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期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为什么很多编辑部办不了英文期刊
mhaozhang 2008-11-16 15:54
关于期刊国际化的提议,很多科学网上的朋友们都提到了最好是办成英文的期刊。但是办英文期刊在国内除了几个很能弄到钱的编辑部有能力外,对于其他编辑部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 据我所知 中文编辑工资不高,而 英文编辑的工资高,一般编辑部 养得起英文编辑的少, 特别是外国人,很多单位是 养不起的,也不会去养。 试想一下有一些国内的作者用中文写作时就有很多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如果换成是英文的呢?如果自己的母语都需要编辑润色,能说用英文写的文章直接发表就能让人看得懂吗?事实上国内高校的英文投稿稿件,外国人是不是能看懂,我不知道,中国本土的审稿人很多都要求我们这些学校的作者把英文的稿子发过来的时候,顺便附一个中文版让他也看看,这个事情就很能说明现在英文稿源的情况了。 现在的情况是,期刊 如果全面改成英文的话, 必须找科技英文专业毕业的人,或者海归, 或者外国人做编辑,为英文文章进行 文字方面的把关, 不然没有把关的文章发出去,就只能是自己给自己丢脸! 但是英文专业毕业的,或者外国人,会来做这个国人都觉得待遇低,并且遭人看不起的编辑岗位吗?你凭什么让人家好端端一个英文专业的,一个海归,可以赚大钱的人,或者一个外国人,来像我们广大编辑同仁这样不计报酬的为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默默的奉献自己的青春呢? 那为什么编辑待遇低呢?为什么社会地位低呢?这是不是国家的问题,是不是体制的问题呢?????? 为什么 整个单位里面没有第二个这么低待遇的部门了?是因为。。。。。告诉你,这个部门不能像实验室一样取得几十万上百万的自然科学基金,这个部门只能是单位无限的贴钱办下去!所以你们能够省就省一点吧!就不要指望聘请外国人了!这个就是现状,中国的现状。还有让编辑部不收版面费的人,基本上是对编辑部艰苦情况忽视的朋友。。。。。
个人分类: 期刊|3834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为什么我国不能放开新刊申请
mhaozhang 2008-11-16 11:52
从王志明老师的建议中看到一条,说中国的新刊的申请没有放开的事情。其实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国家现在有好多好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内刊等着刊号的审批,如果刊号一放开,就不是5000种科技期刊了,及有可能是50000种了。 到那时候我国就是世界第一了。。。。。。。 现在5000种期刊,都有人建议着要赶快死掉一批呢,到有50000种的时候,该如何操作呢? 另外我已经说过,在国外的人可能不了解,国内还有很多小单位,他们的要求不高,就只要公开发表刊物发表文章就行,所以很多单位自己办的内刊并不能解决自己单位工作人员,评职称之类的诸多问题,有些单位办的刊物基本就是自己单位和关系单位的自留地,这个是中国的国情,所以现有的5000个刊物中的某些质量低劣的刊物要等他们死是何其之难,而刊号的放开必然造成又一批永远死不掉的期刊,希望了解中国国情的人能够理解新闻出版局限制刊号的初衷。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315 次阅读|4 个评论
感谢郑怡嘉研究员对我国科技期刊的支持
热度 1 mhaozhang 2008-11-16 10:27
郑怡嘉研究员昨天在看到我的博文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之后,专程写一篇博文读张旻浩先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有感 地址: http://159.226.26.14/blog/user_content.aspx?id=46965 他所提到的那几篇文章我都仔细的看了,作为一个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看到国内科研工作者对科技期刊有如此之多的抱怨,心里真的很不舒服。 可是作为所里面最没有地位,收入最差的部门,绝大多数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们都是在默默无闻的为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奉献着,因为编制原因,编辑部大多数缺少人手,工作量满负荷的对付着不计其数的来稿,要认真处理每一份来稿基本却是编辑部每个工作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 在大部分单位里面,科技期刊编辑部作为一个即不算科研实验室(意味着没有科研经费),又不算机关(意味着享受不到机关编制带来的种种好处)的部门,是否能够吸引到广大科研工作者所要求的科学家是个很大很严重的问题,所以不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现在中国科技期刊所面对的种种学术上的问题的, 这个是上级主管部门不重视的必然结果!!!!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需要有智慧的人来解决
mhaozhang 2008-11-15 18:08
记得有一句话叫做有中国特色,的确在中国科技期刊界也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用现有的国外的经验,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分析,必须用中国特色的方式来拯救,除此之外别无它方,政府不扶持,不支持,不引导,必然造成现有中国的科技期刊的道路越来越崎岖,最终会是一个怎样悲惨的结局,我个人是及其悲观的。 还好,在科学网看到了那么多科技期刊的编辑,让我们积聚大家的力量,联合起来吧,也许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的声音会传到决策部门领导的耳朵里。。。。。。。。。。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27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优胜劣汰真能搞好我国的科技期刊吗?
