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术进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未来百年大势(四)——分配为要
热度 1 jiasf 2018-12-20 00:55
技术在进步,人类的财富在增长,可是为什么国际社会更趋动荡?尤其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对社会不满的人越来越多?原来是财富分配出现了问题! 一、世界财富狂飙猛进 随着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和资源全球化配置程度的加深,世界财富用狂飙猛进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根据瑞士信贷集团研究院10月份发布的2018年度全球财富报告,进入21世纪,除了2008年全球家庭财富因为金融危机而萎缩,其他年份家庭财富总量都在增长(Figure 2),在过去18年中,全球家庭财富总量翻了一番多,尤其是途中绿色代表的中国增长更快;而且,按成人计算的人均财富也在增长(FIgure 4),在18年中翻了一番,图中的Net Worth表示的是人均财富均值,在2000年只有人均3万美金出头,到2018年超过了6万美金。 实际上除了家庭财富之外,还有公司财富和政府财富等其他主体拥有的财富。不过,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家庭财富。所以,家庭财富状况可以很好反应实际的人民生活状况。 二、全球化有赢家也有输家 古来就有丝绸之路把欧亚非联系起来,但只有在新大陆发现后全球人口才在洲际尺度大规模迁徙,只有在工业革命后全球贸易才改变了各国的经济组织,只有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全球经济格局才发生了革命性重组。 全球化虽然是历史大势,对全人类有好处,但全球化并不是对谁都有好处,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互利共赢。有赢家就必然存在输家。 根据李稻葵团队的研究,在160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的38%,之后因为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潮流,经济占世界的份额一路下滑,一直下滑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只有2%。中国显然是1600年以来,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输家。 (李稻葵,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22386) 但改革开放后,短短40年时间,中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就恢复到了15%,而且增长势头仍很强劲!显然这段时间里中国是全球化的赢家。 从国家层面而言,过去的400年,早工业化的国家有350年时间是赢家,但近50年则成了输家。伴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原来的发达国家所占的世界经济的份额在不断萎缩。英国从高峰期的4%萎缩到3%,美国更惨,从二战后60%高峰跌落到目前的24%。 从国家内部而言,也有赢家和输家。我们原来老说发达国家把低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已升级转向附加值更高的服务业、知识产业,并羡慕得不得了!固然其中有很多道理,因为确实金融寡头、技术大亨积累了很多财富。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现经济危机,蓝领工人薪资几十年不涨,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夕阳产业为支柱的底特律等城市倒闭,高福利难以为继,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失业者、对现实不满的人,纷纷走向街头,恐怖袭击时有发生,社会陷入动荡。显然,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也充满了痛苦!人数众多的、难以从事高科技、大金融行业的普通劳动者,是全球化的牺牲品!早些年,对世贸年会会场年年被反对人群包围、抗议,很不理解!因为那时候认为全球化可以在全球配置资源,全人类的生产效率会更高,每个国家都从事自己有优势的产业、每个人都从事适合自己才干的工作,大家都应该获得更多的好处,至于被负面影响的人群应该调整改变自己!后来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在全球化资源配置中都能获得好处,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足够的调整能力,不是个人不努力,而是结构性的变迁使得很多个人无能为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而对于在全球化格局中找不到位置、停留在经济末端的穷国,则连输家都谈不上,因为没有可输的。 三、技术革命革了人类自己的命 我们本能地欢迎技术革命。因为我们相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技术革命已经到了挑战人类命运的水准。 人类生产的原子弹已经足以毁灭地球几次。万一哪天原子弹落到疯子手里,怎么办? 原子弹有点极端,但更多的技术,也已经在慢慢革人类自己的命! 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原来由人承担的工作,慢慢都由机器替代了,人干嘛去呢? 四、如果既得利益者不顾失意者社会就会动荡 尽管社会总财富在狂飙猛进,人均财富也在不断上升,但有些人的收入却增长很少甚至下降。主要原因是财富分配极不均匀。从下图可见:底层63.9%的成人只有1.9%的财富,而顶层0.8%的成人拥有44.8%的财富! 尽管2000年以来世界最富的人拥有的财富比例在下降,但2008年以后又在上上升(Figure6)。2018年,世界1%的成人拥有47%的财富;5%的成人拥有74%的财富。 虽然富人们的日子很好过,但穷人的日子仍很难过。世界底层10%的人,没有脱离贫困,温饱依然是问题! 即便在美国, 1978 年 -2015 年,美国各收入层级中最底层 50% 收入年均增长率为零,而顶层1%阶层收入年均增长了3%,贫富分化更为严重。 五、古老命题的全新处境——平等与效率 平等与效率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全球一体化和技术狂虐人力的全新环境下再度凸显。 全球一体化肯定代表了人类进步的大方向。技术进一步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全球化、技术智能化,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都有促进财富两极分化的倾向——更偏爱资本、偏爱天才! 普通人的活路在哪里呢? 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有激励才有效率,原则上不能吃大锅饭!所以吃大锅饭的制度安排都会失败!但在经济组织全球化、生产智能化的时代,普通人失去了凭劳动生存的条件,怎么办?如何给他们平等的有尊严的生活? 看来对这些找不到活干的人,也得给他们分配生活的资源。 但如此以来,对投资者、劳动者的激励就大大弱化,还有人愿意投资、出力吗?如果大家都不愿意使劲,养活这些人的资源也就不会有着落。 平衡点是关键。 六、共产主义的曙光就在前头 似乎马克思预测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就要来临了。前段时间参观一个超大型水电站,数百万千瓦装机只要两个人值班就可以安全平稳运行。可以相信,人类的大部分工作,在不久的将来,都要被机器替代。所以,人类从繁忙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时间,眼看就不远了。 按照马克思的预测,一旦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类就可以进入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真有那么一天,人去干嘛呢? 是不是都去防备机器造反?我总担心,机器一旦比人聪明强大,保不准会滋生出主体意识,就要造人类的反!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83 次阅读|2 个评论
未来某些科技巨头垮掉可能是因为技术太先进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8-4-23 18:23
科学家啊你慢些走,不要脱离你的人民太远,中国大规模进入光伏电池生产领域以后,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光伏公司都相继破产了。太阳能电池的昨天就可能是芯片的明天。 特斯拉、肖克利,这些电学巨子都想过要做资本家,但是他们经营企业并不是很成功。 还有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特斯拉的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技术进步的噱头,在商业上不一定有比亚迪成功,更不用说马斯克跨界搞航天与“胶囊高铁”了。十年来,特斯拉公司几乎从来没有盈利过,这在中国A股可能早就退市了,而特斯拉目前的市值和通用、福特等传统汽车巨头差不多,而产量还不到人家的零头。实际上,美国市场从来不分红或者曾经不分红的“铁公鸡”高科技企业也不在少数,不论苹果、微软还是谷歌、亚马逊都不怎么喜欢分红。 中国微电子工业落后国际一线厂商2到3个摩尔周期,生产芯片性能可以差10倍。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信息通讯和电子计算机的核心芯片,中国即使生产出来,也不会有稳定的下游客户。不论是CPU、MPU,还是DSP,几乎所有的军品级和宇航级的微电子原件,中国已经做得很好,能批量出口到俄罗斯与欧盟,但是集成程度低、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即使军转民,在市场上根本卖不动。如果等集成电路工业成熟,实现全部国产化再发展移动互联网,现在手机仍然是摩托罗拉、诺基亚、索爱的天下。当然全产业链芯片自主,世界上没有一个公司,甚至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得到。强悍如三星者,也大量从国际市场采购电子原件。欧洲的爱立信、西门子-诺基亚,其核心芯片也依赖美国。特朗普即使可以强迫苹果公司把生产线搬回美国,但是生产iPhone的电子原件也做不到100%美国造。全世界的电子工业(芯片应用产业)向东亚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两大湾区集中,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那里,产业链最完整,配套能力最强。 中兴事件和我国正在大规模发展28/35纳米制程的生产线,可能是改变世界微电子产业生态链的一根稻草,我们可能不需要等到完全掌握14纳米技术,就开始大规模进入核心芯片产业。 十年以后,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些科技巨头垮掉是因为技术太先进,投巨资去研发5nm乃至3nm的集成电路,但生产出来了却大量积压、卖不动。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897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类为全球化智能化准备好了吗?
