂落了。” 所以,要“高举文化革命的红旗前进”。 至于拼音化后汉字的去向,噢,这里也有两点论。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向我们保证:“汉字隐退,是不是就是完全废弃了呢?并不是!将来,永远的将来,都会有一部分的学者来认真地研究汉字,认识汉字,也就跟我们今天有一部分学者在认真地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一样。” 这态度比钱玄同、鲁迅、瞿秋白的要宽大些了吧,但两者在最要命的地方还是一样的,那就是汉字的死亡。 新文化运动就是这样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能直接拉丁化处,就拉丁化了;不能马上拉丁化处,就按照拉丁化的原则和理想而简体字化了,同时抱有永不消失的拉丁化冲动。我们的学术,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难道不都走在这条新文化运动的同质化道路上吗?那些曾经是鲜活的文化形态,或者完全消失,或者变成了“甲骨文和金文一样”的东西。 2.新文化运动的不合理: 那么,这条道路真的“合理”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黑格尔的合理与现实的等同论在实际历史中常常失效,要不然也就没有自由思想和士子(知识分子)存在的必要了。任何“绝对”的“精神”中都不会有真的思想自由。 首先,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和所依恃原则并不是真理。这思想基础和原则可以被简略地表达为两条:弱肉强食型的进化论和西方科学普遍的、唯一的真理性。真正的进化论讲物竞天择、物种进化,但由于有时间之幕或未来的不确定性,并不敢断言哪种品质(比如强者、智者)就一定会独霸未来。西方科学会像培根讲的带来强大力量,但它的具体形态并不能代表普遍化的唯一真理,比如西医并不能代表人身疾病治疗的唯一真理,尽管它多半是真理之一。托马斯#8226;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令人信服地说明,科学研究依靠范式 (paradigm),而范式可以是复数的,而且相互之间不能还原为一。这也就意味着,即便通过“科学”的视野来谈真理,也没有新文化人士心目中的西方科学的唯一真理性。在“科学”前面加上形容词,比如“西方的”、“东方的”、“中国的”,并不是赘语。中医可以是不同于西医的另一种治疗疾病的范式,甚至中国的古代数学也可以有自己的范式。 其次,新文化运动与人类先进思潮绝缘,甚至背道而驰。从十九世纪下半叶、特别是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的科学、哲学乃至社会思潮都出现了重大变化,传统西方的那种非此即彼的二分化思维方式(普遍化的唯一真理观即它的表现之一)受到强烈挑战。非欧几何、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出现,在改变人们对于空间和物理世界看法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于真理的存在方式的看法。总的倾向是认为,真理并不与历史和文化绝缘。当然,由于这种改变威胁了西方中心论或西方从本质上讲的优越论,它的充分实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通过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罗姆巴赫、库恩、庞加莱、海森堡、玻尔、怀特海、吴文俊、邓铁涛、李约瑟、甘地、潘尼卡、希克这些敏锐者的努力被逐渐真切感到。 一次世界大战更是暴露出西方文化的某些深层问题,引起西方人和东方人的反思与调整。甘地在印度发动了非暴力抵抗英国殖民的运动,其中糅进了印度的传统哲理智慧;严复反省到西方“三百年来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连梁启超也写了《欧游心影录》,反映出世界思潮的转变。胡适则写出《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来抵消和阻塞这新消息。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的同时和其后的一段时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却采取了与这个世界新潮几乎是逆行的文化方向。它崇拜传统的西方文化,相信真理的普遍唯一性,判定中华传统文化的低级、无能甚至罪恶,要搞文化基因层次上的西方化。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新文化人士常常用尼采作为不拘传统、大胆造反的典型,以鼓吹文化革命。但尼采本人要反对的却是传统西方文化的几乎所有基本原则,包括标榜科学的知识观。他的哲学见地与中国的《周易》、《庄子》倒有几分相似。陈独秀、鲁迅崇拜的尼采与实际的尼采的文化方向交叉换位,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方向与世界的新方向交叉换位。 由此看来,新文化运动并不新。相反,从思想的敏锐和对真理的追求角度看,她相当陈旧,还在坚持一些很有问题的近代西方教条。这种与世界有生命的潮流绝缘或逆行的文化导向,严重影响了这个运动的思想质量和真实的创新能力。现代中国没有出现一位像泰戈尔那样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巨匠,也没有像甘地那样有长久的世界性影响的政治、文化思想的明灯,只是在广义的西方后边猛追,注定了此形态的二三流的命运,这与新文化运动造就的文化单质性有内在的关系。她没有过去,没有深远的将来,只有一个贫乏的现在。一跃进便是天人之灾,一守成便是体制性腐败。 第三,新文化运动开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文化策略,与其他有历史感的非西方民族的现代化策略很不同。在这方面,中国是唯一一个通过灭除自己的传统文化主体来向西方开放的。印度、日本、阿拉伯、伊朗等等,都不采取这种策略。他们的知识分子主流尽量将现代化或向西方学习与保存自己传统文化的灵魂结合起来,起码有这方面的强烈意识。我们看到,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字、传统信仰没有灭,国家也没有亡,反而以文化上比较健康的方式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哪里有什么“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类的新文化逻辑? 第四,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的主流知识分子曾经采取过其他文化策略来应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它们的主旨是为中国在西方压力面前找到合适的生存之道,而不是通过西方的标准来做绝对化的文化优劣判定。所以,无论是自强运动、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其中都有着智慧的闪光。比如上面提到的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体制,就表现出一种文化上既开放又尽量保存多样性的聪明策略。如果能够坚持下来,经过适当的调整,北大和中国的大学会比今日的状况健全得多。 总之,新文化运动的这些不合理和弊端,源自于它的思想方式,即强烈的短程功利主义和非此即彼的唯一真理观,实现于它的思想控制体制,即在根本处排斥异己者的西方化体制。九十年来,它的成功意味着中国自家文化活体的消失,中国人生存结构的单质化和贫乏化,以及独立的文化人格、品味和风骨的消失。而且很明显,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无论是生态破坏、科技滥用,还是文明冲突、家庭萎缩、克隆逼近,都不是这个运动的思想资源能够有效应对的。中国经济国力的上升,并不能导致这种新文化运动现象的退潮。当此之际,在到海外去建“孔子学院”之前,更应该在我们自己的大学里建立真实的孔子学院,在哪怕只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学生的心灵中,重述那不被污损的华夏历史,树立起孔子的塑像。 己丑春分写于北大畅春园望山斋 -------------------------------------------------------------------------------- 参见张祥龙“全球化的文化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页。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奇观?为了回答它,我曾于2004年在德国两所大学(图宾根大学和维尔兹堡大学)的汉学系专门开过课。回来后又在北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处做过数次讲演,探讨这个近乎自相矛盾现象的原因。讲演稿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与出路》,本想作为“附录”放到拙著《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中,但被编辑拒绝。此稿目前在网上有流传。 引自《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丁守和主编,马勇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页。 严复:《原强》,引自《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丁守和主编,郑大华、任菁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66页。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7页。 同上书,32页。 《从“西化”到现代化》,罗荣渠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61页。 同上书,371-372页。实际上,陈表达的是胡适在《我自己的思想》中的观点,胡讲:“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同上书,382页) 鲁迅:《青年必读书》,引自《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下卷),丁守和主编,左玉河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9页。 胡适:我们应该“信仰[西方人的]科学的方法是万能的”,《从“西化”到现代化》,164页。引文方括号中的话为引者所加。