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修改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修改

相关日志

论文被拒稿后,是“修改重投”还是“转投”?
WileyChina 2020-9-25 15:17
当收到来自审稿人的拒稿信,大多数作者在迷茫的同时,也对编辑给出的”修改重投“或是“另行转投”的建议而困惑。无论重投和转投,都需要在原稿基础上重新费一番大力气,很多作者也担心无法在时间限制内完成,影响职称评定或毕业进度。这不仅是心理上,更是时间上的较量。 如何才能权衡论文“修改重投”与“期刊转投”的利弊,两者又该如何选择? 首先,在收到拒稿通知后,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确定自己论文被拒稿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决定。如果是论文格式不符期刊要求,可以修改后重投,如果是文章与期刊内容不符,建议转投其他期刊。如果论文投稿后很快被审稿人驳回,就要反思自己的论文题目和摘要是否清晰明确,或是出现了多处语法错误等态度问题。耐心分析原因后,再对症修改。 其次,编辑通常会明确给出修改重投或是转投的建议。尽量尊重编辑的建议,并基于文稿所收到的审稿意见来衡量是否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修改,达到预期。 针对修改重投和期刊转投的选择,我们也分别给出以下的建议和策略,供作者参考。 修改重投 当收到修改重投的建议,就意味着审稿人和编辑对你的论文产生兴趣,并在其中看到了希望和潜力,他们相信文章与期刊的定位及办刊宗旨是契合的,也相信通过修改,论文能够达到期刊的发表水平。这里的修改后重新投递不只是让我们重新开始投稿,还需要我们经过准确的修改,将文章引到“正路”上来。分析审稿意见则是重中之重。面对无数的审稿意见,尽量耐心地给审稿意见分分类,看看究竟出在哪里。是方法选择不当,还是研究结果没有准确呈现,或是参考文献的引用缺失,以及是否需要更多实验数据支撑等等。找到问题,改稿也就能事半功倍。 然而,在研究已经完成、论文就绪的情况下要重新修改或者重做实验是很困难的,更不要说大量而复杂的审稿意见以及严厉的措辞可能会让你“压力山大”。静下心对这些意见做深层次的分析,来评估自己是否可以完成这些修改。比如通过细微的措辞改写、增加一些初始数据、删减不必要的数据、或者对现有数据换种方法重新分析等等。 修改重投需要注意什么? 文章题目重新拟定或修改是很有必要的,以避免重投的文章被期刊审查系统拦下,也更有机会避开同个审稿人; 虽然修改重投能够节省新一轮同行评审的时间,但要做好可能会被期刊编辑再次拒稿,或过了编辑这关又被审稿人再拒的准备。有时间限制的作者,需要将改投以外的时间与之衡量再做决定。 期刊转投 论文转投也就是论文选择其他期刊投稿,也是编辑比较常提出的建议。一旦选择了转投,也就选择了一条漫长的选刊之路。可能转投一次就能被接收,也可能在多次的更换期刊后才能找到心仪的位置。论文转投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期刊审稿人员建议作者转投,二是作者自己主动转投。针对有把握接收的论文,通常审稿人和编辑部给出的意见都会比较明确,会建议转投到其他刊物,从而提高中稿率;而针对作者自行转投的选择,一定要在了解转投期刊的范围并确认与文章内容匹配后再做决定,以免因“病急乱投医”而浪费更多时间。 期刊转投需要注意什么? 1. 确认期刊是否征稿 在转投期刊前,先要对转投的期刊有大致了解,可以通过在期刊所在出版商的图书馆界面检索,并查阅该期刊发表的论文来鉴别期刊质量。最后,再次向编委会确认期刊是否正在征稿。 2. 查看转投期刊要求 一篇文章被一个期刊拒稿后,原稿未经修改是不能直接投到另一个期刊的。要针对转投期刊指南重新修正,尤其对影响因子较高的几个期刊特别注意,若有严苛的篇幅限制或文章结构要求,需对内容及相关数据进行删减和扩充。 3. 避免一稿多投 若作者想要另投其他刊物,应该要先沟通撤稿,在编辑同意撤稿后,才能投稿到其他刊物。 4. 掌握选刊标准 很多职业生涯初期的研究人员,对于期刊评定的了解较少,也不知道转投选刊该从哪里入手。因此,我们根据期刊引用报告(JCR)中所列出的指标,整理了期刊评定相关的名词解释,帮助作者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了解期刊: 影响因子 :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E.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可以衡量某一年中期刊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的平均频率,用来评估同一研究领域不同期刊的相对重要性。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总被引频次 :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即年指标 :这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 引用半衰期 (Citing Half-Life):指该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Citing Half-Life数值越高,说明该期刊常引用过去发表的论文;数值越低,说明该期刊常引用近期发表的论文。 被引用半衰期 (Cited Half-life):被引用半衰期确定被引用期刊的年龄基准,显示一份期刊从当前年度向前推算引用数占截止当前年度被引用期刊的总引用数50%的年数。这一数字有助于图书馆确定期刊采购和期刊馆藏的策略。 综合以上评价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客观反映一本期刊的质量,从而增加转投选刊的成功率。然而,文章内容与所投期刊是否契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验证,需对多个候选期刊的文章进行研读和总结,从而确定自己的文章符合哪些期刊的选刊风格和主题。最快的选刊方法,就是由编辑或是自己的导师直接推荐,并有针对性地根据期刊指南去修正文章。 如果因时间限制而无法了解更多期刊,或是找不到与自己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契合的期刊,可以通过Wiley期刊推荐服务,找到适合自己的刊物,这样再次投稿成功率也会高很多。 Wiley期刊推荐服务流程 01 提交您的稿件并阐述您的发表目标; 02 学科专家将分析相关期刊的研究范围,以找出最匹配您文章的期刊; 03 我们的专家将列出3-5个期刊,这些期刊经常发表与您的稿件同领域及同类型的文章; 04 您将收到一份关于期刊研究范围、被索引情况、影响因子、发表速度和开放获取选项的详细报告。 将由谁来为我的稿件推荐期刊? 您的稿件将分配给对应的学科专家 。这些专家都是具有论文发表经验的资深作者或者同行评审的审稿人,并拥有您所在领域的硕士及以上学位。 你们的专家是否只推荐Wiley的期刊? 不是的,我们的目标是推荐最合适您文章的期刊,所有出版商的期刊都在期刊推荐的范围内。 选择此服务是否意味着所推荐的期刊会接收我的稿件? 由于我们的学科专家在提出建议时会考虑期刊的研究范围和经常发表的文章类型,将稿件提交至我们推荐的期刊会提高稿件被接收的机会。但是,稿件是否被接收是由期刊编辑部决定的,我们无法做出保证。 我可以同时使用英语语言润色服务和期刊推荐服务吗? 当然可以。如果您对这两种服务都感兴趣,我们建议您同时订购,以便我们的专家为您的稿件推荐最佳期刊后,再根据所推荐的期刊对您的稿件进行润色和格式排版。 点击链接,订购Wiley期刊推荐服务! https://wileyeditingservices.com/cn/article-preparation/journal-recommendation Wiley于2019年服务升级,并推出了 “稿件准备服务” 以及 “论文推广服务” ,无论是发表前的润色、翻译或排版,还是发表后的封面、视频推广,都能够帮助您实现。如果您在稿件准备过程有任何需求,都可以选择Wiley论文编辑服务,让Wiley成为你专属的 “科研写作导师” ! 送书活动-持续进行中! 如果觉得此篇文章值得被分享,欢迎在朋友圈转发并截图发至公众号后台。我们将每次抽出5位幸运读者,为每人送出”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系列图书一本。快来参与吧!
个人分类: 学术服务|3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用人工智能免费帮你改英文?
热度 1 wshuyi 2020-5-5 17:26
推荐给你一款最新的免费工具,解决你英文改写润色的后顾之忧。 题图: Photo by Amador Loureiro on Unsplash 痛点 作为非英语母语人士,你我从小学开始,英语都没少学。但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一到真正需要 书面英文写作 时,难免在遣词造句上捉襟见肘。 有些专业,平时也就需要读读英文文献,倒还好说。但是有不少学科,研究生阶段导师是要求 用英文写作 的。 还记得我当年在计算机系读研时,导师布置了一个工作报告,让我把仿真和实验的最新结果,发给 UCLA 的合作团队。师兄很热心地嘱咐我,让先用中文写就,确认没有问题了,翻译成英文,之后再润色。 我觉得太麻烦了。 于是直接动笔用英文写。 当然,很快我就遭遇了卡壳。 但是,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后浪」精神,我真就拿着一个电子词典硬翻。 可大凡用过英文的同学都知道,一个中文单词,往往对应着若干种英文译法。 如果你每次都选第一个填上去…… 那次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但是几年之后,我整理资料的时候,偶然又看到了那篇工作报 告,翻开读了不到 3 段,就笑喷了。 因为被美剧熏陶后,我深刻了解了用的那个词儿,在俚语里面,指的是啥。 然后,我就不由得时常脑补 UCLA 合作团队那帮美国人、印度人和意大利人拿到我那份报告时的表情。 想想都脸红。 成本 去年,在美国访学时,我买了 Grammarly 年度订阅。 实话实说,挺贵的。但是这钱不得不花。 因为彼时英文专业写作,已经成为了我的 刚需 。 虽然认识了不少美国同事和学生,但也不能随时都麻烦人家来帮着审核校订啊? Grammarly 不仅可以检查语法错误,还可以给措辞造句,提供修改建议。甚至有些词被用得太多太滥,它也会提醒给你,让你避免落俗套。 这一年多以来,它帮我成功发布了 Towards Data Science 专栏文章,完成了 JCDL workshop 研究计划和演示,准备 UNT 研究生课程,撰写 IDD 期刊的特刊提议与征文通知,与许多学术界的新朋老友交流工作……可以说,在它的辅助下,我少出了很多洋相。 但是这款工具,对于咱们的平均工资水平而言, 确实贵了一些 。 我选择的是年度订阅,月均下来,还便宜一些。但是每年付费的一刻,要说不心疼,那是骗人的。 我也曾经把 Grammarly 推荐给自己的学生和同事。但是一看价格,他们都表示内心的躁动已然平静了下来。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 Grammarly 的免费版本来用。只不过功能上,要差很多。 类似的语法检查工具,还有不少。但是我尝试的结果,是这些竞品的效果确实都远远赶不上 Grammarly ,难怪它在学术界有如此高的人望。 将就着吧。反正我已经续费到了 2021 年。 发现 今早,从 Jarod 那里,我听说了一款新的同类工具,叫做 Gramara 。 它的介绍词,就很吸引我。 因为它号称是 人工智能 加持的。 之前我曾经给你介绍过,人工智能 可以帮你作诗 、 帮你写文章 ,因此对于人工智能可以帮你订正语法错误,给出修正意见,毫不怀疑。 于是我马上 输入网址 ,注册了账户。 进入主界面,很清爽,空空如也。 左侧是输入框,可以输入文字。右边是提供修改建议的地方,右下角按钮是个帮助中心,可以直接向研发团队提问。 我直接了当,通过提问按钮,问了对方该工具和 Grammarly 的区别。 他是这样答复我的: 简而言之: 英语不好的,帮你改语法; 英语好的,给你提整句表述建议。 Grammarly 应该是它们最主要的竞品,因此对这个问题有备而来。还专门弄了个对比。 Grammarly 里面提示没问题的: 它这里都可以找到错误。 我觉得挺有意思。一款工具不止是帮你修正语法错误和措辞不清晰的地方,而且还可以用 正确的样例 辅助你改进自己的写作习惯,拓展你的常用句式。 授人以鱼的同时,还授人以渔,颇具 教育功能 。 这人工智能的应用很妥当! 测试 但是我们也知道,一般这种用于广告宣传的对比,往往都是商家精挑细选一些自己擅长而竞争对手有疏漏的地方来比,做不得数。 想要了解这工具的质量,还是实际测试一下吧。 为了省事儿,我从 Medium 上 自己最新一篇英文文章 ,找了开头一些材料。 为了模拟日常输入的效果,我让机器一个字儿一个字儿打了进去。 不过,让我感到失(de)望(yi)的是,软件提示我说没有发现任何错误。 这说来也并不奇怪,毕竟这篇文章发布之前,我就用 Grammarly 检查过了。 但是说好的修改建议呢? 我于是给开发团队发了个信息。 I was just trying to copy and paste a portion of my medium post on Gramara. It gave me no corrections or full-sentence change suggestions. Is it because I have not subscribed the pro mode? 编写完毕,发送之前,我转念一想,还是先用软件测一下我这个问题叙述是否妥当吧。 结果还真的发现了错误。 这么看,查错功能还是挺好用的。可是刚才的大段文字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我发出这个问题后,很快就收到了回复。 他说: 大意是说,这款工具不像 Grammarly 是全文统一报错,而是一句句来。刚才截图里面显示的,是说我的最后一句输入没问题,也没有修改建议。把鼠标移到每一句上,就可以看到具体的报错和建议了。 我尝试了一下,果然如此。 时态的问题,清晰可见。 更好玩儿的是,开发者 Jack 还告诉我一个非默认设置功能。 在设置里, 开启翻译文本 。 这个功能,初看起来很多余。毕竟我现在想要写英文。中文我本来就知道啊,翻出来干什么? 但是一旦尝试,我觉得尤其有用。也是这个工具的 特色 。 想想看,在修改过程中,你表述出来的意思是否已经偏离原意?这对于很多英语语感不够强的同学来说,着实是个问题。 现在有了这个功能,你可以看到修改后的英文,翻译成中文的释义。那么,这种「为了修辞舍弃表义」的错误,就可以很容易避免了。 模型 鉴于 Jack 这么及时热心的有问必答,我的好奇心驱使我问了一个可能不大该问的问题: 你应用背后的深度模型是 BERT 吗?还是更大的 Transformer ? 问完之后,有些后悔。会不会被当成友商派来的探子? 没想到,他听我讨论技术问题,兴趣大起,居然把底层模块基于开源库链接都发给了我。 真是实诚人啊! 篇幅所限,我把相关的链接和具体的介绍说明,单独写了一个简短的图文。你可以在我的公众号后台回复:「gram」,获得相关的介绍。 费用 最让我开心的是,这款工具虽然也有订阅模式,但是免费版本比起 Grammarly 来,慷慨许多。 你看,免费模式下,功能还是挺全的。语法、拼写检查,以及句式建议,一应俱全。 只是锁定单一写作风格,而且会有每天 1000 个单词的字数限制。我觉得对于大部分使用场景(发个邮件,或者写文献阅读卡片)来说,应该是够用了。 如果你需要用英文作报告或者写论文,额度不够用的话,临时买上 1 个月的 Pro 版本应急,也算是可以接受的。 小结 本文为你介绍了一款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英文改写工具 Gramara 。通过试用,我发现免费模式的基本功能已经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尤其是其中的修改建议翻译功能,可以让你有效把握修改后英文的语义,避免偏航。 希望这款工具对你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能有帮助。 祝顺利! 喜欢别忘了 点赞 ,并及时写下你的感受与 评论 。 也欢迎你 转发 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加入咱们的讨论中来。 别忘了 关注 我的专栏“玉树芝兰”,以免错过更多的更新推送。 延伸阅读 你可能也会对以下话题感兴趣。点击链接就可以查看。 如何高效做文献回顾?(工具篇) 如何高效读论文? 如何快速写作论文初稿? 如何选研究题目?
4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是不是一定要让研究生发表研究论文?
热度 8 fdc1947 2019-12-12 08:33
是不是一定要让研究生发表研究论文? 研究生要做研究写论文,这在学术界大概没有什么争议。但是,研究生的论文要不要投稿发表,是否需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以后才能够得到学位,恐怕还是有不少不同意见的。当然,这与实际正在执行或将要执行规定是两回事情,这里仅仅讨论不同的看法或主张。 做研究为什么要写论文?写论文是做学术研究的总结。做了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用科学方法研究了一个问题,总是要做一个总结。写清楚要研究什么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的,得到了什么结果,这些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有哪些不同,取得了什么进展,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如此等等。不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所做的研究只在自己的头脑里放着,当然不好。因此,做研究就需要写论文。我想,这大概不会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写出来的论文为什么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人类的知识大厦加砖添瓦,所以,除了特别需要保密的项目之外,一般情况下,都需要让大家知晓,这就需要在公开的学术刊物上发布。而为了力求在学术刊物上刊出的论文值得引起学术共同体的注意,有值得学术共同体内成员讨论的价值,在学术刊物上发布的论文一般需要经过编辑部和由编辑部指定的若干评议人的审查评议。对于某些重大问题的研究结论,只有经过在一定范围内的讨论或者一定时间的沉淀,才有可能得到学术共同体的承认。不经过在学术刊物上的发表并引起学术共同体的讨论和注意,某一个人研究的结论很难说是正确的。当然,即使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并得到了一些同行的赞成,也并不能完全保证研究的正确性,但是,其错误的可能性总是减少了。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某一个项目的研究,得到了某些研究结论,这是研究生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学习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学习了从查文献、开题、做实验(或观察、调查等)、分析讨论、总结等一般的研究进程中的一些方法。当然会有很大的进步。至于在研究中,是否存在什么缺陷,甚至是否存在错误或其他重大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指导教师的把关。但是即使导师认真地把关,由于为导师个人本身的认识水平等所局限,也可能还有问题。把论文投到学术刊物,让审稿人审阅,这是再一次把关。 从论文的投稿,到编辑部及审稿者的审阅,根据审稿者的意见修改或补充实验,修改论文,甚至多次修改,直到被接受,被刊出。一般地说,写出论文,一次就能够直接刊出的,只是少数。对于初学者的论文,更是极少数。因此,从写出论文到发表看出,这里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学习的。这个过程,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一个问题的研究,从查文献开始,到学术刊物刊出为止,一般地说,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研究生的论文没有投稿,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也就缺少了这样的训练,换句话说,这样的学习是不完整的。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实际上主要还是学习。指望着第一次进行科学研究就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在科学上去的多大的进展,是不切实际的。一般情况下,只要有一点小的创新,得到一些新的进展,就很好了。我们只是希望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比较完整一点。 有人会说,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不也是需要审阅的吗?这不也是一种把关吗?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确实也需要审阅,这种审阅确实也是把关,而且是重要的把关。但是,学位论文的审阅与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研究论文的审阅,还不是一回事情。按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对于研究论文的审阅,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细致得多。它的审稿者往往是真正的小同行,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审阅,能够更深入、更接近实质。而现在对于学位论文的审阅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整个学位论文审查到非常细致的地步,是很困难的。实际上也很少有让学位论文像研究论文那样的审查、修改、再审查、再修改的过程。 所以,研究生的研究论文的发表,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对培养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有可能,还是应当让研究生学习这一个过程。有了一次完整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将来的各种将是有很大好处的。 但是,对于两年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做一个像样的研究都是很困难的,当然谈不上发表论文了。这样,对于他们,不应当有这样的要求。 在另一个方面,对于博士研究生,则应当完成这样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经历。所以,对于博士生,在取得学位前,需要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这并不是苛求。主张博士生的论文也不必发表,似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论调。 对于三年制的学术硕士,最好也是有文章发表的。要求高一点实际上对于学生的将来有好处,这些学生除了一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之外,大多数人将来很难在有指导教师的单位工作,要想发展就得靠自己的本事,所以在学校多学一点更好。当然,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实行把毕业与学位分开处理等办法。
个人分类: 教育|10326 次阅读|18 个评论
[建议] 关于2018年安培新定义的修改或补充建议
zlyang 2019-9-11 17:08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 6 种同等有效语言之一。请不要歧视汉语! Chinese is one of the six equally effectiv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Not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Chinese, please! 关于2018年安培新定义的 修改或补充建议 2019-04-17 一、2018年安培新定义 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经各个成员国表决,通过了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SI)”的决议。根据决议,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的4个——千克、安培、开尔文、摩尔分别改由普朗克常数、基本电荷常数、玻尔兹曼常数、阿佛加德罗常数定义。决议将于2019年国际计量日,即5月20日期正式生效。 安培的新定义则只和一定时间内通过的电子数有关,并不涉及复现方式。 《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的描述为: The ampere would be redefined such that the elementary charge would be equal to 1.602176634 × 10?19 coulomb. Wiki百科的描述为: Current (2019): The flow of 1/1.602176634×10?19 times the elementary charge e per second. 二、对2018年安培新定义的修改或补充建议 由于某些磁场依赖于电荷的运动 ,如《大学物理》教材 第24页写到:“磁感应强度B 与电荷对观察者的速度有关,在某些参考系中观察者会感受不到磁场的存在。如果观察者随同电荷q 以速度v运动,它只认为q 周围存在静电场,而没有磁场。正如现在一个电荷静止在你眼前,你测不出它产生的磁场,可在地球之外的观察者,他看到电荷正随地球转动,认为该电荷除电场外还有一个磁场”。 所以,安培新定义建议进一步修改为“一半为自由质子、另一半为自由电子做反向定向移动”。 这样,不仅电阻发热不受参照系的运动影响,就是用磁场来校准“安培”,也不受参照系的运动影响。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安培定义的稳定性、可校准性。 三、修改或补充建议的原因说明 目前的实验测量表明,自由电子、自由质子的电荷量都是1.6021766208(98)×10 -19 C,尽管符号相反。 在目前的主流物理学理论中,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超弦、M理论等中,电荷是个不随参照系变化的量。 因此,安培新定义建议的“电子数”,修改为“一半为自由质子、另一半为自由电子”,应该更合适。这样,“一半为自由质子、另一半为自由电子”形成的电流(及其激发的磁场等),实际上与参照系(尤其是在惯性系)的运动速度无关。 参考资料: 科学网,2018-11-16,国际计量大会重新定义“千克” 国际单位制迎来重要变革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1/420020.shtm Encyclop?dia 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measurement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International-System-of-Units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System_of_Units 陈宜生,李增智. 大学物理(第三版)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第 24 页. 科学智慧火花,2012-04-12,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个人分类: 痛苦的人生|3415 次阅读|1 个评论
修改论文发现的问题
热度 1 zywsict 2019-8-8 14:17
最近连续两篇稿件被拒,同时也暴露出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原以为自己不会再犯这些错误,但还是放了,现在仔细想想还是自己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求成了,抑或对论文写作不甚了解。不过幸运的是,遇到几个负责的审稿人,很认真的指出稿件存在的问题,正好借此机会,停下脚步,好好思索一下论文的写作问题,算给自己一个警示,希望今后尽量少放或者不犯类似的错误。 第一,摘要存在的问题。 在摘要中出现不少观点或者术语,让审稿人很难判断。尽管文中对术语有介绍,但这些并不是很重要的术语出现在摘要中不仅不加分,反而减分。此外,摘要中的结论尽量不要出现模糊或者笼统的描述,直接用数字说话比较有说服力。例如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比其它方法节能效果好;就没有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比其它方法节约 10.5% 的能耗有说服力。 第二,文章的组织结构存在问题。 要注意每个部分的逻辑性与相关性,不要将无关的内容或者关系不大的内容,放在一块,以免给人造成逻辑混乱的感觉;与前一部分内容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基础知识介绍或者方法介绍,最好单独放在一块。 第三,引言部分对别人方法讨论别人工作的描述过于简略。 虽然已经将别人的工作按照具备相同的特征有逻辑的组织起来,且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但只是用一两句话对通用的特征进行概括,给审稿人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最好指出别人工作的优点与缺点。 第四,使用缩略词问题 。第一次使用缩略词时,有时候忘记将其全部的含义写出,或有写出,但由于文章太长,审稿人不好找,才导致审稿人提出这样的意见。最好列个表,将所用到的缩略词或者符号在表中列出。 第五,低级语法错误。 尽管英语不是母语,也学得不好,但有些低级语法错误通过多检查几遍,还是完全可以避免,这说明自己不够认真,太过心急。 以上是最近在修改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自己能够引以为戒,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提高稿件的录用率。
个人分类: 精选|9829 次阅读|2 个评论
隐藏的博文能否让修改?已发博文能否转换为隐藏或删除?
热度 19 xuecw 2019-5-11 07:32
关于“修改”的改进意见: 隐藏的私密内容应允许修改或删除。公开的内容也应有删除或改为隐藏的权利。 最近编辑文章时,忽然发现通知“ 博文发表48小时内可以修改,此博文已经超过48小时已无法修改。 ” 博文发表后的能随时修改,本来是科学网博客的一大优势 。没有了这一优势,以后还有必要发博客文章吗? 可能管理者觉得,修改后还得继续审核。实际上没这个必要。大多数博文发表后,其主旨改变的不多,就是偶尔发现个别语句、用词不当或出现错别字,纠正一下。 即使博主发现了不当的主题,可以转为隐藏或删除。但是现在连删除也不可能了。 有些博主 出【此处修改,原为“处”。幸亏在48小时之前发现!】 于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汇集一点纯粹学术性的资料,当然得空后再阅读一下,有了新的想法后更新一下。但是现在也不可能了。 有时候博文中涉及的超级链接打不开了,想更新地址。以后也不可能了。 …… 发现错误后能不断修改,这是博主具有责任心的表现。 不能修改,一旦在博文中有失误,也不能删除,永远把污点留在网上了,以后更要慎发博文 。这样一些新的灵感也不宜及时发表出来。因为以往都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完善的。先发表一点,过几天看到需要完善的地方再补充一点。没有了及时发表,也就谈不上后续的完善,那点灵感也就销声匿迹了。 况且许多灵感是学术圈内的事情,或学术积累方面的,并不涉及思想政治方面的事情。 有的情况下是把自己的学习资料汇集到网上,有空时能经常打开网页看看,例如外语学习资料。在学习中间显然有不断完善的地方,以后也不能完善了。 我以往在写博文时,基本上先把主旨写出来,以后的几天都会不断改进,因为发布后头脑中会不时地想到自己谈论的话题,随着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自己对自己的博文的质量也越来越满意。以后这一过程要取消了。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博主是先是在不公开发表(隐藏)的情况下,去写点东西,等不断修改完善后再公开发表,现在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了。 因为连隐藏的属于自己私密内容也不能修改。这一点科学网应该大度一点,不要限制为好! 或者能说明为什么连隐私也限制的原因吗? 所以敏感性的话题修改后需要重审,一些无伤大雅的话题、学习类的话题或纯粹非政治性的话题应该留给作者修改的机会 。 先写下这几点,后续的想法和改进就看有没有机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19 次阅读|46 个评论
论文被拒怎么办?
AJE2017 2019-3-27 08:46
科学出版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一篇论文从初稿到最终发表需要经过多次编写、修改和编辑。作者们负责收集来自合作者、同事和审稿人的意见。最理想的状态是,这款精心打造的作品可以迅速与公众分享。然而,事实上调查表明,有 21 %的论文在没有送审的情况下便被拒绝。大约 40 %的论文在同行评审后被拒绝。 论文被拒是不可避免的,即便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说也同样如此。所以说,我们没法避免被拒稿,但却可以积极的思考该如何面对被拒稿。如果是送审前被拒,那么请尽快寻求新的合适的期刊重新投稿。如果是送审后被拒,那么请认真对待同行评审意见。它们非常有价值,会为你改善文稿到最终发表提供很大的帮助。以下是被拒稿后最常见的应对方法: 1、向编辑申诉 每本期刊都应该有一个公开的关于拒稿申诉的政策。作为作者,您有权利向期刊编辑对拒稿提出申诉。但请理性对待申诉而不要情绪化。如果是由于误解或错误导致审稿人建议拒稿,请向编辑概述您的观点,不要贬低审稿人或雄辩。此外,如果是对期刊的范畴和文章影响力进行申诉,往往成功申诉的可能性不大。 2、修改后重投同一期刊 你的文稿有可能第一轮被某个期刊拒稿,但被邀请按照审稿意见修改后重投该刊。如果您很想在该期刊发表,那么此选项可能是您的首选。但是,有些期刊对修改后重投的稿件并不感兴趣。那么你应该尊重这个决定并尝试其他期刊。 3、修改后改投其他期刊 第三种选择是迄今为止 最常见的选择 。仔细考虑您从审稿人那里收到的审稿意见,努力改进您的稿件,并将文稿投到另一本期刊。在重新投稿前,请务必调整投稿信,参考文献格式和其他期刊指定的详细信息等。 4、不做任何修改重投其他期刊 这是一个简单但不推荐的选项。对审稿人反馈的意见视而不见,且不做任何修改的话,你便浪费了同行们在审阅你的论文上花费的大量时间。有些建议即便是有错误,但却可以大大改善你的文稿。试想一下,如果你不做任何修改,再次投稿时论文被送到同样的审稿人手上。他们看了之后会向期刊推荐发表你的文稿吗? 5、放弃重新投稿 放弃一篇论文,决定不再投稿是很容易的。但对科研界的同行们却是可能是一种损失。因为你的数据很有可能对于别的研究人员很有价值。避免别人掉进同样的“坑”,或者是为同行们提供类似问题的部分解答。当下的学术出版状况仍然是出版量太少而不是太多。如果您对期刊的专业领域范畴没把握,您大可选择综合类多学科的开放发表平台,比如 BioMedicalCentre (BMC) 。此外, 论文数据发表到 Scientific data 这样的期刊或是上传到 Figshare 这样的网站,可以让更多的人来自由访问并引用。 希望以上这些选项可以为你面对拒稿提供参考。如有任何关于写作和投稿的相关问题,尽请发送邮件到 AskAnExpert@aje.com . 祝您成功发表!