热度 1 jiasf 2018-4-6 20:00
我们知道专门化且规模化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全球化是人类所能做到的最大尺度的分工体系,因此全球化肯定可以带来在全球尺度进行专门化分工、大规模生产的红利,对人类好处多多。但是,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从全球化中天然得到好处;即使一个国家能得到好处,也不是这个国家的每一部分人都能得到好处。如果一个国家面对全球化应对不当,就可能在全球竞争中处处被动,陷入所有行业都竞争不过别人的尴尬境地,那就必然是经济停滞、劳动力失业、人民生活陷入困境。而由于受民族国家体系的限制带来的全球化的不彻底性,资本、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但劳动力、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必然带来资本与劳动力、人口分离的矛盾。因此,即便一个国家总体上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了,也会有一部分被资本抛弃的劳动力、人口会受到全球化的伤害。发达国家的蓝领阶层就属于这样一批人!发达国家的资本跑到全世界賺钱去了,发达国家的蓝领阶层却在失去国内工作岗位的同时,不能跟随资本到别的国家去工作——即使允许,他们也竞争不过发展中国家的蓝领,除非他们愿意降低工资!这些被资本抛弃的蓝领将何以求生? 我们总认为技术进步会给人类带来幸福。现在的智能化技术已经到了超过人类技能的地步。智能化就天然会给人类带来福祉吗? 毫无疑问,智能化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化造成的资本与劳动力分离的矛盾——将来大部分人所从事的工作,都可以由智能机器来代替!具有资本、拥有机器人的资本家,可以富可敌国,甚至控制世界。而那些没有资本、工作被智能技术替代了的人,能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 欧美的右倾化民粹主义转向,可以看作冷战后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全球化、生产智能化的一种必然结果。如果没有新的解决方案,还是按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发展中国家也必将出现与今天发达国家同样的问题。 特朗普总统看到了美国社会的问题所在,但对问题的根本原因缺乏深刻的认识,把美国工人失业的原因错误地怪罪到与中国的贸易赤字,试图通过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来解决问题——差了十万八千里! 看起来,人类还没有准备好!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72 次阅读|5 个评论
蒸汽机技术进步:革命还是累积?
热度 28 zhangjiuqing 2015-4-29 15:31
蒸汽机技术进步:革命还是累积? 关于技术进步的模式,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技术革命论,技术进步来自于少数几个发明家天才的重大发明。在技术的局部改善与原理性的重大突破中,革命性的技术更为重要,因此技术进步的历史往往是少数几个人的辉煌自传史: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贝尔发明了电话;另一种是技术进步的连续论,任何一项技术是是由多个小发明、小改进逐渐累积起来的,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著名发明家不过是众多发明家中的几个突出代表。 我的观点是,技术在不同领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是不同的,但只考察某一个时间点或者某个发明物最初形态,会掩盖许多事实。例如, 近代技术的起点源于蒸汽机的发明。 当人们谈到蒸汽机发明时,往往只会把它与瓦特联系起来。 有一种神话般的传说,夸大了瓦特( James Watt )在蒸汽机发明中的地位:年轻的瓦特在观察到水蒸气从茶壶盖边喷出的景象中突然得到了灵感,从而发明了蒸汽机,从此导致了工业革命的产生。 事实上,蒸汽机 技术 的发明 和发展 远不是这样简单和神奇,到瓦特时代,技术发明家已经在蒸汽机发明的这条道路上跋涉了很多年 。瓦特之后二三十年,蒸汽机技术与瓦特时代相比也是大为不同了。 本文以蒸汽机技术的发展为例,来说明技术进步的过程。 1 瓦特以前的发明人: 巴本、萨弗里、纽可门 瓦特之前的几个重要发明家是巴本( Denis Papin )、萨弗里( Thomas Savery )、纽可门( Thomas Newcomen )。 巴本曾师从著名的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和英国科学家玻义耳学习物理学。他的第一个发明是现在在厨房普遍使用的压力锅,当时的名字是“骨头消化器”,其原理是当水被加热在一个封闭容器内无法溢出时,容器内压力增加提高水的沸点,从而快速煮熟食品。巴本把这项发明作为迈向蒸汽机的第一步。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巴本不能回到法国作他的试验,便接受了一个德国贵族的帮助,在马伯格大学获得一个席位。他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实验模型,对后来的蒸汽机的主要贡献就是在设计中首次使用了活塞和气缸。 在实验时,他先将汽缸的底部注入少量的水,再把汽缸放到火上加热。当汽缸内的水沸腾后,蒸汽即推动活塞慢慢上升;然后,又把火从汽缸下抽掉,汽缸内的蒸汽即慢慢冷凝。由于蒸汽的冷凝,汽缸内产生真空,在大气压力的推动之下,活塞又慢慢下降。通过这一实验,使巴本认识到,利用蒸汽压力、大气压力、真空作用的交互作用,完全可以推动汽缸内的活塞及其活塞杆作往返的直线运动。而这种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动力可以带动其他机械的运动。在发明带有活塞的蒸汽泵之后,考虑到蒸汽压力大可能会使汽缸爆炸,巴本又发明了安全阀。 1690 年,巴本的发明印在一本小册子上发表,希望更多的人来使用。但是很少人注意到他的发明,连他的赞助人也失去了兴趣,他的这个实验装置最初用在面粉磨上,他把装置用于轮船的设想没有得到支持。 继巴本之后,在近代蒸汽动力技术的发展中 做 出重要贡献的是英国 皇家工程部队的 机械工程师 萨弗里 。 他把自己发明的蒸汽泵称为“矿工之友”,其目的是帮助矿井提水。他对一个单独的锅炉加热,并交替向两个独立的容器送入有压力的蒸汽。 当蒸汽 通过 汽管进入汽缸后使这部分蒸汽冷却,而冷却后造成的真空就把矿井中的水从吸水管中吸进来,此时再将蒸汽注入汽缸,这部分进入汽缸的蒸汽所产生的压力就把水从排水管中排放出来。后来, 萨弗里 研究了巴本的蒸汽泵,在他的蒸汽泵中也采用了安全阀。 1698 年萨弗里取得了自己的发明专利。 纽可门研究了 萨弗里的 蒸汽泵,他认为 萨弗里 蒸汽泵 存在着明显的缺点 。 首先 是热效率太低 ,其次是缺乏自动性和足够的压力 。 为了避免蒸汽和水的直接接触, 纽可门在设计上作了重要革新:他不让冷却水直接进入汽缸,而是把冷却水通过一个细小的龙头向汽缸内进行喷溅 ; 他在 萨弗里 蒸汽泵中引入了巴本的活塞装置,这样蒸汽压力、大气压力和真空即可在交互作用下推动活塞装置,蒸汽压力、大气压力和真空即可在交互作用下推动活塞作往复式的机械运动。而这种机械运动一旦传递出去蒸汽泵也就成为了蒸汽机。 1705 年,纽可门和 萨弗里合作 ,试制出了第一台真正算得上是动力机的蒸汽机。 这种机器的用途也是矿井排水,不过笨重、耗煤是仍它最大的缺陷。 2 瓦特的蒸汽机发明与资本 瓦特自 176 3 年冬天 开始改进纽可门蒸汽机的工作。当年格拉斯哥大学把修理一台纽可门蒸汽机的任务交给 了瓦特 。在修理的过程中, 瓦特 深感它的不足,所以决心动手研制一种性能较好的蒸汽机。经过一番努力,瓦特发现了纽可门蒸汽机效率低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既然蒸汽具有 压缩 性,只要把汽缸和另一个容器相连接,让蒸汽接入其中,就不需一再冷却汽缸,浪费了许多热量了。瓦特紧接着设计了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并在汽缸外面加了绝热套,使汽缸保持在高温工作状态。 1765 年, 一台 带有独立冷凝器、 运作正常的蒸汽机终于 诞生了。 1768 年,瓦特提出了他的第一份专利申请。 瓦特在新设计的蒸汽机上安装曲轴、连杆等器件,使它更为自动化。这些重大的改进,使工厂和交通运输等方面都能使用蒸汽机。因此蒸汽动力的巨大潜能被逐渐的发掘了出来。 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瓦特 找到了第一个合伙人罗巴克。 但由于 瓦特精益求精,机器需要不断地完善,不到一年里罗克经济状况恶化,瓦特的发明研制暂时中断 。幸好瓦特 及时 得到 企业家 博尔顿的赏识 , 出资与他成立了博尔顿 — 瓦特公司,让他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专心从事蒸汽机的实验和生产。 瓦特天性懦弱、悲观, 在蒸汽机发明过程中经常出现迟疑犹豫甚至由于接连失败而失去信心,这两位投资人不仅给予经济上支持,而且给他热情的鼓励、激励和安慰。 瓦特不喜欢生意经,像很多发明人一样只关心发明的最新改良和发展而不是发明的商业应用。 正是他们对于蒸汽机的应用,对商业和工业的深邃认识,积极和自信平衡了瓦特悲观 、沮丧和胆怯性格,度过了一次次因为失败带来的资金困难,推动着蒸汽机的发明。博尔顿不仅帮助瓦特完成了专利,而且通过向议会游说并施加压力,把瓦特 1765 年的那一份专利的有效期延长到了 1800 年,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专利税。 3 蒸汽机的发展与机械加工 技术 在发生第一次技术革命的英国,机床作为加工机械的主要工具,对蒸汽机、纺织机械和其他各类机械设备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机床技术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几位具有非凡技术能力的技师,对科学的依赖则很少。