mhaozhang 2008-11-15 17:44
科学网上很多科研工作者都认为中国的科技期刊办刊水平太差,政府不用管,应该让市场规则让其中的一些期刊自动消亡,留下一些适者生存的期刊,但我说这只是大部分的一厢情愿。 现在科技期刊基本都由研究所,大学,等实体主办,编辑部人员安排,工资,开销往往也都由主办单位包办。在主办单位眼里,编辑部只是一个不产生任何效益而只懂花钱的地方。当然为什么不直接关了它呢?那是因为主办单位自己还有有很多关系单位的学生要毕业,人员要评职称。所以一个单位是万万不能没有一本由自己直接控制和主办的期刊的。更何况现在的刊号已经是奇货可居的时代,把自己办的刊物嫌花钱费掉后,想要再弄回来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2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
mhaozhang 2008-11-15 17:05
中国已是世界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最多的国家之一,大多数的优秀的文章全部因为国内高校歧视性政策的指导投向了国外,科学网上有种很怪的论调,就是中国本身自己期刊做的不好,所以才没有人投。那如果哪天国家出一个强制性政策,所有国内文章必须投本国期刊的话,原本给国外期刊加分的那些高水平文章只能投往国内,不出几年,我国的几个重要期刊就会面貌完全一新跻身世界强刊之列。 现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的最主要问题不是没有稿源,而是没有好的稿源,我想国内大多数和我做科技期刊编辑的同行们会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没有好的稿源,就意味着没有影响力的文章,没有影响力的文章就意味着没有影响因子,没有影响因子,就意味着这是一本吸引不到高水平稿子的期刊,如此一来越少的好文章刊登在上面,越来越差的吸引力对于投稿人,国内的科技期刊就是完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 试想只要有一部分有爱国心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带头,将好的文章发表国内期刊上,哪怕只有一半的稿子流回国内,我想今天的我的编辑同行们就不会有那么多怨声载道了。。。。。。。。。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2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三:编辑之卑
热度 1 ysxbhxf 2008-11-15 16:58
在我投身到编辑行业之前和之后,二十几年来不断听到或看到业内外人士在说编辑工作的性质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言之意下,做编辑是天生要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地位是卑微的,待遇是低下的,应该默默无闻地干一辈子,不要奢求什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回报,更不用说什么事业上的发展了。这样的观念渗透到了国内各方面的人们心中,并在各个时期和领域形成了方针、政策、制度和操作上的有意无意的轻视编辑行业的潜意识。本人认为,抛开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说,单单这种潜意识对中国科技期刊界造成的危害是十分深远的,就像一个地区的水、土壤和空气存在了严重的隐形污染一样,无论在那个地区生活的人们怎么锻炼,身体总是健康不起来或无法强壮起来一样。尽管近十几年来,已经有许多高层人士和广大编辑在呼吁改善科技期刊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以及与此相关的编辑职称、报酬、荣誉和发展问题,但科技期刊及其编辑的生存环境并无大的实质性改观。如此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期刊业便出现了许多与市场经济社会不相应的问题,而国内科研管理、人事和教育等有关部门制定的媚外制度和规定的导向,更加恶化了中国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使得编辑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条件下不得不以各种正常或不正常的方式求得自身生存环境的改善,也同时使得其他方面引发的种种不良影响在科技期刊界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来,并由此成为众矢之的。我很疑惑的是:为什么在中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大多只能做个没什么出息的小裁缝而在外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却可以成为风光无限的时装设计师?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5658 次阅读|5 个评论
难道Elsevier 与Springer旗下就没有烂期刊?
mhaozhang 2008-11-15 11:05
看了王志明老师和任胜利老师的留言,始终觉得有这样一个疑问,试问一下Elsevier 与Springer旗下就没有烂期刊?就没有那些影响因子很低很差的期刊吗?Elsevier 与Springer旗下好的期刊和水平一般的期刊都应该是有的,只不过最后打包卖给我们国家图书馆系统的时候,是要求全部买下,而不是仅仅买几本高水平的期刊。 试问我国的科研人员拿着纳税人的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的成果,发表到Elsevier 与Springer的平台上,然后我国的图书馆又拿纳税人的钱去把这些科研成果信息数据从Elsevier 与Springer手里高价买回来,有这么傻的钱多的冤大头吗?或许我们国家把纳税人的钱就是当是马粪纸在用。。。。。。。 始终有个疑问想和王志明老师、任胜利老师还有张玉国老师进行讨论,国外是怎么做的?难道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这样的一些国家的弱势的期刊就不生存了吗? 还有《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并不是一本如王志明老师那么称赞的好期刊,如果好的话,为什么很多大学的物理系会将其排除在其评定学生毕业论文发表范围之外?一位老教授,也是我的这一期的一个作者,昨天专门写了一封心酸的信给我,和我探讨国内高校为什么如此不支持国内的期刊,看得我自己也心里觉得非常难受,觉得国内的科技期刊如果这么得不到支持前途一片渺茫。。。。。。。。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1121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的科技期刊都应该死掉吗?
