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然科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武功之外有其他 想象不到的元朝自然科学(转载)
jlxt33 2009-9-15 12:50
前言:午餐时在网上溜达,看到了这篇文章,算是在这里安营扎寨后的第一篇与科学有关的文章,尽管是转载的。 武功之外有其他 想象不到的元朝自然科学(转载)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200909/0915_7181_1349614_1.shtml 说到元朝,我们会马上意识到它军力的强盛,地域的宽广,这些方面在当时可以说都是处于世界超级地位的。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时元朝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从科技水平发达程度的角度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朝代达到像元朝那样的居于世界领先集团之列的水平或程度,可是许多的历史学教授们却似乎没有认真地加以讲授,原因何在?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等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此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原因恐怕在于元朝的帝国有实力征调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科学、技术精英前来中国。这些精英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大多是伊斯兰教徒。 这些伊斯兰教徒和其他先前来华穆斯林一道,与中国其他一些民族经过长时间的融合,遂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回。回回把阿拉伯与波斯甚至希腊与罗马的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医学、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在中国加以传播和介绍,其中尤以天文、数学等科技图书最多。 应该说这些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出现在元朝时期的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几千年来,中国在传统上一贯推崇学而优则仕及重文章轻科技的思想,例如缔造天府之国的李冰父子,远远无法与孔孟、朱熹等思想家或理学家,以及苏轼之类的文学家相提并论。但是这种状况在元朝却有所不同。 元朝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发展状况也是历朝历代所不具备的,由于元代高度的鼓励贸易的自由及其特殊的超大疆域,所以形成了一类特殊的科学家队伍,这支队伍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一起把元代的科技水平推向了世界的顶峰。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些鲜为人知的外来支援者身上。 元朝的天文学具有浓厚的吸收色彩,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元朝,天文学方面的科学技术造诣是世界水平的。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也译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这些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天文图书,他们的引进让中国研究天文学的科学家们开阔了眼界,给中国天文学带来了活力。 公元1260年,元朝仿造金人的旧制,设立司天台;1271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1312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札马剌丁等一批天文学家先后在这里工作,为中国天文历算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天文学家们不仅带来或使用一批先进的天文仪器(主要来自阿拉伯及波斯),而且还设计并制造了许多先进的天文仪器。 札马剌丁自己制作的天文仪器有多环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观象仪等7种。这些仪器,当时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研究科学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在谈及地球仪时说:除公元前2世纪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仪(已失传)外,没有比马廷贝海姆1492年的纪录更早的人。可是札马剌丁的地球仪却诞生于1267年,比马廷贝海姆的记录整整早了225年。 札马剌丁的地球仪是球状的,体现了寰球这一科学概念与设想。这无疑对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进行了勇敢的否定,这可以与当时布鲁诺提出的观点相提并论,只不过布鲁诺没有札马剌丁幸运,他最终被当时统治欧洲的教廷烧死。这与当时元朝宽松的科技政策是没法比的。 这时,我们本土的科学家,在天文学方面,也是成绩斐然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了简仪、仰仪和圭表等天文仪器,比丹麦人第谷的同样的仪器要早300年。同时,他主张以实际观测为依据,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天文监测网。另外,郭守敬还设计、制造了大型计时仪器七灯漏(大明殿灯漏),该仪器是反映中国古代计时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代表作。 在历法方面,札马剌丁依照阿拉伯历法编制有《万年历》;而王恂与郭守敬等合作,在反复学习、稽考《哈基姆星表》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于公元1280年编制完成一部著名的历法《授时历》。在编撰《授时历》的工作中,王恂负责推演计算,郭守敬负责实际观测和制作仪器。《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其准确程度相同于现行公历,自元以来一直延续使用了约360年。 在数学方面,元朝也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人使用阿拉伯数字是从元朝开始的。这些美妙的数字是元朝时期来华穆斯林数学家赠与我们的礼物。1957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中,考古队员发现5块铸有阿拉伯数字铁块,其中4块出土时夹在凿刻整齐的两块方石中。经研究,这是用阿拉伯数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纵、横、对角线的数字之和为111。上述遗迹是1273年修建安西王府时,作为奠基埋藏的。 元朝是继两宋中国数学后跻身于世界水平的黄金时期。中国数学家不但继承、超越了以往的数学成就,而且众多来华穆斯林数学家将先进的数学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数学研究在元朝有了质的飞跃。 公元1280年,元代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王恂与郭守敬等制订《授时历》时,不但列出了三次内插公式(招差法),还使用垛垒、招差、勾股、弧矢之法进行缜密计算,其中将穆斯林数学家发明的弧三角法应用于割圆术获得弧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最为称奇。 公元1303年,《四元玉鉴》问世。其作者数学家朱世杰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欧洲则在1775年才由法国人别朱提出同样解法。另外,一般认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是明朝的徐光启在意大利人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并引进中国的,但是有学者认为,在此前的元代,此书已经被来华的穆斯林人带到中国。 也许,在知道这些之前,一个游牧民族统治下的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到如此程度是不敢想象的。但历史就是这样让一些不可思议一次次的发生,这才吸引着无数爱好者来探寻它的伟大魅力。 连载:超级帝国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梅朝荣
个人分类: 海纳百川|2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唯物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阻碍
热度 1 wliming 2009-9-5 11:47
唯物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阻碍      作者:Summer      几乎所有自然科学的重要领域,不是让辩证唯物主义的“死对头”占了先 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硬要出头结果闹得个大败亏输。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在 所有前沿科学领域无不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辩证唯物主义在前苏联和当时的中 国被奉为官方哲学,哪位科学家还敢冒着被戴上唯心主义或资产阶级学者的帽 子,去对着干?即使想对着干,也拿不到科研经费。非但如此,在改造资产阶级 思想的幌子下,许多科学家不得不天天做检讨,思想受到严重禁锢。因此,包括 宇宙科学、量子化学、遗传学等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在前苏联和当时中国都受 到了严重阻碍。这些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法大旗下对科学的粗暴干涉的严重后 果。   1971年林彪913事件后,周恩来以批判林彪的“极左”为口号,逐步恢复 了科学刊物,其中最早的一本叫做《物理》杂志。 1972年《物理》杂志发表了 一篇论文,“关于标量—张量理论中含物质及黑体辐射的宇宙解”,作者是中国 科技大学的讲师方励之。毫不夸张地说,这篇文章是中国进入相对论宇宙学研究 领域的开端——而且是在文革这样极左的年代!然而在当时,它的发表却让“上 海理科批判组”有了最新的攻击目标,因为该文所支持的大爆炸宇宙论直接与辩 证唯物主义有关宇宙无限的教条相抵触,因而被认为是反动学说。《 爱因斯坦在 中国》一书说:“方励之公开支持反马克思主义的大爆炸宇宙学,激怒了‘上海 理科批判组’和其他正统马克思主义批判者,他们组织了一场批判方励之及其支 持者的运动。从1973年初至1976年秋,在全国性的报刊和学术杂志上,至少有 30篇文章针对大爆炸理论或方励之的论文做了批判,其中许多批判文章出自 ‘上海理科批判组’。……1975年秋,方励之及其同事们得以发表一篇回应批 判的文章。在这篇题为‘河外天体红移是可以认识的’的文章中,方励之认为, ‘无论大爆炸理论正确与否,射电天文学等最新进展已使得宇宙学成为一门实验 科学,可以通过通常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哲学讨论来研究’。”   中国媒体对于宇宙学的批判,并不因为四人帮的垮台而结束。在华国锋执政 的时代,又发生了一场关于宇宙学的争论。这一次是由钱学森的一次讲课引起的。 当时党国领导人为了表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请科学家进中南海给他们讲课。第 一讲是介绍国际科学技术的新进展, 由当时的“首席科学家”钱学森担任“御前 侍讲”。他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各个分支,在谈到宇宙学时,他说西方现在有所谓 “宇宙学”,主张宇宙有限、宇宙膨胀,是一门伪科学。 这篇讲话发表在当时的 《人民日报》上,方励之见到之后致函《人民日报》再次指出宇宙学不是“伪科 学”,同其他科学分支一样,它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方励之要求在 《人民日报》上发表他的这封信,为宇宙学辩诬。不用说,《人民日报》没有答 应他的要求。    钱学森为什么要说这番话? 钱学森完全知道宇宙的膨胀是有观测方面的坚 实基础。1969年10月23日的审查“相对论批判”的会议上钱学森的发言说“爱 因斯坦在全世界都有影响,这个事要慎重”。 他在发言中还说,“辩证唯物论是 人类的最高智慧,全面经验汇总到毛泽东思想。” 他说,在批判相对论这个理论 时,“千万不能忘记了毛泽东思想,一定要依靠这个。” 最后,钱学森希望“相 对论批判”一文能写得“更深入”,希望“批判相对论学习班”的成员“活学活 用毛泽东思想,下苦功夫,扩大已得的成果,(以)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些话 有一些是当时流行的套话,但并不是全是,而是反映了他对辩证唯物论和毛泽东 思想的崇拜。正是这种崇拜导致的迷信使他不能以实验事实来判断大爆炸宇宙论 的真伪。   “辩证法”一词出自于古希腊,意为“对话”。辩证法一词,在苏格拉底和 柏拉图那里,实际上是“辩论法”,即对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经过多方多次的 辩论之后,才可能获得相对准确的界定。   亚里士多德为帮助人们正确辩论,在前人的基础总结出来一系列的逻辑规 律,发展出形式逻辑,为几何学的成功奠定了逻辑基础。亚里士多德为人们所熟 悉的就是三段论的推理方法,他的逻辑不止三段论。最初的逻辑用在辩论中。当 时雅典实行民主制,辩论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因为只有在辩论中才能出真理,才 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像中国人谁权力最大说了算, 中国人不许辩论。所 以中国人思维能力和说话的能力就较 差。外国人讲究演讲术,而演讲术里边最重 要的就是在于逻辑。 必须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只有讲清楚才能做清楚,只有做清 楚才能做成功,只有做成功了才能有发展。      康德的先验逻辑和先验哲学已把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西方逻辑和哲学推到了 最高峰。辩证法在康德那里,指的却是导致产生悖论和矛盾的有害的思维方法。   黑格尔取消了先验逻辑,推出了他自己的逻辑学,所谓辩证法的逻辑学。辩证 法被黑格尔变成思维的规律和存在方式,并将自然界同化其中,变成了走向绝对 理性的几乎惟一的方法。“辩证法”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合理的就是存在的。”这是明显地把事实(真假)判断与价值(善恶)判断等同 起来的谬论。存在与否属于事实判断,合理与否属于价值判断。合理的是存在的, 是正确的;但存在的是合理的,则不一定成立。存在的不必是合理的。怪不得叔 本华说黑格尔是骗子,他既骗了革命者(合理的是存在的),又骗了反革命者(存 在的是合理的)。黑格尔犯了把事实判断混同价值判断的逻辑错误,这就是辩证 法家的伎俩,也是辩证逻辑的死穴。黑格尔的辩证法把德国古典哲学最终推向了 死路。20世纪世界公认的最聪明的人之一,英国哲学家罗素说黑格尔的学说“几 乎全部是错误的”。   马克思在接受黑格尔的辩证法后,又吸收费尔巴哈的朴素唯物论,批判黑格 尔哲学的非唯物主义立场,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去掉,加了物质第一性而已。马 克思只是简单地颠倒了黑格尔辩证法中主客体的地位, 仍然用辩证思维规律替代 宇宙规律。   所谓的“自然辩证法”就是说整个自然界都遵循了马的辩证法“规律”在 发展,恩格斯专门写了《自然辩证法》,闹出了各种笑话。 恩格斯反对热力学第 二定律,即熵增原理;同意电磁波和光线在宇宙空间必然通过某种物质即以太的 振动来传播。恩格斯认为数学基于物质直观,总喜欢将各种数学运动和物质运动 直接对应,并认为计算机不过是不可靠的“数学演算同纯逻辑演算的滑稽的混 合”。此类谬论,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中不可胜数。 当年德国工运 领袖伯恩斯坦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交给爱因斯坦征求意见。爱因斯坦 的回答是,如果不是由于恩格斯是一位有名的历史人物的话,就根本不值得出版。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里,处处挥舞政治狼牙棒。事实 上,在受马赫思想影响而诞生的狭义相对论已发表了三年之久,才出版的这本光 辉著作,列宁居然还把马赫等人骂成最凶恶的敌人。以这样两部书为依据来指导 自然科学,还能指望有什么好结果。       唯物主义者宣称,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到一起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 自然科学战无不胜的锐利武器。 主张辩证法的人认为:形式逻辑不过是刻板的死 脑筋,而辩证逻辑则能适应千变万化,具有更高级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 规律自然就是辩证逻辑的规律。   形式逻辑是大家熟悉的。你可以凭借形式逻辑,从欧几里得的公理出发,一 步步严格证明,诸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许多定理和推论来。也可以从牛 顿定律进行行星轨道计算和地面上的各种力学计算。事实上,无论是各门科学还 是演说辩论,都得符合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最初是辩证方法论的翻版。相对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并不纯粹研 究思维的形式,而是从思维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结合上,来考察思维形式的变化规 律。由于不存在辩证的一般运动,同时现代科学已证明自然界不是决定论的,所 以一般的辩证逻辑规律是不能确定的规律,因而不存在所谓的辩证逻辑。即使辩 证法能结合各种领域的具体内容得出具体的规律,但这些规律没法得到统一的辩 证逻辑,仍然只有辩证方法论。   有学者试图将辩证逻辑发展成与形式逻辑并列的思维规律。如同黎曼几何依 靠和欧氏几何完全矛盾的平行公设建立起来,可以把形式逻辑中不能为真的矛盾 式以某种形式包装为基本公理,建立辩证逻辑体系。黎曼几何和欧氏几何是地位 平等的几何学,黎曼几何完全不依靠任何欧氏几何的定理。辩证逻辑的推导却不 可能离开形式逻辑,而其公理是违反形式逻辑的。所以这种辩证逻辑体系从一开 始就是完全错误的。   任何一个稍微受过点学术训练的人都知道,提出一个命题,所用的概念必须 经过明晰准确的界定,这才能让那命题有点确定性,也才能让他人理解、验证和 运用。恩格斯将形式逻辑斥为“形而上学”, 率先使用“辩证思维”的非人思维 方式,它的特点就是从不明晰界定概念,吐出大量云雾,让你怎么理解都行。    辩证法自称是变化哲学,能适应各种变化,决不会傻头傻脑地把话说死,因 此,其最大专长莫过于当事后诸葛亮,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到头来都能用辩证法 解释得通。 很多人即使不能未卜先知,如果有当事后诸葛亮的能耐,一样能吃得 开,混得转。关键是两点:一是事先把话说得越模糊越好;二是要牢牢抓住最终 解释权。掌握了这两点,就永远不会穿帮。辩证法如同算命瞎子,没本事预言未 知,解释已经发生了的事倒头头是道。“父在母先亡”不就是准确预言天下一切 父母死亡时间的宇宙运行规律么?父母死于同一时刻的概率小到几乎不会发生, 如果父亲先死,那就是“父在母先亡”;如果母亲先死,那就是“父在,母先亡”。 这种处处反对形而上学的辩证思维,岂不是无往而不胜?和尚和道士是这方面的 老手,到庙里或道观求签,竹签上玄而又玄的文字,最终当然由他们来解释。商 家们深明此道,把格式合同的条款写得模模糊糊,最后附上一条:该合同最终解 释权归本公司。死板板的形式逻辑只知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跟着独裁 者的意志转,当然不合独裁者的心意。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灵活性,最能博得 独裁者的青睐,反正最终解释权掌握在他们手中,愿意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辩 证唯物主义还真成了他们最得心应手的锐利武器了。    这套“辩证思维”最受统治者欢迎。毛就是什么都不说清楚,只是云天雾地 地暗示一通,还一定要强调“两种可能”,让下属去揣摩圣意 。如果事情办好了, 他就说是他的英明指示使然;如果办砸了,他就说是你违反了他的教导──他不 是早就强调过失败的可能了么?    没有了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辩证逻辑便完全变成了诡辩逻辑、骗人逻辑、 说谎逻辑。辩证逻辑是伪逻辑、假逻辑。 在今天,人和人之间,互相不信任,辩 证思维应是罪魁祸首之一。正是深得辩证之道,大人物才能在罪恶之后心理平衡 下来。他们根本用不着解释什么,只要事后一辩证,什么都是为了劳苦大众。文 革前,有这样一段真实的笑话:干部学哲学时,一个农民干部发言说:“马克思 主义就是‘折了主义’,怎么说怎么有理。”于是,他们继续错误着昨天错误, 罪恶着昨天的罪恶。只要有辩证法来撑腰,也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了。正过来 看是不行,就反过来看。反过来看不行,就再倒过来看。只要用心厚黑,就没有 什么不能实行的东西。唯物辩证法,完全是为所有邪恶行径狡辩的歪理邪说。它 不仅不能帮助人们进行正确、有效的思维,更搅乱人们的正常思维,把人们的思 维引向错误,引向根本不能产生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的死路,甚至索性把“辩 证法”变成了诡辩法。   1949年以来,中国人的哲学教育中,完全只教辩证唯物主义,极不重视甚 至完全不教形式逻辑。中国学生被告知,形式逻辑是“孤立、静止、片面”的形 而上学,是错误的思维理论。殊不知,丧失了“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起点、 深度、高度,何来联系、运动、全面的思维发展?事实证明,孤立的、静止的、 片面地来研究事物的方法,在人类现有的认识情况下是最好的方法论,才可能了 解事物的本质。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如果把所有的关联都考虑进去, 就等于什么也干不成,就象我们老祖宗一样,只能抱着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的混日子。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总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一开始便从总 体上提出本质的观点。这种带有原始思维特征的传统正与辩证法不谋而合。
