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勤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不煮饭,何以主天下
热度 1 yaoqizhou 2010-12-28 08:53
做家务的关键是眼里有活。这是小时候我妈叮嘱去亲戚家最要注意的事。所谓眼里有活,就是指不用别人提醒就能看出有活可以干。看见地上脏要想到扫地,看见做饭用的菜买回来了,要想到洗莱。吃饭后,要想到洗碗或清洁桌子。看见茶杯空了,要想到加茶添水。总之,不能看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不动。换言之,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帮忙、去凑手才能真正受到亲戚的欢迎。我在纽约读研究生时常常去同学那儿蹭饭。往往把洗碗包了下来。后来结婚后就自然成了我们家的洗碗机了。眼里有活的关键是用脑用心。看到就想到,心动就行动。 眼里有活,用脑勤快乃科研之本。一个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做导师要求做的,那么他只是一个熟练技工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看得出导师没有看到的,做到导师没有做到的。导师举一你要能够反三。眼里有活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看出现在方法的缺陷,找到解决的办法。眼里有活就是要主动分析得到的结果,寻找因果关系,解释所得到的数据。千万不能认为导师没看到、没想到的,你也想不到。各人的思路、角度、知识不同,说不定你就能想出来。要有信心,才能及大地发挥出你的才能。 我认为科研勤奋和生活中勤快有相当的关联 。我的前老板Martin Karplus是家庭主厨,家里有个书橱全是各国菜谱。我曾有幸被他请到家里作客,手艺的确不一般。其实,烧菜就是做化学实验。把各种材料混在一起,加热进行反应。反应过头了,就变成了焦炭。反应正好,香味才能出来。也有时是生物实验,怎样发酵发得好是一个技术活。更多时是物理实验,这刀功要练好也不容易。至于我洗碗的基本功是在科大化学实验学洗试管洗出来的。学过洗试管的,碗没有洗不干净的。不知道现在化学实验,还学不学洗试管。试管也许是用机器洗了。 现在很多家长不让独生子女做家务,认为学习好了就行。其实做家务也是一种学习。它不仅仅促进动手和观察能力,更是培养待人处事能力的好办法。只有从小养成眼里有活,心动手动、事事主动的习惯,长大才能在任何职场上游刃有余,主动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找到自己的金饭碗。现在很多学生聪明但不勤奋,跟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有关系。懒惰会限制他们的发展和前途。前几天我大女儿学会了炒豆芽,我们特别高兴。会炒了豆芽,还有有什么不会炒的。化学实验的基础也打下了。东汉时有一少年以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来诡辩独居家里的脏乱。 他朋友薛勤当即反驳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同样的道理,我认为不煮饭,何以主天下。只有身不懒,才能心不懒哪。也就是说:身心勤奋能如一,天下谁人还能敌! 以此文祝网友们新年里动心动手,快乐勤奋!
个人分类: 家庭教育|18872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向着天分努力
pony911 2010-12-11 08:23
这些年来,我很在意整理身边的物件,譬如时刻保持鞋架的整洁或是书架的一丝不苟。我没有洁癖,也绝非爱做这些与趣味或诗意毫无关系的事情。挫折与谦卑在镜子的死角或侧翼,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细节,善待它,它就能成为阳光或氧气,滋润自己,让心沉下来、慢下来、静下来,令坚持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我赋予的习惯,一种接受祝福的习惯。 是的,坚持理应被祝福。 在我看来,光有天分是不足以成事的。天分是飘忽云端的锦彩,是闪耀水面的流光,虽然能够感觉,但还并不真正被你攥在手心,成为你的奖杯或者存折。它比淡扫的娥眉更纤细,比新人的目光更敏感,它急促而消瘦,消耗或是闲置是摧毁的前奏,寒冷落寞无言。当你蓦然想起它的存在,也许它早已随着时光流走,如同女人神秘的睫毛,秋蝉声中,含不住任何一滴眼泪。 安宁与怜悯并肩而立,我们必须打破这样的沉寂。当你发现某种天分洋溢,请攥紧它,如同攥紧你的生命。然后朝着它不朽的方向前进,以疯狂的坚持,歇斯底里的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坚持。我们不惮于进展缓慢,亦不惮于走向极端。沿途风波恶,反复的全是诱惑,当我们的目光一丝不动,当肌肤古铜,背影沉重,当我们的宿命干净,请牢记,这一切应非苦吟,这应是未到江南先一笑,因为丰收与呼吸一样清晰短促,唾手可及。 问题是,人人都可以忍受屈辱,但并非人人都成为韩信。 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坚持还坚持得不够,而是误入了旭日刀锋般的光辉中,隐藏的那一团善良的阴影。 那是谎言,那是固执,那是所谓的勤能补拙。 勤能补拙,拙有何用?补拙等于南辕北辙,等于哪壶不开偏去提哪壶,等于发现天分之后偏偏逆向而行,等于自己谋杀自己。我不敢想象,倘若陈景润固执补拙去踢足球,博尔特固执补拙去电脑编程,吴清源固执补拙去研究天文,克林顿固执补拙去救死扶伤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么一番模样。人倘不能循天分而动,越是坚持,越是自我损耗,伤害也就越大。可偏偏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传播全面发展的美名。中医的英文不好,不能毕业;工程师记不清主义,不能继续深造。字典燃烧,哲理哭泣。唯有愚蠢和狡黠笑得开怀。 判断坚持还是固执,关键的第一步,还在于认清自己。 作者:麦家 2010年12月8日,读自《读者》2010年24期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2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佛图书馆训言给人的警示
Sylvia3333 2010-10-31 13:10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罗列了哈佛图书馆的二十条训言: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短短数语,引发深思,给人启迪。为何哈佛造就了无数牛人?并非他们天资聪颖,这些只能说明任何人每一次的成功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付出和汗水。 对一名初涉科研的研究生来说,这些话更是意义非凡。因为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仅需要不断学习接受知识,更需要主动地开展创新研究。不仅要训练科研能力,还要训练论文写作能力,只有付出更多的汗水才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43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习漫谈(3):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sqdai 2010-10-14 06:29
