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区块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家应尽快建立数字货币储备机制
热度 2 vegagrid 2017-7-10 17:02
目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总市值已经接近800亿美元。虽然与法币总量相比还差几个数量级,但是由于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数字货币已经引起很多投资机构的关注。数字货币已经从少数民间爱好者的收藏品逐步成为大众关注的新型投资产品。 由于现在数字货币的匿名性,很难了解哪些机构或者哪些国家是数字货币的主要持有者。但是,从一些国家对数字货币的支持态度我们其实不难推断出这些国家很可能提前囤积了数目可观的数字货币,一旦数字货币成为主流流通货币,这些数字货币储备将成为重要的金融资产和稳定器。 虽然数字货币的前景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其关键技术和运行机制基本上得到了认可。这也是一些国家准备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的重要原因。 然而,我的观点是和发行自有数字货币相比,对现有数字货币尽快进行储备可能是更有效的办法。首先,现在数字货币的总市值还很小(相比约70万亿的美元),因此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储备客观数量的数字货币。其次,规模持有数字货币可以对数字货币的价格产生积极影响,促进现有数字货币价格的稳定以及普及率。相比之下,发行自有货币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建议国家尽快对数字货币的储备机制进行调研和试验,成为全球数字货币领域的领导者和领先者。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19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基金委应考虑资助比特币区块链研究
vegagrid 2017-7-9 18:59
最新的消息,美国NSF资助了一项比特币的研究项目,金额为四十五万美元。虽然金额不大,但是反映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学术界开始认真对待比特币了。 虽然我国具体情况和美国不同,但是比特币和区块链同样是近几年的热点。目前,比特币和区块链主要还是由企业推动,导致一些高风险的技术研发难以开展。因此,基金委可以承担类似风险投资机构的作用,资助一些高风险但是高收益的研究项目。 我认为,可以考虑资助两类项目,一类是区块链的关键技术研发,而另一类是研究比特币带来的金融风险。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1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特币将会成为对抗金融霸权的工具
vegagrid 2017-7-8 16:08
大多数人可能想不到,目前真正将比特币作为流通货币的地方是一些被美国制裁的国家。其实,仔细想想也毫不奇怪。经济制裁主要的一项主要措施就是通过银行切断资金往来,而这需要强大的金融实力才能奏效。 而比特币恰恰让这种传统金融强权失去作用。试想一下,如果全球贸易都采用比特币来结算,现有的这些强势货币还有什么用处? 事实上,现在一些国家对比特币的支持态度多多少少反映了这一点。我猜想,在比特币合法化后,一些国家会进一步囤积比特币,作为类似黄金储备的数字资产储备。这个过程不会很长,就像互联网一样,可能十年就会改变世界。 如果人人都爱比特币,美元又如何兴风作浪呢?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1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特币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
热度 1 vegagrid 2017-7-8 00:01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比特币已经成为事实上被接受的数字资产。 我毫不怀疑比特币的生命力,唯一好奇的事情是何时比特币及其衍生品彻底淘汰现在的金融行业,五年,十年还是二十年? 颠覆性技术的破坏力通常都很惊人。比特币带给人类的是不会造假和人为贬值的货币,其核心是去中心化的算法。 这个发明很像就像收银机。美国人的一种思考逻辑就是尽可能把人做的事情用机器来完成。当他们觉得收银这个活儿即容易出错又容易有人作弊,就发明了收银机这个玩意儿。 比特币其实就是一种翻版的收银机,杜绝了现在金融行业有意或者无意的犯错,自然也会最终取代这些中心化的系统。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3299 次阅读|1 个评论
“使民放铸”与比特币
vegagrid 2017-7-6 22:49
在看比特币维基百科时,发现一个条目“使民放铸”,说的是汉文帝开放铸币权,产生自由货币的典故。 这让我非常惊讶,惊叹我们的祖先竟能创造出这么伟大的事物。而且事实上这种自由货币也非常成功,由于可以从铸币中获益,因此民众踊跃的参与在短期内弥补了货币不足的问题,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制定了铸币标准并严格监管,使得铸币质量不断提高,最终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这种自由货币机制竟然成功运行了近百年,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成色最好的铸币“四铢钱”或“半两”,对文景之治也起了重要作用。 仔细分析,其实可以发现,“四铢钱”和比特币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二者都是“竞争”货币。通过政府的监管,只有质量好的“四铢钱”才会被流通;而比特币则需要记账权的竞争来保证记账信息的真实性。其次,二者都是非中心化的。人人都可以铸造“四铢钱”,只要符合铸币标准即可;类似的,人人都可以参与比特币生产,只要付出算力就可以。 我不由得再一次赞叹我们祖先的这一伟大发明,这可是两千年前的事情啊。西方类似的自由货币也只是银行出现以后的事情,最多不过几百年历史。 而比特币,我认为这种数字化自由货币有可能是解决现有世界金融系统各种弊端的终极武器。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5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人电脑产业的新机遇:区块链数字货币生产
vegagrid 2017-7-6 10:38
这个题目用通俗的说就是,传统PC有可能转型为矿机。 注意这里的矿机不是比特币矿机,而是用来生产以太币这类ASIC resistant数字货币的通用计算机 。 不久前一家国内PC厂商的市场部向我咨询桌面网格的事情,他们想策划一个市场活动,试图把他们已经售出的PC构建成志愿计算池。 而我对他们的建议是利用这些资源建立数字货币矿池可能是更好的方案,毕竟挖矿目前能有很好的收益,而不像志愿计算那样完全是无偿做贡献。当然,考虑到目前挖矿主要依靠GPU,这个方案可能需要对原有的PC进行升级,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实际上,更进一步的话,PC厂商实际上可以推出挖矿/办公双用途电脑,电脑空闲时可以去挖矿。考虑到现在PC的使用率越来越低,这种电脑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来说都是尽快收回硬件投资的可行方法。实际上,一些配备独立GPU的高端游戏主机在不运行游戏时可以转变成高性能的矿机,这对于一些游戏玩家以及网吧都是不错的主意。 后来不知这家PC厂商有没有考虑我的建议,不过要是有这样的电脑生产出来,我是很乐意尝试的。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2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回事
vegagrid 2017-7-5 23:05
看了题目,您可能会认为完全不靠谱。那么我来讲讲我的理由吧。 人工智能现在最成功的代表是深度学习,这一点大家应该不会质疑。以阿尔法狗(Alphago)为例,通过对大量棋谱的 深度学习,计算机算法战胜了最强的人类棋手。要知道,几年前人们还不敢相信机器能够在围棋方面战胜人类,因为围棋走法的变化是几乎是天文数字,现有最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在限定时间内搜索到可行解。 那么我们看看区块链的典型应用比特币,其本质上是通过大多数区块链节点达成共识,确认某笔转账交易的合法性。 那深度学习和区块链技术有什么关系呢,看上去完全没啥关系啊。 好吧,我认为,二者本质上都是通过“少数服从多数”实现了有效的求解。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人说了算”,为什么深度学习也是“少数服从多数“呢?回顾深度学习的过程,其实我们能够发现学习算法在决策时实际上是选择了大多数人的决定,而这种大多数则是用统计方法基于大量数据计算出来的。 就拿阿尔法狗来说吧,通过对大量棋谱的学习,算法实际上是用一群人(棋谱)来对战一个人类棋手,每走一步其实质就是这群人进行投票,根据多数人的决定来走子。 这种“大多数”算法虽然不一定能找到最优解,但是 战胜一个人却绰绰有余。 看起来,对于一些常规方法难解的问题来说,“少数服从多数”可能是一种有效方法吧。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4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需要对比特币进行技术监管
vegagrid 2017-7-5 11:25
最近央行解除了主要交易所对比特币提币的限制,但是杠杆机制没有放开,以防止风险。 实际上很难讲这种行政措施能否有效监管比特币交易,因为比特币交易完全可以不通过交易所来完成。通过一些线下比特币交易平台,人们还是可以面对面完成比特币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基本上是无法禁止的。事实上,比特币爱好者们正在开发一些去中心化的交易所,避免中心化交易所的实名交易。 那么彻底禁止比特币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答案是否定的,除非彻底切断互联网,否则比特币依然会在通过线下流通。 所以,通过行政措施对比特币进行监管很难奏效,只能导致比特币的黑市化。 我认为,更好的方式是加强对比特币的技术监管。首先,比特币交易内容并非完全匿名;其次,所有交易数据都可以公开获得。这两个特征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追踪重点账号的交易情况。例如比特币黑市(网络丝绸之路)创始人的比特币账户就处于美国政府的监控之下,任何交易都会追踪并成为定罪依据。 既然行政监管无法奏效,技术监管应该成为重点考虑的途径。
个人分类: 数字资产与区块链|1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透过勒索病毒事件看比特币和金融业的未来
fealock 2017-7-4 16:24
发表于5月7日《联合早报》言论版 本月 12 日爆发的 WannaCry 勒索病毒席卷全球,据 15 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 20 万台电脑遭到侵袭,致使包括政府、医疗、交通、大学、邮政、通信、汽车制造在内的多个部门受到影响,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勒索病毒感染事件。新加坡有少数购物商场和零售店也遭受袭击,但没有接获关键信息受到影响的报告。 这次事件值得关注的一个环节是,黑客选择了比特币( Bitcoin )作为支付手段。受感染的电脑都会弹出一个页面,要求用户在 3 天内向其提供的比特币账户(目前知道黑客提供了三个不同的账户)支付价值 300 美元的比特币,否则就会翻倍至 600 美元,如果 7 日内不支付赎金则会永久删除文件。然而,据最新消息披露,截止 16 日,黑客只获得了价值约为 5.9 万美元的比特币。 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所造成的上亿美元的损失相比较,这点收入可谓微不足道。相关人员分析,这极可能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了解比特币,即使想付赎金也被挡在“技术门槛”之外。那么,为什么黑客会选择这个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呢?比特币极其背后的运行机制对目前的金融系统意味着什么? 2009 年 1 月,化名为中本聪( SatoshiNakamoto )的人在网络上发布了比特币软件系统(似乎跟 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无关系)。这个软件系统是一个分布式记账货币体系,主要通过四个关键机制来生成货币,并在可信可靠的基础上实现交易。这四个关键机制是:分布式共识、非对称加密、工作量证明记账和区块链。 分布式共识机制,就是每个参与者都可复制保存一份总账本( ledger ,包含所有历史交易数据的记录),只要获得系统中 51% 及以上账本的确认,货币的归属和支付交易就可进行。考虑到账本分布极广(所有连网参与比特币交易的机器),篡改或伪造账目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比特币“去中心化”特性得以实现、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通的基础。 对比特币这种加密货币而言,非对称加密是指“账号”和“密码”(或“公匙”与“私匙”)的设置遵循不对称原则,即从密码可以推算出对应的账号,但从账号不能推算出密码。账号是为了系统中对账和记录而设,密码是由现实中的人所掌控。两者都不与电脑 IP 挂钩,且比特币的持有者一般不需要身份登记和验证,只要拥有密码就可以支配相应账户中的比特币。这是比特币“匿名性”的根源。 工作量证明记账机制是指,在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记账的规则下,每 10 分钟左右只有一个人能成功记下新账页,目前成功记账者可以获得 12.5 个比特币的奖励(也被成为“挖矿”,随着比特币价格飞涨,这已经成为专业玩家的游戏,一般的个人电脑上已经不能挖到矿了),这也是比特币发放新币的形式。但根据创始人中本聪的设计,新币生成每 4 年会减少一半,并最终在 2140 年达到 2100 万枚的时候停止生产。由于货币量恒定,比特币可望消除通货膨胀,这也是创始人的理想之一。 最后,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 blockchain )技术,是指通过哈希函数把每个账页的信息压缩称简短摘要,即哈希值,嵌入下一个账页,从而把整个账本变为一条信息连。如此一来,所有的交易记录都能锁定在最新的哈希值里,方便世界各地连网电脑中储存的账本之间进行核对,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历史记录的篡改。 综上所述,相较于法定货币(包括数字化的法币),比特币具有“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的显著特征。此外,比特币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货币市场中价值最高、体量最大的加密货币。据主流比特币网站 bitcoin.com 本月初的实时统计, 1 比特币的价格已经突破 1500 美元( 1576.5 美元),并且被预测在未来 13 年里,价格还会呈指数级增长,最终可能暴涨 350 倍达到 50 万美元。另外一方面,尽管认识比特币并参与交易的人数仍然有限,但近年来用户规模飞涨,从 2013 年的 12 万人猛增到今年的 650 万人。 这些应该是黑客选择比特币的原因,实际上比特币最早的广泛使用,也是在非法交易领域。 2011 年初兴起的“丝绸之路”( SilkRoad )网站,用户超过 100 万,约 70% 的交易都与毒品有关,且主要使用比特币交易。 2013 年 10 月该网站被 FBI 查封,比特币的非法应用受到遏制。 同时,随着各界对比特币关注和了解的深入,对其合法应用的探索也越来越广泛。除了比特币行业内部交易,目前全球有超过 4000 家公司在专门提供比特币支付兑换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李嘉诚投资的 Bitpay )支持下接受比特币支付。德国、美国、欧盟等国家政府都接受了比特币可以作为合法支付手段。新加坡 2014 年就承认比特币交易,并公布了相关税收条款,在新加坡提供比特币交易业务的公司包括 FYB-SG,CoinHako, Coin Republic, itBit 和 CRXzone 。 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在经合组织( OECD )科技政策委员会提交的《 2016 科技创新展望报告》中被列为未来十大科技趋势之一,并预测,通过取代跨境支付、证券交易和其他金融基础设施,该技术每年能为全球银行服务节约 200 亿美元的成本。近期召开的首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区块链峰会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IMF )前首席经济师、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 SimonJohnson 就对区块链技术的影响非常乐观,认为这项技术极其支持的加密货币不仅有望让金融系统更加有效稳定,还能惠及贫困家庭,增加社会公平性。 但是,来自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学教授 EminGun Sirer 也提出警示,他认为区块链技术还非常不成熟,人们需要保持冷静和审慎态度来看待其发展和影响,尽管其潜力巨大,但在技术探索过程中会遭遇很多失败,而要减少失败,就要“设计合理的架构、协议、应用场景、安全系统、技术开发规范等”来解决目前发展该技术的关键性问题。当然,对于数据的安全性也是亟需考虑的问题,因为在重要信息都数字化、网络化之后,网络病毒的侵袭只会越来越多,一旦袭击超过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平行区块链 | 王飞跃教授丹佛大学论道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