个人分类: AJE 学术博文|8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修改gromacs包中的力场
richor 2018-7-7 15:31
【静电修改】 直接去改top文件即可。 【vdw修改】 由于vdw是nonbond相互作用,不能通过直接修改top文件来达到。 需要在include**/forcefield.itp和 之间加入重新定义的原子类型。 比如修改 某原子类型 与 Na 离子的 vdw 相互作用(离子通道蛋白)。若不是所有的该原子类型全部都改,那么需要单独定义一个新的原子类型,进而需要重新定义与该原子相关的 ffnonbonded.itp 和 ffbonded.itp 中的相互作用参数。 一个例子脚本如下: add_bond.sh #needfileffbonded.itpkcsA_vdw.top,obtainadd.top lbond=6337 lpair=12298 langle=27727 ldihedral1=38499 ldihedral2=54241 lmap=55111 echoprocessingthekcsA_vdw.topfile awk-vlbond=$lbond-vlpair=$lpair'{if(NRlbond+1NRlpair-2)print}'kcsA_vdw.topbond.top awk-vlangle=$langle-vldihedral1=$ldihedral1'{if(NRlangle+1NRldihedral1-2)print}'kcsA_vdw.topangle.top awk-vldihedral1=$ldihedral1-vldihedral2=$ldihedral2'{if(NRldihedral1+1NRldihedral2-2)print}'kcsA_vdw.topdihedral1.top awk-vldihedral2=$ldihedral2-vlmap=$lmap'{if(NRldihedral2+1NRlmap-2)print}'kcsA_vdw.topdihedral2.top echoextractthechangelines forcxin899900901902906907908909236823692370237123752376237723783837383838393840384438453846384753065307530853095313531453155316 do grep$cxbond.topbond_change.top done forcxin899900901902906907908909236823692370237123752376237723783837383838393840384438453846384753065307530853095313531453155316 do grep$cxangle.topangle_change.top done forcxin899900901902906907908909236823692370237123752376237723783837383838393840384438453846384753065307530853095313531453155316 do grep$cxdihedral1.topdihedral1_change.top done forcxin899900901902906907908909236823692370237123752376237723783837383838393840384438453846384753065307530853095313531453155316 do grep$cxdihedral2.topdihedral2_change.top done mvbond_change.topbond.top mvangle_change.topangle.top mvdihedral1_change.topdihedral2.top mvdihedral2_change.topdihedral2.top echoobtaintheindexandnameofatom,thensubstituethenumberswithname lstart=71 lend=6336 awk-vlstart=$lstart-vlend=$lend'{if(NR=lstartNR=lend){if($1!=;)print$1,$2}}'kcsA_vdw.toprefer.top awk'BEGIN{printf(sed\\47)}{printf(s/%s/%s/g;,$1,$2)}END{printf(\\47bond.toptemp\\nmvtempbond.top)}'refer.toprefer.sh echodothesubstitutionofbond,mayneedalittletime bashrefer.sh awk'BEGIN{printf(sed\\47)}{printf(s/%s/%s/g;,$1,$2)}END{printf(\\47angle.toptemp\\nmvtempangle.top)}'refer.toprefer.sh echodothesubstitutionofangle,mayneedalittletime bashrefer.sh awk'BEGIN{printf(sed\\47)}{printf(s/%s/%s/g;,$1,$2)}END{printf(\\47dihedral1.toptemp\\nmvtempdihedral1.top)}'refer.toprefer.sh echodothesubstitutionofdihedral1,mayneedalittletime bashrefer.sh awk'BEGIN{printf(sed\\47)}{printf(s/%s/%s/g;,$1,$2)}END{printf(\\47dihedral2.toptemp\\nmvtempdihedral2.top)}'refer.toprefer.sh echodothesubstitutionofdihedral2,mayneedalittletime bashrefer.sh rmrefer.top rmrefer.sh echofinishthesubstituion awk'/CX|HX/{printf(%s%s,$1,$2);gsub(/CX/,CA);gsub(/HX/,HP);printf(%s%s\\n,$1,$2)}'bond.toptemp sort-ntemp|uniqbond.top awk'/CX|HX/{printf(%s%s%s,$1,$2,$3);gsub(/CX/,CA);gsub(/HX/,HP);printf(%s%s%s\\n,$1,$2,$3)}'angle.toptemp sort-ntemp|uniqangle.top awk'/CX|HX/{printf(%s%s%s%s,$1,$2,$3,$4);gsub(/CX/,CA);gsub(/HX/,HP);printf(%s%s%s%s\\n,$1,$2,$3,$4)}'dihedral1.toptemp sort-ntemp|uniqdihedral1.top awk'/CX|HX/{printf(%s%s%s%s,$1,$2,$3,$4);gsub(/CX/,CA);gsub(/HX/,HP);printf(%s%s%s%s\\n,$1,$2,$3,$4)}'dihedral2.toptemp sort-ntemp|uniqdihedral2.top echoextractingthelinesfromffbonded.itp lbondt=1 lconstr=187 langlet=227 ldihed1=701 ldihed2=1303 awk-vlbondt=$lbondt-vlconstr=$lconstr'{if(NRlbondt+1NRlconstr)print$1,$2,$3,$4,$5}'ffbonded.itpbond.itp awk-vlbondt=$lbondt-vlconstr=$lconstr'{if(NRlbondt+1NRlconstr)print$2,$1,$3,$4,$5}'ffbonded.itpbond.itp sort-nbond.itp|uniqtemp mvtempbond.itp awk-vlanglet=$langlet-vldihed1=$ldihed1'{if(NRlangletNRldihed1)print$1,$2,$3,$4,$5,$6,$7,$8}'ffbonded.itpangle.itp awk-vlanglet=$langlet-vldihed1=$ldihed1'{if(NRlangletNRldihed1)print$3,$2,$1,$4,$5,$6,$7,$8}'ffbonded.itpangle.itp sort-nangle.itp|uniqtemp mvtempangle.itp awk-vldihed1=$ldihed1-vldihed2=$ldihed2'{if(NRldihed1NRldihed2)print$1,$2,$3,$4,$5,$6,$7,$8}'ffbonded.itpdihedral1.itp awk-vldihed1=$ldihed1-vldihed2=$ldihed2'{if(NRldihed1NRldihed2)print$4,$3,$2,$1,$5,$6,$7,$8}'ffbonded.itpdihedral1.itp sort-ndihedral1.itp|uniqtemp mvtempdihedral1.itp awk-vldihed2=$ldihed2'{if(NRldihed2+1)print$1,$2,$3,$4,$5,$6,$7}'ffbonded.itpdihedral2.itp awk-vldihed2=$ldihed2'{if(NRldihed2+1)print$4,$3,$2,$1,$5,$6,$7}'ffbonded.itpdihedral2.itp sort-ndihedral2.itp|uniqtemp mvtempdihedral2.itp echoprocessingbondtypes echo add.top wc-lbond.toplt.txt lt=`awk'{print$1}'lt.txt` i=0 until ;do pair=`awk-vi=$i'{if(NR==i+1)printf(%s%s,$3,$4)}'bond.top` grep$pairbond.itptemp awk-vi=$i'{if(NR==i+1)print$1,$2}'bond.toptemp1 pastetemptemp1to_add awk'{print$6,$7,$3,$4,$5}'to_addadd.top i=$(($i+1)) done rmbond.top rmbond.itp echoprocessingangletypes echo add.top wc-langle.toplt.txt lt=`awk'{print$1}'lt.txt` i=0 until ;do pair=`awk-vi=$i'{if(NR==i+1)printf(%s%s%s,$4,$5,$6)}'angle.top` grep$pairangle.itptemp pair1=`cattemp` if ;then awk-vi=$i'{if(NR==i+1)print$1,$2,$3}'angle.toptemp1 pastetemptemp1to_add awk'{print$9,$10,$11,$4,$5,$6,$7,$8}'to_addadd.top fi i=$(($i+1)) done rmangle.top rmangle.itp echoprocessingdihedraltypes echo add.top wc-ldihedral1.toplt.txt lt=`awk'{print$1}'lt.txt` i=0 until ;do pair=`awk-vi=$i'{if(NR==i+1)printf(%s%s%s%s,$5,$6,$7,$8)}'dihedral1.top` grep$pairdihedral1.itptemp pair1=`cattemp` if ;then awk-vi=$i'{if(NR==i+1)print$1,$2,$3,$4}'dihedral1.toptemp1 pastetemptemp1to_add awk'{print$9,$10,$11,$12,$5,$6,$7,$8}'to_addadd.top fi pair=`awk-vi=$i'{if(NR==i+1)printf(X%s%sX,$6,$7)}'dihedral1.top` grep$pairdihedral1.itptemp pair1=`cattemp` if ;then awk-vi=$i'{if(NR==i+1)printf(X%s%sX\\n,$2,$3)}'dihedral1.toptemp1 pastetemptemp1to_add awk'{print$9,$10,$11,$12,$5,$6,$7,$8}'to_addadd.top fi i=$(($i+1)) done rmdihedral1.top rmdihedral1.itp echo add.top wc-ldihedral2.toplt.txt lt=`awk'{print$1}'lt.txt` i=0 until ;do pair=`awk-vi=$i'{if(NR==i+1)printf(%s%s%s%s,$5,$6,$7,$8)}'dihedral2.top` grep$pairdihedral2.itptemp pair1=`cattemp` if ;then awk-vi=$i'{if(NR==i+1)print$1,$2,$3,$4}'dihedral2.toptemp1 pastetemptemp1to_add awk'{print$8,$9,$10,$11,$5,$6,$7}'to_addadd.top fi pair=`awk-vi=$i'{if(NR==i+1)printf(X%s%sX,$6,$7)}'dihedral2.top` grep$pairdihedral2.itptemp pair1=`cattemp` if ;then awk-vi=$i'{if(NR==i+1)printf(X%s%sX\\n,$2,$3)}'dihedral2.toptemp1 pastetemptemp1to_add awk'{print$8,$9,$10,$11,$5,$6,$7}'to_addadd.top fi i=$(($i+1)) done rmdihedral2.top rmdihedral2.itp rmtemp1 rmlt.txt 这里面包含了awk,grep,sed以及bash的if, until, for语句,可以用来参考。 for循环的使用,完全可以替换掉until: http://gaodr.blog.163.com/blog/static/10461500820093793933887/ 建议使用类C的语法: for((i=0;i5;i++)) do ... done
个人分类: 分子模拟|3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回复审稿人修改意见模板
mycoon 2016-8-10 12:08
Dear Editors and Reviewers: Thank you foryour letter and for the reviewers’ comments concerning our manuscript entitled“Realtime Monitoring of Xylitol Fermentation by Micro-Raman Spectroscopy”(LANL-2014-0001 ) . Those comments are all valuableand very helpful for revising and improving our paper,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guiding significance to our researches. We have studied comments carefully andhave made correction which we hope meet with approval. Revised portion aremarked in red in the paper. The main corrections in the paper and the responds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are as flowing: Responds to thereviewer’s comments: 1. Response tocomment (Reviewer 1): ( The proposedmethod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lack of the process of the optimization. Thecurve was adopted to illustrate the changes of absorption peak in the processof fermentation, but the absorption peak couldn’t be confirmed the identical tothe reference peak of xylitol. It needs more data to prove the reliability ofthe method ) Response: Consideringthe Reviewer’s suggestion, the experi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 (HPLC) is add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aman data.Raman paek is a kind of inelastic scattering paek (not absorption peak ), Raman spectrum of the standard xylitol and xylose solutions wasuesd to selecte the most appropriate characteristic bands of xylitol and xylosefor our experiment based on their comparative strength without overlap withother bands. 2. Response tocomment(Reviewer 1): ( The literaturedata(table 1) was used in this paper, but different shifts and strength wouldbe obtained using different Raman spectrometers, so data shall be carried out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e support of literature. ) Response: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eak intensity.but little effect on the peak raman shift, This is the basis of the Ramanqualitative. 3. Response tocomment(Reviewer 1): ( The referencesshows different styles. ) Response:Theformat of the reference has been corrected. 4. Response tocomment(Reviewer 2): ( The medium isa complex mixture and includes yeast extract. Yeast extract will contain manyof the characteristic Raman peaks that the authors ascribe to the yeast cells. ) Response: every sample of yeast cells pallet hadbeen washed twice ( suspensionand centrifugation ) toensure impurity elimination, in addition , yeast extract is obtained afterplasmolysis and complete hydrolase autolyzed, remove the cell wall andinsoluble products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yeast extract. so theprocess for purifing the yeast cells pallet is reasonable. 5. Response tocomment(Reviewer 2): ( The spectralresolution is stated to be 1.2 cm-1; however, the spectra are smoothed....Nodetails of the smoothing algorithm used are provided. This affects the spectralresolution.. ) Response:we added the processing methods of Raman spectra in sectionof Data analysis. 6. Response to comment(Reviewer 2): ( In Figure 3, the peak at 866 cm-1 .....into xylulose via xylitol as intermediate. (page 7 lines 21 to 32) ) Response:We tryto correct the deficiencies in this passage. We think this is necessary totheoretically verify the Raman consistent with the fact that we know. Alsoralate to the discussion on the by-products. 8. Response tocomment(Reviewer 3): ( It is saidthat inorganic sal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Page3, line 36), but there is no discuss or exploration about this ) Response:inorganic sal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but the effect of inorganic salt isnot the focus of the article ,the concentration of inorganic salt is adjusted to the mostsuitable conditions for this strain according to the reference. 9. Response to comment(Reviewer3): ( Figure 4 was used to illustratethe chang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but all the Raman peaks here were notclear ) Response:Figurein the first draft of the paper has a problem in the export size by Origin8.5 ,and we have modified the size ofresubmitted figure to ensure better view of peak. 10. Response tocomment(Reviewer 3): ( The assignmentof bands in table 1 all depended on lectures. ) Response:TheRaman characteristic band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ar are common-sense conclusion in this field, in fact, almost all articlesinvolved biological Raman band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 have direct quotedthese conclusions. three examples were list as below : Schuster K C, Urlaub E and Gapes J R. 2000. Single-cell analysis ofbacteria by Raman microscopy: spectral information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of cells and on the heterogeneity in a culture.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methods. 42(1): 29-38. Başar G, Kın S. 2008. Monitoring of spectroscopic changes of asingle trapped fission yeast cell by using a Raman tweezers set-up. OpticsCommunications. 281(19): 4998-5003. Xie C, Li Y. 2003. Confocal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of singlebiological cells using optical trapping and shifted excitation differencetechniqu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93(5): 2982-2986. We tried our best to improve the manuscript and made some changes in themanuscript. These changes will not influence the content and framework of thepaper. And here we did not list the changes but marked in revised paper.Weappreciate for Editors/Reviewers’ warm work earnestly, and hope that thecorrection will meet with approval. Once again,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Yours Sincerely Zhen Huang
个人分类: 文献|8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前篇博文算法和证明的再说明
热度 2 dulizhi95 2015-9-30 15:55
关于前篇博文算法和证明的再说明(见前篇博文链接) 明天就是国庆长假了,并没有打扰各位同行休假的意思。正如上篇博文王小平老师所说,该休息休息了。 就我而言,我现在应该轻松了,我想这个耗费我长达十多年时间精力的哈密尔顿和 NP ,该彻底完结了。国庆节也该游玩游玩了。 科研人,各人的习惯不一样。有的人国庆长假休息修整,有的人则正好有空搞事情。比如汪小龙老师就极可能国庆长假不怎么休息。所以本人正好在国庆前发这两篇博文。 算法和证明的基本点其实十多年前就想好了,只是严格的细化和严谨的证明非常难,难于上青天。多年来我一直花时间精力于这个,艰辛而艰苦! 算法的基本点就是建广义环,然后切和插。而证明的基本点则是,由于每次切和插受影响的节点是有限的,其他节点删除也不影响。故采取不断动态删除节点和加入节点的证明方法。以前我曾经说这是“ combine and split” 。就是小图形组成大图形,而大图形撕开就分解为小图形。我只要证明所有小图形符合即可。当然,在想到这些基本点之前,我花了大量时间精力试用了许许多多的其他方法。后来确定此算法方法有效。 这个证明方法的关键是必须避免死循环,而这个非常难。当我想到了 crollary3.2 的时候,我就确信已经从根本上完成。但 lemma5 原来只是粗略的,其细节还得完善。整个暑假和这个 9 月,我都在花脑筋完善这个。 上一个版本的 lemma5 是粗略的,没有细化。但crollary3.2是完整的,能够理解。在一个著名期刊审稿。已经几个月了,在外审状态。没有结果。洋期刊不会不负责任地耍着人玩吧?由于表达不善加之 lemma5 的粗略性,估计结果不妙。 必须说明的是,本算法和证明不需要任何特别的专业知识基础,只需要复杂的思路能力。任何专业的人都应该能看懂算法和证明。 本人欢迎批评指正,交流指导! 尤其是英文论文的表达方面。 PS: 又谈哈密尔顿和 NP 说明一下,本人以后博文只谈专业,其他类型至少停止较长时期,至少尽可能不涉及人不得罪人。希望可能的网友们能海涵和手下留情! 本人在科学网实名的和注册用户,确实还有不少朋友。 真正同专业的还不多。 海洋大学的汪小龙老师,同济大学的王小平老师,中科院张忆文博士,天津大学的杨正瓴老师。还有多位实名博主和注册用户。 得到帮助和交流是客观目的。 关于我那个哈密尔顿算法,最近加进了比较详细的解释。 简单的说明: 算法的基本方法就是在一个有断点的广义环中,切掉一截,插入到另一个地方,使断点数尽可能变小。若能得到变小的,就叫有效的切和插。 本文要证明,每一大步都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切和插,直至得到结果。 因为每一次切和插,有影响的节点只有 10 多个,其他节点不起作用。故证明采用不断删除节点,不断加节点的方式,也就能证明任意大的图形算法都成立。 这个方法有一个致命点,就是不断加节点不断删除节点,有可能循环。关键是要想办法避免循环。这个我一直想办法想了很久,很难有清晰可靠的办法,直到找到 crollary3.2 ,这个出来后,我就确信多项式成立了。现在我又加进了 lemma5 的不循环的细节过程。 希望得到朋友们以及其他同行高人深入的批评指导。 汪小龙老师现在在日本,正忙,答应回国后帮忙修改。也希望王老师和文博士杨老师等有空能多多深入指导。特别希望在思路上得到详细的交流、质疑和批评指正,当然语言表达以及表达形式更需要帮助。 本文并欢迎各位老师扩散到其他同行高人。 下面是链接: http://arxiv.org/ftp/arxiv/papers/1004/1004.3702.pdf
176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通过:让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富起来
redtree 2015-8-30 14:05
旧法新改:让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富起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 让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富起来 作者:陈瑜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8/30 10:28:08 本报记者 陈 瑜 大量科研成果成为“陈果”,锁在“保险柜”无法走向市场,这一被科技界广为诟病的“顽疾”,如今有望通过法律的修订而得到根治。 29日下午, 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 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在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社会法室负责人郭林茂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科学技术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科学技术转化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大事,“如果我国有一批科技人员通过科学技术转化成为先富有的人,那确实是我们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有可能成为百万千万富翁 1980年美国通过了拜杜法案,短期内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10倍。郭林茂也希望,此法的修改能提升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并希望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能通过科技转化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 此次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距离法律施行已过去19年。 推动科技成果处置、收益权改革,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报酬制度……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意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链条。 “从理论上说,这次修改为一些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百万富翁创造了机会,提供了保障。”郭林茂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认为,这次法律修改体现了改革精神,而改革就要带来实惠,“一些改革措施确实将给科技成果的持有单位及科技人员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郭林茂认为,这些政策有些是原则性的利好,比如增加科技信息的公布和发布制度,推进产学研结合等。 还有一些是具体利好。比如关于科技成果处置问题。原来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科技成果持有人不能随意处置,要经过层层审批。法律修改后明确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并且还规定,转让的价格可采取自主选择的方式,可协议定价,可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也可拍卖。 再比如,关于科技成果收益的管理,科技成果作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以后所有的钱必须上缴国库。修改后的法律明确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 此外,修改后的法律大幅提高了科技人员奖励比例,由原来的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依照本法规定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支出计入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但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和改革,给科研单位自主权,给科技人员实惠,说到底就一个目的,极大地激发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对科技转化的积极性。”郭林茂总结。 运用法律手段回应一线呼声 “小麦单产已在一定的区域面积种植中突破1000斤,玉米已在一定的区域面积种植中单产突破2000斤,水稻已在一定的区域面积种植中单产突破1800斤。”分组审议法律草案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在介绍这些科技成果时不免“遗憾”,因为其还只停留在一定区域的实验田、示范田、观光农业园、展示农业园里,很少在大田中大面积推广。 在他看来,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已是一个十分突出而紧迫的问题,而修改前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应运用法律手段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位参与该法修订的人士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近2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修改前的法律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需求。此次修法将比较成熟的做法上升为法律,重点是从成果转化供给推动到强化需求拉动,补充增加的内容超过1/3。 国务院法制办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本次修法就是回应了一线的呼声。他在调研中发现,有些高校在评定职称等考核时倾向于研究论文、专著,有的学校很少顾及甚至完全没有考虑到成果转化的问题。成果形成之后处置需要诸多审批程序,转化所得收益管理也较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人员将成果及时转化的积极性。 正抓紧制定相关细则 法律修改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方新曾在分组审议时提出,希望法律出台后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细则。修改前的科技成果转化法自1996年施行以来,从来没有出台过实施细则,所以这部法到目前不好操作、不易执行,现在要想修改后的法律有操作性,希望尽快出台细则。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比如,草案审议时,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提出,目前对党员领导干部到企业兼职和领取报酬问题有相关规定,但对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能否从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获取奖励和报酬不够明确,建议对这部分人员到企业兼职和从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获取奖励和报酬做出具体规定。 8月24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经荣在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说明时表示,对获取奖励和报酬的问题,目前党内规定比较明确,应照此执行,草案的相关规定可以不作修改。 郭林茂透露,科技部目前积极做努力,希望出台一些具体规定,对相关问题做出回应。 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科技日报北京8月29日电) 新法:为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甘晓 李晨阳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8/30 23:26:14 解读新修改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为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提供制度保障 本报讯(记者甘晓 见习记者李晨阳)8月29日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以156票赞成、2票反对、1票弃权,表决通过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32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记者了解到,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进行了修改。作为长期关注产学研问题的学者,中科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柳卸林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些具体措施将为大量的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提供制度保障。”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负责人郭林茂介绍,修改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科技成果处置问题和收益的管理问题等。例如,新的法律规定,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以六种方式处置科技成果,包括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等。而此前的法律规定,“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按现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执行”。 柳卸林表示,过去,科研成果被视为国有资产,在达到一定额度时,要转化、入股,需要报批到多个部门。“很多科研人员和单位会觉得很慢,有时候甚至需要几年才能批,影响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他说。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收益,新法律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同时,应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利用该项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 对比此前的法律,记者发现,这一比例均从之前的20%提高到了50%。“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和改革,这种给科研单位的自主权,即给科技人员的实惠,说到底就一个目的,极大地激发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对科技转化的积极性。”郭茂林在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对此,柳卸林也指出,新的法律把科技成果的收益也下放给了科研单位了,相比较原来的法律。“从法律上松绑,从制度上解放科研单位、解放科研人员。这是很大的突破。”他说。 身为有望从新法律中获益的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所长姚斌则表示,放开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后,一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在实验室中“自娱自乐”的现状有可能发生改变。“新法律有望帮助科学家、企业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的链条打通。” 最后,柳卸林强调,要打通产学研链条,还应在此法律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细节。“比如,科技成果获利后到底应该有多少给科研团队发奖金、多少留下来给研究机构作为经济效益,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是不是也可以办企业等问题。” 给科技人员吃一颗定心丸 聚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 作者:陈瑜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8/26 10:03:07 作为一名来自科技一线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许为钢坦言,科技成果转化中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政策多变,“比如一会儿设立推广研究员、推广教授,一会儿说大专院校不准干这些事,又取消了。”让他受到鼓舞的是,二次审议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针对一些关键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让科技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 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时,不少与会人员提出了意见。 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如何花? 草案第43条提出,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分组审议中,不少与会人员对“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提出了不同意见。 “现在用了‘主要’两个字,似乎还有‘不主要的’可以用一用,但实际上‘不主要的’作用是很大的。” 周其凤委员认为,要取得这些科技成果,要使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不只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本身,需要所在单位、研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等多方面支撑。 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钱如何花涉及单位自主权问题。“应该把自主权交给他们,教育机构办学要有自主权,不要只在口头上。”周其凤建议把这一句话去掉,“实际上研发机构和高等学校不会乱用钱,列入预算就有预算法规定如何依法用钱。” 姒健敏委员也认为,规定只能用于科技开发不妥,也不符合科技发展规律。 如何保证科技工作者拿到应有的报酬? 草案第45条在规定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如何奖励时,其中第三项提到“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应当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连续三到五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的比例。” 陈蔚文委员认为,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一个产品投产后连续三到五年,产品不成熟,市场不认识你,这几年是贴钱的,没有利润,所以这一规定基本没有意义。第二个问题是营业利润,科技人员查不到对方的账,信息不对称,难以知道是否有利润,有多少,而且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变化较快,科技人员真正能提取营业利润很难,影响其积极性。他认为,相对可靠的是投产后的产值或营业额,“每年提取不低于0.5%就不错了。” 黄小晶委员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好好算一算,怎么做才能让科技工作者拿到应有的报酬,后续才有利,否则搞了半天,最后一无所获。 应尽快抓紧制定细则 关于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能否从科技转化收益中获取奖励和报酬,或在企业持股,草案没有明确。 全国人大代表罗平认为,这次法律修订中最重要的是第43条、第44条、第45条,这几条对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从法律层面给予一个明确,这也是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依据。 “要使之能够真正得到实施,是不是请人大常委会提请有关部门,能够把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他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在企业兼职、兼薪或者持股的问题上,能够以一个文件的形式明确,便于地方遵照执行。” 方新委员也提出,法律出台后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细则。“科技成果转化法1997年颁布,从来没有出台过实施细则,所以这部法到目前不可操作、不可执行,现在要想修订后的法律有操作性,希望尽快出台细则。” 此外,她认为,将来这部法出台后需要有关各方面政策的协调。按现在这部法的规定,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以股权的形式给到科技人员,且在分红时才交所得税,但按国家税务总局今年4月1日开始实行的规定,从知识产权入股之日就要交所得税,“希望加强各部门政策的协调。” 赵白鸽委员在发言中也表示,如果处置权、收益分配权、报酬和转化奖励机制不落实的话,那么新一轮的法律修正会被大家视为没有真实意义。 (科技日报北京8月25日电)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1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六):文章接受了。。。一半
热度 6 zhuyucai1 2015-6-1 17:18
去年接到二审后, HH 建议我们向编辑提出把文章分为两篇,第一遍讲算法和仿真,长文 (regular paper) ,我第一作者, HH 第二;第二篇搞分析,短文( brief paper ) HH 一作,我第二。编辑同意了。 4 号审稿人的评语有不客观的地方,我们的回答也不客气,双方有点吵架的阵势。虽然我们知道现在基本是一票否决,但我们又不是厦大毕业的,是吧。 去年十月把两篇修改稿投出去了。三个月后,没消息;四个月后还是没有。五个月后,我忍不住问了一下主编。回答是情况复杂,再多点耐心。真是感觉有点悲壮了。等了七个多月,昨天终于等到了主编的 Email 。 决定是:第一篇作为长文接受;第二篇拒绝。 4 号审稿人对我们的比较和回答很多方面持不同观点,但妥协了,说如果我们把相关的比较删除他就同意发表。挺意外的,不知编辑和他有过什么互动。虽然他和我们有不同的观点,但他审稿非常投入,对文章的改进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在在文章中向他致谢。其他两位审稿人也认为第一篇可以发表了。问题原来出在第二篇上。一位审稿人认为理论分析虽然没错,但不值得发表。原来等这几个月是因为编辑在挽救第二篇。在给我们的 email 中他明确表示了不快。一票否决,编辑喜欢也没办法。 就像以前说的,现在控制界就是在做学术游戏,大家都按规矩来,编辑们完全被审稿人绑架,有自己的主意也没权利。郁闷。不过文章接受了应该高兴才对,虽然是一半。期刊是 Automatica .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一)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二)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三):让阶次飞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四):署名问题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五):二审结果出来了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七):文章正式发表
1574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审稿意见是错的怎么办?
热度 1 Enago 2015-6-1 13:20
文章投出去后,过了一段时间审稿意见回来了,编辑跟审稿人列了一串需要修改的问题,还包含一些很难修改甚至是错的意见,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审稿意见是错的怎么办? --- 首先是不要放弃。文章被批得一无是处,心里当然会很难过,但是这毕竟是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成果, 不要因为审稿意见太多就觉得这篇文章只能废掉了 。如果自己觉得审稿意见是错的,可以找同事帮帮忙,让他帮忙鉴定一下。如果他也同意审稿人意见,那么就应该虚心接受批评并请他帮忙制定一个修改计划。如果他也认为同行评审意见有问题,那么最好是直接联系编辑进行解释或者要求增加另外的审稿人。 调整好心理之后就应该,再反复阅读修改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分类成为容易修改的、可以修改但比较花时间的和无法修改的,然后一一解决。面对那些无法修改的意见,千万不要一着急就钻牛角尖。一时回答不了的意见可以先冷一冷、放一放,先做点别的事情再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因为事情总是变化着的,或许过一段时间就知道该怎样回答了。 把其他能够回答的问题都回答之后,可以再次与杂志主编沟通。如果主编同意你的看法,他也许会告诉你,这条评审意见可以不回答。但是如果主编同意同行评审的意见,那么万不得已时也只能转投其它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期刊了。 最后即便转投其它刊物,如果文章本身就很具争议性,或是这项工作提出了该领域的某个重大变化,那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很可能换了期刊之后还要面对同样的情况。 科研的过程,就是不断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要从批评中学到知识,积累经验,保持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审稿之回复审稿意见 2. 审稿之我的审稿经验 3. 如何有效利用学术会议 -------------------------------------------------------------------------------------------------------------------------------------
个人分类: 科研伦理|6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庆祝 biofans 恢复账号!
热度 25 zlyang 2015-5-19 19:16
庆祝 biofans 恢复账号! biofans,神秘的编辑。 2012-09-29,biofans 给俺修改过一篇作文《荷塘今日》。 再次感谢 biofans 老师!
5705 次阅读|70 个评论
ubuntu 更改ssh 端口
qlearner 2015-1-28 20:16
所里计算中心新修改了登录设置,登录端口不再是原先默认的22,这就需要重新指定登录的端口号。 有客户端的可以很显性地修改,但命令行登录时需要增加一个参数,即: ssh userName@ipAddress -p newPortNumber 鉴于各种发行版配置文件以及重启ssh的命令不同,建议使用这种人为指定端口的方式登录。
个人分类: Linux学习|3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减低论文的查重率?
热度 6 hanmingming 2014-9-30 18:23
 真正写一篇论文,引用别人的东西是很正常的。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综合能力强,说明作者已经在此之前阅读了大量的资料,这就是一个学习总结的过程。特别是硕士学位论文的第一章,肯定引用了很多论文,将一个问题彻底描述出来,后面才引出自己的观点、方法、策略等等。如果第一章的引用少,没有站在伟人的肩上,这样的论文,质量上是肤浅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引文文献资料时,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查重! 查重是一个匹配的过程,是以句为单位,如果一句话重复了,就很容易判定重复了。查重软件是中国知网CNKI学位论文检测系统TMLC/VIP。其运作模式是将论文电子版输入 电子数据库 ,然后数据库会根据现有的所有存在的知网的或者网络上的电子数据进行匹配,软件检测到如果有13个相同的字,就认为是雷同。 论文修改原则: 【1】反抄袭软件检测到13个相同的字,就认为是雷同,所以连续相同的,不要超过13个字; 【2】尽量用同义词替代,比如:损坏=破坏;渠道=途径;原理=基本思路;不可见=隐藏;优点尤其突出=优势尽显无疑 【3】改变句子的主动被动语态,比如:数字水印为多媒体数据文件在认证、防伪、防篡改、保障数据安全和完整性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多媒体制品的认证、防伪、防修改和传送安全以及完整性保障方面,可以采用数字水印的检测作为有力的检测手段。 【4】可以将文字转换为表格、表格基本是查重不了的,文字变成图形、表格变成图形,一目了然,绝对不会检查出是重复剽窃了。 引用注意事项 : 【1】如果的确是经典的句子,就用上标尾注的方式,在参考文献中表达出来。 【2】如果是一般的引用,就采用罗嗦法,将原句中省略的主语、谓语、等等添加全,反正哪怕多一个字,就是胜利。 【3】也可以采用横刀法,将一些句子的成分,去除,用一些代词替代。 【4】或者是用洋鬼子法,将原文中的洋名,是中文的,就直接用英文,是英文的直接用中文,或是哦中文的全姓名,就用中文的名,如果是中文的名,就找齐了,替换成中文的姓名。 【5】故意在一些缩写的英文边上,加上(注释)(画蛇添足法),总之,将每句话都可以变化一下,哪怕增加一个字或减少一个字,都是胜利了。 【6】如果是引用,在引用标号后,不要轻易使用句号,如果写了句号,句号后面的就是剽窃了(尽管自己认为是引用),所以,引用没有结束前,尽量使用分号。有些人将引用的上标放在了句号后面,这是不对的,应该在句号之前。 【7】可以将文字转换为表格、表格基本是查重不了的,文字变成图形、表格变 成图形,一目了然,绝对不会检查出是重复剽窃了。 【8】特别注意标点符号的变化,将英文的复合句,变成两个或多个单句等等,自己灵活掌握。 【9】如果大概知道本校的答辩成员的名单,就有意无意引用他们的东西,让他们高兴一点,答辩顺利点,但一定要看懂。让答辩组成员认为你真的认真拜读过他的文章! 【10】以上是对于中文的资料的引用的问题,如果你看的外文多,自己将外文翻译过来引用的,不需要尾注,可以当作自己的。因为查重的数据库只是字符的匹配,无法做到中英文的匹配。另一方面,你自己找到的外文资料,你付出了劳动,你自己翻译的,你也付出了劳动,基本可以算你自己的劳动了。洋为中用,自古就是这样。最后强调一点,排版要规范。 
个人分类: 科研积累|361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生物安全评价材料岂能修改?
蒋高明 2014-8-30 22:21
本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alvyongyan 绿色和平揭露农业部偷改转基因安全评价材料! (2014-08-30 21:36:18) 转载 ▼ 狂歌一去 // @刘仰 : ◆ ◆ @绿色和平 当代版“暗渡陈仓”?!近日,农业部悄悄修改了其网站上公开的转基因水稻的生物安全评价材料。将违规的试验时间改“合规”,将生产前试验田的面积改大了10倍...农业部这一招真是低调“有内涵”...详情见下图。 @ 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一财经日报 @头条新闻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 向右转 (22) (15) | 转发(154) | 评论(56) 今天 16:31 来自 微博 we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要修改GPS测量方向
热度 1 liangguanghe1 2014-7-17 10:25
为什么要修改 GPS 测量方向 Why did they modify the GPS measurement direction? 梁光河 作者在 “ 新西兰从哪里来 ” 一文中说明新西兰是从北东方向漂移过来的,目前还应该在向西南方向漂移,并找到了 2007 年 Simon C. Cox 等人文章中 GPS 测量结果的支持(图 1 ,每年速率 37mm ),但作者发现在全球 GPS 测量结果上,这个 GPS 测量方向被人为修改了(图 2-3 ),为什么? 图1 新西兰地质图和运动矢量图(据SimonC. Cox and Rupert Sutherland,2007) 图 2 全球 GPS 运动矢量 图(据 NOAA) 图3 全球GPS运动矢量图(据USGS) 作者分析,这应该是为了迎合海底扩张的需要,如果不更改这个方向,海底扩张在这里就不合逻辑了。如果您没有学过地质学,您可能并不理解修改者的良苦用心,新西兰分为南岛和北岛(图 4 ),板块构造将北岛(包括南岛一小部分)划归澳大利亚板块,而将南岛大部划归太平洋板块(图 5摘自教科书,其中在 新西兰板块交界处汇聚速率每年也是 37mm ,但与图 1 方向大变),如果不这样修改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俯冲和洋中脊方向就不一致了,因此为了说明海底扩张正确,就必须更改。但这样做对吗?是真正的科学吗?如果教科书都被歪曲成这样我们能学到多少真理? 也许还有其他解释,请哪位朋友指教一下,好像用两个相对方向组合也得不到这个方向和速率。 图4 新西兰地区地形地貌图(据NOAA) 图 5 新西兰地区板块边界(据教科书 ) 参考文献: ( 1 ) Simon C. Cox , Rupert Sutherland , 2007 , Regional Geological Framework of South Island, New Zealand,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Active Plate Boundary , A Continental Plate Boundary: Tectonics at South Island,New Zealand Geophysical Monograph Series 175 Copyright 2007by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阅读下面链接中的文章也许会改变您很多看法: 探密地球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guanghe1
个人分类: 新西兰|61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安全学科代码表
热度 1 Greg66 2014-5-24 21:47
关于安全学科的代码 20140524 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学科代码表中,安全科学与工程(E0410)的下面有四个子项 ,它们是E041001通风与防尘、E041002突水与防灭火、E041003岩爆与瓦斯灾害、E041004安全检测与监控。这四个方面都是工程方面的,但是每年安全科学与工程方面的项目申请中依然有不少是安全管理、安全心里、安全行为、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一般代码写为E0410,即便写到E0410XX,后面两位也不完全与E041001~E041004匹配,显然代码表不完全恰当,它们至少是不能完全涵盖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 而鼓励安全管理、安全心里、安全行为、应急救援等类项目到管理学科等其他学科去申请也不恰当。具体原因阐述如下: 在医学、管理学类学科的下面,确实有些子学科与安全学科看起来相近,如医学类的H2601环境卫生、H2602 职业卫生,管理类的G0108管理心理与行为、G0204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等等,但是这些子学科与安全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并不相同,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在于 研究目的 不同。医学类的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由于是医学的下属学科,其研究对象由医学规定(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是肯定不是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事故”);管理类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由管理学科规定。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我也不能确切说出,但肯定不是安全学科的“事故”;研究目的应该是提高效率吧,这可能不对,但也非安全学科的研究目的“预防事故”。医学类学科研究人体以内的治疗、预防问题,而非人体以外的物理因素、人文因素控制(控制的目的在于防止人体受到安全与健康方面的损失),所以在研究范围上和安全学科也不相同。 事实上,安全学科与相当多的学科都有交叉,与其他学科的差别主要在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不同。 安全学科是预防事故的,其他学科都不是。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事故,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则不是。这两者是安全学科的本质属性。 学科分类的依据是“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本质属性或者特征、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学科的研究目的与目标”(见GB/T 13745-1992 )。 上面基本上讨论了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本质属性或者特征、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的研究目的与目标与代码表的关系,另一个问题是学科的派生来源。安全学科大体是派生自矿业工程学科的,原来它是矿业工程下的二级学科,所以安全科学与工程放在冶金与矿业学科处是合适的,只是其代码表应该修改为涵盖整个安全学科的内容,即包括安全管理、心理、行为、应急管理等。 参考博文: 安全学科的基础研 究 本质属 性 关于安全学科的内涵、边界、管理性和工程性 等 再谈安全学科的内容边 界 -- 猫 论 安全学科以事故为研究中心,面即便窄又有什么问题么?何况不窄!
个人分类: 1|4666 次阅读|2 个评论
修改“介绍霾污染形成的简图”
热度 2 Talky 2014-4-4 21:07
自贴出“ 介绍 霾污染形 成 的 简图 ”后,受到网友青睐,这几天点击率不断上升。但是,已经发现有一个问题没有交代清楚,特此修改,重新贴在下面。修改部分在原图的最下面,在“一次颗粒物”那里增加一个较小的灰色箭头,直接联系“霾 / 灰霾 / 雾霾”。因为一次颗粒物也是霾污染的直接组成部分。原来的两个细弧形蓝色箭头,是指一次颗粒物在二次颗粒物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然后再参与霾污染的形成,属于间接过程。 希望这样修改后能更接近实际情况。
个人分类: 灰霾|5009 次阅读|3 个评论
文章的用词
AnjinLiu 2014-3-21 04:20
投了一篇小文,反馈回来被审稿人抓住了小辫子,某些词用的让审稿人不爽,要好好修改下。 仔细比较下我的原稿,以及发给合作者之后修改的版本,发现这些词都是合作者天马行空加上去的,结论下的太大,审稿人举得我们蔑视了别人的贡献,不爽。这算个教训,以后我的文章措辞我得做主。 文章从头到尾,撰写,修改,都是自己弄出来的,对于文章结论我一贯比较谨慎,注意有根有据。以前我自己修改好了基本上没有问题。现在这边合作者都要过目修改,改的东西有些是越改越错,有些其实不该改,但是也不好全部拒绝,总得给人家一点面子,但这次就出问题了。这次教训后,我以后得坚持自己了。 之前发的另一小文,合作者给我改错了,当时没有发现,接收挂到网上之后,发现,妈啊,这么弱智的错误,查下我的原告,发现是合作者改错了。自己的文章还是自己最懂,合作者有时评感觉瞎改,害死人!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2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刚刚改完一篇论文
whoiswho 2014-1-31 07:20
北京时间马年初一早六点三十分刚改写完一篇学生论文,重写了Title, abstract,introduction, results and discussion,conclusion. 制作出原理图. 改写了experimental,Refs.,重新查询参考献,查无实证删除,略读其中百分之八十,摘要百分之二十. 花了二周左右工作外时间,突然觉得挺悲壮,纪念下.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修改,真遭罪
热度 6 tt52dj 2014-1-14 17:36
2013年12月18日,我向中文核心刊物《中国农学通报》和《 中国稻米》各投了一篇小文章。12月26日,又往SCI刊物《Journal of Insect Behavior》投了一篇文章。原本打算好好休息一番,接着准备修改2014年NSFC申请书。 然而,27日下午,却接到所里一位前任领导交给的任务,让我帮忙修改一篇仅写好初稿的Paper。由于她之前是我的老板,再者她自2007年以来发的文章基本上是由我负责修改,因此我也不好推辞。当时,我打开邮件,匆匆地扫了一眼,“哎,这哪里是文章啊,仅仅是在之前的项目总结上添加了文章标题、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其他原封不动地照搬项目总结”。完了,这应该是她的助手——一位年长的副研究员应付任务而写的,估计这次的任务可能需要花费我更多精力。当时,感觉很憋屈和抱怨,心想您老 总不能一句话:因为xx博士擅长论文写作,请帮忙修改,然后就可以推脱责任啊。至少您得用负责的心态写个初稿嘛,人家修改时,也会轻松些许。好在,去年10月初,我替她到四川农业大学做了项目汇报,否则要修改起来,估计会被气晕。 我真心没有欲望往下继续阅览,只好将其搁置一旁。 上周末,在家闲来无事,不得已打开了那篇文章。仔细阅读了一遍,才发现这篇文章需要修改的地方实在太多,想要达到出版的要求,必须重新构思,重新制作表格以及添加英文标题、作者信息、摘要和关键词。同时,还需要对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仔细推敲。当时,看完,感觉头痛。要不是之前答应了帮忙修改,我真得不愿意多看它哪怕一眼。只好鼓起勇气,修改了摘要、关键词以及前言部分。尽管这不符合我的写作和论文修改的习惯(通常一鼓作气通读一遍,然后修改完毕,放置一段时间,再修改,最后交付委托人),但由于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毕竟文章的主题部分——“材料与方法”以及“结果与分析”也需做大手术,因此迫于无奈只能又一次将其搁置了。 不过,这几天,想一想,首先是这篇文章放我这也将近半个月了。其次,1月20日,我还要参加所里组织的NSFC申请交流;假如 再往后推,即将临近年关,到时事情多,也没啥心思再来整理了。于是,昨晚又接着修改,从9点开始直到凌晨将近1点,才修改完材料与方法以及结论部分。最后,还余下“结果与分析”及“英文标题、作者信息、摘要和关键词”部分,仍需修改。 今天上午,来到办公室,除了上小木虫管理版块上的事物,就开始修改那篇文章,弄到12点17分,仅剩下最后一个环节的工作了: “英文标题、作者信息、摘要和关键词”部分。吃完中饭,立马投入战斗,借助Google翻译,总算在16点左右将以上工作扫尾完毕。然后,将其转换成pdf格式,再欣赏了一下自己修改后的成果。不免心生一丝愉悦,感觉比之前的初稿强多了,至少行文流畅,且表格也清晰了很多,当然文中还有部分地方仍需那位领导核实和定夺。最后,我打电话告知她,已修改完稿件并将其Email至她的邮箱。顿时,我感觉轻松了许多。 回想起来,这一回的论文修改,真是有点儿遭罪。不过,好在终究还是将文章修改好了,至于该文最终是否能被期刊接受,那不在我考虑的范畴之内了。毕竟,俺也只位列第4作者而已!希望下次,再有这样的活,我最好不要遇到。因为这个第4作者,对于文中的第2、3作者而言,实属不易啊! PS:刚才,那位领导打电话过来,向我表示感谢,并说修改得很好。呵呵,我也只好唯唯诺诺 地说:这是应该的,不客气!
个人分类: 文如其人|8039 次阅读|14 个评论
修改安培定义: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吗?
热度 13 zlyang 2013-11-20 20:35
修 改安培定义: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318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32934.html 电流强度单位 安培 ( ampere )是国际单位制 SI 中的 7 个基本单位之一。俺认为目前安培的 定义 需要 修改 。 俺这个观点 2012-04-12 被 中国科学院 的 “ 科学智慧火花 ” 采用:《 SI 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 》,目前网址: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现有安培定义的两类缺陷: (1)目前SI安培定义里“无限长”、“圆横截面积可忽略”分别是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无穷大和无穷小。这样的定义,显著增大了安培定义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进行标准单位校准的困难性。 (2)电流方向相同时导线间的相互吸引力 F A ,和电流方向相反时的排斥力 F R ,是否严格相等,即 F A = F R 是否严格成立? 有没有高精度的物理实验对此进行过检验? 1822年安培的实验结论不用怀疑,但是其精度到底达到怎样的水平? 一些新的思考: (1)电子、质子的电荷是否随参照系变化,还需要一些高精度的实验确认。 但是,在低运动速度、弱磁场、弱引力场等情况下面,变化应该是很小的。 因此,目前: (2)指定两平行导线的金属材料、长度和直径,并指定两平行导线之间的电流方向相反(同一电流的来回),仍然采用当前的安培定义的其它要求,是一种比较折中的方案。至少其可校准行得到明显的改善。 我们可以不破坏指定的“定义设备”,而获得可行的“安培”校准。这比 标准质量(千克器) 是个进步。 在“用基本物理常数重新定义基本单位”的过程中,谁能保证这些基本物理常数的稳定?比如它们随引力场强度和方向等可能出现的改变? 谁能保证静电场和静止的引力场是相互独立的? 谁能保证空间的弯曲仅受质量的影响(而不受静电场的影响)? 谁做过这方面的精确实验? 一些稳妥的可能性: 利用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比值,可能比以前只利用单个基本物理量更 稳定:这两个基本物理量可能随外界条件发生相同的变化。 列为专家老师:您们好! 请问: (1)俺这是不是跟风 ?俺没有发现 他人的 相同或类似观点, 尽管这不等于没有。 2006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钟华 老师的《基本物理常数与SI基本单位的重新定义》(《中国计量》,2006年03期)里说:2005 年10 月国际计量委员会“原则上批准 关于准备 用基本物理常数重新定义基本单位 的建议 。”可是该文里面没有找到关于安培定义的具体进展。 (2)这个观点能不能拿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priset i fysik, Nobel Prize in Physics)? (3)今后俺还应该做些什么? “建议修改安培定义”,本来2012年春节前想做一下简单的实验,但没有时间。已经准备好电池和细漆包线。“俺依稀记得初中制作小直流电动机时,刚通电,线圈中的电线是相互排斥的,稍后就恢复到无电流的状态。”当时真的有些恐慌:和物理书里说的不一样。 去年(2012)正月十五下午,我在天津武警医院做了一下午手术。术后几天,躺在医院床上,想了若干事情。除了确定“建议修改安培定义”外,另一件是一种灵巧的病床:用棱沟相间+封装的褥子,4~8块活动床板;活者干脆电脑控制的智能小块阵列。 创新悖论: 您 不跟风 欧美科技界,您就是 民科 ! 您要 质疑 现有科技,您就是 民科 ! 您要是 跟风 欧美科技界,您就 不 是 原创 ,不能***! 怎么都难! 感谢您的指教! 相关链接: 《 SI 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 , 投稿时间: 2012-04-12 :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550926-1-1.html 科学网 › 群组 › 物理综合《 平行导线间磁力大小,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012-04-23 :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552690-1-1.html Unit of electric current (ampere), SI brochure, Section 2.1.1.4 http://www.bipm.org/en/si/si_brochure/chapter2/2-1/ampere.html Electric units, called international units, for current and resistance, were introdu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ngress held in Chicago in 1893, and defini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ampere and international ohm were confirm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London in 1908. Although it was already obviou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8th CGPM (1933) that there was a unanimous desire to replace those international units by so-called absolute units, the official decision to abolish them was only taken by the 9th CGPM (1948), which adopted the ampere for the unit of electric current, following a definition proposed by the CIPM (1946, Resolution 2 ): The ampere is that constant current which, if maintained in two straight parallel conductors of infinite length, of negligible circular cross-section, and placed 1 metre apart in vacuum, would produce between these conductors a force equal to 2 x 10 –7 newton per metre of length. It follows that the magnetic constant, 0 , also known as the permeability of free space, is exactly 4 x 10 –7 henries per metre, 0 =4 x 10 –7 H/m. The expression MKS unit of force which occurs in the original text of 1946 has been replaced here by newton, a name adopted for this unit by the 9th CGPM (1948, Resolution 7 ).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6670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怎样修改R语言作图的坐标轴信息
Bearjazz 2013-11-15 22:59
Plot axes with customized labels How to modify axis labels is a FAQ for (almost) all R users. This short post try to give a simple but exhaustive reply to this question. First of all, data are generated. ? View Code RSPLUS dat = data.frame ( label = sample ( c ( 1 , 2 , 3 ) , 150 , replace = TRUE ) , val = rgamma ( 150 , 50 ) ) A boxplot of the numeric variable val can be generated for each group. ? View Code RSPLUS boxplot ( dat$val ~ dat$label ) The simplest way to add a label for groups is treating the label variable as a factor. This is the best choice also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 View Code RSPLUS dat$label = factor ( dat$label, levels = 1 : 3 , labels = c ( First , Second , Third ) ) Wow! Now the plot show the group names. ? View Code RSPLUS boxplot ( dat$val ~ dat$label ) If labels change, factor can be modified in a one line. ? View Code RSPLUS levels ( dat$label ) = c ( My First Group has a very long name , My Second Group is a little bit more long , The third one is as long as the first ) And again, my plot! ? View Code RSPLUS boxplot ( dat$val ~ dat$label ) The labels are too long and the second one doesn't appear. Labels may be rotated, using the las parameter. This argument specifies the style of axis labels. It can assume one of the following: 0 (always parallel to the axis, which is the default), 1 (always horizontal), 2 (always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3 (always vertical). ? View Code RSPLUS boxplot ( dat$val ~ dat$label, las = 3 ) Labels have been rotated, but labels go outside the margin and disappears. Bottom margin should be increased. This can be done using the mar argument of the par() function. The default is par(mar = c(5,4,4,2)) which means that there are 5 lines at the bottom, 4 lines on the left, 4 lines in the top and 2 lines on the right. The bottom margin can be increased to 20 lines. ? View Code RSPLUS op0 = par ( ) # Get current graphical parameters op1 = op0$mar # Get current margins in lines op1 = 20 # Modify bottom margins to 20 (lines) op1 # View bottom margins in lines ? View Code OUTPUT ## 20.0 4.1 4.1 2.1 If you want to specify margins in inches, use par(mai = c(bottom, left, top, right). Now I obtained the plot I was looking for! ? View Code RSPLUS par ( mar = op1 ) boxplot ( dat$val ~ dat$label, las = 3 )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6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修改安培定义: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吗?