这些伟大的技师中最突出的有镗床的发明者威尔金森( John wilkinson )、制造了生产防盗锁的专用机床的布拉默( Braman )、最有才华的机床制造者莫兹利( Maudslay )、刨床制造者罗伯茨( Richard Roberts )、蒸汽锤的发明者内史密斯( Nasmyth )和精密机床的制造者惠特沃斯( White Worth )。 威尔金森 1728 年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铸工,发明过用砂子做铸型的工艺,也经营过金属加工厂,但一直未能成功。在父亲的熏陶下,威尔金森成为了一名机械技师。 1774 年,威尔金森取得了制造铸铁大炮和在大炮上钻孔新工艺的专利。威尔金森以前的镗床是英国人斯米顿设计了为蒸汽机汽缸镗孔的水力机械,但因加工工程中长轴容易弯曲而精度不够,导致加工的汽缸内孔变形为不规则的圆。 1775 年,威尔金森制造了一台卧式镗床。这种新式镗床在与加工工件无关系的支承两端的一根轴上装有刀具,刀具转动进行镗削加工。该轴可贯通汽缸的内部,镗削其内圆。通过解决了长轴变形的难题,威尔金森使得汽缸加工精细,使活塞与汽缸能严密合缝,明显提高了瓦特蒸汽机的热效率。威尔金森还提出了在镗孔内刻来福线的新方法。 1789 年,他取得了在枪膛内刻有来福线步枪的专利, 1790 年又取得了在铅管上刻线条方法的专利 布拉默 1749 年出生于约克郡,学习过木工, 29 岁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水洗便器的专利,从制造安全锁开始踏上了真正的发明之路。为了改进当时的铁锁,他绞尽脑汁,设计并制作出一种当时任何地方都没有使用过的性能优异的最新式的锁—圆形暗锁,并在 1784 年取得了这种安全锁的专利。布拉默的锁非常畅销,便雇用有熟练技术的机械工, 18 岁的机械工亨利·莫兹利来到了布拉默的工厂。 莫兹利 1771 年出生在考文垂, 12 岁开始做工,做过木工和锻工。由于布拉默技术超群,要求严格,并言传身教,使莫兹利很快就成为一名优秀的技师,被誉为布拉默工厂里最有才能的机械工。 莫兹利对机械技术的新事物具有十分正确、敏锐的眼光。在制锁时,莫兹利就注意到了,为了满足需要量,如果再采用手工制锁方式的话,其产量就满足不了需要,只有借助机械,才能进行大批量生产。因此,他认为需要改进过去已有的机床。按照这一设想,莫兹利开始了车床的研制。 1794 年,他制作了刀具的自动进给装置—进给箱。不过这时的车床是安装在桌子上的小型车床。 莫兹利 26 岁的时候,因为结婚后家庭成员的增加,要求布拉默增加工资,但遭到拒绝。于是他离开了工作 8 年之久的布拉默工厂,自己开办了一个新工厂。莫兹利的工厂接受了第一批订货,他小心谨慎地制作了尺寸正确的优质产品。而且,取得了信誉,接着订货接踵而来。由于他技艺高强,小厂很快兴旺起来,后来雇工达 80 名,厂越办越大。 1797 年莫兹利制造了全金属大型车床,其目的在于用它车制尺寸准确的螺丝。这种机床通过进给箱和安装在车床上的丝杠相啮合而自动进给,可以加工出十分精确的螺纹。用几个齿轮把主轴与丝杆连接起来,机器起动后,齿轮的转动带动了丝杆转动,只更换大小不同的齿轮,便可改变丝杆的转速,这样就能自动加工出不同螺距的螺丝。因采用了齿轮的组合体,这种螺纹加工机可以多级改变丝杠的转速,加工不同螺距的螺纹。莫兹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明了刀架。刀架是机床的核心,后来相继出现的刨床、钻床、镗床等各种机床,都离不开刀架。所以,人们称莫兹利为“车床之父”。 莫兹利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机械技师,还培养了几位优秀的机械技师,罗伯茨、内思密斯、惠特沃斯等人就是他的优秀弟子。这些人对英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 蒸汽机技术的众多 竞争 者 :霍恩布洛尔、布尔、特利维西克和瓦特。 瓦特的蒸汽机自然形成了垄断,这是当时的矿主能不情愿看到的,他们鼓励与瓦特同时代的发明家制造出新的蒸汽机。 霍恩布洛尔 1778 年制造了有两个闭式气缸的蒸汽机,第一个气缸接受直接来自锅炉的蒸汽,第二个气缸容量比第一个大一倍,接受第一个气缸排出的蒸汽。霍恩布洛尔获得了这种复式蒸汽机的专利, 1781 年投入实际使用。布尔设计了可以直接提升活塞杆的泵用蒸汽机,也投入了使用。不过因为这些装备都应用了瓦特的单独凝汽器,用户们不得不付给瓦特专利税。 为了摆脱瓦特的专利税(特里维西克和布尔制造的蒸汽机,受到博尔顿的指控,一直逃税),特里维西克把注意力转向高压锅炉,发展出高压蒸汽机。考虑到高压的安全性,瓦特不去提升蒸汽压力。 1802 年,特里维西克取得了高压蒸汽机的专利权。 1815 年,特里维西克取得了柱塞杆蒸汽机的发明专利。这种蒸汽机把功率和效率都提高了很多。 与此同时,伊文思在美国,开始设计出和特里维西克类似的高压蒸汽机。 1801 年伊文思在美国获得高压蒸汽机的发明专利。 早期蒸汽机的热效率变化 年份 蒸汽机 效率 1718 纽科门 0 . 5 1767 斯米顿 0 . 8 1775 瓦 特 2 . 7 1792 瓦 特 4 . 5 1818 伍尔夫 7 . 5 1828 12 1906 23 5 科学 对蒸汽机技术的作用 在蒸汽机技术的进化过程中,研究气体的欧洲科学家已经走在了前面。当时的科学家有托里拆利、波义耳、盖吕萨克、居里克和惠更斯等。例如,托里拆利测定了大气压力,波义耳、盖吕萨克考察了大气压力和体积、温度与体积的关系,居里克和惠更斯研究了大气压力可以用来做功的问题。 虽然瓦特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但他得到了不少大学教师和朋友的帮助。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以后,瓦特结识了不少学者,接触了不少科学的仪器,他的知识领域大大丰富,他的眼界也大大开拓了。当他分析纽可门蒸汽机缺陷的时候,求教于格拉斯哥大学的布莱克教授。 布莱克教授在当时最著名的发现是“潜热”理论,而对瓦特思想难题最大的理论启发,也正是来自潜热理论。潜热理论指出:当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中,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比如说,当 100 ℃水转变为 100 ℃的蒸汽,虽然同是 100 ℃的温度,但 100 ℃ 的水必需再吸收足够的热量才能转变为 100 ℃的蒸汽,而当 100 ℃的蒸汽重新冷凝为 100 ℃的水时,又需要将在汽化时所吸收的热重新释放出去,为了使蒸汽放热就需要在汽缸外面浇泼很多的冷水。水变成蒸汽所需吸收的热和蒸汽冷凝所需释放的热,都被称作“潜热”。 布莱克和瓦特用潜热的理论找出了纽可门蒸汽机费燃料多而做功少的根本的原因,提高纽可门蒸汽机的热效率就是设计减少潜热消耗的具体方法和设备。这就导致了瓦特蒸汽机的核心突破—独立冷凝器的发明。 1824 年 , 卡诺提出了 著名的 卡诺原理:蒸汽机的效率取决于工作介质和汽缸与冷凝器之间的温差。 科学理论开始在蒸汽机技术改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 结语:蒸汽机技术进步的综合因素 对于蒸汽机技术发明为什么产生于英国,更一般地,为什么近代工业革命产生于英国,许多学者都做过研究。各种观点理论五花八门,除了分析技术发明本身以外,考察集中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法律制度、产权观念、科技水平、传统文化等一些外在的共生因素。现在多数学者的结论是,蒸汽机技术进步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劳动力要素。英国早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高收入的人群数量。这个高收入人群通过投入教育,增加了有知识的劳动力储备,这些劳动力对工资有着较高的期待,使得企业劳动力成本增高,会迫使企业业主渴望新机器取代劳动力;同时这些接受过教育的人也能发明出更多新工艺新产品。 能源要素。英国煤炭资源的发现和大幅度开采,产生了低廉的能源,使得企业能在早期蒸汽机燃烧效率不高的情况也能够消耗得起煤炭,在支付劳动力成本后仍然有利可图。 科技要素。经过文艺复兴后近 200 年的发展,英国在基础科学、关键领域技术发明(纺织机、水力机、风力机和煤炭开采技术)、共性技术(如机械加工)发明等方面,为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科学家和发明家群体的贡献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蒸汽机技术。 制度要素。从宗教束缚中解脱之后,英国公民变得更加世俗,发财、赚钱等已是人们的口头禅,个人对财富的渴望也得到了专利制度、产权制度等的保障。 市场要素。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纺织业集中、贸易和商业活动频繁使得英国城市化发展迅猛,商品和人员流通大幅度增加,导致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轮船把蒸汽机技术推上了发展巅峰。
个人分类: 科普|14923 次阅读|39 个评论
落后就意味着发展
热度 7 jiangming800403 2014-9-5 22:35
一张白纸,最好作画。 技术落后,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点。 30年前我国的家电产业就很落后,20年前我国的汽车和信息工业依然落后,汽车和信息工业崛起就是最近10年的事情。 在基础电子元件、自动控制、先进材料、生物制药、航空等领域中国仍比较落后,这就是中国未来30年的经济增长点。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3323 次阅读|17 个评论
交流和技术进步
animalfarmer 2014-6-30 15:10