个人分类: 哲学|3042 次阅读|5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年获奖项目
热度 1 pukin 2009-8-2 10:22
按语:科学网第一博主王鸿飞老师的博文由于观点独到、文笔犀利,总是受到大家的关注和热评。今天看到王老师的博文学术不端盛行的原因【博文连接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888 】,文章认为: 国内学术不端盛行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低质量的研究工作屡屡得到国内学术界和行政机构的承认和表彰,而人们又把这种承认和表彰作为衡量学术质量的标准,这使得造假和学术不端成为非常有利可图的事情。 中国的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每年评选一次,评奖范围之广、获奖项目之多、获奖人数之众绝对可以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这也是中国科技界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线^_^,至于获奖水平和质量,众说纷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本博主既无能力也没资格评价历年来国家三大奖的水平和质量,但从这三大奖的评选标准来看,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要高于科技进步奖的科技含金量,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一等奖。 本博主花了几分钟时间放狗搜索了一下建国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科研成果一览表。科学网博主人才济济,牛人们可以心平气和的评价一下这些代表国家自然科学最高成就的成果是否多为一些低质量的研究工作。 不过从获奖者的名单来看,钱学森、华罗庚、王淦昌、吴文俊、李四光、邹承鲁、陈景润、冯康、唐敖庆、刘东生等等都是国际一流的学者。 另外,有兴趣的博主也可以检索一下建国以来颁发的国家发明一等奖【估计有不少是国防军工领域的,但相信含金量也不会低】。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年获奖项目 (公开部分26项,另有2项未公开) 1956年(当时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 1、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完成人:华罗庚 2、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完成人:吴文俊 3、工程控制论完成人:钱学森 1982年 1、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 完成人: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 2、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完成人: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韩景行、朱大绶、吕华等 3、配位场理论研究 完成人:唐敖庆、孙家钟、邓从豪、张乾二、江元生等 4、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 完成人:王淦昌、丁大钊、王祝翔 5、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 完成人:王晓青、楚旭春、黄汲清、郭文魁、程裕淇、王曰伦等 6、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完成人:陈景润、王元、潘承洞 7、《中国科学技术史》 完成人:李约瑟等(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 1987年 1、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 完成人:刘东生、施雅风、孙鸿烈、郑度、常承法、吴征镒等 2、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 完成人:廖山涛(北京大学) 3、东亚大气环流 完成人:叶笃正、陶诗言、朱抱真、陈隆勋 4、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完成人:唐敖庆、江元生 5、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完成人:王德宝、汪恩璧、汪猷、郑可沁、朱莹书、陈海宝等 6、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完成人:邹承鲁、许根俊、孙玉琨、杜雨苍、赵康源、周海梦 7、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 完成人:王文采、汤彦承及其研究集体 8、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 完成人: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徐伯安、楼庆西、郭黛娅 9、五次对称性及Ti-Ni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 完成人:郭可信、叶恒强、李斗星、张泽、王大能 10、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 完成人:涂光炽、王秀璋、陈先沛、张宝贵、杨蔚华、程家平等 11、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 完成人:陆家羲(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 1989年 1、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 完成人:赵忠贤、杨国桢、陈立泉、杨乾声、黄玉珍及其研究集体 2、基于时序逻辑的软件工程环境的理论与设计 完成人:唐稚松(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1991年(空缺) 1993年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 完成人:秦仁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95年(空缺) 1997年 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 完成人:冯康等 1999年、2000年、2001年(空缺) 2002年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 完成人:蒋锡夔、计国桢等 2003年 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 完成人:侯先光,陈均远,舒德干 2004年(空缺) 2005年(空缺) 2006年 1、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 完成人: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 2、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 完成人:支志明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16656 次阅读|8 个评论
评价体系小议
peiguiliu 2009-7-31 11:22
SCI(Science Cited Index)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在SCI录入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成为国人自然科学水平与成果评价的重要标尺。由于唯SCI是为,无限应用成就了SCI在自然科学界的国际地位;SCI也成了中国科学研究及其发展的指挥棒和灯塔!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博导、硕导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anley 2009-5-26 07:23
从导师入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博导、硕导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可拓学是 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新学科,近年发展较快,在广大可拓学研究者的艰苦努力下,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发展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与各个专业领域相结合,开展应用研究,如可拓策略生成、可拓数据挖掘、可拓设计和可拓软件研制等,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关于可拓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学位论文超过110篇,期刊论文近300篇。近年来,随着可拓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深入开展,申报和承担有关可拓学项目的人员逐年增加,到现在为止,有关 可拓学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达到30项,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加入了可拓学研究队伍。 为了加强从事可拓学研究的研究生导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可拓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生长点,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 主办, 南昌大学和江西省系统工程学会 承办的2009年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可拓学研讨会 于2009年5月8日-11日在南昌举行 。 参加会议的有(按名称拼音排序)大连海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暨南大学、南昌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和部分博士生。 会议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文 研究员致开幕词, 江西省系统工程学会常务副会长、南昌大学 贾仁安教授致欢迎词。南昌大学邓群钊教授朗诵了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指导委员会主席涂序彦教授的贺诗: 博导硕导研讨会,可拓思想乃精粹,矛盾转化方法好,开拓创新最珍贵。 会议听取了 蔡文研究员关于 可拓学发展 的综述 报告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杨春燕 研究员关于 可拓学的博士硕士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报告 。听取了国防科技大学陈文伟教授的可拓软件研制情况介绍、浙江工业大学赵燕伟教授的可拓设计研究概况、浙江大学李兴森副教授的可拓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广东工业大学杨春燕研究员的可拓数据挖掘研究进展和暨南大学孙东川教授的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等学术报告。报告的内容十分精彩和深入,特别是明确了可拓学是要干什么的,可拓学的核心和特色在哪里,使与会者对可拓学研究工作有全面的认识和清醒正确的估计:明确了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牢牢抓住 通过变换解决矛盾问题 这一核心,加强对基元理论,可拓集合和可拓逻辑的研究. 会议交流了博导、硕导指导研究生开展可拓学研究工作的心得和所碰到的问题,讨论了可拓学和与会者所在专业的结合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会议进行了热烈的辩论和争论,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每个与会者也从会议中学到不少东西。 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建议,今后的可拓学研究工作要朝着两个方向前进: 1. 向深入研究、提高水平的方向前进 充分发挥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作用,深入进行可拓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克服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使可拓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 向应用、普及、推广的方向努力,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要认真抓好普及推广工作。撰写可拓学通俗丛书,开展多层次的培训,研制可拓策略生成,可拓数据挖掘和可拓设计等软件,把可拓学介绍给社会,介绍到世界,以实现老一辈科学家关于中国人也应创建一些新学科,使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的愿望! 要发展可拓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把可拓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与各位老师所在的专业领域相结合,取长补短,以形成更适合于各自领域的可拓工程方法。并逐步进入社科领域,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会议指出,这次博导、硕导可拓学研讨会开得十分及时,它将对今后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指导博士生、硕士生研究可拓学的工作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促进博士生、硕士生有关可拓学的毕业论文的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议的会风很好,既认真又热烈,通过讨论,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建议。今后要继续发扬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风气,多沟通、多联系,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返回首页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2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科学家自己建立的原创性学科—可拓学学术报告会
anley 2009-5-26 07:21
我国科学家自己建立的原创性学科 可拓学 学术报告会 2009年5月12日,南昌大学科技处、江西省系统工程学会邀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工程研究所蔡文研究员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工程研究所杨春燕研究员来南昌大学作学术报告。 蔡文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 新学科可拓学的创立与发展,他从可拓学的选题开始,详细介绍了可拓学的创立过程和目前情况及未来发展。 杨春燕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管理可拓工程研究概况,她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博士生、硕士生学位论文对管理可拓工程研究进行了综述。 两个报告有机结合,系统地展示了可拓学解决矛盾问题的魅力和学术价值, 使师生们开阔了视野 。 学术报告会由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点负责人、江西省系统工程学会常务付理事长贾仁安教授 主持。 国家级教学名师、 南昌大学理学院院长朱传喜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和我校的博士生、硕士生 参加了报告会。 返回首页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2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春燕研究员在浙江工业大学访问讲学
anley 2009-5-26 07:20
杨春燕研究员在浙江工业大学访问讲学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杨春燕研究员应邀于2009年5月14日-17日在浙江工业大学访问讲学。在杭期间,在浙工大先进设计与装备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方向负责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委会常务委员赵燕伟教授的陪同下,杨研究员参观了浙工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浙工大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同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生和硕士生亲切交谈,了解大家的研究方向,一一回答了有关可拓学与机械工程专业结合的问题。然后杨研究员对专著《可拓设计》的撰写、与可拓学相结合的研究生开题报告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5 月15日 下午,杨研究员为来自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理论与工程等不同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近50名,作了题为可拓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应用领域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由赵燕伟教授主持,杨研究员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可拓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概况,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使很多以前没有从事可拓工程研究的老师和同学耳目一新,很多学者表示今后要将可拓学与本专业相结合进行研究,并希望全国高校的可拓学研究人员能加强联系,使可拓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更上一层楼。 访问期间,杨春燕研究员和赵燕伟教授与国家级教学名师、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王万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信息智能与决策优化研究所所长周根贵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孟志青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曹柬副教授等,就可拓学与人工智能、可拓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并讨论了由浙江工业大学承办2010年全国第13届可拓学年会的有关问题。 返回首页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2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蔡文研究员在广州作可拓学通俗讲座
anley 2009-5-26 07:17
蔡文研究员在广州作可拓学通俗讲座 2009 年5月22日 ,蔡文研究员应邀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作可拓学通俗讲座。题目是: 研究聪明的学问 可拓学通俗讲座 , 参加报告会的有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师生和广东科普志愿者协会的会员等近200人,蔡文研究员 以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介绍聪明的规律、可拓学的基本理论和获得聪明的方法,深受与会者的的热烈欢迎。 返回首页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2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贴: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人文底蕴吗?
