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奥巴马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奥巴马

相关日志

论Altmetrics,2016年奥巴马的影响力全球第一,合理吗?
ZJUlijiang 2017-12-15 11:02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科学计量的机制是学者投票,Altmetrics (补充计量学)的机制是大众投票。一项研究证明学者投票与大众投票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我们应该认可奥巴马的科学贡献? 张东冉 / 河北大学 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奥巴马于2016年7月11日在 JAMA 上发表一篇题为United States Health Care Reform: Progress to Date and Next Steps的论文,发表之后以8063的 Altmetrics 得分拿下『 2016年世界学术论文影响力TOP100 』的第一名,并远远超过第二名的4912分。另外,奥巴马是独立作者哦。 好吧,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前总统在学术界客串一把,便秒杀辛勤耕耘一辈子的科研工作者。这个结果太讽刺了,不对,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奥巴马的论文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来源于总统光环,而非科学贡献。因为,他这篇论文在 Google Scholar 上至今只被引用了203次(2017年12月14日统计)。 Altmetrics 得分是大众投票,即用点赞、转发、评论等来度量科研成果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科学计量是学者投票,即用引用来度量科研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评价学术成果质量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应该由科研工作者来投票,最好的方式是同行评议,在同行评议不可行的情况下,可以用引用替代(引用和同行评议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把投票权交给普罗大众,会不会太儿戏? 大众投票权 社交媒体为普罗大众提供了投票权。 ResearchGate是由Ijad Madisch于2008年创立的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旨在改变研究人员进行科研的方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700多万会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最受欢迎的学术社交网络之一,通过ResearchGate平台,会员可以维护自己的出版物,询问和解答与研究有关的问题,关注其他研究人员以及了解他们的出版物更新情况。 对机构而言,大众投票与学者投票正相关 在ResearchGate中,可以选择影响力,出版物数量,下载次数和剖面图来衡量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ResearchGate评分是一项新的绩效指标,它通过测量研究人员的出版物,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以及追随者数量整合科学计量学和补充计量学。 Yu MC等人选择以英国的 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大学排名和 QS 大学排名为参照,用机构的ResearchGate 评分与这些排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esearchGate评分与所有REF指标(产出,影响,环境和总体质量)的相关性都保持在0.400的中度相关水平;与三个QS指标(分别是学术声誉,每个教师的引用以及相关分析的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上,即强相关(按照Cohen对相关系数的解释:0.10代表弱相关;0.30代表中等程度相关;0.50代表强相关),这表明ResearchGate评分是衡量研究机构“学术声誉”的有效指标。 对个人而言,大众投票与学者投票也正相关 作者选取供应链管理领域的300位学者为样本,选取两个SciVal指标:SciVal字段加权引用影响 FWIC 和SciVal每篇文章的 被引次数 ,与六个ResearchGate指标: RG评分,RG影响力,RG论文下载次数,RG论文评论数量,RG被引次数和RG剖视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G指标与SciVal指标之间显著正相关,这表明ResearchGate评分是衡量研究人员“学术声誉”的有效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性并不代表 Altmetrics 评分完全可替代科学计量指标,而只表明 Altmetrics 可以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有效补充。 科学评价的事情还是应该把投票权交给科研工作者,不然,你猜猜通过大众投票来评选诺贝尔奖会是什么结果。但是,这并不代表大众投票没用。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要为全人类服务,根据大众投票来判断科研热度与社会反响是有效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反响与研究质量可能正相关,但不能替代研究质量)。 从为全人类服务的角度来看,我们既要研究质量,也要社会反响。所以,我们既要鼓励科研工作者从事高质量研究,去探索人类的未知,也要鼓励科研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互动,用研究所得去提升大众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Yu, M. C., Wu, Y. C. J., Alhalabi, W., Kao, H. Y., Wu, W. H. (2016). Researchgate: an effective altmetric indicator for active research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 55 , 1001-1006. CALL FOR PAPERS 欢迎向林墨推荐论文(发送PDF)或投稿(撰文1500字),一经采用,林墨向您支付稿酬,并具名致谢,投稿方式:linmo_wx@163.com 林墨是一个公益的学术新媒体。我们努力追踪全世界的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并分享给学术界。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林墨动态。
7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做这件事用了8年 特朗普却只花了1天
ericmapes 2017-5-22 13:07
奥巴马做这件事用了8年特朗普却只花了1天 搜狐新闻 2017-05-2123:55 来源:政知圈 http://www.sohu.com/a/142381405_585752?_f=index,news_7 “应该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美国。”公开的反穆言论,让特朗普在美国去年的那场总统竞选战中,把自己牢固地钉在了伊斯兰世界的对立面。 如今,特朗普上任不到半年,要出差了,出访首站,就选在沙特阿拉伯。 据悉,特朗普是历史上第一位将沙特选为任上出访首站的总统。他还将到访以色列耶路撒冷,为重启巴以和谈作出努力。随后将在梵蒂冈与教皇会面,最后前往意大利西西里参加北约峰会。 政知圈发现,这意味着,9天内,特朗普将把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的圣地都转了一遍。 沙特特批4.6亿迎特朗普 当地时间5月20日,特朗普已经到了沙特阿拉伯,还在那里和王室成员吃了顿晚宴。 照片中,一身西装的特朗普在众多身着长袍、头戴纱巾的“大胡子”中间,显得格格不入。不过他拎着宝剑跳舞的场景,让人不难看出其心情不错。 穿西装的特朗普 摇摆的特朗普 高兴的原因,想必和沙特一方高规格的接待不无关系。为了迎接特朗普,据当地媒体报道,沙特拨款2.57亿里亚尔(约合4.6亿元人民币),这将成为沙特王国历史上最盛大的接待活动。 沙特工作人员在打扫红毯 钱,不是白花的。 当地时间5月20日,特朗普的专机降落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机场,携第一夫人出访的特朗普,下飞机后看到的是亲自接机的沙特国王萨勒曼,和拉起彩烟列队飞过的沙特军机。 萨勒曼国王亲自迎接 此番场景,与仅仅一年前奥巴马的来访,判若天地。 沙特作为海湾地区发展最为稳定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美国在中东的传统盟友,但沙特一直视伊朗为敌对国。奥巴马政府时期,因伊朗核协议问题使得沙美关系降至历史低点。2016年4月,奥巴马任内最后一次访问沙特时遭到“冷遇”,沙特国家电视台甚至没有播放其抵达沙特的消息,国王萨勒曼也没有亲自到机场迎接。 相比奥巴马奉行平衡沙特和伊朗关系的政策,特朗普上台后一边批评前任软弱,一边往伊朗扔了好几个导弹,180°的转变,沙特如此欢迎这位强硬的美国新掌门,也就不难理解了。 落地就签1100亿美元大单 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最大产油国,沙特从来“不差钱”。 特朗普到访沙特当天,便与国王萨勒曼就双边关系和中东地区形势举行会谈。随后,双方火速签署了价值高达110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美国五角大楼国防安全合作局局长里克塞表示:“交易完成后,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单笔军火交易。” 当天,随同特朗普出访的美国国务卿蒂勒森与沙特外交大臣朱拜尔共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蒂勒森说,军售协议是为保护沙特和海湾地区的安全,也是为加强沙特在地区内展开反恐行动的能力,从而减轻美国的军事负担。 政知圈注意到,有评论称,特朗普希望将这一军售大单能被视作美国对海湾地区安全的全新承诺,另外,这一军火大单有望成为鼓励海湾国家成立“阿拉伯版北约”同盟的“基石”。 相比之下,奥巴马执政8年内向沙特总共出售了1150亿美元的武器,这在当时同样创下两国结盟7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虽然立即生效的这个军售大单,同样将在此后10年内相继兑现,但据中国日报网转载消息,除了立即生效的这1100亿美元军售协议,两国还达成在今后10年总价值3500亿美元的防务合作协议。 朱拜尔(Adelal-Jubeir)把此次会谈的成果称为美国和沙特及其他海湾地区盟友间关系的转折点。特朗普也评论,这份军售合同将给美国带来数千亿美元的投资和工作,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沙特人民”。 萨德反导系统或在订单之中 那么,双方高度评价的这单生意,美国将卖给沙特什么呢? 订单的详细内容,白宫虽然并没有透露,但从美国媒体的报道中可知一二。 《华盛顿邮报》报道透露,美国将对沙特提供的武器包括海军舰船、坦克和其他军事车辆,还有提升沙特网络安全和空中情报搜集的设备。另外,订单中同样包括一些还未通过论证的新武器,比如萨德反导系统,和韩国一样,美国也一直希望在沙特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另外,《赫芬顿邮报》报道提到,订单包括60亿美元的150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的黑鹰直升机。 黑鹰直升机 沙特曾被披露拥有22.7万军力,包括7.5万名陆军、1.35万名海军和2万名空军,新签下的大单无疑让沙特的武器装备力量更强。 它的力量到底有多强?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找到一个研究结论,早在2015年,位于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曾评估指出,沙特是海湾地区拥有最强武器装备力量的国家。 上述智库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沙特陆军拥有600台重型坦克,780台轻型坦克,还有1423台装甲运兵车。沙特空军配备了313架战机,其中包括F-15、“狂风”战机、“欧洲台风”战机和直升机。 报告还称,沙特还有军事现代化计划,包括订购AT导弹、轮式装甲战车等。通过购买美国造“小鸟”直升机、阿帕奇直升机和“黑鹰”直升机,沙特已经组成了自己的空军联队。 在沙特的军力储备中,有大约1.6万名士兵致力于防空工作,2500人负责战略导弹工作,还有10万人是国民警卫队的人。 “通俄”这道坎还没过去 一向“心宽体胖”的特朗普,想必对上述这种出发于民主党价值观的质疑,早已麻木不理。但其最近在国内面临的被弹劾风险,他一定不会充耳不闻。外媒表示,特朗普此次出访,转移国内有关其“通俄”传闻压力,同样是一大原因。 特朗普出访同天,第一个正式要求弹劾特朗普的国会成员,69岁的非裔民主党国会议员艾尔·格林向社会公布了其因此受到死亡威胁的电话录音。据中新社消息,几乎在特朗普的专机起飞的同时,一系列猛料被相继抛出。 此前,白宫一直坚持以处理希拉里“邮件门”不当为由,FBI局长科米才被解雇。但这一借口仿佛被特朗普自己戳破,《纽约时报》曝出猛料称,特朗普自己对俄罗斯官员表示,解雇“疯子”科米使他摆脱涉俄调查压力。另外,《华盛顿邮报》则称,负责调查特朗普竞选团队与俄罗斯关系的执法部门已将一名现任白宫官员确认为重要嫌疑人。 种种负面新闻曝光后,据路透社19日发布的最新民调,特朗普的支持率已跌至就职后的历史新低。仅有38%的受调查对象对他持肯定态度,高达56%的人对他不认同,剩下6%的人“感觉复杂”。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律师搞政治的美国总统
热度 1 liyou1983 2017-5-15 09:20
律师搞政治的美国总统 政治或许以自由为理念,经济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现代社会是基于权利和法治、竞争和创新的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这好像也是一个多世纪前马恩《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因此,工商领域的企业家,知识领域的名校教授,政法专业的律师,作为经济、知识、法律领域的精英或贵族,一旦跨界搞政治,为公民、选民或者说为统治阶级服务,很容易转型为政治家或政客。而军人作为公民、企业和政府的保卫者,是另一个容易变身为政治家或政客的职业。 学成文武艺,过去是货与帝王家,如今则服务大多数!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想当律师的政法学生,不想当企业家的雇员,不想当教授的教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大概都不正经、不靠谱!进一步说,不想为工人和资本家、模范和罪犯等各色选民服务的律师、企业家、教授和将军,更不正经、不靠谱! 律师搞政治的这一社会现象,在个人主义、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帝国主义美利坚,还可以从长时间、大数据上得到充分的证据。 1776 年签署北美殖民地《独立宣言》的 52 人中 25 人为律师, 1787 年参与美国制宪会议并于 1789 年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宪法的 55 人中 31 人为律师,亚当斯律师、杰弗逊律师、麦迪逊律师还成为第二、三、四任总统。哪位如果有心,统计、分析独立革命 200 多年以来,美国政府三权结构中的总统和部长、两院议员、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知识和职业背景,不难发现:他们过半数是律师,其余的大多是企业家、教授和军人! 任职于新加坡某大学、却并非番邦人的 Z 教授说: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不会允许律师从事政治! Z 教授大约没有拿到律师证,也不明白宪法与政治。话音未落,新加坡的国父国母李光耀律师、柯玉芝律师据说狠狠打出了十八个大嘴巴:欺师灭祖,吃里扒外! 以美国的总统为例。从首任总统华盛顿到刚刚离任总统奥巴马,总计 45 届、 44 位总统, 44 位总统中 26 位律师出身。历任总统的职业分布如下: 第 1 任总统,乔治 • 华盛顿:军人,企业家(农场主) 第 2 任总统,约翰 • 亚当斯:律师 第 3 任总统,托马斯 • 杰斐逊:律师 第 4 任总统,詹姆斯 • 麦迪逊:律师 第 5 任总统,詹姆斯 • 门罗:军人 第 6 任总统,约翰 • 昆西 • 亚当斯:律师,教授 第 7 任总统,安德鲁 • 杰克逊:军人、律师 第 8 任总统,马丁 • 范布伦:律师 第 9 任总统,威廉 • 亨利 • 哈里逊:军人 第 10 任总统,约翰 • 泰莱:律师 第 11 任总统,詹姆斯 • 诺克斯 • 波尔克:律师 第 12 任总统,扎卡里 • 泰勒:军人 第 13 任总统,米勒德 • 菲尔莫尔:律师 第 14 任总统,弗兰克林:律师 第 15 任总统,詹姆斯 • 布坎南:律师 第 16 任总统,亚伯拉罕 • 林肯:民工,律师 第 17 任总统,安德鲁 • 约翰逊:裁缝 第 18 任总统,尤利塞斯 • 辛普森 • 格兰特:军人 第 19 任总统,拉瑟福德 • 柏查 • 海斯:律师,军人 第 20 任总统,詹姆斯 • 亚伯兰 • 加菲尔:律师,教授 第 21 任总统,切斯特 · 艾伦 · 阿瑟:教师,律师 第 22 任总统,格洛佛 • 克利夫兰:律师 第 23 任总统,本杰明 • 哈里逊:律师,军人 第 24 任总统,格洛佛 • 克利夫兰:律师 第 25 任总统,威廉 • 麦金莱:军人,律师 第 26 任总统,西奥多 • 罗斯福:法学研究生,历史学家 第 27 任总统,威廉 • 哈华德 • 塔夫脱:律师,教授 第 28 任总统,伍德罗 • 威尔逊:律师,教授 第 29 任总统,华伦 • 加马利尔 • 哈定:报人 第 30 任总统,卡尔问 • 柯立芝:律师 第 31 任总统,赫伯特 • 克拉克 • 胡佛:工程师 第 32 任总统,富兰克林 • 德兰诺 • 罗斯福:律师 第 33 任总统,哈里 • 杜鲁门:民工,法官 第 34 任总统,德怀特 • 大卫 • 艾森豪威尔:军人 第 35 任总统,约翰 • 费吉雷尔 • 肯尼迪:作家 第 36 任总统,林顿 • 班斯 • 约翰逊:法学教师 第 37 任总统,理查德 • 尼克松:律师 第 38 任总统,杰拉尔德 • 福特:律师 第 39 任总统,吉米 • 卡特:企业家 第 40 任总统,罗纳德 • 里根:演员 第 41 任总统,乔治 • 赫伯特 • 沃克 • 布什:军人,企业家 第 42 任总统,威廉 • 杰斐逊 • 克林顿:教授,律师 第 43 任总统,乔治 • 沃克 • 布什:军人,企业家 第 44 任总统,奥巴马:律师 第 45 任总统,候选人分别是希拉里律师和川普企业家,希拉里律师虽然赢得了选民,但输了选举人,法学院毕业的阿尔 • 戈尔 2000 年也是如此! 看一看美国的政治群像,从开国元勋到历任总统大多长着一副律师的嘴脸。我们庞大的留学生大军如果梦想颠覆美帝国主义的政权,不妨多多转学耶鲁、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芝加哥、纽约等大学法学院,考个律师资格,从律师和检察官做起,向富小子杰弗逊、穷小子林肯、黑小子奥巴马、假小子希拉里等诸位律师学习,说不定有朝一日就混上了美国老大,变美利坚为美丽华!
1239 次阅读|2 个评论
特朗普医改与奥巴马医改,孰劣孰优?
热度 1 wfvg9 2017-5-6 08:07
前后两翻土,欲陶屋上瓦; 前翻瓦成泥,后翻可成厦 ? 5 月3日美众议院以217:213的投票结果勉强通过废除2010年3月23日奥巴马签署的《 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 》P 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Care Act ,PPACA,又称奥巴马医改Obamacare ),通过特朗普的以税收抵免体系被标志的《美国保健法案American Health Care Act,AHCA》。特朗普的AHCA最终胜利还有待参议院的投票。一个实施了7年的 奥改 法案为何命在悬案? 在奥改前,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少数没有实现全民医保的国家,商业保险是美国医保体系的主体,其公共医保部分构成是:面向65岁以上的老人和部分残障人士的老年和残障健康保险(Medicare),覆盖65岁以下贫困人口的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约16%的美国人没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奥改的首要任务是将这些人纳入医保。 PACA( http://www.chinadmd.com/file/ox3wo3x6i3soxroexpv3rszr_2.html ) 之 目的有三 :1 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保险的可支付性。2降低无保险人群数量, 使游离于医保体系之外的3至5千万低收入群体受益。 3 减少个人和政府的医疗成本。 核心措施有四 :1全民医保,除非因宗教信仰或经济困难的原因而被豁免,所有美国公民都须购医保,否则罚款。政府管理的保险参与商保竞争(由保险用户选择),以降低成本。2改变保险公司的报销方式,设置因医疗质量和患者感受影响的报销奖金,利用财务激励让医院重视医疗质量,减少因其造成的成本。3推行包括电子病历和信息联网在内的医疗信息系统数字化,以减少错误和成本。4增加初级保健的投入,要求保险公司免费开展每年体检、筛查和疫苗等初级保健类服务。由这些看似不错的目的和措施组成的奥改,之所以遭推翻,主因有三: 1 、政府医疗开支很大, 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1.6万亿美元。这些负担最终要转移到纳税人身上,尤其是作为美纳税主体的中产者肩上:奥改规定强制医保, 对不购买医保的个人和雇主将征收罚金;对于合计保税收入达到25万美元和收入达到20万美元的个人,联邦老年医保薪资税率将提高0.9%,增幅达31%;对高额保单的超出规定部分征收40%的 消费税 ,对医疗器械供应商征收2.3%的销售税。 作为纳税主体,美国中产民众抱怨这份法案提高了他们每月需缴纳的医保费用。 2、触犯了医疗供方主体的利益: (1)药企。奥改为降低药品成本,允许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用更多仿制品(Generic Drug)参与竞争,在仿品与注册的被仿品药效相同时提倡用仿品,这就动了被仿者的奶酪。 (2)医师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physicians and Sargeons)。奥改下,私人独立执业医生不得拒绝不同种类的保险患者,造成其从保险用户中得到的报销(补贴)少于从商保用户中得到的,这就降低了奥改前靠商保患者为主的医生的收入。 (3)健康安全网医院(Safety Net Hospital.SNH)。奥改前SNH专给穷人和无保险的人提供医疗服务,政府给SNH每服务一个无保险患者1美金补贴1.7美金,奥改后只有0.7美金;因每人有保险可自由选择医院,SNH因设备差富人不会去,穷人又减少了,故SNH不仅收入减少甚至会破产。 3、医保需求方的利益受损。 ⑴商保公司。奥改下,商保不能对投保人进行投保前检查(pre-screening),排除了商保用前检结果限制被检人参保或提高保费、排除了前查限制很多有先天疾病的人入保。美国公共医疗保险的市场份额为33%,单个市场份额并不大的商业医保公司,很难获得政府公共医保对医疗医药供方的议价能力,政府谈判力会使商保失去竞争力。 (2)奥改承诺政府主导的医疗费用低于商保的医疗费用,理由是政府主导的老年人医保(Medicare)管理费仅是收入的3%,商保则是10-12%,但实际上是前者高于后者。 (3)奥改承诺新医改不影响病人享有的治疗方式,但实际上奥改通过一项10亿美元的所有治疗方式成本效率研究,就是为了找到最省钱的治疗方式。故一些不省钱的治疗方式会被停止,一些方式也会因借研究时间长而通不过。 (4) 企业雇主。奥改前奥承诺对雇主为雇员缴纳的医保税金退税,但实际上没兑现。 奥改的PPACA通过后,多数州、一些组织与个人分别向联邦法院起诉,认为PPACA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违宪。2012年6月28日,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支持了该方案的大部分内容,但也认为,联邦政府以医疗补助(Medicaid)拨款为威胁要求各州扩大医疗补助覆盖面的立法是违宪的。 特改的内容现在并无细节报告露面,但媒体评论报道可露端倪: 1 、 奥改中有两项获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欢迎,也得到特朗普的认可:一是 “ 关于禁止医保公司拒绝为病人提供保险”,即 允许“带病投保”,这为收入能力不高的民众提供了基础医疗保障。二是“允许父母把子女纳入自己医保的年限增加至26岁”的条款,这为青少年走入社会提供了更多保护。 2 、 奥改与特改之争的核心是医保供求方的利益问题。特改能在众议院通过,也靠了前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密歇根州共和党大佬厄普顿(Fred Upton)助了一臂之力:他提出了包括在未来5年内提供80亿美元减少一些患有先天疾病的受保人保险费用等支出在内的修正案,获得了中间派共和党人的支持。美国医疗市场是医院、医生和药商组成的团体或协会的供方强势市场,由老年人和贫困人口支撑的公共医保刚性需求市场助长了供方市场的强势。仅靠这个80亿能改变格局吗? 3、虽然美众议院通过了特之AHCA医保法案,但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不支持,它认为:AHCA将在10年内使接近2400万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 4、一些共和党人认为特改与奥改差别不大,是换汤不换药。由此一些共和党人计划完全改变AHCA,提出“参议院版法案”。至于参议院法案是什么?特改的AHCA是否会在参议院通过,还有待观察。 中国虽然近十多年来建立了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2014年就已达96.9%,2015年已覆盖超过13亿人口,但中国80%的医疗市场被公立医疗机构所垄断,公立医院与药商是供方市场的利益共同体。在全民医保建立的过程中,1991-2013年的人均医疗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7.49%,预计到2020年,中国医疗费用的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2.08%到18.16%。中国的医保刚性需求市场也是供方强势市场的推动力。最近宣布将全面推开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方案(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502/c1001-29248550.html)中,最引患者注目的,要算以“两取消”“一降低”换取“一增加”:取消挂号费和医院药价加成、降低仪器诊疗费,增加医疗事务费。但在公立医院医疗费上涨10%的条件下,取消药价加成的意义有多大?对于不是每个人每次上医院都要用仪器检查的患者来说,在无渠道判断仪器进价、折旧与检查费之间的关系条件下,降低仪器检查费的普遍意义有多大?对于每一项问诊都需要增加一笔高于挂号费的医疗事务费,对供方有利对需方之不利是显然的。 中国医疗体制虽然不同于美国,但在市场配置的导向上,中国医改能否走出美国医改供需冲突的困境呢?最广大基层的工农基本群众能否从医改中得到较大的实惠呢?有待后续检验。 2017/5/5-5/6。 资料来源: 为何特朗普反对奥巴马医改 却唯独留下这两条_健康界 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61115/content-487239.html 奥巴马医改动了谁的奶酪-医享库 http://zk.cn-healthcare.com/doc-show-3851.html 网易研究局|特朗普为啥要急着叫停奥巴马医改_网易财经 http://money.163.com/17/0210/07/CCT9C11N00258GRE.html 特朗普终于赢了 新医改法案卷土重来获众议院通过|医改法案|众议院|共和党_新浪新闻 http://news.sina.com.cn/o/2017-05-05/doc-ifyeycte8726078.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2r=9doct=0rfunc=35 特朗普:医改方案“很快”能达成协议_财经频道_同花顺财经 http://news.10jqka.com.cn/20170329/c597262257.shtml 参议院“泼冷水”:计划彻底改写特朗普医改法案|参议院|法案|众议院_新浪新闻 http://news.sina.com.cn/o/2017-05-05/doc-ifyeycte8780747.shtml 中国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九方面破解看病难题-新闻频道-和讯网 http://news.hexun.com/2010-02-23/122742669.html 中国医改方案 http://www.so.com/link?url=http%3A%2F%2Fbaike.so.com%2Fdoc%2F5585997-5798591.htmlq=%E4%B8%AD%E5%9B%BD%E5%8C%BB%E6%94%B9%E6%96%B9%E6%A1%88ts=1493951251t=f79dac311bacba1450f46f153ae66bcsrc=haosou 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_互动百科 http://www.baike.com/wiki/%E6%82%A3%E8%80%85%E4%BF%9D%E6%8A%A4%E4%B8%8E%E5%B9%B3%E4%BB%B7%E5%8C%BB%E7%96%97%E6%B3%95%E6%A1%88 《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ACA)标题及各章主要内容_中华文本库 http://www.chinadmd.com/file/ox3wo3x6i3soxroexpv3rszr_2.html 七部门:2017年公立医院医疗费平均增幅控制在10%以下--时政--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502/c1001-29248550.html 和梅尧臣《陶者》韵: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 - 公元 1002-1060 年,字圣俞,北宋宣州宣域 ( 今安徽宣城 ) 人。一生穷困不得志。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衙门属吏。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后调尚书部官员外郎。论诗注重政治内容、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矛盾,风格力求平淡,对宋诗凤转变影响很大,甚受陆游等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
个人分类: 读书-科研笔记|911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算是看明白了,全民腐败的根源是被奴役的自卑情节
热度 1 ericmapes 2017-3-24 00:44
我算是看明白了,全民腐败的根源是被奴役的自卑情节 楼主: 北美分局奥巴马 时间:2014-04-2521:54:00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096031-1.shtml 中国的确存在全民腐败,不否认,但是根源绝对不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彻彻底底的中华文化灵魂。这种文化的存在,才会有一批又一批的有血性的中国人。   我们也不否认历史,元朝和清朝确实造成了文化自卑。但这怨不得别人,汉人自身内斗就存在巨大的问题。所以,近代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屈辱使,我们应该重新发扬儒家文化。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新走上自信的道路。   西方和日本,一直在努力维持我们的这种自卑,我们应该要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弘扬儒家文化。变得如汉唐一般。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4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希拉里、美白宫和国务院缘何密集指责普金下令黑袭美国大
黄安年 2016-12-17 18:04
奥巴马、希拉里、美白宫和国务院缘何密集指责普金下令黑袭美国大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12月17日发布 最近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奥巴马、希拉里、美白宫和国务院密集指责亲自普金下令黑袭美国大选。然而无论奥巴马、希拉里、美白宫和国务院、美国中情局、国防部等,均无提供真凭实据。更为重要的是既然掌握了确凿的证据,为何在大选前不公布,却选择在这个时间来密集攻击。人们清楚 选举人团投票表决 12 月 19 日 举行,特朗普已经提名了知俄派人士 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克斯 · 蒂勒森出任国务卿这议重要职务。这种密集攻击显然将阻碍国会对于雷克斯 · 蒂勒森出任国务卿的任命。 特朗普走马上任后的美俄关系还将存在某些变数。以为可以美俄联手制华的说也过于超前了。 ***************888888 奥巴马直指普京指使黑客干扰美国大选誓言展开系统性报复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经义 2016-12-17 13:03:18 核心提示 对于俄罗斯是否以黑客手段干扰美国的总统大选,原先看法不同的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美国当地时间16号达成一致,指控俄罗斯确实干扰了美国大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当天于白宫举行的年终记者会,也炮火全开,首次直指俄罗斯总统普京指使了黑客行动,并誓言展开报复。 【视频】奥巴马:侧面指责普京指使黑客干预美国大选 扬言要报复 在奥巴马日前下令美国情报单位全面展开调查俄罗斯是否干扰美国大选,以帮助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在16号,美国情报机构CIA与FBI达成一致看法,表示对俄罗斯干预美国总统大选的范围、性质与意图有强烈共识,就此,奥巴马在当天于白宫是火力全开,将炮火对准俄罗斯的最高层,直指普京参与其中。 美国总统奥巴马:“我想更广泛的指出,俄罗斯的一举一动都有普京的影子。这黑客行为是有阶级的行动。我们已经说过,我还要再重申一遍,这黑客行为是来自于俄罗斯政府的最高层。” 奥巴马同时指责美国内部,特别是共和党从原先反对俄罗斯,到现在转变立场,他痛批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共和党选民支持普京,他说这会让过去与苏联交手的共和党前总统里根会气到在墓地里翻身。奥巴马说,俄罗斯作为比美国弱小的国家,无法大幅改变美国,只有美国人自己能改变美国。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人无法改变美国人,或大幅地削弱我们,俄罗斯是个比我们还弱小的国家,他们的经济什么没法生产人们想买的东西,除了石油、天然气和武器,他们甚至没有创新能力。但只要我们迷失了自己,他们就能影响我们,只要我们放弃我们自己的价值,他们就能影响我们。” 俄罗斯黑客是否造成希拉里败选 奥巴马表明会从明里和暗里,有条不紊的对俄罗斯展开报复行动,美国会以牙还牙。不过,此前俄罗斯已经要求美国提出证据,否则这就是无耻行为,并暗指奥巴马输不起,而希望在上台后与俄罗斯缓和紧张关系的特朗普,则多次强调,俄罗斯黑客干扰美国大选的说法十分可笑。 (编辑:刘喻斯) http://www.kankanews.com/a/2016-12-17/0037809776.shtml ******************** 白宫称要报复普京干扰美大选 莫斯科驳斥指控是无耻行为 2016-12-17 02:03:00 环球时报 李勇 分享 1 参与   【环球时报驻 美国 、 德国 特约记者李勇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张怡然 柳玉鹏 甄翔】特朗普战胜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是因为 俄罗斯 帮的忙?这种不可思议的说法在美国正越来越有市场。   当地时间15日,白宫官员连续表态,指责俄总统普京与干扰美国大选的黑客攻击行动有“直接关系”,总统奥巴马誓言报复俄罗斯的黑客行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日前出台报告,指责俄罗斯利用黑客攻击行为协助特朗普胜选,但白宫公开“将手指指向普京本人”还是首次。这不仅加剧了两个核大国的紧张,也让奥巴马当局和特朗普阵营陷入骂战,极力维护大选结果的特朗普炮轰白宫新闻秘书欧内斯特是“蠢货”。   俄罗斯方面更是强烈批驳,克里姆林宫16日谴责华盛顿的指控是“无耻行为”。有俄媒嘲笑,超级大国的指控更像是民主党政府输不起的表现。这场“黑客干扰”风波将如何发展?对特朗普就任有没有影响?美国的报复会如何实施?悬念重重,但对即将于1月20日“交棒”的奥巴马来说,倒计时的时钟已嘀嗒作响。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6-12/9823409.html 俄回击白宫 “ 俄黑客干预美大选 ” :要么拿出证据要么闭嘴 2016-12-16 21:27:00 环球网 余鹏飞 分享 8 参与   【环球网报道 记者 余鹏飞】据 美国 有线电视台12月16日报道, 俄罗斯 总统普京的发言人16日就美国声称“俄黑客干预大选”事件作出表示,美方必须立刻停止对俄罗斯黑客干预美国大选的诬陷,美方要么拿出证据予以证明,要么就闭嘴!   报道援引俄塔斯社的消息称,普京总统的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表示,美国政府“毫无根据”的指责显得粗鄙不堪。“他们要么拿出证据,要么就闭嘴”。   美国总统奥巴马周三就“俄黑客干预大选”事件作出表态,他称如果情报界得出结论,认为俄罗斯黑客袭击的确影响了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美国将对此采取行动。   一名美国政府消息人士告诉CNN,美国情报部门认为俄罗斯总统普京个人参与了干涉美国大选,并授意网络攻击事件。   报道称,落选的 美国民主党 候选人希拉里在14日晚上就“俄黑客干预大选”表示,普京“操纵”2016年美国大选源自于他对其本人的“长期怨恨”。 相关新闻 · 美媒称普京与美大选黑客入侵事件有关 俄外长回应:目瞪口呆 2016-12-16 14:16 · 美中情局拒绝就“俄黑客干预大选”提供简报遭议员批评 2016-12-16 13:37 · 奥巴马回应俄黑客疑干预美大选:若属实 一定采取行动 2016-12-16 11:33 · 奥巴马回应俄黑客疑干预美大选:若属实 会采取行动 2016-12-16 11:33 · 白宫称特朗普对俄黑客参与美国大选知情 美媒:普京亲身参与 2016-12-15 13:24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6-12/9823140.html 黑客风波加大特朗普改善美俄关系难度 未来两国关系仍存变数 2016-12-17 02:08:00 环球时报 李勇 分享 参与   【环球时报驻 美国 、 德国 特约记者李勇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张怡然 柳玉鹏 甄翔】特朗普一直对普京表示欣赏,近日他还宣布提名与普京关系密切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总裁蒂勒森出任国务卿。这是否意味着一旦特朗普就任,风波就可以平息?美俄关系将迅速好转?   CNN15日称,支持特朗普的前美国国会议员杰克·金斯顿本周出现在莫斯科,他公开表示西方可以解除对俄制裁。金斯顿说:“特朗普可以分析制裁问题,制裁持续时间足够长了,有没有实现预期结果?特朗普无需遵循奥巴马的外交政策,这会让特朗普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英国 《经济学家》最近的调查显示,普京的认可度在共和党人眼里已经上升至37%,虽然还有47%的人不认同他,但10个百分点的差距相比于 乌克兰 危机爆发时66个百分点的差距,改变颇有戏剧性。   不过,要改善对俄关系,特朗普仍面对很大的舆论阻力。美国《国家利益》杂志15日说,即使特朗普向 俄罗斯 伸出橄榄枝,美国民众是否买账还不得而知。在中情局宣布俄罗斯干涉美国的大选前,最新的民调显示,美俄两国之间的好感度创二战以来最低,两国民众彼此显示出高度不信任。《今日美国报》通过梳理特朗普与俄罗斯的商业联系,质疑特朗普在俄罗斯问题上的弱点在于,“他几十年来一直吸引俄罗斯富豪购买他的豪华公寓”。   美国知名时事评论员扎卡里亚15日在《华盛顿邮报》撰文称,综合分析特朗普的选战言论、推特帖子和内阁任命人选,可以看出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希望对俄罗斯展示灵活,对 中国 则要强硬起来。“但这种做法几乎完全本末倒置,中国总体而言接受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而俄罗斯则试图去颠覆这一秩序。”   这场黑客风波也会加大特朗普改善美俄关系的难度。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牛新春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虽然现在特朗普对普京赞赏、友好,但两个国家的关系绝对不是一个人的情感就能左右,而是整个制度决定的,是由美国整体的精英阶层以及国防部、中情局等众多机构共同决定的。今后美俄关系的走向也要看两国利益在未来是一致还是冲突,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6-12/9823412.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开始陷入混乱之中
qiaoqiao1980 2016-11-9 16:27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美国对于今天的世界的影响依然难以衡量。 八年前,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变化就已经开始,但是依然在可以理解的范围。 今天,特朗普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一切都难以预料。美国已经真正的分裂为两个社会,一个外表光鲜的上层社会,一个缺乏变化、苦闷的下层社会。 当两个老人开始总统竞选的时候,一些变化就已经开始。不出意料,不管是谁当选,四年后都会有一个新的总统出来。变化已经超出了等待和忍耐的边缘。 人类社会的长期和平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人不喜欢单调的世界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埋在集体潜意识下的魔怔是难以逃脱的诅咒。 而新的技术革命也正在让变局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人类的社会在发生新的变化,那么毫无疑问,这种变化会从美国开始。特朗普的当选就是最为明显的信号。 不管是什么变化,混乱都将难以避免。十六年以后,我们会更将明确的看到这一点。
个人分类: 随笔|3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了川普,我选克林顿。
liwei999 2016-10-26 22:07
Clinton, 5 years ago. How time flies ... 克林顿白,立委黑, “立委,你的头发太有个性了。” 无独有偶,黑白的对比引来大小的反差。居然比立委的头发还白,岂有此理 “好想知道 Clinton 在你背後說的是好話,還是壞話?” 背后说的话哪里有好话?你看他那阵势,不知道编排了多少立委的坏话。不就在立法院有过两次肢体冲突么,就这么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切。 说到黑白,遇到奥巴马,我不用把自己照亮也比他白净,无片片无真相,有照为证。 See 我至少比奥巴马还是白净一点儿吧。关键不在黑白,在总统相。 谁是总统,谁是总统保镖? 这还用问么?保镖一般都长得这模样。不过我这位 body guard 笑容可掬,多数保镖都面无表情。 再者,总统和主席是同义词,英语的 Chairman 难道不是说的坐椅子的人? 相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凡事都讲个相。你看川普那老年版花花公子相,配做总统吗?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九五之尊啊,岂容满口生殖器的人觊觎。 为了川普我选克林顿。 I am voting Clinton for the sake of Trump.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5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标识法将在全美施行 让消费者“买得明白”
蒋高明 2016-8-1 07:56
转基因标识法将在全美施行 让消费者“买得明白” 我要评论 2016年08月01日 06:50:10 来源: 新华社 本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8/01/c_129192268.htm 评论 0 打印 字大 字小 资料图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9日签署一项有关转基因食品销售的法律,要求生产商在食品包装上标注其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从而让消费者“买得明白”。   以往,美国只有个别州立法要求商家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但在部分消费者权益组织看来,这部将在全美落实的新法还不够“给力”。   【统一规定】   美国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和消费第一大国,其出产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是玉米和大豆,转基因的玉米和大豆经常被用来喂牲畜或制成加工食品原料,如玉米淀粉、大豆油或高果糖玉米糖浆。   只不过,美国以往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统一规定。   最新的转基因标识法案两周前在国会获批,29日由奥巴马签字。   新法要求,食品生产商可自主选择在包装上标注转基因成分的形式,包括文字、符号或由智能手机读取的二维码。农业部将利用两年时间撰写相关规定,包括说明食品中究竟含有多少成分的“生物工程加工物质”,这一食品才必须标注转基因成分。   德新社29日援引美国食品杂货制造商协会主席帕梅拉·贝利的话报道,涉及食品成分透明,美国消费者将迎来“新时期”,因为新法将在全国范围内给消费者带来便利。   【地方不满】   在一些消费者权益组织看来,鉴于不少低收入人群无法使用智能手机,新法要求生产商使用二维码标注转基因成分的做法实际上是在给生产商提供了隐藏转基因信息的机会。   联邦众议员彼得·韦尔奇赞同上述观点。他说:“如果大家公认,消费者有了解转基因食品信息的权力,为什么不用简单明了的英语告诉消费者某一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韦尔奇代表的佛蒙特州先前颁布了一项强制给转基因食品贴标识的法案。这部7月1日生效的法案规定,凡在佛蒙特州销售的、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食品必须贴上转基因标识;包装上要清晰标明“以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部分以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或“可能部分以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不得称为“天然”或“全天然”食品;转基因食品如不按规定标识,将面临每天1000美元罚款。   美国媒体分析,联邦政府颁布的新法将阻止各州自行颁布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实际上也是宣判佛蒙特州的相关法案无效。   对此,包括佛蒙特州联邦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在内,不少批评人士指出,相比佛蒙特州的法案,即将在全美施行的转基因标识法是一种“倒退”,而且联邦法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也不够严厉;佛蒙特州州长彼得·沙姆林说:“国会选择了比我州更为宽松的要求,给食品行业提供了多种逃避透明标识的途径,这是一种耻辱。”(杜鹃)(新华社专特稿) 【纠错】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基因工程 转基因 美国 佛蒙特州 新法 美国会通过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法案 转基因“药”令鲜花不败 综述:转基因农产品在欧洲艰难“破冰”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1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评奥巴马总统文章
热度 1 lilianda 2016-7-18 15:44
再评奥巴马总统文章 李天娇 李连达 奥巴马总统推行“平价医疗法案( ACA )”,进行医改,并收集 68 篇重要参考文献,历时 6 年进行研究,在 JAMA 医学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从宏观角度对美国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及 ACA 医改进展情况做了全面总结,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博学求精的学风,令人佩服。但在总统的文章中,有些问题需要请教。 一、 2008 年美国财政收入的 16% 投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仍有超过 1 ∕ 7 (14.3%)的人未被医疗保险覆盖。在实施“平价医疗法案(ACA)”后,未投保率由2010年的16%降至2015年的9.1%。未投保人数由4900万降至2900万人,成绩显著。但是,这2900万人都是什么人?他们的医疗卫生保健如何解决? 二、总统文章中提到,美国实行ACA医改后,医疗保健服务质量提高,使医院获得性疾病(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感染、褥疮等)发生率下降,由2010年145例∕1000例,下降至2014年的121例∕1000例。但是医院获得性疾病发生率下降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医学水平提高、护理质量的改善等多方面因素的改进、提高有关,而不仅仅是ACA医改的结果。世界各国的医院获得性疾病发生情况都有明显变化,岂能都归功于美国的ACA医改工作? 总统文章中的数据及结论都是自身前后历史性对比的结果,前后跨度达53年,不是同期组间对比,可比性很差,其结果及结论有待商榷。如果在美国选择各方面条件相似的两个州进行同期对比。一个州实行ACA医改,另一个州不实行ACA医改,两州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及广大群众受惠程度等多方面、多指标评价结果,有何显著性差异?其可比性强,结果及结论将更准确、更可靠、更科学。 三、总统文章中还提到医保获益人群的30天再入院率由2010年的19.1%下降至2015年的17.8%,下降有限,且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①由于医疗水平及疗效提高,使病情明显好转,甚至痊愈,出院后因复发恶化而需再入院者下降。②由于住院费及医药费用昂贵,即使病情复发恶化也无力负担再入院的医疗费用,不能再入院。因此,ACA医改未必是再入院率下降的唯一原因。 四、总统文章的标题是《美国医改进展与未来》,似应改为《美国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进展与未来》更为确切。文章中的内容、数据、结论等,是多方面、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医学水平的提高、护理质量的改善、大众科学素质及医学知识的普及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效应,全面影响。而美国ACA医改仅是其中一部分,未必是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唯一因素。不考虑多因素影响,全部归功于单一因素(美国ACA医改),似乎不妥。 任何一个国家在53年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是近10年的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医学水平提高等多方面的发展进步,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无论是否实行ACA医改,各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应该分清哪些是ACA的功劳?哪些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文章标题应该更确切,才更有说服力。 五、对总统文章的探讨,并无贬低或否定之意。美国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重大进展、推行ACA医改的经验与效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借鉴。对于文章所列68篇重要参考文献,也应逐篇学习、研究,吸取有益的知识与经验。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医改的顺利推进。 由于知识有限,对美国53年来的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医学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及医改工作的进展,缺乏足够的、全面的、详尽的了解,有些看法未必正确,欢迎指教。 (李天娇:中国重庆医科大学 本科学生)
3699 次阅读|3 个评论
奥巴马发了一篇影响因子37.684的论文
热度 17 liwenbianji 2016-7-14 22:22
7月11日,奥巴马在美国医学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简称“JAMA”)上刊登了名为《美国医改:现状和未来》(原名“United States Health Care Reform:Progress to Date and Next Steps”)的论文。 影响因子37.684 此文一经刊登,即被疯狂传阅,截至目前,其阅读量已超过50万。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个发表学术论文的在位总统。 原文链接: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533698 留下好友的邮箱,点击提交,您和好友分别得到50元优惠券!分享越多,您和好友得到的优惠就越多! 活动截止到6月30日,期间统一发放优惠券到邮箱。
23106 次阅读|19 个评论
美国提倡的价值观、民主、人权那一套连美国人自己都不信了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6-6-15 11:54
ShowAttitude 2016-6-1421:31 非常赞同38楼的观点!中美争霸完全就是扯淡,完全就是意淫! 首先,中国当局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争霸,而是维护他们小集团的统治,而美国提倡的价值观、民主、人权那一套是从根子上威胁着他们的统治地位的,于是就有了什么境外敌对势力、美国围堵中国崛起之类的谎言! ------------------------------------------------------------------------------------------------ 美国提倡的价值观、民主、人权那一套连美国人自己都不信了。或许那一套根本不存在。 博主回复(2016-6-1415:58) : 不论是奥巴马,还是特朗普,包括民主党的桑德斯参议员他们的口号都是变革。虽然建制派共和党人反对特朗普,但希拉里造成的民主党分裂并不比共和党小,所以2016美国大选鹿死谁手尚不可知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84696.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如果赢得11月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总统会怎么做呢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171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论是奥巴马/特朗普,还是民主党的桑德斯参议员的口号都是变革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6-14 23:14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84175.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中国的历史周期律也是世界的历史周期律 ​ 2016-6-1413:16 美国的政治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最成功的政治制度,所以特朗普再牛逼也不可能改变这一政治制度。特朗普也不是白痴,他绝不可能搞那些与普世价值相违背的东西,即使哪天发疯想搞也搞不成。 博主回复(2016-6-1416:21) :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看到美国成为一个大号的墨西哥,这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76548.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博主回复(2016-6-1415:58) : 不论是奥巴马,还是特朗普,包括民主党的桑德斯参议员他们的口号都是变革。虽然建制派共和党人反对特朗普,但希拉里造成的民主党分裂并不比共和党小,所以2016美国大选鹿死谁手尚不可知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1672 次阅读|2 个评论
时政评论(一):尴尬的奥巴马关岛行
huaqx2016 2016-5-31 02:59
尴尬的奥巴马关岛行 -庆新- 广岛值得关注,南京更不应忘记。应该让安倍先到珍珠港就二战侵略罪行道歉后,才谈得上美国总统去广岛! 奥巴马在2016年 G7 峰会期间 5 月 27 日历史性的访问日本广岛, “ 这是首位在位的美国总统对日本城市进行访问。白宫方面发文称,本次访问将以追求无核世界、加强美日关系等为重点议题。然而,日本一直试图在各方面遏制中国发展,奥巴马的访问是否会发送错误信号? ”上面这段话是美国媒体 《赫芬顿邮报》 的原话。 我同意,奥巴马之行隐患无穷。 邮票事件:广岛蘑菇云 广岛名声并不好,它并不是和平之城。现在该城的大和号博物馆还在飘逸战争的阴影。 1995年美国邮政总局为纪念二战结束50年,发行一套两枚邮票,印着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一下子日本恼了,马上抗议。美国人也就乖乖接受抗议,撤销了邮票发行。出于义愤, 我写了《荒唐的抗议,糊涂的软弱:评美国邮票风波》一文,在美国《侨报》发表。当时我没有中文软件,下面图1是报纸扫描的图片 。 1995年的文章指出二战后期美国在广岛、长崎扔下原子弹时当时战争之需,是日本当局拒绝按波茨坦公告条款投降的必然结果,两地被选中也是这两地积极参战的‘恶有恶报’。美国邮政当局完全应该据理力争,坚守道义,坚持发行。但一味软弱退缩的结果,是日本人居然占据了道德正义制高点。年复一年的反复宣传,日本倒成了受害国!文中批判了日本右翼政团图谋复活日本军国主义,同时指出必须警惕日本的泛和平主义:战后中国每年12月13日在纪念南京30万被屠杀的同胞; 而 8月15日,日本人则在广岛祭奠 8 万被美军原子弹杀死的同胞,仪式以日本人惯有的庄重肃穆吸引世界媒体眼球。但是, “ 二者在正义的天平上绝不等价,在公理的尺度上也并不均衡! ” 日本百姓的错误历史观令人担忧。这篇文章还特别指出:“广岛、长崎却年年大张旗鼓地在原子弹爆炸死难者纪念碑前集会演说。作为禁止核武器的和平运动虽有其积极一面,但在年复一年的宣传下,公理似乎慢慢颠倒了。广岛、长崎被美化为歌舞升平的和平城市,忽然一夜之间被美军扔了原子弹,从而一笔勾销的它们在二战其间,特别是太平洋战争中扮演的罪恶角色。难保没有冥顽不化的军国主义分子借题发挥,以祈祷亡灵为名,行清算盟军杀害平民之实,以煽起日本国民中狭隘的民族复仇心理。似乎美国投原子弹,反成不人道的战争行为,而日本则变为原子弹的无辜受害者,正义、公理又回到日本那里。于是日本政府在邮票事件中由后台跑到前台,厚颜无耻地向美国抗议。”小小邮票事件,撬动了历史是非杠杆!侵略的加害者变成了原子弹受害者! 我大段引述21年前的文字,实在是感到痛心!历史的发展,不幸而被我言中!日本宣传很成功,从1995年的对老大哥第一次抗议,20年不懈努力,到2016年美国大总统屈尊就驾跑到广岛行祭奠之礼,作‘谢罪’之行,虽然国务院发言人口头上连连否认。历史何其讽刺,现实多么残酷! 去年,皮尤民调中心整理了多年来美日两国的调查数据:1945年 广岛 核爆不久,高达85%的美国人赞同核爆。2015年该数字降为56%。而18岁到29岁的美国青年中47%认为使用核弹是正义的,在65岁以上的美国人,该数字为70%。在日本大约只有10%认为核爆正确。 图 1 《美国邮票风波》全文。这是 1995 年《侨报》文章的扫描件。文中曾说‘罗斯福总统下令扔原子弹’,笔误,实际是杜鲁门总统 广岛、长崎在二战历史中曾扮演过极不光彩的角色,完全不是樱花遍野,安平祥和的世外桃源。95年我的文章中就说:“广岛,自1868年起即已是日本的军事中心,二战中又是日军要地;长崎历来就是日本造船中心之一,太平洋战争中是日舰的补给港口。两地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以致整个二次大战过程中都留下罪恶的纪录。”两地的百姓为太平洋战争效尽犬马之劳。“日本人应在深自谴责日本军政府的同时,也反躬自问当年自己的言行。”从1995年日本政府借美国邮票事件发端抗议美国开始,年年的造势诉苦,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20年后完全翻盘,半劝导半挟持让美总统去广岛谢罪。但是日本非但没有丝毫负罪感,反而趾高气扬地大肆宣扬当年日本的武功盖世。失败就在少一颗日本自造的原子弹。如果日本先造出原子弹,他们会因为‘人道主义’不把原子弹扔到美、苏、中头上? 广岛,大和战列舰 广岛改邪归正了?它的好战本质变样了吗?广岛有个出名的吴军港,还有更出名的「大和 号 博物馆」,有‘ 海上自卫队吴史料馆’ 。 日本帝国海军的象征 大和号 诞生于此, 广岛以 大和号 为骄傲。 图 2 博物馆最吸引眼球的是这个26米长的1:10大和舰模型 瞧!前面九座巨炮,侧面 20 多门副炮,原长 260 米,是当时世界最大战列舰!吨位比当时美日的航母都大得多!什么叫战列舰?在航母之前,海战的巨无霸就是巨炮巨舰,排列成行,一齐轰射。而那时的航母有国际公法限定,吨位最大是 5 - 6 万吨。大和号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战舰,有 7 万多吨,曾是联 合 舰队 旗 舰, 是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骄傲,也就是广岛的骄傲! 广岛吴港 大和号建造之地,建有大和之塔 ,为大和舰桥的造型,两侧摆放着主炮炮弹。 开馆一年多就有二百万人游览。大和号上的报时钟,每三十分钟由舰员操作报时,是在为逝去的帝国招魂! (图3, https://zh.wikipedia.org/zh/ 大和號戰艦 ) 去年底我到珍珠港,登临 密苏里舰,感觉巨大无比,但它前甲板只有 6 门主炮。 1945 年大和号曾在吴军港与美机交战, 4 月 7 日在长崎被美机鱼雷击沉,从第一枚鱼雷击中到全舰沉没仅两小时,其嚣张匆匆,而沉沦何速!完成从广岛诞生,到长崎沉末的全过程,也是历史的嘲讽!它是安倍之类右翼政客人士的精神祭品,令许多日本人顶礼膜拜也不足为奇。博物馆 也还收藏二战期间日本海军广泛采用的九三及九五式魚雷,战争后期的自杀型特攻兵器(潜艇)就是以九三式魚雷为基础。此类展品遍布日本的大小博物馆!广岛至今还弥散战争硝烟! 奥巴马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献花后称, “71 年前,死亡从天而降,世界被改变了。 ” 奥巴马在讲话中呼吁,构造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 广岛行一为取悦日本,二为给自己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添彩。 可惜他 是非不清、对错不明,没有谴责一句日本当年的侵略罪责, 没有提一句日本军人的凶恶残暴,没有说几句南京大屠杀、马尼拉屠杀和丹巴美俘的死亡之旅。在一片轻诵浅吟中恭恭敬敬送上花圈。本应是安倍替日本谢罪,却逆反成美总统事实认罪! 我想重申一句:广岛长崎无辜受原子弹爆炸之害的妇孺百姓及其后人,当然可以祭奠其先人,祈祷和平,但前提有二:一是日本政府承认二战侵略罪行;二是日本百姓应像德国百姓一样,对当年不义之战有深切反省! 图 3 大和塔大和舰桥 图 4 展览馆内零式战机及‘赫赫战果’! 图 3 显示日本大和战舰的舰桥及塔身下碑文, 这里还展出偷袭 珍珠港的‘ 回天鱼雷 ’! 这耀武扬威的“战舰大和之塔”还在炫耀二战,特别是太平洋战争时日本的光辉。教育后代爱国忠君(天皇)。 安倍,得意忘形 安倍上台后的目标是删除和平宪法第九条,以其历史修正主义步步前行。借 G7 峰会,安倍好不容易以会议主持人身份走秀了一把。就在会议临近之时,突然爆出美军人士在日本强奸、杀害、抛尸的丑闻。本来对日美主客双方都极其尴尬,安倍则老谋深算游刃有余地强烈抗议,给奥巴马当头一棒,既赢得日本人舆论支持,又对老大哥显示强硬,使奥巴马更加乖乖服软。身高马大的奥巴马立马矮了半截,应该说安倍玩政治高出奥巴马。 奥巴马确定要访问广岛,最高兴的就是安倍政府。在电视中,安倍说出“由衷表示欢迎”时,声音都在颤抖。“这无异于给安倍政府打了一剂政治强心针,”美媒如此评说! G7会议上安倍得意忘形地吹嘘他的经济三支箭,要全世界学习,真会吹牛!他的经济三支箭早已跌落,要不然IMF何以下调日本经济增长由1%下调到0.5%?若全世界都0.5%增长,赶得上全球人口增长?他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提高日本税率10%的计划,就在他吹嘘三支箭的第三天被迫亲口宣布推迟到2019年,原因是日本经济状况不佳。他的政治三支箭实际是‘奥巴马访广岛’,随后‘议会选举得胜’,再‘强行通过废止日本宪法第九条’这三步。根本目的是废止和平宪法。 他相当有耐心、会坚守,知道不利时低头装怂;而时机有利马上得志便猖狂! 安倍主导的G7会议,本应是讨论经济大势与对策,却被他挟持跑题到南海争议,借机孤立、敲打中国。 G7作为发达国家经济治理平台,提不出治理世界经济乱象的方案,安倍挑事、奥巴马呼应,挟持其他五国表态关切东海和南海局势。德国媒体甚至以漫画七个小矮人来讽刺G7首领之无作为! 奥巴马应该先邀请日本首相(特别是安倍)参访珍珠港瓦胡岛,参观亚利桑那舰纪念堂和密苏里舰(图 5 ),在他们对二战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对珍珠港偷袭牺牲的美军数千将士表示诚恳道歉后,再考虑是否有必要去广岛做秀!奥巴马也应该在广岛首先简要再次宣示二战的正确历史,强调日本要像德国一样反思这场战争,特别是广岛人民。 不过,安倍肯定不愿去珍珠港。去年年底我到珍珠港,导演介绍说来珍珠港的日本人很多,特别是中小学生。但是他们不愿去参观亚利桑那舰和密苏里舰,个中心理纠结不言自明。对 1941 年日军偷袭珍珠港,日本人在美国有负罪感!但同时,在日本国内以‘靖国神社’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历史、文化题材的博物馆,都会展出偷袭珍珠港飞机领队的照片,并当作英雄颂扬。指挥偷袭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以及所有日军头目,包括甲级战犯在‘靖国神社’的‘游就馆’里都有照片和颂词。而珍珠港导游还说,日本人来瓦胡岛却喜欢到大风口观看, 因为偷袭的第二波飞机是从东面两座山脉中间凹档的大风口绕到岛的南部,进袭珍珠港重创美军。导游说,日本游客喜欢到大风口( Nuaniu Pali ),可能是想像一下当年日机是如何巧妙进击的吧!日本人的心态可见一斑! 95 年至今 20 年一代人,日本的中青年已经被日本右翼小泉、安倍之流的历史修正主义洗脑 : 二战战犯成为日本的民族英雄,扔原子弹是加害于日本百姓 … 。 详见本人博客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a26c930102w1zf.html (图 9 ) 图 5 右, 亚利桑那舰纪念堂; 左,日本签署投降书的 密苏里舰 奥巴马,首鼠两端 首鼠两端,进退失据,左右为难,这是奥巴马访广岛的尴尬心态。 美国宣布奥巴马将访问广岛, 美国的“二战”老兵组织立即反对奥巴马之行 , 丹巴死亡之旅遗属组织 公开信称:广岛核爆是人类的毁灭能力的象征,也是代表为结束痛苦和专制所需的努力。公开信强调,安倍政府一直竭力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奥巴马访问广岛将会姑息安倍政府背叛历史的行为。 他们 呼吁,奥巴马应在当年日本将美军战俘掠至本土的登陆之地—九州岛门司港为战俘纪念碑奠基 并凭吊 。 这些美国正义人士的呼声不应被抹杀! 但是,奥巴马该说的话却一言不发!起码他可以说一句: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已经过去 70 多年,为避免更多美军、日军的更多伤亡,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是不得已之举,这对早日结束战争是必需的。 但奥巴马选择完全不讲日本当年的罪过。显然,美国软而日本硬,何也?本人不揣冒昧猜测:一为美国国家利益,二为 奥巴马 自己个人历史留名。所谓美国国家利益,其实是短视之见:美国国力走衰,要世界老三日本作东亚打手,抵御中俄。日本战后 70 年本来一直仰仗大哥提携,难得大哥要日本出钱出枪炮在国际一切场合挑起争斗,安倍从祖父岸信介遗传来的基因蠢蠢欲动,积极冲锋陷阵。从奥巴马个人角度,别忘记,他当总统 9 个月 就 获 2009 年诺贝尔和平奖 ! 说来也怪,啥事还没干,却得诺奖,连他自己当时都十分吃惊。 “ 居然是他,居然会是他! ” 消息瞬时引发了全球关注 。在奥巴马自己也感到吃惊的当口,共和党主导的 Fox 电视台评论员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 “ 白宫也在找获奖理由。 ” 在主政近 8 年之时,奥巴马不忘给自己青史留名,留下彪炳史册的政治遗产:第一个在布拉格提出‘无核世界’构想,第一个访问古巴,第一个到访广岛。 他的全民健保出发点不错。但 共和党、保守派认为, 无论奥巴马在广岛说什么,此访都充斥 “ 道歉 ” 色彩,访问广岛是奥巴马 一系列 “ 谢罪外交 ” 的继续。 而历来是民主党色彩的 《纽约时报》也批评奥巴马去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把日本描绘为受害者,详细介绍了十多万人如何因核爆引发的大火和放射性中毒身亡,但几乎没提遭受原子弹打击的历史原因,忽略了日本袭击珍珠港、侵华战争以及杀害大批冲绳军民等历史事实。《纽约邮报》也以“奥巴马耻辱的道歉之行来到广岛”为题批评这错误之行。两边批评、左右为难,也难怪他在广岛的几张照片都阴沉着脸。 一位两次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的美国将军1995年在美国国会曾说:“原子弹下无冤魂!” 奥巴马应对此牢记、深思。 我对共和党、民主党没有研究,网络上有句泛泛之言,觉得可用:一般说,民主党重意识形态,到处讲民主自由,力主全球化,而大学知识界里支持民主党的居多;共和党则重实际,维护美国本土利益,有民粹主义色彩,讲求现实主义。有相当多华人支持共和党。此论对不对,不敢说。不过看奥巴马却有几分像,他似有‘ 理想主义者的无核梦想’。又由于他太顾及个人好名声,显得软弱而处处讨好他人。 奥巴马是否真在主持美国的战略大计?人们最近经常看到两位美军高官隔三差五地就南海局势甚至中美两国关系发表耸人听闻的高论,不看名字,还以为是美国总统、副总统亲自宣示,真不知有无白宫授权。以三亿美国人的长远福祉计,下任总统应好好抓美国实体工业的振兴,而不再搞‘以钱生钱’的金融鬼把戏;要减少被滥用的军费,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科技持续领先为傲! 中国,挑战连连 中国的内政外交都面临 挑战。人们知道,开车遇到来车,要判断三点:方向、速度和位置原点。还有更重要的是规则,交通规则。如果你按左行规则,我按右行开车,就必定迎头向撞。大国之道亦如此。美国喜欢下国际象棋,冲峰陷阵,打直钩拳;中国人喜欢下围棋,各处布点,打太极拳。二者何优何劣,不知道。对中美百姓而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吧!但愿这俩大国只打嘴仗不真动武,增进共同利益交集圈,多谈中美合作的前景;两国军方应少夸耀自己武器有多先进!意气用事,好勇斗狠,弄错方向也会撞车!双方体量大、速度快,一旦擦撞,后果严重!这是常识。 什么是国际通行的交通规则:联合国宪章及相关法规。 2005 年我写另一篇批判日本右翼翻案的博客文章,指出“ 立即拟订《制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国际公约》是联合国的当务之急 ”,主张“ 凡以各种方式宣扬、歌颂、纪念德意日法西斯軍国主义头目、战犯及纳粹軍国主义思想、反动历史观、标识、军旗的,均以违反《制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国际公约》者治罪。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a26c930101dwmw.html 可惜人微言轻,难以实现。但我想, 只有坚守联合国 宪章及法规,中国的外交朋友圈才会壮大,有真朋友。 中国虽然外交上接连遇到 G7 会议挑战,不久还会有什么法庭仲裁,但笔者认为中国国内的问题更加严峻,处理好国内问题才是根本。台湾蔡英文上台后的台独挑战,反腐(特别是军内反腐)重任、经济下行的持续压力、产能过剩、金融股市楼市的连续出事、官二代富二代与百姓的严重对立及群体事件,普遍的道德缺失、信仰缺失等等。而 ISIS 等恐怖袭击的阴影、东北老工业区民生不振,都是实实在在的挑战。一步失着,波及全局。 此文已经太长,言不尽义。但还是打住吧! 敬请各位批评。 2016 年 5 月 30 日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核世界,何以可能?
热度 4 techne 2016-5-30 01:29
(草稿,请勿引用)   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广岛并发表演讲。这也是美国在任总统在历史上第一次访问广岛。二战末期,1945年8月,美国空军飞机依次向日本的军事重地广岛和长崎两座港口城市投下原子弹。广岛和长崎分别有14万人和7.4万人直接死于原子弹的爆炸及其影响。   据国内媒体报道,此次奥巴马参观了原子弹爆炸死难者和平纪念馆,并出席了向原子弹爆炸死难者纪念碑献花的仪式。奥巴马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纪念碑敬献了白色与浅绿色相间的圆形花环。仪式结束后,美日两国领导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作了发言。他们强调:务必构建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   由于美国同日本在二战中极度敌对的关系,对奥巴马的这次访问,日美两国媒体的报道基调就有一些差异。在日本看来,美国总统访问广岛显然是个积极的信号,是在间接地表达对日本的某种肯定,甚至事关对日本历史地位的重新评价。而美国内部对此事则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美国媒体似乎更多地强调,奥巴马的访问并不是道歉。尽管也有反对的意见,但美国国内仍然存在很大的声音,认为美国当时对日本使用核武器,是必要的。因此,奥巴马访问广岛,并不代表美国政府试图否定当年使用核武的决策。   也很显然,奥巴马访问广岛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表达他的无核世界理念。尤其在朝鲜核武问题久拖不绝并愈演愈烈的时刻,奥巴马可能希望通过对广岛的访问,来让国际社会更清醒地认识到核武器惊人的破坏力,以及爆发核战的极度危险前景。换句话说,这显然也是在向国际社会表达这样一种态度:朝鲜如果持续拥有核武器,那将是国际社会(起码是西方国家)不可接受的危险前景。   但现在问题是:再美好的理念也只是理念。现实情况则是,朝鲜已经拥有核武器。那么,奥巴马一直鼓吹的无核世界的美好蓝图,究竟怎么才能实现?   笔者认为,奥巴马的主张里,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悖论。从这个悖论来看,他的无核世界主张,很可能是根本就无法实现的。这个悖论是什么?那就是从历史上看,当且仅当你拥有了最强大的武力,才能维持和平。这个逻辑推到极致,也就是核武器。那么,如果没有核武器,和平反而更难维持。因为发动战争的成本变得更低,只要你军力强,利欲熏心,就可以试手。但是,尽管有了核武器可以形成核均势,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埋下了爆发核战的种子。总之,这个悖论无法避免。这似乎不是人的力量能够诠释的逻辑。   我们还得重新反思一下历史,就先从美国国内对于奥巴马访问广岛的态度分歧来看。由于当年日本发动珍珠港事变,导致太平洋战争,美国同日本在浩瀚的大洋上进行了异常艰苦极其残酷的战斗,才最终击败日本赢得胜利。因此,美国内部的媒体,始终倾向于把二战时的日本看作邪恶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主要是杜鲁门总统,决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就是很自然的事。但对此也不仅是到现在才有异议,当时就有反对的意见。时任欧洲盟军司令,也是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对广岛投弹之前,就直接向杜鲁门明确表达过他的反对观点。艾森豪威尔认为,当时日本实际上已经战败,因此美国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   那么,美国使用原子弹,达到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对此存在很大争议。有些观点认为,美国在广岛和长崎的投弹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因此是值得的。但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这主要是围绕当时裕仁天皇的态度来展开。由于天皇本人早就厌倦了战争,因此战争后期他始终在寻找合适的机会,结束战争。但裕仁本人又非常注重体面,遵守规则。尽管按照宪法,作为最高统帅,他有推翻军部决策的权力,但他不愿意插手直接干预军部,破坏自明治时代以来先皇确立的尊重军部自主决策的风范。因此,除非军部的决策确实出现了重大问题,否则天皇是不会出面插手去否定军部的决策的。   在这种情况下,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一方面确实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另一方面,也给裕仁天皇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来改变军部主战派一贯的预定方针。此后,裕仁在御前会议中,在聆听了正反双方长达几个小时的漫长辩论之后,终于第一次明确拍板表态:战争必须结束。   但这个停战本身的结果,到底是原子弹核爆发挥的作用,还是天皇力挽狂澜发挥的作用?这个问题似乎就并不是那么的清楚。笔者的观点,更倾向于后一种解释。也就是说,裕仁本人早就想停战,只是他一直不愿直接干预军部,没有明确表态。那么,如果确实是这样,美国即使不使用原子弹,日本也一定会投降,这也就是当时艾森豪威尔的判断。随着日本在战场上的失利,裕仁天皇迟早会找到一个体面的机会,直接干预军部决策,来终止军部所谓的玉碎计划。   如果从这样一种视角来观察日本,那么尽管美国的主流媒体可能还难以接受,但事实上,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就很可能是个错误的决策。这个错误决策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核武器最可怕的实战威力充分地展现出来,而且造成非常惊人的伤亡。这就刺激了此后的核军备竞赛,以及加速了核武器难以阻止的不断扩散。第二点,就是因为战争中的敌对关系,当时美国倾向于妖魔化日本的政体和价值追求,简单地把日本看作邪恶力量,在二战结束前不断动员苏联出兵,乃至不惜使用原子弹,加速日本的投降,这就迅速地破坏了远东地区以往的地缘结构。   那么,在天皇下诏停战,日本迅速投降之后,美国很快就为它当初的草率决策付出了代价。那就是冷战的迅速开启,朝鲜半岛的残酷战争,以及日本被驱逐后所遗留的台湾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恐怕是出在美国对日本的妖魔化就是有问题的。当年日本的对外扩张确实不是好事,最后诱发了太平洋战争。但这一切的起因,却非常复杂。首先,东亚大陆的地缘结构跟欧洲完全不同,没有可比性。日本在上世纪初被迫出兵满洲,同俄国作战,在事实上维持了东北亚的安全均势,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并作出让步。但日本的付出,没能得到当时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其次,甚至于在东亚本身,主要是在中国内部,会不断激发出异常强烈的狂热民族主义倾向。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局势,使得当时的日本无法像英美那样隔岸观火地处理国际事务,这种激烈的敌我建构也不断地刺激日本内部的军国主义者,破坏了日本政体最初具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但无论如何,经过二战后几十年的漫长历程,尘埃落定,再回看整个历史,客观的结果和相应的评价,恐怕是:所谓邪恶的日本,在东北亚的彻底萎缩,并没能产生良好的地缘效果。在二战后,也是日本人被驱除之后,东北亚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朝鲜战争。美国虽然付出沉重代价,也只能维持朝鲜半岛南半部的民主政体(这时美国又想起来要武装日本,但被日本的民主政体否决了)。此后,苏联和中国在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又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甚至差一点就诱发核战(只是被美国阻止)。甚至直到苏联解体之后,不断衰落的俄国跟中国改善了关系,但整个东北亚的安全局势却并没有因此有好转的迹象。不但朝鲜一直在不断谋求核武器,俄国也越来越得寸进尺,开始试图在同日本近在咫尺的南千岛群岛(也就是日本所说的北方四岛)建立海军基地。再考虑到最近中国在南海的不断扩张势头,大的方向,整个地区的紧张局势,其实是在愈演愈烈。   那么,最近美国总统大选的初选也很热闹,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语出惊人,直接威胁称:美国的盟友如果老是搭便车,不大幅追加军费,那干脆美军就要撤出在日本和韩国等地的基地。   当面对这么多的事实,笔者以为,如今东北亚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其起因恐怕是在于:美国历届政府对于整个东亚地缘结构的理解,并依此进行的决策,一直就是有问题的。这才是导致如今这一越来越危险的局面的根源。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头号核大国的总统,奥巴马继续鼓吹无核世界的理念,听起来自然是很美,但事实上却不会有任何可能性。不但无核世界没有可能实现,这个世界,似乎还正在越来越快向着核战的边缘加速迈进。   我们也完全可以设想,一个显而易见的局面似乎是,如果当初美国没有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没有要求苏联出兵,日本在东北亚的力量也并没有这么彻底的萎缩掉,那么我们恐怕就很难再去想象,会出现今天朝鲜成功谋求核武器的这一危险局面(我们必须要看到,作为当时主导日本的势力,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尽管邪恶,极度崇尚武力,但他们却绝不敢,也不会,制造出朝鲜这种核武国家)。那么,我们也就更难想象,由于朝鲜的核武问题,或其它一些莫测因素,最终诱发核战的可能性。   非常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也不能推倒重来。当面临今天这样一种越来越无法挽回的局面,美国所能学到的,也许只会是一个最深刻的教训: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存在。而这种危险和莫测,又经常会远超乎你最初的想象。   如果我们真的很幸运,还会有下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那么美国人,作为最能影响这个星球之命运的群体,可能更应该认识到: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强大,它都应该始终保持着谦卑的态度,这也是美国之成为美国,美国同其它大国的根本区别。   这一切,归根结底,更是因为人太过于渺小。由人组建的共同体,无论多么庞大,同其根本无法理解的力量相比,同样都会显得如此渺小。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925 次阅读|6 个评论
面对美国,环球网也不会讲中文了吗?
热度 1 cgh 2016-5-26 19:21
环球网一则新闻,被凤凰网、搜狐转载, 题目是: 美国空军一号访越绕开南海飞一大圈 航线曝光 配图如下: 我感觉我白上了地学专业,我愧对高中地理老师了。 分明航路是“绕进”南海,怎么就被环球网表达成“绕开”南海呢? 难道环球网见了美国人,就像蔡领导一样,不会用中文了吗? 或者是,环球网没有懂英文的,把CBS的报道曲解了? 原来资料来自 Kevinliptakcnn ,原文是个推文“ AF-1 flightpath hugged the coast and avoided flying over South China Sea.” 看来,我们的媒体成了别人的帮凶,自黑了一把还感觉良好。 坚决支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包括媒体记者!!!
个人分类: 杂谈|24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健保的新考验
热度 3 fouyang 2016-1-20 09:19
2015 年末,“奥巴马健保( Obamacare )面临危机”的消息充斥了媒体。据说奥巴马健保框架下的保险行业面临危机,大批保险公司破产关门,保险费急剧上涨,从而危及整个健保改革体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保险公司的困境反映了奥巴马健保的根本问题吗?这会不会是奥巴马健保的滑铁卢? 我们都知道,奥巴马健保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美国拥有医疗保险的人数。为此目的,除了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大笔补助,帮助他们购买保险外,健保方案还给保险公司加了很多“紧箍咒”。例如:提供的保险计划必须满足关于自付款,涵盖范围的标准,保险公司的行政费用不能超过总收入的 20% ,保险公司不能歧视已经有病的人等等。为了打破私营保险公司的垄断(其实私营保险公司有好几家),简报法案还引入了非盈利的“健保合作社”( ConsumerOperated and Oriented Plan ,简称 co-op ),由联邦政府以贷款形式提供启动资金,在健保市场上提供保险计划,与私营保险公司竞争。这个“新生事物” co-op 就是这次危机的主角了。 奥巴马健保还引入了一些保险风险管理机制。主要的有三个。一个是“风险调整”( risk adjustment ),这是个永久性的机制,根据各个保险公司客户的风险组成情况在他们之间调整资金。第二个是“再保险”( reinsurance ),对理赔特别高的案子给予补助。这个机制只管前三年( 2014 到 2016 )。第三个就是这次风波的另一个主角,叫做风险走廊( riskcorridor )。它是一个基金。保险公司盈利多了,就向基金交钱。赔钱多了,就由基金补助。这个也是前三年的临时措施。从法律上讲,前两个机制是自负盈亏的。政府参与管理但不出钱。第三个没有说清楚,但当时的共识是认为也应该收支平衡。事实上,在 2014 年,无党派的国会预算办公室( CBO )发表报告说预计风险走廊项目政府能赚八十亿美元。所以当共和党议员鲁比欧(目前共和党总统竞选人之一) 2014 年在预算法案中加入“毒药”,禁止卫生部动用其它经费补贴风险走廊基金时,大家都没当回事。 谁知道 2015 年 10 月,风云突变。 2014 年财务结算出来了,大多数保险公司都赔钱。向风险走廊申请的补助共有二十九亿美元,而盈利交钱的只有三点六亿。这个巨大的亏空使得保险公司只能领到十分之一多一点。然后,就是超过一半的 co-op 破产关门,剩下的纷纷申请 2016 年保费上涨。由二十四亿美元政府贷款扶植的二十三家 co-op 中,有十三家已经关门大吉。剩下的除了一家以外都在赔钱,很可能也会关门。而最大的私营保险公司 UnitedHealthcare 也宣布它在奥巴马健保市场亏损,可能在 2017 年退出。 一时间,奥巴马健保四面楚歌,共和党幸灾乐祸不用说,主流媒体也纷纷唱衰。 co-op 破产其实不光是因为拿不到风险走廊的补助。恶意的猜测是:有些 co-op 的建立本来就是骗取政府贷款的。钱花完了,就关门走人。不过既然 co-op 是非盈利机构,应该没有个人中饱私囊的可能(除了主管的高工资)。不过应该承认, co-op 的设计本来就有问题。健保法规定 co-op 必须与私营保险公司切割干净,连董事会里也不能有保险公司的人。这就意味着它们必须白手起家,不能得利于现有的经验和基础设施。而且健保法规定 co-op 和其它保险公司一样,必须把保险费收入的 80% 以上用作理赔。这样就没有多少资本用来扩大规模,从而抗风险能力不强。另外,与业界常规相比, co-op 在保险费定价时常常低估了保险赔率和行政费用需要。这背后有没有政府的政治压力(造成保险费降低的假象)就不好说了。这些也是导致 co-op 失败的原因。另外,行政当局迫于民众压力改变了健保法规定,允许公司雇员 ( 相对健康的人群 ) 保持原来的“不合格”的保险计划,造成了加入新保险的人群绝大多数是穷人,健康状况也不佳。这就打乱了保险公司的预计,造成大面积亏损。总之,这么多 co-op 的倒台是对奥巴马健保以法律代替市场规律做法的一个否定,也给共和党未来继续挑战这个健保法提供了一个缺口。 不过平心而论,说这次 co-op 的事是奥巴马健保的大灾难也是言过其实。毕竟这是 2014 年的财务状况,而那是新健保系统运行第一年,很多人都没有经验,有些动荡是难免的。而且虽然今年很多保险公司涨价,有些州涨价幅度达到百分之三,四十,对民众的荷包冲击很大,但全国平均来说不到百分之十。这其实并不过分,特别是考虑到去年全国涨价很低,只有百分之二。关键是前两年保险费被人为压低了,医疗费用的上涨也因为种种原因减缓了(今年又有回升的迹象),而这一切都被算作是奥巴马健保的功劳。那么今年的“回归常态”被看作是健保改革的失败,也不能说是完全不公平吧。 除了保险费用问题外,其实奥巴马健保还有不少潜在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 Medicare 的经费削减。为了给健保筹集经费,健保法案削减了 Medicare 中给医院的付费。这个削减不是马上生效,而是限制了每年付费的增长,也就是说它是逐年生效的。在未来几年中,对 Medicare 的削减会越来越严酷,很多机构预测,医院将无法生存。当然最好的可能是医院在压力下改善经营效率降低成本。但另一种可能就是降低医院的服务质量(现在已经有很多把医生与医疗费用挂钩,等于迫使医生为病人“节约”的谈论),或者是政府通过立法取消那个经费削减(就像前些年 Medicare 对医生的付费削减一样),而大幅度增加赤字。这又是一个以权力代替经济规律的例子。结果如何,咱们拭目以待吧。 对于在奥巴马健保体系里的消费者而言, 2016 年的保费确实可能有很大增长。但如果仔细重新选择保险公司的话,也许能找到比较便宜的,减小这个冲击。当然换保险公司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很可能要因此而换医生甚至换药。不管怎样,毕竟这只是第一年的结果( 2014 年的数据影响到 2016 年的保险费)。如果愿意给奥巴马健保一个机会的话,那么过两年再来看吧。 虽然我对奥巴马健保有很多不满(见以前博文),但我并不主张完全废除这个法案,因为毕竟它已经开始实行,废除的话动荡太大,而且除了政治考虑外没有必要。其实保守派也有很多好的健保想法,可以逐步实行,也可以说是逐步改善或取代奥巴马健保。这个我以后再详细介绍吧。 有关博文 健保法案解读( 4 )健保改革的目标达到了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116 美国医疗保险:既太多又太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170 “健保法案”为何“好事多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quickforward=1id=560591 昭君:奥巴马医保改革: 2016 年将有哪些变化?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1512/244545.html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578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奥巴马国情咨文(美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全译
wzxnongmin 2016-1-17 17:23
百丽百灵结合网上奥巴马2016国情咨文现有译文重新翻译如下。如有不妥之处欢迎网友指正。 议长先生,副总统先生,国会议员们,美国同胞们: 今晚是我来到这里做国情咨文报告的第八年了。也将是最后一次,我将尽力控制时间。我知道你们有些人急于回到爱荷华州(注:两党党内预算地)。 我完全理解当下正是大选之季,人们对我们今年成就的期望不高。但是,议长先生,您和其他领导人在去年年底建设性地通过了财政预算案,并且使得工薪家庭减税得以长久施行,我对此万分感谢。我希望今年我们两党能在重点工作上进行合作,比如推进刑事司法改革、帮助那些与处方药滥用行为抗争的人们。我们的合作可能会使质疑者们再次无比惊讶。 但是今晚,我只会对今年的传统提案做些简要的介绍。不要着急,我这有许多提案,从帮助学生学会编程,到为病人提供个性化治疗。我会继续推动这些未竟的事业。修补完善残缺不全的移民管理体系、保护我们的孩子免遭枪支暴力、推行同工同酬和带薪休假,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所有这些对辛勤工作的家庭来说仍然至关重要;这些依然是我们要做的正确的事情,我将绝不放松直到实现为止。 但这是我最后一次在此发表讲话,我不想只谈论来年之事。我想关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事情。 也就是,我想关注于我们的未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场变革重塑了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星球和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这种变革昭示医学将出现重大突破,也会以经济动荡困扰着工薪家庭。它为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女孩们带去教育的希望,却也使远距重洋的恐怖分子得以串通一气策划阴谋。这场巨变能够拓宽机遇,也会加剧不公。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场变革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 美国曾经历过种种巨变——战争,大萧条,移民涌入,争取平等的工人运动,以及民权运动。每次,总会有人传播恐惧未来的负面情绪,要我们中止变革。每当美国受到某些组织或者言论威胁,将要失控,这些人就告诉我们要尽快中止变革,承诺只要我们把某些人某些思想掌控起来,就能恢复往日的荣光。但每一次,我们都能够克服恐惧。用林肯的话来说,我们从来没有坚持“旧日尘封的安宁教条”。相反,我们能够用新的思维思考,以新的方式行事。我们利用这些变化服务于自己,始终将美国的潜力外扩至更广阔的前沿,惠及更多的民众。正缘于此——因为我们视他人眼中的风险为机遇——我们变得比以前更强更好。 昔日真理,现在亦如斯。我们的乐观主义和职业道德,我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我们的多样性和忠于法治,一直是我们国家独特的发展优势,给了我们需要确保世代繁荣和安全的一切力量。 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在过去的七年中不断进步。它使得我们得以经历几代人从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恢复。它是我们改革医疗系统,再造能源领域的动力;保证了给我们的军队和退伍军人提供更多的照顾和福利,保障了每一个州的公民获得能和相爱的人结婚的自由。 但是,这些进步并不是注定会发生的。这来自于我们的共同选择。此时,我们正面临这样的选择。面对时代的变化,我们是以恐惧来回应,闭关自守,各自为战?还是充满自信,坚守立场,相信我们能共创奇迹? 因此,让我们来谈谈未来。作为一个国家,不管谁当选下任总统或哪个政党掌控下一届国会,需要回答四个问题。 第一,在新经济中,我们如何给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和保障? 第二,我们如果使科技为我们服务而不是加害于我们,尤其是面临急需应对气候变化这类挑战的时候? 第三,我们如何既保证美国的安全,又继续领导这个世界,而不是变成世界警察? 最后,我们如何制定政策,使其反映出美国的好,而不是美国的恶? 让我先从经济和一个基本事实说起:现在,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经济是最为强大且坚固的。纵观历史,我们现在处于私人企业连续创造就业机会最长的一段时期中。我们创造了超过14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增长最为强劲的两年;失业率下降了一半。汽车行业创造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在过去的六年里,制造业创造了将近9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而且,我们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还将赤字减少了近四分之三。 任何宣称美国经济正在衰落的人简直是在兜售科幻小说,传播虚构事实。事实是——同时也是许多美国人感到焦虑的原因——是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巨大变革,而且这变革早在大萧条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到现在还没有收尾。今天,能够被高科技取代的工作岗位并不仅局限于生产线,还包括任何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岗位。经济全球化中的公司可以位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但也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其结果是,雇员要求加薪的筹码变少。公司对其所在群体的忠诚度更低。同时,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收入集中到社会顶层阶级。 这些变化趋势已经在挤占工人生存空间,即使他们有自己的职业,即使经济是在增长。这样使辛勤劳动的家庭自食其力地走出贫困更加困难,使年轻人开创事业更加困难,使按时退休更加困难。这些趋势不是只在美国才发生,但他们的确违背和挑战我们美国独特的信仰,那就是努力工作就有公平回报。 在过去的七年,我们的目标一直是保持经济增长,以造福每一个人。我们取得了进步。但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尽管过去几年来有过许多政治争论,但仍然有一些广泛的共识。 我们认为,真正的机会在于每一个美国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教育及培训,让他们能够担起一份收入理想的工作。“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的两党改革方案是一个重要的开端。我们加强了儿童的早期教育,提高了高中毕业率,增加工程类专业毕业生数量。在未来,在这基础之上,应该给每个儿童提供早教,将电脑实践课和数学课提供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在开始就做好未来工作的准备,同时,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孩子招用更多好教师,为教师提供更好待遇。 还有,我们应该让每一个美国人上得起大学。因为勤奋的学生不应该因为贫困被档在校门之外。我们已经将助学贷款的还款额降至借款人收入的10%。现在,我们应该降低大学的成本。两年制的社区大学教育免费提供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学生,这是降低大学成本最佳方式之一。我会不断努力让这个方案在今年启动。 当然,我们在新经济中需要的不只是优质教育。我们也需要有基本生活措施的福利和保护。如果说在座的各位,是美国为数不多的能够在同一个地方从事同一份工作30年,还能获得健康和养老保障的人,也不算夸张。对于其他人来说,特别是四五十岁的人们,为退休后多存点钱或者失业而做准备,已经十分困难。大家都明白,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某个时期,他们可能不得不再度培训,重新学习技能。但他们不应该失去他们多年来苦苦工作所得到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在今天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我们不应该弱化它们,应该高度重视。对于退休年龄较晚的美国人,基本福利应与当今的其他事物一样尽可能可以跟随迁移。这就是《平价医疗法案》的意义所在,这个法案旨在填补基于雇主的医疗保险系统的空缺,我们失业、返校求学或创业时,依然能享受医疗保障。目前为止,已有近1800万人受益。医疗费用通胀也有所缓解。自法案实施之日起,我们的企业每个月都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我估计我们不会在短时间内在医疗保险制度上会形成共识,但两党可以同意采取新措施来改进安全保障。比如一个辛勤工作的美国人失去的他的工作,我们不应该只是确保他得到一份失业保险,我们还应该有制度保证有对应的岗位培训项目来帮助他为再就业做准备。如果这个新工作不如上一份工作,这应该有薪酬保障制度来帮他继续付账单。即使他多次跳槽换工作,他也应该能够有退休储蓄并支配使用。这就是我们让新经济更好地为我们服务的方式。 我也知道议长也谈论过他对解决贫困问题的看法。美国会给每个乐意工作的人都有机会,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认真讨论提出可行性策略的讨论。比如加大对低收入无子女人群赋税减免力度。 但在过去的七年里还有其他多个领域难以达成一致,比如,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保证制度不向最富有的财团和大公司倾斜。在此,美国人民需要做出选择。 我相信我们欣欣向荣的民营经济是我们经济的命脉。我认为一些过时行政规定需要改变,一些繁文缛节需要摒弃。从企业利润不断再创新高来看,如果只是继续让大银行、石油巨头或者对冲基金在牺牲其他人为代价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规矩或对集体谈判长期置之不理不睬,工薪阶层就无法得到更多机会或者更多薪水。食物券领取者不会引发经济危机,鲁莽的华尔街则会。移民人口不是阻碍薪酬上涨的原因;董事会提出的决议中,经常将短期的季度分红看得比长期的回报还重。可以肯定的是,今晚正在看我演讲的普通家庭不会通过离岸账户避税。在新经济的时代,工人、创业者和小业主需要更多发言权。规则应该有益于他们。今年,我计划激励那些善待工人的企业,这些企业深深懂得只有善待工人才能让股东、客户和所在社群最终受益,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美推行这种最佳作法。 事实上,我们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公民也是极为富有创造性的。这就带来了美国需要回答的第二个大问题:如何再次点燃创新的精神来迎接重大挑战? 六十年前,前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在太空领域走在我们前面,这点我们并不否认。我们从没有就空间科学争论不休,或者压缩过我们的研发预算资金。我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制定了太空计划项目,十二年后,我们成功行走于月球。 探索发现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基因。我们是爱迪生,莱特兄弟和乔治-华盛顿。我们是葛丽丝-霍普(注:最早的女性程序员之一),萨莉-赖德(注:首位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我们是从波士顿到奥斯丁再到硅谷的移民和企业家,不断努力,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家园。在过去七年里,我们培育和鼓励这种探索精神。 我们保护了一个开放的互联网,迈出了大胆的新步伐,让更多学生和低收入者上网。我们着手开建下一代工业制造中心,我们提供的网络在线工具可以方便创业者在一天内就能获取开展业务所需的所有东西。 但是,我们能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可以做得更多。去年,副总统拜登曾说,美国要把治愈癌症作为一项新的登月计划去实现,就能治愈癌症。他上个月与国会合作,为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他们十多年来从未获得过的最强有力的资源支持。今晚,我宣布,我们将举全国之力实现这一新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拜登为我们所有人在众多问题上殚尽竭力,因此,我任命他主管这一癌症治愈计划。为了我们逝去的亲人,为了我们还能拯救的家庭,让美国成为一个一劳永逸地根治癌症的国家。 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我们同样要全力以赴。 如果还有人要质疑气候变化科学研究,那么他可以试试。他会发现自己很孤单,因为与之辩论的是我们的军方、绝大多数美国商业领袖、大多数美国人民、几乎整个科学界,以及全世界200个国家,他们都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问题,应该着手解决之。 即使我们的星球还没到岌岌可危的险境,即便2014年不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2015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我们有何理由要让美国企业漏掉生产并销售未来能源的天赐良机呢? 七年前,我们在清洁能源领域进行过一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成果如下:从爱荷华州到德克萨斯州,现在风能比污染环境的传统能源价格更低。从亚利桑那州到纽约州的屋顶,每年的太阳能为美国民众减少了上千万美元的能源支出,同时创造了多于煤炭行业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的工资收入还高于平均水平。我们正在逐步采取措施,让每家每户都可以自由地生产并储存他们自己的能源——环保主义者和茶党人士正在通力合作支持此事。同时,我们的国际石油进口量下降了近60%,碳排放减少量居全球第一。 1 加仑汽油不到2美元并不算贵。 现在我们要加快实现从污染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型。不应该补贴过去,而应投资未来——尤其是在那些依赖化石燃料的社区。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敦促改变石油和煤炭资源管理方式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纳税人和地球为此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把资金重新投入到这些社区,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联手构建21世纪的新型运输系统。 所有这一切都不会一蹴而就。当然,还有许多传统的既得利益者想要维持现状。但是,如能改变现状,就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节省大量资金,保护我们的地球,应该留给我们的后代子孙这样的未来。 我们的安全与世界其它国家紧密相联,气候变化只是众多议题中的一个。这就是美国需要回答的第三个大问题:怎样在不被孤立,又不必竭力去重建任何问题之国的情况下,确保美国的安全和强大? 我刚才也说过,所有认为美国经济衰退的言论都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谎言。所有你听到的关乎美国的敌人越来越强大、而美国却越发不堪一击的言论也是滑稽可笑的。美国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无需赘言。美国从未如此强大过。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望其项背。我们的军费投入比排在我们后面的八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我们的部队是人类历史上最精锐的战斗力量。没有任何国家胆敢进攻美国或者美国的盟国,因为他们知道那是自取灭亡之路。调查显示,美国当前的国际地位高于我当选总统之初。每当国际上有重大问题发生时,世界人民并不指望中国或俄罗斯来领导解决,而是指望我们来领导。 我每天的工作是从阅读情报简报开始,我深知现在是一个危险时期,但这并不是因为美国力量的削弱或者某个超级大国的崛起。在今天的世界,与其说邪恶帝国对我们构成威胁,倒不如说经济衰退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中东正在经历一场将持续一代人的大变革,根源可追溯至一千年前的冲突。中国经济转型正在对我们产生冲击。尽管经济萎缩,俄罗斯仍然倾投大量资源扶持乌克兰和叙利亚——俄罗斯认为这两个国家正脱离其轨道控制。二战之后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现在已难以适应政治新形势。 我们有责任来帮助重建国际体系。而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各类事务确定优先等级。 首要任务是是保护美国人民,打击恐怖主义网络。基地组织和如今的“伊斯兰国”都直接威胁到美国人民的安全,因为在当今世界,即便只有一小撮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恐怖分子,他们也会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他们利用网络毒害美国境内民众的思想;他们破坏我们与盟国的关系。 但是,当我们重点精力摧毁“伊斯兰国”时,有一些夸大其词的说法称,这是在上演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种说法正中恐怖分子的下怀。皮卡车上的武装分子团伙和在公寓或车库里策划阴谋的灵魂扭曲的人士,他们都对普通平民构成巨大威胁,必须出手制止。但恐怖分子并没有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存在”。这是“伊斯兰国”想要讲述的故事,这是他们招募恐怖分子时的宣传。我们不能人为地夸大他们的力量,然后再展示出我们认真对待他们的威胁,也不能简单重复“伊斯兰国是世界最大宗教之一的代表”的谎言圈套,导致斗争中的重要盟友离我们远去。我们要需要认清他们的真面目——他们就是杀人犯、狂热分子,必须予以连根拔除、捕获和消灭。 这恰恰是我们当下所为之事。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美国领导着60余国联盟,切断“伊斯兰国”的资金链,挫败他们的阴谋诡计,阻断武装分子的人员来往,消弭他们邪恶意识形态影响。我们发动了近一万次空袭,铲除了他们的恐怖头目,捣毁了他们的石油供给、训练营地和武器。我们为正在稳步夺回伊拉克和叙利亚领土的武装力量提供培训、武器装备和其他支持。 如果国会真的希望赢得这场战争,同时向我们的军队和整个世界发出反恐决心的信号,你们就应该最终授权动用军事力量来打击“伊斯兰国”。请进行投票吧。不过,美国人民应当知道,无论国会是否行动,“伊斯兰国”也将和先前的恐怖分子一样得到应有的惩罚。如果你怀疑美国或是我本人伸张正义的决心,不妨问问奥萨马-本-拉登。问问去年被击毙的也门基地组织头目,或者已为阶下囚的班加西恐怖袭击事件主谋。如果你和美国过不去,美国将追捕你。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我们的记忆力很好,我们的打击是没有时空界限的。 我们的外交政策必须聚焦于“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的威胁,但并不能局限于此。因为即使没有“伊斯兰国”,未来几十年里,全球许多地区仍将动荡不安,这些地区包括中东、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中美洲部分地区、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它们中的有些地方有可能变成新的恐怖分子网络庇护所,有些则会深陷种族冲突或大饥荒,引发新一轮难民潮。世界人民会指望我们去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回应不能只是嘴上功夫,扬言进行地毯式轰炸,做给平民看。这种回应可能在电视新闻上听起来有些效果,但它在世界舞台上不会奏效。 我们也不能接管和重建每个陷入危机的国家。那不是领导能力,那样只会将我们拖入泥潭,白白地挥洒美国人民的鲜血和财富,最终削弱自己。这是越战和伊战给我们的教训——我们早该铭记在心。 所幸的是,我们有更明智的办法。这是一个耐心、自律的策略,能充分发挥国家综合实力的每一分力量。这个策略就是:美国一定会采取行动——如必要会单独行动——来保护我们的人民和盟友;但在全球普遍关注的议题上,我们会动员全世界与我们一起行动,确保其他国家也尽责尽能。 这就是我们在解决叙利亚等冲突时采取的方法:我们与当地武装力量合作,领导国际社会力量来帮助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实现永久和平。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全球联盟的原因,通过制裁措施和有原则的外交手段来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现在,伊朗已放弃其核项目,交出浓缩铀储备,世界避免了又一场战争的爆发。 这也是我们在西非阻止埃博拉病毒传播蔓延采取的方法。我们的军人、医生和项目人员先创建平台,然后允许其他国家加入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战役。 这也是我们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时采取的方法。该协定将能打开市场、保护工人利益和环境,能增进美国的亚洲领导力。它将取消针对18000种美国制造商品征收的关税,创造更多优质岗位。在TPP协定下,中国不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我们才是。你们想要美国在这个世纪展现它的强大实力吗?那么就批准这一协议。给我们执行这一协议的工具。 对古巴的50年孤立没能推进这一地区的民主进程,这反而削弱了我们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恢复与古巴的外交关系,开启旅游和经商之门,改善古巴人民的生活。你们想要巩固我们在南半球的领导力和信誉?那就确认冷战已经结束,解除禁运吧。 美国在21世纪的领导力表现并非只有两个选择:除了消灭恐怖分子之外我们对其他世界事务毫不关心,或者占领和重建每个正在瓦解中的国家。领导力意味着明智地运用武力,以正义伟业的名义来团结全世界的力量。它意味着将海外援助视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而不是做慈善。当我们领导近200个国家签署史上最具雄心的气候协议时,这不仅帮助那些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也是在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帮助乌克兰捍卫民主或者帮助哥伦比亚结束长达十年的战争——这同时也巩固了我们所依赖的国际秩序。当我们帮非洲国家解决饥荒、照料病人时,也就防止了下一场大规模疫情危及美国。目前,我们正努力解决艾滋病带来的危害,我们也有能力消灭疟疾——今年我会推动本届国会为此提供资金支持。 这才是综合实力,这才是领导力。这种领导力需要美国率先示范。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致力于关闭关塔那摩监狱:这一监狱耗资庞大,没有必要,只会为我们的敌人继续招兵买马提供口实。 这就是我们在政治上拒绝只是以人种和宗教来区别对待不同人的理由。这不是正确的政治之见。我们必须知道美国强大的原因。世界尊重我们并非因为我们的武装力量多么先进,而是因为我们的多样性,我们的开放包容,对所有信仰的尊重。教宗方济各曾站在这个讲台上对在座的议员说过:“如果你像暴君和杀人犯一样充满仇恨和暴力,那你也会很快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当有的政治家侮辱穆斯林,当清真寺遭到肆意破坏时,当孩童受到欺辱时,这些都不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安全。我们美国人不应该是这样的人。这种做法大错特错。它贬低了我们在世界眼中的形象,让我们难以实现目标。而且它背离了美国的国家本质。 “ 我们合众国人民”。 我们的宪法以这三个简单的单词开始,这三个单词让我们认识到,这里指的是所有人,而不是一部分人;这三个单词要求我们共进退。这就是我想说的第四点,也可能是今晚我想讲的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期盼的未来:每个家庭都有机会和安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留给孩子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平的星球,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前期是,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我们只有经过理性、且富有建设性的辩论,这些期盼才可能变为现实。 要实现这一期盼,我们必须解决政治问题。 更好的政治形态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所有事情上都始终意见一致。美国是一个大国,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这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国家奠基者们将权力分配给各个州,各政府部门,希望我们像他们一样进行辩论,讨论政府的规模和形态,探讨贸易和外交关系,探讨自由的含义和安全的必要措施。 但民主确实需要公民之间的信任纽带。如果我们认为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人都动机不良,心怀恶意,或者认为我们的政治竞争对手都不爱国,那么,民主将无法实现。如果不愿意妥协,或者甚至对最基本的事实都进行争论,而我们只听那些赞美之辞,那么民主就会陷入停滞。如果只有最极端的声音受到重视,那我们的公共生活就会衰落。最要紧的是,当普通民众觉得自己的呼声无足轻重,无关紧要,而整个社会管理体系被有钱有权者或者个别人的利益所操控时,民主就将崩溃。 当下,很多美国人都有这种感受。毋庸置疑,这是我总统任期内留下的憾事之一。各党派之间的积怨与猜疑变得越来越糟,没有得到缓解。无疑,如果换成林肯或罗斯福总统那样赋有天才的总统,党派分歧嫌隙一定有可能调解弥合。我保证,余下的任期内,我会竭尽全力,争取做到更好。 但是,同胞们,这不仅仅是我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某位总统的责任。在座的当中,有不少人期盼在多方面相互合作,期盼在华盛顿有更高水平的辩论,但却受制于选举利益的羁绊而无法做到。我知道这种情况,是你们告诉我的。如果我们想有一个良好的政治形态,单单是换掉一位国会议员或参议员,甚至换掉一位总统都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改变整个体制,来展现更好的真实的自己。 我们要取消划分国会选区的做法,因为政客们会用划分选区的方法来选择哪些人是他们的选民,而不是相反地让选民选择他们。我们必须降低金钱对政治的影响,这样就可以防止少数家族和幕后利益集团用金钱来影响选举。如果我们竞选资金筹措管理现行办法未能获得法院通过,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要让投票更容易,而不是更难,我们要让投票顺应现在的生活方式,使投票方式现代化。今年,我打算在全国各地进行宣传,来推进这些改革。 但仅凭我一人之力是无法做到这些的。政治进程的变革,不是改变谁当选,而是改变当选的方式。只有美国民众都要求进行变革时,变革才会发生。这是由你们决定的。这就是“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真正含义。 我所提出的要求绝非易事。相比而言,变得愤世嫉俗,认为变革不可能发生、政治已经无药可救,并且认定自己的呼声和行动不重要,易于为之。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放弃,那我们也放弃了更加美好的未来。那些拥有金钱和权力的人会在更大程度上左右重大决策,这可能是将年轻士兵送往前线,可能是批准会引起另一场经济灾难的政策,也可能是为了维持控制权,使历代美国人民为之奋斗甚至牺牲所换来的平等权和投票权倒退的决定。随着失望情绪的增加,有人会呼吁重返部落时代,让那些与我们长相不同,信仰不同,选举方式不同,背景不同的同胞当替罪羊。 我们不能选择那条道路,因为它不会带来我们追求的经济繁荣,也不带来我们想要的社会安定,最为重要的是,它无法让我们成为如今这样令世人羡慕的国家。 所以,同胞们,无论你信仰什么,无论你倾向哪一个政党制或无党派,美国的未来掌握在你们手中,取决于你们是否愿意担负起作为公民的责任。参与选举;敢于表达意见;为他人挺身而出,尤其是弱势群体,争取权利。因为你明白我们今天能在这里就是因为有人曾在某个地方支持着我们。我们需要你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让美国人民的善良、礼貌以及乐观渗透每个角落,就像我每天接触到的美国民众一样。 这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民主道路也很艰难。但是,我能保证,一年之后,我已不再是美国总统,我将和你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那些曾经帮助美国进步的公正与远见之声、坚韧不绝之声,以及幽默和善之声,也会让我倍受鼓舞。这些声音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身份,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无论亚裔还是拉丁裔,无论是性别取向如何,无论是移民还是土生土长,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我们首先都是美国人,有着共同的信念。用马丁-路德-金的话来总结就是:不靠武力发声的真理以及无条件的爱。 这些人,这些声音一直都在,寂静无声,关注甚少,也不求关注,但却一直在为这个国家而忙碌。 在美国这片沃土上,我所到之处总能看到这么一群美国人的身影。我感受到了你们所有人的存在,我知道你们都是其中的一员。正因为有你们,我才能对美国的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念。因为我明白,一直有你们这些默默无闻,坚定勇敢的美国公民为美国的未来奋斗。 我从一位在装配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看到你的身影,他每天加班加点以确保公司正常运营,而他的老板也会给他加薪,让他保持生活水平。 我从怀有科学梦想的女孩身上看到了你的身影,她为完成科学项目彻夜不休,而她的老师会提前进教室给她上课,因为他知道,她有一天可能会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我从一位服完刑期,想要重头再来的美国人身上看到了你的身影,我从给了他第二次开始人生机会的老板身上看到了你的身影;我从希望社会公平正义的示威者身上,从在在街上巡查,尊重他人,兢兢业业,默默守护我们安全的年轻警察身上看到你的身影。 我从一位为了救战友奋不顾身的士兵,从悉心照料他,直至他痊愈参加马拉松的护士,从为他加油鼓掌的社区居民身上看到了你的身影。 我从勇敢地做自己,敢于公开自己性取向的一位儿子,从放弃旧观念继续深爱他的父亲身上看到了你的身影。 我从不管排多久的队也要投上一票的一位老妪;从第一次投出自己的选票的新公民,从那些认为每一票都很重要的选举站的志愿者身上看到了你的身影,他们所有人都懂得投票权是多么的宝贵。 这就是我眼中的美国。这就是我们深爱着的国家。是非分明,慷慨善良,乐观地相信不靠武力发声的真理和无条件的爱必将主导这个世界。我因此坚信国家的未来。因为有你们,我相信你们。这就是我于斯于此,深信美国如此强大的原因。 谢谢,上帝保佑你们,上帝保佑美国。 部分译文参考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等。 感谢关注 百丽百灵 欢迎投稿和反馈意见至3012908001@qq.com、 百丽百灵 公号(BL100BL)或加 百丽百灵 管理员微号(BL88BL88 )沟通
3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等美国七任总统评价毛泽东
热度 17 hcy98765 2015-10-19 09:58
奥巴马等美国七任总统评价毛泽东 艾森豪威尔: “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以后。毛泽东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 尼克松: 尼克松也用毛泽东思想办事。尼克松把毛泽东思想概括成两句话:“调查不够不决策,条件不备不行动。”尼克松曾流泪赞扬毛主席“高瞻远瞩”,“毛主席就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无论人们对毛主席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定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毛主席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的一位出类拔萃的人,他不仅是一个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诗人”,“历史学家将会对他的事业和他对中国人民和世界的影响作出估价。毫无疑问,他只争朝夕地为了他看到的前景和他那样强烈信仰的原则而努力。” 福特: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远远超出中国国界”。“在任何时候成为历史伟人的是很少的,毛主席是其中一位”。“他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 “美国人不会忘记,正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同美国一起采取行动结束了一代人的敌对情绪,在我们两国关系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和比较积极的时代。” 卡特: 卡特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毛泽东。他的言论中,包括中美座谈会,开场就令人赞叹:“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的日子,这位从湖南走出来的智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克林顿: “毛泽东无愧于世界级领袖。毛泽东热在中国乃至在国外不降反升现象,更令人不可思议,美国人应该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克林顿写到:“毛泽东说,若想了解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尝,这句话我最欣赏。” 小布什: 小布什在耶鲁大学“思想与战略”的研讨会上讲到:“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位置是无法取代的。大家都知道我的父亲70年代曾当过驻华大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崇敬和爱戴,毛泽东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这本书(按:指《毛泽东选集》)是我父亲当年从中国带回来的,已经收藏了几十年。” 布什继续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和伟人,一个没有英雄和伟人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我们爱国的青年不仅要知道华盛顿和林肯,也应该知道毛泽东。我的父亲对我说,中国青年对我们的华盛顿和林肯非常了解,甚至超过我们的青年。英雄和伟人是没有国界的。” 奥巴马: “毛泽东辞世已经三十五年了。在这三分之一世纪中,岂止是人走茶凉,世态炎凉,那真是沧海桑田,几度换了人间。” 他(奥巴马)在2012年竞选总统的街头演说中说:毛泽东“作为一位没有怎么出过国的政治家,他在中国获得了压倒性的支持后,在外交领域,他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存在变得非常卓著。曾经有一段时期,毛泽东毫无畏惧与我们美国对峙并一路走来。可见,执政党在自己国家内获得毫不含糊的支持,国民以天下为己任,在某些场合为了保卫国家,为了国家的未来,不惜付出些许代价。一个国家 有了这样的力量,外交才会有根本力量。国之力在民,民之力是外交之力,是外交最基本的原理。这是我对毛泽东的外交感触最深的地方。” (以上资讯来源:天涯网 2015、6、9、主页·人物专栏)
4542 次阅读|66 个评论
TPP反映了美国面对中国崛起的焦躁和虚伪
热度 5 jiasf 2015-10-8 00:55
TPP终于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愿,达成了协议,虽然还要经过短期不太容易通过的各国议会的批准。 美国表面的说法,是要提高国际经济合作的标准:不仅贸易从WTO的低关税过渡到零关税,而且要有投资的自由、要有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的高要求!而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达不到这样高的要求,所以把中国排斥在TPP之外! 但是,TPP里面的越南、文莱等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甚至比中国更低,就能达到这些高标准嘛?显然也达不到!那为什么水平比中国低的国家都能参加、而不允许中国参加呢? 显然,这里面逻辑的矛盾是很突出的。所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TPP是出于政治的需要,而不是经济的目的! 那么美国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为了遏制中国。 过去三十几年,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市场,而美国的低物价、高赤字的优裕生活也依靠中国廉价商品的供应和高储蓄转化的美国债券购买。中国的发展和美国的繁荣相辅相成。一个双重的悖论是:美国明明依靠中国有补贴的廉价商品出口(中国政府的补贴实际上是补贴了美国的消费者),但却口口声声批评中国的补贴违背了WTO规则,施压中国要扩大内需、改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可是,当中国近年来真的转变发展方式,把储蓄转用于国内人民生活保障、不再扩大美债购买时,美国的经济运行却受到了严重影响,转而批评中国的增速下降、发展方式转变拖累了世界经济,并害怕中国的进一步走强会严重削弱美国的霸权地位。于是,美国试图找到一种既能较少依赖中国、又能抑制中国的办法。结果美国发现TPP可以实现他们的美梦! TPP具有内部自由化而对外排斥的性质。例如相互间的贸易零关税的限制条件是商品的所有零部件、原材料都是自由体之内生产的。其作用就是强迫内部贸易、而歧视外部贸易,其结果是自由体内部经济来往加强而削弱与经济体以外的交往。美国的真实目的就是用其他发展中国家来替代中国的作用,使中国商品失去市场! 美国一向被认为是实现人类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的国度,也在世界上做了很多维护正义的事情。例如把庚子赔款悉数还给中国用于建设清华大学,一战后领导建立国联企图让各国和平相处,二战中站在正义一方帮助英法等抗击纳粹,二战后主导建立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为枢纽的世界和平秩序,帮助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确立民主政体,帮科威特赶走萨达姆,打击恐怖主义,等等。但是,美国也有自私而不顾正义的时候,例如造谣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避开联合国对主权国家伊拉克发动侵略战争,由此控制中东石油格局。而这次推动TPP而排斥中国,更显示出美国面对中国崛起的焦躁和虚伪。 尽管习总书记刚刚访美回来,奥巴马在习总联大发言后恭迎握手的画面犹在眼前,但很不友好的声音就从奥巴马口里说了出来:不能让中国制定规则!这是何等的不讲道理的霸道!也是对中国的侮辱!国际规则不能由任何单方来决定,而应该由大家来平等协商,这是公认的国际准则。为何奥巴马会如此歇斯底里?只能说他因为焦躁已经失去了理智,慌不择言。 实际上美国和中国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中美两国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都需要维护战略资源产地和商品市场的和平稳定,都需要维护战略交通要道的安全,都需要维护国际和平交往的秩序,也都需要维护网络安全,需要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中美发展程度不同,互补优势明显;美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量超过达达国家总和,对世界影响巨大,两国充分合作则可以维护世界和平、带动全人类的发展。中国已经充分表述自己的和平崛起愿望,现在需要美国做的是充分了解中国的企图,不要出现误判,不能把 自己推向 “ 修昔底德陷阱 ”。对人类社会而言,最可悲的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把本来不是敌人的人当敌人对待,那人终将也会成为敌人! 不过从积极的一面看,美日发达国家企图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品代替中国的廉价商品,对中国也是一种促进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只有产业升级了,中国才能真正发达富裕!低端产业永远只能解决温饱。 在战略层面,中国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向美国阐明自己和平发展的意图、争取美国的友好合作——这应该是中国近中期外交的第一要务,另一方面也要防范不利的局面出现。好在我们的领导人已经早有安排:与很多国家或国家联盟已经签订或正在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立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等等。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4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清洁能源计划出台
redtree 2015-8-10 05:52
奥巴马清洁能源计划出台 作者:张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8/6 9:16:39 奥巴马8月3日在白宫宣布了《清洁能源计划》。 图片来源:白宫 8月3日,在美国白宫宣布其气候变化创新项目行政指令时,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呼吁研究人员行动起来。“这里并非所有人都是科学家,但你们中有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他说,“你和你的同事多年来一直向我们展示,人类活动正在以危险方式改变气候。” 奥巴马表示,新《清洁能源计划》旨在到2030年将美国电厂的碳污染降低为2005年的32%。该计划也将美国置于响应气候变化全球政策领军者的位置。奥巴马称这是美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迈出的最重大一步,但遭到控制国会的共和党人的强烈反对。不过,支持该计划的科学家倍受鼓舞。 但有人表示,这一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还需要回答如何更好地步入低碳经济及如何将研究成果更好地传达给公众等问题。“我认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时常出现断点。”克利夫兰门诊基金会哮喘中心联合主任Sumita Khatri说。例如,《清洁能源计划》带来的可预计的公共健康收益有时被忽视。 科学家关怀联盟主席Kenneth Kimmell表示,那些支持《清洁能源计划》的科学家在与政客沟通时应更具战略性。“科学家在接触与他们来自同一地区的立法者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来自落基山地区的科学家,应当主要谈论森林火灾及其与气候变化间的关系,而西海岸科学家应主要提及历史上的干旱。” 根据该计划,奥巴马政府将依据各州能源消耗情况,制定不同的减少碳排放标准。政府还将采取激励制度,对提前达到再生能源部署标准以及低耗能源标准的州给予奖励。此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可再生和适当能源实验室主任Daniel Kammen提到,新计划还包含了发展非化石燃料新能源的激励措施。他还表示,该计划强调研究人员需要改进所谓的针对天然气发电厂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生命周期研究法。 不过,一些依赖煤炭能源的企业反对奥巴马的这项计划,并威胁将通过法律渠道提出质疑。 (张章) 《中国科学报》 (2015-08-06 第3版 国际)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中纪委给奥巴马发红包
大毛忽洞 2015-6-10 11:10
建议中纪委给奥巴马发红包 虽然美国搞什么三足鼎立, 但是,占了一足的奥巴马, 去忽悠另外两足, 肯定是有优势的。 也许奥巴马正在等着奖金(红包)呢! 如果给奥巴马发红包, 肯定能加快天网行动计划。 问题是派谁去给奥巴马送红包去呢? ^_^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2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习大大打个电话给奥巴马帮他们撤侨吧
热度 1 gaoshannankai 2015-4-4 16:49
前几天的博文里面,我点评了中国在也门的军事行动 。 特别强调了这次撤侨应该让参加“亚投行”的 国家侨民一起撤,特别要关注日韩侨民,日韩侨民要和中国侨民享有同等 待遇, 玩政治要玩到这个水平,才能在国际上称霸。 停止护航-军舰撤侨-能否有效显示军事力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78506.html 现在,又遇到了新问题了,美国侨民还没有撤。 习大大要不要打个电话给奥巴马主动提出帮助美国撤侨。 习大大打电话之前一定要想好,帮助美国撤侨失败倒好,如果 成功了,美国反华势力会大肆对中国进行围攻,甚至再次叫嚣新的冷战。 最好就是中国直接帮助美国撤侨,电话都别打。美国刚刚打破惯例, “不小心”在台湾迫降了战机,侵犯了中国主权,我们帮他撤一次侨, 还以颜色是必须的,这个比外交部汪汪乱叫管用多了。 这个电话具有很大的挑衅意义,老大不在的时候, 中国自己充当老二在也门撤侨,已经公开挑战了老大的权威。 如果再得寸进尺,帮助美国撤侨,有可能,“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 看清当前中东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大家只要紧紧把握我反复说的两条主线, 请看我的博文 未来世界发展的两条主线-你我都能看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61742.html 最近,亚投行与也门亮剑,是中国利用美国大选无暇顾及中东的一个空闲期,暂时捞了一票。 不出意外,2016年大选共和党上台后,就会迅速反击。 美国现在国内问题重重,经济上表面反弹,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尤其是人民币挑战了美国作为老大的绝对地位,一旦美元地位下降,美国失去对国际金融和 经济的绝对操控,其刚刚反弹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毕竟美国已经大大透支了美元, 还是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本届奥巴马的连任,实际上是“两害取其轻”的无奈选择,民主党实在是没人了,否则不会让民测这么差 的奥巴马再次竞选,而且还牺牲了希拉里,代价这么大。再看共和党,情况更差,其实美国老百姓 对奥巴马已经失望了,只要共和党派出一支狗都能胜,但是他们偏偏派出了一支猪。2016年再选, 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拿不出过硬的选手,搞不好民主党再推希拉里,或搞个其他女总统作为新概念,共和党呢, 求你们了,这次只要你们还是派出一个狗就可以获胜,一定不要再派出一支猪了。 美国华人呢,黑人都玩过一次了,如果华人真的有人敢玩,就凭华人概念,也有机会上。
1329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不妨造一个英语的“羊”
热度 4 fdc1947 2015-2-24 07:50
我们不妨造一个英语的“羊” 外国人(主要是欧美人)不知道如何表述中国的“羊年”,例如,美国总统就用“ the year of ram, the year of goat, or the yearof sheep ”来翻译羊年这两个汉字。我们的媒体说奥巴马幽默。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绵羊、山羊有着绝然不同的两种象征。绵羊代表着善良,而山羊代表着邪恶。而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羊代表着吉祥,不管是山羊还是绵羊。这样无论我们用现今的哪一个词来翻译我们中国的羊年都是很不合适的。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我看,我们不妨造一个单词来表述汉语中的羊。我建议这个词可以直接写成yang,虽然这个词已经被“阳”所占领,但是一个英语词汇有好几个意思的也不在少数,而且用yang表示阳的也就若干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学者,所以,我们不妨同时用yang来表示羊。羊年就用the year of yang。在教授外国人汉语,解释成语如亡羊补牢、顺手牵羊、歧路亡羊、挂羊头卖狗肉、羊肠小道、羊落虎口、羊质虎皮、羊狠狼贪、羊毛出在羊身上等等时都可以使用这个由汉语直接音译的yang。因为这些词汇中,羊既可以是山羊也可以是绵羊。当然,我也不反对用更合适的拼音方式。 新的语汇是否能够被外国人接受,要看我们用不用,一开始并不须顾忌人家听得懂听不懂,只要我们用了,用得多了,在必要的时候作了一点解释,人家也就懂了。如今的新词汇多得很,日新月异,一开始我们都不懂,时间长了听的多了就都懂了。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5685 次阅读|23 个评论
也谈奥巴马医改
yihongxu9 2015-2-13 22:46
也谈奥巴马医改之一:保险费率会升高   奥巴马医改(Health Care Reform),主要是指在2010年3月通过的“患者保护和可负担医疗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PPACA)。   根据PPACA,每个人都必须在2013年12月15日前购买医疗保险。这些医疗保险可以是雇主医疗保险(包括COBRA或退休计划保险),可以是公共项目(包括老人医疗保险Medicare, 低收入医疗补助Medicaid,退伍军人医疗保健VA health care ),也可以是个人保险。截至2014年1月1日,每个人都需要有保险。没有保险的人,除了反对购买保险的特殊宗教的信仰者(主要用于阿米什),美洲原住民,有困难(hardship)的人(包括无家可归者,最近申请破产者,最近的家庭暴力受害者,监狱的犯人,6个月内被驱逐者),都要承担税务罚款。   2014年的税务罚款与保险费率相比低到简直不可思议的地步。2015年和2016年的税务罚款有所增加,可是与一个过得去的医疗保险计划费率相比,仍然很低。根据“患者保护和可负担医疗法”,不管是谁,在查出病症之后购买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公司都不能拒绝。这个规定从一个侧面鼓励了健康但收入较低的人不购买保险。有人可能会想:等有了大病,再去买保险也不迟,那时候说不定还可以选择好一点的保险。我想不出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当如何定价--太高了,病人一定抱怨;低了,则不是保险而是福利或者慈善。福利是政府的事情,慈善则应由非营利性慈善组织来做。   美国行动论坛(American Action Forum)的报告指出, 18岁至35岁的美国人的医疗保险价格将大幅上升。强制这些相对健康的年轻人购买保险,可以补贴那些医疗费用相对昂贵但是还不到65岁因而没有资格购买老人医疗保险的人。18岁至35岁年龄段的人,经济状况好的大多已有雇主保险;经济条件有限的,有相当一部分会缴纳税务罚款而不是购买保险。另一方面,年轻人事业没有起步或者刚刚起步,收入相对较低,强制这些人以比以前高得多的费率购买保险以补贴其他年龄段,不能不激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患者保护和可负担医疗法案”取消了所有医疗保险计划终生医疗费用(Life Time Maximum)的上限。以前,除了在校大学生的学生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的终生医疗费用上限通常有1百万,2百万,5百万,无上限几个等级,顾客可以自己选择,每上一个台阶保险费率就增加一部分。所谓终生医疗费用,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是病人在某个保险公司被保期间的医疗费用,因为在一个保险公司投保期间的医疗费用,另一个保险公司根本没有办法查到。这样,超过2百万的病人极少,超过5百万就更少。事实上,超过5百万的病人,几乎都是长年在医院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在“患者保护和可支付医疗法案”的指导下,植物人的家属有机会选择让亲人无限制地在医院维持生命。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情,但它的代价是,每个人的保险费率都因为这个规定而增加,因为虽然人数极少,可是单个病人的花费可以是天文数字。类似的使医疗保险计划成本增加的规定在“患者保护和可负担医疗法案”中还有不少,其中有取消年度医疗费用上限,雇主保险必须保雇员的孩子到26岁(而不是以前有19岁,21岁,23岁,26岁几个选择),精神病人和药物依赖病人门诊次数不设上限,等等。   “患者保护和可负担医疗法案”,从字面来看,意味着这个法案可以降低花费,保护病人,让人买得起保险。事实上,这个法案所能做到的,只是让绝大部分人都买保险。“患者保护和可负担医疗法案”的实施非但不能降低保险费率,反而会使大部分保险计划变得比以前更贵。有些雇主为了应付保费上涨的压力,跟保险公司商谈的结果是削减投保项目;他们常常不愿意改变看病的首付额(copay)和病人自负的百分比(coinsurance),因为这样可以给员工一种保险计划没变的印象。一个详尽的医疗保险合同条款常常是近百页,很少有员工研究每一个细节。等到员工或家人生了病,才发现对这种病或者对这种病的相关治疗,保险公司或者付得很少,或者有其限制。病人因此对保险公司不满,却很少会想到这是自己任职的公司或者学校省钱的结果。2014年1月1日,很多雇主保险将会续约,到时候,不是保险计划不变,保费上调,就是保费不变,保险计划变差。   在我看来,“患者保护和可负担医疗法案”这个名字,是对选民和国会的一种误导。因为“患者保护和可负担医疗法案”中“保护病人”的举措,是以大部分人增加保险费率为代价的。 也谈奥巴马医改之 二 : 加税是早晚的事   年少时被看作清高的人。久而久之,自己也以为不俗。大学毕业那年,物价涨到五十年代的十几倍,而我的工资,却没有比五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多一毛。一到周末,我就去泉城路书店看书。店员像防贼一样盯着翻书的读者,不断吆喝“不买就走”。为了表明并非只蹭不买,临走总要挑三两本书向他们“交账”。走出书店,站在街头吃个烧饼,然后踏着有了年岁的青石小路,穿过小巷,去大明湖畔的图书馆看书。天气再热,也舍不得买一根冰棍儿。这样节约,还有几次到了月底,几乎要喝西北风。有一次长兄写信给我,说他正在偏僻的外地,眼镜坏了,要我配副眼镜,速速寄去。配他的高度近视眼镜,需要我月工资的三分之一,而那时已近月底,我难为得几乎在心里对他愤慨起来。那时我才明白,所谓清高,不过是因为从前没有机会为钱烦恼罢了。有一年,学生们给了我一个惊喜派对,每个学生都准备了生日礼物,另外还凑钱买了一幅画和一个够全班分享的蛋糕。我脸上笑着,嘴上说着谢谢,心里却在嘀咕:这要花多少钱!想到买东西的钱是从学生父母来的,而有的学生家境并不好,我的心就揪紧了。   有一次到附近的邮局寄东西,在那里工作的珍妮,看起来倦容满面。她不好意思地说,头天夜里,她上班上到很晚。我这才知道,她是邮局的临时工,另外还有两份临时性的工作。她说,她希望有一天能转成邮局正式职工,收入好些,也有医疗保险。后来谈及医改,我总会想起珍妮。珍妮没有靠福利维生,而是这么努力地工作,令人尊重。可是也因为如此,她的收入超过了申请低收入医疗补助(Medicaid)的标准,她的孩子也无法申请儿童医疗健康保险 CHIP(不是每个州都有)。因为工资不高,她自己又买不起保险。奥巴马的医改法案,扩展了低收入医疗补助的范围。从 2014年1月1日起,国家医疗补助最低资格变为联邦贫困线的133%。2011年联邦贫困线是四口之家 29,700 美元,2013年反倒低了,四口之家是23, 550美元。珍妮家里只有她和孩子,对两口之家,2014年国家医疗补助资格是 20,628.30美元。如果低于20,628.30美元,她可以申请低收入医疗补助;高于这个数,她可以获得补助,购买医疗保险。奥巴马的“患者保护与可负担医疗法案”的核心是使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医疗补助的美国人获得医疗保险,珍妮正是这样的人。   然而,即使是免费午餐,也要有人掏钱。实施“患者保护与可负担医疗法案”,钱从哪里来呢?   奥巴马提出的资金来源,第一是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从2013年至2022年,预计有$716 billion将从老年医疗保险转到名为“患者保护与可负担医疗法案”的医改项目。奥巴马确信老年医疗保险有很大的浪费,而这些浪费掉的钱,应该转移到医改项目。老年医疗保险有浪费,这是毫无疑问的。实际上,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浪费,政府项目更是如此。减少$716 billion,老年医疗保险的浪费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吗?说到家,这是变着法儿从老年医疗保险项目里抠钱。这样一来,老年医疗保险的质量,必然下降。有些医生会因为接受老年医疗保险病人利润太低,少收或不收这样的病人。拿政府合同的保险公司卖给老年医疗保险病人的保险,必然也不如从前,因为目前医疗保险公司的毛利并不高 (这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老年病人工资单上的老年医疗保险基金扣了大半辈子,到了该用的时候,却赶上资金压缩,质量下降。如果说这是老年人为医疗改革交的第一笔税款,也不为过。   可是$716 billion还远远不够。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和税收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 on Taxation)的报告,据国会无党派预算分析师估算,“患者保护与可负担医疗法案”的成本,从2014到2023年10年,需要$1,363 billion 。老年医疗保险和低收入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Medicaid Services)精算部,也对“患者保护与可负担医疗法案”的成本做了估算,他们提供的数字,远高于国会预算办公室和税收联合委员会公布的结果。   勿需查资料就可以知道,美国近几年并没有发现特大金矿。否则就不会有政府关门这一说。既然如此,另外六百多个billion从哪儿找来?继续举债然后将债务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当然,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增加税收。鉴于中产阶级的比例最高,增加中产阶级的税率当然是老年医疗保险之外最好的医改资金来源--当然,我知道你不喜欢加税,可是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在美国不得不一再增加债务上限的情况下,奥巴马以医改形式继续扩大福利范围,居然也不担心国家破产。想想十几年后的老年医疗保险,想想已经不低的联邦税率,看着无忧无虑的孩子们,我的心,再一次揪紧了。 也谈奥巴马医改之 三 : 总统的谎言   我曾经以为,总统奥巴马对医疗改革的热情,与他母亲生前的经历有关。   在签署“患者保护与可负担医疗法案”之前,奥巴马经常谈及他的母亲。奥巴马的母亲安o邓纳姆1995年因卵巢和子宫癌病逝。他说,她的病被认为是“预先存在的疾病(pre-existing condition)”,几乎被医疗保险公司拒绝。   奥巴马谈到自己的母亲说:“她一直努力维持家庭生计,别的孩子有的她也会满足我们,她扮演着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在自传 《来自我父亲的梦想》中,奥巴马写道:“在我的生命中,她是独一无二的永恒。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我身上的所有优点都源于我的母亲。”   这样的一位母亲,53岁死于癌症,不能不令人惋惜。何况,“保险公司说,她的病可能是预先存在的疾病,不肯为她付钱。最后几个月在病房里,她不得不为此跟保险公司争论”。不用奥巴马再说下去,听众自己就会得出结论,保险公司的做法,“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失去自己53岁的母亲,对于任何人都足够艰难,何况母亲临终前几个月,还要跟保险公司打那样的交道。不被他经历打动,简直不那么容易。   虽然不赞成奥巴马医疗改革的方案,我却觉得,以那样的人生经验,奥巴马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偏颇,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的感受和观点都与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不开。   后来才知道,他说出来的,是一个谎言。   去年夏天,纽约时报记者Janny Scott出了一本书,《奥巴马的母亲安.邓纳姆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Janny Scott发现,奥巴马总统对他母亲的医疗保险问题撒了谎: “1995年安.邓纳姆与Cigna的纠纷,涉及的是仅仅是残疾保险政策(disability insurance policy)。她的医疗账单,显然,没有经过任何争论就被付掉”。事实上,安只经手她自己应付的那一部分,主要账单都是保险公司直接付给医院的。   安.邓纳姆当时在马里兰州Bethesda的发展选择公司(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Inc. )工作,她的医疗保险包括子宫和卵巢癌的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奥巴马是他母亲的律师。因此,奥巴马不可能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也谈奥巴马医改之 四 : 50% 和133% 之间   奥巴马的医改法案把低收入医疗补助(Medicaid)的条件从低于联邦贫困线的50%改为低于联邦贫困线的133%。按照奥巴马医改法案,2014年1月1日开始,各州要为贫穷线133%以下的居民提供医疗福利。 2012年6月,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各州有权决定扩大低收入医疗补助与否。到目前为止,美国50州之中,只有24州扩大了低收入医疗补助。   在《加税是早晚的事--也谈奥巴马医改(二)》里,我提到过年轻的单亲母亲珍妮。珍妮当邮局临时工的地方,是邮局设在超市里的一个点。珍妮对国际邮寄业务不大熟悉,后来再寄包裹,我就去市邮局了。最后一次见到她,她告诉我她盼望转成邮局正式职工。转正未必容易,不过,我所在的州是决定扩大低收入医疗补助的24个州之一,我想,她很快就会有低收入医疗补助或者医疗保险补贴了。 最近路过那里,看到另一个人在做她从前的工作。原来她找了别的工作,走了。开车回家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在这个城市工作的人,有很多把家安在俄亥俄河北岸。一河之隔,那里就属于一个不扩大政府医疗补助的州。如果珍妮住在俄亥俄河南岸,她不是有低收入医疗补助,就是有医疗保险补贴;如果住在俄亥俄河北岸,就难说了。在那里,收入低于联邦贫困线的50%,能申请医疗补助计划;收入超过联邦贫困线的133%,可以拿到医疗保险补贴退税额。可是,收入在联邦贫困线的50%和133%之间的人,既拿不到低收入医疗补助,也拿不到保险补贴。   浩浩荡荡的俄亥俄河,既然是南部和北部天然的分界线,也就常常形成政治上或者福利上的裂缝。在《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女奴伊丽莎,就是跳着浮冰越过这条大河,从黑奴变成了自由人。总统竞选,南岸北岸也常常形成对峙局面。这一次,我衷心希望,珍妮目前不住俄亥俄河北岸;如果住在北岸,我希望她没有落入医联邦贫困线50%和133%之间的裂缝里。   俄亥俄河南岸,则因为扩大低收入医疗补助,将要面对严重的政府财政困难。在联邦贫困线50%到联邦贫困线的133%之间,这个州有近四十万人。自从这个州有了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儿童医疗保险项目(CHIP),它的教育投入就严重不足。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儿童医疗保险项目,以及低收入医疗补助上限扩大到133%,单独看起来,似乎都是好的,然而因为资金有限,势必影响州政府在教育以及别的领域的预算。好的医疗是重要的,好的教育又何尝不重要?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取与舍,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一河之隔的两个州在扩大政府医疗补助与否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决定,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也谈奥巴马医改之五 : 保险公司能否随意提高保险费率?   美国的医疗系统所面对的,不是需不需要改革的问题,而是如何改革的问题。合理的改革,却只能基于对改革对象正确的认识。   在2010年5月8日的演讲中,奥巴马总统这样说到:“我们被整个保险行业随意提高保险费率和减少保险服务范围绑架的太久太久了。”(For too long, we have been held hostage to an insurance industry that jacksup premiums and drops coverage as they please)。在别的场合,奥巴马总统也不止一次用到“邪恶的医疗保险公司” (Evil Insurance Company) 和“随意提价”(Arbitrarily Raising Rates )等短语。   在实际运作中,医疗保险公司能否真如总统所言,随意提高保险费率?随意提高保险费率,对于保险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我看来,美国商业医疗保险业,在医疗改革之前,是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共同作用的产物。政府对这个行业的限制,包括依据反垄断法使医疗保险业无法形成垄断市场,也包括各州保险部门对卖给本州的医疗保险所做的各种规定,还包括保险部门对各种在市场出售保险计划承保项目及保费费率的审查。既然美国商业医疗保险没有垄断市场,那么市场这只手在商业医疗保险领域起的作用和在别的商业领域是相似的。每个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运营受到法律的限制和市场的制约。   市场有它的竞争机制和它自己的逻辑。是否购买某个保险公司的产品,以及购买哪种产品,虽然受到个人经济状况的制约,却完全出于消费者自己的意愿。哪怕雇主医疗保险计划,最后是否决定参加,也仍然由员工自愿选择。医疗保险公司不能也无法强迫任何人购买他们的服务。   医疗保险公司因其固有的复杂性,发生错误的几率高于其他保险行业。又因其与大量病人发生直接联系,无论是一线服务人员业务欠佳,还是一线服务人员负面的态度,都会引起诟病。然而,如果一家医疗保险公司“随意提高”保险费率,那么第二年,客户必将从另一家公司购买保险。保险公司还需要对股东负责,糟糕的客户服务造成的负面宣传必将影响股票价格和投资价值。另外,如果一家保险公司不遵守合同,消费者可以直接向州保险监管部门(Department of Insurance)报告,也可以直接起诉这家保险公司。   医疗保险公司也是利润的追逐者。足够的利润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保险业,从而形成激烈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下,费率太高,没有人购买;费率太低,必然亏损,从而被挤出保险市场。医疗保险公司保险计划的定价,是运用统计方法,根据大量数据,计算调节而成的。随意提高保险费率,在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运作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在市场这只大手的掌控之下,没有任何合法的商业领域能够变成一个邪恶的行业。   奥巴马总统一边声称医疗保险公司是“邪恶的”,一边立法强制美国居民购买医疗保险。他的逻辑,经不起推敲。    也谈奥巴马医改之 六 : 基本保险计划   不少人有这样的想法: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还有人没有保险,看不起病,这是不人道的。   有人没有保险,这是真的。是不是有人“看不起病”,却要看我们对“看得起病”如何定义。   在美国,不少大型连锁百货店都设有不需要预约的便民诊所,看病的人一般是执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执业护士可以诊断常见病,有处方权。要成为执业护士并不容易。执业护士的最低学历要求是硕士。申请人需要通过注册护士考试,并在诊所或医院工作获得经验,还要通过执业护士考试。执业护士比家庭医生收费要低一些。   在连锁药店,药剂师也可以给予感冒头疼过敏病人一般性咨询和买药指导。每年都会有一批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所以不少常见病都可以在药剂师指导下在药店里买到非处方药。美国的药剂师从本科算起至少要经过六年(通常要七年或八年)的训练获得药学博士学位,还要通过药剂师执照考试。对于不需要化验的小病,药剂师的用药指导是可以信赖的。   很多城市,包括小城市,还设有社区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生有一些是退休的志愿医生,所以成本相对较低,大部分医生态度和医术也都不错。另外,即时服务诊所(Immediate Care Center or Urgent Care Center)无需预约只需排队,收费标准只比家庭医生稍高一点。   急诊对于没有保险的真正的急症病人是重要的帮助。不过,有些不需要急诊的人去看急诊,是因为信息不够,不知道可以到便民诊所,即时服务诊所,和社区医院寻求帮助。如果政府给予中低收入的人求医培训,至少其中一部分人不至于继续常跑急诊。培训是要花钱的。可是,如果政府招募中学生和大学生志愿者在暑期做这个工作,培训费用就可以大大减少。   通过上述几条途径,即使没有保险和低收入医疗补助,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在美国也是基本上可以覆盖的。   那么大病的诊断和治疗呢?   首先,收入在联邦贫困线50%以下的人,因为有低收入医保Medicaid,所以不存在“看不起”病的问题,包括大病在内。六十五岁以上的人可以申请Medicare,也不存在这个问题。申请到社会保障残疾福利的严重疾病患者和残疾人,如果收入低于某个数额,不到六十五岁就可以申请Medicare。肌萎缩性硬化症患者和需要肾移植或定期血液透析的病人,也是不到六十五岁就可以申请Medicare。   剩下的,就是年收入在联邦贫困线的50%以上,年龄低于六十五岁,收入又偏低的人(有些人收入高不买保险,承担风险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即使可以通过急诊进入医院,因为他们有比较好的收入,他们也需要付费。这些人不在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他们是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所瞄准的人群。那么,在奥巴马的医疗改革之前,他们有哪些选择呢?   一个选择是大病保险。医疗保险公司提供的大病保险种类繁多。可是,这些人很少购买大病保险,因为保费很有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收入水平。这样,他们有可能直接去看急诊,进而把他们的医疗费转嫁到全体医疗消费者的头上。哪怕他们去了急诊,大病的后期治疗还是得不到落实。   如此看来,年收入在联邦贫困钱50%,年龄低于六十五岁,收入偏低的人,的确需要大病医疗保险。可是,上升的保费,即使对这些奥巴马有意帮助的人,也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   美国医疗费用昂贵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新药和新的医疗技术的广泛使用。我们知道,中国高干每年花掉大量医药费;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享受的是第一流的医疗服务。其实,除了他们的病房更奢华一点以外,他们所用的器材,技术,和药品,在美国就医的普通人大都可以使用。在美国,新药一经上市,处方就可能被大量开出,而新药昂贵是很自然的。一个公司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来研制一种药品,在一种成功的药品背后,是多少其他药品的失败--有的药品经过了科研开发等所有前期过程,却在随机双盲试验阶段达不到标准;也有药品药厂自以为达到标准,最后却不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通过。如果新药便宜,药厂靠什么盈利?如果药厂没有效益,我们如何还能期待新药的出现?   医疗费用昂贵,保险价格当然会高。买好的保险,即使是从工作单位买,即使单位付一个很大的百分比,对个人来说仍然很贵。在医改之前,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种类很多;有一些保险计划覆盖面窄,对医生的选择余地有限,病人付得copay和coins比别的保险计划多些,所以保费便宜些。有人选择这样的保险。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反映了个人的优先顺序。   人人都应该看病,这个不假,就像人人都应该有地儿住一样。在房子问题上,中低收入阶层未必盯着独立屋。可是在保险问题上,就算有人主动要“住廉价房”,奥巴马都不肯。“患者保护和可负担医疗法案” 的取消年度及终生医疗费用上限等多项看似对消费者有益的条款,不但把低收入的,而且把中产阶级的保险都升级了。当然,中产阶级得从口袋里往外掏钱,掏了自己升级的那一份儿还不够,非得替低收入阶层再掏一份不可。   如果政府按照收入和财产状况给目前没有保险的人补贴,使他们有能力购买一个基本保险计划,对最新最昂贵的药物及最先进医疗设备的使用加一些限制,再加上一百万美元的终生保险上限,那么,即使大病小病预防一起保(年检和小病及时处理有益于降低大病患病率,所以,一揽子保险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价格也不至于太高。如果他们不满意这种基本保险计划,可以自己掏钱去买级别较高的商业补充保险。这样,中产阶级就不必为此付出如此高的保费,也不必面对医改带来的税率增长。同时,医改给政府带来的财政负担,也不至于如此沉重。 原载: 共识网 2013-12-18
个人分类: 随笔|2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拟设食品安全局 加强对食品质量监控
gdn 2015-2-5 23:29
奥巴马拟设食品安全局 加强对食品质量监控 时间: 2015-02-05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5日电 据 美国 媒体4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已提议将 食品安全 的各种措施整并在一起,在美国 卫生 及公共 服务 部下成立一个单独的 食品 安全局,以更好的监控食物的品质。提议若获得通过,将对现在的美国食品药物 管理 局( FDA )构成影响。 奥巴马的提议若被实行,该局的预算将被编入2016年的财政计划中。这个新的单位将独立于FDA之外,专司食品安全的检查、执行与应用研究,并在食品毒害案件爆发时加以响应。其职责与员工合并自原来FDA、美国农业部以及其他单位的食品安全责任单位。 奥巴马此一提议的书面上写着:“单一个联邦食品安全局可以提供更聚焦、集中的领导力,一个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口径,与责任归属的清晰脉络,如此既可更有效防堵、亦可更好的响应食品疾病的爆发。” 奥巴马的提议响应了1月份由伊利诺伊州民主党籍参议员杜尔宾(Richard Durbin)及康乃狄克州民主党籍众议员德劳罗(Rosa DeLauro)所提出的2015年 食品安全法 草案。该法案的用意,是在越来越多进口食物的时代下提升食品的安全。 据美国联邦政府的统计,每年有4800万人曾因为食物带来的疾病受罪,超过10万人住院,且有数千人死亡。2011年1月,FDA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通过立法,该法案把规制重点从响应污染改为防堵污染。目前绝大多数的食品安全问题由FDA处理,而农业部则负责肉类、家禽类、蛋类。
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政府大学评估体系拉开序幕
redtree 2015-1-1 21:37
在2014进入尾声之时,12月19日,美国教育部公开了其大学评估的基本框架—— 美政府大学评估体系拉开序幕 作者:郭英剑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 9:55:30 ■郭英剑 2013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多所高校进行了演讲,表达了对高校的不满。之后,美教育部开始筹划评估大学的体系。在经过了一年多的争论,并听取了各种不同意见后,这一体系终于进入人们的视线。 虽然说经过不断改进,它的思路、理念、方法已经较过去有了很大不同,但这一框架的出台,还是在美国高校引起一番波澜,因为人们由此可以窥探未来美国政府评估高校的思路以及路线图。 框架而非体系 严格地说,此次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仅仅是一个框架,而非成型的体系,而其中所提到的标准,也仅仅能称之为度量衡。 此次报告名为《新型的大学评估体系》(A New System of College Ratings)。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ratings,原文是指“评级”、“等级”或者说“评定等级”的意思,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新型的大学评级体系”。但由于它最初的出发点并非是要像现行的大学排名(rankings)那样,仅根据数据来为大学排个座次(尽管为高校划分等级是其评估方式之一),而其最终的目标,是要对高校的整体情况乃至未来变化做出评价,因此笔者以为,把它当作是一个“评估体系”而非“评级体系”,要更为准确。 引人瞩目之处 整个报告分为前言、评估体系综述及未来步骤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重中之重。 在前言中,首先论述了背景、评估体系的特征与目的以及综述等。 接下来一章是“评估体系综述”,其中讨论了五大问题。 第一,如何评估。其中,谈到了评估的范畴、高校因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哪些高校可以进入评估体系、高校是否可以有分类等问题。 第二,数据分析。哪些数据可以进入体系,哪些数据不应该进入体系,数据从何而来等,对此都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第三,评估标准。这一节是报告的中心所在,占了整个报告一半的篇幅。在这里,主要谈到了三个关键词,它们是“通道”(access)、“承受力”(affordability)、“结果”(outcomes)。如果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要“进得去”、“上得起”和“出得来”,即要让每一个想上而又能被大学录取的学生顺利进入大学,依家庭现有的生活水平,能够支付得起学费,当然,也要能够顺顺利利地从大学毕业,且不能在大学毕业之后背负着沉重的贷款包袱。 第四,调整结果。主要讨论学生特征与高校特征在评估中的相互影响。 第五,高校评级网站建设与透明手段的使用。主要从现有的评估手段、校方所提供的额外信息等方面,向公众征询意见和建议。 最后,提出了在进一步征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将在2015~2016学年之前,拿出整个的评估体系。 各界反应 该框架一出台,即刻引发了美国各界特别是高校的极大反响。大家最所关心的是评估或者说评级标准。从现在看,像大家都比较关心也有所期待的高校的平均净值、学生的毕业率、学生获得助学金的百分比等类指标,已经进入到体系之中。但诸如劳动市场的反应、贷款的偿还率等指标,先前已经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这次,也依旧进入到了指标体系当中。 当然,由于这还是一个框架,而非真正的评估体系,因此,还有很多指标尚未透露。比如,一旦评估,是采用一个单一的、复合型的评估体系,还是一个系列的评估体系,对此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这也令一些高校感到迷惘。曾经反对这个评估体系的一些人士称,这个框架并未有太多新东西,也还看不出未来的走向。甚至有些反对者认为,在争论了这么久才拿出这样一个不成型的框架,本身就说明了要想评估高校,绝非只是说说那样容易的,何况美国的高校种类繁多,怎么能用理论上的统一标准来衡量? 当然,对于大学评估持赞同意见者则对此保持乐观的态度,认为这已经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认为,很显然,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美国教育部次长泰德·米切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已经在过去的基础上,迈出了一大步,无论从概念上来说,还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都是长足的进步。就前者来说,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易于理解、概念明晰的重要领域进入到了未来评估高校的体系之中。就技术层面而言,教育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建设了自己的数据系统,并且已经进入了试验阶段。当然,他也强调说,这次出台该框架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在2015年2月中旬之前征询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教育部还在努力工作,争取在2015年9月份之前,拿出评估体系的第一稿来。 开创历史的大学评估 奥巴马想要对高校进行评估,始自三年前他在国会的国情咨文演讲。在那次演讲中,他提出现在的高校学费涨幅过快、过大,他所领导的政府不会对此熟视无睹。到第二年,他就提出要对高校进行评估。为此,他曾乘着大巴车到纽约和宾夕法尼亚两个州的大学中做了巡回演讲,来宣讲个人的评估理念。 据美教育部官员透露,奥巴马评估高校的目标有三:对高校提升有帮助,对学生在选择进入哪所高校时作出更好的选择有帮助,使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高校的办学效果有所了解。 当然,众所周知,美国高校种类繁多,而且绝大多数名校皆为私立高校,无论美国政府还是教育部当局,想对高校有所影响绝非易事。为此,奥巴马政府欲动员国会,同意将评估的结果与学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的比例结合起来,以此推动高校接受政府所推动的评估。但从目前看,由美共和党所控制的国会并不打算按照奥巴马的如意算盘去做,他们认为联邦政府无权进行评估,甚至威胁要削减评估的资金投入。 当然,刚刚出台的毕竟还只是一个评估框架,且还在征询意见之中,具体的体系也正在完善,我们还可以静待评估体系在2015年年中的隆重登场。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5-01-01 第7版 视角)
个人分类: 教育|1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宏良:《奥巴马灭华计划》浮出水面 (真实性待考证)
热度 1 bfzhao2001 2014-12-17 11:00
张宏良:《奥巴马灭华计划》浮出水面 作者:张宏良 发布时间:2014-12-17 08:13:02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大 | 中 | 小 《奥巴马灭华计划》浮出水面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战略部       这是一封匿名邮件发来的文章,标题和内容未改动一字,具体内容的真伪由诸位自己判断,虽然美国要解体中国的总体战略是客观存在,包括其中挑动中国各个政治派别之间互相内斗的战略也已经开始实施,但是这个具体计划的真实性无从判断。文章落款是清华大学,估计不会是真的,清华大学一般不会超出学术范围研究此类有关国家死生存亡的问题。   《奥巴马计划》由七个部分组成:    一、 对现有秩序下全球各国发展趋势的评估。   1-1中国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巨大利益,人口的数量和素质及相关资源的集约化供给,使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球市场的蛋糕将越来越多地被中国分割。   1-2中国巨大的人口池和地区差别,使中国经济能够不断实现阶梯式升级,使经济高速增长时限可以超越常规。超级计算机的云计算表明:“日本奇迹”只能达到20年,而中国的高增长可达到创记录的50年以上,直到2030年都将保持全球第一的经济增长速度。   1-3中国政府具有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这种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理性介入,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计划经济长官意志的资源配置方式,提供出了比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都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的瓶颈,使良好的经济状态保持很长的时间,可帮助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再延长20年,直到2050年都无人可匹。因此,指望中国经济在近期内出现停顿和崩溃是不现实的。   1-4结论是:现有的国际秩序和游戏规则,无法阻挡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它将使中国成为最大赢家。    二、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美国生存环境构成的影响:   2-1 到205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美国的8倍和全球的70%,成为全球舞台史无前例的巨人。   2-2 虽然到那时中国的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但中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足以剥夺美国在绝大多数领域的话语权了。   2-3 美国安身立命的金融、货币、军事、科技四大优势将丧失三个。▼上海将取代纽约成为最大的全球金融中心。▼人民币的信用等级将超过美元,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在中国的逼迫下,美国将不得不签署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国际条约,美国的核威慑力和军事优势将彻底丧失。世界将进入中国套路。   2-4 美国唯一能保留的优势仅在教育和科技领域,但充其量只能使美国充当受雇于中国雇主的教育基地和研发中心。到2050年,美国所承担的角色将从全球霸主演变为国际教书匠和科研承包商。    三、 如何阻止来自中国的威胁:   a) 由于在现有国际秩序内,没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止中国成为全球领袖。这种趋势将导致中国成为美国生存方式最危险的对手和终结者。   b) 要想保持美国的领导者地位,只有一种变化是可以期待的:就是中国政权的崩溃。但中国政权具有超稳定的结构,仅靠内部的破坏性因素无法带来全局性毁灭的变化,要实现这种变化,只能启动外部的介入。   c) 要促使中国发生毁灭性的变化,仅靠一般性的扶持分裂主义和反对派的介入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用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手段。    四、灭华战争:各个击破,顺序解决路线图   ⑴ 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保持霸权地位的唯一选择。不仅如此,在时间选择上,也没有推迟的机会了。如果在10年内不能摧毁中国,10年后,中国的力量就会反超美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因此,这场战争必须立即进行准备,最迟在8年内就要发动总攻。   ⑵ 从现在起,就应当先扫清外围,再取核心。顺序是:首先说服欧洲国家成为同盟者,先清理靠近欧洲的反美国家,如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再清理美洲的反美政权,如委内瑞拉、古巴等,再清理中国的战略屏障国家,如朝鲜、巴基斯坦,再后是离间中俄关系,在美国对中国发动总攻前,让俄罗斯袖手旁观。最后对中国下手。   ⑶ 动员国际力量,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在东北亚,主要让日本和韩国构成半个包围圈,美军的驻守大部分由日韩出钱。而在南海一线,主要采取多国联合军演来形成围剿态势,用新增的无人机军事基地形成战略威慑力量。这样,即使在美国经济实力严重衰退、美军裁军10万人、裁减军费几千亿美元,也不能妨碍针对中国的作战准备,对中国的实际作战能力和威慑还是要成倍增长。   ⑶ “反恐”只是一个声东击西的借口,支离破碎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已经无法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以不在乎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乱成一锅粥,也不需要在那里花钱驻守,反而,有必要与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实现和解和默契,给它们武器和经费,不仅可化敌为友,还可以让它们成为中国西部边界的乱源,引导他们掉转枪口对付中国。这将成为美国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新政策。   ⑷ 麻痹策略:在对中国发动总攻之前不打草惊蛇,在表面上仍与中国保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在2012年台湾大选中,授意美国政府官员不断发出有利于马英九的表态,并不是美国要放弃高举台独大旗的蔡英文,而是没到勒紧绳索的时候,只能让民进党暂时委屈一下了。同样,在勒紧绳索的条件尚不成熟时,展开对中国大陆移民的海外财产调查,释放出美国不欢迎大陆移民的信号,也是一种麻痹策略,意在把移民阀门雪藏起来,到发动总攻的时候再使用。这样一来,一方面就可以麻痹中国政府,以换取中国在“顺序解决”过程中外围战役的配合或中立,让中国政府卖掉自己还帮人数钱。另一方面,藏起“杀手锏”,在关键时候让它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如何防止其它威胁力量趁机抬头和做大   除了中国外,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国际势力有: ①以伊朗为首的伊斯兰国家。② 其它敌视美国的中小国家。③俄罗斯。④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⑤日本。   消除中国威胁的过程,要耗费美国数十万亿美元的国民财富和5到10年的时间,也许是美国历史上所参加的代价最为沉重的战争,因此,必须提防其它对美国产生威胁的国家趁机做大做强,把可预见的威胁进行有效控制,才能缔造出永久的美国霸权。   5-1 统一、富裕、强大的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阿富汗都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退出伊拉克和阿富汗,让这些国家继续乱下去,就可以将祸水引向中国,对美国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5-2伊朗是值得警惕的潜在威胁,但消除这个威胁不必大动干戈,只需要拿下叙利亚就行了,就切掉了伊朗的臂膀。虽然伊朗根本没有开发核武的行动,但这是一个废掉伊朗的极好借口,所以无论如何也把这个故事讲下去,说服国际社会启动经济制裁,就足以对伊朗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再在适当时候炸掉伊朗的核工厂,不是为了消灭核武,而是为了毁灭伊朗的经济命脉,让伊朗经济倒退50年。至于伊朗宣称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正好可以借刀杀人,用伊朗之手抬高油价,造成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并引发中国国内的动乱。   5-3俄罗斯在15年内还不能单独构成威胁,因此,最重要的行动就是离间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剧本,让中苏之间反目为仇,只要俄罗斯袖手旁观,中国就成为战略孤岛,就没有反击的能力了。   5-4印度和巴西,现在的份量还构不成威胁,可以作为拉拢的对象。   5-5日本已经得到了教训,需要防范的是亲中和背离日美安全条约的势力抬头,方法很简单,让日本右翼利用钓鱼岛归属不断作文章就行了,亲中势力就永远抬不起头。目前的日本当局非常配合,不仅不断拿钓鱼岛说事,还要把人口数量从1.28亿降到1亿以下,让日本成为二等小国,永久性地退出对美国潜在威胁的阵营,美国可永远对日本放心了。    六、 在中国内部的隐蔽行动:   中国的致命软肋为灭华行动创造了条件:在中国不存在公约机制。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道理被社会所承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社会组织的形成,取决于一个源头:就是首领的出现。社会组织的存在,只有一种规则:就是首领说了算。这是一种首脑决定一切的社会,没有超越个人的信仰。没有“群”的公约和默契,因此,一旦首脑失去信任,就没有什么可统一他们的思想了。中国正处在理想信仰缺失、各种思潮混乱无主的状态,这种状态最有利于即将发动的总攻。 因此,美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应在最近几年内拿出超预期的专项资金,支持中国国内所有可产生社会影响的派别,包括迷恋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派、西方价值观的民主派、代表政府高官利益的保守派等,造成中国空前的思想混乱。在对华战争的总攻开始后,挑动所有派别反抗当局,造成无政府状态,再利用中国 “宁当鸡头,不当风尾”的传统观念,让每一派都自立山门、疯狂内斗,最后引导不同势力占据不同地区,宣布独立,使中国四分五裂。    七、 对中国的总攻:   时间选择在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内的2015年,最晚在2019年,完成对中国外围的清剿,针对中国的收网行动就可以开始了。   i. 时间:2015-2019年。   ii. 介入开始:台湾领导人大选,美国公开支持民进党上台,并制造出若干对民进党有利事件,如台湾民航客机在中国大陆坠毁、台湾军舰被无名船只击沉、民进党大佬被刺杀等,使民进党在大选中获胜或者大选失败后不承认大选结果,掀起台湾社会动荡,美国借此机会将4艘航空母舰战斗群开到台湾海峡,使国民党政府被推翻,民进党上台,在一周内宣布台湾独立,在中国政府反应不及的情况下,立刻得到欧美、韩、日等30多个国家的承认。   iii. 与此同时,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启动移民阀门,每人只要携带50万美元就可以移民该国。在大陆高官的内应下,300万人携带2万亿美元出国移民。中国经济彻底垮掉,房地产一文不值,通货膨胀达到创记录的水平。   iv. 台湾宣布独立等突发事件使大陆政权陷入混乱,如果主和派占上风,就会引发民众***、冲击政府;如果主战派要武力收复台湾,就会面对美国和西方盟友一起参加的全面战争。美国将从在日本和韩国的军事基地起飞战略轰炸机,轰炸北京、上海、武汉、福州等城市,逼迫中国政府停止收复台湾。   v. 内部的混乱导致战争的失利,将使中国社会陷入更大混乱,各种思潮揭竿而起,希望重温文化大革命的派别就会行动起来,引导人们起来造反,造成无政府状态,只要中央政府敢于动用军队去平叛暴乱,就给国际社会制造武装干涉的借口,北约的军事行动就会开始,使政府对各地区失去控制,香港、澳门相继宣布独立。   vi. 在这种形势下,拥护毛泽东的派别和西方民主派也会在混乱中取得一部分地区的领导权,导致中国政权的分裂,疆独和藏独也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宣布西藏独立和***独立。从此,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将分裂成7-8个国家。   vii. 最迟到2025年,中国的分裂就成为定局,东海和南海也将被周边国家瓜分。此后,在美国的对手中就只剩下俄罗斯一个,用不了多长时间,俄罗斯也将屈膝投降,全世界彻底收入美国囊中。   这就是奥巴马计划,它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的动向。   但这个计划并没有预测美国统一全球后所发生的事情,而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全球被美国和北约统一后,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而民族生存竞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同时,再没有对等的力量与绝对支配力形成均势了,强权和暴力进入了毫无约束的状态中。希特勒的种族淘汰理论迅速壮大和泛滥,这种理论认为:只有将人类总人口控制在15亿人左右,才能缔造出与自然界友好共处的完美人类社会。这就意味着75%的人口必须从地球上消失。占统治地位的、自认为是优等人种的犹太人、盎克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对人口数量最多的华人的仇恨将集中爆发,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份额不到1亿人,专门针对华人的基因武器并不能使华人数量迅速下降到1亿人以下,对中华民族的残暴镇压和屠杀就不可避免,将使所有水域血流成河, 我们每一个能活到那一天的人都难以幸免,全球所有的华人将陷入被人奴役、被人侮辱、被人屠杀的灾难中。包括曾经协助美国主子灭华的带路党人,也将成为被抛弃的垃圾,“狡兔死,猎狗烹”而被屠宰得一个不剩。 在20年内,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将在这场大屠杀中仅剩不到1亿人,其中绝大部分被驱赶到宁夏、甘肃、青海一带50万平方公里贫瘠的土地上,将和现在美国保护区里的印地安人一样,成为被圈养的物种。其余少部分人将被禁锢在海南岛上,从事为高等人提供产品的繁重工作。    2013-01-08
个人分类: 社会学|1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安倍联合声明的问题
热度 1 ingzha 2014-12-14 03:48
奥巴马上台之际,我改编《美日同盟及其与中国的互动》,在第一章“美日关系的基础”中指出: 以上引用虽然冗长,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次(2014年4月25日)美日奥巴马-安倍联合声明的来由,也因为自从奥巴马上台以来美日关系没有值得特别关注的变化。除了美国在国内经济、国际政治方面的困境外,奥巴马政府没有合适的日本政策人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奥巴马动身前往日本之际,我没有读到任何关于美日之间自由﹑民主与人权原则的提议,虽知效果不大,还是准备按照我2009年9月23日给刚上台的鸠山的要求公开日本政府1989年出卖我们在日留学生的信息 以及2013年11月15日我向高盛集团提交2014年股东大会的提案 ,给奥巴马提出忠告。不过,当我4月22日从右翼的《读卖新闻》首先读到奥巴马访问的政治意愿的译文(英文版还没有公开)时,确认了没有必要直接劝告任何政府当局的判断 。实际上,当天,我已经向在中日美具有最大业务的苹果公司提交了2015年股东大会的提案,其中心关注就是亚太和平:“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utilized the 1989 Tiananmen Tragedy to abandon its peace constitution (the cornerstone of Asia’s peace after WWII), towards rearmament, militarization and fascism to mislead the U.S. under the U.S.-Japan Security Treaties to crash with the rising power of a nationalistic China. 日本政府利用1989年天安门悲剧,放弃了作为亚洲和平基础的日本宪法,选择了再军备、军国化和法西斯主义,以美日安保条约误导美国与新兴的民族主义大国中国冲突” 。哪怕机会再渺小,我也决心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直接诉诸于美国公众,决不能让美国民众为中日当局的区区荒岛争执投入战争。 虽然美国直接对日宣战的原因是日本的珍珠港空袭,但亚洲民众支持、认同美国参与战争以及战后至今为止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的道义都是自由﹑民主与人权原则。无论是对日本、对中国、还是对朝鲜半岛的民众和当局,美国都离不开自由﹑民主与人权原则来谈和平友谊与利益交换。遗憾的是:果然不出我的判断,奥巴马在日三天的国事访问期间,丝毫未提自由﹑民主与人权的字眼 ,失去了美国“再平衡”亚洲政策的基础。最终的奥巴马-安倍《日美联合声明》完全不提自由﹑民主与人权原则,把安保条约只适用到不毛领土纠纷上 ,证实了我们亚洲民众一贯以来维护和平宪法、反对安保条约、反对违宪的自卫队、废除美日同盟的立场。 正如我在相关的“北方领土问题”研究中总结的那样:“由美国撒下的这粒‘北方领土问题’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产生了连美国也不愿看到的﹑没法解决的后果。与许多其它的现存国际争端一样﹐在现有的国际政治规范之下﹐‘北方领土问题’将找不到解决的出口。” 。在现有的国际政治条件下﹐东亚的纠纷都找不到解决的出口。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民众可以就相对简单的日本政府1989年出卖在日中国留学生、急不可待的“慰安妇” 等人权问题、相对客观技术性的南京大屠杀的伤亡人数分析研究 着手,教育、迫使日本政府在国际关系上回到自由﹑民主与人权原则,朝东亚的和平与繁荣迈出不可逆转的一步。 http://cpri.tripod.com/cpr2009/Zhao_to_Hatoyama.pdf 赵京“以股东大会推动东亚太平的新途径”,2013年12月30日。提案以我1989年在日本组织民主人权运动被日本政府出卖的经历和今天的中日关系危机现实,提议高盛成立公共政策委员会。此提案已经被高盛5月16日将要举行的股东大会排除。同时,我已经向NetApp、Cisco今年的股东大会提交了类似内容的提案。 我对第二次登台的安倍晋三“三世”(第三代)没有任何幻想,虽然当过日本外务大臣、那时正在问鼎日本首相的安倍晋太郎二世1989年春作为日本外交协会的会长曾经把当年的日本外交征文的优胜奖颁发给我。 http://cpri.tripod.com/cpr2014/apple_proposal_15.pdf 只是到了韩国,为了讨好东道主才提到“人权”,显出其完全没有原则的外交风格。真奇怪奥巴马是如何得到哈佛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位的。 见赵京,“关于钓鱼岛/尖阁诸岛的非主权方案”,2011年3月14日。 收入赵京《美日同盟及其与中国的互动》第六章“围绕日本的国际局势”第一节。 我今年3月4日在硅谷人权会议报告时,了解到同一会场的Human Rights Data Analysis Group的研究主管Price博士介绍她们如何为联合国提供叙利亚内战的数据分析,达到9万3千名死者的结论。她们工作的意义在于科学、客观而不是价值推广。我一直希望,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组织对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科学数据分析,大致确定死伤者的范围。见赵京“参与硅谷人权会议”,2014年3月6日。
个人分类: 美日同盟|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五岁女生震撼演讲
砥中 2014-12-1 19:37
15 岁女生震撼演讲惊动了奥巴马: 如何把美国的钱赚到中国来? ===============================  一个 15 岁的女生,竟然有如此美好的思想和智慧,如此远大的抱负,实在太让人震惊了!究竟是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培养出了这样的人才?让我们仿佛在现代教育的浓雾中看到了初升的太阳!…… 各位叔叔阿姨,大家好!我是今日学堂明德女塾一班的学生刘静慧,今年 15 岁。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将美国人的钱,赚到中国来”。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能够帮助振兴中华民族。因此,在我小时候,曾经想过要当上中国的总统。当不上总统,就去做总统夫人;当不上总统夫人,就去做总统他妈;连总统妈都做不成了,我起码还可以去选一位我认为好的总统!   这就是我们女人的优势,可以做一位总统,嫁一位总统,生一位总统。   可是,当我慢慢长大以后,发现在中国,想去当总统太不现实了;连去选一位总统都没机会。于是,我的总统梦就破碎了……既然当不上中国的总统,那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中国人呢?我研究发现中国人特别喜欢赚钱,如果能够帮助中国人更轻松地赚钱,说不定比我当总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还更大呢。   因为我们学堂说:一个人的价值,就看她一生中为世界贡献了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看她死前夺取了什么东西。如果我能够帮助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至少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也算是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俗话说:“ 成功就要向成功者学习”。我发现:世界上赚钱最轻松,赚钱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因此我一定要去研究清楚美国人是怎么赚钱的。如果我们中国想要超过美国,而不是成为美国的小跟班……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美国人的钱赚到中国来!   接下来,在研究美国人赚钱的方法中:很惊讶的看到了这样的例子:美国耐克公司在中国有 124 家工厂,有 70% 的耐克鞋都是中国制造的;是全球最多的。而我们中国只能从自己所制作的每一双耐克鞋中赚到 1 美元的利润。美国人却可以什么实际的活都没干,通过一个很虚的“品牌概念”。将其卖到 80 — 120 美金。但我们中国却“很实在地”费尽苦力,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工人的汗水,才能够换来一美金。这太不公平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例如乔布斯用一个小小的苹果,每年就在中国赚走了 5.5 亿。更气人的是:苹果电脑等很多都是中国代工制造的。美国人只是动了一下脑子,剩下的事情都是中国人完成的。   巴菲特在没有创造任何实物的情况下,仅仅只凭自己的大脑,就赚走上千亿的资产,他最近又只通过中国石油的股份,赚走了中国人 277 亿港元。可见,美国人都是训练他们聪明的大脑,让其变得值钱,以便搜刮世界的财富。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既然美国人是这样赚钱的,中国又是如何赚钱的呢?要知道,我国目前的 GDP 总值,在全世界已经排名第二了。可我们的人均 GDP 却仅仅只是全世界的第 87 名,排名甚低。那么,我国的两个 GDP 指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中国的赚钱方法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厚,山清水秀。有引人入胜的自然风景,有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 160 多种矿产 , 我国几乎样样都有 , 而且不少矿种的储蓄居世界首位。(放一些很好看的图片)可是,我们美妙的祖国却变成了这个样子: 1 、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流失量达 50 亿吨以上,等于全国化肥施用量。 2 、森林资源危机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占世界排行榜的第 121 名。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仅为 16.5% ,而加拿大有 44% 、美国是 33% ,连小小的日本都有 67% 。可见,我国森林覆盖率是异常的低下。 3 、水资源短缺   我国的人均占水量为 2500 立方米 ,世界排名第 110 位,被联合国列为 13 个贫水国家之一。   根据专家分析和警告: “ 20 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这一切的一切,这些恐怖的现状,都是怎样导致的呢?我们国家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狼狈,如此贫瘠了呢?   那是由于,我们低价贩卖大量劳动力和我国的各种资源!   那些在工厂里努力工作的同胞,每月加班时间多达 140 小时,工资常常拖欠一个月支付,并且不经培训或采取安全措施就使用危险工具和机器,月薪仅仅只有一两千元!   同胞们的这些努力,让光鲜的 iPhone 手机背后,都印有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 “加州苹果设计、中国组装”。   可苹果留给我们的利润却少的可怜。关注 anzhixx 学习名师智慧 , 掌握成功之道。以 iPhone 利润分配为例,苹果公司占有 58.5% 的利润,甚至我们的邻居韩国因为跟美国关系友好,也占据了 4.7% 的利润;而中国劳工内地只占了 1.8% 。   同胞们所做的这一切,都仅仅只是为了这 1.8% 的利润,只有 1.8% 呀,在坐的各位。我们为了这点儿钱,把自己的国家弄成了现在这幅样子。   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赚钱,用牺牲自己的环境和人力资源来维持 GDP ,只会使我们的国家未来走向衰退;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资源开发用尽了;那也就是中国经济崩溃的一天。而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所以,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我一定要想出帮助中国人赚钱的新方法来!   于是,我想,中国古人从几千年前,直到两百年前,一直都是世界经济第一。如果我们能将曾经的冲劲儿拿到现在,一定能赶英超美,再次成为世界第一。   可是,到底什么东西是中国擅长的,而西方缺乏的呢?这种东西,与现在的赚钱模式完全不同,不需浪费大量资源,这到底是什么呢?我一直在寻找和思索这一问题。   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我曾经的偶像——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居然死了。他这么聪明,赚走了中国人这么多钱,却这么早就死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实。但是,他的死却给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让我发现了美国人的弱点!   我开始研究他的死因,发现竟然只是小小的胰腺癌。这种问题用我们的正统中医,就可以轻易解决。我想,如果乔布斯知道中国医学能够救他的命,会不会愿意把他从中国赚的钱,全都还给中国人呢?   再假设乔布斯的妻子得了乳腺癌这种绝症,我去帮她治好了。乔布斯可能感激之下,就把他从日本人哪里赚的钱也送给中国人了。   假如乔布斯的老妈得了这种西医认为“无法逆转”的糖尿病,我去帮她治好了。乔布斯很可能就会把苹果从英国赚来的钱也送给中国人了。   假如乔布斯家庭的人口众多,而且总有人喜欢生病,那我就可以去做乔布斯的家庭医生。只要乔布斯愿意帮中国人民打工,从全世界赚钱,给我们中国人用就行了。   如果我把乔布斯家的人都治好了,就再去看看比尔盖茨家;瞧瞧他们家有什么人生病……只要西医治不好的绝症,我们无私的中华民族都表示很愿意帮忙……只要比尔盖茨愿意帮中国人打工就可以了。 一想到这个主意,我就很开心:总算找到美国人的致命弱点了——医疗!这些世界顶级的富豪都治不好自己的病,证明他们愿意花大钱,也得不到有效的医疗帮助。这不就是证明了:美国的医疗体系其实很差劲,根本不会治病吗?不可能他们专门去治疗穷人吧!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在继续做梦:就像是我想当中国总统一样;这一次不一样,我已经长大了。我是认真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的:   第一、美国医疗市场经济规模的调查数据   想要进入美国医疗市场,就要先搞清楚这里面到底有多少钱:我的调查发现:美国人把大多数的钱,都放到医疗上了;比美国的军费开支还高出几倍。因此这个市场非常大,有很多很多的钱,非常值得向往。   据美国政府部门公布的一个数据表明: 2011 年度,美国人的平均健康保险基金达到了每人 15073 美金。算上三亿多的美国人口基数, 一年美国花在健康保险上的钱,就达 30 万亿元人民币之多 ,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 比尔盖茨一辈子不就赚了几百亿美金吗 ?美国医疗市场一年就要用掉几万亿美金,这能创造出多少个世界首富?如果中国人去美国搞医疗,估计中国就能够出现几百个比现在的首富比尔盖茨更有钱的“超级世界首富”了。 而且,在研究了美国人易得的疾病后, 我发现:有些病极其简单,很容易治好。但是他们花了很多钱还治不好。 比如:美国人由于生活方式不良,很容易导致 脊椎错位,引起腰背疼痛 :美国 2005 年脊椎治疗的开销达到近 860 亿美元(也就是 5000 亿人民币,而这比美国人 20 年来从中国赚到的留学费用总和还多)。如果我们仅仅帮助美国人把腰直起来,我就比巴菲特还有钱了。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病是“癌症”,因为美国人的腰直不起来,不会危及生命,所以也不会太着急。赚的钱也就不够多。如果能够帮美国人治癌症,我们想要多少钱,美国人都一定会给的。花钱买命,一定是最大方的。我一研究发现:太好了,市场非常广大。美国人得癌症的人很多,他们每 20 人里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死于癌症,全国至少有 1500 万人患有癌症。这里面有多少钱可以赚到手?   除了这些病,美国人还有 72% 的的肥胖症,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胃病等等——完全就是一座“阿拉丁的宝库”呀, 美国医疗市场太值得投入了 。可以创造多少个比尔盖茨那样的世界首富呀?   第二、竞争对手和准入门槛调查   这样一个超级赚钱的大市场,按道理一定是高手云集,竞争激烈的;要想进入门槛,应该很难才对。并且,我也听说美国最聪明的人都要学医,毕业后的起薪也是最高的。   所以,这个市场的钱,一定要超人才可以赚过来。   不过,经过我的研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事实:我们的竞争对手很弱,几乎完全没有战斗力。 美国人似乎根本就不懂这些慢性病的治疗 ;我们中国人完全可以轻易地占领这个市场,根本不用费劲:   一些资料表明:假如美国没有医生,可能病人还更健康一些。这就给我们中国人提供了最好的进入机会——美国医生不但不会跟我们竞争,反而在不断帮助我们制造病人。让我们的钱怎么赚都赚不完! 1 、 1976 年美国洛杉矶,医生因对医疗事故保险涨价不满而罢工,全市病人死亡率下降了 18% 。 2 、 1973 年以色列全国医生罢工,为期长达一个月,根据耶路撒冷埋葬协会的统计该月的全国死亡人数下降了 50% 。 这种干了事儿反而不如不干事儿的“幼稚”医学, 根本就不是我们正宗中医的对手呀?   进一步的研究,我发现美国对于治病根本是外行:他们根本不关心病因,只关心“消除病的症状”。他们把人当做一台机器一样看待,完全不理解人体是一个精妙的生命;是典型的儿童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他们很认真地干出很荒唐的事情。假如要西医来治疗脊椎问题中的驼背,他们会怎么干呢?   估计他们会用两块甲板,把病人的腰给固定住,再让几个人在上面踩踩,把脊背踩直了,就不驼背了——达到“治疗目的”。至于腰直了,但是病人死了,西医才不管呢!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西医内部流传的名言:手术很成功,但是病人死了。   中医治脊椎等毛病,就是正骨法,几千年前就有了,我目前正在学这门神奇的技术。这只会让病人身体越来越好,怎么会治死呢?   上面讲的西医治驼背的故事当然是个笑话;不过事实上他们还真是这样做的;他们设计了很“精密”的机器,负责从两头慢慢的“拉”长病人。有时候机器没有控制好,就把病人拉残废了;每年都会制造很多类似的“医疗事故”。但是他们很狡猾,说是病人的身体“不适应治疗”。由于病人事先都要签字同意才上机器,因此告都没法告他们。 西医治疗癌症的思维方式,就和上面治疗驼背的原理是一样的。 只管研究怎样杀死癌细胞,至于病人会不会也死掉?他们才不管呢。   首先,西医动用“冷兵器”。会把我们身体用手术刀划开来取走癌症细胞,破坏身体的组织、经络和气血的结构,造成对身体最大的破坏。   接着,如果作战不成功,他们会启用更高级的化学武器。往我们的身体里投射毒气弹, 想要杀死癌细胞;同时也把人杀死。   最后,如果我们的身体很顽强,居然还没死的话,他们还会有最厉害的绝招,就是使用世界目前最高科技的武器—原子弹—— 放疗 ,来对付我们奄奄一息的身体,并将我们带入坟墓。   在整个“治疗癌症”的过程中,他们根本就没有去认真研究:到底人体的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消除癌细胞需要怎样的条件?,就是去找到癌症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消除。这样癌症就自动治好了;原理其实很简单通过这种医疗思维的比较后,我发现:我们的市场竞争对手——西医很差劲。不仅不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朋友。他们越努力,帮我们制造的病人越多,我们就越赚钱。   既然美国提供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不去美国一展身手,把美国人的钱赚到中国来呢? 第三、我有做中医的独特优势吗?   我研究到这里,感到很奇怪:这么明显的赚钱方法,为什么其他中国人就不去做呢?干嘛只会辛辛苦苦地打工呢?为了自己赚一美元,反而帮美国人赚 80 美元?   后来才知道:原来 我们国家现在并没有真正的中医 。他们都是用西医编写的“中医教材”,用西医的方法和思想来学习如何治疗疾病的。因此,我们国家的中医,不仅不懂中医,连西医都赶不上,学了个不中不西的半吊子。这笔钱,他们就算是想要都拿不到,因此,我们国家的中医,基本上就是帮西医打工。   因此,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真正的中医。然后建立一个真正的医疗体系,专门治美国人不会治的病,把美国人的钱,赚到中国来 !   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医,就必须“道、武 、医”三者都结合; 就像是孙思邈一样的人。我会努力练武,成为世界首富。不仅如此,我还要学习老子的“道德经”等道家经典著作,掌握真正的“道”。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   另外,我们东方正统的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身、心、灵”三个部分组成的。生病也是因为这三个部分出了问题。因此要治疗,也必须从“身、心、灵”三个地方同时下手治疗。因此我还要好好学习身、心、灵的有关知识。 不要像一个西医一样,仅仅把人看成一个甚至连有生命的物质都不是,把人看成一台机器,动不动就撤下来修理或者是换零件。我会尽可能利用和帮助提高生命的自然修复力来治疗病人。 比如。 下面的一个例子 ,就说明真正的中医治病的方法,完全是西医无法想象的:   清朝时期有一位名医,名为: 叶天士 。据历史记载,清代藩宪( fan 一声, xian 二声)听说自己可以升官,于是感到非常的高兴,就目盲了,目盲之后,急忙派人去请名医叶天士来治病。叶天士了解他发病详情之后便说:“我是一方名医,你怎能就这样请我?必须备全副礼仪来,方可前往。”仆人回去禀告了藩宪,藩宪大怒,旁边的人都劝他不要计较,先答应名医的要求,如果治不好目盲,再来重罚不迟。于是派人全副礼仪的相迎,但谁也没想到,叶天士并不买单,又说,“去回禀大人,必须由藩夫人亲自来请我!”藩宪听了之后,怒不可遏( e 四声),咆哮如雷。在这期间,藩大人还怒气未消,却双目忽然复明;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难以理解。而叶天士已经匆匆的赶到藩宪府上请罪了,对藩大人说:“我并不是无礼得罪大人,而是为了治好大人的病。”藩大人于是由怒转喜,重礼相酬。这故事听起来很神,其实叶天士只是运用《 黄帝内经》中的 理论;心藏神,过度兴奋和喜乐伤神,暴喜将心神荡散,导致暴盲;怒为阳胜,喜为阴胜,阴胜制阳,阳胜制阴,就让藩大人暴怒,以阳制阴, 阴阳平衡,目盲就消散啦 。可见,叶天士就是很懂医理,也懂得人心和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才会这样治疗的。   最终的结论就是:我想做真正的中医,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现在的其他孩子,都要进体制学校读书。这种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和思维空间,导致他们只会用西医的思维来看待疾病。因此无论将来他们长大后去做西医还是做中医,都不可能是我的对手。因为我从小就在很重视传统文化的学堂学习, 没有受到太多的应试教育的毒害 。 很早就开始学习连中国研究生都不学习的【黄帝内经】、【道德经】等古代经典著作。而且我们学堂的老师和学生,一直坚持“道、武、医”三结合的学习方式;我们学堂的刘老师,还是“身、心、灵”三者同步研究,国内具有很高水平的老师。因此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东方医学传人,是最有条件的。  四、我的详细具体商业模式   既然美国医疗的钱这么好赚,那我们要如何具体实施呢?   等我和我的同学从“今日国医学院”毕业以后,我们计划去美国发展, 到处开满专门治疗癌症的中医馆 。   首先,我们要把治疗癌症的方法申请专利;避免美国人偷我们中国人的技术。   第二:我们要锁定服务对象为“高端消费者”,就是有钱的病人,让他们多出一些钱来治病。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低端的消费者,可以开展一些慈善性的医疗活动免费帮助他们。简单一点说:就是要让美国的富人掏钱,用美国的穷人做形象。   第三:为了让病人放心,怕我们骗钱。我们就申明:治好一个癌症病人 10-30 万美金(根据不同的癌症和早晚期状态,分别定价)。但是承诺:如果治不好,全额退费。由于美国的医院是治好了收钱,治不好,照样收钱,还收命;让病人人财两空。因此,假如我们“只要钱,不要命,专门救命”,我们的医院一定很快就会获得病人的拥护。   第四:我们第一家医院赚到的钱,全部用来做广告,广泛宣传我们东方医疗的优点和疗效。这样我们很快就获得全美国的名气。   然后我们就开始借用医院的名气,搞“癌症专科治疗加盟连锁集团”,只有中国人才允许加盟;把这种受美国人欢迎的医院,开到全美国去。同时,还可以开办治疗其他疾病的中华专科医院连锁集团,在美国到处开花。 这样,美国人的钱,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到中国来了。   假设我们仅仅只对 1500 万的每位美国癌症患者收取 10 万美元的治疗费。那么,我们就可以赚 1.5 万亿的美金。就算我们只治疗了其中 10% 的病人,我们就可以赚到 1500 亿美元。比世界首富巴菲特有钱多了。   有了这些凭中国人的脑子赚到的,非常干净的救命钱,可以想象我们中国的人均 GDP 绝对会成为世界第一,而且不污染环境。被赚钱的美国人还非常感激我们;因为我们救了他们的命。   当然,假如美国人交不起医疗费的话,非要用航母舰队来抵押给我们,我们无私的中国人肯定还是愿意收下来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武器放到北极去冷冻起来,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更加快乐。没有战争,没有疾病,没有死亡的威胁!   如果这样,中国的中医,就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将改变世界的命运!   这就是我的理想——用中医拯救中国,也拯救世界!谢谢大家!   伟大的中华民族到了真正崛起的时候了!同意的请转起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移民改革的实质是非法移民吃肉,合法移民喝汤
热度 1 liwei999 2014-11-22 20:19
这话是美国一个华人律师点破的,我认同。对于这个改革方案,一方面觉得可以理解和接受,可心里总 觉得一碗水没端平,偏离了现代社会的公平原则 。 素被讥讽为跛鸭的奥巴马就是看准了共和党要陷入两难,才如此大胆的做一回强势总统 作者: 立委 (*) 日期: 11/21/2014 07:57:56 除非共和党不指望下次大选了,共和党的反制有很多牵掣,不敢过烈。恨得咬牙也没用。 西裔票仓对于任何党都是不敢轻易得罪的,而移民政策牵动西裔老墨最敏感的神经。 客观来看,其实奥巴马是过度偏向了,不仅是为他的理念,更多还是为民主党下一任争取机会。 移民政策千疮百孔,需要改革,这是大家公认的。 但是,给500万非法移民(整个非法移民的将近一半)做大赦,对于规规矩矩争取合法移民的人,并不公平。每年的H1B名额的cap,比起此类大赦,就是个零头,可那是多少留学生合法移民的梦想啊,改革不多照顾这头,不利于经济,也不符合公平原则。这方面的小改只是奥巴马改革计划的喝汤的部分,大鱼大肉都给了西裔非法移民了。 我们都是过来人,能切身感受到这种不公。当然,老墨非法移民群体是相对比较好的一个群体,给他们好处我个人没大意见,只是觉得一碗水太难端平了。 》 人家又没用你H1名额,不搭界的。 道理是对的。但也不能说与H1名额不搭界。宏观上看,给一批人放宽工作许可,就意味着不能对另一批人放宽工作许可,哪怕工作性质不同。 作者: 立委 (*) 日期: 11/21/2014 08:39:03 这里的原因就是,工作许可的配额是与配额的移民目标(合法工作--》绿卡公民的道路)紧密相关的。 就一锅饭,一批人吃肉,另一批人只能喝汤。除非美国对移民不做计划,不限制配额。 非法的吃肉,合法的喝汤,怎么看也有不公平的感觉。 当然,这个法与非法,从更高的角度,也没大意义。根据共产主义原则,根据人无论贵贱无论出身地都与身居来应该拥有全地球范围寻找幸福的自由,沿用当年批判资产阶级法权的弊端来说,在最高意义上,追求上述公平也没有真正人权的根基。 长远看,非法移民是世界大同的进步力量,比为均贫富闹革命要强很多,比走议会路线要现实可行,因为基于人的本性。 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 是不可阻挡的自然历史潮流,最终导致世界大同,环球同热。英特耐雄纳尔水到渠成,一定会实现。 当年从张春桥《论资产阶级法权》一文第一次学到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正面词)原则原来也是资产阶级(负面词)法权之一种,感觉到的是如雷灌顶,大彻大悟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徒儿,心中满怀悲天悯人的情怀,憧憬世界大同的最高理想。这种思想积淀虽然远离现实,却在个人的世界观形成上一直有影响,属于从那个时代留下的少数属于正能量的思想 legacy 之一。 从人权的终极理念上说,非法移民是正当的,全世界根本就不应该有国界。 作者: 立委 (*) 日期: 11/21/2014 08:58:46 以前有个非国界组织给人发国际护照,秉持的就是这个理念。 可惜多数地方不认可这个护照。 50年100年以后,美墨可能就一家了,不需要边境了,照目前这个趋势,根据民主的原则,这个北美大同的结果是可以想见的。还不如就成立一个北美共和国,就怕加拿大人端着,不愿意 。 昨天晚上看国内电视报道,某省开始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这是祖国向消除城乡差别迈进的重要举措,感觉特别振奋。这届政府如果在户籍制度上做好这一改革,是功德无量的,比奥巴马大刀阔斧的移民改革的政绩,从历史上看,要更加耀眼,影响更加深远。 【相关】 《 立委随笔:老墨的美国梦 》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来昆士兰大学(UQ)了
热度 1 Shifengyu 2014-11-12 18:12
奥巴马要来昆士兰大学了! 昆士兰大学,2014年11.14-15, 部分教学楼和街道将 戒严!! http://www.uq.edu.au/news/article/2014/11/uq-welcome-president-barack-obama 。 奥巴马在UQ的演讲: http://www.uq.edu.au/news/article/2014/11/president-obama-inspires-students-landmark-speech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的处境十分艰险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4-10-18 02:08
奥巴马的处境十分艰险 蒋继平 2014 年 10 月 17 日 大约一个星期前我做到一个梦, 梦中我站在岸边, 看到奥巴马总统站在水中, 拼命地摆弄着他手中的几个工具, 企图尽他个人的力量来控制水中正在挣扎的生命体。 因为是在梦中, 水中正在挣扎的生命体的形象不是很明显, 好像是许多生物群体混和在一起, 互相纠缠在一起,甚至相互攻击。 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 我对太太说:“我觉得奥巴马总统的处境十分艰险”。 太太立即问我为什么。 下面是我对太太问题的回答, 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对太太说了我做的这个梦的情景, 然后我说我的梦对预测即将发生的重大世界事件非常精确, 或者说, 我的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用来解释世界上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 为了使我的说法有说服力, 我给她几个具体的例子。 因为这些具体的例子就是我以前做过的梦, 以前也给她讲过这样的梦境, 她脑海中一定会有这种信息的。 我的第一个例子是,凡是我梦见飞机从天上掉下来, 那么,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 纽约股票市场一定会出现大幅度的跌价, 也就是行业专家们称为的市场纠正( Market Correction ) , 而且我自己买的股票更会遭受巨大损失。 这样的梦和实际事件已经经过至少 5 次以上的验证, 从来没有任何偏差。 我以前也曾经几次向太太说起过这个怪现象。 她听到这里, 认为这是她相信的一个方面, 因为, 她自己的观察验证了我的说法。 第二个例子是, 美国前国家安全局的雇员斯诺登出来向全世界暴料美国对世界情报的采集的行为, 以及俄罗斯的普金总统给斯诺登避难的举措, 我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大约两个星期就做到了这个梦。 梦中斯诺登的脸型几乎与他的实际脸型一模一样。 不过, 非常实事求是地说, 我当时在梦中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 从我梦中的情景来说, 斯诺登的出现, 使中俄关系暂时变得更为紧密, 不过, 复杂的情景还在后面, 有可能俄罗斯在今后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与中国保持距离。 第三个例子是, 在几年前的一次科学网的有奖征文活动中,我积极参与, 并且尽力向中科院提了一些建议。 在博文发出后的几天内, 我梦见了中国国家的几个高级领导人, 包括前国家主席胡锦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 当时他们在离我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商讨重要事项。做了这个梦, 我对太太说, 国家领导人可能对我的建议重视了。 太太当时很不以为然, 认为我自作多情。 后来,大约一年后, 我看到了中国政府在上海建立了一个生物抗逆中心。 这个抗逆中心正是我极力建议的。 我想这样的重大工程一定会要经过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首肯的。虽然我在那次的征文比赛中仅仅获得了一个三等奖, 但是, 对于我这样一个“叛国者”, 能够获得国家的认可, 已经感到非常满足。 要举的例子实在太多, 比如说,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 我在大约五年前就非常精确地预测到今天的变化。 有关这点, 您可以到网上查找我早期的原始博文 。 顺便说一下, 我的最精彩博文一般都发表在我个人在 Google 的网址上。(不过, 好像在中国很难看到我在 Google 上发表的文章。) 您也可从最近发生的马航 370 事件来看看我对世界重大事件的独到见解。在全世界尽力在出事地点的海面寻找失事飞机的残骸时, 我首先指出飞机不在那个区域。 所以, 所有的搜救工作不会有任何结果。 我同时首先指出飞机一直飞到燃油耗尽为止。 我的博文发出几个小时后, 英国的一家卫星公司就发布信息, 说的与我的博文内容几乎一模一样。 神奇吧, 不相信吧, 您自己去找我的博文仔细地看看, 是不是真的? 难道我在说谎? 太太听到这里, 有点不耐烦地打断我的话, 她说她对我说的感到确信无疑。 可是, 我的话有点借题发挥的嫌疑, 或者说, 有点偏题了。 她要我直截了当地说说奥巴马总统为什么处于艰险的境地。 我说梦中的奥巴马站在深水中。 根据我以往得到的信息, 凡是一个人在梦中站在水中, 她 / 他必然在今后的日子中面临重大事件,而且这种事件一定对他 / 她是不利的, 或者是坏消息。 我进而对太太指出了奥巴马身临的艰难处境的几个实例。 在对付伊斯兰极端武装力量( ISIS )方面, 奥巴马总统面临极其艰难的抉择。 作为名义上自由世界的领袖, 美国对于这种极端主义的行为, 在一些国家的要求下, 必须作出一些行动。 虽然这种行动对美国一点好处也没有, 只会带来经济上和安全上的更大负担, 但是, 出于正义的责任, 美国必须作出相应的牺牲。在这个辣手的问题上, 奥巴马受到双重的夹击。 一是必须面对国内反对人士的质疑和抵抗, 二是还要遭到世界上一些不同价值观国家的谴责。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举措。 在应对埃搏拉( Ebola )病毒流行扩散方面, 奥巴马同样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次的埃搏拉病毒显然不同于爱兹病( AIDS )。现在, 由于在预防的措施上出现漏洞, 美国在防止埃搏拉疫情方面出现了重大危机。 奥巴马在未来的时间内必然面对更大的压力。 在国内的一些重要领域, 奥巴马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执法部门的滥用职权的问题。 比如说, 在反恐的旗帜下, 一些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的“合法”权力, 大量获得公民的个人隐私。 这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其次是种族冲突的问题。这点我就不多说了, 大家心里有数, 也是一目了然的事。 反正, 根据我的这个梦景, 我预测奥巴马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重大的事件发生在他身上。 这不一定会危及他的生命, 但是, 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声誉和职业生涯的前景。
个人分类: 万花镜|1505 次阅读|3 个评论
15岁女生震撼演讲惊动奥巴马:如何把美国的钱赚到中国来?
