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象牙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在象牙塔,身不由己啊~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
luguilong 2011-8-13 22:19
从2009年9月入学始就决定要努力找工作,到2011年7月才真正开始有目的地为之努力(6月底开始意识到)。真的是难以置信啊!!!拖了这么久才有目的地努力啊!!!为什么啊?? 。 2009年9月 ~ 2010年11月主要为导师课题和开题报告,自己没魄力从中半脱离出间作己事,不过应该有吧,一直有在写和改简历,并投递吧--连续几个月非常经常地去参加宣讲会; 1月继续论文及其中的方法学习; 1月底和2月寒假; 3、4、5主要是论文、实习和证券、实习; 6、7月、、、主要是实习、真正开始准备--现在应该说还只是比较真正开始准备吧。。。 。 有一年多的时间都在做课题啊,天哪,人在象牙塔,身不由己啊,呵呵~~还有好几个月为论文。。。现在都8月份了,只能用昨晚熬夜看的北大人写的一篇关于就业准备文章中的一个词了:恶补啊!!!再自己加两个词:方法和效率啊!!! 。 。 想起朱自清的《匆匆》: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巧巧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有徘徊之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叙述得真好啊!!真美!!结文结得真给力啊!!一语点醒。。。真美啊!!
个人分类: 业 高山流水|4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期货所想到的
whyhoo 2011-8-8 12:40
昨天和小顾聊了下期货,让人觉得只有心理承受能力相当强的人才能去炒.他现在都能一天赚赔几万,就像在玩过山车一样.其实我想做金融的人确实要做到将自己置身于金钱之外,权当作是在玩数字游戏.倘若你在赚了几十万时就将其想象成一套房子或是一辆豪车,那你必将成为金钱的俘虏而不能将其驾驭.炒期货那是九死一生,甚至是百死一生.既然整天和金钱粘在一起,又有多少人能超然于物欲之外呢?在这场追逐暴利的财富游戏中,人性的贪婪必将暴露无疑并成为导火索.在这个当下狂热追逐巴非特的年代里,一夜爆富已不再神奇.到处弥漫着商业气息,象牙塔的围墙轰然倒下.据说北大已然变成了菜市场,凭门票可进入参观.那天看到一个关于哈拂大学的短片,说到基辛格博士想在哈佛获一教职被拒,因为其未在其他名校作过研究.哈佛的这一举措是为了追求学术上的交流,近情繁殖的后代其基因必然伪劣.独立自由之精神是大学精神之所在,断不得抛弃!
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到中年-寻找幸福的感觉
热度 1 lxchencn 2011-7-2 22:22
在家门口小溪洗衣码头游泳从沙里摸到5分钱的硬币,儿时幸福的感觉,可以买2支冰棒;书包里倒出来一堆纸方块,童年幸福的感觉,假期玩打纸板赢来的,不过旧课本都没有了;从寒冬的稻田里抓到泥鳅,卖了5毛钱,劳动的收获,勤劳的幸福;接到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到最好的学校读书了,少年的幸福;包产到户了,有饱饭吃了,生活的幸福;盼来了大学的录取通知,走进象牙塔,青年学习的幸福;苦读6载,从工作再次走进大学读研究生,书生的幸福;结婚了,生儿子了,有家当爹的幸福;有3室2厅房子了,住的幸福;戴上博士帽,超越自己的幸福;异国他乡留学,见识了,跨洋的幸福;买车了,行的幸福;儿子读大学了,中年的幸福;父母健康,牵挂的幸福;学生毕业工作了,老师的幸福;论文发表了,课题中了,书出来了,工作的幸福;百岁奶奶,九旬外婆,老是宝的幸福;健康,能吃,能睡,牵手散步,一起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夫妻的幸福;平平淡淡,健健康康,恩恩爱爱,快快乐乐,一生幸福!
3329 次阅读|2 个评论
跳出象牙塔!
热度 2 bestener 2011-6-2 22:34
从小学启蒙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直被贴上了一个标签---学生!从小学生,到初中生,再到高中生,走过高考的那座独木桥之后又成了大学生,为了深造,大学毕业之后又成了硕士生,再过两年就是博士生了!学生,六年,九年,十二年,十六年,十九年,二十几年,我们都是学生!我们是学生,那学生又是什么呢?诚然,我喜欢学生!我自己是学生,我没有理由不喜欢自己。只是一直在想,做了近二十年的学生,所得固然是有的,所失那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这是绝对的!但是学生到底应该学习什么,这无疑是相对的!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一味地只为个人问题发愁,这无疑是坐在象牙塔中。有的人从来就没进过这座象牙塔,有的人从来就没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被困在象牙塔中却又不知所措。要跳出这座象牙塔必须做读两本书,想一个问题,做一件事!这两本书是没有文字的,也没有扉页,它们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也是所有其他书箱的来源。一本是自然,一本是社会!一个问题就是人生问题!一件事就是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人与家,家与国的关系!只要如此,就会使象牙塔变筋斗云啦!
个人分类: 余思吾悟|2905 次阅读|2 个评论
毕业周年祭
热度 1 yanhuasanman 2011-6-1 15:58
穿越梦回别年今日, 正闻栀子花香, 芬芳掠心房, 酣畅离别话悲凉, 感叹往事竟沧桑。 入世与逃避两难, 举杯临行壮, 一别未知年。 惜四年一事无成, 悔青春荡然无恙, 挽情唱晚涂悲伤, 唁壮年职场杀拼。 琉璃梳,象牙塔。 今日, 东西南北天涯论坛, 望断情穿心峡, 天苍苍事无涯。 时钟不停飘年过, 马不停蹄挤生活。 漂流,奔波。 愿朋友健康力强, 待不久, 一起酒场笑傲!
