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比“杨不管”更牛的“胡不管”、“暨不管”
mychinasea 2008-8-6 08:45
安徽长丰县吴店中学两位学生在课堂上打架,正在上课的杨老师却没有制止,随后其中一名学生突然晕倒不治身亡。该起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极大关注,当事老师也因此被网友称为杨不管并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但与暨南大学的胡不管相比,杨不管只有自叹的份儿了! 暨南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教授、博导邱丹阳的博士学位论文系全盘抄袭自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张良福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与邻国海洋划界争端问题》! 邱丹阳博士学位论文《中菲南沙争端的历史与法理研究》一文的基本结构、论证、分析及结论全盘抄袭自张良福的博士学位论文。邱的论文正文100页,其中约62页是一字不差地抄袭自张良福的博士学位论文!邱论文总字数约13万字,粗略计算就有8.4万字抄袭自张良福的博士学位论文。 邱丹阳如此胆大包天地全盘抄袭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张良福博士学位论文的行为,闻所未闻,堪称中国学术界之一绝! 面对邱丹阳如此恶劣的抄袭丑闻,暨南大学校长胡军采取了胡不管的态度! 2006年8月1日,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张良福给暨大校长胡军打电话,向他举报邱丹阳博士学位论文全盘抄袭一事,要求胡军校长调查处理。胡军校长没有任何正式回复。 2007年1月15日,张良福博士正式致信胡军校长,要求暨大认真调查和严肃处理邱丹阳博士学位论文全盘抄袭一事。胡军校长未作任何回复!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校长胡军采取胡不管的态度,暨南大学校方也采取了暨不管的态度! 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不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七条规定 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的规定,暨南大学评定委员会在接到张良福博士举报邱丹阳博士学位论文系全盘抄袭后,应立即进行调查,如属实,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应撤销已经授予给邱丹阳的博士学位!事实是,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本就没有履行职责,没有进行任何调查处理! 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即暨南大学的所谓的党风党纪、政风政纪监督检查机构)不管! 2006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各高等院校要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这就是说,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应该认真受理张良福博士对邱丹阳博士学位论文全盘抄袭的举报,调查、处理、曝光 邱丹阳全盘抄袭张良福的博士学位论文这一丑闻! 事实是,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根本就没有 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根本就没有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都采取了不管的态度! 不过,在邱丹阳抄袭丑闻问题上,要仅仅说胡不管、暨不管,也不符合事实! 暨南大校长胡军、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本就不是胡不管、暨不管,相反,他们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来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那就是公开袒护、包庇邱丹阳,不择手段打击、污蔑、抹黑举报人!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校长胡军采取了一系列胡管的行动!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亲自出马,企图劝说、利诱、继而威逼张良福博士与邱丹阳私了!他几番北上,到处找人,甚至到处写信,以暨南大学的名义,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对张良福博士进行无端的捏造、诬蔑、抹黑!暨南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邱丹阳的丈夫庄友明也赤膊上阵了!多次打电话,对张博士破口大骂,到处写信诬蔑张博士,声称若不私了就决不放过张博士!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采取了一系列胡管的行动! 2007年1月,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编印了《暨南大学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指引》,这份廉洁自律指引如此规定:学校授权(决办通知JB263号)校纪监审办公室为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受理单位。对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教学、科研等)的举报,采取请有关专家鉴定的办法定性,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校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纪监审办公室根据几年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践,希望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引导,对发生在以前的行为,给予改正的机会,采取宽容的态度,参照已处理的案例,适当从轻处理。而对2007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将根据有关规定,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依据暨南大学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指引,在暨南大学,2007年前抄袭无罪!邱丹阳是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对她,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引导,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宽容,要从轻!无需根据有关规定,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胡管的行动! 2007年7月18日暨南大学网站校内通知正式发布消息,邱丹阳被该校任命为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法学分委员会委员,负责评定该校法学(含国际关系学)研究生学位等有关工作。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采取的一系列胡管的行动,根本目的就是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地袒护、包庇邱丹阳抄袭的丑闻!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采取胡不管、暨不管的态度,根本目的就是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地袒护、包庇邱丹阳抄袭的丑闻!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的胡不管、暨不管能够挺到什么时候?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7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丑闻!丑闻中的丑闻!--评暨大“博导”邱丹阳博士学位论文抄袭案
mychinasea 2008-8-5 09:38
?? ?? 暨南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教授、博导邱丹阳的博士学位论文系全盘抄袭!这是邱丹阳的丑闻! ?? 邱丹阳博士学位论文《中菲南沙争端的历史与法理研究》一文的基本结构、论证、分析及结论全盘抄袭自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与邻国海洋划界争端问题》。邱的论文正文100页,其中约62页是一字不差地抄袭自我的论文!邱的论文总字数约13万字,粗略计算就有8.4万字抄袭自我的论文。 ?? 邱丹阳如此胆大包天地全盘抄袭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行为,闻所未闻,堪称中国学术界之一绝! ?? 凭借一篇全盘抄袭的博士学位论文,邱丹阳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暨南大学博士学位的头衔!继而在随后的短短五年时间,邱丹阳摇身一变,从一名讲师晋升为副教授,进而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一名普通教员变为暨大研究生部副主任。邱丹阳还有众多非常鲜艳夺目的光环,如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法学分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 培养对象、广东省 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南粤教坛新秀,等等。 ?? 然而,这么众多非常鲜艳夺目的光环,在我于2006年8月1日向暨大校长胡军揭发检举邱丹阳抄袭后,全都变得黯然失色了! ?? 邱丹阳全盘抄袭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以严重舞弊作伪的手段从暨南大学骗取了博士学位!丑闻!十足的丑闻! ?? 邱丹阳的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暨南大学的高伟浓教授、博士,据说是从构思到写作,再到最后定稿,悉心指导邱丹阳完成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但高博导没有发现邱丹阳是以全盘抄袭的方式完成她的博士学位论文!高伟浓教授严重失责失职! ?? 暨南大学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也没有察觉到邱丹阳是以全盘抄袭的方式完成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一致认定邱丹阳的博士学位论文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暨南大学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严重失责失职! ?? 暨南大学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没有察觉到邱丹阳是以全盘抄袭的方式完成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一致同意授予邱丹阳博士学位!暨南大学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严重失责失职! ?? 尽管如此,善良的人们还是可以以为,邱丹阳全盘抄袭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以严重舞弊作伪的手段从暨南大学骗取了博士学位,是邱丹阳的个人行为,是邱丹阳个人的丑闻! ?? ?? 新的丑闻开始了! ??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公开袒护、包庇邱丹阳抄袭的丑闻粉墨登场了! ?? ??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失声! ?? 2006年8月1日我给暨大校长胡军打电话,向他举报邱丹阳博士学位论文全盘抄袭一事,要求胡军校长调查处理。胡军校长没有给我任何正式回复。 ?? 我把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及标注了抄袭对照情形的邱丹阳的论文(打印稿)邮寄给胡军校长,希望胡军校长及暨大学位评定委员能对比查证,明辨是非。胡军校长没有给我任何正式答复。 ?? 2007年1月15日,我正式致信胡军校长,要求暨大认真调查和严肃处理邱丹阳全盘抄袭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一事。胡军校长对我的信未作任何回复! ??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校长胡军不愿依法处理,不敢依法处理,不知道怎么依法处理! ??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失声!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七条规定 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这就是说,暨南大学在接到我举报该校的研究生部副主任、教授、博导邱丹阳的博士学位论文系全盘抄袭后,必须立即进行调查,如属实,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应撤销已经授予给邱丹阳的博士学位!事实是,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本就没有履行职责,没有进行任何调查处理! ??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即暨南大学的所谓的党风党纪、政风政纪监督检查机构)失声! ?? 2006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各高等院校要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这就是说,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应该认真受理我对邱丹阳博士学位论文全盘抄袭的举报,调查、处理、曝光 邱丹阳全盘抄袭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这一丑闻! ?? 事实是,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根本就没有 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根本就没有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 ??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集体失声了! ?? ??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本就没有失声!他们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来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那就是公开袒护、包庇邱丹阳,不择手段打击、污蔑、抹黑举报人! ?? ??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 ??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亲自出马,企图劝说、利诱、继而威逼我与邱丹阳私了!他几番北上,到处找人,甚至到处写信,以暨南大学的名义,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对我进行无端的捏造、诬蔑、抹黑!暨南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邱丹阳的丈夫庄友明也赤膊上阵了!多次给打电话,对我破口大骂,威胁我,到处写信诬蔑我,声称若不私了就决不放过我! ??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 ?? 2007年1月,暨南大学纪监审办公室编印了《暨南大学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指引》,这份廉洁自律指引如此规定:学校授权(决办通知JB263号)校纪监审办公室为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受理单位。对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教学、科研等)的举报,采取请有关专家鉴定的办法定性,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校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纪监审办公室根据几年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践,希望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引导,对发生在以前的行为,给予改正的机会,采取宽容的态度,参照已处理的案例,适当从轻处理。而对2007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将根据有关规定,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 好一个希望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引导!好一个对发生在以前的行为,给予改正的机会,采取宽容的态度,适当从轻处理!好一个对2007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将根据有关规定,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 说一千,道一万,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依据暨南大学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指引,在暨南大学,2007年前抄袭无罪!邱丹阳是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对她,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引导,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宽容,要从轻!无需根据有关规定,从严、从重、从快处理! ?? 面对邱丹阳抄袭丑闻,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 ?? 2007年7月18日暨南大学网站校内通知正式发布消息,邱丹阳被该校任命为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法学分委员会委员,负责评定该校法学(含国际关系学)研究生学位等有关工作。 ?? 暨南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教授、博导邱丹阳的博士学位论文系全盘抄袭!这是邱丹阳的丑闻! ??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公开袒护、包庇邱丹阳抄袭的丑闻,这是暨南大学的丑闻,是丑闻中的丑闻,是比丑闻还要丑闻的丑闻!! ??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正在坦然自若地享受着这丑闻中的丑闻! ?? ?? ?? ??张良福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与邻国海洋划界争端问题,论文答辩时间是1997年6月,在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文库中可以查阅,索取号为1998\D822\1。)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69 次阅读|12 个评论
教子有方之“会多少”
wangyk 2008-8-5 01:46