热度 45 何裕民 2014-10-11 16:46
一位患胰腺癌的朋友,给我发了一份邮件,据说这位 15 岁的女孩的发言,震撼了奥巴马总统,我忍俊不禁,笑着欣赏的同时,止不住为女孩的天赋及大智慧所折服 。 的确, 15 岁的女孩有此思维,俊杰也,前途不可估量 ! 奇文共欣赏!故奉献给各位,聊补一笑同时,希望引起思考! ——何裕民 一个15岁的女生,竟然有如此美好的思想和智慧,如此远大的抱负,实在太让人震惊了!究竟是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培养出了这样的人才?让我们仿佛在现代教育的浓雾中看到了初升的太阳!…… 各位叔叔阿姨,大家好!我是今日学堂明德女塾一班的学生刘静慧,今年15岁。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将美国人的钱,赚到中国来”。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能够帮助振兴中华民族。因此,在我小时候,曾经想过要当上中国的总统。当不上总统,就去做总统夫人;当不上总统夫人,就去做总统他妈;连总统妈都做不成了,我起码还可以去选一位我认为好的总统! 这就是我们女人的优势,可以做一位总统,嫁一位总统,生一位总统。 可是,当我慢慢长大以后,发现在中国,想去当总统太不现实了;连去选一位总统都没机会。于是,我的总统梦就破碎了……既然当不上中国的总统,那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中国人呢?我研究发现中国人特别喜欢赚钱,如果能够帮助中国人更轻松地赚钱,说不定比我当总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还更大呢。 因为我们学堂说:一个人的价值,就看她一生中为世界贡献了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看她死前夺取了什么东西。如果我能够帮助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至少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也算是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俗话说 : “功就要向成功者学习”。我发现:世界上赚钱最轻松,赚钱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因此我一定要去研究清楚美国人是怎么赚钱的。如果我们中国想要超过美国,而不是成为美国的小跟班……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美国人的钱赚到中国来! 接下来,在研究美国人赚钱的方法中:很惊讶的看到了这样的例子:美国耐克公司在中国有124家工厂,有70%的耐克鞋都是中国制造的;是全球最多的。而我们中国只能从自己所制作的每一双耐克鞋中赚到1美元的利润。美国人却可以什么实际的活都没干,通过一个很虚的“品牌概念”。将其卖到80—120美金。但我们中国却“很实在地”费尽苦力,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工人的汗水,才能够换来一美金。这太不公平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例如乔布斯用一个小小的苹果,每年就在中国赚走了5.5亿。更气人的是:苹果电脑等很多都是中国代工制造的。美国人只是动了一下脑子,剩下的事情都是中国人完成的 。 巴菲特在没有创造任何实物的情况下,仅仅只凭自己的大脑,就赚走上千亿的资产,他最近又只通过中国石油的股份,赚走了中国人277亿港元。可见,美国人都是训练他们聪明的大脑,让其变得值钱,以便搜刮世界的财富。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既然美国人是这样赚钱的,中国又是如何赚钱的呢?要知道,我国目前的GDP总值,在全世界已经排名第二了。可我们的人均GDP却仅仅只是全世界的第87名,排名甚低。那么,我国的两个GDP指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中国的赚钱方法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厚,山清水秀。有引人入胜的自然风景,有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我国几乎样样都有,而且不少矿种的储蓄居世界首位。 可是,我们美妙的祖国却变成了这个样子: 1、 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等于全国化肥施用量。    2、森林资源危机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占世界排行榜的第121名。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6.5%,而加拿大有44%、美国是33%,连小小的日本都有67%。可见,我国森林覆盖率是异常的低下。     3、水资源短缺   我国的人均占水量为2500立方米,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根据专家分析和警告: “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这一切的一切,这些恐怖的现状,都是怎样导致的呢?我们国家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狼狈,如此贫瘠了呢?   那是由于,我们低价贩卖大量劳动力和我国的各种资源!   那些在工厂里努力工作的同胞,每月加班时间多达140小时,工资常常拖欠一个月支付,并且不经培训或采取安全措施就使用危险工具和机器,月薪仅仅只有一两千元!   同胞们的这些努力,让光鲜的iPhone手机背后,都印有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加州苹果设计、中国组装”。   可苹果留给我们的利润却少的可怜。以iPhone利润分配为例,苹果公司占有58.5%的利润,甚至我们的邻居韩国因为跟美国关系友好,也占据了4.7%的利润;而中国劳工内地只占了1.8%。      同胞们所做的这一切,都仅仅只是为了这1.8%的利润,只有1.8%呀,在坐的各位。我们为了这点儿钱,把自己的国家弄成了现在这幅样子。 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赚钱,用牺牲自己的环境和人力资源来维持GDP,只会使我们的国家未来走向衰退;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资源开发用尽了;那也就是中国经济崩溃的一天。而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所以,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我一定要想出帮助中国人赚钱的新方法来!   于是,我想,中国古人从几千年前,直到两百年前,一直都是世界经济第一。如果我们能将曾经的冲劲儿拿到现在,一定能赶英超美,再次成为世界第一。   可是,到底什么东西是中国擅长的,而西方缺乏的呢?这种东西,与现在的赚钱模式完全不同,不需浪费大量资源,这到底是什么呢?我一直在寻找和思索这一问题。   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我曾经的偶像——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居然死了。他这么聪明,赚走了中国人这么多钱,却这么早就死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实。但是,他的死却给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让我发现了美国人的弱点!   我开始研究他的死因,发现竟然只是小小的胰腺癌。这种问题用我们的正统中医,就可以轻易解决。我想,如果乔布斯知道中国医学能够救他的命,会不会愿意把他从中国赚的钱,全都还给中国人呢?   再假设乔布斯的妻子得了乳腺癌这种绝症,我去帮她治好了。乔布斯可能感激之下,就把他从日本人哪里赚的钱也送给中国人了。   假如乔布斯的老妈得了这种西医认为“无法逆转”的糖尿病,我去帮她治好了。乔布斯很可能就会把苹果从英国赚来的钱也送给中国人了。   假如乔布斯家庭的人口众多,而且总有人喜欢生病,那我就可以去做乔布斯的家庭医生。只要乔布斯愿意帮中国人民打工,从全世界赚钱,给我们中国人用就行了。   如果我把乔布斯家的人都治好了,就再去看看比尔盖茨家;瞧瞧他们家有什么人生病……只要西医治不好的绝症,我们无私的中华民族都表示很愿意帮忙……只要比尔盖茨愿意帮中国人打工就可以了。 一想到这个主意,我就很开心:总算找到美国人的致命弱点了——医疗!这些世界顶级的富豪都治不好自己的病,证明他们愿意花大钱,也得不到有效的医疗帮助。这不就是证明了:美国的医疗体系其实很差劲,根本不会治病吗?不可能他们专门去治疗穷人吧!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在继续做梦:就像是我想当中国总统一样 。 这一次不一样,我已经长大了。我是认真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的: 第一、美国医疗市场经济规模的调查数据   想要进入美国医疗市场,就要先搞清楚这里面到底有多少钱:我的调查发现:美国人把大多数的钱,都放到医疗上了;比美国的军费开支还高出几倍。因此这个市场非常大,有很多很多的钱,非常值得向往。   据美国政府部门公布的一个数据表明:2011年度,美国人的平均健康保险基金达到了每人15073美金。算上三亿多的美国人口基数, 一年美国花在健康保险上的钱,就达30万亿元人民币之多 ,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 比尔盖茨一辈子不就赚了几百亿美金吗 ?美国医疗市场一年就要用掉几万亿美金,这能创造出多少个世界首富?如果中国人去美国搞医疗,估计中国就能够出现几百个比现在的首富比尔盖茨更有钱的“超级世界首富”了。   而 且,在研究了美国人易得的疾病后, 我发现:有些病极其简单,很容易治好。但是他们花了很多钱还治不好。 比如:美国人由于生活方式不良,很容易导致 脊椎错位,引起腰背疼痛 :美国2005年脊椎治疗的开销达到近860亿美元(也就是5000亿人民币,而这比美国人20年来从中国赚到的留学费用总和还多)。如果我们仅仅帮助美国人把腰直起来,我就比巴菲特还有钱了。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病是“癌症”,因为美国人的腰直不起来,不会危及生命,所以也不会太着急。赚的钱也就不够多。如果能够帮美国人治癌症,我们想要多少钱,美国人都一定会给的。花钱买命,一定是最大方的。我一研究发现:太好了,市场非常广大。美国人得癌症的人很多,他们每20人里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死于癌症,全国至少有1500万人患有癌症。这里面有多少钱可以赚到手? 除了这些病,美国人还有72%的的肥胖症,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胃病等等——完全就是一座“阿拉丁的宝库”呀, 美国医疗市场太值得投入了 。可以创造多少个比尔盖茨那样的世界首富呀? 第二、 竞争对手和准入门槛调查 这样一个超级赚钱的大市场,按道理一定是高手云集,竞争激烈的;要想进入门槛,应该很难才对。并且,我也听说美国最聪明的人都要学医,毕业后的起薪也是最高的。 所以,这个市场的钱,一定要超人才可以赚过来。 不过,经过我的研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事实:我们的竞争对手很弱,几乎完全没有战斗力。 美国人似乎根本就不懂这些慢性病的治疗 ;我们中国人完全可以轻易地占领这个市场,根本不用费劲: 一些资料表明:假如美国没有医生,可能病人还更健康一些。这就给我们中国人提供了最好的进入机会——美国医生不但不会跟我们竞争,反而在不断帮助我们制造病人。让我们的钱怎么赚都赚不完! 1、1976年美国洛杉矶,医生因对医疗事故保险涨价不满而罢工,全市病人死亡率下降了18%。 2、1973年以色列全国医生罢工,为期长达一个月,根据耶路撒冷埋葬协会的统计该月的全国死亡人数下降了50%。 这种干了事儿反而不如不干事儿的“幼稚”医学, 根本就不是我们正宗中医的对手呀? 进一步的研究,我发现美国对于治病根本是外行:他们根本不关心病因,只关心“消除病的症状”。他们把人当做一台机器一样看待,完全不理解人体是一个精妙的生命;是典型的儿童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他们很认真地干出很荒唐的事情。假如要西医来治疗脊椎问题中的驼背,他们会怎么干呢? 估计他们会用两块甲板,把病人的腰给固定住,再让几个人在上面踩踩,把脊背踩直了,就不驼背了——达到“治疗目的”。至于腰直了,但是病人死了,西医才不管呢!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西医内部流传的名言:手术很成功,但是病人死了。 中医治脊椎等毛病,就是正骨法,几千年前就有了,我目前正在学这门神奇的技术。这只会让病人身体越来越好,怎么会治死呢? 上面讲的西医治驼背的故事当然是个笑话;不过事实上他们还真是这样做的;他们设计了很“精密”的机器,负责从两头慢慢的“拉”长病人。有时候机器没有控制好,就把病人拉残废了;每年都会制造很多类似的“医疗事故”。但是他们很狡猾,说是病人的身体“不适应治疗”。由于病人事先都要签字同意才上机器,因此告都没法告他们。 西医治疗癌症的思维方式,就和上面治疗驼背的原理是一样的。 只管研究怎样杀死癌细胞,至于病人会不会也死掉?他们才不管呢。 首先,西医动用“冷兵器”。会把我们身体用手术刀划开来取走癌症细胞,破坏身体的组织、经络和气血的结构,造成对身体最大的破坏。 接着,如果作战不成功,他们会启用更高级的化学武器。往我们的身体里投射毒气弹, 想要杀死癌细胞;同时也把人杀死。 最后,如果我们的身体很顽强,居然还没死的话,他们还会有最厉害的绝招,就是使用世界目前最高科技的武器—原子弹—— 放疗 ,来对付我们奄奄一息的身体,并将我们带入坟墓。 在整个“治疗癌症”的过程中,他们根本就没有去认真研究:到底人体的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消除癌细胞需要怎样的条件? 真正的中医,最重要的思路,就是去找到癌症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消除。这样癌症就自动治好了;原理其实很简单通过这种医疗思维的比较后,我发现:我们的市场竞争对手——西医很差劲。不仅不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朋友。他们越努力,帮我们制造的病人越多,我们就越赚钱。 既然美国提供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不去美国一展身手,把美国人的钱赚到中国来呢? 第三、我有做中医的独特优势吗? 我研究到这里,感到很奇怪:这么明显的赚钱方法,为什么其他中国人就不去做呢?干嘛只会辛辛苦苦地打工呢?为了自己赚一美元,反而帮美国人赚80美元? 后来才知道:原来 我们国家现在并没有真正的中医 。他们都是用西医编写的“中医教材”,用西医的方法和思想来学习如何治疗疾病的。因此,我们国家的中医,不仅不懂中医,连西医都赶不上,学了个不中不西的半吊子。这笔钱,他们就算是想要都拿不到,因此,我们国家的中医,基本上就是帮西医打工。 因此,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真正的中医。然后建立一个真正的医疗体系,专门治美国人不会治的病,把美国人的钱,赚到中国来! 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医,就必须“道、武 、医”三者都结合; 就像是孙思邈一样的人。我会努力练武,成为世界首富。不仅如此,我还要学习老子的“道德经”等道家经典著作,掌握真正的“道”。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 另外,我们东方正统的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身、心、 灵”三个部分组成的。生病也是因为这三个部分出了问题。因此要治疗,也必须从“身、心、灵”三个地方同时下手治疗。因此我还要好好学习身、心、灵的有关知识。 不要像一个西医一样,仅仅把人看成一个甚至连有生命的物质都不是,把人看成一台机器,动不动就撤下来修理或者是换零件 。 我会尽可能利用和帮助提高生命的自然修复力来治疗病 。 比如。 下面的一个例子 ,就说明真正的中医治病的方法,完全是西医无法想象的: 清朝时期有一位名医,名为: 叶天士 。据历史记载,清代藩宪(fan一声,xian二声)听说自己可以升官,于是感到非常的高兴,就目盲了,目盲之后,急忙派人去请名医叶天士来治病。叶天士了解他发病详情之后便说:“我是一方名医,你怎能就这样请我?必须备全副礼仪来,方可前往。”仆人回去禀告了藩宪,藩宪大怒,旁边的人都劝他不要计较,先答应名医的要求,如果治不好目盲,再来重罚不迟。于是派人全副礼仪的相迎,但谁也没想到,叶天士并不买单,又说,“去回禀大人,必须由藩夫人亲自来请我!”藩宪听了之后,怒不可遏,咆哮如雷。在这期间,藩大人还怒气未消,却双目忽然复明;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难以理解。而叶天士已经匆匆的赶到藩宪府上请罪了,对藩大人说:“我并不是无礼得罪大人,而是为了治好大人的病。”藩大人于是由怒转喜,重礼相酬。   这故事听起来很神,其实叶天士只是运用《 黄帝内经》中的 理论;心藏神,过度兴奋和喜乐伤神,暴喜将心神荡散,导致暴盲;怒为阳胜,喜为阴胜,阴胜制阳,阳胜制阴,就让藩大人暴怒,以阳制阴, 阴阳平衡,目盲就消散啦 。可见,叶天士就是很懂医理,也懂得人心和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才会这样治疗的。 最终的结论就是:我想做真正的中医,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现在的其他孩子,都要进体制学校读书。这种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和思维空间,导致他们只会用西医的思维来看待疾病。因此无论将来他们长大后去做西医还是做中医,都不可能是我的对手。因为我从小就在很重视传统文化的学堂学习, 没有受到太多的应试教育的毒害 。很早就开始学习连中国研究生都不学习的【黄帝内经】、【道德经】等古代经典著作。而且我们学堂的老师和学生,一直坚持“道、武、医”三结合的学习方式;我们学堂的刘老师,还是“身、心、灵”三者同步研究,国内具有很高水平的老师。因此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东方医学传人,是最有条件的。    四、 我的详细具体商业模式 既然美国医疗的钱这么好赚,那我们要如何具体实施呢? 等我和我的同学从“今日国医学院”毕业以后,我们计划去美国发展, 到处开满专门治疗癌症的中医馆 。 首先,我们要把治疗癌症的方法申请专利;避免美国人偷我们中国人的技术。 第二:我们要锁定服务对象为“高端消费者”,就是有钱的病人,让他们多出一些钱来治病。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低端的消费者,可以开展一些慈善性的医疗活动免费帮助他们。简单一点说:就是要让美国的富人掏钱,用美国的穷人做形象。 第三:为了让病人放心,怕我们骗钱。我们就申明:治好一个癌症病人10-30万美金(根据不同的癌症和早晚期状态,分别定价)。但是承诺:如果治不好,全额退费。由于美国的医院是治好了收钱,治不好,照样收钱,还收命;让病人人财两空。因此,假 如我们“只要钱,不要命,专门救命”,我们的医院一定很快就会获得病人的拥护。 第四:我们第一家医院赚到的钱,全部用来做广告,广泛宣传我们东方医疗的优点和疗效。这样我们很快就获得全美国的名气。 然后我们就开始借用医院的名气,搞“癌症专科治疗加盟连锁集团”,只有中国人才允许加盟;把这种受美国人欢迎的医院,开到全美国去。同时,还可以开办治疗其他疾病的中华专科医院连锁集团,在美国到处开花。 这样,美国人的钱,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到中国来了。 假设我们仅仅只对1500万的每位美国癌症患者收取10万美元的治疗费。那么,我们就可以赚1.5万亿的美金。就算我们只治疗了其中10%的病人,我们就可以赚到1500亿美元。比世界首富巴菲特有钱多了。 有了这些凭中国人的脑子赚到的,非常干净的救命钱,可以想象我们中国的人均GDP绝对会成为世界第一,而且不污染环境。被赚钱的美国人还非常感激我们;因为我们救了他们的命。 当然,假如美国人交不起医疗费的话,非要用航母舰队来抵押给我们,我们无私的中国人肯定还是愿意收下来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武器放到北极去冷冻起来,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更加快乐。没有战争,没有疾病,没有死亡的威胁! 如果这样,中国的中医,就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将改变世界的命运! 这就是我的理想——用中医拯救中国,也拯救世界!谢谢大家! 伟大的中华民族到了真正崛起的时候了!
8148 次阅读|44 个评论
民主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4-9-13 19:16
你可以说,但是我还是要按照我的意志行动,这是普京的民主,也是奥巴马的民主,实际上奥巴马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55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克里国务卿、五角大楼就乌克兰坠毁事件的官方讲话(续)
热度 1 黄安年 2014-7-22 11:41
奥巴马、克里国务卿、五角大楼就乌克兰坠毁事件的官方讲话(续) 转发美国参考 黄安年的博客 /2014 年 7 月 22 日 发布 这里是来自美国官方发布的 奥巴马、克里国务卿、五角大楼就马航 17 号航班在乌克兰坠毁事件的官方声明新闻稿 , 资源共享,并不代表本博主立场。 奥巴马、 克里国务卿 讲话,为乌克兰危机升级带来不祥之兆。 美国参考 2014 年 7 月 22 日 ****************************************** · 欧巴马总统就乌克兰和加沙局势发表讲话 · 美国指出有关人员必须不受阻碍地进入马航坠机现场 · 克里国务卿指出俄罗斯必须采取行动缓解乌克兰的紧张局势 · 五角大楼说乌克兰坠机调查工作需要时间和通道 ****************************************** 欧巴马总统就乌克兰和加沙局势发表讲话 2014.07.21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14 年 7 月 21 日 总统就乌克兰和加沙局势发表讲话 南草坪 东部夏令时间上午 11:16 总统:诸位上午好。我准备就乌克兰发生的悲惨事件发表一个简短的声明。但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指出,国务卿克里( Kerry )已经前往中东。我曾多次表示,以色列有权为防范哈马斯( Hamas )的火箭和地道袭击保护自己。这些行动的结果是,哈马斯在加沙( Gaza )的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已经受到重创。但我已经说过,我们严重关注巴勒斯坦平民丧生和以色列人失去生命的人数日益增多的情况。正是因为如此,现在我们关注的重点,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必须是实施停火,结束战斗,从而不再有无辜平民丧生,不论在加沙还是在以色列。 所以,国务卿克里将与盟国和伙伴举行会晤。我已指示他推动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以回到 2012 年 11 月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的停火协议为原则。这项工作并非轻而易举。很显然, 其中涉及大量的情感,涉及一些十分艰难的战略问题。尽管如此,我要求约翰( John )尽他的一切努力促使敌对行动停止。我们不希望看到更多平民被杀害。 关于乌克兰问题,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Malaysia Airlines ) 17 号航班在乌克兰境内俄罗斯支持的分离主义分子控制地区被击落至今已经过去 4 天。这几天,我们了解到更多有关杰出和美丽的生命丧失的消息 -- 男子、妇女和儿童及婴儿如此突然地被如此泯灭人性的行为杀害,我们无不感到撕心裂肺的疼痛。 我们的思绪继续与正在经历难以想象的悲痛的世界各地的家庭在一起并且为他们祈祷。我有机会与几位有公民在这架航班上丧生的国家的领导人通了话,他们所有人都仍感到震惊不已,但坦率说,他们所有人也都感到十分愤慨。 我们当即的注意力是集中在收复死者的尸体,调查情况的真相,并公布事实。我们必须确保让真相大白和追究责任。 国际调查人员现已在当地。他们已被组织到一起。我派遣了团队;其他国家派遣了团队。他们做好了准备,他们组织起来是为了展开在所有此类国际事件后都应有的成规程序,并寻找和收集证据。他们现在所需要的是立即和完全地进入坠机现场。他们需要能够迅速、全面、无阻和透明地展开调查。收复工作人员必须进行收找遇难者尸体的肃穆而神圣的工作。 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 Poroshenko )已经宣布将坠机地点四周定为非军事区。如我刚才所说,国际团队已经抵达,准备开展调查和收找遇难者尸体的工作。但 遗憾的是,控制着这一地区的由俄罗斯支持的分离主义分子继续阻拦调查。他们一再阻止国际调查人员完全接触到飞机残骸。当调查人员走向那里时,这些分离主义分子向空中开枪。他们正在把证据从坠机地点拿走,这一切不由让人发问 —— 他们到底在试图掩盖什么? 此外,这些受到俄罗斯支持的分离主义分子正在将尸体从坠机地点移走,而且往往没有像我们通常在这种悲惨事件中所做的那样给予应有的保护。这是对那些丧失了亲人的人的侮辱。这种行径完全不齿于国际社会。 俄罗斯对这些分离主义者有着极大影响力。这一点无人否认。俄罗斯为他们鼓劲,俄罗斯对他们进行培训。我们知道俄罗斯用军事装备和武器武装了他们,其中包括防空武器。分离主义者的重要领袖是俄罗斯公民。因此,鉴于俄罗斯对分离主义分子具有的直接影响,俄罗斯以及尤其是普京( Putin )总统,对迫使分裂主义分子配合调查负有直接责任。这是他们可做的最起码之举。 普京先生说他支持展开全面、公正的调查。我赞同这些言词,但它们必须靠行动来支撑。现在,责任落在了俄罗斯身上,必须坚决要求分离主义分子停止破坏证据,允许已经到达现场的调查人员即时、全面、不受限制地进入坠机现场。分离主义分子及其俄罗斯支持者有责任确保从事本职工作的调查人员的安全。今天,我们将同我们的盟友和伙伴一起在联合国商议此事。 更广义而言,正如我在这场危机以及整个乌克兰危机的过程中所阐明的,正如我向普京总统直接阐明以及公开阐明的,我依然优先考虑在乌克兰境内找到一个外交解决办法。我相信这仍然能够实现。这是我今天的优先考虑,而且将一直是我的优先考虑。 但是, 如果俄罗斯继续侵犯乌克兰的主权并支持这些分离主义分子,而且这些分离主义分子变得越来越危险,现在不仅仅对乌克兰境内的人民构成威胁,而且对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构成威胁,那么俄罗斯将只会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孤立自己,而且俄罗斯的行径所带来的代价将只会越来越严重。 现在是普京总统和俄罗斯摒弃他们一贯采取的策略,着手严肃地努力解决乌克兰境内的战事的时候了,要做到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并尊重乌克兰人民就自己的生活自行作出决定的权利。 而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朋友和盟友应当能够找回遇难人员的遗骸。这是我们至少能够做到的。这是最起码的道义要求。遇难者家属应当能够让自己的亲人有尊严地安息。全世界都应当能够了解事实真相。乌克兰人民应当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 谢谢。 讲话完,东部夏令时间上午 11:25 · 美国指出有关人员必须不受阻碍地进入马航坠机现场 2014.07.21 美国国务院 发言人办公室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Washington, D.C. ) 2014 年 7 月 19 日 发言人珍 · 帕莎琪( JEN PSAKI )发表声明 有关人员进入马航 17 号航班坠机现场的问题 我们高度关注俄罗斯支持的分离主义分子拒绝让欧州安全与合作组织( OSCE )监察人员在安全和不受阻碍的条件下进入马航 17 号航班坠机现场。昨天,监察人员只允许在现场逗留 75 分钟。今天,他们得到允许逗留不到 3 个小时。至今,分离主义分子只允许监察人员有限地进入一小片区域。现场不安全,多方面报道指出遗体被移走,飞机部件和其他残骸被运离,证据有可能受到破坏。这是不可接受的,是对失去亲人的所有人和遇难者固有尊严的凌辱。 全面、可靠和不受阻碍的国际调查必须尽快进行。星期四,俄罗斯支持的分离主义分子答应允许国际监察人员和救援团队全面进入现场,俄罗斯也表示支持欧州安全与合作组织要求这样做的声明。我们敦促俄罗斯履行自己的承诺,同时公开要求分离主义分子也履行其承诺。 · 克里国务卿指出俄罗斯必须采取行动缓解乌克兰的紧张局势 2014.07.21 约翰 • 克里国务卿接受了一系列电视采访,谈一架客机在乌克兰坠毁的事件。 华盛顿 —— 约翰 • 克里( John Kerry )国务卿表示,俄罗斯的所作所为是造成一架载有近 300 人的客机在乌克兰坠毁的原因之一,俄罗斯必须为此承担责任。 克里国务卿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 ABC ) “ 本周 ” ( This Week )节目主持人乔治 • 斯特凡诺普洛斯( George Stephanopoulos )的采访时说, “ 有一系列确凿的事实指明俄罗斯 ” 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17 号航班被击落事件中的支持和参与。他说: “ 现在的确是俄罗斯站出来参与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时刻。 ” 克里国务卿于 7 月 20 日 接受了一系列全国性新闻节目的采访,阐明了现已查明的有关一架客机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坠毁的事实真相,并重申了欧巴马政府敦促对坠机现场进行出入自由的、不受限制的调查。 • 在美国广播公司的 “ 本周 ” 节目中: 美国 “ 追踪了这枚地对空导弹发射时以及这架客机从雷达上消失时的图像。我们知道这符合 SA-11 系统的特征,因为它击中了在 33,000 英尺高空飞行的飞机。我们了解分离主义分子随后立即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宣扬击落飞机这个事实 …… 。 ” • 在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的 “ 国情 ” ( Stateof the Union )节目中: “ 很明显这套系统是俄罗斯转手给分离主义分子的。我们确信 —— 确信 —— 乌克兰方面当时在坠机地点附近根本没有类似的系统。 ” • 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的 “ 面对全国 ” ( Facethe Nation )节目中: “ 普京( Putin )先生和俄罗斯声称他们将尽一切努力确保进行全面、公正、彻底的调查并对坠机现场进行保护,但我们星期五在现场只能呆 75 分钟,昨天只有 3 个小时。 ” • 在全国广播公司( NBC )的 “ 与媒体见面 ” ( Meetthe Press )节目中 : “ 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确荒诞不经,与普京总统和俄罗斯表示他们要做的事情背道而驰。有报道说,分离主义武装分子喝醉酒后粗鲁无礼地将遗体堆在卡车上,将遗体和证据都从坠机地点移走了。 ” • 在福克斯电视台的 福克斯周日新闻 ( FoxNews Sunday )节目中: “ 分离主义分子的部分头目是俄罗斯人。俄罗斯为这些分离主义分子提供武器。俄罗斯训练这些分离主义分子。俄罗斯支持这些分离主义分子。俄罗斯已明确表示拒绝公开敦促他们去做应当做的事。因此,我认为这对于俄罗斯、对于普京先生而言是一个根本性的关键时刻。他们应当施加他们所具备的一切影响力,以便全面保障这次调查的公正性。 ” 克里国务卿重申了欧巴马总统( President Obama )和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 • 鲍尔( Samantha Power )发表的声明,认为俄罗斯能够而且必须采取更多的行动,以确保调查人员能全面进入坠机的残骸地点,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制止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暴力活动。 克里国务卿同俄罗斯有关官员通话 据美国国务院介绍, 7 月 19 日 ,克里国务卿同俄罗斯外长谢尔盖 • 拉夫罗夫( Sergey Lavrov )通话,敦促俄罗斯立即采取明确的行动,以缓解乌克兰的紧张局势。 具体而言,克里敦促俄罗斯要求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亲俄罗斯分离主义分子放下武器,释放所有人质并同乌克兰政府展开争取和平的政治对话。他还敦促俄罗斯停止让武器和战斗人员进入乌克兰东部地区,并允许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OSCE )的观察员帮助保障边境安全。 国务院表示,克里国务卿特别强调了国际社会发出的让调查人员立即、全面、不受限制地进入马航 17 号航班坠机现场的呼吁,并强调了美国继续对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监查员以及国际调查人员连续第 2 天被拒绝正当进入坠机现场深表关切。 美国还对有关一些遇难者的遗体和坠机现场残骸遭到破坏或以不适当的方式被从坠机现场移走深表关切。 克里和拉夫罗夫还简短地商讨了加沙当地的局势,并同意在今后几天中保持联系。 · 五角大楼说乌克兰坠机调查工作需要时间和通道 Army Sergeant 1st Class Tyrone C. Marshall Jr | American Forces PressService | 2014.07.21 原文于 7 月 18 日 刊登在国防部( Defense Department )网站。 华盛顿 —— 国防部新闻秘书约翰 · 柯比( John Kirby )海军少将 7 月 18 日 说,国际调查人员需要时间和畅通无阻的渠道来确定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17 号航班坠毁相关的事实真相。 柯比对国防事务记者说,有 “ 强大证据 ” 显示,这架飞机在飞行中被导弹击中。 他说: “ 我们还在搜集实情,国际调查人员需要被给予时间和空间来从事他们的工作 ” 。 “ 但是显然,如 …… 不久前刚指出的,我们有强大证据显示,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17 号航班在大约 33000 英尺 高度被一枚地对空导弹击中,这枚导弹是从俄罗斯分离主义分子所控制的边界附近发射的。 ” 柯比说,这一事件显然是在俄罗斯支持助长的乌克兰境内俄罗斯分离主义分子的冲突背景下发生的,俄罗斯方面的支持包括军火、材料和训练。 国防部新闻秘书指出,国防部长查克 · 哈格尔( Chuck Hagel )在 7 月 18 日 与马来西亚国防部长拿督 · 斯里 · 希沙慕丁 · 敦 · 侯赛因( DatukSeri Hishammuddin Tun Hussein )通话时重申,美国做好了协助国际调查的准备,并且双方一致认为,调查工作必须可信、透明、无阻。 柯比说,位于坠机地点附近的各方 —— 俄罗所人、亲俄罗斯分离主义者和乌克兰人 —— 都必须同意立即停火,以确保国际调查人员能够安全和不受限制地进入、保持不让一切可能的证据遭到破坏和收复遇难者的尸体。 柯比说, “ 在我们调查肇事者及原因的同时,这个惨重悲剧突出说明俄罗斯 采取即时和具体步骤,缓解乌克兰危机,并支持乌克兰政府的停火和和平解决方案 ” 。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柯比说,已发布一项国际通告,警告民航飞机 “ 在飞越乌克兰领空时需要注意并升高飞行高度 ” 。柯比强调,国际调查需要时间,并表示 “ 更主要的问题是飞机遭到击落 ” 。 他说, “ 虽然不清楚具体是什么人操作了发射,但相当清楚的一点是,这丝毫不会缓和乌克兰境内的紧张局势和使危机得到和平解决 ” 。 柯比说, “ 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城市的无辜乘客被杀害,被卷入。所以,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个主要问题。 …… 那是个什么样的具体系统远不那么重要,重要得多的是已经发生的情况和需要制止它 ” 。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17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白宫、克里国务卿就马航17号航班在乌克兰坠毁事件的官方
黄安年 2014-7-21 17:23
奥巴马、白宫、克里国务卿就马航17号航班在乌克兰坠毁事件的官方讲话 转发美国参考 黄安年的博客 /2014 年 7 月 21 日 发布 这里是来自美国官方发布的 奥巴马、白宫、克里国务卿就马航 17 号航班在乌克兰坠毁事件的官方声明新闻稿 , 资源共享,并不代表本博主立场。 奥巴马两次讲话的明显变化,为乌克兰危机升级带来不祥之兆。 美国参考 2014 年 7 月 21 日 · 欧巴马总统就俄罗斯 - 乌克兰边境地区飞机坠毁事件发表讲话 · 国务卿克里就马航 17 号航班在乌克兰坠毁发表声明 · 白宫就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17 号航班事件发表声明 · 欧巴马总统就乌克兰局势发表讲话 欧巴马总统就俄罗斯 - 乌克兰边境地区飞机坠毁事件发表讲话 2014.07.18 以下是欧巴马总统就一架喷气式飞机在俄罗斯 - 乌克兰边境坠毁的报道发表的讲话,摘译自欧巴马总统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 Wilmington, Delaware )就美国经济发表的讲话。 总统讲话全文(英文) 见白宫网站。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Washington, D.C. ) 2014 年 7 月 17 日 总统讲话 威尔明顿港( Port of Wilmington ) 特拉华州威尔明顿 下午 2:10 总统: …… 在我开始之前,很显然有关一架喷气式飞机在俄罗斯 - 乌克兰边境地区坠毁的报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情况看来可能十分悲惨。 目前 我们正力图确定机上是否有美国公民。这是我们的首要关注 。我已经指示我的国家安全事务团队与乌克兰政府保持密切联系。为了确定事件的经过和原因,美国将提供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援助。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向机上所有乘客的家人表示慰问和祈祷,不论他们住在哪里。 国务卿克里就马航 17 号航班在乌克兰坠毁发表声明 2014.07.18 美国国务院 发言人办公室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Washington, D.C. ) 2014 年 7 月 17 日 国务卿克里发表声明 关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17 号航班在东乌克兰坠毁一事 我们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Malaysia Airlines ) 17 号航班坠毁一事感到十分震惊。 我们已无法用恰当的言词表达我们对近 300 名遇难者的家人表示的慰唁。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我们向马来西亚政府和荷兰政府及可能有公民乘坐这架飞机的所有国家表示同情和支持。我们正设法了解是否有美国公民乘坐这个航班。美国政府随时准备以我们可能的任何方式为可靠的国际调查提供协助。我们将寻求今天发生的事件真相,同时继续与所有相关的伙伴保持联系。 · 白宫就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17 号航班事件发表声明 2014.07.18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Washington, D.C. ) 2014 年 7 月 17 日 新闻秘书就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17 号航班事件发表声明 美国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Malaysian Airlines ) 17 号航班坠毁一事感到十分震惊。我们向所有失去机上亲人的人员表示深切慰唁。我们继续了解有关情况,以确定机上是否有美国公民。 尽快进行全面、可靠和不受阻碍的国际调查是当务之急。我们要求所有有关方面 -- 俄罗斯、亲俄罗斯的分离主义分子和乌克兰 -- 支持立即停火,保证国际调查人员安全和不受阻碍地进入坠机现场,并为寻找遗体提供便利。国际组织 -- 例如在乌克兰的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和欧州安全和合作组织( OSCE ) -- 发挥的作用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今后几个小时和几天内,我们将与受影响的国家和我国在这些组织内的伙伴保持联系,以确定推进这项工作的最佳方式。与此同时,必须保证所有的证据都不以任何方式被破坏,现场所有可能的证据和遗体都不受到侵扰。美国随时准备为任何国际调查及时提供援助,包括提供国家安全运输委员会( NTSB )和联邦调查局( FBI )的资源。 虽然我们尚未获知所有的事实, 但我们知道这是在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事件,而俄罗斯通过提供军火、材料和训练支持分离主义分子,致使这场危机愈演愈烈。这次事件只能说明事态的紧迫性,为此我们继续敦促俄罗斯立即采取具体步骤缓和乌克兰局势,支持持续停火和乌克兰政府一贯坚持的和平道路。 · 欧巴马总统就乌克兰局势发表讲话 2014.07.18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14 年 7 月 18 日 总统就乌克兰局势发表讲话 詹姆斯 · 布雷迪新闻发布厅( James S. Brady PressBriefing Room ) 东部夏令时间上午 11:52 总统:诸位早上好。 昨天,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Malaysia Airlines ) 17 号航班从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起飞,后在乌克兰邻近俄罗斯边界地区被击落。近 300 名无辜生命被夺走 — 男子,妇女、孩子、婴儿 – 他们与乌克兰的危机毫无关联。他们的丧生令人悲痛欲绝,简直难以用言语形容。 我们至少了解到,有一名美国公民奎因 · 卢卡斯 · 尚斯曼( Quinn Lucas Schansman )遇难。我们为他一家痛失亲人表示慰问和祈祷。 昨天,我与乌克兰、马来西亚和荷兰领导人通话。我告诉他们,我们向所有的家属表示慰唁和祈祷,美国人民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与他们风雨同舟。今天晚些时候,我将与澳大利亚总理阿伯特( Abbott )通话。澳大利亚也遭受了惨痛的损失。 这架飞机上的荷兰人最多,荷兰遭受的损失尤为惨重。从我国建国开始,荷兰始终是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的亲密朋友和坚定的盟国。今天,我希望荷兰人民知道,我们与你们休戚与共,比肩而立,相互分担我们的悲伤,要求对事件追查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迄今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证据显示这架飞机被一枚地对空导弹击落,而导弹是从乌克兰境内俄罗斯支持的分离主义分子控制的某地区发射的。我们还了解到,飞机在东乌克兰被击落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过去几个星期,俄罗斯支持的分离主义分子击落了一架乌克兰运输机和一架乌克兰直升机,而且他们曾声称对击落一架乌克兰战斗机负责。此外,我们获悉,这些分离主义分子得到俄罗斯源源不断的支持,其中包括军火和训练,包括重型武器,也包括对空高射武器。 现在,必须进行以下工作。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惨案。一架亚洲航班在欧州天空被击毁,机上坐满了很多国家的公民。所以,必须对此事件进行可靠的国际调查。联合国安理会( U.N. Security Council )已支持进行这项调查。我们将要求其所有成员 -- 包括俄罗斯 – 言出必行。为了促进这项调查工作,俄罗斯、亲俄罗斯的分离主义分子和乌克兰必须坚持立即停火。证据不得受到破坏。调查人员必须能进入坠机现场。为了使机上丧生人员的遗体回到亲人身边,这项严肃的工作必须立即着手进行。 美国随时准备提供任何必要的援助。我们已提供联邦调查局( FBI )和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给予的支持。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具有与国际伙伴一起进行这类调查的经验。联邦调查局和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人员正在赶赴现场。 在今后的时日,我将继续与全世界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应对这场灾难。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寻找丧生人员,确切了解事件发生经过并公布真相。 我需要指出,也可能有一些误传的消息出现。我认为,人们必须明辩真伪,以事实为依据,排除纯属猜测的推断。我们都看见一幅幅悲惨的画面,没有人会否认这些画面揭示的真实情况。全世界的眼睛都注视着东乌克兰。我们要求确保真相大白于天下。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我认为我们必须承认,这场骇人听闻的事件突出地说明,现在必须使乌克兰恢复和平与安全。几个月以来,我们支持走和平的道路。乌克兰政府向全体乌克兰人发出呼吁,提出了和平计划,同时充分遵守停火,尽管分离主义分离一再违反协议 – 导致乌克兰士兵和人员丧生。 此外, 俄罗斯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为缓和局势采取必要的具体步骤。昨天,在我们采取进一步制裁措施后,我曾与普京( Putin )总统通话。他说,他对制裁感到不愉快。我告诉他,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我们希望俄罗斯选择能最后导致乌克兰和平的道路,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俄罗斯仍未走上这条道路。相反,俄罗斯始终继续侵犯乌克兰主权,支持暴力的分离主义分子。俄罗斯也并未利用自己的影响要求分离主义分子遵守停火。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与我国盟友一起让俄罗斯承担日益沉重的代价。 因此,我认为现在是一个沉重的、合适的时机,让我们所有人都回过头来,严肃地审视一下所发生的情况。暴力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无法预见的后果。俄罗斯、这些分离主义分子和乌克兰,都有能力终止这场争斗。与此同时,美国将继续在国际社会中主导有关努力,以缓和局势,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在乌克兰人民勇敢地努力增强自己的民主以及自行决定如何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支持。 在我只回答几个问题之前,请让我谈谈另外一个问题。今天上午,我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Netanyahu )通话讨论了加沙( Gaza )局势。我们讨论了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其中包括以色列努力制止恐怖主义分子通过隧道渗透到以色列的威胁。我重申了我对以色列有权保卫自己的坚定支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容忍本国边境地区遭受火箭弹袭击,也不能容忍恐怖主义分子钻隧道进入其领土。事实上,就在我同内塔尼亚胡总理通话时,特拉维夫( Tel Aviv )拉响了警报。 我还明确表示,美国以及我们的友邦和盟友,对于进一步升级以及更多的无辜者丧生的威胁深感关切。因此,我们已经表示,尽管我们支持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以确保火箭弹不会打到他们的领土上,但我们也说过,据我们了解,目前的地面军事行动旨在解决隧道问题,而且我们希望以色列将在此过程中继续最大限度地减少平民伤亡,并且我们所有人都在努力恢复于 2012 年 11 月达成的停火。 克里国务卿正在努力支持埃及的计划以实现这个目标。我告诉内塔尼亚胡总理,在进一步磋商之后,约翰准备随时前往该地区。 请让我在结束讲话前再说一点。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17 号航班上,看来确有将近 100 名研究人员和维权人士,正在前往澳大利亚参加一个致力于防治艾滋病 / 艾滋病病毒的国际会议的途中。这些人为拯救他人的生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现在却因这种丧尽天良的暴力行径而离开了我们。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应当忘记在充斥着冲突和杀戮的地方,还有这样一些人 —— 他们着眼于能够建设什么,而不是摧毁什么;他们专注于如何帮助与他们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不以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而是以我们共同的人性来界定自己。我们必须让他们升华并申明他们生命的价值。而且现在是我们仿效他们的榜样的时候了。 美利坚合众国将继续秉持以下基本原则: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国家有权决定自己的前途;当这类惨痛事件发生时,国际社会要站在正义和真理这一边。 (回答问题部分略) 结束 东部夏令时间下午 12:15 Beijing Meiguo Cankao ,2014年07月21日 16:13:23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1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脑计划45亿10年发展9个重点发展方向,4个和计算神经科学密切
fendi 2014-6-29 19:11
近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脑创新计划定价翻了两番。去年,白宫公布了一个名为BRAIN创新计划的大胆项目——该项目旨在绘制活体人脑图谱,并命令数个联邦机构迅速制定方案以确保计划实现。为了强力推动该项目实施,奥巴马今年为该计划拨款1亿美元,覆盖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 现在,在经历了持续1年的会议和商谈后,一个由NIH召集的工作小组对脑创新计划的一些目标和愿望进行了充实,并试图对资金需求提出一个更现实的目标:为期10年的进程共需45亿美元——大约是目前预算的4倍。 9大重点资助领域包括: 1统计大脑细胞类型; 2建立大脑结构图; 3开发大规模神经网络记录技术; 4开发操作神经回路的工具; 5了解神经细胞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 6把神经科学实验与理论、模型、统计学等整合; 7描述人类大脑成像技术的机制; 8为科学研究建立收集人类数据的机制; 9知识传播与培训 其中1、2、6、8和计算神经科学密切最直接相关
2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确实需要一个领袖
热度 19 jiangjiping 2014-6-1 03:04
世界确实需要一个领袖 蒋继平 2014 年 5 月 31 日 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的“美国领导未来世界 100 年”的言论引起了世界上一些人的强烈反应,尤其是华人世界更是如此。 各种观点和评论展示了不同的视角和立场。有的人认为世界应该多极化, 才能保持世界的多样性, 从而保证世界的稳定和平衡。 还有的人认为美国没有资格和能力充当世界的领导地位, 当然, 更多的读者从世界现实的角度出发, 认为美国是胜任这个角色的。 我前面的一篇 ( 1)博文引起了读者们的较为广泛的关注, 到现在为止, 已经有80多个评论了。 这些评论同样展示了以上列出的立场和观点。对于这些评论, 我已经尽力回复。 我认为我们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是很正常的。 这是因为我们的经历, 思维, 逻辑, 知识, 和心态不一样造成的。 对于奥巴马的世界领袖的言论是否恰当, 是否会成为事实这样的问题, 我没有能力给出肯定的答案。不过, 就我的个人认知来说, 奥巴马这样说是合情合理的。 首先他作为国家领导人, 对下属发表演讲, 当然要鼓励下属努力争取做出好的榜样, 要争取当领导, 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难道他希望他的下属是一群狗熊。要是一位大学校长在演讲时对他的学生说:“希望你们今后能够做出大的贡献,成为一方领袖。” 难道他的说法要受到质疑。 奥巴马的身份很特殊, 他是一个大国的总统, 当然他的视野是世界级的。 因而,他要求他的下属为成为世界的领袖做好准备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 从各个方面来说, 世界确实需要一个领袖。 这是因为我们生存的地球,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在茫茫的宇宙中, 地球实在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各个国家只是这个村落中的一个成员。 就我有限的知识来说, 地球是一个严密封闭的系统, 整个人类生活在一个看不见的“玻璃笼子”内。 人类呼吸着共同的大气, 饮用同样的水,脚踩在同样的土地上。 要是地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地球的运转速度会使我们根本无法立足地球。 不管您今天生活在那个国家, 您呼吸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差不大, 可能空气质量有一些差异, 那是其他因子造成的。 所以, 要是地球的大气层受到破坏, 整个人类都会受到伤害。那么,既然是一个封闭的村落, 是一个大家庭,从有效管理上来说, 就应该有一个领袖, 有一个当家人。 至于由谁来领导这个地球大家庭, 或者谁能够胜任这个家长的职务, 那要看这个国家对整个人类的贡献。 世界的多样性不是说可以各行其是,也不是我行我素, 更不应该是分庭抗礼。 既然是一个家庭, 只能有一个家长。 要是在一个家庭里, 有好几个家长, 哪会是什么状况? 当然, 要当好这个家长, 也必须具有具有能够服人的素质。这个素质应该是公义,平等, 民主和奉献的精神, 而不是弱肉强食的霸道行径。 要是一个国家为人类提供了最先进的科技产品, 这些科技产品大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效率, 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最明显和最实际的贡献, 你在享受这些好处时,却总是把眼睛盯着人家为此而获得的一些应有的回报而觉得不服气,那么,你的心态和思维是不是属于正常? 要是一个民族为了弘扬正义, 毅然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远赴国外, 为拯救那些受到无辜迫害的人而战斗, 难道还要受到遣责? 简言之, 世界确实需要一个领袖, 只有这样,全体人类才能联合起来一起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至于由哪个国家来担任这个异常重要的职务,世界人民应该根据公义,平等,自由和奉献的四个原则标准来选出自己的合格领袖。 (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799147.html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4391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支持对转基因食品予以标识
蒋高明 2014-4-27 20:23
奥巴马:支持对转基因食品予以标识 http://www.szhgh.com/Article/health/zjy/2014-04-22/50048.html 2014-04-22 14:26:20 来源: 土豆网 作者:网友 点击:840 评论: 0 (查看) 分享到: 2   【奥巴马:支持对转基因食品予以标识】方舟子造谣奥巴马总统食用转基因的谎言被戳穿后,转而贴出一封奥巴马支持发展生物技术工程的信,以此为转基因鸣锣开道。但是,奥巴马曾明确承诺,支持对转基因食品予以标识。不知一贯鼓噪取消转基因标识的方舟子,是否要辱骂奥巴马为反转控?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象上做了“选边站”的
热度 1 黄安年 2014-4-27 08:10
奥巴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象上做了“选边站”的错误表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4 年 4 月 27 日 发布 奥巴马 4 月 23-24 日的日本之行 , 就日本“实际控制”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的公开而正式的承诺 , 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象上做了“选边站”的错误表态。这至少是安倍自去年 2 月在美国和奥巴马直接会谈以来所极力追求的 , 而美国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 美国官方和某些媒体试图以奥巴马只是表达了美国一贯的立场来淡化这一事态的严重性,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看看美日联合声明的内容,就明白无误地可以看出,这个声明几乎是安倍的个人声明而由奥巴马背书版,哪里反映了美国的诉求 ? 有媒体说是奥巴马为了一改在乌克兰、叙利亚等问题上外交软弱的形象而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来展示“硬”的姿态,奥巴马这种“柿子检软的捏”以为中国软弱可欺完全是错判。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驻美大使已经明确表态,我国的海警船照常进入钓鱼岛海域继续巡逻,表达对于主权的宣示。而安倍完胜和奥巴马“陪了夫人又折兵”之举,恰恰再次说明奥巴马的外交无能和软弱 , 不仅不是俄罗斯普金的对手,也是美国“马前卒”日本安倍的手下败将。 奥巴马被日本右翼转向战争道路所捆绑,极大地伤害了中国政府和人民 , 也帮助普金向中国靠拢,却将美国自己可能拖入有朝一日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美国以为可以在东亚展现美国主导出枪日本出钱出人 , 维护美国霸主利益的诉求 , 其结果很可能是竹蓝子打水 -- 一场空。 奥巴马需要认真重温 1951 年 5 月美国布莱德雷将军在国会作证所说的一句名言 : “美国如果在当时扩大战争的话 , 则是在错误的时间 , 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 中国人民反对强加于我们头上的战争 , 中国人民不惧怕侵略战争, 120 年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两次日本侵略者强加于我们的战争 , 也经历了和美国的结盟与交战,中国维护主权完整和二战成果的决心,保卫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目标不可动摇。我们不会忘记 120 年前的甲午战争的耻辱和来之不易的二战胜利 70 周年 , 我们也不希望珍珠港事件在美国重演。话说回来,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上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将钓鱼岛的所谓 “ 行政管辖权 ” 移交给日本,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奥巴马就 将钓鱼岛的所谓 “ 行政管辖权 ” 移交给日本错误做法,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象上做了“选边站”的错误表态,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 美国国会和人民需要质询奥巴马会耍嘴皮而为何如此无能而昏庸! ****************88 崔天凯: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很可能选择了错误的一边 2014 年 04 月 26 日 12:1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驻美大使崔天凯当地时间 25 日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在谈到钓鱼岛问题时,崔天凯指出美国 “ 很可能选择了错误的一边 ” ,告诫美国应谨慎行事。 原标题:崔天凯 : 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很可能选择了错误的一边 中新社波士顿 4 月 25 日 电 ( 记者 李洋 )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当地时间 25 日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阐述中美关系等外交政策,并就相关问题回答听众提问。在谈到钓鱼岛问题时,崔天凯指出美国 “ 很可能选择了错误的一边 ” ,告诫美国应谨慎行事。 崔天凯说,美国官方曾一直对外表示,在钓鱼岛问题上 “ 不会选边站 ” 。但他觉得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是有 “ 一定选择性 ” 的,而且 “ 很可能选择了错误的一边 ” 。 据报道,美国与日本 25 日发表联合声明,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中国外交部负责人 25 日分别约见美国和日本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 崔天凯指出,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历来是一贯和明确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上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将钓鱼岛的所谓 “ 行政管辖权 ” 移交给日本,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崔天凯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中,双方搁置了钓鱼岛的主权争议,成为之后数十年间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崔天凯强调,由于日本政府方面 2012 年单方面宣布 “ 购买 ” 钓鱼岛、实施所谓 “ 国有化 ” ,才挑起了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等问题所引发的紧张局势。 崔天凯说,美国声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从法理上就是站不住的。两国间的安全保障条约怎么能涵盖第三国的领土呢?而且,美国这样做是否就给了日本一张 “ 空白支票 ” ,令美国支持日本为所欲为?他进一步指出,美国这样做将使自身陷入一片 “ 未知的情况 ” 中,这样是否对美国自身利益有利? 崔天凯还同时指出,《美日安保条约》是冷战时代的产物,代表着过时的军事同盟,与 21 世纪的世界精神相背离;而且这类双边军事同盟的存在应以不损害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前提。 崔天凯就钓鱼岛问题发表的上述表态赢得了当天在场不少中国听众的掌声和好评。 ( 完 ) 相关专题: 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 美日联合声明涉钓岛: 美日联合声明:钓鱼岛系日本施政区域 奥巴马表态: · 奥巴马声称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 日本盼美表态: · 安倍热盼奥巴马明确表态:若钓岛生变则武力援日 · 日媒:奥巴马访日不愿明确提钓鱼岛 避免刺激中国 中方回应: · 外交部回应 “ 奥巴马声称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 ” 白宫称不围堵中国: · 白宫:奥巴马亚洲之行不是围堵中国 媒体分析: · 外媒:奥巴马亚洲行走钢丝 中国反应决定成败 美国相关表态: · 美国防部长: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 · 克里再确认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 http://news.ifeng.com/a/20140426/40055552_0.s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19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奥巴马在韩谴责慰安妇制度
热度 1 黄安年 2014-4-26 10:30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奥巴马在韩谴责慰安妇制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4月26日发布 美国无能总统奥巴马在耍弄嘴皮子方面并非无能,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次跑到韩国对日本的慰安妇制度严加谴责,他说,这是恐怖、极端恶劣的侵犯人权的行为。那些妇女受到侵犯的方式,即便在战争年代也是令人震惊的。他的这番话即使在美国也是受到欢迎的,因为美国国会通过了对日本的慰安妇制度的谴责。 问题是他的这番话并没有在日本发表,他也没有在韩国宣扬“实际控制”论来刺激日本和支持韩国的独岛主权。 等下次奥巴马不得不来北京时,看他怎样对中国说人话还是鬼话! **************************8 奥巴马称慰安妇制度是“性奴”制度:恐怖、极端恶劣 2014年04月26日 02:26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钟欣 正在韩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25日表示,日本在战争年代实施的“性奴”制度是“恐怖的”侵犯人权的行为。本月16日,韩国和日本外交部门在首尔举行了局长级会谈,专门就慰安妇问题进行讨论。 原标题:奥巴马称日军慰安妇制度是极恶劣侵犯人权的行为 京华时报讯 据外电报道,正在韩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25日表示,日本在战争年代实施的“性奴”制度是“恐怖的”侵犯人权的行为。 他说,这是恐怖、极端恶劣的侵犯人权的行为。那些妇女受到侵犯的方式,即便在战争年代也是令人震惊的。 慰安妇问题是日韩关系中一个分歧很大的问题,韩国坚持要求日本政府在法律层面解决该问题,并作出正式道歉并赔偿损失。而日本坚称,慰安妇问题已经在1965年两国签署的《韩日索赔权协定》中得到了法律解决。 本月16日,韩国和日本外交部门在首尔举行了局长级会谈,专门就慰安妇问题进行讨论。据报道,在当天的会谈中,双方仍处于各说各话的阶段。 韩国总统朴槿惠25日下午在青瓦台同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就战时作战指挥权(以下简称“作战权”)移交问题、朝核问题等两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两国元首在会谈上商定,重新考虑美国向韩国移交作战权的时间。 (钟欣) 相关专题:奥巴马访问亚太 奥巴马访韩: •韩美举行首脑会谈 奥巴马将归还9枚朝鲜王朝国玺 涉及议题: •奥巴马访韩将讨论朝核问题“韩美互助”方案 •韩媒:美国拟再推迟向韩国移交作战指挥权 谈中日韩关系: •奥巴马:欢迎中韩经济合作 但美才是韩安全基础 •韩媒:奥巴马避答韩日纷争 或因时局敏感 http://news.ifeng.com/a/20140426/40050571_0.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7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是虚伪的傲慢的美国政客代表
热度 3 chemicalbond 2014-4-25 07:14
奥巴马是虚伪的傲慢的美国政客代表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不会在窃听事宜上作重大让步
wukeli 2014-1-21 13:40
德国之声:新闻报道 20.01.2014奥巴马不会在窃听事宜上作重大让步 奥巴马在接受德国电视二台的专访中,并没有显示出会对美国国安局的窃听事宜作出重大让步。媒体报道,美国情报部门仍在继续对德国政府实施监控。 奥巴马接受德国电视二台采访(2014.01.18) 我们维护着许多国家的安全 (德国之声中文网)奥巴马日前在接受德国电视二台采访时说,我非常理解德国人和他们的忧虑。他说,美国强大的情报能力同时也给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带来安全。奥巴马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维护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安全,满足他们的国防需求。但他同时承认,也正是因为我们具备这一能力,保护个人隐私的责任也随之更大,超过其他国家。人们对我们的期待也超过其他国家。 奥巴马说, 窃听默克尔总理手机 ,是要禁止的事情。有关这一限制,奥巴马在此前发表的原则性演讲中已提到,即美国情报机构不再监督盟友国家领导人的电子联络通讯。奥巴马在采访时说,这些限制是我的初步努力,目的是让德国民众、德国总理以及其他国家的伙伴和朋友放心,并表明,我们不做侵犯他们隐私权的事。 我们不是监听每一个人 奥巴马在采访中还说,我已很详细地谈了,如果不是关系到安全问题,即国家安全问题,我们是不会窃听电话和监督电邮的。他已为收集美国盟友以及这些盟友国家领导人的信息事宜,制定了底线。但另一方面,情报机构的工作还要继续下去,因为它为美国盟友的安全做出贡献。 奥巴马就情报工作做原则讲话(2014.01.17) 如果情报机构出示的内容我们都能在《明镜》或《纽约时报》看到,那么我们还要情报系统做什么?作为定义,情报工作的任务是寻找出人们的计划,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他们的希望做的事情。这一点也是对我们外交和政治目标的支持。我们不是监听每一个人。他说,这一议题被大肆炒作了一番,这也就是重建信任需要时间的缘故。 奥巴马的个人保证还不够 奥巴马认为,德国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考虑到前东德的历史,我们看到,大型监督机构失控之后,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但他接着说,不过许多欧洲国家很乐意看到美国拥有更为强大的情报能力。谈到对默克尔手机的监控,奥巴马说,在一些外交议题上,他们二人的观点并非总是一致,但这不构成窃听的理由。 他承认监听默克尔是一个错误,并说,同默克尔建立了友好和相互信任的关系,我不会允许让监督机制葬送我们之间的这一关系。只要我身为美国总统,默克尔总理就不必为此担心。不过德国联邦司法部长马斯(Heiko Maas)认为,奥巴马总统的个人保证还不够,只有我们签署了有约束力的协定,失掉的信任才得以重建。 德国总检察长考虑启动默克尔手机窃听门案调查 德国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考德尔(Volker Kauder)明确指出,德国不具备任何可以向美国施压的手段。他对《星期日世界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难境地。 美德互不窃听协议 还要继续谈判。奥巴马的讲话或许为这一谈判提供新的动力。考德尔认为,美国情报系统要继续从事反恐工作,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德国境内,必须遵守德国法律。 德国联邦检察总长朗格 《明镜在线》周末报道,德国总检察长正在考虑就默克尔手机被美国国家安全局窃听事宜启动调查程序。报道称,德国联邦检察总长朗格(Harald Range)已将该案呈报给其上司德国联邦司法部长马斯。前者认为,经过数月评估,默克尔手机窃听门一案的起始嫌疑可以成立。迄今为止,该案的官方用语一直是观察过程。马斯已在同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 Frank-Walter Steinmeier)的谈话中指出,德美关系即将迎来新一轮考验。马斯还说,他不会阻止联邦检察总长启动对该案的调查。报道称,默克尔本人以及施泰因迈尔还没有做出决定。因此该案最终能否立案调查,目前还难以确定。德国情报机构警告,作为回应,美国可能会限制反恐斗争中的情报交流。 周一德国《图片报》报道称,即便在奥巴马周五的讲话之后,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德国联邦政府的监控仍在继续。他们使用的是所谓通讯指纹技术。据一名国安局人员说,经过多年的通讯指纹数据的收集后,它的走向已非常精确,在德国政府做出几乎所有重大决定时,国安局都清楚知道有谁参与了此项决定,而在此不需直接监听默克尔的电话。 李鱼综合报道 责编:苗子 DW.DE
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命-- 诗贺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50岁生日
hucs 2014-1-16 19:28
天命 诗贺美国第一夫人 米歇尔·奥巴马( Michelle LaVaughn Obama )50岁生日 胡春松 高材哈佛品,名律效国民; 第一夫人矜,引时装潮新; 贤妻良母亲,天命五十近; 家国事操心,倡捐慈善频。 注: 作于中国南昌大学,2014年1月9日。 米歇尔·拉沃恩·奥巴马( Michelle LaVaughn Obama,1964年1月17日- ),是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妻子。她成为第一夫人时创造了多个记录,包括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夫人。她本身也是一名律师。米歇尔与奥巴马1992年结婚,生育两名女儿。由于她非常着重自己的形象、举止及衣着品味,因此经常被媒体评为衣着最佳的公众人物之一,更将之与美国已故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比较(引自百度)。 我的第三部诗书 《中国 · 梦》 — “春韵”岭峰体诗歌100首 (胡春松 著) ---- 作者简介: 胡春松,男,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南昌大学在职博士,医生,诗人。著有医学专业著作以及诗书 《青春诗语》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 《青春论语》 (网络版,纸质版待出版)、诗书 《美丽中国》 (待出版)、 《青春私语》 (写作中),是“岭峰体”诗歌提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并建立了现(当)代诗歌评价的“五美”标准(结构美、意境美、思维美、语言美、韵律美);作品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织的多重色彩; 尤以“纯韵”(亦称“春韵”)诗歌见长。 另有: 科学网博客 ( 2009.10- ), 人民微博 (“颂子”, 2013.3- ),雅虎博客( 2007.6-2009.9 ) 工作描述 :左手医学,右手诗学。 ---- 胡春松 副主任医师 / 副教授 在职博士 南昌市八一大道 461 号 南昌大学医院心血管科 南昌 330006 ---- Dr. Chun-Song Hu, M.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 Since Dec, 2002 ) Nanchang University Hospital Nanchang University No. 461 Bayi Ave, Nanchang 330006 Jiangxi Province, China Tel: +86 189 7081 6800 (mobile) Email: chunsong_hu@yahoo.com.cn or cnhucs@163.com Blog in Chinese: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cs.htm Workplace: www.ncu.edu.cn/hospital/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倍称任内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奥巴马,你还失望吗?
黄安年 2014-1-9 15:19
安倍称任内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奥巴马,你还失望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4 年 1 月 9 日 发布 。 1 月 8 日 晚安倍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在任期中继续参拜靖国神社。 据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安倍在采访中再次强调 “ 为战亡者祈福、发誓不再战 ” ,并辩解称 “ 我说的哪里错了?如果没错,就因为被批评就不去参拜,才是错误的。 这段话明显不仅和中韩叫板 , 也和美国对着干的强硬态度 , 说明安倍正走上当年东条英机和希特勒所走的开动战争机器的道路上。安倍所说的战亡者包含 14 位甲级战犯的亡灵,并非全部战争中的无辜罹难者,所谓“发誓不再战 ” 连这 14 位甲级战犯和大多数日本人都不相信 , 实在是鬼话连篇。如果真的要发誓,为何不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来参拜 30 万死难中国同胞,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发誓永不对华战争。 美国的失望表态是和日本唱双簧,还是真的要管管这麻烦制造者,就看奥巴马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了,看他怎么应对安倍的狂妄挑衅了。 安倍根本不把联合国宪章放在眼里 , 安倍如果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 , 总有一天说不定日本会退出联合国的,因为当年作为亚洲战争策源地的日本就退出了国联 ! 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 ***************** 安倍声称:不会顾及中韩批评 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 2014 年 01 月 08 日 23:39 来源: 新华网 作者:郭一娜 4692 人参与 283 评论 新华网东京1月8日电(记者郭一娜)日本最大在野党民主党干事长大畠章宏8日晚在东京表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应该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原标题:日本民主党干事长说安倍不应参拜靖国神社 新华网东京 1 月 8 日 电(记者 郭一娜)日本最大在野党民主党干事长大畠章宏 8 日晚在东京表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应该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大畠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安倍作为首相要对日本国内政治和外交负责,应该提前考虑到参拜靖国神社会带来何种后果。安倍多次重复与中韩领导人对话的大门敞开,但在外界看来,安倍的参拜行为导致日本与中韩对话的大门被关闭了。 据日本时事社报道,安倍当晚在另一档电视节目中称,即使参拜靖国神社遭到批评,今后也要履行作为首相应该履行的责任。报道认为,安倍这番话表明他有意继续参拜靖国神社。 去年 12 月 26 日,安倍悍然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遭到国际社会一致反对。日本国内有识之士也纷纷批评安倍的行为是在否定侵略历史,挑战战后国际秩序。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千代田区,供奉有包括 东条英机 在内的 14 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长期以来,日本部分政客、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导致日本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关系恶化。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anbejingguo/content-3/detail_2014_01/08/32844655_0.shtml 安倍面对中韩谴责依然嘴硬:我哪里错了 2014 年 01 月 09 日 07:34 来源: 环球时报 “ 多行不义者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 8 日,韩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中央日报》以此为题刊登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陈海的文章,就日本右翼势力的恶劣行径和给亚洲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提出严厉批评。近日由中日驻外大使以文字进行的 “ 舆论战 ” 吸引全球关注,中日关系的恶化是不争的事实,但日本并未反思其原因,依然嘴硬。安倍晋三 8 日称, “ 即使遭受批判也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履行作为首相的责任 ” 。 “ 中国还是日本,谁才是真正的伏地魔 ” ,美国彭博社 8 日发文称, “ 任何以为经贸关系可使中日避免关系进一步恶化的人,才是真正生活在哈 原标题:安倍对 “ 拜鬼 ” 依然嘴硬美国故意默不作声 【环球时报驻韩国、日本特约记者王刚卢昊】 “ 多行不义者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 8 日,韩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中央日报》以此为题刊登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陈海的文章,就日本右翼势力的恶劣行径和给亚洲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提出严厉批评。近日由中日驻外大使以文字进行的 “ 舆论战 ” 吸引全球关注,中日关系的恶化是不争的事实,但日本并未反思其原因,依然嘴硬。安倍晋三 8 日称, “ 即使遭受批判也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履行作为首相的责任 ” 。 “ 中国还是日本,谁才是真正的伏地魔 ” ,美国彭博社 8 日发文称, “ 任何以为经贸关系可使中日避免关系进一步恶化的人,才是真正生活在哈利 - 波特的梦幻世界 ” 。 陈海的文章先从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韩国抗日烈士安重根说起。 “ 中国有关地方正在筹建安重根纪念设施。没想到此举却遭到日本右翼政客的无端非议。他们妄称安重根是 ‘ 罪犯 ’ ,反对建立有关纪念设施,甚至从国家关系层面表达 ‘ 不满 ’ 。相关言论背后暴露出的是日本右翼势力无视邻国国民感情、否认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嘴脸。 ” 文章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鼓吹 “ 侵略未定论 ” ,质疑 “ 东京审判 ” 合法性,公然主张修改反省侵略罪行的 “ 村山谈话 ” ,悍然登上以臭名昭著的日本细菌战部队番号 731 命名的自卫队战机,莫不在挑战饱受侵略伤害的东亚各国人民的心理底线。去年 12 月 26 日,安倍更是不顾世界舆论的一致反对,以首相身份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不仅给沉浸在辞旧迎新氛围中的人们兜头浇了一盆凉水,也进一步搅乱了本已纷繁复杂的东北亚地区局势。 陈海在文中表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和朝鲜半岛人民是最大受害者。中国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死伤人数达 3500 万之多,靖国神社供奉的 14 名甲级战犯中有 13 人直接参与侵华战争或对日本制定、执行侵华政策负有重大罪责。而日本在朝鲜半岛殖民 36 年,推行 “ 灭文灭种 ” 的 “ 奴化 ” 统治,残酷压迫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给半岛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同样罄竹难书。 “ 中国、韩国人民不可侮,亚洲、世界人民不可欺。为侵略历史翻案、开历史倒车,将给地区和平稳定带来严重损害。 ” 去年 12 月 26 日参拜靖国神社后,中韩两国政府表示了强烈谴责,不过安倍对此似乎毫不在乎。 1 月 8 日晚 接受采访时,安倍表示,将在任期中继续参拜靖国神社。 据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安倍在采访中再次强调 “ 为战亡者祈福、发誓不再战 ” ,并辩解称 “ 我说的哪里错了?如果没错,就因为被批评就不去参拜,才是错误的。 ” 据《产经新闻》报道,安倍还不点名批评中国称, “ 批评我是军国主义分子的某国连续 20 年每年军费增长 10% 以上 ” ,而日本 2013 年的军费才增长 0.8% ,中国的批评 “ 好奇怪 ” 。 “ 韩国强烈批评日本,美国表示沉默 ” ,韩国 MBN 电视台 8 日称,当地时间 7 日,访美的韩国外长尹炳世与美国国务卿克里举行会谈,并举行联合记者会,但韩美两国在日本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立场差异。韩联社称,尹炳世强调 “ 历史遗留问题是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绊脚石 ” ,有关国家必须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国际社会。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及日本,但间接批评了安倍近日参拜靖国神社等政治右倾化问题,但美国对此保持沉默。 MBN 电视台称,有分析认为,美国考虑到与 “ 能牵制中国 ” 的日本的关系,因此态度谨慎。但也有另外的看法认为,沉默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暗示,美国没有对给自己普天间搬迁大礼的日本帮腔,这本身就说明日本右倾化问题的严重性。 日本《朝日新闻》 8 日称,克里在与尹炳世的联合记者会上没有提及日韩关系和安倍参拜靖国神社。自 2013 年末对安倍参拜表示 “ 失望 ” 后,美国再没有公开批评日本。 “ 韩国再次发动 ‘ 告状外交 ’ ,美国不理不睬 ” ,《产经新闻》旗下的 ZAKZAK 网站 8 日的文章充满了嘲讽。文章称,据出席克里与尹炳世联合记者会的日本记者透露,尹炳世不点名批评日本后,克里 “ 并未接茬 ” ,而美方 “ 预料到提问会集中于靖国神社问题,因此提前就宣布取消记者提问环节 ” 。 “ 中国还是日本,谁才是真正的伏地魔 ” ,彭博社 8 日以此为题发文称,伦敦通常并不是中国和日本为紧张关系评理的地方,但一场离奇的外交舆论战发生了,双方驻英国大使相继发文称对方国家是 “ 伏地魔 ” 。 “ 大家都乐于看热闹,但争斗发出了令人担忧的信息,东亚两个最大国家的经贸关系足以制止他们走向战争吗? ” 文章称, “ 安倍轻率的靖国神社之行让受到国内舆论压力的中国政府愤怒了,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领导层将继续对日强硬立场 ” 。文章分析称,而日本政府很可能将让对华关系更加紧张: “ 经济再生 ” 的口号只是安倍打开政治变革的 “ 潘多拉宝盒 ” 的杠杆,接下来就是修改日本教科书中让日本民族主义者感到脸上无光的内容,然后是争取足够的支持,修改日本的和平宪法。 “ 日本曾侵略过中国,是最保险的批评对象,而安倍也可轻易激起 ‘ 中国是霸权国 ’ 的恐惧。 ”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anbejingguo/content-3/detail_2014_01/09/32854856_0.shtml?_from_ralated ***************** 安倍称不考虑新追悼设施替代靖国神社 国际事件 2014-01-08 10:22 来源 : 未知  【 百战 军事 网】 2014 年 1 月 8 日 讯 政治家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在日本国内外历来广受批判,围绕如何解决靖国神社问题,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由国家建立没有宗教背景的追悼设施,另一种是靖国神社将甲级战犯和一般战亡者分开进行祭祀。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6 日晚在出席由演员津川雅彦举办的聚会时表示,不考虑建设新的国立追悼设施替代靖国神社。   据与安倍同席的东京国际大学教授露木茂透露,安倍在席间谈及去年年末参拜靖国神社一事,对公明党等倡导建立无宗教性国立追悼设施的构想表示反对。他表示:“即使建了这样的设施,阵亡者家属也不会去参拜。”另外,针对有人提议将二战甲级战犯从靖国神社分祀出去一事,安倍在席间并未提及。   针对建立国立追悼设施一事,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在去年年末的记者会上也曾暗示,现阶段没有建立这种追悼设施的考虑。他表示:“得到国民的理解与尊重非常重要,应当关注民意,慎重讨论。” http://www.baizhan.net/news/20140108/21391.html 安倍晋三回应参拜靖国神社 称 “ 会被理解 ” 稿件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时间: 2014-01-06 15:34 人民网 1 月 6 日 讯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 6 日下午参拜了三重县伊势市的伊势神宫,参拜后于神宫内召开新年记者会,介绍了今年的工作计划。会上,安倍就应对 4 月消费税增税的经济政策、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 )谈判、日本与中韩两国的关系等发表了看法。 谈及修宪,安倍称 “ 应捕捉时代变化,深化全民讨论。 ” 就年末参拜靖国神社而招致周边国家强烈抗议一事,安倍称 “ 自己想将本意直接、有诚意地(向相关国家)说明。但应不设前提条件,敞开胸襟开展讨论。如果自己能说明的话,一定会被理解。 ” ( 来源:人民网 - 国际频道 ) http://www.qianhuaweb.com/content/2014-01/06/content_4566005.htm  新华网首尔1月8日电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陈海8日在韩国《中央日报》发表题为《多行不义者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署名文章,批驳 日本 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等有关错误言行。   文章如下:   我来韩国工作的这几年,行走街头,时常看见印着一个断指掌印的车辆驶过,我知道这个掌印是历史上著名的抗日义士 安重根 留下的。汽车疾驶而过,掌印却清晰可见,拨动我的心弦。时光飞逝,百年须臾,然而当年安重根以血肉之躯求民族独立的义举,却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丰碑,不容忘却。作为一名对半岛历史略有研究的中国外交官,我也十分崇敬安重根义士的事迹,感动于他的爱国情怀。   但是近来,一则与安重根义士相关的消息却让我备感惊愕。为了铭刻历史,永志纪念, 中国 有关地方正在筹建安重根纪念设施。没想到此举却遭到日本右翼政客的无端非议。他们妄称安重根是“罪犯”,反对建立有关纪念设施,甚至从国家关系层面表达“不满”。相关言论背后暴露出的是日本右翼势力无视邻国国民感情、否认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嘴脸。   更令世人震惊的是,日本右翼势力的这种恶劣行径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鼓吹“侵略未定论”,质疑“东京审判”合法性,公然主张修改反省侵略罪行的“村山谈话”,悍然登上与臭名昭著的日本细菌部队番号同名的731自卫队战机,莫不在挑战饱受侵略伤害的东亚各国人民的心理底线。去年12月26日,安倍更是不顾世界舆论的一致反对,以首相身份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不仅给沉浸在辞旧迎新氛围中的人们兜头浇了一盆凉水,也进一步搅乱了本已纷繁复杂的东北亚地区局势。   众所周知,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右翼势力的精神支柱。在日本近代历次对外战争中,靖国神社都充当了向国民灌输军国主义和皇民思想的宣传工具。靖国神社里面供奉着包括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1000多名乙、丙级战犯,还建有公开美化侵略战争、宣扬错误“靖国史观”的“游就馆”。不管安倍对参拜之举如何百般狡辩,也掩盖不了他“拜鬼”的真实用心。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和朝鲜半岛人民是最大受害者。中国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死伤人数达3500万之多,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之巨,罹遇了众多骇人听闻的世间惨剧。靖国神社供奉的14名甲级战犯中有13人直接参与侵华战争或对日本制定、执行侵华政策负有重大罪责,其中松井石根就是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罪魁祸首。而日本在朝鲜半岛殖民36年,推行“灭文灭种”的“奴化”统治,残酷压迫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给半岛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同样罄竹难书。几乎亡国亡种的切肤之痛带来的是没齿难忘的悲痛记忆。   中韩两国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也是宽宏大量的民族。中国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同日本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让战争永远成为过去,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但日本少数右翼分子却始终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反复对侵略战争受害国人民公然挑衅,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及战后国际秩序狂妄挑战。这样的行径理所当然遭致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有识之士都在问:当政的日本右翼政客们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意图?他们究竟要把日本引向何方?   中国、韩国人民不可侮,亚洲、世界人民不可欺。为侵略历史翻案、开历史倒车,将给地区和平稳定带来严重损害。为了确保21世纪成为和平发展的世纪,确保侵略战争的噩梦不再重演,所有热爱和平、拥护正义的国家和民族必须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发出共同的声音,要求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承认错误,纠正错误,停止对遭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各国人民感情的肆意伤害、对历史正义和人类良知的粗暴践踏,采取实际行动消除其严重错误的恶劣影响。只有在正确对待历史基础上,日本与地区国家的关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人间正道是沧桑。抚今追昔,历史将永远铭记献身反抗侵略、维护正义事业的勇士们,而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跳梁小丑,即使权倾一时,却终究难免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碎、被热爱和平与正义的世人唾弃。只有读懂历史里蕴含的丰富时代意义,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安重根 义士 临终前撰写《东洋和平论》,呼吁东亚和平与合作,但未完成著述即惨遭杀害。所有致力于和平与合作的人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维护正义与良知,对那些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行径作出庄严宣判。我们相信,多行不义者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1/08/c_118881063.htm **************** 人民日报谈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恶劣性质 2014 年01月06日 08:12 来源: 人民网- 人民日报 靖国神社是“使新的战争动员成为可能的装置”。东京大学教授高桥哲哉多年前在《靖国问题》一书中做出的这个比喻,令人警醒。 原标题:为侵略翻案 为战犯张目(钟声) 靖国神社是“使新的战争动员成为可能的装置”。东京大学教授高桥哲哉多年前在《靖国问题》一书中做出的这个比喻,令人警醒。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执政一周年之际悍然参拜为军国主义扬幡招魂的靖国神社。更令人愤怒的是,安倍在声明中言之凿凿地称,参拜是为了重温日本将绝不发动战争的承诺,是为了“持久的和平”。这是何等荒诞不经的诡辩! 靖国神社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宗教祭祀场所,而是日本军国主义精神支柱的象征。二战中,靖国神社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表示效忠的灵堂。二战后,在靖国神社所祭246.65万战死者中,约有230万死于“太平洋战争”和侵略中国的战争。靖国神社内还有许多“彰显”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实物。 1978 年,14名甲级战犯作为“昭和殉难者”被祭祀于靖国神社。这14名甲级战犯中有战争狂人、头号战犯东条英机,侵华阴谋家土肥原贤二,南京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偷袭珍珠港的下令者永野修身,镇压朝鲜人民的罪魁小矶国昭等,他们无一不是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发动者与指挥者,无一不是双手沾满世界人民鲜血的刽子手,无一不是对世界和平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罪人。在靖国神社内的“游就馆”,这些甲级战犯却被当作“英雄”、“战神”,这些恶魔的照片被高悬起来。 参拜靖国神社,就是为侵略战争翻案,就是为战争罪犯张目。安倍内心深处对此并非没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他这样一个右翼政客也不会在自己的第一个首相任期内强忍住去靖国神社参拜的冲动,也不会在第二次出任首相后频繁搞“曲线拜鬼”这类自欺欺人的把戏。 现在,安倍冒天下之大不韪,踏踩了政治红线。泰国《亚洲日报》社论称,安倍非常清楚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政治后果,但他铁了心要参拜,旨在以此向亚洲和世界宣示,他在复活日本军国主义这条路上绝不回头。 然而,由着性子胡来是要付出代价的。安倍参拜靖国神社遭到国际舆论强烈谴责和同声反对: “安倍此举是对亚洲邻国的挑衅,表明日本不愿客观对待过去,企图漂白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历史”; “靖国神社是一个具有政治主张倾向的设施,供奉着发动侵略战争的甲级战犯,参拜就意味着不承认侵略战争的历史。安倍的口号是‘恢复日本’,虽然他并没明说,但可以推断安倍想要返回‘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没错’的时代”; “安倍政府是在试图改写日本侵略战争历史,毫无道歉诚意”; “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并不是为纪念亡灵,而是表达一种崇拜。安倍的参拜说明了他对日本发动战争的行为表示认同,他本人的思想与二战战犯为伍,是战犯的崇拜者”; “不管安倍如何辩解,参拜靖国神社就是一种赞扬发动战争者的行为”…… 国际社会的正义呼声如此强烈,世界各国的立场如此鲜明。身为昔日发动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二战战败国,安倍领导下的日本再次以种种不端行为挑战亚洲的安全稳定,不可能不引起国际社会和亚洲国家的高度警惕。 靖国神社是“使新的战争动员成为可能的装置”。东京大学教授高桥哲哉多年前在《靖国问题》一书中做出的这个比喻,令人警醒。 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安倍晋三为侵略战争翻案、为战争罪犯张目。接下来,这位狂妄的右翼政客还将干些什么? http://japan.people.com.cn/n/2014/0106/c35469-24029627-2.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NASA向白宫请愿增加经费的六岁学童
热度 3 jiangxun 2013-12-15 00:40
作者:蒋迅 六岁半的康纳·约翰逊(Connor Johnson) 在煎蛋网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小屁孩为NASA操碎心,向白宫请愿增加经费 ”。原文如下: 在Connor Johnson小朋友的人生里,他一半的时间里都在梦想成为宇航员。 之所以有这样的梦想,并不是因为可以到太空冒险,不是因为遨游太空貌似很浪漫,也不是因为能获得很好的名声地位,更不是因为宇航员的衣服很酷炫,而是他觉得太空有太多新奇的东西。Johnson想要成为一名宇航员,“这样我就可以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Johnson只有六岁。从他三岁开始他就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所以他的很多玩具都是NASA主题的,他睡前故事很多都是关于Jupiter的,他曾经穿上它的小太空服。最近他了解到要削减机构科研经费和减少空间探索项目。 Johnson和其他想要成为宇航员的人一样,很迫切的觉得应该要采取点行动。他做了他这个年纪能做的事:他把他的零花钱捐献给了NASA,这样NASA的财政赤字就比以往少了10.41美元。之后他把他所有的积蓄也捐给了NASA。(如Denver新闻台WHNT说,“他决定把他的小猪存钱罐给NASA。”) Johnson突然想到有一个人或许能帮很大的忙。他开始上网,在白宫网站上写请愿书,请求政府为NASA增加经费。这封请愿书得到了9000多人的签名。要得到10000多人签名后白宫才会回复。所以实现他宇航员的梦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他做的这件事是很高尚的,他在为人类的和平而努力。 他在他的请愿书中写道“我们可以探索新的世界,保护我们不受威胁,并实现我们的梦想。”落款为“CJ,六岁半。” Source: space.com 说起来,NASA也真可怜,这些年来,每年的 联邦预算 都是0.5%左右,而且在奥巴马上任后是 年年递减 ,早已低于0.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像,早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 呼吁 。 小康纳的请愿书在 这里 ,他是2013年11月29日提交的。被他感动,我也去签了一个名。 不过,他能否得到十万人的相应还不知道,即使得到了更多的人又怎样呢?我倒是想建议小康纳现在就开始学中文,也许神舟和天宫可以帮助他实现航天梦。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2453 次阅读|4 个评论
奥巴马和曼德拉的差别大了去了!
热度 5 黄安年 2013-12-8 10:16
奥巴马和曼德拉的差别大了去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2 月 8 日 发布 奥巴马是美国第一位有着非洲裔血统的总统 , 曼德拉则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和曼德拉都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奥巴马高调评价刚刚逝世的曼德拉,并大有和曼德拉一较高下的劲头 , 他的表态真有点以曼德拉自诩的样子。 然而仔细比较 , 两人的差别大了去了! 两人的经历极其不同 , 曼德拉是体制外的政治活动家 , 在狱中度过了整整 27 年 , 而奥巴马则是体制内一帆风顺的政客;曼德拉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名至实归 , 奥巴马的获奖则是挪威诺奖委员会讨好美国的举世罕见的丑闻。 最重要的是 , 曼德拉所以赢得全球赞颂,主要是他的不结盟、非暴力、反歧视思想和主张。奥巴吗哪一条符合曼德拉追随者的条件呢? 1991 年以来的美国政府没有放弃结盟称霸战略 , 而且在亚洲还变本加厉,美国结盟要干什么 ? 他在亚洲太平构筑对画层层包围圈,还声称中国威胁了亚洲太平洋的安全 , 要来“再平衡 ” ,这和曼德拉一致在哪里? 奥巴马上台以来,并没有彻底改变美国军事干涉他国内政的施暴和军事高压路线,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埃及等中东、北非、西亚地区如此 , 在东亚,美国实际上也是东亚紧张局势加剧的源头 , 美国政府的作为适应了称霸世界和军火交易商的需求 , 现在的美国正走向军火库所有、军火库所治、军火库所享的道路。 奥巴马上台后在消除种族歧视问题上左顾右盼没有重大突破。在当今排华趋势抬头的情况下 , 没有看到他有什么令人瞩目的作为,迄今也没有正式为 131 年前美国政府排华法案的正式道歉! 奥巴马夫妇,要亲自参加曼德拉的葬礼,希望奥巴马认真思考怎样走曼德拉的不结盟、非暴力、反歧视道路,真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2215 次阅读|8 个评论
奥巴马为林肯蓋茲堡演說150周年纪念活动起草的手写稿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3-11-21 09:47
奥巴马为林肯 蓋茲堡演說 150周年纪念活动起草的手写稿 蒋继平 2013年11月19日 刚收到白宫来电, 是一份美国总统奥巴马纪念林肯总统 蓋茲堡演說 150周年起草的手写稿。 因为他的字迹很不公整,我只能读懂大部分内容 。 希望读者中水平高的人能够读懂全文, 要是能够翻译出来那就更棒了。 President Obama's Handwritten Tribute to the Gettysburg Address One hundred fifty years after President Lincoln delivered the Gettysburg Address, President Obama penned a handwritten tribute to President Lincoln's historic remarks. Read his essay below, then share it with others.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5720 次阅读|6 个评论
奥巴马说让我们一起为菲律宾的受灾民众做点贡献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3-11-17 12:25
奥巴马说让我们一起为菲律宾的受灾民众做点贡献 蒋继平 2013年11月17日 刚收到白宫来电,内容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为援助受海燕台风影响的菲律宾灾民提供人道主义的演说。 我觉得奥巴马总统的做法很好,值得响应, 故此向公众推荐。 我注意到, 美国在灾后第一时间就派出了海军陆战队奔赴灾区, 为及时地救助受害者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也注意到, 中国政府也尽力为菲律宾政府提供了数目客观的经济援助。 我更希望中国全体民众更能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 与政府的态度保持高度一致, 尽力为菲律宾的灾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我们要胸怀宽大, 摒弃成见, 利用这种难得的机会,构筑一个真正的睦邻友好关系。 Last Friday, Super Typhoon Haiyan made landfall in the Eastern Philippines. The images coming out of the disaster over the course of the past week have been devastating. Entire towns and cities have been washed away. Tens of thousands of families are without homes and searching for loved ones. The President recorded a message addressing this tragedy, describing the response and recovery efforts of American teams on the ground right now -- and most importantly, how you can help. Watch the video and learn how you can support these urgent humanitarian efforts. Last weekend, the President ordered a swift, coordinated response: U.S. Marines were some of the first on the ground in the hardest-hit areas after the storm made landfall. And right now, American aircraft are delivering bottled water, generators, and trucks to affected areas. Emergency shelter material and basic supplies for 10,000 families are on the way. Aid workers will help feed tens of thousands of adults and children in the days to come. Watch the President's message, and learn how you can support the disaster-relief efforts on the ground: http://www.whitehouse.gov/typhoon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1905 次阅读|7 个评论
^_^奥巴马移风易俗,制定美国国会开会新模式
大毛忽洞 2013-11-6 12:06
^_^奥巴马移风易俗,制定美国国会开会新模式 奥巴马自从关门歇业重新开张以来, 奥巴马就着手制定国会的开会新模式, 奥巴马还美其名曰为移风易俗。 奥巴马严格要求, 国会开会的议事日程不能超过 5 个流程: 上午流程(思想交流):你忽悠我,我忽悠你; 中午流程(就餐交流):你灌醉我,我灌醉你; 下午流程(感情交流):你吹捧我,我吹捧你; 晚上流程(舞会交流):你抱紧我,我抱紧你; 深夜流程(自由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2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的牛奶
热度 1 yonglie 2013-9-17 09:07
Craig Brown 编的《失去的日记》( The Lost Diaries , Fourth Estate, 2010 ),就像是一群古今名人聚在一起来写一年的日记,不同的人写不同日子(也有几人同写一天的)。 头一天是 Barack Obama 写的(不知是哪年,大概是进白宫前吧),很有意思,有点儿“假”,是对着早餐向 Michelle 发感想——其实是发誓( I promise you, Michelle ……)—— M 问他要不要牛奶,他说 Our milk will come. Our milk will flow, and it will flow true. Our milk will flow smooth, and it will flow well-chilled. But our milk will not flow if it is not poured. So let me promise you this, Michelle. That milk will not itself over your flakes or my flakes. That milk will not pour itself over the flakes of the poor or the flakes of the rich, the flakes of the needy or the flakes of those folks who spend their lives in comfort… Michelle 对他说,那你就倒牛奶吧,随便怎么倒。 But I beg you, Barack, please get a move on. 小奥同学回答, I will indeed get a move on with pouring that milk. On the move to pour that milk, I shall ponder day and night. And I shall not rest until the day comes when that milk has, in truth, finally been poured. 原来是多么励志的一杯牛奶——比传说的什么被动过的奶酪,似乎更有味道。
个人分类: 随想|33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笑话:奥巴马给普京转发的微信
热度 1 wangxh 2013-9-13 21:03
斯诺登最近在俄罗斯声称,美国已窃取百亿计中国人短信内容。 经 FBI 分析, 35% 是节日祝福语, 25% 是商业广告, 30% 是办假证、贷款、复制手机卡、监听小三等垃圾信息。 奥巴马有点扫兴问:那 “ 剩余的 10% 一定很有价值吧? ” 情报局长: “ 报告总统,都是黄段子 ……” 奥巴马扼腕痛心,又问: “ 那微信怎么样? ” 中情局长说 :“35% 是人生教诲感悟, 25% 是吃货们晒的美食, 30% 是养生常识。 ” 奥巴马急切地问: “ 那剩下的 10% 呢? ” 中情局长半天埋头不语。 奥巴马再追问: ” 你干嘛呢 ?” 局长苦着脸答曰 :” 报告总统,我必须得转发这条微信。 ” 奥巴马怒不可遏: “ 问你剩下 10% 呢 ? 你转发微信干嘛 ?” 中情局长答曰: “ 剩下 10% 的内容是不转发死全家的!刚才我已经转发给您了。 ” 奥巴马一身冷汗道: “ 中国人真他妈厉害啊! ” 说完转身就走。 中情局长追着问: “ 总统,您干嘛去啊? ” 奥巴马急匆匆地答道: “ 我给普京转发过去 ……“
12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开学演讲: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hkwu 2013-9-10 16:48
转自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6341172fpage=1 http://zj.sina.com.cn/edu/jyzx/2013-09-02/132810696.html (视频地址) 奥巴马开学演讲中文译稿全文:    嗨,大家好!你们今天过得怎么样?我现在和弗吉尼亚州阿林顿郡韦克菲尔德高中的学生们在一起,全国各地也有从幼儿园到高三的众多学生们通过电视关注这里,我很高兴你们能共同分享这一时刻。 我知道,对你们中的许多人来说,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你们中的有一些刚刚进入幼儿园或升上初高中,对你们来说,这是在新学校的第一天,因此,假如你们感到有些紧张,那也是很正常的。我想也会有许多毕业班的学生们正自信满满地准备最后一年的冲刺。不过,我想无论你有多大、在读哪个年级,许多人都打心底里希望现在还在放暑假,以及今天不用那么早起床。 我可以理解这份心情。小时候,我们家在印度尼西亚住过几年,而我妈妈没钱送我去其他美国孩子们上学的地方去读书,因此她决定自己给我上课——时间是每周一到周五的凌晨4点半。 显然,我不怎么喜欢那么早就爬起来,很多时候,我就这么在厨房的桌子前睡着了。每当我埋怨的时候,我妈总会用同一副表情看着我说:“小鬼,你以为教你我就很轻松?” 所以,我可以理解你们中的许多人对于开学还需要时间来调整和适应,但今天我站在这里,是为了和你们谈一些重要的事情。我要和你们谈一谈你们每个人的教育,以及在新的学年里,你们应当做些什么。 我做过许多关于教育的讲话,也常常用到“责任”这个词。 我谈到过教师们有责任激励和启迪你们,督促你们学习。 我谈到过家长们有责任看管你们认真学习、完成作业,不要成天只会看电视或打游戏机。 我也很多次谈到过政府有责任设定高标准严要求、协助老师和校长们的工作,改变在有些学校里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机会的现状。 但哪怕这一切都达到最好,哪怕我们有最尽职的教师、最好的家长、和最优秀的学校,假如你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除非你每天准时去上学、除非你认真地听老师讲课、除非你把父母、长辈和其他大人们说的话放在心上、除非你肯付出成功所必需的努力,否则这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而这就是我今天讲话的主题:对于自己的教育,你们中每一个人的责任。 首先,我想谈谈你们对于自己有什么责任。 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是有用之材,而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就是你们要对自己担起的责任。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让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但假如不在英语课上经常练习写作,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甚至设计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样流行的产品,或研制出新的药物与疫苗——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程上做上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名议员或最高法院法官,但假如你不去加入什么学生会或参加几次辩论赛,你也不会发现自己的才能。 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证,不管你将来想要做什么,你都需要相应的教育。——你想当名医生、当名教师或当名警官?你想成为护士、成为建筑设计师、律师或军人?无论你选择哪一种职业,良好的教育都必不可少,这世上不存在不把书念完就能拿到好工作的美梦,任何工作,都需要你的汗水、训练与学习。 不仅仅对于你们个人的未来有重要意义,你们的教育如何也会对这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今天你们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将会决定我们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 你们需要在数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你们需要在历史社科课程上培养出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来减轻和消除无家可归与贫困、犯罪问题和各种歧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公平和自由;你们需要在各类课程中逐渐累积和发展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去创业和建立新的公司与企业,来制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的增长。 我们需要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天赋、技能和才智,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假如你不这么做——假如你放弃学习——那么你不仅是放弃了自己,也是放弃了你的国家。 当然,我明白,读好书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我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很难把精力集中在专心读书之上。 我知道你们的感受。我父亲在我两岁时就离开了家庭,是母亲一人将我们拉扯大,有时她付不起帐单,有时我们得不到其他孩子们都有的东西,有时我会想,假如父亲在该多好,有时我会感到孤独无助,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因此我并不总是能专心学习,我做过许多自己觉得丢脸的事情,也惹出过许多不该惹的麻烦,我的生活岌岌可危,随时可能急转直下。 但我很幸运。我在许多事上都得到了重来的机会,我得到了去大学读法学院、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我的妻子——现在得叫她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了——也有着相似的人生故事,她的父母都没读过大学,也没有什么财产,但他们和她都辛勤工作,好让她有机会去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校读书。 你们中有些人可能没有这些有利条件,或许你的生活中没有能为你提供帮助和支持的长辈,或许你的某个家长没有工作、经济拮据,或许你住的社区不那么安全,或许你认识一些会对你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等等。 但归根结底,你的生活状况——你的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这些不是你去跟老师顶嘴、逃课、或是辍学的借口,这些不是你不好好读书的借口。 你的未来,并不取决于你现在的生活有多好或多坏。没有人为你编排好你的命运,在美国,你的命运由你自己书写,你的未来由你自己掌握。 而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地方,千千万万和你一样的年轻人正是这样在书写着自己的命运。 例如德克萨斯州罗马市的贾斯敏?佩雷兹(Jazmin Perez)。刚进学校时,她根本不会说英语,她住的地方几乎没人上过大学,她的父母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她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靠奖学金进入了布朗大学,如今正在攻读公共卫生专业的博士学位。 我还想起了加利福尼亚州洛斯拉图斯市的安多尼?舒尔兹(Andoni Schultz),他从三岁起就开始与脑癌病魔做斗争,他熬过了一次次治疗与手术——其中一次影响了他的记忆,因此他得花出比常人多几百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学业,但他从不曾落下自己的功课。这个秋天,他要开始在大学读书了。 又比如在我的家乡,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身为孤儿的香特尔·史蒂夫(Shantell Steve)换过多次收养家庭,从小在治安很差的地区长大,但她努力争取到了在当地保健站工作的机会、发起了一个让青少年远离犯罪团伙的项目,很快,她也将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去大学深造。 贾斯敏、安多尼和香特尔与你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和你们一样,他们也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但他们拒绝放弃,他们选择为自己的教育担起责任、给自己定下奋斗的目标。我希望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这些。 因此,在今天,我号召你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教育定下一个目标——并在之后,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实现它。你的目标可以很简单,像是完成作业、认真听讲或每天阅读——或许你打算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或在社区做些志愿工作;或许你决定为那些因为长相或出身等等原因而受嘲弄或欺负的孩子做主、维护他们的权益,因为你和我一样,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能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或许你认为该学着更好的照顾自己,来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除此之外,我希望你们都多多洗手、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多在家休息,免得大家在秋冬感冒高发季节都得流感。 不管你决定做什么,我都希望你能坚持到底,希望你能真的下定决心。 我知道有些时候,电视上播放的节目会让你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觉,似乎你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腰缠万贯、功成名就——你会认为只要会唱rap、会打篮球或参加个什么真人秀节目就能坐享其成,但现实是,你几乎没有可能走上其中任何一条道路。 因为,成功是件难事。你不可能对要读的每门课程都兴趣盎然,你不可能和每名带课教师都相处顺利,你也不可能每次都遇上看起来和现实生活有关的作业。而且,并不是每件事,你都能在头一次尝试时获得成功。 但那没有关系。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最成功的人们往往也经历过最多的失败。J.K。罗琳的第一本《哈利·波特》被出版商拒绝了十二次才最终出版;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被学校的篮球队刷了下来,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他输了几百场比赛、投失过几千次射篮,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我一生不停地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我现在成功的原因。” 他们的成功,源于他们明白人不能让失败左右自己——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从失败中,你可以明白下一次自己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假如你惹了什么麻烦,那并不说明你就是个捣蛋贵,而是在提醒你,在将来要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假如你考了个低分,那并不说明你就比别人笨,而是在告诉你,自己得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 没有哪一个人一生出来就擅长做什么事情的,只有努力才能培养出技能。任何人都不是在第一次接触一项体育运动时就成为校队的代表,任何人都不是在第一次唱一首歌时就找准每一个音,一切都需要熟能生巧。对于学业也是一样,你或许要反复运算才能解出一道数学题的正确答案,你或许需要读一段文字好几遍才能理解它的意思,你或许得把论文改上好几次才能符合提交的标准。这都是很正常的。 不要害怕提问。不要不敢向他人求助。——我每天都在这么做。求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恰恰相反,它说明你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有不懂时,就向大人们求助吧——找个你信得过的对象,例如父母、长辈、老师、教练或辅导员——让他们帮助你向目标前进。 你要记住,哪怕你表现不好、哪怕你失去信心、哪怕你觉得身边的人都已经放弃了你——永远不要自己放弃自己。因为当你放弃自己的时候,你也放弃了自己的国家。 美国不是一个人们遭遇困难就轻易放弃的国度,在这个国家,人们坚持到底、人们加倍努力,为了他们所热爱的国度,每一个人都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不会给自己留任何余地。 250年前,有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他们之后奋起努力、用一场革命最终造就了这个国家;75年前,有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他们之后战胜了大萧条、赢得了二战;就在20年前,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们,他们后来创立了Google、Twitter和Facebook,改变了我们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 因此,今天我想要问你们,你们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你们将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你们能发现什么样的事物?二十、五十或百年之后,假如那时的美国总统也来做一次开学演讲的话,他会怎样描述你们对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 你们的家长、你们的老师和我,每一个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确保你们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来回答这些问题。例如我正在努力为你们提供更安全的教室、更多的书籍、更先进的设施与计算机。但你们也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我要求你们在今年能够认真起来,我要求你们尽心地去做自己着手的每一件事,我要求你们每一个人都有所成就。请不要让我们失望——不要让你的家人、你的国家和你自己失望。你们要成为我们骄傲,我知道,你们一定可以做到。 谢谢大家,上帝保佑你们,上帝保佑美国。 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学演讲 英文全文 Hello, everybody!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everybody. All right, everybody go ahead and have a seat. How is everybody doing today? (Applause。) How about Tim Spicer? (Applause。) I am here with students at Wakefield High School in Arlington, Virginia. And we've got students tuning in from all across America,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12th grade. And I am just so glad that all could join us today. And I want to thank Wakefield for being such an outstanding host. Give yourselves a big round of applause. (Applause。) I know that for many of you,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nd for those of you in kindergarten, or starting middle or high school, it's your first day in a new school, so it's understandable if you're a little nervous. I imagine there are some seniors out there who are feeling pretty good right now -- (applause) -- with just one more year to go. And no matter what grade you're in, some of you are probably wishing it were still summer and you could've stayed in bed just a little bit longer this morning. I know that feeling. When I was young, my family lived overseas. I lived in Indonesia for a few years. And my mother, she didn't have the money to send me where all the American kids went to school, but she thought it was important for me to keep up with an American education. So she decided to teach me extra lessons herself, Monday through Friday. But because she had to go to work, the only time she could do it was at 4:30 in the morning. Now, as you might imagine, I wasn't too happy about getting up that early. And a lot of times, I'd fall asleep right there at the kitchen table. But whenever I'd complain, my mother would just give me one of those looks and she'd say, This is no picnic for me either, buster. (Laughter。) So I know that some of you are still adjusting to being back at school. But I'm here today because 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discuss with you. I'm here because I want to talk with you about your education and what's expected of all of you in this new school year. Now, I've given a lot of speeches about education. And I've talked about responsibility a lot. I've talked about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for inspiring students and pushing you to learn. I've talked about your parents' responsibility for making sure you stay on track, and you get your homework done, and don't spend every waking hour in front of the TV or with the Xbox. I've talked a lot about your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for setting high standards, and supporting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and turning around schools that aren't working, where students aren't getting the opportunities that they deserve.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can have the most dedicated teachers, the most supportive parents, the best schools in the world -- and none of i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none of it will matter unless all of you fulfill your responsibilities, unless you show up to those schools, unless you pay attention to those teachers, unless you listen to you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and other adults and put in the hard work it takes to succeed. That's what I want to focus on today: the responsibility each of you has for your education. I want to start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you have to yourself.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has something that you're good at.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has something to offer. And you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yourself to discover what that is. That's the opportunity an education can provide. Maybe you could be a great writer -- maybe even good enough to write a book or articles in a newspaper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it until you write that English paper -- that English class paper that's assigned to you. Maybe you could be an innovator or an inventor -- maybe even good enough to come up with the next iPhone or the new medicine or vaccine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it until you do your project for your science class. Maybe you could be a mayor or a senator or a Supreme Court justice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that until you join student government or the debate team. And no matter what you want to do with your life, I guarantee that you'll need an education to do it. You want to be a doctor, or a teacher, or a police officer? You want to be a nurse or an architect, a lawyer or a member of our military? You're going to need a good education for every single one of those careers. You cannot drop out of school and just drop into a good job. You've got to train for it and work for it and learn for it. And this isn't just important for your own life and your own future. What you make of your education will decide nothing less than the future of this country. The future of America depends on you. What you're learning in school today will determine whether we as a nation can meet our greatest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 You'll need the knowledge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you learn in science and math to cure diseases like cancer and AIDS, and to develop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You'll need the insights and critical-thinking skills you gain in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to fight poverty and homelessness, crime and discrimination, and make our nation more fair and more free. You'll need the creativity and ingenuity you develop in all your classes to build new companies that will create new jobs and boost our economy. We need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to develop your talents and your skills and your intellect so you can help us old folks solve our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If you don't do that -- if you quit on school -- you're not just quitting on yourself, you're quitting on your country. Now, I know it's not always easy to do well in school. I know a lot of you have challenges in your lives right now that can make it hard to focus on your schoolwork. I get it. I know what it's like. My father left my family when I was two years old, and I was raised by a single mom who had to work and who struggled at times to pay the bills and wasn't always able to give us the things that other kids had. There were times when I missed having a father in my life. There were times when I was lonely and I felt like I didn't fit in. So I wasn't always as focused as I should have been on school, and I did some things I'm not proud of, and I got in more trouble than I should have. And my life could have easily taken a turn for the worse. But I was -- I was lucky. I got a lot of second chances, and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go to college and law school and follow my dreams. My wife, our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she has a similar story. Neither of her parents had gone to college, and they didn't have a lot of money. But they worked hard, and she worked hard, so that she could go to the best schools in this country. Some of you might not have those advantages. Maybe you don't have adults in your life who give you the support that you need. Maybe someone in your family has lost their job and there's not enough money to go around. Maybe you live in a neighborhood where you don't feel safe, or have friends who are pressuring you to do things you know aren't right.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circumstances of your life -- what you look like, where you come from,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what you've got going on at home -- none of that is an excuse for neglecting your homework or having a bad attitude in school. That's no excuse for talking back to your teacher, or cutting class, or dropping out of school. There is no excuse for not trying. Where you are right now doesn't have to determine where you'll end up. No one's written your destiny for you, because here in America, you write your own destiny. You make your own future. That's what young people like you are doing every day, all across America. Young people like Jazmin Perez, from Roma, Texas. Jazmin didn't speak English when she first started school. Neither of her parents had gone to college. But she worked hard, earned good grades, and got a scholarship to Brown University -- is now in graduate school, studying public health, on her way to becoming Dr. Jazmin Perez. I'm thinking about Andoni Schultz, from Los Altos, California, who's fought brain cancer since he was three. He's had to endure all sorts of treatments and surgeries, one of which affected his memory, so it took him much longer -- hundreds of extra hours -- to do his schoolwork. But he never fell behind. He's headed to college this fall. And then there's Shantell Steve, from my hometown of Chicago, Illinois. Even when bouncing from foster home to foster home in the toughest neighborhoods in the city, she managed to get a job at a local health care center, start a program to keep young people out of gangs, and she's on track to graduate high school with honors and go on to college. And Jazmin, Andoni, and Shantell aren't any different from any of you. They face challenges in their lives just like you do. In some cases they've got it a lot worse off than many of you. But they refused to give up. They chos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ives, for their education, and set goals for themselves. And I expect all of you to do the same. That's why today I'm calling on each of you to set your own goals for your education -- and do everything you can to meet them. Your goal can be something as simple as doing all your homework, paying attention in class, or spending some time each day reading a book. Maybe you'll decide to get involved in a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or volunteer in your community. Maybe you'll decide to stand up for kids who are being teased or bullied because of who they are or how they look, because you believe, like I do, that all young people deserve a safe environment to study and learn. Maybe you'll decide to take better care of yourself so you can be more ready to learn. And along those lines, by the way, I hope all of you are washing your hands a lot, and that you stay home from school when you don't feel well, so we can keep people from getting the flu this fall and winter. But whatever you resolve to do, I want you to commit to it. I want you to really work at it. I know that sometimes you get that sense from TV that you can be rich and successful without any hard work -- that your ticket to success is through rapping or basketball or being a reality TV star. Chances are you're not going to be any of those things. The truth is, being successful is hard. You won't love every subject that you study. You won't click with every teacher that you have. Not every homework assignment will seem completely relevant to your life right at this minute. And you won't necessarily succeed at everything the first time you try. That's okay. Som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ve had the most failures. J.K. Rowling's -- who wrote Harry Potter -- her first Harry Potter book was rejected 12 times before it was finally published. Michael Jordan was cut from his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 He lost hundreds of games and missed thousands of shots during his career. But he once said, I have faile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in my life. And that's why I succeed. These people succeeded because they understood that you can't let your failures define you -- you have to let your failures teach you. You have to let them show you what to do differently the next time. So if you get into trouble, that doesn't mean you're a troublemaker, it means you need to try harder to act right. If you get a bad grade, that doesn't mean you're stupid, it just means you need to spend more time studying. No one's born being good at all things. You become good at things through hard work. You're not a varsity athlete the first time you play a new sport. You don't hit every note the first time you sing a song. You've got to practice.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to your schoolwork. You might have to do a math problem a few times before you get it right. You might have to read something a few times before you understand it. You definitely have to do a few drafts of a paper before it's good enough to hand in. Don't be afraid to ask questions. Don't be afraid to ask for help when you need it. I do that every day. Asking for help isn't a sign of weakness, it's a sign of strength because it shows you have the courage to admit when you don't know something, and that then allows you to learn something new. So find an adult that you trust -- a parent, a grandparent or teacher, a coach or a counselor -- and ask them to help you stay on track to meet your goals. And even when you're struggling, even when you're discouraged, and you feel like other people have given up on you, don't ever give up on yourself, because when you give up on yourself, you give up on your country. The story of America isn't about people who quit when things got tough. It's about people who kept going, who tried harder, who loved their country too much to do anything less than their best. It's the story of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250 years ago, and went on to wage a revolution and they founded this nation. Young people.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75 years ago who overcame a Depression and won a world war; who fought for civil rights and put a man on the moon.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20 years ago who founded Google and Twitter and Facebook and changed the way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So today, I want to ask all of you, what's your contribution going to be? What problems are you going to solve? What discoveries will you make? What will a President who comes here in 20 or 50 or 100 years say about what all of you did for this country? Now, your families, your teachers, and I are doing everything we can to make sure you have the education you need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m working hard to fix up your classrooms and get you the books and the equipment and the computers you need to learn. But you've got to do your part, too. So I expect all of you to get serious this year. I expect you to put your best effort into everything you do. I 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each of you. So don't let us down. Don't let your family down or your country down. Most of all, don't let yourself down. Make us all proud. Thank you very much, everybody. God bless you. God bless America. Thank you。
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与普京合作新进展
xupeiyang 2013-9-9 14:57
2013年9月6日,俄罗斯圣彼得堡,G20领导人拍摄全家福, 奥巴马低头不看普京,普京也闭眼做鬼脸并摊手表无奈。 最近,全国公民忙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共产党员好比种子 - 梦之旅 - 在线试听 mp3 下载 - 酷我音乐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踩桌照”与美国“太落后”
热度 2 Bobby 2013-9-6 21:12
1 、奥巴马 “ 踩桌照 ” 日邮报 : 奥巴马 “ 踩桌照 ” 引发风波 _ 国际频道 _ 《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我来说两句 - 每日邮报 : 奥巴马 “ 踩桌照 ” 引发风波 ( 图 ) 我的观点:奥巴马 “ 踩桌照 ” 虽然展示了美国大总统的随性,但从西方贵族的教养观点及中国人“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的角度看,奥巴马也太随性了,到了无礼和没有教养的地步。历届美国总统里面,奥算是出身不好的那种,如果是肯尼迪或者出身更好一点的,恐怕不会随性到这地步。 2 、美国“太落后” 中国游学生在美国的五大吐槽 - BWCHINESE 中文网 中国游学生吐槽美国不如中国二线城市 _ 新浪教育 _ 新浪网 我的观点:这显示了美国的建设布局和中美对现代化观念的不同理解。前两天有个新闻“ 澳媒 : 中国学生不愿留学堪培拉 因 “ 太安静 ”_ 参考消息专区 / 澳洲留学 : 堪培拉太安静 吓退中国留学生 ”也很逗。西方人一到周末多不加班,商店关门闭户,这在中国人看来最不能忍受。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57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合肥某中学三千中学生早读课齐诵奥巴马演讲稿
JYH64J98Y99H 2013-9-5 11:42
昨天是新学期开学第三天,在学校的安排下,合肥寿春中学的3000多名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议论,“早读课不读课本,不背诗文,怎么读起了美国总统的演讲稿呢?”    三千学生早读奥巴马演讲稿   在昨天上午7点的早读课上,合肥寿春中学约100个班级的3000多名初中学生,都统一掏出了一份学校刚发的演讲稿,作为早读的“课本”。这份演讲稿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9月8日在美国阿林顿中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记者通过在网上搜索发现,这场题为《我们为什么要上学》的演讲,在网络上非常流行。演讲稿中,奥巴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一些美国人的事迹,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是因为“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奥巴马说,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上做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   另外,奥巴马还在演讲中说,一些人可能没有有利条件,但是“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每个人要对自己担起责任。最后,奥巴马说,并不是每件事,都能在头一次尝试时获得成功,“最最成功的人们往往也经历过最多的失败,但人不能让失败左右自己,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    家长怕影响孩子文化取向   早读课上的新鲜体验引起了一些家长的议论。一位家长说,学校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这是好事,但是这份演讲稿,渲染了很多美国精神,美国文化的味道很浓,“这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文化取向?”   另外一位家长也告诉记者,他仔细看了孩子带回家的演讲稿,“感觉不错,用浅显的语言和大量的事例,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但他也说,是不是一定要用西方的东西来教导孩子们呢,“其实中国文化里也有很多这样的经典,难道我们没有信心用自己的东西教育孩子?”   这位家长有点担心,“虽然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但民族的文化也要传承。如果让他们接触的都是外国的东西,他们对自己文化的兴趣会不会越来越低?”    副校长称教育有全球共性   记者昨天了解到,这份演讲稿是经合肥寿春中学副校长孙叶青提议,校长吕道奎同意后发给学生的。大概一年前,孙叶青从网上看到了这段网络视频,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他,立即被奥巴马的演讲吸引了。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上学的意义,激发学习的热情,老师们一直在尝试各种办法。   “奥巴马的这个演讲,我看到后很有感触。他讲的话很具体,很生动,从个人和家庭出发,并不空,也不大,我认为很有利于孩子们接受。”孙叶青说。   至于“拿来”美国文化,孙叶青认为,在求学这个层面,全世界都有共性,“教育改变命运、努力、坚持、不放弃,这些东西不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吗?”   记者昨天也采访了一些合肥寿春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告诉记者,读了奥巴马的演讲,非常有启发,“以前上学就是老师上课,我们听,然后做作业,完成任务。但这个演讲让我开始思考学习的意义,学习对于自己的作用。”    专家认为也可读国学经典   对于寿春中学的创新,记者昨天也采访了省内一些教育界人士。一直关注国学教育的安徽大学教授王天根说,奥巴马的这个开学演讲受到很多人的欢迎,自然有他的价值,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从这个角度看,给孩子们读,未尝不可。”不过,王天根也说,在开学的第三天,就让学生们统一早读,“或多或少有些引导。”他建议说,在读美国总统的演讲稿的同时,也可以给孩子们推荐一些国学经典,“比如《论语》、韩愈的《师说》,也有告诉孩子如何上学的作用。”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吴秋芬教授说,“优秀的东西都可以给孩子们读,奥巴马的演讲也很励志,给孩子读无可厚非。”但是,吴秋芬也说,教育也有其民族性,从她个人的角度说,她更愿意倡导孩子多接触一些中国的文化,“而且我们的文化里也确实有很多励志的经典。”(周思玥、王宇晴、项磊)
个人分类: 基础教育|1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普京质问奥巴马的和平奖
sungennian 2013-9-2 21:29
俄罗斯总统新闻局31日公布了普京对叙利亚危局的最新言论,他警告奥巴马“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决定攻打叙利亚之前,必须要考虑其必然会造成的平民死难。普京是当天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的。 “在我看来,现在奥巴马不是我的同事,也不是美国总统,而是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普京质问道,“我们要想想,在过去十年里,世界各个地区已有多少次武装冲突与美国有关了?这些冲突最终又有哪一次解决了问题?” 普京指责,对阿富汗、伊拉克等国的武装干预最终都没能平靖局势,没能达成民主,更没有基本的公民和平和公正。他警告:“在决定进行导弹攻打和轰炸之前,必须看到这一切,必须考虑到军事打击必然带来的死难者,其中包括平民。” 普京还警告说,在军事打击之前,美国应当考虑,对叙利亚动武是否会再次有违国际法原则,破坏国际安全系统?“动武是否真的可以加强美国的国际威望?我看未必”。普京呼吁美国在作出决定之前应考虑到,军事干预将明显违背国际社会意愿并破坏国际安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真“牛”!
热度 4 ljxm 2013-9-2 07:19
16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黑马总统,您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花完了么?
热度 8 boxcar 2013-9-1 13:08
今天刚刚得知,美国的“黑马”总统已经决意要拉着法国“小三儿”对叙利亚发动战争了。 俺忽然想起“黑马”总统是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俺还为此专门撰文—— “烫手”的诺贝尔和平奖,黑马总统您敢接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261304.html 莫非,“黑马”总统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花光, 也要来个“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了? 或者,想通过再根据并不确凿的证据发动一场战争,然后给他的继任者们再忽悠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回来?
个人分类: 军事|274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奥巴马寻求国会授权对叙利亚动武
热度 2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9-1 11:08
奥巴马寻求国会授权对叙利亚动武 2013 年 09 月 01 日 02:50:52 来源: 新华网 8 月 31 日 ,在 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前,抗议者集会反对对叙利亚动武 。美国总统奥巴马 31 日在白宫发表讲话说,他将就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寻求国会授权。美国国会众议院将在 9 月 9 日 之后开始就此展开讨论。新华社记者 张军 摄 新华网华盛顿8月31日报道: 美国总统奥巴马31日在白宫发表讲话说,他将就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寻求国会授权。美国国会众议院将在9月9日之后开始就此展开讨论。 奥巴马在讲话中说,发生在叙利亚的“ 化学武器袭击 ” 对美国安全、盟友利益和防扩散努力构成了直接威胁 ,美国应就此作出反应,对叙利亚目标发动军事打击, 美军已经部署到位,随时可以发动打击。 军事打击叙利亚 没有紧迫的时间表 ,美国 可以自行选择打击时间 ,他将就向叙利亚发动军事打击寻求国会授权,他已同国会领导人通电话, 国会将在结束休会后尽快就此展开辩论和投票 。 奥巴马宣布这一消息后,美国国会领导人表示欢迎。国会众议院眼下正在休会,9月9日复会。众院议长博纳当天说,他将安排众院在复会后开始讨论对叙利亚动武的议案。 美国政府 30日公布了一份 情报评估报告 ,称 叙利亚政府军在过去一年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包括本月21日在首都大马士革郊区使用沙林毒气,造成上千人死亡 。这一指控为 叙利亚方面否认 。 联合国调查小组 则刚刚完成在叙利亚的调查,眼下 尚未得出调查结论 。 在表示考虑因使用化武指控对叙利亚发动军事打击后,奥巴马并 未受到国际社会与国内民众的支持 , 包括英国在内的不少盟友表示不会参与 ,民调结果更显示对叙动武在 美国国内以反对者居多 。 集成阅读 若美国对叙利亚动武 叙或进行网络报复 黎巴嫩认为一旦对叙利亚动武将有更多难民涌入该 ... 法国政界就是否军事介入叙利亚问题意见不一 英国国会投票反对政府向叙利亚动武 奥巴马确定将对叙动武 叙回应称 “ 随时奉陪 ” 美明挑 化武 舆论战 暗凑军事联盟对叙动武 奥巴马称愿妥协 促与国会达成减支与税改协议 德媒 : 奥巴马在柏林发动魅力攻势 默克尔口才有差 ... 奥巴马参会试探盟友态度 被批欲升级叙内战 奥巴马将访问以色列
个人分类: 其它|1570 次阅读|3 个评论
馬丁·路德·金的《我的一個夢想》和奥巴马的美国梦
热度 1 黄安年 2013-8-27 12:19
馬丁·路德·金的《我的一個夢想》和奥巴马的美国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8 月 27 日 发布 50 年前的 8 月 28 日 ,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馬丁·路德·金 发表了 《我的一個夢想》的著名演说,6 0 年来 , 美国的黑人地位和黑人民权运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但是馬丁·路德·金的梦想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他说 : 朋友們,今天我對你們說,在此時此刻,我們雖然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深深紮根於美國的夢想中的。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阿拉巴馬州能夠有所轉變,儘管該州州長現在仍然滿口異議,反對聯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裡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將能與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攜手並進。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聖光披露,滿照人間。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我懷著這種信念回到南方。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從絕望之嶙劈出一塊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爭吵的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美交響曲。 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禱,一起鬥爭,一起坐牢,一起維護自由;因為我們知道,終有一天,我們是會自由的。 人们没有忘记,2008年 8月28日,奥巴马发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恰逢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我的一个梦想》演说的45周年。 2013 年1月21日 ,奥巴马又选择马丁·路德·金纪念日举行第二任期总统就职典礼。这表明,奥巴马以马丁·路德·金自居,然而我们看到作为黑人出身的奥巴马总统不仅没有为缓解美国民族和解作出贡献,而且他也违背了马丁·路德·金作为一个非暴力的和平主义者的基本态度,动辄以武力和战争想威胁,最近更在没有确实证据和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和广大国内民众强烈反对下,借口叙利亚出现使用化学武器情况,积极准备对叙利亚动武,而忘记了在伊拉克、利比亚介入的教训,拿民主党能否继续在2016年大选中获胜来下赌。 *******************888 Martin Luther King I HAVE A DREAM 馬丁·路德·金恩 我的一個夢想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人逐漸認識到,南北戰爭所致力解放黑奴運動,並沒有產生使美國黑人成為完全平等公民的預效果。十九世紀後期,美國黑人的公民權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視黑人的法規和慣例層層約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國黑人常常被隔離開來,不能與白人同在一個學校上學,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個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參與美國社會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後仍然和奴隸一樣被剝奪各種權利,他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與國家的發展並非完全相稱。因此美國黑人的平等問題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黑人志願團體和教會以及其它各階層關心此事的美國人團體,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場爭取民權的運動。他們敦促國會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清除美國社會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最後殘餘。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舉行的「為工作的自由進軍」是民權運動的重要里程碑。那天最激勵人心的,是馬丁·路德·金恩牧師代表南方基督教領導會議所作的講演。 一位新聞記者指出,金氏的演講「充滿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徵和聖經的韻律」。他既義正嚴辭又有節制;公開宣揚-這是其基本哲學的一部分--非暴力的改革途徑;並且侃侃陳詞,雄辯有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國國會、總統和法院將金氏在講演中提到的各種法律障礙解除了。 一百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們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會。這一莊嚴宣言猶如燈塔的光芒,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它之到來猶如歡樂的黎明,結束了束縛黑人的漫漫長夜。 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一百年後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裡,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裡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眾。 就某種意義而言,今天我們是為了要求兌現諾言而匯集到我們國家的首都來的。我們共和國的締造者草擬憲法和獨立宣言的氣壯山河的詞句時,曾向每一個美國人許下了諾言。他們承諾給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剝奪的權利。 就有色公民而論,美國顯然沒有實踐她的諾言。美國沒有履行這項神聖的義務,只是給黑人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支票上蓋著「資金不足」的戳子後便退了回來。但是我們不相信正義的銀行已經破產。我們不相信,在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之庫裡已沒有足夠的儲備。因此今天我們要求將支票兌現--這張支票將給予我們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 我們來到這個聖地也是為了提醒美國,現在是非常急迫的時刻。現在決非侈談冷靜下來或服用漸進主義的鎮靜劑的時候。現在是實現民主的諾言的時候。現在是從種族隔離的荒涼陰暗的深谷攀登種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時候。現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兒女開放機會之門的時候。現在是把我們的國家從種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來,置於兄弟情誼的磐石上的時候。 如果美國忽視時間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決心,那麼,這對美國來說,將是致命傷。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來,黑人義憤填膺的酷暑就不會過去。一九六三年並不意味著鬥爭的結束,而是開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消消氣就會滿足;如果國家安之若素,毫無反應,這些人必會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權利,美國就不可能有安寧或平靜。正義的光明的一天不到來,叛亂的旋風就將繼續動搖這個國家的基礎。 但是對於等候在正義之宮門口的心急如焚的人們,有些話我是必須說的。在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中,我們不要採取錯誤的做法。我們不要為了滿足對自由的渴望而抱著敵對和仇恨之杯痛飲。我們鬥爭時必須求遠舉止得體,紀律嚴明。我們不能容許我們的具有嶄新內容的抗議蛻變為暴力行動。我們要不斷地昇華到以精神力量對付物質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現在黑人社會充滿著了不起的新的戰鬥精神,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為我們的許多白人兄弟已經認識到,他們的命運與我們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他們今天參加 有注意到,參加今天集會的人中,有些受盡苦難和折磨;有些剛剛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於尋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慘遭瘋狂迫害的打擊,並在警察暴行的旋風中搖搖欲墜。你們是人為痛苦的長期受難者。堅持下去吧,要堅決相信,忍受不應得的痛苦是一種贖罪。 讓我們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阿拉巴馬去,回到南卡羅來納去,回到喬治亞去,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們北方城市中的貧民區和少數民族居住區去,要心中有數,這種狀況是能夠也必將改變的。我們不要陷入絕望而不克自拔。 朋友們,今天我對你們說,在此時此刻,我們雖然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深深紮根於美國的夢想中的。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阿拉巴馬州能夠有所轉變,儘管該州州長現在仍然滿口異議,反對聯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裡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將能與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攜手並進。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聖光披露,滿照人間。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我懷著這種信念回到南方。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從絕望之嶙劈出一塊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爭吵的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美交響曲。 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禱,一起鬥爭,一起坐牢,一起維護自由;因為我們知道,終有一天,我們是會自由的。 在自由到來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兒女們將以新的含義高唱這支歌:「我的祖國,美麗的自由之鄉,我為您歌唱。您是父輩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驕傲,讓自由之聲響徹每個山崗。」 如果美國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夢想必須實現。讓自由之聲從新罕布什爾州的巍峨峰巔響起來 ! 讓自由之聲從紐約州的崇山峻嶺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賓夕法尼亞州阿勒格尼山的頂峰響起來 ! 讓自由之聲從科羅拉多州冰雪覆蓋的洛基山響起來 ! 讓自由之聲從加利福尼亞州蜿蜒的群峰響起來?不僅如此,還要讓自由之聲從喬治亞州的石嶙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田納西州的瞭望山響起來 ! 讓自由之聲從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片山坡響起來。 當我們讓自由之聲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個大小村莊、每一個州和每一個城市響起來時,我們將能夠加速這一天的到來,那時,上帝的所有兒女,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耶穌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將手攜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靈歌:「終於自由啦 ! 終於自由啦 ! 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於自由啦 ! 」 http://www.usinfo.org/PUBS/LivingDoc/haveadream.htm (见《美国历史文献选集》第 181-185 页中英文版 ,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 1985 年) *********************** 2013 年小馬丁·路德·金纪念日(1月21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月21日(北京时间)发布 今天(2013年1月21日,美东时间)是1984年以来美国一年一度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小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纪念日。1984年1月,总统罗纳德·里根签署法令,规定今后每年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为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以纪念这位伟人,并且订为法定假日。迄今为止美国只有三个以个人纪念日为法定假日的例子,分别为亚伯拉罕·林肯日、乔治·华盛顿日与此处所提到的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其中,而马丁·路德·金是唯一一位非美国总统而又享有此殊荣的人。他最有影响力且最为人知的一场演讲是1963年8月28日的《我有一个梦想》,迫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今天又是奥巴马总统继任新一届总统的就职演说的日子,尽管学校和一些单位放假,但是人们的奥巴马热已经减退,即使估计百万人参加他的就职典礼,也不可能到达上届180万的人数。人们对他的改变已经感到厌倦,尽管如此,危机已经经历了四年,人们还是期望他有所作为,尽快摆脱危机,迎来新一轮经济复苏潮。至于对外政策,并非美国人关注的焦点,美国佬希望美国的生活好起来。 *********************** 2011 年小馬丁·路德·金纪念日(1月17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月22日发布 今年1月17是1984年以来美国一年一度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小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纪念日。1984年1月,总统罗纳德·里根签署法令,规定今后每年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为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以纪念这位伟人,并且订为法定假日。迄今为止美国只有三个以个人纪念日为法定假日的例子,分别为亚伯拉罕·林肯日、乔治·华盛顿日与此处所提到的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其中,而马丁·路德·金是唯一一位非美国总统而又享有此殊荣的人。他最有影响力且最为人知的一场演讲是1963年8月28日的《我有一个梦想》,迫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集中了有关小馬丁·路德·金的资料。(见以下附件) 这里发布的《小馬丁·路德·金的生平与精神遗产》图片11张,转自美国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 **************** 纪念美国民权运动领袖小馬丁·路德·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18日发布 今年1月21是1984年以来美国一年一度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小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纪念日。1983年,美国国会规定以后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为全国假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领导美国黑人争取民权运动是争取种族平等胜利时代的结束,又是一个争取种族事实上平等新时代的开始。他的《从伯明翰市监狱发出的信》、《我有一个梦想》等著名演说迄今影响着美国民权运动。 他在《我有一个梦想》演说中说:“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裡生活。”“如果美國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夢想必須實現。讓自由之聲從新罕布什爾州的巍峨峰巔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紐約州的崇山峻嶺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賓夕法尼亞州阿勒格尼山的頂峰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科羅拉多州冰雪覆蓋的洛基山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加利福尼亞州蜿蜒的群峰響起來?不僅如此,還要讓自由之聲從喬治亞州的石嶙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田納西州的瞭望山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片山坡響起來。當我們讓自由之聲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個大小村莊、每一個州和每一個城市響起來時,我們將能夠加速這一天的到來,那時,上帝的所有兒女,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耶穌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將手攜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靈歌:「終於自由啦!終於自由啦!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於自由啦!」” 小马丁·路德·金是美国国会唯一决议设立纪念日的黑人。在美国他不仅是黑人之神,也是白人政治家们始终尊敬和不敢怠慢的黑人领袖。今年是大选年,又是金逝世40周年,在民主党内出了一个争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年轻黑人参议员奥巴马,他在艾奥华初选时击败了呼声颇高的希拉里,两人之间关于小马丁·路德·金评价的话题印发争议,这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黑人名权领袖小马丁·路德·金,关注他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关注黑人民权运动的未来。 黑人总统的到来是否时机已经成熟是当前美国大选评论中的热门话题,在笔者看来,黑人参选总统候选人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尽管已有黑人精英身居高位,但是让主流社会接受一位黑人入住白宫将考验今日美国种族真正平等的成熟度,我们将拭目以待。 本文附有的《学术交流网2002-2004年发布小马丁·路德·金索引(1792.1)》集结了笔者在学术交流网上2002-2004年间发布的有关小马丁·路德·金文章和资料索引,另附两篇小馬丁·路德·金的演说,和他的生平及相关文章索引 ************************************* (一)Martin Luther King I HAVE A DREAM 馬丁.路德.金恩 我有一個夢想 http://www.usinfo.org/PUBS/LivingDoc/haveadream.htm *************************************************** (二)小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從伯明罕市監獄發出的信 Letter from Birmingham City Jail http://www.usinfo.org/PUBS/AmReader/p756.htm ***************************************   (三)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金牧师之称。 http://baike.baidu.com/view/81787.htm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625 ******************* 学术交流网2002-2004年发布小马丁·路德·金目录索引(1792.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0月26日发布 自10月7日起分类发布学术交流网2002-2004年中国美国问题论文和资料总目,总目的编序和笔者发布的2007-2009年中国美国问题博文相对应,便于自己和有兴趣的网友查阅。 1792.1 小马丁·路德·金 1792.1-W200201 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 (1963)(英文稿),选自Info USA/2001年4月;学术交流网/美国历史文献/2002年9月19日转发 1792.1-W200202 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从伯明翰市监狱发出的信,美国参考/著名演说集;学术交流网/美国历史文献/2003年1月20日转发 美国历史文献/2002年9月19日转发 1792.1-W200203 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有一个梦想,美国参考/《美国历史文献》;学术交流网/美国历史文献/2003年1月20日转发 美国历史文献/2002年9月19日转发 1792.1-W200204 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向华盛顿进军演说词,发表:美国参考/著名演说集;学术交流网/美国历史文献/2003年1月20日转发 1792.1-W200301 布什总统(BushZongtong): 布什总统发表贺词纪念我有一个梦演说40周年 ,发表:美国参考/2003年8月29日;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评论/2003年8月31日转发 1792,1-W200302 David Pitts (David Pitts): 马丁·路德·金的种族平等之梦实现了吗? ── 纪念美国民权运动大游行四十周年,发表:美国参考/2003年8月23日;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评论/2003年8月24日转发 1792.1-W200401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Baigong Xinwen Mishubangongshi):布什总统发布纪念马丁·路德·金公告/美国参考/2004年1月20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21日转发 1792.1-W200402 Taylor Branch (Taylor Branch):马丁·路德·金:从牧师到社会活动家/交流杂志/2000年第一期;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4月11日转发 1792.1-W200403 果戈网(Guogewang):金领导的对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的抵制/果戈网/2004年1月15日转;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04 黄安年(Huang Annian) 辑:学术交流网发布有关小马丁·路德·金的文章和资料索引(2002.9-2004.1)/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9日首发 1792.1-W200405 交流杂志(Jiaoliu Zazhi):马丁·路德·金:从牧师到社会活动家/果戈网/2004年1月15日转发;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06 马丁·路德·金III(Martin Luther King):我有一个梦想(英文版)(A)/果戈网转/2004年1月15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07 马丁·路德·金III(Martin Luther King):我有一个梦想(英文版)(A)/果戈网转/2004年1月15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08 马丁·路德·金III(Martin Luther King):马丁·路德·金的种族平等之梦实现了吗?── 纪念美国民权运动大游行四十周年/美国参考/2003年8月23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09 关于小马丁.路德.金之死,On the Death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Jr.罗伯特.F.甘乃迪(ROBERT F. KENNEDY)文,发表:果戈网/2004年1月15日转;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10 美国之音(Meiguo Zhiyin):馬丁·路德·金博士 -- 美國民權領袖 / 美国之音/2002年1月31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11 美国之音(Meiguo Zhiyin):关于小马丁·路德.金之死,On the Death of Martin Luther King, /美国之音/2002年1月31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12 民主教育(Minzhu Jiaoyuu):马丁·路德·金领导的对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的抵制/果戈网/2004年1月15日转;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13 网络文摘(Wanglou Wenzhai):马丁·路德·金:从牧师到社会活动家/果戈网/2004年1月15日转;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14 人民网(Renminwang):历史上的今天:马丁·路德·金诞辰/人民网/2003年1月15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15 深圳新闻网(Shenzhen Xinwenwang):马丁·路德·金演说发表40年 梦想仍未成现实/深圳新闻网/2003年08月24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1792.1-W200416 徐冰川(Xu Binchuan)、闻新芳(Wen Xinfang):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国新闻网;千龙网;果戈网/2004年1月15日转发;学术交流网/美国社会生活/2004年1月18日转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7156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7156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6874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526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5266.html 奥巴马的“改变”和通往白宫之路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8月30日发布 2008 年竞选民主党总统提名候选人难分难解,但是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希拉里获得提名,都是开创了美国总统选举的历史,一个是黑人总统候选提名人,一个妇女总统候选提名人。最终黑人奥巴马战胜了希拉里女人,为了显示民主党的团结一致,希拉里呼吁投票全力支持奥巴马,奥巴马能否获得希拉里阵营的绝大部分选票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奥巴马能否问鼎白宫。在副总统候选人提名人问题上,奥巴马没有选择女性希拉里倒是麦凯恩出人意料地选择阿拉斯加女州长美女佩林来充当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共和党人领先了一步。 表面上,奥巴马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相当出色,赢得了满堂喝睬,但是仔细品味下来,奥巴马依然比较空洞地谈论着“改变”,究竟要“改变”什么,依然模糊不清。如果仅仅改变了两党轮流坐庄局面,而对于内政外交没有一个振兴经济,重塑形象的重大改变,无疑还是换汤不换药。 如果历史地、客观地考察小布什政府的八年政绩,是不能像奥巴马那样全盘否定,作为竞选语言,只有否定现任总统,在野党才能问鼎白宫。美国今天的经济困境以至危机并非全部由于小布什经济政策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有个周期,就全球经济来看均处于调整期,美国经济尚未到达谷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关注的不是谁造成今天的困境,而是谁能引领美国尽快摆脱经济困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兼顾中产阶层、下层群众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从提名演说中,我们还看不出奥巴马有什么猛药、良药能够解决美国的经济困境问题,当然在经济大环境问题上,在野党处在竞选的有利地位,他们可以通过指责现政府的无能,并把麦凯恩和现政府的政策等同起来,还夸下海口宣扬只有自己才能来拯救美国。问题在于麦凯恩也不是吃素之辈,如果人们发现两天后老道的麦凯恩在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了比奥巴马更能够吸引选民的经济政策,那么就为奥巴马通往白宫的改变之路增添了变数,何况目前的民意测验对奥巴马并不利。 再说,在对外政策上,奥巴马仅仅许诺从伊拉克撤军是不够的。如果不改变美国单边主义外交,难以重塑美国的形象。而奥巴马并没有以明确的语言来传达这一信息。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既要黄油又要大炮的美国,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是难以保持优势,也不利重塑美国的形象。 今年8月28日奥巴马的接受提名演说恰逢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说45周年纪念日,奥巴马的高调实现美国梦的说法,自然也使人们联系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问题在于马丁·路德·金的梦想重点论述的是种族平等,而在总统选举问题上打种族平等牌并不见得对奥巴马入主白宫有利。相当一些习惯于白人总统的选民对于接受一名黑人总统尚存忧心,因而这种改变的宣传,搞得不好可能适得其反,毕竟谁能入主白宫是要靠选票来判断的。 奥巴马是位极其出色的凭其三寸不烂之舌打动年轻选民的竞选总统,人们担心其领导能力,其实这也是欺人太甚,既然三流演员的里根能够当选美国总统并且口碑不坏,为何同样有表演才能为何不能入主白宫呢?好在11月4日就见分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6704.html 1792.1 小马丁·路德·金 * 纪念美国民权运动领袖小馬丁·路德·金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8 年 1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625) 3462 小馬丁·路德·金纪念日 *2011 年小馬丁·路德·金纪念日( 1 月 17 日 ),图 1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1 年 1 月 22 日 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6874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5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埃及冲突事件:美国骨子里的目标 PK 奥巴马讲话表面文章
laserdai 2013-8-16 20:21
这次埃及事件的双方很明显:一方是军政府,另一方是 “穆斯林兄弟会” 。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下面对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讲话和美国在埃及骨子里的目标,非常耐人寻味。 1. 美国总统奥巴马强烈谴责了埃及发生的暴力,而且还取消了同埃及的联合军事演习。 奥巴马在度假地发表讲话,谴责埃及政府下令使用武力驱散抗议者。 在宣布取消定于本月晚些时候与埃及的联合军事演习时,他说,埃及平民的权利受到践踏之际,美国不可能与埃及继续正常的合作。 他说,埃及正在走向一条危险之路,并敦促临时政府放弃暴力,采取措施让全国和解。 但是他强调说,“我们不偏袒任何一方或任何一位政治人物。” 2. 美国的目标:不许穆兄会在埃及参政 《 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8月15日发表小布什时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John Bolton)的文章说,现在不是奥巴马政府犹豫不决或犯战略错误的时候。 我们必须根据埃及的战略重要性,精确界定美国的优先顺序,为埃及可能爆发旷日持久的战斗做好准备 。我们的资源有限,只有弄清楚美国的利益,才能够集中力量和资源促进这些利益,同时避免对我们不可能发挥影响的问题,进行学院式的争论。 第一,埃及必须继续遵守1979年与以色列签署的“大卫营和平协议”。这项协议不仅奠定了美国整个中东政策的基础,而且表明了埃及的巨大转变: 萨达特对苏联变脸,为美国乘机在中东挖莫斯科的墙角,最终赢得冷战大开方便之门。1981年,穆斯林兄弟会为此刺杀了萨达特。从那时至今,穆兄会一贯仇视与以色列谋和的埃及领导人。 如果穆尔西在总统位子上稍稍坐久一点,很可能完全废除“大卫营协议”。协议的死亡会进一步削弱美国在整个中东的影响力,为反美、反以色列激进分子提供新的机会,对与美国友好,准备承认埃及、约旦对以色列合约的阿拉伯政权构成更大的威胁。华盛顿不要错误地认为,“大卫营和平协议”是理所当然。弄不好协议就会迅速消失。 第二, 苏伊士运河对埃及极其重要 。如果运河像1956年苏伊士危机时那样遭到封锁,或像1967年“六日战争”后那样断航数年,埃及、欧洲、美国都将受重创。20多年来,西奈半岛成为恐怖分子的天堂,埃及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外国投资和旅游收入直线下降。除非政局复归稳定,否则埃及的GDP将继续萎缩,整个社会将贫困化,进一步摧毁已经十分薄弱的社会凝聚力。显然,美国只应当支持明确承诺遵守“大卫营和平协议”的埃及领导人。美国必须帮助的,是那些把挽救经济,尊守国际经济义务,确保苏伊士运河通航放在首位的埃及领导人。 埃及军队及其支持“大卫营和平协议”的“亲民主”分子,没有理由把拒绝支持大卫营协议的穆斯林兄弟会纳入“联合”政府 。或者坦白说,完全不应当把兄弟会纳入政治进程。 自1979年以来,埃及军方领袖就是亲华盛顿的,所以要继续援助埃及军队 。同时鼓励欧洲和友好的阿拉伯国家也这样做。美国还应当为埃及朋友在其国内政治纷争中留有余地。这并不是说开给他们一张空头支票,而是反对奥巴马政府本来几乎支持穆斯林兄弟会。这个组织与其说是政党,不如说是武装民兵。现在埃及形势不妙,美国应当小心谨慎,竭力不使局势恶化,危及美国在中东和全世界的利益。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14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如此为“棱镜门”灭火只能越抹越黑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8-11 17:18
奥巴马如此为“棱镜门”灭火只能越抹越黑 自从美国国家安全局前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6月初通过媒体揭露电话秘密监控项目和代号“棱镜”的网络秘密监控项目后,美国内以及国际社会反应强烈,奥巴马面临巨大政治压力。 6 月 19 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德国柏林的新闻发布会上,就为窃听计划“棱镜”辩解,称该计划并非简单窃听行为,而是拯救生命。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奥巴马说:“在我接手政府工作后,也接受了保护美国人民的义务。保护个人隐私也是我国的最高价值观。我已经批评过上届政府,认为他们伤害了我们的价值观。我认为自己看待这一 ( 棱镜 ) 计划是用健康的、批评性的眼光”。 奥巴马说,“棱镜”计划并非简单的窃听行为。实行这一计划的人是在法官的监护下“小范围的”行动,对 50 多个具体的“威胁对象”进行了反击,其中也包括来自德国的威胁,因此“这一行动拯救了生命”。 奥巴马详细解释了政府对互联网的监控过程:“例如我们接到情报,发现一个电话号码有问题,我们希望知道是否有人使用这个号码。我们有检查这个号码的技术手段。但我们只是检查号码,但并不检查通话内容。这不是窃听。只是想证实,这个号码属于谁。比如说在本拉登家里发现的号码。如果我们发现有人使用这个号码打电话,而我们想知道通话内容,那必须第一时间向法庭申请。我们需要法官的许可”。 奥巴马强调,政府对信息的检查仅涉及到恐怖分子、大面积杀伤性武器这样非常特殊的主题,进一步调查也必须获得法庭许可。并没有对网上随便什么人进行调查,也没有检查德国、美国或者法国公民的普通邮件往来。 但奥巴马同时承认,应该在检查措施和保障公民隐私间找到平衡点,并承诺美国国土安全局将会向公众公布一些获得的信息,以便澄清疑虑。 在奥巴马发言之后,德国总理默克尔补充说,德国公众对这个问题有疑虑,担心个人信息会受到普遍侵犯。她和奥巴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长很详细的讨论,但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释。“我们必须在保障安全以及维护自由使用互联网这两个方面找到平衡”。 然而, 7 月 31 日斯诺登突然打破沉默再度爆猛料,将美国更大规模监控计划“ Xkeyscore ”的细节曝光,立即引发极大关注。   通过英国《卫报》发布的文件资料显示,这项名为“ Xkeyscore ”的监控计划“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网上信息”,可以“最大范围收集互联网数据”,内容包括电子邮件、网站信息、搜索和聊天记录等等。 斯诺登以他受雇于美国国家安全局 (NSA) 时,曾有机会使用“ Xkeyscore ”计划。就具体说明:“只要有相应的电子邮件地址,他可以对任何人进行监控,下至平民百姓,上至法官总统”。 由于“ Xkeyscore ”产生的监控数据太过庞大,内容只能保存在系统里 3 到 5 天,元数据可以储存 1 个月。 NSA 因此建立了新的数据库,分析员可以将其“感兴趣”的情报“另存”在那里,使存放时间并可长达 5 年。   根据相关资料,美国情报机构分析人员甚至可以通过“ Xkeyscore ”计划对个人的互联网活动进行“实时监控”。 2012 年“ Xkeyscore ”在 1 个月内存储的各类监控数据记录高达 410 亿条。 资料也显示“ Xkeyscore ”计划已经协助美国情报机构抓捕了数百名恐怖嫌犯, NSA 在发给《卫报》的声明中说,有关情报对象只限于“美国境外目标”,其中也包括“ Xkeyscore ”计划在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美国及其作战部队”。   由于“监控门”事件 31 日又掀起了风暴,美国情报机构当天将此前斯诺登披露的一小部分文件解密公开,显示美国官方曾授权大量搜集电话数据。 虽然美国法律要求在监控美国人时必须有相应的批准书,但“ Xkeyscore ”在技术上也可以监控任何美国人,分析人员即使没有批准书亦可获得相关数据。 外界对如此大规模的监控计划仍感到非常担忧。 这样,奥巴马的“辩解”,就又给自己抹黑了! 8 月 9 日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奥巴马 发表讲话并回答记者提问。又对“棱镜”情报监控项目 宣布了针对美国庞大的监控项目的四项改革计划 ,声称,以此,“加强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情报监控项目的监督”。 试图,以此,恢复民众的信心。 第一,他表示将与国会合作,对 2011 年“ 9 ・ 11 ”恐怖袭击后通过的《爱国者法案》中最有争议的第 215 条进行“适当的改革”,该条款授予政府收集包括电话记录在内的各种信息的权力。 奥巴马指出,此举是破坏恐怖阴谋的重要手段,但鉴于其规模,可能会有人担心被滥用。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加强监督,增加透明度,并对监控权进行限制。 第二,与国会一起合作,提升公众对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信心。正是该秘密法庭批准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对电话和互联网的监视请求。奥巴马提出,在评估与公民自由相关的关切时,应该听听政府之外的独立的声音。 第三,必须增加监控项目的透明度,奥巴马表示,他已下令情报界尽可能地公开更多的信息。此外,美国情报机构还将建立一个旨在增加透明度的新网站。 最后,奥巴马称,白宫正在组建一个独立的顾问团体,其成员由外部专家担任。这些人将被授权查阅政府的监视活动,并在 60 天内发布公开报告,并在年末发布总结报告。 在宣布完上述改革措施之后,奥巴马大声辩护说:“这一切步骤都是要确保美国人民可以相信,我们的努力是符合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价值。我也想对世界其他国家再次清楚地表明,美国情报机构对秘密监视普通人不感兴趣,我们的情报人员专注于找出必要的信息来保护我们的人民,并在许多情况下保护我们的盟友。” 不过,多家美国媒体指出,这些举措并无太多实际内容,可以立刻实施且看到成效的只有在秘密开庭的“外国情报监控法庭”中增设公共辩护人一项,这相当于为受监控者安排一位律师。此外,美国媒体报道,奥巴马8日秘密会见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首席执行官兰德尔·斯蒂芬森等信息业高层以及相关公民权利组织领导人,目的是组建专家小组加强对情报监控的外部监督。 分析人士认为,除了在“棱镜门”问题上争取主动外,奥巴马的情报新政用意还在于安抚因这一事件对他感到失望的选民,同时争取立场偏中立的民众支持。   奥巴马的支持者主要是左派,在“棱镜门”事件中,他的批评者也主要来自这一群体。今年下半年,奥巴马面临与国会商讨债务上限、敲定联邦预算、推动移民改革、力保医改实施等一系列艰难任务,如果因“棱镜门”失分太多,他将陷入不利处境。   政治立场中立的民众对情报部门刺探民众隐私也感到不安,但《政治报》分析说,他们的担忧不及左派强烈,奥巴马在这一问题上有足够的腾挪空间,推出情报新政足以改变这部分民众的看法。更何况此前不久,美国政府说,正是因为这些项目的存在,美方才能截获“基地”高层电子通讯,获知其欲袭美国目标的图谋。   对于来自国外的批评声音,奥巴马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的确有很强大的网络监控能力,但在使用上却表现出了其他国家拒绝采取的“克制”,而那些拒绝克制自己力量的国家,有不少正是“棱镜门”的积极批评者。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这番言论表明,他本人或美国当局其实无意限制情报部门在国外实施网络与电话监控。 而且,从斯诺登所揭发的情况看来,奥巴马所说的这些表面文章又怎能监控得住那么强大的“棱镜“,和“ Xkeyscore ”?!这种所谓“监督”又能骗得了谁呢?! 在这个记者会上,他也不得不承认,媒体持续不断地曝光监控项目,导致他在这个问题上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影响到“公众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他在记者会上所说的:“即便不实行改革,我认为这些(监控)项目也能够遵循防止滥用的方式运行,但问题是我要安抚美国民众的心。”这句话,也正好暴露出他推出所谓“新政”的初衷。 因此,奥巴马的宣示,被一些分析人士视为斯诺登及其支持者的部分胜利。 有记者问及这是否意味着斯诺登揭露政府监控计划做得对,对此,奥巴马顾左右而言他,表示自己不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 奥巴马说:“事实是,斯诺登先生被指控犯有三项重罪,如果他认为事实上他的所做作为是对的,那么他应该像每个美国公民一样,回到美国,带着自己的律师一起出庭,就他的案子对薄公堂。” . 。 哈!既然,已经给斯诺登安上了“三项重罪”,他又怎能回到美国来,听任摆布呢?! ​
个人分类: 其它|2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斯诺登*奥巴马*炸弹奖*普京原则*维稳
热度 2 zhangxw 2013-8-2 11:00
斯诺登 * 奥巴马 * 炸弹奖 * 普京原则 * 维稳 张学文 ,2013/8/2 今天许培扬博主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13403.html 指出斯诺登可能获得炸弹奖,而这显然是奥巴马不愿意看到的.问题是奥巴马2009 已经获得炸弹奖,他反对斯诺登,所以后者获奖也就意味着奥巴马做了危害人类的基本权益(保护隐私)的事,并且不改正. 所以要颁发炸弹奖给斯诺登,就需要撤回对奥巴马的颁奖.这也给炸弹奖委员会一个难题. 我觉得这些分析有逻辑性. 再就是我认为普京说的斯诺登不得危害美国的话(原则)十分值得推敲,什么叫危害美国?斯诺登可以认为我这样做坚持了美国的基本建国理念,我揭露奥巴马正式维护美国的建国原则.于是普京说就是,就是,而奥巴马无可奈何。 奥巴马说我要维稳,所以监听… 而和平理念下的世界是大家彼此信任,不需要互相监听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1811 次阅读|4 个评论
奥巴马真的摊上大事了,斯诺登获准在俄避难
热度 2 黄安年 2013-8-2 07:28
奥巴马真的摊上大事了,斯诺登获准在俄避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8月2日发布 斯诺登是美俄较量中的一枚棋子,美国对俄 软硬兼施,搞得脸面丢尽,威严无存,结果 斯诺登至少可以在俄罗斯一年临时避难。 估计斯诺登效 应还会发酵,美国自吹愈烈,负面影响愈大,迟早有人要为此付出代价。 斯诺登事件绝不像有些自我感觉良好、不断打造自我形象的时事评论员当初说的那样,事件很快过去。斯诺登事件对奥巴马来说,是刚刚开始的一场恶梦,不仅是情报战略的恶梦,更重要的是动摇其宣扬好得无比的核心价值观的恶梦。 ********************8 美国回应斯诺登获准在俄避难:极度失望 2013 年08月02日 03:19 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律师库切列纳展示斯诺登获得的临时避难文件。图/东方IC 原标题:民调支持斯诺登 俄当日批准避难 为美国“棱镜”项目曝光者爱德华·斯诺登提供法律帮助的俄罗斯知名律师库切列纳1日证实,斯诺登已经获得在俄罗斯临时避难的许可,为期1年。目前他已离开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中转区,进入俄罗斯境内。有意思的是,斯诺登获得避难许可的当天,俄一机构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多数民众对他表示支持。 乘出租车离开去向不明 一直帮助斯诺登的俄籍律师阿纳托利·库切列纳当地时间1日下午向媒体证实,斯诺登刚刚获得批准临时避难申请的文件,获允在俄罗斯逗留一年,他不久就离开机场。 一名机场消息人士告诉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斯诺登已经首次正式“入境”俄罗斯。 库切列纳说,走出机场后,斯诺登自行搭乘一辆普通出租车离开。鉴于他“已经是这个星球最受追踪的人物”,现在所处地点出于安全原因将不会公开。 接受俄罗斯24小时新闻电视频道采访时,库切列纳在镜头前展示批准斯诺登临时避难申请的法律文件,上面显示签署日期为7月31日,有效期至2014年7月31日。 “ 我刚刚为他送行,他已经去往一个安全地点,”库切列纳说,“安全对他来说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斯诺登父子感谢俄罗斯 按照律师库切列纳的说法,斯诺登将“自己决定去哪里”。虽然所在地点现在还是秘密,但这名焦点人物终将出现在公众视线中,接受媒体采访。 库切列纳说,在这之前,斯诺登首先需要“适应生活”,毕竟已经困在机场一个多月。 身在机场时,一些人士已经开始为斯诺登筹款,以帮助他应付在俄罗斯的生活开支。 库切列纳说,他曾接到不少俄罗斯人的电话,他们表示愿意为斯诺登提供帮助。一些女性愿意提供住房,甚至愿意嫁给斯诺登,“我告诉他(斯诺登)的时候,他笑了”。 另据路透社报道,维基解密网站1日刊登斯诺登获得俄避难身份声明。 声明引用了斯诺登的话:“过去这段时间我们看到奥巴马政府对于美国和国际法律毫无尊重,但最后法律还是获得了胜利。我对俄罗斯政府根据其国内法律和国际义务给予我避难身份表示感谢。” 此外,斯诺登的父亲朗尼也向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了感谢。他说,“我太感谢俄罗斯民族和总统普京了。” 过半俄民众支持斯诺登 7 月31日 ,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俄罗斯民众对“棱镜门”主角爱德华·斯诺登表支持。 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当天发布调查结果,显示51%的调查对象支持斯诺登曝光美国情报机构秘密监视通信等,17%持否定态度,另外32%没有表态。 就俄罗斯是否应该给予斯诺登庇护,43%的调查对象赞成,29%反对,28%未表态。 列瓦达中心7月18日至22日调查1601人,涵盖全俄130个城市、乡镇及村庄,误差率为正负3.4个百分点。 □ 观察 俄收留斯诺登是在叫板美国吗 俄为何同意收留斯诺登 斯诺登滞留机场中转区一个多月以来,美方持续向俄施压,要求交出受到间谍罪指控的斯诺登。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表态来看,考虑到俄美关系,俄罗斯并不欢迎斯诺登。但是,在俄罗斯国内一直有强大的、要求给予斯诺登庇护的声音。在斯诺登主动表态承诺“停止给美国带来损害”之后,俄罗斯从道义上已没有理由将斯诺登拒于门外。同意收留斯诺登,对俄罗斯不无“好处”:展现不畏美国施压的强硬姿态,有利于提升俄罗斯的国际形象;可以保留“利用斯诺登事件与美交涉”的后手。尽管斯诺登表示“自己知道的,都已经说了”,但分析认为,他手中很有可能仍掌握着令美国难堪的猛料。 是否影响俄美关系 此前,曾有传言斯诺登事件将影响俄美首脑会晤。对此,俄总统外交事务助理乌沙科夫1日在斯诺登获准入境后随即表示,斯诺登事件不会对俄美政治关系造成影响,目前俄罗斯方面没有收到任何奥巴马可能取消出席9月初“普奥会”的信号。俄总统普京此前也多次表示,俄美两国关系远比在特工问题上的无谓争吵重要得多。 从美国方面看,虽然美国一直向俄方施压,要求交出受到间谍罪指控的斯诺登,但都停留在“嘴皮”上,并无实际动作。其实美国也早已认识到,要求俄罗斯交出斯诺登并不现实,摩擦已在所难免。在斯诺登获准进入俄罗斯后,不能排除美国“负气”与俄罗斯争吵甚至双方裂痕进一步加深的可能。 另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白宫发言人卡尼表示,美国对俄罗斯给斯诺登提供临时避难“极度失望”,在此情况下,美国将重新评估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9月初举行峰会的计划。 至于斯诺登申请俄国籍的问题,根据俄法律规定,作为“临时难民”的斯诺登不能在3年内获得俄罗斯国籍,要成为俄公民并非易事。 斯诺登一天未归案奥巴马就要囧下去 在这场跌宕起伏的大戏中,“棱镜门”揭秘者斯诺登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斯诺登揭露了美国对世界和本国人民秘密监控,本人也完成从无名之辈到“棱镜”深喉角色的转变。他此前栖身俄罗斯谢列梅捷沃机场中转区多日,进入俄境后也不免言行谨慎,虽然有点狼狈,但至少性命无忧,且为自己赢得了不少名声。 此外,斯诺登看似穷途末路,但手中仍握有不少杀手锏,能时不时爆点料,例如将美国更大规模监控计划的细节曝光,不断令奥巴马政府蒙羞,真正做到了让“山姆大叔”如鲠在喉。 作为“男二号”,奥巴马政府从一开始就是“被参与”演这场大戏。“棱镜门”曝光后,奥巴马政府一时灰头土脸,被迫到处灭火,为监控本国人民和盟友辩护。缓过神后,还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追索斯诺登上——一面对俄罗斯软磨硬泡,一会儿承诺不会判斯诺登死刑,一会儿通过媒体放风、威胁取消美俄首脑会晤,目标却只有一个:向俄罗斯“讨要”斯诺登;另一方面,还要不时威胁其他国家,切断斯诺登后路。 不过到目前为止,美国招数用尽,引渡斯诺登却依然未有结果,在戏中可谓囧态连连。 相较之下,“男三号”俄罗斯则是游刃有余。普京连任总统以来,美俄关系疙疙瘩瘩。表面上,俄对斯诺登的态度游移不定,但普京7月中旬的一次讲话显露出俄罗斯的真实想法。普京指出,美国其实是将斯诺登困在了俄境内,“美国人自己吓唬其他所有国家,导致没有国家愿接纳他,如此一来,美国人是自己将他困在了俄罗斯”。普京还不忘揶揄:“这是送给我们的圣诞礼物。” 随着斯诺登入境俄罗斯,新的戏码又将陆续登场。斯诺登一天未“归案”,奥巴马政府就要一直囧下去。 ■“ 棱镜门”时间表 6 月6日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美国开展一个名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搜集情报。 6 月9日 “ 曝光者”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经由《卫报》和《华盛顿邮报》自曝身份。 6 月11日 斯诺登离开他居住的香港酒店后去向不明。 6 月13日 FBI 开始对斯诺登展开刑事调查,为美国官方首次证实已对斯诺登采取行动。 6 月23日 斯诺登由中国香港飞抵莫斯科,滞留在谢列梅捷沃机场中转区。 6 月24日 美国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说,美方期待俄罗斯把斯诺登驱逐回美国。 6 月25日 俄总统普京表示,俄美没有签署引渡协议,俄不会把斯诺登交给美国。 7 月1日 普京提出了俄接受斯诺登政治避难申请的条件,即“他必须停止继续损害美国的利益”。斯诺登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一度放弃留在俄罗斯的打算。 7 月2日 斯诺登向15个国家申请政治避难。其后,斯诺登共向20余个国家提出避难申请。 7 月5日 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和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表示,愿意为斯诺登提供政治或人道主义庇护。但由于美国国务院已经注销斯诺登的护照,他难以继续飞往其他目的地。 7 月12日 斯诺登主动与俄罗斯和国际人权组织代表、知名律师、杜马议员等会面,重提向俄罗斯申请政治避难,并答应停止损害美国的利益。 7 月16日 斯诺登正式向俄罗斯提出临时避难申请。 本版据新华社电 标签: 谷歌 普奥 避难申请 分享到: 125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4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相关专题: 斯诺登泄密事件 相关新闻: · 美国国安局曾耗资一亿英镑资助英国窃听机构 · 斯诺登获得俄罗斯庇护美国民众表态不一 · 资深人权分子:为斯诺登须留俄感到可悲 · 美国重估美俄峰会可行性暗示或切断高层交往 · 英媒:美可监控网民几乎所有网络活动 · 美回应斯诺登获俄临时难民身份:极为失望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sndxiemi/content-3/detail_2013_08/02/28180175_0.shtml
26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布莱德雷的四个错误战争和奥巴马的朝鲜战争胜利
热度 1 黄安年 2013-7-30 14:33
布莱德雷的四个错误战争和奥巴马的朝鲜战争胜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7 月 30 日 发布 朝鲜战争或者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已经 60 年了。 还在 62 年前 , 美国官方围绕这场战争的战略展开全国大辩论,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将军 1951 年 5 月在国会作证时说了一句迄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言 : “美国如在当时扩大战争的话,则是在错误的时间 , 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黄安年著 : 《 20 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这句话是布莱德雷将军说的,何亮亮在昨晚和今天上午重播的节目中口误成克拉克将军。这话的前提,指如果战争扩大到中国。可当时美国的统帅麦克阿瑟就是要将战火扩大到中国 , 所以从那个角度讲 , 即从美国的战略意图讲是错误的 , 危险的。不仅如此 , 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即无论那一方 , 美国、韩国或者朝鲜,要企图将半岛战争阴云扩大到中国,同样四个错误,搞错了时间、地点、对象、和战争。尤其是朝鲜当局的年轻领导人 , 不要头脑发热。 朝鲜战争所以打了三年,是因为这同样是一场抗美援朝的战争 , 没有中国的参战不可能有今天的三八线, 60 年来依然还是三八线,尽管 60 年来,三八线南北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但是三八线没有变 , 就是说打了个平手,而不是奥巴马不顾历史事实的所谓韩国的胜利 ( 意思是美国的胜利 , 因为没有美国的后盾 , 韩国就没有今天 ) ,但是如果联系到美中力量对比来说 ,60 年来,难道可以说是美国的胜利吗? 再说,朝鲜战争是谁的胜利的话题是老话题,冷战思维的话题,奥巴马的话题对于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起不了好作用 , 奥巴马作为一个战略统帅还嫩着呢,这和构建美中之间新型大国关系理念是矛盾的。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474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看法
热度 6 Education 2013-7-28 09:30
一 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结论 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美国方面在27号也举行了纪念活动,奥巴马出席了停战纪念活动,他说:“那场战争并非平手,而是韩国赢了。当5000万韩国人生活在自由、强劲的民主与世界最蓬勃的经济体之一时,朝鲜的镇压与贫穷与韩国形成强烈对比,这就是胜利 。 二 朝鲜停战谈判拖延的原因 战俘遣返问题才是朝鲜战争拖延近两年的真正原因 朝鲜战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为几万战俘而进行的。朝鲜战争双方惨烈厮杀约二十个月。联合国军方面付出了十几万伤亡的代价,中朝方的付出的代价可能数倍于此。 十几万中朝战俘不象历次战争的战俘那样急切地盼望回家。 这个情况对中朝方刺激太大了。他们无论如何不能接受。中朝方声称这些战俘遭到了最野蛮最凶残的屠杀和折磨,“被迫”同意不回家。 到了甄别现场,联军进一步把战俘向回国方向赶。任何想回国的战俘只要答一个字就能回国。问卷的全文:       1.你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希望回朝鲜(或者中国)去的吧?    2.你在任何情况下都反对回国去吗?    3.你充分地考虑过要是不回去会给家人带来不安和打击的这个问题吗?    4.你是否了解在希望回国的人们回国之后你可能要长期被扣留在这里呢?    5.你知道联合国军不能答应把你送到你希望去的地方去吗?    6.这样你还是不愿意回去吗?还是要暴烈地反对遣返回国吗?    7.你虽然是这样说了,假如要强制你回国,你打算怎么办呢?      对于想回国的战俘来说,只要在第一个问题上答“是”就行了。对于意图抗拒遣返的战俘来说,就必须接着往下回答所有七个问题。其中第三、五、七个问题对反共战俘的考验都十分严峻。询问中只要战俘在回答某题时出现犹豫动摇或者尚未考虑成熟等态度,询问立即停止。该战俘即被当作“回国派”处理。       志愿军战俘中三分之二的人强硬地表示死也不回国。甄别过程跳过了若干亲共战俘控制的营区。因为这些营区领导人表示营区内全体战俘都要求回国,不必参加甄别。如果所有营区都参加甄别的话,抗拒回国的战俘比例还要更高。 台湾方面和联合国军态度不同,台湾尽可能希望中国战俘赴台,但是并非所有的中国战俘想去就可以去的。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共产党员战俘绝对不能去台湾。巴德说这主要是出于防止他们做间谍的考虑。”(《朝鲜战争美军老兵回忆中国志愿军战俘问题》,采访者:刘磊) 朝鲜战争产生的中方战俘,一共两万多人,但其中有一万四去了台湾 。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cxyb2013/content-3/detail_2013_07/28/27991187_0.shtml http://forum.china.com.cn/thread-693568-1-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ebefd0102e8zv.html http://blog.163.com/cscec701hxb@126/blog/static/114012573201271502362/ http://v.ifeng.com/history/zhanshichuanqi/201307/01e28b56-3aac-4cce-a894-18f9a7392f25.shtml 朝鲜战争中,最让中共中央感到遗憾的,就是战俘问题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最后只得到了占中国战俘三分之一强的7110名战俘,更重要的是,1.4万名志愿军战俘“拒绝遣返”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3_09/11/29523570_0.shtml
820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普京近日又给了奥巴马两妙招
热度 3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7-24 07:20
普京近日又给了奥巴马两妙招 在中俄大规模联合军演结束之后, 普京近日又给了奥巴马两妙招: 1. 日前斯诺登公开提出向俄罗斯的避难申请,奥巴马打电话向普京施加压力,普京诙谐、巧妙、灵活地,再次谈到斯诺登问题。表明: 第一,斯诺登原本只是过境俄罗斯; 第二,斯诺登本来是要去其它国家,只是,由于美国的围堵,却把斯诺登困在了俄罗斯; 第三,只要斯诺登 能够走,他很快就会离开俄罗斯。 哈! 诙谐、巧妙、灵活的一 种柔中带刚的回击: 第一,斯诺登呆在俄罗斯,不是俄罗斯的责任,而是美国的责任;第二,只要斯诺登不安全,没有办法离开,他将会只能继续在俄罗斯呆下去,直到他可以走为止。第三,表明:决不会驱赶斯诺登。也可能会为斯诺登提供庇护。 2. 在鄂霍斯克海进行大规模军演,演习规模达到 16 万人之众,包括海陆空各兵种,全部使用主力装备,向东南方向发出怒吼。 对此,有人却说此次军演是:一对日本,二对中国。 说是对日本,还有所依据,但也绝非仅此而已。实际上是在 向奥巴马发出怒吼: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单挑 美霸 及其走狗日本。在太平洋,俄罗斯有说话的资格和权力 ! 至于对中国, 现在的国际媒体不断抛出所谓:中美 G2 ,中美共治时代已经来临等舆论。 其企图无非有二:一是变相鼓吹威胁论,把中国置于同美帝一样的铁锅之上烤;二是离间中国与盟友之间的合作关系。特别是贬低、排挤俄罗斯。   对此,中国对所谓“中美 G2 ”从来就是断然否定的。当今世界不是中美 G2 ,而是多极协商共治。 中国、俄罗斯、美国、统一后的欧洲、亚非拉美 广泛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各自的一极,共同反对美帝霸权。而中俄更是有着密切的战略协作。   普京与习总关系密切、互信深厚,就是对“多极化、反霸权”有广泛的共识。 以现在的中俄关系,普京若不信任中国,也不需要通过演习警告中国,只要撕毁油气合作协议即可。 因为中俄油气合同完全是中俄互信和战略协作的产物。 普京不接受中美 G2 格局。普京是在向奥巴马传话:在俄罗斯还存在的情况下,不要企图搞什么中美 G2 。俄罗斯是独立的一极。俄罗斯希望的世界是多极化而不是 G2 化,更不是一极化。   对于中俄联合军演,普京也不能被解读为中俄结盟。更不能被把 俄罗斯说成是中国的小兄弟。   中俄是战略合作伙伴,可以联手反霸、联手 捍卫 世界和平;但是,中俄又都是全球大国,分别是多极世界中的各自独立的一极。   这样的展示是符合实际的,也是有益的,符合中俄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人类民主化发展趋势。俄方在演习之前,已经向中国等“东亚盟友”(俄方用语)通报了相关信息,并向中国通报了额外信息。 由此,可以确信, 中国对于俄罗斯的演习是了解和理解的。中俄互相支持对方作为独立的一极,都存在于当今和未来世界,是全面战略协作的政治基础。   这样的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因而,也是可以长久的。 打消美帝的中美 G2 梦想,不仅是普京的希望,也是中国的希望。 中国坚定不移的拒绝中美 G2 ,也需要一个战略伙伴的支持。普京不断向美帝展示力量,也可以视为对中国立场的公开支持。我们支持普京的做法。
个人分类: 其它|2018 次阅读|5 个评论
市长独中四元 奥巴马 遭“肘击”嘴缝12针
热度 1 lzxun123 2013-7-4 18:56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中美文化的差异。 蚌埠市直机关七人制足球赛 市长一人独中四元 来源: 江淮晨报网 作者: 方佳伟 蚌埠市体育局局长张亚主持开赛仪式(图片来源:蚌埠市政府网站) 蚌埠市长白金明带球进攻(图片来源:蚌埠市政府网站) 蚌埠市白金明市长代表市民政局出战(图片来源:蚌埠市民政局网站) 蚌埠市白金明市长代表市民政局出战(图片来源:蚌埠市民政局网站)    白市长带球进攻   6月28日下午,蚌埠市市直机关七人制足球比赛在蚌埠市体育场隆重开赛。本次比赛由由蚌埠市体育局、蚌埠市直机关工委联合举办。   当天的开幕式结束后,蚌埠市白金明市长代表市民政局足球队与市地税局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据蚌埠市民政局的消息称,“双方球员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在球场上你来我往、各显绝技。白市长更是以出众的意识和技术独中四元,获得队员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本次比赛旨在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丰富广大职工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   记者 方佳伟 奥巴马打篮球遭“肘击” 嘴唇被缝12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1/27/c_12821943.htm 虽然已在中期选举中惨败,但“坏运气”看来还不想放过美国总统奥巴马——26日,奥巴马难得在感恩节假期忙里偷闲打场篮球,结果却遭“肘击”,嘴唇被缝12针。   白宫发言人吉布斯通报说,奥巴马当天上午邀约亲朋好友在华盛顿一家军事基地打场篮球,结果在比赛中却被人不小心用手肘撞伤嘴唇。后来返回白宫处理,医生一共缝了12针才将奥巴马的伤口处理完毕。   似为消解外界对于“12针”的疑虑,吉布斯解释说,考虑到奥巴马的“公共形象”,医生特地用了比一般手术更细的线为奥巴马缝合,这样以后可以少留伤疤,不过缝合的针数就得多一些。   由于美国正值感恩节假期,奥巴马在这个周末并没有需要公开亮相的活动。伤口处理完毕后,有些闻讯蹲守白宫的记者看到奥巴马嘴唇贴着胶布,他不时还手拿冰袋敷着嘴唇在白宫来回走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17do=blogid=388780
个人分类: 天南地北|3669 次阅读|2 个评论
AN OPEN LETTER TO XI JINPING AND OBAMA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3-7-4 02:57
AN OPEN LETTER TO XI JINPING AND OBAMA ( 给习近平和奥巴马的一封公开信 ) JIPING JIANG ( 蒋继平 ) July3, 2013 ( 2013 年 7 月 3 日 ) Dear President XiJinping and Obama: ( 尊敬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奥巴马总统 ) : Recently, I received a lot of complaints about the Visa issue between USA and China. My own experience can also verify these complaints. 近来我收到了很多对中美两国间签证问题的抱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证明这些抱怨是有根据的。 The main point of the complaints is that : the citizens of USA and China must personally take their passport to the embassy of the other country for issuing a visa if they want to visit the other country. The law created a lot of troubles for the ordinary people. Usually, they must take a long way to travel to the embassy, take a long line to wait for their turn. If they asked a travel agent to do so, they must pay an additional processing fee. As a result, this takes people a lot of time and effort, and makes people pay an extra cost. 抱怨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中美两国的公民要到对方国家去的时候,必须亲自持护照到对方的大使馆办理签证。这条法规给普通民众增加了许多麻烦。通常,申请人必须长途跋涉来大使馆,然后排长队等候面试。假如他们请求旅游经纪人来办理这个手续,那么, 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一笔额外的费用。这样一来,使民众花去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或者让他们付出一笔额外的开支。 I have noticed that both of you stated publically that you will do your best to improve people’s life. As a citizen, I should believe you. However, people not only listen what you say, but also watch what you do. Therefore,I hope that both of you sit down to discuss this issue together. And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to change the law which is not good for people. 我已经注意到你们在公众场合公开表示将尽你们最大的努力来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一个公民, 我应当相信你们。 可是, 人民不仅听你们说什么,而且要看你们到底做了什么。 因而, 我希望你们坐下来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并且采用适当的行动来改变这个对人民不利的法规。 In my personal view, as the leaders of the two big countries, you have the big power, a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have the big responsibility. As the trend of global movement goes, and with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re available, you should be able to create a new way to solve this important issue. If you do so, the result will be beneficial to all citizens of both countries.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作为两个大国的领导人, 你们具有很大的权力,同时也有很重的责任。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加上现在沟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你们应该能够找到一个新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重要的问题。假如你们如此做的话, 其结果必然造福于两国人民。 Sincerely yours ( 致礼 ) Jiping Jiang ( 蒋继平 )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602 次阅读|6 个评论
奥巴马突然取消与安倍会谈
热度 3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6-19 06:25
奥巴马突然取消与安倍会谈 2013-06-17 15:02:44 本月 13 日,安倍首相刚刚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了 30 分钟的电话会谈,打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奥巴马总统的 8 小时首脑会谈内容,想确认一下奥巴马有没有在钓鱼岛等问题上出卖日本利益。 安倍首相对跟班记者们说,日美是坚固的同盟关系,美军第七舰队的基地也在日本。强调了自己与奥巴马的亲密合作关系。 前往欧洲访问并出席八国首脑峰会的安倍首相,在离开东京前,首相官邸透漏了一条消息:“峰会期间将举行日美首脑会谈”。 电话会谈刚举行完,奥巴马立马还要与安倍举行面对面会谈,一时日本舆论断言:日美同盟关系毕竟坚不可破,中美首脑在钓鱼岛问题上一定谈崩了! 中国媒体的几家电视台也都问到:“在钓鱼岛问题上,奥巴马是否在玩中国? 安倍今日凌晨结束波兰访问,离开华沙前往英国出席八国首脑峰会时,突然接到美国政府通知:“奥巴马总统没有时间见你”。而且美国政府也预先向媒体透露了这一消息。 安倍一点也没有想到,在举行会谈前一天,奥巴马会突然通知他:“我没有时间见你”。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安倍首相在机场遭遇记者追问时显然十分尴尬,他如此解释道:“奥巴马要优先与没有举行过会谈的他国首脑会谈,所以(与我的)会谈不再举行。”他还说:“日前已经与奥巴马总统有过相当详细的讨论了。” 今日中午,日本电视台的报道。 安倍首相与奥巴马总统的电话会谈总共30分钟,扣除翻译的时间,其实就是15分钟。15分钟谈了哪些问题?据首相官邸透露的消息称,谈了钓鱼岛问题和中日关系问题,谈论了朝鲜的核试验和绑架日本人问题,谈论了加盟TPP的问题。这几个问题仅仅15分钟,用“相当详细讨论”显然有些夸张。 日美关系最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注意到: 首先,美国白宫发言人开始敦促日本和中国一定要通过谈判来一起解决钓鱼岛问题。而在此之前,日本一直认为钓鱼岛不存在主权问题,因此不与中国就钓鱼岛主权问题进行谈判。显然,美国对于日本政府的这一种“傲慢态度”开始感到不满,认为日本必须要回到与中国的谈判桌上来,才能解决问题。 其二,美国对于日本与中国和韩国始终闹僵关系感到不满,尤其在历史问题上,在慰安妇问题上,安倍首相和他的同僚频频作出错误发言,让这种关系更为紧张。奥巴马因此认为,安倍是在给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添乱。 其三,美国政府最期望日本加快加盟TPP的谈判,但是安倍内阁迟迟没有出手。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日美首脑电话会谈结束后的记者会见中承认:“奥巴马总统期望日本尽快参加TPP谈判。” 如果真如安倍首相所想象的那样,日美同盟关系到了心领神会,没有必要见面谈的良好境地,那许多人会感到一份安心。但事实上,日本不少人已经开始担心,奥巴马总统有点烦安倍首相了。“该说的,我都跟你说了。”这也许是奥巴马突然决定取消与安倍首相会谈的主要原因。 毫无疑问,这一突然的取消,对于安倍外交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日本富士电视台也作了报道 本该是特大新闻,但是,包括NHK和共同社在内的日本主流媒体,保持了沉默,没有进行报道。而日本电视台和富士电视台等,也只是在新闻节目中点到为止。大家似乎都忌讳于谈这一个问题。 奥巴马与安倍,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微妙,而这种微妙也直接影响到安倍首相的执政与改革 。
个人分类: 其它|1382 次阅读|5 个评论
奥巴马每周演讲20130615_庆祝父亲节的周末
xupeiyang 2013-6-17 06:41
奥巴马每周演讲20130615_庆祝父亲节的周末 【奥巴马的父亲节致辞】“身为总统我也认为家庭更加重要” http://t.itc.cn/fvR6g 视频 "如果我们的家庭失败,我们的成就将黯然无光,因为家庭才是最重要的,也因此,做父亲是我这一生中最好的工作。"------奥巴马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3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恐怕只能管四年,管不了10年
热度 2 黄安年 2013-6-12 08:02
奥巴马恐怕只能管四年,管不了10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6月12日发布 有媒体称这次习奥会可以管美中关系十年间不对抗,对于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 中国希望美中之间不对抗,搞合作,一个正在上升的中国期望和平发展即使对手,也是不言自明的,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荣的方法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对美国却不是这样的问题,美国不仅不甘愿当老二,而且还想主宰世界,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美国是围堵还是合作却还是有些举棋不定。这次习奥会的基调虽然美国表示向合作方向发展,但是这样的话2009年就说过,这个趋势能够持续多久,还是个问题。 首先,奥巴马管不了10年,他最多只管到2016年美国大选,因为他不可能连任两届,即使他有这个心愿,也无能为力。如果奥巴马真的和希拉里之间曾经有什么默契,准备支持希拉里竞选2016年总统的话, 那么希拉里这两天开通推特再度激起人们对她2016年问鼎白宫猜想,就是很自然的事,而希拉里如果上台,是不大可能延续奥巴马现行路线的,很可能代表着对华强硬派路线执政。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冷静的观察。 其次,奥巴马和习近平的私人会晤尽管形式很独特,国际社会一片赞扬声,但是这种两国关系元首间的私人不代表两国政府间法律意义上的正式确认,不是两国元首发布正式的公报或者签署的联合声明。这次会晤没有公报和声明,本身就留有余地。不等于奥巴马宣称的一定获得美国两党的认同。 第三,口头上的东西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是两码事。奥巴马在台湾和钓鱼岛问题上没有实质性改变,不顾中国反对6月10日美日登岛照常举行,人们还注意到这次会晤没有涉及二战历史问题的表态,至少从公开报道来看如此。奥巴马在多大程度上兑现承诺或者他的影响力实际上有多大,还要看。 恐怕不宜过高估计这场习奥会成果,一打纲领,不如一项行动,还是要看实际行动! 我们不妨回顾2009年11月17日《中美联合声明》中文稿的如下内容: 双方认为, 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交往对确保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双方强调各国及各国人民都有权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各国应相互尊重对方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 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双方认为,培育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在双方讨论中, 中方表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 美方重申,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 美方表示,美国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应对所面临的最困难的国际问题。 中方表示,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努力。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双方强调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中方强调,台湾问题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希望美方信守有关承诺,理解和支持中方在此问题上的立场。美方表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方欢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待两岸加强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的对话与互动,建立更加积极、稳定的关系。 双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根本原则是指导中美关系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核心。双方均不支持任何势力破坏这一原则的任何行动。双方一致认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对确保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极端重要。 双方认为,中美两国在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方面开展合作,有助于促进世界繁荣与安全。 然而,三年多来的事实如何,真的是按照联合声明所言来行事吗?我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对中国的围堵和准冷战的味道! 希拉里开通推特再度激起2016年问鼎白宫猜想 2013 年06月11日 08:56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希拉里开通推特再度激起问鼎白宫猜想 中新社华盛顿6月10日电(记者 德永健) 继3个月前宣布支持同性婚姻,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0日又开通推特,再度激起外界对她有意在2016年问鼎白宫的猜想。 希拉里实名注册的账户显示,这位前美国第一夫人和国务卿自称“妻子、妈妈、律师、作家、妇幼权益活动人士、打破玻璃天花板人士及养狗人士”,又自嘲是“美发偶像和西裤套装迷”,最后一项,她列出“待定……”。 对于注册头像,希拉里晒出自己在网络爆红的“大姐大”造型——戴着墨镜,手拿黑莓,貌似在收发短信。2011年,华盛顿两名年轻人将这张照片和其他名人拿着手机的照片拼在一起,冠以“希拉里发短信”的名称传上网,结果被疯狂转发。 在发出的第一条推文中,希拉里继续用“大姐大”的口吻感谢这两名年轻人为自己提供灵感,“现在我来收拾局面”。随后八个小时,其粉丝数就涨至近20万个。 10 日开通推特后,再度激起外界对希拉里有意在2016年问鼎白宫的猜想。最近两次美国总统大选,推特等社交媒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候选人争取捐款、赢得年轻选民支持的必备工具。 此外,今年3月希拉里宣布支持同性婚姻,表示应赋予同性恋人士同等的法律权利。随后观察人士指出,鉴于同性婚姻受到民主党和独立选民的普遍支持,而且有意在2016年角逐总统的民主党人均表态支持同性婚姻,希拉里此举明显是在为2016年总统大选铺路。 迄今希拉里对是否竞选美国总统不置可否,一直未做明确表态。不过权威民调机构盖洛普10日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过去数月共和党一直就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事件围攻希拉里,她在选民中的支持率已经跌至58%,这是2008年以来希拉里的支持率首次跌破60%。(完) http://sd.ifeng.com/zbc/detail_2013_06/11/888663_0.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7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送习近平椅子表达什么意思?