mhaozhang 2008-11-14 22:29
今天一时头脑发热,跑到经常来汲取思想的科学网开了博客,可能还是想从和科学网各位前辈的交流中,提取灵感来了。 中国的科技期刊基本都是质量很差的,所以死掉是应该的,好的期刊应该给外国的如张玉国的 Elsevier收购了去,好的期刊好的资源,是应该由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去优化,而不好的期刊,就应该被市场所淘汰,这个就是天理。政府不应该,也不能去干预或者拯救国内这些期刊。。。。。。 总之我听的很是郁闷,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和中国比较的,中国的政府和外国的政府不同,他有很大的能力来做好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这次奥运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如果政府想搞好科技期刊事业是完全有这个能力的,成立一个中国自己的 Elsevier,也是不会因为没有财力物力而无法做到的事情。毕竟国家需要自强,民族需要自强,如果把自己国家仅有的几本好的刊物都给国际大鳄给合作过去了,那剩下的组建一个超级航母有什么用呢? 期刊必须打破现在各自为政的局面,越小越容易被一个个的合作过去了,只有抱成一团,才能壮大,反正我是这么想的。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011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二:导向之害
ysxbhxf 2008-11-9 19:36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好的大的投入就没有好的多的产出,做科学研究是如此,办科技期刊也是如此.没有好稿源哪里会有什么好的科技期刊!看了蒋先生一篇博文(一种奇怪的学术现象,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261 )的3个评语时,深感国内对于科研论文发表的导向对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危害性.那3个评语是这样的: 标题:不对 发表评论人: 学术应该无国界,往国外投稿并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我们的工作要受到人的重视应该要往有影响的刊物投,这样才能让他人更好地分享你的结果。当然如果有一天中国聚集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也许最好的刊物将出现在中国。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游客 严重不同意博主的看法! 如果你一项好的工作不选择发表在国外的著名期刊, 而选择国内的期刊, 这个是很不明知的. 1. 国外的著名期刊读者多, 影响力大, 了解你工作的人会更好! 2. 现在国内很多机构只看你工作发表在那个刊物, 而不去看这项工作到底是否很有意思, 试想, 如果你的一项很优秀的工作发表到了国内某个刊物, 而没有选择国外著名刊物, 我想你以后的境遇会很惨的. 可能很多人认为你的工作没有意思, 不重要. 你回去用你上面的观点去挨个解释吗? 另外, 如果你每次都把重要的工作发表在国内期刊, 我想你以后申请基金支持都会很困难的, 不信你自己试试? 国内科研现在是只看帽子不看人, 不管什么东西, 只要你能发表在好的刊物上面, 你就可以猛吹, 你的工作多么好. 如果没有发表的好的刊物上, 即使是很优秀的工作, 那么对不起了, 你吹了人家也不相信你的优秀工作. 这个是一个悲哀, 但是是国内的现状. 3. 等到我我们国内的期刊也成了国际著名了的时候, 再作出以上选择(博主的观点). 标题: 发表评论人: 这个世界不是你认为,你相信,你希望,世界就是这样了。我同意其他两位的观点。只有当中国的整体科研实力完全能和欧美一较高下的时候,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才可能出现。这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事请。不是个人意志可以改变的了的。 123楼的评语让我这个做编辑的感到悲哀,假如国内学者都以这样的逻辑和思维来看待中国的科技期刊,那么你们就永远等不到那个如果变成现实的那一天!!在中国永远也不会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而且中国的整体科研实力完全能和欧美一较高下的时候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当这样的逻辑和思维成为科研管理人员的观点时,他们也可以这样对学者们说:等你们的研究水平都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时,我们才能给你们研究经费!!!!!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381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一:无米之难
ysxbhxf 2008-11-2 13:30
做科技期刊编辑十多年了,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十几年来,眼看着中国的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一直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挣扎、奋斗和叹息。凡是能考虑全面一点的、眼光开阔一点的和思想深刻一点的人都能看到,整个中国的科研学术环境是不利于国内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的。尽管有关部门如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中科院等都在为改善和促进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而进行了实质性的投入和支持。但另一些部门的政策导向却与这些部门努力的方向正相反,SCI论文在评价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本身的业绩和能力时,在科研项目评审、结题时,在科研人员提职称、博士和硕士毕业答辩时,总是要比国内非SCI论文更顶用,更吃香,甚至在所谓的三巨头上发表了论文还可获得数以万计的奖金。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国内作者的高水平论文大多流往国外发表,这样的现象已经持续了近20年了,到目前为止,更是愈演愈烈,决无减缓的迹象。国内的学术期刊编辑在经历了努力、奋斗、建议和反映之后,对此只能望而兴叹。期刊管理部门也一直敦促编辑们要办好科技期刊,要创一流,办精品,但最后得到的结果不过是些精致的窝窝头,哪里会有什么满汉全席呢?没有好稿源却要办出好期刊来,谁能说不难?!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5523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期刊编辑的开博短语
ysxbhxf 2008-10-30 23:50
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可以说是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科技期刊出版事业。回想以往的工作历程,酸甜苦辣,滋味齐全。有人说编辑工作的性质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我的体会是选育良才,成人之美。因此,我喜欢科技期刊编辑这份工作,它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事业。很高兴能在科学网建立自己的博客,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朋友,他们有的是我的同行,有的是科技领域的学者,我希望能和大家在这里进行友好和深入的交流。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87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
suqing1961 2008-10-9 14:06
