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工具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工具

相关日志

好用的通用专家系统开发工具是?可否方便(免费)获得?
lg21c 2012-3-23 11:01
好用的通用专家系统开发工具是?可否方便(免费)获得?
2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自vi文本编辑器的魔力
热度 2 GoogleMIT 2012-3-20 21:01
自上次深刻忏悔自己在Linux这片沃土上不务正业以来,我开始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这处女地之上。 最近“把玩”的是vi文本编辑器,可能是玩性不改的缘故,我还是喜欢将玩和Linux中的任何元素联系在一起。 尽管之前不务正业,但是发现现在学习起来的效率还是很高的,兴致也是相当高昂的,于是我趁热打铁顺手,借着办公室的网络先把这篇小文献上,借以抛砖引玉,希望Linux的新手们能够关注vi文本编辑器这一强大的工具,而不至于像我当年那样对此工具熟视无睹。 我经常用的是vim version 7.2.330 by Bram Moolenaar,也就是vi improved,升级版本而已。vi最初是在Unix系统中的,深受程序员的喜爱,但是由于一些功能限制,有人(此人就是上文中的 Bram Moolenaar,大牛级人物,著名程式设计师,vim的创造者,在自由软件领域享有声望,2010年进入微软工作 )发明了vim这个东东,最初的缩写是Vi IMitation,随着功能的增加才叫做vi improved. 如果你现在用的也是和我一样的Ubuntu Linux,那你在终端就下个指令vi吧,目前大部分Linux系统中也都是装了vi编辑器的,指令下vi!这个指令就会告诉你你系统中的vi编辑器的版本信息以及粗略的版本信息。 如果你要深度学习,可以推荐的书就是我自己也用的《学习vi》(第六版),目前应该是第七版了,叫做《学习vi和vim编辑器》,我跟这几位大牛作者不熟,所以我可不是来推销书的。书中章节清晰,循序渐进,从基本操作到深度组合操作,介绍了vi,ex等编辑方式,是一本让我读了之后欲罢不能的书,读了之后还想继续读下去。可能这也得看个人吧,至少它很对我胃口。我时常能够在书中找到神来之笔,也许不是来自书中,或许是vi编辑器本身的魔力,我想你也会喜欢它的。 学习Linux,学习vi的朋友们都应该懂的,光说不练加把式,所以要深度掌握,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得练习,不断的测试。 也许初学者觉得干嘛要用这种需要下指令才能编辑的编辑器呢?为什么我的鼠标不用偏要全键盘呢?至少我猜测我妈会这么问我的。 这个我无法回答你,因为我说了你也不信。 just have a try!感受来自vi的魔力。 刚刚无疑看到ed,ex,vi,vim的发展,是一位老师写的,在此引用这位不知姓名的老师在cnblogs上发表的博文 http://www.cnblogs.com/jplee/archive/2006/10/24/538732.html : 一、VIM的历史 1. ed ed是UNIX上最古老最基本的编辑器,它最初是UNIX之父Ken Thompson编写的,他第一次在 ed中应用了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这个创举将RE理论带入了实践,对UNIX界造 成了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ed是受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的QED编辑器的影响,Ken便是从这所院 校这里毕业的。 ed是一种行模式编辑器,下面是一个ed会话的例子: $ ed greeting 0# 因为新创建文件,所以读入了0个字节 a# 进入编辑模式(append) hello world, eveyone.# 输入一行文本 .# 回到命令模式 1p# 显示(print)第一行 hello world, eveyone. 1c# 最后一个词写错了,修改(change)第一行 hello world, everyone. .# 回到命令模式 1p# 重新显示第一行,这回发现无误 hello world, everyone. q# 退出(quit) ?# ?表示没有保存或者命令不认识 w# 保存(write) 23# 提示写了23个字节 q# 退出 也许大家觉得这个编辑器很难用,可是在70年代,许多使用UNIX的人都是用廉价的终端机 通过电话线连到UNIX服务器上的,因为传输速率慢,所以这种简洁的行模式编辑就很有意义, 现在虽然硬件有了长足的发展,ed编辑器很少有人用了,但是它的很多理念比如命令字符、正 则表达式却在它的很多后辈身上体现出来。下面这个网址有一些ed的笑话,从中我们或多或少 能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某种精神。 http://www.gnu.org/fun/jokes/ed.msg.html GNU ed:http://www.gnu.org/software/ed/ed.html Reference:http://en.wikipedia.org/wiki/ed http://snap.nlc.dcccd.edu/learn/nlc/ed.html http://cm.bell-labs.com/cm/cs/who/dmr/qed.html http://www.answers.com/topic/ken-thompson 2. ex ex是ed的扩展,实际上vi构建在ex之上,vi引入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全屏编辑模式。 3. vi 随着硬件的发展,UNIX上许多全屏模式编辑器被开发出来,pico,nano,joe,jed,jove, 但是最为广泛使用的无疑就是VI(nvi,elvis,vim等)和Emacs(GNU Emacs,XEmacs等)。 1976年左右Bill Joy开发了vi,他也是伯克利大学的毕业生,后来他跟其他人一起成立了 Sun Microsystems公司并成为了Sun的首席科学家。一开始Bill开发了ex,尔后开发了vi作为 ex的visual interface,也就是说vi允许一次能看到一屏的文本而非一行,vi也因此得名。在 当今的UNIX系统上,可能没有缺省安装Emacs,但是肯定会有vi,当然,ed编辑器也必定存在 下面引用《Unix技术大全——Internet卷》的一段文字: “ 早期,当键盘和视频终端成为最新的计算机交互手段时,人们开发了VI。那时候的键盘不 具有目前熟悉的全部功能键,所以,VI就设计成只需要打字机的键盘加上退出键就能完成对文 本的输入和修改(现在有的还接受一些其他的键输入方式,如光标控制键)。尽管看起来受了 限制,不能充分利用现代键盘新增的许多键,可是‘祸中有福’,限制带来的好处是手指不离 开打字区就能完成所有的编辑工作。” Reference:http://www.bellevuelinux.org/vi/history.html http://www.theregister.co.uk/2003/09/11/bill_joys_greatest_gift/ 4. VIM 技术不断进步,需求也在不断提高,VI的各种变种也不断涌现,知名的有nvi,elvis, VIM,vile,yzis,其中移植性最好、特性最多、使用最广的当属VIM,VIM主要是Bram Moolenaar 开发的。最初Bram在Amiga计算机上改进一个叫Stevie的VI版本,他称之为“Vi IMitation”。 随着功能的逐渐丰富,VIM的含义也就改成了“Vi IMproved”。相比原始的VI,VIM增加的一 项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多级撤销,VI只支持一级撤销。
个人分类: Linux|6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ubuntu自启动选项设置
PengJiDing 2012-3-19 19:52
用来设置ubuntu启动选项的工具是 rcconf: sudo apt-get rcconf sudo apt-get install rcconf 在root权限下运行: rcconf 功能更全的是:sysv-rc-conf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sysv-rc-conf 运行: sudo sysv-rc-conf 也可以直接修改/etc/rc0.d ~ /etc/rc6.d和/etc/rcS.d下的东西,S开头的表示启动,K开头的表示不启动。 例如:想关闭vsftpd的开机自动启动,只需sudo mv /etc/rc2.d/S20vsftpd /etc/rc2.d/K20vsftpd就可以了。