热度 16 jiasf 2013-6-10 00:27
近两天习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的会见,虽不是正式访问,却受到了举世关注。8号第二场会晤前,两位领导人在庄园里一起散步,中间奥巴马总统送了一张用名贵的加利福尼亚红杉木做的长椅给习主席。首先,加州红杉是中美友谊的象征,因为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就带红杉树苗作为礼物送给中国。但奥巴马这次送一张双人椅给习主席应该有别的意思吧? 第一,搬椅子请人坐,是待客之道,说明奥巴马把习主席当成了客人,而不是敌人。 其次,椅子在英文里又是主席的意思,是不是有请习主席当世界主席的意思?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应该对大多数国际事务发言并起领导作用了。 第三,奥巴马送的是一张长的双人椅,是否暗示中美平起平坐携手领导世界?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5513 次阅读|22 个评论
奥巴马会不会离婚?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3-6-8 21:46
上次,习总和夫人去俄罗斯访问,普京同学一个人来会见主席夫妇,媳妇没来,结果,今天离婚了。 这次, 习总和夫人去美利坚 访问, 奥巴马同学一个人会见 主席夫妇,媳妇没来,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2626 次阅读|18 个评论
奥巴马,你太可爱了
热度 1 lzxun123 2013-5-25 09:14
我不知道他人看到这则报道,会这么想。我只是说我看到了自由、平等,看到背后可爱的文化。我没有看到软弱,我看到的是尊重,对他人的无比尊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几乎无坚不摧的魅力。 在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那里,也欣喜地看到了这种前所未有的亮光。在好像是全国人大 座谈时 ,李克强的讲话被一个代表“粗暴”打断,李克强制止了再正常不过的“程序”,耐心地让对方将话说完。 奥巴马演讲三次被打断后称:让我说完 这是言论自由 来源: 京华时报 23日,奥巴马在位于首都华盛顿的国防大学发表演讲。新华社发 原标题:奥巴马宣布新时期反恐政策 被视为美发动反恐战争以来最大调整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3日宣布了新时期美国的反恐政策,其中包括缩小反恐战争范围,对无人驾驶飞机境外反恐行动加以限制,以及取消古巴关塔那摩湾美国海军基地监狱部分在押人员的转移禁令。有媒体将此称为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最大的政策调整,持续11年的美国全球反恐战争或将画上句号。而一些分析师认为,奥巴马措辞含糊不清且存在漏洞。 无人机 抬高打击行动门槛 奥巴马23日下午在首都华盛顿美国国防大学发表演讲,谈及本周生效的新反恐政策方针,为武装无人机在海外执行任务的条件设更高“门槛”。 奥巴马规定,无人机攻击只能在以下条件实施:阻止对美国人“持续且迫在眉睫”的威胁,抓捕恐怖嫌疑人不可行,以及“近乎确定”不会误杀平民。 根据规定,在阿富汗战场,美方将继续利用无人机打击武装人员、保护驻军。但随着2014年驻阿美军撤出,无人机的使用将极大减少。在阿富汗之外的其他国家,美方将只利用无人机打击“基地”组织及其分支人员,其使用将受到严格限制。在美方有能力抓捕恐怖嫌疑人时,将不利用无人机发动空袭。在无法实施抓捕、当地政府也无力或不愿采取行动时,才会考虑无人机的使用。 此外,无人机空袭目标必须对美国人产生“持续及迫在眉睫的威胁”,空袭必须在几近完全确认目标方位,以及几近完全确定不会误伤平民的前提下才可开展。美方在实施空袭时须尊重别国主权与国际法。如果目标是美国公民,司法部必须专门开展相关分析,以确认空袭没有违反美国宪法与相关法律。 ■质疑 分析师称措辞含糊存疑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分析师保罗·皮勒说,奥巴马的措辞过于模糊。他说:“‘持续且迫在眉睫’的威胁这种措辞可能引发疑问。如果威胁是持续的,它如何是迫在眉睫的?除非在某一特定时刻,即这种威胁最终变为现实之前。” 现在,中情局是美国在巴基斯坦等“非战区”国家无人机行动的主要执行机构。但根据新反恐方针,奥巴马政府倾向于今后由军方接替中情局执行无人机行动。 美国政府官员说,移交权力将分阶段进行,现阶段中情局将继续执行在巴基斯坦的无人机行动。一名官员说,现阶段,由哪个机构负责执行无人机攻击很可能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而非根据国别作决定。 另一名政府官员说,根据奥巴马的程序,更多人将被牵扯进“打击目标、时间、地点和方式”的决策过程,导致这一过程棘手和耗时。 奥巴马暗示可以建立一个秘密法庭,监督无人机海外反恐行动。不过他把最终决定权留给国会。 关塔那摩 取消转移囚徒限制 在讲话中,奥巴马还宣布重启关闭关塔那摩监狱努力,同时呼吁国会放松对转移关塔那摩囚徒的限制。 奥巴马说,关闭关塔那摩监狱在政治上面临很多障碍,但作为美国反恐战争的一部分,这一监狱必将成为历史上一个污点,如果不能将其关闭,美国政治家们也将留下骂名。他呼吁国会取消对转移关塔那摩囚徒的限制。 奥巴马要求国防部立刻开始在美国国内寻找替代设施,以举行针对恐怖嫌疑人的军事审判。他说,自己将任命特使,专门负责向第三国转移关塔那摩囚徒。此外,他还宣布结束向也门转移囚徒的禁令,以开始相关囚徒的审核程序。奥巴马说,这些行动的目的在于确保罪行较轻的囚徒转移到第三国或送回其祖籍国接受相应处理,而恐怖嫌疑人则在美国刑事或军事法庭上受审。 关塔那摩监狱目前关押着166名囚徒,其中包括86名已被确认没有任何恐怖罪行或只是低级武装人员的囚徒,可被转移至第三国或送回其祖籍国接受相应监督。86人中有56人来自也门。若将他们遣返,将向关闭该监狱的目标前进一大步。 ■质疑 共和党促提交替代方案 奥巴马自2009年上任以来寻求关闭这座丑闻缠身的监狱,却绕不过国会这道坎。 共和党方面表示,关塔那摩监狱并不是处理恐怖嫌疑人的完美办法,但奥巴马必须拿出扎实的替代方案来。 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和林赛·格雷厄姆说,如果奥巴马提交一份可行的计划,他们可能支持关闭监狱,把监狱部分职能转移到美国本土。 两人暗示,对在押人员的审判可以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海军造船厂进行。过去有人提议把伊利诺伊州一座戒备森严的监狱作为替代监狱,但遭到美国国会拒绝。 来自佐治亚州的联邦参议员萨克斯比·钱布利斯说,恐怖分子将把奥巴马的演讲视作“胜利”。“我们非但没有继续成功的反恐行动,反而在没有获得清晰利益的情况下改变路线”。 反恐战争 转向定点定向打击 除了调整反恐政策外,奥巴马还在讲话中表明了希望结束反恐战争的态度。他说,单靠武力并不能让美国更安全,美国不可能在任何极端主义冒头的地方都动用武力,如果没有一个消除极端主义源头的战略,无论是利用无人机还是特种部队开展的“无休止战争”,最后都只有失败一途。 奥巴马说,随着2014年阿富汗战争的结束和塔利班势力的缩小,反恐战争一词不再意味着广撒网式的全球范围作战,而变成了针对个别极端主义组织和个人的定点定向打击。 对奥巴马的这一政策转变,美国不少主流媒体给予积极评价。《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说,这是2001年以来美国政府最重要的反恐政策表态,是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反恐进程的一个转折点。这是美国总统首次明确无误地表示,在12年前开始的“无休止战争”状态不可持续,必须在不久的将来走向终结。 ■质疑 分析师称具体操作延续以往 有评论人士对奥巴马终结反恐战争的“诚意”提出质疑。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安全问题专家本杰明·威茨提出,奥巴马在演讲中的各种观点看起来与反恐政策批评者的看法极为相似,但一说到具体操作上,却似乎又在努力确保当前的各种做法得以延续。 例如,奥巴马说他希望与国会商讨现有的一项关于授权对恐怖分子使用武力的决议案,以确定如何在不让美国处于“无休止战争”状态的情况下继续打击恐怖主义。但威茨指出,奥巴马完全可以宣布战事完全或部分结束,直接终结美国的“无休止战争”状态。 花絮 反战妇女三次打断奥巴马演讲 被特工处人员架离现场 美国一名女性反战人士23日三次打断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反恐政策演讲,在华盛顿名声大噪。 美狄亚·本杰明是妇女反战团体“粉色代码”创始人,数年前开始在美国国会山前示威。只要有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执政时政府高官参加的伊拉克战争听证会,几乎必有本杰明参加。 在美国国防大学的演讲中,奥巴马呼吁国会取消对古巴关塔那摩湾美国海军基地监狱在押人员转移禁令。本杰明说:“今天就释放他们。他们已经被关押11年了。” 奥巴马中断演讲回应:“你为何不坐下,我会确切告诉你我将做什么。让我结束我的讲话。”演讲尾声,本杰明再次高呼:“你是总司令。关闭关塔那摩湾监狱!” 奥巴马不得不中断演讲:“让我说完。这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你可以讲话,但也要听我说,我也有权发言。” 奥巴马恢复演讲不久再次被打断。本杰明诘问:“你能告诉那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他们的生命和我们同样宝贵吗?你能不让中央情报局插手无人机行动吗?你能停止‘特征打击’吗?” “特征打击”由美国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2008年授权实施,指美国可在不了解对方特定身份情况下锁定“行为可疑”的个人或团体,导致无人机攻击次数激增。 这次,分管总统安全保卫的特工处人员直接把她架离会场。她一边离场,一边高呼口号反对奥巴马的反恐政策。 这时,奥巴马自嘲说,他准备脱稿演讲,因为本杰明的话更能引起观众注意。 美国国防大学说,本杰明是参会媒体名单上的人员。 本版据新华社、央视报道 链接:羡慕奥巴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17-388780.html
个人分类: 随笔|136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任东来教授风采:从“杨生茂的导师”到“鼓楼区的奥巴马”
JYH64J98Y99H 2013-5-14 23:51
陈 伟:平生情谊兼师友——怀念校友任东来(上) 时间:2013年5月14日 作者:陈伟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1)大学初识长春 我和任东来是东北师大(长春)1978级校友,他在历史系,我在政治系。好像从一开始,大家都叫他“东来”,把那个“任”给省略了。 我们虽然不在一个系,但入学两周后因比赛乒乓球相识。那时东来还是个17岁的大男孩,阳光明媚,风华正茂,虽然貌似文弱书生,但球风却相当凶悍,杀得我难以招架,由此开始了我们长达35年的友谊。彼时情景,恍如昨日。 恕小子不敬,当年母校政治系的师资水准,实属平平。相比之下,历史系则是名师云集,尤其在世界史领域,丁则民(美国史)、林志纯(世界上古史)、朱寰(世界中世纪史)、姜德昌(世界近现代史)、夏景才(苏联史)等教授均为独步一时、闻名遐迩的大腕。我的大学生涯,吊尔浪当,自由散漫,不务正业,自大一之后,将近一半时光用于在历史系旁听。至于本系的课程,基本上靠照抄同学笔记应付。 我去历史系旁听,经常碰到东来,而且两个系的男生寝室在同一层楼,低头不见抬头见。但是,前几年我们交往不多。77级、78级的学生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经历复杂,相比之下,东来只是个小高中生,年龄在全系120人中倒数第一。论学识和见识,他相形见绌,甘拜下风。我比东来痴长两岁,行伍军旅出身,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应届高中生都应当尊称我“解放军叔叔”才对。 不过,东来也有优势,他出身书香门第,英语很好,经常“偷听敌台”(《美国之音》英文广播)。当年在同学们眼中,东来是个聪明过人、调皮可爱的小兄弟,偶尔会悄悄地“广播”一些在当时听来惊世骇俗、匪夷所思的域外奇闻。比如,如今美国最流行的是“婚前同居”和“试婚”,把那些古董冬烘的老夫子震惊得目瞪口呆,让那些已届而立之年、从未谈过恋爱的大龄光棍男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1982年大四时,准备考研究生。他学英语,报考了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的美国外交,导师杨生茂(南开教授)。我学俄语,报考了社科院苏联东欧所的苏联外交,导师徐葵(苏东所所长)、邢书纲(外交室主任)。由此,我们的交往开始密切起来。我们当年考研的最大困难是几乎没有复习参考书,基本上靠《世界知识》和《人民日报》国际版准备专业课考试。新华社记者陈有为的《基辛格评传》、美国学者撰写的《基辛格;一个智者的画像》,成为我们在图书馆反复借阅、经常讨论的书籍。 初试上榜后,我和东来都赴京参加复试。结果,东来金榜题名,我却马失前蹄。主要原因是公共课政治一门没考及格(51分),远远低于历史系出身的东来,奇耻大辱呀,照抄笔记实在要不得。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地处汉口的总参通信兵指挥学院,东来赴京读研。我们开始书信往来,一直持续了30多年。 (2)去章府讨口茶喝 当年美国所考生众多,竞争激烈,东来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得益于名师指导,丁则民先生是当时国内大学美国史专业三位有留美经历的教授之一,再加上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勤奋攻读;另一方面,他得益于当时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大环境。北大历史系高材生章百家的父亲章文晋(外交部副部长兼驻美大使)与美国所所长李慎之是世交,可是,因一道论述题跑了题,照样名落孙山。第二年,美国所不招生了,章百家转而考上社科院近代史所李新研究员的研究生,最终成为知名的中国外交史专家,出任中共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1984年初,我再次报考苏东所。5月份,再次赴京复试。考试结束后,我去拜访东来。当时研究生院尚无校舍,81级、82级临时住在海淀区的十一学校(原中央军委子弟学校)。赶到时,已是中午一点,食堂已经收摊,有饭没菜。东来热情周到,当即去农贸市场割来半斤瘦肉,买了一把芹菜,两瓶燕京啤酒,借了个煤油炉,笨手笨脚地给我做了个芹菜炒肉丝。 大概是真饿了,这顿“免费午餐”,可能是我这辈子印象最深、吃得最香的几次饭食之一。当时东来还是个穷学生,节衣缩食,略有闲钱,都花在了灯市东口的中国书店旧书门市部,那时,四册一套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第三帝国的兴亡》等书籍,九成新的旧书要价仅人民币一元二角左右。他做东,请我吃顿便饭,实在是破费了。 为了感谢东来的款待,我考研成功后,在前门全聚德请客,吃烤鸭。他温文尔雅,边吃边聊,烤鸭吃得不多,而且不胜酒力。我可真没客气,连吃带喝,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就跟几辈子没下过馆子一样,大半个烤鸭尽入吾腹中。饭后,两人遛达到了天安门广场,感觉口渴。东来提议说:“咱们去章百家那儿讨口茶喝吧?”事先没打电话,没有预约,冒冒失失地就去了。 记忆中,章府好像是在天安门附近的南河沿一带,四合院,大宅门。那天应门的是章文晋夫人、原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张颖阿姨,和颜悦色,风度极佳。听说是儿子的同学,她热情地把我们带到堂屋,意外碰到章文晋与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克实等正在打桥牌。看到小辈进屋,他们连眼皮都没抬一下,继续叫牌。我们也巴不得不跟这些高官大员打招呼,赶紧遛开。 章百家见到东来,没感到意外,也没什么客套,两人前几天还在学校见过面,年龄也相差了13岁,但仍然聊得热情似火,难分难舍,仿佛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东来确实有这种本事,几乎能与任何年龄、背景、身份、专业的人,一见如故,聊得热火朝天。约一小时后,东来和我告辞出门,突然想起来,忘记讨口茶喝了。 (3)“任东来是杨生茂的导师” 我们84级研究生入学后,暂住解放军后勤学院招待所,距十一学校,骑车约10分钟。有段时间,我隔三差五就往东来那边溜达一趟。他当时与苏东所82级苏联经济专业杜海燕、林中仁等学兄同在一个寝室。去得次数多了,偶尔会碰上杨生茂先生从天津前来看望和指导徒弟的场面。 杨生茂先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中国美国史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美国外交史研究的一代宗师,德高望重,学富五车,但寡言少语,不善辞令,外貌和穿着与乡下老农并无二致,土得掉渣儿。他们师徒两人的会面,时常演变为东来的“一言堂”。这个孙子辈的徒弟,口才极佳,从国际形势到外交政策,从读书心得到治学体会,从最近淘到的旧书到国内外学术界最新动态,乖乖,侃了个天花乱坠,天翻地覆,日月无光。杨先生和颜悦色,和蔼可亲,洗耳恭听,除了偶尔点点头,基本上一言不发。记得他们寝室当年流传过一个笑话:“任东来是杨生茂的导师”。 当然,此乃天下第一大忽悠。当年东来每学期只能与杨先生见一两次面,或是他去南开,或是利用杨先生来京开会的间歇。他平常主要靠书信往返,以函授形式向导师问学。杨先生是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极其负责的导师,每函必复,并且制定必读书目,要求研究生写出高水准的读书报告。杨先生的言传身教、函授指导、严格的史学训练,对东来帮助很大,受益终生,懂得了怎样读书做学问,查找考证史料,选择学术题目,还有对学术的认真和专注,对功利的超脱和淡泊。 (4)慷慨陈词 大闹课堂 我在研究生院第一年是基础课和选修课,授课老师的阵容非常强大,有国际关系学院周纪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世界政治经济所卫林(世界政治)、西欧所陈乐民(战后西欧对外政策)、美国所张也白(美国外交)、张静怡(美国军事战略),等等。东来当时是高年级,正忙于写论文,但抽空旁听了世界政治。 东来曾特别推荐资中筠的中美关系史研究,但她当时好像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当访问学者,此课由霍世亮先生代讲。众多基础课老师中,印象最深的是陈乐民显示,中式灰色对襟衣,西式深色毛料裤,不知为何,裤腿短了一大截,有点儿像如今的“八分裤”。第一堂课,陈先生基本上跑题了,讲了一大通《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有康德《论永久和平》,其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还有领导时尚新潮流的名士风度,令人难忘。 熟悉东来的人皆知,他是个谦谦君子,尊师重道;对学术界的前辈学者,尊重礼遇,推崇有加,感情深厚,没有丝毫狂傲自恋、文人相轻的陋习。但是,他偶尔也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叛逆一面 ,慷慨陈词,仗义直言,敢于“放炮”,而且炮火相当猛烈,丝毫不留情面。 大概是1984年秋季,世界政治与经济所的王书中研究员临时客串,主讲世界政治课程中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外交理论。毛泽东认为,苏、美两霸是第一世界,互相争夺,相互勾结,妄图称霸世界。中国以及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属于第三世界,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上述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西德、日本等是第二世界,具有两面性,是第三世界在反霸斗争中可以争取或联合的力量。 想当年,虽然号称思想解放,但外交领域的禁区仍然很多。外交部出身的王先生未能免俗,讲课时照本宣科,认为“三个世界”战略理论高瞻远瞩,为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团结一致,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苏美两霸及其战争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国际无产阶级的世界战略,是中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依据。 没想到,在课堂讨论时,东来突然“放炮”,语惊四座。他认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中国的国家利益,而非某一战略或理论。三个世界划分的外交战略极不成熟,它把中共在国内斗争中的统一战线理论简单地运用于外交事务。事实上,战后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对成熟而稳定,基本上不存在被中国“争取或联合”战略空间;而第三世界国家的特点是朝秦暮楚,朝三暮四,有奶就是娘,给钱就是爷,中国出头团结联合第三世界乌合之众对抗苏美两霸,纯属天方夜谭。 东来发表高见后,我和苏东所师弟姜毅、西欧所学弟钦鸣荣等同学,跟着起哄架秧子,纷纷表态,声援支持,一时把王先生惹得非常生气,大动肝火,厉声质问东来是哪个所的研究生?导师是谁?场面相当尴尬。好在王先生还算开明,课后没有上纲上线扣帽子,追究东来领头“大闹课堂”之事。我们在钦佩东来之余,多少也感觉他少年得志,胸无城府,口无遮拦,在人情世故方面,不够圆滑。 (5)采访郑洞国将军 东来的硕士和博士论文皆以美援与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为主题,深掘广拓,密针细线,大作文章,而且注意采访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让学术研究带有鲜活特色。。 有一次,他听说原国民党驻印度远征军副总指挥郑洞国将军之孙郑建邦系我大学同窗,便提出要采访郑洞国。建邦兄当时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执教,待人诚恳,非常热情,当即安排了采访,时间好像是1984年国庆节前后,地点在复兴门木樨地附近的“部长楼”。东来细心如丝,提前寄去了15个问题,以便郑将军有所准备。 可惜,年代久远,当年东来都问了哪15个问题?郑将军又是如何答复的?我已毫无印象了。只记得,郑将军对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评价不高,批评史氏尖酸刻薄,飞扬跋扈,“是一个帝国主义分子”,企图完全控制中国驻印军,把营以上军官全部换成美国人。 采访之初,东来和我一口一个“蒋介石”,郑将军则言必称“蒋先生”,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只好也改口称“蒋先生”。郑将军回忆说,“蒋先生”与美方关系相当冷淡,而且对住房起居不讲究。开罗会议后,蒋与宋美龄赴印度兰姆迦训练营地视察,美方一再邀请他们下榻于起居设施完善的总指挥部,但蒋氏坚持要住在郑将军夫妇在新一军军部的临时性简陋卧室。 当时我们并不知道,90年代中期后,因《万历十五年》等大作而名满天下的史学大家黄仁宇,居然曾是跟随郑洞国将军鞍前马后的上尉副官。 (6)李慎之和资中筠 东来虽然能侃善聊,但若碰见了美国所所长李慎之,立刻就成了哑巴。据他说,李慎之极渊博,广视野,擅言辞,大嗓门,一言堂,像训孙子一样教训,从头到尾垄断谈话,让人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东来硕士毕业后,其实很想留在美国所,成为在职博士生。可是,当时李慎之好像并没把他看作什么少年才俊,几句话就给打发到南开去了。那时美国所人才济济,兵强马壮,瞩目一时的是张毅、温洋等公费留学归国的青年俊杰,还轮不到东来出风头。 多年后,东来在悼念文章中(《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追记了当年他与李慎之的交往,及其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抱负理想,道德文章,叙述栩栩如生,刻画非常传神。我曾恭维东来说:“你悼念慎公的文章,绝对是悼亡之作中难得的佳品。” 东来是个读书人,但不是书呆子,他热爱生活,喜欢游玩,访古探幽,而且还是个“音乐爱好者”。有一次,我们去西城区绒线胡同“内部书店”购书,凭借社科院办公厅的介绍信,可以买到仅限副省级以上高干的禁书。从书店出来,路过刚开张不久的北京音乐厅。东来提议去听小提琴音乐会,郑小瑛前夫盛中国小提琴独奏,庄则栋前妻鲍蕙荞钢琴伴奏,把我听得昏昏欲睡,呵欠连声。东来不甘心,后来还向我隆重推荐过黄飞立的《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 不过,东来这个“音乐爱好者”是要打引号的。他五音不全,五线谱一个不识,钢琴不会弹,小提琴不会拉。由此,他特别钦佩前辈学者、美国问题和国际政治研究权威资中筠先生,称赞她国学根基深厚,英语法语俱佳,学术出类拔萃,在中美关系史领域造诣精深,而且钢琴水平极高,退休后,仍然笔耕不缀,文笔优雅,思想深刻,抨击时弊,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东来把丁则民、杨生茂、李慎之、资中筠列为影响自已学术与人生的“四大精神导师”。 (7)遭遇同窗非议 想当年,社科院研究生院高手林立,群英荟萃。年轻人心高气盛,有些同窗对东来不太服气,一方面觉得他确实聪颖过人,在美国外交史领域学有所成,但也有些弱点。比如,学问有时流于夸夸其谈,国学根基比较肤浅,英文口语差强人意,缺乏理论兴趣,思想深度不够,他只是能侃善聊,口才甚佳,把八分学识吹成了十二分,人送绰号“任大摆忽”。 这些非议,有些是苛求。在“文革”动乱、斯文扫地环境中成长的那一代年轻人,在国学根基、英文水平、学问学识、理论素养、思想深度等方面,很难同时达到“超一流”水准,可能只有杨小凯是个例外。 不过,对于当时青年学子最为热捧的书籍,比如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萨谬尔逊《经济学》、萨特《存在与虚无》、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贝克特《等待戈多》、钱钟书《管锥编》等,东来确实兴趣不大,涉猎不广。每逢同窗学友聊天讨论时,他往往插不上嘴。所以,遭遇非议,实属正常。 上述非议,当年我跟东来谈过,他未做正面回应,似乎并不在意。读书与治学与个人兴趣有关,看过几本深奥的名著,似懂非懂,云里雾中,未必真正代表理论兴趣或思想深度。哲学家可以凭借抽象推理,上下古今,深入探索;文学家可以凭借荒谬想象,横空出世,震聋发聩。东来毕竟是学历史出身,史家之推理,史家之探索,必须有所根据,没有史料,寸步难行。史学大师傅斯年有句名言:“史学便是史料学”。 在史学领域,东来的研究相当扎实,挖掘中美两国史料文献和外交档案,两相比较,恢复历史真相。他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找1943年“中美新约”的谈判记录,馆员却稀里糊涂地拿来了一大摞1946年“中美商约”的档案。他拿起来一看,就像阿里巴巴发现了金银宝藏,双手发抖,原来这是中美整个十几次谈判过程的全套记录,因当年谈判的工作语言是英文,记录全是英文档案,有关人员没注意到重要性,让它一直安静地躺在档案馆的库房里。东来惊喜不已,即使在档案收录相当完整的英文版《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中,关于这个谈判,只有存目,没有内容。这样,依靠扎实的原始文献,东来撰写了大作《试论1946年中美商约》,通过研究具体的谈判过程和双方的讨价还价,突破了以前把中美商约视为国民党政府“卖国条约”的政治性论断。 因脚踏实地、功夫扎实,东来尽管一度被视为“缺乏理论兴趣,思想深度不够”,但后来终于异军突起,在缺乏师承和科班训练的情况下,凭借个人兴趣,依靠史学根基,治学打通内外,跨越国际关系学、历史学、宪法学、政治学等学科,在美国宪政史、美国最高法院史以及司法审查制度、“反多数难题”、法官何以比民选官员更有权威、斯通大法官“脚注四”等理论性、思辩性较强的领域或课题中,大显身手,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注释繁复,论旨精当,卓有建树,影响很大,令人刮目相看。 (8)关注莫干山会议 东来视野开阔,博学多才,广交天下豪杰,学贯外交内政,这一特色在在硕士生时代就已初露端倪。 1984年9月我来北京读研后发现,东来当时最关心的事情,居然是9月3日到10日在莫干山(浙江省德清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我记得,当年东来最推崇的青年经济学者是“改革四君子”翁永曦、黄江南、朱嘉明、王岐山,最钦佩的研究生院学兄是财贸经济所的华生。他拉我参加过华生主持的莫干山会议吹风会、物价双轨制改革研讨会。他钦佩华生勤奋刻苦,知识渊博,目光敏捷,思路独特,志向远大,而且乒乓球水平出类拔萃。 莫干山会议被称为“中国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一群意气风发的中青年学者汇聚于莫干山,挑灯夜辩之间,舌剑唇枪之际,关于物价双轨制、沿海城市对外开放、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重大方案应运而生,雏形初备,为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思路,引起赵紫阳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不过,当年在同学之中,对莫干山会议的非议也很多,认为是“学术实用化,学问对策化,学者幕僚化”,有失“自由之精神,独立之立场”,而且并未真正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全面探索,完全忽视了政治改革问题,是中青年政治、法律学者的一次“集体失语”。当年与我同寝室的日本所日本经济专业学兄刘大洪(刘宾 雁之子)一再强调:“这帮奏折经济学家真是太天真了,没有政治改革配合,物价双轨制、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最终必然会造成难以预料、极为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多年以后,东来与我一再谈起刘大洪的真知灼见,称赞其观察问题的眼力和角度。但是,任何改革都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路径依赖”,80年代中期有条件同时启动政治改革吗?很难说。 东来是个正人君子,数十年来,谈话聊天,从来都是围绕读书治学,极少涉及家长里短。不过,偶尔也会有点儿八卦佐料。2007年某日,在一次电话中,东来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华生这哥们儿本事高强,不减当年,把中国作协的美女主席铁凝娶回家当了媳妇。 (9)调研报告彻底“砸锅” 在外交政策领域,80年代初期,中联部副部长李一氓、社科院副院长宦乡远见卓识,上书中央高层,认为目前国际形势已经趋向缓和,苏联“亡我之心不死”、“新的世界大战难以避免”等提法已不妥当,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战略和以反苏划线的对外政策极需调整。他们还对“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立论缺乏根据,不成其为“理论”。此后,中央领导人的正式讲话,已经不再提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但从未正式向下传达过,故学术界仍然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不敢越雷池一步。 宦乡后来出任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临时办公地点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招待所。世界历史所学兄吴恩远毕业后在中心任职,成为宦乡的助手和智囊。1985年春,他冷不丁把东来和我召去,说是要不拘一格,启用新人,让我们参加“八十年代后半期的国际战略形势”调研报告的写作,东来负责中美关系,我负责中苏关系。我们两个毛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满口答应了。 为了让我们开阔眼界,启发灵感,恩远兄还拿来了一摞我驻苏驻美使馆外交官、武官发回国内电报的复本,把最新情报和外事动态做了一番介绍和通报。 说出来不怕笑话,我们辜负了恩远兄的信赖,调研报告彻底写“砸锅”了。我们的“战略预测”谨小慎微,寥有创意,预料在“可以预料的将来”,1945年雅尔塔会议所形成的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将基本维持。可是,做梦都没想到,80年代末期风云变幻,地覆天翻,戈尔巴乔夫访华轰动全球,“六 四”事件震惊中外,中美关系急剧逆转,柏林墙轰然倒塌,东欧阵营烟消灰散,苏联帝国土崩瓦解。转瞬之间,雅尔塔格局竟然沦为历史的残垣断壁。这些天崩地裂般的重大事件,在我们的调研报告之中,竟然连半个影子都找不到。丢人可真是丢到家了。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世事人心,错综复杂,波诡云谲,难以预料。仰望星空,纵观历史,人类对自身局限、人性弱点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及其复杂程度与相互关系的认识,其实相当有限。 (10)南开法语“最出色”和“最差劲”的成了俩口子 1985年秋,东来赴津读博,我去送行。谈起读书,他推荐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的《中国官僚制度研究》。我说,此书大学时代看过,印象平平,此公专门跟钱复先生唱对台戏。接着,东来又推荐美籍华裔学者黄仁宇的名作《万历十五年》。我不学无术,孤陋寡闻,当时从未听说过此书。 东来说,此书绝对是经典,极负盛名,在史学界小圈子引起很大轰动,属于必读书,但已经脱销,你恐怕很难买到。他一边说,一边打开了已经收拾好的行箧,翻检出一本如今很罕见、很珍贵的中华书局1982年初版《万历十五年》,随手送给了我,然后挥手告别。此情此景,令我终身难忘。 东来1988年在南开拿到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美国史方向博士学位获得者。1995年,他的博士论文《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水平有多高?我是个外行,说话不算数。美国史专家杨玉圣教授认为,该书“旁征博引,论证严谨,自成一家之言,迄今仍是代表中国学者关于该问题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的一部优秀之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讲求学术规范、追求学术创新的美国史专题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之一”。 东来拿到博士后,决定去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执教。不久,他来京开会,顺便探望我。他那时新婚燕尔,满面幸福,夫人吴耘是南开旅游管理系的美女研究生,本科念英文专业,英语、法语俱佳,两人相识于南开的法语课堂。想当年,东来面对美女,闹暗恋,单相思,上课难以集中精力,法语学得一塌糊涂,成绩一度一落千丈。他想表达爱意却羞于开口,最后好像是请出同窗好友“做媒”,俩人终成眷属。 东来得了媳妇还卖乖,愣装傻,他告诉我:“真奇怪了,南开法语班最出色和最差劲的学生居然成了俩口子”。 (11)初次合作没有成果 2000年前,东来的治学兴趣主要在中美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但对冷战史、中苏关系和中共党史也非常感兴趣。他最钦佩的当代史学家是沈志华、杨奎松、高华等人,还有旅美学者陈兼教授等人。 1990年春,东来给我寄来英文版《中国季刊》刊登的旅美学者郝雨凡、翟志海《关于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决策的历史再考察》一文。我们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北京,不约而同,突然对中国参加韩战的决策过程产生了兴趣,打算携手合作,从各种中、英、俄文资料文献中,试图弄清楚周恩来1950年10月赴苏联与斯大林讨论苏联空军出动和中国参战的关系,弄清楚周恩来此行究竟是否带着参战的决定等高层决策内幕。 因东来建议,我两次采访了周恩来此行的俄语翻译、原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原苏东所顾问师哲,他恰好跟郑洞国将军住在同一栋楼。经师哲引荐,我还采访了周恩来此行的机要秘书、原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康一民,周恩来的军事秘书、原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将军。可是,由于缺少完整的第一手档案资料,我们除了弄清楚周恩来的行程外,其他问题全是一锅粥。所以,我们的第一次合作研究,除了留下一堆认真讨论的信件外,并没有任何学术成果发表。 这一困扰东西方冷战史学者的“世界性难题”,直到1996年俄罗斯方面公开秘密档案,直到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学兄沈志华一系列基于解密档案的非凡大作问世,才最终水落石出。 (12)“南京市鼓楼区的奥巴马” 在日常生活中,东来是宪政法治与民主理念的实践者。自2007年夏季,他一改以前对行政管理缺乏兴趣的态度,积极投身南京市鼓楼区曲水文华苑小区业主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和小区自治实践,拥有了生平第一个“民选”的“行政职务”——业主委员会主任。他发挥善于交流沟通的特长,以出色的协调能力,费心劳神,热心公益,卓有成效地维护了小区业主的经济权益。 有一次,东来颇为自豪地告诉我:“兄弟我现在是社区领袖(community leader),相当于南京市鼓楼区的奥巴马。”我回答说:“呸,你小子就瞎吹吧,人家奥巴马从政前在芝加哥黑人贫民区当社区领袖,如今你任东来是在南京城里的富人住宅小区当社区领袖,这两者之间,八竿子都打不着,任大摆忽的本事,真是不减当年呀。”这番玩笑话,说得有点儿过于刻薄挖苦。人情世故方面不够圆滑之人,正是我自己。 “南京市鼓楼区的奥巴马”,虽系自我调侃之语,但在某些意义上却正是东来脚踏实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宪政理念”。托克维尔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预定一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能够代替公序良俗、社会民情。美国民主得以长久而稳固,原因之一在于立宪建国之前各乡镇处于自治状态,基层和地方分权先于政府集权,人人平等,各尽其责,自我管理,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和社区管理,注重公共品德,维护个人利益。为了公共福祉,民众以契约形式将部分权力让渡给政府,并予以严格监督和精妙制衡,而非权威无边的官府老爷恩赐和施舍民众权利。 (感谢吴耘教授推荐) (12)义正词严的民间“外事交涉” 1990年12月,我负笈西渡,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事务学院留学深造。 没过多久,1992年初夏,中美关系低潮之时,东来随资中筠、章百家等赴华盛顿参加学术会议。我们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校园再次聚首,不胜感慨。 东来一行下榻之处,距大名鼎鼎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不远,遂慕名前去参观。当来到“海湾战争”临时展厅时,东来心细眼尖,发现在陈列展出的缴自伊拉克军队的各型武器装备中,最醒目者,竟然是一门标明“中国制造”的四管高射炮。 东来当即勃然大怒,向主办方抗议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的武器装备以苏、法、美制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制“飞毛腿导弹”(scud missile)和T80型主战坦克,中国援伊的武器装备,基本上微不足道。可是,你们把标明“中国制造”的高射炮赫然陈列在展厅最显眼处,给全体参观者以中国是伊拉克军事后盾的强烈暗示,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妖魔化”中国。 这一番民间“外事交涉”,大义凛然,义正词严,把美方工作人员“教训”得目瞪口呆、哑口无言。说起来,美方还真是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当场表示: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请留下正式书面意见,以供研究改进。 东来的答复令人叫绝,说:我行色匆匆,缺纸少笔,而且不知道“飞毛腿导弹”的准确英文拼写,这么着吧,由我口授,你们记录,然后由我签名,并请将文字记录稿转呈你们的上司,以免石沉大海、渺无音讯。美方工作人员点头称是,详细笔录,执礼甚恭。 数月后,我因事路过美国历史博物馆,本想进去看看,美方是否已经接受了东来的批评,把高射炮撤下去了。但那时“海湾战争”临时展览已经收摊,“中国制造”的高射炮亦去向不明。 东来是全面、立体、深入研究美国的学者,堪称“美国通”。他常年在大洋彼岸游历访学,出任访问学者,很容易被贴上“亲美派”的标签。其实,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促进中美两国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永远都是东来做人和做学问的起点和终点。 (13)“三重校友”和“双重校友” 1991年底,苏联分崩离析。此后,美国各大财团和基金会大幅度减少了对苏联问题研究的资助,前景一片黯淡。恰在此时,信息技术革命大潮风起云涌,前景一片光明。我这等俗人,当即决定放弃学术,改学电脑,读了个信息技术专业的理工科硕士学位,后来混成了“资深电脑软件工程师”。 1994年,东来再次来到华盛顿,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事务学院中苏问题研究所两家合作的国际冷战史研究项目出任研究员兼客座教授,在校园里拥有一个设施齐全的办公室,与曾经指导过我的美国教授比邻而居。这样,茫茫人海之中,从长春到北京到华盛顿,命运让东来与我的人生轨道不断交集相汇,一不留神居然成为“三重校友”。 那时,我正忙于毕业实习和找工作,偶尔去东来的教授办公室坐坐,讨口茶喝。有一天,不知触动了哪根神经,我大发感慨:“好险呀,幸亏哥们儿及时改行了,要不然,如今会出现‘任东来是陈伟的导师’的场面,太尴尬了。” 东来笑呵呵地说:“以前人家说我‘指导’过杨生茂先生,现在顺便指导一下陈伟,那还不就是举手之劳。” 1999年秋到2000年春,东来第三次来到华盛顿地区,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担任访问学者,夫人吴耘和女儿琬洁同行,住在华盛顿近郊。恰好在此前后,因我换工作和搬家,我们之间一度失去了联系。 2000年秋,东来与我恢复联系后,才发现我们当时近在咫尺,相距约一公里。琬洁(1991年生)和我女儿陈晨(1988年生)还在同一所小学上学。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陈晨竟然无意中为琬洁当过一次英语翻译。 那时琬洁刚来美国,一句英文不懂,作数学作业时,像国内一样,把答案直接写在了教科书上。老师解释和比划半天,她就是不明白。老师只好请来高年级的陈晨,用中文向琬洁解释说,不要把答案直接写在书上,因为美国公立中小学的教科书归学校所有,要传给下届学生。 非常有趣的是,陈晨2006年考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琬洁于2012年底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录取为法律博士(J.D.)研究生。两家的孩子居然成为“双重校友”。 (14)“美国所考生的素质不高” 东来逝世后,因在杭州筹办缅怀老师的读书会活动,他的博士生张庆熠采访过我一次,问起一些当年东来与我交往的陈年旧事。他特别关心的是:任老师2000年前后,从中美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转到美国宪政史和美国最高法院史,其转换学术方向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作为最早的合作者,您和任老师是怎样开始着手从事美国宪政史和美国最高法院史研究的?当时抱着怎样的想法和理念? 我的答复可能令人失望,东来转换学术方向,以及我们最初的合作,在相当程度上是出于“法律票友”对宪政法治领域的好奇和求知欲,有那么一点儿“个人探险”的味道,而非课题先行,事先就有了成熟明确的整体想法。至于转换的具体过程,则更为复杂,决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若论缘由,恐怕要追溯到1982年美国所的“美国政治”试题。 当年东来报考美国所,要考英语、政治、世界史、美国史和美国政治五门课。前四门他都学过,最头疼的是美国政治,基本上没有参考书,全靠自己瞎琢磨。美国政治试题中,有十个只给出了英文的名词解释,难倒了一大片考生。幸亏在丁则民先生的指导下,东来研读过几本美国原版书,故除了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之外,其余的名词都给答出来了。 82级研究生入学后,有一次,李慎之突然举出托克维尔的例子,批评美国所考生的素质不高、知识面过窄,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位法国贵族思想家是何方神圣。对东来触动很大。 商务印书馆1988年推出托克维尔的传世名作《论美国民主》后,东来花费了很大功夫,反复研读,而且对《联邦党人文集》也非常重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两本书有个特点,即都不是纯理论的概念推演,文笔通俗易懂,对权力本质、人性弱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洞察,注重分权制衡的艺术,同时没有仅停留在政治制度的层面考察民主,而是深入到社会关系、思想感情和民俗民情的独特视角,很对东来的路子。 1994年东来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从事“冷战史项目”的研究。期间,他能够跳出浩如烟海的外交档案和史料,开始像托克维尔一样,深入社会,四处游历,从外交联想到内政,思考更为深层次的宪政法治问题。 (15)冷战结局与“烧国旗案” 当年东来和我有一个巨大的困惑,像苏联这样一个横跨欧亚、国力强大、不可一世的大帝国,为何会突然一下子分崩离析、自我解体。 关于苏联在冷战中崩溃的原因,学术界曾流行过一种“二杆子”理论。一个是“笔杆子”,即认为苏联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投入巨额金钱,控制、掌握和引导各种媒体和舆论,恶毒攻击、抹黑丑化、进而全盘否定伟大领袖斯大林、列宁和占据执政党地位的苏共历史,最终导致苏共人心丧尽,臭名远扬。另一个是“枪杆子”,即认为苏共放松了党对军队的控制。在历史关键时刻,苏军袖手旁观,无所作为,最终导致天下变色。 可是,依照这种“二杆子”理论,在冷战中首先崩溃垮掉的国家,绝对应当是美国,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苏联。 美国政府手中没有舆论工具,就是一个《美国之音》,还只能对境外广播。立宪建国之初,媒体攻击开国总统华盛顿时使用的恶毒诽谤和肮脏词语,“甚至在人们形容像古罗马暴君尼禄那样的人物,恶贯满盈的骗子,乃至于人人喊打的扒手时,都不屑使用的。”杰斐逊有一次亲眼见到,华盛顿板着脸看了一眼报纸,然后把它重重地摔在了地板上,并恶狠狠地骂道:“混账”。现如今,连美国的中小学生都知道,华盛顿、杰斐逊等开国先贤都是贪婪无耻、恶贯满盈的大奴隶主。 在国防和军事领域,美国总统虽然身兼美军总司令,但是,军费预算权、战争拨款权、对外宣战权、准将以上的高级将领任命权,等等,全部掌握在国会两院手中。就此而言,美国总统其实只是个“光杆司令”。为了严格限制总统的军权,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期间,一位制宪代表提议,美国宪法应当明文规定,将美军总兵力限制在3000人以下。华盛顿将军被气得七窍生烟,讥讽说:“美国宪法没准儿也应当拒绝敌国拥有以3000人以上兵力入侵美国领土的权力。” 东来深有感慨,一个国家何以如此多元化而不至于分崩离析,一个社会何以如此光怪陆离、自由开放但仍然繁荣发展,一个民族何以如此混杂而居却不至于四分五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最终引导他走上了“打通内外”、转换学术方向的道路。 从严格意义上说,东来不是那种特别勤奋的学者,坐不住“冷板凳”,喜欢高谈阔论,纵议天下,东游西逛,四处游历。我们曾一起去参观过美国国务院和五角大楼,仅凭一本中国护照,即可进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办公室(外厅)参观。在五角大楼的“五星上将马歇尔纪念厅”,我们还看到一张马歇尔与江青在延安的合影,相当罕见。江青身着美式黄呢子军大衣,居然相当神气。 没过几天,东来又拉我去旁听联邦最高法院审案和国会听证会。可是,我正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没那么多闲功夫陪他。我开玩笑说:“游手好学”太奢侈,你还真把自己当托克维尔啦?东来碰了一鼻子灰,独自一人去了国会山,收获极大。他看到了“护旗派”示威游行的盛大阵容,进一步启发了深入思考,开始注意搜集美国宪法案例方面的资料。 回国后,根据直接观感,东来在《读书》1995 年第 10 期发表了《在美国焚烧国旗是否合法?》一文,详细介绍了“烧国旗案”的来龙去脉,文笔流畅,点评精当,思考深邃。此文成为东来“改行”的起点,后来被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编入教材。东来将“烧国旗案”复印后寄到美国,使我大开眼界,深感兴趣。 (16)从犹豫不决到携手合作 我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当年对美国法律有个初步印象:罪犯的人权,好像比受害人的人权还要重要;保护坏人,好像比保护好人还要优先;针对警方执法的清规戒律,好像比打击罪犯的法律法规还要多;律师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能耐,好像为民请命、维护正义的本领还要大;由清一色外行组成的陪审团,好像比精通法律的职业法官还要有权威。尤其是确立嫌犯沉默权的“米兰达警告”,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个难解之谜。美国最高法院为何如此荒唐断案?大法官的脑袋瓜是否出了毛病?信不信由你,这些法律问题一度曾使我深感困惑。 1996年,我任职于一家由数位女士经营的电脑公司。因涉嫌以虚假信息投标联邦政府“平权措施”项目下的电脑软件工程,该公司一度遭到联邦调查局暗中调查。在员工会议上,老板临时聘请的一位大牌律师反复警告,如遇联邦调查局特工“登门拜访”,一定要“保持沉默”,不要被那帮“狗娘养的”狐假虎威、威迫利诱所吓倒。 我告诉律师,我不是美国公民,也没有绿卡,目前只有工作签证(H1),“米兰达警告”对我是否适用?律师说,没关系的,根据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权利法案》(美国宪法前十条修正案)不仅保护美国公民,而且也保护外国侨民。 出于好奇,后来我认真拜读了米兰达案的判决书,同时顺藤摸瓜,阅读了主持此案的沃伦大法官的回忆录,蓦然间,产生一种有话要说的奇特感觉,遂速成一稿,题为《米兰达法则与美国宪法修正案》,登载于《读书》2000年第7期。 或许是“天意”,东来恰好在该期发表了《自决权的三种形式》,而且与拙作页码相连,紧密为邻。这样,他无意中读到了我的新作。东来吹捧说:国人做了百年宪政梦,可是,什么是宪法,什么是宪政,多数人仍然还是一脑门子浆糊。你的“米兰达案”在此领域的借题发挥,实属难能可贵。 2000年底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后,我突发奇想,联系美国宪政史上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写了篇习作《美国最高法院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谁给的?》,分别发表于广州《南风窗》、美国《世界日报》副刊《世界周刊》、网络电子周刊《华夏文摘》。非常凑巧的是,几乎在同时,东来在2001年第2期《读书》上发表了《司法审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杀手戟》一文,其主题恰好也是美国大选和马伯里案。 东来回忆说:“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难产,最高法院的判决一槌定音,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法治的权威。多年来对美国的观察和研究,促使我思考美国繁荣强盛的本质,或许宪政是一个根本的因素。”于是,东来决定:“我将努力寻求一个法治相对健全、宪法为其立国之本社会的法治精粹和宪政经验。在具体作法上,利用自己作为历史学者善于叙事、对细节的敏感和对美国历史发展背景熟悉的优势,来讲述美国宪政法治发展演变的故事。” 在此背景下,东来前后两次向我建议:我们第三次携手合作,写一本介绍美国宪法案例的法律读物。由于英美普通法系遵循前例、追溯历史的特点,对美国历史和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比较熟悉的学者可以大有作为。这类书在美国被称为通俗历史 (Popular History)。从经院学术的角度来看,不属于阳春白雪。但是,在学术水准方面,我们一点也不能含糊,研究要扎实,思考要深入。 对此建议,起初我有些犹豫不决。一是觉得那些案例习作水平太低,难登法律殿堂。二是我们以前有过两次不成功的合作经历(调研报告,朝鲜战争决策),刻骨铭心,不堪回首。三是我有自己的业余写作习惯、工作节奏和“宏大设想”,不想把文章与东来的大作搅和在一起。 可是,东来不以为杵,来了个“三顾茅庐”,说是已经联系好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后改为中国法制出版社),牌子很硬,条件优惠。于是,我就没有继续不知好歹,不识抬举。我们商定,不写那种高头讲章、繁琐考证的枯燥学术,不写那种言而无据、信口开河的戏说演义,而是采取“以案说法”、“以事说理”的“讲故事”形式,避免过多的法律概念和空洞的法理论证,注重从历史渊源、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制度背景等更为宽阔宏大的视角讨论美国宪政历程。 还有,当时黄仁宇先生的大作已经风靡大陆读书界,长盛不衰。此公以清新俊朗的文字,把谨严的学识和博通的史观熔于一炉,使学术著作成为大众的精神美食,对我们影响很大。由此,我们非常注重文字流畅,雅俗共赏,力争“熔学术著述的准确深刻和通俗读物的流畅生动于一体”,普及宪政常识,尽量扩大读者面。 当谈及“合作条件”时,东来颇具主将气度,对我格外优惠照顾。在商定的全书重大案例之中,除了以前写过的之外,我可以任意优先挑选自己感兴趣的10个案例,把那些枯燥乏味、史料难觅、不易发挥但却意义重大、不可或缺的“疑难案例”,一骨脑全甩给了东来和另一位合作者白雪峰。这样,连吹捧加优惠,我晕晕乎乎地被东来拉上了“宪政贼船”。 东来起初提议,书名为《美国最高法院的伟大判决》,后因“斯科特案”臭名远扬之故,必须换个书名。他建议《美国法治的故事》。我认为绝对不行,听上去简直就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启蒙读物,应改为《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东来认为绝对不行,听上去简直就是路边地摊卖的侦探破案读物。最后,俩人一致同意,书名为《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17)王希教授的影响以及李道揆先生 东来决定“改行”后发现,涉及美国宪政的英文参考书车载斗量、汗牛充栋、非常专业,但是,高水准的中文参考书寥寥无几、寥若晨星。按照他的说法:“宪法宪政领域,特别是美国宪法,专业性很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的宪法学者和美国史学者,很少有人去研究美国宪法史。” 大概在2000年,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主任王希教授(现在是北大的长江讲座教授)在南开讲学,赠送东来一本他的新作《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东来认真拜读后,收获很大,深受启发,觉得在美国宪政领域大有探讨和深入研究的余地。他立刻向我隆重推荐此书,并且迅速买了一本邮寄到美国。 《原则与妥协》堪称中文世界最出色的美国宪法史专著,结构宏大完整,史料翔实丰富,分析全面深入,结论精辟中肯,学术规范严谨,对美国宪政的起源和历史演进作出了全面完整的叙述,对美国宪法的原则、特征、意义及其涉及的思想观念、利益关系和历史背景进行了出色的分析和说明,对美国最高法院的地位、作用、影响及其经典案例作了精彩的介绍和评论。该书成为我们撰写《美国宪政历程》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学习榜样和学术典范。 最令东来和我佩服的,乃是王希教授的英文大作《民主的考验:1860-1910年间北方共和党人和黑人选举权问题》(美国乔治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该书基于王希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用准确流畅的英文写成,出版后在美国史学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王希教授以美国民主的个案为研究课题,以严谨的实证方法,深入美国南方城镇,广泛搜寻第一手文献,同时参考学术界既往研究成果,对内战后北部共和党人在黑人选举权问题上的立场、措施以及所引起的政治斗争,进行了不动声色、冷静平淡的历史叙事,予以遣词中性、貌似缺乏惊世宏论的深入分析。目前国内美国史领域最负盛名的学者李剑鸣教授评论道:“在这种平静的历史叙事背后,潜藏着一位中国学者对美国民主的独到观察。” 想当年,胡适、陈寅恪、钱钟书、冯友兰等大学者号称学贯中西,其实,人人皆知,他们全是靠“国学”在欧美名牌大学拿到学位,在“西学”领域并无独家真功。胡适先生关于美国自由民主、宪政法治的高论阔论,常常流于泛泛而谈。 改革开放后,百万留学生负笈海外。可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等原因,大约99%左右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系凭借“中学”或“中西比较”在国外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其“西学”的含金量其实并不太高。王希教授不走捷径,迎难而上,在一流名师的指导下,以高度的史学素养,凭借严谨扎实的学术努力,在“西学”领域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果,令人深感钦佩。 《原则与妥协》第一版有个小毛病,因校对不精,中英文错漏之处,实在太多,惨不忍睹。该书修订版的清样排出后,我不揣浅薄,主动请缨,认真校对了新版书稿,主要目的是再次精读一遍这部大作。王希教授为人谦逊,举止低调,礼节周到。有一次他来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图书馆做研究,特意设宴请客,感谢我的微薄之劳。 席间,王希教授随意谈起,当年社科院美国所有一位留美出身、对美国宪政颇有研究的大腕学者李道揆,学识渊博,见解深刻,关心后学,对他撰写《原则与妥协》助益甚大,两人在电话中经常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他问道:任东来和你当年听过李先生讲课吗?有过什么师承和影响? 我回答说,当年美国所确实有这么一位美国宪政大腕。学生们调皮捣蛋,假装没文化,故意念别字,背后把李老先生称为“李道拨”,把美国所一位据说曾为江青看英文电影时当口译的李淼研究员称为“李三水”。李先生主讲的美国政治课程,大概是在1985年秋季,当时东来已赴南开,失之交臂;我已开始专业课学习,无暇旁听。只记得,当年美国所的同学经常议论李先生的课程,一致认为博大精深,精彩绝伦,启人深思。可是,不知为何,李先生门下的几位高徒,后来好像都没有继承导师的学术衣钵。 李道揆先生将讲课的手稿精心整理,于1990年出版了耗费12年心血而成的大作《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荣获中国社科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该书是东来和我学习和研究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参考书。 《美国宪政历程》之所以获得一定成功,成为学术畅销书,其实主要是一不留神赶上了“宪政热”,反映出读书界对宪法和法律知识读物的渴望和需求。同时,它也是学习和继承前辈和同辈学者学术成果的产物。 (18)“南京市鼓楼区的奥巴马” 在日常生活中,东来是宪政法治与民主理念的实践者。自2007年夏季,他一改以前对行政管理缺乏兴趣的态度,积极投身南京市鼓楼区“曲水文华苑”小区业主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和小区自治实践,拥有了生平第一个“民选”的“行政职务”─业主委员会主任。他发挥善于交流沟通的特长,以出色的协调能力,费心劳神,热心公益,卓有成效地维护了小区业主的经济权益。 有一次,东来颇为自豪地开玩笑说:“兄弟我现在是社区领袖(community leader),相当于南京市鼓楼区的奥巴马。” 我回应说:“呸,你小子就瞎吹吧,人家奥巴马从政前在芝加哥黑人贫民区当社区领袖,如今你任东来是在南京城里的富人住宅小区当社区领袖,这两者之间,八竿子都打不着,任大摆忽的本事,真是不减当年呀。”这番玩笑话,说得有点儿过于刻薄挖苦。人情世故方面不够圆滑之人,正是我自己。 “南京市鼓楼区的奥巴马”,虽系自我调侃之语,但在某些意义上,却正是东来脚踏实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宪政理念”。托克维尔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能够预定一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能够代替公序良俗、社会民情。美国民主得以长久而稳固,原因之一在于,立宪建国之前各乡镇处于自治状态,基层和地方分权先于政府集权,人人平等,各尽其责,自我管理,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和社区管理,注重公共品德,维护个人利益。为了公共福祉,民众以契约形式将部分权力让渡给政府,并予以严格监督和精妙制衡,而非权威无边的官府老爷恩赐和施舍民众权利。 (19)“用命搏真知”与天妒英才 东来逝世后,我在《北京青年报》网站看到一幅挽联: 用命搏真知, 英年才俊又西去; 以点观大局, 远邻智慧向东来。 我觉得,“用命搏真知”之语,用在东来身上不够准确。他是一个开朗乐观、谈吐睿智、才气纵横、相当潇洒的学者,不是那种悬梁刺股、皓首穷经、过于执着、自视“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物。做学问其实就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谈不上什么高尚的目的,也没有什么悲壮的人生意义。 历史是一系列尚待解答或尚待完善的问题。美国宪政历程是具有特定背景、特定经验、特定意义的历史实践过程,而不是一系列确定的客观真理、绝对真知和标准答案。根本不值得任何学者“用命搏真知”。 东来对待学术事业,主要是出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和激情,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搜寻查找资料、搞清楚疑惑问题的强烈冲动,有时甚至到了忘我境地。对东来而言,每一项新的研究,都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而且迫不急待要与别人分享感受。你想不听都不好意思。 我与东来之间的合作,也是“愉快的精神之旅”。唯一的小分歧,是他认为我的文字有时“过度口语化”。我不服气,认为他实在是少见多怪,史学大家唐德刚教授著书立说,就是种套路。可是,在最后统稿时,为使全书风格基本一致,东来一点儿没客气,把我的文字删掉了不少。 东来祖籍江浙鱼米之乡,我祖籍陕北黄土高原。有一次他登门拜访。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刚学会的川味豆瓣鱼、担担面、鱼香茄子,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没想到,东来根本就不能吃辣,鱼、面、茄子用清水冲洗后,他才能勉强下箸,非常扫兴。当然怨我,居然没打听一下他的祖籍和口味。当我炒菜时,他在另一房间埋头看书,对味道仿佛充鼻不闻。在很多方面,东来是个大大咧咧、稀里马虎、甚至比较缺心眼儿的的人。而我在多数情况下比他更缺心眼儿。我想,这大概是我们能够成为朋友的原因之一吧。 东来英才早逝,令人扼腕。毫无疑问,他是一代英才,领军人物,但与史学大师、一代宗师等称号相比,尚有差距。在我看来,他的学术研究刚刚“渐入佳境”,远未抵达至境高峰。他独辟蹊径、打通内外的研究风格,在目前国内美国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独当一面,独步一时,独领风骚。50出头的年龄,正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综合能力的高峰期。东来英年早逝,乘风归天,真的是太可惜了。 说起来,东来不胜酒力,饮食有节,从不抽烟,爱睡懒觉,性格开朗,为人洒脱,喜欢旅游,遛狗散步,没有人到中年之后,在家庭、婚姻、子女、事业、经济等问题上的沉重压力。他从不督促女儿琬洁努力学习,反而抓住各种机会,领着孩子外出尽情玩耍,一点儿也没个老爸的样子,一度让夫人吴耘非常头痛。 东来的仙逝,恐怕只能解释为天妒英才。 (20)唐代诗人于鹄有一首《别旧山》 2012年春季学期,东来在美国格林奈尔学院(Grinnell College)担任访问学者。回宁后,他于6月17日前往北京,主持了颇有名气的《共识网》读书会(主题《美国宪政历程》)。会后,我发一电邮给他,打听读书会的盛况。 7月17日,东来回复:“伟兄: 你可能有些疑惑,我为何迟迟没有回信。这次,哥们儿是'不幸中弹',需要‘治疗性休养’。我在美期间总有疲倦感,人瘦了很多。回来后,琐事缠身,从北京讲课回宁后才去检查,医生怀疑是鼻咽癌,经过复杂的病理检查和PET-CT检查,现在确诊是恶性淋巴瘤,还好发现得及时,今天就住院,主要是放疗和化疗,比较痛苦,但我对治愈还是信心十足。” 看了电邮,我仿佛陷进了大东北冰天雪地的荒草甸子,浑身上下,透心冰凉。你看这个东来,已经查出了癌症,居然还有心情搬出王立军“治疗性休养”的典故调侃。东来后来对此案一直追踪关心,一再感慨,美国的在华领馆,如今已沦落为高官的“联邦上诉法院”。 2012年12月29日,是东来与我在电话中最后一次长聊。听上去,他似乎心情甚佳,豪情万丈,声称在京化疗和放疗的效果很好,病灶已全部消失,北京医疗条件很好,立体定向放射技术非常先进,没有造成掉头发、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目前起居一切正常,甚至还开玩笑说,这辈子活到80岁肯定没有问题。 令我吃惊的是,在京治疗期间,东来居然还有闲情逸致,像顽童一样偷偷溜出医院,拜访了美国宪政研究领域中的后起之秀、译著颇丰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电话中,他还主动提出,愿意在《美国宪政历程》的增补版中承担“禁枪案”的撰写,并把全书正文开始前的几篇宪法论文整合为一篇。通完电话,我非常高兴,感觉云消雾散,花好月圆。 没想到,一月中旬期间,东来的病情发生了惊天逆转。病榻之中,他始终心系南大和中美文化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心系他所钟爱的学术事业,关心学生的读书与生活,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做斗争。 病魔无情。东来没来得及跟朋友们一一挥手告别,就匆匆地走了。我远在海外,一时难以赶回南京,送他最后一程。回首往事,点点滴滴,不胜哀痛。35年前东北师大校园里拂面而过的那一阵清风,再也回不来了,只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无比的感伤。 唐代诗人于鹄有一首《别旧山》: 旧伴同游尽却回,云中独宿守花开。 自是去人身渐老,暮山流水任东来。 东来,云中独宿,天堂遨游,暮山流水,花开叶落,你不会寂寞的。 你会永远活在家人师友梦里,旧伴新朋心中。 (感谢胡晓进先生推荐) (附注:后续部分依然转自学术批评网)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与朴槿惠密谈
xupeiyang 2013-5-9 14:09
7日奥巴马在结束美韩首脑会谈之后,在未经事先安排的情况下,突然向朴槿惠提议“去散会儿步如何?”,随后,两人在白宫旁的玫瑰花园走廊散步了10多分钟。当时无翻译在场,据称,两人讨论了家庭等一些私人话题。(中新网)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4023 次阅读|3 个评论
奥巴马的“脑计划”本质是计算机革命的前夜-为大数据开发工具
热度 1 jiangyongshuai 2013-5-8 17:43
“奥巴马”开启“脑计划”,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是为了人类疾病健康而开展的研究。 我认为对人类健康的益处只是表象,治疗疾病也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为计算机领域进行革命。 革命了,就会制造很多就业机会,除了医疗领域,还有计算机领域。 因为目前,大数据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鸿沟,现有的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数据搜索方式、数据传输方式、数据计算方式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几个问题就是: 1、数据存储:大数据如何尽量的存储在小的体积的介质中?现状是,大大大数据需要很多多多的硬盘。 2、数据搜索:大数据如何迅速搜索?现状是,搜索要找到大大大数据里面的东西,慢慢慢。 3、数据传输:大数据如何传输?现状是,大大大数据传输需要等待的太久久久。 4、数据计算:大数据如何快速计算?现状是,现有的程序,哪怕计算速度最快的c语言,面对大大大数据也只能忍忍忍耐。 这些问题,如果不发生本质的变革,很难应对。 而人脑,这个神奇的东东,恰恰是满足这些条件, 1、人脑数据存储量大,体积小。小小的体积存储一生的所见。 2、人脑数据搜索,飞快。几乎瞬间提取出很久以前的东西。 3、人脑数据传输,就更不用说了,瞬间完成。 4、人脑的计算,不但运算速度是瞬间的,而且还会抽象。 还有就是人脑消耗的能量小,不费电:) 如果人脑的这几点被认识清楚了,一个手提包大小的计算机就可以存储超级多的数据,以后就跑程序就不用等待那么久了。 期待着,容量最大,体积最小,提取信息速度最快,计算速度最快的好计算机出现!
个人分类: big data|24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摊上中国煎饼了
大毛忽洞 2013-5-5 22:37
奥巴马要亲自下厨摊煎饼? 三万人签名要美国白宫介入清华朱令中毒案 ​ 前不久,复旦大学硕士生黄洋被同学投毒致死的消息让很多人感到震惊,此事让人们回想起1995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与复旦投毒案不同的是,究竟谁是朱令案的凶手至今仍然是个谜。 5月3日,美国白宫网站上出现关于朱令案的请愿( 白宫请愿网页 )。目前,已有3万人签名参与。按照美国的相关规定,签名人数达到10万人,白宫就要进行回复。请愿发起人在白宫网站上写道:清华大学学生朱令于1995年遭人两次蓄意用致命化学物铊下毒,由此导致其终身瘫痪。有迹象显示其室友孙某有作案动机,而且有机会获取此致命化学物......也有资料显示孙改了名字并通过婚姻造假进入美国。为保护我们公民的安全,我们吁请政府开展调查,并将孙驱逐出境。 https://petitions.whitehouse.gov/petition/invest-and-deport-jasmine-sun-who-was-main-suspect-famous-thallium-poison-murder-case-victimzhu-lin/Rd8C54p1 奥巴马摊上中国煎饼了 【朱令案引发请愿…是白宫网站】美国白宫网站3日出现关于朱令案的请愿,称孙维有动机、有途径获取铊、导致朱令瘫痪,此后更名并通过“婚姻欺诈”赴美,并“请求政府调查并驱逐她”。白宫回应请愿门槛是30日内获10万签名,目前已有1.6万。 话题: 朱令铊中毒案引发白宫网站请愿 已1.6 万签名 快速发贴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 · 60 · 下一页 去跟贴广场看看 热门跟贴 ( 跟贴 1781 条 有 54895 人参与) 手机也能看跟贴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芙小小仙子 : 2013-05-05 15:55:58 发表 一个中国案件,需要美国人帮着伸张正义!这是谁的国?奴才们,醒醒吧!天一天一 · 顶 · 回复 · 收藏 · 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淡化一切 : 2013-05-05 15:55:33 发表 网易河南省洛阳市网友 的原贴: 1 警告美帝不要干涉中国内政!!!!! · 回复 · 收藏 · 复制 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 · 顶 · 回复 · 收藏 · 复制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3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呼吁加强同行评审自主性
孙学军 2013-5-2 14:14
阅读原文» 在一个简短的15分钟演讲中,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支持同行评审过程应保持独立性。4月29日,奥巴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50周年庆祝年会上,面对着精英研究人员进行了这一演说。 “为了保持优势地位,我们必须保护严格的同行评审体系。”奥巴马说。他的观点随着一份新的法律草案接踵而至,该法案正由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主席、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共和党人 Lamar Smith 主持讨论。 新法案将详细检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经费支持项目的同行评审 ,并要求NSF主管保证所有资助项目都有益于美国经济或公共健康。 Smith 的努力伴随着最近一连串对科学基金和同行评审体系的攻击,其中包括俄克拉何马州参议员 Tom Coburn 提出的2013年开支法案,该法案要求NSF主管保证其资助的所有政治学研究对国家安全或经济有重要作用。 演讲中,奥巴马还谈到要维护 NSF 对社会科学资金的控制权。“在过去4年中,我尽力去做的事情,以及在未来4年中将继续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确保我们在不断促进科学过程的诚信。”他说,“不仅在物理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如此,在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其他此类科学领域亦然。” 允许政治家涉及到科学决策中,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美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 Bruce Alberts 说。他认为,当人们不想政府卷入经济领域时,支持政府参与选择科学界的赢家和输家是一种讽刺。 科罗拉多大学气象学家 Akkihebbal Ravishankara 也同意拨款过程应保持独立性。“如果能保持科学无政治意义,可能确实是好事。”他说。 查看视频: 15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归三农:破解“奥巴马—金正日难题”的常识性讨论 by温铁军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3-4-24 19:05
回归三农:破解“奥巴马—金正日难题”的常识性讨论 发布时间:2011-12-16 16:59:31 浏览量:977 【字体: 大 中 小 】 (华东师范大学演讲稿) 温铁军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生生导师。(北京:100872) 一、制度成本理论:“奥巴马—金正日难题”   曹锦清20年前从黄河边上回来写书的时候曾给了我一个哲学启发,他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身在何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向何处去……。现在我们讨论三农问题也如李昌平提到的:每当我们出现重大转折或变化的时候,求助于洋、求助于城,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 求助于野、求助于农,或许是一个国家获得转机的重要基础 。   延续他们的思路引发出来我的话题,可以归纳为“奥巴马—金正日难题”。也就是说, 无论是奥巴马还是金正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意识形态怎样对立,还是无论坚持怎样的体制,实际上都遭遇到“上去了就下不来”困境 ——很难对已经“搞上去”的经济结构做出“改变”;因为他们都不可能支付当年“搞上去”的人留下来的巨大代价。   其实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人们在曹锦清的思考上就应该加一个简单的科学哲学知识,就是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中所产生的收益不相应地对应着等值的成本。只在一个由横轴和纵轴构成的象限中做制度变迁收益,很可能是一条向上的曲线。但如果把横轴再拉一条出来,形成一个三维空间的时候,一定会有一条向下的曲线,即对应着收益发生的制度成本。这才是一个立体感的真实世界,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用X轴、Y轴描述的平面的世界。   如上所述,奥巴马—金正日难题并非意识形态带来的问题,亦非政治体制带来的问题,而是因为 任何经济体只要追求现代化,就都有巨大的“现代化成本”要对外或对下转嫁。转嫁出去的时候就是所谓的“诱致性变迁”,转嫁不出去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强制性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虽然强调制度变迁获取收益的过程,却没有认真讨论过制度成本;我们提出创新这个理论,那该如何看待这个本来就是收益成本相对应的过程呢?   之所以从奥巴马—金正日难题说起,是因为他们都不可能做出改变。那么,他们都不可能改变的,到底什么呢?   一是,奥巴马不可能把美国目前这种被主流称为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实质却是过度泡沫化的金融资本经济再改回制造业经济 。   奥巴马的竞选口号是“我们能够改变we can make change”,但他这一个任期即将结束,没有改变什么;仍然延续着凭借军事强权维护币缘霸权的老路。同期,任何一个在遭遇危机的时候不得不改变的欧洲国家领导人却因其“改变”诱发了长期掩盖的现代化制度成本而纷纷下台。因为西方已经进入的现代金融资本经济是泡沫化的,一旦脱嵌为一个异化于实体产业的独立的资本力量,不管是什么主义,什么制度,什么政府,什么领袖,只要是金融资本,追求流动性获利的本质决定着其运作规律就是一样的:愈追求流动性获利,就会愈追求促使短期流动性增加的即时性的可分拆交易,这个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得获利的本质,势必会改变其在原产业资本阶段作为资金要素的获利方式——在产业资本形态下由传统的开矿、冶炼、铸造、设备生产等,以及一系列“下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完成产业的获利需要相当艰苦的努力;资金要素只能在产业资本复杂构成和长期运作中分享产业收益,并因此促进产业形成平均收益率。此外,比产业资本还缺少流动性的是农业,从春种、夏锄、秋收到冬藏,整整一年才能完成一个生产过程,它有流动性吗?没有。因此,当资本主义进入到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历史阶段,或者说金融资本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能再改回去做产业阶段的一个要素追求平均收益率吗?不可能。   二是,金正日领导下的北朝鲜虽然遭遇饥荒,却不可能把已经超前现代化的农业和过度城市化的人口结构改回去。   过去在前苏联领导的经互会体系的作用下,北朝鲜早就超前在人均耕地资源低于南朝鲜的山地农业条件下,超前实现了机械化为主的农业现代化,由此曾经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农村人口随之走向城市、实现了超过70%的高度城市化。于是,北朝鲜先于中国早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差不多两代农民不再会使用锄头种地了。客观地看,我们今天 无论左右翼的学院派理论家和现代派政治家还在共同憧憬之中的一个美好梦想,北朝鲜比我们早二十年就实现了 ——1989年的时候,北朝鲜人均粮食曾达到380多公斤,人均收入接近900美元;比我们现在的人均粮食水平高;比我们80年代末期的收入水平也高得多。然而,超前现代化的一个不期而遇结果是:1991年苏东解体,一夜之间,没有人供应石油了,由于北朝鲜不是产油国,于是拖拉机就“趴窝”了。而占比仅30%的农业劳动力,却早就不使用传统的农业工具,只会使用拖拉机!一旦被封锁,没有石油和拖拉机零部件就无法耕作,粮食大范围减产,大规模的饥饿发生,据说有很多人因饥饿而死亡。请问:谁之罪?   这时或许有国人相劝,介绍中国的“大包干”。但我在北朝鲜实地考察的结果是,不可能。因为中国的大包干是80%的农民养活20%的城里人,用杜润生老人当年形象的话来说,我们是四个农人抬一个城人的“四抬大轿”,抬得起。而北朝鲜现在是三个农民要养活七个城里人,而且靠手工劳动,可能吗?金正日 只能动员城里人下乡去重新使用手工从事农作,铁锹挖、?头刨、镰刀割……于是就有了“逃北者”,实乃“逃农者” ;因为城里人既不会、也不愿从事农业。北朝鲜曾经把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都搞上去了,金正日能做出向下调整的改变吗?不能。于是北朝鲜就在长期农业困境中难以自拔,这是政治体制的问题吗?也许不是,而是超前农业现代化和加速城市化的巨大制度成本抱不住,最终砸在自己的脚上。 这两个案例告诉人们,正如奥巴马不可能把美国GDP占比85%以上的金融资本现代化经济改回现在占比仅12%的制造业,金正日也不可能把70%已经城市化的人改回去从事手工农作!因此, 奥巴马解决不了美国难题,金正日也解决不了北朝鲜难题。这两个案例难道在哲学意义上不具有同质性吗 ?   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超越意识形态的实际问题,如果政治家和学问家都被意识形态控制了,就连基本的思考的能力都没有了 。中国人应该多关注实际问题,不要陷入左右之争。   据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曹锦清20年前在黄河农村考察中就认识到的问题,当我们各地的政府都在推进“三化统一”的时候——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千万别忘记已经有了很多失败的案例。 二、基本常识分析:世纪之交的重大结构变化   我最近关注和讨论的、在世纪之交发生变化的结构性问题有二。   首先是要看清楚,世纪之交中国到底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如上已反复强调,我们一旦朝着某个没有U型调头单行道上去跑,就很难有调整的余地。   第一,是国家战略目标的重大变化。   当农业现代化今天被各地政府作为一个目标、纲领去宣传的时候,有谁清楚地知道农业现代化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提出时的具体政策内容是什么?   如果没有人搞清楚的话,那再问:有谁清楚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提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如果还是没有人能说清楚的话,那我进一步追问的是:1980年,在我们开始所谓的改革开放的时候,不是昭告天下把四个现代化作为20世纪末要实现的伟大目标吗?20世纪悄然过去十年有余,四个现代化实现了吗?   如果没有,那么,可曾有任何一个市场化的媒体报道或教条化的官方文件详细讨论过四个现代化没有实现的经验和教训吗?还是没有。且不说有没有人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新世纪之初的目标改变了吗?我们有新的现实些的目标了吗?   看来不可能得到回答。那我再问大家:今天那么多的课题、重大项目,都研究了什么呢? 如果背景和内容都没有认真讨论,难道不是有很多研究属于对伪问题的证明吗 ?   执政党十六大在2002年召开的时候,实际上明确了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调整——全面小康。新任领导对其做了一个解释,说今后20年的大目标是全面小康,我们要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需要大家艰苦奋斗;实现全面小康以后,还要二三十年的艰苦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然,到那时以后,还要经过一两代人的艰苦奋斗,到本世纪末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   也就是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说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了。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就这样被推后了100年,推到了21世纪末。于是,坊间就有“我们都看不见了”的流行笑话……   如此看来, 国家战略目标已经在 2002 年就发生了变化——从四个现代化调整为全面小康!接着,十七大还做出了更大的阶段性调整——提出生态文明的历史阶段性判断 (这一说法也参考了周立教授对人类文明历史阶段的提炼,他认为人类进入文明以来经历三个阶段: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再发展到生态文明)。从十六大全面小康到十七大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表现,是仍有生命力、不断自我调整的表现。   回顾十六大的目标调整,就是我要说的所谓世纪之交的重大改变。具体如下:   其一,我们现在各地所追求的工业化是个过时的目标。因为早在上个世纪末的1998-1999年,就被经济学家们明确指出中国已经遭遇到工业化中后期“生产过剩”的制约。当认识到生产过剩的时候,就应该认识到, 我们遭遇的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的一般内生性矛盾 ——这实际上是高中学生都知道的政治课内容。 如果我们连基本常识都不讨论,继续强调所谓的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难道不是明知故犯地增加过剩吗 ?199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就给中央写报告说,我们现在面临生产过剩。1999年,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也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双重过剩下的恶性循环”。然而,尽管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已经明确所受的制约是生产过剩,各地今天依然加快工业化,那是在“复制过剩”,或者说“以进一步的过剩来延缓当前的过剩”。带来的客观结果是, 由于全面出现生产过剩,客观上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还具有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潜力,遂致企业生命周期大幅缩短 。在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低于3年的条件下(第一年投资建厂,第二年投入生产,第三年就遭遇破产),如果想让企业拥有符合法律规范的信用行为,难度极大。别说我们生产过剩,回头去看西方的生产过剩时期,有规范行为吗?有信用社会吗?在资本主义内生的生产过剩规律下要解决生产过剩矛盾是不可能的,靠什么解决呢?靠破坏性手段——战争。   中国学者1998-1999年提出的问题,现在已经2011年了, 为什么各地还没有改进呢?八个字:利益集团,惯性使然 。如同西方最终只能以战争来解决生产过剩一样,我们在产业资本的惯性下也很难不犯错误。今天奢谈社会信用环境,却忽视社会信用环境的载体——企业,由于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缩短,很难不搞破坏,何谈构建信用。   第二,就在1998-1999年明知生产过剩之后,我们在世纪之交符合规律地完成了金融资本异化与产业资本的银行市场化改革,从此,让大型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为三农服务等,说法对路,做起来实在很难。   当生产过剩成为一种趋势,一个理智的金融投资家还会向过剩的领域投资吗?为什么银行要追房地产?追投机炒作?那不过是在追流动性获利呢!这无非是马克思、列宁早已指出的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在作祟——金融资本势必在生产过剩条件下异化于产业资本,觊觎土地的资本化增值收益, 从产业经济中的资金要素变为“异化于实体产业的金融资本”是质变 ,派生性的运作方式也随之改为追求流动性获利。这难道不在今天的中国普遍发生着吗?   这种规律既然发生着作用,那,到底什么是构建金融资本信用的本源呢?是黄金储备吗?是另外一种国际货币作为本币发行的储备吗?是商品生产吗?都不是。再往深处看,金融资本异化于实体经济则处于寄生状态,且因寄生而趋向于腐朽和垂死状态。   如果不以贵金属储备或商品为其寄生特质之依据,那么金融资本形成信用的依据到底是什么?或者,是谁赋予它价值?当然是政治强权。因而, 只要人类主流社会走向金融资本主导竞争,越占有金融资本收益的经济体就越会加强政治强权并且走向法西斯化 ——此乃当今世界主流运作之基本规律。   据此看,货币银行学得改写,经济学教科书也失灵。当金融资本日益追求流动性获利并且跟高投机、高风险经济,比如房地产经济、股市经济、债务经济高度结合的时候,其结果一定是 越在资本过度集中的地方,风险也就越集中。风险集中则意味着危机爆发,只不过是早爆发还是晚爆发的问题 。金融资本主义危机在金融资本追求流动性获利条件下积累的风险不仅是一定会爆发的,并且, 一定会是集中爆发在以金融业为中心的大城市 !这仍然还只是人类进入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的一般常识。   例如,今天大家都觉得美国很厉害,不仅因为美国金融经济最繁荣,全世界一半的衍生品交易都在美国,而且使得 美国只能注重金融经济与军事强权结盟 ——全世界一半的军费开支也在美国——这两个一半看似两回事,实则高度相关,只有军事政治强权,才可以向金融资本赋权形成信用。因此, 世界各国都知道美元信用泛滥制造全球通胀,知道美元币值严重的高估,但是谁敢不储备美元 ?美元仍是世界货币体系中最大硬通货和最好的避险货币。为什么?并不因为它值钱,而是越过度泡沫化,就必须有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强权才能支撑得住。这些客观事实也在告诫某种主流话语, 不要把政治强权派生出的泡沫化的货币信用再派生出来的意识形态泡沫拿来当宝贝 ——这是今天中国很多无聊小知的毛病。   …… 加入全球化的我国的经济,今后发展也势必要增发货币、推进本国资源资本化;同期,则当然也是中央政府得以运用集中加强的政治权利赋权于信用体系的金融扩张 。如果比较近20年来M2和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会发现,两条曲线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既然加入资本全球化,不按此规律出牌,似乎也没有好办法。 有谁没有按此规律出牌呢?苏东,结果是垮塌了。   苏东长期停留在实体经济时代,不是自觉,而是利益 ——因为主导国是苏联,可以凭“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换货贸易体系直接占有产业资本阶段以实物经济为主的“区域一体化”整合的最大收益——比如它可以拿100辆莫斯科人牌的小轿车,换一部分乌克兰的小麦,再换一部分保加利亚的蔬菜,货物交换计价标准是国际市场的1/3。其中,因价格剪刀差最大而使得获益最大的是苏联。因此,苏联就没有动力去开启货币化进程,也因此苏东体系停滞在实体经济为主的产业资本阶段。尽管它的物质产品生产总量世界最大,但是如果按GDP计算就不是世界第一,甚至远远小于西方。   1980年代,西方向世界大规模转移产业并随之进入金融化经济时代,把原来的GNP和工农业产值测算体系改为GDP测算。GDP对于金融化的经济体或许是个“好东西”,但它对于停留在实体经济的经济体未必是个“好东西”。与西方一比GDP数字,苏东明显落后了,于是有了体制落后说,制度落后说,思想落后说,甚至人种落后说,随之是意识形态被俘虏了。我们注意到 苏东改革叫政治优先,被其根据西方意识形态抽下来的底,正是内在具有寄生性的金融货币体系所唯一能够依存的政治强权 。   1991年苏东解体,我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很多美国人都相信“中国崩溃论”,说下一个解体的就是中国。我不信邪,就迈开双脚自费考察了7个苏东国家,用了一个多月到处做调查。当时的最直接刺激是拿100美元到苏东国家兑换当地货币,立刻变成“百万富翁”!   我国那时还处在1毛钱打个电话、5分钱买个冰棍的“毛票时代”。而在苏东国家,原来甚至是“分币时代”,比如5个戈比打个电话、8个戈比买个面包。 因为政治改革先于经济改革,政权解体的同时发生了依存于政权的货币体系全面坍塌,于是用货币作为符号来标识的全部国民财富在一夜之间可能归零 。前苏联在推行激进政治改革之前,一个卢布能换2.38美元,而在那种改革之后,一个美元换4800卢布。那些 激进改革家、经济家和政治家们也许赚了,但却并不承担他们造成的制度变迁成本,而是转嫁给大多数民众 ——老百姓满腔愤怒,因为他们全家劳动了一辈子也不外乎积累几万卢布存款,在激进改革之前意味着有十几万美元的财富,一旦剧变发生货币坍塌意味着他们的几万卢布变成了几个美元,换言之,原来价值十万美元的财富符号缩水为几美元。   1992年我回国后写过关于苏东解体的调查报告。就在这一年, 处于西方制裁下的中国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经济货币化”起步 。   此前中国也是靠计划分配、票证供应,属于“非货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通过了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国实际上 因财政严重亏损而彻底放弃票证分配,由此走向了加快货币化的新阶段,那以后货币增发速度陡然向上 。这样,中国就发生了不同于苏东的性质变化。   所以,今天我们讲中国也历史性地发生了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当年西方人在苏东解体之后曾经奔走相告的是中国崩溃论! 如果中国滞留在产业经济阶段、没有演变为货币化经济,以 GDP 来核算的经济总量就难以短期大规模扩张,恐怕也很难抵挡西方的意识形态压力和政治渗透,很难逃脱苏东金融垮塌的命运 。   但另一方面,在中国就从此进入了货币化和资本化——就在1992年增发货币的同时,政府同步放开了三大高风险市场来吸纳增发货币:其一股票,其二房地产,其三期货。这三大市场都属于高风险、高投机的、促使金融在大城市积聚的资本市场,今天当我们来计算GDP的时候会发现, 城乡差别拉大是由于有相当部分的第三产业对 GDP 的贡献其实来自金融资本集中投入的高风险市场 。紧接着,在1990年代末期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的一般矛盾——产业资本阶段内生性的生产过剩,而就在同期,中国接续货币化启动的,是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制……   正常人都会了解到,城市化的实质是资本的积聚和人口的集中。不过,很少人会进一步认识到, 当人为地加快城市化带动资本日益向城市加快集中的时候,就意味着风险日益向城市加快集中 。而更少人知道,当风险过快集中导致城市危机集中爆发的时候,什么是能让危机软着陆的载体?   近年来我的研究指出,危机在中国今天仍有软着陆的可能,因为中国还有庞大的乡村社会,还有三农。如果没有了,我们也像奥巴马治理下的美国,农场主人口只剩2%;或者像金正日治理下的北朝鲜,农民人口剩下30%,当危机发生,就连想办法的余地都没有。   所以说, 不是简单地加快城市化、加快工业化,同时推进以机械化、化学化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我们就在全球资本主义竞争中赢了 。如果某日在某大国巧实力运作下中断了能源供给通道,在我们现代化大城市连供暖、做饭、都完全靠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背景下,国民如何应对?几乎没有危机储备,也就不可能有危机预案——现在这种国家安全战略基本缺失的背景下即使那些大城市有预案,也都是在能源和原材料基本保证供应之下的预案;一旦能源中断了,个别城市的危机预案能起什么作用?   因此, 在当前外部环境特别是地缘政治越来越复杂、甚至不断尖锐摩擦的情况下,我国唯一可做的就是让步 。什么叫“知耻而后勇”!不知耻何以言勇!今人不要怪历朝历代采取让步政策、绥靖政策,甚至俯首称臣的故事。即使在汉唐盛世,不也得借和亲的机会大笔地赠送绫罗绸缎、美人美酒,而不是靠打仗;偶尔打一次仗,就可能遭致国运衰竭。现在尽管拥有了体量很大的工业,但结构是病弱的、产品是过剩的——按照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以制造更大过剩延续病态运作的工业体系,没什么可骄傲。   综上所述, 世纪之交中国出现的第一个重大变化是生产过剩——产业扩张遇到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内生性矛盾;第二个是金融资本异化——顺应这种内生性矛盾的、与货币化加快随之而来的规律性结果 。而一旦进入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经济的新阶段,就一定会遵循金融资本时代的游戏规则——强化金融资本背后的政治强权。   这时候,顺遂纳入全球化的中国所遭遇的内外矛盾更尴尬:不按当代西方金融资本主义规律出牌不行,如果按此规律出牌、加入金融化及其依存的政治强权竞争,对手可能会在借助意识形态的游戏过程中摧垮或弱化我们支撑自己货币体系的政治强权。而一旦政治强权垮了,苏东的命运也难以逃脱。苏东货币体系坍塌,累积下来的庞大的实质资产就被西方的货币体系来占有货币化收益,这也是苏东解体以后,西方经济去实体化和金融资本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当代 已经完成“自我政治矮化”的各个主流利益集团,如何把握向西方现代化惨痛教训学习的机会 ,如何规避加入全球金融化竞争新阶段的软实力冲突,显然是个重大挑战。 三、社会性质分析:从小资向中资的社会结构演化   中国在世纪之交第二个重大变化,是发生了社会结构的、或者说阶级结构的变化。   通过第三次土地革命战争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毛泽东说我们建立的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是的,我们其实是恢复了历朝历代重新建立统治而必须完成的农民动员——耕者有其田,或者均田免赋。如此,一个朝代如果没有外患侵袭的话,一般会稳定200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是“均田不免赋”;占比88%的新中国农民切断了和城市现代化资本的关系。一旦恢复小农经济,民兵镇住地痞流氓;农民不会“寻衅滋事”。也因此,中国走出了民国长达12年的大通胀危机——私人资本崛起之际遭遇1929~1933年西方大危机、1936年被迫放弃银本位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多重打击,摧垮了民国经济,连带摧垮了政府财政金融,到1948年金圆券试验失败政府连军饷都没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份报告说,他们垮的速度太快,我们连追都追不上!一边是老百姓推小车送煎饼,另一边是政府财政发军饷,结果是拿现代财政金融来维持现代军队输了,传统赢了。换言之,建国之初中国彻底地传统化了,由于恢复了占比88%的农民人口几千年的传统小农经济,与城市现代化没有关系了,困扰民国十多年的高通胀危机随之缓解了。   以此对比1980年的农村改革,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实际上也不过是恢复了传统小农经济。同样,也是因为城市经济在70年代初期搞43亿美元的设备引进、70年代后期则是引进82亿美元的“洋跃进”——短期的资本集中带来了过高债务集中的风险,遂使危机爆发。然后,让农民回归小农经济,利用小农村社内部化机制,危机就缓解了。   历经多次危机而不倒的中国经验的核心,就是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农村,还有内部化处理外部性代价的机制。1950年化解民国遗留的高通胀危机靠的是恢复小农经济,1980年中国又因连续过多引进外资造成危机的对应解决,靠的还是恢复小农经济。   如果我们愿意进一步思考,不妨套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来看1950年土改之后88%的农民都有一块土地,那么他们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当然应该是“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小农(简称“小资”)。1949~1950年,我们公布的工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不到5%,这指的是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连同其家属,亦即,95%的人口本质上都属于小资。因此,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资或者说小农国家,我们只不过实现了历朝历代农民阶级的基本诉求——耕者有其田而已。   当前,只要政府不过于激进到全面推进土地私有化,不过分地听任外部资本下乡剥夺农民土地,就还有可能保持社会稳定。   中国政治家得知道,小农村社制就是中国稳定之基 。在现在的国情矛盾和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背景下,想靠城市发展工业,或靠政府强化金融资本来维持内外稳定,那起码是新生代不懂中国经验或者缺乏常识的表现。   本世纪之初社会结构变化的最新情况是,中国已经有3个多亿中等收入群体,变成了世界上 最大的中产阶级国家 。作为社会最大基础的小资们还在,只是在其上增加了一个中资。   我们原来的社会结构体系是小资为主体,这个底盘很大,上面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垄断资本。这些年的改革发展,不外乎是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金字塔结构。最下面仍然是小资,占人口的70%左右——农民家里有块地就仍是小资,因为跟世界比,无地农民占农村人口的30%以上。如果农民都有土地,农民就一定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社会基础。这个国家长期以来有那么严重的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剥夺过程,但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稳定,就是因为有一个庞大的底座,即农民小有产者阶级。   中国今天社会之诸多政治变化,实际上乃是 新产生的占 3 亿多人口的中产阶级向大的垄断资本要权,是个要么分权、要么夺权的斗争过程 。为此,我反复跟农民朋友们讲,如果你不是中产阶级,就别跟着掺和,因为中产阶级分权与农民小资的利益关系并不直接。农民小资的经济利益诉求高度分散,不可能形成统一的阶级意志,基本上不会演变成一个自觉阶级。这一点,在我们做乡村建设实践的时候,前辈学者已经研究得很清楚了,我们在当代实践中的发现也是如此。 乡建之所以是一种历史性的改良,不外乎是让农民小资多一点谈判能力而已 ;并没有谁打算把农民整合起来开展西方特色的阶级斗争。   那么,中资可不可以形成统一的阶级意志和阶级诉求呢?以当代西方中资政治运动的经验过程来看,同样没有! 中资也不可能是一个自觉阶级,跟小资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在西方,中资利益诉求是多元化的,因此才有绿色主义内涵的政治多样化趋势在欧洲的泛滥。而 为什么美国是新自由主义为主导呢?因为美国是大资政治 。欧洲却普遍是中资,欧洲的中产阶级人口占比70%以上,却没有提出统一的、具有阶级自觉的诉求。今天欧洲政治之失效,也在于中产阶级提出的要求五花八门、过于分散。而差不多算是唯一可以被他们共同提出的诉求就是“少干活、多休息”,即福利诉求的泛政治化表达,于是就有了经济去实体化和债务高企,这就是今天欧洲政治的现状。   那么谁在引领世界呢?就是具有单极霸权地位的美国。   美国引领西方的条件是, 美国是世界大金融资本最集中的地方,具有大资本作为垄断集团维护霸权利益的垄断资本阶级自觉 ——牢牢把握住对单极化霸权的控制,以此来派生对美元信用体系的政治支撑。于是,美元尽管泡沫化泛滥成灾,但是仍然是世界第一强势货币。其对中国的挑战是, 美国不允许在其金融霸权之外另外构建一个靠中国人自身的所谓政治强权发行自己货币的自我金融化体系存在 。因为,一旦中国可以另辟蹊径并且带动周边加入人民币的币缘政治,其他国家也会效仿,美国集权化控制全球金融体系的霸权就失效了。   我以为,今天真正有实际意义的反霸权,应主要倚重像中国这样的拥有庞大的实体经济的超大型大陆国家,并且在 不断利用自身幅员辽阔的条件扩大实体经济总量。而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保住小农作为小资群体的地位,或者说保护小农土地不被外部资本抢占 。清末以来就有人调侃知识分子的争权为什么不去和小农结合?因为那些洋八股实在结合不起来!百年来,只有在中国特色的乡村建设上双方曾经有过比较有效的结合。   总之,中国社会今天发生的重大结构性变化,乃是一个新的社会金字塔的形成。   概而言之,我这些年之不甘于学者生活、不在乎学术地位,却在第三世界到处下乡调研,就是怕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骨眼上,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希望大家做的,也就是深入乡村,跟小资成分的小农坐下来交流,尽可能帮他们形成足以与外部主体对等谈判的农民组织。   如果没有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其他一切好话,都只是好话而已。 2011-12-6 蔣科學按:早就聽說過溫鐵軍先生,但一直沒有認真讀他的文章,田松在北師大搞生態文明講座,請溫先生開講,田松特地打電話通知我去聽講,可惜我自己正好有課要上,失之交臂,可惜。溫先生的思路,我已經從未想過,要好好琢磨一下。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300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且看奥巴马如何表态?
热度 2 黄安年 2013-4-7 09:17
且看奥巴马如何表态?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4月7日发布 1882 年美国颁布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迄今已经131年了,距离1943年美中结盟抗击国际法西斯的废除《排华法案》,也已经70年了。 近4年前的7月 21 日,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华裔州众议员方文忠所提出的 ACR42 法案,承认 150 年前开始对华裔移民的迫害,并对这种不公平的迫害行为致歉。这项法案作为加州法令,已于 2010 年 1 月 1 日起 正式生效,加州排华的历史终在一百多年后画上了句号。 一年半前的 2011 年 10 月 6 日 , 美国参议院以全票通过一项法案,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排华法案等歧视华人法律表达歉意。 尽管这些道歉仅仅具有象征意义。但是道歉与否依然关系到对于历史事实的确认,关系美国的人权观、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美国的自由移民政策、美利坚民族融合大家庭、美籍华人的公正地位,以及美中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半世纪前的中国,今天的美籍华人也非当年的苦力华工和现代流亡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华人的根。我们期望奥巴马总统顺应历史潮流,作出明智的抉择。 ***************** 数千华人联名请愿要求奥巴马就《排华法案》道歉 2013 年 04 月 06 日 19:13:49 来源: 中广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打开白宫 我们人民 网站, 数千名华人正在联名请愿,要求美国总统奥巴马为 1882 年臭名昭著的 排华法案 道歉。要达到让奥巴马道歉的目的,这场请愿需要在 20 日之前征集十万个签名。 截至北京时间今天下午 4 点,请愿签名的人数为 1881 人。 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先后通过立法为《排华法案》道歉之后,全美 400 万华人要等的一声 对不起 只差美国总统 奥巴马 。   最近,围绕美国 1882 年通过的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美国华人团体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联名请愿活动。按照白宫此前的承诺,如果签名人数在规定期限内达到 10 万人以上,则白宫将会作出正式回应。此前,在美国华人的不断努力下,美国国会已经正式通过立法 道歉 。 美国华裔议员赵美心说,这条路走得很长,很不容易,但是,还没有结束。   赵美心:我们这条路走得很长。我希望奥巴马总统能够至少发布一份声明,通过各种方式。我们当然会敦促奥巴马政府就发生的事情做出一定的表态。 赵美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议员,她的家族就曾亲身经历排华法案带来的屈辱。   赵美心:我的祖父在上个世纪之交来到这里,他试着生存下去,但是他一无所有。那个时候中国人是不可以购买土地的,他们不被社会团体接受,他们不能成为美国公民,不允许入籍,也没有投票权。   惨痛的经历促使几代华人向美国国会和美国政府讨说法。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白宫至今仍未就此作出任何表态。   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主席薛海培:从 1882 年到 1904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针对华人的恶法,践踏了美国立国的自由民主精神,违背了美国的宪法准则,是美国历史的污点。排华法案它禁止一般华人进入美国,禁止合法在美的华人成为美国公民,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排华法案还要求华人随身携带身份证,否则会被递解出境。它对华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华人人数锐减,大量 华人家庭 破裂。近年来,许多国家相继对本国版本的排华法案做出道歉,比如说加拿大几年前正式向加国的华人道歉,并给予赔偿,澳大利亚政府也曾经为该国历史上对华人的歧视道歉,但是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对此做出过道歉。 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与白宫欧沟通,他们认为在今年或明年五月份的亚裔传统月里,由奥巴马代表美利坚共和国发布总统公告进行道歉意义重大。   《排华法案》给几代美籍华人留下了深深的伤疤。直到 1943 年,为了推动美国战争目标的实现,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美国国会撤销了此前的议案,允许中国人成为美国公民。   如今的美国,在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已经摒弃了种族歧视,甚至已经有了一位黑皮肤的总统,这和一百多年前,制定排华法案的时代,的确已经有天壤之别。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 到现在,在美国,对于少数族裔,美国社会心理层面戴着的有色眼镜还没有完全摘下来。   在美国这个大熔炉里,华盛顿经济政策研究所奥斯汀说,就算你是美国出生的亚裔,也会被假设为外国人,而非真正的美国人。过去两年,在美国长期失业人口中亚裔所占比例最高。奥斯汀表示,种族偏见也是亚裔长期失业的原因之一。而在华人聚居的纽约皇后区 2011 年上半年就有 2975 位华人被警察拦截搜身,对此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给出的理由是:   布隆伯格:纽约警察在市区进行搜身检查,不是因为种族问题,而是为了降低犯罪。   但在统计中显示,在被拦截搜身的人当中, 99% 的人没有带枪。被逮捕的只有 7% 。纽约市长候选人、现纽约审计长刘醇逸说,这就是种族歧视。   刘醇逸:数十万民众被拦截搜身,事实上这其中几乎每个人都是有色人种,并没有证据证明,这种做法降低了犯罪率。这是一种种族歧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06/c_124544345.htm ******************* 迟到一个半世纪之久的道歉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7月24日发布 来自美国加州最新消息:“21日,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华裔州众议员方文忠所提出的ACR42法案,承认150年前开始对华裔移民的迫害,并对这种不公平的迫害行为致歉。这项法案作为加州法令,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加州排华的历史终在一百多年后画上了句号。”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9-07/24/content_11762634_3.htm 尽管整整迟到了一个半世纪,还是值得高兴。 66 年前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时刻,1943年10月11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要求美国国会通过废除排华法令。1943年12月17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签署了美国国会通过的法令,正式废除《排华法案》。他说:“国会和个人一样,也会犯错误。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通过废除《排华法案》,我们就可以改正一项历史性错误……使中国人比某些其他东方人占有较优越的地位……他们对荣誉和自由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使他们理应得到这种优惠。”“要采取这种早就应采取的措施,以纠正过去对我们朋友不公正的行为。”美国政府自己起来纠正历史上实行的一项错误政策,是值得赞扬的,这是一个政府明智和成熟的表现。 2009 年7月的当今加州经济面临困境,州政府财政面临破产,挽救加州走出困境离不开加州华裔和华侨的鼎立支持,整个美国经济的复苏也需要中国的支持,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法令,承认150年前开始对华裔移民的迫害,并对这种不公平的迫害行为致歉。这是加州华裔华侨长期努力斗争的结果,也是华人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强大的体现。 150 年前中国的农民工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加州拓荒建设,加州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和起飞离不开中国的农民工,没有早年的中国农民工就没有当年的加州。今天加州的华裔华侨同样为加州现代化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中国华裔华侨的奉献和遭受的待遇并不相称,还受着心理的创伤,加州华裔、华侨有理由为华裔、华侨正名,这与和谐合作建设新加州并无矛盾。 对于150年前的这段难忘的历史,我们不应忘记,我们需要记住,我们需要引为难得的宝贵财富。今年是北美第一条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通车的140周年,加州的大规模排华潮恰恰发生在太平洋铁路建成之后。我们的媒体似乎对于这个历史事件过于忽视甚至无视,对此反应和报道少之又少。比起许多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影响来说,1869年太平洋铁路建成对于美国近代的崛起是无与伦比的。我们需要记住那些沉默的道钉们,以及他们曾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不仅是因为历史的存在,而且今天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着某些排华现象。 所附三幅照片是在下面转载的报道中的。网友欲看更多的照片请看笔者2006年做编著的历史图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中英文版同时出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245294 ********************************* 既需实力又需合力----评美国参院10月6日通过议案为排华法案道歉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10月9日(美东时间)发布 对于美国经济大国的形成和崛起具有重大影响的横贯两大洋的太平洋铁路建成已经142年了中国“沉默”劳苦华工对于这条有着世界意义的铁路建成并提前通车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美国的利益集团以华工过于廉价侵犯了美国工人利益而煽动排华浪潮,188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针对一个国家人民的排斥法律,从而成了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移民史、政治史和人权记录史上最可悲的记录之一。1943年10月11日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时刻,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要求美国国会正式通过立法,废除一系列排华法令。他说:“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采取这种早就应采取的措施,纠正过去对我们朋友不公正的行为”。1943年12月17日美国国会迅速通过并由总统签署,宣布废除《排华法案》。多年来,美籍华人华侨和美国政界有识之士为美国国会通过为美国历史上排华行为正式道歉并采取相应措施的决议和法案。 2011 年10月6日 , 美国参议院6日晚以全票通过一项法案,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排华法案等歧视华人法律表达歉意。报道称“这一法案由参议员黛安·法因斯坦和斯科特·布朗等人联署提出。法案说,许多华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美国,为美国经济发展、西部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遭受到种族歧视与暴力侵害,美国政府还通过排华法案等歧视性法律,对华人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对这些排斥华人的法律与其造成的不公正,参议院表示深深的歉意,并表示将致力于保护华人等少数族裔享有与其他美国国民相同的民权与宪法权利。”尽管这一法案姗姗来迟,也未能平息美国华裔的心灵创伤,还是具有象征意义,表达美国民意的法律代表们意愿改变错误的人权记录和对华人的不友好政策,笔者以为这不仅仅是中国实力增强的结果,这主要是各种合力的作用,既有中国逐步强大和美国需要中国的作用,更有美国华人坚持不懈的争取和美国政界有识之士协同努力的结果,仅仅依靠实力未必能导致参议院通过这类决议。 还要看到,这样的决议象征性大于实际意义,笔者期望美国政府和国会有进一步的实际行动来挽回影响,例如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决议为当年华工竖立纪念碑;为死难华工列出补偿费法案;组织调查委员会调查迫害华人华工真相等。此外,美国政府和国会需要从美国当年排华的错误导向中汲取教训,避免重犯当年制裁和排华的错误,如果一面通过决议为当年错误行为道歉,另一面继续重犯当年的错误,那么这种决议的积极意义会大打折扣的。 附相关报道和笔者《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前言(2006年10月)及《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序言。照片7张转自上述报道,更多照片请见笔者关于沉默道钉的两本书(2006,201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94964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9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宣布斥1亿美元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dongzg101 2013-4-3 18:14
作者:吴庆才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13-4-310:30:23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 ​ 奥巴马宣布斥1亿美元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 美国总统奥巴马4月2日宣布一项重大计划,将从2014财年的政府预算中拿出1亿美元,用于进行一项旨在揭开人类大脑未解之谜的研究计划,希望找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又叫老年痴呆症)等与大脑有关疾病的方法。 科学家们将此项研究称为“大脑活动图”项目,官方正式名称为“运用先进创新型神经技术的大脑研究”计划。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及国家科学基金会将参与研究。其中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个被称为“梦之队”的工作小组将负责具体计划、细节目标及成本估算等的制定。 白宫2日称,此计划将利用新技术解析脑细胞及神经的运作,了解脑部神秘一面,目的是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治疗、治愈甚至预防老年痴呆、癫痫和创伤性脑损伤等脑部疾病的新方法。有分析称,该项目也可能对伦理、法律、社会等问题提供一些认知突破。 奥巴马当天在白宫宣布这项计划时说:作为人类,我们能够确定光年远的星系,研究小于一个原子的颗粒,但我们仍然没有解开介于我们耳朵之间的三磅重的物质的秘密。因此,我们仍然无法治愈像老年痴呆症、自闭症之类的疾病,或者能从中风中完全康复。 “那里有一个巨大的谜等待被揭开。”奥巴马说,大脑研究计划将会有助于科学家们获得脑部活动的动态图,并更好地理解我们如何思考、学习和记忆。 奥巴马告诉与会科学家,这项计划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并可能改善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他还警告美国不要错过良机,否则下一个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新发现就可能出现在中国、印度或德国。 奥巴马提及,当初政府对电脑芯片、互联网和GPS技术的投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谷歌的创始人早期也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他还将“大脑活动图”项目与当年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作比,并称当年“用于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每一美元的投资,都获得了140美元的回报。” 科学家们也认为这项计划可以媲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且所投入的资金将获得加倍回报,但1亿美元的投资金额远比不上人类基因组计划,而且这笔预算仍需要获得国会的批准,目前仍不清楚在赤字和预算问题上陷入僵局的国会两党议员对此持何态度。 另据外媒报道,美国并非唯一一个投资进行人脑研究的国家。今年早前,欧盟就将人脑工程作为其未来与新兴科技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初期投资了7200万美元进行研究,目标与美国的人脑图工程基本相似。(原标题:奥巴马宣布斥亿金揭人脑未解之谜盼治脑部疾病) 更多阅读 美发布老年痴呆研究指导原则 高锟慈善基金成立资助老年痴呆症病患
个人分类: 求职|10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从奥巴牛踢球看奥巴马的打牌水平
dongzg101 2013-4-3 13:36
奥巴马估计小时候没打过牌,这打牌时要保留底牌的,上来就打底牌出来!这一招还真没人用过,不过有时候,这乱打牌的估计可以吓退高手,问题是,这官三代志气很大,也是一个不服气的家伙!你吓唬谁啊!有伟大领袖爷爷保佑,咱们刀枪不入!咱们都不用盗抢了!自力更生! QQ:嗯嗯,咱们中科院以前流行拖拉机还有桥牌!一般是五个人打! QQ2:连两手抓都学会了!这从小去欧洲留学真还学了不少东西!
个人分类: 科研应用|1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踢足球
dongzg101 2013-4-3 13:28
很想看看奥巴马踢足球的水平,居然用头顶了几下,看来小时候还是练过的!有几首!可惜了,当年奥巴马要是去踢足球,估计美国足球就可以世界杯夺冠了!哎,不过还好了,这总统也就四年,退休了踢踢足球估计大家都抢着要!要不去当歌星,不知道美国有没有总统退休顾问,专门安排总统退学后的生活!情感心理咨询,这总统真不是一般人能当好的,估计二班的人可以当好!
个人分类: 科研应用|2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宣布斥1亿美元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热度 1 Fangjinqin 2013-4-3 11:30
作者:吴庆才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13-4-310:30:23 ​ ​ 奥巴马宣布斥1亿美元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 美国总统奥巴马4月2日宣布一项重大计划,将从2014财年的政府预算中拿出1亿美元,用于进行一项旨在揭开人类大脑未解之谜的研究计划,希望找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又叫老年痴呆症)等与大脑有关疾病的方法。 科学家们将此项研究称为“大脑活动图”项目,官方正式名称为“运用先进创新型神经技术的大脑研究”计划。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及国家科学基金会将参与研究。其中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个被称为“梦之队”的工作小组将负责具体计划、细节目标及成本估算等的制定。 白宫2日称,此计划将利用新技术解析脑细胞及神经的运作,了解脑部神秘一面,目的是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治疗、治愈甚至预防老年痴呆、癫痫和创伤性脑损伤等脑部疾病的新方法。有分析称,该项目也可能对伦理、法律、社会等问题提供一些认知突破。 奥巴马当天在白宫宣布这项计划时说:作为人类,我们能够确定光年远的星系,研究小于一个原子的颗粒,但我们仍然没有解开介于我们耳朵之间的三磅重的物质的秘密。因此,我们仍然无法治愈像老年痴呆症、自闭症之类的疾病,或者能从中风中完全康复。 “那里有一个巨大的谜等待被揭开。”奥巴马说,大脑研究计划将会有助于科学家们获得脑部活动的动态图,并更好地理解我们如何思考、学习和记忆。 奥巴马告诉与会科学家,这项计划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并可能改善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他还警告美国不要错过良机,否则下一个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新发现就可能出现在中国、印度或德国。 奥巴马提及,当初政府对电脑芯片、互联网和GPS技术的投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谷歌的创始人早期也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他还将“大脑活动图”项目与当年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作比,并称当年“用于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每一美元的投资,都获得了140美元的回报。” 科学家们也认为这项计划可以媲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且所投入的资金将获得加倍回报,但1亿美元的投资金额远比不上人类基因组计划,而且这笔预算仍需要获得国会的批准,目前仍不清楚在赤字和预算问题上陷入僵局的国会两党议员对此持何态度。 另据外媒报道,美国并非唯一一个投资进行人脑研究的国家。今年早前,欧盟就将人脑工程作为其未来与新兴科技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初期投资了7200万美元进行研究,目标与美国的人脑图工程基本相似。(原标题:奥巴马宣布斥亿金揭人脑未解之谜盼治脑部疾病) 更多阅读 美发布老年痴呆研究指导原则 高锟慈善基金成立资助老年痴呆症病患
个人分类: 信息通报|1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3年奥巴马国情咨文
yulele 2013-3-28 12:55
The 2013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THE PRESIDENT: Mr. Speaker, Mr. Vice President, members of Congress, fellow citizens: 议长先生,副总统先生,国会议员们,美国人民: Fifty-one years ago, John F. Kennedy declared to this chamber that “the Constitution makes us not rivals for power but partners for progress.” (Applause.) “It is my task,” he said, “to report the State of the Union -- to improve it is the task of us all.” 51年前,约翰-F-肯尼迪在这里宣布“宪法让我们成为进步的伙伴而不是权利的对手,”(掌声)他说,“发表国情咨文是我的任务,但是完善国情却是我们所有人的任务。” Tonight, thanks to the grit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there is much progress to report. After a decade of grinding war, our brave men and women in uniform are coming home. (Applause.) After years of grueling recession, our businesses have created over six million new jobs. We buy more American cars than we have in five years, and less foreign oil than we have in 20. (Applause.) Our housing market is healing, our stock market is rebounding, and consumers, patients, and homeowners enjoy stronger protections than ever before. (Applause.) 今晚,感谢美国人民的勇气和决心,我有很多内容需要汇报。在十年的残酷战争之后,我们勇敢的穿军装的男人女人正在归来。(掌声)在多年的紧张的萧条期后,我们的商业已经创造了600万新的就业岗位。我们现在开始购入比过去5年还要多的汽车,但依赖的国外石油比过去20年总和都要少。我们的住宅市场正在复苏,我们的股票市场正在反弹。消费者、病人、房产所有者也享受比之前更有力的保护。(掌声) So, together, we have cleared away the rubble of crisis, and we can say with renewed confidence that the State of our Union is stronger. (Applause.) 所以,在一起,我们清除了危机的废墟。而且,我们可以说,通过新的信心,我们国家的状态更强有力了。(掌声) But we gather here knowing that there ar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se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 have not yet been rewarded. Our economy is adding jobs -- but too many people still can’t find full-time employment. Corporate profits have skyrocketed to all-time highs -- but for more than a decade, wages and incomes have barely budged. 但是我们来到这里,知道还有数百万的美国人,通过辛苦的工作和奉献,并没有得到回报。我们的经济正在创造就业岗位——但仍然有许多人不能找到全职工作。企业利润飙升到了新高度——但十多年来,薪资和收入几乎从未上升。 It is our generation’s task, then, to reignite the true engine of America’s economic growth -- a rising, thriving middle class. (Applause.) 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是——重燃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造就一个升起的、兴旺的中产阶级。(掌声) It is our unfinished task to restore the basic bargain that built this country -- the idea that if you work hard and meet your responsibilities, you can get ahead, no matter where you come from, no matter what you look like, or who you love. 我们的未竟任务是——恢复我们国家的基本协议——如果你工作努力并且负责任,你将会领先于别人,不论你从哪里来,不论你长得怎样,或者爱的是谁。 It is our unfinished task to make sure that this government works on behalf of the many, and not just the few; that it encourages free enterprise, rewards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opens the doors of opportunity to every child across this great nation. (Applause.) 我们的未竟任务是——政府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少数人;政府鼓励自由企业、奖励个人的主创性,并且给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孩子都提供发展的机会。(掌声) The American people don’t expect government to solve every problem. They don’t expect those of us in this chamber to agree on every issue. But they do expect us to put the nation’s interests before party. (Applause.) They do expect us to forge reasonable compromise where we can. For they know that America moves forward only when we do so together, and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of improving this union remains the task of us all. 美国人并不期望政府解决所有的问题。他们不期望在这个议事厅里的我们在所有的事务上有一致的看法。但是他们期望我们把国家利益放在党派前面。(掌声)他们期望我们在我们能走做到的议题上形成合理的妥协。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当我们一起做这些事的时候,美国才会前进。改善这个国家的责任是我们所共有的。 Our work must begin by making some basic decisions about our budget -- decisions that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the strength of our recovery. 我们的工作必须从如何决定我们的预算开始——这些决定将对我们复苏的势头有巨大影响。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both parties have worked together to reduce the deficit by more than $2.5 trillion -- mostly through spending cuts, but also by raising tax rates on the wealthiest 1 percent of Americans. As a result, we are more than halfway towards the goal of $4 trillion in deficit reduction that economists say we need to stabilize our finances. 过去几年,两党共同努力,削减了2.5万亿美元的赤字——大部分是通过削减支出进行的,当然我们也对最富有的1%的美国人提高了税率。结果就是,我们已经完成了经济学家认为的足以稳定财政的削减赤字4万亿美元任务的一半还要多。 Now we need to finish the job. And the question is, how? 现在我们需要完成这项任务。问题是,怎样完成? In 2011, Congress passed a law saying that if both parties couldn’t agree on a plan to reach our deficit goal, about a trillion dollars’ worth of budget cuts would automatically go into effect this year. These sudden, harsh, arbitrary cuts would jeopardize our military readiness. They’d devastate priorities like education, and energy, and medical research. They would certainly slow our recovery, and cost u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jobs. That’s why Democrats, Republicans, business leaders, and economists have already said that these cuts, known here in Washington as the sequester, are a really bad idea. 2011年,国会通过了一个议案。议案称如果两党不能对削减赤字达成一致,那么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预算削减将会自动生效。这些突然的、残酷的、武断的削减,将会使我们的军事准备陷入危险。这也将会使教育、能源及医疗科研等优先问题恶化。这将会毫无疑问地减缓我们的经济复苏,并且还会让我们付出成百上千个就业岗位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民主党员们、共和党员们、商业领袖们以及经济学家们已经说过,在华盛顿被认为是一种扣押行为的这些削减措施,是一个确实无误的坏主意。 Now, some in Congress have proposed preventing only the defense cuts by making even bigger cuts to things like education and job training, Medicare and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That idea is even worse. (Applause.) 现在,国会中的某些人已经开始提议防止通过更大幅度的削减教育、职业培训、老年保健医疗体系和社会保险津贴的经费以削减国防经费。(掌声) Yes, the biggest driver of our long-term debt is the rising cost of health care for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those of us who care deeply about programs like Medicare must embrace the need for modest reforms -- otherwise, our retirement programs will crowd out the investments we need for our children, and jeopardize the promise of a secure retire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是的,目前推动我们长期债务最大的推手是,养老医疗保障费用的增加。那些非常关心我们老年保健医疗体系的人必须接受适度的改革——否则,我们退休项目将会比我们对孩子们的投入更庞大,而且会使得未来几代人的退休保障更加危险。 But we can’t ask senior citizens and working families to shoulder the entire burden of deficit reduction while asking nothing more from the wealthiest and the most powerful. (Applause.) We won’t grow the middle class simply by shifting the cost of health care or college onto families that are already struggling, or by forcing communities to lay off more teachers and more cops and more firefighters. Most Americans -- Democrats, Republicans, and independents -- understand that we can’t just cut our way to prosperity. They know that broad-based economic growth requires a balanced approach to deficit reduction, with spending cuts and revenue, and with everybody doing their fair share. And that’s the approach I offer tonight. 但是,我们不能让老人和工薪家庭承担削减赤字的重任的同时,不去向最富有的最有影响力的人征收更多的税收。(掌声)我们不会通过向那些已经在艰苦奋斗的家庭简单地提升医疗保险经费或者大学学费抑或是强迫社区裁掉更多的老师、警察、消防员的方法以扩充我们的中产阶级。大多数美国人——民主党员们、共和党员们、独立人士——理解我们并不能削减掉我们通往繁荣的道路。他们知道,我们基础广泛的经济增长,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削减支出和税收的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的平衡的途径以抵达赤字削减的目标。这就是今晚我要提出的方案。
个人分类: 资料分享|1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以色列给奥巴马安排科技秀
Wuyishan 2013-3-20 12:51
以色列给奥巴马安排科技秀 科技日报 2013-3-20 本报驻以色列记者冯志文 且不说伊朗核问题、叙利亚政治危机及巴以和谈,有分析指出,近年来美以关系也因在定居点和伊朗核问题上的分歧而一直不睦,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此次中东之行,被认为是一路艰涩的政治之旅。而以色列却在奥巴马到访的48个小时中,不无深意地连排了几场科技秀。 “铁穹”反导连队机场迎宾 3月20日,当奥巴马飞抵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步出“空军一号”时,欢迎他的不仅有以色列政要,还有一只“铁穹”反导连队。 为以色列国防立下汗马功劳的“铁穹”系统是不折不扣的美以科技“混血儿”。这套系统最早于2007年由以色列国有军工企业拉斐尔国防系统公司开始研发,2010年奥巴马批准向该项目提供2.05亿美元资助,并在2012年11月份表示,再向以援助7000万美元,助以部署更多“铁穹”。 可以想见,奥巴马检阅自己“催生”的美以科技结晶“铁穹”系统时,多的恐怕不仅是一份亲切而已。 “科技展”秀创新国度品牌 3月21日应该是奥巴马最为繁忙的一天,在去拉马拉和巴方领导人进行5个半小时的对话前,要先去以色列博物馆参观“以色列技术——为了更美好的世界”科技展。据报道,奥巴马上午将首先参观以色列博物馆“死海古卷”馆,然后参观以色列创新科技展并会见以色列青年科学家。 以创新国度闻名的以色列,有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科技亮点,因此筹备这个展览并不那么轻松。主持这项工作的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尤金坎德尔教授,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集成和平衡了以色列各大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后,终于赶在奥巴马到来之前,完成了这个任务。下列成果最终入选。 PHINERNY公司金属空气电池项目。从以色列巴伊兰大学起步的金属电池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开发出效率3倍于常规电池的铝、锌金属空气电动汽车电池,创造了连续行驶300公里的新纪录。 搜救机器蛇。以色列理工学院研制的这种机器人由相互独立但又可拆装的“骨节”组成,每段“骨节”有独立的动力、计算机系统、传感器和无线通讯系统,“蛇头”装有摄像机,它身材柔软,爬行穿越、钻洞入缝无所不能。如果要在倒塌的废墟和狭小危险的环境中搜寻被困人员,“放蛇入洞”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参展的还有辅助截瘫者站立行走的“仿生机器人长裤”、用于精神康复治疗的“大脑网络激活技术”、获得全美机器人竞赛冠军的“机器人服务生”、即将被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定为新车标配的辅助驾驶系统以及无需鼠标键盘的脑控操作计算机耳机等。 一份高科技“薄”礼 不知奥巴马总统给以色列准备了什么厚礼?内塔尼亚胡总理给他已准备好了一份超级“薄”礼,厚度为0.00002毫米、面积为0.04平方毫米的纳米芯片,上面刻有均超过1000多英文单词的以色列独立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这是以色列理工学院纳米技术研究所的杰作,他们用高能量镓离子束刻蚀完成了这一不可思议的工作,将其附着在一块据称是第二圣殿晚期用来封装香料的耶路撒冷石上。 此外,以色列开发的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还让社交媒体全程覆盖了访问活动。以色列新闻办已经公布了官方下载地址,智能手机用户,不管是苹果还是安卓,都可以下载由总理办公室提供的APP应用程序,社交媒体总动员,24小时新闻全覆盖。 耶路撒冷邮报评论说:“奥巴马和与他随行的庞大记者团,不仅能看到一个保存了古老圣经和卷入冲突的以色列,还能看到一个拥有尖端技术的以色列,这叫品牌再造。”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3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一诉奥巴马案诉求被受理 称胜利不在于胜诉--总统也可被起诉!
pliu1056 2013-3-3 20:16
2013年03月03日03:04 潇湘晨报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30303/030414699852.shtml 好消息,好起点,好方向,好启蒙!
2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奥巴马被迫宣布启动政府削减开支计划
黄安年 2013-3-3 16:56
评 奥巴马被迫宣布启动政府削减开支计划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3 月 3 日 发布 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开支都是花的纳税人的钱 , 联邦政府的开支如果没有联邦众议院和美国众、参两院的通过 , 是无能为力的。按理说这些年美国政府寅吃卯粮的赤字和透支情况愈演愈烈,美国这个国家是建筑在全民大量负债的基础上度日的,而这种举债而往往是通过美元“量化宽松”的政策即主要是滥发美元和美元贬值转嫁债务危机的办法来保持富民称霸的美国道路的。 美国现在经济走在“平顶山坡”向上还是下滑的关键时期,如果美国对外扩张收缩,对内勤俭持国,本来这债务危机是可以度过的,就是说在不增老百姓税的前提下可以逐步减少债务的。 办法是:第一,大幅度减少国防开支,即使这样,美国的国防实力依然是世界超级强国 ,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和美国抗衡,美国生产那些杀人的先进武器只是为了维系美国的霸权和国防军火商的利益 , 普通老百姓获得的实惠很少。 第二 , 削减某些没有实际作用又养活懒人的过度福利保障的项目,从根本上说如果美国过度依赖社会保障的人愈来愈多,而真正创造财富的人愈来愈少,且积极性愈来愈低 , 这个社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 美国需要防止这种倾向,需要强调积极工作保障 , 而非消极的过高福利保障。 第三 , 美国现有的联邦机构太臃肿,大有精减机构和人员的空间,美国政府为了维持虚假的就业率,雇佣了相当数量的工作效率较低的人员,美国如果将这些人员解雇了或者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准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民主党政府的支持度就会发生问题,还回产生族群矛盾。 如果这些问题真正想清楚了 , 问题应该不至于拖到最后一分钟,现在两党争端交织其间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让世人看到这个党争看上去是民主政治的榜样 , 但实际上是各党利用民主来达到自己的私利是明显的。 美国白宫 3 月 1 日晚 (美东时间)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命令,正式启动在本财年联邦政府削减 850 亿美元开支计划,标志着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围绕该议题的博弈尽管告一段落,但是问题依然如故。 奥巴马无奈启动政府削减开支计划 2013-03-03 11:11:33 来源: 人民网    当地时间 3 月 1 日,美国华盛顿,奥巴马就政府削减开支计划发表讲话时紧抿嘴唇,神情严肃。新华社发   美国白宫 1 日晚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命令,正式启动在本财年联邦政府削减 850 亿美元开支计划,标志着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围绕该议题的博弈告一段落。   批评共和党不明智   奥巴马 1 日说,民主党已提出政府本财年削减 850 亿美元开支的替代方案,但由于共和党阻挠,美国两党分别提出的替代方案 2 月 28 日都未能在国会获得通过,政府未能阻止政府削减开支计划启动。   奥巴马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大规模的政府开支削减计划不是明智之举,将会给美国中产阶级和经济复苏带来痛苦,但是美国能够应对这一挑战。   两党分歧难以弥合   根据美国两党达成的共识,联邦政府的开支将在 2013 年 1 月至本财年底( 2013 年 9 月底)削减约 1090 亿美元。根据两党在 1 月初达成的最新方案,本财年约 240 亿美元的开支削减将通过减少政府项目拨款等方式得以体现,其余 850 亿美元的政府开支削减将延期两个月至 3 月 1 日开始执行。   美国两党在如何避免本财年的开支削减上存在分歧。民主党希望用包括向富人增税在内的方案来替代现行计划,但共和党高层坚决反对。共和党提议保留 850 亿美元的政府开支削减额度,但可以给予奥巴马更大的裁量权,白宫拒绝该提议。   奥巴马或夸大其词   据美国国会预算局测算,本财年 850 亿美元的开支削减可能造成约 70 万个就业岗位流失,拖累今年美国经济增长 0.6 个百分点。   美国前副财长罗杰 · 奥尔特曼等专家则认为,其实政府削减开支冲击经济增长的预期早被市场提前消化,即便削减开支计划启动,联邦政府本财年的总支出比 2007 财年仍要高出约三成,奥巴马政府是在有意放大政府削减开支的 “ 恐怖效应 ” ,以迫使共和党再度接受向富人加税的提议,帮助民主党得到政治加分。    ■ 反应   军职人员待遇不减   美国国防预算将在本财政年度剩下的 7 个月中砍掉大约 460 亿美元。未来 10 年,美国国防部将在原有削减 4870 亿美元军费基础上新增 4700 亿美元开支削减任务。   美国新任国防部长哈格尔 1 日宣布了国防部为应对自动减赤机制启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士兵训练、削减战机飞行时间以及让文职人员缩减工时减薪。   哈格尔说,为应对预算压力,除驻阿富汗部队外,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士兵的训练将减少;从 4 月开始,海军将逐渐暂停至少 4 个舰载航空兵联队的飞行;空军则将立刻减少战机的飞行时间。   此外,国防部大约 80 万文职人员中的大多数将从 4 月份开始轮番缩减工时减薪。不过,总计约 140 万的军职人员的收入和福利不受自动减赤影响。    ■ 链接   美国自动减赤机制    2011 年共和党掌控国会众议院后,要求奥巴马的民主党政府削减开支,以减少财政赤字。由于美国国会对公共债务上限具有审批权,共和党利用 2011 年夏季批准调高公共债务上限之机,迫使民主党妥协。    2011 年 8 月奥巴马签署了《预算控制法案》。这一法案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十年内削减赤字 9170 亿美元,该项内容已经启动;二是国会成立一个由 12 名两党议员组成的减赤 “ 超级委员会 ” ,负责就未来十年再削减约 1.2 万亿美元赤字提出建议。   此次并非美国首次使用自动减赤机制。上世纪 80 年代的里根政府和 90 年代的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为削减赤字,提出并执行过类似的自动减赤机制。本次自动减赤机制也是借鉴此前的做法。 http://www.yangtse.com/system/2013/03/03/016426347.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送笔,齐白石送画
热度 2 yonglie 2013-3-2 09:24
昨天黄昏时看到两则好玩儿的消息—— @ Washington Post 说奥总统想给希拉里老太送一个小礼物,据说是 Thomas Jefferson 用过的钢笔或别的小玩意儿。这当然别有深意,因为 J 不但做过总统,还是美国第一任国务卿。报纸夸他送礼的水平提高了——他原来给英女王送 iPod ,给英首相送好莱坞 DVD (其中有《绿野仙踪》( The Wizard of Oz )),曾遭人嘲笑过。 小奥原先的礼物倒是真显美国特色。他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符号,没有青花瓷和宋版书,也没有国王和骑士,只好送科技和娱乐产品。如果那两样东西不是家家都能拥有,还是挺有意思的。 @ 《成都商报》 “独家”报道说, 2011 年 5 曰 22 日天价拍卖出的齐白石为老蒋 60 岁生日送的巨幅书画 《松柏高立图 篆书四言联》 ,至今尚未收到买家的钱,画还在拍卖行里。我有点儿幸灾乐祸——假如卖家感到遗憾的话,我会真的很欣慰。买家终于没有出手,看来是觉悟了。最高的价钱应该买最好的东西。 关于那幅大书画,拍卖那会儿我就发感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447334.html )说,白给我都会犹豫要还是不要。这会儿不犹豫了,就是不要。
个人分类: 随想|3904 次阅读|4 个评论
小鬼子别嚣张,鞭炮都能炸死你!
热度 1 wangxh 2013-3-1 14:09
校友传来的: 自从鞭炮把河南义昌大桥炸塌之后,国内外引起了—系列连锁反应,真是有的哭有的笑。 1,董存瑞哭了:鞭炮都能炸塌桥,为啥连长非骗我用炸药包?俺泉下有知,俺不服呀! 2,金三胖笑了:核试验暂停,赶紧派人到中国进口鞭炮!核试验既搭工又废料,还得面临经济制裁,中国鞭炮爆炸可能已经不是化学爆炸而是升级到核能了! 3,奥巴马急了:要求国会紧急拨款,研发应对中国鞭炮技术!据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一项就是“黑火药”,中国是不是又研究出什么新品种火药来了。人家中国可能不需要夺诺奖了,而是自己直接设立科学奖项了。 4,小鬼子安倍晋三更是怕极了,赶紧派特使到中国来谈判,要求中国承诺在钓鱼岛之争中不首先使用鞭炮!
2437 次阅读|1 个评论
煮熟的鸭子还嘴硬:骆家辉又放胡言
热度 6 laserdai 2013-2-6 01:18
美国这次制造的2008经济危机是搬石头砸自己的头(不是脚),折腾了好几年,包括量化宽松放美元洪水淹世界,未见任何恢复的希望,所以总统大选都不敢换人,依旧是奥巴马站在台上(不过,他的夫人现在就没有那么风光了,所以,看一个男人到底怎么样就要看他身边的女人是怎么样)。不然情况下,一朝天子一朝臣地一折腾,美国会很快彻底完蛋。所以说,美国还在痛苦中挣扎。 回头说新一届的奥巴马,需要组建新一届的领导班子集体,上一届的 成员, 能源部长朱棣文因为成绩不理想,给了个台阶下,回乡加州继续做教书匠 ,那个 家里老公都管不好,随后憋闷到满世界到处想点燃战火的疯女人,希拉里,就是黯然下台了 。 希拉里 老板 的下场很不好,相信跟着她干的一帮,也不会怎么样。估计很多美国的大使变成了 煮熟了鸭子, 都要被换掉,利比亚被炸死的那位就免了。 这里要说的是利拉里的一位下属,现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 很早以前,刚出现的时候就关注过 骆家辉, 提醒国人要小心 。 2011-11-18, 美国大使骆家辉的真实狰狞面目:中国和中国人最阴险的一个敌人 最近美国国务卿换人,等于 骆家辉有了一位新老板,当然要首先搞好关系,于是赶快表演,请看新闻报道: 骆家辉:大陆应该以香港为榜样 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对中国新领导层领导下进行改革的前景表示谨慎, 他说中国大陆应该从香港获取灵感 。 骆家辉在香港的经济会议上说,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根本上十分牢固,但是他说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从进一步自由化中受益。 他在由美国银行高盛举办的会议上说,香港是个很好的榜样,香港有开放、自由和透明的原则,这些在经济领域十分重要。 他说,香港还是中国可以学习的范例,中国学习香港能够加大中国自己发展和进步的机会。 骆家辉曾经担任美国商务部长,是第一个担任美国驻中国大使的华裔美国人。 另外,骆家辉还说,商界对中国的投资限制表示担忧,商界人士因此感觉十分困惑。 中国的外部直接投资在2012年有所下降,这是三年来首次下降。 一些美国公司将直接外国投资下降归咎于中国设立投资障碍。尽管中国采取措施消除限制,但是中国在许多行业的公司所有权方面都设立了限制。 骆家辉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开放,因为这在经济利益上对中国人有利,对中国政府也有利 。 简单评论: 看到上面骆家辉的这些胡言,跟以前对比完全一样,没有玩出任何花样。 1. 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政治、经济对美国有非常强烈的依赖作用,骆家辉说, 大陆应该以香港为榜样 ,真实意思就是:你中国还是永远跟着美国后面做老二老三吧,美国经济有了困难可以整日本来补偿,也可以整中国来补偿,那样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就可以一笔勾销了。这主意很好! 2. 美国三次量化宽松发美元洪水,被中国顶住了,就是得益于中国对外资进入国内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否则1997年对东南亚的危机简单重复一场,美国就又大赚了一把。所以,这条经济独立自主,来去不自由的道路国家一定要永远坚持,这在美国眼里就变成了:中国设立投资障碍。 美国有本事,你就来个跨栏跑。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现在水深火热,到处想找源头给自己输血,中国不是日本(广场协议放血给美国),肯定不能自由开放经济和货币市场让美国来忽悠,反倒应该一步一步缩紧已经给出的自由度。这样慢慢陪着美国玩下去,让美国越来越虚弱,总有一关键时刻,给他头顶弄盘鞭炮炸响,他就会轰然一声倒下去,象前几天的河南义昌高速大桥一样。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905 次阅读|43 个评论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宣布辞职,如何解读?
热度 6 laserdai 2013-2-2 09:02
最新消息:华裔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宣布辞职,他在声明中说,将留任至今年2月底,以便总统奥巴马找到替代人选。 奥巴马则称赞这位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说,朱棣文努力推动替代能源,在能源方面,美国已经更加地独立自主。 在野的共和党批评说, 朱棣文2009年曾经宣布提供美国一家太阳能科技公司5亿多美元的联邦补贴贷款,但是这家公司随后在2011年倒闭。 美国媒体报道说,朱棣文在给能源部员工的信函中表示,他和妻子两人都极想回到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这意味着他有可能返回伯克莱大学任教。 消息刚刚出来,相信随后满世界都会讨论,这里简单解读一番,稍后会有各大媒体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解读。 1。中性:奥巴马新一届政府刚上台,需要调整领导班子产生的需要,因此, 朱棣文宣布辞职,完全是个程序和手续问题,很体面,腾出空位给下一任。 请注意:铁腕女人希拉里已经灰溜溜下去,是不体面的。这个女人过去几年一直折腾全世界,挑动茉莉花运动,图谋对叙利亚动手,对伊朗动武,制造南海紧张局势,在钓鱼岛上制造问题等等,但是,这些都被化解(相信中俄背后有联手),没有能够挑起战争,美国想把世界搅乱,浑水摸鱼挽救美国经济的 计划已经落空,所以,不得不灰溜溜地下台。 2。没有功劳,因此下野。过去几年中,美国需要发展高科技以带动经济发展,挽救自己的经济危机,但是,朱 棣文上台以后提出的太阳能计划没有见到实际成效,太阳能汽车还不能上路,因为技术不完备,太阳能电源事业美国没有发展起来,反倒是帮了中国的大忙,中国成了世界第一的太阳能产品大户,虽然现在中国在此方面产能过剩有大损失,但是,这导致美国的如意计划落空。 3。个人能力不够。 朱 棣文干了这几年,应该体会到做事情的艰难。做科学研究拿诺贝尔奖相对容易,那是和天斗 其乐 无穷,而当部长则是与人斗其乐无穷。人没有完人,按照能量守恒,你的科学做得好,这说明你当部长就不行。这几年, 朱 棣文认识清楚了这一点,刚好轮到领导班子换届,借坡下驴,找个好机会溜了。 先解读这些,回头再补。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27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姚璐上法国电视台节目被搞笑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3-1-25 12:39
姚璐2013-1-245:04:24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1NDQ2NjM2.html 我上了法国电视台一个节目了从第15分钟开始看能看到我 节目在讲巴黎时装周,内容是再说,看这个女孩太牛了!一个人就拿了五个话筒!!然后采访节目我。。。问我给几个电视台工作,我说五个!然后节目组为了模仿我,也去做了五个麦采访别人!!哈哈哈哈哈!!!!! 这是个法国最有名收视率最高的搞笑节目!节目一开始就恶搞奥朗德……然后恶搞奥巴马……最后恶搞佟大为……和我。
个人分类: 姚远纪事|30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国的改革路(2)
lxj6309 2013-1-23 12:25
奥巴马就职演说:强势总统力推强势政府 【多维新闻】随着 21 日正式宣誓就职,奥巴马的第二任拉开帷幕。而就在岁末年初,奥巴马已经在内政问题上展现出更强硬的一面:对富人増税咄咄逼人、债务上限谈判拒不妥协,不仅全力推行枪支控制措施,还拿出广泛的移民改革方案。种种迹象显示,一个 “ 做回自己 ” 的奥巴马已经显露端倪。在 21 日的就职演说中,奥巴马更是从一个 “ 中间派 ” 回归了自由派人士,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强势政府做了有力辩护。此外,奥巴马还在同性恋等问题上挑战共和党底线。 美国总统奥巴马 1 月 21 日宣誓就任美国第 45 任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奥巴马聚焦就业、医疗、移民以及气候威胁等内政民生议题。同时,奥巴马还明确为同性恋争取平等权利,成为在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到同性恋的美国总统。分析人士这处,奥巴马就职第一天就在挑战共和党的底线,中间偏左的路线意在显示拒绝对共和党妥协。 奥巴马在演讲中多次提到 “ 我们人民 ” ,称美国仅仅靠少数人的成就无法获得成功。奥巴马说,美国的繁荣建立在中产阶级壮大的基础上,美国的兴旺意味着每个人能在工作中获得独立和尊严,诚实的劳动者的薪水能使他的家庭脱离经济危机。 他还指出,美国民众仍然相信每个公民都应得到安全和尊严,因此必须在削减医保费用和减少赤字规模上作出艰难抉择。奥巴马表示: “ 医保和社保不会耗竭美国的元气,只会令美国更加强大;不会让美国沦为索取者的国度,只会使美国人免于更大的风险。 ” 《金融时报》分析认为,奥巴马对政府角色的强力捍卫似乎是在向共和党人选战,债务谈判的最后擂台已经摆好,同时暗示,他将在第二任上继续对共和党的强硬的政策路线。 奥巴马说: “ 对进步的需求不会迫使美国解决两个世纪以来关于政府角色的争辩,只会要求美国人迅速行动。美国人绝不相信,在自己国家里,自由只是少数辛运儿的权利。 ” 就职演说中还谈到了同性恋、移民等问题。奥巴马称,直到 “ 同性恋的兄弟姐妹 ” 像其他人一样在法律上被视为公平,直到没有公民在等待数个小时后才能行使投票权,直到美国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来欢迎充满希望的移民,美国民众的旅程是不完整的。 奥巴马同时表示,美国民众也应了解,当世事变化时,建国精神要求美国面对新的挑战时有新的反应,民众需要团结起来维护每一个人的自由。对此,《纽约客》杂志分析称,奥巴马想要传递的讯息很明确:如果麦迪逊( JamesMadison )、杰斐逊( ThomasJefferson )在世,他们也会是现代化的技术官僚,而非反政府的茶党运动的支持者,共和党才是极端主义者。在奥巴马第一任的大部分时间内,他都表现得像一个无意识形态之分的中间派,但在 21 日的就职演说中,他毫无保留地质疑不平等,呼吁民权和社会正义,回归到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由派人士。 ( 章了凡撰稿 )
个人分类: 美国之行印象|1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奥巴马的总统誓词看美国的国家理想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3-1-22 15:57
   奥巴马同学又宣誓了一回,黄安年教授的新博文引用了这个宣誓的讲演全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55509 )。    里面虽然是口号居多,但是还是让人感动,因为联系到美国政府所做的和所说的,其实基本还是一致的。只要这样,一个国家就有希望。    引用讲演中的几句并评述,难免断章取义,如有时间,请看全文:    1,“美国的繁荣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中的自立与自豪时才能实现。”    陈氏评述:第一句是成就感需要每个人都有,而不是“精英们”才有。我们不应该任凭一个社会只有极个别的人才获得成就感,即便你是没有事业编制的环卫工人,也可以拥有对于工作的成就感。    2,我们(变革)的目标是:国家可以奖励每个美国人的努力和果断。    陈氏评述:虽然一个团队乃至一个国家确实存在懒汉,不能鼓励,但是从国家的层面上说,更应该鼓励那些努力的国民,而不是让他们努力后收获的只是失望。    3,......没有人能够避免火灾、严重旱灾、更强力风暴带来的灾难性打击。    陈氏评述:当然,奥巴马总统也要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此外,自然灾害意外,人因性的灾难事件也需要避免。    4,我们必须成为贫困者、病患者、被边缘化的人士、异见受害者的希望来源,不仅仅是出于慈善,也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和平需要不断推进我们共同信念中的原则:宽容和机遇,人类尊严与正义。    陈氏评述: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是因为他们爱多管闲事。这句话正是多管闲事的表现。我把这类多管的闲事叫做“国家理想”,它是不同于国家利益的另外一个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东西。不管在《北京人在纽约》里的镜头还是其他关于纽约的电影镜头,都有看见人们见到自由女神的激动,这种激动正是所谓的“美国梦”尽在眼前的表现,是“国家理想”象征化的表现。
个人分类: 美国行|3775 次阅读|3 个评论
由奥巴马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引发的感想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3-1-22 09:20
由奥巴马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引发的感想 蒋继平 2013 年 1 月 21 日 今天是 2013 年 1 月 21 日,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 . 路德 . 金的纪念日,是美国政府机关的假日。 连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利用这个特殊的日子, 在国会山庄, 面对世界各国记者和新闻媒体, 更是面对全体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发表他的第二任期的总统就职演说。 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人生价值观, 而且也是美国国家的价值观。 仔细领会他的总统演说,我发现他的这次就职演说突出三个观念。 那就是, 平等( Equality) , 自由 (Liberty) , 和团结合作( Together). 奥巴马总统用了大量的篇幅强调人的平等性,人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和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解决世界上的一些问题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上帝创造人的时候给予人人平等的地位, 不分男女, 不分年龄, 不讲地位。 当一个人被选为担任某个职务后, 他 / 她仍然是一个人, 只是责任不同而已。 他相信人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和自由。 但是, 自由是相对的, 个人还必须遵守当时当地的法律法规。他进而认为, 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 面对复杂的社会和自然问题, 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 需要团结合作。 纵观他的通篇演讲, 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 他用了很多” Together” 和“ We” 这样的词。 奥巴马的就职演说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起一阵阵的共鸣。奥巴马的平等, 自由和团结合作的人生价值观代表了美国大多数人的人生价值观, 也可看作为美国的国家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也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爱好和平和正义人士的拥护和赞同。 因而, 美国将继续在世界上引导人类走向更加平等, 自由和团结合作的未来。 作为一个手握重权的领导人, 奥巴马甘愿把自己与广大民众相提并论,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突显了奥巴马的理性和智慧。 纵观世界的历史, 尤其是中国的历史, 凡是手握重权的人, 不管是帝王将相, 还是一般官员,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付一般普通老百姓, 给老百姓办事认为是施恩, 而不认为是应尽的责任。 这是缺乏人人平等观念的具体体现。 写到这里, 不便多说, 要不然一定会触犯红线。 不过, 我总觉得中华文化中有一种根深底固的等级观念,即使现在, 媒体在报道某某中央领导人到某地考察时, 会用“上”和“下”这样的具有明显等级倾向的词! 看看奥巴马的演说, 您有什么感想? 平等, 自由和团结合作的道路还有多长?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2838 次阅读|6 个评论
燕赵晚报:奥巴马,博客春晚,巧合将给世界开个玩笑
viclee 2013-1-19 13:10
燕赵晚报:奥巴马,博客春晚,巧合将给世界开个玩笑
2012年最具代表性微博:奥巴马,再干四年! 燕赵晚报:奥巴马、博客春晚 巧合将给世界开个玩笑 世界总是充满着戏剧性,演绎着惊奇和新意,历史给我们开着玩笑。 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1月21日参加就职典礼,开始奥巴马2.0的时代。获得连任的奥巴马显然比以往更强势、更大胆,但是否更具智慧?给世界留下很多猜想和期待。 奥巴马总统是最得益于网络的政治家。他的竞选和连任得益于互联网,得益于博客和微博。为此,他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也引导了世界的未来。 自2006年7月全球首家微博网站Twitter创立以来,微博作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交流平台,正在全球快速发展。如今,微博正在改变着世界,它改变了互联网关注的重心,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普通人的社会影响力。据美国《时代周刊》9日评选出美国年度十大“微博”,奥巴马的胜选微博“再干四年”和“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到达火星后的报平安微博纷纷上榜。 2012年11月7日,连任成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发了宣布自己获胜的微博:“Four More Years(再干四年)!”并附上与夫人米歇尔的合照。在发布一个多小时以后,这条微博成为2012年被转发次数最多的微博。 历史是何其可笑。我找到了一张旧的燕赵晚报。 4年前的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当选第一任总统。同一天,全国首创的博客春晚在石家庄举行。 第二天,燕赵晚报首版同时报道了这两个重大事件,而同一版,燕赵晚报还报道了三鹿毒牛奶案件审判的消息。 新闻照片和标题意味深长,都预示了世界的未来。三张照片中,有奥巴马、普京和我们晚会的各位博友。我们跟奥巴马、普京一样高兴,但我们比他们更加轻松。照片中有三个秃顶的背影,一个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一个是我,一个是洛钊。我们为世界、美国和这个春晚费尽了心血和脑筋。 巧合的是:明天,2013年1月20日,美国总统要再次就职典礼,而河北博客圈的第五届博客春晚将再上演。看到今天看到这个照片,真的令人感慨。世界太小了,生活太巧了,在开着令人惊奇的玩笑。 美国总统竞选和博客春晚上演,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啊?奥巴马2.0 和河北博客圈2.0将会是怎样的?这张燕赵晚报图片中的三个秃顶,还会再次出现吗? 很遗憾,昨天晚上,我的新浪博客评论被人无端删除。但网络时代,能墙住什么啊?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作为法律学人,我信仰法律。 我的一篇旧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c602c0100c0cl.html 燕赵晚报:奥巴马就任总统 博友上演山寨春晚 今天的《燕赵晚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头版新闻照片有三张:奥巴马就任美第44任总统,石市博客族自导自演“山寨春晚”,俄乌签署天然气10年购销合同。 三张照片意味深长,都预示了世界的未来。三张照片中,有奥巴马、普京和我们晚会的各位博友。我们跟奥巴马、普京一样高兴,但我们比他们更加轻松。 照片中有三个秃顶的背影,一个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一个是我,一个是洛钊。我们为世界、美国和这个春晚费尽了心血和脑筋。 博客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博客给了草根影响世界的力量和权利。博客的春天来了!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的拥抱她吧! 《燕赵晚报》在深度报道栏目今天再次以整版报道了我们的联欢晚会的盛况,题目是《全国首家“博客春晚”石家庄上演》,把晚会的意义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从昨天石家庄电视台的金牌节目《民生关注》到《燕赵晚报》的两个专版的发布,从博友上百篇的博客文章到300多幅现场照片发布到网上,我们的晚会画上了一个美好的句号,留下了一个永远美好的永恒记忆。 我们给世界、给中国、给河北和整个网络带来了一丝春意,一缕春风、一线阳光。严冬之际,我们相拥取暖。只要有爱,只要有信心,世界依然美好!我们如蝴蝶一样一起振翅,影响了整个世界! 今天的石家庄阳光灿烂,温度上升到了9度。 作为本次活动的倡议人和组织者,我的心情是百感交际。在此,感谢我们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感谢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同时也真诚感谢和我一起策划、组织的各位共同主席、博客圈主和管理员,感谢参加博友新春晚会的各位作家、诗人、画家、歌唱家等艺术家,感谢支持我们的新闻界的朋友!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各界朋友! 马上就是春节,引用毛主席的诗词,给大家拜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让我们一起笑,开心的笑,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2009年1月21日。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宫:坚持国家统一 拒绝66万美国人“闹独立”
DynamoChina 2013-1-14 11:44
白宫坚持国家统一 拒绝66万美国人“闹独立” 2013-01-14 09:10 环球网 1363 字号: T T   【环球网报道记者张雪】在奥巴马去年12月连任美国总统后,美国50个州共66万民众签署了要求独立的请愿书,对此,白宫日前正式回应称,坚持“国家统一”,不允许“闹独立”。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14日报道,在奥巴马去年12月连任美国总统之后,各地民众要求本州脱离美国联邦政府的独立情绪愈演愈烈。有7个州的“独立宣言”签名人数超过2.5万人,包括阿拉巴马、佛罗里达、佐治亚等州。其中,得克萨斯州的呼声最为高涨,该州要求独立的人数甚至超过10万。按规定,超过2.5万人签名的请愿书白宫必须加以回复。   白宫公共事务办公室主管强•卡尔森在白宫官方网站上写信,回复了得州居民要求脱离联邦的请求,明确否决了“闹独立”的要求。卡尔森回复称,国父们创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合众国,还提出组建一个林肯总统所归纳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这里的“民”包括所有公民。
1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说:中国人均生活水平停留在美国1910年水准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2-23 09:25
奥巴马说的差不多吧。 【中国人均生活水平停留在美国1910年水准?】1955年中国人均收入是韩国的3.2倍,日本1.1倍,经过50多年"翻天覆地"增长。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是日本的3%,韩国7%。奥巴马说"中国人均生活水平停留在美国1910年水准。”我们还有脸拿着老百姓的血汗钱去援助他国吗? http://t.cn/agjWgL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5242 次阅读|3 个评论
今天收到奥巴马的来函
liwei999 2012-12-22 00:00
谈枪支管制问题。感谢我们草民站出来发出呼声。 ZT: A Message from President Obama about Your Petition on Reducing Gun Violence By Bruce Reed, Chief of Staff to Vice President Biden In the days since the tragedy in Newtown, American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have called for action to deter mass shootings and reduce gun violenc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you have signed petitions on We the People . I'm writing you today to thank you for speaking up, to update you on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and to encourage you to continue engaging with the White House on this critical issue. First, you should know that President Obama is paying close to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response to this tragedy. In fact, he sat down to record a message specifically for those of you who have joined the conversation using We the People. Watch it now: On Wednesday , the President outlined a series of first steps we can take to begin the work of ending this cycle of violence. This is what he said: "We know this is a complex issue that stirs deeply held passions and political divides. And as I said on Sunday night, there's no law or set of laws that can prevent every senseless act of violence in our society. We're going to need to work on making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care at least as easy as access to a gun. We're going to need to look more closely at a culture that all too often glorifies guns and violence. And any actions we must take must begin inside the home and inside our hearts. But the fact that this problem is complex can no longer be an excuse for doing nothing. The fact that we can't prevent every act of violence doesn't mean we can't steadily reduce the violence, and prevent the very worst violence." Vice President Biden has been asked to work with members of the Administration, Congres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o come up with a set of concrete policy proposals by next month -- proposals the President intends to push swiftly. The President asked the Vice President to lead this effort in part because he wrote and passed the 1994 Crime Bill that helped law enforcement bring down the rate of violent crime in America. That bill included the assault weapons ban, which expired in 2004. As the Vice President's Chief of Staff, I'm going to do everything I can to ensure we run a process that includes perspectives from all sides of the issue, which is why I wanted to respond to your petition myself. Two decades ago, as domestic policy adviser in the Clinton White House, I first worked with Joe Biden as he fought to enact the Crime Bill, the assault weapons ban, and the Brady Bill. I will never forget what a key role the voices of concerned citizens like you played in that vital process. The President called on Congress to pass important legislation "banning the sale of military-style assault weapons," "banning the sale of high-capacity ammunition clips," and "requiring background checks before all gun purchases, so that criminals can’t take advantage of legal loopholes to buy a gun from somebody who won’t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doing a background check at all." An issue this serious and complex isn't going to be resolved with a single legislative proposal or policy prescription. And let's be clear, any action we take will respect the Second Amendment. As the President said: "Look, like the majority of Americans, I believe that the Second Amendment guarantees an individual right to bear arms. This country has a strong tradition of gun ownership that's bee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bviously across the country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how people feel in urban areas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fact is the vast majority of gun owners in America are responsible -- they buy their guns legally and they use them safely, whether for hunting or sport shooting, collection or protection. But you know what, I am also betting that the majority -- the vast majority -- of responsible, law-abiding gun owners would be some of the first to say that we should be able to keep an irresponsible, law-breaking few from buying a weapon of war. I'm willing to bet that they don't think that using a gun and using common sense are incompatible ideas -- that an unbalanced man shouldn't be able to get his hands on a military-style assault rifle so easily; that in this age of technology, we should be able to check someone's criminal records before he or she can check out at a gun show; that if we work harder to keep guns out of the hands of dangerous people, there would be fewer atrocities like the one in Newtown -- or any of the lesser-known tragedies that visit small towns and big cities all across America every day." The President said it best: "Ultimately if this effort is to succeed it's going to require the help of the American people -- it's going to require all of you. If we're going to change things, it's going to take a wave of Americans -- mothers and fathers, daughters and sons, pastors, law enforcement,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 and, yes, gun owners -- standing up and saying 'enough' on behalf of our kids." So let's continue this conversation and get something meaningful done. If you have additional ideas and are interested in further engagement with the White House on this issue, please let us know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ere: http://www.whitehouse.gov/share-your-thoughts-reducing-gun-violence Thank you for speaking out and staying involved. Stay Connected Tell us what you think about thisresponse and We the People . Stay connected to the White House by signing up for periodic email updates from President Obama and other senior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Flickr Google+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2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礼节性会见了王岐山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2-21 19:25
奥巴马礼节性会见了王岐山   当地时间12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白宫罗斯福厅会晤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伦时,美国总统奥巴马礼节性会见了王岐山。   王岐山感谢奥巴马拨冗会见,并转达了胡锦涛主席、习近平总书记致奥巴马总统的口信和诚挚问候。中方表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伟大事业,既要不断充实和拓展其内涵,又要把双方的共识和意愿落实到政策和行动上,转化为推进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中国党、政府和领导人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发展对美关系,期待同美方开展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造福两国人民。经济合作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今年恰逢中美签署《上海公报》40周年,双边贸易额已接近5000亿美元。中方愿与美方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延续和完善经济领域对话机制,为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积累正能量。   奥巴马请王岐山转达他对胡锦涛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诚挚问候。奥巴马表示,强有力的、坦诚的、富有成果的美中关系应该在我的第二个任期继续下去,这对双方都非常重要。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推动发展一个强劲、有效的经济关系仍然是美中关系的核心。双方应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进强有力的经济领域对话,对话越真诚坦率,双方就越能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分歧,这对双边关系是有利的。我期待着同习近平总书记会晤。   王岐山在同多尼伦会晤时,听取了美方对发展中美关系及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等问题的看法,并作了适当回应。   同日上午,王岐山还会见了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就中美经济关系、世界经济形势等交换了意见。
个人分类: 其它|1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闻美国校园枪击案——略谈个体和集体的关系
tjhuang 2012-12-15 11:52
今天美国再次发生校园枪击案, 28 人丧生,最令人痛惜的是其中 20 人是不到 10 岁的孩子! 事件直接原因是枪支问题和罪犯可能存在人格障碍,法律原因是持有枪支是美国宪法 第二修正案赋予公民的权利, 而社会原因是 美国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个人权利(以及个人主义)几乎具有绝对性,是第一性的,集体主义及社会道德是从属的第二性。这样看来,奥巴马宣布采取的 “ 有意义的行动 ” ,触动宪法和思维定式的可能性极小,可能采取的行动是加强枪支管理,特别是限制精神障碍人员获得枪支,但是,对精神障碍的认定又涉及到个人自由,一碰到这个问题,美国社会就很难有实质进展。 近年来我国涉及个人权利的事件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 最牛钉子户 ” 多次成为新闻热点。到底如何处理个人私权和社会公权的关系也成为中国社会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需要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能思路是跳出人类社会的圈子来看这个问题,即个体和多个个体组成有机整体(简称集体)的关系问题。莱布尼兹曾经将这种意义上的个体称为单子,类似地,多个单子构成的投机整体称为集子。集子是更高组织层次上的单子,因此可以构成更高层次的集子,如此递归式上升。 按照单子和集子的思路,基本粒子、原子、分子、有机大分子、细胞、人、人类社会、宇宙社会(地球人类社会作为其中一员) ... 构成了一个逐步提升的单子和集子反复递归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个体和集体是相对依存的,如果一定要分出第一性还是第二性,个体是第一性,集体是第二性,集体存在的前提是具有独立性的多个个体的存在。如果为了集体而消灭了个体,集体也就不存在。 但这并不是说个体就是绝对的。个体要成为集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己首先要是一个正常的个体,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个体能够作为比它更低层次的个体的集体存在,二是个体能够作为比它高一层次的集体的一员和其它个体共存。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的问题个体从长远意义上不能作为上述体系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例如,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各种可能的粒子,但只有数十个稳定存在下来,成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又如,癌细胞本身也是细胞,但是恶性膨胀,压迫乃至消灭其它细胞的生存空间,最终破坏它所在的生物体,也是问题个体。人类社会中剥削他人者是问题个体 ( 阶级论中的剥削阶级 ) ,当今官员中的腐败分子也是问题个体,如果长期存,就会颠覆社会。回到美国枪击案,枪击案犯如果存在人格障碍,是问题个体,这时他的个人持枪权就应该进行限制,否则就会对其它个体造成伤害。重要的是,对问题个体的限制应该限定在问题个体范围内,不应对其它正常个体的权益造成影响。就美国来说,正常人的持枪权应该继续得到保护,而不是所有人的持枪权得到保护。在这个案例中,案犯所用的枪是他母亲的枪,受害的第一人是他母亲,因此,除了社会有义务维护持枪权这个规则外,每个人也必须维护这个集体层次上的权利。具体到这个例子,案犯的母亲应该把她自己拥有的枪支权利限制在自用的范围内,让她儿子得到这些枪支超出了美国社会给予她个人的持枪权,因此造成了她自己的死亡和更多个体的死亡。 反观中国社会,坚持个人权利是必要的,但是得到个人权利的个人应该把这个权利限制在个人范围内,而不应该把这个权利简单扩展到任何人,包括亲属。既然个人权利属于个人,是基本权利,那就应该严格遵守,属于自己的要坚决维护,但是不要扩展,扩展就可能带来副作用,就可能影响他人的权利。腐败分子随意放大自己的权力应该被惩处,普通人应该也以此为戒,《论语》曰 “ 君子慎独 ” ,我觉得应该包括这层意思。
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又哭了
热度 10 xupeiyang 2012-12-15 08:22
美国要禁的不光是枪支,而是要禁止崇尚武力和暴力的文化。美国电视上天天有播美国大兵登陆伊拉克,剿匪阿富汗,空降巴基斯坦,这都是在向本国的国民宣告:看看美国多牛逼,就是因为我们拥有航母核弹,加上海豹突击队和美军陆战队,我们想打谁就打谁,想推翻谁就 推翻谁。美国的青少年,打开电脑玩暴力凶杀游戏,打开电视看独胆英雄如何一个人炸平一座城市。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一个男孩子或男人发泄情感的方式带有很大暴力性。 【美小学枪击案凶手照片公布】美国小学枪击案枪手亚当-兰扎年仅20岁,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是案发小学老师,案发前在家中被打死。执法部门说,兰扎可能有人格障碍。根据兰扎家庭成员说,兰扎父母09年离婚,他可能有自闭症,曾接受过药物治疗。 http://url.cn/BpHXtd 美国发生校园枪击案致近30师生死亡。 #美国康涅狄格州枪击案# 【奥巴马谈及枪击案落泪:我们的心都破碎了】 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就康州一小学枪击案发表讲话时数度哽咽,当场热泪满襟。他哽咽着说:“今天死去的大多是儿童,都是5到10岁漂亮的小孩,他们原本有前面有着长远的人生。因此,今天我们的心都破碎了,为这些死去的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以及成年死者的家属悲伤。” http://t.itc.cn/tpTDa ◇×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3604 次阅读|22 个评论
枪击案伤害无辜成美国社会公害,奥巴马频繁发布下半旗致哀令
热度 7 黄安年 2012-12-15 06:55
枪击案伤害无辜成美国社会公害 , 奥巴马频繁发布下半旗致哀令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2 月15 日 发布 美国枪击案伤害无辜的恶性事件再传噩耗 , 距离我们的两个小外孙所上小学 ( 在康州西部丹伯里 ) 不远的城市 康涅狄格西部纽敦的桑迪胡克小学 , 昨夜 ( 美东时间 14 日上午 ) 发生 枪击 案,造成重大伤亡。包括枪手在内的近30人死亡,其中大多数为儿童。 奥巴马 下令白宫和所有公共场所、所有军事驻地和海军基地、所有联邦海军舰艇降半旗,直至 12 月 18 日日落。这是近半年时间里,继 7 月造成 12 人死亡的科罗拉多影院枪击案及 8 月造成 6 人死亡的威斯康辛锡克庙枪击案之后,奥巴马第三次下令降半旗为遇难者致哀。 频繁的枪击案造成无辜群体死伤 , 成了一大社会公害 , 引发社会恐慌。美国政党政治为了党争而无人问津如何有效管制枪支这个让美国政府、国会、民众都极其头痛的难题。在强制失控的情况下 , 美国这个社会变得比过去越来越不怎么安全了。保障美国人民的生命权需要认真地提上议事日程了。 ********************** 美国一小学发生枪击案造成近30人死亡 2012 年 12 月 15 日 03:30:3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2月14日电(记者王丰丰 易爱军)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14日发生 枪击 案,造成重大伤亡。当地媒体报道说,包括枪手在内的近30人死亡,其中大多数为儿童。 这起枪击案当天上午发生在康涅狄格西部纽敦的桑迪胡克小学。当地警方负责人保罗· 万斯 在电视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警方当天9时30分左右接到报警,随即派出警员前往现场。警方在现场发现多具尸体,其中既有学生,也有教师。枪击嫌疑人的尸体也在现场被发现。 万斯没有公布具体死亡人数,但当地媒体报道,枪击造成近30人死亡,其中大多数为儿童。 万斯说,警方正在通知死者家属,在通知完家属后,将公布确切死亡人数。警方现已完全控制现场。 当地媒体说,这起枪击案的嫌疑人为20岁左右的瑞安·兰扎。另有一人遭警方扣押,接受调查。 康涅狄格州州长办公室官员罗伊·奥乔格罗索说,州长丹·马洛伊已到现场与学生家长见面。总统奥巴马也已给马洛伊 打电话 慰问。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15/c_124099059.htm ***************************888888 奥巴马下令降半旗为康涅狄格小学枪击案遇难者致哀 2012 年 12 月 15 日 06:01:1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华盛顿 12 月 14 日电 ( 记者德永健 ) 美国总统奥巴马 14 日下令降半旗 4 天,为康涅狄格小学 枪击案 遇难者致哀。 根据白宫发布的公告, 奥巴马 下令白宫和所有公共场所、所有军事驻地和海军基地、所有联邦海军舰艇降半旗,直至 12 月 18 日日落。 奥巴马还指示在同一时期,美国所有驻外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和包括军事设施及海军舰艇和驻地在内的所有国外设施 降半旗 ,为康涅狄格小学枪击案遇难者致哀。 同天,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也下令国会山降半旗,为枪击案遇难者和家属 致哀 。 当地时间 14 日上午,位于康涅狄格州中部纽顿镇的一所小学发生枪击案,迄今造成至少 27 人死亡,其中大多数 遇难者 为儿童,血腥程度仅次于 2007 年造成 30 人死亡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 近一年时间,美国频频发生致命枪击案,包括今年 7 月造成 12 人死亡的科罗拉多影院枪击案及 8 月造成 6 人死亡的威斯康辛锡克庙枪击案,当时奥巴马均下令降半旗为遇难者致哀。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15/c_124099070.htm 奥巴马“无比同情”康涅狄格小学枪击案受害家庭 2012 年 12 月 15 日 05:35:25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华盛顿 12 月 14 日电 ( 记者吴庆才 ) 白宫发言人卡尼 14 日表示,美国总统 奥巴马 对当日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发生的枪击案受波及家庭“感到无比同情”,他已致电该州州长表达对受影响家庭的慰问和关怀。 卡尼透露,奥巴马已听取了白宫反恐顾问布伦南有关这宗 枪击案 的汇报,并将随时获得最新消息。他已经致电联邦调查局局长米勒和康涅狄格州州长丹 ・ 马洛伊听取最新的情况汇报,并表达他对那些失去亲人以及受伤者家庭的慰问和关怀。 在被问及总统听闻这次悲剧后的反应时, 卡尼 说,总统作为一个父亲、就像我作为一个父亲或者其他父母亲一样,对受波及的家庭感到“无比同情”,白宫将竭尽所能支持州和地方的执法行动,并支持那些受这起非常悲惨的事件影响的人渡过难关。 “我可以告诉你,作为一个父亲,像这样的事件总是沉重地压着他,我认为每个有孩子的人都能想象这种事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卡尼说。 对于奥巴马是否会将限制枪支列为优先事项的问题,卡尼表示,今天并不是适合讨论这一在华盛顿老生常谈的辩题,但他相信未来会有一天来讨论相关的政策立场,奥巴马总统依然致力于恢复禁止攻击型武器禁令。 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 小学 14 日发生枪击案,造成重大伤亡。当地媒体报道说,包括枪手在内的近 30 人死亡,其中大多数为儿童。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之一。 记者注意到,目前华盛顿各个政府机构已降半旗致哀。完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15/c_124099069.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498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切糕的故事
zhaoyan2012 2012-12-5 20:50
【博者按:故事来源】“ 2012年12月3日,湖南省岳阳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岳阳公安警事发布了一则消息,村民凌某在购买新疆人核桃仁糖果时,因语言沟通不畅造成误会,双方口角导致肢体冲突引发群体殴打事件。事件造成二人轻伤,损坏核桃仁糖果约16万。加损坏的摩托车和受伤人员共计20万。” 【网友评论】 盘多格: 糕帅富。   乐不思议: 奥巴马宣布,超过万亿的国债将以二百斤切糕的形式归还中国.   leona_gip :“你爱我么?”“当然!”“那你把房子卖了给我买块切糕吃~”   白白米饭: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切糕。   作家-天佑: 世界上最昂贵的食品是什么?俄罗斯黑鱼子酱?日本蓝鳍金枪鱼刺生?阿拉斯加雪蟹?法国松茸?错,答案是:核桃糖果!       不卖萌就会死: 据说一块巴掌大小的切糕可以买下整座银河SOHO,屌丝吃不起。   phoenixli: 以后谁要给官员送礼一律上切糕。   公司禁止织围脖: 据说,这是一个发生了 宝马 车撞翻切糕车的交通事故后,宝马车主弃车逃逸的年代。   李小钡钡Keatherine: 吃切糕吗?富二代的象征!切糕恒久远,一斤永流传。爱她就送她二斤切糕吧。   Excalibur-Arturia: 宁愿坐在切糕车上哭,也不愿坐在宝马车里笑。   IcefireWang: 如果有青年骑着三轮拉着一车切糕来向你求婚,你就答应吧,劳斯莱斯凯迪拉克那都弱爆了。   银发天然卷治愈小花: 一块切糕一平方,一个切糕换套房。   嘠嘣脆鸡肉味: 黄金 万两不敌切糕一坨。 【太有才了!】     
个人分类: 天南地北|2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成功,但不要放弃(回忆)
热度 1 wangzhihong 2012-12-4 18:10
什么是研究,研究就是瞅着一件事情,翻来覆去的琢磨; 什么是研究成功,可能是在各种尝试的失败中等待着那一次或者两次的成功。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强大的内心,要比一般的人更喜欢用这句人生很多事情都是徒劳来安慰很说服自己。 2008年的一个冬天,偶尔翻开我实验记录本,各种一页页的参数记录,最后的结果处都只写着两个字:废掉!那是一个从辛苦到悲痛的真实写照,最后就剩下了麻木。今天为昨天的失败而伤心,明天又为今天的失败而苦恼,等到月底再回头的时候,各种失败的关联,重叠,扭转。你根本就分不清楚那个比哪个更难受一些,也忘了20号或者21号哪天是为了那件事而郁闷,因此,逐渐的麻木,坦然。告诉自己离开实验室的时候就是今天大脑的刷机时刻,一切都留再实验室的门里就好。放下,有的时候也是种方法。克林顿还有时间和秘书眉来眼去,奥巴马也去度假,我们有什么放不下的。战术上的放下!但不是策略上的放弃。 有的时候,如果真的发现:你的方向错了,那就停下来把,因为那也意味着进步 成功的道路上可能真的没有什么捷径,苦力关是谁都要过的。且需要合理的方法和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我身边很多厉害的角色,没有一个不是百倍努力,真正投入的人,做为一个伪科学工作者,我虽然做不到,但我真的能看到,他们的努力异于常人,他们的投入是那种千方百计,想尽办法,面对目标各种迂回,甚至再迂回的执着。想到过一个想吃挂在树上肉的狼么,那种绕着树做各种转圈的心情,可能就是他们很多时候的写照。 剩下来的,就是自己的工作和努力了。没有什么大道理,没有什么名言,只是耐克的广告词:Just do it。真实的贯穿在你生活之中,可以把握,有触感。低着头,心平气和的,每天不停的工作,不停的工作直到你遇见那次成功。 20120402,写给自己和他人。
33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奥巴马写公开信:量子力学要从娃娃抓起
热度 42 SoSoliton 2012-12-3 16:23
给奥巴马写公开信:量子力学要从娃娃抓起
最近,一个叫 Henry Reich 的加拿大物理学家“狗拿耗子”,操心起全世界特别是美国的中学物理教学来。他以 网络视频 方式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写了一封公开信,哀叹目前美国各州的中学物理课程几乎无一例外地局限于经典物理学,而现代物理学,如量子力学,几乎被完全排除在外。他警告说,美国的物理学教育亟须重大改变!除非把诸如光子和原子结构等现代物理学概念引入高中课程,否则,美国可能会失去作为创新型国家领头羊的突出地位。他并以其它学科作对照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其它学科,如果不包括现代科学突破,将是荒谬的,例如,想像一下生物学课程不讲 DNA 、地质学课程不讲板块构造会是什么情景。 Henry Reich “狗拿耗子”其实拿错了对象,因为在美国,教育是各州的事情,并不是总统的责任。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值得总统关注。 视频罗列事实,在美国的高中标准教材中没有包括 1865 年以后物理学发展的成果,绝大多数高中生并不要求学习和了解 1865 年以后物理学的最新发现和解释。最近 150 年的物理学成就,包括原子能、激光、半导体等,居然无一写进中学物理教材,这在全世界也只有科技最发达的美国敢于这么做!至于为什么以 1865 年为限,有人揣测可能正好这一年,麦克斯韦发表了著名的关于电磁场理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麦克斯韦以后的物理学家,包括 10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科学精神,也不向中学生灌输。 有人说,美国的高中生基本上年龄在 16-18 岁,理论上,让所有青少年了解现代物理学的一些美妙思想,如希格斯玻色子、反物质、宇宙演化模型等,是非常好的,但现实情况是,真正要掌握这些概念需要高水平的数学,这并非十几岁的孩子能达到的。而 Henry Reich 对此不以为然,他强烈抨击没有大学水平的数学就不能教授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观点。他说,伟大的传授者可以避开复杂的数学问题,如 Carl Sagan 和 Neil deGrasse Tyson 已经以一种迷人的方式成功传授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而无需复杂的数学。他并坚持认为,学生们正在丧失建立现代技术和物理学之间重要关联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恰恰使学习物理更令人兴奋和息息相关。 但是问题又来了,现实中像 Carl Sagan 和 Neil deGrasse Tyson 这样的人是稀少的,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中学教师都像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那样具有传播深奥物理知识的天赋。此外,如果高中生学习现代物理学的时间过多,学“基础”( fundamentals )的时间势必减少,这又可能引起大学老师抱怨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Henry Reich 的视频至今已有 100 多万观看次数,表态“顶”的比“踩”的占压倒性多数(“踩”相对于“顶”可忽略不计)。物理世界( Physics World )网站针对 Henry Reich 的公开信在 Facebook 作了个调查:应该教 16-18 岁的青少年诸如量子力学的现代物理吗?( Should 16–18 year olds be taught modern physics such as quantum mechanics? )参与调查者非常踊跃,其中 67% 的人赞成高中生学习量子力学,但应只局限于基本思想而不要涉及复杂的数学; 28% 的人更激进,认为高中生应该系统地学习量子力学,包括数学;其余 5% 的人赞成现行做法,即高中生应全身心关注经典物理。有参与者说:“没有理由给 16 – 18 岁的孩子教授量子力学的数学知识。他们本来不必掌握线性代数和任何经典力学。教学必须从基础开始,而不是直接冲到‘有趣的’现代理论。”也有评论说,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学生们正在回避经典物理中已经很复杂、很难的内容,而这最终将阻碍他们在物理学领域的发展。 从一个中国的物理教学工作者看,加拿大物理学家 Henry Reich 在对美国的物理教育危言耸听。他所提及的所谓现代物理学内容,在中国的高中物理教材中都有出现。他所说的建立现代技术和物理学之间的重要关联,中国的高中物理也有尝试,如“嫦娥工程”就进了中国的高中物理,与万有引力关联。但世界并没感觉到中国已威胁到了美国科技的领先地位,即使已有威胁的迹象,也说不清是由于中国的中学生学了现代物理的结果。其实全世界特别是中国,中学物理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内容多少和新旧的问题,而是如何使枯燥、晦涩、令人生畏的物理学更有趣、更好学、更平易近人。物理教育应该在激发青少年对物理的兴趣和抱负方面多使劲,而不是搬出高深尖和空大全的物理知识来吓唬学生,物理学已够吓人的了。媒体之前报道过的各种课堂教学招数值得借鉴并发扬光大,如,在讲台上用手按菜刀做俯卧撑,用相声艺术之说学逗唱授课,奖励学生发零食、惩罚学生跳江南 style ,等等。如果学生们能够像迷恋网络游戏那样迷恋物理,还用得着操心物理 modern 不 modern 吗?他们会在娱乐中不知不觉进阶的,最后将到达物理学的最前沿。 Hamish Johnston, The awesome lack of modern physics in US schools , Physics World, 2012 James Dacey, Should 16–18 year olds be taught modern physics such as quantum mechanics? Physics World, 2012 (2012-12-03, Singapore)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17052 次阅读|39 个评论
文本分析解析奥巴马为什么获胜?
xupeiyang 2012-12-3 14:04
Text Analysis Explains Why Obama Wins http://smartdatacollective.com/tomanderson/81646/text-analysis-explains-why-obama-wins Text Analysis of 2012 Presidential Debates http://smartdatacollective.com/tomanderson/81076/text-analysis-2012-presidential-debates?ref=node_other_posts_by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媒体:奥巴马“重返亚太”战略能否成功?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24 09:26
媒体:奥巴马重返亚太战略能否成功?或将成美国最大政策烂尾工程? 核心提示 美国奥巴马 11 月 17 日 至 20 日访问了缅甸、泰国和柬埔寨三个东南亚国家,并在访问金边期间出席了东亚峰会。奥巴马连任后即押宝于东南亚国家并非巧合,被外界解读为是继续为“重返亚太”铺路。 然而世事难料。 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财政悬崖”首先对美“重返亚太”战略的财力支撑构成了挑战。 而最新在加沙发生的冲突,更是将束缚美国在亚太完全施展影响力。 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外交政策》杂志 20 日催促访问亚洲的奥巴马在“重返亚太”上掉转方向,回到中东。 奥巴马会调整其“重返亚太”战略吗? 这一战略能否成功?抑或如有些媒体所说,它将成美国最大政策烂尾工程? 奥巴马连任后首访东南亚 推销“亚太再平衡”战略 美国总统奥巴马成为历史上首次访问缅甸的美国现任总统。他在亚太之行的第一站泰国为自己的缅甸之行辩护,声称自己前往缅甸并非意味着支持缅甸政府,只是对那里发生的民主进步表示承认。 泰国是奥巴马此次东南亚三国行的首站。抵达曼谷廊曼国际机场后,他与先期抵达泰国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一道,前往曼谷市内著名的卧佛寺参观。 奥巴马会见了泰国总理英拉。在随后的记者会上,奥巴马表示,泰国是美国“最老的朋友之一,双边关系有 180 年之久”。 加强美泰经济关系,成为奥巴马此次东南亚三国行的重点,美国希望借两国的安全合作关系,促进美国与这一地区的经济联系。 英拉在 18 日与奥巴马会晤后宣布,泰国有意参与到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 )谈判中来。 不过一位泰国部长说,这并不意味着泰国将会向 TPP 国家自动开放市场或减免关税。泰国学界及非政府组织都对 TPP 抱有疑虑,认为泰国加入 TPP 将使得该国成为美国的殖民地,经济上完全从属于美国。 中东掣肘 难从中东抽身 巴以冲突掣肘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早在奥巴马动身前往东南亚访问之时,美国舆论就有声音批评奥巴马过于关注亚太而忽视中东。中东的诸多要务需要奥巴马投入更多的精力,奥巴马被迫临时遣将前往中东,从某种程度上显示美国要想从中东真正抽身出来依然很艰难。 埃及赫尔万大学教授伊斯梅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奥巴马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重返亚太”的战略已经不可能顺利推进。因为中东需要他处理和深度介入的事情太多,除了巴以冲突外,已接近“临界点”的叙利亚危机、一直冒着烟的伊朗核问题等都使奥巴马无法专心于他的“重返亚太”战略。他认为,中东就像磁铁一样,会将正向亚太移动的美国再次吸附过来,从而困住奥巴马,让他最终陷入战略失败的境地。 美国媒体催促奥巴马搁置重返亚太战略回到中东 被贴上奥巴马个人标签的“重返亚太”战略在美国引发越来越多的质疑,引发这股风潮的原因是持续燃烧的加沙战火。 “忘掉亚太吧。奥巴马是时候把重心重新放回中东了。”美国颇有影响的《外交政策》杂志 20 日催促访问亚洲的奥巴马在“重返亚太”上掉转方向,回到中东,因为加沙战火持续燃烧使得约旦和埃及街头的愤怒高涨,可能演变为废除与以色列和平条约的激烈要求,这个条约是美国中东战略与影响力的基石。 加沙危机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搅了进来。伊朗议会发言人拉里贾尼 21 日呼吁阿拉伯国家学习伊朗,向巴勒斯坦人提供军事援助。巴基斯坦外长抨击以色列“入侵”加沙,阿富汗出现反对以色列的抗议。法国外长抨击伊朗“极端消极地”卷入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和加沙;希拉里宣布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坚如磐石”。 经济制约 美国“重返亚太”的经济场景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在一个已经被经济全球化紧密联系到一起的世界中,它同样也是国际关系的“测量仪”。 对奥巴马“闪电般”的东南亚之行,也可以从东南亚的股市中读到不少重要的信息。 东南亚股市上周并未受益于奥巴马来访的消息,下跌势头仍十分明显,泰国股市一度跌至两周最低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经济前景不妙,尤其是“财政悬崖”让投资者提心吊胆。泰国《民族报》几天前刊发泰国国家石油公司经济和能源政策执行副总裁素望纳波的文章认为,如果美国发生“财政悬崖”,泰国 2013 年经济增长将在基准上下降 0.5% 到 1% 。 美国经济是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倚重的动力源。美国既是东南亚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是东南亚吸引外资的重点来源。作为对外贸易主要货币的美元,它的涨落起伏也必然牵动着东南亚国家的神经。 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后,东南亚国家普遍希望,在全球经济低迷之时,美国能致力于提升本国经济,更有力地发挥其全球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并能更积极地参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拉动东南亚经济增长作出更多的贡献。 财政状况制约“亚洲再平衡” 既然在第一个任期内已经明确了“亚洲再平衡战略”内涵,保持这一战略连续性也已得以确认,在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内,如何落实这一战略,将贯穿其未来 4 年的执政。正如曾在奥巴马政府担任国安会亚洲高级主任的贝德指出的那样,这一战略是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非一蹴而就。 要落实这一战略,将面临诸多挑战。 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奥巴马是否有足够财力和精力执行“亚洲再平衡战略”。 众所周知,如今美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已创历史新高,奥巴马政府正面临“财政悬崖”。据美国财政部 10 月 31 日 的数据,预计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债务总额将在今年年底触碰 16.4 万亿美元的上限,美国财政赤字也将达到 1.42 万亿美元。如果在 2013 年 1 月 1 日 前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不能就削减开支和税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一致,美国将启动自动减赤机制,届时奥巴马政府的一些部门可能面临关门的风险。 盟友各有算计 盟友“算盘”影响美国合纵连横 强化美国与亚洲盟友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安全联盟关系,拓展新伙伴关系,构建平衡中国的“网络”,是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过,以中国作为“平衡目标” 拉拢盟友和伙伴,虽然有互利的成分在里面,但美国的盟友们也各有各的“小算盘”,如果协调不好,美国合纵连横的构想也将大打折扣。 比如:钓鱼岛问题和日韩竹岛(独岛)问题的急剧尖锐化,就似乎有些超乎美国的预计。 本来,东海领土争端是美军在日、韩保持甚至加强军事存在的抓手之一,但日本希望借美国这张“虎皮”在领土争端中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结果是,日本的“玩火”,不仅导致钓鱼岛局势急剧恶化,日韩也因竹岛(独岛)争端而闹僵,日韩分歧和不信任加深,使美国一直希望撮合的美日韩三边同盟也受到影响。 再比如:中菲、中越之间的领土争端,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并未对地区和平稳定造成大的冲击。 而在 2010 年美国直接插手南海问题后,这一问题日益影响到东南亚的团结。除菲律宾今年突然在黄岩岛发难外,越南的挑衅行为也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综计, 2011 年,越南对中国所属岛屿进行了多达 106 次侵扰行为,而 2012 年至今已超过 60 次。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中的日本角色 近日,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主权之争降至冰点。日本政府不负责任的言行是造成这一问题持续升温的直接原因,但美国口头中立和行动偏袒日方的态度也或明或暗起着一定的作用。 从更深层次看,日美两国之间越来越深的同盟关系,以及美国实行的重返亚太战略都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美同盟源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日本列岛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上,在西方学者眼中,日本扼守着东北亚陆权国家通向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是抵御陆权国家东扩的桥头堡。 在现代地缘政治中,日本九州岛、琉球群岛是第一岛链的组成部分,其北海道、本州岛、小笠原群岛又是第二岛链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西太平洋地区举足轻重的一颗“棋子”,日本天然地成为西太平洋地区陆权与海权国家对抗的焦点。 澳大利亚如何“赢在亚洲世纪” 14日在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国防部长利昂·帕内塔与澳大利亚外长鲍勃·卡尔和防长史蒂芬·史密斯展开澳美部长级定期磋商会谈,军事合作成为重点,包括美驻澳海军陆战队人员轮换、双方军事训练合作、美军使用澳空军和海军基地等。 澳美是“铁哥们”。从二战时起,澳美军人就一起流过血,进入新世纪,阿富汗、伊拉克战场也有澳军人的身影。去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选择在澳发表其“重返亚太”政策演讲。帕内塔14日说,在亚太地区,美国没有比澳大利亚更坚定的盟友了。 但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人又有这么一个广泛共识:澳大利亚未来的繁荣必须依赖亚洲。上月底澳政府发布《亚洲世纪》白皮书,再次陈述了这一共识。原因很简单:澳大利亚经济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贸关系十分热络。澳总理吉拉德甚至在白皮书中放言说,澳大利亚要“赢在亚洲世纪”。 美亚洲“重心”战略调整的背后 “套牢”亚太让军火商发大财 美军“重返亚太”再度升温,直接拉动了亚太地区的军售,而美国在亚太军售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军售在其重返亚太战略中既是利益驱动,更是控制手段,亚太面临被“套牢”的危险。 近段时间来,亚太地区的军购热潮此起彼伏,多个国家出手阔绰——日本宣布“全球鹰”无人机采购计划,随后韩国推出“爱国者 -3 ” 导弹防御系统采购计划,印度则抛出了 600 亿卢比军事设备采购案。 今年 3 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报告称,亚太地区在过去 5 年勇夺全球武器进口桂冠,并包揽了前五名,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预测亚洲军费在 2012 年将赶超欧洲。世界军贸分析中心预计,印度 2012 年武器进口总额将达 94 亿美元,并将长期高居亚太各国榜首。 与军购大客户相对应,在全球武器出口排行榜上,美国、俄罗斯是“大佬”。据统计, 2011 年美、俄和欧洲主要国家军售额占全球总额的 82.53% 。军售大国为了占领市场份额,也是各显其能。政要推销、技术合作、借贷消费,甚至打出石油、核电“能源牌”。法国“阵风”战斗机之所以能够赢得印度 126 亿美元大单,与重要技术转让息息相关。日本之所以选定 F-35 ,也与日方企业可能承担四成制造项目密不可分。据统计,美国每生产 1300 亿美元军火,就能够拉动 1% 的 GDP ;每增加 10 亿美元订单,就能解决上万人就业。中东军火市场萎缩、美军自身需求缩减等原因,都让美国军火商盯上了亚太地区。 美国亚洲“重心”战略调整的背后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 11 月 16 日 以题为 “美国不稳定的‘重心’”(作者印度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学教授布拉马·切拉尼)报道: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赢得连任后的首次出访凸显了亚洲是美国经济和安全政策的新核心。但奥巴马的亚洲之行也强调了美国在该地区政策的主要问题:美国的“重心”向亚洲转移具有切实的战略内容吗?还是主要在口头上对老政策的重新包装? 对中国日益增强的自负态度所引发的地区担忧迅速作出评估的美国强化了与亚洲现有盟友的军事关系,同时与新朋友缔结了安全关系。但美国重返亚洲中心舞台的炫目光辉掩盖了在面临中国时,保持该地区主要安全支柱的关键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必须遏制美国相对实力的流失,而这种实力需要美国国内全面复苏,包括巩固财政。但削减开支的必要性又引发了美国可能无法为向亚太地区军事转移提供资金的前景——或者更糟糕的是,美国将被迫缩减在那里的开支。 在亚洲,奥巴马“英雄回归”气势有些虚 奥巴马昨天访问缅甸,美国离亚太似乎又进了一步,这在一些西方媒体看来,大有“英雄回归”的气势。确实,“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一旦进一步实施,将会对中美之间的平衡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如果美国坚持其在南海问题上明显有失公正的立场和态度,中美有可能由竞争走向对抗。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局限,这为该战略的成功实施带来不确定性,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应对空间。 第一,美国军费削减将极大影响其在东亚地区的军事部署。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正在复苏中的美国已无力再拿出如先前一样的资金作为军费。从 2011 年年底开始削减军费的情况来看,美军削减军费的数字呈现上升趋势,这预示着美国军事战略将在未来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美国“重返亚太”军事部署的进一步实施。 第二,美国政府换届将有可能干扰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持续性。美国将在 2013 年 1 月正式完成政府的换届。尽管奥巴马获得连任,但希拉里早已表态将退出政坛,这意味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有可能丧失主要推手。这一战略在美国政府换届后,将在持续性上面临很大的局限。
个人分类: 其它|1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重返亚太”疲惫不堪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24 09:09
()美国“平衡亚洲”.doc 奥巴马“重返亚太” 疲惫不堪 核心提示 美国奥巴马 11 月 17 日 至 20 日访问了缅甸、泰国和柬埔寨三个东南亚国家,并在访问金边期间出席了东亚峰会。奥巴马连任后即押宝于东南亚国家并非巧合,被外界解读为是继续为“重返亚太”铺路。 然而世事难料。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财政悬崖”首先对美“重返亚太”战略的财力支撑构成了挑战。而最新在加沙发生的冲突,更是将束缚美国在亚太完全施展影响力。 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外交政策》杂志 20 日催促访问亚洲的奥巴马在“重返亚太”上掉转方向,回到中东。 奥巴马会调整其“重返亚太”战略吗? 这一战略能否成功?抑或如有些媒体所说,它将成美国最大政策烂尾工程? 19 日,奥巴马会晤缅甸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昂山素季。 奥巴马与英拉在晚宴上“调情”。 当地时间 11 月 20 日 ,由于连日的紧密访问行程,在参加于柬埔寨举行的东盟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右)哈欠不止,看上去疲惫不堪。 本期美国《标准周刊》报道称,在经济基础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奥巴马成功连任,但他只有几天时间庆祝胜利,因为他必须准备好处理世界上最困难的五大问题。 11 月 20 日 东亚峰会全体会议上,美国总统奥巴 吗忍不住打了个哈欠。 请看附件图片!
