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门捷列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元素周期表有尽头吗?
热度 9 zhpd55 2018-6-13 19:31
元素周期表有尽头吗? 诸平 1869 年,俄国化学家 德米特里 · 门捷列夫( Dmitry Mendeleev ) 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 如图 1 所示 )。 元素周期表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 化学史 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2019 年将是元素周期表诞生 150 周年, 因此,联合国宣布 2019 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Periodic Table of Chemical Elements, IYPT 2019 )。目前,元素周期表如图 1 所示。由图 1 可知,目前已经发现并获得认可的化学元素有 118 种,即第七周期的元素已经填满。元素周期表到此为止,还是有可能开辟第八周期?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图 1 元素周期表 2018 年 6 月 8 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MSU )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Physics Perspective 上发表论文—— Witold Nazarewicz, The limits of nuclear mass and charge, Nature Physics (2018). DOI: 10.1038/s41567-018-0163-3 , The limits of nuclear mass and charge.pdf 对于上述问题给出了探索性回答。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对此也有报道 —— Is there an end to the periodic table? MSU professor explores its limits 。 Fig. 2 Is there an end to the periodic table? Illustration of part of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with four new elements in period 7 called out, with oganesson element specifically highlighted. Credit: Erin O'Donnell, National Superconducting Cyclotron Laboratory, and Andy Sproles,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2019 年将是德米特里 · 门捷列夫( Dmitry Mendeleev )创建元素周期表 150 周年。因此,联合国宣布 2019 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IYPT 2019 )。在其诞辰 150 年即将来临之际,元素周期表又增添了新成员。就在 2016 年,又增加了四种新元素: 113 号元素 Nh( nihonium ) 、 115 号元素 Mc( moscovium ) 、 117 号元素 Ts(tennessine ) 和 118 号元素 Og( oganesson ) 。这四种元素花了十年时间,而且是全世界的努力才最终迎来确认。现在科学家们想知道:这张周期表究竟能走多远?在最近的《自然物理学视觉》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Witek Nazarewicz 是 MSU 的物理学教授,也是稀有同位素束的首席科学家( chief scientist at the Facility for Rare Isotope Beams )。 所有含有超过 104 个质子的元素都被标记为 “ 超重元素 ” ,它们是科学家们试图揭开的巨大的、完全未知领域的一部分。据预测,有多达 172 个质子的原子可以形成一个由核力结合在一起的原子核。这种力是阻止它衰变的原因,但只是多少分之一秒的时间。 这些实验室制造的核子是非常不稳定的,在它们形成后不久就会自然衰变。对于比 Og 更重的元素来说,衰变的可能会更快,以至于阻止它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吸引和捕获一个电子来形成一个原子。如果它们来不及捕获一个电子就已经衰变为其它物质,这意味着它们将用一生的时间来作为质子和中子的集合体。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将挑战当今科学家定义和理解 “ 原子 ” 的方式。它们不能再被描述为一个中心核,电子绕着它旋转,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至于这些核子( nuclei )是否能形成,仍然还是一个谜。 科学家们正在缓慢而坚定地进入该区域,通过元素合成超重元素,不知道它们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几个实验室里,主要在俄罗斯核研究联合研究所( Joint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 in Russia )、德国的 GSI 和日本的理研所( RIKEN ),继续寻找第 119 号元素。如果 119 号元素存在,它将是开辟第 8 周期的第一位。 “ 核理论缺乏可靠地预测合成它们所需的最佳条件的能力,所以你必须进行猜测,并进行核聚变实验,直到你找到一些东西。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要真正找到谈何容易,至少也需要花费好几年的功夫, ” Witek Nazarewicz 说。 尽管 MSU 的稀有同位素束新设施还没有产生这些超重的系统,但是至少在目前的设计中,它可能会清楚地揭示出可以用什么反应,从而拓展当前实验方法的范围。如果元素 119 被确认,它将为元素周期表增加第 8 周期。 Witek Nazarewicz 说,这一发现可能不会太遥远: “ 很快。可能是现在,也可能是两到三年。我们不知道。实验正在进行之中。 另一个令人兴奋的问题仍然存在。超重原子核能在太空中产生吗?人们认为,这些可以在中子星的合并中形成,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恒星碰撞,它可以撼动整个宇宙的结构。在这样的恒星环境中,中子是丰富的,原子核可以与越来越多的中子融合,形成更重的同位素。它会有相同的质子数,因此是相同的元素,但更重。这里的挑战是,沉重的原子核是如此不稳定,以至于它们在加入更多的中子并形成这些超重原子核之前就会分裂。这阻碍了它们在恒星中产生。人们希望通过先进的模拟,科学家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合成元素的模式 “ 看到 ” 这些难以捉摸的原子核。 随着实验能力的进步,科学家们将会把这些更重的元素添加到重新设计的周期表中。与此同时,他们只能好奇这些奇异的系统将会有什么吸引人的应用。 “ 我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这就是挑战, ” Witek Nazarewicz 说, “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了解到的可能是我们所知的元素周期表的终结。 ” MSU 正在为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的核物理办公室( Office of Nuclear Physics in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ffice of Science )建立放射性同位素束流装置( FRIB )作为一个新的科学用户设施。 FRIB 将使科学家们能够发现稀有同位素的特性,以便更好地了解原子核物理、核天体物理学、基本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应用,包括医学、国土安全和工业。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个人分类: 新观察|8684 次阅读|16 个评论
未获诺贝尔奖的经典成果
热度 8 haipengzhangdr 2017-4-4 17:36
未获诺贝尔奖的经典成果 未获诺贝尔奖的经典成果有: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质能守恒公式、奥本海默的中子星模型、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哈勃定律、杨(杨振宁) - 米尔斯方程,以及化学领域的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是否还有其他,请博主们补充。 经典,是划分时代的成果,无疑比获诺奖更有意义(获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远非经典,而且胼胝体切断手术治疗精神病迄今很有争议),谱写经典才应该是科学家们、科学工作者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有诗曰: 格物致知真理追,理性之光烁彩晖。 诺奖名利双收获,不若经典千年岿! 涿鹿县医院神经外科张海鹏 2017-04-04
16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向“倍儿努力”致敬
热度 16 wozaikx 2015-2-9 15:15
“倍儿努力”先生何许人?瑞士物理学家、数学家 丹尼尔·伯努利 (Daniel Bernoulli 1700-1782)是也。通用的译名念起来怎么听都有点像“不努力”,索性称呼为“倍儿努力”也许更贴切,注意要用京味儿的儿化音来读——可参考某晚会歌曲《这个FEEL倍儿爽》的发音。 2 月8日是这位 “倍儿努力”先生寿辰,让我们来聊聊这位大名鼎鼎的伯努利家族中最著名的一位吧。与德国的音乐世家巴赫家族的枝繁叶茂相似又不同的是:瑞士的伯努利家族是不折不扣的科学豪门,特别是数学,代代相传,在世界范围内也罕见。三代人中产生了8位数学家、科学家,堪称大家的至少也有三位,而家族后代中在数理科学、工程技术、艺术方面也多有所建树。 丹尼尔1700年生于荷兰格罗宁根。是数学家雅各布的侄子,数学家约翰的次子,这就是最著名的三位“倍儿努力”先生。有趣的是三位走向数学的路也如出一辙,都是违抗父命改行。丹尼尔的爷爷尼古拉斯曾让其伯父雅各布念神学,但他取得学位后还是自学了数学成为数学家。其父约翰原本被安排照料家中事务,在大哥的支持下学医,后受兄影响凭着对数学的热爱,自学成才,这一家在数学方面真称得上是倍儿倍儿的努力。 丹尼尔同样违背了其父要他经商的意愿,先是曲线学医,他21岁取得医学硕士学位,后来还是受父兄的影响而转向了心爱的数学方向。25岁时赴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担任数学教授。在圣彼得堡科学院8年应该是他的黄金时期,完成了关于流体研究的初稿,并与父亲的学生欧拉成为好友,探讨各种数学问题。这期间丹尼尔讲授医学、力学、物理学,做出了富有创造性才能的工作。后来由于健康原因回到瑞士的巴塞尔,并开始了与欧拉之间长达40年为人称颂的科学通信。在通信中,丹尼尔向欧拉提供关心的重要科学信息,欧拉则运用数学才能给以最迅速的帮助。1738年出版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流体力学》( Hydrodynamica ), 共13章,提出了超越时代的流体定律。1750年成为物理学教授。一生曾十次荣获法国科学院的年度奖,据说历史上另一位获得同样多次殊荣的恰恰是欧拉。当然其父约翰不愿和他一同获奖而至终身龃龉不合更被视为奇闻,这儿暂不多谈了。 丹尼尔·伯努利的流体定律也被称作伯努利原理,在1726年首先提出。原理其实不难理解:在水流或气流里,如果速度小,压强就大,如果速度大,压强就小。其在重力场中同一高度流动时常被写作简化伯努利方程: 式中p为流体中某点的压强,v为流体该点的流速,ρ为流体密度。实质是流体的机械能守恒定律体现,适用于忽略粘度、不可被压缩的理想流体。这个看似简单的公式用处可不小,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代航空飞行更是至关重要。 比如飞机为什么能够受到向上的升力而起飞?这是因为飞行时机翼周围空气流线分布在机翼横截面的上下方不对称所致,上方的流线密流速大、下方的流线疏而流速小。由方程可知机翼上方的压强小,下方的压强大。于是就产生了升力。 球类运动中的弧线球也可以用它直观的分析出结论,比如贝克汉姆外脚背的弧线弯曲方向与使用内脚背有何不同?乒乓球中的上旋球与下旋球的轨迹如何判断?运用方程都会有很便捷的答案。 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可以从伯努利原理来解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研究。 丹尼尔·伯努利在世的时候已经享誉欧洲。1747年他成为柏林科学院成员,1748年成为巴黎科学院成员,175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是波伦亚、伯尔尼、都灵、苏黎世等科学院或科学协会的会员。据说有一次旅行时还很年轻的他向别人自我介绍说,他就是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而听者不信,嘲讽地回应道:“那我还是艾萨克 · 牛顿呢!”由此,其知名度可见一斑。 他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绝对算得上“倍儿努力”。著作数量庞大,据统计其全部数学、力学著作和论文超过80种,工作几乎涉及当时的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前沿的所有问题:如流体问题、振动和摆动问题 、 引力、潮汐、磁学、船体的稳定等,并率先将微分方程应用到物理领域,被推崇为数学物理方法的奠基人。在纯数学方面,涉及到代数、微积分、级数理论、微分方程、概率论等重要方面。 不愧是天才骄纵啊… 且慢! 巧合的是,同在2月8日出生、并在圣彼得堡发现化学元素周期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就否认所谓的天才,他曾平静地说:“什么是天才?终身勤奋就是天才!” 所以,致敬“倍儿努力”!
