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复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的研究生课程考试
dengjian02 2013-1-10 22:35
这学期一共上了13门课,其中学位课9门,选修课4门。自己都感觉到不可思议,居然能在一学期排开这么多课,选课的时候应该就预料到了这样的后果,当时完全给自己这学期的安排就是上课...这都已经学期的倒数第二周了,依然有课程还在上。下午开始去了图书馆上自习,感觉真的有种本科时候突击考试的情景,有同学说我们是不是真的老了,记忆力完全不如当年,我下午试了一下,其实没有那么严重,能理解的还是比较好记住的!但是。。。不能理解的确实麻烦.... 高级植物生理学: 这可能是这学期让我最头大的一门课,上课听不懂就罢了,考试老师给的复习思考题连个答案都找不到,思路一片茫然,往年师兄师姐总结的资料都不知道被多少人在上面划过了,面目前非,难以辨认!更让人寒心的是补考的全校一共三个人,我们课题组就有俩...... 课程复习资料:合计50页,自己整理后得到18页精简版 字数:18000字 复习困难指数: ★★★★★ 考试压力: ★★★★★ 自然辩证法 : 这是所有的研究生都必须要上的一门课吧,上课的时候听起来老师讲的非常好,感觉很轻松,但是晚上看了一下这个课程的名词解释部分,结果....结果....都感觉跟绕口令似的,我其实宁愿做简答题,就“自然辩证法”一个名词的概念,十分钟都没有搞懂,理解+记忆的理论在这里显得非常苍白!!! 课程复习资料:22页(名词解释40个,简答论述40个) 字数:17000字 复习困难指数: ★★★★ 考试压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说是概论其实一点都没有概括,它包含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无所不有,看起来非常简单,老师讲课的时候就像听故事一样,我从来没有像这门课一样仔细地听完过一学期的政治课,思修马基毛概近现代史神马都是浮云,更好的是这门课上完之后老师居然给了复习思考题,让人很是兴奋,拿到之后用了整整一天从课本上把答案搬到了电脑上(这是上大学以来自己手打字最多的一门课),还是要背啊。但是看到后面的论述题都需要结合十八大报告谈谈自己的看我就愣住了,我看完了十八大报告,可是我还是弹不出来什么东西啊!!!! 课程复习资料:11页 字数:11800(纯手打,没有粘贴) 复习困难指数: ★★★ 考试压力: ★★★★ 生态学原理: 这门课也是我上的最轻松的一门课之一,老师上课有多一半时间是在跟我们谈怎么做人,照老师的话说,我们学习植物生态学的时候也一定要学学人类生态学嘛...结果...结果就是连着三个小时都讲怎么做人,还有自己的研究生的小故事,受益匪浅啊...这是四门课里面结课最早的,但是一直么有考试,这一点让我们很恼火,都堆到期末,还要不要人活了...老师结课的时候就留下一句话:复习的时候好好看看课件就行了!!!不过相对来说这门课还是比较简单的,里面的东西以前都接触过!!! 课程复习资料:20页(ppt转换来,没有重点神马) 字数:15000字(复印资料,估计字数) 复习困难指数: ★★ 考试压力: ★★★ 期末考试四门 合计复习资料:71页 字数:61800 字
个人分类: 随笔|3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赣南师范学院2012-2013学年第1学期高等数学期末复习试卷
zjzhang 2012-12-25 10:03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29534-1-1.html
个人分类: 数学|2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习李体制之妙解
gardening 2012-12-18 23:18
乳者问:“所谓习李体制,所谓何事?汝知之乎?” 长者曰:“习者,复也,人们常说复习,二者本意相通。克强者,兴也,辛亥元老黄兴,其字即为克强。习李体制,其真义即复兴体制也。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
个人分类: 社会生态|2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见鬼——屌丝博士屡梦高考
热度 11 AnjinLiu 2012-8-4 06:33
高考过去10年了,但是到现在我还不时的会做高考的噩梦,真是无语,梦见我高考再次失败,惶恐至极,最后惊叫而醒,而且是多次。前一段时间,和一个同学聊天,他也经历过高考失败最后复习一年,告诉我说,到现在他也会做高考的噩梦,梦见自己又失败了... 当年高考失败复习的阴影至今阴魂不散,当年的心境或许至今无法去体会,但是依然还在做高考失败的噩梦至少说明当年的经历对我身心的影响之深! 当年高中三年分了三次班,真是世上罕见。高三那一年,那些领导猪头居然搞了一个尖子班,想要搞出来一个清华北大的,因为好久没有清华北大的了。所以从第1名截到第40名,重点培养,我有幸在1-40名之间,成为尖子班的一员。除了1个尖子班外,此外还有7个普通班。 尖子班实行淘汰制,每月要月考,考完全年级排名,40名之外的滚出尖子班,普通班进入40名的搬进来。后来的确做到了,有个曾经年级数一数二的女同学有一次排在40开外,被请出了尖子班。