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对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清华大学雨课堂主讲嘉宾邹晓辉讲授跨学科思维训练 - 第11课 语言科学中文认知范式探新
geneculture 2020-6-16 11:24
清华大学雨课堂主讲嘉宾邹晓辉讲授跨学科思维训练 - 第11课 语言科学中文认知范式探新 直播录屏回放: https://www.ixigua.com/i6838955961533596164/ 三个关键词,就是三个字组建构的知识模块示例 直播录屏回访: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A411i7ca?from=searchseid=10032140845060798622
个人分类: 语言学基础研究|1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事故怎样成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
Greg66 2020-2-27 13:54
事故accident怎样成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 引用格式:傅贵,事故怎样成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3730-1220674.html ,2020 (1)安全科学的研究目的很显然是使人的生命与健康不受损害、财产不受损失、环境不被破坏。其途径是预防有可能导致这些负面事件的发生。负面事件,在中文里人们通常叫做事故,在英文里叫做accident是最合适的。ISO的TC283,TC262, TC292分别说,incidents、events、occurrences、circumstances、situations、conditions等的含义基本都差不多,可以认为是event的定义之一即时空中的一个点。当有负面效果即损害时一般可以叫做accident,没有损害时常可以叫做near misses, near-hit, close call等。 (2)定义事故accident的损害量值的大小在目前国内外法规和标准中上都是找不到的,也就是说accident的定义目前在国内外都是不明确的,如果把它当作研究对象,那就需要明确地定义它。为什么事故的定义在国内外都不明确呢?在我国,安全科学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大学教育也只有35年历史,法规尚不完善也还可以理解,但是在美国和西方国家,为什么也不明确呢?原因是,世界范围内,科学发展最成熟、政府管理最规范、政府管理所依据的统计指标最完善的安全科学或安全管理业务方面是职业安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职业安全管理中,只涉及人员的安全与健康,而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统计,他们使用的量值指标是injury、illness、lost work days等,并不使用accident的数量作为统计指标。因此,在美国国家统计局的网站(bls.gov)上,能看到injury等指标的详细解释,但是却没有accident的准确定义。虽然injury的概念明确,但是不能拿injury或其类似的职业安全指标名词作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原因是injury、illness、lost work days只与职业安全有关,而安全科学的研究范围比职业安全大得多,因此,必须得找到一个能涵盖管理人员安全与健康(含职业安全与健康)、财产损失、环境破坏业务的明确概念作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参考安全科学中最成熟的职业安全指标injury等,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一定得是一个事件,而根据(1)的分析,事件中accident这个词是最合适的,所以事故或accident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 (3)当然,事故accident目前在国内外都还尚无确切定义,作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安全科学以及在探求事故原因、解决事故原因预防事故过程中必然有困难。这样,确切定义事故这个概念,就成了紧急需要的事。经若干论证,给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概念,作为暂时应用应该可以。当然,实质上说,下面的定义并不是一个定义,它是一个定义工具。当组织确定时,组织的事故概念用下面这个定义就可以严格确定,工作对象就十分明确了。从而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随时都在说预防事故,严控事故发生,事故发生多了还是少了,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什么事故,从而工作没目标、没抓手,自然效果也不理想。 (4)事故的定义: 组织根据适用要求规定的,造成确定负效应的一个或者一系列意外事件。 事故的定义如果确切,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确切;事故的定义确切,事故的原因、危险源等名词的含义,都会确切的,“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等安全理念都将容易理解,事故预防就变得很容易实现不是吗?所以,我们必须重新给出事故的确切定义(参考《现代职业安全》,2019(7);科技导报,2017,35(7);安全,2019(2))。
个人分类: 1|2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啥要确切定义事故(2)-搞安全到底是在做什么
Greg66 2019-2-24 10:53
为啥要确切定义事故(2)-搞安全到底是在做什么 文/傅贵 关键词: 事故 定义 研究对象 安全科学 所谓搞安全,其实真的是预防事故(不仅仅是造成急性伤害的事件)。你看,我们各个单位(组织),无论是领导还是一线员工,也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说起安全,总是在说,过去的一段时间发生了事故没有、发生了几次、我们的目标是事故次数降低多少等等,眼睛就是盯着事故及其次数呢(当然也盯着事故后果,最重要的后果当然是伤亡人数)。所以,不明确一个事故的定义,不明确什么是事故,就没法统计,弄不出个数来,也就没法弄出个目标或者工作计划来。 这样就得明确地定义事故。各单位可以按照类似于2016年10月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中明确规定的轻伤、重伤来定义事故,也可以定义自己的“事故”供自己作为工作目标。当然,各单位之间要相互比较,那指标的法律基础得是相同的才行。 由于在我国,事故次数是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必须明确定义它。而安全,在各单位的工作中并不直接使用,所以怎样定义安全,暂时没多大关系。这正像美国等西方国家不统计事故、不在意事故定义、工作中不直接使用事故作为工作目标一样。他们用“injury”、“各种工作日损失”作为职业安全的工作目标,所以他们必须得把injury、工作日损失的的概念定义清楚。至于“事故”的定义、“安全”的定义对于他们,没有那么重要,工作中不直接使用。 因此,把“事故”作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明确的、实用、接地气的。当然把事故当做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对于西方国家的职业安全科学也是适用的,只不过他们的injury、工作日损失事件就是事故而已。在西方国家,职业安全一般专指人的安全与健康,所以OHS在一起,有时也写成OSH,统计时统计injury的次数和损失工作日数(分为离岗、转岗、工作受限),损失工作日数也是职业健康的表达。我国的生产安全不仅仅涉及人的安全,还涉及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因此事故的定义也得扩大范围,仅仅研究injury、损工日数那就不行了。 参考: 为啥要确切定义事故( 1 )