Kara0807 2017-5-4 11:27
平行区块链 | 王飞跃教授丹佛大学论道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 2017年4月2日至3日, 第一届区块链与知识自动化国际研讨会 (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lockchain and Knowledge Automation, ISBKA 2017)在美国丹佛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专家齐聚一堂, 共同探讨区块链与知识自动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技术进展。 ISBKA 2017由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Intelligent Industries, Association for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2家国内外学术组织联合主办或协办,由丹佛大学承办。 本次研讨会由中科院自动化所王飞跃教授和丹佛大学 Kimon Valavanis教授担任共同主席,邀请了中科院、丹佛大学、清华大学、爱迪德技术有限公司、SAP、北京交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 针对新兴的区块链和知识自动化研究中的热点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在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 王飞跃教授首先致开幕词、并做 “Parallel Blockchain: Concept,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大会报告, 首次提出并解读了 “平行区块链”的概念、技术与应用模式。 王飞跃教授认为,以比特币区块链为典型代表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数据结构和系统架构,能够实现去中心化、去信任、安全可靠的描述智能( Descriptive Intelligence);而未来以虚实结合、人机混合为特征的智能系统和复杂社会系统,更多地是需要基于预测智能(Predictive Intelligence)和引导智能(Prescriptive Intelligence)的实验、分析与决策。 王飞跃教授提出的 “平行区块链”技术,即是平行管理与控制理论方法与区块链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实际系统与人工系统的“链上”平行互动与协同演化,为目前的“描述性”区块链技术增加计算实验与平行决策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未来复杂社会系统。 王飞跃教授同时介绍了其团队在区块链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袁勇副研究员在《自动化学报》合作发表的 “ 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是目前国内CNKI数据库中下载量和引用量最高的区块链技术综述文章。产业布局方面,王飞跃教授任院长的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自2015年起即启动了“天链工程”,首期启动了区块链+交通、区块链+农业、区块链+健康、区块链+金融等子工程,目前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王飞跃教授报告中认为: 从目前的源自比特币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和深度学习技术,到未来基于 ACP方法的平行区块链、平行动态规划、描述-预测-引导“三体”智能,是区块链技术驱动的智能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 --------------------------------------------------------------------------------------------------------------------------- 《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君子》、《财富》杂志评定的2016年最佳书籍之一 入选“2017年度最激动人心之科学著作”的决选名单 《机器崛起》已在德先生旗下求知书店上架(识别下方二维码可进入购书直通车),现预定本书享8折优惠! 求知书店 德先生作为《机器崛起》的官方宣传平台,后期将持续为大家奉上该书的扩展阅读、推荐序以及各路大咖精彩评论。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德先生。
个人分类: 王飞跃教授|2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由实而虚,到以虚驭实——一个外行眼中的“区块链”(全文)
热度 1 lvnaiji 2016-10-27 11:59
吕乃基 在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除了一直处于热点的基因编辑、VR、纳米技术等等之外,人工智能在围棋大赛后大热了一阵并延续至今,眼下最热门的或许是区块链技术,乃至有戏言道,“一言不合就聊区块链”。 在麦肯锡的报告中,将区块链技术称之为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 作为支撑比特币发展的基础技术,区块链被普遍推崇为下一代全球信用认证和价值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之一。它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的用途可能从传统信息传递逐步转变成为价值传递,从而对传统产业特别是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和挑战,包括去中心化等等。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从根本上说,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在于表明了这样一个信号,重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从尽可能详尽和一一对应把现实世界的信息移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只是现实世界被动的映射,到虚拟世界开始并日益深入地回过头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操作;也就是从由实而虚,到以虚驭实。其核心是改造现实世界,提升现实世界的有序度。 已看过前两部分的网友,请直接跳到第三部分,“质疑”。 一、由实到虚 由信息高速公路到互联网的初衷是传输知识,以及存贮和提取知识,把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例如《百科全书》,甚至大英图书馆搬到虚拟世界。移编码知识,移信息,谷歌地图几乎把所有地理地貌人文景观商店学校一网打尽。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已经、正在,以及有待移动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汇成“大数据”。眼下进一步的发展是移“客观的意会知识”,也就是人类在面向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如自动驾驶,以及所有人类有规可循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如博弈,哪怕是围棋中的棋感、美学和大局观。一句话,把“客观”存在的知识,不仅是波普尔的“客观知识”世界3,而且客观的意会知识,移到虚拟世界。 在自动驾驶 的事例中,系统的数个摄像头将道路实时场景转化为数据。系统中的算法翻译该数据,即理解道路信息及背景信息,然后在交通规则与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时限、油耗等因素,最终到达目的地。由人工驾驶到自动驾驶的关键是,在由实到虚的过程中排除疲劳、误操作和形形色色的情绪干扰,产生具体可执行命令输出,如:加速,减速或者角度旋转。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数据意味着打破未来汽车行业的观念以及改善道路安全。 一旦这些知识(广义)移到虚拟世界,就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完全摆脱了现实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的羁绊,摆脱与特定主体的牵连,摆脱上下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以及语境的束缚,进而打破国家与民族的壁垒与界限,去除意识形态的纷争,屏蔽掉现实世界的所有随机涨落,“人间喜剧”,喜怒哀乐,让知识和规律说话。让知识飞!知识可以在虚拟世界重新排列组合,只有一个条件,按已知的规律飞。虚拟世界既可以让人充分体验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实现的经历,让稀缺并易于陷入争辩的理想实验在虚拟世界看得见,甚至“摸得着”,也可以回过头来用于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吃一堑,在现实世界长一智。 然后就进入到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最高境界,可编程经济,可编程经济翻译成通俗语言,就是计划经济 。可编程经济的基础就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和设备完全互联互通,完全被数字化。 互联网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依靠现实生活中的这些规则,如校友、老乡、同事、亲戚等来规定人际关系,而是数字化的关系。先抹掉人与人的差别,都是陌生人,处于启蒙运动者提出的“自然状态”,或者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继而抹掉人与物的差别。在物联网,机器设备都会拥有户口。物与物自主交易(可以联想到技术哲学家拉图尔的“对称”概念)。IBM物联网白皮书称设备民主,就是设备获得了自主的、自由的信息传输和价值交换的权利,不再需要依靠中介机构,也不再需要人,自己就可以完成。 然而并不是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可以移到虚拟世界,大致有以下情况。其一,难度大而一时移不过去,例如某些久远年代部落中的绝技等。其二,有些知识因产权归属而不允许或只能部分移,在中国则是有关部门的封闭而移不过去,由此导致大数据的割裂、缺失而不成其为大数据。还有那些被篡改作假的数据,如点击率、好评等,能否以及怎样进入虚拟世界。其三,因种种因素如权力的干预,情感的渗透等而成为个案、下不为例,随意变化,以及模棱两可或不知所云的“精神”、“情”等等,因过不了编程这一关而被屏蔽于虚拟世界之外。最后,有些情况则是现实世界拒绝虚拟世界的介入,譬如中国拒绝谷歌,设置高墙屏蔽。这些移不过去的部分,哪怕再有价值、传播的力度再大,也难以逾越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壁垒,也有可能死在“最后一公里”。 上述第一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规可循。一旦有足够多的传感器并掌握足够大的数据,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分析,就有可能逾越这一壁垒。第二种情况,其一是设置某种权限供两个世界之间实现有条件沟通,其二是打通部门之间的壁垒,其三,设定前置的甄别机制。第三和第四种情况,除非改变现实世界,否则将被虚拟世界排除在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种难以移到虚拟世界的情况,倒有三类与中国有关。 从现实到虚拟,从中心、干预、嵌入、模糊、意会,到去中心化、非嵌入、精确和编码;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重构。虚拟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简单的映射、投射,而是选择性重构。这样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 “革命”的核心是虚拟世界的“球籍”。个人也好,公司也好,国家也好,存在于现实世界,至少可以“我思故我在”;然而随着越来越大的现实世界移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权重越来越大,不参加者将自我边缘化。软件定义一切势在必行。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不同用途的软件,定义了数据,定义了模型,定义了功能,定义了机器,定义了过程,定义了规则,定义了网络,定义了虚拟的数字世界,定义了制造业,定义了可以定义的一切 。 现今世界约 50 亿人以及 20 万亿美元的资金被挡在全球经济活动之外,原因是资产所有权存在争议。这些财富将因区块链技术得到释放 ,加入市场,加速资本流动,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机遇。 已经有人在想象一个当地法律均靠以太脚本订立的小镇 ,居民也会非常清晰地意识到法律的执行和适用范围。甚至可以想象一个不靠地理边界而是基于智能合约的法规和权益的国家,未来的人们甚至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虚拟国度。因此,随着以太坊的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种新的法律形式已然诞生。 当人类社会做不到时,虚拟世界可以做到。 任何一种哪怕是再强大的社会“软件”,如果不能遵守互联网的逻辑和规则行事,不想或不善于嵌入到互联网所构造的操作系统当中去,它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在现实世界被边缘化,沦为现实世界的弃儿和“价值孤岛”而失去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 。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社会关系不断由现实世界迁移到虚拟世界,乃至以后者为重,人在现实世界的地位就受到动摇。没法移到虚拟世界,不能映射,更不能操作的现实世界,有可能在虚拟世界被开除球籍,回过头来没法在现实世界与他人交往。 从另一个角度说,迄今为止,社会的运行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情感,美,以及宗教或宗教情怀;但是随着区块链的推进,宗教等人文主义将被“数据主义”取代。数据主义认为,宇宙是由数据流组成,而实体或现象的价值由其对数据处理的贡献决定。留在现实世界的只是个人隐秘的信仰,也就是不能被软件定义的部分 。这种说法固然有其漏洞,因为这里所谓的“数据主义”,其实是由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现实世界的运行及运行的规律,因而在“数据”中本来就包含有“人文主义”;但是在现实社会也确实存在不能被软件定义的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部分,其包容性与和谐的主张,被认为将在21世纪走向世界。