这些年来,常到各地出差。我有一个习惯,每到一地,总要追寻该地的文化,到历史文化古迹看看,从中汲取营养。前年国庆节,到长沙开会,在课题组成员卢守峰、刘喜敏的陪同下,花了半天时间,参观游览了岳麓书院,获益匪浅。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是一千多年前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进了书院,只见绿树成荫,庄严肃穆,空气中似乎荡漾着书卷气。来到讲堂,一块碑刻映入我的眼帘,上面刻着著名的《岳麓书院学规》( 1748 ),学规由岳麓书院最有名望的一位山长(院长)王文清( 1688 ~ 1779 )所撰,我不禁眼睛一亮,立即将其照录下来,回家后还进行了仔细查证。现分条列出,与博友们共享: (一)时常省问父母; (二)朔望恭谒圣贤; (三)气习各矫偏处; (四)举止整齐严肃; (五)服食宜从俭素; (六)外事毫不可干; (七)行坐必依齿序; (八)痛戒讦短毁长; (九)损友必须拒绝; (十)不可闲谈废时; (十一)日讲经书三起; (十二)日看纲目数页; (十三)通晓时务物理; (十四)参读古文诗赋; (十五)读书必须过笔; (十六)会课按刻蚤完; (十七)夜读仍戒晏起; (十八)疑误定要力争。 一望而知,《学规》的前半部分涉及修身养性,后半部分则专讲格物致知。今天主要讲其中的最后两条: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说的是,做学问应该以勤为本,有道是,学海无涯勤为径,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是,做学问应该寻根问底,有道是,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陆游诗所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昨天我在博文里为我校年青学子自发组织晨读活动大声叫好,如果再加上 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意思就更完整,境界就更理想了。 在我的课题组里推广晨读有一定难度。不知何故,近二十年来,我招收的研究生多为夜猫子,夜里十一点钟,我们还在彼此通电话、发邮件、讨论学术问题,但是早晨九点前,要在组里找到人却相当困难。各人时间安排不同,倒没有必要一律要求。夜读仍戒晏起是一种更严格的告诫,也不一定非如此不可,只要自己不懈怠就行了。一般说来,至少应该做到《学规》规定的: 不可闲谈废时 , 会课按刻蚤完 ,亦即,要勤学苦读。 勤学苦读,读什么?《学规》要求: 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 而且要求 读书必须过笔 ,认真从事。岳麓书院实际上是一所国学院(现为湖南大学国学院),所提出的是国学学者的读书范围;我们理工科学人理会其精神,应努力熟读若干经典著作和大量近代文献。低年级的研究生,在选择阅读书籍时应十分注意著作的经典性和成熟性。我的老 师郭永怀 先生就特别推崇朗道 - 栗弗席兹的那套理论物理学著作,尤其是其中的《流体力学》(原译成《连续介质力学》),这套书的确写得非同凡响地好(最近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推出新译本)。如果我能重新开始力学的学习生涯,一定会把这套著作读个通透(当然还有很多可读的同类书籍)。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通晓本行当的现代著述(文献),以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和学科前沿。总而言之,要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夯实基础并用心掌握新知识。要做到这一步,首先应该专心,亦即 外事毫不可干 、 夜读仍戒晏起 。 为此,更重要的是:疑误定要力争,也就是说,要像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 培根所说:读书不应尽信书上所言,要推敲细思。我国的哲人一向倡导学术争论:不应死读书,而应经常问个为什么,想方设法去探个究竟,只有这样,学问才会突飞猛进。个中道理其实不必细讲,但实践起来总会打折扣。我上个学年给三年级本科生讲授流体力学课,深感现时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够 aggressive ,上课时不敢积极互动,不敢勇敢地提问和答问,往往只有个别的勇敢分子,敢 于跟 老师争论。所以,我一再强调,书本上写的内容,都可以置疑,搞不清楚的,定要力争,把心目中的疑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所以,当你读书时,如果出现松懈自流、畏缩不前或者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之类的现象,就不妨想想岳麓书院的《学规》。 写于 2010 年 3 月 22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76337.html 改写于 2010 年 10 月 14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2725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的研究生宣言
xsdzhangjl 2010-8-11 12:57
以前,考研对我来说是一个渴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去年有了机会以后,我就开始积极准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凭借顽强的毅力,达成了读研的梦想,我如愿考上了研究生,这时侯,我想的非常简单,只是想,我这次机会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把握,充分发掘我的才智,做一个有所作为、学有专长的优秀的研究生。 所以,如果说,我要以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毕业作为我未来读研的目标,那么我要实现目标,现在就必须考虑实现此目标的途径,因为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正确,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走的更稳、更快,才能在鹤立鸡群的竞争中成为分子,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04 年大学毕业后,我就走进了企业、走进了工厂,时至今日已经六年有余,我也已经从少不更事的毛头小伙子变得逐渐成熟。 经历了刚入司的培训;学习了从产品知识、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到职业礼仪及企业文化等公司的方方面面,对公司的有了一定的感性了解。 经历了入司后的挣扎;因为入司后的培训,都是新员工在一起,没有利益冲突、没有工作芥蒂,再加上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倒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但是培训完分到了各部门后,我同其他新员工一样,开始不习惯于工厂的饮食、工厂的喧闹、工厂的管理制度及奖罚、工厂的领导的虚伪与苛刻 这时候是痛苦的、彷徨的,许多新同事忍受不下去,纷纷辞职另谋出路。 经历了挣扎后的成长,毕竟公司也算一个大企业,没有辞职留下来的,也都学到很多东西,我也慢慢的习惯了工厂的饮食、工厂的喧闹、工厂的管理制度及奖罚、工厂的领导的虚伪与苛刻,更重要的是我逐渐懂得了一些公司的潜规则、有了一技之长整天忙于工作不再有空闲的时间去抱怨。 也经历了领导的更迭及领导更迭后的抱负,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风格,我们日常工作上就要加倍小心,因为工作做得不在于多扎实,不在于出多少成果,而在于你的成果一定是顺着领导的思路做的,想升迁,就一定要让领导看到你的成绩,甚至在领导面前拍点马屁。 时间过得真快,六年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岁月催生了我的皱纹,却没有磨平我的棱角;改变了我处事方法的圆滑,却没有改变生命里的傲骨。工作了六年以后,我又拥有了读研的机会,老天对我如此不薄,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把握这次机会,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呢? 我虽然迷茫,但我不会彷徨,我要以一贯的勤奋做为我今后学习、工作的主基调;夯实基础,锐意进取,在勤奋的学习、工作中,注入进步的灵魂持续改善,不断完善学习及工作方法,实现我的做一名优秀研究生的目标,开创美好的明天。 时间过的真快,在劳特斯的日子越来越少,距离我重返校园的时间也越来越近,至此,我将面对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想想进了学校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去做?我还真有些迷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0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位很勤奋的先生!
