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战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学派战国——稷下学宫
fqng1008 2020-9-21 11:03
战国之所以为战国,是因为有着不同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在挣脱了周王室的束缚之后彻底为了自己而活,你争我夺,你来我往,争地盘、争人才、争利益,只要是对自己好的就往自己的诸侯国揽。这也使得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为了富强,无所不用其极,不论手段,只论结果,从而衍生出来了很多为了变强而设计的学术学派,战国时期的另外一个战国——学派战国!战国初年,法家学派盛极一时,因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诸侯国都会用法家来进行改革。在东方的齐国,各种各样的流派汇聚在一起,谈天论地,争论不休,最为著名的学派战国组织就是稷下学宫。 春秋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中心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战国初年魏国的安邑,另外一个就是战国中期齐国的稷下学宫。 “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史记》 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进行变法,使得魏国迅速的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当时的安邑也成为诸侯世界的政治中心。然而,富强只能说明是物资丰富,却不能成为让世人尊敬的诸侯国,加上魏文侯时期吴起在河西之地占据了秦国的大片领土,为了教化尚处于落后阶段的秦人,同时也为了给魏国良好的大国形象加分,魏文侯请来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居住在安邑的西边,西河之地,并拜子夏为师。 这一动作导致的结果就是子夏一定居,天下的文人墨客都开始向魏国的安邑聚集,渐渐的就形成了安邑特有的文化:在安邑,可以谈天说地,什么主张都可以拿出来说,好的不好的,实用不实用的,谈论诸侯国,抨击时势等等,各家学说都能够在这里找到生长的土壤,也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初期阶段。可惜的是,秦国崛起之后,魏国的战场也主要转移到东边,魏国迁都至梁城,安邑没落,盛极一时的百家文化顿时消散。 多年之后,第二个规模更为庞大、论战更为激烈的文化中心在齐国形成,这个文化中心不仅有多家学说在这里论战,还是由齐国的齐威王创立,存在时间也很长,大约一百五十年时间,一直到齐国被秦国所灭,才彻底消失,这就是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齐国的官办学府,各家各派在可以在这里存活,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等,在这里都能够和谐相处。当然,所说的和谐相处是能够同时存在,平时这些各家各派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相互攻讦、争辩,然后又相互吸收,不断的壮大敦实自家学说。 这些学派存在的同时,还设置了“学宫长”的位置,也就是后来的祭酒,在稷下学宫祭酒位置上最为知名的是荀子,担任了三届祭酒。稷下学宫在齐国很受欢迎,齐王也经常去听取意见,而且还对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礼遇有加,赐予俸禄,礼同大夫。由此战国时期的知名人物都到过稷下学宫,比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子、季真、接子、尹文子、田巴、鲁仲连、驺子、荀子等等,这就是另外一个战国——学派战国。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2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淹城春秋乐园
terahertz 2019-8-24 16:33
2019年8月22日参观了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淹城春秋乐园。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2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宝黄玉马,一眼两千年
热度 1 zhengyongjun 2019-6-17 19:40
战国黄玉马,长5.8厘米,宽1.7厘米,通高5.7厘米。曲阜鲁国故城遗址3号墓出土。 马呈站立姿态,昂首竖耳,张目前视,马鬃突起,马尾打髻,前腿垂直,后腿微曲,立于方座上,玉质晶莹,青中泛黄,有褐色沁斑。玉马雕琢神形兼备,栩栩如生。雕磨细致,线条简洁;既有马的生动形象,又有雕塑艺术效果,堪称古代玉雕工艺的珍品。 鲁国故城出土的这匹玉马,丰富了现有战国时代玉器收藏,也丰富了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品收藏,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提供了实物例证。 战国黄玉马是国宝级文物,是孔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个人分类: 好摄之图|4569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秦汉一统看世界一体化进程-前言(2)
xixu 2017-5-4 07:44
从秦汉一统看世界一体化进程 上文说到商族与犹太族的神似,古商宗教被周朝以周礼改造继承之后开始了东亚小天下这个相对封闭的列国系统的动力演化,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是西周时期的周礼扩散时代或传教时代(前 1046~ 前 770 ),第二阶段是春秋时期(前 770~ 前 403 )的周礼改教时代,也即传统宗教开始礼崩乐坏的时代,以“三家分晋”周礼的大崩坏为结束标志,这一时间点也接近于儒家和道家经书的完成,第三阶段是战国时期(前 403~ 前 221 )的东亚小天下世界大战走向“历史的终结”的时代。 西方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不算多,不过还是有人发现了春秋战国与近现代欧洲的历史演化有许多相似处(另外一个可以参考比较的是印度列国时代,应该没有这么相似),从社会学采用的科学手段看,一个社会系统的演化过程可以从另一个类似系统的试验结果(即已经完成的历史)来推测,即李世民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例如中国国共内战和南北越内战时期各自与北方邻国的关系就是社会政治学里很好的相似模型。 