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养殖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移风易俗新说(2)要远离野生动植物
热度 4 fdc1947 2020-1-11 08:32
移风易俗新说(2)要远离野生动植物 原始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是以食用野生动植物为生的,但是后来人类建立和发展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到了今天,人们的食物基本上都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品,除了鱼类等海产品之外,已经极少食用野生动植物了。 人类从全部依靠野生动植物为生,到今天的极少食用野生动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就是经过千百万年的努力,我们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已经从普通的哺乳动物成为了生物圈中绝对的老大,获得了支配性的地位。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占领了地球上每一个角落。我们利用地球上一起可能的资源,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资源,为自己服务。如今,人类的活动,已经造成了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并正在进一步威胁到其他目前尚存的许多生物物种的生存和延续。 除了由于人们生产的发展以及对于环境的破坏使得许多生物物种难以自然生活之外,我们中一部分人还有一些很坏的习惯,那就是继续食用野生动植物。 有些人食用野生动植物,是出于好奇和虚荣。由于一些野生动植物较为稀少,历史上就因为稀少而被前人作为宝物而记录下来。于是,有人出于好奇,也想去尝一尝。更多的人是出于虚荣,他们觉得,这样珍稀的动植物,别人吃不到,他们能够享用,是一种值得夸耀的举动,很有面子。 有些人食用野生动植物是因为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出于对于古人不适当的迷信。他们误认为某些野生动植物具有某些对健康有益的神秘功能,所以企图因为食用这些野生动植物而使得自己更加健康。 实际上,正常人们所需的营养元素就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水这七大类。在我们现在市场供应以日常食用的食品中,完全可以满足我们身体健康的需要。而那些野生动植物所能够供给的这些营养元素,只会比日常供给的食品少,而不会多。某些野生动植物体内所含有的特定化合物即使具有某种药物功能,也只是对少数有特殊疾病的人们才适用的,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食品。即使是针对这些特定人群,不当的食用也只会起到有害于健康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的食用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的、健康的,其实恰恰与此相反,食用野生动植物往往给人们带来危险。 例如,因食用蛇胆、鱼胆而中毒的报道几乎年年都有。 每年也都有大量的因为食用野生植物或菌类如野生蘑菇中毒的事件。 在野生动植物身上或体内,往往带有大量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接触这些野生动植物容易感染这些寄生虫及细菌、病毒等,引起可怕的疾病。 例如,近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张叔勇先生在科学网博客中报道说他发现,在野外的刺猬身上爬满了许许多多 蜱虫,而蜱虫叮咬会导致“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我想各位都还应当清楚记得媒体上关于被蜱虫叮咬后的可怕病例。而 张先生说他“ 曾经在武汉的市场上多次见到有人售卖野生的刺猬,其中既有流动的如广埠屯天桥、武大的菜市场等地;也见有批量销售的,如华南海鲜市场等地 ” 。 野生动植物可能带有的病毒很多,不说在的非洲埃博拉病毒,也不说蝙蝠可能携带的狂犬病毒,就是2003年大家印象深刻的SARS病毒,也与野生动物有关。所以,从自身安全和健康着想,也应当远离野生动植物。 有些人受到某些错误宣传的误导,误认为现在的饲养食用动物和种植物都受到了工业制成品的污染,只有野生动植物才是“自然”的和健康的,所以刻意追求食用野生动植物。 毫无疑问,现在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受到了近代以来人们的工业化生产的影响。所有的农作物中,多多少少都可以找到农药等化工产品的影子。也正是有了化肥、农药、塑料等化工产品,有了应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培育出来的新型种子,我们才有了如今这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农副产品,有了足够的粮食以填饱我们的肚子,有了大量的鸡鸭鱼肉蛋奶满足我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有了一年四季不断的各式应时蔬菜水果丰富我们的餐桌。 至于说如今人工饲养的动物和大田种植的各种农作物已经被某些化工产所污染,这需要具体的看数量的多少了。任何物质(包括自然物质和人工制造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还是有益,都与物质的量有关。从实际情况看来,由于各国有关管理部门的努力,现在市场上合法供我们食用的动植物产品(当然指人工种植和饲养的)并没有多少对我们健康的有害物,不然,我们无法获得这样长的寿命。如果真像有些人流传的谣言顺口溜中所说什么都被毒物污染得一塌糊涂,我们的身体健康会比过去好不知多少倍吗?大街上会有这么多健康的老头老太太吗?他们早就过了古人所谓的古稀之年。即使被记录下来那么讲究食品吃法的孔夫子,也只是活到现在被称为小弟弟的年龄。 要说自然的食物,我小时候食用的到基本上都是没有很多化工物质污染的,但是那时候大人、小孩的死亡率都比现在高得多,人吃不饱,大多数人面黄肌瘦的。国家也没有那么多农产品供应市场,不然也用不着统购统销,什么都需要凭票计划供应了。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科技发展,没有现代工业的参与,一点人工化学产品都没有,一切都是自然的和有机的,恐怕我们只能回到原始人所在的森林中去。至少,我们将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骨瘦如柴,稍有风吹草动、水旱灾害便使得大批人群呜呼哀哉,骸填沟壑。这就是“自然”的状态。 所以,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然、为了所谓的健康,去食用野生动植物,完全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行为。 如今,为了满足某些人愚昧无知的行为,满足他们食用野生动植物的嗜好,为了超额的利润,常常有人做出犯罪的勾当。例如,就在元旦前后,沈阳附近有人在野外投毒企图毒杀野生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投毒点达上百处之多,结果引起刚被救助并野化训练成功而放飞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鵟\因食用了被毒杀的鸟类而中毒身亡。至于在野外或湖沼布下罗网大量残害鸟类的案件,在媒体上,也不时可见报道。 而当执法部门对于残害野生动物的行为依法打击时,网络上常常有人替这些犯罪分子喊冤叫屈。这是很糟糕的事情,也说明许多人对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义还非常缺乏认识。 我们需要知道,这世界不光属于人类。退一步说,即使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有更丰富的基因资源可以被人类所利用,我们也要爱护这个世界,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善待这些野生动植物。 提起爱护动物,很多人看上去倒是很积极的,哪里残害了一条流浪狗,气愤得义愤填膺出来声讨的人看上去许许多多,但是,残害许多个野生动物的案例好像就难以引起他们的义愤和声讨。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爱护动物,他们只是爱护他们的宠物。毫无疑问,猫狗等宠物也需要善待,但是,在善待的等级上,我们更要紧的是保护、善待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其次才是人工饲养的动物包括狗、猫、马、牛、羊、猪、鸡等,维护它们的生存福利。 要善待、保护野生动植物,我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最要紧的是应当远离这些野生动植物,不要去侵占它们的生存空间,让它们自由地依照自然法则去生存和发展。这略近于《庄子》所说的“相忘于江湖”。远离它们才是善待它们、保护它们。 至于怎么利用野生动植物,这首先是专家们的事情,要经过专家很好地进行科学研究,然后化野生为“家生”,在人们的“领地”上去饲养或种植。普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只是去观察,远远地看看,不要去干扰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更不能像过去那样,随便到野地里去捕捉、去挖掘、去采集。 对此,除了移风易俗,宣传群众之外,我看制定有关的法规也是必要的。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641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未来蛋鸡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yhz03008 2016-11-11 22:21
我国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鸡蛋生产国,蛋鸡养殖产业也是国内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2015年是我国蛋鸡行业快速调整的一年,持续的行情低迷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行业整合的速度。目前,我国蛋鸡行业正在走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之路。    ■ 区域化、本地化继续深化   商品蛋鸡养殖格局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传统主产区养殖总量在不断减少的同时,规模有所提高;非传统主产区总量和规模都在大幅提高。规模养殖量在50万只以上的养殖在全国各个区域均有出现。福建省前几年开始试点全省宏观规划、区域限制养殖量的效果比较明显,区域化、本地化的养殖效率和效益都有所提高。未来明显的产销区的界限将不断弱化,像东三省、河北、山东和河南等传统主产区的供应能力和半径也将不断减少,传统主产区、非主产区都将以本地化为主,将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主销区为核心的养殖布局,销区在整个鸡蛋流通和价格上的风向标作用将会更明显。    ■ 产业链竞争的局面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以专业生产种鸡为主的企业开始往下延伸,打造自己的品牌蛋,通过多种方式拓展品牌鸡蛋市场,而有些商品蛋鸡生产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开始向上延伸,进入种鸡行业。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公司提出的蛋鸡云养殖模式,旨在打造蛋鸡行业的公司加农户模式,同时内部形成从祖代种鸡养殖到生产资料提供、鸡蛋回收的闭环模式。以前主要是做饲料销售的北农大集团和北京伟嘉集团也开始介入鸡蛋回收,将服务进一步延伸。未来行业商品蛋鸡的竞争会是以集团化为核心的整个产业链的竞争。    ■ 金融资本将对行业发挥作用   蛋鸡保险能够为蛋鸡行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融资租赁能够提升设备的现代化;鸡蛋期货能帮助蛋鸡企业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    ■ 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限制   随着食品安全检测越来越严格,抗生素的危害为大众所认知,品牌鸡蛋会受到更严格的监控,抗生素的使用也会受到更严格地限制。    ■ 适度规模化发展将成为主流   现在,各大型种鸡生产企业和商品代生产企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每个养殖点种鸡的饲养量不会超过50万只,商品代的饲养量每个独立场区保持在50万套左右。场与场之间至少保证10公里以上的安全距离,这样即可以保证运输的半径,同时有利于疫病的防控和其他风险的控制。因此,未来这种分区域适度规模的生产模式将成为主流。未来5~10年我国蛋鸡养殖存栏3万只~5万只养鸡场将成为未来鸡蛋来源的主要提供者。   随着国内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近两年世界各国的养殖设备进入我国,养殖设备在整个养殖环节的相对投入将不断降低,使得自动化鸡舍将在全国各地大范围普及。加之人工成本及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加,养殖户都在积极地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养殖方向发展。“人管机器,机器养鸡”将越来越普遍,未来智能化必然成为行业的选择。 未来蛋鸡养殖业的发展趋势_中国兽药网 http://www.shouyao1.com/newsxx.asp?id=809leibie=3
个人分类: 学习|1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到了对动植物滥用抗生素说不的时候了
热度 3 蒋高明 2016-1-9 21:59