15100 次阅读|32 个评论
“非升即走”:杀死爱因斯坦,赶走门捷列夫!
热度 30 zlyang 2014-7-29 13:48
“非升即走”: 杀死爱因斯坦,赶走门捷列夫! Tenure track,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当初原本是保护科学家长期稳定地从事科研权利的正义之举。 因为资本家当初可以随意解雇劳动者。 但是,Tenure Track 不是灵丹妙药。 这种制度要求青年人尽快得到“能见”的结果,而不是“有用”的结果。使得青年科学家浪费了宝贵的生命。 有用: (1)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 (2)从国家需要的角度; 而不是从获得 Tenure 的角度。 例如,为了获得近期凸显的SCI类指数,很多长周期的研究就会被冷落。引用率不高学科或方向的论文,直接被编辑部拒稿。 Tenure Track,稍微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导向“中国必败”百年悲剧的政策。 Tenure Track 在西方的执行,杀死爱因斯坦,赶走门捷列夫! 所以, Tenure Track 之后,爱因斯坦,门捷列夫等真正高量级科学家越来越少!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才流失惨重,但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每一届都有菲尔兹奖获得者(1994年E.齐尔曼诺夫、1998年 M.孔采维奇、2002年弗拉基米尔·沃沃斯基、2006年格里高利·佩雷尔曼、2010年StanislavSmirnov),美国也没这个成绩。这质问Tenure Track到底有多大作用 ! 大陆没有Tenure Track 时,没有诺贝尔奖。 百万数量的大陆去海外的留学生,Tenure Track 出诺贝尔奖了吗?Tenure Track 出菲尔兹、沃尔夫奖了吗? 俄罗斯人对知识、科学和数学的态度一直保持着俄语“Intelligentsiya”的古老传统。这个词是其他语言中没有的,因为没有其他国家有一个类似的由学者、医生、艺术家、教师等组成的阶层, 他们永远把为社会作贡献为先,个人名利在后。 俄罗斯数学传统的另一特点是倾向于全面地把数学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西方学界有可能一个人只是数学上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对相邻分支一无所知。一个学者涉猎较广在西方学界被看成一大缺点,而恰恰在俄罗斯一个学者研究领域太窄被看成同样程度的不足。 爱因斯坦: 因为学院式的环境迫使青年人不断提供科学作品,只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不流于浅薄。 诺贝尔奖、阿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等世界科技大奖,需要“得奖人”自行“申报”吗? 为什么研究经费必须去申请?为什么职称必须去申报? 没有科研经费是可耻的! 这里的可耻是指资本主义制度, 不是指居里夫妇, 不是指佩雷尔曼, 不是指扎德! 相关链接: 张辉,人民日报,2011-04-25,《 人民日报:钱堆不出创新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522.shtm 诚然,没有钱许多事情办不成,但是光靠钱,却堆不出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科学史上的很多实践证明,钱并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我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是在国家经济极其贫弱时创造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 ,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诞生的;美国和德国为率先研制喷气引擎展开竞争,经费缺乏的德国却另辟蹊径获得成功…… 2007-04-17,《 俾斯麦:中国必败 日本必胜 》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y/2007-04/17/content_852383.htm “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伍加,2011-10-31,《 Tenure Track 不是灵丹妙药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350-503133.html 中国青年报,2014-07-28,《 重科研还是重教学 清华解聘教师引争议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7/299813.shtm 刘飞 何楠 陈茜,中国广播网,2014-07-29,《 清华大学未续聘老师转岗为职员 称理解校方决定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7/299899.shtm 爱因斯坦奇迹年:一个针对今天的教训 (江晓原,刘兵) http://shc2000.sjtu.edu.cn/0504/aiyins.htm 还会有爱因斯坦奇迹吗? ( 江晓原) http://shc2000.sjtu.edu.cn/030301/haihuiyou.htm 爱因斯坦后来多次表示,如果他当时在大学里找到了工作,就必须将时间花在准备讲义和晋升职称的论文上,恐怕就根本没有什么闲暇来自由思考。他在逝世前一月所写的自述片段中,说得非常明确: 鉴定专利权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幸事。它迫使你从物理学上多方面地思考,以便为鉴定提供依据。此外,实践性的职业对于象我这样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拯救:因为学院式的环境迫使青年人不断提供科学作品,只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不流于浅薄。 从牛顿的“奇迹年”至今已经三百余年,爱因斯坦的“奇迹年”至今也将近百年。如今科学研究的建制化、职业化,已经高度成熟,已经牢不可破,甚至已经天经地义了——今天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进入科学的体制之内,那他基本上就不可能从事有效的科学研 究,充其量只能是“民间科学爱好者”。 但是,职业化的同时,会不会也就意味着某种无可奈何的平庸化呢?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高度个人英雄主义的奇迹,是不是此后就要绝响了呢? 在未来的某个年代,还有没有可能出现第三个“奇迹年”呢? 赵明,2014-04-23,《 俄罗斯的确不重视CNS文章的发表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15-787868.html 张永祥,2014-06-27,《 顶级科学大师丝语: 俄罗斯玩不玩CNS?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 俄罗斯的工资(过去、现在)太低了,所以一个人去研究数学就意味着他把数学当成一种目标而不是挣钱的手段。在西方数学界,至今还是可以靠重写(或用现代术语改写)不为西方熟悉的俄罗斯克格勃数学著作或观点而获取名利。 俄罗斯人对知识、科学和数学的态度一直保持着俄语“ Intelligentsiya ” 的古老传统。这个词是其他语言中没有的,因为没有其他国家有一个类似的由学者、医生、艺术家、教师等组成的阶层,他们永远把为社会作贡献为先,个人名利在后。 俄罗斯数学传统的另一特点是倾向于全面地把数学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西方学界有可能一个人只是数学上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对相邻分支一无所知。一个学者涉猎较广在西方学界被看成一大缺点,而恰恰在俄罗斯一个学者研究领域太窄被看成同样程度的不足。 陈德旺,2013-10-23,《 美国工程院院士Lotfi Zadeh: 一位特立独行的大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940-735248.html 开始,我以为Lotfi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后来才发现,他是美国工程院院士。通过秘书了解,Lotfi 没有主持过很大的工程项目。奇怪了,项目不大,团队人员很少,经费也不多的Lotfi,既没有申请院士,也没有经费去到处活动,居然当选了院士! 近期相关: 郭英剑,中国科学报,2014-07-31,《清华教 师“遭调岗”: 该怎样借鉴美国终身教职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7/300026.shtm 储朝晖,中国科学报,2014-07-31,《储朝晖:师生,大学理所当然的主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7/300025.shtm 王钟的,中国青年报,2014-07-30,《评清华解聘教师:好制度要能留住好老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7/300010.shtm 顾建明,光明日报,2014-7-30,《光明日报:高校教师管理呼唤“养士”意识》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7/299982.shtm 安邦,新京报,2014-07-29,《时评:大学老师是否称职,什么说了算》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7/299913.shtm 为什么研究经费必须去申请?为什么职称必须去申报? 诺贝尔奖、阿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等世界科技大奖,需要“得奖人”自行“申报”吗?
8833 次阅读|114 个评论
【原创】论科学的平民化
热度 17 jameshzd 2014-1-2 21:59
我们一说起来科学,立马想到的都是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门捷列夫这样的 “ 先驱者 ” 。他们的献身精神,他们的丰功伟绩,好比神一般,值得我们敬仰的赞美。但是话说回来,科学的本质可不是这么崇高的。 远古时代,在人们吃饱喝足,拥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的时候,有些人就开始思考。有的人思考为什么会热和冷?有些人思考天空上为什么会有闪亮的星星?有的人思考为什么会下雨?有的人思考为什么我和周围的事物不一样?好奇心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去感知大自然,去发现那些支配着世界的规律。 这种发自内心的好奇,才是科学的本源 。科学本来就是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但是看看现在的教育,让科学走上了神坛。院士、学者、教授、老师仿佛都是“神授”一般站在讲台上指点江山。而让科学的本质,失去了。所以最终导致我们的教育尽管将科学教育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教育出来的人们对科学反而丧失了兴趣,满脑子都是“我再努力也不可能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这样的思想。试问:如此下去,泱泱大国的科技人才何时才能涌现出来?“钱学森之问”如何才能找到答案? 反而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他们对科学的培养是从探索大自然开始的。从小就开始露营、去博物馆和展览馆、以及动手做科学实验,如果有好的想法还可以去附近的大学或者研究所当中继续从事相应的研究。这样对科学的兴趣,是在不断的与科学接触中产生的,而并非是解决一道专家所出的题目所能达到的。做一个简单的类比,试问:是专家的知识水平高还是大自然的知识水平高?当然是大自然。那么,在专家知识水平上所出的题目,能和在大自然中国寻找到的题目的难度和深度相比么?答案想必是显而易见的吧。 欧美国家对科学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我国。在国外不光有 Discovery 和 National Geographic 这样的综合性科普节目,还有 PBS 这样专门向大众介绍科普的电台。最近几部很火的美剧《生活大爆炸》、《绝命毒师》、《黑名单》、《神探夏洛克》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 当一个人拥有更多的科学知识的时候,那么他就拥有了更强的力量和改变世界的权利 。而这种权利不是一个体系或者制度所授予你的,而是大自然给你的一种赏赐。你理解了大自然,大自然就自然会为你服务。最后总结的一个小 List 是列举出了一些我比较欣赏的美剧和英剧,在它们当中运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主角,让人们沉浸在连续剧紧张的剧情的同时,也体会着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这些连续剧的背后,也都存在着一个科学家团队来为大众“科普”。只不过这种方式更加隐蔽,也更加有效。因为毕竟,谁都喜欢看紧凑的剧情和绚丽的科技。而且这些连续剧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力,应该不会比老师要差多少。有多少人看完《数字追凶》对数学重新燃起了兴趣的?有多少人看完《生活大爆炸》后觉得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原来也可以这样有趣?有多少人看完《豪斯医生》后觉得医生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会对人类作出多大的贡献?有多少人看完《绝命毒师》之后赶紧回去翻开自己的化学课本好好研读的?