社会学科的学者们传统上认为春秋战国与近现代欧洲的列国动力演化过程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即春秋战国演化出了秦始皇的大一统,而欧洲则是形成了列国的均势平衡,似乎是两个不同的奇点或者说是混沌动力系统里的两个不同的吸引子,其实从动力学角度本人可以给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诠释,欧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演化到拿破仑一世时已经到了临近统一的边缘了,欧洲列国动力演化系统之后继续向欧洲统一的奇点快速冲刺,“随着意大利和德国于 1871 年获得政治上的统一,历史显然已经进入尾声”, 20 世纪欧洲统一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而主导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最终梦想灰飞烟灭,原因是受到了外界(美国)干扰的缘故,即欧洲列国动力子系统已经不满足边界封闭独立体的条件了,否则今天的世界也许会像电视剧“高堡奇人”所描绘的那样,从另一条路径倔强地走向世界一体化的奇点。顺便说一句,欧洲不仅政治一体化进程被彻底打断,最近的英国脱欧表明就连好不容易堆砌起来的半吊子经济一体化也摇摇欲坠,一样是外界干扰的缘故,更深层的原因应该在于欧洲一体化已经被更紧迫的世界一体化所取代。 下面把春秋战国动力子系统演化的三阶段论放到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作类比预测,即以耶稣命名的公元纪年( AD 就是主后)开始的主后世界的一体化进程: 第一“西周”阶段是由犹太教衍生而来的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开始、传播、立为国教、和传教的时期,大致是从公元 0 年到 1453 年东罗马灭亡,东罗马灭亡是中世纪结束的标志,罗马势力范围内最后传教到的立陶宛也在 1413 年完成最后一个地区的基督化。西周灭亡之后,周迁至雒邑形同一小国仅存周礼的象征意义,类似的罗马时代还剩下的是教皇国”的宗教代表意义。 第二“春秋”阶段是从 1453 年到 1914 年的文艺复兴和新教改革时代, 从欧洲频繁的列国战争愈演愈烈到法国大革命也是一个开始礼崩乐坏的时代,标志性的结束时间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前夕,世界列国也类似地涌现了全球影响范围的春秋五霸,即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如 “ 三家分晋 ” 的大国分裂也发生在最终分裂为德国、意大利和奥匈的神圣罗马帝国身上。 第三“战国”阶段是从 1914 年世界大战爆发开始的世界战国时代,一战、二战、冷战(也称三战)、和现在的后冷战其实可以看成同一个世界大战的四个阶段,一战结果的不彻底导致德国继续发动二战,二战美苏对抗的结局导致马不停蹄接下来的冷战,冷战结果的不彻底又导致了现在后冷战的继续,世界战国时代战争的规模、残酷和死亡人数都达到了空前的级别,一战 7000 多万人参战, 1600 多万人死亡,二战 1 亿多人参战, 5000~8500 万人死亡,战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平民屠杀、以及化学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和言而无信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战前的十个列强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奥、中在一战后减为八个,二战后减为五个,法越战争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减为三个 。这一阶段还可以有很多有意思的类比现象,例如: · 类似于中国战国初期列国变法预备争战,一战之后各强国纷纷也开始大规模变法,俄国发生革命走上集权工业化道路,美国和英国实施罗斯福和凯恩斯新政,德国和日本则走上集权军国道路 · 十月革命类比田氏代齐 · 美苏对抗类比秦齐称帝 · 民主化改革类比郡县制改革,联邦制类比封建制 · 日本的快速崛起和迅速失败类似于越国 · 现代思潮类比百家争鸣 · 基辛格类比纵横家 · 冷战失败后的俄国类似元气大伤的田单复国,等等 汤因比认为“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核武的登场导致走向统一的道路可能就是集体自杀之路,但更有可能是直接阻止了武统世界的道路,乐观地看世界和平走向一体化应该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最终归属,按犹太历法第七个千年不远了,就千禧年含义的预表,千禧年一代应该有机会看到“历史的终结”,当下应该就是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推理侦探】【《易经密码1古主尸衣》全集】
lcj2212916 2014-11-4 23:48
【名稱】:《易经密码1古主尸衣》全集 【作者】:--- 【大小】:172K 【格式】:TXT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一位象数高人留下的神秘字符——金LX,竟牵出一幅来自金玉尸衣的怪异太极图和一份战国鸟虫书背后的《易经》之秘! 按照战国鸟虫书的提示,一支由易学专家、考古学家、特种兵等组成的探险队,来到了野人频频出没的神农架,闯入山鬼尸谷,遭遇了奇门遁甲阵、九宫八卦阵、始皇十二铜人阵、木牛流马阵…… 项羽究竟在秦始皇陵盗走了什么? 探险队能否找到失传千年的《连山易》和《归藏易》? 传说八千年前,伏羲在黄河岸边“龙马负图”,开创了伟大的无字《易经》,事实果真如此吗?而古老的《易经》中又隐藏了什么秘密? .......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77640215
1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的统一(下)——读史偶记(9)
热度 3 cswen 2013-5-9 15:11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的统一(下) ——读史偶记( 9 ) 温景嵩 ( 2013 年 5 月 7 — 9 日写于南开园) 上一篇讲到了越国为楚国所灭,春秋时代结束,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后来又是由秦国来结束,在公元前 222 年秦国灭掉了其他分立的六国后,随之而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新王朝——秦朝。 “春秋时代,始于周平王四十九年,即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终于前 481 年,总共持续了 242 年,(持续时间是够长的了)。其明年即为战国之始,至前 222 年秦灭六国终结,战国持续时间总共有 259 年。(持续时间更长。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相加国家共分裂了 501 年,这是很惊人的了。)”(语见吕思勉书,括号内文字,为作者所加。) 那么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国家就都处于分裂状态,二者究竟有何不同?为什么史家对它们有不同的称呼呢?这是我在学习战国历史时产生的第一个问题。对此,吕思勉先生在他的书中回答道:“春秋之世,诸侯只想争霸,即争得二三等国的服从,一等国之间,直接的兵争较少。有之,亦不过疆场细故,不甚剧烈。至战国时,(一)北方诸侯,已不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而先后称王。