当然人家后面又回来了。当年那个班主任真是想清华北大想疯了,来了个周考,全校的月考之外,他还搞了个周考,周考也要排名公布。后来人家普通班也搞周考,估计害惨了普通班的兄弟。现在回想起来,不知道那时日子是怎么过的。 由于当时局面的残酷性,同学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竞争特别强,相互沟通少,谈不上什么感情,至少我这么认为,因为大家都在拼命,埋头苦干,所以毕业之后同学之间感情淡薄。 尽管当时号称是尖子班,目标是培养几个能进入清华北大的,理应配备全校最好的老师,但是事实不是这样,至少我认为有些老师不光人品不行,而且业务水平也不高。当年的班主任在我看来是个小人,尽管业务水平很高。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他想出清华北大的,出一个,他们的奖金就不得了。领导猪头也要政绩,也好出去忽悠,向上头交代。所以班主任基本上重视排名前列的,因为在他看来他们才是他的救星和财星。所以对我们这些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希望的就这么着吧。当然这也不值得让我说他是小人。当年我高考完,我估完分去问他能报什么大学,他居然很不屑的对我说:你这个分还能考到什么好大学?真是莫大的伤自尊。后来,回家的路上和另外一个同学说起,这同学也被这厮打击了。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哪里都有,只有你强,对人家有用,别人才会重视你,否则他不伤你自尊算对得起你了。 更无语的是,教物理的老师,也是个小人,而且业务水平又低,搞的我们一帮人对他有意见。每次我问他问题,他都看下你的问题,然后离开你几步,然后又回来,指几下,然后又退几步,然后又回来指几下,然后就走了,搞得我还是云里雾里。没有什么表情,很不耐烦,搞的我们几个人都不问这厮问题了。说这厮小人是因为这厮对县城的这些同学问的问题都是笑嘻嘻的解答,非常有耐心,对我等从乡下来的非常的不耐烦,而且这厮自己能力也有限,当然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评价。当年物理受这厮的影响很大,后面居然对物理兴趣受到影响,高考时候拖了我后腿。 当年高考后,原来被班主任寄予厚望的同学与北大清华无缘,当然我也和武汉大学无缘(物理和英语考的不好,历史最低,见鬼),和我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学也考得很惨。惨烈的悲痛之后,我加入了复习大军中,心平气和的过日子,准备再战高考。幸好复习那一年的老师我还认可,至少不是小人。不过也有让我在同学面前很上自尊的一幕,至今还记得: 一天早上和同学去买早点,碰见英语老师,我给他打招呼,这厮居然问我在哪个班,我汗,什么老师啊?不是明显的坑我吗,搞的同学后来狂笑不已! 后来这一年,我心平气和的熬,等待决战,最终考得不算好,分数一估,参考以往分数,华工稳上。比我哥们要好点,这厮和我一起复习,居然考的比第一年少。 人的这一生很难说,复习也不见得是见坏事,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只是到现在还叫我做关于高考的噩梦,我实在受不鸟了,伤不起啊。 把以往的臭事写出来,希望不要再做有关高考的噩梦了,复习过的孩纸伤不起啊!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5600 次阅读|21 个评论
叹:硕士生招生考试只考四门
热度 33 lin602 2012-4-12 21:43
现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只考四门,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一般考:政治,数学,英语,专业课。初试入围后复试,加考一些内容。 好象是为了加强复试的份量,事实呢?让人大跌眼镜。 许多学生从二年级或三年级开始,就只复习这四门课,做题,上辅导班,背单词,做数学题。其他课程嘛,因为研究生招生考试不用考,就不那么学了,甚至课都不上,作业不做,考试应付。 一些非重点学校,由于学校名字不太好,对学生就业及今后发展不太有利,从学生一进校,入学教育就是身在如何考研究生的文化中。学校为他们搞辅导班,为他们考研究生做好一切准备,实验做得非常少甚至不做,不重要的课也就不上了。他们的橱窗中每年都出现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光荣榜。以至于一些高校对这些考研专业户学校采取抵制的态度。这些学校的考研高分不让进研究生大门也是经常出现,我就听到许多教授们讲,某某些学校的考生只会考这几门课,进来不会做实验,许多专业知识不知道。 特别是对于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学校与专业,进行调剂时,根本没有办法,只能看他们这四门课能不能上国家线了。 数学、英语、政治、一门专业基础课,他们的分数决定研究生质量。其实不少素质很好的学生,由于他们花多时间做实验,做点小研究,其他课程上花了更多时间,但他们这四门课比不上那些学生,他们就被淘汰了。 拿我们化工专业来说,英语、政治与数学,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又有多少作用呢。英语分数高不等于就是能够熟练看英文专业资料,对于做合成为主的研究生,数学基本用不上,政治嘛,我也不想多说了。