xin 2010-7-31 12:25
刚才统计了我的先生发表论文情况,先生致力于地貌学和泥沙学研究。截至今日,已 第一作者 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24篇,其中,8篇《科学通报》,5篇《中国科学》,5篇《自然科学进展》,13篇《地理学报》,13篇《地理研究》,8篇《地理科学》,5篇《水利学报》,18篇《泥沙研究》。根据我对《地理学报》创刊以来个人第一作者发表篇数的统计,通常而言,在《地理学报》第一作者发表5篇以上研究性论文,基本都是所谓的牛人了,其难度与美国NBA球员进入名人堂类似。先生发表13篇《地理学报》,在《地理学报》创刊70余年的历史上,可谓凤毛麟角了。 SCI论文不是很好统计,我在Isiknowledge进行了统计。检索从2003年开始,之前的SCI检索不到。检索结果为,自2003年以来,截至今日,近8年先生以 第一作者 发表的SCI已有32篇。考虑到2003年以前的SCI,之后检索漏掉的,以及与人合作非第一作者的,那必定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要知道这些论文,都是先生逐字逐句的写出来的,绝非团队他人为其捉刀代笔。 在发表SCI相对冷门的地貌学领域,先生单枪匹马,撰文如此之多,思想如此之丰富,才思如此之敏捷,让人景仰呀。先生之低调,谦逊,让我辈五体投地;先生之勤奋,让我望尘莫及。
65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假如你不是天才
icstu1 2010-7-30 16:05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人们经常听到和见到的是天才、成功者和幸运儿的故事。可这些人到底有多少?假如你不是天才,你就不活了吗?   活,当然还是要活的。而且还都想活得更好一些。可是,当今信息世界是透明的、扁平的,每个人面临的生存和竞争压力大同小异,如果你不是天才将怎样胜出呢?   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敬业。敬业精神,被视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处事之道。尽管你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天才,通过敬业却可以使自己成为专才,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媒体曾盛炒过一个惯偷的经历,他叫刘金华,偷偷摸摸大半辈子,监狱、拘留所经常进进出出,快60岁的时候看到大墙外有一个孩子走过,心里猛然一动,自己都这般年纪了,白来世界上走一遭,最后连自己的骨血都留不下。于是幡然醒悟,洗心革面,要重新做人。   他最后一次从监狱被放出来,找不到工作就拣破烂。拣破烂竟拾金不昧,几次拣到居民丢失的贵重东西,千方百计都要归还到失主手里,并捎带着清理卫生和维护治安。时间一长,被物业公司招为保安。一个贼竟当了保安,居民大哗,纷纷抗议。物业公司却力排众议,为他打保票。岂知,有他当保安就最懂得怎样防盗贼们也不敢再光顾那个居民区。后来他成了各小区争抢不上的保安,原来的居民区为了留住他,将闲房给他住,还有人热心在为他张罗对象刘金华可算是当今社会最底层的一员,更遑论他人。   任何人,通过敬业都可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凭这个口碑就可以走遍天下,成为个人的护身符、无价之宝,永不会失业。这是因为,敬业者都善于发现学习的机会。这是无需交学费、不必有多高的级别就可以得到的学习机会。那就是在干中学,学中干,为干而学,为干得好而学。而学习的机会中,就常常包含着发财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说得更直接些,在这个竞争激烈、淘汰神速的商业时代,现代人的工作已经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个人为提高自己的工作市场价值而进行的投资。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学习就是最好的管理智慧和工作智慧。智者无不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每一天至少有一个对某个人是有用的机会,每一天的某个机会就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也绝不会再来的机会,当你精于算计,事事计较,把多干活、干好活的机会推给他人的时候,也就把学习甚或是成功的机会让给了他人。相反,当一个人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在多干活、干好活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体验到干活好的乐趣,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从思想与业务同进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管理学家陈鸿桥有言:敬业是快乐的,敬业的口碑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奉行实用主义,只追求眼前实惠的人,常误以为敬业是提升了公司的价值,对老板有更大的好处,殊不知敬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不敬业只敬钱,钱也难以惠顾你。因为钱要依附于业,业不强何以生钱? 原文链接:http://club.ebusinessreview.cn
个人分类: O 回顾 质疑 假说|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的科研水平最高?
热度 2 SoSoliton 2010-7-28 09:37
人都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欢评价身边的人。时常听到有老师和同学议论我们学校谁谁谁是学术牛人,我们院里谁谁谁学术水平最高,谁谁谁又出高水平成果了,谁谁谁又发表高水平论文了。我基本不参与这种议论,也不听信这些议论。我有一个基本判断标准,告诉我的研究生们。 科研是个苦力活,比农民工还辛苦! 科研需要正确的方法,但更需要奋不顾身的精神,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无一例外,都是这么做也是这么说的,毋庸置疑。最典型的就是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和爱迪生那句关于天才的名言。所以, 水平最高的,必然是最努力最辛苦的 ,当然这种努力和辛苦必须是用在科研上,而不是用在行政事务、人际关系、打牌搓麻上;反过来说,基本没花什么功夫在做科研的人,居然做出了高水平成果,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那基本上是胡说八道! 我的研究生们,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吧!如果你确实想要知道周围的人谁的学术水平最高,为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那你就去看看谁最努力吧,瞎折腾的人除外。 中彩的事情在科学界基本不会发生 !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5043 次阅读|4 个评论