然而,在IT、互联网,特别是区块链的发展中,是否会还没有来得及走向世界,先被虚拟世界抛弃,继而在现实世界打入冷宫?软件定义一切将会重塑整个世界。国家(公司、个人)的强大与否,取决于有多少现实世界移到虚拟世界,或者说在虚拟世界拥有多大“疆域”,以及与回过头来与现实世界的互动。 当下的状况可以认为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某种博弈,要么现实世界因前述种种原因不能移到虚拟世界,区块链因达不到51%的多数比例而受阻;要么整个商业、整个市场都是建立在区块链上,当区块链上的数据足够多的情况下,智能合约可发挥的作用才会更大,才更不容易被外界条件所干扰 。 二、以虚驭实 区块链技术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比特币在没有任何中心化机构运营和管理的情况下,多年运行非常稳定,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有人注意到了它的底层技术,把比特币技术抽象提取出来,称之为区块链技术 ,或者分布式账本技术。瑞银专家认为,区块链是一项潜在的变革性技术。未来二十年,区块链及相关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和互联网在过去二十年里产生的影响一样深远,意味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关系的进入了新的时期。“ 我们将会有很多 动词 ,一些无形的东西,一些服务,可能会比一些实际物体更重要,这就是未来的趋势。 ” 这些动词的核心,就是“以虚驭实”。 区块链从最抽象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分布式、共同维护、透明不可伪造篡改的、有明确归属权信息的记录系统,是利用分布式技术和共识算法重新构造的一种信任机制,存放在虚拟世界。 区块链有以下主要特点: 去中心化。“去”来自政府和资本的权力,自己管理自己,同时也是去自我中心。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去中心化必须在拥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或在拥有众多个体的群中才能出现或存在。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或个体来自由选择中心。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开放性。系统开放,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比如一套公开透明的算法)使得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对少数“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或者说许许多多陌生人的信任,免中介,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以及不必起作用。 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存储,以比特币为例,只有在控制了全网超过51%的记账节点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伪造出一条不存在的记录。当加入区块链的节点足够多的时候,这基本上不可能,从而杜绝了造假的可能。因此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 匿名性及信用积累。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无需信任(区块链中的程序规则会自行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对手无须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自己产生信任,有助于信用的累积。信任,既是对可追溯既往的积累,也是对透明未来的期望。存储在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公开,但是账户身份信息高度加密,只有在数据拥有者授权才能访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和个人的隐私。 基于以太坊的支持编程的区块链协议,不仅能实现各种区块链应用,而且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太坊可看作是一台“全球计算机”:任何人都可以上传和执行应用程序,并且程序的有效执行能得到保证,这种保证依赖的正是以太坊系统中去中心化的,由全球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组成的,鲁棒性极强的共识网络。以太坊 的目标,就是将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开放、和安全这三大特点,引入到几乎所有能被计算的领域。 “智能合约”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领域。一直以来,法律体系都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合约或法律是由充满歧义的语句定义的,第二,强制执行合约或法律的代价非常大。而以太坊,通过数字货币和编程语言的结合,解决了现行法律体系的这两大问题。 编程语言是人类用来控制计算机工作,而反过来,计算机则无法猜透人类的意图,因此用任何编程语言写好的指令,对计算机必须准确无误没有歧义,以保证在同样的条件下,这段代码按既定步骤执行。这种特性正是人类现行法律与合约中所缺失的。有了以太脚本(Ether Script),就可以订立具备这种特性的合约。在以太坊上用代码实现人类社会中各式各样的法律与合约,可以有严格明确定义,并且可以自动执行 ,这就是智能合约。传统合约的顺利执行必须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信任之上,否则肯定会有利益受损的一方;但是智能合约则抛开参与方信任的前提,仅依靠代码强制执行即可 。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人类进步的长河就是一部不断消除摩擦的历史 。所谓“摩擦”,包括信息摩擦,信息不对称,信息无法获取,以及信息风险;互动摩擦,如交易成本,随着规模提高,以及需要管理的资源(包括中介机构)的增加而上升,还有很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无法进入市场;创新过程也会产生新的摩擦。摩擦导致成本上升,阻碍全球商业贸易活动发展,放慢脚步,甚至停滞不前。从引入货币取代易货交易,到以数字签名代替火漆印章,见证了数字(非嵌入)创新所推动的不断进步。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帮助消除上述“摩擦”,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边界,近期内可以实现的效益包括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和风险。 长远来看,行业和社会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区块链网络,期待整个行业的业务模式,甚至总体经济都能实现结构性转变。有关条文,例如TPP及TIPP在现实世界争议不断,由国会或国家批准要过关斩将,而后的执行更是充满欺诈、违规或者自说自话。在相当程度上,WTO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名存实亡。如果把相应的规则由区块链技术移到虚拟世界,那么这些条文就能真正发挥作用。数字化抹掉现实社会源于利益、权力、亲疏、信用,以及意识形态等形形色色的纷争;虚拟社会可以强制执行,以虚驭实。一旦发生背叛、双重标准和强权,就会被虚拟世界所唾弃,回到现实世界也将不受待见。 区块链让具有价值负荷的事项得以推行。在此意义上,区块链的作用,在于由数字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 从以“知你为何”为基础实现自动化,转化到以“望你为何”为依据争取智能化 。“望你为何”,即充溢着价值。人们对区块链的信任逐渐超过对中心化公司与机构的信任。因此,区块链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世界运作范式的转移 。 在更大的视野下,区块链可以类比为互联网的TCP/IP协议,就像互联网刚开始出现时那样。进而把互联网视为构造社会、市场和行业全新格局的建构性的要素和力量,互联网+,就是按照互联网的法则和逻辑来重新统合社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 ,甚至从根本上颠覆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管理模式。 政府和行业相关利益方如何看待区块链,如何认知区块链对现有体系的影响也会对区块链发展速度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区块链有去中心化的特征,这对于现有的监管机构和行业来说,有哪些是不兼容的? 目前,在国家的层面上已经有一些设想与计划 。在中国最热的房地产领域,瑞典计划将房地产交易放到区块链上,只要买卖双方同意交易并签订买卖合同;从这时候,交易中涉及到的所有主体—银行,政府,中介,买方,卖方,就能跟踪合同执行情况,实时进行交易确认,绝对安全公平。格鲁吉亚共和国正在开发区块链土地注册系统,以表明其政府的现代与透明。在看似落后的加纳,所有权注册登记后就无法被篡改,表明该国不存在腐败行为,以吸引外国投资者。 澳大利亚与俄罗斯试图将区块链引入到选举中,防篡改、可追溯、匿名和安全。从公司选举和社区选举这类小型选举做起,然后逐步推广到议会选举,甚至全民公投。 2016 年4月下旬刚成立的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白硕认为 ,“我们不能在还没有想清楚区块链在中国金融领域如何落地的情况下,贸然与国际上的区块链组织接轨,也不能让每个金融机构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目前虽然有不少行业已经有了区块链应用,但要产生真正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同时,还有很多应用怎么落地,怎么跟现有的企业融合,怎么有效提升生产力,也是需要摸索。 由实到虚,以及以虚驭实,以此重温关于共产主义的两句论述: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提高;可以有新的理解。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共享经济等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 可以做到,其中也确实含有精神的提升,如创新和共享;但人的自利本性,决定了 精神不可能“极大提高”。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前半句做不到,后半句想得美。 区块链为解决人作为“类”的精神难题提供了可能性: 那就是 “我管人人,人人管我” 。 从根本上说, 区块链从降生之日起就在于处理人际关系 ,取代各执一词难以执行的法律,说不清道不明的伦理,进而难辨高下的道德,排除人际关系的亲疏好恶,摒弃种种违规或无限规则。至于“意向性”与喜怒哀乐,虽然不可避免与他人有关,但主要是 个人自己的事情,留在现实世界 便是。形形色色的情感纠葛,围棋大赛中的荣誉感,乃至李世石“为人类而战”,不能“编程”也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虚拟世界主要是公众世界,现实世界主要是私人世界。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本文第一部分的观点,现实世界未必都移到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为个人的内心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即使在区块链席卷现实世界,在“奇点”到来之后。 然而,公众世界与私人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弗里德曼说过一句话 :以理性经济人观之,在追求私利方面,上帝与魔鬼没有区别!一旦公众世界在虚拟世界的“我管人人,人人管我”之下, 无论上帝还是魔鬼,在区块链上一视同仁。 面对如此条理化规范化的虚拟世界和公众世界,现实世界与私人世界的情感或崇高或卑鄙——本来是投射到公众世界方为公众所知而有此评价,也就或多或少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剩下的只是更加私密的恋情亲情,和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反过来也可以解释一种现象,越是因种种原因不能或拒绝移到虚拟世界的现实世界,就越是强调伦理道德,如“感动”、“最美”,等等;而在现实世界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条理化规范化的公众世界则无需如此强调,照章办事就是了。 以虚驭实,由公众世界而及私人世界。 三、质疑 区块链走到舞台的中心,自然也就成为各种质疑的众矢之的。 2016 年7月,Gartner公司发布了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眼下的区块链正处于“期望膨胀期”,随即可能就会进入断崖式的“幻灭期”。 对于目前的“期望”存在以下争议。 其一,信用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 区块链的核心是“程序公正”,并不关涉前因后果,这一点类似于三段论,保证推理过程,至于大前提是否正确与之无关。 信用亦然,不是绝对的真,而是有条件的真,技术中立,不能判断是否公平。而所谓的信用就是不做假,有可能之前的记录是错误的,但如实记录了 。智能合约的设计者也需要考虑合约在执行后外界条件变化(非区块链内条件)的情况下的业务方案,例如所谓“不可抗力”。还有,“最终解释权”又该如何处置? 其二,认为区块链技术不应该贴上“去中心化”的标签 。 开放是必要的,但 全面、无限制开放不合理。去中心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去中心化和中心化,阴阳相互依存,符合相互演化的道家辩证哲理 在具体操作上,区块链如果要保证信用的去中心化,需要用户等待公链上的确认,就不太可能做到高频交易。而私有链则违背了区块链的核心——信用。或许,可行的是以牺牲一定信用为代价,既提高交易频度,又实现隐私保护的“广义侧链” 。 去中心化共识技术的应用将会服从幂律分布 ,大多数的应用太小不足以保证自由区块链的安全;大量的去中心化应用,尤其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需要进行应用之间的交互。 世界经济论坛调查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GDP中有10%的相关信息将用区块链技术保存。在未来的几年中,作为编织这一金融基础设施的基本平台,企业级区块链的基础建设将变得十分重要。 区块链的发展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与此吻合。 区块链1.0——数字货币,可编程货币;2.0——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可编程经济;3.0——DAO、DAC(区块链自洽组织、区块链自洽公司)--区块链大社会(科学,医疗,教育etc);4.0 ——区块链+人工智能、区块链+能源。在“版本”的升级过程中,区块链有待与现实社会中的社区、企业、行业、政府逐步融合。 区块链还存在所谓五大迷思 。 处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区块链,并不是两个世界之间截然分明的分界线,两个世界之间不是一纸之隔,而是在结构上有一个如同计算机7层那样的层次框架,在时间上有一个层际间的逐一提升过程。 再者,即使具有高度随意性例如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随着关于量子与意识关系的研究升温,量子计算机发展成熟,是否可以期待有新的计算机语言,譬如“ 全球脑 ” 将 遵循模糊(fuzzy)逻辑。概念是这样,行为是那样; 有时这样,有时那样。 这不正合“朕意”吗? 此外, 虚拟世界也有随机涨落和蝴蝶效应,因为代码的世界总会存在bug、病毒、木马,它们的作用也有随机性,也可能广泛传播,造成大面积的系统瘫痪。 一句话,区块链技术在发展中。例如,区块链技术开发、研究与测试工作由于涉及多个系统,因此,时间与资金等成本问题将阻碍区块链技术的突破。但利用云平台搭建测试环境,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 。 科幻作家阿瑟 • 克拉克曾经说过 :“当一位杰出但又上了岁数的科学家称某事是可能的时候,他几乎肯定是正确的。