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象牙塔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象牙塔

相关日志

总结2012,展望2013——献给自己的一封信
热度 1 qiujun4970580 2013-1-2 15:58
总结2012,展望2013——献给自己的一封信
2012就这样过去了,说好的世界末日,最后她竟然没来,弄得有些人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因为第二天还要去考六级考试。昨天是2013的第一天,收到许多祝福元旦快乐的短信,看到身边的人不断的回顾2012.展望2013的日记,自己浮躁的心突然心如止水,被人称为“睡神”的我一下“有心有肺”,昨晚睡得我很不安,发现自己有点惶恐,不安,措乱,自己就这样踉跄的闯入2013年,自己却还没准备好怎么去迎接这一年,时间真是像风一样的吹,一吹就抓不住它的痕迹,自己研究生生学涯一晃就过了一年半,还有一年时间能在美好的象牙塔里渡过,像我这屌丝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逆袭下,有人说历史是个明镜,岁月留痕,自己应该好好总结,不能屌丝下去了。 2012年的元旦,依然清晰记得在风雨操场上跟师姐放了两个孔明灯,我们各自许了三个愿望,回首过去,前两个愿望实现了,家人健健康康的,最后个愿望落空了,自己现还是孤独一人,孤单的一个人在校园里行走,在这一年中,爱我的人我没感觉,我有感觉的人家不爱我,但现实是残酷的,前途还是光明的,2013年我坚信我还得继续努力,争取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2012年,打算暑假去某单位去实习的,后来种种原因,没去成实习,导致现在都没在单位实习过,其实很多事情只是搅拌你而已,很多事情既然想得到,必可能失去某些东西,自己还不明白有失必有得道理,做的很不够。 2012年,打算去某个地方去旅行的,叫嚷嚷了半年,最后还是没去成,自己成了只说不做的人,一直认为心灵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而自己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来安慰自己,其实一个人也可以去旅行的,也许自己心态真的老了,没有那种说到做到的冲劲了。 2012年,打算学好专业软件和一些常用软件(PS软件等),一年过去了,我还是那些软件的菜鸟,时间过去了,可是那些任务依旧没完成,一直压在你心理,只能越拖越久,看来这些东西只能在2013年完成了。 2012年,作为一个一名研究生,至少应该做一些研究生应该做的事,其中发表小论文是首先内容,自己一直在规划2012年要自己写一篇小论文出来,而这个重要的计划却没完成,虽然有一篇小论文挂了我名,但那篇论文我是托师兄的福,挂了我名,我在论文上做的工作只是皮毛而已。 2012年虽很多遗憾,但也有很多美好,自己收获很多东西,成长了一些,认识很多比自己优秀的人,但自己还是很多不成熟,不够圆滑世故。最让自己欣慰的是自己能自力更生,自己能养活自己了,2012已经过去了,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回顾昨晚,展望今年,今年对自己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意义非凡,自己今年要面临的是就业的问题,关系到自己的前途与发展。 2013年大的方向是写论文与找工作,同时在6月份有个二级建造师考试,所在这一年中,任务是比较艰巨的,自己必须在一场拿下这场考试,每天不求经历风风雨雨,但必须有所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足矣,同时要不断总结自己的一天所得,所想。在2012年以上没完成的目标,争取在2013年完成。我相信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只要你有心做某件事,这件事肯定能完成。现在的工作都是“拼爹”的年代,作为啥没有的我只能另辟蹊径的寻找。同时自己要养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一遇到问题就绕道而走。同时生活有很多方面需要自己学习的,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相信自己在2013年自己肯定能走的更好。
个人分类: 生活杂谈|42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明网卫生特约评论:“黄金大米”重压下的转基因象牙塔
sz1961sy 2012-12-12 23:06
光明网 卫生频道 卫生时评 光明网卫生特约评论:“黄金大米”重压下的转基因象牙塔 2012-12-12 09:40:07   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     近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公布了转基因“黄金大米”在中国湖南儿童身上做试验的调查结果。根据公告,三名中方署名研究人员协助美方人员向受试儿童喂食转基因大米已因学术违规被停职,而受试儿童将会获得当地政府的经济补偿。此事自九月份被媒体曝光以来,引起的国内外舆论争议巨大,但是,如果按处理意见说法,它仅仅被视为一起国内个别科研人员学术违规的个案加以处理,那么可能无法给中国公众交代清楚一直以来转基因作物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认为,利益诱惑导致学术独立性受损,才是一直以来转基因产业领域纷争不断的痼疾所在。 回顾转基因作物在我国展开科研不算太长的历史,可以发现,它从来不是一座不偏不倚的象牙塔。2004年12月某刊物以《转基因稻米与13亿人主粮利益悬疑》一文,首次将我国转基因科研的利益纠葛带到公众面前。文章认为: 我国那些转基因前沿研究者往往具有多种身份,有的人既是拿着国家经费的转基因品种研发人,又是对转基因危害进行把关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成员,还同时是种业公司的顾问和董事。也就是说,同一个人,既希望自己的研究早出成果,又需要客观地对这种成果的长期影响做出批判,最纠结的是: 一是,这批人还要为自己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去游说自己置身其中的安委会。这种纠缠不清的利益,决定了转基因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可堪质疑。而在复杂的利益纠葛被曝光之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逐渐审慎态度,至今才未批准任何品种的商业化。 二是,转基因研究的学术前途,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研究者的学术独立性。2008年,中国的转基因研究正式进入了“黄金”时代,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列为国家中长期发展重点项目,获得200多亿人民币研发经费。一时间,投身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学术人员如过江湖潮起,全国冒出数百个转基因作物研究机构。从那时起,这批科学家也形成了高度团结一致的科学共同体:纵然转基因农作物的环境风险已经引来社会各方争议和反对,转基因科学家却在这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话题面前集体失声——很难说,面对转基因研究的美好学术前(钱)途,转基因科学家这种可敬向钱看坚守立场的态度,让圈外人闻之也觉得怪怪地。 三是,转基因科研具有不可估量的商业潜力,同时也对70亿人共享的地球,具有无法预估的环境影响。面对如此风险,代表公众利益的中国政府,应该保持高度警惕转基因农作物科研利益链的力量,竭尽所能确保科研的独立性,并且从体制上加强对转基因科研的监管,同时保障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知情权。 我们认为,在我国科技发展策略上,特别是高科技技术发展方面要有“两条腿走路”模式,避免把转基因作物技术奉为一劳永逸解决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的惟一途径,导致转基因作物从核心到专利到基层种子渠道被外国公司“一家独大”,那样就不叫粮食生产安全;而对于中国农业科技绝活育种杂交水稻等有效的非转基因育种方法、以及对气候变化具有良好应对效果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模式等,政府应从资金和政策扶持上加把劲,这些不仅有利于中国农业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平衡科技学术界意见、减轻媒体用数据说事给众众传播带来不安信息和观点。 总之,唯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转基因作物科研、监管名存实亡乱象的根源,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纠正我国在转基因科研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令转基因作物科学研究回归理性。 http://health.gmw.cn/2012-12/12/content_5986064.htm 相关报道: · 吕永岩:黄金大米“童试门”13项造假暴露转基因作物伪科真面目 · 光明网卫生时评:应查查转基因大米童试门事件外国代言人 · 蒋继平:美国境内转基因食品的现状简要介绍 · 美国医学和食品安全专家评论法国转基因老鼠实验