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引自《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557页。 关于儒家的非普遍主义本性,参见拙文“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孔子与当代中国》,陈来、甘阳主编,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307-320页。 陈独秀:《敬告青年》,引自《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2页。 傅斯年:《万恶之源》,引自《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66页。 胡适:《吴虞文录序》,引自《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52页。 《新青年》四卷四号(1918年4月5日出版),第350页。 同上刊,第354页。 参见:《传统智慧的再发现》,王树人、喻柏林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一篇。 同上刊,第356-357页。 鲁迅:“关于新文字”,《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61-162页。 瞿秋白:“普通中国话的字眼的研究”,《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247页。 邓铁涛主编:《中医近代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73页。 同上书,230页。 同上书,289页。 邓铁涛主编《中医近代史》,229页。另外还可参见潘桂娟、樊正伦编著《日本汉方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281页以下。 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的卫生部领导者贺诚、王斌努力推行“中医科学化”政策,并在1951年至1952年颁布规定,中医执业者必须重新学习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细菌学等课程,通过考试,才可行医。“这背后的思路,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通过规定强制改造汉医的思路相同,连考试的科目范围也几乎一样。”(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年,97页) 《蔡元培先生年谱》,王世儒编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7页。 同上书,150页。又见:《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萧超然、沙健孙、周承恩、梁柱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二章第二节,33页以下。 比如邵连鸿:《北大之父蔡元培》,台北:正展出版公司,2001年。 这些事实载于几乎所有关于北大校史的书籍和历史史料中。比如郝平:《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9页。 郝平:《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199页。 经学科分十一门:周易学门,尚书学门,毛诗学门,春秋左传学门,春秋三传学门,周礼学门,仪礼学门,礼记学门,论语学门,孟子学门,理学门。(同上书,200页) 《蔡元培先生年谱》,150页。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1页。 这种人为地主动改变文字的文化属性――从中华的表意文字改变为西方的拼音文字――者,在人类历史上恐怕独此一家。文字有自然的演变,有征服者的强行改变,有秦始皇式的统一和简化文字,但从来没有过如此自觉自愿的自戕和隔语系的改姓。 《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秘书处编,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11页。 同上书,12页。 同上书,14页。 同上书,18页。 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第三版(第一版1961年),1979年,第12页。 同上书,13页。 《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第5页。 吴文俊:“中国的传统几何历来遵循着与欧几里得几何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有着自己的问题与方法,以及自己的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再认识”,《吴文俊论数学机械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0页。 《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152页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178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张祥龙教授对质疑的回应
jiangjinsong 2011-1-17 01:25
张祥龙:北大立孔子像儒家还是处于文化边缘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04-29 【字号: 小 中 大 】 4月1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在《深圳商报》上发表《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一文,提出北京大学是国子监的现代版,并希望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在校园里的重要位置上,选取“最精当耐久之材料”,以一种严肃的方式树立孔子塑像。此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议论,其中不少是质疑乃至批评。面对质疑,张祥龙一一作答。 张祥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会长 国内大学缺乏文化底蕴 质疑:国子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皇家掌控的官方意识形态机构。如果让北大成为传承中国道统的机构,有可能将儒家文化的“腐朽之气”恢复起来。 北京大学与国子监有何关系? 北京大学的根在哪里? 张祥龙:之所以说北京大学是古代国子监的现代版,依据是其传承文化的功能。周代辟雍设学,其性质就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春秋时“礼崩乐坏”,孔子杏坛施教,开始出现民间办学;但到汉代太学的设立,又将官方的办学传统延续下来,持续到隋唐以下乃至明清的国子监。 众所周知,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之源。戊戌变法时,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初,行使了部分国子监的功能,第一是新式学校中的最高学府,第二兼具管理各地新式学校的功能。京师大学堂的教学内容虽然向西学开放,但仍然奉孔子为圣人,把经学科作为第一科,将研究生院叫做通儒院,目的是强调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因此,京师大学堂既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子监的一种现代延续。 后来北京大学演变为一所现代公立大学,其管理功能转移到了政府相关部门,但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功能仍然应该是它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这个意义讲,说北京大学是国子监的传承并不牵强。 如果说1917年蔡元培做校长之后,给北京大学带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的话,京师大学堂则是北京大学的根,或者说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开端,这个历史事实被不少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如今我们要重新寻根,这对北京大学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方向,乃至中国教育的文化走向有很重要的意义。 质疑:很多记述北大的文章都提出:民主与科学已成为这块阵地不朽的灵魂。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也已成为北大的优秀传统。如何说缺了孔子北大就没有了灵魂? 蔡元培校长提出的“兼容并包”算不算北京大学的灵魂? 为什么北大的灵魂中一定要有孔子与儒家文化? 张祥龙:在我看来,所谓“灵魂”,就是可以给一个人或一个学校以根本价值甚至是信仰和道德情操的精神。蔡元培校长提出的“兼容并包”,虽然是北大的优良传统,但从灵魂这个层面上讲是不够的,它更是一种治学方法。 从知识体系上来讲,京师大学堂之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开始后,西学在北京大学和整个社会都占据了强势地位,儒家文化渐渐退出主流地位。蔡元培在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时曾命令禁止全国的中小学校读经,后来北大也取消了经学科,这代表了他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从蔡元培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来看,并不是完整的兼容并包。他的目的是推动西学成为主流思想和文化,对传统文化则不宽容。 从目前来看,包括北大在内的国内大学,表现为工具理性突出、精神寄托不足,是一种缺少文化底蕴的高等教育,缺乏内在精神和灵魂。在欧美的很多大学,对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两大文化源流的深层次传承是活生生的,比如在欧美不少著名大学里有基督教的神学院,大学里的某些学科中,拉丁文甚至古希腊文既是必修课,也是基本工具。 蔡元培校长也曾提出用美育代替宗教,希望美育成为“新民”的灵魂。