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整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时刻不忘整体!
wkwzydgjjx 2020-9-13 08:10
先说题外话。 9 月 10 日上午 , 四川女学生张某,年仅 10 岁就在学校课堂上去了。究其原因,想象多多,说法自然也多多。按惯例,人们几乎都是从老师体罚学生的角度进行了解。这是必须的,我思考的首先也是如此,后来围绕这一事件又想了很多。 太多的类似问题,我们的思考几乎都是这样,就像数学解题的结果,太唯一了。问题不但没有解决,似乎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出人命了,关天大事啊。我们的思维结构是否需要有必要的扩充? 整个事,毕竟是因数学作业而引起的。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是理所当然的。老师布置的是哪几条怎样的数学题,教学过程是怎样的,老师的和学生的活动是怎样的,这些显然都是属于学术和技术的问题。 因作业惹的祸太多了,多得我们的每一天的每一堂课上,几乎都有发生!!! 如此普遍、久远,还会继续下去的事,难道不需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研究解决吗? 老师们都想教会学生,学生都想学习好。事不如愿,时时处处发生,仅仅靠师德教育,努力学习的教育,法律法规等的执行,能解决吗这些天大的问题吗? 我坚信,技术能改变战争形态,也一定能改变师德。现代高科技把最残酷的战争形态都改变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教育教学过程这一纯技术的层面去研究解决之道呢? 再发一个我的本月 5 日的几分钟的教学视频,视频中的小孩子入学小学一年级仅四天。视频尽管是随机的,一个方面的,则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从这一视频中你是否能感觉到,教学技术的改变一定能改变我们的教学师德? 台湾著名教育专家李玉贵老师在和湖南省一位教研员的聊天中提到我。他说“玉貴在内地辗转听了上千场演讲与公开课。这位老师,如此细腻的关注学生原生态的思考过程,时刻反思老师的预想与学生原初想法差距的教学意义。非常珍貴难得。所以这位老师是在感受学生的感受,思考学生的思考。是人间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的老师。” 我认为,李老师评价的是我的教学,不是评价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黄全愈老师说:“这么好的教学思想,不出书、不传世、不惠及教师和孩子们,可惜了!” 题外话就这么简单的说说,还是言归正传,说说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问题吧。 在师范学校上学时,江苏省著名画家,我们的美术老师温克信,在课堂上经常强调: “ 要时刻不忘整体! ” 这一句话在我的脑子里形成了比较强烈的意识,思考非美术问题时也会冒出来。感觉到,科学性的思考任何问题,需要落实于很具体。需要微观,越微观越好。同样的,也需要不忘整体,需要宏观,越宏观越好。 思考数学教育和教学这样的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忘记其具体,也不能不思考其整体,要确保微观统一于宏观。 基础数学的教育教学,至少需要思考哪些大的整体呢? 三个整体,一个都不能少。 宏观事物,才能看到事物的整体,看到事物的简单一面,确保操作的精准高效。数学的课堂教育教学需要时刻不忘的整体是什么,至少包括哪几个方面? 这个问题没有理论指导,有的就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基本事实,可以说是注重实证吧。 课堂上,除了学科、学生和活动,还有什么? 数学,学生和活动就是我们思考研究数学教育问题,必须看到的三大整体,一个都不能少了。 这三大整体,是数学教育的原生态,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教学等的数学教育,其基本形态还是这样的三大整体。 这三大整体之间是什么关系,教育教学的技术操作中需要怎样定位?这是操作逻辑,不要随心所欲,少一些闲情逸致,要注重科学性。 博文、微信里都无法放视频,要看视频只有到我的新浪网微博。搜索: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或南通刘国忠。
个人分类: 数学思维教育|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论中西医的最本质区别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6-11 08:35
也论中西医的最本质区别 蒋继平 2018年6月11日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中西医本质区别的谈论。 我看了这些讨论, 觉得许多论点是有中医背景的人写的。因为中西医的区别实在太多,所以, 这些讨论好像不够全面。我是一位植物病理学家, 对生物病理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由于植物病理学家既不属于中医, 也不属于西医, 所以,具有中性的医学观点。 今天我就以一位在医学观点上属于中性的生物病理学家的身份来谈谈中西医最本质的区别这个话题。之所以用最本质这三个字, 是因为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区别很多很多, 不是一篇简单的博文可以说清楚的。因而, 这篇博文只是谈论最本质的区别。 我自己的看病经历和对病理知识的了解使我得出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内与外,整体和局部, 固本和治标。 首先来说内与外。中医注重查找引发病变的内部原因, 切脉就是体察病人内部的状态。 中医惯用的望,闻,问和切四诊就是充分了解病人内部脏器变化的诊断方式。西医注重的是导致发病的外部原因,首先检查是什么外部原因导致生病, 比如说, 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一般是采用化验和借助仪器设备来进行诊断。 其次来说整体和局部。中医注重的是病人的整体健康状态, 采用全面分析考量的原则。 比如说,病人说头痛,中医会考虑到病人的抽烟喝酒, 饮料和食品,作息时间, 以及家庭生活和情绪。西医则会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来检查病人的头部,不会考虑病人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以及生活境遇等因素。反正中医看病诊断时考虑到病人的方方面面,而西医是头痛查头, 脚痛查脚。 最后来说固本和治标。中医开的药方主要是帮助病人增加自身的免疫抵抗力, 具有慢性的功效, 是从根本上帮助病人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西医开的药方和采用的治疗方案都是针对局部病灶的, 通常采用手术切除病灶和服用化学药剂来消除感染引发的炎症。 所以, 西医对于晚期已经扩散的癌症几乎一筹莫展。 我是植物病理学家, 我对植物病害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一方面通过抗病育种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调节肥水来改善植物的健康状态, 另一方面采用喷撒化学药剂来防治由生物侵染导致的病害。前者属于中医的治病方法, 后者与西医的治病原理一样。 简言之,中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中医注重的是内部原因,从整体考虑问题,采用固本的治疗手段;西医着重外部原因,针对局部实行诊治,采用切除和消炎等治标的治疗方式。中医通过提高人体本身的机能来恢复健康,西医采用消除外来致病因子使病人脱离病患。因而, 对于人体由于代谢失衡引起的慢性病, 中医的疗效好于西医,对于由外部因素引发的炎症和病灶, 西医的疗效胜于中医。
个人分类: 健康养生|5297 次阅读|1 个评论
搞清两种关系,让你彻底地理解中医!