中国人到了对动植物滥用抗生素说不的时候了 本文发表在《首都食物与医药》2016年第1期(总第412期) 许芳 / 本刊记者 抗生素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滥用情况,中国也不例外。在世界卫生组织侣导的第一个“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里,“慎重对待抗生素”的话题又一次引起广泛的讨论。抗生素作为“救命稻草”,曾经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如今,抗生素已不仅被应用于医学领域,人类在动、植物的养殖过程中同样使用抗生素,甚至已经进入整个生态链。抗生素是如何进入到生态链里的?目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 抗生素滥用已干扰动植物自我保护能力 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菜明从一种叫青霉的微生物中提取出青霉素,并将青霉素应用于临床。这一发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如今,每年有大约 5 万人因抗生素耐药性死亡。 抗生素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杀死有害微生物,也可以杀死有益微生物,而且还会产生耐药性。中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些人类定义为有害的微生物根本不怕被消灭,这些微生物会产生强烈的抗性来对抗人类施加的各种抗生素,直到这些药物不起作用。这就诱导出了‘超级细菌’等医学难题。” 据统计,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 49% ,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 18 % ~21% ,也就是说 80% 左右属于滥用抗生素。而这种滥用不仅存在于人类,也存在于畜牧业,甚至存在于农业生产。蒋高明表示:很多人认为抗生素只是干扰其他生物细胞发育的化学物质,是用于治疗各种非病毒感染的药物,其实不仅如此。他说:“有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也可以产生抗生素。像大蒜产生的抗生素就是天然的,可以杀死很多微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实际上是一种实施自我保护的表现,他们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抗生素是为了避免其他生物对其后代产生不良影响。此外,植物和人一样都具自愈能力。叶子病了发黄会落掉,病原体就会落在地上,就可以进行自我保护。过去种大蒜的时候不需要打药,因为大蒜自身的杀菌能力很强,甚至可以保护周围的植物,但由于各种有机肥和农药的使用,大蒜这种‘杀伤力’极强的植物现在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了。” 中国多地区已成使用抗生案“重灾区” 根据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应光国课题组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 2013 年中国使用抗生素达 16.2 万吨,其中 52 %为兽用抗生素。在 36 种常见抗生素中,兽用抗生素高达 84.3% ,甚至出现一种牲畜身上检测出十余种抗生素的现象。“一张中国地图,从东北漠河到云南腾冲画一条斜线,斜线东侧经济发达地区抗生素使用情况远远高于斜线西侧的抗生素使用情况。按照人口密度对比线来划分,人口较为密集的东部抗生素排放量密度是西部的 6 倍以上,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抗生素的浓度最高。”蒋高明毫不避讳地指出使用抗生素的“重灾区”。 蒋高明认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对食材的需求量大无疑是激发生产者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他说,一些追求利益的人会通过使用抗生素的手段帮助动物和植物预防疾病,使动植物长得又快又好,而且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 土壤已富含抗生素 面对大量使用农药和有机肥的现象,蒋高明对植物、动物是否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做出了解答。蒋高明表示,由于抗生素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动、植物养殖领域,并且人类在养殖动植物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的某些化学成分,与使用在人类身上的抗生素的某些化学成分是一样的,所以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同样出现在动物、植物养殖领域。蒋高明还列举了一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他说:“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志强等对天津蔬菜地土壤及有机肥中抗生素残留研究发现,集约化养殖场的猪、鸡粪便中金霉素检出率达到 78% ,最高值达到 563.8mg/kg (干基);四环素和土霉素检出率也高达 56% ,最高值分别为 34.8mg/kg 和 22.7rrig/kg 。分析发现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总检出率为 64% ,三种抗生素中土霉素检出率最低( 18%) ,最高值达到 105.6 μ g/kg (风干基);四环素检出率为 36% ,最高值达到 196.7 μ g/kg ;金霉素检出率为 32% ,最高值达到 477.8 μ g/kg 。在所调查土壤中,温室和大棚菜田土壤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水平高于露地菜田土壤。蔬菜地里的抗生素来自有机肥污染。无论是从养殖场直接运来的有机肥,还是商品有机肥,同样存在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其残留水平和检出率与养殖场猪粪和鸡粪相当。” 蒋高明说:“土壤的健康与否取决于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的健康程度,比如蚯蚓。但抗生素会杀伤土壤里的微生物和动物,而且种植出的蔬菜粮食可能同样含有抗生素。人类在没生病没有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情况下,在食用含有抗生素的蔬菜和肉类时,也可能吃了抗生素。” 水环境中抗生素多来源于工厂排放 “水环境中存在大量抗生素的事实令人十分遗憾。“蒋高明说:“北京师范大学水科院副院长王金生团队发现,全国的主要河流,海河、长江人海口、黄浦江、珠江、辽河等河流的部分点位中都检出了抗生素。而检测出的高抗生素含量区周围大多分布着抗生素工厂,所以水环境中的抗生素首先来自抗生素生产工厂的排放。” 除去抗生素工厂排放的大量抗生素,动物养殖过程中应用和产生的抗生素同样污染严重。蒋高明介绍说:“以速生鸡养殖为例。在鸡长到第 2~3 天的时候会用抗菌药物,就是抗生素。通常情况下,会将氧氟沙星等药溶解到鸡的饮用水中,养殖工人会将按说明的 100g/ 瓶用量再翻倍到 1000 只鸡 / 瓶。第 18 天后鸡开始容易得病,需要对症下药。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肠道疾病,一得病就会几天不下蛋,所以防病、治病是关键,养殖户购买的饲料里通常有添加好的红霉素、土霉素等预防疾病。到第 28~29 天时,还需要再加强一次防治。” 蒋高明认为,在一些动物养殖场,没有经过任何净化处理的废弃物同样是影响水土环境的主要抗生素污染源之一。“前面提到使用在动物身上的抗生素,会以粪便污染的形式进人到环境中,使得水、土壤中含有抗生素,而受到抗生素污染的水最直接影响的就是种植蔬菜粮食所需的土壤。而有机肥中不能降解的抗生素,还会继续污染水源或食物链。所以抗生素在生态链中也形成了一个循环。”蒋高明补充道。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对话活动中也表示,应谨慎处理动物粪便,以预防疾病传播,遏制抗生素耐药。 生态链中的抗生素不容小觑 最后,蒋高明坦诚地说:“根据我的了解,食物当中肉类、奶及奶制品含抗生素最多。寿命越短的,养殖时间越短的抗生素越多,比如抗生素鸡、抗生素鸭。尽管有专家指出,动物和蔬菜中的抗生素残留量极低,对人体的直接毒性也很小。但长期食用后可在体内蓄积,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人们经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食品,耐药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患病时再使用某些抗生素就无济于事。对于抗生素乱用现象,中国人到了该说不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6209 次阅读|6 个评论
养殖业应当是农业产业门类中最早实现现代化的
jiangming800403 2016-1-1 12:19
饲料市场也存在激烈的竞争,由于资金和渠道优势的大型粮油饲料企业必然将产业链下沿到畜牧养殖业。 同时,养殖业对土地的依赖作用较小,因此,可以克服人均土地不足的劣势,在我国的农业产业门类之中最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特别是乳业,由于乳品质量问题,集中化的牧场养殖正在取代一家一户的传统散养。 著名的乳品企业——蒙牛,投入央企巨无霸中粮集团的麾下就反映了这种趋势。 民营饲料企业巨头——新希望集团也开始涉足养猪业和肉类加工。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21823.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大灌区是粮食安全的保障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1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不是没有经过历史的人,任意编写的童话故事
热度 6 pzh1945 2015-2-11 11:14
被《老农民》颠倒了的农村养殖业的历史真相 彭振华 (1974----1976 甘肃平凉县大寨公社革委会副主任) 历史,不是没有经过历史的人,任意编写的童话故事。 如果《老农民》电视剧接近事实,应改编成这样的情节:县委张书记在麦香村发现了母猪,就要收猪抓人,牛大胆打了扁担,社员们纷纷围上来,抓住县委书记游街,高帽子上写着醒目大字: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破坏生产的阶级异己分子。 在,民主化,自由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沉船,推墙,各显身手;高、大、上退出舞台,揭丑、露俗、调侃、戏说、抹黑,成为时尚。 电视剧《老农民》,一部抹黑、歪曲事实,完全 颠倒了农村养殖业的历史真相 ,贬低前三十年农村和农民的电视剧。 《老农民》,在网上,赞评很少,恶评如潮。编剧、导演、观众,人们都用着不同方式表达对社会的评价和散发个人的情绪。 一座高山,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只因:身处距离远近,位置高低不同。但如果,有人将这个山峰说成:一座寺庙或一个天坑,这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但一定不是:脑残! 《老农民》,如果仅仅是政治观念的个人表达,抹黑,攻击,属于当前社会,允许的个人政治自由,但也应以事实为基础。 抹黑,不能站在造谣的基础上;攻击,不以编造事实为立足点。 历史,不是任意编写的童话故事 历史,不是没有经过历史的人,任意编写的童话故事。 《老农民》中有这样的情节:县委张书记带着人来麦香村,查社员们饲养母猪繁育仔猪。他带的人不仅在社员家的柜橱发现了藏匿的仔猪,还发现了母猪。张书记这就要收猪抓人。眼看人、猪都要被张书记抓走,好话说尽留不下,情急之下,牛大胆就打了扁担(来自网友)。 好一个离奇的情节、一个战斗的场面、一个斗智斗勇的官逼民反的事例、一个民打官的“文革”典范。 “藏匿仔猪”,“收猪抓人”,“好话说尽”,“打了扁担”。这里,只有一个情节比较真实:农民可以对县委书记打扁担,还好,没有编出一群带着盾牌的警察和城管来。 县委书记带领“收猪抓人”?似乎已经穿越时空?我看不懂,这是编剧、导演,用“文革”的形式表现改革?还是用“改革”的手法演艺“文革”?把强拆?强征?的方式前移三十年? 当年,没有干部抢夺和没收群众物品的这一行为和说法。 对于当年农村禁止和限制养猪、养鸡(不超过三只等),可以称为所谓:禁养、限养,多年来,出过不少歪曲事实的东东! 从当年知青、现代名人的回忆,到文学作品,甚至于到《邓剧》,都有类似说法。唯有:《老农民》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 禁养母猪,是一个更戏剧性的创新。 编剧、导演的素材从哪里来?那个县委张书记的原型是谁?事发地麦香村,属于山东省,哪个市?哪个县? 当年,从未有过禁养、限养的政策和作法 《老农民》,限制养猪、禁养母猪,农民将母鸡吊在山上下蛋来改善自已家人的生活。颠倒、歪曲了党的农村发展养殖业的政策,抹煞几亿农民和数百万基层干部,为保证城市人口的基本生活食品---粮、油、肉、禽、蛋(即:所谓的凭票每人、每月:半斤油,二斤肉)供应,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的基本事实。 当年 农村,有禁止和限制养猪、养鸡 的政策和做法吗? 没有!完全没有!绝对没有!造谣!虚构!纯属胡说八道! 相反,只有大力 提倡、鼓励 养猪、养鸡,没有 禁养、限养 。 禁养、限养, 是一个完全颠倒黑白、掩盖事实真相的虚假宣传。 当年,考核地、县、社干部的 GDP 70年代,提倡、鼓励家家户户养猪、养鸡,是一项重要的农村经济政策,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又是考核各级干部的一项硬性指标。 国家,每年把粮、油、肉、禽、蛋的上交任务,下达到省,由省、地、县、公社、大队,将任务逐级下达到生产队。 生产队将任务分解到户,并登记造册,统计每户完成数量和进度。我所在公社任务,每年每户上交(收购站)一口生猪,每人上交鸡蛋(?斤,2---4斤,我记不准确了),上交活鸡数量,由于社员能够自愿上交,没有硬性指标分配到户。 凡上交者,均按国家规定等级价格收购,完成任务的农户,肉、禽、蛋可自由上市买卖,价格比国家略高一些。 完成粮、油、肉、禽、蛋上交任务并超额数,是一项考核地、县、公社干部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各县、社之间互相竞争、比赛。 对县、社干部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当今的GDP。 如果禁养、限养, 基层干部的任务,靠什么完成? 鼓励养猪、养鸡的系列措施和政策 社员养猪、养鸡的积极性很高,当时,猪、鸡、蛋的出售,是群众经济的重要收入,养猪,也是农家肥的主要来源。 各生产队,根据实际制定多项政策,划拨饲草地,增加饲料粮等等,鼓励多养猪、多养鸡,力争超额完成任务,交够国家,留足自家。 我们,到生产队,宣传、提倡科学饲养方法,组织良种猪、鸡的引进和推广,促使更新换代,帮忙困难户,解决养猪、养鸡的实际问题。 当时,我们主要推广良种鸡---来杭鸡(每月产18个蛋),淘汰本地土鸡(每月产10个蛋),引进多种外地良种猪(块大,长膘快),淘汰本地土猪。 每户至少养一口猪,消灭养猪空白户,是最低要求。 多年来,我遇到过一个养猪空白户,76年,在四十铺公社洪岳大队路线教育时,队干部反映,他们队有一个多年不养猪的难缠户。晚上,我参加社员大会,了解情况,方知,此人是个单身汉,便宣布:单个人养猪确有困难,今后不再列入不养猪户,成为唯一保留的养猪空白户。 亿万农民对城市人口的两大贡献 1 、上交公、购粮。完成公粮,多交(收)购粮。 2 、完成油、肉、禽(包括生猪、活鸡)、蛋下达的收购任务。 养猪、养鸡的数量,是完成肉、禽、蛋任务的基础。没有家家户户的数量,用什么保证总量实现。 如果禁养、限养, 城市人口,半斤油,二斤肉,靠什么来保证? 所谓,限养三只鸡,更荒唐: 鸡是小家禽,淘汰快(三年),死亡率高(杀、卖、瘟疫、意外损失),年初三只?年底能存留一只?如果有这项规定,不到一年,鸡从农村消失了。 限养三只鸡,纯属小资们为配合一时需要,低智商、非养殖专业性的胡编乱造。 半斤油,二斤肉,是当年生产能力的最大体现 长期以来,有人对当年,城市每人每月凭票证供应,半斤油,二斤肉,给予了无情的低贬和嘲笑,似乎成为那个时代的贫穷标志和耻辱。 《老农民》,客观上,配合了多年来的这样一个说教:不懂经济,只搞阶级斗争,不发展生产。由于,限制养猪、养鸡,割资本主义尾巴,城市只能凭票证供应,半斤油,二斤肉。 希望达到一个社会效果:错误政策,导致全民食品短缺。 现代人啊!岂不知,这半斤油,二斤肉,来得何等的艰难! 当年,全国几亿农民,数百万基层干部,为保证城市人口(市民、学生、工人、军人)粮食及副食品(蔬菜、 肉、禽、蛋 )供应,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把当年有限的生产力(人力、工具、土地、技术水平)发挥到了极限。 广大农民,在经济上也作出牺牲和贡献。农民们,遵循着一条原则: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将自产的大部分,以低价上交国家,保持了全国供应和物价稳定,只有小部分 ,肉、禽、蛋可供自食和上市买卖。 