光下几道命令和颁布几个法案是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科普难的问题,那我们不妨问问自己:现在电视节目中播出的抗战片、小三片、古装剧、韩剧。这些除了满足了我们空虚寂寞的内心,让更多的人追求物质而非精神之外,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而且看看这些国外的科学剧, 不难发现国外人做事严谨、设备丰富、肯钻研、不畏困难、勇往直前、而且富有娱乐精神,这样的科学家形象,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追捧么? 如果这样的剧再多一些,那么科学还会是那么的高耸入云,难以理解么?这时的科学研究创造出来的成果才能最大化的普及到社会和市场之中。才能展现出它本身的价值和用途。 看看我们国家,科学和大众的关系是非常的遥远。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中国的民众开始疯狂的抢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景发生?试问:如果在某一个电视节目当中,演到了相关的场景,并用浸入式的方法让人们知道抢盐的行为是不理智的。多一些这样的“解惑”,我们国家的生活会更美好。最近热闹起来的易中天、于丹、王立群,他们作为中国知识界和大众的第一次碰撞,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仅仅在文学或者史学的层面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连接。貌似中国的科学家们或者高科技知识分子们不太愿意将自己的所学和所思对大众进行公开?真的是这样的么?我觉得这还需要进步。果壳网、知乎、科学松鼠会这三个网站在大众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小木虫作为科研第一线学生、老师的交流平台也日益活跃开来。童哲所提出的“ one man university ”也是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也聚拢了一批的追随者。类似于 TED 一样的交流大会还不是很成熟,还没有成为气候。但是我相信,从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们会成功的。 网络是一个“草根崛起”的时代。在网络上发布知识可以得到很广泛的传播,因此在这里做一个推广:希望看到这篇博文的读者们帮忙分享一下,让更多知识分子也参与到“知识分享”当中来,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市场。 知识分子在当代的活法其实是很悲惨的:读完炼狱般的高中三年、考上了大学;读完四年大学到了研究生,研究生 5-6 年升到博士毕业,之后顺着博士后、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路一步一步往“天台”上爬。脑袋往天上看,眼睛往天上看,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科学界真的只有这一条路么?武侠中有名门正派,也有江湖邪派,都是习武,邪派的武功正派还不一定能赶得上。如果哪一天,我们在攀爬天梯的时候累了,想休息一下,不妨朝你周围看看,看看社会上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如何将我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生活的更好? 要记住一个科学中最容易令人遗忘的定律:科学,之后分享才能创造价值。因此为什么科学网博客是一个最好的思维碰撞的舞台。 而且,各位想想,当民众的科学意识提高了,科幻小说、科学剧、科学实验平台等等的配套设施都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那么作为大自然的探索者的我们,不就拥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了么?关于这个观点更深入的评书,请参阅罗振宇罗胖的《罗辑思维第55期:读书人的新活法》。 科学研究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寂寞的。但是科学的成果是可以分享的,可以讨论的,可以表演的,可以感受的。我们在承受这份孤独,努力探索这个遮遮掩掩的大自然面纱下的奥妙的时候,也需要和这个社会上渴望科学成果的人们进行有活力的互动,只有这样。中国的科学研究的氛围才能越来越好。科学永远不是一个人活着一小撮人的事情,它是一个社会的事情,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国力体现。 最后,希望大家和我一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比如在教学的时候思考一下基本知识的现实应用,比如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排练一部科学剧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虚拟的场景当中;或者在科学网上写一点自己研究的成果小结;或者给出一下一个定理的通俗化描述;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但是积水成江,慢慢的,一点一滴的,我们就能为科学这个小树苗多提供一些养分和水源,让它在广袤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到那时,我们这些大自然的好奇者和追求者,不也可以分得一杯羹了么?读者们,您说呢? 附录:一个 List ,里面囊括了我比较喜欢的美剧和英剧(和科学相关的): l 《数字追凶》:运用数学定理来侦破案件 l 《生活大爆炸》:科学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l 《豪斯医生》:医学和医生的幽默表现 l 《别对我撒谎》:心理学和微表情的应用 l 《绝命毒师》:一个化学家的堕落,化学知识的重新表达 l 《神探夏洛克》:本质不是科学,但是里面对于科学态度的表达令人感到敬佩 l 《性爱大师》:讲述了一个“边缘科学”是如何登上大雅之堂的 l 《 IT 狂人》:两个计算机 Geek 的生活 l 《神秘博士( DoctorWho )》:尽管是科幻剧,但是里面的材料、时空穿梭这些物理学中很令人向往的问题,都有了视觉化的体现 l 《神盾局特工》:里面 Fitz-Simmons 的欢乐表现也为科学家形象提供了新的参照物 祝大家科研顺利,科普欢乐!2014马不停蹄,马到成功!
个人分类: 自我感悟|6376 次阅读|21 个评论
再转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投胎中国遭遇:献给当代科研评价体制
热度 10 laserdai 2012-6-10 20:40
当代科研评价体制宗旨,提高国家科学研究和高技术水平,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由科研大国进入科研强国,争取在重要领域领导世界研究前沿....这些都是良好的,但是在具体执行上有着太多的问题: * SCI-CNS论文指标化,小学生就可以靠这些来评定科研水平, 由此产生了太多的指鹿为马,因为真正的有重要意义的原创科学技术突破,都不在这个范畴之内。 * 对原创科学技术突破重视不够,特别是上面的指标化问题严重妨碍了这一方面。 * 从幼儿园开始的教育体系,都是听话听话再听话,然而科研创新需要的是另类,不循规蹈矩,挑战权威和已有知识和技术,这两方面格格不入。 * 学霸学阀现象,科学创新需要年轻人,而国家的项目立项评审等统统掌握在老的从而不中用的 学霸学阀手里,就算有创新的成果,也被早早扼杀。 * 科研人才选拔体制中错误得使用了拔尖掐尖,而不是冒尖的策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而真正的创新人才的不到识别和举荐,裙带关系和近期繁殖严重阻挡了冒尖人才的出现,钱学森问了也白问。 * 还有严重问题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内科研没有自己的利器可用,都是国外进口仪器设备,搞技术封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结果花大钱买来的都是不锋利的工具,甚至生了锈。这样的工具怎么善中国科研水平的 其事? 好几年前出现的下面段子,讽刺挖苦中国科研现状,诙谐准确而精辟!这么多年过去了,重新读来,依然那么不过时,恰逢其时! 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投胎中国后,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3208/53210/4255004.html 2006年03月30日15:58 上帝听说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一直没有一个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后,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决定帮一下中国,于是到天堂名人厅召开动员会议,让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达尔文、孟德尔等天才投胎中国大陆。    1. 爱因斯坦 最先来到人世,他降生在一位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家中,父母都是饱读诗书的中国学者,小爱因斯坦从小很喜欢幻想,除了爱学自己喜欢的,其他学习成绩却很差。中学没有毕业,已经10次补考,被学校退学3次,父母带他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查, 医生经过会诊认为他有妄想症,智商只有常人的60%,于是爱因斯坦被送进一家弱智群体学校,父母想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弱智,感到不可理解;作为中科院院士,他的父亲便怀疑他老婆偷人,两口子吵架101次,后来离婚。 小爱因斯坦被判给他母亲,母亲想让他学习一点其他的东西,培养一些特长,便教他音乐,谁知爱因斯坦对音乐兴趣不大,只喜欢随便拉两下小提琴,却不肯去考级。 对绘画也没有兴趣,成天胡思乱想,考虑过去未来、质量能量的关系,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小孩子,有这种思想,当然最后会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对于这个罕见的病例,医院成立了专门研究小组,并申请了国家"863"计划的专项基金,由著名海归学者领军,他们认为对"爱因斯坦综合症"这种罕见的精神病的研究大大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2.  爱迪生 随即诞生了,他天资聪明,数理化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第一名,可是对外语不喜欢,便没有考上大学,父母没钱送他出国,只好招工进入一家灯泡厂做了一名工人,爱迪生对灯泡特别感兴趣,但是公司没实力为他提供一间实验室研究新产品,认为他一个大学都没上过的人,还想做研发,实在搞笑。 只是派他做了一名卖灯泡的业务员, 好在他最后快乐的找了一个老婆,并生了一个儿子!过着幸福的平常人的生活! 3.  达尔文 接着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小时一直比较顺利,高中时对地理和生物特别感兴趣,但在中国高中,2年级时分文理科,地理分在文科班,生物分在理科班,他过于固执,最后考入一所旅游学校,期望成为一名导游,周游列国,但是,旅游专业毕业的,没有高学历,被人认为是混文凭,经努力探索,终于发现人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 周围无不危言耸听,他却不听从老同志劝告,坚持己见,上面来人了,他还蒙在鼓里,组织上说制造"猴子"谣言是犯罪的。因为和政府不能保持一直,政治立场可疑,被定位为造谣,有"扰乱社会治安"企图!被送进劳教所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出来后送到矿山,成为一名光荣的矿工! 4. 孟德尔 自小是一位农民,上不起大学,留在家种地,种了一大片豌豆,他从豌豆的长势种发现一种叫"基因"的可遗传物质,从此激发培养一种优良豌豆的兴趣,他的豌豆产量比其他人高出好几倍。但是他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文凭,没有导师推荐,交不起版面费,写的文章也没有人看,没有单位敢出版,只好把自己的种豌豆的经验写下来,到处请专家鉴定, 被中科院农业专家权威学者认为是一种伪科学 。   好在,当时袁隆平正好为杂交水稻的问题而苦恼,常常亲临一线,无意中走到孟德尔豌豆地,发现他地豌豆很特别,便向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请教,并和他同吃同住,孟德尔便把自己的看法说了,对袁隆平有很大的启发。袁隆平曾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说:我是一个农民。农民是我的老师,我的一切灵感来源于农民!   孟德尔的豌豆虽好,却卖不出去,白条子受不了,农民负担太重,实验田动辄被强制征收,乡镇要吸引外资,搞配套工程,建高尔夫球场。不要说科学研究,肚子都成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无奈!随同乡一起南下打工,成为一名打工仔!现在东莞一家村办企业打工,至今未婚! 偶怎么就成了伪科学尼~~~~ 5.  牛顿 说来运气最好。他成绩很好,由于脾气古怪,高中老师在档案中给了较多负面评语,结果高考调档时被某著名大学老师认为思想品德不好,政治不可靠,档案被退回,只考上一所大学无锡某职业技术学院物理专业,写了一大堆关于经典力学的论文并提出了新的学说,但是 由于导师不愿看到自己的弟子远远超过自己,自己在他面前,就像白痴,没有向杂志推荐,被退稿;而且导师很少指导他,忙着发文章、评职称、弄经费、申报成果,牛顿写的文章全无章法,不符合排版要求,只是依稀象个样子!曾自费参加在广西北海的学术交流,当时有国家的几位院士在座,牛顿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便向几位院士请教。 