陈广仁,苏 青 本文将在《科技导报》2008年第19期上发表 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科技期刊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1 明晰科技期刊功能作用, 承担科技强国历史责任 期刊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推动人类进步的重任。经过 400 多年的发展,期刊的功能不断丰富和拓展,已全面服务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是科技交流的重要园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促进科技期刊发展,不仅是促进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术建设、推动科技发展、激发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时代及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窗口,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轨迹可从其创办的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反映。从数量上看,中国科技期刊占全国期刊总数的一半多,成为世界上数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科技期刊大国,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规模、门类比较齐全、基本满足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期刊体系。从质量上看,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距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目前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期刊,未能有效传播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影响了中国科技进程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要素、环节和平台,科技期刊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园地,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还是创新知识获得运用的必要条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不仅为科技期刊创造了新的良好环境,也给科技期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技期刊必须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由科学记录本、科学备忘录转变为科学创新启示录、科学评议书;要根据科研重心的转移来创新期刊内容、关注前沿进展、预测科技趋势,以形成相互推动、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方面。科学技术乃是强势文化及第一生产力,相应地,科技期刊拥有引领科研方向、凝聚科技力量、汇集创新成果的科技制空权,在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创新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国家,能够孕育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中国正由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重要的跃升期,科技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历史机遇。科技期刊界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提高自身竞争力,谋求快速发展,充分展现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为科技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端正科技期刊办刊理念,引导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科技期刊承担着确认科学发现优先权、传播科学知识、积累科学文化、促进成果转化、引导科技创新的重任,还承载着学术评价、学科建设、学风净化、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但是,在现实中国,科技期刊的许多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或发挥出来,受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学术浮躁、量化评价等影响,科技期刊的功能有被异化的苗头和趋势,完善期刊评价体系、促进期刊回归本源成为迫切任务。 科研成果量化考评方法的推广、科技期刊量化指标的引入,期刊界对检索期刊收录、相关引证指标、核心期刊目录等重视度的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动力。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国际论文比、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数等指标,可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反应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但却不能完全代表其科技影响力。学术水平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科研论文是学术期刊的基础,论文质量是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根本,应把提高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作为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此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发展和文献交流中的影响力、贡献率。 当前,科技研究重心由化学、物理学等传统学科向生命科学等新型学科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而中国科技期刊并未跟上这一科技发展潮流,在反映学科发展变化、引领科技创新、体现前沿进展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为此,应学习、借鉴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办刊思路,加强作者、审稿人、读者、编辑四位一体的学术期刊队伍建设,遵循以科学发现优先权、学术规范、同行评议为核心的学术期刊规则,严格审稿程序,强化国际审稿力度,健全编辑、出版、营销、传播机制,动员并团结科技共同体成员承担期刊发展重任,促进科技期刊乃至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3 顺 应出版改革形势要求,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繁荣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出版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文化水平、传媒技术、运行机制、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 宏观管理层、微观操作层都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再造,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移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从根本上消除束缚出版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为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体制机制创新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 2006 年 7 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对实行事业体制的公益性出版单位和转企改制的经营性出版单位的改革目标、根本任务提出了相应要求。从出版管理层面看,中国科技期刊目前仍处于出版审批、主管主办的计划体制管理状况,科技期刊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探索、完善并实施 符合科技期刊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图书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试点单位成功经验的不断推广,既增强了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紧迫性,也给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还引出了诸多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新的探索课题。