热度 4 zlyang 2013-10-10 20:21
修改安培定义: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吗? 真傻 是个教 本科生基础课《电工学》傻子,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获得诺贝尔奖很那个**,小心被污染的心灵(《 Grigori Perelman: Millennium Prize of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与天才的心灵》,2010-03-21)。 托上帝的福,俺所教的《电工学》是国家精品课程。 电流强度单位 安培 (ampere)是国际单位制SI中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俺认为目前安培的 定义 需要 修改 。 俺这个观点2012-04-12被 中国科学院 的“ 科学智慧火花 ”采用 :《 SI 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 》,目前网址: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列为专家老师:您们好! 请问: (1)俺这是不是跟风 ?俺没有发现 他人的 相同或类似观点, 尽管这不等于没有。 2006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钟华 老师的《基本物理常数与SI基本单位的重新定义》(《中国计量》,2006年03期)里说:2005 年10 月国际计量委员会“原则上批准 关于准备 用基本物理常数重新定义基本单位 的建议 。”可是该文里面没有找到关于安培定义的具体进展。 (2)这个观点能不能拿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priset i fysik, Nobel Prize in Physics)? (3)今后俺还应该做些什么? “建议修改安培定义”,本来2012年春节前想做一下简单的实验,但没有时间。已经准备好电池和细漆包线。“俺依稀记得初中制作小直流电动机时,刚通电,线圈中的电线是相互排斥的,稍后就恢复到无电流的状态。”当时真的有些恐慌:和物理书里说的不一样。 去年(2012)正月十五下午,我在天津武警医院做了一下午手术。术后几天,躺在医院床上,想了若干事情。除了确定“建议修改安培定义”外,另一件是一种灵巧的病床:用棱沟相间+封装的褥子,4~8块活动床板;活者干脆电脑控制的智能小块阵列。 创新悖论: 您 不跟风 欧美科技界,您就是 民科 ! 您要 质疑 现有科技,您就是 民科 ! 您要是 跟风 欧美科技界,您就 不 是 原创 ,不能***! 怎么都难! 感谢您的指教! 相关链接: 《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投稿时间:2012-04-12: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 ?docid=4681 ;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550926-1-1.html 科学网 › 群组 › 物理综合《 平行导线间磁力大小,与电流方向的关系》,2012-04-23: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552690-1-1.html 《衷心感谢天津武警医院普通外科孙海东、赵容、马程等大夫!》,2012-02-2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42251.html  Unit of electric current (ampere), SI brochure, Section 2.1.1.4 http://www.bipm.org/en/si/si_brochure/chapter2/2-1/ampere.html Electric units, called international units, for current and resistance, were introdu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ngress held in Chicago in 1893, and defini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ampere and international ohm were confirm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London in 1908. Although it was already obviou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8th CGPM (1933) that there was a unanimous desire to replace those international units by so-called absolute units, the official decision to abolish them was only taken by the 9th CGPM (1948), which adopted the ampere for the unit of electric current, following a definition proposed by the CIPM (1946, Resolution 2 ): The ampere is that constant current which, if maintained in two straight parallel conductors of infinite length, of negligible circular cross-section, and placed 1 metre apart in vacuum, would produce between these conductors a force equal to 2 x 10 –7 newton per metre of length. It follows that the magnetic constant, 0 , also known as the permeability of free space, is exactly 4 x 10 –7 henries per metre, 0 =4 x 10 –7 H/m. The expression MKS unit of force which occurs in the original text of 1946 has been replaced here by newton, a name adopted for this unit by the 9th CGPM (1948, Resolution 7 ). ​ Note: For the official text, please refer to the PDF files available at: http://www.bipm.org/utils/common/pdf/si_brochure_8_en.pdf (in English) and http://www.bipm.org/utils/common/pdf/si_brochure_8_fr.pdf (in French).  厚起脸皮嗲声嗲气地向《科学网》询问: 本文能精选吗? 能在科学网首页置顶吗?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6057 次阅读|39 个评论
修改“河野谈话”、“村山谈话”不得人心,美国警告日慎重对待历
黄安年 2013-1-8 06:39
修改“ 河野谈话 ”、“ 村山谈话 ”不得人心,美国 警告日慎重对待历史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8 日 发布 安倍晋三为首的右翼内阁加快了政治右转的步伐,在对待二战历史问题上 , 他们力图修改 1993 年 8 月 4 日 由时任内阁官房长官 河野洋平 的“ 河野谈话 ”、及两年后 1995 年 8 月 15 日, 村山富市 首相就历史问题发表正式谈话,对 日本 的 殖民统治 和侵略,他表示深刻的 反省 和由衷的 歉意 的 “ 村山谈话 ”。 如果真的修改了这两个谈话,那么就意味着日本政府在未来亚洲战争策源地上又向前进了一步。 有消息说 , “ 针对日本政府打算修改“ 河野 谈话”等历史认识的举动,美国奥巴马政府已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慎重态度。这是因为,修改相关立场极易造成日本与韩国、中国等邻国关系严重恶化,并将给奥巴马政府所重视的亚太地区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美国需要切实改变对日本右翼势力的绥靖政策。 ************************ 新华时评:日本政治人物需要换脑筋而不是改“谈话” 2013 年 01 月 07 日 19:22:5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记者钱彤 刘华)虽然有关 日本 右倾化的警告之声不绝于耳,但安倍晋三政府仍不惮外界压力继续向右前行。新年伊始,日本传出将改变“河野谈话”、“村山谈话”立场的报道;1月4日,摆着“睦邻”姿态访问缅甸的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又公然祭拜二战侵略军墓地。“向右转”的日本政界人物已经不满足遮遮掩掩的私下想法,转为公开表露官方态度。   如此罔顾历史,看似源于日本现任领导人的右翼外祖父“教育有方”、找到了否认战争罪行的衣钵传人,其实更源于一个迷失发展方向二十多年的国家对未来的焦虑和躁动。   否认历史,就将断送未来。历史上,日本妄图通过战争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早已被证明是绝路、死路。如今,想靠“抹白”侵略变成所谓“正常国家”,更是徒劳。   且不论已陷入长期衰退的日本经济,单就 安倍 一再强调的所谓“安全”领域而言,如此“向后转”的立场只能使已经四面楚歌的日本在亚洲更加孤立。一个总往尚未结疤的伤口上撒盐的国家,看来是根本不想求得他国的谅解——遑论信任。   更引人警觉的是,安倍亲手组建了一个被外界普遍视为“激进民族主义的内阁”,大大增加了整个国家对 亚洲 稳定造成重大威胁的可能性。据悉,日本19名内阁成员中竟有14人属于“大家一起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会”,连西方媒体都认为,一个危险的民族主义的日本是“亚洲最不需要的东西”。   相较于二战结束的时间,1993年承认日本军队性奴役的“河野谈话”和1995年表示日本应汲取教训进行深刻反省和谢罪的“ 村山 谈话”,已经是姗姗来迟。现在,固守错误历史观的日本自民党竟连这一点点仅存的良知也要抛弃。   要想成为面向未来的“正常国家”,日本政治人物要做的是早日转换否认历史的脑筋,而不是时刻惦记着改“谈话”。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1/07/c_114284584.htm 美警告安倍慎重对待历史问题 2013 年 01 月 07 日 08:23:09 来源: 新华国际 【《日本经济新闻》 1 月 6 日报道】据悉, 针对日本政府打算修改“ 河野 谈话”等历史认识的举动,美国奥巴马政府已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慎重态度。这是因为,修改相关立场极易造成日本与韩国、中国等邻国关系严重恶化,并将给奥巴马政府所重视的亚太地区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去年底,美国方面向多位 日本 政府高级官员表明了这一意向。奥巴马政府高级官员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特别是如果日本修改‘河野谈话’,美国政府就将不得不采取具体应对措施。”他谈到了美方发布声明正式表示担忧的可能性。美方正在表现出对修改谈话采取有力牵制措施的姿态。 【韩联社东京 1 月 6 日电】据《日本经济新闻》 6 日报道,针对日本政府试图修改涉及历史问题的“河野谈话”这一行为,美国奥巴马政府要求 安倍 内阁慎重考虑。美国政府警告说,“河野谈话”承认日军在二战期间强征慰安妇的事实并表示反省和道歉,日本现政府不应该强行修改谈话内容。 美国部分媒体也对安倍政权在历史问题上的右倾立场进行了强烈谴责。《纽约时报》 3 日发表社论说,安倍晋三企图否认战争罪行、减轻谢罪程度的行为势必激怒韩国、中国、菲律宾等在战时因日本的野蛮行径而遭受痛苦的国冢,安倍首相可耻的冲动行为将威胁到各国在朝核问题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有效合作。 迫于美国等国际社会的压力,安倍首相收回了试图修改“河野 谈话 ”和“村山谈话”的既定政策,表态称要发表历史新谈话,着眼未来,阐明日本新一任政府看待历史的相关立场。若安倍新谈话中涉及否认“河野谈话”和“村山谈话”的内容,必然会招致韩国、中国等周边国家乃至美国的谴责。 “河野谈话”指 1993 年 8 月,时任日本官房长官河野洋平就慰安妇问题发表声明,承认日本军队在韩半岛、中国等地设置“慰安所”并强迫当地妇女充当慰安妇,侵害了女性的人权,对此表示道歉和反省。 “村山谈话”指 1995 年 8 月 15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周年纪念日,时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发表讲话称,错误的国策使日本走上了战争道路,把日本国民推向存亡的边缘。由于进行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和痛苦,日本应汲取教训,进行深刻反省和谢罪。 【共同社东京 1 月 6 日电】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河相周夫将从 7 日起访问美国,与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等举行会谈。安倍晋三首相决定就任后首先访问美国。 日方此前曾询问美方能否在奥 巴马 总统第二任期就职典礼的本月 21 日前后举行日美首脑会谈,美方答复称“日程过于紧张”。河相此行将重新协调日程。 (未经《参考消息》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1/07/c_124194872.htm?prolongation=1 河野谈话 目录 简介 背景 1. 慰安妇维权行动 2. 日本政府行动 3. 国际社会关注慰安妇问题 4. 河野谈话发表 河野谈话全文 展开 简介 背景 1. 慰安妇维权行动 2. 日本政府行动 3. 国际社会关注慰安妇问题 4. 河野谈话发表 河野谈话全文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 河野谈话 ” ,是日本政府从 1991 年 12 月开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日军相关的 “ 慰安妇问题 ” 进行调查后,于 1993 年 8 月 4 日 由时任内阁官房长官的 河野洋平 宣布调查结果时发表的谈话。    “ 河野谈话 ” 承认日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很多地方设置了慰安所,在那里有很多慰安妇。慰安所是那时的军事当局要求筹建的,原日本军参与了慰安所的设置、管理以及慰安妇的运送。慰安妇的招募,主要是由军方委托进行的,但也有经过花言巧语和高压而违反本人意愿的许多事例,也有一些是官吏直接支持的。慰安妇问题给很多女性的名誉和尊严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对于慰安妇经历的痛苦与伤害,日本政府表示由衷道歉。 编辑本段 背景 慰安妇维权行动    慰安妇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一批有良知的学者和相关女权团体和人权团体的协助下, “ 慰安妇 ” 问题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曾经深受 “ 慰安妇 ” 制度伤害的韩国,首先就战争期间的韩国妇女挺身队问题要求日本政府正式谢罪并赔偿。    1992 年 8 月,曾经被强征为 “ 慰安妇 ” 的韩国妇女金学顺第一个冲破重重的社会压力,讲出了自己的证言。此后受害者们纷纷出来作证。接着在各国学者的努力下,日军设立并管理慰安所的相关档案资料也相继被发现。一个追究日本在 “ 慰安妇 ” 问题上的战争罪行的国际运动在亚洲开展起来。   随着事实真相逐渐为世人所知晓,要求日本公开谢罪并予以赔偿的国际集会和相关研讨会不断举行,国际社会敦促日本政府承担不容推卸的国家责任。 日本政府行动   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日本朝野对 “ 慰安妇 ” 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产生了极大的争议。进步学者荒井信一、吉见义明等教授于 1993 年正式建立了 “ 日本战争责任中心 ” ,并进行艰苦的调查。同年开始,日本学者与韩国学者联合举办了关于 “ 慰安妇问题 ” 的研讨会,还建立了共同研究的组织,且与 上海师范大学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进行了互访,定期就 “ 慰安妇 ” 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交流。有关成果也通过 “ 日本战争责任中心 ” 的机关刊物《战争责任研究》陆续发表。例如吉见义明从《陆军省业务日志》中发现,日本军方对 “ 慰安妇 ” 制度有着相当完备的规划和建构,强征 “ 慰安妇 ” 是日军有计划、有预谋的行为,日军亲自参与了对慰安所的管理和经营。 国际社会关注慰安妇问题   在韩国和日本有关人士的积极活动下, “ 慰安妇 ” 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992 年 2 月在 联合国 人权委员会上,来自日本民间团体的代表报告了日军在战争期间强征 “ 慰安妇 ” 的情况。同年 5 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现代奴隶制讨论会通过了致联合国秘书长的文件,要求基于国际法的立场关注日军的 “ 慰安妇 ” 问题。    1993 年 6 月,在 维也纳 召开的联合国世界人权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废除对女性暴力的宣言》。宣言谴责侵犯女性人权的行为,并提出有效追究的原则。宣言还认为日军 “ 慰安妇 ” 问题是 “ 战争中对女性的奴隶制 ” ,应该予以谴责。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日本政府在民间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于 1992 年 7 月和 1993 年 8 月,两次公布了对 “ 慰安妇 ” 问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承认在日本仍然存有关于 “ 慰安妇 ” 的档案资料。这些历史资料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日本政府和军队与 “ 慰安妇 ” 问题的直接关系,从而证明了 “ 慰安妇 ” 的强迫性质。 河野谈话发表    1993 年 8 月 4 日 ,时任日本政府内阁官房长官的河野洋平代表日本政府发表了有关 “ 慰安妇 ” 问题的调查结果,即 “ 河野谈话 ” 。河野表示要通过历史教育,让人们永远记住 “ 慰安妇 ” 这些事。 河野谈话全文   关于所谓从军慰安妇的问题,政府从前年 12 月开始展开调查,目前已发表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很长一段时期内,很大范围的区域设置有慰安所,存在大量慰安妇。慰安所根据当时军方的要求而设置营运,原日本军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慰安所的设置、管理以及慰安妇的运送。在征募慰安妇方面,主要由应军队要求的业界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许多哄骗、强制等违反本人意愿的事例,而且,也确实存在当局直接参与(强征慰安妇)的事例。此外,慰安所内的生活处在强制状态下,非常痛苦。   被运送到战场的慰安妇中,除日本人外,来自朝鲜半岛的占了很大比重,当时朝鲜半岛处于日本统治下,在慰安妇的征集、运送、管理等方面,采用哄骗、强制等手段,总体上违反了本人的意志。   总之,这是在当时军方参与下、严重伤害许多女性名誉和尊严的问题。政府要以此为契机,不问出身,再次向所有经历众多苦痛、身心受到创伤的所谓从军慰安妇们表示诚挚道歉和反省之意。另外,日本应如何表示这种心情,希望能征集有识之士的意见,今后应加以认真研究。   我们不回避这个历史事实,更要正视这个历史教训。我们将通过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把这个问题永远铭记在心,并再次坚决表明绝不再犯同样错误的决心。   此外,围绕这一问题,国内有人提起诉讼,国际社会也很关注,政府今后仍将结合民间研究,对此给予充分关注 。 参考资料 · 1 . “ 慰安妇 ” 问题的过去与近 .凤凰网 . · 2 . 河野谈话全文 .烟台晚报 . 扩展阅读: 1 日本再否认强征慰安妇 河野谈话时忽略中国慰安妇 http://www.jianxuanyuan.com/index.php/2012/1229.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834397.htm 村山谈话 百科名片 村山富市 1995 年 8 月 15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0 周年纪念日,时任日本首相 村山富市 发表讲话,承认日本过去实行了错误的国策,走了战争道路,并表示,要深刻反省历史、吸取历史教训, “ 必须把战争的悲惨告诉年青一代,以便不再重犯过去的错误 ” 。 2012 年 12 月 26 日,日本新任内阁官房长官 菅义伟 在 东京 表示,日本新一届政府将继承 “ 村山谈话 ” 。 目录 历史背景 谈话内容 各方态度 1. 菅义伟 2. 安倍晋三 3. 下村博文 展开 历史背景 谈话内容 各方态度 1. 菅义伟 2. 安倍晋三 3. 下村博文 展开 编辑本段 历史背景    1995 年 8 月 15 日 , 村山富市 首相就历史问题发表正式谈话,对 日本 的 殖民统治 和侵略,他 村山富市 表示深刻的 反省 和由衷的 歉意 。他说,在过去不太遥远的一个时期内,错误的 国策 使日本走上了 战争 道路,日本国民陷入了存亡的 危机 。由于进行 殖民统治 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 亚洲 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和痛苦。为避免将来重犯这样的错误,我毫不怀疑地面对这一 历史 事实,并再次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村山说: “ 今天是战后 50 周年,我们应该铭记在心的是, 回顾 过去,从中汲取历史的 教训 ,展望未来,不要走错人类社会通往和平与繁荣的道路。 ” 编辑本段 谈话内容    日本 前首相 村山富市 在 “ 葫芦岛 百万日侨大遣返六十周年回顾暨中日关系展望论坛 ” 上再次重申他十年前发表的著名的 “ 村山谈话 ” 。 他说, “ 在战后五十周年的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五日,我作为日本内阁 总理 大臣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回顾了日本的过去,表达了日本今后应走的发展方向。在这里,我想重申那篇讲话的部分内容 ” 。他重申的内容是: “ 正当战后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应该铭记在心的是回顾过去,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展望未来,不要走错人类社会发展和平 繁荣 的道路 ” ; “ 我国在不久前的一段时期,国策发生错误,走上了战争的道路,使国民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 殖民 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 亚洲 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 ; “ 为了避免以后发生错误,毫无疑问,我们应谦虚地接受 历史 事实,并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同时向在这段历史中受到灾难的所有国内外人士表示沉痛地 哀悼 ” ; “ 战败后五十周年的今天,我国应该立足对过去的深刻反省,排除自以为是的国家主义,作为负责任的国际社会成员促进国际和谐,推广和平的理念和民主主义 ” 。 这位日本前首相说, “ 发表这篇总理讲话后,已经过去了十余年。在那之后的历代日本政府都继承了这一方针。但是,重要的是要把这些语言用行动体现出来并被对方 国家 人民所理解 ” 。 他说, “ 我对当前的 ‘ 政冷经热 ’ 的日中关系感到十分忧虑, 希望 日本政府能够认真地对待一衣带水的日中两国关系及日本与亚洲各 邻国 的关系 ” 。 村山富市认为, “ 日中两国加深相互理解,构筑友好、合作与和谐的双边关系不仅对于两国,对于亚洲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巨大影响 ” 。 编辑本段 各方态度 菅义伟    菅义伟表示日本政府将继承村山谈话 2012 年 12 月 26 日 ,日本新任 内阁 官房长官 菅义伟 在东京表示,日本新一届政府将继承 “ 村山谈话 ” 。   菅义伟说, 2006 年,以 安倍晋三 为首相的日本内阁曾经表示在历史问题上坚持 “ 村山谈话 ” 精神,新政权也将采取同样方针。    针对中日关系,菅义伟说,安倍上一次担任 首相 时,日中双方就建立战略 互惠 关系达成一致。日本新一届政府将 继续 推进双方的战略互惠关系。 安倍晋三    2012 年 12 月 31 日 日本首相 安倍晋三 说,他将重新考虑日本政府 1995 年对二战中造成的苦难所做的道歉 ,尽管其他日本官员曾经提议要收回对战争中的可怕行为的道歉,但这句话从安倍晋三口中说出来,肯定还是会助长中国和朝鲜半岛上的反日情绪,并让新政府与邻国关系开局不利。    在保守的《产经新闻》发表的一篇采访中,安倍指出, 1995 年的声明来自社会党首相村山富市。   他说: “ 我希望发表一份适合 21 世纪的、向前看的声明。 ”   其他日本官员提议收回早些年间作出的道歉。内阁官房长官营义伟说,政府可能修正 1993 年专门针对慰安妇所做的另外一次道歉。 下村博文   保守派的文部科学大臣 下村博文 说,他希望彻底变革日本学校中讲授历史的方式,别那么自我贬低。他在接受日本时报网采访时说: “ 我并不是说我们需要回到战前的(民族主义),但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日本有着 2000 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 参考资料 · 1 . 日本新政府称将继承 “ 村山谈话 ” 精神将建立战略互惠关系 .生活杂谈网 . · 2 . 村山谈话 ” 内容是什么 ( 答记者问 .百度文库 . · 3 . 日本新政府称将继承 “ 村山谈话 ” 精神 .和讯新闻 . · 4 . 安倍称要重审 “ 村山战争道歉 ” .新华国际 . 扩展阅读: 1 安倍新内阁着眼经济重生 中日关系继承 “ 村山谈话 ” http://t.yule.com.cn/url/lHK http://baike.baidu.com/view/535156.htm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4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收工前灌点水
热度 1 陈龙珠 2012-10-16 17:34
陈龙珠sh : 对研究生提交的期刊论文稿件,阅读、推敲和修改,其实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深入的过程。要把握的尺度是,既要保证投出去的文稿质量,又要能让学生体验在修改之中得到专业和写作方面的提高,老师不能完全代劳的。又碌碌无为了一天,收摊、回家 相关阅读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5291-617674.html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9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湘潭大学研究生英语免修无学分如何修改
pmeyin 2012-9-20 10:31
湘潭大学研究生英语免修无学分如何修改 http://www.myxtu.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6extra=page%3D1
个人分类: 湘大网|80 次阅读|0 个评论
matlab修改图片的x y轴的名称
irisshicat 2012-7-2 22:44
用了胚子的计算F值 Precision-Recall ROC的工具包 PG_Curve 存在华为网盘里面了 % mat 是N*N的矩阵,0-1之间,且每一行、每一列的和都为1 % num_class是double型整数 % mat = % num_class=2; % tick = {};tick{1,1}='cell';tick{2,1}='background';tick = tick'; imagesc(mat); %# in color colormap(flipud(gray)); %# for gray; black for large value. textStrings = num2str(mat(:),'%0.2f'); textStrings = strtrim(cellstr(textStrings)); = meshgrid(1:num_class); hStrings = text(x(:),y(:),textStrings(:), 'HorizontalAlignment','center'); midValue = mean(get(gca,'CLim')); textColors = repmat(mat(:) midValue,1,3); set(hStrings,{'Color'},num2cell(textColors,2)); %# Change the text colors set(gca, 'Xtick', ); % 让轴下方不再显示小数,只显示整数。即 不显示 0.5 1.5 2.5;只显示1 2 set(gca,'xticklabel',tick,'XAxisLocation','top'); % tick 是 每一类的名字。这样在x,y轴坐标为1的地方显示第一类的名字,在x,y轴坐标为2的地方显示第2类的名字 %rotateXLabels(gca, 315 );% rotate the x tick 这里老报错 不知道为啥! set(gca, 'Ytick', ); set(gca,'yticklabel',tick); % tick 是 每一类的名字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论文修改中得一点感想
热度 4 wh312a 2012-6-8 13:37
下面是去年博士毕业的时候写的一点关于博士毕业论文的感想,有感而发,当时在小木虫上不少人顶,在科学网上刚开了博客,就把那篇也黏贴过来,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一点指导。 从2003年开始读硕士到现在已经经过了漫长的8年的时间,前几天论文送审结果回来,有一个审稿人给了修改后重申的意见。觉得对自己的打击力度很大,痛过之后静静的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论文,觉得尽管审稿人有些话说的有点严厉,不过自己的论文确实有些问题,自己安静下来,改了一段时间,现在觉得差不多了,写一点自己的感想,希望兄弟姐妹们引以为戒,一次通过博士毕业论文的盲审。 首先从内容方面,大家把自己做的与引用的尽量分开,提炼突出自己做的事情来。我的论文的写作中,因为当时在国外,与我这个领域的一些最初的专家在一起,我文献搜集的很多,阅读的也很多。所以在每一章写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都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与别人做的进行对比,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放在一起,审稿人人也没有仔细看,结果就给了“教科书式的罗列,没有创新性”的评语。痛定思痛,我分析了以上的情况之后,把对文献的引用与讨论部分全部放在了绪论部分,在下面的章节里不再叙述别人的东西,突出自己的东西。 论文中的错别字与格式的问题。其实在开始写论文的时候还想好好注意这些的,可是写毕业论文是个枯燥又很累的过程,写到后来就没有心思好好对这些东西进行修改与美化了,结果错别字还有不少。回来之后我打印了三本,送给我读博士的师弟师妹,让他们帮我读一遍找找错别字和排版方面的问题,我自己也拿一本,逐字逐句的进行了修改。修改过程中确实发现很多句子说的不好,有些句子不够简化,最后我发现经过师弟师妹以及我自己的检查,发现了上百处可以更改的地方。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送审之前最好也请别人和自己一起再把论文中的小地方认真检查一遍。导师太忙,不会做这种事情,只有找同学了。我在国外的时候看到过别人做的这样的服务,就是找个同学,两个人到图书馆,找个地方,逐字逐句的把论文读一遍,遇到问题就记下来,马上修改。可惜当时我没有能够好好借鉴,不然也不至于此。 论文中的图表,最好在写之前就用EXCEL做好,因为论文尽量用黑白的打印,所以曲线什么的区分最好用不同形式的线条来区分,而不是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底色最好用白的,这样图表更清晰,还可以省下彩色打印的费用。认真检查,费点劲把不清楚的图片重画,不要吝惜这一两个小时,等到论文被毙的时候,损失的是几个月。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要与后面的一一对应。在写论文的过程中由于参考文献很多,当你更改其中的一个地方的时候,如果后面没有及时改正,结果会造成与文中的不对应的问题,审稿人就认为你是编造的。我的论文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不是编造,只是修改的时候删掉了几个,插入了几个,在最后的文献里面没有对应的删掉。后来发现好想可以用尾注引用的方法技巧来避免这个方法。 论文的摘要,最后一章,总结与展望,以及每章的引言与小结部分是及其重要的,要注意自己的用词,认真修改,因为很多审稿人很忙,就通过这些部分来判断你论文的质量,所以这些地方的用词,形式, 句子都要认真修改。 总结起来我觉得博士毕业论文修改应该按照以下几点步骤: 1. 查找错误,看看论文前后章节所做的试验数据,材料等方面有无前后不一致的,自己的试验数据的正确与一致是很重要的,如果发现你造假,审稿人的印象马上就下来了。所以做到第一步,真实! 2. 摘要,各章引言,小结,以及最后总结与展望部分的认真阅读与修改,至少保证句子通顺,尽量少用介绍了之类的字眼,多用提出了,探讨了,研究了之类的。 3. 全文图表的修改,图表清晰。 4. 全文错别字的修改。 5. 参考文献修改,注意与原文一致,尽量用近期的新的文献资料。 当然最后建议大家用好一点的纸打印,需要用彩色的地方就彩色打印,别吝惜这点钱,咱奋斗了这么多年,最后的结果对我们太重要了。辛辛苦苦做的论文最后得到修改后重申的评语,真的是很痛苦。尽管如此我还是感谢这位审稿人,如果他不给我这样的结论也许我还不会认真的静下心来把自己做的东西好好整理分析一下。尽管还要熬一阵才能够知道新的审查结果,但是2000多个日日夜夜都过去了,再过几个月又能怎么样呢。希望大家能够吸取我的教训,认真写好,修改好自己的论文,都能够盲审一次性通过。也请大家为我祝福,希望我重申能够通过。
个人分类: 写作交流|1106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ANSYS 中如何修改面和壳体单元的法线方向
meigang 2012-4-22 01:40
转载自:http://htbbzzg.blog.163.com/blog/static/6972520620113982758829/ 1 显示面的法线方向 命令: /psymb,adir,1 菜单路径是: Utility Menu PlotCtrls Symbols...在 Other Symbols下打开 ADIR Area direction 就行 2 修改面的法线方向 命令: Areverse 菜单路径是: Main Menu Preprocessor Modeling Move / Modify Reverse Normals of Areas 注意该命令只用于板壳的情况,不能用来修改体的表面的法线方向。体的表面法线默认向外,不能修改。 3 修改面的法线方向时,有一个选项,可以将单元法线与面法线一起修改,也可以保持单元法线方向不变。使用时要注意设置。 为了避免混乱,推荐在调整好面的法线后再划分网格。 如果要求单元的法线与面的法线一起调整,单元的节点编号不变,但是它们的排列顺序会改变,以保证单元法线符合要求。 壳体单元法线的方向通常由单元的前三个节点的坐标,按右手定则确定。 4 如果要显示壳体单元的法线方向: 命令: /psymb,esys,1 菜单路径是: Utility Menu PlotCtrls Symbols 激活 ESYS,即显示单元坐标系,其中的 z 坐标就是单元的法线方向。 5 可以直接修改单元的法线方向: 命令:ENSYM 菜单路径是: Main Menu Preprocessor Modeling Move / Modify Reverse Normals of Shell Elements
6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社科领域国家重大项目申报时能改名称吗?
热度 1 yuliping 2012-4-15 23:35
国家级重大项目一般是不能改项目名称的,为什么?因为重大项目指南中的课题名称都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确实为了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一些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设立的,如果改了名称,必然导致研究的侧重点发生改变,最终会背离专家们设计项目的本意。所以,通常情况下国家重大项目是不允许修改项目名称的,哪怕是微调,有时申报通知会说明,有时又不说明。 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也经常看到国家重大课题名称修改后申报成功的先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当初专家设计项目名称时考虑不全面,存在漏洞。二是申报者所申报项目囊括了专家设计的原始题目,并且还有新意。如果是这两种情况,课题名称修改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比如修改后的项目缩小了研究范围,这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对此类项目,建议相关部门不要开这个先例,如果这样的项目立项,势必会产生误导效应。至于修改后的项目有没有缩小研究范围,我想一般情况下学科领域内的普通科研人员都可以很容易进行判断。 极端情况也可以这样,国家重大项目禁止申报时修改名称,这有点残酷,对出题专家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不妨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是重大招标,认真一点本来就是应该的。 任何事情都有特殊情况,所以不能一刀切,但任何事情又总有人因为是特殊情况的原因而滥用,有时真的难办。 2012.4.15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请教] 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
热度 2 zlyang 2012-4-13 12:07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 6 种同等有效语言之一。请不要歧视汉语! Chinese is one of the six equally effectiv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Not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Chinese, please! 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 Two possible defects in the definition of Ampere in the SI base unit 发表在中科院在线《科学智慧火花》, 2012-04-12 ,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4681 请您指教下面的内容!谢谢您,真正的专家! 投稿时间:2012-04-12 10:46:45 投稿人:杨正瓴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天津市 300072) 摘要 : 现在SI基本单位安培定义中包含两个无穷,这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以实现的;并且没有对两根平行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做出规定,因此是有缺陷的。在目前的主流物理学理论中,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超弦、M理论等中,电荷是个不随参照系变化的量。为解决现有安培定义中的缺陷,两种可能的建议为:(1)直接用电荷作为基本物理单位,而不再使用安培。(2)保留目前的安培作为基本单位,而将安培定义修改为合适的电荷-时间的比值。 基本物理单位应该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可校准性等优越性能。目前国 际单位制SI中有7个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摩尔mol、坎德拉cd。 其中的米、秒、开尔文、摩尔等已经采取了相对稳定的微观物理定义,而千克、安培等仍然是宏观定义。千克的定义目前正处在讨论中。这里,我们认为,安培的定义存在两种严重缺陷,更需要做出修改。 1. 现有SI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 安培是一恒定电流强度,若保持在处于真空中相距1米的两无限长而圆横截面积可忽略的平行直导线内,则在此两导线之间产生出的力在每米长度上等于210-7牛顿。 这是目前国际单位制SI中对安培A定义的实质。 显然,这里存在以下两类严重缺陷。 1.1 两个无穷 “无限长”、“圆横截面积可忽略”分 别是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无穷大和无穷小。这样的定义,显著增大了安培定义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进行标准单位校准的困难性。 并且,这个定义还借助了力和距离的测量。所有这些,都使得现有安培定义的稳定性、可校准性受到较多的限制。 1.2 平行导线中的电流方向 在SI目前对安培的定义中,没有规定两颗平行导线中的电流方向。这等于承认,无论这两个电流是相同方向,还是相反方向,其间的磁力作用大小是不变的。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沿平行线以速度 v 匀速运动的点电荷,会由于运动方向的不同,使得这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也是不同的。如图1所示。图1(a)中,相同方向运动的两个点电荷,由于它们之间是相对静止的,因此二者之间只有库仑力 FC 。地球上对库仑定律的高精度实验,证实了这个观点。尽管相对于该实验装置运动的观察者(参照系)广泛存在,如汽车、火车、飞机,乃至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但它们的存在,并没有影响点电荷之间的库仑力 FC 。 图1(b)中,点电荷的运动方向相反,除了库仑力 FC ,还存在由于各自的磁场引起的洛伦兹力 FL 。在现有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超弦、M理论等中,电荷 Q 是个不随参照系变化的量,从而库仑力 FC 没有变化,而由于点电荷之间相对运动附加的洛伦兹力 FL ,却是随速度 v 的大小、方向变化的。 即这两个匀速运动的点电荷,由于运动方向不同,其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不同的。 图1 图1 两个沿平行线匀速运动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是不同的。(a) 如果运动方向相同,两点电荷之间相对静止,只有库仑力 FC 。(b) 如果运动方向相反,两点电荷之间除了库仑力 FC 外,还有洛伦兹力 FL 。 早在1822年法国科学家安培就发现了平行长直导线之间,如果电流方向相同则相互吸引,若电流方向相反就相互排斥。但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电流方向相同时导线间的相互吸引力 FA ,和电流方向相反时的排斥力 FR ,是否严格相等,即 FA = FR 是否严格成立 ? 有没有高精度的物理实验对此进行过检验? 1822年安培的实验结论不用怀疑,但是 其精度到底达到怎样的水平 ? 特别是当导线越来越细的时候,是否会有量子现象导致的更复杂的作用出现?有消息说,在当前的集成电路设计中,细连线(导线)中的量子作用,需要被考虑到。 就目前的经典电磁理论,安培力(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力) ,和洛伦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的本质是一样的。这样,假如图1中的点电荷被一个均匀分布的密集的点电荷序列代替,则点电荷序列间的磁力作用,仍然与运动方向和速度有关。 由于宏观导线是电中性的,两个长平行载流导线之间只有磁力作用,而没有库仑力作用。 2. 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由于在目前的主流物理学理论中,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超弦、M理论等中,电量(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称之为“电荷的量”) Q 是个不随参照系变化的量,为解决现有安培定义中的缺陷,应该采用特定条件下微观的电荷来解决。两种可能的建议为: (1) 直接用电荷 Q (库仑C)作为基本物理单位,而不再使用安培。 如定义特定能量状态下的电子电荷或质子电荷为基本物理单位,或者是特定条件下一定数量的电子(质子)的总电量 Q 为基本物理单位。这样的好处是,电荷 Q (库伦C)的作用,十分类似质量(千克)的作用,因为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形式是一致的。即: 库仑定律: , 万有引力定律: 。 这里, Q 是点电荷, m 是质点, r 是两个点电荷 Q 或质点 m 之间的距离, e 0是真空介电常数, G 是万有引力常数。 (2) 保留目前的安培作为基本单位,而将安培定义修改为合适的电荷-时间的比值。 电流 I (单位:安培A)、电量 Q (单位:库仑C)和时间 t (单位:秒s)之间存在关系: ,即 ,1安培(A)等于1库仑(C)除以1秒(s)。即在特定状态下,可以直接定义安培,而不再借助磁场的作用。 无论采用以上两种方式中的那种,都回避了力和距离等的不必要测量,都会有效增加安培定义的稳定性,实际操作应用中的可校准性。 参考文献: 杨仲耆. 大学物理学(电磁学)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冯慈璋. 电磁场(电工原理Ⅱ)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012(上网)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两种可能缺陷 中科院专栏“科学智慧火花”.rar 附录(SI中安培的定义): SI base units http://www.bipm.org/en/si/base_units/ ampere The ampere is that constant current which, if maintained in two straight parallel conductors of infinite length, of negligible circular cross-section, and placed 1 m apart in vacuum, would produce between these conductors a force equal to 2 x 10 –7 newton per metre of length. 相关链接: 《增加 SI prefixes 的建议 Suggestion to add the SI prefixes》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561082
10844 次阅读|16 个评论
标书修改到最后不可忘记的几个细节
热度 1 lxchencn 2012-3-6 21:46
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已经到了国自交标书的最后时刻,但不可忙里出错,有几个小而重要的问题要相当注意,不可大意失荆州: 1.再琢磨一下题目:反复修改后在立题、假说、目标、内容、创新等方面变动较大,回头再看看题目是否还是非常吻合,如果不够完美,再改一下; 2.关键词:是否确实是关键,最关键的词放最前面; 3.摘要:再推敲一下,是否可以表达得更精准?英文摘要不要有错的单词和引起歧义的语句; 4.立题依据:再查一下pubmed,有没有刚刚发表的新文献要加入立题依据? 5.科学假说:再问一次自己,科学假说有还是没有? 6.参考文献:是epub的文献再查一下,也许刚刚出来页码; 7.目标、内容:核对一下是否与立题阐述、假说的重点一致,没有偏离原来的初衷; 8.技术路线:实验方案能够准确回答假说吗? 9.创新:说出创新具体的点是什么?还不清楚,赶快挖掘; 10.小标题:顺序是否有误?多了?少了?叉开了?漏了? 11.申请者介绍:没有页码的文章把接收函附上去;投稿没有正式接收的撤下来,不管第几次修回; 12.年度计划:仔细核对年度,面上4年,青年3年,。。。。 13.成员:查到超限的成员替换其他人员,核对不同职称总数; 14.既往项目:结题项目要附结题报告,在研项目不要漏了; 15.联系方式:e-mail是不能够错的; 16.推荐信:青年基金要2份推荐信,在职研究生还加一份导师同意书,即使导师是推荐专家也要同意书; 17.关注年龄:计算到今年元旦前你还符合青年基金的年龄要求,即使你交标书前已经超过年限还是可以报青年基金的,不要错过好时机; 18.签字:一定要签好你名字; 19.金额:不要太多,也不要写少了,花不完的钱只好去买国债了,帮忙花吧。 20.祝大家高中!