2014年3月,我到台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在遭遇的众多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中,原住民及其文化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 现象 据一些学者研究,台湾的原住民是大约于6000年前从福建、广东等地航海过去的,然后,他们扩散到全岛,再从台湾扩散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西兰、马达加斯加、夏威夷、复活岛等地。目前,台湾原住民只有13个民族共40余万人(大部分已和汉族融合,现代化了),但其兄弟民族的人数超过1.7亿。他们说的语言被统称为南岛语系,包含500多种语言。 (南岛语族分布图 ——采自互联网 ) 传统的台湾原住民在脸上、手上纹身,相互猎首,生产水平力水平不高,牛耕还是大约400年前由荷兰殖民者引进的,铁器的引入也只有不到1000年的历史。而其兄弟民族在遭遇现代文明前,生产力水平也不高,很多方面似乎停留在四五千年前的水准。 (南岛语 族迁徙图——采自互联网 ) 问题 离开亚洲大陆时,南岛民族的文明程度与亚洲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基本同期,在航海方面他们可能还胜过当时的其他部落。为什么几千年过去,他们在技术方面却没有明显的进步呢?这是一个让我困惑的问题。或许问题还可以更大一些: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文明,在技术的发展速度方面有那么大的差距? 猜想 我猜测,传统的南岛民族技术进步慢,跟他们的猎首习俗有关。他们相互猎首、相互仇恨,不但与亚欧大陆其他的文明交流很少,就连与南岛语系兄弟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少。可能就是这种隔绝导致他们发展出种类极多的语言,同时限制了他们在技术方面的交流和进化。 从原住民博物馆的展览可以看出,大约100年前,台湾原住民的经济还属于自给自足类型。家庭和家庭之间缺乏分工。所有的事情,从用茅草、石片等盖房子,以极简陋的工具纺纱、织布,到制作陶器、耕种土地,都得由家庭用手工来做。每个人都是多面手,每件事情的完成都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用传统技艺完成那些必要的手工劳动后,他们不会有多少余暇。所以,他们的生活十分简陋,在提升技艺方面乏善可陈。 还可以进一步猜想,交流和技术进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交流愈多,技术进步愈快;交流愈少,技术进步愈慢。交流还存在杂种优势:种群(尤其是小种群)内的同质交流,对提升技术缺乏影响;种群间异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能促进技术发展。 南岛民族分居于不同的海岛上,沟通本不容易,岛内还相互猎首,更是促使族群相互隔绝。虽然在家庭和部落之间仍存在很多人际沟通,但这类交流是同质性质的。除非遭遇外来文明,他们的技术很难提升。 正面例证 古代的欧洲、中国,虽然经济类型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大部分的乡村人口之间缺乏分工,进行的商品交换很少,但是,他们毕竟已经建立国家,朝廷会对乡村征税,城镇上建立有市场,国家和国家之间会发生战争或进行贸易,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交流还是有一定规模的,所以各地之间能交换他们各自独立发展出来的技术,并催生出印刷术、热兵器之类全新的技术。 拿中华文明来说,它在技术方面的几次大发展,都和交流有密切的关系:包括铁犁在内的铁器的冶炼技术源自西亚的赫梯王国;西瓜、黄瓜、蚕豆、葡萄等作物或水果来自西域;棉花、蔗糖来自印度;土豆、玉米、南瓜、辣椒、茄子、西红柿、烟草来自美洲;元朝的天文观测技术是与穆斯林交流的结果;明末清初的火器技术跟耶稣会、日本关系密切。 反面例证 交流、多交流、多异质交流的反面是不交流、少交流或异质交流的匮乏。后者会导致技术难以再进化,甚至退化。中国古代的精巧器械指南车、记里鼓车、地动仪、木牛流马、水运仪向台的失传(再发明意味着一度失传),即是技术退化的表现。闭关锁国导致技术停滞或发展放缓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以下是一些众所周知的: 1、因为要和日本人、满洲人交战,明朝军队的火器,不管是火铳还是火炮,都是较为发达的;得到西洋耶稣会士帮助的满洲人,所使用的 “ 红衣大炮“等也颇具威力。双方的火器水平,并不比同期西洋人的火器水平逊色多少。入主中原后不久,满洲人实施海禁,并禁止地方铸炮,之后一百余年火器不再进步。1840年后,完全不能跟英国军舰上的枪炮相提并论。而1850年代,太平军石达开部在岳阳挖出一百余年前吴三桂军埋下的巨炮,居然能大胜满清朝廷的大军。 2、明朝前期,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行程远达非洲西海岸,在航海技术方面一度领先于世界。明朝终了时,郑成功建立了一个有两千余艘舰船的军事-商业集团,叱咤于从日本、台湾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海面,甚至还打败了来自海上强国荷兰、盘踞台湾数十年的西欧殖民者,其航海技术也是较为高超的。可是,待明朝灭亡,郑氏集团降清,清朝实行海禁后,中国的航海技术就再也没有进步。进入十九世纪后,中国已没有远洋舰船,其航海技术和突飞猛进的西方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3、毛泽东时代,中国先是反美,后又反苏,得罪第一、第二两个最为强大的国家集团后,还于文革初期因强行推广对毛的个人崇拜、策动世界革命而惹第三世界国家反感,因而在国际上几乎没有 真正的 朋友,实际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如此,当时的中国政府还鼓励告密、因言治罪,致使人和人之间不敢说真心话,人和人之间自动隔离。在空前的隔绝环境下,尽管中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和投入,驱动全民开展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国仍未能产出多少原创性的技术成果。 结论 综上可见,密切的交流,尤其是跨地域、跨领域的异质交流,能有力地促进技术的发展。很少交流或者匮乏异质交流,会导致技术的停滞甚至退化。 值得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技术给网民提供了众多的跨省、跨国交流平台,并大大降低了交流成本。得到极大提升的人际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当前有的政府却通过防火墙等 封锁、阻滞国际交流,这会不会对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构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个人分类: 随感|1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因为货币超发,为何只有房价再涨
热度 7 jiangming800403 2013-11-4 18:00
如果是因为货币超发,为什么只有房价再涨呢?除了居住和劳动力,价格水平08年大体已经到顶,从性价比上衡量信息产品、家电乃至汽车的价格都在下降。当然,这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但目前钢铁、煤炭、铁矿石的价格水平也都低于08年。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3134 次阅读|21 个评论
科学综合与技术集成
热度 1 benlion 2013-7-23 12:12
实验科学,之前是观测和实践的经验科学,伽利略建立的数学方法和实验技术结合是其奠定。实验生物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等是在物理学、化学实验等技术建立之后形成,也就是 19 世纪到 20 世纪。 19 世纪到 20 世纪的物理学革命,从场物理学到系统心理学,系统科学和理论生物学形成,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纳米和生物技术等发展。 科学发展和机器发明,都是一个自组织化历程。 比如,从力学、声学、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到动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 再如,电子管、晶体管、算法语言、软件到集成电路、计算机等。 20 世纪到 21 世纪,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建立与发展,同样经历一个学科综合与交叉发展历程。 20 世纪 60-70 年代是系统论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的概念,以及数学、计算生物学方法的发展,包括,神经系统和免疫网络、生物化学系统论和代谢网络等研究。 1991 年曾杰(邦哲)论述系统科学、人工智能与基因工程交叉的太阳能生物电子技术( SBE )和 1994 年转换为仿生学与生物技术整合的系统生物工程概念,包括,生物机器装配和基因组蓝图设计的细胞仿生工程。 而到基因组智能和人工生物系统工程概念,包括, 1999 年的转基因细胞通讯的分子电路概念图, 2002 年的细胞计算机分子模块设计等。 以及,中西医学比较,切入图论、拓扑学和网络模型方法,结构论和工程设计概念等,成为合成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当代人类文明,经历 4 期发展和 4 次科技革命,以河流与海岸城市群网络和未来统一的文明精神,将走向新的文明世纪。 未来工业革命,有机体机器人技术,将是在更大规模的学科综合和技术集成,包括,各类无人驾驶的微型和大型飞行器等。 - (社会观察) -