妞妞美食(1)-天门美食香 任客们来尝
热度 2 huaiweisun 2010-7-8 19:33
天门美食香 任客们来尝 今天妞妞刚好看到一个博友发的天门美食的帖子。帖子上的张张诱人的美食图片吸引了妞妞的眼球。因此,借我的博客之地,对天门美食进行一个总结和转载(转载的地址在图片上看的到~,原文中有很多的美食图片,不过我对这个进行了编辑,只取了在天门较常见且被认为是特色的一部分)。 天门人杰地灵,在湖北有这么一说: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十个汉川佬,赶不到一个天门苕。这实在是褒奖之辞,意思是天门人非常聪明。不过天门人岂止是聪明,而且能干、勤奋、善良、刻苦,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天门的文化中就包括了饮食文化。 我给这个博文取得题目也包含了天门的方言,客们义为客人们,经常在举办酒席等时,天门人会说上一句话客们,开始qi吧! 冲担锅盔。 又称芝麻戈奎。据说由于古天门外出谋生者众多,因此将锅盔传到了其他地方,并作 了其他变化,如夹肉夹菜等。但是天门人直到今天仍喜欢这种只沾少许蒜苗和大量芝麻的原始锅盔。 如果是刚出炉的,咬一口,满鼻子满嘴是小麦面的香。如果 冷了,放在自家炉灶上烤烤即可,或切成条状用油煎,则香脆无比。在外地居住或工作的天门人回乡探亲后,常在返回之前买上十来个锅盔带走,其思乡之 情可见一斑!过这个师傅做的外形还不太好看,现在都演变成瘦长型的冲担锅盔了,长度增宽度 减了。 猪油锅盔 ,顾名思义,锅盔里刷猪油、放有大蒜苗,有咸味,烘的热乎乎的时候吃,真是香啊。 猪 油戈奎是天门第二大受欢迎的戈奎,不同的是前者在火炉 内烤熟,后者用平底锅油煎。内夹猪油和蒜苗,外沾芝麻,底下淋油, 还是一个字,香! 黄潭米粉 ,汤为糊状、粉细而软,味美,配根油条十分经典。发源地为天门黄潭镇。 黄潭米粉+油条。关键不在油条,而在这世上绝无仅有的米粉。这道小吃成本稍高,因为米粉入碗后要撒入几根油炸过的鳝丝,以鳝丝之脆对比米粉之 软;其制作也稍麻烦一点,因为其汤是用生粉特制的糊;对白案师傅的要求也较高,因为米粉用筷子挑起时不能断,又须是入口就化 我都没有信心介绍了,因为只有亲口吃了,你才知道那些大名 鼎鼎的桂林米粉之类,是忽悠城里人的。 煎豆饼。 豆饼。用泡好的黄豆和少量绿豆混和磨成浆,再将大火烧热铁锅,以勺将浆舀入锅中,一勺浆摊一张皮。搭一张大竹席,将一张张的豆皮撒开摊 凉,待冷却后撒入盐少许、切碎的蒜苗一把。一张张包成长方形。待吃时摆入平底锅内,用油煎成。锅是很油的,煎出来的两面都很黄。但是豆 皮很薄,看得到里面 的馅,我觉得这个超级好吃。 想起豆饼,就想起天门人的勤劳、朴实。 煮包子 。估计很多地方吃不到这个东西的,这个个头很大,每一个都带着上面一层,下面一层的皮,天门煮包子以藕丁或萝卜丝为主馅,掺入即剁即 拌 的新鲜辣椒丁,用油水煎煮至两面焦黄,吃着又香又甜又辣,爽口极了。天门煮包子大气,嘴巴再大的男人,没有三四口吃不完。 如今其他各地的煎包多以肉为馅, 一口即吞,又小又贵又腻味,不可同日而语也。 红糖顶糕 。也名黑糖糯米蒸糕。自己家老一辈的人都会做这个,上面点的红糖很好看,一块一块的糯米糕,香喷喷的。 经常隔壁三家做这个,大家都闻得到,所以大家 都有的吃。 天门三蒸 。湖北名菜天门三蒸,也称沔阳三蒸,据专家根据天门境内出土的大量文物及文献考证,天门三蒸始于东汉,流传2000多年了。个人认为以天门特色小吃锅盔切 块垫低最香,这个也是家里餐桌上的常客。 这些菜可能有些女生会觉得很油腻,但是看到后就知道了,像 那种粉蒸出来的一般都不会太油腻,蒸肉么那些肥肉也不会腻,保证绝对好吃! 天门泡蒸鳝鱼 。源自天门干一镇。鳝鱼、泥鳅、黄骨、才鱼都是本地盛产的无鳞鱼类,常用来红烧,爆炒。 天门滑鱼 。曾登载《楚天都市报》,风靡一时,宴请宾客必备的菜式,保持了鱼肉的鲜美。在武汉各酒店曾以绝对性上桌率压倒毛爷爷钟爱的武昌鱼的 就是 它。天门百姓家基本都会做的经典! 麻饼。 自己看图片就知道了,趁热的吃最好。 芝麻要满,饼很硬,吃到你的牙齿嘣嘣锵锵。经常在家过年的时候,才 有这些稀有之物出现,吃在嘴里,回味无穷。 麻叶子 。 是天门的一种传统甜食,用麦芽糖和炒米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是和孝感麻糖 非常类似的食品,但不同于孝感麻糖,它没有华丽的外 衣,是个粗糟的,不起眼的,规格不一,形状各异的,但不失口味极好的零 食。 慈菇 。本草纲目有记载。天门人春节前准备 年货都会卤慈菇。咬一口,粉粉的而略带苦味,就是这苦味成就了慈菇的与众不同。 芋环 。在天门独张港镇一带才有,真正是特 产中的特产。芋环长在土里,须用小铲仔细挖出、洗净。因其产量少,又比小指还小,当地多是自家吃或作为珍稀 礼 物送给亲戚。上次有朋友专程来买它,结果在收尾的菜场买到了。 黄花菜 。在天门,大家都知道鲫鱼煮黄花菜 是是非常有效的催奶的土方。不论家庭贫富,家人都会在女人生小孩后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鲫鱼煮黄花菜。 义河蚶 。是天门颇具传奇色彩的独有的水产 品,它有两枚坚硬扁长的贝壳,合拢时如一柄短剑。肉呈奶黄色,用以氽汤,鲜美可口,是天门著名的 筵 席用菜。义河是陆羽称羡的西江(天门河)的一段,水质特好,两岸林木葱笼,景色秀美,清澈见影。生活在此段的蚶子称义河蚶,其它河中均难见到它的身影, 即使在义河段的上下游,也没有义河蚶生存。这里的蚶子具有金黄和墨绿的外壳,晶莹璀灿。
6539 次阅读|5 个评论
勤奋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怎么教育
yaoronggui 2010-5-11 13:22
目前有以下几类学生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担忧,不知道如何去开导和教育他们。 第一类:偏科生 学生偏科的情况非常普遍,我在班上也经常强调要求学生不要偏科。偏科的学生的总成绩排名总是不稳定的,一旦优势科目没有考好或者在该科与别人没有拉开差距的话(因为试卷容易),排名就下降了。 我班上的第一、第二名都有一门功课比较弱,所以在年级排名老上不去,多次找她们谈,不见成效,希望这次谈完之后该弱势科目能有一个大的提高。 第二类:原地踏步生 我班上有几名同学无论考的难还是考的容易,成绩排名总是在原地踏步,或者稍稍下降,这令我和家长非常担忧,不知道该怎么开导他们。 第三类:努力而成绩差生 我班上有几名同学非常勤奋,但成绩老上不去(这种情况我在几年前带班的时候也碰到过,一直没有找到方法根治这类学生)。我也找了他们好几次,也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方法,但从他们口中所描述的,学习方法应该没有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成绩总是上不去。对于此问题,我也请教过其他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但他们也没有提出一个合理的方法来。这类学生这么努力,但成绩上不去,心里也容易产生自卑,我只有不断的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今天我把这几类目前常见而又令老师和家长的担忧的学生情况列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希望大家不吝赐教提出一些合理的方法来帮助这几类学生提高成绩。 欢迎大家畅所欲言!谢谢!