47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對AQSIQ第119號公告的一點異議
LEOLAND 2011-11-10 15:51
對 AQSIQ 第 119 號公告的一點異議 曲津華 AQSIQ 是國家質檢總局的英文簡稱。 日前在琢磨 AQSIQ 的一件公文《关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的公告 (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 2009 年第 119 号 ) 》時,發現由此文頒行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发布日期 2009-12-23 ,生效日期 2010-03-01 )之題目有所不妥。 察其內容,實為 AQSIQ 對其屬下各級政府監管部門之要求;而看其題目,主語又為“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其后謂語為“落實”。如此,顯然有題目與內容不相符之嫌——似為要求“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去“落實”某某“規定”。 對此,試修改此項“規定”的題目為“ 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 ”——將原題目之“落實”二字提至最前面。 不知當否?就教於方家。 2011-11-10
个人分类: 食品安全|2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税法修改中的几个数据值得想想
cgh 2011-7-1 14:42
个税法修改中的几个数据值得想想 一、“我国工薪收入者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比例,由目前的约 28% 下降到约 7.7% ,纳税人数由目前的约 8400 万人减至约 2400 万,有约 6000 万人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1 、也就是说,计税人口基数是 8400 万 ÷28 %、 2400 万 ÷7.7 %,约 3 亿人。而不是 13 亿,也不是出去一半农民后的 7 亿。挣钱的只有 3 亿人,养活近 7 亿人,平均一人养活 2.3 个人。 2 、月收入低于 2000rmb 人口约 3 亿× 72 %= 2.16 亿;月收入在 2000rmb - 3500rmb 人口约 3 亿× 20.3 %= 6000 万,只有约 2400 万人月收入高于 3500rmb ;按这样计算, 6 亿农民种地为生,近 5 亿人月开支不足 2000rmb ÷ 2.3 人 1000rmb , 1.38 亿人月开支介于 1000rmb 和 1500rmb ( 3500 ÷ 2.3 )。 二、“根据静态测算,全年将减收 1600 亿元左右,其中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制结构带来的减收约是 1440 亿元,占 2010 年工薪所得个税的 46% 。从新修订的个税法实施时间 9 月 1 日算起,今年后 4 个月的个税减收约 530 亿元。” 1 、 2010 年工薪所得个税约 1440 亿元÷ 46% = 3000 亿,人均纳税 3571 ,每月 300. 2 、收入介于 2000 - 3500 的 6000 万人,纳税 1440 亿,人均纳税 2400 ,每月 200 ,税率 200 ÷ (3500-2000) = 13.33 % …… -------------------------------- 个税起征点上调至 3500 元 ( http://zqb.cyol.com/html/2011-07/01/nw.D110000zgqnb_20110701_6-01.htm ) 本报北京 6 月 30 日电(记者王亦君 崔丽)从今年 9 月 1 日起,我国将有 6000 万人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今天下午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个税起征点将从现行的 2000 元提高到 3500 元。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今天表示,此次起征点从 2000 元提高到 3500 元,是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以来第三次调整。此次修改将会大幅度减轻中低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起征点由 2000 元提高到 3500 元以后,纳税人纳税负担普遍减轻,此次提高后,我国工薪收入者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比例,由目前的约 28% 下降到约 7.7% ,纳税人数由目前的约 8400 万人减至约 2400 万,有约 6000 万人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王建凡说,这次个税法修改还适当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实行了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制结构之间的联动变化,一部分高收入者在抵消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得到的减税好处后,适当地增加了一些税负。 对于个税法修改后,个税的减收情况,王建凡介绍,根据静态测算,全年将减收 1600 亿元左右,其中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制结构带来的减收约是 1440 亿元,占 2010 年工薪所得个税的 46% 。从新修订的个税法实施时间 9 月 1 日算起,今年后 4 个月的个税减收约 530 亿元。
个人分类: 杂谈|3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的白银法则:为学生改论文
wujingzhi 2010-12-29 21:29
王老师认为 研究生的黄金法则 是:为导师 写论文。这个观点非常好,为广大研究生同胞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虽然我还没做导师,不过本着发挥想象力的原则,加之假期闲的没事,本人也提一个观点,号称导师的白银法则:为学生改论文。(至于什么是导师的黄金、白金乃至钻石等等法则,俺就不知道了有待将来去探索)。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学生总是要写论文的。这个论文应该包含两种:一发表的期刊或会议论文,二学位论文。对于导师而言,这两种论文,学生写好之后,都需要导师做一些修改,至少提出修改意见。 导师为学生修改论文其实是个很好的相互沟通了解的过程,更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导师日也忙,夜也忙,一年到头十二月忙,学生学习上的事很难了解的那么全面,修改论文正是体察民情的好时机啊,也是贯彻自己理念和设想的关键时刻,说不定哪篇文章发出去就奠定了自己在圈子里的位置了。另一方面,学生是做具体工作的,虽然细节知道的很清楚,但是扎的太深,常常不能把握全局和方向,难免犯以偏概全一叶遮目的偏失。另外,一些道上的规矩还是要传给徒弟们的,免得将来出了师门,败坏名声,闯下乱子。 改论文还有个重要的问题:一锤定音。大部分学生是不敢轻易定音的,而且一般而言也没那水平。这个就需要导师展示自己水平了,大手一挥:我们的工作较某某提高了N个数量级等等之类的豪言壮语一写,学生辛苦多少个日日夜夜也算劳有应得了。 可如果导师不屑于为学生修改论文的话,那后续的可能结果就不好预测了。现在风声这么紧,上面查下来,或下面网上发出来,事情就比较烦心了。特别是对一些胆大的、语文水平有待提高的、吹牛说瞎话的、做事马虎的、着急毕业的等等同学,更要特别关照一下,说不准论文里写的是哪朝哪代的事呢。 总之吧,改论文是很重要的。不能学生写好了,导师写个阅就完事了。论文是学术成果,是要公开让人们参考的。学生写论文毕竟和写作文不一样。玉不琢不成器,更何况我们没那么多玉。导师通过改论文来修正学生或许可以认为是学生为导师写论文的全部原因。
个人分类: 格物致知 R & D|349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时机
biancaqin 2010-11-23 18:14
在提交专利申请文件后,还是可以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的,但是,对修改的时机是有具体规定的。 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申请人主动修改专利申请书的时机有两个,一是在收到专利局的第一次审查意见后,在进行意见答复时可以主动进行修改;此外,在提出实质审查请求的时候,也可以主动修改。但是,修改的内容是不能够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并且不能再增加新的技术内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修改英文文章的辛苦:导师+编辑
wensz902 2010-10-31 17:38
修改英文文章的辛苦:导师+编辑 做基础研究的同行都很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因为这是体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方式。我坚决赞同不出版,就出局的观点。现如今,科技赞助者希望自己的投资有丰厚回报,科研人员也希望自己的工作结果得到同行认可和好评,所以将基础研究的结果束之高阁是断不可取的。不过,科技领域也有很分歧的看法。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可能更注重专利,从事工程的人更注重项目规模和经济,因此工程技术领域也有少数人对发表论文不屑一顾,甚至我听到过故意贬低科技论文价值的议论。有人说不就写个文章嘛,那能费多大劲?,此话实在可笑,不写文章、没给学生修改过文章的人自然体会不到一篇文章发表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俗话说,不知者不罪,以后莫要轻视别人工作、不乱说话就可以了。 一篇文章,从设想开始,经历实验验证获得数据,将大量数据总结出初步结论,经过讨论,形成一个论文的初步结构,到最后成文出版,很不容易。前面的过程不说,下面就从我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从一个研究生写好英文初稿到最终发表经历的反复修改,看看一个导师要做多少案头工作。 1. 粗读初稿。感受作者思路,判断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数据证据是否充分,再决定文章题目是否妥帖,根据观感提出结构修改建议,发回学生修改。这一阶段,基本不修改文字。 2. 第一次文字修改。修改引言部分,看是否对所涉及领域有足够了解,引用文献是否合理。结合引言内容,对实验部分进行修改。有的导师认为实验部分基本是套路,不给看,其实实验部分很重要,审稿人和未来读者要从实验部分来判断文章的创新性,这一部分一定要清清楚楚地写好。结果部分主要检查对数据的叙述是否规范。讨论部分是真正体现文章价值的地方,没有充分的讨论,就会使文章像个实验报告。这一阶段不看摘要和结论。发回学生修改,也许不止一次。 3. 第二次文字修改。若第一次修改基本满意,就对文字整体进行细改,小到标点符号,都要做出修改标记。我认为灵活掌握长短句子对于文章很重要。有的学生喜欢长句子,经常一段话就几句,从句套从句,读起来费劲。有的学生喜欢简洁的短句,但看起来段落零散。这一部分修改主要是让文章看起来规范、读起来舒畅、没有明显语法错误。 4. 第三次文字修改。主要对摘要进行雕琢。摘要是很不容易写的,一般的顺序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但要灵活组织,使读者能够准确判断文章的闪光点。有时候摘要要修改几次,实在不行,就得我来重写。这一阶段,还要对图表的美观性进行修改。 5. 帮助学生撰写coverletter。一般是由学生写初稿,我来修改,反复两三次。 6. 投稿后的修改。如果没有被拒稿,就面临继续修改。先与学生讨论要补充什么内容,以及对于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应该如何回答,也就是首先商量一个对策,由学生执行,写个response to reviewer初稿。然后修改这个response,使之基本没有漏洞,当然还包括正文文字修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审稿人的负面意见,学生们有时会急躁,写出来的回复语气生硬,我就要告诉他们不可如此,应该用温和的语气与之耐心交流。最后是coverletter for revision,这个就好办了,只要如实告诉编辑在什么地方进行修改即可。 总而言之,一篇英文文章从初稿到发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就像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一般。鉴于现在研究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平均每个文章大大小小修改7-8次很常见,历时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我的习惯是,在双倍行距的纸质稿件上用红、蓝笔做出修改,红色用于文字,蓝色用于段落调整或注释,经常写得密密麻麻,以至于学生看不明白来问我。由于学生较多,修改文章已经成为日常工作,所以我要求学生的修改版稿和我的上一次手写修改版同时拿过来,以免遗忘自己的想法,我会对照新旧版本来看。我认为在满足清楚表达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习惯,不必非要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写。还有,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写,讨论时告知为什么要如此这般修改,不可包办。 由于英语非母语,给我们的发表带来很大不便,师生都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在这方面,其中我们的导师们扮演了两个角色:导师和编辑。即使最终发表了,也不知对我们国家的科技整体发展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下面随便找了一页我修改的稿件,看看我们的工作多辛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森林法我的修改意见
zhguoqin 2010-10-3 09:36
点击下载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我的修改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我的修改意见)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246300 ) 由于时间仓促,仅用国庆假期头两天时间(剩下五天时间还要完成其他项目论文),其中内容很不成熟,也不完善,肯定有大量错误,欢迎大家讨论、批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早日出台一部全新的森林法,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性的法律保障。 我的修改意见主要思路为: ( 1 )权责相当,明确政府与部门的林业发展责任;( 2 )林农利益保护;( 3 )经济公平,生态公平。 具体主要新内容有: ( 1 )对森林、森林资源、林种重新进行了定义和划分; ( 2 )定义了森林权属并对其进行了划分; ( 3 )提出了新的林业建设方针,并进行了细化; ( 4 )增加并细化了森林资源有偿与限额使用制度; ( 5 )提出了林地征用与补偿办法; ( 6 )明确了地方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任,增加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 7 )增加了森林灾害责任追究制度; ( 8 )增加了森林健康、森林保险内容; ( 9 )增加了林业工程质量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 ( 10 )增加并细化了林农保护措施; ( 11 )增加了林权流转管理办法; ( 12 )增加了林业专业资格、资质和岗位考聘办法; ( 13 )细化了森林资源监测管理规定; ( 14 )细化了有关处罚条款; ( 15 )删除了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和部门保护主义内容的条款。 点击下载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我的修改意见)
个人分类: 发展学|1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美国出生获美国公民身份的宪法规定要否修改?
黄安年 2010-9-21 18:37
在美国出生获美国公民身份的宪法规定要否修改?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1 日发布 在美国出生获美国公民身份的宪法规定要否修改?现在成了美国社会争议的一个难题。 1868 年 7 月 9 日批准生效的美国宪法第 14 条修正案第一款规定 : 所有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和众国并受其管辖的人 , 都是合众国的和他们居住州的公民。这一条款的初衷意在美国内战结束不久防止南部各州政府拒绝承认奴隶的公民身份。现在则成了非法移民利用这一条款合法改变身份的手段,也成为持短期签证的访问者想方设法在美国产子获得合法公民身份的最佳选项之一,对于某些图谋转移来源不明财产者更可以通过配偶或子女利用此种途径一举多得。人们不难发现美国入境队伍中不乏这类特征者。有数据统计 2008 年,非法移民在美国生了大约 34 万个孩子,约占当年在美国出生的婴儿总数的 8 %。有理由相信其中多数来自非洲裔、西裔、华裔人群中 , 长此以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不说 , 首当其冲的还是种族结构难题。 这一宪法规定, 即使非法移民的后裔有朝一日也有可能参选美国总统。奥巴马总统的公民身份合法性曾经遭到质疑在于他在美国出身还是在肯尼亚出身,迄今依然有人怀疑,可见在哪里出身极其重要。基辛格、爱因斯坦这样的名流无权参选美国总统 , 因为他们并非出身在美国 , 从机会上说 , 即使一位来自中国的非法移民在美国生下子女,是有可能成为未来华裔美国总统的。从法理上说人人生尔平等。 附美国参考的一篇报道 ********************* 美国8% 新生儿为非法移民所生 日期:2010-09-21    作者 : 李连雯    2010 年第 25 期   美国最近有调查报告显示,2008 年,非法移民在美国生了大约 34 万个孩子,约占当年在美国出生的婴儿总数的 8 %。 随着非法移民和持短期签证的访问者想方设法在美国产子的现象愈演愈烈,美国社会上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也日渐升温。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修改美国宪法第14 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凡在美国领土上出生者都自动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根据皮尤西语裔中心新近对美国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2008 年,在美国出生的 430 万婴儿当中,大约 34 万是非法移民所生,占同年新生儿总数的 8 %。 皮尤西语裔中心的分析指出,目前非法移民在美国成年人口中虽然只占4 %多一点,但是由于他们相对比较年轻,而且有较高的生育率,因此他们的孩子将在美国新生儿人口中占有更大比例。 在移民问题上持强硬立场的团体和活动人士批评说,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千方百计进入美国并在美国滞留,生下孩子,然后利用美国宪法第14 修正案中关于在美国领土上出生者自动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规定,来转变他们自己的非法移民身份。 总部在华盛顿的美国移民改革联盟主张实行严厉的移民政策。该联盟发言人鲍伯. 戴恩表示,他们要求修改宪法第 14 修正案中关于出生公民权的条款。 他说:这个条款涉及出生公民权,是从另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该条款是美国内战刚刚结束的时候通过的,目的是防止各州政府拒绝承认奴隶的公民身份。原先用来给奴隶保留公民身份的规定现在被非法外来者操纵,用来以不公平方式给他们在美国生下的孩子获得公民身份。 这位发言人表示,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孩子自动获得的公民身份吸引了更多非法移民到美国来,因此带来更多跟非法移民有关的严重社会问题。 不久前,一些共和党籍的国会参议员呼吁修改宪法第14 修正案。但是,要求取消非法移民在美国所生子女公民权的呼声遭到了维护移民权益的团体和活动人士的反对。 在华盛顿的全国移民论坛组织是支持移民加入美国国籍的团体。该组织发言人马丁. 亚伯达卡把要求修改宪法第 14 修正案的呼声称作是无事生非,玩弄政治,企图在 11 月举行的国会期中选举中捞取选票。 他说:还有三个月就要举行选举。他们以为可以在政治上得分。这对国家来说毫无道理。这样做的用意在于遮掩他们在移民改革方面毫无作为。事实上,共和党参议员是我们改革移民制度的最大障碍。 全国移民论坛的这位发言人认为,有反移民倾向的政客们提出修改实行上百年的出生公民权法律,是出于自身政治利益考量而拿无辜的孩子作替罪羊。他说,宪法第14 修正案对每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是公平的,一视同仁,没有歧视,因为他们无论是合法居民还是非法居民所生,都自动获得公民身份。 皮尤西语裔中心研究报告的作者们指出,皮尤人民及媒体研究中心今年6 月在全美国范围进行的一次民调发现, 56 %的受访者反对改变宪法第 14 修正案,与此同时,支持修改该修正案的受访者为 41 %。 李连雯,《华盛顿观察》2010 年第 25 期, 9/21/2010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lifestyle_show.aspx?id=3541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投稿十日谈(下)
热度 1 sqdai 2010-8-13 09:25
本部分目录 八、 谈 老师给学生改文章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959.html 九、你怎样对待经修改的论文?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87897.html 十、怎样为学生修改科技论文?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6193.html 八、 谈 老师给学生改文章 最近我经常说:导师不给学生改文章,是不称职的导师;导师不会给学生改文章,就不配当导师。这决非我心血来潮的一时之见。这些年来我经常审稿,发现有些论文虽有导师署名,但读来文理不通、艰涩难懂,尤其是英文文稿,破绽百出、不忍卒读,显然,它们多数未经老师审读修改,个别文稿似有修改痕迹,而其文字质量仍不敢恭维。长此以往,如何得了! 这里,我来说几件往事,看前辈是怎样为学生改文章的。 新世纪之初,我买的第一本书是《钱学森手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12 ),捧读之下,浮想联翩,感慨系之。书中提到的一件事使我至今记忆犹深: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为钱修改论文。 1936 年 10 月,钱学森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翌年,在 冯卡门 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空气动力学领域的处女作《可压缩流体边界层》。在开始此工作之前,冯卡门写了三页书面指导意见,具体详尽地指点钱采用两种方法;初稿完成之后,冯卡门细致地进行了审读,做了多处重要修改。这里展示经他修改的手稿中的一页(取自《钱学森手稿》 32 页),大家可以看到,修改得何等缜密!论文又经过钱学森斟字酌句的推敲,最终发表于当时的知名刊物《航空科学学报》( JAS , 1938 )上,并成了钱学森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1939 年 钱 先生获得了博士学位。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新一代大师是如何在老一代大师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 下面说说我的导 师郭永怀 教授是怎样给我改文章的。 1962 年 10 月开始,我 师从郭 先生,专业是电磁流体力学。次年,他布置我一项任务:翻译名著《宇宙电动力学》(作者 Alfvn , 1970 年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作为我自学电磁流体力学的手段之一。我战战兢兢地受命,因为我初出茅庐,学问根底很浅,英语水平不高。于是发愤苦读,并专修了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课程,历时两年译成此书。书稿到了 郭 先生那里,他在百忙中精心披阅,方格稿纸上布满了他修改的文字,当我拿到修改稿之后,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要知道,他当时正为国防科研和研究所管理而两头忙碌着!我一边看着修改稿,一边想:我要像导师那样严谨治学,将来我自己有了学生,也要这样对待他们。(因文革动乱,此书后来于 1972 年出版,成了我的第一本译著,读者反应尚可)。 当年给我改文章的还不止 郭 先生一位。说来也巧,不久,我的师母 郭永怀 夫人 李佩 教授成了我的研究生英语老师。我很快迷上了她的讲课风格和人格魅力。我和我的同学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做她布置的一周一篇的作文。那时没有电脑,作文写在练习本上,按要求写一行,空一行;每周一发回上周的作文。一看发回的作业,我们都傻了:一片红!几页纸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字!仔细看看,有的地方确实错了,有的地方没错呀?但 李 先生有批注: That is not idiomatic English. 不得不心服口服。看到结尾,居然还有个 Good !去问 李 先生这个 Good 从何而来?她说:这是夸你们用心写了。此后,每个星期天成了我们快乐的星期天,总要抽两三个小时写英语作文,第二天等着看到一片红。十八天前我专程去参加 李 先生九十华诞庆祝会,我们回忆起这段 45 年前的往事时,依然激动不已。 我在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经常想到的是:如何做好二传手,把前辈的优良传统发扬开来,传承下来。改文章就是一个小抓手。因此,我的所有学生的文章我都要仔细修改,改内容、改文字,不改好,不放过门。现在的条件好了,纸张作业变成了电脑作业,而且有了 word 的修订工具,改起来更加便捷了。但是我要求学生:对我的修订决不能一下子全部接受,必须逐项接受,改错了的,可以不接受。只有这样,才可达到改论文这一教学手段的预期目的。我的能力和水平与前辈大师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我勉力为之。心到了,心安了。 现在再回头看看,我开首说的话是否真的有点道理。 写于 2009 年 1 月 7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959.html 九、你怎样对待经修改的论文? 最近我一直在强调,一项科研工作完成之后,成果表述至关重要,其中主要说的是书面表述,即写作论文或报告。写成论文后,有人帮着修改,是一大幸事。但是,你怎样看待经修改的论文呢?有时,拿到被改得面目全非的论文,你有何想法?怎样做后续性工作?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总有人做得不正确或不到位。 近年来,我大概有一半精力化在审阅、修改各种论文、报告或申请书,有自己的学生、朋友、同事的,也有素不相识的人士的。发回经修改的文稿后,通常的反响是: l 千恩万谢 。一般会说:老师,你改得真好,费心了,辛苦你了。其实,对此我并不受用。以前的博文里说过,老师给学生改文章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大可不必言谢,我乐于看到的是积极的后继行动和日新月异的进步; l 照单全收 。我一般用 word 修订工具修改文稿,收到修改稿的朋友的最简单的做法是:认可我的所有修改,点击电脑菜单上的接受所有修订一栏后,就万事大吉,溜之乎也。我最反对这种做法,在课题组和其它我的影响所及的范围里,明令不准这样做; l 逐一验收 。这是我一直在提倡的做法。我要求朋友们(尤其是研究生们)逐一考察我的修订:改得不对的可以拒绝;改得正确的,逐个接受,更重要的是,细想一下,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改?原有内容有何弊病?原有文字(特别是英文)有何错处或不当之处?修改之后有何好处?有没有更好的改法?验收之后,再想一想,看了修改稿后,自己获得什么启示?今后应该如何更好地表述自己的成果?这样做,一般受益最大,效果明显。 在这方面,我有很多正反面的实例。十几年前,我与 翁培奋 教授联合培养过一位博士生谭发生(现在美国工作),他非常聪敏。我给他修改过四篇英文论文,他就采用了上述第三种做法。第一篇论文被我改得一塌糊涂(大概改动二百处);第二篇修改稿版面上的红色大减;第三篇,只改了十来处;到第四篇,就基本上不需要修改了。第二个实例是 卢东强 博士的论文修改,他的起点较高,但对自己要求一向严格,现在我要非常吹毛求疵,才可抓住他的文稿中的不足之处。当然,其中主要应归功 于他的 博士导 师章梓雄 教授的教导。 反面的实例更多。我经常在修改同一研究生的同一错误,有的地方就是屡教不改,弄得我无计可施。原因在于:他(她)采用了第二种做法,老师,是,是,是!之后,我行我素,这怎能带来进步呢? 青年朋友们,对经修改的文稿,你一般采用什么做法? 写于 2009 年 6 月 13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87897.html 十、怎样为学生修改科技论文? 我在以前的博文里说过:导师不给学生改文章,是不称职的导师;导师不会给学生改文章,就不配当导师。因为给学生改论文是教师(特别是指导研究生的教师)的必修课,是传道授业解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先例。我过去提到过冯 卡门如何给钱学森改论文,我的导师郭永怀如何给我改论文,就此而言,名师也是我们的楷模。 我在博客里曾零零星星地述及如何修改学生的论文,这里稍作综述,主要写给初为人师的年青导师看,学生也可参考。年青学子掌握其中的诀窍,可让你的导师修改你的大作时容易一些,而且为自己将来当导师做一些知识储备。 近十年来,随着我的课题组队伍的扩大,修改论文的工作量渐见增大,每年大约修改本课题组学生的论文(包括学位论文) 20 篇左右,加上修改我主编的杂志上的一批论文,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说的就是经验之谈,不尽正确,欢迎在这里展开讨论。 总体把关 我对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遵循严复的译作三准则:信( faithful )、达( fluent )、雅( elegant );或者说,要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具体说来,要把好如下几关: 1. 学术规范关。考察论文的完成和表述是否符合本组制订的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的七款 38 条,决不容许出现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2. 学术质量关。从科学上考察论文的总体框架、逻辑思路、演绎过程是否完美无缺,细察所有叙述是否有理有据,对结果的分析是否详尽无遗,所有结论是否恰如其分; 3. 学术表述关。具体把握论文的表述是否准确无误、清晰明白、生动得体,决不放过任何结构松散、词不达意、错字病句之类的问题。 只有过了上述三关,论文才可取得放行送审的资格。 下面分述之。 学术规范 我收到的学生论文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周密运作型和即兴发挥型, 第一种经过细心策划。从选题、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和创新结果等方面经过群体的仔细谈论,每个关键过程在小组 seminar 上做过报告,并经过斟酌。这类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不大会有先天性的问题。 第二种主要来自年青人的一时灵感,事先未经过精心策划,常有闪光点。我看重这类即兴论文,常说,好论文来自灵光一现,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此讥笑过那些醉心于策划诺奖的人)。但此类工作往往有点粗糙,调研得不够充分,与人撞车的可能性也大,一不小心,背一个抄袭的罪名,不是很冤枉吗?所以经常关注此点,让学生补做调研工作。 一般来说,从学术规范的角度重点检查论文初稿的以下几点: 内容是否与已发表的论文撞车(包括是否与本人已有论文大段重复)? 对前人的工作是否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引述? 在论文的正文中,引用他人结果时是否有明显的标注? 所有分析、计算和实验的新结果是否真实无误?是否亲自做过? 论文表述中是否明确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当我自己难以形成正确判断时,就反复跟组里和所里的老师商榷,不放过一个疑点。 我特别表扬了一些好的做法。例如,葛 红霞的 博士论文的每一章开头,都列出前人已有结果,再说自己的贡献。这样,她的点滴进展看来一目了然。旁人也许认为每一步的进步是有限的,但却是真实可信的(世上像德布罗意那样的诺奖 水平的 博士论文能有几篇?)。她的论文最后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和全国百优提名。 迄今为止,本组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未出现过大问题(当然小问题仍存在)。 学术质量 这方面主要检查论文的前提、假设、方法、演绎、分析等方面是否有逻辑上的问题,第一类论文已防患于未然,在质量上有基本保证,问题相对较少,主要 check 未经严密讨论的第二类论文。经常发现的问题是: 前提、假设表述得不够充分、明晰; 方法的思路不够清晰; 演绎与假设之间的关系未充分揭示; 形成重要结论时依据不够充足,或实验或模拟规模不够大和次数不够多,或数据过于粗疏,或对计算或实验缺少 uncertainty 分析。 对这类关键性问题,必须改正或改进后才予放行。 学术表述 我经常感慨,在理工科圈子里,学人的语文水平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年青学子有的简直不会进行论文写作。因此,我经常做的工作是为学生改作文。时下年青人写科技论文的主要问题大致有: 结构松散,语无伦次,总体看来不像是学术论文; 语体不庄重,把口语甚至网络用语都写进论文了。例如,在英文写的论文里充斥着要不得的 Its, dont, lets 等等; 写作不符合汉语语法和外语的语法;写中文充满欧式语言;写英文充满中式英文( Chinglish );甚至自创词语和语法,弄得中国人外国人都看不懂。 现在我通常用 word 修订工具来修改学生的论文,要求学生不能一下子全盘接受我的修改,而应该逐一接受,也可以拒绝。这样,可以了解我为什么要改,以免重蹈覆辙;凡是我改得不对的地方当然应该拒绝。 这个话题还有很多话可讲,以后有机会再聊吧! 写于 2010 年 7 月 26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6193.html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8702 次阅读|20 个评论
论文投稿十日谈(中)
热度 2 sqdai 2010-8-13 09:22
本部分目录 五、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案例分析)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226.html 六、国刊?洋刊?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8066.html 七、你写论文投稿前有冷冻期吗?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2950.html 五、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案例分析) 在已发的拙文中,仅概述了投稿的注意事项。这里想提供一个案例:本课题组 2004 级硕士生郁文剑在投稿中给编辑部的回音和与审稿人的商榷,供大家参考。 【链接】一个案例关于一篇本组的 PRE 论文给编辑部的回复 【情况说明】 本课题组 2004 级硕士生郁文剑进入本课题组后,半年之内就完成一篇关于行人流的论文,他在论文中建立了行人流的离心力模型,这是一个全新的模型,能再现行人流中的自组织现象和非线性动力学过程。此文思路新颖,结果不错,经过我 和董力耘 博士多次修改后定稿, 2005 年 1 月 19 日 投稿到《物理学评论 E 》( Phys. Rev. E )。一个多月后收到两位审稿人的评议书,总共提出了十条意见,经郁文剑和我们共同作者反复斟酌和修改, 2005 年 4 月 14 日 将论文修改定稿。并经反复商议,写成了如下回复。此后,稿件很快被接受, 2005 年 8 月 5 日 刊登于 Phys. Rev. E 72 (2005) 026112 。郁文剑目前在苏黎世技术大学攻博,师从著名交通科学家 D.Helbing 教授。 读下文时请注意:我们如何回复编辑,如何答复和感谢审稿人,如何与审稿人争辩(尤其是对第一审稿人的第三条意见)。 Reply of Authors on PRE EA10106 From: wenjianyu83@hotmail.com To: Physical Review E pre@ridge.aps.org Re: EA10106 Centrifugal force model for pedestrian dynamics by W.J. Yu, R. Chen, L.Y. Dong, S.Q. Dai Ms Margaret Malloy April 14, 2005 Associate Editor Physical Review E Dear Ms Margaret Malloy, Thank you for your message of March 2. I have completed the revision of our manuscript (EA10106). Attached please find the revised manuscrip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ts publication in PRE, the co-authors and I have meticulously considered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referees and you, conducted some further simulations, and rewritten some paragraphs. The main revision is as follows. 1) Canceling the description of tolerable distance and aggressive action for their ambiguous definitions. The former is replaced by generally accepted concept on comfortable distance, and the latter by aggressive pedestrians,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cademic concepts. 2) Adding a new paper about the magnetic force model in references (i.e., Ref.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to illustrate some physical treatment could indeed be used to describe pedestrian movement. 3) Canceling the original Figure 1 which has less meaning. 4) Citing a famous monograph on applied mathematics (i.e., Ref.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to demonstrate that dimension analysis could be an auxiliary means in deriving a novel governing equation. 5) Adding a new figure (Fig .2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for describing the destination and moving directions of people in a room. 6) Rewriting the paragraph about collision detection technique to make it clearer in description. Supplementing some results of new simulations. 7) Adding some new results about arching and clogging, in particular, the situations at higher occupancie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jamming probability and exit width for different occupancies. Making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rching mechanism. 8) Changing the occupancy in arching simulation to a larger one. 9) Giving four differ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average leaving time and exit width in Fig.7 of the revised manuscript for four cases of different occupancies, which leads to a more accurate relation (i.e., Eq.(18)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10) Polishing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to our best. Attached please also find our reply to two referees, in which we answered their criticisms and comments item by item. We are grateful to referees and you for your kind efforts in improving our manuscript. With my best regards, Sincerely yours, Wenjian Yu Appendix -------------------------------------------------------------------------------- Reply to the First Referee -- EA10106/Yu ( With brown characters as the original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 ---------------------------------------------------------------------------------- My first comment is about the concept of tolerable distance and aggressive action (section II.A). How does the model of the authors and the obtained results differ from the case when the noise amplitudes are increased in the social force model (Refs. 12-14) whenever the pedestrian-pedestrian (or pedestrian-obstacle) distance falls below a certain threshold? { Reply }Thank the referee for pointing out the problems. The description of tolerable distance and aggressive action in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is indeed a bit ambiguous, so we canceled them in our revised manuscript. The former is replaced by generally accepted concept on comfortable distance, and the latter by aggressive pedestrians,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cademic concepts. We obtained some results similar to those in Ref. , such as lane formation, arching and clogging at exit of a room, etc., with a different model,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model. But we do give some new results (see below). The social force model in e.g., Ref.13 contains both radial and friction forces, so the statement at Eq.1 repeats previous work without explicitly saying that it does. { Reply } We got lots of inspiration from the work on the social force model, and gave some description about it. In fact, we presented a new form of repulsive force, analogue to the centrifugal force, but have not considered the friction force as in Ref. . Therefore, our work is not a simple repetition of previous work. Furthermore, we have given a relation between the average leaving time from a room and the door width, which did not appear in Ref. .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we also giv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jamming probability and the exit width, which is entirely new. The centrifugal force is derived from Eq.6. where Buckingham's pi theorem is applied. Buckingham's pi theorem states that physical laws are independent of the form of the units. Therefore, acceptable laws of physics are homogeneous in all dimensions. At the heart of the centrifugal force model (and also the social force model) are psychological effects. Psychological effects integrated into second order couple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ll not give a physical law. These equations of motion might work well in describing collective pedestrian motion for other reasons, but still, this is not sufficient for them to be a physical law. { Reply } We agree to referees opinion in the sense that Buckinghams pi theorem could not be used to analytically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a governing equation. But we claim that the theorem and the dimension analysis can be employed to provide an auxiliary explanation of the derivation. The Buckingham theory also tells us that in physical problems, there is a relation between the dimensionless groups existing in the problems. We just used this statement. For further verification, we found an example in Mathematics Applied to Deterministic Problem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written by Lin and Segal (see Ref.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And for the above second comment, we agree with the referee at the point that pedestrians movement is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effects. But their movement is a kind of mechanical motion and could be described by som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based on physical laws. The key point is whether the law is properly applied and the related results are reasonable or not. What we obtained implies that the model made sense to some extent. I have found no novel suggestions/extensions to the model in section II. In section III , known (already published) simulations are repeated with minor modifications. This would probably be interesting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ith groups of up to 10,000-100,000 people. The relevance of the only quantitative result, Eq.18, is not explained, nor why it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a CA lattice result. Note that the model used by the authors is continuous in space, why CA models are discrete in space. These two groups of models can strongly differ at high densities. { Reply } As is mentioned above, although our work is preliminary, we have mad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topic, for example, giving an empir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average leaving time and exit width through simulation. And we accepted the referees suggestion, and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we have presented the analysis for denser pedestrian flow. It is not strange that different models could give similar or even same results provided that these models give a correct description of phenomena. Although the CA traffic model considerably differs from our model, they can lead to qualitatively identical results. By the way, Prof. B.H.Wang presented a similar relation between the average leaving time and exit width with the CA model for the occupancies 0.3, while we gave the result for four different occupancies (i.e., 0.1,0.2,0.4,0.8). To our surprise, the related results are similar. ---------------------------------------------------------------------------------- Reply to the Second Referee -- EA10106/Yu ( With brown characters as the original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 ---------------------------------------------------------------------------------- * The tolerable distance(I refer this by L) is not clearly defined in this model. Is L involved in this model in eq.(17)? I ask this question because the last sentence in page 5 puzzles me: ...the distance between pedestrians are NEAR the tolerable distance. This seems that the authors do not consider the interacting force given by eq.(7) OUTSIDE the tolerable circle with radius L. That is, they have introduced the cut-off length of the force in this model. If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n the 1/R decreasing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may be too strong. Pedestrian do not care about the people more than about 20m in the normal situation, which is roughly the radius of the personal space of a man. { Reply } Since the definition of the tolerable distance is not so clear, we canceled the description of it. We think that the above personal space is too large, and in real simulation we cut off the repulsive interaction between pedestrians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pedestrians is larger than 5D, where D is the radius of a pedestrian. * Page 8 In collision detection technique, the description is quite ambiguous and hard to understand. Since the model is continuous, there is no lattice in space. Thus, He/She may turn left or right randomly is meaningless. The authors should describe the details on the collision avoidance rule in this model. From fig.3, it seems that the restriction on the turning angles is set to be discrete such as the multiplication of 30 degrees. If so, they should write it explicitly in the text. { Reply } The referee is quite right. We rewrite the paragraph about the collision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give a clearer description of it. According to the referees suggestion, we have explicitly written the discrete choice of the angle. * The time interval is fixed to 0.1s, but they should check whether all the results are not affected by the choice of this interval. { Reply } According to the referees suggestion, we chose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ranging from 0.05 to 0.15, and even let the time step vary randomly in the range, but we found that there is no appreciable difference of the results in these situations. We also took a shorter (less than 0.05) time step, but the amount of computation increases a lot with no appreciable improvement of the numerical results. * In the section 2-C, all the results are only displayed qualitatively with figures. The extensive simulations by varying many parameters in the model are needed and quantitative results should be reported. Eq.