最完美的一项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 生产决定供应。实行票证供应,统购统销政策,是在经济总量有限情况下,使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得到保证的最有效的方法。 可以说,当年实行票证供应,是人类历史上,食物总量还没有达到足以实现全社会温饱的那个时代,最完美的一项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 那个年代,如果,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大吃起来,这多年抹黑、攻击最多的,当年那个小混混----演员孙海英,一定会成为无数被饿死人群中的一名小鬼。 两个县委书记完全相反的极端事例 《老农民》中的县委张书记,下乡视察,发现母猪,就收猪抓人。 我目睹过的一个县委◎书记,下乡视察,号召动员落实回民养猪。 一个县委书记,破坏发展,禁止、限制养母猪。 一个县委书记,促进发展,用极端方式促养猪。 在同一个时期内,这两个县委书记的相反行为,只有一真!谁假? 两个县委书记的极端事例,可以说明一个真相: 当年,在一大二公,全国高度一元化的领导格局中,不会出现“收猪抓人”,这样属于极端的破坏发展生产的县委书记的人和事。 强迫回民养猪的闹剧 1975 年,平凉县上演了一幕强迫回民养猪的闹剧。 平凉县,在全县农村形成鼓励养猪、养鸡,完成和超额完成 肉、禽、蛋上交任务,为国家多做贡献的 热潮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倡议:号召回民养猪。 这个动意一经提出: 回民干部非常反感,违背回民民族风俗。 汉民干部也不赞成,此举严重违反政策。 汉民干部认为,多此一举,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全县养猪任务完成了,也超额了,不需要用回民养猪的数量加大超额数字。 但是, 这个 县委书记,这次回民养猪的唯一倡导者和推动者,上、下无一人支持,却坚定不移。亲自宣传、动员,凭借着自身回民身份的优势,直接面对面,向本民族干部施压。亲自进猪圈,作易风易俗的示范(不对汉民干部布置任务,我们都是旁观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动员、教育、施压,逼迫之下,一些队养起来了。 在我蹲点的大 寨大队二队,是个纯回民生产队,队长有过从麻疯病院治愈的病史,一般不出面与外来人员接触,在养猪的形势高压下,他 找我,诉苦。我对这个干部的内心痛苦、这个民族的不幸,深感同情,但我深知这个县委书记,无法表示任何态度。① 这个队,打起了猪圈---土墙圈子,请外队的汉民社员,到集市上买几个猪娃子回来,放进猪圈里。指派的本队女社员,隔几天,仿效汉民妇女的作法,在劳动的田间地头拔一些青草(她们也分不清,是不是猪吃的草),回来隔着墙甩进去,完成了任务。 养起来的同时,也就结束了。也成为很长时间人们的一个笑料。 这个回民养猪的闹剧,在禁养、限养的背景下有发生的可能吗? 什么叫: 资本主义尾巴? 怎么样割资本主义尾巴? 资本主义尾巴,指,那些主体已经完全公有化,新产生的小量私人所有,叫尾巴。大量存在的主体,怎么能叫:尾巴? 千家万户是养猪、养鸡主体。养猪、养鸡,叫:资本主义“尾巴”?如此“尾巴”?岂不是笑话? 比如:大牲畜(牛、驴、骡、马),由生产队集体专人饲养,属于专业化分工。如果有个别家庭,又出现了私养,叫: 资本主义尾巴。 在,养羊的农业区,有不超过 2---3 只、只能圈养、不能上市买卖的规定。如果,养羊(主要是奶羊),超过限制数量,叫: 资本主义尾巴。 曾对没有完成下达收购任务的农户,在市场上出售肉、禽、蛋行为,叫作: 资本主义尾巴。 割资本主义尾巴,也是按数量、质量论价,卖给收购站或生产队,绝无没收、无偿归公的政策或行为发生。 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 最有名、影响最大的割资本主义尾巴,是推广全国先进经验: 哈尔套社会主义大集。 76年夏季,一天中午,我从四十铺洪岳大队出门,准备到四十铺集市上去,走上公路(西安---兰州国道),总看见公路两旁行道树之间,有人三三两两在一起,并不大方、公开的交谈着什么?向前走,同样,道路上基本没有行人,树下、河边还是三三两两,有人提着鸡,有人赶着猪,似赶集的人,不向集市走去,却在路边等待、观望。 对此,我产生了疑问:怎么了?不正常啊? 我前去,问个究竟。原来,是这样: 集市上,来了一批“棒棒队”,所有进入集市的人,不允许互相买卖交易,全部各项农副产品、肉 、禽、蛋,上交收购站,按收购价执行。 人们听到消息,不愿进入市场,在大路边自行讨价还价,就地成交。 我当时非常感慨:真正的“社会主义大集”啊!半里长街,变成了几公里马路上的交易。 “棒棒队”,手持木棒,县上派来,由民兵组成,可以称之为: 城管第一代。 这种,取消自由交易,全部为国家收购的所谓哈尔套式社会主义大集,只出现过这一次,以后又恢复了正常的市场行为。 大刀向,资本主义尾巴砍去 1975年,在大寨公社,群众反映:有个社员家养一头毛驴,当然属于:资本主义尾巴,又在我包片的范围内。砍尾巴,非我莫属。 我约上大队支部书记,晚上,在这个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经本人陈述,因山大沟深,为了山下驮水(生活用水),买了一条毛驴,饲养在家。 这个社员,家住塬边(黄土高原沟壑区),50多岁,每天从5里之外的深沟底下挑水,已力不从心。 一个政策与现实对立的难题。忧虑很久,我问大家两个问题: 他养驴,大家有意见吗?齐声回答:没有。(此事有群众基础)。 他养驴,还有人要养吗?大家回答:没有。(不会起连锁反应)。 会议上,我无法宣布处理结果。 会后,留下干部,我表示:此事没有普遍性,不能支持,也不该禁止。今后,向上、对外不要再提这件事,大家表示同意。 就这样,保留了一条,举起了刀,没有被砍掉的资本主义尾巴。 大型养猪场,遇到无法突破的难题 《老农民》,编剧、导演及其社会公知们,可以辩解说,当年禁止和限制私人家庭养猪、养鸡等,是为了一大二公,搞大而纯的大型集体养殖场,消灭和替代家庭私人经济。 这话貌似有理,也符合当年政策发展趋向。但是,这是一个脱离实际的,拍屁股想出来的理由。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不一定能够存在。 这些问题,人们早已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队办集体养猪场,并不成功 1970年,我走出大学校门,参加省农宣队。71年8月分配平凉县索罗公社工作。 派驻生产队,吃社员家轮流派饭,晚上,与饲养员同住。后来,我一般选择住牛(圈)棚,不住驴(圈)棚,因为:半夜熟睡中,被驴的吼叫声噪醒,不是一件容易适应的事,驴的叫声,经窑洞反射、放大,特大,特酷。 牛、驴、骡、马大牲畜,全部为集体饲养,一般选非强壮劳力、有责任心的社员担任。农忙季节,人,白天干活,吃三顿饭;牲畜,白天出力,晚上吃饱,饲养员晚上需要多次添草加料,集体饲养,减轻了社员家庭负担。 养猪、养鸡,是农民家庭生活、劳动的内容之一,不占用很多时间,不影响正常劳动,那里,没有不养猪、养鸡的人家。 当时,公社推动集体养猪,许多生产队都建起了猪场,规模不大,经常组织参学习。但是,各猪场普遍出现一个问题,一种病:瘦弱,倒扶,前腿爬,后腿拉,长不大,育肥难,始终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生产队办集体养猪,并不成功。 80年代,我在庄浪县,看到单位养猪场,想起,当年猪场小,饲养员不是专职,青草、清水、一把料(玉米、土豆),可能是营养不良。 当然,70年代,已经不会出现,三年困难时期,在庆阳、平凉人们所说的那种行为发生:“牛哭哩,猪笑哩,饲养员料哩”! 大队百头养猪场计划,无奈放弃 76年,我在洪岳大队路线教育。 ‚ 这里经济基础好,有5个生产队,大队支部书记,很能干。这里家家户户养猪,已经饱和,无潜力可挖。我和支部书记共同策划,由大队筹建一个,大队百头养猪场,各项工作筹备就绪,派人去县上学习猪场建设和管理。 县畜牧兽医站,给我们几条技术性建议:猪场规模不要超过20头,猪场之间必须相隔一定距离,从防疫考虑,小型、分散的原则。 我们放弃了计划中的百头养猪场。 当年,经常发生猪瘟、鸡瘟。猪瘟,可能全场覆没。鸡瘟,更是毁灭性的,有一年发生鸡瘟,几个公社,方园几十里,没有活下来多少。 当年,防疫,是建立大型养猪、养鸡场无法跨越的一大障碍。 当年,提倡、鼓励农村家庭养猪、养鸡,是唯一的必然选择。 禁止、限制养猪、养鸡的故事,从哪儿来的? 一个大力提倡、积极鼓励的农村养猪、养鸡的养殖业,怎么变成了禁养、限养? 这样一个完全白戏黑说、颠倒农村养殖业历史真相的说法,历经30多年的演变,达到了《老农民》今天这样更生动、更形象、戏剧性的新高度。 改革初期,出于当时的现实需要,为恢复中国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废除人民公社(小平语)造势,一些人,有意制造,当年如何脱离中国的现实,为消灭私有经济,限制农村家庭养鸡,将每户养鸡不超过3只等情节,拍进电视剧,增加趣味性。 农民养猪、养鸡,成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成果。 以后,各种谣言,戏说,被无限放大与传播。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尤其当年的知青(一些当前的所谓,名人)也捕风捉影,写回忆,评时政,把他们青少年时代,并没有完全理解的、看到的一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化的表面记忆,也归结为: 禁养、限养,充当起见证人,当事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效果极其恶劣)。 禁售、限售,为何演变成:禁养、限养 当年,有禁售和限售的政策措施,没有禁养、限养的政策和行为。 禁售和限售,指对农副产品出售的不同禁止、限制措施。 分三种情况: 1、禁止农户上市自由出售农副产品。 由收购部门,统一定价、收购、销售(这种哈尔套式的禁止,执 行时间,极其短 暂)。 2 、限制对没有完成肉、禽、蛋下达收购任务的农户, 上市自由出 售 肉、禽、蛋。完 成上交任务后,不再限制自由出售。 3 、 禁止个人进行长途贩运买卖,属:投机倒把。 长期以来,把有条件的 限制农民自由出售,与禁止和限制农民养猪、养鸡,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禁售、限售,由此演变为:禁养、限养。 谬误终于变成真理。 禁养、限养,经历 30多年的不断、反复放大、宣传, 似乎 已经成为表达当年的一个固有的政治符号。 《老农民》,这部反映前三十年的剧目,任意剪裁,编造事实,完全颠倒了,当年农村发展养殖业的历史真相,给人们对过去社会的了解产生一种误导,尤其对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涉世未深的青年人,起到一种洗脑的强化作用。 《老农民》抹黑前三十年,显然,不是太黑,还不属于颠覆性的文艺作品。 人民创造历史,御用文人书写历史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①、 《领导,把他(她)们宠进了监狱》 ②、 《副省长,探监女下属的胸怀》 2015/2/5 (作者 原中共兰州医学院纪委书记) 选自 彭振华《亲历官场斗争30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分类: 回忆|4974 次阅读|14 个评论
现代养殖业早已证明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3-10-23 09:36
转抗除草剂、转bt毒蛋白基因的作物作为饲料用于养殖业已经20几年了,已经被几百亿头只动物吃过,对于繁殖迅速的家禽,也意味着经历了N世代的检验。这种大数据实验的可靠性要远远超出若干的小白鼠。因此,即使不经过小白鼠实验,转抗除草剂、转bt毒蛋白基因作物的长期毒性和对遗传发育的影响都应该是明确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转基因都安全。就像马拉硫磷低毒不代表所有的有机磷农药都低毒一样。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104 次阅读|9 个评论
反思在中国发生的病毒性疾病
hbwanghb 2013-4-19 09:13
为什么近年来病毒性疾病(如SARS、H5N1、H7N9等)猖獗?可能和养殖业方面的一些问题有关。养殖业过分追求动物的快长,在饲料中大量而广泛地使用激素、抗生素、重金属,忽视动物的基本福利(密度高、环境差、无必要的运动),等等,使得绝大多数被养殖的动物处于“半疾病”或因药物控制“病而不发”的状态。这种状态比人们平常所说的“亚健康”还要差,是孕育新的病原体(特别是病毒)的温床。而环境的污染与恶化,又使野生动物和人也不够健康,也导致了新病毒的孕育及对其他动物病毒的易感染性。 从最近关于对H7N9的追踪报道来看,它可能不是有多强传染能力的病毒,这是人感染者未能传染他人的前提,算是人类的一大幸运。 但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老是凭借幸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改革养殖业的贪愚理念和不道德做法、爱护环境、转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展望未来全球水产养殖业
xushui 2011-8-16 13:01
针对人们对鱼类日益增长的需求量,水产养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的方法。丹尼尔·克里塞在本文探讨了鱼类养殖户未来将遇到的挑战,这也预示着到2030年端上人们餐桌上的到底是什么。 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现如今,超过5000万吨的水生动物被圈养在水下的网箱或者是池塘中,它们被聚集在一起喂养,偶尔会给它们投饲一些抗生素,最后挑选出符合条件的,将其运往世界各地,以满足人们对鱼类日益增长的需求量。水产养殖正成为世界上提供食物最快的部分。 从以金枪鱼腹部衰败的肌肉脂肪做成的最昂贵的日本寿司,到经过加工煎制而成的罗非鱼鱼片,养殖鱼类变得愈来愈普遍,甚至消费者也没察觉出他们每天摄入的食物中那微妙的改变。 二十世纪70年代,全世界只有6%的食用鱼来自水产养殖。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两年一次的世界渔业与水产养殖报告上个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06为至,这个比例差不多已经上升到了50%。 为了满足世人对鱼类资源的需求,水产养殖必需保持这个增长趋势并继续发展下去。粮农组织渔业资源的一位高级政府官员RohanaSubas inghe解释说,“这个原因很简单,即就是,未来我们已经不可能再从海中获得足够的鱼类了。” 现在对2030世界人口的预测是将超过80亿。这样的话,即便保持现在的消费率,按每个人每年消耗17千克鱼类计算,也还有2900万吨鱼类的缺口。与此同时,粮农组织认为现在有大概一半的鱼类资源已经被完全开发了,另外差不多30%的鱼类资源已经过度开发,消耗殆尽了或者是正在恢复当中。 结果,水产养殖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使鱼肉的风味变了。虽然很多消费者公开表示不喜欢养殖的鱼类,声称它们乏而无味,不是自然而成的,但在选择就餐时,他们还是宁愿选择让人厌恶的养殖而成的鲑鱼,而放弃在深海中新鲜打捞的海蜇或磷虾。 迈克尔·鲁维诺是马里兰州银泉市国家海洋与大气局水产养殖规划项目的经理,他表示,“现在就只有这么多的野生鱼类资源了。”以后对鱼类的需求绝大多数只能通过水产养殖业来解决了,但这也要依赖于科学技术能给予这个行业多大的支持了。肉食性鱼类如鲑鱼和鳕鱼很受市场欢迎,并且价格也较高。但是它们同样也是以鱼类本身为食的,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个威胁。然而罗非鱼这种杂食性鱼类,就相当容易饲养。作为一种生长最快的水产养殖种类,罗非鱼代表了水产养殖业的未来。 从水田到池塘的养殖 几千年以前,中国就有了水产养殖业。人们将鲤鱼放到池塘或者稻田中任由其生长,到一定时候再收获它们。这种被动的田园式养殖方式并没有尽力去饲养这些动物,然而这种养殖方式现在仍广泛存在着。