5091 次阅读|44 个评论
高三复习中遇到的由知识迁移而引发的几个错误
热度 1 yaoronggui 2011-10-9 10:22
高三复习中遇到的由知识迁移而引发的几个错误,黄宜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 , 1-2 , 46-47 内容概要: 在组织高考复习时,遇到一些复习丛书对某些化学问题凭空臆测,想当然地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往往发生错误,引起教学的混乱。在此给出几个例证,希望与广大化学教师共勉。 一、打开盛装浓氨水的试剂瓶塞,会有白雾吗? 二、 Na 2 CO 3 溶液和 NaHCO 3 溶液果真能用 BaCl 2 溶液鉴别吗? 三、浓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最终褪为无色是因其强氧化性吗? 四、镁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较多量的氮化镁吗? 以上所举的几个例证,在现行的教辅中比较普遍。它们所带来的错误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知识迁移”的思维犯法,在教学中既要善用又要慎用。善用“知识迁移”的思维方法,在一些情况下可使学生把未知变为已知。如,氯气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知识迁移为溴单质也可于水反应生成溴酸和次溴酸。但又要慎用“知识迁移”的思维方法,因为它的结果有局限性而往往是不可靠的,正如本文所举的几个例证。 文献下载地址: 高三复习中遇到的由知识迁移而引发的几个错误.pdf
个人分类: 精读资料|4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报考博士生复习参考建议
图锦 2010-9-2 13:06
报考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其二级学科博士生的考生有不少是跨学科的。我们欢迎跨学科报考,但首先要了解该学科的性质和特殊要求,这可以到本人博客招生信息或在我校研究生院网页中导师介绍的附注部分参看相关说明;其次要选择好考试科目,一般跨学科考试可以选择管理统计学(专业课1)和管理学(专业课2);第三要有成效地复习,以下简单谈谈复习方法。 由于学校不提供专业课往年试卷,不要猜题,建议复习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1 要按照研究生院提供的考试大纲范围和要求,以及规定的参考书复习,辅以自选参考书; 2 要准确、全面理解掌握和记忆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打好基础; 3 要能够结合考题正确、综合、灵活选择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4 要能够解答所有可能的题型(如选择、填空、判断、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计算、作图等)。 具体到以上两门课程,建议注意几个特殊问题: 管理学: 管理学知识面广,要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注意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该熟记的要熟记;另一方面又不能死读书,要多找多读参考书,不要只看规定的参考书(翻译的国外教材料较丰富),多看案例和实际背景材料,特别是企业管理方面的材料,掌握准确判断相关知识点并用以分析问题的技巧,避免长篇大论却没有理论分析,争取在分析、案例的高分题上多得分。有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也有助于这类题的解答。此外要做一点基本的计算题。 管理统计学: 要照大纲范围复习,参考书中不属于大纲的内容不必看。管理统计学是应用学科,重点在应用而不是证明(微积分基础差的可以重在理解概念、原理与计算方法,数学证明略去不看,可看点较通俗的教材)。基本概念要熟记,并重视解题能力的提高。计算题应该是重点(含看图、作图),关键是选择正确的方法、公式,避免张冠李戴,因为题目中多半不指名用什么方法,用错了方法就没有分。此外运用要熟练,解题要快(考试要带计算器,数字计算繁琐的可以先列式,确认所用方法正确无误,有时间再算出结果)。为此要找解题指导书和有答案的习题集,大量作计算题练习,并特别注意每一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同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以上建议只是个人的揣测和观点,不一定恰当,仅供参考,请以大纲为准。具体知识内容请自行学习,本人无法提供辅导,请见谅。
个人分类: 招生信息|3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32年前钱伟长先生答疑:“为什么我们三人考得一样好?”