个人分类: 1|2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徐老师不仅把我带进语言学研究领域而且还力荐我著书立作
geneculture 2018-8-18 23:15
今天早晨在阳台上收回晒干的资料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三张亲笔签名的专家推荐意见的原件。还有西班牙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本体论大会的邀请信和论文宣读证明。-邹晓辉 \0 \0
个人分类: 语言学基础研究|21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语言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言和语的关系论中外语言的魂》
geneculture 2017-8-8 06:24
《语言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言和语的关系论中外语言的魂》作者:邹晓辉Geneculture2017-8-7晨5:16《汉字的独特性:由字和言的关系论古今汉语的根》作者:邹晓辉Geneculture2017-8-7晨5:16《汉字游戏:中文棋盘的棋子》和《字母游戏:英文棋盘的棋子》是与前面两部理论著作遥相呼应的实际应用(人机互动平台在语言文字的教学、研究、服务、引领社会发展、国际交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诸方面体现超级双脑协作开发环境对人类智慧能力的发掘过程的实际作用、价值和意义)作者:邹晓辉Geneculture2017-8-7晨5:38记毕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29 次阅读|1 个评论
测量烟雾的方法
weiyu504 2016-6-17 13:05
转瞬即逝:测量烟雾的故事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政客沃尔特·雷利(Walter Raleigh)爵士,在16世纪末打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赌。为了引起伊丽莎白一世的注意,他和一位年轻的大臣打赌说他能够测出烟雾的重量。这位大臣认为沃尔特爵士的想法很荒谬,于是便同意打赌。在谈妥了赌注的细节后,沃尔特爵士拿出两根一模一样的雪茄,并用一个非常精准的天平称了它们的重量。随后,他点燃其中一根雪茄并将它放回天平上。待雪茄燃尽后,沃尔特爵士称了所剩烟灰的重量,并声称烟雾的重量可以根据烟灰的重量计算出来。具体来说,烟雾的重量即是完整雪茄与烟灰的重量之差。那位大臣不得不承认沃尔特爵士赢了,并很不情愿地付了赌注。 这个故事引自布雷特·W·佩勒姆教授和哈特·布兰顿教授的著作《心理学研究方法:测量烟雾的方法》。尽管该书以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为主,但却并不妨碍作者从认识世界的角度出发,阐释科学研究的基础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本质。这也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关于“如何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等问题,话题过于宏大,仅以此书中的观点为例进行分析。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看不见摸不着:你面临的研究对象可能是这样的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我们研究或者测量的有可能是比烟雾更加转瞬即逝的对象,亦或者一些难以捉摸的概念,比如旅游领域:游客感知、行为意向、地方感等等。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这些概念,但我们往往能通过间接观察做出合理的推论。而这也是本书使小微受益匪浅的原因:它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细致且通常是间接的观察来回答关于人类的难以捉摸的问题。”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践行此道呢?在扎进方法之前,先来看看包含我们研究对象在内的这个广博世界,是从哪些角度被解读的?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研究立场以及方法论的选择。 兼听则明:你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布雷特教授等在书中阐释该问题时,将我们认识世界分为四大角度,即:形而上学体系、哲学、生理学和物理学、实验心理学。 1、形而上学体系 对于人类行为和自然界的最早解释来自于形而上学(Metaphysical)或超自然解释。其中包括了万物有灵论、神学和宗教,以及占星术。 万物有灵论(Aminism),作为最早的关于人类行为解释的形而上学思想,认为“自然现象都是生命的且影响着人类行为。”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仍未完全从人类思维中消失,并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神话和宗教(Mythology and Religion),认为“神灵(以精神而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在人类的行为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与万物有灵论相类似的是,它们均认为非物理力量决定了人类的大多数行为。 占星术(Astrology),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天体运动决定的。”尽管占星术看似荒谬,但是却不妨碍其在采用了一些科学范式(对出生地经纬度的确切要求等)对人类世界作为解释。 相较于现代科学而言,上述形而上学思想,持有的是完全不同的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方式,尽管其最终被科学家否认,但其光芒并未就此消失,并且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类思维方式,而这也是科学研究所不能忽视的事实。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哲学 哲学(Philosophy)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哲学家们通过逻辑、直觉以及实证观察来研究知识、行为和实证的本质。但是书中也指出,早期的哲学家经常借用那些并不十分科学的概念,然而,随着哲学的发展成熟,哲学家们逐渐开始依赖逻辑和实证观察。对于逻辑的重视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他们在对概念的含义和本质的挖掘中,明晰其逻辑意义, 让人们从认识事物的具体层面上升到一般层面;16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将实证研究推向了一个新进程,其后至19世纪,同为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并使得大多数哲学家相信:“一个全面的关于知识或人类行为的理论应该符合实证主义原理”。