个人分类: 为自己留点记忆|2622 次阅读|2 个评论
发生在这里的故事(1)参加婚礼的人们
热度 4 yatou 2011-5-14 19:23
发生在这里的故事(1)参加婚礼的人们
这些照片,是积攒了些时日存在相机卡里的。上传一些,是这些日子里我和周围的同事、学生们在校园里生活的一个记录,作为对流过身边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一 参加婚礼的人们 同事小高结婚了!大家赶去,为一对新人祝福! 婚礼上开心的周大姐 参加婚礼的漂亮姑娘 嗨!大家好,我是个来帮忙的帅小伙儿! 我们的无党派人士领导,兼证婚人 主角出场:新人是恩爱一对,在听长者谆谆的嘱咐与叮咛 新人庄重地为佳宾斟满美酒 婚礼项目:抢鲜花,谁抢到谁就是第二个将要步入婚礼殿堂的幸运儿。于是,他,又一个可爱的小伙子,当仁不让地迅速冲上去。他的意中人在哪里? 抢鲜花的姑娘好美好美 姑娘:就一束鲜花,要不商量一下,让我吧?小伙子只笑不语中。 新娘新郞在快乐的人群中幸福、甜美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们把衷心的祝福送上!
个人分类: 随笔杂谈|3791 次阅读|8 个评论
小议博士的出路
热度 4 dongzg101 2011-5-8 05:25
随着教育的扩招,作为象牙塔尖的博士 也是越来越多。如果说,十年前我们在北京读书时就开始流传的“硕士不如狗,博士满地走”还是一句戏言,今天有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可能了。 那么,博士出来做什么?我们的国家提供不了那么多的科研岗位,何况,做科研的状况大家都很清楚。 实际上,博士的出路是很广的,阻挡我们的是我们的内心,很多人多读了点书反而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一做公务员 我研究了很久,还真还不知道做公务员需要什么专业,在我看来做公务员是最不需要专业的。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没有比公务员更稳妥的专业。博士不要为自己的专业束缚了手脚,绑架了自己的思想,同学之间要有不同的分工,社会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只有走进公务员的队伍,才能亲身实践。否则,只能等着你当年读书水平比你低很多的同学来支配自己的命运。回过头看看我的高中同学,当年没考上大学进了中专的,都成了公务员,银行职员,我的高中同桌做到了市辖区里面的税务局局长,亏我当年安慰他半年,真是塞翁失马。考上大学的,真还没有当公务员的,留在本地的都很少,不到8个。都在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等大城市,早两年毕业就不一样。 第二 ,进外企,这就不用说了,帮谁打工不是打工,学点经验,将来出来创业。外企还是能学到些真东西。 第三 ,进高职做老师,目前大部分的高职只能招硕士,博士不愿来。其实高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高校越来越趋于保守,越来越难进,高职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试点,很多课程年都在变,不像大学被卡的死死的。而且目前倡导校企合作,去企业,去公务员单位挂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博士进来有房子,鼓励普通老师开公司。不过当老师,很多时候,要耐得住寂寞。以前进高职,会被排挤,现在进来的硕士多了,就不怕了。 第四,进民营企业 第五,自主创业 这个需要在大学读书时就开始准备。 没人规定博士出来就一定要搞研究,做本专业,做做其他行业,到一定时候就左右逢源了。 下岗工人都能做老板,博士不能么。不要瞧不起其他行业,任何一行,做到最好,你就是老大。 想清楚要做的事,做好职业规划 。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314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还有多少人信仰大学
热度 1 冯用军 2011-4-26 12:19
来源: 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009/t20100910_1729888.html 作者:■见习记者 王洋 内容摘要: 周光礼认为,我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按照国外大学的博士生制度,每一学年都有严格的答辩,要求学生将一年的学习与工作写成一篇论文(报告)参加导师组织的答辩。   如今的大学,还能像约翰 梅斯菲尔德所说的这样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吗?大学还是人们心目中曾经神圣的象牙塔,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吗?这个问题或许让人们难以回答却又充满无奈。   大学里博士价值几何   自从1981年建立学位制以来,我国的博士生质量到底如何?今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在武汉面世。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392份,调查对象涉及在校博士生(不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培养单位负责人和毕业博士生。   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应未与导师交流过。   从2008年起,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周光礼认为,我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   调查表明,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68%。   周光礼介绍,国外一流大学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40%,而我国采取的是“严进宽出”政策。他说,没有淘汰机制,质量也就没有保障。现行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模式。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些博导为何愿意多招生的原因所在。在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的“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下,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雇佣关系”。对于发表论文要把导师列为第一作者的“潜规则”,很多博士生都表示不满。但在“雇佣关系”之下,导师在很多方面对学生发展具有决定权,学生又不得不接受。   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曾在自己的著作《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中表示:本来,研究生教育(包括博士和硕士)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充实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这是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则。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也依然恪守着这个宗旨。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生人数急剧膨胀,官员和老板也拥进校园争戴博士帽。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但是许多大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把它当作一种荣誉和身份,当作升官或求职的砝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变味,以至出现了烹饪博士。   早在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和人事部共同牵头开展了一项关于全国博士生质量的调查。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调查内容是博士生论文的国内外比较调查。课题组确定了12个有代表性的学科,从该学科首次授予博士学位开始,每3年为一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随机选取至少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每个学科的论文总数不少于15篇。用作比较的国外论文数则不少于8篇,其选取遵循关键词匹配的原则,以保证研究内容的可比性。每个学科则组织7名以上专家,依据7项主要指标: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创新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学术道德和论文写作,进行论文质量的中外对比和纵向对比。   参与调查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学昌说:“除了每年评选出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还差强人意,整体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有些研究明显缺乏前端的问题意识。”