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脆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过度依赖互联网,后患无穷!
热度 12 zlyang 2017-1-16 11:40
过度依赖互联网,后患无穷! 交个网费,要通过互联网; 买个车票,要通过互联网; 报个账单,要通过互联网; …… 不用互联网,已经干不了什么了。 一旦互联网断了呢?近期已经发生多次互联网故障了。 猜想: 当前的人类社会过于依赖互联网了。 互联网是个很脆弱的系统。一旦互联网故障,将导致大面积的社会活动瘫痪,恶果不堪设想。 保持一定比例的简单的旧式方式,如人工方式、上世纪中期的电磁设备、相对简单的模拟系统等。组合使用这些不同性质的工作方式,以最优化地保证人类社会的安全和高效。 安全性/可靠性 ,有时和 经济性/高效益 是互相排斥的。为保证经济性而过度牺牲安全性,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可能途径之一。 多快好省!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6-05-19, 霍金: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6-05/19/c_128996217.htm 新华网,2013-04-11, 霍金:人类必须逃离地球 否则 1千年内将灭亡(图)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11/c_124568122.htm 新华网,2010-08-11, 霍金“地 球200年 内灭亡说”系对人类忠告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8/11/c_12432414.htm 人民网,2007-06-18,牛 顿手稿显示 认为世界末日可能 在2060年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876342.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7-06/18/content_6255335.htm 2016-09-09,人类目前的文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用不了多久人类将自我毁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1830.html 2016-08-08,沿着目前的模式继续走下去,人类完全可能在200年内自我毁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95180.html 2017-01-01,2017元旦献词:人类已经进入自我毁灭的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24662.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5325 次阅读|22 个评论
512,11·11,脆弱的中国家
cgh 2013-11-12 23:40
第512篇博文,512注定是灾难的吗? 1111,特殊的中国狂欢日,如何从单身节到狂欢节、疯狂购物节? 单身,对应而言就是成家。 光棍节的存在,当然反应了成家的困难。 成家尚且成为问题,维持一个幸福的家就更难了。 因为,中国家完全被计划了。 形容一个事物欣欣向荣发展,我们一般会用“呈指数增长”。 可是,中国的家庭在计划人口时代是成指数下降的! 毫无疑问,人口政策是近年时常发作的话题。 譬如说失独家庭问题。 当唯一的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的时候, 这个家庭实在是太脆弱了。 当一个二人家庭遭遇危机时, 才发现这样的家没有一点安全感。 然而,一个人又如何能称为一个家呢? 偏偏是11·11,让我感受到,家的脆弱和无助。 漂泊在外地,即使老家有兄弟姐妹。 三口之家,没有其他亲人在身边。 谁来帮你应对突发事件? 一场车祸、一次自然灾害…… 朋友成了这个社会给家的一个辅助力。 又回到了原古,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 什么时候能靠社会,靠社会给保障、给安全、给公平? 中国家,太脆弱,难道是没有社会基础吗?!
个人分类: 杂谈|2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生气
fandongwei 2012-9-23 10:58
看到一个对生气的心理学解释: Anger is a natural and mostly automatic response to pain of one form or another (physical or emotional). Anger can occur when people don't feelwell, feel rejected, feel threatened, or experience some loss. The type of pain does not matter;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the pain experienced is unpleasant. Because anger never occurs in isolation but rather is necessarily preceded by pain feelings, it is often characterized as a 'secondhand' emotion. 生气是一种对身体或情绪痛苦的自然(通常是自动的)反应。当人们觉得不爽、被拒绝、被威胁或失落时候,就可能生气。痛苦的类型本身不重要,关键在于这个痛苦的反应让人很不舒服。生气不是孤立产生的,在生气之前需要有痛感,因而生气常被认为是一种“二手”的情绪反应。 