受历史、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中国期刊出版偏重教育出版、大众出版,而对学术出版、专业出版的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还认识不足,科技期刊在出版业和国家科技文化战略中的科学定位尚未形成共识;面对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宏观政策环境,科技期刊的体制机制如何变革,是出版界和科技界共同关注、需要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技期刊出版有其特殊性,在推行出版体制改革、促进出版事业市场化的进程中,要在政策上对科技期刊给予倾斜和扶持,确立其公益性事业地位,建立健全促进其发展的相应配套政策,探索建立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出版管理部门应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在从严审批新刊的同时,每年新批一定数量的新兴学科、热门学科或有特殊需要学科的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界要正确审视发展的内、外部形势,抓住机遇,改革创新,乘势而上,积极推进科技期刊的发展和繁荣。 4 适应出版方式变革需要,推进期刊网络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传播速度、覆盖范围和应用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给期刊社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经营模式带来了重大影响,科技期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较之纸质版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科技期刊具有信息传播快捷、覆盖范围广泛、各方便于互动等优点,因而是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它模糊了编辑、印刷、出版之间的界限,淡化了刊与期的概念,改变着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方式,在数字化、网络化处理中把刊载内容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功能,为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思维、期刊样式的精致化设计、读者定制的个性化需求等提供了广阔空间。 当前,中国的一些期刊在数据库和数字期刊平台建设以及网络期刊、电子杂志、手机杂志创办等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其出版正以纸质版、影像版、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等多样化形式发展。但是,由于受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技术手段、人才资源、经营管理模式等制约,对于如何把现有的内容优势转化为信息化条件的传播优势还缺乏可行的手段,许多期刊利用数字化创新期刊反应模式的动力不足,在期刊数字化进程中居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发展大致经历复制纸质版内容并搬上网络、编制首发信息和形式创新的期刊网络版、创立原创性网络门户期刊 3 个阶段。目前,国际主流科技期刊已全面实现编辑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而中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网络化的水平、程度、时效、绩效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极大。出版管理层已将推动传统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实施数字出版基础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来推动出版界数字化出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国科技期刊应抓住机遇,本着开放进取的态度,努力推进全文电子化,大力发展网络学术期刊,逐步实现开放存取,努力适应国际期刊界网络化出版的发展趋势。 5 重视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促进科技期刊国际化 随着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科技 - 文化 - 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竞争,具体表现在人才博弈、资本博弈、理念博弈等方面,其核心是争夺科技话语权、优质出版资源和期刊市场份额。中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国际化程度较低,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高。面对内外夹击日益严峻的生存竞争局面,中国科技期刊应从战略层面制定与国际出版业接轨的体制创新目标和实施方案,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扩大中文期刊的国际认可度和科技影响力,以较快速度走向国际化,继而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应该注意的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最终命运取决于其学术水平、科学质量、历史价值、品牌效应。品牌是彰显 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服务品质、产品价值、市场信誉的特定标志,是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坚实基础。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压力,中国科技期刊界必须创新办刊理念、找准期刊定位、提高内容质量,秉承理性、务实、开放、进取、创新的科学精神,塑造科学共同体认可且特色鲜明的核心价值观,锁定作者、读者和编者的认同和忠诚,保持兴盛持久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努力创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科技期刊。 6 加强期刊集团化建设,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地位 出版业的集团化发展,就是通过整合人才、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实现业务重组、市场拓展、潜力深掘、优势互补、合纵连横,以达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做大做强的目的,继而提高出版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取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期刊集团化发展既是国际出版业经验的总结,也中国出版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形势所迫。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呈现实力弱小、格局分散、管理多头、效益不佳等局面,多数科技期刊资源利用率较低,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符合期刊发展规律的市场盈利模式,没有具备进行市场化运作及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受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的冲击,纸质出版物及其广告收入大幅萎缩,期刊出版的业务形态和结构将产生巨大变化。科技期刊通过强强联合,打造专业化信息平台,创办有影响力的网络期刊,建立新型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业态,打造现代化商务渠道,有利于朝着集群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继而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并在市场经营中 取得更大的主动权。 目前,一些期刊出版单位已在组稿、编辑、出版、印刷、营销、广告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探索并实践着集群化模式,但大都存在集而不团问题,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移的阶段性目标还远未实现。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继续推进经营性出版单位的转企改革和股份制改革,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革,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出版发行传媒企业,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因此,科技期刊界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观念,认清所处的改革形势和政策环境,及时掌握与改革相关的政策动向和改革试点单位的最新进展,为蓄势待发的科技期刊体制机制变革、集团化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834 次阅读|6 个评论