个人分类: 光明网卫生时评|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明网评论:“黄金大米”重压下的转基因象牙塔
蒋高明 2012-12-12 12:41
蒋高明 我们的长期疑问与光明网卫生频道的评论非常一致:那些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手里握着大量研究经费,又掌握着话语权,同时又与西方利益集团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转基因科学家,凭什么让公众相信你们说得话呢?再者,中国除了转基因这条独木桥外,还有传统育种与生态农业这样的光明大道,为什么放着大路不走,而非要走死胡同呢?笔者团队研究的生态农业技术,愿意放弃任何专利,免费为国家使用,为农民使用。我们的技术可在健康的环境下,用健康的办法,生产健康的食品,其产量与质量均表现不俗啊。 “黄金大米”重压下的转基因象牙塔 2012-12-12 09:40:07   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http://health.gmw.cn/2012-12/12/content_5986064.htm 近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公布了转基因“黄金大米”在中国湖南儿童身上做试验的调查结果。根据公告,三名中方署名研究人员协助美方人员向受试儿童喂食转基因大米已因学术违规被停职,而受试儿童将会获得当地政府的经济补偿。此事自九月份被媒体曝光以来,引起的国内外舆论争议巨大,但是,如果按处理意见说法,它仅仅被视为一起国内个别科研人员学术违规的个案加以处理,那么可能无法给中国公众交代清楚一直以来转基因作物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认为,利益诱惑导致学术独立性受损,才是一直以来转基因产业领域纷争不断的痼疾所在。 回顾转基因作物在我国展开科研不算太长的历史,可以发现,它从来不是一座不偏不倚的象牙塔。2004年12月某刊物以《转基因稻米与13亿人主粮利益悬疑》一文,首次将我国转基因科研的利益纠葛带到公众面前。文章认为: 我国那些转基因前沿研究者往往具有多种身份,有的人既是拿着国家经费的转基因品种研发人,又是对转基因危害进行把关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成员,还同时是种业公司的顾问和董事。也就是说,同一个人,既希望自己的研究早出成果,又需要客观地对这种成果的长期影响做出批判,最纠结的是: 一是,这批人还要为自己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去游说自己置身其中的安委会。这种纠缠不清的利益,决定了转基因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可堪质疑。而在复杂的利益纠葛被曝光之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逐渐审慎态度,至今才未批准任何品种的商业化。 二是,转基因研究的学术前途,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研究者的学术独立性。2008年,中国的转基因研究正式进入了“黄金”时代,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列为国家中长期发展重点项目,获得200多亿人民币研发经费。一时间,投身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学术人员如过江湖潮起,全国冒出数百个转基因作物研究机构。从那时起,这批科学家也形成了高度团结一致的科学共同体:纵然转基因农作物的环境风险已经引来社会各方争议和反对,转基因科学家却在这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话题面前集体失声——很难说,面对转基因研究的美好学术前(钱)途,转基因科学家这种可敬向钱看坚守立场的态度,让圈外人闻之也觉得怪怪地。 三是,转基因科研具有不可估量的商业潜力,同时也对70亿人共享的地球,具有无法预估的环境影响。面对如此风险,代表公众利益的中国政府,应该保持高度警惕转基因农作物科研利益链的力量,竭尽所能确保科研的独立性,并且从体制上加强对转基因科研的监管,同时保障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知情权。 我们认为,在我国科技发展策略上,特别是高科技技术发展方面要有“两条腿走路”模式,避免把转基因作物技术奉为一劳永逸解决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的惟一途径,导致转基因作物从核心到专利到基层种子渠道被外国公司“一家独大”,那样就不叫粮食生产安全;而对于中国农业科技绝活育种杂交水稻等有效的非转基因育种方法、以及对气候变化具有良好应对效果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模式等,政府应从资金和政策扶持上加把劲,这些不仅有利于中国农业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平衡科技学术界意见、减轻媒体用数据说事给众众传播带来不安信息和观点。 总之,唯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转基因作物科研、监管名存实亡乱象的根源,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纠正我国在转基因科研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令转基因作物科学研究回归理性。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象牙塔"的倒掉
热度 5 flysky97 2012-9-3 23:36
"象牙塔"的倒掉
"象牙塔"——承载着和寄托了很多人的理想,尤其是青年人的理想, 社会的浮躁与功利,最终一定会殃及大学的发展和未来; 大学的丑闻、对新一代大学生、大学老师等的攻击,使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而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沦陷,必然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的信仰,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 曾经那么向往校园…… 又是一年开学时,看着那一张张洋溢着青春和笑容的脸,内心里波澜起伏,却不得不尽力去保持平静…… 一段历史结束了……新的一段开始了…… “中科院研究生院”止于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标志开始陆续替代旧的标志…… 夏天开始的时候,以马上研三的室友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前方的路在哪里…… 夏天结束的时候,另一位朋友问了我同样的问题…… 似乎夏天消磨了人们太多的斗志…… 大学:大楼、大师、大学生……? 身在校园,而面对未来,我们在未来一年将站在一个冲突不断加剧的转折期…… 也许,年少轻狂之时所接受太多正面的宣传,以为将来要见的必是“象牙塔” 在百度百科中对于“象牙塔(Ivory tower),有这们的说明: ”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   在汉语中,象牙塔原指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以从事创作,意为超脱现实社会,远离生活之外,躲进孤独舒适的个人小天地,凭主观幻想从事写作活动;外延涵义主要是“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 网络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大大改变了原来信息传播的方式……于是,从大学生的地位一落千丈,再到大学教授、大学院长、校长都有不幸中枪,落入媒体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中——从浙江大学的校长,到厦门大学教授博士……再到北大的校长、院长…… 名校难以幸免,更别提普通院校(如,那位医学院的考官……) 某些“大学”在这个夏天的讨论中愈发显得尴尬…… 大学生地位已经远不如前……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一切都已经成为遥远的传说,花了大把的钱,换了好多的书,毕业的时候那些书卖了废品,只能换一个西瓜…… 剩下的,还有几张证书,这些证书的复印件加上精心准备的简历,最后被应聘单位仍旧当作废纸…… 人力不再是稀缺的资源,高学历者不再是天之骄子,未来的社会精英…… 原因?: 社会评价体系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 大学以及紧随其后硕士博士扩招 国外大学以及港澳大学对内地学生开放的竞争作用…… 以及社会对国外学历的更加看重…… “海龟”与“土鳖”的待遇之别…… 质疑——或许来自网络里太多的谎言…… 诚信缺失……个别人的堕落……最后导致整体形象的分崩离析…… 社会追求真相的成本也无限地增加…… 而如今,看着周围的世界,或许失去了对那些事物的崇拜和神秘感…… 若有追求时,或许意义便是去实现梦想,而就算没有太高追求,看着每一天的变化似乎也是很不错的事情…… 当我们还在对一切无动于衷的时候,或许大洋彼岸的某一只蝴蝶正对我们拍动起翅膀…… 我还在想:自己到底该追求什么? 