热度 1 scitcm 2017-4-26 21:52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在哪?答案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个是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西医正是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否定了这两种关系,才造成了中西医之间的巨大矛盾。 看看西医的疾病观就知道了,它一和自然的变化没有关系,二和整体的功能状态没有关系。而中医恰恰是建立在对这两种关系的正确认识之上的。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得出了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认识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得出了细胞是整体无限小的一部分,它们之所以病变,并不是细胞的原因,而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造成的,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病变细胞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 这就象一个企业得病了,西医认为病因是局部几个人调皮捣蛋!只要把它们清除就病好了。而中医认为疾病的外因是企业不顺应市场的变化,内因则是整体的整体失控,至于治疗方法,则是从整体的管理入手。哪一种方法更科学呢?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恐怕没有一个人会说,企业生病和市场的变化没有关系,也不会说和整体的管理没有关系。 很多人总是说,不能拿人体和企业类比。这其实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先人始终认为,万物归一气,万物同一理,这个理就是物质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原理。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先人才经常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形容它们之间的理是相通的。既然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原理相同,为什么不能够类比呢? 事实上,傻子都知道,疾病的产生和自然变化是有关系的!大量证据也证明,人的生老病死和自然变化确实有密切的关系,如上海调查两所医院501例病人死亡时间,结果令人惊讶,60岁以上老年人的病死时间,在落潮时的死亡率最同,涨潮和高潮时则降低; 心、肺、肾、肝功能慢性衰竭而病死者,在落潮时竟高达 80 %,而涨潮时却很低; 各种出血性病人 ( 消化道出血、脑溢血、外伤出血、肺 结核和肺癌咯血等 ) 因出血致死的死亡时间,却在涨潮时为最高; 尤为令人感兴趣的是,同为脑血管意外 ( 中风 ) 病人,出血者大多死于涨潮和高潮期。 缺血性的则往往死于落潮期; 心肌梗塞者绝大多数死于涨潮期;其他急性病而致死者也均以涨潮期为最高。 同样,傻子也知道,疾病的产生和整体的功能状态有关系!你整天处于同一个功能状态当然容易得病,如痛苦状态下,恐惧状态下,思虑状态下,极端的话,会迅速得大病,如癌症,甚至死亡,因恐惧短时间而死的人并不在少数。 既然疾病和自然的变化有关系,也和整体的功能状态有关系,为什么西医的病因学和此无关呢?反倒是一些迷信西医的人,把中医视为不科学的东西,真是奇怪!
5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理论与中药的关系
热度 9 rongqiaohe 2016-12-17 23:36
许多人以为 中药有价值,而中医理论荒谬。 其实, 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比喻: 中医的理论与中药的关系, 就相当于: 珠算口诀与算盘之间的关系。 两者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 再简单一点儿: 如果说中药是算盘 中医理论就是珠算的口诀。 中医理论是中医药的“语言”。 要跟英国人打交道, 就要学好和掌握英语; 要促进中医的发展和现代化, 不深入研究中医理论, 就难以在国际竞争中领先。 如果不懂得中医理论, 中药就是一种又一种孤立的植物,或矿物等, 只有深入理解中医理论, 才能理解一种又一种植物的药性、组合、方剂。 因此,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就必须下功夫了解和懂得中医理论。。。 没有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药现代化, 基本属于瞎子摸象。。。 【注释】本人 本科 西医出身,仅仅选修过200学时左右的中医课程。对中医理解不深,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浅谈|8212 次阅读|22 个评论
人工智能获胜的第二要点:一个“人”在战斗,只为一件事战斗
热度 2 lvnaiji 2016-3-13 10:54
吕乃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心理活动、认识过程、喜怒哀乐,以及人的智能的形成与发展无不受到社会特别是所处社群的影响。反过来说,社会就是人际直接和经由物间接所发生的关系之总和。 博主在“ 人工智能获胜的第一要点:摆脱系统与环境,局部与整体关系的羁绊 ”中分析了人类历史上“心脑关系”的三个阶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大致也经历相应的三个阶段。远古没有独立的个人,一切资源包括知识都由部落整体共享。之所以“言必称希腊”是在于两个“独立”,在自然哲学,人从自然界独立,天人分离;在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中,个人从整体中独立。这两个“独立”或者“分离”在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革命中达到顶峰。20世纪以降,在呼唤天人合一的同时,形形色色的社群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如茶党和各种绿色组织;眼下多如牛毛的微信群更是把各色人等n网打尽。在大数据时代,一方面个人的隐私一一曝光,无论主动(自拍,然后“晒”)还是被动(人肉);另一方面个人淹没在大数据中,无足轻重。在大脑中,难道可以测出一个脑细胞怎样思考?在互联网大脑中,个人同样可以理解为只是其中的一个脑细胞。在物联网看来,人与物不过都是信息和数据而已。 