Pain alone is not enough to cause anger. Anger occurs when pain is combined with some anger-triggering thought. Thoughts that can trigger anger include personal assessments, assumptions, evaluations, or interpretations of situations that makes people think that someone else is attempting (consciously or not) to hurt them. In this sense, anger is a social emotion; You always have a target that your anger is directed against (even if that target is yourself). Feelings of pain, combined with anger-triggering thoughts motivate you to take action, face threats and defend yourself by striking out against the target you think is causing you pain. 痛苦本身不足以导致生气,还需要一个触发生气的念头。能触发生气的念头包括对于某种状况的个人评估、假设、解读(该状况让他感觉到有人正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试图攻击他)。在这种情况下,生气是一种社会性情绪;你总有一个生气的对象(可以是你自己)。痛苦的感觉与(可触发生气的)念头相结合导致行动,对抗导致你生产痛苦的对象,以面对威胁并保护自己。 Anger can also be a substitute emotion. By this we mean that sometimes people make themselves angry so that they don't have to feel pain. People change their feelings of pain into anger because it feels better to be angry than it does to be in pain. This changing of pain into anger may be don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生气还是一种代偿性的情绪。人们有时候会通过生气以逃避对痛苦的感觉。因为生气好过处于痛苦之中。这种从痛苦到生气的转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Being angry rather than simply in pain ha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primarily among them distraction. People in pain generally think about their pain. However, angry people think about harming those who have caused pain. Part of the transmutation of pain into anger involves an attention shift – from self-focus to other-focus. Anger thus temporarily protects people from having to recognize and deal with their painful real feelings; you get to worry about getting back at the people you're angry with instead. Making yourself angry can help you to hide the reality that you find a situation frightening or that you feel vulnerable. 比起单纯处于痛苦之中,生气有诸多好处,这主要得益于其间的注意力分散。处在痛苦中的人通常只去想痛处。然而,生气的人想的却是怎么去对抗导致该痛苦的对象。痛苦到生气的转换过程中,有一部分包含了注意力转移——从对自己的注意变成对其他对象的注意。因此,生气暂时地保护了人们,以避免让人不得不意识到并处理真正的痛苦;不必去担心怎么去和肇事者重归于好。生气还有助于隐藏自己的恐惧感、及脆弱无力感。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a good smoke screen for feelings of vulnerability, becoming angry also creates a feeling of righteousness, power and moral superiority that is not present when someone is merely in pain. When you are angry, you are angry with cause. "The people who have hurt me are wrong – they should be punished" is the common refrain. It is very rare that someone will get angry with someone they do not think has harmed them in some significant fashion. 通过忽略自己易受攻击的事实,生气可以产生一种正义感,力量感,以及道德上的优越感。而这些感觉是单纯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所没有的。当你生气的时候,你生气的是导致痛苦的源头。你会认为“犯错的是伤害我的人,他们必须被惩罚”。很少会有人对一个(他觉得)没有伤害他的人生气。 