教子有方之会多少 王应宽 2008-08-03 本人推崇赞美鼓励式教育,主张教育孩子应坚持:会欣赏,多鼓励,少批评,即博主之教子有方会多少。 从小在家接受的批评打击式教育,让我深感其弊,深受其害。在犬子出生刚满半岁之际,对其日后教育的思考,让我下定决心要革新思路,汲取经验,采取赞美鼓励式教育,即教子有方之会多少,伴他成长,盼他成才。 采用 赞美式教育,需要平时多鼓励孩子,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的欣赏、肯定和认同会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不仅会启发孩子主动学习,还有可能改变他的人生道路。 会欣赏 欣赏他人也是一门艺术。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出生就是平等的,老天在给予你一种能力之时,也会同样给别人不同的能力。其实,任何人都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无论自己多有地位,赚了多少钱,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好好想想自身存在的问题,多观察你身边的人,每个人都有你还不理解的而且超越你很多的能力。多欣赏对方,询问别人,虚心求教,很多事情可以处理得更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独特之处。为人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将其优点放大数倍,给孩子以鼓励。懂得欣赏的人,也一定受欢迎,受尊敬。人际关系融洽,工作顺利,事业成功。相反,心胸狭窄之人,看不到别人长处,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做不好事情,也处不好人际关系。教育孩子也未必成功。 被人欣赏是一种快乐、幸福,能找到自信,会更加努力。欣赏别人和被人欣赏同样快乐。 但是,欣赏也是有原则的。如小偷技艺高超,不能欣赏。孩子犯错误不改正,坏的行为习惯等,不能欣赏。俗话说,独柴难烧,独子难教。现在小孩太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大、自我中心、唯我独尊、不肯低头的坏习惯。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会包容他人的缺点,变得宽容,欣赏别人的优点,提高完善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与人愉快相处。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少指责孩子的缺点,才会产生亲和力,增进孩子与自己的亲子关系。用孩子的优点激励他改正缺点,达到一俊去百丑。 多鼓励 爱听好话是人的天性,无论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孩子尤其喜欢奖赏和鼓励。 鼓励是管理的最佳艺术。管理员工如此,教育孩子亦如此。 成功的灵丹妙药就是鼓励。如果领导都用鼓励的办法领导员工,尤其是管理有文化、有知识、有思想的员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肯定会上一个台阶。 鼓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一个人的成长、成功,离不开鼓励,鼓励就是给孩子机会锻炼及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一个温暖的言行,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评语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 鼓励还可以唤起孩子的学习激情。家长的鼓励就像一缕春风,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又像一架桥梁,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鼓励他人也体现鼓励者的个人修养。通过激励、唤醒、鼓舞他人为你的目标去奋斗,远比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更有效。 时常鼓励孩子可以树立父母的个人威信。鼓励孩子,无疑会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可亲、可敬的形象,觉得父母是值得信赖的人,这对于促进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敦促孩子学习很有好处。 一句鼓励的话,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可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一言以蔽之,教育孩子应多鼓励。 少批评 尽量少批评。但少批评,并非不批评。批评应坚持原则,注意技巧和忌讳。 有赞扬就应该有批评。批评也是一种必要的强化手段,它与表扬是相辅相成的。不过,批评的同时就应该尽量减少批评所产生的负作用,减少孩子对批评的抵触情绪,从而保证批评效果能尽可能的理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一个孩子,一个淘气的孩子。孩子犯错误,说错话,做错事是常事,不必针尖对麦芒,斤斤计较,凡事必纠。 俗话说,淘小子,出好的。淘气的孩子只要好好引导,采用鼓励式教育,培养其好奇心和创造力,而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棍棒打骂,就能出息出众。 哀莫大于心死。父母用尖刻的语言批评、奚落、讽刺、挖苦孩子,在高压政策下监督学习,表面上孩子是在听你的,按你说的去做,但实际上孩子只是在敷衍了事,因为他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肯定不高。同时,因为奚落、讽刺、挖苦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心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学习可能更差,最后产生逆反心理,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对父母和孩子都不利。 推而广之,在领导、管理、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同样需要做到会欣赏、多鼓励、少批评。 领导在批评下属,家长在教育孩子,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是否首先扪心自问,你自己会多少。此语双关,一方面,应反省自己究竟知道多少,会干什么,要求别人做的,自己是否会做,能否做好?另一方面,就是笔者所用以指代的,在指责、批评属下、同事、学生和孩子时,您是否想到赞美鼓励式教育:会欣赏,多鼓励,少批评。
个人分类: 随感杂谈|49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谈科研需要严格训练
jacky2008 2008-8-3 17:09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谈到科学研究需要严格训练的学者,本人非常赞成这种说法,科研是一项严格的既要动手又需要动脑的工作,其工作的特殊性和严谨性与一般的工作不同。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后,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学者才能做出有意义的工作来。当然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更是需要对科研工作者进行严格训练。应该特别注意下述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1、 广阔的知识面与深厚的基础 众所周知,社会发展到现今,学科的交叉已为大家所共知。因此一个科学工作者,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是必需的,如果仅仅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同一知识领域的知识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如药物化学的人对于药剂学、药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不了解这些学科新进展和发展动向,也很难在药物化学方面提出较新颖的 idea 。此外,还应关注其他的学科(非药学学科)的新发展、新动向,能够将他们的新知识、新方法应用在药物化学领域,才能够产生较新颖的 idea ,做出较大的建树。因此,广阔的知识面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广阔的知识面并不是要求面面俱到,对什么都精通,因此对本学科知识具有最深厚的基础更是最重要的,实际上,什么都知道,而什么都不精的万金油式的人是不适合进行科研工作的。因此,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应该既要抓广(广阔的知识面)又要抓深(深厚的基础),深是关键,是重点,不能因为要广而忽略了深。现在某些学校 ( 大学 ) 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放松实际上将会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应该在狠抓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的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视野,但不能一概而论,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水平。 2、 文献调研能力与动手能力 与过去不同,互联网的优势已经被广大科研工作者所了解,因此查阅文献已经不是什么艰难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表明每一个人都能够很好的利用文献。文献的利用与很多因素有关,对个人来说,深厚的专业基础和广阔的知识面是文献应用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很难说能够较好的应用文献知识。另一方面,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以及相应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是是否能够准确应用文献的关键。从众多的文献中归纳出你所需要的东西是一件非常麻烦的工作,因此,建议年轻的学者多写一些综述性文章,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锻炼你查阅文献、总结文献的能力。 动手能力应该属于基础,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动手能力。不仅能够想出点子(提出 idea ),还要能够干(将 idea 变成真实的东西),这里的动手能力是针对文献调研而言的,通过文献调研提出自己的idea,还要通过实际的动手,将idea付诸于现实。因此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不仅要会想,还要能够干,会干,当然还要会说,将自己的想法和工作说出来,让大家知道你的工作,你的想法。 3、 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与持之以恒 毫不怀疑,对于新事物具有敏感性,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创新是科研工作者所必需的,只有在抓住事物的关键点,敢于创新,才能够有所进步。另一方面,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持之以恒也是需要的,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要不怕失败,不抛弃、不放弃认真地干下去。当然,在失败时要总结失败的原因,针对出现的问题,调整路线和方法继续做下去,而不是一味的重复失败的结果。有些学生在实验失败时也不放弃,但是只是重复试验,这样也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成功和失败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才会有进展。如果只是对于新事物敏感,有很多新的 idea ,但是在遇到问题时就放手不再继续下去,就像猴子摘玉米一样也将会一事无成。 4、 争强好胜与团结互助 在竞争的时代,争强好胜是理所当然的,每个人都想做的更好。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想做为一匹黑马冲出来,这是好事,是事业发展的保证。但是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可能单枪匹马在科学研究中创出较大的成果来的。因此,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而且也有必要和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一起工作,所以如何搞好团结,如何协调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很好的在别人的手下搞好工作,是今后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也是科技工作能否上一个台阶的问题,而现今的许多科技工作者在这方面还未能真正的做到。 要想使我国的科技工作发展的更快,真正的将科研工作搞好,的确需要大批经过严格培训的科技工作者,然而,如何进行严格的培训,怎样进行培训,需要培训那些内容,却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也许是会牵扯到大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问题。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38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教科书
immuneweb 2008-8-2 22:11
科学网博文中,大家也谈及教科书,但大家主要从教科书的质量方面阐明自己的观点,阅读后深受启发。但我这里想从环保的经济的角度来谈谈我们的教科书。 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的教科书,都是很多出版社挣抢的唐僧肉,因为用量大利润高。就拿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为例,过去只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独家出版,现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人民军医出版社等竞相出版规划教材。 每年各种教材是学生上学的一种经济负担之一,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央财政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了国家课程教科书书费;地方课程 教材 也 免费 提供,而且部分国家课程教科书实行循环使用。我觉得国家在实行该措施的时候,主要从经济方面。 在上面的举措中,我觉得更应该值得称到的是循环使用,我们知道每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科书要消耗多少纸张,需要多少资源,教科书一般几年一修订,完全可以在各类学校中实行循环使用(学生可以分摊使用费),即减少了学生家长的负担也节约了大量纸张,我们现在整天提倡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应该从教科书循环使用抓起。 教材的循环利用,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实行,完全可以参照实施。
个人分类: 教育|3765 次阅读|1 个评论
父子对谈录
张三火 2008-7-30 19:28
子 20:17:55 长春是不是最落后呀?? 父 20:19:08 长春在全国能排20名开外吧。但教育还可以,吉林大学在全国排名第九。 子 20:20:05 那天我查城市人均收入,长春和兰州最少。 父 20:22:00 人均的提法很不科学,富豪榜上有那么多人,比老外富多了,可在中国,一人均不就不行了嘛。 子 20:22:32 长春农民多吧?那应该怎么比? 父 20:24:29 要多项指标。其实,在北京的收入每月4000元和长春每月2000元是一个样的。 子 20:25:40 那国家强弱怎么分? 父 20:27:04 人民实际的生活成本,即收入与支出比。 子 20:27:22 嗯。有道理! 父 20:27:31 要看国民的财富积累。国富民穷,不行;民富国穷,问题不大。 子 20:28:45 哦。下学期有个论文,要写这方面的。 父 20:29:33 好啊,要多查些资料。我们之间也可以探讨啊! 子 20:30:08 嗯~,下周开学了,就去图书馆查。 父 20:31:16 好好查一查,研究明白了,就会对社会有个正确认识。 子 20:32:12 嗯,我主要是研究国家穷富的因素。 父 20:32:50 哈哈~,这个问题可挺难的呀! 子 20:33:10 相当难了!有很多因素,得一点点的说。 父 20:35:24 若是找到了这些因素,就可以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了。 子 20:35:37 是啊,治国之道啊! 父 20:36:15 你多看看北欧,那里有最成功的社会模式。 子 20:39:48 嗯,社会模式只是一个方面。 父 20:41:35 那不对呀,有了模式,就有了相应的上层建筑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啊。 子 20:43:09 是也就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呗~,还有诸如教育啊、国民价值观啊、资源啊,不都是吗? 父 20:45:59 资源只能是储备力量。教育,当然重要了。国民的价值观,应是最最重要的。 子 20:47:32 嗯,是啊,所以这些都要找资料来证明的,嘿嘿! 父 20:48:27 真的!好好写吧,对你,很有益! 子 20:49:03 嗯,是啊! 注:这是昨日在阿德来德附中读高中的儿子与其父亲的一段对话。儿子学的是理科,每学期要自选五至六门课程,大多数课程都要写论文,即使是数理课程也不例外。开始时,儿子很不适应,不知道如何写,尤其是阐发自己的观点,现在看来,他已经适应了,并且在思考治国安邦强民方面的问题呢,这令我感到欣慰!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相比之下,我们现行的教育理念和现实,真的存在很严重的缺失,值得深思,更多的是担忧啊
个人分类: 教与学|448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的大学与寄宿学校
immuneweb 2008-7-30 11:12
一提到寄宿学校,大家就想起中小学生,是家长将孩子的监护权暂时转移给了学校,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等诸多方面负有责任。其实在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是寄宿学校,这是很可笑的事情,因为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年满18岁,从法律的角度不需要监护,学校也不应该对他的行为及后果承担任何责任,但是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大学就应该和寄宿学校一样,对他的一切负责,而我们的大学领导和老师也时常讲,家长把孩子送给我们,我们就应该对他们负责。于是乎,学校有学生处、团委;院系有辅导员再加上专业课教师当班主任,象保姆一样看管着我们的大学生,害怕出一点闪失,这对学校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要学生在学校里出任何问题,家长就理直气壮地问责学校,学校也心服口服地承认错误和赔赏,难道这种习以为常的事情不可笑吗?实在搞不懂中国的大学,为什么成为了寄宿学校。 大学应该主要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学生的生活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年满18岁以上,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的大学你没有权利也不应该去充当学生的监护人。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生活独立能力,应该让他们自己尽早地接触社会和适应社会,一个人的能力培养不仅仅是智力,应该是全方位的,大学不应该管的太多和承担太多的责任。 如果我们的大学就是寄宿学校,大学生从依赖父母转移到依赖老师,我们如何培养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才?