个人分类: 科学|23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技术进步带来资源增值的热力学解释
lcguang 2013-1-24 02:39
网友摘自我的《股市幸存者如是说》: http://www.doc88.com/p-386772450223.html
个人分类: 经济学|2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进步并不能拯救经济危机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2-8-27 12:44
技术进步并不可能改变产业已有的过剩的局面,因为资本存量是刚性的,资本转移就是经济危机。电视 LED了 , CRT 电视过剩就会更多,如果不生产 CRT 了,彩虹集团或者安玻就可能破产。信息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太快,曾经的移动通讯巨头摩托罗拉、爱立信与诺基亚一不打盹就成为昨日黄花。 扩大消费、扩大内需只能是立足于现有的生产能力,是为了民族产业,是为了把就业机会留在国内,而不是为了波音、洛克西德马丁或者庞巴迪的发展。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只能依靠扩大国内农村市场(实际国内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整体上已经达到中等国家的发展水平,而城市市场已经接近中上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就是在汽车上还有所差距),所以只有提高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才有助于化解当前这种消费品过剩的局面。否则只会南辕北辙。特别是非洲和南亚次大陆 20 亿人的大市场。而不是所谓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转型。那样只会扼杀民族产业,制造失业与萧条。虽然大萧条、大疏散无法避免,但是我还是希望它温柔一些。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4319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万众一心”观奥运 “不合时宜”说创新
热度 1 pww1380 2012-8-5 21:38
信息文明之光( 51 ): “万众一心”观奥运 “不合时宜” 说“创新” 杨文祥 眼下伦敦奥运赛场上竞争金牌的赛事正酣,举世瞩目。此时此刻谈论“创新”绝对是一个不合时宜之举。 不过转念一想,奥运赛事不是比赛一两天即可鸣金收兵的盛会,大千世界,千头万绪,也不会仅仅因为奥运赛事紧张就停止运行。既然如此,转换一个话题,给人们紧盯荧屏和赛场的眼球一个小憩的机会,为人们比赛场上的运动员更为紧张的神经送上一个的较为轻松的片刻就不会是一个不可宽恕的罪错。不仅如此,借助“创新”这一话题,如能运用“创新的眼光” 来回头再看奥运,说不定会从中看出些新的东西来,甚至进而有所新的思考和新的发现。 若果真如此,写在这里的这个话题就不但不再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偏执和罪错,反倒有可能“居功甚伟”。 “创新”是信息 - 知识时代人类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也是一个十分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话题。 中国不但是一个古老的国度,而且是一块神秘而神奇的土地 。 无论什么问题,即使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常识性问题,一旦与这块古老、神秘而神奇的土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就会立刻变得神秘、神奇起来,犹如传说中的神龙,不是若隐若现,就是见首不见尾,见尾不现首,忽而有影无踪,忽而又有踪无影,让人如坠五里雾中难以捉摸。“创新”这个新世纪、新时代的世界性重大问题尤其如此。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中国社会最为缺乏的就是“创新” 。 说起中国,世人习惯于开口即称“古老的中国”。之所以如此,不仅仅在于中国拥有他国所无从企及的数千年之久的悠久历史, 更在于其数千年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社会意识和行为模式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始终保持着“原生态的”基本面貌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一流传至今,仍保持着极强的社会生命活力的俗语和谚语十分贴切地描绘出 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怎样的小农意识浓郁的传统社会 。 由于缺乏工业文明历史风雨的全面洗礼,尽管今日的中国今非昔比,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举足轻重,可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意识和行为模式依然故我。 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中国社会最不缺乏的同样是“创新” 。 回首当年那场伴随亚洲金融“海啸”而来的经济危机,那场危机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似乎并不可怕,因为只要我们一“创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场曾令全世界谈虎色变的经济萧条顿时转变为无关痛痒的“经济疲软”。当年由于企业改制而引发的不可避免的大规模失业似乎也并不可怕,因为只要我们一“创新”,便可“化腐朽为神奇”,这一曾令千百万人生计无着的失业狂潮转瞬之间就轻轻松松地变脸为优哉游哉的休闲“待业”。此类荒诞绝伦的“创新”,可以说在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俯拾皆是,“遍地开花”,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近年来更有此伏彼起前仆后继的从公仆和勤政廉政典型转眼之间就现形为锒铛下狱的贪官和黑社会老大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社会角色的“剧烈置换”。尤其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曾赢得举国喝彩,其声势响遏行云的“唱红打黑”,转瞬之间就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历程”,“跃迁”并“升华”为“黑打”。这种极端事件,就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二字就可以涵盖得了的“新生事物”了。 创新的本意在于通过信息的揭示、知识的重组和技术的进步来丰富和表现人类思想内涵、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的更新,从而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文境界的升华 ,而绝非仅仅是电脑屏幕般的刷新和川剧般的变脸,更非掩盖危机、掩饰决策失误与虑事不周的遁词,当然更非隐蔽丑行甚至是罪恶的画皮。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302 次阅读|2 个评论
技术进步的两面
等离子体科学 2012-7-25 13:06
记得小时候公共汽车车窗都是可以拉开的。后来就有了现代化的全封闭空调巴士。前两年四川一起公交火灾,所有的公交车上都装备了锤子。 80年代刚买车的时候,power window还是作为option的“奢侈品”。后来就都是power的了,手摇的反而成了option。北京一场大水,看来很多私家车也要装备锤子了。 技术进步是好事。但是也有另一面——如果都是自动的,失灵的时候,反而应了“作茧自缚”这句! 有的时候,反而是简单的好。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4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的进步与资源的抢夺(120127)
热度 2 ymin 2012-1-27 10:54