The definition of whether someone's anger is a problem often turns on whether or not other people agree with them that their anger, and the actions they take in the name of their anger, is justified. Angry people most always feel that their anger is justified. However, other people don't always agree. The social judgment of anger creates real consequences for the angry person. An angry person may feel justified in committing an angry, aggressive action, but if a judge or jury of peers do not see it that way, that angry person may still go to jail. If a boss doesn't agree that anger expressed towards a customer is justified, a job may still be lost. If a spouse doesn't agree that anger was justified, a marriage may have problems. 生气会不会成为问题,在于其他人是否(和生气的人一样)同意 因生气而导致的行为 是正义的。生气中的人总以为他们的生气是正当的。但是,其他人未必这么认为。生气的人真正需要面对的是社会对此情绪的评判。生气的人实施侵犯性对抗时,他自我感觉是正当的。但是陪审团可不那么看,生气者仍有可能被投入监狱。如果老板不觉得对顾客生气是正当的,就会被炒鱿鱼。如果配偶不觉得你生气是对的,那婚姻就会有问题。 Whether justified or unjustified, the seductive feeling of righteousness associated with anger offers a powerful temporary boost to self-esteem. It is more satisfying to feel angry than to acknowledge the painful feelings associated with vulnerability. You can use anger to convert feelings of vulnerability and helplessness into feelings of control and power. Some people develop an unconscious habit of transforming almost all of their vulnerable feelings into anger so they can avoid having to deal with them. The problem becomes that even when anger distracts you from the fact that you feel vulnerable, you still at some level feel vulnerable. Anger cannot make pain disappear – it only distracts you from it. Anger generally does not resolve or address the problems that made you feel fearful or vulnerable in the first place,and it can create new problems, including social and health issues. 不管是否正当,生气带来的正义感能让人短暂地暴发出一种强大的自负。比起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无力所带来的痛苦,生气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通过生气,你可以将脆弱及无助感转化为十足的力量及掌控感。甚至有些人在无意中养成了一种习惯,将几乎所有的无力感转化为生气,以避免去面对自己的脆弱。问题在于,即便生气可以分散你对脆弱感的注意力,你仍有可能从另外的层面感觉到无助。生气不能让痛苦消失,它只是分散你对痛苦本身的注意力。生气通常不能马上找到或解决导致你恐惧、无助的原因,并且还会产生出新的问题,包括社会的、身体的、心理的问题。 From: Harry Mills, Ph.D. 'Psychology of Anger' http://www.mentalhelp.net/poc/view_doc.php?type=docid=5804cn=116 我对此的理解是: 生气是由痛苦及可以触发生气的念头相结合而产生的 生气的人在某方面是脆弱的、无力的 容易生气的人很可能是容易感觉到被侵犯的人,他的脆弱点很多…… 脆弱的人始终是脆弱的,生气只能短暂地让自己感觉到强大,并容易做出失当的行为。 要让自己真正变得强大,那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断绝生气的原因——痛苦 当然,完全没痛苦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自己对痛苦原因进行评估的时候,要让自己尽量理性,采取适当策略解决问题,不要轻易从痛苦转到生气。 生气作为人类的自然本能当然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可以让自己充满力量,以面对无可避免的侵害。 可以作为一种手段,让自己不爽的人避开。 但是在社会化生存的今天,生气所导致的行为是否正当,并不是由自己一人决定的。而要由社会来裁决。 生气的所带来的正义感是虚幻的,对抗行为一定要有底线,适可而止,不可破坏社会所达成的契约(法律、道德),尽量减少新问题的产生。 尤其重要的是在事后去解决问题,提升自己对侵犯的应对能力。 不管你生不生气,问题始终还在那里。解决问题才是正经的。
个人分类: 心理学|2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儿在秋风中凋零
罗帆 2010-10-21 23:13