(二)二三等国已全然无足轻重,日益削弱,而终至夷灭。(三)而诸一等国土地又日广,人民又日多,兵甲又日盛,彼此间的战争遂日渐剧烈。始而要凌驾于诸侯之上称帝,再进一步,就要径图并吞,欲图统一全国了。” 吕 先生以上这段文字,已把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不同点,说得很清楚。当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后,这是一场大国之间你死我活,成王败寇的争夺中央帝王宝座的战争,其剧烈惨重的程度,自是春秋时代所无法与之相比。故史家称之为战国时代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所谓的战国七雄,还有一点与春秋五霸不同。那就是:春秋五霸,指的是五位霸主,指的是人。而战国七雄则指的不是人,而指的是国家:是七个在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彼此争雄。计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那么,我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秦国能在战国时期七个大国混战之中最后胜出,灭掉其它六国,再度统一了全国? 对此,钱穆先生的书中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与之相反,吕思勉先生在他的书中,对此却有所涉及。吕先生首先说道:“读史书的人,往往有秦国一进入战国时代就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吕先生接着明确地指出:“这完全是错误了。” 紧接着吕先生说道:“秦国之强,起于秦献公,而成于秦孝公。秦献公之立,是在公元前 385 年,那已经是进入战国时代有 96 年了。而秦孝公之立,则是在公元前 361 年,那更是在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后的 120 年了。”前已指出,整个战国时代总共才不过 259 年。所以,秦国之崛起,只是在战国时代的中期之后的事。可以说秦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只是个后起之秀。那为什么终结这个前后有五百年之久的全国分裂状态的历史大任,是由这后起之秀来完成的呢?对于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吕先生在本章的末尾,也有所阐明。他明确地指出: “秦国的之所以能实现全国统一,绝不全是兵力强大的原因。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灭,郡县的渐次建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功。秦人之所以能收其成功之利,则是因为: (一)它地处西陲,开化较晚,民风较为淳朴。 (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则地广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 (三)又能奉行法家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之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该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书到此处,我感到吕先生讲的这最后一条:秦国能奉行法家政策,确是秦国能灭掉其它六国,实现国家再统一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只可惜吕先生这里讲的还不够详细,很有必要再加以补充。因此我就在网上查找进一步的答案,结果很幸运,确实让我找到了一个的答案,在此特介绍给朋友们品嚐: 原来这是在秦孝公时代发生的事。 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招贤以改革图强。遂有卫国人商鞅前来应聘。商鞅为当时著名的法家的一位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原名卫鞅;本为卫国公之后,因此又名公孙鞅;后秦孝公封他于商(今陕西商洛),故后人尊他为商鞅。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了以下改革的政策: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的度量衡,废封建,建立郡县制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剥夺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由奴隶主贵族社会向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社会转型。因此而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并封他为左庶长,以在秦国实行改革图强的这一整套政策。 商鞅在秦国执政二十多年,结果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一个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因此得罪了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上层社会。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靠山,原奴隶主贵族们就群起而攻之,最后把商鞅处以极刑,五马分尸,车裂而亡。然而商鞅死后,秦国历代各君主却仍然能继续执行商鞅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所以,秦国才能在后来最终统一了全国。 公元前 279 年,秦国在军事上又出了一位名将——白起。白起一生曾灭掉六国军队共 165 万人,攻下六国城池百余座。仅伊阙之战,灭韩魏联军 24 万。而长平一战,竟然灭赵军 45 万,开创了我国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白起一生历经大小战役 70 余次,从无败绩。他从最低一级的军官做起,一直因战功升到被封为武安君,在战场上,他使六国人士闻风丧胆,曾被人尊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两位战神之一。(另一位是西汉时期的韩信。) 公元前 246 年秦始皇立,他继承了由秦孝公开创的广招贤能的政策,任用了又一位名相吕不韦,吕不韦帮他规划了并吞六国之计。其后又任用了王翦王贲父子两位名将,最终实现了这套并吞六国的计划。前 236 年大将王翦攻赵,结果灭赵于前 229 年;前 231 年,韩国惧于秦国王翦的军威,不战而向秦国投降,韩亡;前 225 年派李信以 20 万大军攻楚不成,李信败于楚;翌年,改派王翦以 60 万大军再攻楚,前 222 年楚亡;前 225 年王翦之子王贲攻魏,仅三个月魏亡;前 222 年王贲攻燕,燕亡;转而南下攻齐,齐亡。经过这十多年的战争,王翦父子两位大将摧枯拉朽般地灭掉了其他六国,实现了统一全国的宏伟计划,结束了五百年来国家分裂的状态,的确是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总结以上秦国灭六国统一全中国的进程,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是其关键的一件大事。