个人分类: 教育|5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支持学者王辉:我们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值不值
热度 1 杨学祥 2008-7-21 14:47
学者王辉最近指出,语言本来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在中国不管你是学习什么专业的学生,大家花费最多时间的是学习英语。现在很多学前班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上大学,上硕士、博士还要开设英语课程,而翻开大学的课程设置,开设学时最多的也是英语。现在学生为了通过四级、六级英语考试,专业课就不怎么学,我们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值不值?(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693 ) 历史上,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学会做八股文章,就可以成名做官,不关心自然规律,不研究社会问题,劳心者昏昏,劳力者辛辛,千年封建社会依然故我。 现在,洋八股代替了土八股。英语变成举国上下花费最大、耗时最多、收效最小的一生工程,似乎每个人都在准备出国打工。精英就是精通英语:我们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值不值? 学者王辉的评论使我想起了当年英语四级考试和学位脱钩的争论。现在脱钩做到了,英语压力依然存在。与英国人比英语,我们选择了一个必败的项目。在这里,转发当年论战原文,藉以表示对学者王辉的支持。 评论回顾:英语四级考试和学位脱钩是明智之举(转发) 杨学祥 2004 年 1 月,面对英语四级考试作弊浪潮,笔者以路遥为笔名,力排众议,为大学生争权,写下了《脱钩是明智之举》一文。文章最初发表网站已无据可查,近日查到《新闻周报》有载,特意回顾记之。 原文: 脱钩是明智之举 路遥 英语四级考试非得和学位挂钩吗 ? 这个问题问得好,恰中要害。国家要依法治国,学校要依法治校。精通法律条文的高等学府却知法犯法,用英语级别考试挡住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种做法除殖民地国家外,主权国家没有这种先例。 正如文章所论,英语四级考试和学位挂钩的违法依据有三: 其一,大学里的任何一门必修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大学英语也不例外。按道理说,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只要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即通过了大学英语的课程考试,取得了相应学分,英语这门课就不应该成为他们取得学位的障碍。 其二,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学位证书关系到就业、晋升、考研等诸多方面,没能获得学位证书的学生将来会处处受到限制,因而,学校以没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为由拒绝授予学位,实际上构成了对学生正当权益的侵害。 其三,由国务院颁布的《学位条例》以及它的《暂行实施办法》中,并没有大学英语四级必须和学位证挂钩相关规定。也就是说,将学位证书与英语四级证书挂钩,只是各高校自行制定的一项土政策。 正如文章所说,自1987年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实施以来,这项明显违反国务院学位条例、侵犯了无数大学生正当权益的土政策,竟然在中国上千所高校里畅通无阻地被执行了整整16年,而且至今仍然没有被全面废止的迹象!难道其危害还不够严重吗? 危害之一,英语与数理化失衡,学生用大量时间学英语,数理化基础愈来愈差。学生是围绕国家统一考试的指挥棒转的,不平等的待遇造成不平等的差别。以至于如文章所说,英语四级考试的一票否决 , 使学生们从踏进大学门槛的那一天起,就只能顺从学校的土政策,为考四级、拿学位而奋斗,似乎中国的大学就是用来学英语的! 危害之二,语言学习受环境和条件制约。国内大多数院校不具备这些条件和环境。外语不过关并不完全是学生的过错。正如文章所说,据12月9日《21世纪人才报》报道,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国内一流大学,本科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也只有95%,一般本科院校的通过率约为80%,地方院校则低至70%左右。这就是说,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因为没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而拿不到学位证书。英语把住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门。 危害之三,苛政猛于虎。不符合实际的过高要求必然导致弄虚作假。漏题、代考、作弊,英语四级考试的舞弊行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随之而兴起的是抢手行业。大学生的诚信得失问题,过高要求的英语四级考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危害之四,不同学科的攀比导致级别考试愈来愈多,如计算机级别考试、会计级别考试等。随之而来的各类辅导班补习班等非正规教育不仅冲击了正规教育,助长了华而不实的学风,而且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拿到几十种等级证书。逃课在大学已是司空见惯。正规教育的权威正受到严重的挑战。大学的课时费每节为 10-50 元不等,辅导班的课时费竟高达几百到上千元。价值取向导致正规教育水平降低。高等学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正受益的是非正规教育。从押题到泄题,从抄袭到代考。非正规教育恶性膨胀,胆大妄为,不仅肆意掠夺学生的钱财,而且疯狂吞噬学生的德信和灵魂。 看一看英语四级考试违规的事实,听一听脱钩的理智呼声:高校办学必须依法而行,任何政策的出台都应当做到有法可依。类似将学位证书与英语四级证书挂钩这样的违法政策,理当废止。 我们不否定英语四级考试的权威性。正如我们不否定出国外语考试的权威性一样。后者没有出现像英语四级考试这样频繁的违规行为,因为他们适用于出国人员的实际要求。教学大纲是根据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实际制定的,标准超出教学大纲,学生经过正常学习达不到过高要求,违规违纪就在所难免。学生违规,责任在学校:其一,德育教育失败;其二,超教学大纲教学,超教学大纲要求,不切实际,逼良为娼。 有些短期行为的政策实在令人费解 , 如大学扩招降低了大学质量挤垮了中专教育 , 致使社会技术人才奇缺 ,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 把教育当成产业 , 文凭等同于货币 , 致使学风日下 , 舞弊成灾 . 整顿教育 , 势在必行 . 向钱看的教育思想遗患无穷 . 参考文献 评论回顾:英语四级考试和学位脱钩是明智之举 . 作 者:杨学祥 .  上传日期: 2005-9-1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557.htm 四六级英语考试:大学校长的心头之痛(修改稿) 杨学祥 2005-7-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164.htm 杨学祥 . 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脱钩 . 于 2004-1-23 8:17:35 发表在:新闻周报 http://www.cb-h.com/bbs/ShowAnnounce.asp?boardID=10RootID=1010ID=1010 http://www.jcrb.com/comment/comment_all.php?fdRealName= 杨学祥 ( 笔名 : 路遥 )fdMagid=2 脱钩是明智之举。 路遥。 http://www.jcrb.com/comment/comment.php?title=%D3%A2%D3%EF%CB%C4%BC%B6%BF%BC%CA%D4%B7%C7%B5%C3%BA%CD%D1%A7%CE%BB%B9%D2%B9%B3%C2%F0link=http%3A%2F%2Fwww.jcrb.com%2Fn1%2Fjcrb299%2Fca176353.htmarticleid=107555 脱钩是明智之举。 路遥。 正义网。评论。 2004-1-21 。 http://www.jcrb.com/comment/comment_all.php?fdRealName= 杨学祥 fdMagid=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40 次阅读|3 个评论
孔子,一个失败的教育家
lingfeng 2008-7-21 13:36
在历史上,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学说,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成为中国教育的象征。 不过在我看来,孔子固然伟大,但却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家。孔子门生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然而在如此众多的弟子中却无一人能够达到或超越他的水平。作为一名教育家,除了理论上的成就外,必须有实践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成功,这种成果就是教育出超越自己的学生。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但是请看同时代古希腊的情况。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同孔子一样广招门徒,述而不作,但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达到或超越了自己老师的水平;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同样他也达到或超越了自己老师柏拉图的水平,而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众所周知,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是什么原因使得孔子成为一个失败的教育家呢?这与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最注重的就是礼。这个礼不仅包括伦理道德,更包括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和道德教条。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公,把周公当成自己的偶像,并且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极力推行周公制定的那一套法令和礼节。客观地说,伦理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且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确实需要有人大力提倡守礼。然而孔子的做法却过了头,他重视的不仅是道德观念,而且对于形式达到了一种执拗的地步,不仅一定要遵从,而且不能有半点更改,所以当他听到当时有国家摒弃周公制定的法令而自己修订法令之后大发雷霆。可见,礼的内在要求就是服从,而且是绝对的服从。其中孔子最为看重的就是君臣之礼,并认为它是高于父子之礼的,孔子的思想之所以为后来的统治者所重视,绝不是因为统治者欣赏他的仁政的观点(即使欣赏也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孔子所极力宣扬的君臣之礼对于维护统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的忠君是一种愚昧的忠君,不管君主是否贤明都必须无条件的忠于他。他晚年修六艺的时候,听说齐国的上卿大夫陈恒杀死了国君齐简公,虽然齐简公昏庸无能不思进取而陈恒治齐深得民心,孔子还是极为愤慨并上奏鲁哀公请求发兵讨伐陈恒。 孔子的教育方法也是他无法培养出超越自己学生的重要原因。孔子的教育也是要求学生服从为主。例如初收子路为徒时,孔子要求子路苦练射箭,要他练习到小小的靶心看起来其近在鼻,其大如日为止。子路苦练百日仍无进展,最后孔子才告诉他是为了训练他的忍耐力。训练忍耐力而进行此练习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以绝对的服从为前提的,当一个学生对老师说所的话绝对服从不敢质疑时,这个学生也许能很好地继承老师学说,但是肯定无法将其发扬光大,更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 此外,孔门弟子尤其是七十二贤者基本上从拜师开始直到孔子辞世都不能毕业。这样虽然可以使弟子更好地领悟孔子思想,但是却导致了弟子思想的保守性。苏格拉底的弟子则不同,他的许多弟子在是从苏格拉底之前就曾师从过当时有名的智者,并且离开苏格拉底后还会向其他学派学习。例如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柏拉图跟随他学习8年,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游历了埃及、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后来又受毕达格拉斯数学思想的影响,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园academy。亚里士多德17岁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37岁离开。而且柏拉图学园有大量藏书,除了聆听柏拉图的教诲,亚里士多德还大量阅读了其他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所以,他的老师其实是不止柏拉图一人的。事实上孔子本人也并没有一个长期固定而专一的老师,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矣,他的启蒙教育由母亲和外祖父完成,而后又进入乡学学习,后来又陆续的向当时的许多学者如老子等人请教。假如孔子同他弟子一样,始终师从一位当时著名的学者,他肯定也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孔门弟子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状态,弟子难以或不愿接触其他的思想。这种封闭的教育方式又怎能培养出超越老师的学生呢?从一定意义上说,尽信老师不如无师。 如果孔子的失败仅仅在于无法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倒也无关紧要,关键是由于孔子思想被后来到当权者尊为正统的思想,孔子被尊为中国教育的奠基人,如此一来,孔子思想的危害就不仅仅是其弟子三千,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两千年的历史了!不可否认,孔子思想确有许多闪光的成分,但是它却压抑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重继承轻发扬、传播知识而不提倡质疑、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而优则仕、强调三从四德尤其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和注重各种繁文缛节,都是孔子思想对中国教育的不良影响。中华民族为什么两千多年以来难以涌现大的思想家和在自然科学取得突破,其原因完全可以追溯到孔子! 我不禁想起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Plutarch)所说的一句话: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放眼当下,还有多少教师是孔子一样的教师呢?教师的任务,难道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吗?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出开拓进取、超越前辈的学生吗?以这种教育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教育,又怎能担当起教育兴国的重任,怎能为中华之崛起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8570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所知道的“上海交大副教授剽窃案”
rqyang 2008-7-21 07:41
青水洋 看了《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上海交大副教授被指剽窃 举报人被校方解聘》后,想起了一年多之前的事。 那是 2006 年年底,我参加了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我因刚出院不久,身体虚弱,我爱人搀扶着送我到了总办公厅的大会议室门口。 会议主要讨论 3 起学术道德案,杨军举报薛小怀学术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学校就杨军举报薛小怀学术问题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调查小组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取证,会上调查小组给我们作了较详细的调查报告,然后就进行了讨论。我们委员中虽然有一些小争论,但很快就达成了当时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处理意见。 调查小组介绍的事实与过程好像与《中国青年报》文章描写的内容差不多。 杨军与薛小怀都是材料学院的博士后(具体入站时间记不清了),出站后都留了校。后杨军又去了法国工作(因公因私也记不清了)。 《中国青年报》文中谈到的: 2004 年,杨军参加副教授职称评选,参加了答辩但没有通过, 2005 年,杨军再次参评,递交材料却被退回,理由是名额有限,而同年薛小怀被评为副教授。 调查小组的介绍中好像也提到过此事。 有些问题《中国青年报》文中说得更详细: 2005 年 4 月,有人告诉杨军,《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4 年 8 月(第 30 卷专辑)发表了一篇题为《高强高韧性焊接材料的研究进展》的论文,杨军是第二作者。杨军很诧异,因为自己并没有参与到相关研究中,而当看到第一作者是薛小怀时,当即跑去质问薛,薛小怀对我一笑了之,我们没有争吵。当时,周围还有其他同事,但大家都认为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杨军说。 2005 年 8 月,杨军一纸诉状将薛小怀告上法庭,称薛小怀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此案几经辗转,分别在 2005 年 7 月 10 日 、 2006 年 10 月 11 日 和 2007 年 2 月 1 日 进行了三次审理 因为我们会议是 06 年 12 月开的,所以那时还不知道法院对此案的最后审理意见。 实际上,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讨论重点是放在薛小怀是否涉嫌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当时我记得委员们都认真、实事求是地进行了分析,普遍认定了几个基本事实,然后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 我印象中此案在 3 个讨论案中不是最严重的,会议通过处理意见后,大家接着又谈了一些感想、体会,很快就转向了另一个问题。 当时我对此事谈的体会大意是,这个问题性质是严重的,但由于此类事件比较普遍,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我们不管其他兄弟院校如何,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以此为戒,尽快改掉这种不良作风。 会后不久,我就开会对我的硕士生、博士生及 相关 老师专门谈了此案(没有指名道姓,因为我还掌握不了自曝家丑的原则,特别像对青年人犯错误这样的情况,是否一定要向全校、甚至全社会公布?),强调文章作者署名和引用他人资料的注意事项。但我可以看出,有一些学生对文章署名和师兄弟之间资料引用问题心里还是有点不以为然的。 会后一个学生就开玩笑对另一个说:别没良心,给你署了名再到法院去告我。实际上他们师兄弟之间,文章挂名比较随便,如果不挂上谁还觉得不够意思。有人把挂名好像是送礼物似的。对同学之间的资料引用也是抱着哥们无所谓的态度,可见这方面教育是如此严重缺失! 在国外应该是常识性的规则在我们这里好像还是文盲!这是很惊讶的事。我们的大学在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可以与国外一流学校相比美,但在软件建设方面却仍旧如此苍白无力,这种状态怎么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在法院面前肇事者当然推卸不了责任,但更大的责任应该谁来负?社会、学校、老师 不管别人家怎样,反正上海交大推卸不了这个责任。上海交大应该反思的东西的确很多很多。 那次会议后我没有再参加过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会议,因此也认为此事已处理完。虽然后来也听说杨军对法院判定不服,对学校处理意见不满等事,但觉得个人保留不同意见那也是常有的事。 今年 4 月 28 日,上海交大人事处告知杨军聘用合同终止。于是又有了《中国青年报》的《上海交大副教授被指剽窃 举报人被校方解聘》的轰动大事。 上海交大日前发布声明,就媒体所报道的薛小怀学术问题,学校已做出处理,关于媒体所报道的举报人被学校终止聘用问题,是其人事聘用合同自然终止。学校未续聘杨军,与其举报事宜毫无联系。 不管怎样,这事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相信事情会越发清楚,越发会朝着有利于反腐败的方向发展。 我很赞赏《中国青年报》对此事的敏感和责任,但是这明显因果关系的文章大标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为文章中没有发现进一步介绍杨军其它的有关信息,看不出举报是被校方解聘的直接因果关系。这样的题目使许多人失望。 但愿这个吸引眼球的文章题目仅能吸引更多人对学术腐败的关心,而不要成为媒体同行学习的榜样,因为这也会变成另一种学术腐败的典型。 更但愿好好的一篇文章,不要因为制造了吸引眼球的标题而起到了不该起到的作用。《中国青年报》是有影响的官方大报,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可以随意联想、随意猜测。论据确实是新闻工作者起码的道德规范,希望《中国青年报》为全国人民,特别为中国青年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 该批的批,该说的说, 一码 是 一码 ,这就是我写这篇博文的原则。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日记随想|14372 次阅读|57 个评论
中国人有没有必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和金钱放在英语学习上?