lvnaiji 2009-5-20 09:53
博主简言:科学网上正在热议科学家的人文素质。这篇文章虽谈论的是社会科学,但对自然科学也可触类旁通,各位不妨一阅,或将有所启发。 近年来,一种观点颇为流行,即强调社会科学研究或研究者要有人文精神,要有人文底蕴。表面看来,这一命题的提出是近年来打破现有的学术建制、促进交叉学科研究、鼓励学术创新之努力的一个产物;也是对极左思潮下中国学术发展反思的一个产物。其基本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假定是,如果有了更强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或,人文底蕴,社会科学研究就有更多的创新可能,因此会大大推动中国当代的学术发展。 什么是人文底蕴 但什么是人文精神或人文底蕴 ? 一个词说多了,仿佛人人都知道其含义,但往往没有人能说清。因此,为了避免三岔口现象,首先需要把这个词操作化一下,这样才能在经验上看出其优劣利弊。 如果人文底蕴指的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甚或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当然赞同。但是,如果这个备受赞美乃至有点神圣的语词仅仅指这种专业人士的基本素养,甚或这种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要件,那就大委屈这个词了。任何学科研究的一个起码条件就是要对语言文字有良好的把握,因为人们的思考和交流都必须借助于概念和语言。但是,我们又必须注意,即使能够准确清晰理解文本、表达思想和命题,这种能力却不是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语言学家并不可能因为其研究的是语言,就比社会学家或法学家更能精确表达一个社会学或法学的命题。诗人有可能直观地感受并表达某个命题,但往往是下意识的;就表达而言,某些按照语法看来很蹩脚的句子在特定时候,对于某个专业来说就是精确的表达。例如,不忠实的配偶就是不忠实的 ( 波斯纳语 ) 这样的同义反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事实上许多语言交流的强烈效果往往来自对习惯用法或语法的偏离、背离甚至颠覆。而且,理解是在传统中完成的,因此,语言表达的准确、优美与否都必须相对于研究领域内的学术传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文史哲不分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前现代的学术现象。最重要的是,在社会科学上,只有首先想清楚,才能表达清楚。而想清楚不是文字的能力,因为在强调经验研究的社会科学中,我们必须想的是事而不是词 ( 霍姆斯语 ) 。 如今社会科学界有些人的文字确实很糟糕,语句不通顺,文字枯燥无味。但这也许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中文或文字水平太差,而更可能是他们自己的学科研究就很差。事实上,杰出的学者往往都是杰出的写手,他们甚至会以自己的文字表达方式改变约定俗成,而不是相反。近年来,在中国学界,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学术散文很受读者欢迎。但这些学者其实未必是各自学界中文字功底最好的,他们会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也会有错,的、地、得不分,句子也可能很拗口别扭,有些学术观点也有争议甚至错误;但这些问题几乎没有影响这些文字的受欢迎程度。因为,可以说,他们几乎总是这个学界思想最活跃的,最有见地的学者。 如果更宽泛一点,人文底蕴是指对文史哲的了解,甚或是深厚的了解 ? 甚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学者,由于其读者群的限制,当然应当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甚至是必须了解。但是,如果他对中国历史并不很了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讲不出老庄孔孟,不知道明月几时有,只能把酒问青天,难道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了吗 ? 或者是他做出了很好的研究,但我们就因为他没有这种人文底蕴,他的论文中没有引用孔子或老子的话,价值就降低了吗 ? 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蕴含了许多知识,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和洞识,可以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或素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中国经典一定更有学术意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就研究的素材而言,传统文史哲材料并不必然比其他材料 ( 例如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经验 ) 更具知识品格上的优先性或优越性。近年来对口述史的研究,对小传统的研究,对民间社会的研究,扩大了研究的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学者发现了传统的集中于经典或大传统的研究的局限。甚至,研究传统的文史哲也不比研究西方的文史哲 ( 经典 ) 更高。它的惟一优先性可能是:相比于西方古典,它更容易为中国人接近,因此使用起来成本更低;而相比起当代中国普通人的智慧,有可能更为凝练,因为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使用起来可能收益更大;相对于口述史、小传统而而言,它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可能更具有一般性。 或者,人文底蕴还应包括像中国古代文人学者一样要懂得一点琴棋书画,会吟诗诵词 ? 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风度或生活方式 ? 我在后面将论述,这种生活方式或知识类型不过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不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有一种苍茫的历史感;但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呢 ? 说穿了,不就是夸耀自己嫖妓吗 ? 我们能不加反思地赞美这种封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知识类型,将其笼而统之称为人文底蕴吗 ? 上面的分析已经令我们发现人文底蕴这个词的边界不清楚。因为其不清楚,所以所有人都可以用;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又不大可能真正有用处。大家都可以说这个词,都可以提倡,但是提倡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甚至有很大的差异。 如何看待前辈学者的人文底蕴 我们屡屡听到这样一些说法:前辈学者有何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甚至是学贯中西,而今天的学生或研究者是何等的缺少文化素养;我们需要培养大师,出路就是增强对 ( 中国的 ) 人文知识的了解,增加他们的人文底蕴。这一判断或教育思路,如果是针对社会科学研究状况或人才培养,我认为这种貌似合理的分析基本是错误的。 我首先承认,社会科学研究确实需要一些起码的文史哲知识。因为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 孔子 ) ;忘记历史,必蹈覆辙 ( 桑塔雅那 ) ,没一点哲学,一个人终生都会是偏见的囚徒 ( 罗素 ) 。但是,有这些知识既不是社会科学发展或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取得成就的充分条件,甚至未必是必备条件。 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学人,近代许多前辈大学者确实都有很强的文史哲功底。但是,这里的问题并不是,这些有成就的学者是否都伴随着相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更强的文史哲功底,而是,他们的成就是否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文史哲功底呢 ? 只要回想一下,在他们的时代,他们显然并不是同辈人当中文史哲功底最强的,有许多人甚至是当时的文化反叛者;常常被一些老学究斥之浅薄,指责他们没有读几本书就数典忘祖。而完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传统了解不够,接受了西方的学术训练,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制度变迁中才做出了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事实上,他们当中最出色的,往往都接受了西方现代的学术训练,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触及了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如果金岳霖没有留学,仅凭着他的文史功底,不可能开掘出现代的逻辑学和逻辑实证主义。冯友兰如果不是到了美国,既不可能撰写出《中国哲学简史》,也不可能撰写出今天我们见到的七卷本《中国哲学史 ) 。如果不是钻研西洋文学并留学欧洲,钱钟书能否撰写出《管锥编》和《七缀集》就很值得怀疑。如果更客观的评价,因此可能有些大逆不道,即使那些我们今天仰之弥高甚至称之为秦斗的,既受过西方社会科学训练同时也有很强的中国人文底蕴的前辈学者,如果放在世界文明和知识发展史中,放在社会科学的传统中,我们必须承认,他们对于学术的贡献并不如同我们夸奖得那么高。而当今的一些学者不仅就知识的前沿程度,而且就知识的贡献而言,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前辈学者。例如,今天中国经济学家对当今经济学的学术贡献可能要超过我们尊敬的陈岱老当年对经济学的学术贡献,尽管可能在经济学人才培养或其他方面仍然不如陈岱老。 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今不如昔呢 ? 我想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中国的知识格局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的一些阶段很类似,都曾比较重视所谓的人文在中国,主流是文史哲;在西方,主流则先是神学、历史以及无所不包的哲学等。进入现代之后,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各国都出现了知识格局的转变。社会的变化使社会需求的知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尽管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转型了,但是社会对知识的评价标准一定会有一个滞差,因为社会发展总有滞差,社会对于知识的界定和接受也总有滞差。当知识转型迅速和急剧时,更是如此。任何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对学术的评价往往沿用的是相对保守的标准人们不是以知识创新作为评价学术的标准,而还是可能用诸如博学、文采以及与传统热点问题的关系距离作为评价标准,哪怕这时的学术前沿已经改变,学术评价标准已经改变。社会和学术界的评价标准有这种错位或滞差很正常,并且也有正当理由。因为 - 在一个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在新知识还没有带来可见的明显利益之际,人们没有理由赶时髦、追风、当学术追星族;持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仅对于学者个人是理性的,实用主义地看,对社会稳定发展和保持知识断裂中的外观连续性也都是有意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社会科学一定不如前辈的学问了。也许这种今不如昔的怀旧心态恰恰反映了我们的学术文化传统正在发生改变。 而且,在这种改变时期,往往会只是因为转型而造就一些著名学者,尽管就学术而言,并非顶尖学者。想一想,当年轰轰烈烈的围绕《孔子改制考 ) 的争论究竟有多少学术意义或贡献 ? 如果从学术上看,胡适的贡献有多大 ? 最多是开风气之先而巳。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所谓方法论,仅仅是一个命题而已,并没有多少方法论的分析和阐述,哪怕你不用细致辨析,也会发现有很多问题:他的所谓实用主义,其实就是引入了一个新词而巳,远不如皮尔士、杜威、詹姆斯的分析论证细致,也不如他们深刻。但是社会变革毕竟创造了这样一批著名学者,由于人们并不深究著名的来源,也由于学术的社会资本与符号资本会转移特别是在学而优则仕的没有专业化的社会传统.中,人们往往会夸大那些著名学者的学术贡献。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今天著名学者少了反倒可能是社会科学的一件幸事,这意味着学者较少通过社会活动甚至政治活动获取学术名声了。 还必须注意到,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普及和下移的社会。如果与数十年前的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的知识垄断相比,当代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高学历、高学位的人多了,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中有学术创造能力的人一定多了,尽管看起来好像是有学术创造能力的人更多了。我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上大学之后的一段时期曾痴迷于文学写作,当时的一个困惑是,为什么如今的许多大学文史哲教授还不如以前的作为中学教师的何其芳,有今不如昔之感慨。如今,我才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旧中国大学里人才荟苹,而恰恰意味着当时高等院校很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很少。如今教育机会多了,博士多了,教授也多了,像我这样只有中等学术资质的人也可能成为教授了。事实上,我们只要想一想 20 多年前,北大每个系都只有几位教授。而如今哪个院系没有十几、二十名甚至数十名教授 ?! 因此我们仅仅从教授或博士的名称来看,似乎我们今天的教授或博士不如从前了。 此外,在先前的社会中,由于人才比较少,社会关注集中,人们也更容易记住。人一多,即使他们同先前的精英人物同样杰出,但由于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则,人们也很容易感到现代社会平庸,没有拔尖的人物。其实没有拔尖的优秀人物,也许恰恰是优秀人物多了,而不是少了。我们今天这一代人都记得新中国有三钱,记得华罗庚,但这恰恰是因为他们人数很少,我们今天能记住哪位航天科学家呢 ? 哪位核物理学家呢 ? 可事实上,我们的科学技术显然是前进了,而不是落后了。我们已经不大可能刻骨铭心地记住任何人了。这是一个不再刻骨铭心的时代。 人们在比较当代和先前时代的学术的时候,往往会用先前最好的同当代最差的相比。因此,今不如昔是一种普遍的民众社会心理。一提起春秋战国,我们就想起孔孟老庄,儒墨道法,诸子百家;一提起 20 世纪 30 、 40 年代,我们往往会提到那个时代的一批杰出学者。但时光和我们的记忆都是一个过滤器,它们会把那些不知名的人物都过滤了,剩下的往往都是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而在当代,或者是由于远香近臭,或者是美感需要距离,或者是任何人都只能对现实不满,或者干脆由于我们对于同代的竞争者总会有嫉妒,总之,当代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往往只是那些最不像话的、最糟糕的人和事。我们会提起老北大,提起西南联大,似乎那时是一片辉煌;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 ( 围城 ) ,不要忘记三间大学,不要忘记克莱登大学博士方鸿渐,不要忘记方鸿渐在那个环境中还算是一个聪明人,一个好人。我们也常常会回想起建国初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或外国文学所的群星璀璨,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洗澡 ) 笔下的那些人物。我的一位研究生,业余时间弹古琴,一天就突发奇想:皓月当空,面对高山流水,古人之所以在弹琴前要沐浴焚香,兴许仅仅是为了减少蚊虫叮咬,从而能集中注意力,而并非如同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浪漫。这种尼采式的谱系学追究,固然令人扫兴,但它或许揭示了生活的原生状态,并且会令我们对以往的黄金时代有所警惕。 如果我们充分意识到了这些因素以及其他我在此不可能一一明确梳理的因素,那么我们对今天社会科学的现状和发展的评价,对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评价可能就会比较公道一些。 人文底蕴未必能推进社会科学研究 首先任何东西都是有成本的。即使掌握更多的文史哲知识有助于社会科学研究,但这需要研究者支付的代价可能是对本学科前沿或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了解。基于机会成本,一个学者则总是必须有所取舍。我们无法事先确认,人文学科的底蕴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否是最需要的,是否是成本收益最好的。 最根本的因素是,如果说有什么人文底蕴的话,那么这种人文底蕴也是并且必定是流变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已经指出了这一点。文学上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历史演变就已经表明人文的流变;儒学形态的历史变迁及其在近代令人感伤的衰落都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就狭义的人文底蕴中国传统的文史哲来看,它们其实是扎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角度来看,忠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统治力弱有关,孝则与农业社会缺乏养老保险有关;而古代文人或学人的那种人文精神或情趣,那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时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系统化表现,而并非当时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情感。它们确实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这种悠久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或隐含了包括未来的一切时代和社会的先进文化,还是由于它们集中体现了发展缓慢甚至相对静止的农业社会的生活形态,从功能上附着于并维系了这种生活形态 ? 对此,我无法准确回答。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即在今天,在一个工商社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肯定会与传统农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很大差异。事实上,许多也可以视为人文底蕴的东西,甚至会被今天的主流平民文化断然拒绝。在今天,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的才子即使不考虑作者当时的官员身份风流潇洒不仅为今天的平民主义道德无法兼容,受到女权主义的大力批判,甚至会被公安局抓去罚款。因为尽管现代社会在性的问题上变得更为开放了,但这种开放和薄悻青楼完全不同。现代社会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宽容第三者、婚外恋,但不能宽容薄悻青楼,不能容忍纯粹金钱的性交易。如果今天哪位社会科学家想学习并实践这种文化底蕴,那一定会被当作学界腐败闹得沸沸扬扬。 其次,强调传统的人文,即使可行,也不无可能窒息今天人们的创造。知识创新、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已经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潮流;至少在年轻一代中事实上已经成为潮流。因此,不无可能,我们今天轻视、鄙视甚至试图予以校正的那种大众文化,也许会在下一代被认为体现和代表了今天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社会求新、进步的表现。 坦白地说,我个人的人文底蕴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就比较陈旧。