技术的进步与资源的抢夺(120127) 闵应骅 技术的进步对资源提出很多新的需求,而地球的资源有限,于是就产生了抢夺的现象。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人们耕种着那一亩三分地,资源抢夺情况较少,也许在灌溉用水的时候有点水资源的争议。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就开始抢土地、抢市场,甚至发展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二次大战以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而结束。其实,日本在二次大战期间也在研制原子弹。1943年年末,德国派一艘潜艇运送一吨铀矿石前往日本,结果由于情报外泄,潜艇被埋伏在马六甲海峡的美军击沉。从此,计划就泡汤了。铀在周期表里面有,但是,之前没有用处。而要搞原子弹,就缺它不可。我们国家1958年大跃进,也要研制原子弹。外国还禁运。于是,我们自力更生,自己找。我的家乡也来了好多人,动员群众挖山。那时候,山上树砍了,老屋拆了当肥料了,山上的红土露出来。经过群众运动,据说果然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这就是新技术对资源的新需求。我国地大,各种资源基本都能找到,对小国就不然了。近年来,中国稀土的实际储量占全球稀土总储量30% ,但是全球95%的稀土产品由中国长期以低廉的价格供应。当然,我们也有很多资源是缺的,譬如石油。石油的产品和技术可以说无数,但我们需要大量进口。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在50%以上。宝钢的铁矿石靠澳大利亚,而必和必拓基本垄断了它的出口铁矿石资源,涨价简直就随心所欲了。 在刚果的深山雨林中,内战打了13年。而美国的大公司,譬如HP,INTEL,APPLE,Motorola,都在使用有争议的地区的这些矿石。他们有兴趣的是三T:即 tin(锡),tantalum(钽(符号Ta,原子序73)),tungsten(钨),和金。这些都是集成电路、智能手机、电视、笔记本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材料,锡大量用在电路板的焊料中,钽用在电容器中, 钨用在电话的振动马达中。现在全世界只有45个熔炉处理3T。美国正在试着制定法律来规范他们的行动。因为购买刚果的矿石就等于支持了他们的内战。而要清查公司的供应链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下图为刚果东部的蒙布瓦卢的大人和孩子们在挖金矿,该矿由一部军队控制,大公司用这里的矿石影响他们的名声。选自IEEE Spectrum 2011/12.
个人分类: 杂谈|4208 次阅读|4 个评论
技术会产生社会后果(110606)
热度 8 ymin 2011-6-6 07:52
技术会产生社会后果(110606) 闵应骅 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也在前进。技术发展会推动社会进步,但也可能有负作用。譬如,塑料的发明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用久了才发现:它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用一个小例子来说吧! 据CACM报道,一个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收到一篇投来的文章,请他评审。他把该文分发给他的研究组成员,征求他们的意见。这在国内国外都是常见的现象。不过,这个研究组却来改进该文的结果。于是,他们自己写一篇文章投给另一个会议,投文的时间在前文在会议上发表之前三个月。此事被揭发出来以后,这位程序委员很惊讶:那有什么错?我不应该那样做吗?他不懂得,会议投文属于特许保密通讯。原则上说,评审人应该立刻“忘记”他所读到的东西。这件事情发生在美国一个名牌大学的正教授身上。 程序委员会的伦理道德在滑坡。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程序委员会在决定论文取舍时要开面对面的会议。这使许多学者每年只愿意当一个会议的程序委员,因为会议既花时间,又花旅费。但另一方面,年青的程序委员很想当,因为可以增加与老科学家交流的机会。 90年代中期以后,web服务大发展,面对面的程序委员会会议被虚拟会议所取代,会议管理软件工具出现了。经过这些年,负作用开始显现。经济学家说:太便宜的商品没有前途。程序委员的服务只赚不陪。赚的是名声,连旅行费都不要花。所以,许多研究人员同时当好几个会议的程序委员。在1980年代,一篇文章要5-6个程序委员审,而现在,也就3-4个评审人。而且,这些评审人并不是程序委员,而是所谓“子评审人”。子评审人变成培养年青研究人员的途径,程序委员变成为一个评审团队。一些做会议生意的,甚至不评审,交钱就行。 这样做的结果是会议评审质量下降,论文选择的随意性加大。虚拟程序委员会会议不但使评审质量下降,而且,会议上的社交活动丢失了,老科学家关于学术评审的基本规则也被忽略了。所以,现在,许多会议开始把真正的聚会和虚拟的会议结合起来。 一种技术进步产生的社会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得出来,不必出来就叫好,等等再看吧!“不要着急;不要着急。”
个人分类: 做学问|4707 次阅读|14 个评论
技术进步永远是社科研究创新的源泉
热度 4 yuliping 2011-2-12 17:25
从事科研工作,有很多东西是通用的,比如良好的平台、睿智的灵感、勤奋的精神、师长的指点、文献的阅读等等,对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技术进步某种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技术进步,特指社科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方法。 当今的社科研究,很多领域越来越像自然科学,需要数据,模型,统计检验等等。我不太懂自然科学,感觉自然科学中,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有实验,所以不断地有新的数据,进而会通过模型计算出一系列结果,从而写作和发表论文。而社会科学没有实验,所依赖的大多数是统计年鉴和调查数据,从这个角度讲,社科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资源是极其宝贵的,撇开调查不谈,很多年鉴上的数据大家都可以查到,也就是说,社科的数据是“共享”的,而自然科学研究,在论文没有完成之前,恐怕没有谁会公布数据,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社科的数据具有以下特点(暂且放下社科调查),第一,社科“实验”极其稀少。每年各种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是极其有限的,不像自然科学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数据。第二,社科的数据的公开的,人人都可以获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创新?传统的思维是理论研究,当然理论创新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非常不幸的是,理论创新极其困难,我曾经写过一篇社科研究难以做一流研究的博文。还有一种是实证研究,而在数据公开的情况下,大家都拥有共同的数据,你凭什么做出很牛的东东?当然,从问题选择、数据选取、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可以努力,但是如果没有一流的工具,确实难以做出很好的成果,所以说,相对自然科学而言,技术进步永远是社科研究创新的源泉。 当今的计量方法,非常庞大和系统,针对同一数据,采取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确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发现,而且方法之间有些是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的,从而使研究更加严谨,从中你可以发现数学的美,感受自己所做工作的伟大,从而获得研究的乐趣。 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自然科学的学者做实验非常辛苦,有些实验即使春节期间也不能中断。社科学者虽然这方面省点力气,但是在社科“数据贫乏”的情况下,做研究更加不易。 2011.2.12 俞立平 于扬州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261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食品工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
yuliping 2010-11-25 11:24
该文发表于2009.9《中国农村经济》,作者靖飞,俞立平 本文运用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结合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方法,从主要农产品产量的视角,分析了2004~2007 年中国各省份食品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和2007 年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状况及其进一步改进的方向。研究表明:中国各省份食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比较高,其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中国食品工业纯技术效率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明显;未达到纯技术效率完全有效的省份,水产品加工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奶类、肉类,而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的加工利用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2010.11.25 俞立平 于宁波 论文全文