人工智能,不为社会与个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所动,在现阶段撇开社会,只用于个人,提升个人的智能。在此意义上,人工智能也可以称之为“个人智能”,虽然今后有可能发展出“团队智能”。至于 “个人”,一旦去除所有的人际关系,实际上也就不再是人(如狼孩)。 不仅是从这样抽象的个人入手,而且从一件件独立的事入手,心无旁骛。下棋,与升段、奖金、冠亚军无关;司机和售票员专心开车卖票,不会有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正如凯文凯利说,我们希望自动驾驶汽车能够超乎常人地专注于道路,而不是在纠结之前和智能车库之间的争执。医院里的综合“沃森”医生能一心扑在工作上,永远不要去想当初是不是该学金融专业。当然,“沃森”医生背后的人工智能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医患纠纷。 一方面尽可能从人类在某一领域,例如围棋的全部知识——包括如何进一步学习的知识中获取营养,模拟人脑“分层”和“抽象”的认知和思考方式,还会左右互搏,自我学习,短短几个月就从初段飙升到九段水平,另一方面只是与一个人比试,以及只是下围棋;李世石也好,柯洁也罢,自然都不在话下。 分析,还是分析。去除人际关系,去除个人身上来自社会的纷繁事项。 一个“人”在战斗,只为一件事战斗。 人类是团体冠军,个人可以是全能冠军;人工智能则是个人冠军,单项冠军。 这就是现在的“弱”人工智能,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是否会走把单项综合起来的路径,还是把单项进行到底以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个人分类: 科技|4819 次阅读|6 个评论
[请教] 关于苗元华的《朝花夕拾:民主选举大家一时半会还真接受
热度 2 zlyang 2016-1-29 16:36
以下转载内容,不明觉厉!感谢您的指教! 朝花夕拾:民主选举大家一时半会还真接受不了 转载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4181-898867.html 本人虽非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士,但素来对程序正义方面的事情感兴趣。因为以鄙人粗浅的理解,如果个人、社会组织能够坚持基本的程序正义的话,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冤、假、错案或类似事件的发生,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弘扬积极向上的正气! 2011年9月1日,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 民主选举大家一时半会还真接受不了 今天看,这篇文章还是有意义的,现将正文重新发在下面,供有兴趣的阅读。 民主是什么?以我个人粗浅的理解,就是有投票资格的人一人一票来决定某些事情。投票资格,根据不同的投票目的而有所不同。有时候投票资格很简单,比如美国的总统选举。有时候可能需要一些专业的背景,比如某专业行业协会的选举。 民主是一种做事的方式,更是一种制度。在规范的制度下,胜者和败者都应该对选举结果表示尊重,而不至于相互反目为仇。奥巴马赢了民主党的党内选举,希拉里就算百分之百的不情愿,也不能说这家伙来自非洲大陆,长的太黑,而且祖上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不应该当选。更不能说,我是白皮肤的,我是精英,大家不选我,真的是脑袋进水了。 众所周知,民主制度在我国还任重道远!目前只有在某些领域,比如院士选举,才开始真正的由具有投票资格的人一人一票来决定谁当选。至于为何在这个领域尝试民主,我个人认为也许因为院士这个群体整体素质比较高吧。如果这个领域进行民主选举都无法正常开展的话,其他领域,比如市长选举,会如何混乱,大家可想而知。 不过就目前的院士增选结果来看,情况相当不乐观。为啥,大家都看到了,不再多说。 如果由中组部来任命院士的话,我估计某两人肯定当选。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另,最近股市火爆,我曾经说过,中国股市最大的好处就是:买方无法确定买到手中的股票是谁卖给自己的,如果能够确定的话,那么当股市下跌,股票缩水的情况下,说啥也会退回去,理由总是能够找到的,退的肯定理气直壮,不行把他们公司给砸了,闹大了有关部门肯定出来协调。 2015-06-18 (苗元华) 科学网—朝花夕拾:民主选举大家一时半会还真接受不了 - 苗元华.pdf
1621 次阅读|2 个评论
怪异的掐头去尾思维
jlpemail 2015-12-25 09:04
怪异的掐头去尾思维 籍 利 平 “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头,又是龙尾。”这个三十年前的论断,口头反对的不多,可是行为上不支持的人很多。 期刊,尤其是中文期刊,在一些人眼里,被乌龟一般的眼光乜斜着,好似不以对待垃圾的心态对待它们,就显示不出来自己的洋气、高大和深刻。 实际上,这正是他们的浅薄或者龌龊 之处 。文豪苏东坡和佛门中人的著名对话,在现实中仍然以不同的版本演义着。当然,文豪有游戏的成分在;而当今的许多人,讲出不洁净的、透露自己本职的高傲之语,并非游戏;他们是认真的,这倒比文豪 “ 可敬、可爱 ” 了许多 —— 他们很真实啊。他们的浅陋之见、谬误之言发自肺腑。 这样的人,思路能不说是怪异的吗?龙头 、 龙尾 和 龙的躯体,本来是有机的整体;现在却被一些人肢解为若干块。头尾都是别人的,只有躯体的一部分是自己的,这不是典型的残疾,又能是什么呢? 而自灭其头、自灭其尾的自戕式思维和行为方式,在一些人那里成了司空见惯的、成了正常状态。多么可悲啊 ! 实际上,他们也是典型的赖汉思想作怪。头尾都交给别人处理,自己专心(其实也做不到真的专心)做躯体的一部分。即使是所谓的躯体,仔细考察的话;零件也相当一部分是别人的。有些零件,换个包装,起个新名字(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力气,做了不少秀,显示自己的所谓创新),就是能耐了。 更为节约的是,拆了别人的东西武装自己时,还会剩下一些零件。那些零件,看上去可有可无。没有影响机器的运转,岂不知,这正是精密仪器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什么,好好的软件、硬件,被一些人“改良”后性能反而下降了呢。因为,其改进是假,改退是真。要命的是,那种虚假的改进,被张扬了出去、传播了出去。 其实,有些人的思维,不过是投机取巧。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要知道,自己的头、自己的尾巴,还是要长在自己的躯体上,还是要好自己去料理。不然的话,那头、那尾,就不听自己的使唤了。 举个 也许 不妥当的例子吧:为什么有的亲 生 母亲,不如保姆对儿子的影响大?让儿子觉得更亲呢?诗人艾青 (他把颂歌献给了大堰河) 的例子可以说明问题。即使是一个富裕的母亲,如果她把儿子完全交给了保姆养育,喝着别人的乳汁长大的儿子,还有多大的成分,是你亲养的的呢。 许多看起来智商不低的人,大把花钱。让自己的儿子去 喝 别人的奶,以为占了便宜。其实,损失很大,并且无法弥补。 这样的人数量空前, 并且 不绝后。有好些人,还在乐哈哈地,加入这个“先进行列”呢。
