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固体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傻想] 珠穆朗玛峰,到底有多高?(珠峰高程会变吗)
热度 2 zlyang 2020-5-16 14:16
珠穆朗玛峰,到底有多高?(珠峰高程会变吗) 珠峰高程(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数据8844.43米。 2018年12月8日傍晚,落日的余晖洒在珠穆朗玛峰上,美不胜收。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http://www.cntour2.com/viewnews/2019/04/08/sdo7tneiqvhudk804bsp0.shtml 可是,珠峰高程真的是个固定的数值吗?除了长期的地质变化外,会不会有各种短周期的变化? (1) 固体常常有几何尺寸“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 不同的气温下,喜马拉雅山脉会不会“热胀冷缩”,造成测绘珠峰高程的变化? (2) 地球固体潮会不会影响峰高程的变化? 地球固体潮可以“地面测站的垂直潮汐形变达到30~40厘米的幅度”。 First row shows the horizontal (left) and vertical (right) positioning error using (blue) or not using (red) the solid tides correction https://gssc.esa.int/navipedia/index.php/Solid_Tides (3) ? 参考资料: 高登义,2020-05-12,珠峰高程测绘春秋与珠峰气候环境变化:为什么再次测绘珠峰高程?珠峰高程测绘与高程变化和珠峰气候环境变化有关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1232815.html 珠穆朗玛峰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F%A0%E7%A9%86%E6%9C%97%E7%8E%9B%E5%B3%B0/3058 固体潮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BA%E4%BD%93%E6%BD%AE 重力观测精度已达到2~5微伽的量级,而重力潮汐变化影响的最大幅度可达±130 微伽 ,故须加入改正。卫星激光测距精度达到3厘米 ,而地面测站的垂直潮汐形变达到30~40厘米的幅度,必须加以改正。固体潮的变化对卫星轨道也有摄动作用,所以在卫星轨道设计中必须顾及这一影响。 Solid Tides https://gssc.esa.int/navipedia/index.php/Solid_Tides 摆钟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1%86%E9%92%9F 精密摆钟常用不同的线胀系数的材料制成温度补偿管,以补偿温度影响。气压的变化会引起空气阻力和空气密度的变化,从而引起振动周期的变化。因此,精密的摆钟常将摆安装在恒压的壳体中,以消除气压影响。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5858 次阅读|5 个评论
被忽视的大气潮南北震荡:高达465米的大气潮振幅
热度 1 杨学祥 2018-8-12 07:05
被忽视的大气潮南北震荡:高达 465 米的大气潮振幅 杨学祥,杨冬红 (吉林大学) 中新网 2018 年 8 月 2 日电 综合报道,近期,全球开启高温热浪模式,可谓“千里清蒸、万里烧烤”。韩国首尔迎来 111 年来最高温,日本近 6 万人中暑送医。欧洲多国也因高温天气叫苦连连,美国加州更是因为高温引发山火肆虐,灾情严重。 当天江原道洪川郡的气温达到 40.3 摄氏度,刷新韩国最高气温纪录。此前韩国气温达 40 摄氏度只有一次,是在 1942 年 8 月 1 日,当时大邱市的气温达到 40.0 摄氏度。另外,庆尚北道义城郡 7 月 27 日和江原道宁越郡当天的最高气温达到 39.9 摄氏度。 1941-1942 年和 2014-2016 年同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我们早在 2008 年就撰文指出,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是导致 1998 年成为 20 世纪最热年的重要原因,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将导致 2014-2016 年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 2016 年最热, 2015 年次之, 2017 年第三, 2018 年可能第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855.html 我在 2014 年 1 月 4 日指出, 2014 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 1959-1960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 1960 年 5 月 22 日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 9.5 级地震。 我在 2012 年 5 月 22 日指出,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12 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 2013 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 2010 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5 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4 年最热年的出现验证了这一预测, 2015 年将再次验证这一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682.