中国出产了占世界比例67%的海产品产量,而大部分鲤鱼又都是靠这种技术含量低的养殖方式。 理查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鱼类养殖技术发展里程碑意义的养殖场——Hoeietoun养鱼场。它离理查兹的研究所也很近,这个养鱼场始建于1800年,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地主修建的,如今这里仍然是一个商业农场。Hoeietoun养鱼场由砖块砌制而成,坐落在一个缓坡上,现在里面养殖了很多的褐鳟,它们正等待着投料,它们聚集在这个湖里主要是为了供人们垂钓。当这些鱼生长到了所规定的大小,它们就会通过一个连接管道被送到下一个池段进行养殖。 Hoeietoun养殖鱼场的人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以及更多的利润,开始求助于某些科研院所,就像理查兹所领导的水产养种研究所。这些研究中心一开始运用的是兽医学慢后来融合多更多的学科,从生态学到遗传学,他们确实帮助养殖户增加了产量且效果显著,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Hoeietoun这个古老的田园式养鱼场所在的位置与水獭以及苍鹭的栖息地相互冲突,这表明了养殖环境的不和谐。这种情况与现代工厂化养殖场相当不同,后者能在离海岸几英里的海区进行网箱养殖,或者在陆地上用水池大量养殖。 水产养殖中最戏剧化的变化恐怕是虾类在东南亚爆发性的养殖。由于对虾的高需求量以及外商的投资,促使菲律宾有超过10.9万公顷的红树林被砍伐,这些沿海滩涂都用来养虾了,粗略估算,这个国家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沿岸土地都被开垦用做养虾了。 此外养鱼场每天所投放的营养物质和产生的废物中含有较高的氮和磷,能引发养殖水体中大量的植物和藻类繁殖,一旦这些藻类死亡,一些细菌就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以分解这些藻类,这就会导致养殖水体中的养殖动物因缺氧而死亡。 这些由养殖所引发的环境效应与水产养殖的初衷相违背,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宣称世界很多地方的水产养殖发展都威胁着人类的将来。作为回应,养殖户也在积极询问研究人员海洋环境对废物有多大的自净能力。但是养殖的鱼类不可能一直替代捕捞的鱼类:很多养殖种类还以捕捞的鱼类为食,尤其是碎加工后的鱼粉和鱼油。 据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2006年水产养殖业消耗了56%的世界鱼粉制品(300万吨)和87%的鱼油制品(80万吨)。来自夏威夷海洋生物研究所阿尔伯特·塔科博士的最新研究显示这些消耗量还更高,分别是370万吨鱼粉以及84万吨鱼油。虽然只是较小一部分野生鱼类供养殖鱼类食用,且这也使全球总的鱼类捕获量保持平衡,但如果开展鱼类养殖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对海洋过度捕捞的压力,那么以上这种情况还是问题的关健所在。 针对人们对鱼类日益增长的需求量,水产养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的方法。丹尼尔·克里塞在本文探讨了鱼类养殖户未来将遇到的挑战,这也预示着到2030年端上人们餐桌上的到底是什么。 兰道夫·理查兹坐在一家普通的家庭式餐厅里,这离他工作的英国斯特灵大学的研究所很近,此刻他正以一种内行的眼光扫视菜单上所提供的海鲜类食品。 他说:“这些鲑鱼应该是在奥克尼养殖的。”奥克尼是苏格兰大陆以北的一个群岛。“而这些真鲷应该来自希腊。”接着,这位斯特灵大学水产养殖研究所的所长揭示了一个大多用餐者没有察觉到的秘密:养殖的鱼类无处不在。粗略估计,在人类管理下,养殖水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 奇怪的“水生鸡”罗非鱼 罗非鱼的养殖产量全球排名第八,但它的地位上的很快,且被越来越多西方人所熟识。罗非鱼因其快速有效的生长而被冠以“水生鸡”的美誉—面在很多方面,它已差不多是一种接近完美的养殖种类了。这种鱼生长迅速,且不会对生长环境和食物有所挑剔。它们在食物链中占据比较低的位置,所以它们的鱼肉中几乎不可能富集汞,而对于某些食肉鱼类来说就富集汞就是很普遍的了,并且罗非鱼的味道也很爽口不惹人厌。 虽然高容量的罗非鱼养殖曾经导致其繁殖过快且性成熟个体较小,但运用杂种繁殖或者激素可以孵化出单一性别的个体,这就有效解决了制约种群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罗非鱼的产量已从二十世纪70、80年代的几乎没有,到2007年全世界养殖产量超过200万了。 这些“水生鸡”也和其在陆地上的同名种类一样,很多鱼类的狂热爱好者认为其风味不佳、无处不有而蔑视。西方人喜欢处于食物链较高位置的鱼类:尤其是鲑鱼,金枪鱼和条纹鲈。这些种类与处于低端的罗非鱼相比,口味更纯正,而且它们能卖很高的价钱,所以养殖户也希望这些养殖种类能一如既往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转基因鲑鱼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养殖户用类似于草食性鱼类的饲料去喂养那些肉食性鱼类。鲑鱼是养殖比重最大的肉食性鱼类,它的饲料中最少添加了25%的豆粕,而且只有在其生长的关键时段才会添加鱼粉和鱼油。 西班牙马略卡岛地中海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Car losDuarte表示:“虽然它们看起来像鱼,其实它们和猪更相似。” 有些鲑鱼还被喂以更多的豆粕,这种结构的饲料会降低鲑鱼体中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多寡会影响到鲑鱼的风味,这也正是鲑鱼的主要卖点,正在准备的解决方案包括,通过转基因作用在大豆等农作物中加入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的序列,也可以用同样原理作用鱼体本身。布莱克斯堡佛吉利亚理工大学水产学和野生动物学科的带头人EricHallerman说,像快速成熟这种特性可以通过选育方式来导入基因。而其他的特性就比较难保留下来,比如说抗病性,除非求助于转基因作用。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在考虑通过一个草案,即将太平洋大鳞大马哈鱼体中的生长激素编码基因转接到大西洋鲑相应基因序列上。添加这种基因后,可以使大西洋鲑的上市时间缩短1/3~1/2。但这个决议已经讨论很久了,却还没有任何快要结束的迹象。这个草案的负责人Hallerman说:“我想我们把最终报告(有关于生态风险评估)呈交上去了以后,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才会批准吧。” 此外,这个草案中还有其他的费用要考虑,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经过转基因的鱼类和其他转基因生物一样,要和野生种类分开,因为它们可能会和本地鱼类竞争资源,也害怕它们会将转基因传到野生鱼类中。 为了避免以上那些问题,Haller man表示,这些转基因的鲑鱼只能在陆地上的池子里面饲养。而现在几乎所用的养殖鲑鱼都是在海中网箱放养的,所以这很不利于在陆地上养殖的。 但是,也有某些鱼类养殖团体认为陆地上用池子养殖是最好的模式。在这里,可以运用一系列池子——用于孵化的小型池子到用于养成的大型池子——用泵将水循环使用。可以在这里把鱼养到能送上餐桌的规格。这样也可以避免在海中养殖的太多的不可操控性,使鱼的每个成长阶段都在人们的监管和控制下,这也为上市鱼的健康做了保证。 虽然这套养殖技术需要很多资金,但那些使用这套系统的养殖户已经开始在盈利了。另外,任何有利于室外养殖的条例也会使这套循环系统养殖模式更加吸引人。 “二十年前,人们可能会讲他们不可能用循环系统在陆地上养鱼。十年前,他们可能会说不能用这套技术养出鱼赚到钱。”Hallerman接着说:“十年前,当我说循环养殖技术时人们都笑话我,根本不当一回事,而现在,他们想要给我展示这套技术怎么在电子表格程序中运作。”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深海养殖才是真正的机会所在。绝大多数养鱼场都只能局限于海岸边那些靠近水的地方,而主张“开放式海洋养殖”的人们表示,向海洋走得更远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密歇根大学自然资源和环境学院的JamesDiana说:“一方面海洋有无限的潜力。但另外一方面这也需要很高的费用。这也正是问题的关健所在。 向海洋进军 远海养殖可以解了近海养时所产生的诸多问题:水质好多了,降低了与近岸休闲渔业竟争的矛盾,但是这种开放式的海洋牧场也比较难控制,需要比现在更复杂的设计要求。此外,还有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养殖许可证。比如,在美国根本就没有一个监管体系来批准在联邦水域开展水产养殖,所有的养殖场都被限定在3海里(大概5.6公里)之内,这样就归到了联邦的监管之下。 Rubino说:“我们现在尚没有一个监管机构批准在联邦水域养殖的人们发许可证,很多企业运用近海养殖技术在的远海环境中进行水产养殖,而不再近海区域养殖。”他接着解释说:“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养殖种类或者所有地方,但这确实是一个大家关心,我们急需要解决的事。” 虽然远海开放式养殖的支持者认为这种技术比起近岸养殖少了很多问题,但是这也引起了一些环保人士强烈的反对。 在杜瓦迪,这些反对者高举着粮食生产的巨大图片,高呼:“我们不再需要去占据海洋的一大部分用于生产充足的食物。我们已经把这大陆表面积的50%土地转变为农田和牧地了,根本就不需要再不使用10%的沿海海洋来为我们制造食物。” 消费者的需求会推动鱼类养殖不断前进,对于西方国家,他们的主要需求就是海洋肉食性鱼类。但是杜瓦迪的人们说,他们的这些需求也可能随着全球性食物短缺改变:“到时可以选择一些能大量生产的鱼类,或者不再追求肉质中的那种特殊味道了。” Howietoun的养殖场可能在20年后仍然在饲养鲑鱼。附近的那家餐厅可能会继续提供养殖鱼类,还可能有转基因的三文鱼,低端的罗非鱼,池塘养殖的金枪鱼,甚至鲤鱼。 如果谁喜欢吃鱼的话就走运了,因为市场上将有3000万吨的鱼供应了。未来餐桌上的鱼肉不会再来自于海洋中,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洋。养殖鱼类才是将来的大势所趋。 作为一种生长最快的水产养殖种类,罗非鱼代表了水产养殖业的未来。 “十年前,当我说循环养殖技术时人们都笑话我,根本不当一回事,而现在,他们想要给我展示这套技术怎么在电子表格程序中运作。” 未来餐桌上的鱼肉不会再来自于海洋中,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洋。养殖鱼类才是将来的大势所趋。 转自看水产网论坛
个人分类: 水产养殖|1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金坛首创“631”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实现效益三赢
xushui 2011-8-14 20:59
河蟹养殖业是金坛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针对河蟹已经进入了价格回归价值,单一河蟹养殖经济比较效益逐步下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减弱的状况,近年来金坛市农林局科技人员整合传统养殖技术,消化、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首创了“631”池塘生态高效养殖,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促进了河蟹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631”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即以河蟹养殖为主,科学搭配青虾、鳜鱼、翘嘴红、异育银鲫及花白鲢等其他水产品种,实现亩产河蟹60公斤、青虾30公斤、优质鱼类100公斤的养殖模式。与单一河蟹养殖相比,“631”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优势明显:首先,池塘资源得到综合利用,提高了池塘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了饲料成本。青虾与河蟹虽然同属于甲壳类,生态位上出现部分重叠,但蟹池在5月份前较空闲,主要为水草生长,利用此阶段进行轮养青虾,可较好地提高池塘综合产出效益。根据鱼虾混养技术,1-2月份亩放1000-2000尾/公斤的青虾种10公斤,亩产商品虾可达30公斤以上,高的甚至达50公斤。鳜鱼是以底层小杂鱼为主要摄食对象,翘嘴红??是以中上层小杂鱼及膨化颗粒饲料等为食,花白鲢是以浮游动植物为食的上层鱼类,异育银鲫的放养可以进一步利用池中剩余残饵、有机碎屑,同时其本身还可自行繁殖,为鳜鱼提供充足、适口的饵料鱼。这种多品种生态综合养殖模式,合理安排不同生态位的品种,使其相安而居,让各营养级上的物质能量得到进一步转化利用,在池塘有限的养殖时间和空间内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环境的生物容量。而且,在同等渔获量的情况下,饲料成本可节省10%以上。其次,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市场竞争力增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加之全国养蟹热的兴起,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广大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631”养殖模式通过栽插水草、移殖螺蛳、应用微生态制剂等方法,进行水质调控,创优水域生态环境。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很好地利用生物种间的相克原理来有效预防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河蟹病害发生率与项目实施前相比可下降5%以上,改变了过多依赖于药物控制病害的发生,导致部分养殖水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的现象,显著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631”养殖模式不仅使蟹农增收而且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去年,金坛市蟹池套养青虾、鳜鱼等优质鱼类试验示范面积1200亩,平均亩产河蟹66.5公斤,青虾33.2公斤,鳜鱼等优质鱼类124.2公斤,亩均效益达2581元,在河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一亩蟹池仍增收500多元,得到该市渔农民的广泛认可,2005年推广应用面积已达4.5万余亩。目前,该市各镇区都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工作重大奋斗目标之一。“631”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既符合国家产业化发展方向,又符合当今人们追求无公害高品味水产品的时尚消费,还可提高池塘综合生产能力,是带动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对引领渔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日前, “631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被列入2005年江苏省水产科技三项工程项目计划。
个人分类: 水产养殖|18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涸的湖底,也可以做些事情,也是一种机会!