谈谈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问题
热度 1 junpengyuan 2008-9-2 14:29
本文本来是在王志明老师博客的评论,有些想法,不吐不快,就撰写此小文,记录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问题,目前网上谈论比较多,有一些学者、专家、企业家的观点:国际化、去中国化,窃以为不可取。感到有些出版大鳄在把中国的科技期刊发展引向歧途,也许这个词有点重,但是不要忘了我们的大飞机项目,样机成功,可是就是民航总局一句话,不买,导致我们一代人的心血没了,而且我们沦为一个不入流的企业--麦道的装配厂!!!为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跨国公司的游说,导致我们的决策失误,所以,在期刊怎么发展问题上,我们不能再被牵着鼻子走了,不能他们说我们要国际化,要办外文的,我们就去办,可是,这样有什么意义呢?你办外文的,能比上Science、Nature么?你办外文,规模能比上Elsvier、Springer么?外文的期刊对中国的读者造成这么大的语言障碍,我们再拼命发展外文期刊有什么用处?我看不到。
个人分类: 灵感思绪|3295 次阅读|9 个评论
再谈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
jxz1963 2008-8-14 12:11
再谈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 在前一段时间的《科学网》博客上,刮了一阵期刊收取版面费讨论的风,而且是风头很劲,各种意见都有。如:全珉 与版面费相关的几件旧事和几条浅见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382 ),孟津 版面费不仅是版面费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310 )和我的 也谈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107 ),还有王晓锋、罗德海、黄安年等老师的博文,也谈到了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事情。这其中有赞成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有反对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有说版面费是学术垃圾的根源,有说是目前国家的相关考核科研人员的政策和期刊管理政策造成了期刊版面费的泛滥之风。 陕西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赵大良在其博客里也谈了他对版面费最新观点 学术论文收费 之无奈? (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 )。文中谈及了学术期刊收费的要穴:2008 年 上半年 ,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期刊收取版面费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没有公布。但是最近 《 新闻出版报 》 连续刊发了记者牛春颖的文章关注学术论文收费。文章的观点十分明确反对学术论文收发表费。但是,学术论文收费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收和不收问题,而是学术出版的保障机制问题。如果学术出版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还有谁愿意收费?! 赵大良分析学术期刊 之所以出现收费的问题,就是因为学术期刊的出版没有基本的经费保障。就是 一些 有一定的出版经费 的单位 ,工作人员的待遇没有人顾及,有的主办单位甚至规定由编辑部自 行 解决。随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出版单位的主体地位,一些学会和企业主办的期刊 (国家许多科研院所的转制、改制成为企业) ,在承担人头费、出版经费的同时还要给主办单位上交一定的管理费用 (有时候就是任务了,陕西三家科技期刊每年要给主办单位交纳近 300 万的任务,而且还要年年加码) ,名曰国有资产的增值。 赵大良进一步分析, 如果是体制上实行企业化或者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那么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从何处而来?如果是出版单位独立出去,确立了主体地位,不知道还有多少主办单位会给期刊的出版提供经费?那么,出版经费 又 从何而来?也有人提出,学术出版的成本太高,国外就没有那么多的专职编辑。那么,不知道国内的专家学术有多少愿意为学术出版义务服务?就是现在的有偿审稿都那么困难,别说编辑出版,不符合中国的现实。中国的专家可以无偿为国外期刊工作,但不会无偿地为中文期刊工作,就是做也是那么几十家顶尖的期刊可以调动的了。 收费,谁愿意,除非与自己的待遇挂钩。否则,谁不想做一个高尚的人。就如同医院的医生开药一奖金挂钩,不能但愿缺少医德,而是我们的体制缺失! 赵大良最后分析道,渴望政府政策的出台,渴望减轻学术期刊的经营压力。 无独有偶,昨天本人与陕西几位从事学会工作的学者在一起聊天,也谈起了学术期刊版面费问题,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都给编进黄色段子里了。 有一学会的理事长当面贬损编辑学会的名誉理事长:现在的编辑学会和妓女学会一样了,编辑部就和妓院一样,都是欢迎来稿(搞),来稿(搞)收费,编辑学会和妓女学会是同一个行业了! 我想,这可能是对期刊编辑、学术期刊行业和各级编辑学会最糟糕的贬损了。 醒醒啊,我们的期刊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还有我们的学术期刊编辑界同仁们!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9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再谈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平科学杂志
杨学祥 2008-6-26 16:50
学者何士刚过去多年来一直认为中国也没有必要办杂志,有好文章尽可以投《 Science 》和《 Nature 》等杂志发表。他撰文说,但最近的一个切身体会让我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折。我们的一个工作,我认为非常重要也做得非常严密,在被多家杂志未经评审就退搞之后,终于在 J. Neurosci. 被评审了,但还是被拒了。在我们努力补充数据希望再向杂志申诉时, UC Berkeley 的一个小组在 5 月 22 日 的《 Neuron 》上报道了和我们几乎完全相同的发现。在方法上我觉得我们做得还更周密。我想周围可能有很多人与我们有类似的经历。中国近年的研究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很多方面在快速接近国际前沿,但很多高水平的科学家在把他们的工作发表到国外杂志的过程中都需要做太多也许并不合理的努力。如果我们自己也有高水平的杂志,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多人就会获得先机。记得现代神经科学之父,西班牙科学家 Santiago Roman y Cajal 也曾为同样的困境而烦恼,当初德国和意大利主导了世界科学发展,他的很多工作在发表时也备受磨难,一气之下,他创办了自己的杂志,发表自己的文章。 1906 年,因为他在神经系统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 。 商贸的规则是公平,可是,走进世贸大门的中国商人却在国外屡屡遭遇不公平的待遇;科学的规则是真实,可是,中国科学家的成果却经常被国外阴谋者抢劫和剽窃。从过去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丢失,到现在中国医生的首创成果被美国人剽窃,历史在不断地重复一个教训:科学与文化就像资源与领土一样,需要国家主权的保护 。 黄红云,一个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他在世界上最早开展了嗅鞘细胞移植的临床治疗研究工作。被他用这种方法治疗过的国内外病人达 600 余例,均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改善, 70 %以上的患者生存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这种改善和提高,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脊髓损伤研治中心的两位科学家在迈阿密大学先听到了黄红云的讲学,转而要求到北京来看看黄红云的病人。