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当月亮在南(北)纬 28.6 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 12 小时后从南(北)纬 28.6 度向北(南)纬 28.6 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 18.6 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在这个周期中,月亮赤纬角从 18.6 °增加到 28.6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周期为半年。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 1995-1997 年和 2014-2016 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变热, 2005-2007 年和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全球变暖减缓。 数值计算表明,潮汐形变、圈层差异旋转和潮汐南北震荡是太平洋冷暖海流南北循环和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在圣诞节前后发生的原因。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7-1998 年 20 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 2009-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5 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3 年 7 月的高温只是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变暖增强的序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142.html 2014 年最热年新纪录给出了最新证据。 2015 年将再次刷新最新最热年纪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236.html 应用三轴椭球壳转动惯量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相同,大气圈的起伏约为 46520 厘米,海洋圈的起伏大约为 60 厘米,固体地球的起伏约为 20 厘米,比例为 2326 : 3 : 1 ,可以对比的是,空气、水、地壳的密度比为 3 : 1 : 0.00129, 是 2326 : 3 : 1 的倒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253.html 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振幅高达 465 米的大气潮在南北纬 28.5 度之间震荡,最大限度地增大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热量交流,造成全球低纬度地区降温和高纬度地区增温;反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大气潮南北震荡的振幅减少三分之一,在南北纬 18.5 度之间震荡,导致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热量交流减弱,形成全球低温度地区的异常高温。海洋潮的作用由于其热容量大,作用更显著。 表 1 大气潮、海洋潮和地球固体潮的振幅比较 南北震荡振幅(厘米) 密度 比值倒数 固体潮 20 1 海洋潮 60 3 大气潮 46520 2326 被忽视的大气潮南北震荡:高达 465 米的大气潮振幅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2.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5.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 610-615.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2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议引力以光速传播
热度 5 池顺良 2016-2-15 10:37
上一篇博文,介绍了汤克云研究员从重力仪观测到的 μ Hz 频域重力信号中分离出太阳引潮力,发现引力以光速传播的工作,遇到两方面反对意见。 三年后,我们再来看这两项反对意见,其实都是有瑕疵的。 第一种反对意见认为, 太阳引力场是静场,而静场是不存在传播问题的;所以,无论你获得什么样的太阳引潮力数据,都是不可能测量引力传播速度的。 第二种反对意见来自 武汉测地所,专家们认为,固体潮公式基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超距作用理论;现在,观测数据与理论公式符合得很好,说明引力就是超距作用即传播速度无限大。华中科大邵成钢教授也支持引力传播速度远超光速,并撰文发表在《科学通报》英文版上。 太阳的引力场是不是静场,并不是问题。太阳有行星围绕运转,说静场只是一种近似。 分歧的核心是:双方从对观测数据不同的分析,一方认为引力传播速度无穷大,另一方认为引力以光速传播。两方的分析为何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精通 太阳系动力学,精密行星月球历表的天文学家来检查双方的工作了。 在观测到引力波之后,认为引力传播速度无穷大的观点就遇到难题: 100Hz 引力波以光速传播,在频率降低到 0 时速度突然激烈变了,激变发生在哪一点上,如何解释?而认为引力以光速传播则无此难题。 在引力以光速传播的探索工作中,必须提到另一位作者 骆鸣津研究员。骆老师以不同于汤克云的思路分析重力固体潮数据,同样得到引力以光速传播的结论。 骆老师引用测地所武汉观测站高精度超导重力仪 3 年多长序列重力固体潮数据得出的经海潮负荷改正后各潮波潮汐参数, 完全依靠逻辑分析即得出引力以光速传播的结果 !骆老师的文章“用长序列重力固体潮数据验证引力以光速传播”写于三年前,但一直没能发表。这里摘取其中一段,相信您看后会明白他的思路的逻辑力量。 “…重力固体潮理论值是根据太阳和月亮视位置算出来的,若按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引力瞬发即至,则太阳的引力(观测值)比太阳光(理论值)先到地球8分半钟,相当于观测值(真位置)比理论值(视位置)的相位要超前2.1度,但从表中看出太阳波中的S波观测值与理论值的相位差仅0.2度,因此引力瞬发即至的结论不成立。引力传播速度不可能无穷大。… 太阳波中的 S 波观测值与理论值的相位差,基本等于月亮波中的 M 波观测值与理论值的相位差,月亮的光仅须 1.3 秒钟到达地球,太阳光到达地球须 8 分半钟。为什么两者观测值与理论值相位差基本相等,都接近于零呢 ? 只有一种解释,即月亮的光(理论值)与月亮的引力(观测值)同时到达地球,太阳的光(理论值)与太阳的引力(观测值)同时到达地球,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使 M 波和 S 波观测值与理论值相位差相等,都为零,才能使相位差与天体(太阳、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无关,由此可以认为引力以光的速度传播。” 看了骆老师文章中的这段话后,您的看法呢?您还会相信引力以无穷大的速度传播吗? 骆鸣津 1934 年生, 1954 年清华大学毕业,方俊先生研究生。曾任河南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主任,中科院测地所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个人分类: 宇宙学|5449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国科学家曾首先观测到引力以光速传播
热度 16 池顺良 2016-2-13 21:41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 Joe Weber 开始用铝金属共振棒首开用仪器测量引力波的先河,到 Drever,Thorne 和 Weiss 等倡议 的 LIGO 项目得到 NSF 资助,分别在相距 3000 千米的 Hanford 和 Livingston 建成臂长四公里的 Michelson 干涉仪用以接收极其微弱的引力波信号,并终于获得成功,用了半个世纪。这一成果打开了宇宙观测的引力 波观测窗口,科学意义十分重大。 因激光反射镜隔振技术和测量臂长微调装置性能的限制, LIGO 探测器的观测频域大致在 60Hz ~ 10kHz 。要观察小黑洞围绕大黑洞旋转等现象,就需要发展“天琴计划”这类同时具有低频探测能力的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以探测 mHz 乃至 μ Hz 频域的引力波信号。 LIGO 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是对爱因斯坦关于引力波预言的伟大验证。爱因斯坦关于引力波的预言包含两点:第一,存在引力波;第二,引力波以光速传播。 事实是:中国科学家已率先通过观测μHz频域的引力信号证实引力以光速传播! 2012 年我国 空间物理和 地球物理学家汤克云, 经过十余年探索,从 重力固体潮信号中发现引力以光速传播。 地球上的重力仪已能观测到因日地间相对运动引起的重力潮汐现象。光从太阳到地球需要 8 分多钟,重力仪响应稳定时间只有 1 秒,根据天文观测确定日地位置,有了距离和时间,传播速度自然可以求得。 根据天文观测,人们可以准确知道在任意观测时刻t的日、月视位置和它们经过视位置的时刻t * ,及太阳视位置到地球上重力观测台站的距离,有了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t-t * ),就可以求得太阳引力的传播速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646834.html 汤克云论文的英文稿‘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speed of the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 ’由《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于2012年11月28日上线发表,2012年12月1日,由《ChineseScience Bulletin 》的德国合作伙伴Springer出版社在网上公开,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1434-012-5603-3 ,印刷稿发表于2013年2月;中文稿“由固体潮发现引力以光速传播的观测证据”发表于《科学通报》2013年4月(第58卷,第10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646834.html 李惕碚院士和滕吉文院士向《科学通报》推荐了此文。李惕碚院士认为‘这项工作对基础科学有重要意义’,滕吉文院士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基础科学的重大贡献’。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1434-012-5603-3 英国 伯明翰科学新闻 对这项工作的评价:这是继 2012 年 早些时候 欧州核子中心发现希格斯粒子后的又一 里程碑式的发现 (新闻评论审查员: Paul Hamaker )。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gravity-travels-at-speed-of-light-chinese-research-reveals 也引起国内学者关注,湖南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物理学教授刘全慧的评价是:涉及到引力探测的任何结果都非常重要,已经有了很多间接的结果。如果这次是直接的观测,而且消除了各种误差,估计是一个极大欢喜的结果。 正因为科学上的重要性,对这项工作质疑的声音也不少。 理论物理所黄超光研究员的反对文章“ The observation of the Earth tideis irrelevant to the speed of gravity ”,在《科学通报》 58 卷第 26 期发表。该文的主要论点是,太阳引力场是静场,重力固体潮观测不可能测量引力传播速度。 