个人分类: 备忘录|0 个评论
天文图像处理傻瓜操作(一)ds9处理两幅图像
qianlivan 2012-3-19 10:16
天文研究中很多时候需要进行图像处理。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总想找一个软件完成所有的操作,但是通常只是能做到用这个软件查看一下图像。因为这些软件里有很多按钮,但是完全不知道该按那一个,尝试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会觉得自己写程序进行处理比较方便。事实证明,自己写程序确实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达到各种效果,包括出错。所以有时候还是需要一个标准的软件来比对一下。 最近研究了一下用ds9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以前没怎么用过ds9,我一直把这个软件看做是图像“查看”工具而不是“处理”工具。其实很多图像“查看”工具都是强大的图像“处理”工具,这就像通常被看着“写字板”的word实际上是强大的排版软件。下面就列举一些ds9的傻瓜操作以备不时之需。 1. 同时打开两幅图像 这是一个相对基本的操作,要是做不到这一点,想比较两幅图像、叠放两幅图像就是说梦话了。不要试图使用两次File-Open来打开两幅图像,那样的话最终只打开第二幅图像。正确的做法是 先打开一幅图像,然后新开一页(Frame) Frame-New Frame 然后再 File-Open 打开第二幅图像 2. 把一幅图像的等值线图叠放到第二幅图像上 这是一个常用操作。在打开两幅图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操作就可以实现,具体步骤如下。 Analysis 选中Contours,然后选 Contour Parameters 弹出对话框,然后选对话框的 File-Copy Contours 然后到另外一页(Frame,选主界面) Frame-Goto Frame 然后选 Analysis-Contour Parameters 弹出对话框,选对话框的 File-Paste Contours 至此就把第一幅图像的等值线图叠放到了第二幅图上。 本文提到的都是傻瓜操作。当然,实现同样的功能也可以有非傻瓜操作,比如同时打开两幅图,可以在命令行里 ds9 figure1 figure2 至于叠放,估计就没那么简单了。
个人分类: 知识|13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细胞内分子过程成像与控制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xh618 2012-3-15 10:32
作者:郑企雨、杜灿屏、张艳、陈拥军   发表时间:2012-03-06   来源:化学科学部   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细胞内的分子过程与新陈代谢进行成像与控制的技术,可为复杂生物学问题的解析提供重要的工具,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然而,该领域大部分的原创性技术研究都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华东理工大学杨弋教授课题组近年来致力于利用化学生物学理念,发展可原位、实时、动态地控制与监测细胞内分子过程与新陈代谢的新方法。在前期的研究中,他们建立了针对二硫键、相邻巯基等蛋白质巯基氧化还原形式的荧光探针及原位与活细胞成像技术,并揭示了线粒体活性氧对这些巯基修饰形式中的重要调控作用,为心血管、炎症等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Angew. Chem. 2011, 123, 7693);针对细胞代谢研究的技术瓶颈问题,发明了系列特异性检测核心代谢物NADH的基因编码荧光探针,实现了活细胞各亚细胞结构中对细胞代谢的动态检测与成像,不仅可为细胞、发育等基础研究提供创新方法,也为癌症和代谢类疾病的机制研究与创新药物发现提供了有力工具(Cell Metab. 2011, 14, 555.)。   最近,该课题组利用合成生物学与化学生物学方法,成功开发出一种简单、稳定、容易使用的光调控基因表达系统。该系统称为LightOn系统,由一种光调控的转录因子和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录单元构成。在蓝光存在的情况下,转录因子能够迅速被激活,从而启动目的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该系统不仅具有诱导表达效率高、背景低、激活快、表达量可调节等普通诱导表达系统也具有的优点,而且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精确、可逆地控制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课题组利用该系统在小鼠活体内进行实验,实现了红色荧光蛋白在小鼠肝脏的指定区域的光控表达。与此同时,课题组还用光来控制胰岛素的表达与分泌,成功地将患有I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降到较低水平。由于这些优点,该第三代基因表达系统将可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在调控目的基因的表达,进而控制各种生命活动,可为发育、神经生物学的复杂生物学问题解析提供有力研究工具,也为干细胞三维定向分化与人工器官构建、时间剂量可调的基因治疗等前沿医疗领域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3月出版的《Nature Methods》上,这是我国科学家在该杂志发表的首篇论文。由于该研究的重要性,《Nature Methods》杂志还对杨弋教授进行了专访,并在同期的“The Author File”栏目刊出了该发现的背景故事。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的资助。
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latex+bibtex+jabref
linpandr 2012-3-12 21:26
latex+bibtex+jabref 前言: 能寫的太多了,从方法论到具体细节其实很多都可以说上几句。 簡直不可能一次全部介绍完,所以这里我尽量简洁地给出一些keyword来记录点点滴滴。 工具篇: latex+bibtex+jabref等一系列工具。在office我主要用CTeX套装,而在Linux环境下我用texlive。CTeX的好处是,在windows下使用非常方便,安装好即可使用。另外配套的WinEdt工具已经做好了TeX、LaTeX、PDFLaTeX几种工具,非常方便编译与运行PDF viewer。 bibtex与jabref主要是用来管理文献,我想这里需要另外一篇文章来介绍,不过搜索后发觉这篇文章几经介绍得不错了: 《bibtex现学现卖》: http://derecks.blog.sohu.com/118984444.html 另外,我希望能找到一篇总结bibtex里面各个entry作用,如article,conference, inproceedings(会议录) 等的区别; 以及reference里面排版惯例的介绍。(后来知道conference=inproceedings) 在文档 《How to Use the IEEEtran BibTeX Style》里有一点介绍,我想已经足够日常使用了。 我在附注2总结了一些重要的points。 最后, 则是利用aspell等工具,来检查你的拼写错误、语法建议等。 here 有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 格式篇: 因为我提交的paper主要是IEEE的,所以一般会按照它的格式进行编写。 IEEE的不同会议一般提供了LaTeX的模板(style file),其实就是双栏以及一些字体等细节方面的格式设置。 它是这样使用的: (1) 如果是sty文件,则当成一个package使用,下面是最近的ASP-DAC‘10 会议提供的aspdac2e.sty的使用方法: \documentclass {article} \usepackage {aspdac2e} (2) 如果是cls文件,则直接使用为文档类,如下: \documentclass {IEEETrans} 总是,效果大致是相同的。 