个人分类: 教育管理|3405 次阅读|1 个评论
才智平平的人往往成就更大
jlxt33 2010-3-28 09:52
【前言】这篇文章是根据朋友发来的几个小故事摘编而成的。 ================================ (一)两个才智平平的大人物 一个是郭靖,他憨厚质朴,但懂得用功不辍,也把握得住善恶界限,如此就有了后来的郭大侠。像杨过这样飞扬跳脱、聪明外溢的,如果不是受尽挫折、性情大变,估计最终一定是泯然众人矣。 另一个是阿甘,他的智商只有75。他最喜欢说的话是我妈妈说阿甘的妈妈告诉他遇到危险的时候要跑,跑得越快越好。阿甘就这样从越南战场上捡回一条命,还成了英雄。从常人所理解的成功角度来看,阿甘是成功的。他有钱、受人尊敬、生活经历丰富多彩。尽管当所有这些来到的时候,阿甘浑然不觉。阿甘的女朋友认为自己聪明到足以对抗社会、颠覆传统,她所做的一切都似乎是在寻找极端的边界:她被大学开除、上《花花公子》杂志、跳脱衣舞、流浪、吸毒、反战。但 最后,她被碰得头破血流,悄悄地回到阿甘身边,又悄悄地逝去。 郭靖和阿甘证明了:上帝从不为难头脑简单的人。 (二)游戏中的成功的普通人 听说有个叫《金庸群侠传》的电脑游戏,其情节是一个金庸迷突然掉进了虚拟世界,他必须亲自经历江湖险凶,才能回到现实世界。游戏一开头,那个小虾米挠挠头说,我除了野球拳,什么武功也不会呀。野球拳就是瞎胡乱打的意思。 游戏中有意思的设计是,如果你选择练这个野球拳,练得最辛苦,而且攻击力很久也没法提高,但到了最高的第十级,其威力会超过九阳真经和降龙十八掌。这个小游戏的小设计是极具哲学意味的。 (三)一个著名的试验 这个试验,邀请了很多学者,将每个人心目中最优的在竞争中制胜的规则写下来,并翻译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模拟不同规则的竞争。 最终胜出的规则是所谓的针锋相对。这一策略包括:如果别人不欺骗,自己永远不欺骗;如果别人欺骗,马上对欺骗者进行惩罚;如果欺骗者悔改,马上宽恕它,返回合作的轨道。 这一策略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它是善良的;二是因为它是简单的。被淘汰的很多规则是因为过于复杂。说谎就是一个复杂的规则,为了圆谎,你必须再撒新的谎,到最后谎言会变得无比复杂。 (四)生存的最优法则和成功的诀窍 生存的最优法则是那些最古老、最简单的道理,比如诚实、勤劳、宽恕、合作。成功的诀窍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对每个人都适用;第二,它必须是颠扑不灭的。也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朝代和任何制度下,遵照某一规则,最终都能成功。 这个诀窍就是勤奋和诚实,很多自以为聪明的年轻人会瞪着狐疑的大眼睛:如果成功的秘诀这样容易,那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吗?因此,他们断定:成功的秘诀一定是一些更加诡秘的东西,比如厚黑学。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走这条路的人还非常非常之多,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人会非常非常之少。阿甘的妈妈说得最精彩的话就是:只有做傻事的才是傻人。 00 在学术圈中,聪明人往往浅尝辄止,而且诱惑常常更多,他们在起跑的时候会把别人都甩在后面,但最后胜出的未必是他们,他们经常是最早退出比赛的人。往往那些知道坚持的才是最后的赢家。
个人分类: 看看社会|525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做不一般的事,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smilesun 2010-2-3 14:06
春天带给人们希望,每个人在春天会憧憬秋天的收获,畅想未来。 但我们有时候会犯下一些错误,总希望过着比别人悠闲的生活,却能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 我们每天过着和别人一样的生活,做着一样的事,却希望结果和别人不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付出才有收获。明天的收获,是今天播种的种子结出的果实。如果今天不播种,明天怎会有收获。 身边绽放出万丈光芒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 新年伊始,将标题这句话送给光临这个博客的朋友。做不一般的事,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要想成功,你必须做到不一般。这个不一般可能是多方面的,譬如,比一般人付出更多。想法不同于一般人等等。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大家都怎么怎么,为何偏要我。如果你总是拿自己和大家想比,你只能做个一般的人。茫茫人海,成功者寥寥。做不一般的人,身处大家或一般人之中,可能会孤独。一个人迈向成功的途中必须经历的历练。高处不胜寒可能是这种孤独的写照吧。 不一般意味着独立特行,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可能会遭到多数人的嘲笑。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当中。 总之,博主在此祝福各位。不要做一个一般的人。与众人不同,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成功。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925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一位‘不聪明’的研究生故事
lin602 2009-10-21 22:43
我有一位研究生,已经毕业五年了,讲讲他的小故事,也挺有意思的。 八年前,我的一位熟悉的曾经的同事(也是教师),打电话给我,给我介绍一位她的曾经的学生做我的研究生,她介绍这位学生时这样说:他不是很聪明,但非常勤奋,人也非常朴实,我答应了,我觉得这老师介绍的学生,我信得过。尽管打电话时他在这老师家,而从这教师家走到我家只有几步远,但他当时没有来,就离开南京回单位上班了。 后来研究生面试,我给他留了名额,他在面试会上,讲话非常少,非常木讷,讲话也不流利。说实在的,如果不是事先的联系,我可能当时选不上他,因为我担心他不聪明,感觉到不易培养(实话,当时答应收他还有点后悔)。 进校后,他学习非常刻苦,做科研非常努力,他做一天的实验,有时候顶别研究生二、三天,晚上及星期天都经常做实验,解决了许多科研上的问题。毕业后,他到上海一企业上班,上班后十个月,他老板专程来南京,请我吃了一次饭,讲我为他培养了一位非常好的学生,做了几个好产品,也见到了好的经常效益,而这些产品,以前他请了几个专家,都没有完成。 他的产品三四年内连续得到了几个奖,一是全国发明展览金奖,个人一等奖,二是上海建材行业一等奖,三是巴黎国际展会银奖。 在第一家企业合同期满后,上海一著名高校下属公司请他去上班,他为这个企业做了几个产品(这期间还为他第一个企业业余做开发)。近期另一个城市的也是一个著名的科研单位诚邀他去上班,开发新产品,待遇挺高的,我这教授比他收入低多了。而原公司的几位最高层领导轮流做他工作,让他留下来工作,并让他提条件,前段时间中午他给我电话,在是留还是走的问题上动摇不定,因为原单位非常诚心留他,待他也好,但他觉得已经答应了新单位,不好反悔而请求原单位理解。今天来电话讲,原单位同意他离开了,他将在下个星期到新单位上班。 同样是我的研究生,有的人比他就差多了。无论是事业还是收入。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外观,有点呆若木鸡。与其他伶俐的人比起来,他是非常不起眼的,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窝囊的。但他其实是非常聪明、刻苦的,现在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而且这么年轻,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有好的发展。他的师弟师妹们,从心里佩服他,因为他仍然与我的研究生们联系着,解答他们科研中的问题。(帮我忙了,呵呵)。 还有一点要强调,他的人缘非常好,他与他的师兄、师弟妹们关系都非常好,研究生期间跟我到企业做项目,企业的人跟他关系也非常好,研究生毕业后他工作过的二个单位,同事及领导对他评价也非常好。这次出差到广东,他本科毕业后在广东上班二年左右,我的广东的学生曾经与他共事或认识,主动提起他来,评价还是好,呵呵,你说,这样的研究生谁不喜欢? 我为他的成绩而高兴!