个人分类: 其它|2003 次阅读|3 个评论
温家宝会见奥巴马谈中美关系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20 17:53
温家宝会见奥巴马谈中美关系 11月20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日在金边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 温家宝表示,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保持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希望双方向世界传递这样的积极信息: 中美两国坚持推进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坚持共同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坚持巩固和加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战略安全对话等合作机制,坚持加强中美经贸合作,以大规模经济和金融合作应对困难,解决分歧,坚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交流与磋商,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合作。 奥巴马表示,美中合作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安全和繁荣至关重要,我致力于同中方共同为此而努力。美中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对促进亚洲和全球经济平衡、可持续增长负有特殊责任,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美中两国领导人就共同面临的全球和地区问题保持接触和沟通十分重要。美方希望继续加强两国关系。
个人分类: 其它|1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征服两个女人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1-20 14:13
【奥巴马凭什么征服了东南亚两个女人】泰国美女总理英拉,在会见奥巴马时,一笑一颦,尽显妩媚。缅甸的女政治家昂山素季,这个在缅甸近乎精神领袖的人物,看到奥巴马就像看到了亲人。揭秘奥巴马凭什么征服东南亚两女人(图): http://t.cn/zjLVSIs 【45岁艳星叶玉卿自认旺夫:乞丐娶我也能变皇帝】不少人羡慕亿万富婆叶玉卿,但原来是16年前她下嫁丈夫时,问到当年变卖物业到美国帮丈夫打天下,她表示确实变卖了所以的物业,只不过因为我决定嫁去美国,还留物业干什么?收租都不够利息,说我当年帮丈夫,我带的钱都不够他百分之一身家。被问到很多人说她旺夫,叶玉卿表示“之前又几个相士说我有旺夫命,就算是嫁给乞丐,他也可以做皇帝,不过我觉得都是丈夫的努力。”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459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是如何使用Big Data获得竞选胜利的?
verazhbj 2012-11-19 08:13
今年8月以前,奥巴马竞选团队极力反对高达10 亿的募款目标,每个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今年夏天,网络和资料搜集分析让他们完成了目标。 o 奥巴马团队积极分析选民支持状况,用以分配竞选资源 绝大部分募款金来自每天发送出的各种募款Email。大多Email 是以不同的标题、寄件者和内容做为测试,进而分析怎样的Email 比较容易让支持者掏钱捐款。 出乎意料地,第一夫人 Michelle Obama是最有募款成效的寄件者,甚至是以竞选团队负责人Messina 名义寄出的信,都比副总统 Joseph Robinette 更有效果,这些最佳寄件者募得的金额更高过其他人10 倍之多。 团队会透过资料分析监看各地区选民支持度状况,像是第一场总统辩论后,他们就很快知道有哪些选民转换心意、哪些没有 ;9 月罗姆尼(Mitt Romney)的失态加上10 月份水灾,奥巴马团队也分析得知许多罗姆尼的支持者已经换边站,转而支持奥巴马了。 竞选团队的人说,每个晚上我们都要跑这些资料,以应对各种局面,每每看着中间选区的意愿改变,就好像每天都投票上万次的感觉,然后每天早上我们就按照这些结果分配竞选资源。 这个魔术也被运用在广告上,团队表示,像是要针对迈阿密戴德郡的女性选民时,透过分析结果,他们就会把竞选广告放在美国影集的广告里,这样的成果比2008 年总统大选还来的有效14% 左右,资料也显示有许多选民在社群新闻网站Reddit 上,因此竞选团队也让奥巴马到Reddit 与民众对话。 美国第44 届总统竞选决策中,资料分析是个很特别也很重要的环节。渐渐地, 选情不再是靠感觉和经验,而是透过实实在在的资料来预测结果,巨量资料分析的时代已然来临。 本文由“ TechOrange ” 与“ i黑马 ”联合出品,原文地址: http://techorange.com/2012/09/18/i-phone-5-samsung-marketshare/ 文章由TechOrange 撰写。如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请联系 post@chuangyejia.com ,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个人分类: 数据|2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你怎么看?
wangxh 2012-11-15 12:45
你们美国,大选还得搞竞选班子,拉开架势打擂台,互相攻击、揭短、吹牛,弄不好还让人把什么“门”搞出来;你们美国花数百万美元用于竞选,莫名其妙嘛,不就是选举吗,用得着这么劳民伤财吗? 你们举一个人搞得那么大动静,太小题大做了吧?获胜了还流眼泪,莫名其妙嘛! 看,这边风景独好 :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胜利闭幕了,选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绝对是不记名、民主方式投票,而且一次性选出好几百委员及候补委员。根本不用我们老百姓费心、费力去搞选举,就给我们选出一个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能代表普通老百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班子。你们想和平演变,别做梦了。敬爱的 胡总书记再一次郑重强调 :我们决 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好男儿流泪四方!俺们总理是看见老百姓受灾无比心疼,才流下那无比痛苦的眼泪......俺们总理到了重旱灾区去视察指导工作,当当地老百姓递上一杯水时,总理又是眼含泪珠沉重地说:你们太缺水了,我不忍心喝呀。这可真是连老百姓的水都不舍得喝呀! 奥巴马,你怎么看?
1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称将与国会合作抑制气候变化
mhchx 2012-11-15 11:32
新华网华盛顿11月14日电(记者任海军) 美国总统 奥巴马 14日表示,他将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与国会合作,在不损害美国经济的前提下抑制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 是真实的,也受到人类行为和碳排放的影响,我对此深信不疑,”奥巴马当天在白宫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认为我们有义务为后代做些什么。”   这是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后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不过,他并未说明具体将采取什么行动,只是说今后将争取获得两党支持。   奥巴马说,他将在今后数周内与科学家、工程师、民选官员等广泛对话,探讨短期内可采取哪些努力减少碳排放。他表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困难的政治决定”,但他不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忽视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   奥巴马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曾表示,希望在能源和气候变化立法方面有所作为,但最终收效不明显。
1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赢得佛罗里达 终获332张选举人票
热度 1 黄安年 2012-11-11 15:12
奥巴马赢得佛罗里达 终获 332 张选举人票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1 月11 日 发布 由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官方 10 日确认,奥巴马在 2012 年总统大选中赢得了该州的投票。奥巴马对罗姆在该州的支持率上升到 50% 对 49.1% 。这样加上佛罗里达州的 29 张选举人票,奥巴马最后赢得在原先宣布获得 303 张选举人票的基础上增加到 332 张选举人票,而罗姆尼依然定格在 206 张选举人票。至此 , 美国全部 538 张选举人票均有结果。 ******************** 2012 年 11 月 11 日 08:3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奥巴马赢最后摇摆州佛罗里达获 332 张选举人票 中新网 11 月 11 日电综合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官方 10 日确认,奥巴马在 2012 年总统大选中赢得了该州的投票。这使得奥巴马对罗姆尼的支持率上升到 50% 对 49.1% 。也意味着奥巴马在赢得了 9 个关键的摇摆州中的 8 个的支持,并使得奥巴马获得的选举人票上升到 332 张,罗姆尼获得 206 张。 据悉,加上佛罗里达州的 29 张选举人票,奥巴马最后赢得 332 张选举人票,罗姆尼获得 206 张选举人票。在本届大选 9 大关键摇摆州中,奥巴马仅丢失北卡罗来纳,赢得了俄亥俄、宾夕法尼亚、艾奥瓦等其他 8 个州。 报道指,这一结果避免了出现类似 2000 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强烈争议。当时,在佛罗里达州,民主党候选人戈尔所得到的选票多于共和党布什得到的选票,但布什赢得了该州的选举。 早在这次大选之前,佛罗里达就在提前投票问题上出现了争执。佛罗里达在提前投票时,就出现了漫长的投票队伍。 民主党人起诉共和党人说,后者控制的州议会企图缩短提前投票时间,从 14 天缩短到 8 天。但该州共和党人州长斯科特说,该州的共和党支持的这一提案目的是为了减少投票舞弊。 该州的选举中还发生了技术故障,一个自动电话应答机告诉一个有 1.25 万选民的县区的人们,投票在星期三举行 ( 实际上是 6 日星期二举行 ) 。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usa2012/content-3/detail_2012_11/11/19028501_0.shtml 美大选最后一个州佛罗里达点票结果出炉 奥巴马胜出 2012 年 11 月 11 日 05:01 来源:凤凰卫视 分享到: 更多 3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1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美国总统大选最后一个州佛罗里达的点票结果 10 号出炉,成功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胜出,拿下当地 29 张选举人票。 佛罗里达州的州务卿办公室表示,在已点算接近 100% 的选票中奥巴马以 50% 的得票率胜出,罗姆尼的得票率则为 49.1% ,两人的得票相差大约 7 万 4 千张。这使奥巴马取得的选举人票增加至 332 票。 奥巴马在佛州的竞选阵营表示结果肯定了助选人员和志愿人士的努力。罗姆尼阵营没有为此置评。 凤凰卫视 综合报道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usa2012/content-3/detail_2012_11/11/19024547_0.shtml ***********************8 盘点美国 2012 年大选秩序:稳中有乱 2012 年 11 月 09 日 15:29 来源: 人民网 分享到: 更多 0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0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原标题:盘点美国 2012 年大选秩序:稳中有乱 大选总体正常进行当天见分晓 2012 年 11 月 6 日 美国举行大选。在选举总统的同时,国会众议院中所有 435 位众议员全部改选,参议院的 100 名参议员中 33 席改选。此外,还有 11 个州改选州长。 美国大选日全国绝大多数投票场所秩序大致良好,举日当天晚间,总统选举结果揭晓,并未出现有些媒体和分析人士所说的选票纠纷或奥巴马和罗姆尼的得票旗鼓相当而难产。奥巴马以 303 张选举人票高票当选,超过罗姆尼约 100 票,继续在白宫 “ 再干 4 年 ” 。 今年的美国大选与 2000 年大选有诸多相似之处:当年民主党为执政党,在野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发起挑战,今年也是如此。当年三场电视辩论之后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支持率难分伯仲,今年也是如此。当年直到大选投票前夕,两位候选人的民意调查支持率持平,今年也是如此。当年由于争议最大的佛罗里达州计票有问题,必须重新计票。于是,佛州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重新计票。在接下来的 5 个星期中,佛罗里达成为全美的焦点。同时,两位候选人诉诸司法手段解决争议。在此后的 36 天中,民主党和共和党共打了 45 场选票官司。最后,官司打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9 位大法官以 5 比 4 的投票结果一槌定音,裁定布什当选,他才得以入主白宫。 飓风 “ 桑迪 ” 添乱选民吃尽苦头 由于飓风 “ 桑迪 ” 突如其来的袭击,影响到首当其冲的纽约市和新泽西州,投票人数很多以及不稳定的投票系统造成的部分延误导,致投票站门前排起了长龙。有的选民在冰天雪地中苦苦等待了 9 个小时才得以实现投票的愿望。首都华盛顿也传出有投票所因为大排长龙,需等超过两小时才能投票,以致于一些人因不耐烦而离开的消息。 新泽西州决定允许受飓风 “ 桑迪 ” 影响的灾民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投票,这种做法引起普遍混乱。数千通试图进行特别传真投票的来电将县书记员办公室的电话打爆。为此,该州官员将投票截止日期延长至 9 日。 为了方便受灾选民投票,纽约市提供了穿梭巴士服务,并允许受灾选民在纽约州其它地方投票。尽管如此,纽约市各投票站门口仍然排起长队,并出现了混乱现象。部分投票机的交付出现延误,一个投票站的发电机燃料用完。在纽约市曼哈顿上东区,当地市议员哥罗德尼克说,一个投票站门外排起长队,选民已经等候了两个多小时。哥罗德尼克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名为 “ 一团糟的投票现场 ” 的照片。纽约市长迈克尔 ? 布隆伯格批评了纽约的投票过程,称其为一场 “ 噩梦 ” 。 大选投票中争议、恐吓、欺诈丛生 美国这次大选投票环节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乱象。在部分州,早期投票时间被压缩、选民登记卡进垃圾箱、选民遭恐吓、选民信息被修改或签字难以辨认、邮寄选票或缺席选票险被作废等混乱现象频繁出现。尤其是邮件投票的争议性较多以及其中的网络黑客等问题,是否会引起法律问题实在堪忧。 为了避免大选日的种种不便,早期投票本是方便选民之举,但佛罗里达提前投票却让众多选民苦不堪言,甚至成为两党争夺早期投票权的 “ 政治斗争 ” 。在 2011 年,共和党控制下的佛罗里达州议会将早期投票时间从 14 天缩减为 8 天,选民需要在烈日中排队达三四小时才能投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排队九小时的情况。佛州民主党已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希望就该州选民因排长队而造成的投票延误讨一个说法。 这还只是乱象的一角。由于缺席选票被错误印刷,工作人员不得不煞费苦心地手工复制已经投出的 2 万多张选票,以保能确保可以顺利进行机器扫描,否者这些选票都无法得到有效统计。 此外,佛州少数族裔选民遭到恐吓也是常有之事。由选民收到从县选举监管办公室寄来的邮件,信中称该选民的注册选民资格并不合格,并指示收件人 “ 请到我们的办公室,提供原始文件,证明你的美国公民身份 ” 。但负责投票的相关部门已澄清该信纯属欺诈,目前 FBI 已介入调查。 恐吓选民的现象远不止佛罗里达。在威斯康星,由匿名组织发布的广告无耻地恐吓选民。广告主要在如克利夫兰等地的非洲裔聚居区。广告上一个巨大的法官使用的锤子警告选民 “ 欺诈是重罪 ” ,这则广告是由罗姆尼创立的贝恩资本联合一家 户外 广告公司发布的。 另据一家自由派网站披露,在威斯康辛州,罗姆尼团队派出调查人员充当 “ 卧底 ” ,然后散布一些不实言论误导选民,诸如 “ 重罪犯不可投票 ” 。但法律规定刑满释放的罪犯享有投票权。罗姆尼团队日前否认这种传言。误导选民的事情在其他州也多有发生。在亚利桑那州,计算机系统自动拨号向选民传达错误投票地点。该州民主党要求州级、联邦级议员对此事进行调查。 著名 “ 摇摆州 ” 俄亥俄问题多多 俄亥俄州是这次大选关键的摇摆州,民主共和两党争夺激烈。竞选以来,奥巴马前后 20 度来此州拉票,罗姆尼在投票前三天两次前来进行最后一搏。因此,俄亥俄州的问题远远超过其他州。大选当天在投票站外,等待投票的长队有如佛罗里达,同样是因为早期投票的时间被大规模缩减,从原来的大选日前五周周末递减为此前一周的周末。在今年 10 月,一家联邦上诉法庭曾裁定俄亥俄州的做法违规,允许该州将早期投票时间延长到大选前三天。俄亥俄州务卿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却遭到驳回。 根据以往统计显示,参加俄亥俄州早期选举的大都为支持奥马马的非洲裔选民,限制投票时间使得将使部分选民无法有效投票。而在这个群体中,奥巴马占据明显的领先优势。此举显然是共和党试图遏制民主党支持者的行为。 试图干扰投票的行为还远不止此。该州投票权倡议者与州务卿哈斯特德仍对选民个人证件等问题存有争议。哈斯特德的一项指令要求选民而非投票站工作人员正确记录身份证件的形式。反对者认为,此举可能导致更多选票无效。 此外,俄亥俄州还出现误导选民的怪事。丹波利县选民收到的邮件显示,大选日是 11 月 8 日而不是 11 月 6 日。但该县投票负责人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表示不管是否被误导,这些选民都很可能不会参加投票。 候选人去世竟然击败对手获胜 美国大选各地选民除了选总统、国会议员,也选举州长以及各类地方官员,还有的就各种议题进行全民公决。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出现了候选人经去世,但他们的名字赫然还在选票上,并且奇迹般获胜,但已无法就职的情况。 佛罗里达州民主党人伍德和阿拉巴马州共和党人比斯利虽然在选举日以前几个星期就已经去世,他们的名字仍然在选票上,并且击败了活着的对手。 95 岁的伍德 10 月 15 日自然死亡。他竞选的职位是佛罗里达州奥兰治县的税务官。伍德担任这个职务 12 届,再加上他的知名度比较高,最后以 56% 的得票率击败对手。这个职务年收入 15 万美元,快赶上国会议员的工资了。 另外一位是阿拉巴马州的比斯利,他竞选的职务是比伯县议会席位,挑战现任议会成员、民主党人桑森。 77 岁的比斯利 10 月 12 日因病去世,三周后他仍然在 11 月 6 号大选日以 52% 的得票率击败对手桑森。阿拉巴马州长将与共和党协商指定一位新的县议员来填补比斯利的空缺。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1/09/18999661_0.shtml 奥巴马获 303 票 , 罗姆尼 206 票 还有 29 票呢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7 日 发布 美国总统大选已经落幕,各大媒体和美国两党竞选总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是奥巴马获 303 选举人票 , 罗姆尼获 206 选举人票,奥巴马所获选举人票超过法定的 270 票当选连任总统。美国总共的选举人票为 538 票 , 其中参议院选举人票 100 (按 50 州每州 2 票计算),众议院选举人票 435 票 ( 按各州人数多少不同确定 ) ,另华盛顿特权 3 票。如果总统候选人获得 270 票就意味着超过 269 票的 538 票半数,这样即使有些州因技术原因争议尚未计算出结果,这并不能改变获得 270 票及以上候选人获胜的结果。现在奥巴马获 303 票 , 罗姆尼 206 票的结果,罗姆尼已经宣布落败 , 奥巴马随后宣布获胜, 303+206 总共为 509 票,那么还有 29 票呢 , 这里指的是佛罗里达的 29 票尚未宣布结果。 我们参加美国驻华大使馆组织观看选举过程时目睹佛罗里达奥巴马和罗姆尼双方难分难解的状况,直到近 13 时统计票数是奥巴马获 49.8%, 罗姆尼 49.3%, 相差 0.5% 范围内 , 所以佛罗里达一时难以宣布正式结果 , 从而造成 303 : 206, 暂缺 29 票的情况。 附图 7 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0276.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5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孟山都的“家犬”——奥巴马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11-11 10:16
有专家说,“美国早就批准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可为什么美国市场上从无任何转基因稻米销售?罗云波院长说“转溶菌酶,乳铁蛋白,人血蛋白基因转基因水稻”也已在美国批准,可为什么这几个转基因品种连在美国本土试种都像过街老鼠,最终惨败,除非靠打开国外市场呢?连美国总统都是孟山都的家犬,那些撒谎的专家是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家犬的家犬的家犬?美国人忽悠中国人是本事,中国人忽悠中国人就是TM汉奸了。 孟山都的家犬-奥巴马 在 2008 年竞选总统期间,奥巴马发送他了解转基因生物的问题的信号。在竞选中,奥巴马说:“如果我当总统,我会让大家知道他们的食物是否转基因的,因为美国人有权利知道他们所购买的有没有转基因。 除此之外,奥巴马还许诺将开始一个政府透明度的新时代。他坚定的承诺,如果当选,他的政府将不会墨守成规。他将“响应人民的需求”。 然而奥巴马当选后立即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举动:在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关键岗位任命孟山都的人: 任命罗杰·比奇,孟山都 Danforth 中心前主任,为美国农业部的食品和农业研究所主任。 任命臭名昭著的迈克尔·泰勒为食品药品管理局副局长,统管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泰勒的职业生涯就是从孟山都出来去政府,从政府出来去孟山都,为孟山都捞尽好处,是美国官商勾结最据代表性人物。 80 年代当过孟山都的律师, 1991 老布什期间被聘为 FDA 政策副局长。期间他签署了使用了孟山都的生长激素的牛奶无需标明的法律,参与制定了 1992 年美国转基因政策 - 基本上就是让生产方自行决定转基因是否安全。 1994-1996 他去了农业部, 1996 年他参加一个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一个所谓的非官方智库,研究美国和非洲粮食问题 1996 and 2000 他回到孟山都任公关部的前副总裁。 任命美国转基因种植老窝,爱荷华州州长汤姆·维尔萨克为美国农业部专员,维尔萨克当州长期间已成立了叫“州长的生物技术伙伴”的组织。他曾获得了孟山都主导的生物技术工业组织颁发的好州长年度大奖。 任命伊斯兰·西迪基,前孟山都的游说者,为新的农业部贸易代表,将推进转基因作物的出口。 任命拉莫纳·罗梅罗为美国农业部顾问,罗梅罗曾经担任另一种生物技术巨头,杜邦的是企业法律顾问。 任命拉吉夫·沙赫为美国国际开发署( USAID )主任。沙赫曾在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任要职,盖茨基金是转基因生物农业研究的主要资助者之一。 奥巴马提名的美国最高法院埃伦娜卡根。卡根,此前曾任联邦总检察长在最高法院诉 Geertson 对孟山都种子案中替孟山都辩护。 所有的放在一块,你没法说奥巴马的任命是因为不知情或未能对任命这些官员做出应有的监督。他不只是短期记忆出现了故障。 他是为表孟山都和其他转基因生物公司巨头在政府圈定了势力范围。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奥巴马任命官员怎么为他们真正的老板服务让转基因作物从奥巴马敞开大门自由流通:孟山都转基因紫花苜蓿;孟山都的转基因甜菜;孟山都转基因 Bt 基因大豆;即将推出:孟山都的转基因甜玉米。先正达转基因玉米用于乙醇;先正达转基因堆积的玉米;先锋转基因大豆;先正达转基因 Bt 棉花。拜耳转基因棉; ATryn 抗凝血剂的转基因山羊的奶;另一个转基因木瓜种类。正要通过的转基因改造的鲑鱼和苹果。 这是一个非凡的清单。事实上,它使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对 GMO 最卖力的政治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宣扬的建有机花园和吃干净的有营养的食物突然看起来像在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为她的丈夫的所作所为打掩护。 似乎也不是巧合, 奥巴马的两个最大的支持者,比尔·盖茨和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 ),在 2010 年各自购买了 900,000 和 500,000 股孟山都股份价值 6 千 3 百万和。 3 千 5 百万美金。 大家别以为比尔·盖茨是个大慈善家,他那些钱不捐死后大部分交遗产税,还不如生前捐了可以冠冕堂皇的满世界干缺德事 。有一次演讲他说漏嘴了: 研发疫苗的目的是减少第三世界国家人口 。 那罗姆尼怎样?没任何迹象表明他比奥巴马好。罗姆尼以前在 Bain Capital 工作时,就挽救了当时因为落叶剂臭名昭著的孟山都,设计了他们现在在农业方向发展的蓝图。 有选举权有何用,连吃的是不是转基因都不让你知道也能号称民主国家!美国的明白人想不通为什么孟山都出口欧洲食品都乖乖标明转基因,而美国人民没权利知道自己的食品有无转基因?! 加州民间发起 37 号法案要求食品标明转基因。但是在孟山都最后一个月每天一百多万美元的广告费妖魔话这个法案, 而法案发起人只有不到转基因财团 10% 的经费,临选前一个月所有媒体让转基因财团占据了。这个法案以 47%-53% 被否定了。 47% 加州人的基本权利被 53% 的糊涂人取缔了。平时在美国主流媒体里很少讨论转基因,所以美国大部分人只看主流媒体对转基因的危害根本不知道。 也许你要问,奥巴马或其他美国总统为什么为了转基因公司害自己的人民? 转基因 财团涵盖美国的农业,饮料,食品的大公司(孟山都,杜邦,雀巢,可口可乐,凯乐,百事可乐等等)。还有给这些公司投资的华尔街经融寡头。 财力在美国首屈一指, 奥巴马得罪他们很快就会被资本家掌握的媒体唾弃妖魔化。 其次 美国的总统美国经济衰退的厉害,好不容易靠转基因专利掐住南美,现在魔爪已经伸进中国, 放弃了 转基因 美国就失去以后控制中国一条有力的缰绳, 为了自己连任,以国家利益为由让小民百姓的吃点毒食品 巴马不会内疚的 (听起来好熟悉哦,原来一人一票的国家百姓也要不明不白的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且牺牲的是底层)。另外美国能卖的东西不多了,再丢了 转基因 经济更差。是不是让你想起 19 九世纪英国要给我们卖鸦片了 --- 理解下,人家实在没啥可卖的了! 也许你要问,奥巴马和美国政要吃不吃转基因? ---- 你说呢,可能吗?据夫人透露, 奥巴马在当国会议员时就他家就吃全有机 。美国的政要都是百万富翁,美国富人区有着发达的有机食品供应链包含有机蔬菜,水果,吃有机饲料的家禽家畜, 有机食材加工的副食品 。有机食品价格是普通的 1.5 倍以上 。罗姆尼家当然也只吃有机食品,虽然他自己死活不说,他夫人 2002 年接受一家报纸采访是就说她只吃有机,还动员她的好友们都只吃有机。 也许你要问美国人民知道不愤怒吗?问题是美国人民没法知道。美国是按收入居住。美国劳动人民他们生活的普通区穷区根本没有有机食品店所以很多人想象不来有钱人吃什么。再者美国媒体控制在资本家手里,他们对维稳是很重视的,从不讨论这些激化阶级矛盾的话题。 最后你可能觉得美国要坑其他国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把自己也坑进去了?其实道理不难懂,美国人自己不吃,别的国家的爱国者会以此为理由拒绝转基因。 转基因 财团能容忍赚钱的门道被堵上吗?所以这是为什么美国没有哪个政客现在敢提出任何针对转基因的法规,这是为什么只有民间发起要求食品标明转基的法案 - 这个法案一旦通过,美国大部分人就不会买转基因,那么转基因在美国就完蛋了。所以这个法案先完蛋了。再者 坑的普通人穷人,垃圾人口,美国社会精英觉得问题不大。 不过, 美国政客对自己人民还是有底线的。转基因小麦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是美国人的主粮 - 小麦一直不允许转基因。美国的动物也不允许转。所以普通美国人的食物中 80% 的分量没有转基因的成分。中国有些所谓科学家说美国人食用大量转基因而倡议把中国的水稻,小麦转了轻则是被蒙骗了,重是别有用心的汉奸 。 美国转基因主要是玉米和大豆,而且大部分用于出口。这两项食品在美国人食品中只起到添加剂作用。就这样,美国人民还不乐意,在加州法案刚提出来的时候有 60% 以上的支持率。可以说,如果没有转基因财团的丑化,或支持转基因的人民也能凑到一样多的广告费,这个法案就会通过。 美国人常吃的各种品种都有有机的种子流通。美国人哪天要回归非转基因很容易。中国跟着人家后面毁掉自己农业文明要回去就非常难,因为我们没有成熟的有机产业。 现在很多号称有机,绿色对种子是不是转基因了来源不管。聪明人也许说那我们也可以买美国的有机种子吗?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欧美是游牧民族,他们基本不怎么吃蔬菜。他们的蔬菜品种你 10 个指头能数过来。美国没有丝瓜,大白萝卜,大红萝卜,长豆角,油菜苔,白菜苔,韭菜,疙瘩菜,雪里蕻,榨菜,等等等等。所以更谈不上替我们保存有机种子。再者,美国掌握的种类要不不卖或以天价卖被他们改造后不能留种的品种,中国普通人是吃不起的。 略感欣慰的是美国人民羡慕的有法律要求标明转基因的国家中竟然包括中国。可见中国政府还是有爱国者默默的保护人民。可恨的是现在农业部,食品安全局有法不依, 有法不执行!!我们该怎么办?我觉得 1 ) 参加反转基因的宣传活动,参加全国或当地反转的QQ 群,宣传教育人民,发动人民,向美国人民学习,不断给政府施压,碰到困难不放弃。 2 ) 多关心农业,有条件的收集保存中国的原生态非转种子,与有相同理念的人交换种子。自己没地的可以用大花盆,泡沫盒子在阳台,天台上种。3 )支持真正的有机农户,美国有机食品价格比一般至少的贵 50% (普通一元,有机 1.5 元以上),而在中国由于低价假有机的冲击,真正的有机只能和普通食品价格一样。但是真正的有机的成本比普通食品高至少 50% 。如果我们消费者不愿意多花点钱最后这些真正的有机农户赔本办不下去我们就只能吃毒食品。还有些消费者纠结运费。其实把运费加进价格里一般也比普通食品贵不到 50% 。不是那么拮据的消费者请勇敢的承担起你们的责任。光靠牺牲农户利益最后只有黑心的农户能存活下来。别干舍得一个月花 800 块钱买一件衣服鞋子舍不得花 200 块吃安全的粮食的蠢事。 一位坚定非转的朋友身体力行了这样有机农业方式:到郊区找愿意给你种的农场,农户帮你种这些蔬菜。比如一亩地给多少钱,你提供种子,让他们别施化肥,农药,他们只管耕种,收成多少都是那么多钱。这样不但能吃上安全的蔬菜,还能保护非转中国蔬菜品种,这可是利己利人积德的好事!
265 次阅读|3 个评论
奥巴马的经验:谁拥有青年,谁善用网络,谁就掌握未来
viclee 2012-11-10 22:15
奥巴马的经验:谁拥有青年,谁善用网络,谁就掌握未来
奥巴马的经验:谁拥有青年,谁善用网络,谁就掌握未来 题记:以下这篇文章很好,它告诉我们: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政治家像奥巴马一样极大地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力量。奥巴马的经验证明:谁拥有青年,谁善用网络,谁就掌握未来。 以下这篇来自Fast Company的文章,可以帮助你看到奥巴马团队如何总是能领先一步,站在互联网与年轻人的这一边,从而为自己的竞选与争夺民心加分。 从2007年宣布将竞选美国总统起,奥巴马及其团队就已经开始利用社交媒体的政治影响力。据techpresident.com网站报道,2008年奥巴马为竞选总统在网络上发出了1300万封邮件,400万捐款者通过网上电子渠道捐款,其支持者网站My.BarackObama.com拥有200万个会员。社交网络对奥巴马瞄准草根阶层的竞选活动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势头在奥巴马上任之后延续了下来:在9月6日的民主党全国大会上,奥巴马接受竞选总统提名的演讲创下了Twitter每分钟发推5.2万条的新纪录。 拉哈·哈佛西曾是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众多战略专家中的一员。她在一封发给我(注:即本文作者)的邮件中说,“竞选团队采取的策略是,激励人们离开电脑座椅,走到大街上,挨家挨户敲门筹集捐款。”哈佛西曾经撰写《是的,我们可以:揭秘社交媒体如何构建奥巴马品牌》一书,详细阐述了奥巴马竞选团队是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拉拢选民的。 “他们的战略目标是将选民的网络行为转变成为线下的行动。这表明,他们深刻认识到了网络和线下的鸿沟需要弥补,需要鼓励网络用户在真实世界中作出行动。”哈佛西说。 不管你持哪一种政治观点,你都无法质疑奥巴马在社交媒体领域取得的持续成功。尽管许多其他高调的政治家也都已经入驻主流社交网站,但奥巴马及其团队始终领先一步。在等待奥巴马采取下一个数字行动期间,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能够从奥巴马团队身上学到哪些利用社交媒体构建个人品牌的经验,这些经验并不仅限于个人,同样可以适用于企业。 1.社交媒体团队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俗话说,“养好一个孩子需要全村的配合。”为了维护好你的数字档案,你也需要一个社交媒体团队来帮助你。奥巴马的技术团队只是这个等式的一部分。本周二第一夫人米歇尔的演讲在Twitter上引发的讨论多达每分钟2.8万条,比上周罗姆尼周二晚间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演讲吸引的Twitter信息数量高出两倍。 米歇尔·奥巴马在Twitter上非常活跃,拥有150万个粉丝。对于拥有近2000万粉丝的奥巴马来说,米歇尔是非常好的伴侣。奥巴马的200万粉丝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相反,他们是过去几年间苦心经营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奥巴马在今年的选举中同样获得了领先的支持率。 2.主动入驻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包括较新的平台 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为数字战略增加诸如购买Twitter热门话题等新策略时,奥巴马竞选团队已经开始尝试一些大胆的新举措,例如在新闻聚合网站Reddit发起“有问必答”(Ask Me Anything)活动,该活动甚至能够凭借自身影响力登上Twitter热门话题。奥巴马在Reddit上的实时聊天活动为Reddit带来了创纪录的流量。该活动不仅导致Reddit网站因拥堵而崩溃,期间页面浏览量更是超过10万次。 换句话说,在坚守常规社交媒体网站的同时,打破常规去尝试新的受众和新的平台也不失为好想法。 3.优雅地还击对手,更多地使用图片 随着你的在线社区的增长,伴随互联网聚光灯而来的各种批评是难以避免的。如何处理这些批评,将最终决定你能否在社交媒体领域获得持续的成功。8月底,知名演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在民主党2012全国大会上做了名为“看不见的奥巴马”的演讲,批评奥巴马未能遵守承诺。很快,奥巴马团队在Twitter作出回应,发表了一张奥巴马座位后面的照片,同时附上简短的“此座有人”(This seat's taken)几个字,传达出奥巴马仍在承担责任的信息。 2012年,视觉社交媒体正是风头正劲的时候。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4%的回应者称,如果某些品牌比其他媒体更频繁发布图片,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参与这些品牌的互动。”因此,如果社会舆论走向不妙,或许正是需要你发出图片的时刻。 4.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在上一次选举创下先例之后,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开始利用网络去接触选民,与选民交流,”哈佛西说。“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超越所有的噪音,创造出能够让所有人都持续讨论的话题。”让人们持续谈论的办法之一,是持续参与对话。对比罗姆尼和奥巴马竞选团队就可以发现,奥巴马团队几乎从不停歇。皮尤公司对6月4日至17日之间两大阵营的社交媒体活动进行分析后发现,罗姆尼团队平均每天发推一次,而奥巴马团队每天发推次数达29次。根据这项调查,奥巴马团队的博客和YouTube视频数量是罗姆尼的两倍。 由于数字世界中存在非常多的噪音,切记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此你需要有效地训练和调整自己的节奏,准备好参加马拉松式的社交媒体活动。 5.拥抱移动趋势 今年距离上次选举只有4年时间,但移动领域的情况变化很大(第一代iPad直到2010年才发布)。尽管拥有清晰的媒体战略是必须的,但在如今的环境下,这一战略必须将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考虑进去。就在最近,白宫更新了其苹果和Android应用,刚好赶上奥巴马的民主党大会演讲。这款应用允许用户流媒体直播总统大选事件,阅读博客文章,或者使用iPad的视网膜屏幕浏览高质量图片。 白宫网站同样获得了更新,新版界面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更加友好(过去两年间白宫网站的移动用户访问量增长了三倍)。 总而言之,不能落下一个移动选民。“我认为在如今的大选中,数字部分已经成为了必备,而在2008年时他们还仅仅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加分点。”哈佛西说。 社交媒体是否会帮助奥巴马赢得又四年的任期?这很难说,但不管11月份大选结果如何,他的技术团队都已经胜出。 本文来源:fast company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2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久没来了,写点感慨——关于美国大选
wuyan5962 2012-11-9 19:47
说说美国总统选举的事,奥巴马成功连任这个就不谈了。 就在大选刚刚结束不久,看到腾讯上一篇文章。貌似叫做“ 60亿美元选总统到底值不值”,大致意思是,这一届总统选举花费大约60亿美元,创新高。 我们作为局外人,讨论选举值不值,让人有点可笑。 看到这条新闻,放佛看到了这样的一副场景:一个太监在那里撅着嘴嘟哝,“JJ有什么用,还要花钱买避孕套?!”。 党的十八大还在开,60亿够不够安保费?
个人分类: 随感|1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胜选演讲 中文
热度 1 huangxq56 2012-11-9 11:21
奥巴马胜选演讲 今夜,在当年的殖民地赢得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200多年以后,让美利坚合众国更加完美的任务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一进程是因为你们而向前推进的,因为你们再次确认了那种使美国胜利克服了战争和萧条的精神,那种使美国摆脱绝望的深渊并走向希望的最高点的精神,以及那种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个人梦想、但我们同属一个美国大家庭、并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进退的信仰。 今夜,在此次选举中,你们这些美国人民提醒我们,虽然我们的道路一直艰难,虽然我们的旅程一直漫长,但我们已经让自己振作起来,我们已经发起反击,我们在自己内心深处知道,对美利坚合众国来说,最美好一切属于未来。 我想感谢所有参加此次选举的美国人,无论你是首次参加选举还是为投票曾长时间排队等候。顺便说一句,我们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无论你是到投票站投票还是发传真投票,无论你选的是奥巴马还是罗姆尼,你都让别人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你都让美国因你而不同。 我要对罗姆尼州长说几句话,我对他和保罗•莱恩在这次竞争激烈的选举中的表现表示祝贺。我们可能争夺得很激烈,但这仅仅是因为我们深爱着这个国家以及我们如此强烈地关心着它的未来。从乔治到勒诺到他们的儿子米特,罗姆尼家族选择了通过公共服务来回报美国,那是一种我们今夜表示敬重和赞许的遗产。我期待着今后几周能与罗姆尼州长坐下来讨论一下我们可以从何处着手一起努力将美国推向前进。 我想对我在过去四年中的朋友和伙伴表示感谢。他就是美国的快乐战士、无出其右的最佳副总统乔•拜登。 如果不是那位20年前同意嫁给我的女性,我不会成为今天的我。请让我公开说出下面这段话:米切尔,我对你的爱无以复加,我无比骄傲地看到其他美国人也爱上了你这位我们国家的第一夫人。萨沙和玛利亚,在我们所有人的见证下你们正成长为两个坚强、聪明和美丽的年轻女性,就像你们的妈妈一样。我十分以你们为荣。不过我要说的是,眼下家里养一条狗或许已经够了。 在这个有史以来的最佳竞选团队和有史以来的最佳志愿者队伍中,你们有些人是这次新加入进来的,有些人则是一开始就在我身边。但你们所有人都属于一个大家庭。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无论你从哪里来,你们都将获得我们共同创造的历史记忆,你们都将被一位充满感激之情的总统终生感激。感谢你们始终充满信心,无论是在高峰还是在低谷。你们鼓舞着我走完整个选举过程,我对你们所做的每件事、你们所做的每项不可思议的工作将一直充满感激。 我知道政治角力有时会显得小家子气甚至愚蠢。它为愤世嫉俗者提供了足够的口实,他们告诉我们政治不过是自负者之间的竞争,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地盘。但如果你曾经有机会与参加我们集会的那些人以及高中体育馆内挤在隔离绳外的那些人攀谈,或者看到那些在远离家乡的偏远小县的竞选办公室内加班工作的人,你会发现一些别的东西。 你将从一位年轻的活动现场组织者的声音里听到他的决心,他边在大学里学习边从事助选工作,他希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同样的机会。你将从一位志愿者的声音里听到她的骄傲,她挨门动员选民是因为她哥哥终因当地一家汽车制造厂增加了一个班次而有了工作。你将从一对军人夫妇的声音里听到深深的爱国情怀。他们深夜时还在接听选举电话,以确保那些曾经为这个国家作战的人不会返回家园时还要为得到一份工作或栖身之所而苦苦争斗。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进行选举。这是政治所能够实现的。正因为如此,选举很重要。这不是小事,而是大事,是至关重要的事。在一个有三亿人口的国家实行民主制度可能嘈杂不堪、一团混乱、情况复杂。我们有自己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深信的信仰。当我们经历艰难时期,当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做出重大决定时,这必然会激发热情,也必然会引发争议。 今晚过后,这都不会改变,也不应该改变。我们进行的这些争论恰恰体现了我们的自由。我们永远不应忘记,就在我们讲话之际,遥远国度的人们现在正冒着生命危险,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能够对重要问题进行争论、像我们今天这样投票的机会。 不过,尽管我们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我们大多数人都对美国的未来有着某些共同的希望。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长的国家能够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老师的教导。一个无愧于全球技术、探索和创新领袖光辉历史的国家,倘能如此,各种好工作和新企业将随之而来。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生活在一个没有债务之累、没有不公之苦、没有全球变暖带来的破坏之虞的美国。我们希望留给后代一个安全、受到全球尊重和赞赏的国家,一个由全球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最好的部队保卫的国家,一个满怀信心走过战争、在人人享有自由和尊严的承诺之上构建和平的国家。 我们坚信一个慷慨的美国、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美国、一个宽容的美国。美国向一位移民的女儿的梦想打开了大门,让她有机会在我们的学校学习、对着我们的国旗宣誓;美国向芝加哥南部地区的一个小男孩打开了大门,让有机会他看到一个最近街角以外的远大人生;美国向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位家具工人的孩子打开了大门,让他有机会实现自己当医生或科学家、工程师或企业家、外交官甚至是总统的梦想,这是我们希望的未来。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这是我们奔赴的方向,向前的方向。这是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 现在,我们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存在分歧,有时分歧还很严重。正如两个多世纪以来一样,进展的取得将是断断续续,并非总是一条直线,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承认我们拥有共同的希望和梦想,仅凭这一点不会结束所有的僵局,或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或代替推动这个国家向前所需的达成共识和做出艰难让步的辛苦努力。不过,这一共同的纽带是我们必须开始的地方。 我们的经济正在好转。长达10年的战争即将结束。一场漫长的竞选现已落幕。无论我是否赢得了你们的选票,我一直在倾听你们的故事,向你们学习,是你们使我成为一位更好的总统。听过你们的故事和困难经历,我在重返白宫时对今后需要做的工作和未来将怀着比以往更坚定的决心和更大的热情。 今晚你们把票投给了行动,而不是像以往投给了政治。你们选举我们来专注于你们的工作,而不是我们的工作。在未来的几周和几个月内,我将期待与两党领袖接触并合作,以便面对我们团结一致才能解决的问题。减少赤字,改革税法,修改移民制度,摆脱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我们还很更多工作要做。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的工作就此结束。民主国家公民的角色并不随着投票完结而结束。美国看重的从来都不是能够为我们个人做些什么,而是我们团结一致通过自治这一艰难、令人倍感挫折但必要的工作能够实现什么。这正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美国的财富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但真正让我们富有的并非金钱;我们拥有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力,但真正让我们充满力量的并非军队;我们的大学和文化为全世界所艳羡,但美国真正吸引各国人踏上这片土地的魅力也不在于此。 真正让美国与众不同的,是将这个地球上最多元化的国家的人民团结到一起的那些纽带。是我们共命运的信念,是只有当我们肩负某些对彼此以及对后代的责任美国才能走下去的信念,是无数的美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自由──它既赋予了我们权利,也给我们带来了责任;是爱、慈善、义务和爱国。正是这些让美国变得伟大。 今晚,我满怀希望,因为我已经看到美国精神正在得以发扬。我看到有些家族企业,所有者宁可减少自己的薪酬也不愿让邻居丢掉工作;我看到有些工人宁愿缩减自己的工时也不愿看到朋友没有活干;我看到有些士兵在失去一条腿或胳膊之后又选择再次入伍;我看到海豹突击队员不避危险冲上楼梯、冲入黑暗,因为他们知道有一个兄弟在做他的后盾。 在新泽西和纽约的海岸,我也看到了美国精神。每一个政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者都捐弃分歧,为在骇人风暴过后的废墟上重建社区各尽己力。就在不久前的一天,在俄亥俄的门托,我看到一位父亲在讲述他8岁女儿的故事。这个女孩与白血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如果不是因为几个月前通过的医改法案,保险公司就会停止支付医疗费用,他们的家庭就将失去一切。 我曾有机会与这位父亲攀谈,不仅如此,我还见到了他的女儿,这个非常了不起的小姑娘。当这位父亲向倾听他的故事的人讲述时,每一位在场的父母的眼里都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遇到这种状况。而且我知道,每一位美国人都希望这位小女孩的未来能像所有人的未来一样光明。这就是美国人,这就是美国,我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统、带领这个国家前行感到无比光荣。 今晚,尽管我们遭遇了很多困难,尽管华盛顿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仍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对美国充满希望。我请大家也保持这样的希望。我所说的并非盲目的乐观主义,不是那种看不到眼前的任务有多么艰巨、看不到前行的路上有什么样的障碍的希望;我所说的并非作壁上观或是临战退缩的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 我一直相信,所谓希望就是我们内心倔强地坚持的力量,相信不管有多少相反的证据,都要相信有更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不断前行、不懈工作、不停战斗。 国民们,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在已经取得的进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继续为了给中产阶级创造新的工作、新的机遇、新的保障而战斗。我相信我们有能力信守开国者们许下的诺言,信守这样一种理念,那就是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长相如何,不管你爱着哪个地方,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不管你的肤色是黑是白,不管你是拉美裔、亚裔还是美国原住民,不管你年轻还是年老,富有还是贫穷,身体健全或是残障,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只要你愿意努力,就能够在美国大有作为。 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共同握住这样的未来,因为美国人民并不像政界那么严重分歧。美国人民不像某些饱学之士所认为的那样愤世嫉俗。美国的抱负并不是每一个美国人的抱负的简单加总,美国也不是红州和蓝州的简单联合。我们是美利坚合众国,我们将永远是美利坚合众国。 有你们的帮助,有上帝的仁慈,我们将继续携手前行,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生活在全球最伟大的国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谢谢你,国民们,上帝保佑你们,上帝保佑美国。
14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的获胜感言和我的人生理念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2-11-9 08:27
奥巴马的获胜感言和我的人生理念 蒋继平 2012 年 11 月 8 日 前不久, 为了履行一个公民的责任, 我同时向美国的两位总统候选人发出了一份内容一模一样的建议。 这份建议是分别通过公司和家中的电脑直接发到他们各自的竞选网站的。奥巴马的团队接到我的电邮后大约一刻钟就给了我一个简单的回复,回复的内容是感谢我的关心和建议。 当然, 这个回复似乎是预先设计好的, 也就是官方的统一回复吧。 但是,即使如此, 它也给发信人一个安慰, 至少表明他是在意公民的行为的。 与此相反, 我的电邮从来没有得到罗姆尼和他的团队的任何回复。 我在电邮中建议两位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演说时尽量多用“ You” , 而不是“ I ”或者“ We”. 进而, 我建议他们在表达施政理念时多多地为听众着想, 站在听众的角度来判断和思考。 昨天凌晨,奥巴马获得了选举胜利后当即发表了一个获胜感言。 在他的获胜感言中, 我可以很明显地感到三个与我的建议一致的地方。 第一个是希望建立一个两党合作的体系, 尽量避免由于政见不同造成的国内正在遭受的分立局面。 大家可以从我的“我明天不去投票的理由”( 1 )一文中看到我的这个理念。 第二个是他在演讲中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了“ You ”,而不是“ I” 或者“ We ”。第三个是他在最后宣称和号召全体美国人民在上帝的引导下, 沿着上帝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 有关这点, 我在我的“我明天不去投票的理由”的博文中已经表明的很清楚。 我确信奥巴马一定会如此做的。他的获胜演说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他没有说在他的英明领导下, 也没有说在民主党的集体领导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而是说在上帝的引领下走向美好的未来。 奥巴马的获胜演说在大体上与我的人生理念一致, 所以, 听来很容易产生共鸣。 这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已经顺利结束, 可是, 它在我心里产生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消失。 其主要原因是我第一次真正地参与了这场竞选。 从关心选举的进程, 到直接向候选人提建议, 再到奥巴马夫人亲自给我家打电话, 这一切充分地表明了在一个民主的国度一个普通公民拥有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
个人分类: 万花镜|2942 次阅读|24 个评论
奥巴马连任胜选演讲稿全文【双语阅读】
热度 7 viclee 2012-11-8 22:51
奥巴马昨晚还准备了败选演讲稿, 今晚就可以睡罗姆尼的太太了!命啊   看报道,奥巴马赢了!但是他承认自己准备了败选的讲演稿。他说:“ 你总是要做两篇讲演稿的准备,因为你不能把所有事情都想当然。 ”奥巴马也对罗姆尼的表现表示祝贺。奥巴马说 :“我想我们都会有一个美好的夜晚。” 呵呵!而罗姆尼在总统揭晓前一天晚上,还踌躇满志,非常自信地对老婆说 :“太太,明天晚上你就能跟美国总统睡觉了!” 奥巴马胜选。老婆问罗姆尼:“你看今晚我到白宫去睡呢,还是叫奥巴马到咱家里来?” 罗姆尼: 以下才是正题: 奥巴马连任胜选演讲稿全文【双语阅读】 2012年美国大选结果于当地时间7日凌晨出炉。奥巴马获得303张选举人票,击败对手罗姆尼,成功连任。虽然美国经济自金融危机以来仍未完全实现复苏,但失业率已经显著下降。凭借个人魅力、拯救汽车业、通过医改法案、结束伊拉克战争、制定从阿富汗撤军时间表、击毙本·拉登等突出政绩,奥巴马成功击败罗姆尼。之后,奥巴马发表胜选演讲,感谢副手拜登、夫人米歇尔、两个女儿和自己的竞选团队。“国家前进是因你们的努力。作为一个国家,好日子还在后头。我要感谢每个参与选举的美国人。不管你支持我还是罗姆尼,你们都发出了自己心声。”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so much. 谢谢,非常感谢各位。 Tonight more than 200 years after a former colony won the right to determine its own destiny, the task of perfecting our union moves forward. It moves forward because of you. It moves forward because you reaffirmed the spirit that has triumphed over war and depression, the spirit that has lifted this country from the depths of despair to the heightsof hope. The belief that while each of us will pursue our own individual dreams, we are an American family and we rise or fall together as one nation and as one people. 今晚,是在一个曾经的殖民地在赢得自己主权200多年之后,我们来到这里,不断前行,这主要是因为你们坚信这个国家能够实现永恒的希望,实现移民的梦想。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的争取自己的未来,我们将会作为一个国家共同起落。 Tonight in this election, you, the American people, remind us while our road has been hard, while our journey has been long, we have picked ourselves up, we have fought our way back, and we know in our heart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今晚,在选举的过程当中,你们——美国的人民,让我们记得我们的道路是非常艰辛的,我们的道路是漫长的,我们重新站了起来,我们也从内心知道,美国还没有迎来最好的时代。 I want to thank every American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election Whether you voted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or waiting in line for a very long time. By the way, we need to fix that. Whether you pounded the pavement or picked up the phone. Whether you held an Obama sign or a Romney sign, you mad your voice heard. And you made a difference. I just got off the phone with Governor Romney and I congratulated him and Paul Ryan on a hard-fought campaign. 我想要感谢每一个参与选举的美国人。无论你们是第一次投票,还是(排队)等了很长的时间才投上一票——顺便说一下我会解决这个问题。无论你是自己上门投的票,还是打电话投的票;无论你是投给奥巴马的人,还是投给罗姆尼的人,你都是为我们国家带来转变的力量。我刚刚同罗姆尼通过电话,我祝贺他们这次竞选所取得的成绩。 We may have fought fiercely, but it’s only because we love this country deeply. And we care so stronly about its future. 我们的选战也许非常激烈,但这正是因为我们深爱着这个国家,并且我们十分在意它的未来。 From George to Lenore to their son Mitt, the Romney family has chosen to give back to Americans through public service. And that is a legacy that we honor and applaud tonight. In the weeks ahead, I also look forward to sitting down with Governor Romney to talk about where we can work together to move this country forward. I want to thank my friend and partner for the last four years, America’s happy warrior, the best vice president anybody could ever hope for: Joe Biden. 从罗姆尼整个家庭,孙子辈,孩子辈,整个家庭都献给了美国,这种精神我们将永远铭记。几周之后我将会同罗姆尼坐在一起,讨论我们怎么样推动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也感谢在过去四年辛苦奉献的搭档,也是美国最好的副总统,拜登先生。 I want to thank my friend and partner of the last 4 years, America’s happy warrior, the best Vice President anyone could ever hope for: Joe Biden. And I wouldn’t be the man I am today without the woman who agreed to marry me twenty years ago. Let say this publicly, Michelle I have never loved you more. I have never been prouder to watch the rest of America fall in love with you too as our nation’s first lady. 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必须要感谢20年前与我结婚的女人。我想公开地表达:米歇尔,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你!我为你感到非常非常的骄傲,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也非常爱你,你是我们非常热爱的美国第一夫人。 Sasha and Malia before our very eyes you are growing up to become two strong smart beautiful young women, just like your mom. And im so proud of you guys. But I will say that for now one dog is probably enough. 萨莎和玛莉亚,我挚爱的女儿,你们两个是非常坚强也非常聪明的女性,就像你们的母亲一样,我对你们感到非常的骄傲,但是目前我觉得给你们养一条宠物狗就够了。 To the best campaign team and volunteer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The best. The best ever. Some of you were this time around. Some of you were new this time around and some of you have been at my side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but all of you are family. No matter what you do or where you go from here, you will carry the memory of the history we made together and you will have the life long appreciation of a grateful president. Thank you for believing all the way, through every hill, through every valley. You lifted me up the whole way and I will always be grateful for everything that you’ve done and all the incredible work that you’ve put in. 我还要感谢我的竞选团队和志愿者,他们是最好的,最棒的,而且是史上最棒的。有些人是第一次来听我的演说,有些人四年前就听了我的获胜演说,但是每个人对我来讲都是我的一分子,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你去了哪里,你一定会记得我们今天晚上所创的历史,你会一生都感激今晚这个时刻,而且你们会一直记得有一个心怀感激的总统,谢谢你们一路以来对我的信任,我要感谢你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我才会一路坚持下来。我对此将永远感谢,不管你做的什么,你们所做的一切我都心怀感激,并且永远鸣谢。 I know that political campaigns can sometime seem small, even silly, and that provides plenty of fodder for the synics who tell us that politics is nothing more than a contest of egos or the domain of special interests. But if you ever get the chance to talk to folks who turn out at rallies and crowded out along a ropline in a high school gym or saw folks working late at a campaign office in some tiny county far away from home, you’ll discover something else; you’ll hear the determination in the voice of a young field organizer who is working his way through college and wants to make sure every child has that same opportunity. 我知道这些政治竞选,可能有时候看起来非常愚蠢,而且我们也听到很多人跟我们讲政治有的时候十分愚蠢,可能他只是利益的追求和冲突,但是如果你们真的有机会去和竞选活动上和人们谈论一些问题,或者你看到一些竞选团队,非常辛勤工作的志愿者们,你们的印象会有所改观,因为你能够看到他们有多大的决心。他们也从大学毕业,并希望每一个孩子得到像他们一样的机会。 You’ll hear the pride in the voice of a volunteer who is going door to door because her brother was finally hired when the local auto plant added another shift. You’ll hear the deep patriotism in the voice of a military spouse who is working the phones late at night to make sure that no one who fights for this country every has to fight for a job or a roof over their head when they come home. That’s why we do this. That’s what politics can be. That’s why elections matter. It’s not small, it’s big. It’s important. Democracy in a nation of 300-million can be noisy and messy and complicated. We have our own opinions, each of us has deeply held beliefs. And when we go through tough times, when we make big decisions as a country; it necisarily stirs passions, stirs up controversy. 大家会听到志愿者骄傲的声音,当他们看到当地的汽车生产商增加了就业的机会,他们会感到非常的骄傲。大家也会看到我们军人深深的爱国情意,他们守护着美国的安全,我们将保证他们回国之后不会再为找工作而烦恼。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这就是我们政治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选举如此重要。这并不是小事情,而是大事情,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这个拥有3亿人口的国家,民主的情绪可能十分复杂,可能十分混乱,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深深的信仰,在我们经历艰难时刻,做出艰难抉择时,我们很自然会有冲突,会有情感的表达,但是我认为它不应当影响我们今晚的表现。 That won’t change after tonight and it shouldn’t . These arguments we have are a mark of our liberty. We can never forget that as we speak, people in distant nations are risking their lives right now just for a chance to argue about the issues that matter The chance to cast their ballots like we did today. 这些争论正是我们自由的基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说话的时候,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在冒着风险,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够争取投票的权利。 But despite all our differences, most of us share certain hopes for America’s future. We want our kids to grow up in a country where they have access to the best schools and the best teachers. A country that lives up to its legacy as the global leader in technology an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with all the good jobs and new businesses that follow, to live in America that isn’t burdened by debt, that isn’t weakened by inequality. That isn’t threatened by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a warming planet. We want to pass on a country that is saved and respected and admired around the world. A nation that is defended by the strongest military on earth and the best troops this world has ever known. But also a country that moves with confidence beyond this time of war to shape a peace. That is built on the promise of dignity of every human being. 尽管我们有很多的分歧,大多数人都对美国有共同的希望,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国家成为技术以及创新方面的领袖,并且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的企业。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是负债累累,不会受到恐怖力量的威胁。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国家是安全的,在全球受到尊重和羡慕,并且拥有全世界最强大、最优秀的军队。同时我们的国家也应该是充满信心的国家,结束战争,重塑人类的和平。 We believe in a generous America, in a compassionate America, in a tolerant America, open to the dreams of an immigrants daughter that studies in our schools and pledges to our flag. To the young boy on the south side of Chicago, who sees a light beyond the nearest street corner. To the furniture workers child in North Carolina who wants to become a engineer or a scientist. And engineer or an entrepreneur. A diplomat or even a president, that’s the future we hope for. That’s the vision we share, that’s where we need to go. Forward. That’s where we need to go.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并且能够不断推动每个人的自由、繁荣和发展,我们相信美国的慷慨和包容,美国的自由和开放,我们将伸开双手迎接那些移民的子女来到美国。我们相信在芝加哥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看到他的希望,在北卡州那些想要成为科学家和医生的学生,想要成为工程师,甚至是总统的学生,这是我们共同要争取的未来,这是我们共同分享的愿景,这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Now we will disagree sometimes fiercely on how to get there, as it has for more then two centuries, progress will come in fits and starts, it’s not always a straight line or a smooth path. By itself a recognition of our common hopes and dreams won’t end the gridlock. Or solve all our problems or substitute for the hard work of building consensus. And making the difficult compromises needed to move the country forward but that common bond is where we must begin. Our economy is recovering, our decade of war is ending. A long campaign is now over. And whether I earned your vote or not, I have listened to you. I have learned from you and you have made me a better President. With your stories and your struggles, I returned to the White House more determined and more inspired than ever about the work there is to do and the future that lies ahead 我们有的时候会对于怎么样向前进有非常强烈的分歧,200年来,大家知道我们的进步一直不是直线的,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伴随着很多分歧和不同。我们意识到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将会使我们结束僵局,努力的促成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妥协,需要使我们国家的继续向前进,这样一种团结的力量是我们现在出发的基础。我们的经济正处于复苏期间,我们十年的战争也已经结束,我们的竞选也已经将告尾声,无论我是否赢得了你们的选票,我都倾听了你们的声音,我都从你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你们将会使我成为更好的总统。我将会记得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抗争,我将会更坚定的入主白宫,并且更坚定的完成未来的工作。 Tonight, you voted for action, not politics as usual. You elected us to focus on your jobs, not ours. And in the coming weeks and months,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reaching out and working with leaders of both parti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we can only solve together: reducing our deficit, reforming our tax code, fixing our immigration system, freeing ourselves from foreign oil, we’ve got more work to do. 今晚,大家是为行动而不是为政治而投票,希望我们能够更关注你们的工作,而不是我的工作。在今后的几周,我将会与两党领袖会面应对我们的挑战,我们只能够共同应对挑战,减少我们的赤字,改善我们的移民体系,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But that doesn’t mean your work is done. The role of citizen in our democracy does not end with your vote. America’s never been about what could be done for us, it’s about what can be done by us, together, through the hard and frustrating but necessary work of self-government. That’s the principle we were founded on. 但是这不意味着你们的工作就结束了,在民主社会当中公民的作用并不因为投票而结束,你们一定要问问自己,不是美国能为你们做什么,而是我能为美国做什么,我们要进行自我治理,自我约束,这是我们的原则,也是我们建国的理念。 This country has more wealth than any nation, but that’s not what makes us rich. We have the most powerful military in history but that’s not what makes us strong. Our university, our culture, are all the envy of the world but that’s not what keeps the world coming to our shores. What makes America exceptional are the bonds that hold together the most diverse nation on Earth, the belief that our destiny is shared, that this country only works when we accept certain obligations to one another and the future generations so that the freedom so many Americans have fought for and died for comes with responsibilities as well as rights, and among those are love, and charity, and duty and patriotism. That’s what makes America great. 我们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富有,虽然我们的军队十分强大,但我们个人并不强大,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文化,虽然是全球最优秀的,但是却并不是说我们就是全球最优秀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样性的国家,但是在这样多样性的国家当中,我们有共同的愿景和共识。如果我们推卸责任,不为子孙后代负责,我们将不会是一个能够前进的国家。我们要承担我们的责任,热爱我们的国家,这也是使美国强大的原因。 I am hopeful tonight because I have seen that spirit at work in America. I’ve seen it in the family business whose owners would rather cut their own pay than lay off their neighbors, and in the workers who would rather cut back their hours than see a friend lose a job. I’ve seen it in the soldiers who re-enlist after losing a limb, and in those SEALS who charged up the stairs into darkness and danger because they knew their was a buddy behind them watching their back. I’ve seen it on the shores of New Jersey and New York where leaders from every party and level of government have swept aside their differences to help a community rebuild from the wreckage of a terrible storm. 我今天晚上充满了希望,因为我看到美国劳动人民的精神,还看到了那些商业人士所做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而且我还看到那些失业的人民得到了帮助,我还看到战士们仍然守卫着我们的国家,因为他们也知道我们在支持着他们。我还看到新泽西纽约每个政党的领导人,都开始抛开他们的歧见,来探讨怎么从桑迪风暴中重建我们的家园。 And I saw it just the other day, in Mentor, Ohio wehre a father told the story of his eight-year-old daughter who’s long battle with leukemia nearly cost their family everything had it not been for healthc are reform passing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The insurance company was about to stop paying for her care. I had an opportunity to not just talk to the father but meet this incredible daughter of his, and when he spoke to the crowd listening to that father’ story, every parent in that room had tears in their eyes because we knew that little girl could be our own. And I know that every American wants her future to be just as bright. That’s who we are. That’s the country I’m so proud to lead as your president. 我们还看到,几天前,俄亥俄州一个父亲说他有一个八岁的女儿,女孩的白血病使他的家庭一贫如洗,他们之前并没有得到医疗保障,后来他们受利于几个月前刚刚通过的医改方案,使他们能够支付起医疗费。我和这位父亲,还有他的女儿都见面了,当他说的时候,在场所有的父母都落泪了,因为我们知道,他的女儿也可能是我们的女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充满光芒,这是每个父母的希望,这是我身为总统引以为豪的。 And tonight, despite all the hardship we’ve been through, despite al lthe frustrations of Washington, I’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about our future. I’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about America. And I ask you to sustain that hope. I’m not talking about blind optimism. The kind of hope that just ignores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s ahead or the road blocks that stand in our path. I’m not talking about the wishful idealism that allows us to just sit on the sidelines or shirk from a fight. 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hope is that stubborn thing inside of us that insists, despite all the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that something better awaits us so long as we have the courage to keep reaching to keep working, to keep fighting . 今晚,尽管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尽管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我对未来格外充满信心,我对美国格外充满希望,我希望大家延续这种希望,我这里讲的并不是盲目的乐观,指的是我们对未来的挑战,我也没有说天真或者理想化的乐观情绪,我真正的希望,不管我们遇到多少的挫折,多少的困难,只有我们有勇气保持不断努力、不断斗争,不断勇往直前。 America, I believe we can build on the progress we made and continue to fight for new jobs and new opportunity and new security for the middle class. I believe we can keep the promise of our founder. The idea that if you’re willing to work hard, it doesn’t matter who you are or where you come from or what you look like or where you love, it doesn’t matter if you’re black or white or Hispanic or asian, or native American, or young or old, or rich or poor, able, disabled, gay or straight, you can make it. 我相信我们我们能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机会,为美国的中产阶级提供新的希望,我相信我们能够继续延续我们建国者的承诺,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的肤色是什么,不管你是黑人、白人、亚裔人,任何种族,不管你是同性恋,还是非同性恋,不管你是贫困的,还是富裕的,你都可以来到美国实现你的梦想。 I believe we can sieze this future together. Because we are not as divided as our politics suggest. We’re not as cynical as the pundents believe. We are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our individual ambitions. And we remain more than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forever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ith your help and God’s grace, we will continue our journey forward. And remind the world just why it is that we live in the greatest nation on Earth.Thank you, America. God bless you. God bless these United States.” 我相信,我们可以共同迎来这样的未来,因为我们对未来是充满了希望,我们有雄心壮志,我们赢得的不仅仅是这一个选举,而且是一个未来,是美国的未来。我们将会作为一个整体,是美利坚合众国,而不是分成蓝色或者是红色,上帝会引导我们走向这条道路。并且我们相信,我们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谢谢你们,上帝保佑美国!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3391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 奥巴马和罗姆尼感言
黄安年 2012-11-8 15:29
2012 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 奥巴马和罗姆尼感言 黄安年转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1 月8 日 发布 以下是美国参考报道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选举的情况 , 和凤凰卫视报道罗姆尼败选、奥巴马胜选讲演。 ***************** 美国参考 1108 ( 转载不受版权限制 ) U.S. Embassy’s URL Chinese site: http://embassyusa.cn English site: http://eng.embassyusa.cn/ ******************************** 美国选民选举欧巴马连任总统 ******************************** 美国选民选举欧巴马连任总统 Stephen Kaufman | Staff Writer | 2012.11.07 欧巴马在选举胜利后对支持者说: “ 今后,无论你们做什么事情,也无论你们走向何方,你们都将记住我们共同创造的这一段历史。 ” 华盛顿 —— 欧巴马总统在从激烈投票角逐中胜出,获得再次当选四年总统的胜利后,呼吁国家团结,强调对未来的共同希望。 前马萨诸塞州州长米特 · 罗姆尼在 11 月 7 日 打电话给欧巴马总统,接受选举失败。欧巴马总统在与罗姆尼通话后,在芝加哥向支持者表示,再度担任总统使他 “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定和更充满激情地致力于未竟的工作和未来的前途 ” 。 新闻报道显示,欧巴马总统赢得 303 张选举团票,罗姆尼赢得 206 张,佛罗里达州的 29 张选举团票的归属尚未见分晓。 根据美国的选举团( U.S. Electoral College )制度,赢得 270 张选举团票的候选人当选总统。选举团票来自各个州,除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以外,一个州的选举团票属于哪位候选人取决于候选人是否赢得那个州的多数普选选票。赢得普选多数票的候选人囊括该州全部选举团票。 尽管美国选民对国家经济仍存在担忧,但在 11 月 6 的选举中,欧巴马在举足轻重、争夺激烈的所谓摇摆州大获全胜 —— 这些包括俄亥俄州、科罗拉多州、艾奥瓦州、宾夕法尼亚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弗吉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从而掌握了当选总统所需的选举团票。 就获得普选票数的百分比而言,欧巴马的得票率为大约 50% ,罗姆尼约 48% 。 罗姆尼 11 月 7 日 在波士顿对支持者表示,美国正处于 “ 紧要关头 “ ,在应对挑战的当口不能让 “ 党派争吵和政治造势 ” 当道。 他说: “ 我原来希望我能够实现你们的希望,带领国家走向不同的方向。但是国人选择了另一位领导人 ” 。他敦促支持者为总统、为国家祈祷。 罗姆尼说: “ 选举虽然结束,但我们的原则犹存。我相信,这个国家赖以建国的原则是我们重振经济和使国家走向更伟大前程的唯一可靠指南。 ” 欧巴马在讲话中向罗姆尼致意。他在提到他和罗姆尼之间的激烈角逐时说,这是 “ 因为我们深深热爱这个国家,强烈关注它的未来 ” 。他还说,他希望与罗姆尼讨论 “ 我们在哪些事情上能够携起手来,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 。 总统对支持者说: “ 在一个拥有三亿人口的国家,民主可能会喧嚣、混乱和错综复杂。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执着的信念。当我们经历艰难时期,当我们作为一个国家作出重大决策时,必然会触动情感,引发争议。 ” 但他指出: “ 我们进行的这些辩论是我们享有自由的标志。我们绝不要忘记,此时此刻,在一些遥远的国度中,人们正在冒着生命危险争取就重要问题进行辩论的机会 —— 投票的机会,正如我们今天所做的那样。 ” 总统呼吁美国人民团结一致。他说,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有不同的族群、宗教、收入水平和意识形态,大家共同组成一个 “ 美国大家庭 ” , “ 作为同一个国家和同一国人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 他说,美国的伟大之处在于人民相互承担责任并且对未来承担责任, “ 以便许许多多的美国人努力奋斗、流血牺牲所争取来的自由不仅带来权利,也带来责任,其中包括爱心、善举、义务和爱国精神。 ” 两位候选人都赞扬各自的支持者、竞选捐款人和义工,他们在旷日持久的总统大选中始终如一,贡献了时间、精力和资金。 罗姆尼说: “ 我认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从未有过一项努力能够与你们在过去数年中的付出相比。非常感谢大家。 ” 欧巴马告诉支持者说,能够担任总统,他将毕生心怀感激, “ 今后,无论你们做什么事情,也无论你们走向何方,你们都将记住我们共同创造的这一段历史。 ”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article/2012/11/20121107138382.html#ixzz2Bax8BDzC 奥巴马胜选演讲和罗姆尼败选演讲 凤凰卫视 11 月 7 日《直播》节目播出 “ 直击奥巴马在竞选总部发表胜选演讲 ” ,以下为文字实录: 张经义:奥巴马已经走出来了,带着他的家人 —— 他的妻子、还有他的两个女儿,现在已经走上会场,准备要发表胜选感言,现场的民众非常激动。 姜声扬:我们现在就转到芝加哥的现场,奥巴马准备向支持者发表感言。他连同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一起向所有的支持者挥手致谢。在经过了两个多月漫漫的竞选长路之后,奥巴马最终还是有机会再次的入主白宫。但其实真的是只能高兴一个晚上,因为接下来四年对奥巴马来说,肯定会比之前的四年更加困难,前面的路会更加不平坦。 我们现在看到奥巴马和他的家人拥抱之后,家人已经离开了这个舞台,奥巴马现在也向着她们鼓掌,感谢她们,因为在这场大选之路上,除了支持者,除了竞选团队之外,当然还有家庭,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支柱。现在奥巴马还是在等着芝加哥民主党总部的这些狂欢的支持者能够平静下来,让奥巴马发表他这一次的胜选感言。 奥巴马(美国总统当选人):谢谢,非常感谢各位。今晚,是在一个曾经的殖民地在赢得自己主权 200 多年之后,我们来到这里,不断前行,这主要是因为你们坚信这个国家能够实现永恒的希望,实现移民的梦想。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的争取自己的未来,我们将会作为一个国家共同起落。 今晚,在选举的过程当中,你们 —— 美国的人民,让我们记得我们的道路是非常艰辛的,我们的道路是漫长的,我们重新站了起来,我们也从内心知道,美国还没有迎来最好的时代。 我想要感谢每一个参与选举的美国人。无论你们是第一次投票,还是 ( 排队 ) 等了很长的时间才投上一票 —— 顺便说一下我会解决这个问题。无论你是自己去投票站投的票,还是打电话投的票;无论你是投给奥巴马的人,还是投给罗姆尼的人,你都是为我们国家带来转变的力量。我刚刚同罗姆尼通过电话,我祝贺他们这次竞选所取得的成绩。 我们的选战也许非常激烈,但这正是因为我们深爱着这个国家,并且我们十分在意它的未来。从罗姆尼整个家庭,孙子辈,孩子辈,整个家庭都献给了美国,这种精神我们将永远铭记。几周之后我将会同罗姆尼坐在一起,讨论我们怎么样推动国家未来的发展。 我也感谢在过去四年辛苦奉献的搭档,也是美国最好的副总统,拜登先生。 我 ( 之所以 ) 成为现在的我,必须要感谢 20 年前与我结婚的女人。我想公开地表达:米歇尔,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你!我为你感到非常非常的骄傲,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也非常爱你,你是我们非常热爱的美国第一夫人。 萨莎和玛莉亚,我挚爱的女儿,你们两个是非常坚强也非常聪明的女性,就像你们的母亲一样,我对你们感到非常的骄傲,但是目前我觉得给你们养一条宠物狗就够了。 我还要感谢我的竞选团队和志愿者,他们是最好的,最棒的,而且是史上最棒的。有些人是第一次来听我的演说,有些人四年前就听了我的获胜演说,但是每个人对我来讲都是我的一分子,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你去了哪里,你一定会记得我们今天晚上所创的历史,你会一生都感激今晚这个时刻,而且你们会一直记得有一个心怀感激的总统,谢谢你们一路以来对我的信任,我要感谢你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我才会一路坚持下来。我对此将永远感谢,不管你做的什么,你们所做的一切我都心怀感激,并且永远鸣谢。 我知道这些政治竞选,可能有时候看起来非常愚蠢,而且我们也听到很多人跟我们讲政治有的时候十分愚蠢,可能他只是利益的追求和冲突,但是如果你们真的有机会去和竞选活动上和人们谈论一些问题,或者你看到一些竞选团队,非常辛勤工作的志愿者们,你们的印象会有所改观,因为你能够看到他们有多大的决心。他们也从大学毕业,并希望每一个孩子得到像他们一样的机会。大家会听到志愿者骄傲的声音,当他们看到当地的 汽车 生产商增加了就业的机会,他们会感到非常的骄傲。大家也会看到我们军人深深的爱国情意,他们守护着美国的安全,我们将保证他们回国之后不会再为找工作而烦恼。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这就是我们政治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选举如此重要。 这并不是小事情,而是大事情,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这个拥有 3 亿人口的国家,民主的情绪可能十分复杂,可能十分混乱,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深深的信仰,在我们经历艰难时刻,做出艰难抉择时,我们很自然会有冲突,会有情感的表达,但是我认为它不应当影响我们今晚的表现。这些争论正是我们自由的基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说话的时候,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在冒着风险,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够争取投票的权利。 尽管我们有很多的分歧,大多数人都对美国有共同的希望,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国家成为技术以及创新方面的领袖,并且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的企业。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是负债累累,不会受到恐怖力量的威胁。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国家是安全的,在全球受到尊重和羡慕,并且拥有全世界最强大、最优秀的军队。同时我们的国家也应该是充满信心的国家,结束战争,重塑人类的和平。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并且能够不断推动每个人的自由、繁荣和发展,我们相信美国的慷慨和包容,美国的自由和开放,我们将伸开双手迎接那些移民的子女来到美国。我们相信在芝加哥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看到他的希望,在北卡州那些想要成为科学家和医生的学生,想要成为工程师,甚至是总统的学生,这是我们共同要争取的未来,这是我们共同分享的愿景,这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们有的时候会对于怎么样向前进有非常强烈的分歧, 200 年来,大家知道我们的进步一直不是直线的,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伴随着很多分歧和不同。我们意识到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将会使我们结束僵局,努力的促成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妥协,需要使我们国家的继续向前进,这样一种团结的力量是我们现在出发的基础。我们的经济正处于复苏期间,我们十年的战争也已经结束,我们的竞选也已经将告尾声,无论我是否赢得了你们的选票,我都倾听了你们的声音,我都从你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你们将会使我成为更好的总统。我将会记得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抗争,我将会更坚定的入主白宫,并且更坚定的完成未来的工作。 今晚,大家是为行动而不是为政治而投票,希望我们能够更关注你们的工作,而不是我的工作。在今后的几周,我将会与两党领袖会面应对我们的挑战,我们只能够共同应对挑战,减少我们的赤字,改善我们的移民体系,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这不意味着你们的工作就结束了,在民主社会当中公民的作用并不因为投票而结束,你们一定要问问自己,不是美国能为你们做什么,而是我能为美国做什么,我们要进行自我治理,自我约束,这是我们的原则,也是我们建国的理念。 我们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富有,虽然我们的军队十分强大,但我们个人并不强大,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文化,虽然是全球最优秀的,但是却并不是说我们就是全球最优秀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样性的国家,但是在这样多样性的国家当中,我们有共同的愿景和共识。如果我们推卸责任,不为子孙后代负责,我们将不会是一个能够前进的国家。我们要承担我们的责任,热爱我们的国家,这也是使美国强大的原因。 我今天晚上充满了希望,因为我看到美国劳动人民的精神,还看到了那些商业人士所做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而且我还看到那些失业的人民得到了帮助,我还看到战士们仍然守卫着我们的国家,因为他们也知道我们在支持着他们。我还看到新泽西纽约每个政党的领导人,都开始抛开他们的歧见,来探讨怎么从桑迪风暴中重建我们的家园。 我们还看到,几天前,俄亥俄州一个父亲说他有一个八岁的女儿,女孩的白血病使他的家庭一贫如洗,他们之前并没有得到医疗保障,后来他们受利于几个月前刚刚通过的医改方案,使他们能够支付起医疗费。我和这位父亲,还有他的女儿都见面了,当他说的时候,在场所有的父母都落泪了,因为我们知道,他的女儿也可能是我们的女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充满光芒,这是每个父母的希望,这是我身为总统引以为豪的。 今晚,尽管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尽管我们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我对未来格外充满信心,我对美国格外充满希望,我希望大家延续这种希望,我这里讲的并不是盲目的乐观,指的是我们对未来的挑战,我也没有说天真或者理想化的乐观情绪,我真正的希望,不管我们遇到多少的挫折,多少的困难,只有我们有勇气保持不断努力、不断斗争,不断勇往直前。 我相信我们我们能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机会,为美国的中产阶级提供新的希望,我相信我们能够继续延续我们建国者的承诺,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的肤色是什么,不管你是黑人、白人、亚裔人,任何种族,不管你是同性恋,还是非同性恋,不管你是贫困的,还是富裕的,你都可以来到美国实现你的梦想。 我相信,我们可以共同迎来这样的未来,因为我们对未来是充满了希望,我们有雄心壮志,我们赢得的不仅仅是这一个选举,而且是一个未来,是美国的未来。我们将会作为一个整体,是美利坚合众国,而不是分成蓝色或者是红色,上帝会引导我们走向这条道路。并且我们相信,我们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谢谢你们,上帝保佑美国! 姜声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现在画面出现的是美国副总统拜登。奥巴马稍早前进行他的 2012 大选的胜选演讲,随后他的家人、妻子和两个孩子走出来,副总统拜登走出来,拜登副总统夫人,还有副总统的家人走上了民主党竞选总部的这个舞台上。 他们向支持者挥手致以感谢,现在跟着出来的就是两位总统和副总统的家人。现场音乐声起,彩花四起,庆祝奥巴马连任成功。感觉特别像是一场摇滚音乐会,或者就是胜利者的一种感受。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usa2012/content-3/detail_2012_11/07/18926762_0.shtml 凤凰卫视 11 月 7 日《直播》节目播出 “ 直击罗姆尼在波士顿发表败选演讲现场 ” ,以下为文字实录: 姜声扬:罗姆尼现在要发表他的败选演讲,我们立刻来听听看他要怎么说。 罗姆尼(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我刚刚同总统通过话,祝贺他连任,也祝贺他的竞选团队取得成功。我祝贺总统、第一夫人和他们的女儿,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胜利的时刻,我相信我们的总统将会成功地领导我们的国家。 我也想感谢瑞安,感谢他在竞选之路上对我的帮助,并且感谢我们的国家。除了我的夫人安, ( 选择 ) 瑞安是我做出的最好的决定,我感谢他所做出的努力工作和承诺,我们将会持续地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同时我也感谢我一生的挚爱 —— 安,我的妻子 —— 安,她本来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夫人,她对于我和我们的家人,以及她通过热情所感染的所有人来说,她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我感谢我的儿子们,感谢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们,感谢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帮我筹备竞选,离家了很长时间; 同时我也感谢我的竞选团队的成员,感谢你们一路以来的帮助。他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仅是为我,也为他们所热爱的国家。大家以及全国的志愿者,那些筹集资金的人,我相信没有你们的努力,我们不会在过去的一年有如此大的成就,谢谢你们!感谢你们为我准备演讲,为我拉票,为我提供了资源,你们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你们让我感到非常的谦卑,也让我充满感激。 我们国家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刻,我们现在不能再进行政治方面的角斗,而是要为人们完成我们的工作;同时我们还要期待我们的教师,我们的科研人员,使我们的孩子能够接受卓越的教育。同时我们还指望各界的人士尊重他们的原则,重建我们的国家。我们也希望每个家庭的父母,能够成功地使我们的美国家庭能够重新站起来,我们也指望创造就业的各种企业和机构,使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就业 ( 机会 ) ,重新向前进。同时我也感谢所有政界的人士,我相信美国,相信美国人,相信他们所做出的努力。 我之所以竞选总统,是因为我非常关心美国。投票也许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原则没有结束,这是基于我们国家的建国原则,我将会持续为我们的经济复苏而努力,就像很多人一样,我和瑞安已经全力以赴。 我非常非常希望我能够满足大家的期望,为我们的国家向着新的方向而努力,我希望大家能够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新的总统所祈祷,非常感谢大家,愿上帝保佑大家,谢谢你们!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usa2012/content-3/detail_2012_11/07/18924025_0.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新动向:大数据挖掘在美国选战中开始了应用
热度 17 tangchangjie 2012-11-8 14:31
说明 : 学生Henrry Xu 用邮件给我一个URL链接,此资料中有几个时髦的关键字:美国总统选举+大数据+数据挖掘,觉得挺有意思,数据挖掘开始应用到政治斗争了, 这是一个新动向,在数据挖掘界的顶级会议上还未见报道(也许,不久就会看到),事关新动向的信息,不敢独享。这是笔者第一次学转载,原来标题是《帮奥巴马获胜的数据处理团队》,这里修改了标题,还加了一些段落的小标题,资料来自 http://www.huxiu.com/article/5644/1.html 第一时间揭秘 : 帮奥巴马获胜的数据处理团队 依靠直觉与经验进行决策的优势急剧下降,在政治领域,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奥巴马连任成功。 以下是虎嗅编译内容: 大数据时代的总统选举 ( 文/Michael Scherer) 在春季晚些时候,在幕后支持巴拉克•奥巴马获取胜利的数据处理团队注意到,乔治·克鲁尼在西岸对40-49岁的女性粉丝有莫大吸引力,这个群体无疑是为了在好莱坞与克鲁尼——以及奥巴马共进晚餐而最愿意掏钱的一支人群。(译注:5月10日,乔治·克鲁尼为奥巴马举办筹资聚会,当晚筹得竞选连任资金1500万美元。) 所以,就像他们对待所有其他收集、存储、分析的数据一样(这些数据是他们为了奥巴马的再次竞选而在过去两年收集的),奥巴马竞选连任的最高班底决定试试以上这个观察是否正确。他们从东岸的名人里选择到了一个对这个群体有相似吸引力的人,以图复制“克鲁尼竞标”中产生的千万美金效应。“我们有丰常多的选择,但我们选择了女星莎拉·杰西卡·帕克。”一名高级竞选顾问解释说。所以接下来与奥巴马晚餐的竞标诞生了:一个与他在帕克的纽约西村私宅吃上一顿的机会。(译注:席位的公开售价是每位8万美元。) 对公众而言,他们不可能知道,“帕克竞标”的想法来自于竞选团队对支持者的数据挖掘:他们喜欢竞赛、小型宴会和名人。 竞选也要首席科学家 从一开始,竞选活动经理Jim Messina已经打算要搞一次完全不同的、以度量驱动的竞选活动, 该竞选的目的是政治,但是政治直觉可能并不是手段,数据是。 “我们要用数据去衡量这场竞选活动中的每一件事情。”他说,在接受这份工作后,他雇用了一个五倍规模于2008年竞选时的分析部门,芝加哥竞选总部还任命Rayid Ghani为“首席科学家”。此人是埃森哲技术实验室的分析性研究带头人,他是知识发现和数据发掘这一应用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其技术常用于公司处理海量数据发掘客户所好,比如将超市促销的效率最大化。 选民心中想的啥,行为挖掘梳蛛丝 行为 2011年,Ghani在一次谈话中透露,在政治活动中运用数据分析这一工具。他说难点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在竞选中可获得的选民行动、行为、支持偏向方面的大量数据。现在选民名册与在公开市场上可得的用户资料紧密相连,选民的姓名和住址则与很多资料可以相互参照,从杂志订阅、房屋所有权证明,到狩猎执照、信用积分(都有姓名和住址登记)。 除了这些资料,还有拉票活动、电话银行的来电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其他任何与竞选活动相联系并自主提供的私人信息。加尼和他的团队将试图挖掘这一连串数据并预计出选民的选举模式,这将使奥巴马竞选团队的花费更加精确和有效率。 神秘的挖掘团队 不过,这个几十人数据分析团队具体做了些什么,被严格保密。“他们是我们的核编码。”当被问及都做了哪些工作时,竞选发言人Ben LaBolt如此说道。 在办公室里,该团队会给各个数据挖掘实验进行神秘代码命名,比如独角鲸、追梦人。该团队甚至在远离其他竞选工作人员的地方工作,在总部巨大办公室的北边尽头,专设了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科学家”们会为在白宫罗斯福厅的总统及他的高级幕僚发送常规工作报告,而更多的公开细节是不会透露的,竞选团队保护着他们自认为相对于罗姆尼团队有制度优势的地方:即数据。 11月4日,一个高级竞选顾问同意匿名向《时代》杂志讲讲他们的前沿工作,也同时要让我们保证,除非竞选结束,否则不能披露信息。他们披露了他们如何利用海量数据分析挖掘,帮助奥巴马筹集到10亿美金,如何重新制订了电视广告投放,如何做出“摇摆州”选民的详细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提升利用电话、上门投递邮件、社会化媒体等手段的效率) 没有数据不能决策,数据太多没有知识也不能决策 奥巴马团队在2008年对高科技的运用赢得了无数赞美,但其成功也表明了一个巨大缺陷:数据库太多了。那时,通过奥巴马网站打电话的志愿者用的名单是一份赋闲在家者名单,这名单与在竞选办公室打电话人所用的名单是不一样的。而动员投票名单也永远不会与资金筹集名单重合。就像911之前的FBI和CIA:这两支团队绝不会共享数据。“我们早期意识到,民主党的问题就在于数据库太多了,”一个工作人员说,“数据库之间不彼此碰头。”所以在头18个月里,竞选团队就创建了一个单一的巨大系统,可以将从民调专家、筹款人、选战一线员工、消费者数据库、以及“摇摆州”民主党主要选民档案的社会化媒体联系人与手机联系人那里得到的所有数据都聚合到一块。 大数据上建模 这个组合起来的巨大数据并不仅仅让竞选团队能够发现选民并获取他们的注意,还能让数据处理团队去做一些测试,看哪些类型的人有可能被某种特定的事情所打动或说服。比如,在办公室里的电话名单上,不只是列出对方的名字与号码,还用他们可能被说服的内容、以及竞选团队最重要的优先诉求来排序。决定排序的因素中有四分之三是基本信息,比如年龄、姓别、种族、邻居以及投票记录。选民的消费者数据帮助完成这个图谱。“我们可以预测哪些人会在网上捐钱,也可做出模型来看哪些人会用邮件捐。我们可以为志愿者建模。”一个用数据来创建预测文档的高级顾问说,“最后,建模对我们来说变得是一种更重要的方式,相较于2008年而言,它让我们工作得更有效率。” 挖掘 志愿者电话 策略 比如在早期,竞选团队就发现,在个人注意力最容易被重新吸纳回来的人群里,2008年曾经退订了竞选邮件的那部分人是首要目标。策略师为特定地域的人群制作相应的测试。看一个本地志愿者拨打的电话效果,如何优于一个从非摇摆州(比如加州)志愿者打来的电话。就像Jim Messina说的,在整个竞选活里,没有数字做支撑的假设绝少存在。 10亿美金目标大,数据挖掘帮大忙 新的大数据库能让竞选团队筹集到比他们曾预料到的更多的资金。到8月份,奥巴马阵营里的每个人都认为他们达不到10亿美金的筹集目标。“我们曾经有过很大争议,我们甚至不能接受9亿的目标。”一个对该过程接触密切的高级官员说。但是,另一个人说,“结果到了夏天的时候,互联网效应爆炸了。” 网上筹集到的资金极大一部分通过一个复杂的、以度量驱动的电邮营销活动而来。在此时,数据收集与分析变得异常重要。很多给支持者的邮件只是测试,它们采用了不同的标题、发送者与讯息内容。在春天时,米歇尔·奥巴马的邮件表现得最好,有时,竞选总指挥Messina表现得比副总统拜登好。在很多时候,表现最佳的募集人能够得到十倍于其他募集人的资金。 芝加哥总部发现,参与了“快速捐献”计划(该计划允许在网上或者通过短信重复捐钱,而无须重新输入信用卡信息)的人,捐出的资金是其他的捐献者四倍。于是该计划开始被推广,以各种方式加以激励。在10月底时,该计划成为竞选团队对支持者传递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捐助的人如果参加该计划的话可以得到一个免费的保险杆贴纸。 预测是数据挖掘的强项 随后,那些意在打开钱包的戏法接着又用于去拉动选票。分析团队用了四组民调数据,建立了一个关键州的详细图谱。据说,在过去的一个月内,分析团队做了俄亥俄州29000人的民调,这是一个巨大的样本,占了该州全部选民的0.5%,这可以让团队深入分析特定人口、地区组织在任何给定时间段里的趋势。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当第一次辩论后民意开始滑落的时候,他们可以去看哪些选民改换了立场,而哪些没有。 运筹于数据挖掘,决胜于 摇摆州中 正是这个数据库,帮助竞选团队在10月份激流涌动的时候明确意识到:大部分俄亥俄州人不是奥巴马的支持者,更像是罗姆尼因为9月份的失误而丢掉的支持者。“我们比其他人镇定多了。”一个官员说。民调数据与选民联系人数据每晚都在所有可能想象的场景下被电脑处理、再处理。 “我们每天晚上都在运行66000次选举。” 一个高级官员说,他描述了计算机如何模拟竞选,以推算出奥巴马在每个“摇摆州”的胜算。 “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得出数据处理结果,告诉我们赢得这些州的机会在哪,从而我们去进行资源分配。” Facebook 五分之一的响应会增加多少票 动员投票的工作首次尝试大规模使用Facebook ,以达到上门访问者的效果。 在竞选的最后几周里,下载了App的人们,会受到一些带有他们在摇摆州朋友的图片的信息。该讯息告诉他们,只要点击一个按钮,程序则会自动向目标选民发出鼓励,推动他们采取恰当的行动,比如登记参选、早点参选或奔赴投票站。竞选团队发现,通过Facebook上朋友接受到如此信息的人有五分之一会响应,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个讯息是来自他们认识的人。 挖掘广告的精准投放 数据也帮助了竞选广告的购买投放 。 与其依赖于外部媒体顾问来决定广告应该在哪里出现,Messina觉得不如将他的购买决策建立在内部大数据库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真的很复杂的模型,精准定位选民。比如说,迈阿密戴德35岁以下的女性选民,如何定位?”一个官员说。结果是,竞选团队买了一些非传统类剧集(如《混乱之子》、《行尸走肉》、《23号公寓的坏女孩》)之间的广告时间,而回避了跟地方新闻挨着的广告时间。奥巴马团队2012年的广告购买比2008年高了多少呢?芝加哥方面有一个数字:“电视广告效率提高了14%……这确保我们是通过广告在与我们可劝服的选民对话。”那位官员说。 挖掘出 竞选地方 数据同样让团队把候选人送到通常在竞选晚期不会出现的地方 。 8月份时,奥巴马决定到社会化新闻网站Reddit去回答问题。许多总统的高级助手们甚至不知道这个网站是干嘛的。“为什么我们要把巴拉克·奥巴马放在Reddit上?”一个官员问道,“因为一大堆我们的动员目标在Reddit上。” 政治领域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 数据驱动的决策对奥巴马——这位第44位总统的续任起到了巨大作用,也是研究2012选举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它是一个信号—— 表明华盛顿那些基于直觉与经验决策的竞选人士的优势在急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数量分析专家与电脑程序员的工作 ,他们可以在大数据中获取洞察。正如一位官员所说,“决策者们坐在一间密室里,一边抽雪茄,一边说:‘我们总是会在《60分钟》节目上投广告。’”的时代已经结束。在政治领域,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
个人分类: 人物故事|9646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胜选演讲全文
thismoment 2012-11-8 13:38
奥巴马胜选演讲全文 (2012-11-07 18:54:03) 转载 ▼ 标签: 杂 谈 奥巴马今日赢得大选,随后在芝加哥竞选总部发表胜选演讲,以下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译制的全文: 非常感谢你们。 今夜,在当年的殖民地赢得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200多年以后,让美利坚合众国更加完美的任务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一进程是因为你们而向前推进的,因为你们再次确认了那种使美国胜利克服了战争和萧条的精神,那种使美国摆脱绝望的深渊并走向希望的最高点的精神,以及那种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个人梦想、但我们同属一个美国大家庭、并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进退的信仰。 今夜,在此次选举中,你们这些美国人民提醒我们,虽然我们的道路一直艰难,虽然我们的旅程一直漫长,但我们已经让自己振作起来,我们已经发起反击,我们在自己内心深处知道,对美利坚合众国来说,最美好一切属于未来。 我想感谢所有参加此次选举的美国人,无论你是首次参加选举还是为投票曾长时间排队等候。顺便说一句,我们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无论你是到投票站投票还是发传真投票,无论你选的是奥巴马还是罗姆尼,你都让别人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你都让美国因你而不同。 我要对罗姆尼州长说几句话,我对他和保罗•莱恩在这次竞争激烈的选举中的表现表示祝贺。我们可能争夺得很激烈,但这仅仅是因为我们深爱着这个国家以及我们如此强烈地关心着它的未来。从乔治到勒诺到他们的儿子米特,罗姆尼家族选择了通过公共服务来回报美国,那是一种我们今夜表示敬重和赞许的遗产。我期待着今后几周能与罗姆尼州长坐下来讨论一下我们可以从何处着手一起努力将美国推向前进。 我想对我在过去四年中的朋友和伙伴表示感谢。他就是美国的快乐战士、无出其右的最佳副总统乔•拜登。 如果不是那位20年前同意嫁给我的女性,我不会成为今天的我。请让我公开说出下面这段话:米切尔,我对你的爱无以复加,我无比骄傲地看到其他美国人也爱上了你这位我们国家的第一夫人。萨沙和玛利亚,在我们所有人的见证下你们正成长为两个坚强、聪明和美丽的年轻女性,就像你们的妈妈一样。我十分以你们为荣。不过我要说的是,眼下家里养一条狗或许已经够了。 在这个有史以来的最佳竞选团队和有史以来的最佳志愿者队伍中,你们有些人是这次新加入进来的,有些人则是一开始就在我身边。但你们所有人都属于一个大家庭。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无论你从哪里来,你们都将获得我们共同创造的历史记忆,你们都将被一位充满感激之情的总统终生感激。感谢你们始终充满信心,无论是在高峰还是在低谷。你们鼓舞着我走完整个选举过程,我对你们所做的每件事、你们所做的每项不可思议的工作将一直充满感激。 我知道政治角力有时会显得小家子气甚至愚蠢。它为愤世嫉俗者提供了足够的口实,他们告诉我们政治不过是自负者之间的竞争,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地盘。但如果你曾经有机会与参加我们集会的那些人以及高中体育馆内挤在隔离绳外的那些人攀谈,或者看到那些在远离家乡的偏远小县的竞选办公室内加班工作的人,你会发现一些别的东西。 你将从一位年轻的活动现场组织者的声音里听到他的决心,他边在大学里学习边从事助选工作,他希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同样的机会。你将从一位志愿者的声音里听到她的骄傲,她挨门动员选民是因为她哥哥终因当地一家汽车制造厂增加了一个班次而有了工作。你将从一对军人夫妇的声音里听到深深的爱国情怀。他们深夜时还在接听选举电话,以确保那些曾经为这个国家作战的人不会返回家园时还要为得到一份工作或栖身之所而苦苦争斗。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进行选举。这是政治所能够实现的。正因为如此,选举很重要。这不是小事,而是大事,是至关重要的事。在一个有三亿人口的国家实行民主制度可能嘈杂不堪、一团混乱、情况复杂。我们有自己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深信的信仰。当我们经历艰难时期,当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做出重大决定时,这必然会激发热情,也必然会引发争议。 今晚过后,这都不会改变,也不应该改变。我们进行的这些争论恰恰体现了我们的自由。我们永远不应忘记,就在我们讲话之际,遥远国度的人们现在正冒着生命危险,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能够对重要问题进行争论、像我们今天这样投票的机会。 不过,尽管我们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我们大多数人都对美国的未来有着某些共同的希望。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长的国家能够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老师的教导。一个无愧于全球技术、探索和创新领袖光辉历史的国家,倘能如此,各种好工作和新企业将随之而来。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生活在一个没有债务之累、没有不公之苦、没有全球变暖带来的破坏之虞的美国。我们希望留给后代一个安全、受到全球尊重和赞赏的国家,一个由全球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最好的部队保卫的国家,一个满怀信心走过战争、在人人享有自由和尊严的承诺之上构建和平的国家。 我们坚信一个慷慨的美国、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美国、一个宽容的美国。美国向一位移民的女儿的梦想打开了大门,让她有机会在我们的学校学习、对着我们的国旗宣誓;美国向芝加哥南部地区的一个小男孩打开了大门,让有机会他看到一个最近街角以外的远大人生;美国向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位家具工人的孩子打开了大门,让他有机会实现自己当医生或科学家、工程师或企业家、外交官甚至是总统的梦想,这是我们希望的未来。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这是我们奔赴的方向,向前的方向。这是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 现在,我们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存在分歧,有时分歧还很严重。正如两个多世纪以来一样,进展的取得将是断断续续,并非总是一条直线,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承认我们拥有共同的希望和梦想,仅凭这一点不会结束所有的僵局,或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或代替推动这个国家向前所需的达成共识和做出艰难让步的辛苦努力。不过,这一共同的纽带是我们必须开始的地方。 我们的经济正在好转。长达10年的战争即将结束。一场漫长的竞选现已落幕。无论我是否赢得了你们的选票,我一直在倾听你们的故事,向你们学习,是你们使我成为一位更好的总统。听过你们的故事和困难经历,我在重返白宫时对今后需要做的工作和未来将怀着比以往更坚定的决心和更大的热情。 今晚你们把票投给了行动,而不是像以往投给了政治。你们选举我们来专注于你们的工作,而不是我们的工作。在未来的几周和几个月内,我将期待与两党领袖接触并合作,以便面对我们团结一致才能解决的问题。减少赤字,改革税法,修改移民制度,摆脱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我们还很更多工作要做。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的工作就此结束。民主国家公民的角色并不随着投票完结而结束。美国看重的从来都不是能够为我们个人做些什么,而是我们团结一致通过自治这一艰难、令人倍感挫折但必要的工作能够实现什么。这正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美国的财富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但真正让我们富有的并非金钱;我们拥有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力,但真正让我们充满力量的并非军队;我们的大学和文化为全世界所艳羡,但美国真正吸引各国人踏上这片土地的魅力也不在于此。 真正让美国与众不同的,是将这个地球上最多元化的国家的人民团结到一起的那些纽带。是我们共命运的信念,是只有当我们肩负某些对彼此以及对后代的责任美国才能走下去的信念,是无数的美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自由──它既赋予了我们权利,也给我们带来了责任;是爱、慈善、义务和爱国。正是这些让美国变得伟大。 今晚,我满怀希望,因为我已经看到美国精神正在得以发扬。我看到有些家族企业,所有者宁可减少自己的薪酬也不愿让邻居丢掉工作;我看到有些工人宁愿缩减自己的工时也不愿看到朋友没有活干;我看到有些士兵在失去一条腿或胳膊之后又选择再次入伍;我看到海豹突击队员不避危险冲上楼梯、冲入黑暗,因为他们知道有一个兄弟在做他的后盾。 在新泽西和纽约的海岸,我也看到了美国精神。每一个政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者都捐弃分歧,为在骇人风暴过后的废墟上重建社区各尽己力。就在不久前的一天,在俄亥俄的门托,我看到一位父亲在讲述他8岁女儿的故事。这个女孩与白血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如果不是因为几个月前通过的医改法案,保险公司就会停止支付医疗费用,他们的家庭就将失去一切。 我曾有机会与这位父亲攀谈,不仅如此,我还见到了他的女儿,这个非常了不起的小姑娘。当这位父亲向倾听他的故事的人讲述时,每一位在场的父母的眼里都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遇到这种状况。而且我知道,每一位美国人都希望这位小女孩的未来能像所有人的未来一样光明。这就是美国人,这就是美国,我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统、带领这个国家前行感到无比光荣。 今晚,尽管我们遭遇了很多困难,尽管华盛顿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仍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对美国充满希望。我请大家也保持这样的希望。我所说的并非盲目的乐观主义,不是那种看不到眼前的任务有多么艰巨、看不到前行的路上有什么样的障碍的希望;我所说的并非作壁上观或是临战退缩的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 我一直相信,所谓希望就是我们内心倔强地坚持的力量,相信不管有多少相反的证据,都要相信有更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不断前行、不懈工作、不停战斗。 国民们,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在已经取得的进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继续为了给中产阶级创造新的工作、新的机遇、新的保障而战斗。我相信我们有能力信守开国者们许下的诺言,信守这样一种理念,那就是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长相如何,不管你爱着哪个地方,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不管你的肤色是黑是白,不管你是拉美裔、亚裔还是美国原住民,不管你年轻还是年老,富有还是贫穷,身体健全或是残障,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只要你愿意努力,就能够在美国大有作为。 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共同握住这样的未来,因为美国人民并不像政界那么严重分歧。美国人民不像某些饱学之士所认为的那样愤世嫉俗。美国的抱负并不是每一个美国人的抱负的简单加总,美国也不是红州和蓝州的简单联合。我们是美利坚合众国,我们将永远是美利坚合众国。 有你们的帮助,有上帝的仁慈,我们将继续携手前行,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生活在全球最伟大的国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谢谢你,国民们,上帝保佑你们,上帝保佑美国。 以下为英文全文,来自 美国广播公司 :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so much. Tonight, more than 200 years after a former colony won the right to determine its own destiny to perfect our union moves forward. (Applause) It moves forward because of you. It moves forward because you reaffirmed the spirit that triumphs over war an depression. The spirit that has lifted the spirit from the depths of despair to the great heights of hope. The belief that while each of us will pursue our own individual dreams we are an American family and we will rise and fall as one nation, and as one people. (Applause) Tonight in this election you the American people reminded us that while our road has been hard, while our journey has been long we have picked ourselves up, we have fought our way back and we know in our hearts that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Applause) I want to thank every American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election. Whether you voted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or waited in line for a very long time; by the way we have to fix that. (Applause) Whether you pounded the pavement or picked up the phone. Whether you held an Obama sign or a Romney sign your voice was heard and you made a difference. I just spoke Governor Romney and I congratulated him and Congressman Ryan on a hard fought campaign. We may have battled fiercely, but it is only because we love this country deeply and we care so much about its future. From George and Lenore, to their son Mitt – the Romney family has chosen to give back to America through their public service and that is a legacy that we honor and applaud tonight. In the weeks ahead I also look forward to sitting down with governor Romney to figure out where we can work together to move this country forward. I want to thank my friend and partner of the last four years, Americas "happy warrior" the best Vice President you could hope for; Joe Biden. (Applause) And I wouldn't be the man today without the woman who agreed to marry me 20 years ago; let me say this publicly Michelle I have never loved you more. I have never been prouder to watch the rest of America fall in love with you too as our nation's first lady. Sasha and Malia, before our very eyes you're growing up to become two smart, beautiful young women just like your mom. (Applause) And I am so proud of you guys; but I will say for now one dog is probably enough. Sasha and Malia, before our very eyes, you're growing up to become two strong, smart, beautiful young women just like your mom *cheers* and I'm so proud of you guys. But I will say that for now one dog Is probably enough *laughs*. To the best campaign team and volunteer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cheers* the best, the best ever. Some of you were new this time around and some of you have been at my side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cheers* but all of you are family, no matter what you do or where you go from here, you will carry the memory of the history we made together and you will have the lifelong appreciation of a grateful president. Thank you for believing all the way, through every hill, through every valley, you lifted me up the whole way and I will always be grateful for everything that you have done and all the incredible work that you've put in *cheers*. I know that political campaigns can sometimes seem small, even silly, and that provides plenty of fodder of the cynics who tell us that politics are nothing more than a contest of egos, or the domain of special interests, but if you ever get the chance to talk to folks who turned out at our rallies and crowded along the rope line at a high school gym, or saw folks working late at a campaign office at some tiny county far away from home, you'll discover something else. You'll hear the determination in the voice of a young field organizer who's working his way through college and wants to make sure that every child has that same opportunity *cheers*. You'll hear the pride in the voice of a volunteer who is going door to door because her brother was finally hired when the local auto plant added another shift *cheers*. You'll hear the deep patriotism in the voice of a military spouse who's working the phones late at night to make sure that no one who fights for this country ever has to fight for a job, or a roof over their head when they come home *cheers*. That's why we do this, that's what politics can be, that's why elections matter. It's not small, it's big, it's important. Democracy in a nation of 300 million can be noisy and messy and complicated. We have our own opinions, each of us has deeply held beliefs and when we go through tough times, when we make big decisions as a country, it necessarily stirs passions, it stirs up controversy. That won't change after tonight and it shouldn't. These arguments we have are a mark of our liberty and we can never forget that as we speak people in distant nations are risking their lives right now just for a chance to argue about the issues that matter, the chance to cast their ballots like we did today *cheers* But despite all our differences, most of us share certain hopes for America's future, we want our kids to grow up in a country where they access to the best schools and the best teachers. (Applause) A country that lives up to its legacy as the global leader in technology an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With all the new jobs and new businesses that follow. We want our children to live in America that isn't burdened by debt, that isn't weakened by inequality. That isn't weakened by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a warming planet. (Applause) We want to pass on a country that is safe, and respected, and admired around the world. A nation that is defended by the strongest military on earth and the best troops this world has ever known. (Applause) But also a country that moves with confidence beyond this time of war that will shape a peace that is built on freedom and dignity for every human being. We believe in a generous America. In a compassionate America. In a tolerant America, open to the dreams of a immigrants daughter who studies in our schools and pledges to our flag. (applause) To the young boy from the South Side of Chicago who sees a life beyond the street corner. (Cheers) TO the furniture workers child in North Carolina who wants to become a doctor or a scientist, and engineer or an entrepreneur, a diplomat or even a president. That's the future we hope for, the vision we share. That is where we need to go. Forward. (Cheers) That's where we need to go. Now we will disagree, sometimes fiercely how to get there – as it has for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progress will come in fits and starts it's not always a straight line, it's not always a smooth path. By itself the recognition we have common hopes and dreams won't end all the gridlock, or solve all our problems or substitute for all the painstaking work for building our consensus or making the difficult compromises to move this country forward. But that common bond is where we must begin. Our economy is recovering. A decade of war is ending. A long campaign is now over. And whether I earned your vote or not I have listened to you, I have learned from you and you've made me a better president and with your stories and your struggles I return to the White House more determined and more inspired about the work there is to do and the future that lies ahead. (Applause) Tonight you voted for action, not politics as usual. You elected us to focus on your jobs, not ours. And in the coming weeks and months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reaching out and working with leaders of both parti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we can only solve together; reducing our deficit, reforming our tax code, fixing our immigration system, freeing ourselves from foreign oil. We've got more work to do! But that doesn't mean your work is done. The role of citizen in our democracy does not end with your vote. America has never been about what can be done for us it's about what can be done by us by the hard, frustrating but necessary work of self government. That is the principle we were founded on. This country has more wealth than any nation, but that's not what makes us rich. We have the most powerful military in history but that's not what makes us strong. Our university, our culture, are all the envy of the world but that's what keeps the world coming to our shores. What makes America exceptional are the bonds that hold together the most diverse nation on earth, the belief that our destiny is shared, that this country only works when we except certain obligations to one another and the future generations so that the freedom which so many Americans have fought for and died for comes with responsibilities as well as rights and among those are love, and charity, and duty, and patriotism. That's what makes America great. *cheers* I am hopeful tonight because I've seen the spirit at work in America. I have seen it in the family business whose owners would rather cut their own pay than lay off their neighbors, and in the workers who would rather cut back their hours than see a friend lose a job. I've seen it in the soldiers who reenlist after losing a limb and in those SEALS that charged up the stairs into darkness and danger because they knew there was a buddy behind them watching their back *cheers*. I've seen it on the shores of New Jersey and New York where leaders from every party and level of government have swept aside their differences to help a community rebuild from the wreckage of a terrible storm. (Cheers, applause.)And I saw it just the other day in Mentor, Ohio, where a father told the story of his 8-year-old daughter whose long battle with leukemia nearly cost their family everything had it not been for health care reform passing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the insurance company was about to stop paying for her care. (Cheers, applause.) I had an opportunity to not just talk to the father but meet this incredible daughter of his. And when he spoke to the crowd, listening to that father's story, every parent in that room had tears in their eyes because we knew that little girl could be our own. And I know that every American wants her future to be just as bright. That's who we are. That's the country I'm so proud to lead as your president. (Cheers, applause.) And tonight, despite all the hardship we've been through, despite all the frustrations of Washington, I'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about our future. (Cheers, applause.)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about America. And I ask you to sustain that hope. I'm not talking about blind optimism, the kind of hope that just ignores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s ahead or the road blocks that stand in our path. I'm not talking about the wishful idealism that allows us to just sit on the sidelines or shirk from a fight. 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hope is that stubborn thing inside us that insists, despite all the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that something better awaits us so long as we have the courage to keep reaching, to keep working, to keep fighting. (Cheers, applause.) America, I believe we can build on the progress we've made and continue to fight for new jobs and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security for the middle class. I believe we can keep the promise of our founding, the idea that if you're willing to work hard, it doesn't matter who you are or where you come from or what you look like or where you love (ph).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re black or white or Hispanic or Asian or Native American or young or old or rich or poor, abled, disabled, gay or straight. (Cheers, applause.) You can make it here in America if you're willing to try. I believe we can seize this future together because we are not as divided as our politics suggest. We are not as cynical as the pendants believe. We are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our individual ambitions and we remain more than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forever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gether with your help and Gods grace we will continue to journey forward and remind the world what it is to live in the greatest nation on earth. Thank you America. God bless us. God bless these United States. (Applause)
1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胜选 与 亚裔选民作用、中美关系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8 08:49
奥巴马胜选 与 亚裔选民作用、中美关系 美国 2012 年选情极其纠结的总统大选,于当地时间 11 月 6 日深夜决出结果,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竟以 303 对 206 张选举人票,大幅度的优势,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获得连任。纽约帝国大厦顶端亮起了蓝灯(罗姆尼胜则亮红灯),白宫门口奥巴马的支持者正在欢庆这场胜利,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决定度过一个不眠夜。    奥巴马胜在拿下多个“摇摆州”   当地时间 6 日上午 8 时,记者来到了弗吉尼亚州的托马斯·杰弗逊小学投票站。刚刚开放 1 个小时,投票点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选民们正静静地等待着在电子投票机上选出自己支持的总统。为了保证竞选公正,投票站内是不允许记者采访选民到底支持哪位总统候选人的,不过, 32 岁的雪莉悄悄地告诉记者,她支持奥巴马,因为她相信再给奥巴马 4 年时间,他就有能力带领美国走出经济低谷。   在普选票中,和雪莉一样支持奥巴马的占了 50% ,领先罗姆尼一个百分点。不过,由于在绝大部分州选举人票实行“胜者通吃”的原则,因此,即使在很多州奥巴马普选票仅领先罗姆尼一至两个百分点,该州的选举人票也尽归奥巴马。比如在最关键的“摇摆州”俄亥俄州,奥巴马普选票仅领先罗姆尼两个百分点,但该州的 18 张选举人票都归了奥巴马。   奥巴马和罗姆尼都拿下了此前分别被认为是民主党或共和党“地盘”的州,但奥巴马制胜的关键在于他拿下了几乎所有 7 个“摇摆州”:佛罗里达、科罗拉多、俄亥俄、弗吉尼亚、新罕布什尔、艾奥瓦、威斯康星。此前有人认为,只要奥巴马赢得这 7 个“摇摆州”中关键的 3 个——佛罗里达、俄亥俄、弗吉尼亚,就可赢得大选。   在与总统大选同时举行的还有美国两年一度的改选:国会所有 435 位众议员、三分之一的参议员( 33 位),以及 11 位州长的选举。目前选举大致结果显示,民主党以 51 席重新获得了参议院的多数席位,而共和党仍控制着众议院。   在奥巴马发表的胜选演讲中,他再次提出未来 4 年的政策目标:大规模削减赤字、改革税收制度并向富人加税、改革移民政策。他说:“我知道选举活动有些时候看起来很渺小甚至是很愚蠢的,这也为愤世嫉俗的人们提供了充分的抨击弹药:政治邪恶也是特殊利益群体的较量。但如果你看到有多少民众参加了大选集会,有多少人为了投票走了很远的路,有多少人为了竞选工作至深夜,你就会发现一些别的东西。”    亚裔选民作用日益重要   在如今的美国总统大选中,随着亚裔选民的增长和对政治生活参与度的提高,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也越来越看重亚裔的选票。奥巴马和罗姆尼在竞选中也分别邀请了国会众议员赵美心和前劳工部长赵小兰在亚裔选民中造势。在 2012 年两党竞选的文件宣传材料中,中文成了主要语言之一,这在过去未曾有过。   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主席薛海培也是奥巴马竞选团队的亚裔事务顾问之一,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目前大选刚刚结束,尚未有亚裔选票的权威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亚裔选票对奥巴马胜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近 20 年来的数据显示,有 60% 至 65% 的亚裔选民支持民主党,其中对民主党支持率最高的三个亚洲少数族裔是印度裔、日裔、华裔。华裔支持奥巴马和民主党的主要原因是:民主党相较共和党宗教色彩较淡(罗姆尼为摩门教徒);在移民政策态度上,民主党较为宽松;在对华外交政策上,奥巴马比罗姆尼要温和。   其次,虽然目前还没有亚裔选票的权威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亚裔投票人数也打破了历史纪录。   第三,在决定奥巴马获胜的 7 个关键“摇摆州”,亚裔的支持显得更为重要。以薛海培所在的弗吉尼亚州为例,奥巴马普选票仅领先罗姆尼 3 个百分点,而支持奥巴马的亚裔选票占该州总票数的 4% 至 5% 。薛海培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亚裔选民已经走进了美国民主选举政治的中心。    外国人大部分支持奥巴马   有意思的是,一些机构进行的全球民调结果显示,全球大多数民众支持奥巴马连任。    MSN 最近的一个覆盖 34 个国家、调查人数超 50 万的民调显示, 81% 的外国民众支持奥巴马连任。即使在不久前爆发反美浪潮的中东地区,也有 79% 的民众支持奥巴马连任。不过,在 MSN 的民调中,有大约 52% 的中国民众支持罗姆尼, MSN 引述中国评论员的观点称,中国民众支持罗姆尼的原因在于,罗姆尼的商人身份使他显得不那么“政治”,在中国更“接地气”,更容易和世界联系起来,而奥巴马则过于“理想主义”,所以罗姆尼应该会更好。   不过,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个民调则显示,包括中、日、韩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在内的 21 个国家中,大部分民众都支持奥巴马连任,支持罗姆尼的只有 9% 。   中美关系将保持连续性   美国大选期间,奥巴马和罗姆尼竞相表达对中国的强硬态度,这是美国总统大选中的特有政治现象,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不过,专家认为,在中美高度相互依存的今天,且不论奥巴马获得连任,即使是对华表态非常强硬的罗姆尼上台,中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连续性。   在记者参加的一次研讨会上,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对记者说,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是,两党在大部分对华政策上有共识。从 1971 年到现在为止的 8 届美国政府都沿着相同的轨道前进。曾经有两位刚上任的总统试图大幅度改变对华政策轨道,但最多持续两年就不得不回到原有轨道,“因为他们从经验中认识到什么才是我们的未来所必需的”。   基辛格说:“因此,我对(新总统的)政策延续抱有很大希望,不管如何,目前与中国的关系总体良好。虽然双方都有一些令人遗憾的举动,但双方都认可基本的目标,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找到一些真正可以合作的方面。”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专家吕晓波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中美关系从建交以来磕磕碰碰不断,“但背后一直有一种稳定力在支撑,使双边关系从来也没坏到哪里去”。这种稳定力中的一部分就是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各位总统都会在当选后就维系双边关系达成共识。不管在大选期间对中国的批评甚至谩骂有多严厉,入主白宫以后,总统们都要回归务实,选民也很少拿他们的竞选豪言当真。   他认为,奥巴马连任后将继续第一任期间的促合作、防冲突的对华政策。但他肯定还会继续在亚洲加强与各盟国的关系,包括东盟。这个回归亚洲的举措是针对中国崛起后可能出现的地区冲突的预防。奥巴马的两大经济政策都与中国有关:一是吸引美国制造业大公司返回美国投资,振兴美国的制造业,特别是新能源行业;二是吸引外资到美国投资。中国的华为和中兴尽管遇到了阻碍,但美国需要并欢迎中国公司投资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个人分类: 其它|1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奥巴马胜选
fqng1008 2012-11-8 08:34
关于奥巴马胜选
7日凌晨,贝拉克·奥巴马以较大优势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米特·罗姆尼成功连任,改写过去70年失业率高于7.4%时白宫必定易主的历史,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第二名赢得连任的民主党籍总统。对于这次选战,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1. 轻松决战:选举的同一天晚上,罗姆尼觉得胜券在握,信心十足地对妻子说:“明天晚上你就可以和美国总统睡觉了。” 后来电视上公布了选举结果:奥巴马获胜。妻子调情地说:“是请奥巴马到咱家来,还是我到他那里去?”完全看不出剑拔弩张,你死我活。 2. 失落的富豪:此前,自信满满的罗姆尼曾透露自己已经写好了长达1118个字的演讲稿,而且只有胜选的版本。他的很多富豪友人都驾着私人飞机抵达波士顿,准备庆祝罗姆尼当选,但未能如愿。这与一些人宣扬美国的选举,都是富豪操纵不相符合。 3. 公平战胜发展:这次选战的政策对比是,奥巴马主打公平牌,罗姆尼主打经济牌,结果人们选择了奥巴马。可见,对老百姓而言,公平更加重要。 4. 取长补短:奥巴马获胜后表示将找时间同罗姆尼会面,探讨带领美国继续前进的途径。“我们先前或许激烈争斗,但仅仅是因为我们深爱这个国家,我们那么强烈地关心它的未来。” 5. 普世价值:刚才看到司马南的微博, @司马南 :【奥巴马凌晨连任演说脱口而出“最强的军事力量”才能保证一切】我们希望孩子上好学校,我们希望促进科技、就业、商业发展。我们希望孩子们不是负债累累,而是面对高质量的国家,不会受到恐怖力量的威胁,我们希望传递安全有尊严的国家,受别人尊重的国家。这个国家是由“最强的军事力量”所定义的。 于是我搜索了一下,发现奥巴马对普世价值的描述不是那样,而是“美国的财富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但真正让我们富有的并非金钱;我们拥有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力,但真正让我们充满力量的并非军队;我们的大学和文化为全世界所艳羡,但美国真正吸引各国人踏上这片土地的魅力也不在于此。真正让美国与众不同的,是将这个地球上最多元化的国家的人民团结到一起的那些纽带。是我们共命运的信念,是只有当我们肩负某些对彼此以及对后代的责任美国才能走下去的信念,是无数的美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自由。”而且,我觉得连任演说也不会脱口而出,而应该是精心准备。 6. 感谢辞:奥巴马说 ,“我想感谢所有参加此次选举的美国人,无论你是首次参加选举还是为投票曾长时间排队等候。无论你是到投票站投票还是发传真投票,无论你选的是奥巴马还是罗姆尼,你都让别人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你都让美国因你而不同。”也许,这就是选票的价值:让当选者目光向下,而不是媚眼向上。 附:司马南论中美大选的区别 必须承认,美国社会200年的发展,政治模式与社会形态高度协调。 美国大选所研究的是堕胎、就业、同性恋、医疗保险、加税减税、政府大点小点,要不要禁止私人拥有枪支、军费开支要不要增加,哪位候选人的形象声音更好,等等的问题,在我看来,都是些枝节问题,技术性问题,不是问题的问题,无病呻吟的问题,吃饱了撑的问题。所以美国需要吆喝人们关注大选。 这一点与中国完全不同 。 中国大选直到今天,要解决的仍然还是中国走什么道路,举什么旗帜,朝哪个方向前进,以什么思想为宗,要不要摒弃毛泽东思想,要不要委身扑食价值,要不要着手共同富裕,要不要继续打黑除恶,要不要坚定文化自信,要不要建立发展模式,要不要屈从地球村村长暴政等等的问题。中国人不用动员,都在自发地向大会喊话。 所以我说,大选年,中国的问题,基本上是元问题、树根问题、成长问题、大开大合问题、梅开二度有限风光如何兼容以往的问题。 所以我说,大选年,美国的问题,基本上是子问题、树梢问题、守成问题、小打小闹问题、世界老大辉煌不再怎样维护权威的问题。 来自“ 看美国大选,较美中异同 ——司马南华盛顿国会山回答环球网记者问”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获胜对世界的启示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2-11-8 08:21
奥巴马获胜对世界的启示 蒋继平 2012 年 11 月 7 日 今天一早起来, 早饭也顾不得吃, 首先关心的是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 太太从另一个房间跑过来告诉我奥巴马赢得了胜利。 听到太太的报告, 我觉得是情理之中的事, 并没有觉得意外。 在我看来, 奥巴马获得选举的胜利, 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所以,是完全符合常理的事。与此同时, 奥巴马的胜利也向世界表明了以下的一些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要合作, 不要对抗 。 众所周知, 在对外政策上, 在处理世界事务的立场上, 奥巴马比罗姆尼显得较为理智, 他主张合作, 而不是对抗。 所以, 奥巴马在其第一任上就从伊拉克撤军, 也准备减少在阿富汗的驻军。 他更不愿意与俄罗斯和中国搞对抗, 尽量避免新的冷战的形成。事实上, 大多数美国民众和国际上的大多数爱好和平的人一样, 都希望世界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事实证明,奥巴马的判断是正确的, 他进而采取了顺应世界潮流的措施, 走温和合作的道路,从而为他赢得了爱好和平的选民的心。 而爱好和平的民众在美国占大多数的比例。 第二个启示是:要平等, 不要等级 。奥巴马一向站在普通大众的立场上为中下层民众谋取应有的地位和福利。 这可能跟他的家庭出身有关。奥巴马的许多观点和主张都是为广大的中下层人士考虑的。 他甚至被指责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美国领导人。 他的平等和社会财富均等分配的观点深为美国年轻一代人的认同。 所以, 他赢得了大多数年轻人的选票。 与此相反, 罗姆尼的一些观点比较有利于富人。 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富豪。奥巴马在执政期间的许多亲民形象, 与罗姆尼的大富豪身份形成鲜明的对照。 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普通民众也知道追求自己的平等和尊严, 他们不喜欢具有封建意识的等级观念, 更加痛恨财富分配上的巨大差异。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 这个要平等,不要等级的人生价值观正在深入人心, 是一个世界潮流。 因而, 奥巴马的亲民的平等价值观是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 是他获胜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第三个启示是:要稳定, 不要波动 。 奥巴马代表的是民主党, 罗姆尼是共和党人。民主党和共和党在政治理念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分歧。 选择奥巴马意味着将现行的策略继续执行下去; 要是罗姆尼当选, 势必要重新考虑一些重要的议题。 因而, 选择奥巴马意味着平稳的趋势, 而选择罗姆尼可能会导致一些列的波动。 奥巴马的获胜意味着美国民众中的大多数已经认识到稳定的重要性,他们不希望瞎折腾。 综上所述, 奥巴马获胜虽然是美国人民的一个选择, 但是这个事件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 奥巴马的胜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 苍天助了奥巴马一臂之力, 她在两次关键的时候, 发起了两个飓风。 第一个飓风是对共和党的警告和打击, 第二个飓风是为奥巴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充分发挥地利的优势, 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受灾的民众服务,从而赢得民心。 当然,奥巴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在这次选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两次向奥巴马发电邮提建议都得到立即的回应, 而且第一夫人亲自给我家打电话沟通。这样的认真负责的精神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选民的心态和选择。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236 次阅读|14 个评论
胡锦涛电贺奥巴马当选连任美国总统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8 08:04
胡锦涛电贺奥巴马当选连任美国总统 11月7日,胡锦涛电贺奥巴马当选连任美国总统。 胡锦涛在贺电中表示: 近四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和你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机制取得重要成果。两国在双边领域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协调与合作。 保持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中方愿与美方一道,放眼未来,继续努力,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同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电奥巴马,祝贺他当选连任美国总统。 温家宝表示: 一个良好、稳定、持续向前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根本利益,是两国人民共同期盼,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宁与繁荣。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致电拜登,祝贺他再次当选美国副总统。
个人分类: 其它|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取得对罗姆尼是压倒性胜利还是微弱优势?
黄安年 2012-11-8 07:58
奥巴马取得对罗姆尼是压倒性胜利还是微弱优势?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8 日 发布 对于 11 月 6 日 ( 美东时间 ) 奥巴马卫冕白宫宝座的胜利究竟是压倒性胜利(阮次山)还是微弱优势(姜声扬等) , 即使同一个凤凰卫视的评论员说法也很不一致。除佛罗里达的 29 选举人票尚未定论外 , 奥巴马取得 303 票 , 罗姆尼获得 206 票 , 差距仅在 130 票之内,如果从第 50 届总统选举情况来看显然说的上压倒性胜利。 届 选举年 主要候选人 政党 普选票 % 选举人票 50 1984 罗纳德·里根 共和党 54455074 58.8 525 沃尔特·蒙代尔 民主党 37577137 40.5 13 51 1988 乔治·布什 共和党 47,946,000 52.35 426 迈克尔 · 杜卡基思 民主党 41,016,000 44.78 111 52 1992 比尔·克林顿 民主党 44,908,254 370 乔治 ·H·W· 布什 共和党 39,102,343 168 53 1996 比尔·克林顿 民主党 47,402,357 49.24 379 鲍勃 · 多尔 民主党 39,198,755 40.71 159 54 2000 乔治· W. 布什 共和党 50,456,002 47.87 271 艾尔·戈尔 民主党 50 , 999 , 897 48.38 266 55 2004 乔治· W. 布什 共和党 62,040,610 50.7 286 约翰 · 克里 民主党 59,028,444 48.3 251 56 2008 巴拉克·奥巴马 民主党 67,657,724 52.75 365 约翰 · 麦凯恩 共和党 58,862,563 45.9 173 57 2012 巴拉克·奥巴马 民主党 61 , 220 , 383 303 罗姆尼 共和党 52 , 981 , 713 206 可见除了 2000 , 2004 大选外 1984 , 1988 , 1992 , 1996 , 2008 年大选的选举人票差距都超过 2012 年 , 尤其是 1984 年 523 : 13 对于里根来说才是真正压倒性的。从这个角度看奥巴马的社胜利既不是压倒性的也不是微弱优势。 但是如果就所获的普选票比较而言,说微弱胜利的评论是有道理的。由于美国大选是以获得选举人票的超过 269 票的简单多数为获胜标志,而各州选举计票又以赢者通吃方式来进行 ( 即该州全部选举人票归赢者 ) ,这样就形成了可能普选票不相上下甚至输者超出胜者的情况。这次竞争激烈尤其表现在某些摇摆州上。下面列举的一些州的选举对比可见激烈程度: 9 票 科罗拉多 51.6%:48.4% 16 票 佐治亚 46.1%:53.9% 6 票 艾奥瓦 52.8%:47:2% 10 票 明尼苏达 51.6%:49.4% 3 票 蒙大那 46.6%:53.4% 6 票内华达 53.6%:46.4% 10 票 威斯康星 53%:47% 3 票 弗吉尼亚 50.9%:49.1% 20 票 宾夕法尼亚 52.6%:47.4% 18 票 俄亥俄 50.9%:49.1% 15 票 北卡罗来纳 48%:51% 待定 29 票 佛罗里达 50.3%:49.7% 以上有 12 个州的选票差距相当接近 , 而其总票数为 145 票总 538 票中的 27%, 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这些州的选配走向决定了胜负。 奥巴马的胜利来之不易,奥巴马的第二任决非像某些评论家(阮次山)所说会两党团结一致,恐怕台上握手 , 台下踢脚局面将继续下去,共和党控制众议院一关不容易通过。至于有的评论员称将像当年罗斯福那样开创民主党长期掌权时代会一直延续到 2020 年更是言之过早,共和党势力不容忽视。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让转载吗?] 网易 星座控06:美国大选的星座分析
热度 2 zlyang 2012-11-7 19:48
[转载][让转载吗?] 网易 星座控06:美国大选的星座分析
假如下文不合适,请科学网删除。 谢谢! 网易 星座控 06 :美国大选的星座分析 2012-11-07, 网易 星座 http://lady.163.com/12/1107/13/8FNAVV2D00262J21.html?f=resys 美国大选如火如荼,终于尘埃落定,奥巴马继续连任。你知道不知道,就在大选背后,也有一些星座命理大师默默关注着这场大选,而且提前做出了他们的预测!而今天的结果,恰好证明了他们预测的准确性。 11月6日,奥巴马获得总统连任 五月份,占星大会上就预测出奥巴马获胜 早在今年的五月份,国际占星大会(简称UAC)在美国新奥尔良市召开之时,若道占星工作室就带来了会议上关于大选预测的信息: @若道占星:在UAC大会闭幕式之前,一个由6位占星师组成专题小组在参会者和媒体面前陈述了他们各自对2012年美国大选的看法。6位占星师分别就谁将赢得美国大选陈述了他们的看法,他们用不同的技术,每个人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次,所有人都认为奥巴马会赢得本次大选。但未来两年,奥巴马将面临异常艰难的时刻。(5月30日05:57发布) 双鱼座的罗姆尼不会狮子座奥巴马的对手 占星师幻觉:狮男胜于鱼男 ATS星译社的 星座 达人幻觉MM,直觉认为狮子男将战胜 双鱼男 。 @幻觉manjusaka:看了许多国外占星师对美国总统大选的分析,基本上从个人运势、家庭运势、重要关系人运势上分析,都是罗姆尼占了上风,但我仍然倔强的倾向奥巴马胜出,我只是单纯从性格上和政经能力上,就无法相信一个日狮月牛男能输给一个日鱼月蝎男!(11月4日发布) 有命理大师人物,罗姆尼夫人的面相不佳 面相与命运:面相预测奥巴马胜出 面相大师也从面相学的角度分析,预测奥巴马会胜出。 @面相与命运:继续跟踪美国大选。如果罗的耳朵,能够再好一点,我就100%押罗姆尼。和马蔡的台湾选举不同,两人的面相差距还不能做出大概率预测,不过我仍然继续看好奥巴马。除了两位候选人,我也仔细研究了副总统和第一夫人的面相,是个新的尝试。我知道很多风水面相师傅说是罗姆尼赢,我还是偏向奥巴马。 奥巴马一样同为狮子座的美国总统克林顿 大选结束,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水逆为上升水瓶助运 网友焦焦焦夢茹:看来真的是水星逆行的影响,给上升水瓶的奥巴马带来了好运,那么多星座受水逆影响即将导致不顺,唯独太阳or上升水瓶,能借助气势翻身。 历史上的两位狮子总统 小马哥_Mark_:大选尘埃( 微博 )落定,美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位能在50岁前当选并获得连任的总统,奥巴马和克林顿都是 狮子座 的,这的确是个年轻有为,爆发力十足的星座。 ———————————————————————————————— 希拉里大姐还会继任国务卿吗? 俺支持希拉里大姐继任国务卿! http://www.022net.com/Page/Politician/Abroad/xilali.html 希拉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当代杰出女性。赞誉的人称他胸怀改革壮志,为妇女、儿童权益奔走呼号;讨厌的人则称她是“野心家”、“四处伸手的章鱼”。之所以希拉里总是成为争论的焦点,在于希拉里生性坚强,希望能在美国这个基本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里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空。但希拉里只有一个,人们不知道,当有一天希拉里淡出人们的视野,美国政治舞台上市否能再呈现那绮丽的亮彩。 希拉里1947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毕业于耶鲁大学。 1975年,已是全美百佳律师的希拉里,放弃了在华盛顿的律师工作,来到阿肯色州嫁给了大学同窗克林顿。 1999年,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时,希拉里宣布要竞选纽约州参议员。 2000年11月,克林顿卸任总统之前的两个月,她成功当选参议员,并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成功竞选公职的第一夫人。6年间,希拉里凭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在被称为“老男孩俱乐部”的参议院里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尊重。因此在2006年的中期选举中,轻松击败对手获得了纽约州参议员的连任。 2007年1月20日,希拉里在其个人网页上正式宣布将参加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2008年6月6日,宣布退出民主党选举。 2008年12月1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名希拉里为国务卿。 http://baike.baidu.com/albums/2368521/2368521/0/0.html#0$7ac880512826a51d43a75b6b
3278 次阅读|4 个评论
奥巴马当选之后
热度 4 zhanghuatian 2012-11-7 13:55
我的微博同时出现了两条关于关于奥巴马当选的评论, 宋鸿兵:谁当选美国总统重要吗?一点也不!两党背后无非是一伙人,大银行家、大资本家及其智囊团,他们之间的分歧无非是利润怎么分的问题,是五五开还是四六分。国际问题的看法差别远大于国内事务。谁当总统并不能改变美利坚帝国的利益结构。4年前奥巴马信誓旦旦地说:我们需要改变!结果呢,他改变个鸟?! 王克勤:【奥巴马连任】马丁-路德-金曾向全世界宣告“我有一个梦想”——真正实现人人平等,让每一个人获得尊严与权利。四年前,奥巴马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标志着这个理想的实践,我以为他不单单是美国总统,更是世界总统,现在他连任了,在这个不平等、藐视人权的世界,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希望与进步。 宋鸿兵是谁中国人似乎都知道,王克勤先生是一名记者。这,我该相信哪一个呢?
371 次阅读|4 个评论
奥巴马赢了!
热度 9 lujiangxiao 2012-11-7 13:26
虽然奥巴马总统上届的表现不尽人意, 但年轻人, 学者, 新移民还是倾向他的. 半夜消息传来,学校里的大学生都跑出来庆祝. 他的上届处处受到国会牵制,但他还是通过了全民健保法案,这是民主党几十年来追求的目标. 第二届他应该可以放手干了. 希望他能珍惜民心,振兴经济. 希望他会让历史记住这一天.
3227 次阅读|35 个评论
奥巴马成功连任美国总统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1-7 13:24
奥巴马目前已经赢得281张选举人票,超过当选总统所需的270张。目前计票仍在继续,但罗姆尼已无望获胜。支持奥巴马的选民一片欢腾。 【奥巴马获胜 帝国大厦蓝柱亮满】帝国大厦的红色灯柱代表罗姆尼,蓝色代表奥巴马,随着票数的宣读,两个灯带不断地往上升高,最后获胜的一方其代表颜色将点亮整幢帝国大厦。 【罗姆尼发表讲话承认败选】 据美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7日凌晨,美国总统大选初步结果出炉,美国总统奥巴马成功连任。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发表讲话,承认败选,对奥巴马表示祝贺。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210 次阅读|4 个评论
【微博】CNN宣布奥巴马冻蒜
热度 3 曹聪 2012-11-7 12:23
元芳,你怎么看? 大人,美国人民很幸福!
个人分类: 微博|2466 次阅读|5 个评论
【微博】奥巴马校友胜出在即
热度 1 曹聪 2012-11-7 12:19
丫uXin同学所在的俄州仍呈胶着状态。 补记:奥巴马还是赢了这个摇摆州。
个人分类: 微博|23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投出你神圣的一票,支持奥巴马
xupeiyang 2012-11-7 07:01
投出你神圣的一票,我们乐乐支持奥巴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cxODk5OTg0.html 美国大选结果预计中午揭晓 当地时间11月6日,2012美国总统选举投票开始。各州选举结果从北京时间7日8时起陆续出炉,中午或将最后揭晓。奥巴马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罗姆尼毕业于商学院,被指是哈佛生之间的对决。 奥巴马的眼泪 5日,奥巴马在艾奥瓦州进行最后竞选活动时泪洒现场。他在演讲中称:“我又再次返回艾奥瓦州求得你们的支持。我回到这里,是希望你们帮助我们完成最初的梦想,因为这里是我们变革行动的发源地。”当他回忆起那些曾帮助他竞选的人们时,竟然泣不成声。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429 次阅读|7 个评论
统计学家预报美国大选:奥巴马获胜概率92%
热度 3 郝炘 2012-11-6 14:54
统计学家预报美国大选:奥巴马获胜概率92%
统计学家、《纽约时报》博客作者 Nate Silver 建立了一个模型,对各家做的投票民测(polling results)做荟萃分析。 他给出大选日前最后的预报:奥巴马将获得315.2张选举人票(electoral vote),50.9%的普选票(popular vote),连任概率为92%. Silver曾准确预报了2008年49个州的大选结果,只报错了Indiana州的结果。 下面是他算出的2012年大选奥巴马或者罗姆尼在各个州获胜的概率,蓝色代表奥巴马赢,红色代表罗姆尼赢,颜色越深概率越高。 截屏图片来均自 http://fivethirtyeight.blogs.nytimes.com/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7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现在罗姆尼比奥巴马更证明美国梦
yue 2012-11-5 22:04
奥巴马证明了美国梦,和美国在多元化进程中的成果。 但是,如果现在是罗姆尼上台,更证明美国梦和美国的多元化。因为,罗姆尼是摩门教,而且罗姆尼随家人曾经因为宗教与法律的冲突而移民墨西哥。 因此,如果奥巴马和罗姆尼的当选,证明的都不是他们自己,而是美国。
个人分类: 法学|1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算不如天算:奥巴马和1912年
大毛忽洞 2012-11-3 09:32
人算不如天算:奥巴马和1912年
人算不如天算:奥巴马和 1912 年 自然界存在因果关系, 反映在人类社会就是因果报应。 但是,自然界不是绝对地服从因果关系的, 有时还要服从不确定性。 (人类社会也要服从不确定性) 如果说“人算”属于“因果关系”的话, 那么,天算就是不确定性。 奥巴马在台上, 罗姆尼在台下。 飓风桑迪突然访问美国, 这是奥巴马和 罗姆尼都没有算到的。 这也正是所谓的: 飓风桑迪搭台,奥巴马唱戏, 伴舞的却是美国的国家机器。 100 年前的 1912 年, 美国也是大选年, 这年也是民主党的候选人(伍德罗 . 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当选总统。 非常巧的是, 1912 年袁世凯接受孙中山的支持共和的条件, (如果袁世凯支持共和,孙中山就辞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被南京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桑迪”真厉害 64人死亡 世界末日实景
xupeiyang 2012-11-1 07:50
“桑迪”致美至少60人死 胡-锦-涛致慰问电 风暴“桑迪”已在美国造成超过60人死亡。国家主席胡-锦-涛31日致电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近日美国东部地区遭受热带风暴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表示深切同情和诚挚慰问,相信美国灾区民众一定能够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说我国依然只是美国“潜在伙伴”
热度 1 duke01361 2012-10-24 02:48
奥巴马说我国依然只是美国“潜在伙伴”!听了奥巴马的这番言论,老夫甚感错愕!我们至今还只是美国的“潜在伙伴”,这似乎与我们之心理期待不符啊! 罗姆尼更神经,他说等他一上任就会立即宣布我国为“汇率操纵者”! 非常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美国人选总统却拿我国“发狠”? 这太让人伤心至极啦! 难道美国真敢与我国冷战?或真的为了美国的同盟与我们开展一场以导弹为主的真实战争? 这种局面让人感到忧虑! 那么我们期望:"希望美方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消除中国企业赴美投资不合理限制等方面有切实措施和实质进展" 这会有多大的可能?
个人分类: On Culture|247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和罗姆尼都不是好东西!
热度 1 seawan 2012-10-23 12:39
根据俺认真观摩 奥巴马和罗姆尼 的电视辩论, 在和 新闻联播 之类的正面素材相对比, Open in Google Docs Viewer Open link in new tab Open link in new window Open link in new incognito window Download file Copy link address Edit PDF File on PDFescape.com Open in Google Docs Viewer Open link in new tab Open link in new window Open link in new incognito window Download file Copy link address Edit PDF File on PDFescape.com Open in Google Docs Viewer Open link in new tab Open link in new window Open link in new incognito window Download file Copy link address Edit PDF File on PDFescape.com 得出结论: 奥巴马和罗姆尼都不是好东西! 在辩论上,双方 互相揭底 ,把对方说的一无是处, (除了礼节性地说说对方的出发点也很好、这个问题很好之类的套话外), 对比之下, 这两个家伙基本上是两个恶棍, 不仁不义不忠不信。。 不明白美国人民干嘛还让他们做候选人??
个人分类: 周围|1755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总统候选人辩论--罗姆尼威武,5个儿子
zls111 2012-10-23 11:40
美国总统候选人辩论--罗姆尼威武,5个儿子
Romney威武,5个儿子。辩论结束后,儿媳抱着孙子过来祝贺,5个儿子一起来了,儿孙满堂呀。奥巴马也过来与罗姆尼的孙子孙女,儿子儿媳妇门打招呼,看似很喜欢他们。似乎,他们也很喜欢奥巴马。这哪里象政治,真温馨的场面。 来张接图来说明下: PS:虽然罗姆尼落选了,我觉得对子孙们还是非常大的鼓舞,毕竟与总统就差那么一点点;后代们至少还有一个可以超越的目标,总统!
3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起诉奥巴马的三一集团:中国一定要对等开放市场、注意国家安全
toloding 2012-10-20 20:45
凤凰财经讯 10月18日消息,三一集团董事向文波今日在发布会上称,他想借起诉奥巴马事件提醒中国政府,注意自身的国家安全。“ 我们在美国离他军事基地一千多公里的地方,说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我在想,我们买了美国多少东西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座的专机是美国的飞机,我们要不要担心一下国家安全问题啊,我们几十座核电用的美国的核电设备甚至控制系统,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美国人已经在我们中国埋下了几十颗原子弹。 ”他如是称。 向文波:所以我们这次开新闻发布会,是要告诉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中国所有关心这件事情的媒体记者和朋友们,三一在美国到底干了什么事,我觉得我们是依照美国的法律在美国进行了一项非常正常的投资,我们没有干什么伤天害理,更没有干什么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事,我们不开这次会议不足以解释这个事情的真相。 第二,不起诉解决不了问题。大家知道我们在美国受到不公正待遇,这个命令是奥巴马总统下的,不起诉他起诉谁呢。 网上有些网友在我的微博留言,说你敢起诉中国的总统吗?我的回答是,首先我们中国没有总统,第二,我们的国家主席、我们的总书记、我们的总统在我印象中间还没有签署过这样的东西。 第三,为什么要起诉呢? 其实我们是对中国的国民进行了一次国民教育。中国有一些学者,首先讲对自由经济有一种超乎正常范围的崇拜,我们老百姓可以理解为完全脱离现实的崇拜,一直以来以各种方式在甚至批评中国政府对世界开放不够,我认为我们要让这个事情告诉全中国人民,世界贸易是怎么回事,真的是我们想的那样吗,我认为不是。 我们也想通过这个事情告诉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这个事情刚才大家知道,实际上我们这个项目从别人手里买来的,在此之前别人在这里面已经安装了风机。第二,人家说我们影响国家安全搬迁,我们同意搬迁,但是我们希望得到一些补偿。 别人不同意我们建,我们说可以,我们转让给别人,甚至转让给美国人,美国说不行,你不但不能转让,中国人还不能进去,你的财产还不能搬走,我看这个对我们中国有一些,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跟不讲理的地痞一样。你说我影响国家安全,我不建了行吗?也不行,你说我影响国家安全,我拿走行吗?也不行,你说我影响国家安全,我卖给美国人行吗?也不行。 我觉得已经超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是讲道德的理解范围。 另外,我们也想通过这个问题提醒中国政府,要注意我们自身的国家安全。我们在美国离他军事基地一千多公里的地方,说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我在想,我们买了美国多少东西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座的专机是美国的飞机,我们要不要担心一下国家安全问题啊,我们几十座核电用的美国的核电设备甚至控制系统,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美国人已经在我们中国埋下了几十颗原子弹。但是我们老百姓想这个问题吗?当我们向别人敞开我们的市场的时候,我们考虑过这可能对我们国家安全造成影响吗?所以我想,我们至少在以后的国际交流中间,非常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对等的与这些国家开放市场,别人把我看成朋友我也把别人看成朋友,别人把我看成敌人我也要把别人看成敌人,这个 对等我认为应该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在国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 。 作为我们三一这个企业来讲,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我们也希望中国政府尽可能的对外开放市场,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政府在开放市场的同时能够对等的开放。
个人分类: 社会大势|2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日记
benlion 2012-10-20 12:22
我一年至少有十多次想停止写博客或网络日记,可是常常冒出一些观点和想法,又将其写下或记录下来。 奥巴马写网络日记吗?一个政治人物,不可能在网络随意泄露自己的想法和行踪,故而,我以为不大可能,那么是否在自家笔记本上写日记呢?这就无法判断了。 然而,曾国藩是每日写日记,本来不公开,却在后来也不得不公开而成为了重要文献。 我的父亲,也是一个能够坚持天天写日记的行政官员,还我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希望我们每天记日记;然而,我往往只能热心几天,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 那么,互联网时代,为何许许多多的人能够泡在网上写博客呢?这里可能就是一个互动现象,即使闭门在纸质笔记本上写日记,也在写的时刻有个假想的听众或读者在旁边,互联网却使得这种互动成为实际上发生的事情;于是,当你想停下来的时刻,突然看到一条资讯或博文或评论等,马上就会又产生一个想法或评论或回答,这就形成一个链带过程。 企业家和商人,是否也写网络日记呢,也许与政治人物一样,存在一个商业秘密和商人的行踪和想法泄漏的问题;于是可能写的人也不多;但是,明星、艺人和学者却不一样了,文化和传媒、教育很难分开。 学术和知识文化界,不存在职务、升官和发财等之争,只要保持人和,而学术争论就可能自由进行,唯一需要遵守一个学术道德原则。 (日记,将设置隐藏)
个人分类: 2012|2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赢了昨晚辩论吗?舆情自动检测告诉你。
热度 1 liwei999 2012-10-18 15:54
奥巴马赢了昨晚辩论吗?舆情自动检测告诉你。
Obama won the debate, see our evidence 民调自动化,技术带领你自动检测舆情: 社会媒体twitter的自动检测表明,奥巴马显然赢了昨晚的第二次辩论。人 气曲线表明他几乎在所有议题上领先罗梅尼。 对奥巴马真正具有挑战性的议题有二:一是他在第一任总统期间的经 济表现(6:55pm);二是批判他对中国不够强硬 (7:30pm)。 人气曲线反映了由 我们自然语言技术支持的实时舆情挖掘。 技术改变世界,甚至总统......乃至你我。 技术改变世界,甚至总统。。。乃至你我:奥巴马赢了昨天的二次辩论 日期: 10/18/2012 02:32:00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社媒挖掘|69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够数学的
热度 5 jiangxun 2012-10-12 23:44
作者:蒋迅 美国人是可以拿总统开涮的。瞧下面的两幅,奥巴马够数学的吧? 再来两张罗姆尼的:
个人分类: 天下|3119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2美国大选,罗斯福或里根?
techne 2012-10-6 14:59
2012美国大选:罗斯福或里根? (草稿,请勿引用) 王键   美国大选已临近11月6日的选举日,最近的场面也悬念迭出,越来越热闹。本来,此前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已经明显处于下风,尤其最近两个月负面新闻不断。先是民主党在背后使招,曝光了罗姆尼在私人筹款晚会上的录像,当时罗姆尼声称:“47%美国民众不交收入所得税,还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可以说,这个录像极大地损害了罗姆尼的形象(尤其在美国的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群体中),可能导致其支持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事后,罗姆尼也对记者辩解说:他当然要为100%的美国民众服务,只是他和奥巴马的方式不同;前者要强调福利手段和政府扶助,而他更强调每个人都要更独立自主,通过自由企业制度来创造繁荣。   但头几天,可能是共和党以牙还牙搞报复,奥巴马在担任参议员期间的一段以往从未被公开的录像也遭到媒体曝光。在录像中,奥巴马先是对他以前那个口无遮拦、臭名昭著的精神导师赖特牧师赞不绝口,随后又拿遭911袭击后的纽约重建、遭飓风袭击后的佛罗里达都顺利获得联邦拨款这件事,同新奥尔良在灾后却迟迟得不到重建拨款来进行对比,暗示联邦政府对黑人密集的新奥尔良漠不关心,而背后的原因是因为种族歧视。对这段曝光录像,“每日呼吁”的创办人卡尔森(Tucker Carlson)就直白地对福克斯新闻电视台说,那些录像证明当时的候选人,也就是奥巴马,是在“煽动种族仇恨和恐惧”。卡尔森说,这是种族言论,目的就是让人们恐惧。这是一名团结者所反对的,这是一名煽动者的做法,是错误的。这些话,意在表明奥巴马言论失当,缺乏足够领导力。   奥巴马这段遭曝光的旧日录像,到底能对他近期的支持率产生多大影响,可能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明确。但上周三晚结束的美国总统第一次电视辩论,奥巴马似乎是输得没什么悬念。CNN,福克斯,ABC,美国三大电视新闻网的报道都倾向于罗姆尼赢得了这次电视辩论。民调也显示认为罗姆尼在辩论中表现更好的观众比例有67%,而认为奥巴马更好的,只有25%。辩论结束后,双方还在打口水战。奥巴马团队指责罗姆尼在辩论中隐瞒立场,“不够诚实”;罗姆尼的团队则回应说,这种指责只不过是奥巴马在表现不佳之后进行的“损害控制”和“危机公关”。同样,电视辩论对支持率到底会产生多大影响,恐怕也要过一阵子才能得到明确结论。   无论如何,美国确实再次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两位候选人,有意无意地,都在用前辈成功政治家的形象映射自己。奥巴马在上届大选中,喊得最多的口号就是"We Can Change","Yes We Can"。同样面临变革时代,奥巴马似乎是在以民主党重量级前辈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衣钵传承者自居,试图让政府在美国经济的重建过程中扮演更换重要的角色,通过增加政府拨款来改善美国的教育、医疗以及新能源等行业的前景,刺激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奥巴马相反,在罗姆尼的多次演讲中,他显然在以共和党最成功的总统之一罗纳德.里根的形象和气质激励听众,让大家相信他可以像里根一样团结美国,并再度激发美国的活力。   颇为巧合的是,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夫人也都同两位前任较为相似。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身材高大(身高一米八),风格颇为硬朗。这一点同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很相似。而罗姆尼的夫人安,气质优雅举止高贵,同里根的夫人南希也很有相似之处。在上个月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先后分别举行提名大会时,两位夫人都各自占到了前台,深情款款地讲述了在她们眼中各自夫君的形象和成功故事。   安.罗姆尼在共和党提名大会上的完整演讲:http://www.therightscoop.com/rncs-best-speech-of-the-night-the-next-first-lady-anny-romney/   米歇尔.奥巴马在民主党提名大会上的完整演讲:http://abcnews.go.com/Politics/video/michelle-obama-dnc-speech-full-2012-hard-work-17156165   从这两位都很优秀的女性的演讲视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奥巴马和罗姆尼,以及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在风格和政治基础上的差异。米歇尔,更像是位出自中产阶级的优秀代表,是美国中产阶级中的富人。而安,她的优雅和高贵,足以说明她有别于米歇尔的中产阶级身份,她更具备美国最富裕阶层的出身。米歇尔的讲话方式,更热情,更具有亲和力,更喜欢用煽情的方式来带动观众。而安,则更倾向于在平淡的表述中,一步步把观众带到话题焦点,再用几句简明扼要的点睛之语,把气氛带到高潮。笔者看下来的感觉是,这二位夫人都非常非常优秀。差别仅仅在于,前者更中产、更亲和,后者更贵族、更优雅。   从两党大会的视频剪辑背景中,我们也可以大致窥测到这一点。共和党大会的观众,绝大多数是白人,即使有黑人,也是像赖斯这样的精英人物。而民主党大会,相对就更草根一些,各色人种一应俱全。有色人种,拉美裔,以及黑人,是民主党大会镜头中经常切换的画面中会看到的类型。也许,正如美国保守派学者亨廷顿早在《我们是谁?》一书中所担心的,美国大量涌入的少数族裔,也加速促成了现如今这个对美国提出变革要求的时代的到来。面对少数族裔、移民等棘手问题,传统的居于保守立场的美国共和党,必须寻找有效的方式来协调以往的保守倾向同变革时代间的冲突,否则,一旦面临人口和选民的更快变化,共和党在美国政治中的角色可能会持续下滑。   笔者个人的偏好,是更倾向于罗姆尼。几天前同两位在沪的外国人闲聊,他们是在美国留学的希腊人,都是白人,到上海来做交换生。两位的立场却都惊人的一致:奥巴马和罗姆尼,都不是他们眼中的理想人选。但如果非要选一个,则会选罗姆尼,而不是奥巴马。理由是:奥巴马的领导力欠佳,上台后基本上没做成什么事情。我个人的感觉也同他们类似,奥巴马在2008大选时喊的口号确实激动人心,但奈何他执政口号喊的很好,但很多事情却无法做到。这方面,除了美国自身的制度设计问题以及两党政治博弈可能存在某些难以摆脱的缺陷之外,奥巴马太年轻、缺乏政治经验可能也是个问题。毕竟,奥巴马在担任总统职务之前,只担任过参议员职务,没有当过州长。这可能让他有些华而不实,缺乏实际操作中的执行力和统合能力。在2008大选中,由于他的对手是年纪很大的麦凯恩,而麦凯恩本人是美军英雄的出身,而且也是参议员,没有担任过州长职务,那么在同奥巴马竞争时,奥巴马欠缺经验的弱点可能还没有被充分暴露出来。然而,当这次的对手换成了罗姆尼,事情就不太一样了。   翻遍罗姆尼的履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位成功人士,甚至堪称完美。事业上,白手起家,成为巨富;家庭上,儿孙满堂,也是模范。在政坛上,罗姆尼在马萨诸塞州的州长经历也非常成功。可以说,罗姆尼堪称经典的美国梦的化身。而且罗姆尼的年龄也非常合适,既比奥巴马更成熟,但又不像麦凯恩那么衰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确实遇到了个很难对付的对手。尤其第一场总统辩论中,罗姆尼风度翩翩侃侃而谈,反观奥巴马有时反倒结结巴巴。到底谁是美国总统?恍惚之中,罗姆尼和奥巴马好像是已经换了位子。这里的缘由,恐怕在于罗姆尼丰富的业务经验以及对美国经济的深刻理解,毕竟,同奥巴马的经历不同,罗姆尼在他大部分的职业经历中,都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他对商业和经济问题的理解,肯定要比一般的政界人士更深刻,也更前沿。   罗姆尼在选战中提的两个让笔者印象深刻的理念,其中一个是“自由企业制度不只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上的成功,而且可以让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笔者对这一点很有感想,不妨对照看看国内的情形:中国大量的国企和政府控制,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制造出大量品质不那么好的人。罗姆尼的另一个敏感提法,则是要给富人减免税。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仍然在于:我们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这个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如果这些富人都很混蛋,都是靠不务正业不择手段撒谎造假欺下瞒上发的家,那么征税进行财富转移当然就是有必要的。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些富人都确实是靠自己个人能力创造了成功,那么征税问题的本质就变成了:究竟是指望政府,从好人能人的兜里“抢”钱,并把这些钱花掉,这样做更正当、更有效率?还是让那些确实很优秀的成功人士自主决策怎么花钱,来持续创造真正的经济繁荣?显然,罗姆尼认为:奥巴马的方案过于依赖政府,最终不但会妨碍市场的复苏,而且还会败坏人的品格。   当然,笔者在这里说这么多,还只是“外人不足道”。最终到底谁会当选,总还是有赖于美国选民的裁决。美国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究竟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沿着罗斯福的足迹,还是继承里根的旗帜?这一切,最终只能由美国人自己做出决定。但不管是谁当选,美国式的看重个人独立自主、追求自由价值观的固有趋向,恐怕将是任何人都难以改变的。笔者此时又想起2010年世博会时,在世博专线地铁中偶遇一位美国中年工程师时的谈话。当时,笔者告诉他奥巴马那句"We Can Change"竞选口号很棒,言简意赅,一幕撩人。这时,这位美国工程师却在微笑之余,把嘴一撇,用一种很无奈地表情说:"Politicians","You know it"。实际上,他在2008年大选中还投了奥巴马一票。然而他在使用"Politician"这个词时的表情,倒很让我想起国人在说“骗子”这个词时的那种轻蔑态度——而这就是司空见惯的美国式的对权力的作用充满怀疑的观念。   尽管美国这个世界领袖国家在历史上英雄辈出,几个世纪以来产生了很多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政治家,但美国人对于政府和政客的这种怀疑态度,却足以充分说明美国固有的传统和实质。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美国人最需要的恐怕已经不再是罗斯福早已解决的“四大匮乏”问题,而是美国如何能用和别人不一样的方式,在不使用专政集权和无限权力工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有效捍卫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中所宣扬的自由权利?而这也是美国精神的实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长远的尺度来看,尽管奥巴马式的很多主张对于劳苦大众或社会底层民众更有煽动性和诱惑力,但笔者却更看好“里根”和“罗姆尼”,因为他们的立场尽管不那么“大众化”,但却可能是更深刻、更正确的。也许,“奥巴马”在向左走得过远之后,应当适当调整下自己的方向,这可能会有助于他的连任。
个人分类: 时世评论|1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不会连任美国总统
duke01361 2012-10-6 01:24
奥巴马不会连任美国总统 直觉告诉我,奥巴马不可能连任美国总统。不过他如何努力,下一任美国总统绝对不是奥巴马!
个人分类: My Ideas|3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巅峰对决--奥巴马和罗姆尼的选前电视辩论
热度 2 lixinhai 2012-10-5 20:43
巅峰对决--奥巴马和罗姆尼的选前电视辩论
9月3日,奥巴马和罗姆尼进行了90分钟的电视辩论。罗姆尼猛烈攻击奥巴马的各项政策,为他的选举赢得了几分。 我曾经以为,格尔(Al Gore)在《不可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中的表现,创造了演讲的最高境界。清晰的逻辑、充分的证据、精美的图表,整个表现令人叹为观止。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然而,格尔一个人的表演,在精彩程度上,比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辩论差远了。罗姆尼支持率落后,他为电视辩论进行了精心地准备。他在丹佛大学的会场上,列举了许多数字,激烈攻击当前的高失业率、高赤字、900亿的新能源刺激计划和医疗保险改革(戏称为ObamaCare)。奥巴马略显被动,努力解释并伺机反击,指责罗姆尼的策略不可行。 公开演讲时人会紧张。想想毕业答辩时的紧张,晋升职称时的紧张,大会报告时的紧张,项目考核时的紧张,与美国总统竞选的电视辩论相比,都是小孩过家家,不值一提。演讲的最高境界,是在对手抓住自己的软肋时疯狂攻击时,依旧镇定自若(尽管有些尴尬),思路清晰地解释和反击。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精心准备若干“炮弹”才行。对于确实难以说明的问题,奥巴马作为政治家是巧妙地回避,我想我作为科学家则应该痛快地承认(我对此了解不够)。90分钟的激烈辩论,两人都没有明显的失误,这点实际上十分难得,也证明了两人的素质。 主持人是吉姆(Jim Lehrer)。他是78岁的老记者,总统竞选辩论的御用主持人。这是他第12次主持这样的辩论。他竭力试图控制时间,但是5、6次被罗姆尼直接无视。奥巴马的策略是在时间快到时,强调“我最后一点是......”。结果最终还是奥巴马多占了几分钟的时间。罗姆尼多次抢话,风度上差一些。 听完辩论,我完全倾向于奥巴马。原因是基于个人的,有两条:1.奥巴马要增加教育投入,奥姆尼没有;2. 奥巴马要削减军费,奥姆尼要维持军费。 这场辩论是以奥巴马提到当天是他结婚20周年纪念日开始的,他提到当着四千万观众说及此事很有意义。奥姆尼表示祝贺,说这是很浪漫的纪念日,在这个场合“with me”。他最后说到“with me”时,我笑喷了。这个月还有两场辩论,令人期待。 (Credit: Reuters/Jim Bourg/AP/Eric Gay)
5018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总统出面下令禁止中国公司在美建风电场
热度 2 duke01361 2012-9-29 11:18
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出行政命令,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三一重工在美国兴建数个风电场。 看来美国还是把中国不当作自己人啊!那么美国把那么多的钱让我们中国给赚了去了,这又意味着什么?通过货币掠夺我们的资源?我们手里攥着一把即将贬值的废纸么?美国的QE3计划是不是很早就预谋好了?等你中国人手里攥着一把美元的时候,美国会突然宣布那些美元分文不值了? 现在美国总统下令干预中国公司的经济行为?这难道不是在暴露美中关系本质上还是彼此不信任这个事实?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们拼命学习美国那一套,岂不是让美国人给我们耍了? 据我了解类似的事件还有: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在9月13日召开听证会,就两家中国电信公司──华为及中兴通讯是否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进行调查等等。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291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了昨晚《一虎一席谈》“奥数问题”的辩论的一点感想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9-23 09:39
科学网也做过相关的专题,谈的都是道理上对奥数的否定。但科学网上的专家很少去深入的分析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奥数为什么这么火? 我不敢说“存在即合理”但某种现象的存在一定是有原因的。“奥数问题”的本质还是体制问题。 个人认为中国的教育现在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奥数问题不过是该病人身上的一块牛皮癣。我同意昨天辩论中反方的观点就是:禁了“奥数”还会有“奥体”、 “奥语”、 “奥乐”等各种奥。从目前来看“抵制奥数”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可能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反效果。但王小东等反方观点的论调我是不能同意的,因为开出的“抵制奥数”的药方可能不对,但当前的教育问题还是要正视的。 王小东认为,奥巴马、比尔盖茨夸奖过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就很好了。但是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点实力的中国人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国外念书的这一现实问题。王小东提到“美国雇工程师都雇中国人”,可那些工程师不就是打工的吗?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高级民工。转变中的中国需要的是要能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因为我们不能永远安于给美国打工啊。而中国当前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普遍都是高级民工,所谓的“技术人才”不就是给美国科学家背书的技术员吗? 在昨天的讨论中,我认同那位美国归来的教授的说法,拯救中国教育的良方就是成立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并存可以彻底改变“计划教育”的弊端。中国人是私学的老祖宗,然而外国人现在用的比我们好。从这点来看中国当代的所谓教育家连孔夫子变革的勇气都没有学到。提到私学,我还想说:中国的企业家们真是太没有责任感了,他们更喜欢把钱扔到澳门的赌场,过去民间的私学都是乡绅在掏钱,中国当代企业家的见识还不如古人吗?从这个小事上来看,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不过是一帮暴发户而已,永远当不了贵族。 不高兴归不高兴,但是改革还是要靠这些人,希望他们真正能站在民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8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能够阻止中日钓鱼岛大战的只有一人马英九!
热度 1 砥中 2012-9-22 00:38
能够阻止中日钓鱼岛大战的只有一人马英九! 日本搞钓鱼岛“国有化”,中国宣布钓鱼岛海域领海基线,局势发展到这一步,中国、日本都已经无路可退。谁退谁就意味着失去钓鱼岛。 中国与美国之间,回旋的余地也很小。中美是核大国,核大国相处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相互尊重对方的底线。然而,在中国明确宣布拥有钓鱼岛的主权之后,美国宣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踩踏了中国的底线,而中国则以划定领海基线的动作予以回踩,这样,中美双方的立场在钓鱼岛问题已经严重冲突。 此时的奥巴马正在着急上火,想避免中日钓鱼岛争端演变成中美日海空大战,必须力压中日双方退让。 但是,奥巴马明白,压中国退让已无可能。中国在一个月内连射四枚战略核导弹,就是对美表明了一种强硬态度,这就和当年老毛在1969年的国庆前一周内连续进行两次秘密核试验一样,就是为了显示一种“做好战斗准备”的姿态。 美国压日本退让,有那么一点点可能,但是,美国要冒失信于盟友的风险,承受第一岛链被扯断的后果。奥巴马能否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很难说。 可以形象的说,目前中国与美日之间处于相互用枪指着的状态,能够是剑拔弩张的局势缓和的,似乎只有一人——中国台湾的地方ZF领导人马英九。 马英九刚刚飞临彭佳屿,远眺钓鱼岛,如果他是作秀就是小人,如果他是有所图就是高人。此刻,他若能派出台湾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飞夺钓鱼岛,那么,整个难局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镇住了日本的手。日本对台湾开战,中国大陆必然不会袖手旁观,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联手,日本没有任何胜算。 其次,按住中国的手。中国实际上也处于战与和的纠结之中,台军若此时飞夺钓鱼岛,起码给了中国大陆静观其变的机会。马英九笑曰:“老虎,同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谁占不是占,您不会打我吧?” 第三、给了美国一个大台阶,奥巴马有了顺坡下驴的机会。美日有“安保条约”,美台有“对台关系法”,实质上是盟友关系。对于盟友与盟友之间的纠纷,美国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袖手旁观了,这就和韩日“独岛”争端类似。台军控制钓鱼岛,第一岛链貌似完好,也使美国可以勉强接受。台军是美国一手扶持的,一水儿的美国造,而且,还是美国颇为看重的“民主灯塔”,美国怎能把台湾打个稀巴烂?而且,美国打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岂能坐视不管?中国大陆与台湾联手,美国不但没有信心获胜,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 因此,此时马英九出手,突然出现在三个拿枪互指的人中间,看似冒险,但实际上起码有中国大陆和美国都可以接受。 在QQ里有人问我,能不能预测此次钓鱼岛危机的结局,要与众不同的。我想来想去,马英九飞夺钓鱼岛,这可能是最雷人的结局了。 马英九若是挥兵钓鱼岛,既可解中美之间的死结,又可以扬自己收复国土之名,也扩大了地盘,可谓一举多得。这需要大勇气,也需要大智慧!