我看不起文化快餐或快餐文化,认为它既不精致也不完美;但这是从我的偏好而言,而一旦我把自己摘出来,从法学和社会学家的角度较一下真,我们又会认为哪一种文化是绝对好并永恒完美的呢 ? 而所谓的文化快餐,如果放在当代社会中看,难道不正体现了一种知识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趋势,不正体现了一种人们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追求,不正体现了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吗?而这反映和回应的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和文化急剧和普遍转型,从一个相对静止的农业文化到一个更为生动强健的工商文化的转变。如果这个快速变动的社会需要的主要知识就是用完即扔的知识,如果在这个社会中知识的折旧率就是很高,难道我们可以并可能因为我们对文化的评价而要求社会适应我们吗 ? 我们今天观赏传统京剧的人大大减少了,绝不是因为观众的人文底蕴少了,而是时代变了,今天的城市白领可以说在任何方面都肯定要比传统时代的京剧观众 ( 他们绝大多数目不识丁,也背不下历史朝代 ) 的文化底蕴厚得多。 也的确,古代有不少官员 ( 包括赢得青楼薄悻名的作者杜牧,在今天他肯定是腐败的官员 ) ,甚至很高的官员 ( 例如白居易、元稹;例如王安石、苏东坡;例如韩愈、司马光 ) 吟诗作画,文采飞扬,而今天自打毛泽东之后,却没有一位可以在文采上可与这些古人媲美的。但这真是一个问题吗 ? 其实,当我作这种比较时,已经犯了时代错误,表明的只是我的观念陈旧,因为看上去似乎萧瑟秋风今又是,但毕竟已换了人间。社会的变迁,知识的分工,职能的转换以及选拔的标准都已经注定了今天的政府官员首先不是文人学士,因此,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今天人们根本不看重官员的书法如何,诗歌如何,文采如何;人们看重的是他有没有能力招商,有无能力融资,有无能力处理外交内政。甚至在大学里,包括人文底蕴最雄厚的文史哲院系也是如此了:院长、系主任的选任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得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一定的交涉能力,甚至就不能有大多的文人习气。甚至我们今天挑选教员的标准也发生变化了,我们也许偶尔还会称赞某个老师的板书写得好,有书法功底,但是这已经不再是挑选教员、评定职称的标准了。不论我们喜欢不喜欢,这个社会对文化知识的评价体系都已经变了。 事实上,除了一些只属于特定时代的人文精神或底蕴外,真正具有普适性的东西都必定是在社会竞争中为人们所接受的,必须是对人有文化的召唤力和感染力的。人文底蕴并不是本质主义的,自然也就不可能是某个时代的规定,甚至不是某一个时代的人们的共识,而只能是多时代的交叉共识。 人文底蕴背后的可能危险 因此,当人们强调文化底蕴,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必须接受某种价值时,我往往会有所保留。这一点也延及我自己。我常常担心,我强调的某种素质或学术底蕴是不是一种大强了的个人偏见或偏好;担心会不会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当成了正义的化身,真理的化身,阻碍了学生的追求和探索。我的这种自我反思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我提出这一点的要害不在这里,我有更深层的忧虑,甚至我感到了某种危险。 2003 年上半年,我去英国剑桥,我同一位在那里搞研究的中国经济学家发生了争论。他对中国当代经济学界的批评是关心效率大多,关心正义不够。在国内经济学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界也屡屡有类似的论点。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有些是令人痛心的问题,从学术规范到学术品格,也可能存在学科关注点过于集中、学术视野不够开阔甚至跟风的问题;就研究者来说,也许有过于关注专业化,忽视了某些问题,有韦伯所说的专家没有灵魂的现象。因此,人文关怀、人文底蕴作为对社会科学不健康发展的一种校正被提出来了。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些社会科学研究者纷纷开始扮演起社会良心的角色,对一些他们没有多少甚至没有任何研究的问题发表不负责任的大而化之的评论,尽管我不可能反对他们就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也相信,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可能是真诚的,但是感情的真实并不等于事物的真理,真诚也不保证正确。 把自己关心的某些问题归结为正义问题,而把对方的问题归结为效率问题或技术问题,不仅不能令人信服,而且不可能推进对这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我们很可能陷入一场关于谁的问题才是正义的问题或谁的正义问题更正宗,因此不可能有结果的讨论。 因此,在这种所谓的人文底蕴或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的背后,隐含的是某种通过分类来压迫人和压迫知识的力量。在这种人文的旗帜下,某些问题可能获得了优越的或高尚的地位,并因此可以压缩甚至压制另一类同样诚实、认真、科学尽管可能是有错失甚至有错误的研究,挤压某些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也可能永远不起眼但可能有潜力的研究。这种所谓的人文关怀或人文底蕴中隐含着某些学者的居高临下,过分自信。它既隐含了一种哲学上的先验论,即有些问题天生或根据定义就是更有价值的,对学术是更有贡献的;同时也隐含了哲学上的经验论,即前天昨天有价值的问题今天也会有价值,并且永远有价值。朱苏力: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人文底蕴吗?文汇报 2004/8/1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3466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大学排行榜的质疑
zdwang 2009-5-17 07:56
评重理轻文的评价体系 王 振 东 最近揭发出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学研究所的大学评价课题组(即武书连课题组)有索取赞助和接受贿赂的潜规则,惹出了一些是非,使人们在报刊和网络上对大学排行榜一事产生了热议。 笔者4年前在美国时,看到2005年2月27日纽约《世界日报》周末出的《世界周刊》上,有一篇介绍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学研究所大学评价课题组2005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研究报告的文章,曾对他们发布的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产生过疑问。这期《世界周刊》介绍,他们给大学打分的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权重是0.5780;科学研究的权重是0.4220。而在科学研究下又设两个二级指标:自然科学研究的权重是0.3312;社会科学研究的权重是0.0913。 我产生的质疑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两者的权重竟有3.6倍以上的差别,对于大学来说,这两种科学研究的权重怎么能差别这么大呢?这个课题组公然歧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做出这种重理轻文评价体系的权重设计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自从有了这个疑问,后来就注意他们每年在发布大学排行榜时,对评价体系有没有说明和变化。结果除了在美国看到过《世界周刊》上那次对评价体系有说明外,后来几年在国内都看不到说明,所以只好怀疑他们是不敢公开评价方案,以便进行暗箱操作。因为只要在国内公布出这样的权重设计评价方案,肯定会受到非议的。 在最近对大学排行榜的讨论中,还看到有大学校长说,所有这些排名机构,没有任何一家向学校要过数据,数据来源至少是不完整的,因而也怀疑其数据的可靠性。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可以有各式各样评价体系的大学排行榜。一所大学可以在甲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同,在乙排行榜上又可在排在较后的位置,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所以必须要对照评价体系方案,来看排行榜才有参考的意义。 一个客观、科学、公正的大学排行榜,除了课题组需要廉洁自律外,数据来源要可靠,还要说明出处;评价体系的权重设计方案要科学,并公布于众,接受捡验。这样产生的大学排行榜,才有公信力。
个人分类: 教育思议|500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与真善美
xiongdeping 2009-4-27 00:32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自然科学
wangyk 2009-4-22 03:31
王应宽 转 2009-4-22 2008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自然科学 第四编 自然科学 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 科学通报 2.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 中国科学.E辑 12.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 自然科学进展 17.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19.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 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 重庆大学学报 31. 天津大学学报 32.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4.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 应用科学学报 60.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 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4.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7.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 桂林工学院学报 73.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8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 自然杂志 90.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 科技通报 94.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97.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学版 98.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8.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N 自然科学总论 1.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 中国科学基金 3. 自然辩证法研究 4. 科学 5.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6. 系统工程学报 7.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8. 系统工程 9. 系统科学学报 10. 自然辩证法通讯 11. 实验技术与管理 12. 中国科技史杂志 13. 系统管理学报 14. 自然科学史研究 15.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O1 数学 1. 数学学报 2. 数学年刊.A辑 3. 应用数学学报 4. 中国科学. A辑,数学 5. 计算数学 6. 数学物理学报 7. 模糊系统与数学 8. 系统科学与数学 9. 数学进展 10. 应用数学 11.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12. 工程数学学报 13. 应用概率统计 14.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15. 数学杂志 16.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17.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O3 力学 1. 力学学报 2. 力学进展 3. 应用数学和力学 4. 固体力学学报 5. 爆炸与冲击 6. 计算力学学报 7. 力学与实践 8. 实验力学 9. 应用力学学报 10. 力学季刊 11.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12. 机械强度 13. 振动与冲击 O4 物理学 1. 物理学报 2. 光学学报 3. 发光学报 4. 光子学报 5. 低温物理学报 6. 中国激光 7.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8. 声学学报 9. 物理学进展 10. 原子核物理评论 11. 物理 12. 量子电子学报 13. 高压物理学报 14.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5. 量子光学学报 16. 大学物理 17.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18. 计算物理 19. 波谱学杂志 20. 低温与超导 21. 物理实验 22. 光散射学报 O6/O7 化学/晶体学 1.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 分析化学 3. 化学学报 4. 催化学报 5. 无机化学学报 6. 物理化学学报 7. 有机化学 8. 分析实验室 9. 色谱 10. 分析测试学报 11. 化学通报 12. 分子科学学报 13. 分析科学学报 14. 中国科学.B辑,化学 15. 化学进展 16.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7. 分子催化 18. 化学研究与应用 19. 化学试剂 20. 功能高分子学报 21. 光谱实验室 22. 合成化学 23. 人工晶体学报 24.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5.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6.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P1 天文学 1. 天文学报 2. 天文学进展 P2 测绘学 1. 测绘学报 2.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3. 测绘通报 4. 测绘科学 5. 地球信息科学 6.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7. 遥感学报 8.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P3 地球物理学 1. 地球物理学报 2. 地震学报 3. 中国地震 4. 地震地质 5. 地震 6. 空间科学学报 7.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8. 地震研究 9. 地球物理学进展 10. 西北地震学报 11. 水文 P4 大气科学(气象学) 1. 大气科学 2. 气象学报 3. 高原气象 4. 应用气象学报 5. 气象 6. 气候与环境研究 7. 热带气象学报 8.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9. 气象科学 10.气象科技 P5 地质学 1. 岩石学报 2.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 地质论评 4. 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 6. 地球化学 7. 地球科学 8. 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 11. 中国地质 12. 地球学报 13. 现代地质 14. 高校地质学报 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6. 第四纪研究 17. 地质通报 18.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 地质与勘探 20. 矿物学报 21. 地层学杂志 22. 地质科技情报 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5.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 矿物岩石 27. 物探与化探 28.古地理学报 29.新疆地质 30. 地球与环境 P7 海洋学 1. 海洋学报 2. 海洋与湖沼 3.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4. 热带海洋学报 5. 海洋科学进展 6. 海洋通报 7. 海洋科学 8. 海洋工程 9. 海洋环境工程 10. 台湾海峡 11. 海洋技术 12. 海洋地质动态 13. 海洋湖沼通报 K9, P9 地理学 1. 地理学报 2. 地理研究 3. 地理科学 4.人文地理 5. 干旱区地理 6. 中国沙漠 7. 经济地理 8.地理科学进展 9. 干旱区研究 10. 地球科学进展 1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2.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3. 冰川冻土 14. 极地研究 15. 山地学报 16.热带地理 17. 湖泊科学 18.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 世界地理研究. Q (除Q94/Q98)生物科学综合 1. 生态学报 2. 应用生态学报 3. 生物多样性 4. 生物工程学报 5. 遗传 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7.微生物学报 8.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9. 水生生物学报 10.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1.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2. 生态学杂志 13. 微生物学通报 14.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5. 生物物理学报 16. 古脊椎动物学报 17. 古生物学报 18.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 生物数学学报 20. 生物技术 21. 生命的化学 22.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3. 生物技术通报 24. 生命科学 25. 生物学通报 第五编 医药、卫生(略) 第六编 农业科学(部分) S 综合性农业科学 1. 中国农业科学 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 华北农学报 4.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6.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 1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3. 西南农业学报 14.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6.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8. 上海农业学报 19. 中国农学通报 20.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 西北农业学报 22.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 江苏农业科学 25. 江苏农业学报 26.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 浙江农业学报 29.