且不说目前美育的地位比较尴尬,退一步讲,即使学生们有了较高的美学素养和艺术体验,其深层次的价值观、信仰、道德、文化身份的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而儒学文化可以为教育提供这样一种深层次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来源并不是唯一的。我所理解的北大的灵魂,是深刻意义上的多元。北大也可以有佛学院、道学院,只要其学术水准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样,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怕的是,或者把思想管制得死死的,毫无内在生命;或者就只有物欲横流,将大学矮化为职业院校。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代表,在北大里没有体现,确实是一种重大缺憾,是灵魂的一种缺失。 对以往极端文化策略的 “拨乱反正” 质疑:近几年来,国学流行渐趋庸俗化,经济利益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北大立个孔子像,也不过是赶一赶流行罢了。 在北京大学建孔子像是否是赶“国学热”的潮流? 该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策略? 张祥龙:我这次提的建议不是在赶什么潮流。20多年前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对这些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当时读到港台新儒家的作品时,感觉很受启发,后来又有自己的深化和转化。 对于我们来讲,不必言必称西方——不是红色的西方就是白色的西方,不是马列主义就是自由主义。这些都是在西方化的语境下讨论问题,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1996年我出版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在书中“中国天道”部分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分析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我反对在研究中国哲学的领域里,盲目地、不加区分地运用西方传统哲学理论和方法,硬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把它矮化。这是我自己的思想背景:主张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丢掉,也是我一以贯之所坚持的。 我对最近流行的国学热还是持支持态度的,但其不少做法和内容比较肤浅,比如印一些书、搞一个文化标志城,或者进行祭孔活动。这些都可以做,但没有触及儒家文化的根本,对我们教育和生活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这近乎“虚捧”的做法在一开始时可能是必要的,但并没有触到孔子学说的要害。 对于丹讲《论语》则感到“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一位女学者讲儒家的种种好处,无形中破解了历来大家对儒家的一些误解,比如无可救药的性别歧视。更重要的是大众都愿意听,也愿意接受。惧的是如果大众认定于丹教授已经把儒家文化讲透,都是孔子的精华学说,这就有问题了。 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有些国家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印度,对自己的印度教哲学经典与文化传统非常重视,而且是发自肺腑地为之骄傲,因此印度即使在近现代也在哲学、艺术等领域内出现了不少世界级伟人。例如甘地和泰戈尔。不仅是印度,还有阿拉伯国家以及韩国、日本,也是如此。 反观我们,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很极端的做法:认为铲除儒家传统文化是学习西方的前提,不破不立,新文化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时期的“批孔”就是典型表现。 大家都要学习西方,以应对西方的入侵,但是在对待自身文化传统的态度上,没有一个比中国做得更极端、更彻底。虽然这种做法在当时有一定的理由,但是这种极端的文化策略,值得反思,也到了应该切实调整和修正的时候了。 立孔子像这个事情本身并不重大,但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思考其中的内在含义,产生的作用可能是不容忽视的。 鲜活的边缘 质疑:儒家道统的传承也需要引起警惕,如果儒家道统在现代中国复活,其干预现实政治的要求也有可能复活。 复兴儒家文化是在复兴封建主流意识形态? 复兴儒家文化应不应该有边界?边界在哪里? 张祥龙:儒家文化虽然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比如礼乐教化,但不是一切。我认为,儒家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儒家主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家庭之上的,把“亲亲之爱”以学习“六艺”的艺术化形式,推广到其他人乃至天下,在天下范围内实现“仁爱”,这就是“仁政”。为了保持家庭与家族的健全,就要以农为本,工商兼用,鼓励乡村的民间自发教育,这就是所谓“耕读传家”的意思。儒家还主张天人和一,主张人与自然也要有一种和谐的关系。 儒家确有带政治色彩的“大一统”之说,但那首先是文化意义上的,而非政治体制上的“大统一”。它主张通过文化上的感召力来维系人心,通过封建或今天讲的联邦制来搞权力制衡,允许前朝遗留的异质文化的存在。这样,多元的文化就统一于华夏文明的天下之中。 此外,儒家文化中包括道德观、修身理论、高深哲理以及经济政策,同时还是一种宗教信仰。儒家文化是一个全面、复杂的活体系,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西学取代国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化主流,这是社会历史发展造成的。那时人们相信,以理性为核心的西方科学与民主是一个国家强大起来的最重要基础,是中国改变国际地位、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有很多乐观的朋友都认为儒家传统文化肯定要复兴,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国学热、建立孔子学院等等,但我还不确定这是否是意味着儒家传统文化的真实全面的复兴。 在我看来,在当下复兴儒家文化,不是没有限制的全部恢复,儒家文化在当下天然就有边界。现在还是一个全球化潮流方兴未艾的时代,儒家的生存都有问题,要得到复活,即使是某种程度上的复兴是很困难的。但是全球化还有一个副产品,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出各民族国家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意识,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寻求。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华民族也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有了某种要求,也应该开始对自己文化进行反省、回归。 我没有主张全面复兴儒家文化,把儒家文化马上变成文化主流,或者把孔子作为唯一的圣人,并不是如此,尽管我真诚地相信孔子学说是真理,是最能泽福中华民族的学说。即使儒家文化得到真的复活,在全球化或西方化方兴未艾的时代,也只能处于边缘的位置。 需要提醒的是,哪怕是边缘,也要鲜活的,不要那种无根的、肤浅的运动,更不能将其作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它为我们应对未来的不测,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全球化的选择。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評天安門廣場樹立孔子像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1-14 11:01
儘管遲了許多年 但還是應該給予肯定 終於放棄原先那種否定傳統的愚蠢觀念了 歷史不能割斷 傳統應該珍視 許多人誤認為傳統是集權的力量根源 有礙於思想自由和獨立精神 其實 在文革中反而是深受傳統文化滋養的文人最有氣節 如陳寅恪頂住一切壓力 始終堅持思想和學術的自由獨立 再如梁漱溟先生在批孔運動中 公開為孔子辯護 捍衛儒家的文化價值 這些堅毅的壯舉 又有多少自由主義者能做到? 貴黨共產主義人士能做到這樣的有幾個? 都不多吧? 英國自由主義始終強調傳統的價值 而中國許多膚淺的自由主義者卻以全盤否定傳統為己任 豈不是太過荒唐? 當然 誰都知道 珍視傳統並不意味著一切照搬過去的做法和理念 西方人非常尊重古希臘傳統 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要接受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支持奴隸制的觀點 廣場樹立塑像很容易 但是真正貫徹一種尊重傳統的理念就難多了 做到這一點需要逐步清除近代以來成為人們頭腦標配的許多觀點 如科學主義、歐洲中心論、歷史永遠進步的觀念等等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5283 次阅读|38 个评论
[转载]谁能给《三字经》取“精华”去“糟粕”
jiangjinsong 2010-12-31 11:25
