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济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胆猜想:济源之济河与济南之济水被古人想象成一条河!
热度 1 jiasf 2018-4-2 15:15
济水,中国古代江、河、淮、济四渎之一。济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祭水者,当属济水最早。 济源有 济渎庙 ,祀河庙之大者,不但比江渎庙(都江堰二王庙、秭归江渎庙)、河渎庙(河南巩义)、淮渎庙(安徽桐柏)建筑时间早,规模也最大,而且保存完整。 不过,我长期有个疑问悬而未决——为什么黄河以西的济水源头与黄河以东的济水被黄河隔开还称为一条河呢?江、河、淮、济四渎之说形成的年代,黄河沿太行山东麓到天津附近入海,所谓禹河故道。当时黄河以西的济水到现在基本上变化不大,就是现在的蟒河的小支流济河;当时黄河以东的济水走向基本上沿现黄河,流经济宁、济南等地,现已被黄河挤占。为什么被泱泱黄河隔开的两条河会被大家认为是一条河呢? 我曾猜想在更早之前,就是在黄河改走禹河之前,或许黄河曾经南流黄海,从而与古济水是并行东流的关系,而没有交叉!但此种猜想找不到历史记载,也没有古地理研究的证据,看来是不成立的。 济者,渡也,跨也。 《书·禹贡》、《水经》:“导沇水,东流为济”,“水出王屋山为沇水”, “入于河,溢为荥(泽)” 。有古人猜测 济水注入黄河之后,依然是清的,而且清浊分明,在黄河南岸的荥阳形成荥泽,继而东流入海,根据现代科学知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另一说是 “潜流清济”, 济水是从黄河底下潜流而过,在南岸的荥阳复出而溢为荥泽。 私以为 “潜流清济”说在表现上是成立的。黄河以西济源的泉集河济河(流入蟒河,现今蟒河分叉分别流入沁河和黄河)的水比黄河清,而黄河以东潜水成河,也很清,于是人们以为清的水是跨越黄河浑水而连为一体的,于是把本来互不连接的两条比较清的河看成一条河,并命名为跨越之河——济水,并进一步认为她很神秘、有神力而加以崇拜。因其清,因其“济”,因其“三伏三出”、终归大海,而赋予其高洁不污、矢志不移的美好意象。 结论:古人把本不相干的两条河,黄河以西的泉集河济河和黄河以东由黄河渗水汇集而成的济水,因其“水清”的共同特性,而看成一条河,并认为黄河以西的济河跨越了黄河,故命名为济水。同时由此命名也可知,济源之济与济南之济从来都没有真正连起来过,而是靠想象的“跨越”黄河而人为连在一起的。
个人分类: 知识点滴|9289 次阅读|6 个评论
改变命运的科学
sciencenews 2009-10-28 11:21
  与米兰·帕尼什(MilanPanic)的交流,听到最多的就是“科学改变命运”这样的表述。这位已经80高龄的前南斯拉夫总理应《科学新闻》之邀于10月23日在北京大学进行的“科学新闻大讲堂”演讲,也不断强调着这一点。   另一方面,尽管在前南联盟内战关头作为总理力挽狂澜,帕尼什却总是否认自己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自己终生的定位只有科学家和企业家两种,而科学家与政治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不妥协的,总是沿着追求真理的道路向前、向前、再向前。 这也恰恰是我们这一批“科学新闻”的追求者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目标。而且,随着我们杂志工作的展开,尽管服务职业科学家仍然是我们的核心定位,但是我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把关注的视角停留在科学界内部。   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科学的解决方案,科学的确需要从SCI和影响因子的堆砌中,走到更加广阔的现实中,我们这份紧密联系科学界的杂志也一样。   事实上,让科学和科学家能更好地改变社会,也是我们服务职业科学家这一理念的体现。   于是,我们的记者深入到河南济源污染的最前线,聆听饱受重金属污染之苦的村民们的哭诉。我们也在夜半时分到多家据称已关闭的工厂去踩点,呼吸那白天完全闻不到的偷排出来的废气。与社会媒体不同,我们出发前和工作中,设计了包括取样在内的周密的方法。   同样,当村民们知道我们是来自中科院的记者,他们立刻围了上来,不仅仅是控诉污染之苦,更多的是迫切了解孩子们(当地尚未对14岁以上者进行血铅检测)血液中那数倍于正常标准的铅含量到底会给他们的终生健康带来什么影响。   在那一刻,我们深知科学的重要性,而我们进行的调研所显示的环境与健康关联研究的不足,也让我们痛感科学的缺位。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获知当地领导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称,“如果我们的企业达标,符合国家标准,要完全都关闭的话,将对我市的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当政者该怎么办?媒体和公众该怎么办?科学界该怎么办?   答案其实很明显。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的发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但是这样的观点被地方领导们接受了吗?我们的科学界做出了足够的工作,解释和披露了此类伴随发展的灾难吗?我们的报道显示,与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不足一样,科学界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很缺乏。   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科学改变更多人的命运吧。
个人分类: 主编心语|494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