在一开头就使用预定的格式写作论文,好处是paper被接收后,要准备camera ready version时不会改得这么痛苦, 我第一次交时就改格式改了好久,当时碰到了三个问题: 包含了超链接——IEEE不允许使用 包含了书签——也不允许 没有内嵌所有字体——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考虑到不同系统的PDF viewer不一定提供了你使用的字体。 在提交paper时,必须通过一个叫做 IEEE PDF eXpress 的工具的检查才能使用。这个工具提供了检测、转换等一系列服务,以生成合适格式的论文。 我还没研究透,以后可以另外写一篇总结。 当然,在论文初始提交阶段,也许可以不用那么严格。比如,一般会议要求不超过8页,那么可以先自行设置页宽等参数来放更多内容。 但是以后交final version时,势必要改。所以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最好 一开头就严格使用一定的标准 。 特别是对于bibtex的item,每个entry最好都严格按照格式输入好,不然后面改起来很辛苦,经验之谈啊。 写作篇: 当一切格式均已制定好,所有工具准备就绪时,以后再写paper就方便多了。 当然,一开始总是生疏的,总要摸索多几次才能调整出自己最顺手的工作环境。 一般来说,我个人的风格是先做好实验再撰写文章,这样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文思泉涌。 其实写这种文章都有一定的套路可循,无非是那几大环节,我这里稍微写一下经验: - title : 我没什么很多的经验,个人觉得一个formal又不哗众取宠,不太长又不太短的title适合我风格 - abstract : 很考验一个人的总结水平。基本上是整片文章的缩影。 - introduction : 很考验一个人的写作能力, 写得好的intro会让审稿人迅速把握中心思想, 不会看得烦. - literature review : 介绍前人工作, 似乎不宜写得太长, 否则会占去太多篇幅, 有reviewer喜欢用这个来说你的contribution少 - methodology : 主要介绍自己的contribution, 我喜欢先在这里或之前的section里总结一下, 让人明了你究竟做了什么. 然后再展开来描述你的工作的各个细节. 这里可以分几个不同的section来写, 一般我会用单独的一个secion来分析问题. 然后1-2个section来说明算法/方法. - experimental result : 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用图表来证明自己方法的效率以及比起前人工作的优越性 - conclusion : 基本上就是再说一次,我喜欢加上future work 写好后,就是跟老板的互动反馈意见了。虽然很简单,但是我很喜欢这种style。 基本上论文都是我自己写的,所以很考验人的写作能力,虽然辛苦,但是也算是一种学习过程。 然后通过老板的反馈意见修改文章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就这样修改个3-5次,基本上就得到了能投的文章。 当然我还希望有peer review,可惜实验室没人有空帮我看 :( 附注1:搭建一個合适的jabref+bibtex工作环境 之前我的方法很山寨:一个paper开一个文件夹,里面放tex的src以及bibtex的.bib文件。 这样的话,不同的paper往往会使用同一个bib,管理起来很不方便(比如A paper里面的bib改了,其他也需要更新)。 现在的解决方法是: 专门用一个文件夹来装paper + .bib,要完成这个任务具体需要三个步骤: 1. 假设这个文件夹叫做allpapers,则建立一个allpapers/bibtex 文件夾,把.bib放里面 2. 设置jabref论文的搜索路径,比如我简单起见,把所有paper都塞到bibtex文件夹里,则jabref搜索路径设为当前文件夹"."即可。 3. 设置tex发行版的搜索路径(search path),比如CTeX可以设置miktex的option,在root里面加上allpapers文件夹。 (发觉miktex搜索的路径貌似只能是allpapers/bibtex,而不是allpapers本身....所以之前把.bib放在bibtex文件夾里) 设置好后,用 initexmf -vu 更新数据库,用 findtexmf xxx.bib 测试是否能正确搜索到,如果可以则会打印出文件的路径。 这么下来,论文里面要引用这个.bib只需简单地用 \bibliography{xxx} 即可。 pdflatex、bibtex会在指定的目录下面搜索对应的bib文件,再也不用一个文件夹放一个bib了! * 更理想的管理方法是,能把paper稍微分类,这样也许可以通过指定jabref的搜索路径为上一层目录解决。 比如allpapers/{bibtex, PL, CAD, OS}这种目录结构,管理起来会方便很多。 参考: - http://www.haptonstahl.org/latex/work_bibtex.php - http://www.fceia.unr.edu.ar/lcc/cdrom/Instalaciones/LaTex/MiKTex/doc/ch08.html 这里有一篇 很好的 jabref 使用指南。 附注2:关于IEEETran BibTeX style以及参考文献引用规范 IEEETran BibTeX style file是用于生成符合IEEE规范的参考文献列表的BibTeX样式文件。 有很多种不同的样式,最常用的应该是IEEEtran.bst这个文件。 要使用它非常简单,只需在对应tex distro的texmf/bibtex/bst文件里放好对应bst文件, 然后在tex src里面加入这句即可: \biblilographystyle{IEEEtran} \bibliography{IEEEabrv, mybibfile} 其中的IEEEabrv是一些会忆名字的缩写,以方便你后面快速引用,mybibfile是你的bibtex文件。 下面介绍一些重要的entry type(article,conference/inproceedings,book)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1. journal article (@article) 由于example已经在document里面详细给出,这里不再赘述。 IEEE 鼓励在author里详细给出作者的名字,生成最后的reference时,bibtex会根据bst文件自动缩写姓名首字母等。 并且可以在超过一定数量的作者时,自动缩写成`et al.' 在title里面,大括号用于保持单词的大小写状态,因为bibtex会根据bst文件自动更改title里面的一些大小写。 journal的输入是一个缩写string,这样可以很方便地根据要求,在full name(IEEEfull.bib)与abbreviations之间更换。 月份的输入是三个字母的输入,这样可以使bibtex识别并自动格式化日期。 2.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onference与@inproceedings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种entry,IEEE把page number,volume number等放到日期的后面。 3. book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4. electronic(IEEEtran.bst extension) 这是ieee bst里面的拓展。用于引用一些电子资源。 其中可以使用url域(其实是所有entry type都可以使用的) bibtex会生成一个 . Available: + url的字符串以提供下载。 5. 未出版、待出版文章 使用@misc 这个类型,里面加上 note = "to be published" 来说明。 或者是在@article的year field里写上"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6. 控制开关 (具体做法请参考 原文档 。)我喜欢把CTLdash_repeated_names设为no 否则如果一个reference item后续的item作者相同,则会省略为一条横线。 估计很多人看不惯,但却是IEEE推荐的格式。 不过,在bib里面添加了 @IEEEtranBSTCTL{BSTcontrol, CTLdash_repeated_names = "no", } 这个entry后,每次打开jabref会有warning,有点烦。 附注3: ACM要求直接给出所有bibitem,而不是使用bibtex 很简单,只需使用上述流程正常生成文件后,在得到的bbl文件里复制即可。因为bibtex的原理也是用latex来预处理bib文件得到最终的tex代码,然后再包含进tex文件重新编译的。 参考自 这里 。