第二篇质疑论文由华中科大邵成钢教授撰写,发表在《科学通报》英文版上。 汤克云与两位教授当面坦率友好而深入地进行了讨论,消除了部分分歧。 为评价这项工作的科学价值,中国科学院于 2013 年 1 月 26 日和 3 月 8 日,两次召开研 讨会。会上多位资深研究员和理学部多位院士,对这项工作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但会议并未作出评价结论,而是建议各方就自己观点撰写学术文章到科学刊物发表,进行深入的学术辩论。 汤克云根据会上各位学者、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正对观测及计算方法作进一步改进。其中工作量较大的部分是:地球物理中计算固体潮所用日月天体位置的计算,长期沿用上世纪布朗( Brown )月球轨道理论和纽康( Newcomb )太阳历书的计算方法。在进入宇航时代后,太阳系天体位置的确定已有更精确的计算方法。要获得更精确的理论固体潮数据,就需要采用太阳系天体位置及地球运动更精确的计算方法。汤克云研究团队对此并不熟悉,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有专门从事太阳系动力学,精密行星月球历表,天文参考系变换,航天器轨道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学者。问题是,汤的这项工作 并未列入国家科研项目,汤也已退休,无权申请项目。进一步的工作难以展开。 引力传播速度是物理学中未得到观测实证的重大科学问题,任何一项声称获得引力速度观测数据的工作,都会引起主流学界关注、质疑和检验。 2003 年,射电天文学家艾德•弗马龙( Ed Fomalont )和理论物理学家谢尔盖•科佩金( Sergei Kopeikin )利用木星掩蚀射电类星体的机会,用洲际射电望远镜阵列,测量类星体视位置变化,从而确定引力速度。结论是:引力以光速传播,测量误差± 0.21 。如果引力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相同,关于电磁作用与引力作用可以统一处理的各种理论设想就有了进一步的根据。 这是国际上首次用直接观测法获得引力传播速度数据。但在三个月后,被主流物理学界认为,测得的是电磁波传播速度而非引力传播速度。 但对汤的工作,国外主流物理学界却没有发表批驳文章。为什么对弗马龙和科佩金的工作很快就作出响应,而对中国人的工作却既不作批驳也不表示支持,这实在是件很奇怪的事。汤曾主动与国外学者联系,却一直没有回音。什么原因?值得国人深思。 汤的这项工作研究原理并不复杂,学界如果认真检查汤的全部工作,对汤的工作无论是证实(引力以光速传播)还是证伪(引力瞬间传播)在尚未能够观测到引力波的当时,都有相当重要的科学意义。都是中国科学前进中发出的脚步声。 四年后,美国人率先观测到引力波。 据说,参加引力波探测的133个单位的总花费已近百亿美元 。汤的这项研究则借用中国地震局为地震预测在山洞中安静环境下工作的精密重力仪日常记录的重力固体潮观测资料,耗资廖廖。 如今,LIGO已直接探测到来自双黑洞并合发出的引力波,但是,由于无法确定引力波源的位置,尚不能由观测求解引力波或引力场的传播速度。迄今为止,从固体潮观测数据求引力传播速度,仍然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对汤克云团队的这项工作的意义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和足够的重视。 对引力不同原理的观测方法在科学上都有重要价值。我国主流科学界能不能借这次西风,调动一些力量对汤的工作做扎实的“证伪”或“证实”工作。在引力传播速度研究上,攻下这个科学堡垒。 中国科学如果对各项创新研究工作缺乏学术评价能力,中国科学如何能够大步前进。
个人分类: 宇宙学|10286 次阅读|21 个评论
有人已经指出通过太阳固体潮测定引力传播速度方法中的错误
热度 13 Majorite 2013-1-6 04:19
有人已经指出通过太阳固体潮测定引力传播速度方法中的错误
有人已经指出通过太阳固体潮测定引力传播速度方法中的错误, 元芳你怎 么看? 去年底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其所Tang Keyun研究员及其研究小组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惑科学界的重大理论问题, 找到确凿证据证明引力传播速度等于光速。据说,他们的研究论文将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通报》(英文版)上。中国许多报纸网站争相报道,鼓舞人心,甚至还有人认为, "困扰物理学三百多年的引力速度之谜终于被破解了。引力传播速度的测定,其科学意义不亚于人类第一次测定出光速!知道引力以光速传播,我们就能赋予牛顿引力理论以新生命力!” “在观测事实基础上修正牛顿经典万有引力定律”,挑战了“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的引力理论”,“得出在平直时空中满足洛伦兹协变要求的‘推迟引力理论’,是中国科学在经济、科学、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基础研究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原创、引领发展转型取得的重大成果”。 但是北美与欧洲媒体对此几乎毫无反映,信息如此不对称, 原因何在? 今在新浪网见到“ 信风博雅”的一篇博文,内中“指出Tang et al. 所用研究方法的错误”,现转载如下,以希争鸣。 科学是需要争鸣的。科学只能在辩论中发展。没有讨论,赞美也没意义。 最后科技文章还是实名发表的好,毕竟要担当一定的学术责任。当然,考虑到国内实际的学术氛围,正常的学术讨论往往过演变成个人恩怨、人身攻击乃至打击报复 (本人就吃过这样的亏),全是顾面子不顾科学造成的结果。这样的情况不可避免让一部分人不敢用实名讨论学术,但是出于对“科学的信誉”负责任的使命感,又不得不把错误指出来。这样两难的尴尬环境不利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详解通过太阳固体潮测定引力传播速度方法中的错误 信风博雅的博 客 http://blog.sina.com.cn/u/2796186810 (2013-01-06 02:43:47) 最近有一篇中国科学家测定引力传播速度的新闻受到世人的关注,似乎人类的认识又往前跨进了一大步,一时间诺奖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当我们关注其论证过程时,却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小小的但是却后果极其严重的理论错误。