1960 次阅读|1 个评论
那是谁建的?谈谈大小政府之争
fouyang 2012-9-21 09:01
那是谁建的?谈谈大小政府之争
这次选战中,一个热门话题是奥巴马的言论:“如果你有一个公司,那不是你建的。”这句话几乎成了共和党全国大会的主题。而民主党则指责对手歪曲了奥巴马的原意。 这句话是奥巴马最近在佛吉尼亚的集会上说的。原话是: “If you were successful, somebody along the line gave you some help. There was a great teacher somewhere in your life. Somebody helped to create this unbelievable American system that we have that allowed you to thrive. Somebody invested in roads and bridges. If you’ve got a business. you didn’t build that. Somebody else made that happen. The Internet didn’t get invented on its own. Government research created the Internet so that all the companies could make money off the Internet.” “如果你成功的话,一定是有人在有些时候帮了你。你可能有一个出色的老师。有人建设了美国的绝佳系统,允许你脱颖而出。有人为在道路和桥梁投资。如果你有个公司,那不是你建的。其他人成就了它。英特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政府研究创造了英特网而让所有公司赚钱。” 这段话的歧义在于,那个“那不是你建的(you didn’t build that)”的“那”(英文的“that”),是指同一句话里的“公司”(共和党的声称),还是前一句话里的“道路和桥梁”(民主党的声称)。这个问题可以请语法专家去回答。我这里只是想由此引申出两党的一个重要理念区别:政府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共和党认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个人的努力。而政府只是为这种努力提供条件。所以除非必要,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参与,而给个人提供更多空间。而民主党则认为,政府提供了个人活动的舞台和框架。用奥巴马的话来说,政府管理的政治经济系统“允许”了个人的成功。所以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该是一个大的参与者,甚至起到主导作用。在这一点上,我比较偏向于(但不是完全同意)共和党的立场,虽然我的根据也许不同于他们。 在这次民主党全国大会上,克林顿和奥巴马都反复提到“集体努力”。他们说,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互相帮助,荣损与共。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有力的政府,来支持我们的社会经济。在这里,他们偷换了概念:“荣损与共”的是社区,而不是政府。政府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需要社会上的合作,但不一定需要一个大政府。在地球上很多地方,我们今天看作政府职责的许多事,如帮助穷人,为小企业融资,维持公义等,是由社区完成的。社区的人际联系网络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纤维。用一个“无所不在”的政府去取代社区,使得“相互依靠”变成“依靠政府”,反而会削弱这个网络而降低社会的稳定性。 民主党提倡“大政府”理念时,常常提到“投资”:政府对科研,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的确,在这些问题上政府有着私人机构不可代替的功能。它集中一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对社会整体有益的事情中去。但是民主党的说法是一种误导,因为这些“投资”只是当今政府的一小部分。下图中显示了过去五十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在科研,教育和交通建设和营运中的花费在总花费中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到,每项花费额都很小,其中总和也只在百分之十左右。当然我不是说其它的政府花费都不应该或不必要。我只是说民主党用这些“投资”来为当今政府的存在辩护,逻辑上是不对的。我们从图中还能看到,在共和党和民主党执政的时期中(分别在图底以红色和蓝色标出),这个“投资”在政府花费中的比例没有系统性的差别。所以给主张“小政府”共和党戴上“反对公共利益,反对为美国投资”的帽子也是没有根据的。 数据来源: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近几十年以来,中国以“集权加市场经济”的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在西方世界中,政府相对强势的德国也在经济上一枝独秀。这就引起了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讨论。有人认为,国家资本主义集中社会资源进行长远投资,可以让经济更有效率,决策更明智。奥巴马也曾主张“基本建设大跃进”,由政府出资大建高速铁路等基本设施。当然这个主张至今进展有限,其中原因就不在本文范围内了。其实这种讨论并不新鲜。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成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在很多国际市场甚至美国国内市场把美国打得招架不住。当时“向日本学习”也是一个常常听到的口号。日本的长处除了重视教育,勤劳肯干外,也包括资源高度集中(不是在政府手里而是在几个大公司手里),政府管制强势。但三十年过去了,美国并未像日本的方向演变,日本也终究没有超过美国。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深刻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政府主导的决策和资源配置更适合于目标已经明确,而需要优化实施过程的情况。排除了各方面的利害冲突和沟通障碍而由政府统一主导,的确允许了更大程度上的优化(这里不谈价值观问题)。但是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集中资源于事无补,反而削弱了探索,尝试的动力和能力。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追赶的国家”来说,国家资本主义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在美国如今的地位,没有人能知道未来的走向,也就没有人有资格扮演“主导者”。奥巴马在宣传他的政府理念时,每每把美国说成“落后于中国”。这说明他也知道上面的道理。但美国真的落后于中国,可以追随中国的道路吗?至少在总体上,答案是否定的。奥巴马治下发展高铁和绿色能源的经历,也说明了“追赶中国”是行不通的。分散的,自下而上的“谷歌模式”,应该是更适合美国发展的模式。 对于坚信民主理念的人来说,让公选出来的政府及其官员来决定国家大事似乎没什么不对。他们应该是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理念。除开管理现代国家的复杂性和选民的有限能力不谈,在目前的美国,以民主政治体系作为决策机制至少有两个基本问题。第一,目前美国有近半数的人不需要缴付联邦所得税【注二】。当然他们也通过工资税,使用费等其它方式对国家做出贡献。但是那些负担基本是不随政治决策而变的。所以在考虑政府服务的价格性能比时,他们不是利益相关者。这种现象的存在就给民主决策的明智性打了折扣。 其次,民主制度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不被多数人的决定所侵犯。为此,美国宪法对政府的权限作了明确的规定。与宪法同时通过的十个修正案组成“人权法案“(bill of rights),规定了政府不得通过立法和执法侵犯公民的某些权利。然而,除了立法执法外,政府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是它的财务花费。通过拨款中的附加条款,政府可以推行某些社会价值和理念,而这些本来不在其权力范围之内。例如这次克林顿演讲中就提到,在救助汽车公司的法案中带有降低能耗的条件。前几年政府也曾利用华尔街银行“股东”的地位要求他们降低高官的奖金水平。共和党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例如禁止接受联邦资助的诊所介绍人工流产的选项,拒绝资助人体干细胞研究等。在理论上说,这种理念的推行是“自愿”的:你可以拒绝政府的资助,就不用接受那些条件。这与立法和执法的确不同。然而当政府成为社会中最强势的经济实体时,“不接受”往往不是一个现实的选项。当然,如果你同意他们推行的这些理念,你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是政府应该做的。而且这些行为也受到民主机制的监督和制约,而不是政府中少数人的为所欲为。但我的看法是:这不是具体理念的问题,而是一个权力的问题。是否应该允许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来绕过宪法的限制?如果我们相信对政府权力的限制是必要的,那么这种限制也需要落实到它的荷包上。 近年来美国政府的表现给了我们另一个理由限制它的规模。从小布什年代以来,美国政治日益两极化,国会中两党对立扯皮成为常态。奥巴马上台以来未能实现“变革”,反而沿着两党对立的路越走越远。从“健保法案”的强行过关到降低赤字问题达不成协议造成国债评级下降,我们看不到民主机制的成功。最近一向主张削减国防开支的民主党,大肆宣扬执行两党谈判结果的“自动减支”协议可能对国防损害,给我的印象是他们以国防经费为“人质”逼迫对方就范。当然,国会陷于两党争斗不是民主党单方面的责任。共和党很早就宣布以挫败奥巴马连任为首要目标。他们在国会处处设障也是造成如今政府僵局之重要的,如果不是更重要的原因。在这里我无法仔细分析其中因缘,而只想指出这样的事实:如此能力的政府,如何能让我们信任它主导经济?即使“大政府”的理念是正确的,这个政府也必须先从“小”做起取得信用,才能变“大”。 那么如果我们主张小政府的话,是否选出共和党就万事大吉了呢?并非如此。下图显示了过去五十年来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并在底部用红色和蓝色标出了共和党和民主党主掌白宫的时间【注一】。我们可以看到,从政府规模来说,两党的记录并无明显区别。事实上,政府规模的最大削减开始于老布什任期而持续在克林顿任期(其中有很多年是共和党在国会占多数)。而小布什任期内,因为反恐需要而增大了政府规模。而在前几年金融危机时,政府规模更是急剧增加。所以尽管两党理念不同,但在政府规模方面的实际行动却不相上下。尽管共和党主张在经济活动中减少政府的管制与参与而让自由市场来调控,他们却每每支持通过政府权力推行某些价值观的做法。 数据来源: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不管理念如何,政府总有自我膨胀的内在动力,政客们也在政府膨胀中获得更多权力。所以要制衡政府的膨胀,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当然,政府规模并不是唯一的问题。政府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是更重要的问题。但作为普通公民,我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了解和影响政府运作的一切。作为第一步,我们只能着眼于控制政府的总体规模。在投票或其他形式参与政治时,也许可以着重一下几件事。 首先,在美国,传统上对“大政府”就有天然的警惕,所以政府扩张并不那么容易。但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增加政府权力和功能。布什任期的政府扩张是在遭到恐怖袭击之后。奥巴马任期的引子是金融危机。这并不错。在面临危机时,通常的考虑要暂时放一放。但关键是“暂时”两个字。危机会过去,但政府扩张了要恢复就很难。所以我们作为选民要有历史眼光,至少记得危机前的状态,而不是一概把“当前”当作讨论的基准。 其次,我们做过家庭理财的都知道,任何时候总有很多“应该”的支出:买一辆新车,去某地旅行,房子装修一下,等等。这些支出每一项都会带来好处,但加在一起如果超出了负担能力,那就必须取舍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花钱没限制的话,“利国利民”的好事谁都会做。而真正的领导能力就是在财政约束下作出困难的决定,而不是敞开花钱。从二十世纪初,美国就有了“国债封顶”法律,每次国债数量超过封顶都要国会批准。但以往这只是例行公事。上次增加国债限额的提案差点造成重大危机,是两党在国会僵局的表现。不过这也有好处,就是引起了大众对国债水平的重视。当然增加国债通不过的话会带来重大灾难。但这不等于政府就有了不断增加国债的执照。如果能把每次国债增加的提案都变成关于政府规模的讨论,迫使政府作出一些削减,那就等于给政府膨胀加了一条“箍”,造成了一个花钱的硬约束。 另一个花钱的硬约束是收税。民主党常常把“交税”与“贡献”等同起来。反对加税就是“不愿作贡献”。这又是一种忽悠。对国家的贡献有很多方式,不等于就要把钱交给政府去花。国家税收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征集资源,一个是进行收入再分配。前者涉及到总税收水平,后者涉及到贫富人之间的税赋分布。很多人把两者混淆起来:为了公平,富人就要多交税,然后政府就能多拿钱,也就是“劫富不济贫”。其实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要为了公平给富人加税,那就把多收的钱直接分给穷人或用来还国债,不准进入政府预算;政府钱不够了要加税,那就所有人按同样比例加。或者更直接些:不是说布什减税就是便宜了富人吗?那就全部取消布什减税(而不是像奥巴马提出的只取消富人的部分),然后再作调整。共和党的主张是坚决反对任何加税,还要给所有人(包括富人)减税。这在目前的经济和政治状况下是很不妥当的,我反对这个立场。但是他们以的另一个主张,就是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规定加税必须由“超多数”通过,我是很赞成的。控制了税赋来源,才能有效控制政府规模。 另一个控制税赋规模的途径就是扩大交税的人口,而且规定加税必须按比例加。这样选民在投票接受加税时,自己的利益多少都会受到影响。奥巴马通过只向富人加税来资助他的健保改革,是玩弄政治权术的做法。只要自己不需多交税,大多数人都愿意政府多花钱,自己多少受点益。问题是今天是富人,明天就可能是你我,因为还有近一半的选民反正是不用交税的,他们乐得投票加你我的税。长此以往,民主就会变质。美国以前为反对“交税而没有投票权”不惜发起独立战争。今天,我们也应该把“绝大多数选民都要交税”作为一项国策。(如前所说,这里说的是受政策影响的所得税。其他税赋是固定的,不影响投票决定,不在讨论范围内。)对于穷人,可以由政府提供现金补助(如上段所说),但这现金也要交税。这样,才在某种意义上实现民主党高喊的“同舟共济”。 美国的建国理念是基于洛克(John Locke)的理论:所有权利都天然属于个人。人们为了在一个社会共存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通过某种“合同”的形式放弃部分权利而让政府管理他们。按照这个理论,政府是人民“不得已”的选择而应该被保持在最小范围。然而,政府并不总是一个驯服工具。一旦它存在而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资源,它就会“自我喂养”而变得越来越庞大,甚至取得主导地位。那时就不是政府依靠人民的授权而存在,而是人民依赖政府的运作而生存了。所以,“小政府”的理念不能靠政府来维持,不管是哪个党的政府。这个理念只能靠我们大家,靠我们对政府扩张的不断警惕和反抗,靠我们看紧自己的钱包。 【注一】用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衡量政府规模是个简单的办法,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政府支出不变但经济成长加速或减慢,这个度量也会变化。所以有时这个变化是超出总统的控制能力的。 【注二】罗姆尼最近也提到近一半人不交税这个事情。但我这里说的与他的立场是两回事。我不评论这些人是否“懒惰”或这样的系统是否公平。我只是说这种状况会影响民主的运行。 有关文章: 正戏开场——简评美国两党全国大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611486.html 凯恩斯主义与经济刺激:真是灵丹妙药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557391 大政府能救美国吗?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428795 中国的优势在哪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6532 剖析美国国债难题:让数字说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quickforward=1id=469276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2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人抬杠,美国人斗争哲学,奥巴马2012提名
yue 2012-9-8 00:34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the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Time Warner Cable Arena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September 6, 2012 10:24 P.M. EDT MRS. OBAMA: I am so thrilled激动 and so honored荣幸 and so proud to introduce the love爱人 of my life一生, the father of our two girls,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Barack Obama. (Applause.) THE PRESIDENT: Thank you. (Applause.) Thank you. (Applause.) Thank you. Thank you so much. AUDIENCE: Four more years! Four more years! Four more years! Four more years! Four more years! THE PRESIDENT: Thank you so much. Thank you. (Applause.) Thank you very much, everybody. Thank you. Michelle, I love you so much. A few nights ago, everybody was reminded just what a lucky man I am. (Applause.) Malia and Sasha, we are so proud of you. And, yes, you do have to go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Laughter.) And, Joe Biden, thank you for being the very best Vice President I could have ever hoped for, and being a strong and loyal忠诚 friend. (Applause.) Madam Chairwoman, delegates代表们, I accept your nomination提名 fo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pplause.) Now, the first time I addressed this convention 大会in 2004, I was a younger man, a Senate candidate from Illinois, who spoke about hope -- not blind optimism, not wishful thinking, but hope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y; hope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 that dogged 躲闪faith in the future which has pushed this nation forward, even when the odds艰难 are great, even when the road is long. Eight years later, that hope has been tested by the cost of war, by one of the worst economic crises in history, and by political gridlock死结 that’s left us wondering whether it’s still even possible to tackle解决 the challenges问题 of our time. I know campaigns竞选 can seem small, even silly sometimes. Trivial琐碎 things become big distractions吸引. Serious issues become sound bites. The truth gets buried under an avalanche雪崩 of money and advertising. If you’re sick of hearing me approve this message, believe me, so am I. (Laughter and applause.) But 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 when you pick up that ballot选票 to vote -- you will face the clearest choice of any time in a generation.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big decisions will be made in Washington on jobs, the economy, taxes and deficits赤字, energy, education, war and peace -- decisions that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our lives and on our children’s lives for decades to come. And on every issue, the choice you face won’t just be between two candidates or two parties. It will be a choice between two different paths for America, a choice between two fundamentally根本 different visions for the future. Ours is a fight to restore 恢复the values that built the largest middle class and the strongest economy the world has ever known -- (applause) -- the values my grandfather defended追求 as a soldier in Patton’s Army, the values that drove my grandmother to work on a bomber assembly line装配线 while he was gone. They knew they were part of something larger -- a nation that triumphed 战胜over fascism法西斯 and depression; a nation where the most innovative businesses turned out the world’s best products. And everyone shared in that pride and success, from the corner office to the factory floor. My grandparents were given the chance to go to college, buy their own home, and fulfill 实现the basic bargain 原则at the heart of America’s story -- the promise that hard work will pay off, that responsibility will be rewarded, that everyone gets a fair shot and everyone does their fair share and everyone plays by the same rules from Main Street to Wall Street to Washington, D.C. (Applause.) And I ran for President because I saw that basic bargain slipping away. I began my career helping people in the shadow of a shuttered关闭 steel mill钢铁厂 at a time when too many good jobs were starting to move overseas. And by 2008, we had seen nearly a decade in which families struggled with costs that kept rising but paychecks 工资that didn’the; folks racking 积攒up more and more debt just to make the mortgage 抵押or pay tuition学费, put gas in the car or food on the table. And when the house of cards collapsed in the Great Recession, millions of innocent Americans lost their jobs, their homes, their life savings -- a tragedy from which we’re still fighting to recover. Now, our friends down in Tampa at the Republican Convention were more than happy to talk about everything they think is wrong with America. But they didn’t have much to say about how they’d make it right. (Applause.) They want your vote, but they don’t want you to know their plan. And that’s because all they have to offer is the same prescriptions they’ve had for the last 30 years -- Have a surplus? Try a tax cut. Deficit too high? Try another. Feel a cold coming on? Take two tax cuts, roll back some regulations and call us in the morning. (Applause.) Now, I’ve cut taxes for those who need it -- middle-class families, small businesses. But I don’t believe that another round of tax breaks for millionaires will bring good jobs to our shores or pay down our deficit. I don’t believe that firing teachers or kicking students off financial aid will grow the economy, or help us compete with th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coming out of China. (Applause.) After all we’ve been through, I don’t believe that rolling back regulations on Wall Street will help the small businesswoman expand or the laid-off construction worker keep his home. We have been there. We’ve tried that and we’re not going back. We are moving forward, America. (Applause.) Now, I won’t pretend the path I’m offering is quick or easy. I never have. You didn’t elect me to tell you what you wanted to hear. You elected me to tell you the truth. (Applause.) And the truth is it will take more than a few years for us to solve challenges that have built up over decades. It will require common effort and share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kind of bold, persistent experimentation that Franklin Roosevelt罗斯福新政 pursued during the only crisis worse than this one. (Applause.) And, by the way, those of us who carry on his party’s legacy should remember that not every problem can be remedied with another government program or dictate独裁 from Washington. But know this, America -- our problems can be solved. (Applause.) Our challenges can be met. The path we offer may be harder, but it leads to a better place. And I’m asking you to choose that future. (Applause.) I’m asking you to rally around a set of goals for your country -- goals in manufacturing, energy, education,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deficit -- real, achievable plans that will lead to new jobs, more opportunity and rebuild this economy on a stronger foundation. That’s what we can do in the next four years -- and that is why I’m running for a second term 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pplause.) AUDIENCE: Four more years! Four more years! THE PRESIDENT: We can choose a future where we export more products and outsource 丢失fewer jobs. After a decade that was defined by what we bought and borrowed, we’re getting back to basics, and doing what America has always done best: We are making things again. (Applause.) I’ve met workers in Detroit and Toledo -- (applause) -- who feared they’d never build another American car. And today, they can’t build them fast enough, because we reinvented a dying auto industry that’s back on the top of the world. (Applause.) I’ve worked with business leaders who are bringing jobs back to America -- not because our workers make less pay, but because we make better products. Because we work harder and smarter than anyone else. (Applause.) I’ve signed trade agreements that are helping our companies sell more goods to millions of new customers -- goods that are stamped印记with three proud words: Made in America. (Applause.) AUDIENCE: U.S.A! U.S.A.! U.S.A.! THE PRESIDENT: And after a decade of decline, this country created over half a million manufacturing jobs in the last two and a half years. And now you have a choice: We can give more tax breaks to corporations that ship jobs overseas, or we can start rewarding companies that open new plants and train new workers and create new jobs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pplause.) We can help big factories and small businesses double their exports, and if we choose this path, we can create a million new manufacturing jobs in the next four years. You can make that happen. You can choose that future. You can choose the path where we control more of our own energy. After 30 years of inaction, we raised fuel standards so that by the middle of the next decade, cars and trucks will go twice as far on a gallon of gas. (Applause.) We have doubled our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thousands of Americans have jobs today building wind turbines风车 and long-lasting batteries. In the last year alone, we cut oil imports by 1 million barrels a day -- more than any administration in recent history. And today,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less dependent on foreign oil than at any tim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pplause.) So now you have a choice -- between a strategy that reverses this progress, or one that builds on 推进it. We’ve opened millions of new acre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and we’ll open more. But unlike my opponent, I will not let oil companies write决定 this country’s energy plan, or endanger our coastlines, or collect another $4 billion in corporate welfare from our taxpayers. We’re offering a better path. (Applause.) We’re offering a better path, where we -- a future where we keep investing in wind and solar and clean coal; where farmers and scientists harness new biofuels to power our cars and trucks; where construction workers build homes and factories that waste less energy; where we develop a hundred-year supply of natural gas that’s right beneath our feet. If you choose this path, we can cut our oil imports in half by 2020 and support more than 600,000 new jobs in natural gas alone. (Applause.) And, yes, my plan will continue to reduce the carbon pollution that is heating our planet -- because climate change is not a hoax欺骗. More droughts and floods and wildfires are not a joke玩笑. They are a threat to our children’s future. And in this election, you can do something about it. (Applause.) You can choose a future where more Americans have the chance to gain the skills they need to compete, no matter how old they are or how much money they have. Education was the gateway to opportunity for me. It was the gateway for Michelle. It was the gateway for most of you. And now more than ever, it is the gateway to a middle-class life.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generation, nearly every state has answered our call to raise their standard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me of the worst schools in the country have made real gains in math and reading. Millions of students are paying less for college today because we finally took on a system that wasted billions of taxpayer dollars on banks and lenders. (Applause.) And now you have a choice -- we can gut挖肠子 education, or we can decide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o child should have her dreams deferred because of a crowded classroom or a crumbling school. (Applause.) No family should have to set aside a college acceptance letter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he money. No company should have to look for workers overseas because they couldn’t find any with the right skills here at home. That’s not our future. That is not our future. (Applause.) And government has a role in this. But teachers must inspire; principals校长 must lead; parents must instill灌输 a thirst for learning. And, students, you’ve got to do the work. (Applause.) And together, I promise you, we can out-educate and out-compete any nation on Earth. (Applause.) So help me. Help me recruit 100,000 math and science teachers within 10 years and improve early-childhood education. Help give 2 million workers the chance to learn skills at their community college that will lead directly to a job. (Applause.) Help us work wi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t in half the growth of tuition costs over the next 10 years. We can meet that goal together. You can choose that future for America. (Applause.) That’s our future. In a world of new threats and new challenges, you can choose leadership that has been tested and proven. Four years ago, I promised to end the war in Iraq. We did. (Applause.) I promised to refocus on the terrorists who actually attacked us on 9/11. And we have. (Applause.) We’ve blunted the Taliban’s momentum in Afghanistan, and in 2014, our longest war will be over. (Applause.) A new tower rises above the New York skyline; al Qaeda is on the path to defeat; and Osama bin Laden is dead. (Applause.) AUDIENCE: U.S.A.! U.S.A.! U.S.A.! THE PRESIDENT: Tonight, we pay tribute 感谢to the Americans who still serve in harm’s way. We are forever in debt to a generation whose sacrifice has made this country safer and more respected. We will never forget you. And so long as I’m Commander-in-Chief, we will sustain the strongest military the world has ever known. (Applause.) When you take off the uniform, we will serve you as well as you’ve served us -- because no one who fights for this country should have to fight for a job, or a roof over their heads, or the care that they need when they come home. (Applause.) Around the world, we’ve strengthened old alliances and forged new coalitions to stop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 We’ve reasserted巩固 our power across the Pacific and stood up to China on behalf of our workers. From Burma to Libya to South Sudan, we have advanced the rights and dignity of all human beings -- men and women; Christians and Muslims and Jews. (Applause.) But for all the progress that we’ve made, challenges remain. Terrorist plots must be disrupted. Europe’s crisis must be contained. Our commitment to Israel’s security must not waver, and neither must our pursuit of peace. (Applause.) The Iranian government must face a world that stays united against its nuclear ambitions. The historic change sweeping across the Arab world must be defined not by the iron fist of a dictator or the hate of extremists, but by the hopes and aspirations of ordinary people who are reaching for the same rights that we celebrate here today. (Applause.) So now we have a choice. My opponent and his running mate are new to foreign policy -- (laughter and applause) -- but from all that we’ve seen and heard, they want to take us back to an era of blustering吹嘘 and blundering马虎 that cost America so dearly昂贵. After all, you don’t call Russia our number-one enemy -- not al Qaeda -- Russia -- unless you’re still stuck in a Cold War mind warp歪曲. (Applause.) You might not be ready for diplomacy with Beijing if you can’t visit the Olympics without insulting our closest ally. (Applause.) My opponent said that it was "tragic" to end the war in Iraq. And he won’t tell us how he’ll end the war in Afghanistan. Well, I have -- and I will. (Applause.) And while my opponent would spend more money on military hardware that our Joint Chiefs don’t even want, I will use the money we’re no longer spending on war to pay down our debt and put more people back to work rebuilding roads and bridges and schools and runways. Because after two wars that have cost us thousands of live and over a trillion dollars, it’s time to do some nation-building right here at home. (Applause.) You can choose a future where we reduce our deficit without sticking it to the middle class. Independent experts say that my plan would cut our deficit by $4 trillion. And last summer I worked with Republicans in Congress to cut a billion dollars in spending -- because those of us who believe government can be a force for good should work harder than anyone to reform it so that it’s leaner and more efficient and more responsive to the American people. (Applause.) I want to reform the tax code so that it’s simple, fair, and asks the wealthiest households to pay higher taxes on incomes over $250,000 -- the same rate we had when Bill Clinton was President; the same rate when our economy created nearly 23 million new jobs, the biggest surplus in history and a whole lot of millionaires to boot. (Applause.) Now, I’m still eager to reach an agreement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my bipartisan debt commission. No party has a monopoly on wisdom. No democracy works without compromise. I want to get this done, and we can get it done. But when Governor Romney and his friends in Congress tell us we can somehow lower our deficits by spending trillions more on new tax breaks for the wealthy, well, what did Bill Clinton call it -- you do the arithmetic. (Applause.) You do the math. (Applause.) I refuse to go along with that and as long as I’m President, I never will. (Applause.) I refuse to ask middle-class families to give up their deductions for owning a home or raising their kids just to pay for another millionaire’s tax cut. (Applause.) I refuse to ask students to pay more for college, or kick children out of Head Start programs, or eliminate health insurance for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are poor and elderly or disabled -- all so those with the most can pay less. I’m not going along with that. (Applause.) And I will never -- I will never -- turn Medicare into a voucher. (Applause.) No American should ever have to spend their golden years at the mercy of insurance companies. They should retire with the care and the dignity that they have earned. Yes, we will reform and strengthen Medicare for the long haul, but we’ll do it by reducing the cost of health care -- not by asking seniors to pay thousands of dollars more. (Applause.) And we will keep the promise of Social Security by taking the responsible steps to strengthen it, not by turning it over to Wall Street. (Applause.) This is the choice we now face. This is what the election comes down to. Over and over, we’ve been told by our opponents that bigger tax cuts and fewer regulations are the only way -- that since government can’t do everything, it should do almost nothing. If you can’t afford health insurance, hope that you don’t get sick. If a company releases toxic pollution into the air your children breathe, well, that’s the price of progress. If you can’t afford to start a business or go to college, take my opponent’s advice and borrow money from your parents. (Laughter and applause.) You know what, that’s not who we are. That’s not what this country’s about. As Americans, we believe we are endowed by our Creator with certain, inalienable rights -- rights that no man or government can take away. We insist on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we celebrate individual initiative. We’re not entitled to success -- we have to earn it. We honor the strivers, the dreamers, the risk-takers, the entrepreneurs who have always been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our free enterprise system, the greatest engine of growth and prosperity that the world’s ever known. But we also believe in something called citizenship. (Applause.) Citizenship: a word at the very heart of our founding; a word at the very essence of our democracy; the idea that this country only works when we accept certain obligations to one another and to future generations. We believe that when a CEO pays his autoworkers enough to buy the cars that they build, the whole company does better. (Applause.) We believe that when a family can no longer be tricked into signing a mortgage they can’t afford, that family is protected, but so is the value of other people’s homes and so is the entire economy. (Applause.) We believe the little girl who’s offered an escape from poverty by a great teacher or a grant for college could become the next Steve Jobs or the scientist who cures cancer or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 is in our power to give her that chance. (Applause.) We know that churches and charities can often make more of a difference than a poverty program alone. We don’t want handouts for people who refuse to help themselves and we certainly don’t want bailouts for banks that break the rules. (Applause.) We don’t think that government can solve all of our problems, but we don’t think that government is the source of all of our problems -- any more than are welfare recipients, or corporations, or unions, or immigrants, or gays, or any other group we’re told to blame for our troubles. (Applause.) Because, America, we understand that this democracy is ours. We, the people, recognize that we have responsibilities as well as rights; that our destinies are bound together; that a freedom which asks only "what’s in it for me," a freedom without commitment to others, a freedom without love or charity or duty or patriotism is unworthy of our founding ideals and those who died in their defense. (Applause.) As citizens, we understand that America is not about what can be done for us; it’s about what can be done by us, together, through the hard and frustrating, but necessary work of self-government. That’s what we believe. (Applause.) So, you see, the election four years ago wasn’t about me. It was about you. (Applause.) My fellow citizens, you were the change. (Applause.) You’re the reason there’s a little girl with a heart disorder in Phoenix who will get the surgery she needs because an insurance company can’t limit her coverage. You did that. (Applause.) You’re the reason a young man in Colorado who never thought he’d be able to afford his dream of earning a medical degree is about to get that chance. You made that possible. (Applause.) You’re the reason a young immigrant who grew up here and went to school here and pledged allegiance to our flag will no longer be deported from the only country she’s ever called home -- (applause) -- why selfless soldiers won’t be kicked out of the military because of who they are or who they love; why thousands of families have finally been able to say to the loved ones who served us so bravely: “Welcome home." "Welcome home.” You did that. You did that. You did that. (Applause.) If you turn away now -- if you buy into the cynicism that the change we fought for isn’t possible, well, change will not happen. If you give up on the idea that your voice can make a difference, then other voices will fill the void -- the lobbyists and special interests; the people with the $10 million checks who are trying to buy this election and those who are making it harder for you to vote; Washington politicians who want to decide who you can marry, or control health care choices that women should be making for themselves. (Applause.) Only you can make sure that doesn’t happen. Only you have the power to move us forward. (Applause.) I recognize that times have changed since I first spoke to this convention. The times have changed, and so have I. I’m no longer just a candidate. I’m the President. (Applause.) And that means I know what it means to send young Americans into battle, for I have held in my arms the mothers and fathers of those who didn’t return. I’ve shared the pain of families who’ve lost their homes, and the frustration of workers who’ve lost their jobs. If the critics are right that I’ve made all my decisions based on polls, then I must not be very good at reading them. (Laughter.) And while I’m very proud of what we’ve achieved together, I’m far more mindful of my own failings, knowing exactly what Lincoln meant when he said, "I have been driven to my knees many times by the overwhelming conviction that I had no place else to go." (Applause.) But as I stand here tonight,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about America. Not because I think I have all the answers. Not because I’m nave about the magnitude of our challenges. I’m hopeful because of you. The young woman I met at a science fair who won national recognition for her biology research while living with her family at a homeless shelter -- she gives me hope. (Applause.) The autoworker who won the lottery after his plant almost closed, but kept coming to work every day, and bought flags for his whole town, and one of the cars that he built to surprise his wife -- he gives me hope. (Applause.) The family business in Warroad, Minnesota, that didn’t lay off a single one of their 4,000 employees when the recession hit, even when their competitors shut down dozens of plants, even when it meant the owner gave up some perks and some pay because they understood that their biggest asset was the community and the workers who had helped build that business -- they give me hope. (Applause.) I think about the young sailor I met at Walter Reed hospital, still recovering from a grenade attack that would cause him to have his leg amputated above the knee. Six months ago, we would watch him walk into a White House dinner honoring those who served in Iraq, tall and 20 pounds heavier, dashing in his uniform, with a big grin微笑 on his face, sturdy on his new leg. And I remember how a few months after that I would watch him on a bicycle, racing with his fellow wounded warriors on a sparkling spring day, inspiring other heroes who had just begun the hard path he had traveled -- he gives me hope. He gives me hope. (Applause.) I don’t know what party these men and women belong to. I don’t know if they’ll vote for me. But I know that their spirit defines us. They remind me,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at ours is a "future filled with hope." And if you share that faith with me -- if you share that hope with me -- I ask you tonight for your vote. (Applause.) If you reject the notion that this nation’s promise is reserved for the few, your voice must be heard in this election. If you reject the notion that our government is forever beholden to the highest bidder, you need to stand up in this election. (Applause.) If you believe that new plants and factories can dot our landscape, that new energy can power our future, that new schools can provide ladders of opportunity to this nation of dreamers; if you believe in a country where everyone gets a fair shot, and everyone does their fair share, and everyone plays by the same rules -- then I need you to vote this November. (Applause.) America, I never said this journey would be easy, and I won’t promise that now. Yes, our path is harder, but it leads to a better place. Yes, our road is longer, but we travel it together. We don’t turn back. We leave no one behind. We pull each other up. We draw strength from our victories, and we learn from our mistakes, but we keep our eyes fixed on that distant horizon, knowing that Providence is with us, and that we are surely blessed to be citizens of the greatest nation on Earth.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pplause.) And God bless these United States. (Applause.)
个人分类: 我的阅读|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奥巴马的演讲看美国人的思维
热度 4 hcrm 2012-9-7 15:03
美国当地时间 6 日晚 , 奥巴马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随后发表 了一篇例行 演讲。 他表示,如果他续任下一届美国总统, 将致力于保持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维护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力。 这一论调基本没什么新鲜可陈,说到底反映了美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即美国利益至上。 奥巴马 强调 , 他当选总统 前承诺结束伊拉克战争,集中精力追捕制造 911 的恐怖分子,如今 都已 做到。到 2014 年,将结束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阿富汗战争。 他说, 经过两场战争,美国已经损失数千条生命与上万亿美元,现在是在国内好好建设国家的时候 了 。 不知某些人从中看出什么没有? 第一, 奥巴马 所说的两场战争,战场一个在阿富汗,一个在伊拉克,美国人是在别国的领土上作战。 第二,美国为两场战争 损失 了 数千条生命 ,而阿富汗和伊拉克死了多少人只字不提,因为美国人的生命尤为宝贵。 第三,从现在开始,是该好好建设美利坚合众国的时候,而之前 奥巴马 总统去完成其两个承诺去了。 不过,美国人真的会去安心建设自己国家吗? 在今后 4 年中 , 奥巴马 总统要想 维持美 国 最强经济与军力 ,单靠他所谓“ 继续给有需要的人减税 ”,“ 选择一个出口更多产品,减少就业机会外流的将来 ”,就可以实现得了的吗?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都做了些什么? 一、 1950 年 6 月 25 日~ 1953 年 7 月 27 日 , 朝鲜战争; 二、 1961 年~ 1973 年 ,越南战争; 三、 1990 年 8 月 2 日~ 1991 年 2 月 28 日 ,海湾战争; 四、 2001 年~ 2014 (照奥巴马的说法) ,阿富汗战争 ; 五、 2003 年 3 月 20 日~ 2010 年 8 月 ,伊拉克战争 。 这些战争都是比较有名的,已然载入人类的战争史和美国的“圣战”记录。另外,要知道,美国一直还想打击叙利亚、朝鲜、伊朗等国;为了中日钓鱼岛争端,也准备落实美日安保条约之精神,帮助日本捍卫其“领地”。 综上所述,美国是不可能“安心建设自己国家”的,只要它的固有思维模式还在,我们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得到安宁。所以,与美国的斗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重建国际新秩序的过程,就是人类摒弃战争思维、走向和平发展的过程。 这一切的最终实现,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美国,起码是所谓美国式的民主。 2012 年 9 月 7 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061 次阅读|4 个评论
克林顿为奥巴马排忧解难,民主党团结,为赢大选加分
黄安年 2012-9-7 07:52
克林顿为奥巴马排忧解难,民主党团结,为赢大选加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9 月7 日 发布 人气正旺的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力挺奥巴马连任,呼吁美国人民再给奥巴马四年时间治理共和党总统给民主党留下的烂摊子,这个说法赢得了多数美国人民的认同,现在没有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在日益恶化,与此同时,和四年前克林顿竭力攻击丑化奥巴马相比 , 这次克林顿和奥巴马握手言和,同台共呼团结一致,打赢 2012 大选仗。 而罗姆尼的经济政纲保守 , 小布什总统并未为罗姆尼赢得 2012 年共和党人的胜利出来站台。 两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对比 , 已经预示共和党开局不利于民主党,如果没有意外事件的冲击和搅局,大选总的趋势有利于奥巴马。不够大选的前景目前确定依然难以逆料 , 毕竟要看投票当天的选民意向投票了。 ******************* 克林顿力挺奥巴马连任:不管美国人信不信 反正我信了 2012 年 09 月 06 日 11:3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克林顿正式提名奥巴马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中新网 9 月 6 日电 据外电报道,当地时间 5 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出乎意料地走上民主党全代会的舞台,对前总统克林顿支持他连任表示感谢。 此前,克林顿刚刚正式提名奥巴马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克林顿稍早前表示,他 “ 全心全意地 ” 相信奥巴马总统拯救了美国经济,使美国人比 4 年前生活得更好,应该让奥巴马赢得连任。 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克林顿发表演讲说,包括他在内,没有一位总统,能够在短短 4 年内修复所有发现的漏洞。 他说,奥巴马已经为成功缔造共同繁荣的新经济奠定了基础。克林顿说: “ 不管美国人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 他说,现在美国比 4 年前奥巴马上台时更好吗?答案是 “ 是 ” 。 克林顿说,他希望奥巴马是美国下一任总统,他对提名奥巴马感到自豪。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usa2012/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视频: 奥巴马开学演讲
xupeiyang 2012-9-3 14:52
很好的演讲,激励每个学生都应付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不去害怕失败,不让不好的环境或困难成为逃避的借口,为自己,为家庭,为国家负起责任。虽然中国的教育环境远不如美国,但相同的精神、原则,同样适用。强烈推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NjYwMjQ4.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604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枪击案频发 奥巴马为何不给“控枪”一个说法?
黄安年 2012-8-8 10:32
美国枪击案频发 奥巴马为何不给“控枪”一个说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8 月8 日 发布 1791 年美国联邦宪法第二条修正案规定 : “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 , 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自那时起有关携带枪支自由还是禁枪、限枪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 宪法第二条修正案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印第安人的“袭击”,修正案还设有 “管理良好的民兵”的前提,而今既不存在 防止印第安人的“袭击”的缘由,也不没有 “管理良好的民兵”的前提,而是在自由“权利不得侵犯”的名义下,只需美元就可以购得各类型号的枪支,武器泛滥成灾 , 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较量,不仅使得禁止携带枪支的修正案无法通过 , 而且限制枪支的法令颁布也十分困难 , 尤其是在大选年 , 关系数以千百万选民的投票倾向,那个候选人决不会轻易在这个问题上丢掉选票。 持枪者既可以用来保护自己,也可以用来残害他人 , 尤其当枪支掌握在本土恐怖分子、情绪失控的复仇和极端自我中心分子手中的时候,而对于这些人 , 美国的治安机关是无法掌控启动预警机制的,只能在枪击惨案事后“查明”,说句大实话 , 即使美国总统也难免成为枪下鬼,林肯 (1865 年4 月14 日 ) 、葛菲尔德 (1881 年7 月2 日 ) 、麦金莱 (1901 年9 月6 日 ) 、肯尼迪( 1962 年 11 月 22 日)都死于枪击下。美国连总统的安全也保护不了 , 指望携带枪支保护个人自由做得到吗?道理很简单 , 突发袭击的枪击是枪击者蓄谋已久在明处的,受害者则毫无准备手无寸铁 , 那所谓自由携带的枪支并未随时带在身边。 尽管 7 月 21 日丹佛枪击案后仅仅半个月又出现了退役军人的威斯康辛枪案,奥巴马总统依然不敢贸然就强制管制问题表态 , 他将如何应招且看下回分解。 ***************** 美国枪击案频发 “控枪”奥巴马仍没说法 2012-08-08 07:22 美国总统奥巴马 8 月 6 日说,应对频繁发生的枪击案件进行反省,设法减少暴力事件,但他并未提出任何推动控枪的新举措。 奥巴马当天在白宫对记者说,威斯康星州枪击惨案“令人心碎”,近来“恐怖、悲惨的”枪击事件发生得“过于频繁”,美国民众应对此进行反省,探索更多方法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他呼吁执法人员、社区领袖、各级政府官员等一起探讨如何改善现状。奥巴马还表示,枪击事件仍在调查中,但倘若犯案动机涉及种族歧视,美国社会将对此类言行予以强烈反对。不过,奥巴马并未表态推动任何枪支管控议题。白宫发言人卡尼当天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奥巴马暂时没有新计划,认为仍应加强执行现有枪支管理政策。 2012-08-08 07:22 http://world.kankanews.com/zongheng/2012-08-08/1395009.shtml 欧巴马总统就威斯康星州发生枪击事件发表声明 2012.08.07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2012 年 8 月 5 日 总统就威斯康星州发生枪击事件发表声明 惊悉威斯康星州发生造成多人丧生的悲剧性枪击事件,我和米歇尔深感悲痛。在此一困难时刻,我们希望橡树溪( Oak Creek )的人们知道,全体美国人民都在思念他们,并为他们祈祷,我们为遇难者和受伤者的家人和朋友感到哀痛。美国政府将为正在处理这一悲剧性事件和展开调查的官员们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在我们哀悼这一发生在礼拜场所的损失时,我们也会记得锡克教徒们( Sikhs )为我们的国家做出的贡献,他们是美国大家庭的一部分。 美国参考 0808 ( 转载不受版权限制 ) U.S. Embassy’s URL Chinese site: http://embassyusa.cn English site: http://eng.embassyusa.cn/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祝贺菲尔普斯
pukin 2012-8-1 23:46
奥巴马祝贺菲尔普斯
当得知游泳名将菲尔普斯以19枚奖牌成为奥运史上获奖牌最多运动员。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推特祝贺菲尔普斯,写到: “祝贺迈克尔-菲尔普斯打破奥运会获得奖牌的历史记录。你让我们国家为之骄傲。” 菲尔普斯看到总统亲自祝贺,激动的回应写到:“谢谢你,总统先生!代表美国是我的荣耀!世界上最棒的国家!” 那些整天嚷嚷说美国不重视金牌的人可以休矣了!
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白宫记者协会晚宴 爆笑段落
seawan 2012-7-28 12:25
奥巴马在2012白宫记者协会晚宴的演讲 奥巴马在2012白宫记者协会晚宴发表演讲,妙语如珠,搞笑功力一流。 http://kankan.xunlei.com/vod/mp4/65/65944.shtml 白宫记者晚宴吉米爆笑演讲:槽点大盘点(视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7日 15:22 沪江英语 2012白宫记者协会晚宴吉米单口表演 媒体来源:新浪微博   奥巴马在白宫记者协会晚宴上的自嘲+吐槽丰富展现幽默实力,不过比起上面这位,奥总的吐槽功夫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轻松幽默的单口吐槽中包涵了哪些意义深刻的“典故”吧!    1. 奥巴马穆斯林   2010年8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认为奥巴马是穆斯林,仅有三分之一的人相信他是基督徒。奥巴马对此做出澄清,表明自己是一名基督徒。    2. 奥巴马特工哥伦比亚招妓丑闻   2012年4月15日,据《华盛顿邮报》报道,11名特工先于奥巴马总统抵达美洲峰会举办地哥伦比亚卡塔赫纳,负责总统安保工作。他们被指控11日晚携妓女进入酒店,其中一名特工因价钱问题与一名女子发生争执(要800给30),致使行为败露。    3. 奥巴马的招风耳和怪名字   许多漫画都极力夸张奥巴马的一双招风耳,奥巴马本人也曾在演讲中透露自己小时候因为耳朵太大和姓名古怪而遭到他人嘲笑。    4. 联邦总务署(GSA)财务丑闻   联邦总务署被爆用纳税人的钱大肆挥霍,该署2010年曾在拉斯韦加斯召开的一次会议,费用高达82万元。   5. 占领华尔街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   6. 罗姆尼辩论会上万元赌博事件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在艾奥瓦州的总统辩论会上,就一项有分歧的政策向其主要对手里克·佩里(Rick Perry)提出10000美元(约合6.35万元人民币)的赌注,引发多方批评。罗姆尼被认为拥有2.5亿美元(约合15.9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财富。   7. 默多克窃听门事件   默多克名下的《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众多名人、政治家、军人、甚至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的电话而引起公愤,最终《世界新闻报》关张。此事件对默多克帝国造成了极大冲击。   8. 奥巴马吃狗肉   美国参议员麦凯恩借自家狗狗讽刺奥巴马儿时吃狗肉的经历。因为奥巴马在他的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中曾写道,6岁到10岁之间他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吃过狗肉、蛇肉和烤蝗虫。   9. 林赛·罗翰灰雁伏特加   Lindsay Lohan如今俨然成为好莱坞“坏女孩”的代言人,吸毒、酗酒、醉驾、放荡的私生活将这个女孩推到了各大八卦杂志的封面,所有她狼狈、猥琐不堪的照片都是记者们所津津乐道的。   10. 李三多(Rick Santorum)   李三多(又译桑托罗姆),共和党初选候选人之一。李三多本人是个极端保守的天主教徒,无条件反对人工流产。更荒唐的是,他认为即使是强奸或者乱伦导致怀孕也不允许流产,号称即使强奸种下的胎儿也是上帝的礼物,人没有权利拒绝上帝的礼物。他同时是头号反同性恋的政客,曾把同性恋与一夫多妻,乱伦和人兽交等同。   字幕来源:@爪赛赛( 微博 ) @谷大白话( 微博 )
个人分类: 周围|2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政治家的跨界 宠物猫狗 竞选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
crossludo 2012-7-23 19:52
政治家饲养的宠物猫狗 竞选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 英国首相卡梅伦的爱猫“拉里”   近日,白宫第一狗“波”在奥巴马的竞选广告里大出风头,广告中的“波”天真、率性,和奥巴马的亲密互动更是为主人的形象加了不少分。在西方,很多知名政治人物都有宠物在身边,这为他们赢得了不少支持。现在,宠物已经慢慢走出家庭,走向政治。   奥巴马为求得连任,在此次竞选中给了“波”很大的戏份。除了竞选广告,他的阵营还设立“支持奥巴马的宠物爱好者”官网,在Facebook(脸谱)等主流社交网站设链接,贴出不少总统与“波”在一起的照片,意图拉拢宠物爱好者的选票。除筹款和拉选票,“波”或许能帮奥巴马揭开主要对手、共和党竞选人罗姆尼的“伤疤”。因为罗姆尼曾在长途旅行时,把宠物狗放入笼内绑在车顶。这件事一直为民主党人和动物保护组织诟病,认为罗姆尼粗暴对待动物。   而宠物不仅在竞选这种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同样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很多俄罗斯人都知道,总统普京的家庭中还有一个“第五成员”——爱犬科尼。作为“第一家庭”的成员,它非常擅长外交。2001年,普京在会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时,科尼也出席了欢迎仪式。面对这位邻国的国家元首和在场众多的记者,科尼彬彬有礼地摇着尾巴,向人们“打招呼”。从此,科尼获得了“外交家科尼”的美称。   当然,政治家也有不省心的宠物,比如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御猫”拉里,它似乎和主人一样喜欢“冷静放松”。当初在应对唐宁街10号日益严重的鼠患问题上,拉里被寄予厚望,可自从它“就职”后,似乎失去了“杀手本能”,反而因嗜睡而闻名。最近它偏爱的睡觉地点竟是首相府前的马路中间,令前往那里开会的政府官员头疼不已。   猫不受约束,追求自由,而狗忠诚、憨厚、服从指挥,因此猫和狗是比较主流的政治宠物,但也有很多政治家饲养偏门的宠物。前美国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就饲养了一条鳄鱼,据说这条鳄鱼曾经爬到白宫的台阶上追逐来访的政治人物。   不管政治家饲养的宠物省心还是不省心,这些宠物都不会影响主人的政治决策。主人把它们带在身边,或许是真的喜爱动物;或许只是希望借助它们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毕竟选民们会想,他们的宠物都喜欢他们,他们也不可能太糟吧!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1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击毙拉登全过程,奥巴马亲自指挥
xupeiyang 2012-7-17 07:51
杀死本拉登 http://my.tv.sohu.com/u/vw/12533112 值得一看。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暴雨中发表演讲
热度 1 hailang0 2012-7-16 11:43
进入腾讯图片站 奥巴马7月14日来到弗吉尼亚州府里士满附近一个小镇上发表演讲时遭遇暴雨,但始终无人为他撑伞。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这个场面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美 国 精 神 抑或 其 他 ?……
个人分类: 海外星云|26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仅供娱乐---穷鬼奥巴马
pikeliu 2012-7-16 10:26
仅供娱乐---穷鬼奥巴马:奥巴马年薪40万美元,相当于某国贪官二奶的零花钱。他从不穿名牌衣服也买不起奢侈品。和妻子在学生时曾欠下12万元信用卡债务10年才还清。他目前外快是写书挣稿费。女儿打工挣零钱。他将2009年诺奖的140万奖金捐给慈善机构。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1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党和劳动党的那个奥巴马
yue 2012-7-8 18:4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7/06/remarks-president-campaign-event-0 Now, some of you may know that we’ve been on a bus tour for the last couple of days. I’ve been traveling through Ohio. We just came from Beaver, Pennsylvania. And everywhere I go, people have said, Mr. President, you’re getting too skinny, you need to eat. And so we’ve been eating a lot. And I’ve had a chance to talk to folks everywhere I go, and people are aware of the fact that we’re now in full campaign swing. And I know that sometimes modern campaigns aren’t pretty to watch, because basically so much of it involves millions of dollars on television. Most of the ads are negative, and at a certain point people get discouraged and start feeling like nobody in Washington is listening to what’s going on to ordinary folks all across the country. But I’ve got to tell you, despite the cynicism and the negativism, what I think about is my first race. And what I think about is my first race. And this was when I was first running for state senate -- I couldn’t afford television commercials. And Michelle and I, we used to go door to door and pass out flyers that we had printed out at Kinko’s. And we had our friends and our family members, and we’d march in Fourth of July parades. And it was hard work. And I didn’t have Air Force One back then. But when I think about my first race, I think about why I got into politics. And the reason I got into politics was because this country has blessed me so much. And I thought about my own family -- how my grandfather fought in Patton’s army in World War II, while my grandmother was back home working on a bomber assembly line. And when my grandfather came back, he was able to go to college on the GI Bill, and they were able to buy a home through the FHA. And then I thought about my single mom -- because my dad left when I was very young -- and how, despite all the struggles, she was able to get a great education because that’s the kind of country this was. And she was able to pass on a great education to me and my sister. And then I think about Michelle’s mom, and the fact that Michelle’s mom and dad, they didn’t come from a wealthy family. Michelle’s dad, he worked a blue-collar job at the sanitary plant in Chicago. And my mother-in-law, she stayed at home until the kids got older. And she ended up becoming a secretary, and that's where she worked at most of her life, was a secretary at a bank. So none of us came from privileged backgrounds, none of us had a lot of wealth or fame. But what we understood was that here in America, no matter what you look like, no matter where you come from, no matter what church you worship at, no matter what region of the country -- if you were willing to work hard, if you were will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life, you could make it if you try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at basic idea, that basic bargain that says here we all deserve a fair shot, and everybody should do their fair share and everybody should play by the same set of rules -- that basic bargain that says, if you're willing to work hard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in your own life, then you can find a job that pays a living wage and you can save up and buy a home and you won't go bankrupt if you get sick. Maybe you can take a vacation with your family once in a while -- nothing fancy, but you can go out and go visit some of our national parks. I remember my favorite vacation when I was a kid, traveling with my mom and my grandma and my sister, and we traveled the country on Greyhound buses and railroads. And once in a while, we'd rent a car -- not that often -- and stay at Howard Johnsons. It didn't matter how big the pool was, if there was a pool I'd jump in. I was 11 years old and I was excited just to go to the vending machine and get the ice bucket and get the ice. And then, the chance to retire with dignity and respect, that dream of a strong middle class, that's what America has always been about. That's what led me to get into public service. That's what led to my first campaign, was making sure that access to that middle class -- that growing, thriving heartbeat of America -- that that was available for everybody -- that it wasn’t just available for me and Michelle, but it was available for every kid all across this country. And that’s what led me to run for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at’s what’s led me to ask you for a second term 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fight for America’s middle class and everybody who is trying to get into the middle class. That idea has been getting battered a little bit over the last decade. Part of the reason I ran in 2008, part of the reason so many of you came together to work on that campaign, was we had seen a decade in which those middle-class dreams were under assault. Folks were working harder but making less. The costs of everything from health care to college to groceries to gas kept on going up, but your salaries or your wages didn’t. We had put two wars on a credit card, taken a surplus and turned it into a deficit, and all of it culminated in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that we’ve seen in our lifetimes. So what we came together to do in 2008 was start this process -- this painstaking, laborious process -- to turn this country towards those core values to turn this country back towards our best selves and our best ideals. And we knew we wouldn’t be able to do it overnight because these problems weren’t created overnight. But we believed in this country and we believed in the American people. We understood that this has never been a country of folks looking for handouts, but what they do want is a fighting chance. And so, for the last three years, when some folks said let’s let Detroit go bankrupt we said, no, we’re betting on the American worker. We’re betting on the American industries. And now GM is back at number one, and Chrysler and Ford are back. And we've started to see manufacturing come back to our shores -- more manufacturing jobs created than any time since the 1990s. We saw people go back and get retrained for jobs -- sometimes getting jobs of the future -- advanced manufacturing, new technologies and clean energy. We’ve seen small businesses, who almost had to shutter their doors during the crisis, but sometimes the owners didn’t take a salary because they wanted to keep their folks working. And somehow, inch by inch, yard by yard, mile by mile, they’ve been able to come all the way back and are now starting to hire workers again. Over 4.4 million jobs created over the last two and a half years -- (applause) -- over 500,000 manufacturing jobs. So we’ve been fighting back. But what we all understand is that we’ve got so much more to do. Too many of our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and neighbors are still out of work; too many folks still are seeing their home property values underwater. And so the question for all of you at this moment is how will we determine our direction -- not just for the next year, not just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but for the next decade, the next two decades. Because this el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two candidates or two parties; it’s about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visions of where we take America. And the stakes could not be higher. And ultimately the way we’re going to make this decision is you. There’s a stalemate in Washington right now because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visions of how we have to move forward, and you’ve got to break that stalemate. So let me just very briefly tell you what the choices are. You’ve got Mr. Romney and his allies in Congress. And their basic vision is one that says we’re going to give $5 trillion of new tax cuts on top of the Bush tax cuts, most of them going to the wealthiest Americans -- they won’t be paid for, or if they are paid for, they’ll be paid for by slashing education funding --or making college loans more expensive --or eliminating support for basic science and research, the kind of work that's done right here at Carnegie Mellon -- or making Medicare a voucher system. So that's one part of their plan. And the second part of their plan is let's eliminate regulations -- regulations that we just put in place to make sure that Wall Street doesn’t act recklessly and we can prevent another taxpayer-funded bailout when the financial system goes out of whack; regulations that protect our air or our water; regulations that protect consumers from being taken advantage of. And that’s it. That’s their economic plan. Don’t take my word for it -- go on their website. The Republicans in Congress voted for this plan. And you know what, it is a theory. It's an idea of how you might grow an economy -- if we hadn't just tried it for 10 years before I took office. We tried it and it didn’t work. So why would we want to go backwards to the same theory that didn’t work before? They're banking on the notion that you don’t remember what happened when they were in charge -- the last time they were in charge of the White House -- and how surpluses became deficits, and how job growth was more sluggish than it's been in 50 years, and how we ultimately ended up with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Well, Pittsburgh, I want you to know I've got a different theory. I've got a different idea. And let me be honest, it's not a silver bullet. It's not going to change things completely in the next day or the next week. But it moves us in a direction that is true to our traditions by building not from the top down, but from the middle class out. It's a vision that says we don’t need to just bring auto-making back; we can bring manufacturing back to America. We can invest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 like is being done right here at Carnegie Mellon. And we can change our tax code to make sure, instead of giving tax breaks to companies that are shipping jobs overseas, let's give those tax breaks to companies that are investing right here in Pittsburgh, right here in Pennsylvania, right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at's my vision for the future. My vision is one that says we've got to invest in our young people so they get the best education in the world. So I want to hire new teachers, especially in math and science. I want to keep on making college more affordable. We just prevented Congress from doubling student interest loan rates because of you. But we've got to do more to bring tuition down -- and give 2 million more Americans the chance to study at community colleges and get the job training they need for the jobs of the 21st century. Because a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an economic luxury; it is an economic necessity. And I'm committed to making sure everybody gets that chance for the skills and the training they need to succeed. My vision says we ended the war in Iraq, as I promised. And we're winding down the war in Afghanistan. So let's take half of that money that we're saving in war and use it to pay down the deficit. Let's take the other half and do some nation-building here at home. Let's put some Americans back to work rebuilding our roads and our bridges, our schools. Let's build broadband lines and wireless networks and high-speed rail. Let's invest in the basic science and research that helped to send a man to the moon and create the Internet. That's what makes America great. We are innovators and risk-takers. I believe in an America in which we control our own energy future. We're producing more oil than we have in the last eight years; we're importing less. But we can do so much more. We've got to bet on not just an oil industry that's already profitable. We got to bet on a clean energy industry of solar and wind that can create jobs and help our environment, and free ourselves from dependence on foreign oil. And I've got a vision that believes that everybody -- all families who are responsible should be able to have the basic security of health care. The Supreme Court has spoken; the law we passed is here to stay. If you have health insurance, the only thing that changes for you is you’re more secure because insurance companies can't drop you when you get sick. They don't have a lifetime limit where suddenly they're dumping the costs on you, even though you’ve been paying your premiums. We’ve got millions of young people who are able to stay on their parent's plan right now because of that health care law. We’ve got millions of seniors who are seeing cheaper prescription drugs. And if you don't have health insurance, we’re going to help you get health insurance. I believe it was the right thing to do because that's part of making sure a middle class is thriving in this country, that they don't have to fear that when somebody in their family gets sick, that somehow they're going to lose everything they’ve worked for all those years. I make no apologies for it. It was the right thing to do. And we’re going to keep moving forward. That's why I’m running for a second term 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e’re not going to go back to a vision that somehow thinks when a few wealthy investors do well then everybody does well. So you know what, we need to deal with our deficit. We need to deal with our debt. And part of America’s character is the understanding that government can't solve every problem. We don't expect it to. Some folks can't be helped if they don't want to help themselves. Not every government program works. We’ve already cut a trillion dollars in spending that wasn’t helping families succeed, and we’ll do some more. But you know what, we are not just going to cut and balance the budget on the backs of middle-class families, asking them to pay more taxes, asking them to suddenly not get help when it comes to sending their kids to college. I think we can ask the wealthiest Americans to do a little bit more. We need to have a tax code where secretaries aren’t paying a lower tax rate than their bosses. And you know what, the good news is there are a lot of Americans all across the country -- very successful Americans -- who agree with me on this, because they understand the only reason they succeeded was somebody helped them. Didn’t give them a handout but gave them a hand up. This idea that we’re all in it together, that we rise or fall as one people, that theory of mine about how to grow the economy, we’ve tried that, too. We tried it as recently as when Bill Clinton was President. And you know what, we created 23 million new jobs. And we had a surplus at the end, instead of a deficit. And we created a whole lot of wealth and a lot of millionaires along the way. Because that formula that says we’re in it together means that everybody can do well. The reason we built the Hoover Dam or the Golden Gate Bridge, the reason we sent a man to the moon, or invested in the research that resulted in the Internet, the reason we built an 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 -- we did those things not for any individual to become rich; we did it so that all of would have a platform for success, because we understand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do better together. I continue to believe that. I think most Americans understand that. That’s the reason I’m running for a second term 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Now, over the next four months, you’re going to see more money spent than you’ve ever seen before, more negative ads. These guys are writing $10 million checks. And you’ll hear the same thing from them over and over again, because they know that their economic theory isn’t going to sell, so all they’ve got to argue is "the economy is not moving as fast as it needs to, jobs aren’t growing as fast as they need to and it’s all Obama’s fault." That’s basically their only message. Now, I guess this is a plan to win an election, but it’s not a plan to create jobs. It’s not a plan to grow our middle class. And you know what, I might be worried about all this money being spent if it wasn’t for my memories of previous campaigns. That first campaign I ran, the last campaign I ran in 2008 -- I’ve been outspent before. I’ve had a lot of money thrown at me before. But you know what I’ve learned, is that when the American people decide on what’s right, when all of you decide on what’s true, when you remember the story of your families just like the story of my family's, all the struggles our parents and our grandparents and great-grandparents went through -- some of them maybe came over here as immigrants and started working in the mines or working in the mills -- not always knowing what to expect, but understanding that there was something different about this country -- looking out for one another, taking care of the community together, being responsible, having those old-fashioned, homespun values; believing that being middle class wasn't a matter of your bank account, it was a state of mind in terms of what you believe -- that there were some things that were important and nothing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looking after your family and being with your family and caring for your family. When Americans come together and tap into that spirit that is best in us, all that money doesn't matter. All those negative ads don't matter. You make change happen. You inspire each other. You inspire me. In 2008, I told you I'm not a perfect man and I wouldn't be a perfect President. But I told you I'd always tell you what I thought and I'd always tell you where I stood. And I told you I would wake up every single day, fighting as hard as I knew how for you, to make your lives a little bit better, to give you more of a fighting shot to succeed and live our your dreams. And I made that promise because I saw myself in you. In your grandparents, I see my grandparents. In your children, I see Malia and Sasha. And I've kept that promise. I've kept that promise. Every morning and every night, I've thought about how we build America, and how we build America's middle class, and how we give everybody a fair shot, and how we make sure everybody is doing their fair share, and how we make sure everybody is fighting by the same rules. And if you still believe in me like I believe in you, I hope you will stand with me in 2012. Because if you do, we will finish what we started in 2008, and this economy will be moving again. And we'll remind the world just why it i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the greatest nation on earth.
个人分类: 我的阅读|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酷暑竞选演讲 听众中暑昏厥
xupeiyang 2012-7-7 16:09
[转载]奥巴马酷暑竞选演讲     听众中暑昏厥
奥巴马酷暑竞选演讲 听众中暑昏厥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的第二个美国梦
xupeiyang 2012-7-7 14:51
在众多的梦想中,有两个已经实现了:第一个是当选美国总统,第二个是改革美国的医疗体系。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20706/235212501836.shtml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1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完市长和奥巴马,俺到科学网开博了
热度 13 xuyingxiao 2012-7-5 16:33
2010年10月的一个周日,意大利节,半个小时的游行结束后,在街头看到一个没人理、站着发呆的糟老头,同行的人说在电视上看到过,是市长。 同行人与市长拍照留念,俺充当摄影师。 俺不是特别激动,只是一个州的首府的市长,相当于南京市的市长而已。 9天之后第二次见到市长,西装革履,不再是糟老头,讲话也是声音洪亮,派头完全不一样了。 这么多人其实不是冲着市长来的,俺也不是冲他来的,主角是 奥巴马同学,所以连州长同学都被俺毫不犹豫地予以无视了。 奥巴马在学校图书馆门口草坪上 演讲为民主党拉选票。 自由进场,但要排队和安检。 4 点多就长长的队伍了。 6 点半开始, 8 点多演讲。   反堕胎的组织在队伍两旁打着宣传画。   会场草坪上等待的人群。     屋顶、车上的保安。 屋顶上的三个人你找到了么? 各路人马致辞,一个女的带全场向上帝祷告,乐队演奏。   奥巴马和米歇尔,我的相机 广角是长项,远焦则还不如一般的相机,再加上天黑了,效果就不行了,不详市长讲话时拍得那么清楚。 在人群里面身长了脖子左右晃着脑袋从夹缝中看总统,出了场外才发现原来对我这种拿望远镜的人来说场外反而是最佳观看角度,只是相机就更不济了。 演讲结束,气氛很热烈,奥巴马和米歇尔拥抱,并向全场致意。 一个月之后,俺在科学网开博了。 其实,科学地看,看奥巴马和开博只是数据上具有相关性,并无因果性,所以本文的标题是标题党了。从文学的角度看,本博文虽然环环相扣,但讲了几个不同的主题, 没有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要旨,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属于神散形不散了。从学术的角度看,本博文部分内容之前俺来科学网之前在其他空间发过,这次虽然增加了 图片、增加了创新点并重新组织过,但仍有自我抄袭之嫌。 不过,从博文的角度看,本文有图有真相,有想法有内容,全是亲身经历,又有自己的思考,又有现实意义,还是算一篇好博文。
个人分类: 生活|3140 次阅读|26 个评论
点评:只有万达才会让一座机场改变航线!
热度 2 lzxun123 2012-6-28 23:41
中国真奇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四川涪城万达广场售楼处的工作人员趾高气昂地告诉记者:“你一百个放心好了,楼层不会削,机场为此已经改变航线了。”见记者表示不解,这名工作人员转而又一副非常神秘的表情:“看,这就是万达的实力,只有万达才会让一座机场改变航线 !”(真羡慕万达的职工,也许羡慕他们的不只是我一人,说不定奥巴马和比尔盖茨等也在私下讨论加盟中国万达事宜。) 一个拜倒在金钱和物质脚下的政府是没有希望的政府,一个只是信奉拜物教的民族是一个站不起的民族。 我在这里做一个也许不算大胆的预测:绵阳机场与万达广场之争极有可能会以绵阳机场移至他处又建一个新机场而告终。只是希望这次预测不像去年上半年我预测曾经的同事李亚栋教授极有可能成为当年的新科院士那样精准。 绵阳万达广场超高致机场夜航停飞 被责令削10层 ( http://news.qq.com/a/20120628/000461.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 香港援建绵阳紫荆民族中学被拆一事已经沸沸扬扬,但是这波未平,那波又起。正是被拆除的这块地上修建起的绵阳涪城万达广场,其建筑最高点超出临近绵阳机场净空限制面和控制面,已经构成严重威胁航班飞行和机场运行安全,为保护航班乘客安全,绵阳机场夜间航班已经全部停运。 迄今,绵阳机场夜航停运已两个月有余,不仅给广大乘客出行带来不便,也给航空公司和机场造成重大损失。 夜间航班停运消息被封锁 可能绵阳大多市民都没注意到,曾经很熟悉的夜间航班掠过头顶的轰鸣声,已悄然无息很久。在记者赴绵阳的出租车上,当和师傅谈起夜间航班时,开车的师傅恍然大悟道。是嘛,晚上都很久没有听到熟悉的飞机声了。 作为普通市民,对飞机或许没那么多敏感,本是同行的航空公司应该了解此事,就在记者到绵阳之前,向国航西南分公司一位任中层领导的好友求证是哪一个航班最先发现这座超高建筑,迫使绵阳机场夜航全部停运到现在的消息,在电话中,听到记者的提问,这位朋友竟然惊讶地大声叫道:“你们时代周报的消息也太灵通了吧,绵阳机场停飞夜航,成都和绵阳相距100多公里,我竟然一点消息都没听到。现在,我倒要向你求证……” 一座超高建筑,逼迫一个民航机场停止全部夜间航班,而且长达两月有余,在资讯极其发达的今天,按理说,这事应该不出一周就会传出来,但是接近70多天,连业内清楚此事的人,也不是很多,实乃咄咄怪事。 在绵阳机场,时代周报记者和负责接送乘客的民航大巴司机谈起怎么没有夜间航班的事情,心直口快的师傅就一句话:万达广场超高,飞机落不下来。 在机场出港大厅,大屏幕显示最晚一个出港航班是9C8902(绵阳—上海),承运人是春秋航空公司,离港时间是19: 15。 春秋航空公司也是绵阳机场每天最后一个到港航班,它从上海到绵阳的落地时间是17: 30,一小时四十五分钟后,它再“原路”返回。 值班的一位保安告诉记者,原来最晚是23: 55从北京来的航班。现在,夜航全部停了,所以春秋的9C8902航班,就成了最后一个离开绵阳机场的航班。 绵阳机场是夜航停运的最大受损者,但是民航绵阳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朱铮对记者的所有提问,只有一句话:我们领导正在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当记者提出希望能见见负责处理此事的领导时,朱铮回答:领导现在不在。 就在记者发稿前,发短信至朱铮,希望她能提供最先发现超高建筑隐患的那个航班,5分钟后,这位新闻发言人的短信回复过来,手机屏幕上只有两个字:抱歉! 在绵阳机场的官网上,记者注意到,整个网站对夜航停运没有任何解释,连相关部门发出的有关停止夜航的通报也不曾发布,以往的夜间航班时刻依然出现在航班表上。 一切都足以显示,绵阳机场和有关“部门”,都尽力把机场夜间航班停运,尽力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夜航班机停飞两月多 通过多方努力,时代周报记者还原出了夜间停航的隐情。 4月22日深夜,某航空公司一架航班飞临绵阳,准备降落。当这架飞机飞临绵阳机场并进入五边进近时,机长突然发现,一座巨大的高层建筑兀立在下滑线上,挡住航班去路。正常降落被迫中断,这架航班只有选择紧急复飞,准备再次降落,但连续两次复飞,两次降落,都因这堆庞大的建筑挡住去路,而都没能成功。最后,该航班只有无奈地备降到另一个机场。 如此重大险情既不能隐瞒,又不能耽搁。备降后,该航班飞行员将绵阳遇险经历马上上报了其所在航空公司,该航空公司又迅速将此隐患转呈民航四川监管局,收到报告后,民航四川监管局高度重视,组成以分管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赶赴现场查看,绵阳涪城万达广场项目超高,致使严重威胁绵阳机场飞行安全隐患终于浮出水面。 根据机场当局提供的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测量报告,四川监管局进行了复核,复核显示,绵阳涪城万达广场项目地段位于绵阳花园路9号,正好处在绵阳南郊机场14号跑道五边下滑线下方,位于现有机场跑道北端只有2400米,绵阳涪城万达广场全部占地为113亩,已封顶最高为32层,其建筑物顶端和施工塔吊最高点超出机场净空限制面、控制面,已经严重威胁飞行运行安全。 “那天白天的几个航班过来时,目视进近还算是可以,就过去了,但晚上它封顶后,视线受阻,就显得太危险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一位资深教官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民航四川监管局综合处倪处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有足够证据证明,绵阳涪城万达广场项目和该建筑物区域规划未经民航行业主管部门净空限高审核,应该对绵阳机场停运夜间航班负全责。 倪处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依据《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和《四川省民用机场净空及电磁环境保护条例》,根据民航西南管理局领导指示和绵阳机场提供的超高障碍物的测量数据,民航四川监管局随即召开了局长现场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为确保机场运行安全,4月23日,下发了调整机场运行标准的紧急通知。 4月24日, 绵阳机场夜航全部停止迄今。 责令削掉10层 监管局叫停绵阳机场夜航,但涪城万达广场却按部就班封顶,而对民航四川监管局发出的夜间航班停航的通告,受损最大的绵阳机场只有忍气吞声而对跑道尽头2400米处的绵阳涪城万达广场建筑群无可奈何。按每个航班起降费4万-5万元计算,据估算,绵阳机场日经济损失将超过20万元。 记者分别到涪城万达广场和绵阳市政府采访,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回答,只是私下中,一位经常降落绵阳机场的中国民航学院的教官告诉记者,涪城万达广场建筑群超机场净空限高达10层,绵阳市政府责令其“削”掉这10层。 刚封顶的楼群被“削”去10层,这似乎更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带着这个疑问,时代周报记者来到政府相关部门,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只是私下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涪城万达广场超高一事暴露出来后,市政府方面责令涪城万达广场削去超高部分,达到绵阳机场净空要求,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涪城万达广场方面却将责任推到绵阳市政府这边,其理由是,涪城万达广场项目从设计到建设程序是合法的。现在项目已经封顶,却因机场净空限高出了问题。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如果32层高的涪城万达广场按机场净空要求“削”去建筑群超高部分10层,预计费用可能为2亿元,这还没有把其他损失包括在内。 在采访最后一天,在涪城万达广场售楼处,记者以购房者名义与一位售楼工作人员攀谈,见记者对超高建筑导致机场夜间航班停航会不会因此而削减楼层感到担忧,这名工作人员趾高气昂地告诉记者:“你一百个放心好了,楼层不会削,机场为此已经改变航线了。”见记者表示不解,这名工作人员转而又一副非常神秘的表情:“看,这就是万达的实力,只有万达才会让一座机场改变航线!” 发稿前,时代周报记者电话连线民航四川监管综合处倪处长,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绵阳机场即使现在是白天运行,现在进场和离场程序都改成单边了,也就是说只从一个方向起落,另一边完全不能使用。对于售楼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的“机场已为万达改变航线”一说,倪处长表示,迄今,全世界还没发生过机场因建筑超高而改变航线一事,相信绵阳机场也不会。
个人分类: 随笔|324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扬言轰炸三峡 中国将军一句话世界惊呆
xupeiyang 2012-6-18 19:40
美国有计划对7个国家进行核打击,名单中除了列有伊朗、朝鲜、利比亚等小布什所称的"邪恶轴心"之外,还将中国、俄罗斯也明列其中。 http://www.milfuns.com/2012/0618/51861.html
个人分类: 情报机密|2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退出总统竞选的声明
热度 3 bpzhai 2012-6-9 22:13
尊敬的美利坚选举委员会、参众两院议员们、全美公民们: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现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决定退出这场选举。 公民们,民主党的支持者们,我知道这着对你们是一个艰难的时刻。你们真切的希望我能带领你们,带领美国走出现在的布什低谷,希望我为你们带来更加自由和富裕的美国。请你们相信直到现在这一刻,你们的愿望仍然是我的信念,从未动摇。可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我将离开这场选举,你们可以骂我是逃兵、懦夫。是的,你们可以——但是要在我讲完之后。 我知道,只要我稍微坚持一下,我可以轻松当选为世界最强国家的总统——这个星球上最有“权势”的人物。 可我还是选择放弃,公民们!我们国家民主价值的核心就是个人的自由,人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你们选择我而不是麦肯恩是因为我更加优秀,对吗?可现在我发现了一个比总统更加吸引我的职位,这个职位的魅力之大,足以使我有勇气承担失去总统职位的代价。 这个职位就是我决定要应聘的中国深圳市的海事局局长、党组书记! 安静!请安静,女士们、先生们!我理解你们的震惊,可是听我说。 你们都知道,严格意义上,我是肯尼亚人,感谢上帝没让我生活在非洲。我的祖辈和父辈之所以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为了什么? 你们和我一样都知道:为了自由! 为了可以表达自己言论的自由! 为了可以选择信仰上帝的自由! 为了免于匮乏不再忍饥挨饿的自由! 为了避免恐惧的自由! 自由是我们每个美国人崇尚的最核心的价值,ME TOO! 所以,我不能容许我的任何自由遭到践踏,可我发现我已经承受了很多的不自由,更令我不安的是我发现一旦我顺利进入白宫(这几乎是肯定的),我会被剥夺更多的自由。你们知道吗?我的父辈从非洲看到的自由的美利坚如同天堂一般美丽,因为她是自由的,所以他们毫不犹豫的从肯尼亚飘洋过海。 而现在,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美丽的天堂,一个更加自由,更加迷人的国度。所以我和米歇尔毅然决定再一次飘洋过海,正如这个国家的谚语所说:良禽择木而栖。我再次提醒,我来自非洲。与已经去世的小肯尼迪参议员不同,我没有显赫的家世,这意味着我很在乎免于匮乏的自由。我承认我现在的确衣食无忧,可绝不是富裕。 作为参议员的薪水收入一直是几乎我所有的收入来源,你们都知道参议员的年薪仅仅是不超过二十万美元,事实上,在二零零四年之前,我和米歇尔全部收入都没有超过三十万美元。零六年好一些,超过一百万,可那是因为我出了一本关于父亲的书。我只有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所以我不可能永远发这种意外的横财。 对,你说的没错,如果我住进白宫,收入的确会提高。可是,布什总统的年薪也不过是四十万美元。的确,这在美国算是中上等收入,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谁会拒绝金钱和财富呢?知道吗?在那个我即将踏上的美丽国度——中国,好多和我同等地位,甚至更多地位与我远不能比的官员的收入是我远不能比的! 例如,中国延吉市市长车钟日先生的非工资收入即可达两千万之巨,要知道该国的货币被严重低估,两千万在该国的购买力就算不能与美元同等也差不了多少。当然,此人并未上的了该国非年薪收入排行榜,能进前十名的都是以亿来计算的。据公开报道的数据显示,该国一国有银行的支行行长上榜收入即可达40亿。 女士们!先生们!每次参议院组织到中国公务旅游我都不愿参加,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个国度,而是我不愿在中国同僚面前寒酸到汗颜! 哦,布隆伯格先生也在座,您知道吗?该国纽约级城市市长非工资收入有三亿该国民币,而这位先生不用选举安居市长高位(含副职)达十数年之久。请问布隆伯格先生,您觉得天天坐地铁上班有意思吗?您还不想和我一起跳槽吗?反正比尔是想。 当然,作为潜在的规则,我不想对我热爱的国度的同僚的收入状况做更多的评论,毕竟我也要成为他们中幸福的一员了。 说起比尔,我们都知道关于他的一点传闻,诸如琼斯、莱文斯基、实习生,椭圆办公室、雪茄……因为斯塔尔的关系,这些本来愉悦的回忆都让他的总统生涯变得令人难堪。这也是比尔决定和我一起到中国谋职的原因之一。 这是中国还有另一种独具特色的迷人的自由。以那位三亿市长为例,这位先生还曾自由的拥有11位实习生,当然他也不需要寒酸到在办公室实习,因为有一座龙柏行宫。当然他与邻省的一位厅级同僚相比就差的太远,这位先生自己记录的实习生就有140人——比尔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哭了!同样为人民服务,做官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上帝啊!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自由啊!与这种幸福相比,就算我是现任总统又怎样? 还记得那个卡特里娜飓风吗?那场飓风不只卷走了成千上万人的家园,也给布什总统带来劈天盖地的臭骂,只是因为他反应迟钝了些——其实我们理解他的智商的。如果是在那个美丽的国度,铁路撞死了几百个人,那边的部长不仅不会被撤职,甚至道歉都不用。 这就是免于恐惧的自由发挥到极致的自由,官员们无需害怕,别说人身伤害,就连声音伤害都听不到。因为中国的官员拥有控制新闻舆论的自由,这是真正的自由。 哦,上帝,感谢您给了我们人类一个美好的国家——中国。不,从现在开始,我不再需要上帝了! 请不要挽留我,请给我跳槽的自由,谢谢大家! 永远爱你们的奥巴马 (来自网络:http://www.nfdaily.cn/opinion/web/content/2008-11/03/content_4683845.htm)
个人分类: 文摘|438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美媒体称奥巴马曾密令对伊朗加强网络攻击
xupeiyang 2012-6-3 06:09
 新华网华盛顿6月1日电(记者王丰丰 易爱军) 随着在中东地区传播的“火焰”病毒引起全球关注,美国媒体1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曾下达密令,升级对伊朗的网络攻击,以破坏伊朗核计划进程。但美方在2010年因攻击失误放出“震网”蠕虫病毒,给全球互联网用户带来危害。   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一计划代号“奥运会”,在美国前总统布什当政的2006年左右启动,奥巴马上任后下令加速这一计划,对伊朗发动更为复杂的网络攻击。据白宫内部评估,这些攻击将把伊朗核计划进程拖延18个月到两年。但也有专家认为,伊朗方面受到的影响没这么大。   这份报道援引“奥运会”计划参与者的话说,2010年,因美方操作失误,原本用于攻击伊朗中部纳坦兹核设施的“震网”病毒逃逸到互联网上,伊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国部分电脑用户反映受到攻击,一些工业系统的安全遭受影响。报道说,这一病毒由美国与以色列联合开发。   报道称,“奥运会”计划由美军前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詹姆斯·卡特赖特提出。美方先在伊朗纳坦兹核设施的电脑系统中埋下病毒,窃取相关信息,试图夺取该系统的控制权。随后,美国与以色列方面联合编写了一种复杂的蠕虫病毒,并利用2003年利比亚宣布放弃核计划后美方获取的利比亚离心机,展开一系列测试,证实这种病毒可以发出指令,突然改变高速运转的离心机运转速度,达到破坏离心机的目的,同时向中控系统发出错误信息,让控制人员无法察觉离心机的异常。最后,美方与以色列利用间谍手段,将病毒送入与互联网物理隔绝的纳坦兹核设施电脑系统。2008年,病毒攻击开始奏效,伊朗核计划被显著拖延。但在2010年,美国和以色列编写的病毒被传播到互联网上,并被命名为“震网”病毒。这一网络攻击计划眼下仍在继续。   但美方官员对《纽约时报》说,刚被发现侵入中东国家电脑系统的“火焰”病毒并不是新发明,但他们拒绝证实这一病毒攻击是否为美方发动。该报道担心,美国对网络武器的使用可能反过来给美方造成麻烦,因为美国比任何国家都更依赖网络。   美国政府从未承认对别国实施网络攻击,并一再指责其他国家对美国实施网络攻击。但根据美国的国防新预算,美方在网络战方面的投入力度显著加大。美国防部副部长阿什顿·卡特5月30日在智库企业研究所发表演讲时说,美国防部将加大在网络技术方面的投入。今年早些时候,负责战略与计划的美国防部副部长帮办凯瑟琳·希克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说,美方在网络战方面已有不少“革新”。
个人分类: 情报机密|1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最会作“亲民”秀的政客老大!
热度 15 QFL 2012-5-26 10:48
当今最会作“亲民”秀的政客老大!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据 Dailymail 报道:三年前,小奥童靴接见一退伍家庭;当时, 五岁小黑孩 (Jacob) 很想知道奥老大的发质如何 。于是,小黑孩便羞涩地问奥童靴: “ 我想知道我的头发是否和你的一样 ( I want to know if my hair is just like yours) 。 ” 小奥答道: “ 你自己咋不摸摸看 ? (Why don’t you touch it and see for yourself)?” 随后便弯下腰把脑袋低在小黑孩的面前;奥童靴又鼓励说: “ 摸呀,小弟 (Touch it, dude) ! ” 于是,小家伙便走上去、挠了挠奥童靴的脑袋,并向周围人郑重宣布说: “ 嗯,老大的头发摸起来给确实跟我自己的是感觉一样滴 (Yes, it does feel the same) 。 ” 博主批 : 当今世界上最作会 “亲民” 秀的政客老大,看来非美帝之奥童靴莫属了 。 还好,万幸,驻天朝的美帝之骆使者的作“秀”水平还是略次了点。
个人分类: 读书读报|2887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且看美国的双管齐下——
热度 2 hailang0 2012-5-25 08:51
一方面是死揪住中国的人权“问题”不放;一方面却又在孔子学院上大做文章,强硬地表达对政府、beijing的不满。 这就是老美一惯玩弄地对中国软硬兼施,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之伎俩。 对付奥巴马,对付华盛顿,俺们还是要像邓小平、毛泽东同志过去做的那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当今被老美撒野之时,俺们也应该跟它针尖对麦芒地好好干一仗才是!
个人分类: |3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参加2012白宫科学节活动,操纵孩子设计的“高射炮”
热度 3 Wuyishan 2012-5-22 09:3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6 次阅读|1 个评论
萨下,普上,奥上下?
热度 1 xupeiyang 2012-5-7 09:05
萨下,普上,奥上下?
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拉开竞选 连任 序幕,当天连跑俄亥俄与弗吉尼亚两个重要的“摇摆州”,举行声势浩大的竞选集会。在讲话中,奥巴马以最新竞选口号“前进”为关键词,列举成就,展望未来,号召选民“向前看”,以助其连任。不过,观察人士认为,由于共和党全力“狙击”,奥巴马前进之路难以一帆风顺。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绞索策略
tanzhh 2012-5-5 14:57
“绞索”策略据说是毛泽东为了对抗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而想出的绝妙战略,在上世纪50-60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时过境迁,现在奥巴马及其政府把这个策略用到了对付中国政府上来了,先是让小日本在钓鱼岛叫嚣,然后是越南在西沙群岛叫嚣,然而叫嚣得最凶的当然是最近的菲律宾,菲律宾在南沙没事找事地叫嚣,让中国感到甚是难受,真是有一种被绞索勒紧了无法呼吸的感觉。要对付这种“绞索”策略,必须将其关键位置剪断,所以,目前应该做的就是将菲律宾这个结剪断,然后再把小日本阉割掉,中国的呼吸才会畅通。。。。
1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的段子
热度 5 老李 2012-5-1 20:27
这是刚刚看到的奥巴马为竞选造势准备的段子,很有趣,特转来!
257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石油产量接近极限
热度 1 毛宁波 2012-4-30 17:47
正当发达国家的经济试图加快发展时,迎面却是一阵经久不息的顶头风。油价持续高企,每桶价格超过100美元,西方消费者负担甚重。有人将高油价归咎于奸诈的投机商(巴拉克.奥巴马在4月17日公布了计划,要加重对市场操纵罪的处罚)。不过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解释:石油供应跟不上日益增加的需求。 石油峰值,即全球原油产量可能已经达到或接近极限,这个概念远未被世人普遍认同。近日一家知名资产管理公司谈到,由于美国的页岩气已被开发使用,如今世界简直是“能源过剩”。不过,石油仍然是汽车和卡车的主要燃料。而原油产量自2005年以来一直没什么变化(其替代品如生物燃料、液化天然气则相反)。 近几年,包括英国、埃及和印度尼西亚在内的许多国家已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进口国。而尽管发达国家已稍微收敛了一点,不再大肆挥霍能源,新兴市场对能源的需求仍继续急剧上升。 这石油市场特别容易因短暂供应中断而受到影响,如利比亚战争(所引起的供应中断)。本周,一个由国际与欧洲事务研究院及石油峰值及天然气研究协会组织的会议在都柏林召开。《石油评论》的顾问编辑Chris Skrebowski在会议上发言,他认为到2015年石油市场的闲置产能可能就会耗尽。 石油峰值这个概念是已故的M. King Hubbert提出的,他曾在1956年预言美国48个州(除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外)的石油产量将在197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来预言应验了。在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位经济学家Michael Kumhof展示了一份论文底稿(即将完成)中的一些调查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将“Hubbert峰值”加入能源产量中将会大大提高一个油价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度。下个十年石油的年产量预计将会增加0.9%,据此,这个模型预测同期实际的石油价格将会增加近一倍。 这样的油价上涨预计不会为经济带来的很大的影响,可能只会使全球GDP每年下降0.2%。过去,油价变动对经济的长期影响都十分有限,因为石油进口国所有的损失都会被石油出口国的收益所抵消。高油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及2008年至2009年对经济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石油生产国的消费边际倾向往往较低,全球需求因此有所下降。 无论如何,Kumhof 担心若油价太高,经济受到的影响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最极端的假设是全球GDP可能会每年下降2%。 即便世界各国能够找到更多石油(比如在北极或焦油砂中),更长远的问题是:“廉价能源时代”是否已一去不返?若是,那各国又能如何应对?能够轻易获得廉价能源和从世界各地进口商品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基础,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每天 长途驱车到有空调的办公室上班,每逢年假就飞到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地方度假。显然,油价持续高企会令人们转而使用其他交通工具(电动车、天然气卡车),但这种改变的代价可能十分巨大。 再说,可能替代石油的一些能源(如生物燃料),又或是新的石油资源(如焦油砂,光是生产它们就要消耗大量能源;在这个意义上,这些能源的利用率远比现在的低。能源投资回报率(即EROI)如此之低,经济发展一定会因此受到影响。 “在一个现代工业社会中,其能源系统的EROI必须高于哪个值这个社会才能继续发展?”Carey King和Charles Hall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学术界的回答是:“结构复杂的社会要有很高的EROI值,而且前提是要有大量一次能源。” 主流经济学家并不怎么关注这个问题,他们只顾思考货币政策、财政紧缩带来的影响或是是否需要改革劳动力市场,根本忙不过来。但是,如同煤奠定了工业革命之础,廉价石油奠定了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之基。若廉价石油不复存在,那经济肯定会大受影响。 http://www.cippe.net//news/72147.htm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5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驴即将下台?
yhuaze 2012-4-26 10:23
罗姆尼已作为共和党候选人与现任总统奥巴马角逐下一届美国总统。结合当下美国国内外形势,我判定罗姆尼必将成为下任美国总统,奥巴驴将有可能像老布什那样下台。 做出这样的判断基于以下两个理由: (1)美国政治家一向以强硬著称,以反共著称。 当下美国急需靠霸权寻找出路,靠霸权开辟海外市场。只有充分发挥霸权优势,才能摆脱或者转嫁美国的经济危机,只有最大限度地运用霸权,才能确保美国一超独大,只有全力依靠霸权,美国才能战胜伊斯兰主义还是共产主义的挑战。充分发挥霸权力量,就需要奉行强硬的对外政策,就需要无所顾忌的人物出现。 罗姆尼对内对外都以强硬著称,奥巴驴和稀泥政策显然展示的不是肌肉。罗姆尼显然是合格的人选。 (2)保守势力支持罗姆尼 众所周知,美国内保守势力强劲,鹰派实力强大。罗姆尼特别对这些人胃口。什么军工企业正等着罗姆尼发动战争,刺激消费呢,那像奥巴驴这几年什么都没搞好。银子来不了,战争打不起来。 奥巴驴黯然失色,螺母牛必将腾空而出.......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1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你个穷光蛋,你的孩子有中国绿卡么?!!
daladala 2012-4-25 13:30
转载以记录。 很多中国官员,甚至是政治局常委, 他们的亲属,都是国外的绿卡, 奥巴马你个穷光蛋,你的孩子有中国绿卡么?! 0000000000000000000 奥巴马自曝结婚时债务缠身 8年前才还清学贷 2012-04-25 12:20: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北京)  有 1555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 2 ) 核心提示:4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自曝,20多年前他与米歇尔大学毕业后两人的债务堆积如山,结婚时过着一贫如洗的日子,直到8年前他们才还清了大学贷款。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此举显然是为了争夺更多年轻选民的票。 中新社华盛顿4月24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24日自曝,20多年前他与米歇尔大学毕业后两人的债务堆积如山,结婚时过着一贫如洗的日子,直到8年前他们才还清了大学贷款。 奥巴马当天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会山分校演讲时透露了这段“悲惨”往事,并以此敦促国会延长即将到期的一项减轻大学生贷款负担的法律,使每个美国家庭都负担得起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 奥巴马对到场的大学生说,自己和第一夫人米歇尔都知道,要在几年的时间里偿还大学贷款是什么样的滋味。 “我和米歇尔都曾处在你们的境遇中。正如我说的,我们并非来自富裕家庭。所以,当我们从大学和法学院毕业时,我们有堆积如山的债务。”奥巴马说:“当我们结婚后,变得更穷了,我们把彼此的资产加到一起,发现并没有什么资产,而当我们将彼此的债务加到一起,却有很多的债务,其中基本上都是助学贷款。” 奥巴马与米歇尔于1992年结婚,两人当时都在芝加哥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虽然律师的收入不低,但奥巴马透露自己直到8年前才还清学贷。也就在那一年(2004年),他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一场名扬全美的著名演讲,使他当年成功当选国会参议员,为4年后入主白宫奠定基础。 奥巴马警告,如今的大学生负担比他们那一代更重。他对现场大学生说:“ 你们大多数人出生以来,美国大学学费和各种杂费已经增加了一倍多。 ” 奥巴马就此呼吁国会延长将联邦学生贷款利率降至3.4%的法律。如果不予延长,那么从7月1日起700多万美国大学生的贷款利率将上涨一倍。 他说:“ 我们不能让高等教育成为奢侈品。那是一项经济的必需品。每一个美国家庭都应该负担得起。 ” 奥巴马是在他的重要票仓北卡的大学校园里说这番话的,此后他还将访问科罗拉多和艾奥瓦州的另外两个校园,这三个州被认为可能对他今年的总统竞选产生决定性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此举显然是为了争夺更多年轻选民的票,2008年大选中曾有高达三分之二年轻选民支持他。而奥巴马最近一再表明自己的“贫寒”出身,显然是为了与共和党的亿万富翁对手罗姆尼形成鲜明对照。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吴庆才)
个人分类: 世界新闻|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克鲁格曼:高学历不一定带来高工资
helloating1990 2012-4-20 10:57
(原题《学位与金钱》) 一条普遍认可的真理是,教育是解决成功的关键。众所周知,未来的工作要求更高的技能。正因为如此,在周五与佛罗里达州前州长杰布•布什一起出席的公开活动中,总统奥巴马宣称:“要在就业方面得到更多的好消息,我们就得在教育上加大投资。” 不过,众所周知的东西却是错误的。 奥巴马 - 布什见面的第二天,《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使用软件进行法律研究大幅增加的文章。文中披露,电脑具有快速分析数百万文件的能力,可以用来从事过去一大批律师及律师帮办才能够完成的工作,而且费用低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实际上减少了对教育程度较高工作人员的需要。 法律研究并不是孤立的事例。这篇文章指出,软件也在一直替代芯片设计工程师的工作。更广泛地说,那种认为现代技术只会淘汰体力工作,良好教育的工作人员肯定成为赢家的观点,可以占据流行的讨论,但实际上已经过时好几十年了。 事实上,自从 1990 年左右开始,美国就业市场的主要特点并不是技能需求的普遍增加,而是一种“空心化”,即高薪与低薪就业快速增加,而中等薪水的工作岗位—就是我们认为支撑一个坚强的中产阶级的这类工作——却一直处于落后位置。而且,中间的空洞还在一直扩大:上世纪 90 年代快速增长许多高薪岗位近期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低薪就业却在加速增长。 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认为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观点建立在听上去似乎真实合理的说法之上,这种说法就是技术进步会增加那些从事信息工作人员的工作机会——不太严格地讲,电脑可以帮助那些靠思维工作的人,同时会伤害用手从事工作的人。 不过,几年前,经济学家大卫•亚瑟、弗兰克•列维和理查德 ? 莫尼恩提出,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他们指出,电脑在例行的任务方面表现杰出,“遵照明确的规则可以完成的认知性及手动任务。”因此,任何例行的工作任务——包括许多白领的非体力型工作—都处于火线位置。与此相反,不能通过遵循明确的规则就能完成的工作——包括从卡车司机到门卫等许多体力工作—即便在技术进步面前,仍将呈增长的趋势。 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经济中现在仍然存在的大多数体力工作似乎属于那些很难实现自动化的一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的产业工人现在已经下降到美国整个就业的大约 6% ,所以装配线上的工作岗位几乎没有损失的余地。与此同时,目前由教育良好、薪金较高的工作人员从事的大量白领工作可能很快被电脑代替。自动吸尘器很不错,但是机器人门卫却有很长的路要走;电脑化法律研究和电脑辅助医疗诊断已经实现。 再就是全球化的因素。过去只有制造业工人需要担心海外竞争的问题,然而电脑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使许多服务项目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成为可能。普莱斯顿同行阿兰 ? 布林德尔与阿兰 ? 克鲁格尔的研究表明,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从事的高薪工作比那些低薪、教育水平较低工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存在区别,那就是更容易从“海外”获得。如果他们说的没错,不断增长的国际服务贸易将进一步使美国的就业市场空心化。 那么,所有这些与政策有什么关系? 没错,我们需要修理美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美国人在起跑线现上存在的不平等——贫穷家庭的聪明孩子与富裕家庭能力差距较大的孩子相比,大学毕业的机会要小——不仅令人愤怒,同时也是这个国家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然而,有些问题不是教育能够解决的。特别是那种认为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就能够恢复我们过去拥有的中产阶级社会的说法只是一种痴心妄想。真实情况不再是只要有个大学学位就可以保证拥有一份良好的工作,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更不存在这种情况了。 因此,如果我们需要一个繁荣在更大范围共享的社会,答案并不在教育上——我们必须直接来从事这个社会的建设。我们需要恢复在过去 30 年里已经丧失了的劳工的议价权力,是普通工人跟超级明星一样,具有争取高工资的权力。我们需要向每一位公民提供基本的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医疗保险。 我们不能走到仅仅给工人颁发大学文凭的地步,因为这些文凭无异于为并不存在的或者并不支付中产阶级工资的工作岗位开出的空头支票。 转自腾讯网: http://view.news.qq.com/a/20110313/000025.htm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1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且看奥巴马如何处理美特勤局特工召妓丑闻
热度 2 黄安年 2012-4-18 07:15
且看奥巴马如何处理 美特勤局特工召妓丑闻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4 月18 日 发布 就丑闻事件媒体曝光的速度来说和官方的反映速度来说 , 美国速度属于领先的 , 但是就真正解决问题的速度来说往往不是那么回事 , 像虐囚事件拖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处理结果,什么原因人们心知肚明。现在我们倒要看看奥巴马怎样来处理自己的警卫军犯事,他已经高高举起,也为轻轻放下作了铺垫。他说:“如果媒体报道的那些说法得到证实,我当然会生气。” 。“这些男男女女日复一日地保护我,提供超乎寻常的服务。他们承受压力,非常努力,几乎总是出色完成任务,所以我非常感激。”这两段话传达的意图已经很清晰了,总统先生处理轻重是把美国高官安全的维稳放在首位还是法治为先,让我们拭目以待。 ******************** 美特工寻欢脱衣舞俱乐部照片曝光 通体无窗 ( 图 ) 2012 年 04 月 17 日 11:01:22 来源: 国际在线 新华微博 美国特勤局 特工 寻欢的哥伦比亚脱衣舞俱乐部照片首次曝光(网页截图)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 4 月 16 日报道,美国特勤局特工寻欢的哥伦比亚 脱衣舞 俱乐部照片首次曝光,这个安装绿色氖灯、没有窗户的俱乐部,显然是令白宫深感尴尬的特工召妓丑闻的始发点。   《纽约每日新闻》报道称,美国 特勤局 特工曾光顾这家位于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市的名为 Pley 的俱乐部,一边豪饮啤酒和威士忌酒,一边看着舞台上的女子跳钢管舞,并从中选择过夜床伴。许多特工都会带着妓女返回下榻的卡里比酒店( Hotel Caribe ),该酒店是美国特勤局、军方以及美国记者常驻之地。   一名工作人员称:“那些外国佬在酒吧中大吵大闹,他们喝好酒,享受最美的女人,有些人还不想付账。更糟糕的是,他们还殴打向他们讨债的人。”据悉,在哥伦比亚,卖淫是合法的,外国人与当地妓女经常在脱衣舞俱乐部碰面。    Pley 俱乐部经理胡安·卡洛斯( Juan Carlos )说:“妓女们为客人跳舞,然后找机会与客人攀谈。如果他们互相满意,就可以达成交易。游客来此游玩,但我们不会让他们虐待妓女。”卡洛斯否认有特勤局特工去他的俱乐部。美国特勤局特工召 妓丑闻 之所以曝光,是因为当地一名妓女宣称一名特工不付嫖妓费报警所致。 (李金良)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4/17/c_122993009.htm 美国招妓特工并非奥巴马贴身护卫 事件或非个例 2012 年 04 月 17 日 06:58:49 来源: 北京晨报 新华微博 奥巴马 与护卫特工的资料照片。   美国总统贝拉克 - 奥巴马 15 日说,希望严格调查 特工处 特工的“不当行为”。美国国会议员达雷尔 - 伊萨说,特工不当行为或许不是个例,以保护总统和其他政要为职责的美国特工处应该作出调整,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说标准   奥巴马当天在哥伦比亚海滨城市卡塔赫纳出席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与哥伦比亚总统胡安 - 曼努埃尔 - 桑托斯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谈及近两天特工召回风波。   奥巴马说,与他一道前往他国的代表团成员代表美国形象,需要检点自身行为。   “与坐在这里的代表团成员相比,我对特工处人员的期望没有不同,”他说,“这意味着,他们应该遵循最高行为标准,有尊严且正直地行事。”   “媒体报道中的行为与这些标准不符。”他说。   美国特工处 13 日召回 11 名行为不当特工, 14 日对他们作出行政休假处理。国会众议院议员、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彼得 - 金向美联社记者证实,这些特工涉嫌携应召女郎回酒店。    要严查    奥巴马 说,他希望对这些特工启动“严格和全面”的调查。“如果媒体报道的那些说法得到证实,我当然会生气。”   他说,调查结束前,他暂且不作个人判断。    特工处 说,涉事特工并非奥巴马的贴身护卫,属先期派往卡塔赫纳的先遣队,已经返回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特工处总部,接受讯问。截至 15 日晚,特工处没有公开调查细节。   除了特工, 5 名军方人员在卡塔赫纳同样涉嫌行为不当。军方对他们作出禁闭处理,同时启动独立调查。   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不忘称赞特工为保护他的生命安全所作的努力。“这些男男女女日复一日地保护我,提供超乎寻常的服务。他们承受压力,非常努力,几乎总是出色完成任务,所以我非常感激。”    非个例?    美国国会 众议院议员、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伊萨 15 日做客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节目《面向全国》,称特工行为不当或许不是个例。   “问题是,整个组织是否需要自省,”他说,“是否需要作出调整?”   伊萨认为,特工负有保护 美国总统 和其他官员人身安全的职责。如果行为不当,他们可能受到敲诈勒索,影响工作能力。   “调查不应该只涵盖那 11 个或者 20 个有牵连的人,而应该查清楚过去是否发生过类似事件和发生的频率。”   他说,特工处需要改变纪律条例,可能需要引入测谎等措施,以防这类事件再次发生,重塑民众对这一机构的信心。   蒋骢骁(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2-04/17/c_122989528.htm 奥巴马要求彻查特工“买春门” 称属实将很生气 2012 年 04 月 16 日 10:26:4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新华微博   美国总统奥巴马 15 日首次就负责保护他的多名 特工 涉嫌买春一事作出回应,他要求彻查这起发生在美洲峰会举办地哥伦比亚的丑闻,并称如果属实将会非常生气。   奥巴马当天在美洲峰会结束后的记者会上表示,美国特勤局代表美国,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应该以最高的尊严水准要求他们自己。很显然,被媒体披露出来的这件事情 ( “ 买春门 ” ) 不符合这样的标准。   “我期望彻底、严格地调查这件事。”奥巴马说:“如果事实证明媒体上报道的那些指控属实,我当然会很生气……我们代表美国,当我们来到另外一个国家,我期望我们奉行最高的标准。”   不过,奥巴马显然不希望将搏命保护他的 特勤局 所有特工一棍子打死。他特意称赞特勤局的男女特工们进行的是一项特殊的服务,“他们日复一日地保护我、我的家庭以及美国官员,他们是在高压之下从事着非常艰苦的工作,而且几乎总是干得很出色。所以,我非常感谢他们。”   奥巴马于 4 月 13 日晚抵达哥伦比亚滨海城市卡塔赫纳出席美洲峰会。但就在奥巴马抵达数小时后, 11 名负责为他提供安保服务的美国特勤局特工因涉嫌在当地“买春”被遣送回国, 14 日美国军方也证实,另有五名协助安保工作的军人也涉及此次招妓丑闻,他们均遭到行为不端的指控。   据报道,先于奥巴马抵达的美国特工在执行保护奥巴马安全任务的同时,几乎每晚不忘“招妓言欢”。一些军方的特工干脆将“小姐”带到总统下榻的希尔顿酒店“ 苟且 ”,后因一名特工在嫖妓之后试图赖账,引发与妓女的纠纷才导致事情败露。   “买春门”事件曝光之后,迅速抢夺了本届峰会许多正式议程的“ 风头 ”,成为各国政府首脑和代表会下津津乐道的笑谈。这一事件不仅令试图重振美国在拉美地区影响力的奥巴马处于尴尬境地,也使美国政府的威信扫地。(吴庆才)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2-04/16/c_122985953.htm?prolongation=1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36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劫富济贫,倡增富人税
dongzg101 2012-4-14 19:50
奥巴马劫富济贫,倡增富人税 2012-04-11 23:57:43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美国的税收原则一向秉承“能者多劳”的原则。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退税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美国有退税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发工资的时候交了个人所得税,那你在消费的时候又会打税,那你就可以凭这些交税凭证申请退税。而美国对于低收入者,减免部分没有上限;对于高收入者,减免部分则有上限。 其实再说明白一点,现在奥巴马政府个税是向低收入者倾斜,而有钱人多交税,对于同样收入,家庭经济负担重的少交点,家庭经济负担轻的多交点。奥巴马更是,要富人多交税,标准的“劫富济贫”。 最近在美国中文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奥巴马的这个"罗宾汉"做得更彻了。     美国中文网报道,奥巴马近日连续采取行动推动“巴菲特法案”过关。《华盛顿时报》称,4月9日,白宫发言人卡尼表示向年入超过100万美元的人增加税收的法案已在全国获得广泛支持。而在几乎同一时间,奥巴马的竞选经理给支持者发送电子邮件,呼吁他们跟奥巴马站在同一阵线,要求最富有美国人缴交他们的公平份额的税。该议案提议,向富人征收至少30%税额。   奥巴马竞选经理梅西纳向支持者说:“如果你觉得这是公平的话,就要在国会下周投票之前说出来。税收公平是在这次选举中的决定性问题之一。支持这项政策,就是这次竞选的试金石之一。”   巴菲特条例是以美国著名亿万富翁巴菲特命名的一个税收条例。其核心内容是一个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家庭不应当支付比一个中产家庭更少的税收。要求这些年收入超过100万的家庭要交纳30%的所得税。   美联社称,4月10日下午,奥巴马来到南佛州博卡市的佛州大西洋大学演讲。 奥巴马重点阐述了白宫最近推出的巴菲特条例,呼吁支持者们联系自己的国会议员,敦促他们支持这一条例。   奥巴马在演讲中引用了巴菲特曾经说过的话,那就是作为一个亿万富翁,巴菲特上交的收入税比自己的秘书还要低,而这种现象在美国大富翁中还很多。奥巴马认为这些大富翁不需要这么多的钱,他们应当交纳更多的所得税,然后把这些税收用于教育和科研等公益事业以及帮助贫困的民众。奥巴马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他在开始演讲不久就讲到美国正面临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美国是不是一个让负责任努力工作的民众得到相应回报的地方”。奥巴马认为巴非特条例的通过会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   奥巴马在演讲中提到自己入主白宫以前的8年,共和党的税收政策对富人少征税的政策使得富人越来越富有,公司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是,就业增长却很缓慢。奥巴马认为只是富人获得成功的美国不是一个成功的国家。在演讲中奥巴马还不点名地抨击了共和党总统初选候选人罗姆尼的经济主张。   佛州是未来总统竞选的关键州, 3月28日的民调显示奥巴马以49%的支持率略领先于罗姆尼42%的支持率。 看来,奥巴马做侠客是做出瘾来了。这个法案一旦通过,富人们割点碎肉给穷人们吃,不知道会不会心里骂娘。 推荐: 为您咨询 办理美国投资移民 纽约高娓娓推荐阅读: 为您咨询 办理美国投资移民 2012.01.18 为您咨询 办理美国投资移民 力挺麦当劳背后的悲哀和无奈 2012.03.21 力挺麦当劳背后的悲哀和无奈 为何不少人替被央视曝光的当劳喊冤? 2012.03.19 为何不少人替被央视曝光的当劳喊冤? 中国洗碗工和外国女仆的不同命运 2012.03.07 中国洗碗工和外国女仆的不同命运 在美国低价买房子 当房东赚钱 2012.01.19 在美国低价买房子 当房东赚钱 华裔工地受伤 获赔款1100万美元 2011.09.16 华裔工地受伤 获赔款1100万美元 性侵案不予立案 海明要向桑兰收钱 2011.08.11 性侵案不予立案 海明要向桑兰收钱 周立波成桑兰案被告 索赔两亿美元 2011.08.07 周立波成桑兰案被告 索赔两亿美元 723动车追尾惨案如果在美国怎样赔? 2011.08.05 723动车追尾惨案如果在美国怎样赔? 邵氏孤儿和美国爱心 2011.05.19 邵氏孤儿和美国爱心 华盛顿白宫前面要升中国国旗? 2009.09.16 华盛顿白宫前面要升中国国旗? (一)金融危机下 纽约华人怎样生活 2009.08.25 (一)金融危机下 纽约华人怎样生活的? 公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4 人 | 分享到: 阅读( 7812 ) | 评论( 71 ) | 引用 (4) | 举报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1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先生又怎么啦?
热度 1 xupeiyang 2012-4-2 13:52
—枚硬币怎么掉地上了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954 次阅读|6 个评论
小奥童靴很奸猾,坏坏地问胡哥:“家里最近怎么样?”
热度 11 QFL 2012-3-29 13:54
小奥童靴很奸猾,坏坏地问胡哥:“家里最近怎么样?”
据 中国新闻网 爆料:在高丽国核安全峰会期间,美帝小奥童靴亲自去胡哥下榻的饭店、拜见胡哥。小奥一落座便首次向胡哥拉起了家常,非常“关切”地笑问 : “ 家里最近怎么样? ” 胡哥笑着答道 : “ 挺好 ”; 并随即反问道: “ 夫人和孩子们好吧? ” …… 博主批 :美帝小奥童靴是大大奸猾滴,似有点幸灾乐祸之意,其问候话看似拉家常, 其实却双关 : 明似关心问候胡哥家中情况,又很似挪揄我天朝当前政局 。 当然了,胡哥的一句简单回答“挺好”也 同样是双关 ,轻轻松松地便将小奥的问题化解于无形,且自然而然地反问小奥的夫人与孩子们的情况,尽显出东方人之机智与风趣! 注: 美夷小奥曾有十多次 拜见胡哥,但这次却是首次使用拉家常式的语言进行打招呼,于是 令周围记者们十分愕然 ;而刚刚不久前,前剑南道副节度使骤然拜会美帝驻成都府行馆,随即引发巴蜀全郡乃至天朝朝堂震动,…… 故, 本博作上述之解读 。 小奥童靴是大大狡猾滴 !(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83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奥巴马提名医学博士任世界银行行长——让生命做主
热度 2 qyu111 2012-3-25 09:16
早上起来看到一条新闻:奥巴马提名韩裔医学博士金永吉任世界银行行长。 第一个感觉是眼睛一亮,有新意。 第二个感觉是奥巴马了不起,知道生物学的重要,让一个懂生命的人来管钱。 我们先看看对这个医学博士的介绍: 金永吉 (Jim Yong Kim)1959 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5 岁时随家人 移居美国 ,在艾奥瓦州长大。 199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 医学博士 学位,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 人类学博士 学位。 是世界卫生组织主管 艾滋病 的前任主管。 现任美国达特茅斯 大学校长 。 达特茅斯坐落于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威 (Hanover) 小镇,是以本科教育闻名遐迩的常春藤学院之一。 我不知道奥巴马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我只能从金永吉的简历里看到这是一个有生物学知识、医学知识、人类学知识、不歧视艾滋病人的、有教育管理经验的学者和管理者。他的知识结构和经历向我们表明:这是一个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深刻认识的学者。 让这样的人来管钱,来管世界银行的钱,听起来是外行管内行,实际上是把钱管到了本质上。 当今天世界上钞票泛滥、金融界贪婪、财富的积累不能给人类带来健康和幸福,不能给世界带来和平的时候,让一个懂人、懂人类和人类的历史、懂生命的人来管钱,应该是管到点子上了。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30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FWD:当Google+进入中国后,奥巴马悲剧了。。。
neurojun 2012-2-28 23:39
奥巴马G+被占领的新闻上了bbc,每条信息评论都迅速被刷到500上限,据路边社报道美国情报部门正处于焦头烂额中,他们在反复分析留言后终于确认了这是一种在中国网络上常见的名叫Explosion bar的网络攻防演戏,在留言中大量出现声称来自D8(Division 8 of Internet army?)的cock wire, 他们常用的词是Yi kinds circle,现在尚不明白这是否是他们进行轮番攻击的一种战术代号,对奥巴马G+的攻击依然在持续中,依然有大量词汇无法破译比如Black fungus,Slip等无法破译,国土安全部已经启动紧急战备预案......... BBC报道原文: Chinese 'netizens' inundate Obama's Google+ page 中国网民在奥巴马G+页面上泛滥成灾 President Obama's page on Google's social network site has been inundated with messages in Chinese after restrictions in China were removed. 当中国对G+的限制解除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G+页面被中文留言淹没。 Every current topic on Mr Obama's Google+ page attracted hundreds of Chinese comments. 每条关于奥巴马先生在G+主页上面的主题都吸引了上百条中文评论。 Some contributors made jokes; others said they were occupying the site in the style of western Occupy campaigns. 一些“贡献者”单纯在哪里开玩喜,别的说他们也将像西方华尔街运动那些人一样占领这个网站。 Google+ is normally blocked in China along with other social media that the authorities deem unacceptable. 一般情况下,G+同其他的社交网站一样在中国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Since Google+ was launched in 2011, software known informally as the Great F@ackwall had appeared to block it within China. 自从G+2011年问世以来,中国就开发出了人们所谓的大中华F墙用于阻断中国与G+的连接。 But on 20 February 2012 internet-users in many parts of China found they could gain access to the site - prompting some to suggest occupying it, in a tongue-in-cheek reference to the Occupy Wall Street campaign. 但是在2012年2月20日,中国很多地方的人们发现他们可以登上G+了,这促使他们开始了他们搞笑式的占领活动,就像占领华尔街运动一样。 On 24 and 25 February, to the consternation of American readers, every current topic on President Obama's 2012 election campaign page attracted hundreds of comments, apparently from China. 在2月24日和2月25日,在美国读者惊诧的眼神下,每条奥巴马总统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的关于2012年选举的话题都有了几百条评论,很显然他们来自中国。 Their exact provenance cannot be verified, but the expressions contributors used were in the style of mainland China and in simplified Chinese. 他们来自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说法都像中国大陆的网语并且使用简体中文。 A few appealed for the liberty of the civil rights activist Chen光成, who is under house arrest. 有一部分人说了关于某位人士的自由问题。 Others asked about a recent political intrigue in south-west China, in which one of the country's top policemen, Wang, spent a day in the US consulate in Chengdu for undisclosed reasons. 有些人提到了王局到美国使馆里喝了下午茶的政治阳谋。 But many simply voiced delight at their freedom to speak: they talked about occupying the furniture and bringing snacks and soft drinks. 但是大量的留言仅仅表达他们对于自由讲话的喜悦,他们说占领家具(应该是沙发板凳什么的但是老外不懂什么意思XD)并且带零食和饮料来。 (这段真的笑疯了有没有!!!) The White House in Washington has not commented on the upsurge of Chinese interest in President Obama's campaign site. 华盛顿白宫还没有对中国网民在奥巴马社交网络上的留言高潮做出任何表示。 But it has prompted one poster to suggest that if China ever abandoned its internet restrictions,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have to protect its social media with a Great Firewall of its own. 但是这个现象导致一个留言者表示:假如中国放弃了网络限制,美国就该自己用一个大米帝防火墙来保护自己的社交网络了。 转自虎扑 屌丝们这下火了。。。 原文地址: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china-17167770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中官方报道习近平会晤奥巴马、参加国务院午宴的讲话
热度 1 黄安年 2012-2-16 07:40
美中官方报道习近平会晤奥巴马、参加国务院午宴的讲话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2 月 16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对照美国国务院《美国参考》、新华社、中新社的报道 , 习近平会晤奥巴马时奥巴马和习近平的讲话、参加国务院午宴时希拉里和习近平的讲话,有助于我们了解各自强调的重点。 奥巴马强调“基于共同利益和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不仅符合美国和中国的利益,而且符合该地区和美国的利益——符合全世界的利益。”“我始终强调我们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我们相信,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有助于为地区和全球带来稳定与繁荣。”“鉴于中国近 20 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国力和繁荣的扩大,责任也在增加。”“在人权等重要问题上,我们将继续强调我们所认为的承认所有人的愿望和权利的重要性。”希拉里强调:“今天,美国和中国的合作对于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棘手挑战必不可少,这些挑战包括制止核扩散、应对气候变化、增进全球经济安全等。可以说,养成合作的习惯并非易事,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双方都承诺建立一个长期互信框架,以支持在今后 40 年乃至更久远的未来发展保持合作伙伴关系。” 中新社报道会晤奥巴马时习近平强调,“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对两国利益及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至关重要,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的选项,中方期待同美方增进信任、巩固共识、扩大合作、管控分歧。” 新华网报道 : “中方期待同美方增进信任、巩固共识、扩大合作、管控分歧,希望本着平等协商、双向互利的原则继续以对话与合作而非保护主义的方式处理彼此经贸摩擦,努力维护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基本格局。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双方也要多协调、多合作,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共同发挥建设性、负责任的作用。”    附有关报道 : *************** 欧巴马总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双边会晤前的讲话 2012.02.14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12 年 2 月 14 日 欧巴马总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双边会晤前的讲话 椭圆形办公室 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上午 11 点 29 分 欧巴马总统:我欢迎习副主席来到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欢迎他来美国访问。这显然 ?? 是发展美中关系的大好机会,而且也是回报习副主席在拜登副总统前不久访问中国时受到盛情款待的一个机会。 最近我在访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出席东亚峰会期间曾表示,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国家。我们非常愿意,也非常注重继续加强我们的关系,提升我们的贸易和我们的商业活动,并确保我们是亚太地区强大和有效的合作伙伴。很显然,为了做到这一点,绝对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与中国保持强大的关系。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有很好的机会与胡锦涛主席发展了坚实的工作关系。我们还为取得进展继续努力,认识到基于共同利益和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不仅符合美国和中国的利益,而且符合该地区和美国的利益——符合全世界的利益。 以这方面的认识为基础,我们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非常广泛的战略和经济对话。我们有可能就两国获得改善双方经济关系和战略关系的机会进行重要磋商,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关系紧张的问题。 这包括在 20 国集团( G20 )共同努力,设法应对世界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对我们两国,而且对全世界都造成了如此重大的影响。由于美国与中国的合作,我认为我们才有能力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为稳定局势作出贡献。这还包括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处理地区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以及伊朗这样显然对大家都有影响的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强调我们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我们相信,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有助于为地区和全球带来稳定与繁荣。我们期待能够继续沿着我们过去三年来所努力建立的合作道路前进。 我们努力强调的一点是,鉴于中国近 20 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国力和繁荣的扩大,责任也在增加。因此,我们希望与中国共同努力,确保人人都按照世界经济体制的相同规则行事,而这包括确保不仅在美国与中国之间,而且在全世界做到贸易来往平衡。 它也意味着,在人权等重要问题上,我们将继续强调我们所认为的承认所有人的愿望和权利的重要性。我们期待中国将继续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相信,美国与中国发展强有力的工作关系极为重要,以便帮助实现稳定、秩序与安全,最终为美中两国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因此,副主席先生,我希望您在美国有非常愉快的访问。我相信美国人民欢迎您的到来。我很高兴您将有机会去华盛顿以外的地方。我知道,您将前往艾奥瓦州访问,多年前您曾作为地方主管去过那里。就我所知,您还将去洛杉矶,甚至还有可能看一场“湖人”队( Lakers )的比赛,我希望您欣赏比赛。 我愿在此向您表示最深切的欢迎,并期待着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两国之间更有成效的对话和更为紧密的合作。 习副主席:(根据英语翻译稿转译)尊敬的欧巴马总统,很荣幸再次见到您。首先,我希望转达胡锦涛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和总理温家宝的诚挚问候。 应副总统拜登的盛情邀请,我前来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我们受到东道主热情和非常周到的款待。在这里,我感谢您个人给予的关注,感谢您为我这次访问的准备工作和保证访问顺利进行给予的帮助。 我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在于落实您和胡锦涛主席达成的重要协议,为中美关系沿着您和胡锦涛主席确定的正确方向推进做一些工作,通过我们两国共同努力,在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设合作伙伴关系。我希望在这次访问期间与美国社会各界广泛接触,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合作,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 昨天晚上,我抵达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后不久,会见了美国政界一些十分受尊重的老资格领导人。我征求了他们对发展双方关系的看法。他们精辟和务实的建议给了我很大启发。 刚才,我与副总统拜登进行了一些大型和小型的会谈。他和我就双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性问题广泛、坦诚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在我们双方去年 8 月在北京和成都进行的讨论的基础上,副总统和我达成了某些新的共识。 我期待着今天与您,欧巴马总统,举行会谈时进行深入的讨论。 欧巴马总统:谢谢诸位。 结束 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上午 11 点 41 分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iipdigital-mgck/index.html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texttrans/2012/02/20120214164202x0.3725964.html#ixzz1mPFkuKX7 *********************8 在欢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午宴上的讲话 2012.02.14 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 Hillary Rodham Clinton ) 国务卿 美国国务院富兰克林厅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2012 年 2 月 14 日 非常感谢各位。请就座。很荣幸今天下午能有机会欢迎大家光临国务院。拜登副总统每次来这里都让我们感到高兴。我们特别高兴的是今天有一位贵宾。我特别要表扬蔡明昊,这位天才的厨师施展中西合璧的烹调技术,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美味的午宴。(掌声) 今年是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历史性的访问 40 周年。我们感到十分高兴的是,基辛格博士今天和我们在一起。当年他和周恩来一道,为改变我们两国关系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今天,美国和中国的合作对于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棘手挑战必不可少,这些挑战包括制止核扩散、应对气候变化、增进全球经济安全等。可以说,养成合作的习惯并非易事,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双方都承诺建立一个长期互信框架,以支持在今后 40 年乃至更久远的未来发展保持合作伙伴关系。 25 年前,习近平副主席通过一个交流项目首次访问美国,他去了艾奥瓦州。他明天要去那里看望一些老朋友。他的那次访问凸显了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支持“十万留学生计划”及类似项目,把更多美国学生送到中国去学习,并开展更多民间交往活动。 因此, 非常高兴地欢迎习副主席,并庆祝我们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谊纽带。现在,我极为荣幸地请拜登副总统讲话。(掌声)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iipdigital-mgck/index.html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texttrans/2012/02/20120214163121x0.1101452.html#ixzz1mPFTraUM *********************** 习近平晤奥巴马:排除干扰做朋友是中美唯一正确选项 2012 年 02 月 15 日 07: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T|T 3015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32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123 … 567 2 月 14 日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白宫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 中新社华盛顿 2 月 14 日 电 正在华盛顿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14 日在白宫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的选项。   习近平强调,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对两国利益及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至关重要,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的选项,中方期待同美方增进信任、巩固共识、扩大合作、管控分歧。   习近平表示,在经贸问题上,中方希望本着平等协商、双向互利的原则,继续以对话与合作而非保护主义的方式处理彼此经贸摩擦;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中美要多协调多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负责任的作用。   他同时指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中方赞赏美方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希望美方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以实际行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和中美关系大局。   奥巴马在会见中回顾了 2011 年以来与中国领导人会晤交流共同推进中美关系所取得的进展,并期待新的一年与中国领导人继续保持密切沟通,致力于推进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美中合作伙伴关系。   他表示美国欢迎中国和平发展,认为一个强大、繁荣、稳定的中国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并重申坚持基于美中三个联合公报的一个中国政策,拒绝任何“台独”主张,希望看到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趋势继续发展。   奥巴马强调,在当前形势下,美中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至关重要。美方愿与中方加强在二十国集团( G20 )等多边机制和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叙利亚局势等问题上的对话、协调与合作。(完)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xijinpingfangmei/content-3/detail_2012_02/15/12523453_0.shtml *******************88 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 2012 年 02 月 15 日 05:48:40  来源: 新华网 2 月 14 日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白宫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 摄   新华网华盛顿2月14日电(记者 葛相文 钱彤 霍小光)当地时间2月14日上午,正在美国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白宫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   习近平首先转达了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的诚挚问候。他说,胡锦涛主席委托我向总统先生转交他对您不久前来信的复信。胡主席在信中积极评价过去一年中美关系的总体发展,强调2012年对中美两国和中美关系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表示重视总统先生就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所表达的意见,重申愿与总统先生共同努力,落实好他去年年初访美期间与您达成的共识,把握机遇、克服挑战,把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好、发展好,推动中美关系继续稳定发展。   习近平说,总统先生就职3年来重视并致力于推进中美关系,多次表示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和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我们对此表示赞赏。习近平表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积极发展势头,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世界上也产生了重要积极影响。我希望通过此访,促进两国关系沿着胡锦涛主席同总统先生一道确定的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习近平说,今天上午我和拜登副总统进行了很好的会谈,我们再次确认,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我们两国利益至关重要,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至关重要。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的选项。中方期待同美方增进信任、巩固共识、扩大合作、管控分歧,希望本着平等协商、双向互利的原则继续以对话与合作而非保护主义的方式处理彼此经贸摩擦,努力维护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基本格局。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双方也要多协调、多合作,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共同发挥建设性、负责任的作用。   习近平说,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中方赞赏美方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希望美方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以实际行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和中美关系大局。   奥巴马热烈欢迎习副主席访美,感谢习副主席转交的胡锦涛主席的亲署信,并回顾了去年以来与胡主席、温总理等中国领导人会晤交流共同推进中美关系所取得的进展,请习副主席转达他对胡主席等中国领导人的问候,期待着在新的一年与胡主席等中国领导人继续保持密切沟通。奥巴马表示,我坚定地致力于推进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美中合作伙伴关系。美方欢迎中国和平发展,认为一个强大、繁荣、稳定的中国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奥巴马重申坚持基于美中三个联合公报的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主张,希望看到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趋势继续发展。奥巴马说,在当前形势下,美中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至关重要。美方愿与中方加强在G20等多边机制和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叙利亚局势等问题上的对话、协调与合作。   双方还就两国经贸关系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美国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克林顿等参加会见。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2/15/c_122701742.htm **************************88 新华新闻 新华国际 正文 习近平出席美国副总统拜登和国务卿克林顿共同举行的欢迎午宴 2012 年 02 月 15 日 16:10:2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2 月 14 日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出席美国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共同举行的欢迎午宴。这是习近平在欢迎午宴上致辞。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新华网华盛顿2月14日电(记者吴黎明 白洁)当地时间2月14日,正在美国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美国副总统拜登和国务卿克林顿共同举行的欢迎午宴。 习近平在致辞中说,中美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和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去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并同奥巴马总统就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中美关系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说,今天上午,我在白宫同奥巴马总统、拜登副总统举行了会见会谈。我们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我们都认为,双方应始终抓住共同利益这一主线,走出一条大国之间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之路。我们认为,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严峻,双方应继续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加快建设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维护两国和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和增长;不断挖掘合作潜力,打造合作亮点,推动两国贸易和投资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以对话协商而非保护主义的方式处理彼此经贸关切,努力维护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基本格局。 习近平表示,中美在一些国际和地区问题以及人权问题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本着相互尊重、坦诚沟通、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妥善处理好。相信双方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维护和发展好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走出一条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建设积极合作关系的成功道路。 拜登和克林顿表示,习近平副主席在尼克松总统访华40周年这一值得纪念的年份访问美国,具有重要意义。40年前美中双方共同迈出历史性一步,从整体上改变了美中关系,给两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利益。今天美中合作是解决当前世界面临挑战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对21世纪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美方愿与中方共同努力,加强沟通,增进信任,进一步推进美中合作伙伴关系建设。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2/15/c_111528703.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0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
whyhoo 2012-2-15 09:22
人民网华盛顿2月14日电 (记者杜尚泽、温宪、王恬)当地时间2月14日上午,正在美国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白宫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   习近平首先转达了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的诚挚问候。他说,胡锦涛主席委托我向总统先生转交他对您不久前来信的复信。胡主席在信中积极评价过去一年中美关系的总体发展,强调2012年对中美两国和中美关系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表示重视总统先生就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所表达的意见,重申愿与总统先生共同努力,落实好他去年年初访美期间与您达成的共识,把握机遇、克服挑战,把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好、发展好,推动中美关系继续稳定发展。   习近平说,总统先生就职3年来重视并致力于推进中美关系,多次表示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和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我们对此表示赞赏。习近平表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积极发展势头,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世界上也产生了重要积极影响。我希望通过此访,促进两国关系沿着胡锦涛主席同总统先生一道确定的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习近平说,今天上午我和拜登副总统进行了很好的会谈,我们再次确认,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我们两国利益至关重要,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至关重要。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的选项。中方期待同美方增进信任、巩固共识、扩大合作、管控分歧,希望本着平等协商、双向互利的原则继续以对话与合作而非保护主义的方式处理彼此经贸摩擦,努力维护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基本格局。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双方也要多协调、多合作,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共同发挥建设性、负责任的作用。   习近平说,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中方赞赏美方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希望美方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以实际行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和中美关系大局。   奥巴马热烈欢迎习副主席访美,感谢习副主席转交的胡锦涛主席的亲署信,并回顾了去年以来与胡主席、温总理等中国领导人会晤交流共同推进中美关系所取得的进展,请习副主席转达他对胡主席等中国领导人的问候,期待着在新的一年与胡主席等中国领导人继续保持密切沟通。奥巴马表示,我坚定地致力于推进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美中合作伙伴关系。美方欢迎中国和平发展,认为一个强大、繁荣、稳定的中国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奥巴马重申坚持基于美中三个联合公报的一个中国政策,拒绝任何“台独”主张,希望看到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趋势继续发展。奥巴马说,在当前形势下,美中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至关重要。美方愿与中方加强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和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叙利亚局势等问题上的对话、协调与合作。   双方还就两国经贸关系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美国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克林顿等参加会见。 原文见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7114014.html
个人分类: 外交|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小孩唱红歌
Amsel 2012-2-11 15:22
  看到美国保守派的网站上面揭露有美国幼儿园强迫小孩唱红歌,歌颂总统奥巴马。作为中国人真可开怀一笑,这种个人崇拜的歌曲我们有10年不唱了吧,没想到美国重新开始了。 Team: Attached is a chant about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ll Kindergarteners will be required to learn the chant for the Black History program. Please write how many you will need. Keep one copy to practice with students at school. Thanks, Mary Stovall Bridgette Babineaux The Barack Obama Song Who is our 44th President? Obama is our 44th President Who is a DC resident? Obama is a DC resident Resident, President Who’s favorite team is the Chicago White Sox? Obama’s favorite team is the Chicago White sox Who really thinks outside the box? Obama really thinks outside the box Outside the box, Chicago White Sos Resident, President Who really likes to play basketball? Obama really likes to play basketball Who’s gonna answer our every call? Every Call, Basketball Outside the box, Chicago White Sox Resident, President Who’s famous slogan is Yes we can? Obams’s famous slogan is Yes we can Who do we know is the man? Barack Obama is the man He’s our man, Yes we can! Every Call, Basketvall Outside the box, Chicago White Sox Resident, President Who won a grammy for “Dreams of my Father”? Obama won a grammy for “Dreams of my Father”? Now can you guess who’s a famous author Barack Obama is a famous author Famous Author, Dreams of my Father He’s our man, Yes we can! Every Call, Basketball Outside the box. Chicago White Sox Resident President Who wants to go to college at Yale? Malia Sasha will go to college at Yale Who’ll make sure they won’t fail? Barack Michelle know they won’t fail They won’t fail, they’re going to Yale Famous Author, Dream of my Father He’s our man, Yes we can! Every Call, Basketball Outside the box, Chicago White Sox Resident, President
个人分类: 杂谈|4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年初七,我一不小心收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邮件!!!
热度 1 hzluan 2012-1-29 15:36
见下: Good afternoon, Today, I was in Michigan. Yesterday, it was Colorado and Nevada. Before that, it was Iowa and Arizona. The day after I delivered my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to Congress, I took off to connect with ordinary Americans around the country, talk more about our Blueprint for an America Built to Last, and get some feedback. That's why I'm writing you. On Monday we're going to do something a little different. At 5:30 p.m. ET, I'll walk into the Roosevelt Room across the hall from the Oval Office, take a seat, and kick-off the first-ever completely virtual town hall from the White House. All week, people have been voting on questions and submitting their own, and a few of them will join me for a live chat. This is going to be an exciting way to talk about the steps that we need to take together at this make-or-break moment for the middle class. We have to foster a new era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 -- rewarding companies for keeping jobs here at home and eliminating tax breaks for those who ship jobs overseas. We have to invest in homegrown en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 starting with an all-out, all-of-the-above energy strategy that's cleaner, cheaper, and full of new jobs. We have to build an economy that works for everyone -- where every hard working American gets a fair shot, everyone does their fair share, and the rules are the same from top to bottom. I'm ready to get started, but I know you have questions and ideas for ways to help. So let's hear them. Thank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his email was sent to hzluan@163.com . Please do not reply to this email. The White House • 1600 Pennsylvania Ave NW • Washington, DC 20500 • 202-456-1111 try{parent.JS.modules .content.setHeight();}catch(e){}
个人分类: 这是生活|2704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感于奥巴马令加快台湾免签,中国大陆扩签
热度 2 黄安年 2012-1-27 09:42
有感于奥巴马令加快台湾免签,中国大陆扩签
有感于奥巴马令加快台湾免签 , 中国大陆扩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 月 27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自 1979 年以来中国和美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 而美国依据国内法即与台湾关系法保持和台湾地区的联系。日前 , 奥巴马颁布行政命令 , 要求加快台湾免签 , 中国大陆扩签 , 这固然有利于振兴美国的旅游事业 , 但还是令人感到没有抓住要领 , 而且摆脱不了冷战思维模式。 一个很容易计算的结论是 , 推动美国旅游业振兴和繁荣的关键不仅仅是加快台湾免签 , 更加重要的是加快对中国大陆旅客的免签和扩签手续。中国大陆的人口是台湾地区的 50 倍左右 , 如果大幅度放宽对中国大陆旅游赴美国签证,则将极大地刺激美国旅游业的发展 , 也将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 笔者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 供美国移民管理当局考虑 : * 对于 75 岁以上的持有中国护照的中国公民 , 只要具有一定的足以在美国立足的经济实力或者美国亲友的经济担保,无需到使领馆面签 , 可以委托中信银行办理签证手续。 * 获得签证的由一年多次往返有效期改为五年多次往返有效期。 * 获得签证后来美落地签证由半年期改为一年期。 * 美中双方的经济、文化、学术交流项目及留学生项目免签。 * 对于中国游客赴夏威夷旅游一律免签。 * 设定目标 , 加快对中国大陆护照旅客免签的法律流程准备。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242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奥巴马“国情咨文”有感
热度 2 fouyang 2012-1-26 11:22
今年的的国情咨文是奥巴马在总统大选前的最后一次了。不出意料地,他为当前的美国描绘了一幅玫瑰色的图景:“美国回来了”。他的主题是“建设一个持久的美国”,提出了不少长期的设想,这也是任期末总统的习惯。如果要说这个演讲有出人意外的地方,那就是在列数自己功绩时居然“漏掉”了健保改革(只是“顺带”提到了一句),而且对“全球变暖”问题也避而不谈。看来奥总对于民意还是有所察觉的啊。 以下简单谈一下我对他几个设想的看法。 我赞同的设想有以下几个。首先是继续对大学生学费的帮助。奥巴马在演讲中说,科技工作的空缺是合格工人的两倍。我对此数据有些怀疑因为我还有同行朋友在失业中。但统计数据的确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比其他人低很多。所以帮助年轻人接受大学教育的确非常重要。对于中小学改革,奥巴马提出给学校更多自由度,特别是给予辞退不合格教师的权力。这一点我也很赞成。但这否能克服教师工会的阻力而实施,我存疑。 奥巴马提出在2035年实现80%的电力来自清洁能源。这是个很好的目标,虽然实现的可能性很小。他提出利用政府的采购能力来帮助清洁能源产业形成规模。这个注意不错,但如果因此而过度增加采购成本的话,还不如直接补助厂家为好。值得指出的是,他说的“清洁能源”不仅是太阳能,风能等,而是包括通常认为对环境不利的核能和带有排气清洁装置的烧煤电厂。 奥巴马没有如我预料的那样拿“公平”问题大作文章。但他提到了税务改革,确保收入百万以上的人保持30%的税率。我觉得这是合理的做法。技术上对于高收入的人取消资本利得的优惠很容易。但政治上能不能被国会通过是另一个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公平”问题固然重要,但它对于联邦赤字来说是杯水车薪。而且要注意的是:税收多了政府花费决不能跟着上去,只能用来减少国债。 我不喜欢的设想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奥巴马把“吸引制造业回来”作为恢复经济的主要措施,为此推出外贸,税务等等政策。这让我回想起1992年的总统竞选。当时美国的经济困境与今天相似,政客们也是大谈“制造业”。但结果美国经济回升,靠的是互联网革命。从八十年代末起虽然美国经济有上右下,但制造业一直在减少。最近的急剧下降趋势是从2000年开始的。所以制造业减少并不是目前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挽救制造业也不应该是振兴经济的“银子弹”。美国的竞争力还是在于创新。 另一个我不喜欢的是奥巴马再次提出修补和建设道路桥梁等基本设施。美国的基本设施的确急需修整,现在经济低迷也是做这件事的好时机。然而,这种巨大工程的事不是光花钱就能解决的。在经济性,产能和工程设计方面都需要个案处理,而不是“一哄而上”。事实上,奥巴马两年前提出的“刺激法案”就把修整基础设施作为重点之一,但至今进展缓慢。最明显的是“高铁”计划,尽管联邦出了大钱还是得不到各州的支持。这个经验应该给我们敲警钟了。 和所有政客一样,奥巴马讲话中也有不少忽悠的地方。例如,他提出把伊拉克战争结束所“节省”的钱一半用来大兴土木。伊拉克战争结束的时间表是上届总统就定下的,怎么算是“省下”的呢?难怪有人取笑说,我们没对火星人宣战,应该算是省下了几亿亿元了吧。另一个是他说到美国的出口有很大增长。但这不一定是政策的功劳而可能是经济成长的结果。事实上美国的贸易赤字一直在上升。奥巴马还说医保改革提供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美国存在着庞大的政府医疗服务(Medicare和Medicaid),医保改革也包括给低收入民众提供政府补助。其实奥巴马的医改草案中就包括政府主办的医疗保险,后来在麻州参议员选举“政变”,共和党在参院取得杯葛权后才让步通过了现在的版本。 奥巴马演讲的开头和结尾都充满了乐观语调:只要我们团结努力,什么都能做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奥巴马的竞选口号:Yes we can。问题是:三年后我们离开目标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这恐怕是下一次选举要回答的关键问题。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2455 次阅读|21 个评论
十年国耻
热度 21 饶毅 2012-1-11 16:11
  这是2011年1月10日美国人权律师Vince Warren发表于CNN的评论:     Gitmo: 10 years of injustice and disgrace     他批评美国两任总统及其政府在Guantanamo湾私设监狱的问题。     他指出十年来美国在Guantanamo湾的作为:关押过年龄从12岁到89岁的779人,无指控、无审判、无辩护机会。其中多数不是恐怖分子,进监狱后无法治,虐待为常规,在监狱中死去的人数多于经过法庭审判的人数。     小布什公然践踏人权和法律,奥巴马不能做到自己的承诺。     美国国会也参与无耻:2011年12月通过法律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军队把被怀疑为恐怖分子的人(包括美国公民)投入监狱不用审讯,现在已经不仅合法化、而且法律保障军人长期拥有此项权力。     Warren说:“起初为黑暗、反动和特例的耻辱成为了清晰的信号,美国对于自己号称领导世界追求自由和正义并不严肃”。 (What began as a dark, reactionary and exceptional disgrace has become a clear sig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does not take seriously its claim to lead the world in freedom and justice)     这句话与我说美国不起道德领导作用(moral leadership)没有太大差别。     有趣的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世界上是否有哪个国家能担当moral leadership?
8035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对美防务战略调整既需警惕又要淡定
whyhoo 2012-1-10 12:34
美国总统奥巴马1月5日公布了题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战略报告,强调美国虽然面临预算压力,但将努力确保其“军事超强”地位,同时将美国军事重心转向亚太地区。 美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将军事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其意图何在,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美国军事重心转向亚太意图何在 美国转向亚太的目的有四: 其一,正如报告的题目所昭示的那样,就是要“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保持美国的绝对优势。在亚太地区争当霸主,显示美国的存在,不允许在亚太地区出现一个排美的政治、经济、安全力量格局。 其二,搭亚太高速发展的顺风车,解决国内经济困境。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境况下,与陷入欧债危机的欧洲相比较,亚太地区成为促使全球经济提速的引擎,美国对外投资和贸易的一半以上都在亚太地区,因此,美国的战略重心必然要向亚太地区倾斜。 其三,在亚太地区兴风作浪,利用矛盾拉帮结派。美国在亚太地区有五大军事同盟,最近,美国又与一些南海声索国加强了军事联系。美国此举的目的之一就是向他们传递一个信号,尽管美国大幅削减军费,但美国对他们的安全承诺不会降低。 其四,在亚太地区提前布局谋势,遏制中国崛起。尽管一些美国政要“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宣称此举不是针对中国,但这只是欲盖弥彰。放眼看去,美国在亚太地区强化与五大军事同盟的关系,调整五大军事基地群的部署,在中国周边寻求更多的军事基地准入权,开发更多可资利用的战略伙伴和资源,加强针对中国的战略侦察和联合军事演习,谁能相信你不是针对中国?不是冷战思维的回归? 美国想的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 美国这次防务战略调整是在美国战略收缩期的调整,貌似咄咄逼人,实际上是以攻为守。理由有三: 其一,这次战略调整是迟来的调整。科索沃战争之后,美国认为已经基本把巴尔干半岛摆平,为了保持全球战略平衡,原先以欧洲为重点的战略布局可以朝亚太地区倾斜了,但由于“9·11事件”的到来,使美国推迟了本已着手开始的战略调整。因此,这次调整是上一次调整的继续,但这次调整并不意味着美国已经“脱欧入亚”。地缘战略家斯皮克曼认为,谁统治了欧亚,谁就控制世界的命运。欧亚权力平衡会直接影响美国,美国不会置欧洲于不顾,它仍然会“东张西望”,欧亚兼顾,这就极大地分散了它的战略力量。 其二,这次战略调整是美国在经济不景气下的无奈之举。美国的战略调整除了在冷战时期与苏联严重对峙和在越南战争后期的战略调整外,大多是在战略扩张期的主动调整。而这次调整是在美国经济遭到金融危机重创,经济提升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面临预算大幅削减压力下的一种被动调整,而且面临着美国总统大选的严峻局面。美国的军力一向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但现在经济出了问题,囊中羞涩,不得不裁减军队,推迟包括大型航母在内的武器研发项目。连自己军队的发展都困难重重,美国还有多少本钱用于亚太?须知,部署调整是需要钱的。 其三,这次调整是美国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后的战略收缩。两场战争消耗了美国大量的财力物力,战争后遗症将长期困扰美国。恐怖主义越反越烈,旧的武装冲突尚未结束,新的“发火点”又在酝酿之中。美国意识到它已经无力再奉行“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不得不改为“确保打赢一场战争,同时,遏制另一场战争”的新战略。此时的美国,已经不可能十指摊开,他必须握拢拳头,这就叫做“色厉内荏”。因为美国树敌太多,防不胜防,按下葫芦浮起瓢,你把军事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后院起火”怎么办? 应对美国战略重心调整,一要警惕,二要淡定 面对此次美国战略重心调整,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保持高度警惕,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照走自己的路。一富国,二强军,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谁也奈何我不得。美国怕我们什么?就怕中国强盛,所以才千方百计干扰我们的发展,我们偏偏不为其所动,专心致志谋发展。美国还怕我们什么?怕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千方百计挑拨离间、拉帮结派,给我们的发展制造阻力。我们则要纵横捭阖,巧施外交,把朋友争取得越多越好,把对立面化解得越少越好。这方面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中国爱好和平,世界有目共睹。有些国家受尽了美国的欺侮,现在出于自身利益又和美国走在了一起,但本质上是搞不到一起的,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美国最怕我们什么?就是怕中国有一个强大的国防。但是,我们发展国防实力完全是为了自卫,合理合法,有什么不可以?你说中国“威胁”,你首先得让中国感到不受威胁。这就是我们对美国军事重心转向亚太的回答。 原文见 http://www.mod.gov.cn/opinion/2012-01/10/content_4336086.htm
个人分类: 国防|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公布新军事战略 海空军力着重亚洲
whyhoo 2012-1-6 10:14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将削减驻欧洲的军队,而加强在亚洲的军力,这个策略不会受削减国防开支所影响。 美国政府官员与分析员则指出,新战略将要求以海空军对付中国与伊朗的威胁,同时放弃需要大批地面部队且持续时间漫长的反叛乱作战。   (华盛顿综合电)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新军事战略,重点是缩减军队人数,但他表示,这不会削弱美国的军事优势。他说,美国将削减驻欧洲的军队,而加强在亚洲的军力,这个策略不会受削减国防开支所影响。   奥巴马说,美国的新国防战略是削减军队的规模但继续保持军力优势。   “我们的军队将缩减,但世界必须知道的是,美国拥有敏捷灵活,以及准备好对抗各种突发事件与威胁的部队。因此,美国将能将保持我们在军事方面的优势。”   奥巴马星期四上午(新加坡时间昨晚午夜)亲临五角大楼,与国防部长帕内塔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罕见地一起出席记者会,公布长达8个月的战略计划的检讨结果。 地面部队人数未来10年减10%至15%   早些时候透出的消息说,美国未来也将更重视美军在亚洲的实力,从整体上减少对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注意力。   此外,美国未来10年会把地面部队人数减少10%至15%,同时加大对海空力量的投资。 据了解,这次的检讨是由前防长盖茨提出的。当时奥巴马总统要求国防部,在不损害美国战略利益的前提下,在12年内削减军事预算约4000亿美元(约5154亿新元)。   白宫前天发表声明说,此检讨“将指导预算应该优先花在哪些项目上,以及推动施政的决策”。   美国政府官员与分析员指出,新战略将要求以海空军对付中国与伊朗的威胁,同时放弃需要大批地面部队且持续时间漫长的反叛乱作战。   要求匿名的国防部官员告诉法新社,这个战略呼应了美国防长帕内塔及其他高级官员稍早时的主张,即建立规模较小且更灵活的部队,增强美军在亚洲的重要性,并在中东维持强大的海军军力。   此外,美国还将放弃长期坚持的“要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目标。   美军未来的目标将是打赢一场主要战争的同时,有能力应对和“毁掉”第二个敌手的任何侵略意图。   一名官员解释说:“利比亚的例子可以证明,没必要一直维持地面部队。”   他补充说:“我们要让战略更加完善,更切合实际需要。”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柯比指出,随着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结束,重新评估美军在海外扮演的角色是恰当的。   柯比说:“从作战的角度来看,现在是时候检讨美军目前的作为,以及未来10到15年应有的作为或应该准备拥有什么样的能力。” 将计划中的国防开支削减1万多亿美元   为了控制政府的庞大赤字,奥巴马和国会去年针对预算达成了协议,要在今后10年内,将计划中的国防开支削减1万多亿美元。   第一轮削减将使国防开支减少3500亿至约5000亿美元(约4510亿至6442亿新元)。   在国会“超级委员会”未同意削减预算的其他办法之后,国防部面临第二轮全面削减国防开支,可能再削减6000亿美元(约7731亿新元)。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gj/gj120106_001.shtml
个人分类: 国防|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姆尼八票之差险胜共和党初选,奥巴马08年曾七票之差在关岛险胜
黄安年 2012-1-5 19:52
罗姆尼八票之差险胜共和党初选 , 奥巴马 08 年曾七票之差在关岛险胜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 月5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2012 年美国大选已经拉开序幕 , 近 40 年来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艾奥瓦州初选 , 共和党竞选总统候选人提名第一站 , 打得难分难解 , 马萨诸塞州前州长米特·罗姆尼以 30015 票对 30007 票的仅仅 8 票之差领先处第二位的桑托罗姆。这是有史以来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共和党大选初选阶段党团会议。他打破了 1936 年堪萨斯州( Kansas )州长阿尔夫·兰登( Alf Landon )在南达科他州( South Dakota )初选期间以 257 票之差战胜对手的纪录,创造了共和党内角逐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投票结果最接近的新纪录。 对于罗姆尼来说 , 这场险胜具有先声夺人的意义 , 同时又具有联想的效应 , 我们知道 2008 年,巴拉克·欧巴马( Barack Obama )在美国总统竞选中赢得了美国总统竞选史上最微弱的一场胜利,当时,他在关岛( Guam )的民主党预选中以 7 票的优势战胜希拉里·克林顿( Hillary Rodham Clinton )。最终他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至今。 **************** 罗姆尼八票之差险胜美大选初赛 洪博培主动放弃 2012 年 01 月 05 日 07:18:39 来源: 中青报 新华微博 1 月 3 日 ,艾奥瓦州首府得梅因附近,桑托勒姆出席选举夜庆祝活动。在当天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共和党首场党内预选中,他与领头羊罗姆尼几乎战成平手。 新华社记者 张军摄 罗姆尼以极其微弱的优势取胜美国共和党 2012 年总统选举党内首场初选。 1 月 3 日 在艾奥瓦州,他以 30015 票对 30007 票的仅仅 8 票之差领先处第二位的桑托罗姆。 这是有史以来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共和党大选初选阶段党团会议。 罗姆尼险胜首场党内初选 旨在推选总统候选人的共和党首场党团会议 3 日在艾奥瓦州举行,由此正式拉开美国 2012 大选的序幕。 会议当场点票的结果是,马萨诸塞州前州长米特·罗姆尼以微弱优势领先其他对手,在竞争激烈的共和党初选中先声夺人。 地处中西部的小州艾奥瓦在美国版图上并不起眼,但因其自 1972 年以来一直占据选战首发位置,所以每到大选之年,这里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党团会议和党内初选都是美国大选的第一步,由各州自行决定采取哪种方式推选两党党内候选人。相对于党内初选投票制的简单直接,党团会议在程序上要复杂得多,花费的时间更长,所以更需要选民对选举和对所属政党的热情。 根据艾奥瓦州共和党党团会议的规定,参加会议的选民必须在 3 日下午 7 点前到达设在全州 99 个县的 1774 个会议地点签名登记。会议程序包括选举会议主席和秘书,各候选人代表发言,然后每名选民进行投票。会议主席当场点票,当众宣布并记录选举结果,然后各党团会议向共和党总部汇报投票结果,最后由政党总部公布整个州的党团会议投票结果。 前三名差距不大 洪博培主动放弃 对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来说,虽然赢得艾奥瓦并不一定就能锁定其党内最后提名,但首战告捷毕竟大有抢占先机、鼓舞士气的标志性意义,且有利于在之后的各州初选中赢得更多人气和财力支持,而那些排名靠后的竞争者很可能就此偃旗息鼓,退出选举。所以,艾奥瓦州历来是大选年各路人马的必争之地。 鉴于今年共和党内的群雄混战局面,包括民调领先的罗姆尼、宾夕法尼亚州前参议员桑托罗姆、得克萨斯州众议员罗恩·保罗、国会前众议长金里奇以及茶党女王巴克曼在内的众多竞争者,都纷纷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展开跨年拉票活动。 据初步统计,各路候选人过去几周里已在艾奥瓦“砸下” 1300 万美元,用于电视广告、选民集会及各类造势活动。 明知艾奥瓦胜选无望的犹他州前州长、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这次主动放弃了艾奥瓦的开场之争,集中其资源专心准备 1 月 10 日在新罕布什尔州举行的党内初选。 此次艾奥瓦州共和党党团会议争夺战,基本上是在罗姆尼、桑托罗姆和保罗这 3 位候选人之间展开。 当天,并驾齐驱的罗姆尼与桑托罗姆陷入拉锯战。最终,此前民调中一直保持领先的罗姆尼赢得 30015 位选民支持,在最后时刻拔得头筹。桑托罗姆仅以 8 票之差屈居次席。两人均获得艾奥瓦州约 25% 的选票。保罗获得 21% 的支持票,排在第三。金里奇得票为 13% ,位列第四。其他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超过 10% 。 根据党团会议结束后进行的即时民调,经济与联邦预算问题是决定此次票选结果的关键议题。尽管桑托罗姆获得了茶党成员和福音教会的坚定支持,但约有 3 成与会党员认为罗姆尼是最有希望击败奥巴马的共和党候选人。 据悉, 2008 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麦凯恩已决定支持罗姆尼获得党内提名。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占领”艾奥瓦之后,罗姆尼将在一周后举行的新罕布什尔州党内初选中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从而为漫长而曲折的竞选之路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民主党推举的只能是奥巴马 民主党当天也在艾奥瓦举行了党团会议,但由于奥巴马寻求连选连任,所以党内初选毫无悬念,主要精力放在为迎接两党候选人同场角逐奠定基础和积蓄力量。 奥巴马竞选阵营设在艾奥瓦州的 8 个办公室这两天不停地给选民打电话,并且安排了一场视频会议,旨在号召民主党选民全力支持奥巴马。 2008 年,奥巴马在艾奥瓦州民主党党团会议中赢得压倒性胜利,从而踏上通往白宫之路。 奥巴马本人当天通过视频与选民对话时称,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次选举比 4 年前更加重要,“改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对支持者说,只有他们展现出 4 年前那样的热情和能量,本届政府所取得的各项进展才能得以保持和推进。驻美国记者 鞠辉 本报华盛顿 1 月 4 日电 延展阅读 美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 8 票险胜创历史“最微弱优 ... 美总统初选首战结果艰难出炉 罗姆尼险胜 美大选开锣 : 共和党人混战初选 奥巴马稳守反击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党内初选拉开帷幕 罗姆尼在“风向标”州 8 票险胜 美大选 : 艾奥瓦州打响 " 前哨战 " 共和党深陷 " 无人 "... 2012 美国大选拉开帷幕 罗姆尼 8 票领先赢得美共和党首场党内预选 美总统初选渐明朗罗姆尼获提振 奥巴马趋被动 美国 2012 总统大选唯一女参选人宣布退选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1/05/c_122535958.htm ***************************************** 1 月 3 日 ,艾奥瓦州( Iowa )各地举行推举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预选。根据投票结果,麻萨诸塞州( Massachusetts )前州长,参加竞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米特·罗姆尼( Mitt Romney )以 8 票的微弱优势险胜宾西法尼亚州( Pennsylvania )前联邦参议员里克·桑托勒姆( Rick Santorum )。图为部分选民在艾奥瓦州伯林顿高中( Burlington High School )的一间教室里投票。 罗姆尼仅以 8 票之差获胜,打破了 1936 年堪萨斯州( Kansas )州长阿尔夫·兰登( Alf Landon )在南达科他州( South Dakota )初选期间以 257 票之差战胜对手的纪录,创造了共和党内角逐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投票结果最接近的新纪录。兰登后来获得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但在总统竞选中最终不敌在职的民主党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 2008 年,巴拉克·欧巴马( Barack Obama )在美国总统竞选中赢得了美国总统竞选史上最微弱的一场胜利,当时,他在关岛( Guam )的民主党预选中以 7 票的优势战胜希拉里·克林顿( Hillary Rodham Clinton )。关岛和其他美国属地一样都参加提名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程序。 (完)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inbrief/2012/01/20120104144716x6.291926e-02.html?CP.rss=true#ixzz1ie58lyKh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inbrief/2012/01/20120104144716x6.291926e-02.html?CP.rss=true#axzz1ie4rBHxY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能拯救美国:奥巴马应该关注国内民生
热度 4 杨学祥 2012-1-4 11:48
谁能拯救美国:奥巴马应该关注国内民生 杨学祥 学者徐道一和孙文鹏在 2011 年撰文指出,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和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是李四光在 70 多年前提出的两个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近年来,歹字型构造体系被应用于地震预测。应用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 2008 年汶川 8.3 级巨震,应用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 2010 年 4 月 5 日 墨西哥 7.5 级大地震,均获成功。进一步研究表明,位于同一歹字型构造体系的 2 个或 3 个特大巨震的时间间隔为 53 ~ 54 a ,相当于三个沙罗周期的长度,歹字型构造体系的近代活动基本上是与天文因素有关的,这一联系可被应用于地震预测。有理由认为,不能排除在南美西部和北美西部发生类似 1960 年智利的特大地震。 美国西部的大地震的预测由来已久,孝文的以下报道值得关注。 2010 年北京时间 3 月 4 日 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智利发生的地震引起科学家对太平洋西北部海下断层——卡斯卡底古陆断层新的关注。这个断层的活动与引发智利地震的断层非常接近,能够导致同等级别的大地震发生,给西雅图、波特兰以及温哥华等城市造成重大破坏。 300 多年来,斯卡底古陆断层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然而,一旦在明天或者未来几十年的某个时刻苏醒,可能产生的后果将极具破坏性。上一次断裂已导致袭击美国本土 48 个州的最大规模地震。这场 9 级大地震当时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沿岸村庄。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华盛顿大学地质学家布赖恩·阿特瓦特表示:“在一段很长的地质史时期内,智利发生什么,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就会发生什么。这并不是一个有关‘是否’的问题,而是有关‘何时’,即下一场地震何时发生。” 俄勒冈州大学活动构造学与海床测绘实验室负责人克里斯·古尔德芬格表示,未来 50 年内,俄勒冈州南部和北加利福尼亚州沿岸的卡斯卡底古陆断层发生断裂的可能性高达 80% ,断裂的结果就是引发一场大地震。相比之下,包括华盛顿州和温哥华岛在内的北部地区断层发生断裂的可能性较低,同一时期内的断裂可能性为 27% 。 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地质学家林健 (Jian Lin ,音译 ) 表示,智利地震发生在沿岸地区。 1960 年发生的 9.5 级地震——历史上记录的规模最大的地震——让这一地区的受压程度提高。类似的构造力将导致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发生同样灾难。这一地区的胡安·德·富卡板块正潜入北美板块下方,在达到某一个点后,数百年内被禁锢的压力将导致板块发生滑动。科学家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但地震的发生似乎已不可避免。 Sidorenkov 列出了 1900-2010 年地球旋转速率中引潮力( D )的变化曲线,认为自然过程极端事件的发生与 18.6 年的周期变化有关, D 的极小值在 1903 、 1923 、 1942 、 1960 、 1978 和 1997 ;最大值为 1914 、 1932 、 1950 、 1969 、 1988 和 2007 年,下一个极小值可能发生在 2015-2016 年。 1960 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 1960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是 9 级特大地震频发的时段。 1960 年智利特大地震的发生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8.6 年周期相关,与拉马德雷冷位相 54 年周期有关。 徐道一根据这两个周期,预测西半球特大地震将发生在 2014 年,与我们在 2008 年的预测完全一致。 2014-2016 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是中国特大干旱和全球 9 级特大地震爆发几率最高的年份,我们必须做好预防更大灾害的准备。 如果美国西部发生特大地震,可能引发黄石公园超级火山喷发,使美国西部成为人间地狱,不再适于人类生存,美国将从移民接受国变为输出国。 如果美国西部发生特大地震,谁能拯救美国? 世界金融危机已经是美国经济遭受重创,欧盟在欧债危机面前自顾不暇,日本在 2011 年 3 月 11 日 特大地震中损失巨大。相比之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美国最大债权国,只有中国有实力救助美国的特大灾害。从未来全球特大灾害变化趋势而言,奥巴马政府应该与中国和睦相处,在关键时刻获得中国最宝贵的支持,中国也是美国移民的最佳接受国。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特大灾害面前一律平等,建立世界各国的联合救助机制迫在眉睫。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 BRUCE ALBERTS 博士在 2005 年指出:经过了 2004 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亚洲 - 太平洋板块正在变得越发脆弱,地震和海啸也将越发活跃。尤其是亚洲东部的日本列岛已经处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临灭顶之灾,滑入大海沟。 BRUCE ALBERTS 博士建议日本政府向周遍的友好国家中国、韩国、美国寻求帮助,在大灾难一旦降临的时候,能够将日本的众多的平民百姓迁移到中国等国的领土上,作为“自然灾害难民”,以避免日本的“整个民族的毁灭”。 我在 2010 年 9 月指出,鉴于日本本土的生存危机,与邻国和睦相处是日本外交的根本出路和长远政策。 2010 - 2018 年全球强震频发,日本东海大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时日不多,美国科学家的警告值得日本三思。 日本在震前不但不接受劝告,与邻友善;反倒以邻为壑,积极备战,结局是自食恶果。美国应该接受日本教训。 我们和徐道一在 2008 年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后,都预测日本是下一次大地震的首选位置,美国地震预测有待证实。 参考文献 1. 徐道一,孙文鹏。歹字型构造体系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地质力学学报。 2011, 17(1) : 64-73. 2. 孝文。科学家预测西北太平洋地区面临大地震风险。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 2010-3-4 10:58:38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065.shtm 3. 杨学祥,杨冬红。智利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今后我们的任务。 2010-3-3 07:17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99148 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 . 9 级特大地震周期的探讨 . 2011-12-10 16:42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007 9. 杨学祥,杨冬红。下一次大震在哪里: 8 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 2008-6-1 10:00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10. 杨学祥。与邻为伴:日本在大震后要接受历史教训。 2011-4-11 06:34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173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381 次阅读|6 个评论
北京户口
热度 2 zhifan 2011-12-14 03:32
喝咖啡的时候,几个同学聊起来找工作的事情。 给我的感觉是,国内国外都不好找了。 最近碰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招聘条件需要‘北京户口’。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真正地开始思考为什么的问题。我那些个外国同学张大嘴巴,“怎么会这样,法国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整个欧洲都不会!” 我说,哪有。 法国不是还不给持学生签证的外国人换工作签证么?使得那么多找到工作的外国籍毕业生被迫回国。 什么平等的权力啊,谁谁都一样。非要讲不同,也有,那个,你在法国抗议一下的话,不用担心自己或者亲人被关心而已。就今天,奥巴马不是还为了竞选而必须向中国“放炮”了么? 调侃一下,国要继续爱,国情记心间。
3620 次阅读|6 个评论
给奥巴马的一封信(节选)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2-10 15:26
奥巴马总统,你计算过中国、东盟加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有多少人口么?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啊!足够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了吧!如果中美在太平洋握手,你算算,你卖给台湾的军火价值几个钱?我现在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听课,没办法,中科院不欢迎咱们,北大有你的黑人亲戚!我没事时候和他们聊天。eight years president 奥巴马!
192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声明
whyhoo 2011-12-4 2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声明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九日,华盛顿   1. 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于二〇一一年一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胡主席会见了美国副总统约瑟夫·拜登,将会见美国国会领导人,并访问芝加哥。   2. 两国元首回顾了自奥巴马总统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以来中美关系取得的进展,并重申致力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这符合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利益。双方重申,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为两国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并将继续指导两国关系的发展。双方重申尊重彼此主权和领土完整。两国元首还重申了对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中美联合声明》的承诺。   3. 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推进两国共同利益、应对二十一世纪的机遇和挑战。中美正在安全、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等广泛领域开展积极合作,需进一步深化双边接触与协调。两国领导人还一致认为,需要与国际伙伴和机构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以形成和落实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并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和各国人民的福祉。    加强中美关系   4. 鉴于两国面临重要的共同挑战,中美决定继续建设伙伴关系,以推进共同利益、处理共同关切、强调国际责任。两国领导人认识到,中美关系既重要又复杂。中美已成为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发展积极合作关系的典范。双方同意进一步努力培育和深化战略互信,以加强双边关系。双方重申要深化对话,拓展务实合作,确认需共同努力,处理分歧、扩大共识、加强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协调。   5. 美方重申,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中方表示,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努力。两国领导人支持通过合作努力建设二十一世纪更加稳定、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   6. 双方强调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中方强调,台湾问题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希望美方信守有关承诺,理解并支持中方在此问题上的立场。美方表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方赞扬台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欢迎两岸间新的沟通渠道。美方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待两岸加强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的对话与互动,建立更加积极稳定的关系。   7. 双方重申,尽管两国在人权问题上仍然存在重要分歧,但双方都致力于促进和保护人权。美方强调,促进人权和民主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方强调,不应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中美强调,各国及各国人民都有权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各国应相互尊重彼此选择的发展模式。双方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处理人权问题上的分歧,按照国际文书促进和保护人权,并同意在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举行下一轮中美人权对话。   8. 中美同意在下一轮人权对话前恢复举行法律专家对话。双方还同意将加强两国的法律合作和法治交流。两国正积极探讨关于加强妇女在社会中作用的交流和讨论。   9. 中美两国确认,一个健康、稳定、可靠的两军关系是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关于积极合作全面中美关系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一致认为,有必要加强各层次的实质性对话和沟通,以减少误解、误读、误判,增进了解,扩大共同利益,推动两军关系健康稳定可靠发展。双方注意到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本月早些时候对中国进行了成功访问,美方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于二〇一一年上半年访问美国。双方重申,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国防部工作会晤、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未来将继续作为两军对话的重要渠道。双方表示,将继续推动二〇〇九年十月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就发展两军关系达成的七项共识得到落实。   10. 中美同意采取具体行动,深化在航天领域的对话和交流。美方邀请中方代表团于二〇一一年访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和其他合适的设施,以作为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长二〇一〇年对中国富有成果的访问的回访。双方同意继续在透明、对等、互利的基础上讨论在航天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机会。   11.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是两国最早签署的双边协定之一,双方认可在该协定框架下取得的成果并欢迎签署该协定延期议定书。中美将继续在农业、卫生、能源、环境、渔业、学生交流、技术创新等广泛领域进行合作,以增进双方福祉。   12. 中美双方欢迎中美执法合作联合联络小组在反恐等诸多领域加强执法合作取得的进展。双方同意通过双边和其他途径加强反腐败合作。    促进高层交往   13. 双方认为,强有力的中美关系离不开高层交往,密切、频繁、深入的对话对推进双边关系以及国际和平与发展十分重要。本着这一精神,两国元首期待在二〇一一年再次会面,包括在美国夏威夷州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晤。中方欢迎拜登副总统于二〇一一年访华。美方欢迎习近平副主席此后访美。   14. 双方积极评价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两国政府间十分重要的协调机制,同意二〇一一年五月在华盛顿举行第三轮对话。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帮助两国建立互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方还同意二〇一一年春在美国举行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二〇一一年下半年在中国举行第二十二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双方同意两国外长通过互访、会晤等方式保持密切沟通。   15. 双方强调两国议会继续保持交往的重要性,包括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的机制化交流。    应对地区和全球挑战   16. 双方认为,中美两国在促进亚太及其他地区和平安全方面拥有共同利益,同意加强沟通与协调,应对紧迫的地区和全球挑战。双方致力于采取行动保护全球环境,在全球性问题上协调合作,维护和促进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中美同意在下述领域增进合作:应对暴力极端主义,防止核武器扩散、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加强核安全,消除传染性疾病和饥饿,消灭极端贫困,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打击海盗,预防和减少灾害,应对网络安全问题,打击跨国犯罪,打击贩卖人口。中美将与其他各方一道,努力加强合作,应对共同关切、促进共同利益。   17. 中美强调致力于最终实现无核武器世界,强调需要加强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以应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等威胁。在此方面,双方支持《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尽早生效,重申支持日内瓦裁谈会尽早启动“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条约”谈判,并愿为此进行合作。双方注意到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后中美在核安全领域合作深化,签署了关于在华建立核安保示范中心的谅解备忘录。   18. 中美一致认为,正如六方会谈“九·一九”共同声明和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所强调,保持朝鲜半岛和平稳定至关重要。双方对近期事态发展导致半岛局势紧张表示关切。双方注意到两国在半岛问题上保持了密切合作。中美强调改善半岛南北关系的重要性,都认为朝韩开展真诚和建设性对话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鉴于半岛无核化对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中美双方重申,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步骤实现无核化目标,并全面落实六方会谈“九·一九”共同声明中的其他承诺。在此背景下,中美对朝鲜宣称的铀浓缩计划表示关切。双方反对所有违反六方会谈“九·一九”共同声明和相关国际义务和承诺的活动。双方呼吁采取必要步骤,以尽早重启六方会谈进程,解决这一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   19. 中美重申,将致力于寻求全面长期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办法,以重建国际社会对于伊朗核计划仅限于和平目的的信心。双方同意伊朗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同时伊朗也应履行该条约规定的相应国际义务。双方呼吁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所有有关决议。双方欢迎并将积极参与六国与伊朗进程,强调包括伊朗在内的各方应致力于建设性的对话进程。   20. 双方同意全力支持苏丹北南和平进程,包括全面有效落实《全面和平协议》。双方强调各方应尊重自由、公平和透明的公投结果。中美双方对达尔富尔问题表示关注,认为应推动达尔富尔地区政治进程取得进一步实质性进展,以促进该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妥善解决。整个地区继续保持和平稳定符合中美双方利益。   21. 双方同意,本着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精神加强在亚太地区的沟通和协调,并通过多边机构等渠道和其他亚太国家一道促进和平、稳定与繁荣。    建设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   22. 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认识到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对两国和世界经济极其重要。两国领导人同意推进全面经济合作,并将依托现有对话机制,基于以下要素,到将于今年五月举行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进一步确立全面经济合作框架。   23. 为推进中美两国和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双方同意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与合作:   (1)美国将重点减少中期联邦赤字,确保长期财政可持续性,并对汇率过度波动保持警惕。美联储近年来已采取重要步骤增强其传递未来展望和长期目标的清晰度。   (2)中国将继续加大力度扩大内需,促进服务部门的私人投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将继续坚持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双方同意继续实施前瞻性货币政策并关注其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两国支持欧洲领导人为增强市场稳定性和促进可持续长期增长所做出的努力。   24. 双方认识到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创新和繁荣的重要意义,重申将采取进一步措施推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双方也同意愿本着建设性、合作性和互利性的态度,积极解决双边贸易和投资争端。   25. 两国领导人强调将指示其谈判代表进行跨领域的谈判,在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发展回合授权、锁定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促使多哈回合谈判尽快取得成功、富有雄心、全面和平衡的结果。双方同意加强和扩大两国谈判代表的参与度以完成谈判。   26. 两国领导人同意实现更加平衡的贸易关系的重要性,并高度赞扬包括近期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在此方面取得的进展。   27. 中方将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包括进行审计以确保各级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并依法公布审计结果。中国的创新政策与提供政府采购优惠不挂钩。美方欢迎中方同意在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委员会二〇一一年最后一次会议前提交一份强有力的新的修改出价,其中包括次中央实体。   28. 两国领导人认识到培育开放、公平和透明的投资环境对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性,重申双方继续致力于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双方认识到成功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将通过促进和保护投资,为双方投资者增强透明度和可预见性,支持开放的全球经济。中方欢迎美方承诺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方欢迎中美双方讨论美国正在推进的出口管制体系改革,以及在符合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这一改革对美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出口的潜在影响。   29. 双方进一步认识到双边商贸关系广阔和强有力的特点,包括此访所达成的合同,双方欢迎双边商贸关系经济上的互利性。   30. 双方同意继续通过将要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委会等进程致力于推进双边经济关系取得具体进展。   31. 双方认识到企业在两国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潜力,并愿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合作。   32. 双方承诺深化在金融部门投资和监管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在符合审慎监管并与国家安全要求一致的情况下,支持为金融服务和跨境证券投资领域营造开放的投资环境。美方承诺确保“政府支持企业”具有足够资本和能力以履行其财务责任。   33. 中美双方认同纳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应仅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广泛使用的货币。鉴此,美方支持中方逐步推动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努力。   34. 双方承诺致力于加强全球金融体系和改革国际金融框架。双方将继续强有力的合作以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多边开发银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双方将共同促进国际社会援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努力。双方还将与多边开发银行协作,寻求合作支持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减贫、发展和区域一体化,为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35. 双方重申支持二十国集团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重申在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公报中的承诺,包括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全球经济复苏、减少过度外部失衡并将经常账户失衡保持在可持续水平。双方支持二十国集团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并承诺加强沟通协调,落实二十国集团峰会承诺,推动戛纳峰会取得积极成果。    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   36. 双方认为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是当今时代两大重要挑战。中美同意继续就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进行密切磋商,为实现两国和世界人民的能源安全而开展协调,加强现有清洁能源合作,确保市场开放,在气候友好型能源领域推动互利投资,鼓励清洁能源,推动先进清洁能源技术开发。   37. 双方积极评价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中美能源安全合作联合声明》和中美能源合作项目启动以来两国在清洁能源和能源安全领域合作取得的进展。双方重申继续就能源政策进行交流,在石油、天然气(包括页岩气)、民用核能、风能和太阳能、智能电网、先进生物燃料、清洁煤、能效、电动汽车及清洁能源技术标准等领域进行合作。   38. 双方积极评价《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自二〇〇八年启动以来取得的进展。双方同意在该框架下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落实水、大气、交通、电力、保护区和湿地、能效等优先领域的行动计划,开展政策对话,实施绿色合作伙伴计划。双方高兴地宣布两个新的绿色合作伙伴计划。双方欢迎两国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参与十年合作框架,共同探索中美能源环境合作的创新模式。双方对根据十年合作框架将于二〇一一年开展的合作项目和活动表示欢迎。   39. 双方对坎昆协议表示欢迎,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也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双方同意与其他国家一道,积极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全面、有效、持续落实,包括落实坎昆协议,并支持今年的南非会议达成积极成果。    扩展人文交流   40. 中美两国一贯支持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人文交流,这也是双方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努力的一部分。双方同意采取切实步骤加强人文交流。双方满意地注意到,二〇一〇年上海世博会取得成功,中方对美国馆的成功展示向美方表示祝贺。双方宣布建立中美省州长论坛,决定进一步支持两国地方各级在一系列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包括增强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中美还同意采取切实措施,特别是通过“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加强两国青年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美方热忱欢迎更多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并将继续为他们提供签证便利。双方同意讨论扩大文化交流的途径,包括探讨举办中美文化年及其他活动。双方强调将进一步推动相互旅游并为此提供便利。双方认为,所有上述活动都有助于深化了解、互信与合作。    结语   41. 胡锦涛主席感谢奥巴马总统和美国人民在他访问期间给予的热情款待。中美两国元首认为,此访进一步推进了两国关系,双方决心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元首均深信,一个更加强有力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t/dnzt/hujintaozhuxifangwenmeiguo/t788163.htm
个人分类: 外交|1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共和党缺领军人,击败奥巴马不容易
黄安年 2011-12-4 20:42
共和党缺领军人 , 击败奥巴马不容易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12 月4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美国的两党轮流执政在 2012 年大选中 , 奥巴马能否连任是主要话题,从目前情况看 , 民主党内没有强有力的挑战奥巴马人物;共和党内又缺乏足以击败奥巴马的领军人物;奥巴马有足够的时间和力量利用其执政优势来调整其内政外交以适应连任的需要。美国选民不满奥巴马十分明显 , 但满意共和党的领军人物也很少,在两权相较取其轻的机制下 , 如果 2012 年大选中奥巴马侥幸过关,并不说明奥巴马有足够的能力领导美国走出低迷 , 而是说明共和党自 2008 年以来再选择领军人物上很差劲。 ******************************8 2012 ,谁会击败奥巴马? 2011 年 12 月 04 日 08:14:09 来源: 新华国际 新华微博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04/c_122372506_2.htm ********************* 最新民调:金里奇有可能击败奥巴马    12 月 1 日 ,《纽约每日新闻》公布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民意调查。拉斯穆森的民意调查显示,在可能投票的选民中,前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已经从其逆境中复出,处于共和党候选人排行榜的顶端,与前麻萨诸塞州州长罗姆尼的民意支持比率为 38% : 17% ,具有 21% 的领先优势。   根据另一项拉斯穆森全国性的民意测验,这位前众议院议长甚至以微弱的优势领先现任总统奥巴马。金里奇对奥巴马微弱的优势为 45% : 43% ,仅具有 2% 的领先优势。这次民调是全国性的民意测验中,金里奇第一次超过奥巴马。一个星期前,这位前议长还落后奥巴马六个百分点。   这项调查显示,金里奇已超过任何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成为今年共和党总统提名的大热门, 很有可能 2012 年有总统大选中与奥巴马一决雌雄。   金里奇缘何能后来居上?   纽特·金里奇是坚定的共和党人,在 1995 年到 1999 年期间担任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他率领共和党在 1995 年取代民主党成为美国众议院的最大党派,终结了民主党在国会下院长达 42 年的第一大党的历史。被《时代周刊》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但在 1998 年的选举中,共和党在众议院的席位减少了 5 席,他也因此辞去了众议院议长的职务。   金里奇有过多次婚姻,并不时有绯闻传出。在他担任众议院议长时,共和党人曾为民主党总统克林顿的性丑闻而弹劾他,金里奇是领军人物,扮演着共和党的道德面孔。但私下里却干着几乎和克林顿一模一样的事。事发后,金里奇被媒体称为“虚伪丑陋的政治家”。这也是他下台的原因之一。他今年宣布参选后,像当年攻击克林顿一样攻击奥巴马,他甚至声称“奥巴马是美国史上最差的总统”,只能干一届。 11 月 30 日 ,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结束了新一轮电视辩论,在这场地辩论中,前国会众议院议长金里奇表现出色,使其在民调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一个月前,金里奇在共和党总统参选人中排名第四或第五。   在参加辩论之后,金里奇至少在三个全国性民调中位居第一,金里奇获得了共和党主流保守派人士的支持。金里奇的崛起也引起了党内竞争对手罗恩 ? 保罗关注,他在一个新的广告中猛烈炮轰对手。他在 1 日公布了两分半钟的视频,标题就是“金里奇:伪善之人”,并指责这位前议长不是一个忠实的保守主义者。金里奇因此辩解说:“ 我不会声称自己是完美的总统竞选人,我只是说自己是比罗姆尼更保守的竞选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选举价值。”   奥巴马频繁前往选举“战场州”   美国媒体报道说,为了巩固自己的选情优势,应对共和党人的宣传造势,奥巴马今年频繁前往明年总统选举的“战场州”参加活动,前往的次数创下历史纪录。但白宫回应说,奥巴马前往这些州参加活动是为了履行总统职责,与竞选无关。   每次美国总统选举,“战场州”的选情都尤其令人关注,今年也不例外。 “战场州”,也称“摇摆州”,是指两党候选人支持率差距不大的州。今年的战场州包括印第安纳、弗吉尼亚、俄亥俄和佛罗里达等。相对于“战场州”,如果候选人在某州优势明显,则该州被称为“安全州”。在竞选期间,候选人通常会把重点放在“战场州”上,以尽力扩大优势。   根据《华尔街日报》公布的统计,算上奥巴马 11 月 30 日前往宾夕法尼亚州参加的活动,他今年前往这些选举“战场州”参加活动的次数将达 56 次,超过前总统乔治· W ·布什在 2003 年同一时期创下的 49 次的纪录。布什在 2004 年面临连任竞选,奥巴马则将在明年参加总统选举争取连任。与他们相比,布什的前任克林顿在 1995 年同一时期则前往“战场州”参加了 40 次活动。   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在白宫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奥巴马只是在履行总统职责而已。他说,与前些年相比,美国的选举版图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在 2003 年与 1995 年,弗吉尼亚州并不被认为是“战场州”,因而没有计入布什与克林顿的旅行记录,而随着奥巴马在 2008 年总统选举中赢下这一传统为共和党“势力范围”的州,该州也被认为是两党在竞选中均有机会染指的“战场州”。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04/c_122372492_2.htm    *******************************88    共和党总统选战跌宕 金里奇优势渐显 2011 年 12 月 04 日 08:02:55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新华微博 美国共和党总统初选倒计时一个月的关键时刻,主要参选人凯恩 3 日宣布“暂停”选战。剩余的竞争者中,美国众议院前议长金里奇的优势正在显现。   凯恩的“停选”早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他目前性丑闻缠身,支持率不断下滑。他此前已经透露,考虑退出选战。凯恩的大批支持者会倒向谁,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现在形势来看,凯恩的部分支持者有望倒向目前的领先者金里奇。金里奇在最新民调中领先罗姆尼高达 21 个百分点,而除了金里奇和罗姆尼,其他竞争者的支持率都降到个位数,得克萨斯州州长佩里的支持率更降到 4% ,排名倒数第三。   如今,金里奇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支持率也不相上下, 11 月底公布的民调显示,金里奇的支持率还曾领先奥巴马两个百分点。这令共和党人士重燃击败奥巴马的信心。   金里奇 3 日在第一时间向凯恩表示慰问,并说了不少恭维话,称赞他的“ 999 ”经济振兴计划是“关键议题”,并称凯恩是他的“朋友”,拉拢凯恩支持者的意图十分明显。   凯恩的支持率仍有 8% ,金里奇若能获得这部分选票,那么他最终战胜罗姆尼、赢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金里奇现今正加紧扩大竞选团队的规模,抓紧在纽约、华盛顿等地筹款,争取在 1 个月后的艾奥瓦初选中拔得头筹。选战的变数依然很大,不论是金里奇,还是罗姆尼,都不敢掉以轻心。   越来越多的选民青睐金里奇,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得益于他在辩论中表现冷静,发言谨慎,展示了政治家的头脑,他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名渊博的保守派代表人士。   金里奇在共和党内声名显赫, 1995 年曾率领共和党重新成为美国众议院的多数党,终结了民主党在众议院 40 多年的多数党历史,从而被《时代》杂志选为当年年度风云人物。   金里奇也乐于思考,他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著书立说,撰写了至少 17 本书籍,宣扬他本人的政治理念。他最新的一本书主要攻击奥巴马的社会政策。   但金里奇也有不少缺陷,最大的诟病是他久在政坛,给人一种“老牌政客”的印象,特别是他还曾在国会身居要职,美国民众当前普遍厌恶国会,金里奇的政治背景会给他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另外,金里奇的婚姻记录也令保守派人士皱眉。金里奇结过 3 次婚,有过婚外情史。   金里奇现年 68 岁,如果能击败奥巴马问鼎白宫,那么他 2013 年就任总统后也将有 70 岁,会和里根一样成为美国现代史上年龄最大的总统。 ( 记者 李洋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04/c_122372490.htm    *******************************************88    美共和党总统竞争者“混战” 金里奇民调异军突起 2011 年 11 月 23 日 08:13:24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新华微博   中新社华盛顿 11 月 22 日电 最新民调显示,前美国会众议长金里奇近期民望异军突起,已在共和党总统竞争者中领先,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能与奥巴马一比高下的还只有前马萨诸塞州长罗姆尼。   根据昆尼皮亚克大学 22 日发布的最新民调结果,在共和党选民中,金里奇目前以 26% 的支持率在共和党总统竞争者中领先,罗姆尼以 22% 紧随其后。如果排除其他共和党竞争者,仅是这两人对决的话,金里奇优势更大,以 49% 对 39% 领先 10 个百分点。   金里奇过去两周民望飙升 10 多个百分点,并且令 48% 的共和党选民相信他是最有知识和经历当总统的人。被问到谁是更强有力的领导人时,金里奇以 34% 对 24% 领先罗姆尼;外交政策上,金里奇也以 46% 对 16% 领先。 22 日晚,共和党竞争者将就外交政策举行专场辩论会,更将是金里奇一显身手的时候。   经历性骚扰传闻困扰的“比萨饼大王”凯恩民望直线下跌,由 11 月初的 30% 滑落到 14% ,名列第三。   如果加上民主党和中间派选民,金里奇目前还不是奥巴马的对手,民望还以 40% 对 49% 落后 9 个百分点,只有罗姆尼以 44% 对 45% 与奥巴马不相上下。不过与 11 月初相比,奥巴马对共和党对手的领先优势明显缩小。   在全国范围內, 38% 的共和党选民认为罗姆尼更有机会打败奥巴马,而只有 23% 的人选金里奇。至于谁最有可能成为共和党最后的候选人, 52% 认为是罗姆尼, 19% 认为是金里奇。   这个民调是上周进行的,全国民调面向 2552 位选民,误差率为正负 1.9 个百分点;共和党选民的民调面向 1039 人,误差率正负 3 个百分点。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23/c_122320998.htm       *****************************8 美共和党大佬瞄准 2012 大选 断言谁都能端掉奥巴马 2010 年 07 月 14 日 10:02:2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金里奇   虽然距离 2012 年美国总统大选还有 2 年多时间,但是民主、共和两党有望出山角逐的候选人已经在暗中造势。据美国媒体 7 月 13 日报道,共和党大佬、前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日前表示对代表共和党出战 2012 年总统大选很有兴趣,他甚至断言“史上最差总统”奥巴马只能干一届。   现年 67 岁的金里奇是美国著名的保守派共和党人,曾长期在国会工作。他在 1994 年中期选举时为共和党夺回两院控制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在 1995 年到 1998 年期间担任众议院议长,后来因为共和党在 1998 年中期选举中成绩不佳而辞职。   金里奇在任职期间展现出强烈的党派意识,他曾怒骂克林顿夫妇是残忍又组织严密的竞选机器,势必将美国民众逼疯。他还用“卑鄙的女人”来形容希拉里,在莱温斯基性丑闻被曝光后他又在众议院死命弹劾克林顿。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有妇之夫金里奇自己就跟年轻的国会女助手有不正当关系,跟妻子的离婚大战最后搞得他十分狼狈。 这位资深的保守派大佬一直被认为是共和党的潜在总统候选人,其他有可能代表共和党出战的还包括前阿拉斯加州女州长佩林、马萨诸塞州州长罗姆尼和明尼苏达州州长波伦蒂。   金里奇 12 日在艾奥瓦州首府得梅因的共和党筹款会上透露,自己正集中精力帮助共和党赢得今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以巩固自己的党内基础,他将在明年 2 月或者 3 月最终宣布参选意向。他这样告诉美国记者:“对这个问题我的态度还从未如此严肃过。”   向来以言辞犀利著称的金里奇还不忘对笃定代表民主党参加 2012 大选的现任总统奥巴马发动猛烈的攻击。按照金里奇的分析,奥巴马干满一届后就得“滚蛋”,因为这位黑人总统的民意支持率已经降到 50% 以下,其声望还会在中期选举结束后持续走低, 2012 年他的选情将变得不堪一击。   金里奇说:“我认为他将取代吉米·卡特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差的总统……不管是谁最后取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都将战胜奥巴马。因为他根本就是个灾难,他的施政理念从本质上就错了,他任命的人比他还激进,而且更无能。”   这位前众议院议长还丝毫不担心自己对奥巴马的猛烈攻击会吓跑温和选民。“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美国人要的是结果。如果人民相信他们的国家处于麻烦中,他们要的是救生船的船长,可不是个有魅力的兄弟会成员。”(来源:董玮 中国日报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7/14/c_12331918_2.htm 外报:美国明年大选 奥巴马是否胜券在握? 2011 年 12 月 01 日 13:56:0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新华微博 图:美国总统奥巴马   中新网 12 月 1 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刊文说,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人又将投票选举新一任美国总统。选民们会不会再次把奥巴马送入白宫成为美国政坛的热点话题。评论家认为,预测奥巴马能否连任的关键是研究目前美国民调中的一些重要指标,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美国大选历史上看,奥巴马轻松连任的预测还过于乐观。   文章摘编如下:   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准确地说是 2012 年 11 月 6 日,美国人又将在投票站前排成长队,投票选举新一任美国总统。选民们会不会再次把奥巴马送入白宫成为美国政坛的热点话题,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屋市场持续疲软,但奥巴马的竞选顾问们相信明年大选共和党候选人没有实力挑战奥巴马。因此,奥巴马再次当选已经胜券在握。共和党的竞选顾问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不过双方都认为,总统候选人如何处理美国经济问题是选民最关心的问题。   评论家认为,预测奥巴马能否连任的关键是研究目前美国民调中的一些重要指标,即选民对总统的支持率,目前的经济状况如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等以及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分析近 50 年来美国总统大选前一年的这些指标可以发现,奥巴马轻松连任的预测还过于乐观。   奥巴马暂时领先竞选对手   奥巴马备受选民指责的是经济振兴措施乏善可陈。不过奥巴马支持者认为,美国目前的经济困境与小布什有很大关系。经济学家们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市场需求疲软。据此奥巴马阵营正试图把目前不利的经济因素转化成他的竞选优势。奥巴马和国会中的民主党议员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经济援助计划,如补贴各州财政,增加公共建设投资,增加失业退伍军人福利等。每一项新计划都要靠向富人主要是百万富翁们增收新税来实现。共和党议员每次都会杯葛这些动议。他们认为美国经济需要从根本结构上进行改革,但提不出具体方案。于是奥巴马指责共和党,说他们宁可保护美国人口中 1% 的富人,而不愿帮助普通的工薪阶层。   最新民调显示,奥巴马在总统候选人中再次领先来自共和党的主要竞选对手如罗姆尼,佩里,凯恩和金里奇。与前几次的民调结果相比,奥巴马领先幅度再次增大。这样的结果整体而言,与共和党候选人提出的模糊不清的经济政策有关;同时也是各候选人各自的私人问题受到选民质疑,例如:选民质疑罗姆尼的摩门教信仰、佩里在竞选辩论中突然失语、凯恩则一再受性丑闻指控困扰。   奥巴马竞选阵营目前最感紧迫的是奥巴马的支持率仅为 45% 。从历史上看,总统支持率低于 50% 表明选民对该总统相当不满。一些评论家认为,如果现任总统候选人在大选前一年的支持率低于 50% ,这位总统必定无缘连任。美国大选的历史数据并不支持这样的看法。例如 1972 年当选的尼克松和 1984 年当选的里根。他们大选前一年的支持率都只有 49% ,但次年大选中都大幅领先竞选对手而成为美国总统。克林顿成功连任前一年的支持率也只有 49% 。   奥巴马目前的支持率仍然不是谋求连任的总统中最低的。七十年代两位总统在大选前一年的支持率低于 45% 。第一位是福特,他深受水门事件的困扰,承诺立刻控制通货膨胀。另一位是卡特,他在处理伊朗人质危机时的优柔寡断令他的支持率跌入 32% 的深渊。尽管卡特当时的失业率才 5.9% ,但他和福特一样都在次年的大选中惨败。 大选前一年较高的支持率并不能保证来年获胜。 1991 年即老布什谋求连任的前一年,他的支持率高达 62% 。当时美国人在第一次海湾战争胜利后的兴奋中立刻迎来短暂的经济衰退。老布什最终在 1992 年美国大选中败给了克林顿。今年奥巴马的处境如何?尽管他的支持率从 41% 上升到 45% ,但也不值庆贺。单从支持率来看,他目前的支持率正好介于竞选失败和成功之间。   选举中的经济因素与国际因素   影响美国大选的经济因素莫过于失业率。与目前 9% 的失业率最接近的是里根准备竞选连任的 1983 年。当年失业率高达 8.5% ,但这已经从前一年 10% 的失业率峰值上降了不少。对里根更有利的是 1983 年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到达空前的 8% 。这一增长率一直保持到 1984 年初,对里根再次连任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经济现状本应该重创奥巴马连任前景。有趣的是,他的支持率并没有进一步下滑,选民对他个人的好感依然很高,到达近 70% 。一些选民认为,目前的经济困境不能都归咎于奥巴马政府。最近几个月美国经济初现好转。未来几个月美国的失业率有可能走低至 8% 或更低。当然经济好转依然脆弱,因为消费信心还没有大幅度上升。从国际上看,欧洲经济持续动荡随时可能把曙光初现的美国经济再次带回衰退泥潭。   奥巴马明年的选情还受制于三个国际因素。首先是如何向选民解释美国干预利比亚的合理性。其次如何处理美国南海利益以及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最后美国如何为稳定欧元做出贡献。在这些问题上稍有不慎,奥巴马的支持率还会继续下滑从而无缘白宫。   来自共和党的竞选对手也不可忽视。最近罗姆尼的支持率有所上升。虽然他的摩门教信仰备受争议,但他为人正直,没有任何丑闻。一些选民认为,如果奥巴马振兴美国经济乏术,何不让别人来试试?奥巴马明年连任的变数还包括,美国选民中只有 20% 的自由派,他们一般会支持民主党候选人。但是选民中的 40% 都自称保守派,多是共和党候选人的支持者。这样的选民构成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过去 40 年的大选中大幅领先对手获胜的候选人均来自共和党,如尼克松和里根。二战以来,克林顿是继罗斯福后唯一获得连任成功的民主党籍总统,但仍没有获得超过 50% 的选票。   如果奥巴马明年成功连任,他领先对手的幅度也不会很大。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美国大选历史上看,明年大选充满变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明年大选日必定让人眼花缭乱,而大选之夜注定是一个漫长的媒体盛宴。 ( 钟布:任教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传播学院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01/c_122362525.htm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澳总理爱上奥巴马
热度 3 yzhang111 2011-12-3 00:40
澳总理爱上奥巴马
图片及创意均来自《世界新闻报》。去掉了原文中的一些图片,并对图片描述进行了加工。 感觉一下吉拉德是不是爱意浓浓: 外交礼节中的亲吻似乎不需要这么用力吧? 第六感觉! 没动人家下巴吧? 标准的热恋中的花季少女神态! 享受啊! 见一次面都会这样,要是天天在一起的同事的话,估计米歇尔就可以歇菜了。
323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不通美国
热度 3 fs007 2011-12-1 11:16
方舟子造谣造到美国总统头上了。 本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新闻管理总署和人民日报。 直言了,2011-11-30 | 2011-11-30 10:39:38 。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70795031_h.html 。 美国校园常识: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共同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同专业学生也能有“同班”经历。在哥伦比亚大学,李开复选修政治课,当然就可能与同期学政治的奥巴马成为“同班”。 可是,方舟子却无端指控说李开复与奥巴马有“同班”经历是没可能的。嘿嘿,那足以说明方舟子不具备美国校园常识;于是不得不问问,方舟子的美国学位是真是假? 就此问题,网友转来一些媒体发表的方舟子的进一步指控,说:“李开复还不知道的是,奥巴马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历是个谜,被称为奥巴马的迷失岁月(lost years),他很少谈那段时期的生活,拒绝公开在哥大的成绩单(校方限于保护学生隐私的法律也不能公开),以致有都市传闻说他根本没上过哥伦比亚大学”云云。 嘿嘿,方舟子搞造谣诽谤是不择手段,搞造谣造到美国总统头上了。 附后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布的两则新闻公告:哥大毕业生奥巴马当选为总统,哥大师生聚会庆祝。 再次请方舟子来美国搞搞您的‘打假’。敢来吗?有那胆量和有那本事么?哈。 至于方舟子拿“没什么人记得”为理由说奥巴马没上过哥大,嘿嘿,早已不是新闻:别说上哥大,就是奥巴马当选国会参议员了、美国社会也没多少人知道,能说奥巴马没当选为国会成员吗?哈!奥巴马引起美国社会关注,是他被推荐到2004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上当主讲人之一以后的事了,而就在那时候,也没多少人想到他在数年后会成当选为美国总统。 顺便说说:质疑奥巴马上过哥大的虚假故事,来自美国社会的所谓“右派”。为推销转基因食品,方舟子试图搞政治化而指控说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是美国“右派”;可是,他自己却拿美国右派的虚假故事当依据、在中国社会搞无端指控和造谣惑众活动。嘿嘿,方舟子再次自打耳光。 就奥巴马为什么选学中国课程,方舟子指控说:“李开复作为华人选这门课可以理解,但奥巴马为何要选这门和中国有关的、据说他一点都不感兴趣的课,就为了在那里睡觉?”试图以此为由说奥巴马没上过哥大、因此李开复不可能有与奥巴马“同班”的经历。 嘿嘿,奥巴马选学中国课程的缘故忒简单: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受聘在卡特当局任职,直接参与并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使本来就因中国学和东亚学而驰名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名气是更上一层楼。因此,到哥大去学政治、经济、法学、新闻和语言学等等的美国年青人,许多都选学一些中国课程(至少,那时中美关系正常化没多久,学学中国课程是当时美国社会的“时尚”或“时髦”),尽管他们的具体专业或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可能与中国毫无关系。 方舟子的言论,再次证明他自称有美国博士、却极端缺乏美国校园常识;他对美国社会常识是一无所知,却总装扮成对美国无所不知、甚至装扮成美国官方机构代言人的姿态,在中国社会搞造谣惑众和诽谤性的无端指控活动;如今,他搞造谣造到美国总统头上了,可见其丧心病狂之病态发作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一些媒体记者编辑跟着那么一个愚蠢无知、靠着造谣诽谤和抄袭剽窃吃饭的无业人员方舟子的屁后颠颠起哄,嘿嘿,只能说明那些记者编辑比方舟子更愚蠢和更病态而已。 参考阅读: 请方舟子来美国对李开复搞“打假”。2011-11-29 05:02:12。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70744352_d.html 。 附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布的两则新闻公告: 哥大毕业生奥巴马当选为总统。 哥大师生聚会庆祝毕业生奥巴马当选为总统。 Barack Obama, CC'83, First Columbia Graduate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Nov. 5, 2008. http://news.columbia.edu/home/1260 Barack Obama (CC'83) becomes the first Columbia graduate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umbians Celebrate Inauguration of President Obama (CC'83) Jan. 20, 2009, by Record Staff. http://www.columbia.edu/cu/news/09/01/inauguration.html President Bollinger addresses the crowd gathered on Low Plaza to watch the historic event. (2:49)A crowd of several thousand gathered together on the steps of Low Library to watch the inauguration of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he first Columbia graduate to be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3016 次阅读|4 个评论
当今拍案98:奥童鞋看球赛时狼吞虎咽,太丢领导形象!