个人分类: 思维秀场|2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鸟窝
热度 1 pingguo 2015-3-7 10:29
她家的屋檐下有一个鸟窝, 她说她第一个告诉我。 站在十米开外,她把手伸得笔直, 指着,轻声告诉我。 她说话的神情,有一种忘我, 使得我也有,难以用文字转述。 我很自然地把它当成了一个秘密。 无形中,鸟窝与她的手指, 构成整体,在我眼里同时出现。 后来她家搬走了。 后来房屋拆迁了。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 她家屋檐下的鸟窝一直在, 她手指的一瞬, 成为我生命中的藏品。 2015-03-03
个人分类: 诗歌|1788 次阅读|2 个评论
架构 = (1+1)-2
热度 2 Babituo 2014-8-27 09:12
什么是软件架构? 和“软件的体系结构”有什么差异? 架构设计是做什么?怎么做的? 软件架构师是神马角色? 这些问题都曾经是困惑国内软件设计人员的问题,对于普通的软件用户而言,则更加感觉经常被这个词忽悠。 本文试图对软件架构的知识进行一点科普。 回答什么是软件架构之前,先理解什么是“架构”。 对“架构”一词,我不准备去翻译解释其英文原始词汇 architecture 的含义,也不准备让大家从理解建筑设计师的职业开始来说明。而是从“系统科学”的1+12的著名观点开始。 怎么理解系统科学里所讲的1+12? 这并不是个简单的算术误答,而是说的这样的一种事实:一个系统总是会表现出一些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其任何一个局部部分都不单独具备的。 只有将这些系统的各个部分, “有机” 地组织构建起来,才会让这个系统的整体, “涌现” 出这些在局部上所不具有的特征来。 这么说,还是比较抽象。 所以,还是用我所理解的时装设计来比喻吧。 我理解的时装,代表的是一种在穿着打扮方面的流行时尚。简单地说,就是设计一种穿著打扮的方法,让适合这类穿著打扮的人,穿著打扮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我们知道,这种感觉,绝对是实在的感觉,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的那种“与众不同”,和“与往不同”。而设计师造就这种感觉的方法,只不过是用模特的体貌特征和布料服饰等“素材”。设计师,只是用自己提供的某种 “搭配” 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感觉来。而这种“给人全新的感觉”的能力,是设计师所用的任何一种“素材”所不具备的。 这,就是典型的“1+12”,这或许也是“创新”一词的含义之一:不是你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让一些事物按某种方式搭配起来,产生出某种局部所不具备的特征来了,就叫创新,而是这种特征本身,是以往在任何地方任何人处都没有出现过的这样的特征或这样的搭配方法,就可以叫创新了。 如果到这里,我已经把1+12的道理讲清晰了的话,我就基本上讲清了什么是“架构”了。 如果我们实在是无法摆脱“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样的传统思维惯性,又总是在纠结着:这样的表达让我们丢失了系统整体所超出各部分之和的信息,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其实可以稍微变化一下想法:为什么我们不增加一个“额外的部分”的概念呢?在我们理解的系统是各部分组成之和中,增加被我们没有表达出来的“部分”,不就不用纠结这个问题了吗? 也就是说,其实,不是1+1>2,而是,1+1+1=3>2. 这么理解,带来的新问题是:这被我们新发现的这个部分,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明显可感知到它的存在,而我们又总是觉得它有点虚无飘渺? 我们遇到了新的困惑。 正好,在另外一帮家伙哪里,他们遇到了一个似乎正好相反的问题。 他们也明显感觉到被他们所构造的事物,呈现了他们用来构造这个事物的局部所不具备的特征来了,事实上,这正是他们的使命。他们的职业就是要做到这个才能领到工资——他们要是没能构造出这些特征来,就不该拿到薪水。 而他们的问题是:他们并不太留意这么来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及其价值,而又在困惑:对于被他们称为“架构设计”的工作,总找不到某种理论上的说法,让他们和他们的用户踏实感受到这部分工作从内容到价值上的准确定位。 这帮家伙,就是软件架构师。 正好有个家伙,他看到了系统科学上的那个困惑和软件架构师的困惑的互补性。 系统科学上的困惑其实只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指称那额外多出来的部分。而系统架构师的困惑只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词汇“架构”,却不知道这个词汇指的就是那“多出来的部分”。实际,大家对“确实存在多出来的部分”的事实并不陌生。 为什么不直接了当地这么解决掉双方的困惑呢? 因为,到现在为止,貌似还只有这一个家伙发现了这个事情。这个家伙,就是我。
个人分类: 信息探索|28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发现:西医与地质学多么地类似啊!
热度 1 wya 2013-4-26 10:51
博主注: 西医何尝不是正在走向“分子原子化”,到了那一步,人和猪亦无分别,都是CHON等元素的组成体而已。 医学是真正的科学吗? 不仅如此,人口等社会科学亦有此特点,有牛人企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模型,做政策模拟,乃至政策议事厅软件。 虽然依仗领导权势能让国家拨款数千万,但任何有点知识的人都明白这不过是个空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30435do=blogid=683317 再表达一下对越来越多的地球化学家不注重野外证据而沦落为 “粉末地质学家 ”的担忧,或是反思一下当下数学对于传统地质学的侵占。“ 模型很重要,但前提是,你必须使用正确的模型 ”。相信我,读到了这里,你已经成为一个卓越的地质学家了——神马! 有人说地质学不是真正的科学?
个人分类: 中医大师思想摘录|254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医真的懂整体吗?