以下详细说明。 看其测定的方法,是通过测定重力固体潮,具体地说是日潮,然后对比 “ 视位置理论值 ” 曲线与 “ 真位置理论值 ” 曲线的相位差,在实测值与 “ 视位置理论值 ” 曲线吻合得很好的基础之上,得出产生日潮原因的太阳引力以光速传播这样的结论。(请看下图) 图 1 . 准日潮观测曲线、日潮视位置理论曲线、日潮真位置理论曲线位相比较 图 2 . 图 1 . 的局部放大图 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就可以下结论 引力以光速 传 播,我们需要使用引力瞬间传递(即不需时间)模型和引力光速 传 播模型,并比较这两个模型的差异。 我们注意到图 2 中相同形状的真位置理论值( C 曲线)比视位置理论值( B 曲线)有 508 秒(以下粗略称为 8 分钟)的相位提前,隐含着以下的概念。 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需时 8 分钟,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光,实际上是太阳 8 分钟前发出的,请看下图: 图 3 . 地面观测者看太阳位置变化概念图 黑色圆点代表地球上的观测者, A 是太阳 8 分钟前的视位置, B 是太阳现在的视位置(例如上中天), C 是太阳 8 分钟后的视位置。 8 分钟前,当太阳看起来在 A (视位置)时,而实际上太阳的位置(真位置)已经移动到了 B ,太阳 8 分钟前在 B 位置发出的光,现在才到达地球,我们才能够看见,而这时太阳已经移动到了 C 。太阳的引力所引起的固体潮按照太阳 8 分钟前在 A 位置,现在在 B 位置计算的理论值和按照太阳 8 分钟前在 B 位置现在在 C 位置计算的理论值,相位差了 8 分钟。前者叫作视位置理论值,后者叫作真位置理论值。如果引力是 瞬间传递,那么,实测结果就应该和 真位置理论值(图 2 中的 C 曲线)吻合,而如果引力是以 光速 传 播 的, 实测结果就应该和 视位置理论值(图 2 中的 B 曲线)吻合,而现在实测结果(图 2 中的 A 曲线)与视位置理论值吻合得很好,正负误差不到 5% ,就说明引力是以 光速 传 播 的。 这个设计看似十分巧妙,论证过程看似十分完美, 但是它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根本就不能用这样的概念图。关于这一点,后面将论述。 我们应该使用的概念图是下面这一张。 图 4 . 地球自转概念图 黑色圆点代表地球上的观测者, A 是 8 分钟前观测者的位置, B 是现在观测者的位置(太阳上中天)。 8 分钟前当地球上的观测者在 A 位置时,太阳发出的光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到达 B 位置时到达地球,被观测者看到,这时太阳的视位置是上中天,真位置也是上中天,不存在差。同样,比较引力瞬间传递模型和引力光速传播模型,我们不难发现,也不应该存在相位差。例如 8 分钟前,当地球上的观测者在 A 位置时,即便使用瞬间传递模型计算,也不会得出太阳上中天时才应该有的理论值,因为 X 方向没有引力源。而在 B 点,不管引力的作用是来自于 8 分钟前的太阳(光速传播模型)还是现在的太阳(瞬间传递模型),都应该是太阳上中天时才应该有的理论值。也就是说引力瞬间传递模型所代表的真位置理论值 C 曲线和引力光速传播模型所代表的视位置理论值 B 曲线不存在相位差,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图 2 中的凭想当然提前了 508 秒的 C 曲线是一条不存在的错误线。 最为残酷的事实是,当把图 2 中的 C 曲线移动到与 B 曲线重合以后, A 曲线的实测值能否说明引力以光速传播?或者说 A 曲线的实测值到底能够说明什么? 什么也说明不了! 那么这么多人这么多年的努力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更为严重的是,现在话已经说得太满,对于中国的科研信誉所造成的损失又如何估量?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为什么不能够使用图 3 这样的概念图? 图 3 和图 4 最根本的区别是选取的参照系不同。图 3 选择的是相对地球静止并且与地球同步自转的坐标系作为参照系。在研究太阳、地球和光速传播这样的问题时,这样的参照系不能够被认为是惯性参照系。在这样的旋转坐标系中所展现的物理学规律将面目全非,需要进行坐标变换。在这样的坐标系中要画一条光从太阳传到地球的光线,不会是一条直线。请看下图 图 5 . 地面观测者看太阳位置变化实际图 8 分钟前太阳的视位置和真位置都在 A 。 8 分钟前从 A 真位置太阳发出的光,沿着图中实线的曲线传到地球,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这个光线认为太阳的视位置现在在 B ,当然,太阳现在的真位置也在 B 。如果不想让这个问题变得过于复杂,不使用非惯性旋转坐标系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下面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即引力场的角度来论证,利用太阳引力产生的固体潮(简称日潮)来测定引力传播速度的不可行性。我们仍然比较瞬时传递模型和光速传播模型。 空间中分布的引力场对地球的作用,是地球产生固体潮(通俗地说就是地球这个鸡蛋壳产生形变)的原因,由太阳产生的引力场对地球的作用,是地球产生日潮的原因。而太阳系中,由于太阳产生的引力场是一个静态场(太阳核聚变导致的质量损失所引起的引力场变化被忽略,是题外话),这个静态场的空间分布不随时间改变。不论用 瞬时传递模型还是用光速传播模型,这个 场的空间分布都是那个样子,无法区分 。 作为原因的 场的空间分布完全相同无法区分,而作为作用结果的日潮也好,重力变化直接测量也好,不论你搞得多么花里胡哨,如果宣称对这两种模型可以区分,都是不合逻辑的。 写在结尾的牢骚话 累死了,没有奖金吗 ?事关中国的科研信誉,拼了老命也得写呀。 如果在动手之前,可行性论证再稍微充分一点,能为国家省下多少钱呐。 (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690 次阅读|19 个评论
引力场以光速传播?
