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13届年会的贺信(2010年4月9日)
黄安年 2010-9-3 11:25
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的贺信( 2010 年 4 月 9 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3 日发布 (按这里发布的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美国史研究通讯》 2010 年第 1 期第 16 页上发布的笔者写于 2010 年 4 月 9 日的贺信) **********************88 王旭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并大会秘书处: 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开会之际,请允许我以一个老会员的名义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愿。我自 1979 年中国美国史筹备会议和成立会议以来,除 1999 年南京会议(那时我在美国)外参加了历届所有年会,见证了研究会从初创奠基走向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深感作为一个研究会成员的责任和荣耀。遗憾的是这次因在家苦练 孙子兵法 而难以脱身,只能提交一篇《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论文求教于各位新老会员。 网络时代和中美关系发展的新时期,向中国的美国史研究提出了美国史研究普及和提高的新课题、新思路、新方法、新挑战 , 殷切期望大会取得新成果和新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授黄安年 2010 年 4 月 9 日于北京天通苑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2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贺信
黄安年 2010-4-22 07:18
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贺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22 日发布 贺信 王旭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并大会秘书处: 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 暨学术讨论会开会之际,请允许我以一个老会员的名义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愿。我自 1979 年中国美国史筹备会议和成立会议以来,除 1999 年南京会议(那时我在美国)外参加了历届所有年会 , 见证了研究会从初创奠基走向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深感作为一个研究会成员的责任和荣耀。遗憾的是这次因在家苦练孙子兵法而难以脱身,只能提交一篇《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论文求教于各位新老会员。 网络时代和中美关系发展的新时期,向中国的美国史研究提出了美国史研究普及和提高的新课题、新思路、新方法、新挑战 , 殷切期望大会取得新成果和新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 退休教授 黄安年 2010 年 4 月 9 日于北京天通苑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1993)部分照片
黄安年 2010-4-13 22:46
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 (1993) 部分照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3 日发布 1993 年 8 月 1 至 5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威海举办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 ( 见《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 (1993 年威海 ) 合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476 忆《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会议》的筹备( 1992-1993 )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651) 这里发布的是 8 月 1-5 日会议期间的部分照片共 18 幅。 , 有兴趣的还可以参见《忆美国政治制度史资深学者李道揆先生》,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414 。 照片说明 : 1 ,黄华(左二)、黄安年 ( 后 ) 、严四光 ( 左三 ) 、顾宁 ) 2 ,黄华参观美国历史著作展 3 , Professor of UCLA J O Appleby (女)和黄安年交谈 4 ,学术讨论会分组会上黄柯可(女)、美国教授 Professor James Green 、黄安年 5 ,学术讨论会分组会上黄柯可(女)、美国教授 Professor James Green 、黄安年、严四光 6 ,在刘公岛参观 7 ,在刘公岛参观 8 ,在刘公岛参观 李红梅、周颖如、黄安年 9 ,黄柯可(女)、 J O Appleby (女)黄安年 10 ,梁茂信和美国教授交谈 11 ,参观途中 12 ,祝明、黄安年 13 ,周颖如 ( 女,左 ) 、梁碧莹(女,中) 14 ,听取大会发言 15 ,休息时交谈 16 ,彭光谦、黄安年 17 ,参观美国历史著作展 18 ,参观美国历史著作展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丁则民先生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黄安年 2010-4-11 18:27
丁则民先生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1 日发布 丁则民先生( 1919 年 7 月 22 日 2001 年 2 月 26 日)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 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研究室的创始人,资深美国史专家 , 他不仅长期担任中国美国史理事会副理事长和顾问,而且身体力行带头积极履行一个会员和理事的基本职责,是研究会的模范成员。 笔者的部分博文已经涉及到丁先生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关系 , 如 : 《补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备会议》,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052 ) 《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1980 年年会(烟台)》,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133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苏州年会 (1982) 合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728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 ( 成都 ) 合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512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 ( 兰州 ) 合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795 《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 (1993 年威海 ) 合影》,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476 ) 《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1996 长春 ) 合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7470 ) 笔者在博文里也谈到了难忘的 1985 年 3 月长春之行。(《忆 1985 年长春之行》,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162 )和农忙季节 1994 和 1996 年两次长春行《农忙季节长春行( 1994 年 6 月)》,黄安年的博 /2010 年 4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470 ,《农忙季节再上长春行( 1996 年 6 月)》,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670 ) 本文主要通过我保存的丁先生给我的部分信件,重点记叙丁先生作为研究会的模范成员,对于研究会秘书处工作的积极支持,作为美国史前辈对我个人的亲切关怀,作为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极端负责。 1989 年 11 月 6 日,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11 月 3 日来信,信中说 : 大作《二十世纪美国史》以接到 , 至为感谢。国内出版二十世纪美国史,这还是第一本 , 对学生和读者系统了解当代美国的发展是会有帮助的。信中还问起我出国事办理得怎么样了 , 何时可成行 , 祝愿一切顺利。(依据保存的信件原件)信中说我的《二十世纪美国史》是指河北人民出版社在 1989 年 7 月出版。至于出国一事指的是我原定 1989 年夏赴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学术访问两年 , 因风波事件影响 , 未能如愿。 1992 年 11 月 13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11 月 10 日来信,信中寄来他当日亲自制作的 1990-1990 年东北师大培养美国史研究生的情况表,并在信中说 : 久未通信 , 思念殊深。前些日子邮上的《东北师大学报》一份 , 想已收到,请批评与自我批评。现附寄上 1990-1990 年东北师大培养美国史研究生的情况表一份 ( 两页 ) 请查收。(见附影印照片) 这件事源于当时秘书处了解全国有培养美国史研究生的院校导师和研究生基本情况 , 我作为秘书长向各相关院校导师发信询问,没想到老先生如此认真对待,还亲自制表答复,使我深受感动。 1993 年 1 月 19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1 月 16 日来信,信中说 : 近来,眼疾逐渐好转,冠心病也趋稳定 , 请您放心。承大家推荐,提名为奖励优秀生论文的评委会成员之一,至为感谢。只是担心身体不好 , 到时不能参加 , 反而把事情耽误了。经仔细考虑 , 我还是接受这一光荣任务,万一到时候因病不能前去 , 也可委托王旭同志前去代劳 , 不知是否可以 ? 王旭于去年 9 月,作为 Fulbright 学者,前往 UCLA 研究 , 访问一年 , 预计今夏可返回。承蒙您和 样杨、刘二老推荐我为 JAH 的书评人 , 我已填表寄给 Dr , Thelen ,尚未接到回信,但已寄来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和 JAH Newsletter 个一份。 (见附影印照片) 信中提到评委会成员一事,指 1993 年组建中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的五人成员是丁则民、刘祚昌、李世洞、张友伦、黄安年。信中所提 JAH 的书评人一事,指杨生茂、刘绪贻、我三人作为 JAH (美国历史杂志)的国际特邀编辑联合推荐丁先生为 JAH 的中国书评人之一 , 并通过我征询丁先生的意见 , 先生给予全力支持。 1995 年 2 月 13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2 月 110 日来信,信中说 : 你与世洞合赠给我的《美国 2500 历史名人传略》一书已收到,非常感谢。这分工具书对学习、研究美国史的都很有用。你们和蜀生又为大家做了件好事,值得表扬。王旭已同你通了电话吧。 1996 年打算来长春召开美国史会的事,我们自然愿意承担这一光荣任务,欢迎大家来长春聚会。只是在财力和人力都有较大的难度,唯有尽力设法筹措和争取有关同志的支持指导。(见附影印照片) 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1996 长春会议能够顺利举行,为筹备召开 96 年长春会议 , 从头到尾获得了丁先生和王旭教授等人的全力支持 , 没有他们一年多的努力 , 难以取得年会的圆满成功。 1995 年 4 月初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3 月 31 日的信,信中说 : 寄来有关我校历史系培养美国史研究生的情况 , 已经看过。现对寄来的材料做些修正和补充 , 请审核。在补充材料中包括 1993 年入学的博士生戴超武、 1994 入学的博士生郭立明和袁鹏(依据保存的信件)。 这里说的我寄的材料指的是笔者收集到有关东北师范大学培养美国史研究生基本情况请求丁先生审核,从回信中可以看出先生的认真负责精神 , 他亲自审核和修正补充了东北师范大学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材料。 1995 年 5 月 16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5 月 12 日的信,信中说 : 胡锦山同志写的博士学位论文 ( 题目是《(本世纪)美国黑人第二次大迁徙及其影响》以脱稿,拟请您作为她的论文评议人 , 您能答应吧。她的论文 ( 约 5 万多字 ) 这个月中旬印就后 , 即邮寄上请您审阅,评议表格亦随论文寄上。评议表格填就后 , 请于 6 月 5 日前寄给我为祷。麻烦之处 , 尚请鉴谅。还说近来,王旭同志等人正为美国史年会事准备工作 , 看来关键问题还是筹措经费问题 , 虽然经费事已有眉目,但均未具体落实 , 难道还较大。您那方面如有可能 , 亦请帮助多想写办法。 信中可以看出丁先生不仅对于博士硕士生研究生培养的极其负责和关怀备至,而且心系 96 年长春年会的筹备。 1995 年 7 月 3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6 月 28 日的信,信中除了谈到为丁先生主编的《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评议申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外 , 再次及胡锦山的博士学位论文 , 信中说 : 胡锦山同志的学位论文已答辩完 , 这次是请承柏同志来校主持的。您对锦山论文集的评阅非常认真 , 意见也很中肯 , 她感到收获很大 , 在此 , 向您表示衷心感谢。(依据保存原件) 1997 年 4 月 2 日 , 我收到丁则民先生 3 月 28 日的信,信中说 : 今夏我们这里两位博士生(郭立明和袁鹏同志)即将毕业 , 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定 , 他们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需要请同行专家通信评议。郭的论文题目是硅谷的兴起与美国高科技产业道路(大意),袁的论文题目是 20 世纪美国西部史学的发展趋势(大意),现在他们正在撰写,预计 5 月初脱稿,每篇论文约有 6 、 7 万字。想请您做他们的论文的评议人 , 如蒙俯允,当将两篇打印好的论文和两份评议书于 5 月中旬左右快递寄上 , 请您抽出时间予以审阅。麻烦之处 , 在这里线行表示感谢。(见影印照片) 1999 年 5 月 6 日 , 我还收到丁则民先生 5 月 2 日的信,信中说 : 今年有两位美国史博士生毕业 , 他们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想请您担任论文评议人 , 审阅、评议他们的论文。两篇学位论文分别是韩宇同志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东北部经济的衰落与转型和孙港波同志写的西奥多落斯福政府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研究,每篇约有 5 万字 , 希望你能抽空予以审阅,如蒙俯允,将于本月 10 日左右 , 将两篇论文打印告连同通讯评议表格一并挂号寄上 . 评议表格填就后 , 在不久的将 6 月上旬寄回即可。至盼您早日赐知,以便安排工作。这次先行向您表示感谢。(见影印照片) 这时已经八十高龄的丁先生 , 还是那么一丝不苟,亲自动手,专注于培养研究生的没个细节。这种全心全意献身教育和美国史研究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后辈永远铭记在心的。 丁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九年多 , 每当看到这些信件和照片,和蔼可亲可敬的丁先生的高大形象、他给我以鼓励、支持、帮助又立刻使我回忆那历历在目的往事。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丁先生创立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东北重镇不仅发展壮大,而且扩及厦门等南方地区 , 他所培养的许多博士、硕士生,现在已经是活跃在美国问题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薪火相传,人们将永远记住美国史研究的前辈丁则民先生 ! 附照片 24 幅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补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备会议