难道我们真得愿意离科学越来越远吗?? 卓越的人有一个特点: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另一个特点,他们都有点特殊的经历…… 当我们甚至不能独善其身……只能扼腕叹息时,我该怎样回答你,人生的意义,读大学的意义? ……
个人分类: 人文|322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向三位老师致敬
caotiansheng 2012-5-31 07:06
转载 挣扎在“象牙塔”内,很多高校教师感到身心俱疲。项目、课题、考评、指标、论文、职称,几近构成了“卧龙岗上的散淡人”生活的全部。因为这意味着更好的待遇、平台、荣誉、资源。 拼命争夺的,甚至为此大打出手;手握资源的,则可张狂到开房收礼,且过期不候。 然而,终归有些人是不愿为此诱惑,更确切地说是不愿为此折磨的。 累了、烦了之后,他们决定“不玩了”。 他们公开说:不。 这声音虽不振聋发聩,却宛如春夜暗雷,带来一丝光亮。 我不期待这个声明会有多大的改变作用。有些环境与现象我无法改变,但至少我可以改变我自己,做回我自己。 ——湘潭大学副教授李开盛 追随这套标准一路走下去的人,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习焉不察。当一个人已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他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一个被格式化的人,屁股已经决定脑袋,要想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谈何容易?要想做出改革和创新的行动,更是痴人说梦。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谌洪果 目前中国高校所犯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前院长徐斌 李开盛: 作为见证者,无法保持永远的缄默 湘潭大学副教授李开盛选择在2012年的第一天公布自己的决定:不再申报和参与各级社科基金课题。 李开盛曾为申报课题苦恼不已。 虽然还不到幕后运作,四处求人与打点的地步,却也曾琢磨过哪些课题才能得到评委的垂青,在申报书的字里行间措辞谨慎。 “如果没有课题,你就很可能无法再申报职称,而我目前还只是一个副教授;如果没有课题,你就很可能仍然无法在这个学术体制中获得必要的地位,而我还必须得继续在这个体制中混饭吃。我不是圣人,虽然尽量淡泊名利,但不可能没有一点七情六欲。” 这让他“丧失了自由研究、自由思想的空间与勇气”。 他并不回避课题制存在的意义:可通过资金支持的方式,为学术成果的产生和出版提供路径,是促进学术研究的重要动力。 “但是,它已经由本来的学术创新推进剂变成了一个拦路石。”这在社会科学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少有机会享受到来自企业和社会的横向研究课题,政府主导型的资金投入,决定了社科课题多限于为政府服务的领域,科研自主性被大大压缩。 另外,由于硬性评价指标的存在,课题的级别和数量而非内容和质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科和高校的追求目标,“当一个教师或研究人员被置于课题这个指挥棒之下时,他很可能再也无法静下心来去读他所想读的书,也无法不受外部干扰地‘十年磨一剑’,思想的火花慢慢地缺氧,最终被窒息。” 作为高校教师、问题的见证者,同时自认是“一个探索心灵与学术自由的人,一个希望社会有所进步的公民”,李开盛说自己“无法对此保持永远的缄默。” “中国人其实最缺的不是反思,不是批判,而是与自己反思与批判的那些问题保持距离,或是在反思与批判的精神下进行切实的行动。我们愿意进步,但希望进步最好在不触动自己的利益下实现。我们愿意改革,但总希望改革最好由别人来动手完成。” “我不期待这个声明会有多大的改变作用。有些环境与现象我无法改变,但至少我可以改变我自己,做回我自己。” 他接下来的计划是,在自己已走过一生的一半之际,静下心来看几本自己真正想看的书,写几篇自己真正想写的文章。 “这些东西要比教授职称、比课题带来的收入和其他利益更加重要。” 李开盛的这则公开声明引来数千点击。 “猛然发现大学里还是存在有骨气的老师。”一位自称在高校从教近10年的网友评论说。 谌洪果: 风雨飘摇的日子,做一棵独立挺拔的小树 4月23日,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少林对同事林莉红挥拳相向。原因是“没能评上教授职称”,而林恰是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 数日之后,西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谌洪果公开了自己不参评教授的决定。 2006年,师从贺卫方的谌洪果博士毕业,赴西北政法大学任教。当年,他即破格评上了副教授。“要按中国大学的学术标准,我再稍微用点力,两三年内要评上个正教授也并非难事。” 但时至同批进校的年轻教师都坐上了正教授的位子,谌洪果却依旧原地踏步。 谌称,早在2007年底“就彻底想通,这辈子坚决不再参评什么教授职称了。”武大教授打人事件,不过为自己公开表达看法提供了契机。 “不想再按这个标准活下去,害怕自己因此越陷越深,自废武功”,是谌洪果做出决定的最直接理由。他担心,现行的评审体制会吞噬自己“残存的”治学能力和独立精神。 尽管承认需要某种评价体系来客观认定大学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准,但谌洪果并不愿为核心期刊、国家课题、体制内奖项等标准所量化。在他看来,这些外在标准与学术水准并无太多关联,反而容易扼杀一个人的学术生命。 “一方面,它是一种功利机制,视治学如生产,使年轻学者生存压力巨大,无法把才华和知识用在自身的学术兴趣和关怀上;另一方面,它是一种惰性机制,使那些在其中顺风顺水的学者安享于所取得的学术和社会地位,不再把心思用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上。” 他因此拒绝了校长的好意:在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中,校长建议他先在体制内有所建树,而后借助更高的平台实现更多的改变。 “可是,现实却很奇怪,如果每个在这种机制内谋得一席之地的人,都按照自己的‘如果’获得了实现自己更大抱负的机会,那中国大学的学风、精神和学术产出,早就应该焕然一新了,为什么我所见的情况却完全并非如此呢?” 在他看来,做学问与评教授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追随这套标准一路走下去的人,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习焉不察。当一个人已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他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一个被格式化的人,屁股已经决定脑袋,要想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谈何容易?要想做出改革和创新的行动,更是痴人说梦。” 这样的判断,让谌洪果决心“不再把心思放在追逐这种本就已经声名狼藉的教授名声和地位之上”,“抛弃这一切的虚饰和装潢”。惟有这样“才能更加敬业,正视生命中的各种想象和可能,正视你活在这个世间的责任和价值。”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我想我还是可以做一棵独立挺拔的小树的。”公开声明的最后,严谨的法学学者露出一丝难得的浪漫。 徐斌: 怀有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4月初,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前院长徐斌的离职演说开始在网络热传。