(18) is an only quantitative result, but there is no argument whether this relation holds in the other parameter sets, or validity of this formula. { Reply } We have chosen different initial occupancies, selecting them as 0.1, 0.2, 0.4 and 0.8, instead of only one value of 0.1, and found a similar law for the average leaving time. * Comment on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this model. It seems it takes quite long time if the pedestrian density becomes high due to the collision. { Reply } The computation time is acceptable. For the case of highest occupancy (0.8), the CPU time is about 10 min. * There may be some typos, e.g., p.6, line 2, version - vision. { Reply } We re-polished the manuscript and corrected the typos. 写于 2009 年 1 月 3 日晚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226.html 六、国刊?洋刊? 七八十年前,在中国的商品市场中,国货与洋货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如今在国内外的科技期刊上,一场国刊与洋刊的稿源争夺战正在悄然进行。两场争夺战的特点很不相同:前者是洋货大举入侵造成的,我方被动;而后者,洋刊并未大举入侵,多少是由国内一些人士的看法和和主管部门的政策造成的。曾几何时,以 SCI 论英雄之风盛行,国内的优秀科技论文纷纷涌向国外的 SCI 和 EI 的源期刊,因为国内这种源期刊实在太少。产生的后果有两重性:正面的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洋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剧增,扩大了我国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负面的是,国内的大部分非 SCI 和 EI 源期刊的稿源大幅度萎缩,办刊难以为继,质量难以保证,且我们的科研成果的国内影响力有所下降,因为国内有很大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不高。当然,科技无国界,对于科研成果在哪里发表,就科技发展来说,都是一样的;国内科技人员往洋刊投稿,本也无可厚非。十个月以前的博文中,从现实的寻求发展的角度看,我也认为应尽可能往国外投稿,只是近半年来,我的思想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我是国内多种期刊的编委,并忝任《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和《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中英文版)编委会副主任,与国内期刊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看到的一些现象令我喜忧参半。随着 2007 年《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从 EI Page One 退出,随着《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中英文版)先后为 EI 和 SCI 收录,两种刊物的命运突变,前者稿源紧张,后者则日见兴旺,来稿应接不暇,淘汰率在 65 %以上。但是,国内期刊中有《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中英文版)这样的命运的刊物寥寥无几。因为仅 2006 年,原来已被 EI 收录的中国期刊被淘汰出局的竟超过 300 家!它们大多遭到与《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类似的命运。中国 SCI 源期刊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本来数目就不大,有不少杂志在 SCI 数据库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为何如此?昨天 EI 中国区总代表 钟似璇 先生在我校的报告揭开了谜底。却原来, 1992 年 EI 打入中国市场时,中国的 EI 源期刊仅 10 种,经过 14 年开拓,在两相情愿的情况下,我国的 EI 源期刊几近 500 种。后来 EI 总部经过市场调查,发现中国作者被 EI 收录的科技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国外期刊,经质量评估,发表在国外 EI 期刊的论文远优于国内 EI 期刊,因此,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对已定位 EI 源期刊的中国期刊进行了大砍大杀,仅 2006 年就淘汰了 300 种,约为原有中国 EI 源期刊的 60 %!由此可见,国外的老板绝非傻瓜,他们总是以获得最大的盈利为目的。 这一情况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记得我在中科院力学所时( 1962 ~ 1984 ),正值闭关锁国和国门刚开之时,我和我的同事们写成论文之后,没有向国外刊物投稿的概念。大家以在《力学学报》、《力学进展》、《中国科学》等一流国刊发表论文为莫大的荣光。直至今天,我的那些老朋友们还或多或少保留着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以解决现阶段科技问题为目标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刊物上发挥的现实作用会更大。 随着西风东渐,科技论文的稿源不可阻挡地滚滚西流,出现了上面所述的局面,其中,有些人士和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局面亦喜亦忧,究竟如何看待其中的利弊大可商榷、讨论。 近来,已有一些有识之士公开呼吁重视国内期刊,例如北大前校长许智宏院士就认为,应该多把科技论文投到国内期刊,不能以为国外期刊的论文就一定比国内期刊的论文好。我在昨天的报告会上,就向与会者转达了这一看法,鼓励大家向国内刊物投稿。并且预测,若干年后,说不定从西风东渐变成了东风西渐,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国力大增,科技期刊办得越来越优秀,非但国内的稿件不再大量外流,国外的优秀论文会源源不断涌向我国的期刊!没想到,我这番寻常的话,居然博得了满堂掌声! 这不过是一时无法实现的对未来的畅想曲。我们还得来点实际的。我有如下想法: 1. 根据科学无国界的原则,继续鼓励自由投稿,优秀学术论文无论在那里发表,都是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推动; 2. 逐步改变论文驱动科研的现状,大力鼓励做解决重大问题的科研工作,即鼓励问题驱动; 3. 彻底改变以 SCI 论英雄的观点和考核制度,以是否真正解决问题(特别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种的问题)为考评科技论文的标准; 4. 对国内外期刊一视同仁,对中文外文论文不作形式的区分,以其质量为唯一标准; 5. 鼓励作者以中英文版本同时向国内外投稿,计算成果数量时,内容相同、文种不同者,按一篇计。这样可解决因国内科技工作者外文水平有限,影响科技成果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的问题,同时可解决国内期刊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而这里的一稿两投问题可适当松绑,但这仍是难点:政策一放松,难免泥沙俱下。 总而言之,国刊、洋刊,都应很好地为我所用,当前的国刊发展艰难的问题值得重视,应予解决。 以上想法不一定对,欢迎指正! 写于 2009 年 10 月 21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8066.html 七、你写论文投稿前有冷冻期吗? 这本来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稍有科研经验和投稿阅历的人都明白,一篇学术论文初步完成之后,最好将其搁置一段时间,少则两周,多则半年(可称为论文投稿前的冷冻期),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问问自己:前提或假设是否合理可靠?对前人工作的综述是否已足够充分?理论分析(或实验过程)是否科学精准?演绎和计算是否正确无误?推理分析是否全面精当?论文结果是否合乎实际?所下断言是否客观真实?所得结论是否可进一步引伸?是否需要做更多的计算或实验?主要参考文献是否包罗无遗?论文表述是否恰当有效?遣词用句是否恰如其分?通篇行文是否简洁流畅?等等,等等,总而言之,自己必须弄清楚:整篇论文是否基本上无懈可击?(当然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投稿之前,至少要修改两三遍,乃至更多遍。我从自己的研究生阶段开始,遵循导师的教诲,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然而,随着社会氛围变得日益浮躁,急功近利之风盛行,情况在起变化。如我在 2009-2-11 的博文《学术论文功能的异化和改辙》中所指出的,论文变成了提职、报奖、通过论文答辩等等的敲门砖。不少人一写完论文稿就急吼吼地投稿,甚至对文中的错字、病句都不屑检查改正一遍。近年来,我每年要评审上百篇论文稿,这样的例子实在见到得太多了(因为审稿审得多了,我很快就能断定一篇论文是急就章,还是慢工出的细活)!这种状况令人担忧,说得严重一点,这样不严谨的学风如果代代相传下去,四化伟业如何完成?! 还好,有令人欣慰的实例。前一阵,我与 田振夫 博士讨论了他的论文修改事宜。老田曾在本课题组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目前在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担 任 教授,他一向以学风严谨、论文优质低产闻名(年均 1 ~ 2 篇,篇篇乓乓响,他和本课题组 张鹏 教授,曾打破本校在计算数学和计算流体力学著名刊物 JCP 上十年无论文发表的记录)。我在修改了他的投稿 JCP 的新作后向他发表评论:内容不错,保持了他的思路缜密、演绎严格的风格,但表述上没有过去出色。他说: 戴 老师,老实对你说,我过去在论文投稿前至少有三个月的冷冻期,到复旦后,教学工作繁忙,这次投稿的冷冻期不够长,雕琢得不够,我一定下不为例!这段推心置腹的话使我感动!时下究竟还有一批中青年学者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做学问仍坚持求真务实、稳扎稳打;而且只要引导得法,这样的学人会越来越多! 有人会问,当今学术界竞争如此激烈,论文投稿还要有冷冻期,就不怕成果发布被人抢先了吗?我认为,如果为了在竞争中抢先,发表有问题甚或有错误的论文,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发表出去的论文如同泼出去的水,水能养人,也会害人害己(假若它不干不净)!一旦出了好论文(垃圾论文不再讨论之列),不妨采取其它一些谋略,例如,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成果基本无误的前提下,将论文的详细摘要投到一些期刊的快报栏,先立此存照,争得学术成果的优先发明权。在我主编的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中,就设有 Letters 专栏,校内外作者可把研究结果写成 1 ~ 2 页的详细摘要投给我们,其中只讲假设、方法和结论。这样的快报不经审稿,直接由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定稿, 2 ~ 3 月内即可发表,而且完全不影响作者将详细的论文往别处投稿(按惯例不算一稿多投)。这样,你就可以放心地拥有自己投稿的冷冻期了。我把这样的过程称为预注册( preregistration )。 学界的朋友们,你们同意我的见解吗? 写于 2009 年 3 月 22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2950.html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9131 次阅读|6 个评论
论文投稿十日谈(上)
热度 2 sqdai 2010-8-13 09:20
【按】在上大乐乎论坛开博以来,陆续就论文的写作和投稿发表了一些浅见,与博友们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讨论。这里汇总相关的十篇博文,以供进一步探讨。编辑时保留了博文的原貌,仅做了个别文字修改。大家若要参看博友的留言和评论,可通过点击所提供的网址,回到原发之处。这些博文的内容主要涉及: 论文投稿的意义和一般要求 、 论文投稿策略 、 论文的修改 等等。 为了使校外朋友不受下载困惑,第五篇文章的附件直接变成了正文的链接。 要让小文章见大世面了,不禁诚惶诚恐。恳请学界朋友不吝指正。 论文投稿十日谈(上) 总目录 一、学术论文功能的异化和改辙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7882.html 二、不要把科技著述弄得面目可憎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79550.html 三、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149.html 四、怎样使论文投稿各得其所(续)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2439.html 五、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案例分析)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226.html 六、国刊?洋刊?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8066.html 七、你写论文投稿前有冷冻期吗?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2950.html 八、 谈 老师给学生改文章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959.html 九、你怎样对待经修改的论文?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87897.html 十、怎样为学生修改科技论文?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6193.html 汇编于 2010 年 7 月 28 日晨 一、学术论文功能的异化和改辙 写作和发表科技论文的真实功能是什么?要是时光闪回五十年,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熟稔的朋友就会说,你提的问题太小儿科了,发表科技论文就是为了发展科技促进交流呗!可不是吗?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今天却成了问题,要提出来一本正经地进行讨论(此种讨论中我还算是一个后来的参与者),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深思。 翻开任何一本科学方法论或科技论文写作的著作,对此问题都有明确的回答。例如,我手头的普及型的《大学科技写作》(司有和、江瑞松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 )中,开宗明义地写道: 科技写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它可以交流科学成果,为新的发现提供基础;可以传播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可以指导工作,提高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水平;可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等等。 但是,现在国内做得怎样呢? 曾几何时,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 SCI 热。据说,始作俑者是某大学的一位校长,也许他的本意无可厚非,但经过层层提升、节节放大, SCI (加上 EI 、 ISTP )论文成了评估大学办学水平和个人学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连 SCI 等检索工具的主办者都感到始料所未及),那些可怜的大学校长、学院院长们老在数豆子,清点某一时段的 SCI 论文。上有所好,下必甚矣。于是,老师们跟着数豆子,因为,这成了晋升职称、申报奖励、争取科研经费等等的一个命根子。 学术论文的功能被异化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全国的科技论文总数和 SCI 论文数节节攀升,已经在世界上名列三甲,而我们的实际科技水平呢?科研人员的实际创新能力呢?别说名列前茅了,充其量达到国际上的中游水平。对此,有识之士曾不断呼吁,科技领导也有所醒悟,目前的情况正在好转。 公正地说,不能全盘否认 SCI 等在鉴别学术论文水平的作用, SCI 论文至少要比那些已成泛滥之势的垃圾论文强吧!也不能否认 SCI 论文作为考核指标的一种功能。我曾问过几位境外的学术界老朋友,他们那里的情况如何?答案是,他们也会数豆子( bean-counting ),主要是学院院长、系主任他们在数,但对 SCI 的功效的认识,决没有中国内地那么夸张。国外学者也重视发表论文,记得 30 年前,我在 Brown 大学的一位教授朋友对我说,对美国的大学教师来说, publishing or perishing (要么发表论文,要么完蛋),很严酷。但他们强调的是论文质量,而不是什么 SCI !我看到过美国某名校对一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的评估报告,校内外的七位小同行对他的三篇论文进行深入剖析,对论文的优缺点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最后形成肯定性的结论,他们并没有追求论文的数量。 数豆子热造成了学术界的浮躁之风泛滥,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术不端之风。为了迎合数豆子潮流,一些学术水平低下、学术道德有亏的小人大搞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有之,伪造数据者有之,一稿多投更成了小菜一碟,弄得方舟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当然,尽管这种害群之马绝对数量可观,比例上还是小的,可是一旦他们的伎俩得逞,却为害甚烈,不但造成了学术竞争上的不公平,要是这种小人成了学科带头人,还将危及年青一代的成长。事实上,在数豆子热的烘烤下,新生代中滋长了某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想法和做法,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这是老一辈学者和我们中生代学人最感忧虑的。 要改变现状其实不难,只要做到: l 从思想上认清发展科技事业和培养科技英才的正确途径; l 从观念上认识学术论文的真正功能,还它以本来面目; l 破除形而上学的浅薄观点,从办学理念、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等全面的角度评估高校,别搞什么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教学大评估,特别不要以数豆子的方式来判定单位的学术水平; l 承认人才的多样性,千万别以 SCI 论文作为评估个人学术能力的主要标准,以其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社会效果来全面考量教师的科研能力。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但愿经过上下努力,能彻底清除那一时的阴霾,还学术界一个清平世界! 写于 2009 年 2 月 21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7882.html 二、不要把科技著述弄得面目可憎 在写科技论文时,有些青年作者不注意写作技巧,把作品弄得面目可憎,令人难以卒读,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往往影响了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 看看上个世纪一些著名的写家,如鲁迅、巴金、茅盾、钱钟书 ,他们的文字的共同特点是:斟字酌句,行文简洁,能够扣人心弦;再看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苏步青、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 ,他们的著作无不文字生动,简短流畅。最近我翻译了 钱学森 先生的英文论文 On the Poincare-Lighthill-Kuo Method ,除了欣赏他的学术水平以外,对他的文字表述功夫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科技著述本来就比较枯燥,如果你再把它弄得面目可憎,那就一定无人问津,不但外行不会看,内行也会敬而远之,这样就达不到学术交流的目的了。 科技写作的常见问题是: 脉络不清。没有丝丝入扣地介绍:研究意义;工作动机;前人成果;遗留问题;本人创新;主要假设;理论框架;所用方法;所得结果;结果分析;主要结论,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艰深难懂。用一大堆艰涩的术语堆砌起来,用只有自己才懂的语汇来阐释问题; 语言贫乏。用来用去几个词汇,缺少变化。例如,我的一位学生,综述前人工作时,接连用了七八个 derive ,读来索然无味; 叙述冗长。很多年青作者语言罗嗦,叙述重复,把句子写得拖拖拉拉,搞不清主语谓语在哪里;把自然段弄得老长老长,引起读者的视觉疲劳。 这里只说说最后一点。 根据我的科技写作经验,科技著作中的句子的平均长度可以长于文学类著作,但也不宜过长,句子的平均长度以 15 字左右为宜。如果科技论文的句式都是简单句,就会显得有点傻;然而,如果全是从句套从句,长达 50 ~ 100 字,也会让人找不到北。 太长的自然段最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如果一段几十行,又不标重点号,就会给人一种读不到头的感觉,不容易掌握作者的思路。所以,我以为,科技著述的自然段的平均长度以 6 行为宜,太短,说不清问题;太长,惹人生厌。 每一章节也不宜过长。大凡人们读书常要有间歇,更要紧的需要有一种成就感。读了一个时段后,发现:啊哈,我又读完了一节(一章)!心里就会有点得意,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不知博友们是否这样,我自己常常这样,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往后翻书,看看还有多久可看完一节(一章)。一旦读完,就十分兴奋。 科技写作是一门学问,已有很多专门著作。但是我认为,最好的老师是实践,动脑筋的实践。 写于 2010 年 4 月 4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79550.html 三、怎样使论文投稿适得其所? 科技论文完成之后,怎样投稿?这里面大有学问。经常发现刚入门做科研的青年朋友很困惑:论文怎么投稿才能尽快发表?怎样才免得遭拒?审稿意见很差劲,怎么办?怎样与编辑打交道?这里,积自己多年投稿的经验教训,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要解决投稿问题,需要在如下五个方面下足功夫; l 充分调研。科技刊物如汗牛充栋,要从中做出正确适宜的选择,必须搞好调研。针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了解可发表本人论文的国内外各主要刊物(通常约为 20 ~ 30 种),对这些刊物的主题、发表论文的类别、读者对象、检索层次、质量档次、发表周期、论文版式、投稿方式等等了如指掌。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将这些刊物分一二三四档次(现成的 SCI 分区不大科学,仅供参考),投稿时就心中有数了; l 自我评估。对自己已完成的论文要有个科学的评价。评价标准是 钱伟长 先生提出的三类: 1 、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2 、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或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 3 、用老方法解决老问题。若是第一类的,尽可投到一二档的刊物;若是第二类的,可投向二三档的刊物;若是第三类的,最好别投,有时学生急需凑数(政策造成的!),不妨试投到国内学术会议(意义极为有限)。最要紧的是:论文必须有或大或小的原创性( originality ),没有原创性的工作,除了研究生 练兵 ,别无用途。有了好工作,要努力找到 好婆家 ;投稿时不妨从高到低地选择目标刊物,尽可能把阶段性学术成果在国内发表,把优秀成果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发表;能投国外刊物的,可以投到国外(但别投很低档的杂志),因为科学无国界,但必须兼顾国内主流刊物; l 斟字酌句。论文的表述形式必须优美流场,中英文概莫能外,应严格按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完成。英文稿必须做到可读,在信( faithful )、达( fluent )、雅( elegant )这三方面中至少做到前二者; l 学会争论。国内小同行少,审稿人经常是大同行;国外的情况好一些。对审稿人的意见,应批判接受、从善如流、学会争辩。只要编辑让你修改或重新投稿,那就 发表有门 了。认真审读审稿意见之后,他们说得对的,马上接受,进行整改;说得似是而非的,加以澄清;说得毫无道理的,要与之 argue ,论据要充足(尽可能引经据典),态度要客气,语气要婉转,但决不低三下四,大不了改投它刊; l 注意礼貌。与编辑交往时必须注意基本的礼仪。有的年青人写回信时开首用 编辑: 或 Editor , ,极为不妥。应改称编辑先生或 Dear editor 或 Dear Mr/Ms 。对编辑的劳动应尊重,不论怎么处理你的稿件,你都应示谢。对审稿意见的回复可作为给编辑部信件的附件,应照录原件,按条回答,语气一定要客气,特别应感谢审稿人的中肯意见。应在规定期限内提供修改稿,修改要超时的,应事先打招呼。 如果你做出了好工作,又做到了以上五点,那么,你一定能在投稿中无往不胜。 写于 2009 年 1 月 3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1149.html 四、怎样使论文投稿各得其所(续) 一年之前,我发表了博文怎样使论文投稿各得其所( 2009-01-03 ),引起了广泛注意,点击次数达 900 次。这一年期间,产生了一些新想法,讲述于下。 钱伟长院士说: 应该把我们在科研中产生的阶段性成果投到国内刊物上。 谷超豪院士说: 要把最好的文章投到国内发表。 许智宏院士在北大校长任内呼吁, 应该更多地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 这些都是真知灼见。 然而,目前国内流行的做法还是更认可国外刊物,人们在评估论文时还经常拿 SCI 的 IF 说事,实在有点不那么科学。更可气的是:有些学校还把国内的 SCI 、 EI 刊物降低一等看待,发论文奖时打对折,这就更没有道理了!谁都知道,国内刊物成为 SCI 、 EI 的源期刊非常不易,经过严格遴选,决不比国外一般的 SCI 、 EI 刊物差,这种做法,说得难听一点是崇洋媚外的奴颜,至少是妄自菲薄的无知。据说,北大已故的廖山涛院士,他的一流学术成果主要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按现时的观点,凭这些论文,别说当选院士了,恐怕 连 教授也评不上,但他的论文篇篇是高质量的先驱性论文,据说他北大为他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时,国内无人真正读懂他的论文,只得请国外数学家评审,数学菲尔兹奖的一位获得者对他的工作非常赞赏,因此廖山涛院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据我所知,国内的多数科技杂志办得很严肃,审稿程序相当严格。例如,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力学学报》中英文版、《力学进展》、《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等都达到了一流水平,近年来越办越好。有些被这些刊物退稿的论文后来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为什么我们不把优秀论文投到国内的主流刊物上?为什么主管领导要看低国内优秀刊物? 近年来,国内涌现一批英文学术刊物,大多质量上乘。已成为 SCI 、 EI 的源期刊的日子过得还好,而非 SCI 、 EI 的源期刊者,则面临严峻的稿源问题,因为仅以 SCI 、 EI 论英雄的余孽未消,博士生论文答辩还在强调三大检索呢!各种评选(如人才计划评选,科技奖评选等)更是如此。 鉴别论文优劣的标准在于它的原创性、严谨性和影响力,主要不在于是否发表在 SCI 、 EI 的源期刊上。诚然, SCI 、 EI 源期刊论文的平均水平高于一般刊物,但其中也有一批质量平平的,甚至是垃圾论文;而在国内优秀刊物的论文中也不乏璀璨的明珠。 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使其获得社会影响,乃至直接投入应用。目前国内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不高,阅读国外期刊的论文的频率远低于阅读国内刊物论文。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应该重视向国内刊物投稿。国内科研工作者做研究用的是国内纳税人的钱,为什么非要墙内开花墙外红呢?直接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服务不是更好么? 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历来认为科技无国界,主张应把一流学术成果投到国外优秀刊物,但是反对以各种理由排斥国内刊物的论文。正确的做法只看论文的学术质量及其影响,由此区分其优劣。 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变强,也许在几十年后,本文提出的问题再也不会成为问题了。 鉴于上述,我把 2009-01-03 的博文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修改为 投稿时不妨从高到低地选择目标刊物;兼顾国内外的优秀刊物,尽可能把阶段性学术成果在国内发表,把优秀成果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发表。 希望这一观点得到认同,并欢迎博友参与讨论。 写于 2010 年 2 月 1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2439.html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775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对森林法第四十一条的修改建议
zhguoqin 2010-8-3 17:46
对森林法 第四十一条的修改建议 老森林法( 1984 年 9 月 20 日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根据 1998 年 4 月 29 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修正)第四十一条内容为: 违反本法规定,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超越职权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纠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关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未予纠正的,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基层林业机构,尤其是县级林业局、乡镇林业工作站、木竹检查站等,为了经济利益,违规发放木材运输证件屡见不鲜。 在这里,他们主要是钻法律空子和管理上的漏洞,他们不会去超限额发放采伐证,而是明知是非法来源的木材,还是为其办理木材运输证,或者无证放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不少地方林业局为了增加林业基金收入,制定相应的口头政策,鼓励一些木材经营商,从外省、县非法收购非法采伐的木材,进入本地进行加工,收取远远低于应征标准的林业基金,然后为其办理合法的运输手续,非法木材就这样在这些林业主管部门操纵下,摇身一变,变成了合法木材,造成了外省、县的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 老森林法第四十一条显然没有堵住这一巨大的、自己人制造的漏洞,并且有明显淡化林业部门自己的违法责任的嫌疑, 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纠正, 这一规定,就目前我国管理体制而言,显然带有部门法律的痕迹。 因此,笔者建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按照罪刑相当和法律平等原则,将老森林法第四十一条修改为: 有下列行为之一,涉及木材数量小于 5 立方米 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纠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关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未予纠正的,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处理;涉及木材数量超过 5 立方米 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的; 超越职权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和森林植物检疫证的; 没有合法采伐手续,发放木材运输证的; 没有木材运输证,木竹检查站予以放行的; 为非法采伐木材出具合法采伐证明的; 没有产地检疫合格证,发放森林植物检疫证的; 省际调运森林植物及其制品,没有检疫要求书,发放森林植物检疫证的。 上述行为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益林、森林病虫害重点预防区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 本条所涉及的木材数量,是指责任人任期内所涉及的木材材积数量。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 第三百四十五条  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量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牟利为目的,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盗伐、滥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
个人分类: 发展学|282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如何回应审稿人的批评
tchaoke 2010-8-2 22:03
要在比较高水平的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不经修改而直接接受发表的机会是很低的。在我已经发表的近百篇论文中,只有两三篇能够如此幸运。大多数情况下,都要进行较大或较根本性的修改。能有修改的机会,最终一般都能够顺利发表。当然在不少的情况下,尤其是近年各杂志的门槛越来越高而编委动辄拒稿的趋势下,修改的机会还是要通过与学术编委或职业编委的再三交涉才能争取到。这样的交涉和争取要讲一点技巧,英文的写作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功力。然而,这样的争取过程一点也不特殊,而且归根结底还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据我了解,国际上一些相当有影响有成就的学者也多有类似的据理力争的经历。就算是超一流的顶尖科学家,尽管投稿时常常受到编委较多的特别关爱,但同样有滑铁卢甚至被直接拒稿的时候。因此,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作者一定要学会并敢于向编委据理力争。在一个领域内做的时间较长并累积到足够的信誉,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甚至成为大部分同行的朋友,自然也更容易得到编委和审稿人的尊重和支持。在新领域内发表第一篇论文,相对难度也大一些。相反,过去在同一领域内有所建树,再发表新的论著也会容易些。如果总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仅较难建立学术声誉,发表的论文受到的质疑和责难也无可避免会多得多。在我个人的经历中,经修改后仍被拒稿的机会也是很小的,可以说是比直接接受发表还小。因此,在修改论文时如何回应审稿人的批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上一期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该杂志的职业编辑写了一篇《如何进行逐点回应》(Making your point-by-point)的社论介绍如何逐点回应审稿人的意见( http://www.nature.com/nsmb/journal/v17/n4/full/nsmb0410-389.html ), 并提出四要(要切题不必长篇大论、要客观、要适当补做实验、要保持数据完整性不要截留重要的数据)四不要(不要自吹、不要抬出名人压编委、不要贬低审稿人、不要用贵刊已发表的论文更不如本文作抗辩)的建议,我认为写得不错。现在我利用再次负责监考的时间,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修改论文时需要十分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回应审稿人的批评,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诚意,要让编委和审稿人觉得你认真对待他们的意见。除非学术编委十分喜欢你的论文,一心要接受其发表,否则国际高水平杂志大多数都会以锱铢必较的态度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每一条批评,并要求作者作出必要修改。多数情况下,修改稿要与审稿人再见面,并作重新评审。寄希望于编委和审稿人高高举起而轻轻放下,是不切实际的,可能性不大。正是由于这一过程过于冗长甚至耗费审者和作者的过多精力,部分学者认为应予改革。美国微生物学会新开办的跨学科杂志mBio就申明,凡要求作较大修改的论文都干脆不予接受,以免作者和审者疲于应付。但这样的做法目前仍非主流,因此,向编委和审稿人体现诚意,让他们感觉到你已作出巨大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凡是审稿人建议而应该做或可做可不做但不难做到的实验,都要补做实验,加入新数据。否则,下一轮评审可能就连修改的机会都没有了。很多作者内心太浮躁太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作者认为审稿人都已经说了不少好话,不会在乎个别细节,这样的判断往往也是错误的。修改稿不必加入新实验新数据就过关的情况,在大多数有一定水平的杂志是不会发生的。当然影响因子3以下的个别杂志可能有例外。以为国际杂志也可以仅靠磨几下嘴皮或轻描淡写几句就可以不做新的实验而蒙混过关,迟早是会碰壁的。 第三,要尽量避免攻击审稿人、质疑其专业水平或对多条审稿意见提出抗辩。情绪化或质疑审稿人歧视作者,往往于事无补。多数情况下作者的回应及修改稿要跟原审稿人见面,言语上的失敬只会增加审稿人的敌意。编委要依靠审稿人义务审阅大量稿件,有时甚至是私人朋友,感情上很难不偏不倚。希望编委完全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并彻底推翻审稿人的意见,常常是事与愿违。当然对于审稿人意见中明显失当或其要求完全不可能达到之处,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并列举实际数据或文献支持。如果发现审稿人有疏忽之处,也应客气地解释,而不必意气用事地抱怨。这就是我前面讲的摆事实讲道理。选其中重要的一两点提出抗辩,但对较次要的各点则尽量满足,往往是比较策略的做法。纠缠于无伤大雅的枝节问题,对作者有害而无益。 最后,要注意不要乱诉苦或试图博取同情。过分强调自己实验室条件的不足,甚至坦言发表不了论文就毕业不了,在编委那里不仅不会加分,甚至只会减分。例如审稿人要求做定量PCR,有作者表示做不了,这样很难得到编委的同情。希望编委降低要求帮急需论文的学生一把,大多数编委都会嗤之以鼻,只能是作者的一厢情愿。 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同编者和审者的多次交锋,并了解不同杂志不同编委的政策、特点甚至性情,才会逐步累积经验,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过程,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限于历史及国内的条件限制,目前仍有不少导师未能全面地履行这部分的责任。我写上以上的体会,就是希望多少弥补一下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1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章需大修改
ldh 2010-7-24 18:20
今天刚接收到JAS副主编华盛顿大学教授Wallace院士的Email,通知我们投到JAS的文章 The variability of the Atlantic storm track and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 link between intra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需要大修改(Reviewers A and B),建议修改后两个月内送回. 还好没有直接给拒了,这是我们需要的状态. 大修改尽管麻烦,但能提高文章的质量,也能提高我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对我们的科研能力和耐心的考验, 小修改尽管好,但有时候会放过对问题深度的认识.看来假期我们又不能休息了,只能仔细地修改文章了! Reviewer A的意见: Reviewer B的意见: Review of Luo et al: The variability of the Atlantic storm track and the NAO: A linkbetween intra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This is an interesting paper posing a good hypothesis and combining simple modellingand observational analysis.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places where the paper is letdown by unconvincing analyses and lack of information. I'm sure the paper could be acceptable for publication, but only if these are fixed. These would constitutemajor revisions, in particular those points highlighted with * below.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067 次阅读|4 个评论
森林法修改建议系列
zhguoqin 2010-7-6 10:17
森林法修改建议系列 建议之一: 和谐林业的法律保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375 建议之二: 新森林法必须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037 建议之三: 新森林法应该加大林农利益保护力度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1510
个人分类: 发展学|2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森林法应该加大林农利益保护力度
zhguoqin 2010-7-6 08:40
新森林法应该加大林农利益保护力度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点击下载全文: 新森林法应该加大林农利益保护力度 现行森林法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缺少可操作的对林农利益保护的条文。整个森林法只有第七条声明要保护林农利益,且不具可操作性,随后的森林法实施条例也没有对此进行细化。 由此,在林业执法实践中,保护林农利益大家都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例如: ( 1 )全国遍地开花的各种开发区建设,都是地方首长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强行征占用林地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于地方林业部门还为此献计献策,如何规避现行林业法规,林农只能象征性地得到一点补偿,尤其是林木补偿,还不够林农造林成本和管护成本。 ( 2 )供电、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和扫障,林农几乎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尤其是林木清障补偿,多数几乎没有,就是有一点,还不够苗木钱。 ( 3 )一些建设单位,由于非法调入带疫林木或制品,引发森林病虫害,最突出的就是我国近二十年松材线虫病在南方林区急剧蔓延,林农不但得不到责任单位的补偿,还要承担除治费用和除治义务。 ( 4 )林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造林护林,由于采伐限额的限制,无法从自己所培育的林木中获得收益。 ( 5 )森林资源使用采取许可制,其目的是为了控制使用数量。可是在实际许可操作中,还对林农或涉林企业利用方式进行限制,不利于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木材经营许可中,只允许你选择一种经营方式,如果你选择的是木片,那你就不能加工锯材或木块,即使你有大量大径材,也只能将大径材削木片,而不能加工成经济效益更高的木块或锯材,由此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严重地影响了林农经济效益。 以上例子,只是众多现象中可数的几种。这些现象不但严重侵害了林农利益,也严重违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为此,笔者建议在新森林法中要增加林农利益保护可操作性条文。 条文一: 征占用林地,应该对林农进行补偿。补偿包括林地补偿和林地上的森林资源补偿。 林地补偿标准按照林种、林地生产力进行计算。具体补偿标准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省(市、区)上一年度平均物价水平,按年度分省(市、区)进行计算并予以公布。 林木补偿标准按照林种、树种以及该树种当地的年生长量,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省(市、区)上一年度该材种市场平均价格,按年度分省(市、区)进行计算并予以公布。 其他森林资源补偿标准按照林种、森林资源类别以及该森林资源当地的平均年收益,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省(市、区)上一年度该森林资源平均市场价格,按年度分省(市、区)进行计算并予以公布。 条文二: 违反有关检疫法规调入森林资源或其制品,引发林业生物灾害发生,责任单位或个人应该赔偿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承担除治费用和森林资源恢复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条文三: 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采取限额使用制度。对于生态林和生态商品兼用林,限额由国务院按照森林资源生长量按年度核定,结余的限额不得结转。对于商品林,按照林木的龄级,在一个龄级内实行总额控制,本经营单位结余限额可以在一个龄级内结转到下一年度使用。 条文四: 森林资源的使用采取数量许可制度。具体的森林资源使用许可制度,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和其他有关行政法规,制定相应的许可申请、受理、审查、决定、检查、监督、年度复审、暂扣或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业等操作办法。 条文五: 森林资源的流通采取数量和检疫控制。取得森林资源使用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可以进行森林资源流通,流通时要主动接受林业行政执法机构对其数量和检疫的检查监督。 附:本人的其他森林法修改建议 论优质商品林建设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524 (关于林种的划分) 和谐林业的法律保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375 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0133 新森林法必须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037 检疫不只是检验与处理《植物检疫条例》修改之管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3353 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参考文本)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4503 《安徽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修改建议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652 安徽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修改意见(2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2287 点击下载全文: 新森林法应该加大林农利益保护力度
个人分类: 发展学|2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是每个人适合读博士
AnjinLiu 2010-5-6 15:32
有感而发,尽管我自己目前这个博士读得不怎么样,还有一年毕业。 1 表达能力不强的别趟这浑水。话说学术报告和论文都考验表达能力,否则说出来的、写出来的狗屁不通,论文发不了,毕业都是问题。 2 英语水平。不能说英语水平决定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但是英语水平不行绝对限制你的创新能力。话说当今的学术科研话语权还是掌握在老外手里,看不了英文资料怎么科研?怎么毕业?又话说发表英文文章,英语能力欠佳,写出来又是狗屁不通?怎么发?怎么接受?怎么毕业? 给别人修改很多文章后有感而发。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6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论文的修改---推荐论文写作网站MedSci
热度 1 wzq19810930 2010-4-7 14:58