这使得秦国得以比其他六国更早,更完全,更彻底地实现了整个社会,由奴隶主贵族社会到新兴地主阶级社会的转型。国富兵强,统一天下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了。当然商鞅自己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由于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剥夺了原来秦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这些人对商鞅恨得要死,又怕得要命。最后在商鞅没有了后台,失去了秦孝公这座保护伞以后,这群原来的既得利益者,就必然要乘机而起,报复商鞅,把商鞅弄到五马分尸,车裂而亡的悲剧结局。这实在是一件改革者的极为可悲的惨事。看来在我国即使是通过上层自上而下地实行改革,流血牺牲也不可避免,因为旧势力的反抗,实在是十分顽固,又十分残暴的啊。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4044 次阅读|4 个评论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的统一(上)——读史偶记(8)
热度 2 cswen 2013-5-6 18:09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的统一(上) ——读史偶记( 8 ) 温景嵩 ( 2013 年 5 月 4 —6 日写于南开园) 这标题本是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第二十三章的题目。这题目跨度又太大,又讲了春秋,战国和秦的统一两个时代。依照上一章的例子,我就仍把此章分成两个段落来学习。这才能使我比较细致地来研究黄炎培先生的历史周期律。所以,这一篇文字,将主要先研究春秋时期的事迹,以及有关的先决问题。 上一章我们已经看到由于西周王朝末代帝王周幽王的昏聩,他想废掉他原来的申后及其儿子宜臼,另立宠妃褒姒为后和褒姒的儿子为新的太子。于是宜臼就逃到他的外祖父申侯那里求救。申侯大怒起而联合犬戎等部落灭了西周王朝,杀了周幽王,立了他的外孙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鉴于京都镐京业已被犬戎破坏得残破不堪,于是平王才迁都于东面的洛邑,是为东周的开始。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新王朝的诞生,而是整个国家陷入了分裂的状态——春秋战国时代。实际上这又分成了两个时期,一个叫春秋五霸时期,另一个叫战国七雄时期。这个跨度还嫌太大,我们且从春秋五霸时期来开始我们的重新学习。 为什么一个好好的统一的国家会陷入于分裂状态呢?这是令我困惑不解的第一个问题。 让我们首先且看一看钱穆先生是如何来解释这一历史事件的。在他书中的第一篇第一章第四节:“幽王被杀与平王东迁”中的末尾,钱先生说道:“到平王东迁后,以弑父嫌疑,不为正义所归附,而周室为天下之共主之威信亦扫地以尽,以后遂成为春秋之霸局。平王宜臼乃申侯甥(此处与我们前面所引用之说法不同,在前文之中,宜臼是申侯的外孙,不是外甥。不过上古之事,难以确切地辨别,只好就都放在这里任凭各位朋友来评判吧。)申侯为其甥争王位,故联犬戎杀幽王。凡拥护平王诸国,如许,申,郑,晋,秦,犬戎等皆别有野心,形成一非正义集团,为东方诸侯所不齿。因此周室东迁后,政令亦骤然解体。” 这一段话,充分地表现出钱穆先生的历史观。显然,他的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是十分深厚的。然而我国历史上所形成的皇权专制制度,为皇帝的宝座打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就是在皇室家族内部,也是充满着血腥地甚至是疯狂地争夺王位的斗争: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相互残杀毫无亲情可言以夺取这至高无上的皇位,此乃司空见惯的常事。唐朝著名的皇帝唐太宗就是杀了他的亲兄弟以后,才夺得了唐朝的皇帝宝座。历史也并没有对唐太宗这一点加以谴责,相反倒是对他后来所施行的统治,倍加称赞。即所谓唐太宗的盛世:“贞观之治”是也。由此可见,倘若周平王也是个英主,在他的统治下也有了一个什么东周的盛世,钱先生大概就不会说三道四了。 以下让我们再看一看另一位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对这一从夏商西周三代的统一,走向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分裂的历史事件又是如何解释的吧。 吕 先生在他这一章他开宗明义地先讲到:“文化是先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西周以前所传的,只有后世认为共主之国一个国家的历史,其余各方面的情形,都很茫昧。”“东周以后则不然,斯时所传者,以各强国和文化较发达的地方的事迹为多。所谓天子之国,转若在无足轻重之列。原来古代所谓中原之地,不过自泰岱以西,华岳以东,太行以南,淮,汉以北,为今河南,山东的大部分,河北,山西的小部分。渭水流域的开发,怕还是西周兴起以后的数百年之间的事。到春秋时代,情形就大不然了。当时号称大国的,有晋,楚,齐,秦,其兴起较晚的,则有吴,越,乃在山西的西南境,山东的东北境,陕西的中部,甘肃的东部,以及江苏,浙江,安徽之境。在向来的所谓中原地区的鲁,卫,宋,郑,蔡,曹,许等,反倒成为二三等国了。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文化扩张。其原因何在呢?居于边地之国,因为和异族接近,以竞争磨砺而强,而其疆域亦易于拓展,这该是主要的原因。”看来,吕先生和钱先生在看待这一国家分裂的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吕先生并没有把钱先生所说的“平王弑父”的事情当做事件的主因。吕先生在他这本书里,是把原来居于边地之国,因和异族接近,相对于中原天子所在之地,却更加发展得很快,吕先生认为这才是国家分裂的原因所在。 对于钱,吕两位先生的看法,我还不够满足。于是又到网上寻找答案。果然让我在网上找到了第三种解释。有位网友对这一东周时期国家分裂为五霸七雄这一分裂局面,做了新的解释。他说:“从根本上看,这是由于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诞生。原来土地在我国古代是国有的,实即为中央帝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在殷商之时就有记载,而在西周时盛行。这时的中央帝王就实行了井田制,然后把土地分赏给庶民们使用。但是到了东周时期,这一井田制度开始瓦解,逐渐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这就使地方势力逐渐强大,从而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终于造成了群雄并起,纷纷割据的混战局面。各路诸侯,通过兼并和战争,优胜劣汰,最后剩下了几个最强大的诸侯,就形成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分裂结果。”以上是一位网友在网上提出的第三种解释。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解释。 