immuneweb 2008-7-19 15:07
英语已成了中国学校普遍开设且学程最长的科目,成了人们发展的敲门砖;以致除了两亿多学生之外还有难以数计的成人、乃至幼儿在学英语。与此同时,大量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90%翻译岗位又找不到合用人才(光明日报,2006.3.27.5版)。有心人已经看到,今日中国英语教育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损伤汉语,消磨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 (摘录:http://english.cersp.com/jiaoshi/wenti/200710/3009.html) 语言本来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在中国不管你是学习什么专业的学生,大家花费最多时间的是学习英语。现在很多学前班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上大学,上硕士、博士还要开设英语课程,而翻开大学的课程设置,开设学时最多的也是英语。现在学生为了通过四级、六级英语考试,专业课就不怎么学,我们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值不值? 1.我个人认为,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以后,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大学没有必要再开设如此多的英文课程,大学应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专业课程,不是英语学好了什么都会了。例如医学生不好好学习专业课,将来如何当好临床医生? 2.我们口口声声讲要因材施教,那么很多二流三流大学的学生应该是培养面向基层的,例如分配到乡医院、县医院的学生,他将来有多少时间应用英文?但他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英文的学习,实际上是最大的浪费,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英语水平很高的不会诊断病的大夫,要不是现在的医疗纠纷那么多(开玩笑)。 3.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的各种考试不切合实际,例如所谓研究生的考试,实际上就是英文的考试,只要英文过了,其它科目一般没有什么问题,还有职称考试,也必须考外语,有些专业本身就是研究中国问题的,用不着英文,也要考英文,这些都是导致目前国内英语教育的怪现象。 由于我们的导向,致使我们中国的很多学生英语水平比汉语水平高,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很多人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学习英文,而大部分将来工作中并没有用处,如果我们把这些时间用在专业知识或实践技能方面的学习,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有利于中国整个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目前这种状况一直不能改变,其实有很多利益在作怪,大家想每年的四六级考试、职称英语考试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谁愿意丢掉这些馅饼?
个人分类: 教育|8290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式的教育,中国式的问题
immuneweb 2008-7-18 08:59
我想很多中国人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但已经习惯了,没有人想改变,中国人的惰性是很大的。 小学教育的问题 其实小学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就象万丈高楼的根基,对于人一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道德观和法制观念都应该在此基础上形成,所以这个阶段道德和法制观念的传授要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我们国家国民素质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小学教育注重传授知识,家长也关注孩子学习的名次,而不关注孩子道德和品行的培养。 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 无论是小学还是到大学,课堂教学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我不知道其它大学如何,反正是我们学校的大学生很辛苦,和高中没有什么两样,每天甚至晚上都上课,进行课程修订的时候,各个专业的老师都认为自己课程的课时少,还希望增加学时,这也和目前高校的管理有关,学校考评教师的时候,看你的课时工作量完成没有,这样如果哪门课程学时少了,教师完不成工作量,经济上就要受到损失的。 目前的大学教育,评估的时候要看你是否用的规划教材,是否集体备课没有,是否按照大纲来讲,你想如果有这么多限制,还不如一个教授讲课录像进行播放算了。大学就应该让教授体现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学术观点,然后让学生去判断哪个观点正确。无论是在大学还是研究生教育,我们都是在传授知识,而不是方法,那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学习是为了考试 中国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考试,因为从小学开始,学生就知道考试分数的重要性。在大学里学生经常给老师提的意见就有:讲课重点不突出,说起来可笑,什么是重点?无非是将来考试的时候考题产生的章节吧了。学习是为了考试,那么只要能应付了考试,其它的就不去理他,因此平时学生感觉无所事事,等考试前一个月紧张一下就行了。 思维的局限性 因为中国的学生是被考出来的,而中国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你不按照标准答案答题,后果是很严重的。因此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老师给的标准答案里面,长期以来就养成了思维的局限性,不敢突破传统,不敢向权威挑战,所以这种模式下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我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也许我观察的不准确),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当学生的时候(读博士或者博士后)能发很好的文章(science,nature),但一旦自己领导一个课题组当老板的时候就很少有他们当学生时的成绩了,这是否与我们的教育有关呢?因为当学生做的课题是老板的课题设计,而自己当老板的时候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所谓创新性思维就需要没有局限,大胆设想,而中国式的教育使我们感到跟着别人走更安全,无法突破现有的理论和技术。 下面推荐一篇短文: 从教学生如何钉钉子看教育观的差异 刘粤平 故事围绕着中、德两国教师如何培养钉钉子的工人展开 德国。 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钉钉子。这里有一些工具,请大家上来尝试一下。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辅导学生。 下课时间到。同学们都掌握了吗?学生们:会了。老师:好,下课。 中国。 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钉钉子。钉钉子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某著名造船厂船坞由于一颗铆钉不牢,致使一艘未完工 的万吨级轮船滑落水中。给国家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影响恶劣。所以,希望大家对钉钉子这看似小事的事情,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给同学们讲一讲钉钉子涉及到的要素。 一、钉子的材质。钉子材质的不同,作用也有不同。具体可分为钢质、铁质、木质、竹质 二、附着体。即钉子要嵌入的物体。附着体形状多样,质地也多有不同。质地不同其受力效果也不同。具体可细分为 三、击打物。俗称锤子。但严格地说钉钉子所用物件并不仅限于锤子,还可包括石头、钳子、斧头、木锤因此,在学名上我们称之为击打物更为科学和准确。击打物从外型特征上可分为 四、钉子与附着体的夹角或钉子嵌入附着体的角度。这个问题经常被人们忽视。通常钉子与附着体所形成的上夹角不得大于90度。否则。同时还要考虑钉子嵌入附着体的深度 五、钉钉子的速度与力量。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击打物的重量与钉钉子时的速度和力量之间的关系。钉子所承受到的力量与击打物运行过程中的速度和力量关系成正比 以上给同学们详细分析了钉钉子的五大要素,当然还有操作中的安全问题、工作环境。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学生(一脸茫然):听懂了!老师:好,下课。
个人分类: 教育|5681 次阅读|13 个评论
对中国教育的十条建议
lingfeng 2008-7-16 23:44
1, 教育投入增加一倍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低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是绝对数量低,而且占GDP的比例也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经费总额占GDP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国上个世纪末,教育经费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5%2.3%之间波动,2003年是3.28%,2006年是接近3%。比重最高的是2000年,4.3%,但是国家预算内的教育经费也只占教育经费总量的54.19%。也就是说政府只承担了一半,另外一半的教育经费是由老百姓自己承担的。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也是人口大国,可以说国情相似,但是虽然印度GDP只占我国一半稍多,我国的教育经费无论是按人均还是学生数平均都不及印度。 所以对于中国教育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大幅增加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应该增加到占GDP的6%到7%。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要优先发展不能仅仅喊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到实处。增加经费可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绝大部分集中于城市和高等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所以应该首先增加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 2, 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中国的应试教育之所以成为一种难治的顽疾,其实是由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决定的。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老师评价学生、家长及社会评价学校和老师都是以升学率为核心指标,而升学率又是由考试成绩决定的,所以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整个教育系统的关键指标并与学校老师的利益和学生的奖罚息息相关。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又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实行虽然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有利但是却不能提高成绩和升学率因而对自己不利的教育呢?即使会有也绝对是少数。 所以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一套能够与学生能力及日后发展密切相关的评价体系,无论是政府评价教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或老师评价学生都以这个评价标准为基础。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建立起来虽然比较困难,但却会对中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应该包括健康水平、基础知识、创新能力、成功素质、心理健康及正确的人生观等多个方面。 3, 重视教师的再教育 教师的素质同样有待提高,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教师的素质都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有多少教师会熟练的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有多少教师会熟练地进行文献检索?有多少教师能熟练的操作电脑,会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进行科学实验?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的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该有计划的让每一位教师每隔一定时间例如三年就去接受培训学习,可以去高校、研究所、开设的培训班、国外的中小学、比自己学校更好的学校等。此外还可以建立教师岗位轮换的制度,例如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交换工作岗位一段时间。 4, 重视民办教育 在国家的投入不足的今天,民办教育不需要政府投入但却可以为社会提供教育资源,是有利于社会的,应该值得提倡,同时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只要发展得好,民办教育完全可以赶上和超过公办教育。中国的民办教育刚起步不久,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规范管理并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假以时日,肯定可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5, 改革高考 似乎中国基础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高考,所以高考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起着一个指挥棒的作用,正因如此,高考的改革至关重要。现行高考的不足是过于重视记忆知识和解题技巧的考察,对于批判性思维创新等考察不足。所以改革的方向就是设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给出一则材料,看完后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或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提出n种解决方案,或者为了解决某个科学问题设计实验等。语文可以模仿GRE的argument来考察学生的逻辑严密性及批判性思维。 6, 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培训 家庭教育是与学校教育并重的教育组成部分,而目前家庭教育同样存在诸多缺点,许多家长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因而在教育小孩存存在许多误区。常见的有溺爱小孩,例如给小孩太多的零花钱,不让小孩做一点家务,对于小孩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有求必应;给小孩太重的学习压力,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小孩回家后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大量家庭作业还要完成家长额外的学习任务,小孩基本没有玩耍时间;强迫小孩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例如钢琴、围棋、舞蹈等;强迫小孩完成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愿望而不顾小孩自己的兴趣等。所以对于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告知他们一些家庭教育常识及常见的错误教育方法,将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7, 课程改革 减少记忆方面的知识,增加网络资源利用、研究性学习、演讲、礼仪及人际交往、发明创造、人物传记、人生规划和成功学等方面的课程。 8, 废除奥林匹克竞赛 上中学时我没有参加过几次奥林匹克竞赛,不多的几次也战绩不佳,当时还稍有遗憾,现在却庆幸不已。奥林匹克竞赛虽然需要一定天赋和思维能力,然而其训练过程却正是一个完美的扼杀天才和创造力的工具。更可悲的是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多少金牌而全然无视落后的科技。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奥林匹克竞赛还成为了一种麻醉品,我们用它来麻醉自己的虚荣心并逃避科技的竞争。因此强烈建议废除奥林匹克竞赛! 9, 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们总是以为做研究那是研究生的事情,在小学中学大学只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殊不知真的到了读研阶段却往往已经丧失了研究的能力了!其实研究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小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和进行试验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10 ,基础教育走出国门 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曾说道中国的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在过去20年与世界其它国家有较多交流,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却在过去50年中缺乏国际交往。与此不无关联的事实是,中国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从内容到方法与50年前没有本质的差别。在中国和世界各方面急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说要检讨和改革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似乎为时不早。派一批中小学教育人员到国外花一些时间深入了解一下,可以为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吸取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激励中国中小学教育系统出现新颖的思想,有助于制定符合现代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好的教育改革方案。饶毅教授此言极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处于一种闭目塞听、坐井观天的状态,其结果就是进步缓慢。所以派遣中小学老师去国外中小学参观学习,肯定可以启发思维,发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的。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11438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研究浮躁不得