谁能给《三字经》取“精华”去“糟粕” 2010-12-3102:41新京报  ■观察家   《三字经》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他们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各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近年来,传统文化出现了微弱的复苏迹象,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有家长、老师让孩子读经,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从教育内容多样化、中国文化重建这两个角度,这些努力都是可取的。   这时候,山东省教育厅却开始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人们的努力进行限制。这个原则人们十分熟悉,看上去也很正确。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提是有人来取,有人来去,对于这样的事业,我有两个疑问:谁有能力来“取”和“去”?   法官之所以有能力判断案件双方的是非曲直,是因为他站在当事人之外。一个人或机构宣称自己能够对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就一定意味着,他相信自己可以站在传统之外,不,应该说是在传统之上。自己高于传统,自己不受传统束缚。其实,这两者紧密相关,总之,自己跟传统无关,因而完全可以对传统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进行理性的权衡、判断。   第二个疑问是:即便这世间真有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相信,自己具有这个取、去的能力,那么,他将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取、去?他当然说,会按照正确的标准。问题是,他心目中的正确标准果然就是正确的标准吗?对他来说正确的标准,对于别人来说就是正确的吗?显然未必。毕竟,对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假如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相信自己是按照正确的标准选择的,那他必然假定了,他就是正确,他就是这个世界的标准。   揆之于历史,在人们可记忆的岁月中,对于传统,似乎都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很显然,采取这一原则的主事者相信,历史已经终结了,传统已经死亡了。因而,自己已站在传统之外、传统之上,可以像观赏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挑挑拣拣。   而他挑拣的标准,其实不过是自己的标准。这个时候,也无所谓标准了,因为,他不在传统之中,也就根本没有价值可言。他的唯一价值就是自身当下的需要。自身需要某个东西,就是精华,不需要的东西当然就是糟粕。   由操着这样的标准的人一路挑挑拣拣下来,最后,传统几乎都被糟粕了一遍,奄奄一息了。这就是看上去无比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实际效果。归根到底,这一原则背后隐含着理性的致命自负和权力的致命自负。   其实,《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成为经典,被人们广泛传诵,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精华。当然,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他们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   没有比这个漫长时间过程中的自发选择更明智的了。从时间选择出来的这些蒙学教材中间挑拣精华、糟粕的人,等于宣称自己比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二三十亿人更聪明。今天,还会有人相信,给《三字经》下禁令的是这样的人吗?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2231 次阅读|4 个评论
语文教材应传承经典
jiangjinsong 2010-12-29 17:36
民国语文教材最近很火,叶圣陶当年在编教材的时候,万万也想不到这些教材在21世纪居然还会重印,甚至很受欢迎,热卖到脱销的程度。 这一奇妙现象的原因很复杂,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父母孩子乃至全社会对当下语文教材的深恶痛绝,难以忍受。今天的语文教材说教味道太浓,充斥了功利色彩,缺乏趣味,不考虑儿童的接受心理,令人生厌,甚至弄虚作假,篡改历史,欺骗儿童。这样的教材,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语文能力,更会污染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培养出虚伪狡诈之徒。在今天这样糟糕的教材衬托之下,民国教材自然就会显得非常出色了。 老实说,这些老教材,的确有许多方面值得今天学习和借鉴。例如,当时教材编写并没有太多的行政干预,也没有简单地把语文教材作为灌输意识形态的工具,给编写者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各出版社可以百花齐放,各有特色,让市场和学校选择。当时的社会也比今天更重视教育,教材是由叶圣陶、张元济、丰子恺这些名家编写的,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教材中浓郁的人文情怀,尤其是自然流露出的对于亲情、大自然、小动物的热爱,是今天我们这个充满暴戾之气的社会极度缺乏的文化资源。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神化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这种情绪性的反应对于教材的改革并没有好处。因为,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语文教材和教学的许多弊端,其实在民国教材中已经初露端倪。要彻底纠正今天教材的问题,必须要追本溯源,从反思和批评民国语文教材的缺点开始。 以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为例,受白话文运动偏见的影响,几乎全是白话文,没有什么文言文,所选的诗歌也全都是白话诗歌。所有的文字都是叶先生创作或者重新创作的,没有一篇是经典的诗文。这种编写思路,既低估了儿童的理解能力,也反映了当时教育界对于文言文的偏见。其实,如李白《静夜思》这样的经典名篇,儿童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诸如《论语》、《道德经》的某些篇章,也是儿童学习的好教材。 不仅如此,这样一种排斥经典的教学理念,还导致小学生在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丧失了接触中国文化传统经典的机会,影响了儿童对于经典的学习,也影响了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给后来的学习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许多经典,儿童本可以先记忆背诵,然后再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逐步加深理解。儿童纯洁的心灵,正是接受经典教育的最佳土壤。而一旦错过了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机,效果就差多了。 胡适先生的高足唐德刚,当年有幸接受了传统的小学教育。他发现自己对于经典和汉语的掌握,远远领先于新式学堂的同龄孩子。民国语文教学的实践,体现了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时期反传统的激进理念,使得儿童学习的内容过于幼稚浅俗,缺乏高远深刻境界的熏陶,今天看来是有严重缺陷的。当下,大陆各地兴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实践,正是对民国以来语文教学缺失和对待传统文化偏颇态度的纠正,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创建公民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从容思考近代以来支配中国文化的许多理念,重新反思过去不假思索的做法,以一种温情的态度重新审视文化经典和传统教育方式,须知尊重传统文化是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传统文化越是得到充分继承,社会就越是稳定少动荡冲突,现代化的进程就越是顺利。 语言文字是民族精神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语文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应以一种戒慎敬畏之心来尊重凝结了历史文化积淀的经典,回到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教育本质上去。在语文教材编订和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应为一时风气的变化所干扰,应更加尊重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经典,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挖掘。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9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台北读《背影》
wangdh 2010-12-23 00:48
在台北读《背影》 (王德华) 一直向往去看看台湾,那个我们从小就立志要解放的地方。等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心情自然是激动的,但没有感到新鲜感,倒是一种熟悉感。有时候反而觉得是我们小时候的一些场景在这里时常能发现,某些地方还有点像日本,尤其是街道小铺和郊野茂密葱绿的森林。 会议在国立编译馆举行。馆前是一个公交车站,站后是编译馆的玻璃展橱,橱窗里展示的是台湾的一些课本,涌入眼帘的是橱窗正中央的朱自清的《背影》。每到父亲节就读一遍这篇文章,每读到这篇文章,心里总是有种说不出的酸楚。随着年龄见长,对父亲的含义有了深层的理解,也在践行着父亲的角色,日趋感觉为父的不易。 台湾很传统,很中国。在这里很容易想起小时候,有些行为习惯太熟悉,似乎又离我们有些远了。在编译馆图书馆的墙壁上,有一首儿歌,是写给出海的爸爸的,最后一句很感动,只要您早点回家,就是空船也罢。在展橱窗里,看到全家坐在一起用餐的图片文字,自然想起小时候跟父母姐姐们围在饭桌周围吃饭的场景,很是怀念。那种每天都重复的场景,在今天看来那是一种遥远的幸福了。 时代进步了,传统丢失了,似乎显得很不协调。思想进步,文化进步,与传统文化不该有冲突的。有些闪光的珍珠,眼看着丢失了,多了物欲横流、尔虞我诈、自私自利、利欲熏心。失去的,再回来是很难的;盛行起来的,要看不见也是不可能的。 过日子,靠心情。怎么都是过,但追求快乐悠闲安逸和谐,是一种永恒。 *************** 爸爸捕鱼去 天这么黑, 风这么大, 爸爸捕鱼去, 为什么还不回家? 听狂风怒号, 真叫我们害怕。 爸爸,爸爸! 我们心里多么牵挂。 只要您早点回家, 就是空船也罢!