黄安年 2010-4-8 15:38
补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备会议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8 日发布 刘绪贻先生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诞生记》一文中详细回顾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备会议,他写道 : 1979 年 4 月 21 - 26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备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由于当时会议多,住宿条件限制,会议规模紧缩至 20 人左右。除发起单位南开大学杨生茂、张友伦,复旦大学黄瑞章,南京大字王明中,武汉大字刘绪贻、李世洞、李存训等以外,还有世界史研究所王振德、北京大学齐文颖、吉林师范大学(后改名东北师范大学)丁则民、河北师范学院黄德禄、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河北大学乔明顺、四川大学顾学稼、辽宁大学杨惠萍,以及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邓蜀生、北京商务印书馆陈廷、上海人民出版社金永华和陆凤章。会议由刘绪贻、杨生茂、丁则民、王明中、黄瑞章轮流主持,并成立了由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代表组成的七人筹备小组,负责成立大会的筹备工作。   会议期间,杨生茂教授就中国美国史研究以往及现在状况、研究力量协调问题、美国史综合研究问题、以及资料整理和理论准备等问题,作了大会发言,给会议开了个好头;李世洞介绍了美国历史资料的搜集、储藏和管理的情况;丁则民副教授对美国中西部学派创始人特纳的历史观点进行了评介,都对与会代表有所启发。会议讨论了开展美国史研究和编写美国史应当遵循的一些原则,大家一致认为:既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又必须坚决反对左倾教条主义;既要注重理论,又要掌握史料,二者不可偏废;要坚持历史科学的完整性、系统性,不能把美国史只写成美国政治史或经济史:要冲破二战以后的禁区,一直写到接近书出版前的年代,这是广大读者的要求;还要坚持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重视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会议还交流了国内外美国史研究的动态,与会各院校研究人员、资料和成果的情况。   会议期间,经过与会代表的反复讨论和协商,一致认为: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1979 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中、美两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关系和文化、教育交流日益发展,正确地、系统地和理性地认识和对待美国,对我国四个现代化事业,将有重大影响和意义。这种形势,就使得能够帮助国人科学地、深入地、全面地了解美国历史发展以至现状的《美国通史》,成为迫切的需要。但我国当时还没有这样的美国史著作,而且从人力、资料等情况看,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学术机构能单独承担起编写这种《美国通史》的任务。不过大家认为,如果把一些有关单位组织起来,联合攻关,是有可能实现这一任务的。会议还讨论了美国史的分期和分阶段的问题,并据此认为可以编写一套多卷本《美国通史》。最后,会议决定由七人筹备小组和即将成立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组织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 6 校有关部门负责,根据张友伦提出的意见,编写一套约 150 万字的 6 卷本《美国通史》,或先编美国史丛书再编写通史;并根据齐文颖、王振德、黄德禄、顾学稼等建议,推举南开大学杨生茂、武汉大学刘绪贻任总主编,后又确定杨生茂主要负责前 3 卷,刘绪贻主要负责后 3 卷。为配合这一任务,会议还要求 6 校有关部门就其负责编写历史时期提出重点研究课题,邀请全国有关学者参与研究,还要求 6 校陆续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邓蜀生本人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美国史学者,深感当时我国需要新美国通史的迫切性。他不独在会议上一再为此出谋划策,还主动为编写者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代表人民出版社约稿,并自任责任编辑。   此外,会议还决定:着手编译 120 - 150 万字的美国史资料集;编写一部《美国历史词典》(注:这两项任务后来未落实);创办不定期的内部刊物《美国史研究通讯》,刊载有关美国史研究的论文、译文、资料、书评、动态等,先由武汉大学美国史研究室负责编辑出版第 1 期;委托武汉大学负责于 1979 年年底前在武汉召开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大会。 ( 2003 年 8 月 9 日于珞珈山) (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3 年第 2 期 http://ahrac.com/mgstx/1263.html ) 笔者最近翻阅自己的记事本时发现当时记下了参与的每天的简要活动日程,记叙如下 : 1979 年 4 月 18 日 ( 星期三 ) 16 : 40 离来北京师范大学去北京站 ; 18 : 19 乘 137 次车去武汉。 4 月 19 日 ( 星期四 )15 : 14 车到武昌,晚点 40 分钟,武汉大学有车接送到武汉大学招待所。游览武汉大学校容。晚上与四川大学顾学稼先生交谈。 4 月 20 日 ( 星期五 ) 上午参观武汉长江大桥,参观毛主席故居及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下去去亲戚家,游东湖,晚上与商务印书馆与会的陈祐庭等先生交谈。 4 月 21 日 ( 星期六 ) , 上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备会议开会 , 确定会议议程。 下午 杨生茂教授就中国美国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作报告。 晚上,漫游武汉大学校园,和与会兄弟单位学者交谈。 4 月 22 日 ( 星期日 ) 上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备会议继续举行,交流情况。 下午武汉大学李世洞先生介绍了美国历史资料的搜集、储藏和管理和美国历史流派的报告。 晚上,漫游武汉大学校园,和与会兄弟单位学者交谈。 4 月 23 日 ( 星期一 ) 上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备会议继续举行,交流情况。 下午参观湖北出土文物展览。 晚上,继续漫游武汉大学校园,和与会兄弟单位学者交谈。 4 月 24 日 ( 星期二 ) 上午,讨论编撰《美国通史》及资料选辑计划 ; 参观武汉大学美国历史研究室,期间见李存训、王锦瑭、李世雅等美国史研究室同仁。 下午,继续讨论讨论编撰《美国通史》及资料选辑计划。 晚上,继续漫游武汉大学校园,和与会兄弟单位学者交谈。 4 月 25 日 ( 星期三 ) 上午,参观武汉钢铁公司 07 工程。 下午继续讨论编撰《美国通史》及资料选辑计划。 晚上,继续漫游武汉大学校园,和与会兄弟单位学者交谈。 4 月 26 日 ( 星期四 ) 上午, 决定《美国通史》编撰单位 , 成立美国史研究会筹备会。 下午,去汉口、汉阳,参观归元寺,步行在长江大桥上。 当晚 18 : 30 离开武汉大学招待所, 19 : 40 乘 138 次车返回北京 , 通行 11 人。 4 月 27 日 ( 星期五 ) 15 : 42 火车正点到达北京站 , 接着返回北师大住地。 这次会议对我来说 , 是学习的难得机会 , 收获不小 , 了解了情况 , 开矿了思路,加强了联系 , 增进了友谊。也在这次会上和黄德禄先生探求请他来北师大兼职可能性问题。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2008武汉)(合影)
黄安年 2010-4-7 09:03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 2008 武汉)(合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7 日发布 2008 年 5 月 23 至 26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武汉召开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承办单位是武汉大学。与会代表 113 名,提交论文 81 篇。在年会的开幕式上举办了为刘绪贻教授贺寿活动。会议期间召开理事会,决定对研究会《章程》进行修订,修订后报民政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批复。同时,根据民政部有关研究会负责人年龄的规定,理事会决定黄安年教授不再担任我会副理事长,改聘为我会顾问。 会议期间,举行了 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和颁奖活动。 会议期间,美国 CINFO- 现代信息公司(并代表 AMD 、 ASP 、 Newsbank/Readex )和 LexisNexis 数据库公司到会举办数据库推介活动。 合影中前排蹲坐的有 : 叶凡美(女 , 右七)、李莉(女 , 右五)、潘迎春 ( 右一 ) 。 第二排坐着的有 : 何顺果 ( 左一 ) 、黄柯可 ( 左二 ) 、黄安年 ( 左四 ) 、 刘绪贻(左五)、李剑鸣(右五)、李世洞(右四)、王锦瑭(右三)、李存训(右二)。 第三排中有 : 国以群(左一)、徐以骅(左二)、李红梅(右六)。 第四排中有 : 孙郎群 ( 左二 ) 、李其荣(左三)、白建才(左四)、王玮(左五)、任东来(左六)、孟庆龙(左八)、赵学功(左九)、陈海宏(左十)、董小川(左十一)、石庆环(右三)、胡锦山(右二)。 第五排 : 金卫星 ( 左四 ) 、周钢(左五)、高国荣(右二)。 第六排 : 于展(左二)、韩宇(左三)、王金虎(左四)、陈奕平 ( 左五 ) 、周祥森 ( 左八 ) 。 第七排:孔庆山 ( 左一 )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2005苏州)合影
黄安年 2010-4-5 09:17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 (2005 苏州 ) 合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5 日发布       2005 年 10 月 20-22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大学举办。 103 名代表与会,提交论文 85 篇。会议期间选举产生第十届理事会,由 37 名理事、 15 名常务理事组成。理事长为李剑鸣,副理事长为王旭、王玮、白建才、任东来、何顺果、黄安年、黄柯可、梁茂信,王旭兼任秘书长。法人代表为黄柯可。理事会聘请国务院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为名誉理事长 , 方生、邓蜀生、冯承柏、刘祚昌、刘绪贻、齐文颖(女)、华庆昭、李世洞、苏格、余志森、时殷弘、严四光、张友伦、武文军、杨生茂、顾学稼、黄绍湘(女)等 17 人为顾问(以姓氏笔划为序)。会议组成新一届《通讯》编委会。   会议期间,美国 Newsbank 数据库公司到会举办数据库推介活动。并在会后免费开通其部分数据库 3 个月,供我会会员试用。      理事名单如下(以姓氏笔划为序):王旭、王玮、王希、王琛、王立新、王春来、王建华、孔庆山、白建才、石庆环(女)、任东来、刘国柱、孙群郎、肖军、李剑鸣、何顺果、陈海宏、吴金平、杨玉圣、孟庆龙、周祥森、胡国成、金卫星、胡锦山(女)、祝立明、赵学功、赵志辉、高国荣、黄安年、黄柯可(女)、黄贤全、韩宇、梁茂信、董小川、潘迎春(女)、翟晓敏、戴超武   常务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王旭、王玮、王春来、孔庆山、白建才、任东来、何顺果、李剑鸣、金卫星、孟庆龙、胡国成、赵学功、黄安年、黄柯可(女)、梁茂信   常务秘书长:胡锦山(女);副秘书长:孟庆龙、韩宇;兼职秘书:李莉(女)   顾问(以姓氏笔划为序):方生、邓蜀生、冯承柏、刘祚昌、刘绪贻、齐文颖(女)、华庆昭、李世洞、苏格、余志森、时殷弘、严四光、张友伦、武文军、杨生茂、顾学稼、黄绍湘(女)   《通讯》编委会主编:王旭;副主编:胡锦山(女)、韩宇   秘书处:厦门大学 合营中有 : 前排就座:金卫星(左三)、周祥森(左四)、王晓徳(左五)、白建才(左六)、王建华(左七)、华庆昭(左八)、武文军(左九)、李剑鸣(左十)、王旭(右九)、黄柯可(女,右七)、黄安年(右六)、黄仁伟(右五) 第二排 : 李莉(女 , 左七)、叶凡美(女,左十二)、潘迎华(女 , 左十四)、王淑丽(女 , 左十八)。 第三排 : 王洪慈(左十五)、王金虎(左十八)、梁茂信(右九)、孔庆山 ( 右六 ) 、高春常(右五)、王朝晖(右二)。 第四排:张敏谦(左六)、赵学功(左九)、王玮(右十)、陈海宏(右九)、周纲(右六)、韩宇(右五)、刘国柱(右四)、孙群郎(右三)、 第五排 : 肖军 ( 左四 ) 、王立新 ( 左七 ) 、国以群 ( 左十三 ) 。 依据记事本 , 笔者苏州行的具体日程如下 : 2005 年 10 月 19 日 ,17 : 50 分离开医院乘出租车到长椿街地铁转北京站,进了火车站才 18 : 10 分, 18 : 50 分开始检票, 19 : 28 分正点发车,目的地苏州站。电脑在车上无法无线上网 , 使用电脑一个多小时后就需要电源充电。 2005 年 10 月 20 日 6:46 分火车正点到达苏州 , 昨天晚上在车厢里遇王晓德和华庆昭。今早一起乘车到苏州大学东吴饭店时刚 7:10 分 , 办好手续 , 我和老华住 1401 房间。在大厅遇理事会很多人。 7 : 30 分自助餐,遇到武文军,多年不见,十分高兴。 8 : 30 分在东吴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美国史年会和学术讨论会,会议开始是开幕式, 9 : 30 分结束,合影。 10 : 00 开始为第二阶段,由我主持,由李剑鸣做主题报告,由王旭作理事会工作报告。 11 : 40 分结束,我作简要评论。 下午 2 : 30 分四个组进行学术讨论,我在第四组主持会议并就我的论文作简要介绍。会议就五篇文章进行评论。 16 : 40 分 -17 : 35 分就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新一届理事会人选发表意见。 晚上 6 : 00 苏州大学在东吴饭店宴请参加年会的代表们。 晚上 8 : 00-09 : 20 分理事会会议,会议汇总了对于理事会工作的意见,并且开始酝酿新一届理事会,会上尚未引发重大争议。在这以前黄柯可和我谈昨天晚上理事会的严重争论。 回到宿舍和华庆昭聊。他的几次英国之行和撰写英国的书颇受启发。他对我的学术交流网极感兴趣,认为是造福于美国史事业的功德无量的事。 2005 年 10 月 21 日 今早 5 点多和华庆昭聊。上午 8 时参加第四组会议。 上午 10 时举行理事会选举。这次改选经过各组推选,务必两个组及以上提名,由理事会酝酿在提名 42 人中选出 37 名,当场开票。在每位理事自我介绍时我说,我是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本着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我愿意继续奉献于中国美国史和美国学的事业。 中午 13 :时至 14 : 15 分新理事会,在酝酿提名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时很顺利。但是在讨论常务理事时发生了争论,最后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 下午参加第二组美国社会文化组。 4 : 00-4 : 40 分举行闭幕式,宣布新一届理事会组成和分工名单等,理事长、秘书长讲话。最后 NEWSBANK 公司演示。 晚上 6 点在水乡饭店会餐,会餐后到胡喜麟家聊,见到他身体很好十分高兴,他今年已经 77 岁了,离开高考命题组也已经有 7 年了( 1998 年离开), 8 : 40 分回东吴饭店住处。 在苏州会议期间见到不少人如周纲、黄仁伟、任李明、叶凡美、潘迎春、王春来等。 2005 年 10 月 22 日 , 星期六 7:30 分在餐厅用早点后 , 先将行李寄放在周祥森房间里 , 退房。 8 : 00 整两辆大车一辆小车出发去同里水乡古镇参观,到同里才 8 : 40 分,规定参观后上车时间是 11 : 30 分,在 6 个参观点中我看了五个。 在车上和李剑鸣聊。有许多会员和我谈起学术交流网,使我深切感到学术交流网适应了广大美国问题研究者的需要。 午饭后在周祥森的房间里聊天,谈到学术交流网和史学评论网。 下午 3 : 10 分有朋友开车来接,我去凤凰公墓扫墓,到了那里 15 : 40 分,下车后接直奔特 8 号墓区,为岳父和小弟扫墓。 17 : 00-17 : 55 分在十全街采购。 18 : 00 在东吴饭店最后一次晚餐。 18 : 45 分我们离开东吴饭店四人乘车去苏州火车站。 19 : 00 到达, 19 : 30 分进站, 20 时正点开车。在车上和王立新聊。 2005 年 10 月 23 日 ( 农历九月二十一 ), 星期日 , 早晨 7:20 分 Z86 次正点到达北京 , 苏州之行告结束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2002西安)合影