他给自己的演说取名《怀有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目前中国高校所犯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在这段获评“有愤怒却不失理智,有妥协仍不忘坚守”的内心独白里徐斌说。 2004年,浙江工商大学成立人文学院。在校领导的动员下,学者徐斌走上院长岗位。三年任期满后,因为“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他获得连任。 “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徐斌说,自己置身其中,越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 他将自己在任六年半来的最大体会概括为: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穷于应付各种指标;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 “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担待社会责任。” 他坦言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是做与说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与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在这种体制中,徐斌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矛盾:他无法像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 “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 高校现行体制对科研的干扰与附加同样让徐斌痛心不已。在他看来,研究从起点上就被渗入功利因素,研究被严重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 “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徐斌在演说中直抒胸怀。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上任时,徐斌带着杨绛翻译的兰德的《我和谁都不争》而来,“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徐斌说,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以后和大家在一起的将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 徐斌在浙江省社科院工作时的同事、知名律师陈有西,时隔数月后,在微博上看到了徐斌演说稿。 “我想他的悲鸣不是在批判一个大学,而是思考和呼唤中国的学术和良知的回归。 只有告别才有真演说,这是一种怎样悲哀的现实?”陈有西说。 “当下中国,无权者展现出明显的真话情结,真话难觅,不仅在于说话者缺乏勇气,还因为说真话的人知音太少。”数日后,出现在媒体上的一篇评论似与陈有西之问遥相呼应。
个人分类: 好文搜集|1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为什么活着?
热度 2 Irasater 2012-5-28 13:15
最近看到“三高校教师以不同方式远离高校现行体制”博文: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5/264731.shtm 深有感触。其中,这句话:“挣扎在“象牙塔”内,很多高校教师感到身心俱疲。项目、课题、考评、指标、论文、职称,几近构成了“卧龙岗上的散淡人”生活的全部,因为这意味着更好的待遇、平台、荣誉、资源。拼命争夺的,甚至为此大打出手;手握资源的,则可张狂到开房收礼,且过期不候”令我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神圣科研殿堂的毛毛虫深感震撼,要是有一天我成为蝴蝶的时候会不会被一个网子网住,最后自废武功? 中国从古至今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人生: “生生息息为生活而拼搏,千秋万代为名利而纷争”。我一直相信 人本性善的,但是环境可以影响人,就像量子力学的薛定谔绘景一样,力学量对应于人的本性,是不变的,态则对应于环境,可以改变。 或许有人经常会问: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是可以用一个很简单而又有道理的答案回答,那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而活着”,的确人活着社会上将要对社会索取和付出,做科学研究的人需要 更好的待遇、平台、荣誉、资源,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支持的,因为这个是我们对社会索取。但是我觉得,当我们总是追求对社会的索取,而不关心我们对社会的贡献的时候,我们将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导致索取多的人付出少,付出多的人该索取的索取不到!但是怎样衡量索取和付出的多少,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争议的难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做到 坚守自我,勤练武功,残酷的现实就会变得美丽的童话。 以上是鄙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欢迎讨论!
个人分类: Notes|3089 次阅读|4 个评论
写给即将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的8条建议
热度 2 arbles 2012-5-9 15:11
1、广结善缘。 具体意思参考baidu。 2、成人之美。 解释(下同):通俗一点,如果不牺牲或者小牺牲一下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便利,或者用支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成功,或者参考baidu。 3、抓住核心。 年轻的时候什么都可以不在乎或者失去,金钱、地位、名利等等,能让就让给别人吧。有些东西,本事、本领、技能,这些需要时间和舞台来获得的,要紧紧抓住。你区别了别人的本领是什么?你如何在下一场变革中获得生存。而不需要特权的呵护?这个世界,本领最可靠。 4、“礼让三先”。 很多时候未来的路是让出来的,拼命挤,也许是一场车祸。让让金钱、让让名利,只要有本事,死不了。别让自己的竞争意识,光芒四射,这样即使赢得了某场战争,也许会失去人心,未来。 5、适应变化。 没有人能想象出未来是什么,今天的稳定也许是明天的不稳定,今天的光环也许就是明天的羁绊、重担、甚至深渊。 6、敢于冒险。 想唱就唱吧,别在意舞台和观众。 7、重头再来。 有时候,明天,一切都要重头再来,你准备好了吗?就像你当时进大学,今天毕业,以后的换岗位,失业,创业,......看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重头再来。 8、回归平淡。 其实,无论你多大的权、多少的钱、多么道德模范,生活是平淡的、平常的、平静,时刻保持一个安静的心,有句古话,叫做什么不惊来着?
4071 次阅读|4 个评论
路见不平一声吼
热度 1 truman520 2012-5-7 17:37
偶然在新闻上看到“ 高校职称评选潜规则:教授10万 副教授3万-4万"的标题,作为一个老师,还是感触良多。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工作,一直都在学校里,很多东西也都见过听说过了。不想揭露什么黑暗的社会现实,只是看到这么明目张胆的玷污学术氛围,还是忍不下去。本身国内教师待遇就不高,也是教书育人的高责任高风险职业。那些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老师们见到你们这些腐败分子,将情何以堪啊。正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现在的社会已经很浮躁了,你们还要把这种浮躁的风气带到高校这座象牙塔里。 高校教师待遇微薄,职称所带来的收益几乎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收入。本身现在职称评比已经比较严苛了,有的人大半辈子也评不上个教授。你们这帮人如此从中渔利,带来职称评比的不公与混乱,不用我说,就有人想要将你们碎尸万段了。。。照我的想法,教师、医生这种高风险职业,对腐败问题更应该严办,只有保持相对清洁的从业环境,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产业内的人员素质,从而进一步推进行业的发展。 无聊喷两句,同意的就先从自身做起!我还是想安安心心,认认真真搞学术的,希望咱们教师的责任感和榜样意识再加强一些,毕竟为人师表,影响的不止一代人!
