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东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驻东盟大使杨秀萍出席第10届东亚论坛并在开幕式上发言
whyhoo 2012-8-18 10:38
(2012年8月16日,缅甸内比都) 尊敬的吴温纳貌伦外长阁下,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首先,我谨代表中方代表团全体,感谢缅方的周到安排。我上周刚刚向素林秘书长递交了任命书,出任中国首任常驻东盟大使。我本人和中国驻东盟使团将充当沟通的桥梁,合作的纽带,友谊的使者,努力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发展。   东亚论坛是东亚合作中重要的1.5轨平台。2003年以来,东亚论坛促进了10+3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交流,为推动10+3合作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我愿同各位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努力使本次论坛取得成功。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的背景下,东亚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区域合作保持良好势头。10+3国家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保持东亚发展势头方面拥有共同利益和责任。我们应当本着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同舟共济的精神,加强沟通协调,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造福本地区人民。   在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如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问题。此次论坛选择这个主题很有意义。我愿借此机会简要同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在此问题上的主要经验和作法。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多,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及现代化建设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中方认为,城镇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1978-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1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0%)。同期,中国农民工总量增加到2.53亿人,其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11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   中国政府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抗灾减灾。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解决了639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60万无电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中国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中国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中国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以及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   中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2147个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34万人参保,641万人领取养老金。234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   中方愿同各方分享经验与教训,加强在农村扶贫开发、城镇化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ywcf/t961068.htm
个人分类: 外交|1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杨青:以克林顿“强势美元政策”为例谈美元强势周期对东亚国家
ems86 2012-8-16 21:29
以克林顿“强势美元政策”为例谈美元强势周期对东亚国家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社 2012-08-12 23:39:14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以克林顿“强势美元政策”为例谈美元强势周期对东亚国家的影响 刘杨青(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8) 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步入长期贬值轨道。但是克林顿执政期间,多种因素促成美元强劲反弹,“强势美元政策”给国际社会带来连锁反应。东亚发展中国家对强势美元政策尤为敏感,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强势美元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克林顿时期的美元政策对东盟国家的影响进行分析,有助于为下一阶段强势美元周期的到来做准备。 关键词:克林顿;强势美元;东亚;国际资本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兴发展中国家不断涌现,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日本和韩国利用全球产业转移的契机,成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并转型为发达国家或中等收入国家。与此相比,美国一国独大的经济地位不断受到冲击,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例不断下降,国际影响力也相对减弱。1950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阵营占有全世界68%的财富,但目前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为43%。据IMF提供的数据,美国在2010年的比例已经下降为20.218%。2011年美国公共债务更是超过15万亿,是其GDP的103%。 由于经济力量的相对下降,受基本面影响的美元走势不断疲弱,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1.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与美元长期贬值趋势 从根本上讲,国家汇率变动取决于国家经济基本面的变动。短期市场行为不足以改变货币的整体走势。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美元与黄金挂钩,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关。美国作为头号工业国家,黄金储备曾占全世界的70%,发达的科学技术带来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并进一步支持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但是,美国的全球战略一方面扩大了影响力,使得美国军事力量遍布全球,不断扩大盟国集团。例如战后欧洲的迅速恢复和日本的经济奇迹,与美国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是在扶植盟友的过程中,美国也付出了极大地经济政治代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根源于长期对外战争的消耗和经济危机的打击。从美元指数表现来看,由于美国经济实力下降,债务问题突出,以及执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自布雷顿森里体系解体后就步入长期贬值轨道。但是应该注意到,美元贬值的过程是波动复杂的,出现过多次反弹周期。尤其是在克林顿当政期间,美元强劲升值,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克林顿时期强势美元政策分析 “强势美元”一词由克林顿时期的财长鲁宾提出。克林顿执政早期,美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尚未从1990至1991年的衰退中恢复。这次衰退的原因比较明确,美国在海湾战争期间巨额支出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自朝鲜战争以来,美国历次规模战争开支都急剧增长,拖累了本国经济。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估计,“2003年美伊战争期间,美国直接军事行动的费用就已经超过越战的12年之和,是朝鲜战争的两倍多。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势下,这些费用也是第一次海湾战争的10倍,比越战高出1/3,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倍…… 斯蒂格利茨进一步指出,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伊战争泥潭导致的长期巨额开支削弱了实体经济。 海湾战争的负面效应是克林顿执政早期经济不振的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乏力,缺乏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在克林顿执政初期,美国继续执行弱势美元政策。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迅速推动美元贬值,以改善美国巨额的财政赤字问题,并打击贸易对手日本。通过美元有目的的贬值,削弱了日本产品的竞争力,使得日本出口受到打击,加速了经济泡沫的破灭。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资产泡沫问题极为严重,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威胁。如果以日本1955年六大城市地产指数为100,那么到70年代中期达到4100的水平,1980年为5800左右,1989年达到20600的最高峰。 日本自20世纪泡沫经济破灭之后陷入“失去的十年”,直至今日仍未打破僵局。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既反映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也是美国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全球战略而言,美元实际起到了调控阀的作用。通过推动美元有目的的贬值和升值,美国能够利用世界货币的优势地位,转嫁通货膨胀和贸易赤字,以及吸引美元回流提供资金支持。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宽松政策超发的货币并未导致国内严重的通胀问题,而是通过购买力平价机制转嫁到其他国家,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廉价商品实施上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但是却造成了中国等国的通胀问题。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元强劲反弹,美元指数从1992年的最低点78.2090跃升到2000年的118.9890,这在美元长期贬值过程中比较罕见。克林顿推行强势美元政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受益于互联网技术革命,美国经济从衰退中恢复。美国经济实力的恢复是美元走强的根本原因。里根执政时期受供给学派的影响,大规模减税政策带来的财政赤字问题。克林顿时代赤字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甚至出现盈余,这在战后美国经济史上都是罕见的。在克林顿时代,美国经济连续增长122个月,成为战后以来最长的增长期。1992—1999年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愈3%,美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从1990年的24.2上升到2000年的30%,失业率从1992年的7.5%降到1999年的4.2%,达到西方经济学家严重的充分就业状态。 国内经济基本面状况是美元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克林顿时期的失业率下降,减赤政策的成功,直接激发了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心。美国之所以能够改变滞涨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新经济增长点,使得美国寻找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全球产业转移造成了美国国内失业率上升和工业增长乏力问题,互联网新科技革命使得这一困境得到极大改善。科技实力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生产效率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克林顿时期的强势美元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经济繁荣的产物,并进一步增加了美元的吸引力。 汇率操控与美元回流。作为世界最成熟的金融市场,美国具有强大融资能力和完善的金融体系。在支持本国实体经济方面,美国采取汇率调控手段来吸引美元回流,为国内经济运行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例如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虽然造成了美国政府赤字空前增加,但是由于提高国债收益率,美国享受到了美元回流带来的益处,同时为遏制苏联的石油经济而调低油价,也缓解了减税带来的负面效应。1985年的广场协议使得美元兑日元大幅度贬值,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的出口形势,挤压日本的泡沫经济。克林顿时期进一步采取强势美元政策,加强汇率控制以提振美元,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使得美元进入持续八年的升值轨道,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直到2001年反恐战争才宣告结束。克林顿政府的汇率操控有利于美元回流,为美国资金密集型的互联网新经济提供巨额资金支持。作为大国博弈的工具,汇率手段的效果迅速,但道德风险问题及以邻为壑的行为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强势美元政策显示美国不负责任的自私性。 美元的回流周期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一方面美国经济的好转加强了国际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并进一步提高美国国债收益率,形成正叠加效应;另一方面,对资金的需求和对美元霸权地位的维护,使得美国政府不能采取无限制的贬值策略,需要阶段性的提振美元,在克林顿时期的美元政策反映了这些特点。 3.强势美元政策对东亚国家的影响 二战结束之后,东亚地区涌现了众多新新国家。东亚国家的迅速发展有着众多有利条件。一是东亚地区人口众多,拥有廉价充足的熟练劳动力,也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二是由于历史传统原因,儒文化影响的东亚地区重视家族和集体利益,拥有更好的劳动纪律和组织性,适合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因此东亚地区能够以充分的优势弥补技术缺陷,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会,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东亚地区在较短时期内发展迅速,涌现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 东亚的崛起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起步,日本为先亚洲四小龙其后,擅长利用外资来发展制造业。制造业的资金投入巨大,前期投入尤为重要,吸引和使用外资就成为重要的环节。1992年泰国放宽汇率管制,允许国内投资者通过泰国央行获得低息国外资金,但是大量的低息资金并没有带来经济的持续繁荣,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显示乏力,出口和GDP呈现下降势头。廉价美元的涌入带来了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进一步蚕食了东南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2年泰国的外债为200亿美元,1995年已经达到750亿美元。 由于泰铢与美元挂钩,这样巨额外债对美元的变化就极为敏感和脆弱。这时形成一种非对称的相互依赖,东南亚国家的敏感性脆弱性凸显出来。由于东亚地区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对外资尤其是热钱的风险估计不足。香港和韩国这些经济体同样因为国际热钱涌入而加剧了脆弱性。国际资本的趋利本性决定了其流动性和不稳定性。过度使用低息美元使得东亚地区的债务急剧增加,同时克林顿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使得美元大幅度升值,进一步加剧了与美元挂钩国家的外债和出口压力,并最终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 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民族国家以本国利益为上,国际道德风险缺乏有效地制约,美国出于自身需要任意改变美元政策,使得本来困难的东南亚地区雪上加霜。再加之国际对冲基金的恶意沽空,经济关系的恶化,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对国际风险基金的批评显示了东亚地区对美国的强烈不满。在危机解决阶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条件包括减赤和大幅提高利率,这种休克疗法事实上有利于危机过后的掠夺。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东亚地区的经济危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因素的结果。从外部来看,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政府,利用美元的优势地位,通过强势美元促进美元回流,使得之前因低息美元受益的东亚国家的外债负担迅速加重,资本加速外流从而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东南亚金融危机证明“依附理论”远没有过时,不平等的依附关系使得新兴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从内部来看,东亚地区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痼疾。