个人分类: 走南闯北|7158 次阅读|4 个评论
要怎样才能留住你
tian2009 2010-12-19 11:27
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 2010 年 6 月 11 日 第 7 版,发表时略有删节,这是原本。 要怎样才能留住你 读《二泉映月:一个城市的人文读本》 田松 我常常悲观地觉得,我们现在所作的一切努力,最终都将是徒劳的。我们想要挽留的,终将离去。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就像一栋柱歪栋斜的老屋,曾经有过的辉煌与灿烂,曾经有过的精致与典雅,最终都将随风而逝。而她在我们的努力之下所焕发出的光彩,只是一次返照的回光。 这部书就如它的副题一样,是一个城市的人文读本。而二泉映月四个字,则毫不含蓄地点出了这个城市的名字:无锡。 无锡我是去过的,一共三次。但是只有第一次,我略略地品味到了这个城市所蕴含的文化。算来大概是 1988 年, 在离开南京之前,南艺的一位朋友盛情相邀,我们去了他无锡的乡下老家,小住一两日。高大的木床,宽大的木制马桶,与我熟悉的东北乡间完全不同。尤为让我受 到文化震撼的,是他家的中堂。一进正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副水墨挂轴,左右两侧配有一副对联。挂轴前一条桌案,桌案两侧各有一把宽大的木椅。完全是电影里江 南乡绅的架势。这种配置,在东北乡间,几乎是没有的。江南的人文积淀之厚在农村感受得更深。早晨起床,视野中一片白茫茫的薄雾,笼在田野上。当时的感觉, 错综复杂。 再次去无锡已经是十年之后,第三次则又在十年之后。我所见到的,只是无锡这个地名而已。宽阔的街道,街道两侧的楼房,楼房上的标牌和招贴,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似乎都没有什么两样。城市之间的差别,只在于产值,只在于 GDP 。这样毫无地域特征的城市,被称为现代化,被称为进步。然而,人们无可救药地怀念那个陈旧的无锡。 我对无锡的了解,极其浅薄。事实上,整个江南与我,都相当之隔。我在南京生活了两年,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过客,直到将要离开的时候,才忽然留恋起来,甚至一度想要留在南京。 这部厚厚的大部头城市读本,我断断续续地几乎从头读到了尾。全书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锡剧,然后是无锡最具知名度的瞎子阿炳,再后,讲我从未耳闻的无锡纸马,最后,说宜兴紫陶。整部书的装帧是沉重的,显见编者心中的神圣感。让我阅读这个异乡的人文读本时,也不由得敬重起来。 锡剧的演出我从来没有看 过。在南京时,经常路过一个锡剧团的大门,我完全不知道锡剧是做什么的。大概当时,对于这些古董也生过一些现代性的意识形态鄙夷吧。不过,读此书中的锡 剧,却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这是由于二人转的缘故。由于家父的工作,我对这种东北民间小戏也付出了很多时间,阅读了大量史料。锡剧演员在历届政治运动中所遭 受的命运,锡剧演出形态的变迁,与二人转都有非常多的平行之处。锡剧源于滩簧。滩簧本是农民艺术,后来进城,成为市民艺术,都带一个民字,属于俗文 化。由滩簧而锡剧,则由俗变雅。这是 1949 年以后,新政府对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新知识分子介入的结果。二人转本来也是农民和市民的俗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文艺的改造中,地方政府人为地创造了以二人转舞蹈、台词和表演风格为基础的大型戏剧,吉林叫吉剧,黑龙江叫龙江剧。同样由俗而雅。 1980 年 代之后,雅文化的吉剧和龙江剧不再有政府投入,很快就不再有演出的机会了。锡剧失去了政府资助,也是这样。相映成趣的是,锡剧的草台班子(大概更类似于滩 簧吧)在乡间的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二人转回到民间,也受到了东北农民和市民的狂热追捧。不过,近年来火爆异常的二人转,虽有其名,却早已不是当年 的传统二人转了。 无论南北,平民百姓都有对艺术的本能追求。在我看来,民间艺术,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一旦平民百姓失去了艺术本能,就意味着,作为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已经死亡。 挣钱在很多人看来,是头等大事。当赚钱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时,人就失去了心灵,成为被动的机器。当人放弃了心灵,心灵也会放弃人。富士康员工今年的跳楼记录已经达到了十三,我想,是这些人的心灵在表达反抗吧。 一个城市的心灵,是由这些陈旧的文化遗存构成的。有人尽心尽力地,为一个城市的心灵做记录,这让我感慨和心痛。 要怎样,才能留住你! 2010 年 5 月 25 日 2010 年 6 月 12 日 北京 向阳小院 (焦胜主编,《二泉映月:一个城市的人文读本》,鹭江出版社, 2009 年 4 月第一版,定价: 120 元)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29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从传统到数字:中国未来10年的新媒体革命
xupeiyang 2010-12-14 11:3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0fc620100nre4.html 中国的消费者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在未来的10年(2011-2020年),中国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将是70后和80后,这个人群在中国大约有4亿人。因此,企业如果抓住了这些新一代消费族群,就抓住了未来10年最重要的消费力量。但是70后和80后与50后和60后相比,其媒体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70后作为中国社会中坚力量,不仅工作繁忙,而且生活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再也不像50后和60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而是有了更多的媒体接触点和更加分散的信息渠道;80后的资讯接受模式则全面改变,在最近一份关于80后的收视状况研究报告中,超过33%的80后受众表示几乎不看电视,24%左右的80后观众4-7天才看一次电视,2-3天看一次的人也占24%,只有18%左右的80后会每天看电视。这些数据正在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电视对于锁定和覆盖这些70后80后人群,影响力正在减弱,随之而来的是新数字化媒体对于70后和80后人群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新的数字化媒体包括户外液晶电视媒体、互联网以及手机和ipad等数字终端媒体。 这种媒介习惯的改变将可能直接颠覆广告主原有的广告投放模式、媒体策略和传播策略,当70后和80后的消费者电视收视时长每年加速度下降,电视频道从60个发展到120个,当电视广告价格以GDP2.5倍的速度不断攀升的时候,广告主不得不思考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广告投放策略。当CCTV和湖南卫视等电视台的下一年广告招标落下帷幕,许多中小广告主不禁感叹,电视广告似乎越来越成为大品牌的舞台和游戏,涨价成为了中国电视媒体的关键词,对于中小广告主而言,寻找新的媒体是他(她)们更加明智的选择。而即便是那些每年有着巨额广告预算的超大型广告主,如今面对新的受众变迁和媒介格局,也正陷入两难的困境,到底应该继续坚持在电视媒体上的大规模投入,还是将大部分预算转向更加精准的影响这些70后和80后的新媒体,再次成为摆在这些广告主面前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最近两年对于广告主的研究显示,超过60%的广告主正准备降低传统媒体的预算份额,而大幅增加数字化媒体的预算,而其中互联网、户外电视成为广告预算转移的最主要的方向,而手机则被广告主认为是有潜力的数字化媒体,中国的广告市场将开启从传统媒体到数字媒体的变革。 但是,究竟如何能够真正实现从传统到数字的广告媒体策略的转型?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CMMS数据研究发现,从受众的行为来看,70后和80后受众的生活形态日益多元化,他(她)们在互联网中长大,沉溺于从网络获取资讯和娱乐,而日常的生活轨迹被各种各样的数字户外屏幕所包围,而手机更是24小时都伴随的媒体,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为要抓住70后和80后,将那些影响新一代族群的数字化媒体进行组合式的整合传播是大势所趋。