总的看起来,国家的分裂,确是一件触目惊心的严重的历史事件。这却让我想起了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里几句著名的开场白:“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看来东周时代国家的分裂成五霸七雄,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但绝非最后一次的分裂。国家合合分分的轮换,在后来的各个王朝里也仍然不断顽强地表现出来,屡见不鲜。这恰是我国历史周期律的另一个方面。黄炎培先生讲的历史周期律原来的意思是:王朝的兴亡,政权的轮替,没有一个王朝能够永存万世。现在又多了一重意思,那就是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状态,也会轮流出现,没有一个王朝能够永远地统治全国。而在我国,政权的轮换,国家的分合,总是要通过战争的手段才能实现。而且没有哪一次战争,老百姓不是受苦最深,受害最大的一方。什么时候才能终结这种不合理的,代价又太大的政权转换和国家分合的方式?有没有一种和平的方法能够以更小的代价,更合理的方式,来实现政权的转换和国家的分合?我感到这确是很值得有关各界,特别是政治学界和史学界的朋友们来研究的问题。 从前在剑桥时后,有一次我问一位剑桥朋友,为什么欧洲始终处在分裂的状态,不能统一起来?他对此问题感到不满,于是他先反问我:“你们和台湾之间为什么不统一起来?”然后他才解释道:“在我们欧洲,各个国家虽然不大,但各自却都有着十分光荣的历史,大家都以各自的国家为荣。所以我们欧洲各国才不愿意和别的国家统一合并起来,从而会泯灭掉自己国家的光荣历史。这就是我们欧洲不能统一起来的原因所在。”这位剑桥朋友说得可能很有道理。虽然他们现在终于联合起来,成立了欧盟——欧洲联盟。然而原来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因此而消失。恰恰相反,他们原来的各个国家,特别是欧洲的大国,却仍然很顽强地存在着,在国际舞台上尽情地表演着。这就是欧洲的特点,它和我们中国大不相同。 为什么我国历史周期律还会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另一面特征?为什么欧洲却和我们大不一样?看来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然而此时此刻我们却只能到此为止。因为我们还有自己更重要的课题——黄炎培历史周期律原来的一面:王朝兴亡,政权轮替问题需要研究。因此我们就只好暂且放过“分合”的问题,继续往下走,来看一看东周王朝分裂成春秋五霸以后,国家又是如何发展的。 所谓“春秋五霸”,一般讲就指的是东周春秋时期以下五个霸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那个时代确实如那位网友所说:是中央周室衰微,群雄并起,国家混乱不堪。照钱穆先生的说法,当时的东周,“见于孔子春秋者,国数凡五十余;若见于左传者,则有百七十国。”这可真是地地道道的“群雄并起”了。当然并非都一样大,真正的大一点的国家还不太多,钱穆先生接着说道:“然举其大者,不过十余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鲁,卫,齐,晋,楚,宋,郑,秦,陈,蔡,曹,燕。”于是大鱼吃小鱼,各路诸侯就都实行了兼并政策,兼并起小一点的国家来了。“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所载,楚并国四十二,晋十八,齐十,鲁九,宋六,其他不具举。”以上就是钱穆先生书中所举,春秋时代诸侯兼并的例子。 当时除大鱼吃小鱼,诸侯兼并小国外,另一春秋时代的特征就是外敌的入侵。照钱穆先生的说法,则为“戎狄横行。”比如:“隐九年,北戎伐郑;桓六年,北戎伐齐;庄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三十年,山戎并燕;三十一年,齐伐山戎;三十二年,狄伐邢;闵二年,狄入卫;其时狄势正盛,又灭温,伐齐,伐郑,伐晋,并蹂躏王室。自今山西迄河北,河南,山东诸省,皆其所出没。盖闵,僖之世,狄最盛。”(语见钱穆书。)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混乱局面下,就诞生出上面讲的春秋五霸。其中以齐桓公为首,晋文公次之。所谓的霸主,实即“变相的封建中心。”“当时霸者之号令,即替代已衰之王权也。”(语见钱穆书。) 齐桓公在他的名相管仲的辅佐下,政治,经济,军事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于是在管仲的建议下,他就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来担当各路诸侯的盟长。这样他就可以挟天子以号令天下了。为什么春秋时代周天子势力已微,齐桓公还不取而代之呢?这是因为当时齐国的实力虽已强大,但还没有大到相对于其他各路诸侯而言,已达到绝对优势的地步;而其他各路诸侯,也都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中央帝王的宝座,谁要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抢先一步夺取了这个宝座,他自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从而众叛亲离,走向灭亡的下场。管仲的这个创造,就成为今后我国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利器,成为最后夺取皇帝宝座的一个不二法门。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的智慧吧。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遂衰。宋襄公欲继之称霸。然宋国较小,实力不足,前 638 年为楚人所败。”“前 632 年,晋文公又败楚于城濮,楚国声势受挫。”“秦穆公初和晋国竞争不胜,以后在前 624 年又打败了晋国,亦仅称霸于西戎。中原之地,遂成为晋,楚争霸之局。”“前 546 年,宋大夫向戊,善于晋,楚的执政,出而合二国之成,为弭兵之会,晋,楚的兵争,至此才告休息。”(语见吕思勉书。)此后又有吴,越,在我国东南兴起,吴,越之间又相争不已。“到前 494 年,吴王阖闾子夫差破越。”“前 473 年,越王勾践又灭吴。越遂迁都琅琊,与齐,晋会于徐州,成为霸王。然其根基不固,前 333 年,又为楚所灭。此时已进入于战国时代了。”(语见吕思勉书。) 上面的几段文字,已经大略地给出了春秋时代诸侯相争的大事。至于战国时代的事迹,我们将在下一篇文字中给出,本文至此就暂告一段落了。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8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苏秦张仪
jeweliu 2011-10-1 15:54