热度 20 QFL 2011-11-28 10:52
当今拍案98:奥童鞋看球赛时狼吞虎咽,太丢领导形象!
据爆料 ( http://news.ifeng.com/sports/photo/detail_2011_11/28/10946677_0.shtml ) : NBA 停摆,憋坏了球迷,其中当然包括 “ 铁杆篮球迷 ” 中的小奥童鞋。于是,小奥童鞋就带着老婆米歇尔来到 NCAA 赛场边过了一把瘾。 在看球期间,奥童鞋光顾着自己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并与周围球迷嘻嘻哈哈着 。 博主批: 奥童鞋在看蓝球赛时候,坐没有坐像、看没有看像,其公共素质修养真是太差了:例如,奥童鞋只顾自己吃东西,就 像是饿死鬼托生似的 ;另外,奥童鞋不仅与自己老婆打情骂俏,还与周围球迷没大没小地嘻嘻哈哈着,完全一副市井小民的不正经样子 。 这大大有损米国官员们的领导形象,真是太丢米国人民的脸面了 。 1、 2、 3、 4、 5、 6、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2345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向奥巴马总统提一个问题
dongzg101 2011-11-26 14:27
向奥巴马总统提一个问题 2011-11-25 09:17:22 |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奥巴马总统即将来我家做客。如果你对中美关系有什么问题或者建议,请留言。我会选出其中几个问题向总统提问。如果你愿意留下自己的电邮地址,我们将尽可能随后与你取得联系。 杰克 · 罗森 杰克·罗森 Jack Rosen 世界犹太人领袖 美国世界犹太人理事会主席 JackRos 美国犹太裔联合会(美国犹太代表大会)主席,成功企业家,被认为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犹太人之一”。 搜狐微博:http://t.sohu.com/u/201737200 加博友 已关注 取消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分享到: 阅读( 6127 ) | 评论( 100 ) | 引用 (0) | 举报 保护版权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12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眼中的奥巴马
dongzg101 2011-11-23 19:12
我眼中的奥巴马 2011-11-23 08:54:04 浏览 268468 次 | 评论 161 条 据媒体报道,奥巴马近日访问澳大利亚,并宣布将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建立军事基地。奥巴马一方面宣布美国将加强在亚太的存在,同时又发出一个信号,表示美国将寻求加强与中国的合作。那么,奥巴马对中国的态度究竟如何?我在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这本书中就专门做了分析。 过去,在小布什总统时代,美国只承认非黑即白,也就是 —— 不是敌人就是朋友,这就是单边主义。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少数承认灰色地带的总统,他放弃了单边主义。但是就算放弃了单边主义,奥巴马所领导的美国也绝不可能改变对中国的敌视。我们对奥巴马千万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否则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我认为奥巴马会以非常灵活的外交辞令,以圆滑的手段、技巧的方式,不痛不痒地对付我们,避重就轻地给足我们中国面子,而他们则取得所有的“里子”。实际上,奥巴马一直在用汇率大战、贸易大战、以及成本大战来对付中国。 要了解美国,就先要了解奥巴马。其实奥巴马是一个非常深奥的人,我们把他看得太简单了。举个例子,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注意到,奥巴马从竞选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到他当选总统赢得欢呼的那一天为止,我始终没有看到他笑过,也没有看到他哭过。也就是说他喜怒不形于色,个性非常稳定。当他受到别人攻击的时候,包括别人攻击他的牧师时,他的那种反应简直让我感到震惊。像他这种冷酷的性格,如果他没有当选总统的话,你知道他最适合做什么工作?他做基金经理是最合适的。 赖特问题是奥巴马竞选之路上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这位 66 岁的黑人牧师曾引领奥巴马成为基督教徒,成为奥巴马 22 年的精神导师,他为奥巴马主持婚礼并为其两位女儿进行了洗礼。但也是这位牧师,非常痛恨美国白人,他说非洲的艾滋病是美国人带去的,还说“ 9•11 ”事件是上帝对美国的诅咒,等等。等到奥巴马出来竞选总统的时候,就被对手抓住把柄,把这些事情宣布出来。奥巴马的好朋友是这种人,一个痛恨美国的人,怎么能让他当选呢?那么,奥巴马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奥巴马太厉害了,从他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我们可以想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总统。如果换做我们一般人的话,可能会说,我错了,我道歉,对不起,那个牧师我本来就讨厌他,我不理他了,不跟他玩了。可能就是这样,向全美国老百姓道歉,痛骂牧师一顿,跟他断绝关系,划清界限。全世界都认为他会开记者会道歉,结果不是这样。 2008 年 3 月 18 日,奥巴马在费城发表演讲“一个更完美的联邦”,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我不能跟那个黑人牧师断绝关系。此话一出,全场都愣住了。所有人都期待他骂人,结果他没骂。他说,正如同我不能够断绝我和我的白人外祖母的关系是一样的,我从小父母离异,爸爸是黑人,妈妈是白人,我的外祖母从小把我带大,她是一个白人,她将一生的爱都倾注在我身上。可是我的外祖母也告诉过我,她最害怕上街的时候有黑人从她旁边走过,她怕黑人抢她,我的外祖母也常常告诉我她有多痛恨黑人。因此,我要接受我的外祖母,就要接受我的牧师,因为那就是美国的一部分,是我不可能脱离的。但是这个牧师犯了一个错误,不是他偏激的种族言论,这不是他最大的错误,他最大的错误是他忘了美国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国家,美国是一个会改变的国家。而“改变”这个词就是他竞选的纲要。 奥巴马的演讲获得了全世界的赞赏,大家甚至认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跟林肯的就职宣言同样伟大。这篇宣言完全征服了美国人的心,而且他最后说他的牧师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理解他的竞选纲领。他的竞选口号就是“改变”,由于他的牧师不懂得他的口号,因此把美国看成一个停滞不前的美国。黑白对立是一个现实的情况,我不可能脱离,因为这就是美国,但是我的理想就是改变,我的牧师和我的外祖母的抱怨和批评都会在我的统领之下有所改变。奥巴马太聪明了。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他讲到一位亚特兰大的女性选民,库伯女士,她已经 106 岁了,是一位黑人女性。在美国黑人是很受歧视的,女人更受歧视,女人受歧视的程度甚至比黑人还要严重。美国是 1870 年允许黑人投票的,到 1920 年之后才允许妇女投票。所以在美国当黑人妇女是很倒霉的事。但是奥巴马在演讲中说,你看, 106 岁的黑人妇女走到今天,终于投下神圣的一票,在今天这一刻把过去对女人、对黑人的歧视完全改变了,所以我才能当总统。而且他说,虽然我只获得了 52% 的选票,还有 48% 的选民没有选我,可是我就是你们的总统,虽然你没有选我。霸气十足! 雄辩、霸气、才华横溢,奥巴马在美国掀起的“奥巴马旋风”,很快便吹向全球各个角落。那么,全球超级大国形象的美国再加上这样一位强势形象的总统,对于世界局势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奥巴马一直宣称的保护美国经济,对于中国又意味着什么呢? 共和党过去的意识形态就是非黑即白,也就是说你不是美国的朋友就是美国的敌人,你不帮我,就是我的敌人,这也就是所谓的美国单边主义。但是奥巴马打破了过去非黑即白的传统,转而承认灰色地带。所以他会用最大的弹性来处理灰色地带,而不像过去一样。当他承认有灰色地带的时候,他就打破了美国单边主义的传统,转而提出“巧实力”,也就是用更为“巧(妙)”(也就是弹性)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但是美国的“实力”仍然是不可挑战的。至于他的“巧实力”的态度是否对中国有利,那就不一定了,不过我觉得他应该只会在表面上给我们面子,这就是“巧”的实际意义。但是为了维护民主党的民意基础,维护美国的实力,他绝不可能改变美国对付中国的传统国策。 奥巴马对人民币汇率问题非常关注。他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所以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到美国,造成美国工人的失业。民主党对于失业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蓝领工人,因为他们这个党基本上都是蓝领阶级的代表。虽然美国长期对付中国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我相信奥巴马会像克林顿总统时代一样,手段非常圆滑,非常有技巧地跟中国周旋。由于我们中国就是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民族,所以我认为奥巴马表面上会给足我们面子,而他们则尽量取得里子的实惠。 更多分析,详见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 极视 - 东方 好书榜 ★★★★★★★★★★★★ 1 、、 《我们的好日子到头了吗》 江涌最新力作,震撼发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深度剖析中国现实困境,反思每一个中国人的现状和未来!) 2 、 《经济学的真相:超越看不见的手》 (世界为什么误解了亚当·斯密 200 年?“看不见的手”非出自斯密之口?还你一个不知道的真相。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鼎力推荐) 3 、 《德马克指标》 (全球经济危机下,股市动荡不安,所有投资者都在积极寻求最有效的投资方式和最精准的市场预测工具。德马克指标这一反市场时机分析指标脱颖而出。) 4 、 《美国的反省:如何从垄断中解放市场》 (甲骨文恶意收购仁科,垄断阻碍了竞争和创新。如何走出反垄断的悖论?谁来保障市场的自由和公平?) 5 、 《新丝绸之路:阿拉伯世界如何重新发现中国》 (世界的中心总在西方?西方还能统治多久?昔日丝绸之路的贸易强权和光耀,正在归来)
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眼中的奥巴马[郎咸平]
chile 2011-11-23 11:05
据媒体报道,奥巴马近日访问澳大利亚,并宣布将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建立军事基地。奥巴马一方面宣布美国将加强在亚太的存在,同时又发出一个信号,表示美国将寻求加强与中国的合作。那么,奥巴马对中国的态度究竟如何?我在 《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这本书中就专门做了分析。 过去,在小布什总统时代,美国只承认非黑即白,也就是 —— 不是敌人就是朋友,这就是单边主义。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少数承认灰色地带的总统,他放弃了单边主义。但是就算放弃了单边主义,奥巴马所领导的美国也绝不可能改变对中国的敌视。我们对奥巴马千万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否则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我认为奥巴马会以非常灵活的外交辞令,以圆滑的手段、技巧的方式,不痛不痒地对付我们,避重就轻地给足我们中国面子,而他们则取得所有的“里子”。实际上,奥巴马一直在用汇率大战、贸易大战、以及成本大战来对付中国。 要了解美国,就先要了解奥巴马。其实奥巴马是一个非常深奥的人,我们把他看得太简单了。举个例子,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注意到,奥巴马从竞选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到他当选总统赢得欢呼的那一天为止,我始终没有看到他笑过,也没有看到他哭过。也就是说他喜怒不形于色,个性非常稳定。当他受到别人攻击的时候,包括别人攻击他的牧师时,他的那种反应简直让我感到震惊。像他这种冷酷的性格,如果他没有当选总统的话,你知道他最适合做什么工作?他做基金经理是最合适的。 赖特问题是奥巴马竞选之路上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这位 66 岁的黑人牧师曾引领奥巴马成为基督教徒,成为奥巴马 22 年的精神导师,他为奥巴马主持婚礼并为其两位女儿进行了洗礼。但也是这位牧师,非常痛恨美国白人,他说非洲的艾滋病是美国人带去的,还说“ 9•11 ”事件是上帝对美国的诅咒,等等。等到奥巴马出来竞选总统的时候,就被对手抓住把柄,把这些事情宣布出来。奥巴马的好朋友是这种人,一个痛恨美国的人,怎么能让他当选呢?那么,奥巴马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奥巴马太厉害了,从他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我们可以想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总统。如果换做我们一般人的话,可能会说,我错了,我道歉,对不起,那个牧师我本来就讨厌他,我不理他了,不跟他玩了。可能就是这样,向全美国老百姓道歉,痛骂牧师一顿,跟他断绝关系,划清界限。全世界都认为他会开记者会道歉,结果不是这样。 2008 年 3 月 18 日,奥巴马在费城发表演讲“一个更完美的联邦”,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我不能跟那个黑人牧师断绝关系。此话一出,全场都愣住了。所有人都期待他骂人,结果他没骂。他说,正如同我不能够断绝我和我的白人外祖母的关系是一样的,我从小父母离异,爸爸是黑人,妈妈是白人,我的外祖母从小把我带大,她是一个白人,她将一生的爱都倾注在我身上。可是我的外祖母也告诉过我,她最害怕上街的时候有黑人从她旁边走过,她怕黑人抢她,我的外祖母也常常告诉我她有多痛恨黑人。因此,我要接受我的外祖母,就要接受我的牧师,因为那就是美国的一部分,是我不可能脱离的。但是这个牧师犯了一个错误,不是他偏激的种族言论,这不是他最大的错误,他最大的错误是他忘了美国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国家,美国是一个会改变的国家。而“改变”这个词就是他竞选的纲要。 奥巴马的演讲获得了全世界的赞赏,大家甚至认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跟林肯的就职宣言同样伟大。这篇宣言完全征服了美国人的心,而且他最后说他的牧师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理解他的竞选纲领。他的竞选口号就是“改变”,由于他的牧师不懂得他的口号,因此把美国看成一个停滞不前的美国。黑白对立是一个现实的情况,我不可能脱离,因为这就是美国,但是我的理想就是改变,我的牧师和我的外祖母的抱怨和批评都会在我的统领之下有所改变。奥巴马太聪明了。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他讲到一位亚特兰大的女性选民,库伯女士,她已经 106 岁了,是一位黑人女性。在美国黑人是很受歧视的,女人更受歧视,女人受歧视的程度甚至比黑人还要严重。美国是 1870 年允许黑人投票的,到 1920 年之后才允许妇女投票。所以在美国当黑人妇女是很倒霉的事。但是奥巴马在演讲中说,你看, 106 岁的黑人妇女走到今天,终于投下神圣的一票,在今天这一刻把过去对女人、对黑人的歧视完全改变了,所以我才能当总统。而且他说,虽然我只获得了 52% 的选票,还有 48% 的选民没有选我,可是我就是你们的总统,虽然你没有选我。霸气十足! 雄辩、霸气、才华横溢,奥巴马在美国掀起的“奥巴马旋风”,很快便吹向全球各个角落。那么,全球超级大国形象的美国再加上这样一位强势形象的总统,对于世界局势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奥巴马一直宣称的保护美国经济,对于中国又意味着什么呢? 共和党过去的意识形态就是非黑即白,也就是说你不是美国的朋友就是美国的敌人,你不帮我,就是我的敌人,这也就是所谓的美国单边主义。但是奥巴马打破了过去非黑即白的传统,转而承认灰色地带。所以他会用最大的弹性来处理灰色地带,而不像过去一样。当他承认有灰色地带的时候,他就打破了美国单边主义的传统,转而提出“巧实力”,也就是用更为“巧(妙)”(也就是弹性)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但是美国的“实力”仍然是不可挑战的。至于他的“巧实力”的态度是否对中国有利,那就不一定了,不过我觉得他应该只会在表面上给我们面子,这就是“巧”的实际意义。但是为了维护民主党的民意基础,维护美国的实力,他绝不可能改变美国对付中国的传统国策。 奥巴马对人民币汇率问题非常关注。他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所以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到美国,造成美国工人的失业。民主党对于失业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蓝领工人,因为他们这个党基本上都是蓝领阶级的代表。虽然美国长期对付中国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我相信奥巴马会像克林顿总统时代一样,手段非常圆滑,非常有技巧地跟中国周旋。由于我们中国就是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民族,所以我认为奥巴马表面上会给足我们面子,而他们则尽量取得里子的实惠。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2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近140名百万富翁联名请求国会对其增税
miran 2011-11-20 09:06
[转载]美国近140名百万富翁联名请求国会对其增税
美国近140名百万富翁联名请求国会对其增税 (Sat Nov 19 09:34:46 2011) 中新网11月18日电 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近140名百万富翁16日请求国会,为国家考 虑,应向他们多征税。 据报道,这些企业和商界领袖向总统奥巴马及国会领袖致函称:“请做这件正确的事 ,提高对我们的征税。”信中提到,良好的经济曾让他们受益,现在也希望别人能得到好 处。 这封信由“财政力量之爱国富豪团”(Patriotic Millionaires for Fiscal Strength)的138名成员联名签署。该组织一年前成立,当时旨在说服国会终止前总统小布 什实施的富人减税政策,不过未获得成功。 现在,该组织又向由12名国会议员组成的“超级委员会”提出同样要求。该委员会正 努力使两党达成协议,未来10年至少减赤1.2万亿美元,以帮助美国财政走上健康的轨道。 奥巴马及其它民主党人士一直在推动提高对富人的税收,以帮助削减赤字。但控制众 议院的共和党却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提高富人税收会影响就业。 “爱国富豪团”对共和党的说法提出异议。 高级教育技术公司CampusWorks董事长舍恩伯格(Eric Schoenberg)称,若国会同意结 束小布什时代的富人减税政策,对他和该组织其它百万富翁的影响“就如同一只死苍蝇对 一次野餐的干扰那样”。 舍恩伯格不愿估计还有多少百万富翁同意他的观点,不过他对记者表示:“有大量的 人跟我们想的一样。” Computervision Corp创始人维勒斯(Phil Villers)称:“我们中能承受税收增加的人 应该站出来,这是我们要向‘超级委员会’传递的信息,希望他们可以听取。” ----------------------------------------------------------- 觉悟高啊
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总统奥巴马
dongzg101 2011-11-5 00:10
汉语托福考题:攘外必先安内?假如你是美国总统,请你根据这句话写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简短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组图)
dongzg101 2011-11-4 05:24
胡锦涛简短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4日01:25 新华网   11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法国戛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交谈。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11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法国戛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交谈。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新华网法国戛纳11月3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3日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期间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简短会见。双方就中美关系以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宣布灾害次数破纪录: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热度 2 杨学祥 2011-11-3 06:25
奥巴马宣布灾害次数破纪录: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杨学祥 统计表明,强拉尼娜现象周期性发生、8.5级以上强震的周期性发生、中国南方和北方严重低温冻害的周期性发 生、南极海冰增长的周期性发生、飓风和台风增强的周期性发生、世界粮食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以及流感世界大流行的 周期性发生,都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经发生包括1957-1958、1968-1969、1976-1977年三次流感世界大流行的 灾害链,2000-2030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正在发生,2009年爆发了世界流感大流行。 在当政的前3年中,奥巴马已宣布了229次严重灾难,几乎比之前任何一位总统在整个4年任期中宣布的灾难还多 。只有一位例外:奥巴马的前任小布什在他第二届任期中宣布了238场严重灾难。他们当政期间正好在2000-2030年拉 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时期。 根据潮汐周期,2011年是与1999年类似的严重灾害年。 关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附件: 史上最衰运美总统? 奥巴马宣布灾害次数破纪录   “看看你!好恐怖哎!”(非设计台词)   “你才恐怖,你跟你老婆都恐怖……”(设计台词)   ■29日 ,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在白宫门廊外冒着雨夹雪向孩子们派万圣节糖果。   新快报讯 2011年气候之异常,甚至可以从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人身上即可看出,有数据显示,今年还没过完,奥 巴马已经先后宣布了90次灾难,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新纪录。   据美国广播公司(ABC)29日报道,来自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奥巴马共宣布了81次灾难, 已经打破此前纪录。   在当政的前3年中,奥巴马已宣布了229次严重灾难,几乎比之前任何一位总统在整个4年任期中宣布的灾难还多 。只有一位例外:奥巴马的前任小布什在他第二届任期中宣布了238场严重灾难。   而史上任期内最风调雨顺的美国总统莫过于艾森豪威尔———在1958年至1959年间,只宣布过7次灾难。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新快报 ”) 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1-10/31/content_1244267.htm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 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 。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 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 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 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 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09:1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 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杨学祥,杨冬红 2008年初中国南方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把拉马德雷现象推向前台,它能加强拉尼娜现象,是中国南方严重冻灾周 期性发生的原因 。统计表明,强拉尼娜现象周期性发生、8.5级以上强震的周期性发生、中国南方和北方严重 低温冻害的周期性发生、南极海冰增长的周期性发生、飓风和台风增强的周期性发生、世界粮食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以 及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周期性发生,都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302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015 次阅读|6 个评论
纠正一把李庄
热度 1 lix 2011-10-24 21:21
前律师李庄的微博,题图说:“这老兄也够累的,忙完国事、世界大事,还要自己买菜”。图是奥巴马亲自在超市买(南)瓜。这里,自己买菜,和自己买南瓜是不一样的。在英语世界, 10 月 31 日是万圣节(鬼节),主要是用南瓜来搞怪 , 不是太祖爷教导我们的“瓜菜代”。 http://weibo.com/2309623245/xue265zQc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卡扎菲之死是奥巴马的利比亚战争模式的胜利
黄安年 2011-10-23 20:14
卡扎菲之死是奥巴马的利比亚战争模式的胜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0 月 23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尽管奥巴马否认领导并主宰了颠覆卡扎菲领导合法政府的不符合国际法和非民主的战争 , 否认是美国锁定并借枪灭口, 但是“奥巴马主义”在利比亚的胜利是无可置疑的 , 连奥巴马和拜登也难以掩饰其喜悦之情, 奥巴马近来在反空战线的定点清楚行动连连得手 , 加上明年底从伊拉克和阿富汗全部撤军的许诺 , 无疑在外交上有利于奥巴马的竞选连任需求。 卡扎菲之死是否美国利益在利比亚的胜利和卡扎菲之死是奥巴马主义的胜利并不是一回事。卡扎菲后的利比亚政府是否完全亲美还是更加反美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奥巴马强调“在没有向地面派出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达到了目标” 副总统拜登说“美国花了 20 亿美元,没死一个人。”只要没有死美国人,又很少花美国的钱 , 美国老百姓能不拥护奥巴马政府吗,几十年来 , 美国历届政府奉行富民称霸权的全球政府 , 这一点 , 无论是小布什政府还是奥巴马政府 , 都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 纳税口袋里的钱多了 , 美国的债务压力不转嫁到纳税人的头上,你让纳税人投谁的票 , 奥巴马谋求连任的目标是第一位的。 ************************ 卡扎菲之死是不是奥巴马和美国的胜利 2011 年 10 月 23 日 07:00:16 来源: 新华国际 新华微博 核心提示: 10 月 20 日,在北约对利空袭 7 个多月后,利比亚铁腕人物卡扎菲终于在被捕后伤重身亡。回顾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尽管美国身居二线,英法始终主导对利空袭,但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美国的纵容、参与和幕后支持,利局势如何演变则实难预料。 在确认卡扎菲身亡以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时难掩其兴奋之情,夸耀美国“在没有向地面派出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达到了目标”,就连美国媒体最近几个月来也第一次选用“胜利”一词来形容奥巴马,称将有助于他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加分。此外,英、法媒体也不加掩饰地表示,这是美国新型外交政策和“战争理论”的胜利。毕竟,同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造成成百上千名美军士兵丧生的代价相比,此次行动美国总共仅花费了区区 20 亿美元,却没有一个美国士兵伤亡。   然而,在美国一些专家看来,卡扎菲丧生对奥巴马的加分有限,对民意支持率跌入谷底的他也难有实质性帮助。此外,对白宫而言,期待利比亚新政权亲美抑或为一厢情愿。因此,卡扎菲之死对奥巴马和美国政府究竟能带来多大利益,目前实难预料。 10 月 20 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布里勒(中)在的黎波里举行新闻发布会,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身亡。新华社记者李木子摄 英媒 : 卡扎菲之死是美国新型外交政策的胜利 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 20 日在苏尔特附近被捕后伤重身亡,英国广播公司对此发表评论称,这是美国新型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在这次利比亚军事行动中,奥巴马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均得以发挥,选择让美国退居幕后,让欧洲国家打前锋;但美国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利比亚局势不可能发展到目前的局面。 评论称,卡扎菲之死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政府来说都是一大安慰。 如同一位美国匿名官员的话说,这是奥巴马政府“在幕后指挥”政策的胜利。 绝大部分美国人对卡扎菲没有好感,将对卡扎菲之死感到高兴。 奥巴马外交政策经常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混杂,经常受到感性的驱使,尤其是在阿拉伯国家,美国必须选择退居幕后,而不是以往常见的咄咄逼人的形象,来不来就威胁动用武力。 这种政策将确保美国能够组织起一个联盟,而不需要告诉每个朋友都要跟从。 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同样有务实主义的一面,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每个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也不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必须选择做那些最具有决定性的事情。 在北约军事行动中,奥巴马选择退居幕后,他强调美国不会派出地面部队,英法将领导空袭。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次劝告奥巴马,利比亚对美国不是一个对美国家利益生死攸关的国家,但对欧洲很重要,因此选择让欧洲人作主力。 50 多年来,西方国家习惯于让美国打头阵,这次利比亚行动让欧洲人感到意外。 但即便如此,美国军方还是深深卷入了利比亚军事行动。美国在利比亚的总花费截至目前已超过 10 亿美元。美国战机出动 7725 次,其中包括 145 次“捕食者”无人机空袭。如果美国不做出这些贡献,利比亚局势不可能发展到目前的局面。(来源:中新网) 法媒称卡扎菲之死是奥巴马“战争理论”新胜利 据法新社 10 月 21 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战争理论”已经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卡扎菲的“悲惨结局”再一次为该理论提供了更多“辩护”。 据报道,奥巴马现在可以宣称,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美国在 6 个月内消灭了自己最重要的“不共戴天仇敌”:利比亚的卡扎菲、本·拉登和也门基地组织首脑奥拉基。 报道称,美国在上两次穆斯林国家的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大伤元气,奥巴马本来对参加利比亚军事行动犹豫不决,但是当卡扎菲威胁称要大规模杀害平民之后,他最终选择与北约联军和少数阿拉伯国家一起参加多方面进攻。奥巴马曾在今年 3 月辩解道:“作为总统,我不想在采取行动之前就看到那些大屠杀和大片墓地的照片。” 法新社指出,目前,美国在应对本·拉登、卡扎菲、奥拉基和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基地”嫌疑人所采取的行动时,全部使用空军力量战机或者无人机而不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使用的大规模地面部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曾“元气大伤”,付出巨额代价,造成上千名美兵死亡。 然而,在利比亚战场,北约战机和美国无人机在苏尔特开火,卡扎菲被利比亚当局武装战士俘获。美国副总统拜登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共花费了 20 亿美元,但是却没有一位美国士兵死亡。”他认为,这就是美国如何处理全球事务的“药方”。 报道最后指出,美国处理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暴乱时,这种方式同样适用华盛顿应该让被压迫人民赢得自己的解放,而不是将“变化”强加于这些人民。(来源:环球网) 英媒称卡扎菲之死系美巨大胜利 有助奥巴马竞选 利比亚“过渡委” 20 日证实“强人”卡扎菲被打死的消息,并表示将于 21 日宣布利比亚解放。英国媒体随即发表评论文章称,卡扎菲的死对率领北约攻打利比亚的美国政府来说可谓是“外交上的巨大胜利”。 报道说,卡扎菲的死将令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领导的现任美国政府松一口气。“出于一些简单的理由”,奥巴马支持北约在利比亚的行动、呼吁卡扎菲下台。 英国《金融时报》更指出,打死卡扎菲“将有助于奥巴马的威望”,并令他的共和党对手们更难对奥巴马政府的安全政策发起攻击。卡扎菲是继本·拉登等恐怖组织头目之后又一个被打死的“大人物”。 原中东问题情报专员怀特便指出:“这给奥巴马加了很大一个分。他因在利比亚的行动遭到其对手的批评,但现在看却是廉价的胜利。”(来源:环球网) 美媒:卡扎菲之死给奥巴马竞选带来微妙变化 美国《赫芬顿邮报》发表题为《卡扎菲之死给奥巴马竞选带来微妙变化》的文章。文章指出,对于奥巴马和他的竞选团队来说,卡扎菲、本·拉登、奥拉基以及所有和基地组织有关人物的死亡对奥巴马的竞选到底能产生怎样的作用? 文章称,奥巴马的助手拒绝回答这些问题,声称奥巴马的初衷并不是干涉他国政治和国防安全问题,现在讨论这些问题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起到副作用。 文章认为,但这些说法看起来更像是一组烟雾弹。 奥巴马的顾问和竞选团队已经在考虑如何有效地突出奥巴马在外交政策中的成功了。民主党资深战略家泰德·戴维谈及此事时说道:“就好比你在一手牌中握着一张王牌,不论你什么时候想打出这张牌,你都会赢。” 正如邓恩所说,本·拉登和卡扎菲的死亡为那些质疑奥巴马决心的民主党人和质疑奥巴马成绩的共和党人同时提供了有效而突出的背景。过去的竞选已经显示能否担任总司令的角色已经成为总统竞选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过去六个月来奥巴马政府在反恐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提供了一个足以颠覆共和党在国防上更强硬的印象的机会。 卡扎菲之死可能开启魔盒 奥巴马政府难言胜利   “不是胜利,就是战死”——“帐篷领袖”卡扎菲今天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以死为其统治 42 年的王朝画上句号。将其视为胜利的不仅仅是利比亚反对派,还有美国等西方“列强”。然而,多位美国专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却认为,无论是对奥巴马,还是对美国政府,卡扎菲之死未必是一场彻底的胜利。 奥巴马的一场及时雨? 对于民意支持率跌入谷底的奥巴马而言,卡扎菲之死来得太及时了。美国媒体最近几个月来第一次用“胜利”一词来形容奥巴马,认为这是总统“有限介入”战略的胜利,是“新战争模式”的胜利。 奥巴马本人在当天就此发表讲话时也不忘邀功,不仅夸耀美国“在没有向地面派出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达到了目标”,而且还顺带牵扯出美国在铲除“基地组织”首脑本·拉登等人的功绩。 无疑,卡扎菲被击毙对奥巴马有加分作用,但许多美国专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却认为,这种加分效果十分有限。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副总裁托马斯·卡罗瑟斯说,“美国民众主要关注政府为自己的人民做了什么,而不是为其他国家做了什么。” 美国卡托研究所国防和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泰德·卡彭特也认为,大多数美国人并不关注利比亚发生的事情,而且,美国人对卡扎菲并不像对拉登那样仇恨。他指出,真正影响 2012 年总统大选的是经济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重大外交政策危机。 卡彭特的话已有数据佐证,今年 5 月击毙拉登之后,奥巴马的支持率一度上升至 56% ,但由于失业率高企,目前他的支持率又下滑至 40% 左右的新低。 利新政府亲美或是一厢情愿 许多人预期,利比亚新政府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亲美或亲西方政府。但专家却认为,这种想法或许只是一厢情愿。 卡彭特认为,美利关系可能会比卡扎菲时代好一些,但是利比亚人与多数阿拉伯人一样,并不喜欢美国政府,特别是不喜欢美国的外交政策。 “他们的不满、特别是对华盛顿以色列政策的不满,不会简单地因为一个民主或者准民主的利比亚政府掌权而消失。”卡彭特说。 有华盛顿分析人士指出,利比亚反对派内部成员复杂,观点多元,既有宗教组织、也有世俗团体,既有铁杆反卡扎菲者,也有前朝老臣,既有要求西方投资的呼声,也有“不打算与西方走得太近”的观点。新的领导者必须平衡这些声音,因此不敢与西方靠得太近。 另一方面,利比亚有八成的阿拉伯民众,加上卡扎菲政权长期反美观念的灌输,相当多的利比亚民众仍对美国怀有敌视,这也将制约新政府对美国和西方的态度。而且,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石油的觊觎也会让利比亚人心生芥蒂。 卡扎菲之死或开启魔盒 “卡扎菲之死标志着利比亚人民一个漫长而痛苦时期的结束。”奥巴马在今天的致辞中如是说。然而,许多专家警告,新的痛苦或许刚刚开始,一个更可怕的潘多拉魔盒正在开启。 由于新政府内揭竿而起的“草莽英雄”成分复杂,“后卡扎菲时代”的权利斗争无法避免,这也是反对派一再推迟组建新政府的原因。 有分析人士警告,利比亚很可能重蹈伊拉克长期内乱的覆辙。对此,卡罗瑟斯认为,将利比亚比作伊拉克有点言过其辞,但利比亚的确面临“恢复秩序与自由”的重大挑战。 卡彭特指出,利比亚东西部落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其中东部部落组成了反对派的核心力量,而西部部落是卡扎菲的大本营。 “以东部部落为首的临时政府能否与亲卡扎菲部落实现和解还有待观察,即便是新政府打算进行这种尝试,利比亚部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十分令人担忧。”卡彭特说。 最令卡罗瑟斯和卡彭特担忧的是,卡扎菲当政时期的大批武器、特别是导弹有落入恐怖分子手中之虞。一旦利比亚政治陷入混乱,这些武器将引发严重关切。 “卡扎菲身亡后或许将加剧这种危险。”卡彭特说。(来源:中新网 记者 吴庆才 德永健) 卡扎菲被打死了,这个似乎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首先对于卡扎菲本人。在的黎波里失陷后,卡扎菲曾多次誓言要抵抗至死,当一名“烈士”。现在他在战场上被打死,而不会像萨达姆那样遭受被俘、审讯、关押乃至被送上绞架等种种羞辱。因此可以肯定,对他本人而言这或许是个不算最坏的结局。 其次是在利比亚有不同经济利益的外国公司。卡扎菲不死就意味着形势不定,形势不定则重建难启、利润难赚。现在最大障碍扫除了,公司重返利比亚的道路平坦了许多,老总们肯定为此高兴。 最后对于参与空袭利比亚的北约国家。种种迹象表明,北约军事行动从一开始就着眼杀死卡扎菲的斩首行动,但却对此始终闪烁其辞,原因就是一个区域性的军事组织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直接杀死一国首脑并不合法。而北约的策略也让世人看得很清楚:一旦卡扎菲被炸死,他们就会解释说,北约在打击对平民构成威胁的卡扎菲支持者的行动中,碰巧打死了卡扎菲。 把卡扎菲往死里打,有两层考虑,一方面当然是希望借此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员与财产损失。同时也因为留着活口对西方并不有利,因为卡扎菲在其统治期间与西方有过不少交易。如 2007 年,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在出访利比亚期间,英国石油公司就与利比亚签下了价值 9 亿美元的勘探协议。而卡扎菲则配合美国反恐需要,逮捕了大批伊斯兰武装分子。诡异的是,在这次推翻卡扎菲的利比亚内战中,伊斯兰武装恰恰是“倒卡”主力之一。因此,一旦卡扎菲活着受审,口若悬河的他还不知将抖出多少内幕。卡扎菲一死,西方松了一口气。 卡扎菲之死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就在卡扎菲被打死前两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突然到访利比亚。这也许是巧合,但似乎又不像。众所周知,美国在这次空袭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尽管起了关键作用,但却行事低调,把主角让给法英两国。这回希拉里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突然高调访利,难免令人猜测,是否因为美国的情报决定了卡扎菲的最后归属?毕竟,卡扎菲藏身何处一直悬念不断,而希拉里到访后他就一命归西,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美国情报的威力,因为这样的情报已接连让拉丹和他的一名重要同党丧生。但更合理的解释似乎是,美国认为自己才是决定利比亚局势演变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在这除旧迎新一刻,有权要求利比亚各政治力量按照美国设计实施政权重建。(来源:文汇报 记者:唐见端) 资料图片:卡扎菲和奥巴马 利比亚一代枭雄卡扎菲和美国近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随着他 20 日的死而终告了结。追溯这段复杂交往,令人倍感唏嘘。 敌视期 卡扎菲 1969 年上台后,就和美国展开较量。美国逐步对其政权施压: 1972 年召回驻利大使; 1979 年还把利比亚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 那时卡扎菲对美国也是敌视的。卡扎菲在利比亚沿海设定“禁飞区”,防范美国战机。但 1981 年,美国战机闯入这一区域,并击落两架利比亚战机。这之后,卡扎菲不断寻找机会报复美国。多起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被认为是卡扎菲幕后策划。 卡扎菲与美国较量的高潮发生于 1986 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批准发动了“黄金峡谷”行动,空袭首都的黎波里等地,首要目标就是杀掉卡扎菲。袭击导致包括卡扎菲养女在内的 15 人死亡,但卡扎菲本人侥幸躲过了导弹。 形容卡扎菲是“中东疯狗”的里根对此感到非常遗憾。卡扎菲对美国的袭击也倍加恼恨。 1988 年,一架泛美航空公司航班遭遇恐怖袭击,在洛克比上空爆炸, 270 人丧生,包括 189 个美国人。卡扎菲又被认作是幕后黑手。 然而美国除了加大对利比亚的国际制裁,对卡扎菲无可奈何。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等国在联合国策动多个针对利比亚的制裁决议,卡扎菲嗤之以鼻。 蜜月期 2001 年“ 9?11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卡扎菲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卡扎菲提出与美国合作打击“基地”恐怖组织。双方一拍即合,美利关系迅速升温。 2002 年,卡扎菲政权为洛克比事件提供巨额赔偿; 2003 年,卡扎菲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合作的交换,美国推进与卡扎菲政权关系正常化。 2006 年,双方重新互派大使。 卡扎菲和美国蜜月的高潮是 2008 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访利。赖斯和卡扎菲都笑容满面,广泛探讨了合作议题。利比亚当局武装后来在卡扎菲住所发现了一本私人相册,里面放满了卡扎菲珍藏的赖斯个人照片。 在美国的带动下,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多个西方国家领导人到的黎波里拜会卡扎菲。而卡扎菲 2009 年更获美国首肯,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冗长讲话。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卡扎菲与美国的关系仍很热络。同样在 20 日被打死的卡扎菲之子穆塔萨姆 ? 卡扎菲 2009 年和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 克林顿会晤。 决裂期 2011 年初,利比亚发生大规模抗议示威,要求政府下台。美国马上断绝了和卡扎菲政权的官方联系。 3 月,美国等国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沉重打击了卡扎菲部队。 但卡扎菲和美国之间的秘密接触并未停止,虽然双方最后还是不欢而散。美国官方迟至 7 月才宣布承认利“全国过渡委员会”,标志着与卡扎菲政权的彻底决裂。 美国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后,忠于卡扎菲的部队很快溃败。 8 月,反对派武装控制的黎波里,卡扎菲仓皇出逃。 10 月 18 日,希拉里突访利比亚,公开希望卡扎菲能被杀死。 有报道称,是美军无人机的导弹击中卡扎菲的车队,导致卡扎菲随后被擒和被杀。如果是这样,这次卡扎菲终究没有躲过美国导弹。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杀死卡扎菲大加赞扬,全然忘记了美国政府同卡扎菲曾经的蜜月。(来源:中新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23/c_122185110.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桃子熟了
dongzg101 2011-10-23 13:12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libiya/content-2/detail_2011_10/23/10071064_0.shtml
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媒:奥巴马撤离驻伊美军意在中国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0-23 05:44
美媒:奥巴马撤离驻伊美军意在中国 美国挑中中国作为竞争的对手并不完全因为是中国的体制与美国不同,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崛起的速度和广度,已经让中国具备了世界强国的雏形。美国看到无法遏制中国的崛起,只能寻找最佳的方式,与中国分享这个地区的战略利益。 http://international.caixun.com/content/20111022/CX01u3g4.html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5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刚接到奥巴马群发的一封邮件【伊拉克撤兵】
热度 2 wuqiang198 2011-10-22 17:52
Good evening, I'm writing to tell you that all US troops will return home from Iraq by the end of December. After nearly nine years, the American war in Iraq will end. Our servicemen and women will be with their families for the holidays. The war in Iraq came with tremendous cost. More than a million Americans served in Iraq, and nearly 4,500 gave their lives in service to the rest of us. Today, as always, we honor these patriots. When I came into office, I pledged to bring the war in Iraq to a responsible end. As Commander in Chief, I ended our combat mission last year and pledged to keep our commitment to remove all our troops by the end of 2011. To date, we’ve removed more than 100,000 troops from Iraq. This is a significant moment in our history. For more information, including video, please visit WhiteHouse.gov/BringingTroopsHome . The end of the war in Iraq reflects a larger trend. The wars of the past decade are drawing to a close. As we have removed troops from Iraq, we have refocused our fight against al Qaeda and secured major victories in taking out its leadership–including Osama bin Laden. And we’ve begun a transition in Afghanistan. On the first day of my Administration,roughly 180,000 troops were deployed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that number will be cut in half, and we’ll continue to draw it down. As we welcome home our newest veterans, we’ll enlist their talents in meeting our greatest challenges as a nation—restoring our economic strength at home. Because after a decade of war, the nation that we need to build is our own. Today the United States moves forward, 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 Thank you, President Barack Obama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卡扎菲的无言结局
热度 8 ailincnj 2011-10-21 08:49
悉闻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毛主席的好学生卡扎菲同志英勇就义了,有点暗暗的窃喜,不是因为我与他有仇,因为他是民|主的公敌,这是一个必然的无言结局。奉劝那些独裁者们,一定要站在正确的一边(奥巴马语),因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者则昌,逆者则亡”(孙文语)。卡扎菲的去逝,象萨达姆一样,一定会引起独裁者的兔死狐悲,因为他们会越来越孤独。它也会越发激励向往自由、民|主人们的坚定信念,追求人类的普世价值。 想当初美女保镖簇拥,开飞机轰炸国内手无寸铁的人民,用开水烫保姆,无恶不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世界局部战争在逐年减少,人类正向着文明的大方向前行。那些还在执政的卡扎菲们,一定内心充满恐惧,劝你们清醒清醒,要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铁律,当你们享受权力的快感时,也要看到滚滚而来的历史车轮。
2083 次阅读|12 个评论
人民币汇率:这个球一定不要踢给奥巴马!
热度 3 hzluan 2011-10-16 09:35
美国《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Currency Exchange Rate Oversight Reform Act of 2011)这个“球”目前已由参议院传给了众议院。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我们中国人寄希望于众议院没收这个“孬球”,即否决这个法案。否则,若众议院也通过这个法案,这个法案就会摆在奥巴马的office desk(办公桌)上。你想奥巴马会怎么办?签还是不签?我的答案是:奥巴马会很“心情复杂 ”地签。原因就是为了连任那个“总统”。 所以,我国全国人大的领导和同志们要忙了,忙什么?尽快与美国众议院开展汇率对话。怎么对话?对于这个问题,我说出来不好。但原则是再再实施“缓兵之计”,毕竟在美国的高压下人民币汇率市场会有反应嘛!有人说,不急,如果美国通过这个法案,我们就将它告上WTO! 我告诉大家一个消息,目前美国也想将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告到WTO! 好玩吧?! 美国人提出的诉求是很具体的,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要提高28.5%,这样美国国内可以增加1631000个就业岗位”。反观中国,在应对问题上只有“立场”,没有方案,有一点“萌”得可爱。 美国说我们搞“货币操纵”(Currency Manipulation),这是表扬我们!!! 实际上我国有关职能部门20多年来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并没有多少“作为”。 顶一下!
个人分类: 研究成果|3546 次阅读|6 个评论
事事都闹心,小奥童靴与失业工人一块喝闷酒!
热度 12 QFL 2011-10-14 15:40
事事都闹心,小奥童靴与失业工人一块喝闷酒!
据爆料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1/10/11/obama-unemployed-construc_n_1006126.html) : 最近,小奥 童靴 的日子不太好过,事事都闹心,经济不景气、政府揭不开锅、到处都是要债的、民意总下降、议员们又爱捣蛋……; 愁哦、烦啊,小奥童靴与几个失业建筑工人一块喝闷酒,为 “ To more jobs ” 干杯! 看来, 美好的生活还是在咱们这边,幸福得跟新闻联播里报道的一个样; 大小领导们一家访,得到的都是来自肺腑的感恩话,就差弯下戴德的膝盖了 。 1、愁云惨淡万里凝,来,老伙计们干一个! 2、啤酒有限,还不能一口焖,这借酒消愁都不痛快! 日子还是得继续过,强忍精神给老伙计们打打气(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
个人分类: 读书读报|2409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为何 不惧 “占领华尔街”?
热度 2 dongzg101 2011-10-11 05:02
奥巴马为何不惧“占领华尔街”? 2011-10-10 08:23:34 浏览 31382 次 | 评论 47 条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蔓延至全美各地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显示民众对美国金融行业存在广泛的不满。他借机将矛头指向共和党人,指责共和党过去一年,一直阻挠他推动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甚至希望回到金融危机之前缺乏监管的时期。    奥巴马在白宫的记者会上,首次正面回应这个已经怒烧三周的抗议活动,他表示,自己已经听到民众的诉求,也通过电视了解抗议运动的情况。 他说:“美国民众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和全球各地、各行和各业都遭受重大损失,可是至今金融行业仍充斥着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抗议运动表达了美国人民对金融系统的不满。” 奥巴马指出,一个健康的金融系统要求银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良好服务、价格和产品进行竞争,而非通过欺诈性操作、隐性收费和无人能懂的衍生性产品交易。此前,他动用了大量的政治资本,力主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就是为了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他还表示,共和党议员一直阻挠他推动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甚至表示要废除该法案,但这些都不是美国人民所期待的。奥巴马说,他将继续为推进金融改革而战。 “占领华尔街”行动自上月17日展开,此抗议活动没有领袖,也没有具体的目标,不过活动的矛头主要指向华尔街“贪婪”、金融系统弊病和政府监管不力,以及高失业率等社会问题。目前抗议浪潮已扩散到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华盛顿、纽约等美国多个大城市。 从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声援华尔街游行,到金融大鳄索罗斯声称理解民众愤怒,还有多个美国大型组织加入“占领华尔街”游行活动的情形表明,华尔街金融机构的贪婪和腐败,已经超出美利坚民众承受的心理底线。 在本次抗议者中间,美国工会、社会团体、大学生和失业者称自己是“99%”,“他们受到控制着美国财富40%、却遭到只占总人口的1%的最富有阶层的剥削”。抗议者指责政府对少数金融机构的救助导致美国绝大多数人的经济困境。 因腐败与贪婪造成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的恶性肿瘤。如果这些危机得不到有效的化解,“癌细胞”会扩散到所有的器官,那么全球经济的复苏将遥遥无期。 “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到底想要什么?其实并不明确。最早发起这个运动的媒体称:“在运动成气候之前,提出具体目标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的目标就是占领本身──占领意味着直接民主,而直接民主有可能产生特定目标,也可能不。那些主流媒体不停地问什么是目标,错了。”台湾知名政治与文化评论人张铁志在《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抗议者有不满的方向与目标,但缺乏改革的具体目标,很难与美国社会形成共识。然而这场行动激发了青年人的热情,让他们相信可以改变些什么。他们终究会离开广场,可能没有达成任何具体目标,但只要他们把改变的火种带回去,继续去思考、辩论和行动,这个国家仍然会前进。 张铁志称,他们的目的就是“占领”本身,或者说是形成一个运动;尤其在占领过程中,由于民众们无领导、水平化的特性,可以透过直接民主的方式讨论进一步的目标与策略。而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民主实践。 文章引用一个大工会Team master的领袖所说:“这个运动的要求是很清楚的,是关于把美国从华尔街的CEO和百万富翁手中夺回来;是关于创造充分的工作机会;是关于美国的企业界能够用诚实和公平对待他们的员工,并且能够对社会付出公平的贡献来刺激经济。”
795 次阅读|5 个评论
奥巴马和萨科齐的保姆阿姨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0-9 13:55
吃不完怎么办?保姆阿姨说:给奥巴马和萨科齐吃。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6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完了,美国完了,华尔街完了
热度 3 xupeiyang 2011-10-9 13:26
完了,完了,完了。 美国:“占领”蔓延 华盛顿爆发冲突 http://news.cntv.cn/world/20111009/107659.shtml 李斯特菌感染在美蔓延 已致死21人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说,全美已有24个州报告了李斯特菌感染病例,死亡人数21人,感染人数升至109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510.shtm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4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美国专利法最近展开历史性变革
热度 1 wangql 2011-10-8 11:24
**美国专利法最近展开历史性变革** 美国专利法最近进行了一次历史性变革,变革幅度之大被有些专家称之为自1952年美国近代专利法制定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变革。下面,我们请美国亚太法学研究院执行长、知识产权专家孙远钊谈谈这次专利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美国最新的专利法改革从提案到正式成为法律历时6年的时间。最初,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个版本,然后交由众议院审议,众议院作出修改后于2011年6月23日以304票对117票通过。之后,众议院又把修改过的版本送回参议院批准。参议院在9月8日以 89票对9票原封不动地通过,最后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在9月16日正式签署成为法律。 亚太法学研究院执行长、知识产权专家孙远钊教授首先介绍了诉讼方面的变革。他说,专利法自制定以来,经过多年演化,在诉讼方面出现了一个被外界称为专利蟑螂,又称专利蟑螂或流氓(patent trolls)的现象,它说的是,几个律师组成一个小公司,既并不从事生产,也不从事研发,而是重点收集专利,即取得专利的许可授权或直接购买专利,得到这些专利之后再去法庭起诉他人,请求损害赔偿。 孙远钊指出,这使专利从一个鼓励创新研发的工具逐步变成一个逼迫他人就范以获取私利的手段,从而导致很多人不愿创新和研发,甚至退出市场,以至好的产品无法进入市场。因此,美国最新的专利法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孙远钊还指出,专利权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是公示周知(public notice),即专利人必须对专利产品作出明确标示,以便他人知道专利人的权利而且可以去检索,知道其权利范围以加以回避。反过来,专利人如果在产品专利过期后仍不把标示撤掉,就会让人误以为此产品仍具有有效专利,这样做也是不对的。 孙远钊说:“按照过去的法律,一旦发生这种问题,除了美国政府之外,任何人都可以起诉,而且可以分享处罚金额。过去的法律规定,每个违反专利法的行为,可以被罚款500美金。设想一下,如果你生产了成千上万的产品,每个被罚500美金,乘下来的数字就相当可观,而且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起诉,而且对拆一半,就会形成不当得利。这就是一个法律漏洞。过去的法律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直到有些专利蟑螂借助这个法律漏洞,到处去找,看看有哪些厂商不小心或没注意就去告他们,让许多厂商吃了很大的亏。” 孙远钊介绍,改革后的专利法作了两方面的改动:“第一,由于许多产品标示不是那么容易,容许专利人在网站上标示清楚即可。专利人只要在产品的说明书或者其它地方注名网站的地址,让别人可以查得到,仍然可以达到所谓公示周知的效果。这样就可以接受,另外一方面,对于已经过期的专利权,如果权利人没有把标示撤掉,不再是任何人,而只有政府可以告专利人。当事人可以检举,由政府出面去告专利人,当事人不再有资格分享处罚金额,因此用这样的方式完全杜绝这种法律漏洞造成的问题,而且也规定,目前依照从前法律在法院起诉中还没有结案的案子立刻全部结案,也就是说,无论是专利蟑螂也好,还是任何想从中图利的人也好,从此再也没有办法走法律漏洞从中谋利。” 孙远钊教授进一步介绍了专利法改革的第二个方面。他说,专利法本来有一个很独特的规定,叫作最佳模式(best mode)。根据这个规定,专利人提出诉讼时必须证明自己在申请专利时用的是在当时最好的格式,换句话说就是,自己没有留一手。但是,这个最佳模式往往会造成一些困扰。新的法律把这个条款取消了,今后无须作这样的举证。 孙远钊说,另外,新的专利法还扩张了一个新的抗辩手段,也就是个人对于专利的优先使用权(prior user rights)。 孙远钊说:“有些时候,有些人基于种种原因没有去申请专利,因为专利的申请费、维持费等交易成本是相当的高,所以就选择不去申请,而后来的人去申请了一模一样的东西或非常类似的发明。后来的人是不是可以反过来告前面的人呢?过去法律规定,原则上,只有企业才可以举证说自己已经从事了一定时间的商业使用,并且抗辩说:‘只要我仍然留在我的使用范围之内,你就没有办法告我。只有我超越了我既有的范围,我才需要支付损害赔偿。’新的法律把这个范围扩大到个人,让个人也可以提出这样的主张。” 孙远钊教授说,这次专利法改革把专利申请从传统的发明优先制(first-to-invent),转化成或发明人申请优先制(first-inventor-to-file)。 孙远钊说:“以后在美国申请专利,不再是以什么时候让一个好的点子具体成形(reduce to practice)作为专利的起始点,而是以正式向专利商标局提出申请的当天作为专利有效期间的起始点。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小小的附带条款,虽然某甲去申请了专利,比方说早上去申请,但是,今天如果有人能够证明说,他这个点子其实是基于某乙的点子,而且是之前就有的点子才衍生出来的,某乙当天下午才去申请专利,某乙还是有机会去获得胜诉,让真正首先产生发明概念的发明人还是有机会扳回一成,因此有这个小小的例外。但是,这次专利法改革基本上已经让美国能够彻底地与国际公约接轨,改成了申请优先的制度。” 亚太法学研究院执行长、知识产权专家孙远钊教授介绍说,在专利性(patentability)方面,经过改革的专利法也排除了过去引发纷争的规定,明文禁止把规避税务的策略以及人体组织器官等拿来申请专利。 孙远钊补充说,专利法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审后异议制度(post-grant opposition) 。根据这个制度,任何人在发明人得到专利后的9个月窗口期内,都可以基于任何原因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出异议,挑战这个专利的有效性。但是,若超过9个月,就只能以专利性或者既有的先前技术(prior art)来挑战这个专利的有效性。这个规定旨在避免审后异议制度被人滥用,造成整个专利权的不稳定,以至于人们不愿意和发明人商谈授权许可。孙远钊指出,审后异议制度的目的是尽量把专利是否有效的问题在行政审查环节确定下来,从而减少司法诉讼,让专利的效力及早确定,使市场更加活络。
2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对苹果总裁乔布斯的评价
bzniuscut 2011-10-6 15:26
一个天才陨落了,太年轻了点。真遗憾。乔布斯真正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因为他的创新精神,他的野心勃勃,而不仅仅是他遗留给我们的各种苹果产品。还记得我博士答辩的时候评委让我举一个相关的典型案例说明我论文的结果,我脑中想到的第一个案例就是有关乔布斯的。很感谢他的存在给我们的刺激和启迪。能够跟这样的人物共存于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光荣和幸运。我想在我们这代(80年代-90年代)人的灵魂深处,都或多或少地烙下了这位老兄的些许影子。下面是奥巴马总统对这位天才的评价,觉得很恰当很有深度,特意贴在这里欣赏一下。译文我就不写了,直接读英文才有味道。 Michelle and I are saddened to learn of the passing of Steve Jobs. Steve was among the greatest of American innovators – brave enough to think differently, bold enough to believe he could change the world, and talented enough to do it. By building one of the planet’s most successful companies from his garage, he exemplified the spirit of American ingenuity. By making computers personal and putting the internet in our pockets, he made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not only accessible, but intuitive and fun. And by turning his talents to storytelling, he has brought joy to millions of children and grownups alike. Steve was fond of saying that he lived every day like it was his last. Because he did, he transformed our lives, redefined entire industries, and achieved one of the rarest feats in human history: he changed the way each of us sees the world. The world has lost a visionary. And there may be no greater tribute to Steve’s success than the fact that much of the world learned of his passing on a device he invented. Michelle and I send our thoughts and prayers to Steve’s wife Laurene, his family, and all those who loved him.
6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普京识破奥巴马,抢先敲诈中国
dongzg101 2011-9-27 04:43
普京识破奥巴马,抢先敲诈中国 2011-07-14 07:02:09 浏览 115481 次 | 评论 28 条 普京已看透奥巴马对中国的终极目的,抢先下手敲诈 :北京7月11日讯俄罗斯《新闻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说,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希望中国提前支付400亿美元预付款以此换得俄罗斯在未来30年内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保证。 知情人士说,中俄双方目前就天然气问题的谈判症结其实并不是价格分歧,而是俄罗斯方面希望中国支付400亿美元预付款。 美国的阳谋: 奥巴马让美国独霸世界,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策略,从没有阴谋只有阳谋,步步紧逼,强势介入亚太地区。让中国人为美国的经济、金融危机买单。因为,自信的奥巴马有将将之才,所以,希拉里甘愿退出竞选,全力支持奥巴马。奥巴马非常了解美国的最大优势和对付中国千载难逢的良机,清楚美国最急需什么,如何才能独霸全球,他迅速组建自己强大的团队,并且有多名华裔,是要针对我们中国滴!他蓄谋已久! 美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团队 : 奥巴马 ,清醒睿智也很无赖,但非常知人善用; 克林顿夫妇 ,美国历史上最会赚钱的总统,消灭多年的财政赤字而且盈余。让中国进入WTO美国人民生活水平一下子提高20%,同时给中国戴了个“紧箍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现在希拉里一不高兴就念叨念叨、制裁制裁中国。 基辛格 ,毛泽东的学生,美国最伟大的国务卿、战略家,88岁了还在为美国不辞辛苦的跑来跑去; 骆家辉 ,克林顿的挚友,两届华盛顿州长,奥巴马三顾茅庐将其请出,白宫设宴亲自出迎,骆家辉的能力堪比总统。这个团队观看直播猎杀本拉登时,团队成员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无间随意围坐!奥巴马值得尊敬的对手! 把中国赶出地中海 :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经营多年,中国的产品通过利比亚源源不断进入非洲。利比亚在地中海的战略位置是无可替代的,石油资源控制权、定价权等诸多问题、在经济低迷时,英美法等老牌帝国再次团结在一起,美国挑头北约出力卡塔尔出钱,开始战争掠夺财富。与当年克林顿打南联盟如出一辙,让国际法院对卡扎菲判刑了。联合国授权,打着“反腐败、反独裁、给民主”的大旗,迅速冻结利比亚海外财产资金,把油价搞的破浪起伏,美国在期货市场上大获丰收,因为他们制造信息啊!反对派现在只收到卡塔尔的一亿美金援助,他去找奥巴马要钱,奥巴马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幼稚的、可爱的反对派! 当总统找美国 :埃及总统被逼辞职和利比亚战争要卡扎菲下台,奥巴马在告诉世人:“想当总统的和想继续当总统的,来美国朝拜我---奥巴马!我说了算!”奥巴马现在能指点全球江山,这就是做霸主的乐趣和成就的快感!虽然有点无耻,但戴着和平奖章的奥巴马做到了。潘基文就像汉献帝,虽碌碌无为,但再次连任,看来奥巴马挺喜欢他的!奥巴马也认识到,当今世界唯一能对抗美国、打败美国、拯救美国的只有一个国家----14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中国!奥巴马出手了,把韩、日、菲、越、奥联合起来,两年多的时间就把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搅的浊浪滔天! 中国内忧外患,狼烟四起: 总书记说过:腐败关系到民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我们的认识是清醒的。伊朗、朝鲜都通过联合国决议进行制裁,拉登也挂了,奥巴马两只手腾出来了,他要干大事,全力对付中国。 安排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时称,美军将继续保持在南海的存在。利用WTO规则强制中国低价出口稀土等原材料,基辛格要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复苏,承担世界责任--要中国四处撒钱!美国清查中国在美的上市公司造假,然后索赔;美企在华撤资、强迫人民币升值掏空中国,国债放风要违约、人权、民族分裂...。 奥巴马为什么敢明目张胆挑衅我们?他知彼知己,中国最大的死穴---腐败,贪官污吏为权为钱正在疯狂中,将道德、法律视为儿戏!部分官员被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已冲昏了理智,消极、懈怠、得过且过! 希拉里说过,中国对待矛盾和问题,不是解决,而是一拖再拖,留给子孙后代去解决!我们建党90周年,基辛格去重庆的目的就是看看红色重庆对中国的命运能产生多大影响?多长时间席卷中国?他来北京也是探探北京对红色的支持力度和未来中国走左还是向右。唱红脸的基辛格前脚离开,唱白脸的马伦后脚就到,对中国学生说:“这一地区的不稳定会影响包括美国的每个国家。”美军不离开南海。某些专家、学者曾多次表示:基辛格对中国友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确信“他更爱他的祖国,美国!”。 奥巴马对中国的终极目的:1、 让中国购买更多的国债和美国产品。因为中国进口285万辆通用汽车,迅速让已经退市的通用一举扭亏,重新上市获得新生。奥巴马想到了办法,他要逼迫中国集全国之力为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买单,迅速走出危机,大选马上开始了嘛。2、逼迫人民币升值,美企正在撤离,进一步掏空中国外汇。强迫中国稀土等8种原材料超低价出口,降低美企产品成本。3、中国海域只要发生局部摩擦,迅速制裁中国,冻结中国海外资产、国债、美元。因为,美国国债8月份部分到期了。4、奥巴马接见赖喇嘛,进步给汉奸打气,他要中国内乱分裂中国。这厮阴险毒辣,只可为敌不可为伍! 普京为何敲诈中国400亿美金? 当普京进一步认清奥巴马的惊天目的后,普京急了,抢先一步出手。 希望中国提前支付400亿美元预付款以此换得俄罗斯在未来30年内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保证。提前预付30年的货款,这就是明抢豪夺 !此举,他要看清北京最低的底线,也说明他对中国未来有点丧失了信心,同时证明我们真正的兄弟只有:巴铁和朝鲜,能救中国的只有靠自己。普京也知道,只有中国能与美国抗衡,所以,去年美国制裁伊朗时,他也曾说过“中国的态度就是俄罗斯的态度!”但我们当时没投反对票,奥巴马成功给内贾德戴上了手铐、脚镣。利比亚战争俄中一道投了弃权票,普京也曾一度支持卡扎菲,但我们却一直袖手旁观。另外中国的几张大订单也令普京眼馋:美国450亿、法国200亿、印度180亿、对日本无偿援助也不少,而且这几个国家对很中国很不友好,普京可能心理不平衡。普京09年曾提醒中国:“对奥巴马期待过高会有危险!” 国务院罕见声明:中国三峡工程是中国人的噩梦 曾经在河南发生的解放军未公开的神秘事件! 梁光烈下令歼10击落美军F22:F22残骸照片曝光 大战一触即发,越南苏30开火警告中国 五月的成都,夜 解放军不用导弹打沉越南军舰,中国军工气得大骂 凤凰第一美女主持沈星直播上衣滑落 春光大泄 世界震惊:太硬了!陈炳德在美国发飙! 曝料国内某著名老专家玩女人性私生活照【组图】 温总的话:让巴基斯坦总理泪流满面 俄罗斯又一次背信弃义 关键时刻在背后再捅中国一刀 我的农村老公他居然这样搞我!我该怎么办? 南海战争已经打响 解放军击沉菲律宾军舰 0 上一篇 沈飞神秘四代机曝光:竟然是传说中… 下一篇 中国神龙次轨战略轰炸机首飞成
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在金融战中 掠夺 中国财富
dongzg101 2011-9-25 10:20
美国在金融战中掠夺中国财富 2011-09-25 06:22:53 归档在 社会评论 | 浏览 583 次 | 评论 6 条 美国经济没有起色,美国的就业法案让奥巴马和其它政客在斗法,欧洲的经济危机四起,世界经济期待金砖四国救助。面临这样的世界经济格局,美元突然间又坚挺了起来,这几日的世界黄金价格下降,欧洲和亚洲的股市暴跌。 美国和中国做贸易,中国用举国的大部分劳动力生产的生活实用产品换得很少的美国设备、机器和技术,可是结果是中国人滋润了美国人的生活,却成为贸易顺差增加,多出点的美金,美国人要中国人买他们的债券,目前中国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债主。而继后,美国人说人民币必须升值,不断用此在各种场合威胁中国,以此作为和中国人很多政治交易的砝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那中国人买的美国债券只要兑现,那取回来的钱就缩水了,那些贸易顺差在金融逆差中流逝。 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美国的对冲基金对泰国等国家的一次金融战,美国人不费吹灰之力使东南亚经济受到重大创伤。 日本经济这二十年的悲哀,回顾一下是日本经济迅猛发展后,日元在美元的折腾下受到影响的。日元升值的那些年,日本人兴高采烈地去美国买资产,美元对日元暴跌后猛涨,日本人措手不及,在美国的资产跌价还给了美国人,整个日本金融出现崩溃状态,告急后的日本,从此一蹶不振,今天的日本,仍然是满目创伤。 欧元出生到今天,美国人和欧盟斗法也体现在金融战上,美元兑欧元的不断贬值,形成欧盟目前经济出现危机。 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伦敦开始,到今天美国华尔街形成的蝴蝶效应已经让老牌的欧洲经济不仅仅是逊色不少,而是危机不断。有说法,现在华尔街打个喷嚏,全世界都得吃药。 美国人为了随性印发美元,形式上放弃了美元和黄金的挂钩,可今天美元的变动,仍然让金价跟着起舞,使石油产油国生产的油价也不得不受美元变化而影响。 美国人以虚拟经济和金融掠夺在冷战时期靠金融战盈利,因为很多国家没有他们那样的所谓金融创新产品。更因为很多国家也期待通过以钱生钱实现富裕的美国模式。可那正是美国人的把戏,他们实际上也知道那是很危险的游戏,美国人对两房事件暴发后形成的金融海啸也无可奈何就是佐证。 今天的中国经济,很重要部分被过重渲染的金融发展所牵制,中国三十年实业发展,使中国人改变的贫困的状态,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可美国人就是要将中国拉进美国人控制的金融游戏之中,中国一部分势力,也十分憧憬成为金融巨鳄,到处提出的建立世界、地区金融中心的目标,似乎大有期待取代华尔街地位的架势。 中国将近14亿人口,吃饱穿暖,居住改善,那是需要相当的实业支撑的。而目前中国实业遇到的冲击,关键在所谓投资获益和金融产品的影响。中国人不要步日本人的后尘,东京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亚洲的金融中心,而日本的经济崛起后的衰落倒成为世界的教训。中国不易参与美国的金融游戏,中国人赚点外汇是相当不容易的,当我们的血汗钱在金融游戏中瞬间蒸发的时候,我们要感到那是战败者的姿态。如果我们看看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我们很多的损失是在汇率上,而不是在实业的交易形式上。 欧洲最近开始警示金融风险,那是他们那安逸的生活被金融风暴搅乱。目前世界每天都在惊心动魄地度日,那是因为谁都很难想象一觉醒来,世界会变得怎样?!因为一个金融交易员的键盘,可以让一个几十年的老店银行顷刻关闭。一次期货的损失,可以是几十亿美金。一个消息可以让石油、黄金一夜价格突变。这就像美国人突击拉登并将其击毙事件那么突然。 中国要稳定发展,应该重实业,不易更多地发展虚拟经济,尤其要慎重进入金融游戏。我们面临美国式的金融游戏,那不仅仅是浮点学费那么简单,可能会是我们的财富成为美国的食粮。 1 上一篇 会总结和想象的创业者能成功
1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仍然强大的美国,也谈民间精英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出力
热度 3 xiatiecheng 2011-9-20 16:18
就在全世界纷纷议论美国即将衰败的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讲话给全世界的人士上了一堂好课!什么好课呢?就是民间精英在关键的时刻,为国家想办法,出大力!这是本文想要表达的!请看 北京时间昨天(19日)深夜,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演讲,提出了一项削减美国赤字3.6万亿美元的计划。备受瞩目的是,其中几乎一半来自于对富人税收的增加。也就是到2021年,美国政府赤字占 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例将从目前的9%降到2.3%。 方案公布之后,其中一项增加15000亿税收的计划引发了热议,这项税收计划是要年收入百万以上的富人多缴税,会影响全美0.3%的纳税人,也就是将近45万富人。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昨晚在白宫公布的计划是政府为参众两院联合特别委员会今后两个月减少赤字谈判的开局行动,如果到12月23日达不成协议,各政府机构预算则自动受到削减。 我们预测,参众两院是会通过的,他们谁也不愿意看到国家就此衰落! “ 我所缴的税仅占应税收入的 17.4% ,这明显低于我们办公室的其他 20 个雇员,他们任何一个的缴税比例都比我多。 ” 上个月,股神巴菲特的一句话,引起了奥巴马的注意。以 “ 向我开炮 ” 的姿态呼吁政府对富人增加收税,因此这次奥巴马提议对富人提高的税收也被成为 “ 巴菲特税 ” 。 国家的精英大部分应该隐藏在民间,也就是通常不去当官,但在关键时刻,或是生死存亡的时刻为国家出力,为国家想办法!如果到这时国家就真正强大了,否则是貌似强大!我们的精英该怎样想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90 次阅读|3 个评论
奥巴马搞阶级斗争
热度 1 xupeiyang 2011-9-20 09:29
共和党人反对任何增税计划,并炮轰奥巴马的这项增税计划是在搞“阶级斗争”。奥巴马在当天的讲话中回应称,这并不是在搞“阶级斗争”,而不过是一道“数学题”。   “我拒绝那种所谓要求对冲基金经理支付与管道工或教师相同的税率是‘阶级斗争’的说法。”奥巴马说:“我认为这不过是在做正确的事。” 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宣布了新的赤字削减方案,其中包括在未来10年增加1.5万亿美元税收、削减国防开支、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等。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通俗文章:有个小区
热度 1 Helmholtz 2011-9-11 20:29
有个小区 李承鹏 前些时候,我又看到奥巴马催呗儿的可怜样。这次不是就业、物价这些小事,而是美国政府出大事了,没钱了,快破产了。这让我很是看不起。这么大一个政府怎么会没有钱呢,就算你没有发改委,为什么不去找找税务局。 印象中,美国总统从来就一副大雪封山、揭不开锅的样子,里根、克林顿、大小布什……要是建一个美国总统蜡像馆,每张脸一定在滴蜡。那天,奥巴马要借80亿美元修新的铁路线,立马有人跳出来骂他浪费、破坏环保,拉拢大选人气。我算了一下,才500多亿人民币哪,我都不好意思透露中国铁道部总工程师床下藏了多少钱。 美国太穷了,中国太富了。美国政府快破产时,我们的政府在过去一年税收8万个亿,未来的一年9万亿。相信不久的将来肯定13万亿,到时每个人头顶着“一万”的纳税证明,是清一色的十三“一”麻将阵型。 我认识一哥们,特别朴实的驾驶员。每当听说美国快破产时就很高兴,听说我国航母要下水时更高兴。他还上网投票给航母取名字,问“天津”好呢,还是“威远”好。我就把13万亿的景象告诉他,说“一万”最好。我还告诉他,国家和政府是两回事,政府有钱不见得人民有钱。他不是很高兴,说你们文人就是矫情,反正我从心里希望国家富强,人民也才有好日子过。然后哥们就排队买房去了。这是他第二次排队买房子,我知道他去年排过一次。排到一半跑旁边买了一笼包子,回来每平米就涨了两千元。 虽然有微博后,很少有人恨不得游过去解放水深火热中的美国人民了。但并不是很多的人想过,美国政府虽然穷,要是奥巴马随便可以收点月饼税、改名税、拥堵费,顺手再成立一发改委把所有石油公司收为合众国长子,房产公司收为义子,把天天跟他较劲的议员们收买成犬子,这个政府就会变得很富,航母数量也堪比水母。 奥巴马不是不敢,而是不能。美国就像一个住着很多蛮横业主的小区,政府是业主选出来的物业公司,总统就是物业公司聘来的总经理。那些业主一会儿嚷嚷物业费太高,一会抱怨下水道堵了,一会儿命令物业经理带着保安打外面的流氓,忽然又改主意,大肆批评经理天天打流氓花的钱太多……这挺娱乐的,美国总统在小区外跟英雄一样,在小区内跟龟孙子一样。 我并不见得喜欢美国,但我欣赏把小区、物业公司、物业经理拎得很清的关系。 可我们这儿拧巴了小区和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我常看到一些官员动不动就对群众说:我代表国家,来看望你们了。下面就欢呼感谢国家。双方这不是在互相吹牛吗,你不过物业公司聘来的项目经理,还敢代表小区?而另一方你本身就是小区,你自行感谢自己……可大家都习惯了,所以下一个故事是:就在骆家辉到成都窄巷子吃饭那晚,我碰巧也在那条街碰到一个80后女孩子。谈到中美两国的优劣,女孩就说:即使我们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这个机制在抗震救灾时显示了很大效率,集中办大事。开始我以为她在说反话,这全然不像一个80后女孩儿说出来的。后来确认不是,我有点晕,只有说,要是一个物业公司只是为小区着火和捐款时才派得上用场,这机制,可就太不机智。 我就想起去年为写一篇玉树的文章,查阅了一下舟曲县志,再对比了一下舟曲的卫星图。发现古书上记载的舟曲是“陇上小江南”,郁郁葱葱、河水澄明,五谷丰登。可是,后来在当地政府率领下经过数十年英勇的乱砍滥伐,就成为光秃秃和硬梆梆。而这些光秃秃和硬梆梆造就舟曲英勇的80%GDP,也造就现在我们不得不英勇地用更多的生命和钱去对抗泥石流。 她也许并不知道,在集中办大事的重建中,玉树的政府办公楼重建得很好,可至今不少灾民还住在板房和帐蓬里。所以,集中办大事,却变成集中出大事。 一个小区,如果有一个权利过大的物业公司,就要犯错。早年有家叫秦的物业公司修了一道很长的围墙,犯错了。后来,有家叫隋的物业公司挖了一条很长的河,也犯错了。再后来,有家叫清的物业公司女主管执意修了一个大园子,就灰飞了。到现在,有家公司想卖地就卖地,想开发就开发,想修高铁就修高铁,从不征求业主的同意,就追尾了。所以说这里的物业公司不作为,是不对的,没有业主监督的他们,太作为了,从一个GDP走向另一个GDP,业主从一个CPI迎来另一个CPI,涨了物业费,还得喊万岁。万税。 我很想告诉那个哥们,你不要以为是一个叫美国的小区很穷,其实是那个物业公司很穷。我想告诉那女孩,不要总想着被物业公司领导,而你才是这公司的领导。可后来发现,我们很多朋友只需要搞清官方和非官方,不需要搞清甲方和乙方,他们需要人管,不管,半夜辗转反侧,孤枕难眠。 前年我写过一篇《有家公司》,当时观点是这样的:这个国家已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家公司,你一直以为自己爱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其实你爱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家公司,层层级级,县长是车间主任,县委书记是销售总监,市长是总经理,市委书记是法人代表,省长是CEO,省委书记是董事长。现在想来,当时我也拧巴的。因为从道理上,国家就是小区,政府就是物业公司,官员就是经理。所以,“有家公司”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是小区聘了有家公司,还是有家公司聘了小区。以及,物业经理是否乱收物业费,物业费是否供养经理的子女去别的小区留学。 可我也觉得理想主义挺无趣的,因为现实是:这个小区,并没有业主委员会,也没选过物业公司,更没正式聘过物业经理。倒是物业经理成立了物业公司,物业公司掌控了业主,视心情好坏,可规定谁可以是业主,谁不准是业主。业主只负责交费,不参加管理,不能投诉,亦不得随意移居别的小区。保安任意抓人,每逢流氓来袭,即刻大门紧闭…… 到最后,奉天承运: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小区,谁反对物业公司,就是不爱小区。钦此。 (2011-09-10 11:28:44)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1790 次阅读|5 个评论
坦桑尼亚渡轮沉没,美国911恐怖袭击威胁,湖南邵阳沉船事故
热度 1 xupeiyang 2011-9-10 18:14
坦桑尼亚 10日一艘渡轮9日夜在桑给巴尔主岛与邻岛之间沉没,船上600余名乘客当中可能有340余人遇难。 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9日承认,恐怖分子决意袭击美国,并且在“9·11”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 美国就在应对他们带来的致命威胁。 希拉里:美国接到“可靠”恐袭威胁 奥巴马提醒民众在本周末应采取所有必要的预防措施,尽管有恐怖袭击的威胁,但他仍然计划11日前往纽约参加“9·11”十周年的纪念活动。 10周年纪念活动是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之一,而为本拉登复仇则是目的之一。 目前机场、核设施、火车站等重要场所已经加强了安全措施。 可能会最早于周六在纽约或华盛顿制造汽车爆炸。 2001年“9·11”袭击以来共有80起企图恐怖袭击美国的阴谋,其中去年就有12起,但都未成功。 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夫夷水向茶村地段9日下午3时20分许发生沉船事故,截至10日零点,官方通报的死亡人数为11人,船上实载人数45名。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36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北大教授:中国勤奋才能超越宿命?
热度 1 DynamoChina 2011-9-1 07:39
北大教授:奥巴马是好人 中国勤奋才能超越宿命? 2011年08月31日 08:51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陈辉 勤奋与斗争思维才是西方走向强大的根本,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 提起韩毓海,不能不提到《五百年来谁著史》,作为一本普及型学术著作,从去年到今年,它的销售量已突破17万册,堪称是出版业的一个奇迹。 因为观点不同,大多媒体对此选择沉默,因为一道人造的立场,太多人在刻意忽视。然而,这却不能抹去《五百年来谁著史》的雄辩与理性光芒。 《五百年来谁著史》的姊妹篇《龙兴》仍在反复修改中,可韩毓海却忙里偷闲执笔了《人间正道》,那是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等几位学者共同的声音。 在新中国出版史中,可能还从来没有这样一本书:几个普通人,将自己对党的理解自发地写出来,没有上级意志,没有机构指令,它的话题如此宏大,它的面貌如此“正统”,却在市场上赢得一片好评。 这是一本检讨历史经验的书,又是一本眺望未来的书。90年风风雨雨,究竟什么才是人间正道?我们该如何反思过去? 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体制、价值、观念、道路等等大词正占领着话语空间,然而,曾经的道路真的是靠图纸作业走过来的吗?那些成功真的是几个概念铸就的?如果名词可以解释一切,中国近代史为何会这般挫折、苦痛与艰难?而凭着坐而论道,就能突破这个死循环?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正在忘记历史,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可究竟怎样把握人间正道?怎样才能不偏离人间正道?几位学者激烈的争论,最终凝聚成了这本厚重的书,抛开假问题,面向真问题,本书拓展了一条全新的启迪之路。 中国道路应该有个主语 北京晨报:这本书的缘起是什么? 韩毓海:是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上海学者周建民老师为建党90周年写了一篇稿件,交给胡鞍钢、王绍光和我看,当时的感觉是,周老师满肚子是理,就是讲不出来。一是他文风太老实,不易被读者接受,二是这个题目太不讨巧。 北京晨报: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写成书呢? 韩毓海:因为对周老师的观点我们很认同,今天说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总要有个主语,如果不提中国共产党,就找不到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的动力和抓手,所以胡鞍钢建议我执笔重写。 北京晨报:当时想写成一本书了吗? 韩毓海:没有。一方面,这种题材的书,市场风险比较大,另一方面,还有政治风险。但作为学者,我认为这是个重要课题,很愿意去做这件事。就在我拖拖拉拉时,人民大学出版社先期投入费用,组织大家开了两次研讨会,这下没退路了,只好把它写完。我入党很晚,别人开玩笑问为何入党,这本书算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 选择60%还是7% 北京晨报:对这个问题,我也很想问。 韩毓海:其实是整个中国社会都应回答的问题。如今整天骂制度的都是些什么人?我看主要是从制度中获得了利益的人,包括三种人,一是干部子弟,二是一部分官员,三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总之,越是日子过得好的人,抱怨越多,骂得越凶。我有一个朋友,是高干子弟,一生靠父母的光环生活,高考分不够,他照样能上大学,现在住别墅开好车,可天天给我发短信,骂这骂那。今天手机中很多“段子”并不是老百姓编的,恰恰是一些官员编的,只有他们才最了解情况。他们为什么能骂?因为生活压力小,整天无所事事,他们形成了一个“精英”圈子,但这个圈子最多也只占人口总数的7%。 北京晨报:那么不骂的人又有多少呢? 韩毓海:我给你举个例子:当年山西举全省之力修路,太原近郊有座高架桥,直接建在居民楼上面,当时承诺经济条件好了,马上搬迁。可一等就是20年,山西GDP从200多亿到突破一万亿,可老百姓天天还得忍着噪音污染,我去了很生气,说:共产党怎么能这么干事呢?可老乡马上说:这可不能怨共产党,共产党不让外国人打进来,有错误肯纠正,这就够了。这些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骂共产党,他们占中国总人口的60%。 要认清哪头重哪头轻 北京晨报:可经常听不到这些正面的声音。 韩毓海:因为我们没搞明白哪头重哪头轻,天天和精英圈讨论,自然听到的都是7%的说法,可给他们的越多,他们抱怨越多。你看天天编段子的,要么是央视拿几十万月薪的主持人,要么是新富阶层,要么是睡到11点才上班的那些人,他们谁不是制度的受益者呢?所以我说,那些领导的孩子,是被爸妈给惯坏了;而许多中上级领导是弄臣,靠嘴上会说话会逗乐而得到提拔,是干部队伍中的赵本山,他们被领导给惯坏了;而部分知识分子,是被老百姓给惯坏了。他们骂,其实是嫌奶给得太少。那么,我们该对60%负责呢,还是该对7%负责?中国60%的人民养活着7%的精英阶层,不解决这60%的问题,任何民主都是假民主。前几天,我在香河买了套家具,送货上门的师傅已经60多岁了,非要自己扛,怎么也不让我搭把手。他说,你是教授,怎么能干这活儿?到了家里,他替我鸣不平:怎么大学教授住这么小的房子,这太不公平了。中国老百姓尊重读书人,可今天许多读书人日子过得好了,却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主动脱离百姓,所以我说他们被老百姓惯坏了。这些精英圈的人永远在指责别人,总觉得老百姓差、党腐败,可没有老百姓、没有党,你的好处从何而来? 怕苦是时代之癌 北京晨报:为什么从体制中获益的人,反要咒骂体制? 韩毓海:因为没搞清“我是谁”,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胜利基础,可今天这个精神正被淡化。很多体制受益者怕走路,怕吃苦,不愿意到那60%人当中,听不到这60%的声音,只能天天听那7%,失去了自我。我们总在讲核心价值,什么是核心价值?艰苦奋斗才是核心价值,否则就搞虚了。我最近读《 蒋介石 日记》,他天天抱怨人民素质太差,水平太低,发自内心地着急,整天想着怎么提高人民,可北方大片领土沦陷,他却不愿飞到北京去,天天和江浙财阀混在一起,离人民这么远,不能和他们共命运,这怎么可能成功?毛岸英刚从苏联回来时, 毛泽东 让他去山西搞土改,他怕干不好,问该怎么办,毛说很简单,就是一刻不能脱离群众。我对山西情况比较熟,其中石峪县地处风口,环境恶劣,新中国成立60年,18任县委书记,上任第一件事都是拿起铁锹去种树,今天它被称为代北江南。看着那些郁郁葱葱的坡地,令人心潮澎湃,这才是人间正道。过去形容湖南人有四句话,叫“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作家韩少功把自己孩子放到乡下,说不能吃苦,不会读书,这还叫湖南人?可今天湖南成什么了?成了“娱乐大本营”,许多湖南人把孩子送到外省去读书,这应该反省。 西方如何走向强大 北京晨报:您强调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但更多学者在强调制度、文化,认为这是西方文明后来居上的根本原因。 韩毓海:西方之所以强大,关键在两点,一是它的勤奋,二是它的斗争思维,这才是根本原因,制度与文化作用远没想象得那么大。我在美国工作时,从早上7:30一直忙到晚上7:30,两节课每天要重复讲三遍,身体不行的人根本坚持不下来。在纽约,我住的房子才7平方米,头天下飞机,第二天就要去上课。在美国,教授怎么了?和苦力没什么区别,美国没有中国这样的精英阶层,整天闲着没事干,到处品头论足,靠人文精神混饭吃,日本同样没有这个阶层,在美国,所谓“独立知识分子”就是失业的代名词,不论是日本还是美国,他们年轻人的勤奋精神比我们强得多。再有就是斗争思维,美国电视上整天都是对打的节目,拳击都算温和的,自由搏击、泰拳之类,每天都是血淋淋的。勤奋与斗争思维才是西方走向强大的根本,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 今天我们在思考西方富强时,常常简单归因为民主人权,这就忽略了根本问题。西方发达在于科技和组织能力,而组织的完善,必须依靠斗争。 中国道路是走出来的 北京晨报:那么,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中,如何贯彻勤奋与斗争思维呢? 韩毓海:中国近代遇到的问题前所未有,正如 李鸿章 所说,是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不仅军事、经济不行,文化也不行,是全面失败。硬实力弱,软实力也弱,国家进入死循环。传统中国轻徭薄赋,可搞现代化,就要投资,就要加大赋税,人民不干,此外屡战屡败,要割地赔款,一个屈辱条约就要赔几亿两银子,据 康有为 计算,当时南方最好的工匠年薪才20两白银,北方工匠才12两,背上这个包袱,怎能不涸泽而渔?面对这一困境,就要在货币政策上进行调整,魏源提出自制银元,康有为提出废两改元, 孙中山 提出货币革命,1935年,法币出台,因没有经济基础,只能向英国大笔借款,法币一和英镑挂钩,二和美元挂钩,日本被隔绝在外,这是它后来发动侵华战争的一个原因。然而,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1945年法币取消时,通胀已10多万倍,齐白石说他请一次客要花几千万,骇人听闻。可1939年,共产党领导的冀南银行成立,发行冀南票,这是人民币前身,到后来,国民党都存人民币,因为它坚挺。为什么?因为它不再和国外货币挂钩,不再被所谓的概念所引导,而是直接与土地和农民生产挂钩,一个困扰几代人的难题,就这样找到了解决之道。抗战时,日本鬼子找冀南银行,老百姓全家被杀也不说,因为他们知道,这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 组织是斗争的产物 北京晨报:为什么舶来理论没能解决的问题,却在实践中被解决了? 韩毓海:这个问题梁漱溟也思考过,他晚年说,最后才想明白,西方发达在于科技和组织能力,而组织的完善,必须依靠斗争。今天我们在思考西方富强时,常常简单归因为民主人权,这就忽略了根本问题。 北京晨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不是在学习西方吗? 韩毓海: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贯彻了斗争思维,邓小平说过,改革是要以我为主,如果以人为主,那就失败了。那一代领导人经历过战争,非常了解斗争思维。中国改革把握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即布列顿森林体系倒下,全球资本第一次自由流通,美国企业不肯投资美国,欧洲企业不肯投资欧洲,因为劳动力成本太高,所以我们把握了机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资本账户坚持不开放,外商盈利基本在本地投资和消费,有效地防止了金融危机,这正是斗争思维的体现。相比之下,苏联刚开始拒绝全球化,后来又全面倒向西方,苏联的经济根本问题在于太单一,是资源出口型经济,可政策来回翻饼,这个根本问题依然没解决,就是因为忽略了斗争思维,停留在概念争论、图纸作业的层面。就像中国宋代一样,靠价值观争论来应对实务,凭观点用人,提拔的都是司马光那样语言漂亮、永远正确却干不了实事的人。 正确认识美国 北京晨报:今天很多人似乎也走入了同样的误区,不谈实务,一切奉美国为圭臬,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点江山,在知识阶层中,自由主义几乎成了共同的话语规范,而这种单一化的视角,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韩毓海:关键是我们7%的人对美国了解太少,应该更深入地去观察。我在纽约大学当教授,刚开始去唐人街买菜,50美元够吃三天,可同事指责我说怎能去那里,把纽约大学的脸都丢尽了。美国同样存在着等级的现象,许多人也在抱怨。纽约大学的教学楼电梯很窄,一次要等10多分钟,后来一打听,它原来是车衣厂,1931年发生火灾,电梯太窄,死了200多女工,因为地价特别便宜,被大学买了下来。这要放在中国,要算是罔顾学生生命安全了。在曼哈顿地铁里,经常能看见大老鼠,冬天时,街边躺满了流浪汉,我有一次在路上走路,后面跟的黑人突然就不见了,原来他躲进下水井去了,那里比较暖和。确实,美国很自由,但美国自由和法国自由是不同的,美国是被动自由,保护的是强者,如果你相貌好、身体壮、脑子聪明,法律就保护你,所以美国总统都是帅哥,可如果你天赋不行,你就享受不到这个自由。 奥巴马是个好人 北京晨报:但美国毕竟创造了奥巴马这样的神话。 韩毓海:对。我在美国时听过奥巴马的演讲,如果我能投票,我也会投给他,他的语言太有煽动力了。他现场带着一个叫雪莉的小女孩,来自阿肯色州,母亲得了癌症,每次问母亲想吃什么,母亲就说想吃豇豆罐头,因为怕说好的,家人就会经常买,花掉更多的钱,因为治病已经让家里变得很穷了。奥巴马问:这难道就是号称自由、民主的美国吗?这是我们的羞耻。奥巴马话音一转,说乔布斯用私人飞机带他去硅谷玩,他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私人飞机,居然这么舒适,在硅谷,可以点自己想吃的菜,可在美国南方,却是工厂倒闭,全家人没有饭吃,他说美国正在被撕裂,正面临着第二次南北战争,可有人却说,要给他们机会,再给他们8年,可我们要说:够了。奥巴马每讲完一段,下面就一片山呼海啸,他不赢得选举是不可能的。他是个好人,但他许多改革计划根本推不动。确实应重视他选举获胜这个事实,但也应看到民主与基层人民越来越远,斗争思维弱化,政治家们全靠嘴上功夫,落实不了。 重拾我们的民族精神 北京晨报:今天很多国人都有一个美国梦,您怎么看? 韩毓海:其实他们真去了美国就明白了,中俄的纨绔子弟与美国人民的反差相当大,在美国,你就是当资本家也很不容易,非常辛苦。美国、日本孩子非常勤奋,可我们的孩子却丢掉了勤奋的传统,只会抱怨,把自己定位为强者,总想到了美国就好了,真正去过美国的人知道,在美国谁会这么舒服?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能想当然。 北京晨报:但现实确存在着一些问题,让人灰心,这也不能无视吧? 韩毓海:阿克顿勋爵说过,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今天谁拥有绝对权力?是银行,在今天,不是国家和人民之间的问题,而是银行与人民之间的问题。现实是开发商、消费者都被银行掌控,社会出现了食利阶层,这在好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被允许,确实需要认真去解决。 勤奋才能超越历史宿命 北京晨报:那么,这些问题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 韩毓海:问题的关键,还是官员不勤奋,不深入基层,不会干,不想干,所以什么事都委托给所谓的“行家”干,这就脱离了群众。今天出现的“小官大贪”现象应引起高度警惕,山西有个科级干部,贪污了几个亿,其实他给上级最多也就是两条烟,就把他们给糊弄了。这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情况,许多朝代都存在,就像《水浒传》中的宋江一样,职位很低,却黑白两道通吃,左右逢源,最终搞出那么大的动荡来。今天应警惕的不是腐败,而是不作为,官越小越腐败,关键在于上级缺乏监管,可上级干什么去了?无非是忙于开会、念文件,空话传达空话,浮在上面,只听7%的意见,结果被食利阶层和空谈阶层所左右。只有官员走向基层,真正勤奋起来,我们才能超越历史宿命。 人民不是消费者 北京晨报:今天中国社会的戾气正在上升,您是否关注了这一现象? 韩毓海:是这样。就像媒体报道的那样,火车晚点了几分钟,结果顾客上去就要打乘务员。为什么?因为今天大家把人民理解为消费者,而不是劳动者,这种逻辑在美国也行不通。人民是劳动人民,因为是消费者,就可以打劳动者,这是对人民这一概念的误用。此外,今天年轻人累,大城市财富的创造者没能得到更多财富,使他们心情不好。 北京晨报:除了个体原因外,是不是也有大环境方面的问题? 韩毓海:有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关注战术,不关注战略,谁也不谈5年后、10年后怎样,每个人对明天也没有预期,这就很容易产生戾气。“三年自然灾害”时,国家承诺3年解决问题,有了预期,再困难大家也挺过来了。其实这次“十二五”规划非常好,提出了明确的战略主张,可谁在看呢?大家都不关心长远,我们成了一个没有战略的民族。 北京晨报:引入西方式的价值观,会不会解决这个战略缺失的问题? 韩毓海:这个行不通,我们要实实在在研究真问题,不能搞虚的,人民关心的是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曾遭遇过戾气上升的问题,它们也不是靠制度调整来解决问题的。比如《北国之春》,当年就是日本民工的歌曲,他们在大城市受挫折,怀念故乡,后来日本推出了廉租房政策,我在日本当教授时,七八十平米的廉租房月租才2000日元,电器配备齐全,这样怎么可能还有戾气呢?戾气是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不能迷信自由民主就可以克服这些问题。 韩毓海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日本东京大学教育教养学部特任助教授、韩国高丽大学人文学部客座教授。他编剧的《毛岸英》荣获飞天奖一等奖。
225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英文对照版)完整版
热度 1 lhq632000 2011-8-22 19:59
朱棣文(1948——),美籍华裔科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现任奥巴马政府能源部长。在2009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朱棣文作了演讲,该演讲热情洋溢,对毕业生们殷殷鼓励,对环境问题忧心忡忡,表现了其作为一名大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Madam President Faust, members of the Harvard Corporation and the Board of Overseers, faculty, family, friends, and, most importantly, today’s graduates,      尊敬的 Faust 校长,哈佛集团的各位成员,监管理事会的各位理事,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朋友,以及最重要的各位毕业生同学,       Thank you for letting me share this wonderful day with you.      感谢你们,让我有机会同你们一起分享这个美妙的日子。       I am not sure I can live up to the high standards of Harvard Commencement speakers. Last year, J.K. Rowling, the billionaire novelist, who started as a classics student, graced this podium. The year before, Bill Gates, the mega-billionaire philanthropist and computer nerd stood here. Today, sadly, you have me. I am not wealthy, but at least I am a nerd.      我不太肯定,自己够得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人这样的殊荣。去年登上这个讲台的是, 英国 亿万身家的小说家 J.K. Rowling 女士,她最早是一个古典文学的学生。前年站在这里的是比尔 · 盖茨先生,他是一个超级富翁、一个慈善家和电脑天才。今年很遗憾,你们的演讲人是我,虽然我不是很有钱,但是至少我是一个书呆子。       I am grateful to receive an honorary degree from Harvard, an honor that means more to me than you might care to imagine. You see, I was the academic black sheep of my family. My older brother has an M.D./Ph.D. from MIT and Harvard while my younger brother has a law degree from Harvard. When I was awarded a Nobel Prize, I thought my mother would be pleased. Not so. When I called her on the morning of the announcement, she replied, “That’s nice, but when are you going to visit me next.” Now, as the last brother with a degree from Harvard, maybe, at last, she will be satisfied.      我很感激哈佛大学给我荣誉学位,这对我很重要,也许比你们会想到的还要重要。要知道,在学术上,我是我们家的异类。我的哥哥在麻省理工学院得到医学博士,在哈佛大学得到哲学博士;我的弟弟在哈佛大学得到一个法律学位。我本人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我想我的妈妈会 高兴。但是,我错了。消息公布的那天早上,我给她打电话,她听了只说: “ 这是好消息,不过我想知道,你下次什么时候来看我? ” 如今在我们兄弟当中,我最终也拿到了哈佛学位,我想这一次,她会感到满意。       Another difficulty with giving a Harvard commencement address is that some of you may disapprove of the fact that I have borrowed material from previous speeches. I ask that you forgive me for two reasons.      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还有一个难处,那就是你们中有些人可能有意见,不喜欢我重复前人演讲中说过的话。我要求你们谅解我,因为两个理由。       First, in order to have impact, it is important to deliver the same message more than once. In science, it is important to be the first person to make a discovery, but i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o be the last person to make that discovery.      首先,为了产生影响力,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重复传递同样的信息。在科学中,第一个发现者是重要的,但是在得到公认前,最后一个做出这个发现的人也许更重要。       Second, authors who borrow from others are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best. Ralph Waldo Emerson, who graduated from Harvard at the age of 18, noted “All my best thoughts were stolen by the ancients.” Picasso declared “Good artists borrow. Great artists steal.” Why should commencement speakers be held to a higher standard?      其次,一个借鉴他人的作者,正走在一条前人开辟的最佳道路上。哈佛大学毕业生、诗人爱默生曾经写下: “ 我最好的一些思想,都是从古人那里偷来的。 ” 画家毕加索宣称 “ 优秀的艺术家借鉴,伟大的艺术家偷窃。 ” 那么为什么毕业典礼的演说者,就不适用同样的标准呢?       I also want to point out the irony of speaking to graduates of an institution that would have rejected me, had I the chutzpah to apply. I am married to “Dean Jean,” the former dean of admissions at Stanford. She assures me that she would have rejected me, if given the chance. When I showed her a draft of this speech, she objected strongly to my use of the word “rejected.” She never rejected applicants; her letters stated that “we are unable to offer you admission.” I have difficulty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After all, deans of admissions of highly selective schools are in reality, “deans of rejection.” Clearly, I have a lot to learn about marketing. 我还要指出一点,向哈佛毕业生发表演说,对我来说是有讽刺意味的,因为如果当年我斗胆向哈佛大学递交入学申请,一定会被拒绝。我的妻子 Jean 当过斯坦福大学的招生主任,她向我保证,如果当年我申请斯坦福大学,她会拒绝我。我把这篇演讲的草稿给她过目,她强烈反对我使用 “ 拒绝 ” 这个词,她从来不拒绝任何申请者。在拒绝信中,她总是写: “ 我们无法提供你入学机会。 ” 我分不清两者到底有何差别。不过,那些大热门学校的招生主任总是很现实的,堪称 “ 拒绝他人的主任 ” 。很显然,我需要好好学学怎么来推销自己。       My address will follow the classical sonata form of commencement addresses. The first movement, just presented, were light-hearted remarks. This next movement consists of unsolicited advice, which is rarely valued, seldom remembered, never followed. As Oscar Wilde said, “The only thing to do with good advice is to pass it on. It is never of any use to oneself.” So, here comes the advice. First, every time you celebrate an achievement, be thankful to those who made it possible. Thank your parents and friends who supported you, thank your professors who were inspirational, and especially thank the other professors whose less-than-brilliant lectures forced you to teach yourself. Going forward, the ability to teach yourself is the hallmark of a great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will be the key to your success. To your fellow students who have added immeasurably to your education during those late night discussions, hug them. Also, of course, thank Harvard. Should you forget, there’s an alumni association to remind you. Second, in your future life, cultivate a generous spirit. In all negotiations, don’t bargain for the last, little advantage. Leave the change on the table. In your collaborations, always remember that “credit” is not a conserved quantity. In a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 everybody gets 90 percent of the credit.      毕业典礼演讲都遵循古典奏鸣曲的结构,我的演讲也不例外。刚才是第一乐章 —— 轻快的闲谈。接下来的第二乐章是送上门的忠告。这样的忠告很少有价值,几乎注定被忘记,永远不会被实践。但是,就像王尔德说的: “ 对于忠告,你所能做的,就是把它送给别人,因为它对你没有任何用处。 ” 所以,下面就是我的忠告。第一,取得成就的时候,不要忘记前人。要感谢你的父母和支持你的朋友,要感谢那些启发过你的教授,尤其要感谢那些上不好课的教授,因为他们迫使你自学。从整体看,自学能力是优秀的文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将成为你成功的关键。你还要去拥抱你的同学,感谢他们同你进行过的许多次彻夜长谈,这为你的教育带来了无法衡量的价值。当然,你还要感谢哈佛大学。不过即使你忘了这一点,校友会也会来提醒你。第二,在你们未来的人生中,做一个慷慨大方的人。在任何谈判中,都把最后一点点利益留给对方。不要把桌上的钱都拿走。在合作中,不要把荣誉留给自己。成功合作的任何一方,都应 获得全部荣誉的 90% 。       Jimmy Stewart, as Elwood P. Dowd in the movie “ Harvey” got it exactly right. He said: “Years ago my mother used to say to me, ‘In this world, Elwood, you must be … she always used to call me Elwood … in this world, Elwood, you must be oh so smart or oh so pleasant.’” Well, for years I was smart. ... I recommend pleasant. You may quote me on that.      电影《 Harvey 》中, Jimmy Stewart 扮演的角色 Elwood P. Dowd ,就完全理解这一点。他说: “ 多年前,母亲曾经对我说, ‘Elwood ,活在这个世界上,你要么做一个聪明人,要么做一个好人。 ’” 我做聪明人,已经做了好多年了。 …… 但是,我推荐你们做好人。你们可以引用我这句话。       My third piece of advice is as follows: As you begin this new stage of your lives, follow your passion. If you don’t have a passion, don’t be satisfied until you find one. Life is too short to go through it without caring deeply about something. When I was your age, I was incredibly single-minded in my goal to be a physicist. After college, I spent eight years as a graduate student and postdoc at Berkeley, and then nine years at Bell Labs. During that my time, my central focus and professional joy was physics.      我的第三个忠告是,当你开始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跟随你的爱好。如果你没有爱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罢休。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是超级的一根筋,我的目标就是非成为物理学家不可。本科毕业后,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待了 8 年,读完了研究生,做完了博士后,然后去贝尔实验室待了 9 年。在这些年中,我关注的中心和职业上的全部乐趣,都来自物理学。       Here is my final piece of advice. Pursuing a personal passion is important, but it should not be your only goal. 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look back on your life, you will want to be proud of what you have done. The source of that pride won’t be the things you have acquired or the recognition you have received. It will be the lives you have touched and the difference you have made.      我还有最后一个忠告,就是说兴趣爱好固然重要,但是你不应该只考虑兴趣爱好。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时,你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 欲,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       After nine years at Bell labs, I decided to leave that warm, cozy ivory tower for what I considered to be the “real world,” a university. Bell Labs, to quote what was said about Mary Poppins, was “practically perfect in every way,” but I wanted to leave behind something more than scientific articles. I wanted to teach and give birth to my own set of scientific children.      在贝尔实验室待了 9 年后,我决定离开这个温暖舒适的象牙塔,走进我眼中的 “ 真实世界 ”—— 大学。我对贝尔实验室的看法,可以引用 Mary Poppins 的话, “ 实际上十全十美 ” 。但是,我想离开那种仅仅是科学论文的生活。我要去教书,培育我自己在科学上的后代。       Ted Geballe, a friend and distinguished colleague of mine at Stanford, who also went from Berkeley to Bell Labs to Stanford years earlier, described our motives best:      我在斯坦福大学有一个好友兼杰出同事 Ted Geballe 。他也是从伯克利分校去了贝尔实验室,几年前又离开贝尔实验室去了斯坦福大学。他对我们的动机做出了最佳描述:       “The best part of working at a university is the students. They come in fresh, enthusiastic, open to ideas, unscarred by the battles of life. They don"t realize it, but they"re the recipients of the best our society can offer. If a mind is ever free to be creative, that"s the time. They come in believing textbooks are authoritative, but eventually they figure out that textbooks and professors don"t know everything, and then they start to think on their own. Then, I begin learning from them.”       “ 在大学工作,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他们生机勃勃,充满热情,思想自由,还没被生活的重压改变。虽然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他们是这个社会中你能找到的最佳受众。如果生命中只有一段时间是思想自由和充满创造力,那么那段时间就是你在读大学。进校时,学生们对课本上的一字一句毫不怀疑,渐渐地,他们发现课本和教授并不是无所不知的,于是他们开始 独立 思考。从那时起,就是我开始向他们学习了。 ”       My students, post doctoral fellows, and the young researchers who worked with me at Bell Labs, Stanford, and Berkeley have been extraordinary. Over 30 former group members are now professors, many at the best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Harvard. I have learned much from them. Even now, in rare moments on weekends, the remaining members of my biophysics group meet with me in the ether world of cyberspace.      我教过的学生、带过的博士后、合作过的年轻同事,都非常优秀。他们中有 30 多人,现在已经是教授了。他们所在的研究机构有不少是全世界第一流的,其中就包括哈佛大学。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即使现在,我偶尔还会周末上网,向现在还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的学生请教。       I began teaching with the idea of giving back; I received more than I gave. This brings me to the final movement of this speech. It begins with a story about an extraordinary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a new dilemma that it poses. It’s a call to arms and about making a difference.      我怀着回报社会的想法,开始了教学生涯。我的一生中,得到的多于我付出的,所以我要回报社会。这就引出了这次演讲的最后一个乐章。首先我要讲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现,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挑战。它是一个战斗的号令,到了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our climate has been changing. Climate change is not new: the Earth went through six ice ages in the past 600,000 years. However, recent measurements show that the climate has begun to change rapidly. The size of the North Polar Ice Cap in the month of September is only half the size it was a mere 50 years ago. The sea level which been rising since direct measurements began in 1870 at a rate that is now five times faster than it was at the beginning of recorded measurements. Here ’ s the remarkable scientific discovery. For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history, science is now making predictions of how our actions will affect the world 50 and 100 years from now. These changes are due to an increase in carbon dioxide put into the atmospher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Earth has warmed up by roughly 0.8 degrees Celsiu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Revolution. There is already approximately a 1 degree rise built into the system, even if we stop al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oday. Why? It will take decades to warm up the deep oceans before the temperature reaches a new equilibrium.      过去几十年中,我们的气候一直在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过去 60 万年中就发生了 6 次冰河期。但是,现在的测量表明气候变化加速了。北极冰盖在 9 月份的大小,只相当于 50 年前的一半。 1870 年起,人们开始测量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现在的速度是那时的 5 倍。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就这样产生了。科学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预测出我们的行为对 50~100 年后的世界有何影响。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这使得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 0.8 摄氏度。即使我们立刻停止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温仍然将比过去上升大约 1 度。因为在气温达到均衡前,海水温度的上升将持续几十年。 If the world continues on a business-as-usual path,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predicts that there is a fifty-fifty chance the temperature will exceed 5 degrees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This increase may not sound like much, but let me remind you that during the last ice age, the world was only 6 degrees colder. During this time, most of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down to Ohio and Pennsylvania were covered year round by a glacier. A world 5 degrees warmer will be very different. The change will be so rapid that many species, including Humans, will have a hard time adapting. I ’ ve been told for example, that, in a much warmer world, insects were bigger. I wonder if this thing buzzing around is a precursor.      如果全世界保持现在的经济模式不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预测,本世纪末将有 50% 的可能,气温至少上升 5 度。这听起来好像不多,但是让我来提醒你,上一次的冰河期,地球的气温也仅仅只下降了 6 度。那时,俄亥俄州和费城以下的大部分美国和加拿大的土地,都终年被冰川覆盖。气温上升 5 度的地球,将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地球。由于变化来得太快,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都将很难适应。比如,有人告诉我,在更温暖的环境中,昆虫的个头将变大。我不知道现在身旁嗡嗡叫的这只大苍蝇,是不是就是前兆。       We also face the specter of nonlinear “ tipping points ” that may cause much more severe changes. An example of a tipping point is the thawing of the permafrost. The permafrost contains immense amounts of frozen organic matter that have been accumulating for millennia. If the soil melts, microbes will spring to life and cause this debris to rot. The difference in biological activity below freezing and above freezing is something we are all familiar with. Frozen food remains edible for a very long time in the freezer, but once thawed, it spoils quickly. How much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might be released from the rotting permafrost? If even a fraction of the carbon is released, it could be greater than all the greenhouse gases we have released to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nce started, a runaway effect could occur.      我们还面临另一个幽灵,那就是非线性的“气候引爆点”,这会带来许多严重得多的变化。“气候引爆点”的一个例子就是永久冻土层的融化。永久冻土层经过千万年的累积形成,其中包含了巨量的冻僵的有机物。如果冻土融化,微生物就将广泛繁殖,使得冻土层中的有机物快速腐烂。冷冻后的生物和冷冻前的生物,它们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我们都很熟悉。在冷库中,冷冻食品在经过长时间保存后,依然可以食用。但是,一旦解冻,食品很快就腐烂了。一个腐烂的永久冻土层,将释放出多少甲烷和二氧化碳?即使只有一部分的碳被释放出来,可能也比我们从工业革命开始释放出来的所有温室气体还要多。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局势就失控了。 The climate problem is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our success. We depend on fossil energy to keep our homes warm in the winter, cool in the summer, and lit at night; we use it to travel across town and across continents. Energy is a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prosperity we enjoy, and we will not surrender this prosperity. The United States has 3 percent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and yet, we consume 25 percent of the energy. By contrast, there are 1.6 billion people who don’t have access to electricity.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still cook with twigs or dung. The life we enjoy may not be within the reach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but it is within sight, and they want what we have.      气候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在无意中带来的后果。我们太依赖化石能源,冬天取暖,夏天制冷,夜间照明,长途旅行,环球观光。能源是经济繁荣的基础,我们不可能放弃经济繁荣。美国人口占全世界的 3% ,但是我们消耗全世界 25% 的能源。与此形成对照,全世界还有 16 亿人没有电,数亿人依靠燃烧树枝和动物粪便来煮饭。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享受不到我们的生活,但是他们都看在眼里,他们渴望拥有我们拥有的东西。       Here is the dilemma. How much are we willing to invest, as a world society, to mitigate the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that will not be realized for at least 100 years? Deeply rooted in all cultures, is the notion of generational responsibility. Parents work hard so that their children will have a better life.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the entire world, but our natural focus is on the welfare of our immediate families. Can we, as a world society, meet our responsibility to future generations?      这就是新的挑战。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到底愿意付出多少,来缓和气候变化?这种变化在 100 年前,根本没人想到过。代际责任深深植根于所有文化中。家长努力工作,为了让他们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气候变化将影响整个世界,但是我们的天性使得我们只关心个人家庭的福利。我们能不能把全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能不能为未来的人们承担起责任?       While I am worried, I am hopeful we will solve this problem. I became the director of th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in part because I wanted to enlist some of the best scientific minds to help battle against climate change. I was there only four and a half years, the shortest serving director in the 78-year history of the Lab, but when I left, a number of very exciting energy institutes at the Berkeley Lab and UC Berkeley had been established.      虽然我忧心忡忡,但是还是对未来抱乐观态度,这个问题将会得到解决。我同意出任劳伦斯 · 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部分原因是我想招募一些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来研究气候变化的对策。我在那里干了 4 年半,是这个实验室 78 年的历史中,任期最短的主任,但是当我离任时,在伯克利实验室和伯克利分校,一些非常激动人心的能源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了。       I am extremely privileged to be part 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f there ever was a time to help steer America and the world towards a path of sustainable energy, now is the time. The message the President is delivering is not one of doom and gloom, but of optimism and opportunity. I share this optimism. The task ahead is daunting, but we can and will succeed.      能够成为奥巴马施政团队的一员,我感到极其荣幸。如果有一个时机,可以引导美国和全世界走上可持续能源的道路,那么这个时机就是现在。总统已经发出信息,未来并非在劫难逃,而是乐观的,我们依然有机会。我也抱有这种乐观主义。我们面前的任务令人生畏,但是我们能够并且将会成功。       We know some of the answers already. There are immediate and significant savings in energy efficiency and conservation. Energy efficiency is not just low-hanging fruit; it is fruit lying on the ground. For example, we have the potential to make buildings 80 percent more efficient with investments that will pay for themselves in less than 15 years. Buildings consume 40 percent of the energy we use, and a transition to 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s will cut our carbon emissions by one-third.      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答案,可以立竿见影地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它们不是挂在枝头的水果,而是已经成熟掉在地上了,就看我们愿不愿意捡起来。比如,我们有办法将楼宇的耗电减少 80% ,增加的投资在 15 年内就可以收回来。楼宇的耗电占我们能源消费的 40% ,节能楼宇的推广将使我们二氧化碳的释放减少三分之一。       We are revving up the remarkable American innovation machine that will be the basis of a new American prosperity. We will invent much improved methods to harness the sun, the wind, nuclear power, and capture and sequester the carbon dioxide emitted from our power plants. Advanced bio-fuels and the electrification of personal vehicles make us less dependent on foreign oil.      我们正在加速美国这座巨大的创新机器,这将是下一次美国大繁荣的基础。我们将大量投资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的新方法,大量投资能够捕获和隔离电厂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方法。先进的生物燃料和电力汽车将使得我们不再那么依赖外国的石油。       In the coming decades, we will almost certainly face higher oil prices and be in a carbon-constrained economy.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lead in development of a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great hockey player, Wayne Gretzky, when asked, how he positions himself on the ice, he replied,“ 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 not where it’s been.” America should do the same.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们几乎肯定会面对更高的油价和更严厉的二氧化碳排放政策。这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美国有机会充当领导者。伟大的冰球选手 Wayne Gretzky 被问到,他如何在冰上跑位,回答说: “ 我滑向球下一步的位置,而不是它现在的位置。 ” 美国也应该这样做。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s laying a new foundation for a prosperous and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 but we don’t have all of the answers. That’s where you come in. In this address, I am asking you, the Harvard graduates, to join us. As our future intellectual leaders, take the time to learn more about what’s at stake, and then act on that knowledge. As futur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I ask you to give us better technology solutions. As future economists and political scientists, I ask you to create better policy options. As future business leaders, I ask that you make sustainability an integral part of your business.      奥巴马政府正在为美国的繁荣和可持续能源,打下新的基础。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这就需要你们的参与。在本次演讲中,我请求在座各位哈佛毕业生加入我们。你们是我们未来的智力领袖,请花时间加深理解目前的危险局势,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你们是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我要求你们给我们更好的技术方案。你们是未来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我要求你们创造更好的政策选择。你们是未来的企业家,我要求你们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你们业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Finally, as humanists, I ask that you speak to our common humanity. One of the cruelest ironies about climate change is that the ones who will be hurt the most are the most innocent: the worlds poorest and those yet to be born.      最后,你们是人道主义者,我要求你们为了人道主义说话。气候变化带来的最残酷的讽刺之一,就是最受伤害的人,恰恰就是最无辜的人 —— 那些世界上最穷的人们和那些还没有出生的人。       The coda to this last movement is borrowed from two humanists.      这个最后乐章的完结部是引用两个人道主义者的话。       The first quote is from Martin Luther King. He spoke on ending the war in Vietnam in 1967, but his message seems so fitting for today’s climate crisis:      第一段引语来自马丁 · 路德 · 金。这是 1967 年他对越南战争结束的评论,但是看上去非常适合用来评论今天的气候危机。       “This call for a worldwide fellowship that lifts neighborly concern beyond one"s tribe, race, class, and nation is in reality a call for an all-embracing and unconditional love for all mankind. This oft misunderstood, this oft misinterpreted concept, so readily dismissed by the Nietzsches of the world as a weak and cowardly force, has now become an absolute necessity for the survival of man … We are now faced with the fact, my friends, that tomorrow is today. We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fierce urgency of now. In this unfolding conundrum of life and history,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being too late.”       “ 我呼吁全世界的人们团结一心,抛弃种族、肤色、阶级、国籍的隔阂;我呼吁包罗一切、无条件的对全人类的爱。你会因此遭受误解和误读,信奉尼采哲学的世人会认定你是一个软弱和胆怯的懦夫。但是,这是人类存在下去的绝对必需。 …… 我的朋友,眼前的事实就是,明天就是今天。此刻,我们面临最紧急的情况。在变幻莫测的生活和历史之中,有一样东西叫做悔之晚矣。 ”       The final message is from William Faulkner. On December 10th, 1950, his Nobel Prize banquet speech was about the role of humanists in a world facing potential nuclear holocaust.      第二段引语来自威廉 · 福克纳。 1950 年 12 月 10 月,他在诺贝尔奖获奖晚宴上发表演说,谈到了世界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人道主义者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I believe that man will not merely endure: he will prevail. He is immortal, not because he alone among creatures has an inexhaustible voice, but because he has a soul, a spirit capable of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and endurance. The poet"s, the writer"s, duty is to write about these things. It is his privilege to help man endure by lifting his heart, by reminding him of the courage and honor and hope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and pity and sacrifice which have been the glory of his past.”       “ 我相信人类不会仅仅存在,他还将胜利。人类是不朽的,这不是因为万物当中仅仅他拥有发言权,而是因为他有一个灵魂,一种有同情心、牺牲精神和忍耐力的精神。诗人、作家的责任就是书写这种精神。他们有权力升华人类的心灵,使人类回忆起过去曾经使他无比光荣的东西 —— 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和牺牲。 ” Graduates, you have an extraordinary role to play in our future. As you pursue your private passions, I hope you will also develop a passion and a voice to help the world in ways both large and small. Nothing will give you greater satisfaction.      各位同学,你们在我们的未来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当你们追求个人的志向时,我希望你们也会发扬奉献精神,积极发声,在大大小小各个方面帮助改进这个世界。这会给你们带来最大的满足感。 Please accept my warmest congratulations. May you prosper, may you help preserve and save our planet for your children, and all future children of the world.      最后,请接受我最热烈的祝贺。希望你们成功,也希望你们保护和拯救我们这个星球,为了你们的孩子,以及未来所有的孩子。
38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玩的开心
热度 1 xupeiyang 2011-8-21 07:44
奥巴马17日晚抵达马撒葡萄园岛后,将一直留在当地至本月27日(下周六)。 美国总统奥巴马17日在外界“荒废国事”的指责声中,如期前往高级 度假 胜地马撒葡萄园岛休息10天,期间他将和家人进行户外活动及打高球。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4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和美国快要完蛋了,最新9条证据
热度 1 xupeiyang 2011-8-19 07:08
1 11%的美国人对国家现状感到满意,为2008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一满意度值比7月份下降了5个百分点,比6月份下降了9个百分点,仅比2008年10月创造的历史最低纪录高4个百分点。 2 北约直升机在阿富汗坠毁导致30名美军士兵死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悲观情绪。 3 76%的受访者认为经济问题是美国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这一比例为2009年4月以来最高。其次是就业,联邦财政赤字问题排在第三位。 4 (空缺五个字) 5 奥巴马支持率一度跌至39%,为其上任以来的最低水平。 6 民众对国会的支持率也降至13%这一历史低点。 7 上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增加9000人至40.8万人。 8 今年7月,美国CPI增长0.5%,CPI增幅创出自今年三月以来最大单月增幅,核心CPI增长0.2%。 9 今年7月份美国二手房屋销量环比下滑了3.5%,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年度销量数据下降至467万幢,创出了8个月来的新低。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经随想(1)关于美国国债的几点争论
热度 2 fouyang 2011-8-16 08:31
【引言】最近在自己和网友的博客中参与了一些美国政治经济问题的讨论,深受网友的启发,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为了留个记录,也作为抛砖引玉,在这里以“随想”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了讨论方便,计划分为五篇,每篇集中于一个题目,从具体到抽象分别为:关于美国国债,美国如何保持竞争力,美国的未来,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前途。因为是随想,就不引经据典,而只是凭印象说话了。各位姑妄听之吧。】 最近提高国债限度的政治风波和对美国国债评级的降低,引起了美国国内各种政治经济理念的撞击,特别是茶党极端,强硬的立场通过这件事占据了美国政治版图的一角。归结起来,可以说主要争论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应该继续花钱刺激经济,还是应该削减赤字?奥巴马上台后,继续 布什救助金融机构的做法,而且通过了经济刺激法案,斥资一万亿左右来“刺激”经济。应该指出,这两次花钱是不同的性质。对于金融机构的救助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危机(现金流通性),而且虽然有巨额损失的风险,但这笔钱的投入与收回都有一定的计划。而经济刺激只是遵循了凯恩斯主义的“花钱提高就业”的一般原则,对于花钱的范围和预计的回报都没有明确构想。到了今天,虽然国会中主张继续前两年大笔花钱政策的人不多了,但有些自由派的经济学家仍然声称“就业重于赤字”,言下之意就是主张不管政府财政状况,继续大笔花钱刺激经济。 这里我不想评论凯恩斯主义这个一般理论以及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这个特定的话题,而只想指出,目前美国的财务状况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不安,甚至影响了美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而且在美国国内,民众与政治家也对债台高企的局面日益不满。这不仅是因为目前的国债与赤字水平,而且因为这个赤字水平看来已经不是应付经济萧条的临时措施而是成了可预见的未来的常规状态。而这次国会关于提高借债限额的僵局更反映了美国政府对于控制赤字的无能。这是美国信用评级被降低和茶党政见得到广泛同情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 不管凯恩斯主义如何美妙,它已经不是一个现实的选项。务实的政治家只能在没有附加资金的情况下设法复兴经济,而不是再说“工作机会最重要”这些空话。要知道,举债花钱刺激经济,这是谁都会干的事儿。而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找出最佳解决方案,才是对于治国能力的考验。 第二个问题,如果必须削减赤字的话,应该增税还是应该缩减开支?这两个选项的一个主要区别是控制政府规模的问题。显然,前一个选项导致更大的政府,而后一个则减小了政府的规模和权力。所以,增税还是节支,就成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理念争论的一个焦点。我认为,从经济角度说,政府花钱肯定没有私人花钱效率高。在官僚主义,决策失误,权钱交易等方面,“天下乌鸦一般黑”,哪国的政府都一样。但是毕竟一个社会中有些经济需求是不能靠市场来满足的,例如基本设施的建设,基础研究,行业内部和之间的协调等。所以政府的作用也不能全然否定。然而,另一个非常重要却少有人注意的因素,就是政府掌控的财政资源可以被用来推行其社会政策。虽然美国宪法,特别是民权法案对于联邦政府的权力范围作了界定,使得国会不能通过法律形式来左右公民和私人机构的行为,但是国会和行政部门却可以对接受联邦政府的资助或订单的私人公司提出各种要求,从而推行某些社会政策。例如著名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就是这种性质的。而保守势力也曾同样利用联邦资助权来限制对于人工流产选项的宣传和对于干细胞的研究。在奥巴马推行通过的健保改革法案中,也包括了建立很多机构“研究”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分配的政策问题。可以想见,当联邦政府成了占据统治地位的“保险提供者”之后,全国所有医院和医生都需要为政府的健康服务政策效劳了。所以我们在接受政府在经济中 扮演的角色时,也不要忘记了政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政治动物。而且从小布什以来,两党在白宫和国会都有过表现的机会,也都乏善可陈。在这种情况下再要增税扩大政府,也太说不过去了。那些认为大政府对美国有益的人,应该先从小政府做起,把“政府”的信誉挣回来再说。 当然,目前赤字是如此糟糕,不加税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拖下去,只能在现实上和心理上把这样的赤字水平变成“常态”,使得以后的削减更加困难。所以我赞成暂时加税。但应该成立一个特殊基金,把加税得来的收入专用于还债,而不是并入一般预算之中。这样才能在为政府“擦屁股”的同时,不再次养虎遗患。 讲到加税,还有一个热门话题就是“给富人加税”。其实每到谈“加税”,“给富人加税”几乎已成了“缺省选项”。最近巴菲特公开指出富人税率太低(主要因为资本利得税的税率较低),更是为这个呼声火上加油。我以前分析过,过去三十年里,包括小布什的减税法案通过前后,美国各收入阶层的税率比较没有明显变化(见以下所引的“税季谈税”一文)。当然我并不是说美国的税法就是公平了。富人是不是应该多交税,贫富差别是否需要通过税法来补偿,完全可以讨论。但是这个问题必须与是否加税分开。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先定下富人,穷人交税的比例,然后要加税的话大家按比例加。 这样做的原因是:“给富人加税”在理论上和现实上已经成了政治阻力最小的“加税”手段。我们已经看到,反对加税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反对政府扩张。但是反对“给富人加税”,就会被戴上“为富人代言”的帽子而成为政治不正确。奥巴马从竞选时就主张加税(取消小布什的减税),但他反复安抚中产阶级:收入25万以下的不用担心自己税额上涨。言下之意就是他们尽可以投票支持加税而自己不用作出牺牲。事实也是如此。奥巴马的健保法案就包括对富人的加税来支付成本。而反对健保法案的有种种势力,却没有反对这个加税的。可见,用“给富人加税”作幌子来“加税”,是政客们忽悠选民的有效手段。 第三个问题,如果要缩减开支的话,应该如何对待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 我们常常听到Mandatory Spending, Social Benefits, Entitlement之类的词。它们精确的定义有不同,但大体上是指政府向某些民众发放的金钱项目。在2010年,这部分钱占政府总开支的一半多一些,共有一万九千亿美元。由于削减这部分开销会直接影响部分国民的收入,但不削减又不可能做到平衡预算,这个两难问题也是两党争执的重点。两党的立场不仅涉及理念之争(政府是否应该负责国民福利),也是保住各自票仓的博弈。但是很少有人指出的是:这个“社会福利”的开支实际有两部分:社会福利保险(Social Security)和老人医疗表现(Medicare)是一部分,其他的社会救济(Medicaid, Food Stamp, Unemployment Benefit等)是另一部分。在2010年,前一部分总花费为一万两千亿,后一部分为七千亿。这两部分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前一部分有专门的税收和基金会来支持,对于纳税人来收等于是一辈子缴税换取老年的福利。联邦政府虽然管理这些基金并用联邦债券来“借用”基金的盈余,但从法律上没有责任在基金用完后继续承担支付的责任,也没有挪用这些基金的收入或存底来堵其他预算窟窿的权利。而后一部分取决于现时的社会与财政政策。我认为,社保与老年医疗的确面临长远的问题,但这与目前的赤字危机是两回事。对于这个体系的改革应该从长计议,而不是用财务危机来绑架这个改革。而社会救济的部分则是应该量入为出,与其他花费项目如国防一样,列入削减的范围。当前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做法, 把社会安全基金从联邦总预算中分离出来,并把老年医疗基金也如此对待。这样才能避免双方在“社会福利”问题上搅浑水,既保护了社安与医疗系统,又不以“保护退休者福利”为名为其他福利政策提供“防空洞”。 总而言之,前两年为了应付危机而“不惜代价”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是高赤字高国债的“潜在危机”,而且是债务信用降级,国际地位受到威胁的“硬性约束”。在这个时候,理念之争已经没有多大意义。我们需要的是“在约束下优化”的工程思维。 有关文章: 剖析美国国债难题:让数字说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quickforward=1id=469276 大政府能救美国吗?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428795 税季谈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225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242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一个为世界经济划时代的苹果
liaodehua01 2011-8-12 12:24
苹果的接力,给陷入停滞的经济提供了无限的希望和可能,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喷薄欲出。这个世界经济领域划时代的苹果,是否也是拯救经济危机的苹果? 欧美债务危机之下,全球股市哀鸿遍野。但在一片悲歌之中,也诞生了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著名的苹果公司,昨日终于正式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这样一个百尺竿头的苹果,就像一个意味深长的寓言。 就在几天前,焦头烂额的奥巴马还语气坚定:“我们仍继续有最好的大学、一些生产力最强的工人、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全球最有胆识的企业家……”苹果就是这样一个公司,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家。当埃克森美孚在经济危机的阴霾中滑落,苹果却逆势而上、异军突起。难怪奥巴马嘴硬,因为美国不只有埃克森美孚,还有苹果。 这是一个为世界经济划时代的苹果。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经把人类社会的经济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次浪潮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次浪潮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在某种意义上,埃克森美孚是工业时代传统经济模式的代表:石油的标签,意味着规模化的社会大生产,以机器为先进生产力,需要源源不断的能源供应。而苹果,则是电子信息时代新兴经济和新兴产业的代表,虽然它也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但是它更多的是以人为资本,知识和信息的财富效应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在第三次浪潮的枝头结出的苹果。 埃克森美孚和苹果的换位,也许意味着传统工业经济的衰落,与现代信息科技产业的兴盛。当然这种经济模式的更迭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在世纪之交,IT泡沫危机曾经令后者元气大伤,苹果曾经一度濒临破产。作为科技企业代表的微软,也曾于9年前从制造巨头通用手里夺下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但没能守住。毕竟,传统工业经济根基深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然而苹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顶,翻过了这一页———在今年年初,埃克森美孚公司的市值还高出苹果近750亿美元。新旧经济模式的彼消此长,再次验证了一方的胜利。 这样看来,从次贷危机到今天的欧美债务危机,并非偶然。它实际上意味着工业时代传统的经济模式已是强弩之末,不能再为世界经济更上一层楼提供更多动力。苹果的接力,给陷入停滞的经济提供了无限的希望和可能,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喷薄欲出。这个世界经济领域划时代的苹果,是否也是拯救经济危机的苹果?
1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适当不公平的教育制度,才是合理的教育制度
热度 3 magictttt 2011-8-10 17:38
1 穷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教育制度不公平造成,而是不合理的教育制度造成的。 2 中国的教育制度,正在不断走向公平。 3 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一样,都存在不合理。 4 穷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世界范围的。 5 穷孩子没有春天,是历史必然,教育发展到今天,是一种社会进步,也是制度进步。 6 现阶段,穷孩子需要自己救自己,谁都靠不住。 Amro11: 美国的教育也不咋地。公立学校(中小学)都没有什么钱,共和党还要缩减教育经费。学校好多老师被裁,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公立学校教育质量越来越差,富人的小孩都送贵的私校。奥巴马政府想增税,用在教育上。好多人都不干:凭啥要多收我们的钱呀,反正我们的孩子是上好的私校的,公校倒闭不倒闭,管我们什么事啊。 其实来了美国以后,才发现中国对穷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很差的。我记得一开始有希望工程,就是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学的。然后是9年义务教育,高中学费一个学期200,大学一年也才几百,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自己努力点,考出好成绩,还能再额外拿到奖学金。我父母就一直感叹说:我在学习方面给他们省了很多很多的钱。 美国这方面其实做的也不是特别好,所以奥巴马上台后很想改善这方面,可惜共和党和他对着干,奥巴马想增税,他们坚决反对。现在的公立学校,情况并不是很好。比如底特律,那儿95%以上都是黑人,比较穷,只能上公立学校。但是因为资金问题,很多公立学校不得不关闭和合并了,老师失业,学生也没有地方去上学了。大量优秀的教师被迫离开,教育设备,师资力量都变得很弱。相反,私立学校,因为学费贵,富人很多,又都会给学校捐款,所以师资力量强大,教育设备良好完善,可是这些都不是给穷人的孩子的。 美国大学学费非常贵,即使是公立的,一年也要好几万,很多人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存大学学费了。不少美国学生都要贷款上学,很多学生都会去打工。学校提供一种工作,叫workstudy,只有美国学生才能申请,而且是家庭条件差的才行,这个和国内的大学生勤工俭学差不多。一天工作不超过几小时(我记得好像最多4小时),每小时7-10美元的样子。钱就是政府出的。只是现在经济不好,这种工作也少了,竞争更激烈了。 Magictttt: 是的,穷孩子没有春天,是个世界范围的问题,不仅中国美国,在任何地方都会有。 公平和合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往往强调制度的公平,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始一出生,就存在着不公平。对于那些处于不公平地位的人,社会有责任为他们“开小灶”,特殊对待。 适当不公平的制度,才是合理的制度。
401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罗尼·康明斯: 标注有机食品是孟山都的死穴
蒋高明 2011-8-7 00:35
孟山都的死穴 【译文】 本文链接: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1108/252667.html 罗尼·康明斯 “与其对转基因食物做标注,你不如干脆画个骷髅头有毒危险品标志。” ——诺曼·布兰克斯克 孟山都的子公司Asgrow 种子公司总裁,援引自1994年3月7日的《堪萨斯城明星报》 由克林顿、布什和奥巴马政府进行协助和教唆,通过对动物和人类进行长达二十年的生物科技欺凌和喂食未标注的危险转基因食物,现在是时候超越仅有的防御措施而转为进攻形势了。当有机农业、气候稳定和大众健康受制于基因工程师和他们的犯罪同伙的枪杆子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不仅仅是抱怨了。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农田已经被转基因生物污染了,并且大量的证据证明转基因生物会引发癌症、出生缺陷以及严重的食物过敏,还有新的生物技术突变体,像苜蓿、草坪草、制造酒精用的玉米、2,4D抗性作物,基因改造的树木和动物,它们最终失败时间已经快到了。 在孟山都的世界里,不可能有“共存”这样的事情发生。同一个危害公共健康、贿赂公共官员、腐化科学家、操纵媒体、破坏生物多样性、杀死土壤、污染环境、毒害动物、破坏环境稳定性,并且运用经济手段对世界上15亿自留种的小农进行奴役的一意孤行的这个行业,“共存”是绝对不可能的。在生物多样性终结之前,现在是时候打垮这个生物科技巨兽了。 但是,要想打倒巨人并创建一个有机的未来,我们既需要战略又需要勇气。我们必须花时间来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长处和短处,对我们之前所做的努力进行评判。然后我们必须准备将力量集中到对手所弱的地方上去,就像一个国际象棋大师,我们要将战地从孟山都固若金汤的领地转移到对我们更有利的地形中去。鉴于孟山都公司近独裁控制,农业部、国会的杂货制造商协会、白宫、监管机构和州议员们,我们目前别无选择,只有回到“一边倒”的游击战术来寻求死穴或者生物科技产业的根本缺陷。 孟山都的死穴 消费者有权利知道孟山都和生物科技产业的死穴。如果在超市和天然食品商店对基因污染的食品进行标注,人们就会大规模地拒绝化学品和转基因食品,同时会对市场进行改造并促进有机食品以及当地食品革命。从1994年2月孟山都公司被迫重组市场上颇具争议的牛生长激素以来,生物科技产业就已经意识到其在美国的巨大漏洞了。伴随全国范围的“转基因食品”抗议和牛奶倾倒事件而来的,是业界必须确保没有联邦标签,不搞安全测试。生物技术大腕(biotechnocrats)充分地了解其中奥妙,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性地标注将严重削弱他们的行业:消费者将不会购买基因改变的食品,农民将不会种植它们,餐厅和食品加工厂将避免使用它们,就连食品杂货店都不会出售它们。我们如何对此如此确定呢?是通过汲取世界上最大的农场——欧盟的经验而得知的。在欧盟的国家中,几乎没有种植转基因的农作物,超市的食品架上也没有用于消费的转基因食品。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因为转基因农作物在欧洲自动被禁,而是因为根据欧盟的法律,所有含基因改造成分的食物必须进行标注。 欧洲的消费者拥有选择或是不选择转基因食品的自由;而农民,食品加工商和零售商们有权利(至少在法律上)用转基因生物技术产品做辅料,只要这些基因改变的食品经过安全检测并被标注了。当然,欧盟的食品行业了解,大部分消费者不希望消耗转基因食品。欧洲的农民和食品企业,甚至是像麦当劳和沃尔玛这些垃圾食品的传播者们也对上面所引用的孟山都主管所讲“与其标注转基因食物,你不如干脆画个骷髅头有毒危险品标志。”说这句话的人,对转基因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 生物技术和食品行业都敏锐地意识到,北美的消费者们,与他们欧洲的同行一样都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和怀疑的态度。即使没有博士学位,消费者也懂得你并不想让你的食物安全或者环境的可持续性由像孟山都、陶氏化学或者杜邦公司这样给你带来有毒杀虫剂、工业化学品、橙剂、致癌食品添加剂、聚氯联苯和现在的全球变暖的化学控制公司来决定。行业领导者一定知道,在过去20年中做的每一份民意调查都表明,85-95%的美国消费者希望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性标注。为什么消费者想要标注呢?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买到这些由病毒、细菌、耐药的抗生素标记基因和外源DNA进行基因拼接而产生突变的食物。转基因食物对消费者和环境没有任何益处,只有灾难。这就是为什么孟山都和它在克林顿、布什以及奥巴马政府的朋友们阻止消费者在国会上对转基因生物的标注法律进行公共辩论,更谈不上表决了。 虽然国会议员丹尼斯·库茨尼克(民主党,俄亥俄州)常年在国会上介绍法案,呼吁为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性标注和安全检测,对国会在为实事求是地进行标注方面采取的立场决不袖手旁观。尤其是自2010年最高法院在所谓的“美国公民”一案中作出的决定,给予大公司、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权利,允许他们将无限量的钱(保持匿名的,他们确实这样做了)用来购买媒体报道和选票,那我们拥有所有的关于通过反对孟山都意愿的联邦转基因标注法律的机会,没有一个是真实存在的。 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原孟山都首席律师,在美国公民一案中递交了一份决定性的投票,将孟山都和联邦政府间的“旋转门”效果完美地戏剧化了,它给予孟山都和其它生物科技恶霸们权利让他们能够购买他们在美国国会上需要的投票。 随着生物科技和工业化农业的大笔钱控制国会、白宫以及企业的大众传媒,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将我们的工作重点和竞选活动转移到更有利于我们的地形上来:州一级和市场。 除了抵制有可能含有转基因生物(甚至是“天然”销售的)的非有机食品,并要求天然食品商店采取实事求是标注的做法,我们已经在像佛蒙特州的其它余下的几个州推进了对转基因食物进行强制性标注的立法,而孟山都和农业综合企业对这些地方还没有完全控制。在过去两年中,我们对18个州介绍了转基因食品标注立法,只在佛蒙特州获得了支持来推进这一立法的通过,就连州长也不会屈服于孟山都。 州投票倡议行动 尽管在佛蒙特州通过强制性标注转基因食物的法律的可能性十分明显,然而恢复消费者知情权却依赖于运用直接公民民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州投票倡议,这是我们都要支持的最有前途的战略。一项州投票倡议是由一定最低数量的登记选民签署的能够引起对拟议法规或者宪法修正案的公众投票的请愿书的一种手段,在我们的案例中就是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性标注的法律。根据各州的具体情况,投票倡议也可叫做“受欢迎的举措”、“投票活动”、“公民活动”或者仅仅只是“活动”。 主要位于密西西比河西部的二十四个州允许进行州投票倡议。每个州都有他们自己的要求:需要多少署名,需要多少天来收集署名,以及请愿书何时必须上交。由倡议委员会用来支持或反对投票提案的平均花费在每个州也是不尽相同的。 州投票倡议的重要优势就是他们能使得基层(在我们的案例中指85-95%想要标注基因污染食物的消费者)能够绕过腐败的政客,行业游说者和特殊利益的立法实践。此外,需要我们牢记的非常重要的战略就是,没有必要在所有这些24个州都通过标注转基因生物的投票倡议。事实上,只需在一个大的州通过,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那里有对转基因食物巨大的反对,还有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有机食品工业,将有可能同国家标注法拥有相同的影响。 如果佛蒙特州2011年在其立法机关通过一个州标注法律,或者加州的选民在2012年进行转基因生物标注的投票倡议并通过,生物技术和食品工业将会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他们是否敢于仅在一两个州对他们的品牌食品上标注,承认这些产品含有基因改造成分,同时却仍然在其他州扣留标注的信息? 答案很可能是没有。在一些州隐瞒重要且具争议的信息而却对其它州的消费者提供这些信息,无疑会将导致一场公关灾难。 针对这种情况的一个明确的先例在1986年在加利福尼亚州被证实,那时选民通过了一个要求对具有潜在致癌成分的消费产品进行警告标注的第65号提案的投票倡议。与其标注他们在加州出售的商品可能致癌,大多数公司选择重新制定其产品的成分以完全避免警告的标签,他们不仅仅在加州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做这件事。 如果加州的选民能够在2012年通过要求对含有基因工程成分的食品进行标注的投票倡议的话,相同的情况就会再次呈现。你能想象,凯洛格在加利福尼亚州所卖的玉米片谷物早餐带有一个允许它含有基因工程玉米的标签吗?或者仅在加州标注他们的玉米片为基因工程产品,而不把相同的事实泄露其他49个州的消费者或是加拿大?当然不是。如果卡夫博卡汉堡承认他们的大豆成分是基因改造过的,那又如何呢?如果所有的非有机食品工业(包括许多所谓的“天然”品牌)承认他们产品中的75%都是被基因工程污染的,那又如何呢? 一旦食品生产厂家和超市被迫来清理和标注基因工程产品,他们将极有可能将所有的基因工程成分都移除,来避免“?”的影响,就像欧盟的食品工业已经做的那样。意识到这种发展之后,美国的农民将数百万英亩的基因工程农作物转变为非转基因或者有机品种。 Biotechnocrats和他们的盟友确实曾利用其庞大的资源和竞选捐款来收买国会、白宫和大多数的州立法机构。孟山都、杜邦和其他的公司巨头们曾经用它们巨大的影响力将他们的律师和科学家通过旋转门送到政府监管部门的岗位上去。生物科技的经济实力已经污染了州和联邦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大学、研究机构、慈善机构和媒体。 但是仍然有两样东西孟山都是用钱买不到的:我们的信任和我们的投票。 民意测验显示消费者不遗余力地支持标注基因工程食物 一项接一项的民意测验已经表明,大多数消费者享有知道他们的食物是否包含基因工程的成分。 最近的MSNBC民意测验的结果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认为转基因食品必须被标注?”表明近乎所以的美国人都认为用转基因生物制作的食品理应被标注。 参加这次民意测验的超过四万五千人,96%以上的人回答是“是的。这是一个道德问题—消费者必须被告知,这样他们才能做出选择。” 大多数美国人支持对转基因食物进行标注,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转基因食物被首次引入之后,民意测验的分数就已经显示出绝大多数消费者希望强制对所以的转基因食物进行标注。这些包括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纽约时报、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路透社和消费者联盟所做的测验。不幸的是,国会和白宫却忽视了这些民意测验,转而接受说客和契约科学家对基因工程食物是绝对安全的断言,而知识贫乏、科学文盲的美国人决不能得到购买或不购买转基因食品的机会,因为他们会拒绝购买。 孟山都在2010年的选举周期中花费了超过一百万美元,并在州和联邦候选人中平均分配其贡献。它在游说方面花费的更多——在过去的每一年中的花费都超过八百万美元。孟山都的钱已经购买了它的影响力,并且允许它将自己的律师和科学家通过旋转门送入监管部门的内部。美国农业部、食品及药品管理局以及国务院挤满了与孟山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委任人。孟山都所做的努力已经成功地扼杀企图在国会和州立法机构通过转基因标注的法例。 打倒巨人的弹弓 在一个投票倡议(或者在一个基层立法游说活动)中,最重要的优势或者武器就是拥有民众的势不可挡的支持,尤其是登记在册的选民的支持。一项又一项的民意测验表明,85-95%的美国人支持对基因工程食品进行强制性标注。无论孟山都和他们的盟友将花多少钱来击败一项投票倡议,使公共高昂的情绪折回也是十分困难的。孟山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憎恨的公司之一了。 一个成功的投票倡议的第二点要求就是拥有大规模基层运动的积极支持,就像成长中的反基因工程食物运动和反对孟山都的百万有机消费者联盟运动。这个基层运动能够收集请愿署名,动员公共舆论以及获得预期的支持者。无论孟山都和他的盟友将会花费多少钱,打垮一个得到公众大力支持的有机消费者志愿基层军也是非常困难的。 成功的第三个先决条件是拥有募集大笔资金的能力。我们不仅在美国拥有数百万积极反对转基因食品并愿意为标注运动捐助的有机消费者,我们还有快速增长的300亿美元的依赖将转基因污染驱逐出有机区域的有机食品产业。我们可能将无法筹集足够多的钱与孟山都、农场局和杂货制造商协会抗衡,但是我们能筹集足够的钱来保卫我们受欢迎的位置并维持大多数人的支持。 就像美国政治的所有事物一样,投票倡议也有一个价格标签。 根据投票倡议战略中心: * “胜利的可能性与筹集的资金数直接相关,并且总是和对方花费的钱成正比。” * “人民的力量是同样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基于公民投票倡议的努力,当务之急是让各个州的人民联系起来并对倡议主动投资。” 生物科技还是生物民主? 恢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驱使转基因食品下货架都不会解决所有对我们虎视眈眈的生活和死亡问题:气候危机、无休止的战争、经济萧条、企业对政府的控制和健康危机。但是减小孟山都和生物科技巨头的规模以及恢复消费者的选择权却是我们走向可持续发展与健康的食物和农业系统的良好开端。同样重要的是,在政治方面,通过打垮生物霸王和契约政客,我们才能够开始恢复美国政治体的破烂自信。有机界和百万反对孟山都有机消费者联盟运动将向我们自己和目前士气低落的公众证明,我们确实能够夺回对决定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公共机构和公共政策的控制权。现在是时候向前迈进了。 要支持或是加盟百万反对孟山都运动,请登陆: http://www.organicconsumers.org/monsanto/ 罗尼·康明斯是有机消费者联盟(Organic Consumers Association)的国际部主任。 【译者:陈伟敏,云南财经大学学生】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到底是谁管谁?
xupeiyang 2011-8-3 19:42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打高尔夫的是谁?
xupeiyang 2011-8-3 19:39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令奥巴马赞叹不已的中国高铁咋这么不给力?
热度 2 yzhang111 2011-7-26 03:06
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二月宣布了一个6年530亿美元的乘用高速铁路计划,遭到共和党的口诛笔伐+实际抵制而频临破产。本来中国高铁的高速发展被奥巴马用来教育共和党向中国看齐的,现在看来这个打个雷就撞车的高铁一点面子也不给,这下看奥巴马如何收拾。起码他不敢用中国的高铁技术了。我也就纳闷了,我们好不容易有个东西领先世界,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好好珍惜呢?这可不光是个国家荣誉问题,老百姓的性命能用来做试验吗? 向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
3723 次阅读|6 个评论
有了云计算 美国将关闭800个计算机数据中心
热度 1 xupeiyang 2011-7-21 11:34
美国政府计划在未来 4年内关闭40%的计算机数据中心 ,以削减技术支出,实现面向美国国民的数据和服务管理的现代化。   一般而言,计算机中心不会雇佣很多人来维护机器,但分析师估计,成千上万的人将失业。美国政府是世界上IT技术的最大买主,每年花费在IT技术上的资金达800亿美元。奥巴马政府今天公布计划细节,将 关闭所有2000个数据中心中的800个。 分析师们表示, 每年将因此节省数十亿美元资金,空置出来大量土地。   美国政府CIO威维克・昆德拉(Vivek Kundra)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将转移到云计算上去,这将为美国联邦政府额外节省50亿美元的资金,减少单个政府机构购买软件和硬件的成本。   美国政府表示,到今年底将关闭195个数据中心,到2012年底将关闭373个数据中心。关闭数据中心 每年将为美国政府节省超过30亿美元, 而且也很环保。据估计,平均每个数据中心耗费的电力相当于200个家庭的电力消耗。
个人分类: 网络技术|1547 次阅读|1 个评论
才子语录(7-9)
hcrm 2011-7-21 08:24
才子语录之七: 能够把眼前的事做好,那也是一种能力,这对于一个人或者国家来说,与其将来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才子语录之八: 南海问题不是什么特别复杂的问题,如果照我们自己说的坚持下去,任何人和势力都奈何我们不得。 才子语录之九: 奥巴马再怎么接见达赖,回头也得向我们示好,为什么?因为美国不能没有中国,他接见达赖也是为了与中国搅得更深。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1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说:大家别吵啦,我去超市买盒烟
热度 2 xupeiyang 2011-7-15 15:22
保镖,你站后面就行。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6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国债谈判 剑拔弩张 愤怒离场
热度 1 xupeiyang 2011-7-14 15:26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会领袖周三就提高国债上限继续进行谈判。 奥巴马总统说:我已到我的极限,这或使我失去总统职位,但我不会屈服。 奥巴马对共和党人说:“不要试图试探我的底线!” 共和党议员要求通过一项短期提高债务上限的议案,奥巴马威胁做出否决。 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始发飙,他对共和党国会领袖直截了当地说,如果美国政府要避免在债务问题上违约,共和党人就必须尽快做出妥协。 但在接近两个小时的会议中,奥巴马与众议院共和党2号人物坎托激辩,共和党要求推出更多短期解决方案,但奥巴马反对,发言时多次遭坎托打断,坎托会后说奥巴马愤离而场,但民主党方面否认,但指出奥巴马会上曾强调容忍是有极限的,又批评坎托打断发言的行为幼稚。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7/14/7690773_0.shtml http://v.ifeng.com/news/world/201107/afdb2f4d-15ac-4417-8889-8a43f180c2ba.shtml?_from_ralated http://v.ifeng.com/news/opinion/201105/7408fed3-3b9c-4ec3-ad86-c94924e1ded1.shtml?_from_ralated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132 次阅读|6 个评论
白宫2011年工资单曝光[转载]
热度 2 halcon 2011-7-2 14:49
消息来源 http://www.whitehouse.gov/ 白宫7月1日下午在其网站公布了向国会递交的2011年白宫雇员年薪报告。其中年度“百万富翁”占到3成多。 白宫2011年有“公务员”454名 ,其中年薪超过100,000的有141名。2011年,白宫工资总额为37,121,463美元。白宫2011年平均工资为82,000美元。而2010年,白宫职员有469名, 工资总额为38,796,307美元 , 平均工资水平为83,000美元 。 这份报告没有包含奥巴马总统和拜登副总统年薪条目。俩人年薪按照美国法律由国会规定。自1995年,白宫需向国会递交一份白宫内部工作人员头衔及薪水的报告,这也符合奥巴马总统所承诺的政府透明度。 2009年, 奥巴马总统的年薪是400,000美元 ,拜登副总统的年薪是227,300美元。根据法律,副总统、众议院议长和首席大法官的工资相同。 奥巴马2011年年薪自2009年以来没有变化,均为400,000美元。副总统拜登年薪相比2009年稍有涨幅,为230,000美元。 2011年,白宫雇员年薪100,000美元至200,000美元的白宫职员占到30%多,50,000美元年薪以下有154名。 奥巴马给自己职员最高年薪为172,200美元,这样的职员有21名,包括: 奥巴马助理兼幕僚长顾问戴维(Lane David J.)、 白宫幕僚长戴利(Bill Daley)、 白宫医疗改革主任德帕尔(Nancy-Ann DeParle)、 白宫高级顾问大卫普劳夫(David Plouffe)和加勒(Valerie Jarrett) 白宫新闻发言人卡尼(Jay Carney)、 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Tom Donilon)、 白宫反恐顾问约翰布瑞南(John Brennan)等。 奥巴马给自己贴身助手洛夫(Reggie Love)的年薪为102,000美元,奥巴马给自己信仰顾问,即白宫“信仰办公室”主任杜波依斯(Joshua Dubois)的年薪为100,000美元。 白宫职员年薪最低的为41,000美元,主要是两名安排白宫媒体日程的职员。年薪为42,000美元的职员有55名。与高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公布的列表中还有3名“无酬”的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是高级顾问麦金尼斯(Patricia McGinnis)、舒默(Jessica Schumer)和Shale Wong。不过,这3位没有年薪的白宫职员得到非盈利团体的奖金资助。 白宫工资是指美国白宫内部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2003年,白宫共有435人,工资 总额为28,620,231美 元,平均工资为65,795美元。2009年年末,奥巴马总统报给国会和向人民公示的白宫工资单显示,白宫共有487名职员,其中女性243名,工资总额是39,147,222美元,人均工资80,384美元,男性平均工资为82,346美元,女性为72,956美元。
2397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请奥巴马看看今日中国的效率
热度 7 xupeiyang 2011-6-30 11:14
京沪速度:18年争论 3年建成 《纽约时报》等媒体反复用“相当于纽约到亚特兰大”的字眼向美国人解释京沪高铁的长度,并指出,在中国这段路如今只需5个小时不到完成,而在美铁上,你得呆坐18个小时。   美国总统奥巴马或许会羡慕中国人的效率。眼看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2008年的649公里提高到如今的近万公里,今年初,他提出未来6年内投资530亿美元建设高铁,却因美国众议院的抵制而难以实施。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749 次阅读|7 个评论
奥巴马宣布从阿撤军一万,是为保障“重点进行国内建设”吗?
黄安年 2011-6-25 07:41
奥巴马宣布从阿撤军一万,是为保障“重点进行国内建设”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6 月 25 日发布 6 月 22 日(美东时间 ) ,奥巴马总统宣布 2011 年底前从阿富汗撤军一万,到 2012 年夏将有总数 3.3 万军队离开阿富汗。这等于他以前“下令向阿富汗增兵 3 万美军”的抵消,保留在阿富汗的美军还超过 3.3 万军队的两倍多 , 奥巴马根本没有承诺什么时间全部撤出阿富汗。奥巴马此举实际上是为选举需要 , 美国根本不可能撤出阿富汗,不仅阿富汗政权无法承担稳定阿富汗局势的能力,而且美国也绝不可能放弃在阿富汗的巨大利益。 奥巴马说:“现在该是美国重点进行国内建设的时候了。”这句话是问题的关键 , 但是美国做不到 , 美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 美国的手伸得太长 , 美国不愿放弃全球扩张主义政策 , 且难以自拔。别的不说 , 单新世纪以来,美国在伊拉克发动战争、在阿富汗发动战争、现在还要在利比亚插手战争,这还不算 ,2008 年金融危机后 , 美国还不把力量集中在国内建设 , 又要重回亚洲 , 组建对中国的保卫圈,所有这些等于自取找麻烦。 附奥巴马讲话 *************888 奥巴马宣布美国将在 2011 年底以前从阿富汗撤出一万军队, 2011.06.22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美国参考》 Stephen Kaufman 从华盛顿报道,奥巴马总统宣布,美国将在 2011 年底以前从阿富汗( Afghanistan )撤出一万军队,并能够达成预定的目标:不让基地组织( al-Qaida )及其附庸获得可对美国或其盟友发动袭击的安全庇护所。 6 月 22 日,奥巴马总统在白宫发表面向全国的电视讲话。他在讲话中表示,美国军队将从 7 月起从阿富汗撤离,到 2012 年夏将有总数 3.3 万军队离开阿富汗。 奥巴马总统表示,“在初步减少驻军人数以后,随着阿富汗安全部队逐步发挥主导作用,我国军队将以平稳的速度陆续回国。我们的使命将从作战转向提供支援。这一过渡进程将在 2014 年完成,阿富汗人民将为自身的安全承担责任。” 2009 年底至 2010 年初,奥巴马总统在增兵 3 万以加强遏制前塔利班( Taliban )政权卷土重来势头的反叛乱行动后,把在阿富汗的驻军增加到 10 万以上。增兵是最终把维护阿富汗国家安全的责任移交给阿富汗军队与警察力量的更广泛计划的一部份。 奥巴马总统说:“今晚,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正在兑现这一承诺。” 总统表示,“基地”组织面临着自 2001 年 9 月 11 日在纽约和华盛顿发动恐怖主义袭击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同巴基斯坦方面一道,使‘基地’组织的头目折损大半”,包括其大头目乌萨马·本·拉丹( Osama bin Laden )。 奥巴马总统说:“‘基地’组织依然是危险的,我们必须保持警惕防范袭击。但我们正在把‘基地’组织送上失败之路,我们不将其彻底击败决不罢休。” 他说,美国反对恐怖主义的努力还必须解决巴基斯坦( Pakistan )的问题,巴基斯坦是受暴力极端分子危害最为深重的国家。 他说,美国将与巴基斯坦政府合作,“铲除暴力极端主义这个毒瘤”,同时也将坚持要求巴基斯坦“信守承诺”。 总统说:“毫无疑问,只要我担任总统,美国绝不会容忍为那些企图杀害我们的人提供庇护所。这些人无法逃避我们,也无法逃脱他们应得的惩罚。” 奥巴马总统还表示,美国将参加由阿富汗政府主导的与塔利班的和解行动,但他强调,那些希望成为和平阿富汗一分子的人“必须脱离‘基地’组织,摈弃暴力,遵守阿富汗宪法”。 他说,美国军队的撤离标志着美国努力逐步结束阿富汗战争的“开端——而不是结束”。 他说:“面对暴力和恐吓,阿富汗人正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不惜献出生命。他们组建了地方警察部队,开放市场和学校,为妇女和少女创造新的机会,并试图扭转几十年战乱的局面。” 总统说:“在我们部队缩编和将安全责任转交给阿富汗政府的同时,我们必须为保持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艰苦的努力。” 他还宣布,美国将于 2012 年 5 月在芝加哥主持一个由北约(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盟友和伙伴参加的会议,“决定过渡进程下一阶段的工作”。 奥巴马总统表示,美国通过惠及世界上其他人来寻求保护本身的自由和繁荣。他说,美国支持人们的民主愿望,这些民主愿望激发了 “阿拉伯之春”( Arab Spring ),同时在参与全球事务时“必须取中道而行”。 他指出,“我们不支持霸权,而支持自决”。美国将支持世界上的民主革命,同时“我们将忠实于我们的理想,发挥我们榜样的力量,并坚信人人有权享有自由和尊严”。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iipdigital-mgck/index.html *****************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article/2011/06/20110623140010x0.2734883.html#ixzz1Q9GQCrhw 奥巴马总统发表讲话谈在阿富汗的前进之路 2011.06.22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11 年 6 月 22 日 总统讲话 关于在阿富汗的前进之路 东厅( East Room ) 美国东部夏令时间晚 8:01 总统:晚上好。近 10 年前,美国国土遭受了自珍珠港( Pearl Harbor )事件以来最严重的袭击。这一大规模屠杀事件由乌萨马·本·拉丹( Osama bin Laden )及其盘踞在阿富汗的“基地”( al Qaeda )网络策划,标志着对我国安全的一个新的威胁已经出现——其目标不再是战场上的士兵,而是日常生活中无辜的男子、妇女和儿童。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们的国家同仇敌忾,迎头痛击“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击溃了塔利班( Taliban )。 随后,我们转移了重点。在伊拉克开始了第二场战争,我们以大量鲜血和财富为代价支持伊拉克新政府。在我就任总统之时,在阿富汗进行的战争已进入第七年。但“基地”组织的头目已纷纷逃窜进入巴基斯坦,并正在策划新的袭击,同时塔利班也重新集结,发起了攻势。我们的军事指挥员警告说,如果不采取新的战略和果断的行动,我们有可能面临“基地”组织卷土重来,塔利班再次占领阿富汗大片土地的局面。 有鉴于此,我作为总统作出了我最困难的决定之一,下令向阿富汗增兵 3 万美军。我在西点军校( West Point )宣布增兵计划,确定了下列明确的目标:重新将打击重点转向“基地”组织,挫败塔利班的攻势,训练阿富汗安全部队( Afghan security forces )保护他们自己的国家。我还明确表示,我们的承诺不是无限期的,我们将从今年 7 月开始逐步减少我们在阿富汗的军队。 今晚,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正在兑现这一承诺。由于我国非凡的男女军人、民事人员和很多联盟伙伴进行的努力,我们正在实现我们的目标。因此,从下个月开始至今年年底前,我们将能够从阿富汗撤军一万人,并在明年夏季结束前将总共 3.3 万军人撤回国内,届时我在西点军校宣布的增兵人数将完全撤回国内。在初步减少驻军人数以后,随着阿富汗安全部队逐步发挥主导作用,我国军队将以平稳的速度陆续回国。我们的使命将从作战转向提供支援。这一过渡进程将在 2014 年完成,阿富汗人民将为自身的安全承担责任。 我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开始这一逐步撤军的进程。“基地”组织所受到的压力比 9.11 以来任何时候都大。我们同巴基斯坦方面一道,使“基地”组织的头目折损大半。由于我们的情报人员和特种部队所作的努力,我们击毙了“基地”组织臭名昭著的大头目。这是自 9.11 以来所有为国服务的人员取得的胜利。有一位士兵说得好:“这说明,我们绝不会忘记。你们必将被追究责任,无论花费多长时间。” 我们从本·拉丹住处发现的材料表明,“基地”组织处于极度的紧张之中。本·拉丹感到忧虑的是,“基地”组织未能为接替被击毙的高层恐怖主义分子有效地补充人员,“基地”组织企图将美国描写成与伊斯兰教交战的国家的阴谋也未能得逞 - –因此在更大的程度上失去获得的支持。“基地”组织依然是危险的,我们必须保持警惕防范袭击。但我们正在把“基地”组织送上失败之路,我们不将其彻底击败决不罢休。 在阿富汗,我们已经让塔利班遭受严重损失,夺取了他们的一些据点。在我们增兵的同时,我们的盟国也提高了自己的承诺,这有助于该国更多的地方实现稳定。阿富汗安全部队已经扩充了 10 多万兵力,在一些省市,我们已经开始把维护安全的责任移交给阿富汗人民。面对暴力和恐吓,阿富汗人正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不惜献出生命。他们组建了地方警察部队,开放市场和学校,为妇女和少女创造新的机会,并试图扭转几十年战乱的局面。 当然,巨大的挑战依然存在。这只是我们逐步结束这场战争的开端——而不是结束。在我们部队缩编和将安全责任转交给阿富汗政府的同时,我们必须为保持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艰苦的努力。明年 5 月在芝加哥,我们将与我们的北约盟友和伙伴举行峰会,决定过渡进程下一阶段的工作。 我们确实知道,没有政治解决,这块饱经战乱的土地就无法实现和平。因此,当我们加强阿富汗政府和安全部队的力量的时候,美国将参与阿富汗人民和解的倡议,其中也包括塔利班。我们对这些谈判的立场十分明确:他们必须由阿富汗政府领导,那些希望被纳入和平的阿富汗的人员必须脱离“基地”组织,摈弃暴力,遵守阿富汗宪法。但是,部分由于我们的军事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进展是可以取得的。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绝不给“基地”组织及其附庸获得可以向我们的祖国或我们的盟国发动攻击的庇护所。我们并不试图要求阿富汗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我们不可能无限期地在阿富汗的街道或山地巡逻。这是阿富汗政府的责任。阿富汗政府必须提高保护本国人民的能力,从战争型的经济转向能够维护持久的和平的经济。我们能做的,我们将要做的,是与阿富汗人民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保证我们能够继续打击恐怖主义分子,支持阿富汗主权政府。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必须解决恐怖主义分子在巴基斯坦的庇护所的问题。没有其他任何国家因暴力极端分子的存在而面临比这更严重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继续敦促巴基斯坦扩大参与,保障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地区有一个更加和平的未来。我们将与巴基斯坦政府合作,铲除暴力极端主义这个毒瘤。我们将坚定地要求它信守承诺。因为,毫无疑问,只要我担任总统,美国绝不会容忍为那些企图杀害我们的人提供庇护所。这些人无法逃避我们,也无法逃脱他们应得的惩罚。 我的美国同胞们,这个 10 年对我们的国家十分艰难。我们已经重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代价—— 4,500 美国人在伊拉克牺牲付出的代价, 1,500 多人在阿富汗付出了同样的代价——这些男男女女再也无法享受他们所捍卫的自由。另有数千人受了伤。有些人在战场上因失去手脚致残,还有些人返回家园后仍然需要与伤痛这个恶魔作斗争。 然而今晚,我们知道战争的浪潮正在消退,为此感到慰藉。我们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子女在危险的环境下服役。我们结束了伊拉克的作战任务, 10 万美军已撤离该国。即使今后在阿富汗仍将面临黑暗的日子,但可以看见远方出现了保障和平的曙光。这些旷日持久的战争将以负责任的方式结束。 在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必须记取他们的经验。这 10 年的战争,已使许多人质疑美国与全世界进行接触的性质。有些人希望美国推卸我们作为全球稳定之锚的责任,奉行孤立主义,无视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其他一些人则希望美国过度扩张,对抗国外存在的种种邪恶。 我们必须取中道而行。就像历代先辈那样,我们必须承担起美国在人类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既脚踏实地又充满激情,既讲究战略又坚定不移。面对威胁,我们必须以武力作出回应;但在这种武力能够有的放矢地得到使用时,我们不需要在海外大规模部署军队。当无辜者遭到杀戮,全球安全面临威胁时,我们不必在袖手旁观与自行采取行动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必须召集国际行动,正如我们现在并未派遣任何地面部队前往利比亚,但是我们支持盟国保护利比亚人民,使他们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必须谨记,使美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不只是我们的力量——而是我们这个联邦的创建原则。我们的国家在将敌人绳之以法的同时,遵守法治并尊重所有公民的权利。我们通过向他人传播自由和繁荣,来捍卫自己的自由和繁荣。我们不支持霸权,而支持自决。正因为如此,现在席卷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浪潮与我们利害攸关。我们将忠实于我们的理想,发挥我们榜样的力量,并坚信人人有权享有自由和尊严,以此来支持这些革命运动。 首先,我国公民在国内享有的机会向来是我们在海外的力量的基础。近 10 年来,在债务增加和经济困难的时期,我们已花掉上万亿美元的战争费用。现在,我们必须投资于美国最重要的资源——我们的人民。我们必须释放创新潜力来创造新的就业和产业,同时做到量入为出。我们必须重建我们的基础设施,寻找新的清洁能源。最重要的是,经过 10 年的激烈辩论之后,我们必须重新确立在这个战争时期开始时的共同目标。我国的力量来自我们的不同和差异,当我们的联邦强大时,就没有翻越不了的险峰,也没有到达不了的地平线。 现在该是美国重点进行国内建设的时候了。 在这项努力当中,为我们做出重大牺牲的美国同胞们使我们深受鼓舞。我代表全体美国人民告诉我们的部队、退伍军人和他们的家人,我们将信守对你们的神圣承诺,为你们提供你们所应得的照顾、福利和机会。 我在坎贝尔堡( Fort Campbell )会见了其中一些美国爱国将士。此前不久,我曾向奋力扭转阿富汗局势的 101 空降师发表讲话,并曾向除掉乌萨马·本·拉丹的行动队发表讲话。主导这次行动的海军海豹突击队( Navy SEAL )队员站在本 ? 拉丹住所的模型前,追悼那些殉职的战友——他们的名字现已铭刻在我国军队在海外守卫的基地内,铭刻在我们国土静穆之处的墓碑上,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位军官与我在各个基地,例如巴格达( Baghdad )和巴格拉姆( Bagram )以及沃特·里德( Walter Reed )和贝塞斯达海军医院( Bethesda Naval Hospital )见到的许多其他军官一样,谦逊地谈及他们的部队如何像遭遇困境的一家人那样同心协力、相互依赖、相互信任。 这是一个值得记取的经验 – 我们都是美国大家庭的一员,尽管我们之间存在众所周知的争论和分歧,但我们依靠我国立国文献记载的信条,依靠坚信美利坚合众国能够实现自己设定的任何目标的信念,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现在,让我们完成我们手头的工作。让我们负责任地结束这些战争,重拾作为我国千秋功业之核心的美国梦。让我们坚信我们从事的事业,满怀对我国同胞的信心,坚持我们心中的希望,为延续美国的许诺继续竭诚努力 – 为了这一代人,也为了今后的世世代代。 愿上帝保佑我们的部队,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结束 美国东部夏令时间晚 8 : 16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iipdigital-mgck/index.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看看美国总统是如何对待教育的
热度 1 秦伯强 2011-6-1 21:50
视频前面有一小段广告,要等一分钟。奥巴马的发言有中文字幕。 请务必听一听!!!请点击下面网站。 http://url.ifeng.com/ezGu *
17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的豪华轿车抛锚
热度 2 伍加 2011-5-31 19:13
【胡说八道(4)】 奥巴马的豪华轿车抛锚 伍加,2011年5月31日,周二 在美国这样崇尚高技术的国度里,总统乘坐的专车应该是高技术的结晶;可是它竟然在大门前的一个小斜坡上抛锚,动弹不得,这是奥巴马访问爱尔兰行程中有趣的一幕: http://www.youtube.com/embed/yo5zH0Il8B0 http://www.youtube.com/embed/yo5zH0Il8B0 这辆加长的黑色凯迪拉克(下图),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奥巴马专门设计生产的豪华轿车,高大威猛,坚如坦克。它的车身采用双层高密度钢板、钛钢合金和高强 度陶瓷等材料混合打造,装甲厚度达到 127 毫米,加高的顶棚,窗户玻璃足有 5 英寸厚,车门由厚度为 203 毫米的防弹装甲板制成,重量相当于波音 757 的舱门,整个车辆重达 7.3 吨,约为五辆小轿车的重量。因为车身太大并且太重,通用公司只好把它放在一部 V8 柴油中型卡车的底盘上,最大的时速接近 100 公里,估计造价为 60 万美元。 这个价格当然不包括车中的保安、通信、武器装备,比如它的密封供氧空气循环系统,能够防止毒气袭击;还有夜视相机、滑杆式霰弹枪和催泪弹等等。奥巴马的座位 则装有最先进的卫星电话系统,并设副总统和五角大楼专线。这部豪华轿车的底盘使用了经过强化的厚钢板,能抵御车下炸弹或手榴弹。轮胎为高性能纤维防爆轮 胎,耐破裂、耐穿刺,在爆胎情况下,车依然可以逃脱。 2009 年 1 月 20 日,奥巴马就任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后,这辆崭新的总统专车就为他准备好了。到明年年底,这部车就会退役;到时候总统会有新的专车。不过,总统专车退役后也 不会公开展出,这是自从 911 之后的新安全措施。位于美国密歇根州迪尔邦 (Dearborn)的亨利•福特博物馆里有一个美国总统座驾展厅,这里有从西奥多·罗斯福的马拉四轮轿车到罗纳德·里根的林肯大陆名牌豪华车,每一辆车 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自从 911 以后,为了安全,美国不再把总统专车公开展览,而是把总统用过的专车销毁。不仅如此,还要每四年淘汰旧车,更换成新的总统专车。 像这样精心设计制造的高技术轿车竟然会在美国驻爱尔兰大使馆门前的小小斜坡上抛锚,让我立刻想到一个成语:百密一疏,它说的是事先再慎重细密的构思计划,也 会因一时的疏忽而造成错误。即使像阿喀琉斯那样所向无敌的古希腊战神,他也有一双脚后跟成为他的致命弱点。由此我们联想到那些对人类生存和地球命运有重大 影响的人造系统,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产品,它们有没有内在的致命弱点?会不会由于人为的疏忽,稍有不慎,它们就会给全人类造成无法挽救的灾 难?这样的人造系统和科技产品有很多,比如采矿系统、采油系统、水坝系统、转基因食品等等。当然,当前对人类和地球影响最深远、破坏规模最大、时间上最紧迫的是核武器系统与核电站系统。 全世界大约有 2.2 万多枚核弹头,其中俄罗斯大约有 1.2 万枚,美国有 5113 枚核弹头,法国大约 300 枚,中国大约 200 枚,英国大约有 160 枚。估计以色列已经拥有 100 到 300 枚先进核弹头,成为世界上第六大核国家。在中国的周边地区,核武器密布。据推测印度拥有约 60 枚至 80 枚核武器,巴基斯坦拥有 70 至 90 枚,甚至超过100枚。朝鲜拥有的核弹数目少则 5 枚,多则 20 多枚。这些核武器一旦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制造原子弹的技术并不复杂,只要搞到核原料,比如说高浓缩铀,恐怖分子有可能很快就会造出核弹。据估算,全世界现存的核原料足够制造 10 万颗核弹。如何保护核原料不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如何防止恐怖分子利用核武器威胁人类?假若在这件事上百密一疏,不知有多少无辜的人将会遭受危害。 最近日本的核事故给世人提出了警讯:如果恐怖分子用飞机撞核电站,就可能引发象核弹爆炸那样的后果,这比用飞机撞大楼的后果严重得多。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 2011 年 1 月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 442 个,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 65 个。拥有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 104 个、法国 58 个、日本 54 个、俄罗斯 32 个、韩国 21 个、印度 20 个、英国 19 个、加拿大 18 个、德国 17 个、乌克兰 15 个、中国 13 个。目前,对核电站的安全防卫并没有提升到像核武器安全防卫那样的高度,所以每个核电站就像一颗裸露的原子弹,时刻面临自然灾害或是恐怖分子的威胁。 像总统座驾抛锚这样的事故最多只是耽误点时间,同时为老百姓提供点笑料。可是,那些事关亿万人生命的高科技产品如果发生问题,将会引发地球毁灭。但愿世界各 国核武器和核电站的安全防卫不会出现百密一疏的失误;但愿我们的地球,这个唯一的人类家园不会因为人类自身的愚蠢而被毁灭;但愿这些唠叨只是杞人忧天。 伍加,2011年5月31日,周二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胡说八道|4148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歌响起不肃立 奥巴马国宴闹笑话
热度 3 LEIVI 2011-5-28 09:17
个人分类: 生活|2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奥巴马办公室的一小时
热度 12 jiangjiping 2011-5-25 08:30
p { margin-bottom: 0.08in; } 在奥巴马办公室的一小时 蒋继平 2011 年 5 月 24 日 2007 年四月份,女儿到华盛顿参加“世界未来领袖”的国际中学生联谊会,因为她还小,我们不放心,就请假一起去华盛顿。 这种联谊会从头到尾是一周左右,女儿报到后,就与我们分开了,我们平时是不能去看她的,只有晚上吃完晚饭后可以与她简短地见一面。 因而,我和太太就利用这一周时间尽情地对美国首都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 我们的首选是国会山庄,因为那是美国的政治中心。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都已纷纷登场, 为竞选 2008 年的总统宝座而四处奔忙。 作为当时伊利那斯州的参议员,奥巴马在二月份就正式宣布参加 2008 年的总统竞选。 奥巴马决定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消息,在我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难以言状的震撼。 因为我知道,美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位黑人当过总统,也没有任何黑人作为总统候选人参加过竞选。因而,我对奥巴马产生了一种好奇心。 所以,我要利用这个机会亲自更具体地了解这个人。这是我决定去拜访奥巴马的第一个原因。 我决定去奥巴马办公室的第二个原因是:作为一个黑人,没有任何背景,凭自己的实力当上一个大洲的参议员,证明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我生来就佩服和敬重有才能的人,所以,想利用这次机会见一见这样的人。 奥巴马参议员在国会对待伊拉克战争上的态度,在关键问题上果断地投了反对票,在当时的情况下,这需要一定的勇气。 他的这种做法,在我的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印象。 在我看来,他具有一颗正义和善良之心。 因而,他成了我心目中英雄。 这是我决定去见他的第三个理由。 我们在旅馆吃了早饭,乘地铁来到位于国会山庄的参议院大楼,经过例行的安全检查,就顺利地来到了奥巴马参议员的办公室。 由于没有事先预约,进入办公室后,前台两位公务员(奥巴马的助手)面对我们两位不速之客先是有点警觉的神情,然后在看了我的名片和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就显示出大多数公务员经过职业训练的素养,笑脸相对,询问我们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当得知我们想见奥巴马参议员后,她们礼貌地告须我们: “ Very sorry, Obama is not at this office today. He went to other places for his presidential bid (很对不起,奥巴马今天不在这个办公室,他到别的地方去作竞选演说去了)。” 见不到奥巴马,使我的目的落空,心里不高兴,脸上有些失落的表情, 那些见过世面的公务员当然看得出来,在我们表示要离开时,她们说: Although you cannot meet Obama today, you can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him next time if you want. However, if you want to say something to him, you can write down your words here on this book ( 尽管今天您们见不到奥巴马, 您们可以预约下次与他见面的时间,不过,假如您们只想跟他说些什么, 您们可以在这本本子上留言 ) 。 我想了一下, 预约下次的见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很忙,我也很忙, 而且即使见面也只是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 所以,稍微犹豫一下, 马上示意她们我要留言。 她们立即把本子和笔递了过来, 让我在桌子上写留言。 我拿起笔就匆匆地在本子上写下了下面的几句话: If you want to win the election, please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things as your main theme: (假如您想赢得竞选,请着重下列三个方面作为您的主题): Health program and health insurance ( 健康项目和健康保险 ) Education and future (教育和未来) Economic income and wealth imbalance (经济收入和财富的不平衡)。 当然,我在本子上的真实留言要比上面的三点详细一些,因为几年过去了,不能每个字都记得起来,所以,本文只是非常简要地说个大概。 我和那两位公务员讲了几句话,重申了我的观点,恳请她们一定给奥巴马转达我的建议。 她们答应一定会的。 我看了一下手表,从进入办公室到出来,一共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左右。 这一个小时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不想多加评论。 可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奥巴马在他的总统竞选过程中谈论的主题大部分是与我上面的三条建议有关的。 即使他当了总统后,还是经常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向全国发表演讲。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3637 次阅读|27 个评论
奥巴马讲话全文(中英文)
machan 2011-5-23 20:26
Obama 演讲2011.doc 本篇文章来源于爱英语吧 _ 英语学习网站 (http://www.2abc8.com)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http://www.2abc8.com/a/kouyujiaoji/shijiemingrenyanjianggao/2011/0520/25935_5.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在韦克菲尔德高中发表的开学演讲
热度 2 babyann519 2011-5-23 11:09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才能,都是有用之材,但是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去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每个孩子都应该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去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要问世界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是问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视频地址: http://www.whitehouse.gov/video/President-Obamas-Message-for-Americas-Students 优酷: http://t.cn/h1FXuP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IN A NATIONAL ADDRESS TO AMERICA'S SCHOOLCHILDREN Wakefield High School Arlington, Virginia Hello, everybody!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everybody. All right, everybody go ahead and have a seat. How is everybody doing today? (Applause.) How about Tim Spicer? (Applause.) I am here with students at Wakefield High School in Arlington, Virginia. And we've got students tuning in from all across America,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12th grade. And I am just so glad that all could join us today. And I want to thank Wakefield for being such an outstanding host. Give yourselves a big round of applause. (Applause.) I know that for many of you,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nd for those of you in kindergarten, or starting middle or high school, it's your first day in a new school, so it's understandable if you're a little nervous. I imagine there are some seniors out there who are feeling pretty good right now -- (applause) -- with just one more year to go. And no matter what grade you're in, some of you are probably wishing it were still summer and you could've stayed in bed just a little bit longer this morning. I know that feeling. When I was young, my family lived overseas. I lived in Indonesia for a few years. And my mother, she didn't have the money to send me where all the American kids went to school, but she thought it was important for me to keep up with an American education. So she decided to teach me extra lessons herself, Monday through Friday. But because she had to go to work, the only time she could do it was at 4:30 in the morning. Now, as you might imagine, I wasn't too happy about getting up that early. And a lot of times, I'd fall asleep right there at the kitchen table. But whenever I'd complain, my mother would just give me one of those looks and she'd say, "This is no picnic for me either, buster." (Laughter.) So I know that some of you are still adjusting to being back at school. But I'm here today because 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discuss with you. I'm here because I want to talk with you about your education and what's expected of all of you in this new school year. Now, I've given a lot of speeches about education. And I've talked about responsibility a lot. I've talked about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for inspiring students and pushing you to learn. I've talked about your parents' responsibility for making sure you stay on track, and you get your homework done, and don't spend every waking hour in front of the TV or with the Xbox. I've talked a lot about your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for setting high standards, and supporting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and turning around schools that aren't working, where students aren't getting the opportunities that they deserve.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can have the most dedicated teachers, the most supportive parents, the best schools in the world -- and none of i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none of it will matter unless all of you fulfill your responsibilities, unless you show up to those schools, unless you pay attention to those teachers, unless you listen to you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and other adults and put in the hard work it takes to succeed. That's what I want to focus on today: the responsibility each of you has for your education. I want to start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you have to yourself.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has something that you're good at.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has something to offer. And you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yourself to discover what that is. That's the opportunity an education can provide. (天生我材必有用,通过教育发现挖掘自己的潜能,然后使之得以最大化的发挥。这是我们的一种责任!) Maybe you could be a great writer -- maybe even good enough to write a book or articles in a newspaper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it until you write that English paper -- that English class paper that's assigned to you. Maybe you could be an innovator or an inventor -- maybe even good enough to come up with the next iPhone or the new medicine or vaccine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it until you do your project for your science class. Maybe you could be a mayor or a senator or a Supreme Court justice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that until you join student government or the debate team. And no matter what you want to do with your life, I guarantee that you'll need an education to do it. You want to be a doctor, or a teacher, or a police officer? You want to be a nurse or an architect, a lawyer or a member of our military? You're going to need a good education for every single one of those careers. You cannot drop out of school and just drop into a good job. You've got to train for it and work for it and learn for it. And this isn't just important for your own life and your own future. What you make of your education will decide nothing less than the future of this country. The future of America depends on you. What you're learning in school today will determine whether we as a nation can meet our greatest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 You'll need the knowledge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you learn in science and math to cure diseases like cancer and AIDS, and to develop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You'll need the insights and critical-thinking skills you gain in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to fight poverty and homelessness, crime and discrimination, and make our nation more fair and more free. You'll need the creativity and ingenuity you develop in all your classes to build new companies that will create new jobs and boost our economy. We need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to develop your talents and your skills and your intellect so you can help us old folks solve our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If you don't do that -- if you quit on school -- you're not just quitting on yourself, you're quitting on your country. Now, I know it's not always easy to do well in school. I know a lot of you have challenges in your lives right now that can make it hard to focus on your schoolwork. I get it. I know what it's like. My father left my family when I was two years old, and I was raised by a single mom who had to work and who struggled at times to pay the bills and wasn't always able to give us the things that other kids had. There were times when I missed having a father in my life. There were times when I was lonely and I felt like I didn't fit in. So I wasn't always as focused as I should have been on school, and I did some things I'm not proud of, and I got in more trouble than I should have. And my life could have easily taken a turn for the worse. But I was -- I was lucky. I got a lot of second chances, and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go to college and law school and follow my dreams. My wife, our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she has a similar story. Neither of her parents had gone to college, and they didn't have a lot of money. But they worked hard, and she worked hard, so that she could go to the best schools in this country. Some of you might not have those advantages. Maybe you don't have adults in your life who give you the support that you need. Maybe someone in your family has lost their job and there's not enough money to go around. Maybe you live in a neighborhood where you don't feel safe, or have friends who are pressuring you to do things you know aren't right.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circumstances of your life -- what you look like, where you come from,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what you've got going on at home -- none of that is an excuse for neglecting your homework or having a bad attitude in school. That's no excuse for talking back to your teacher, or cutting class, or dropping out of school. There is no excuse for not trying. Where you are right now doesn't have to determine where you'll end up. No one's written your destiny for you, because here in America, you write your own destiny. You make your own future. (命运和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That's what young people like you are doing every day, all across America. Young people like Jazmin Perez, from Roma, Texas. Jazmin didn't speak English when she first started school. Neither of her parents had gone to college. But she worked hard, earned good grades, and got a scholarship to Brown University -- is now in graduate school, studying public health, on her way to becoming Dr. Jazmin Perez. I'm thinking about Andoni Schultz, from Los Altos, California, who's fought brain cancer since he was three. He's had to endure all sorts of treatments and surgeries, one of which affected his memory, so it took him much longer -- hundreds of extra hours -- to do his schoolwork. But he never fell behind. He's headed to college this fall. And then there's Shantell Steve, from my hometown of Chicago, Illinois. Even when bouncing from foster home to foster home in the toughest neighborhoods in the city, she managed to get a job at a local health care center, start a program to keep young people out of gangs, and she's on track to graduate high school with honors and go on to college. And Jazmin, Andoni, and Shantell aren't any different from any of you. They face challenges in their lives just like you do. In some cases they've got it a lot worse off than many of you. But they refused to give up. They chos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ives, for their education, and set goals for themselves. And I expect all of you to do the same. That's why today I'm calling on each of you to set your own goals for your education -- and do everything you can to meet them. Your goal can be something as simple as doing all your homework, paying attention in class, or spending some time each day reading a book. Maybe you'll decide to get involved in a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or volunteer in your community. Maybe you'll decide to stand up for kids who are being teased or bullied because of who they are or how they look, because you believe, like I do, that all young people deserve a safe environment to study and learn. Maybe you'll decide to take better care of yourself so you can be more ready to learn. And along those lines, by the way, I hope all of you are washing your hands a lot, and that you stay home from school when you don't feel well, so we can keep people from getting the flu this fall and winter. But whatever you resolve to do, I want you to commit to it. I want you to really work at it. I know that sometimes you get that sense from TV that you can be rich and successful without any hard work -- that your ticket to success is through rapping or basketball or being a reality TV star. Chances are you're not going to be any of those things. The truth is, being successful is hard. You won't love every subject that you study. You won't click with every teacher that you have. Not every homework assignment will seem completely relevant to your life right at this minute. And you won't necessarily succeed at everything the first time you try. That's okay. Som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ve had the most failures. J.K. Rowling's -- who wrote Harry Potter -- her first Harry Potter book was rejected 12 times before it was finally published. Michael Jordan was cut from his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 He lost hundreds of games and missed thousands of shots during his career. But he once said, "I have faile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in my life. And that's why I succeed." These people succeeded because they understood that you can't let your failures define you -- you have to let your failures teach you. You have to let them show you what to do differently the next time. So if you get into trouble, that doesn't mean you're a troublemaker, it means you need to try harder to act right. If you get a bad grade, that doesn't mean you're stupid, it just means you need to spend more time studying. (无数次的失败教会我们如何成功。) No one's born being good at all things. You become good at things through hard work. You're not a varsity athlete the first time you play a new sport. You don't hit every note the first time you sing a song. You've got to practice.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to your schoolwork. You might have to do a math problem a few times before you get it right. You might have to read something a few times before you understand it. You definitely have to do a few drafts of a paper before it's good enough to hand in. Don't be afraid to ask questions. Don't be afraid to ask for help when you need it. I do that every day. Asking for help isn't a sign of weakness, it's a sign of strength because it shows you have the courage to admit when you don't know something, and that then allows you to learn something new. So find an adult that you trust -- a parent, a grandparent or teacher, a coach or a counselor -- and ask them to help you stay on track to meet your goals. And even when you're struggling, even when you're discouraged, and you feel like other people have given up on you, don't ever give up on yourself, because when you give up on yourself, you give up on your country. (即使全世界都放弃了你,你也不要放弃你自己!) The story of America isn't about people who quit when things got tough. It's about people who kept going, who tried harder, who loved their country too much to do anything less than their best. It's the story of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250 years ago, and went on to wage a revolution and they founded this nation. Young people.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75 years ago who overcame a Depression and won a world war; who fought for civil rights and put a man on the moon.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20 years ago who founded Google and Twitter and Facebook and changed the way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So today, I want to ask all of you, what's your contribution going to be? What problems are you going to solve? What discoveries will you make? What will a President who comes here in 20 or 50 or 100 years say about what all of you did for this country? (我们这代人能给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带来什么?) Now, your families, your teachers, and I are doing everything we can to make sure you have the education you need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m working hard to fix up your classrooms and get you the books and the equipment and the computers you need to learn. But you've got to do your part, too. So I expect all of you to get serious this year. I expect you to put your best effort into everything you do. I 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each of you. So don't let us down. Don't let your family down or your country down. Most of all, don't let yourself down. Make us all proud. Thank you very much, everybody. God bless you. God bless America. Thank you. (Applause.) END
53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坐机房台阶上等人的民进中央副主席
热度 1 xuyingxiao 2011-5-23 04:20
见过奥巴马,见过杨振宁、吴健雄、钱伟长、韦钰,见过童安格、巩俐、胡润,见过……距离各有远近,人数各有多寡,风光各有不同。但都是我看到了人家,人家没看到过我。 相互说过话的、有点名气的,想到了刚找工作时遇到的一位教授。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单刀直入去找导师合作过的一位教授,想在教授的实验室工作。教授说,你有导师介绍信么?这个,倒没想到。只想着凭我的本事找工作,倒没想到让导师引荐一下。聊了一阵,教授说:我们这里只招博士,所以不能直在这里工作,不过欢迎你报考这里的博士。教授很客气,一点架子也没有,不过那时也没觉得意外,越是厉害的人物待人越是客气嘛。 那时年轻气盛,觉得以后读博士的话肯定是公派出国读博士,即使没有轮到出国,自己报考国内博士的话肯定只会报考清华。于是不了了之,到其他学校去了。 换了专业后,也就不再和这位教授联系。不过没几年,发现教授升到上海市副市长了,后来又成了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了。 之后以后当自己找不到项目做时,不免会想,当初如果不是自己心气太高,而是直接读这位教授的博士的话,虽然说不上最终会怎么样,总之会比现在顺畅得多了。 坐机房台阶上等我的不是这位教授,而是工作以后碰到的另一位教授。 刚工作不久,一天早上上班时发现门口的台阶上赫然坐着一位教授。教授来得太早了,到处都锁着门,只能坐台阶上弓着背低头看资料。心中不忍,好歹是个大教授,怎么会如此屈就自己,也不去找大楼管理员搬把椅子。连忙让进机房,帮着教授上网。 一来二往,逐渐熟悉一些。一日,教授问我能不能教他学电脑。能帮上别人是我求之不得的,尤其电脑向来是年轻人的天地,年纪大的人能有如此好学精神,我是有求必应。 只是对于“教”,那时我头脑中只浮现出一种场景:找间教室,定时授课。接下来浮现的问题是:我的时间归老领导,因为老领导对我有知遇之恩。教这位教授电脑的话,是否应该去请示一下老领导,而且老领导会同意吗?……脑子里几个问题一绕,教授便看出了我的犹豫,说:是不是工作很忙不方便?不方便就算了。于是自己就顺水推舟,默认了自己工作很忙,不再两边为难了。 一个忘年交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教训:做事不能顾虑太多,教授其实只是需要有点系统地指点指点,不需要正式上课的。他的“教”和我的“教”的语义其实是不一样的。当时如果爽快应承下来的话,不会占用工作时间,却可以成就一段对双方都有益的忘年交。 教授来得逐渐少了,最后一次来时,教授带来自己写的散文集,向我们签名赠书。文人就喜欢这一套,我心里感慨着。不过我也喜欢写散文读散文,有人赠书倒是求之不得。 教授走后,小领导聊起这位教授,原来还有些名气,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当了教授仍如此客气、不齿下问、勤奋好学,本已让我敬佩(以后才知道真正的教授大都如此)。而身居官职,仍旧保持学者的特质,就更难得了。而我碰到这样好学的人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从来都是发自内心地鼎力相教的。本该一拍即合,可惜阴差阳错竟然没拍合。 更可惜的是,学校的职工宿舍不断在搬,算起来一年一搬一次家,搬了三次家挪了四次窝后就把那本签名赠送的散文集搞丢了。
个人分类: 生活|32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惊人进步的世界”论不含中国
热度 1 黄安年 2011-5-21 16:13
奥巴马 “ 惊人进步的世界” 论不含中国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5 月 21 日发布 今年 5 月 19 日 , 奥巴马总统 发表 了第二个重要政策 讲话 。提出了以美元换“民主”的中东马歇尔计划,对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区别的对待双重政策和“ 以巴边界应当以 1967 年的界线为基础,并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交换土地,使两个国家都有安全的、得到承认的边界” 的 以巴 分 界 政策 。 希望中东北非有一个 “ 新的开始 ” 。( 奥巴马第二个中东政策讲话告诉我们什么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5 月 21 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46354 ) 如果仔细研究这个讲话,不少地方是在煽动利用网络进行改变现状的所谓民主“革命”,并推广到全球其他地区。他说:“ 六个月来,我们目睹中东和北非发生非同寻常的变化。在一个又一个广场、一个又一个城镇、一个又一个国家,人民奋起争取自己的基本人权。两位领导人靠边站了,还可能有更多的领导人靠边站。” 煽动人权革命来让 “更多的领导人靠边站”, 而被美国指摘的需要靠边站的这些领导人 , 恰恰是美国长期支持和赞扬的盟友。 这个讲话中罕见地提到新兴国家的进步 , 说 “ 出现了像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地的惊人进步的世界”。 这惊人进步的世界中的国家却没有中国 , 可见他在中国面前赞扬中国的进步 , 但在这个场合不提中国暗指中国不在民主进步国家之列。 两年前 , 他在开罗的第一个中东讲话时,他所坚定支持的穆巴拉克总统 , 现在却被他的实用主义美国政策赶下了台。美国利己主义的双重标准为有着穆斯林背景的奥巴马玩得左右逢源,但是他能否走出中东北非“民主”和以巴关系的怪圈 , 摆脱进退维谷的困境 , 恐怕连他自己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第二个中东政策讲话告诉我们什么?