个人分类: Latex|7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工具:创建自己的热键响应
seawan 2012-3-11 22:21
http://www.autohotkey.com/ AutoHotkey is a free, open-source utility for Windows. With it, you can: Automate almost anything by sending keystrokes and mouse clicks. You can write a mouse or keyboard macro by hand or use the macro recorder. Create hotkeys for keyboard, joystick, and mouse. Virtually any key, button, or combination can become a hotkey. Expand abbreviations as you type them. For example, typing "btw" can automatically produce "by the way". Create custom data-entry forms, user interfaces, and menu bars. See GUI for details. Remap keys and buttons on your keyboard, joystick, and mouse. Respond to signals from hand-held remote controls via the WinLIRC client script . Run existing AutoIt v2 scripts and enhance them with new capabilities . Convert any script into an EXE file that can be run on computers that don't have AutoHotkey installed. Getting started might be easier than you think. Check out the quick-start tutorial . 下面的脚本可以在ctrl+alt+n时,拷贝当前选中文本,然后启动记事本。。方法是先发ctrl-C,实现拷贝文本到剪贴板,然后启动自己的程序。(里面的粘贴部分不起作用,以后再研究。。。) ^!n:: send, ^c IfWinExist Untitled - Notepad { WinActivate Send, ^v } else { Run Notepad WinActivate Send, ^v } return
个人分类: 好工具|2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生物学与实验生物学的鸿沟
热度 2 aozhou 2012-3-9 02:56
今天和导师提到了一个关于将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的数据和系统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的idea,于是话题很自然地又回到了系统生物学的验证的问题。许多系统生物学研究得出的假设很难得到实验生物学上的验证,导致他们的工作并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接受和利用。那么为何计算科学家和实验科学家无法合作验证呢? 应该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资金:通常计算科学家的经费要比实验科学家少很多,所以计算组无法对实验组支付实验费用; 2. 文章冠名:如果假设是计算科学家给出的,那么合作出来的成果发表的时候谁的名字冠在前面呢? 3. 兴趣:许多实验科学家不相信由网络和复杂模型得出的假设,所以不屑于做实验验证; 4. 需求:假如信息随手可得,我们就不需要google;同样,假设随处可得,实验科学家也不需要软件来协助产生假设;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或许还是目前生物学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多;因为积累不够,所以暂时还用不到高性能的信息整合工具;因为积累不够,所以用这些工具得到的结论也不能让人信服;既然需求和说服力都不够,相应的科研经费自然就少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生物毕竟是一个庞杂的有机整体,各种元素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相互作用着,这不是某个孤立的实验就可以描述的。相信当生物学知识积累已经足够多,实验假设已经不那么随处可得的时候,当实验生物学家不得不依赖于计算机来协助他们整合大量庞杂信息、产生假设并且凭此申请经费的时候,系统生物学的黄金时代才会到来。 此外,在坚实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物模型将可以用于指导生物工程,药物设计等实用的方向。这么说来,从往系统添加新元素的角度看,系统生物学就是理科;从为了实用目的而修改系统的角度看,它就是工科吧(笑)
个人分类: 科研思考|3573 次阅读|5 个评论
免费网站点击计数地图工具
vcitym 2012-3-7 16:00
ClustrMaps网站流量分布地图。 ClustrMaps是 唯一 具有以下功能的点击计数器: (1)可在嵌入您网页的微缩图上准确地显示出所有访问者的位置。 (2)使用能显示巨大数量的点集。 (3)允许您把旧地图存档。 ClustrMaps Pro的优势在于: 如果想查看放大的地图详情,您可以把地图嵌入到您自己的网站里,而不是链接到ClustrMaps网站上去查看。而另一方面,ClustrMaps Pro需要更多的网站管理专业知识,因为您必须能够进入您自己的服务器日志并在服务器和ClustrMaps之间来回传送统计数据。相对而言,ClustrMaps和ClustrMaps+只需您把几行HTML代码放在您的网站或博客上,之后所有地图全部由ClustrMaps网站提供。我们提供的基本服务“ClustrMaps”是免费的,但不是“试用产品”,也没有“时间限制”。 http://www.clustrmaps.com/zh/index.htm
个人分类: 杂谈|5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费网站点击计数地图工具
vcitym 2012-3-7 15:38
ClustrMaps网站流量分布地图。 ClustrMaps是 唯一 具有以下功能的点击计数器: (1)可在嵌入您网页的微缩图上准确地显示出所有访问者的位置。 (2)使用能显示巨大数量的点集。 (3)允许您把旧地图存档。 ClustrMaps Pro的优势在于: 如果想查看放大的地图详情,您可以把地图嵌入到您自己的网站里,而不是链接到ClustrMaps网站上去查看。而另一方面,ClustrMaps Pro需要更多的网站管理专业知识,因为您必须能够进入您自己的服务器日志并在服务器和ClustrMaps之间来回传送统计数据。相对而言,ClustrMaps和ClustrMaps+只需您把几行HTML代码放在您的网站或博客上,之后所有地图全部由ClustrMaps网站提供。我们提供的基本服务“ClustrMaps”是免费的,但不是“试用产品”,也没有“时间限制”。 http://www.clustrmaps.com/zh/index.htm
4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款Web开发工具的比较
xirongguo 2012-3-7 09:46
IntelliJ,一款比较经典的商业开发工具,其Project和Module的概念类似于Eclipse的Workspace和Project,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并配置很多简介的开发插件,对于Web开发也很便利,能方便的加入SSSH开发框架,不过其Web Server的配置是和Module关联的,经过几天的试用,发现这款工具对用惯Eclipse和Netbeans的码农来说不太好上手。 Netbeans,原生Java公司Sun(现为Oracle)推出的一款免费的Java开发利器,集成各类的开发插件,有漂亮的UI开发支持,对于新手来说很容易上手,特别对Web开发能较方便的加入各种框架支持,缺点在于插件库更新较慢,比如目前还没有官方的struts2框架支持。 Eclipse,无需多言,超级经典Java开发工具,具有高度的自由配置能力,但由于插件均为自由开发,好的开发插件需要自己去慢慢摸索。