昨天发现一个很好的网站,在查阅杂志相关信息和提供一些写作检查技巧方面有很好的建议和帮助的,在这里我愿意帮他们宣传宣传.......... 很多信息是免费的,而且可以下载,还见到很多大牛在上面热心帮人............他感动了............ 以下是链接地址狠转载文章 http://www.medsci.cn/ PS:感谢吴代敏老师的热情推荐: http://essaystar.com/ http://www.shinewrite.com/s4.html http://www.yingxiangyinzi.com/ 用审稿人的角度看SCI写作关键十大要点 本篇稿件是我们根据大量投稿文章,以及与许多杂志编辑交流的心得,并结合网站上相关的观点总结而成,供大家参考。 从审稿人的角度看,一片文章的命运往往在审稿人打开它的一瞬间就决定了。一个熟练的审稿人会在接到文章后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从而对作者和文章的情况 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在这里,审稿人最喜欢两个极端:一是通篇充满了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直接reject的那种,再就是所谓的well written,提几条不痛不痒的意见就可以放过的那种。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最节省审稿人的时间,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当然审稿人不会直接告诉你拒稿 的原因是这些小细节,他会告诉你文章创新性不够,研究没有意义,方法老旧,更不要说那些他都懒得一一指出的小错误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躲过审稿人的这 头一板斧,我们即使做不到well written,也要尽可能的减少文章里的细小错误,从而给自己的文章增加机会。 另外,有时poor writting,不代表真正的语言有问题。实际上许多文章语言经过润色过了,基本没有问题(当然任何文章挑毛病,总有一两处),但是由于其它一些问题, 给编辑一个不好的印象,如cover letter中写得不规范,或图表的标注不确切,编辑一旦印象不好,马上就会给你下一个“poor writting”!所以我们经常见到同一篇文章,一个reviewer对语言表扬,说well written,另一个reviewer则痛骂。 我 们总结了十大主要细节,总结如下,让大家在这些文献进行参考: 1 一定要有吸引力的题目,思路清晰的摘要,和漂亮的图。这三者是决定文章命运的关键。实际上大部分reviewer,审稿的方法是快速看一下文章题目,摘要 和图,如果这三者不满意,这篇文章基本就Over了。至于意见太容易了,诸如说你文章语言有问题呀,不符合杂志要求呀,或质量低呀。实际上,这些意见有时 审稿人根据没有认真看。如果题目,摘要,和图三者过关了,一般来说,只要是内容质量不是太差,基本都会给出较好的意见的。我们知道,一定要让 reviewer心情愉快!不要挑战他的心情!因为这些reviewer大多是大忙人,没有心情给你慢慢看的。 2 标题尽量不要出现novel, new等字眼,也不要太长,简洁明确,有力。从逻辑的角度讲,写科技文章的目的就是报道新的进展,如果不新的话那也没有发表的必要了。从审稿人的角度讲, 他首先不会因为你写了个new就会觉得你的文章非常有新意,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让审稿人觉得你在挑战他的经验以及智商,于是乎千方百计找你文章里不 new的地方……。另外,许多题目喜欢用effect on...这类含糊的话,应该改为XXX促进或抑制XXX,这样更为明确的词语。中文杂志中经常会出现“初探”“初步研究”,这些都不能在SCI文章中出 现。 3.Abstract里不要充斥大量数字。我们知道,人对数字是最不敏感的,abstract需要的是清晰的逻辑思路,引着编辑思 路。切记,做实验的一些朋友有时候可能非常得意自己测出的某些最新数据,于是乎恨不得都塞到Abstract中以示强调,殊不知在审稿人眼中这些仅仅是一 串串毫无意义的阿拉伯数字而已。 4 图与表的选择,能用图尽量用图表示,包括各种统计图。图更直观一些,表都是数字,很难理解的。如果一篇文章让reviewer看起来“难受”的话,结果不 言而喻了。另外,近年来主张图尽量组合在一起,这样也容易理解一些。 5 参考文献和引用一定要规范,最好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来编辑,不要手工制作,费力且不讨好。软件来做,这样不会出错。我们medsci,对 于所有的投稿文章,参考文献全部重新查找,并用软件生成,确保不犯各种小错误。 6.节标题的拼写一定要准确,另外小节,不建议用一个单词,而建议用一个短语或句子。经常看见的错误就是 Conclusions,Acknowledgments不带s。这两个标题估计99%的人都要用到,而且孤零零就那么一个词,字号比一般的字还要大那么 几倍,写错了话还真是着实扎眼。如实验结果一段,如western blot,有人在小标题就用western blot,让人不知道什么意思,这不是方法学一段。在结果中应该是XXX expression by western blot。这样会更清晰。 7. 切忌超长段落。一般一个段落以3到5个句子为宜,千万不要追求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堆在一起,那种动辄一页纸的大段落任谁看了都眼晕。如果要表达的内容确实 多,可以适当的使用enumerate和itemize,可以让文章看起来简洁清爽。 8.图表切忌模糊不清。在审稿阶段图表和正文一般是 分开的,图和表都是一页一个,图还会被放大到A4纸的大小。这就要求图的质量要高,如果是矢量图那问题还不大,如果不是的话那分辨率一定要高,最好自己先 放大打印出来看看。MedSci在图表制作时,都会做很多处理,包括像素处理,排版等,甚至重新做图。 9.科技写作常识要知道。科技写作 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的,不讲规则只能是让审稿人觉得你是个新手或者杂牌军,这样拒起稿来几乎毫无心理负担。因此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还是要稍微注意一下,比 如名词缩写第一次出现注明,阿拉伯数字1到12出现在文中的时候要用text,数字不能做为一个句子的开头,等等。 10.文章的格式要符 合规则。一般来讲通篇双倍行距,段落之间留出空行,正文跟参考文献字体要区分开。 当然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好的写作不一定 能够保证它一定被录用,但是至少可以避免它过早的被reject,或者本来应该是minor revision的稿子给批成了major revision。以上只是本人总结的一些细微之处,但这些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希望跟大家多多交流。 SCI文章投稿经验技巧(MedSci) SCI论文的关键点 SCI文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那么一篇文章能不能发表SCI杂志,有哪些关键点?MedSci总结有几个关键性环节: 1、首先当然是文章的设计,MedSci编辑经常发现作者递送过来的文章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设计存在缺 陷,不是分组缺少,就是样本量过低,或缺少对照,或各部分实验逻辑性不强,这些致命性缺陷是困扰许多作者的关键问题。 2、写作。这里指中文的写作,而不是英文语言。许多中文杂志对文章的篇幅要求非常严格,文章非常短小。因此,许多作者写习惯了中文文章,这些写作方 式来写作英文文章,实在差强人意。尤其是科研类文章,更是难以入眼。虽然研究工作做了不少,但写得不理想。建议经常读读SCI文章,给人感觉很丰富,充 实。 3 英文语言。语言是打动编辑的关键之一,我们知道谁也不愿意看难以读懂的文章。我们要看那些写作很差的文章时,第一感觉是头痛!这样的文章,编辑何谈给出好 的评价?!相反,语言写得出色的话,只要质量尚可,编辑基本都会给返修的意见。 4 投稿。这里面又分为选择杂志,投递,与编辑交流等多个环节。而下面仔细讲解这一部分。 投稿的一般过程 (1) 选择合适的SCI期刊。据统计,大部分作者关注的期刊不超过20个,而略有接触的期刊也少于50个。而相对几千种SCI期刊来说,确实不够。选择期刊,建 议利用MedSci的智能影响因子查询系统和投稿建议系统 http://www.medsci.cn/sci/ ,可以结 合专业、最近的影响因子表,和他人经验来综合选择要投递的期刊,并进入该期刊查询系统查询近年来的文章走向。我们这个系统中提供了几乎全部杂志的主页链接 和杂志的简单介绍,方便快速掌握各个不同杂志的特点。 (2)下载Introduction for submission。只要到每个杂志的首页,打开submit paper一栏,点击Introduction查看或下载即可。 (3) 稿件及其相关材料准备-Preparation:Manuscript.doc、Tables.doc、Figures.tiff(jpg等)、 Cover letter,有时还有Title page、Copyright agreement、Conflicts of interest等。 (4) 网上投稿-Submit a manuscript:先到每个杂志的首页,打开submit paper一栏,先以通讯作者的身份register一个账号,然后以author login身份登录,按照提示依次完成:Select Article Type、Enter Title、Add/Edit/Remove Authors、Submit Abstract、Enter Keywords、Select Classifications、Enter Comments、Request Editor、Attach Files,最后下载pdf,查看无误后,即可到投稿主页approve submission或直接submit it。 当然,不少杂志采用email投稿,这时候,你需要注册一个hotmail或yahoo,或gmail信箱,然后将cover letter的内容略修改作为信的内容,将文章各部分作为附件发送过去。一般不建议用国内的信箱,因为不少国外的杂志对国内的信箱是屏蔽的。 (5) 定期关注稿件状态-Status:Submit New Manuscript、Submissions Sent Back to Author、Icomplete Submissions、Sbmissions Waiting for Author's Approval、Submissions Being Processed、Submissions Needing Revision、Rvisions Sent Back to Author、Icomplete Submissions Being Revised、Risions Waiting for Author's Approval、Revisions Being Processed、Declined Revisions。一般来说,投稿后,一周以内便可以进入审稿状态,1-3个月会有初审结果。如何关注呢,如果是你自行投稿,建议三天,一周,半个月, 一个月,两个月均check一次。如果接受MedSci服务,我们的工作人员会根据计划不断检查你的文章状态,第一时间反馈给您消息。 (6) 修回稿的投递-Submitted the revised manuscript:主要修改revised manuscript、response to the reviewers、cover letter,关键是response letter,这非常关键,要逐条回复reviewers的意见,这里面技巧相当多。程序是进入投稿主页main menu,点击revise,仍然按照原先程序投递(近似于4),切记把修改的标题、摘要和回复信等内容要修改。最后上传附件时,先把留下来且未修改的材 料前打钩(表示留下不变),然后点击next,再上传已经修改的材料(主要包括revised manuscript、response to the reviewers、cover letter等),最后下载pdf,查看无误后,即可到投稿主页approve submission或直接submit it。 (7)校样-Correct the proof:一般编辑部先寄出三个电子文档,包括Query、Proofs、p-annotate,有时也可能伴有纸质文档校样。校样后通过E-mail 寄出即可,或通过email确认。一般校样作者自行核对,我们MedSci有专门的校样工作人员,可以检查出在校样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细微错误。对文章进 行最后的完善。 (8)版权协议-Copyright agreement和利益冲突-Conflicts of interest:一般首次投稿时就需要提供,但也有少数杂志是Accepted之后才需要提供。 (9)付款。一般文章确认接收后,有付款的过程。不少作者也不熟悉,对方会通过email送过来一个付款 的单子。可以根据上面要求进行付款,付款可以由学校或医院转款,或采用信用卡付款均可。 投 稿经验小技巧 1、正确选择对口的SCI期刊。建议选择我们的“ 发表支持(publication support)服务 ”, 我们会全程为大家提供专业的服务。当然如果您比较熟练,也可以自行选择期刊。原则上是先投递高影响因子的杂志,然后不断降低IF。建议参考文献用软件管 理,如endnote或reference manage,这样改投另外一种杂志,文献管理起来会比较方便。当然,少数情况,低分杂志投不中,有可能是杂志选择不合适,有时甚至可以向略高一些分数的 杂志进行投稿,也有投中的。 2、不能进行一稿两投。这是严禁的! 3、如何正确选择必需推荐的审稿人?一般来说,除杂志有 要求,或你研究的领域非常狭窄外,大部分不推荐编辑。如果推荐的审稿人,但你还是尽量选择同行中的小专家。但这也与你的投稿目的有关,若十分自信文章的创 新性和中肯意见,你可以从参考文献中挑选大专家。 4、如何催稿?一般来说,根据这个杂志通常审稿周期来定。具体审稿周期,可以参考投稿系 统 http://www.medsci.cn/sci/ 如果时间仍然在审稿周期内,不建议询问。例如,一个杂志审稿周期在2个月,因此,1个月的时个,切记询问!如果超过2个月的话,可以询问,但写信一定要委 婉!!否则你的催稿信就成了拒稿信了。 5、如何提高一次投稿的成功率?文章本身的创新性是第一位因素,对口期刊选择、文章格式完美、语句 通顺(尤其符合英文习惯)等也很重要。 6、版权协议和利益冲突表格要谨慎填写。签名时尽量不要代签,以免被编辑发现时的尴尬。 7、 尽可能参照投稿说明,认真修改手稿格式。这一点是衡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程度,建议大家认真阅读Introduction for submission,逐条地改正,以防延误同行评审时间。 8、修回后投稿一定要核对初稿中改正的地方:标题、摘要、cover letter等。 9、要了解此刊是否需要审稿费和版面费?大家都知道版面费一般都是美元或欧元的,有些杂志收费很贵。少数杂志审稿也收 费,大部分杂志是彩图收费制,彩图一张在300-600美元/欧元之间,仍然是比较贵的。 SCI论文被录用的最后一步–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和答复信的 写作技巧 一篇稿子从酝酿到成型历经艰辛,投出去之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好容易收到编辑的回信,得到的往往又是审稿人不留情面的一顿狂批。这时候,如何有策略有 技巧的回复审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回复是文章被接收的重要砝码,而不恰当的回复轻则导致再次修改从而拖延发稿时间,重则导致文章被拒,前功尽弃。下面 把我平时总结的一些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和写回复信的格式和技巧跟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绝对服从编辑的意见。在审稿人给出各自的意见之后,编辑一般不会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编辑一旦提出某些意见,就意味着他认为这是文章里的 重大缺陷,至少是不合他的口味。这时,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只能是服从。因为毕竟是人家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第二,永远不要跟审稿人争执。跟审稿人起争执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审稿人意见如果正确那就不用说了,直接照办就是。如果不正确的话,也大可不必 在回复中冷嘲热讽,心平气和的说明白就是了。大家都是青年人,血气方刚,被人拍了当然不爽,被人错拍了就更不爽了。尤其是一些名门正派里的弟子,看到一审 结果是major而不是minor本来就已经很不爽了,难得抓住审稿人的尾巴,恨不得拖出来打死。有次审稿,一个审稿人给的意见是增加两篇参考文献(估计 也就是审稿人自己的文章啦),结果作者在回复中写到,making a reference is not charity!看到之后我当时就笑喷了,可以想象审稿人得被噎成什么样。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这篇稿子理所当然的被拒了,虽然后来经编辑调解改成了 major revision,但毕竟耽误的是作者自己的时间不是? 第三,合理掌握修改和argue的分寸。所谓修改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的修改和补充,所谓argue就是在回复信中对审稿人的答复。这其中大有文章可 做,中心思想就是容易改的照改,不容易改的或者不想改的跟审稿人argue。对于语法、拼写错误、某些词汇的更换、对某些公式和图表做进一步解释等相对容 易做到的修改,一定要一毫不差的根据审稿意见照做。而对于新意不足、创新性不够这类根本没法改的,还有诸如跟算法A,B,C,D做比较,补充大量实验等短 时间内根本没法完成的任务,我们则要有理有据的argue。在Argue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审稿人说的很对,他提出的方法也很好,但本文的重点是 blablabla,跟他说的不是一回事。然后为了表示对审稿人的尊重,象征性的在文中加上一段这方面的discussion,这样既照顾到了审稿人的面 子,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 第四,聪明的掌握修改时间。拿到审稿意见,如果是minor,意见只有寥寥数行,那当然会情不自禁的一蹴而就,一天甚至几小时搞定修改稿。这时候, 问题在于要不要马上投回去了?我的意见是放一放,多看一看,两个星期之后再投出去。这样首先避免了由于大喜过望而没能及时检查出的小毛病,还不会让编辑觉 得你是在敷衍他。如果结果是major,建议至少放一个月再投出去,显得比较郑重。 上面是一些一般性的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在实际中的应用还需要大家见仁见智。下面谈谈答复信的写法。 写答复信的唯一目的是让编辑和审稿人一目了然的知道我们做了哪些修改。因此,所有的格式和写法都要围绕这一目的。一般来说可以把答复信分成三部分, 即List of Actions, Responses to Editor, Responses to Reviewers。第一部分List of Actions的作用是简明扼要的列出所有修改的条目,让编辑和审稿人在第一时间对修改量有个概念,同时它还充当着修改目录的作用,详见下面的例子。剩下 的两部分是分别对编辑和审稿人所做的答复,格式可以一样,按照“意见”-“argue”(如果有的话)-“修改”这样逐条进行。清楚醒目起见,可以用不同 字体分别标出,比如“意见”用italic,“argue”正常字体,“修改”用bold。下面举例说明各部分的写法和格式。 编辑意见:请在修改稿中用双倍行距。 审稿人1: 意见1:置疑文章的创新性,提出相似的工作已经被A和B做过。 意见2:算法表述不明确。 意见3:对图3的图例应 做出解释。 审稿人2: 意见1:图2太小。 意见2:第3页有个错别字。 很显然,根据上面的答复策略,我们准备对除1号审稿人意见1之外的所有意见进行相应改动,而对1.1采取argue为主的策略。答复如下: List of Actions LOA1: The revised manuscript is double spaced. LOA2: A discussion on novelty of this work and a comparison with A and B have been added in page 3. LOA3: A paragraph has been added in page 5 to further explain the algorithm ***. LOA4: Explanations of the legend of Figure 3 have been added in page 7. LOA5: Figure 2 has been enlarged. LOA6: All typos have been removed. ==================分页======================= Responses to Editor 请在修改稿中用双倍行距。 We have double spaced the text throughout the revised manuscript, see LOA1. ==================分页======================= Responses to Reviewers To Reviewer 1: 意见1:置疑文章的创新性,提出相似的工作已经被A和B做过。 Thank you for pointing this out. A and B’s research groups have done blablablabla. However, the focus of our work is on blablablabla,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A and B’s work, and this is also the major contribution of our work. We have added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 in our revised manuscript, see LOA2. “blablablabla(此处把A和B的工作做一个review,并提出自己工作和他们的区别之处)” 意见2:算法表述不明确。 We have added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to further explain algorithm ***, see LOA3. “blablablabla(此处进一步解释该算法)” 意见3:对图3的图例应做出解释。 We have added the following explanations of the legend of Figure 3, see LOA3. “blablablabla(图3图例的解释)” ==================分页======================= To Reviewer 2: 意见1:图2太小。 We have enlarged Figure 2, see LOA 4. 意见2:第3页有个错别字。 We have removed all typos, see LOA5. 总之,写答复信的宗旨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工作量达到论文被接收的目的。这里权当是抛砖引玉,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来源: pitlord999 SCI论文从入门到精通(第一版) 打印文件 阅读人数:3428添加时间:2009-4-3 23:04:00 我要评论 一、先想先写最后做: 1. 做研究之前,必须想清楚:结果能不能发表?发表在哪里? 2. 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所谓心中有沟壑! 3. 在未搞清“写什么、发哪里、自己研究与同类研究有何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 4. 继续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还不如不做! 5. 要想这样做,就得先看文献!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同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 就是阅读文献及思考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 6. 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来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二、 如何科学选题:   1. 课题选择和国际接轨。想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文献,就必须了解国际研究动态,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合拍的课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科学研究选题与国际 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我国一家权威科研机构不久前在国内挑选了许多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准备参与国际合作,但到美国后发现近三分之二的课题已经不属前 沿,在美国很少有人研究。在高校,一些教师治学严谨、基础扎实,但科研成果不突出,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有关领域学术动态,不能选得合适的课题。    2. 课题要有可发展性。课题可发展性对高水平论文的持续产出具有极大作用。中国科技大学范洪义另辟蹊径,发展了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Dirac)奠定的量子论 的符号法,系统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1998年有24篇论文被SCI收录;他对自己论文高产的解释是,研究“具有开创性,突破一点以后就可 以向纵深发展,使研究工作自成系列、成面成片”。我院被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杨新民老师从事凸性理论研究,该理论兴起于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进入高峰。作为新兴研究领域,该理论本身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同时该理论也可用来解决最优化方面的问题。反之,有人由于所接触 的问题已处于该研究分支的末端,即使在该点上有所突破,也难持续发展。 3. 借助工具选题:①查阅有关领域的检索工具,这些工具各高校都有;②了解SCI收录期刊所反映的科技动态,ISI期刊信息可从 http://www.isinet.com 查 获,也可从SCI印刷版每期A、D分册的来源出版物目录(Lists of Source Publications)查找,还可从ISI引用期刊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了解期刊信息,该文献有印刷版、网络版(JCR on the Web)和光盘版 (JCR on CD-ROM);③利用ISI提供的选题工具帮助,例如,能对正在开展的工作进行量化分析以保证用户科学研究同科学发展趋向一致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介绍有关最杰出人物研究状况、有关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向的(ISI Highly Cited.com);④利用网上数据库了解国际学术研究动态及有关资料。只要有心参与国际学术竞争,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课题并不存在难以克服的障 碍。 三、如何获得好的idea 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科研,最关键的是 idea,idea的出台决定了科研水平和档次。高水平的科学家一听你的科研课题和方向,就能判断你科研水平。因此,获得好的idea是至关重要的。 1. 优秀科学家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通过几天或半个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idea,很可能是别人 十几年前就做过的工作。但新手上路时重复一些经典实验以获得经验是很正常的。此外,科研要注重质量,千万不要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令懂行的人嘲笑。如何获得 idea呢? A. 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 B. 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 C. 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D. 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E. 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 2. 获得idea的两种途径:传统途径就是先阅读大量科研论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非传统的途径是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 idea后再去查文献。这样不会让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别人没作过的东西,也许不是因为别人没想到,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或者没有 可能性。 3. 获得良好idea的基础前提: A. 在科研前必须弥补基础知识,这是看懂文献的基础。 B. 广泛阅读文献是支撑。硕士至少查阅600篇,粗看300篇,细看100篇,研读50篇。博士至少再多一倍,并始终关注国际动态。 C. 学会阅读文献,读懂文章。建议先review再article,先中后英;看10-20篇review后看研究性论文。拿到一篇研究性论文,先看标题,立 即停住,问自己几个问题:(1)想想别人这文章是怎么做的(可参考材料方法)?会做哪些内容来说明其标题?(2)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吗?(3)如文章是 近半年内发表的,该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什么问题(结合你看的综述)?接下来仔细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与别人吻合?(4)看完实验结果,再思 考有什么地方不完善?有没有深入或拓展到底?一般来说,SCI-3分以下的文章只可能做了一部分机理,下面肯定有东西可做,关键是你自己要思考,去发现。 4. 长期作战持之以恒。做好上面所述要求肯定会有所谓idea,但过程艰辛,需长时间磨练,需要patience和passion。有天赋的人能考上海中科院 生命科学院,北京中科院那几个所,北大、清华。耐心干5年,这些地方正为中国带来更多本土nature、science文章。 四、 博士如何出牛文章? 1. 几点忠告:多看paper没有坏处;多找非老板的其他人,如其他教授,postdoc,前辈师兄等讨论,借鸡下蛋;可以动手的东西容易上手,比如软件等; 找机会去开会,认认牛人,不发paper,做做volunteer,或者参加phd symposium之类。五主动参加seminar,自己讲几次看过的paper,最好自己组织一个topic拉几个师兄弟和postdoc参加,注意找 几本教科书看看,打好基础。 2. 如何获得IDEA: A. 需对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全局性了解,按老板的话说是要有bird eye。 B. 要有bird eye,需比较全面地阅读本领域文章。读文章要其idea,总结成一句话,并用卡片记录好,分类整理。如果把别人文章的idea总结成一句话,就容易理解 它的本质,也好作变化。 C. 读了很多文章后,可以写一个special study,将读过的本领域东西系统总结在一起,相当于你的综合理解,也就是bird eye看到的东西了。以后翻阅起来也相当方便。 D. 用心分析别人的idea,任何一个idea都有weakness;想办法解决它,那就成自己idea。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大牛的paper,无论他有多牛, 他的文章总是在说一个方面,总有其他东西没有包括进去,把他的文章认真精读了,总会发现漏洞和不足或不全面之处,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做了。记住:每篇文章几 乎都有没有考虑完全的东西。 E. 时不时阅读更广泛领域的东西,扩大bird eye范围,对领域外的感兴趣的文章进行copy收藏,这个叫walk around a little bit,很多领域外的东西可以借鉴、学科交叉从而产生new idea。 F. 经常跟牛人、博士后或高年级博士等有思想的人(最好不是相同专业,而是相关专业或交叉学科)讨论,也容易出idea。再有就是,关注其他专业的书籍、杂志 等信息,从中获取交叉创新idea 第二部分 SCI论文写作 一、写作框架和各部分要求 Title: Be short, accurate, and unambiguous; Give your paper a distinct personality; Begin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Introduction: What is known; What is unknown; Why we did this study? Methods: Participants, subjects; Measurements; Outcomes and explanatory variables;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Sample characteristics; Univariate analyses; Bivariate analyses; Multivariate analyses. Tables and figures: No more than six tables or figures; Use Table 1 for sample characteristics (no P values); Put most important findings in a figure. Discussion: State what you found; Outline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Discuss the relevance to current literature; Outline your implications with a clear "So what?" and "Where now?" References: All citations must be accurate; Include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most rigorous, and most recent literature; Quote only published journal articles or books; Never quote "second hand"; Cite only 20-35 references. Formatting: Include the title, author, page numbers, etc. in headers and footers; Start each section on a new page; Format titles and subtitles consistently; Comply with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二、英文写作的语言技巧 1. Introduction: A. 如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有目的地引导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在叙述前人成果之后,用However来引导不足,提出一种新方法或新方向。 如: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little attention/little work/little data/little research……)(or few studies/few investigations/few researchers/few attempts……)(or no/none of these studies……)has(have)been done on(focused on/attempted to/conducted/investigated/studied(with respect to))。如: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records) has (have) failed to consider/ ignored/ misinterpreted/ neglected to/overestimated, underestimated/misleaded. thus, these previous results are inconclisive, misleading, unsatisfactory, questionable, controversial. Uncertainties (discrepancies) still exist……研究方法和方向与前人一样时,可通过以下方式强调自己工作:However, data is still scarce(rare, less accurate),We need to(aim to, have to) provide more documents(data, records, studies, increase the dataset). Further studies are still necessary(essential)…… 强调自己研究的重要性,一般还要在However 之前介绍与自己研究问题相反或相关的问题。比如:(1)时间问题;(2)研究手段问题;(3)研究区域问题;(4)不确定性;(5)提出自己的假设来验 证。如果你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比较新,你可大量提及时间较老问题的研究及重要性,然后(However)表明“对时间尺度比较新的问题研究不足”;如果你 的是一种新的研究手段或研究方向,你可提出当前流行的方法及其物质性质,然后(However)说对你所研究的方向方法研究甚少;如果研究涉及区域问题, 就先总结相邻区域或其它区域的研究,然后(However)强调这一区域的研究不足;虽然前人对某一问题研究很多,但目前有两种或更多种观点,这种 uncertainties或ambiguities值得进一步澄清;如果自己的研究是全是新的,没有前人的工作可对比,你就可以自信地说“根据假设提出 的过程,存在这种可能的结果,本文就是要证实这种结果”等等。We aim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reliability) of the……It is hoped that the question will be resolved (fall away) with our proposed method (approach). B. 提出自己的观点:We aim to//This paper reports on//This paper provides results//This paper extends the method//This paper focus on……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Further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we will also discuss…… C. 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围:introduction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告诉读者(包括reviewer),你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果处理不 好,reviewer会提出严厉的建议,比如你没有考虑某种可能性,某种研究手段等。为减少这种争论,在前言的结尾就必须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围:(1) 时间尺度;(2) 研究区域等。如涉及较长的时序,你可明确提出本文只关心某一特定时间范围的问题,We preliminarily focus on the older (younger)……如有两种时间尺度 (long-term and short term),你可说两者都重要,但是本文只涉及其中一种。研究区域的问题,和时间问题一样,也需明确提出你只关心某一特定区域! D. 最后的圆场:在前言的最后,还可以总结性地提出“这一研究对其它研究有什么帮助”;或者说further studies on……will be summarized in our next study (or elsewhere)。总之,其目的就是让读者把思路集中到你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争论(arguments)。 2. Discussion: A. 怎样提出观点: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很重要,不合适的句子通常会遭到reviewer置疑。(1)如果观点不是这篇文章最新提出的,通常 要用We confirm that……(2)对于自己很自信的观点,可用We believe that……(3)通常,由数据推断出一定的结论,用Results indicate, infer, suggest, imply that……(4) 在极其特别时才可用We put forward(discover, observe)……"for the first time"来强调自己的创新……(5) 如果自己对所提出的观点不完全肯定,可用We tentatively put forward (interrprete this to…)Or The results may be due to (caused by) attributed to resulted from……Or This is probably a consequence of……It seems that……can account for (interpret) this……Or It is posible that it stem from……要注意这些结构要合理搭配。如果通篇是类型1)和5),那这篇文章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如果全是2),肯定会遭到置疑。所以要仔细分析自己成果 的创新性以及可信度。 B. 连接词与逻辑:写英文论文最常见的毛病是文章的逻辑不清楚,解决方法如下。 (1)注意句子上 下连贯,不能让句子独立。常见的连接词有,However, also, in addition, consequently, afterwards, moreover, Furthermore, further, although, unlike, in contrast, Similarly, Unfortunately, alternatively, parallel results, In order to, despite, For example, Compared with, other results, thus, therefore……用好连接词能使文章层次清楚,意思明确。比如,叙述有时间顺序的事件或文献,最早的文献可用AA advocated it for the first time.接下来可用Then BB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再接下来,可用Afterwards, CC……如果还有,可用More recent studies by DD……如果叙述两种观点,要把它们截然分开AA put forward that……In contrast, BB believe or Unlike AA, BB suggest or On the contrary (表明前面观点错误),如果只表明两种观点对立,用in contrast BB……如果两种观点相近,可用AA suggest……Similarily, alternatively, BB……Or Also, BB or BB allso does……表示因果或者前后关系可用Consequently, therefore, as a result……表明递进关系可用furthermore, further, moreover, in addition……写完一段英文,最好首先检查是否较好地应用了这些连接词。 (2) 注意段落布局的整体逻辑:经常我们要叙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逻辑结构。第一段要明确告诉读者你要讨论几个部 份……Therefore,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this problem have to be addressed. The first question involves……The second problem relates to……The third aspect deals with……清晰地把观点逐层叙述。也可以直接用First, Second, Third, Finally……当然,Furthermore, in addition等可以用来补充说明。 (3) 讨论部份的整体结构:小标题是把问题分为几个片段的好方法。通常第一个片段指出文章最重要的数据或结果;补充说明部份放在最后一个片段。一定要明白,文章 的读者分为多个档次;除了本专业的专业人士读懂以外,一定要想办法能让更多的外专业人读懂。所以可以把讨论部份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提出观点,另一部份详细 介绍过程以及论述的依据。这样专业外的人士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比较专业的讨论他可以把它当成黑箱子,而这一部份本专业人士可以进一步研究。 C. 讨论部分包括什么内容?(1)主要数据及其特征的总结;(2)主要结论及与前人观点的对比;(3) 本文的不足。对第三点,一般作者看来不可取,但事实上给出文章的不足恰恰是保护自己文章的重要手段。如果刻意隐藏文章的漏洞,觉得别人看不出来,是非常不 明智的。所谓不足,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的问题有点片面,讨论时一定要说,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is study has examined only……We concentrate (focus) on only……We have to point out that we do not……Som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2)结论有些不足,The results do not imply……The results can not be used to determine(or be taken as evidence of)……Unfortunately, we can not determine this from this data……Our results are lack of……但指出这些不足之后,一定要马上再次加强本文的重要性以及可能采取的手段来解决这些不足,为别人或者自己的下一步研究打下伏笔。Not withstanding its limitation, this study does suggest……However, these problems could be solved if we consider……Despite its preliminary character, this study can clearly indicate……用中文来说这是左右逢源,把审稿人想到的问题提前给一个交代,同时表明你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但是由于文章长度,试验进度或者试验手 段的制约,暂时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但通过你的一些建议,这些问题在将来的研究中有可能实现。 3. Others: A. 为使文章清楚,第一次提出概念时,最好以括弧给出较详细解释。如文章用了很多Abbreviation可用两种方法解决:(1) 在文章最后加上个Appendix,把所有Abbreviation列表;(2)在不同页面上不时地给出Abbreviation的含义,用来提醒读者。 B. 绝对不能全面否定前人的成果,即使在你看来前人的结论完全不对。这是对前人工作最起码的尊重,英文叫做给别人的工作credits.所以文章不要出现非常 negative的评价,比如Their results are wrong, very questionable, have no commensence, etc.遇到这类情况,可以婉转地提出:Their studies may be more reasonable if they had……considered this situation.Their results could be better convinced if they……Or Their conclusion may remain some uncertanties. 三、撰写外刊论文的体会 有人归纳了外刊论文撰写的五个基本要 求,即5C:正确(correctness)、清楚(clarity)、简洁(concision)、完整(completion)和一致性 (consistency) 。只有满足这5点,才算是一篇合格的外刊文章。 1.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是外刊文章最难写的部分之一(另外就是Discussion)。中文文章的缺陷就在于Introduction没有内涵,过于简单,没有真正体现论文的研 究起初和创新要素。外刊论文对于Introduction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个好的Introduction相当于文章成功了一半。所以大家应该在 Introduction的撰写上下功夫。要写好Introduction,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鲜明的层次感和极强的逻辑性,这两点是紧密结的,即在符合逻 辑性的基础上建立层层递进的关系。 A. 阐述自己研究领域的基本内容。要尽量简洁明了,不罗嗦;须知看文章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所以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要用概括性的而不是叙述性的语言来描述。 B. 文献总结回顾。是Introduction的重头戏之一,要特别着重笔墨来描写。一方面要把该领域内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全面概括总结出来,不能有丝毫的遗 漏,特别是最新的进展和过去经典文献的引用(这是两个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要极力避免;一旦审稿人指出这两个毛病,很可能意味着表明你做的不够深入或全 面,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另一方面,文献引用和数据提供一定要准确,切记避免片面摘录部分结果而不反映文献的总体结果;引用的数据也要正确,特别是间接引 用的数据(即不是从原文献中查到,而是从别人文献中发现的另一篇文献的数据);数据出错会导致文章的印象特差!此外,引用文献时注意防止造成抄袭的印象, 即不要原文抄录,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描述。如果审稿人正好是文献的引用者的话,原文照抄的结果一定会很糟糕。 C. 分析过去研究的局限性并阐明自己研究的创新点。这是整个Introduction的高潮,因而要慎之又慎。阐述局限性时,需要客观公正评价别人的工作,不 要把抬高自己研究的价值建立在贬低别人的工作之上(这是中文文章易犯的毛病),外刊论文写作万万不可如此,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分析。在阐述自己的 创新点时,要紧紧围绕过去研究的缺陷性来描述,完整而清晰地描述自己的解决思路。需要注意文章的摊子不要铺的太大,要抓住一点进行深入的阐述。只要能够很 好的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篇好文章;创新性描述的越多越大,越容易被审稿人抓住把柄。中文文章的特点是创新性要多要大,而英文文章的特点恰恰相反,深入系统 的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就算相当不错。 D. 总结性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一二三四等几个方面来描述,为Introduction做最后的收尾工作。至此,Introduction的写作算是 大功告成。但是写完之后,还是要慎之又慎的仔细修改,琢磨每一个句子是否表达得恰当准确,这对 Introduction的修改完善至关重要。 2. Methods: Methods部分描述论文实验过程,这一过程的写作相对较为简单,但是需注意的问题不少,重要的在于完整和科学。完 整就是实验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到,不要顾此失彼,遗漏一些重要内容。Methods部分可按实验对象、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实验分析方法 等来组织行文。只要能在以下4个方面做到完整和科学的描述,相信写好Methods不是主要问题。 A. 实验对象一般是人、动物或一些组织等,它们的基本信息要描述明确;此外要注意国外刊物大多对牵扯到人或动物的实验都有一些特定要求,有些是不允许在人或动 物身上进行的实验操作,这需要认真阅读投稿刊物中关于实验的详细规定;如果违反这一规定,可能会不接受评审或发表。 B. 实验设备,要对仪器型号、生产厂家、实验过程中的用途等作详细说明;实验设备之间的连接要科学正确,不要给人混乱或操作错误的感觉。设备使用时一些必要的 步骤不可或缺,尤其是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特定影响的操作更要详细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了在Discussion中能够进行对应的分析。比如,一些设备在 使用前要校正(calibration),有的要求每阶段实验之后都要重新校正,以保证结果的正确性;一定要详细说明你的操作步骤或校正过程,便于评审人 分析你的结果。 C. 实验材料,不同学科有不同要求。总体上来说要注意说明材料选择的必要性,也就是对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材料,最好有一定的说明。如果这点描述不清,可能会导致 整个实验过程不成立。 D. 实验过程,就是清楚描述实验的整个操作流程,一般要附以实验流程图进行说明。流程图的画法很多,有文字式的,有文字和示意图结合的,不同实验有不同做法。 一般来说,可能后者多一些(实验性学科尤其如此),因为这样能使评审人对实验过程一目了然。如果示意图画得漂亮,还可以增加一些印象分。描述时要有鲜明的 层次感,对每个步骤之间的顺序和关联要描述清楚,不要造成实验过程混乱不堪的印象,因为评审人最终判断你的实验是否合理,是从这个过程描述得来的。 3. Results: 有人把Results和Discussion放在一起写,但是大多数论文都是分开的。这两种做法取决于文章的类型。如 果你的结果在分析的同时进行讨论更加合适,并不适合单独拿出来分析(或者是那样做很困难,导致Discussion成为鸡肋时),合在一起是合适的;反之 就应该分开写。 A. Results的要求是翔实准确。准确是结果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伪造和篡改。翔实是提供最全面的分析结果,把一切从实验中得到的结果都提供给读者,不要故 意隐瞒或遗漏某些重要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结果不够翔实并不导致论文直接被拒,但结果的真实性被怀疑文章就肯定被拒。 B. 结果提供一般是表和图。不同杂志对图表要求不完全一致,应根据杂志要求分别对待。表格能清晰展示论文获得的第一手结果,便于后人在研究时进行引用和对比。 图示能将数据的变化趋势灵活的表现出来,更直接和富于感染力。图表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结果展现更丰富。目前,大家越来越喜欢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但杂志却 要尽量限制图的个数;因为会增加排版的困难,版面费和出版社的支出也就会增加。因此,建议大家在提供图时,尽量用最少的图提供最多的信息,最多不超过8 个。图片太多显得罗索和累赘,主编不会欣赏;必要时可用表格替代一些图。图片格式要求每个杂志不同,用tif格式较多,不推荐用bmp(jpg更不能 用)。有人说用矢量图清楚些,其实和tif没什么区别,只要足够清晰就行。黑白图片可免费,彩色图片绝对要收费,而且价格不菲。 C. Results和Discussion分开写时,Results部分尽量不要涉及对结果的评论,最多是总结陈述结果就可以了。否则造成这两部分的内容重 叠,显得累赘,从而对Discussion不利。结果的描述也要注意层次安排,要按照条理性要求分别描述,显得逻辑性较强。不要乱七八糟,降低论文的可读 性。 D. Results中大多要提供统计结果。方差分析的结果形式要根据刊物的格式给出,有的要求对分析值、自由度和概率都要详细的给出,有的只要分析值和概率就 可以了。概率可以用p=0.02或者p0.03等形式给出,自由度的表达也有特殊要求。这些细节问题虽然关系不大,但是注意格式统一,不要乱七八 糟各自为战。统计分析结果过多时,可用表格给出,具体可参照SPSS软件分析之后的结果。如果论文结果部分通篇都是统计分析的数据,会显得凌乱不堪,表格 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4. Discussion: 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是最难写的两部分。 Discussion之所以难写,是因为这里面最能够显示一个作者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深度就是论文对于提出问题的研究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广度指是 否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解释实验结果。要写好Discussion,大概可以分为下面两个步骤: A. 选择要深入讨论的问题。Results中有的结果是重要的,有的则可一笔带过。选择合适的结果在Discussion部分进行深入讨论,是写好该部分首先 要面临的问题。一般来说,可根据如下原则来判断:如果你的结果体现了实验的独特性,是其他研究中没有得到的,那这个结果就是要重点讨论的问题;有些结果和 前人的研究一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就应该一笔带过而无需深入讨论。Discussion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突出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并体现出显著区别于 他人的特点,区别大和小是另外一个问题,重要的是要有区别、区别就是创新。 B. 对选中的问题按一定层次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说理要有根据、问题要讲清楚、讲透彻。选择的问题有时不只一个(多数情况是2个以上),因此要按一定层次描述 清楚。一般来说,把最重要的放在中间,次之的放开头和末尾。放在中间能将评审人的情绪带至高潮,前面是铺垫,后面是总结。这样的顺序似乎更合适。问题无论 大小,是否重要,都要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入讨论:(1)首先要有类似结果的对比,说明自己结论的独特性;(2)其次要系统阐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方法有 多种(从实验设计角度,从理论原理角度,从分析方法角度,或借鉴别人分析方法等等)。重要的是将这个问题深入阐述清楚,不能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要做到这 点的确很困难,因为评审人总会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只可能尽量做到这一点罢了)。 C. Discussion部分还要注意保持和Results的一致性!就是结果和讨论要一一对应。千万不要出现按讨论的内容可以推出与实验相反的结论这种情 形,那证明你的讨论思路是彻底的失败或你的实验压根儿就是失败的。所以Discussion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尤为重要。由于中英文表达的不 同,在投稿之前要尽量避免出现表达上的误解,如果论文因此被拒是很冤枉的。 5. Acknowledge References: Acknowledge主要分为两个:第一是表明研究的基金来源,中国一般都是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大多是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写基金时一般要标注清楚基金号码(Grant Number),只有这样才算是该项基金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算做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须知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成果是在没有资金资助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这一点 非常必要。第二是对参与人员(没有列在作者中的研究人员)和单位表示感谢,如果通过一审和最终接受发表,还要添上对editor和anonymous reviewers的感谢,这是基本礼貌。 References重要在于格式。不同杂志对参考文献格式要求不一样,具体下来有所区别的可 以分为:作者的写法,有的是简写在前,有的简写在后,有的简写有点,有的简写没有点;文章的名字,有的要加上引号,有的没有引号;期刊的写法,有的要简 写,有的要全称,有的要斜体,有的则不需要;年和期卷号的顺序,有的是年在前,有的是年在后;期刊论文、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四种引用的格式各不相 同;文献的排列顺序,有的是按照字母的顺序,有的则是按照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基本上就是这些问题,看来很是琐碎,但是如果你的参考文献 排列的乱七八糟,那就会使得评审人对你论文的印象很差,认为你没有认知组织和撰写论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事情虽小,影响却大,还是要认真组织为 好。 此外,论文在撰写时要自始至终都用英语写,千万不要先写中文再译成英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是中不中,英不英,而且极大浪费精 力。宁可一开始写得语法差一些,慢慢修改都比这种写法好。如果有同专业英语比较好的人帮助的话,这样写还会更省事。写作时行文时态要注意,中文没有时态问 题,英文有,而且要求还相当严格。一般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是过去时态,在Introduction文献回顾,Methods整个部分,Results结果 总结,Discussion中的大部分,都用过去时态陈述。其他情况下可以用一般时态来描述。时态之间的界限是比较严格的,最好是仔细的通读国外的论文, 好好分析一下,或者让有经验的人帮你把把关,这样比较好一些。 四、Writing Skills in English for Research Paper 写paper注意九个环节:Preparation, Structure, Title, Abstracts,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Body of Paper, Recision, Acknowledgement。Preparation就是收集资料,找出灵感和方向,主要依靠的是journal in library。Structure是重点,paper的structure应该是两个triangle组成的:上面一个倒三角,下面一个正三角,意思就 是选题要宽(wide),研究方向要窄,然后最后的conclusion又发散开来。在paper的body前后都必须有declarative statement,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吸引读者。 Title必须清晰简短(clear,short),表达出自己唯一的 topic以提升读者的兴趣(promote the interest of reader),然而title中切记不能出现abbreviation和自己的result。 Abstracts是paper的一个缩 写(miniature of whole paper),一定要简明扼要(less than 200 words,one paragraph),按照paper的顺序介绍主要研究对象(subject)、实验设计(design)、实验步骤(procedures)以及最后 结果(results),这种介绍必须让非专业的人员 (non-specialist) 能够看懂。 Introduction同样要保 证简短,顺序是一般背景介绍、别人工作成果、自己的研究目的及工作简介,其中介绍别人工作时只需介绍和自己最相关的方面 (very relevant),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不用说明细节,因为这个要放到body中去。不要忘记在介绍自己工作之前要有一个declarative statement。 Body部分可以分为methods、result和discussion三个部分:①Methods,详尽的介绍 自己的实验方案以便于他人能够重复自己的实验过程,对于通用的实验方案可以简略,重点要放到自己的独创方案上面(own procedures),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介绍,为了文章的阅读方便,不要使用过多层次的subheadings,比如 subsubsubsection等等。②Result,使用text、table、figure等手段表达出来,其中table不要使用过多,而 figure必须保证图线清楚、注解明确,必要的时候还要对于自己的result中的一些结论进行解释说明。③Discussion,这个部分是为了以后 的study,在其中提出自己的problem或者是hypothesis,和别人的成果进行比较,暗示自己的主要收获,为后面的conclusion做 准备。 Conclusion中不要包含body以外的information,保持brief、neat和concise,一定要舍得结 束自己的paper;如果自己的paper只是project的一部分,稍做说明。Revison是在写完之后回头看看是否有逻辑上的错误,是否考虑到了 读者兴趣,自己的 declarative statement是否令人满意,Brevity is the soul of literary construction。Acknowledgement,不要忘记,这个反应了一个人的个人品质。 五、撰写论文初 稿(writing the first draft): (1)材料和方法(methods and materials):做了什么和怎样做?材料和方法是文章开始写作的最理想部分,这部分的内容作者最了解。写作要求:用过去时,尽可能按实验的先后顺序 描述。 (2)结果(results):发生了什么?基本写作要求:可用图、表或文字表达,三者间尽量减少重复。在正文部分叙述主要结果 和意义,用图或表给出较详细的数据,用过去时。 (3)讨论(discussion):所得结果是否为“前言”提出的关键问题的答案?结果 是如何支持答案的、如何证实假说的?基本写作要求:集中讨论与本结果有关的问题,突出本研究的创新及重要性,;与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给出结果所支 持的结论;指出前景、不足和改进。用现在时叙述已知或被证明的事实,用过去时描述本研究结果。 (4)文献(references):与本 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有关的其它研究有哪些?准确完整规范著录。 (5)前言(introduction)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试 图回答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基本写作要求:本研究之目的和重要性;简要复习文献。 (6)致谢(acknowledgment):除了作者, 谁协助完成了本研究、分析结果并撰写论文?谁提供了基金和物质帮助?写作要求:仅列出对本工作提供特殊的实质性贡献者姓名;须得到被致谢者同意。 (7) 摘要(abstract):论文告诉我们什么(通常250字)?