热度 43 Majorite 2012-12-27 09:43
引力场以光速传播?
引力场以光速传播? 对于一切科研“成果”,不让质疑,赞扬就失去意义。 刚读到一篇报道说:中国科学家首次证明:“引力场以光速传播”。据说, 这一成果即将发表于《科学通报》英文版——“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 speed of the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forspeed of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如果这样的成果能成功通过严格的科学检验,应该可喜可贺! 不少学者为之惊讶,如此重要的成果为啥不投国际主流期刊?不妨看看国际同行的评审意见如何?如果“成果”在《科学通报》英文版发表后,国际同行不认可又怎么办?“先发表再说”,这不是科学工作者应取的正确态度。据相关报道,“引力场以光速传播”是作者15年研究积累的成果,或许作者先前已经数次投稿国外SCI期刊,但未获评审通过, 故才有参考文献【7-8】和【10-12】所列的会议摘要,而没有主流的国际学术期刊(例如, JGR, GRL, Nature, Science等)的正式论文。如果真是这是,那么拒稿的理由(请作者公布一下)是什么?或许这才是该研究需要改进的地方——“严谨的科学证明与数据的可信度”。 发表在《科学通报》“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 speed of the gravity based on the Earth tide"的这篇文章的评审人好像仅有2个,一个是清华大学的李惕碚院士,另一个是与该文第一作者同一单位的滕吉文院士。恕我直言,这两位院士都不是研究重力与固体潮的专家学者,由他们评审论文不太合适。李惕碚院士是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亦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宇宙线与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滕吉文院士是利用深部地震探测技术研究青藏高原的学者。对于 “终于破解困扰物理学三百多年的引力速度之谜”(作者之一池顺良先生之语)的大论文,只请两位“大同行”(地球物理、天体物理)而不请小同行(地球固体潮、重力)特别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参与审稿,不免被人诟疑。任何严肃的科学期刊对于越是自称伟大成果的论文审稿越要慎重,评审一定要由数个一流的内行专家进行。 地球的重力波 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基于“现今固体潮理论公式中隐含着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假定”,进而导出了引力传播速度方程,找到了求解引力场速度的有效方法;选择远离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西藏狮泉河站和新疆乌什站的固体潮数据作粘弹性滞后校正后,代入引力传播速度方程,获得了“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第一个观测证据”。 作为该文的作者之一的池顺良先生高兴的说:“中国科学家利用安置在地球观测平台上多台精密重力仪的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测得了引力作用以光速传播的结果,困扰物理学三百多年的引力速度之谜终于被破解了。引力传播速度的测定,其科学意义不亚于人类第一次测定出光速!知道引力以光速传播,我们就能赋予牛顿引力理论以新生命力!” “在观测事实基础上修正牛顿经典万有引力定律”,挑战了“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的引力理论”,“得出在平直时空中满足洛伦兹协变要求的‘推迟引力理论’,是中国科学在经济、科学、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基础研究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原创、引领发展转型取得的重大成果”。谦虚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自己的成果还是要留给国际同行学者去评价,哪怕最终其结果能够成功地通过同行的检验,也要留有余地,也不要急忙忙地下褒扬的结论,否则就有忘乎所以的自吹自擂和王婆卖瓜之嫌。 “毕竟,还有很多验证实验和理论工作要做,所以好像中性的表述更容易被接受”,一位博友对池顺良先生写道。 正如爱因斯坦预言那样,引力场极可能是以光速传播, 但是如何给出严格的证明? 过去,各国的科学家为之进行了无数尝试,但其结果都因为数据的精度不够等各种原因没有通过严格的科学检验。Tang Keyun等这次利用简单的重力仪和傅科摆测定发生日食(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的连线上)过程中两个站点陆潮的变化来间接地了解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思路非常简单,但是,为什么这样简单的实验过去国际上没有学者做成过呢?还是另有隐情——陆潮的成因复杂,难以解释;数据精度不足证明? 爱因斯坦 日食原理图 现在重力观测精度达到10~20微伽的量级,而月球重力潮汐变化介于±130 微伽之间,太阳潮汐还不足月球潮汐的一半。卫星激光测距精度达到3 cm ,而地面测站的陆潮只有十几个 cm 的幅度。此外,岩石的弹性变形是否以光速进行?传统弹性力学亦假说材料的弹性变形是瞬时即达的,其实岩石弹性变形或以地震波速进行,取决于应变方式(挤压-拉张、剪切)、岩性、显微构造、流体饱和程度等。所以,即使岩石变形是纯弹性的,陆潮与引力作用也不能同步。上地壳岩石中有许多微破裂与蚀变矿物,这样的岩石的弹性变形就会有很大的滞后性。地表某一给定地点的陆潮还与该点到地心之间物质成分、物理状态、结构有关,熔融或部分熔融的区域在外来引力作用下也要产生潮汐。例如,随着月球在其轨道运移,地球内部的岩浆与流体会缓慢移动,滞后地追随月球而行。最大陆潮不直接发生在月球之下。流体的粘性愈大,陆潮的滞后性愈明显。