急于求成的发展观,牺牲了资源和环境,拉大了贫富差距。过度的贫富差距降低了国内消费水平,加剧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国内经济对外部变动尤为敏感。从文化角度来看,东亚地区的传统经济表现了对土地积累的偏好。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土地积累转变为对不动产的偏好,加剧了资产泡沫化。另外东亚文化圈的家族式经济受限于血缘关系,这种关系社会效率低下,法制和管理机制亦不健全。例如日本和韩国的家族式企业产权不明晰,相互担保放大了金融风险。 这种非正常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牺牲了可持续性。东亚国家之所以对强势美元敏感,很大程度上是自身发展失衡导致的。有限的国内市场,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加剧了东亚新兴国家的脆弱性。 因此从深层次看,强势美元政策对东亚新兴国家的影响,既反映发展模式的差异,也是两种文化制度的碰撞。追求纯粹经济利益的美国资本,体现了效率至上和超道德性。互联网时代,国际资本的集体行为削弱了道德约束力,在不同国家间逐利而动,无形中扩大了美国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东亚地区的市场机制不健全,现代经济掺杂着传统社会的关系网和家族意识,缺乏现代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落后的生产模式和过度的资金依赖,对美元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这种经济依附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制度的局限。如果不改变落后的发展模式,加速产业升级,美元强势周期性的伤害仍会发生。 强势美元有着明显的周期性,主要与经济周期和美国利益有关,对新兴国家而言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从经济史来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的突然走强往往加速热钱回流美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损失。这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阿根廷、东亚诸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过度依赖外资,尤其是廉价美元来发展国内低端制造业,但是在优势耗尽面临转型的阶段,强势美元政策造成了资本流出和发展困境。这一现象一而再的出现,足以引起反思。 4.启示 美元对东亚新兴国家的影响渠道,主要是国际资本流动。受世界经济周期及美联储美元政策影响,国际热钱的流动呈现周期性特点。强势美元政策的实施,往往是在美国经济力量恢复或者是需要外部资金回流美国时出现的,而新兴国家则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对美元的依赖。近三十年来,强势美元政策的出现往往伴随新兴国家的受挫。自2011年以来,欧元区危机不断发酵,美元自历史低位再次强势反转,中国出现资本外流现象。从外汇占款、短期国际资本流量、银行代客结售汇三个指标来看,当前资本外流的严重程度似乎超过了2008年末2009年初。 对强势美元背景下的外资流动问题,必须引起足够引起重视。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周期性的流动加剧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周期性波动。在新一轮强势美元出现端倪之时,中国如何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问题,这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平稳性,我们有必要为下一阶段美元强势周期的到来做准备。 参考文献 沃尔顿,罗考夫.美国经济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斯蒂格利茨.三万亿美元战争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李罗力.金融风暴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斯蒂格利茨.喧嚣的九十年代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克鲁格曼.兜售繁荣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张兆杰.强势美元政策:由来及未来 ,国际经济评论,2002.02 邓立立.美国的强势美元政策及其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与启示 ,世界经济研究,2004.03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 http://www.ems86.com 总第422期2012年第18期(5月7日出版)-----转载须注名来源 佚名.以克林顿“强势美元政策”为例谈美元强势周期对东亚国家的影响.《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http://www.ems86.com/zhengwu/html/?27503.html
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强,才体育强
热度 2 xupeiyang 2012-8-6 08:13
国家强,则体育强。体育强,就显示国家强大。在体育健儿取得优异成绩的后面,有强大的祖国和人民在支持。 中国如今在国际上扬眉吐气,归根到底,只有国家强大,才有体育大国、强国。 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中国人民不可忘记历史,不能满足现状,必须面向未来。 中国体育健儿有志气、有骨气、有勇气。 奥运精神与航天精神一样,鼓舞着全国人民。 国际体育竞争,就是国家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外交。。。。。。的较量。 8月5日,中国羽毛球队李永波展示五块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在伦敦温布利体育馆落下帷幕,中国军团包揽了男单、女单、男双、女双和混双全部五枚金牌。
个人分类: 体育运动|2522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气科学写作)印度洋海盆尺度增暖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研究进
hgiap 2012-8-2 21:08
个人分类: 科研想法。。|0 个评论
谢尚平教授的报告-pdf版 梅雨的气候动力学
热度 1 hgiap 2012-7-21 15:39
谢尚平教授的报告-pdf版 梅雨的气候动力学:东亚短期气候预报的瓶颈 meiyu-baiu2.pdf 谢尚平 教授 International Pacific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Hawaii the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应大家要求上载谢教授ppt。。
个人分类: 课题组相关|3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平衡中国是日本东亚政策基点
whyhoo 2012-6-21 18:04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蒋丰】编者按: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称为“鹰派”政治家。2006年他就任首相后,为打破小泉纯一郎任职期间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前往中国进行“破冰之旅”。但近来,围绕中日关系的敏感问题,他也发出一些引人注目的言论。比如,安倍要在报纸上刊登有关“支持名古屋市市长河村言论”的广告,针对中方提出的日本议员不要支持“世维会”在日本搞分裂活动,他反而抗议中方“严重干涉日本内政”。“听其言,观其行”。中国读者可从《环球时报》对这位前首相、现议员的专访中,感受到中日关系的复杂。   2006年10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首相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被称为“破冰之旅”的访问为中日关系拉开新的序幕———双方同意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但近来,中日关系又面临诸多考验。那么,这位前首相究竟如何看日中关系呢?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众议院议员会馆对安倍晋三进行专访。安倍表示,日中两国应该在交流上花工夫,作为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两个国家,日本和中国要时刻有一种维护平衡的意识。    “日中是无法搬家的邻居”   环球时报:您对华进行“破冰之旅”时,中日双方同意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当时为什么给中日关系这样定位?   安倍晋三:我认为,无论对日本还是对中国来说,维护良好的日中关系极为重要。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发展日本经济非常关键,而中国也有在日本投资的需求。也就是说,日中关系是切也切不断的关系,两国是无法搬家的邻居关系。更好地发展日中关系符合各自国家的利益,有助于促进两国繁荣,也对地区和世界有利。   我就任首相时,恰好是日中关系处于停滞状态的时候。基于这些认识,我决定通过努力改变这种状态,并且提出了自己对日中关系的定位。   环球时报:许多媒体认为,中日双方缺乏共同的战略利益,对此,您怎么看?   安倍晋三:在考虑日中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日本和中国的社会体制是不同的,两国在历史认识上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因此,日中关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课题,偶尔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其实,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也有许多两国关系是这样的。   从发展双方经济的角度讲,日中关系是无法切割的。今后,日中两国的确应该积极探讨两国关系中“战略”的必要性。我们两国都应该认识到,只有日中两国相互合作,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才会有更好的、稳定的发展。   环球时报:现在,中日关系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政治上的相互信任。您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安倍晋三:伴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也在增强。同时,中国的军费也在逐年增多,在海上的“存在感”不断提升。在东海问题和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编者注)问题上,中国也和日本存在分歧。对于这些分歧,特别是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问题,我一直坚持认为日本不能让步。   同时,我认为日中两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能源问题、人口问题。这些,就需要两国进行交流合作,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因此,日中两国应该在交流上花工夫。    “维持日美、中美关系稳定性最重要”   环球时报:对今后东亚地区、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的军事合作,您怎么看?   安倍晋三:关于日本和韩国的关系,众所周知,日本和美国是同盟国关系,韩国和美国也是同盟国关系,也就是说,美国就好像是一把扇子的最重要的中轴部分。日本和韩国虽然不是同盟关系,但也是一种防卫合作关系。为防止日中两国今后出现不该出现的偶发性军事冲突,日韩和中韩在安全保障和防卫领域上建立联络协议体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也可给未来的反恐提供便利。在我看来,东亚,也就是日中韩三国之间,或许可以考虑发展海上合作关系。   环球时报:美国正进一步加强日美军事同盟,这是专门针对中国的战略吗?   安倍晋三:到1960年,日本和美国修订日美安保协定,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因为当时还有苏联存在,所以美国担负起日本的防卫义务。可以说,在共产主义阵营与自由主义阵营的冷战状态中,日美同盟关系起到非常有效的保护日本的作用。苏联解体后,如何重新定义日美同盟关系呢?为稳固地区间的安全保障,也为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定,要有效地利用日美同盟关系,日美关系就是这样变化的。   现在,中国军力崛起成为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极其重要的因素。就大西洋和太平洋而言,美国的军事战略开始变得更重视太平洋。为更好地让地区稳定、平衡军事力量,亚洲很多国家都希望日美同盟关系能是稳定的关系,希望日美同盟关系能够发挥令地区和平稳定的作用,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当然,继续维护日中关系和美中关系是日本和美国的共同想法。这里面,稳定性最重要。一旦失去稳定,就会对日中两国都不利,而且美国和国际社会也都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   环球时报:您在《富士晚报》专栏文章中提到,日本应和美国、印度联手一起对抗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激烈的想法?   安倍晋三:我认为,为了地区和平与稳定,平衡军事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经济上取得飞速发展。在军事方面,中国军费也在增长。这一点,很令人关注。日印美三国虽然不是同盟关系,但为稳定地区局势,我认为,这3个国家有必要在安全保障方面结成相互合作的关系。我相信,中国和印度也有过类似对话。   其实,我认为,不仅日中之间、美中之间需要保持稳定和平衡,所有国家外交都应该从国际社会角度出发,对外保持一定平衡,这一点非常重要。日中关系是战略互惠关系,作为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两个国家,日本和中国要时刻有一种维护平衡的意识。   中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日本也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刚才我也说过,在尖阁诸岛问题上,日本不会让步。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主张,关于这一点,我现在就不谈了。重要的是,在这个问题的调解上,国家的决策者应该从国际社会整体角度考虑,从日中关系大局出发。    “民主党对华只有希望,没有政策”   环球时报:您对日本民主党的对华政策怎样评价?   安倍晋三:我对民主党的对华政策不太了解。我认为,民主党几乎没有什么外交政策,他们有的不是“政策”,而是“希望”。“希望”对华关系可以变得怎样怎样,“希望”日美同盟关系可以变得如何如何。那只是他们的想法,而不是通过分析和战略得出来的。可惜,民主党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关系并不像他们“希望”的那样发展。   环球时报:如果您有幸再次担任日本首相,您对中日关系发展有什么设想?   安倍晋三:不管我今后做不做首相,我都认为发展日中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要加深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在我当首相期间,就曾实施过这样一项政策,邀请包括很多高中生在内的中国留学生到日本来,我深信这样做有助于日中两国关系的稳定化。 原文见 http://world.huanqiu.com/depth_report/2012-06/2840989.html
个人分类: 外交|1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日、韩“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第四届国际会议
zhoushilang 2012-6-8 12:44
中、日、韩“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第四届国际会议 DNA 条形码鉴别生物多样性 20 12 年 8 月 22-23 日,中国哈尔滨 “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是由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与进化分会、日本植物分类协会和韩国植物分类协会于 2007 年发起的主题学术交流会,旨在为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植物分类学家和学生提供讨论、交流、分享植物分类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领域最新进展的舞台,促进科学信息交流,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自 2007 年以来,“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主题学术会议已经分别在中国、韩国和日本举行了三届, 2012 年在中国举办第四届。 第四届 中、日、韩“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国际会议将以 DNA 条形码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的应用 为主题,涵盖任何与 此有关的话题,如系统发育、物种鉴别、入侵物种检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环境生物多样性、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等。 本次国际会议将与 第十届生物多 样 性保 护 与持 续 利用研 讨 会 并行举行,拟参加此次国际会议者请向 第十届生物多 样 性保 护 与持 续 利用研 讨 会 组委会咨询 http://biodiv10.csp.escience.cn/ 第四届中、日、韩“东亚植物多样性与保护”国际会议筹备组 2012 年 6 月 8 日
3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傅莹:关于东亚的合作安全
whyhoo 2012-6-2 10:02