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应在文章各主要部分完成后再写,这样有利于文章要点的提 炼。优秀的摘要能有效抓住读者兴趣。写作要求:用含有必要词汇的短的简单句,以使摘要清楚而简洁?避免使用缩写词和晦涩难懂的词句;用小标题叙述研究论文 的各部分;用过去时(但问题的陈述和结论可用现在时);强调研究的创新和重要方面。 (8)文题(title):本文关于什么?最佳文题的 标准是用最少的必要术语准确描述论文的内容。写作要求:准确(accuracy)、简洁(brevity)、有效(effectiveness)和吸引 人。 (9)作者(author list):谁参与了本研究的设计、工作及论文的撰写? (10)准备论文最后一稿 (preparing the final manuscript):论文初稿完成以后,必须对内容及格式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达到“投稿须知”的一切要求。绝大多数有经验的编辑都认为:不认真准备 的稿件绝不是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的良好载体(A poorly prepared manuscript is,almost without fail,the carrier vehicle of poor science. Day AR.)。如果希望论文发表,在准备投稿时必须做到打字整洁、无错、符合期刊格式、含有期刊要求的所有材料。该过程一般分三步:再次阅读拟投期刊的“投稿 须知”;用“投稿须知”中提供的“稿件对照检查表”(manuscript checklist, author's checklist)与自己论文一一核对;根据期刊要求打印输出,完成最后一稿。 六、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几个细节 A. 时态:当提到本文、此图、此表等说明了、表达了什么时要用一般现在时,而不用一般过去时。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Figure 1 shows ……Most of the common condensation polymers are listed in Table 1-1. B. 数:在学术论文里,有时很难顾及数的逻辑。但一般不将逻辑上的问题视为语法错误。只须注意在一个句子中的数和谓语动词的统一即可。单、复数的选用有一些非 定性、但可供参考的趋向: ◆◆当含意上强调复数时建议用复数。The catalyst concentrations for the different reactions are different.Ou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yntheses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a series of polycarbonates with different chemical structures.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is compound have been studied.The chain lengths of the oligomers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are different. ◆◆当含意上不强调复数时可用单数或复数。 Ou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ynthesis of polycarbonates.The property of the compounds in group 1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operty of the compounds in group 2.The chain length of the oligomer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eaction time. ◆◆在标题、小标题中或描述一类事物、现象等,提到具体物质时常用复数。【Polyesters】 Polymers are macromolecules built up by large numbers of small molecules. The small molecules which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polymer molecules are termed monomers.在标题、小标题或描述一类事物、现象等,提到抽象概念时可用单数、也可用复数。【Step Copolymerization】Newer Types of Step Polymerizations. This chapter will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ep polymerization in detail. ◆◆ 学术论文、有关学术的科普文章中的名词的可数或不可数特性的划分区别于非学术文章《非学术文章中的可数或不可数特性可从字典查到》。以下是在学术文章中通 常视为可数名词的单词:《但在一般字典中它们或它们做某种含义解时可能被划归不可数名词》。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consideration compositio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structure length weight ◆◆当同时提及几 个图、表、方程式时要用复数(分别单个地提及则不用):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can be calculated from Equations 2 and 3.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can be calculated from Equation 2 and Equation 3. Figs. 4 and 5 show …… C. 冠词: ◆◆ 单数名词前一般要加冠词:a , the等; 但以下情况可不加:表示不特指的、较抽象的概念: This chapter will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ep polymerization in detail.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ve ease of cyclization or linear polymerization comes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Different polymers are synthesized to yield various mechanical behaviors by the appropriate combinations of crystallinity, crosslinking, Tg, and Tm..但需注意这些单词前加冠词也是经常见到的,这是由它在句中的含义决定的(如有一定的特指意义):Polyisoprene is a typical elastomer – it is amorphous, easily crossed, has a low Tg (-73°C) and a high Tm (14°C). ◆◆目录、标题中通常省略冠词: 1 Introduction 1-1 Types of Polymers and Polymerizations … 1-4 Molecular Weight 1-5 Physical State 图、表的题目中有时可省略冠词:Fig. 2-2 Second order plot of the self-catalyzed polyesterification of adipic acid with diethylene glycol at 166 °C.……Fig. 8 Dependence of the ease of cyclization on the size of the ring.化学药品、化学物质前通常不加冠词:The polymerization is catalyzed by protonic or lewis acids although a wide variety of base catalysts such as calcium acetate and antimony trioxide can also be used.图中的横、纵坐标的名称前不加冠词。 D. 大小写:请注意以下结构的大、小写:当提及具体第几章、节;图、表;方程式时,首个字母通常要大写。As discussed in Chapter 2, ……In Section 1.2, we ……As shown in Figure 1, ……The results are listed in Table 3.当不指明是第几章、节;图、表;方程式时,首个字母如在句中通常用小写。In the previous chapter, ……As shown in this figure, …… E. 缩写:以下全名和缩写在文中通常视为同等,可以互换。 Figure Fig. Figures Figs. Table Tab. Chapter Chap. Section Sec. Equation Eq. Equations Eqs. F. 一些常用词汇用法 ◆◆research, study, investigate:research可做名词、动词,但通常做名词用,很少见到动词的用法。句中需要动词时常用study或investigate 来表达。 ◆◆detail/detailed:The properties of this compound were studied in detail.//The detailed properties of this compound were studied.//The details of the properties of this compound were studied. ◆◆follows/following: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We got following results: …… ◆◆increase, decrease:均可做名词和动词,We can observe an increase in the reaction rate.//The reaction rate increases. ◆◆focus, concentrate:focus: n. , v.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Our study focuses on ……We focus our study on ……Our study is focused on ……concentrate: v. We concentrate our study on ……Our study is concentrated on …… ◆◆effect, affect:effect: n. //affect: v. ◆◆compose, consist:A is composed of B and C.//A consists of B and C. ◆◆increase, improve:increase: 主要指数值上的增加。improve: 主要指性质的增加、改善。 G. 名词修饰:在学术文章中,很多时候会用到直接用名词做修饰,而不用’s 或 …… of …… 的形式。常见的这类词有:reaction rate;reaction rate constant;reaction temperature;reaction condition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H. 分词修饰:the reaction we studied;the temperature used;the nonlinearity observed。所有格:非人的所有格用……of……, 而不用……’s 。 第 三部分 投稿 一、拟投期刊的选择:   (1)选用SCI收录期刊。目前SCI 收录核心刊 3000种,加上增补期刊约 5600种。研究者可事先将SCI中自己感兴趣的期刊找出来备用。   (2)利用SCI收录期 刊的影响引子(Impact Factor)来选择期刊。期刊的影响因子是该刊前2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的平均被引次数。《科学》、《自然》影响因子很高,SCI收录中国期刊影响因子都 在1.00以下。期刊影响因子愈大,有用信息愈多。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   (3)利用学科带头人的影响或国际学 术交流的条件,物色最了解中国学术研究、信任中国学者的那部分期刊投稿。SCI选用的期刊中约 1 / 3为美国期刊,因而要注意选美国期刊。 二、 如何准备投稿? 选择适合刊物投稿:从杂志homepage下载Instruction for Author,按投稿要求,如投稿份数、论文体例、长度、图表、参考文献引法、配图说明(Figure legends)等,逐条遵循。Letter to editor-in-chief : ①声明文稿权转让;②未一稿多投,和在稿件未作出决定前不准备一稿多投;③所有列出作者均对文稿有确切贡献;④文稿内容真实,无作伪;⑤所有作者均已阅读 文稿,且同意送稿;⑥通信作者地址、电话、Fax、e-mail;⑦通信作者签名。勿一稿多投。 Title page 的式样如下: Peroxisome Proliferation-Activated Receptor-g Ligands Ameliorate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 Zuyi Yuan, MD, PhD; Yan Liu, MD; Yu Liu, MD; Jijun Zhang, MD; Chiharu Kishimoto, MD, PhD*; Yanni Wang, MD; Aiqun Ma, MD, PhD; Zhiquan Liu, MD.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First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Kyoto University, Kyoto 606-8501, Japan First author's surname: Yuan Running head: PPARg ligands ameliorate myocarditis 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170371)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Zuyi Yuan, MD, PhD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First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No.1 Jiankang Road,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Tel: +86-29-532-4021 Fax: +86-29-5263190 E-mail: zuyiyuan@mail.xjtu.edu.cn 三、 向国外生物医学期刊投稿需注意 A. 期刊选择: 英文生物医学期刊种类繁多,选择一本恰当的期刊并非一 件易事,然而这是论文得以发表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期刊应考虑的因素:论文主题是否在刊物征稿范围内?论文格式是否符合刊物要求?论文是否符合刊物的一贯 口味?关于期刊的声望(prestige)问题:期刊学术水平高其声望就高;反之声望则低。生物医学工作者都希望科研成果发表在有声望的高质量生物医学期 刊上。选择期刊的方法:如果论文主题在一个很窄的分支学科内,那么选择范围只能限制在几种刊物;如果论文信息交叉了几个研究领域,则可有许多种选择。无论 是哪种情况,先列出一个简单拟选期刊表,然后逐一对进行比较筛选,作出最后抉择。 B. 阅读和使用投稿须知: (1)读刊 头(masthead statement,通常放在期刊前面的文题页上),以了解刊名、简单的办刊宗旨、编辑委员会组成、编辑部成员、出版商及其联系地址等。 (2) 浏览目录(table of contents),确定该刊物是否发表你研究领域的文章及发表的比例有多大。 (3)注意栏目设置,确定 拟投稿件的栏目。 (4)看拟投栏目文章的范例,了解撰写要求及格式。 (5)某些期刊刊登投稿和接收日期 (submitted and accepted dates),可据此计算论文发表周期。 (6)广告数量可间接判断期刊质量。因为广告 公司都愿意将金钱投到质量高、影响大的期刊上。 (7)通过11或12月份出版的杂志最后几页上的“所有权、管理和发行声明” (statement of ownership,management,and circulation)查找期刊发行量。 (8)核查 有无北美和欧洲以外国家作者撰写的文章。 (9)有些期刊还刊登报道计划,作者可依此拟订自己的投稿计划。 C. 投稿注意事项: 当决定了论文主题,确定了读者群,并选定了拟投期刊后,论文文献检索工作即便完成。下一步是确定论文作者、查看期刊的“投 稿须知”,并将研究结果的原始资料收集在一起开始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并非一稿就能完成,往往需要反复易稿(修改)才能使文章达到投稿的 要求,即"5C"—正确 (correctness)、清楚(clarity)、简洁(concision)、完整(completion)和一致(consistency)。 D. 投稿:论文的最后一稿准备好后,就可向国外投稿。一般来说,投稿程序分以下三步。 (1)准备投稿信(covering letter,submission letter):生物医学期刊的编辑往往需要一些有关作者及其论文的信息,而作者也希望给编辑提供一些有助于其全文送审及决策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应该包括 在投稿信中。投稿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文题和所有作者的姓名;稿件适宜的栏目;为什么此论文适合于在该刊而不是其它刊物上发表?关于重复或部分发表 或已投它刊的说明;不能转让版权的说明(如美国联邦政府雇员);建议审稿人及因存在竞争关系而不宜做审稿人的名单;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的姓名、详细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e-mail地址;能否付出版费(版面费、彩图费)的说明(如果该刊收取版面费和彩图费);希望核校校 样或稿件若不接收退回原稿的要求(有的期刊在“投稿须知”中约定,除非作者在投稿信中提出要求,否则原稿不退还给作者)。投稿信举例: Dear Dr.: Enclosed are three copies of a manuscript by Rose N .Dipaola,Donna A.Gallo,and Tom N.Roberts titled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Long-Term Transfusion Patients”. It is submitted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as a ”Original Article" in your journal.This paper is~?Neither the entire paper nor any part of its content has been published or has been accepted elsewhere. It is not being submitted to any other journal. We believe the paper may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the readers of your journal because the study it reports stated the HCV infection rate among long-term transfusion pati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of short-term transfusion patients. Correspondence and phone calls about the paper should be directed to Rose N.Dipaola at the following address,phone and fax number,and e-mail address: Rose N .Dipaola,MD Institute of Internal Medicine 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 9500 Euclid Ave. Cleveland,OH44195,USA Tel:1-216-444-5360 Fax:1-216-444-9580 E-mail:dipao@cesmtp .ccf. Org Thanks very much for your attention to our paper. Sincerely yours, Rose N.Dipaola (2)稿件包装:所谓稿件包装是指将稿件及其拟投期刊所需的伴随资料一并装人信封。一般应按以下顺序备齐资料:投稿信;刊物要求的稿件 (包括文题页、文摘页、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图注、表及图)拷贝份数,每份图单独装一个信封;版权转让声明;与稿件内容有关资料的拷贝(如学术会议报告 论文或已发表的摘要等材料);通知稿件收到的明信片或有作者地址并贴足邮资的信封(适用于不发收稿回执的期刊);致谢和使用病人照片或引用私人通信的书面 同意材料的复印件;有些期刊要求附稿件对照检查表。以上材料不要用订书钉固定,以免途中因订书钉移动而损坏稿件;但可以用大型曲别针固定,照片可以在信封 中夹硬纸片保护。 (3)稿件邮寄:邮寄稿件应注意:应至少自留一份打印底稿;信封要足够大,并足够结实;正确的投稿地址及收稿人(“投 稿须知”中常有说明,多要求直接寄给主编);照片不可过大,最大不超过8.5英寸x11英寸?贴足邮票;航空邮寄;以打印稿(hard copy)投稿。几乎所有的英文生物医学期刊均不接受传真(fax)投稿,某些期刊仅允许一些没有图表的短文或“给编辑的信”通过电子邮件(e- mail)投稿,长篇论著、研究报告等文章决定刊用后方接受软磁盘。以上信息可以从“投稿须知”中获得、有的期刊在“投稿须知”中特别指出投稿地址与订刊 或订单行本地址不一样,以免造成时间耽搁 。 一、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 国际核 心刊物的审稿人大多是各领域权威学者,杂志出版社经常征询编委意见,选择最佳审稿队伍。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因此,对审稿意见 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论文。自己认为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探讨。如何对待杂志 拒文,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的理由。第一类拒绝是“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意见,对这类文章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 有意义的;第二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数据和信息,主编拒绝是因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这类文章不妨先放一放,等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结论后, 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会考虑重新受理该文。有审稿人抱怨,个别中国作者在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又原封不动地寄给另外一家杂志, 而他们再次被邀请审稿并对此非常反感,论文理所当然地被拒绝。《宇宙物理学》(The,Astrophysical,Journal)的科学主编 Thomas提出:“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不经修改,又寄给另一个杂志,这是很糟的错误。通常,审稿人做了很认真的工作指出论文的问题,并建议修改;如果 作者忽视这些忠告,是对时间和努力的真正浪费;同时,寄一篇坏的文章,对作者的科学声望是严重的损害。”影响因子不同的刊物接受论文的标准和要求差别很 大。如果被拒论文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仔细考虑审稿人意见并认真修改文稿后,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值得注意的是, 审稿人由于知识限制和某种成见,甚至学术观点不同,判断错误并建议退稿常会发生。如何处理情况?最近某青年的论文被杂志拒绝,经反复讨论检验,判断审稿人 是错误的;为了论文及时发表,我们建议作者礼貌和认真地回信给主编并指出审稿人的错误,要求主编将意见转给审稿人,然后撤回论文再做必要改进,改寄影响因 子更高的杂志;结果论文立即接受,并得到很好评价。另篇论文在某重要杂志经两年半才得以发表,主要原因是第一位审稿人对我国向量磁场测量的可靠性提出质 疑,不同意发表。通过向权威同事请教和反复思考,我们确认所进行的研究及所采用测量都充分准确可靠;作者花了近两年时间与审稿人讨论,不但论文得以发表, 还与审稿者和主编建立了良好关系,论文发表后得到良好的国际引述。 二、投稿后若干事宜: (1) 稿件追踪(follow-up correspondence)。如果投稿2周仍无任何有关稿件收到的信息,也可打电话、发e-mail或写信给编辑部核实稿件是否收到。 (2) 稿件退修(revised manuscript)。几乎所有的经审查学术水平达到出版要求的自由来稿,在发表前都需要退给作者修改其表述及编辑格式,如压缩文章篇幅、重新设计表 格、改善插图质量、限制不规则缩写词使用等。然而退给作者修改的稿件并不代表文章已经被接受,文章最终接受与否取决于作者对文章关键性重要内容和表述方式 的修改能否达到审稿专家及编辑的要求。 通常退给作者修改的材料包括原稿、审稿专家意见、(reviewers' comments)和一封编辑的信(covering letter)。当作者收倒退修稿后,首先应该仔细地阅读退修信(modify letter)和审稿专家意见。然后应考虑能否或愿意接受审稿专家或编辑的意见,修改稿件。 (3)如何处理稿件修回?从主编回信和审稿人 (reviewer)修回意见可看出文章录用的可能性。主编的回信会特别提到你文章的科学先进性 (scientific priority);审稿人对文章总的评价中会提到对文章是否感兴趣(interesting)等;修回不要仓促,反复阅读、理解审稿人的问题。对每位审 稿人提出的意见要逐条回答(response to reviewer1,2,3);对修回稿中已修改的地方要具体标明(page, lines);给主编回信,感谢给文稿提出的修改意见,并指出按修改建议已作的修改,未作修改的地方要说明理由。 一、认 识SCI论文 罗伯特?戴在其名著《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的序言中指出,“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从研究生开始,就主要不是 看他在实验室操作的机敏,不是看他对或宽或窄的研究领域固有的知识,更不是看他的智能和魅力,而是看他的著述。他们因此而出名,或依然默默无闻”。 A. 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 在《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中指出,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当是 “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与 原创性相联系,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太阳物理学权威刊物《太空物理 学》(Solar,physics)主编Harvey专门谈到,少数作者主要结果用中文发表后又寄给《太空物理学》,这在过去是可以容忍的,但现在不允 许。公认的原则是:作者不能把已在经过审稿的杂志发表的主要结果以不同形式投寄给其它杂志再发表。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不仅应该是原创的,其结果还必须是 显著的,并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用Harvey的话来说,“至少有一两个其他研究者会读这篇文章,并利用这些结果发表他们自己的工作。”对成果显著性的检 验是论文被引用的多寡。作者应当关心自己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注意国际学术界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包括肯定和批评的方面,特别是注意同行们对自己发表结果的不 同的理解;这是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B. 充分评价已有工作,体现作者学术水平: 是否客观而充分地评价了以往的工作,常常是审稿人和读者衡量作 者学术水准和学术风范的重要方面。部分作者引述国外知名学者的工作,往往有点“言必称希腊” 的味道,而对国内同行发表的工作重视不够。有时明明是中国学者首先做的工作,却没有得到自己国内同行的充分评价。应当提倡较多并适当地援引国内同行工作。 但也不要学习少数日本作者,他们绝少引用日本学者之外的文章。部分同行在论文中引述相当数量公式,但却不列出公式的出处,让读者分不清是作者发展的,还是 引自他人以往的工作。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对用于特定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出处和适用条件; 即便是作者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应文献,让读者在充分评价作者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作必要参考,并清晰指出自己当前工作中独创性的贡献。这是作者对科学负责 的表现,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开宗明义必须写清楚的内容。 C. 特别重视论文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 每位作者都有阅读大量论文的经验。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先浏 览目录,对题目有兴趣才愿翻到有关论文;题目有兴趣的论文,读者又先读论文摘要;如果对摘要还有兴趣,接着会去看论文图表,因为图表往往最清楚地反映了论 文结果。看过图表之后,如还有兴趣,会读论文的结论。通常只有少数读者会读论文的全文。作者应当清晰地知道,论文的题目将被数以千计的读者读到。对题目的 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用最少的词语最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 D. 花大力气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国SCI论文和引述偏少,除了基础研究水平的限制, 语言的障碍不容忽视。每一位基础研究工作者必须把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个艰巨的任务。中国科技大学胡友秋教授总是把审稿人的英文修改和自己的原稿中被修 改的部分单独抄在本子上一一对照,细心琢磨并背下来,一点一滴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他寄往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常被审稿人称为well-written。美 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有一个内部审稿制度,目的是保证论文的正确性,对研究也有相互影响和砥砺的好处;未经内部审稿的论文不能寄给杂志。资深太阳物理学家 Sara,Martin建议找一些可作为范例的论文精读,学习怎样组织和写出好英语;她特别提到已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Zwaan的论文可作范文。论文初稿 完后定要检查拼写,避免简单的拼写错误;对英文写作无把握者,请英文好的同事或国外同行把把英文关是必要的。为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水平,建议对研究生开设英 语写作课程。 二、论文进入SCI的影响因素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编辑出版,用来查询科技文献及其引用情况的检索工具,内容涉及科技领域150多个学科,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 物学、微生物学、农业、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临床医学、神经学、药学、计算机科学、生态与环境等,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SCI对其收录期刊采用了多种严格 而科学的定量和定性筛选,所收载的均是集中了各学科高质量优秀论文精萃的期刊,全面覆盖了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SCI的研究成果代表着世界基 础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准,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和引用是评价其国际学术地位、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创新实力和科技论文质量的国际通用依据。 A. 原创性和影响力:   原创性也就是原始性和创造性。原创性不等同于新颖性,新颖性可以是别人研究的延续,而原创性意味着一个新事物、新领域、新问 题的开创。原创性研究通常是指对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的描述,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以及对已有的重大观测 (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等。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国际核心期刊更是 如此。要想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原创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原创性课题通常来源于实践或对各种有关信息的研究,而不是来源于现成文献。 影响力以论 文被引频率来衡量。引用频率已被科学界公认是衡量特定研究价值的最为客观公正的方法。在 1961-1971年间,SCI一般作者平均引用频率约 50次,而同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引用率为222次,并且SCI中某学科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作者获该学科诺贝尔奖的情形也多次发生。高水平的论文不仅 具有原创性,还具有影响力,必须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帮助,并由此推动科学发展。 B. 论文撰写:   (1)撰写英文论文。被SCI收录的我 国期基本上为英文,英文文种优势是论文进入SCI期刊的重要因素。1997年SCI收录我国论文10033篇,其中 83%发表在国外刊物,国内发表17%。从语种上看,英语论文占总论文数99.78%,中文论文占 0.09%;法、德、俄、日文论文占 0.12%。东西方语言差异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大障碍。   (2)英文摘要全面深入,反映研究要点,强调自己的独创。论文 要进入SCI,除投SCI来源期刊处,另一途径是为国外读者引用。因此,英文摘要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许多作者的英文摘要较简略,没有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 体现在文摘内,从而影响论文交流。例如“综合多种检索技术优势的数据库检索功能设计”的论文摘要,不仅说明采用了什么技术得出了设计方案?还应说明这些技 术通过怎样的利用?达到了什么效果?体现实现最终目标的主要过程,这样可增加论文被引用机会。   (3)参考文献应用。论文应清楚地标注引用,完 整给出参考文献。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特定的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处,并完整给出相应文献。 即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应文献。这样做既对他人研究有充分肯定、免去剽窃之嫌,又能说明自己的论述依据充分,也突出了自己在该研究中的独创 内容。 三、如何投稿SCI杂志论文 为什么要鼓励向国外投稿?国内核心刊物版面有限,投稿人多,国内刊物SCI收录杂志发表更难;国内刊 物影响因子都较低;大多数国际刊物不收版面费;国际刊物发表周期短。 如何准备稿件?选题新颖、idea好,讲究科学。Title page;Abstract;Text (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References;Acknowledgements;Figure legends;Tables and Figures。使用清晰合理的语言,避免修饰词(如最好、第一)和社论性语言(如令人惊异地、令人感兴趣地等)。题目醒目,表达清楚而不含糊。介绍研究 背景十分重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研究,长度在1页内,引用文献15条内。方法学一定要做到:临床研究有病人知情同意,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动物实验符合本 大学的动物管理与动物实验的章程等。特别注意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目前国际上通用。结果要清晰图、表格,合理的结果解释等;特别注意方法学和结果中可能的小 的漏洞,最好请多位同行专家审阅。Discussion部分只对本文结果进行讨论,与同类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对结果涉及的可能机制不要展开太多,不要进行 推理讨论;结论应客观,不要夸大。参考文献尽量最新;注意格式;如有可能,尽可能引用拟投刊物近2年的文章。成稿后请同行专家反复修改;可请语言专家纠正 语法错误。 四、撰写SCI文章的经验 1.首先是大量阅读文献,如果要撰写高水平论 文,基础是读很多高水平文献。建议多看影响因子高的国外文献,最好IF3以上。国内综述性杂志还是可以看,特别是刚刚接触陌生的研究领域时。 2. 看文献的同时注意随时摘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英语论文的写作实际上有很多现成固定的模式和表达方法,将这些固定用法随时做笔记,并随时复习,加上不断阅 读新文献,自己动手写时也就不会举步维艰。 3.课题设计的IDEA十分重要,观点的创新性决定了文章能否受editor和reviewer青睐。 4. 实验完成开写文章,或者自己写,实在不行,就找几篇与你的课题十分相近的文章阅读,有些表述方法可以直接借鉴,当然不可以直接照搬,必须进行适当的修改, 如语序,近义词替换等等。最后进行通篇连贯的阅读,总体使其变得通顺。投稿前必须仔细修改,不可仓促投稿,可以先放几天,在回头来看,这样反复多次。最好 的话是请英语高手帮你修一修。或者也可以请一般同学看看,从别人的角度来取长补短。 5.投递建议多投网上可以submission的杂志,快又省 钱,投之前好好看看guideline for authors。严格按照上面的条例修改,象图片的分辨率等等细节都要十分注意。 6.修回的稿件 一般是要求point to point的回复,必须一一进行回答,个人建议是所有问题最好都按要求去做,这样的accept可能性很高,当然审稿人的水平也有不同,有些明显错误的观 点应当用详细的理由加以回复,有可能的话附上参考文献增加可信度。 7.文章基本上accept了,有时审稿人会要求你把文章给专业领域离地英语专 家修改,有些人可能未必找的到,那怎么办,呵呵,那就自己来,反复阅读,尽量减少一些低级错误比如拼写和语法,还有就是表述以简洁至上,simple is the best。再就是尽量多改一些地方(这是一滥招,高手就免了),就算没什么错误的地方可改用别的表达方法,表面上看来编辑部会觉得你很严谨仔细,呵呵,反 复多看看,多修,就能成功,我就是这么做的,你也可以。 五、SCI论文写作经验 要写好文章,思路创新性和数据可靠性是两个基本 条件。思路创新有两种方法:(1) 如果你个人在某领域进行了多年研究,你觉得某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应该在于某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如果很少有人注意此方面研究而你首先开始,那你的文章就创新。 这种方法创新的前提是,你在该领域有多年研究;否则很有可能失败。因为你认为创新的东西可能是人家已经做过的(只是研究失败,所以没有报道),或者你的思 路本身就是错误的。(2) 二次创新。例如最近三年有不同作者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报道因素A对提高玉米抗逆性有很大影响,第二篇报道因素B对小麦抗逆性有很大影响。那么你就可以参考 以上两法,研究因素A和因素B对水稻抗逆性的影响。这样做出来的文章一般也能发在和以上两篇文章档次差不多的杂志。要保证数据的可靠,首先你要选用你的领 域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找几篇和你的研究类似的SCI文章,参考他们的研究方法。 试验结束后,立即进行总结数据,写文章,主要步骤可参考: A. Result部分。将所有的试验结果整理成图和表,尽力挖掘图和表中的信息,越多越好。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和不同的研究人员探讨你的试验结果,因为不同的 人对同一张表和图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会给你写文章提供很好的思路。 B. 分析完图表后,寻找你这个试验结果的Key point,一定要保证这个Key point具有较大的新意,或者说一个到这个Key point 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然后从所有图表中找出能够论证你这个Key point 的图和表。合理安排你的图和表,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用图。 C. Result以后是Discussion(一篇文章的精华),可以将discussion分为若干段落,可以是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但要保证每一段都有 一个主题,即每一段讨论一个主要话题。而且每一段中要说明以下几点:(1)你的研究结果说明什么?有什么意义?(2)你的研究结果和别人的类似研究有什么 异同?如果不同,可以讨论一些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3)如果你在研究结果中出现非常新的东西,用以前别人的理论很难解释,那么你可以提出你的假设理论来 解释试验中非常新的东西,一定要做到能自圆其说。在Discussion的最后要总结一下,告诉别人你这个研究的几个主要结果。 D. Materials Methods:你在试验中得到的数据,都要写出相应方法。写试验方法要尽可能详细,保证别人看了Materials and Methods 后能够参考你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看一下你可能要投的刊物中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是怎么写的,你可以参考。 E. Introduction:简介你这个研究领域的意义;介绍该研究领域的一些人所做的工作,指出它们存在的问题;说明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可在 introduction 中提出你的hypothesis。 F. Reference:最好引用原始文献,不要二次引用;注意文献编排格式,与你要投的刊物要一致;不要漏和多参考文献。Acknowledge:帮助过你 做试验,写文章的人;提供资金项目。Title要说明你的研究内容,要有一定吸引力;Abstract包括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 G. 写好以后,最好找个搞相关研究的美国或者英国的科学家看一下,改一下英文,就可投出了。 六、写论文的技巧 优秀论文的要素:1、正确选题;2、合适的切入点;3、 简洁明了;4、说清自己的贡献; 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6、可重复的过程;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 8、精选的参考文献 优 秀论文的误区:1、Idea越多越好;2、一味追求革命性的,突破性的成果; 3、数学、理论和公式越复杂越好——显示自己的聪明; 4、追 求最好,史无前例;5、显示权威性,引文中大量引用自己的论文。 写文章的条件:1、与研究工作相关,确实有了好的想法,不是为了写而写; 2、 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对学术界有贡献; 3、实验成熟,经得起检验; 4、已经需要记录下来和其他人分享 写论文的要点:1、写出 3~4层的纲要反复修改多次。 2、从Introduction开写,回顾已有的工作。 3、要声明文章结构,不要直接进入细节。 4、 声明工作的动机和基本原理,提出潜在的问题,自己进行回答。 5、讲明自己工作与前人的不同,说明自己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前景。 6、最后写 Summary和Abstract,反复斟酌后确定标题。 Reviewer Check List: 1、论文是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给出了已有问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2、论文的主要结果是什么?3、实验结果是否充分?4、论文技术含量如 何? 5、论文是否对所提出的技术/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6、论文写作是否清晰,从而令本行业内多数研究人员可读? 7、 论文是否适当地引用和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8、论文是否应该给予嘉奖? IEEE Transactions on CSVT Review form: 1、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本期刊读者的兴趣? 2、论文所使用的方法的评价?3、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 4、主要结 果是否正确?5、论述是否清晰? 6、是否具有一致性(前/后,论述/结果)? 7、引文是否充足? 8、Reviewer的意见: (Accept / Accept after a minor revision / Reject / Reject but resubmit after a major revision / Submit to another journal)。 七、论文写作技巧: 1、宣传自己——说明论文的重要性。 流 程:a)问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对D进行实验,和A、B进行比 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解释为什么D是更优的,而其他的思路(比如E)是不行的;h)阐述D的有效性和局限性;i)对D进一步发展的讨论。 要点:j)简洁最重要;k)不犯粗心的错误,仔细验证结果和适当选择用词。 2、细心修改。 步骤:a)30%的时间细心思考,70%的时间 认真写作初稿;b)把写好的论文放一段时间;c)逐字逐句地阅读论文;d)请其他人帮助阅读和修改;e)在修改的时候,从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论文 (Reviewer / boss / colleagues / proof-reader);f)仔细修改的次数 3;修改的总次数 5。要点:g)自己读自己的论文很乏味,并且不易找到错误;h)为了论文的小的层次提升,要付出大量劳动。 3、优化英语。 步 骤:a)自顶向下地组织论文(大纲/逻辑/流程);b)用其他的优秀论文(尤其是同期刊/同系列的论文,优秀书籍)作为范例;c)请别人帮忙阅读和修改语 法和用词;d)记录自己用词和语法的错误,进行积累。要点:e)用词和语法固然重要,但是结构和逻辑更加重要。 八、优秀论文结构范例: 1、Abstract——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a)阐述问题;b)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a)题X是重 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D的基本特征,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 A、B优越;g)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 3、Previous 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a)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b)对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 避免歧义;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不要过于苛刻;e)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 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Our 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a)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b)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c)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 的潜在问题;d)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e)特例和例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 Experiment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a)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验步骤);b)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c)讨论,说明结果 的意义;d)给出结论。 6、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a)快速简短的总结;b)未来工作的展望;c)结束全文。 7、 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a)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b)与前文保持一致。 8、 Others——致谢、附录、脚注。 处理被拒:1、理解被国际权威期刊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70%以上被拒),保持良好心态。 2、感谢 编辑和Reviewer的意见和工作。 3、询问副主编,自己可以怎样处理这篇论文最合适(重投/改投/撤回)。 4、继续新的研究或补充修 改后改投其他杂志。 常见问题:1、是否可以一稿多投?千万不要!但是一篇会议论文经过修改以后可以再投期刊。 2、是否可以建议副主编如何 处理自己的论文呢?不行,但可建议他别让某人评阅。 3、如4个月都未收到副主编回复怎么办?写一封友好的询问信,别催得太紧,别找主编。 4、 如和副主编意见严重不和怎么办?可以找主编,但是别经常这样做。 5、如果和主编的最终决定严重不和怎么办?没有办法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7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导师要同学生谈“推敲”两字的故事
pikeliu 2010-3-10 09:28
导师要同学生谈推敲两字的故事 ( 先写上一两句,待日后补上) 与学生反复谈过,论文要写到60分是容易的,70分也不会太难。70分到80分只有10分的距离,但是花下去的精力是很多的。90分到95分只有5分的距离,但是花下去的时间比起写个60分、70分的论文要多得多。 以下故事转自百度。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於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练之未完,逐於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逐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翻译:贾岛初次去京城考试。一天他骑着毛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开始的时候想用推字 想想又觉得敲字好.不能决定用什么好,于是反复吟咏,并且用手做推与敲的姿势.韩愈当时是吏部权兆尹.贾岛不知不觉的冲撞到仪仗队的第三节,被侍从押到韩愈身前.贾岛于是对韩愈讲了自己作诗的经过.韩愈在马上停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比较好.于是与贾岛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府第.在一起谈论诗歌,两人最后成了好朋友。 全诗如下: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个人分类: 导师与研究生|3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次感谢“科学网博客提醒”
热度 1 zlyang 2010-1-22 15:04
真傻《 感谢科学网博客提醒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8767 。 根据科学网指导,俺陆续把 个人学术理论 贴到《 个人学术展示区》里。 在贴后,原本想修改一下,结果发现: 抱歉 , 系统规定只能在帖子发表 60 分钟内才可以修改 真傻顿时激动的热泪盈眶! 俺在博客发表 个人学术理论 ,是为了客观记录自己的想法。可是,似乎博客发表的博文,在很久以后还可以修改,这就失去了记录的客观性。 而 《论坛》的帖子可以保持客观性 ! 太高兴了 ! 嘻嘻! 希望论坛永远坚持 系统规定只能在帖子发表 60 分钟内才可以修改 ,这就是科学精神:客观、有根据! 抱歉, 系统规定只能在帖子发表60分钟内才可以修改 再次感谢科学网,感谢科学网《论坛》!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修改Linux的主分区的空间
guodanhuai 2009-8-1 11:29
如何修改Linux的主分区的空间 今日在学习Linux的时候,由于使用的是虚拟机,所以硬盘空间较小,在软件安装是比较麻烦(虽然可以将软件安装在指定的地址,但软件安装时需要将文件解压缩和make时产生大量的临时文件),所以,继续扩充,由于本人不是虚拟机管理员,又不好意思老是麻烦别人,所以,就自己将另加的一块盘加到主分区中,在网友小宝的帮助指导下,成功完成,贴出此文,为帮助有同样需要的朋友,也对小宝表示感谢!其中叙述有不规范和不全之处,请读者自行查阅资料。 l 第一步,给虚拟机加个硬盘 这个可以向管理员提出,或自行解决, l 第二步,分区 # fdisk /dev/sdb Device contains neither a valid DOS partition table, nor Sun, SGI or OSF disklabel Building a new DOS disklabel. Changes will remain in memory only, until you decide to write them. After that, of course, the previous content won't be recoverable. The number of cylinders for this disk is set to 1958.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but this is larger than 1024, and could in certain setups cause problems with: 1) software that runs at boot time (e.g., old versions of LILO) 2) booting and partitioning software from other OSs (e.g., DOS FDISK, OS/2 FDISK) Warning: invalid flag 0x0000 of partition table 4 will be corrected by w(rite) Command (m for help): m Command action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p Partition number (1-4): 1 First cylinder (1-1958, default 1): Using default value 1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1958, default 1958): Using default value 1958 Command (m for help): w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结束后,用df查看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mapper/VolGroup00-LogVol00 4031168 3688700 134392 97% / /dev/sda1 101086 12495 83372 14% /boot tmpfs 1029816 0 1029816 0% /dev/shm 没有发现sdb,不要进行格式化,格式化后分区表又没了,我就上了这个当 用fdisk l可以看见 # fdisk -l Disk /dev/sda: 8589 MB, 8589934592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044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1 13 104391 83 Linux /dev/sda2 14 1044 8281507+ 8e Linux LVM Disk /dev/sdb: 16.1 GB, 1610612736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958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1 1958 15727603+ 83 Linux l 第三步,将分区指定为pv # pvcreate --help pvcreate: Initialize physical volume(s) for use by LVM pvcreate |--force ] ] PhysicalVolume # pvcreate /dev/sdb Device /dev/sdb not found (or ignored by filtering). # pvcreate /dev/sdb1 Physical volume /dev/sdb1 successfully created l 第三步vgextend 添加分区组 # vgextend --help vgextend: Add physical volumes to a volume group vgextend VolumeGroupName PhysicalDevicePath 这时关键要查到 VolumeGroupName PhysicalDevicePath这两个名称 可用vgdisplay查看 # vgdisplay --- Volume group --- VG Name VolGroup00 System ID Format lvm2 Metadata Areas 1 Metadata Sequence No 3 VG Access read/write VG Status resizable MAX LV 0 Cur LV 2 Open LV 2 Max PV 0 Cur PV 1 Act PV 1 VG Size 7.88 GB PE Size 32.00 MB Total PE 252 Alloc PE / Size 252 / 7.88 GB Free PE / Size 0 / 0 VG UUID PqvyQ3-4JXx-PGCc-9H2q-7BcJ-HW7N-xHZeNP 所以,执行如下命令: # vgextend VolGroup00 /dev/sdb1 Volume group VolGroup00 successfully extended l 第四步lvextend 扩展分区组 # lvextend --help lvextend: Add space to a logical volume lvextend ] {-l|--extents LogicalExtentsNumber | -L|--size LogicalVolumeSize } LogicalVolume 后执行 # lvextend -l 1000000 /dev/VolGroup00/LogVol00 Extending logical volume LogVol00 to 30.52 TB Insufficient free space: 999873 extents needed, but only 479 available 这里比较容易出错的是 是logicalVolum的名称容易输成VolGroup00LogVol00,logicalnumber的单位应该是簇,也不要估计,如果你想把整个分区都加上去,数个天文数字吧,系统会告诉你最大数应该是多少 l 最后一步resize2fs lvm卷名 # resize2fs /dev/VolGroup00/LogVol00 resize2fs 1.39 (29-May-2006) Filesystem at /dev/VolGroup00/LogVol00 is mounted on /; on-line resizing required Performing an on-line resize of /dev/VolGroup00/LogVol00 to 3923968 (4k) blocks. The filesystem on /dev/VolGroup00/LogVol00 is now 3923968 blocks long. 最后用df查一下,呵呵,大了吧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mapper/VolGroup00-LogVol00 15207152 3690736 10733404 26% / /dev/sda1 101086 12495 83372 14% /boot tmpfs 1029816 0 1029816 0% /dev/shm 再次感谢网友小宝的帮助。 【Reference】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 Style Definitions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riority:99;mso-style-qformat: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top:0cm;mso-para-margin-right:0cm;mso-para-margin-bottom:10.0pt;mso-para-margin-left:0cm;line-height:115%;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1.0pt;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language:EN-US;mso-bidi-language:EN-US;} 许杜村 (2003). Red Hat Linux 9中文版入门与进阶.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Technology|4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代学生修改论文