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3、生理学和物理学 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大脑和身体各个部分的功能以及两者之间联系的学科。其研究课题十分广泛,“从随意肌和不随意肌有何不同,到大脑的不同区域是否可以执行相同的认知或者情绪功能等。”显然,我们对如“烟雾”般缥缈的情感、感知等的解释,最终也会涉及到生理机制的探讨。生理学以及其他物理科学通过实验法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开此先河的是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他通过血液循环实验,发现了血液循环规律,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学发展的基础,让实验法成为了解决科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无疑也成为了探究人类行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4、实验心理学 介于本书以心理学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作者在认识世界的第四个视角中提出了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从狭义上来说,实验心理学是“ 研究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并介绍心理学各分支领域中实验研究成果的科学。”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实验室 ,作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冯特也被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启了实验心理学角度解读世界的进程。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人类尝试用多种方式理解物理和心理世界,四种不同角度,四种不同看待世界方式。“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尽管很难真正触及关于世界起源的研究课题,但是站在上述四种认识世界的角度,却丰富了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知视角。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世界未来发展趋势,尤其在当下,以AlphaGo为首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波澜迭起,生命科学领域的突飞猛进,也使得改变生存法则的事情不再是天方夜谭。人类社会是否会最终被机器打败,还是我们会升级为更高层次的“智人”,亦或者上帝之手会在某个转折点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转变,一切都未可知。然而,知晓对这个广博世界的不同理解,为我们打开更广阔的科学视野奠定了基础。 缺一不可:认识世界的方法 认识世界的四种方法包括:权威、直觉、逻辑和观察。 权威 :是指地位或者声望,“通常基于专家意见或者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的权利”。不仅仅是政府和宗教强调权威,在科学研究中,对权威和专家意见的应用也无处不在,如德尔菲法,仍然是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直觉 :是指直观感觉;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被政府和宗教视为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科学研究中,一些建立在“科学经验”之上的直觉往往也成为了思想火花的来源。 逻辑 : 狭义上是指思维的规律。哲学家热衷于逻辑推理与判断,“他们为识别出正确与错误的推理规则贡献了大量智慧。”但与此同时,也会备受逻辑悖论的困扰。 观察 :较之哲学家不同的是,科学家认为观察比逻辑更为重要,是理解世界的主要方法。 在实际研究中,这四种方法并非截然分开的,并且没有哪一种方法在任何情境中都优于其他方法。其对于宗教、政府、哲学和科学的重要性如下表所示。 四种方法对应四个认识世界的角度。作者最后强调到,“ 政治和宗教体系更多的强调通过权威和直觉来认识世界,而科学体系则更强调逻辑和观察,这也揭示了为什么科学信念比宗教信仰更频繁地被修正。虽然科学的基本规则稳定不变,但这个由方法和程序构成的稳定体系以新的观察和发现为基础,让信念不断得到修正。” 参考文献 布雷特·W·佩勒姆,哈特·布兰顿.心理学研究方法:测量烟雾的方法(第三版) ,高国定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 坎特威茨等.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杨治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 转引自:哈维、威廉·哈维——英国医生、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http://www.yanslandmark.com/ 陈世清.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2. 版权声明:作者微雨,首发“微雨微言”微信公共平台,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
2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学科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以事故预防为研究目的”的好处
Greg66 2016-4-29 21:55
“安全学科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以事故预防为研究目的”的好处 事故:本组织规定的、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或者有可能造成规定量损失的意外事件,含造成急性、慢性伤害,经济损失,环境破坏的各种各种事件。 认识到“安全学科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以事故预防为研究目的”的好处: 1 安全学科有了起点(研究发生或者未发生的事故开始)和终点(预防事故),比较实在,学科不再虚无缥缈。 2 安全专业人才明确了自己的核心技能(预防事故),而这个核心技能是区别其他专业人才的最明显特征。由于具有这个特征,安全专业人才才具有特别的存在的价值和竞争力。世界上除了安全学科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培养事故预防的人才。 3 能区别本学科和其他学科。只有研究事故预防问题的内容属于安全学科,其他内容一概不是安全学科的。 4 容易制定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即设置有助于预防事故的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 5 能容易地划分学科的内部结构,基础部分(事故致因理论)、应用部分(预防事故的管理手段、技术手段、系统方法)。 6 能显著改善国家的安全业绩(减少事故):原因是能培养出技能集中的事故预防人才,这些人才具有共同语言,工作目标一致,能把安全知识传达给其他人员,共同预防事故 。。。。。。