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 广东农业科学 31.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 湖北农业科学 33. 新疆农业科学 34.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36. 贵州农业科学 37. 河南农业科学 38.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 农业基础科学 1. 土壤学报 2. 水土保持学报 3. 土壤 4. 土壤通报 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 水土保持通报 7. 水土保持研究 8. 中国土壤与肥料 9. 生态环境 10. 中国水土保持 1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 1. 农业工程学报 2. 灌溉排水学报 3. 农业机械学报 4. 节水灌溉 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 农机化研究 8. 中国农机化 第七编 工业技术 TB1 ,TB2工程基础科学 1. 振动工程学报 2. 工程图学学报 3. 工程力学 TB3 工程材料学 1. 复合材料学报 2. 无机材料学报 3. 功能材料 4. 材料导报 5. 材料研究学报 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7. 材料工程 TB4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 1. 中国粉体技术 2.包装工程 TB5 声学工程 1. 噪声与振动控制 2. 应用声学 TB6 制冷工程 1. 低温工程 2. 制冷学报 TB7 真空技术 1.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 真空 TB9 计量学 1. 计量学报 TD 矿业工程 1. 岩矿测试 2.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3. 爆破 4. 金属矿山 5.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6. 中国矿业 7. 矿冶工程 8. 非金属矿 9. 矿业研究与开发 10. 矿业安全与环保 11. 工程爆破 12. 矿山机械 13. 化工矿物与加工 14.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TD82 煤炭开采 1 .煤炭学报 2. 煤炭科学技术 3. 煤矿安全 4. 煤田地质与勘探 5.选煤技术 6. 煤炭工程 7. 煤炭技术 8. 中国煤炭 9. 煤矿机械 10. 煤矿开采 TE 石油,天然气 1.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石油学报 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 7.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石油钻采工艺 9. 油田化学 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 石油机械 13. 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 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 油气储运 20. 石油天然气学报 21. 中国海上油气 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4. 石油物探 25. 油气田地面工程 26. 天然气地球科学 2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8. 测井技术 29. 断块油气田 TF 冶金工业 1. 冶金分析 2. 钢铁 3. 粉末冶金技术 4. 钢铁研究学报 5.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6. 轻金属 7. 炼钢 8. 中国稀土学报 9. 稀有金属 10. 有色金属 11. 特殊钢 12. 炼铁 13. 粉末冶金工业 14.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15. 稀土 16. 烧结球团 17. 硬质合金 18. 贵金属 19. 中国有色冶金 20. 湿法冶金 21. 冶金自动化 22. 钢铁钒钛 23. 黄金 TG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1. 金属学报 2.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3.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4.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5. 金属热处理 6.铸造 7. 焊接学报 8.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9. 材料保护 10.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11. 热加工工艺 12. 塑性工程学报 13. 材料热处理学报 14. 中国表面工程 15. 机械工程材料 16. 铸造技术 17.锻压技术 18. 材料科学与工艺 19. 表面技术 20. 轻合金加工技术 21. 焊接 22. 腐蚀与防护 23. 焊接技术 24. 电焊机 25.轧钢 26.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TH 机械、仪表工业 1. 中国机械工程 2. 机械工程学报 3. 摩擦学学报 4. 机械科学与技术 5. 机械设计 6. 光学精密工程 7. 机械设计与研究 8. 润滑与密封 9. 仪器仪表学报 10. 机床与液压 11. 机械传动 12. 液压与气动 13. 流体机械 14. 自动化与仪表 15. 现代制造工程 16. 工业设计学报 17. 振动、测试与诊断 18. 光学技术 19.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 制造业自动化 21. 水泵技术 22. 制造技术与机床 23. 轴承 24.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5. 自动化仪表 26. 压力容器 27.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TJ 武器工业 1 .弹道学报 2. 兵工学报 3. 火炸药学报 4. 弹箭与制导学报 5. 探测与控制学报 6. 火工品 7. 含能材料 8.现代防御技术 9. 火力与指挥控制 10. 飞航导弹 11.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TK 能源与动力工程 1. 工程热物理学报 2. 内燃机学报 3. 动力工程 4. 热能动力工程 5. 太阳能学报 6. 燃烧科学与技术 7. 内燃机工程 8. 热力发电 9. 锅炉技术 10. 汽轮机技术 11. 车用发动机 12. 电站系统工程 13.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14. 可再生能源 TL 原子能技术类 1. 核动力工程 2. 强激光与粒子束 3. 原子能科学技术 4. 辐射防护 5. 核科学与工程 6. 核技术 7.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TM 电工技术 1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 电力系统自动化 3. 电工技术学报 4. 电网技术 5. 电池 6. 电源技术 7. 高电压技术 8. 电工电能新技术 9. 中国电力 10.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11. 电力自动化设备 1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13. 电力电子技术 14. 高压电器 15. 微特电机 16. 电化学 17. 电机与控制学报 18.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19. 变压器 20. 微电机 21. 电气传动 22. 磁性材料及器件 23. 电机与控制应用 24. 华东电力 25. 绝缘材料 26. 低压电器 27. 电瓷避雷针 28. 蓄电池 29. 电气应用 30. 大电机技术 31. 电测与仪表 32. 照明工程学报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1 .电子学报 2. 半导体学报 3. 通信学报 4. 电波科学学报 5.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6. 光电子、激光 7. 液晶与显示 8. 电子与信息学报 9.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1. 现代雷达 12.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3. 信号处理 14. 红外与激光工程 15. 半导体光电 16. 激光与红外 17. 红外技术 18.光电工程 19. 电路与系统学报 20. 微电子学 21. 激光技术 22. 电子元件与材料 23.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24. 电信科学 25. 半导体技术 26. 微波学报 27.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8. 光通信技术 29. 激光杂志 30. 光通信研究 31.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33.光电子技术 34.应用激光 35. 电子技术应用 36. 数据采集与处理 37. 压电与声光 38. 电视技术 39. 电讯技术 40. 应用光学 41.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42.微纳电子技术 43.电子显微学报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1. 软件学报 2. 计算机学报 3.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 5. 自动化学报 6.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7.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8. 系统仿真学报 9. 计算机工程 10.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1. 控制与决策 12.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3. 控制理论与应用 14. 计算机应用研究 15. 机器人 16. 中文信息学报 17. 计算机应用 18. 信息与控制 19. 计算机科学 20.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1.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2. 计算机仿真 23.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4. 遥感技术与应用 25. 传感器与微系统 26.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7. 测控技术 28. 传感技术学报 29. 控制工程 30.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31.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TQ 化学工业 1.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 化工学报 3. 高分子学报 4. 化工进展 5. 精细化工 6. 现代化工 7.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8. 膜科学与技术 9. 化工新型材料 10. 应用化学 11. 化学工程 12.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3. 化学世界 14. 高分子通报 15. 过程工程学报 16. 精细石油化工 17.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18. 离子交换与吸附 TQ TS 略 TU 建筑科学 1 .岩土工程学报 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3. 建筑结构学报 4. 岩土力学 5. 土木工程学报 6. 建筑结构 7. 工业建筑 8. 城市规划 9. 城市规划学刊 10. 中国给水排水 11. 混凝土 12. 空间结构 13. 建筑学报 14. 给水排水 15. 建筑材料学报 16.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7.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18. 工程地质学报 19. 世界地震工程 20. 暖通空调 21. 建筑技术 22.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3. 工程勘察 24. 建筑科学 25. 中国园林 26. 国际城市规划 2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 施工技术 29. 规划师 30.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31.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32.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33. 新型建筑材料 TV 水利工程 1 .水利学报 2. 水科学进展 3. 泥沙研究 4. 水力发电学报 5. 水利水电技术 6. 水电能源科学 7. 水力发电 8. 人民黄河 9. 长江科学院院报 10.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1. 中国水利 12.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13. 人民长江 U 综合性交通运输 1.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2 铁路运输 1. 铁道学报 2. 中国铁道科学 3. 铁道车辆 4. 铁道标准设计 5. 铁道工程学报 6. 铁道运输与经济 7. 铁道建筑 8. 铁道机车车辆 9. 机车电传动 10. 中国铁路 11.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U4 公路运输 1. 中国公路学报 2. 汽车工程 3. 公路交通科技 4. 公路 5. 桥梁建设 6. 汽车技术 7. 中外公路 8. 现代隧道技术 9. 世界桥梁 10.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U6 水路运输 1. 中国造船 2.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3. 中国航海 4. 船舶力学 5. 船舶工程 6. 水运工程 7. 中国港湾建设 8.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9. 航海技术 V 航空,航天 1. 推进技术 2. 航空学报 3. 宇航学报 4. 航空动力学报 5. 空气动力学学报 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7. 固体火箭技术 8.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0. 飞行力学 11. 宇航材料工艺 12. 中国惯性技术学院 13. 航天控制 14. 实验流体力学 15.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16. 电光与控制 17. 航空材料学报 18. 中国航天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1. 环境科学 2. 中国环境科学 3. 环境科学学报 4. 环境工程学报 5. 环境科学研究 6.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7. 环境化学 8. 自然灾害学报 9. 环境工程 10. 环境保护 11. 环境污染与防治 12. 工业水处理 13. 环境科学与技术 14. 自然资源学报 15.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16. 水处理技术 17. 化工环保 18.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 中国环境监测 X9 安全科学 1.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 安全与环境学报 3. 消防科学与技术 4. 工业安全与环保 5.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附: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人文社科类) 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人文社科类)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71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自然科学与自然史的关系
热度 1 lvnaiji 2009-3-11 07:31
说明:前几日出差,疏于管理,致歉!这一篇比论后现代科学一文完成得更早些,似乎在类似作曲家作品的编号中应该排在更前。请两篇都未曾看的朋友先审阅这一篇,也烦请已阅后现代科学的朋友看完这篇后再思考后现代科学。 通常认为 , 自然科学即是研究自然界一切物质和现象的科学。这种说法隐含了这样的观点 , 即自然科学的对象是现有的自然 , 例如科学分类按学科所研究运动形式的不同即高级或低级来划分 , 其指导思想显然有意地将自然科学理解为对现有的 ( 甚至是不变的 ) 自然的研究。自然科学不仅研究自然界,尤其要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要以自然史为研究对象。本文试图探讨自然科学与自然史关系的历史发展 , 由此从一个方面来把握科学发展规律与趋势。这一点也为科学分类和建立科学体系提供客观依据 , 同时也将深化对某些认识论问题的理解。 一 自然科学与自然史关系的历史发展 在古代 , 希腊的自然哲学试图描绘自然的由来与发展的图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 , 万物的始基是元气、道 , 或五行 , 由阴阳的矛盾运动发生变化以形成万物。他们大致都是先构思出始基 , 然后由此经各种变化发展形成现有自然界中的一切。无论古人的这些构思如何离奇 , 没有科学根据 , 然而他们毕竟是在思考自然史。普林尼于世纪初写的《自然史》中 , 从总的宇宙理论开始一直讲到地球 , 然后是地理 , 最后是动物 , 植物和人。这确实是自然史。 文艺复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 实证科学兴起。科学家们不再从虚构的始基出发来推演出万物 , 而是着手研究眼前感官所能触及的现存的事物。生物学家作人体和动植物的解剖 , 凭藉显微镜和物理 , 化学方法 , 一步一步地探索生物的组成。化学家则从空气、水、土、矿石等开始 , 分析无生命界物质的内部组成。天文学家 , 地质学家考察太阳系的现状 , 观察地貌。挖掘化石 , 试图由现状回溯来推测它们的由来 , 如此等等 , 换言之 , 这些学科分别是由自然演化发展所达到的若干阶段一一人 , 动植街、化合物、地球与天体等开始 , 然后回溯。科学探索的方向正与自然演化的方向相反。 科学前进的方向如此,相应地 , 科学的概念体也是对自然史相反过程的描述与反映。如人体 , 动植物皆由种种器官或部分组成 , 生物由细胞组成 , 细胞则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 , 以至蛋白质 , 核酸组成。本世纪又进一步发现后两者分别由氨基酸与核苷酸组成。化学家则告诉我们 , 分子由原子组成。这些概念体系反映了自然史的逆过程 , 表达方式的总的特点是 : 对象 A 由 a 、 b 、 c 组成 , 但对于 a 、 b 、 c 如何形成 A 则不能回答 : 或只能猜测设想 , 不能作确切的回答 , 如化学中的亲合力 , 天文学 , 地质学和生物学中的进化思想或虽在实践中由 a 、 b 、 c 得到了 A, 却不明其中奥秘 , 未能从理性上得到说明。 物理学的情况有所不同 , 在二十世纪前主要研究力 , 实际上是不考虑物质内部组成的若干运动形式。虽然物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概念体系的展开 , 是由简单运动形式到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 但这显然不是对自然史的描述。 