个人分类: 技术经济|34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访:让技术转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lgjszy 2010-9-28 15:31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 (发表时间:2008年4月7日 经本人审阅)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2008-4-6 21:13:59 -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4622318711204965.html 作者:郑金武 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也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和主流之一。 针对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近日,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秘书长、北京经纪人协会副理事长、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秘书长林耕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加快制定确立我国的区域技术转移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技术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转移理论的首次使用,就是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林耕介绍说,技术转移理论最初作为解决南北问题的重要战略,是在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提出的。但在早期,技术转移还是无意识行为,是发达国家打破南北僵局的策略工具。而今,技术转移己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膜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关注并参与的战略性选择。 当前,技术转移正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美国的一项关于技术转移的研究发现,通过技术转移,企业平均收益为55%;而通过自行研究开发,企业平均收益仅为22%。这说明从汽业发展及其经济绩效来看,技术转移的作用与研究开发的作用一样重要。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林耕说:"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林耕指出,在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今天,应审时度势,确立国家技术转移战略,这对于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技术转移可以成为不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组织等各个创新主体都参与的发展战略。 而今,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和主流之一。"应加快制定确立区域技术转移战略。"林耕说,区域技术转移战略,是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技术转移战略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推动作用。例如目前的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正在政府的主导推动下,建立了一种区域技术转移合作机制,促进了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经济发展。 北京技术辐射全国 为促进北京技术市场繁荣发展,发挥首都科技资源最大效能,近年来北京市开展大量工作,推动北京技术流向全国。"北京技术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市场,对全国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林耕说。 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北京技术市场有近50%的科技成果向全国辐射,从吸纳北京技术的区域分布看,北京技术几乎辐射到全国所有省市。在吸纳北京技术排名前10名的省市中,来自发达地区的省市占据半数以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占北京向外省市输出技术成交总额30%以上。 2007 年,河北省吸纳北京技术量跃居全国第一,吸纳北京技术1814项,成交额63.97亿元,比上年增长近2.5倍;山西省跃居第二,吸纳北京技术946 项,成交额31.97亿元,增长71.92%。此外,近年来内蒙古等北京周边地区对首都的技术需求表现出成倍的增长。 而回头来看,从2001年至2007年,北京技术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十五"期间,除了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外,北京周边地区对北京的技术需求成倍增长,内蒙古自治区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逐年递增,2005年首次进入吸纳北京技术前三名行列。此外,经济增长较快地区对北京技术也表现出较强需求,"十五"期间,云南省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逐年递增,2005年首次进入吸纳北京技术前十名行列。 林耕说,北京技术向全国辐射,对全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产生了重要作用。据介绍,2002年至2004年,从北京技术主要流向的领域看,先进制造领域、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合同成交额年平均增长幅度为56.71%和45.79%,其中,冶金、石化、煤炭、铁路等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服务的项目占有很大比例。 如冶金行业,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钢板连续热镀锌项目",先后转让济钢等数十家企业,加快了一些地区冶金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了冶金产业的技术水平,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环渤海地区技术合作成果显著 成立于2005年4月,由北京联手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山东等7省市区共同发起成立的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主要围绕技术转移、信息交换、人才培养等开展全面合作。 其宗旨是发挥区域优势,共享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促进环渤海地区科技经济的发展. 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建立两年来,有利地推动了区域内经济技术的合作,为构建区域产业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林耕介绍,2001年至2007年,环渤海地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量保持稳步增长,7年共输出技术564737项,年平均增长速度5.23%;年共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4524.96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24.23%。2007年环渤海地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1000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比重突破50%。 与此同时,2001年至2007年,环渤海地区各省市间技术交易也稳步增长,共实现技术合同434647项,成交额2798.90亿元,占环渤海地区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总额的比重为61.85%。 2007年环渤海地区各省市间技术交易快速增长,成交额突破600亿元,实现技术合同60672项,比上年增长1.61%,占环渤海地区技术交易合同总数的比重为71.40%。 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关键在于联盟在强化政府对技术市场主体的服务功能和引导功能、创新区域间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丰富科技管理与公共科技服务工作内涵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林耕建议说,今后我国在制订区域技术转移战略时,也应积极建立区域间工作联系机制,搭建区域间工作合作平台。政府应积极组织推动,建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产学研办公室、技术转移合作中心等。区域间技术转移,还应联合调研重点技术项目,相互了解技术需求,从而制定区域间技术转移计划。 林耕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区域间的技术转移合作只有本着互利互惠、平等合作,才能实现双赢,才能真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线杆子会走路吗?