问题一出,他说的问题几位院士前所未闻!牛顿性格的确不好,有一些着急便说到:难道科学院是养猪场不成!牛顿立即被轰出会场!从此天下再没有一家杂志社敢发牛顿的文章!    牛顿一生只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发表过一片当时被万人耻笑的万有引力的短讯! 后半生,一直在当了物理老师,总算干了老本行。比前几位强。  6. 几位投胎转世都没有什么结果,上帝有一些着急了!正好看见 门捷列夫 在名人厅俱乐部角落里摆弄元素周期表的扑克牌。   上帝问:小门啊,你愿意帮助一下中国吗!   门捷列夫说:我很愿意去中国看一看!   上帝问:你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小门说:前几位没有成功可能是因为没有念太多书的原故,特别是没有留过洋镀金,机会也少许多!根据我考察,在中国,至少要读到博士吧,最好还是海归,否者根本没人理你,最好出生在家庭条件较好的,最好还能出国留学!   上帝说:最后的不行,我要帮助中国实现本土培养的科学家获奖的目的,人家印度为什么可以有自己培养的拉曼,中国人也应当,有什么其它要求随时和我联系!我的小灵通:7057109(肯定能拨通!)   门捷列扶说:我一定!   小门出生于一个教育家的家庭,受良好的教育,并且考上了中国中央大学的化学博士,分在国家中心实验室工作,他的导师(中科院资深院士)承担国家重点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小门也很会来事,和导师关系很好!。。。。。。   毕竟是门捷列夫转世,他很争气,名气很快超过了导师,将元素周期表编到第188个,然而要在实验中求证并不容易,可是 实验室管理员来自老区和上面安插的人员,文化程度很低,只有小学水平,却很有自己的一套,自己不会,也不虚心学习。却牛的不得了! 实验要求的蒸馏水都跑断腿,磨破嘴,什么事情都要小门自己做。在加上国家博士扩招,每一个星期小门才轮到一次做实验,遇上实验员去打麻将去了,党员学习都只能放弃!另外, 由于锋芒太露,导师对自己也开始有点那个,加上没有海外留学绿騀!又是址读,无法申请经费。   于是小门通过太空长途电话联系到上帝:上帝啊,我现在需要一个实验室!   上帝说:好啊,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小门列出了一个名系单,上帝皱了一下眉:哎呀,太专业了。这些我也不懂,你自己联系购买吧,我在瑞士银行给你存了一笔钱,自己去取吧!   小门很高兴,次日向瑞士银行联系,果然有一笔!       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外汇和购买设备,要通过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外贸部,外汇管理局!   小门费了不少脑筋,总算买到些东西!   小门又问上帝:不行啊,不好使!   上帝说:我有一些熟人,你找他们联系吧!   小门与欧洲科学院联系建立一家大型实验室,供货商也联系好了,一批犹太科学家鼎力支持,科研设备全是最先进的!    千心万苦地挫败欧美反华势力的科技禁运, 科研设备购置齐全,装船运抵中国,通过马六甲海峡时,爱国商人李嘉诚听说是为提高中国科学进步的货船,免费提供了大量帮助,隆重招待了亲自押船的门捷列夫,称赞他年轻有为,将来一定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并表示:可以为小门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小门感激的落泪!表示一定不辜负李先生的期望?为中国人争气!    门捷列夫大出风头,引起国内知识界的普遍不满,两院一致认为,小门爱出风头,不守纪律擅自行动,目无组织,表示永远不吸纳此人为院士。       小门自费购买科研设备的行为引起检查部门的注意,一上岸即被隔离审查,由于说不清巨款来源,被判"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锒铛入狱! 而小门千心万苦运回的大批顶级科研设备(因该批设备顺利运抵中国,美国专家认为这批设备可提高中国科技水平20-50年,由于海军和特工拦截不利,美海军总司令、中情局局长等引咎辞职,总统也被弹劾),国内专家都无法操作,连组装都做不了,打报告给上头,说是一船电子垃圾,毫无价值而且会污染环境,最终被拍卖拆卸分类处理,钢铁部分拨给宝钢冶炼钢材,据说这批"废料"炼出的冷扎板质量最好! 话说上帝很久不见小门很是挂念,费劲心思找到他,被小门一通臭骂:臭上帝,害死老子了!小门窝了一肚子火,却无从发泄,一气之下,栓了一根绳子 在梁上,去见上帝了。    万能的主啊~~~我还是我,为什么做点事情就这么难尼~~~~ 来源: 人民网科技论坛 (责任编辑:许秀华)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8091do=blogid=4788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82-22925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18210.html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10119 次阅读|26 个评论
化学哲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热度 2 liuyingxiang 2012-3-26 23:41
化学哲学(philosophy of chemistry)是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所研究和探索的是化学科学的方法学和基本假设。 在科学哲学的大部分时间里,物理哲学占据了主要地位,20世纪后期,化学学科浮现的哲学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化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是否只是研究物质和反应的?为什么要用不存在的共振理论解释不同物质的结构和反应?应该如何讨论自然界存在的不对称性和手性?怎样用量子力学讨论化学现象?某些化学家或哲学家们更倾向于物质的化学,而不是微观结构。近年来,几位化学哲学家涌现出来,他们把研究焦点集中在化学的哲学问题方面。例如,2000年,荷兰哲学家Jaap van Brakel撰写了一本《The Philosophy of Chemistry》,马耳他哲学家和化学家Eric Scerri编辑了杂志《Foundations of Chemistry》,而且在2004年写了一本《Normative and Descriptiv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he Role of Chemistry in Philosophy of Chemistry》。马耳他哲学家和化学家Eric Scerri对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的哲学基础非常感兴趣,物理和化学之间如何交叉关联的呢,他指出这不仅仅是科学的本质,也是哲学的本质。Davis Baird、Eric Scerri和Lee McIntyre 于2005年出版了著作《Philosophy of Chemistry: Synthesis of a New Discipline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指出化学哲学的提出,是化学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在化学领域尤其是合成有机化学,研究者们通过采用积极活跃的研究项目探索化学智能方法和哲学基础。例如,哈佛大学Elias James Corey提出了“逆合成”的概念,并从事了开创性的工作,在他的著作《The logic of chemical synthesis》中对化学合成的这些思维过程进行解构并通过计算机辅助合成设计预测。领导实现紫杉醇全合成的K. C. Nicolaou在与S. A. Snyder合著的书《Classics in total synthesis》中通过全合成中的经典案例也进行了目标、策略与方法的探索。
个人分类: 化学哲学|101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马行空——我在思索(2)
Ripal 2012-1-17 22:04
昨天,与一家伙闲谈。从物理界得牛顿、老爱聊到了化学界的门捷列夫、卡尔文,又到我们生物界的孟德尔、达尔文。最后,谈到了有意思的学科交叉“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等。还记得大学时,曾经的一位老师告诫:“交叉学科最容易出成绩”!当时,我们很是不解!接触前沿科学多了,你会发现专业性强的学科最终还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的完美演绎。 他说:“你是研究毒理学的,你能不能系统地说说什么是毒理学”?我说:“从字面上来看,毒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从医学角度研究外源物质对机体损坏以及机理的研究性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毒理学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毒理学研究,单单从半数致死量,来衡量毒物效应的阶段,上升到分子生物学毒理学,来发现早期诊断靶子。提到分子生物学,我们想到的毒物对单一基因、蛋白的影响。由于高通量技术的发展,毒理基因组学横空出世,更是为我们的毒物靶标寻找提供了平台。目前,更为前卫的分子毒理学研究,其实是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分子与分子、分子与药物、药物与药物之间的互作,从而来揭示毒物作用的机理”。 大谈理论的同时,才感觉到自己并没有达到“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的程度,知识面很窄,而且也没深度。曾经很多单位招人,表明要第一学历什么 985 ,什么 211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来是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本科在我们的求学道路上很重要,可以说他是金字塔底,研究生是金字塔的中部,博士生是金字塔尖了。可是,现在很多博士生的金子塔是倒着的,本科是尖,研究生是塔中,博士生是塔底,结果可想而知,尽管金字塔也建成了,但肯定是不稳滴。我本科是学兽医的,研究生、博士做的是生命科学的东西,总是感觉很是吃力。看来要把我的金字塔给翻过来,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自从踏上科研的这条船以来,我屡次告诫自己:“没有最惨,只有更惨。都惨不忍睹了,你说我还怕什么呢 ”? 了解牛人多了,你会发现成功其实好像不是那么难,只要你死心塌地去坚持你认准的事。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专家,你会脱颖而出,你会出类拔萃,你会一鸣惊人。所以,我们不能小看任何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始终坚持梦想的人。比如我们可亲、可敬的芙蓉姐姐、凤姐,甭管是刻意包装也好,故意炒作也罢,反正是 2011 年他们给了那些曾经嘲笑他们的家伙一记耳光。这是一个什么时代?这是一个自圆其说、坚持梦想的时代!不在浮躁中呐喊,就在浮躁中灭亡。 我不想灭亡,所以我不断思索我的出路。我要做一个有故事的人,更要有能力去征服梦想的人。长期跟踪前沿的科研文献,我发现科研要敢于怀疑,要敢于假设,要敢于尝试。实验本来是一个“ try and error” 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挑战权威才能迈进真理。曾经我散发着青岛啤酒“ Passion success dream ”的气味,喊着“ Nothing is at last secret but the integrity of your own mind” 的豪言,坚持实现自己”不可替代性 ” 的原则,一晃来到了注定不平凡的 2012. 快要回家了,两手向外一伸,“ I have nothing ”,右手一拍脑袋,庆幸的是我这里面还是装了点东西。但是,回家我对我老爸,老妈该说什么呢?毕竟奔三了,还是在 struggle for my dream !我不能用搞基因、搞蛋白来回答老爸、老妈的现实问题:你搞对象了没? 梦想总是那么美好,现实可真犀利。 前一段时间,学校让写获奖感言,我写到:“搞科研吧!如若能搞出点什么,晚年你会很幸福;搞科研吧!如若搞不出点什么,一生你会很充实。科研的精彩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极具前瞻性。 Once determined , try our best! 相信 SXAU 的我们也会撼天动地的 ” 。 师妹说我忽悠人家孩们搞科研呢 ! 我笑了笑说:“怎么能说忽悠呢?搞科研的事能说忽悠吗?这叫引导”!当然,有狡辩的成分,呵呵,毕竟当前大环境——“读完书还不如老爸拿的工资高”,让人看不到希望啊!君不见 80 后的弄潮儿一批又一批的被拍打在岸边,爬起来捂着头就往家跑,接着凑合找个人结婚生子,再也不提当年有梦的好男儿! 我,痛苦嘴上还喊“并快乐”地匍匐爬行着,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一个梦,一个飞往美国的梦,当然还有梦中虚幻的 Linda ! 2011 , Bruce Lee 进入我的生活,我才知道我等的人叫 Linda ; 2011 ,突来的梦想秋千,我没有抓住,否侧,也许早已荡到了大洋彼岸; 2011 ,曾经一个人傻傻地笑,也曾经独自默默地把眼泪流进心里; 2011 ,有点迷失自我,熟悉我的人说我在飘,尽管我知道飘的越高,摔的越惨; 2011 ,体会了情感的纠结,原来自认为对的时间,对的地方,对的人,我也会有个对的名字,叫“小贱”; 2011 ,多了一大帮师妹,尽管也在梦中梦到一大帮师弟; 2011 ,更多的人认识了山东小子,尽管还是赶不上快乐王子; 2011 ,“不着调,不靠谱,胆子大”,她如是说。自我感觉,总结深刻,入木三分。最终还是我食言了; 2011 ,我越来越感觉脑子不够用了,难道是负载太重,转不动了; 2011 ,很多很多 …… 一切都过去了,最后祝福所有我身边的人! 新年就要来了! 新年过后,会是怎样呢? 我期待!