当他称某事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很可能是错误的。” Techcrunch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革命背后的深刻原因 http://mt.sohu.com/20161009/n469837955.shtml 肖风,区块链 10 年足以翻天覆地,但它到底是什么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657145.html 走向智能 | 数字虚体:深度掌控物理世界 解读《三体智能革命》 http://www.v2gg.com/quanzi2016/woailvxing/20160919/103735_2.html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http://d1.bter.com/article/6918 什么是以太坊( Ethereum ) 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AVR3um 喻国明:“互联网 ”是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22/21/26799112_494130144.shtm 《人类简史》作者:算法胜利,自由意志将终结 http://mt.sohu.com/20160830/n466717120.shtml 区块链在传统版权确权与交易中如何应用? http://mt.sohu.com/20160815/n464209002.shtml 区块链是个什么鬼?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17/09/33542116_599032933.shtml kk2016/9/14 在武汉的讲演 赵余: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633823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http://d1.bter.com/article/6918 IBM 范斌:如何选取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http://sowm.cn/tmtpost/article/VvaAzq.html 王飞跃:迈向知识自动化 http://www.cas.cn/xw/zjsd/201401/t20140103_4009925.shtml 互联网进化: “ 区块链 +” 会取代……等 “ 中介 ” 吗? http://m.huxiu.com/article/164219/1.html 喻国明:“互联网 ”是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22/21/26799112_494130144.shtm 盘点政府可利用区块链的八大方式 http://tieba.baidu.com/p/3897739263 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今宣布成立 http://www.xnbzg.com/service/article.html?id=103 吕乃基,论“物质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辩证法 2006 , 1 卢周来,经济学视角下的《信任》 http://3y.uu456.com/bp_5rllf8919e0088t3wpqm_1.html http://mt.sohu.com/20160817/n464744769.shtml 区块链在传统版权确权与交易中如何应用 http://mt.sohu.com/20160815/n464209002.shtml 区块链是否意味着完全去中心化?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M0NTQwMw==mid=2649914256idx=1sn=9107fb23849280653f48c29259e65db6chksm=87b23804b0c5b1129b11cde23aebf98b5186f1d001f337e966ac34a3f5947e080ee353b60ebcmpshare=1scene=1srcid=0929pnyXCrJCj2PGy3JMo5eIpass_ticket=9Bu%2BIDGTZoP8th9UTltybnLrnhl%2BhvChGy%2Bqfuy5Alm58SBGOrPiq2QgVRUY92Rv#rd 刘敬思:区块链如何应用在传统版权的确权与交易中? http://www.tmtpost.com/2436686.html 以太坊 (Ethereum ): 下一代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http://ethfans.org/posts/ethereum-whitepaper 区块链,百度百科 破除对区块链的五大迷思 http://www.tmtpost.com/2440868.html 全球脑:互联网进化与人类智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29/14/10857169_390729292.shtml Google 云宣布将提供区块链测试服务 http://36kr.com/p/5053498.html 文摘 | 拯救未来 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兴起 http://www.v2gg.com/nanren2016/xiaoshuodaquan/20160907/6511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2615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由实而虚,到以虚驭实——一个外行眼中的“区块链”(二)
热度 7 lvnaiji 2016-10-23 07:38
吕乃基 二、以虚驭实 区块链技术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比特币在没有任何中心化机构运营和管理的情况下,多年运行非常稳定,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有人注意到了它的底层技术,把比特币技术抽象提取出来,称之为区块链技术 ,或者分布式账本技术。瑞银专家认为,区块链是一项潜在的变革性技术。未来二十年,区块链及相关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和互联网在过去二十年里产生的影响一样深远,意味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关系的进入了新的时期。“ 我们将会有很多 动词 ,一些无形的东西,一些服务,可能会比一些实际物体更重要,这就是未来的趋势。 ” 这些动词的核心,就是“以虚驭实”。 区块链从最抽象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分布式、共同维护、透明不可伪造篡改的、有明确归属权信息的记录系统,是利用分布式技术和共识算法重新构造的一种信任机制,存放在虚拟世界。 区块链有以下主要特点: 去中心化。“去”来自政府和资本的权力,自己管理自己,同时也是去自我中心。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去中心化必须在拥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或在拥有众多个体的群中才能出现或存在。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或个体来自由选择中心。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开放性。系统开放,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比如一套公开透明的算法)使得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对少数“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或者说许许多多陌生人的信任,免中介,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以及不必起作用。 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存储,以比特币为例,只有在控制了全网超过51%的记账节点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伪造出一条不存在的记录。当加入区块链的节点足够多的时候,这基本上不可能,从而杜绝了造假的可能。因此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 匿名性及信用积累。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无需信任(区块链中的程序规则会自行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对手无须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自己产生信任,有助于信用的累积。信任,既是对可追溯既往的积累,也是对透明未来的期望。存储在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公开,但是账户身份信息高度加密,只有在数据拥有者授权才能访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和个人的隐私。 基于以太坊的支持编程的区块链协议,不仅能实现各种区块链应用,而且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太坊可看作是一台“全球计算机”:任何人都可以上传和执行应用程序,并且程序的有效执行能得到保证,这种保证依赖的正是以太坊系统中去中心化的,由全球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组成的,鲁棒性极强的共识网络。以太坊 的目标,就是将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开放、和安全这三大特点,引入到几乎所有能被计算的领域。 “智能合约”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领域。一直以来,法律体系都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合约或法律是由充满歧义的语句定义的,第二,强制执行合约或法律的代价非常大。而以太坊,通过数字货币和编程语言的结合,解决了现行法律体系的这两大问题。 编程语言是人类用来控制计算机工作,而反过来,计算机则无法猜透人类的意图,因此用任何编程语言写好的指令,对计算机必须准确无误没有歧义,以保证在同样的条件下,这段代码按既定步骤执行。这种特性正是人类现行法律与合约中所缺失的。有了以太脚本(Ether Script),就可以订立具备这种特性的合约。在以太坊上用代码实现人类社会中各式各样的法律与合约,可以有严格明确定义,并且可以自动执行 ,这就是智能合约。传统合约的顺利执行必须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信任之上,否则肯定会有利益受损的一方;但是智能合约则抛开参与方信任的前提,仅依靠代码强制执行即可 。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人类进步的长河就是一部不断消除摩擦的历史 。所谓“摩擦”,包括信息摩擦,信息不对称,信息无法获取,以及信息风险;互动摩擦,如交易成本,随着规模提高,以及需要管理的资源(包括中介机构)的增加而上升,还有很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无法进入市场;创新过程也会产生新的摩擦。摩擦导致成本上升,阻碍全球商业贸易活动发展,放慢脚步,甚至停滞不前。从引入货币取代易货交易,到以数字签名代替火漆印章,见证了数字(非嵌入)创新所推动的不断进步。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帮助消除上述“摩擦”,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边界,近期内可以实现的效益包括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和风险。 长远来看,行业和社会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区块链网络,期待整个行业的业务模式,甚至总体经济都能实现结构性转变。有关条文,例如TPP及TIPP在现实世界争议不断,由国会或国家批准要过关斩将,而后的执行更是充满欺诈、违规或者自说自话。在相当程度上,WTO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名存实亡。如果把相应的规则由区块链技术移到虚拟世界,那么这些条文就能真正发挥作用。数字化抹掉现实社会源于利益、权力、亲疏、信用,以及意识形态等形形色色的纷争;虚拟社会可以强制执行,以虚驭实。一旦发生背叛、双重标准和强权,就会被虚拟世界所唾弃,回到现实世界也将不受待见。 区块链让具有价值负荷的事项得以推行。在此意义上,区块链的作用,在于由数字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 从以“知你为何”为基础实现自动化,转化到以“望你为何”为依据争取智能化 。“望你为何”,即充溢着价值。人们对区块链的信任逐渐超过对中心化公司与机构的信任。因此,区块链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世界运作范式的转移 。 在更大的视野下,区块链可以类比为互联网的TCP/IP协议,就像互联网刚开始出现时那样。进而把互联网视为构造社会、市场和行业全新格局的建构性的要素和力量,互联网+,就是按照互联网的法则和逻辑来重新统合社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 ,甚至从根本上颠覆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管理模式。 政府和行业相关利益方如何看待区块链,如何认知区块链对现有体系的影响也会对区块链发展速度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区块链有去中心化的特征,这对于现有的监管机构和行业来说,有哪些是不兼容的? 目前,在国家的层面上已经有一些设想与计划 。在中国最热的房地产领域,瑞典计划将房地产交易放到区块链上,只要买卖双方同意交易并签订买卖合同;从这时候,交易中涉及到的所有主体—银行,政府,中介,买方,卖方,就能跟踪合同执行情况,实时进行交易确认,绝对安全公平。格鲁吉亚共和国正在开发区块链土地注册系统,以表明其政府的现代与透明。在看似落后的加纳,所有权注册登记后就无法被篡改,表明该国不存在腐败行为,以吸引外国投资者。 澳大利亚与俄罗斯试图将区块链引入到选举中,防篡改、可追溯、匿名和安全。从公司选举和社区选举这类小型选举做起,然后逐步推广到议会选举,甚至全民公投。 2016 年4月下旬刚成立的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白硕认为 ,“我们不能在还没有想清楚区块链在中国金融领域如何落地的情况下,贸然与国际上的区块链组织接轨,也不能让每个金融机构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目前虽然有不少行业已经有了区块链应用,但要产生真正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同时,还有很多应用怎么落地,怎么跟现有的企业融合,怎么有效提升生产力,也是需要摸索。 由实到虚,以及以虚驭实,以此重温关于共产主义的两句论述: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提高;可以有新的理解。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共享经济等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 可以做到,其中也确实含有精神的提升,如创新和共享;但人的自利本性,决定了 精神不可能“极大提高”。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前半句做不到,后半句想得美。 区块链为解决人作为“类”的精神难题提供了可能性: 那就是 “我管人人,人人管我” 。 从根本上说, 区块链从降生之日起就在于处理人际关系 ,取代各执一词难以执行的法律,说不清道不明的伦理,进而难辨高下的道德,排除人际关系的亲疏好恶,摒弃种种违规或无限规则。至于“意向性”与喜怒哀乐,虽然不可避免与他人有关,但主要是 个人自己的事情,留在现实世界 便是。形形色色的情感纠葛,围棋大赛中的荣誉感,乃至李世石“为人类而战”,不能“编程”也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虚拟世界主要是公众世界,现实世界主要是私人世界。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本文第一部分的观点,现实世界未必都移到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为个人的内心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即使在区块链席卷现实世界,在“奇点”到来之后。 