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汉族,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洛阳(周王室直属)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张仪(?-前309), 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作为中国纵横家鼻祖的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两次为魏国国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仅一年余即卒于任上,死后葬开封市东郊宴台河村。 苏秦和张仪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辩论家,那个时代成为说客。他们为什么要去通过游说建立自己的事业呢?建立自己什么的事业呢?是混口饭吃还是拯救黎民百姓? 如果你告诉我苏秦张仪有远大的理想,不懈的追求真理,为了解放全人类,那我肯定不信,那个时候没有马克思主义,他没有这么高的理论水平,况且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和解放全人类,那只是口号,鼓动不明真相的人为你效命而已。苏秦张仪都是生活在底层,家境是比较贫穷的,如果能安心耕种,凭自己的力气挣口饭吃,那稀里糊涂过一辈子也能随波逐流了。但他们是书生,田不会耕种,即使会点,也懒得去做,更不甘心当牛做马过一辈子。本来家里就穷,还不干活,没有几个人能尊重他们,甚至连他们的家人都有点瞧不起他们。他们要改变命运,只能通过自己的途径,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那些贵族们,诸侯们服务,才能出人头地。 诸侯们整天被各种麻烦困扰着。如何防备强国的侵略,如何找个好的理由侵略一下弱国等等,他们的精力有限,水平也有限,而手下的大臣,在辩论方面也比较欠缺,总而言之,需要那些能言善辩之人。而苏秦张仪就是精通辩论的辩论家。 但要取得诸侯们的信任,让其心甘情愿给你付高工资也并不是易事。除了严格的面试,真刀实枪的实习也必不可少。苏秦第一次去秦国,就是表现没有得到认可,打道回府了。随身携带的盘缠全部花光,像个叫花子似的回来,父母,嫂子都不理他。 苏秦和张仪以后凭借自己的辩论术,飞黄腾达。但是他们的辩论术没有道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采取欺骗、蒙蔽的手段,背信弃义,是人格的矮子。耶稣说:“失去了真我,得到了世界又能如何?”。不幸的是,苏秦和张仪仍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在这些人的眼中,所谓的正义就是强权的正义。没有理性的论证,迷信权威,迷信强权。不知道民主为何物。思想还是停留在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
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千年古云中城遗址
热度 2 xin 2011-7-4 11:00
千年古云中城遗址
2011 年 6 月 26 日 下午,笔者在野外考察之余,偕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吕教授以及冉博士,参观游玩了千年云中古城。特写此文以纪念之。 云中城建于二千多年前纷乱的战国时期,是蒙古高原历史上所记载的第一座城市,是当时赵国云中郡的郡治所在地,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古城乡(图 1 )。 现有的云中城遗址,周长约 8 公里。南墙保存较好,长约 1.9 公里,宽 6.5 米,最高可达 8 米,夯层厚 8-12 厘米 。 这座蒙古高原上的第一座史载城市,这座使用时间长达九百余年的古城,终被历史的潮水所淹没,成为了瓦砾与废墟。 公元前 300 年,赵国占领了今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以管理这块新开辟的土地,并修筑了云中城作为云中郡的郡治所在地。 云中城位于土默特平原,地势平坦,大小黑河流过,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是块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当年,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武将之一——赫赫有名的李牧就曾在此驻防。 我在考察的时候,一直在考虑,如何保存,如何挖掘?千万别让千年古云中城,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迅速消逝。 图1 古云中城与托克托县城的空间位置关系(蓝线是考察路线) 图2 古云中城,南城墙中段的外凸城堡 图3 东城门 图4 东城墙以及与南城墙交接处的箭楼 图5 回望东城墙 图6 南城墙最东段 图7 城墙下面有人家,只是物是人非,人走屋空。 图8 工程采挖到城墙脚下 图9 成为年轻人游憩的好地方 图10 留下爱的符号 图11 从平台古城内看城墙 图12 为了将城北酒厂污水排到大黑河,人工开挖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口子。留张照片记录下! 图13 唉,造孽呀! 图14 人工开挖,增加了其其实,降低了文化遗址的完整性。 图15 我在城墙外土壤中发现了古土壤层,古文化层,说不定是当初一场惨烈战争留下的痕迹。 图16 人工开挖,长驱而入进古城。 图17 南段城墙的宏伟气势 图18 斑驳洞穴,是生物侵蚀,风力侵蚀,还是传说中当初建城墙穿绳子留下的遗迹,激发了我无穷的想象 图19 大黑河依旧,李牧将军安在? 图20 气势磅礴的重力侵蚀---沟道侵蚀,向古城墙进发 图21 面目峥嵘 图22 兵临城下 图23 沿着侵蚀沟进城,前面就是城堡 图24 临深壑是条现代入城的小路 图25 一线天 图26 古城堡保存非常完整,上面的防御缺口依在 图27 站在城墙向细看,笔直,绵长的城墙,默默地向你诉说…… 图28 这条路走了一两千年,终于破城而入,…… 图29 城墙被侵蚀破坏的一塌糊涂 图30 古城内是安静、平整的农田,一点看不到当初军营的景象。
7974 次阅读|3 个评论
推荐大家去看《战国》
热度 4 LEIVI 2011-6-18 21:25
花了一下午看完了《战国》,剧情还是不错的,里面有两个大美女,一个是金喜善,一个是 景甜 。景甜在我以前的博文中介绍过了,战国里的造型也不错。不过结局很差,我没搞懂孙膑为什么跳崖,也是中国人特有残缺美观导致的吧。当然,中国人拍的,将就一下,有美女就行了。
个人分类: 生活|23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周朝诸侯年表对照
xcl2822 2010-2-16 22:54
肖长来,吉林大学,2010-2-16 看古代文史书籍时,经常被各种不同的纪年所困扰,以史记为主,参考各种资料将诸侯年表进行排列对比,可能存在不对之处。 周朝诸侯年表对照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3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春秋战国诸侯国概况
xcl2822 2010-2-16 22:44