个人分类: 系统工程|3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帝国统治的三种工具
zhwy6441 2012-3-4 16:24
当代帝国统治的三种主要工具包括:政治定价权、经济定价权和文化定价权(见附图)。 其中,政治定价权是针对政府或公权力阶层的,经济定价权是针对经济机构或工商企业阶层的,文化定价权是针对薪酬阶层或广大劳工阶级的。 透过公开可见的各种当代虚拟市场,不难看到货币、资源、技术、国际服务等经济要素的帝国经济定价权是如何实现的。 公众对于政治定价权和文化定价权相对陌生一些。 帝国政治定价权,目标是影响和改造附属国政治游戏规则和结构,确保帝国对于其各种公权力,尤其是政府行政权力的威慑力和决定性影响力。 帝国政治定价权主要依靠持续不断、循序渐进的学术和媒体覆盖,辅以经济、军事和文化手段,最终实现的。选举民主是这些影响的良好实现模式。 帝国文化定价权,目标是更加长久、根本地实现帝国政治经济统治。 帝国在确定的规划下,不断发力,向附属国输入大量文化产品,削弱附属国传统文化结构,直至悄然改造其传统文化基因,接受帝国基本价值观,不断持续的增加对于帝国文化的认同和归属、皈依。 政治定价权、经济定价权和文化定价权等三种主要定价权的实现,通常一定是相互配合使用的,附属国若没有足够文化抵抗力和强大政治核心,很难摆脱被动命运。 帝国定价权的核心是经济定价权 ---- 正所谓“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道理一样。 中国后改革时代,突然爆发的所谓意识形态决战,战场包括“中西学术”、“普世价值”、“民主政改”及“国企私有化”等,正是帝国在已经获得了对于附属国经济定价权和文化定价权后,组织实施的一次夺取附属国政治定价权的火力侦察。 如果中国人民、中共和左派不屈服, 帝国必将联盟国际和国内极右派和汉奸势力,加大经济和文化压力,演出摧毁对手的决战。 自此前 60 年,毛泽东中共之革命时代到战胜“帝国封锁”时代,在与帝国争斗中,本来是接续了一盘非常主动的好棋,但是,中国改革只会鼠目寸光“摸石头”,“局”而无“势”,早已掉入帝国陷阱。 政治定价权和残存的文化自信心,是中国反抗帝国统治,夺回自主权,主宰民族命运的最后依据。 20120304
1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浅谈如何选择科研工具
热度 4 zzyyhh 2012-2-29 09:0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浅谈如何选择科研工具 传统的科研方式由于其具有较大的封闭性,导致不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人员间交流不足,导致重复劳动,这造成了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今,科研的方法和环境在不 断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科研活动之间的交流、科研信息的获取和处理,都在发生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机构和人员之间交 流与协作的需要,有效共享浩如烟海的信息,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给传统科研带来的巨大变革。 如何改变传统科研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促进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效率就成了科研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科研效率关键的是要找到一款适合科研团队的管理工具。 结合科研活动的特点,科研工具需要解决如下的问题: 1.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交流 通常认为科研过程更多的是自己独立完成,但是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了解同伴的进度、与他们分享交流试验心得,能减少大量重复或不必要的劳动。而且交流过程中也时常出现创意火花,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2.内部文档资料的组织分享 在 多人合作的团队内部,文档共享是必须的。常用的方式是通过email/FTP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虽然能达到共享的目的,但会出现版本的不一致性,大 量文档也不便于查找。这就需要科研工具可以很好的处理文档的组织分类,还能通过特定功能在团队内部进行方便的传递和分享。 3.团队知识库的建立 当 某个项目完成,会产生与项目相关的大量文档和资料,同时还有项目过程中经验文档,这些经过实践的文档资料对于项目团队是非常宝贵的知识,应该将它们整理存 档,形成团队知识库。这样一旦团队成员变更,这些项目经验和文档却不会被带走,新人加入,也可以通过团队知识库快速融入项目。 4.安全的存储和随时随地的访问 对于科研团队而言,科研活动最后的产出就是知识,所以知识的安全存储非常重要。科研工具需要提供安全的存储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时随地多设备的访问也是发展趋势,这样无论何时有了灵感或者想法,都可以随时记录与团队成员沟通分享。 以上是一般科研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团队可能都有一些特定的需求。结合团队的自身特点挑选合适的科研工具,对加强团队成员的沟通及科研效率的提高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最后顺便推荐一款科研管理工具: http://www.escience.cn
440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三大检索工具(SCI、ISTP、Ei)收录检索技巧及核心期刊投稿导引
热度 1 chm818 2012-2-28 10:34
一、 绪论 1 .三大检索工具简介   科技部下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每年以国外四大检索工具SCI、ISTP、Ei、ISR为数据源进行学术排行。由于ISR(《科学评论索引》)收录的论文与SCI有较多重复,且收录我国的论文偏少;因此,自1993年起,不再把ISR作为论文的统计源。而其中的SCI、ISTP、Ei数据库就是图书情报界常说的国外三大检索工具。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是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它创建于1961年,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 Garfield(1925.9.15)。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00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   ISTP,即《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制,主要收录国际上著名的科技会议文献。它所收录的数据包括农业、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从1990-2003年间,ISTP和ISSHP(后文将要讲到ISSHP)共收录了60,000个会议的近300万篇论文的信息。2008年,ISTP更名为CPCI-S(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Ei,即《工程索引》,创刊于1884年,由Elsevier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编辑出版。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论文(主要为科技期刊和会议录论文),数据覆盖了核技术、生物工程、交通运输、化学和工艺工程、照明和光学技术、农业工程和食品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应用物理、电子和通信、控制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石油、宇航、汽车工程等学科领域。 