热度 2 wliming 2011-10-1 18:24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著名肿瘤学专家、上海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顾健人通过现代医学的证据尤其是大量的基因证据分析得到一个认识: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反应,甚至心血管疾病、代谢病、传染病也都是。于是,顾院士话锋一转说道:“尤其是整体的系统性调控的概念,与中医的哲学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 好像什么事情只要是涉及到系统,也就是整体,就跟中医挂上钩,好像中医真的懂系统,懂整体,好像只有中医知道整体一样。我们不禁要问,中医真的懂整体吗? 何祚庥曾经很精辟的指出,中医的整体观,其实是笼统观。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中医事实上对人体的解剖一知半解,有些甚至完全不解。中医除了很清楚人有鼻子眼睛等外观以外,对内脏的认识尤其欠缺甚至极端错误。中医所说的“心主神明”,跟民间对心脏的认识一样糊涂,中医泰斗邓铁涛至今还觉得心脏能思维,还有一些痴迷者说,你看,换心人的思想都变了,所以,心脏管思维。中医因为看到猪肾连着小便出口,跟精子同道,就想当然地认为肾脏管着精子,所以就有了肾虚的说法。这些错误观念,都已经被现代医学彻底否定。中医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宣称自己懂整体。当然有些痴迷者还在狡辩,说中医的心不是心脏,肾不是肾脏,是什么呢?估计是一种精神!他们的心,他们的肾,跟他们的经络一样,都成了虚无缥缈的无头冤案。对这些狡辩,我们不必理会。 整体是什么? 从物理上讲,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耗散结构,从外界吸收能量和物质(负熵),向外界排放垃圾(正熵),通过自身内部的非线性作用,维持人体的远离平衡态的状态。这就是整体观。中医懂吗?从生物学上讲,人体内部分几大系统,如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等,中医懂吗? 中医除了肚子可以装食物和大便以外,并不知道小肠的作用,并不知道食物怎么消化吸收,算懂消化系统吗? 中医连动脉和静脉都分不清,也不知道血液用来干什么,算懂血液循环系统吗?中医把神经和血管误以为是经络,更不懂神经系统怎么通讯,算懂神经系统吗? 所以,中医其实根本不懂整体。生命这个整体是现代科学揭示出来的。 中医是不是真的懂整体呢? 按照中医教科书的解释,中医对人体某个局部的病变要从其他五个系统来分析,如“眼的病常考虑到肝;耳鸣、耳聋常考虑到肾”。 中医宣称的这些联系的证据在哪里?估计没人能回答。不过是瞎联系,信不信由你。所以,中医的所谓整体观,不过自我吹嘘而已。 中医哪来的能力医治整体的疾病? 中医治病,其实都是瞎猫碰死耗子。碰上几个自愈的病人,就以为是自己治好的。一当要拿证据,那就没法拿出来了。因为不清楚中药怎么起作用,就笼统地认为中药治疗的是整体,更有不要脸的宣称中药能提高整体的免疫力。你只要问他们什么是免疫力,且不问怎么提高免疫力这么高难度的问题,他们就闭了嘴。 附: 雷均涛在博文《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反应》中转载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著名肿瘤学专家、上海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顾健人的言论:如果癌症是一种系统性病变,其他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病、传染病)不难理解也是系统性疾病,因此,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已是迫切的任务。系统生物学,尤其是整体的系统性调控的概念,与中医的哲学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它将为研究中医中药理论提供观念及技术的基础。可以预见,东方与西方的医学必将融合在一起,因为任何科学的发展必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附:中医教科书上的整体观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气、血、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这个统一体从另一角度可分为阴、阳两部分,这两部分既对立相互制约又互相联系以维持平衡。同时,中医又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整体观念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因、发病、诊断、治疗、养生等所有领域。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衍生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平衡”,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强调人体内各部分的协调与平衡。   因此,在上述这种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在诊察疾病时,总是考虑到疾病发生的季节,患者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饮食嗜好等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患者某一部位的病变,不会仅注意患病的局部,更会从上面说的五个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或从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例如,眼的病常考虑到肝;耳鸣、耳聋常考虑到肾;肌肉痿软无力常考虑到脾等等。因为,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主肌肉。又例如,肝病会传至脾脏,所以,可以通过先“实脾”以防止肝病传脾;肺病,有时可以通过补脾而取效,这就是“培土生金”的方法。
个人分类: 伪科学|1182 次阅读|4 个评论
何祚庥,被人卖了还帮人数起钱
sheep021 2010-9-16 15:48
记者:有人说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法不同,所以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是不公平的,您怎么看? 何祚庥:中医最为得意的就是整体思维,这个整体思维好像很符合辩证法。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问题,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中医的整体思维是很笼统的,不具体分析,他们批评西医没有整体思维,这是说不通的。我在美国看西医,人家会从头到脚的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怎么能说西医没有整体思维!可以说,西医的长处就在于既有整体思维又有具体思维。 见: 院士何祚庥:中医阴阳五行是伪科学 短评: 众所周知,西医的缺点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何祚庥院士可真厉害,竟然整体思维就是从头到脚的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而且还特别说明这是在美国看西医,不是在中国看西医。其实,何祚庥院士大可不必搬出美国西医来吓唬人。按照何祚庥院士的逻辑,中国西医更有整体论,因为,他不仅会从头到脚的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而且会从外到内的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更整体吧。 看来何祚庥院士,真是有钱啊,可能没在国内看过西医,不了解行情。可悲啊。 西医可以从头到脚的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但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他还是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不过多赚你一些检查费而已。何祚庥院士不仅不投诉,反而大加赞扬,真是一个被人卖了还帮人数起钱的主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年轻女人不是整体而是部件