2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走出象牙塔,走进现实!
wdkingyong 2012-4-11 14:07
The first victim in the war is the truth. ---From The Movie "5 Days of War" http://www.fivedaysofwar.com/ 对于时事政治,我显然是个无知,因为我对2008年的奥尔赛迪战争一无所知,极为愧对追求自由解放的新青年的“世界公民”这样一个新的号召;事已远去,影片中折射出的正义与残酷,不管导演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场面甚是震撼,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誓死的保卫,都在影视中定格。 一如今天相伴左右的朋友所谈及的中国政治风云,平静的湖面蕴育着大旋窝,身处朝野之外的我们,可以不管不问,却不可一无所知作茧自缚,在象牙塔中自视清高,以为可以独善其身。 再一如身边之周遭,各种斗争与虚伪在上演,没有真心的朋友,只有相互利用,不再一如往日的纯真和义气,算罢算罢! 不再把人事当空气,走出象牙塔,走进现实!
2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PhDs 正走出象牙塔
热度 1 王汉森 2012-4-4 05:03
《 自然》杂志4月2日发表新闻述评,谈英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博士生培养改革。 博士生不能再被看成科研奴隶,英国一些科研教育机构正重塑博士生培养模式,训练学生除科研以外的非科学技能。英国博士生培养改革的举措,正引起其他国家的密切关注。 Nature | News PhDs leave the ivory tower UK doctoral training centres prepare students to run a lab — or work outside academia. Daniel Cressey 02 April 2012 Not so long ago, doctoral students were viewed as the galley slaves of the scientific world, spending long hours in the lab for a meagre wage and the promise that three precious letters — PhD — would eventually burnish their name. But that attitude has changed. Recognizing that few graduates spend their entire careers at the bench, research funders and education authorities are reshaping the PhD to train students in non-science skills such as networking as well as research. One of the most radical expositions of this philosophy is unfold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where PhD students are increasingly coming out from under the wing — and the shadow — of a PhD supervisor. Instead of being trained individually in one academic’s research group, they are being taught in cohorts in a doctoral training centre (DTC) — a university-based hub focusing on highly specific areas, such as chemical synthesis or nuclear fission. DTC courses last four years rather than the three of a standard UK PhD, and include formal coursework as well as lab experience. Britain’s main physical-sciences funding body, the 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EPSRC), has opened more than 50 DTCs, most of them in 2009. This year, for the first time, it has funded more students through centres than through research grants (see ‘Training in transition’ ). Some academics worry that the centre-based approach will squeeze blue-sky research out of PhD programmes — and deprive senior scientists of eager assistants. But delegates gave positive reviews of the DTC model last month at a meeting in London organized by Vitae, a government-funded group based in Cambridge that pushes for improved researcher training. “The world of research is changing, has changed and will continue to change. I see centres as being a way that we respond to that,” says Neil Viner,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EPSRC. Other British funding agencies are now following the EPSRC’s lead, and several funders abroad are either considering adopting similar systems, or already working on it. Rudiger Woscholski, deputy director of Imperial College London’s Institute of Chemical Biology DTC, says that the centre’s students are far better equipped than traditional PhD students to collaborate with other labs and with industry. Arieh Iserles, co-director of the Cambridge Centre for Analy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dds that the four-year DTC programmes also leave graduates better prepared for postdoctoral work. Similar schemes have been launched by other UK research councils, such as the 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BBSRC), which sponsors doctoral training partnerships in which partner institutions receive grants to coach cohorts of students for four years. Although the partnerships do not create centres as such, they are designed to build a structured doctoral training environment. Celia Caulcott, director of innovation and skills at the BBSRC, points out that the councils are also keeping other funding routes open. Students can still pursue focused research-based degrees, she says, and universities that fail to become partners can still maintain PhD programmes funded by block grants based on their research income. Other nations are closely watching Britain’s PhD reform. Lidia Borrell-Damian, senior programme manager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t the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in Brussels, says that there has been a Europe-wide move towards more formalized PhD training and stronger links with industry. Germany, for example, has begun to shift its PhD programmes to a model that increases institutional oversight and aims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wider world of work (see Nature 472, 276–279; 2011 ). The United Kingdom, adds Borrell-Damian, is a leader in many other innovative aspects of PhD reform, such as co-supervision with an academic and an external supervisor. “In the years to come almost all universities in Europe will have to some extent a graduate school or a doctoral school,” she says. “That is unstoppable.” Nature Volume: 484 , Pages: 20 Date published: (05 April 2012) doi:10.1038/484020a