个人分类: 未分类|9788 次阅读|16 个评论
是什么成就一个人的成功—朱清时(ZZ)
jjsun123 2009-8-2 09:31
是什么成就一个人的成功--朱清时(院士)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机遇,但是机遇往往是突然地和不知不觉地出现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善于抓住机遇并且充分利用它们;具有高度智慧的人更善于创造机遇。 一所大学是否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指标是要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今后在社会上有多大比例取得成功,取得多大的成功。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取得成功的能力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今和今后的世界上,中国要在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中取胜,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是否在今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能取得成功。国家非常希望你们取得成功,你们的家庭和本人也都希望你们取得成功。 今天,我就通过回顾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根据我自己在国内外从事科研工作的阅历,谈谈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 在这里,我将放弃确定性的语言,而改用几率描述,从机遇的角度来研究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原因。这样可以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深入、更全面,正如量子论用几率描述微观世界那样,也许这样更接近事物的本原状态。 我的回答是:机遇是造就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机遇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市面流行的一些书中也说了这个问题,但都没把它说得很透很清楚。其实,不管是从事哪个行业,我们每个人到了五六十岁以后,阅历多了,回首往事,都会发现很多机遇造就一个人成功的例子。 我来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是中国科大1963年4系6342班毕业的,班上有25个同学。1968年毕业时还在文革之中。班上有10来个三代都是工人或贫下中农出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本人表现也好,就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大家很羡慕他们。我是属于条件居中偏下的,分到了青海。青海在古人眼中是常覆三军、马革裹尸的战场,在近代人心目中是劳改犯人去的地方,而且我是去当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人,所以在大家的心目中,我是分得最差的人之一。   但30年后老同学重逢,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命运和机遇的难测。像我分到青海,其实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机遇。如果不到青海,我就不可能比一般人提前五年真正从事科研,更不可能一从事科研就成为项目的负责人,可能要被资格老的同事压住很长时间。就是因为青海在文革期间闹得并不厉害,还能正常运转,所以能够承担重大项目,并且承担重大项目又需要人。我在1974年底左右开始从事科研,半年以后就成为项目负责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1991年评院士的时候,在同时代人中间,像我这样75、76年在学术界就有成绩的不多。改革开放以后,我又成为最早到美国一流学府学习和工作的人。这样,有点成绩在同代人中就显得突出,于是得到了老前辈们的爱护,我也当选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那些在毕业分配时令大家羡慕的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同学呢?因为在那些工厂里人才济济,光留苏回来的就一大批,资格老的很多,我们这几届毕业分去的只能长时间当基层工人。而且那些地方产品的型号是定了的,不允许你随便搞技术革新,任何一点小的革新都要经过层层审批。不仅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发挥才能,而且那些地方往往在偏僻的山沟,子女上学很困难,就业也困难。他们就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其中有一位当时班上的干部,各方面都很好的,现在不得不开了一个小商店以补生计。我想,当青年朋友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时,肯定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公认的佼佼者,但大家的成绩只是在学业知识方面比其他同学掌握得更好,很多其它方面的素质还未曾经历过考验。所以,经过二三十年,也许一部分同学会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人。这个差别就是因为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各人的机遇不同和抓住机遇并创造机遇的能力不同。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和李嘉诚,他们抓住了商机,取得了成功。比尔盖茨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了,现在已成为世界首富。李嘉诚只有小学文化,也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那么,学术界的情况怎样呢?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加州理工学院有个曾毕业于台湾大学、与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是同学的教授,在一次晚宴上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化学系就读研究生,当时分子光谱学很看好,他就选了这个领域。以后的研究和学问都做得很好,但却无缘诺贝尔奖。相反,因为服兵役比他晚三年去哈佛的另外一位同学,正遇上分子束实验。他在导师指导下做得很成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位老教授风趣地慨叹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干错误的事情。 当然,我并不是说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不算成功,反之,科学史上有许多事后确认的重大成就并未获得诺贝尔奖。我国物理学家、中科大核物理系的奠基人和老主任赵忠尧教授早在1929年就在加州理工学院观测到直接由反物质(正电子)湮灭产生的现象。后来由于别人错误质疑这样一个偶然的原因没有获奖。但他的成就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已经确立,有无诺贝尔物理奖已不重要。赵忠尧的成功,究其原因,是在正确的时间(1929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加州理工),做了正确的事(观察硬g辐射在铅中引起的一种特殊辐射)。他碰到了机遇,抓住了机遇。 就科学而言,一个学科领域中大的机遇几百年一遇,中等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对于这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都与这类大机遇有关。如果牛顿早生200年,他不可能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因为伽利略和第谷等人的观察数据还没有出来。他晚生100年,别人可能已经把这个发现做出来了。爱因斯坦能够发现相对论也是如此。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已困扰人们很多年,他生逢其时,非欧几何已经建立,发现光速不变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刚完成,这些使发明相对论成为可能。不过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也很多,他执着地考虑这个问题,有超人的天才,成功地抓住了这个重大机遇。如杨振宁先生所言,现在做理论物理,可能只有铜矿,也许在应用科学和交叉科学领域可能出金矿。要想在科研上有大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为什么呢?就是在我30岁左右、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正逢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社会的大背景造成的。你们这代人的机遇比我们更好了。现在国家对科技教育非常重视,对人才的渴求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那个时候,大学生下放到工厂和农村当工人和农民去了。而你们只要有真才实学,国家是非常重视、非常需要的。所以你们逢上了大机遇,是个好时候。