亚太国家的防务官员和专家学者齐聚狮城。如何建设一个安全的东亚?利用这一会机会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恰逢其时。   中国通过与东盟(亚细安)对话合作,培育了一种全新的安全观念。   这一新安全观的核心是平等与合作,所以可以称之为合作安全。   合作安全的源泉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战后亚洲60多年的历史表明,武力或者集团政治都不可能保障长久的和平。例如东亚安全形势的全面改观,始于冷战结束特别是柬埔寨战争的结束,自那时起,几乎所有东亚国家都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实现了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地区稳定的良性循环。   合作的安全很难产生于动荡与纷争的环境。回首东亚20世纪大部分日子里兵荒马乱的痛苦,看看今天西亚北非地区此起彼伏的战火与人民流离失所,东亚人有理由为自已的成就骄傲,并百倍珍惜。   合作安全是全面的安全、全体的安全,一个区域的安全感往往取决于安全链条中最脆弱的那个环节。以朝鲜半岛为例,那里仍有冷战的坚冰,存在极不对称的力量对比。在此情势之下,弱势的一方很容易缺乏安全感,而施压和遏制只能增强其被威胁感。   合作的安全需要本地区国家的共同努力。在亚洲,维护地区安全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制度框架和历史经验。过去20年,亚洲国家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众多争端,有的即使没有解决也确保了不失控。亚洲国家应当继续创造条件,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中美关系对东亚安全有重要影响。中美要多对话多合作,少做令对方为难的事,这样地区国家也不会感到为难。   合作的安全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中得到印证:安全是共同的、相互的。霸权,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在亚洲都不受欢迎;安全是综合的,经济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综合施策。 合作的安全应该使一国的安全在与他国的互利合作中实现和增进。大小国家都要相互尊重,大国不能轻视和欺负小国,小国也不能肆意侵犯和挑衅大国。处理安全问题首先要有大局观念。要树立长远的国家利益观。 维护亚细安的主导地位   我们必须尊重冷战后建设亚洲多边安全机制的历史与现实,应该维护东盟的主导地位,坚持协商一致原则,照顾各方舒适度,没有理由强求一统或大国主导。   中国提出并践行合作安全观:首先确保做好自己的事,不给别人添麻烦。今天13亿中国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能为各国提供数一数二的出口市场,提供资金和经验,创造成千上万就业机会。   中国主张与所有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不树敌,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建设性地调解国际争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签署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做出贡献,也承担责任。   中国亚太安全政策的目标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中国自身的稳定与繁荣;二是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三是与亚太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这是中方1994年在东盟地区论坛首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是多元和复杂的,完善和加强自己的国防能力理所当然,而且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   中国是南中国海航道的主要使用国。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与安全是中国的利益所在,也是中国与南中国海沿岸国的共同责任,不应该将此与现实的主权与海域争端混为一谈。而争议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相关国家积极寻求对话,不断增进信任,同时不应影响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   黄岩岛属于中国,向无争议,就是在菲律宾最新出版的国家地图上,黄岩岛也标注在菲领土范围之外.在21世纪的今天,对别国的领土重新命名、制造新的领土争议,甚至要求提交国际仲裁毫无道理。如果纵容这种作法,只会带来混乱。中方期待与菲方协商解决,并正在为此做出努力。   中国视东盟国家为战略伙伴,我们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命运相关,共同致力于亚洲的整体复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合作方式增进彼此安全、推进全面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持久和平与繁荣,这是中国、东盟和亚洲国家的共同心愿。 作者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合作的安全需要本地区国家的共同努力。在亚洲,维护地区安全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制度框架和历史经验。过去20年,亚洲国家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众多争端,有的即使没有解决也确保了不失控。亚洲国家应当继续创造条件,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yl/tx120602_001.shtml
个人分类: 外交|1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项飚:劳工移植:东亚的跨国劳动力流动和“点对点”式的全球化
whyhoo 2012-5-16 15:39
有关全球化和跨国主义的研究,通常聚焦于自发的、横向的、不断扩张、超越民族国家的"流动"和"联系"。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关注流动性和联系性是如何受国家力量作用和制约的。本文将这两个看似对立的立场结合起来,分析全球化和跨国主义的一个具体案例,即中国向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劳务输出过程,从而对目前的全球化和亚洲区域化形成新的理解。中国向这三个国家的劳务输出,是亚洲日益紧密的区域化的一部分,但是与通常意义上的"流动"不同的是,东亚的劳工输出是一个"劳工移植"的过程:劳工在家乡被"拔出",直接移植入在海外严格划定和控制的岗位、工作场所和生活空间。劳工移植本身并不是新现象,但是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劳工移植有其新的成因、新的表现模式和新的社会后果。本文要特别指出,造成当前劳工移植现象的,是国际资本主义中的两个结构性矛盾:一是资本的上向集中和劳务的下向外包之间的矛盾;二是劳工管理的分散化或碎片化和对移民控制的集中化(即对移民的控制是中央政府的独有权力,而且现在全球的普遍趋势是移民控制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集中)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导致了早期通行的大规模劳工移植和集中营式管理政策(比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向中东的劳务输出)难以奏效,政府被迫开发新的政策工具,以实现对劳动力个体的流动进行直接的控制。这样,"微观移植"是现阶段"劳工移植"的核心特征。 "劳工移植"意味着跨国之间的流动和联系确实在不断增强和扩大,但是全球化的实际过程并不像水银泄地,由点及面,自发扩散,逐步覆盖全球。在东亚,跨国之间的劳务流动和联系是在主权国家的严格控制下展开的,局限于由政府开辟的特别通道,在劳务输出国,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时进入这个通道;到了输入国,劳工的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的生活和社会关系也被局限在这个通道之内,而不能和本地社会发生有机的、不断深化的关系;等到合同到期,劳工必须按时回国。跨国之间的通道确实超越了国界,流动频繁,但是它们并没有扩散效应,不能在大范围上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形态。采用詹姆斯·费格森(Ferguson)在对非洲石油经济的研究时所用的一个词,我们可以把这一模式称为"点对点"式的区域化和全球化。在这个意义上,新的全球性流动和联系,与旧的以民族国家主权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得到了和解,甚至彼此互相强化。 近年来,中国的劳务输出在数量上获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底,约有60万中国人在境外执行超过1年的就业合同,是1990年(58000人)的10倍多(中国承包商会,2004;中国劳动部国际交流中心,2005)。其中东北三省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东北三省从未有往外迁移(包括境内迁移)的传统,但是在90年代末期一跃成为主要的劳务输出地。例如,传统上旅日华侨来自东南省份(如福建省),但是在2003年,东北三省的移民占了旅日华侨的1 / 3。根据我的访谈数据,东北人占了在韩国的中国劳工中的绝大多数,在新加坡也大抵如此。在我所调查的辽宁省,2004年有3万人通过官方渠道前往境外就业,占当年全国劳务输出的第二位(中国承包商会,2004:14;中国劳动部国际交流中心,2005)。 就输入国而言,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是中国劳务输出的前三大目的地。截至2004年11月,在日本登记注册的中国工人约有10万、新加坡8万、韩国4.7万。在日、韩非技术和半熟练外籍工人中,中国工人比例最高,分别是近70%和超过40%,在新加坡中国工人数位居前四位,可能仅次于马来西亚工人,位居第二(中国承包商会,2004:16-17,40-48)。本文所依赖的资料,是对此三国的文献数据和本人在新加坡、中国东北实地调查材料的综合。 一、概述:国家主导、市场驱动和混合模式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代表了3种不同的外籍劳工管理模式。在日本,国家是主导力量。日本至今拒绝接收非技术外国劳工,而采用所谓的"边门"政策,以产业研修生名义引进劳工。产业研修生在表面上是一个国际援助项目,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工人,从而和劳工移民区别开来,避免日本社会特别是工会组织的监督。大部分中国东北劳工以研修生身份去日本务工。1992年至2003年间共有来自14个国家60万研修生赴日工作,其中中国人占了一半(日本法务省数据,引自Tsuda,2005:41)。①按照该政策规定,研修生第一年不算作雇员,每月领取6万日元(约合500美元或人民币4000多元,按2000年前后汇率推算,下同)的津贴,不受劳动法保护。劳工与雇主没有雇用合同,但是雇主或雇主协会与劳务输出机构(中国的招聘中介或者劳务输出机构)签订协议,因此劳务输出与输入被界定为两个公司间的贸易合作关系,而不是劳资之间的雇用关系。如果研修生在第一年末通过日语和工作技能测试,研修第二年可成为技术实习生。技术实习生与雇员同等待遇,每月工资约为1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000元)。技术实习生合同最长两年。直接监管研修生制度的是日本国际培训合作组织(the Japan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简称JITCO),该组织由日本政府5个行政部门(法务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厚生劳动省、国土交通省)在1991年联合成立,代表政府的公共机构。除日本国际培训合作组织之外,其他几个非盈利公共组织(但不能是雇用机构)也可以与中国的中介机构签订引进劳工的双边协议。在中国东北,申请人要向中介缴纳人民币2万元至6万元不等前往日本务工,去另一些国家的价位通常更高些。 韩国于1993年引进日本的研修生制度招收外劳。我所调查的辽宁的中介机构普遍认为韩国的工作条件比日本差,但劳工能挣得更多。在韩国的研修生1个月可挣64万韩元②(约合640美元或人民币550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工资的20% ~ 25%,但是时间长了之后1个月能挣100万韩元(按2005年的数据)。技术类研修生3年合同下来,能挣人民币20万左右。在韩国负责执行研修生制度的是韩国国际培训合作集团(the Korea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ooperation Corps,简称KITCO)。该组织成立于1994年,是韩国中小企业联合会(The Korea Feder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简称KFSB)的子机构。与日本的JITCO不同的是,KFSB不是政府组织,而是代表雇主利益的商业机构,但实际上,KFSB比JITCO扮演更多的政府管理者角色。KFSB指定与之合作的中国中介机构,在2005年KFSB在中国的合作机构是10家大型国企,全部是有直接和外方签约权的"国际公司"。这些机构接收劳务输出申请,进行初步遴选之后将入选者名单交给KFSB,由KFSB确定最终名单,将劳工指派给雇用公司。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工人或中国中介见不到甚至无从了解雇用公司的情况。劳务合同不能续签,劳工3年合同期满后必须离境。尽管规定严格,但是从政府角度看,韩国的研修生制度与日本的相比,在控制程度上还是差强人意。比如,2004年初在韩国有63%的产业研修生到期滞留不归(中国承包商会劳务部,2004:60),而在日本2000年是5.6%。在日本,1997年至2001年,中国滞留研修生只占所有滞留外籍人员的1%多(JITCO, 2001:107),2004这个比例为2%(Tsuda, 2005:40)。 经过多年的争论,韩国议会于2003年决定以雇用许可制取代研修生制,并于2004年8月开始实行。在雇用许可制度下,外籍劳工与本国员工享受同等劳工待遇,包括组织工会权、罢工权和最低工资要求。然而直到2007年韩国和中国政府才签署谅解备忘录,将雇用许可制适用于中国劳工。我所调查的大部分中介认为,雇用许可制不大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招工模式。 与日本和韩国的外籍劳工政策不同,新加坡的政策在经济上更为自由。③只要本国雇主能够证明他们需要外国劳工,同时不超过政府规定的"外劳顶限"(dependency ceiling,即公司雇用的外籍劳工与本地工人的比例)、外国劳工的国籍符合政府的规定(某些国家的劳工只能从事某些行业的工作,比如中国国籍的女性不得从事家庭服务业),外国劳工就能进入新加坡。在具体管理中,新加坡不是靠公共机构来规范市场,而是由私营招聘公司负责。2007年新加坡共有1618家持证中介从事外籍劳工招募(Singapore Ministry of Manpower, 2007);在"凯丽检索"(Kellysearch,一个专门介绍网络产品及服务的互联网检索引擎)能找到的在东南亚注册的人力招聘公司中,75%在新加坡。④对于弹丸之地的这个岛国来说,这些数字相当惊人,因为号称世界知名购物天堂的新加坡,在2004年只有250家百货店和超市、1400家食品饮料烟草零售店(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06:19)。由此可见新加坡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很多招聘中介公司也是为整个东南亚地区服务的)。新加坡政府禁止雇用公司直接从中国招募工人,他们必须通过人力部指定,并由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认可的招聘中介进行招工(2007年这样的公司有50个)。与日本和韩国注重输入前筛选把关的政策不同,新加坡对劳工准入相对宽松,但在输入后进行管理,特别强调对雇用机构和中介机构的严格规定。雇用和中介机构必须为每位外籍劳工缴纳5000新元(约2500美元或人民币22000元)的安全保证金,必须确保工人不违反政府法律法规。这样的管理方式相对成功,非法滞留现象非常少。在新加坡的中国劳工每月平均工资550新元,加班费可达1000新元。劳务合同通常为两年,可续签1年。在东北,去新加坡的中介费为人民币55000 ~ 75000元,因而对劳工来说,前往新加坡打工最容易成行,但是经济收益最低。 在这三国的外籍劳工移植现象中,日本的政策是政府主导型,新加坡是市场驱动型,韩国介于两者之间,代表的是混合型治理模式。但是三个国家政策目标和执行结果有很大的共同性。中介机构--不管是日本的公共机构,还是韩国的商业行会,亦或是新加坡的商业公司--在型塑劳务输入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下文将探讨相异政策背景下中介机构的形成和功能,特别是为什么它们在劳工移植中扮演了直接的关键角色。 二、劳务-资本相关性的弱化 劳工移植的现象本身并不新,从1932年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日本农民和在朝鲜半岛的居民迁至中国东北开发农业,即所谓日本的"农业移民"。⑤在战后亚洲新兴国家的国家建设时期,劳工移植的组织化甚至更强了,从60年代至80年代,东亚的劳工移植主要和大型建设工程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建筑和基础设施发展项目。这些大规模、集体性移居、集中性居住的劳工移植模式基于两个相关条件:一是资本与劳动力的直接关系,即大规模的资本雇用大规模的劳动力;二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明显分野:对输出国而言,劳务输出和国内经济几乎完全没有关系,在输入国,那些大型项目通常由中央政府或者世界发展机构投资,其实和当地社会很少发生关系。然而90年代初,当中国人开始大规模以个体行为赴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务工的时候,这两个条件都发生了改变。 当前近30%的海外中国劳工受雇于建筑业,建筑业是劳-资本关系变化的典型例子。⑥首先,建筑产业对资本密集度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在70年代,当集体性的项目劳务流动是劳工移植的主要方式时,一般项目合同价值极少超过1亿美元,80年代合成式建设(即承建单位不再只是建设一栋楼或者一条路,而是建设整个港口和工业区等)成为主流模式,一个合同价值超过10亿美元很常见。与此同时,建筑合同平均利润却由70年代的20%下降至80年代的不足10%(张鸽盛,1999:93-94),90年代至今只有7%(邢厚媛,2005:8)。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资本雄厚的超大型企业能在市场上赢利。同时,由于其他的种种因素--比如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旺盛但财力不足而不能自主投资、国家设施的民营化、公共项目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合作日渐流行,以及国际资本把基础设施项目当作它在全球投机中的一个稳定器(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可预见性强)的意图--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建设、投资和长期管理的一体化成为主流模式。基础设施项目中的承包商,不仅仅承建项目,而且越来越身兼融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承包商带资进入,工程完成后,承包商对工程进行商业性经营以收回投资,然后再将项目转让给当地政府经营管理。这种一体化的工程一般采取3种具体合作模式: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经营-拥有-转让(BOOT)、设计-采购-施工(EPC)。一位中国产业评论人士预测BOT模式在21世纪中期将占到全球合同项目的60%(邢厚媛,2005:10;另见王守清[2004]对印尼和泰国的市场分析)。鉴于对这一趋势的预测,国务院还在1999年特别颁布了优惠政策以鼓励中国公司进入BOT市场(邢厚媛,2005:10)。 在大型企业的资本越来越密集化的同时,它们的劳工管理事务却逐步下移。大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融资、设计和项目管理上,而把劳动密集型的任务(如土木建筑本身)转包给小公司,小公司又靠中介机构招募劳工、组织建筑队,中介机构则向劳务输出地的偏远地区寻募务工人员,由此形成劳工的招募-管理链。比如中国建筑总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建设公司,也是第一个向海外派遣商业合同劳务的公司。