我见过她两次,第一次她来我校,第二次我去她的公司。 在一家快速发展的企业,她担任人力资源总经理。她介绍公司的发展沿革和战略规划,谈论人力资源相关政策和薪酬设计,显得思路清晰,聪慧干练。 她的个子很高,身材苗条匀称,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套裙,长发挽在脑后,优雅时尚,自信大方。年轻光洁的脸上,一双大眼睛顾盼生辉,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虽然只见过两次,但我们通过数次电话和邮件。她是北方人,普通话标准,说话字正腔圆。可以感受到她的知性和认真,以及发自内心的诚挚和友善。我想,以后邀请她来我校给学生做讲座,一定会大受欢迎。 瑟瑟秋风中,听说她出了车祸。赶紧拨打她的手机,一个是空号,另一个是盲音,但实在不敢相信。 后来,亲耳听到她的同事伤心地告知悲剧。在上班路上,她乘坐的小汽车与一辆 重型 卡车剧烈相撞。 30 岁的她,新婚燕尔,事业蒸蒸日上,却在一瞬间香消玉殒,真是天妒红颜! 美丽的花儿在秋风中凋零愿她在天堂里安息! 愿她的父母和爱人节哀,愿她的朋友和同事早日走出心灵的阴霾。 生命是如此脆弱,每一个人都要加倍珍惜!
个人分类: 人物写生|35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它的生命如此脆弱——亲历黑颈鹤的短暂生命史
gaolibo 2010-8-8 20:08
在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做野外调研的那段时间,经历了很多事情,也偶遇过很多人,电视台记者,画家,摄影爱好者,保护区的人,当地的老乡,零散的或组团来的游客,还有就是朝夕相伴的1000多只黑颈鹤,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隐身了,默默地观察着来往的他们和它们。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鼓励当地人积极参与黑颈鹤的保护,当地的保护区规定,将生病或受伤的黑颈鹤送到保护区管理站,将对救助人奖励20元/只黑颈鹤,为便于黑颈鹤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将死去的黑颈鹤尸体送回,也有同样奖励。就这样,偶尔会有死去的或病了的黑颈鹤被送到管理站(同时也是我们的营地)。 观鹤屋 观鹤屋里(我们在观察时距离黑颈鹤很近,为保证黑颈鹤不受干扰,因此必须保持安静,我很喜欢观察它们,它们如此高贵,总是昂首阔步) 有一天,我们在观鹤屋里做常规调研,望远镜镜头内一只黑颈鹤落入我的视线,这只黑颈鹤的嘴上套着一个黑色的橡皮圈,是那种用废旧轮胎人工改良的。开始,以为黑颈鹤调皮,弄着玩呢。 在望远镜镜头前用普通相机拍的,所以很虚,但橡皮圈还是清晰可见的 可是接连几天里,这只黑颈鹤都是这样,活动范围也比较小,观察到有几次低飞,不进食,只是在河边喝水。黑颈鹤的嘴比较粗壮,嘴尖略窄些,越到根部越粗,橡皮圈已牢牢地套在了它的嘴上,如不借助外力,根本没有办法拿下来。此时的我还是坚信它能用它的脚趾弄下来,可是一直没有。我和保护区的人曾试着靠近它,帮它将橡皮圈取下来,可是它不让我们接近。 它还是不让我们接近 一周过去了,它明显更虚弱了,别的动物接近它,它也不飞了。我们三个人将它 围住,就地取下橡皮圈,那一刻,我以为它得救了,我甚至还准备了它最爱吃的肉肉虫,可是事情变化了,它被救后徐徐张开嘴,伴随它的唾液从嘴里掉出一样东西,仔细一看,是它的舌,我们用药针向它的嘴里送了点葡萄糖,可无济于事,它很弱很弱,眼睛都不睁开了,脖子缩在了身体里。 从黑颈鹤嘴里掉出的 我默默地陪它走完了最后一刻。生命如此脆弱,我们人类不经意间留下的生活废弃物却成了黑颈鹤的杀手。我突然想到,黑颈鹤要是不小心吞到了人类吐出的口香糖会怎样呢?我不敢想下去了。 还是晚了 在保护区经常会有散客或团来参观,在保护区没有设垃圾桶,就是想让游客将自己的垃圾带走。但他们经常乱丢垃圾,高声喧哗(黑颈鹤天性比较敏感),我经常跟在他们身后拾垃圾,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也会当面教育他们(一次,市区的一个学校全体老师来参观,我就跟校长说了:因为你们是人民教师,我必须得说几句了,在这教师都乱丢垃圾,高声喧哗,如何教育自己的学生呢),偶是师范大学毕业的,还有半年教师教学经验,职业病随时再犯。 有的并非专业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之所以说他们不专业,并不是他们拍出来的照片不美,是因为我觉得那些人不具备做摄影师的基本素质,比如有的摄影师为了拍到黑颈鹤飞翔的照片,近距离干扰黑颈鹤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的黑颈鹤只好无奈的飞走了。这时所谓的摄影师们觉得他们的目的达到了,猛按快门。我觉得,如果摄影师不热爱他所拍的对象,拍出来的东西一定不美。打个比方,你正在享用美食,摄影师突然叫你去做俯卧撑的动作,那种情绪下做出来的动作会美吗?换句话说,如果你热爱你所拍的对象,那么你怎么舍得或者忍心破坏它们的正常生活呢?精心维护还不及呢? 其实,环保不只是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等这些。地球不只是人类的,是万物的,人类人口的膨胀,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已经侵占了很多很多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造成这些动物食物匮乏,无家可归,甚至由于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让它们种族灭绝。如果人类不加以控制,早晚也会是同样的结果的啊。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真的有这么脆弱吗?
rantingjing 2010-5-5 19:36
http://blog.cnfol.com/sl168168168/article/11427350.html 今天看到联合早报有关总理批评北大的消息. 神经脆弱的中国人可能又会以为是外国在挑中国人毛病了. 我习惯性的利用温家宝批评北大的关键字进行搜索, google中搜到的较多, 其中一则新浪的链接, 但是打不开, 百度中更是少数的几篇相关链接. 而且绝大多数为博客.现在我不想再说网络开放的问题, 但我真的想问, 我们民族真的有这么脆弱吗, 难道只有总理才有能讲真话吗, 其他人都脆弱. 我不知道是人的问题, 还是体制的问题. 北大如果是报道中的情况, 那也没有资格说要引领大学精神的方向. 如果哪天所谓的中国一流高校不再整天夸耀过去的成就和气度, 而是今天真正做到了这些, 咱们的大学算是成型了. 但不能过于悲观, 希望还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真的有这么脆弱吗?