个人分类: 教育视窗|2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夹缝中游刃
热度 2 xiaodongmei 2012-3-14 11:03
身在象牙塔,是在夹缝中游刃。 一方面,作为被一轮轮考核的对象,论文、科研项目等各类指标,成为我们不得不紧跟的导航灯,稍不留神会被落下,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路往往越走越窄。另一方面,作为人师,在我们的学生接受社会挑选的同时,我们也会被社会评判,很多的时候微言劈头盖面,危机如芒在背!如果培养的学生不受社会欢迎,很大程度上是作老师的失败!象牙塔里的我们,为稻粱谋不得不去适应当今已显畸形的科研评价体系,想着我以我学荐轩辕又不得不考虑社会和市场的取向。 不得已在夹缝中游刃,但要做到有余却万难啊。
个人分类: 研究报告|3693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谈老话题——象牙塔
热度 1 gewenqin1520 2012-2-20 20:10
1、 什么是 “ 象压塔 ” ? 接触高等教育学科,参加了院里举行的博士论坛,其中有一个博士的论文内容涉及到了“象牙塔”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博士讨论的非常激烈,我当时感觉到这或许是高教领域的热点问题?大家各自都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我当时对“象牙塔”的概念不是很了解,毫无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象牙塔”就是远离世俗生活,把自己封闭在小空间里的一种生活。而当时却弄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把大学也称作“象牙塔”?通过一个学期的读书、学习,我似乎对这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读书加上自己的理解,我将对“象牙塔”的理解整理如下: 在汉语中,象牙塔原指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以从事创作,意为超脱现实社会,远离生活之外,躲进孤独舒适的个人小天地,凭主观幻想从事写作活动;外延涵义主要是 “ 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 ” 。 在高等教育史上 , 高等学校向来以传播高深学问、从事纯学术研究 为己任, 而远离社会现实 , 因而 被誉为“象牙塔” 。 西方大学象牙塔的精神传统为纯洁 、 典雅、高 贵、 神圣之义。 “ 塔 ” 具有内敛性和神秘性的文化内涵 , 而 “ 象牙 ” 则象征着洁白、高贵、神圣、坚韧等品性。 象牙塔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象征, 它提醒人们 , 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场所 ,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 , 失去这一内涵 , 大学将失去存在的意义。真正的教育的终极目的从来都是对于人的完美性的追求 。 2、 中世纪大学为什么被称作是 “ 象压塔 ” ? 从以上对“象牙塔”的理解来看,中世纪大学之所以被称作是“象牙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中世纪大学拥有自治的传统,办学相对独立。中世纪大学是“学者和师生”型社团机构,在与教权和王权的斗争中争取自身的独立。 就 像 13 世纪末多米尼克修会修士、爱尔兰的托马斯所描述的那样景象 : “ 巴黎城就像雅典 , 分成三部分 : 第一 , 商人、手工业者和普通百姓 , 名为大城 ; 第二 , 宫廷周围的贵族和大教堂 , 名为旧城 ; 第三 , 大学生和教员们 , 名为大学。 ” 由此 , 大学才会具有成为象牙塔的条 件 , 否则 , 只能是一个附庸机构。 其次 , 中世纪大学将研究高深学问作为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为了学术而学术” 。在学术问题上,学者们是一个自治团体,可以单独解决这一领域的问题, 因而,有时人们也将大学称作学者的王国。随之,学者们也得到了另一种权利——学术自由,即学者们在科目的教学中可以自由讨论。美国当代学者约翰 · S ·布鲁贝克曾写过一本《高等教育哲学》。他认为,大体上,大学确立它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根据认识论的观点,大学存在的目的就是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追求高深学问。根据政治论的观点,大学探求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 可以发现,中世纪大学作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机构,其存在的哲学基础开始时就是认识论的,它是一个按自己的规律发展的独立的有机体。这时的大学相当重 视纯学问的研究,以追求真理为目的,以至于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看起来像完全脱离了校外的时事一样。 在西方高等教育历史上 , 从中世纪大学产生到 19 世纪中后期 , 高等学校基本上处于封闭的状态。 早期的西方大学曾经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在反对教会势力与王权势力的过程中维护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历史传统 , 若将这一时期的大学称为象牙塔 , 这应该是一个褒义的比喻 , 是一个美好的称誉。 3、 你怎么看待大学的 “ 象压塔 ” 现象? 象牙塔在现代大学中处于严重缺失状态。由于缺乏象牙塔的指引 , 大学理念变得模糊起来 ; 由于缺乏象牙塔的规则 , 大学的逻辑与社会的逻辑越来越趋同。 美国学者布鲁姆在目睹美国大学与社会的过度结合之后,发 出哀叹: " 大学必须抗拒那种事事为社会服务的倾向 ,” 因为 “ 大学必须蔑视公众舆论,因为在其自身内就有着自治的渊源,即按照自然去追求真理、发现真理 。” 在缺失象牙塔的情形下 , 失去独立的文化灵魂和学术传统的大学就会扭曲与变形起来 。 日本文部省在对 1967 年后 20 年的教育反思中 , 认识到大学在为了迅速赶超工业文明而急功近利之时 , 却忽略了大学精神之建设 , 致使青年一代变得更加沉沦 , 臭名昭著的奥姆真理教的成员中竟然有相当部分是日本各大学的尖子学生 , 他们仇视社会与人类 , 做出反文化与反人类之恶行。 反观中国,中国人对大学走出象牙塔的呼声更加强烈。 一位北大的博士对《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说: “ 综观世界各国的大学,没有一个国家会像中国大学拥有如此多的校办工厂。 ” 这让我们想到了《日瓦戈医生》中的一句话: “ 一个崇高完美的理想会变得愈来愈粗俗,愈来愈物化,这种事物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希腊就是这样变成罗马的 ……" 这似乎正说明了目前中国大学的状况,只不过我们知道希腊可以变成罗马,却不知道我们的大学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在一份高等教育通讯上,各位学者正在讨论中国大学应该如何更加紧密地与企业结合。正如学者张汝伦所说: “ 60 年前,人们因为国难深重,偌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才冲出书斋,今天的大学真的又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或已无需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吗 ? 只要在大学校园里走一圈,不难得出答案: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厅舞厅和酒楼,大学一概不缺,惟独缺乏它自己的理念。 ”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以下两点: 首先,中国的大学是否应该重建“象牙塔”,重塑“象牙塔”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中 , 除了战国时代仅在有限的范围内有“百家争鸣”以外 , 历来缺少学术自由的环境和传统。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系统往往同政治联系太密切 , 受政治因素干扰太多在学术上 , 即使有学术之争 , 也往往上升为政治之争。在中国历史上 , 多的是忠君死节的烈士 , 缺的是为学术献身的勇士。从这一点来说,象牙塔精神本来就是缺失的,何谈走出象牙塔? 20 世纪早期 , 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大学 , 实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既促进了学术的繁荣,也初步形成了一种象牙塔精神 , 并为以后的大学建立了一种典范。但由于接下来的战争及内忧外患的冲击 , 使得大学很难做到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以“探求高深学问”为宗旨 , 甚至于“华北虽大 , 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1949 年以后 , 大学有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 , 但也是好景不长 , 相当一个时期内政治运动又过多 , 知识分子被当成“臭老九”来批判 , 甚至被当成异己分子 , 知识的尊严遭到践踏。这些给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 使大学无法安心“为学术而学术”。 