它在70年代末靠当劳务供应商,向海外大型公司输送自己的员工而进入国际市场,现在它能够独立竞标承揽国际上的业务,却不再靠自己的员工完成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而是依赖一批国内的小建筑公司提供劳务。这些小公司数目众多,为了便于管理,中国建筑总公司把这些分成四级,逐级发包。因此,资本与劳务之间的直接联系在弱化:掌握资本的不愿意看到劳工,直接管理劳工的不掌握资本,雇用关系不再发生在劳与资双边之间,而是嵌入到由多个主体形成的一系列复杂的关系之中。 随着国际上的建筑行业内部的资本与劳务联系不断弱化,中国的劳务输出也经历了行业上的转变。根据查道烔(Zha, 2002:137)对中国相关政府官员的采访,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在日本承包项目的难度越来越大,结果通过工程合同向日本的劳务输出的比重大幅下降。2003年,吉林省共输出劳动力14700人,其中只有12%与工程项目有关(杨云母,2005:51),越来越多的劳工进入其他的3-D工种(隆国强,1995:167)。在日本和韩国,中国移民目前主要受雇于农业、食品生产和小型家具生产;在新加坡的中国移民则主要从事后勤、小生产和零售业。这三国的服务业,如小餐馆和零售店也雇用了不少中国劳工。也就是说,在建筑业内劳工和大资本的关系越来越不直接,在建筑业之外,跨国劳工主要受零散的、小型的、地方的资本所雇用。 随着跨国劳务和大型资本的关系弱化,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分界线也变得模糊不清。日本早期规定只有从事国际贸易的公司才可雇用研修生,但是很快发现这不符合现实。最需要外籍劳工的机构并不是国际投资商或出口商,而是偏远地区的低端下游小企业。日本和韩国现在都规定研修生制度主要服务中小型企业。日本在1990年修订《移民控制与难民承认法案》,正式引进"研修生"签证类别,作为缓解小企业(特别是无法独自引进外籍劳工的企业)面临的劳工荒(《日经新闻》1991年1月19日,第22页,转引自Zha,2002:141)。韩国政府规定,少于300名雇员的公司才有资格雇用外籍研修生。 这些发展趋势使资本、劳务和国家管理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外国资本和外国劳务不再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它们不再以工程项目为基础、以明晰的合同为依托,同向、同时流动,经济全球化已经影响到经济体的每一个层次。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小企业虽然完全立足本土,但面临来自世界特别是中国加工业的激烈竞争,对它们来说引进中国劳工乃是他们在与中国出口商品竞争中求生存的为数不多的可行途径之一。受雇于这些企业,外籍劳工的工作地点高度分散,政府很难将他们集中起来,更不用说把他们封闭起来管理。这样外籍劳工渗入到社会的每个部分,不仅动摇了内部和外部经济之间的分界线,还潜在地模糊了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分界线。因而原来针对合同项目劳工的兵团式管理不再奏效,政府必须将外籍劳工管理个体化。这样的"微观移植"需要一系列的管理技术上的创新。下文将阐述实现这种新型劳工移植的两个核心政策:区别对待和明确定位。 三、微观移植 将移民分类、区别对待,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政策。大部分国家都把移民人为地分成三类九等,分别发放不同类别的签证、许可和其他证件;对移民而言,手持哪一类证件几乎决定了其身份和在输入国的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分类的标准世界各国也大同小异,在本文所涉三国,技能和收入水平是主要标准,族裔身份也相当重要。韩国特别欢迎海外韩裔劳工,日本鼓励海外日裔尤其是巴西和秘鲁籍日裔回归,这些同种族后裔虽然其正式身份也是外国人,但他们比其他劳工享受特殊优惠的政策待遇。把族裔身份(先天而来的、"传统的")和教育水平(后天获得的、"现代的")几乎等量齐观,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把传统主义式的对肤色血缘的强调,和新自由主义对技能、"人力资本"的兴趣相结合,说明了目前的全球化是一个具有高度选择性、偏向性的过程,而其选择性背后的逻辑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区别分类的结果是,一些移民能得到更人道的待遇。那些教育水平和血缘族性都"不对"的劳工无权携带家属同赴目的国、无权与居住地公民结婚、无权自找工作、无权定居。对输入国政府所欢迎的移民来说,法律责任是以否定式来定义的,也就是无罪推论:在证明有罪之前你是无辜的;然而对非技术工人来说,法律是以肯定式来定义的,也就是有罪推论:你必须竭尽全力满足政策要求,并将自己限定在法定的窄小区域内,否则你就有罪。分类区别对待劳工,划定了哪些劳工应该被严格移植进来,特别是在合同到期时要移植回去,从而提供了微观移植的政策基础。 四、"自由工等于黑工" 对非技术劳工,接收国采取"恰逢其时"(just-in-time)⑦且"正中其点"(to-the-point)的输入。劳工进入之前就必须界定清楚他(她)要何时到达、何时离开、雇主的所有情况、工作细节、住宿情况。要做到这样精确的移植,笼统的劳务迁移政策显然是不够的;因具体产业不同而不同的细化政策就很有必要。政策规定哪些产业向外籍劳工开放,进而制定每个产业内部对外籍劳工管理的详细规则。马丁(Martin, 2006)将这种从注重宏观上统一调控的政策向以具体产业为基础分化控制的微观政策的转变比喻为从散弹枪向步枪的策略转变。日本JITCO在1999年颁布的产业名单中,有55个工种类别的研修生允许升级为技术实习生,其名单对"工种类别"的定义非常详细,比如男装制造、帆布产品制造、棉布缝制等等。韩国政府每年给有资格聘用外籍劳工的行业分配定量指标。新加坡大部分行业对外籍劳工开放,但特定族裔的非技术工人只能在特定行业务工,比如只有马来西亚、香港、澳门、韩国和台湾等地的劳工可以从事服务行业,中国大陆劳工可以从事建筑、制造和海洋产业,以及部分服务行业。 区别对待政策和行业具体化微观管理制造了无数的"盒子",移民劳工被安排进这些"盒子",每个"盒子"采用不同规定。表1显示了新加坡如何通过这些复杂的政策框框管理外籍劳工。 这个盒中套盒的政策框架反映了我称之为"公共政策经济化"的趋势。即公共政策,特别是移民政策,以满足市场需求、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基本目的,如果政策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就被认为是不成功的。不成功的政策将带来所谓的"错误移民"(wrong migration或mistaken migration,这是某大型国际组织一位高级官员在描述那些达不到市场和政府要求的移民所用的词),而所谓的"错误移民"对接受国社会来说不仅是浪费而且危险。⑧因此,我所说的公共政策经济化并不意味着政策忽视了社会和政治上的考虑,相反,公共政策经济化背后正是这样的一个信念:只有遵从"自然"、"神圣"的市场逻辑,政策才能最有效地进行社会和政治控制。公共政策经济化表面上是要为经济而经济,事实上是要用经济直接为政治服务。 外籍劳工管理的微观化,给了雇主和中介机构相当的权力。有关研究文献已经一再表明,外籍劳工政策的形成,通常是"代理人政治"运作的结果,也就是经济利益集团在大众视线之外与政治官员协商的结果(Freeman, 1995,2001);而纷繁复杂,缺乏统一标准的行业具体化管理政策尤有此嫌疑(Martin, 2006)。日本和韩国向外籍研修生开放的行业这些年稳定增加,主要由雇用机构推动而成。由于行业具体化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尽量准确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政府必须依赖雇用机构和私营中介,以确保工人与工作相匹配。行业具体化管理并不是亚洲特色,而是全球趋势。⑨与西欧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客籍工人方案相比,当今作为劳工接收国的工业化国家更倾向于信任雇主和劳务中介,而不是输出国政府。⑩是雇主和劳务中介,而不是政府间的合作,在制定和操作外籍劳工流动方案(Martin, 2006)。 在公共政策经济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社会的政府化",其突出表现是将雇主和中介机构转化为政府臂膀,来管理外劳。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移民劳工必须在同一雇用机构工作,不能跳槽;一旦被雇主开除,移民将立刻转为非法,必须马上离境回国。韩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批评这是"当代奴隶制"(Seol, 2005:18)。韩国新的雇用许可制在这方面并没多大的改善,还是要求移民在最初所签劳工合同上指明的工作地点工作,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工厂倒闭)工人才能向政府的就业安全中心申请转到别的雇主(Seol and Goh, 2005:55)。90年代末,新加坡一些小建筑队从中国引进工人,然后将工人发包出去给别人打工,或让他们自己找工作。与官方把劳工"捆绑"在特定的雇用机构的方案相区别,这种形式被称做"自由工"。"自由工"找到的工作通常工资更高,很受劳工欢迎,但是新加坡和中国官方都不承认这种劳务形式并予坚决打击。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1)特别发出紧急公告要遏制这一现象,宣布"自由工就是黑工"。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重申"自由工是非法的",并将此印在中介的劳工招募许可证上,中介机构如果没有这一凭证,按规定不能在华招工。因此,虽然跨国劳务的目的是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但是当劳工到达目的地,他们就被剥夺了真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机会,毫无灵活可言。 用中国话来说,这一移民管理模式执行的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政策。这原本是描述国家社会主义时期工作单位不能自主创造、变动和调整位置,职员也不能调动工作的死板情况。如今作为改革的一部分,中国政府为建立市场经济而鼓励"萝卜"挪动,从而推动劳务输出的增长。然而到了市场化的"自由"国家,劳工却发现自己重返萝卜时代,陷入了几乎比"文革"期间的中国还严的政策限制。 将移民劳工捆绑于雇用机构或中介,严重妨碍了劳工去争取自己的权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9名在日本打工的辽宁女工在她们的更衣间里发现隐蔽的摄像头,这在中国引起哗然,辽宁省政府派特别代表团赴日处理此事。虽然工人们得到了政治上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他们最后还是决定不诉诸法庭,因为雇用机构如果被判有罪,工厂即倒闭,那么他们也将因为失去担保而被遣送回国。 马丁(Martin, 2006)曾预言,如果宏观政策被具体化的微观管理所取代,那么所谓的"政策鸿沟"--即政策目标与实际执行结果之间的差距--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会越来越大。在政府紧缩预算,同时劳务市场不断向国际开放的情况下,政府很难对具有多重标准、深度细化的市场进行有效管理。确实,如果政府不依赖第三方(在本案例中,即体现为雇主和中介机构),政府手里能够直接控制外劳的政策手段越来越少。但是正是由于"社会的政府化",使得政府对外劳的个体流动完全不失控制,国家的力量在这方面并没有弱化。 五、讨论 本文质疑了当今移民和全球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两组对立观。一是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研究文献强调,扩张性的资本总在寻求高灵活度的劳工市场,这与根本上关注社会秩序,因而具有保护主义倾向的国家之间产生对立(Harris, 1995)。二是移民网络与国家主权的矛盾。所谓的"自下而上的全球化 / 跨国主义" 理念强调,移民行为具有自我再生产、强化和自我扩张的倾向(如发展紧密的跨国网络、推动家庭团聚,结果政策无法阻止不断延展的移民链条),而现代国家主权是建立在明确的地域范围内,刚性的领土边界是行使主权的重要先决条件:国家对边界之内有决定的控制权,而边界之外就完全是别人的主权范围。本文指出,这两组对立观虽然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中却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尽管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三国之间有差异,但是都展现了高度复杂的国家、资本和劳工的关系。毫无疑问,全球化在深化,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在增加,但是国家主权并没有削弱。 "点对点"式的全球化是目前这种新的复杂关系的一个直观体现。安哥拉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是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根据费格森(Ferguson, 2006)的研究,这是因为安哥拉的石油储备不仅丰富,而且是离岸深水油田,这使得外国投资者能把他们所投资的资源攫取型经济和当地社会明确地分离开来,从而保护全球性资本的利益不受地方社会的干扰。所以跨国投资和开发是与封锁和排斥结合在一起的。结合其他的研究资料,费格森(Ferguson, 2006:38)认为,非洲并不是在世界之外的一个黑洞,资本流动、资源开采、非政府组织网络把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是其链接方式是不连续的、断裂的"全球蹦跃"式,而不是"全球覆盖"式。他指出:"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空间封闭仓式的全球联系,和普遍存在的脱节和排斥结合在一起。"(Ferguson, 2006:14)。费格森把这样"点对点"式的全球化称作"薄社会性"的资本主义,因为其资本运行尽量回避各类社会关系。而在东亚跨国劳工的例子中,"点对点"式的全球化是一个"厚社会性"的模式,即国家要刻意创造出各种新的社会关系,引入新的社会主体(特别是中介),并对这些社会关系做非常详尽的界定。这些"厚社会性"的具体形态和运作方式,通常是不能根据既有的理论推延出来,其逻辑是含糊的,往往和表面的政策意图相矛盾,其结果也往往是不自明的。它是历史、政治、文化一系列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有的和全球化有关,有的和全球化在表面上全无关系,但是它对真实生活中的全球化的具体过程有直接影响。对这样的中间层的社会过程的细致研究,将帮助我们理解当前亚洲地区的重大社会变迁。 *本文的一部分原载Yamashita Shinji, Makito Minami, David Haines and Jeremy Edes. (eds.),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in East Asia: Japan in a Comparative Focus (Senri Ethnological Reports 77), Osaka: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pp. 175-186。意大利版载La testa del drago (2010, Ombre Corte)。作者在修订过程又作了较大补充,作者特此感谢厦门大学吕云芳副教授出色的翻译工作。 (吕云芳 / 译) 参考文献: 隆国强,1995,《中国服务贸易》,北京:中信出版社。 王守清,2004,《项目融资BOT的应用》,载《国际工程与劳务》第9期。 邢厚媛,2005,《适时调整战略措施 促进增长方式转变--2004年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评述》,载《国际经济合作》第3期。 解学诗、松村高夫(主编),2006,《满铁与中国劳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云母,2005,《东北亚区域劳务合作与振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载《国际经济合作》第2期。 张鸽盛(编):1999,《国际劳务经济》,重庆大学出版社。 中国承包商会,2004,《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年度报告》,北京:中国承包商会。 中国承包商会劳务部,2004,《韩国非法滞留者与日俱增》,载《国际经济合作》第4期。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1,《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整顿和规范对新加坡劳务合作市场秩序的紧急通知》,2月22日。 中国劳动部国际交流中心,2005,《境外就业统计工作基本情况与分析》。 Asano Tamanoi, Mariko, 2000, "A road to a 'Redeemed manki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 among the Former Japanese Peasant Settlers in Manchuria," 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Vol. 99, No. 1, pp. 163-189. Brooks, Barbara,1988, "Peopling the Japanese Empire: The Koreans in Manchuria and the Rhetoric of Inclusion," in Sharon Minichellio(ed.), Japan's Competing Modernities: Issues of Culture and Democracy 1900-193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25-44. Freeman, Gary, 1995, "Modes of Immigration Politics in Liberal Democratic Stat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29, No. 4, pp. 881-902. Freeman, Gary, 2001, "Client Politics or Populism: Immigration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Guiraudon V and Joppke C(eds.), Controlling a New Migration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pp. 65-95. Ferguson, James, 2006, Global Shadows: Africa in the Neoliberal World Order, Duke University Press. Harris, Nigel, 1995, The New Untouchables, Harmondsworth: Penguin. JITCO, Hakusho, 2001, Nenban (JITCO White Paper 2001 edition). Jordan, Bill and Franck Duvell, 2002, Irregular Migration: The Dilemmas of Transnational Mobility,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Karjanen, David, 2006, "Just-in-migration," Anthropology New, December, p. 64. Martin, Philip, 2006, "Managing Labor Migration: Temporary Worker Programs for the 21st Century," (UN/POP/MIG/SYMP/2006/0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urin, Italy, June 28-30. McDowell, Kevin, 2003, "Japan in Manchuria: Agricultural Emigration in the Japanese Empire, 1932-1945," Eras Journal (Edition Five-November), School of Historical Studies at Monash University,http://www.arts.monash.edu.au/eras/edition_5/mcdowellarticle.htm, accessed at 8 December 2006. Seol, Dong-Hoon and Hyun Ung Goh, 2005, "Korean Employment Permit Program for Foreigners and the UN Migrant Workers' Convention," in UNESCO-CI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International Migrants in Northeast Asia, December 1-2, Seoul, Korea, pp. 51-59. Seol, Dong-Hoon, 2005,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in UNESCO-CI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International Migrants in Northeast Asia, December 1-2, 2005, Seoul, Korea, pp. 7-34. Shamir, Ronen, 2005, "Without Borders? Notes on Globalization as a Mobility Regime," Sociological Theory, Vol. 23, No. 2, pp. 197-217.