热度 1 scientister 2011-5-25 10:45
媒体报道,目前鄱阳湖处于百年一遇的低水位,洪湖处于70年一遇的低水位,还有好多湖泊显露出了广袤的干涸的湖床。 我们一方面感叹干旱灾情的严重,想方设法降低灾害的损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商业或者生态实践机会。例如: 1、疏浚河道和湖泊航道; 2、改造或者修建码头。这是几十年一遇的好机会。 3、使用推土机,在湖中央堆出一个或者几个岛屿。利用岛屿的生态学优势,开展有机农作物种植;或者开展岛屿旅游业。如果建成环形岛屿,可以进行养殖业。 总之,在消极的环境,我们要寻找积极的因素,利用湖底湖床显露的特定时机,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建设工作。 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在这里为灾区群众献计献策,发表高见。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16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兽药残留对骨骼肌蛋白代谢的影响
热度 1 lky 2011-5-13 15:54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热点问题,与此相关的食品动物药物的发展及其合理使用也倍受普遍关注,由此引发食品动物用抗菌促生长药物的使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为保障食品动物安全生产,优先发展动物专用化学治疗药物,对于降低人畜共用药物对人体危害的发生,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我国具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很多天然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菌促生长作用,重视发展低残留的天然兽药以保障动物养殖业的用药需要和食品动物的安全。 就国内外关于食品动物专用化学药的毒理学主要集中在卫生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等领域,其中我国关于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还不到 10 年 ; 营养毒理学 (Nutritional Toxicology) 这一名称 , 出现于八十年代初期。它是在现代营养学和毒理学长期发展的基础之上 , 互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也是研究内容广泛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长期以来 , 由于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不同 , 营养学和毒理学被误认为是两门互不相关的学科。 营养毒理学发展至今,文献报道的研究多集中在营养素不平衡的毒理,而在毒物对营养素影响方面研究甚少。毒物对营养素影响 包括 Toxicants may alter nutrient intake, digestion, absorption, transport, activation, function, metabolism, or elimination. 毒物可能会改变营养物质体内过程、功能、代谢或消除等内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关注一日三餐的营养问题;同时也关心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营养品质的影响,也逐渐认识到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改变人体营养代谢的危害问题。 可查资料显示:关于食品动物专用化学药残留对人体营养素代谢的影响研究罕见报道。就天然兽药而言,目前研究集中在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方面,对于剧毒中草药有效成分残留及其危害研究很少,对机体营养素代谢的影响尚属空白。而外源污染物对机体营养素代谢的影响正是营养毒理学研究的范畴。 骨骼肌拥有占机体绝对量的蛋白质,该组织中蛋白质代谢状况直接影响到全身氨基酸及蛋白质代谢,所以研究兽药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无论从动物食品质量控制角度还是对人体安全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故本课题选择大鼠骨骼肌蛋白为研究对象,以常用食品动物专用中西兽药 沃尼妙林、替米考星、氟尼辛葡甲胺、钩吻为影响因子,探讨其对骨骼肌蛋白代谢的影响及机理。 总之,通过本课题研究,发现食品动物专用药物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影响的机理,为动物生产给药提供合理给药依据;同时为兽药残留对人体营养代谢影响的研究和由此原因产生的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也为以完善营养毒理学知识体系。 最后,各位一线科研工作者请给予建议和指导!!!(这是本人近2年来研究工作,但是对研究意义有点动摇,想另辟研究方向????????)
个人分类: 科研探讨|24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瘦肉精之后是什么
meixianghao 2011-4-14 09:39
《科学时报》 (2011-04-14 A4 技术 经济)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4/243336.html 瘦肉精之后是什么 图为江西省于都县工商局的执法人员利用快速检测设备在对猪肉进行现场检测。(王雨林) 被国家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的化合物名单非常长; 除了瘦肉精,还有很多被禁止添加,但对不法分子却充满诱惑的药物…… □本报记者 肖洁 因为双汇瘦肉精事件,相关快速检测产品卖火了。 虽然瘦肉精检测试纸条一天的产能达到15万到20万条,最近设备和人员更是饱和运转,但是万宇平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他们公司的产品目前仍然供不应求。“现在的需求量是没有出事前的10倍以上。” 万宇平是国内一家规模较大的快速检测产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因为要做相关的技术服务工作,他和很多同事最近都下到一些大型肉类加工企业。 “我们的服务重点是双汇、雨润、金锣等大企业。这些大企业现在几乎是头头猪都测,都忙不过来。”万宇平很肯定地对记者说。 这一次是瘦肉精 不得不说,这样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于检测设备和产品生产企业来说是一次商机,上一次的牛奶三聚氰胺事件也是如此。在产能和技术上有储备的厂商能够迅速占领市场。 记者好奇他们对市场“机会”的预测。这一次是瘦肉精,下一次会是什么违禁药物? “你说的是市场的潜规则研究吧,”万宇平说,“我们公司的确有部门在做相关的工作,对于分析结果,我只能说‘不太乐观’。” 被国家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的化合物的名单非常长。 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第176号公告——《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给出了5大类40种违禁品名单,与农业部公告第168 号《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收载以外的兽药、农业部公告第193 号《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中所列的物质一起,在饲料监管中被统称为“违禁药品”。 这其中,经过多次曝光,瘦肉精已经广为人知。它在违禁药品清单中排名前列,即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以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为代表,约有7种化合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告诉《科学时报》记者,正如很多媒体所谈到的那样,瘦肉精的摄入让肥猪变成“健美猪”,瘦肉多,卖相好。 但是,卖相好还不是瘦肉精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你知道为什么某品牌的有机猪肉卖得最贵的是五花肉,而不是纯瘦肉吗?”何计国问记者。 何计国的解释是:同是放在锅里煮,瘦肉越煮越少,而肥肉变化不大。这是因为瘦肉含水量达70%,而肥肉含水量只有3%。瘦肉多的猪自然比瘦肉少的猪“水分”大。 “猪我没有亲自作过研究,但是牛我调查过,一母同胞的两头牛,喂完全一样的饲料,用瘦肉精的最后能多出70斤肉。”何计国说,“所以,添加瘦肉精的行为是利益驱动。” 下一次是什么 除了瘦肉精,还有很多被禁止添加,但对不法分子却充满诱惑的药物。 比如一些雌激素。这类药物可促进皮下脂肪积聚,提高动物抵抗力,防止细菌感染,并能够延长水产品的死亡时间,促进反刍动物生长。根据科技文献记载,与瘦肉精命运相似的是,上世纪80 年代,人们也曾将使用性激素皮下埋植促进动物生长作为科研项目进行推广。后来,尽管在2002年农业部公告禁止使用这类药物促进动物生长,但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特别在水产养殖中,使用雌性激素延长水产品存活时间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又如,一些蛋白同化激素也是被禁止的。这类药物是雄性激素的同化剂,它们的“本事”在于:能促进动物蛋白质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异生,并具有使钙磷沉积和促进骨组织生长等作用,因而可促进动物生长。 甚至一些精神药品也被非法用于养殖业。这类药品是神经中枢的抑制剂,动物食用后会安静好睡,可降低动物基础代谢,提高饲料报酬。相关科研文献指出,在小猪料中添加安定(地西泮)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还很普遍。 值得一提的还有抗生素滤渣。这是抗生素类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三废”,其中含有蛋白质和微量抗生素成分,对动物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一些医药生产企业将抗生素滤渣出售,有一部分最终落入了家禽家畜的口中。而抗生素滤渣一方面容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另一方面由于未做安全性试验,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还有氯霉素、硝基呋喃类、各种汞制剂…… 而且,像三聚氰胺这样的物质还不在违禁药品名单之列——它本来就不是能给动物吃的药品,而是化工原料,用于塑料、涂料、粘合剂、食品包装材料生产。 “现在我们的检测人员快成救火队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蒋士强说。 业内有专家指出,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通过收集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制定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监测计划,而不是被动地事后围追堵截。正如万宇平所在的企业为了先得“商机”而研究行业潜规则,政府也应该提前布局。 禁药难禁 现在,一些明文禁止的药品在养殖行业流通、使用,甚至不是“偷偷的”。 以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的一种为例,记者在网上的搜索引擎中输入“供应 莱克多巴胺”的关键词,发现不少公开售卖莱克多巴胺的网页,上面有联系人、电话、邮箱、厂家和地址。 而早在2002年,莱克多巴胺就被列入我国的禁用药物名录。有的媒体指莱克多巴胺多以“化工品”名义在化工厂里产出,只要销往国外即为合法。而实际上,商务部和海关总署2009年底已经发布文告,明令禁止进出口莱克多巴胺和盐酸莱克多巴胺。 然而,网上的很多售卖信息都是在禁令生效之后发布的。记者在网上甚至还看到有3月24日新发布的相关售卖信息——这是在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光之后,监控压力空前的情况下。 在这些网页中,都特别提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对其的批准:“可以用于动物营养重新配剂,广泛地用于畜牧业和养殖业。可以同时提高动物的日增重,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动物的蛋白质含量。”当然,网页中都绝口不提我国对其的禁令。 我国为何要禁用许多国家都批准可以限量使用的莱克多巴胺呢?何计国告诉记者,他曾经将同样的问题抛给农业部的相关官员,结果旁边一位院士代替这位官员作出了回答:我们“矫枉”只能“过正”。 “你不允许添加的他都敢偷偷加,如果允许加莱克多巴胺,谁知道他会多加多少进去?” 即使目前完全禁用,也是下有对策。据业内人士透露,只要把莱克多巴胺的分子式变一下,就可以逃过检测;还有高校专家研究出“掩蔽剂”,让试剂无法发现莱克多巴胺;更简单的方法是停药半个月,甚至喂猪吃利尿药,突击降低残留值。 谁生产谁负责 目前,我国实行的还是由食品安全委员会综合协调,多个部门分段监管的综合性监管体制:农产品这一块由农业部门负责;生产企业由质量监督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由工商部门负责;食品药品监管对餐饮行业进行监管……蒋士强认为,这种分段管理的方式会带来很多衔接环节“谁都管”,又“谁都不管”。 比如有媒体指出,农业部门认为屠宰厂应依法建立“瘦肉精”等药物残留的自检制度,对其出厂产品质量负责;而肉联厂则认为自己只收取屠宰加工费用,如何能承担高昂的检测费? “只要监管出现盲区,就会有人钻这个空子。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过去三不管的金三角会有人种毒贩毒一样。”蒋士强说。不过,他也认为,虽然分段管理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我国动物食品生产行业的情况复杂,单纯让一个部门一管到底,的确难度很大。 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很多专家在媒体上提出,现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应该逐渐向“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模式转变。 在加强监管方面,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主任沈建忠提出,要加大抽检比例,“尤其要加强基层的抽检”。 记者在一些科技文献上看到基层兽药监察单位的工作人员呼吁:尽快公布简便、适用的快速检测标准。现行的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中,对违禁药的检测技术、设备要求比较高,运行经费比较贵,检测时间较长,而在市场监管中则需要尽快确定检测结果作为监管和处罚依据。但是,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收载的5大类40 种违禁药品中,只有盐酸克仑特罗有快速检测标准。 对于目前马上能采取的措施,记者采访的几位专家都认为,想遏制违禁药品的添加,要坚持从源头抓起,谁生产谁负责。而对于非法生产销售者,要给予严厉的惩罚。“让其倾家荡产,判刑坐牢,在这个行业不能翻身,而不是罚点款了事。”沈建忠说。 沈建忠指出,因为一些养殖业禁用的药品可以用于人的医疗,相关一些企业是允许生产的,“所以情况往往变得复杂”。只要有企业生产,不法分子就有得到的可能,从而偷偷用于养殖业。 何计国认为,对于可以生产这些药物的企业,监管部门必须要求其进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并对什么人能买,什么人不能买作出明确规定。而购买者对于药品的使用情况也要详细登记。“比如,我们在实验室会用到一些有毒药品,购买和使用者必须在有关部门备案一样。” “就像一条河,水质出了问题,你在上游堵住干流,总比到下游去堵各个支流好办。我相信,合成瘦肉精的企业比养猪户少。”何计国说。
个人分类: 食品安全观察|1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治理养殖污染,不能遏制养殖业发展
吴信 2011-4-6 21:32