其次, 大学在社会中充当何种作用 ? 真正的教育的终极目的从来都是对于人的完美性的追求。就像康德所说的: " 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 尽管这种理想在现代社会被不断扭曲,大学越来越被看作职业训练场所,但是对于那些真正具有良知,对于人类抱有深切忧患意识的教育家来讲,大学必须保持 " 对人的培养 " 这一根本性原则。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此时被前所未有地进行扩充,它的任务是 " 科教兴国 " 与 "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内需 " 。历史告诉我们,当教育过于执着地为别的目的,而非自身服务时,它的效果往往很糟糕。我们错误地估计了教育对于刺激经济的作用,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发挥长远的作用,而非短期内的效益。 任何一所优秀的大学都应以培养学生这种不懈地对于生命本质的追求为自己的责任。这种精神的培养关乎到生命的全过程。人不仅仅是动物,生命从一段黑暗到另一段黑暗,这中间他们有幸走过一段光明的称作人的道路,因此,他们应该在这段光明之中,探究人的意义,寻到灵魂。而理想便是灵魂生活的寄托。 哈佛校长陆登庭在北大讲演时 说过 : “ 大学帮助学生寻求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力,而是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它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欣赏艺术,艺术家欣赏科学,它帮助我们看到用其他方法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它使我们作为个人和我们社区的成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中国大学今天最缺乏的还是自身精神传统的建立 , 建设属于自己的象牙塔 , 重新确立属于大学自己的纯洁的精神领地 , 并不意味着大学存在形态回复原初状态 , 更多的是要重塑自己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格。历史告诉我们 , 当大学不能够建设属于自己象牙塔的时候 , 大学就会元气大伤 , 而其它建设项目的效果往往会更为糟糕。 走出象牙塔并不意味着就是放弃象牙塔的精神实质 , 象牙塔的精神理念依然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所在 。 时代的任务是既要建立象牙塔又须走出象牙塔。只有当我们的灵魂里携带着象牙塔精神再走出象牙塔去 , 我们才能走得好。即便是一所普通地方院校 , 象牙塔精神也应存于校园之中。高教理论界开始注意到“为什么西南联大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 而今天在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里 , 物质条件那么好 , 却作为无多 ? ”这的确与缺乏某种象牙塔的精神气质有极大关系。所谓大学非“大楼”而是“大师”就 是 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挥金如土地建造一流大楼 , 购买一流设备 , 但若没有养成象牙塔的精神氛围 , 所有这些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成功大学的最大秘密与其说是使“精神物质化”还不如说是使“物质精神化”。只有灌注了某种精神之后 , 校园的一切才变得有了生气 , 成了积极的教育因素。 http://www.gmw.cn/02sz/2001-08/10/08-2C2D753D04A6D5C248256ACE00271501.htm
57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岁月如歌
CHENGJIANLAN 2011-12-8 08:30
岁月如歌
未立业 懵懂学子 刚离开象牙塔 先成家 就在你挚爱目光的牵引之下 象一朵蒲公英的小花 飘落到你妹妹都比我大的家 这还和你小弟戏耍 转眼间当上了如母般的长嫂啊 一只丑小鸭 你好奇的家人看到一个笨拙的小丫 你偶尔的普通话和唐诗宋词对答是他们发现的最明显的变化 反复跨也跨不上的你28自行车的后架 是你妹妹无意间发现的笑话 码麻将牌次次赶不赢大家,和牌也傻傻 被理解为大智若愚的啦 从此,上了家里的牌桌啊 一举一动都被看成举重若轻、诡谲多变的挥洒 为人母 孩子降临 崭新的血脉连起欢天喜地的一个大家 公婆慈爱 十五年的含辛茹苦啊 公公婆婆在孩子上高中的那天 将他交给了相对年轻的亲家 公婆住小姑在北京的家盼团圆 北上的漫漫思念路呀 经由在北京的小女儿贴心棉袄般捂啊捂啊 如今万家团圆日,在视频中把儿、孙声声呼唤 儿、孙也激动得哼哼哈哈 也挂念娘家 逢年过节呀 小丫总是要离开千里迢迢赶回的兄长 万家灯火、鞭炮齐鸣、焰火辉煌时, 眼前偶尔也会不经意闪现——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娘家 成长起来了 但婆家也是血脉相连呀 小丫早已是这一支小分队的副老大 平日里大小事情,也会把主意帮着拿拿 夫家兄妹四个 如今四家齐刷刷 汇集到北京——慈爱老人的膝下 夫家兄妹四家境况差别很大 再大的风雨飘洒 再大的担子肩挂 在一起呀 兄弟姐妹相互呈现的都是满面的桃花 无论贫穷、疾病和挫败 无论富足、健康和潇洒 在一起呀 都是 满怀豪情、自信满满地对答 阖家团圆、喜叙亲情 今天,我们是回家做儿女呀 老人还希望看到更多可喜的变化 孩子学习进步了、体格更健壮了 小夫妻的感情丝毫没有变化 老人的祝福 随捧着的满满红包一起深情地送达 手捧红包呀,心下更坚定了要向前奋发 老人眉头的舒展呀才是儿女最好的报答 在一起 求同存异、相亲相爱 珍惜由车、船飞奔汇集来的分分秒秒啊 心里知道明天又要独面风雨 心里知道明天又要各自天涯 这些个,暂且都不去管他 今天,要让平日牵挂的老人脸上笑开花 来日咱们再到视频上更多地把亲情叙啊叙啊 本文写于2009年春节前
个人分类: 悠悠岁月|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孩子上大学第一次离开家,嘱咐他
热度 3 CHENGJIANLAN 2011-11-11 08:37
孩子上大学第一次离开家,嘱咐他
孩子,你离开家,来到陌生的城市求学。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妈妈感到骄傲和欣慰。 妈妈想说 ...... 大学俗称象牙塔,指的是她的崇高、高雅及狭隘。 在这里,你需要学习培养将来安身立命的本领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在目前市场大潮汹涌、通货膨胀、世界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形下,要想真正学到本领,除了全面完成课堂学习外,还需要学习很多别的东西。这就需要你 一、融入社会 你来到这个城市,生活学习需要融入进这个城市。 你所在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其间虽然没有很多现代化的摩天大厦和公共设施,但那幢幢造型别致的小楼静静地矗立在田野河边,预示着这个城市的未来、彰显着这个城市迈向现代化的决心。 你从小在大城市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长大,现代化的资源在应试教育的拼搏中你无暇充分领受。现在来到这样一个小的城市,你可以更近距离体会人与人真实的状况。这是一种站立着求生存的状态,街上卖水果的小贩、小餐馆的老板、小店的经营者、的士司机 ...... 这些人,他们或诚信或勤劳或狡诈,你都要与他们交逢,这些有助于快速增强你与人相处的本领、技巧以及识别人的能力。 你可以充分使用这个城市的公用设施。闲暇时光,你去熟悉那些大街小巷、银行、超市,这些都是你需要依赖的地方。那些培训机构好的讯息,妈妈希望你在学习有余力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爱好酌情使用,一来丰富娱乐你的生活、二来增强你的能力。 二、融入集体 这个集体是由和你相近知识基础的同学组成。 不同的是各自的禀赋和性格。同学们带来各自的爱好和所长,你要吸收这些。 你要爱这个集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历和利益,遇到与你世界观不一致的人和事,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努力做到兼容和相融。 相融并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只是要求你在努力理解对方行为的过程中愉快交往,尊重不同的人生。 在融入这个集体的过程中,努力建立你的人脉资源。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友谊的力量将会使你的人生更快乐、更顺利。友谊很宝贵,她就是你的无形资产和财富,在很多情形下比金钱更重要。 三、学习使用金钱 钱是具有能量的东西。使用得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钱是人一项很重要的技能。 很欣喜地看到你谨慎用钱以及在需要时的慷慨。 进一步,妈妈希望你去发现使用钱给你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崭新变化。 你可以合理地购置一些有助于生活和学习的工具,在你有余力时可以去参加校内外的培训学习、考试、考证、竞赛,这些会对你的前途产生影响,你的眼界也将不同。 四、学会生活 以前用不善于生活来颂扬那些刻苦钻研的学者,妈妈不希望你这样。 妈妈希望你热爱生活、善于生活,除了保重身体吃饱穿暖以外,还要会调剂自己的生活。要积极参与远足、摄影、 K 歌、看演出及电影等等,学习努力合上这个时代的节拍,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适用性人才。 五、热爱运动 妈妈曾说过,如果你活跃在足球场,妈妈会非常兴奋的。爸爸妈妈都曾是运动场上的骁将,希望你能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运动,将运动做为一种娱乐、一种锻炼、一种与人的交往,相信不久你就会尝到运动的快乐和更加健康的愉悦的。 得知你开始天天晨跑,妈妈非常开心。 六、关于感情 妈妈希望你能尊重他人的感情,对自己的感情努力争取、沟通和表达。
个人分类: 亲子交流|3694 次阅读|7 个评论
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环境对青年人成长的影响?