总之 , 在文艺复兴后的数百年内 , 自然科学确实的是自然史的逆过程 , 自然科学的概念体系是对自然史逆过程的描述和反映。简言之,自然科学是逆自然史。 跨入二十世纪来 , 情况再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首先 , 化学在沿着自然史回溯揭示物质的组成方面达到了自然演化的一个关节点 ---- 核与电子 , 将继续沿自然史上溯的接力捧交给物理学。化学与物理学相结合 , 研究原子的形成 , 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 , 和生物学共同探察化学分子形成生物大分子的机理。跨世纪来 , 物理学家开始涉及各种物质形态 , 三十年代发现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 接着便建立了核物理 , 讨论质子和中子如何形成核 , 五十年代后又逐步认识到质子、中子由夸克组成 , 目前正在探讨夸克又是由什么组成;随之 , 相应地建立起量子色动力学、量子味动力学 , 研究夸克如何形成强子等。物理学在二十世纪后的发展过程与二十世纪前其它学科的情况一样 , 也是逆自然支向上 , 在分别揭示了原子、核、强子 是由什么组成之后 . 认识再倒过来。 其它学科也相继发生类似的变化。分子生物学正试图理解如何在 DNA 和蛋白质的基础上组成细胞。在为生物找到共同祖先后 , 进化学说则要揭示由低等生物进化到人的过程。在完成了一系列分析之后 , 现代生态学认为 , 目前的生态与环境是历史地形成的 , 由此才能理解现有的生态与环境。近来对意识起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注意 , 《原始思维》成为畅销书 , 安亚杰则通过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 由儿童的心理发生着手来确实人类意识的起源。二十世纪来各个学科先后的发展表明,它们分别在达到了一些关节点的相继发生转折 , 认识回过头来 , 沿着自然虫的发展方向,研究自然史的一个或若干阶段。 科学发展到今天,各门自然科学正日益形成一延续的统一体,科学的整体即是全部自然史的抽象和概括。物理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 开始讨论宇宙的起源、夸克的垒成。关于恒星与元素的起源已大致了解。地质学正在扩展它的研究领域 , 讨论太阳系与地球的起源和演变。化学接着研究在地球与星际发生的化学进化。现在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则试图连接由无生命的化学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到最原始的生命组织的环节 , 在生物界与无机界的鸿沟中虽已填补了从尿素一直到膜岛素和核酸片断等各种物质 , 但尚未从理性上逾越障碍。目前,众多学科的学者们正在共同追踪自然发展史上所迈出的这巨大的一步。尔后,分子生物学、进化论、生态学探索一直进化到人类的过程。接着,人类学、心理学讨论人类与意识的起源与发展,逐步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地、涉及家庭与社会的起源和变化。 总之 , 在今天的科学家看来 , 自然不仅是存在 , 而且是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古代哲学家天才的揣测 , 经过漫长的认识过程,到今天正在成为科学的理论。自然科学又一次成为自然史。 自然科学与自然史关系的发展,经历了由一致到相反再到一致的否定之否定的道路,而这两个否定环节,即是发生于十七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两次科学革命。 二 科学分类与建立科学体系的依据 自然科学史与自然史的关系这一观点对于科学分类以及建立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既然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史 , 那么各门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理所当然地即是自然史的各个阶段。由此我们可合理地推知 , 自然科学分类的基础或实质不是别的 , 正是自然发展的各个阶段 , 我们在前面看到 , 二十世纪科学发展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现代有不少关于科学分类的论述 , 大多强调按运动形式的不同即高级与低级之分来作科学分类 , 这固然是正确的 , 然而若不深入到本质 , 不贯穿以历史的观点 , 那么科学的分别是各门学科的并置。它们虽有低级与高级之分 , 它们的联系也反映了自然界的整体 , 但所反映的只是自然现状的静止的图景。仅基于这种思想的分类 , 与上一世纪孔德所作的将学科按由简到繁的排列相去不远。黑格尔曾以发展的思想作科学分类。他认为各门自然科学是在所谓 绝对精神 ' 自我变化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 , 这里体现了辨证法的光辉。然而他的分类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 必须以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分类思想进行改造 , 根据自然史的阶段进行分类。另一方面 , 自然演化发展的延续性 , 不断地推进 , 则是科学的统一 , 并成为进化的延续体的依据 , 所谓科学的 一体化 , 其实质正是科学的 历史化 。现代基础科学体系即是自然发展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我们试以下面的方式表达自然科学的分类与体系。 在左图表中主要显示学科前后相续的关系 , 反映自然演化的一个阶段。在图表中还列出若干组大致平行的学科 : 如基本粒子物理与极早期宇宙学 , 前者讨论早期与极早期宇宙中的成员及其运动规律 , 后者研究由这些成员组成的宇宙 , 二者的研究对象密切有关 , 在自然演化史上大致属于同一时期。核物理与天体物理学的关系也有类似之处 , 前者讨论核的结构与核的种种变化 , 后者探索由大量核素也成人体的演变规律。生命科学 ( 还可加上人类学 ) 与生态学 , 心理学与社会学 , 它们的关系大致也是如此 , 总的来说,在这些组合中 , 每一组中的一方从相对来说微观的角度考察自然演化某阶段的物质形态和运动规律 ( 基本粒子、核、原子、分子、生命个体 ,( 个人 )), 的另一方则研究大致在同一时期由这些微观物质组成的相对客观的对象 ( 极早期字窗、天体、地球、生态 ,( 社会 )), 反过来说 , 也正是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整体中 , 那引进相应水平的个体才得以存在并显示出种种运动规律。显然 , 在相关的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此可见 , 按自然科学于自然史的关系来考察自然科学的分类以及建立科学体系,会得到较为清晰的线索和图景。 由一门(组)学科到另一门 ( 组 ) 学科的过渡 , 全部科学正在揭示一部自然演化发展的宏伟历史。目前在科学的链条中还有多处环节没有沟通 , 例如从宇宙起源到夸克形成 , 以及生命起源等 , 这正是当前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家们正在合力锻造那些环节使科学真正成为完整的对自然史的抽象和概括。二百亿年历史长河的滚滚巨流正在科学家们的心中激荡回响 , 既然自然发展到人后 , 人类又组成了社会,自然科学也必然要与社会科学联结成一个进化的、延续的统一体。 三 认识论启示 在第一部分中 , 我们分析了自然科学与自然史关系的历史关系的历史发展 , 即由自然科学是自然史 ( 原始的一致 ) 经自然科学是逆自然史 , 再到自然科学是自然史 ( 辨证的复归 ) 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历史分析给我们两个认识论启示。首先,它揭示了由分析到综合这一认识方法的实质。 通常谈论科学的发展由原始的合经分再到合 , 经历了由分析到综合的认识过程。然而自然不仅是存在,而且是过程。现存的一切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 由低级而高级 , 由部分到整体的发展过程 , 部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整体的。因而根本上说 , 分析 , 就是对现存事物发展史的回溯。一旦分析达到各学科研究对象的最低层次 , 或更确切地说 , 回溯至自然演化的各个阶段或关节点 : 认识即回头过来 , 由分析到综合 , 在思维中由部分到整体重建立对象,或更确切地说 , 在思维中再现自然由某一阶段演化到这一研究对象的过程。因而从根本上说 , 分析和综合就是对对象发展史的回溯与再现。 其次 , 前述历史分析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关系。既然自然科学以自然史为认识对象 , 那么自然史就是历史的东西 , 而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则是逻辑的东西 , 就二者的关系而言 , 我们看到 , 逻辑的东西要经历与历史的东西相反 , 然后再到一致的过程。例如在几十年前的化学教科书中 , 内容的编排一开始是空气、水,然后是各族元素及化合物 , 最后才是原子结构。这种逻辑体系大致与该学科本身的历史发展 , 即人类关于这些对象的认识过程相同 , 但与研究对象在自然史中的演化过程相反。生物学等其它学科的教科书也有类似情况。若干年前 , 化学、生物学等教科书的逻辑出发点或概念体系的展开相继发生变化 , 逐步转到接研究对象本身的演化过程来进行。例如无机化学从氢原子结构 , 从各种原子轨道开始 , 然后是各族元素 , 最后达到对复杂化合物的认识 , 生物学看作则反映系统发育或个体发育的历史过程。逻辑的东西不仅与这一时期的认识过程一致 , 而且与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一致。 科学的发展表明 , 逻辑与历史的关系 , 必然要从逻辑 ---- 概念体系 ---- 与认识过程二者的一致 , 发展到与认识过程以及客观事物的演化这二者的一致。在一开始逻辑的东西与客观事物的演化相反是为了寻求一致的起点 , 是为了转折 , 为尔后的一致作好准备。转折就是革命。自然科学如此 , 社会科学同样也是如此 , 科学的发展规律 , 人类认识的规律 , 就是将人类的知识体系由认识过程一致 , 推进到既与认识过程一致 , 又与客观事物本身的演化相一致。这种三者一致是逻辑的与历史的一致的最终归宿。 黑格尔宣称 : 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 , 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我们对此名言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改写成:在历史上是最初的东西 , 也必然要成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这是科学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必然趋势。
个人分类: 科技|6379 次阅读|3 个评论
恩格斯谈理论思维
zhulin 2009-2-11 09:33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 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这种复归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道路达到。它可以仅仅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实现。如果理论自然科学家愿意从历史地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那末这一过程就可以大大地缩短。 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同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杨学祥 2009-2-7 09:18
哲学的困惑:从 官场 堕落到文理分科 杨学祥 编者按:本文最早发表在光明网,因硬盘损坏而失去记录。最近国家就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可行性等征求意见,故再次转发,以供参考。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理性思维缺席导致官员腐败、公众科学观念淡薄、暴富阶层素质低下。德育之窗。福建师范大学 摘自: 光明网 http://dyzc.fzu.edu.cn/1fjgx/show.asp?id=44818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 . 光明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317.html 杨学祥 . 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 上传日期: 2005-7-19 上海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270.htm 国家就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可行性等征求意见 http://www.sina.com.cn 2009 年 02 月 06 日 22:51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6/225115122623s.shtml 摘要: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文理分科将哲学一分为二,学生只能学习哲学的一半,没有完整的知识如何全面认识世界?我们的瘸腿教育培养怎能培养出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级人物?在经验主义横行,理性思维缺席的今天,官员腐败、公众科学观念淡薄、暴富阶层素质低下,不能不与长期的瘸腿教育相关。如果把科学当成圣经来背诵,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腐败失于信仰的破灭,信仰失于理论的动摇。如果说哲学的困惑始于文理分科,你相信吗? 关键词:哲学的困惑, 官场 堕落,文理分科,理性思维,信仰 1. 关注兰州腐败案 ??官场 59 岁堕落现象,又多了杨在溪的版本。这位兰州市前副市长坦陈:随着年龄的增长面临退休,希望把身后事安排得好一点。 杨在溪的危机感来得有点早,他今年才 55 岁,离退休还有数年;而他敛财的手段又特别贪婪, 4 年索贿受贿 300 万元 ( 包括人民币 193 万元、美金 9.3 万元、港币 5 万元、价值人民币约 15 万元的金条 ) 。 ?? 甘肃省纪委常务副书记王润康在 5 月 23 日 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甘肃省去年查处了一批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大案要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1742 起,涉及 2088 人,其中地厅级干部 17 人,县处级干部 173 人;受党纪政纪处分 1549 人,其中地厅级干部 9 人,县处级干部 76 人;移送司法机关 80 人。省纪委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其中 100 多名政府官员都是由张国芳事件直接或间接牵涉其中,用他的话说:张国芳确实害了不少人,也怪这些官员太贪。 ??有评论说,张国芳这个亿万富豪被中纪委带走后,兰州的官场如多米诺骨牌般轰然崩塌。据悉,副厅级以上高干被侦察的有 20 多位,副省级的也有几位,有赶超沈阳腐败案的劲头 。商人张国芳的暴富与兰州市官员的腐败,构成了兰州官商互动的权钱经济。信仰、真理、法律、公正,被淹没在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之中。 以俄顷之淫乐,易无穷之悲哉,此乃智者所不为。显赫高官为什么失去了理智? 2. 哲学的困惑 人的行为是受世界观制约的,政治腐败源于信仰的破灭。 官场 59 岁堕落现象表明官员对自己丧失权力后的恐惧,也表明权力在现代社会的滥用。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被誉为科学之王的哲学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长久的保持沉默。 刘长明和宫紫云认为,哲学虚假繁荣的背后不掩其在困谷中徘徊的尴尬现状。是用现代的理论裁判活生生的实践,还是用正在进行的实践去修正、完善直至突破既有理论,历来是哲学需要随时解决的重大问题。要使哲学走出难民营,必须进行哲学的全方位再造。模糊哲学永远鄙视用抽象神圣的教条演绎出整个世界,而注重从客观实在中推导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当我们用模糊哲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时,我们和模糊哲学本身必定也会被改造了的世界所改造。如果模糊哲学能称得上时代精华的话,那么,它难免也带有时代的烙印。 20 世纪科学和哲学的深刻变化敲响了经典哲学定义的丧钟。哲学似乎不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更不能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作出任何意义的概括。修正哲学经典定义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哲学是启迪人们思考的思维流,是关于人的学问,其目的在于研究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和社会的方法并大致描绘出人类与自然融合、趋同的轨迹 。 否定过去对哲学的定义并不是一家之言。据说,北京大学哲学系前主 任朱德生 教授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北大课堂上曾经说过大意如下的段话:如果哪位哲学老师能用几句话清清楚楚、毫无疑义地告诉你哲学是什么,那他一定不是位好老师和哲学家。对 于朱 先生的这段话,当时受课的学生大多颇感惊愕和振奋:这不是对那时中国哲学现状的大胆而强烈的批判和抗议么 ? 因为当时的各种哲学原理教材中几乎只有一种像法律条文样的、学生人人都必须不加思考牢记于心的哲学定义。惊愕之余,那些颇有哲学慧根的学生们便大发感慨:看来对于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真是难得糊涂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书评园地〉评论说, 胡军 教授编著的《哲学是什么》书 2002 年 8 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印行, 9 月即登上风入松书店的销售排行榜第名。读者与本书作者样,对于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同样经历了从糊涂到明白再到糊涂的哲人悟道之路。 胡军 教授似乎从当年王国维所说的可信的西方哲学转向了更加可爱的东方智慧 。由可信转向为可爱,是褒乎?是贬乎? 模糊也好,糊涂也罢,哲学的困惑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大智大圣都读不懂现代社会,普通百姓也只好随波逐流。处于风口浪尖的官员,坚守与失足,只在一念之间。 3. 学术根源 有人说,自然科学讲真,人文科学讲善,艺术科学讲美。按过去的哲学定义,哲学就应该讲真、善、美的统一。 当今,美女经济火爆异常,以至于整形行业大发其财。丑变美,既不真也不善,人们却趋之若鹜。自然科学求真,却远离公众;人文科学求善,却苦于清贫;艺术科学求美,却假冒丛生。问题出在哪里 ? 有人评论说,现在,搞认识论的不懂儿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研究唯物论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新成就十分陌生,许多人不熟悉能量与质量互变公式,甚至对物质仅仅是能量存在形式的提法也一无所知;研究本体论的不清楚天文学中的哈勃定律;研究辩证法的却很少光顾克利修斯的第二热力学定律。许多人几乎牢牢停留在牛顿时代 。搞科学的人不懂科学,不讲科学,这就是问题的实质: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这里仅举一例。 据北京青年报 2005 年 03 月 11 日 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递交提案建议,应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争取从 2006 年高中入学和 2008 年高考取消文理分科 。 朱永新说,我不知道当时的教育部门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但是从最近若干年实施的情况来看,问题已经暴露无遗。 第一, 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由于理科的高难度,在全国所有的中学,几乎千篇一律地是理科学不下去的人在学习文科,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这样,学习文科的人本身就成为二等公民,选择文科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象征。