任一特定地方的高潮相对月球运移要推迟多长时间,是很难预言的。还有,结构效应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拿海潮来说吧,最大潮汐总是发生在由宽变窄、由深变浅的海峡,例如在杭州湾,大潮可以高达9米。而在海中央,潮水不过0.305米。同样的地质过程会发生在地球内部隧道流出现的地方。所以,地球粘弹性滞后估算的误差是非常大的。Tang Keyun等在文章表明是用PET重力仪(即便携式潮汐观测仪, Potable Earth Tide Meter),这样的重力仪为秒采样重力仪,而不是像池顺良先生所说在一秒里采样100次,即采样间隔为0.01秒,这样短的时间间隔如何保证重力仪达到新的平衡(即采样读数是否可靠?)?重力测量受地形地貌影响很大,正如池顺良先生介绍, “汤克运、王谦身早期的日食观测在日食前后曾经在重力固体潮曲线上出现两个小凹兜”,以为是月球挡住太阳时重力偏离正常理论值的特征,“在国外的名刊上发表后引起一阵轰动”。但是,之后在坚硬的岩石地基上更精密的观测证明“两个小凹兜”是软弱地基上观测引入的干扰”,闹了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在没有弄清楚数据的误差及其成因就匆忙发表文章,是不可取的。种种误差的综合结果对“证明”有何影响?有必要给出详细分析。 潮汐成因图解 参考文献: Tom Van Flandern , 1998, The speed of gravity — What the experiments say. Physics Letters A , 250, Issues 1-3, 1–11. Stuart Samuel , On the Speed of Gravity and the v/c Corrections to the Shapiro Time Delay, Phys. Rev. Lett. 90, 231101 (2003) . Sergei M. Kopeikin, 2001. Testing the Relativistic Effect of the Propagation of Gravity by 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 556, L1 doi:10.1086/322872 Sergei M. Kopeikin , 2006, Gravitomagnetism and the Speed of Gravity。 Int.J. Mod. Phys. D15: 305-320. S. Carlip, 2004. Model-dependence of Shapiro time delay and the speed of gravity/speed of light controversy Class. Quantum Grav. 21 3803 doi:10.1088/0264-9381/21/15/011 . (插图来自网络) 中国科学家首次证明:“引力场以光速传播” http://www.creaders.net 2012-12-26 14:57:40   经过1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成功获得“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第一个观测证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6日下午在北京宣布,由该所汤克云研究员领衔的科学团组,经过10多年的持续探索,在实施多次日食期间的固体潮观测后,发现现行地球固体潮公式实际上暗含着引力场以光速传播的假定,从而提出用固体潮测量引力传播速度的方法。   这项原始创新成果,实现了物理学界多年来对通过实验或观测获得引力场传播速度的期待,对引力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13348 次阅读|62 个评论
钱塘潮潮水预计今日达到今年最大:关注潮汐的滞后期
热度 2 杨学祥 2012-10-3 04:48
钱塘潮潮水预计今日达到今年最大 杨学祥 9月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41度,30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达到最大值。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据杭州市萧山仓前水文站的工作人员郑海洋介绍,10月1日钱塘江晚潮抵达萧山观潮城的时间是13:45,涌高1.4米,潮差3.6米。而今天会在14:10抵达,其中,水文站预测潮水涌高会高于1.4米,但达不到1.5米。他说,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涌高高了10厘米,去年最高的涌高只有1.3米。按常规来说农历八月十八(10月3日也就是今天)的潮应该是最大的。他还说,明天(10月4日)的潮水也不会小,可能与昨日相差不多。 相对日月大潮(朔日和望日),海洋最大潮汐有明显的滞后期。地球的固体潮也是一样有滞后期,潮汐激发地震是两者的滞后响应。 相关新闻: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2-10-02 06:21:45 6.3 39.7 143.2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2-10-01 07:04:44 4.2 41.5 81.8 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拜城县交界 地图 2012-10-01 00:31:32 7.4 2.0 -76.3 160 哥伦比亚 http://www.ceic.ac.cn/ 钱塘潮潮水预计今日达到今年最大 2012年10月03日01:16 青年时报 大 中 小 全文浏览   见习记者 冯美君   时报讯 昨日中午,8.6万名游客齐聚萧山观潮城,感受“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的壮观。 据杭州市萧山仓前水文站的工作人员郑海洋介绍,预计今天潮水抵达萧山观潮城的时间为14:10左右,所预测的潮水涌高则是高于1.4米,但达不到1.5米。   又是一年观潮时,无数游人如约来到萧山南阳观潮城,其中还不乏很多外地慕名而来的。萧山区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昨日来看潮的游客多达8.6万人。   