wangdh 2008-7-13 17:18
科学研究浮躁不得 王德华 浮躁,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特征,好像任何方面只要出了问题或者不合人意,都可以归功于浮躁。因此有人说当今 做官因为浮躁,所以成为庸官;做学问因为浮躁,所以一事无成;做人因为浮躁,所以为人浅薄 ,也有人感叹 在浮躁的年代里做学问难,做好学问更是难上加难! 。 那么什么是浮躁呢?在网上查到 范敬宜 先生的文中给出了两个定义: 1. 浮躁是指在商业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却又不愿付出相应代价而出现的急功近利情绪和价值取向。 2. 浮躁是指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对利益过早、过高、过多、过急的欲望一时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心态和行为。 我觉得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基本包括了当今社会所谓的浮躁现象(特征)。浮躁是有条件的,一般是发生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如社会转型时期。浮躁是由利益驱动的,欲望追求所致,导致急功近利。浮躁是一种心态和行为,心理失调、行为失常。 环视近几年国家的巨大变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大跃进,研究生大跃进,博士生大跃进, 发表论文大跃进; SCI 论文大跃进 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创办世界一流研究所 我国现在大学生数量世界前茅,研究生数量世界前茅,博士生数量世界前茅, SCI 论文数量世界前茅 高校评估、教授定级 各行各业都是成绩辉煌。 (名)教授们无暇顾及学问和学生,忙于争取经费,忙着署名发表论文,更是忙于空中旅行,两栖、多栖教授更是辛苦。 教授们有经费,高教系统可以招收数十名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教授无暇给出研究课题,研究生们自己忙于收集数据,发表文章。需要进行重复的实验,没有时间来考虑重复。需要进行深层分析的数据,没有时间了。需要进行补充的实验,也没有时间了。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需要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是硬道理。一个实验的数据分成几篇文章发表,甚至一个图可以多篇论文使用。兄弟姐妹们都不容易,一篇论文都来署名。研究生们(包括部分导师们)来不及思考问题,来不及查阅文献,来不及对文稿的拼写进行检查,什么都是在匆匆忙忙中进行。连等待审稿的消息都是在匆匆忙忙中等待的,不到 2 个月就等不及了,巴不得今天投出去,明天就有结果。 管理部门的领导们也不容易,课题一旦立项启动,马上就安排检查,甚至经费还没有到位,就开始安排中期检查。每到年底,各 单位对 教授们打分排名。对于获科技大奖者、发表重要论文者、获得重大基金资助者,都要给与重奖和表彰。 在这些匆匆忙忙中,众多的科研项目结束了,数十万的研究生们戴上了学位帽,拿到了红彤彤的学位证书。可是,需要长期积累数据的课题没有人做了,难度较大一点的课题半途而废了,豆腐块文章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增加了,传统老学科人才快绝了 还有,我们的科学技术绝对一流,我们的神舟能上天,嫦娥能奔月,可是我们的日常用品质量欠佳,甚至是假货泛滥。从每年的 3.15 晚会看,似乎没有几个行业没有假的:药是假的,月饼是假的,钞票是假的,楼房是假的,车子是假的,连重金从海外买回来的人才都是假的 我们都知道,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有丰厚的积累,深厚的积淀,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可是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谁还有?谁还敢有? 浮为名,躁为利。只有经受住寂寞,以平常心做人,以平常心做事,才能远离浮躁,才能走向成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科学研究需要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是浮躁不得的。网上收集了几篇关于浮躁的文章,论述非常精辟。好文共欣赏。(王德华 2008.7.13 ) 说浮躁 作者:金陵客 跟朋友商量,说准备写一篇短文,写写浮躁。朋友笑道:难、难、难。朋友说,生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之中,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早已无人问津。想做官的,不去跑官买官,已经是所谓好官;想发财的,不去违法乱纪,更加是难得的好人。区区蝇头小利尚且你争我夺,你要他不浮躁,谈何容易? 朋友这番话,是知心之言。朋友这番话更加证明:浮躁二字,不可小看。 浮躁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态。进取心太切,患得患失;虚荣心太强,战战兢兢。一心争强好胜,惟恐榜上无名。说起来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仿佛一肚子雄才大略,做起来偏偏心中无数手足无措,因而时刻担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有人拍马恭维,情似酒逢知己;听到些许批评,即刻如临大敌。比如自己要升官,又不知道到底该走哪一条富民之道,于是惟上级马首是瞻,东奔西走察言观色,千方百计讨上级的欢心。上级喜欢种苹果,马上发动千家万户一哄而上种苹果,种了麦子的也要一律铲平种苹果;上级喜欢引外资,马上发动大小官员一起外出引外资,纪委法院的也得一律领命引外资。上面说声要得,下面哭笑不得,自己洋洋自得。上面一旦皱眉,下面议论四起,自己张皇失措。整天茫茫然、惶惶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否得到上级青睐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以此心态为官,或许能够左右逢源,长此以往,有伤官德。以此心态治学,或者能够沽名钓誉,长此以往,谈何学问?以此心态做人,或许能够风光一时,长此以往,心脏负担不胜负荷,又将如何?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浮躁是一种哗众取宠的作风。急功近利,惟名是图。要达目的,不择手段。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政绩不够数字够,数字不够水分凑。功夫不是用在脚踏实地因地制宜上,而是用来赶时髦、赶浪头。如果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时髦的就是先进的。穿衣吃饭,要名牌服装高档酒楼;剪彩办节,要明星大腕 形象大使 。一掷千金,在所不惜。总之一句话:一心一意谋官,千方百计作秀。为了上报纸上电视,录音机和摄像机不来不开会,彼此心照不宣。更有甚者,早已合龙的抗洪大坝,在记者的摄像镜头前可以重新合龙一次。你养牛有道,我就开一条牛街,用巨石雕刻成牛遍布此街,尽管劳民伤财耗资无算,依然可算天下无双;他养鸽发财,我就建一座 鸽子广场 ,尽管周围民房拆除一年有余,只建成一座造价 7 万元的高架灯座,也不妨号称世界第一。有道是怎样能够吸引眼球就去怎样做,怎样能够吸引上级的眼球就加倍去怎样做。这种作风,说得严重点,祸国殃民;说得实际点,害人害己。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浮躁是一种随波逐流的品格。没有定见,没有定力。东张西望,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何来独具慧眼?没有特立独行,何谈人格魅力?在庸人堆里遵循 游戏规则 ,步步小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和贪官共处自嘲 入乡随俗 ,分一杯羹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朝气不足,暮气有余。生气不足,阔气有余。正气不足,霸气有余。一遇诱惑,头脑发昏;看人进步,心中不平。浮躁是一种传染力极强的社会病、官场病。谁不知道浮躁的危害?谁不知道现在社会上浮躁之风甚炽?可是能有多少人真正远离浮躁?有的人自己明明浮躁得很,坐在主席台上大谈反对浮躁,照样一本正经。浮躁成了夫子庙小吃一条街上的臭豆腐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做官不能浮躁,做官浮躁,势必成为庸官。做学问不能浮躁,做学问浮躁,势必一事无成。做人不能浮躁,做人浮躁,势必为人浅薄。浮躁二字,害人不浅。浮躁二字,岂可小看? (自新华网 2003 )。 拭去心底的浮躁 作者:陶振庭 浮躁是一种不良情绪,心理学甚至把其纳入 亚健康 之列。无论是为人、治学,还是做事,一旦沾染了浮躁,不但出不了成绩,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陷入盲目性,导致新问题的发生。 浮躁,就不可能坐下来认真学习。大凡浮躁者,无不自满自足,自我感觉良好。即便坐下来学,也是心猿意马,不求甚解,毫无深度可言。浮躁,就不可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中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深入实际,才能解决问题。可浮躁者,往往只能 身入 而不能 心入 ,就像井里的葫芦,看起来沉下去了,实际还浮在水面上。浮躁,就不可能扎扎实实抓好工作落实。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就要有一股一抓到底的狠劲和百折不挠的韧劲,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出成果不撒手。而浮躁者,恰恰做不到这一点。 在社会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生活的五彩缤纷、变化多端、节奏加快以及矛盾增多,必然给人们思想上、心灵上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客观上给浮躁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于是,就有一些人不是脚踏实地干工作,只想走捷径、做表面文章,做出有违客观规律的事,不是把功夫下在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材料上,而是采用弄虚作假的手法,在汇报数字、材料上下功夫。 浮躁是人生的大敌。浮躁的人说到底是缺乏一颗平常的心、宁静的心。他们的思想往往脱离实际,泛 宽 ,泛 空 ,泛 大 。很多时候,浮躁的人只看到了马的速度,却看不见牛的精神;只愿骑在奔驰骏马上享受飞的快感,却不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学习、生活。在这种心态驱使下,盲目求 大 、求 高 、求 快 ,用一颗贪婪的心践踏着自己,最后往往会在贪大求全中摔跤。 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关键在于保持高尚的理想和志趣,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为功名利禄所扰,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只有把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军队的事业当中,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拭去心底的浮躁,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浮躁往往会造出虚浮浅表的 泡沫 ,使人得到暂时的鼓舞,但这种成绩,往往是竭泽而渔。昙花一现后,就没有什么可持续发展的了。 拭去心底的浮躁,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西谚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 28 年;哥白尼用 30 年的时间写出了《论天体运动》;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耗费了 40 年的光阴;而歌德写《浮士德》整整用了 58 年。要干成一件大事,如果浮躁不安,急功近利,肯定一事无成。 当然,人的奋斗是一个从小至大的长期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有的事情要干十几年,有的甚至需要付出终身的努力。不论时间长短,关键在于要有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态度。做学问也好,干工作也罢,都应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循序渐进。少些浮躁,多些脚踏实地;少些作秀,多些实在;少些吹嘘炒作,多些实事求是。 别让浮躁占据了心灵 作者 : 福佑文华 不知为什么,也不知道从那天开始,浮躁之气已将我们围裹了个严严实实,就像原本蔚蓝的天空,一时之间突然乌云密布。做学文的不再严谨,搞科研的偷袭编造,做官的一边踢着 皮球 ,一边玩着贪污腐败的游戏;学校学会了收钱发证,学不学是你自己的事,收不收钱可是我学校的事。 一时之间似乎天地颠倒,乌云压顶。什么伦理、什么道德、什么品格统统被丢到了江水里面,并随着江水冲刷了个一干二净。当然,如果能冲个一干二净也好,可问题是他们的师范效应又波及到了许多有浮躁心的人,使这些人也一天天浮躁起来,这样这群人越聚越多,越聚越浮,俨然在社会这个健康的机体上衍生出了个恶性生长的毒瘤。 在这浮躁的人群中,大言不惭、不知羞耻、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一味托大、麻木不仁似乎是他们成功的阶梯,他们沿着这架无耻的阶梯蜂拥而上,蝇营狗苟,大有看谁更加无耻、看谁能在道德伦理上冲击力更大,看谁能够更加快速地退化到原始动物的状态的气魄上了。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废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是 闻一多 先生是对那个时代的无情批判和情感的发泄。如果将这段话改写一下,我想可以这样写:原本是一泓清澈见底的活水,清风下涟漪荡漾,可现在让一些臭气熏天的败类给破坏了,这泓清水被扔进了些废铜烂铁、剩菜残羹,让原来流动的清水和闪光的涟漪变成了绝望的黑色的死水,如要追回原先的美景,只有打开回忆的闸门慢慢寻找了。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确实有因浮躁而成名的人,也有因浮躁而发达的人,但浮躁无论如何不应当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成功的阶梯,否则社会只能倒退,人类只能因浮躁而付出沉重的代价。要知道社会决不是在浮躁的状态下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积累的,浮躁不可能积累人类的物质和文化财富。浮躁的东西太多了,是不可能经得住时间这张大筛的筛选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这条大河长期冲刷的。 浮躁是一种传染病,因为要深刻很难,要浮躁很易,特别是一些人因浮躁得到好处,一些原本兢兢业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利益后,浮躁就会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并且这种传播速度会成几何级数增加。一旦你的机体被浮躁这种病毒入侵,你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也许你会被浮躁统治一辈子;一旦你被浮躁所统治,你这一生将一事无成,工作上会被领导看不起,生活上会被家庭否定,你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本来应当很好体会的人生也会在你面前变得毫无色彩。 浮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一旦这种心态占据了你的思想,你就很难将它赶走。浮躁的心态决定了你做事情的态度,做事情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成败,你想真正成长很难,你想致富很难,你想出人头地更难。只听说过心态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意识决定成败,你听说过浮躁能够决定成败的吗? 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天一天混出来的,成功不是浮躁的结果,它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习、体会、总结、运用。用马克斯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 ,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 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924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质量有没有办法评价?