黄安年 2010-4-4 09:21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2002西安)合影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 (2002 西安 ) 合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4 日发布    2002 年 10 月 19 至 22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西安召开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承办单位是陕西师范大学。与会代表 50 余名,提交论文 43 篇。此次会议选举产生第九届理事会,由 37 名理事、 15 名常务理事组成。理事长为李剑鸣,副理事长为王旭、王玮、白建才、任东来、何顺果、黄安年、黄柯可、梁茂信,王旭兼任秘书长。法人代表为黄柯可。常务理事会聘请黄华为名誉理事长方生、邓蜀生、刘祚昌、刘绪贻、齐文颖(女)、华庆昭、李世洞、严四光、张友伦、武文军、杨生茂、顾学稼、黄绍湘(女)等 13 人(以姓氏笔划为序)为本会顾问。组成新一届《通讯》编委会。秘书处办公地点由南开大学迁至厦门大学。常务秘书长:胡锦山(女);副秘书长:赵学功、孟庆龙。 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孔庆山、王旭、王玮、王希、王琛、王立新、王春来、王建华、白建才、任东来、刘国柱、肖军、苏格、李剑鸣、余志森、何顺果、时殷弘、陈海宏、吴金平、杨玉圣、孟庆龙、周祥森、胡国成、金卫星、侯文蕙(女)、胡锦山(女)、祝立明、赵学功、高春常、黄安年、黄柯可(女)、黄贤全、梁茂信、董小川、潘迎春(女)、熊伟民、戴超武   常务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孔庆山、王旭、王玮、白建才、任东来、何顺果、李剑鸣、余志森、杨玉圣、孟庆龙、胡国成、赵学功、黄安年、黄柯可(女)、梁茂信。    合影中第一排蹲坐的是与会研究生和年轻会员。 第二排中坐着的有 : 李剑鸣(左二)、王晓德(左三)、王玮(左四)、王旭(左五)、白建才(左六)、黄安年 ( 左七 ) 、曹德谦(左八)、方生(左九)、刘绪贻(左十)、何顺果(右八)、黄柯可(女,右七)、杨令侠(女,右六)、郝克路(女,右五)、陈海宏(右三)、李其荣(右二)、叶凡美(右一)。 第三排中有 : 王淑丽(女 , 左十)、孔庆山(右九)、高春常(右八)、张爱民 ( 右七 ) 、戴超武(右六)、梁茂信(右六)、王立新(右四)、张敏谦(右三)、胡国成(右二)、金卫星(右一)。 第四排中有 : 肖军 ( 左十一 ) 、韩宇(左十二)、赵学功(右十)、孟庆龙(右九)、孙郎群 ( 右八 ) 、刘国柱(右六)。 有关这次会议的详细议程情况请见笔者另文。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1996长春)合影
黄安年 2010-3-30 16:45
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1996长春) 合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7 日发布    1996 年 8 月 5 日 9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与会学者 60 余名,提交论文 40 余篇。黄安年秘书长做《切实推动学术研究 , 开创跨世纪的新局面 ---- 中国美国史理事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七届理事会,由 31 名理事、 11 名常务理事组成。时殷弘为理事长,副理事长为王旭、苏格、李剑鸣、黄安年、黄柯可(女)。李剑鸣兼任秘书长。聘请丁则民、方生、邓蜀生、齐文颖(女)、华庆昭、刘祚昌、刘绪贻、严四光、杨生茂、张友伦、张梦白、黄绍湘(女)、顾学稼(以姓氏笔划为序) 13 人为顾问。并组成《通讯》新一届编委会。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第二届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和颁奖活动。   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王旭、王孝询、王建华、任东来、刘德斌、苏格、李世洞、李剑鸣、何顺果、时殷弘、杨玉圣、杨宇光、陈海宏、武文军、金卫星、张广智、张兹署、侯文蕙(女)、郝克路(女)、胡国成、祝立明、赵学功、高鉴国、黄仁伟、黄兆群、黄安年、黄柯可(女)、梁茂信、彭光谦、彭顺生   常务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王旭、苏格、李世洞、李剑鸣、时殷弘、武文军、赵学功、胡国成、黄仁伟、黄安年、黄柯可(女)   常务副秘书长:赵学功;副秘书长:杨玉圣;专职秘书:马梅秀;兼职学术秘书:肖军   顾问《通讯》编委会主编:时殷弘;副主编:李剑鸣、杨玉圣、赵学功   秘书处设在南开大学。    合影中部分国内代表名单如下: 第一排中有 : 孙群郎 ( 左一 ) 、冯承柏(左三)、张友伦(左六)、丁则民 ( 左七 ) 、李道揆(左九)、方生(右七)、黄柯可 ( 女 , 右四 ) 、黄安年 ( 右三 ) 、苏格(右二)、王旭(右一)。 第二排中有 : 梁茂信(左一)罗敏 ( 女 , 左二 ) 、郝克路 ( 女 , 右三 ) 、李红梅(女 , 右二)。 第三排中有 : 张宏(女 , 左一)、张春梅(女 , 左二)、张爱民 ( 左三 ) 、韩宇(左六)、时殷弘(左七)、李剑鸣(左九)、赵学功(左十)、陈海宏(左十一)、田锡国 ( 右六 ) 。 第四排 , 金卫星 ( 左三 ) 。 合影中的国外代表有 :David D. Buck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Wang Xi Department of History,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K.Macpherson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effrey F. Meyer,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e Charlotte; B. Schwarzenbach,; Zhaohui H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Savannah State University of Georgia; Daniel Heusser, Yarui Architecture Design Co., 美国驻华大使馆长春领事馆、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美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等官员。 需要说明的是 , 合影中有些研究生和会议工作人员,我并不认识 , 有些会员代表平时直接接触很少 , 未能一一说出名字,请予谅解,也欢迎修正补充。还要说明的是合影者和与会代表名单可能不一致 , 原因是个别代表并未赶上合影这一刻。 根据我的当年记事本记录 , 我参与年会的日程如下 : 1996 年 8 月 3 日 ( 星期六 ) 8:10 离家去首都机场 , 飞机起飞时间晚点一个半小时 ; 12:15-14:00 6144 航班自西北非长春 , 15:00 抵达东北师大 , 研究年会安排事宜。晚上 丁则民、王旭。会后研究工作安排。 8 月 4 日,全天国内代表报到; 20 : 00-22 : 30 全体理事会,研究会议议程,酝酿新一届理事人选。 8 月 5 日 8 : 30-11 : 10 年会全体会议 , 我做理事会工作报告。下午酝酿候选人并对理事会工作评议, 19 : 00-21 : 30 理事会全体会议 , 通过新一届理事候选人名单;全体国际会议代表报到。 8 月 6 日 , 8 : 00-11 : 00 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开幕式,合影; 下午第一次大会发言,晚上分别活动。 8 月 7 日 , 全体大会 ( 国际会议 ) (第二次 , 第三次); 19 : 00-20 : 00 年会理事会选举 ; 20 : 00-23 : 20 理事会会议,酝酿理事长 , 常务理事名单。 8 月 8 日 , 分组讨论 , 我在第一组发言; 下午参观伪皇宫及伪总理府; 18 : 30-20 : 00 新一届理事会 , 研究分工。 8 月 9 日 ,8 : 00-9 ; 15 年会闭幕词宣布名单,颁发奖学金; 中午宴会; 14 : 00-16 : 40 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会,我当选常务理事 ; 19 : 00 离开东北师范大学 , 20 : 25 乘 60 次车离开长春回北京。 8 月 10 日 ,10 : 50 回到北京 ;11 : 35 回到北师大家中。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四化, 面向世界, 办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1993年8月1日)
黄安年 2010-3-26 15:41
面向四化 , 面向世界 , 办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1993 年 8 月 1 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6 日发布 按 : 这里是笔者1993年8月1日在中国美国史第七届年会上代表第五届理事会所做的工作报告。发表在《美国史研究通讯》 1993 年第 3 期 ( 总 60 期 ), 第 13-17 页。报告还就本届理事会的财务收支情况和会费收支情况作了简要报告,包括本届理事会的财务收支情况、本届理事会的会费收支情况。公开发表时略去。为满足更多网友对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有更多的了解 , 现在我的博客上发布。 ********************** 各位顾问、理事 , 全体到会代表 : 现在我代表第五届理事会向各位代表汇报三年来的工作情况 , 请予审查。 本届理事会于 1990 年 11 月 18 日第六届年会上选举产生的。三年来 , 在广大会员、顾问的关心和支持下 , 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 一 . 完成了秘书处的迁址和交接工作。 根据理事会的决定 , 1990 年 11 月第六届年会后 , 秘书处办公地点由武汉大学历史系迁至南开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在原武大秘书处李世洞、刘景霞等同志的支持下 , 这项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 新的秘书处很快走上了正常的轨道。理事会决定,秘书处在武大期间的各种材料仍在原处保留,以免在搬迁过程中散失; 1990 年 12 月 1 日新秘书处发出了致武大原秘书处的感谢信 , 代表全体会员对武大秘书处的同志们表示谢忱和敬意 , 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二 . 配合民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进行学会重新登记工作 根据民政部的文件精神 , 1991 年起开展社团整顿工作 , 对各种社会团体进行重新登记。为配合这一工作 , 顺利完成学会重新登记 , 京津地区理事于 1991 年 6 月 21 日在社科院世界史所开会研究具体工作 , 填写各种表格 , 上报各种材料。为此 , 在京工作的几位理事付出了很多劳动。同年 8 月 19 日 , 民政部部长崔乃夫签发社证字第0482号登记证正式批准了我会重新登记 , 取得法人资格 , 并于 10 月 5 日的《人民日报》上发布了登记公告。 登记证上写明:我会的社团代码为 50000412-0, 属学术性团体类别,宗旨为促进我国对美国史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业务范围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地域为全国,负责人张友伦。经有关部门批准 , 我会重新篆刻了新的会章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AMERICAN HISTORY RESEARCHASSOCIATION OF CHINA) 三 . 倡议开展小型、多样的地区性学术活动。 考虑到学术经费短缺 , 交通紧张 , 和地区性差别等因素 , 为活跃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和教学 , 利用地方优势 , 因地制宜 , 秘书处于 1990 年 12 月发出《关于开展地区性学术活动的通知》 , 号召全体会员开展经常性的地区性学术活动 , 并指定了各片的负责人。湖广赣地区 , 上海地区先后报来了本地区的活动计划。湖广赣地区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 他们编发了一期本片通报 , 并于 1992 年 7 月 5-9 日 , 该片和江西美国研究中心在九江成功地举办了一次 湖广赣美国学学术讨论会 , 秘书处在经费困难的条件下给予微薄赞助 , 代理事长严四光同志参加了会议。对这次学术活动《美国史研究通讯》有详细的报道。 (1992 年第 3 期 ) 附带提及今年 5 月 13 日是刘绪贻教授的 80 华诞 , 武大美国史研究室举行了庆祝刘先生 80 华诞的学术座谈会 , 秘书处以理事会的名义发去了贺电 , 不少会员写了贺信。我们建议 , 今后凡我会会员喜逢 80 华诞的都要有所表示 , 以此为开展学术活动、联系会员的一项内容。 四 . 改进会刊的编辑工作 , 提高刊物质量 , 为争取公开出版创造条件。 为了扩大美国史研究的社会影响 , 更好地发挥会刊交流信息、探讨问题、联络会员的作用 , 1992 年 3 月 15 日京津地区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决定 , 从 1992 年起对会刊的刊名 , 版面 , 栏目进行调整。刊名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改为《美国史研究通讯》 (CHINA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固定为季刊,每期两个印张,增加封面,加大学术论文的比重, 开辟新书评价,学位论文提要,学者论坛,国内外史学界等栏目 , 并改用电脑激光照排胶版轻印刷。 6 月 13 日京津地区理事会会议决定 : 该刊由在任理事长任主编 , 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任副主编 , 并组成以常务副秘书长为负责人的编辑组。在广大会员、顾问、理事的支持下 , 刊物质量有了明显地提高 , 日益接近正规刊物的水平。改版后已经出版了 6 期。会刊得到越来越多的会员和顾问的关心和支持 , 经常为会刊供稿的会员有杨玉圣、高春常、张聪、王英文、梁茂信、赵学功、陈海宏、肖军政等 ; 理事中踊跃投稿的有李世洞、时殷弘、黄柯可、方生、杨宇光、王旭、张兹署、李剑鸣、黄安年等 ; 顾问中有黄绍湘、杨生茂、刘绪贻等先生热心扶持会刊 , 经常赐稿。对所有支持和关心会刊的会员和顾问 , 我代表理事会在此表示感谢。 五 . 协办哥伦布首航美洲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及纪念两个文明汇合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为筹备这两项活动 , 1990 年 12 月 12 日 , 我会副理事长严四光同志代表理事会出席了在社科院世界史所召开的协商会议 , 会议决定 : 由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主办 , 中国拉丁美洲学会 , 中国中世纪史学会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协办 , 于 1992 年在北京召开纪念哥伦布首航美洲五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我会常务理事张友伦、严四光、齐文颖、顾学稼、黄安年参加了大会筹备委员会。有 5 名会员参加了 1991 年 9 月 15~20 日在大连召开的哥伦布远航美洲第二次学术讨论会。 1992 年 10 月 4~7 日 , 有四名会员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哥伦布首航美洲国际学术讨论会。几位会员分别在两个会上提交了论文和作了大会发言。 六 . 筹备、召开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MODERNIZATION) 。 自 1992 年以来理事会把筹备和召开这次会议作为带动整个研究会学术活动的重点。具体说来做了以下工作: 1. 