肖长来,吉林大学,2010-2-16 诸侯国概况1 诸侯国概况2 周朝诸侯国简况 ... 1 巴国 ... 19 白狄 ... 21 柏国 ... 22 褒国 ... 22 邶 (B i) 国 ... 24 逼阳 ... 26 豳( B īn )国 ... 28 蔡国 ... 31 长狄 ... 34 曹国 ... 35 巢国 ... 37 陈国 ... 39 郕( Ch ng )国 ... 47 赤狄 ... 48 楚国 ... 49 戴国 ... 60 道国 ... 61 邓国 ... 61 狄国 ... 62 滇国 ... 62 顿国 ... 63 鄂国 ... 65 贰国 ... 65 樊国 ... 70 凡国 ... 70 肥国 ... 70 费国 ... 72 郜国 ... 73 甘国 ... 75 葛国 ... 76 根牟国 ... 77 耿国 ... 77 巩国 ... 79 共国 ... 79 孤竹国 ... 80 谷国 ... 83 鼓国 ... 83 管国 ... 84 光国 ... 84 虢国 ... 84 韩国 ... 97 邗 (H n) 国 ... 101 胡国 ... 101 滑国 ... 103 淮夷 ... 104 豲 (Hu n) 105 黄国 ... 105 霍国 ... 108 纪国 ... 108 贾国 ... 110 蓟国 ... 111 冀国 ... 111 祭国 ... 112 江国 ... 112 郐国 ... 114 夔国 ... 115 极国 ... 116 蒋国 ... 116 焦国 ... 117 绞国 ... 119 晋国 ... 124 荆国 ... 129 井国 ... 130 苴 (J ū ) 国 ... 130 莒国 ... 131 莱国 ... 137 赖国 ... 138 滥国 ... 144 黎国 ... 144 厉国 ... 144 历国 ... 147 骊戎 ... 147 梁国 ... 147 蓼国 ... 148 鲁国 ... 150 六国 ... 160 潞国 ... 161 陆浑国 ... 161 吕国 ... 162 楼烦 ... 162 罗国 ... 165 毛国 ... 170 茅国 ... 180 麇国 ... 180 绵诸 ... 182 牟国 ... 183 聂国 ... 184 瓯越 ... 184 潘国 ... 184 彭国 ... 185 倗国 ... 187 邳( P ī )国 ... 189 齐国 ... 190 杞国 ... 197 且兰国 ... 201 秦国 ... 211 犬戎 ... 225 仇由国 ... 228 任国 ... 230 芮国 ... 230 戎蛮 ... 232 鄀( Ru )国 ... 232 山戎 ... 234 申国 ... 234 沈国 ... 236 宋国 ... 237 苏国 ... 242 宿国 ... 242 蜀国 ... 243 舒国 ... 244 肃慎 ... 247 随国 ... 247 遂国 ... 253 郯国 ... 253 谭国 ... 254 唐国 ... 254 滕国 ... 256 同国 ... 258 皖国 ... 259 温国 ... 259 吴国 ... 260 无终国 ... 265 西戎 ... 265 萧国 ... 271 小虢国 ... 272 小邾国 ... 272 向国 ... 276 鲜虞国 ... 276 邢国 ... 277 徐国 ... 286 许国 ... 287 须句国 ... 290 薛国 ... 292 弦国 ... 293 荀国 ... 293 郇国 ... 294 炎国 ... 294 燕国 ... 295 燕京戎 ... 301 杨国 ... 302 阳国 ... 303 养国 ... 304 夜郎国 ... 304 夷 ... 308 义渠国 ... 309 英 国 ... 310 雍国 ... 310 虞国 ... 311 鄅( Y ǔ )国 ... 312 鄾国 ... 314 原国 ... 315 越国 ... 316 郧( Y n )国 ... 324 卫国 ... 325 魏国 ... 331 詹国 ... 338 鄣国 ... 339 赵国 ... 339 召国 ... 354 轸 (Zh ě n) 国 ... 356 鄫国 ... 359 缯国 ... 363 郑国 ... 371 中山国 ... 376 钟离国 ... 382 钟吾国 ... 384 宗国 ... 384 州国 ... 384 軧国 ... 385 邾国 ... 402 祝国 ... 424 鄟国 ... 424 胙( Zhu )国 ... 424 邿国 ... 424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2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改写中国上古史的"战国楚简"回到祖国
tianli99 2009-10-28 08:54
清华简来历不明 很可能改写中国上古史 http://history.news.163.com/09/1027/11/5MKJHKSP00011247.html 转载自网易与新华网 一批竹简通过校友捐赠流回清华大学,根据考古界惯例被称为 清华简 。经鉴定,这批共 2388 枚的竹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初步研究显示记载着失传 2000 多年的《尚书》、周武王乐诗等,据称全部解读完成后有可能改写中国上古史。 形制多种多样的清华简,竹简上文字多精整而清晰 编者按:去年 7 月,一批竹简通过校友捐赠流回清华大学,根据考古界惯例被称为 清华简 。经鉴定,这批共 2388 枚的竹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初步研究显示记载着失传 2000 多年的《尚书》、周武王乐诗等,据称全部解读完成后有可能改写中国上古史。昨晚,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讲述 清华简 的来龙去脉。 接收 清华简 我永世不忘的一天 2008 年 7 月 15 日 是我永世不忘的一天。 据李学勤介绍,当天装载着竹简的塑料箱通过海关抵达清华大学,一开箱大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 在流转海外的过程中,持有者大概为了卖个好点的价钱,用竹片把竹简托起来,但是他们用的竹片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搞得竹简上全是霉点。 清华师生用最小最软的画笔洗掉霉点,把竹简泡入无菌水里。由于最长的竹简有 48 厘米,中心还定制了 70 个盘子来存放竹简。 清洗过后,研究人员将泡在水里的竹简拍照用于研究。 我们把数码照片放在投影上,一条条地读。但是不能久看,第一是费眼,第二是这东西太好了,看了容易心情激动,所以每天只看半天。 李学勤讲得很风趣, 连看了 3 个月才粗读了一遍。 学者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这批竹简时代清楚,成于战国中晚期,碳 14 测定结论是公元前 30530 年;第二,这批简的性质是书籍,主要的记载属于经部,还有诗、书、礼、乐的内容。 释读 清华简 部分记载可能会与 曾国 有关 清华简 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 ( 即后来的周武王 ) 发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另一篇周武王时的乐诗记载着周武王八年征伐耆 ( 即黎 ) 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 饮至 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 最为激动人心的发现是失传 2000 多年的《尚书》重新面世。《尚书》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据说孔子时代有一百篇之多,后由于秦始皇焚书大部被毁,汉朝初年只有 29 篇通过学者的背诵默写流传下来。在 清华简 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以前的写本,有些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竹简文句与其多有差异,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它们对于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义难于估计。 