immuneweb 2008-7-11 16:10
我们知道,人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也就是大学本科应该只是人生专业教育的入门,如果你即使是很有名的大学本科毕业如果不继续学习也同样会落伍的。 但 近年来很多单位在招聘硕士或者博士的时候,会出现一个附加条件,要求第一学历是本科或者是 211 大学的本科学历,我一直对这项要求不能理解,既然他已经是 博士毕业了,应该考虑他现在的博士论文水平如何,为什么还需要考虑他的本科学历呢?这大概是中国人的一个习惯,比较重视一个人的 历史问题 ,但仔细一考 虑,觉得不然,原因在于中国目前没有什么机制来评价一个人的大学、硕士或者博士的水平,如果我们有机制能评价一个人目前的水平,那还管他第一学历干什么?你用人是用现在的我也不是用大学毕业时的我。其 实对第一学历提出要求,并不是说是根据他大学毕业时的水平来评价,因为目前只要考上大学,即使你整天玩着过你也能毕业,所以所谓提出的大学学历,其实是评 价这个人的高中水平,因为中国目前只有高考才是比较公正的,其他任何考试作弊、替考成风,因此国人是多么可悲,一个人假如三四十岁博士毕业,招聘单位无法评价他现在的能 力,只好根据他 18 、 19 岁时候的高考的成绩来评价他现在的水平。同时也是我们国家教育的悲哀,如果我们国家的教育不实行真正的淘汰制,改变目前只要考入大学就等于毕 业,那么人们仅仅重视考试的准备,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我们的大学生的质量也就无法评价,因为每个大学没有什么毕业的门槛。 其实这种现象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扩招导致的,现在很多大学的教授一带就是几十个研究生,他哪有精力来管学生,学生就是这样放羊出来的,哪有什么水平?本来研究生答辩是一个控制毕业生水平很好的门槛,但目前已经形同虚设,记得我们当初硕士和博士答辩的时候,半天就一个人答辩,不好好准备真的下不来台,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形,一天可以答辩十几个,评委哪有时间问问题,只是过场而已,那么在这样的批量生产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如何评价硕士、博士的水平?只好靠询问历史来判断能力了,在目前用人单位也难呀!!! 我真的希望不久我们一些单位再招聘人的时候,不再出现第一学历的要求,因为这确实是对我们教育质量的讽刺。但这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个人分类: 教育|3977 次阅读|6 个评论
夫子之后是老师,老师之后是什么
余孟孟的博客 2008-6-19 22:50
余孟孟 就当前的以知识经济为中心的学习化社会和人类个体生命的时间跨度来看,据说,人在生命的前25年中,口里称呼最多的不是爸爸或妈妈,而是老师。老师,小胖推了我一下,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老师,这样填志愿可以吗?老师,这篇文章还要修改吗?老师,成为我们寻求公正的裁判,获得答案的智囊和寻找支持的源泉。其实,老师是个很口语化的称呼,也是我们对教育工作人员的敬称。提起老师,我们一般都会想到为人师表,传道授业的光辉形象。然而,这并非事实的全部。以老师的名义,既有会在青史上留名的谭老师(谭千秋),也有会在师者职责的重担下逃之夭夭的范老师(范美忠),对于此,不管我们有多少仰视的泪水和鄙视的目光,其实,老师,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他们自身的超越或堕落。情况可能远比这要复杂的多。先把老师自身悬置,考察一下我们对老师的称呼的变化情况,也许很多事情就自然会清楚、澄明起来了。 在学科(这里主要指教育学)的视野中,老师,一般被一个很中性的词教育者所代替,当然,老师并非教育者的全部,起码在学龄前,父母或其它监护人便充当了教育者的角色。老师,是日常口语体系中的语词;教育者,是科学理论体系中的语词,特别是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这种去情感化、去道德化的做法,并非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漠视,而是科学研究中解释现象和对话交流的需要。 老师,作为一个职业,是以教师之名出现的。教师,并不独属某一话语体系,它既是日常口语中的常用词,也是教育研究中的关键词,例如,教师教育研究。老师,一般以单数形式出现,而教师一般以复数形式出现。这种去个性化的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它既方便了类化归纳,也有利于谈论研究。 夫子,是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呼。例如,孔夫子,孟夫子。有人说,夫子这种称呼比老师好听多了。这更多的是个个人感受和情感的问题,不谈也罢。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古代,夫子之名是很郑重、崇高的,它往往和父亲、大人联系起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书信中,过去的学生也常常夫子大人如何如何,敬上云云。从此一称呼中也可看出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 后来,夫子遇到了先生。先生,据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并且一直流行到现在。称教师为先生的,据说以前在南方比较多。先生,并不专指教师,一般指成年男子,特别是有文化、有身份的成年男子。一般在大街上听到的先生请这边走,先生这,先生那的只是一种礼貌的称呼。鉴于此,为了专指教师,有些人便在先生前面加了教书二字,用教书先生来称呼。 然而,这种称呼现在是比较难以听到了。据胡德海先生讲,近年来他回南方老家,听到最多的不是先生而是老师了。有意思的是,胡先生说到,有位博士以前称他胡老师,近几年却改称胡先生,他问缘由,那位博士说,先生比老师显得更高更尊重。其实,先生与老师的高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拿我自己来说,在胡德海先生面前,我总是胡老师,胡老师地叫,而在背后,却总是称胡(德海)先生。也许,是我觉得在课堂上称胡先生显得见外;而在别处称胡老师又显不出崇敬之情,所以,才会如此。 其实,当前老师之名遭遇的更大困境是在老师前任意加限定词的做法。惯常的做法是姓氏+老师,例如,王老师,刘老师。虽然有人批评这种称呼有误,并没有特指某位老师,因为天下姓王、姓刘的老师多矣。但这总还是可以容忍的。不能容忍的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代课老师的姓名(其实,老师往往在上第一节课时是做了自我介绍的,只是我们的学生没功负听而已。这更多的体现在大学生身上。)便用科目(或科目简称)+老师进行称呼,如政经老师,马哲老师,毛概老师,更有甚者,动物老师(教授动物学的老师),解剖老师(教授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老师)也出来了,这便到了令人愤怒和恐惧的地步。对此,很多老师都心知肚明,却也只能是哭笑不得而已。 老师现在也不专属教育领域了。戏曲界,影视界,体育界等皆以老师呼之。像李谷一老师,李爱琴老师等是如雷贯耳的。不仅如此,听重庆的朋友讲,他们那里大凡成年人都被称为老师。 有人讲,现在已经进入后喻文化时代了,文化反哺,教育反哺是重要的社会现象,这意味着,年轻人文化对年长者的重大影响,年轻人会成为年长者的老师。那是不是说:你是我的老师,我也是你的老师,我们都是老师?天下人皆是老师?天下人皆是老师隐含着的前提是:天下人皆是学生。到底谁是老师,谁是学生? 我不是反对教育反哺,我是反对将老师的内涵粗暴地抽空而只留下一个无所不包地外延空壳。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4840 次阅读|5 个评论
老“客”上课
laozu 2008-4-27 08:31
失败的教育
个人分类: 漫画|3729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三多三少”:中国高校科研之怪现状-(转贴)
sunapple 2008-4-16 08:31
三多三少:中国高校科研之怪现状 山东青岛社科院研究员 杨曾宪 2008年4月8日 多年前,因对人文社科领域中学术泡沫泛滥现象深恶痛绝,我曾撰文揭露批判(《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南方周末》2005、11、10)。当时,便有网友指出,中国高校理工科领域中,泡沫学术现象同样很严重。这让我感到意外。因为理工科,特别是工科研究,其最终成果是要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的,这与人文成果大多仍生存于人文范畴,其价值难以检验的情况是大不同的,它们怎么也会泡沫丛生呢?此后,我便注意搜集相关讯息并做了些调查,结果发现,中国高校理工科科研效率低下的状况确实存在,且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假花多、真花少;(开花)未结果的多、结果的少;(结果)结小果的多,结大果的少。这不能不令人焦虑,因为高校理工科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尽管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已开始向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移,但高校科研三多三少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本文便企图对这个问题做些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体制、机制改进创新建议。 高校理工科科研成果的三多三少 中国高校理工科科研(以下简称高校科研),包括理科基础性研究和工科应用性研究,皆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具体分析起来,还有三种不同情况: A、假花多、真花少,指在高校科研中造假、抄袭、剽窃、注水现象非常严重。其中,像震惊全国的汉芯造假那样的大案,可能容易被揭穿,但那种把别人论文拆分、拼凑,变相抄袭、重复前人的所谓成果,则很容易蒙混过关。这种大量存在的既无学术创新价值、也无科技进步意义的所谓成果,像假花一样,只能用来欺世盗名谋利。全国政协常委张涛曾尖锐地指出,中国高校的科研成果90%是泡沫,便主要指这种假花盛开的现象。 B、未结果的多、结果的少,是指许多高校科研成果虽不是假花,却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没实际意义,没有结果。这里的果不是指一般的科研成果,而是特指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实现其固有价值的有效成果。这之中又分两种情况:B1是科研方法或科研方向错误,研究成果缺少理论创新价值或实践应用价值,这属于开花不结果;B2是某些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因缺少动力、缺少助力,难以继续深化研究,或无法向产品转化,只能停留在论文、课题结项书、科技成果奖上,这属于开花难结果。撇开基础性理论研究不说,这两种情况共同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率太低的局面。有两组数字可说明这一点: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高校获奖比例为45%,而同年高校申请专利数只占全国的4.7%;中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约1万项左右,但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C、结小果的多,结大果的少则是指在高校有效的科研成果中,真正领先世界的成果很少。其中,最让国人汗颜的,则是新中国成立近60年、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依然是诺贝尔的后排看客。 我没有定量分析做根据,但这个三多三少的模糊结论,却可由以下实事佐证:一方面,中国已是世界上科技人口、科研论文总量排位第一、第二的科技大国,这就是所谓多的根据;另一方面,中国和中国大学的科技竞争力排位却在发达国家之后,甚至不及西欧一些小国,这就是所谓少的根据。 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后者。自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以来,中国新闻界就年年关注,且几乎年年用中国科技竞争力排位下降为题,进行报道。根据这些报道,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排位从前30位,降到35位、48位,再降到2006-2007年度的54位。无论我们对这一排位的科学性怎样保留意见,但中国科技竞争力落后,却是不争实事,新近发布的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新华文摘》2007年12期),也佐证了这一点。国家科技竞争力最终要依托于大学的科技竞争力;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国,必然拥有一流的大学,因此,美、英、日、德等国的众多大学排位在中国大学之前,这不足为奇。令人感叹的是,荷兰也有七所大学位列前200名(且有3所位列前100名),而中国大学只有北大、清华勉强跻身前200名,列192、196名。要知道,荷兰只有1600万人口,不够上海或北京的人口多!如果中国的大学,哪怕少数重点大学争气,其科研成果皆花真果实、花盛果大,它们赶上荷兰的大学该不成问题吧!相应地,中国的国家科技竞争力排位,也会相应提前的。但遗憾的是,中国的大学,除了能争大之外,却没多少能给国人争气的。 高校科研为什么会三多三少? 中国高校科研效率低下的问题,应当说,早已被舆论所揭露和抨击了,但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既往的认识却有简单化倾向。我之所以用三多三少概括高校科研现状,就因为这之中的情况复杂,其成因也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 首先,讨论A类假花多、真花少的情况。把这种学术泡沫泛滥的原因,完全归结为传统的计划科研体制,并不准确。解放后,我国的重大科研项目一直都是指令性的,正是在这种体制下,我们创造出了两弹一星等一批世人瞩目的科研奇迹。