然而,公众世界与私人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弗里德曼说过一句话 :以理性经济人观之,在追求私利方面,上帝与魔鬼没有区别!一旦公众世界在虚拟世界的“我管人人,人人管我”之下, 无论上帝还是魔鬼,在区块链上一视同仁。 面对如此条理化规范化的虚拟世界和公众世界,现实世界与私人世界的情感或崇高或卑鄙——本来是投射到公众世界方为公众所知而有此评价,也就或多或少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剩下的只是更加私密的恋情亲情,和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反过来也可以解释一种现象,越是因种种原因不能或拒绝移到虚拟世界的现实世界,就越是强调伦理道德,如“感动”、“最美”,等等;而在现实世界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条理化规范化的公众世界则无需如此强调,照章办事就是了。 以虚驭实,由公众世界而及私人世界。 区块链是个什么鬼?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17/09/33542116_599032933.shtml kk2016/9/14 在武汉的讲演 赵余: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633823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http://d1.bter.com/article/6918 IBM 范斌:如何选取区块链的应用场景? http://sowm.cn/tmtpost/article/VvaAzq.html 王飞跃:迈向知识自动化 http://www.cas.cn/xw/zjsd/201401/t20140103_4009925.shtml 互联网进化: “ 区块链 +” 会取代……等 “ 中介 ” 吗? http://m.huxiu.com/article/164219/1.html 喻国明:“互联网 ”是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22/21/26799112_494130144.shtm 盘点政府可利用区块链的八大方式 http://tieba.baidu.com/p/3897739263 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今宣布成立 http://www.xnbzg.com/service/article.html?id=103 吕乃基,论“物质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辩证法 2006 , 1 卢周来,经济学视角下的《信任》 http://3y.uu456.com/bp_5rllf8919e0088t3wpqm_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3395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从由实而虚,到以虚驭实——一个外行眼中的“区块链”(一)
热度 4 lvnaiji 2016-10-20 15:29
吕乃基 在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除了一直处于热点的基因编辑、VR、纳米技术等等之外,人工智能在围棋大赛后大热了一阵并延续至今,眼下最热门的或许是区块链技术,乃至有戏言道,“一言不合就聊区块链”。 在麦肯锡的报告中,将区块链技术称之为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 作为支撑比特币发展的基础技术,区块链被普遍推崇为下一代全球信用认证和价值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之一。它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的用途可能从传统信息传递逐步转变成为价值传递,从而对传统产业特别是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和挑战,包括去中心化等等。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从根本上说,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在于表明了这样一个信号,重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从尽可能详尽和一一对应把现实世界的信息移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只是现实世界被动的映射,到虚拟世界开始并日益深入地回过头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操作;也就是从由实而虚,到以虚驭实。其核心是改造现实世界,提升现实世界的有序度。 全文分三次发布。一、由实到虚;二,以虚驭实;三、质疑。 一、由实到虚 由信息高速公路到互联网的初衷是传输知识,以及存贮和提取知识,把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例如《百科全书》,甚至大英图书馆搬到虚拟世界。移编码知识,移信息,谷歌地图几乎把所有地理地貌人文景观商店学校一网打尽。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已经、正在,以及有待移动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汇成“大数据”。眼下进一步的发展是移“客观的意会知识”,也就是人类在面向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如自动驾驶,以及所有人类有规可循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如博弈,哪怕是围棋中的棋感、美学和大局观。一句话,把“客观”存在的知识,不仅是波普尔的“客观知识”世界3,而且客观的意会知识,移到虚拟世界。 在自动驾驶 的事例中,系统的数个摄像头将道路实时场景转化为数据。系统中的算法翻译该数据,即理解道路信息及背景信息,然后在交通规则与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时限、油耗等因素,最终到达目的地。由人工驾驶到自动驾驶的关键是,在由实到虚的过程中排除疲劳、误操作和形形色色的情绪干扰,产生具体可执行命令输出,如:加速,减速或者角度旋转。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数据意味着打破未来汽车行业的观念以及改善道路安全。 一旦这些知识(广义)移到虚拟世界,就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完全摆脱了现实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的羁绊,摆脱与特定主体的牵连,摆脱上下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以及语境的束缚,进而打破国家与民族的壁垒与界限,去除意识形态的纷争,屏蔽掉现实世界的所有随机涨落,“人间喜剧”,喜怒哀乐,让知识和规律说话。让知识飞!知识可以在虚拟世界重新排列组合,只有一个条件,按已知的规律飞。虚拟世界既可以让人充分体验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实现的经历,让稀缺并易于陷入争辩的理想实验在虚拟世界看得见,甚至“摸得着”,也可以回过头来用于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吃一堑,在现实世界长一智。 然后就进入到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最高境界,可编程经济,可编程经济翻译成通俗语言,就是计划经济 。可编程经济的基础就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和设备完全互联互通,完全被数字化。 互联网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依靠现实生活中的这些规则,如校友、老乡、同事、亲戚等来规定人际关系,而是数字化的关系。先抹掉人与人的差别,都是陌生人,处于启蒙运动者提出的“自然状态”,或者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继而抹掉人与物的差别。在物联网,机器设备都会拥有户口。物与物自主交易(可以联想到技术哲学家拉图尔的“对称”概念)。IBM物联网白皮书称设备民主,就是设备获得了自主的、自由的信息传输和价值交换的权利,不再需要依靠中介机构,也不再需要人,自己就可以完成。 然而并不是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可以移到虚拟世界,大致有以下情况。其一,难度大而一时移不过去,例如某些久远年代部落中的绝技等。其二,有些知识因产权归属而不允许或只能部分移,在中国则是有关部门的封闭而移不过去,由此导致大数据的割裂、缺失而不成其为大数据。还有那些被篡改作假的数据,如点击率、好评等,能否以及怎样进入虚拟世界。其三,因种种因素如权力的干预,情感的渗透等而成为个案、下不为例,随意变化,以及模棱两可或不知所云的“精神”、“情”等等,因过不了编程这一关而被屏蔽于虚拟世界之外。最后,有些情况则是现实世界拒绝虚拟世界的介入,譬如中国拒绝谷歌,设置高墙屏蔽。这些移不过去的部分,哪怕再有价值、传播的力度再大,也难以逾越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壁垒,也有可能死在“最后一公里”。 上述第一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规可循。一旦有足够多的传感器并掌握足够大的数据,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分析,就有可能逾越这一壁垒。第二种情况,其一是设置某种权限供两个世界之间实现有条件沟通,其二是打通部门之间的壁垒,其三,设定前置的甄别机制。第三和第四种情况,除非改变现实世界,否则将被虚拟世界排除在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种难以移到虚拟世界的情况,倒有三类与中国有关。 从现实到虚拟,从中心、干预、嵌入、模糊、意会,到去中心化、非嵌入、精确和编码;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重构。虚拟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简单的映射、投射,而是选择性重构。这样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 “革命”的核心是虚拟世界的“球籍”。个人也好,公司也好,国家也好,存在于现实世界,至少可以“我思故我在”;然而随着越来越大的现实世界移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权重越来越大,不参加者将自我边缘化。软件定义一切势在必行。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不同用途的软件,定义了数据,定义了模型,定义了功能,定义了机器,定义了过程,定义了规则,定义了网络,定义了虚拟的数字世界,定义了制造业,定义了可以定义的一切 。 现今世界约 50 亿人以及 20 万亿美元的资金被挡在全球经济活动之外,原因是资产所有权存在争议。这些财富将因区块链技术得到释放 ,加入市场,加速资本流动,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机遇。 已经有人在想象一个当地法律均靠以太脚本订立的小镇 ,居民也会非常清晰地意识到法律的执行和适用范围。甚至可以想象一个不靠地理边界而是基于智能合约的法规和权益的国家,未来的人们甚至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虚拟国度。因此,随着以太坊的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种新的法律形式已然诞生。 当人类社会做不到时,虚拟世界可以做到。 任何一种哪怕是再强大的社会“软件”,如果不能遵守互联网的逻辑和规则行事,不想或不善于嵌入到互联网所构造的操作系统当中去,它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在现实世界被边缘化,沦为现实世界的弃儿和“价值孤岛”而失去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 。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社会关系不断由现实世界迁移到虚拟世界,乃至以后者为重,人在现实世界的地位就受到动摇。没法移到虚拟世界,不能映射,更不能操作的现实世界,有可能在虚拟世界被开除球籍,回过头来没法在现实世界与他人交往。 从另一个角度说,迄今为止,社会的运行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情感,美,以及宗教或宗教情怀;但是随着区块链的推进,宗教等人文主义将被“数据主义”取代。数据主义认为,宇宙是由数据流组成,而实体或现象的价值由其对数据处理的贡献决定。留在现实世界的只是个人隐秘的信仰,也就是不能被软件定义的部分 。这种说法固然有其漏洞,因为这里所谓的“数据主义”,其实是由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现实世界的运行及运行的规律,因而在“数据”中本来就包含有“人文主义”;但是在现实社会也确实存在不能被软件定义的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部分,其包容性与和谐的主张,被认为将在21世纪走向世界。然而,在IT、互联网,特别是区块链的发展中,是否会还没有来得及走向世界,先被虚拟世界抛弃,继而在现实世界打入冷宫?软件定义一切将会重塑整个世界。国家(公司、个人)的强大与否,取决于有多少现实世界移到虚拟世界,或者说在虚拟世界拥有多大“疆域”,以及与回过头来与现实世界的互动。 当下的状况可以认为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某种博弈,要么现实世界因前述种种原因不能移到虚拟世界,区块链因达不到51%的多数比例而受阻;要么整个商业、整个市场都是建立在区块链上,当区块链上的数据足够多的情况下,智能合约可发挥的作用才会更大,才更不容易被外界条件所干扰 。 Techcrunch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革命背后的深刻原因 http://mt.sohu.com/20161009/n469837955.shtml 肖风,区块链 10 年足以翻天覆地,但它到底是什么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657145.html 走向智能 | 数字虚体:深度掌控物理世界 解读《三体智能革命》 http://www.v2gg.com/quanzi2016/woailvxing/20160919/103735_2.html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http://d1.bter.com/article/6918 什么是以太坊( Ethereum ) 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AVR3um 喻国明:“互联网 ”是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22/21/26799112_494130144.shtm 《人类简史》作者:算法胜利,自由意志将终结 http://mt.sohu.com/20160830/n466717120.shtml 区块链在传统版权确权与交易中如何应用? http://mt.sohu.com/20160815/n464209002.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4128 次阅读|9 个评论
区块链与未来互联网
SmartHandsome 2016-7-17 10:21