sqdai 2010-8-17 06:01
1939 年钱伟长参加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考试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他的同窗好友郭永怀、林家翘也同时应考。 最近, 郭永怀 夫人 李佩 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1939 年春,学校(西南联大)公布有 7 人考取了中英庚款基金留英公费生,其中就有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家翘。他们 3 人都是专门攻读力学的。本来中英庚款基金会规定,每门学科每年只录取一名留学生,但这次,他们 三 人考得一样好,因此,在重庆的考选委员会上,清华大学的 叶企孙 教授和北京大学的 饶毓泰 教授为他们力争,终于让英庚款基金会同意破格同时录取他们 三 人。(见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8/235039.html )。 为什么钱、郭、林三人的考分会一样? 1978 年,我和李家春为了撰写《郭永怀传略》采访钱先生时,他谈到了这个问题,给我们揭开了谜底。 故事是这样的。 当时兵荒马乱,有志青年纷纷涌向昆明的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和南开联合组成)。在昆华书院的小小的宿舍里,挤住着 30 几个人。那可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地方啊,从昆华书院走出了后来的十几位院士! 忽然,传来第七届庚款留学招生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书院里顿时闹腾起来了!考期如此临近,怎么准备呀? 最着急的是钱伟长,他从北平南下时,因为缺少盘缠,不得不到天津的耀华中学教了一年物理课,攒够了旅费后,绕道香港、海防、河内,沿着滇缅公路才到达昆明,为了轻装简从,手头没留一本基础课教材,而西南联大几乎没有藏书,如何温课应考?他抓瞎了。郭永怀的境况也好不了多少,他俩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这时,只见林家翘不慌不忙地说:别着急,我来帮你们忙。他从自己的行囊里掏出一摞笔记本,上头的蝇头小字十分工整。钱、郭抓过来一看,不正是他们急需的数理力材料么? 原来,林家翘做本科生听课时,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当上课时,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 时把 老师讲课的要点记下来;到晚自修时,他会呆坐在书桌前,在自己的脑海里过电影,把全天听的课程内容回忆一遍;然后就挥笔直书,把学过的内容默写出来;再找相关的参考书(那时一般没有讲义)作一些订正;到了周日,再把每门课全周学的内容整理成正式的笔记。到课程讲完后,他不仅记住了课程的要点和来龙去脉,还留下了工整的笔记(包括习题本)。没想到,这时可以派大用场了。 钱、郭两人喜出望外,拉着林家翘的手,大呼:谢谢你啦,小老弟!(钱郭分别比林大 6 岁、 4 岁)。因此,他们就每天捧着这些笔记温课,还经常切磋疑难问题。 于是,最后,一起进考场,得到相同的分数,一起被录取。 故事就讲到这里,下面就是我的分析了。 为何考分相同? 三位都有同样的高智商。 三位都在名校得到名师的点拨。 三位都一样用功。 三位都有扎实的数理力知识基础。 三位用的是同样的复习资料。 三位考前对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碰到难题,要会,大家都会。 因此,要不出现这样的结局也难。 希望听了这个故事的青年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从中学到什么? 凡是上过我课的学生,都听过我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讲课特别注意方法论,这样好的典型例子当然不会放过。 写于 2010 年 8 月 12 日晚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8564.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9560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也谈谈考研复习
lxwang 2010-5-19 19:05