但是,面对从传统到数字的媒体迁移,超过50%的广告主认为对数字化媒体如何选择和有效运用存在相当的困惑。例如,虽然广告主都认可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到达率高、互动性强,但是不少广告主也认为,互联网网民规模大毋庸置疑,但是互联网网站数量比电视频道更多,网民选择也呈现出分散化和多元化的特点,门户、垂直、视频、SNS、即时通讯、搜索等等,导致网络广告整体投资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因为单纯靠一两个互联网的网站的广告很难实现对于70后和80后群体的全面覆盖。更值得关注的是,纯粹的网络广告效果也在下降,对于那些经常在网上阅读资讯的消费者,除掉那些依托于互联网生存的品牌,例如凡客诚品、京东商城以及网络游戏等广告之外,消费者能够记住的网络广告也不多,而且网络广告实际的点击率已正在急剧下降,对于很多广告主希望影响的25-45岁的精英人群,网络广告似乎也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那么,网络广告如何才能发挥其价值呢?事实上,互联网更大的价值同样不在于展示,而在于网民的眼球、网民的互动以及在网络空间中的互联网人际传播带来的扩散效应。因此,未来网络广告真正要产生价值,必须在三个方面做出改变:第一,广告的植入。将网络广告植入到网络新闻和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去,让广告随消费者关注的网络内容一起被浏览和记忆。第二,增加趣味性。将网络广告与网络上的娱乐活动、游戏等结合起来,在广告传播互动的同时,让人们体会到网络的乐趣,成为内容的一部分。第三,激发用户的分享。将广告做得带有故事性,或者是形成短时间的注意力焦点,让这些广告成为网络上的病毒一样被人们主动传播的内容,然后以消费者分享的形式,通过SMS、微博、博客、BBS等手段进行传播和扩散,建立网络口碑和影响力。如果广告主从以上几个角度去思考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就不再是单纯的广告展示的平台,而是一个集分享、互动、社群、口碑传播于一体的网民信息聚合平台,而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今天的70后和80后每天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处于户外空间,因此,数字化的户外媒体也正在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生活空间中的重要接触点,并在不断的融入他(她)们的生活,这些媒体非常自然的出现在消费者出现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并及时的弥补了在消费者穿梭或者等待时间中的资讯真空,从而使得这些生活轨迹上的数字化户外媒体产生了巨大的传播价值,也同样应该成为广告主从传统到数字媒体转型值得考虑的重要媒体平台。例如,以楼宇液晶电视等为代表的户外数字媒体,就比较精准的覆盖了办公室白领和很多新富阶层,每天上班下班和外出办事,都会接触到这个媒体。但是对于这样的媒体,也依然有很多广告主有一些疑惑,例如,很多广告主提到,像楼宇液晶电视这样的户外数字媒体虽然对70后和80后上班族有很精准的到达和充分的覆盖,但显然电视在人群规模上更广泛和在覆盖上更广阔和深入;还有一些广告主认为,无论楼宇液晶电视、公交液晶电视、地铁液晶电视都和电视一样都是广播式媒体,相比互联网缺乏互动性;甚至还有一些广告主则担心,这些户外电视媒体虽然在一个时空中只有一个频道,干扰度低,成本感觉上也比电视便宜很多,但是至今没有系统的数据去评估其实际的效果,评估体系不健全又成为新的障碍,当广告主在考虑传统电视的预算要向新媒体转移的时候,在以上这些问题上存在疑虑,如果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那么已经上百亿的数字化户外媒体要想从这些精明的广告主中抢夺预算也面临瓶颈。因此,这些代表新媒体阵营中重要力量的户外液晶电视媒体的价值提升、自我变革是必然的选择。这其中,户外液晶电视如何从一个单纯的空间和渠道的单一媒体,而变成一个可以整合更多的线上和线下传播平台的媒体,以及可以实现联动和互动的媒体就成为突破的关键。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行业中具有领导地位的新媒体运营商开始了这样的变革,楼宇液晶电视2010年在广告内容化和受众互动化上的变化,开始引起很多广告主和传播业界的关注,在楼宇电视广告上,开始出现各种电影重点片花和演出信息,让广告内容更具知识性和娱乐性,打破了过去仅仅播出品牌广告的单一形式,从而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甚至,在楼宇液晶电视上,还出现了新浪和12580的标识,这两个标识让在楼宇电视上播出的品牌,与新浪热门品牌专区和消费者的手机屏幕互相联动起来,包括让消费者可以通过RFID技术,用手机在屏幕上照一下就可以得到更加详尽的消费资讯,此外,由第三方推出的户外电视评估系统,可以实现跨媒体的比较,让媒体与媒体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 更值得关注的是,户外数字化媒体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媒体,而成为新媒体整合传播的一个新的中心,例如在户外液晶电视上的广告不再是品牌和产品广告,而是将品牌将在网络上开展的品牌活动或者视频、网络剧等内容进行展现,吸引更多线下的消费者到网络上参与品牌的互动活动。这些变化已经在预示着,广告主在应用数字化新媒体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采取通过数字化媒体去整合其他媒体的策略,将不同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将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平台上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现,最终实现线上和线下相互链动的无缝化组合式传播,这才是精准影响70后和80后人群新的数字化传播的王道。 从传统媒体转向数字媒体,从电视、报纸的接触习惯转向以互联网、手机为主导的资讯新数字化终端,从单一化的生活形态与媒介生态转向碎片化的媒体习惯,以及多元化的媒体接触平台,中国的媒体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以70后和80后为主流的新受众的时代已经到来,广告主需要把握新趋势,洞悉新规律,积极拥抱这些变革,用好新的数字化媒体,才能与时俱进,抓住未来十年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个人分类: 网络技术|1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唐德刚:白话文运动的省思
jiangjinsong 2010-12-12 08:52
蔣科學按:唐德剛是胡適的高足。但是,很難得的是,他對由胡適先生發動的白話文運動並不是像後人那樣無批判地讚賞。從教育的效果,從傳統文化的繼承角度上看,這一運動流弊實在也不小,值得反省。目前在各地由民間自發推動的兒童經典誦讀運動,正是在此反省基礎上的糾偏之舉。這種實驗是有意義的。中國現代化道路坎坷曲折,有很多原因,五四一代對傳統文化簡單粗暴的態度不能不說也要對此負一定的責任。 唐德刚:白话文运动的省思(转帖)      编者按:本文选录自唐德刚译注之《胡适口述自传》第一七九页(传记文学出版社)。胡适曾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用英语自述他的生平。后经其学生唐德刚先生译为中文,唐先生极为尊崇胡适,但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附在本书之中。本文便是胡适谈到在民国九年,他建议政府以白话教育代替古文教育,掀起一场文字革命的胜利时,唐德刚所作的一段长注。   第一,文学革命和其任何革命一样,它的功过如何,是不能让革命家本人去自吹自擂的。是非留待后人评!只有能看到革命成果的后人,才能作盖棺之论。中国的文学革命,今日也该是盖棺论定的时候了。   第二, 这场推行白话文运动尤其是以白话文为中小学教育工具这一点其 建设性和破坏性 究竟孰轻孰重,最好还是让在这个运动影响最重的时期受中小学教育的过来人,来现身说法。因为他们是这场教育实验中的实验豚鼠(Cuinei pig)。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福是祸,亲身感受,最为真切。   笔者不敏,便生在祸福身受这一辈之中。所以近年来个人论胡之作虽然已写了数十万字,久思搁笔,然在刘绍唐先生和一些严肃批评指教的前辈、平辈和晚辈读者们的鼓励之下,稍有管见,仍不敢藏拙,也是这个道理。   请先从个人亲身的感受说起:   笔者本人便是胡先生所称许的当年在新学制之下受教育的小学生之一。不幸我是个乡下孩子。