热度 3 duke01361 2011-9-21 19:15
可能是职业习惯,总在思考这些问题,但这需要一个很大的视角,一个人很难做到,所以促请有兴趣的学者、专家、教授,在茶前饭后赐下您宝贵的执教? 一、当前社会环境与年轻学生成长的利弊是什么? 二、高等学校需不需要维持“象牙塔”的地位? 三、年轻人应该如何看待自我,以及自我的成长? 四、社会应该如何促进年轻人的成长?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5024 次阅读|7 个评论
关于在美国做博士后的一些信息
热度 2 kejidaobao 2011-9-19 15:59
问:常听人说“(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做博士后”,能否谈一下为什么做博士后,做博士后有什么意义? 答:做博士后指的是,博士毕业后在科研院所从事临时性学术研究工作,美国也有少数工业界博士后职位。要说明的是:如果希望去工业界或商业企业工作,那么能直接去这些单位就直接去,没有必要做博士后。不同的人做博士后有不同的原因。有些在美国的博士毕业生暂时没找到工业界工作(这也许是因为那个专业不好找工作,也可能没把心思放在找工作上或者不熟悉求职方法),只好通过做博士后过渡一下。这样,暂时留在了美国,每年还有几万美元收入。有的人尚未想好将来究竟要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工业研发,因此想先做博士后,把选择留到将来。还有的人博士毕业后留在课题组做博士后,或许是想延续博士期间的课题以多发些论文,或许习惯了大学“象牙塔”的氛围……。也有些人梦想着进入学术界,做自己喜欢做的科研,那么做博士后是有帮助的。 首先,做博士后可以涉足新的研究课题,在研究中学到新的知识、实验技能,并在新的课题组环境下锻炼与导师和同事相处、带研究生、写项目申请书的技能,为自己成为独立的科研者打下基础。其次,做博士后期间你将更加明确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并为以后独立申请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国内很多项目申请书都要求写上前期工作基础,并列出相关的发表论文。如果博士后做得出色,那么这有助于申请到科研项目。再次,做博士后是参与学术共同体活动、积累人脉、逐渐走向学术舞台的过程,这些对将来在学术界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最后,做博士后是证明自己独立科研能力的一个过程。近年来很多国内外科研院所招聘广告都表示优先考虑有博士后经历者,这是因为招聘方害怕新人入职后不能出成果,因此想招那些读博士和做博士后阶段都突出的人才。 问:在美国做博士后需要几年?签订合同后可不可以中途退出? 答:与国内相比,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年限更长,且灵活机动。一般正常情况下,合同一年一签,也有根据课题经费到位情况而几个月一签的。签了合同,导师一般不能提前赶你走,除非你严重违反实验室规章制度、出了安全事故或者被警方逮捕,但你找到了工作可以在导师同意的前提下提前离开,一般提前3个月告之,以便导师招新人。想取得些科研成果并且整理成文投稿,一般至少要做2年博士后工作。当然,一些导师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或者对博士后的表现不满意,就可能合同到期就赶人。导师对博士后的表现满意,又有足够科研经费,那么就能续签合同。有的科研院所规定博士后最多只能做4—5年,但是导师可以通过把博士后的职称换成研究助手、研究专家等方法规避这些限制。这些都是设立在课题组内部的职位,由导师的科研经费出钱,当导师退休或者科研经费紧张,这些职位也不保。 问:在美国做博士后可能会遇到那些问题? 答:如果夫妻在美国同一所大学读博士,一先一后地毕业,难免会两地分居,这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还有的人在家里待业带小孩,靠丈夫的工资养活全家。即使双方都在一个城市找到工作,幼儿园、小学放学都很早,需要错开工作时间接送小孩。有的干脆把小孩送到国内让父母带。从国内出发去美国做博士后,也会遇到类似的家庭和事业的矛盾。还有些问题涉及导师:有的导师科研思维混乱,让博士后做做这个实验,做做那个实验,最后没有一个成的;还有的博士后做出了实验,导师也不及时修改论文,压着论文不发。这真是进退两难:如果继续博士后研究,看不到希望,在课题组呆着很难受;而想撤离,在国外换课题组或者找工作都要推荐信,就怕导师写不好推荐信或者不写推荐信。博士后的职业发展也是个问题。导师总是催着要实验数据,很少关心下属的职业发展。而申请教职需要时间写申请材料,专心做实验则很难投入申请材料的准备中。有些导师以自己的学生成为教授为荣,而有些导师害怕自己的博士后出站后在美国学术界和他竞争,于是就不好好写推荐信。还有的导师希望博士后在组里多待一会,确保顺利完成课题,而当他科研经费用完时则撒手不管。做博士后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科研成果,于是希望做博士后的时间长一些,多出些成果,但在做的过程中并不知道未来的工作在哪里:美国的研究机构很少把博士后(尤其是留学生)留下来转成固定编制的雇员,而在国内找工作的门槛越来越高。这种感觉很茫然。 问:能否介绍些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情况? 答:美国国家实验室不属于高等教育机构,而属于政府部门。不能招收博士生,只能招收博士后、访问学生和访问学者,不像大学那样充满青春气息。不仅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还从事针对美国政府特定需求(如能源、环保、核安全)的技术研发,并且为其他科研院所提供公共测试服务。国家实验室资金投入充足,科研硬件条件好,新建了大批研究中心,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比例高。在我做博士后所在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有各种规章制度和培训体系,注意保障安全和休息权益,不要求周末工作,博士后每年除了节假日外有额外的10多天带薪休假,拿的工资也比在大学做博士后的工资高。研究员申请到的科研经费有相当一部分要上交,并支付自己和博士后的工资,生存压力大。与大学相比,国家实验室更注重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成果利益,等级观念更强。华裔研究员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生存,不但要搞好自己的科研,而且要给美国同事创造资金、项目和论文方面的机遇。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941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