调查工作的初步结论是“我国博士的整体质量仍然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高水平学科点偏少,学术训练薄弱”。   博士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不足与硕士生的大规模扩招也分不开。选择继续深造的生源本身就影响了日后的学术水平。相当比例的人考取硕士或博士只是为了延迟就业,或者换个专业,“清洗一下学术出身”。这些都致使博士生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能力成为问题。   “进来”的人有问题,“出去”的也有问题。博士生培养“出口”把关不严,放大了上述不良反应。从毕业情况看,我国博士学位完成率接近100%,而西方国家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淘汰率是30%。拿美国来说,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学习时间,最短的工程学科也要6年,人文学科可能长达10年;各类学科累计博士学位完成率,工程学科类为64%,人文科学仅为47%。   而中国的大学却还因为研究生学习年限“超时”而给予清退。9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本科新生入学报到时,学校就宣布拟清退307名“超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按规定,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应超过4年,博士生最长不超过8年。   按照国外大学的博士生制度,每一学年都有严格的答辩,要求学生将一年的学习与工作写成一篇论文(报告)参加导师组织的答辩。若不通过,就有可能被要求退学回家,而不是因为年限过长而被要求退学。因为一个在学校攻读8年博士的学生极有可能是在苦心钻研学术。华中科技大学此番举动只是立足于整体期限,而不是像国外大学那样依据平时的考察和评价结果予以淘汰,这是不公平的。一个不合格的学生,熬不到8年就应该清退了。相反,一个真正致力于做学术研究的人才,读10年才完成博士学位也未尝不可。   无魂之器物,无根之浮萍   博士数量的如此之多和质量如此之一般,让人不禁怀念以前那个精英辈出、天之骄子的民国教育时代。那个时代的大学里,学生怀抱着神圣的使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大师灿烂如星辰般,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49年之后,曾经依附于大学的知识分子,不仅接受新政府的思想改造,而且在一轮院系调整中,一轮一轮的反省中,他们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变成了“臭老九”。大学教育也处在停滞的状态中。在反知识的年代里,大学也成了反知识的工具。   而后历经“文革”,教育荒芜一片。学者梅贻琦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更成了需要抛弃的理念与主张。直到1977年恢复了高考,大学教育又恢复了正轨。上世纪80年代大概是中国大学短暂的黄金期。理想受到尊崇,知识成为标杆,知识分子与学生积极学习西方,反思自我,思考现实。但是,90年代急转直下的环境改变了这一切,经济上的放松与政治上的抓紧令学术界、教育界难有独立之可能,它们很快沦为附庸――要么权力,要么市场。到了2000年后,高等教育所有改革措施的弊端集中爆发,在这条路上,仿佛已无计可施。回想对建设中国大学满怀理想的民初先贤,再四望当下,实在令人茫然、无奈。   时至今日,新的问题又以另一种方式让人们不安起来。也许,就像当年重新认定“知识就是力量”一样,今天,我们所做的是要恢复和完善那些有关人文理想的教育,培养出好的大学生,培养出未来的大师。可这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却并不容易。   首先,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增长人数跟不上博士生扩招速度导致高校评聘博导的门槛有所下降。有些博导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素养本来就差,这样就很难带出高质量的博士。   其次,与国家的科研体制也有关。国外有的明确规定导师课题经费中1/3要用来培养学生,而我国在政策层面完全把博导的教学和科研分开了。导师要支付学生各种费用,只能去拉很多简单的直接服务社会的课题,多由博士生完成。博士生水平因而难以提高。   此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自身追求的问题。这种空虚和急躁的“理想”,也是由于社会环境逐步影响而形成的。现代人讲究效率,都想在最短时间内谋得社会财富和地位。一些人深造完全是为了拿张文凭,动机很功利化。有人很贴切的把“博士”比喻为“搏仕”,意思就是说读博是为了将来能做官。整个社会浮躁的心态,使人们变得急功近利。   令人更为担忧的是,不仅是博士生、硕士生,就连本科生,入学后的想法已经不再像以前的大学生那样单纯,而现实,也不允许他们再单纯下去。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十足的一个小型社会。利益、妥协、交易、敷衍……社会中的各种“江湖作风”正在不断侵蚀着纯净的校园。课程作业的评分、学生干部的竞选、研究生的保送、毕业论文的答辩……彷佛没有一个过程会一如以往那样的简单和纯粹,里面或多或少都隐藏着一些的小动作和小秘密。   大多数学生都不再以读书为上,学业讲究不“挂”即可,奖学金可有可无。不少大学生说,用人单位也不会看你到底得过几次奖学金,那并不是重点。不少人“翘课”去应聘兼职、实习,赚钱、积累经验似乎对以后的就业和生活更为重要。   对于这种功利化的大学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教师所李文钊很不赞同:“现在大学生的压力确实很大。但同时大学生们都应该问问自己,你在学校真的已经把学生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了吗?以后的工作、生活其实并不急于这一时,真正的成功,需要长期的积累。现在就业已经这么困难了,可是如果你没有练就一些真才实学,又拿什么去竞争呢?学生的目光一定要放得长远一些。”这番话不得不说点出了大学校园里的问题所在。曾经被视为金贵的大学生为何不值钱了?除了扩招的影响之外,也与大学教育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货真价实、大学也不再被人所信奉有关。   百年树人之“百年”   谍战大片《风声》里有这样一句台词:“这是一个考验信仰和英雄的年代。”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里,当代学生的信仰在哪里?   有人曾经数落出大学生的九大堕落表现:追求档次、堕落傍款、玩物丧志、寄生依赖、理性的侏儒、政治的冷漠与投机、学术精神的失落、道德素质低下、生理与心理缺憾。虽说这样说难免有些以偏概全,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部分大学生对大学、读书、学术的信仰已不再。未来的大学,将培养出怎样的人?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去世之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瞬间,“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成为了一个必须直面的疑问。钱学森去世后,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发出公开信的沈正赋等11位教授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百年树人,民族大计。培养人才,建设大学,是多么重大却又艰巨的任务。既然“百年”,因此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既然“百年”,因此对大学和求知的信仰不可断。当代的人是否能找回中国教育曾经的执着和清苦。迄今为止,共有8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5位生于民国时期的二三十年代,接受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而自建国以来,新中国培养的学生中只有高行健一人。   温家宝曾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几十年,中国改变了许多。旧的大师几乎凋零殆尽,新的大师却还未见踪影。今天的我们能学习的大约只有民国大师的风骨以及如何在当下已经大众化的大学教育之上另外重构一个具有高等教育神韵的精英教育了。 地址:北京市广外南街47号院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713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邮箱启用 126很不错
热度 3 yindazhong 2011-4-15 11:38
国际诈骗集团盗用了俺的邮箱,给俺狠狠地上了一课。不能再当书呆子了,终于下了决心,走出象牙塔,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科学的迷宫,来到现实社会,来到人间。好在俺的衰老-中医-灵感 交响曲已经接近了尾声,不管认可需要多久,笔者盖棺之时,可死而无憾了! 来到网上,没想到国内的网络,例如邮箱126.com 这么神通广大,这么好使。比 Hotmail 折腾几天还是不能确认俺的身份强得多了去了! 真是:洞中方数日,人间已千年! 把俺的新邮箱在此挂上一段时间,供亲朋好友改换收藏: dazhongyin002@126.com 特此并对各方朋友们的关怀帮助,再次表示全身心的、五体投地的感谢!!!