个人分类: 1|3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Safety I and Safety II - 事前研究和事后研究及研究对象
热度 1 Greg66 2016-4-5 00:47
Safety I and Safety II - 事前研究和事后研究-研究对象 Eric Hollnagel 领导的课题组出了一本白皮书,叫做 From Safety-I to Safety-II: A White Paper ,,由欧洲航空安全组织 (EUROCONTROL) 出版做参考。 粗略观察:Safety-I是通过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找到事故的原因(错误),然后告诉人们尽可能少犯或者不犯这些错误,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而Safety-II是通过事前风险分析、风险控制来保证运行正确,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看法:这两者不完全一样,从事故调查得到的事故原因(需要避免的错误或者叫做预防今后事故的措施)仅仅是保证正确运行的所需要采取的措施的子集。但这个子集是十分可靠的,也是 十分容易操作的,因为已经有先例了,再加上风险分析得到的预防措施(不那么容易操作,内容较多、边界不清,需有系统方法),应该能比较好地预防事故。这两种方法都是需要的,在上述白皮书中也有提到。这样,事故致因图在倒过来转变为事故预防图时,每个模块的内容都会增加一些,简单地原样倒过来还不足以预防事故。 上述情况,其实并不妨碍“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发生或未发生的事故”的说法。在分析事故原因时,当然事故已经发生了,在预防事故时,我们还是以事故为研究对象,研究预防它的办法和措施,这时当然它是没有发生的,但却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 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事故为研究目的,仅仅是事后研究吗?
个人分类: 3|4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焕宁局长说“紧紧扭住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牛鼻子’ “
Greg66 2016-3-31 16:53
焕宁局长说 “ 紧紧扭住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牛鼻子’ ”,我能不能理解为安全学科(工作)“以发生或者未发生的事故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事故为目的?” 科学上对不不对暂且不说(虽然也并不是错的),仅仅实用来说,这样认识是非常方便的。培养学生的一切事项(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等等)都应该以事故预防为中心。 其实,能实用也就足够了。所谓的学问又算得了什么,isn't it?
个人分类: 1|2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事故作为安全学科研究对象及其重要性
热度 2 Greg66 2014-9-29 20:52
事故作为安全学科研究对象及其重要性 20140929 事故是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生产、生活,也即各个社会组织的活动所遇到的所有安全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具体概念,它的内涵是“突然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外延是损失量、损失内容、发生原因、发生的时空范围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个一个的事件。 安全学科一旦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以事故预防为目的,以其发生的社会组织为研究范围,这个学科便有了起点,有了目标,有了实质内容和结构,也变得实在和广泛适用与实用。 安全学科一旦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以事故预防为目的,以其发生的社会组织为研究范围,这个学科便能够支撑包含 生产安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生态安全、自然灾害、反恐 等子领域的公共安全这个广泛的社会管理领域。 如果不把事故作为研究对象,上述问题,作者认为都将无法解决。所以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当然,事故需要科学定义,以前已经讨论得很多了。
个人分类: 1|37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把安全学科具体化为事故预防的学科的好处(20140813改)
热度 2 Greg66 2014-8-12 23:24
把安全学科具体化为事故预防的学科的好处 20140812 把安全学科具体化为事故预防的学科,也就是把事故确定为是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把事故预防确定为安全学科的研究目的,这样就能够使用事故致因理论解决安全学科的一切问题(人们从 1919 年开始研究 100 年的事故致因理论,用处也就在于此): 能够明确安全学科的基本问题:学科的定义、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内容、方法、范围、学科本质属性、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 根据这些安全学科的基本问题,又可以做下列事情: 确定学科边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设计安全学科的内部逻辑结构(学科方向的设置),并使各学科方向不交叉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设计安全管理组织结构 进行事故原因分析,进行日常安全管理(事故预防) …… 所以事故致因理论是安全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这个学科的最重要基础研究。安全学科一旦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以事故预防为目的,安全学科便不再“虚”了。研究安全,实质上就是具体研究事故预防。没把安全学科具体化为事故(事件)预防的学科,是人们认为安全学科“虚”的原因,安全是用事故来定义的,有事故是不安全,没事故就是安全,谈安全就是谈事故预防,但后者的表达更具体。当然,事故(事件)需要预先有明确的名义才行,事实上各国(甚至各单位)都有。 事故是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生产、生活,也即各个社会组织的活动所遇到的所有安全问题(即人们常说的“天灾人祸”以及“状态突变”等等)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个具体概念,它的内涵是突然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外延是具有损失量、损失内容、发生原因、发生的时空范围等的各种事件。 事故,即事件,看得见、摸得着,十分具体、实用,适合作为学科的研究对像,实在、不虚。要把安全学科做实在,恐怕只有把事故当成研究对象才行,不然安全学科还得继续“虚”下去。
个人分类: 1|3021 次阅读|6 个评论
安全学科以事故为研究中心,面即便窄又有什么问题么?何况不窄!