我们认为,一个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国家,一个文科学生没有地位的国家,是不可能在科学决策、人文精神方面取得真正的成就的。 第二, 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经典、文学,从而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薄弱;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 , 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这样,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其实,儿童的许多才能是在大学以后才开始表现出来的,如钱伟长是大学二年级才开始从文科转向理科发展的。太早的分科,可能让我们损失了一大批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和真正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大师。 第三, 文理分科,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由于文理分科,理科知识开始越来越难,考试的难度开始越来越大,因为这样才能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所有的理科学生都要开始学习那些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 ,少数学生就成为绝大多数学生陪同学习的对象。其实,我们认为中国学生理科知识的学习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有一些类似中世纪的一个针尖上可以站立多少天使这样无聊的问题,真正的最基础的最现实的理科知识到很少让学生去学习,而学生们一辈子有用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却在中学教育中间没有什么地位。在中学,学科有高低贵贱之分,理科学生明显比文科学生优越得多。更为荒唐的是,文理学生在保送大学时的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理科学生,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任何奥林匹克的竞赛都可以换一张大学的入门券,而文科学生再精彩,也没有保送的资格。许多文科方面有优异才能的学生,最后都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心爱,选择报考理科。 第四,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没有文理分科,我们的自然科学发展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你朱永新能够负得了这个责吗?我的回答是,美国的中小学理科知识比我们简单得多,为什么他们的自然科学反而比我们发展得快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那些真正有理科才华的学生通过学习选修大学暑期课程等方法,让他们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第五, 从根本上说,文理分科反映了中国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教育没有真正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坚持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努力改变重理轻文的片面做法,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加全面、更加轻松、更加快乐、更加主动,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 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是由朱委员第一次提出。但在高考指挥棒下,文理严重分化的局面不但没得到扭转,反而愈演愈烈。于是,在我们身边,诸如文科生不知光年是长度单位,理科生不知巴尔扎克是何人等现象也越来越多。有人说,这么多年,我们不了解光年和巴尔扎克,不是照样活得很好?这话不错。但是,中国未来的脊梁如果全是连最起码的文理素养都不具备的人才,又怎能奢谈中华民族的复兴?从 1898 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中国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已走过 100 多个年头,培养出一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级人物,如钱伟长、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杨振宁、苏步青、陈省身等。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人才的高中、大学求学时代全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分理分科以前。相比之下,建国后我们引进苏联文理分科模式,特别是 1977 年恢复高考后对这一模式的全面深化,我们的瘸腿教育越演越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文理分科将哲学一分为二,学生只能学习哲学的一半,没有完整的知识如何全面认识世界?我们的瘸腿教育培养怎能培养出大批文理兼容的大师级人物?在经验主义横行,理性思维缺席的今天,官员腐败、公众科学观念淡薄、暴富阶层素质低下,不能不与长期的瘸腿教育相关。中国教育是外国教育的简单复制品,教育管理机构本身就不懂教育。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位挂钩是另一个典型例子,它对大学生的德育和智育的影响,很快就会有所表现 。 如果把科学当成圣经来背诵,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腐败失于信仰的破灭,信仰失于理论的动摇。如果说哲学的困惑始于文理分科,你相信吗? 参考文献 1. chinaxue 。关注兰州腐败案。提交日期: 2005-06-15 14:57 http://chinaxue.tianyaclub.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23775PostID=2006665idWriter=0Key=0 2. 孙瑞。第一财经日报:兰州原副市长杨在溪的八大罪状。 http://www.nen.com.cn 2005-05-24 04:24:42 东北新闻网。编辑: 牛鑫 http://www.nen.com.cn/72340194296070144/20050524/1685556.shtml 3. 孙瑞。兰州首富张国芳复出 曾向当地多名高官行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 年 07 月 01 日 05:12 第一财经日报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0701/05121747022.shtml 4. 刘长明,宫紫云。哲学的贫困与困谷中的抉择。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 ,( 2 ): 1 ~ 9,14 。 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11335.html 5. 难得糊涂说哲学评 胡军 教授的新作《哲学是什么》 2003-01-20 09:39:50 。 来源:全国新书目 2003.1 http://www.sinobook.com.cn/comment/newsdetail.cfm?icntno=1068 6. 杨学祥 . 公众为何远离基础科学? 2005-7-17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733 7. 那媛。高考文理分科应该取消。北京青年报, 2005 年 03 月 11 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4840331 8. 朱永新。文理分科:中国教育的毒瘤。 2004-09-01 08:39:31 。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669906typeid=17 9. 文理分科是不是毒瘤? 2005 年 04 月 12 日 09:26:37  新华网  http://education.163.com/edu2004/editor_2004/school/050412/050412_188879(1).html 10. 杨学祥 . 四六级英语考试:大学校长的心头之痛 . 2005-7-4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网络评论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096 11. 杨学祥。哲学的困惑:从官场堕落到文理分科。 2005-7-20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4764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9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介绍可拓学
anley 2008-12-17 22:00
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介绍可拓学 2008 年 12 月 15 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介绍可拓学,全文如下: 可拓学: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 蔡文 发布时间: 2008-12-15 07:55  来源:光明日报 人类的历史 , 是一部解决矛盾问题、不断开拓的历史。创新与和谐是发展的基石 , 而其关键则是处理各色各样的矛盾问题。可拓学总结古往今来种种矛盾现象的表现与处理方法 , 经过形式化、逻辑化与数学化 , 形成一门横跨哲学、数学与工程学的新学问。它探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相结合的可拓逻辑 , 研究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生成解决矛盾问题的策略 , 探索可用计算机操作的方法体系。   一个学科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 概念与思想的提出 , 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应用、普及与推广。可拓学选题于 1976 年 ,1983 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 , 提出了学科的基本概念与解决矛盾问题的基本思想。 1983 年以后 , 进入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阶段 , 同时也进行应用研究工作。今后 , 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 , 可拓学将逐步发展成一门理论成熟、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 , 其未来会朝着三个方向前进 :   首先 , 在理论方面 , 可拓数学和可拓逻辑将会成为可拓学可行的定量化工具和推理手段。在方法研究方面 , 将会从辩证法的角度 , 用可拓思维方式建立较为完整的形式化、定量化且便于计算机操作 , 能用于生成解决矛盾问题策略的方法体系。同时 , 可拓学将会朝着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   早在 100 多年前 , 马克思就预言 : 自然科学往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的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 , 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 , 它将成为一个科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认为 :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 , 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本身 , 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从物理到化学 , 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的链条 , 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 , 许多研究者开始探索从整体出发的研究方法 , 试图寻找那条被打断的沟通链条。有专家已经指出 , 可拓学正在试图成为这一沟通的链条 , 一种连接的手段 , 成为实现这种拓展的工具和连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因此 , 有关可拓学与其他科学交融的研究将会蓬勃发展起来。   其次 , 充分利用智能工具将是 21 世纪国民经济中很多领域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矛盾问题无处不在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网络和计算机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层面 , 各个领域都要涉及矛盾问题的智能化处理。其关键是计算机能够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 , 特别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环境矛盾的问题。由于可拓学为此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 因此 , 它必将应用于多个领域。这是一项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 , 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领先的方法和技术。 第三 , 可拓论与可拓方法将逐步为工程界和管理界所接受 , 并应用到生产和社会实践中。   通过近年的研究 , 我们发现 , 如果有较好的条件 , 可以在可拓策略生成系统和可拓数据挖掘软件的研制、设计领域和研制生产领域中能处理矛盾问题的软件等方面进行探索。管理领域中 , 以处理矛盾问题为核心的可拓营销、可拓策划和可拓决策等将逐步为管理者所接受和使用。利用可拓方法构思新产品 , 提出新的创意和办法 , 将是今后可拓学与管理领域结合的重要方面。   近十多年来 , 海外有学者前来学习可拓学 , 使可拓学从中国大陆开始走向美国、日本、欧洲和南美洲等地 , 使中国人也能提出新领域 , 也有能力创建新学科这一愿望得以实现。虽然可拓学是中国人提出的 , 但它与大量从外国进入中国的学科不同 , 发展的条件十分艰难。因此 , 它要进入世界的科学殿堂还需要更艰苦的努力。 ( 作者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 )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谈如何应用经济学理论
huangwd99 2008-11-29 10:09
从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谈如何应用经济学理论 黄卫东 http://hwd.caogen.com/ 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根据自然现象总结基本原理或基本假设,建立理论。例如,经典力学理论是建立在牛顿三定律基础上的。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有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人们观察到的现象都符合这个理论的预测,如果发现一个不符合这个理论预测的现象,则这个理论必须要进行修正或缩小范围,甚至被证伪,例如,历史上的以太理论,就被麦克尔-莫雷光速不变试验所否定。后来,爱因斯坦指出,牛顿第一定理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还有一些理论,例如爱因斯坦的大统一理论,还没有被完全证明。 应用一个理论,我们必须要考察应用对象是否符合理论假设。以牛顿力学理论为例,我们在中学就学习过它的基本原理,通常地球上的力学现象也基本符合它的前提。但是,我们利用中学学到的牛顿力学理论,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就是用它来计算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也不能得出准确结果,例如炮弹运行轨迹,这是因为炮弹在空气中受力非常复杂,难以依靠中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在牛顿建立力学理论以后,人类又经过几百年发展,才应用到很多领域的实际工作中。在炮弹轨迹计算中,需要考虑空气阻力和空气流动,根据牛顿力学理论建立的流体力学理论,才能够准确计算。实际工作中,对于空气湍流流动状态下的炮弹,由于湍流流动计算量巨大,目前还没有足够计算能力的计算机计算湍流状态风中炮弹运行轨迹问题,但是人们发展了一些近似理论,可以得到足够准确的结果。人们还通过试验总结了经验方法。在很多工业领域,人们往往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试验总结出来类似的经验方法。 经济学本身应是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学问。在经济学领域,一些理论反映了经济运行基本规律。例如,马克思揭示自由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危机。但是,目前被认可的经济学理论还是对经济现象某个方面的理论。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基本理论。就是有了这样一个理论,也不是直接就能用来预测实际经济活动的。很多网友都是在大学里学习了一些经济学理论,或业余读了几本经济学著作,根据这些知识来进行实际预测,这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就是现在的经济学家也没有能力准确预测经济现象。这是经济学界公认的事实。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在其名著《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中文97版第21页),不同经济学家相信不同的理论,对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不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上,中文99年版,第30页),也有类似解释。这在经济学领域是人所共知的。从科学观点来看,只能说明经济学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理论。如果大家根据牛顿力学理论预测一个力学现象的结果不同,则必然是大家预测正确的不超过一个。有些经济学理论,能够解释某些局部经济现象,但是用来指导国家经济发展,则往往形成误导。例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先生所著《经济学原理》,提出经济学十大原则之一是: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升。但是,如果政府发行的过多货币到了资本家手里,他们去投资,不仅不会导致物价上升,反而会使生产能力上升,导致产品积压,物价下降,产生通货紧缩现象。这条理论实际误导了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不敢在需要时增发货币,导致货币供应不足,造成整个社会缺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西方经济学还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理论,但是,西方国家在自己的成长时期,实际实行的是贸易保护主义,使自己弱小的工业能够成长。我国开放的28个行业,都成了外资的一统天下。国内企业基本被挤跨。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能力过剩,消费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劳动者收入太低。其根源是我国经济学界长期推行西方经济学低工资比较优势理论,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生产和消费的闭路循环,生产和消费必须平衡,消费能力低于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必然停止运行,导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低工资。十年来,民工作为主要劳动者,工资基本没有增加。根据中国政府提高的原始资料,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全国有4.3亿人每天支出仅7.2元。另一方面,国内生产能力比消费能力大近4万亿,每年新增外汇储备近5000亿美元。由于美元等外币是不断贬值的,近7年,美元贬值40%,将这些外汇存放在手中,就是不断损失财富,每年损失至少1千亿美元。由于始终外汇顺差,无法使用这些外汇,它们的价值实际等同废纸。另一方面,国家用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资,让外国人在中国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获取利润和财富。主流经济学家必须反思和改正这种荒谬的经济政策。 由于经济学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经济学是人们提出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是有阶级性和国家性的。曼昆在谈经济学家观点不同时,说原因之一是价值观不同,就是指人们的利益不同,从而立场不同。西方经济学是为西方资本家服务的,它在很多方面,误导了我们。我们国家要发展自己的经济,应以指导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为主,历史上德国还处于农业阶段时,德国人李斯特曾为德国发展提出了经济学理论(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 http://www.oklink.net/a/0101/0105/zzjj/index.html ),包括通过关税保护自己弱小工业等理论。 我们应当借鉴这个理论。我国很多学者都质疑西方经济学理论,例如,卢映西、党爱民、张建平和余斌等。我国学者张建平系统批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建立适合中国利益和中国需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学界重要工作之一。