3308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校还是圣洁的象牙塔吗?
热度 8 tarimriver 2011-4-12 22:21
教师,曾经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是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中枢,高校从事知识创造和英才培养的地方曾经被誉为圣洁的象牙塔。但高校在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来自社会正面、负面,光明或阴暗事务的影响,陈刚自杀事件让我们惊醒,令社会深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高校怎么了,我们的社会又该怎样?陈刚事件同时告诉我们,虽然社会上物欲横流不断冲击着教育领地,但里面的也有横眉面对敌人的手枪,迈出了脚就不打算回来的闻一多式的热血书生。但愿陈刚的生命能换来中国高校某些领域的春天。 还是倾听一下陈刚生前对着黑洞洞的环境最凄厉的呐喊吧: 《为了理想中的合肥工业大学而献身》 好了,职务我不要了,职称我不评了,人心我也不信了。我对我曾经的学生说,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实上也是在勉励自己要挺住,但是真的挺不住,我要为正工大风气而献身,老师向你们食言了,你们不要学我,团委后来人还要好好干,社会实践项目该征集了,挑战杯项目该遴选了,高科杯该启动了,五四表彰也要抓紧了,我想实现团委办公信息化的梦也破了,课程化的事也没办法了,很多关心我的兄弟让你们见笑了。多年来每一个找我的学生我都积极和他们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做好工作,为了工大。但是现在工大的风气真的不好,所以想教育部有必要成立个工作组,不能任由天高皇帝远胡作非为。从继续查小金库做起,没有小金库就不会有那么多猫腻空间去拉拢领导。从党管干部的民主集中制查起,书记太妥协,恐怕也该退休了。 17年是我的轮回,17年前来到工大,17年前的17年前我来到这个世界,“要去要去”该去了。我11岁丧父,对我是不幸的,是该去陪陪他尽尽孝了,老母亲有哥哥姐姐,问题不大,我的女儿怎么办呢?单位总要给一笔抚恤金吧,可要把我女儿养大啊!晚上想着一起带走,好像他是无辜的,但怕他日后吃苦太多,就做个平常人吧,千万别学爸爸,个性太强会吃亏的;我带的第一届学生们,真对不起你们,不要对我失望,我是为了解脱并为了警示当局者,做的不到的别怪我了,特别可惜郭明亮病死的事,上学时我就知道他是乙肝,我去看看他怎么样哈哈,王宇峰生病的事现在也放心的,应电班一个女生生大病我也听说了,其他好像都有自己的故事,非常以你们为自豪,下个月聚会时,不要骂我就好了,我在天堂祝福你们每一个人。很多朋友来不及说再见,只想你们别臭我就行了,我在人格上没有输,输给了小人而已。 别了,我理想的工大,别了,万恶的人际关系,别了,徐枞巍“校长”,我继续看着你。如果有可能的话,请在工大两个行政楼前立个碑,上书:正气凛然,陈刚留,你敢从面前走吗。我会让任何一个胡吹乱侃、投机取巧、不认真做事、完全为了做官的人胆寒心惊,成为工大一个传说,我的价值就实现了。但是后来要活的人要记住:小人是得罪不起的。 去新区解决自己吧!以我的鲜血压制邪气!最好能压死田校助,除去工大一恶而快老百姓人心!宋黎明我认为对得起你,你如何做的这样绝,太过分了!你们一条船上的钟采桑之流为了干个处级干部拉帮结派横行工大,感觉搞定徐枞巍就行了,太可笑了。有压迫就会有反抗,你们别想讨伐我了,我已留在了春天里,不需要那么多吐沫来淹,我已经死了。不要伤害和去怪我的家人,这是起码的*,和他们没任何关系,给他们笔补偿养我老小是必须的,是你们杀了我,不要不承认。我自己有问题,问题不该选择走这条路。 最后讲一句,老婆你是最好的、最棒的,尽管你每次都劝解我,但是有点累了,是我对不起你了!最后一次让你失望了!我会佑你一生!随便处理我吧,野草地里我也活得快活,只要没有太多压力、势力就行了。 当局者们,赶紧召*议通气吧,消灭一切教育部可能查到的证据。凡是有正义感的人行动起来,看这种情况还能持续多久。 陈刚绝笔2011年3月23日上午
222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可是我们连象牙塔都没有
热度 1 shuilinxi 2011-3-21 22:57