1992 年 3 月 15 日 , 在北大召开的在京理事长、秘书长工作会议上一致同意拟于 1993 年夏召开第七届年会的设想并以秘书处名义发出了《关于召开第七届年会设想的通知》 , 征询理事和全体会员的意见。同年 6 月 13 日的京津地区理事会议 , 以协组主办单位山东大学、山东师大刘祚昌、祝明等同志草拟的初步设想为基础 , 确定年会在山东威海召开 , 以美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为学术讨论的重点 ; 并就经费筹措、论文准备、争取在会议期间举行小型专业书展和研讨班等问题提出了初步计划。与此同时,报告主管单位社科院。 2. 1992 年 6 月 13 日京津地区理事会上确定准备就邀请少数美国历史学家参加年会问题进行可行性研究。 6 月 20 日、 7 月 17 日、 8 月 28 日在京学会负责人多次碰头研究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事宜 , 并多次征询顾问和理事意见 , 获得一致支持。随即以代理事长和秘书长名义向社科院提交了《拟于 1993 年 7,8 月间在山东威海举办美国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初步设想的报告》 , 报告说明举办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可行与必要 , 就会议规模、经费筹措、邀请名单等问题逐一说明。 10 月 15 日 , 中国社科院批示同意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这一活动。 3. 经理事会负责人多次研究并报请有关主管部门同意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加强了与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的联系 , 邀请留美学生同行参加国际会议和年会 , 并在 1992 年 7 月 17 日举行的理事长秘书长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留美会员的若干规定》。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留美的中国学生和学者参加了这一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内举行的美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愿太平洋两岸的中国美国史学者进一步加强合作和联系。 4. 根据社科院批示精神 , 理事会多次研究开会的设想及山东方面的具体情况 , 积极开展了会议的筹备工作。在刘祚昌先生主持和祝明的具体领导下 , 山东大学、高鉴国、邓红风,山东师大陈海宏、董继民、刘文涛,烟台师院黄兆群、王玮、高春常 , 烟台大学孙宝珊等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分工进行多方筹款 , 联系交通接送、食宿安排 , 与省政府、省教委、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联系等准备工作。北京和天津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对外联系和争取领导支持的工作。 1992 年 11-12 月间和 1993 年 1-2 月间先后两次向外国学者和留美中国学生发出邀请信 ( 英文 ) 和《关于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会议讨论会的通报》 ( 英文 ) 和《第二个通报》 ( 英文 ), 苏格常务理事参加起草和加工文件的英文稿。我们先后向美、日、韩、台、港发出几十封邀请信,回信表示与会意向或在得到进一步信息后再做出决定的有二十几位,说明了国外和港、台学者对来华参加学术研讨有很大兴趣。 为推动筹备工作的进展 , 1992 年 10 月 21 日在京学会负责人和祝明 , 12 月 25 日京津地区常务理事召开了专门会议 ; 1993 年 3 月下旬理事长张友伦和副秘书长李剑鸣去山东济南商谈 , 4 月上旬 , 祝明请假回山东推动落实有关筹备事宜。 7 月 11-17 日 , 黄安年去济南和山大、山师大同志共商筹备事宜 , 并与祝明一起去烟台、威海落实会议筹备和接待工作。 17 日、 21 日在天津和北京的理事会负责人又分别进行了研究 , 并向主管单位世界史所所长作了汇报。 今天 , 我们能够在这里召开这样一个会议 , 是和许多方面同志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我代表理事会和秘书处向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出贡献的单位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联合举办的山东大学、山东师大、烟台师院的领导 , 对山东省政府、威海市、烟台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和关怀表示诚挚的谢意。我要特别提到 , 这次会议的顺利举行是和山东大学副校长乔幼梅教授、山东大学党委书记等领导同志亲自出马争取到省财政厅的拨款是分不开的。赞助大会的除山东省教委、 山东大学、山东师大、烟台师院外 , 还得到山东省农民企业家协会和济南致诚广告公司的赞助 , 借此机会 , 我代表全体会员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七 . 收集整理 1990-1993 年 4 月中国美国史研究和教学信息汇要。 为了汇总并展示自上届年会以来中国美国史领域的研究成果 , 1992 年 7 月 17 日 , 理事长 , 秘书长会议决定在 1993 年上半年编印《中国美国史学术信息汇要 (1990.1.-1993.4) 》 , 秘书处并于 1992 年 7 月 31 日发出了《关于填写调查教学研究情况的通知》。这一工作得到了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 , 许多会员按期向秘书处寄达了调查材料。原计划以《通讯》特刊形式在会前印出 , 限于经费短缺 , 一度改为化整为零 , 在今后每期通讯上分专题刊登。最近筹款有了进展 , 决定出版特刊 , 并力争在年内出版 , 期望得到会员的大力支持 , 信息的时间下限延至 1993 年 7 月。 八 . 发展新会员 , 征集会费 , 联系在国外的会员。 为了适应中国美国史学术发展的需要 , 三年来共发展新会员 60 名。目前与学会保持经常性联系的会员有 349 名。就全国范围说会员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长春、济南、成都等城市和华北 , 华东 , 中南等地区。会员偏少的省份集中在西北 , 西南一些省份。 1992 年以来对加强了与国外的会员的联系。理事会研究对在国外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规定 , 不得代表本会在国外进行不符合本会章程的活动 ; 在国外一年后 , 须向秘书处交纳会费 ; 否则属自动退会 ; 新申请加入学会的在国外的学者需两名会员介绍 , 其中一人为理事。目前在国外的原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共有几十名。 九 . 为奖励美国史优秀博硕士论文设立万心蕙奖学基金。 1992 年 9 月 5 日 , 美籍华人万心蕙教授写信给秘书长黄安年 , 提出她和她的先生王霈教授准备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设立一笔奖学金。在这以前的 8 月下旬 , 万先生致函刘绪贻教授表达了这一意向。在征询了理事会常委和顾问的意见后 , 9 月 25 日 , 黄安年复信万先生 , 代表研究会表示接受和衷心的感谢。 10 月 24 日 , 万教授写信给黄安年通知拟捐赠的奖学金定为一万美元。 1992 年 12 月 12 日王霈 , 万心蕙正式通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捐赠金额一万美元的账号。 为了使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 在 1992 年 12 日 25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上决定组成以张友伦理事长为主任、由张友伦、丁则民、刘祚昌、李世洞、黄安年组成的奖学金委员会 , 受理申报和评选事宜 , 通过了《万心蕙奖学金施行细则》 , 每三年评选一次 , 本次限评 1992 年论文 , 于 1993 年 7 月完成 , 在年会上公布评选结果。 在征得万心蕙教授同意后 , 决定把该奖学金定名为万心蕙奖学金 , 1993 年 2 月 4 日《关于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为奖励美国史优秀博硕士论文设立万心蕙奖学金基金的议定书》已经草签。正式的签字仪式 , 颁奖仪式在本届年会上进行 , 为感谢万心蕙教授对中国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关心 , 经研究决定授于万心蕙教授以名誉会员的称号。 十 . 支持开展与国外同行学术团体 , 学者 , 同行刊物的广泛联系。 三年来 , 我会会员与国外同行学术团体和学者的联系日趋广泛 , 出国参加学术会议 , 讲学和进修的会员明显增多 , 国外同行来访也有所增加 , 1992 年 3 月 23 日、 5 月 21 日、 6 月 23 日 , 在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的安排和主持下 , 东北师大美国所还与美国学者在沈阳成功地举行了三次电话会议。鉴于这种交流简便易行 , 效果明显 , 双方都希望今后能继续进行。《通讯》 1992 年第 2 期 , 1992 年第 3 期对此有详细介绍。 还要特别提到的是, 1992 年 9 月 18 日 , 《美国历史杂志》主编 , 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理事会成员戴维西伦 (David Thelen) 分别写信给我会会员杨生茂、刘绪贻和黄安年 , 正式通知《美国历史杂志》聘任杨生茂、刘绪贻、黄安年三人为该杂志在中国的特约编辑。特约编辑负责向《美国历史杂志》推荐中国学者对中国以外的美国史专著进行评论 ; 每年两次向该刊提供经选择的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著和博硕士论文目录及学术会议动态 ; 每年向该刊推荐中国学者所写的 3-6 本优秀的美国史专著供该杂志约请外国学者进行评论。目前三位特约编辑已完成了 1992 年的推荐任务 , 其中包括对 1990-1992 年间出版的优秀美国史著作的推荐 , 以及 THE LISTOF RECOMMENDED RECENT CHINESE SCHOLARSHIP IN AMERICAN HISTORY(1990-1992)(BOOKS, ARTICLES, DISSERTATIONS), 后一项共 88 电脑版 , 集中反映了我国三年来的美国史研究成果 , 对于扩大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将会起积极作用。 十一 . 推动有学术价值的论著和译著出版。 在我研究会的支持下 , 由江西美国研究中心李融、钟维尧等及李世洞翻译 , 王建华、王寅审校的《奴役与自由 : 美国的悖论 -- 美国历史学家主席演说集 (1961-1990) 》一书 , 最近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研究美国史学发展及其趋势的有相当学术价值的参考书。考虑到这部译著的学术价值及商品大潮下学术著作出版难的实际情况,秘书处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以购买价值 1000 元的书款并给会员以补贴性购书的办法推动该书的出版发行。理事会鼓励有学术价值的美国史专著 , 通过申情中华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以及其他途径获得出版赞助。 本次年会及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学术成果 , 拟联系出版社公开出版题为《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的一书 , 目前已筹集一万人民币来保障该论集的出版 , 希望它得到出版部门和广大会员的全力支持。 十二 . 加强理事会的自身建设 , 民主办会 , 廉俭办会。 研究会是一个学术性的群众团体 , 理事会和秘书处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业余进行工作 , 并无分文报酬 , 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和时间 ; 同时作为全国性学术团体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研究会的经费又少得可怜。这就要求学会负责人,理事和工作人员要有献身精神,廉俭精神和民主精神。由于其间秘书长和理事长先后赴美从事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 , 也由于秘书处和秘书长分别在天津和北京 , 而且理事会负责人多数集中在京津地区 , 理事会和秘书处十分注意重大问题集体商议 , 注意征求未与会的理事长 , 常务理事的意见 , 仅 1992 年召开的学会负责人 , 常务理事一级的会议就有五、六次 , 这是学会在重大问题上决策正确 , 意见统一 , 集思广益的重要保证。 三年来 , 理事会和秘书处工作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建议是 : 1. 研究会经费短缺是妨碍活动开展的最大难题。经验证明 , 学术活动商品化是不行的 , 但是 , 没有必要的经费则更是万万不行的。作为法人学术团体 , 有权经营非盈利性公司 , 我们务必突破仅仅依靠皇粮度日的被动局面 , 依靠广大会员和热心本会的企业界、社会团体及个人广开财源 , 使学会活动有充足的物质后盾。为此 , 对会章须作相应的修改。 2. 我会的对外联系仅仅是有一个好的开端 , 但和改革开放 , 走向世界 , 建设四化的大潮相比 , 我们的对外联系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更多更快地了解世界的美国研究,让世界更多更快地了解中国的美国研究, 在这一领域,期望新一届理事会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尤其是在参与国际学术活动 , 加强与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的联系、加强与港台学者的联系和交流等方面 , 须下更大的气力。 3. 目前 , 我会尚无一个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刊物 , 美国史研究通讯 已为争取刊物的公开出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期望新一届理事会在这一问题上获得突破。 4. 开展地区性的、专题性、中、小型学术活动是今后值得提倡的 , 例如山东、上海、北京等地区 , 美国的发展和经济立法、美国精神的今与昔等专题。 5. 我会会员分布很不平衡。建议今后在边远地区及涉美领域加强吸收会员的工作 , 鼓励学术支边。 6. 十年前 , 研究会曾倡议组织美国史研究的协作项目 , 现在都已基本完成 , 同时 , 情况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 有必要在主要依靠个人和各单位研究的同时 , 加强有关美国史课题的协作攻关研究。建议 , 新一届理事会在这方面采取必要的协调行动。 下面 , 我再就本届理事会的财务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 (网上发表时略) 随着第七届年会的召开 , 本届理事会的工作即告完成。我们在学会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缺点和有待改进之处。恳切希望广大会员批评指正。本届年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我们相信 , 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 , 我会的工作定将取得新的进展。祝愿新一届理事会工作顺利 , 踏上新台阶。 ( 本报告由李剑鸣起草初稿 , 黄安年修改二稿 , 在书面征询全体理事长、副理事长、副秘书长意见后由黄安年修订成稿 )_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6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历届理事会组成成员(1979-2008)分析