boxcar 2010-5-20 07:38
昨晚看了诸葛淑媛的参赛博文 最后的正规教育之四现代化即世俗化 【1】,里面提到她以前曾经把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理想给搞混淆了的往事。其实,这种混淆很早以前就有,以后恐怕还会存在。 关于现代化和共产主义,老爸曾给我讲过一个他在50年代初读师范时的故事。当时有位教过他的姓张的历史老师(刚才特地和老爸通了电话,确认这位老师的姓名和故事),当然这个修饰语历史是有两重含义的,一方面这位老师是教历史课的,另一方面,作为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他同时还真有点儿历史问题(据说参加过特务组织)。张老师说话很幽默,例如,他眉飞色舞地和别人讲:知道我今天早上吃的什么吗?饺子!(以前也就过年过节能吃顿饺子)然后说:我老婆瞪了我一眼角子。这位老师本人我没见过,他夫人曾在我上学的那座小学当过校办工厂的工人,印象中是个很慈祥的老太太。 然而,就是这位老师,犯了一个把现代化和共产主义混淆的错误。 这张老先生(其实当时还不太老)曾经在课堂上憧憬共产主义,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电线杆子可能都会走路了。这话出口不久,赶上了镇压反革命,就遭到了猛烈的批判,批判他的深层次原因肯定是因为有没解决的历史问题在身,但理由却是这句既不合时宜,又不符合常识的话。当时的学生们都是十几岁到二十岁的青年,见识有限,看待问题的方式单纯甚至有些教条,认定了电线杆子就是一根根儿地栽在路边的静止不动的,当然不会接受电线杆子会走路这样的狂想,于是,这句颇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对未来幻想的话语,就成了批斗这位历史老师最有利的证据。 这位老师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我已无从了解了,但电线杆子能否走路,倒确实值得从技术的角度去探讨。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电线杆子的功能是什么?当时的电线杆子有两种,一种是架设动力电的电力线线杆,还有一种是架设电话、有线电报、电传线路的通讯用的线杆。现在还没到共产主义社会,通讯线路用的线杆的作用已经很小了,大家都在广泛使用移动电话这种无线通讯手段,每个人手里擎着个手机边走边打,老远处看见那些高高瘦瘦的煲电话族,还真会误以为电线杆子走路了呢(开句玩笑话,高个子朋友别介意)。就是那些输送电能的动力电线杆,现在在城里也越来越少了,电缆都埋设到地下去了,当然这只是减少了电线杆子。其实从技术上讲,发电和输电也是可以移动的,现在就有很多作为备用电源的柴油发电机,本身是可以搬动的,一般无线通讯基站都有配备,停电的时候搬到外面用,还有太阳能电池发电设备,完全可以是移动的,至于其他诸如燃料电池分布式供电系统之类的,都是可以移动发电的。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储能技术(例如储氢技术、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和逆变器技术,是可以把电能搬走并使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电线杆子确实可以算是走起来了。掐指一算,还不到60年,共产主义还远没有实现,电线杆子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走起路来了。 其实,电线杆子会走路是技术进步,或者说是技术上的现代化;而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的发展,两者是不同范畴的事物。技术进步显然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技术水平本身不能充当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物和里程碑,把这两者混淆起来,就会常常使人陷入迷茫之中。 ~~~~~~~~~~~~~~~~~~~~~~~~~~~~~~~~~~~~~~~~~~~~~~~ 参考: 【1】诸葛淑媛: 最后的正规教育之四现代化即世俗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8228
个人分类: 社会|4737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食品工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
yuliping 2009-11-9 09:04
按:本文发表于2009.9《中国农村经济》作者:靖飞、俞立平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 2004 ~ 2007 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各地区食品工业相关数据,运用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结合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从主要农产品产量视角,分析了中国各地区食品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和 2007 年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现状及其进一步改进的方向。研究表明:从 各地区农产品产量特征角度衡量的中国食品工业的 DEA 效率比较高,但是这种高也仅是建立在国内地区间比较的结果,在区域间,存在明显的东部和中西部差距,在不同农产品上,奶类、蔬菜等菜篮子产品加工利用效率高,粮油等大众农产品加工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2009.11.9 俞立平于邗上 论文全文
个人分类: 技术经济|41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师弟志成执着的报国情结
热度 1 Nancyback 2009-10-25 16:15
1995年, 有感于当时已经有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华人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和工业技术界崭露头角,甚至有一些已经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科学和工业界的栋梁。在催化相关领域,更已是新星璀璨。国内的学术界也有一批很好的受人尊重的中老年科学家,同时有了一些受政府支持的人才和一些埋头工作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一代专家。但学术交流和合作渠道尚不畅通。 为促进国际华人科学家的交流合作,那 年在天津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球华人青年科学家催化科学与工艺学术讨论会。国际催化界十分重视,时任国际催化理事会副主席的 Michel Che 教授, Catalysis Today 主编的 Julian R.H. Ross 教授,后来任 Applied Catalysis 主编的 Harold Kong 教授和中国的催化新星李灿教授参加会议。胡志成和林跃生都是那次回来以后,和国内很快开展合作研究,并推动了中国的催化科学技术进步的。也是在那次会上,才知道志成和跃生居然是大学同班同宿舍的同学,在浙江大学化工系曾同学四年。 志成内向,话语仍然极少,但作的报告和发表的文章十分有见地,受到参会者的好评。参加完会议,志成就去了天津市科委,由在科委工作的老同学接待,继续做演讲。后来听说,志成实际上在 93 年即来过天津,促成了天津有关单位和美国公司的合作。也许因为师兄弟都忙,每次见面都匆匆分别,也许是因为志成内向,很多事并未提起。 95 年后,志成来天津多起来,有时也来天大作报告,据说还曾在北京石油化工研究院,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等作报告。记得一次遇到催化当时的系主任秦永宁先生,秦先生无奈地说,志成在国内到处讲他的全钯催化剂和贵金属催化剂,搞得国内信奉稀土可以解决汽车尾气净化问题的同行学者申请不到经费。志成无忌,一次在天大做完报告以后,问及为什麽认为纯稀土元素做催化剂不可以,志成说实际上美国已经做过了很充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那里工业界的工作不是全部都发表的;国内的学者很执著,有很好的科学精神,但汽车尾气净化研究需要很好的实验条件,国内不具备;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除了需要高活性还需要长寿命、起动和运转工况的适应性;这些看来非贵金属催化剂是做不到的。 志成无意间挤压了老师们的工作空间。后来有一次给他提起,他感觉很对不起秦先生,说以后一定会登门道歉,但那时秦先生已经退休了。 2003 年,听美国同行说,志成已经辞去了在 Engelhard 公司的工作,到上海闲居,按照美国公司的相关约定,核心技术人员离开,要有两年冷却期,这期间不能从事和原职业相关的工作。这段时间给志成通过一次电话,诚挚的邀请他来天大做教授,共同发展催化教育事业。志成说两年内什麽都不能做,只能到处找找感觉,两年后也许不会去做教授,还有心愿未了,也许 10 年 8 年以后有心情去做教授,希望我还能够推荐。当时想志成是汽车尾气净化领域的国际名人,国内又急于发展这一产业,国内各级相关领导也都知道志成的贡献,也许志成有志于做实业,他也应该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所以也没有十分坚持请他来天大。 2006 年初,果然听说志成的抱负得以实现,在他的两年冷却期结束后,江苏无锡为他改组了威孚消声器厂,由他全权组织建立国内的汽车尾气净化产业,据说还得到了发改委、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07 年就重点实验室年会的机会,邀请志成到天大给学生作报告,参加学术活动。晚上在家里宴请志成,和爱妻秀民及其他同学一同回顾当时志成的失恋,志成的出国,志成的风头等等掌故。秀民说及志成在日本期间,每月替我把志成的工资寄给志成在江西进贤县的父亲,还记得志成父亲的名字,他家的地址及他当时的工资数额,最后一年才 80 几块钱。志成再次正色道,时时刻刻不敢忘记天大的恩情,不敢忘记嫂子的恩情。所以才决定回国效力,为中国工业发展尽绵薄之力。 志成说及,他的威孚公司,百废待兴,他要尽全力兑现承诺,还不能顾及回天大来效力,并郑重表示,过几年一定回来为天大出力。说及他的产业梦,他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已经使原来的销售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再花两年,再提高一个数量级,企业就进入健康发展期了。 从此再也没有见志成,但在参加学术活动和与国内业界同行的交流中,知道志成十分勤奋,身先士卒,既管技术,又管销售,天天在全国奔忙。也不断有好消息,志成的企业健康发展,不断听到某某汽车厂采用了威孚的催化剂, 08 年中就感到威孚已经离志成的初步目标不远了,师兄弟又会有心情开怀畅饮了。然而也间或听到朋友对志成的抱怨,说他是典型的美国商人,不顾国内的规则和潜规则,别人帮了他的大忙,拿到了某个大市场,也不表示表示。然而志成在逐步实现他的构想,是师兄最高兴的事。 故事的前文请阅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859 ) 2009 年 10 月 25 日 于天南大联合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651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