热度 2 Greg66 2014-5-24 17:36
安全学科以事故为研究中心,面即便窄又有什么问题么?何况不窄 20140524 “安全学科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事故为研究目的,其研究内容就是消除各个事故原因的工程手段和行为控制(管理)手段”。有观点认为,以事故为中心(对象、目的、内容),安全学科的面太窄了!实际上不窄,说它窄,是因为对“事故”的理解不准确或者不彻底。而且,即便是窄,又有什么问题么? 事故的英文词是 accident ,有时也叫做 incident ,二者经常混用,而且在一些安全理念接受程度比较深的组织(含企业),认为事故的发生和任何其他一般性事件(含好的事件和不好的事件)的发生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某个或者某些细节环节工作、处理状况(好或者坏)的积累或者反映,状况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时,事件的产生或者发生都是很自然(必然)的过程,并没有什么意外(这鼓励我们做好细节的工作),在这样的组织,根本不使用 accident 一词,只用 incident ,而 incident ,即事件,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安全学科,怎么能说面窄呢?实际上是不窄的。 另一方面,事故的定义,是人所规定的。目前我国和美国的定义大体类似。我国 GB6441-86 的编制说明中定义造成职工歇工 1 天以上的事件为 生产安全事故 ,美国定义造成员工歇工 1 天以上的事件为一个 职业伤害事故 injury (损工),这样定义事故,不但范围上是生产或者职业领域的事件即 生产安全事故 或者 职业伤害事故 ,而且定义中所用时间( 1 天)也比较长,安全学科如果以此类事故为研究对象,看起来的确比较窄。但是,我们定义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时所指的事故,不带有任何范围和时间的量化因素在内,指的是“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也即“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的”任何事件,这样事故的范围就不窄了。 再一方面,即便带有范围上的量化因素,时间上的量化因素也可以不限于 1 天,甚至可以是 1 秒,这样就很大地扩大了事故的范围。类似地,即便带有时间上的量化因素,仍使用 1 天,范围上的量化因素可以不限于生产安全事故或者职业伤害事故,这样事故的范围又扩大许多。所以安全科学研究的事故,范围一点也不窄。时间和范围都不加任何量化因素时,事故就是“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的” 任何事件,也就是变为公共安全事件(所有事件)或者事故了,范围因此也不窄了。 还有,事故定义中的“任何事件”,事件,也是人来定义的,如“隐患”、“违章”、“状态突变”等等,都可以定义为事件,这样就把几乎所有的现象都包含在“事件”(事故)当中了,因此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根本没有“窄”的迹象或者嫌疑了。而且,如果不把“隐患”、“违章”、“状态突变”、“危险现象”、生产安全事故、职业伤害事故、公共安全事故等等用事故一词(如果不愿意用“事故”,可以使用“事件”),来统一起来,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不容易甚至无法明确表达,研究目的表达不出来,这意味着研究对象不明确,而研究对象不明确,学科有怎么能存在呢?而安全学科事实上是存在的,说明它的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或者囿于接受而已。事实上,“隐患就是事故”、“瓦斯超限就是事故”,这些表达在生产现场已经实用很久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场的实用已经超越了学术探讨,学术圈子还要磨磨唧唧地在争论上消耗时间吗? 建议是,在没有更好的表达形式之前,还是把研究对象定义为事故吧,先实用着(事实上在理论上我也不认为有什么漏洞),等更好的表达来了,再说吧。。。笔者认为, 以事故为研究对象,安全学科的范围不窄,而且是明确、实用的! 参考博文:: 事故的定义(动词) 2014-05-25 三句话再说老问题:安全学科为什么必须是一级学 科 再关于安全学科的研究对 象 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事故 — 兼答张景林老师
个人分类: 1|4614 次阅读|5 个评论
再关于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
热度 2 Greg66 2014-4-7 12:15
再关于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 20140407 也有观点不赞成“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事故”这个说法。但是,这个说法、理解,非常之实用、具体。事故虽然摸不着,但是可以看得见。这个说法能够使搞安全的人们把目标放在预防事故上来,这就很实用,能解决问题就好。如果再去争论这个问题,要很多年都不会有一致看法,这样大家的工作目标就不一致,不利于当前改善安全状况。 “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事故”,也并不是不科学,一些观点之所以不赞成这个说法,是因为把“事故”的含义理解得有些狭窄。其实教科书上定义“事故是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当然“意外”与“不意外”,随管理理念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事故就是一个事件,是一个特殊的事件,是带来损失的事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其发生的事件。 既然是一个带来损失的事件,我们就可以根据损失量的不同,任意定义事故,我们可以定义一个连续变化过程的任何一个、任何一个级别的“突变”事件为是事故,只要这个“突变”带来损失;也可以定义为死人、伤人的事件为事故(死、伤当然是损失),也可以定义为引起精神一定紧张的事件为事故(紧张也是一种损失)。总之事故这种特殊事件,是含义很广的,所以把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说成是事故一点也不窄。 不是事故本身是个 窄 概念,是把它理解成 窄 概念了。 但是,一旦根据损失量把事故定义下来,那就必须得遵守、必须得预防了。比如,GB6441-1986的编制说明中说,按照习惯把损失工作日为1天以上的事件叫做事故(死亡按照6000个工作日损失折算),那么我们生产安全的工作目标和研究对象就是这种事件了。美国的职业安全工作目标是预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损工1天以上的事故(事件),因为统计的就是这类事故,其他的不计入统计,自然也无法成为工作目标。 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等工作领域,同样是在预防各种事件,在工作的同时,潜意识里面也是在预防某个级别(损失量)的事故,只不过统计的时候才会把损失量说出来而已。 基于上述,把事故当成安全学科的,虽摸不着、但是看得见的,具体的、实用的,能作为(制定)工作目标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能用的研究对象,难道好不好吗?在安全学科, 目前除了“事故”这个明确的研究对象表达,其他表达在工作中 实际 上都不好使,困境比较多,大家应该都有深切体会。 其实我感觉,安全学科(或科学)只所以让人感觉“虚”(即便不是“飘渺”),就是因为研究对象不具体而导致。把事故作为其能看得见的研究对象,这个学科一点都不“虚”。 参考: 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事故—兼答张景林老师