个人分类: 经济|14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管理必须适应其探索性和不可预测性
eucommia 2008-10-24 13:57
自然科学中的所谓基础研究就是以自然现象形成原因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就是对自然现象形成原因提出解释,也即所谓的理论,其表现形式就是研究论文的发表。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主要对象,也是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发展规划项目 和攀登项目的主要资助对象。但是此类基础研究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大学、一个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它们潜在的生产力水平。而相关国家管理部门对此类项目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又直接影响着此类项目的完成情况,也可以说对此类项目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本文将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对此作一些探讨,以供管理部门的领导们参考。 1.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研究对象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以下简称基础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如人类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宇宙的形成和发展、地球的形成,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植物为什么是绿色的,花为什么会五颜六色,花是怎么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叶子又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的诸多自然现象形成的机理或机制二字。这种研究随着时代的的发展和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深化、发展。以作者熟悉的植物学为例,最早人们只是出于对植物的兴趣,或者为了寻找食物或药物,为了认识区别植物,就要描述植物各部分的形状,这就是植物形态学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人们又想了解植物体各部分是由什么组成的。就是在这种探索中与对动物的类似探索中发现了细胞,提出了细胞学说。在对生物是从哪里来的问题的探索中,达尔文经过环球考察和对考察结果的分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另一方面,Mendel(孟德尔)在对子代为什么会与父母代有许多相似之处的思考中经过豌豆杂交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提出了颗粒遗传理论。G. Haberlandt又根据细胞学说有关细胞是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的理论,推测出生活细胞可以发育为完整的植物体,这就是细胞的潜在全能性学说。后来的DNA双螺旋学说也是在对遗传理论的不断探索中得出的。现在正在各个领域进行着更加深入的研究,如现在在植物发育生物学中有关细胞为什么会自杀-编程性死亡,这种死亡程序是由哪些基因编制而成以及怎么编制而成总之,这类研究的对象并不是解决人类各种生产或生活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的结果也不会产生与人类生产或生活直接相关的新技术。其研究结果只是对有关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即提出相关的假设或理论,其表现形式就是在相关杂志上发表论文。当然一个重要理论的提出和证实会引起一系列重大的的技术革命和革新,但那还需要一系列在此类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另类科学研究,即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新技术开发研究等。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潜在的引起新的技术革命的可能性,现在的研究者已不完全是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研究,资金的来源更不是自己掏腰包,而是由国家、地方或企业集团根据其未来产生新技术的可能性大小进行风险投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这种资金进行研究。 2. 基础研究的探索性和取得成果的不可预测性 基础研究的研究对象就决定了其研究特点。由于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形成的机理,其探索性和所取的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就比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大得多。正是由于这种探索性和取得成果的不可预测性,极少能使其整个研究路线按预定计划进行,而多数情况下要中途改变研究计划。这种改变往往是重大的改变,而且往往意味着新理论的创立,改变的愈大所创立新理论的创新性也愈大。这是因为我们原来对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假说、理论、模型、公式等)来自于原来的实践(对大量有关现象的观察、研究、试验等),因此并不能函盖一切未来的实践。所以在未来的实践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原来的认识的现象,即不符合原来的假说、理论、模型、公式等的现象。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现以我自己的研究经历说明这一点,当1978年我刚听说杜仲剥皮后可以再生新皮时,我和我的老师都跟据当时的植物学知识推测,可能杜仲比较特殊,剥皮后树干中的分生组织-形成层留在了剥皮树干的表面,由此形成层活动产生了新的树皮。但当我们对杜仲剥皮再生过程进行解剖学研究时,发现杜仲剥皮时只有很少的形成层细胞留在了树干表面,而且这些细胞和其它暴露在表面的细胞一起很快栓质化死亡而形成保护层。事实上是由较深层的未成熟的木质部细胞恢复分裂直接形成了新的形成层。开始时我和我的老师都不相信这一结果,于是第二年又剥了更多的树,做了更大量的切片,结果证明确实如此。这才在我们的文章中提出了杜仲剥皮后是由深层未成熟木质部细胞恢复分裂产生新形成层的理论。后来为了证明此理论的普遍性,我和我的学生们又对几十种植物进行了实验研究。当我在我家的院内剥了两棵核桃树作实验时,按我对杜仲剥皮再生研究中的认识,剥皮后一个月时看到树干表面已再生了很厚的新组织细胞,只不过其表面比杜仲绿得多,没有多想就把包裹的塑料薄膜揭掉了。没想到揭膜后不到一周,整棵树就死了。这就说明对杜仲的认识不完全适用于核桃,初步分析可能是核桃的再生新皮分化较慢。为了搞清是不是慢,以及为什么慢的问题,第二年又剥了几株,并延长了包裹塑料薄膜的时间,并对第一年死的和第二年没死的都做了解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树皮剥落的位置与杜仲不同,由于其木材的孔较大,树皮是从未成熟木质部中剥落的,表面不仅没有留下形成层细胞,就是留下的未成熟木质部细胞也不多。这些细胞不分裂或分裂少数几次后就栓质化而死亡,参与了保护层的形成。而更靠里的细胞已是接近成熟或已成熟的木质部细胞,已失去了脱分化形成形成层的能力。由这些研究结果和随后的更深入的研究,我们在文章中提出了细胞分化的阶段性和其间存在一临界期的假说。当从动物细胞生物学中引入细胞程序死亡的概念后,又假设死亡程序的启动可能是细胞分化的最后阶段,并假设细胞死亡程序的启动可能就是细胞分化临界期的结束。当我们对杜仲未成熟木质部细胞在剥皮后的脱分化过程进行超微结构研究和细胞程序死亡检测时发现,死亡程序进行到较后期的未成熟木质部细胞还能脱分化,这就再一次证明我们原来的假设有误。从而又把这一假设改为细胞分化的临界期可能处于细胞死亡程序执行中的某一阶段。这一过程就充分说明,虽然我们每一个研究开始前都有一个假设,但研究结果却很少有完全证明原来的假设的,要么原来的假设全错,要么原来的假设部分错,当然全错的机会也不多。也可以说绝大多数研究中都会出现失败,而且对这些失败的总结,往往会带来理论上的更大创新。这就是成语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理所在。在我二十几年的研究生涯中只有一个研究课题基本证明了我原来的假设。也正因为如此,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研究计划是常有的事。而且这种改变往往会带来更大更重要的创新成果。 与此不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项目虽然也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但相对于基础研究项目来说就小得多。这是因为多数情况下,这种项目是在现有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可基本按原定计划进行就可完成,当然执行中也会有小的失误,需要对原计划进行修正,但一般不会有大的修正。如果出现了较大的误差就说明原有的理论存在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就应属于应用基础研究了。而应用基础研究的探索性和成果的不可预测性就与基础研究相似了。 与基础研究相反,工程设计和施工项目的实施中就不允许改变计划和设计,因为这种项目必须按已证明无误的理论、公式进行,设计完成后的施工过程更要严格按设计进行,一旦随意修改设计就可能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这也就是近年来在土木工程中出现豆腐渣工程的主要原因。 3. 基础研究在新技术形成中的作用 虽然基础研究成果本身并不直接形成什么新技术,但在其成果-新理论的指导下却可产生众多的用途广泛的新技术。一个新理论的产生会引起一系列的技术革命,正是在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理论的指导下发明了各种发电技术和各种能源驱动的机器;在光的两重性理论的指导下发明了现在的各种光学仪器;在植物营养理论的指导下发明了现在农业上不可缺少的化肥。同样,如果没有遗传理论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就不会有现在农、林、牧业中的应用至今、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常规育种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及广泛应用;如果没有遗传理论、细胞学说和细胞的潜在全能性学说的提出和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生物技术。总之一种新理论的提出和证实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长远的,是任何新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尽管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证明了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只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但至今它还在指导着诸多领域新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遗传理论、细胞学说的提出和不断发展、逐步完善不仅指导了农林牧业上杂交育种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也指导了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等诸多育种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在医学上采用的试管婴儿技术和性别鉴定技术、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也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就是现在方兴未艾的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也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发生、发展的。由细胞学说衍生出的细胞潜在全能性学说和由遗传理论衍生出的DNA双螺旋理论更是现代生物技术中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克隆技术的指导思想。而且这些理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植物学家还是动物学家,他们的理论都证明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适用,也就是说适用于整个生物界。第一个提出遗传理论的是研究豌豆杂交的Mendel,50年后许多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重新发现和发展了他的理论,细胞学说是植物学家M. J. Schleiden和动物学家T. Schwan差不多同时提出的,细胞的潜在全能性学说也是植物学家G. Haberlandt提出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最具原始性创新的理论的适用范围是远远超出提出者的研究范围的,它的适用时间几乎是无限的,当然其中还包括了后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为对绝对真理的认识过程是无限的,每一个科学家只能认识其中的一部分相对真理。以上事实说明,现在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已不是王孙公子们根据自己的好奇和兴趣进行的高级游戏,而是将深远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伟大事业。因此对此类项目的投入和管理就具有了巨大的社会意义。 4. 基础研究项目的管理必须适应其探索性和成果的不可预测性 任何科研项目的管理都必须适应其特点,否则不仅不能促进科研的进展和成果的获得,反而会阻碍科研的进展、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科研事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例如对一个工程项目,如果管理者不严格按原设计对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而与此相反,如果对基础理论项目也如此管理,就可能不仅不能促进创新成果的获得,反而可能打击创新的积极性,阻碍创新成果的获得。这是因为,在科研项目执行前所提出的假设只是根据以前自己和别人的实践推测出的,不符合实际的可能性很大,验过程中发现原来的假设不对是常有的。而且这种实验的失败往往意味着将有新的更大创新理论的出现。这时如果根据实验结果,改变原来的计划,就有可能获得更大更新的创新性成果。如果管理部门在对该项目的中期检查中因实施者改变原计划而判为不合格而停止资助,那么就有可能将那更大更新的创新性成果扼杀在摇篮中。如果研究者为了继续获得资助而弄虚作假,就可能促成科研道德的沦丧,虚假成果的出现。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虚假成果往往因为符合一般人的认识很容易检查通过。如果科研者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充满信心,又是具有高尚科研道德的人,他可能去尽量说服项目管理者,就是说服失败,他也会在艰难环境中继续自己的研究,但那就不知要将成果的获得推迟多少年。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完成项目的验收中,同样会造成科学上的悲剧。因为任何创新都意味着违背常理,很难为按常理思维的人接受。如果因研究者没有按原计划完成,而是按改变的新的计划作出了新的成果而被否定之,那就更会打击科研者的创新积极性。 综上所述,基础研究项目中获得最具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往往是在科研过程中根据实验结果修改了原计划的项目。因此在这类项目的管理中就不能把是否完成原计划作为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的重要指标。对那些在研究过程中因有新的发现而改变原有计划从而有可能获得更大更新成果的项目,不但不应给打低分而停止资助,而是应给最高分优,还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加强资助强度。而对那些只是按原计划完成再没有新的发现的项目只能给良的成绩,维持原资助强度,甚至根据进展情况(不可能有新的突破的)适当减少资助。只有这样,才能在基础理论研究中不断取得原始性创新成果。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32209 http://www.51xuewen.com/Blog/B_aShow.aspx?blog=cuikmID=4842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之间的距离
maxiaorong 2008-10-8 19:09
我一直在想我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远的来说,科学的历程成就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近的来说,今年的诺贝尔奖,又花落各家。 实际一点来说,印印每天扎在实验室,连坐公车时拉着吊环都想着机器人的手臂。 这些才是与科学有关的人,而我呢?一个文字工作者。无病呻吟,伤春悲秋,堆文砌字,成了我的代名词。有些时候,自已也觉着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不过,事物是有平衡点的,所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缺一不可。 我没有直接参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没有为科学作出什么贡献,但凭着学业的要求,对科学稍稍关注,也可以暂时用来安慰一下自已了。否则我真找不到参加这个科学博客大赛的理由。 重在参与。有这么一个平台,让我能从别人的博客里学到知识,拓宽眼界,这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分类: 涂鸦|2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