1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家的悲哀!
热度 1 xcfcn 2011-7-27 07:25
化学家的悲哀! 饶毅 先生曾经说 最近生物学家经常抢化学的诺贝尔奖 。其实物理学家更是如此,比如: 1908 年的卢瑟福(放射性元素蜕变); 1911 年的居里夫人(发现钋和镭); 1920 年的能斯特(热力学第三定律); 1944 年的哈恩(重核裂变); 1949 年的吉奥克(顺磁物质绝热退磁); 1998 年的库恩(密度泛函)。 据说前面三个都跟 1903 年获得化学奖的阿伦尼乌斯这个瑞典人的操作有关系。他自己就因为 1901 年被提名物理奖,因“研究的内容有一部分属于化学范畴”而被否定; 1902 年被提名化学奖,因“研究的内容有一部分属于物理学范畴”而被否定!而且这个家伙因为当年门捷列夫抨击过他的电离理论而极力阻止门捷列夫 1906 年的参选化学的炸药奖。 卢瑟福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以至于在获奖感言的开头说:我是研究“转变”的(指粒子轰击原子使其发生转变),不料在自己身上发生了巨大转变,一夜之间从物理学家变成了化学家。“这是我一生中绝妙的一次玩笑!” 化学号称是中心学科,结果却被两边的物理和生物蚕食自己的最高奖项,化学家情何以堪啊。
个人分类: 杂论|20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能得罪人啊!
热度 17 xcfcn 2011-7-3 14:51
不能得罪人啊! 得罪人没有好下场!唐骏同学有名言:“人就怕被人盯上了”。其实这个很正常,你看大选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关于候选人的爆料 / 黑幕!李庄同学就是因为被人惦记着,所以多年的事情也被人调查的一清二楚。废话少说,还是举例吧,本着不得罪人的原则,国内部分就能略则略。 1 、门捷列夫被阿累尼乌斯黑了。 门捷列夫( Dmitri Mendeleev , 1834-1907 ),没有评上 1906 年的诺贝尔奖是因为 1903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也是大名鼎鼎的阿累尼乌斯(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 1859 ~ 1927 )的强烈反对,据说因为此前门捷列夫批评过阿氏的电离理论。 2 、拉瓦锡之死是跟得罪马拉有着重要的间接关系。 医生马拉 (Jean-Paul Marat , 1743-1793)1780 年发表的《关于火的特性的研究》并提交科学院,但没有获得科学院院士们的认同,却得到了拉瓦锡的严厉批评,认为它毫无价值。后来马拉从政后(邪恶疯狂的雅各宾派领袖之一)确实大肆抨击过包税商集团和拉瓦锡本人,但是在逮捕拉瓦锡之前,马拉已经被美女贵族刺客刺死了(参见大卫的著名油画“马拉之死”)。 3 、亨廷顿因谢治·朗反对无缘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最著名的政治学大家之一亨廷顿教授(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 1927.4.18 – 2008.12.24) 是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据李宁老师的 博文 : 1986 年,亨廷顿获得了进入国家科学院的提名,只要在职的院士们投票通过,就可以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然而,亨廷顿的运气实在太坏了,他遇到了一位数学家的强力挑战。这个数学家是法裔,耶鲁大学教授,名字叫做谢治·朗( Serge Lang )。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还是最有名的数学教科书作者之一。他写过的几十本教科书被广泛采用。朗还是著名的反越战积极分子,他甚至因此丢掉了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职。朗在亨廷顿获得提名的 1986 年的前一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使得他游说国家科学院院士以阻止亨廷顿当选成为可能。 朗激烈反对亨廷顿当选院士,应该跟他们二人的政治观点相左有关。但毕竟政治观点不便成为反对某人成为院士的理由。朗院士的武器,是他的专业——数学。朗对亨廷顿的攻击,也全部建立在数学论证的基础上。换句话话,朗是因为亨廷顿在科学上的错误而反对他入选科学院的。 朗院士选取了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对书中运用的数学方法做了详细考察,他的结论是:亨廷顿在书中所运用的数学方法几乎都存在着科学上的错误,亨廷顿运用了伪科学的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据朗院士说,他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导火索,是亨廷顿居然用数学方法论证了 20 世纪 60 年代大肆种族隔离的南非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社会( satisfied society ),他由此发现了亨廷顿在数学上的错误,而且越深入考察,发现亨廷顿犯的错误越多。朗院士为了阻止亨廷顿进入国家科学院,甚至专门到哈佛大学访学一年,在那里开课的时候,就在课堂上讲授亨廷顿所犯的数学错误,并把他的论证,发给听课的同学。 朗院士的游说非常成功,加上亨廷顿始终没有对他的数学论证提出强有力的反驳,因此,以自然科学家为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行使投票权的时候,亨廷顿真的就落选了。后来他又被提名过一次,还是没有当选。 4 、 朱葆琳无缘中科院院士 朱葆琳,男,汉族,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祖籍浙江省杭州市, 1921 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 1996 年 5 月在大连逝世,享年 75 岁。 1943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1948 年 12 月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化学工程系获硕士学位。 1949 年 2 月他怀着科学救国之志毅然回到祖国任浙江大学副教授, 1953 年 12 月应聘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研究员,任化学工程研究室主任, 1962 年被任命为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73 年后人所革委会副主任、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三、四届人大代表,旅大市第一、二及第九届人大代表,大连市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常委。曾获全国先进生产者、辽宁省优秀专家、大连市劳动模范称号。曾兼任全国化工学会理事,大连市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据说他的业务那是没得说,水平的话完全够当时院士的水平,据说是因为文革时斗过 某人 ,某人坚决反对他当选院士。 2000 年所里特意为他出版《朱葆琳纪念文集》,我是听当时老板的介绍略知一二。 5 、 苟清泉( 1917-2011 ) 无缘中科院院士 苟老师刚刚去世,是著名物理学家、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创始人、杰出的教育家、中共党员、四川大学终身教授、吉林大学物理学科创始人之一。 当年跟钱学森混得,结果据说也是因 某人 反对无缘院士。但是苟老师在原子与分子界声望很高!大家也为他鸣不平啊! 6 、陈章良无缘中科院院士 陈章良是当年的学术明星,从华盛顿大学博士毕业回来不久就是教授,据说是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29 岁),很快就是北大生科院院长,副校长,然后农大校长。结果因为恐龙蛋的事情搞砸了。 有人 坚决反对,说我一日在世,陈要进科学院当院士门都没有。结果陈绝望了,跑到广西当副主席去了。 (此例子不妥,在我看来,陈自身学术水平不够,学术不严谨,而且学生涉嫌剽窃的事情也处理不当。博主注) 7 、 杨国桢候选多次才当选院士 杨 老师是牛人,既是物理所的所长,又是美国物理学会的 fellow 。结果连续评了四次都没上,最后第五次于 1999 年终于当选,据说因为沽名钓誉于本来没有贡献的“超导”发现,被 某人 看不惯,于是恶搞之。有兴趣者可以搜索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我这里就不说了。
个人分类: 杂论|4046 次阅读|22 个评论
谁是近代化学之父?(更新)
热度 10 xcfcn 2011-6-19 19:31
谁是近代化学之父? 近代化学之父的说法很混乱,我最早听到的说法当然是拉瓦锡。但是总的近代化学之父的说法有以下五种: 1 、波义耳( Robert.Boyle , 1627-1691 ) :写有《怀疑派化学家》,被著名的化学史家 J.R.Partington(1886-1965) 的《化学简史》推为近代化学之父。理由有三: 1 、他认识到化学值得为其自身目的去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从属于医学或作为炼金术去进行研究——虽然他相信炼金术是可能成功的; 2 、他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到化学; 3 、他给 元素 下了一个清楚的定义,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和炼金术家的三要素(水银、硫磺和盐)根本不配称为元素,因为其中没有一个可以从物体(例如金属)中提取出来。在若干方面,范 • 海尔孟比它占先,他仔细地研究过范 • 海尔孟的著作并且常常被当作权威来援引! 2 、拉瓦锡( 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 –1794) :教科书通常把他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但是他的贡献仅仅是 推翻 燃素 而已。其关键实验( 2HgO=2Hg+O2 )还是普里斯特利( Joseph Priestley , 1733 –1804) 告诉他的,而且把实验细节都告诉他了,结果他还不承认。其实他实验不行,理论也不行!但是科学史家尤其是科学哲学家对他比较推崇,甚至把他称为“化学中的牛顿”。我倒是觉得推翻燃素对物理很重要,对化学其实就很难说了。著有《化学基础论》。 3 、道尔顿( John Dalton , 1766-1844 ) : 原子论 的发明人,但是他却不知道“气体的最小粒子不必是简单原子”(阿伏伽德罗语)。恩格斯对道尔顿的原子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的成就是“能给整个科学创造一个中心并给研究工作打下巩固基础的发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 96 页)恩格斯还指出:“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始论开始的(所以,近代化学之父不是拉瓦锡,而是道尔顿)。”(同上第 269 页)著有《化学哲学新体系》。 4、阿伏伽德罗(Amedeo Avogadro,1776-1856) : 分子论 提出者,但其理论是建立在盖 • 吕萨克混合气体定律基础之上。阿伏伽德罗援引盖 • 吕萨克的结果说:“必须承认,气态物质的体积和组成气态物质的简单分子或复合分子的数目之间也存在非常简单的关系。