区块链技术绝对是一门让人兴奋不已的技术。 作为比特币的底层实现技术,人们今天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讨论和期望已经远远超出了数字货币的范畴。 采用区块链实现的比特币是一个去中心化、分布式的账本系统,由全网对所有交易历史进行记录(记录的过程俗称“挖矿”、参与记录的人被称为“矿工”、每次交易最后只有最先算出来的人经过全网确认获得记录权,并获得奖励——一定数额的比特币),这种方式做到了全网认同和监督,交易历史可追溯、无法篡改、真实完整和公平公正。全民都可以是参与者、见证者和积极贡献者。 如果说 TCP/IP 协议的互联网 1.0 时代带来的是信息的自由传输和交换,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联网 2.0 时代将带来价值的自由流通、转移和交易。 互联网 1.0 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平等的接入和分享,实现了信息的自由流通,但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可信任,互联网 2.0 时代,区块链技术实现并建立起来了互联网空间的全网信任机制。 从技术上看,区块链是在点对点网络上构建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加密的每个数据存储单元被称为区块,区块与区块按照时间顺序相连形成的链条,成为区块链。 所有的数字资产、可数字化的资产、或者资产的数字化,都可以采用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流通、转移、交换和交易。 虽然区块链技术目前存在高能耗(很多节点计算、只有一个有效)、交易效率低(需得到全网监督和确认)、容量限制(每个节点保存副本的量)、 51% 算力攻击等问题,但技术发展的脚步和趋势已经无法阻挡。它必将带来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平等、公正的互联网社会。 区块链必将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生态也必将爆发,犹如今天的“互联网 +” ,“区块链 +” 的概念必将火爆全球。区块链 + 能源,区块链 + 教育,区块链 + 健康,区块链 + 汽车,甚至区块链 + 数据……基于区块链的应用将无处不在。 那时候,阿里巴巴、淘宝、链家……这种提供中介服务和信用担保的商业模式必将被颠覆。
2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链遍江湖,链链不同
butine 2016-7-5 13:19
主导私有链取代公有链这一进程的主要是金融界。区块链技术及其复杂,也极富争议性。包括被德勤认为最具颠覆性意义的区块链支付应用,也被认为可能威胁银行的地位。因此德勤提出,各银行间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个挑战,转向区块链技术尚未深入的领域。比如第一个区块链金融财团联盟R3 CEV,现在已有数十家金融巨头,合作紧密,积极推动区块链在银行界内的运用。R3正在着手为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中的使用创建区块链代码、制定行业标准和协议,并称将在一年内启动其区块链项目,银行可以通过使用这种通用共享账本技术,大幅减少协调成本。 2月初,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财新专访时,也对区块链表明了理性务实的开放性态度。 将区块链技术从比特币中分离出来后,金融界人士迫切希望能将其运用到自身环境中,而对比特币界所期待的去中心化、自由货币的乌托邦并不在乎。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就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举办的首次培训会上表示,央行提到的数字货币和现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不完全一样,后者是无中心的,而央行的是有中心的,“尽管用的是同样的信息技术,但发行、运作的原理不一样,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探讨”。今年年初,英国政府发布了一份名为《分布式账本技术:超越区块链》的报告,提到英国政府计划开发一个为政府管理提供服务的“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系统,而非“去中心化”。这意味着英国政府并未接受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 中国和英国同时在区块链的中心化问题上发声,表明央行、政府、法定货币等方面是不会运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的。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新旧金融体系之间的博弈,这都是争论缘起的原因。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的比特币从业者,或是计算机科学家大多反对联盟链和私有链,而金融界人士支持比特币的人居多。可以说两方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既得利益者,比特币从业者在比特币,也就是公有链上投注了大量心力,公有链向私有链的转变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利益;金融界人士也不希望坐视公有链领导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革了银行、交易所等的命,因此提早在区块链上布局,希望借此新技术维持金融机构的领导地位。 理性的声音: 除去两派人士的论战的喧嚣,业界还是存在冷静的声音呼吁大家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其中的代表就是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和《经济学人》杂志。 Vitalik Buterin是以太坊的创始人,以太坊于2015年7月上线以来的迅速崛起,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上进行智能合约应用开启无限可能性的代表案例。作为另类区块链中的优秀改进,以太坊致力于打造一个提供超强图灵完备脚本语言的优秀底层协议。在该协议的基础上,用户可以创建任意的高级智能合约、众筹协议、货币、投票、公司管理或其他去中心化应用。 尽管年纪轻轻,Vitalik Buterin的观点却十分有前瞻性,他很早就看到了比特币和基于比特币区块链改良的币在实现多样化功能上的困局,因此希望在底层布局,建立一个用于实现区块链广泛应用的协议。以太坊这一平台的建立,正是他将区块链领域的资源团结整合起来的方法。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他在自己的博文《在孤岛上》这样写道: “即便数字货币社区的人们不会全都团结起来站在“比特币”的旗帜下,有一点还是值得争论的,那就是我们需要以某种方式团结在一起,努力建立一个更加统一的生态系统。“ “对生活,对数字货币界以及等等事情来说,如果比特币不足以强大到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支柱,那我们为什么不建立一个更好的以及更加可升级的分布式系统来替代它,并且在新的系统上重建每一样东西?” ——Vitalik Buterin 《纽约时报》的文章将以太坊看作一种可与比特币匹敌的虚拟货币,但VitalikButerin的初衷并不是再造一个比特币,智能合约和对搭建私有链的支持才是以太坊的核心竞争力。2015年8月份,他在博客上也专门写到了对公有链和私有链的看法。不同于其他非金融界的区块链圈内人,他没有一棒子把私有链打死,而是很客观的通过分析需求来分析两种区块链的存在意义。 “任何事物从任何角度分析,讲都是一个成本效益分析。如果用户们想要专门用来执行特定功能的特定网络,那么网络将会为此而存在,如果用户想要一个执行通用目的的高效网络,它同样会存在。” “金融机构对这种系统有着很大的兴趣,这也导致了部分人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发展,是违背了去中心化的本质,这是那些守旧落伍的中间商们孤注一掷的行为(或者说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一个非比特币的错误应用)。然而,对那些仅仅是因为想更好造福人类,或者只是继续寻求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人们而言,公共和私有区块链有什么实际差别呢?” 他引用David Johnston(Dapps Fund Managing Director)的比喻来解释这种共存,“区块链就好像程序语言:他们彼此都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并且从程序语言的历史上来看,很少有程序员能够虔诚的遵循唯一一种语言。我们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用最适合的方法。”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这是Vitalik Buterin的观点。 《经济学人》对区块链的态度也不是非黑即白,2015年10月底,《经济学人》刊登了使区块链技术广为人知的封面文章《区块链,信任的机器》,明确将区块链技术从比特币“不好的名声”中抽离出来,提及了多项区块链在私有链方向的应用。 “ 这一创新,其承载的延伸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加密货币这个范畴。区块链让人们可以在没有一个中央权威机构的情况下,能够对互相协作彼此建立起信心。简单的说,它是一台创造信任的机器。 ” “ 区块链是一个貌似平凡的过程,但是有潜力改变人们和企业之间互相协作的方式。比特币狂热分子已被纯粹的自由意志给迷住了,即数字货币能够超越任何央行的这种理想。真正的创新不是数字货币本身,而是铸造出它们的信任机器,而它的希望远远不仅如此。 ” 文章中提到“在一个分布式的系统里面,没有信任的地方,区块链就发挥作用了。”,这与Vitalik Buterin不同需求对应不同区块链类型的想法不谋而合,不拘泥于类型,而是专注于适应应用场景。 当然《经济学人》也不是一边倒的打压公有链(比特币),偏向私有链,在2016年3月份刊登的文章中,就表达了银行界对区块链技术过度狂热的担忧。 “在技术最终得到应用前,过高的期望会带来失望。” 即使区块链会深刻地改变社会,这个技术也必然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炼,需要不断地进行发展,需要探寻如何和现实世界相结合。现在的区块链技术,有些像是早起的互联网时代,现在来谈Web2.0或许为时尚早。《经济学人》这篇文章只不过再次提醒我们,我们经常会高估技术短期内产生的影响,而低估长期可能产生的影响。 我们认为,公有链和私有链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关键还是要针对特定的应用场合的需求,选择合适类型的区块链。橘生淮南则为枳,强行推崇、推行单一的区块链体系只能无功而返,因地制宜才能解决问题。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排除以后公有链和私有链的界限会变得比较模糊。因为每个节点都可以有较为复杂的读写权限,也许有部分权限的节点会向所有人开放,而部分记账或者核心权限的节点只能向许可的节点开放,那就会不再是纯粹的公有链或者私有链。 目前国内外对区块链技术都处于初创和研究阶段,尽管有来自监管者的关注和积极讨论,但区块链到底如何应用仍是关切者的共同疑问。若是为区块链而区块链,反而因为过度设计,丧失了使用新技术的意义。 目前市场的情绪是,总感觉很多问题可以基于区块链技术得到解决,但是实施起来还是困难重重。主要的困难点不是技术上的,还是其经济效益。国内的区块链应用必须找到能够为客户切实创造价值的应用场景才会成功。 对于公有链,对于一些全民参与的应用场合,例如医疗、公证、彩票等方面,就有它独特的优势。而像投票、民调、去中心化自治公司、组织等方面,还是需要政治环境发生改变,公众认可程度提高之后才能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在搭建公有链时也需要考虑到成本、可控性、实用程度等方面 实际上,公有链技术实现后能惠及的人群的想法,正是公有链发展最大的障碍。在行业外,区块链还不被人所熟知,人们很难完全将信任票投给这个解决信任问题的技术。 不被熟知的公有链的竞争对手是概念深入人心的中介们。事实上像房屋中介、UBER等中介(此处称UBER为中介不太恰当,可以理解为一种目录化的公司),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对自身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减少了费用,提高了方便程度,并且建立了评价机制,足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在人们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那么公有链在这些方面就有些无可奈何。所以公有链在应用上很难立刻撼动中介行业中现有的几座大山,彻底的去中介化也很难实现。 同样,公众对完全去中心化并不感兴趣,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便利。 以支付为例,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支付短期内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许区块链建立的去中心化支付机制有些更好的地方,但这不足以使民众大规模地更换支付系统。 就如同互联网上千千万万个节点都是离散的,但最后人们还是需要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等中心将彼此相连。这样的观念无所谓对或错,只是现阶段不接纳完全去中心化,这需要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现今区块链的发展还将会是缓慢渐变的,由内而外的。量变引发质变,当人们逐渐改变了观念,那时就是公有链时机成熟,大放异彩的时代。 而私有链,由于范围小,可以率先在较小的圈子中进行实验,不需要得到全民的理解和认可,只需要参与者的认同。IT界、金融界、企业界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区块链的颠覆性意义后,便可以立即搭建私有链在行业中落地发展,这样更多的应用机会也促进了私有链的发展。 私有链的灵活性也使得它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较公有链占优势。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所需特性不同,会需要定制化强的区块链服务,这样的市场中就需要有做BaaS(区块链即服务)的企业来提供个性化部署区块链的解决方案。“区块链即服务”即把区块链当做一个基础设施,并在上面搭建各种满足普通用户需求的应用,我们 的云象区块链也是作为一个半开放的平台,为企业级的B端客户进行服务,提供身份验证、电子证据保全、供应链管理、产品追溯等商业智能合约应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今后私有链的发展可能会领先公有链一步,会更早解决自身的不足,吸纳公有链的优点。而不同的私有链也会有针对不同应用场合,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链遍江湖,链链不同。
2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走向物“链”网