养殖业是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养殖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畜禽产品。然而,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协调处理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逐步凸现出来。      畜禽养殖污染在某些地方确实已经达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是应该引起重视,也应该加紧治理,但这个治理不能以简单的禁、限养和关、停为措施,养殖业还要发展。一个县、一个地区实行禁、限养和关、停措施可能问题还不大,但如果全国每个县每个地区都采取这样的措施问题就大了。都知道无粮则乱,是否无肉就不乱呢?无肉肯定也会乱。中国人口众多,畜禽产品需求量大,如果人们手里拿着钱买不到肉,那全国又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早几年全国生猪发生了一次大的疫情,死猪数量较多,猪的存栏量急剧下降,能出栏的就更不多了,猪肉价格一下猛窜了上去,这下城市的居民承受不了了,于是政府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在向城市居民发放肉价补贴的同时,向农村养殖户发放母猪养殖补贴,向养殖大户发放奖金和补助,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猪生产,这个活生生的事例就仿佛发生在昨天。另外,再看看世界上经济发达和养殖业发达的国家,早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他们人均年消费的畜禽产品量就是我们的几倍甚至十多倍,他们的国民一日三餐主粮是肉、蛋、奶,一年中吃的畜禽产品比谷物类粮食要多,而我们那时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现在我们的养殖业发展起来了,有的畜禽种类的养殖规模在世界上还排在前列,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还很低,与发达国家比还差很远,这是横看。再纵看,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会发现,几千年中普通百姓能够过上温饱日子的并没有多少年,能过上每天有肉吃的日子就更少了。现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丰富了,中国不少普通百姓的餐桌上天天也能见到肉了。但是,这并不能表明养殖业就不要发展了。      要承认,过去我们对养殖污染问题认识不够,缺乏警惕,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如何加快发展,如何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畜禽产品,现在发展了,市场上畜禽产品也丰富了;但不能因为养殖业有所发展,养殖给环境造成了影响,就采取简单的禁养、限养和和关、停措施,遏制生产的发展,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的工作方式,是要在不久的将来苦寻后悔药吃的。畜禽养殖量下去容易上来难,真正到了某一天市场上供应的畜禽产品陡然少了,百姓承受不了了,又回过头来谈发展生产,那就什么也晚了。因此,简单的禁、限养和关、停措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理。真正意义上的治理,是为养殖户指出路,是想办法出措施。      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依据目前的条件,应采取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是合理布局。 在一个县内,一个乡镇内要科学地划定出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要切实做好可养区内养殖小区的规划和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应做到与人住宅区的分离。在养殖区的规范上特别要考虑的是区内周围土地对畜禽的承载能力,周围田土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消纳能力是确定该区域养殖规模唯一的指标,说到底养殖污染物最终还是要靠田土来消纳。一个县如果有120万亩水田,还有数万亩花木和数万亩茶园,按世界上经济发达和养殖业发达的国家经验推算,可承载100万头生猪的养殖规模,也就是说该县常年存栏100万头猪还在田土的承载能力之内。只要是在承载能力之内的区域就可以发展畜禽养殖。       二是采取科学的治污措施。 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建好排污沟,要控制好污物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现在有的地方养殖污染很严重,就认为是畜禽养殖数量过多,超出了田土的承载能力,要限养、禁养,其实不然。目前的现状是养殖污染物基本没有到达田土里,而是直接排到水沟,最后到了河里、坝里、水塘里。既然污染物没到达田土里,又怎能说畜禽养殖量超过了土地承载能力呢。养殖污染物不能到达田土里,有诸多因素:1、没有专门到达田土的排污沟,要靠人工或车运才能到达田土里,费用太高;2、污物量太大,和雨水一起共沟,用冲泻的办法清洁栏舍卫生等造成污水量加大,田土一时难以消化;3、粪尿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太高,下到田土里如果没有掌握好量,不但肥不了田土还会造成对植物的伤害,甚至造成死亡。4、畜禽养殖户没有和粮食、花木、茶叶等种植大户结对,种养没能很好结合,两者经营处于分离状况。其实农民都知道长期使用化肥会造成土质变坏,土壤结块;多使用猪粪等农家肥土质会变得疏松,土壤会得到改善,但猪粪就是难以到达田土里。基于上面的原因,要在养殖小区内建好专门的排污沟,不能与雨水共沟,且要设置暗沟;污染物从明沟通过,其中的气味会污染空气。粪尿要干、湿分离,干的用袋装好运到专门的地方堆放或下到沼气池,通过厌氧发酵处理后再下到田土里,要尽力做到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另外还要加强对饲料的监管,对饲料中元素严重超标的生产企业要处以重罚;要大力促成种、养大户的结对,达到真正意义上种养结合。       三是建立养殖业准入机制,加强污染治理监管。 新建、改扩建养殖场必须经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环保综合评估,评估合格获得批准后才能动工。要大力加强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严防污染反弹。       四是要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 要向养殖户大力宣传有关养殖污染治理的法规和政策,增强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以取得他们对污染治理的理解和支持;要大力宣传既符合养殖业发展又符合生态养殖要求的低成本治污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       五是要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投资。 治理的起始阶段主要应由政府投资,没有政府投资,养殖户难有起步的能力。集中整治后,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治理主要由养殖户投资。      还有就是关、停转产的问题,有不少地方也将其列为一个治理措施,但严格的讲,这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治理措施,只能算是一个整治举措。要关掉一个养殖场不难,要一户养殖户停养也不难,难的是转产。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养猪历史,中国农民素有养猪的习惯,种田、养猪是连在一起的,种了田就要养猪;何况现在种田的都是中老年人,总不能都出去打工吧,都出去了田由谁种?但仅种几亩田又能有多少收入,所以要养猪。养猪有习惯、有技术、有市场,一下要他们转到其他产业发展实在是勉为其难,何况一个产业的形成其实也很不容易。早些年动员农民种这养那,但最后多以失败而告终。为何?就是因为把一个产业的形成看得太容易,没有与市场形成对接。所以说,养殖户的转产无疑是不易的。尽管如此,也不要放弃对他们的引导,放弃对他们鼓励。      只要畜禽养殖污染能够有效地治理,养殖又符合生态要求,畜禽粪便能够做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推动这个产业的向前发展呢。      吃、穿、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吃是第一位的,人们不但希望吃得饱还希望吃得好,如果到了某一天连肉都很难吃上了,那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吃得好吧。温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要加强对全国养猪大县、养牛大县的补贴。可见中央在对待畜牧业的发展上是高瞻远瞩的,处理发展与治理的思路是清晰的。所以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畜牧业的发展与养殖污染治理的关系,既要不忘发展,又要积极推进治理;尽最大努力发展生产,尽最大努力治理污染;到时候污染没有了,养殖业也发展起来了,这才是千万老百姓希望看到的结果。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探讨中国养殖业未来之路——生态养殖
xushui 2011-3-9 20:18
生态养殖是我国养殖业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核心主张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将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物质循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发展健康养殖,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安全食品。生态养殖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畜牧业发展模式。   生态养殖的概念在中国已经被提出了近二十年,但理解上差异很大。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广义的生态养殖和狭义的生态养殖。那什么是广义的生态养殖呢?简单的说就是“农-林-牧-渔”模型,种养结合,相得益彰,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综合生产效益。常见的如“猪-沼-果”,“桑-猪-鱼”等。可以说这是前二十年生态养殖的主流,这种模式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生态农业”,或者是“以养殖业为基础的生态农业”。   而狭义的生态养殖则明确定位于牧场,原则上并不涉及农业林业等范围,其生态理念及生态技术实施的核心就是牧场,从而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安全牧场、食品安全牧场、环境友好牧场、生态循环牧场、低耗高效牧场。可以说狭义的生态养殖才是当前养殖业最迫切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养殖业摆脱污染、浪费、生物危机和恶性循环局面,走健康养殖业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为什么生态化革命是中国养殖业的必然选择?   人口众多和资源缺乏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以占世界不足7%的耕地,养活世界25%的人口,还要承载世界58%的生猪,25%的家禽。中国的东部、南部和中部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也是养殖密度最大的区域,土地、环境、粮食等资源极限成为最突出的矛盾。如广东省东莞市政府出于对环境容量窘迫的考虑,2009年起,该市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这也仅仅是经济发达地区迫于环境容量和资源压力而限制养殖业的一个开端。   据测算,1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一个万头猪场每年向周围排污3万吨,其中含107吨氮和31吨磷,这些氮和磷进入土地后,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污染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微量元素高铜、高锌和重金属元素如砷、铬、镉、铅等对周边环境土壤、水源的污染,不仅有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可能威胁人类自身发展。畜禽养殖场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另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细菌量增大,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自2005年起,养殖业污染就成为仅次于工业污染的第二大污染源,其中尤以集约化(工业化)牧场为甚。据调查,90%的规模牧场没有粪污处理设施,粪污产生量大而任由粪污污染周边环境。 养殖业在造成严重的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同时,自身亦深处生存危机中。最大的特征是老病抬头,外病传入,病源混感,防治更加困难。随着我国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导致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禽流感等已经控制的疫病又重新抬头,呈扩散蔓延之势。同时,由于一些疫病长期流行,病原的毒力发生变异,其症状、病变出现非典型化,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常常造成畜禽大批死亡。由于饲养环境较差,病原污染严重,消毒不严格,加之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出现,常常导致同一畜禽感染多种病原,使病情复杂化,往往导致诊断错误,延误了疫病的治疗。同时,在防治细菌病时,长期盲目滥用抗菌药和含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细菌产生耐药性。近几年大多数牧场深陷动物死亡率高、药费高、饲料转化率低、养殖效益低的“两高两低”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问题突出。制约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的两大问题当属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动物在饲养阶段感染或在加工阶段污染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其食品中就很可能携带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直接危害的成分。而兽药残留是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性下降的另一原因。我国动物源性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主要来源于饲养过程。饲料企业、养殖场为了达到防病治病和减少动物死亡的目的,实行药物与口粮同步,甚至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违禁药物,导致食品中存留有害成分。食品中的兽药或饲料添加剂残留超标,食用后在人体内经过富集易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四面楚歌和难以为继是当前中国养殖业现状的典型性写照,这恰恰反映了长期以来中国养殖业在发展方向上的严重偏离。过分的追求产量和规模扩张,严重忽视了动物福利和生态规律,忽视了资源限制和环境压力,忽视了食品安全和社会责任。中国养殖业到了一个必须变革的十字路口,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将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物质循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生态养殖。   这是工业文明回归生态文明的时代。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产出有机食品,提升中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摆脱各类疫病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牧场的恶性循环和生存危机。可以说,生态化革命是中国养殖业的必然选择。   二、集约化(工业化)养殖并非中国“救世良方” 在中国养殖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不少专家呼吁中国养殖业应该走集约化(工业化)之路,而对中国的庭院散养非常不屑,意欲灭之而后快。其实这是一种相当片面、相当理想化、相当急功近利的做法。全面集约化思想可能更加适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国情。这些畜牧业强国人少地多,土地资源丰富,金钱资本雄厚,科学技术发达,适合发展几千头牛、几万头猪、几十万只鸡的规模化畜牧业。这种大型集约化,我们很难照搬学习。因为中国13亿人口还有7亿多农民,因为中国人均耕地仅仅1亩,因为中国养殖业底子薄技术低规模小。所以从中国自身的国情出发,必须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集约化养殖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近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至2008年底占畜牧养殖总量的10%左右。集约化养殖应该说为中国养殖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引进国外优良动物品种方面,提升养殖业科学技术水平方面,增加安全食品供给方面等。同时集约化养殖也给中国养殖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隐患,突出表现在引种造成的外病引入,应激造成的疫情爆发,控病造成的药物滥用,粪污的集中排放和环境污染等等,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相继爆发大规模的动物疫病,如猪的“无名高热病”、“禽流感”、“口蹄疫”,使养殖业遭受重创并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催生了中国畜产业的深刻反思与自我觉醒。这些愈演愈烈的疫病是从哪里来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行内长期流传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零星分散饲养的落后方式造成了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因为农民素质低下缺乏知识不懂技术,不重视环境卫生,缺乏消毒隔离措施等等。事实却与之恰恰相反,造成疫情泛滥的根源正是被这些专家热衷提及的集约化(工业化)养殖!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中国集约化(工业化)养殖业严重忽视动物福利和生态规律而造成的恶果。畜禽被封闭在笼子里或畜栏内,几乎动身不得。环境充斥各种病原微生物,空气污浊,臭味难耐。牧场主把它们当成是产肉的机器,产蛋的机器,产奶的机器,被动地快速长肉、大量产蛋、产奶。但是畜禽是有生命的动物,并不同于普通工业品。在舍饲笼养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下,它们没有活动的空间,没有新鲜的空气。彻底违背了动物的自然天性,剥夺了动物的福利,危害了动物的健康。它们天天在应急状态下生存,疾病不断,致使免疫器官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整个群体都成了“亚健康”易感病的弱势群体。而大型规模化又把这些弱势群体安排在“集中营”里面,为禽流感、口蹄疫等疫病大规模爆发创造了条件。 目前中国90%以上的集约化牧场无视动物福利和生态规律,这是中国集约化牧场和发达国家集约化牧场之间最大的区别。中国集约化(工业化)养殖成为不折不扣的“造病温床”而自身也百病缠身,有传染性的,有耐药性的,有应激性的。过去偶发的疫病,现在变成常见病,许多畜禽是多病同发。现在防疫的主要措施是注射疫苗,疫苗种类越来越多,免疫程序日益复杂。肉食鸡短短的45日龄,在免疫程序中需用五六种疫苗。从出壳的零日龄,尚未开餐就先喷雾消毒用药。“每天喂药每周注苗”是工厂化养殖场的常规工作。   为什么人家的集约化牧场几十年可以健康持续发展而我们不能呢?除了牧场自身原因,中国的大养殖环境恶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散养农民首先是疫病爆发的最大受害者,但也是疫病的快速传播者,他们的开放性养殖环境和脆弱的防疫体系受到惩罚。这是中国养殖业某种程度上的一个死结,集约化牧场负责造病,广大散养户负责传病,生生不息,恶性循环至养殖业陷入不能持续发展的生存危机中。