shxzhang 2010-9-7 14:49
赏芝堂 几天前,与朋友聚会时,看到媒体报道,湖南开女性胸模评选先例。 赏某甚为不解,说:模特就是模特儿,怎么分部件地评选? 朋友批评说:你这老头,退休久了,悠闲久了,跟不上时代了,现在流行部件模,手模、腿模、臀模、等等,花样百出。 赏某不信,回头上网一查,果然如此;部件模,条目多,图片多。随机取来若干张,请诸位评鉴。 图一:指模 图二:腿模 图三:臀模 图四:胸模 图五:胸模 图六:胸模 赏某人老眼拙,从这些部件模中,实在看不出什么美。 如图一中那双手,手指骨暴露,如同竹节,按相术说法,是苦劳手,是奔波手。 再如图二中那些腿,从比例判断,普遍脚掌过长,按相术说法,是苦劳脚,是奔波脚。 再如图三、图四、图五、图六中诸位女性,从比例看,普遍存在两大相病,一是肩过平过宽,二是摆甩不对称。女性肩过平并且宽于臀者,按相术说法,必然肩挑苦劳,肩挑奔波,肩挑打拼,只有肩圆并且不宽于臀者,才是旺夫相子之福肩。女性有摆而无甩者,子女不旺,有乳亦多乳他人之子;有甩而无摆者,子女旺,但可能童年清苦;唯前有摆后有甩者, 方能旺子女并且使他们一生多福 。 胸模,实为乳房模,或者用通俗词语说,是奶子模。而对于女性奶子,中国民间有一种特殊分类:金奶子、银奶子、泥奶子(或狗奶子)。金奶子,是没有出嫁的少女的奶子,珍贵如金,必须密封紧藏,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不可让人窥见端倪。银奶子,是还没有生育的少妇的奶子,珍贵如银,也必须紧藏,仅房内生活中夫君可以得见。泥奶子,是已经生育并且已经喂养过孩子的妇女的奶子,喂孩子可以不拘场合,可以不避人眼,因此,大街上、公车上经常可以看到妇女掏出奶子来喂孩子,骄傲地喂孩子。不知那些部分地或全部地露出来给看客看的奶子,是金奶子,是银奶子,还是泥奶子? 媒体报告说,部件模在保护部件上,要花很多功夫。如手模保护手,有这样一篇文章或报道,《葱姜蒜生肉洗发水都不能碰,手模睡觉都要戴手套》 ( http://longhoo.net/gb/longhoo/news/nanjing/shehui/userobject1ai762710.html )。不知手模能不能执筷扒饭,不知手模能不能如厕并清理下谷之道?不知其它各种部件模,在护腿、护臀或护胸上,要花什么样的功夫? 还是媒体报道,每有部件模评选,都有很多看客。如湖南胸模评选,网上有许多报道,并附有图片,如《湖南首選最美胸模,市民冒雨觀戰》( http://news.wenweipo.com/ 2010/09/05 /IN1009050059.htm )、《湖南雨中选最美胸模》( 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0-09/06/content_917699.htm )、等等。 不知年轻女性,还有一些什么样的部件可以作模,可以拿出来评选与展示? 不过,从部件模评选与展示中,可以看出,(这些)年轻女人不是灵与肉的整体,而是纯粹的肉体;而作为肉体,并不是完整的肉体,而是分散的部件,因此,有的是手,有的是胸,有的是臀,有的是腿。 其实 ,年轻女人,对于他人,对于自己,都 应该是人。人作为肉体,应该是整体;作为动物灵长,应该是肉与灵的整体。 转载自:中国网专家博客, 退休教师赏芝堂如是说 原文地址: http://blog.china.com.cn/shangzhitang/art/4697104.html
个人分类: 趣文轉載|4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知道答案》读后感——suxiu1987
热度 3 suxiu1987 2010-8-22 13:31
在我的一篇关于三峡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 江本胜 先生写的《水知道答案》,后来有机会下载了电子版的来看。看完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当即发给了我的很多老师,前辈和同学。只有几个同学跟我交流过,大概其他很多人也没时间看。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但是对我来说,撞击太大,需要好好整理思路,又一直忙于一些事情,搁置了好几个月了。刚在这里开了博客,又巧看见 武 老师也曾经对此书做过评论,就决定写一写我眼中的这本书和这本书说的事情。 其实这本书争议最大的地方,是其试验的不可重复性。我想说的是,不管您是否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因为这件事去否定整个思想而排斥地不肯接受,就是阁下的损失了。把这个大家认为的科研实验的最基本的大前提抛却不说,我先谈谈读了这本书的收获。 第一,爱和感激。这是老生常谈,但是看了这本书,我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竟然连小小的水滴也可以感悟到我们情感中的差别,请不要断然说这是迷信或者唯心的意识,在我看来这说明了万物都是相联系的。并不是水主动地,智慧地去感知人类的情感和音乐的旋律,而是我们产生的不同的情感表达和旋律的变换,影响到了周围的微观世界。话说回来,音乐可以用产生波动来解释,那么不同的波动不就是人类创作音乐时不同的情绪表达吗?也就说音乐也是人传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而已。人体的情绪表达靠的是什么?每个人的情绪不同的时候,身体也会产生不同的物质,这些东西在人的身体综合作用,不管是解释为气场,元气,激素还是什么暂且不论,总之,一定是不同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去支撑这样的变化。既然这样的东西是现实存在的,它必有来去,也会对相对大小范围的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那么我们的爱和恨,是那么的截然不同,甚至对一个人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怎么就能保证不影响其他的事物呢? 我相信,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无所谓好坏,但是相对于我们小小的生命个体来说,至少在某段时间、某个空间范围内是有好和坏的区别的。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心怀爱和感激之情时,他(广义的指一个人)的生活往往比较的开心幸福;和一个开朗的人交朋友往往也能够变得积极乐观。所以看了这本书,我更觉得我们应该多给自己制造些正面的情绪,不仅造福自己和周围的人,还无意间造福了你所不知道的边边角角的那么多和你共同存在的东西,反过来他们也会造福于你。浩荡宇宙,来去汤汤,真是没什么值得坚持着气愤和不原谅。 第二,生态理论中的整体性原理。这个整体性的原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相互联系的原理。请包容我总是很容易将思想,哲学,大道理,别的科学和生态联系,这是我不能避免的一个习惯。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我也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点和认同。 