把它联系起来的第一、甚至是唯一容许的假设是相同体积中,所有气体整分子的数目相等 • • • • • • 不同的气体的分子质量比于是就等于同温同压下其密度之笔。”,但阿氏生前寂寂无名,他的理论也无人提及,而且当时的著名化学家杜马( Jean Baptiste Andre Dumas , 1800-1884) 的实验跟阿氏理论相冲突。直到后来有人重新提出( reinvent )此理论才知道阿氏早就提出过。其遭遇类似于孟德尔。好在后世都承认他们的首创贡献。 5、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1834-1907) : 元素周期律 发明人,但不是唯一的发明人!德国的迈耶尔( julius Lothar meyer , 1830-1895 )几乎同时并且完全独立地提出了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在 1834 年出生于西伯利亚的 Tobolsk 。他是一个中学校长的第 14 个孩子,在他 13 岁时,他父亲双目失明从而退休然后死亡,一年后他母亲管理的一个玻璃工厂遭遇一场大火灾而毁灭。 1849 年,她陪着儿子途径几千英里来到莫斯科,想送门捷列夫进入莫斯科大学,但仅仅因为学区的缘故,门捷列夫作西伯利亚人与之无缘。于是,母子俩用最后的钱财出发去了圣彼得堡。 1950 年,门捷列夫蒙准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他母亲也于同年去世。母亲对门捷列夫的一生影响甚巨! 顺便说一句,门捷列夫没有当选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 1880 年接替齐宁),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自由思想和重婚罪( 1876 年, 42 岁的门捷列夫疯狂的爱上了外孙女的同学波波娃,并跟现妻列且娃离婚,但是法律规定,离婚之后需要 7 年方可结婚,不过,沙皇赦免了他),他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1906 , 1907 )主要是因为 1903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累尼乌斯(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 1859 ~ 1927 )的强烈反对,据说因为此前门捷列夫批评过阿氏的电离理论。 1906 年的炸药奖的获得者是氟原子的发现者穆瓦桑 (Henri.Moissan, 1852- 1907 )。 我个人比较认同柏廷顿的看法, 一个学科成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学科的自觉性。 而且它还把实验(定量分析)引入到化学研究,并且提出了重要的化学概念——“元素”。 PS :提出“近代化学之父”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其学术意义在于为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确定其历史起点。如果承认波义耳是“近代化学之父”的话,那就把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他们的研究都是在自己的私人实验室里进行的,化学作为一种学科建制其实出现的历史很晚,世界上第一个化学教授出现在 1755 年爱丁堡大学,其教授是 William Cullen (1710 –1790) 。第一个大学里面的化学实验室出现在荷兰的 Leiden 大学,由 Franciscus Sylvius (1614- 1672) 创建,可惜没有作出啥东西。
个人分类: 化学历史|9912 次阅读|15 个评论
伟大的单身母亲
热度 10 xcfcn 2011-6-5 19:18
伟大的单身母亲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岳母刺字的故事。去年虎妈蔡美儿的故事也轰动全球。但我这里想讨论的是单身母亲的伟大。 1 、门捷列夫( 1834-1907 )的母亲 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大概地球人都知道,因为他是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人。不过顺便提一下,德国的迈耶尔( julius Lothar meyer , 1830-1895 )几乎同时并且完全独立地提出了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在 1834 年出生于西伯利亚的 Tobolsk 。他是一个中学校长的第 14 个孩子,在他 13 岁时,他父亲双目失明从而退休然后死亡,一年后他母亲管理的一个玻璃工厂遭遇一场大火灾而毁灭。 1849 年,她陪着儿子途径几千英里来到莫斯科,想送门捷列夫进入莫斯科大学,但仅仅因为学区的缘故,门捷列夫作为西伯利亚人而与之无缘。于是,母子俩用最后的钱财出发去了圣彼得堡。 1950 年,门捷列夫蒙准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他母亲也于同年去世。 门捷列夫在 1887 年所著《 水溶液比重之研究 》的序言中写了这样几行意味深长而动人的话:“ 这部作品是作为最小的孩子纪念自己的慈母而写的。只有慈母以自己的辛勤劳动经营工厂才能使儿子长大成人,她以身作则来教育儿子并以慈爱来纠正儿子的错误!她为了使儿子献身科学,毅然离开了西伯利亚,并不惜罄其所有,竭尽全力。临终遗嘱说:‘ 不要欺骗自己,要辛勤地劳动,而不是花言巧语,要耐心地寻求真正的科学真理。 ’因为她知道,人们应该知道更多的东西,并借助于科学的帮助,不是强迫,而是自愿地去消灭成见和错误,而且可以做到:捍卫已经获得的真理,进一步发展自由,共享幸福和内心的愉快。 ”门捷列夫认为母亲的遗训就是神圣的信条。可以说没有母亲的绝决,门捷列夫可能就隐然于广漠的西伯利亚了。 顺便说一句,门捷列夫没有当选沙俄国家科学院院士(1880年接替齐宁),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思想和重婚罪( 1876 年, 42 岁的门捷列夫疯狂的爱上了外孙女的同学波波娃,并跟现妻列且娃离婚,但是法律规定,离婚之后需要 7 年方可结婚,不过,沙皇赦免了他),他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1906 , 1907 )主要是因为 1903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累尼乌斯(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 1859 ~ 1927 )的强烈反对,据说因为此前门捷列夫批评过阿氏的电离理论。 2 、胡适( 1891-1962 ):我的母亲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即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一八九五 - 一九零四)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他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他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的母亲对胡适的影响之大就不需我废话了,仅仅从他能守着个文盲江冬秀不离不弃就可以看出来,因为他说他不想世上又多一个寡妇。虽然胡适一生跟 多个女人有瓜葛 。如韦莲司(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留学时房东的女儿)、曹诚英(江冬秀的伴娘,为胡堕胎过,胡也为她闹过离婚)、徐芳(北大学生)、洛维茨( Robby Lowitz ,杜威的第二任妻子)。 3 、孙俪( 1982- )的母亲 靠海岩《玉观音》中安心这个角色一炮而红的孙俪早在 13 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是母亲的坚毅和宽容成就了孙俪的艺术和爱心。 妈妈让女儿给爸爸打个电话,父爱的关怀也许能够增强女儿锻炼的力量。孙俪的回答很简洁:“ 不!因为我恨他! ” 直到这时,妈妈才知道女儿心中对抛家离去的父亲怨恨是多么深。她立即赶到军营,与女儿进行了第三次谈心。 “ 如果爸爸在乎女儿,他就不会离开我们。如果爸爸和我们在一起,妈妈您就不会那么辛苦;如果有一个健全的家庭,我怎么会变得如此忧郁、敏感和自卑? ”孙俪一口气倾诉了三个“如果”,让妈妈听了很心痛。孙俪还告诉妈妈,实际上爸爸很多次打电话给她,孙俪接通电话后咔嚓挂断电话。父母离婚之后,孙俪经常找爷爷,每次去就坐在床上哭,因为妈妈下岗了,爸爸给她们的钱很少,在生活上很艰难,连排骨都吃不上。 “ 孩子,生活中的‘如果’将来还会遇到很多,但是我们不能为怨恨而活着。 ”妈妈帮孙俪轻轻拭去眼泪:“ 生活中要学会宽容,一个连亲生父亲都不能原谅的女孩,即使才貌出众也不会快乐呀! ” 母亲是伟大的,单身母亲就更伟大了,不过这是被逼出来的。我想对男人说的是:要么 DINK 随时可以离婚,要么就为自己的造孽负责:至少陪伴儿女到 18 岁再离婚吧。
个人分类: 杂论|321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辩癌观点
zyzlw 2011-4-8 09:53
王万锁先生早年熟读马克思主义、摩尔根基因学说,后学岐黄之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事中医治癌研究,认为:中医的辩证施治是认识癌症和治疗癌症的钥匙。提出:癌症是由于免疫功能破坏,引起正常细胞遗传基因染色体扰乱,形成癌细胞,在免疫功能恢复的情况下遗传基因染色体扰乱的癌细胞能再逆转成遗传基因染色体正常的细胞,从而达到癌症的治愈。经临床验证:癌症属于中医的癥、瘕、积、聚引起气血凝滞所致,通过“扶正去邪”,能够恢复逆转癌细胞为正常细胞。 一、谈治疗各种癌症的理、法、方、药: 我生性不敏,早年熟读马克思主义、摩尔根基因学说,后学岐黄之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事中医治癌研究。我认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锁钥,也是认识癌症和治疗癌证的锁钥,摩尔根基因学说是生物学的基石,像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基石一样,中医的辩证施治正是中国古代两千年前一个完整的辩证法,因而它是人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锁钥,也是认识癌证和治疗癌证的锁钥。科学只有真伪的区别,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对科学的探讨,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必然能取得真实的硕果,否则将把精力付之东流,一事无成。一部人类的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史,就是活的证明。毛泽东主席生前说过: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诀,就对那个问题的前因后果作一次详实的调查,当你把这个问题调查清楚了,那么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找到了。癌症也是这样:当你把癌症发生的病因研究清楚了,治疗的方法就找到了。什么是癌症?癌症是人体细胞遗传基因染色体紊乱,而出现的细胞异常增生症。这个异常增生症是由于人体遗传基因染色体紊乱致使细胞增殖分裂失控而产生的。那么人们进一步要问:为什么会出现遗传基因染色体紊乱?科学研究证明,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破坏引起的。免疫功能为什么会出现破坏?