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之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内第一台航空发动机与第一台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wusaite 2019-8-22 16:27
国内第一台航空发动机与第一台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伍赛特 1 国内第一台航空发动机 1950 年 10 月 1 日,首批兴建的六大航空工厂之一 331 厂(现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集团公司),在湖南省株洲南郊奠基。 331 厂是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 1954 年 4 月 1 日,第二机械工业部下达命令:试制 M-11 飞机,限期 180 天完成。为了如期如质完成任务,该厂建立了总工程师领导下的“四师一长”(总设计师、总工艺师、总冶金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教总检验师、生产长)生产技术指挥中心。 7 月 26 日,全部零件加工完毕; 7 月 29 日,首次总装的 3 台发动机完工; 8 月 12 日,检验试车结束; 8 月 16 日,国家鉴定委员会发出《试车鉴定书》——连续运转 275 h + 45 min ,未出现异常现象,符合技术要求。这是试制成功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 2 国内第一台用于直升机的国产发动机 1959 年 12 月,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仿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国产直升机发动机,定名为活塞 7 。它是一种气冷式双排 14 缸星型排列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 1976 年 4 月安装了该发动机的直 -5 在西藏高原试飞成功,第一次飞越 5100 高空,从唐古拉山进人西藏。 3 国内第一台仿制成功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 1957 年 7 月 16 日,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仿制生产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 AIII-21 通过了空军、海军、哈尔滨市和二机部四局联合试车鉴定委员会鉴定,并被批准进行批量生产。 AIII-21 是国的第一台仿制成功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用在只 K-11 教练机上。 4 国内第一台一机多用的航空发动机 1963 年 12 月 25 日,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安机械厂自行改型设计研制的航空发动机——活塞 8 ,通过了鉴定,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改型设计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历史。它从图纸设计到定型,从试制到工艺定型,只用了两年时间,速度之快,在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制造历史上是空前的。 5 国内第一台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1977 年 1 月 24 日,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安机械厂研制生产了国内第一台涡轮螺旋桨航空发动机——涡桨 5 ,该机是按照苏联 AH-24 涡轮螺旋桨以动机测绘的,为国产第一加中型客机提供了动力,并作为空、海及民航 AH-24 运输机的动力装置,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的空白。 6 国内第一台民用客机动力涡轮螺旋桨发动机 1983 年 4 月 12 日,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安机械厂设计研制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桨五甲 -1 试验成功,这是国内第一台民用客机动力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该机功率大、性能稳定、本体故障少,安装在安 -24 飞机上投入航线使用。经国家航空有关部门鉴定,达到了技术标准,为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参考文献 陈文清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最 .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2004.07.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3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第一台坦克发动机与第一台船用低速柴油机
wusaite 2019-8-22 16:11