两名美国科学家亲眼目睹日本男孩子手术前后的变化,向黄红云要求合作写论文。黄红云同意了,但黄红云的同意是有条件的:论文必须是双方合作,自己必须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 uest 回到美国后,给黄红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这个邮件至今保存在黄红云的邮箱中。他们提出,从政治上考虑,我们应该作为论文的责任作者。作为国际惯例,一篇论文的责任作者,它意味着对论文的内容负全责,而且拥有对论文的全部所有权。事关知识产权和科学家的尊严,黄红云当然不同意!他告诉他们,论文宁肯不发,也不承认他们是责任作者。论文于 2006 年 3 月发表在世界脊髓损伤研治领域最为权威的学术杂志《脊髓》上。出乎所有人意料,论文上只有几个美国科学家的大名,他们写上了时间、手术的发生地北京朝阳医院和日本男孩子的情况,承认了手术后病人功能的迅速恢复,却只在论文最后对真正的研究者和手术人黄红云轻描淡写地感谢了一下。一个中国大夫的手术和研究成果,转眼间就变成了美国科学家的所作所为。不仅如此,更让黄红云惊愕的还在后面。几乎在抢夺成果的同时, uest 医生又与他人合作撰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指名道姓地对黄红云其他几名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诋毁,还将它翻译成中文,投向多家中国国内杂志社和相应政府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这样的做法结果只可能有一个增加黄红云的业务前进阻力 。 有些中国的科学家是不讲政治的,至少中国科学界的主流派是不讲政治的。他们把国外的科学杂志当作学术水平的最高标准,引导了因为国内学术期刊水平低,所以高水平的成果都以向国外期刊投稿为荣,若能发表则无上光荣,要专门开座谈会,有关领导要专程登门道贺,发放红包的不良风气。我们的研究人员拿国内的经费做出了成果,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向国外的学术期刊投稿,而很少记得向国内同行和公众用汉语具体介绍研究成果。国内同行多半要通过购买国外学术期刊才能看到,国内公众则依赖对国外科学报道的编译,或者当科学家所在单位觉得需要向国内宣传一下时才向记者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国内的科研进展通过出口转内销才传到国内媒体,这种事并不鲜见。近年来我一直关注国内外的科学报道,多次遇到类似案例。有时从国外媒体看到相关报道,辗转找到国内科研机构,国内研究人员还拒绝接受采访。他们似乎不觉得自己对国内公众负有传播义务和社会责任。 对他们而言,研究做完了,文章在国外期刊发表了,名利双收,万事大吉 。 为了获得国外权威杂志的认可,中国的最新科技成果就不会有什么秘密可言。居心叵测的国外权威就会乘虚而入,轻易地盗取全部资料和技术,夺取科研成果的发明权和知识产权。美国在科研问题上是很讲政治的,不准伊朗研发核武器,不准朝鲜发射洲际导弹,不准中国留学生参与敏感试验,不向中国出售核心技术;美国科学家也是很讲政治的,在重大科研创新和知识产权问题上寸权必夺,寸利必得。相比之下,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也太书生气十足了。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脊髓损伤研治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脊髓损伤研治中心,代表着世界顶级的脊髓损伤研究和治疗水平。《脊髓》是世界脊髓损伤研治领域最为权威的学术杂志。他们的政治考虑能否唤起中国科技主流界的政治意识? 美国科学家不仅讲政治,而且讲战术。他们利用中国人文人相轻的弱点,与他人合作撰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指名道姓地对黄红云其他几名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诋毁,还将它翻译成中文,投向多家中国国内杂志社和相应政府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借以达到其窃取中国医生最新科研成果的目的。中国科研机构的某些学术标准的不科学规定,使中国研究者处于两难境地:投稿国内受同行排挤;投稿国外无法律保障。 《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燕鸣就这一事件评价说,按照国际通行的学术文章标准,美国的两位科学家根本不具备作者资格,这一举动是明显的剽窃行为。燕鸣为记者提供了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中英文资料,资料显示,这个委员会明确规定了为生物医学期刊撰稿的标准,为全世界同一领域的期刊编辑和作者所认可。标准对作者身份有着严格的限定:在研究构想和设计、数据获得、数据分析和解释中任一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草拟论文或对论文中的重要学术内容做出了关键性的修改;对将要发表的稿件做出了最后的认可生物医学研究文章的作者必须同时符合上述 3 个条件。美国迈阿密大学科学伦理委员会至今未给黄红云实质性回答。这个曾在美国工作过 3 年,从事过博士后研究的山东汉子感叹,如果中国科学家剽窃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是否还会这样无动于衷 ?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以龚自珍的诗来形容当前科学界的西学一统天下实不为过,洋为中用变为洋为中神,中国民族文化至今仍在西神面前瑟瑟发抖 。黄红云事件再次说明,西方科学家不是公正之神,同样是有缺欠的人。为什么要让科学水平的标准握在外国人的手中?中国科学缺乏自信心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科学家也不是世界公民,知识产权带有明显的国家利益标记。科技和文化同样需要国家主权的保护!美国科学家要考虑政治,这无疑是对中国纯学术论的当头一棒 ! 有人说,科学无国界,这仅仅是对科普而言。高端科学技术是有国界的,否则就不会存在国际科技间谍。美国为什么要对中国进行高科技核新技术的封锁?原因很清楚,他不希望中国比自己更强大,没有国界障碍的科技交流是不存在的。 我认为,由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性,没有本国的高水平的杂志会延误中国的科技发展,原因有三: 其一,国外杂志以英文为流通语言,中国科学家必须精通英语,才能在国外杂志发表文章,语言是一大障碍。有人说,中国的精英就是精通英语,这是时代的特征。澳大利亚与中国不同,他们对国际杂志没有语言障碍。 其二,国际政治风云、国籍差别和民族歧视,造成中国科学家的成果不能发表或遭到剽窃。学者何士刚和黄红云的经历不是个案。 其三,国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以金钱、地位、名利为诱饵,打着国际合作的旗号与中国人合作发表文章,其实是在窃取国家机密、资料、情报和资源,此种事件近年频繁发生。像好莱坞引导中国名演员和文艺潮流一样,国外科技杂志将引导中国的科技方向和科技水平,这对一个独立的大国,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 何士刚。中国需要自己的高水平科学杂志。发表于 2008-6-24 22:45:3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240 2. 杨学祥 . 黄红云遭遇的棒喝:科学家并不是世界公民 . 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 来源 : 光明观察 . 日期 : 2006-07-09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36067 3. 朱玉,吴晶。美科学家剽窃中国医生成果 不道歉要求私了。 : 新华网 http://news.tom.com/2006-07-07/000T/51559052.html 4. 刘县书。 学术会议按惯例使用英语 汉语将沦为科学看客。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05/113010338834.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42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家对重大科技事件发言应成为常态
suqing1961 2008-6-7 22:50