但有机遇,不一定能成功,关键在于要能够抓住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 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因此,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 要随时做好准备。 从年轻时就要开始尽可能地获取各种各样的广博的知识,按照你的知识结构给自己创造机遇;机遇突然出现时,你要抓住它。而且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也就是机遇来到的时候你要有创造性。 我一生经历的两个机遇令我终身难忘。一个例子是在1978年,到浙江大学去学外语准备出国进修。当时我们那一代老五届的大学生大都在基层工作,很多人的英语早忘了。为什么呢?他们在当工人、农民的时候,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何必辛辛苦苦地去学它?还不如一有时间就去打扑克、钻桌子、喝酒,然后就开始发牢骚,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事情。事前谁都没有想到,1978年中国会突然来一次全国英语统考,考及格的人事后全都公派出国了。机遇出现就是这样突然,只有准备好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机遇。   第二个例子,是我1974年在青海西宁当工人,突然听说科学院要搞一些重大项目,有一个是激光分离同位素,被青海盐湖所承担了,然后到处找人才。我是学核物理的,激光分离同位素虽然不是本专业,但却与它相通。而且我在工厂这五年,晚上没有事,从来不去打扑克或下棋。当初调到盐湖所搞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有一二十个大学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是干了半年后,就发现我业务没有丢,而且很快就适应了科研。文献看得很快,综述也写得快,方案也提得很清楚,所里就采纳了我提的方案,于是我就成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呢?那次机遇出现时,实际上是很多人都遇到了,但是只有准备得好的,平时坚持学习的人能够抓住机遇。 举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因为机遇出现往往是突然的、不知不觉的,只有随时做好准备,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尽可能地学习广博的知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抓住机遇。当然,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我一生中间遇到好多同事,非常刻苦,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但是他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过去教育的弊病只重视传授知识,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几个月前,杨振宁先生在中科大做报告时讲到人才培养,主张要快乐地学习。这很像米卢提出的快乐足球。米卢觉得中国的足球过去都是要完成任务,压力太大,那样的足球是打不好的。他们的看法不谋而合。杨振宁先生认为,如果你学习一个东西不快乐,必须硬着头皮,头悬梁,锥刺股,那就说明这个学习内容不适应你。所以要选择那种真正感兴趣的、学习起来有趣的东西。这样的学习,你不觉得是负担,不知不觉的你就把你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如果你发现你读什么东西都不快乐,你就要好好地衡量一下你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你。 第二, 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这里我要从读过的书中举几个例子,但不一定记得很准确了。 我在很早以前看过鲍威尔的传记。他是一个牙买加黑人,在美国其实是受歧视的。他第一个工作是进一个大公司当清洁工。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很快找到一种拖地板的姿势,拖得又快又好,又不容易累。老板观察很长时间后断定这人是个人才,然后很快就破例把他提升上去了。这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第一个经验: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据说,希尔顿饭店集团老板原先是一家旅店的服务员,站前台的。有一天,一对老夫妇来住店,刚巧没有房间了,但时间已很晚。怎么办呢?他那天正好值夜班,就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赶快换床单、换枕头,收拾好后让老夫妇去睡,自己却趴在柜台上睡了一夜。第二天,老夫妇很感动,认为这个青年人很善良。他绝对没有想到这对老夫妇就是希尔顿饭店的老板,而且没有子女,于是他就做了希尔顿家族的接班人。这件事说明,做事、做人要从小事做起,争取把每件小事做好。因为从小事做起,才不会失去悄悄来临的机遇,有些事先你不知道的机遇,也会被你抓住。 我也讲讲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从事科研,也很崇拜科学家。有5年时间当工人,损失了五年的科研时间,所以一直有一种很强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从我在盐湖所做第一次报告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每次做学术报告,我私下都要认真准备很长时间,脑子里想很久。我之所以在国内能比较快地被学术界接受,其中一个秘诀就是:我每次把学术报告都准备得很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没有浪费每一次机会。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包括:考好每一场试,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次报告,跟每个人相处都要认真。 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 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说过一句格言:人生能有几回搏!他是拼了,所以得到了世界冠军。实际上,我们学术界也一样人生能够有几回搏? C60足球状分子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得主Curl教授曾经在做报告时很详细地重述了他们的发现过程。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其它实验室也发现了这个奇怪的质谱线,意识到这是个碳原子数为60的聚合物或团簇,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构。他们那天在实验上观察到这个奇怪的质谱线后,晚上没有睡好觉他们意识到这是科学发现的重大机遇。正在他那儿做访问学者的英国克洛特教授,突然想起60个原子要形成一个稳定体,很可能跟一种由六边型或五边形组成的什么球体有关。他想起他家里有一个球,马上就要打电话叫他太太赶紧去数这个球的顶点有多少个,是不是60个。但这时正是英国早上两点,Curl教授提醒他说:你太太不会感谢你在早晨两点打电话的,你要好好考虑。他只好放下电话。然后他就坐立不安,一直走来走去。另外一位合作者斯默利教授,回到住处后就连夜在纸上画图,琢磨如何把六边形、五边形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体。第二天早上,他们找来了一个数学系的教授,问他有没有这样一个几何图形,由五边形、六边形组成,顶点正好60个。那个教授想了一下说:哎呀,这就是足球呀!哈,这个问题在数学上早解决了。他们马上就写出了那篇获诺贝尔奖的文章。这个故事说明,在科学发现的关键时候,科学家往往一分钟都不能等待,就像足球场上射门一样。 我个人也有一次经验。在我一生中,迄今最满意的结果就是硅烷分子的局域模振动。那是在大连做的。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想得出这种光谱,都没有得到。因为这种光谱极弱,实验要调得恰到好处,每一个环节都要最佳才能做出来。就像交响乐队,要奏出最好的交响乐,每一个人,每一乐器,每一个音都要准,都要在最佳状态演奏。那个局域模振动光谱正是这样。那天,突然调好了,发现做得很漂亮,那时就不能停,停了之后一切都又要从头来。于是我赶快找来一床席子和一床被子,就在实验室里守着那个机器。万一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要把数据存起来。我连着在实验室睡了三个晚上。我觉得那三个晚上最幸福,因为心里明白我正在做激动人心的事!这三天就得到了硅烷的局域模振动光谱。这个光谱发表出去在国际上影响很好。 总之,人生能有几回搏,当你意识到出现机遇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它,不要掉以轻心,有好多事情往往就相差一点点就失去这个机遇了。 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 过去二十多年中我认识许多研究生,他们念书时都很好,但后来的成就相差悬殊。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他们是否能发现机遇。 爱因斯坦曾现身说法地解释过:(学生时代)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象布里丹的驴子一样,不能决定自己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自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它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这里爱因斯坦强调了直觉或洞察力对于寻找科学研究上的机遇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很年轻时就懂得直觉的重要,又选择了他具有最好直觉的领域物理学。