这本书中提到的水,仿佛是贯穿人和宇宙的物质,但我的理解是,水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万物都是一种形态,某些细微元素的堆积,通过物质,能量,信息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形态的一些事物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完整而又局部地存在,包括人和一切我们现在能理解到的其他事物和范围。因为我相信整个存在的宇宙是一个整体,整体之外,必然是更大的整体,所以假以足够的时间,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联系到一起的。就像我们身体中的某些元素,也许来自远远古时期的大爆炸,我们的头发里面或许有曹操的某些痕迹,也说不定。 就我们现在是人,很多年之后,我们就会回归大自然,作下个轮回。或许长江的滚滚洪流中,那些水分子的H元素或者是O元素也有你曾经沸腾的热血里的一部分。说小了,生物和环境之间可以协同进化,互相转变,那么人和水之间怎么就不能相互影响呢?这个世界持续不断地在发生的事情就是相互影响,转变,周而复始。 最后,对于这本书的试验的思路和可操作性上,我不想过多的纠缠。我记得里面是有不少的家庭做过实验且是肯定了其理论的。假设这本书没有欺骗,那么我相信,现在还只是手段的问题,这些障碍总有一天可以克服。退一万步讲,就算江本胜是个彻底的骗子,这也无妨我们借鉴这样的思想。起码这本书带给我的全是美好的享受,美丽的图片,关于爱和感激的教导,科学家雄心勃勃的令人感到鼓舞:仿佛对科研充满热情和执着,不怕困难,真理就会朝你微笑。 我希望读这本书的人能更多地从中吸取有营养的东西,不管是正面的鼓舞、撞击还是负面的经验、怀疑。尊重我们身边的事物,不管是动物、其他生物,还是水、土等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没有生命但其实是我们离不开的共生体。常怀一颗感激之心,感怀世间万物,感念我们具有可以思索的智慧和爱的心灵。很多事情,不只是水知道答案,你也就有了答案,整个人类就有了答案。
个人分类: 未分类|6951 次阅读|7 个评论
嘿,我仿佛看到了世界杯的结局
wido 2010-7-4 22:34
荷兰跌跌撞撞以2-1战胜巴西。橙闷却是有效果的。 阿根廷人以0-4这样一个悬殊的比分倒在了德国战车的脚下。OMG。 喜欢德国,因为年轻,有激情,不冲动,有着超强的技战术执行能力,靠集体而不是靠个人来赢得最后的胜利。 喜欢荷兰,因为那一抹橙色曾经是那么的华丽,一群舞者在空灵中跳着让灵魂激荡的舞蹈,而如今,他们却转变的如此务实,如此枯燥,仿佛一个人由充满想象力的年富力强逐渐转变为枯燥单一的老人,这是生活给予的最大财富。 每场比赛之后,张路在豪门夜宴中会将各个球队的表现分析的很透彻,很容易让人明白,所以,为什么我会看好这两个球队进入最后的决赛的原因我就不细讲了。 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也应该拥有这样的两种生活工作模式:在重要的时刻,像德国一样表现出对时机的清晰判断,及时的抓住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在平时里,如荷兰一般沉闷单调一点,清心寡欲,宁静致远,务实的拿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嘿,可爱的世界杯,我仿佛看到了你的结局。 奥哦。
个人分类: 被生活打败|3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是“人”学:必须把病人作为整体来治疗
热度 22 何裕民 2009-7-17 22:08
美国著名医学家刘易斯 · 托马斯曾坦言:他对医生本人不患重症感到 “ 遗憾 ” 。因为如果那样,他就始终无法体验患者的恶劣处境,始终无法真切地感受一个人面临生命危难时的悲伤和恐惧,自然也就无法 “ 亲同己出、感同身受地去呵护与体恤对方。 体会做病人的感觉,这对履行医职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启示!它提醒我们,一名优秀的医生永远不能绕过病人的痛苦而直接楔入其躯体,他必须在对方的感觉里找到自己的感觉,在对方的生命里照见自己的生命,在对方的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痛苦。然后,才能以最决绝、最彻底、最刻不容缓的方式去祛除这份痛苦。 医字的结构内有一个 “ 人 ” 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由于科技的发展,人文医学的这条腿在逐渐短缩,医学出现了不和谐。据调查,综合医院病人医疗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有 27 %属于伦理问题, 8 %与法律有关。病人的医疗选择,受其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审美偏爱、道德传统、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特殊癖好影响者高达 47.5 %。医生必须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必须对医学作为 “ 人 ” 学的合理性和目的进行关注。人类对疾病征服的实践活动综合了科学性、艺术性和宗教性,没有人文的医学只可能是失败的医学、非人的医学。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834 次阅读|19 个评论
全球变暖植物也遭殃
entropy 2008-8-20 08:28
全球变暖植物也遭殃 从 科学松鼠会 作者: 史 军 (本文发表于《Newton科学世界》2008年5月号) 我们的地球之所以独特,正是由于存在丰富多彩的生物圈。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建立起了精密的组织结构,整个生物圈就如同一 座庞大的金字塔。千姿百态的植物就是这座金字塔的基石,因为除了少数的化能合成细菌外,几乎所有的动物和微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将植物作为食物来源,这些绿色 的能量工厂是地球生物圈活力的源泉。有资料表明地球历史上的历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与植物类群的演化和消亡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植物在支撑着生命世 界。然而,今天的全球变暖正在撼动这些生命金字塔的基石。 ( 图注 :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化,植物的花期和对应传粉者的活跃期形成了完美的配合。在变暖的环境中,他们还能亲密接触吗?) 春天在抢跑 在漫漫寒冬之时,或许人们都希望春天早点到来,希望百花早日盛开,希望蝴蝶早点在花丛翩翩起舞,希望小鸟早点在枝头歌唱。如今,越来越多的植物开花物候资料表明春天真的提前了。在日本,樱花的花期比 20 年前提前了 5.5 天;在美国西南部沙漠地带,灌木的花期比 100 年前提前了大约 20 到 40 天。然而,在这个提前到来的春天里,风景真的会很美吗? 在阳光明媚的早春,春风早早地叫醒了地球上最后一株腊梅。枝头的花朵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黄色外衣更醒目一点,它们还铆足劲放出丝 丝香气。然而,这些从祖辈继承下来,用于吸引蜜蜂传粉的招牌似乎不再像以往那么有效了天空中和花丛中都寂静无声。当花瓣带着遗憾再次化为春泥时,睡醒 的最后一群蜜蜂终于出现了。它们依然像祖辈那样在田野中寻觅可口的花粉和甘甜的花蜜,可一切都晚了,等待它们的只有枝头萎蔫的花朵和地上凋零的花瓣。结局 可想而知,腊梅和蜜蜂就像爱情悲剧里的男女主角,感情至深却不能相见,终于双双郁郁而终。上面的故事似乎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还能看到,枝头有 蜜蜂在寻觅,花丛中有蝴蝶在飞舞。但是随着地球持续变暖,上述的爱情悲剧正在或者将要发生在一个天前到来的春天里。 腊梅隶属的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植物类群,也是现今地球植被的主要组成成分。