是由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原因引起的:外因是不正常的气侯条件(风、寒、暑、湿、燥、火和外伤,即中医所讲的六淫);内因是七情郁结(即中医所讲的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既然癌症是由于免疫功能破坏,引起正常细胞遗传基因染色体紊乱,变成癌细胞而得,那么在免疫功能恢复到情况下,遗传基因染色体紊乱的癌细胞能否再逆转成遗传基因染色体正常的好细胞,从而达到癌症的治愈呢?科学实践证明:可以逆转成正常的好细胞,达到癌症的治愈。科学研究的答复是肯定的,这就是癌症的病理和治疗的理论根据。那么什么是免疫功能的恢复?它不是简单的用西药氨基酸、脂肪乳、人血白蛋白进行补养,也不是用中药补气血,而是用中医的话说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西医是各种检查指数由不正常变成正常,才算是免疫功能的恢复。今专谈中医的阴阳平衡,简明的一句话说,就是人体一切症状的消失(阳平阴秘精神乃治)。比如:发热、发冷、疼痛、呕吐、饮食、大小便一切正常,不乏不晕精神正常,才算免疫功能的恢复。这免疫功能的恢复说着简单,但恢复需要一个复杂的治疗过程。免疫功能恢复之日,就是癌症治愈之时。中医是一个理、法、方、药完整的治疗体系,理指病理,就是得病的原因,法是根据病理决定治疗的方法(中医分为八法),方是根据治法确定的方剂,药是根据方剂确定的药物,环环相套,非常周密,缺掉前一环,后一环就没法确定。今天我就根据理、法、方、药,具体谈谈中医对癌症的具体治疗。 癌症属于中医的癥、瘕、积、聚引起气血凝滞所致,必须通过"扶正去邪"去治。这个"扶正去邪"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免疫功能恢复的过程,也就是癌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的过程。中医认为癌症从整体上看是虚症,从局部看是实症。气血凝滞的原因是虚症,气血凝滞成形是实症,即本虚标实,从整体看应补,从局部看应攻。中药的剂型有汤、散、丸、膏之分,汤者荡也,力大效速,像扫荡一样,治大病、急病药剂变换灵活,效果快,力量大;散者散也,肿瘤要散,是针对肿瘤的剂型;丸者完也,是治完后巩固疗效;膏者外贴是治疗疾病常用方法之一。根据以上原理,癌症常用方剂以汤、散剂二剂型为主,凡去肿瘤用散剂,凡调整虚实寒热症状多用汤剂。下面将对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子宫癌、淋巴癌、转移扩散癌、脑癌、骨癌、鼻咽癌等各种癌症的治法分别作一介绍,这样就避免医生用药无方可依,随心所欲开一些无边无际的药,连他本人也不敢相信自己的方剂可以治癌,其疗效是缘木求鱼,毫无效果。 二、各种癌症的治疗 1.胃癌及消化系统食道癌,贲门癌,幽门癌,肠癌,胰腺癌治法: 这些癌症的共同症状是上逆,如呕吐、呃逆、大便不通,二是胃溃疡、胃出血、黑便,三是疼痛,特别是胰腺癌疼痛厉害,五脏主藏,六腑主运转,为此研制了"健胃去癌散"专治癌变,健胃降逆消导汤专门健胃、降逆、通肠活血、止痛,其效如神,散剂、汤剂并用三五天即见显效,二个月多可消失。 例如: ①、胃癌患者,孙庆德,男、58岁,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建委办公室主任,97年来京 求诊,服中药45天,经当地医院复查,癌变消失,至今健康再未复发。 ②、食道癌患者,杨慎言,男,78岁,西安兴庆小区。在食道中上段有肿块压迫,只能食少量稀饭,后经服药两个多月,可以吞下花生米,饮食正常,拍片显示癌变消失,身体康复,非常高兴。 ③、肠癌患者,贾正义,男,西安市长安县引镇党委书记,99年4月经检查发现肿块为6.1×4.7cm,服用56天药后经检查癌块消失,至今身体健康,再未复发。 ④、胰腺癌患者田葵英,女,41岁,陕西商洛市丹凤县商镇。98年4月在第四军医唐都医院CT、B超检查确诊为晚期胰腺癌,肿块为2.9×5.8cm,无法手术,后来来我院就诊,30天后, 在四医大CT检查癌变消失,恢复正常,身体康复。 2、肺癌及呼吸系统癌变,如纵膈癌、气管癌。 这些癌症的共同症状是:胸膈胀满,以至疼痛、咳嗽、气喘、以至咳血,用肃肺去癌散去其癌变,用肃肺降气汤消胀、止疼、顺气、去痰、止咳、止血等外表症状,疗效迅速,三五天即可见效,月余多可痊愈,癌变消除。 例如: 肺癌患者,马文明,男,56岁,河北张家口宣化区煤炭市场交易处工作。96年12月3日,在宣化区联合医院检查出肺癌,左肺中心有4×6cm癌块,服用肃肺去癌散45天,经北京通县胸科医院进行半月全面检查,包括胸片正面、侧面、断层、气管镜以及痰、血、肝、肾功能等全面检查,结果表明左肺癌块消失,身体一切指数正常再未发现癌细胞,至今身体康复,再未复发。 3、肝癌、胆管癌、脾癌 肝癌素称癌中之王,多视为不治之症,其症状多为肋下胀疼、不思饮食,有的还肝气不通形成气臌,小便不通形成水臌,血气凝滞形成血臌即癌变,(曾治愈肝上有14cm×18cm巨大肿瘤形成血臌),严重时出现肝昏迷。如果是胆管癌,会出现黄疸,如脾上长有肿块,就会形成脾肝肿大,双肋下疼痛,用疏肝去癌散去其肿瘤,用疏肝理气汤疏通肝气,恢复肝脾运转功能,肾脏的开关功能,使气通、水通、血流通畅,这样可以使上述症状迅速消除,临床治愈甚多,一般需两个月多数可愈。 例如: ①、肝癌患者,阎利,男,45岁,北京市良乡黄辛庄人。95年经中国科学院肿瘤专科医院B超检查拍片显示:肝部有一9×6.1cm大肿块,左肋胀疼,不能饮食。服疏肝去癌散10天,第二次经房山局第二医院B超拍片检查所示已缩小5.2×4.4cm,再服药四十五天,癌变消失,身体康复。今已上班工作七年再未复发。 ②、胆管癌患者,孙正起,男,45岁,河北省苍州市人,胆管长一个3.2×3.7cm癌块,在当地医院求治无效,97年来京求治,服药40天癌变消失。 4、乳腺癌 此病主要特征是乳房胀疼,胸部胀闷,一侧或两侧长有癌块,多由肝气长期郁结所致,用清乳去癌散消其癌块,用清乳疏肝汤去其症状,多数三五天可见显效,两月多可痊愈。因乳头属肝,乳房属胃,用药以疏肝健脾为主,疗效迅速,效果显著。 例如: 乳腺癌患者,汪凤祥,女,50岁,北京通县实业有限公司职工,右乳有一3×4厘米肿块,经协和医院专家确诊为乳腺癌,准备手术切除,但因患者畏惧手术,术前试服中药五天,肿块缩小大半,于是决心出院,服药35天后癌块消失,身体康复。 5、子宫癌、卵巢癌、及妇女生殖系统癌 此病主要症状:小腹有癌块,胀疼,月经不调或停经或崩血多由冲任不调,肝气郁结气血凝滞所致,用清宫去癌散消其癌块,清宫逐瘀汤疏通肝气,调其冲任,活血化瘀,疗效卓著。 例如: ①、子宫癌患者,展秀诊,80岁,北京市大兴县西红门镇人。小腹子宫内有一个4厘米×5厘米癌块,时时切疼,小便出血,在北京某医院医治年余无效,93年5月求治,服中药25天,癌块消失,饮食倍增。身体较病前更加健壮。 ②、卵巢癌患者,张中杰,女,48岁,河北省承德市科技监督局工作,左右卵巢各有4×3.6厘米肿块,经常有疼痛感,经承德市附属医院确诊为恶性肿瘤。1999年7月26日前来求诊,服中药10天,第11天医院复查癌块全消。10天消去癌块可谓奇迹。 6、淋巴癌 此病主要症状是:颈部耳后两侧、腋下两边,腹沟两边生有大小不等硬块,起初可以推动,后则固定不移,疼痛时日延久甚至溃烂流脓不止,中医称为瘰疬,多由肝气郁结和热毒引起,在体内胸腔腹部都可产生淋巴结。另外癌变可以通过淋巴全身转移。治疗有研制的项腮去癌散主治淋巴癌和甲状腺癌,疗效显著,如配合去淋消甲汤其效更速。 例如: ①、淋巴癌患者,朱立国,男,35岁,天津市东强市场开发有限公司职员,经天津肿瘤医院确诊为淋巴癌,服中药十七天癌变消失,身体康复。 ②、甲状腺患者,周旗,女,22岁,北京宣外新安北里2号楼402室,九七年三月发现,医院叫做手术,本人拒绝。服项腮去癌散40天,癌变全消,身体康复。 7、转移扩散癌 一般癌症在手术、放疗化疗后转移更速,比不手术放疗化疗高出八倍(日本卫生部临床统计报告)。转移的道路有两条,一是通过淋巴转移二是通过血液转移,在治疗转移扩散癌,我们有研制专药追踪去癌散,同时配合汤剂两路追踪汤疗效迅速,多数可愈。 例如: 转移癌患者周亮,男,28岁,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101号。原发性胰头癌,已向肝脏腹腔广泛转移,重度贫血,白血球偏高不下,全身浮肿,病情严重,生活不能自理,北京几家医院判为不治之症而拒收,后来住进292医院,从传统西医观点看:广泛转移手术已失去意义,放疗化疗对严重贫血,白血球偏高不能进行,只能坐以待毙,服中药20天后,血色素白血球正常,转移癌块消失,原发性胰头癌块缩小。服药45天经292医院检查癌变消失,一切指数正常,痊愈出院,已正常工作多年,此病是95年2月17日求治的。 8、综合去癌散 主治鼻咽癌、脑癌及一切不易归类癌 根据各类不同的症状,配合相应的方剂治疗。 9、脑癌-即脑胶质瘤 来源有两种,原发的和转移的,其病状颅压增高、头疼呕吐、可用追踪去癌散或综合去癌散去块,用汤药醒脑降压汤送服,其效如神。 例如: 脑癌患者,朱翠萍,女,32岁,山东省泰安市马庄乡南隅村人,1998年5月18日突发性头疼,四肢抽搐不能动弹,经泰安市医院核磁共振确诊为脑癌来京服药22天,可以站立,45天后生活自理,60天后经复查癌变消失,身体康复。 10、骨癌 此癌破坏骨膜,长在全身或某一部位,是癌症中最疼的癌症,可用去癌散或追踪去癌散治疗,配合汤剂清骨止痛汤,临床治愈骨癌很多,可排除截骨之痛。一般医院视为不治之症,我中医院治疗特效。 例如: 骨癌患者张宏声,男,56岁,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工人,患喉浆细胞癌,后转移成骨癌。全身疼痛睡不能转身,起不能立坐,两臂病理性骨折,北京多家医院视为不治之症而拒收,1994年11月前来求治,服药五天后,可以从三层楼上走下来。服药三个月其病痊愈,又可以上班工作。 11.鼻咽癌、口腔癌 此病症状:鼻子、咽喉生有癌变,影响呼吸,严重时疼痛。口腔癌在口中生有癌变,此类病变多运用去癌散或追踪去癌散,汤剂配合鼻咽去腐生肌败毒汤,疗效良好,多可治愈。 例如: 鼻咽癌患者,王廷喜,男,64岁,河北省香河县大罗屯乡王止务村人,经北京通县胸科医院确诊为鼻咽癌,服中药一个月癌变消失,身体康复。 12、治疗中应急之方 治疗疾病除常方外,还有应急之方,比如治疗胃癌常常伴有呕吐,若呕吐不止无法用药,我们研制了止吐散,吃药冲服一包即可止吐,保证吃药后不再呕吐。食道癌顽痰堵塞汤水不下,不能服药,我们研制了去痰散,放入温开水中慢慢服下,半小时后饮水即下,可以服药喝汤。肝癌中的大吐血、肺癌中的喀血,我们研制了止血散,服后当天见效,肺癌的胸腔积液,我们研制了胸水散,服后二三小时水即排出,肝癌中的大量腹水,西医采取抽水方式会使人体电水失衡,我们研究采取利尿法,用药十五分钟病人即连续排尿,两三小时可排3000g到4000g,溃疡性胃癌肠癌食道癌作酸即疼痛,我们研制了止酸散,服后一小时即酸去疼消,骨癌中疼痛我们有对症去腐生肌汤,重新长好被癌变破坏的骨膜而止疼,脑癌的颅压高、呕吐,我们的汤剂可立即降压、止吐。总之不论治癌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就有成熟的解决方法,排除用药的障碍。 以散剂为主去癌变,以汤剂配合去症状,调整虚、实、寒、热疗效卓著,多数可以治愈。各种去癌散基础药相同,引径药相异,可以说大同小异。 三、中医博大精深,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完整的辩证唯物论,它的四诊的诊断方法可以确诊一切病。 八纲辩证可以把一切疾病归纲,八法可以归纳一切疾病的治法,理、法、方、药是治疗一切疾病的完整方案,理是病理,指具体的疾病生病的原理;法是归纳到治疗八法其中一法;方是指应用的方剂;药是具体的药品。这是一套完整的认识疾病到治疗疾病的辩证法,各种疾病经过它辩证施治都可以恰如其分的得到正确的治疗,获得痊愈,得到康复。当然癌症也不例外包含其中。为了使中医治癌有法可依,有方可查,我计划在中医治外感"伤寒论"和治温病的"温病条辩"外出一本"中医癌证辩证施治"一书,作为抛砖引玉,希中医前辈、当代学者共同参与,对人类治癌事业作一贡献。 我相信世上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治不好病的大夫。只要方法对头,方向明确,经过理论实践反复研究,一切疾病都从认识开始到治疗实践研究,一个个不治之症都会得到治疗,治不好的病都能治好。人类就在不断出现疾病,不断研究新的疾病治疗方法到新的疾病治愈一个永远不停的过程中。纵观人类五六千年的医学史,其不如此?