尽管当时国家的经费投入少,但钱都花在刀刃上,绝没有用假花骗取经费的情况。再说,由政府出面,以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推动重大课题研究,也是西方国家惯用方法。他们的委托研究,有失败的案例,却绝不会出现假花绽放的情况。至于有人把问题归结为以论文评教授的规定上,也不完全准确。科研成果,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只能以论文形式表现出来。教授,特别是研究型教授,自然应有论文。诺贝尔奖的评奖依据,也是学者的学术论文,而不是其它证明材料。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呢?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高教大跃进催生的科研大跃进。中国的高教大跃进,在招生规模不断翻番的同时,教师队伍也成倍激增。但由于一直以来,中国高校把论文评价标准泛化、刚性化,无论什么岗位上的教师,其提升职称的第一硬件,都是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而教授、副教授,更是年年有量化的科研指标。这种客观生存压力,必然导致逼良为娼的后果。科学研究,原本是一项很艰苦、很严肃的高智慧劳动,它需要一定天赋,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对那些不具备科研素质的高校教师来说,论文拼凑、抄袭、造假及版面买卖便是惟一出路除非他不想评职称或不想要饭碗。这样一来,伴随着高教大跃进,必然出现高校科研大跃进的局面,促使伪科研成果成倍激增,出现假花盛开的局面。 其二,高校非学术化的管理体制。目前,伴随越来越来官场化的趋势,高校已成为校领导和教育部出政绩的地方了。在提高大学科研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名义下设置的五花八门的学术工程、人才计划、研究基地、重点学科等等,实际上都是变相的政绩工程、政绩计划,而它们的核心要求,都是科研成果。如果没有一定的量化科研成果,就不能跻身这些工程和计划,就不能获得基地或学科的建设经费,高校的日子就要紧巴巴,教师的口袋就要干瘪瘪。而一旦进入这些工程、计划,获得了经费,则更必须加倍完成量化科研指标。在这种共同利益面前,从高校教师到各级领导,再到各级教育部门,自然会心照不宣地彼此结盟。因此,教授所完成的课题是否属重复劳动,无关紧要,只要通过验收,专家证明国内领先就行;教师所撰写论文是否属拼凑抄袭,也无关紧要,只要公开发表,是核心期刊就行;至于他们所获奖项是否掺假,更无关紧要,只要证书是真的,有政府大印就行。特别需指出的是,在许多科研项目、科技奖励中,高校官员往往会亲自领衔挂名、亲历运作争取,他们对其中的猫腻心知肚明。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应担任学术督察或学术规范维护者角色的高校领导,便很自然地成为学术泡沫的催生者、学术造假的同谋者、学术丑闻的遮盖者。正像我在《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南方周末》2005、11、10)一文中指出,泡沫学术可产生多赢的结局:高校教师用它作筹码,换回职称、荣誉和科研经费;高校领导用它作资本,争取重点学科或研究基地;教育主管部门用它显耀政绩,证明中国高校科研成绩巨大。总之,泡沫学术的学术价值虽是假的,它的巨大经济、社会交换价值却是真的。正是这种交换价值,成为泡沫学术泛滥的内驱力。 其三,政府科研基金的多头交叉、封闭运转模式。目前,我国由财政支持的各种科研经费,处于一种多头管理、交叉发放的状态中。譬如,北京一家附属医院,便曾经从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人事部、北京科委等渠道争取到20余种基金项目,包括各种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留学人员项目、创新工程项目等等。管理这众多基金的政府官员,绝对不可能都是医学专家,因此,即便这些官员非常廉洁,也既难以对科研价值做出准确评估,又无法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这就客观上形成国家科研基金的封闭运转模式:许多课题从立项、招标到最后完成、验收,都与现实需求脱节,经费发放单位,最后拿到一份专家鉴定的国内一流的报告就完事了。由于这整个过程由少数官员联手专家权威或官员学者掌控,便客观上为官员寻租权威谋私提供了条件,一些科研包工头便应运而生了。他们彼此出题目、拿项目、送红包,排排坐、吃果果,瓜分巨额科研经费,然后层层转包、外包,让弟子或弟子的弟子稿科研,自己不劳而坐收名利。这便是一些国外已发表成果,在国内会被重新立项,骗取数十万经费然后顺利结题的原因:因为这些成果不需要发表,也不必付诸实践,只要让评审组OK就行而花钱请来评委,没有不OK的。这也是各级课题研究中同样假花绽放的缘由。 其四,高校学术道德的集体沉沦。一个社会,一旦形成笑贫不笑倡的价值取向,所谓逼良为娼云云,便难免有作秀味道。眼下的高校便是这样。如果说,泡沫学术的最初生成,确有制度性生存压力原因的话,那么,今天,许多人为追名逐利,早已是自甘堕落了,他们或主动参与学术造假,或庇护支持造假学术,而在其背后,则是严重的学术腐败。据行内人称,这种学术工程腐败,与建设工程腐败也有一拼。尽管这些权威们,也会严辞批判学术失范,但这不妨碍他们在学术泡沫中如鱼得水,滋润地生存着,并不断制造出更大泡沫学术、骗取更多科研资金。现在,对这些教授权威而言,已不是学风败坏、学术失范问题,而是道德沦丧的问题,他们的伪学术行为,已越过了职业道德、社会常德的底线,把严肃神圣的科学殿堂搞得乌烟瘴气。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的推波助澜,却足以把学术良知这一最后的精神防线冲垮,使泡沫学术愈加猖獗。 如上所述,在这种外有压力、内有驱力、外无监督、内无自律的情况下,高校泡沫学术日益泛滥,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趋势,便是一种合规律性的存在了。 其次,讨论B类未结果的多、结果的少的情况。尽管泡沫学术泛滥,但高校中仍有恪守学术规范的教师在认真搞科研,凭着学术良知完成课题。但他们的成果却同样没能实现预设价值。这之中,B1类开花不结果,应属于科学探索所付出的正常代价,任何国家的科研,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这些不结果的科研探索及原创理论,或使科学家积累了经验,能换来日后的成功;或暂时不能转化,但日后也可结出硕果,这是它们与泡沫学术的本质区别。我们重点讨论的是B2类开花难结果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 其一,缺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与导致泡沫学术的体制机制原因相同,当高校只把学术论文、课题结项书作为对下考核依据、对上述职政绩时,一旦职称、奖励到手或述职结束,这些论文和报告在花的阶段便完成了它的主要工具使命,最终结不结果便无关紧要了。当然,对真正从事科研的教师来说,眼看自己的成果被束之高阁,也是出于无奈实际上,有些科技成果首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是可能泄密的这便与下面的原因相关了。 其二,缺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这里的机制,特指B2类应用型科技成果向商品转化的市场机制。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产学研一体化的转化模式,这种模式对少数国家部委直接投资的重大科研项目仍是适用的。对这些项目来说,有关部委的目标需求是明确的,不存在市场盲区的问题;国家全程支持,不存在后续资金匮乏问题。但对一般的政府科研基金项目而言,由于主管单位本身没有直接应用需求,且没有后续资金,它们与高校教师完成的应用型科研成果一样,都面临一个转化难的问题。要知道,一个应用型科研成果,从报告或论文转化为科技产品或科技生产力,要经过种种复杂环节。高校学、研阶段完成的成果,要实现生产必须依靠企业,企业则必须考虑市场销售问题。由于高校的学、研在市场之外,企业的产、销在市场之内,这之间如缺少信息和资金沟通桥梁或衔接机制,那么,高校的许多科研成果,可能永远走不出院门、进不了市场。 就学研环节而言,虽然也有资金支持问题,但面对的主要障碍是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满足市场需求,既要考虑产品对路、又要考虑商品适销。前者属使用价值,后者属交换价值。在各种政府基金项目中,专家往往只重视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重视产品的市场效益。所以,专家推荐的一些技术先进项目,因成本过于昂贵,一进市场便折戟沉沙;一些技术未必领先、专家不屑的项目,其产品却可能在市场上独领风骚。现实中,这类让专家大跌眼镜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而一般高校教师即便面向市场,自己拿着成果找婆家,由于缺少中介,好比拿着螺栓找螺母,成功概率太低。就产销环节而言,虽然也有需求信息问题,但面对的主要障碍则是缺少风险资本支持。任何科研成果,其后期转化资金往往是科研经费的数十上百倍。而市场是不确定的,如转化成功,可能收益翻番;一旦失败,可能血本无归。由于政府无力担保、风险资金难找,这样,即便企业愿意接受高校科研成果,往往也不得不放弃。正由于市场条件下,学研、产销之间缺少沟通衔接机制,所以,政府主导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难免无效空转,政府出面费力搭桥,找企业拉郎配所促成的转化项目、所撮合的校企联姻,最终大多有始无终、不了了之。而高校教师与企业间直接建立的横向合作,由于缺少互信机制、缺少规范约束,彼此上当受骗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样,一些优秀科研项目难免开花难结果;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也难免会因错过最佳转化时机而胎死腹中。 最后,讨论C类结小果多,结大果少的情况。在阐述了A类泡沫学术生成原因之后,人们对C类情况的出现便不会感到奇怪了。要知道,相对小果而言,大果的培育期更长,其成长难度更大。真正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天赋、兴趣、毅力,更需要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充裕的研究时间。许多重大创新成果,可能是科学家天马行空的结果,也可能是发明家歪打正着的收获;通常十年一剑说法也未必准确,很可能有人二十年也未能磨成一剑,最终还面临失败结局。今天,如果还有这样执着且有天赋的科学家,可能年轻时就被各种量化考核淘汰了,其探索兴趣和发明冲动也被各种指令性任务扼杀了。 退一步讲,即便有的教授能应付考核、能自由选题,但在极度浮躁的学术环境中,他们恐怕也难抵御种种诱惑,甘愿食无鱼、居无屋,长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了。某著名华裔数学家曾建议北京的几位教授做庞加莱猜想,因为它值得付出学术努力。但他们一直不做,原因很简单,这是基础命题,费时、费力,而且赚不了什么钱。当然,以中国之大、大学之多,今天肯定还有甘于清贫的中青年教师,愿为重大基础科研项目献身。但他们或因其学术基础中有泡沫,科研素质欠佳,有心而无力,或因其久困于泡沫学术之中,科学视野短浅,有力而无心,最终难免夭折。这里所谓有心无力,是指中青年学者的原创科研能力下降;所谓有力无心,是指一代学者的学术自信心丧失。中国的科技竞争力要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科学家要登上诺贝尔奖台,这都是关键性障碍。但形成这些障碍的体制性因素,积重难返,所以,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恐怕只能成为诺贝尔奖的后排看客。 高校科研扭转三多三少局面的对策 中国高校三多三少科技效率低下情况,由于背后原因复杂,所以,企图用某种单一药方根治,肯定是无效的。因此,该治本时要治本,该治标时要治标;属于高校内部问题,内部解决,属于政府或市场的外部问题,外部解决。这里还需重复指出的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向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转移,是非常正确的,也是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尤其是应用型科技发展规律的。应用型科研研究,靠国家支持、由少数人规划,只能导致低效或无效劳动;而靠市场调节,则可最大化地节约资源,激励创新。因此,这本身,也是对高校科研三多三少现象的有效遏制面向市场的科研成果,既不能拿泡沫蒙人,也不能用高科技唬人。我们后面讨论的对策,其中便包括与这一国家战略对接的内容。同时,三多三少情况在国家科研院所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对策对它们同样适用。 一、高校全面实行学术大裁军 中国的高教大跃进催生了科研大跃进,但这两者却并非一回事。眼下看来,尽管高教大跃进不断受到尖锐批评,其却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因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尽快遏制高校的科研大跃进,实行学术大裁军,这也是从源头上解决学术泡沫泛滥的治本之策。由于作为泡沫学术,理工科和文科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笔者关于文科学术大裁军的主张,这里同样适用。所谓学术大裁军,就是在全国高校中,研究型大学要严控在10%以内;研究型大学,可设不超过50%的研究型教师岗位。只有这些岗位的教授、副教授、讲师聘任,需以科研成果为硬指标,除此之外的普通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的公共课教师岗位,只设授业型讲师、教授(或高级讲师)岗位;对授业型教师的考核标准,主要是教学育才的成绩,而不是论文。他们当然也可搞科研,但不能作为硬指标。附带说一句,对研究型教授而言,不从事科研,的确搞不好教学,但把它作为适用所有高校教师法则,却是真实的谎言,结果只能产生一大批既教不好书、又搞不好科研的泡沫教授。如此学术大裁军之后,使全国大约只有1/201/40高校教师继续承担科研任务(其人数总量也不少),全员搞科研的人海学术局面就会大大改观,泡沫学术产生的动能必然大大削弱,假花盛开的情况也会消失。 