个人分类: 1|5174 次阅读|4 个评论
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事故—兼答张景林老师
热度 7 Greg66 2013-7-5 07:28
近日读到张景林、王晶禹两教授及 黄浩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年 17 卷 2 期 16-21 页发表了 《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一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 “ … 需要提及的就是认为安全科学的对象就是“事故”的说法。该说法至今为止仍然是普遍存在的 , 但该说法是 不准确 的。其原因有两方面 : 一方面把安全科学归结为事故研究的说法在内容和对象上过于 狭窄 , 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问题不是只用一个“事故”就能概括得了的 , 尤其是大安全观的提出和形成之后 , 不能再把生产事故看成安全科学的全部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事故只是一种 极端状态 , 相对于大量的安全研究、安全管理工作 , 更多更长的时间是安全状态转化为更安全或孕育着事故的动态过程或趋势。事故只是一种瞬时发生、瞬时即逝的 状态 。所以 , 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用大安全观的思想来界定。于是 , 人们提出许多具体的对象 , 例如 : 与国际和国家安全有关的战争、恐怖袭击、基因工程与生化武器、核材料的安全使用与保存、核武器 扩散、突发性传染病 ( 如“ SARS ” ) 、炭疽病杆菌、禽 流感、艾滋病、吸毒与贩毒、全球气候变暖、陆地沙漠化、人口快速增长、巨大水坝安全、水源污染、有关国计民生的物资贮备与供应、亚洲金融危机式的金融风暴、突发性公共安全、交通安全、矿难、新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工程安全和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家电产品的安全性等等。如果把这些对象归纳一下 , 按照产生上述各种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来分类 , 可以用以下一句话来概括 , 这就是与 “天灾”和“人祸” 相关的安全问题”。 我的看法 :( 1 )安全科学(或者叫安全学科,含“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及其下的“安全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事故这种说法确实存在,我在 2004 年发表的《 论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内涵》(中国工程科学,2004,6(8):12~16) 一文中就这样说过,至今我也依然坚持。关于张教授所说的“狭窄“一说,我的看法是,不狭窄。因为我使用的事故概念(不是我提出的)是“突然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而且我在教学讲义中说,事故包括自然灾害和职业病事件(虽然有些牵强),而且论述过这两者符合“突然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这个定义的理由。这和张教授下面说的“‘天灾’、‘人祸’相关的安全问题”是基本一致的,不过我把“安全问题”改为事故(据上面定义,事故是一种具体事件)更加具体了。我以前也使用过“安全问题”这个术语,见《 论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内涵》一文 。( 2 )事故是一种“极端状态”,不错,但是安全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就是要预防这种极端状态(是一个事件),找到他们的规律和原因,做使其不再发生的工作。( 3 )张教授例举了很多人们提出的安全问题,但是不使用事故(事件),就很难把他们归纳得十分具体,不具体就不好理解。我们必须得把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表达为“事故(事件)”,这样比较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目标也就明确为预防事故,无论在现场、在学术界都比较实用。我在网上挂了近三年的调查结果表明, 79% 的人同意“ 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类别不同、大小(损失量)不同的事故。 ” ( 4 )想告诉刚入门的年轻人,安全科学(学科)研究事故,但是也不要对“事故”存在恐惧心理,死人的事件叫事故,引起精神微小紧张的事件也可以叫事故,这就看事故怎样界定了,不同的组织确有不同的界定,这决定于管理水平。界定得越小,说明管理越严格,是预防效果越好,大事故发生的概率越小。而且,学了安全,自己和涉及到的人会更安全,不学,那些问题也存在。事故并不因为你不知道而不发生。( 5 )大安全观,对我来说来比较抽象,我尚不了解其中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国际上也很少提(不知英文怎么说这个词汇),这点我还得深入学习张教授的思想,感谢张老师。
个人分类: 3|783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关于“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思考
haixi 2012-4-27 22:25