苏青:科学家对重大科技事件发言应成为常态 作者:《中华读书报》记者 王洪波 对于《科技导报》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苏青来说,5月12日以后的10天是异常忙碌和紧张的10天。从确定选题到约稿、采写,从编辑、校对到发排、印刷,仅仅10天时间,一期汶川地震特刊就完成了。  但这也是略带兴奋的10天。我没想到这次的约稿和采写工作会如此顺利,科学家对我们的工作会如此支持,苏青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相关领域的科学家都行动了起来,像陈运泰院士、陈顒院士等不但要在第一时间处理地震的相关数据,跟踪汶川的一次次余震,还要不时到国务院等部门开会。他们几乎没有一点空闲时间,但还是接受了我们采访、约稿的请求。陈运泰院士解释汶川地震震级为什么修改的论文是在深夜里赶写出来的;陈颙院士不仅为我们撰稿,而且还提供了大量关于汶川地震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供我们选用;吴立新教授为了赶写两篇论文忙了好几个通宵;王飞跃研究员的文章是在从美国回国内的飞机上赶出来的   为了使读者能够第一时间听到科学界权威的声音,2008年第10期《科技导报》将近一半的篇幅都给了汶川地震:卷首语、半月科技风云、科技工作者建议、本刊专稿、研究论文、科技报道、科技评论、书评等栏目都围绕地震来做,总字数超过10万。一般,科技学术期刊并不做访谈,这次我们破例刊登了三篇访谈;一般,论文审稿、编辑的周期会很长,而这次论文收到后都是在当天完成审稿、编辑工作的,审稿专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配合苏青说。   特刊中的两篇论文颇惹人注意,《汶川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云异常现象》、《汶川地震前的NCEP异常现象》分别揭示了汶川地震前热红外、云图、地温的异常表现,第一时间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前兆问题。这些研究都是初步的,对今后的地震预测工作有参考价值,但也非常敏感。如果刊登在大众媒体上,文章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混乱,但《科技导报》的读者主要是科技人员,因而文章可供大家在学术层面上进行研讨,苏青说。   最重要的是,面对如此重大的涉及科学的事件,科学界的声音不能缺席。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上有各种说法,有人声称他们预报到了这次地震,但却没有引起主流科学界的重视;有人说5月10日四川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大规模蟾蜍迁徙是一次重要的地震前兆,但被忽视了在流言满天飞的时候,公众希望听到科学界的权威声音,这种要求不该被漠视,苏青说。   苏青认为,面对科学方面的问题,科学家的发言具有独特的优势。关于地震中的科学问题,政府部门的发言在公信力、严谨性方面往往不及科学家,苏青说,另外,科学中很多问题是没有定论的,是处于发展和探索之中的,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也许不宜表态,而科学家以学术探讨的方式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利于与公众进行沟通。   这次地震的报道中,科学家的真诚给苏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汶川地震发生后,公众对科学家没能预报到这次地震议论纷纷。陈运泰院士接受我们采访,在指出地震预测是公认的科学难题的同时,更强调说:正是因为(地震预测)困难,才需要有地震学家去攻坚。如果很容易,还用得着养着这些人吗?此言令人动容。苏青说。中科院遥感所所长李小文院士则在地震发生后第二天的博客中写到:看见温总理昨天去灾区,飞机上工作的照片,手里拿的还是地图!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此言此情,足以鼓动科技界的力量,也足以赢得公众的心。   《科技导报》汶川地震特刊属于一次非常规的操作,但苏青希望,这次之后,他们能形成一种常规的对重大科技事件发言的机制和模式。最重要的是,作为科技界的一份学术媒体,我们应为科学家就重大科技事件发言提供平台,促进科学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促进科学家与公众的沟通,苏青说。   长久以来,我们的科学家往往惯于待在实验室里、书斋里,不善于面对媒体和公众发言,但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了。苏青介绍说,Science杂志的编辑曾说,他们在中国进行采访,经常有半数的科学家会拒绝,他们对此很难理解,因为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都把Science的采访看做宣传自己、沟通公众的难得机会。虎照事件发生后,《科技导报》今年第1期刊登了国防科技大学7名学者的论文《华南虎照片的摄像测量研究》,还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学术期刊和科技工作者都不应该介入这类容易引起是非的事件中去。但苏青认为,科技界、科技期刊固然应以推进学术研究为第一要务,但也不能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放弃维护公共利益的良知。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我们见证了中国科学界前所未有的开放和透明,我想这不应成为特例,而应该成为常态,苏青表示,《科技导报》愿意为这一目标尽一点点力量。 本文发表于2008年5月28日《中华读书报》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344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期刊媒体的十大发展趋势
wangyk 2008-3-18 13:35
摘 要 :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中的应用而引起出版观念与手段的变革,使现代期刊业呈现出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为期刊工作者认清方向,积极主动调整办刊思路,顺应发展主流,从容应对挑战提供参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期刊的实际,从不同角度总结分析了电子信息时代中国期刊媒体发展的 10 个特点与趋势:高频化、高档化、多元化、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密集化、服务功能增强、专业化、数字化网络化。 关键词 :期刊;出版业;发展趋势;多元化;品牌化;网络化;电子信息时代 PDF 全文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to Full-text PDF 中国期刊媒体的十大发展趋势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3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期刊面对电视报纸等强势媒体扩张的竞争环境
wangyk 2008-3-18 13:33
摘 要: 具体分析了报纸杂志化、电视杂志化、网络出版对科技期刊的冲击。提出了科技期刊应对强势媒体扩张的发展策略: 借鉴国际传媒发展经验,转变运营模式,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之路;采取有序的多元化 商业运作与赢利模式; 提高质量,创立和经营品牌;抓好广告经营, 增加收入 ; 做好杂志的发行工作,夯实基础;注重人本观念,人才培养与使用结合;注重策划,勇于创新;重组联合,实现跨媒体互动发展。科技期刊是专业化媒体,目前所受到的冲击虽不显著,但是行业科技报纸、专业网站、科技专题电视节目等已经对科技期刊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该引起科技期刊的重视。 关键词: 科技期刊;媒体扩张;报纸杂志化;电视杂志化;网络出版;发展策略 PDF 全文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to Full-text PDF 科技期刊面对电视报纸等强势媒体扩张的竞争环境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3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与经营策略
wangyk 2008-3-18 13:30
摘 要: 在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规模、产业实力和品牌化经营的现状与困境基础上,阐述了科技期刊树立和经营品牌的重要现实意义。探讨了科技期刊品牌的内涵、价值及其在市场经营中的品牌效应,指出品牌应以内容和质量为本。借鉴国内外知名期刊的品牌发展经验,结合中国科技期刊的实际,具体探讨了塑造中国科技期刊品牌的途径和方法:准确定位,内容为王;确立个性,形成风格;增强读者亲和力、树立品牌忠诚度;培养办刊人的创新意识与应变能力;依靠高水平作者群的支持和编辑的敬业奉献;把握外部机会、顺时应变、借势树品牌;通过跨媒体互动树立品牌;期刊品牌的营销策略。最后指出,科技期刊的品牌塑造和经营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 关键词: 科技期刊;品牌化;品牌塑造;品牌营销;经营策略;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与经营策略 PDF 全文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to Full-text PDF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3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