那时最近的国民小学距我家也在十里之外。上不了公立小学,就只好留在家里,在祖父延师设立的改良私塾上学。由塾师分授英、汉、算三门功课。   先祖原是位革命党;后来又是陈独秀的好友和崇拜者。因而他在家中一旦当政,便把祖宗遗留的封建称呼,磕头仪式,全部豁免。可是 他对我们这个改良私塾里的汉文一课的教学却十分反动:他规定我们要背诵短篇的古文选读,作文也以文言为主,不许用白话。   启蒙之后,笔者便在这个改良私塾之内,被改良了有七八年之久。我们的汉文也就从床前明月光,一直背诵到若稽古帝尧。最后连《左传选粹》到《史记菁华录》也能整本的背。那些故事都有趣而易解。我底同班同学,除了两三位实在念不进去的表姐表弟之外,大多数的孩子,均不以为苦。最后在家中长辈的物质刺激之下,竟然也主动地读起《通鉴》、《文选》等大部头书来。在我们十二岁的那一年春天,家人为要送我们投考初中,乃把我和两位同年的表兄送入附近一所小学,插班入六年级下学期,以便取得一张小学文凭。   这所小学是两位留美乡绅筹款设立的。全校一半是新建的西式楼房。操场上足篮排网一应俱全。校舍内图书馆、实验室也应有尽有。笔者等三个土孩子初入此洋学堂,真是眼花撩乱,自惭土气熏人。   我记得我们小学之中国语班所用的教材,便是适之先生在本文中所说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我清楚地记得,我所上的第一堂国语课,便是一位黄慰先老师教的,有关早晨和雄鸡的白话诗。那首诗的开头几句,似乎是这样的:   喔喔喔,白月照黑屋   喔喔喔,只听富人笑,那闻穷人哭   喔喔喔..喔喔喔   那时表兄和我虽然都已经能背诵全篇《项羽本记》。但是上国语班时,我们三人还是和其它六年级同学一起大喔而特喔。   在我们这个毕业班楼下那一间便是初小一年级班。他们的国语课,我也还记得几句:   叮当叮,上午八点钟了!   我们上学去。   叮当叮,下午三点钟了!   我们放学回。   那时的小学生们念国语还有朗诵的习惯。所以早晨上晨课,晚间上自习,只听全楼上下几十个孩子们,一边喔喔喔,一边叮当叮好不闹热! 小学毕业后,表兄和我又考进当地的初中。我记得初一国文班上也有一篇,大概是胡适之先生北大里成熟学生所翻译的,俄国盲诗人艾罗先珂写的《时光老人》。我也记得其中几句像是: 时光老人,滴答、滴答; 滴答、滴答; 无必要,莫奔跑 表兄和我,又在这国文班上,滴答、滴答了一学年。    学龄儿童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实在是他们本能上记忆最强的时期,真是所谓出口成诵。要一个受教育的青年能接受一点中、西文学和文化遗产,这个时候实在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与研读。这时如果能熟读一点古典文学名著,实在是很容易的事,至少一大部份儿童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是他们一生将来受用不尽的训练。这个黄金时代一过去,便再也学不好了。   如果我们把一些智力上能接受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学龄儿童们的黄金时代,给喔喔喔或叮当叮,叮当去了,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胡适之先生他们当年搞革命,非过正,不能矫枉,原是可以理解的。加以他们又都是一批高高在上的决策人,原不知民间疾苦。在他们大旗之下受教育的孩子们将来是祸是福,不是他们可以想象出来的。本来一个政策尤其是教育政策的成效如何,也不是应该可从想象中得出的;它只有在长期实践之中,才能找出真正的答案。   六十年过去了。今后的教育家,千万不可再讲大话、讲空话。办教育的人一定要实事求是,去研究出受教育儿童的真正需要才好。 本帖轉自: http://bcxtw.blog.163.com/blog/static/119881726201062210161580/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是谁1:宇宙恒星数量3倍于原估计数 达3万亿乘以1000亿
kexuechuanbo 2010-12-7 22:42
《自然》周刊网站载文公布:宇宙恒星数量3倍于原先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估计数,达3×1023颗,即3万亿乘以1000亿,相当于地球上人体细胞的总和。人体内有大约50万亿个细胞,再乘以地球人口60亿,正好是3×1023颗。 过去一般认为宇宙中存在1000亿到1万亿个星系,而每个星系又有1000亿到1万亿颗恒星。 新研究结果令人惊讶,远远超乎人们的传统认识。这宇宙可真大!有如此多的恒星,更大大增加了人们关于星外文明社会存在的几率。如果某个文明社会比我们地球早两三万年,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科学探索在人家那里可能不过是“小菜一碟”,甚或是如同1+1=2这样的小学常识而已。如果能与它们取得联系,那将形成地球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4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刘华杰主讲: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慧
tian2009 2010-11-29 04:50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第四讲 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慧 主讲人: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 田 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18:30─20:30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主楼B809 主办: 北京市哲学会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环境史研究中心 本系列讲座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支持 联系电话:58801058 内容提要 在高度现代化的美国国土上竟然生活着二十多万阿米什人(the Amish)。他们过着简 朴的农村生活,不读大学,不用交流电,规避高科技。他们真的愚昧落后吗?他们 有坚定的信仰,对于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努力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自 在且好在着。 刘华杰教授简介 : 东北人,1966年生,北京大学地质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博士,现为北京 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和博物学史。 主要著作: 《浑沌学纵横谈》(苗东升、刘华杰著)、《浑沌之旅:科学与文化》、《浑沌语义 与哲学》、《分形艺术》、《以科学的名义》、《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中 国类科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等。 主要译作: 《湍鉴:浑沌与整体性科学导引》(与潘涛合译,商务印书馆)、《怎样当一名科学 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 社)、《事实、虚构和预测》(商务印书馆)、《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北京大 学出版社)等。 本系列其它讲座: 第一讲:梅雪琴,北师大历史学院教授 环境史与生态文明 第二讲:卢风,清华哲学系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个转变 10月29日 主楼B809 19:0021:00 第三讲: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慧11月30日 主楼B809 18:3020:30 第四讲: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生态农业,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以山东弘毅农场为例 第五讲: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传统的价值以纳西族署自 然观为例 ----------------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 主楼B806 Center for Science Humanity Studi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Website: www.scihum.com Email: scihum@bnu.edu.cn Tel: 86-10-58801058