黄安年 2010-3-26 11:12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历届理事会组成成员 (1979-2008) 分析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6 日发布 最近笔者对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历届理事会成员做了一个简要分析 , 颇有引人思考之处。 一 , 理事长 1979-1986 年为黄绍湘(女) 1979 年时 64 岁 1986-1996 年为张友伦 1986 年时 54 岁 1996-2002 年为时殷弘 1996 年时 45 岁 2002- 为李剑鸣 2002 年时 38 岁 四任理事长的当选年龄显示了年轻化趋势,第一任理事长现年 95 岁 , 第四任理事长现年 50 岁 , 两者相差 45 岁。 二 , 秘书长 刘绪贻, 1979-1986 年 李世洞, 1986-1990 年 黄安年 , 1990-1996 年 李剑鸣 1996-2002 年 王 旭 2002 三 , 副理事长人数 第一、二、三、四届, 3 人 第五届 , 3 人 第六、七、八届 , 5 人 第九、十届 ,8 人 这十届显示了增加趋势。 四 , 理事人数 第一届, 13 人 第二、三届 , 18 人 第四届 , 19 人 第五届 , 25 人 第六届 ,31 人 第七届 ,30 人 第八届 ,35 人 第九、十届 37 人 这十届理事人数显示了不断增加的趋势。 五 , 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来自地区 第一、二、三届( 1979-1986 ) , 北京、武汉、天津、长春 第四届( 1986-1990 ) , 天津、北京、武汉、成都 第五、六届( 1990-1996 ) , 天津、北京 第七、八届( 1996-2002 ),南京、北京、天津 第九、十届( 2002- ),天津、北京、厦门、济南、西安、长春 六 , 顾问 第一届( 1979 )宦乡、陈翰笙( 2004 年 3 月 13 日逝世)、陈翰伯( 1988 年 8 月 26 日逝世) 第四届( 1986-1990 )宦乡( 1989 年 2 月 28 日逝世)、黄绍湘、杨生茂、刘绪贻、邓蜀生 第五届( 1990-1993 ) 丁则民,邓蜀生、刘绪贻、杨生茂、张梦白、黄绍湘 第六届( 1993-1996 )丁则民、邓蜀生、刘祚昌、刘绪贻、杨生茂、张梦白、黄绍湘,顾学稼 第七届( 1996-1999 )丁则民 (2002 年 2 月逝世 ) 、方生、邓蜀生、齐文颖、华庆昭、刘祚昌、刘绪贻、严四光、杨生茂、张友伦、张梦白 (2002 年 7 月 26 日逝世 ) 、黄绍湘、顾学稼 第九届( 2002-2005 ) 方生、邓蜀生、刘祚昌、刘绪贻、齐文颖、华庆昭、李世洞、严四光、张友伦、武文军、杨生茂、顾学稼、黄绍湘 第十届( 2005-2010 ) 方生、邓蜀生、冯承柏 (2007 年 1 月 10 日逝世 ) 、刘祚昌 (2006 年 3 月 11 日逝世 ) 、刘绪贻、齐文颖、华庆昭、李世洞、苏格、余志森、时殷弘、严四光( 2008 年 8 月 19 日逝世)、张友伦、武文军、杨生茂、顾学稼、黄绍湘、 黄柯可( 2007 年 6 月起)、黄安年 (2008 年 5 月起 ) 。 在十届顾问中 , 第一届顾问 3 人;第四、五届顾问 5 、 6 人 ; 第六届顾问 8 人 ; 第七、九届 13 人 ; 第十届 19 人,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七 , 秘书处地址: 武汉大学 1979-1990 南开大学 1990-2002 厦门大学 2002 1979 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 30 年来 , 已经组成了十届理事会 , 笔者列席了研究会的筹备会 ,1984 年以来 , 当选理事 ,1986 年任副秘书长 ,1990 年任秘书长, 1990 年以来任常务理事, 1993-1996 当选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996-2008 年任副理事长。 2008 年受聘为顾问。 以下转自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编制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历届理事会》,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9 年第 1 期第 45-49 页。 *********************************************8888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历届理事会 第一届理事会( 1979 年在武汉正式成立时选举产生) 理事长:黄绍湘;副理事长:杨生茂、刘绪贻、丁则民 秘书长:刘绪贻(兼) 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丁则民、邓蜀生、刘祚昌、刘绪贻、齐文颖、苏更生、杨生茂、吴世民、张梦白、顾学稼、黄绍湘、颉普、靳文翰 顾问:宦乡、陈翰笙、陈翰伯 秘书处:武汉大学 第二届 理事会( 1982 年在苏州举行的第三届年会上选举产生) 理事长:黄绍湘 副理事长:杨生茂、刘绪贻、丁则民 秘书长:刘绪贻(兼);副秘书长:张友伦 理事:徐玮、丁则民、黄绍湘、邓蜀生、齐文颖、黄德禄、武文军、杨生茂、张友伦、刘祚昌、霍光汉、靳文翰、卢明华、刘绪贻、顾学稼、徐敏、梁碧莹、张梦白,台湾省一名(保留) 秘书处:武汉大学 第三届理事会( 1984 年在成都举行的第四届年会上选举产生) 理事长:黄绍湘 副理事长:杨生茂、刘绪贻、丁则民 秘书长:刘绪贻(兼) 副秘书长:张友伦(另由武汉大学美国史研究室再选出一人) 理事:丁则民、邓蜀生、卢明华、齐文颖、刘祚昌、刘绪贻、杨生茂、武文军、徐玮、顾学稼、张友伦、张梦白、梁碧莹、黄德禄、黄绍湘、黄安年、靳文翰、霍光汉,台湾省一名(保留) 秘书处:武汉大学 第四届理事会( 1986 年在兰州召开的第五届年会上选举产生) 理事长:张友伦 副理事长;顾学稼、齐文颖、 李世洞 秘书长:李世洞(兼);副秘书长:黄安年,谭君久 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丁则民、王建辉、齐文颖、 李世洞、 刘祚昌、 张友伦、张红路、 张梦白、严四光、杨宇光、时殷弘、武文军、祝立明、顾学稼、梁碧莹、黄仁伟、黄安年、彭光谦、 谭君久 ,(台湾省保留一名) 顾问:宦乡、黄绍湘、杨生茂、刘绪贻、邓蜀生 秘书处:武汉大学 第五届理事会( 1990 年在开封和郑州召开第六届年会上选举产生) 理事 (以姓氏笔划为序) :万松玉,方生,王旭,王建华, 齐文颖、任东来,刘祚昌、 严四光、李世洞、 李剑鸣、苏格、余志森、时殷弘、杨立文、杨宇光、武文军、祝明、 张友伦、张兹署 、顾学稼、黄仁伟、黄安年、黄柯可、梁碧莹、彭光谦 常务理事 (以姓氏笔划为序) : 齐文颖、刘祚昌、 严四光、李世洞、 苏格、杨宇光、 张友伦、 顾学稼、黄安年 理事长:张友伦 副理事长:齐文颖、严四光、顾学稼 秘书长:黄安年;副秘书长:杨立文,李剑鸣 顾问 (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则民,邓蜀生、刘绪贻、杨生茂、张梦白、黄绍湘 秘书处由武汉大学美国史研究室迁至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 第六届理事会( 1993 年在威海召开的第七届年会上选举产生) 理事(以得票多少为序,得票相同者以姓氏笔划为序) : 黄安年、 王旭、 苏格、李剑鸣、 张友伦、 黄柯可、 严四光、李世洞、 时殷弘、 王建华、 祝明、杨宇光、杨玉圣、王树德、武文军、陈海宏、梁茂信、胡国成、姚波、张广智、彭光谦、余志森、 张兹署 、齐文颖、黄兆群、 万松玉、孙宝珊、方生、高鉴国、 黄仁伟、梁碧莹 常务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旭、 齐文颖、苏格、 严四光、李世洞、 李剑鸣、时殷弘、武文军、祝明、杨宇光、 张友伦、 黄安年、黄柯可 聘黄华先生任名誉理事长 理事长:张友伦 副理事长:齐文颖、苏格、严四光、黄安年、黄柯可 秘书长:黄安年(兼);常务副秘书长:李剑鸣;副秘书长:杨玉圣;专职秘书:马梅秀 顾问(以姓氏笔划为序):丁则民、邓蜀生、刘祚昌、刘绪贻、杨生茂、张梦白、黄绍湘,顾学稼 秘书处:南开大学 常务理事会决定成立地区学术活动组 , 并聘任下列人员为负责人,京津、华北地区负责人为杨玉圣、张兹署;山东地区为高鉴国、黄兆群;中南华南地区为李世洞、严维明;东北地区为王旭;西南、西北地区为姚波(西南)、武文军(西北);上海、华东地区为杨宇光、时殷弘、金卫星。经研究,决定成立对外联络组,由苏格任组长,齐文颖、严四光、杨立文组成。 第七届理事会( 1996 年在长春举办的第八届年会上选举产生) 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旭、王孝询、王建华、任东来、刘德斌、 苏格、李世洞、李剑鸣、何顺果、时殷弘、杨玉圣、杨宇光、陈海宏、武文军、金卫星、张广智、、 张兹署 、侯文蕙、郝克路、胡国成、祝立明、赵学功、 高鉴国、 黄仁伟、黄兆群、黄安年、黄柯可、梁茂信、彭光谦、彭顺生 常务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王旭、苏格、李世洞、李剑鸣、时殷弘、武文军、赵学功、胡国成、黄仁伟、黄安年、黄柯可 理事长:时殷弘 副理事长:王旭、苏格、李剑鸣、黄安年、黄柯可 秘书长:李剑鸣(兼);常务副秘书长赵学功,副秘书长杨玉圣,专职秘书马梅秀,兼职学术秘书肖军 秘书处:南开大学 顾问(以姓氏笔划为序):丁则民、方生、邓蜀生、齐文颖、华庆昭、刘祚昌、刘绪贻、严四光、杨生茂、张友伦、张梦白、黄绍湘、顾学稼 《通讯》编委会主编:时殷弘,副主编李剑鸣、杨玉圣、赵学功 第八届理事会( 1999 年在 南京举办的第九届年会上 选举产生) 理事 31 名 常务理事 11 名 法人代表:黄柯可 理事长:时殷弘 副理事长:黄安年、黄柯可、苏格、王旭、李剑鸣 秘书长:李剑鸣(兼);常务副秘书长:赵学功;副秘书长:孟庆龙、肖军;专职秘书马梅秀;学术秘书:张聚国 顾问 : 秘书处:南开大学 第九届理事会( 2002 年在西安举办的 第十届年会上 选举产生) 法人代表:黄柯可 理事(以姓氏笔划为序): 孔庆山、王旭、王玮、王希、王琛、王立新、王春来、王建华、白建才、任东来、刘国柱、肖军、苏格、李剑鸣、余志森、何顺果、 时殷弘、 陈海宏、吴今平、 杨玉圣、孟庆龙、周祥森、胡国成、金卫星、 侯文蕙、胡锦山、祝立明、 赵学功、高春常、黄安年、黄柯可、黄贤全、梁茂信、董小川、潘迎春、熊伟民、戴超武。 常务理事 (以姓氏笔划为序) :孔庆山、王旭、王玮、白建才、任东来、何顺果、李剑鸣、余志森、杨玉圣、孟庆龙、胡国成、赵学功、黄安年、黄柯可、梁茂信 理事长:李剑鸣 副理事长:王旭、王玮、白建才、任东来、何顺果、黄安年、黄柯可、梁茂信 秘书长:王旭(兼);常务秘书长:胡锦山;副秘书长:赵学功、孟庆龙;兼职学术秘书:韩宇;兼职秘书:李莉 名誉理事长:前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 顾问 (以姓氏笔划为序) :方生、邓蜀生、刘祚昌、刘绪贻、齐文颖、华庆昭、李世洞、严四光、张友伦、武文军、杨生茂、顾学稼、黄绍湘 《通讯》编委会主编:王旭;副主编:胡锦山,赵学功 第九届理事会决定,秘书处由南开大学迁至厦门大学 第十届理事会( 2005 年在苏州 举办的 第十一届年会上 选举产生) 理事 (以姓氏笔划为序) : 王旭、王玮、王希、王琛、王立新、王春来、王建华、孔庆山、白建才、石庆环、任东来、刘国柱、孙群郎、肖军、李剑鸣、何顺果、陈海宏、吴金平、杨玉圣、孟庆龙、周祥森、胡国成、金卫星、胡锦山、祝立明、赵学功、赵志辉、高国荣、黄安年、黄柯可、黄贤全、韩宇、梁茂信、董小川、潘迎春、翟晓敏、戴超武 说明:杨玉圣本人书面提出退会,并不再承担本届理事职务,本会同意其请求 常务理事 (以姓氏笔划为序):王旭、王玮、王春来、孔庆山、白建才、任东来、何顺果、李剑鸣、金卫星、孟庆龙、胡国成、赵学功、黄安年、黄柯可、梁茂信 名誉理事长:前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 理事长:李剑鸣 副理事长(以姓氏笔划为序):王旭 王玮 白建才 任东来 何顺果 黄安年 黄柯可 梁茂信 秘书长:王旭(兼);常务秘书长:胡锦山;副秘书长:孟庆龙、韩宇; 兼职秘书:李莉 顾问:(以姓氏笔划为序)方生 邓蜀生 冯承柏 刘祚昌 刘绪贻 齐文颖 华庆昭 李世洞 苏格 余志森 时殷弘 严四光 张友伦 武文军 杨生茂 顾学稼 黄绍湘 《通讯》编委会主编:王旭;副主编:胡锦山 韩宇 秘书处:厦门大学 说明: 1 、 2007 年 6 月,理事会同意黄柯可因健康原因,不再担任我会法人代表、副理事长,改任我会顾问。同时,同意由孟庆龙研究员担任我会法人代表与副理事长。 2 、 2008 年 5 月,理事会讨论决定,由于年龄原因,黄安年教授不再担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改聘为我会顾问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1990年开封-郑州)合影
黄安年 2010-3-25 09:54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 (1990 年开封-郑州 ) 合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5 日发布 1990 年 11 月 13 至 18 日,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在开封和郑州召开第六届年会,承办单位是河南大学和黄河大学。 与会代表 128 名,提交论文 71 篇。 李世洞 秘书长 做《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李慎之在会上做了重要报告。 此次会议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由 25 名理事, 9 名常务理事组成。理事长为张友伦,副理事长为齐文颖(女)、严四光、顾学稼,秘书长为黄安年,副秘书长为杨立文、李剑鸣。常务理事为齐文颖(女)、刘祚昌、严四光、李世洞、苏格、杨宇光、张友伦、顾学稼、黄安年。聘请丁则民、 邓蜀生、刘绪贻、杨生茂、张梦白、黄绍湘(女) 六人为顾问。 第五理事会 ( 兰州会议上选出 ) 的 25 位理事名单是 : 万松玉(女)、方生、王旭、王建华、齐文颖(女)、任东来、刘祚昌、严四光、李世洞、 李剑鸣、苏格、余志森、时殷弘、杨立文、 杨宇光、武文军、祝明、张友伦、张兹暑、顾学稼、黄仁伟、黄安年、黄柯可(女)、梁碧莹(女)彭光谦。 这次会议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史主管领导的意见 , 并经会前及会议期间的酝酿,新理事会的决定,我会秘书处由武汉大学迁至南开大学。由此开始了秘书处南开时期。 合影中第二排就坐中有 : 张兹暑(左一)、方生(左二)、张梦白(左七)、刘祚昌(左八)、李慎之 ( 左九 ) 、刘绪贻(左十)、李道揆(左十二)、张友伦(右八)、严四光 ( 右七 ) 、齐文颖(女,右六)、周颖如 ( 女 , 右五 ) 、李世洞(右三)、黄安年 ( 右二 ) 、 杨立文(右一)。 第三排中有 : 童少华(女 , 左三)、刘景霞(女 , 左四)、万松玉(女 , 左五)、黄柯可 ( 女 , 左六 ) 、巩淑林 ( 女 , 左七 ) 、黄启芳(女 , 左八)、张梅芬(女 , 右六)、潘迎春 ( 女 , 右四 ) 。 第四排中有 : 董保才 ( 左一 ) 、孙宝珊(左二)、胡国成 ( 左三 ) 、杨宇光 ( 左四 ) 、郝贵远 ( 左六 ) 、武文军 ( 左九 ) 、祝明 ( 左十一 ) 、苏格(右六)、梁茂信(右四) 第五排中有 : 黄仁伟(左二)、王旭(左二)、金卫星 ( 左十 ) 、李剑鸣(左十)、陈海宏(左十一)。 第六排中有 : 李荣(左九)、祝立明 ( 右九 ) 、沈元加 ( 右一 ) 。 需要说明的是 , 合影中有些是研究生、旁听学生和会议工作人员,我并不认识 , 有些会员代表平时直接接触很少 , 未能一一说出名字,请予谅解,也欢迎修正补充。还要说明的是合影者和与会代表名单可能不一致 , 原因是个别代表并未赶上合影这一刻。 根据我的当年记事本记录 , 我参与年会的日程如下 : 1990 年 11 月 1 日 ,19 : 30 赴北京车站, 23 : 59 乘 251 次火车去郑州。 11 月 11 日 ( 星期日 ) 13 ; 50 抵达郑州 ,14 : 00 抵达开封 , 住二招 201 ,秘书处研究工作。 11 月 12 日上午赴郑州接李慎之一行 , 下午接待与会人员,晚上美国史理事会讨论筹备事宜。 11 月 13 日 , 开幕式,合影。下午大会报告 , 李慎之报告,张友伦讲话。晚上,个别交流。 11 月 14 日 , 全天分组学术讨论 , 晚上个别交流。 11 月 15 日 , 上午分组学术讨论 , 下午参观龙亭、相国府 、铁塔 等四处。晚上,个别交流。 11 月 16 日 , 小组酝酿新一届理事会名单。 13 : 00 右开封前往郑州 , 途径芒山 , 晚上研究工作。 11 月 17 日 , 大会发言 ( 严四光、齐文颖、杨立文等 ) ,下午四组汇报讨论情况。 20 : 30-22 : 30 理事会会议 , 讨论新理事提名和秘书处迁往南开问题。 11 月 18 日 , 大会 , 改选理事会,新一届理事会诞生,中午黄河大学校方宴请, 13 : 30 闭幕式,会议结束。 19 : 38 乘 252 次由郑州返回北京。 11 月 19 日 , 6 : 04 一行九人 , 抵达北京, 我回北师大。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兰州)合影