什么是管理学呢?至今仍是差强人意的概念。 什么又是管理学的所要面对的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凡是存在的事物皆可为管理学的对象。 从以上二问我们可以发现管理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但同时也定义不准,鱼龙混杂,从而构成了初学者的弊端。 余思考逾年,试着给出自己的一点见解,所谓管理学的对象,可如下定义: “ 凡是可加于‘管理’这一名词属性前的“定语”皆是管理学可以研究的对象。它既包括实体物的配置和统筹,也包括事物间关系的优化和协同”。 这一概括可以说是对管理学对象的广义概括。而管理学研究的价值却不为这一广义的范畴所彰显。因为,行文至此,人们对管理学的感觉依然是无从着手。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管理学研究的成果及价值皆体现在其狭义对象的划分和强化上。正如一座铁矿,只有高品味的富矿才有开采价值,而低品味的贫矿,虽然也含有铁元素,但由于含量低,在一定的技术前提下,不值得开采。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如果过多的沉缅于广义的绝对真理性,而不能深入去开采富矿,即是浪费宝贵的青春,也很难有所斩获,这体现了真理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世界不会一下子面目全非,它总是从一点一点滴的改变开始,无数个小变化,涌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变--即:研究对象从狭义走向广义的过程。
4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伤寒病”到《伤寒学》
fqng1008 2010-11-4 05:30
记得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学的是《伤寒论》,那天拿到儿子的课本一看已经改名为《伤寒学》,不禁慨然感悟到中医学的与时俱进。 为什么称《伤寒学》?教材列举了四大依据:(1)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领域,独特的研究内容,比如像《红楼梦学》;(2)较长的历史渊源与学术发展史;(3)具有一定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文献,形成了学术流派;(4)在较大的研究领域内具有重要的研究地位。大致一看,果然道理十足,但是仔细一想,这是否就是进步呢? 东汉的那一个寒冷时期,加之战乱频繁,导致传染病流行民不聊生,人们很自然地把瘟疫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寒邪。肯定地说,在那样的年代里寒冷确实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张仲景的贡献是在寒邪致病的基础上经历了一门传染病学,或称之为外感病学,从而为中医的临床医学体系开创了先河。 张仲景及其《伤寒论》的传播得益于王叔和、孙思邈等的编纂和推崇。此后,成无己用《内经》诸说以注释,韩祗和从脉证分辨,朱肱比较证候,许叔微体验方证,庞安常力护阳气,郭雍集世说以补亡。明代以后,伤寒学派遂分为三:方有执、喻嘉言、程郊倩等为错简重订派;张卿子、张志聪、陈念祖等维护旧论派;柯韵伯、徐大椿从方证立论,尤在泾、钱虚白从治法立论,陈念祖、鲍兴言从六经立论,汪琥从经络立论,共为辨证论治派。 回顾这样一个学术发展的脉络,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地,后世医家逐渐异化了研究对象, 张仲景研究的是外感病(传染病),我们研究的却是 《伤寒论》。的确,伤寒学是兴旺发达地掀起了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有关《伤寒论》的研究 著作 3000册以上,1950年以来的论文17000篇以上,而且这些论文、专著绝大多数产生于现代), 中医传染病学倒是急流勇退地冷到了冰点(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前,除病毒性肝炎等少数几个病种外,中医已经退出了绝大多数传染病治疗,在传染病医院、结核病医院和综合医院的传染科的中医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已经沦为西医西药工作者,即使得到非常重视的今天其发展势头也不容乐观)。当把一门临床医学异化为文献学的时候,难道我们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当我们的大学老师把《伤寒学》讲得天花乱坠、津津有味的时候,他是否还得考虑我们的毕业生能否进入传染病临床,用中医药的知识面对患者的病情? 也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lxj6309 2009-10-18 10:56
统计学是关于客观事实数据采集和处理分析的一门方法论性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到处都有统计的身影。描述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离不开统计,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采取经营决策离不开统计,进行科学研究也离不开统计。在现代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要执掌好一个家庭,做好收入开支计划也离不开统计。统计对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 在日常生活、企业与公共管理及科学研究的交流语言中,统计一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通常讲有三种: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关于客观事实的系统的数字记录。也许你经常不断地在你的笔记本上记一些数字,但如果这些数字没有按一定的规则排列,也就是没有系统化,那么,它们就还不是统计资料。比如,你某日在某页上写着:买白菜 3 斤, 1.5 元;跑步 20 分钟,逛街 2 小时,体重 65 公斤。这些数字只有当你为了某种目的,把它们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才成为有意义的统计资料。 统计工作是采集获取统计资料以及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的实践活动。统计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于所有的组织管理活动和大量的科学研究之中。统计工作的最基础活动是采集数据,然后是整理数据,最后是分析数据。统计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就是统计学的基本内容。 统计学是关于统计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知识体系。作为一门学科,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在其发展史中一直存在着争论。作为一门入门教程,这里不准备讨论这些争论,只是把我们的观点叙述出来,其它某些观点在脚注中给出,有兴趣者可以去找原文读。 首先,我们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性技术科学,因而它的研究对象是统计工作的方法技术或更确切地说,是统计分析(结果)质量与统计方法的矛盾体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指出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所以,我们要确认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要找出该学科所研究的事物的特殊矛盾。