二、改变行政主导的科研管理体制 中国高校非学术化管理体制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但各种名义上促进本质上却妨碍高校科技进步的行政措施、考核机制却是可以尽快废止的。譬如终止各种选拔培养科技人才的所谓工程、计划,即便对研究型教师,也要停止频繁的成果考评制度,把年度考评制改为三年或四年考评制。对研究型的一级、二级教授或终身教授,不再进行成果考评。人才,包括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大师,不是靠工程册封的,也不是可以按计划培养的,而是在科研探索或学术实践中突显出来的。解放前的西南联大和解放后的国内名校,没有这些花花名头,条件也远不如今,却都能取得骄人成果,涌现一批大师或著名学者,便是最好证明。因此,能让教授们从无休止的考评、填表中解脱出来,摘下各种华而不实的高帽,在自由学术环境中潜心从事研究,不受或少受干扰,就是对他们的最大关怀、最好培养。可以相信,如果我们的高校,能摆脱浮躁,恢复宁静的科研环境,让研究型教授踏踏实实地根据各自特长、兴趣搞科研,这不仅可彻底杜绝花而不实的成果,而且,假以时日,肯定能收获丰硕的大果子,包括摘取诺贝尔奖。 三、削减政府出资的科技奖励项目 设立科学技术奖项,奖励拔尖科研人员,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像诺贝尔奖,其巨大激励及导向意义,早已举世公认。但任何奖项的价值,并不在颁奖者的地位,而在获奖者的成就,及其典范激励意义。如果诺奖门坎很低,评的多是三流科学家,甚至加塞着评委的哥们,那么,它早就被国际学术界抛弃了,对推动科学进步起不到任何作用。中国目前以各级政府名义颁发的名目繁多的科技奖项,由于获奖者众,不仅不能激励科技创新,反而催生出许多泡沫学术。一旦获奖成为高校教师或领导的终极目标时,这些奖项便丧失了推动科技进步的功能。实际上,科技部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从1999年就开始压缩政府奖项,到2006年,省市级的科技奖已从每年三万项压缩到六、七千项。但这依然是个庞大数字。我支持科技部关于逐步由以项目为主向以人才为主评奖方式转变的设想。但我认为,因此事涉及各方既得利益,逐步削减难度甚大,只有下决心一刀切,才能使各地失去拖延理由。具体方案,就是国家只设自然科学大奖和自然科学技术奖,每年分别评2人和10人。主要奖励对象,是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凡在面向市场的科技应用研究或产品发明中作出贡献的人员,一般不在评奖范围,因为市场已给予了奖励(他们可评为劳模)。诺贝尔奖不奖励像比尔盖茨一类人物,便是这个道理。各省市政府也可设自然科学技术奖,但要每两、三年一评,每届同样不超过10人。这些评奖,都不能采用个人申报、单位推荐模式,而要同行举荐,专家评选。这样改革的结果,政府评奖便与高校年度考核的政绩、业绩完全脱钩了,科技奖便不会成为无效科研成果的助推器了。至于民间团体的非赢利性评奖,政府应支持并监督,但同样不能与高校考核挂钩。 四、改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放模式 当今发达国家,没有不重视科技投入的;事关全局的重大科技项目或基础性研究,离开国家的支持,是无法实施的。资料显示,美国的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日本为3.1%,欧共体为2%。而中国,预计2020年才能达到2.5%左右。这之间的相对、绝对差距是非常之大的。但是,高投入,还需要高效率。中国目前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增加投入,而是提高效率;如三多三少局面不改,高投入高浪费,只能更加劳民伤财误国。首先要改变的,便是政府科研基金这种多头交叉、封闭运转模式。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的科技投入相对高校率,除去健全的法律道德约束机制外,还与美国科研经费专业对口、合同管理模式相关。美国的国家科研经费,分拨到多个政府部门中,其中,国防部约占55%,卫生与公共事业部占15%左右,国家航空航天局占10%左右,能源部占10%,国家科学基金会仅占3%,农业部占2%。这笔钱,除支持各部直属科研机构外,还以研究合同和研究资助形式,拨给包括大学在内的非政府研究单位。大学往往要以投标竞争方式,获得这些研究合同及项目资金。 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譬如,同样是支持医学科研经费,那些通过竞争中标,与卫生部签订研究合同、获得经费的大学教授,是不能拿一张科技进步奖证书或几个权威签字的国内一流结题书交差的,它必须接受更严格、更专业的评估和同行的监督,需要能在医疗实践中发挥效用。既往那种糊弄外行部委的滥竽充数的成果就无法出笼了。实际上,中国在重大国防科研专项研究中,采取的也是这种办法。无论经费落到谁手上,其成果中都不允许出现泡沫;否则,一个泡沫,就能导致箭毁星亡!因此,建议我国国家级科研经费也采取这种对口发放办法,大幅增加政府各部的研究经费,由它们支持本专业领域中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重大应用性基础课题研究。教育部的经费,只能用来支持教育学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纯基础理论研究。科技部的任务,是配合审计署对国家科研资金使用情况和发挥效能进行审计考评。地方科研经费,则一律注入风险基金中,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科技创新。我相信,如此釜底抽薪之后,高校科研权责对称,国家项目中的泡沫化科研秀将不复存,科技包工头也将下岗。附带说一下,美国认定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就是看其凭实力争取科研经费的多寡,这与我们由财政拨款人为扶持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国家改变科研经费投放模式,也可鼓励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竞争中成长。 五、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科技种苗基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应用型科研成果必然要走市场化道路。但科技产品市场化,谈何容易。困难不在科技市场本身目前中国已建立了许多虚拟或实体的科技市场而在于如何把科研产品的供求双方都吸引到市场上来。这之中,矛盾的关键方面,不在高校科研力量愿不愿意面向市场提供产品,而在于,企业能否有能力订购或购买科研产品,能否有能力对科研产品进行转化生产。这就涉及风险资本问题了。一般的企业或银行资本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愿为市场前景不明的科技研究或科技产品投资、贷款。而离开风险资本支持,离开市场化运作的支持科技研发、转化的基金,高校科研力量便永远只能望市场兴叹让高校教师也自己下海办企业、闯市场,那不是正常路径,且失败概率甚高。 应当说,这是各国科技市场化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但在发达国家,譬如美国,它已不成其为问题。据资料介绍,美国有 6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本总额超过240亿美元。正如一些海归创业者所说的那样,美国大学教师如有了好的应用型科研创意或成果,会很容易找到风险投资家投资的,硅谷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就是这样诞生的。在中国,眼下让科技市场自动吸引风险投资资本,是不现实的。由于种种法律道德环境的缺陷,既往校企合作中彼此受骗上当、转嫁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就需要政府补位,用看得见的手,搭建联通高校与企业风险资本桥梁:一面支持高校建立科技研发基金、一面联手企业建立科技转化基金,这即我所谓的科技种、苗基金。地方政府的这笔钱从哪里来呢?很简单,一是砍去科技奖节省下来的资金,二是挪用各种科技经费的资金。这两者相加,是笔不小的数目。创建科技种、苗基金的问题,较为复杂,我将专文讨论。这里,我只将一个简单的方案,附于文后,供参考。 六、强化对学术规范的舆论监督与法律制裁 实行上述种种措施,高校科研效率低下问题肯定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当众多浮华、低效的科研激励机制被取消之后,当应用型科研成果被推向市场之后,众多假花丧失其交换价值,便自然会消失。但是,对于纯基础理论研究而言,其成果只能以论文形式发表,其中的学术泡沫便难以完全避免。这时,就需要加大对学术规范的舆论监督。西方国家,这种监督主要来自同行评议,但在中国学术界,由于学术失范情况严重,只能借助公众舆论,甚至借助海外学术界的舆论来强化监督。在强化舆论监督的同时,还应强化法律制裁。因为用虚假成果骗取国家经费和个人荣誉,其性质同等贪污,应当司法介入。只要抓住典型,严惩不贷,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裂,学术腐败或泡沫学术问题,便可彻底遏制。此事实施,无任何难度,关键是为与不为的问题,因为众多周知,目前泡沫学术的带头人,往往都是高校的官员教授。 附录:科技种、苗基金的设计分案 所谓科技育种基金,即面向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的应用科技研究风险投资基金;所谓科技育苗基金,即面向企业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分别用科技种、苗基金指称,为便于描述两者的区别与关联。其中,育种的种,是指可进行产业化试验的应用科研成果;科技育苗的苗,是指可进入产业化生产的科研转化成果。 现将这两个基金的设计方案内容列表如下:(略)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6966 次阅读|3 个评论
教授分级是教授真谛的终结
余孟孟的博客 2008-4-12 18:27
余孟孟: 听说教授要分级了。那么,副教授是不是也得分级?怎么分?分的标准是什么?标准的合法性又如何? 不管是在常识世界还是在学术届,教授都曾是个令人敬重的字眼与称呼。教授,一般被和专家,智者或是有非凡学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教授,也被认为是为人类知识总体大厦添砖加瓦的人,一个智慧与道德的楷模。 据说国外有些大学,教授的评聘是非常严格的。一个系一般也就只有一两位教授,其他的教工要是想升教授,不仅自己要在学术上下大功夫,还得运气够好,也就是得等前面的教授去见基督了,自己才有机会补上去。如此的不尽人情的规则,在国人眼里势必觉得是小题大做了。看看我们得大学,仅一个系,教授就可能多达二十多人。可人家的教授,都是在所事专业能排在世界前十位的人物。我们的教授,听说有的都走不出自己的学校。 若如此看来,教授本身就是存在着级别的。可是,有没有必要像酒店一样,故意搞成五星级,三星级的教授来呢? 刘文典曾愤愤地说,要说到教授,陈寅恪值一元钱,我刘文典值一毛钱,沈从文只值一分钱。可见,那会,起码在圈内人的眼里,教授也是分级的。可是,当我们弄出一些所谓的制度规章,把教授的职称分为三六九等来评定时,事情可能会比想像的更遭。试像一下,假如三级教授,甚或四级教授,其人品与学术比不了一级的(评定标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先不谈),那么,三四级的教授,在民众的心理却也依然是教授。但这样的教授却可能都无法与以前的副教授相比,他们言论与行为可能让人迷惑。听说,当今世人对教授有这样的调侃: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 可见,教授,这一闪闪发光的字眼,如果得不到应有的珍视和尊重,可能也要与同志,小姐这样的词遭受同样被恶搞的命运。教授的真谛,是名副其实的教授。我们只能是对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不是为了鼓励或是别的什么目的,就让教授便了味。一个美好正当的语词,我们能做的是加倍的珍惜,而不是把它任意泛化到其他领域或是弄的四分五裂。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7591 次阅读|8 个评论
好奇心和创造力
jlpemail 2008-1-29 23:37
我以前以为没有上幼儿园的经历是一种损失,现在不那样认为了。不进幼儿园,至少还保留了一部分好奇心。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教师的天职就是,从幼儿阶段开始,扼杀好奇心。以淹没一切好奇心的强制手段,把他们的想法统一起来,逐渐扼杀学生们的创造萌芽,直到他们连企图创造的幻想都消失。 我们的所谓应试教育,从 3 岁到 30 岁,以标准答案,以老师以及标准答案通领求学生涯的 20 多年,(以最简洁的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不间断,直至博士毕业为例,有间断则时间跨度更长) 研究生课堂教育也是满堂灌,也是被动接受,几乎没有主动参与。学生的创造力是在不断消减中勉强发挥的。他们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弱化,创造力也是。 对于那种一直令学生被动接受,无法主动思考、创造的教育或者科研机制,需要保留一定的距离。那样的机制,表面上看起来是运作正常的,其实把一代代人的创造力浪费了。也有发挥出来的,但是代价本来可以没那样大的,成就本来可以更大的,或者本来可以早些获取应有的成就的。磨练是必要的,但是,消磨就是损失了。 假如一个体制的主流不是鼓励哪怕经常出现可笑的错误、谬误的创新或者好奇的想法,那么这样的主流以及体制就不值得称赞。 好奇心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艺术探索的重要源动力之一,是创造科学和艺术作品的必要素质,需要小心呵护,而不是极力摧残。 屈从于权力、职位、光环等,人云亦云,而不是自然地趋近于科学真理,那样的人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一定微弱得可怜,虽然他们可以得意洋洋地在科学、技术、工程或者艺术之外的领域获取一些利益,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准比较高。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已经苍白无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92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