2.与三大检索工具相关的其它数据库介绍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创刊于1969年,收录数据从1956年至今;是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数据覆盖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   AHCI,即《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创刊于1976年,收录数据从1975年至今;是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数据覆盖了考古学、建筑学、艺术、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   ISSHP,即《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创刊于1979年,收录数据从19?年至今;数据涵盖了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的会议文献。这些学科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文学、历史学、公共卫生等领域。2008年,ISSHP更名为CPCI-SSH(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Humanities)。 3.三大检索工具在索引体系中的位置 (1) 目录和索引的概念及关系   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图书、期刊等),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目,指文献的篇目名称;录,指文献的内容简介。例如:图书馆的联机公共书目、全国期刊联合目录,OCLC WorldCat、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   索引是将文献(图书、期刊等)中的篇目、语词、主题、人名、地名、事件及其它事物名称,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指名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   例如:《十三经索引》、《全国报刊索引》、SCI、Ei等。目录与索引均属二次文献的范畴,都是用来帮助读者利用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的;细微的区别在于:目录揭示文献的整体,索引揭示文献的局部。 (2) 索引的分类   按照索引的编排方式可以分为:形式索引(著者索引、机构索引、号码索引)、内容索引(分类索引、主题索引、语词索引)和关系索引(引文索引、再版索引)。 按照索引的对象(即索引所揭示的原始文献)来可以分为:可以将索引分为:专著索引、报刊索引、会议录索引等。 (3) 三大检索工具在索引体系中的位置   从索引的编排方式来看,SCI属于关系索引,同时兼具形式索引和内容索引的特征;ISTP和Ei具有形式索引和内容索引的特征。   从索引的对象来看,SCI揭示的是期刊中的论文;ISTP揭示的是会议录中的论文;Ei则兼而有之。 二、 如何利用三大检索工具等数据库检索相关主题文献 1.利用SCI、SSCI、AHCI数据库检索相关主题文献 (1) 通过往TOPIC检索入口输入检索主题词获得相关主题文献 (2) 通过往TOPIC检索入口输入检索主题词,然后对检索结果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主题文献 (3) 通过往TOPIC和SOURCE TITLE检索入口同时输入检索主题词获得相关主题文献   例子:往TOPIC中输入"nano*",同时往SOURCE TITLE 中输入"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IMMOBILIZATION BIOTECHNOLOGY or 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or BIOMATERIALS or CELLULAR POLYMERS or DENTAL MATERIALS or JOURNAL OF BIOACTIVE AND COMPATIBLE POLYMERS or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SCIENCE-POLYMER EDITION or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PPLICATIONS or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or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MEDICINE or 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 利用上面的检索式,可以检索出SCI网络版2002年数据库收录"MATERIALS SCIENCE, BIOMATERIALS"类的文章102篇。 2.利用ISTP数据库检索相关主题文献   可以通过TOPIC、SOURCE TITLE、CONFERENCE相结合的方式来检索 3.利用Ei数据库检索相关主题文献   例子:检索医学领域中含有"pipe"的文献 如果仅仅用"pipe"检索在所有字段中检索,会命中4万多条记录;即使同时限制在TITLE中检索,结果也有1万多条,数据冗余太大。这时,可以考虑从学科的角度进行限制检索:   先检索到从Ei Thesaurus中检索医学类目: Medicine:461.6, Medical care:461.7, Medical imaging:461.1,Medical problems, Medical supplies:462.1,Medical computing:723.5,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equipment,Medical monitoring:462.2   利用"Expert Search":(461.1 wn CL OR 461.6 wn CL OR 461.7 wn CL OR 462.1 wn CL OR 723.5 wn CL) AND (pipe wn TI) 命中500多条记录,因723.5类与计算机应用有关,命中记录中有许多看不出是与医学有关的,可以考虑将该类去掉检索。结果就比较令人满意。 4.利用SCOPUS数据库检索相关主题文献 该数据库提供了学科限制,因而相对容易。 三、 如何利用三大检索工具等数据库检索论文收录情况 1. 利用三大检索工具等数据库检索单位/集体论文收录情况   以清华大学为例: (1) 利用SCI数据库检索单位/集体论文收录情况 (tsinghua univ or tsing hua univ or qinghua univ or qing hua univ or 100084) same (peoples r china or beijing or bei jing) (2) 利用ISTP数据库检索单位/集体论文收录情况 (tsinghua univ or tsing hua univ or qinghua univ or qing hua univ or 100084) same (peoples r china or beijing or bei jing) (3) 利用Ei数据库检索单位/集体论文收录情况   利用作者索引或用复杂检索,但效果均不好。 (4) 利用SCOPUS数据库检索单位/集体论文收录情况 AFFIL(100084 AND tsinghua) (5) 利用CSSCI、《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单位/集体论文收录情况   三个数据库均提供机构检索入口,可以查找单位/集体论文收录情况。 2. 利用三大检索工具等数据库检索个人论文收录情况   以周远翔老师的论文为例子(见附录): (1) 利用SCI数据库检索个人论文收录情况   作者的文献(文章或报告)共有104篇,在这些文章中,他的合作者包括以下八人:N. Yoshimura, 关志成,H. Katoh, 严萍,梁曦东,李光范,M. Nifuku, Atsushi Satake 构建检索式:(zhou yx or yunxiang z) and (Yoshimura n or guan zc or zhicheng g or Katoh h or yan p or ping y or liang xd or xidong l or li gf or guangfan l or Nifuku m or Satake a or Atsushi S) 在AUTHOR字段中输入上述检索式,命中9条记录。