热度 1 wangxh 2009-6-26 18:27
那天看到《 一位年轻导师对研究生的血泪控诉 》博文,产生一些想法,于是写了《学生是需要培养的,不是被导师雇用的》一文。 今天科学网首页出现《 一个导师对本科生的深深道歉 》一文,结合刚刚过去的今年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也产生一些想法,于是造出本文。(但此文现在已经被博主删除,故在此不便透露作者的名字。但鄙人有一个毛病,遇到喜欢的文章,愿意保存到电脑里。)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着一个话题——现在的学生难教,或因独生子女,或因高校扩招。但究其根由,还是我们教师没尽到应尽的责任。可能有的教师感到委屈,但是无论如何学生教育成现在的样子,教师的确难脱干系。 (本人无意冒犯他人,只是就事论事阐述一下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就拿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来说, 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亲自替学生修改论文”! 我们的 某些学生之所以如此“没有出息”,根本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不负责任 。鄙人认为,替学生修改论文一点儿也不能说明一个教师是否负责任。甚至可以说是在误人子弟,因为教师做了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这相当于结课考试(不是作业,作业教师可以并且应该修改),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如果一些学生不及格,教师可以自己补充一下答案使其通过考试吗?形式虽然不同,但道理完全相同。毕业论文也是应该客观反映学生水平的,如果教师替学生修改论文,这还算学生自己的论文吗 ? “ 整个论文一字不改的人 ”不一定不是好导师,而替学生修改论文的教师不一定是好导师 。 现在许多老师替学生修改论文,而鄙人从来不替学生修改一个字!但是学生在不断的“逼迫”下,每每能造出比较合格的论文,当然也不乏校优秀论文。 当然恰如其分的指导是一定的:例如,章或节的“小结”就相当于中学语文课上老师讲的“段落大意”;摘要就相当于课文的“中心思想”;写得不错地方以蓝色标记啊,写得差或应该删除的段落抹红啊,或者加个批准什么的;上下标怎么弄啊,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何编辑啊,甚至顺便透露一点儿 word 使用技巧,等等等等,反正只要鼠标一动即可完成。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再一遍不行就又再一遍,反正“站着说话不腰疼”,动动嘴皮子也累不到哪去 !当然有的学生也想“耍耍臭无赖”什么的——“老师,我实在水平太低,实在不会写,你帮帮我吧,我求您啦!”答曰:“实在不好意思,我绝对不能替你写作业。如果你确实认为自己不行,那就留下再做一次毕业论文吧,我还可以带你。” 不用说本科毕业论文一字不替学生修改,就是研究生论文也是一字不改。( 发表的论文另当别论! 这是合作编写的,要是一字不改怎么好意思把名字署上呢?发表的论文也是“逼迫”研究生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有个学生为了表示“无声的抗议”,竟然自己在论文电子稿文件名后加上版本号,竟然加到“修 48 ”!如图所示) 在教师不断逼迫下,学生最终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毕业论文拿出来的时候,那种自豪的神气是难以言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指导教师真正负责任,学生肯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一点点,一段段,一节节,毕业论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出来,就像“ 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总之,鄙人指导学生论文的招数是: 教、训、哄、骗、吓、拍、踢 等等。用一位学生的话就是威逼利诱!学生同样找机会“收拾”鄙人,有一次带生产实习,顺便到附近有山有水的XXXX沟游玩,这帮无法无天的徒弟竟然搞了鄙人一个落汤鸡般!鄙人与他们的父母一般大,甚至比有些父母还大,有的学生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光天化日之下像对哥们儿一样喊“慧哥,请你吃拉面呀?”——“不去,哪次你们请客不是我掏钱儿?”今天照毕业照,有人竟然在全学院老师和毕业生面前拍着我的肩膀说道:“慧哥,跟我来张合影!”——“好啊,不过收取景费,每次2元”引来一片O(∩_∩)O哈!哈......为师如此,实乃人生之快载,夫复何求? 按: 这里藏龙卧虎,哪路尊神都有,怕无意伤害到他人,故 特别说明。 本文的目的是与趣味相投者交流指导学生论文心得,没有卖弄自己或贬低他人之意;况且自己的观点也不一定对,也没有什么值得卖弄之处。
个人分类: 教之道|5722 次阅读|6 个评论
检疫不只是检验与处理——《植物检疫条例》修改之管见
zhguoqin 2009-5-21 17:05
检疫不只是检验与处理 《植物检疫条例》修改之管见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246300 ) 老的《植物检疫条例》及其相关的实施细则,其内容主体是检疫检验与检疫处理,缺少监测预警、应急管理、有害生物扩散责任追究等重要内容。 植物检疫,仅仅是检疫检验与检疫处理,是不能完成检疫任务,不能达到检疫目的的。检疫,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将危险性有害生物拒之门外,及早发现,及早处置。 1. 将《植物检疫条例》提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 防 疫法》 植物防疫,涉及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类健康,是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林业发展、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保驾护航作用。为了加强植物防疫工作,将条例升格为法,势在必行。 检疫,其目的在于防,仅仅实施检疫检验与检疫处理,是达不到防的目的,有且只有防检结合,寓检于防,才能有效拦截有害生物入侵,遏制有害生物扩散,及时消除生物灾害隐患,减少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检疫法规中必须加入防的内容,将植物检疫条例提升为植物防疫法。 2. 引入灾害管理观念 农业生物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病虫害检疫与防治一词已不能涵括植物防疫工作的全部内涵,而且,植物防疫工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为适应变化的需要,同时,也为与国际接轨,笔者建议 将灾害管理观念引入植物防疫法规,相应的机构也应作科学的调整 。 2.1 分级管理 根据生物灾害源的危险性或灾害的危害程度,将生物灾害或有害生物划分等级,按照等级,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灾害管理。 生物灾害不同于上述灾害,生物灾害的分级管理,与其他灾害分级管理有所不同,可采取两种分级方案: ( 1 )按照灾害严重程度生物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按照分级结果,启动相应预案。 ( 2 )按照灾害源的可控制性、发展态势有害生物危险性分级。对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 PRA ),按照分析结果进行分级。根据分级结果,对不同级别的有害生物,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Ⅰ级有害生物由国家监管,一旦发现,立即铲除;Ⅱ级由省级监控,一旦发现新疫点,限期拔除。 生物灾害的分级管理 灾害分级 按灾害源分级 ( 按照 PAR 分析结果分级 ) 按灾害危害程度分级 Ⅰ级 高度危险检疫性有害生物 (highly risky quarantine pest) 造成生态、经济危害巨大,并直接危及人类生命安全或直接危害大范围人类健康的;或高度危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省际间连片大面积爆发 Ⅱ级 一般检疫性有害生物 (risky quarantine pest) 造成生态、经济危害巨大,并直接危害局部人类健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连片大面积爆发 Ⅲ级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 regulated non-quarantine pest ) 造成生态、经济危害巨大;或一般有害生物在县际间连片大面积爆发 Ⅳ级 非限定性有害生物 ( non-regulated pest ) 一般有害生物在县内连片大面积爆发 2.2 分类管理 按照有害生物种类 、危害对象的不同,对生物灾害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对于不同的灾害源,根据不同灾害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对于不同经营目的、权属的灾害受体遭受生物灾害,其管理措施、管理责任也不尽相同。例如林业生物灾害治理,由森林的经济效益的可确定受益者承担,而森林的经济效益的受益对象难以明确时,以及生态公益林,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责任主要由政府承担;对于成片大面积暴发的林业生物灾害或Ⅰ、Ⅱ级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时,由政府承担治理责任。 2.3 分区管理 ( 1 )自然区域:生物灾害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不同区域的生物灾害,其发生发展特点都不会相同。根基自然区划和生物灾害分布状况、发生特点与规律,进行生物灾害发生区域区划,根据发生区的灾害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 2 )行政区域:所有的灾害管理措施,最终都将以行政区划为管理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落实,因此,灾害发生区的区划,应该结合行政区划进行。 2.4 分期管理 生物灾害发生发展,常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生物灾害不同的发生发展周期,采取不同的应对管理措施。根据生物灾害可能造成的威胁、实际灾害已经发生、危害逐步减弱与生态系统恢复三个阶段,可将生物灾害事件总体上划分为预防期、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善后期。 2.5 监测预警 建立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和监测队伍,通过先进的手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建立准确的预报模型和人工干扰模型,进行准确预报和人工干扰模拟。 ( 1 )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实时监测 利用 3S 、实时溯源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体系。以信息技术和生态、化学技术为依托,结合常规抽样和调查技术,研究重大有害生物的中长期测报和短期准确预报技术,提高预警水平和御灾决策能力。 ( 2 )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建立准确的有害生物生态学模型 仿照气象部门的做法,制定长远的工作计划,完善监测工作的组织与监督制度,规范外业数据采集与上报行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规范,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建立准确的有害生物生态学模型。 2.6 风险分析 建立风险分析模型,对常发性和危险性有害生物开展风险分析,为生物灾害管理提供依据。 2.7 应急管理 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2.8 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找出影响生态健康的因子,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 也就是说,生物灾害的双精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主动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物灾害的双精管理的实质是:①重在监测,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发布精准预报。②重在预防,维护健康状态生态系统的健康,使其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③对非健康的生态系统,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技术,使其尽快恢复健康。这里的生物管理学技术,主要是指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利用生态系统自身修复能力,使其恢复健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人工干扰措施,促进其恢复健康。 ( 1 )精密监测 对生态系统进行连续的、实时的监测,通过对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手段,建立比较完备的、接近有害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态模型(生活、发生发展等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对有害生物未来的发生发展情况做出精确的预报。 ( 2 )精确管理 利用精准预报结果,通过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备的、接近有害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态模型(生活、发生发展模型),建立人工干扰模型,尽量使用生态系统自身修复能力使其恢复健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比较合理的人工干扰手段(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等),对有害生物做出较为精确的干扰,使其危害降到允许的阈值内,并促进患病生态系统较快地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比较合理的人工干扰措施,是指对环境、对生态系统包括对其它生物的损害控制在允许的阈值内,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然修复,没有永久损害,对人类没有损害。这里的阈值,根据有害生物种类和危害对象的不同,分为经济损失阈值和生态承受能力阈值。 ( 3 )精准施药 在进行药物治理时,尽量选用只对靶标生物有作用的药物,或尽量选择只对靶标生物有作用的施药方式。这样的药物治理方式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扰动小,有利于施药后生态系统快速恢复健康。其实,精准施药,也是属于精确管理的范畴。 ( 4 )生物管理 根据研究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生态学和管理学手段,使研究对象和谐地融入生态系统中去,使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状态,或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健康。这是广义的生物管理概念,即 biology case 。 狭义的生物管理概念仅仅只是针对人工生态系统而言的,即 biology management :根据经营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生态学和管理学手段,使经营对象和谐地融入生态系统中去,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 有害生物管理( pest management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 5 )实施产品溯源 建立产品溯源系统,实施产品安全管理。 3. 引入生态健康理念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 生态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生态健康管理的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提高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去除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生态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 ( 1 )维护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加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及时发现并减轻危害生态系统健康因子的危害,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 2 )增进健康:开展生态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研究,详细分析生态流,掌握生态健康与上述因子之间的关系,按照这一关系,培育生态系统活力和恢复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能力。 ( 3 )预防措施:对于一些活力较差的生态系统,或者危险性因子入侵前,采取适当的人为干扰措施,提高系统的抗逆能力,预防生态灾害发生。例如,改造人工纯林系统,诱导形成混交林,或在林内释放天敌,减少人工林内病虫害发生。再如用接种的方法预防某些传染病,或对遗传病、营养缺乏病、生活和劳动中的灾害事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 4 )及早发现并清除危险性因子:加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尤其是危险性因子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及早发现,迅速清除,以避免生态灾害的发生与流行。例如加强艾滋病、 SARS 等感染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监督管理,避免危险性传染疾病的传播流行;加强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监测与检验检疫,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与扩散。 ( 5 )防止发生生态灾害:忽视生态健康状况的监测,执法不严,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措施,是生态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生态健康状况监测与执法,采取合理的人工干扰措施,是减小生态灾害危害的主要手段。 ( 6 )灾后康复:生态灾害发生后,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采取一定的合理的人工促进生态系统恢复措施,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减轻生态灾害产生的危害。 4. 建立有害生物扩散追究制度 对于生物灾害的管理,公众都处于一种麻木状态,远远没有 AIDS 、 SARS 、禽流感、口蹄疫那样敏感。因此,有必要及早 制订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按照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大小,追究引起有害生物扩散者和管理者的责任。 同时加大宣传,让公众积极参与生物灾害防控与监督,提高我国生物灾害管理水平。 5. 建立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基金制度 目前,林业部门还在征收林业基金,在林业基金中划出一部分,存入专门账户,由国家统一使用,用于 林业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将来,在可能开征生态税的情况下,在生态税中 划出一部分,建立 林业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基金。除此之外,国家财政在救灾资金中,明确划出一部分,存入林业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基金;所有的检疫费,全额上交国家财政,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生物防灾减灾基金优先用于监测预警网络建设、防疫执法体系建设和无公害防治设施建设。 制定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基金管理条例,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基金的使用有农林部门提出使用计划,财政、计划部门审核、监督、管理农林部门的使用。 6. 加大植物 防 疫执法力度 6.1 加强植物防疫执法队伍建设 制定 植物防疫 岗位工作细则,加强考核和监督,逐渐淘汰目前 植物防疫 机构中不合格的人员;定期培训,让基层 植物防疫 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的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熟练应用 植物防疫 法律法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 植物防疫 队伍,从而全面提高 植物防疫 水平,加大 植物防疫 执法力度,全面提高 植物防疫执法水平 。 6.2 加强生态监管,确保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健全生态管理法规,加强生态监察,通过有力的监管措施,杜绝生态破坏行为,确保大多数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加强宣传教育,摒弃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提倡文明的、健康的、和谐的、节约的生产生活习惯;加大生态立法、执法力度,惩戒破坏生态环境的丑恶行为。 6.3 加强硬件建设 目前,省级以下的植物防疫机构,在个别地方还很不完善,要及早在这些为地方建立完善植物防疫机构。 植物防疫机构绝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都很差,国家应及早为基层林业生物灾害防控机构配置必须的、先进的检测监测设备,让基层植物防疫机构工作人员有枪可使,充分发挥基层机构的防控职能。 7. 加强行业内部管理 7.1 加强行业监督 目前,我国植物防疫最缺少的,就是行业内部监督。 在生物灾害监测上,没有人去调查核实基层上报上来的数据,数据真实性值得怀疑。首先,在基层,许多县级植保站、森防站只有一两人,甚至于还有一些县是兼职的,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进行外业调查,只好凭自己主观臆测,上报数据。其次,目前的考评方法,迫使基层不得不进行数据造假。气象上那么多的先进的监测手段、监测预报技术和完善的监测网络,其预报准确率还远远低于 90% ,而植物防疫监测网络、监测手段和技术远远落后于气象,有的在考评上却要求预报准确率达到 90% 以上,这逼着基层不得不造假。再次,现在的防治补助费按发生面积划拨,又逼着基层造假。第四,监测经费严重不足,连进入田间调查的交通费用都无法解决,监测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在检疫执法上,没有任何人对其进行监督,检疫执法在不少地方还是空白。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十分完善,现在却没有多少人去认真执行,导致危险性有害生物防不胜防。对人为造成危险性有害生物灾害扩散蔓延的,没有人去追究。 在防治上,也没有人认真执行防治规划设计、防治效果验收。甚至于不少地方,为了追求表面防治效果,还在使用高毒农药,或者在无公害农药中掺入高毒农药。 在经费上,由于没有人监督,基层经费很少用到植保事业上,几乎全部挪用到别的地方去了,甚至于上面配发的通用仪器设备,也被地方领导据为己有。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建议: ( 1 )制定综合检查、考评方案,定期对下级植物防疫机构进行综合检查,公开考评。检查的方法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取专业人员,异地开展检查。这样,既开展了检查工作,又起到了异地交流学习的作用。然后,再由上一级机构对检查结果进行抽查核实,抽查核实结果既作为被检查单位考评结果的校正依据,也作为检查者所在单位考评结果的校正依据。这样,就保证了检查者和被检查者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检查考评结束后,公开检查考评结果,并作为经费划拨依据。 ( 2 )综合检查、考评内容包括植物防疫内容方方面面,一般情况下,不进行专项检查,以减少办公费指出,同时也给下级留下更多的自主创新空间。但是,在问题突出的地方,可以采取暗访、抽查等方式,进行突击检查。 ( 3 )坚决杜绝检查走形式,摆成绩的现象出现。因为,检查、考评的目的就是找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成了摆成绩的形式主义检查,那还不如不要检查、考评。 ( 4 )对于灾害监测,检查主要依据应该放在数据真实性上;对于检疫,检查主要依据应该放在漏检率上;对于灾害救治,检查主要依据应该放在防治效果(包括即时效果、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上;对于经费管理,检查主要依据应该放在经费设备挪用率上。 ( 5 )为了防止通用设备挪用,配发通用设备时,将通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望远镜等,台式电脑换成笔记本)放入专用工具箱(如监测工具箱、检疫工具箱等),以专用工具箱形式下发。各种设备的下发,不得邮寄、托运,一律由接收单位派专人领取,以免中途挪用。 ( 6 )将植物防疫工作重心转到监测预报和检疫执法上,项目建设重点放在基层监测、检疫网络建设上,确保基层有足够的监测、检疫经费和设备。 7.2 加强行业内部合作 在监测上,充分利用现有乡镇林业工作站、农技站、村级护林员队伍,建立乡村级生物灾害监测网络。充分利用这支力量,加强技术培训,加强业务管理,让他们承担起乡村级生物灾害监测任务,同时在灾时承担救灾任务。 在检疫上,农林部门合作,利用现有木竹检查站,建立非专职植物检疫检查站,在条件成熟时,将其中部分条件较好的或关键地理位置的木竹检查站升格为专职植物检疫检查站。有必要时,还可以与动物防疫部门合作,建立动植物联合检疫检查站。 7.3 加强资金管理 笔者认为,在管理上,加强资金管理,是我们植物防疫行业的头等大事。在资金管理上,重点又是以下几项事: ( 1 )制定植物防疫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对挪用的(包括挪用仪器设备的),按照情况轻重,停拨 2 至 5 年植物防疫经费,直至追缴回来。 ( 2 )将植物防疫经费划拨,与综合检查考评结果直接挂钩。 ( 3 )制定检疫费收缴和使用管理办法。检疫费全额上缴国家财政。检疫费这一块,应该是植物防疫事业经费主渠道,如何收好、用好、管好这一块,是植物防疫经费管理重点。 ( 4 )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将植物防疫纳入项目规划,植物防疫经费必须列入项目预算,同时在项目建设经费拨付时,将植物防疫经费缴入国家植物防疫专用账户,在国家财政部门监管下使用。 7.4 留住人才 仅仅从农、林业行业内部来看,不论是营林、林政,还是森林公安、农技,只要涉及外业的,都有专门的文件规定,发放工作补助(包括下乡补助、交通费补助、误餐补助、劳保补助等),而植物防疫上,外业工作远比他们辛苦(翻山越岭不说,有时为了观察有害生物生活情况,冒着高温酷暑和蚊虫叮咬,一守候就是几小时;),外业时间远比他们长,但是什么补助也没有,就连国家制定的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在不少地方都无法落实。一句话,如果把农林人比作一头默默耕耘的老牛话,那么植物防疫人就是干得比牛多,吃得比牛差,因此,植物防疫行业很难留住人,干几年,就人往高处走了。 要留住植物防疫人才,主要是国家要有留住人才的政策,并采取积极主动的留住人才促进行动。笔者认为,留住人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1 )关键就是仿照其他行业、部门的做法,制定指令性文件,落实应得待遇。 ( 2 )重点是促进站改局和参公管理进程。 ( 3 )再次是对于在植物防疫岗位连续工作满一定年限,在职称、工资级别、退休待遇等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予以奖励。 8. 植物防疫法修订框架建议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植物防疫法框架可以为: 第一章 总则 ( 1 )制定植物防疫法的目的,植物防疫法的适用范围。 ( 2 )植物防疫以预防为主、维护生态健康为方针。 ( 3 )植物防疫授权、职责及队伍机构建设,包括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岗位规范的制定,防疫员的配置、权限、责任、证书与着装管理等。 ( 4 )有关定义(植物、植物产品、有害生物、生物灾害等的定义)。 第二章 监测预警 ( 1 )监测预警技术标准建设。 ( 2 )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 3 )预警信息发布。 ( 4 )灾害监测与评估。 第三章 国内植物检疫 ( 1 )检疫技术标准建设。 ( 2 )检疫网络与产品溯源网络建设(与监测预警网络实行同网无缝连接、同步建设)。 ( 3 )植物及其产品的输入与输出管理: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复检等。 ( 4 )检疫处理、隔离试种等。 ( 5 )检疫证书管理。 ( 6 )疫区管理。 ( 7 )检疫监督。 ( 8 )风险分析与检疫性有害生物管理。 ( 9 )检疫费管理。 第四章 植物防疫管理 ( 1 )防疫工程规划与实施监督管理,包括植物防疫工程建设与涉及植物防疫的其它工程项目,必须将生态健康纳入项目规划。 ( 2 )分级管理,分类管理,分区管理,分期管理。 ( 3 )无公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 4 )应急管理。 ( 5 )疫情信息管理。 ( 6 )代防治。 ( 7 )防治技术标准建设。 ( 8 )防治评估与善后。 第五章 防疫基金 ( 1 )建立防疫基金,防疫基金的适用范围(监测、检疫、防治网络与基础设施建设,防疫工作经费支出)。 ( 2 )防疫基金的筹措:检疫费,财政预算资金(列入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林业基金或未来的生态税,工程项目涉及植物防疫部分经费等。 ( 3 )基金管理:筹措的所有资金,全额缴入国家财政,由财政部门代为管理;植物防疫部门列出年度计划,财政、计划部门审核批准;植物防疫部门使用;财政、计划部门监督。 ( 4 )防治经费管理。 ( 5 )制定防疫基金管理办法。 第六章 法律责任 ( 1 )追究有害生物扩散责任。违反植物检疫法规规定调运、生产、经营带疫植物及其制品,未造成疫情扩散的,没收销毁带疫物品,或责令限期退回带疫物品,并对违法者处以 带疫物品 价值五至十倍 罚款;造成疫情扩散的,由违法者承担除治费用,构成犯罪的,按照刑法(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百四十条、第二百二十五条)追究其危害公共安全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和扰乱市场秩序罪。 发生重大生物灾害,除治工作组织不力,隐瞒疫情不报或疫情发现不及时,造成疫情扩散或造成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四百零九条、四百一十二条、四百一十三条)追究相关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渎职罪,并由相关单位承担疫情除治费用。 发生检疫性生物灾害或重大生物灾害,受益者拒不防治,造成疫情扩散,或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生物灾害防治、检疫工作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第二百七十八条)追究其扰乱公共秩序罪。 ( 2 )代除治的落实。 ( 3 )植物防疫监督。 ( 4 )其它违反防疫法律行为的处罚。 第七章 附则
个人分类: 生物灾害学|4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让导师高高兴兴地帮你修改论文,转自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236
huangyuan 2009-5-2 10:00
怎样让导师高高兴兴地帮你修改论文 写论文是每个学生必须的基本功,平常稿件也好,毕业论文也罢,都需要导师的修改。好象这个问题令学生和老师都很头疼,学生会嫌老师改的太多太慢太挑剔,老师也会嫌学生写的太差太糟糕,改了半天也没有多大起色。正因为如此,学生呢,发文章不想要老师改,论文不想给老师看;老师呢,根本不想看学生的论文,或草草了事。 其实是大家都把问题搞复杂了,所以才积累了矛盾,现在就说说怎么样才能让老师高高兴兴的帮你修改论文。 首先,你的论文要有能修改的前提,那就是能让人读下去( Readable ) 。如果你的论文根本让人读不下去,就不要说改了。什么样的论文能让导师读下去呢?很简单,就是没有病句和错白字,而且最忌讳那些外行话和口语俚语,大家是在搞科研,不是写小说。其实做到这一条很简单,现在都用 Word ,有自动检查功能,可以省很多力气。如果连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都没做,那你想想当老师看到满屏幕都是闪闪的红线时,会是什么心情? 也很奇怪,如果老师连标点符号都给自己改了,学生常会觉得此老师真好真负责。这只能说是个误解,老师的责任绝对不是改标点!看标点乱点,一逗到底,即使给你改了,老师也会气成的象青蛙。很有意思的是,有的导师却很好这一口,专门改论文的标点符号,好象也认为连标点符号都能挑出来的导师就是好导师,太滑稽了吧?一个只会改标点的导师,建议还是离他远点吧 ^_^ 其次,你的论文要有能修改的基础,就是要修改( Revision )而不是重写( Rewritten ) 。 Revision 是再看一遍( re-vision ),而重写就是推倒重来,再写一遍了( re-write ),一看一写,区别大了。有意思的是,很多导师和学生都不注意这一点,导师往往是修来修去没个完,改到最后又回到原版了;学生为了回答导师疑问,一会用这个图表,一会用那个数据。这叫折腾,不叫修改。保持一个基调,通过修改再提高一个台阶。如同盖大楼一样,地址选定了,一层层直盖到高处不胜寒,而不是一会在这里盖,一会又搬到那里盖,一直在地面上转悠,纯粹是没事找事。 最后,要有个好心态, Relax ,一定要 Relax ! 一不要固执己见,老师要加某个东西,甚至加某个人进来,自然有他的道理,位置不同,眼光也不同,考虑问题深度和广度更不同,或许你觉得不舒服,但还是理解万岁吧!二不要有抵触情绪,觉得老师给改的太狠,把自己最得意的句子或段落无情的删除了。这很正常,好文章不是让自己得意才叫好文章,让别人得意那才叫好文章。你的论文你自己觉得写得再好也没用,如果别人看了能手舞足蹈,那就厉害了。一般情况下,只有当自己觉得自己做的很垃圾、很普通的时候,别人才有可能觉得有价值、有意义 ^_^ 再总结一下,又是俺的一条 3R 理论: Readable, Revision, Relax . 如果都能做到了,那论文就会改的又快又好了,最后用一幅漫画结束讨论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还是把论文修改了,投了
xiegming 2009-3-7 15:17
毕竟这个会议是头一次在国内开,是我们领域的顶级会议,交流机会非常难得,我非常希望让学生能够去成。 距离截止时间还有不到一个小时,我终于弄出了一个样子,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是至少是可以投稿了。如果不投,机会是一点都没有。 我也似乎冷静了许多,想想这和我头一次独立指导博士生有很大关系,自己的压力蛮大的,太想做好了,但是经验还是不足。 或许这就是正常的成长的过程,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抛弃,不放弃。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4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博士生写的论文把我搞崩溃了
xiegming 2009-3-7 02:53
现在是凌晨三点。 本来想熬夜把一个学生的论文修改,明天好投一个会议。 可是改着改着,我要崩溃了。 学生犯了一个让我难以接受的错误,我都欲哭无泪了。 我必须写点文字,把情绪释放一下。 我甚至想我一直花那么大的心血是否值得,或许真是我的指导有问题。 文章不改了,但是今夜肯定无眠。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59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一些建议
热度 3 sunzx405 2009-3-2 15:5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在即,许多同人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最近看了一些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一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书(草稿),感到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在修改时引起重视以提高申请获准率。当然,有些问题现在修改(如选题)已经不太现实,但是多一次修改过程可以为明年的申请积累一些新的经验。 1, 必须认真按照申请书的格式和要求填写 申请人随意更改标题或者小标题,导致内容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很普遍。最突出的是 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阅读的36份申请书中,有30份(约85%!!)变成了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少了 科学 2个字,于是很多申请书将电镜观测或者什么分子技术作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要求大相径庭。又如申请人和主要成员的简历,有些申请书将主要成员漏掉了,更多的申请书则忽视了 发表的论文和成果必须著录全部作者 的要求,出现了大量的等与et al,个别的甚至连前3名作者也没有。 2, 选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是 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 ,作为基础研究,需要关注和应用最新研究成果,但决不可赶时髦:研究的热点固然重要,更需要关注科学前沿,强调新。客观的说,农口相当一部分申请是应用基础研究,除了原创性研究外,会有一些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开展相应的深入研究的项目,这样的申请必须说明特色所在和对我国农业、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深入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应用基础研究的申请书要避免写成技术性项目,纯粹应用某种技术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基金支持的方向。 科学基金的申请原则之一是 有所为,有所不为 ,但有些申请书的题目过大,研究内容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没有找准重点。至于项目组并没有什么前期积累或者相关基础,仅仅根据项目的重要性申请立项更是不行的。 3, 科学问题 科学基金不是攻关项目。基金强调探索科学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了解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将其中一个黑匣子打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科学研究日新月异,因此必须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并凝练出所申请项目的科学问题。没有提出新的科学问题的申请,肯定不能获得国家基金的资助。提出的科学问题应该符合有限目标,需要细化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不可贪大。 4, 立项依据 至少应该有3个方面:项目的重要性,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工作基础。首先,需要论证的是所申请项目的重要性,而不是该领域(例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以国外或者国内没有做过的研究就作为立项依据,需要深刻的分析论证开展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3年以前的文献不能反映当前的科学前沿!但是有不少申请引用的文献都是2005年以前的,并不了解最近1、2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根本不能说明拟开展的研究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或者是否已经解决,使研究项目是否值得立项成了大问题。有一些申请书仅仅引用项目组最近的文章,但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引用权威刊物最近2年的文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申请书有意无意的回避(不提)直接相关的研究最新进展,貌似新颖,实际上将适得其反。第三,需要点出科学问题和立项的基础,说明用什么新的思路探索,做什么,怎么做,项目组有什么相关的积累。所谓学术思想新颖,技术路线可行之类的话,不是申请人自己吹的,而是要靠对项目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视角体现出来的。 5, 400 字的摘要 这是申请书的精华所在。评审专家对项目的基本印象来自摘要。在基金申请中用字字值千金形容摘要的重要性是最恰当的了,因此摘要不必换行,内容避免重复题目,也要避免或减少中英文对照,尽量利用好400个字。可是有些申请书只写了250个字,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有些申请书花了250甚至300个字写背景,喧宾夺主,将项目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却漏掉了。至于400个字的摘要居然出现错字或者文句不通,等于自戕 !! 6, 特色和创新性 特色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方法上与思路上。对农口来说,某些特殊的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将事半功倍;将生命科学的最新技术和理念直接应用到作物尤其是多年生植物的研究中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突破。很多项目这部分没有写好,一种是确实没有特色,还有一类可能是只缘身在庐山中,将一切都习以为常,反而看不到创新点了,这时候需要和同事讨论,剖析和提炼特色和创新点。 7, 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学科交叉和多学科合作,项目组成员应该有不同的研究背景(有些研究必须有不同的单位的合作者),围绕科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一个课题组的成员执行不同的任务(例如一位搞大田,一位搞分子生物学研究)只是分工不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多学科合作。很显然,农口的申请如果涉及其他领域(例如医学、水产),却没有相应的合作者是难以获得资助的。有了合作单位,就需要在研究基础中介绍合作单位和合作者的资历。 一些具体的意见 1, 题目 不要很大,很笼统,要切入具体的科学问题。例如农药,就应该说明是什么农药,机理就需要分解,究竟解决哪一个环节。 2, 申请代码 国家基金不同于省基金,完全按申请人填写的代码分类送审。申请人需要查阅同类代码历年受资助项目的目录,最后确定申请代码。 3, 参加人员 人员的分工应该具体,除了申请人,所有人都要有具体科研任务,其分工应该涵盖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基金项目中安排一位项目或者实验室管理人员是不适当的;分工中出现指导、顾问会使评委对申请人主持和承担基金任务的能力产生怀疑;至于申请人甘当副手,由参加人负责项目设计、总结和撰写论文的项目必定失败。此外参加人的工作时间一般不要少于4个月,也不要超过10个月,学生多些时间无妨。 4, 立项依据 如前所述,国内外进展介绍要围绕主题,有些申请书只介绍相邻领域的进展,与项目直接有关的进展却避而不谈是不对的。同时要注意对前人的工作所作的评价要尽量客观和中性,不要轻易说前人做了粗浅的研究之类的话。 申请书的国内外进展应该明确标识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采用统引的方式,与正文相互分离是不可取的。所列文献前后格式不一致的现象也需要改正。 5, 工作基础 围绕研究内容,不要海阔天空,离题万里。如果前期有相关研究,应该充分反映,这也是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佐证。 6, 年度安排 极个别的申请书只报了2年研究计划,还有几个申请书在第一年安排查阅资料,完善研究方案和购买试剂器材,万万不可!! 7, 合作单位 不少申请书的所谓合作是对方出几个研究生,这样的合作是否会获得资助需要拭目以待,然而等到擦亮眼睛知道落选了,为时太迟了。还有一些申请书,虽然有合作单位,却没有在工作基础栏介绍对方单位也是重要的疏忽。 8, 申请人和主要成员简介 简介不是履历!!并非只报申请人一个人!!简历中不要出现党派和行政职务。应该根据项目重新组织文字,突出与项目相关的工作业绩。所有人员介绍的基本格式应该一致。 国家基金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竞争,因此罗列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一些小课题反而有负面作用,同样,列出的文章也应该经过挑选,只录与项目相关的。如前所述,所列文章、成果必须按发表时的排序录入全部人名。 9, 其他 整个申请书应该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文字通顺。 必须加强校对工作,成文后至少请2个本课题组成员通读,确保语言通顺,杜绝错别字,避免口语化。 专用名词应该统一,有一份申请书,题目是乳酸杆菌,但是正文中90%的地方是乳杆菌,有不够严谨的感觉。 拉丁文学名,如Oryza sativa L.,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小写,用斜体。 有些申请是其他项目书的改版,有些是不同人提供资料的拼版,这些都需要按基金申请书的要求统一和规范,只有如此方可避免本教研组之类的字样。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908 次阅读|25 个评论
修改论文可以把科研成果更推进一步
xiegming 2009-3-2 10:33
今天总算把修改好的论文提交了,快半年了。内容压缩了2页,变成了12页,但是给编辑的反馈写了14页,比论文还多。 之所以写了这么多,修改了这么久,一方面是原来论文由于语言能力问题文字错误还是不少,一方面就是审稿人提出了很多针对性意见。当然有些问题一下子就能够回答,但是不少问题迫使我要进一步对论文的成果进行反思和重新研究。 所以,修改这篇论文,很大部分时间是花在研究上了。本以为自己的结果已经可以发表了,可是审稿人的意见确实让我看到了以前没有看清楚的地方。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检测的数据是否能改
jxz1963 2008-12-17 20:24
前段时间,有位几年不见了的朋友来找我,我问何事,朋友倒也十分爽快,说是在我认识的单位里做了一次产品检测,数据出来了,有一些问题,怕在质检部门过不了关,想请我出面给相关领导打个招呼,能否把化验的结果给修改一下,把报告重新给出一下。 我一听是这种事情,首先声明:第一我没有这个能力;第二我认识的单位领导不一定会给我这个面子,万一出了事情是要担责任的;第三检测人员也不一定干这种事情。出于好心,我劝这位朋友还是想办法在工艺或设备方面想想办法,而不要把心思放在修改检测报告上。朋友听了我的话,显然是有些不太高兴,最终还是说了一句:我们多出些钱,或者给相关人员一些好处费你说行不!我告诉了朋友:这种事情你最好不要给我说,小心事情没有办成误了你的事情!我还告诉朋友:你如果这次真的办成了,下次你的产品即就是合格了,也没有人会相信的,最起码我是不会相信你们的产品是合格的了。 朋友听了我的话,没有再去找相关人员修改产品检测报告中的数据,只是苦苦地笑了一下,说回去不好给老板交差。我告诉朋友,这次检测数据要是改了,给老板交差了,以后出现了消费方面的纠纷,你将如何给消费者交差呢?到时候老板也不会轻饶了你呀! 朋友挥着手走远了,我的心里象有一块石头压着似的,修改数据,谁会想出这种损招呢! 但愿这种事情不要出在任何检测单位,也不要出在所有产品上,特别是人们吃的东西,检测数据可是要准确无误的呀!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40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修改科技论文之我见
wangyk 2008-3-18 18:21
如何修改科技论文之我见 敝人在以前的博文中提到: 1 ) Writing is rewriting, which begins with evaluating and detecting problems. 2 ) Writing is revising, which begins with detecting. 文章是写出来的,同时也是修改出来的。那么如何修改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笔者集个人编辑和写作文章的经历,总结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作者修改论文时,除认真按照专家和编辑提出的意见修改论文外,还可参照以下要求、意见或建议检查修改文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 论文的题名。 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规定: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 20 个汉字;外文(一般为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以不超过 10 个实词为宜。尽量不用非公知的缩略语,尽量不用副标题。希望作者仔细斟酌论文的题目,尽量避免用这种套路的题目,如一种 的方法 或基于 的研究等。 2. 摘要的修改。 请按照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 要素补充修改中英文摘要 , 对背景材料不要交代太多,但结果和结论尽量详细,应包括重要数据。原稿摘要内容欠详细,语言表达尚需完善。英文摘要还需要改进,请按照补充后的中文摘要认真核对修改。本刊所发表的论文被 EI 收录比例很高,请尽力写好英文摘要,争取被收录。如果作者对英文摘要把握不准的建议请英文好的同行专家或外籍专家协助把好语言关。 3. 关键词的选择。 为便于检索用,一般列 3-8 个 关键词 , 主要从《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选出,或从《汉语主题词表》选出。 主要关键词一般包含在题目、摘要、子标题、正文里。正确选取 并核对无误。中英文关键词应完全一致。 4. 引言的修改 。请参阅近年已发表的相关论文,特别是作者曾发表在拟 / 已投稿期刊的相关论文,补充修改引言,简要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交代该文的研究背景,分析前人研究的优缺点以及与本研究的关系。国外的应用情况如何?本研究的着眼点和特点在哪里?有何创新?按照本刊的格式在论文中引用之处标引(请不要标注在标题上)和文后著录参考文献,把参考文献补充到期刊所要求的篇数以上,一般建议教材和工具书不列入参考文献。建议采用第三人称,不要用第一人称,如我国。引言、摘要、结论不重复。 5. 材料与方法。 若 文章的材料与方法交待不清楚,应补充详细,交待方法步骤和使用材料的规格,使试验具有可重复性。 6. 结果与分析。 请加强对试验结果与应用效果的分析。不能堆砌或罗列图表数据,应通过比较、分析、解释、说明、统计、判断、推理、概括等,采用统计分析技术和定性与定量综合法,从数量的变化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归纳出数据所反映出的规律性的东西,使结论水到渠成。在统计图表上出现过的事实,没有必要再用文字重复叙述,只要指出这些数字所说明的问题即可。结论是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应以事实与数字为主,文字叙述简洁明了,结论明晰准确。切忌以偏概全,夸夸其谈,任意引申发挥,妄下结论。 7. 结论的修改。 论文的结论部分需要如实概括文章的研究成果。表述应该精炼,最好分条陈述,条理清楚。讨论应该置于结果与讨论中。 8. 作者简介与作者单位。 请参阅期刊论文格式,补充作者简介,包括学历、职称、专业方向,详细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件等。若有通信作者也请标识清楚。若论文受基金项目资助请注明项目编号。作者单位署名应准确到院系或研究室等,要写全称,同时注意中英文单位应一致。同一个作者若有多个单位署名可采用数字编号分别指明。 9. 正文中的公式 文章中公式,字母,变量,需要逐一说明所代表的量的名称及其国际单位,上下角标等须仔细核对,清晰标出 , 确保无误。单位请用规定的国际单位制。科技期刊排版规定,文中出现的向量、张量、矢量、矩阵都要应用黑斜体(黑斜体指加粗的斜体)表示,而黑斜体变量的下标、矩阵元素和一般变量用斜体表示。 文中表示相同意义的变量全文应统一名称,大小写应一致。 只有那些被下文引用的公式才需要序号,公式的序号从 1 开始排序,不要按章节排号;公式序号直接用括号括起即可。 10. 文章中的插图和表格 文内插图,请尽可能用计算机绘图,图中数字、文字、符号、图注,一律标注清楚,坐标图须标明坐标量的名称及其单位 ,照片图须标明图的上下方向及序号,提倡使用彩色图片(欢迎使用数码照片)。 1 )插图和表格都要有标题,分图要有分图小标题,图题字数不要太长 ( 对图的解释性词语应放在正文中 ) ,且应在正文中按顺序引用。 2 )补充图题、表题英文对照,列于中文图题、表题之下。 3 )表格应用三线表表示。 4 )插图和表格的序号从 1 开始大排序,不要按章节排序;分图序号按 a , b , c 排序,不要括号。 5 )若文中的插图要求出彩图,请在修改稿的第 1 页注明,彩图将加收彩图费,否则请不要用彩色表示; 6 )图表中的文字请用中文描述; 7 )插图和表格中的文字请用 6 号字书写,若字号太小将无法校对。 11. 参考文献。 请参照各刊投稿须知补全参考文献信息,要求著录准确,不缺项。 12. 压缩篇幅。 若论文冗长,文字表达不精炼,应该适当压缩删减。若有不规范确切之处,请仔细修改。若期刊有版面限制,应考虑。 13. 语言文字和逻辑表达 。科技论文中的用词应当规范准确,避免口语化,表示同一概念的词或术语全文应统一用词。文中第一次出现的英文缩写若不是众所周知的,应给出英文全拼,下文中再次出现时可直接用缩写;未被下文引用的括号中的英文缩写应去掉。语言表达自然流畅,符合逻辑。 14. 撰写修改说明 。作者在修改好论文返回编辑部时最好附上一份修改说明( response letter )。针对专家和编辑意见以及作者自己的检查做了哪些修改,对没有修改的地方进行解释说明。 (阿宽总结)
个人分类: 论文撰写与发表|1513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