前言:去年在广外呆了半年,这是我的一个小老师国宾写的文章,最近读北大蔡元培当年的校长就职演说,感觉说的东西竟是类似的。 知名学者姚国华在北大做讲座时称:“近代西方人说走出象牙塔,把知识变为力量。我们经常说‘走出象牙塔’,可是中国人没资格说这个话,因为我们的关键是没有象牙塔”。 在这样一个滑稽而心浮气躁的年代,裹挟着以‘时代’名义大肆放纵的欲望,我们生活在物质里。 物质。 还是物质。 听说这年头公司看重的是你“能力”,你的经验。于是人们振臂高呼“走出象牙塔”。一颗颗不安跳动的心…… 可是,关键是我们连象牙塔都没有! 相当讨厌,甚至痛恨某人,每每苦口婆心地对她说“好好学习,过好你的大学”“多看些好书”之类的话,某人总是搬出一副深谙事故的老练说:“你不懂,大学不止是来学习的”。云云 对牛弹琴。 恨“你不懂”这三个字。你很懂吗,某人? 当然,谁都知道大学不止是来读书的。我也为五花八门的面试脸红心跳,也为繁复琐屑的班务劳心劳力,也为来之不易的兼职奔波劳碌。我也玩,也出席各种违心的场合,也小心翼翼地增强自己的各个方面的战斗值。 可是当“求知”这个大学设立的初衷已在“求职”前淡化得血肉模糊,甚至所谓的大学已沦落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未来工作的踏板,那么,大学的意义已被扭曲得支离破碎。 曾幻想在某棵不知名的大树下,手捧某位鸿儒的书,鸟语花香风和日丽中陪自己过个纯粹的下午,直至残阳如血,余晖斜斜地在镜片中折射出七彩的满足。 曾幻想一清早便恣情于静谧的图书馆,饱饱地吸着墨香,在没人关顾的一角,倾听智慧的声音。“哦,饿了”。已是披星戴月,疏梅筛月影。 曾幻想几百双饥渴的眼聚焦于台上的满头银发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寥寥数语,醍醐灌顶。 你说,傻,大学不止是来读书的。其实在你眼里,大学就不是来读书的。 忙忙碌碌的奔波于各种活动,五花八门的社团,层出不穷的时髦讲座,乐此不疲,却鲜有人在树下看书了,甚至课本也只是在期末考试前于一摞时尚杂志中风尘仆仆地赶来,三天后光荣退役。 人们说,能力很重要。于是乎,看尼采是傻冒,有多少头衔才是重点。不给人生最后四年简单一丝残喘的机会。 人们说,经验很重要。于是乎,所谓的走出象牙塔努力接触社会。不给人生最后四年单纯枯萎前的任何活口。 人们说,生存很重要。于是乎,“面试技巧”的讲座永远人满为患,《求职宝典》图书馆永远借不到。反正,不给人生最后四年天真一点存在的意义。 亲爱的同学们,三年后我们也将是动辄几百万的求职大军中的无名兵,好吧……可是,在那之前,大学能不能…… 痛。 你说,大学压力比高考压力大,因为就业。讽刺的是,正因为你不好好读书,去了个不怎样的学校读了个不怎样的专业,结果弄得自己的所谓就业前景不怎样。个中因果耐人寻味。 高中不好好把握,牺牲的是大学;大学还不好好珍惜的话,错过的就将是永无法挽回的人生最后一次简单单纯和天真。 请不要剥夺我这最后的天真幼稚的权利,在这象牙塔的残垣断壁里的最后四年。 因为,大学就只有这么一次。
个人分类: 人文|18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学风为什么不如从前?
热度 17 ywang69 2011-3-10 18:31
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学习积极性不如从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大学,是浮躁的的社会,浮躁的象牙塔还是扩招惹得祸? 巫主任和我说过几次,他们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晚上自习是要占座位的,曾经有同学为了争抢座位大打出手,最后引发群殴现象,导致先动手的人被开除学籍。 现在的小孩,条件好多了,上大学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几乎都有手机,寝室的电脑普及率也很高,但就是学习风气每况愈下。 多年前上大学是免费的,而且还包分配工作,大多数大学生学习很刻苦,老师收入很低教学却很投入。 如今,上大学收费不说而且不管分配,学生逃课的很多,上课玩手机的很多,寝室打游戏的很多。按理说缴费上学,学习积极性更高才对,就像拿钱买服务,到餐馆点了一大桌菜却不动筷子。现在学生很多,老师收入有所增长,甘心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师却不是很多,如果有能力拿项目,有能力接工程、搞设计的肯定上课心不在焉。 高校办学经费投入在增加,但是实验设备却破败不堪,有些甚至运转不起来! 嗨,真是想不明白!!!