热度 2 黄安年 2011-5-21 08:02
奥巴马第二个中东政策讲话告诉我们什么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5 月 21 日发布 两年前的 6 月 4 日 ,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了重要的中东政策演讲。希望同世界上 15 亿穆斯林有一个 “ 新的开始 ” ,并呼吁结束周而复始的 “ 怀疑和争议 ” 。在中东北非面临半年剧烈动荡变革、美国中东政策进退维谷的不确定形势下 , 今年 5 月 19 日 , 奥巴马总统 就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发表 了第二个重要政策 讲话 。提出了以美元换“民主”的中东马歇尔计划,对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区别的对待双重政策和“ 以巴边界应当以 1967 年的界线为基础,并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交换土地,使两个国家都有安全的、得到承认的边界” 的 以巴 分 界 政策 。 希望中东北非有一个 “ 新的开始 ” 。 奥巴马主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能否圆奥巴马梦 , 人们将拭目以待。 下面是美国国务院公布的奥巴马讲演的全文中译稿,彩色字体是笔者所加。 ************************* 巴拉克 ∙ 奥巴马总统就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发表讲话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11 年 5 月 19 日 总统关于美国对中东和北非政策的讲话 美国国务院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美国东部夏令时下午 12:15 谢谢你们,谢谢(掌声)。非常感谢。谢谢。请坐。多谢。首先,我要感谢希拉里 ∙ 克林顿( Hillary Clinton ),过去六个月来,她四处奔波,已经接近一个新的里程碑 —— 积累 100 万英里的常飞客里程( frequent flier Miles )。(笑声)我每天都依靠希拉里,我相信她将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国务卿之一被载入史册。 在国务院庆祝美国外交史上一个新篇章的开始特别合适。 六个月来,我们目睹中东和北非发生非同寻常的变化。在一个又一个广场、一个又一个城镇、一个又一个国家,人民奋起争取自己的基本人权。两位领导人靠边站了,还可能有更多的领导人靠边站。虽然这些国家远离我国国土,但我们知道,经济与安全的力量以及历史和信仰把我们的未来与这一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 今天,我想谈谈这一变化 —— 推动变化的力量和我们如何作出反应以弘扬我们的价值观并增强我们的安全。在经历了以两场代价巨大的冲突为特征的 10 年后,我们已经为改变我们的外交政策做了大量工作。在多年的伊拉克战争后,我们撤出了 10 万美国军队,结束了我们在那里的作战任务。在阿富汗,我们遏止了塔利班的扩展势头,今年 7 月,我们将开始撤军,继续朝着由阿富汗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向过渡。在与 “ 基地 ” 组织及其同伙交锋的多年战争后,我们击毙了它的头目乌萨马 ∙ 本 ∙ 拉丹( Osama bin Laden ),给予 “ 基地 ” 组织巨大的打击。 本 ∙ 拉丹并非殉道者。他是一个宣扬仇恨的杀人狂,鼓吹穆斯林必须拿起武器对付西方,还鼓吹滥杀男女老幼的暴力是通往变革的惟一道路。他否认穆斯林应享有民主与个人权利,主张暴力极端主义;他的核心目标是毁灭,而不是建设。 本 ∙ 拉丹及其杀人的愿景赢得了一些追随者。但即使在他亡命之前, “ 基地 ” 组织已经输掉了争取民心之战,因为绝大多数人认识到杀害无辜无助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我们找到本 ∙ 拉丹时,该地区绝大多数人已经把 “ 基地 ” 组织的图谋看作一条死胡同,中东和北非人民已经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争取掌控自己命运的故事六个月前始于突尼斯。 12 月 17 日,一个名叫穆罕默德 ∙ 布阿齐齐( Mohammed Bouazizi )的年轻小贩因被警察没收了他用来摆摊的推车而被逼入绝境。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同样的令人屈辱的事件 —— 践踏公民尊严的政府暴虐行为 —— 每天都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发生,只是这一次的后果不同。在地方官员拒绝听取他的投诉后,这位从未在政治上特别活跃的年轻人前往省政府,把汽油浇在自己的身上,点火自焚。 在历史进程中,有时普通公民的行动会激起争取变革的运动,因为这样的行动会引起人们心中积聚多年的对自由的渴望。在美国,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年那些拒绝向国王缴税的波士顿爱国者的反抗精神,或罗莎 ∙ 帕克斯( Rosa Parks ) 勇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所展示的尊严。就这样,在突尼斯,这名小贩因绝望而采取的行动唤醒了全国民众的愤慨。数百名抗议者走上街头,后来增加到数千名。面对警棍甚至子弹的威胁,他们拒不回家 —— 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 —— 直到一个统治长达 20 多年的独裁者最终放弃了权力。 这个革命的故事及其后一系列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 中东和北非国家早就赢得了独立,但在太多的地方,这些国家的人民没有赢得独立。在太多的国家,权力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里。在太多的国家,像这位年轻小贩一样的公民无处求助 —— 没有诚实的司法机构听取他的投诉,没有独立的媒体为他代言,没有具有公信力的政党代表他的观点,没有自由公平的选举可以让他来选择自己的领导人。 这种缺乏自决 —— 按自己意志改变生活的机会 —— 也表现在这个地区的经济上。的确,一 些国家很幸运地享有石油和天然气财富,这导致了一些局部的繁荣。但是,在以知识为基础,在以创新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中,没有任何发展战略可以仅仅以来自地下的东西为基础。 在不贿赂就不能创业的环境中,人们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 面对这些挑战, 该地区太多的领导人试图把本国人民的不满引向它方。西方被指责为所有弊病的根源,可是殖民主义已结束了半个世纪。反对以色列成为唯一可被接受的政治言论。部落、民族和宗教派别隔阂被利用作为维持政权或从他人夺取政权的手段。 但是,过去六个月的事件告诉我们,镇压策略、转移视线的策略不再奏效。 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提供了观察更广阔世界的窗口——一个出现了像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地的惊人进步的世界。手机和社交网络让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络和组织。一代新人开始出现。他们的声音告诉我们,变化不容否认。 在开罗( Cairo ),我们听到年轻妈妈说: “ 这就像我终于第一次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 在萨那( Sanaa ),我们听到学生高呼, “ 黑夜必将结束。 ” 在班加西( Benghazi ),我们听到工程师说: “ 我们的言论现在自由了。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 在大马士革( Damascus ),我们听到年轻人说: “ 经过第一次大喊,第一次大叫,你感受到了尊严。 ” 这些人类尊严的呼喊声响彻整个地区。这个地区的人民以非暴力的道德力量,在短短半年内促成的变革比恐怖主义分子几十年产生的变化更多。 当然,如此规模的改变来之不易。在我们今天的时代 ——24 小时新闻循环,不间断的通讯 —— 人们期待这个地区的转变在几周内就可以完成。但这段历程将需要经过多年时间才会到达终点。在途中,会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不顺利的时候。在有些地方,变化将是迅速的,在另一些地方,则是循序渐进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在有些情况下,改变的呼声可能转变成对权力的激烈争夺。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这个进程中美国将扮演何种角色。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在该地区遵循一套核心利益:打击恐怖主义和制止核武器扩散、确保商业的自由流通、保卫该地区的安全;支持以色列的安全和追求阿拉伯 - 以色列和平。 我们将继续这样做,因为我们坚信,美国的利益与人民的希望并不敌对,而是对其十分重要。我们认为,任何人都不会从该地区的核军备竞赛中得到好处,也不会从 “ 基地 ” 组织的野蛮攻击中得到好处。我们认为,世界各地的人都会看到切断能源供应将造成他们的经济瘫痪。正如在海湾战争( Gulf War )中一样,我们不会容忍跨国界的侵略行为,我们将恪守对朋友和伙伴的承诺。 当然, 如此规模的改变来之不易。在我们今天的时代——24小时新闻循环,不间断的通讯——人们期待这个地区的转变在几周内就可以完成。但这段历程将需要经过多年时间才会到达终点。在途中,会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不顺利的时候。在有些地方,变化将是迅速的,在另一些地方,则是循序渐进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在有些情况下,改变的呼声可能转变成对权力的激烈争夺。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这个进程中美国将扮演何种角色。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在该地区遵循一套核心利益:打击恐怖主义和制止核武器扩散、确保商业的自由流通、保卫该地区的安全;支持以色列的安全和追求阿拉伯 - 以色列和平。 我们将继续这样做,因为我们坚信,美国的利益与人民的希望并不敌对,而是对其十分重要。我们认为,任何人都不会从该地区的核军备竞赛中得到好处,也不会从 “ 基地 ” 组织的野蛮攻击中得到好处。我们认为,世界各地的人都会看到切断能源供应将造成他们的经济瘫痪。正如在海湾战争( Gulf War )中一样,我们不会容忍跨国界的侵略行为,我们将恪守对朋友和伙伴的承诺。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仅以对这些利益的狭隘追求为基础的战略不会让人有食果腹,也不会让人能够直抒己见。此外,不注重普通人民更广泛的渴求只会增加萦绕多年的怀疑,即美国靠牺牲他人而追求自己的利益。鉴于这种不信任是双向的 —— 因为美国人曾因被扣押人质、暴力言论和导致数以千计公民丧生的恐怖袭击而留下痛苦的烙印 —— 不改变我们的方法有可能使美国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分歧循环深化。 这就是为什么两年前在开罗,我开始扩大以我们的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交往。我当时相信,而且现在也相信,我们不但与这些国家的稳定利益攸关,而且与个人自决利益攸关。 维持现状是不可能的。靠恐惧和压迫维持的社会也许可以一时带来稳定的幻觉,但它们是建立在断层上,终将土崩瓦解。 因此, 我们面临着一个历史机遇。我们有机会来表明,在突尼斯街头小贩的尊严与独裁者的野蛮权力之间,美国更看重前者。不容质疑的是,美国欢迎促进自主与增进机会的变革。不错,与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联袂而至的也有风险。 但是,在数十年来一直接受这个地区的现状之后,我们现在有机会来争取让该地区变成它本应该有的样子。 当然,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必须抱着谦恭的态度。并不是美国把人们推上了突尼斯或开罗的街头,而是当地人民发起了这些示威抗议行动,最终也必须由当地人民自己决定结果如何。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会效仿我国代议制民主的特定形式,而且会有我们的短期利益与我们关于该地区的长期愿景并不完全相符的时候。但是我们能够而且将会阐明一系列核心原则 —— 指引我们对以往六个月发生的各种事件作出回应的原则: 美国反对对该地区人民使用暴力与镇压手段。(掌声) 美国支持一系列普世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和平集会的自由、宗教自由、法治之下的男女平等,以及选择自己的领导人的自由——无论在巴格达(Baghdad)、大马士革(Damascus),还是萨那(Sanaa)或德黑兰(Tehran)。 我们支持发生在中东和北非的能够满足整个地区普通人民的合理愿望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我们对这些原则的支持并不是我们的次要利益所在。今天,我要在这里明确宣布,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当务之急,我们还将利用我们所掌握的所有外交、经济与战略手段予以支持。 具体来说,首先, 促进整个地区的变革,支持向民主过渡将是美国的政策。这项努力始于埃及和突尼斯,那两个国家的成败利害攸关,因为突尼斯是掀起这场民主浪潮的先锋,而埃及既是我们的长期伙伴,也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国家。这两个国家都能通过自由与公平的选举、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实行问责与高效的民主机构,以及负责任的地区性领导作用树立优秀典范。但我们的支持还必须扩大到那些转型尚未开始的国家。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太多的国家里,要求改革的呼声被暴力压制,其中最极端的例子是利比亚( Libya ),在那里,卡扎菲( Moammar Gaddafi )向他自己的人民发动了一场战争,并扬言要像灭老鼠一样把他们斩尽杀绝。正如我在美国加入国际联盟共同干预利比亚局势时所说,我们无法制止政权对其人民所施加的每一个不公正行为;我们在伊拉克的经验让我们认识到,无论多么用心良苦,试图用武力来实现政权更迭,其代价是多么高昂,而且是何等的困难。 但是在利比亚,我们看到的是迫在眉睫的大屠杀的可能性,我们获得了行动的授权,我们听到了利比亚人民要求援助的呼声。如果我们没有与我们的北约( NATO )盟友和该地区的联盟伙伴一起采取行动,数以千计的平民恐怕已经丧生。那样的情况只会说明:为了保住权力,杀死多少人都在所不惜。 现在,卡扎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已经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反对派已经组织起一个合法的、有信誉的临时委员会(Interim Council)。当卡扎菲无可避免地下台或是被罢黜时,数十年的挑衅将划上句号,利比亚向民主过渡的进程将会开始 。 尽管利比亚出现最大规模的暴力,但它并不是国家领导人以压制手段来维持权力的唯一一个国家。就在最近,叙利亚(Syrian)政权选择了谋杀并大批逮捕其公民的道路。美国已经声明谴责这些行径,并正与国际社会一起采取行动加强对叙利亚政权的制裁,包括昨天宣布的对阿萨德总统(President Assad)及其亲信的制裁。 叙利亚人民要求向民主过渡表明了他们的勇气。阿萨德总统现在可以作出选择:他可以领导这场过渡,也可以让出道路。叙利亚政府必须停止向示威者开枪,并允许举行和平抗议活动。它必须释放政治犯并停止不公正的逮捕。它必须允许人权观察员进入达拉(Dara’a)等城市,并开始进行推动民主过渡的认真对话。否则,阿萨德总统及其政权将继续受到来自国内的挑战并在国外继续陷于孤立。 到目前为止,叙利亚一直追随其伊朗盟友,并就镇压策略向德黑兰求助。这说明了伊朗政权的虚伪,它宣称支持其他国家抗议者的权利,却镇压本国人民。让我们记住最初的和平抗议活动发生在德黑兰街头,而伊朗政府在那里残暴地镇压男女示威者,并把无辜的民众投入监狱。来自德黑兰建筑物顶部的抗议声今天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一位年轻女子惨死街头的形象仍然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将继续表明态度,伊朗人民应该获得他们的普世权利,应该享有一个不扼杀他们的理想的政府。 众所周知,我们反对伊朗的不容异见的做法和压制行为,反对伊朗非法从事的核项目及其对恐怖活动的支持。但是,如果美国要享有公信力,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该地区的朋友们有时对于那些与我今天概述的原则一致的变革要求并没有作出应有的反应。 在也门是如此——也门总统萨利赫(Saleh)需要兑现其转交政权的承诺——今天在巴林也是如此。 巴林是一个长期合作伙伴,我们致力于保障它的安全。我们认识到伊朗试图利用那里的骚乱,认识到巴林政府有维护法治的合法权益。 然而,我们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都表明,大规模逮捕和残酷的暴力与巴林公民的普世权利并不相容,这些做法不会使要求改革的合法呼声消失。唯一出路是政府与反对派进行对话,而当和平争取权利的一些反对派人士身陷囹圄时,无法进行真正的对话。(掌声)政府必须创造对话的条件,而反对党则必须参与对话,以便为全体巴林人民缔造一个公正的未来。 的确,可从这一时期得出的更具广泛意义的教训之一是: 派系分歧不是造成冲突的必然原因。 在伊拉克,我们看到建立一个多族裔、 多教派的民主国家的希望。伊拉克人民在争取民主的进程中拒绝了危险的政治暴力,尽管他们正在承接保护自身安全的全面责任。当然,与所有新兴民主国家一样,他们将面对各种挫折。但是,伊拉克如果继续走向和平,就会在该地区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将作为一个坚定的伙伴自豪地与他们站在一起。 因此,在未来几个月,美国必须运用我们所有的影响力来鼓励这个地区的改革。即使我们认识到每个国家各不相同,我们也必须坦诚地表明我们所坚信的原则,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敌人。我们要传达的信息简单明了:如果你们承担改革所蕴含的风险,就会得到我们美国的全力支持。 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努力,将我们的接触范围扩大到精英人士之外,联络将开创未来的群体,特别是年轻人。 我们将继续兑现我在开罗所作的承诺 —— 建立创业者网络,扩大教育交流,促进科技领域的合作以及防治疾病。在整个地区,我们打算为公民社会提供援助,其中包括那些可能未经政府认可的、敢于揭露不堪事实的组织。我们并将利用技术与人民沟通,倾听他们的呼声。 因为事实是,真正的改革不会仅仅通过投票实现。我们必须努力支持讲真话和获得信息的基本权利。我们必须支持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以及新闻记者 —— 无论是大型新闻机构还是博客作者个人 —— 的话语权。在 21 世纪,信息就是权力;真理不容掩盖;政府的合法性将最终取决于活跃和知情的公民。 这样的公开对话很重要,哪怕其中的言论与我们的世界观不符。我要说明:美国尊重公开表述一切和平与守法的言论的权利,哪怕我们不赞同这些言论,甚至有时强烈反对这些言论。 我们期待着与所有提倡真正的、有包容性的民主的人共同努力。我们将反对任何组织限制他人权利的任何企图,反对利用强迫手段——而不经 同意——把持权力。这是因为民主依靠的不仅是选举,而且是强大和负责任的机构,以及对少数派的权利的尊重。 这样的宽容在宗教问题上尤其重要。在自由广场( Tahrir Square ),我们听到埃及各行各业人士高呼 “ 穆斯林、基督徒,我们团结一心 ” 。美国将努力确保这一精神得到发扬 —— 所有宗教信仰都受到尊重,并在它们之间搭建桥梁。在这个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不宽容只会导致痛苦和僵滞。为了在这个变革时期获得成功,什叶派在巴林的清真寺绝不应当遭到毁坏,同样地,开罗的科普特基督徒( Coptic Christians )也必须享有自由信教的权利。 宗教少数派的情况也同样表现在妇女权利上。历史表明,在妇女拥有权利的情况下,国家就更加繁荣太平。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妇女同男人一样享有普世权利 —— 我们将提供针对儿童和母亲健康的援助;帮助妇女参与教学或创业;支持妇女争取让她们的声音得到倾听和竞选公职的权利。如果这里一半以上的人口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个地区也就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掌声) 政治毕竟不是人们上街示威的唯一原因;最终导致许多人走上街头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更为经常不断的与养家糊口相关的担忧。这个地区有太多的人每天醒来,除了设法度日和也许指望时来运转以外,无所期盼。这个地区到处都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然而由于经济封闭,他们无法找到工作。实业家虽创意层出不穷,但腐败使他们无法收益。 中东和北非地区未得到启用的最宝贵资源是那里的人民。在最近的示威活动中,人们运用技术手段转变了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人才。解放广场上的领袖人物之一是谷歌( Google )一位主管,这不是偶然的巧合。现在需要的是,将这种能量在各个国家逐一汇聚起来,让街头的成果通过经济增长得到巩固。如同缺少个人机会可以导致民主革命一样,成功的民主转型取决于扩大发展和普遍繁荣。 基于我们在全世界的经验教训, 我们认为必须注重贸易而不只是扶助,注重投资而不只是援助。必须让这样一个模式成为我们的目标 —— 它使保护主义让位于开放;商贸控制权从少数人转到多数人手中;让经济给年轻人带来就业。因此,美国对民主的支持将基于确保金融稳定;促进改革;让竞争性市场相互融合并与全球经济接轨。我们将从突尼斯和埃及开始。 首先,我们已经要求世界银行( World Bank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在下一次 G-8 峰会上提出计划,阐明我们为突尼斯和埃及实现经济稳定和现代化必须进行的工作。我们必须共同帮助他们克服各自民主运动期间出现的停滞状态,支持今年将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府。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帮助埃及和突尼斯满足近期的财政需要。 第二,我们不希望一个民主的埃及受累于过去的债务。因此,我们将为民主的埃及免除高达 10 亿美元的债务,并将与我们的埃及伙伴协作,把这些资源用于促进经济增长和鼓励创业。我们还将为埃及担保 10 亿美元的债务,把这笔钱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增加就业,从而帮助埃及重新获得市场。我们也会帮助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新政府索回被盗窃的资产。 第三,我们正在与国会协作,建立 “ 创业基金 ” ( Enterprise Funds ),在突尼斯和埃及投资。此类基金将仿照柏林墙倒塌后用于支持东欧过渡的基金。海外私人投资公司( OPIC )不久将启动一项 20 亿美元的贷款计划,广泛支持对这个地区的私人投资。另外,我们将与盟友协作,重新确定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的投资重点,像在欧洲那样支持中东和北非的民主过渡和经济现代化。 第四,美国将在中东和北非推出一项全面的 “ 贸易和投资伙伴计划 ” (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Initiative )。如果不计算石油出口,这个拥有 4 亿多人口的地区的出口额与瑞士大致相等。因此,我们将与欧盟协作,促进这个地区内部的贸易,扩大现有协议,促进与美国及欧洲市场的整合,为作出一项地区性贸易安排打开大门,使那些推行高标准改革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受益。正如欧盟成员资格被用于在欧洲鼓励改革一样,关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繁荣经济的愿景也应当成为在中东和北非推动改革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要实现繁荣,还必须拆除阻挡进步的障碍 —— 从人民手中窃取资产的精英阶层的腐败、阻碍把创新想法变成企业的繁缛的审批手续、基于部落或派系分配财富的制度。我们将与倡导改革的议员们以及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增加透明度和向政府问责的社会活动人士协作,帮助政府履行其国际义务,大力反腐败。 -- 政治与人权;经济改革。 最后,我要讲一下我们对该地区方针的另一块基石,它关系到追求和平。 数十年来,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为该地区蒙上了阴影。对以色列人而言,这意味着生活在恐惧之中,担心校车上的孩子被炸或他们的住宅被火箭弹摧毁,同时痛苦地意识到该地区的其他孩子受到仇恨他们的教育。对巴勒斯坦人而言,这意味着忍受被占领的屈辱,永远没有机会在自己的国家生活。另外,这场冲突也使中东地区承受更大的代价,致使可能为普通人带来更大安全、繁荣和权利的伙伴关系无法建立。 两年多来,本届政府一直在与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结束这一争端,但预期的目标却没有实现。以色列修建定居点的活动还在继续。巴勒斯坦方面退出了谈判。全世界看到双方的冲突几十年来缠绵不休,认为这只能是一个僵局。的确有一些人强调,鉴于该地区的种种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根本不可能向前推进。 但我不这样认为。 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人民摆脱历史包袱的时刻,实现一个能够结束争端并解决所有诉求的持久和平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于涉及此事的双方,这一点已经确定无疑。 对巴勒斯坦人而言,否认以色列合法性的做法只会以失败告终。九月份在联合国孤立以色列的象征性举动不可能促成一个独立国家的建立。如果哈马斯(Hamas)执意要走恐怖和否认的道路,巴勒斯坦领导人将无法实现和平或繁荣。巴勒斯坦人永远都无法通过否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来实现自己的独立。 至于以色列,我们的友谊深深地植根于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对以色列安全的承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还将反对试图在国际论坛上仅对以色列进行指责的举动。但正是出于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必须实言相告:这种现状是无法持续的,为推动实现持久和平,以色列也必须采取有魄力的行动。 实际情况是,有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生活在约旦河以西地区。新技术将增加以色列保卫自己的难度。一个正在经历巨变的地区将促使民粹主义出现,这里的千百万人民 —— 而不仅仅是个别领导人 —— 必须相信和平是可能实现的。国际社会已对一个从未产生任何结果的无休止的进程感到厌倦。一个犹太人的民主国家的梦想无法通过永久占领来实现。 归根结底,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必须采取行动。不可能把和平强加给他们 — 美国不可能做到,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但无休止的拖延也不可能解决问题。美国和国际社会能够做到的是直言不讳地说明人人皆知的事实:持久和平必须有属于两个民族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作为犹太人家园的犹太国家以色列,另一个是作为巴勒斯坦人的家园的巴勒斯坦国;这两个国家都享有自决权,相互承认,和平共处。 因此,尽管这一争端的核心问题必须通过谈判解决,但有关谈判的基础是明确的:一个能独立生存的巴勒斯坦和一个有安全保障的以色列。 美国认为有关谈判应当产生两国格局,划定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约旦和埃及之间的永久边界,并划定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永久边界。我们认为,以巴边界应当以1967年的界线为基础,并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交换土地,使两个国家都有安全的、得到承认的边界。巴勒斯坦人民必须拥有主权、领土完整的国家,有权实行自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至于安全,每个国家都有自卫的权利,以色列也必须能够有力量保卫自己,应对任何威胁;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防范恐怖主义复苏,制止武器偷运,有效地保障边界安全。以色列阶段性的全面撤军应该与巴勒斯坦在一个非军事化的主权国家内部承担安全责任的过程相协调。对于这段过渡期的长短必须达成共识,安全措施的效力也必须得到证实。 这些原则为谈判奠定了基础。巴勒斯坦应该能够确知其国家的边界,以色列应该能够确知其基本安全得到保障。我知道这两个步骤本身并不足以解决冲突,因为此外还有两个充满感情纠结的问题:耶路撒冷的未来和巴勒斯坦难民的命运。但是,只要现在基于边界和安全问题向前迈进,就会以尊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和愿望的公正和公平的方式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打下基础。 我谨在此表明:认识到谈判需要始于边界和安全问题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而易举地重启谈判。具体而言,法塔赫( Fatah )和哈马斯( Hamas )最近公布的一项协议使以色列面对一个有正当理由的根本性问题:你如何能够同一个表示不愿意承认你的生存权的对手谈判?在接下来数周和数月的时间内,巴勒斯坦领导人必须对这个问题提出可信的答案。在此期间,美国、我们的四方集团( Quartet )伙伴以及阿拉伯国家必须继续尽力打破目前的僵局。 我知道做到这一点有多么困难。几代人以来,猜疑和敌意代代相传,有时候变得更加根深蒂固。可是我确信,大多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希望面向未来,而非自陷于过去的泥淖。我们在其儿子被哈马斯杀害的一名以色列父亲身上看到这种精神,他协助发起了一个组织,聚集痛失亲人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他说: “ 我逐渐认识到,进步的唯一希望在于认清冲突的面目。 ” 我们也在一名于以色列炮轰加沙( Gaza )时失去三个女儿的巴勒斯坦人身上看到这种精神。那位父亲说: “ 我有权利感到愤怒。许多人都以为我会仇恨。我对他们的回答是:我不会仇恨。让我们对明天充满希望。 ” 这是一个必须做出的选择──不仅是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中,而是在整个地区内──在仇恨和希望之间、在过去的枷锁和未来的承诺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一个必须由领导人和人民做出的选择,它会确定一个曾经是文明的摇篮和冲突的坩埚的地区的未来。 尽管未来的道路上充满挑战,我们依然有很多理由抱持希望。在埃及,我们在领导抗议的年轻人的努力中看到它。在叙利亚,我们在那些冒着弹雨呼喊 “ 和平、和平 ” 的人们的勇气中看到它。在受到毁灭威胁的城市班加西( Benzhazi ),我们在聚集于法庭广场庆祝未曾有过的自由的民众身上也看到它。在整个地区,那些挣脱魔掌的人们正在为获得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利而欢欣鼓舞。 对于美国人民来说,该地区的动荡情势可能令人不安,但是对背后的驱动力量并不感到陌生。我们自己的国家就是通过反抗帝国建立起来的。我们的祖先曾经打过痛苦的内战,将自由和尊严扩大到曾经饱受奴役的人们。如果不是过去的世世代代以非暴力的道德力量作为完善我们联邦的方式 — 共同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组织、游行及抗议,使我国的建国宣言变成真实,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这里: “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 我们必须以这些箴言为指导,对使中东和北非发生蜕变的变革作出反应 —— 这些箴言告诉我们,专制压迫必然失败,暴君必将垮台,每一位男男女女都拥有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并非易事。进步的道路不可能笔直向前,希望的季节总是伴随着艰苦。然而,美利坚合众国当初是建立在人民应当自治的信念上。现在,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坚定地站在那些正在争取自己权利的人们一边,知道他们的成功将会带来一个更和平、更稳定、更公正的世界。 多谢诸位,感谢你们每一个人。(掌声)谢谢你们。 结束。东部夏令时时间下午 1 : 00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iipdigital-mgck/index.html Read more: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46354cid=931475goto=new#comment_931475_li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933 次阅读|3 个评论
评“奥巴马的网络空间国际策略”
xupeiyang 2011-5-18 15:00
今天,奥巴马提出了“网络全盘计划----网络空间国际策略”,就是针对中俄等国家的。 大家看看今天的相关报道。 收集资料,写个评论。
个人分类: 网络技术|2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或美国快要完蛋啦!
热度 2 xupeiyang 2011-5-16 13:39
奥巴马称美国债务违约将严重冲击全球金融体系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16/c_121420598.htm NIH研究项目或面临严重缩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243.shtm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7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恐怖分子发誓复仇 奥巴马家人与亲戚安全受威胁
xupeiyang 2011-5-13 15:26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5/13/c_121412807.htm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是敌人? 谁是朋友?
热度 7 xupeiyang 2011-5-12 16:20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文革时期分得清,现在分不清啦! 他们是敌人还是朋友: 拉登 奥巴马 卡扎菲 菅直人 。。。。。。还有好多人呢。。。。。。 还有,国内到底还有没有阶级敌人?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3222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学习的责任-奥巴马在全美国开学第一天的演讲
热度 1 毛宁波 2011-5-12 12:15
视频地址 http://video.sina.com.cn/v/b/50018912-1561554021.html 吉尼亚州,阿林顿市,2009年9月8日 奥 巴 马 嗨,大家好!你们今天过得怎么样?我现在和弗吉尼亚州阿林顿郡韦克菲尔德高中的学生们在一起,全国各地也有从幼儿园到高三的众多学生们通过电视关注这里,我很高兴你们能共同分享这一时刻。 我知道,对你们中的许多人来说,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你们中的有一些刚刚进入幼儿园或升上初高中,对你们来说,这是在新学校的第一天,因此,假如你们感到有些紧张,那也是很正常的。我想也会有许多毕业班的学生们正自信满满地准备最后一年的冲刺。不过,我想无论你有多大、在读哪个年级,许多人都打心底里希望现在还在放暑假,以及今天不用那么早起床。 我可以理解这份心情。小时候,我们家在印度尼西亚住过几年,而我妈妈没钱送我去其他美国孩子们上学的地方去读书,因此她决定自己给我上课——时间是每周一到周五的凌晨4点半。 显然,我不怎么喜欢那么早就爬起来,很多时候,我就这么在厨房的桌子前睡着了。每当我埋怨的时候,我妈总会用同一副表情看着我说:“小鬼,你以为教你我就很轻松?” 所以,我可以理解你们中的许多人对于开学还需要时间来调整和适应,但今天我站在这里,是为了和你们谈一些重要的事情。我要和你们谈一谈你们每个人的教育,以及在新的学年里,你们应当做些什么。 我做过许多关于教育的讲话,也常常用到“责任”这个词。 我谈到过教师们有责任激励和启迪你们,督促你们学习。 我谈到过家长们有责任看管你们认真学习、完成作业,不要成天只会看电视或打游戏机。 我也很多次谈到过政府有责任设定高标准严要求、协助老师和校长们的工作,改变在有些学校里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机会的现状。 但哪怕这一切都达到最好,哪怕我们有最尽职的教师、最好的家长、和最优秀的学校,假如你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除非你每天准时去上学、除非你认真地听老师讲课、除非你把父母、长辈和其他大人们说的话放在心上、除非你肯付出成功所必需的努力,否则这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而这就是我今天讲话的主题:对于自己的教育,你们中每一个人的责任。首先,我想谈谈你们对于自己有什么责任。 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是有用之材,而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就是你们要对自己担起的责任。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让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但假如不在英语课上经常练习写作,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甚至设计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样流行的产品,或研制出新的药物与疫苗——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程上做上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名议员或最高法院法官,但假如你不去加入什么学生会或参加几次辩论赛,你也不会发现自己的才能。 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证,不管你将来想要做什么,你都需要相应的教育。——你想当名医生、当名教师或当名警官?你想成为护士、成为建筑设计师、律师或军人?无论你选择哪一种职业,良好的教育都必不可少,这世上不存在不把书念完就能拿到好工作的美梦,任何工作,都需要你的汗水、训练与学习。 不仅仅对于你们个人的未来有重要意义,你们的教育如何也会对这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今天你们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将会决定我们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 你们需要在数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你们需要在历史社科课程上培养出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来减轻和消除无家可归与贫困、犯罪问题和各种歧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公平和自由;你们需要在各类课程中逐渐累积和发展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去创业和建立新的公司与企业,来制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的增长。 我们需要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天赋、技能和才智,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假如你不这么做——假如你放弃学习——那么你不仅是放弃了自己,也是放弃了你的国家。 当然,我明白,读好书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我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很难把精力集中在专心读书之上。 我知道你们的感受。我父亲在我两岁时就离开了家庭,是母亲一人将我们拉扯大,有时她付不起帐单,有时我们得不到其他孩子们都有的东西,有时我会想,假如父亲在该多好,有时我会感到孤独无助,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因此我并不总是能专心学习,我做过许多自己觉得丢脸的事情,也惹出过许多不该惹的麻烦,我的生活岌岌可危,随时可能急转直下。 但我很幸运。我在许多事上都得到了重来的机会,我得到了去大学读法学院、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我的妻子——现在得叫她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了——也有着相似的人生故事,她的父母都没读过大学,也没有什么财产,但他们和她都辛勤工作,好让她有机会去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校读书。 你们中有些人可能没有这些有利条件,或许你的生活中没有能为你提供帮助和支持的长辈,或许你的某个家长没有工作、经济拮据,或许你住的社区不那么安全,或许你认识一些会对你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等等。 但归根结底,你的生活状况——你的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这些不是你去跟老师顶嘴、逃课、或是辍学的借口,这些不是你不好好读书的借口。 你的未来,并不取决于你现在的生活有多好或多坏。没有人为你编排好你的命运,在美国,你的命运由你自己书写,你的未来由你自己掌握。 而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地方,千千万万和你一样的年轻人正是这样在书写着自己的命运。 例如德克萨斯州罗马市的贾斯敏·佩雷兹(Jazmin Perez)。刚进学校时,她根本不会说英语,她住的地方几乎没人上过大学,她的父母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她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靠奖学金进入了布朗大学,如今正在攻读公共卫生专业的博士学位。 我还想起了加利福尼亚州洛斯拉图斯市的安多尼·舒尔兹(Andoni Schultz),他从三岁起就开始与脑癌病魔做斗争,他熬过了一次次治疗与手术——其中一次影响了他的记忆,因此他得花出比常人多几百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学业,但他从不曾落下自己的功课。这个秋天,他要开始在大学读书了。 又比如在我的家乡,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身为孤儿的香特尔·史蒂夫(Shantell Steve)换过多次收养家庭,从小在治安很差的地区长大,但她努力争取到了在当地保健站工作的机会、发起了一个让青少年远离犯罪团伙的项目,很快,她也将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去大学深造。 贾斯敏、安多尼和香特尔与你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和你们一样,他们也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但他们拒绝放弃,他们选择为自己的教育担起责任、给自己定下奋斗的目标。我希望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这些。 因此,在今天,我号召你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教育定下一个目标——并在之后,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实现它。你的目标可以很简单,像是完成作业、认真听讲或每天阅读——或许你打算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或在社区做些志愿工作; 或许你决定为那些因为长相或出身等等原因而受嘲弄或欺负的孩子做主、维护他们的权益,因为你和我一样,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能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或许你认为该学着更好的照顾自己,来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除此之外,我希望你们都多多洗手、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多在家休息,免得大家在秋冬感冒高发季节都得流感。 不管你决定做什么,我都希望你能坚持到底,希望你能真的下定决心。 我知道有些时候,电视上播放的节目会让你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觉,似乎你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腰缠万贯、功成名就——你会认为只要会唱rap、会打篮球或参加个什么真人秀节目就能坐享其成,但现实是,你几乎没有可能走上其中任何一条道路。 因为,成功是件难事。你不可能对要读的每门课程都兴趣盎然,你不可能和每名带课教师都相处顺利,你也不可能每次都遇上看起来和现实生活有关的作业。而且,并不是每件事,你都能在头一次尝试时获得成功。 但那没有关系。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最成功的人们往往也经历过最多的失败。J.K.罗琳的第一本《哈利·波特》被出版商拒绝了十二次才最终出版;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被学校的篮球队刷了下来,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他输了几百场比赛、投失过几千次射篮,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我一生不停地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我现在成功的原因。” 他们的成功,源于他们明白人不能让失败左右自己——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从失败中,你可以明白下一次自己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假如你惹了什么麻烦,那并不说明你就是个捣蛋贵,而是在提醒你,在将来要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假如你考了个低分,那并不说明你就比别人笨,而是在告诉你,自己得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 没有哪一个人一生出来就擅长做什么事情的,只有努力才能培养出技能。任何人都不是在第一次接触一项体育运动时就成为校队的代表,任何人都不是在第一次唱一首歌时就找准每一个音,一切都需要熟能生巧。对于学业也是一样,你或许要反复运算才能解出一道数学题的正确答案,你或许需要读一段文字好几遍才能理解它的意思,你或许得把论文改上好几次才能符合提交的标准。这都是很正常的。 不要害怕提问。不要不敢向他人求助。——我每天都在这么做。求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恰恰相反,它说明你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有不懂时,就向大人们求助吧——找个你信得过的对象,例如父母、长辈、老师、教练或辅导员——让他们帮助你向目标前进。 你要记住,哪怕你表现不好、哪怕你失去信心、哪怕你觉得身边的人都已经放弃了你——永远不要自己放弃自己。因为当你放弃自己的时候,你也放弃了自己的国家。 美国不是一个人们遭遇困难就轻易放弃的国度,在这个国家,人们坚持到底、人们加倍努力,为了他们所热爱的国度,每一个人都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不会给自己留任何余地。 250年前,有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他们之后奋起努力、用一场革命最终造就了这个国家;75年前,有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他们之后战胜了大萧条、赢得了二战;就在20年前,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们,他们后来创立了Google、Twitter和Facebook,改变了我们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 因此,今天我想要问你们,你们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你们将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你们能发现什么样的事物?二十、五十或百年之后,假如那时的美国总统也来做一次开学演讲的话,他会怎样描述你们对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 你们的家长、你们的老师和我,每一个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确保你们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来回答这些问题。例如我正在努力为你们提供更安全的教室、更多的书籍、更先进的设施与计算机。但你们也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我要求你们在今年能够认真起来,我要求你们尽心地去做自己着手的每一件事,我要求你们每一个人都有所成就。请不要让我们失望——不要让你的家人、你的国家和你自己失望。你们要成为我们骄傲,我知道,你们一定可以做到。 谢谢大家,上帝保佑你们,上帝保佑美国。
个人分类: 美国哈佛大学见闻|18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在开学第一天的演讲---很值得好好去听
热度 1 zls111 2011-5-12 09:43
教育的最重要一点在于师范,师范的价值是无限的,当然不是复制,是引导,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奋斗精神等。 你看奥巴马那种不用演讲稿就能讲的那么头头是道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师范,不要讲这种方式是美式什么的,终究是非常美的。 里面有还几个细节值得去欣赏,比如学生后面的老师,学校终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还有学生讲完后老师引导学生去迎接学生,还有奥巴马特意与学生留影,这一切才是我们教育所缺的。做到真的不是很难,为什么领导不是服务呢?为什么为人民服务那么难呢?做为人民服务的领导难道不好吗?我想每个人心中是善良的。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Immediate ReleaseSeptember 8, 2009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IN A NATIONAL ADDRESS TO AMERICA'S SCHOOLCHILDREN Wakefield High School Arlington, Virginia 12:06 P.M. EDT THE PRESIDENT: Hello, everybody!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everybody. All right, everybody go ahead and have a seat. How is everybody doing today? (Applause.) How about Tim Spicer? (Applause.) I am here with students at Wakefield High School in Arlington, Virginia. And we've got students tuning in from all across America,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12th grade. And I am just so glad that all could join us today. And I want to thank Wakefield for being such an outstanding host. Give yourselves a big round of applause. (Applause.) I know that for many of you,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nd for those of you in kindergarten, or starting middle or high school, it's your first day in a new school, so it's understandable if you're a little nervous. I imagine there are some seniors out there who are feeling pretty good right now -- (applause) -- with just one more year to go. And no matter what grade you're in, some of you are probably wishing it were still summer and you could've stayed in bed just a little bit longer this morning. I know that feeling. When I was young, my family lived overseas. I lived in Indonesia for a few years. And my mother, she didn't have the money to send me where all the American kids went to school, but she thought it was important for me to keep up with an American education. So she decided to teach me extra lessons herself, Monday through Friday. But because she had to go to work, the only time she could do it was at 4:30 in the morning. Now, as you might imagine, I wasn't too happy about getting up that early. And a lot of times, I'd fall asleep right there at the kitchen table. But whenever I'd complain, my mother would just give me one of those looks and she'd say, "This is no picnic for me either, buster." (Laughter.) So I know that some of you are still adjusting to being back at school. But I'm here today because 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discuss with you. I'm here because I want to talk with you about your education and what's expected of all of you in this new school year. Now, I've given a lot of speeches about education. And I've talked about responsibility a lot. I've talked about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for inspiring students and pushing you to learn. I've talked about your parents' responsibility for making sure you stay on track, and you get your homework done, and don't spend every waking hour in front of the TV or with the Xbox. I've talked a lot about your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for setting high standards, and supporting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and turning around schools that aren't working, where students aren't getting the opportunities that they deserve.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can have the most dedicated teachers, the most supportive parents, the best schools in the world -- and none of i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none of it will matter unless all of you fulfill your responsibilities, unless you show up to those schools, unless you pay attention to those teachers, unless you listen to you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and other adults and put in the hard work it takes to succeed. That's what I want to focus on today: the responsibility each of you has for your education. I want to start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you have to yourself.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has something that you're good at.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has something to offer. And you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yourself to discover what that is. That's the opportunity an education can provide. Maybe you could be a great writer -- maybe even good enough to write a book or articles in a newspaper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it until you write that English paper -- that English class paper that's assigned to you. Maybe you could be an innovator or an inventor -- maybe even good enough to come up with the next iPhone or the new medicine or vaccine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it until you do your project for your science class. Maybe you could be a mayor or a senator or a Supreme Court justice -- but you might not know that until you join student government or the debate team. And no matter what you want to do with your life, I guarantee that you'll need an education to do it. You want to be a doctor, or a teacher, or a police officer? You want to be a nurse or an architect, a lawyer or a member of our military? You're going to need a good education for every single one of those careers. You cannot drop out of school and just drop into a good job. You've got to train for it and work for it and learn for it. And this isn't just important for your own life and your own future. What you make of your education will decide nothing less than the future of this country. The future of America depends on you. What you're learning in school today will determine whether we as a nation can meet our greatest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 You'll need the knowledge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you learn in science and math to cure diseases like cancer and AIDS, and to develop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You'll need the insights and critical-thinking skills you gain in history and social studies to fight poverty and homelessness, crime and discrimination, and make our nation more fair and more free. You'll need the creativity and ingenuity you develop in all your classes to build new companies that will create new jobs and boost our economy. We need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to develop your talents and your skills and your intellect so you can help us old folks solve our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If you don't do that -- if you quit on school -- you're not just quitting on yourself, you're quitting on your country. Now, I know it's not always easy to do well in school. I know a lot of you have challenges in your lives right now that can make it hard to focus on your schoolwork. I get it. I know what it's like. My father left my family when I was two years old, and I was raised by a single mom who had to work and who struggled at times to pay the bills and wasn't always able to give us the things that other kids had. There were times when I missed having a father in my life. There were times when I was lonely and I felt like I didn't fit in. So I wasn't always as focused as I should have been on school, and I did some things I'm not proud of, and I got in more trouble than I should have. And my life could have easily taken a turn for the worse. But I was -- I was lucky. I got a lot of second chances, and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go to college and law school and follow my dreams. My wife, our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she has a similar story. Neither of her parents had gone to college, and they didn't have a lot of money. But they worked hard, and she worked hard, so that she could go to the best schools in this country. Some of you might not have those advantages. Maybe you don't have adults in your life who give you the support that you need. Maybe someone in your family has lost their job and there's not enough money to go around. Maybe you live in a neighborhood where you don't feel safe, or have friends who are pressuring you to do things you know aren't right.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circumstances of your life -- what you look like, where you come from,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what you've got going on at home -- none of that is an excuse for neglecting your homework or having a bad attitude in school. That's no excuse for talking back to your teacher, or cutting class, or dropping out of school. There is no excuse for not trying. Where you are right now doesn't have to determine where you'll end up. No one's written your destiny for you, because here in America, you write your own destiny. You make your own future. That's what young people like you are doing every day, all across America. Young people like Jazmin Perez, from Roma, Texas. Jazmin didn't speak English when she first started school. Neither of her parents had gone to college. But she worked hard, earned good grades, and got a scholarship to Brown University -- is now in graduate school, studying public health, on her way to becoming Dr. Jazmin Perez. I'm thinking about Andoni Schultz, from Los Altos, California, who's fought brain cancer since he was three. He's had to endure all sorts of treatments and surgeries, one of which affected his memory, so it took him much longer -- hundreds of extra hours -- to do his schoolwork. But he never fell behind. He's headed to college this fall. And then there's Shantell Steve, from my hometown of Chicago, Illinois. Even when bouncing from foster home to foster home in the toughest neighborhoods in the city, she managed to get a job at a local health care center, start a program to keep young people out of gangs, and she's on track to graduate high school with honors and go on to college. And Jazmin, Andoni, and Shantell aren't any different from any of you. They face challenges in their lives just like you do. In some cases they've got it a lot worse off than many of you. But they refused to give up. They chos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ives, for their education, and set goals for themselves. And I expect all of you to do the same. That's why today I'm calling on each of you to set your own goals for your education -- and do everything you can to meet them. Your goal can be something as simple as doing all your homework, paying attention in class, or spending some time each day reading a book. Maybe you'll decide to get involved in a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or volunteer in your community. Maybe you'll decide to stand up for kids who are being teased or bullied because of who they are or how they look, because you believe, like I do, that all young people deserve a safe environment to study and learn. Maybe you'll decide to take better care of yourself so you can be more ready to learn. And along those lines, by the way, I hope all of you are washing your hands a lot, and that you stay home from school when you don't feel well, so we can keep people from getting the flu this fall and winter. But whatever you resolve to do, I want you to commit to it. I want you to really work at it. I know that sometimes you get that sense from TV that you can be rich and successful without any hard work -- that your ticket to success is through rapping or basketball or being a reality TV star. Chances are you're not going to be any of those things. The truth is, being successful is hard. You won't love every subject that you study. You won't click with every teacher that you have. Not every homework assignment will seem completely relevant to your life right at this minute. And you won't necessarily succeed at everything the first time you try. That's okay. Som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ve had the most failures. J.K. Rowling's -- who wrote Harry Potter -- her first Harry Potter book was rejected 12 times before it was finally published. Michael Jordan was cut from his high school basketball team. He lost hundreds of games and missed thousands of shots during his career. But he once said, "I have faile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in my life. And that's why I succeed." These people succeeded because they understood that you can't let your failures define you -- you have to let your failures teach you. You have to let them show you what to do differently the next time. So if you get into trouble, that doesn't mean you're a troublemaker, it means you need to try harder to act right. If you get a bad grade, that doesn't mean you're stupid, it just means you need to spend more time studying. No one's born being good at all things. You become good at things through hard work. You're not a varsity athlete the first time you play a new sport. You don't hit every note the first time you sing a song. You've got to practice.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to your schoolwork. You might have to do a math problem a few times before you get it right. You might have to read something a few times before you understand it. You definitely have to do a few drafts of a paper before it's good enough to hand in. Don't be afraid to ask questions. Don't be afraid to ask for help when you need it. I do that every day. Asking for help isn't a sign of weakness, it's a sign of strength because it shows you have the courage to admit when you don't know something, and that then allows you to learn something new. So find an adult that you trust -- a parent, a grandparent or teacher, a coach or a counselor -- and ask them to help you stay on track to meet your goals. And even when you're struggling, even when you're discouraged, and you feel like other people have given up on you, don't ever give up on yourself, because when you give up on yourself, you give up on your country. The story of America isn't about people who quit when things got tough. It's about people who kept going, who tried harder, who loved their country too much to do anything less than their best. It's the story of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250 years ago, and went on to wage a revolution and they founded this nation. Young people.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75 years ago who overcame a Depression and won a world war; who fought for civil rights and put a man on the moon. Students who sat where you sit 20 years ago who founded Google and Twitter and Facebook and changed the way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So today, I want to ask all of you, what's your contribution going to be? What problems are you going to solve? What discoveries will you make? What will a President who comes here in 20 or 50 or 100 years say about what all of you did for this country? Now, your families, your teachers, and I are doing everything we can to make sure you have the education you need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m working hard to fix up your classrooms and get you the books and the equipment and the computers you need to learn. But you've got to do your part, too. So I expect all of you to get serious this year. I expect you to put your best effort into everything you do. I 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each of you. So don't let us down. Don't let your family down or your country down. Most of all, don't let yourself down. Make us all proud. Thank you very much, everybody. God bless you. God bless America. Thank you. (Applause.) END 12:22 P.M. EDT 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Remarks-by-the-President-in-a-National-Address-to-Americas-Schoolchildren/ 奥巴马在开学日的讲话作者:骆相伟 来源:xsk 点击:1108次 评论: 0 条 /*580*90,创建于2010-10-31*/var cpro_id = 'u261722'; 奥巴马在开学日的讲话 弗吉尼亚州,阿林顿市,2009年9月8日 嗨,大家好!你们今天过得怎么样?我现在和弗吉尼亚州阿林顿郡韦克菲尔德高中的学生们在一起,全国各地也有从幼儿园到高三的众多学生们通过电视关注这里,我很高兴你们能共同分享这一时刻。 我知道,对你们中的许多人来说,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你们中的有一些刚刚进入幼儿园或升上初高中,对你们来说,这是在新学校的第一天,因此,假如你们感到有些紧张,那也是很正常的。我想也会有许多毕业班的学生们正自信满满地准备最后一年的冲刺。不过,我想无论你有多大、在读哪个年级,许多人都打心底里希望现在还在放暑假,以及今天不用那么早起床。 我可以理解这份心情。小时候,我们家在印度尼西亚住过几年,而我妈妈没钱送我去其他美国孩子们上学的地方去读书,因此她决定自己给我上课——时间是每周一到周五的凌晨4点半。 显然,我不怎么喜欢那么早就爬起来,很多时候,我就这么在厨房的桌子前睡着了。每当我埋怨的时候,我妈总会用同一副表情看着我说:“小鬼,你以为教你我就很轻松?” 所以,我可以理解你们中的许多人对于开学还需要时间来调整和适应,但今天我站在这里,是为了和你们谈一些重要的事情。我要和你们谈一谈你们每个人的教育,以及在新的学年里,你们应当做些什么。 我做过许多关于教育的讲话,也常常用到“责任”这个词。 我谈到过教师们有责任激励和启迪你们,督促你们学习。 我谈到过家长们有责任看管你们认真学习、完成作业,不要成天只会看电视或打游戏机。 我也很多次谈到过政府有责任设定高标准严要求、协助老师和校长们的工作,改变在有些学校里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机会的现状。 但哪怕这一切都达到最好,哪怕我们有最尽职的教师、最好的家长、和最优秀的学校,假如你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除非你每天准时去上学、除非你认真地听老师讲课、除非你把父母、长辈和其他大人们说的话放在心上、除非你肯付出成功所必需的努力,否则这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而这就是我今天讲话的主题:对于自己的教育,你们中每一个人的责任。首先,我想谈谈你们对于自己有什么责任。 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是有用之材,而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就是你们要对自己担起的责任。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或许你能写出优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让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但假如不在英语课上经常练习写作,你不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甚至设计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样流行的产品,或研制出新的药物与疫苗——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程上做上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或许你能成为一名议员或最高法院法官,但假如你不去加入什么学生会或参加几次辩论赛,你也不会发现自己的才能。 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证,不管你将来想要做什么,你都需要相应的教育。——你想当名医生、当名教师或当名警官?你想成为护士、成为建筑设计师、律师或军人?无论你选择哪一种职业,良好的教育都必不可少,这世上不存在不把书念完就能拿到好工作的美梦,任何工作,都需要你的汗水、训练与学习。 不仅仅对于你们个人的未来有重要意义,你们的教育如何也会对这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今天你们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将会决定我们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 你们需要在数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你们需要在历史社科课程上培养出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来减轻和消除无家可归与贫困、犯罪问题和各种歧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公平和自由;你们需要在各类课程中逐渐累积和发展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去创业和建立新的公司与企业,来制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的增长。 我们需要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天赋、技能和才智,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假如你不这么做——假如你放弃学习——那么你不仅是放弃了自己,也是放弃了你的国家。 当然,我明白,读好书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我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很难把精力集中在专心读书之上。 我知道你们的感受。我父亲在我两岁时就离开了家庭,是母亲一人将我们拉扯大,有时她付不起帐单,有时我们得不到其他孩子们都有的东西,有时我会想,假如父亲在该多好,有时我会感到孤独无助,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因此我并不总是能专心学习,我做过许多自己觉得丢脸的事情,也惹出过许多不该惹的麻烦,我的生活岌岌可危,随时可能急转直下。 但我很幸运。我在许多事上都得到了重来的机会,我得到了去大学读法学院、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我的妻子——现在得叫她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了——也有着相似的人生故事,她的父母都没读过大学,也没有什么财产,但他们和她都辛勤工作,好让她有机会去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校读书。 你们中有些人可能没有这些有利条件,或许你的生活中没有能为你提供帮助和支持的长辈,或许你的某个家长没有工作、经济拮据,或许你住的社区不那么安全,或许你认识一些会对你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等等。 但归根结底,你的生活状况——你的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这些不是你去跟老师顶嘴、逃课、或是辍学的借口,这些不是你不好好读书的借口。 你的未来,并不取决于你现在的生活有多好或多坏。没有人为你编排好你的命运,在美国,你的命运由你自己书写,你的未来由你自己掌握。 而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地方,千千万万和你一样的年轻人正是这样在书写着自己的命运。 例如德克萨斯州罗马市的贾斯敏·佩雷兹(Jazmin Perez)。刚进学校时,她根本不会说英语,她住的地方几乎没人上过大学,她的父母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她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靠奖学金进入了布朗大学,如今正在攻读公共卫生专业的博士学位。 我还想起了加利福尼亚州洛斯拉图斯市的安多尼·舒尔兹(Andoni Schultz),他从三岁起就开始与脑癌病魔做斗争,他熬过了一次次治疗与手术——其中一次影响了他的记忆,因此他得花出比常人多几百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学业,但他从不曾落下自己的功课。这个秋天,他要开始在大学读书了。 又比如在我的家乡,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身为孤儿的香特尔·史蒂夫(Shantell Steve)换过多次收养家庭,从小在治安很差的地区长大,但她努力争取到了在当地保健站工作的机会、发起了一个让青少年远离犯罪团伙的项目,很快,她也将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去大学深造。 贾斯敏、安多尼和香特尔与你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和你们一样,他们也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但他们拒绝放弃,他们选择为自己的教育担起责任、给自己定下奋斗的目标。我希望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这些。 因此,在今天,我号召你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教育定下一个目标——并在之后,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实现它。你的目标可以很简单,像是完成作业、认真听讲或每天阅读——或许你打算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或在社区做些志愿工作;或许你决定为那些因为长相或出身等等原因而受嘲弄或欺负的孩子做主、维护他们的权益,因为你和我一样,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能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或许你认为该学着更好的照顾自己,来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除此之外,我希望你们都多多洗手、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多在家休息,免得大家在秋冬感冒高发季节都得流感。 不管你决定做什么,我都希望你能坚持到底,希望你能真的下定决心。 我知道有些时候,电视上播放的节目会让你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觉,似乎你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腰缠万贯、功成名就——你会认为只要会唱rap、会打篮球或参加个什么真人秀节目就能坐享其成,但现实是,你几乎没有可能走上其中任何一条道路。 因为,成功是件难事。你不可能对要读的每门课程都兴趣盎然,你不可能和每名带课教师都相处顺利,你也不可能每次都遇上看起来和现实生活有关的作业。而且,并不是每件事,你都能在头一次尝试时获得成功。 但那没有关系。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最成功的人们往往也经历过最多的失败。J.K.罗琳的第一本《哈利·波特》被出版商拒绝了十二次才最终出版;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被学校的篮球队刷了下来,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他输了几百场比赛、投失过几千次射篮,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我一生不停地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我现在成功的原因。” 他们的成功,源于他们明白人不能让失败左右自己——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从失败中,你可以明白下一次自己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假如你惹了什么麻烦,那并不说明你就是个捣蛋贵,而是在提醒你,在将来要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假如你考了个低分,那并不说明你就比别人笨,而是在告诉你,自己得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 没有哪一个人一生出来就擅长做什么事情的,只有努力才能培养出技能。任何人都不是在第一次接触一项体育运动时就成为校队的代表,任何人都不是在第一次唱一首歌时就找准每一个音,一切都需要熟能生巧。对于学业也是一样,你或许要反复运算才能解出一道数学题的正确答案,你或许需要读一段文字好几遍才能理解它的意思,你或许得把论文改上好几次才能符合提交的标准。这都是很正常的。 不要害怕提问。不要不敢向他人求助。 ——我每天都在这么做。求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恰恰相反,它说明你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所以,有不懂时,就向大人们求助吧——找个你信得过的对象,例如父母、长辈、老师、教练或辅导员——让他们帮助你向目标前进。 你要记住,哪怕你表现不好、哪怕你失去信心、哪怕你觉得身边的人都已经放弃了你——永远不要自己放弃自己。因为当你放弃自己的时候,你也放弃了自己的国家。 美国不是一个人们遭遇困难就轻易放弃的国度,在这个国家,人们坚持到底、人们加倍努力,为了他们所热爱的国度,每一个人都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不会给自己留任何余地。 250年前,有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他们之后奋起努力、用一场革命最终造就了这个国家;75年前,有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他们之后战胜了大萧条、赢得了二战;就在20年前,和你们一样的学生们,他们后来创立了Google、Twitter和Facebook,改变了我们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 因此,今天我想要问你们,你们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你们将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你们能发现什么样的事物?二十、五十或百年之后,假如那时的美国总统也来做一次开学演讲的话,他会怎样描述你们对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 你们的家长、你们的老师和我,每一个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确保你们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来回答这些问题。例如我正在努力为你们提供更安全的教室、更多的书籍、更先进的设施与计算机。但你们也要担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我要求你们在今年能够认真起来,我要求你们尽心地去做自己着手的每一件事,我要求你们每一个人都有所成就。请不要让我们失望——不要让你的家人、你的国家和你自己失望。你们要成为我们骄傲,我知道,你们一定可以做到。 谢谢大家,上帝保佑你们,上帝保佑美国。 http://fyeedu.net/info/115513-1.htm
2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俄惊人预言:中国一定会让美国付出惨痛代价
热度 1 bmzy 2011-5-11 16:26
 一、美国已形成挑战中国底线的心理惯性   奥巴马是喊着“变革”的口号上台的。现在,执政时间已近一年,奥巴马除宣布了一纸从伊拉克撤军的声明之外,世人没有看到他对小布什政府的战争政策,有任何重大“变革”之处。以中美关系考量,前任美国政府上台之初,首先在台湾问题上大肆挑战中国,只是因为后来出了“911”事件,美国需要中国帮助,双方在台湾问题上才没起太多龃龌。   现在的奥巴马政府,与前任比起来,“变革”的只有手法和外表:前任是声色俱厉毫不掩饰,现任是说着动听的话——如一踏上中国就说“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露着微笑的脸——不管是接见中国战略经济对话代表团,还是在北京外交应酬,奥巴马和希拉里都是春光灿烂。但是,前任扬起的是毛茸茸的虎掌,现任伸出的却是天鹅绒手套里的铁掌。比其前任的言辞恫吓来,现任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实质性伤害,后果更加深重。   自从苏联垮塌,美国把中国列为潜在战略对手之后,各届美国政府对华战略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小步慢逼,微笑绞杀。     美国利用中国维护中美关系的诚意,已经形成了与中国打交道的惯性心理:那就是咬一口,停一停;再进一步,咬一口。从老布什到现在的奥巴马莫不如是。   美国是食肉动物思维。由于从来没有受到过中国的有力反击,在美国对华政治思维中,根本没有所谓的中国核心利益和底线的概念。在它的潜意识里,对方不反抗,那就是还有再进一步的余地。   可以预料,如果中国不能像当年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一样,让美国形成一种“撞墙记忆”,未来中美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和实质性的顺利,这对世界和平都是很不利的。   二、俄罗斯的做法值得借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最初对美国也是十分热心和真诚,结果得到的是一副休克疗法的经济毒药,和北约东扩的继续冷战。鉴于已临绝境,俄罗斯在2008年8月,对美国怂恿下的一次地区挑衅,进行了迅猛的反击,并接着打出一套组合拳:弹道导弹瞄准美国部署在东欧的反导系统,在美国后院进驻战略轰炸机,向委内瑞拉大规模出售军火,与伊朗密切互动,对独联体中亲美国家进行武力威慑。   这一系列动作,看似激化了俄美关系,破坏了地区“和谐”,其实却从总体上阻挡住了美国的东进战车。这就是奥巴马突然宣布从东欧撤出反导系统的原因。   在美国示弱之后,北约宣布将和俄罗斯进行对话,美国的战略家还前去游说俄罗斯和美国战略结盟。不久前,美国又宣布将和俄罗斯进行军事演习,俄美关系迎来改善的良机。   奥巴马对俄罗斯的“变革”幅度巨大,前提乃是俄罗斯也给美国露出了食肉动物的牙齿,让美国读懂了强者的语言。   美国着名着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说:“如果认为新世界秩序仅仅是在布什家族及其党羽主导下制定的共和党的计划,那就错了。这是美国主导势力的机制性共识,它从19世纪末美国进行第一次帝国冒险,军事征服菲律宾、古巴和波多黎哥时就已成形。”   “曾经因对外国人开放的态度和轻松的生活方式受世界各地羡慕的美国,现在已经变成邪恶的强权,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其他很少得到报道的世界其他地区实施惨无人道的暴行和酷刑……传统上和平的美国,通过规模巨大、难以想象的社会改造、转型,已经从根本上变成一个处于永恒战争状态的斯巴达国家。”   俄罗斯对美国的战略反击和随后美国的改弦易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威廉。恩道尔对自己祖国的论述。战争国家一定是战争思维,而战争思维一定是避实击虚,欺软怕硬。美国敢对台湾出售军火,为什么不敢对车臣出售军火?   俄美关系在奥巴马上台以后的戏剧性转折,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美国并不是不会尊重别人,它只是不会尊重弱者。正是因为新中国当年的冲天豪气,美国最后才和新中国建立起正常关系。   三、制裁不会影响中美关系大局   奥巴马的对外政策顾问班子里有卡特前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他是冷战时期着名的地缘战略家。这至少从一个局部说明,历史并没有中断。   中国在和美国建交的同时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对美国的政治用语,也从“美帝国主义”急剧转为“西方发达国家”。良好的中美关系,的确对中国融入世界有巨大的帮助,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良多。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政策得当,人民勤劳的结果。美国从中国改革开放中得到的好处,比它从任何一个国家的交往中得到的都要多得多,八千亿美元的国债就是一个最直观的说明。中国的廉价商品在提升美国人生活质量,来自中国的资金,相当程度上支撑着美国的经济繁荣。   在30年的关系史上,中国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美国的事。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国家利益的扼制却不胜枚举,如1989年带头对中国进行全面制裁;1993年,美国公然搜查中国银河号商船;1996年,美国出动两支航母舰队,干涉中国台海演习;大规模对台军售150架战斗机;   1999年,美国公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美国在中国周边撞落中国战斗机;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把中国多年在伊拉克的利益一笔勾销;2008年,全球围堵奥运圣火传递;策动西藏骚乱;达尔富尔问题责难中国,准备设立非洲司令部。   2009年在中国周边构筑包围圈,向印度、越南出售军火……这还不算美国利用人权,民主,金融,贸易,石油,媒体,宗教,转基因食品、中国威胁论等非常规武器,对中国进行全面围堵。世界各地的演习中,以太平洋地区为最多。这些演习的主要组织者是美国,主要假想敌是中国。   在当今所有大国中,像中国这样,几乎对美国无限忍让的,一个也没有。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这种不对等的情况都是极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再继续下去的。   以当下的台湾问题论,中国已经让了美国六十年。但是,六十年的让步根本没有使美国良心发现,学会尊重别人。为了正常的中美关系,为了两岸关系,也为了地区和平,当然也为了自己的尊严,中国不应该继续吞咽美国源源不断制造的苦果。   根据国际关系对等的原则,中国有必要对美国的这种强霸行径,予以合理的制裁和适度的对抗,比如取消美国的某种商业利益,向美国的潜在对手出售重量级的军火,对美国的某种战略倡议予以否决。历史证明,美国只有在对付新对手的时候,才会对中国好点。   不能再用不痛不痒的抗议或中断军事交流等毫无用处的“生闷气”办法。老虎踩在竹签上才会止步,要让美国感到真正的疼痛,它才会知道中国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中国不是没有制裁美国的能力和办法,而是缺少勇气。一些人总是认为,对美国的制裁会招致美国的强烈反应,使中国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害。恰恰是这种畏惧心理,导致美国的得寸进尺。没有战争的决心,不会有和平的永驻;没有断腕的意志,也不可能真正维护自己的利益。   一根大棒打来,必须是另一根大棒架住,平衡才会建立。中国对美国进行制裁,从短期看,美国出于顾及“面子”的强横心态,或许会对中国挥舞大棒,但从根本上说,美国也不敢彻底搞坏中美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固然需要美国,美国经济复苏和未来发展同样需要中国。   没有中国,美国在当今世界政治、军事领域,将遭受更多的挫折。这都是被历史证明过的。世界是人类的世界,不存在谁离了谁活不成的问题。当年美国对中国进行核讹诈,军事威胁,没有吓倒中国;后来带头对中国进行全面制裁,中国不照样走过来了吗?今年美国又带头对中国发起“暴徒般”的贸易攻击,中国依然稳步前行。   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但和平不是求和。中国不愿意与美国对抗,这一点决不能被美国理解为中国害怕对抗。过去的一些做法,已经让美国的有些政客产生了这样的误解。在奥巴马当政期间,中国有必要以硬邦邦的行动告诉这个年轻的黑人总统,无止境的越界不会不招致报复。   我们不仅不允许美国继续在台湾问题上伤害中国,也不允许美国和其他国家,在其他问题上损害中国的利益。谁损害谁就要付出代价,这是世间公理。六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自立的力量,可以不仰人鼻息的生活。    未来的中国,要像一个正常的大国那样,不卑不亢,从容自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老口号,有必要重新叫响。我们需要财富,我们也需要尊严。     一个有尊严的大国,一个敢于维护自己利益的大国,一个敢于主持正义的大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将比只是空喊和谐口号、到处送钱的实际意义,大得多。新中国敢作敢为,为中华民族赢得世界尊重的经验,并没有过时。 (文/早安)
个人分类: 转载|139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在发表击毙本拉登演讲后做后空翻
wcwcsong 2011-5-10 20:29
奥巴马在发表击毙本拉登演讲后做后空翻 http://www.zaobao.com/photoweb/pages3/obama110510.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1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竞选回答《Nature》有关科学的18个问题
yonglishi 2011-5-9 13:28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英国《自然》杂志邀请两位总统候选人回答与科学相关的18个问题。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书面回答了问题,但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的竞选团队拒绝了这一邀请。之后,奥巴马补充回答了《自然》提出的有关与生物安全、核武器实验室和美国参与国际项目等8个问题。 作为总统,通过在未来10年中将基础研究的经费翻一倍,我将加强对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数学和工程学领域基础研究的资助,支持科学家并恢复美国科学的领导地位。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feature/
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母亲:影响奥巴马一生的人
seawan 2011-5-9 10:43
【母亲节,转一篇文章学习学习;下划线是我加的,仅说明我在阅读的时候有些需要我本人留心的内容】 她18岁就放弃学业,怀孕生子,后来却读到人类学的博士 学位;她是美国的白人女子,把家安在印尼却如鱼得水;她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慈母,却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她还是一个 浪漫的实用主义者 ,很容易被感动 得流泪, 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却从容不迫 。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说,她是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她是我所知道的最仁慈、拥有最高尚灵魂的人,我身上最 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这个人就是奥巴马的母亲——安·苏托洛。当奥巴马成为许多美国人心目中的政治偶像时,人们忍不住要追寻他的成长之路。最近一期 《时代》周刊封面文章就讲述了少为人知的这位母亲的故事。 奥巴马微笑时,看起来很像母亲。 幼年的奥巴马和母亲安·苏托洛在一起。1995年,52岁的安死于子宫癌。 奥巴马的外祖母。 奥巴马夫妇两人向支持者招手。 有人说奥巴马的母亲是个梦想家。她作出冒险的决定,而她的孩子们必须去承受这些选择的后果。她两次都跟来自异国的了解不多的男子结婚。两次婚姻也都失败了。她不得不依赖父母和朋友帮她养育两个孩子。 “她经常哭,”奥巴马同母异父的妹妹玛雅·苏托洛说,“看到动物或者儿童被虐待,看了一部伤心的电影,她都会哭。”但在玛雅眼里,母亲也是勇敢的。“她很能干。她经常骑着摩托车出去做田野调查。她能看到问题的核心,她知道谁要为此负责。” 在奥巴马身上,深深地烙着母亲的烙印。从他的竞选演讲中,人们可以发现他跟母亲一样对未来都有一点盲目的 乐观 。许多以前从不过问政治的人看中了奥巴马犀利的口才主动捐款给他,而这也是从母亲身上继承而来。奥巴马能感动成千上万跟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不能不说这归功于那个把他带入不同文 化背景的母亲。 第一次婚姻 18岁成为黑人的新娘 她出生于1942年,比希拉里早5年。她的父母给她起了一个男孩名“斯坦利”。她一直到高中都没有改名,尽管在此期间她不得不忍受人们对她名字的取笑。 她的父亲是家具推销员,哪里有好机会就举家搬到哪里,所以她18岁之前搬过5次家,在美国的四个州生活过。斯坦利继承了父亲身上不安分的性格。她高中时就开始读 哲学课程 ,还经常参加咖啡馆的哲学讨论会。“她非常聪明,性情安静,喜欢结交朋友,参加各种活动。”她的一位高中密友这样回忆她。 斯坦利高中毕业后,父亲到夏威夷州寻找新机会,于是,她成为夏威夷大学的新生。在夏威夷大学,斯坦利正式改名为安——一个女性化的名字。安在俄语课上认识了奥巴马的父亲。他是第一个入读夏威夷大学的非洲人。他的同学回忆称,他有着磁石般的魅力, 口才 极好。 当年秋天,安开始跟老奥巴马成双成对。上世纪60年代初,在夏威夷,白人跟黑人的恋爱还是不同寻常的。1961年2月,在相识7个 月后,奥巴马的父母结婚了。当时,安已有三个月身孕。他们结婚没邀请任何人,朋友都是事后才知道。他们到底是为何结婚?对奥巴马来说,至今仍是个谜。即便 是人们对早婚见怪不怪的1961年,安也结婚太早了。那一年,她才18岁。 奥巴马1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离开夏威夷到 哈佛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老奥巴马有自己的计划:回到肯尼亚,为祖国的发展效力。他想带着 在美国的妻儿一起回去,但是他在非洲老家还有妻子。最后,安决定不跟他去非洲。“她没有心存幻想。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来自一个家长制社会。”老奥巴马 的大学同学说。 1964年1月,安在结婚三年后提出离婚,身在哈佛大学的老奥巴马没有提出异议。父母离婚后,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 第二次婚姻 跟留学生丈夫来到印尼 安做了当时大多数美国女性都不会做的事情:她嫁给一位非洲人,有了孩子又离婚。在人生的这个十字路口,她的人生道路可能会变得更加狭窄——她那么年轻,又被社会边缘化,而且必须独力抚养孩子。 奥巴马两岁时,安重返校园,将小奥巴马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在夏威夷大学,她又遇到一个外国留学生——罗罗·苏托洛。苏托洛 脾气不错 ,喜欢跟安的父亲一起下棋,也喜欢跟小奥巴马玩摔跤。1967年,奥巴马6岁那年,苏托洛向安求婚。 几个月后,小奥巴马和母亲跟随继父回到印度尼西亚生活。罗罗·苏托洛的家在雅加达郊区。那里没有电,道路也不平坦。其时,苏哈托的统治刚刚开始,物价飞涨,通胀高达600%,各种物品都紧缺。 奥巴马入读当地一所天主教学校。他很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他是外国人,而且因为他长得比当地人都要强壮。但是, 他似乎并不在意别人的取笑 ,并不介意别的小孩叫他“黑鬼”。 安渐渐地向印尼的生活方式靠拢,可是她的丈夫却变得越来越西化。他在一家美国石油公司一路晋升,常带她参加各种晚宴,晚宴上的白人 男子喜欢吹嘘他们打高尔夫的球艺,而他们的妻子则喜欢抱怨自己的印尼仆人。她渐渐厌倦了这种生活,尽管他们两人很少争吵,但两人的共同点越来越少。 安在美国驻印尼大使馆得到一份教职。那段时间,她每天早上4时就走进儿子的房间,教他英语。她没法送儿子去精英云集的国际学校,所 以担心儿子不够上进。在天主教小学读了两年后,奥巴马转到离新家较近的一家印尼公立小学。他是学校里唯一的外国学生,不过他会说印尼语,不久就交了一些新 朋友。 安竭力在儿子的人生中补上黑人那一课。下班回来的她会带回美国民权运动的书籍,以及美国“福音歌女皇”—— 黑人歌手玛哈丽亚·杰克逊 的磁带。她期冀种族融合,安给女儿买的布娃娃有着各种肤色,玛雅说,就“像一个联合国”。 1971年,奥巴马10岁时,母亲把他送回夏威夷的外祖母身边,入读精英预备学校。 为了让儿子受更好的教育 ,她不惜跟儿子分离,可以看出,她是多么重视教育。一年后,安带着女儿回到夏威夷,却把丈夫留在身后。 她开始攻读夏威夷大学的硕士学位 ,研究印尼人类学。在这段时间,作为人类学工作者, 奥巴马的继父频频到夏威夷跟他们会面,但是他们再也没有一起生活过。1980年,安提出离婚。就像对奥巴马的生父一样,她还一直跟罗罗保持联系,并且没有索要赡养费。    奥巴马回忆母亲: 未能送终永生遗憾 在跟儿女挤在一间小公寓里, 靠助学金生活了三年后,为了完成博士学位 ,安决定回到印尼做田野调查。14岁的奥巴马告诉母亲自己不想跟去。他厌倦了再去适应一个新环境,他也喜欢上了外祖父母给他的自由。安没有勉强儿子。 在印尼,安曾跟朋友们开玩笑说,她的儿子似乎只对篮球感兴趣。她的同事回忆说,当时,她曾为儿子缺乏社会责任感而深深失望。在印尼, 安致力于帮助穷苦的女性 。此时,奥巴马在10000多公里外的芝加哥, 作为社工领袖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 。安的朋友们说,安对奥巴马的职业前景感到欣慰,跟朋友们谈话时总是提及自己孩子的最新进展。“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有多么聪明。”安的朋友乔治娅·麦考利说。 1992年,奥巴马的母亲终于完成了自己的 博士论文 ,为此她已奋斗了 近20年 。这篇长达 1000页的论文 是对印尼农村铁匠业的分析。1994年,安在雅加达一个朋友家 吃饭时感觉剧烈的胃痛 。当地一名医生诊断为消化不良。几个月后,她回到夏威夷检查时却发现是卵巢和子宫癌。1995 年,52岁的安去世。 奥巴马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是母亲临终前他没有陪在身边。他飞到夏威夷跟家人一起把母亲的骨灰撒到太平洋。从此,母亲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走向政治前台,参加总统竞选。派鲁索说,“贝拉克微笑时,看起来很像安。他笑起来跟母亲一样灿烂。”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2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除掉拉登也是个生物学课题 (转)
liangqunlu 2011-5-7 18:20
PI来了又走了,从克林顿,布什到奥巴马,3代PI,十几年过去了,定位拉登基因一直 是个难题。用尽了各种高科技手段,牺牲了众多大兵phd的青春或者生命,还是巴马的 团队几乎在最后时刻撞了大运,靠跟踪partner信使搞定了拉登的位置,然后把拉登彻 底地knock out了。 于是乎,奥巴马的CNS发表了,他也可以光荣的宣布: 我是第一个knock out本拉登的, 意义重大,二次诺奖。。嘿嘿 运气,绝对的运气,生物学里头,如果没有运气,绝对的灰头土脸。 拉登基因被knockout好几天了,世界表型似乎没有什么变化,除了拉登homolog们要扬 言复仇。只见transcript增加,没见到蛋白变化。没意义。 一个拉登没了,旁路途径的拉登活性可能就要增加了。如此解释,这分明就是在 discussion里面耍赖么。 耍赖没关系,这也是idea啊,可以继续骗funding啊,继续寻找拉登homolog么,招一堆 大兵继续敲,不然大兵们闲着也容易闹事啊,还不如锻炼升级。 终于敲完了,世界太平了吗? 显然没有,于是得出结论,世界和平和拉登没有关系。 然后呢,研究热点转移了,拉登过时了,或者,换个别的基因继续敲吧 =================================== 其实吧,本拉登本身是个非特殊的gene,正因为表型极强破坏力极大,进化中是个极度 危险的因子,所以就这这些年的研究定位过程中,本拉登gene在强大的环境选择等进化 压力下,已经快速退化为pseudogene了,现在研究人员再敲除它,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实 际意义或者表型了。但是不排除,当选择压力消失后,经过一段时间,这个pseudogene 会通过复制或者转位,重新以另一种形式复活,亦未可知。 ==================================== 这个系统太复杂了,buffering的机制太强大了,KO一个是看不出啥表型的:短 期内可以看到有一些蛋白活性增加,比如聚团到白宫或者ground zero,股市稍有波动 ,长期来说没有影响。 要看到较明显的表型,还是要区段删除,或者把整个family干掉,比如搞掉世贸大厦, 或者敲除花街。 要看到lethal的表型的话那就更难了,唯有火星撞地球,或者引爆所有核弹…… ============================== 嗯,看来本拉登的确不是一个essential基因,也不是lethal。也不大影响发育。这种 基因不少啊,平时也没有多少人关注。关键是有人捧臭脚,变成一个fashion的基因。 你看,knockout刚做出来,表型鉴定还是非常的preliminary,这个senior author奥巴 马今天就要在柳腰Golden Conference上做keynote speech了。 ================================ 其实这个基因是当年老板自己做postdoc的时候knockin的 ================================ 其实,小布什成功地进行了多年Knock down. 巴马这个Knock out, 不一定有knock down效果好,也就是有轰动效果而已。 ================================== 其实本来只是要transient express一下的,没想到整合进去了,并且突变了,还 acquire了一个超强的promoter。。。 ==================================== 已经有同胞学者发现此knockout作假ps的证据, http://tt.mop.com/read_9406500_1_0.html 估计是老板Obama此前无突出成绩,仅靠位高权重而获诺贝尔的压力过大,鉴于群众的 微辞,急于拿出点成绩,造假弄出来这个东西,现在骑虎难下,估计会皮厚跟大家死磕 到底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收看拉登击毙过程,这张照片说明了什么 ?
热度 1 wliming 2011-5-7 10:41
奥巴马收看拉登击毙过程,这张照片说明了什么 ?(朝鲜201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政治题 本题10分) 答:1.说明这个国家很没有君臣之道,居然把一个国家总统蹲到角落了 2.说明这个国家很野蛮,总统坐的小板凳,员工坐的太师椅 3.说明这个国家很落后,国家领导人的笔记本电脑最少都3年以上了 4.说明这个国家很穷,国家领导人的桌子上居然不是茅台,而是白开水 还不是瓶装的,只是一个烂一次性杯子 5.说明这个国家房价很高,国家元首开会的地方居然没有厕所大 6.说明这个国家需要唱红歌,国家元首听取报告的办公室里面居然只有一把太师椅,而且领导在角落里坐着小板凳 7.说明这些员工需要学习孔孟思想,居然没有对自己的元首形成簇拥状,这让一个国家蒙羞,让名族扫地 8.穿军装那个该河蟹了,因为他坐了总统的太师椅 9.说明这个国家基础建设很差,国家总统办公的地方,墙居然很脏 10.希拉里可以退位了,作为唯一的女性,居然没有坐在总统的大腿上给总统按摩,而是专心的听报告,还离的很远.
个人分类: 娱乐|113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在白宫实时观看拉丹被击毙
xupeiyang 2011-5-4 19:55
奥巴马在白宫实时观看拉丹被击毙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孙锡良:本•拉登——美国——恐怖主义——世界未来!
热度 1 白荷飘香 2011-5-4 11:25
孙锡良:本•拉登——美国——恐怖主义——世界未来! 孙锡良 孙锡良:本•拉登——美国——恐怖主义——世界未来!           公元2011年5月1日,奥巴马终于宣布:本•拉登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同日,无数美国人在白宫门前庆祝胜利,数亿西方国家的人民在欢庆反恐怖主义的阶段性胜利,奥巴马第一时间“颤颤兢兢”地宣读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时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的不可回复让人时刻记着它的珍贵性,它无限向前的延长性又让人对历史的认识变得更成熟理性。本•拉登的死早已经无法让世人想象到9.11的残酷,更不能激发世人对美国“正义感”的支持和悲情角色地位的认同,时间让人想到更多的是:死亡只是一个结果,过程和方式也许只与你所处的地位相关。       一谈到本•拉登,大家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这个东西是一个近现代的新事物,是人类斗争过程新变化的伴生产物,到底该如何定义它恐怕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非武装力量”为基础的定义方式到目前为止并不是一个取得公认的世界准则,如果我们把美国、本•拉登、恐怖主义和世界未来串联起来进行一下论述,也许更有助于大家对世界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     首先谈谈恐怖主义的人性思考?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即便是联合国,它也没有令人信服的权威内涵,我更不能做得更好。我始终在想:把一件事情上升到“主义”的高度,必然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个案就不是主义讨论的范畴。从人性的角度讲,什么事情会让人恐怖?是不是死亡?大体上应当是的,如果死亡都不恐怖,也就无所谓恐怖的存在。如果把“死亡的归宿”列为恐怖标准的话,恐怖主义行为与战争好象并没有本质区别,9.11让3000多人死亡,伊拉克战争让十多万人死亡,对于那些死去的人来说,归宿都是“死”,到底是本•拉登让人恐怖还是美国让人恐怖?不同信仰的人自有不同的说法,我不会作出个人结论。这里面最大的争论点仍然是“武装人员与非武装人员”,双塔大厦里死亡的精英都是非武装人员,伊拉克死亡的平民也多是非武装人员,前者被定义为“因恐怖而死”,后者被定义为“因反恐战争而死”,谁到底死得更冤,也许只有10多万冤魂和3000多冤魂在“地府”里进行论战才可以得出合理结论,因为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死去的冤魂是如何思考的,他们到底会憎恨谁只有鬼知道,人是不知道的。如果不把“死亡的归宿”作为恐怖主义的评判标准,改用“死亡方式”来作为标准的话,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的恐怖主义定义之所以会很大程度上得到认同,主要是基于“非武装”的正义性,一般人都认为:我们是平民,我们是非武装人员,平时也缺少武器准备,打击恐怖主义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安全。表面上看是非常好理解的,也的确迎合了更多人的利益。然而,如果大家仔细想想已经过去的近现代历史及21世纪的新历史,不难发现:恐怖分子的炸弹与北约军人的炸弹效果完全一样,伊拉克和阿富汗平民被炸死后的死尸形象绝不比9.11死亡的死尸更加有尊严和更加灿烂,阿富汗平民在庆祝婚礼过程被“误炸”后的肢体横飞绝对不是“非武装人员”的应有归宿,然而,北约组织中并没有谁因此被定义为恐怖主义行为,理解了这一点,我想大家也许会更加广义地思考恐怖主义的局限性。无论是以“死亡的归宿”为标准还是以“死亡的方式”为标准,目前的恐怖主义定义都无法找到一个绝对的让正义人士解释得圆满的理由,如果硬要下一个确切定义的话,我想这样说可能更贴切一点:强者主导下的人类死亡是正义行动,弱者主导下的人类死亡就是恐怖主义!       其次谈谈恐怖主义的现实政治需要。“恐怖主义”这个词自产生之日起,就没有摆脱其政治属性,今天也不例外,西方国家定点清除一个国家的合法领导人及其亲属(哪怕是三岁小孩)亦算正义行动,这就是政治,没有任何人敢定义其为“恐怖主义”。9.11之后,美国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控制世界的工具——打击恐怖主义。这不仅仅是国内政治的需要,也是美国国际战略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拉登不是害了美国,而是帮了美国,奥巴马在宣布本•拉登死亡的同时,内心毫无疑问也暗自感谢本•拉登的历史价值所在。善良的中国人可能永远都无法相信以“慈善、民主、人权”为顶级信仰的白人对于自身利益需要的阴暗一面,对西方来说,本•拉登算什么?再来一个本•拉登又未尝不可。利比亚的反对派即便在承认自己的阵营中有少数基地恐怖分子存在的情况下,西方阵营为什么仍然坚定地空袭政府军而支持反对派呢?真是为了让利比亚人民感受民主之福吗?真是要让利比亚人民享受人权尊严吗?莫非西方国家的政治人物认为卡扎菲连“基地恐怖分子”都不如吗?哈哈,恐怕没有人相信这个推理。西方国家的人民也许真的害怕恐怖分子,这是与世界各国人民一样的共性,但西方政治家并不害怕恐怖主义的存在,因为,人类的历史反复证明:人民死亡的过程就是政客发光的过程。21世纪刚刚开始,各个大国在没有找到新的政治对抗和军事决战准备之前,打击恐怖主义仍将是所有政治家必须提倡的共同政治任务之一,除非新的对抗和新的世界大战再次爆发,混战之下,人类才会模糊“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     第三想谈谈如何分类处理打击恐怖主义?我质疑恐怖主义的定义并不意味着我对恐怖主义的支持,打击恐怖主义的任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搞清楚对哪些范围的恐怖主义进行打击?要确定范围,首先就要重新确立世界标准,以便分类处理,进而不会引起更多的恐怖主义。如果仍沿用“非武装人员”的标准,那么,借打击恐怖主义为名的战争主动方也必须严格地遵守此种标准,一旦自身陷入让无数平民“被误炸”的施行一方,必须有人为此负责,“误炸”与恐怖主义没有任何区别,让阿富汗平民为本•拉登殉葬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行为本身不值得指责,相反应当受到表扬,但是,反复的视生命如儿戏就撕破了其打击恐怖主义的“正义面孔”,任何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必须是准确可靠的,必须是建立在保护平民生命安全基础之上的,如果“误炸”能成为常规借口,恐怖分子也可以利用这个借口,他们也可以说9.11事件死者中就有他们怀疑中的敌人,这样一来,两者之间谁都没有权力指责对方。打击恐怖主义更加应当做到精、准、狠,这一点,我认为西方国家应当学习中国的经验,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政府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比以人权自居的美国做得好很多,中国在打击恐怖主义的过程中,始终以“恐怖分子”作为唯一打击对象,而西方国家则持“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理念,“误炸”不可避免地经常性发生,随着“误炸”的次数增多,恐怖分子的队伍只会不断壮大,范围也只会越来越广,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性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人类并非天生就是想死的,谁不想活得更好?为了真正减少恐怖主义,一方面除需要继续打击针对人民的恐怖主义行为之外,有必要把“误炸恐怖主义”也列为被打击对象,必须要有人用生命来为“误炸”负责,否则,强权主导下的“误炸恐怖主义”最终会让世界上所有打击恐怖主义行动均演变成另一种恐怖主义,“国家恐怖主义”取代“组织恐怖主义”并不会让人类更加安全,相反,只会更加危险,所有“人类灭亡人类”的行为本质上都很恐怖!     第四想谈谈未来世界的变化会是什么样子?本•拉登之死与其说是一个结束,不如说是一个开始,大多数人也意识到了未来也许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但大多数人只局限在“恐怖行为变多与变少”的方向性讨论,我的理解也许不在此处,变多变少的讨论本身没有多大意义,10万人死亡的意义与3000人死亡的意义谁认真去比较过吗?没有。我在想,本•拉登之后,美国将如何安排新的“热点”,美国主导世界决不是不需要理由的,本•拉登之死,对美国来说,结束的是前十年的热点,开始的后十年的新热点,前十年,本•拉登让美国毫无争议地在世界各地区因为反恐部署军力,顺其自然地让美国进入中亚,莫明其妙地让萨达姆被一根绳子束死于世人的眼皮底下,美国几乎实现了它想要达到的所有目的,即便是经受了所谓的“百年经济大危机”,美国也没有从皇帝的龙椅上挪动半步。未来的世界怎么办?还是由美国安排吗?还是以恐怖主义为旗帜吗?还是以征服小国为目标吗?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章《国际气候多变,中国应做到“三个定位”》,文中提到过近期世界秩序变化的性质,小国之乱本质是大国之争,我对未来十年甚至是五十年的基本判断是:恐怖主义的旗帜将逐步变为一面副旗,主旗将回归到大国的主导权之争,对美国来说,比本•拉登对美国更有威胁的是全球大国的觉醒,美国未来的战略调整,短中期将围绕中国及亚太地区,长期战略将围绕“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规划,美国如果自己不愿意从“世界皇帝”的龙椅上下野,注定如同历史上所有帝国一样被强行拉下马。     结束语:恐怖主义是过去时,是现在时,还是将来时,“人类灭亡人类”的行为注定是恐怖的,注定是悲伤的,也注定是难以回避的,这是一个“永远不过去时”!当地球上最后一个人消失的时候,恐怖主义将划上圆满的句号!       ——孙锡良(转载须署名)             关键字: 本拉登 美国 恐怖主义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分享到:
个人分类: 网络时评转帖|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本拉登死了吗?
白荷飘香 2011-5-4 11:23
刘仰:本拉登死了吗?----转帖 刘仰 本拉登死了。在此之前,曾经有过6次传言,都说本拉登死了,这是第七次,估计是真死了。关于这一次本拉登死亡的细节,没必要说太多。美国开始说是无人机轰炸,后来说是海豹突击队。奥巴马在充满文艺腔的讲演中有不少谎言,他说他签署的是“抓捕”本拉登的命令,还说要将本拉登绳之以法,实际上是开枪爆头而死。有消息说,早在几个月前,美国就已经决定,不要活的,只要死的。事实上,美国很可能根本不想审判本拉登,因为美国讨厌那些可能为本拉登(国际黑社会头子)辩护的律师。奥巴马还说击毙本拉登的行动很好地考虑了平民的安全,事实上,报道说,击毙本拉登的现场有几名男女死亡和受伤,不知道他们算不算平民。 我们细究这些内容,没有多大的意义。短暂的意义,如同本拉登之死对于股市的影响一样,涨一下潮,很快就会退去。就在几天前,奥巴马刚刚任命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接替国防部长的位置。与击毙本拉登放在一起,显然是一个论功请赏。但是,如果本拉登先死,再任命中情局局长为国防部长,痕迹太明显。所以,先任命,后击毙,时间上的安排,像是巧合,其实是精细的导演。宣布本拉登死亡之后的很多消息、报道,应该也有不少属于策划和导演,真实性令人怀疑。本拉登之死显然是美国的一个长期的策划,其后的新闻报道很多都有假新闻的嫌疑。本拉登之死的真相,现在看到的,很可能不是真相,或不是全部真相。唯一真实的,可能只有本拉登真的死了。 我们反对以暴易暴。这是在本拉登被击毙后我最想说的话。 本拉登出生富裕的阿拉伯贵族家庭,本来,他完全可以做一个良民,做一个富裕的良民,或者做一个富裕的没良心的有钱人。如果那样的话,也许会有很多媒体追捧着本拉登的金钱,和他很多老婆的故事,渲染一个阿拉伯富豪、一个花花公子的花边新闻,为大众提供娱乐,为媒体赚点奶粉钱。但是,本拉登没有那样做,他的命运改变了。首先为他改变命运的是美国,美国想把本拉登从一个良民改造成反抗暴政的英雄。本拉登也就真的放弃一辈子做有钱良民的命运,开始把自己塑造成英雄。我们不能否认,最初把本拉登推上英雄地位的,就是美国。这个英雄的形象就是反抗外来入侵的暴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本拉登发现,赶走了一个暴政,来到的依然是一个暴政。本拉登要继续当英雄,只是把反抗暴政的目标朝向了美国。从此,本拉登就从美国塑造的英雄,变成了美国眼中的草寇。他再也不可能回去做良民。 离911事件10周年纪念日,还有四个多月,本拉登被终结了。奥巴马豪迈地说:本拉登被击毙,说明美国是无所不能的。亏他说得出口。动用全世界最精良的武器、最精锐的部队,最尖端的技术,对付一个只有几支冲锋枪的草寇,居然花了整整10年,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我们更应该想一想,一个并没有百万雄师的草寇,如何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心腹大患?一个原先的良民,如何就成了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到处流窜藏身的草寇,为何就能让美国寝食难安?本拉登死了,新的本拉登还会出现吗?诞生本拉登这样的草寇的社会土壤,是否依然如故?如果这个由美国主导的世界,不断催生出旧的、新的、大的、小的本拉登,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本拉登并不是一个穷的活不下去、不得不揭竿而起的无产者,他是一个有钱人,却愤而用自己的金钱来反抗美国。美国是否该问一问,为什么?估计今年“911”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本拉登之死会成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美国是否该问一下自己:诞生本拉登的土壤消失了吗?未来,在世界各地,是否还会有新的本拉登不断涌现? 本拉登之死,是美国精心实施的一场国家暗杀。这场国家暗杀行动与不久前北约针对卡扎菲的暗杀如出一辙,卡扎菲29岁的儿子在一处民宅中被炸死,还有卡扎菲的3个孙子。媒体没有报道那三个孩子的姓名、年龄和照片。这就是被某些人称为先进而人道的西方文明,他们一方面以人道的名义宣布要废除死刑,或者尽量少地使用死刑,另一方面又在对其他国家的平民、妇女儿童大开杀戒。的确,他们是有理由的。他们说,本拉登造成了3000个美国人的死亡,所以他罪有应得。但是,这种时候,他们为何不以废除死刑的同样理由,反对战场上的杀戮呢? 本拉登从一介平民,走向了以暴易暴的道路,而美国和欧洲,所谓的西方文明,依然在用以暴易暴的方式向全世界展览他们的杀人成果。除了本拉登、卡扎菲的儿子这些我们能够知道名字的人,还有多少像卡扎菲孙子那样无数没有名字的平民死于非命?在伊拉克,美国故意用虚假情报而发动战争,造成平民死亡的人数,已超过100万。美国在中东地区无条件地支持以色列,造成多少阿拉伯民众死亡或无家可归,已难以统计。如果说本拉登因为以暴易暴,最终死于暴力。那么,美国是否知道,它的战争机器造成的死亡,未来,每一个都会发芽的;未来,每一个发芽种子都有可能成为新的本拉登。如果美国不能回答“为何那么多人要反美”这个问题,本拉登之死,对于美国的未来就没有多少价值,更多的只有负面意义。否则,美国为何要担心恐怖主义报复?为何要提醒美国公民在世界各地提高戒备?这就是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吗? 美国曾经开出巨额赏金,给予提供本拉登下落的人,这笔钱在本拉登死后也没有被人领走。十年来,美国追踪、查找本拉登下落所花的钱,远远超过那笔未被领取的赏金。这样一个草寇,折腾了美国20年。当未来很多这样的“草寇”层出不穷时,美国还能有多大的能力?根源在哪里?我们反对本拉登以暴易暴,我们同样反对美国总是以武力说话。当今世界到处流行暴力,与美国这个世界老大没有关系吗?中国老百姓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种下仇恨,它自己遭殃”;中国人还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美国人能够理解这个平白朴实的中国道理吗?美国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认真地反思,本拉登才有可能真死了。否则,本拉登死亡的消息对于美国便毫无意义。因为,如果美国不改变自己靠武力说话的传统,本拉登就不会死。 关键字: 本拉登 恐怖主义 暴力 来源: http://www.wyzxsx.com
个人分类: 网络时评转帖|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总统怎被挤到旮旯里
gabbro 2011-5-4 10:53
[转载]奥巴马总统怎被挤到旮旯里
网上有白宫决策捕杀本·拉登的现场照片,其中一幅是海豹突击队在巴基斯坦执行捕杀拉登的任务时,奥巴马和幕僚们在白宫局势研究室(Situation Room),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监看卫星实时传送的视频。(图中左起副总统拜登、总统奥巴马,右起国防部长盖茨、国务卿希拉里。希拉里前面一份文档因为保密原因,被打上马赛克。) 这样一群咳嗽一声全世界都会感冒的人,在一个足以左右世界局势的房间里,监看着一个国家与一个人的战争的最后战果,现场高清图片能公开发布,是件很令我感到很惊奇的事情。这是因为,在我有限的认知里,莫说是高级首长,就算是贫困县的书记县长,类似题材的照片都是不宜即时公开的。当然,有利和谐稳定、反映伟大成就、展示亲民风采的相当正面的照片除外。 更令人惊奇的是,奥巴马及随身的幕僚不过十数人,竟把一个堂堂的白宫局势研究室挤得满满登登。由此可知,这个著名的所在也不过如此,其面积估算起来,也就与我们的科级领导的秘书办公室大致相当,实在是缺少了点大国风范。不仅如此,那会议桌、那墙壁,看不出豪华装修的痕迹,满屋子透着寒酸气。真不明白,这见多识广的美利坚的高级官员们,怎么就不到我们这里哪怕是一个县处级单位,取取改善办公环境的经,居然可以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还能忍受得住? 办公环境差也就罢了,不像话的是,白宫的“机关事务管理局”似乎根本没拿领导当干部。会场内没有时鲜的水果,没有可口的饮料,连周九耕同志都能抽得起的“九五至尊”也没有一包。会议桌上看到的只是一次性纸杯,总统面前隐约可见的水瓶,里面大概也只是清水而不会是“红牛”。 让人看起来不习惯的,还有室内的座次。无论是实际所处的位置,还是照片布局中的位置,本应处在正中的奥巴马被挤到了犄角,绻着身子坐在一张小得可怜的椅子上,连他身边那穿着军装的家伙,坐的椅子都比他的大,看起来也比他的舒适。如果不是他那张为世人熟识的脸,根本就看不出来旮旯里这个人,居然是美国总统。这样喧宾夺主的照片,也敢拍摄并敢公布出来,这就是在我们的某省某县网站上,也根本是不会被审查通过的。 再细看一下他的那些幕僚,无论是坐还是站,倒是一个个气宇轩昂,似乎他成了不起眼的陪衬人。而他似乎对下属们这种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僭越的行为,丝毫没有在意。看来,他是习惯了与下属们这种随意性的相处,他更关注的是眼前捕杀行动的情况。我就在想,这要是在我们这里,哪怕是一个乡镇的活动,镜头中的领导,一定会身居正坐,气度不凡地运筹为幄着,而在场的下属,则会一个个表情严肃地听取着领导的指示,岂能如奥巴马的同僚那样抢了领导的风头? 总之,这张照片说明一个问题,在对待领导这件事情上,奥巴马没把自己当回事,下属们也没把他当回事,都太没有规矩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下属面前不把自己当回事的领导,却在随后的电视讲话中,说出了全世界都不能不当回事的话:“今天我们再次印证只要美国下定决心,这个国家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实现。”这,可能才是老美想要的规矩。而这种规矩,恐怕也只有在会议室中不那么讲究规矩的一群人,才有资格制定。 来源: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186214.html
1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坐在何处?
热度 6 lvnaiji 2011-5-3 16:27
图片引自5月3日新浪首页
个人分类: 杂谈|301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土壤也是地点的告密者 (转引于张甘霖科学网博客)
wangyl2117 2011-5-3 12:53
今天奥巴马宣布,本.拉登被(美国海豹突击队,SEAL)击毙。本.拉登一直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山地中躲藏,但时不时会在视频中露面,经典的画面是本.拉登背着褡裢一样的口袋从山上跋涉下来。从事地质、地理和土壤的人或许有这样的感觉,这地方似曾相识。没错!气候、地质和地形等自然要素的组合构成了这个大千世界,你对其中的一些环境肯定熟悉。 有美国从事土壤调查的同行告诉我,农部的土壤学家曾被邀请去辨认有些画面的背景土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的情报机构动用了一切他们可以使用的手段去追踪他们感兴趣的对象。或许,土壤也是地点的告密者。
2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官方发布奥巴马、希拉里击毙本·拉登讲话稿(中译文)
热度 1 黄安年 2011-5-3 10:18
美国官方发布奥巴马、希拉里击毙本·拉登讲话稿(中译全文) 转奥巴马、希拉里讲话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5月3日发布 (按:这里转发的官方发布的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就击毙本·拉登(即本· 拉丹)一事的讲话中译本,奥巴马高调渲染这一事件的意义和他个人的功 劳,以及坚持反恐的承诺与决心。文中彩色字体为笔者所加。) **************************8 2011.05.01 总统就击毙本 · 拉丹发表讲话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东大厅 2011 年 5 月 2 日 美国东部时间夏令时晚 11:35 总统:晚上好。今晚,我可以向美国人民和世界报告,美国执行了一次军事行动,击毙 “ 基地 ” 组织的头目、杀害成千上万无辜男女和儿童的恐怖主义分子乌萨马 · 本 · 拉丹 (Osama bin Laden) 。 近 10 年前,九月的一个晴朗的日子由于美国人民遭受历史上最惨痛的袭击而变得黑暗。 “9·11” 的画面深深地烙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 —— 被劫持的飞机划破九月的晴空;双塔倒塌在地;黑色浓烟从五角大楼滚滚冒出;宾州尚克斯维尔散落着 93 号航班的残骸,英雄的公民以自己的行动避免了更多人的心碎和毁灭。 然而,我们知道,最悲惨的画面并不为世界所见。饭桌前的空位子。那些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了母亲或父亲的孩子们。那些永远无法再体验到被孩子拥抱的感觉的父母。近 3000 名公民从我们身边被夺走,在我们心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 2001 年 9 月 11 日,在悲伤之时,美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我们向邻居伸出援手,为伤者献出鲜血。我们重申我们之间的亲情以及我们对社区和祖国的热爱。在那一天,不管我们来自哪里、信奉何方神明、出身于什么种族或族裔,全体人民团结成一个美国大家庭。 我们也团结一心,决心保护我们的国家,把那些犯下这桩滔天罪行的凶手绳之以法。我们很快了解到, “9·11” 袭击事件是由 “ 基地 ” 组织所为 —— 这个以乌萨马 · 本 · 拉丹为头目的组织已经公开向美国宣战,并发誓在我国和世界各地残杀无辜。因此, 我们向本 · 拉丹开战,以保护我们的公民、我们的朋友和我们的盟友。 在过去 10 年中,由于我们的军人和反恐人员不懈而英勇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挫败了恐怖分子的袭击,加强了我们的国土防御。在阿富汗,我们铲除了向本 · 拉丹和 “ 基地 ” 组织提供庇护和支持的塔利班政权。在世界各地,我们与我们的朋友和盟国共同努力,抓获和击毙了众多 “ 基地 ” 组织恐怖分子,其中包括参与策划 “9·11” 阴谋的数名人员。 然而,本 · 拉丹逃脱了追捕,跨越阿富汗边界逃入巴基斯坦。与此同时, “ 基地 ” 组织沿该边界继续活动,并通过在全世界的分支机构继续活动。 因此, 我上任后不久即指示中央情报局局长莱昂 · 帕内塔( Leon Panetta) ,在我们继续全面摧毁、瓦解和击败本 · 拉丹网络的同时,把击毙或捕获本 · 拉丹作为我们与 “ 基地 ” 组织作战的首要任务。 后来, 去年 8 月,经过情报机构多年的艰苦工作,我得到汇报说查到了本 · 拉丹的可能线索。当时远远不能肯定,经过许多个月才把线索落实。随着我们就本 · 拉丹在巴基斯坦内地藏身的可能性得到更多情报,我多次与我的国家安全团队开会。最后,在上周,我决定我们有足够的情报采取行动,并下令采取行动抓获本 · 拉丹以伸张正义。 今天, 在我的指示下,美国对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 Abbottabad) 的那个院落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行动。一个美国小分队以非凡的勇气和能力执行了这一行动。美国人无一伤亡。他们谨慎行事,避免平民伤亡。经过交火后,他们击毙了乌萨马 · 本 · 拉丹并缴获了他的尸体。 在 超过二十年的时间里,本 · 拉丹一直是 “ 基地 ” 组织的首脑和象征,并继续策划对我国以及我们的朋友和盟国的袭击。本 · 拉丹之死标志着我国迄今为止在击败 “ 基地 ” 组织的努力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 然而,我们的努力并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终止。毫无疑问 , “ 基地 ” 组织还将继续伺机攻击我们。我们必须也必定在国内外保持警惕。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必须重申, 美国没有也绝对不会对伊斯兰教发动战争。 我早就明确宣布 —— 布什总统在 “9·11” 事件发生后不久也曾宣布 —— 我们的战争并非针对伊斯兰教。本 • 拉丹并非穆斯林领袖,相反,他是大规模屠杀穆斯林的凶手。事实上, “ 基地 ” 组织在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屠杀了众多穆斯林。所有爱好和平并相信人类尊严的人们都应当为他的寿终正寝而感到欣慰。 在过去几年中,我一再重申,如果我们确认本 • 拉丹在巴基斯坦境内栖身,我们将采取行动。我们这次就是这么做的。 在此,我必须指出,我们与巴基斯坦在反恐事业上的合作帮助我们找到并确认了本 • 拉丹及其藏身之所。事实上,本 • 拉丹早就对巴基斯坦宣战,并下令袭击巴基斯坦人民。 今晚我已经同扎尔达里( Zardari )总统通了电话,我的团队也与巴基斯坦同行交换了意见。 他们一致认为今天对美巴两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性日子。未来,巴基斯坦继续与美国一起与 “ 基地 ” 组织及其分支机构进行斗争至关重要。 美国人民并不想打这场战争,它源于对我们国土的侵犯和对美国公民的无端残杀。 经过将近 10 年的奉献、斗争和牺牲,我们深知战争的代价。作为美国三军统帅,每次在给阵亡士兵家人的信上签名时,每次看着身受重伤的军人的眼睛时,我都感到沉重的压力。 美国人民明白,战争会有代价。但是,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容忍有人威胁我们的安全,也不能坐视我们的人民被杀害。我们将坚持不懈地保护我们的公民、朋友和盟友;我们将永远忠实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在今天晚上这样的时刻,我们能够对那些在 “ 基地 ” 组织恐怖袭击中失去亲人的家庭说:正义得到了伸张。 今晚,我们要感谢为取得这一成果而不懈努力的无数情报和反恐人员。美国民众看不到他们的工作,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在今晚,他们体会到这些努力的实效和追求正义的成果。 我们要感谢执行这次行动的人员,他们代表了所有为国效力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爱国情怀和无与伦比的勇气。他们属于自 9 月的那个日子以来承担起最艰巨责任的一代人。 最后,我要告诉在 “9.11” 事件中失去亲人的所有家庭,我们从未忘记你们的损失,我们的决心也从未动摇,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另一次袭击在我们这里得逞。 今晚,让我们回顾 “9.11” 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感觉。我知道,这种感觉时而受到过干扰。但是 今天的成果表明了我们国家的伟大和美国人民的决心。 保障我们国家安全的使命没有终结。 但是今晚,我们再次看到,美国人民能够实现我们所致力于达到的目标。这是我们历史的写照 —— 无论是追求人民生活繁荣,争取全体公民的平等权利,勇于在海外维护我们的价值观,还是为增进世界安全作出牺牲。 让我们牢记,为我们带来这些成就的不是财富或力量,而是 我们的立国之本:一个受主庇佑的国家,不可分割,全民享有自由与公正。 谢谢。愿主保佑你们。愿主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讲话完) 美国东部时间夏令时晚 11:44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iipdigital-mgck/index.html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texttrans/2011/05/20110502112950x0.770696.html?CP.rss=true#ixzz1LFbvpQ2C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texttrans/2011/05/20110502112950x0.770696.html?CP.rss=true#axzz1LFbrYrDP 2011.05.02 国务卿克林顿就击毙乌萨马 · 本 · 拉丹发表讲话 美国国务院 发言人办公室 2011 年 5 月 2 日 希拉里 · 克林顿国务卿关于击毙乌萨马 · 本 · 拉丹的讲话 (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Rodham Clinton Remarks on the Killing of Osama bin Laden ) 2011 年 5 月 2 日 条约厅( Treaty Room ) 华盛顿特区 克林顿国务卿:早上好!正如奥巴马总统昨晚所说,乌萨马 · 本 · 拉丹已经死亡,正义得到了伸张。今天我想简单谈一谈这对我们未来的努力意味着什么。 首先, 我想到数以千计在乌萨马 · 本 · 拉丹的恐怖和暴力行动中失去亲人的家庭并为他们祈祷;从非洲的使馆爆炸,到对美国 “ 科尔 ” 号( USS Cole )驱逐舰的袭击,到 2001 年 9 月 11 日的攻击等等,他的罪行罄竹难书。 尽管我们遭受了极其重大的损失,但这些攻击并不只是针对美国,而是针对着全世界 。在伦敦( London )、马德里( Madrid )、巴厘( Bali )、伊斯坦布尔( Istanbul )和许多其他地方,无辜的人们 —— 其中大部分是穆斯林 —— 在市场、在清真寺、在地铁站、在飞机上成为攻击目标;每一次攻击的动机来自蔑视生命价值或人类尊严的暴力意识形态。 我知道,没有任何东西能弥补受害者失去的生命或他们留下的巨大空白,但我希望,他们的家庭现在能够因正义得到伸张而获得些许安慰。 其次,我要与总统一起,表彰为国服务的英勇的男女志士们的勇气和奉献。 他们十多年来坚持不懈、毫不留情地追踪并最终将乌萨马 · 本 · 拉丹这名恐怖主义分子绳之于法。从我们的部队和我们的情报专家,到我们的外交官和我们执法官员,这是一次广泛、深入、非常漂亮的行动。 在国务院这里,我们为建立世界性的反恐网而作出了努力。我们汇聚起各大洲朋友、伙伴和盟友的努力与能量。我们的伙伴关系 —— 包括我们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合作 —— 帮助给基地组织( al-Qaida )及其头目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继续的合作在未来仍然同样重要,因为, 即使在标志这一里程碑的同时,我们仍不应忘记,为消灭基地组织及其恐怖团伙网而进行的斗争不会因本 · 拉丹的死亡而终止。而且,我们必须利用这个机会,重振决心,加倍努力。 在阿富汗,我们将继续打击基地组织及其塔利班( Taliban )同谋,同时支持阿富汗人民建立有力的政府并开始为他们自身的安全承担责任。我们正在落实北约( NATO )在里斯本( Lisbon )峰会上批准的过渡战略,支持一个由阿富汗人主导的旨在孤立基地组织并结束反叛活动的政治进程。我们向塔利班发出的信息一如既往,但它在今天更加响亮:你们不可能以拖延取胜于我们,你们不可能战胜我们。但是,你们能够选择放弃基地组织和参与和平政治进程。 在巴基斯坦,我们坚决支持那里的人民和政府维护自身民主,抵御暴力极端主义的侵害。的确,正如总统所说,本 · 拉丹也曾对巴基斯坦宣战。他下令屠杀了许许多多无辜的巴基斯坦男女老少。近年来,我们两国政府、军方和执法机构的合作给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带来了更大压力,必须让这一进展继续下去,我们对我们的合作关系保持承诺。 历史将会记载, 在本 · 拉丹丧生之时,一场伟大的自由民主运动正在前进,中东和北非各地人民正在回击极端主义学说,并且开辟一条基于普世人权和愿望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对基地组织及其邪恶意识形态的最有力不过的抨击。 我们将在全球各地推动前进,加强我们的伙伴关系,加强我们的关系网络,投资于和平进步的积极前景,同时毫不留情地捉拿攻击无辜人民的刽子手。斗争在继续,我们决不会动摇。我知道有些人怀疑这一天是否真会到来,质疑我们的决心与能力。但是让我们提醒自己,这里是美国。我们迎接挑战, 我们锲而不舍,我们定将成就。 今天尤其让我回想到 “9.11” 之后那些充满英雄主义与人道精神的艰难日子。在我作为参议员所代表的纽约,人们身历浩劫却振作不息。 10 年后,那种强大的美国精神依然如故,而且将继续所向无敌。因此,这一天不仅属于美国人,而属于全世界向往更加和平安全未来的人们 —— 是的,需要继续保持警觉,然而更多地是有着更大的希望和重新激起的对无限未来的信心。 多谢各位。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iipdigital-mgck/index.html Read more: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texttrans/2011/05/20110502143943x0.938207.html?CP.rss=true#ixzz1LFcEIEnl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texttrans/2011/05/20110502143943x0.938207.html?CP.rss=true#axzz1LFbrYrDP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7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拉枪栓 拉登被拉灯
热度 1 冯用军 2011-5-2 19:14
奥巴马拉枪栓 拉登被拉灯
当地时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宣布,“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已被美国军方击毙。据透露,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城外的一座房子中被打死,巴方情报人员参与了有关行动。 本拉登尸体在美军手里。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更多高清大图请登录: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O0001/14387.html
个人分类: WCD世界发展研究中心|2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错杀本拉登,吓了我一跳
热度 2 liwei999 2011-5-2 18:08
美军40分钟猎杀拉登 奥巴马称正义得伸张 猎杀本拉登 错看成 错杀本拉登,吓了我一跳 进入土豆网,头条新闻 是 美军40分钟猎杀拉登 奥巴马称正义得伸张 我却看成是错杀,心想美国怎么这么二百五呢?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出错么?想可能是本拉登的 n 个替身之一被杀了庆功呢。 老了。眼花了。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2889 次阅读|3 个评论
奥巴马就本·拉丹被美军打死一事发表讲话全文
热度 3 黄安年 2011-5-2 17:14
奥巴马就本·拉丹被美军打死一事发表讲话全文
奥巴马就本·拉登被美军打死一事发表讲话全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5 月 2 日发布 美国国务院提供的奥巴马就本·拉登被美军打死一事发表讲话全文中文本尚未公布 , 这里是据英国媒体 5 月 2 日报道的中译本。 在美国和世界一片兴奋之余,人们开始理性思考一些问题 : 自 2001 年 “9 · 11” 以来,几近 10 年才在一周前将发动 “9 · 11” 罪魁祸首击毙,是由于美国真的没有能力,还是美国选择了现在这个时机才将本·拉丹击毙?现在中东乱局对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兴起无疑是枝强心剂,而击毙本·拉登对于反恐是枝强心剂。 本·拉丹还在一周前就被击毙了,为何事隔一周才宣布,而且要由奥巴马亲自出马选择深夜来宣布。美国认定本·拉登确已死亡就其技术水平来说无需用一周的时间 , 何况美国的中情局长坐镇观看实况,推迟宣布也许另有考虑 , 这就要回顾一周世界大事 , 也许美国不愿让英国皇室扫兴,也许想冲淡别的“斩首”事件的负面影响。 本·拉丹狡兔三窟,居然稳居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郊区,而美国也声东击西声称在阿巴边界反复扫荡。双方在演出猫捉老鼠游戏,看来越是首都反倒越安全 , 然而如果一旦行踪规律被牢牢锁定 , 难逃美国的精确致命打击。不过这次击毙本·拉登靠的是出动美国王牌海豹突击队 , 如果没有巴基斯坦政府和情报部门的全力支持 , 美国部队能够深入首都郊区击毙本·拉登是不可能的。不过巴军队没有参与此事耐人寻味。 美国说同时被击毙的还有三人 , 其中一人是本·拉登的儿子,那么另外两人是什么人呢,不是平民 , 是恐怖分子 ? 美国既然有绝对把握解决本·拉登问题 , 为何不抓个活口 , 并让他口头上表示“忏悔”,而要一举击毙他 ? 美国是否害怕留下活口对美国不利,将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 “据 CNN 最新消息,本·拉登的遗体已经被葬入海中,美国官员称,一切都依照伊斯兰教的传统进行”,为何没有在国际记者目睹本·拉登的遗体的情况下就匆忙将他“葬入海中”?美国急什么 ? 谁也明白,本·拉登之死迟到了十年 , 这毕竟是美国的反恐胜利和对人民的一个迟到的交代。但是它没有解决任何一个实质性问题 , 因为本·拉登没有向他的支持者宣布放下武器 , 恐怖主义的根源更没有消除,恐怖主义活动难以平息。美国和世界各地当务之急要加强防卫,应对恐怖主义可能的报复。 (说明:本·拉登和本·拉丹指同一人) *********************** 据英国媒体 5 月 2 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被美军打死一事发表了电视讲话,以下是讲话全文:   今晚,我可以向美国民众和全世界宣布,美国已经完成了消灭基地组织头目本 拉丹的行动,此人是屠杀数以千计无辜男女老少的恐怖分子。   将近十年前, 9 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美国民众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袭击。 9 11 袭击的一幕幕在我国民众记忆中挥之不去。遭劫持的飞机划破了 9 月云淡风轻的天空;世贸中心双子塔瞬间倒塌;黑烟从五角大楼滚滚上升;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的 93 号航班残骸,乘客们的英勇行为避免了更多惨剧和摧毁的发生。   然而我们知道,最惨痛的是那些未向全世界播出的画面:餐桌旁空空如也的椅子;失去父母的儿童们;再也无法体会孩子拥抱的父母们。将近 3000 名市民离开了我们,同时在我们心中留下巨大空洞。    2001 年 9 月 11 日,在我们这个悲痛的时刻,全体美国人走到了一起。我们向邻居们伸出援手,为受伤者献血。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我们对社区和国家的爱更加浓烈。   在那一天,不管我们来自何处、不管我们向哪一位神灵祈祷,也无论我们的种族如何,我们都团结在一起,整个美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有着共同的决心,即矢志保卫我们的国家,并把那些发动了这场邪恶袭击的人绳之以法。   我们很快查明,发动 9 11 袭击的是基地组织,该组织以奥萨马 本 拉丹为首,他们早已公开对美国宣战,并在我们国家和全球其他地方杀害无辜人民。为了保护我们的公民、我们的朋友以及我们的盟友,我们展开了针对基地组织的战争。   过去十年以来,得益于我们军队和专业反恐人员不知疲倦的英勇工作,我们在打击基地组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我们挫败了多起恐怖袭击,强化了本土安全。   在阿富汗,我们推翻了向本 拉丹和基地组织提供庇护伞和支持的塔利班政府。在世界范围内,我们与友邦盟国共同合作逮捕或者击毙大量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包括那些参与 9 11 袭击的。   但是奥萨马 本 拉丹逃脱了追捕,从阿富汗边境潜逃进入巴基斯坦。与此同时,基地组织继续在阿巴边境地区以及通过其分支机构在全球地区活动。   我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就曾命令中央情报局局长莱昂 帕内塔把击毙或者抓捕本 拉丹作为打击基地组织战争的首要任务。我们也加强努力破坏、分解和打击拉丹的恐怖网络。   去年八月,在我们的情报部门历经数年的艰苦工作之后,我获悉已经有了本 拉丹的线索,尽管那时还远远无法确定。我们花费了数月才得以顺藤摸瓜。   我多次同国家安全人员会谈,也有更多信息锁定本 拉丹就藏在巴基斯坦的一座建筑内。   终于在上周,在我们有了充分的情报之后,我下令对奥萨马 本 拉丹采取行动,将他绳之以法。   今天,在我的指示下,美军对巴基斯坦阿巴德的一处目标实施了有针对性的行动。本次行动的执行者是一小队有着非凡勇气和能力的美国士兵,并没有造成任何美国人伤亡。双方交火后,美国士兵打死了奥萨马本 拉丹,并且掌握了本 拉丹的尸体。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本 拉丹一直是基地组织的头目和象征,并且不断地策划针对我们国家、朋友和盟友的袭击。   本 拉丹之死是我们在打击基地组织的努力中,迄今为止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就。   本 拉丹的死并不意味着我们工作的结束。毫无疑问,基地组织将会继续对我们实施攻击。因此,我们必须并且继续对国内外的情况保持警惕。   如我们做的那样,我们还必须重申美国没有也绝对不会对伊斯兰发动战争。正如小布什总统在 9 11 事件之后我曾经明确表示,我们的战争并非针对伊斯兰。本 拉丹并非一个穆斯林领袖,相反,他屠杀了大量的穆斯林人民。事实上,基地组织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屠杀了许多穆斯林。   所有爱好和平并相信人之尊严者都会为他的死而欢欣鼓舞。在过去的数年里,我一再重申,如果我们确认本拉丹在巴基斯坦境内栖身,我们将采取行动。我们这次就是这么做的。   这里我们必须指出同巴基斯坦在反恐上的合作在这次行动中帮助我们找到并确认了本拉丹的藏身之所。事实上,本 拉丹早已对巴基斯坦宣战并且命令采取行动袭击巴基斯坦人民。   今晚我已经同扎尔达里总统通了电话,同时我的同事也与巴基斯坦方面的相应官员进行了交流。我们一致认为今天对美巴两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双方都同意未来巴基斯坦还将同美国一起展开针对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的行动。美国人民并不想要这场战争,这一切都源于一场对美国本土无辜平民的无端残杀。 10 年的斗争和牺牲,使我们深切体会到这场战争的代价。   作为美国三军统帅,每次在给阵亡士兵家人的信上签名,每次看到被重伤军人的眼睛,我都感到沉重的压力。   美国人民清楚战争必然会有伤亡,知道战争必然要我们付出代价。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更是绝对不能容忍有人威胁我们的安全,也不能看着我们的人民被杀害还坐视不管。我们将坚持不懈地保护美国公民、朋友和盟友。我们将永远坚持那些我们所认可的价值。这个晚上,让我们对那些因基地恐怖分子而失去亲人至爱的家庭说,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   我们要感谢那些情报和反恐界的专业人士,正是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才促成了今天的胜利。美国人民看不到他们的工作,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在这个晚上,这些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付出得到回报、正义得以伸张的满足。 . 我们还要感谢那些参与了这次行动的军人,他们是所有为国尽忠的士兵们的代表,展现出了专业、爱国和无可比拟的勇气。他们在 9 11 之后承担了最重的责任。   最后,我还要对那些在 9 11 恐怖袭击中失去至亲至爱的家庭说,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你们的损失,我们也从来没有动摇所做出的承诺,那就是竭尽全力让国家免遭新的袭击。   这个夜晚,让我们重新回顾在 9 11 袭击发生后美国上下紧密团结的情景,我知道那种团结在有些时候已经淡化。但是今天的成就证明了美国的伟大和美国人的决心。   请记住,保卫我们国家的事业并没有终结。但是今天我们再次印证只要美国下定决心,这个国家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我们国家的历史:不管是为了人民的繁荣还是国民的平等,我们对全球传递美国价值观的承诺不变,我们为世界安全宁愿自我牺牲的承诺不变。   我们要牢记,做这些并仅是为了财富或者权势,而是因为我们生来如此,我们生来要为所有人争取自由和公正。   感谢你们,上帝保佑大家,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来源:中国日报网 信莲 编辑:杨洁)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inladendead/content-2/detail_2011_05/02/6113557_0.shtml **********888888888888 凤凰网资讯 新闻背景:抓捕本·拉登以及 5 次被宣布死亡 2011 年 05 月 02 日 12:37   国际在线消息: 9.11 事件后,虽然美国政府多次定点行动及重金缉拿其人,但在今年 5 月 1 号奥巴马宣布美国军方击毙拉登前,包括美国政府在内都无法证实本拉登是死是活,而拉登的录音或录像一直没有中断地在一系列重要事件发生时出现。他的生死成了一个谜。 2004 年 3 月 18 日,美国众议院曾一致通过一项法案,将提供线索导致拉登被捕的赏金从 2500 万美元增加到 5000 万美元。   虽然普遍认为他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一带,但由于拉登拥有极其先进的通讯手段和许多逃脱追踪的掩护手法,实际上外界没有人知道拉登身在何处。美国的特种部队和情报部门平时被动作片和肥皂剧吹得神乎其神,但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如何抓捕拉登毫无办法。拉登从来不使用容易被跟踪的卫星电话,使用的交通工具也都是一些不易被发现的破旧卡车或小车,睡觉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常常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他的计划。在中情局努力抓捕拉登的同时,拉登也在世界各地大力培养恐怖主义势力。有报道说,拉登在埃及、黎巴嫩、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等地都有忠实信徒。他的“伊斯兰圣战组织”战士除了在世界各地搞恐怖爆炸外,还曾被派往北非、车臣、塔吉克斯坦甚至波黑等地“战斗”。   美国于 2001 年展开对拉登的抓捕行动,随后其生死和行踪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更曾 5 次被宣布“死亡”。他最早被爆出死亡消息还要追溯到 2002 年初,当时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称拉登可能已经死于肾病,因为他将一台透析机带进了阿富汗,但显然他不可能在逃亡期间使用。不过,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后来收到的录像带却明明白白地表明拉登还很健康。仅仅大半年后, 2002 年 9 月,基地组织的两名重要成员在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采访时一再强调拉丹还活着,但记者随即从他们话语露出的马脚推测:拉登很可能已经死了,但这种说法最后又被事实否定。   到了 2003 年 12 月,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向媒体暗示,布什政府已经抓到拉登,只是等待恰当的政治时机公布而已,但次日她又一口咬定自己是在开玩笑。 2004 年 2 月,伊朗国家广播电台又爆出消息:“可靠的”消息来源称拉登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部落控制地区被抓获。不过,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和五角大楼随后都否认了这一说法。   时隔 2 年多, 2006 年 9 月,法国《共和国东部报》援引法国情报机构的一份报告说,沙特阿拉伯方面确信,拉登已经于 8 月因为伤寒在巴基斯坦死亡,死亡原因是严重伤寒引起的内脏器官失能。但这种说法最后遭到法国外交部长的否认。   今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基地”组织领导人拉登已在美军当天的军事行动中被击毙,美方已对其尸体进行了确认。第六次被宣布死亡,拉登的传奇人生终于画上了句点。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inladendead/content-3/detail_2011_05/02/6112953_0.shtml ************************ 本·拉登的遗体已经被葬入海中 2011 年 05 月 02 日 15:26   基地组织头目、“ 9 · 11 事件”策划者,奥萨马·本·拉登(资料图)      媒体公布疑似本·拉登尸体的面部照片   据 CNN 最新消息,本·拉登的遗体已经被葬入海中,美国官员称,一切都依照伊斯兰教的传统进行,不过他并未透露更多细节。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inladendead/content-2/detail_2011_05/02/6113936_0.s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410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关于本・拉登之死的演讲全文
xupeiyang 2011-5-2 16:01
奥巴马关于本・拉登之死的演讲全文 路透华盛顿5月2日电--美国总统奥巴马周日晚间发表演讲说,宣布9.11恐怖袭击事件主谋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国特种部队杀死。以下是奥巴马向美国发表演讲的全文。 今晚,我可以向美国人民和世界报告,美国在一次行动中杀死了基地组织领导人、恐怖分子奥沙马・本・拉登。他是谋杀数千名无辜男性、女性和儿童的元凶。 几乎10年以前,美国人民遭到我们有史以来最恶劣的一次袭击,它的阴云掩盖了9月明朗的天空。9.11的惨景被烙印在我们国家的记忆中: 被劫持的客机划过9月的晴空。世贸双塔轰然崩塌。五角大楼上空黑烟弥漫。93航班坠毁在宾西法尼亚州山克斯维尔,机上民众的英勇行为让更多的人免于伤心欲决,令更多的生命免于毁灭。 但是,我们知道,最凄惨的景象并不为世界所知:晚餐桌边的空椅子。被夺去父母的儿童。再也感受不到子女拥抱的双亲。 近3,000位公民被夺去生命,在我们的心中留下巨大的空洞。 2001年9月11日,美国人民在悲痛中团结在一起。我们向邻人伸出援手。我们向伤者奉献鲜血。我们巩固了彼此间的纽带,巩固了我们对社会和国家的爱。 那一天,无论我们从哪里来,无论我们信仰哪位神明,无论种族与民族,我们团结成为美国大家庭。我们更因为我们保卫国家、缉拿凶手、伸张正义的决心而团结在一起。 我们很快得知,9.11袭击的凶手是奥沙马・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该组织已公开向美国宣战,不遗馀力地杀害在国内及世界各地的美国人。于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公民,我们的友邦和盟国,我们与基地组织开战。 在过去10年中,在我们的军人和反恐人士英勇不懈的战斗下,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挫败了多起恐怖袭击,增强了国土防卫能力。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TopGenNews/idCNCHINA-4228720110502?pageNumber=1virtualBrandChannel=0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是大笨蛋
热度 1 xupeiyang 2011-5-2 15:38
911事件过去十年了,美国中情局(CIA)实在是太笨蛋啦! 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卫星照片和情报确定 本拉登藏身之处。 5月1日,美军特遣队乘直升机袭击了这个 戒备森严的住宅。 突击队到达后 双方交火,本拉登试图还击。 枪响过后,本拉登和三个男人倒地而死。还有一个被基地特工人员用来做 人体盾牌的 妇女也被打死。 美国情报部门为了锁定本拉登的住处,用了数年的时间。 美军后来证实该住所既没有电话也没有互联网。而美国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在此次行动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在上周终於有了重大的斩获,在确认宾拉登藏匿的位置后,情报局一举出动,成功狙杀本・拉登,在这次攻击中没有人员伤亡,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迟来的正义,终能告慰911受难家属。 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于上周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郊外的一栋建筑内被击毙。一同被打死的还有其数名家人。美军对本・拉登实施的打击属于“极为敏感的特别行动”。这次行动持续不到40分钟,中央情报局局长和其他情报官员在弗吉尼亚总部会议室观看了这次抓捕行动。当前方报告行动成功时,会议室里响起巨大掌声。 因击毙拉登的行动导致目前局势的不确定性,美国当局呼吁民众尽量不要外出旅行,也不要进行大规模的集会和示威活动。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莱昂-帕内塔 奥萨马·本·拉登 (1957-2011),通称为本·拉登或本·拉丹,是 基地组织 的首领,现被指为 美国 2001年“9·11”袭击事件的幕后总策划人,并被放在 美国联邦调查局 通缉名单的首位,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 通缉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本·拉登一直被普遍认为藏身于 阿富汗 与 巴基斯坦 边境一带。2011年5月1日晚,美国官员表示本·拉登已经死亡,美当局已经找到他的尸体。 死亡地点: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附近。 死亡原因: 拉登在美军巴基斯坦地面军事行动中被打死。 身份确认: 美国方面已对拉登尸体进行过DNA检测并确认身份。 1992年 12月:针对驻 索马里 美军的也门旅馆爆炸案。 1993年 2月:美国 世贸中心爆炸案 。致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1993年6月:谋杀 约旦 王储阿卜杜勒未遂。    1995年 1月:谋杀教皇 保罗二世 未遂。   1995年6月:谋杀埃及总统 穆巴拉克 未遂。   1995年11月:利雅得美军军营爆炸案。5人死亡。   1995年11月:驻巴基斯坦埃及使馆爆炸案。17人丧生。    1996年 :宰赫兰美空军住所爆炸案。    1997年 :开罗外国旅游者客车爆炸案。    1998年 8月:东非美国使馆爆炸案。257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    2000年 10月:也门美国“科尔”军舰爆炸案。17人死亡。   2001年9月:美国人为劫机撞击美国 纽约 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共有2998人罹难。   2011年5月2日:美政府确认基地头目奥萨马·本·拉登死于巴基斯坦。 http://www.nytimes.com/2011/05/02/world/asia/02reconstruct-capture-osama-bin-laden.html 美国中情局特工神奇装备揭秘(组图) http://mil.news.sina.com.cn/p/2011-05-02/1549645244.html
个人分类: 情报机密|5181 次阅读|1 个评论
非虚构——奥巴马在白宫宣布本·拉丹已被美国军方击毙
热度 5 Flyingriver 2011-5-2 11:50
奥巴马在白宫宣布本·拉丹已被美国军方击毙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5/02/6112645_0.shtml
2498 次阅读|8 个评论
关于奥巴马的出生地
xupeiyang 2011-4-28 08:49
奥巴马出具“长版”出生证明 回应“非美国生”质疑 东北网08:17 8条相同新闻 • 奥巴马真的出生于美国 白宫公布总统原始出生证明 浙江在线07:33 6条相同新闻 • 奥巴马生于夏威夷 凤凰网03:01 2条相同新闻 • 图文:奥巴马公布足本出生证明 新浪00:24 2条相同新闻 • 奥巴马公布出生证明 新华网04-27 23:51 22条相同新闻 • 奥巴马公布出生证明副本 新浪04-27 23:17 2条相同新闻 • 奥巴马公开出生证明 回应自己非美国人质疑(图) 东北网04-27 22:53 51条相同新闻 • 白宫公开奥巴马出生证明表格 证明总统生于夏威夷州 中国日报04-27 22:21 10条相同新闻 • cnn调查指奥巴马出生在美国夏威夷 凤凰网04-27 12:05 • 美国媒体调查称奥巴马确实出生于美国夏威夷 中国新闻网04-27 11:30 47条相同新闻 • 奥巴马的出生地缘何一直受到质疑? 新民网04-24 08:47 7条相同新闻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的妈妈
热度 2 伍加 2011-4-21 19:16
奥巴马的妈妈
【子女教育(2)】 奥巴马的妈妈 伍加,2011年4月21日,周 四 一般而言,儿子受妈妈的影响较大。奥巴马能有今天,肯定与他妈妈的遗传基因以及母亲对他的后天教育有关。 那么奥巴马的妈妈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第 一,名字。中国人曾经有个根据人的名字推测人命运的学说,具体方法是把名字的笔画数目映射到十个模型:“生沐寇官旺,衰绝病忑恙”;这十个模型代表十种命 运。据说,那位著名的“二十八画生”就正好对应的“官”字模型。当然,这些都是迷信,认真不得。奥巴马的妈妈全名叫斯坦利·安·邓纳姆(Stanley Ann Dunham),她的第一名字可是个典型的男孩子名字。难道这样的名字决定了她后来的命运了吗? 第 二,性格。这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女人,她出生于一个纯种白人家庭,在美国有二十几个州使用法律禁止异族通婚的时代,在女权运动尚未到来的时候,她在十七岁就 和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已婚黑人学生怀上了孩子,还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休学并嫁给了这位黑人学生。另外,她始终有着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心态,对生活从不抱 怨。 第三,能力。她有自己的主见,敢做敢当,持之以恒。无论在夏威夷,还是在雅加达,她都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是一位不屈不饶的人。 第 四,教育。她要求儿子每天早上凌晨四点钟就起床,督促儿子学习,而她自己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最终拿到了人类学博士学位。虽然她自己两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 但是她对孩子的教育却是:爸爸妈妈虽然分离了,但爸爸有很多优点,爸爸很爱儿子。能够做到这样理性的离婚女人不多,这就是她的与众不同之处。 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奥巴马也不例外。 以上照片均来自于纽约时报昨天的文章: http://www.nytimes.com/2011/04/24/magazine/mag-24Obama-t.html。 伍加,2011年4月21日,周 四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子女教育|51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的母亲为什么总在笑
yue 2011-4-20 21:29
奥巴马的母亲为什么总在笑
Stanley Ann Dunham at Borobudur in Indonesia, in the early 1970s. Obama, 9, with his stepfather, Lolo Soetoro, his mother, Ann, and his sister, Maya, in Indonesia in 1970. Barack Obama with his mother in Hawaii. PACIFIC RIM Barack Obama and his grandfather, Stanley Armour Dunham in Hawaii. HAWAII TIME Barack Obama with his father at the Honolulu airport at Christmas in 1971. Barack Obama with his mother at the Punahou School commencement in 1979. http://www.nytimes.com/2011/04/24/magazine/mag-24Obama-t.html?pagewanted=2_r=1ref=global-home
个人分类: 我的阅读|3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急需一部手机
热度 2 xupeiyang 2011-4-17 09:56
 奥巴马说:“我一直以为在入主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后,能够拥有酷炫手机及其他高科技产品。”然而,白宫并未给总统准备这些东西,奥巴马甚至不得不使用一部如今已经很难寻觅的老式电话机。奥巴马对此表示惊讶:“我的想法是,拜托,我是美国总统啊!那些华丽的按钮、硕大的屏幕在哪里?事实上它们并不存在。”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124 次阅读|4 个评论
奥巴马实行新干涉主义还是新门罗主义?
黄安年 2011-4-8 15:51
奥巴马实行新干涉主义还是新门罗主义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4 月 8 日发布 有人喜欢把当代美国总统的对外或对内政策用主义或者特定用词来概括 , 例如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政策、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克林顿的新中间路线、小布什的单边主义,至于对福特、卡特、老布什总统好像还没有什么特别的主义或政策来概括 , 这三人的任期都很短,还来不及在白宫宝座上印上自己的特别记号。就对外政策而言,当代美国真正有较大影响的是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主义、小布什的单边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特指中东政策而言,肯尼迪、约翰逊、、卡特、里根的对内政策影响较大。 现在有学者把奥巴马对外政策称为奥巴马主义 , 似乎还不到时候。因为从他的全球和地区政策来看 , 还难以用什么主义来概括 , 你总不能把他的 Change 叫做奥巴马改变主义,或者奥巴马主义的改变 , 他现在还在摇摆不定的不断改变之中。 今天听凤凰卫视重播昨晚的石评大财经节目,主持人遇出惊人,提出了奥巴马的新门罗主义概念,笔者觉得确实是别出心裁,看来现在的学术是一天一个主义的时代。 从美国历史上来看 , 门罗主义是 19 世纪的产物,从门罗主义的提出到门罗主义的扩张 , 说的都是 19 世纪 20 年代到四五十年及 19 世纪后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18 世纪的美国不会产生门罗主义,那时有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英法两强之间的中立宣言,但是没有也不会提出门罗主义。到了 20 世纪 , 美国走向了全球扩张主义道路,门罗主义及其扩张概括的是美国在 19 世纪的地区政策 , 主要是美国和美洲、美国欧洲的政策 , 美国寻求在美洲地区的保护和扩张 , 并且宣称不介入美洲以外地区的争霸斗争。我们看到到了 20 世纪,美国先后提出过 14 点计划和平纲领、孤立主义、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杜鲁门主义、尼克松主义、单边主义,但是从来没有看到哪位总统提出新门罗主义的口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变化 , 因为 20 世纪和 21 世纪应对的是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而非地区战略,门罗主义的扩张已经适应不了美国全球扩张的需求。进入 21 世纪的奥巴马总统一再声称美国要做全球领袖,美国绝不做老二,美国媒体一再宣言坚持美国世纪 , 怎么可能退回到门罗主义的地区战略上来呢?美国目前还不是全球收缩的时代。再说奥巴马由从政到总统竞选和入主白宫,对门罗所言甚少 , 他推崇林肯、罗斯福、肯尼迪,却没有推崇门罗,奥巴马近年在中东北非地区所作所为更有点像新干涉主义,他放弃了小布什的单边主义,但绝没有放弃全球霸权主义的图谋。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骆家辉来了,中国的日子会更难
ivychang_cas 2011-4-8 10:54
转自郎咸平搜狐博客: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170262657.html 2011-04-07 10:06 前些时候,奥巴马提名商务部长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接替将要离任的共和党的洪博培,这里头当然有他政治、经济的多重考量。看到美国首位华裔驻华大使就要上任了,哎哟,我们有的人反应那是相当强烈,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可激动的。这个华裔大使的中国话离白皮肤的 “ 中国通 ” 洪博培差远了。 骆家辉是什么人?你知道吗?什么首位华裔州长、什么首位华裔驻华大使,代表什么?我告诉你,骆家辉的身上,那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他自己说他是第三代移民,他的祖父母移民到美国的时候很穷,可是美国成就了他们一个美国梦。他父母含辛茹苦地送他去念大学,完了美国又给了他一个立足点平等的平台。好了,现在这个 “ 百分之百 ” 的美国人,要来中国捍卫美国的利益啦。他可不是什么 “ 温和派 ” ,扬言要 “ 敲掉中国的贸易壁垒 ” 的就是他。 美国高额的财政赤字和 10% 左右的失业率让奥巴马难受得要命。怎么办呢?于是这家伙就想起来搞 “ 出口倍增 ”5 年计划。当然要冲着中国来啦,要扩大对华出口,平衡中美贸易。好了,在奥巴马这个计划里面,骆家辉可是一个 “ 关键人物 ” 。有多关键呢? 2010 年,这哥们带着贸易代表团多次来中国,推广 “ 清洁能源 ” ,做起了 “ 能源推销员 ” ,拿到大笔订单。可就在拿到订单的同时,美国频频对华 “ 双反 ” 调查。这商务部长可真是绝不心慈手软。 骆家辉的黄皮白心,我在我的新书里早就说过了。下文就摘自 《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一书。再早之前,我在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和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2 》 里就揭露过新帝国主义的嘴脸。 2010 年 5 月 21 日,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清华大学发表清洁能源为主题的演讲中,只字未提近年来一直成为热点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当他会见中美商会会员的时候,面对代表的提问,他说汇率问题将留到中美经济战略会议的时候再讨论。这是美国给我们的第一个意外。 那美国给我们的第二个意外是什么呢?是他们竟然慷慨地许诺 “ 考虑 ” 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各位知不知道这个有多重要?这么多年来,就是因为他们不承认我们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所以才经常制裁我们的出口产品,比如反倾销等等。而且,美国的制裁通常是采用第三国的市场价格来做计算,比如说在中美彩电反倾销案当中,美国选择印度为中国的替代国,要知道印度彩电的平均原材料价格是中国的 6 倍,价格肯定比我们高得多,但是美国从来是不讲道理的,他们就用这个标准来制裁我们。而这些制裁依据的真正法律基础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如果美国一旦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的话,就没有制裁我们的法律基础了。要知道 2006 年到 2009 年之间,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涉案金额超过 60 亿美元。美国真的会放弃这个杀手锏吗? 我发现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和总统奥巴马两个人在唱双簧。骆家辉是中国人的脸孔,其实是个香蕉,外面是黄的,里面是白的,这种人对中国理解更深、打击更大。还有很多人说,盖特纳的中文讲得特别好,还很高兴。我说你们不要高兴,会去学中文的美国人个个都不是好惹的角色。你想想看,高中大学时代就想到学中文,这是何等的睿智,你会去学非洲话吗?而且骆家辉这种香蕉,他为了显示出他的公正公平,他对中国一定会更过分。所以当年我去美国念书的时候,我的一位过世的老师陈昭男教授在我大学时曾经跟我说: “ 郎咸平,以后你在美国找指导教授,千万不要找美籍华人。他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公平公正,特别折磨中国学生。你要找犹太人,或者找美国白人,他们心中是没有什么牵挂的,比较坦荡,他们会照顾外籍学生。 ” 我谨记这个教诲,因此我在美国的指导教授就是美国白人,还有犹太人,我绝对不敢找美籍华人,我看骆家辉也差不多。 骆家辉从 5 月 16 日抵达香港,到 5 月 25 日离开北京,从香港的清洁能源及环保行动论坛,到清华大学的演讲,时间在变、地点在变、听众在变,但这个哥们儿的演讲主题一直没变,那就是清洁能源。我把他的原话念给各位听。骆家辉说: “ 希望 150 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在回顾这 150 年时,能够感到非常的欣慰,也能为他们的前辈感到骄傲。由于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节能减排上所作的努力,为地球作了巨大贡献。 ” 我们中国人最喜欢听这个吹捧我们的谎言了,还中美两国共同努力呢,实在可笑,美国如果能独霸的话,他们有什么理由找我们去共同努力呢?美国自己不行吗?而且他说美国代表了新能源的最高水平,包括波音、杜邦、通用、杜克、第一太阳能在内的 24 家企业,他把它们称之为代表了开发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产品服务或技术的美国企业。 看看在奥巴马 “ 智慧外交 ” 思维下,围绕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骆家辉和奥巴马是怎么唱双簧的。 5 月 26 日开完经济战略会议之后的第二天,奥巴马在美国发表讲话,讲得刚好完全相反。他说我们在能源科技上已经远远落后,全球光伏电池生产前 10 名里面, 7 个都是亚洲公司,前 5 名有 3 个是中国的,分别是尚德电力,注册地是江苏无锡;英利绿色能源,注册地河北保定;天和太阳能,注册地江苏常州。各位朋友听起来有没有觉得很骄傲?我认为,只要你觉得骄傲的事情通常都会有问题。我发现所谓这 3 家中国公司虽然是在中国注册,但都在美国上市的,而且大部分股权都是美国投资人。此外,美国的机构投资人和基金分别持有了尚德和英利 42% 和 48% 的股权。 我看,他们这个一唱一和的目的就是希望新能源的前期研发由中国买单,把中间制造的污染例如提炼多晶硅所留下的剧毒四氯化硅留在中国,最后再将利润留在美国。这就是我们在这次中美经济对话上的真正让步。 2010 年 5 月 20 日,英国石油公司( BP )原油在墨西哥湾外漏,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环保大灾难。就是因为这个原油泄漏事件,使得奥巴马的民调达到历史的低点,奥巴马痛苦不堪。甚至按照媒体的报道,超过半数的人对于奥巴马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是不满意的,可能会危及到他以后的竞选连任。 各位想一想, 5 月 20 日发生漏油事件, 5 月 24 、 25 日就是第二次中美战略对话,奥巴马派出了 200 多个阁员参与会议,这是为什么?要知道美国跟我们可是不一样的,我们这边官员特别多,美国的官员是非常少的。人家是精英政府,不像我们是大政府,到处都是官。 200 多人是什么概念你知道吗?就是说,美国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几乎倾巢出动。我甚至怀疑现在留在美国的只有一个官员,他就是奥巴马。 如果你是奥巴马,碰到这种漏油事件怎么办呢?最好能够在能源政策上交给民众一个又好又快的成绩单。于是骆家辉这哥们就跑到中国来大肆兜售他们的 “ 清洁能源 ” 。   美国太阳能电池巨头第一太阳能公司最近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同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基地,工程占地 64 平方公里,稍大于纽约曼哈顿的面积。生产规模大概是 200 万千瓦的发电量,相当于两座中国的燃煤发电厂。以奥巴马曾经视察的 Solyndra 公司为例,这家企业在一年里就获得了 5.35 亿美元的财政担保贷款,而这个企业给奥巴马的回报是什么呢? 3000 个工作岗位,其中 1000 个是全职的。 Solyndra 拿 5.35 亿美元的财政担保贷款是要做多大产能呢? 50 万千瓦。所以第一太阳能公司鄂尔多斯项目四倍于 Solyndra 项目,也就相当于帮美国政府省了 21.4 亿美元的财政担保贷款。而且,如果在美国建立同样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的话,花费需要 50 亿 ~60 亿美元,但是在中国建呢?美国就省了 50 亿 ~60 亿美元的投入!这样算下来的话,总共节省了美国人 71.4 亿 ~81.4 亿美元的投入。此外,由于太阳能的生产设备全部在美国,这将为美国创造 12 000 个工作机会,其中 4000 个是全职工作。 看看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访问日本的时候,怎么回答日本的媒体的,他说, “ 美国经过多方面的考虑,认为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所以不考虑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了。 ” 正如同我所想的,他们毫不犹豫地就把这个大礼物收回去了。 2010 年 6 月 10 日,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受到议员的炮轰,批评他没有对人民币施压。他的回答挺熟悉,他说,人民币汇率是中国的内政,他们不应该怎么怎么。参议院气得要立法压迫人民币升值。美国总统奥巴马竟然暗示这个立法的提案会在众议院被否决。他们两个人怎么会那么够意思呢?道理很简单,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他们就是脸皮再厚,也得顾及点吃相,不能太难看了吧。不过,奥巴马绝不是省油的灯, 6 月 18 日,奥巴马写给 6 月 26 和 27 日召开的 20 国峰会的其他领导一封私人信件,敦促他们在峰会上对人民币施加压力。我们是赔了两个夫人(一个夫人是金融核弹头,另一个夫人是新能源)又折兵(汇率还要升值)啊。 这就是骆家辉他们干的事儿。 ★★★ 极视 - 东方好书榜 ★★★ 1 、 《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 (金融的力量 PK 公司的力量,谁更强大?股票市场如何成为美国经济的推动器?现代公司制度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2 、 《经济学的真相: 13 个严重的经济学谬误》 (看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 PK !《经济学的真相》系列 01 。为什么会失业?房价高为哪般?教育公平吗?谁推高了物价?) 3 、 《最后的胜者:杰米 · 戴蒙与摩根大通的兴起》 (他是华尔街唯一的英雄, 11 个小时收购贝尔斯登。杰克 · 韦尔奇强力推荐) 4 、 《 5 小时学会投资法则》 (投资就是一种赌博。只要 5 小时,学会 “ 大王法则 ” ,做真正的投资达人。 “ 图文并茂学投资 ” 漫画系列 02 ) 5 、 《投资理财一本 通》 (网络最新、最权威的投资词汇,给你无师自通、轻松理财的快乐。 “ 图文并茂学投资 ” 漫画系列 03 ) function showMiniAd(){ var vn = "tinfo"; var dataURL = "http://t.sohu.com/third/user.jsp?passport="+window._xpt+"&vn="+vn; new LinkFile(dataURL, { type: 'script', noCache: false, callBack: { variable: vn, onLoad: function(){ var data = eval("(" + vn + ")") if(data != null && data.status == 1){ var userLink = data.url; //var userLink = data.icon; $('miniAd').innerHTML = " 我正在玩搜狐微博,快来“关注”我,了解我的最新动态吧。 "+userLink+" "; $('miniAd').show(); } }, onFailure: function(){} }}); } showMiniAd();
1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2012年总统参选命系中东乱局
黄安年 2011-4-5 10:53
奥巴马 2012 年总统参选命系中东乱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4 月 5 日发布 2011 年 4 月 4 日,奥巴马通过在个人网站发布视频以及向支持者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宣布了正式角逐2012年总统选举的决定。奥巴马利用在职总统的优势捷足先登抢占竞选资金筹款阵地,然而对他来说能否连任的形势并不乐观 , 不仅经济形势尚不明朗,而且对外关系上也未能从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如愿脱身,在伊朗问题和朝鲜问题上没有进展,又面临中东被非乱局的进退两难应付。奥巴马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却发动了一场不知扶持谁的对利比亚战争 , 对待突尼斯、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巴林、也门、叙利亚等国家的乱局采取双重标准 , 广受国会和选民质疑,如果奥巴马不能恰当处理中东北非乱局恐怕为他的连任带来众多负面影响。 ****************** 奥巴马宣布参加 2012 年总统选举 2011 年 04 月 04 日 21:01:31  来源: 新华网 ……………………………………………………………………………… 新华网华盛顿4月4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4日宣布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并将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正式递交竞选文件。 奥巴马当天通过在个人网站发布视频以及向支持者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宣布了正式角逐2012年总统选举的决定。他说:“选战刚刚启动。” 奥巴马阵营将在完成竞选登记手续后启动筹款。美国政治分析家们估计,奥巴马阵营可望筹集到10亿美元竞选资金。 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尚未有其他人明确表示将角逐2012年总统选举,而在共和党内,目前也没有人宣布参选决定。 奥巴马阵营竞逐2008年总统选举期间共筹得7.5亿美元资金。在那次选举中,奥巴马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当选美国第56届总统,并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04/c_121267321.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家的诱惑-奥巴马提前回国被锁白宫外
热度 1 冯用军 2011-4-2 22:04
回家的诱惑-奥巴马提前回国被锁白宫外
这说明了什么? 1、民主国家美国的总统,也并非任何时候都是重中之重、众星捧月; 2、白宫的服务也差了点; 3、奥巴马的服务团队衔接有问题; 4、奥巴马面对利比亚问题,不知道是退是进; 5、奥巴马在阿拉伯世界吃了闭门羹 6、... 反观我们的某些官员,出门要让人拉车门、让人打伞、让人...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周三(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现自己被锁在了白宫大门外。他不得不试着拉了好几扇门,最后从另一道门绕到了总统办公室。整个事件过程被摄像头给录了下来。   美国总统奥巴马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了,然而这位大总统也有吃闭门羹的时候。据英国《每日电讯报》3月25日报道,因为缩短了自己在萨尔瓦多的行程,奥巴马23日比原定时间提前数小时回到白宫,但因为没有提前通知工作人员,没带钥匙的总统先生无奈被关办公室门外,进不了门的他只能在走廊上吹着口哨傻等,而这一尴尬情景却正好被媒体拍个正着。   英国媒体对此调侃称,看来,即便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男人,也不一定所有的大门都会为他打开!   不过,被关在门外的奥巴马当时并没有发怒,无聊地等了一会他便又试了另外几扇关着的法式门,最终发现其中一扇没有锁,于是乎在工作人员到来之前就进入了办公室。   据悉,美国政府对利比亚问题的政策正遭遇国内外多重指责,奥巴马不得不匆忙赶回来为自己的政治危机救火。 (来源:中国日报) media_span_ur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3/26/c_121233606.htm')
个人分类: WCGI世界廉政研究院|2397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总统演讲-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讲
冯用军 2011-4-2 21:56
教总统演讲-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讲
我转载到这里,其实是想让我们的领导人,学学怎么演讲、怎样演讲、怎样发表一份让国民深受激励、充满期望、激情迸发、获益匪浅的演讲。 My fellow citizens: 我的同胞们: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今天我站在这里,看到眼前面临的重大任务,深感卑微。我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也知道先辈们为了这个国家所作的牺牲。我要感谢布什总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以及感谢他在两届政府过渡期间给与的慷慨协作。 Forty-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 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迄今为止,已经有44个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总统的宣誓有时面对的是国家的和平繁荣,但通常面临的是乌云密布的紧张形势。在紧张的形势中,支持美国前进的不仅仅是领导人的能力和远见,也在于美国人民对国家先驱者理想的信仰,以及对美国立国文件的忠诚。 So it has been. So it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前辈们如此,我们这一代美国人也要如此。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Our healthcare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现在我们都深知,我们身处危机之中。我们的国家在战斗,对手是影响深远的暴力和憎恨;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削弱,原因虽有一些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决策失误,同时也未能做好应对新时代的准备。我们的人民正在失去家园,失去工作,很多企业倒闭。社会的医疗过于昂贵、学校教育让许多人失望,而且每天都会有新的证据显示,我们利用能源的方式助长了我们的敌对势力,同时也威胁着我们的星球。 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 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and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ust lower its sights. 统计数据的指标传达着危机的消息。危机难以测量,但更难以测量的是其对美国人国家自信的侵蚀--现在一种认为美国衰落不可避免,我们的下一代必须低调的言论正在吞噬着人们的自信。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 - they will be met. 今天我要说,我们的确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而且在短期内不大可能轻易解决。但是我们要相信,我们一定会度过难关。 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今天,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因为我们战胜恐惧选择了希望,摒弃了冲突和矛盾而选择了团结。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 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 that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今天,我们宣布要为无谓的摩擦、不实的承诺和指责画上句号,我们要打破牵制美国政治发展的若干陈旧教条。 We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od-given promise that all are equal, all are free, and all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 美国仍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借用《圣经》的话说,放弃幼稚的时代已经到来了。重拾坚韧精神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为历史作出更好的选择,我们要秉承历史赋予的宝贵权利,秉承那种代代相传的高贵理念: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以平等和自由,以及每个人尽全力去追求幸福的机会。 show_a4_zone("Z3"); 挑战9月口译考试,你准备好了吗?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中英文对照) 奥巴马G20伦敦演讲现场(高清视频下载+文本) 奥巴马在林肯纪念堂的演讲(双语) 奥巴马复活节演讲(视频下载+文本) 奥巴马访弱势群体学校发表演讲(视频+文本) show_a4_zone("Z4"); 求职黄金季,你该如何跳?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ur, who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s prosperity and freedom. 在重申我们国家伟大之处的同时,我们深知伟大从来不是上天赐予的,伟大需要努力赢得。(我们的民族一路走来),这旅途之中从未有过捷径或者妥协,这旅途也不适合胆怯之人、或者爱安逸胜过爱工作之人、或者单单追求名利之人。这条路是勇于承担风险者之路,是实干家、创造者之路。这其中有一些人名留青史,但是更多的人却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正是这些人带领我们走过了漫长崎岖的旅行,带领我们走向富强和自由。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 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 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wed the hard earth. 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 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hn. 为了我们,先辈们带着微薄的细软,横渡大洋,寻找新生活;为了我们,先辈们忍辱负重,用血汗浇铸工厂;为了我们,先辈们在荒芜的西部大地辛勤耕作,定居他乡;为了我们,先辈们奔赴(独立战争中的)康科德城和葛底斯堡、(二战中的)诺曼底、(越战中的)Khe Sahn,他们征战、死去。 Time and again these men and women struggled and sacrificed and worked till their hands were raw so that we might live a better life. They saw America as bigger than the sum of our individual ambitions; greater than all the differences of birth or wealth or faction. 一次又一次,我们的先辈们战斗着、牺牲着、操劳着,只为了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好。在他们看来,美国的强盛与伟大超越了个人雄心,也超越了个人的出身、贫富和派别差异。 This is the journey we continue today. We remain the most prosperous , powerful nation on Earth. 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is crisis began. Our minds are no less inventive, our goods and services no less needed than they were last week or last month or last year. Our capacity remains undiminished. But our time of standing pat, of protecting narrow interests and putting off unpleasant decisions - that time has surely passed.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今天我们继续先辈们的旅途。美国依然是地球上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同危机初露端倪之时相比,美国人民的生产力依然旺盛;与上周、上个月或者去年相比,我们的头脑依然富于创造力,我们的商品和服务依然很有市场,我们的实力不曾削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轻歌曼舞的时代、保护狭隘利益的时代以及对艰难决定犹豫不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跌倒后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重新开始工作,重塑美国。 For everywhere we look, there is work to be done.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calls for action, bold and swift, and we will act - 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 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 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 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feed our commerce and bind us together. We will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and wield technology's wonders to raise healthcare's quality and lower its cost. We will harness the sun and the winds and the soil to fuel our cars and run our factories. And we will transform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All this we can do. And all this we will do. 我目之所及,都有工作有待完成。国家的经济情况要求我们采取大胆且快速的行动,我们的确是要行动,不仅是要创造就业,更要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打下新的基础。我们将造桥铺路,为企业铺设电网和数字线路,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将回归科学,运用科技的奇迹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我们将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土壤驱动车辆,为工厂提供能源。我们将改革中小学以及大专院校,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一切,我们都能做到,而且我们都将会做到。 Now, there are some who question the scale of our ambitions - who suggest that our system cannot tolerate too many big plans. Their memories are short. For they have forgotten what this country has already done; what free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when imagination is joined to common purpose, and necessity to courage. 现在,有一些人开始质疑我们的野心是不是太大了,他们认为我们的体制承载不了太多的宏伟计划。他们是健忘了。他们已经忘了这个国家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们已经忘了当创造力与共同目标以及必要的勇气结合起来时,自由的美国人民所能发挥的能量。 What the cynics fail to understand is that the ground has shifted beneath them - that the stale political arguments that have consumed us for so long no longer apply. The question we ask today is not whether our government is too big or too small, but whether it works - whether it helps families find jobs at a decent wage, care they can afford, a retirement that is dignified. Where the answer is yes, we intend to move forward. Where the answer is no, programs will end. And those of us who manage the public's dollars will be held to account - to spend wisely, reform bad habits and do our business in the light of day - because only then can we restore the vital trust between a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 这些怀疑论者的错误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政治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耗掉我们太多精力的陈腐政治论争已经不再适用。今天,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政府的大小,而在于政府能否起作用,政府能否帮助家庭找到薪水合适的工作、给他们可以负担得起的医疗保障并让他们体面地退休。哪个方案能给与肯定的答案,我们就推进哪个方案。哪个方案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就选择终止。而掌管纳税人税金的人应当承担起责任,合理支出,摒弃陋习,磊落做事,这样才能在政府和人民之间重建至关重要的相互信任。 Nor is the question before us whether the market is a force for good or ill. Its power to generate wealth and expand freedom is unmatched, but this crisis has reminded us that without a watchful eye, the market can spin out of control - and that a nation cannot prosper long when it favours only the prosperous. The success of our economy has always depended not just on the size of ou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ut on the reach f; on our ability to extend opportunity to every willing heart - not out of charity, but because it is the surest route to our common good. 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是市场好坏的问题。市场创造财富、拓展自由的能力无可匹敌,但是这场危机提醒我们,如果没有监管,市场很可能就会失去控制,而且偏袒富人国家的繁荣无法持久。国家经济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而且取决于繁荣的覆盖面,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让所有有意愿的人都有机会走向富裕。我们这样做不是慈善,而是因为这是确保实现共同利益的途径。 As for our common defence, we reject as false the choice between our safety and our ideals. Our founding fathers, faced with perils we can scarcely imagine, drafted a charter to assur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ights of man, a charter expanded by the blood of generations. Those ideals still light the world, and we will not give them up for expedience's sake. And so to all other peoples and governments who are watching today, from the grandest capitals to the small village where my father was born: know that America is a friend of each nation and every man, woman and child who seeks a future of peace and dignity, and that we are ready to lead once more. 就共同防御而言,我们认为国家安全与国家理想的只能选其一的排他选择是错的。面对我们几乎无法想像的危险,我们的先辈们起草了确保法治和个人权利的宪章。一代代人民的鲜血夯实了这一宪章。宪章中的理想依然照亮着世界,我们不能以经验之谈放弃这些理想。因此我想对正在观看这一仪式的其他国家的人民和政府说,不论他们现在各国伟大的首府还是在如同我父亲出生地一般的小村落,我想让他们知道:对于每个追求和平和自尊的国家和个人而言,美国都是朋友,我们愿意再次领导大家踏上追寻之旅。 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 s and tanks, but with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 They understood that our power alone cannot protect us, nor does it entitle us to do as we please. Instead, 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 prudent use; our security emanates from the justness of our cause, the force of our example, the tempering qualities of humility and restraint. 回想先辈们在抵抗法西斯主义之时,他们不仅依靠手中的导弹或坦克,他们还依靠稳固的联盟和坚定的信仰。他们深知单凭自己的力量我们无法保护自己,他们也深知我们强大并不足以使我们有权利为所欲为。他们明白,正是因为使用谨慎,我们的实力才不断增强;正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公正的、我们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因为我们的谦卑和节制,我们才安全。 We are the keepers of this legacy. 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 s once more, we can meet those new threats that demand even greater effort - even greater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We will begin to responsibly leave Iraq to its people, and forge a hard-earned peace in Afghanistan. With old friends and former foes, we will work tirelessly to lessen the nuclear threat, and roll back the specter of a warming planet. We will not apologise for our way of life, nor will we waver in its defence, and for those who seek to advance their aims by inducing terror and slaughtering innocents, we say to you now that our spirit is stronger and cannot be broken; you cannot outlast us, and we will defeat you. 我们继承了这些遗产。在这些原则的再次领导下,我们有能力应对新的威胁,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国家间更广泛的合作以及增进国家间的理解。首先,我们将以负责任的态度,将伊拉克交还给伊拉克人民,同时巩固阿富汗来之不易的和平。对于老朋友和老对手,我们将继续努力,不遗余力,削弱核威胁,遏制全球变暖的幽灵。我们不会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感到报歉,我们会不动摇地扞卫我们的生活方式。对于那些企图通过恐怖主义或屠杀无辜平民达成目标的人,我们要对他们说: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不可动摇,你们不可能拖垮我们,我们定将战胜你们。 For we know that our patchwork heritage is a strength, not a weakness . We are a nation of Christians and Muslims, Jews and Hindus - and non-believers. We are shaped by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 drawn from every end of this Earth; and because we have tasted the bitter swill of civil war and segregation, and emerged from that dark chapter stronger and more united, we can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 the old hatreds shall someday pass; that the lines of tribe shall soon dissolve; that as the world grows smaller, our common humanity shall reveal itself; and that America must play its role in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peace.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多元化遗产是一个优势,而非劣势。我们国家里有基督徒也有穆斯林,有犹太教徒也有印度教徒,同时也有非宗教信徒。我们民族的成长受到许多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我们吸取了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有益成分。正是因为我们民族曾亲尝过内战和种族隔离的苦酒,并且在经历了这些黑色的篇章之后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团结,因此我们不由自主,只能相信一切仇恨终有一天都会成为过去,种族的划分不久就会消失,而且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相信终有一天人类共有的人性品德将会自动显现。在迎接新的和平时代到来的过程中,美国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To the Muslim world, we seek a new way forward, based 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To those leaders around the globe who seek to sow conflict, or blame their society's ills on the west - know that your people will judge you on what you can build, not what you destroy. To those who cling to power through corruption and deceit and the silencing of dissent, know that you are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but that we will extend a hand if you are willing to unclench your fist. 对于穆斯林世界,我们将基于共同的利益和信仰,寻找更好的合作之路。对于那些在世界各个地方挑起冲突或一味批评西方不良影响的领导者:你的人民评判你的依据是你建立了什么,而不是破坏了什么。对于那些依靠腐败和欺骗并压制异议而追求权利的人们:你们站在了人类历史的对立面。如果你们能张开紧握的拳头,我们也将伸出友谊之手。 To the people of poor nations, we pled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to make your farms flourish and let clean waters flow; to nourish starved bodies and feed hungry minds. And to those nations like ours that enjoy relative plenty, we say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indifference to suffering outside our borders; nor can we consume the world's resources without regard to effect. 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 对于那些贫穷的人们,我们保证和你们一起建设繁茂的农场和干净的水源,滋养那些饥寒交迫的身体和心灵。对于那些与我们一样相对富裕的国家,我们不能再对外界的苦难漠不关心,更不能继续大肆索取世界的资源。世界必须改变,我们都必须改变。 show_a4_zone("Z3"); 挑战9月口译考试,你准备好了吗?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中英文对照) 奥巴马G20伦敦演讲现场(高清视频下载+文本) 奥巴马在林肯纪念堂的演讲(双语) 奥巴马复活节演讲(视频下载+文本) 奥巴马访弱势群体学校发表演讲(视频+文本) show_a4_zone("Z4"); 求职黄金季,你该如何跳? 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 we remember with humble gratitude those brave Americans who, at this very hour, patrol far-off deserts and distant mountain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tell us today, just as the fallen heroes who lie in Arlington whisper through the ages. We honou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 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 a willingness to find meaning i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yet, at this moment - a moment that will define a generation - it is precisely this spirit that must inhabit us all. 当我们审视前方的道路时,我们会感激那些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的人们。今天,他们有话对我们说,也是安息在阿林顿国家公墓里的先烈们时刻提醒我们的。我们尊敬他们不仅因为是他们捍卫了我们的自由,更因为他们正是奉献精神的化身;他们致力于寻找远高于自身的生命真谛。而此时,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更需让这种精神长存。 For as much as government can do and must do, it is ultimately the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upon which this nation relies. It is the kindness to take in a stranger when the levees break, the selflessness of workers who would rather cut their hours than see a friend lose their job which sees us through our darkest hours. It is the firefighter's courage to storm a stairway filled with smoke, but also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nurture a child, that finally decides our fate. 因为无论美国政府能做多少,必须做多少,美国国家的立国之本最终还是美国人的决心和信念。于防洪堤坝决堤之时收留陌生受难者的善意,于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宁愿减少自己工时也不肯看着朋友失业的无私,正是他们支撑我们走过黑暗的时刻。消防队员冲入满是浓烟的楼梯抢救生命的勇气,父母养育孩子的坚持,正是这些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Our challenges may be new. The instruments with which we meet them may be new. But those values upon which our success depends - hard work and honesty, courage and fair play, tolerance and curiosity, loyalty and patriotism - these things are old. These things are true. They have been the quiet force of progress throughout our history. What is demanded then is a return to these truths. What is required of us now is a new era of responsibility - a recognition, on the part of every American, that we have duties to ourselves, our nation, and the world, duties that we do not grudgingly accept but rather seize gladly, firm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re is nothing so satisfying to the spirit, so defining of our character, than giving our all to a difficult task. 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许是新的,我们应对挑战的措施也许也是新的,但那些长期以来指导我们成功的价值观--勤奋、诚实、勇气、公平竞争、包容以及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还有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主义--却是历久弥新,这些价值观是可靠的。他们是创造美国历史的无声力量。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回归这些古老的价值观。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负责任的时代,一个觉醒的时代,每个国人都应意识到即我们对自己、对国家和世界负有责任,我们不应该不情愿地接受这些责任,而应该快乐地承担起这些责任。我们应该坚定这一认识,即没有什么比全身心投入一项艰巨的工作更能锻炼我们的性格,更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This is the price and the promise of citizenship. 这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应做出的承诺。 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 - 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 . 我们自信源于对上帝的信仰,上帝号召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This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berty and our creed - why men and women and children of every race and every faith can join in celebration across this magnificent mall, and why a man whose father less than sixty years ago might not have been served at a local restaurant can now stand before you to take a most sacred oath. 这就是我们自由和信仰的意义,这也是为何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可以同聚一堂在此欢庆的原因,也是我今天能站在这里庄严宣誓的原因,而在50多年前我的父亲甚至都不能成为地方餐馆的服务生。 So let us mark this day with remembrance, of who we are and how far we have traveled. In the year of America's birth, in the coldest of months, a small band of patriots huddled by dying campfires on the shores of an icy river. The capital was abandoned. The enemy was advancing. The snow was stained with blood. At a moment when the outcome of our revolution was most in doubt, the father of our nation ordered these words be read to the people: 所以,让我们铭记自己的身份,镌刻自己的足迹。在美国诞生的时代,那最寒冷的岁月里,一群勇敢的爱国人士围着篝火在冰封的河边取暖。首都被占领,敌人在挺进,冬天的雪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在美国大革命最受质疑的时刻,我们的国父们这样说: "Let it be told to the future world...that in the depth of winter, when nothing but hope and virtue could survive...that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alarmed at one common danger, came forth to meet ." “我们要让未来的世界知道……在深冬的严寒里,唯有希望和勇气才能让我们存活……面对共同的危险时,我们的城市和国家要勇敢地上前去面对。” America. In the face of our common dangers, in this winter of our hardship, let us remember these timeless words. With hope and virtue, let us brave once more the icy current s, and endure what storms may come. Let it be said by our children's children that when we were tested we refused to let this journey end, that we did not turn back nor did we falter; and with eyes fixed on the horizon and God's grace upon us, we carried forth that great gift of freedom and delivered it safely to future generations. 今天的美国也在严峻的寒冬中面对共同的挑战,让我们记住国父们不朽的语言。带着希望和勇气,让我们再一次勇敢地面对寒流,迎接可能会发生的风暴。我们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在面临挑战的时候,我们没有屈服,我们没有逃避也没有犹豫,我们脚踏实地、心怀信仰,秉承了宝贵的自由权利并将其安全地交到了下一代的手中。
个人分类: 世界竞争力研究院|2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到2025年美国将削减石油进口30%--愚人吗?