个人分类: 广而告之|379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慧
jiangjinsong 2010-11-28 08:47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第四讲 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慧 主讲人: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 田 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18:30─20:30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主楼B809 主办: 北京市哲学会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环境史研究中心 本系列讲座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支持 联系电话:58801058 内容提要 在高度现代化的美国国土上竟然生活着二十多万阿米什人(the Amish)。他们过着简 朴的农村生活,不读大学,不用交流电,规避高科技。他们真的愚昧落后吗?他们 有坚定的信仰,对于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努力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自 在且好在着。 刘华杰教授简介: 东北人,1966年生,北京大学地质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博士,现为北京 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和博物学史。 主要著作: 《浑沌学纵横谈》(苗东升、刘华杰著)、《浑沌之旅:科学与文化》、《浑沌语义 与哲学》、《分形艺术》、《以科学的名义》、《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中 国类科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等。 主要译作: 《湍鉴:浑沌与整体性科学导引》(与潘涛合译,商务印书馆)、《怎样当一名科学 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 社)、《事实、虚构和预测》(商务印书馆)、《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北京大 学出版社)等。 本系列其它讲座: 第一讲:梅雪琴,北师大历史学院教授 环境史与生态文明 第二讲:卢风,清华哲学系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个转变 10月29日 主楼B809 19:0021:00 第三讲: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慧11月30日 主楼B809 18:3020:30 第四讲: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生态农业,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以山东弘毅农场为例 第五讲: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传统的价值以纳西族署自 然观为例 ----------------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 主楼B806 Center for Science Humanity Studi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Website: www.scihum.com Email: scihum@bnu.edu.cn Tel: 86-10-58801058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4433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的孩子10岁以前做过这些应该做的32件事情吗?
yangxintie 2010-11-25 17:49
下文转贴自网上,数一数这些事情本人小时候还都经历过,尽管是战争时期,但是童年还是欢乐的,但是现在的 孩子10岁以前恐怕做不了这应该做的32件事了。我把自己当年的幸福填下来,以便和孙子对比 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似乎成了现在儿童最主要的娱乐形式,所以到10岁时,大部分儿童都已变为遥控专家。但他们知道如何爬树、如何建沙堆城堡吗?根据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IPA)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其答案显然是不。   为使当代儿童能够重新拾起他们父母孩童时代的传统娱乐项目,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专家希望孩子们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自行从这个大名单中勾除一项。 有研究报告,现在的儿童很少有自由时间自娱自乐,这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其原因有多种:有些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一些儿童不希望他们的衣服被搞得脏兮兮的;另一些孩子的日程被排得过满,他们不是去上课,就是去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协会会长道格科尔认为,现在的儿童正在遗弃那些简单的娱乐活动。他说:爬树并在树枝中建巢能让儿童探究自己的极限并勇于承担风险。   10岁前应做的32件事:   1.在河边草地上打滚。 (不仅是河边,麦场边,公园里打滚很正常)   2.捏泥团。(四岁,院子前摆满了泥做的坦克)   3.用面粉捏小玩意儿。 (八岁,还有油泥做的头像,木偶头)   4.采集蝌蚪。 (看着蝌蚪长出腿)   5.用花瓣制作香水。 (九岁,男孩子不做香水,直接把花挤碎了抹在手上)   6.在窗台上种水芹。 (种萝卜和蒜)   7.用硬纸板做面具。 (买一个纸面具带上打仗)   8.用沙子堆城堡。 (在海边比较晚,但是沙堆里掏洞很有乐趣)   9.爬树。   10.在院子挖个洞穴。 (做个陷阱,恶作剧)   11.用手和脚作画。 (穿着鞋)   12.自己搞一次野餐。 (兄弟两,五毛钱,只购买一瓶汽水, 一根香肠,饿得回不来了)   13.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 (10岁了)   14.用沙子埋人。 (用被子埋人)   15.做面包。  16.堆雪人。 (雪人,雪塔,雪房子!)   17.创作一个泥雕。 (泥放在脸盆里面,几个星期不洗脸刷牙)   18.参加一次探险。 (搬走的房子里面,拿一根钉子戳到灯头里面 去,以便看看电能生磁,结果被电击下来)   19.在院子里露营。 夏天都是这样   20.烘蛋糕。 馒头   21.养小动物。全了,狗,猫,兔,鸡,鱼,海葵.....   22.采草莓。 没有草莓有苹果梨   23.玩丢棍棒游戏。 这里的棒是两头尖,用另一个棒来打出去   24.能认出5种鸟类。 五岁能认麻雀乌鸦和喜鹊   25.捉小虫子。 北京东北边几个大水洼,钓鱼去   26.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十岁还不会骑   27.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 风筝是买的   28.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 用木板搭棚子窝   29.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 杨树叶茎最先用来比赛,还有榆树和桑树   30.种菜。 种菜不会,但有收土豆照片   31.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 没有!   32.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 打架是常事情,摔跤更是常事情, 有一种对抗叫做对鸡,一人搬起自己一条腿,互相顶,谁先被顶的站不住谁输,分两队,大规模的对抗,整个操场都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