热度 1 butine 2016-7-5 13:17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个概念诞生以来一直被人追捧,专家普遍认为,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最新报告预计,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6558亿美元增至1.7万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终端(如汽车、冰箱等存在于物联网内的一切互联设备)数量将从2014年的1030万个增至2950万个以上。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0万亿元人民币。物联网市场将成为未来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使我们真正走向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智慧地球。 物联网市场的迅猛发展,对智能设备的管理运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物联网发展应用至今,我们仍未看到物联网大规模建设的案例。主要是因为物联网,尤其是当前中心化的物联网,没能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传统的中心式计算模式,例如云计算,在安全性、隐私保护、融通性等物联网重要属性方面可能并非最佳选择。目前智能设备之间的连接和计算基本上是基于对第三方的信任,而随着智能设备数量呈现指数性增加,摆脱这种信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必然趋势。 但当人们的目光投向区块链时,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区块链的各种特性可以很好的契合物联网的问题,两者结合优势融合,将爆发出不可估量的能量。今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与区块链(blockchain)强强联手,走向物链网(Chain of things),令人期待。 IBM 的设备民主 最早提出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物联网存在的缺陷的是IBM。IBM在2014年发布了他们的物联网白皮书《设备民主,去中心化、自治的物联网》,其中提到要建立“去中心化、自治的物联网”。 白皮书展望了物联网的前景和机遇,也分析了物联网想要做大亟须解决的问题。白皮书显然受到“去中心化”思想的影响,其中提到的“设备民主”理念与密码学和密码学货币的理念高度契合,而这正是区块链的根本。 在回答物联网为何需要重新启动时,IBM谈到了物联网面临的五大挑战: 挑战1:连接成本 许多现有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成本十分高,因为除了这些服务的中间人成本外,与中心化云和大型服务器群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维护的成本也十分高。 挑战2:失去信任的互联网 在物联网中,形成信任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维持信任的成本非常高。 现在大多数物联网解决方案,为中心化的机构提供了未经用户授权,就能够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接近控制用户的设备的能力。 为了被人们广泛应用,隐私和匿名性也必须被整合到物联网的设计中,给予用户控制自己隐私的能力。 挑战3:设备制造商会过时 在物联网世界,在过长的设备生命周期中,软件更新和设备维修成本将在长达数十年中增加制造商的负担。设备还在用,制造商已经倒闭了。 挑战4:缺少使用价值 简单地连接到网络并不能使设备更智能,更出色。联网和智能只是设备产生更好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不该为了物联网而物联网。 挑战5:破损的商业模式 大多数物联网的商业模式是:售卖用户数据或者做针对性广告。这些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阻碍从用户数据中获得价值更深层的原因是,普通消费者用户可能开放共享自己的数据,但是企业用户不会这样做的。 另一个问题是对从物联网智能设备应用程序获得收入的预期过于乐观。缺少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阻碍着物联网向前发展。 总结一下白皮书的观点,高效廉价的数据处理模式,保障物联网信息安全的信任机制,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这三点是物联网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实这三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首先来看数据处理模式。传统的物联网模式是由一个中心化的数据中心来负责收集各个连接设备的信息,但是这种方式在生命周期成本和收入方面有着严重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BM认为未来每个设备都能实现自我管理,从而无需经常性地进行维护。因此,这些设备的运行环境将是去中心化的,它们连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分布式网络。这样整个网络的寿命就会变得很长,并且运行的成本也将降低很多。 而要实现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就要解决各节点的信任问题,这就是上文第二个的问题。在中心化的系统中,信任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存在一个中心化服务器来管理所有的设备,各节点的身份,并且可以处理掉坏的节点。但这对于数量几十亿的设备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成功,成本也令人咋舌。 只有有利可图,存在成熟的商业模式,具有极大商业价值,才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动力,三者环环相扣。 因此,IBM提出,需要建立一种去中心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实现去中心化,设备自治。由中心转向边缘,“是时候从数据中心迁移到门把手了”。 而这样的去中心化解决方案满足下列三条必要条件: 1、无需信任的点对点通信 2、安全的分布式数据分享 3、一种健壮的、可扩展的设备协作方式 可以说,中本聪设计的区块链技术完美的对应了以上三点。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为物联网的世界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可能性。在调查之后的几个月,IBM深信在物联网革新的问题上, “ 区块链提供了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法 ” 。 IBM是最早宣布他们对区块链的开发计划的公司之一,它在多个不同层面已经建立了多个合作伙伴关系,并展现了他们对区块链技术的钟爱。在2015年1月,IBM宣布了一个项目——ADEPT项目(自动去中心化点对点遥测技术),一个使用了P2P的区块链技术的研究项目。IBM和三星还为ADEPT提出了一个概念验证,使用区块链数据库建立一个分布式设备网络(一种去中心化物联网),由ADEPT来提供一种安全并且成本低的设备连接方式。 除了应用区块链技术,IBM还将将智能合约和人工智能Waston融入ADEPT中。根据可行性报告显示,未来的家用电器,如洗碗机,可以执行一份“智能合约”来发布命令,要求洗涤剂供应商进行供货。这些合约给予了设备支付订单的能力,并且还能接收来自零售商的支付确认信息和发货信息。这些信息会以手机铃声提醒的方式通知洗碗机的主人。 这样一来,区块链承诺的无摩擦价值交换,智能合约带来的设备交互能力和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提高大规模数据分析速度的能力,三者相辅相成,能构建更强大、更智能的物联网。 正如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的副总裁保罗·布罗迪(Paul Brody)所言,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智能的设备网络,这个设备网络在运行期间能够分享能源和带宽,做决策,和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它是一个既有中心化系统,又有去中心化系统的生态系统。这个解决方案的核心就是区块链技术。 ADEPT平台由三个要素组成:以太坊、Telehash 和 BitTorrent。 对照之前白皮书中提到的三点必要条件,无需信任的点对点通信对应的是Telehash,安全的分布式数据分享对应的是Bittorrent。健壮的可拓展的设备协作方式,则对应以太坊。之所以选择以太坊,是因为它具备更强的扩展性,和更优秀的社区资源。随着ADEPT和以太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区块链在物联网中烙下的印记将会越来越深。 除了IBM在探索区块链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还有其他公司也在这个领域深耕。Filament和Tilepay是其中有名的两家公司,他们分别从硬件基础和商业模式上挖掘着区块链在物联网领域的无限可能性。 Filament的底层硬件 Filament公司原先的设想是建立网状网络(Mesh Network)上的无线家庭安全系统。现在他们把公司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工业用例上,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Filament的理论是,建立一个平台,使得通过去中心化方式连接的设备能相互沟通。 2015年8月,Filament 宣布完成了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是Bullpen Capital、Verizon风投和三星风投。Filament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艾瑞克•詹宁斯(Eric Jennings)认为,Filament 是一个使用比特币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物联网软件堆栈,能够使公共分布式总账上的设备持有独特身份。通过创建一个智能设备目录,Filament的物联网设备可以进行安全沟通、执行智能合同,以及进行小额交易。用他的话来说:“为什么使用区块链?因为它可以使系统更强大,更有价值。” 鉴于这一设想,詹宁斯认为他的项目与ADEPT项目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它将针对工业市场,使石油、天然气、制造业和农业等行业的大公司实现效率上的新突破。通过利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堆栈,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物理采矿作业或农业灌溉,不需要再使用效率低下的中心化云方案或文件式的老方案。 为实现这一设想,Filament 公司推出了他们的传感器设备,Filament Tap和Filament Patch。 FilamentTap 是一种便携式的连接设备,内嵌传感器检测环境,可以很方便的连接到设备上开始监控。Tap能够快速部署无线网络,与周边10英里以内的节点(其他Taps)通信,并可以电话、平板电脑和计算机进行沟通。与之配套的Filament Patch,则用来延伸该技术的硬件,可以实现硬件项目的定制。 Filament的技术堆栈将使用五层协议:blockname、telehash(Telehash的创始人就在Filament团队中)、智能合同、pennybank和BitTorrent。Filament传感器的运行依赖于前三层协议,后两层协议是供用户端选择的。 每个设备都将配备处理公司的全部五个通信协议的能力。 blockname能够创造一个独特的标识符,存储在设备嵌入式芯片中的一部分,并记录在区块链上。Telehash,反过来,提供端到端的加密通信。BitTorrent则支持文件共享。 通过硬件和技术堆栈,Filament建立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物联网软件堆栈。对这个堆栈进行操作,可以实现智能合约、小额付款等更多的功能。《区块链革命: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正在如何改变货币,商业和世界》一书的联合作者 Alex Tapscott,则将其称为物账本(the Ledger ofThings),可以记录所有发生在物联网中的事。通过它,可以安全可靠的处理物联网间传输的海量信息。这样的物联网,开放、透明和安全,而且没有核心故障因素,并且有创建和执行智能合约的能力。从电网,运输到金融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 Filament公司正在进行关于Tap设备与邻近的10英里远的设备通信的测试。用Filament Tap可以监视电力设施,省去了昂贵的物理检查的需要。如果设备倒了或着火,破坏偏远社区的电力,由于互联互通,通过其他设备也可以提醒电力公司。 Filament公司还设想其他使用传感器来形成一个通过比特币技术的供电网络。基于区块链,这也是可以实现的。现在纽约已经开始实验,建立一个“布鲁克林微型智能电网(Brooklyn Microgrid)”,通过区块链和以太坊,可以进行对绿色能源产生的过剩电能的点对点交易。 区块链将在安全,透明度和大数据管理方面能够改善物联网,而Filament公司希望从底层硬件出发,努力证明这一点。 Tilepay 的物联网支付系统 Tilepay(物付宝)对物联网的探索则集中在支付领域和商业模式。 Tilepay希望能基于区块链,为现有的物联网行业提供一种人到机器或者机器到机器的支付解决方案,实现对物联设备传感器的实时接入支付。 Tilepay的眼光很长远,他们看到了物联网真正未被发掘的价值:传感器的数据。正如物联网之父凯文•艾什顿说过的:“物联网价值不在数据采集,而在数据能否共享” 全世界几乎有无限的数据量,而人类在采集世界数据方面并不擅长。因此,人们建立了一个非常低成本的,与互联网相连的,遍布全世界的传感器网络。计算机能够用这些自动化的传感设备获取信息。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传感器网络中得到整体的图景,这才形成了采集数据的物联网。 当传感器收集了数据后,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信息是否能够共享。 传感器铺设是物联网的架构基础之一。然而,当今大部分传感器都掌握在私有网络中,只为单一应用服务。这种现状违背了真正的物联网愿景——数据共享。 举几个例子,停车场管理公司为了检测停车位的使用状况,安装了一个大型的传感器网络。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但如今它却只能用来判断停车位情况,这其中蕴藏着宝贵的数据,可以提供给研究人员参考;有些紧跟科技潮流的水务公司,可能会在水龙头上安装传感器,某些卫生组织希望通过这些传感器追踪洗手的频率,为将来制定政策收集数据,但由于这些传感器的数据只属于这家公司,也无可奈何。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物联网的数据也没有很好的分享到需要的人手中。这一方面是因为公司们没有意识到市场对物联网数据的渴求,另一方面,物联网也缺乏一个很好的分享,交易的商业模式。一些云平台,如Xively,Thingspeak,Thingful支持个人分享传感器数据,但由于没有对数据拥有者的奖励机制,使其不愿意提供良好结构并持续稳定的元数据。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物联网的全球数据市场,进行数据交易。这时有人提出了一个奇妙的设想:既然是传感器为我们提供的数据信息,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向传感器支付费用呢? 2014年,两位瑞士的学者发表了论文《如何通过比特币交换传感器数据并实现传感器自盈利》,其中就提到了这样的设想:建立一个由传感器端,请求端,传感器库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下传感器可将其测量数据值上传至世界范围的数据市场中,利用比特币区块链进行数据交易。 而这正是Tilepay正在做的,整合全球IoT数据,实现设备自盈利,建立传感器之间去中心化的“支付宝”,。这家公司开发了一个基于比特币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SPV(Simplfied Payment Verification),通过这个系统,硬件设备或者传感器能够快速加入区块链网络。只需要填写硬件设备传感器的ip地址,即可注册硬件设备。注册后,所有物联网设备都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令牌,并用来通过区块链技术接收支付。Tilepay 还将建立一个物联网数据交易市场,使大家可以购买物联网中各种设备和传感器上的数据,并以 P2P的方式保证数据和支付的安全传输。SPV系统不仅有windows客户端,还有iOS和安卓移动端的钱包,可以在移动端方便地管理自己名下的物联网设备和虚拟货币。 想象一下,区块链和物联网结合之后,每个传感器都可以进行数据交易,一个私有的气象监测站下属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可以通过Tilepay搭建的平台实时出售当前的空气质量数据,任何人和单位都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购买它的当前数据查询空气质量,类似耐克等运动应用就可以购买该数据,并为其用户提供无污染跑步路线。 再试想一下,无数的设备、传感器都接到区块链上,机器与机器之间自己沟通,机器自己付账、自动工作。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智能硬件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共享,区块链正好弥补这一点,卯榫相合,前景巨大。通过区块链,物联网能真正实现数据去中心化共享,“机器——人”的服务共享。让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科研或者改善生活。物联网走向物链网,同时拓宽了区块链和物联网的市场,彻底颠覆我们的生活。 当然,梦想是性感的,现实是骨干的。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复杂性,上下游产业链较长,再加上区块链的发展、成熟需要时间,走向那个智慧物联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但现在, Tilepay已经整合了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的相关厂家,共同开发并着手制定了相关产业标准。 在软件开发上,Tilepay联合了来自爱沙尼亚的ignite 软件开发公司专注于比特币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的开发。另外Tilepay还携手物联网领域的Google: Thingful.net,这家网站汇集了全球无数的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数据,包括能源,健康,环境,风力,温度,湿度等各方面的传感器实时数据,类似物联网领域的Google搜索引擎。Tilepay将与Thingful.net深度合作,使传感器节点支持Tilepay的协议和功能,可以让设备在Tilepay的去中心化交易市场自动交易自己的数据,并受到bitcoin或者tilecoin的小微付款,这些付款收入属于设备的持有人。 在硬件产业链上,Tilepay主要和上文提到的Filament公司(当时名为Pinoccio)合作开发区块链网络,使Filament公司的所有开源硬件都可以加入到Tilepay的网络里面。此外,Tilepay还与Cryptotronix,ATMEL等硬件制造商和智能穿戴设备开发商nymi合作,为物联网领域带来基于比特币区块链的硬件小微支付方案。 Tilepay在实现设备自盈利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区块链对于物联网的最大意义,在于在海量的智能设备之间建立了低成本的、互相直接沟通的桥梁。同时又通过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技术,又将智能设备变成了可以自我维护和调节的独立个体。 优势互补,区块链和物联网的联合,将带来更智能的生活。