13:45,在远处的海塘上,游客们便看到“一线潮”远远地朝观潮城奔涌而来。“来了,来了,潮水来了。”在游客欢呼声中,潮水奔涌而至。待到潮涌到眼前时,气势雄奇,似万马奔腾上势、雷霆万钧之力,势不可挡。   与潮水一起奔涌而来的还有几艘冲浪摩托艇,而4艘迎浪而去的渔船成为了钱塘江上的一道风景线。只见它们迎浪相撞,稳稳地飘荡在海塘上,引得萧山观潮城的看潮者叹为观止。   郑海洋介绍,昨日钱塘江晚潮抵达萧山观潮城的时间是13:45,涌高1.4米,潮差3.6米。而今天会在14:10抵达,其中,水文站预测潮水涌高会高于1.4米,但达不到1.5米。他说,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涌高高了10厘米,去年最高的涌高只有1.3米。   至于今年到底哪一天的潮水是最大的,郑海洋说,按常规来说农历八月十八(10月3日也就是今天)的潮应该是最大的。他还说,明天(10月4日)的潮水也不会小,可能与昨日相差不多。 (编辑:SN017) http://news.sina.com.cn/c/2012-10-03/011625295496.shtml 2012年9月潮汐组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 2012-8-17 09:32 2012年9月潮汐组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9月是8-9月为弱潮汐时期的第二个月。 潮汐组合A:8月31日为日月大潮,9月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7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达到最大值。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2012年9月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1.24597度,7日为月亮远地潮(月亮潮强度减少35%),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潮汐强度最小,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和地震火山活动。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 潮汐组合C:9月16日为日月大潮,1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75度,19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强,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9月23日为日月小潮(上弦),2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1.1354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9月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41度,30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达到最大值。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没有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强叠加,但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强弱分明,易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307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34 次阅读|2 个评论
23日暴雨和地震信息
杨学祥 2009-7-23 05:30
日本日食之际遭暴风雨 引发洪水泥石流6人死 http://www.ccvic.com 时间: 09-07-22 15:26:05 华媒网 狂风暴雨袭击了来日本鹿儿岛观看日全食的1100名游客。当时日全食已经开始,游客数量已是当地人口的两倍。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目前已造成至少6人丧生,10人失踪。 游客们纷纷避雨 游客收起观测仪器 游客收拾仪器准备离开 游客们纷纷避雨 游客准备离开 日本鹿儿岛观看日食人群突遇暴风雨袭击 网易探索7月22日报道 东京时间上午10时左右,日本鹿儿岛吐噶喇(TOKARA)列岛的恶石岛天色突变,狂风暴雨袭击了来这里观看日全食的1100名游客。当时日全食已经开始,游客数量已是当地人口的两倍。 暴风雨来临时,游客们纷纷收起观测用器材,钻进躲雨的帐篷,观测活动被迫中止。一些人担心出现龙卷风,纷纷呼吁游客进屋避雨。(林雯欣) 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 6人丧生10人失踪 据外电报道,日本官员表示,日本西部暴雨22日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目前已造成至少6人丧生,10人失踪。数百官兵已在灾区展开救援行动。 另外约370人已被撤离到临时住所。在Yamaguchi地区,约3万户住宅水源供应被切断,超过1270户房屋受到影响。 关键词:日本暴雨 洪水泥石流 日本日食, 作者: 来源: 综合 责任编辑:陈 畅 http://www.ccvic.com/news/guoji/zixun/2009/722/72215264282DJBI4JHBI6I14D.shtml 暴雨袭京 http://www.jinghua.cn 2009-07-23 来源:京华时报记者: 逛逛社区 ? --新闻线索提供方式-- 电话:64629999 64656611 邮箱 :jhsbxwxs@sohu.com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前街1号百灵大厦《京华时报》机动部 邮编 :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