个人分类: 胡言乱语|4447 次阅读|20 个评论
师者的理解
tomahawk9d 2011-3-3 11:22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说白了就是教授大家本领,解答人生困惑的业者。但万世师表孔老夫子更注重的是师者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子曰“君子不器”并重仁重义。现代社会理念源自西方,强调社会分工,功利性趋强。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时髦的称谓依然与师者的真正内涵暗合,说明东西方的哲人英雄所见略同。 现代商品大潮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象牙塔难保不漏风撒气,滴漏跑冒什么的,校园里不断传出不和谐的声音。什么豢养情妇了,什么 “师生恋”啦,什么学术腐败了。由于师者头上顶着神圣的光环,同类事情就显得格外扎眼了。其实我们是不是对师者也太过苛了,师者也是七情六欲俱全,五脏六腑不缺的人,qq聊多了,难保不出个花心企鹅吧。再说现在的师者可不是筒子楼、中山装,一身粉笔末了,那也是宝马豪宅,腰缠万贯的主,再加上儒雅气度,莺莺艳艳、娇滴可人的学妹们当然要心向往之,前赴后继舍生取义寮。郭子曰“不要和人性做斗争嘛”,不能把师者置于美酒与金钱遍地,美女与香艳满眼的圣坛上,而保持坚贞不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不能只是勒碑以铭,而应该镌刻在每个师者的心里,成为从他们内心自然流淌出的汩汩清泉,去滋润和熏陶千百万的祖国花朵。
2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年硕士六年博
热度 3 xiangfengz 2011-1-17 14:41
四年硕士六年博 四年硕士六年博,霜染青丝纹上额。 十年寒窗难破壁,一朝毕业讨生活。 东西外企疑无路,南北国企人也多。 忍看私企门不入,笑闻牛人进院所。 无头苍蝇空扑翼,丧家之犬进油锅。 一骑红尘心暗笑,错把拒信当offer。 汗透重衣梦难醒,一进一退失所措。 自思年年求学事,无花无酒亦无歌。 红袖冥冥无觅处,象牙塔中难造车。 两处茫茫皆不见,四面碰壁无逃脱。 未经悬梁刺股痛,悔把岁月空蹉跎。 今朝有梦今朝作,莫待无梦呼奈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必人人都钻“象牙塔”
qpzeng 2010-11-24 22:30
人生的路不止一条!人人都试图挤上那又高又尖的“象牙塔”,势必有人会被无情地挤下来!人间的行当林林总总,哪个行当都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每个人都要成为精英、奇才,个个都想当科学家、教授、院士,固然精神可嘉,但不现实!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形势历来十分严峻,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只会使人才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每个人都挤向一扇狭窄的门,不是挤不进,就是挤破门。本科生找不到工作,被迫挤进狭窄的“硕士门”。同样,硕士生就不了业,又被迫挤进更狭窄的“博士门”,这样旧的矛盾未解决,新的矛盾又产生,就业难的问题越积越多,以致造成恶性循环。 读书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并非成功的砝码。既不要指望“学而优则仕”,也不可偏信“读书无用论”!社会上的就业渠道无数,工农商学兵,岂能全部由“书呆子”包办?年轻学子们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从读大学开始,就要思考自己的未来,制定个性化的人生计划,既不好高骛远,也不顾影自怜,让自己拥有一个殷实的未来和充实的人生! 在求学阶段,年轻学子应该怎样处理求学与就业的关系呢?文凭要拿,但并非越多越好,如果盲目追求高学历,一旦待遇与学历倒挂,到头来只得怨叹:“为什么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高考 :随着国家扩大招生政策的推进,大学教育的录取比例极高,除非有特别的安排和考虑,我主张高中毕业生尽可能参加高考,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借此提高人文及科学素养。冲击高考失败者,也要力争自费出国留学或选择上中专、中职学校,不要让自己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考研 :如果说参加高考是“必选项”,那么考研就是“可选项”!也就是说,不是人人都要去考研,它只适合一些想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或者试图掌握专业技术的人继续深造。可是,很多人只是因为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才被迫盲目考研,结果毕业后在职场上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待遇与文凭不相称已是家常便饭! 读博 :对有志于从事高精尖领域开拓性及创新性研究的人而言,读博、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出国进修深造等应该是必由之路。当然,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单位热衷于提拔少数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从政、做官,但我认为这并非这类高层次人才就业的主流,更多的人还是会留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中。 你喜欢当科学家吗?你希望成为大学教授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要把该拿的学位都拿下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就要果断地离开学校,拓展全新的人生征程! 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许在大学时代就要求学子们制定明确的人生计划近乎苛求,那么学子们也可以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尽可能优先考虑就业,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再决定是否“回炉”深造,如读MBA就是一种选择。 不过,社会上流行一句调侃的说法:“书读得越多,胆量就越小”或“人越读越蠢”!不知你是否认同?如果你想在商场驰骋甚至打算在风险行业打拼,那么你还要读那么多书吗? 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可能是最困难的一件事,但在人生道路上能否正确抉择又要求必须对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做出客观评价。 你就是你,不要人云亦云,找准你的位置就是你最大的成功!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4134 次阅读|4 个评论