23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区块链技术与未来金融发展
butine 2016-7-5 13:15
一个没有领导者和控制者的全新组织 ——The DAO(Distributed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分布式自治组织),没有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只通过计算机代码创建和自动运行,从4月30日创建到5月16日,短短两周多时间,已经募集了1070万个单位的以太币(Ether),大约价值1.1亿美元(一个单位的Ether价值约10美元),创造了区块链众筹项目的惊人记录。尽管就目前而言,The DAO还是理论上的产品,但其众筹受到热捧,表明区块链技术已经在全球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2015 年9月 , 由金融技术公司R3 CEV领导发起的区块链联盟宣布成立。该联盟主要致力于区块链概念验证的试验和区块链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探索实践用例,并建立银行业的区块链组织。该联盟成立至今已吸引了包括花旗银行、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富国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加拿大皇家银行、荷兰ING银行、巴克莱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法国 兴业银行 等42家巨头银行参与,这表明银行之间对于如何利用区块链用于金融层面达成了原则上的共识。 花旗银行还在内部发行了自己的数字货币“花旗币”;瑞士联合银行(UBS)在区块链上试验了二十多项金融应用,包括金融交易、支付结算和发行智能债券等。 2015 年12月30日, 纳斯达克 也完成了基于区块链平台的首个证券交易,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去中心化树立了里程碑的意义;澳洲证券交易所也已考虑使用区块链替代原有清算和结算系统,并计划在2016年底启动对清算和结算系统的升级。 国外银行及金融机构在区块链方面的频频举动也引发了国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2015年10月,首届全球区块链峰会“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在上海举办,来自央行金融研究所、央行征信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陆金所、德勤会计事务所等全球约200位包括银行、支付、证券、大宗商品等金融行业及其他对区块链技术应用前景有兴趣的行业专业人士参加。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文件中也再次提到了区块链技术,“虽然有人认为比特币及其区块链技术还不够稳定,但也无法忽视其对于支付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究其根源,是互联网和新技术发展带来了分布式支付清算机制的拓展,进而可能推动分布式金融交易创新。”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提出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作为支撑比特币发展的基础技术,区块链技术近年来受到互联网和其他领域专业人士的热捧,被普遍推崇为下一代全球信用认证和价值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之一。它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的用途可能从传统信息传递逐步转变成为价值传递,从而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和挑战。前美国财长萨默斯就曾表示,区块链技术“极有可能”永久改变金融市场。 高盛 此前也曾表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共享经济、物联网都存在无限的想象空间。区块链技术能够大幅提升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效率,甚至可能引发部分市场功能的脱媒。股票、外汇和信贷等的交易结算,可能因为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而彻底改变。以跨境支付为例,在传统支付模式下需要两至三天的处理时间,而区块链采用点对点的支付方式只需几秒至几个小时。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提出,通过减少跨境支付、证券交易及合规中的成本开支,区块链技术每年能为银 行业 节省150亿至200亿美元。 众所周知,金融在现代社会及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融通资金的过程中,引发了信息传递、交流沟通、交易确认、账户记录、支付结算、资金转移等一系列活动。在这系列活动的背后,支撑金融有效运转的要点是信任关系,然后才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升、金融风险控制、金融安全防范等问题。当前金融体系仍主要靠强化中心化来解决信任问题。为维护信任,在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催生了大量的中介机构,包括托管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公证机构、银行、政府监管部门等。但中介机构处理信息仍依赖人工,且交易信息往往需要经过多道中介的传递,从而使得信息出错率高且效率低下。在实践中,权威机构通过中心化的数据传输系统收集各种信息,并保存在中心服务器中,然后集中向社会公布。中心化的传输模式同样使的数据传输效率低、成本高。区块链基于共识机制建立起来的集体维护的分布式共享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去中介化、无须信任系统、不可篡改、加密安全、交易留痕并可追溯、透明性等优点,可以有效绕过诸多中介,降低沟通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快速确立信任关系或在交互双方未建立信任关系时即达成交易,进一步靠近了金融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同时, 在区块链环境下,形成无人干预和管理的自主运行系统,大大降低现有技术下的系统管理和维护成本,提高了金融业体系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明确的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系统的逐步应用过程,是 金融脱媒脱介 的过程,是金融弱中心化去中心化的过程,是交互信任方式转变的过程,是金融淡监管去监管的过程,从而实现由手动金融向自动金融转化,由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转化,由封闭金融向开放金融转化,由歧视金融向平等金融转化,由监管金融向自治金融转化,最终实现自金融(即人人金融)和共享金融。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信贷融资、支付清算、数字票据、证券交易及登记结算、代理投票、股权众筹、跨境交易、保险经纪等方面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应用。上述领域的共同特点是 对信任要求高且传统信任机制成本高。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运用。与传统纸币相比,发行数字货币能有效降低货币发行及流通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这种数字货币具有超币种、超国界、超主权、实时结算的特点,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在全球范围内趋于统一规则和结算体制之前,可能在世界各国先出现各自发行的数字货币,在本国流通的同时,可通过共享接口与其他国家数字货币实时通兑。但区块链的技术基础和金融的本质要求必然会使得数字货币规则在全球趋于统一和一致。 与现有的传统支付体系相比,区块链支付在交易双方之间直接进行,不涉及中间机构,即使部分网络瘫痪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如果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一套通用的分布式金融交易协议,为用户提供跨境、任意币种实时支付清算服务,则跨境支付将会变得便捷高效和成本低廉。 在票据市场,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的数字票据能够成为更安全、更智能、更便捷的票据形态。借助区块链实现的点对点交易能够打破票据中介的现有功能,实现票据价值传递的去中介化;数字票据系统的搭建和数据存储不需要中心服务器,省去了中心应用和接入系统的开发成本,降低了传统模式下系统的维护和优化成本,减少了系统中心化带来的风险;基于区块链的信息不可篡改性,票据一旦完成交易,将不会存在赖账现象,从而避免“一票多卖”、打款背书不同步等行为,有效防范票据市场风险。 有价证券交易市场也是区块链技术大有作为的领域。目前传统的证券交易模式,具有交易流程长、交易效率低、综合成本高的缺点,且存在强势中介和监管机构,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应用区块链技术,买卖双方能够通过智能合约直接实现配对,交易执行的效率可大幅度提升,并通过分布式的数字化登记系统,自动实现结算和交割。由于录入区块的数据不可撤销且能在短时间内被拷贝到每个数据块中,录入到区块链上的信息实际上产生了公示的效果,因此交易的发生和所有权的确认不会产生争议。与以往交易确认需要“T+3”天不同,在区块链上,结算和清算的完成仅以分钟为单位计算(即在区块链上确认完成一笔交易的时间),且可节省大额的费用支出。据估算,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每年所需清算和结算的费用高达650-850亿美元,但如果将“T+3”天缩短一天为“T+2”,每年费用将减少27亿美元;如果降低为10分钟,那节约的费用以及效率的提升,无疑更为巨大。另外,在证券发行市场,引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股票自主发行系统,可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进程,大大提升新制度下的股票发行效率。 在权益证明方面,由于区块链上的每个参与维护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的数据记录,利用区块链可靠和集体维护的特点,可对权益的所有者确权,尤其是股权证明可获得长足应用。股权所有者凭借私人密钥,可证明拥有该股权的所有权,股权转让时通过区块链系统转移给下家,流程清晰,产权明确,记录完整,整个过程无需第三方的参与便可实现。 在代理投票方面,目前广泛运用的股东代理投票机制程序繁琐且效果一般。通常资产管理人向代理投票经纪人发出投票指令,指令随后被传递给投票分配者,再由投票分配者将指令传递给托管人以及子托管人。托管人请求公证人对投票指令进行公证,然后向登记方申请并完成登记,最后投票信息汇总到公司秘书处。这个流程复杂且非标准化,投票信息存在被不适当或不准确传递或丢失的风险。此外,由于托管人及子托管人使用不同的传输系统和字符识别系统,导致投票的追溯和确认非常困难。即使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投票,也是围绕私密且中心化的系统进行的,尽管已经比较便捷,但是仍然存在投票数据丢失和被篡改的风险,存有被暗箱操作的空间。但利用区块链技术,投票人的任何投票记录,一旦写入到区块链,都将被永久保留且无法篡改,如有必要,事后还可以随时提取投票数据作为证据,从而确保投票人的权益不受损害或破坏。 在征信及信贷方面,目前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主要还是考虑借款主体自身偿债能力等金融信用。各银行将各借款主体的借还款信息上传至央行的征信中心,需要查询时,再从央行征信中心下载参考。这套流程不仅工作量大(包括上传信息和下载信息的工作量),而且还存在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准确、使用效率低、易被恶意篡改等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依靠程序算法自动记录海量信息,并存储在区块链网络的每一台计算机上,信息透明、篡改难度高、使用成本低。各商业银行以加密的形式存储并共享客户在本机构的信用状况,客户申请贷款时不必再到央行申请查询征信,即去中心化,贷款机构通过调取区块链的相应信息数据即可完成全部征信工作。此外,基于区块链的智能资产能构建无需信用的借贷关系,在区块链上已注册的数字资产能通过私人密钥随时使用。银行向借款人借出资金时,可将智能资产作为抵押,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可锁定抵押的智能资产,而贷款还清后可通过合约条件自动解锁,借贷双方出现争议的概率可大幅降低。同理,该项技术也可以直接应用在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资金拆借,尤其在陌生人之间借贷方面,可突破互信关系难以建立的困境,使得借贷变得更加便利高效,借贷环境更加友好,借贷违约风险更低。另外一个重要应用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债券自动发行体系(或称为“数字企业债券”),由发行人自主在区块链上注册,如果抵质押或第三方担保,相关资产或担保也一并注册锁定,债券投资者通过各自端口接入自动发行体系进行认购,发行人还本付息后,可通过合约条件自动解锁,债权债务关系自动解除。 尽管从目前来看还没有确立成熟的底层区块链技术平台方案,容量的可扩展性、隐私保护、无法以净额结算、事后不可追索等技术难题也有待解决,大规模应用区块链技术还要重设IT架构和再造业务流程,但这些都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真正考验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植根并成长的是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本体,区块链内在的“去监管化”和“去中心化”特质会不会使得市场主体没有动力驱动技术创新。但由于区块链是基于数学算法的技术,交易各方信任关系的建立完全不需要借助中介机构或权威中心,建立信任关系的成本几乎为零(在区块链金融基础设施和附属基础设施建立的前提下),且区块链代码开源开放,无地域限制,网络格局分布式互联,为未来普惠金融和共享金融的建立及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全球金融融合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单就从这一点来看,区块链技术必将在未来金融发展中确立核心地位,并和金融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并共赢未来。 国内区块链专业技术互联网企业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号:云象区块链
3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