黄安年 2010-3-24 12:46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 ( 兰州 ) 合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4 日发布    1986 年 8 月 14 至 19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兰州召开第五届年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大事记说 8 月 2 至 9 日,有误) ,承办单位是兰州市委宣传部和兰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武文军(兰州市委宣传部长常务副部长)具体负责年会的筹备)。张友伦代表理事会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张梦白致开幕词,此次会议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由 19 名理事组成。理事长为张友伦,副理事长为顾学稼、齐文颖、李世洞,李世洞兼任秘书长,副秘书处黄安年、谭君久,并聘请宦乡、邓蜀生、刘绪贻、杨生茂、黄绍湘(女) 5 人为顾问。 第四理事会 ( 兰州会议上选出 ) 的 20 名理事名单是 : 丁则民、王建辉、齐文颖(女)、李世洞、刘祚昌、张友伦、张红路、张梦白、严四光、杨宇光、时殷弘、武文军、祝立明、顾学稼、梁碧莹(女)、黄仁伟、黄安年、黄柯可(女)、彭光谦、谭君久、台湾省一名 ( 保留 ) 。其中新当选理事的有 11 人 , 占全部理事名单的 50% 以上。 这次会议显示 1979 年建会时期的主要负责人 , 均已退出第一线 , 换成以张友伦为理事长的新领导集体。 合影中前排就坐的有 : 方生(左一)、李世洞(左二)、徐葆初(左三)、李荣(左五)、严四光 ( 左六 ) 、周颖如 ( 女 , 左七 ) 、黄安年 ( 左八 ) 、邓蜀生(左九)、张友伦(左十一)、张梦白(左十二)、刘绪贻(右十)、顾学稼(右七)、齐文颖(女,右六)、武文军 ( 右五 ) 。 第二排中有 : 张梅芬(女,左三)、万松玉(女 , 左六)、沈元加 ( 左七 ) 、杨宇光 ( 左十一 ) 、彭光谦(左十三)、王虹林(左十三)、黄启芳(女 , 右五)、黄柯可 ( 女 , 右四 ) 。 第三排中有 : 童少华(女 , 左四)罗凤礼(左七)、陈海宏(右十五)、时殷弘(右三)。 第四排中有 : 祝立明 ( 左十一 ) 、李其荣(左五)、黄仁伟(右四)。 根据我的当年记事本记录 , 我参与年会的日程如下 : 1986 年 8 月 12 日晚 8 : 00 由咸阳乘 275 次车去兰州 (8 月 10 日 -11 日北京到咸阳,在咸阳停留一天多 ) ,遇见 刘绪贻、张红路、谭君久等。 8 月 13 日(星期二)正点抵达兰州 , 武文军接 ,11 : 00 抵达友谊宾馆( 404 );下午 15 : 00-6 : 00 理事会 , 我人大会副秘书长。晚上观看正宗舞剧《诗路花雨》,为张梦白起草开幕词。 8 月 14 日 9 : 30 美国史年会开幕 , 张梦白致开幕词,合影;下午分组讨论 , 晚上轻音乐专场,与邓蜀生、李世懂商议传记词典翻译问题,与李其荣聊。 8 月 15 日 9 : 00-11 : 30 主持教学组讨论。 15 : 00-17 : 40 大会学术报告 , 刘绪贻谈工人运动情况。 17 : 50-18 : 30 个组负责人会议。晚上,南山夜景游。 8 月 16 日 9 : 00-11 : 00 主持讨论大学本科教材问题。 15 : 00-17 : 00 主持讨论研究生培养问题。 17 : 30-18 : 30 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会。晚上组织看电影。 8 月 17 日 ,6 : 30-20 : 30 全天参观刘家峡水库。 22 : 00 参加青年史学工作者会议。 8 月 18 日 ,9 : 00-11 : 30 大会发言 ,15 : 00 大会 , 理事长工作报告, 16 : 30-17 : 30 分组酝酿理事提名; 17 : 30-18 : 00 各组负责人会议 , 20 ; 00-22 ; 30 理事会讨论历史候选人名单,去丁则民老师处。 8 月 19 日 8 : 30 大会发言 (黄安年、谭君久、齐文颖、丁则民), 选举新理事会 , 11 : 25 新理事会开会 , 分工 ; 14 : 30-16 ; 00 新理事会会议 , 16 : 20 全体大会 , 宣布分工等 , 大会闭幕 . 晚上,个别交谈。 8 月 20 日 -26 日 , 部分代表参观搭乘由大会组织的专车往返敦煌(详情另行发布)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84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成都)合影
黄安年 2010-3-23 12:46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 ( 成都 ) 合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3 月 23 日发布    1984 年 6 月 13 至 20 日,中国美国史会在成都召开第四届年会,承办单位是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和四川省历史学会。与会代表 91 人,提交论文 90 篇。此次会议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由 18 名理事组成。理事长为黄绍湘,副理事长为杨生茂、刘绪贻、丁则民,刘绪贻兼任秘书长,张友伦任副秘书长。在本届年会上,对研究会章程进行了修订。秘书处设在武汉大学。 第三理事会 ( 成都会议上选出 ) 的 18 名理事名单是 : 丁则民、邓蜀生、卢明华、齐文颖(女)、刘祚昌、刘绪贻、杨生茂、武文军、徐玮(女)、顾学稼、张友伦、张梦白、梁碧莹(女)、黄德禄、黄绍湘(女)、黄安年、靳文汉、霍光汉、台湾省一名 ( 保留 ) 。 根据我的当年记事本记录 , 我参与年会的日程如下 : 1984 年 6 月 13 日(星期三 ) 下午,美国史年会开幕,黄绍湘开幕词,安排会议工作,晚上与霍光汉、 武文军等聊。 6 月 14 日,上下午,分组讨论 , 我参加工业革命组。晚上和伍宗华聊。 6 月 15 日 ,7 : 30-18 : 30 参观青城山、都江堰、离堆公园。晚上和万松玉聊。 6 月 16 日 , 全体会议,听取五位发言 , 下午 2 : 30-5 : 00 小组讨论。晚上和游恒聊。 6 月 17 日 8 : 00-9 : 30 大会报告 , 下午参观新都保光寺等地 , 和顾学稼聊。 6 月 18 日报 8 : 00-9 : 20 小组议论理事会改选名单, 9 : 30-10 : 10 年会理事会选举 , 闭幕 ,10 : 30-11 : 20 新一届理事会会议。下午去乐山。 合影中前排蹲着的多为部分研究生和四川师范学院的部分师生。 坐着一排的 : 张友伦(左一) 、田徽武(左三)、王春良(左四)、徐玮(女,左五)、黄瑞章 ( 左七 ) 、 顾学稼(左十)、 邓蜀生(左十一)、 黄德禄(右十)、刘绪贻(右九)、黄绍湘 (女,右八)、齐文颖(女,右七)、 丁则民(右六) 、严四光 ( 右五 ) 、徐葆初(右一)。 第三排中有 : 王毅捷(左三)、杨宇光 ( 左五 ) 、张梅芬(左八)、万松玉(女 , 右十一)、童少华(女 , 右十)、郭宁忕(女 , 右九)、杨惠萍(女 , 右八)、黄启芳(女 , 右七)、巩淑林 ( 女 , 右六 ) 、游恒(女 , 由五)、李世洞(右一)。 最后一排中有 : 霍光汉(左一)、李其荣(左四)、郝贵远 ( 左七 ) 、彭光谦(左九)、杨立文 ( 左十 ) 、张宏毅(左十一)、沈元加 ( 左十五 ) 、张兹暑(右十一)、黄安年 ( 右十 ) 、李存训(右九)、冯承柏(右八)、田锡国(右七)、武文军 ( 右一 )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1980年年会(烟台)
黄安年 2010-3-22 09:47
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1980 年年会(烟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2 日发布 1979 年 4 月 21 至 26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筹备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决定由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代表组成的七人筹备小组,负责成立大会的筹备工作。笔者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代表列席了这次会议。 1979 年 11 月 29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武汉正式成立。会议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由 13 名理事组成。理事长为黄绍湘,副理事长为杨生茂、刘绪贻、丁则民,刘绪贻兼任秘书长,聘请宦乡、陈翰笙、陈翰伯为研究会顾问。会议讨论和通过《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章程》。秘书处定在武汉大学历史系,并决定出版内部刊物《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该次会议具有第一次年会的性质。美国历史协会主席约翰霍普富兰克林( John Hope Franklin )在成立大会上作书面发言。记得筹备会议和 1979 年首届年会 ( 武汉会议 ) 没有留下什么合影资料。    1980 年 10 月 12 至 21 日,我会在烟台召开第二届年会,承办单位是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现鲁东大学)。与会代表 54 人,提交论文 45 篇。这次会议合影照片(附图),迄今已经三十年了 , 成为研究会的珍贵照片。不过其中有的与会者的名字因为久无联系 , 再说没有当年会议的通讯录,我已经叫不出来,感到十分地遗憾。 第一排席地而坐的是当年与会的年轻教师 , 其中有汪仪 ( 左三 ) 、韩铁 ( 右三 ) 、祝立明 ( 右二 ) 、李其荣(右一)。 第二排坐着的有毕中杰(左二,已故)、黄颂康(女 , 左三)、杨生茂(左四)、丁则民 ( 左五,已故 ) 、靳文翰(左六,已故)、黄绍湘(女 , 左七)、刘绪贻(右四)、黄德禄(右三,已故)、邓蜀生(右二)、顾学稼(右一)。 第三排有 郝贵远(左二)、梁碧莹(女,左三)、巩淑林(左四)、吴瑞(女 , 左五)、童少华 ( 女 , 左六 ) 、徐玮(女 , 左七)、杨惠萍(女 , 右六)、黄启芳(女 , 右五)、李世洞(右四)、谭圣安 ( 右三 ) 、 徐葆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 , 右二)、王春良(右一)。 最后一排有 霍光汉(左一)、王洪慈(左二)、王贵正 ( 左六 ) 、颉普(右六)、张友伦(右五)、沈元加(右四)、黄安年 ( 右三 ) 、 杨立文 ( 右一 ) 。 对于这次会议 , 笔者记事本中写有 : 1980 年 10 月 10 日下午 2 : 05 离开北京乘 139 次车前往烟台, 11 日早抵达兰村 , 参观兰村集市贸易 ,10 : 40 转车前往烟台, 15 : 20 抵达烟台, 17 : 00 抵达烟台山宾馆。 10 月 12 日(星期日)早登烟台山,中午参观东山海军基地,下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年会开幕 , 刘绪贻作工作报告。晚上看望各个院校的与会老师。 10 月 13 日早登东山 , 上午参加第四组学术讨论 , 中午去自由市场 , 下午听邓蜀生作访问美国报告。晚上看论文。 10 月 14 日早海滨散步,去市区,上下午参加学术讨论。晚上去北京大学谭圣安老师的夫人赵钟珉家 ( 在烟台 ) 。 10 月 15 日 7 : 30-17 : 00 参观蓬莱仙岛,中午在县城用饭。晚上继续看论文。 10 月 16 日早去解放路自由市场 , 上午参加学术讨论。下午大会 , 关于大百科全书美国卷、美国通史编写提纲等问题。晚上研究大百科全书条目。 10 月 17 日早去东山风景区,上午学术讨论 , 下午参观章裕酒厂 , 去硫磺顶公园。晚上整理学术讨论情况。 10 月 18 日早去烟台山 , 上午学术讨论 , 合影留念,下午大会闭幕 , 我介绍第四组学术讨论情况。晚上电影萨拉丁。 10 月 19 日 ( 日 ) 上午,大百科全书条目作者会 , 去自由市场 , 下午参观博物馆,晚上与代表告别。 10 月 20 日上午与谭圣安老师去芝罘岛和南山公园,下午去自由市场 , 晚上 7 : 15 乘 204 车由烟台到济南。 10 月 21 日上午 7 : 30 到济南 ,8 : 25 乘 126 次车返回北京 ,15 : 45 抵达北京 ,17 : 20 分回到北师大。 弹指一挥,三十年过去,如果没有保存的记事本帮助回忆 , 如此细节我是怎么也回忆不起来的 , 看来回忆却说需要文献作基础 , 否则难保不出错。照片中有些名字在上文 1982 年苏州年会是还没有想起 , 现在突然想起 ( 如 黄启芳、徐葆初 ) ,可见 , 人老了 , 容易健忘,如果不抓紧记录下来 , 将来更难以回忆清楚了。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苏州年会(1982)合影
黄安年 2010-3-20 21:17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苏州年会 (1982) 合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0 日发布 日前 , 杨玉圣教授询问有关齐文颖先生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活动照片,于是翻箱倒柜找出了历届年会期间和前后的相关照片。其中有张照片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苏州年会 (1982) 合影。该年 6 月 2 至 8 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苏州召开第三届年会,承办单位是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与会代表 84 人,提交论文 68 篇。此次会议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由 18 名理事组成。理事长为黄绍湘,副理事长为杨生茂、刘绪贻、丁则民,刘绪贻兼任秘书长。这 18 名理事是 : 徐玮(女)、丁则民、黄绍湘(女)、邓蜀生、齐文颖(女)、黄德禄、武文军、杨生茂、张友伦、刘祚昌、霍光汉、靳文汉、卢明华、刘绪贻、顾学稼、徐敏(女)、梁碧莹(女)、张梦白、台湾省一名 ( 保留 ) 。 1982 年 6 月 4 日的这张合影的名字,事过境迁,现在许多人已经不怎么记得了 , 当时并没有对照片中的学者名字一一写清。 第一排自左往右周颖如 ( 女 , 二 ) 、 齐文颖(女三)、邓蜀生(四)、严四光(五 , 已故)、张友伦(六)、黄德禄(七,已故)、刘绪贻(八)靳文汉(九 , 已故)、丁则民(十 , 已故)、张梦白(十一 , 已故)、刘祚昌(十二 , 已故)、陈定闳(十三)、陈延祐(?十四)、方生(十五) 这些全部是地地道道的学者,没有一位是官员。 第二排安排女性会员 , 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其中有巩淑林(左一)、徐敏(左二)、郭宁忕(左七)、童少华 ( 右五 ) 、杨惠萍(右四)、伊敏(右五)、张梅芬(右一) 后面三排是任意选择站位的。梁碧莹(女,三排左二)、吴瑞(女 , 三排左三)、黄柯可(女,三排做四)、王洪慈(三排左六)、汪仪(三排右八)、黄安年 ( 三排右五 ) 、谭君久(三排右四)、祝立明 ( 三排右三 ) 、王旭(三排右一)、霍光汉(三排右一)。 田锡国 ( 四排左四 ) 、霍震(四排左七)、黄瑞章 ( 四排左九 ) 、郝贵远 ( 四排左十 ) 、 王春良(四排右四) 杨立文 ( 后排右一 ) 、李其荣(后排左二)。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关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专题目录(2007-2009年黄安年博客)
黄安年 2010-1-6 08:26
有关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6 日发布 从 1 月 1 日起 , 笔者陆续发布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中美国问题的专题目录 , 目录编号是依据笔者多年从事美国问题目录编撰的 , 全部编目目录已经在博客上发布,为了便于网友检索我的博客开辟博客专题目录专栏。 这里发布的包括 : 1044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专题目录 1044.1 万心蕙和万心蕙奖学金专题目录 1044.2 美国史研究通讯专题目录 这些专题目录是笔者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工作期间的部分实录。 