王玉锋纪念李士钊先生
wangyf1970 2010-5-21 19:09
今天的科研工作再艰难,看看古人之土大夫,已感颇为幸运了—— 虽然身处象牙塔,却忍不住要听国事、.......。虽然在象牙塔中与世无争,也免不了象牙塔外,不时地打扰。 当因为过于埋头工作、而感觉世俗难耐时;当看到有人以为学者的价值只不过是几个点子、似乎拿走了点子就再无价值时;当看到 有人拿学术的成果硬往政治和野心上套时 ,深感如今社会之知识形象,大不如古。如果想要感慨的话,就难免会想到一些人、一个现象——《武训传》。 以前听人说批斗《武训传》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文革就是从批《武训传》开始的,现在又听说 《武训传》是新中国第一文化大案 .......。这些评论都描述了一点,那就是:《武训传》事件是知识份子社会地位的历史转折点。 《武训传》讲了一名乞丐武训,终身行乞,竟然只为了办学、为了“ 誓必教天下人人尽读书识字 ”这样一个理想。其实他已经积攒了相当的财富,足可富比当地,而他只用这些财富办了三所武训学校。武训的事情,体现了那时社会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整个社会对于知识的尊重。一个人一生的奋斗只为了办学,可见那时办学是一件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 但是现在不同了。假如一个人好好日子不过,却要去发奋读书,那这个人一定是过不下去了才会如此拼命吧......——这是什么社会观念?听到小孩子们在那里嘲讽他的同学,说穿着个假名牌.......,先不说是否真是假名牌(我看极可能是谣言),我首先猜到的是:这个同学一定是成绩相当地好吧?不然怎么会招同学如此生气?果然,当我以略带讽刺的口气反问他:“是不是他成绩非常好?”,小孩子还算单纯,至少他红了脸。 翻开《武训传》,那时侯的人们,如果嘲笑一个人穷,才会嘲笑他没知识,所以如果一个人拥有了知识权,他就可以衣锦归乡、再没有人敢当他是乞丐....... 为何现今的人,只要有人说他要追求科学理想,立刻就有人当他是穷人、是傻瓜,怎么反差这么大?知识份子被当成拿知识来论斤要价的可怜虫,似乎唯有这么一点点利用价值了......,要说知识是进步得很快,难道知识之社会地位的变化也很快吗?(——《武训传》只不过是1951年的事情。) ——回答是:非也。纵观全世界,知识的社会地位是不断地提升。以前各国拼军事实力,现在拼科技实力,所以知识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第一要素,知识份子的地位应该是水涨船高的吧。 可是我们这个社会好象是个反例,和全世界其它国家不同。我说的话也许有人不爱听,也许他不认同,那是因为他已经被改造到骨子里去了,已经成了惯习,所以没有了直觉。 有人能对知识如此偏执还不自知,这全“归功”于《武训传》之后一系列的、针对知识份子的运动。 历史终是历史,学习历史的价值,不是在于清算帐,而是在于将来不犯错。 如果我们再以一系列的运动、把知识的地位端正如初,中国就跟上了世界的脚步。 欣喜的是历史是公正的。当年发动起全中国人民来讨伐的一部《武训传》,当年曾令赵丹、孙瑜等众多名人自危的一部《武训传》,终于在历史的沉淀之后,还它以清白。 当年是十大最卖座影片之一、后被强力封杀的《武训传》,现在高希希导演要重拍;相反,当年江青主持、极力推崇的、描述宋景诗的电影——那部 专门为了打击《武训传》而拍成的电影 ,有谁会去记得它?即便记得,也是 一声骂罢了 。 其实宋景诗被骂也是不公平的,宋景诗没有错,宋景诗和武训一样,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错的是那别有用心、拿他来说事的人。为了打击武训,生生拉来一个宋景诗(人家本人并不同意——死了),因为江青等人的别有用心,宋景诗只好在历史上成为武训的反面。 说来说去,这主事的人,真是很关键。千古流芳还是遗臭万年,全在这些人如何做事。 (1978年11月在臧克家寓所。左一李士钊、左二臧克家、左四陶钝、左五王浩、右一吴伯箫、右二邓广铭) 说到这里不得不讲讲李士钊先生。说实在的,在中国那时的社会文化之下,全中国兴学的故事有许多许多,但是武训先生的善举,却因为陶行知先生和其追随者李士钊先生的不懈努力,而最终演变成为一代佳话。 有人 尊称武训为“一代教宗、千古学圣”、“十九世纪的孔子”、“近代中国的墨子”, 郭沫若称武训 为“中国的裴士泰洛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及孙中山挚友林森更是把每年12月5日——武训诞辰日定为“兴学节”,这其中少不了李士钊这位作家、社会活动家的功劳。 李士钊(1915--1991) 山东聊城人。三十年代在国立上海音专就读。抗战期间参加创办、编辑华北解放区《抗战日报》,1949年后历任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文化部内部刊物《文化资料》编辑,编著有《武训先生的传记》、《武训画传》、《蒲松龄作品在国外》、《联合国歌集》等,也是山东省地方史志编辑 。 我们看武训的一生,可以想见,由于他出身是乞丐,所以容易被人欺负,后来他举终身积蓄所办的三所学堂均被当地地主收回,这件事情就是武训先生处处势单力薄的一个见证。然而,在富有人家之中,也有抛开阶级观念,同情、帮助他的,比如当年武训将积蓄放在一些投资人手中,就说明武训也结交着几个富有阶层的开明人士,李士钊先生则是敬仰武训的一位文人士大夫。 据说,李士钊先生出身于聊城当地富家,他和当时文化界的许多名人皆有交往,比如:赵丹、 臧克家,等等 。大家可以在凤凰网用关键词“武训传”搜出许多文化界名人讲述的、和武训有关的事情,许多人接触武训事迹,都是通过李士钊先生这位社会活动家。 当年, 上海武训学校之筹建,是李士钊先生之所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欲租房在上海创办一所社会大学。可是,由于大家知道他是全国闻名的民主战士,不敢租给他。 李士钊先生毛遂自荐,陶先生欣然允诺。李士钊先生找到抗日名将张自忠的胞弟张自明。讲明情况后,大家认为陶行知先生办讲学堂,并用武训命名学校的意见,可以考虑。几经协商,终于达成租赁协议。” 后来当上海武训学校校长,“ 大家推荐郭沫若。但郭沫若认为不妥,就推荐李士钊先生出任上海武训学校校长 ”。“ 在陶行知先生的葬礼上,李士钊学生请董必武老人为学校题写了楹联和校牌。同时,由姚雪垠,孟秋江分别担任中文系,新闻系的主任。为了办好学校,李士钊先生聘请许多知名人士来校任教,如郭沫若,臧克家,孙起孟,方与严,田仲济,赵纪彬,张文郁等 ”。 