与作者提供的论文核对后发现:这9条记录全是作者本人的论文。   还有几篇文献是作者单独完成的,对于这些文献,需要单独处理。 (2) 利用ISTP数据库检索个人论文收录情况   与检索SCI数据库类似,用同样的检索式和同样的方法即可。   在AUTHOR字段中输入上述检索式,命中14条记录。与作者提供的论文核对后发现:这14条记录全是作者本人的论文。比作者事先查好的12篇还多2篇。 (3) 利用Ei数据库检索个人论文收录情况   在高级检索中输入(Ei数据库作者标引与SCI有很大不同:Ei一般要将姓和名写全,而SCI是要求姓写全,名用第一个字母):   (zhou, y.x. wn AU OR zhou, yuanxiang wn AU OR yuanxiang, z. OR yuanxiang, zhou OR zhou, y.-x. wn AU OR zhou, yx wn AU) AND (Yoshimura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zhicheng, g wn AU OR guan, zhicheng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Katoh wn AU OR yan, p wn AU OR yan, ping wn AU OR ping, y. wn AU OR ping, yan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xidong, liang wn AU OR liang, xidong wn AU OR xidong, l.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guangfan, l. wn AU OR guangfan, li wn AU OR li, guangfan wn AU OR Nifuku wn AU OR Satake wn AU OR Atsushi wn AU)   命中19条记录,这与读者自己检索的27条记录相差8条。   后经检查,发现漏检的8条记录中,有7条作者是"zhou, y",有一条是"zhou, yuanxing"。所以,用上述检索式会漏掉一部分记录;因而我们应再修改一下检索式:   把上述检索式修改为:(zhou, y* wn AU OR yuanxiang, z. OR yuanxiang, zhou) AND (Yoshimura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zhicheng, g wn AU OR guan, zhicheng wn AU OR guan, zc wn AU OR Katoh wn AU OR yan, p wn AU OR yan, ping wn AU OR ping, y. wn AU OR ping, yan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liang, xd wn AU OR xidong, liang wn AU OR liang, xidong wn AU OR xidong, l.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li, g.-f. wn AU OR guangfan, l. wn AU OR guangfan, li wn AU OR li, guangfan wn AU OR Nifuku wn AU OR Satake wn AU OR Atsushi wn AU)命中34条记录,从中找出了读者有27篇文献被Ei数据库收录。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第一个检索式基本上可以比较准确地检索到作者的文献。只所以利用第二个检索式,是考虑到Ei数据库在数据标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小的差错,可以基本上没有遗漏地检索出作者所有被E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 (4) 利用SCOPUS数据库检索个人论文收录情况 (5) 利用CSSCI、《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个人论文收录情况 四、 如何检索论文被引用情况 1. 检索单位/集体论文被引用情况 (1) 利用SCI、SSCI、AHCI检索论文被引用情况 从收录的角度检索,例子: (tsinghua univ or tsing hua univ or qinghua univ or qing hua univ or 100084) same (peoples r china or beijing or bei jing) (2) 利用SCOPUS检索论文被引用情况 (3) 利用《中国期刊网》检索论文被引用情况 备注:CSSCI、《中国科技论文引文统计分析数据库》均没有提供按单位/集体检索论文被引用情况的入口。 2. 检索个人论文被引用情况 (1) 利用SCI、SSCI、AHCI检索论文被引用情况 从收录的角度检索,例子: (2) 利用SCOPUS检索论文被引用情况 (3) 利用CSSCI、《中国科技论文引文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检索论文被引用情况 五、 核心期刊投稿导引 1. 期刊评价及评价工具   期刊评价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大学评价与科研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还将期刊评价同大学评价和科研评价一起作为大会研讨的主题。可见期刊评价的重要性。   关于期刊评价,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核心期刊评价法,二是期刊综合评价梯度法。前者简称"0/1法则",后者简称"综合法则"。两种法则都是以传统的情报学文献离散定律、引文分析定律等为理论依据的。只是"综合法则"涵盖了"0/1法则",更加强调梯度的概念。   期刊评价的工具,国外以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为代表,国内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为代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是"0/1法则"评价的结果,《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是"综合法则"评价的结果。目前我校在研究生培养、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工作中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为参考依据。 2. 核心期刊的内涵及国内、国际核心期刊外延的界定   核心期刊的概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某一学科中高水平、高影响力的期刊。不难看出,核心期刊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学科性,二是学术性。   一般情况下,核心期刊都是在某一个学科范围内来界定的某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到另一个学科就不一定是核心期刊(当然,综合性学科的核心期刊,如NATURE、SCIENCE等例外)。 核心期刊的学术性主要要是以期刊影响因子来测定的。关于影响因子,有两种统计方法:一种是三年统计法,一种是中期统计法。按三年统计法得出的结果就是目前我们常说的影响因子(IF: Impact Factor:某一种期刊在第三年得到的引文数与该刊前两年的总论文数之比。),按中期统计法得出的结果叫"中期影响因子"(MIF: Median Impact Factor某一种期刊的引文累计达到1/2时,引文数与此时的总论文数之比。)。   目前我校承认的、国际核心期刊主要是指SCI、SSCI、AHCI、E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主要是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的期刊(CSSCI 收录的期刊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基本上都有)。详细信息参考图书馆 SCI咨询中心 相关栏目。 3. 如何向国内、国际核心期刊投稿?   投国际刊物,请参考 JCR (包括科技版和社科版),选择自己想要找的学科类目,按照影响因子排序,挑选适合的刊物。然后上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数据库 查找刊物的地址或网站信息,登陆刊物的网站,查找在线投稿信息。   投国内刊物,请参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从中选择自己想要找的学科类别,然后按照影响力,挑选适合的刊物。投稿地址信息可以参考工具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也可以登录" 中国期刊网 ",查找刊物的投稿信息。   在向核心期刊投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尽量不要投增刊。 (2) 单位署名要规范。写清华大学要同时写上Beij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这在SCI中尤其要注意。