3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门捷列夫的感想
热度 2 yanghualei 2011-1-23 16:25
当波义耳把化学从医学和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并把物质看作原子的集合,现象是原子碰撞的结果, 拉瓦锡接过其工作,证明了水转化土的不可能性,同时颠覆了燃素学说,进而给化学指明了道路,注入了活力,接着道尔顿发明用于编码化学生成的符号系统,弗兰克兰建立了化学价理论,提出键概念,从而奠定了结构化学的基础,大巴中睡觉想出苯结构的凯库勒有力的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从此化学从单一观察总结转为了合成创造与观察总结并进的阶段,这样背景下,门很不入流的出现了。 门出身于十四个孩子的家庭,年幼父亲去世,凭借着其聪明和勤奋完成学业,进而成为彼得堡大学的一名教授; 此时在研究手法上, 有些化学家崇尚比较,有些喜欢分析,而门却热衷基于分类的相似性研究 ,这种手法间接发端于其前辈德贝来纳和尚库尔的工作:德的三元素定律,即所谓元素之间存在特定数学关系,库把已发现所有的元素的物化性质贴在一圆柱表面的做法,但这些工作大部分被人忽略了,而门是少数注意这些的人,而最直接的就数门的一次扑克游了,而上述这些可给我们以下启迪: 1. 在适当的阶段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手法 2. 在抓自己灵感的同时也要善于扑捉别人的灵感,特别那些被大部分所忽略的那一部分人的工作 3. 往往灵感来源于长期强幅度的思索之后的放松阶段,故要学会张弛之道 门把各元素名字和其物化性质分别标在扑克上,进而组合排列它们,发现各元素原子量与其它物化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各元素原子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决定各元素在与其它元素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物化行为的周期性,同时其对于未知的元素处理,即在扑克上留有空格,并根据周期表预言其性质,上述这些可给我们以下启示: 1. 一物或者一群体外在行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周期性可能是其内在的结构所致,即周期的内生化 2. 一个理论不但要能解释现象,同时其预言的可观察现象也应该能被证实
个人分类: 科学史|5462 次阅读|8 个评论
元素是怎样诞生的
热度 12 xingzz 2011-1-23 16:05
“元素”一词最早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用于描述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基本组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元素中,最古老、最轻的元素当属氢,它是由英国化学家波义尔于 1671 年在铁与硫酸的化学反应中发现的。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发现的 66 种元素排列成著名的元素周期表,并由此预言了新元素的存在及其属性。迄今为止人类共发现了将近 120 种元素,其中大约 80 种是天然存在的,另外 40 种左右可以人工合成。第 92 号元素铀是地球上已知的原子序数最大的天然元素,人工制造出来的、原子序数大于 92 的超铀元素都是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尽管关于元素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中学生课本中的科学常识,但是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宇宙最初只存在氢和氦,而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都产生于恒星内部的剧烈核反应。为此科普期刊《科学世界》2011年第三期特别策划了“元素诞生的故事”,为读者讲述元素是如何在宇宙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创建的大爆炸宇宙学告诉我们,宇宙始于一个密度与温度都无穷大的初始态,历经一百多亿年的膨胀、冷却以及能量与质量的重组,直至演化出今天包罗万象的宇宙空间与星系结构。宇宙的最早期只包含一些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夸克、中微子及其反粒子。在大爆炸之后几微秒的时间之内,夸克结合成质子和中子,但它们却无法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原因在于此时质子和中子不断地受到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骚扰,后者所触发的反贝塔 衰变等核反应有效地抑制了核合成的发生。只有当宇宙的年龄接近一秒钟,温度下降到大约 100 亿摄氏度,使得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不再与核子发生相互作用,大爆炸核合成才真正开始。氢原子核是最简单的元素,只含有一个质子。当宇宙的年龄接近两、三分钟时,氢的同位素、氦元素以及氦的同位素才会出现,这时它们能够有效地摆脱宇宙空间的大量光子所导致的光分解效应和其他不利于核合成的因素。大爆炸核合成持续的时间大约二十分钟,在此期间内质子和中子通过核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氢、氦以及它们的同位素和极少量的锂。令人惊叹的是,理论所预言的宇宙原初氢和氦元素的丰度与今天的天文观测实验结果符合得非常好。大爆炸核合成理论的成功,连同美国科学家哈勃于 1929 年所发现的宇宙膨胀现象以及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 1964 年所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构成了支持大爆炸宇宙学的三大里程碑。 但是元素周期表中那些比锂原子核重的元素却并非来自大爆炸核合成。它们主要诞生于恒星内部的核合成过程,因此远远没有氢和氦元素那样长的历史。沿着大爆炸之后的时间线顺流而下,宇宙在 38 万岁的时候容许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中性原子,因为那时穿梭于宇宙空间的光子已经与物质分开,并形成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直到宇宙年龄接近 10 亿年,星系才开始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形成于 46 亿年前,即宇宙大约 90 亿岁高龄的时候。“元素诞生的故事”一文以显浅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生命所必需的碳和氧元素是在恒星晚年通过内部的核合成制造出来的;而当恒星“平静地死亡”之际,会将各种元素抛洒到宇宙空间。超过太阳质量八倍以上的大质量恒星最终会“壮烈地死亡”,以引力坍塌型超新星爆发的方式向宇宙空间释放巨额的能量和多种元素。超新星爆发时的亮度相当于 1000 亿颗恒星的总亮度,但它的能量却主要是被中微子带走的。 1987 年 2 月 23 日,日本物理学家小柴昌俊领导的地下实验室首次探测到大麦哲伦星云内部的超新星爆发所放射出来的中微子事例,他本人因此获得了 2002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家对诸如此类的超新星爆发、聚星系内的超新星爆发以及其他极为剧烈的天体事件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出宇宙空间中比铁更重的元素的可能起源。在地面上利用高能加速器等设备人工合成超重元素的实验,不仅能够不断地更新元素周期表,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宇宙演化过程中实现核合成的完整物理图象。 元素的诞生历程证明了人类与浩瀚的宇宙息息相关。但这并非故事的全部。从宇宙的年龄达到几百岁开始,神秘的暗物质深刻地影响了宇宙的演化进程和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是否存在暗元素、暗原子乃至暗人类?这类看似荒唐的问题正在吸引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许更大的惊喜就隐藏在未知之中。 (邢志忠:本文是为科普杂志《科学世界》期刊2011年第三期特别策划文章“元素诞生的故事”所撰写的卷首语)
个人分类: 科普|10749 次阅读|8 个评论
潜意识如何为科研服务?
chrujun 2009-10-21 13:44
潜意识【1】在科研中的作用一直被认为是很神秘,无法捉摸的规律。门捷列夫在梦中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2】。印度的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 被认为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出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 宣称在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他启示,一早醒来就能写下很多其他人花毕生精力也无法发现和证明的公式【3】。因此,潜意识对科学家来说,就像上帝之手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帮助科学家一下,让科学家一下子就有了伟大的发现。但潜意识在什么情况下会发挥作用? 在什么时候会向科学家伸出上帝之手? 成了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海明在《你和你的研究》中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他的答案【4】。 如果你日复一日,天长日久地献身于一个问题,你的潜意识就不干其它事情,它就专门为你的问题工作。因此,当你某天早晨或下午醒来的时候,你有了答案。对于那些不专注于他们当前问题的人,潜意识就在其它事情上浪费时间,也不会带来重要结论。 海明讲到,然后对有志从事科研的人提出了他的建议: 因此你要一直思考你的问题,让你的潜意识一直为你的问题工作,然后你可以安心睡觉,并且在早晨免费得到答案。 如果我们再回头看看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在干什么? 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每天在干什么? 我们就会发现,海明对潜意识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让上帝之手发挥作用,你必须每天时时刻刻专注于你的科学问题,不要想其它问题,直到你得到上帝之手帮助为止。 注:海明的讲话是我英文翻译过来,意思可能出入。原文与翻译如下: If you are deeply immersed and committed to a topic, day after day after day, your subconscious has nothing to do but work on your problem. And so you wake up one morning, or on some afternoon, and there's the answer. For those who don't get committed to their current problem, the subconscious goofs off on other things and doesn't produce the big result. 如果你日复一日,天长日久地献身于一个问题,你的潜意识就不干其它事情,它就专门为你的问题工作。因此,当你某天早晨或下午醒来的时候,你有了答案。对于那些不专注于他们当前问题的人,潜意识就在其它事情上浪费时间,也不会带来重要结论。 you keep your thoughts on the problem. Keep your subconscious starved so it has to work on your problem, so you can sleep peacefully and get the answer in the morning, free. 因此你要一直思考你的问题,让你的潜意识一直为你的问题工作,然后你可以安心睡觉,并且在早晨免费得到答案。 参考连接: 【1】 潜意识:http://baike.baidu.com/view/19944.htm 【2】 门捷列夫:http://baike.baidu.com/view/4476.htm 【3】 拉马努金:http://baike.baidu.com/view/146356.htm 【4】 Richard Hamming, You and your research: http://www.sciencenet.cn/blog/admin/default.aspx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1328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