为了宣传武训精神,“ 李士钊先生......精心挑选了自己最喜欢并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武训画传》交给了当时政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 乃至其后筹建武训祠、各界著名人士纷纷题词,比如, 臧克家、胡锦涛、李先念, 等等,都是李士钊先生在其中大力活动。 1984年秋,李士钊先生代武训先生故里人民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吴作人先生为 “ 武训先生故居 ” 题写碑文;请轻工业部部长徐运北为 “ 武训先生之墓 ” 和 “ 武训纪念堂 ” 题写碑匾,为 “ 柳林武训学校 ” 和 “ 武庄武训学校 ” 题写校牌。1985年9月,李士钊先生又请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伍必端先生,根据李松亭所绘武训先生肖像画照片,临摹了一幅四尺萱的武训先生全身画像。同年10月,他又请著名雕塑家曾竹韶先生根据丁云樵先生所作武训先生浮雕像照片和伍必端临摹放大的武训先生画像,创作了一尊武训先生半身塑像。 著名演员赵丹能够主演《武训传》,也是李士钊的原因。李士钊和赵丹等文化名人的私交甚密。 我注意到这样的片断:“ 1946年12月5日,李士钊先生在上海发起组织了武训先生纪念大会。会场悬挂《武训画传》百余幅。他本人不仅担任大会主席,而且郑重邀请孔祥熙做重要演讲,这样就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于进步人士的封锁和迫害。 ”——可见李士钊先生为了保护 武训精神,可谓竭尽了全力,甚至冒着政治风险。 身为武训学校校长,力挺武训,似乎必然?——其实未必。谁都知道在那个年代,人人自保尚且不及,有许多夫妻离婚的、父子断绝关系的.......,仅仅一个投资人和经理人的关系,不足以一直维系到李士钊先生身死。 “1957年,李士钊先生被迫从文化部‘ 调’ 回山东。1957年4月和6月,他又分别在山东省政协和省委宣传会议上发言,对江青炮制的《武训历史调查记》提出质疑,结果被定为‘ 右派’ 。 1958年5月,李士钊先生被送到农场,矿山劳动教养。他再度表示不服,于是被定为极右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李士钊先生在《齐鲁 学刊》上发表了“对《武训传》问题应进行学术性探讨”一文,呼吁为武训先生平反。他又通过给领导人写信,在有关会议上发言等多种渠道呼吁重新评价武训先生的历史功绩,恢复武训先生在教育文化史上的地位。 ——都因此“极右派”了还敢活动要唱反?这些冒天下之大不违的举动,只有“理想”二字可以解释罢。 我们应该记住孙瑜导演、赵丹、上官云珠等受牵连的艺人,以及李士钊先生这样的文人、士大夫。古人说,“文谏死、武战死”,李士钊先生为了宣扬武训精神而做的事情, 真正称得上“文谏死”这句话 ,有一首诗,是1985年9月5日胡乔木为武训案平反时、 端木 蕻 良 先生 为李士钊先生写的 ,可见李士钊先生的行为之感人: 豪情胆识动京门, 愿为堂邑洗冤论。 常舞春 雩 滋大地, 香花芳草自成春。 作家王希坚为李士钊题诗曰:    行乞兴学不为私,光明磊落世皆知。    百年忽遇乌云起,黑手遮天掩事实。    武训无辜蒙此冤,李兄枝节亦牵连。    今朝义正人平反,真理昭昭明镜悬。 臧克家则为李士钊赋诗曰:    扬善甘抛一片心,情怀冰冷三十春。    耳边消息迟来到,悲喜难分泪纷纷。 流着泪读过李士钊的那些故事。 在一次批判会后,李士钊先生......找到老舍先生,告诉他: “ 今天的会我没有发言 ”。 李士钊看到老舍先生坐在主席台上,以为老舍先生会责怪他不积极发言。哪知,老舍先生脱口而出的是: “ 好!没发言好! ” 三十多年后,李士钊先生每提到老舍先生对他的理解和关怀,总是眼含泪水。 唉, 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份子,旦求李士钊先生的“ 赍志而殁 ”,足矣。 作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生旦求一个老舍那样的领导、或者李士钊那样的知已,足矣!~ 武家后人感慨: “ 像李士钊先生那样敢于坚持真理,伸张正义的人不会有了;像李士钊先生那样深入调查,不人云亦云,毫无私心杂念的人不会有了 ”...... 希望不是如此。其实,在李士钊不懈的努力下,已经有许多人受到了他的感染。不仅是全社会,而且李士钊家族中,也有不少人因此而立志于兴学,常常拿了钱去捐建学校。 作为一个国家,旦求多多益善李士钊。 提倡建立一个“扬善节”——推动更多的人,象李士钊先生那样,宣扬社会正义、扶持理想,具有士大夫“文谏死”的气节。 脚注1:参《教育百科词典》。 脚注2:“ 赍志而殁 ”乃武训后人送给李士钊先生的金字匾牌。 文中引文大多来自于武训后人武成广。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应该跑跑题: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renxiang 2010-5-2 19:14
有博友说,科学网的很多讨论并不是关于科学的。我说,这是好事情。而且,科学网跑题跑得还不够。 早就有一个词象牙塔,来形容做学问的人远远脱离社会现实;也有古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来教导读书人对学问之外的事情不管、不闻、不问。这一点,在自然科学的学者身上尤为突出。很多科学家在社会问题、热点时间中集体失语,或者发表一些幼稚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高论。这不但是科学界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 科学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科学家对于社会的思考与建议应该让更多人听到。 这其实也是科学网的一个使命。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对于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社会应该听到更多的来自科学家的理性声音,更多超越利益集团的良心话。这是每一个具有科学头脑的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学网应该多跑题,应该鼓励科学家们更多地参与到社会讨论中。甚至,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去设定社会讨论的议程。 当然,这里说的科学家不包括那些替利益集团说话、昧着良心出卖科学尊严的人。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392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