1044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 转发:关于召开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通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文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599) * 切实推动学术研究 , 开创跨世纪的新局面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 1996年8月5日 )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555) * 开幕词 ---- 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2002 年 10 月 19 日)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556) * 近年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工作 (1995 年 2 月 14 日 )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576) * 一次高、新、宽的学术会议 ---- 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993) * 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开幕式暨刘绪贻教授 95 岁华诞庆典( 2008 年 5 月 24 日 )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46) * 漫谈学术会议的讨论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有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0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83) * 在武大见到老朋友李世洞、李存训和王锦瑭教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21)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2008 年武汉年会图片选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18) * 和南开美国史研究同行聚餐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077 ) * 学术交流网刊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三篇资料,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828 ) 1044.1 万心蕙和万心蕙奖学金 * 心蕙精神 永载史册纪念美籍华裔教授万心蕙先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1600) * 开小康会议,除华宴之风 ---- 一位爱国华裔老教授的临终前呈词 (2000 年 1 月 18 日 )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031)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的申请将于 4 月 10 日截止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700) *2008 年 4 月 10 日 23:59 分 ( 北京时间 ) 为万心蕙奖学金申请的最后期限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59) * 关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申请情况的说明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11 日 8 时 ( 北京时间 11 日 20 时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363)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万心蕙奖学金议定书和第一届评审委员会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13) * 记住爱国华裔万心蕙老人的话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48) * 深切怀念美籍华裔教授万心蕙先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87) * 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的评审和颁发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12) * 有感于万心蕙奖学金设立 20 年的管好、用好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396) 1044.2 美国史研究通讯 *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 101 期的回顾和展望 (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132) *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 101 期的回顾和展望 (二)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278) * 《美国史研究通讯》创办 101 期的回顾和展望 (三)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732) * 开局不易 知难而进写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30 周年之际 ,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9 年第 1 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2335) * 推荐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 30 周年专辑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9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9748)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3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交流网刊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三篇资料
黄安年 2009-12-27 18:05
学术交流网刊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三篇资料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7 日发布 今天学术交流网转载了反映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30 历程的三篇资料 , 即《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大事记( 1978-2009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历届理事会名单》、《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设立的奖学金和科研奖( 1993-2008 )》。笔者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大事记( 1978-2009 )》一文按语中写道 : 原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9 年第 1 期第 37-44 页,征得秘书处同意在此转载,编后记中写道 : 研究会大事记的编写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琐碎繁复。研究会 30 年的发展历程,究竟发生了哪些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究竟哪些事件应载入史册,是颇费周章的事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武汉大学秘书处时期保留下来的珍贵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数月的艰辛努力,几易其稿。随后秘书处征询常务理事会的意见,对大事记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定稿。 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历届理事会名单》一文按语中写道 : 原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9 年第 1 期第 45-49 页,征得秘书处同意在此转载,编后记中写道 : 今年是我会成立 30 周年,在李剑鸣理事长和黄安年顾问的倡议下,常务理事会决定采取编写我会大事记和采访我会顾问,以及在研究会网站上开辟专栏的方式来庆祝研究会的而立之年。回顾过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我会顾问的访谈工作,是很多会员期盼的,秘书处也筹划许久。此前黄柯可顾问等曾多次提及采访老一辈学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深以为然。此次借我会成立 30 周年之东风,秘书处组织了对我会顾问的访谈活动。秘书处致函各地的顾问和理事,布置采访工作。接受委托的理事们积极行动,不顾自身事务繁忙,以多种方式配合秘书处圆满完成了访谈工作。对于一些不便安排当面采访的,秘书处直接通过长途电话采访(包括同步录音)。很多顾问年事已高,但仍积极配合,令我们感动。顾问访谈成功,当然要感谢各位顾问前辈对访谈工作的大力支持,北京的孟庆龙、王立新和高国荣,天津的赵学功,武汉的潘迎春,上海的王春来等会员,奔走联络,登门造访,录音录像,也功不可没。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还有 4 位顾问未及访谈,希望以后有机会加以弥补。此次刊录的访谈,我们尽量保持原滋原味,只是在极个别地方进行了技术性处理。另外,这些访谈,除笔谈外,均有录音,还有部分照片和录像,秘书处会选择部分内容放在网站上,与会员分享。   从研究会老一辈的回顾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创立之不易,成长之艰辛。研究会能有今日之规模和影响,有多少前辈同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老一辈的回顾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传承至今的光荣传统,前辈们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不争名逐利、以大局为重的团结作风,都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老一辈的话语中,我们更感受到了肩上责任之重大,他们为研究会的工作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做好研究会的工作,才能不辜负老一辈学者和全体会员的信任和期待。 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设立的奖学金和科研奖( 1993-2008 )》一文按语中 , 笔者写道 : 原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9 年第 1 期第 50-51 页,征得秘书处同意在此转载。笔者作为万心蕙奖学金捐赠人的代理人和评审委员会委员 , 对此深感设立这个奖学金来之不易,评审和管理需要倾注大量心血,万心蕙奖学金捐赠人已经作古 , 作为代理人,笔者的心愿是把这项工作做好。 以上内容全文请见学术交流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425cid=31 ;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428cid=21 ;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427cid=31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4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专辑
黄安年 2009-11-9 16:57
推荐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 30 周年专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9 日发布    1979 年以来的 30 年是改革开放的 30 年,也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同步发展的 30 年,又是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进程的 30 年,还是网络化和大众化的飞速发展的 30 年,在这 30 年的历史巨变中,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走过了不平凡的 30 年。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的刊物《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9 年第 1 期编辑出版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 30 周年专辑,集中采访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顾问们,还编撰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大事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历届理事会名单、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设立的奖学金和科研奖获奖名单等资料。这份专辑值得从事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涉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热心中国美国问题研究的网友们的关注。学术交流网将全文转发专辑中的文章和资料 , 请通过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登陆。这里发布专辑的目录及编辑后记,感谢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韩宇博士惠寄。全文原载《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9 年第 1 期第 1-51 页, 2009 年 9 月 6 日出版。   专辑中接受采访或撰文的除了李剑鸣和时殷弘教授是现任和前任较为年轻的研究会历史长外 , 其他全部是研究会最早一批开创者或参与者 , 也是现在研究会的顾问。   李剑鸣在《美国史研究的新起点写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 30 周年之际 》的文章中说 : 与 30 年前相比,我们研究美国史的条件,也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很少为自己的文章和论点而冒政治风险,我们不必依照某种指令和文件来确定课题和研究方案,我们也不用担心写成的有价值的作品难以发表面世。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条件接触和利用更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同国内外学者进行更直接、更频繁的交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专业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把我们的美国史研究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显然是大有希望的。我们纪念研究会成立 30 周年的意义,不仅在于回顾和总结以往的历程,更是要找到一个新的起点,把我们的研究会办得更好,使我们的美国史研究不断趋于成熟。 时殷弘在访谈时说到 : 研究会特别值得赞扬的是有一些在相关的中国美国史领域及相关领域多年来所做的努力,他们是新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建设者、奠基者。现在整个学术界两种偏向:一种偏向就是所有的社会都是浮躁,我们要搞学术,这个学术就成为一种手段,很多人搞学术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有其他一些目的,我们要发展一种有我们当今的中国的关切的,同时具有独立性的,具有学术特征的,不是电视台演说这样一种研究,我想这样一种研究美国史研究会起相当的作用,但是学术,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说到底,几千年来还是个人的工作,如果美国史研究会成员都能从个人的角度能够做得好的话,那么美国史学会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好。    研究会第一任理事长已经 94 岁高龄的社科院世界史所黄绍湘研究员在接受访谈时说 : 美国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为了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谐相处;从美国历史研究角度,为研究美国和美国问题,提供历史和基础层面的服务。   已经 96 岁高龄的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在接受访谈时说 : 团结的力量当时对我们美国史研究会的筹建工作以及后来成立以来各方面工作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没有这些同志的互相团结、互相帮助,(没有)把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办好的愿望,就很难取得后来我们美国史研究会在(国内)各个国别史研究会中取得比较突出的地位。   已经 92 岁高龄的南开大学杨生茂教授在接受访谈时说 : 定期会议所起的作用非常大。通讯尤其注意学术水平的提升,并有游记、书评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等,办得很活泼,为抒发感知提供了园地,体现了不断改革开放的趋向。通过它传递的信息也很多,后来增加了出版信息,对读者帮助很大,学术上帮助读者开阔眼界。通讯一年两期,每当我收到个通讯就如获至宝。美国史学会是一个奋进的集体,大家共同努力,会把研究会办得越来越好。 人民出版社邓蜀生编审、商务印书馆方生编审、北京大学齐文颖教授、南开大学张友伦教授、武汉大学李世洞教授、社科院世界史所黄柯可研究员和笔者在接受访谈和文章中分别畅谈了各自的感受和祈望。   