rantingjing 2010-5-5 19:36
http://blog.cnfol.com/sl168168168/article/11427350.html 今天看到联合早报有关总理批评北大的消息. 神经脆弱的中国人可能又会以为是外国在挑中国人毛病了. 我习惯性的利用温家宝批评北大的关键字进行搜索, google中搜到的较多, 其中一则新浪的链接, 但是打不开, 百度中更是少数的几篇相关链接. 而且绝大多数为博客.现在我不想再说网络开放的问题, 但我真的想问, 我们民族真的有这么脆弱吗, 难道只有总理才有能讲真话吗, 其他人都脆弱. 我不知道是人的问题, 还是体制的问题. 北大如果是报道中的情况, 那也没有资格说要引领大学精神的方向. 如果哪天所谓的中国一流高校不再整天夸耀过去的成就和气度, 而是今天真正做到了这些, 咱们的大学算是成型了. 但不能过于悲观, 希望还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有多脆弱
moxj 2008-10-16 22:01
图片来源 http://www.ak47ak.cn/mingxingtupian/gangtainanmingxing/522420081380.Html 很多时候十个人的教室还是只剩下了我,难免有孤独的感觉.坐在电脑前找出以前的老电影怀旧.那些老歌听起来还是一样让人兴奋.上海滩里的发哥依旧潇洒,北平漂来的学生许文强还是那样普通,却依旧非凡.一个平凡的人一路走向辉煌,给周围的世界带来了多大的影响?一个渺小的小马哥又是多么的坚强.生命如此坚韧.不经意间抬头看到绕着灯管飞个不停的蛾.想起了飞蛾扑火的那个故事.忙碌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潇洒的华仔骑着摩托在公路上狂飙,即使孤单一样威风;然而弹指间的车祸一切可能化为泡影.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这样坚强,又这样脆弱.那在汶川的地震中我们强大的人类能做到的又是些什么呢?如果我们可以从建几座新城,那在历史中湮没掉的那些文明又到哪里去了呢?也许我们终将征服这个星球,然而我们的星球可以征服这个宇宙吗?也许最多数的人只敢说它也会湮灭掉.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3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化的脆弱与人类的基本功能
rqyang 2008-3-21 08:12
图/Google 文/青水洋 一场大雪能使一个城市几乎变成死城,一阵飓风能使一个城市几乎消失。依靠现代化过着幸福生活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现代化竟然如此脆弱。 所谓现代化的生活实际上是一个按人类要求建造的人造世界。这个人造世界虽然也是自然的模仿,但它处处又在与自然对抗。人类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精灵,人体的种种功能与特征无不是大自然规律的体现,因此年轻的人类只能在大自然的呵护下才能健康成长。 大自然是慈祥的母亲,当不肖子孙贪图享受,违抗规律的时候,她只是咳一声嗽或轻轻打个喷嚏表示警告,聪明的人们已经从警告中开始认识自己的无知。 人类的双手不仅仅是用来吃饭和拥抱,人类的双脚也不是仅仅为了踩油门或跳桑巴舞,就连小小的汗毛也是大自然的造化,它不是影响女士美丽的累赘,而是担负着为人体健康排汗、散热、泄毒的重要生理作用。 当大自然一声咳嗽,火车不走了、电灯不亮了、手机不响了、空调不干活了,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现代化一刻也离不开电,没有了电,一切现代化都成为垃圾。 当无数的电网结冰倒塌,无数的道路冰封的时候,是勇于吃苦的电力工人在高高的铁塔上,手持扳手、木棒敲击冰块,是亲人解放军在溜滑的山坡上手持铁镐、铁铲铲除积雪运送设备,他们用人类的基本功能弥补着现代化的脆弱。 当年轻妈妈抱着感冒发烧的孩子,一味抱怨空调不运行时,或许更应该抱怨她自己,孩子过多的空调生活可能已经影响了其排汗、散热、泄毒的基本生理功能。冷热分明的大自然的四季,如今被过度使用的现代化空调变成了四季如春,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意味着人类基本功能的衰退? 人的四肢功能、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人的疾病抵抗能力等等都在现代化面前享受着退休待遇,这是好事还是人类自身造成的灾难? 不可争辩的事实是,现代化的社会除了自身的战争、车祸、矿难以及多种多样的工伤事故外,还要要面对大自然的警告:大风雪、大暴雨、海啸、地震、严寒、酷暑,防不胜防的灾害都有可能是摧毁所谓高度文明的现代化。享受和奢侈式的现代化不但脆弱了它自己,更可怕的是脆弱了人类,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运用自如的基本功能一天天在退化,而享受惯的现代化生活的人们可能因退化了的人类基本功能而在大自然灾害面前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生命。 奇怪的现象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些人类的基本功能在退化或消失,退化的功能使人类遭受更多、更新疾病的袭击,频繁疾病袭击使人类又发明了一代又一代的更文明的医疗手段来拯救人类;而人类已经消失的一些功能,正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科幻小说的主题,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更可笑的,也成为了现代文明社会一些人反伪科学的目标。 这是历史的笑话,还是人类走向的必然? 谁能回答,请举手!
个人分类: 日记随想|6596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