对于一般方法论学科讲,其研究对象就是对应的实践活动的效果和采用的方法的矛盾,围绕这一核心矛盾就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内容。如,统计工作规律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设计和应用统计方法;概率理论的应用是为了使在有限样本下对统计总体的特性推断的可靠性有更确切的把握,并提供随机现象规律的量的表示;统计指标设计方法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更科学地表现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等等。关于一般统计学原理应用于各种领域的管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内容,就形成了各专门领域的统计学,如社会经济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教育统计学等。 在统计学与实体性科学的关系上,各专门领域统计学具有双重身份,它们既是各专门领域的学科组成部分,如教育统计学属于教育科学、生物统计学属于生物科学,同时也是统计科学这一大学科的组成部分。一般统计学原理本身属于统计科学这一领域的基础学科。 其次,我们要注意区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统计 ( 工作 ) 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如上所述,是指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而统计研究对象则是指在一次实体性研究 ( 包括管理研究和科学研究 ) 活动中的实体对象,这一对象我们称之为总体 ( 详见本章第三节 ) 。如果我们正在进行中国儿童的健康水平研究,那么,这里的研究对象就是全体中国儿童这个总体:如果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儿童健康水平的统计方法研究,那么这里的研究对象就是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是更具体地属于卫生统计学的研究。 有人认为:统计学是研究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的科学,参见下页注解中郑德如主编的《统计学》,第 7 页。 《毛泽东选集》 ( 一卷本 ) ,人民出版社, 1964 ,第 284 页。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5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系统工程学的研究对象
lxj6309 2009-10-14 23:18
一门学科有没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稳定的基本范畴是其能否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基础。关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的分析一直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研究实体即客观存在的事或物的类别来划分,如核物理学与分子物理学、经济学与政治学、机械学与建筑学等等。另一种以研究事物中的特殊矛盾来划分,这是毛泽东在其《矛盾论》中提出的方法 。后一种方式虽然经常被人提起,但在各类教程中很少采用。实际上,两种划分方法各有特色。前一种方法从表面的浅层次来分析,容易为一般人理解和接受,后一种方法则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本质层次来分析,更准确,但不易为一般人理解和接受。比如,同样是研究人的行为,如果从刺激和反映的矛盾关系来研究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如果从商品的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的矛盾关系来研究则属于经济学研究范畴;同样是研究回归方程,如果是研究回归方程的概率论特征和参数估计方法就属于统计学的范畴,如果是以回归方程作为手段研究某种经济现象的规律,就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同一个社会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也会属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在第一种划分方法中也暗含着第二种方法,这是因为,作为一种存在客体(事或物),以特有的矛盾与周围事物区别开来,当该矛盾关系消失以后,事物本身也就不存在了,从而研究对象也就不存在了。如某种原子作为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存在核与周围电子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作为原子的存在特有的矛盾),当核周围没有了电子,也就没有了原子,从而就不属于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属于核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了。 系统工程学的研究对象从实体上看是各种系统工程实践活动,从本质上看是系统工程实践中的目标与可供使用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要首先区分系统工程活动和系统工程学。 一项系统工程是指实际计划、设计或建设一个系统的工程实践过程。广义而言,给定时空中的任何人类实践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这种实践不仅指建设物质系统的硬工程实践,也可以是科学研究等软工程实践;这里所要计划、设计或建设的系统,不仅可以是硬的人工物质系统,也可以是科学理论和政治思想、规章制度等软系统。 关于系统工程学的定义也可以分别从实体和本质两类研究对象方面进行。从实体研究对象看, 系统工程学 是关于系统工程实践的一般规律和技术方法的知识体系 , 从本质研究对象看 , 系统工程学 是关于系统工程实践中目标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关系的一般规律及其问题解决方法的知识体系 。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1 ,第 299-340 页。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3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