国内第一台坦克发动机与第一台船用低速柴油机 伍赛特 1 国内第一台柴油机 1950 年,河北省唐山铁工厂 ( 唐山冶金矿山机械厂前身 ) 制造出国内第一台柴油机,这也是河北省内燃动力机械制造业的开始。 2 国内第一台坦克发动机 1958 年 7 月,山西 616 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 1215OL 型发动机。从此揭开了我国坦克发动机生产的历史。 1215OL 型发动机是仿苏 B2-54A 发动机生产的第一种发动机,装配国产 59 式坦克。该机为 V 型, 4 冲程、 12 缸、 150 mm 缸径的柴油机,额定功率 382 kW 。 3 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船用低速柴油机 1958 年 7 月,辽宁省大连造船厂开始研制 2 205 kW 船用低速柴油机。 1959 年 12 月 27 日,该机经国家验收后,安装在“建设 9 ”号油轮上。 这是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船用低速柴油机。 1970 年,大连造船厂设计生产的 9ESDZ58/100 型船用低速柴油机、 1974 年设计生产的 6ESDZ58/100 型船用柴油机、 1975 年 12 月设计制造的 6ESDZ78/155 型船用低速柴油机,均属国内首创。 1981 年 9 月,大连造船厂首次从瑞土引进柴油机生产专利技术,在国内开发制造 6RLA56 型船用柴油主机和 5RIB56 型船用低速柴油主机的第一、二代产品。 1982 年 4 月,大连造船厂又引进丹麦技术,在国内开发制造出 8L55GFCA 型船用低速柴油主机。该机经英国劳氏船级社( IR )检验合格,安装在大连造船厂建造的 27 000 t 出口货船上,并随船出口到香港。这是国内第一台随船出口的船用低速柴油主机。 4 国内第一台核电站应急发电柴油机 1989 年 9 月,辽宁省大连机车车辆厂为秦山核电工程研制的国内第一套应急发电柴油机在大连通过国家级验收。 这种应急发电柴油机是保证秦山核电站安全的重要保护设施,是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的关键设备,也是秦山核电站 15 项重大设备之一。这种柴油机的各种性能均达到了国际水平。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独立自主地发展核能工业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陈文清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最 .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2004.07.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5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又一最:空气质量全球最差
wliming 2010-9-27 20:08
NASA发布全球空气质量地图 中国空气全球最差 NASA近日发布的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完善的地面监测网络,许多关于空气污染的评估并不准确,而现在,NASA的科学家们发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展示了长期来全球低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分布状况。 悬浮颗粒(Particulate)泛指悬浮在气体当中的微细固体或液体。对于环境科学来说,悬浮粒子特指空气中那些微细污染物,它们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当中小于10微米直径的悬浮粒子,被定义为可吸入悬浮粒子,它们能够聚积在肺部,危害人类健康。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对人体危害最大,因为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在这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 而颗粒物的来源,现在还无法准确评估,有些可能是人为,有些则可能是自然原因。环境学家估计,在阿拉伯和撒哈拉,悬浮颗粒可能是由天然矿物粉尘构成,而在中国东部和印度北部,更有可能是发电厂、工厂以及汽车排放的烟尘颗粒所造成。下一步,科学家们将尝试建立完善的地面监测网络,准确测量这些悬浮颗粒的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
个人分类: 娱乐|1403 次阅读|2 个评论
没有发行量就要发文量
热度 1 李万春 2009-10-20 16:34
Normal 0 7.8 磅 0 2 2008 年度中国最大(载文数最多)的科技期刊前 3 甲是: 1. 中国误诊学杂志, 6549 篇 2. 安徽农业科学, 5872 篇 3.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4701 篇 (据《 2008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 ) 2003 - 2007 年间,中国载文数最多的科技期刊前 3 甲是 1.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1055 篇 2. 现代医药卫生, 10351 篇 3. 中国临床康复, 10317 篇 (据《 2007 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 据 JCR2008 报告, SCI 数据库中世界最大的科技期刊前 3 甲是: 1 Phys Rev B, 5782 篇 2 Appl Phys Lett, 5449 篇 3 J Appl Phys, 4782 篇 做学术期刊编辑的,以前总有些看不起这些期刊,认为是垃圾期刊。可下面这些数据也是白纸黑字,又如何评判呢? 根据《 2008 年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统计数据, 2007 年《安徽农业科学》总被引频次为 5322 次,在全国 19 个省级农业科学期刊中位居第一位;影响因子为 0.687 , 5 年影响因子为 0.605 ,均位居第二位;即年指标为 0.145 ,位居第二位;他引总引比为 0.91 ; h 指数为 14 ,位居第一位; Web 即年下载率为 40.4% ,位居第一位;来源文献量为 5872 次,位居第一位 . 真的值得深层次的思考. 肖宏同志不止一次呼吁向《安徽农业科学》学习,真的不无道理。学术期刊又如何? 你没有发行量就要发文量. 我现在还发现,其实这些杂志发表的文章不少都是一种报道性论文:我做了什么,得到什么数据和初步结论.国人现在好文章都SCI了,中文文献很多人家看重的就是这些原创原始基础、初步数据,进而引用。要是能深化多看看文献,英文水平再高一些,多比较比较,SCI、EI论文也就差不多了. 以前看过一本武侠书,里面有句话:天下××,唯快不破.真理啊. 不能一味鄙视这些杂志,有很多值得我们这些所谓的正统严肃严谨阳春白雪学术期刊学习。至于学得会学不会,有多少能用得上,又是另外一回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88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