我是 06 年考的研,当时考的是本科时的专业方向,所以专业课复习起来并没有怎么费力,而且我要考的专业还不要求考数学,所以我的主要把精力放在了英语和政治上面,反正当时既然决定了要考研,闲着也是闲着,也没别的什么事做。英语当时学得还考研,大三时就过了六级,感觉再怎么复习也提高不了多少,但还是认真复习了,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辅导班的视频培训教程,按照新 东方 老师教的方法,对真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基本上每篇阅读理解都做到了句子结构分析和翻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背单词,我背单词的方法是买了一本考研英语大纲,首先就把烂熟于心的单词坚决地划掉,其他一些单词,对照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看它的英文解释和例句,过一个阶段,对这些单词进行第二轮检测,根据熟悉程度进行标记,对不熟的继续背诵复习,然后再重复这一过程,重复几遍以后,就会发现有的单词进行了多次标记,说明这一单词容易混淆,这样就做到了有针对性的复习。还有就是写作也很重要,时不时要练练笔,做到胸有点墨,下笔如行云流水,至少不存在憋不出来的情况,写完了再参考一些句型短语进行自我批改,然后再消化吸收,效果挺好。至于政治复习,因为我花的时间多,而且当时我搜集到了各大辅导班的视频教程,对市面上比较流行口碑比较好的参考书都看了,后期又做了大量的题,最终的结果是政治考了八十几分,印证了那句话,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社会杂谈|3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研后一年多了
aini49311906 2010-4-27 22:13
从去年复试到现在已经一年了,去年的复试结束时间比较今年晚一些。今年的复试早结束今天了,帮助过的一个女同学和我说她通过了,一等奖学金。她发短信说谢谢我的帮助,我说客气了,都是你的努力。还是有点儿嫉妒,要是我去年努力点,也会一等奖啊。 去年的我考研复习的时候稀里糊涂,不认真的准备,结果初试成绩出来,很心凉,以为自己铁定的进不了复试呢,都准备找工作了,结果国家线下来,又天下掉馅饼一样幸运的英语和总线都过了,不过进了也是倒数进的。想想也是挺悬的,就我这成绩,复试不刷我刷谁啊?复试也没有认真准备,书也看了没几天,复试也感觉是马马虎虎的就过去了。复试的时候,很多的本科同学都是在谈论考研复试都找关系托人,当时我的心就更凉了,也没关系,也没得找。幸运的我竟然也通过了复试。不过呢,就是倒数的第二名,三等,算是很差了。只能后悔自己不努力。人都是这样,都是在用的时候才想自己当初应该多念点书。 一年过去了,读研的我现在也还是懒懒散散。事情不少,就是不太想做,一直想调整也一直调整不过来,想自己怎么意志力那么差呢。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也可以说:由懒入勤难,由勤入懒易。青春耗了一大半,原来都只是陪着自己玩耍了。收拾心情,我应该开始做事了,也不多想了。一年了,我什么都没有做,还有很多事等我去做。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械设计》考试复习重点
zhaofu 2009-12-1 00:13
重点 解题过程请参考 “四不学堂” 的 视频教学文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顺利通过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
热度 3 chenlun 2009-5-12 08:58
如何顺利通过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 陈轮,清华大学 (欢迎转载和引用,但请注明出处) 根据《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及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注册 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管理制度将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如何进行高效的复习,以 顺利通过专业考试,取得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是很多岩土工程师关心的一个问题 。 2002年举行专业考试以来,通过率一般不超过20%. 大多数参加过专业考试的工程 师,虽然工程经验很丰富,但仍感到通过考试有较大的难度。难以通过考试的原因,一 般考生常认为有考试范围宽,要复习、掌握的内容太多、工作忙,没有足够时间 和精力复习、考题量大,考试时间太紧、年龄大了,难学、难考了,毕业 时间长了,以前学的东西忘了、出题偏,有的题在规范和手册上难以找到解答、 考题重理论、轻实践等等。实际上,难以通过考试的考生,主要问题有本科专业 课程设置与考试范围不够对口,必备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好,导致复习困难,考试也难 、不能做到抓重点复习,导致复习范围大,内容太多,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扎实掌握 到可以应试的水平、重要难点问题不突破,复习几遍以后,原来会的还会,原来不 会的还是不会、工程经验丰富,但缺乏必要的应试技能等等。 