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06, "Table I: Key Indicators by Types of Retail Trade, 2004," Economic Surveys Series 2004: Retail Trade, Singapore: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Ministry of Manpower, 2007, Employment Agency Directory 2007. Tsuda, Yolanda Alfaro, 2005, "Current Migration Issues in Japan," in UNESCO-CI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International Migrants in Northeast Asia, December 1-2, Seoul, Korea, pp. 35-50. Turner, Bryan, 2007, "The Enclave Society: Towards a Sociology of Immobility,"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Vol. 10, N0. 2, pp. 287-303. Wilson, Sandra, 1995, "The 'New Paradise': Japanese Emigration to Manchuria in the 1930s and 1940s,"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Vol. 17, No. 2, pp. 249-286. Young, Louise, 1999, Japan's Total Empire, Manchuria and the Culture of Wartime Imperi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Zha, Daojoing, 2002,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in Japan: Policies, Institutions, and Civil Society," in Pal Nyiri and Igor Saveliev(eds.), Globalising Chinese Migration: Trends in Europe and Asia, London: Ashgate, pp. 129-157. 【注释】 ①由日本农业协会和中国政府协商安排,中国首批研修生大约于1979年或1980年赴日从事农业工作,1991年日本开始扩大研修生制之后,中国研修生数量迅速增加。 ②按2006年初本调查进行时美元与韩元汇率1:1000计算。 ③新加坡劳工移民和移民政策有较长的历史,英国殖民政府于1928年通过了移民限制法令,并引进移民劳工定额制。 ④笔者使用Kellysearch搜索,搜索词为"Contract Labor or Recruitment Agencies or Consultancy or Services Southeast Asia",搜索时间2006年12月26日。 ⑤相关研究见Wilson, 1995; Asano Tamanoi, 2000; Young, 1999; Brooks, 1998; McDowell, 2003;解学诗、松村高夫,2006。 ⑥ 2004年数据显示,40%的境外中国劳工从事制造业,26%从事建筑业,14%从事农林渔业(中国承包商会,2004:10-11)。 ⑦Just-in-time原来指日本企业高度精确、零仓储的物流管理。"恰逢其时移民"(Just-in-time)指工人"在不同雇主和家庭间快速转换,为雇主和家庭提供在某一时刻正需要的劳务"。参见Jordan and Duvell, 2002; Karijanen, 2006。 ⑧2004年9月,巴塞罗纳,笔者对那位官员的访谈。他驻意大利工作,认为很大一部分移民是"错误"地来到意大利,因为他们不是当地政府想要的移民,他因此建议政府和国际组织制止这种"错误移民"。 ⑨例如:英国政府于2003年5月开始实行以行业为基础的劳工移民方案,该方案将10000个名额配给食品加工、医疗和护理行业,允许这些行业招募18岁至30岁的外籍劳工,发给1年期工作签证。 ⑩2006年4月27日,笔者在牛津大学对原世界劳工组织资深官员Manolo Abella的访谈。Abella认为,国际劳工招聘的普遍私有化,主要源自人们对政府招募行为的失望。 项 飚: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院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305/c8
个人分类: 社会|1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 : 全球化中的东亚模式
whyhoo 2012-5-15 09:24
郑永年专栏 东亚模式可以总结为:先经济、再社会、后政治;先发展、再分配、后民主。   人们所说的东亚模式的主体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些社会在市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道路上,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它们基本上也走过了西方成功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但有两点很不相同,其一是经济现代化的时间大大缩短,在数十年时间里,经济体从落后转型到发达,或者用新加坡李光耀先生的话说,是从“第三世界”转型到“第一世界”;其二是政治发展的相对和平。在西方,民主化的过程充满暴力,但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无论是已经民主化的还是正在民主化的社会,并没有出现像欧洲那样的大规模的和持续的内部社会主义运动。东亚模式可以总结为:先经济、再社会、后政治;先发展、再分配、后民主。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在明治维新和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日本首先进行了国家制度建设,包括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日本的民主(确切地说是选举政治)是在二战后美国占领期间建立起来的,但人们都明白,日本尽管也像西方那样是选举民主,日本民主和西方民主不一样。在很长历史时间里,日本是一党独大体制,即日本自由民主党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民主体制。尽管自民党内部有派系竞争,但反对党没有能力挑战自民党的一党独大。   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开始起飞之后,日本花费了大约20多年的时间,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同时,因为政府财力的增加,政府开始大量进行社会投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速。应当说,选举民主在社会建设方面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因为要得到选票,政治人物努力把国家财政大力投入社会建设。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保障了日本长时期的经济发展,而在社会制度保障下的庞大中产阶级,构成了日本社会稳定的基础。从这次日本社会对大地震、海啸、核泄漏的反应来看,日本社会的强大是显然的。实际上,今天的日本已经呈现出典型的强社会、弱政府的状况,就是说,即使在政府失效的情况下,社会也能正常运作。   日本之后,亚洲“四小龙”也基本上走上了类似日本的道路。唯一不同的是上面提到的民主化。表面上看,日本的民主化发生在经济起飞之前。但是,民主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占领,并且是一党独大的权威主义式选举民主。而在“四小龙”,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都发生在民主化之前。“四小龙”首先是建立一个权威主义政权,然后实现高速经济发展。等社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政府再搞社会制度建设。 理性、有序、和平的民主化   社会制度建设和中产阶级的存在,又为和平的政治开放和民主化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中产阶级在其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始有政治参与的要求,这是民主化的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制度和中产阶级的存在,又保障了民主化进程的和平性质,即人民都能理性地参与政治过程。在“四小龙”当中,韩国和台湾已经实现民主化,新加坡在原来的选举政治的基础上,政治发展也在加速,香港的中产阶级也在追求民主化。但不管如何,如果和欧洲国家早期民主过程中大规模的暴力行为(尤其是工人阶级运动)相比,东亚社会的民主化显得非常理性、有序、和平。   从国家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看,东亚模式的成功主要是他们选择了与西方先发展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不同的“第三条道路”。与西方先发展国家相比,东亚政府扮演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在西方,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建设,都经历了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市场驱动,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很大,主要是规制经济活动的角色。在社会建设上,只有等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人阶级运动、西方整体制度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政府才开始涉足社会领域。也就是政府开始和资本分离,把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政治合法性,转移到以依靠选票的民主合法性。 但在东亚尤其是“四小龙”,情况有很大的不用。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了学界所说的“发展型政府”(developmental states),政府不仅主导产业的发生和发展,而且积极引导产业的升级。学术界,这方面有大量的文献。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主动采取有效政策,进行社会制度建设,培植中产阶级,从而避免了类似西方早期具有暴力特征的工人阶级运动。日本政府在进行社会制度建设的同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类似工资“倍增计划”等政策,提高劳动者工资,扶植中产阶级的成长。香港、韩国和台湾大力扶植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造就了有利于公平性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   这里,日本和韩国的企业集团值得强调。正如人们所看到的,日本和韩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际竞争力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型企业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政府和企业联盟的结果。没有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些民营企业很难实现日后的大发展。支持这种发展模式的人称之为“东亚战略型资本主义”,但批评者(主要是西方学者)称之为“权贵资本主义”,前者指向政府和企业关联的优势,后者指向这种关联的劣势。新加坡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制度建设方面更是典范。从社会阶层变化来说,东亚社会的中产阶级从产生到壮大,花费了比西方短得多得多的时间。这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功劳。 充分利用市场的角色   和苏联及东欧共产主义不同,东亚政府不仅容许市场扮演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创造制度条件,促进市场的发育和成长。苏联东欧模式就是政府和社会的结合,消灭资产阶级和市场机制,代之以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东亚社会拒绝这条当时非常激进的选择,而是走上了利用市场机制加政府干预的道路。日本和韩国政府大力扶植民营企业,政府动员大量的资源,投入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使其产业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竞争。台湾政府也通过类似的政府政策,在大力扶植战略型产业的同时支持中小企业。香港尽管是典型的自由市场,但政府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通过法治来保障自由市场的运作。   新加坡比较特殊。新加坡发展出一个庞大的政府产业(政府关联企业和政府投资企业),这和其他经济体不同。但是,在充分利用市场这方面,没有重大的区别。新加坡的国有企业和苏联东欧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完全不同。道理很简单。在新加坡,企业是企业,企业的运作必须符合市场规则,政府不会保护自己的企业免受市场的竞争。因为对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充分运作,东亚经济体在很短时间内赶上了西方。   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四小龙”政治精英也选择了一条不同的政治现代化道路,那就是既不拒绝民主,也不是为了追求民主而民主。二战后,在政治发展方面,发展中国家分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就是拒绝民主化,一个阵营是为了追求民主而搞民主。拒绝民主的案例很多。很多国家在反殖民地斗争之后获得独立,不过政治精英最终走向了个人独裁的道路。在东亚“四小龙”,权威主义体制不是为了领导人的个人利益,而是为了集中资源从事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集权和发展是这些经济体的主要特征。但在个人独裁制下,领导人往往是为了个人和家族的利益,而非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腐败和落后是这些社会的主要特征。   在政治上,很多国家在反殖民地独立后实现了民主化。但这并不是说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了民主化的基本条件,而是一些政治精英或者为了自己的理想,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人为引入的。引入民主化的往往是这些社会在西方接受教育的那些年轻政治家。但在亚洲“四小龙”,这方面比较理性。领导人首先专注的是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培植民主制度所需要的各方面基础。当社会的大多数出现民主要求的时候,能够“自然”民主化。当然这里不是说,来自社会的压力不重要,而是说当这些政治精英面临社会的民主化压力的时候,不会像其他一些专制社会那样,千方百计地阻止民主化的发生和发展。 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   不过,在这一波全球化面前,东亚社会也和西方社会那样,没有免除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今天,东亚各经济体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严峻的挑战,东亚模式正接受考验。这里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客观上说,作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东亚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所有东亚经济都是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体,高度依赖于西方经济体。世界经济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东亚经济。不过,这里也有主观上的因素,即这些经济体逐渐失去自己往日的“战略性”,越来越具有西方经济体的特征。   日本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西方。在上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破产之后,日本改变了自己特有的经济运作方式(例如强调政府作用、企业终身雇用制等),力图引入西方式新自由主义经济竞争模式。不过,现在看来,不仅没有成效,反而在恶化经济情况。日本社会仍然难以适应西方新自由主义式的竞争模式。此外,也和西方一样,日本的大众民主现在已经很难产生一个有效的政府。传统上,自民党内部通过各种协调机制达到共识,但现在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在很多政策上正在向“互相否决”型政党体制演变。韩国在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政府把“危机”转变成为机会,大力进行经济改革。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韩国影响并不显著。直到到目前为止,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韩国政府仍然能够继续扮演一个积极角色。政府的政策并不是被动跟随“民意”,而是在塑造“民意”,克服来自民粹主义的压力,领导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过,政府跟随民意治理社会的趋向是很显然的。 台湾和香港的经济现在越来越依赖中国大陆。在产业转移方面,和西方一些经济体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两个社会的主要问题是政治问题。香港缺少一个有效的政治领导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积极作用的同时,协调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台湾的民主化比较和平,但民主化所带来的过度政治化,对经济运作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和新加坡的人均GDP处于差不多的水平,但现在台湾的人均GDP只是新加坡的一半还不到。同时,随着民主化进程,民主化有很浓厚的民粹化味道。政府官员简单跟随“民意”,着眼于短期利益,有利于长远经济发展的政策很难到位。其中一个结果就是,政府的社会开支越来越大,债务严重。台湾如何逃离“欧洲式”福利社会危机,是其面临的艰巨任务。新加坡到目前为止理性地追求着自己的发展模式,也有效避免了其它东亚经济体的弊病。例如,新加坡不想盲目引入欧洲式福利社会,而是发展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护模式。不过,随着民主的大众化,新加坡发展模式也在接受挑战。   总之,在全球化面前,所有东亚经济体也面临产业转移、就业不足(新加坡除外)、内部的收入差异日益加大、社会分化严重、政府权力趋向弱化等等挑战。因此,也和西方一样,东亚这些经济体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无论一个社会过去创造了如何的辉煌,不进则退。继续的辉煌源自继续的变革。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yl/yl120515_001.shtml