中国发展集约化牧场本身不是错,错在发展方式上,也错在发展方向上。治本的途径是转变饲养方式,推行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真正树立“健康动物为本”的牧场理念。生态养殖以健康动物为本,顺应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安全食品,使养殖业成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行业。   在生态文明的时代,生态养殖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生态养殖不是对集约化和工业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生态养殖也不是将集约化(工业化)养殖推倒重来,而是扬长避短地提升。既是对集约化(工业化)畜牧业的颠覆与革命,也是对集约化(工业化)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改变的只是养殖理念与养殖模式,将其由工业化转型为生态化。    三、发展生态养殖要坚持多层次并存   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养殖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生态养殖方向,坚持多种层次并存,坚持渐进发展之路。高度集约化的大型牧场要走生态养殖道路,小型规模牧场、养殖小区、数以亿计的农民零散养殖也必须要走生态养殖道路,大家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一片土地之上,已经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命运共同体。所以发展生态养殖是全民共同行动,没有可以独善其身的理由。   鉴于中国养殖业的复杂性,和养殖规模差异巨大行业层次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走生态养殖道路又不可以一概而论,搞“一刀切”。因此发展生态养殖既要坚持多层次并存,又要注意不同层次区别对待。作者根据多年的市场调研分析,把当前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国养殖业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大中型的集约化牧场:在大城市周边或具备集约化发展条件的区域或企业,应该提倡和鼓励适度的集约化养殖。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通用的集约化规模的标准,也就是说多大规模何种条件的牧场才可以称为集约化牧场?我们以牧场的年营业额500万元作为一个标准,超过此标准的我们就可以称其为集约化牧场。按照这个标准,猪场的基础母猪应不低于300头,蛋鸡场的规模应不低于5万只,肉禽场的规模应不低于单批5万只,奶牛场的规模应不低于400头。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集约化牧场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至2008年底中国集约化牧场数量已经达到5000家以上,未来5年还将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集约化牧场一般具备专业性强、养殖水平高、对新生事物较为敏感等优势,容易接受生态化养殖方面的知识培训并敢于尝试。所以说集约化牧场是发展生态养殖的“先行部队”,具有很强的带动示范效应。是我们当前阶段的工作重点。   2、数目庞大的小型规模牧场:这是未来中国养殖业的主体层次,“小而专”是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小型规模化牧场从事的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法上马,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由于是小型规模化,牧场主手中拥有多少资源,就力所能及地搞多大规模。不贪大求洋,不大兴土木,不大量举债。我们把农村中符合“小而专”特征的小型牧场都归属于这个层次。   小型规模牧场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已经成为行业主体,如山东的肉禽、蛋禽,上海的奶牛、生猪等等,这些小型规模牧场在养殖中的比重都超过80%以上。小型规模牧场多数是家庭企业特征,里里外外老板自己扛,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技术,受身边大规模牧场和所信任的专业人士影响大,相对封闭保守但认准后不会轻易改变,对服务需求强烈。这将是我们发展生态养殖的主战场。   3、政府主导的养殖小区: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鼓励乡村建设畜禽养殖小区”以来,全国各地的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至2006年底,全国各类养殖小区已达8万个,吸纳150多万个养殖户;预计至2009年底,养殖小区数量将突破10万个。养殖小区使分散的家庭养殖向集约化、标准化养殖转变,从而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杜绝滥用药物及添加物、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养殖小区一般特征是“五统一”“四有”“四良”:“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用地、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建筑模式、统一饲养防疫、统一服务管理; “四有”即有环保设施、有防疫程序和制度、有管理组织机构、有管理制度;“四良”即良种、良舍、良法、良料。可以说养殖小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类养殖模式,是拥有明显“样板色彩”的另类合作社组织,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性,养殖集团与饲料企业是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是我们发展生态养殖的关键要塞和重要阵地。 4、传统的庭院零散养殖: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传统分散的、家庭式的、小规模散养方式还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的畜禽品种上可以说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如肉牛和肉羊占六成,奶牛占到四成,猪、蛋鸡还有约两到三成。   为什么散养如此有生命力?农民利用简易的庭院条件,自产的谷物副产品和家庭的剩饭残羹进行饲养,其现金支出较少;此外农户利用闲暇时间搞养殖的用工作价为零。农村劳动力过剩、自给式的饲料资源和灵活的经营使散养具备明显的经济合理性。   事实上庭院零散养殖是最接近生态养殖的一个层次,动物得到的福利待遇也是最高的,这与庭院养殖的半放养状态有关。广大消费者更喜欢购买“土鸡”、“山鸡蛋”、“笨猪肉”、“牛羊肉”等,从侧面反映了庭院养殖的生态化特征。受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影响,散养农民更愿意接受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快速提高效益的实用新技术。鉴于这种情况,生态养殖技术在散养层次上的推广必须简便实用见效快,最好把各种复杂的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口诀,各种系统的生态技术变成简便使用的产品。   关于中国养殖业多层次发展的问题,农业部日前制定了《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指出,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发展现代化养殖,实行专业化生产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要走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一般商品畜禽养殖逐步向农区转移;畜牧业主产区和广大农区,要以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要结合草原生态保护,逐步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要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的模式。制定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养殖工艺和规模,使养殖小区真正成为现代化的畜禽养殖基地。   四、立足中国国情,生态养殖任重道远   生态养殖解决的是当前中国养殖业最重大的四个问题:资源瓶颈、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与养殖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难的创新性工程。要有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乐观估计中国养殖业的生态化进程至少10-15年。期间生态化改造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如环境和设施改进,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环境治理和粪污处理,清洁生产带来的成本提升,安全食品与有机食品的市场开发等,仅环境治理和粪污处理一项,10年至少需要1000亿元的投资。   对于中国养殖业的生态化进程,既不能坐失良机,也不能急于求成。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道路的选择既存在必然性,也存在偶然性。中国过去30年的养殖业发展历程,输在起点上,输在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食品危机,彻底输掉了与世界市场接轨的历史机遇。今天我们同样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绝不能再犯错误。虽然纠偏可能相比起步付出的代价更大,但我们必须有信心有勇气来战胜这个困难。而不能急于求成是充分考虑到中国养殖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格局,养殖规模千差万别,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生态化进程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先从集约化牧场开始,然后是小型规模牧场和养殖小区,最后是庭院养殖。 生态养殖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本身也需要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过去一段时间,生态养殖理念、技术、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存在不清晰、不系统、不成熟的地方,也是造成中国生态化进程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包括从事生态养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大多数并不十分清楚生态养殖理论和实践体系。甚至认为牧场使用微生态制剂就是生态养殖,或者在某个小区域内搞“农-林-牧-渔”链条才是生态养殖,存在着认识上的简单化、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种错误的认知和某些不和实际的宣传,导致了不少用户对生态养殖失去信任。   所以说中国养殖业的生态化既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性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既要依靠全体畜牧工作者的集体奋斗,也要有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兼顾牧场近期投入和远期回报的关系,短期收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等等。生态养殖任重道远!   那如何加速中国养殖业的生态化进程呢?    一、推广和培植生态养殖正确理念。   传统和习惯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中国养殖业的30年,就是掠夺式发展的30年,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几乎不可逆转的生物危机和食品危机。这种传统和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而且枝繁叶茂。连三鹿、蒙牛等知名品牌企业都可以拿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开玩笑,还不允许我们的养殖业用些违禁药品吗?还不允许我们采取一切措施(包括滥用激素、抗生素等)让动物长得更快,效益更好吗?没有人对自己造成的问题负责,没有社会责任,也没有道德底线。所以说现在最要紧的问题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养殖业根本就没有把这些问题当作问题对待。这是生态养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除非发生以下两种情况会促使他们改变:生态养殖给他们带来更低的养殖成本和更好的养殖效益;或者社会愿意为他们的付出买单,以政府补贴或者畜产品优质优价的方式。事实上这两种情况似乎都做好了发生的准备,一是生态养殖技术日益成熟,至少不会给牧场增加多少成本,还带来整体效益的提升;二是政府从维护公众利益的角度开始加大对牧场改造的一系列补贴,以质论价的畜产品消费市场也正在形成中。这一切为推广和培植生态养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推广和培植生态养殖正确理念,生态养殖技术和产品供应商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是生态养殖“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生态革命的领路人。集约化牧场则是生态革命的“先锋部队”,“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然后是“大部队”小型规模牧场和养殖小区,散养算是“游击队”。发展生态养殖,利国利民利己,属于政府大力提倡及政策扶持范围,既要充分借助政府力量来推广培植生态养殖理念,也要协助搞生态化的牧场积极申请政府补助资金。 中国养殖业生态化革命带来了滚滚商机,也带来了大量的市场“机会主义者”。他们打着生态养殖推广的大旗,兜售片面甚至歪曲的生态理念,实质上是为了销售产品,这对广大牧场来说是一种理念上的误导,甚至造成对生态养殖的偏见和信任危机。因此我们在推广正确的生态养殖理念的同时,还要与各种错误的宣传与误导作斗争。    二、研发和创新生态养殖系统技术。   生态养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物质循环、资源的高效利用、粪污无害化处理和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是养殖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环保技术等多项技术的整合。过去人们提到的生态养殖技术,往往仅注重某个方面的研究,如“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猪-沼-果生态化技术”,“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等,还无法上升到生态养殖系统技术的层次。但这些科学研究又为我们开发生态养殖系统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养殖也是一项艰难的创新性工程。生态养殖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门实践科学,没有可以借鉴的既有成功经验,完全是探索中前行,这是因为中国养殖业层次复杂而且危机重重,在全世界属于仅有。在不同的养殖层次,不同的养殖水平,不同的养殖品种,不同的养殖区域,生态养殖涉及的领域和技术都必须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几乎没有一成不变、四海通灵的模板和套路,而是每个牧场都要深入调研,对症下药。这些情况就决定了生态养殖是一项高度实践化的创新性工程。
个人分类: 农业|1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养殖业发展生态养殖是必然趋势
xushui 2011-3-9 19:54