因此他能找到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取得突破的条件又已成熟、可以做大突破的机遇。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直觉和洞察力是创新人才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些素质难以从课堂和书本上得到,需要通过环境和实践经验来培养。目前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都努力营造浓厚的研究气氛,不仅让学生可以与大师交流、潜移默化地受熏陶,而且使学生可以自己参与研究,体会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容易悟出直觉和洞察力。 如何创造机遇 光想抓住机遇还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是会创造机遇。 大家如果把《孙子兵法》拿来读一遍,你就会理解怎么才能创造机遇。《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办法教我们在战争中如何创造机遇。过去红军和解放军的运动战,就是军事上创造机遇的好例子。 下棋与足球就更明显了。真正好的棋手,棋逢对手的时候,都是先走稳自己的步子,不冒险起招,看谁先犯错误。一旦对方犯错误了,就给你创造了机遇,你就赶快进攻。足球打得好的人更是这样。大家知道边路传中的打法,就是为中路跟进的队友创造机遇。制造越位和制造角球,都是制造机会。在双方实力差不多时,作为优秀的球队,绝不是压着你打就我肯定赢。其实是在场上制造机遇,看谁制造的机遇多,机遇抓住得多,谁就赢。会看足球的人,就是看双方是如何制造机遇的,怎么抓住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足球真是魅力无穷。 创造机遇第二点就是,要找到那种适合自己、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 我到现在才意识到,当年的青海是一个机遇多、适合我的地方。现在有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深圳,不一定就好,因为那个地方机遇虽然多,但人才也多,竞争也激烈,不一定都适合你。到机遇多、适合你的地方去,这也是在创造机遇。 几年前,我曾经访问了美国十所一流大学。他们的校长介绍说,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岗位,平均一生中要换四次工作岗位。中国人恰好相反,我们的惯性最大,最不愿意换工作岗位,干一件事就想一辈子呆在这儿。换工作岗位有什么好处呢?你不是一锤定终身,你可以多次换,找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位置,一种机会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重要机遇是他自己创造的。他生于海南岛,9岁就随叔叔到波士顿在一个小商店当学徒。13岁那年,他偷偷上了一艘开往南方的船,想逃离商店学徒生活,去寻找自己也不知道的读书机会。船长很善良,为他的学习热情所感动,就把他介绍给一些热心的教会人士,其中一位将军资助他进了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完成学业后,他回到中国,帮助孙中山完成了辛亥革命。 第三点,人要创造机遇,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或者把握住那些属于自己的机遇而不要失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 微软公司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李开复,曾从电子邮件里给我发来一封信。那封信里面就讲了他在中国工作几年感到不得不说的、关于中国学生和青年人最需要重视的诚信问题。摘录如下: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在谈话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变化。原因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些教授不愿理会部分中国学生手中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后来,他的老板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中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很值得记取。 现在看来,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诚信。一个不诚信的人,或一个诚信记录不好的人,社会是不接受的。在国外,只有一个记录清白、很诚实的人,银行才愿意发信用卡给你。而且公司录取一个人,也要看你诚实信用的记录,看这个人是不是靠得住;如果靠不住,没有哪个公司敢用你。大学里也是如此。 第四条就是要学会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 我们学生中许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家长捧着,长大到现在,最不会的就是与人相处,与人交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一句话: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你们要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这样博采众家之长,是你得到机遇、找到机遇所需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 最后,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 最近流行一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是说一个人由于感情因素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现实中,有些人没有提上职称,就不满这个、愤怒那个,甚至跟本单位领导吵到底,和同事翻脸。这样的话,就毁了你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你成功机会就更少了。所以,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最好的事情,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最后关于如何创造和抓住机遇,我送给大家三句话,这也是成功的人要具备的三个素质: 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  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31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就源于汗水和灵感
liuxiuqun 2009-1-10 17:52
爱迪生的名言: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联想到自己的科研总感觉努力还很不够,勤奋也仍然需要提高。我有3位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一个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一个在武汉大学,另一个在佐治亚州立大学,他们也并不是特别聪明,但是现在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科研成就,每一次看到他们的简历,都会激励自己还需要更加努力。一直以来,我都很怀念当年博士研究生时那种忘我学习和研究的状态,现在很多时候都不能真正达到那种境界。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4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耻于勤奋
mylord 2008-10-20 22:39
从初中开始,就发现这种耻于勤奋的现象。到了高中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很多人迷信神童的故事,那种平时不见多用功而到考试却名列前茅的人是被认为是脑袋聪明的人;相反,平常勤于功课的人,不管成绩如何,也与聪明无缘。聪明是个耀眼的光环,很多人都想拥有,不管是真的,还是只存在于别人话语中。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耻于勤奋,认为勤奋肯定与笨划等号。意思就是说,我不用功是因我聪明,他用功因为他比我笨!可是聪明人是不是真的不用功也能有好成绩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真正的神童实在凤毛麟角。为了造成这样的假象,他们不惜在别人面前做出懈怠的表现,而在外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用功。自然成绩不错,而且还赢得了聪明的称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称号!并非真聪明。 这样的人,其实很累,他们也不容易。何苦呢?别人口里的聪明与否有那么重要吗? 大多数成功的人都归因于勤奋,而非聪明。道理很简单,聪明是父母给的,与他无关,而勤奋才是他的作为。 很早的时候就听说,搞研究是拚智商与天赋,以及一定的勤奋。但我觉得人的潜力是无穷的,真正的高智商是把这种潜力更好的展现于世。有些可能是这种能力天生就外显,而另一些则要勤于挖掘,磨去钻石外的岩砾,方可将光芒释放出来。只要这样的挖掘不间断,他们绝对会比那些仗着天生表现出高智商的人越来越聪明! 小钱坚信这点,故以勤奋为荣 ~~
个人分类: |210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