个人分类: 政治|1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日和 和东亚 东亚和 和天下——兼谈“文明的冲突”
何玉明 2012-5-8 21:54
中日和 和东亚 东亚和 和天下 ——兼谈“文明的冲突” 何玉明(北京大学) 摘要: ( 一)引言 (二)美利坚帝国的崛起 (三)崛起的冤大头 (四)啊!海军 (五)大国在东亚的角逐 (六)创建“东亚共同体”—— 一个拥有 20 亿人口的东方大市场 (一)引言 作为中国人,如果你读了哈佛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你会为东西方文化的反差所震撼。比不得中国那些道貌岸然的学者,引经据典、言不由衷,西方学者那种直言不讳、上下求索的精神,实在可敬可佩! 亨廷顿说:“我们是谁?……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中译本》第 5 页)。 (解读:不同于东方“和”的哲学,西方哲学是“斗”的哲学。没有冲突,就没有世界。) 在此书的中文版序言( 1997 年)中,亨廷顿更是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他说:“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 10 年或 20 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国将有能力重建其 1842 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一贯反对由另一个强国来主宰欧洲或东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美国在本世纪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又说:“如果,中国的崛起和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角色’的日益自我伸张继续下去,就将在 21 世纪初给世界的稳定造成巨大的压力。中国作为东亚和东南亚支配力量的出现,与历史已经证明的美国利益相悖。”(《中译本》,第 288 页) 亨廷顿把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界定为“文明的冲突”,他传递给世人的信息是: ① 21 世纪初,中国将会成为“另一个(世界)强国”。 ②过去,美国把那些想主宰欧洲或东亚的强国全都打掉了,无一幸免;今后,美国要面对的“另一个强国”,——或者说,最后一个强国——非中国莫属。 ③“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防止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角色”主宰东亚,美国绝不手软,甚至不惜与之“最后一战”——与“热战”、“冷战”相比,毫不逊色的“收官之战”。 看来,“文明的冲突”重头戏,铁定是“中美冲突”无疑了。 中国怎么办? (二)美利坚帝国的崛起 1898 年的美国—西班牙战争,美国一举打败了西班牙。它从这个老牌帝国的手中接掌了(亚洲的)菲律宾、(太平洋上的)关岛、直到(中美洲的)古巴等广大地区的管辖权。一个新的帝国就这样诞生了。 也是在 19 世纪末,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号称“日不落” 的大英殖民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它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诸方面的伟大成就令世人惊叹不已。唯有大英帝国的开尔文勋爵独具慧眼,他告诫天下:“(物理)科学的天空出现了乌云”。要变天了,由大英帝国主宰的“天”要变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要来临了。大英帝国的气数已尽、盛极而衰,它已经“无力回天”了。 新生的美利坚帝国不同于那些老牌帝国,它善于抓住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机遇,勇于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敢于在一回又一回的冲突中夺取胜利。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它打败了除“红色中国”以外所有的竞争对手,崛起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 下面,追随美利坚帝国崛起的步伐,探讨它在每一个回合的世界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 1 、帝国的冲突 20 世纪的钟声敲响了,催生了一个新时代——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 亨廷顿说:“所有其他大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苏联,在经历了高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进行了对外扩张、自我伸张和实行帝国主义。”(《中译本》,第 205 页) (解读:对外扩张、自我伸张和实行帝国主义的大国,统称为帝国。英、法、德、日、美、苏都是帝国。帝国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帝国主义就是战争。世界堕入了黑暗的深渊。) 历史告诉我们: 大国成长为帝国——新兴帝国的野心总是挑战老牌帝 国的权威。 帝国导致了大战—— 20 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 战。 战争引发了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一战”促成了苏联十月革命;“二战”以后,“红色中国”应运而生。 帝国之间的战争,最后出现了所谓“赢者通吃”的格局:“二战”收场,德、日帝国被彻底击溃,投降了;英、法帝国也千疮百孔、疲惫不堪。美利坚帝国,横空出世,成长为一个凌驾于所有大国之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出现了一个由苏联领导的、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集团(简称为社会主义阵营),它不同于那个由美国领导的、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集团(简称为资本主义阵营)。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在这两个阵营之间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全面的冲突。 “二战”结束,“帝国的冲突”销声匿迹,“两极”对峙的、冷战的时代——意识形态冲突的时代来临了。 2 、意识形态的冲突 ①帝国的进化 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几百年来,“帝国”一直作为“主角”出现在我们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舞台上。先后有: 原生的“野蛮帝国”——赤裸裸的掠夺财富与扩张领土。 例如:“无敌舰队”时代的西班 牙、沙皇俄国。 次生的“殖民帝国”——例如:实施殖民统治的大英“日 不落”殖民帝国。 现代的“强权帝国”——例如:凭借其不断自我更新的 软、硬实力,主宰世界的美利 坚帝国。 帝国没有死,它处于进化的过程中 。 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划时代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847 年)——共产党诞生了,这支新生力量理直气壮地登上了世界政治历史的舞台。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 1939 年)。 列宁主义历史性的口号是:“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917 年)——帝国垂死,人民的世纪到来了!所以说,列宁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人民万岁!” 马克思讲“理”——“造反有理”。 列 宁讲“势”—— 人民的世纪到来了。“人民万岁!” 毛泽东讲“道”—— 不是亘古不变的“儒道”,是破、立 之道。“不破不立”。 所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 “人民万岁!造反有理,不破不立。”——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批判传统,与时俱进。 ③“社会帝国”的解体 沙俄野蛮帝国穷凶极恶侵吞了中国大量的领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苏联,沿袭沙俄帝国扩张的传统。 1956 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打着反对“个人崇拜”的幌子,干着兜售“三和两全“的勾当,实质上他的帝国野心更大,想要搞苏联社会帝国与美国资本帝国联手统治世界。毛泽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抡起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大棒,极力阻遏,苏共恼羞成怒,双方由口水战发展成 1969 年中苏边境珍宝岛流血冲突事件。在东欧, 1968 年,苏联突然入侵一个主权国家,占领了当时正在进行民主改革的捷克、扼杀了“布拉格之春”。苏修社会帝国主义践踏基本人权与自由,引起了美利坚帝国的极度恐慌。于是,中美二国抛开了意识形态的分歧, 1972 年发表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国由“联苏反美”反转为“联美抗苏”。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让苏联处在一条从东方一直延伸到西方的包围带之中。惊慌失措的苏联,为了求得“中线突破”, 1979 ~ 1989 年发动了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不久,“社会帝国”宣告解体。东欧人民推倒了“柏林墙” --- 将民族、国家和社会分拆开的“柏林墙”。 “冷战”落下帷幕,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3 、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说:“在二十世纪,文明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文明对所有其他文明单方向影响所支配的阶段,走向所有文明之间强烈的、持续的和多方向的相互作用的阶段。”(《中译本》,第 32 页)“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分为二的,主要的区分存在于迄今占统治地位的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然而,其他文明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简言之,世界是划分为一个统一的西方和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非西方。”(《中译本》,第 15 页) 其中,蕴含两层意思: ① 世界文明 = 纯种的“西方文明” + 杂种的“非西方文明”。 ② 发生在“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杂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杂种文明”与“纯种文明”的冲突——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一对一的冲突,“纯种文明 ” 必胜,因为,胜负是由力量对比决定的。“西方文明”是一种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内部“统一的”、在斗争中纯化、优化了的、出类拔萃的文明。 那么,亨廷顿走的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线? 比较: 毛泽东的路线— 人民万岁!造反有理,不破不立。人民革命的星火,可以燎原。 (解读:它是一条“人民革命,社会进步”的路线。) 亨廷顿的路线— 文明万岁!回归传统,冲突不止。文明冲突的星火,可以燎原。 (解读:它是一条“制造冲突,从中渔利”的路线。它所向披靡——帝国未死,苏维埃已亡;全世界无产者,再也联合不起来,共产党成了复兴党;“民族的伟大复兴”响彻云霄,“文明的冲突”蔚为壮观)。请看: ①“第一场(文明之间的战争)是 1979 ~ 1989 年的苏联—阿富汗战争。”(《中译本》,第 221 页)苏联人被“美国的技术,沙特阿拉伯的金钱,以及穆斯林的人口和狂热”所击败(《中译本》,第 222 页)。 (解读:美国煽起了穆斯林燎原之火,苏联陷入了灭顶之灾。) ②“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场资源战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中译本》,第 227 页)。 (解读:美国反回手,去扑灭“海湾油田”的大火——穆斯林之火。“杂种”那能是“纯种”的对手?) ③ 反恐战争,美国对伊拉克展示“硬实力”,杀一(萨达姆)儆百。对伊朗展示“软实力”,谁敢不从?在阿富汗展示西方“文明之师”、“正义之师”的形象。它不是侵略者,而是“哀兵”,“ 哀兵必胜”。 (解读:“收编穆斯林”的计划正在付诸实施 —— 一劳永逸地将“杂种”收归麾下。) ④ 苏联和南斯拉夫已经被肢解,穆斯林之火暗淡无光,“大中华”还能走多远?收编穆斯林,肢解大中华,最终实现美利坚帝国“一统世界,长治久安”的百年帝国梦想。“大中华”能逃脱被肢解的命运吗 ? (三)崛起的冤大头 冷战结束,美国与穆斯林的“文明冲突”浮出水面。起初,美国犯了“扩大化”的错误——杀“恐”焉用牛刀?后来,它不再炫耀武力,改用怀柔政策。收编穆斯林指日可待。不经意间,中国成了紧追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国。这二个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迥然不同的强国正在上演一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真是难分难解。于是,泱泱大国的谦谦君子放话了:“中美关系开始体现出互补性、合作性、建设性、竞争性、创新性的特征,一种复合相互依赖的双边关系正在形成,这是我们乐观其成的。” 事实是: ①我(中国)“乐观其成”你(美国)的核心利益,你(希拉里)怎么就不能“乐观其成”我(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在哪里? ②进城务工的农民是没有市民身份的“城市打工仔”,加入 WTO 的中国是没有“市场经济地位”的“环球打工仔”。只要能“崛起”,冤也没关系。 ③为了“一个中国”,费尽心机,在全世界到处撒“胡椒面”。人家并不买帐,动不动就打“中国牌”。 ④几百年来,西方殖民主义者掠夺全世界,尤其是在非洲,留下了许多积重难返的烂摊子。中国人去捡包袱背,他们却站在岸上,指责中国是“新殖民主义者”。 ⑤金融危机,中国出手救世,可是,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别人并不买帐。这个以“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居者,灰头土脸。 ⑥醉翁舞弹,意欲何为,将“脏蛋”馈赠南方同胞?以卵击石,自取灭亡?醉翁舞弹,想露一手,好上贼船。欲上不得,欲罢难休,贼老大前面挑逗,冤大头后面买单,好戏连台。 ⑦美国挥舞大棒,逼人民币升值。胳膊拧得过大腿? …… 亨廷顿说:“中国作为东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大国的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将对美国的核心利益构成威胁。”(《中译本》,第 205 页)也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晓得是否容得下这个自我陶醉、自我膨胀的冤大头? (四)啊!海军 1 、争覇海洋 无情的历史在讲述:“大国兴衰,系于海洋”。 ① 1588 年,英国击溃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英国称覇海洋、称覇世界 300 年。 ② 1894 年,中日甲午海战,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走上了征服中国的道路,直至 1945 年失败投降。 ③ 1898 年,在美国—西班牙战争中,西班牙远洋海军投降,美利坚帝国崛起。今天,它拥有一支可以毁灭世界的海军。 ④ 1904 年的日俄战争,俄国太平洋舰队一败涂地,从此,沙皇俄国一蹶不振,导致 1917 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⑤二战期间,在大西洋海战中,德国输给了英、美,这样,才有英美联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德国投降。 ⑥ 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挑战美国的海上覇权,结果败亡。 ⑦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在强大的美口海军威逼之下,苏联海军认输,从古巴撤回导弹,苏联最终被肢解。 2 、历史的教训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见证了如下的百年屈辱史: ①外国军舰在中国沿海耀武扬威。 ②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③精英们要“做大做强”中国海军“蛋糕” ④权贵们粉饰太平,色厉内荏。 ⑤“蛋糕”落入虎口 ⑥没有了海军,中国任人宰割 啊!海军 3 、中华民族在劫难逃? 中国海军先天不足,说难听点,是“池塘里的鸭子”。自韩战以来,美国军舰就一直在中国沿海游弋,所有船舰可能出没的海域都被一一标号,安置有精准定位的探测器,为中国海军布下了天罗地网。 如果说 , 大自然的暴力,可以将史前时期的恐龙,瞬息之间从地球上抹去。那么,美国的十几艘俄亥俄核潜艇也有能力在第一时间之内将全部中国海军从地球上抹去,它只需发射几百枚三叉戟洲际常规导弹就能搞定。到时候,鼓动蔡英文搞“台独公投”、在东亚燃起“文明冲突”之火,用不着美国兴师动众,“大中华 ” 自然解体。对于西方来说,这是一种最经济、最省力、最省时、也是最彻底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了百了的解决方式。萦绕在西方人头脑中的“千年黄祸论”、“中国威胁论”将被一笔勾销。 现在,美国需要做的,就是在中国周边海域挑起事端,设下圈套,点燃“文明冲突”的星火,“温水煮青蛙”。看中国怎么办? 中国怎么办? ( 1 ) It’s a small world 。(世界真小)要拼力开发太空技术,制衡海洋,保卫中国海军,为海军护航。 ( 2 )开放更多的美国中小企业来华。共同的利益让中美二国人民起来反对战争。 ( 3 )发扬东亚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建设一个共同的“东方乐园”——东亚共同体,消除战争的温床。 (五)大国在东亚的角逐 1 、不同的心态 “二战”结束,中、美、苏成为战胜国,日本为战败国,心态各异: ①美国“报仇” 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报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之仇。 ②苏俄“雪耻” 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关东军,从日本人手中夺去了“北方四岛”,洗雪了四十年前日俄战争的耻辱。 ③中国“不作为” 毛泽东说:“……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在 1972 年的“中日联合声明”中宣布:“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日本只是表示“深刻的反省”。 不作为,或者说“无为”、“无”是东方哲学至高无上的境界。毛泽东的勇气、自信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为中、日两个伟大民族的世代友好,为东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开拓了无限美好的愿景。 ④日本“不甘心” “不甘心”是大和民族的魂,因为“不甘心”所以它能迅速崛起。战后,当日本迅速发展起来以后,它再也不想(事实也不可能)搞侵略扩张,在“反省”和“赔偿”心态的驱使下,日本人默默地为东亚的腾飞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心里认罪,嘴上不说,死要面子。 在大国关系中,如果说,日本的“不甘心”只是指向美、俄,中国犯不着追随美、俄,遏制日本。对待日本,“不要想去改变它,而要懂得利用它”。 2 、“斗”与“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美、苏(俄)与日本这四个大国的相互关系,如下面图表所示: “二战”时期 战后—韩战—越战时期 中苏关系破裂以后 今后? 苏 苏 【苏】 俄 ▕ ▕ 中 中 中 中 ╲ ╲ ╱ 【日】 美 日 【美】 日 美 日 【美】 中苏美“和” 中苏“和” 中美“和” 中日“和” ( 中日“斗” ) ( 中美“斗” ) ( 中苏“斗” ) (中美“斗”) ①伟大的毛泽东在他有生之年,先后实现了(中苏美“和”)、(中苏“和”)与(中美“和”)三个伟大的联合。 ②现在,美国在台湾问题、中国南海问题上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美贸易失衡,中美贸易战升温。世界极有可能进入 “中美斗、中日和”的历史新时期。 3 、不同的诉求 ①咄咄逼人的“牛”——要“收官”。只要肢解了“大中华”, 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 美国梦的世界秩 序就会“水到渠成”。 ②卧薪尝胆的“魂” ——要“解放”。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 要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行列,要在 世界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应该支 持日本,不应该跟着美、俄打压日本。 ③浴火重生的“龙”——要图强。 ④痛定思痛的“熊”——等机遇。斧头镰刀不见了,这个集结在 俄罗斯三色旗帜下的民族不容小觑。它要重新 “ 洗牌”,伺机“浮”起来。中俄走得愈近,美日抱得愈紧,谁是最后的输家? 4 、新“三国演义” 纵观四大国在东亚的角逐,其中,美、中、日三国分属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另外,从苏联帝国脱胎而来的俄罗斯,元气大伤。所以,下面重点讨论中、美、日三国关系。 ①中美关系 从收编“异端的穆斯林”到肢解“官主的大中华”,这就是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它由美国主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所决定。 ②美日关系 “二战”时期,企图“战争崛起”的日本,遭受美国毁灭性打击。冷战时期,建立“美日同盟”,针对中、苏,日本趁机“和平崛起”。稍后,“和平崛起”的日本,想对美国说“不”,结果输得很惨。日本挣脱不开 “美日同盟”的枷锁。苏联被肢解了,“美日同盟”直指中国,如果亨廷顿“文明冲突”的路线(也就是:“文明万岁,回归传统,冲突不止,文明冲突的星火可以燎原”)得逞,中国将毫无疑问地被肢解。 1949 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说过:“……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我认为都应当得到我们的鼓励。”(参见《毛泽东选集》,第 1375 页)面对中国人民革命前进的步伐,他一筹莫展,无可奈何。今天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比她的前辈高明,以攻为守。 “文明的冲突”就象瘟疫,那些在祖师爷庇佑之下,“再显身手”,揪住小日本不放的“民主个人主义者”,实际上是在为亨廷顿传播瘟疫。中日关系走向何方?历史会开倒车吗? ③日中关系 亨廷顿说:“仅东亚就包含属于六种文明的不同社会——日本文明、中华文明、东正教文明、佛教文明、穆斯林文明和西方文明”(《中译本》, 195 页)。“如果过去的经验靠得住,那么亚洲的经济成就将为其带来政治阴影,即不稳定和冲突。”(《中译本》, 195 页)。 按照亨廷顿的观点(参见本文第 7 页)—— 东亚社会文明 = 纯种的 ” 西方文明 ”+ 5 个杂种的“非西方文明”。 其中,纯种(美国)文明“占统治地位”,另外的 5 个杂种文明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所以: 只要美国出来煽风点火,星火燎原,东亚社会必定是南斯拉夫的翻版无疑了。 以上观点与事实不符。首先,中日之间有“五同”。其次,在中日联合的力量面前,美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它只能跟着潮流走。 中日的“五同”: a 、同一“渊源” 当今的日本文明与中国文明都源自古老的、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不间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b 、同一“蓝天” 中日二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经济互补性强,文化交流密切,人员来往频繁。“日俄冷、日中热”,命中注定。 c 、殊途同归 近代,中日两国都曾经遭遇西方文明的入侵。中华民族走浴火重生的路,大和民族走卧薪尝胆的路。披荆斩棘,历尽艰辛。最后,中日两国相继成长为屈指可数的世界强国。当这二个伟大强国走上同一道路——创建东亚共同体的时候,世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d 、同一命运 亨廷顿说:“美国和西方的未来取决于美国人再次确认他们对西方文明的责任。……不论亚洲和美国社会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经济联系,根本的文化差异将使二者无法同居一室。”(《中译本》,第 283 页)是亨廷顿把中、日“摆平”了——“你们”(杂种的东方文明)与“我们”(纯种的西方文明)不同,你们中日都是“杂种”的命。 e 、同一前途 台海两岸贸易增长,台湾经济实力增强;美国售台武器,军事实力增强;去中国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台独更猖狂——马英九为蔡英文做嫁衣裳。台海不稳。 维护台海稳定,保障东亚和平,关乎中国的核心利益,也是日本的最大利益。 以中日为轴心,创建一个拥有 20 亿人口的东方大市场——东亚共同体。这叫做“中日和、和东亚。” 一个强大的东亚共同体,在世界舞台上,与美国平起平坐、讨价还价、握手言和。这叫做“东亚和,和天下” (六)创建东亚共同体—一个拥有 20 亿人口的东方大市场 毛泽东说:“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62.1.30 )。 1 、东方不同于西方,创建东亚共同体,要有“东方思维”: ①中国要想法消除日本的疑虑,比方说,帮助日本“入常”,协调彼此利益等。 ②中国要少当“冤大头”、收缩战线,回归东亚,布局东亚。 ③在中美博弈的格局中,美国利用“朝鲜”筹码,制衡东北亚诸国,中国如履薄冰。乱世,让人浮想连翩:有人等着天上掉馅饼,好拣便宜;也有人想,等到天下大乱、混水摸鱼又何妨?但是,朝、日作为近邻,应该走出历史的阴霾。基于现实的考量,朝、日没有任何理由要一直仇视下去。中国应该为日朝修好,从中斡旋。唯有日朝修好,东北亚才能走出困局。 ④提振东北亚区城内发展相对滞后的朝鲜、中国东北与蒙古国的经济。中日联合投资朝鲜,修建港口,搞开发区。开发蒙古国的矿产资源,修建铁路,经由中国东北的港口出海等。十年东北亚巨变! 2 、东亚共同体的基本架构: ①政治共同体 a 、政治共同体的正式成员包括中、日、韩、朝鲜、蒙古和东盟十国,一共 15 个主权国家,定期举行领导人峰会。东方人的集体观念,使得领导人更容易在某些领域——比方说,开发海洋——达成“有限主权”共识。 b 、设置海洋开发管理机构,提供资金,协调各方利益。 c 、设置太空开发管理机构,提供资金,形成一个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太空开发格局。 ②经济共同体 a 、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员称为“经济实体”,加上港、澳、台,一共有 18 个经济实体。定期举行领导人峰会,制定经济政策,逐步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b 、设置共同发展基金,支持成员国搞大项目,克服经济发展的瓶颈。支持各成员国搞经济开发区。 c 、构建东亚网络社会(信息网、金融网、海陆空交通网等等)。 d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比如:湄公河流域发展规划。 e 、不挑战美元地位,不刻意改变现有的“国际游戏规则”,也不去触动各成员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资源。开放的“东方大市场”将为美国、欧盟提供巨大商机。 ③(民族宗教)多元化共同体 (民族宗教)多元化共同体的成员为各个对等的宗教团体。 它的主要功能是: 筹措宗教发展基金。 设置沟通渠道。 出版宗教刊物,探索人生真谛。 创办各种慈善福利事业 东亚各国人民将幸福的生活在他们共同创建的“东方乐园”——东亚共同体之中,绝对不会掉进“亨廷顿陷阱”中去。 2010 年 10 月 20 日
2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拍案105:“放眼东亚 中国有朋友吗?”
热度 8 QFL 2011-12-5 12:39
当今拍案105:“放眼东亚 中国有朋友吗?”
在 “ 当今拍案104 ” 中,吴大资深外交家发表一番高屋建瓴的语言,间接、有力地论证: 捐赠马其顿校车的反映一种大国心态、外交家的战略广阔的眼界,更体现出中国是 “ 一个很有同情心的国家、占领道义制高点的国家、关爱其他国家的国家 ”…… 。 然而,凤凰网 现 正进行“ 放眼东亚 中国有朋友吗? ”的调查,目前近二十万人参与,调查结果 如下图所示。 本博认为: 这“调查” 是赤裸裸地诽谤中国, 如北朝就是铁哥们,故咋能说“没朋友”呢? 这 简直就 是侮辱中国资深外交家们的智商与脸面,强烈建议有关部门对其进行封杀 。 另外,若“放眼亚洲”、“放眼欧洲”、“放眼美洲”、“放眼非洲”、甚至“放眼世界”,有关调查结果不知又会如何呢?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2295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一则争议的微博:希拉里与克林顿
热度 7 王铮 2011-11-19 08:36
就世界地缘政治经济学格局写了个微博,有朋友争议,更有骂人者。转如下,欢迎争论 @ 王铮- 鹿鸣于野 :希拉里主导下的美国外交政策,正在点燃东亚火药桶。新的火星:马英九说若连任成功 绝不跟大陆领导人见面。美国在台协会、国民党民调均显示蔡英文领先马英九 2% 。台湾人的世俗,首先要毁掉自己,其次会毁掉中国和美国、日本、两个朝鲜。 50 年后的世界强国是俄罗斯和印度。世界政治真不该让女性主导。 // @ 一沙一树 : 王老师,国家政治政策与是否女性无关吧 ? 王铮- 鹿鸣于野 :回复 @ 一沙一树 : 过去我也认为与性别无关。看来是错了,计划、组织、控制和人事管理四功能中,女性可能更适合控制和人事,而不是计划和组织。杜勒斯说,观察一对夫妻,无论人共产党人还是反共产党人,那个女人总比那个男人更极端。此,根本也。 欢迎生物学家发言。
个人分类: 国际问题|386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美里根号航母开赴东亚 三大航母集结西太平洋
xupeiyang 2010-12-28 10:11
2010年12月28日01:39 汉网-武汉晚报 字号: T | T 美国政府12月26日称,美国决定加派里根号核动力航母赶赴东亚海域。目前美国在西太平洋已经部署了华盛顿号和卡尔文森号两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即将赶来的里根号预计28号抵达。 美国核动力航母里根号正在驶往西太平洋的途中 韩军士兵在延坪岛巡逻 军演密度空前 美增援航母赶来 韩国军队从27日起将连续5天在朝鲜半岛东、西、南23处地点实施海上实弹射击训练,但训练地点不包括延坪岛、白翎岛等与朝鲜存在争议的海域。 军演密度史无前例 韩国KBS电视台报道,西海的演习区域有格列飞列岛北方、鞍马岛西南方、黑山岛西南方等12处地点,东海的包括浦项东北方、郁陵岛金海等5处地点,南海包括陆地东南方南海海面、西归浦近海、巨济岛东南方等6处地点。演习将于31日结束。 朝韩11月23日在有争议的西部海域北方界线附近发生相互炮击事件后,韩国的军事演习就一直没有停下过:11月28日至12月1日,韩美在韩国西海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12月6日至12日,韩国军方在29处地点举行海上实弹射击训练;20日,韩国在延坪岛进行实弹射击训练;22日,韩国海军开始在东部海域举行为期3天的机动演习,陆军和空军则从23日起在京畿道抱川举行规模空前的冬季联合演习。 朝鲜座谈炮战经过 为纪念金正日同志当选朝鲜最高军事领导人19周年,朝鲜中央广播电台12月24日举办了一场座谈会,邀请多名参加延坪岛炮击事件的人民军官兵发表演讲。朝鲜国家电视台随后向全世界播放了他们慷慨激昂演讲的片段。 座谈会上,朝鲜官兵称要向大家公开炮击事件的真相。一位朝鲜士兵表示,对于敌军向朝鲜领海发射炮弹的行径,朝鲜人民军官兵感到极度愤慨,他们接受作战指令后,向敌人进行了猛烈的还击。首枚炮弹击毁了敌军的观察哨所。看到敌人阵地彻底被摧毁、火焰四射的景象,朝鲜官兵高喊万岁,热烈祝贺胜利。 还有一位朝鲜人民军官兵表示,如果敌军发动侵略战争,朝军将毫不留情地进行反击,实现祖国统一伟业。敌军应该知道,朝鲜的炮门仍然打开着。 23日,朝鲜人民武装力量部部长金永春在平壤举行的一场集会上说,朝鲜革命武装已准备好随时打一场基于核威慑力量的圣战。 改称朝鲜为敌方 同一天,韩国KBS电视台称,韩国政府决定在即将发布的《2010国防白皮书》中,把对朝鲜的称呼由主敌改为语气更加强烈的敌方。 韩国国防部解释说,朝鲜已对韩国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这种表述旨在向朝鲜发出严重警告,阐明韩国军队的敌对观。此番敌方概念只包括朝鲜政府和朝鲜军队,不包括朝鲜人民。 韩国在1994年首次使用了主敌一词称呼朝鲜,在2008年的国防白皮书中,则称为直接而严重的威胁。 美军加派航母赴东亚 美国媒体报道, 美国政府12月26日称,鉴于朝鲜称已经做好打一场基于核威慑圣战的准备,美国决定加派里根号核动力航母赶赴东亚海域。目前美国在西太平洋已经部署了华盛顿号和卡尔文森号两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即将赶来的里根号预计28号抵达。届时美国三个航母战斗群会师西太平洋,势必大大增添朝鲜半岛的紧张气氛。 据中国日报消息 韩国总统李明博12月27日就朝鲜半岛紧张局势表示,面对朝鲜的军事挑衅,国民应当团结一致,不能互相推卸责任,更不能被朝鲜牵着鼻子走。 朝鲜媒体: 忍耐是有限度的 新华社电 朝鲜《劳动新闻》27日发表评论说,朝鲜对于韩国挑衅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韩国继续进行不知分寸的挑衅,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 为有效威慑朝鲜 韩拟开发隐形战机 新华社专电 韩国消息人士27日透露,韩国军方正考虑单独开发隐形战斗机,以有效威慑朝鲜。 这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消息人士告诉韩国联合通讯社记者,炮击事件后,军方把新一代战斗机研发重点调整为开发隐形战斗机。 2015年至2020年开发出韩国型战斗机的基本概念正转变为开发隐形战斗机,以躲避敌方雷达系统延坪岛炮击发生以来,这一概念正愈发具体成形。 这名消息人士说,韩国军方内部已经形成共识,即应当开发一种隐形战斗机,以对朝鲜威胁构成威慑,对朝方产生严重心理压力。 _MUI.ready(function(){_MI.WebSCard.build('mbSourceCard','qqcom.dp.titleinfo');}) i.height){j.y=j.y-g.offsetHeight-e.height-e.layerTitle.offsetHeight-30}else{j.y=j.y+g.offsetHeight+5}j.x=j.x-g.offsetWidth/2;e.layerbg.style.width=e.width+2+"px";e.layerbg.style.left=j.x+"px";e.layerbg.style.top=j.y+"px"};e.dragPopup=function(f,a){f.onmousedown=function(g){a.style.position="absolute";e.isDrag=true;var i=document;if(!g){g=window.event}x=g.layerX?g.layerX:g.offsetX;y=g.layerY?g.layerY:g.offsetY;e.setEvent(f);var h;i.onmousemove=function(l){if(!e.isDrag){return}if(!l){l=window.event}var n=e.getMX(l);var m=e.getMY(l);if(!l.pageX){l.pageX=n}if(!l.pageY){l.pageY=m}var k=l.pageX-x;var j=l.pageY-y;a.style.left=k-(e.isIE?10:7)+"px";a.style.top=j-(e.isIE?10:7)+"px"};i.onmouseup=function(j){e.isDrag=false;e.releaseEvent(f);i.onmousemove=null;i.onmouseup=null;i.onselectstart=null};i.onselectstart=function(){return false}}};e.resizePopup=function(f){if(f.width){e.iframe.style.width=f.width+"px"}if(f.height){e.iframe.style.height=f.height+"px"}};e.showPopup=function(f){if(e.layerbg){e.closePopup()}e.createInfoWindow(f);e.keyDownAddListener()};e.closePopup=function(){e.layerbg.style.display="none";e.layerbg.parentNode.removeChild(e.layerbg);e.iframe.src="";e.iframe.parentNode.removeChild(e.iframe);e.layerbg=null;e.keyDownRemoveListener()};e.dataCenter={}};var b={title:"\u5206\u4eab\u5230QQ\u7a7a\u95f4",width:396,height:185,src:"http://imgcache.qq.com/qzone/app/qzshare/news_share.html#url="+window.location.href};window.share2qzone=new c(b);window.share2qzone_ptlogin2resize=function(d,a){share2qzone.resizePopup({height:a})};window._addPtlogin2_onResizeFunc=function(d){var a=window.ptlogin2_onResize;if(typeof a!