对于试题难度大、复习内容多的专业考试,考生必备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好、复习范 围不能较大幅度缩小、重要难点问题未有效突破,是复习时间和精力有限的考生难以通 过专业考试的主要原因。考生应遵循既要顺利通过考试,复习工作量也要尽量小的 原则,精选复习内容,安全地缩小复习范围,花费有限的精力抓住重点进行复习, 并要掌握必须突破的难点问题,切实掌握必备基本知识和应试能力,确保一次顺利通过 专业考试。 一些参加过一次甚至几次考试仍未通过的考生,成了注册岩土专业考试的困难户 。他们的问题,主要还是基础太薄弱、复习难以抓住重点、重要的难点问题在复习中 没有去突破等几方面。 少数基础较好、复习时间较充裕的考生,可以选择一本土力学教材、一本基础工程 教材、一本相对较薄的专业考试复习教程、一本案例题集、2004~2006年专业考试试题 及解答以及若干规范自学。 对于大多数基础相对较薄弱、时间和精力较紧张的考生,可以选择一个辅导班参加 学习。辅导班教师好比教练员,考生好比运动员。运动员按照教练员的指导去训练,效 率比自己去探索训练应能有明显提高。 辅导班教师一般都很讲究应对考试的针对性,根据考试特点,注重帮助考生扎实掌 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基本题的解法,结合例题、考题,让学员知其然也知其所 以然,灵活应用,会举一反三。 实际上,顺利通过专业考试,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以案例考试复习为例, 案例题30选做25题,实际上做对20题就有80分了,而只要做对15题就有60分了。也就是 说,做对总题数的三分之二就可拿80分,做对一半就及格了。大约80%的考试要点(30 题80%=24题),基本上集中出现在一般复习教程30%的篇幅内。在掌握必备基本知识 后,只要有选择地做一些练习,要考七八十分,确实是不难的。 对于第一天的知识题,也是容易通过复习顺利通过考试的。通过案例题的复习,在 掌握计算题基本原理和方法后,可以帮助解答一部分知识题;通过土力学和基础工程教 材的复习,可以解答一部分知识题;通过熟悉一些规范,可以解答一部分知识题;通过 学习2002~2006年专业考试试题及解答,可以解答一部分知识题;通读一本较薄的复习 教程,又可以解答一部分知识题。 考生在复习中可以向往年考过的工程师请教问题,也可与同事们讨论。如果时间和 经费允许,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面授辅导班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条件参 加面授班,选择一个网络班,对通过考试也会有一定的帮助。面授班环境、气氛好一些 ,可与辅导教师交流,效果较好,但时间要求集中,费用也高一些。网络班气氛与面授 班相比可能会单调一些,但费用低一些,时间也较自由,不太清楚的地方,通常还能重 复几遍。通过网络进行答疑,可以对考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岩土工程师在确定参加专业考试后,应下定决心,全力以赴,要求自己一次顺利通 过。一次顺利通过考试,是最省时省力的结果。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一日 如何顺利通过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
个人分类: 注册岩土|17540 次阅读|1 个评论
翻旧书方知学问欠
jlpemail 2008-3-24 08:02
昨日,偶然翻出一本1984年出版的旧书,翻阅不到三页,就发现,学习过的课程忘记了许多。 人云温故知新,我说读旧书方知学问欠。白白蹉跎了20年。那本旧书,近来就在我的附近存放,我却多日不见它的踪影了。书本不厚,容易被其它的同类或者纸张淹没、遮挡。 这本封面标志很有母校特色,作者也比较熟悉的旧书,是从一位朋友那里得到的。朋友见我热爱学问,就奉送了。可惜,我在在把书本搁置到书架上以后,就忽略了它的存在。 除了扉页上的涂抹,其它地方,对我来说还是新的。自己以为是喜欢读书的人,比较推崇书和**概不外借,这句格言,也赞成书非接不能读的说法。但是,对于到手的书籍的冷遇不是初犯,后果是很严重的。 书是否很生气,它的学问还属于自己。几乎不和我分享。这怪不得书,怪不得这本封面熟悉,内容生疏的书。因为,我没有选择经常和它接近、交流,不了解它蕴涵的思想、学问欠缺是咎由自取。 我抄写了书本中的一个公式,算是表示自己的对于被疏远的朋友的歉意了。但这远远不够。书本中的学问,还在那里,还需要时间、身心、思考以及探究,经过这些程序,被疏远的朋友才会被捂热。 重新翻阅这本不过100多页的旧书,总觉得学问欠了不只一点点,而是太多太多。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364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