从矮小的蒲公英到高大的白杨树,从纺织用的棉花到 供食用的苹果桃子都属于被子植物的范畴。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具有由雌蕊和雄蕊构成的繁殖系统。人们熟知的开花结果正式被子植物的繁殖过程。对绝大多数被子植 物而言,从开花到结果,需要将花粉从雄蕊的花药中搬运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就是传粉。有些植物选择了风或水作为花粉的运载工具,而绝大多数被子植物选 择了利用动物(特别是昆虫)来运输花粉。作为搬运工的动物(传粉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吃到花粉或者花蜜。在数千万年的演化中,被子植物和传粉者建立起了密 切的合作关系,花朵和传粉者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同时出现,互惠互利。然而,全球变暖正使这种关系变得越来越脆弱。 人们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并教导后代以勤为勉。对花朵来说,早日开放却未必是件好事。如果花期提前,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就会上 演,接着是没有授粉,也就没有结果,当让也就没有后代。这样一来,植物种群就会慢慢消亡,而它们的传粉者也会因为没有食物从地球上消失。最终给我们留下一 个寂静的春天。 植物的花期和传粉者的活动期完全分离,看似有些极端。这样的事情确实只会发生在那些由专一的传粉者传粉的植物和以单一植物为食的传粉者 身上。由于传粉和食物来源的单一性,全球变暖引起的花期物候变化对影响往往是致命的。其实,很多传粉者都是以多种花作为食物来源的。即便如此,这些传粉者 的日子也不好过,它们也不能顿顿吃上饱饭。传粉者采食的几种植物的花期原本可以相互衔接,由于气候变暖,这些植物的花期会发生错位。对传粉者来说,本来连 续的食品供应很可能会出现断档。同时,由于花期的提前,在传粉者活动的末期,还会出现无花可采的危险局面。在一个变暖和的春天里,如何吃饱饭竟成为传粉者 面前的头等难题。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春天进一步提前,这种植物花期和传粉者活动期分离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科学家通过数据模型预测,在今后的 50 年里,气温每升高 1 ℃ ,植物开花期就将提前 4 天。这样情况持续下去的话,会导致 1 7 ~ 50% 的 传粉者失去生存所需的食物来源,这些传粉昆虫的活动周期也将缩短一半,最终会导致那些无虫问津的花朵和缺吃少喝的昆虫永远从地球上消失。然而悲剧 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随着昆虫的消亡,以它们为食的鸟类和其他小型动物也将面临食物短缺的危机,并最终走上不归路。这样会进一步影响 到大型肉食动物,整个生态系统都可能因为食物链的断裂在短时间内轰然倒下。 火爆的夏天 太阳光是整个植物界,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能量来源。亿万年来,所有植物都在阳光下享受宁静的生活。然而,太阳光这个巨大的能量宝库现在正面临着被废弃的危险。 一提到光合作用,人们脑海中首先反映出的可能是森林和农田。其实,在地球上还有很多不起眼的光合作用工厂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生物土壤 外壳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由蓝藻,地衣和苔藓组成的,覆盖于土壤表面的复合结构。在陆地上几乎所有生命存在的地区都有它的身影。生物土壤外壳对于固定水分和 土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气温的节节攀升,这些光合工厂都出现了消极怠工的现象。通过对美国西部沙漠中实验样地进行监测发现,在气温异常升高 的 2000 年,生物土壤年外壳的光合作用总量(以一个生长季内,植物体干重增量计算)下降了 56% 。光合作用总量的下降提高了生物土壤外壳的死亡率。更令人担心的是,生物土壤外壳是很多干旱地区的唯一植被。如果这些地区的生物土壤外壳消失的话,人们将面对更多的沙漠和沙尘暴。 那么,为什么气温升高会影响到光合作用产量呢?我们知道,植物中的叶绿体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碳水化合物中。但并不是太阳光 中的所有能量都可以被植物利用。我们平日所见的太阳光实际上一种由不同波长的光线组成的复合光,包括了红外线,可见光以及紫外线。绝大多数植物只能利用可 见中的红光和蓝紫光。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不能被植物利用,还会降低光能转化中心叶绿素的活性,从而扰乱正常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在植物体内还存在一 些类胡萝卜色素,它们可以通过自身的降解来减轻紫外线对叶绿素的危害。在正常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植物可以依靠这些保护色素抵御紫外线的侵害。但是在温度 升高时,叶片中类胡萝卜色素的活性和含量就会大大降低。这时的植物会束手无策,只能听凭紫外线去大闹光合工厂了。这样一来,所有工厂的产出自然会大打 折扣了。 消失的冬天 正当植物被取少传粉者和火辣辣的阳光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植食性昆虫爆发次数的增多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气温正常的年份,很多植食性昆虫会被冬季的低温杀死。其种群数量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当气温升高时,能够渡过寒冬的成虫会越来越多。以稻绿蝽威力,气温每升高 1 ℃ ,其越冬成虫的死亡率将下降 15% 。越来越多的过冬成虫为虫害爆发埋下了伏笔。不仅如此,气温的升高还缩短了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周期。如桃蚜在 8 ℃环境下需要 30.15 天才能完成一个从卵孵化到成虫产卵的生命周期;当气温升高到 28 ℃时,仅需 6.5 天就可以完成这个周期。根据现有的气象和昆虫繁殖资料预测,到 2010 年,我国主要植物害虫每年可能会增加 1 代,而到 2050 年,主要害虫会增加 2 代左右。越冬死亡率的降低和繁殖时代的增加将大大增加植物虫害的爆发次数,为本来就举步维艰的植物带来更多的苦难,最终会促使一些植物从地球上慢慢消失。 对于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植物来说,过高的气温会使积雪提前融化,从而促使还未成熟的花芽提前萌发。当这些花芽探出头来的时候,会突然发现,等待它们的不是温暖的阳光,而是凛冽的寒风。一朵朵未能绽放的花朵就这样带着遗憾悄然逝去了。 我们今天见到的植物都经历了数千万年到数亿年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与周边的光,水,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建立起微妙的联系。然 而,在人为变暖的环境中,这些进化历史上的赢家竟然显得无所适从了。合成与分解相伴,捕食与被捕食共存,自然界一直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一个平衡被打破 之后,又会有新的平衡建立起来。在未来的地球上,会不会有一个由全新物种组成的生命世界?对此,我们无从预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不会是适宜我们人类 生存的世界。人类是与现今的植物界相伴而生的,眼前的这个绿色世界才是我们永久的家园。
2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