生态养殖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    这一定义,强调了生态养殖的基础是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条件是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 结果是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其中“共生互补原理”、“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保持生态平衡”等几个关键词,明确了“生态养殖”的几个限制性因子,区分了“生态养殖”与“人工养殖”之间的根本不同点。 养殖业中存在加大滥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的严重现象,这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甲鱼又大又肥,鳝鱼又粗又长,这可能并非好事。一只鸭子要饲养半年才能上市,可现在的一些养殖户在饲料中加催长素,使之40天即上市了。现在的人普遍认为,甲鱼没味道,鳝鱼不好吃,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经常食用以避孕药、催长素养殖的黄鳝、甲鱼等,残留在动物体内的激素和抗生素就会在人体内积聚,短期造成明显的抗药性,长期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无公害绿色食品受欢迎现在我们经常看到打针、吃药不见效、少儿早熟、女孩子长胡须等,这几乎都和这些动物食品残留在我们人体的激素有关。因此,现在许多人都不愿吃“饲料鸡”、“饲料鸭”等。 怎样不用或少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呢?业界认为,人工发展生产天然活体动物蛋白饲料,如蝇蛆和蚯蚓等是切实可行的。而采用生态技术生产的动物食品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前景将非常广阔。 生态养殖原料来源丰富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早就运用人工养殖蝇蛆和蚯蚓处理养殖场的粪便和城市垃圾,并利用蝇蛆和蚯蚓天然的生长激素、抗生素等,代替精饲料投喂经济动物。 生态农业养殖模式是一项全新的无废物生产的生物模式。这种模式投资极少,且无风险。每家每户人、畜、禽的粪便和一些有机垃圾就是最好最廉价的原料。通过生态养殖,可以不断循环利用这些原料,整个过程无废物生产。生态养殖能生产出纯绿色的动物食品,其成本也比购买鱼粉、肉粉等成本要低得多。 能产出优质的活体蛋白众所周知,养殖动物都离不开像一些动物类的饲料,像鱼粉、肉粉等。但鱼粉、肉粉等的价格较高,因此养殖的成本也会增加。实验表明,蝇蛆和蚯蚓就能完全代替鱼粉和肉粉等,并且比鱼粉和肉粉效果更好。 可见,要想有效降低养殖成本、生产绿色食品,生态养殖将是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推荐阅读: 生态养殖简介   所谓生态养殖,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合理利用多种资源,以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养殖是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人为地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循环链,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相对于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方式来说,生态养殖是让畜禽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按照自身原有的生长发育规律自然地生长,而不是人为地制造生长环境和用促生长剂让其违反自身原有的生长发育规律快速生长。如农村一家一户少量饲养的不喂全价配合饲料的散养畜禽,即为生态养殖。    采用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在较短的时间内饲养出栏大量的畜禽,以满足市场对畜禽产品的量的需求,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这些畜禽是生活在人造的环境中,采食添加有促生长素在内的配合饲料,因此,尽管生长快,产量高,但其产品品质、口感均较差。而农村一家一户少量饲养的不喂全价配合饲料的散养畜禽,因为是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下自然地生长,生长慢,产量底,因而其经济效益也相对较低,但其产品品质与口感均优于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方式饲养出来的畜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口感均较差的畜禽产品已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农村一家一户少量饲养的不喂全价配合饲料的散养生态畜禽因其产量低、数量少也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对生态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因而现代生态养殖应运而生。
个人分类: 水产养殖|1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业部:洋奶粉蚕食中国市场并获取暴利
热度 1 吴信 2011-2-8 10:24
2010年,我国奶粉进口总量创历史新高,洋品牌蚕食中国奶粉市场趋势不断加剧,国产奶粉产业链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在10日透露:2010年前11个月,奶粉进口总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 37.06万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国有品牌奶粉的市场占有率是60%,2010年,进口奶粉已经与国产奶粉平分秋色,展望2011年,我们认为,洋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可能超过50%。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被蚕食。 洋品牌的大举进入,导致国产奶粉产业链异常脆弱,马莹提醒,产业链一旦遭到彻底破坏,我国婴幼儿奶粉价格将完全受控国际市场。目前,中国消费者已经开始为此支付不合理的高价:根据我们的调查,进口奶粉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利润率最低是40%。在国内生产同样质量的奶粉,每桶奶粉的成本只有40元。可见进口奶粉在中国市场上的暴利。 此外,我国奶牛养殖业也将因此受到长期的挤压:进口奶粉每增加10万吨,将直接导致减少85万吨的生鲜乳的需求。相当于减少34万头奶牛。直接影响34万人就业。同时,进口奶粉压抑了生鲜奶的收购价格,使得养殖环节的效益降低。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改写) 参见博文 奶粉市场——自杀性的毁灭自 己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20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惊人 成人体“隐形炸弹”
xupeiyang 2010-12-8 15:02
来源:新华网 2010-12-08 14:05 关键词:抗生素 养殖业 河北保定的朱师傅在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养鸡场做饲养员已经有五年多了。每天,他都会戴着像防毒面具一样的口罩,进到臭气熏天的养鸡场内进行投食和消毒等工作。   抗生素的滥用正在中国养殖业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关乎我们民族繁衍的程度。本报资料图   这里的鸡拿抗生素当饭吃   长期食用有抗食品,消费者的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 特约撰稿白明锋发自北京、保定 河北保定的朱师傅在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养鸡场做饲养员已经有五年多了。每天,他都会戴着像防毒面具一样的口罩,进到臭气熏天的养鸡场内进行投食和消毒等工作。   朱师傅说,小鸡一般养到三四个月后,就被送到这里,关进一个个狭小的笼子。抬头是送水的胶皮管,低头是流动的饲料槽。它们唯一的活动就是抬头饮水和低头吃饲料。直到他们病死,或者被淘汰。   为什么会被关进狭小的笼子在它们短暂的一生中,食用的都是添加了多种激素和抗生素的饲料,在食用激素后,鸡往往会变得很兴奋,甚至跳得很高,只能把它们囚禁在小笼子里。   脆弱的小鸡   朱师傅发现,这里的鸡和散养的鸡有点不同,比如,下蛋以后不会咯咯嗒、咯咯嗒地叫上半天,而是一声不吭;比如下蛋要多一些,一只鸡每天差不多都会下一个蛋,有时甚至会下两个;还比如,这些鸡需要打七八种疫苗。   这里的鸡养殖一年多后,产蛋量就会减少和停止。之后,它们就会被淘汰掉,送到肉鸡市场出售。由于长时间不见阳光和缺少运动,在转运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的骨骼很脆弱,很容易就会摔断腿,或者摔死。   朱师傅当饲养员的这五年里,已经患上了职业病,再也吃不得鸡蛋,一闻到鸡蛋味就会呕吐,哪怕是自家散养的。   肉鸡的命运看起来还不如这些蛋鸡,同样狭小的环境,它们的生存周期只有四五十天,当从小鸡迅速长成可以上市的肉鸡,它们的命运也就结束了。由于集约化养殖,为了避免由于拥挤和不卫生的养殖环境导致的疾病暴发和传播,这些鸡同样需要食用防止疾病的混有抗生素的饲料或水。   一些抗生素现在已经被鸡当成饭来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副执行长张南说。   这种源于西方的现代养殖技术被引进中国后正在各个养殖场复制。而用抗生素饲喂的现象并非只在养鸡场存在,猪、奶牛甚至是人工饲养的鱼虾,面临着与鸡同样的命运。上个世纪,美国国会技术办公室曾指出:当前的养殖业集中在高产量、高密度、令人窒息的养殖环境中。某种程度上,定期使用抗生素使得这种养殖模式得以维持。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教授赵霖介绍说,这种模式被称为现代疯狂畜牧业,其进行生产的两大技术就是:为了快速育出体积大的猪、禽,就要饲喂动物蛋白质(即肉骨粉(MBM)饲料);而为了防止猪、禽生病,就要注射抗生素。 恶性循环   北京康华远景科技有限公司畜牧专家肖传明谈起国内养殖业,不时发出心寒的感叹。过去十年,他在全国各地的养殖场考察,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让他感到触目惊心。近年来,他还发现:原来需要50天出笼的肉鸡,现在缩短到40天以下。   尽管有大量的抗生素每天饲喂,有些鸡养到40天的时候还是会大量死亡,而且很难控制,所以养殖户只好提前在37天的时候就把鸡给卖了,因为养不活。肖传明透露,如果要想让鸡在短时间内出栏,势必又需要更多的生长激素。   在肖传明看来,国内养殖场正在进入恶性循环:低成本导致养殖环境差(特别是高密度饲养)、饲料原料品质低劣动物容易得病需要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抗生素会影响鸡的消化道系统,导致菌群紊乱和免疫力低下导致药物及激素的大量使用。在这样的循环中,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剂量在不断加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尹晓青副研究员在山东、辽宁调查农村禽畜养殖情况后发现,养猪者广泛使用添加了抗生素等药物的饲料,被调查养殖者中,有50%养殖户在饲料里不同程度地添加了抗生素等药物。   据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教授肖永红等专家调查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大约21万吨,其中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更有专家预测,这个数量可能超过一半。   人体的隐形炸弹   由于动物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养殖户们需要不断投入新的抗生素,而且添加量会越来越多。   北京天福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鲲博士介绍,以前使用的土霉素、黄胺霉等抗生素,现在养殖场都不用了,改为混霉素、罗璇霉素等,也就是说,用在人身上的抗生素基本都出现在了禽畜行业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的调研也证明了这点:在我国养殖业中,特别是在中小养殖户中,抗生素的滥用已登峰造极。不仅大量使用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的已被淘汰的抗生素,就连人类还在试用的某些新抗生素也已用于动物。许多动物不是病死的,而是过量用药致死。   由于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无法得到有效降解,形成了抗生素残留。有专家提醒说,经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有抗食品,即使是微量的,也可能使人出现荨麻疹或过敏性症状及其他不良反应;长期食用有抗食品,消费者的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   这并非危言耸听,最近几年,美国一些养殖场的工人感染耐药细菌的案例不断发生。美国很多医学家都认为,动物滥用抗生素与人类感染耐药菌有明显关联。   尽管农业部出台了《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等规定,但是养殖户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依然难以监控。除了法规不够健全,监管人手少,而养殖者多且松散,难以有效监管外,有关部门对每批上市的禽畜类肉产品都进行抗生素残留等检测也很难做到。而即便检查到养殖者违规使用抗生素,处罚措施也一般是批评教育和罚款,威慑力度不够。   抗生素滥用现象难以控制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抗生素在养殖业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济利益链条。   养殖户一方面对抗生素的使用有错误认识,但另一方面有些企业专门靠卖药赚钱,由此延伸出了一条龙式的服务。本来每只肉鸡0.5元药费就算超量了,可现在部分养殖户每只肉鸡的药费已上升到2元以上了,太可怕了!肖传明说。  用中草药代替抗生素?   对于抗生素滥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陈其广无比担忧,他认为,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关乎我们民族繁衍的程度。   他介绍,多年来,为克服现代化学合成饲料添加剂与抗生素药物的滥用,我国一些专家与养殖企业一直在探索运用中草药解决抗生素污染问题。   北京饲料工业协会会长谢仲权从1996年开始关注饲料中的抗生素问题,国外养殖方式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讲效益不讲安全,这种掠夺式的养殖方式对国内是一种误导。意识到问题严重的他联合了一些企业成立天然植物添加剂委员会,试图通过天然植物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解决养殖出现的问题。经过研究,他发现可以用金银花、莲翘、大青叶、牛蒡子、马齿苋、鱼腥草等中草药代替抗生素。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成效显著。   一些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可明显改变肠道细菌组成及数量,使有益菌类增加,并抑制大部分条件致病菌的生长。而且中草药添加剂在畜禽体内发挥有效作用后可被分解,没有毒害与残留,不产生抗药性。   广州市饲料工业协会多年来也在推广安全饲料,风味食品工程,利用中草药优势解决了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   不过让谢仲权感到遗憾的是,天然中草药并没有列入农业部饲料添加剂目录里,对于推广这种养殖方式缺乏政策上的支持。据谢仲权介绍,目前天然中草药添加剂在各省份都有试用,但最多的省份也只有5%的份额。   很多养殖户都意识到抗生素的问题,他们自己也不吃自己养出来的猪,如果他们知道有替代品,政府又支持,我们可以为食品安全发挥作用。他说。   谢仲权认为,推广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观念上引导,同时要进行广泛的健康养殖配套技术推广示范工作。   链接:丹麦经验   丹麦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也是较早推出抗生素饲料禁令的国家。   1995年春天,丹麦一家电视台曝光了猪是如何泡在抗生素的药罐中长大的,顿时震撼整个丹麦。   1998年4月,猪肉行业宣布35公斤以上生猪自愿停止使用一切抗生素饲料;同年,丹麦政府开始对使用抗生素的猪收税(每头猪2美元)。   2000年,丹麦政府下令,所有动物,不论大小,一律禁用抗生素饲料。   禁用当年,猪出现大量病患,动物医用抗生素使用量比1999年多了20多吨。不过,另一数据更值得关注:动物抗生素(包含抗生素饲料和动物医用抗生素)的年使用量,从1995年的210吨,降至2000年的96吨。   此后,丹麦养殖业者通过改善饲料、打造环境舒适的猪舍等措施,最终使动物医用抗生素的使用量也降低了。   禁用抗生素饲料不仅让丹麦食用肉更安全,还让丹麦人感染耐药性肠球菌的数量不断减少。(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个人分类: 食品问题|28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乡印象(一)健康食品--任重道远
qlms 2009-10-25 16:52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所有老百姓的大事,所以回乡印象我打算先从吃谈起。 意识上 :应该说,农村人现在对健康食品的了解和关注程度,超出我的想象。现在我们村的大多数人,只要不是年龄特别大的,你如果和他谈食品,谈有机食品,谈农药残留,估计对方都多少懂点。看来电视坚持不懈的宣传健康食品的理念,已经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做法上: 农村人只要明白了道理,大部分还是会努力去实践的。具体如下: 1, 对于自己家人需要的青菜,已经基本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并且各家菜园子的不同种类的青菜可以互相免费交换(仅限我们村的情况)。 2, 前几年比较流行的大个头蔬菜,现在又失去了群众的青睐,比如长的特别宽大的雪韭,就没有小叶的韭菜受欢迎。 3,非常遗憾的是,如果是专门开菜园卖菜的话,农药和化肥还是一个都能少的,从经济收益方面考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4, 粮食作物,基本还是会施肥打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粮食现在基本都不自己用来加工食用,都是卖了之后再买米买面。第二个就是粮食要高产,不施肥打药,现在看来还是不行的。 4, 对于养殖业来说,蒋高明老师提倡的林下养鸡方式,在我们那地方已经形成了气候,过去那种两个月速成的肉食鸡,基本已经没有了市场。林下养鸡应该属于介于散养和速成之间的方式,鸡的品种也一般都是选用红玉之类的能长 7-9 斤的大型鸡(本地鸡,比如芦花鸡大约2-3斤)。 5, 对于猪来说,我不是说坏话,估计大部分家养殖场还是会喂添加剂和激素的,没办法,喂了长得快,且瘦肉多。 6, 建议大家还是多吃点牛肉和羊肉吧,这两种不容易用饲料和激素催起来,因为牛和羊要反刍,喂得饲料多了,牛羊容易消化不良得结症。 前景上 :有机农业应该是有前途的,但是就目前来说,只能是缓慢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原因如下: 1, 现在地价很高,搞纯粹的有机农业,前期收入太小,很少有公司愿意这么搞。 2, 现在病虫的防控,好像还是个很大的难题,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的话,产量上不去,且很容易造成绝产。 3, 真假有机食品难于判断,消费者不放心。比如蔬菜方面,很多拿到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照样偷偷打农药。鸡肉之类的鉴别,也是挺麻烦的事情,现在我们那地方都是顾客直接到养鸡的地方买活鸡,或者到相应的饭店现杀现做。不过我们县现在一些成规模的养鸡企业,都承包了几千亩的荒山用来养鸡(汶上,芦花鸡,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搜搜),估计几年之后牌子做大了,可能相信的人就多了。 综上所述,有机食品现在处于农村小规模的自产自用阶段,大规模市场化开发刚刚起步,可谓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400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