4235 次阅读|1 个评论
硬盘测试小工具,发现比较好用,呵呵
dubo 2012-2-26 14:24
硬盘测试小工具,发现比较好用,呵呵
http://www.hdtune.com/download.html
2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02-22早8:30-忙中偷闲
热度 2 snowboyice 2012-2-22 08:37
• 基金申请任重道远,忙中偷闲之感悟与总结: 劳动、技术、科学、哲学、道德-人的社会通路之一-劳技科道、劳技哲道之人生。 科学是我人生社会、学习语言的利刃,哲学是我触类旁通的工具,科学是自洽运动,科学是哲学自相似的扩展,是面对不同对象的赋予关系。 化学是进化的基础,超越分子化学、超越人类化学-自然化学原理相似于人类科学之化学,层次关系说明:化学-进化-自然-生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原生态工程,文明传续的古老载体
kejidaobao 2012-2-17 11:07
文/范春萍 《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是在一位有远见和人文关怀的美国人亨利·查普曼·莫瑟(Henry Chapman Mercer)策划并资助下,由德裔美国人鲁道夫·P.霍梅尔(Rudolf P. Hommel)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村走访、拍摄、记录8年,又经10年潜心钻研,著就的记载着中华古工艺文化的史册,该书1937年由纽约John Day Company出版。 本书所涉及的手艺,基本与艺术无关,是生产和生活劳作中所使用的,使生活得以维系、物质文化得以传承,多由经验积累而成的技术和工艺,以及作为其载体和手段的工具,是原生态工程的展现,也是祖先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没有现代化、自动化,靠手工生产劳作的古代,就是这些载体支撑着历史和文化的传续和进步。 全书以工具为载体展开记述,分为5章:基本工具,农业工具,制衣工具,建筑工具,交通工具。对于所记述的内容,霍梅尔大多用照相机拍摄了照片,又用标尺记录了数据。 霍梅尔在中国乡村游历的时期,距离19世纪欧洲人发明照相机已近100年,可是中国百姓还基本未曾见过照相机这样的东西。这也使得霍梅尔的考察增加了难度,因为人们不愿意甚至不允许他拿着那样一个会“摄走魂魄”的东西对着他们以及他们的工具。然而,霍梅尔还是以他的执着和真诚达成了他的考察目的。本书中,霍梅尔附了536幅照片,从缝衣针、熨斗、渔钩、钉模、打号锤、门锁、刀锯到独轮车、磨盘、渔船、矿井、砖窑、染色法、砌砖法、水车,数不胜数。 也有没加照片的记述,比方说鄱阳湖渔民月夜诱鱼上船的捕鱼方法:“渔夫稳坐在他的小船上,鱼儿纷纷跃出,离开湖泊的怀抱,自愿地跳入船中,多么奇妙!渔船长而窄,从船舷边伸出一块木板,向下倾斜至插入水中。木板当然要涂上白漆,月光必定照到它的上面。这听起来非常浪漫,但不可思议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渔船驶近,扰乱鱼群,鱼被木板反射的月光诱惑,纷纷跳起躲避这一‘障碍’,而恰好落入船中。”虽无照片,然情景跃然纸上,清晰明了,仿佛历历在目。遗憾的是,这样浪漫优雅的捕鱼法现在已经失传了。 古老的民族是有故事的民族,这样的故事是一个民族的进化路径,是现代人的根。好的技术史一定离不开具象的细节,是霍梅尔为中国记录下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明的基因,是我们曾经习以为常、视为落后、甚至负累的东西,这些我们自己都遗忘了的东西,霍梅尔为我们保留了下来。 本书几乎涉及了自然经济时代中国底层民众生产性劳作的各个方面。马未都在该书序言中说:“每一细微之处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呼吁对传统技术史料的抢救。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20世纪20年代距今不过八九十年,如何能说是我们的古代?那不是近现代吗?是的,从社会史的角度看是近现代,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看就是古代。因为在没有大工业、自动化和“现代化”之前,工具和技艺就是伴生在农业之中的手工业。 易中天为该书所写荐言说:“本书为我们记录了西方科技大举涌入之前,中华先人延续了数千年的生产生活细节和场景,难能可贵。”张柏春评价此书为“洋人版的《天工开物》”。 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中国的科技进步是缓慢的,中国农村底层民众的生活在几千年中,是一种趋于静态的原生态。在20世纪60—70年代,书中记录的器物在中国乡村也是随处可见。然而,数千年的传承,在刚刚过去的这三四十年间几乎蒸发了——被从西方涌入的现代科技、现代工业、自动化等冲溃了、冲垮了。霍梅尔在该书中盛赞的中国人节俭的生活方式也被丢弃了。 社会当下发生着的,是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被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同化,从前那些质朴、纯粹的,与自然亲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难得一见了,而那些都是极其宝贵的东西。 当后人从中发现新知识的时候,所有的历史都是新闻;只要有人记录并得以留续,所有当下的时事也都是历史。如果你拥有科技和环境意识,那么所有的历史都是科技史和环境史,所有的新闻也都是科技新闻和环境新闻。《手艺中国》给我们的感觉正是如此,翻看这些古旧蒙尘的老照片,竟有无比惊艳之感,有网友将其喻为“近代穿越谋生工具百科全书”。 当我们吃着以工业化饲料、肥料,经工业化流程养殖、种植出的,已经失去了原生鲜香味道的各种工业肉、工业菜的时候,我们脱离了地气;当乡尘不再,却有了尘暴;当街市一尘不染,却有了光化学烟雾和气溶胶。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俭朴自然的原生态生活方式的优雅。 该书中文版第一序作者华觉明认为,难能可贵的不止是该书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还有作者霍梅尔的人文情怀:“这本书不但引导我们该如何做田野调查,而且教导我们要关切底层托人的首期,将抢救保护传统工艺这一民族科技宝库引为己任。” 在技术史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之外,我们似乎也可以把《手艺中国》当成一本故事书来看。倘如此,它的原生态工程展现,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将远远超出已经相当宝贵的史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1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PDF打印工具
yuanjy123 2011-6-15 22:58
PDF打印工具 http://dl.dbank.com/c098hqgu1g
个人分类: 软件工具|2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