李学勤还讲到,其中近 150 支竹简是一部编年史书,记载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早期的历史事件,填补了这方面史料的空白,其中有些记载很可能会与湖北 曾国 ( 曾侯乙编钟即来自 曾国国 君墓 ) 有关。 定位 清华简 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财富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 清华简 学术价值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可以改写中国上古史。昨天学生们问起了这个问题。 目前存世的文献竹简主要有 3 批 , 即 1993 年在郭店楚墓出土的 郭店简 和抢救回归的竹书 上博简 , 还有就是 清华简 。李学勤表示, 郭店简 ( 出土自湖北荆门市郭店 ) 以及 上博简 ,以儒家和道家典籍为主,包括《老子》三篇等,在文化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与上述两批简不同, 清华简 所载内容属于学术思想的并不多,其中有一段像是孔子说的话,但还不能确定, 清华简 大量内容是反映上古史的,将为了解中华早期文明提供大量资料。 清华简 部分研究成果公布后,部分学者曾对解读成果和竹简价值提出质疑,此前有媒体曾报道称 记者采访过程中多次遇到专家拒绝就 清华简 发表看法的情况。 清华简 仿佛笼罩着一层迷雾 。 对于 清华简 的价值,李学勤坚信不疑,他表示,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与解读,就是对该文明留下的经典进行传承和再发现,近年国学的大热,缘于全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需要, 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整理一套经典的东西。清华大学的校领导一再表示, 清华简 并不是清华所有,它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财富,我们将尽快出版整理研究报告,把资料提供给学界共同研究。 清华简 来自校友 匿名捐赠 ? 李学勤披露信息令竹简来历更加神秘 根据此前媒体广泛报道, 清华简 系 清华校友赵伟国境外拍得后捐赠 ,但 李学勤 教授昨天的说法却有所不同,给 清华简 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 李学勤介绍说: 我们最早收到关于这批竹简的消息是在 2006 年底,消息说竹简当时已经流失海外,曾有学者看到过关于这批简的一点点材料,但消息被湮没在一堆伪消息中,并没有引起重视。当时看到的材料太少,学界很难判断这批简的真伪,也很难追溯它们的来源。 持有这批简的人也不敢公开兜售。后来我们的一位校友得到了这批文物,并请专家到香港看了一部分标本。经过专家判断,竹简具有收藏价值,这位校友就把竹简捐赠给了母校。 按照这位校友的意愿,他是匿名捐赠的。 2008 年 7 月 15 日 ,这批竹简进入海关,送到了清华大学。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今年 5 月李学勤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作了类似表述: 竹简来自境外,具体来自谁或哪个单位尚不清楚,也不知道这批竹简是怎么流失到国外去的,可以透露的是,捐赠人是一位清华大学的校友。 记者查阅了 2008 年 10 月清华宣布收藏这批竹简时各大媒体的报道,清华大学当时的说法全部是 校友赵伟国境外拍得后捐赠 。清华大学 刘国忠 教授也曾向媒体介绍: 2008 年 7 月 15 日 ,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成功拍下竹简,将其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 此前清华大学介绍 清华简 时对 校友赵伟国 都是一笔带过,如 2008 年 11 月《北京青年报》报道就称: 清华大学没有对外透露 清华简 的流散过程、购买价格以及捐赠者赵伟国的一些情况。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媒体报道经常提及的 清华校友赵伟国 系民营企业 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多年来对清华 累计捐赠约 5000 万元 , 2009 年 6 月出任清华著名校办企业紫光集团总裁,拉开了持续至今的 紫光重组 的大幕。 清华简 是否出自湖北? 李学勤:我们确实不知道 根据媒体的广泛报道,有专家曾表示 清华简 可能来自楚地,比如湖北、湖南这些地方。 李学勤 教授昨日就此表示, 清华简 出土地很难判断,至于流散过程清华方面则不好调查。 有专家此前曾表示,由于 清华简 上的文字类似楚国文字,再加上同时入藏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残部上有楚国艺术风格的纹饰,判定该批竹简应出土于战国楚国境内,大约也就是今湖北、湖南等长江中游地区。这一信息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引起了许多湖北读者的兴趣。 昨日,一位大学生提问: 能否从文字的字形和语句的文法来判断这批竹简出自我们湖北? 李学勤回答: 大家肯定关心这些竹简是什么地方出土的,但是我们确实不知道,没法调查,只能根据经验推测是出自楚地,但由于学界目前对楚和其他六国的文字掌握得不够,尚无法明确判断,所以还是叫战国楚简为好。 那么,从国内已经出土的竹简所用竹料和竹简制式,可否帮助判断竹简的出土地?李学勤告诉记者,清华大学曾委托中国林业科学院对 清华简 的无字残片做过树种鉴定,结果为 钢竹 , 钢竹 的范围很大,无从判断。 清华大学方面是否曾联系过湖北或湖南等地公安部门尝试调查一下这批竹简可能是从哪里、什么时候流散出去的?对于记者提出的这一问题,李学勤表示: 这个问题我们不好调查。 是否存在调查之后会被文物出土地追讨的担心?李学勤表示: 这不是学术问题,我无法回答。 不过,在讲到关于 清华简 的研究结论时,李学勤表示: 经过测定,这批竹简成于公元前 30530 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那么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 ( 公元前 278 年 ) 之前。 ( 本文来源: 新华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主评论 : 意义重大。 在中国古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中,乐已经失传,虽然二十四史中大都在乐志留有中国古乐的一些史料,但都不太完整。这次发现的武王乐对于中国古文明的考证具有莫大的价值。 而《尚书》的重新发现,对于重新解读中国文明的发展源头与脉络也有重大意义,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终于还是没能葬送中国文明的史《书》。 李学勤教授研究团队正在研究清华入藏的战国竹简。摄影:郭海雷 曹魏时期的三体《尚书》石刻
个人分类: 国学评论|468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