="function"){window.ptlogin2_onResize=d}else{window.ptlogin2_onResize=function(g,f){try{a(g,f)}catch(h){}try{d(g,f)}catch(h){}}}}})(); 分享到空间 0 ){ _url = encodeURI(_url.substr(0,_url.indexOf('#'))); }else{ _url = encodeURI(_url); } var _u = 'http://v.t.qq.com/share/share.php?title='+_t+'&source='+_source+'&site='+_site+'&pic='+_pic+'&url='+_url; window.open( _u,'转播到腾讯微博', 'width=700, height=580, top=0, left=0, toolbar=no, menubar=no, scrollbars=no, location=yes, resizable=no, status=no' ); } (function(){ /*位移动画*/ var move = function(element, position, speed, callback){//移动到指定位置 if(typeof(element)=='string')elem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element); if(!element.effect){ element.effect = {}; element.effect.move=0; } clearInterval(element.effect.move); var speed=speed||10; var start=(function(elem){ var posi = {left:elem.offsetLeft, top:elem.offsetTop}; while(elem = elem.offsetParent){ posi.left += elem.offsetLeft; posi.top += elem.offsetTop; }; return posi; })(element); element.style.position = 'absolute'; var style = element.style; var styleArr= ; (value == "auto") && (value = "0px"); return value } else { return document.defaultView.getComputedStyle(el, null).getPropertyValue(style) } }, preWidth:function(seting){ var id=seting.id,eg=seting.eg; var MarginLeft = parseInt(this.getStyle(this.$(id,eg) ,"margin-left"),10),MarginRight = parseInt(this.getStyle(this.$(id,eg) ,"margin-right"),10); this.Totallpage = Math.ceil(this.$(id,eg).length/seting.pageNb);//总页数 if(this.Totallpage>1){//分页数大于1页开始操作 this.$(id).style.width = (this.$(id,eg) .offsetWidth+MarginLeft+MarginRight) * this.$(id,eg).length + "px"; this.$(id).parentNode.style.position = "relative"; this.$(id).style.position = "absolute"; this.$(id).style.left = 0 +"px"; } this.pageWidth = (parseInt(this.$(id,eg) .offsetWidth) + 2) * seting.pageNb;//1屏宽度 }, move:function(seting,n,sta){ var _this = this,id=seting.id,eg=seting.eg; var MarginLeft = parseInt(this.getStyle(this.$(id,eg) ,"margin-left"),10),MarginRight = parseInt(this.getStyle(this.$(id,eg) ,"margin-right"),10),MovePix; if(this.pageWidth % seting.MovePix !== 0) { var deflagNums = this.pageWidth % (Math.floor(seting.MovePix / 2)); MovePix = Math.floor(seting.MovePix / 2); }else{ MovePix = seting.MovePix; } _this.Timer =setInterval(function(){ if(sta=="right"){ _this.currIndex+=MovePix; if(Math.abs(parseInt(_this.$(seting.id).style.left))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221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间万象(1):东亚局势紧张对中国的冲击
pww1380 2010-11-25 18:31
杨文祥 对朝韩近日的军事冲突,首先要明确的是,美、日、韩对朝鲜所施加的任何压力最终都将由中国来承受。其次,这一事件引发了我国周边环境的不安,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和平发展造成了事实上和实质上的冲击。这样,首先受到冲击和最后承受损失的都将是我们中国。因此,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上看,无论朝鲜的历来表现能否令我们满意,我们对当前的东亚局势和美、日、韩的动向都要心中有数,严密关注。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日同盟是东亚不稳定的根源
黄安年 2010-9-22 09:32
美日同盟是东亚不稳定的根源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2 日发布 东亚不稳定的根源在美日同盟 , 美国这只黑手 , 在最近日本扣我在钓鱼岛附近渔船和船长事件中的影响看得很明显。 在 40 年代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 , 美中结盟打败日本法西斯 。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要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强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既然日本在同年 8 月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就 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 但是在战后冷战时期,美国为了谋求在全球和亚洲的霸权私利,改打压日日本为扶持日本的政策, 1951年9月8日,美国 和 日本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日本的所谓维护这些岛屿主权作为如果不依仗美国的支持,怎敢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美国的态度犹如钟摆在日中之间搞平衡以谋取美国利益最大化 , 日本的扩张主义和美国的霸权主义相呼应,导致中日关系时紧时缓。美国副总统拜登最近的讲话示意在美日关系优先于美中关系,力挺日本,清楚地表明东亚动荡的风眼在大洋彼岸美国。 不过美国经常在中国面前说一套 , 在日本面前说的又是另一套 , 当面说人话 , 背后说鬼话。今天美国在选择美中、美日关系时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冷战思维、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来考量,即使为了美国利益的最大化 , 为了日本利益的长远利益 , 为了东亚的和平稳定发展 , 如果还坚持所谓美日同盟优先论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 ****************************************** 吕宁思:拜登表态挺日本 给中国清醒剂 2010 年 09 月 22 日 01:48 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 9 月 21 日《总编辑时间》节目播出吕宁思:拜登表态 中美日阵线分明,以下为文字实录:   吕宁思:就在中日关系由于钓鱼岛事件而急转直下之际,联合国大会即将召开。虽然中日两国总理已经不可能在纽约会晤,但是外界纷纷猜测,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会居中调解中日两国的纷争。   这样的猜测不是没有道理。事实很清楚,日本的亚洲政策在近几个月来忽然出现逆转,都与美国有关:先是美国扭转了日本民主党政府疏远美国独自建立所谓东亚共同体的企图;继而日本又依仗着美国的背书,或者说为了拖美国下水,而向中国发难。   而就在中日两国总理分别前往纽约前夕,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华盛顿高调发言,不但强调日本在美国亚太平洋战策中的基础性关系或者说是根本性的关系,还拿中国做了对比说:美国与中国只是一种新兴关系,美中关系不能绕过东京来建立。就是说,在美日和美中两对关系中,美日一定是优先的。   美国副总统在此时此刻发表此种言论,无疑是对中日紧张关系的一种表态,虽然从外交辞令上说,他也提及中美两国关系是良好的,美国国防部高官也希望中日双方以和平方式,对话解决问题、双方小心避免意外升级,但是套话再多也不如拜登的具有实质性。   没错,拜登说的都是大实话,中美日三角关系中,后来居上的中国从来不要幻想自己能够与美日任何一方好到超过其他双方之间的关系。说到底,这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价值观所决定的,日本虽然是全球最远东的国家,但是却早在明治维新之时就全盘西化,即便是在传统文化上很好地保留了汉文化与和文化,但在现代价值观与情感上与西方已经很一致。更不要说日本战后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模式基础,都是美国人奠定的,美日双方利益相关,美国做东日本作代理,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这种利益结盟不会减弱。   拜登在这个时候出面给日本背书,无疑是对日本的支持,对于解决中日危机,自然没有甚么好处,不过这也算是给中国一个提醒,就是中国不要指望美国能够为了与中国的合作而抛弃日本,不必要对美国抱有幻想。这样对于中国的独立外交思维,反倒是一贴清醒剂,并不是坏事。我们发现美国总统副总统常常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分别扮演红脸白脸两种角色,倘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纽约真的出面调解中日关系,也不稀奇,中国也未尝不可去利用好美国这股力量。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zrczdydxz/content-0/detail_2010_09/22/2603222_0.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韩寒升到了第五名,但韩国人更厉害!
chrujun 2010-4-11 12:17
在美国《时代》杂志推出的世界最有世界最有影响力候选人投票统计结果上,韩寒从上周的第13名一路狂奔到第5名。但韩国人更厉害,第一名是韩国人,第三名也是韩国人。 中国人虽然比韩国人多得多,但韩国人无疑更积极。 这说明,在东亚,民族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曾经苦难的韩国人和中国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偶像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可,或是能够走向世界。一个民族受到的压迫越大,其反弹的时间也越长。 这个投票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这一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跟杨玲探讨一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nli2233 2009-10-14 01:05
我先替读者把这话说了吧:这篇博文有借杨玲的大名提高点击率的嫌疑。没错儿,我也是这么打算的。您上当了,这说明我的策略奏效了。 杨玲是科学网最模范的博主之一。其实我的原意里面没有这个之一,之所以加上了,是怕无意中得罪其他博主。说杨玲是模范博主,是因为他回复读者留言特别认真和负责。好几次了,他对我的留言所作的答复,其篇幅都大大超过了我的留言本身,实在令人感动。 这个现象,昨天又重现了。杨玲的博文《你眼中的世界》很精彩,令人佩服。不过,我这么多年耳朵里面灌满了critical thinking之类的警示,不得已,只好从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角度,揪住其中两个小问题,质疑了一下。本文谈其中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标题所讲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我留言道(节选): 强国政府通常采取专制和垄断里面的通常有多少普遍意义。我们看到东亚模式是有国家专制与垄断的痕迹,但这个模式适用于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吗?美国的崛起过程是通过专制与垄断实现的吗? 杨玲回复(节选): 美国的建国是有特殊性的,美国的国家是几乎一夜之间从无到有的(我认为独立宣言以前美国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国家了,只不过不是一个名义和实质上都独立的国家),这种国家我们不能把它的发展模式和其它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比如中国完全等同起来。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永远都会活在5000年的历史里,自卑和自大兼有。东亚的国家实际上中国的烙印非常之深,理解了中国就理解了90%的东亚,不知道这么说李宁老师能否认同?我不认为这个模式适合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但我认为在类似的历史条件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会倾向于选择这条道路。 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先说明,我现在手头资料比较匮乏,加上平时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因此我无法引经据典。下面所有的论据,都是凭记忆写出来的。如果说的不对,史实有误,我承认错误,并坚决改正。 杨玲博文里面的观点是,强国政府有很多好处,所以引无数英雄竞相追逐。不少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要走强国之路,专制和垄断的效率更高,因此这条道路为各国所采用。在杨玲上面的回复里,他认为这个模式不一定适合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但大部分国家会倾向于选择这条道路。 我对此表示不认同。我认为很难找到一条适合大部分国家的发展道路。也许有这么一条道路,但现在还没有找到。 从二战以后所谓的发展经济学建立并发展以来,到今天为止,还没有能够找到一个普适的发展理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大多建立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各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准、国家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实在太大。别看发展中国家都穷,但各有各的穷法。借一句托尔斯泰老人的话,发达国家都是相似的,而贫穷国家则各有各的难处。 比如,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旺盛的时候,大家争相讨论南美国家的进口替代发展策略,一片叫好声。当年的南美国家也的确尝到了进口替代战略的甜头。到了八九十年代,风向变了,东亚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又占据了上风头,这个模式造就了四小龙的崛起。后来中国和印度也相继采纳了这个出口导向型的模式,尽管中印的程度不同。将来呢?出口导向战略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适战略吗,目前还不知道。 多说几句东亚模式。东亚模式,说白就是政府主导外加出头导向。因为有政府主导的说法,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专制与垄断。实际上,二者还是有差别的。专制的另一端,是民主;垄断的另一头,是自由竞争。而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不一定要牺牲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我们拿日本和四小龙的发展道路做案例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走过的道路,其实并并不相同。 比如,日本的经济起飞(5、6、7十年代)是在民主政体下完成的。政府主导作用体现在战略产业的选择和对战略产业的扶持上。这里,基本上没有垄断什么事儿。日本的所谓出口导向,其实是对于其战略产业而言的。对于其它产业,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一直都很盛行。韩国和台湾的经济起飞,都是在专制体制下完成的。但他们后来的发展,则是在民主政体下得以继续的。在韩国,过去的专制者还受到了清算。韩国的发展,是选择了战略产业(汽车和微电子),而台湾的发展,则是靠中小企业的全面提升。新加坡和香港则是靠加工业和港口贸易发达起来的。日本和四小龙的经济发展道路里面,有专制和垄断的影子,但程度各有不同。 杨玲说,理解了中国,就理解了90%的东亚,我对此也不是很认同。我不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和东南亚受中国的影响非常之深之大,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文化跟日本、韩国的文化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要是在100年前说理解了中国,就理解了90%的东亚,还可能成立。但是,今天的东亚,已经不是100年前的格局了。90%这个数字太乐观了点儿,或许我们应该把它降低到60%左右才更合适一些。 比如,日本文化里面的武士道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民之间的高度信任关系,是现在的中国文化里面所欠缺的。韩国文化里面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不服输的劲头,也是我们比较欠缺的。香港和新加坡,则是被西方文化侵入的太厉害,他们的思维模式跟中国大陆的同胞们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感谢常凯甲同志,是他带领200万人民移居台湾,才使得已经被日本文化同化得相当厉害的宝岛又重新回到了中国文化的大熔炉里面。 扯远了,回来扣一下题。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下,追求普适的发展模式在目前而言,还是一个梦想。就算是大家目前很认可的东亚模式,其实模式之下,各地还有各地的高招儿。恐怕,说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还是猫论和中国特色论更好一些。
个人分类: 公共政策|4809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