以下是目录和编辑后记 目录 美国史研究的新起点写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 30 周年之际 李剑鸣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访谈 黄绍湘研究员寄语青年学者 刘绪贻教授访谈录 杨生茂教授谈记忆中的美国史研究会及联想 邓蜀生编审访谈录 方生编审访谈录 齐文颖教授访谈录 张友伦教授访谈录 纪念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 30 周年感言 李世洞 开局不易,知难而进写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30 周年之际 黄安年 一个老会员的心里话纪念美国史研究会成立 30 周年 黄柯可 时殷弘教授访谈录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大事记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历届理事会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设立的奖学金和科研奖 编后记   纪念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 30 周年的专刊终于和广大会员见面了!   今年是我会成立 30 周年,在李剑鸣理事长和黄安年顾问的倡议下,常务理事会决定采取编写我会大事记和采访我会顾问,以及在研究会网站上开辟专栏的方式来庆祝研究会的而立之年。回顾过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研究会大事记的编写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琐碎繁复。研究会 30 年的发展历程,究竟发生了哪些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究竟哪些事件应载入史册,是颇费周章的事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武汉大学秘书处时期保留下来的珍贵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数月的艰辛努力,几易其稿。随后秘书处征询常务理事会的意见,对大事记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定稿。   我会顾问的访谈工作,是很多会员期盼的,秘书处也筹划许久。此前黄柯可顾问等曾多次提及采访老一辈学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深以为然。此次借我会成立 30 周年之东风,秘书处组织了对我会顾问的访谈活动。秘书处致函各地的顾问和理事,布置采访工作。接受委托的理事们积极行动,不顾自身事务繁忙,以多种方式配合秘书处圆满完成了访谈工作。对于一些不便安排当面采访的,秘书处直接通过长途电话采访(包括同步录音)。很多顾问年事已高,但仍积极配合,令我们感动。顾问访谈成功,当然要感谢各位顾问前辈对访谈工作的大力支持,北京的孟庆龙、王立新和高国荣,天津的赵学功,武汉的潘迎春,上海的王春来等会员,奔走联络,登门造访,录音录像,也功不可没。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还有 4 位顾问未及访谈,希望以后有机会加以弥补。此次刊录的访谈,我们尽量保持原滋原味,只是在极个别地方进行了技术性处理。另外,这些访谈,除笔谈外,均有录音,还有部分照片和录像,秘书处会选择部分内容放在网站上,与会员分享。   从研究会老一辈的回顾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创立之不易,成长之艰辛。研究会能有今日之规模和影响,有多少前辈同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老一辈的回顾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传承至今的光荣传统,前辈们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不争名逐利、以大局为重的团结作风,都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老一辈的话语中,我们更感受到了肩上责任之重大,他们为研究会的工作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做好研究会的工作,才能不辜负老一辈学者和全体会员的信任和期待。    30 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又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以崭新的面貌,以崭新的姿态,加倍努力,迎接我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说明:除了资料外,理事长和顾问们的访谈或文章已经全部发布在学术交流网上。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局不易 知难而进——写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30周年之际
黄安年 2009-10-14 16:13
开局不易 知难而进写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30 周年之际 黄安年文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9 年第 1 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14 日发布 ( 按 : 现在发布笔者 2009 年 6 月 26 日 所写《 开局不易 知难而进写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30 周年之际》,首发在刚刚收到 2009 年 9 月 6 日出版的《 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9 年第 1 期第 26-28 页。 ) ********************************* 1979 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应运而生,生得其时 ,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时刻。 1979 年是新中国 60 年来 1949-1979 、 1979-2009 年两个发展阶段的界标 , 经历了二十世纪近 80 年美中关系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文革十年浩劫的摧残之后,迎来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成立犹如一枝报春花 , 成为中国美国史研究复苏的征兆、繁荣的先声。这样的历史机遇可称百年难遇。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于美中关系正式建交和改革开放初始的时代 , 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从停滞和缓慢发展迈向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起点,实现了从重政治学术到求真务实的学术探讨新时期,开始了由封闭、半封闭式研究转向开放研究与国际交流的新局面,改变了以苏为师到转向吸收美国和全人类学术成果的新境地,也从个别专家学者一枝独秀的美国史研究转向广大学者多角度多侧面开创美国问题研究的繁荣新阶段。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建立与发展突现了中国美国史学者通过研究会协同作战振兴中国美国研究的新局面。 1979 年以来的 30 年是改革开放的 30 年,也是美中关系正常化同步发展的 30 年,又是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进程的 30 年 , 还是网络化和大众化的飞速发展的 30 年 , 在这 30 年的历史巨变中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走过了不平凡的 30 年。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年间,作为参与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第一线的见证人,我看到了在中国美国史教学领域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 举其要者这些变化表现为 : 从主要依据译本教材到依据包括美国和中国学者编著的文本教材;从基本上是通史教学到通史、专史、专题教学兼顾;从手写式课堂教学转向现代化的网络媒体教学;从美国历史教学兼顾涉及各类美国问题的教学 ; 从美国教学开始受重视到凸现美国教学的重要地位 ; 从课程教材建设到阔及文献资料建设 ; 从本科教学为主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系列教学 ; 从重视图书资源利用到兼顾网络学术资源运用 ; 从重在培养美国问题专业人才到兼顾教育大众化普及知识教育 ; 从四五十年代毕业学者在教学第一线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毕业生成为教学基本骨干 ; 从少数学者的海归背景到学者中的土洋并举博士和硕士学位获得者遍布全国;从单一课程教学模式到多视角、多层次、多渠道、课堂和网络教学多元化 ; 教学和学术交流从单向出国留学到走出去请进来;教学分布也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少数大城市扩及全国。这些变化到了新世纪以来呈现了加快发展势头。在这些变化中,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作为民间唯一的从事美国历史教学与学研究的学术机构 , 无疑起了领航的组织和积极促进的作用。 再以与之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的领域来看 , 其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同样是十分明显的。举其要者这些变化表现为 : 出版了数以百计个人撰写的美国史和美国问题的专门著作 , 发表了数以千计的美国史和美国问题的学术论文 ; 产生了数以百计的美国史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包括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论文,有的已经公开 ; 集中国美国史学界老中青三代骨干编著了代表中国高水平的六卷本《美国通史》;形成了凝聚美国史研究力量的一批有实力的美国史研究机构和学科带头人 ; 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美国问题研究单位拥有培养博士学位授予权 ; 中青年教授和美国历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成为美国研究的中坚力量;出现了一些有一定学术含量的美国问题教学与研究的学术性网站和个人博客;开始出现了鼓励美国史学术教育事业的奖学金资助活动 ; 开始了尝试我国学者自己编制的美国问题数据库研制。在这些变化中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同样起了组织、培养、推动和凝聚的作用。 30 年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开局实在不易。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是和以黄绍湘、杨生茂、刘绪贻、丁则民等老一代美国史学者的协同引导和中青年学者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分不开的 , 是和三代学人的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努力分不开的。也是和广大会员积极参与自愿服务研究会工作分不开的。 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甲子年 , 也是中国美国史研究迈向未来三十年的新开端。在这个我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美国史研究发展极其关键的时刻,既有巨大机遇,也有严峻挑战。这是一个美中关系合作共赢发展的历史难得机遇,也是我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有利机遇,还是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机遇,在客观上为我国美国史学术研究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突出表现为:第一 , 时代需求向中国美国史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提高与普及两个方面的高标准 , 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国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的质量 , 加快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步伐,为中国特色的美国问题研究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学术研究、全球化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步伐、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同时美中关系大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也要求在实事求是研究一个真美国的基础上为普及美国史和美国问题知识 , 提供专业知识支持和服务 , 为美中文化交流做出新贡献。第二,我国的美国教学与研究面临网络滞后的严峻挑战 , 目前与美国的差距仍有继续扩大的态势,如果我们不能在网络学术战线上急起直追,我们不仅在传统教学研究手段中处于劣势,我们还将在网络学术领域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步。第三 , 受教育产业化影响学术和教学面临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这些干扰包括量化过度、学术不端、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竞争失衡等 , 将影响潜心治学和献身教育学术事业。 在新时期,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功能不是越来越淡化、弱化、分化,而是需要知难而进,强化、固化、网络化某些功能,为适应新形势新需要 , 建议研究会在功能转型、学术创新、凝聚会员、咨询服务上多下些功夫。 首先,和前 30 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组织大型协同作战活动不同 , 研究会缺乏自主的经济实力和学术产业化影响,无力自主组织大型协作的学术攻关项目,但是研究会完全可以在凝聚会员上做更多的工作。凝聚老会员和发展新会员 , 扩大美国史研究会员队伍和广泛调动会员积极性,以更好地适应提高和普及两个方面的需要。 第二 , 办好研究会的会刊 , 尤其是办好研究会的网站 , 是凝聚研究会的主要工作 , 在这个问题上是大有可为的 , 是可以有所创新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应当雄心壮志,创造条件有朝一日半个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办的中国美国史研究杂志,如果 21 世纪 20 年代、 30 年代做不到 ,40 年代希望争取能够做到。 第三 , 采取研究会主办或和其他研究单位协办等形式举办多样性多层次多侧面的学术研讨活动 , 创造条件加强与国际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活动。 第四,倡导和推动美国问题书目、历史文献、学术论争的编纂及学术数据库的编制工作 , 这项工作一个学术机构难以完成 , 研究会可以发挥倡导和推动作用。 第五 , 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美国史研究者合作与交流。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初衷不仅是大陆的 , 也是包涵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在内的 , 在香港、澳门回归 , 两岸关系改善之际,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取得进展。 第六 , 充分发挥退休会员的作用。中国美国史研究是全体美国史研究者的研究会,不仅仅是在职学者的学会,迄今会员中退休的比例增大 , 许多会员的学术生命仍在延续,发挥好退休会员的作用将有利于研究会的发展。 从中国美国史研究成立迄今 30 年间,我的美国问题教学与学术研究受惠于研究会的活动 , 我也为研究会奉献了一份辛劳,我愿和研究会广大会员一起 , 知难而进,再创佳绩。 写于 2009 年 6 月 26 日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