热度 2 毛宁波 2011-4-1 07:57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到2025年美国将削减石油进口30%--愚人吗?
随着石油价格超过一桶100美元,美国总统开始关注美国的能源政策。3月30日奥巴马总统在 乔治敦 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 )发表演讲呼吁到2025年美国的石油进口减少1/3。 (http://www.georgetown.edu/news/topics/obamaatgeorgetown.html ) 奥巴马说“I set this goal knowing that we’re still going to have to import some oil,” the President said. “It will remain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nergy portfolio for quite some time, until we’ve gotten alternative energy strategies fully in force. And when it comes to the oil we import from other nations, obviously we’ve got to look at neighbors like Canada and Mexico that are stable and steady and reliable sources. We also have to look at other countries like Brazil.” 奥巴马继续说“But our best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our energy security can be found in our own backyard,” the President continued, “…because we boast one critical, renewable resource that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n’t match: American ingenuity. American ingenuity, American know-how.” 2011年3月30日美国白宫发表了美国的能源安全报告( America's Energy Security ) ,概述了 总统的 建议。以下是来自白宫网站上的美国能源安全报告。 FACT SHEET: America's Energy Security Rising prices at the pump affect everybody – workers and farmers; truck drivers and restaurant owners. Businesses see it impact their bottom line. Families feel the pinch when they fill up their tank. For Americans already struggling to get by, it makes life that much harder. That’s why we need to make ourselves more secure and control our energy future by harnessing all of the resources that we have available and embracing a diverse energy portfolio. With an ultimate goal of reducing our dependence on oil, in the near term we must responsibly develop and produce oil and gas at hom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leveraging cleaner, alternative fuels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And beyond our efforts to reduce our dependence on oil, we must focus on expanding cleaner sources of electricity – keeping America on the cutting edge of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so that we can build a 21st century clean energy economy and win the future. Reducing oil imports In 2008, America imported 11 million barrels of oil a day. By 2025 – a little over a decade from now – we will have cut that by one-third. Expanding Safe and Responsible Domestic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Implementing critical safety reforms: In response to the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launched rigorous and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and safety reforms to ensure the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oil and gas resource Identifying underdeveloped resources: The President asked the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DOI) to issue a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unused oil and gas leases. That report showed that 57 percent of all leased onshore acres and 70 percent of offshore leased acres are inactive – meaning that they are neither being explored or developed. Developing incentives for expedited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DOI is developing incentives for expedite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production from existing and future leases. For its offshore leasing program, the DOI has already begun to employ incentives, including the shortening of some lease terms to encourage earlier development, and requiring drilling to begin before an extension can be granted on a lease. DOI is also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use of graduated royalty rate structures, such as those adopted by the State of Texas, to encourage more rapid production. Securing Access to Diverse and Reliable Sources of Energy: The U.S. is ac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to moderate global oil demand and secure additional supplies of liquid fuels and clean energy. We are working with our international partners to increase natural gas supplies, replace oil with natural gas in power generation, and increase responsible oil production in a manner that ensures safety . We are also increasing sustainable bioenergy production, building a new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nuclear energy, and promoting energy efficiency. Developing Alternatives to Oil, Including Biofuels and Natural Gas: Some of our most effective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our energy security can be found in our own backyard. We are committed to finding better and smarter ways to use these abundant energy resources. That means: Expanding biofuels markets and commercializing new biofuels technologies: Corn ethanol is already making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reducing our oil dependence, but increasing market share will require overcoming infrastructure challenges and commercializing promising cellulosic and advanced biofuels technologies. To help achieve this goal, the Administration has set a goal of breaking ground on at least four commercial-scale cellulosic or advanced bio-refineries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And as we do all of these things, we will look for ways to reform our biofuels incentives to make sure they meet today’s biofuels challenges and save taxpayers money. Encouraging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practices for natural gas: The Administration is committed to the use of this important domestic resource, but we must ensure it is developed safely and responsibly. To that end the Administration is focused on increasing transparency about the use of fracking chemicals, working with state regulators to offer technical assistance, and launching a new initiative to tap experts in industry, the environmental community and states to develop recommendations for shale extraction practices that will ensure the protection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Cutting Costs at the Pump with More Efficient Cars and Trucks: The Administration is building on recent investments in advanced vehicles, fuel, technologies, high speed rail, and public transit: Setting historic new fuel economy standards: Standards for model years 2012-16 will raise average fuel economy to 35.5 miles per gallon by 2016, and save 1.8 billion barrels of oil over the lifetime of the vehicles covered. In July, the Administration will also finalize the first-ever national fuel economy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standards for commercial trucks, vans and buses built in 2014 - 2018. These standards will cut oil us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alternative fuels, including natural gas. The Administration is also develop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fuel economy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standard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2017-2025 and expects to announce the proposal in September 2011. Paving the way for advanced vehicles: The President has set an ambitious goal of putting 1 million electric vehicles on the road by 2015. To help us get there, the President’s FY 2012 Budget proposes a redesigned $7500 tax credit for consumers, competitive grants for communities that encourage the adop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funding for RD to drive innovation in advanced battery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sident is calling on Congress to move forward with policies that can help unlock the promise of natural gas vehicles. Leading by Example With the Federal Flee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perates more than 600,000 fleet vehicles. We have already doubled the number of hybrid vehicles in the federal fleet. Today, the President is calling for administrative action directing agencies to ensure that by 2015, all new vehicles they purchase will be alternative-fuel vehicles, including hybrid and electric vehicles. Innovating Our Way to a Clean Energy Future Charting a path towards cleaner sources of electricity and greater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maining on the cutting edge of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Creating Markets for Clean Energy: To move capital off of the sidelines and into the clean energy economy – creating jobs in the process – we need to give businesses and entrepreneurs a clear signal that there will be a market for clean energy innovation. That’s why the Administration is committed to pursuing a Clean Energy Standard (CES), an ambitious but achievable goal of generating 80 percent of the Nation’s electricity from clean energy sources by 2035 – including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like wind, solar, biomass, and hydropower; nuclear power; efficient natural gas; and clean coal. Cutting Energy Bills through More Efficient Homes and Buildings: Our homes, businesses and factories consume over 70 percent of the energy we use. By making smart investments in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residential,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sectors, we can improve U.S. competitiveness an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while saving consumers money on electricity bills. That is why the Administration is on track to weatherize 600,000 low-income homes through Recovery Act investments, and why we remain committed to a series of policies that increase efficiency across sectors – including a HOMESTAR program to help homeowners finance retrofits, a “Better Buildings Initiative” to make commercial facilities 20 percent more efficient by 2020, and steps to promote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Staying on the Cutting Edge through Clean Ener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Energy (ARPA-E) program, we have invested in over 100 cutting-edge projects in areas ranging from smart grid technology, to carbon capture, to battery technology for electric vehicles. Past Budgets funded three “Energy Innovation Hubs” that explore building efficiency, fuel from sunlight, and nuclear react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he FY 2012 Budget request more than doubles funding for ARPA-E and doubles the number of Hubs to include new Hubs that will advance smart grid technology, critical materials research, as well as batteries and energy storage.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549 次阅读|3 个评论
奥巴马发动对利比亚战争 搞不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热度 1 黄安年 2011-3-30 08:39
奥巴马发动对利比亚战争 搞不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3 月 30 日发布 奥巴马总统事实上发动了对利比亚的空袭战争 , 不过他从不承认这是一场战争。奥巴马总统声称这场战争行动是为了”保护利比亚人民” , 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旗号对利比亚的空袭已经导致利比亚大量人员伤亡,数十万难民流离失所,这场战争并没有立即导致停火 , 反成了西方国家全力支持利比亚内战反政府军、西方国家干涉理比亚内政的战争 , 成了运用战争手段来颠覆一个主权国家合法政府的强权政治和帝国主义粗暴干涉。 奥巴马总统还没有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脱身 , 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杀戮和残害无辜平民的血腥纪录 , 无人相信美国会在利比亚发动空袭是为了人道主义救援和保护平民的鬼话。奥巴马总统既没有经过国会授权也没有向国会打招呼,就发动了对利比亚空袭战争,将可能遭到美国国会对奥巴马总统滥用职权违宪的指控。奥巴马总统空袭战争的理由如果“合法化” , 今后可以如法炮制用来对于付伊朗、朝鲜和任何一个美国不喜欢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 用武力来扶植一个符合美国人权价值观的亲美政府。 美国是在利比亚陷入内战并在政府军岌岌可危情况下发动空袭战争的,奥巴马不该忘记美国内战时美国人民遭受的苦难,而国际干预又可能给内战中的美国人民带来什么 ? 奥巴马在对待中东北非一些国家的动乱显然采取了以美划线的双重标准 , 对此奥巴马作何解释。笔者对利比亚内战双方的领导人均无好感,只是感到利比亚的问题只能由利比亚双方坐下来谈判政治解决 , 任何外国的武装干涉只能使问题复杂化、长期化,也将给利比亚人民带来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奥巴马的 3 月 28 日讲话前后矛盾,无法平息人们对于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疑问,美国为何一定要置卡扎菲于死地而后快 , 有何证据表明利比亚反对派等同于利比亚人民 , 美国为何要将对利战争的指挥权转让给北约,美国如果无法实现对卡扎菲的斩首行动 , 又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利比亚的政局更替,利比亚动乱长期化怎么办?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发动这场战争对美国是祸还是福,奥巴马是否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人们将拭目以待! 以下有关 3 月 28 日奥巴马总统在国防大学就利比亚局势向全国发表讲话、 3 月 29 日克林顿国务卿在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上发表讲话是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官方网站发布的 , 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美国政府如何为这场战争的合法性寻找根据。 ************************** 2011.03.29 奥巴马总统就利比亚局势向全国发表讲话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11 年 3 月 28 日 总统就利比亚局势向全国发表的讲话 国防大学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Washington, D.C.) 东部夏令时晚 7:31 总统:今晚,我要向美国人民通报我们在利比亚领导的国际努力的最新情况——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还打算做些什么,为什么这件事对我们很重要。 首先,我要对我国的男女将士表示敬意,他们的行动再一次展现了勇气、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他们以非凡的速度和力量投入行动。由于他们和我们敬业的外交人员的努力,一个联盟已经形成,无数生命得到了拯救。 另外,就在此时此刻,我们的军队在支持我们的盟友日本,将伊拉克交由伊拉克人民治理,遏制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势头,在全球各地对“基地”组织穷追猛打。作为最高统帅,我对我们的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的官兵及其家属深表感谢。我知道,全体美国人民都怀有与我同样的感激之情。 几代人以来,作为全球安全的支柱和人类自由的倡导者,美利坚合众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考虑到军事行动的风险和代价,我们自然是不愿意通过武力来应对世界面临的种种挑战。但当事关我国的利益和价值观时,我们有责任采取行动。过去六周里在利比亚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利比亚位于突尼斯和埃及之间,在地理上与两国紧紧相连。现在,这两个国家的人民经过勇敢的抗争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利比亚人民 40 多年来一直处在穆阿迈尔· 卡扎菲( Muammar Qadhafi )这个暴君的统治之下。 他剥夺人民的自由,掠夺他们的财富,杀害国内外的反对者,威胁世界各地的无辜人民——包括被利比亚特工人员杀害的美国人。 上个月的情况显示,对自由的向往驱散了对卡扎菲的恐惧。在全国各地的城镇,利比亚人走上街头,争取自己的基本人权。正如一个利比亚人所说:“我终于第一次产生了这样的希望:我们 40 年来的恶梦行将结束。” 面对这样的抗争,卡扎菲开始攻击利比亚人民。作为总统,我首先关注的是我国公民的安全,因此,我们撤出了我们的大使馆和寻求我们帮助的所有美国人。随后,我们在几天之内迅速地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来回答卡扎菲咄咄逼人的行动。我们冻结了卡扎菲政权 330 多亿美元的资产。我们与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国一道,扩大了制裁的范围,实行了武器禁运,并确保卡扎菲及其帮凶必须对其犯下的罪行承担责任。 我明确表示,卡扎菲失去了本国人民的信任和担任领导人的合法性,并指出他必须下台。 在全世界的谴责面前,卡扎菲选择了将他的攻击升级,对利比亚人民发动了军事行动。 无辜的人们被当作屠杀的目标,医院和救护车被袭击,新闻记者遭到逮捕、性攻击和杀害。粮食和燃料供应被切断,米苏拉塔( Misurata )数十万居民的供水被停止,许多城镇受到炮击,清真寺被摧毁,公寓大楼被夷为平地,军用飞机和武装直升机大肆攻击无法躲避空袭的人们。 面对这样残暴的镇压和迫在眉睫的人道主义危机,我命令战舰进入地中海。 欧洲盟友宣布愿意投入资源制止屠杀行动。利比亚反对派和阿拉伯联盟( Arab League )呼吁国际社会拯救利比亚人民的生命。 根据我的指示,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领导了与我们的盟友一道作出的努力,推动安理会通过了一项历史性决议,授权设立禁飞区以制止利比亚政权的空袭,并进一步授权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利比亚人民。 10 天前,经过一再作出以不动用武力的方式终止暴力的努力,国际社会向卡扎菲下达最后通牒,要求他立即停止屠杀人民的行动,否则必须承担后果。但是, 他的军队没有后退,而是继续推进,逼近了班加西( Benghazi ),在这个城市里居住着将近 70 万寻求摆脱恐惧的男女居民和儿童。 在这个时刻,美国和世界面临一个抉择。 卡扎菲宣布,他对他的人民将“毫不留情”。他把人民比做老鼠,扬言要挨家挨户上门惩罚。过去,我们看到过他把平民悬街示众,在一天内屠杀 1000 多人。现在,我们看到政府的部队集结市郊。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要—— 如果我们再多等一天,班加西,这个几乎与夏洛特( Charlotte) 一样大的城市,将可能遭遇屠杀,结果不但会震撼那一地区,而且会玷污世界的良知。 让这种情况发生不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我绝不允许它发生。所以,九天前, 经征询国会两党领袖的意见 ,我命令采取军事行动,制止屠杀并执行联合国安理会 1973 号决议。 我们打击逼近班加西的政府军,是为解救这个城市和城里的人民。我们打击位于附近艾季达比耶( Ajdabiya )的卡扎菲军队,从而 让反对派把他们赶出去。 我们打击卡扎菲的防空系统,为设立禁飞区铺平了道路。我们攻击了那些封锁城市和村镇的坦克和军事力量,我们切断了他们的大部分供应线。今晚,我可以向你们报告, 我们已经制止了卡扎菲的致命攻势。 在这一行动中,美国并没有单独行动。相反,一个强大和不断扩大的联盟与我们联起手来。这包括我们最亲密的盟友——英国、法国、加拿大、丹麦、挪威、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和土耳其——这些国家几十年来都与我们并肩战斗。这个联盟包括阿拉伯的伙伴,如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他们选择尽自己的职责保卫利比亚人民。 总而言之,在短短一个月内,美国与我们的国际伙伴动员了广泛的联盟,争取到国际社会授权以保护平民,制止了进攻的军队,防止了大屠杀,并与我们的盟友和伙伴一起建立了禁飞区。 比较一下就知道这场军事和外交反应来之多么迅速:在 1990 年代波斯尼亚人民遭到摧残时,国际社会用了一年多时间才调动空中力量保护平民,予以干预。我们只花了 31 天。 此外,我们完成的这些目标与我在我们军事行动初始向美国人民作出的保证一致。 我说过美国的作用将是有限的;我们不会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我们将把我们的独特能力集中用于行动前期,我们将把责任移交给盟友和伙伴。今晚,我们正在履行这一诺言。 我们最有效的联盟,北约,已经接替了武器禁运和禁飞区的指挥。昨晚,北约决定另外承担起保护利比亚平民的任务。 从美国向北约的移交将在本周三进行。接下去,执行禁飞区和在地面保护平民的领导角色将移交给我们的盟友和合作伙伴,我完全相信,我们的联军部队将对卡扎菲的残余继续施加压力。 在这方面,美国将发挥辅助作用——包括情报、后勤支持、搜索和救援,以及干扰政府军通讯的能力。由于移交给了一个更广泛、以北约为基础的联盟, 这一行动的风险和代价——对我军和美国纳税人—— 将大大减小。 因此,对于那些怀疑我们有能力完成这个行动的人,我要明确地说:美利坚共和国做了我们说我们要做的事情。 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任务已经完结。除了我们对北约的责任,我们将与国际社会合作,向需要食物充饥、医药疗伤的利比亚人民提供援助。我们将保管被冻结的卡扎菲政权超过 330 亿美元的资产,以便它可用于重建利比亚。毕竟,这笔钱不属于卡扎菲,也不属于我们——它属于利比亚人民。我们将确保利比亚人民得到它。 明天,克林顿国务卿( Secretary Clinton )将前往伦敦,在那里她将会见利比亚反对派并与 30 多个国家磋商。这些讨论的焦点将集中在需要以什么样的政治努力向卡扎菲施压,同时支持过渡到利比亚人民应该得到的未来——因为虽然我军的使命限于解救生命,但我们将继续追求更大范围的目标,即一个属于人民而不是属于独裁者的利比亚。 尽管我们一周以来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但 我知道有些美国人仍然对我们在利比亚的行动怀有疑问。卡扎菲尚未下台,只要他不下台,利比亚就将继续构成危险。此外,即使卡扎菲下台,他长达 40 年的暴政也已造成利比亚的分裂,导致它没有强大的公民机构。过渡到一个对利比亚人民负责的合法政府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虽然美国会尽力提供帮助,但这将是国际社会的任务——更重要的,这将是利比亚人民自己的任务。 事实上, 在华盛顿围绕利比亚问题所展开的辩论往往提出一种不切实际的假设。一方面,有些人质疑美国到底为何要在这个遥远的地方进行干预——即使是有限的干预。他们坚称,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的无辜平民遭受政府的残酷暴力,总不能指望美国当世界警察吧,特别是在我们面临那么多紧迫的国内问题的时候。 的确,美国不能在凡有镇压的地方都动用我国的军事力量。鉴于干预所需的代价和风险,我们必须始终在我们的利益与采取行动的必要性之间进行权衡。但这不能成为根本不为维护公正而采取行动的理由。 在利比亚这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我们曾面临爆发规模惊人的暴力事件的可能性。我们当时具备制止这场暴力的独特能力:一项采取行动的国际授权、一个准备加入我们的行列的广泛联盟、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以及利比亚人民发出的求助呼吁。 我们还有能力在不派遣美国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制止卡扎菲军队的行动。 漠视美国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责任——更严重的是——漠视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人类同胞的责任,将会是对我们人类同胞本性的背叛。有的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暴行可能会视而不见。但美利坚合众国不一样。作为总统,我拒绝等待在看到屠杀和集体坟场的场面时才采取行动。 此外,制止卡扎菲蹂躏那些反对他的人对于美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场屠杀可能会迫使又一批成千上万的难民跨过利比亚边界,给埃及和突尼斯的和平但脆弱的过渡带来巨大压力。这个地区正在萌发的民主风潮可能会被最黑暗的独裁专制所扼杀,因为专制统治者断定,暴力是紧握大权不放的最有效的手段。联合国安理会的指令可能会被证明不过是一纸空文,从而对它今后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的信誉造成损害。因此,虽然我绝不会低估军事行动所需的代价,但我坚信,不对利比亚采取行动会让美国付出更高的代价。 正如有些人提出反对在利比亚进行干预的理由,同样也有人建议我们扩大我们的军事使命,使之超出保护利比亚人民的任务范围,并尽一切可能推翻卡扎菲并迎来一个新的政府。 当然,如果卡扎菲不再掌权,利比亚——乃至全世界——都将有更好的前景。我,与全世界其他许多领导人一道,都采纳了这个目标,并将积极通过非军事手段来争取实现这一目标。但是, 把我们的军事使命扩大到包括政权的更迭,将会是一个错误。 我命令我国部队完成的任务——保护利比亚人民免遭迫近的危险以及建立禁飞区——得到了联合国的授权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利比亚的反对派也请求我们采取这些行动。 如果我们试图以武力推翻卡扎菲,我们的联盟便会分裂。我们有可能不得不投入美国地面部队去完成这项任务,也有可能要承担将导致许多平民死亡的空中行动的风险。我们的男女军人所面临的危险将大大增加。而此后所需的费用以及我们分担的责任也会大大增加。 坦率地说,我们在伊拉克走过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我们对伊拉克的未来充满希望,这要归功于我国部队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我国外交人员的坚定决心。但是伊拉克的政权更迭花费了八年的时间,以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与伊拉克人的生命为代价,还用掉了将近 1 万亿美元。如果要在利比亚再走这条路,我们承担不起这样的代价。 随着我国大部分军事行动逐渐缩减,我们可以做并且将要做的是支持利比亚人民实现他们的愿望。我们已经为制止一场大屠杀进行了干预,我们将与我们的盟国和伙伴共同合作来保障平民的安全。 我们将不让卡扎菲政权获得武器,切断其现金来源,援助反对派,并与其他国家合作以使卡扎菲下台的一天早日到来。这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因为已遭到重创的卡扎菲还想死死地抓住权力不放。但对于卡扎菲周围的人,对于每个利比亚人来说,事实应该很清楚:历史并不在卡扎菲那一边。利比亚人民有了我们为他们提供的时间和空间,将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事情应有的发展方式。 请让我在结束讲话前谈一下这次行动所说明的使用美国军事力量的问题,以及在我的总统任期内美国在全世界发挥更广泛的领导作用的问题。 作为最高统帅,我所肩负的最重大的职责莫过于保障这个国家的安全。我要作的最重大的决策也莫过于何时派遣我国的男女军人。我已清楚地表明: 为了保卫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盟友和我们的核心利益,我会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以迅速、 果断、单边的方式调动我国军队。这就是 “基地”组织( al Qaeda )无论想在哪里寻找落脚之地,我们都紧追不放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尽管结束了在伊拉克的战斗任务并把 10 万多名士兵从伊拉克撤出后仍继续在阿富汗作战的原因。 不过,有些时候,虽然我们的安全没有受到直接威胁,但我们的利益和价值观却面临危险。有时候,历史进程会带来挑战,威胁到我们的共同人性和共同安全——例如抗击自然灾害;或是阻止种族灭绝行为,为了维护和平;保障地区安全和维持商业流通等。这些可能不是美国独有的问题,但是对我们非常重要。这些也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明白,在这些情况下,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经常需要响应使命的召唤,伸出援助之手。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不应当惧怕采取行动——但是美国不应承担采取行动的全部责任。就利比亚而言,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而是动员国际社会采取集体行动。与有些人所说的相反,美国的领导作用并非简单地要求我们单独行动并自行承担所有的责任。真正的领导作用是创造条件和建立联盟,联合其他方面共襄盛举;与盟国和伙伴合作,以便分担责任和费用;并确保各方都能秉持公正和人类尊严的原则。 这正是我们在利比亚展现的领导能力。当然,即使我们作为联盟的一部分采取行动,任何军事行动都有很高的风险。当我们的飞机在利比亚上空发生故障时,这类风险便成为现实。然而,当我们的一名飞行员跳伞落到地面上,而当地国家的领导人经常丑化美国——所在地区与我国充满历史恩怨——这名美国人并没有遇到敌人。相反,他遇到的人们和他热情拥抱。 前来救援的一个利比亚青年说:“我们是你们的朋友。我们非常感谢保卫这片天空的人。” 这代表了众多民众的心声,因为在这个地区,新一代人不再允许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被剥夺。 诚然,这项变革会让世界一时更加复杂。进步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不同国家的变革方式各不相同。在埃及等地,这种变革将鼓舞我们,唤起我们的希望。在伊朗等地,变革受到残酷的压制。导致内乱和教派战争的黑暗势力必须受到制止,艰难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美国不可能决定这项变革的速度和范围,只有当地的人民才能做到。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做出贡献。 我相信这股变革之风不可逆转,我们必须站在和我们秉持相同核心原则的人们一边,这些原则曾指引我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风暴:我们反对向自己的人民施加暴力;我们支持一套普世权利,包括人民表达观点和选择领导人的自由;我们也支持最终符合人民期望的政府。 我们出生的国度是由渴望自由的人们通过革命所缔造,因此我们欢迎这样的事实:中东和北非的历史正在发展,年轻人正在引领航向。只要人们渴望自由,美国就会成为他们的朋友。归根究底,这种信念和理想正是衡量美国领导作用的真正尺度。 各位同胞,我知道,在海外发生动荡之际——当新闻充满冲突和变革的报导之时——我们会产生遁避世事的念头。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我们在海外的力量以国内实力为根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以这样的理念为指引——让我们的人民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对运用我们的资源做出明智的选择,增进作为我们力量源泉的繁荣,并奉行我们珍视的价值观。 但是也让我们谨记,为了保护我国人民及全球千百万人,我们世世代代历尽艰辛。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懂得,如果有更多的人生活在有自由和尊严的光明世界,我们自己的未来将会更安全,也会更光明。 今晚,让我们感谢在这些艰难时期为国服务的美国人,感谢推进我们的努力的联盟。让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展望未来,不仅为我们自己的国家,也为全世界所有向往自由的人们。 谢谢诸位。上帝保佑各位,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掌声)谢谢诸位。 结束 东部夏令时晚 7:58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mgck/ *********************** 2011.03.29 奥巴马总统强调利比亚危机关系到美国的安全利益 奥巴马总统在白宫前往椭圆形办公室。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美国参考》 Merle David Kellerhals Jr. 从华盛顿报道,奥巴马总统告诉美国人民,听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 Muammar Qadhafi )杀害利比亚人民,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其后果将对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并“玷污世界的良知”。 奥巴马在 3 月 28 日对全国人民的电视讲话中说,他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今晚,我可以向你们报告,我们已经制止了卡扎菲的致命攻势。” 奥巴马在华盛顿的国防大学(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发表电视讲话,向美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讲述他与国际联盟一起采取行动,使用武力抗击卡扎菲政权武装力量的原因,因为这些军队已开始攻击向该政权表示抗议的平民。利比亚人民已开始要求自由,呼吁产生一个能顺应他们的需求的新政府。 奥巴马表示,美国并非单独采取军事行动,而是与愈益壮大的国际联盟共同行动,其中包括欧洲的北约成员国及卡塔尔( Qatar )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United Arab Emirates )等阿拉伯伙伴。他说,在一个月的时间当中,美国已与国际伙伴们一起建立了一个范围广泛的联盟,执行国际社会授权保护利比亚平民、制止卡扎菲军队挺进、防止屠杀并设置禁飞区的使命。 奥巴马说,当美国开始这一行动时,他向美国人民承诺,美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有限的,美国将不会派遣地面部队进入利比亚。他还表示,一俟实际情况许可,美国就将移交联盟的指挥权。 奥巴马说, 3 月 27 日,北约同意为执行联合国安理会 3 月 17 日决议要求的武器禁运和设置禁飞区行使指挥权,北约并同意承担保护利比亚平民的责任。 从美国到北约的指挥权移交将于 3 月 30 日进行。 总统说:“美国将发挥辅助作用——包括情报、后勤支持、搜索和救援,以及干扰政府军通讯的能力。” 总统还表示,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 Hillary Rodham Clinton )将飞往伦敦出席 3 月 29 日举行的会议,与 30 位国际领导人和利比亚反对派成员讨论使卡扎菲放弃政权必须采取的政治行动,同时支持利比亚人民实现向自由与民主的过渡。 3 月 27 日,克林顿与国防部长盖茨( Robert Gates )接受一系列媒体访谈节目的采访,介绍美国所采取的行动,以及美国希望国际联盟的行动取得的成果。国际联盟正在执行维护禁飞区的任务并对卡扎菲军队实施空中打击。 3 月 17 日,联合国安理会以 10 票赞成, 0 票反对, 5 票弃权通过了授权,要求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制止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军队攻击利比亚人民。该决议还包括要求立即停火、在利比亚上空实施禁飞区等其他措施。 联合国第 1973 号决议是在阿拉伯联盟( Arab League )于 3 月 12 日投票决定在利比亚上空实施禁飞区以保护人民生命的行动后通过的。 奥巴马指出,只是当除武力以外所有其他制止暴力的努力均告无效后,国际联盟才于 3 月日采取了军事行动。他说,国际社会已给予卡扎菲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不停止屠杀人民的行动,就将承担后果。 白宫在一份事先准备好的声明中表示,当天早些时候,奥巴马通过视频会议与法国总统萨科齐( Nicolas Sarkozy )、德国总理默克尔( Angela Merkel )和英国首相卡梅伦( David Cameron )进行了谈话,除了讨论范围广泛的战略问题以外,他们还特别讨论了正在伦敦举行的国际会议,并审议了在利比亚所取得的进展。 白宫声明还说,“领导人一致同意,卡扎菲已失去了治理国家的任何合法性,应立即下台。利比亚人民应拥有政治空间来决定他们自己的未来”。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11/March/20110329144903x0.2546046.html19 *********************************************************8 2011.03.29 克林顿国务卿在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上发表讲话 美国国务院 发言人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11 年 3 月 29 日 克林顿国务卿的讲话 2011 年 3 月 29 日 兰开斯特宫( Lancaster House ) 英国伦敦 克林顿国务卿:非常感谢您,首相,感谢您和您的政府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感谢法国,法国在履行这一使命的过程中一直站在最前沿,包括上个星期在巴黎接待我们在座的许多人。真诚地感谢参加今天的会议的所有人员。我们制止了一场屠杀,建立了禁飞区,阻止了向前推进的军队,壮大了这个同盟,把军事行动的指挥权移交给北约( NATO )。面临重大而紧迫的国际关切,在一个星期内就完成了上述工作,这种进展应当是令人满意的。 美国一直与我们的北约、阿拉伯和欧洲伙伴并肩努力,并为此感到自豪。在利比亚人民和阿拉伯联盟发出紧急行动的呼吁后,我们作出了回应。我们与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一道——包括联合国安理会中代表非洲的全部三个国家——通过了两项强有力的决议。因此,这的确是一次国际性的努力,反映了我们对平民安全的共同关切以及我们对利比亚人民的合理愿望的支持。 我们此时在伦敦的会晤正值一个转折点。北约已经承担了实施武器禁运和禁飞区的指挥权。星期天,北约同意另外肩负起保护平民的责任。昨天晚上,奥巴马总统表示,他对联盟将继续对卡扎菲的剩余部队保持压力具有充分信心。我也有同样的信心。联盟的军事行动将一直持续,直到卡扎菲完全遵守 1973 号的规定,停止攻击平民,把军队撤出他们强行进入的那些地方,并且允许关键的服务和人道援助抵达所有利比亚人。 但是,除军事努力外,我们所有各方都需要在以下三方面继续合作:第一,提供急需的人道援助;第二,通过积极有力的制裁和其他措施向卡扎菲政权施加压力并使其受到孤立;第三,支持利比亚人通过政治改革实现他们的愿望的努力。在人道工作方面,我们将在联合国领导下,与北约、欧盟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和地区伙伴一道合作,提供援助。 联盟军队的行动使更多的援助能够送达。例如,世界粮食计划署( World Food Program )派出的车队这个周末已将 18 吨包括食品和毯子在内的物资运送到班加西。但还需要大量援助,我们必须迅速地协同努力,以进行评估并予以应对。在人道主义危机以外的问题上,我们知道利比亚的长期进步是无法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的。 我们所有人都必须继续对卡扎菲政权施加压力并进一步孤立他们。这包括结成统一战线以施加政治和外交压力,向卡扎菲明确表示他必须下台,发出追究责任的有力信息,并让他周围的人认清他们的选择。这还包括通过大力执行安理会第 1970 和 1973 号决议所授权的各项制裁来施加金融压力。 奥巴马总统昨天晚上指出,我们的军事使命正以拯救生命为重点,同时我们也必需继续追求更广泛的目标,使利比亚不再属于独裁者,而是属于利比亚人民。现在我们不能,也绝不可以将我们的意志强加给利比亚人民,但是我们可以,同时必须与他们站在一起,由他们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以一个声音说话,支持可以实现这一天的过渡。我们同意阿拉伯联盟的意见,卡扎菲已经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合法性。我们同意非洲联盟的意见,必须实现民主过渡的程序。我们支持联合国特使哈提卜 (Khatib) 计划在这次会议之后前往利比亚,对局势进行评估并向国际社会提出报告。 ? 我们认为,利比亚的过渡应通过一个广泛的、具有包容性的程序,反映利比亚人民的意志,保护他们的权利。过渡性的全国委员会和利比亚各行各业的公民社会及其利益相关者可做出关键性的贡献。今天早些时候,我有机会会见了委员会的高级代表,讨论了取得进展的途径。联合国、非洲联盟、阿拉伯联盟、斯兰会议组织及欧盟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机制,美国将与国际社会一起,坚持我们对利比亚主权、领土完整和民主团结的承诺。 目前是利比亚面临重大挑战的时刻,也是该地区各邻国及全世界面临重大挑战的时刻。在不同政府的治理之下和面临不同的环境的各国人民正表达同样的基本渴望—在本国政府内取得发言权,制止腐败,不受暴力和恐吓的威胁,过有尊严的生活,充分发挥他们天赋的才干。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目标并不容易实现,但是毫无疑问,值得共同努力争取。这个联盟已经在这个时刻走到这一步,努力追求这些目标,我感到很骄傲。非常感谢诸位。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develop-chinese/2011/March/20110329172028x0.1565297.html ********************** 2011.03.25 美国表示在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是对人道主义危机作出的反应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美国参考》 Stephen Kaufman 从华盛顿报道,美国在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第 1970 号和 1973 号决议时发挥的作用仅限于实现制止效忠于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 Colonel Muammar Qadhafi )的部队攻击利比亚人民的目标,而且是对卡扎菲军事行动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作出的反应。 在 3 月 25 日举行的视频会议中,国务院负责非洲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布鲁斯·沃顿( Bruce Wharton )向非洲新闻记者表示,联合国采取的措施“与政权更迭无关”,谁应该成为利比亚的领导人将由利比亚人民来决定。 他说,但“这是一个他们只有在没有暴力和政治压迫的环境里才能作出的决定”。 沃顿敦促所有关心利比亚人民福祉的人 “站出来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一道要求卡扎菲停止对自己的公民进行攻击,让利比亚的人民有机会……在他们应该具有的安全与和平的条件下选择他们自己的未来”。 3 月 24 日,国务卿希拉里 ? 克林顿宣布将联合国决议授权设立的禁飞区的指挥与控制权移交给北约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沃顿说,美国在领导建立禁飞区的努力中发挥的作用 “现正告于一个段落”。 但他说,美国决定参与的原因是出于人道主义关切, 因为卡扎菲的军事部队使用了武器装备攻击利比亚平民,而且阿拉伯联盟( Arab League )提出“前所未有的请求”希望国际社会进行干预,这项请求最终获得联合国决议的支持。 沃顿说:“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当时面临的情况以及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成功。 如果不选择我们已开始采取的集体行动,我们就会目睹人道主义灾难发生,对阿拉伯联盟明确提出的请求充耳不闻。但我们根本不会那样做,我们的伙伴们也不会。” 在 3 月 24 日发表的社论中,卢旺达总统保罗 ? 卡加梅( Paul Kagame )回忆起 1994 年受当时政府支持的对一百万卢旺达人进行的大屠杀。他说,国际社会在利比亚的干预行为表明它似乎已从过去未能在卢旺达进行干预一事中接受了教训。这令卡加梅受到鼓舞。 他说:“根据全世界从旁看到的这次冲突的情况,假如不采取这次行动,对利比亚村镇和城市的轰炸将会继续,班加西( Benghazi )地区很有可能会遭到一个疯狂政府的狂轰滥炸,数十万生命很有可能丧失。” 卡加梅表示卢旺达支持干预行动。他说:“这是需要做的正确的事情,这个看法获得了曾经目睹和忍受过国际社会未采取行动所造成的可怕后果的有关当局的支持。” 新闻记者问沃顿,为什么美国加入国际社会采取军事行动保护利比亚平民的行动,但却不采用相似的手段来保护科特迪瓦( C?te d ’ Ivoire )的人民,他们受到忠于洛朗·巴博( Laurent Gbagbo )总统的部队的攻击。 沃顿回答说:“每个冲突的复杂情况有所不同,必须单独进行分析并予以应对。”美国在不同的事例中将发挥不同的作用。至于利比亚,阿拉伯联盟和联合国已发出“要求采取我们目前已采取的这种行动的十分明确的呼吁”。 他说,在科特迪瓦,奥巴马政府支持非洲为实现从巴博政府向经过公正选举产生的下一届阿拉萨内·瓦塔拉( Alassane Ouattara )政府实行和平过渡的努力。美国还向联合国在该国执行维和使命的部队提供协助与装备,这支部队保护了平民并为难民及国内流离失所的人民提供了 2,900 万美元的人道援助。 此外,美国针对巴博及该政权其他成员实施了各种限制及金融制裁,并致力于在外交上孤立他们。 沃顿说:“我们在科特迪瓦与在利比亚作出的反应不同,其原因在于两国的情况不同,而且在这两种情况下,国际社会发出的请求援助的呼吁也不同。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11/March/20110328145121x0.4650319.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3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狼来了-刽子手萨科齐明日抵京演讲
热度 2 冯用军 2011-3-29 21:44
波士顿犹太人被屠杀纪念碑碑文: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继续不说话; 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马丁·尼莫拉牧师撰) 前不久,有博主撰文写中国要警惕善变的小人萨科齐,没想到,过几日,萨科齐就来了,此行无外乎三个目的: 1、顺便示威,为2012国内再选连任拉票; 2、安慰中国空隙利比亚的不满情绪,避免中国与俄罗斯联手反对扩大利比亚战争; 3、继续施压中国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汇率改革。 萨科齐与奥巴马等人是屠杀利比亚人民的刽子手,这个杀人恶魔马上就要来中国了,听说还要出席法国驻华北京新大使馆落成、去南京演讲。 前天,八国联军可以火烧圆明园、昨天,日本鬼子和联合国军可以入侵鸭绿江边,谁又能保证,今天、明天、后天,他们不会把枪口对准中国人民? 谁又能保证,今天我们捐赠给日本的2万吨石油,3000万财务,1台60多米的泵车,明天、后天,不会变为子弹扫向我们的身体呢? 警惕萨科齐、警惕北约、警惕帝国主义、警惕和平演变。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世界永恒的主题,哎,有暴力就可以任意强奸他国人民的意志,和谐世界何日才能建成?
个人分类: 世界竞争力研究院|1974 次阅读|3 个评论
这就是民主,制度保障,一视同仁!
热度 2 wya 2011-3-28 08:33
 由于缩短在萨尔瓦多的行程,美国总统奥巴马23日比原定时间提前数小时回到白宫,但因为没有提前通知工作人员,没带钥匙的总统先生无奈被关在办公室门外,进不了门的他只能在走廊上吹着口哨傻等,而这一尴尬情景却正好被媒体拍个正着。 http://news.qq.com/a/20110327/000147.htm#p=1 比起某些地方前呼后拥,端茶送水的排场和周到贴心服务,真是对照鲜明!! 美国华盛顿市长上街游行抗议财政预算被捕(图) http://news.163.com/11/0413/08/71GN2C5300014JB6.html 这才是人民代表该做的事情!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198 次阅读|6 个评论
奥巴马吃了闭门羹
xupeiyang 2011-3-26 17:15
美国总统奥巴马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了,然而这位大总统也有吃闭门羹的时候。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3/26/c_121234002.htm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笑、袜子褪色与核反应堆糊了
热度 2 冯用军 2011-3-19 12:00
海笑、袜子褪色与核反应堆糊了
1、杀富豪,均财富,造共和,刘邦以一介亭长,斩蛇起义,三年败秦、四年败楚,而立四百年大汉基业。 2、一个人大脚趾突然变青,我医院某砖家确诊为癌,于是切除,数天,二脚趾也变青,在切除,三天后,脚掌全变青,只好转大医院,最后砖家会诊诊断为:袜子退色。 3、中国大哥说:西风!美国奥巴马说:东风!俄国梅德韦杰夫说:北风!台湾小马哥说:南风!核反应堆说:糊了! 4、上联:大核民族五十四座核电密布 意欲核威 下联:盐荒子孙五十六个民族抢盐 盐面何在 横批 核出此盐 5、2010.4.13发改委决定上调油价,同天,玉树7.1级地震。 2010.10.25发改委宣布26日起上调油价。同日,苏门答腊岛7.2级地震。 2010.12.22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日本7.4级地震。 2011.2.20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新西兰6.5级地震。 中国承诺在现代战争中,不轻易动用发改委。 【一哥们说,还有人民银行提高准备金、利息的】 6、人类有史以来的核电站事故都是发生在最先进的核科技国家,前苏联、美国,现在轮到日本,我们宣传目前核电站技术世界先进,那下一个? 目前来看,世界范围内减少或抛弃核电已经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美国日本核电比例多高多高,我们就一定要建核电,为什么不比下非洲、东欧、北欧、澳洲等地区;应该考虑到美国近30年核电是0增长,日本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一味的鼓吹核电多么的先进的那些既得利益集团是让人唾弃的。如果核电真的那么安全,为什么不建在北京附近? 7、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644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刮的是旋风?
热度 2 viclee 2011-3-18 08:39
日本刮的是旋风? 中国新闻说,风是往美国吹的,美国新闻说,风是往中国吹的,韩国新闻也说,自己很安全。这风到底是往哪里吹的?风表示自己压力很大,不知道该往哪吹? 中国涛哥说:西风!美国奥巴马说:东风!俄国梅德韦杰夫说:北风!台湾小马哥说:南风!核反应堆说:糊了
个人分类: 短论评述|2908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佬搞不定中国
热度 10 SoSoliton 2011-3-13 00:11
华裔骆家辉即将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他将成为美国首位华裔驻华大使。以中国人的思维,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尽管骆家辉本人多次表示“我是百分百的美国人”。难道奥巴马就不明白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他就不怕骆家辉被统战了? 相信美国佬对派一个华裔任驻华大使还是有所顾虑的,毕竟正如骆家辉本人所说“我以我的中国血统为自豪,我以我的祖先自豪,以华裔为美国的贡献而自豪”,但考虑到中国对美国来说太重要了,也太难搞定了,美国佬自己根本搞不定中国,于是想出了一个以华制华的策略。 讲一个美国佬搞不定中国的故事,马上就会明白奥巴马派骆家辉任美国驻华大使的真正原因或最重要的考量。 一个美国佬自认精通汉语,来华走马上任。吃饭的时候,有一人说,要去方便一下,这老美就听不懂了,旁人告诉他,方便就是上厕所的意思。而到了敬酒的时候,另一人对这老美说,希望下次出国时能给予方便,老美憋在心里问不出来,出国跟上厕所啥关系?酒席后,一电视台美女主持人上来了,提出要在她方便的时候给老美做个专访。老美不禁愕然:什么时候都可以,就是不能在你方便的时候呀。美女主持人说,不能在我方便的时候,那就在你方便时也行啊,我在你方便的时候请你吃饭吧。老美当即晕倒!醒来后,赶紧乘机归国了。刚下飞机,老美看到一中国小女孩揪着她妈妈哭着闹着要吃方便面,老美随即感到恶心,又晕倒,被救护车迅速拉往医院。 明白了吧!你美国佬以为自己能搞定中国,其实还差远了呢!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3152 次阅读|8 个评论
生活与工作孰轻孰重!
热度 2 bestener 2011-3-11 23:45
我想问大家,生活与工作到底孰轻孰重? 也许有人会说,当然工作重要,因为没有工作我们就根本无法生活。没有工作,我们就没有票子,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妹子,似乎就没了一切,生活又从何谈起呢……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生活与工作当然同样重要啊。人为什么要工作啊?有了工作,搛到了钱,就有好东西吃,有漂亮的衣服穿,有宽敞的房子住,可以取漂亮的老婆,可以用法国的香水,喝德国的啤酒,开美国的车,吃中国的菜……这生活是何等的有滋有味啊!似乎工作与生活之间就差一个等号了。读书的时候忘我地学习,工作的时候拼命的加班,该跑步运动的时候站着,该站着的时候坐着,该坐着的时候蹲着,该蹲着的时候躺着。结果本该去领奖的却不得不去取药,本该去看奥巴马的却碰上了马克思……年轻的时候为了工作,为了挣钱什么都要以不要;老了吧,为了继续获得生活的时间,连钱都没用! 其实,工作本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生活与工作永远也不可能矛盾!其实根本上就不存在工作与生活孰轻孰重这个命题。因为生活本身就包含了工作和学习本身,甚至可以说生活是人生中一切活动的集合。 诚然,工作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很长的跨度,工作强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相当于的分量。如果把工作从生活中割裂开来,我们生活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工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许真的只是一种无奈与无助,工作往往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因为这块石头太大太大了,它几乎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有时候感觉和心爱的人出去兜兜风都是一种奢望啊!时间长了,也许这样的人们开始迷茫了,不知道工作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其实,人们要是能够把工作回归到生活中来,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啦!几乎每一个上班族都期待下班的那一刻,更期待带薪的假期,因为不用上班的时候,他们可以尽情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尽情地享受生活。殊不知,这种期待毕竟只是一种期待吧!相反,要是能够善待工作,笑待工作,期待工作,享受工作,因为工作而高兴,因为工作而快乐,因为工作而开心,因为工作而幸福,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个人分类: 余思吾悟|2911 次阅读|3 个评论
这不是演戏:美国联邦政府因预算问题可能4天后关闭
热度 4 sheep021 2011-3-1 16:39
2011年03月01日 15: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中央社”1日报道,美国国会两党对联邦政府预算争执不下,联邦政府警告,目前政府经费只够用到3月4日,如果国会在4日之前无法达成协议,联邦政府将被迫关闭。   白宫发言人卡尼(Jay Carney)当地时间2月28日警告,预算争执若不谨慎处理,将影响到国家经济和老百姓的生活。他呼吁国会先通过短期支出预算,避免政府被迫关闭,同时提供国会足够的继续协调时间。   美国总统奥巴马则呼吁国会寻求共识,在经费用罄前通过预算协议。   由于共和党于去年11月中期选举赢得众院控制权,从去年10月1日开始的2011年会计年度预算,至今尚未获得国会通过,联邦政府只能靠国会通过的暂时支出法案运作。这项暂时支出法案的经费只够用到3月4日。   共和党控制众院后,要求政府大幅删减支出,并采取具体措施,降低已高达14万亿美元的国债。   在共和党的支持下,众院于上月19日通过总额610亿美元的削减财政支出法案。但由于民主党在参院占有多数,法案获参院通过的机会不大。奥巴马也表示,即使参院通过法案,他也将动用否决权。    上一次美国联邦政府因预算未过而被迫关闭的情况发生在1995年。当时的克林顿政府也因中期选举后面对由共和党控制的参众两院,预算过不了关,导致联邦政府于11月间关闭5天,12月到来年1月又关闭21天。    联邦政府关闭期间,除白宫、国会和攸关人民安全与生活的国防部和运输部门外,其它政府单位的职员都被遣散回家休无薪假。 评: 嘿嘿,嘿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0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会发表了本院寄给奥巴马的文件:危害美国民主和经济的官僚阶级
热度 1 baijiab 2011-2-16 11:31
国会发表了本院寄给奥巴马的文件:危害美国民主和经济的官僚阶级
国会发表了本院寄给奥巴马的文件:《危害美国民主和经济的官僚阶层》 Yonghe Zhang American Huilin Institute, http://www.amhuilin.com/ A bureaucracy is hurting American democracy and economic http://www.congress.org/congressorg/bio/userletter/?letter_id=6458532436content_dir=politicsol 内容同下文: 极权官僚阶层正在美国诞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8420do=blogid=412754
个人分类: 哲学观点|799 次阅读|6 个评论
奥巴马10-11日两次讲话不忘向埃及输出美国价值观
热度 2 黄安年 2011-2-12 10:00
奥巴马10-11日两次讲话不忘向埃及输出美国价值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2月12日发布 奥巴马对于埃及18天群众示威发出的指示和讲话已经不下五六次,希拉里、盖茨等美国高官和白宫、国务院也忙得不亦乐乎。美国在埃及有着太多的利益,美国和穆巴拉克的深厚友谊已有30年之久,美国岂能轻易抛弃可靠的穆巴拉克,然而民意不可抵挡,美国希望民众情绪和示威运动按照美国的意图符合美国的利益进行,并选择美国可控的后穆巴拉克时代领导人,这是奥巴马连续不断发指示和讲话的真实用意所在。在这些讲话中, 奥巴马不忘以美国的价值观取代普世价值观,要埃及人民按照美国的意图行事,结果却出现了一个先军事、后民主进程,在坦克和枪炮保卫下的民主过渡与和平选举进程,这也是美国牌民主进程的莫大讽刺。穆巴拉克的迟迟不肯放权和美国的迟疑不决进退维谷是导致最后由埃及军方出来收场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不妨仔细研究10-11日, 奥巴马的两次讲话,看看他主张什么? 奥巴马称埃及人民2月11日如同“这是德国人推倒柏林墙“,然而他不要忘记,30年来美国和穆巴拉克一起建筑了和埃及人民的隔离墙,未来的民主选举谁能肯定不会选出一个不美国不喜欢的人民政权呢,到那时美国政府又会怎么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呢? 2011.02.11 奥巴马总统就埃及最新局势发表讲话 2月11日,奥巴马总统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辞职后就埃及局势发表讲话。 ——————————————————————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11年2 月11日 总统就埃及局势发表讲话 正厅 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下午 3:06 奥巴马总统:大家下午好。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鲜有时刻能有幸见证历史的发生,而现在正是这样一个时刻。现在正是这样一个时期。埃及人民发出了呐喊,他们的呼声被听到了,埃及永远不可能再回到原状。 穆巴拉克(Mubarak)总统以辞职的方式对埃及人民渴求变革的愿望作出了回应。但这并不是埃及过渡的终点,而只是一个开端。我可以肯定,今后将面临艰难的日子,很多问题尚无答案。但我相信,埃及人民能够找到答案,而且能以和平和建设性的方式,本着在过去几个星期中展现出来的团结一致的精神找到这些答案;因为埃及人民清楚地表明,不实现真正的民主绝不罢休。 埃及军方迄今以爱国的精神、负责任地发挥了国家守护者的作用,现在必须确保实行埃及人民认可的可信的过渡。也就是说,保护埃及公民的权利,解除紧急状态法,修改宪法和其他法律以使这一变革不可逆转,并规划一条通向公平自由选举的清晰道路。首先,这一过渡必须让埃及的各种声音参与其中,因为埃及人民展示的和平抗议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成为推进这一变革的强大动力。 美国将一直是埃及的朋友与伙伴。我们愿意提供一切必要的--要求提供的--援助,争取以可信的方式向民主过渡。 我也坚信,埃及的年轻人在最近几天所表现的聪明才智和创业精神同样可以用来创造新的机会、就业岗位和新企业,让这一代人非凡的潜力得到腾飞。我知道,一个民主的埃及,不仅可以在本地区,而且可以在全世界发挥负责任的领导作用。 埃及在6千多年的人类历史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过去几个星期里,随着埃及人民要求行使他们的普世权利,历史的车轮以令人眩晕的速度飞转。 我们看到父母亲背着自己的孩子,要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我们看到一位年轻的埃及人说:“在我生命中,我第一次真正发挥了作用。我的声音已被人们听到。虽然我只是一个人,但真正民主就是这样才得到体现。” 我们看到示威者一遍又一遍地高呼“salmiya,salmiya” ——我们是和平的。 我们看到一位军人不愿意向他们宣誓要保护的人民开枪。 我们看到医生和护士跑上街头,照顾那些受伤者。志愿人员检查示威者,保证他们没有携带武器。 我们看到教徒们一起祈祷并高呼,穆斯林、基督徒,我们是一家人。尽管我们知道,不同信仰之间的鸿沟在世界各地区仍然使许多人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仅靠一个单一的事件不可能立即弥合这道鸿沟,但这些场面让我们记住,我们不必由我们的分歧来定义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可以通过共同的人性来定义我们自己。 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在成长。这一代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聪明才智和技术要求政府代表他们的希望,而不是他们的恐惧。他们要求政府能顺应他们无限的向往。一名埃及人说得简明扼要:大多数人在过去几天里发现他们是有价值的,这个观念永远不能从他们身上被夺走 这是人类尊严的力量,而人类尊严不可剥夺。埃及人民给我们以启迪和激励,他们的行动表明,追求社会正义无须通过暴力手段;在埃及,是非暴力的道德力量——不是极端主义,不是滥杀无辜,而是非暴力和道德力量——再一次使历史的轨迹转向正义。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埃及人,听到的是他们的声音,但我们的耳边却响起历史的回声:这是德国人推倒柏林墙、印度尼西亚学生走上街头、甘地(Gandhi)领导人民走上通往正义之路的回声。 当年,为改善自己的祖国而奋斗的马丁·路德·金在加纳参加新国家诞生的庆典时说:“灵魂中有一个声音在为自由呐喊。”从解放广场(Tahrir Square)传来的正是这种呐喊,它响彻全球。 今天属于埃及人民。美国人民为开罗和全埃及展现的景象深深感动,因为这正是美国人民的诉求,也是我们希望子孙后代生长于斯的世界。 “tahrir”一词是“解放”的意思,它唤醒了我们灵魂中那个为自由而呐喊的声音,它还将永远提醒我们记住埃及人民:他们的行动、他们的信念、他们如何改变了自己的国家,并因此改变了世界。 谢谢大家。 结束 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下午 3:13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democracyhr-chinese/2011/February/20110211191321x0.2663189.html?CP.rss=true 2011.02.11 奥巴马总统就埃及局势发表声明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2011年2月10日 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就埃及局势发表的声明 埃及人民已被告知权力的过渡,但是目前尚不清楚这一过渡是否是即时的、有意义的或充分的。众多的埃及人仍然不相信政府对向民主过渡是有诚意的,因此向埃及人民和全世界清楚地表明态度是埃及政府的责任。埃及政府必须提出一条走向真正民主的可信、具体和明确的道路。迄今,他们尚未抓住这个机会。 如同我们在这次动荡爆发之初所说,埃及的未来将由埃及人民来决定。但是美国也已清楚表明,我们支持一套核心原则。我们认为埃及人民的普世权利必须得到尊重,他们的愿望必须得到满足。我们认为这个过渡必须立即展现不可逆转的政治变革,协商确定走向民主的道路。为此,我们认为紧急状态法应该解除。我们认为,与广泛的反对派以及埃及公民社会进行有意义的协商应解决埃及未来面临的关键问题:保护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修改宪法和其他法律以展现不可逆转的变革;并为举行自由、公平的选举共同制定明确的路线图。 因此,我们敦促埃及政府尽快采取行动说明已经做出的变革,并且以清晰、不含糊的语言说明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埃及人民所追求的民主和代议制政府的过程。在向前迈进的道路上,埃及人民的普世权利得到尊重是至关重要的。有关各方都必须保持克制。暴力必须被摒弃。政府绝不可用镇压或暴行来回应人民的呼声。埃及人民的呼声必须被听到。 埃及人民已清楚地表明,不能再走回头路:埃及已经发生变化,埃及的未来掌握在人民的手中。那些行使和平集会权的人们反映了埃及人民的伟大,广泛地代表了埃及社会。我们已经看到埃及人民聚集在一起,不分老少贫富,也不分是伊斯兰教徒还是基督教徒,通过他们用非暴力方式发出变革的呼吁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在这项努力中,年轻人站在最前列,新的一代已经奋起。他们清楚地表明,埃及必须反映他们的希望,实现他们的最高愿望,并挖掘他们无穷的潜力。在这艰难的时刻,我知道埃及人民将会坚持不懈,他们必须知道,美利坚合众国将继续是他们的朋友。 (完)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democracyhr-chinese/2011/February/20110211164551x0.3648885.html 2011.02.11 美国呼吁中东改革尊重民主原则 对于最近在埃及瞬息万变的局势,美国继续通过各种公开和不公开的渠道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 《美国参考》Stephen Kaufman从华盛顿报道,奥巴马政府表示,美国不可能决定埃及(Egypt)政治动荡的结果,但美国对埃及局势的态度以美国的建国原则为指导,希望看到有关事态以非暴力和尊重埃及人民普世权利的方式得到解决。 负责战略通讯的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本·罗兹(Ben Rhodes)表示,“埃及人民将是推动这个进程的动力,我们不认为我们可以决定局势的结果,但正如总统所说,我们坚定地立足于我们的一整套原则,我们要求这个进程能为给埃及带来机会,不再继续出现动荡”。 在2月9日的一次电话会议上,罗兹与国务部长克林顿的办公室副主任兼政策规划主任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告诉新闻记者,美国已经就埃及最近爆发的抗议活动在公开和不公开场合发出了3个明确的信息。 罗兹说,“第一个信息是,我们不希望看到暴力”。暴力与专制压迫“不是渡过这个抗议与变革时期的办法”。奥巴马政府已经敦促埃及政府表现克制,并呼吁抗议民众和平进行抗争。 他说,第二个信息是,“我们希望看到埃及人民的普世权利得到尊重,这包括集会自由,通过应特网、社会媒体和手机等获取信息的自由,以后将采取的任何步骤必须尊重埃及人民的普世权利”。 他表示,“第三个信息是,我们相信,目前是埃及必须发生政治变革的时期。我们支持在埃及进行有序、有实质意义、能够持久并合法的过渡,这种过渡必须立即开始并即刻取得不可逆转的进展,同时让埃及人民看到他们所要求的进展”。 沙利文表示,为了向埃及政府内外的人民,向美国在该地区的伙伴和世界各地的其他政府传达这些原则和政策,曾经进行了“积极的外交联系”。 他说:“美国国务部的各级官员……不分昼夜地拨打电话,传达这些同样的信息,并鼓励在埃及有影响及有关系的其他人士向埃及政府强调这些观点。” 美国呼吁改革由来已久 2009年6月奥巴马总统在开罗说:所有人都渴望“能够畅所欲言并对自己被管理的方式有发言权;对法治和司法公正有信心;政府施政透明,不盗窃人民财富;以及有自由按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他表示, 这些不只是美国人的观念,这些都是人类的权利,这正是美国对此表示支持的原因。 不久前,克林顿国务部长在卡塔尔多哈(Doha, Qatar)向阿拉伯领导人发表讲话说,在这个地区的许多人“已对各种腐败机构和停滞不前的政治秩序感到厌倦”,正 “要求实行使他们的政府更有效、 更顺应人民呼声、 更开放的改革”。 沙利文表示,美国官员们仍在强调奧巴馬和克林顿的观点:不采取具体的举措开放政治制度 “已导致人民纷纷走上街头的局面。他们说:‘我们要让大家听到我们的呼声,我们要让我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罗兹说,在埃及事态的发展过程中,美国一直支持埃及政府与反对派之间进行协商,同时要求埃及政府"承担责任,确定我们认为需要采取的,同时埃及人民在整个协商过程中要求实施的各种举措。” 他说:“我们要求实行的是一个具广泛包容性的做法,听取并接纳埃及各方面的声音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埃及反对派;因为这是顺应埃及人民的呼声,推动这个进程的唯一方法。” (完)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democracyhr-chinese/2011/February/20110211154149x0.1841939.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3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焦躁不安, 半个月内对埃及政局五次表态
黄安年 2011-2-9 08:14
奥巴马焦躁不安 , 半个月内对埃及政局五次表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9 日发布 ********************** 昨天笔者撰写《奥巴马总统对埃及政局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博文(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8 日发布),谈及“在迄今埃及动乱十几天中 , 奥巴马总统已经连续四次发表谈话或声明,其频率之高 , 关注度之大 , 相当的罕见。”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1117 )话音刚落 ,奥巴马总统迫不及待地又一次向埃及喊话 , 反映了美国政府对迄今未能掌控埃及政局走向的焦躁不安,埃及乱则中东乱 , 中东乱 , 则可能打乱美国的全球战略 ! *********************************** 2011.02.08 奥巴马总统说埃及不可能走回头路 奥巴马总统说:“埃及人民要自由。” 《美国参考》 Mackenzie C. Babb 从华盛顿报道,奥巴马总统说,埃及经过将近两个星期的政治动荡,不可能再走回头路。 奥巴马 2 月 6 日在接受《福克斯新闻》( Fox News )采访时说:“埃及人民要自由。他们要自由、公平的选举。他们要一个代议制政府。他们要一个能回应民众呼声的政府。” 2 月 5 日,奥巴马总统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王储穆罕默德 ? 扎耶德( Mohammed bin Zayed )、英国首相戴维 ? 卡梅伦( David Cameron )和德国总理安格拉 ? 默克尔( Angela Merkel )通过电话讨论了埃及问题。白宫就这些通话发表的声明说,奥巴马对埃及公民社会继续遭受袭击的状况表示关注,并要求释放所有无缘无故被拘留的新闻记者、人权倡导者和活动人士。 声明说,他还强调了“从现在开始向听取埃及人民愿望的政府进行有序、和平过渡的重要性”。声明说,这个进程应包括“政府与反对派进行真诚、有包容性的协商”。 相关国家的领导人同意就埃及问题保持密切联系。 国务部长希拉里 ? 克林顿( Hillary Rodham Clinton )在 2 月 6 日举行的特别新闻发布会上呼吁埃及的政治改革成为一个“有包容性的进程”。她对迄今为止这一过渡包容“很多反对派人士和公民社会领导人”表示赞赏。 她说,目前正处于“埃及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刻,具有远大的前程”。 国务部发言人克劳利( P. J. Crowley )在 2 月 7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埃及人民“需要考验政府及其他各方参与和平、民主进程的认真程度”。 克劳利说:“这是埃及人民对未来由谁来领导国家行使更大发言权的一次极好的机会。他们需要抓住这个机会。他们需要参与这个过渡的进程。” 克劳利还表示“参与这个进程越早越好”。 副总统拜登( Biden )于 2 月 5 日与埃及副总统奥马尔 ? 苏莱曼( Omar Suleiman )通了电话。白宫就此次通话发表声明中说,拜登“强调有必要制定一个具体改革议程和明确的时间表,并立即采取步骤向公众和反对派表明埃及政府致力于改革”。 (完)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democracyhr-chinese/2011/February/20110208141905x0.4314931.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两年白了头
热度 2 xupeiyang 2011-2-8 18:24
奥巴马说,除灰白头发变多外,“与就职时相比,我基本还是同一个人”。但他承认,自己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和自然,“毫无疑问,总统职责会对人产生影响”。但奥巴马也说,他享受总统生活,“我担任总统越久,我越享受它,我对美国民众和这个国家也感到越来越乐观”。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2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对埃及政局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
黄安年 2011-2-8 14:52
奥巴马总统对埃及政局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8 日发布 在迄今埃及动乱十几天中 , 奥巴马总统已经连续四次发表谈话或声明,其频率之高 , 关注度之大 , 相当的罕见。 前三次内容请见(《美国对埃及政局表态由进退维谷转向和平“有序过渡”》,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10222 ;再谈美国《对埃及政局表态的进退维谷》,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9503 《埃及政局使美国遭遇尊民意还是控中东两难选择》,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29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8839 ) 这第四次内容请见附文。 表面上看 , 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太爱护埃及民众了,一再反复强调“暴力和镇压手段不能平息埃及动乱”,“埃及人民——而不是其他国家,也不是美国——将决定埃及的未来。”如果仔细研究这四次讲话内容 , 奥巴马是在不断地向示威游行群众各方,向埃及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发指示,这运动走向的真正领导人似乎是奥巴马,因为他早就指出过,几天前指出过 , 现在再次指出。 他说 : “以暴力手段对付和平示威者并封锁信息来源将无法平息埃及动乱,他再次呼吁埃及政府立即开始有序的、有广泛的埃及反对派参与的过渡进程,并解决他们的种种不满。” “埃及的关键问题是不能通过暴力或镇压手段来解决的。对新闻记者的攻击是不容接受的。对人权活动分子的攻击是不容接受的。对和平示威者的攻击是不容接受的。” “埃及的未来要由埃及人民决定。还有一点很清楚,需要有一个现在就开始的过渡进程。这个转变必须推动一个能尊重埃及人民的普遍权利并带来自由和公正的选举的程序。”这些话使人感到他才是对关系埃及局势命运的发号施令人。 奥巴马最为关注的恐怕是:“看到化动乱时刻为一个充满机会的时刻。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就会继续在美国这里找到一个强大的朋友和合作伙伴。”现在奥巴马还在寻找这一美国机遇的时刻,可是苦于还找到最佳代理人,他原先支持的胡斯尼·穆巴拉克已经在美国压力下宣布不谋求连任,他儿子也不谋求竞选。他支持副总统接任新总统吗?目前看不出来,他寄希望穆斯林兄弟会或者反对派领袖巴拉迪吗?也看不清。他希望动乱局势继续失控吗?肯定不是 , 因为继续失控不是导致更大流血加速穆巴拉克立即出局,就是有可能形成反美情绪高涨。美国政府事实上还处在进退维谷之际,奥巴马一而再 , 再三再四谈论穆巴拉克和埃及,反映了他的焦急情绪。 ******************** 2011.02.04 奥巴马总统指出暴力和镇压手段不能平息埃及动乱 奥巴马总统再次呼吁埃及政府启动有反对派参加的有序过渡进程并解决他们的种种不满。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IIP )《美国参考》 Stephen Kaufman 和 MacKenzie C.Babb 从华盛顿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以暴力手段对付和平示威者并封锁信息来源将无法平息埃及动乱,他再次呼吁埃及政府立即开始有序的、有广泛的埃及反对派参与的过渡进程,并解决他们的种种不满。 奥巴马 2 月 4 日与加拿大总理哈珀( Stephen Harper )谈话时说:“埃及的关键问题是不能通过暴力或镇压手段来解决的。对新闻记者的攻击是不容接受的。对人权活动分子的攻击是不容接受的。对和平示威者的攻击是不容接受的。” 总统说:“埃及的未来要由埃及人民决定。还有一点很清楚,需要有一个现在就开始的过渡进程。这个转变必须推动一个能尊重埃及人民的普遍权利并带来自由和公正的选举的程序。” 奥巴马对新闻记者说,自危机开始以来,他与埃及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 Hosni Mubarak) 进行了两次谈话,两次谈话中他都对穆巴拉克强调,埃及人民——而不是其他国家,也不是美国——将决定埃及的未来。 他说:“但我也说过,鉴于过去两个星期发生的事情,重走老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镇压解决不了问题。施行暴力解决不了问题。企图封闭信息流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奥巴马敦促穆巴拉克与他的顾问协商,“倾听埃及人民的呼声”,然后决定一条有序且有“有意义和认真”的前进道路。 他说:“如果你最终只是对反对派做做姿态,但结果是对反对派继续镇压,那就不会解决问题。如果你只有改革的幌子,而没有真正的改革,它不会奏效。” 奥巴马说:“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推动现在就开始的一个有序的过渡程序,这个程序包括所有有关方面,最终促成建立一个实行民主、有公正和自由的选举、解决埃及人民的种种不满的代议制政府。” 总统说,埃及政府有责任保护本国人民的权利,示威者有责任采取和平方式。奥巴马说,美国从 2 月 4 日各方所表现的克制中得到鼓舞,“我们希望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他说:“我们希望看到化动乱时刻为一个充满机会的时刻。我深信,埃及人民能够创造他们应该得到的未来。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就会继续在美国这里找到一个强大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麦克·马伦( Mike Mullen) 海军上将 2 月 4 日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 (ABC News )新闻台的采访时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两次与埃及军方有关官员萨米·阿南( Sami Anan) 上将谈话,“他向我保证他不会对自己的人民开枪,他们非常关注埃及人民。” 马伦说:“我们都希望 是一个有序、和平、没有暴力的过渡。” 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 Robert Gibbs)2 月 4 日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美国领导人很“高兴地看到克制的情况”,但不断收到“令人不安的报道,这些报道只能说明针对新闻记者特别是外国记者进行的有系统的活动”。 吉布斯说:“我们对于我们已经看到的一些场面和针对人权组织,特别是影响到外国记者的暴力行为深感不安,并呼吁埃及政府再次采取一些具体步骤,争取直接谈判,争取在通向一个有序的过渡以及朝着自由和公正选举推进的道路上实现我们需要看到的那种变革。”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democracyhr-chinese/2011/February/20110207165502x0.8227046.html *******************8 2011.02.05 中东的民主变革是战略上的必须 国务部长克林顿表示,中东目前的状态不可持续。 《美国参考》 Stephen Kaufman 从华盛顿报道,国务部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 Hillary Rodham Clinton )在德国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告诉来自北约、联合国、欧盟和俄罗斯的与会者,中东目前的状态不可持续,该地区的民主变革是“战略上的必须”。 2 月 5 日,她在该会议上表示:“对于该地区的我们所有的朋友,包括政府与人民,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帮助我们的伙伴们采取系统性的步骤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从而让人民的呼声得到倾听,他们的权利获得尊重,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这不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问题,这是战略上的必须。” 在国务部长讲话之际,埃及( Egypt )的政治动荡仍在继续,而三个星期前突尼斯抗议者们把该国的长期统治者宰因·阿比丁·本·阿里( Zine el Abidine Ben Ali )总统赶下了台。 克林顿表示,如果该地区没有为实现开放和负责的政治制度取得真正的进展,“人民和他们的政府之间的鸿沟将只会越来越大,不稳定的状况将只会愈益深化”。 她说,中东地区 “大势所趋,正面临着一场强烈的风暴”。 1 月 13 日,克林顿在卡塔尔( Qatar )告诉阿拉伯国家的领袖们,他们国家的人民正在要求经济与政治改革。她敦促阿拉伯国家政府与本国人民为提供有实际意义的机会共同努力。 她在慕尼黑会议上说,有些领导人或许认为普遍要求进一步政治或经济机会的诉求在他们本国是例外,或者认为他们国家的人民“只需要一些折中的方案就可以心满意足”。 她指出:“在短期内那可能奏效,但长期来说是一定行不通的。” 她说,各国改革的步调将各有不同,因为各自都面临着不同的情势。同时,她对西方国家领导人表示:朝着民主的过渡可能带来各种风险,如混乱、不稳定或由一个独裁政权取代另一个独裁政权等。 她说,“以民主的名义进行的革命推翻了独裁者,但却只是眼看着新的独夫民贼篡夺了政治变革的成果,他们通过暴力、欺骗和幕后操纵的选举维持政权或推行极端主义的议程”。向民主的过渡“将只有在经过充分准备、包容和透明的情形下才能实现”。 那些有意参与他们国家的政治体制的人们应放弃把使用暴力作为政治胁迫的手段,尊重他们国家中少数民族和宗教的权利,并“本着一种包容和容让的精神”来进行参与。 克林顿表示,美国愿意帮助其伙伴们采取“系统性的步骤”为他们的国家谋求一个能满足其人民愿望的更美好的未来。美国强调,过渡“不仅必须是透明和真诚的,还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从而让埃及人民和我们外部人士能够衡量所获得的进展”。 克林顿最后表示,说到底,美国和其他国家只是“从外部了解”在埃及发生的事件,“最终还将取决于埃及人民自己”。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11/February/20110207143917x0.6995509.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对情报“耳目”感到“失望”。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2-7 22:50
奥巴马对情报“耳目”感到“失望”。 在公开场合,白宫认可情报系统表现。白宫发言人汤米·菲托尔4日说,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期望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切题、及时、准确的分析”,情报部门已“完全做到”。 美联社4日却援引一名美国官员的话报道,奥巴马就情报部门未能预测突尼斯示威可能导致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下台感到“失望”。 这名不愿公开身份的官员说,埃及局势发生动荡前,情报部门几乎没有预警。 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言人杰米·史密斯坚称,突尼斯局势演变过程中,情报系统一直“紧密”跟踪那一地区局势,“完全预测到”抗议活动可能扩散。 但在今年1月中旬一次高级别会议中,白宫国家安全官员转告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和其他情报部门高级官员,奥巴马不满意。两名知情官员说,情报部门高层向白宫承诺,今后将“改进”。 中央情报局高官斯蒂芬妮·奥沙利文3日告诉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中情局去年年底警告白宫,埃及局势可能发生动荡。 奥沙利文先前被奥巴马任命为国家情报副总监,当天出席任命听证会。 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戴安娜·范斯坦质疑情报系统的能力:“我怀疑,情报系统在这一地区是否尽到职责。” 范斯坦说:“这些事件本不该让我们措手不及。” 她认为,鉴于示威者借助互联网等公开渠道相互联系,美国情报系统本该提供更多预警。 “中情局可能认为,在公开渠道收集信息不是它的任务。不过,我认为,公开渠道的信息非常、非常重要。” 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委员萨克斯比·钱布利斯要求奥沙利文数日内提交书面记录,使国会了解突尼斯和埃及局势突变前奥巴马何时收到情报。 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认为,要求情报部门对突尼斯和埃及局势作出准确判断不现实。 “我们必须现实看待它(预测)的局限性,尤其(当预测)涉及数以百万计民众复杂且相互影响的行为,”他说。 中情局前分析员查利·艾伦说,情报分析员无法预测引发局势动荡的具体事件。 白宫发言人菲托尔以类似观点为情报部门辩护。他说,世界上没人能预测突尼斯一名卖水果的年轻人会自焚并导致政局变化。 去年12月17日,突尼斯一名在街头贩卖果蔬的青年遭遇“粗暴执法”而自焚,继而引发全国骚乱。 另外,一些情报官员说,美国应考虑,打击“基地”组织的反恐行动是否占用过多情报资源,是否影响到长期战略分析和预测。
个人分类: 其它|1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将统治科技的五个理由》
热度 1 WCJiang 2011-2-7 11:06
只言片语,分析草率,观点或许不能完全苟同! 本文来自福布斯中国 : http://blogs.forbes.com/china/2010/07/13/five-reasons-china-will-rule-tech/ 1. 中国的领导层理解工程技术。在中国,包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内的9个常委中有8个具有工程学位,一个具有地质学学位。而在美国,15个内阁成员,6个具备法律学位。只有一个内阁成员有一个硬科学学位——能源部长朱棣文,他得了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一个物理学博士学位。奥巴马总统和副总统拜登都是法律学位。 2. 中国的领导试图在创新超越美国,中国政治领导层以科技创新为领导目标,包括从超级计算机到纳米技术。这方面的一个亮点是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投资。 3. 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人才储备是巨大的。在中国,技术劳动力资源是如此之大,总部位于上海的离岸外包公司博朗可以使用智商测试筛选应聘人员,是以140分作为中国新的计算机科学毕业生的门槛分。不超过1%的人口达到这个分数。而博朗已开始雇用美国工人,但只有125分作为筛选门槛。要注意的一个数据:2005年,美国工程学位授予是13.75万,而根据去年的劳动力研究,在中国则是351500。 4. 美国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很失败。对美国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的失败评估是由美国参议员凯贝利哈钦森在5月参议院听证会上作出的,她将德克萨斯州的学生跟中国学生的表现比较之后得出此结论。 5. 中国不断获得美国的技术,在方方面面。 2008年,索尼公司关闭了 宾夕法尼亚州 威斯特摩兰的工厂,这工厂 被称作是美国最后一个电视制造工厂。他们转移生产工作,在墨西哥组装,但电视的电子元件,绝大部分是在亚洲生产。 (比如,戴尔每年有250亿美元零部件来自中国)。
1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鼓励创新创业
SNPs 2011-2-5 07:18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个星期的 年度国情咨询报告中讲 ,美国只有在和世界各国在 创新,教育,和制造 等领域竞争并超出(out-innovate, out-educate, and out-build),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紧接着,他就推出一系列新政,鼓励创新和创业。下面这个连接是白宫做的一个简单易懂的视频宣传,目的是帮助创业者渡过“万事开头难”的创业关口: 视频里面是白宫经济智囊团主席Austan Goolsbee介绍“创业美国”(Startup America)政府项目的具体内容。 图里面形象地显示创业者的好主意变成一个成型的企业中间有个“起步难”的“死谷”,政府为了帮助创业者成功,有四个具体措施: (1)投资。但是这是个“钓鱼”的办法。如果创业公司成功地得到风险投资公司的投入,那政府资金就等比跟进。 (2)松绑。如果政府的某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阻碍创新和创业,一定找出来,清除掉,给创业者铺平道路。 (3)引导。政府和私人组织“教导团”(Mentor)辅导创业者,使他们少犯错误,更快成功。 (4)减免税。 以前写过一篇“ 好资本主义” 的博客,讲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在鼓励创业方面做得不够好,原因是这些“国家资本主义”把大笔的经费投入到汽车制造,制药等“重点大项目”上去了。可是,在高科技的今天,许多创新产品都是小公司研发出来的,“大兵团”作战反而效率低,没有结果。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鼓励留学生创业的举动就比较成功。这么多的海归,五十多个国家级的高科技园区,每个都有生物技术,留学生创业园,都有大笔的资助。不怕撒胡椒面一样的分散投入,有几个成功就是好样的。 投资是做得不错(还不够),在其它方面(松绑,引导,免税)做得也不错。有这么好的创业环境,不去创业有点说不过去。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3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穆巴拉克同志终于厌倦当总统了?
热度 4 BihongFu2010 2011-2-4 19:22
在总统位置上呆了32年,穆巴拉克同志最近终于在开罗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专访时说,他已“厌倦”总统职位,愿意现在就辞职。还说"我不打算参加今年九月的总统大选,而且我儿子也不会参选". 但是,由于担心国家陷入混乱,为了埃及我不能现在辞去总统职务。在被自己的美国盟友抛弃后,穆巴拉克告诉奥巴马说:“奥巴马同志,你不了解埃及文化,如果我现在辞职,你知道埃及将会发生什么事吗?”。 老穆同志,建议您识时务者为俊杰,趁这会儿游行示威的群众还没有杀进总统府之前,赶紧带上黄金,钻石及家眷去避难吧.而且,避难地最好别选美国......
个人分类: 天涯论道|199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2011年奥巴马总统国情咨文演讲:赢在未来
热度 1 chadwick 2011-1-28 09:55
1 月 25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其就任以来的第二份国情咨文。这是民主党中期选举失利以来奥巴马首次在国会发表重大政策演说,也是中期选举后其一系列战略调整的全面汇总。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 9 次提到“赢得未来”,强调保持美国的长期竞争力。为此,他提出五大政策支柱:鼓励创新、改革教育体制、改善基础设施、减轻企业负担和削减财政赤字。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1 月 25 日发布新闻简报,介绍奥巴马总统在国情咨文演说中阐述的振兴美国的计划。以下是简报全文,由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2011 年 1 月 25 日 国情咨文:奥巴马总统赢得未来的计划 奥巴马总统在他的国情咨文中谈到了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美国领先地位的必要性,以确保我国经济的竞争力,确保经济不断增长并发挥作用,为全体美国人民造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了一项计划,通过在创新、教育和建设方面超越全球竞争者来帮助美国赢得未来。同时,总统也懂得有必要改革政府的运作方式,管理我们的赤字 —— 投资于能使美国更强大的项目,同时削减无助于国家强大的支出。 -- 创新 :总统提出对美国的创新进行新的投资。总统的预算将帮助把国家对研发的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增加到自肯尼迪总统以来的最高水平。他向美国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一项艰巨任务,开发领先于世界的新的清洁能源技术。为鼓励这些创新努力,总统提出,到 2035 年美国 80% 的电力应来自于风能、太阳能、核能、清洁煤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他还提出多项措施,以确保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 100 万辆先进技术车辆的国家。 -- 教育 :总统深知,为了赢得未来,我们必须赢得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的竞赛。在 “ 力争上游 ” 计划( Race to the Top )所取得的成功的基础上,他呼吁国会重新界定和正确衡量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以一项新的法律来取代《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以提高期望值,挑战失败,奖励成功,并为学校创新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总统还誓言在这个十年结束前增加培养 10 万名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师。为促进恢复美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总统将继续努力加强佩尔奖学金项目( Pell Grant program ),并要求国会将他制定的 “ 美国机会税款抵减 ” ( American opportunity Tax Credit )政策永久化。根据这项政策,学生在四年大学期间的抵减总额可达一万美元。 -- 建设 :总统要求作出新的努力,确保美国拥有输送人员、货物和信息的最快、最可靠的途径 —— 从道路和机场到高速铁路和高速互联网。他提出努力修复和重建美国的基础设施,并提出一项全国无线网络计划( National Wireless Initiative ),帮助企业将新一代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扩及 98% 的人口。 -- 改革 :总统正为达到 21 世纪的要求进行改革,力求政府机构更精简、 效率更高,同时排除障碍,制定新的鼓励经济增长的措施。总统已下令审议各项法规以为企业解除种种不必要的负担,同时确保使用合情合理的标准来保护美国人民。他还要求作出努力合并、整合和重组联邦机构,以使美国更具竞争力。总统强烈要求进行改革,进一步降低医保费用的增长速度,其中包括改革有关医疗责任的法规。为确保美国继续成为企业的最佳投资地,奥巴马总统要求改革我国的企业税制度,堵住漏洞,减低公司税率而不增加赤字。 -- 责任 : 总统认识到,两党及国会两院必须为减少赤字同心协力。作为迈向这个目标的步骤之一,他呼吁将除安全、联邦医疗保险( Medicare )、医疗补助计划( Medicaid )和社会保障( Social Security )以外的开支冻结五年。这项冻结意味着大幅度削减预算,其中包括总统支持的项目,以便能够对本国经济所需的教育和研究作出投资。他呼吁两党一起努力加强社会保障金,确保后代人有钱可用,并希望两党及国会两院共同合作在一切适当之处削减开支,包括医疗保健开支、国防开支以及税法开支。 创新 从互联网到全球定位系统( GPS ),富有才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政府投资支持下实现的发明创造不但给美国带来良好的中产就业岗位,而且改造了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总统预算将有助于美国赢得未来 —— 将美国研发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自肯尼迪( Kennedy )总统发起太空竞赛以来的最高水平。奥巴马总统的创新议程如下: -- 通过结束纳税人对化石燃料的补贴,对支持清洁能源技术作出新承诺 :总统预算提出 将清洁能源技术研发资金比 2010 年增加三分之一 ,包括扩大美国能源部先进能源研究项目局( ARPA-E )的成功的研究项目, 并使全国各地运作的能源创新中心( Energy Innovation Hubs )数目翻一番 。这些中心将使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汇集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着力解决清洁能源最棘手的问题。总统预算还将着重于清洁能源使用的高价值研究,包括把对能源效率的投资增加一倍以上,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增加 85% 以上。这些投资将支持 “ 一美元一瓦 ” ( $1 a Watt )倡议,使太阳能价格具有竞争力;将增加对一天 24 小时可再生地热能源的资助;将提高工业效率,使美国制造业保持竞争力。为确保我们在不增加赤字的情况下作出这些投资,总统呼吁终止每年对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化石燃料生产商大约 40 亿美元的补贴。 -- 到 2015 年使 100 万辆先进技术车辆在美国上路 : 2008 年,总统设定了到 2015 年让 100 万辆先进技术车辆在美国上路的远大目标 ── 这将使我们的石油消耗量到 2030 年减少 7.85 亿桶。虽然总统至今的努力已经使美国向该目标迈进,但是仍需更多努力才能使美国成为第一个让 100 万辆先进技术车辆上路的国家。为达到这一目标,奥巴马总统将在预算中提出一项新努力,通过增加对消费者的回馈、增加研发投资以及采用竞争性项目来鼓励社区投资建造电动车的基础设施,支持美国电动车的制造与采用。这将是对我们为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而正在采取的积极步骤的扩大发展 —— 这些步骤包括对轿车和卡车实行严格的燃油经济标准以及对生物燃料给予大量投资。 -- 到 2035 年使清洁能源发电所占比例翻一番: 通过制定 80% 的电力来自清洁能源的目标,总统提出了新的标准,这将有助于为从可再生能源到核能、从清洁煤到天然气的一系列能源领域开拓市场,释放出创新的能量。与新标准同步的还有可为美国家庭和企业节省开支的鼓励提高能效的各项新的努力 —— 包括一项新的刺激私人企业投资和改进办公室、商店、学校和其他市政建筑、大学和医院等商业建筑的举措。它还将进一步扩大美国国土资源部(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的努力,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数量都多的再生能源项目在公共土地上安家。 教育 为保证美国继续成功,没有任何竞赛比赢得对我们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要。因此,奥巴马总统继续致力于为实现让每个学生达到高中毕业和作好上大学和就业准备这一目标而努力。总统力求让美国大学毕业生比例在十年后居于首位,重振美国的领导地位。为改造我国的教育体制,总统提出: -- 提高对美国教育改革的期望: 为了以 “ 力争上游 ” 项目的成功和改革作基础更上一层楼,总统保证将与国会共同努力,以跨党派方式取代 “ 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 的项目。本届政府的改革蓝图要求重新界定联邦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对学校和学生的期望,并为州和学校领导者开辟空间,使他们成为取得更好成果的开路先锋。总统的预算将要求大胆调整联邦资金,将重点放在为所有学生作好上大学和就业准备这一新目标。 -- 培养 10 万名 STEM 新教师( STEM 为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的缩写,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 译注): 奥巴马总统提议培养 10 万名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新教师 —— 这些代表着美国最佳职业所需的关键技能。总统的计划将扩大有潜力和有效力的教师培养模式,并培养全国优秀的 STEM 毕业生从事教学事业。 -- 扩大提高大学入学机会和毕业率 : 总统将继续努力加强佩尔助学金,推广可负担助学贷款,并振兴扩大美国的社区学院及其入学机会。此外,总统呼吁国会将为学生在大学四年享受高达一万美元免税额的 “ 美国机会税款抵减 ” ( American Opportunity Tax Credit )政策永久化,这项税收优惠帮助数百万中产阶层家庭将收入重新投资于孩子的高等教育。 -- 改革移民法,停止驱逐人才: 总统请求国会与他共同努力,全面改革移民制度,进而停止驱逐有才能、有责任感的年轻人,无论他们是从小随父母来到美国,还是从其他国家来这里上大学和读高等学位。在我们努力重建经济之时,我国的蓬勃发展能力在部分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恢复移民制度的责任能力与可靠性。 建设 奥巴马总统呼吁国家修复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输送人员、货物和信息的新途径 —— 从高速列车到高速互联网 —— 创造中产工作机会,在全球经济中竞争,加强我们赢得未来的 能力。总统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倍努力的计划包括: -- 修复道路、桥梁和公共运输设施 :总统的预算将概述一个 6 年全面计划,利用我们的资源来修复破损的道路、桥梁和公共运输设施。其主要特点是先期投资, 既有利于现在创造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 ,又打下造福于所有美国人的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它还将包括改造型投资,如 基础设施银行 ( infrastructure bank) ,这将彻底改变基础设施的融资方法,通过吸引私人资本建设有全国和地区重要性的项目,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总统致力于确保这些基础设施项目获得全部资金,同时杜绝使特殊利益集团受益的专项拨款。 -- 扩展高速铁路 :奥巴马总统提出为建设全国铁路网作出大量的先期投资,这样,在 25 年之内, 80% 的美国人可以方便地使用高速铁路系统,比开车减少一半的时间 。这种高速和城际客运铁路新系统将连接社区,减少旅行时间和拥堵,创造需要技术但不能外包的制造业工作岗位,推动美国下一代企业家的创新。 -- 推行一项国家无线计划,让 98% 的美国人能用上高速互联网 :为了让包括农村社区在内的每一个美国人都进入数字时代,总统宣布,他将努力 帮助企业把下一代无线服务扩大到 98% 的美国人 。这个全国无线计划将有助于企业成长得更快,学生学得更多,治安人员能使用上最先进安全、覆盖全国的交互式移动通信系统。对治安人员来说,这可能是成败的关键,甚至是生死之别;因为这些技术能够让急救人员在事故现场获得建筑图纸,让警察即时互相发送照片。最后,该计划将为下一代的无线技术创造条件,使供移动宽带使用的无线频谱量几近增加一倍(通过有奖励拍卖和其他机制保证频谱使用得更有效),并在无线创新上对研发提供关键支持。 改革 总统致力于从事使政府更精简、 效率更高、 更开放、并与 21 世纪适应的各项改革。这些改革将在保护美国人民的健康、 安全和福祉的同时,通过消除障碍和创造刺激增长的机会使美国赢得未来。 -- 改革企业税法 : 总统建议两党共同努力改革企业税法,以支持经济增长,加强竞争力,增加在美国国内的投资。数十年来,企业税法中充满惠及利益集团及腐蚀我国税基的种种抵税方法与漏洞,使我们不得不保留世界上最高的企业税率之一。这一制度正在对我国的经济竞争力与增长潜力造成伤害。 因此,奥巴马总统要求对企业税制实行根本改革,堵塞漏洞,并在无需增加一分一毫赤字的情况下用节省的税款促使 25 年来第一次降低企业税率的法案获得通过。 -- 批准有助于实现我国出口在 2014 年前翻一番目标的贸易协议 。奥巴马总统要求签署并批准信守向美国工人作出的保证并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的各项贸易协议,作为履行其 2014 年前出口翻一番承诺的重要内容。按照这一框架,他还呼吁国会批准最近签署的美韩自由贸易协议。此外,他呼吁把这一成功的贸易谈判模式推广至新的潜在贸易协议谈判 — — 从南美洲至亚太地区以及全球各地。他还将推动签署另外的出口协议,例如最近与印度和中国签署的贸易协议将会在美国增加 25 万个就业岗位。 -- 在《可负担医疗保健法》( Affordable Care Act )所包含的削减赤字措施基础上,采取额外措施减少医疗保健费用,其中包括有关医疗渎职的改革 : 鉴于《可负担医疗保健法》规定的削减赤字措施,总统表示,他的《预算案》将包括降低医疗费用的进一步措施。作为这些努力的一部分, 总统承诺与共和党合作,支持各州对医疗渎职制度的改革,以降低费用,改善服务, 并充分利用联邦政府为医疗渎职改革进行方法评估而正在作出的努力。 -- 审查和取消繁琐的法规 : 奥巴马总统已下令对现行法规进行审查,以确保达成一种平衡,即政府通过合理标准保障公众利益,同时又不使企业负担过重。 -- 重组联邦政府 : 总统宣布,在未来数月中,他将请求国会授权,以合并、整合及重组联邦政府机构,增强美国的竞争力,这将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进行此类政府重组。 -- 恢复对政府的信任 : 总统表示,他将坚持推行新措施,以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其中包括为纳税人开设网站,让他们了解他们所缴纳的税金如何使用。总统重申他将否决所有立法中为特别利益集团提供的 “ 专项拨款 ” ,并促请国会公布所有来访者记录,使美国民众了解游说人士与民选官员的会面,并通过《披露法案》( DISCLOSE act )使美国民众了解特别利益集团何时资助政治竞选活动。 责任 总统明确表示,现在应该作出痛苦的抉择,减少财政赤字但不牺牲我们为赢得未来必须进行的投资 —— 这样做将需要两党和国会两院成员同心协力。作为这些努力的初始行动之一,总统在他的预算案中将: -- 提议冻结选择性开支 5 年 :作为减少赤字的初始行动,总统要求冻结不涉及安全事务的选择性开支,为期 5 年。该项冻结措施将在今后 10 年减少 4000 多亿美元的赤字;将不涉及安全事务的选择性开支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降到自艾森豪威尔总统( Eisenhower )执政以来的最低点;该项冻结措施将要求大幅削减开支,包括总统本人支持的项目。在冻结范围以外的领域,我们也将设法削减开支,提高效率。例如,总统正在推出一个由国防部长盖茨( Gates )提出的 5 年计划,要求在防务领域节约额外的 780 亿美元。 -- 为未来的世世代代加强 “ 社会安全福利 ” ( Social Security ) :总统保证与两党共同努力,保障未来世世代代的社会安全福利。他呼吁与国会两院合作,提出两党一致的解决办法,从而加强社会安全福利,并加强对最弱势群体的保护 —— 不使现已退休的人员或残障人士受到危害,不削减今后世代人的福利,也不让美国人有保障的退休收入受到股票市场的左右。 -- 不再延长对 2% 最富有美国人的减税措施 :总统重申坚持自己的立场,强烈反对永久延长为 2% 最富有的美国人减税的做法。他相信,我们面临痛苦的抉择,必须为我们的未来投资并减少国家的财政赤字,我们必须终止对高收入阶层的减税措施,并把遗产税恢复到 2009 年的水平。 参见: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Mr. Speaker, Mr.Vice President, Members of Congress, distinguished guests, and fellowAmericans: 议长先生,副总统先生,各位议员,尊敬的客人们,以及所有美国人民: Tonight I wantto begin by congratulating the men and women of the 112th Congress, as wellas your new Speaker, John Boehner. And as we mark this occasion, we are alsomindful of the empty chair in this Chamber, and pray for the health of ourcolleague – and our friend – Gabby Giffords. 今晚,首先我想祝贺第 112 届国会的各位议员以及你们的新议长,约翰·博纳先生。在我们庆祝之时,我们依然记挂着会场里那把空着的座位,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同事和朋友嘉比·吉福兹的健康祈祷。 It ’ s no secretthat those of us here tonight have had our differences over the last twoyears. The debates have been contentious; we have fought fiercely for ourbeliefs. And that ’ s a good thing. That ’ s what a robust democracy demands.That ’ s what helps set us apart as a nation. 今晚我们聚集于此,两年来我们曾存在分歧,这并不是什么秘密。辩论是很激烈的。我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激烈斗争。但这是件好事情。这是健全民主的正当诉求。这让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 But there ’ s areason the tragedy in Tucson gave us pause. Amid all the noise and passionsand rancor of our public debate, Tucson reminded us that no matter who we areor where we come from, each of us is a part of something greater – somethingmore consequential than party or political preference. 但由于图森市的悲剧我们暂停了争吵。在我们嘈杂的,情绪化的,充满怨恨的公共辩论中,图森提醒我们无论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更伟大的东西的一部分,这比政党或政治倾向性更加重要。 We are part ofthe American family. We believe that in a country where every race and faithand point of view can be found, we are still bound together as one people;that we share common hopes and a common creed; that the dreams of a littlegirl in Tucson are not so different than those of our own children, and thatthey all deserve the chance to be fulfilled. 我们是美国大家庭的一员。我们相信在这个国家,你可以发现各种种族,信仰以及观点,但我们依然是团结在一起的民族;我们分享着共同的希望和信条,图森小女孩的梦想与我们的孩子们的梦想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都应该得到去实现梦想的机会。 That, too, iswhat sets us apart as a nation. 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 Now, by itself,this simple recognition won ’ t usher in a new era of cooperation. What comesof this moment is up to us. What comes of this moment will be determined notby whether we can sit together tonight, but whether we can work togethertomorrow. 现在这种简单的认识本身并不能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合作的新时代。随之而来的时刻有待我们去实现。随之而来的时刻并不是要确定今晚我们能否坐在一起,而是明天我们是否能携手合作。 I believe wecan. I believe we must. That ’ s what the people who sent us here expect of us.With their votes, they ’ ve determined that governing will now be a sharedresponsibility between parties. New laws will only pass with support from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We will move forward together, or not at all – for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bigger than party, and bigger than politics. 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到。我也相信我们必定做到。这是人民选择我们且希望我们做到的。他们通过选票确信选出的政府将能平衡两党来承担共同的责任。新的法律只有获得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共同支持才能获得通过。因为我们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政党抑或是政治,因此我们或者携手共同前进,或者什么也做不成。 At stake rightnow is not who wins the next election – after all, we just had an election.At stake is whether new jobs and industries take root in this country, orsomewhere else. It ’ s whether the hard work and industry of our people isrewarded. It ’ s whether we sustain the leadership that has made America notjust a place on a map, but a light to the world. 在现在这危急时刻,重要的不是谁赢得下届选举——毕竟这只是一场选举而已。重要的是能否新增就业,工业能否在这个国家扎根发展。这关系到我们的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付出能否得到回报。这关系到我们能否继续占据领导地位,不仅仅是让美国作为地图上的一个地标,更重要的是要光照世界。 We are poisedfor progress. Two years after the worst recession most of us have ever known,the stock market has come roaring back. Corporate profits are up. The economyis growing again. 我们正在稳步前进。众所周知,在两年最严重的衰退之后,我们的股票市场又重新繁荣。公司利润开始上升。经济再次增长。 But we havenever measured progress by these yardsticks alone. We measure progress by thesuccess of our people. By the jobs they can fin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hosejobs offer. By the prospects of a small business owner who dreams of turninga good idea into a thriving enterprise. By the opportunities for a betterlife that we pass on to our children. 但我们从不单靠这些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进步。而是通过人民的成功、通过他们找到的工作、以及这些工作为他们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来衡量。通过中小企业主将优秀的想法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来衡量。通过我们将更美好的生活的机会留给我们的孩子们来衡量。 That ’ s theproject the American people want us to work on. Together. 这是美国人民希望我们为之奋斗的工程。共同奋斗的工程。 We did that inDecember. Thanks to the tax cuts we passed, Americans ’ paychecks are a littlebigger today. Every business can write off the full cost of the newinvestments they make this year. These steps, taken by Democrats andRepublicans, will grow the economy and add to the more than one millionprivate sector jobs created last year. 去年 12 月,我们付诸了行动。由于我们通过了减税法案,今天美国人民的薪水单更丰厚了一点。各家企业都可以冲销掉今年采购新设备的所有成本。这些措施,由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共同完成,将促进经济增长并在私营部门比去年多创造 100 多万就业岗位。 But we have morework to do. The steps we ’ ve taken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may have broken theback of this recession – but to win the future, we ’ ll need to take onchallenges that have been decades in the making. 但我们依然有大量工作要做。两年多来我们采取的这些措施也许扭转了经济衰退——但要想赢得未来,我们就需要直面几十年来长期形成的各种挑战。 Many peoplewatching tonight can probably remember a time when finding a good job meantshowing up at a nearby factory or a business downtown. You didn ’ t always needa degree, and your competition was pretty much limited to your neighbors. Ifyou worked hard, chances are you ’ d have a job for life, with a decentpaycheck, good benefits, and the occasional promotion. Maybe you ’ d even havethe pride of seeing your kids work at the same company. 今天到场的许多人或许能记得,曾经找一份好工作意味着在附近的工厂或商业区抛头露面。你并不一定要有学位,你相对你邻居的竞争力也不甚明显。只要你努力工作,你就有机会获得终身岗位,拿着不错的薪水,优厚的福利,以及不时的升职。甚至有可能自豪的看着自己的孩子与自己在同一个公司工作。 That world haschanged. And for many, the change has been painful.I ’ ve seen it in the shuttered windows ofonce booming factories, and the vacant storefronts of once busy Main Streets.I ’ ve heard it in the frustrations of Americans who ’ ve seen their paychecksdwindle or their jobs disappear – proud men and women who feel like the ruleshave been changed in the middle of the game. 那样的世界已经改变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得到机会要困难得多了。我眼见曾经兴隆的工厂关门,曾经繁忙的闹市空无一人。我也曾听见人民遭遇的挫折,工资逐渐减少,甚至失去了工作——曾经自豪的人们突然感到好像是在比赛过程中游戏规则改变了。 They ’ re right.The rules have changed. In a single generation, revolutions in technologyhave transformed the way we live, work and do business. Steel mills that onceneeded 1,000 workers can now do the same work with 100.Today, just about any company can set upshop, hire workers, and sell their products wherever there ’ s an internetconnection. 他们想对了。规则变了。一代人的时间,技术革新改变了我们生活,工作以及做生意的方式。曾经需要 1000 人的钢铁厂现在只需要 100 人就可以做同样的工作。今天,几乎任何公司都可以开店,雇用工人,并销售他们的产品,只要那里有互联网。 Meanwhile,nations like China and India realized that with some changes of their own,they could compete in this new world. And so they started educating theirchildren earlier and longer, with greater emphasis on math and science.They ’ re investing in research and new technologies. Just recently, Chinabecame home to the world ’ s largest private solar research facility, and theworld ’ s fastest computer. 同时, 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家意识到,通过他们自身的一些改变,他们就可以参与这个新的世界的竞争 。因此他们开始更早、更长时间的 培养教育他们的儿童,更加注重数学和科学教育 。 在研究和新技术上进行投资 。就在最近, 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太阳能研究设施,以及最快的计算机 。 So yes, theworld has changed. The competition for jobs is real. But this shouldn ’ tdiscourage us. It should challenge us. Remember – for all the hits we ’ vetaken these last few years, for all the naysayers predicting our decline,America still has the largest, most prosperous economy in the world. Noworkers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ours. No country has more successfulcompanies, or grants more patents to inventors and entrepreneurs. We are hometo the world ’ s be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ere more students come tostudy than any other place on Earth. 是的,世界变了。就业的竞争是实际存在的。但这并不能吓到我们。只是对我们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年来我们所遭受的打击,面对那些预言我们步入衰退的唱空者,请记住——美国依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经济。没有任何国家的工人比我们更有生产效率。没有任何国家比我们拥有更多成功的企业,或颁布给发明者和企业家更多专利。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高校,来这里学习的学生比去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的都要多。 What ’ s more, weare the first nation to be founded for the sake of an idea – the idea thateach of us deserves the chance to shape our own destiny. That is whycenturies of pioneers and immigrants have risked everything to come here.It ’ s why our students don ’ t just memorizeequations, but answer questions like “ 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idea? Whatwould you change about the world?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第一个为追求一个理想而建立的国家——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获得塑造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也是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开拓者和移民突破重重困难来到这里的原因。也是我们的学生不仅能记住公式,更能回答诸如“你觉着这个想法怎么样?你会如何改变世界?你长大了想做什么?”这类问题的原因。 The future isours to win. But to get there, we can ’ t just stand still.As Robert Kennedy told us, “ The future isnot a gift. It is an achievement. ” Sustaining the American Dream has neverbeen about standing pat. It has required each generation to sacrifice, andstruggle, and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我们定将赢得未来。但要做到这些,我们不能光站着。罗伯特·肯尼迪告诉我们:“未来并不是给你的礼物,而是要去实现的目标。”坚持美国之梦并不是站着不动。它需要每一代人的牺牲,奋斗,以及达到一个新时代的要求。 Now it ’ s ourturn. We know what it takes to compete for the jobs and industries of ourtime. We need to out-innovate, out-educate, and out-build the rest of theworld. We have to make America the best place on Earth to do business. Weneed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our deficit, and reform our government.That ’ s how our people will prosper.That ’ s how we ’ ll win the future. And tonight, I ’ d like to talk abouthow we get there. 现在轮到我们了。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时代如何才能 在就业和工业竞争中获胜 。我们需要 出众的创新,出众的教育 ,我们要鹤立于世界其他国家之中。我们要将美国变成世界上最好的经商之地。我们需要负责任的对待我们的赤字,改革我们的政府。这样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样我们才能赢得未来。今晚,我就要向大家讲述我们如何做到这些。 The first step in winning the future isencouraging American innovation. 赢在未来,第一步就是要鼓励美国人民的创新。 None of us canpredict with certainty what the next big industry will be, or where the newjobs will come from. Thirty years ago, we couldn ’ t know that something calledthe Internet would lead to an economic revolution. What we can do – whatAmerica does better than anyone – is spark the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ofour people.We are the nation that putcars in driveways and computers in offices; the nation of Edison and theWright brothers; of Google and Facebook. In America, innovation doesn ’ t justchange our lives. It ’ s how we make a living. 我们没有人敢确定预言下一个大产业将是什么,或者新的就业岗位将来自何方。 30 年前,我们还不知道一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能引领世界经济变革。我们所能作的——也是美国能比其他人做得好的——就是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是将汽车送入车道,让计算机走进办公室的民族;是产生爱迪生和怀特兄弟的民族;是产生 google 和 facebook 的民族。 在美国,创新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是我们生存的方式。 Our freeenterprise system is what drives innovation. But because it ’ s not alwaysprofitable for companies to invest in basic research, throughout history ourgovernment has provided cutting-edge scientists and inventors with thesupport that they need.That ’ s whatplanted the seeds for the Internet. That ’ s what helped make possible thingslike computer chips and GPS. 我们的自由企业系统是创新的推动力。但对于对公司来讲, 对基础研究并不都能产生利润,一直以来,政府为前沿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提供他们必要的支持 。正是这些种下了 互联网 的种子。正是这些让 电脑芯片 和 GPS 成为可能。 Just think ofall the good jobs – from manufacturing to retail – that have come from thosebreakthroughs. 只要想想这些好东西——从生产到零售——都来自于这些突破。 Half a centuryago, when the Soviets beat us into space with the launch of a satellitecalled Sputnik ? we had no idea how we ’ d beat them to the moon. The sciencewasn ’ t there yet. NASA didn ’ t even exist.But after investing in bette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we didn ’ t justsurpass the Soviets; we unleashed a wave of innovation that created newindustries and millions of new jobs. 半个世纪前,当苏联发射了“ Sputnik 号”人造卫星 , 抢在我们前面进入了太空时,我们都还不知道如何才能在他们前面登上月球。科技还没还有发展到那种程度。 NASA 甚至都还没有成立。但 在对更深入的研究和教育进行投资后,我们不仅超越了苏联;我们甚至引导了一股创新的浪潮,创造出了新的产业和数百万新的工作岗位 。 This is ourgeneration ’ s Sputnik moment. Two years ago, I said that we needed to reach aleve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e haven ’ t seen since the height of theSpace Race. In a few weeks, I will be sending a budget to Congress that helpsus meet that goal.We ’ ll invest inbiomedical resear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specially clean energytechnology – an investment that will strengthen our security, protect ourplanet, and create countless new jobs for our people. 现在是我们这代人的“ Sputnik 号”时刻了。两年前,我曾说我们需要达到一个自太空竞赛以来所未见的研究开发的高度。在未来几周,我将向国会提交一份预算,用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将在 生物医学研究 , 信息技术 ,以及尤其是 清洁能源技术 方面进行投资——清洁能源将增加我们的安全性,保护我们的星球,并为人民创造数不清的就业岗位 。 Already, we areseeing the promise of renewable energy. Robert and Gary Allen are brotherswho run a small Michigan roofing company. After September 11th, theyvolunteered their best roofers to help repair the Pentagon. But half of theirfactory went unused, and the recession hit them hard. 我们已经看见可再生能源的逐步实现。罗伯特和盖瑞·阿伦在密歇根州运营一家屋顶材料公司。 911 之后,他们曾志愿用最好的屋顶材料帮助修复五角大楼。但经济危机严重的打击了他们,半数的工厂都废弃了。 Today, with thehelp of a government loan, that empty space is being used to manufacturesolar shingles that are being sold all across the country. In Robert ’ s words, “ We reinvented ourselves. ” 今天,利用政府贷款的帮助,空置的厂房开始用以生产太阳能板,并行销全国各地。用罗伯特自己的话说:“我们重塑了自我。” That ’ s whatAmericans have done for over two hundred years: reinvented ourselves. And tospur on more success stories like the Allen Brothers, we ’ ve begun to reinventour energy policy. We ’ re not just handing out money. We ’ re issuing achallenge.We ’ re telling America ’ s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at if they assemble teams of the best minds intheir fields, and focus on the hardest problems in clean energy, we ’ ll fundthe Apollo Projects of our time. 这就是美国人 200 多年来一直做的事情:重塑自我。为了刺激产生更多向阿伦兄弟一样成功的事迹,我们开始改造我们的能源政策。我们不仅仅分发资金。我们还发布一项挑战。我们通告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如果他们集合该领域的最优秀的力量,专注于解决清洁能源领域的最艰难的问题,我们将成立我们这个时代的阿波罗计划 。 At the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y ’ re developing a way to turn sunlightand water into fuel for our cars. At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they ’ reusing supercomputers to get a lot more power out of our nuclearfacilities.With more research andincentives, we can break our dependence on oil with biofuels, and become thefirst country to have 1 million electric vehicles on the road by 2015. 在加州理工学院,人们正在研究一种将阳光和水转化成汽车燃料的方法。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人们正在利用超级计算机从核设施中获取更多能量。有了更多的研究和激励,我们就能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成为到 2015 年第一个拥有 100 万辆电动汽车的国家。 We need to getbehind this innovation. And to help pay for it, I ’ m asking Congress toeliminate the billions in taxpayer dollars we currently give to oilcompanies. I don ’ t know if you ’ ve noticed, but they ’ re doing just fine ontheir own. So instead of subsidizing yesterday ’ s energy, let ’ s invest intomorrow ’ s. 我们需要支持这种创新 . 为了资助这种创新 , 我正在请求国会削减目前为石油公司提供的数十亿美元的税金支持。我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但他们的确做的不错。因此,与其资助常规能源,不如在未来的能源上进行投资。 Now, cleanenergy breakthroughs will only translate into clean energy jobs if businessesknow there will be a market for what they ’ re selling. So tonight, I challengeyou to join me in setting a new goal: by 2035, 80% of America ’ s electricitywill come from clean energy sources. Some folks want wind and solar. Otherswant nuclear, clean coal, and natural gas. To meet this goal, we will needthem all – and I urge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to work together to make ithappen. 现在,清洁能源的突破性进展当且仅当企业认为他们所销售的产品有市场的时候才能转化为能源领域的就业。因此,今晚,我邀请大家与我一起订下一个新的目标: 到 2035 年,美国 80% 的电力将来自于清洁能源。有的需要风能和太阳能,有的则需要核能,洁净煤以及天然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我们都需要——我也力劝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一目标。 Maintaining our leadership in research andtechnology is crucial to America ’ s success. But if we want to win the future – if we want innovation to produce jobs in America and not overseas – then wealso have to win the race to educate our kids. 保持我们在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对美国的成功至关重要。但如果我们想要赢在未来——如果我们希望创新所带来的就业留在国内而不是流失海外——我们还需要赢得在孩子教育上的竞赛。 Think about it.Over the next ten years, nearly half of all new jobs will require educationthat goes beyond a high school degree. And yet, as many as a quarter of ourstudents aren ’ t even finishing high school. The quality of our math andscience education lags behind many other nations.America has fallen to 9th in the proportionof young people with a college degree. And so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all ofus – as citizens, and as parents – are willing to do what ’ s necessary to giveevery child a chance to succeed. 考虑一下吧。再过十年,将会有近一半的新工作岗位需要不止高中毕业水平的受教育经历。而现在, 我们仍有 1/4 的学生无法完成高中学业。我们在数学和科学上的教育远落后于其他许多国家 。我们拥有大学学历的年轻人比例已经落到了世界第九。因此问题就是我们大家——作为公民,作为父母——是否希望竭尽所能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获得成功的机会。 Thatresponsibility begins not in our classrooms, but in our homes andcommunities. It ’ s family that first instills the love of learning in a child.Only parents can make sure the TV is turned off and homework gets done.We need to teach our kids that it ’ s notjust the winner of the Super Bowl who deserves to be celebrated, but thewinner of the science fair; that success is not a function of fame or PR, butof hard work and discipline. 这种责任不仅仅是从课堂才开始,而是从我们的家庭和社区开始的。家庭是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第一场所。只有父母能够确保关掉家里的电视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我们需要教会我们的孩子们,不仅仅是超级杯的获胜者才应获得推崇,科技博览会的获胜者同样应该受到推崇;成功并不仅仅意味着出名或受公众关注,而是意味着努力付出和遵守纪律。 Our schoolsshare this responsibility. When a child walks into a classroom, it should bea place of high expectations and high performance. But too many schools don ’ tmeet this test. That ’ s why instead of just pouring money into a system that ’ snot working, we launched a competition called Race to the Top.To all fifty states, we said, “ If you showus the most innovative plans to improve teacher quality and studentachievement, we ’ ll show you the money. ” 我们的学校都应分担这一责任。当孩子走进教室,就应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期望和高度有效的地方。但有太多学校未能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启动了一项称之为“高端竞争”的竞争计划而不是简单的将钱投入到这一不见成效的系统中去,其原因就在于此。对 50 个州而言,我们想说:“如果你能为我们展示可以提高教师质量和学生成绩的最有效的创新计划,那么我们就给你钱。” Race to the Topis the most meaningful reform of our public schools in a generation. For lessthan one percent of what we spend on education each year, it has led over 40states to raise their standard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se standardswere developed, not by Washington, but by Republican and Democratic governorsthroughout the country.And Race to theTop should be the approach we follow this year as we replace No Child LeftBehind with a law that is more flexible and focused on what ’ s best for ourkids. “高端竞争”对这一代人而言是最有意义的公立学校改革计划。我们只用了每年在教育上支出的不到 1% 的资金,就让 40 多个州的学校提高了教学标准。这些标准的提出,并不来自于华盛顿,而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各位民主党或共和党州长。 “高端竞争”计划将在今年继续实施并通过立法逐步取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计划 ,前者更具可行性,而且更关注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教育。 You see, we knowwhat ’ s possible for our children when reform isn ’ t just a top-down mandate,but the work of local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school boards and communities. 我们都知道,这些为了孩子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一项自上而下的任务,而是各个学校的老师们,校长们,学校董事会以及社区的工作内容。 Take a schoollike Bruce Randolph in Denver. Three years ago, it wasrated one of the worst schools in Colorado; located on turf between two rivalgangs. But last May, 97% of the seniors received their diploma. Most will bethe first in their family to go to college. And after the first year of theschool ’ s transformation, the principal who made it possible wiped away tearswhen a student said “ Thank you, Mrs. Waters, for showing … that we are smartand we can make it. ” 以丹佛的布鲁斯伦道夫高中为例。三年前,它还是科罗拉多州排名最差的学校之一;位于两大敌对帮派的地盘之间。但到去年 5 月, 97% 的毕业班学生获得了毕业证书。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其家庭第一个上大学的成员。在这所学校转型后的第一年,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校长,擦干眼泪,听学生向她表示感谢:“谢谢您,沃特校长,我们向大家证明,……我们是聪明的,我们可以做得到。” Let ’ s alsoremember that after parents, the biggest impact on a child ’ s success comesfrom the man or woman at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In South Korea, teachersare known as “ nation builders. ” Here in America, it ’ s time we treated thepeople who educate our children with the same level of respect. We want to rewardgood teachers and stop making excuses for bad ones.And over the next ten years, with so manyBaby Boomers retiring from our classrooms, we want to prepare 100,000 newteachers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让我们牢记,除了父母,对孩子的成功影响最大的就是站在教室最前面的那个男人或女人。在韩国,教师被称之为“国家建设者”。现在,在美国,是时候让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尊重教育我们孩子的人们了。我们需要奖励优秀的教师,但也不为差的寻找借口。再过 10 年,大量的婴儿潮时期的教师将从教室退休回家, 我们需要为此在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领域补充 10 万多名新的教师 。 In fact, toevery young person listening tonight who ’ s contemplating their career choice:If you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life of our nation; if you want to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life of a child – become a teacher. Your countryneeds you. 实际上,今晚正在收看我的演讲的各位年轻人,如果你正在筹划你的职业生涯:如果你希望你的一生对国家带来一些不同;如果你希望为某个孩子的一生带去一些改变——去当教师吧。你们的国家需要你们。 Of course, theeducation race doesn ’ t end with a high school diploma. To compete, highereducation must be within reach of every American. That ’ s why we ’ ve ended theunwarranted taxpayer subsidies that went to banks, and used the savings tomake college affordable for millions of students.And this year, I ask Congress to gofurther, and make permanent our tuition tax credit – worth $10,000 for fouryears of college. 当然,教育的竞赛并不随着高中的毕业而终止。为了竞争,每个美国人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我们终止了提供给银行的不必要的税收补贴,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以支持数百万大学生,原因就在于此。今年,我希望国会能更进一步,将我们的学费税收抵免永久性固定下来——对 4 年大学而言将达到 1 万美元。 Because peopleneed to be able to train for new jobs and careers in today ’ s fast-changingeconomy, we are also revitalizing America ’ s community colleges. Last month, Isaw the promise of these schools at Forsyth Tech in North Carolina. Many ofthe students there used to work in the surrounding factories that have sinceleft town. One mother of two, a woman named Kathy Proctor, had worked in thefurniture industry since she was 18 years old.And she told me she ’ s earning her degree inbiotechnology now, at 55 years old, not just because the furniture jobs aregone, but because she wants to inspire her children to pursue their dreamstoo. As Kathy said, “ I hope it tells them to never give up. ” 为了适应现今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人民还需要为新的岗位和职业进行培训,我们也 重启了美国社区大学计划 。上个月,从北卡莱罗纳的福赛技术学院我看到了这一承诺的实现。那里的大多数学生自从他们离开家乡就一直在附近的工厂里工作。一位叫凯西·普罗克托的妇女,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从 18 岁开始就在家具行业工作。她告诉我,她现在正在攻读生物技术学位,以 55 岁的年纪,并不是因为她失去了家具行业的工作,而是因为她想以此激励她的孩子们也去追求他们的梦想。就如同凯西所说:“我希望告诉他们永远都不要放弃。” If we take thesesteps – if we raise expectations for every child, and give them the bestpossible chance at an education, from the day they ’ re born until the last jobthey take – we will reach the goal I set two years ago: by the end of thedecade, America will once again have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collegegraduates in the world. 如果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如果我们提高对每个孩子的期望,并为他们提供可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的机会,从他们出生到最后一份工作——我们将能达到两年前我所定下的目标:十年后,美国将再一次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大学毕业生的比例。 One last pointabout education. Today, there ar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tudents excellingin our schools who are not American citizens. Some are the children ofundocumented workers, who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ctions of theirparents. They grew up as Americans and pledge allegiance to our flag, and yetlive every day with the threat of deportation. Others come here from abroadto study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s soon as they obtainadvanced degrees, we send them back home to compete against us. It makes nosense. 关于教育的最后一点。今天,在我们的学校里,有数十万优秀的学生并不是美国公民。有些是无证劳工(非法移民)的子女,如果跟着他们的父母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他们在美国长大,同样对着我们的国旗宣誓,但每天却要面对被驱逐出境的威胁。 还有一些是到我们的高校留学的海外学生。但当他们获得高等学位之后,我们就将他们送回家来与我们竞争。这很不合适 。 Now, I stronglybelieve that we should take on, once and for all, the issue of illegalimmigration. I am prepared to work with Republicans and Democrats to protectour borders, enforce our laws and address the millions of undocumentedworkers who are now living in the shadows. I know that debate will bedifficult and take time. But tonight, let ’ s agree to make that effort. Andlet ’ s stop expelling talented, responsible young people who can staff ourresearch labs, start new businesses, and further enrich this nation. 现在,我坚信我们需要永久性的解决非法移民的问题。我准备与共和党和民主党一起保卫我们的边境,严格执法,解决数百万非法劳工问题,让他们从阴影下的生活中脱离出来。我知道这场辩论将是困难而持久的。但今晚,让我们一起确定为此而付出。让我停止将这些聪明的,富有责任心的年轻人驱逐出境,他们可以去研究实验室工作,开办新的公司,并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足。 The third step in winning the future isrebuilding America. To attract new businesses to our shores, we need thefastest, most reliable ways to move people, goods, and information – fromhigh-speed rail to high-speed internet. 赢在未来的第三个措施就是重建美国。为了吸引新的企业来美,我们需要更快,更可靠的运送人员、物资、以及信息的高速铁路和高速互联网。 Ourinfrastructure used to be the best – but our lead has slipped. South Koreanhomes now have greater internet access than we do. Countries in Europe andRussia invest more in their roads and railways than we do. China is buildingfaster trains and newer airports.Meanwhile, when our own engineers graded our nation ’ s infrastructure,they gave us a “ D. ” 我们的基础设施曾经是最好的——但现在失去了领先优势。 韩国家庭现在的互联网接入速度比我们快。欧洲的许多国家和俄罗斯在公路和铁路上的投资都比我们大 。中国正在建设更快的铁路和更新的机场。同时,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在为我们的国家基础设施评级时,他们给出的是: D (第四等)。 We have to dobetter. America is the nation that built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brought electricity to rural communities, and constructed the interstatehighway system. The jobs created by these projects didn ’ t just come fromlaying down tracks or pavement. They came from businesses that opened near atown ’ s new train station or the new off-ramp. 我们要做的更好。美国是建造了横贯大陆铁路的国家,我们将电带入了农村,建造了跨州的公路系统。这些项目创造的就业不仅仅来自铁轨或步道板的铺设。更来自于城镇新火车站附近或路边开张的各种店铺和企业。 Over the lasttwo years, we have begun rebuild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a project that hasmeant thousands of good jobs for the hard-hit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night,I ’ m proposing that we redouble these efforts. 过去两年里,我们已经开始为 21 世纪重建基础设施,这一项目将意味着为遭受重创的制造业领域带来无数好的工作岗位。今晚,我提议我们加倍推进这一项目。 We will put moreAmericans to work repairing crumbling roads and bridges. We will make surethis is fully paid for, attract private investment, and pick projects basedon what ’ s best for the economy, not politicians. 我们将用更多的人去修补受损的公路和桥梁。我们将确保这些项目吸引并完全回报私人投资,项目挑选也将基于有利经济原则,而不是基于政治因素。 Within 25 years,our goal is to give 80% of Americans access to high-speed rail, which couldallow you go places in half the time it takes to travel by car. For sometrips, it will be faster than flying – without the pat-down. As we speak,routes in California and the Midwest are already underway. 在未来 25 年,我们的目标是让 80% 的美国民众能乘坐高速铁路,这将比你采用汽车旅行节省一半的时间。对有的旅程而言, 甚至比坐飞机还快——而且不用搜身安检 。就在我演讲的此刻,加里福利亚和中西部的线路建设正在进行当中。 Within the nextfive years, we will make it possible for business to deploy the nextgeneration of high-speed wireless coverage to 98% of all Americans. Thisisn ’ t just about a faster internet and fewer dropped calls. It ’ s aboutconnecting every part of America to the digital age.It ’ s about a rural community in Iowa orAlabama where farmers and small business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ell theirproducts all over the world. It ’ s about a firefighter who can download thedesign of a burning building onto a handheld device; a student who can takeclasses with a digital textbook; or a patient who can have face-to-face videochats with her doctor. 未来 5 年,我们将让企业部署 下一代高速无线网络并覆盖全美 98% 的地区 。这不仅仅是更快的互联网或更少的掉线。而是将美国各地连接起来进入数字时代。也意味着远在爱荷华州或阿拉巴马州的边远农村的农民和小企业主可以将他们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也意味着消防员可以将失火建筑的设计图纸下载到手持设备中;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教科书上课;病人可以通过视频对话同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All these investments – in innovation,educ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 will make America a better place to dobusiness and create jobs.But to helpour companies compete, we also have to knock down barriers that stand in the wayof their success. 所有这些投资——创新领域、教育领域和基础建设领域——将使美国成为更好的经商和创造就业的地方。但未来要让我们的企业更具竞争力,我们依然需要打破挡在他们前往成功道路上的藩篱。 Over the years,a parade of lobbyists has rigged the tax code to benefit particular companiesand industries. Those with accountants or lawyers to work the system can endup paying no taxes at all. But all the rest are hit with one of the highestcorporate tax rates in the world. It makes no sense, and it has to change. 数年来,一支强大的游说队伍一直操纵税法来为一些特殊公司和行业谋求利益。有了这些会计师或律师们的协助,这一系统可以逃避所有应该缴纳的税款。但其他的却要承受世界上最高的企业税税率。这不合理,我们必须纠正。 So tonight, I ’ masking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to simplify the system. Get rid of theloopholes.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And use the savings to lower thecorporate tax rate for the first time in 25 years – without adding to ourdeficit. 因此,今晚,我请求民主党和共和党将这个系统简化。封堵漏洞。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并利用节省的钱降低企业税税率,这将是 25 年来的头一次,并且不用增加我们的赤字。 To helpbusinesses sell more products abroad, we set a goal of doubling our exportsby 2014 – because the more we export, the more jobs we create at home.Already, our exports are up. Recently, we signed agreements with India andChina that will support more than 250,000 jobs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last month, we finalized a tradeagreement with South Korea that will support at least 70,000 American jobs.This agreement has unprecedented support from business and labor; Democratsand Republicans, and I ask this Congress to pass it as soon as possible. 为了帮助企业将产品更多卖往海外,我们设立了一个目标, 到 2014 年我们的出口要翻一番 ——因为我们出口越多,在国内就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我们的出口已经开始上升。最近, 我们与印度和中国签署了一些协议,这将为美国带来 25 万多个工作岗位 。上个月,我们与韩国商定了贸易协定,这将为美国带来至少 7 万个工作岗位。这项协定将为我们的企业和劳动者带来空前的帮助,我提请国会尽快通过。 Before I tookoffice, I made it clear that we would enforce our trade agreements, and thatI would only sign deals that keep faith with American workers, and promoteAmerican jobs.That ’ s what we did withKorea, and that ’ s what I intend to do as we pursue agreements with Panama andColombia, and continue our Asia Pacific and global trade talks. 在我上台之前,我就明确表示我们将实施我们的贸易协定,我将且仅将以忠于美国劳动者,推动美国就业的信念去签署协议。我们与韩国的协定就是如此,在与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的协定过程中我们也打算这么做,还包括将来的亚太地区以及全球的贸易谈判。 To reducebarriers to growth and investment, I ’ ve ordered a review of governmentregulations. When we find rules that put an unnecessary burden on businesses,we will fix them. But I will not hesitate to create or enforce commonsensesafeguards to protect the American people.That ’ s what we ’ ve done in this country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It ’ swhy our food is safe to eat, our water is safe to drink, and our air is safeto breathe. It ’ s why we have speed limits and child labor laws.It ’ s why last year, we put in placeconsumer protections against hidden fees and penalties by credit cardcompanies, and new rules to prevent another financial crisis. And it ’ s why wepassed reform that finally prevents the health insurance industry fromexploiting patients. 为了减少促进经济增长和投资的障碍,我已下令审查政府的各项规定。一旦我们发现有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的条款,我们将进行修正。但在创造和保护美国民众的常规性保障措施方面我绝不犹豫。这也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我们的食品可以放心的吃,我们的水可以放心的喝,我们的空气可以放心的呼吸 ,原因就在于此。我们有车速限制法和童工保护法,原因也在于此。去年,我们实施了消费者保护措施保护消费者免受信用卡公司隐性费用和罚金的侵害,以及制定新的规定避免下场金融危机,原因亦在于此。我们通过了医保改革法,最终避免了医保行业剥夺病人的权益,原因都在于此。 Now, I ’ ve heardrumors that a few of you have some concerns about the new health care law. Solet me be the first to say that anything can be improved. If you have ideasabout how to improve this law by making care better or more affordable, I ameager to work with you. We can start right now by correcting a flaw in thelegislation that has placed an unnecessary bookkeeping burden on smallbusinesses. 现在,我听见有传言说有些人对新的医保法有些关切。因此我要首先站出来告诉大家,任何事务都可以改进。如果你有好的想法来改进这部法律,让医疗保险更好,更可担负得起,我十分渴望与你合作。我们可以马上开始,去纠正这部法律中的缺陷,它可能给中小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What I ’ m notwilling to do is go back to the days when insurance companies could denysomeone coverage because of a pre-existing condition.I ’ m not willing to tell James Howard, abrain cancer patient from Texas, that his treatment might not be covered. I ’ mnot willing to tell Jim Houser, a small business owner from Oregon, that hehas to go back to paying $5,000 more to cover his employees.As we speak, this law is makingprescription drugs cheaper for seniors and giving uninsured students a chanceto stay on their parents ’ coverage. So instead of re-fighting the battles ofthe last two years, let ’ s fix what needs fixing and move forward. 但如果是要回到保险公司因投保人有既往病史而拒绝为其提供医保的时代,我是不会同意的。我不想告诉詹姆斯·霍华德,一位来自德克萨斯的脑癌患者,他的治疗费用不能由医保负担。我不想告诉吉姆·豪泽,来自俄勒冈州的小企业主,他将重返需要为他的员工缴纳 5000 美元的保险金的时代。在我讲话的时刻,这部法律已经让老人的处方药更便宜了,让未参加保险的学生可以继续使用其父母的保险。所以,与其重回两年前我们为此而重新斗争,不如我们对需要修正的地方进行修正,继续前行。 Now, the final step – a critical step – inwinning the future is to make sure we aren ’ t buried under a mountain of debt. 现在,最后的措施——也是最关键的——要赢在未来,我们要确保我们不被如山的债务压在底下。 We are livingwith a legacy of deficit-spending that began almost a decade ago. And in thewak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some of that was necessary to keep creditflowing, save jobs, and put money in people ’ s pockets. 我们生活在开始于数十年前的赤字开支的福荫之下。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为保持信用流动有些是必要的,保留就业,增加民众口袋的收入。 But now that theworst of the recession is over, we have to confront the fact that ourgovernment spends more than it takes in. That is not sustainable.Every day, families sacrifice to livewithin their means. They deserve a government that does the same. 但现在,衰退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我们需要面对政府支出比执政之初增长的事实。这是不可持续的。每一天,那么多家庭想尽办法做出牺牲,节约生活。他们理应有一个同样这么做的政府。 So tonight, I amproposing that starting this year, we freeze annual domestic spending for thenext five years. This would reduce the deficit by more than $400 billion overthe next decade, and will bring discretionary spending to the lowest share ofour economy since Dwight Eisenhower was president. 因此,今晚,我提议从今年开始,我们冻结未来五年的年度国内支出。这将使我们的赤字在未来十年内降低 4000 亿,并将可自由支配的开支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例削减至自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以来的最低水平。 This freeze willrequire painful cuts. Already, we have frozen the salaries of hardworkingfederal employees for the next two years.I ’ ve proposed cuts to things I care deeply about, like communityaction programs.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has also agreed to cut tens ofbillions of dollars in spending that he and his generals believe our militarycan do without. 这项冻结计划需要一些痛苦的开支削减,我们已经冻结了勤劳工作的联邦雇员未来两年的薪水。我也提议削减了很多我本人深切关注的事情,例如社区行动计划。国防部长也同意削减数百亿美元的支出,他与他的将军们都相信我们的军队即便少了这点钱也能做的很好。 I recognize thatsome in this Chamber have already proposed deeper cuts, and I ’ m willing toeliminate whatever we can honestly afford to do without. But let ’ s make surethat we ’ re not doing it on the backs of our most vulnerable citizens.And let ’ s make sure what we ’ re cutting isreally excess weight. Cutting the deficit by gutting our investments in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is like lightening an overloaded airplane by removingits engine. It may feel like you ’ re flying high at first, but it won ’ t takelong before you ’ ll feel the impact. 我知道会场里还有部分人已经提议进行更深入的削减计划,我也愿意本着诚实的态度削减一切我们能担负得起的不必要的支出。但我们需要确保我们所做的这些不会伤及脆弱的民众。我们需要确保我们削减的是真正超重的部分。通过抽减在创新和教育上的投资的方式来削减赤字就如同为超载的飞机减负却卸下了引擎一样。也许一开始我们能飞得很高,但一旦遇到冲击,这是不能持续的。 Now, most of thecuts and savings I ’ ve proposed only address annual domestic spending, whichrepresents a little more than 12% of our budget. To make further progress, wehave to stop pretending that cutting this kind of spending alone will beenough. It won ’ t. 现在,我提出的大多削减和节省计划还只是涉及年度国内支出,大约占我们总预算的 12% 多一点。为了取得进一步的进展,我们不能只是削减这一类支出来做做样子。这远远不够。 The bipartisanFiscal Commission I created last year made this crystal clear. I don ’ t agreewith all their proposals, but they made important progress. And their conclusionis that the only way to tackle our deficit is to cut excessive spendingwherever we find it – in domestic spending, defense spending, health carespending, and spending through tax breaks and loopholes. 我去年在成立两党联合财政委员会的时候表述的十分清楚。我并不完全同意他们的提案,但他们确实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他们的结论就是,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削减赤字的唯一途径就是削减过度的支出——包括国内支出,国防支出,医保支出,以及减税和堵住税收漏洞的支出。 This meansfurther reducing health care costs, including programs like Medicare andMedicaid, which are the single biggest contributor to our long-termdeficit.Health insurance reform willslow these rising costs, which is part of why nonpartisan economists havesaid that repealing the health care law would add a quarter of a trilliondollars to our deficit. Still, I ’ m willing to look at other ideas to bringdown costs, including one that Republicans suggested last year: medicalmalpractice reform to rein in frivolous lawsuits. 这也意味着进一步降低医疗保险成本,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计划,这是我们长期赤字的单一最大份额。医疗保险改革将延缓这些成本的上升,无党派经济学家曾说如果废除了医保法,我们将增加 2500 亿美元的赤字。当然,我希望能寻求到其他方法降低成本,包括共和党去年提出的:通过医疗事故改革来控制日益泛滥的诉讼。 To put us onsolid ground, we should also find a bipartisan solution to strengthen SocialSecurity for future generations.Andwe must do it without putting at risk current retirees, the most vulnerable,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without slashing benefits for futuregenerations; and without subjecting Americans ’ guaranteed retirement incometo the whims of the stock market. 为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需要寻求一个两党合作的途径来为未来的子孙巩固社会保险。但我们必须在不危及当前退休人员、弱势群体以及残疾人的前提下来做;也不能将美国退休人员保障性收入突发奇想的投入股票市场。 And if we trulycare about our deficit, we simply cannot afford a permanent extension of thetax cuts for the wealthiest 2% of Americans. Before we take money away fromour schools, or scholarships away from our students, we should askmillionaires to give up their tax break. 如果我们是真心关心赤字问题,我们就绝不能承受将对 2% 的最富有的美国人的减税政策永久性延期的政策。在我们挪走学校的钱,学生的奖学金之前,我们应该要求富翁们放弃他们的税收优惠政策。 It ’ s not amatter of punishing their success. It ’ s about promoting America ’ s success. 这并不是要对他们的成功进行处罚。而是为了推动美国的成功。 In fact, thebest thing we could do on taxes for all Americans is to simplify theindividual tax code. This will be a tough job, but members of both partieshave expressed interest in doing this, and I am prepared to join them. 其实,在税收上,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简化个人所得税税法。这将是个艰难的任务,但两党的议员都已表达了做这件事情的兴趣,我也随时准备加入他们当中。 So now is thetime to act. Now is the time for both sides and both houses of Congress –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 to forge a principled compromise that gets thejob done.If we make the hard choicesnow to rein in our deficits, we can make the investments we need to win thefuture. 因此,是动手的时候了。现在是两党以及众参两院行动的时候了——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一起协调形成原则上的折衷把工作做下去。如果我们现在痛下决心控制赤字,我们就可以对我们需要地方投资并赢得未来。 Let me take thisone step further. We shouldn ’ t just give our people a government that ’ s moreaffordable. We should give them a government that ’ s more competent andefficient. We cannot win the future with a government of the past. 我再深入说说这一点。我们不仅仅要给民众一个更加担负的起的政府。我们更应该给他们一个更有能力更有效率的政府。我们不可能以过去的那种政府去赢得未来。 We live and dobusines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ut the last major reorganization of thegovernment happened in the age of black and white TV.There are twelve different agencies thatdeal with exports. There are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entities that deal withhousing policy. Then there ’ s my favorite example: the Interior Department isin charge of salmon while they ’ re in fresh water, but the Commerce Departmenthandles them in when they ’ re in saltwater. And I hear it gets even morecomplicated once they ’ re smoked. 我们在信息时代生活和做事情,但上一次的政府重大重组还要追溯到黑白电视机的时代。当时有 12 个不同的部门管理出口。而且至少有 5 个不同的实体处理住房政策。有个例子我非常喜欢:当大马哈鱼在淡水里的时候它归内政部管,但当它游到海水里后就归商务部管了。因此我听说当它们被熏完之后事情就变得异常复杂了。 Now, we havemade great strides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in using technology and gettingrid of waste. Veterans can now download their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witha click of the mouse.We ’ re sellingacres of federal office space that hasn ’ t been used in years, and we will cutthrough red tape to get rid of more. But we need to think bigger.In the coming months, my administrationwill develop a proposal to merge, consolidate, and reorganize the federalgovernment in a way that best serves the goal of a more competitive America.I will submit that proposal to Congress for a vote – and we will push to getit passed. 当下,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利用技术手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消除了浪费 。退伍军人可以轻按鼠标就下载到他们的电子医疗档案。我们正在出售许多数年未使用的联邦办公地,我们还将削减繁文缛节的官样文章进而处理更多的事情。但我们需要考虑更重要的东西。在未来几个月,我领导的政府将提出一份提案来融合,巩固和重组联邦政府部门,以更好为打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美国而服务。我希望能将这个提案交由国会进行投票表决——我们也将力推它获得通过。 In the comingyear, we will also work to rebuild people ’ s faith in the institution ofgovernment.Because you deserve toknow exactly how and where your tax dollars are being spent, you will be ableto go to a website and get that information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inhistory. Because you deserve to know when your elected officials are meetingwith lobbyists, I ask Congress to do what the White House has already done:put that information online.Andbecause the American people deserve to know that special interests aren ’ tlarding up legislation with pet projects, both parties in Congress shouldknow this: if a bill comes to my desk with earmarks inside, I will veto it. 接下来的一年,我们也将 重建民众对政府机构的信心 。因为你们本就应该确切的知道你们交的税怎样花的,花在了哪些地方,你们将可以通过访问一个网站来获得有史以来最第一手的信息。因为你们本应知道你们选出的官员何时与游说人员会面了,我要求国会也像白宫做的那样:将信息公布在网上。因为民众本应知道特殊利益集团如果不是暗箱操作是不能获得立法支持的,国会两党都应该知道:如果一项法案是带着标记送到我的办公桌上,我一定会否决的。 A 21st century government that ’ s open andcompetent. A government that lives within its means. An economy that ’ s drivenby new skills and ideas. Our success in this new and changing world willrequire reform,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on. It will also require us toapproach that world with a new level of engagement in our foreign affairs. 21 世纪的政府应是开明的,有能力的。政府需要各种手段才能生存。一个经济体需要各种新的技术和创意才能推动前进。在新的充满变化的世界上,我们的成功需要改革,责任心以及创新。同时也需要我们以全新的水准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与世界接触。 Just as jobs andbusinesses can now race across borders, so can new threats and newchallenges. No single wall separates East and West; no one rival superpoweris aligned against us. 如同就业和企业的竞争跨越了国界,这种新的威胁和挑战亦是如此。没有任何墙可以阻隔东方与西方;没有任何敌对强权能与我们作对。 And so we mustdefeat determined enemies wherever they are, and build coalitions that cutacross lines of region and race and religion. America ’ s moral example mustalways shine for all who yearn for freedom, justice, and dignity. And becausewe have begun this work, tonight we can say that American leadership has beenrenewed and America ’ s standing has been restored. 因此,无论敌人如何顽固,我们都要击败他们,建立坚固的联盟切断他们地区的,种族的和信仰上的一切联系。美国的光辉榜样定将永远照耀所有渴求自由,正义和尊严的人民。因为我们早已开始这项工作,今晚我们可以说美国的领导地位定将延续,美国的立场也将永远长存。 Look to Iraq,where nearly 100,000 of our brave men and women have left with their headsheld high; where American combat patrols have ended; violence has come down;and a new government has been formed. This year, our civilians will forge alasting partnership with the Iraqi people, while we finish the job ofbringing our troops out of Iraq. America ’ s commitment has been kept; the IraqWar is coming to an end. 转向伊拉克,有将近 10 万名勇敢的男女士兵高昂着头踏上这片土地;在那里我们的战斗已经结束;暴力事件也开始下降;新的政府也已经组建。今年,在我们完成将伊拉克驻军完全撤出的工作之后,我们的人民将与伊拉克的人民建立起持久的伙伴关系。美国将践行自己的承诺,伊拉克战争即将结束。 Of course, as wespeak, al Qaeda and their affiliates continue to plan attacks againstus.Thanks to our intelligence and lawenforcement professionals, we are disrupting plots and securing our citiesand skies. And as extremists try to inspire acts of violence within ourborders, we are responding with the strength of our communities, with respectfor the rule of law, and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American Muslims are a partof our American family. 当然,就在此时,基地组织及其附庸们还在不断计划袭击我们。谢谢我们的情报人员和专业的执法人员,他们的努力让我们挫败了恐怖分子,保卫了我们城市和天空的安全。当极端分子企图激发国内的暴力行动时,我们以坚定的集体主义精神,对法治的尊重以及美国穆斯林是美国大家庭的一员的信心做出了回应。 We have alsotaken the fight to al Qaeda and their allies abroad. In Afghanistan, ourtroops have taken Taliban strongholds and trained Afghan SecurityForces.Our purpose is clear – bypreventing the Taliban from reestablishing a stranglehold over the Afghanpeople, we will deny al Qaeda the safe-haven that served as a launching padfor 9/11. 我们也不断打击基地组织及其海外盟友。在阿富汗,我们的部队端掉了塔利班的老窝,并训练了阿富汗的安全部队。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以防止塔利班东山再起和压制阿富汗人民,我们也绝不允许基地组织再次获得发动 911 袭击的安全避风港。 Thanks to ourheroic troops and civilians, fewer Afghans ar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insurgency. There will be tough fighting ahead, and the Afghan governmentwill need to deliver better governance. But we are strengthening the capacityof the Afghan people and building an enduring partnership with them.This year, we will work with nearly 50countries to begin a transition to an Afghan lead. And this July, we willbegin to bring our troops home. 感谢我们英勇的军队和公民,已经没有多少阿富汗人民沦落在暴政的控制之下了。在这之前当然会有艰苦的战斗,阿富汗政府也需要建立更好的治理。但我们正在逐步增强阿富汗人民的力量,并与他们建立起持久的伙伴关系。今年,我们将与 50 多个国家一起开始阿富汗领导权的过渡。今年七月,我们将开始撤回我们的部队。 In Pakistan, alQaeda ’ s leadership is under more pressure than at any point since 2001. Theirleaders and operatives are being removed from the battlefield. Theirsafe-havens are shrinking. And we have sent a message from the Afghan borderto the Arabian Peninsula to all parts of the globe: we will not relent, wewill not waver, and we will defeat you. 在巴基斯坦,基地组织的头头们正承受着自 2001 年以来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大的压力。他们的头目和行动人员逐次在战斗中被干掉。他们的避风港正在逐步萎缩。我们也从阿富汗边境到阿拉伯半岛到世界各地传出信息:我们将永不怜悯,永不动摇,我们一定要打败你们! Americanleadership can also be seen in the effort to secure the worst weapons of war.Because Republicans and Democrats approved the New START Treaty, far fewernuclear weapons and launchers will be deployed. Because we rallied the world,nuclear materials are being locked down on every continent so they never fallinto the hands of terrorists. 美国的领导地位同样可以从我们寻求最具破坏力的武器安全中看出来。因为共和党和民主党同意批准新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部署的核武器和导弹数量将大量减少。因为我们联合了全世界,核材料现在被锁定在各个大陆,这样就不会落入恐怖分子之手。 Because of adiplomatic effort to insist that Iran meet its obligations, the Iraniangovernment now faces tougher and tighter sanctions than ever before. And onthe Korean peninsula, we stand with our ally South Korea, and insist thatNorth Korea keeps its commitment to abandon nuclear weapons. 由于我们在坚持伊朗履行其义务的外交努力,现在的伊朗政府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强硬和更加严厉的制裁。在朝鲜半岛,我们与盟友韩国站在一起,并坚持让北朝鲜践行放弃核武器的诺言。 This is just apart of how we are shaping a world that favors peace and prosperity. With ourEuropean allies, we revitalized NATO, and increased our cooperation oneverything from counter-terrorism to missile defense.We have reset our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strengthened Asian alliances, and built new partnerships with nations likeIndia. This March, I will travel to Brazil, Chile, and El Salvador to forgenew alliances for progress in the Americas. Around the globe, we are standingwith those who take responsibility – helping farmers grow more food;supporting doctors who care for the sick; and combating the corruption thatcan rot a society and rob people of opportunity. 这些是我们塑造一个爱好和平和繁荣的世界的一部分。与我们的欧洲盟友一起,我们让北约充满生机,从反恐到导弹防御系统等一些列事务上不断扩大合作。 我们重新设定了与俄罗斯的关系,巩固了亚洲盟友,并与印度等国家建立了新的伙伴关系 。今年 3 月,我们将访问巴西,智利以及萨尔瓦多,以建立新的盟友来推动美洲事务的进展。环顾全球,我们正与负责任的国家站在一起——帮助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支援医生治疗病患;并与腐蚀社会和掠夺人民机遇的腐败政府进行战斗。 Recent eventshave shown us that what sets us apart must not just be our power – it must bethe purpose behind it.In South Sudan – with our assistance – the people were finally able to vote for independenceafter years of war. Thousands lined up before dawn. People danced in thestreets. One man who lost four of his brothers at war summed up the scenearound him: “ This was a battlefield for most of my life. Now we want to befree. ” 最近发生的事情说明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依靠武力背后的谋划。在苏丹南部——在我们的协助下——在经过了多年战乱后,那里的人民终于能够投票决定独立了。无数的人们不等天亮就列队欢呼。人们在街上跳舞。一个失去了四个兄弟的男子回想起过去时说:“我一生都在战场度过。现在我们希望我们能获得自由。” We saw that samedesire to be free in Tunisia, where the will of the people proved morepowerful than the writ of a dictator. And tonight, let us be clear: th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tands with the people of Tunisia, and supports thedemocratic aspirations of all people. 在突尼斯我们同样可以看见对自由的渴求,在那里,事实证明人民的意愿要比独裁者的命令强有力的多。今晚,让我们明确表示:美利坚合众国与突尼斯人民站在一起,并支持所有人的民主愿望。 We must neverforget that the things we ’ ve struggled for, and fought for, live in thehearts of people everywhere. And we must always remember that the Americanswho have borne the greatest burden in this struggle are the men and women whoserve our country. 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我们为之斗争,为之战斗的东西,让她永远铭记在各地人民的心中。我们还应记住这些在斗争中担负最沉的重担那些为国服役的男女士兵们。 Tonight, let usspeak with one voice in reaffirming that our nation is united in support ofour troops and their families.Let usserve them as well as they have served us – by giving them the equipment theyneed; by providing them with the care and benefits they have earned; and byenlisting our veterans in the great task of building our own nation. 今晚,让我们异口同声的再次宣布,我们会团结在一起支持我们的军队以及他们的家庭。让我们为他们服务,就像他们为我们服务一样——给他们提供装备;给他们提供他们曾经挣得的保险和福利;谋求退伍军人的支援共同加入到伟大的建设我们自己国家的任务中去。 Our troops comefrom every corner of this country – they are black, white, Latino, Asian andNative American. They are Christian and Hindu, Jewish and Muslim. And, yes,we know that some of them are gay. Starting this year, no American will beforbidden from serving the country they love because of who they love.And with that change, I call on all of ourcollege campuses to open their doors to our military recruiters and the ROTC.It is time to leave behind the divisive battles of the past. It is time tomove forward as one nation. 我们的军人来自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他们可能是黑人、白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或印第安人。他们可能是基督徒或是印度教徒,犹太教徒或穆斯林。当然,或许我们现在还知道他们当中有的人是同性恋。从今年开始,任何美国人都不被强制要求参军服役。通过这些改变,我号召我们所有的大学为军队招募人员和后备军官训练营敞开大门。是时候抛弃过去那种分裂战争的思想了。我们应该以一个统一国家前进。 We should haveno illusions about the work ahead of us. Reforming our schools; changing theway we use energy; reducing our deficit – none of this is easy. All of itwill take time. And it will be harder because we will argue about everything.The cost. The details. The letter of every law. 对我们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我们不能抱有幻想。改革学校,改变我们使用能源的方式;降低赤字——没有任何一项是容易的。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时间。由于我们将为各种事情展开辩论,实际情况可能更艰难。成本、细节、以至法律的每一个字符。 Of course, somecountries don ’ t have this problem. I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ants arailroad, they get a railroad – no matter how many homes are bulldozed. Ifthey don ’ t want a bad story in the newspaper, it doesn ’ t get written. 当然,有的国家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中央政府想建铁路,他们就能建——无论有多少人的家园被推平。如果他们不想让这些坏消息出现在报纸上,报纸也就不会写。 And yet, ascontentious and frustrating and messy as our democracy can sometimes be, Iknow there isn ’ t a person here who would trade places with any other nationon Earth. 然而,虽然我们的民主有时候会显得争执不休、使人沮丧或一团乱麻,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想要与地球上其他国家交换地方。 We may havedifferences in policy, but we all believe in the rights enshrined in our Constitution.We may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but we believe in the same promise that saysthis is a place where you can make it if you try. We may have differentbackgrounds, but we believe in the same dream that says this is a countrywhere anything ’ s possible. No matter who you are. No matter where you comefrom. 我们的政策可能有很多不同,但我们都相信我们的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的观点可能不同,但我们相信这块土地只要你努力你就能成功这一诺言。我们的背景可能不同,但我们都相信同一个梦想,在这个国家一切皆有可能。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哪里。 That dream iswhy I can stand here before you tonight. That dream is why a working classkid from Scranton can stand behind me.That dream is why someone who began by sweeping the floors of hisfather ’ s Cincinnati bar can preside as Speaker of the House in the greatestnation on Earth. 正是有了这个梦想,我今晚才能站在大家面前。正是这个梦想,一个来自斯克兰顿工人家庭的孩子才能站在我身后。正是这样的梦想,那个从辛辛那提父亲的酒吧里从擦地开始的人,今天才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国家众议院的议长。 That dream – that American Dream – is what drove the Allen Brothers to reinvent theirroofing company for a new era. It ’ s what drove those students at Forsyth Techto learn a new skill and work towards the future. And that dream is the storyof a small business owner named Brandon Fisher. 这个梦想——美国梦——是促使阿伦兄弟重新开始他们的屋顶材料公司走进新时期的推动力。这个梦想是促使福赛技术学院的同学们学习一项新技能以获得将来工作的推动力。这个梦想是一个叫 布兰登 ·费雪的小企业家的成长故事。 Brandon starteda company in Berlin, Pennsylvania that specializes in a new kind of drillingtechnology. One day last summer, he saw the news that halfway across theworld, 33 men were trapped in a Chilean mine, and no one knew how to savethem. 布兰登 在宾夕法尼亚州柏林市开了一家公司,专门研究新型的钻井技术。去年夏季的一天,他看新闻得知跨过半个地球,有 33 名工人被困在一个智利矿井下,没人知道该如何去救他们。 But Brandonthought his company could help. And so he designed a rescue that would cometo be known as Plan B. His employees worked around the clock to manufacturethe necessary drilling equipment. And Brandon left for Chile. 但 布兰登 觉得他的公司可以帮助他们。因此他设计了一个现在被称为 B 计划的救生方案。他的员工们昼夜工作并制造出了所需的钻井设备。然后布兰登就前往智利。 Along withothers, he began drilling a 2,000 foot hole into the ground, working three orfour days at a time with no sleep. Thirty-seven days later, Plan B succeeded,and the miners were rescued. But because he didn ’ t want all of the attention,Brandon wasn ’ t there when the miners emerged. He had already gone home, backto work on his next project. 与其他一些人一起,他开始从地面钻开了一个 2000 英尺深的洞,这期间,他连续工作三四天也不睡觉。 37 天之后, B 计划成功了,矿工们都得救了。但由于他不想被过多关注,矿工们救出来时布兰登并不在现场。他已经回到家乡,重新投入到他的下一项工作中。 Later, one ofhis employees said of the rescue, “ We proved that Center Rock is a littlecompany, but we do big things. ” 后来,他的一位员工在谈到这次救援时说:“我们证明了 Center Rock 虽然是个小公司,但我们能做大事。” We do bigthings. 我们能做大事。 From theearliest days of our founding, America has been the story of ordinary peoplewho dare to dream. That ’ s how we win the future. 从我们建国的最初岁月里,美国就流传着普通民众有着敢于梦想的故事。我们就靠这个赢得未来。 We are a nationthat says, “ I might not have a lot of money, but I have this great idea for anew company. I might not come from a family of college graduates, but I willbe the first to get my degree. I might not know those people in trouble, butI think I can help them, and I need to try. I ’ m not sure how we ’ ll reach thatbetter place beyond the horizon, but I know we ’ ll get there. I know we will. ” 我们是一个民族,我们会说:“也许我没有太多的钱,但我却有一个创建新公司的伟大想法。也许我的家庭没有出过大学生,但我将是我家第一个拿到大学学位的人。也许我不知道这些人有困难,但我一定能帮助他们,我需要试一试。我不确定我们如何能超越地平线到达一个更好的地方,但我知道我们定将能到达那里。我确定我们可以。” We do bigthings. 我们可以做大事。 The idea ofAmerica endures. Our destiny remains our choice. And tonight, more than twocenturies later, it is because of our people that our future is hopeful, ourjourney goes forward, and the state of our union is strong. 美国的理念永存。我们的命运依然靠我们选择。今晚,在两个多世纪之后,正是因为有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未来才充满希望,我们的旅程才不断向前,我们的国家才更加强大。 Thank you, God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谢谢大家 , 上帝保佑你们 , 也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转载自译言,有小部分修改,原文链接 :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1/01/25/remarks-president-barack-obama-state-union-address
3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2.0?
fouyang 2011-1-28 09:35
传统上,美国总统每年一月都要到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演说。但今年奥巴马总统的演说特别引人注目,因为这是民主党去年中期大选惨败后,奥巴马扭转局势的一个重要机会。而且去年大选之后,奥巴马一改以前咄咄逼人的风格,开始提倡“两党合作”。在其后国会换届前的“跛脚鸭”期间,他与共和党妥协,做成了几件大事。他的民调指数也快速提升。这次国情咨文,是他第一次系统地宣示“新政”的机会。难怪有媒体声称这是“奥巴马 2.0 ”发布会。 纵观 25 日的国情咨文演说,我的感觉是“似曾相识”。他的整个政策与三年前竞选时十分相似(只是少了健保的部分),而其演讲的感染力也丝毫不减当年。经历了中期大选挫折的奥巴马仍然那样信心十足,充满热情,实在是难能可贵。也许在美国面临重重挑战,很多美国人感到前途茫然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能提供“主心骨”的总统。而奥巴马也算是生逢其时了。 奥巴马提出的国内外政策都没有多少争议性,这里也就不一一分析了。唯一的问题,是他的“大政府”观。他认为要保持美国的强势地位,就需要政府做着做那,大笔“投资”(花钱的美称)。这一点与共和党的理念不合,也许是未来几年争议的重点。与两年前竞选时的主要区别,是目前朝野对于赤字问题都非常重视。奥巴马在演说中也专门谈到控制赤字的问题。他提出了冻结可支配财政支出,冻结联邦员工工资等措施。虽然他自己也承认这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却不敢触及可能引起严重争议的社会安全保险和医疗保险( Medicare )的改革。而这两项才是联邦预算的大头,也是非改不可的东西。(见《社会安全保险及其危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786 )这与两年前奥巴马力排众议推动医疗改革相比,实在是大相庭径。看来奥巴马 2.0 是个更“和谐”的版本。其实,由两党分掌白宫和国会,也许反而是作出政治上困难决定的好时候。当年克林顿控制赤字的关键预算(其中包括很受争议的社会救济改革),就是在共和党夺取了国会多数后才得以通过的。现在奥巴马能否抓住这个时机来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呢?这也是对他领导才能的一个机会和考验。 说到和谐,可说是这次国情咨文的“主旋律”。因为去年大选的恶斗和“茶党”极端派的崛起,特别是因为不久前亚利桑那的枪击案,“两党合作”和“文明政治”成了华盛顿的流行词。这次国情咨文的会场一反传统,两党议员混坐在一起,也算是一个姿态。奥巴马在演讲开始时,也声情并茂地宣传合作,文明。他说:“今后如何将取决于我们,不仅是我们今晚是否能坐在一起,而且是我们明天是否能一起工作。”他说的“我们”,是指议员们。实际上,两党合作并不完全取决于议员。几十年来美国的竞选系统的演变已经使得煽情,极端的言论越来越有市场,而中间派的理性,平和则被淹没。加上两党的竞选机器主宰了政策制定,更使得合作变得困难。竞选改革也是个谈了很久的议题了,希望它能再次被提上日程,使得我们选出的政治家不是出色的演员,而是真正能思考,有远见的人。所以我说,今后如何是取决于“我们”:选民和媒体。至少,现在共和党已经不是单纯的“反对党”。他们怎样运用手中的权利,成为美国进步的动力而不是阻力,这是我们需要拭目以待的。 其实,奥巴马提“两党合作“并不是第一次。在他为竞选总统热身的自传《大胆希望》(见《自我推销的范文 - 读奥巴马的《大胆希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999 )中,他就是以温和的中间派自居,抨击美国政坛的种种弊端。可是他当了总统两年,成了“政坛”的一部分之后,华盛顿并没有“云开日出”,他自己在争取共和党合作方面也是乏善可陈。现在他又回到了“两党合作”的立场,这到底是“奥巴马 2.0 ”还是“奥巴马重新安装”?第一次,我们应该以最大的善意度他;而这第二次,我们就需要“听其言观其行”了。当然,我内心还是衷心希望他能成功。这不光是为了这第一位黑人总统,也是为了这个处于十字路口的国家。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2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国情咨文提出 “以中国为榜样进行change”?
黄安年 2011-1-27 15:02
奥巴马国情咨文提出 “以中国为榜样进行 change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27 日发布 今天中午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节目中邱博士称奥巴马国情咨文中提出了 “以中国为榜样进行 change ”,对此笔者希望邱博士提出事实根据来。笔者在早前《奥巴马总统国情咨文演说传递什么信息 ? ( 2011 年 1 月 25 日)》(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27 日发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8263 )文中详尽介绍了 美国官方版本中的讲演摘要和简报,其中并未看到“以中国为榜样进行 change ”的说法。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2011 年 1 月 25 日倒是发布国情咨文:奥巴马总统赢得未来的计划国情咨文说 : 奥巴马总统在他的国情咨文中谈到了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美国领先地位的必要性 ,以确保我国经济的竞争力,确保经济不断增长并发挥作用,为全体美国人民造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了一项计划, 通过在创新、教育和建设方面超越全球竞争者来帮助美国赢得未来。 同时,总统也懂得有必要改革政府的运作方式,管理我们的赤字——投资于能使美国更强大的项目,同时削减无助于国家强大的支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8263 我们还看到美国国务院在公布《奥巴马总统发表国情咨文演说(摘要)》说 : “有些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 如果中央政府说要建一条铁路,他们就会建成一条铁路——无论这需要拆除多少个家庭的房屋;如果他们不希望一件坏事见报,就没人会去写报道。可是,尽管我们的民主有时可能引起争议、令人沮丧乃至像一团乱麻,但我知道,在场的各位没有一个人会愿意与地球上任何其他国家的人交换位置。”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8263 奥巴马总统四次提醒注意中国快速发展,但是看不到“以中国为榜样进行 change ”的说法。过度渲染奥巴马总统国情咨文四次提到中国 , 而第一次 ( 非正式 ) 一次 , 第二次二次 , 现在四次,甚至说要以中国为师,小心被忽悠冲昏了头脑 ! 附:   奥巴马国情咨文四提中国   中新社华盛顿 1 月 25 日电 ( 记者 吴庆才 德永健 刁海洋 ) 从 2009 年到 2011 年,连续三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份非正式与两份正式国情咨文毫不例外地提到中国,而且提到中国的次数也逐年翻倍,第一年一次,第二年两次,而今年是四次。从 2009 年提到中国时的轻描淡写,到 2010 年高呼“不接受美国退居老二”,再到 2011 年承认美国地位下滑的现实,三份国情咨文折射了奥巴马的微妙心态变化。       2009 年 2 月 24 日,上任之初的奥巴马向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发表了国情咨文,不过由于他刚刚上任不久,这次演讲被定义为非正式的国情咨文。当晚他在唯一一次提到中国时说:“掌握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将在 21 世纪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正是中国在努力发展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效能源经济……现在是美国再次领先的时候了。”    2010 年 1 月 27 日发表第一次正式国情咨文时,奥巴马提及中国的次数上增加到两次,并且大声疾呼:“我不接受美国沦为第二名”。   第一次,奥巴马说:“从全球第一条铁路到州际高速公路,我国一直领先。而中国和欧洲现在却拥有最快的铁路列车和生产清洁能源产品的新工厂,这没有理由。”   第二次,奥巴马在抱怨经济改革进展缓慢时说:“华盛顿已经让我们等了几十年,即使问题变得越来越糟。而在同时,中国在修正其经济时没有等待,德国没有等待,印度没有等待。”   到了 25 日晚,奥巴马在最新国情咨文中再次提及中国,而且次数翻番为四次。   ——第一次提及中国时,奥巴马说 :“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开始尽早着手对孩子进行教育,并延长教育时间,而且更注重数学和科学教育。”    ——之后,奥巴马指出,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资 。“就在不久前,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营太阳能研究机构。中国还拥有世界上运算最快的计算机。”   ——第三次,奥巴马承认美国基础设施一度领先的地位已经下滑。他说 :“美国的基础设施曾经是世界上最棒的,但是辉煌不再……中国正在建造更快的火车和更新的机场。与此同时,美国自己的工程师在评价本土基础设施时,仅给出了 D 的低分。”   ——最后,在谈及增加出口扩大就业问题时,奥巴马再次提及中国。他说, “最近,我们同印度和中国签署的协议将为美国带来 25 万个就业机会”。 他指的是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两国达成的协议。   纵观上述三次演讲,奥巴马的口气发生了非常明显的转变,前两次奥巴马明显将中国视为美国发展的对手,特别是“不当老二”的宣言颇有向中国下战书的意味。而到了今次的国情咨文, 奥巴马的心态转为承认中国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颇有以“中国为榜样”,向中国学习的意味。   与前两次国情咨文相比,这一次奥巴马特别提及了最近与中国签署的协议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其用意非常明显,即与中国合作对美国有好处,这或许正是其三次国情咨文对华态度转变的原因之一。完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1/26/4459777_0.shtml *******************8 奥巴马 2011 年国情咨文谈及中国快速发展 2011 年 01 月 26 日 10:38 来源:中国日报网   据英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 1 月 25 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 2011 年国情咨文演说。在演讲中,奥巴马谈及中国在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奥巴马称,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已经意识到,自身做出一些改变才可能在全球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中国和印度已加大了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教育,孩子们可以更早并且更久地接受教育。”   奥巴马还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指出,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研究的投资。“就在不久前,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太阳能研究机构。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快的电脑。”   在基础设施方面,奥巴马表示:“美国的基础设施曾经是世界上最棒的,但是辉煌不再。韩国家庭上网比我们更方便、速度更快。欧洲国家以及俄罗斯在公路和铁路方面的投资超过我们。中国正在建造更快的火车和新的机场。与此同时,美国自己的工程师在评价本土的基础设施时,仅给出了 D 的低分。”   奥巴马还阐述了美国政府增加出口和就业机会的计划:“为了帮助商家向国外销售更多商品,美国政府计划在 2014 年前将出口量翻一番——因为只有增加出口,才能更好地创造就业机会。目前,美国的出口已经在增加。最近,我们同印度和中国签署了协议,这将有助于在美国本土新增 25 万个就业岗位。”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1/26/4456663_0.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不得不提中国
xupeiyang 2011-1-27 10:53
 25日晚,奥巴马在最新国情咨文中四次提及中国。   ——第一次提及中国时,奥巴马说:“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变革,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开始尽早着手对孩子进行教育,并延长教育时间,而且更注重数学和科学教育。”   ——之后,奥巴马指出,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就在不久前,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营太阳能研究机构。中国还拥有世界上运算最快的计算机。”   ——第三次,奥巴马承认美国基础设施一度领先的地位已经下滑。他说:“美国的基础设施曾经是世界上最棒的,但是辉煌不再……中国正在建造更快的火车和更新的机场。与此同时,美国自己的工程师在评价本土基础设施时,仅给出了D的低分。”   ——最后,在谈及增加出口扩大就业问题时,奥巴马再次提及中国。他说,“最近,我们同印度和中国签署的协议将为美国带来25万个就业机会”。他指的是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两国达成的协议。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借纪念肯尼迪总统倡导奉献精神和攀登精神
黄安年 2011-1-25 16:11
奥巴马借纪念肯尼迪总统倡导奉献精神和攀登精神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25 日发布 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20日在华盛顿出席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题为《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讲话说:“74年前的今天,罗斯福总统发表了题为《通往持续进步之路》的就职演说,号召刚刚从严重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的美国人民团结一致,加倍努力,沿着持续进步的道路勇往直前。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06429)74年前的1月20日是罗斯福总统的第二个就职演说,演说和走出危机后的美国人民向何处去有关。 有意思的是奥巴马总统 1 月 20 日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发表讲话,纪念肯尼迪就任总统 50 周年,号召美国人民弘扬肯尼迪总统提倡的奉献精神和攀登精神 , 来拼经济。对奥巴马来说 , 可选择总统就职演说纪念日并不只有一个。例如有纪念 70 周年 1941 年 1 月 20 日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纪念 30 周年的 1981 年 1 月 20 日里根总统就职演说;纪念 10 周年的 2001 年布什总统就职演说。他刻意选择纪念肯尼迪就任总统 50 周年意在把自己和肯尼迪相比较 , 并暗指要向当年肯尼迪面临挑战那样呼唤奉献精神和攀登精神 , 把美国的经济稿好 , 唯有这样,他的连任之途才有希望。 下面是他讲演的全文,红字是我在阅读时加上的。 ******************** 2011.01.20 奥巴马发表讲话纪念肯尼迪就任总统 50 周年 奥巴马总统 1 月 20 日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发表讲话,纪念肯尼迪就任总统 50 周年,号召美国人民弘扬肯尼迪总统提倡的奉献精神,树立并努力达到远大目标。以下是讲话全文,由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2011 年 1 月 20 日 奥巴马总统发表讲话纪念约翰·肯尼迪就任总统 50 周年 华盛顿特区肯尼迪中心( Kennedy Center ) 东部标准时间晚 7:10 总统:非常感谢,谢谢大家,谢谢。卡罗琳和肯尼迪家族各位成员、今晚在场的各位国会议员和尊贵的客人们,十分高兴同你们一起纪念约翰·肯尼迪就任总统 50 周年。(掌声)在此举行这次活动是最恰当的,这个供人们日常使用的纪念场所不仅反映了他对艺术的热爱,而且反映了他对艺术在保持我国国力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的认识。(掌声) 我们在缅怀萨金特·施莱弗( Sargent Shriver ) 不平凡的一生之时来纪念这个周年不免感到一种悲伤——(掌声)——在体现“新前沿”( New Frontier )精神方面,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在一个人逝去的时候,常会产生一种界定其遗产并设法使之永存的动力。对施莱弗来说,做到这一条并非难事。他的遗产就写在世界各地那些通过和平队( Peace Corps )获得了清洁用水或新的学校的村庄里,写在我国那些因“起跑”计划 而改变命运的所有孩子的生活中。他的子女们继承了这份为他人奉献的遗产,并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之发扬光大。今晚,我们的心和他们连在一起,我们为他们祈祷。 在纪念约翰·肯尼迪就任总统 50 周年之时,在怀念萨金特·施莱弗等为实现肯尼迪的宏大愿景而努力的团队成员之时,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可以看到这一切并没有过时。即便在今日,半个世纪之后,那一天—— 1961 年 1 月 20 日——仍然让人感到历历在目,感到新鲜,感到紧迫和振奋,尽管为后人记录这一天的 16 毫米新闻胶卷已经老旧。 他——一位英俊的波士顿人——就在那里, 以一篇后来成为美国行为准则一部分的演说,呼唤一代人为他人奉献,呼唤整个国家创造伟大业绩。 当时那一群人穿着厚厚的冬衣,满怀期待地行进在白雪覆盖的街道上。一个国家,青春焕发,充满着朝气,憧憬着充满希望的新的十年。 我得坦率承认,我对那一天没有直接的记忆。(笑声)我是那一年稍晚的时候才出生的。(笑声)我对那一天及其后 1000 天的了解——我对肯尼迪总统的了解——来自于一位崇敬他的母亲和外祖父母;来自于我阅读的书籍和学校的课堂;来自于在一个依然思念其敬爱领袖的国家里的成长过程,在这个国家里,他的名字依然让人肃然起敬。我对他的了解还来自于他遗留身后的子女和他的弟弟特迪 的事业正在种族隔离的土地上赢得人心。 在这个动荡的美国,在这个战争一触即发的地区,肯尼迪总统以稳健之手担纲,不费一枪一弹化解了冷战时期最危险的危机。他强制履行了黑人男女青年选择大学的权利。他动员志愿者队伍,前往遥远的异乡担任和平大使。他让美国放眼月球,在“斯普特尼克”( Sputnik )升空后的太空竞赛中力争上游。 我们都知道飞船登月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人们所熟知,人们经常用它来激励一 个远大理想。然而,人们很容易忽略,在 1961 年 5 月这个想法看来是多么遥不可及。当肯尼迪总统提出登月计划时,美国的载人太空飞行经历不过 15 分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既无月球飞行的计划又无可用于登月的飞船。(笑声)该局的工程师们已将计算尺收了起来,他们对这一使命表示十分怀疑。(笑声) 当时的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肯尼迪总统理解这一点,但是他也清楚另一点。他知道,我们作为一个国家能够大有作为。我们能够攀登高峰。我们能够迎接任何挑战,只要我们愿意扪心自问:我们能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只要我们自己愿意主宰美国的命运。肯尼迪总统看到的是他所率领的人民的个性:我们的坚韧;我们的无畏;我们美国与众不同的能力,这种能力历经考验,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反复展现,它造就未来,使世界焕然一新。 当今世界与 1961 年相比已经全然不同。在从经济到安全的诸多领域,我们面临新的考验、新的变数。面对眼前的困难,我们的政治运作常常显得偏于狭隘。因此,应对这些考验并非易事。然而,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这位总统的传人,他曾向我们昭示我们的潜力。由于他的远大理想,更多的人走向繁荣;更多的人作出奉献;我们的合众国变得更加美好。由于这一远大理想,我今晚才能够以美国总统的身份来到这里。 (掌声) 约翰·肯尼迪激发了美国精神,这一精神使人类登上月球,把一个大陆从暴政下拯救出来,战胜了大萧条,还从 13 个殖民地开始,缔造了世界迄今最美好的希望。如果我们今天继续弘扬这一精神,我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将会像前几代人那样以非凡的能力响应这一召唤。 1962 年 12 月,《星期六晚报》邀请肯尼迪总统介绍他的座右铭。由于他在大学时兼修历史和文学,他挑选了诗人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Oliver Wendell Holmes Holmes, Sr. )——即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的父亲——的一段话。霍姆斯先生写道: “我感悟到,这个世界上的伟大事业——并非在于我们身处何地,而在于我们走向何方: 为了到达天堂之门,我们有时必须顺风而行,有时则必须逆风而行——但我们必须航行,而非随波逐流或原地不动。” 我认为,这段话确切地再现了我们今日所庆祝的依然延续的生命中那种无畏而高尚的精神,这一生命激励着我们,照亮我们的前进道路,伴随着我们驶向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前沿。多谢各位,愿主保佑你们,愿主保佑我们所挚爱的国家。谢谢。(掌声) (全文结束)美东标准时间晚 7: 24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11/January/20110124165530x0.4700673.html?CP.rss=true# ************************8 附:我的学术交流网 2002-2004 年年间有关约翰·肯尼迪及其家庭的资料 1673 约翰·肯尼迪及其家庭 1673-W200201 达莱克 (Dalaike)( 美国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 ): 文美国历史:医疗记录显示肯尼迪生前病患缠身,新华网 /2002 年 11 月 18 日转发;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2 年 11 月 20 日转发 1673-W200301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Beigong Xinwenmishu bangongshi): 布什总统发表声明纪念已故总统肯尼迪 , 发表:美国参考 /2003 年 11 月 22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11 月 25 日转发 1673-W200302 李秀琴 (Li Xiuqin): 解开隐藏 40 年的谜底 --- 是谁刺杀了肯尼迪总统 ? 发表 : 新闻晚报 ; 文学城 /2003 年 9 月 25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9 月 27 日转发 1673-W200303 约翰·肯尼迪 (John Kennedy): 在美国大学的演讲词,认识美国 / 美国历史文献选集;学术交流网 / 美国历史文献 /2003 年 2 月 19 日转发 1673-W200304 约翰·肯尼迪 (John Kennedy): 约翰·肯尼迪就职演讲词,认识美国 / 《美国历史文献》;学术交流网 / 美国历史文献 /2003 年 2 月 20 日转发 1673-W200305 世界博览 (Shijie Bolan): 肯尼迪之死再起波澜,发表:世界博览 /2000 年第 9 期;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7 月 29 日转发 1673-W200306 王波 (Wang Bo)( 国际先驱导报报驻纽约记者 ): 肯尼迪家族 40 年揭密:生于政治 死于政治 , 发表:国际先驱导报;文学城 /2003 年 11 月 24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评论 /2003 年 11 月 26 日转发 1673-W200401 《白宫后代》 (Beigong Houdai) 作者 :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的孩子 (29)/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果戈网 /2004 年 2 月 14 日转;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2 月 18 日转发 1673-W200402Jr., 罗伯特. F .甘乃迪 (ROBERT F. KENNEDY)/ 果戈网 /2004 年 1 月 15 日转;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1 月 18 日转发 1673-W200403 Tom(Tom) 生活 (shenghuo): 肯尼迪总统常受性病折磨 历届美国总统怪癖成书 / 文学城 /2004 年 01 月 30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社会生活 /2004 年 2 月 2 日转发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朗朗白宫演奏“上甘岭”主题曲引争议
wangql 2011-1-25 13:23
**朗朗白宫演奏“上甘岭”主题曲引争议** 美国总统奥巴马1月19日在白宫举办国宴款待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著名钢琴家朗朗献艺,演奏中国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一曲。朗朗此举引起一场讨论和争议。 *“一条大河波浪宽”掀起层层波澜* 1950年代韩战中的上甘岭之役能够至今存留在中国国民的记忆中,恐怕要仰赖一部名为“上甘岭”的电影。这部1956年制作的电影表现了中国士兵在朝鲜战场上坚持42天,连连击退美国军队进攻的战役,其主题歌“我的祖国”流传至今。 受邀前往演奏的中国钢琴家朗朗为何选择在白宫国宴场合演奏这支背景反映美中在朝鲜战争中交手的曲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朗朗在其博客中说,能够在众多贵宾前演奏“我的祖国”,就像他在告诉这些人中国的力量与中国人民的团结是多么强大一样,他感到特别荣幸自豪。 *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辱美”* 朗朗白宫演奏之后的第二天,纽约时报1月20日载文解释了“我爱祖国”这首歌曲的来历,并称在国宴上演奏此曲恐怕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选择”。文章认为,这显然是这位奔走于美国和中国之间,致力于融合两国文化的艺术家的“无心之举”。 但是中国著名民运人士魏京生认为,这是一起有意为之的辱美事件。他在向美国国会领袖发出的一封题为“幼稚的总统招待一名老练独裁者”的信中说,这首歌在中国家喻户晓,可以算是中共最为广泛使用的反美歌曲。魏京生说:“歌词中赤裸裸地把美国军队比喻为豺狼,并要用武器对付它。在美国总统的国宴上演奏这样的歌曲,难道不是对美国国家的极大羞辱吗?” *网民评说“朗朗的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一些网民为朗朗的白宫演奏叫好。新浪网有帖说,在美国演奏此曲意义重大,可是,不知道美国人懂不懂。还有人说,朗朗弹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说他们不怕战争,为保卫祖国不怕任何强权。 旅美华人在海外中文网站上对朗朗的白宫演奏也纷纷贴文发表观点,其中有人批评朗朗选择这首曲子至少是不合时宜,还有人问,朗朗的行为是否是个人行为? 也有中国网民质疑朗朗这位年轻的钢琴家是否真的了解他演奏的这支曲子的背景与内容。有网友说,在白宫国宴场合演奏“上甘岭”电影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和对立情绪的曲子,是对外交往中的心态没有摆正,也是外交上的自负和愚蠢。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宴结束时向在座的各位艺术家致谢,并幽默地感谢他们没有要演出费。美中两国政府就这场被一些人称之为的“白宫外交事件”都没有做任何反应。
2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内外交困
xupeiyang 2011-1-23 11:11
http://world.people.com.cn/GB/13793169.html 美国国债突破14万亿美元约人均负债4.53万(图) 奥巴马下周上线与网友交锋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5/13792840.html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还真讲究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2 18:13
对比照片显示,奥巴马亮相国宴时(右图),头发明显比一周前(左图)变黑了。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20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感于奥巴马在联合记者会上讲话并答记者问(2011年1月19日)
黄安年 2011-1-21 17:12
有感于奥巴马在联合记者会上讲话并答记者问 (2011 年 1 月 19 日 ) 黄安年评奥巴马讲话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21 日发布 [1 月 19 日下午,奥巴马胡锦涛在白宫东厅举行了联合记者会。两人分别发表讲话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是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发布的奥巴马总统讲话和回答记者提问的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奥巴马的讲话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他说 : “积极、建设性、合作的美中关系对美国有利。”“两国间的合作也对中国有利。”“我们两国之间的合作也对世界有利。”“展望未来,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合作精神,它也是友好的竞争。”他重申了对基于美中三个公报和《台湾关系法》( Taiwan Relations Act )的“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积极、建设性、合作的美中关系”的定位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他解释“合作精神”,“也是友好的竞争”。 在回答记者提问关于中美关于人权问题的分歧时 , 他说 :“ 中国和我们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国和我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有非常不同的文化,历史也非常不同。 ”“ 我认为与我的七位前任总统所相信的一样,即我们能够以真诚坦率的方式在这些问题上交往和探讨,侧重我们一致的地方,同时承认我们有不一致的地方。自从美中关系首次正常化以来,中国在过去 30 年里经历了变革。我期望, 30 年后,我们将看到进一步的变革和和进一步的变化。 ” 他谈到了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发展阶段、非常不同的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前提,因而有着人权看法的分歧并不奇怪。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尊重对于道路的自主选择。 在回答中国记者关于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看法时 , 他说 :“ 我绝对相信,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是好事,对美国是好事。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为更多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这对世界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好事,美国对此非常赞赏和尊重。 ”“ 我们必须提醒自己这一情况:尽管美国只有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但美国经济的规模依然大于中国三倍。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的差距依然很大。”“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也是潜在的好事。 ” 他在回答另一位中国记者提问时还说 : “中国有很多人认为美国要遏制中国的崛起。正如我在回答前面提问时所表示的,我们欢迎中国的崛起。我们只是希望确定这样的崛起是以——它的方式是将加强国际规范和国际准则,促进安全与和平,而不要成为地区或世界性冲突的根源。” 他 “ 绝对相信,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是好事,对美国是好事。但希望这种崛起”“不要成为地区或世界性冲突的根源”。反映了既承认现实 , 又充满忧虑的心态。 *********************** 2011.01.19 奥巴马总统在与胡锦涛主席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的讲话和答记者问 1 月 19 日下午,奥巴马总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白宫东厅举行了联合记者会。奥巴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分别发表讲话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是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发布的奥巴马总统讲话和回答记者提问的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11 年 1 月 19 日 奥巴马总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胡锦涛主席在联合记者会上的讲话 东厅( East Room ) 美国东部时间下午 1:27 奥巴马总统:下午好!我荣幸地欢迎胡主席来到白宫,并答谢我去年访问中国时他对我的热情款待。这是我们的第 8 次会晤。我们在一起共同显示了美中两国合作时所能带来的巨大收益。 积极、建设性、合作的美中关系对美国有利。我们刚与两国企业界领袖举行了一个很好的会议。他们指出,中国是美国出口产品的首选市场之一,目前我们每年向中国出口价值超过 1000 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支持了 50 多万个美国就业机会。事实上,我们对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要比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出口增长速度高将近一倍。因此,向中国出口是将美国出口翻番的我的目标的重要部分,并且有助于在 21 世纪保持我们的竞争优势。 两国间的合作也对中国有利。中国卓越的经济成就已经使亿万人脱贫。这是中国人民的功劳。但它也要归功于亚洲数十年来的稳定,这种稳定与美国在该地区的前沿存在、该地区与美国之间的强劲贸易,以及由美国所倡导捍卫的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是分不开的。 我们两国之间的合作也对世界有利。我们同 20 国集团的合作伙伴一道,从灾难的边缘开始走向全球经济的复苏。我们与安理会的合作伙伴共同通过并实施了对伊朗核计划迄今最强烈的制裁。我们为缓和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共同作出了努力。最近,我们欢迎中国对南部苏丹历史性全民公决的支持。 展望未来,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合作精神,它也是友好的竞争。在我刚才提到的这些领域,我们将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并取得无论是我们哪个国家单独都无法实现的进步。在其他领域,我们将竞争——一种激励两国创新和更具竞争力的健康竞争。这正是我所看到的美国和中国在 21 世纪的关系,这正是我们今天所推进的那种关系。 我很高兴我们完成了几十项交易,这将使美国的出口增加 450 多亿美元,同时给中国增加了几十亿美元在美国的投资。从机械到软件,从航空到农业,这些交易将支持 23 万 5 千个美国就业机会。这包括许多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因此,这对美国工人来说是很好的消息。 我还向胡锦涛主席强调说,必须给在中国竞争的美国公司一个公平竞争场所,贸易要公平。因此,我欢迎他所作的承诺,即美国公司在竞争中国政府采购合同时将不会受到歧视。我也赞赏他愿意为打击盗窃知识产权采取新措施。 我们在重振我们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长期合作,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我们正在推进美中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的工作以及在风能、智能电网及洁净煤等领域的合资项目。我认为,作为当今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与中国有责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促进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所取得的进展,引领通向清洁能源未来的道路。胡主席表示,他与我在这一问题上持相同观点。 我们讨论了中国走向更加市场导向的经济的进展,以及我们能够如何确保强劲而平衡的全球经济复苏。我们一致认为,对于中国,这意味着促进国内需求;而对于美国,这意味着减少开支,增加出口。 我对胡主席说,我们欢迎中国日益提高货币弹性。但是我不得不说人民币仍然价值过低,有必要进一步调整汇率,而这可以成为中国扩大国内需求和降低自身经济通胀压力的强有力工具。因此,我们将继续期待中国货币价值日益根据市场浮动,这将帮助确保任何国家都不会有不应有的经济优势。 为了加强我们共同的安全,我们正在扩大和加深我们两国军方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以便加强信任和减少误解。 在东亚地区稳定和安全方面,我强调保持航海自由、商业通畅、尊重国际法以及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是美国的根本利益所在。 我欢迎台湾海峡两岸在缓和紧张局势和建立经济关系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我们希望,这一进展继续下去,因为这符合两岸的利益、地区的利益和美国的利益。的确,我重申了我们对基于美中三个公报和《台湾关系法》( Taiwan Relations Act )的“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 我对胡主席说,我们赞赏中国在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一致认为,北韩必须避免采取进一步的挑衅行动。我还表示,北韩的核与弹道导弹项目对美国和我们的盟国的安全越来越构成直接威胁。我们一致认为,最高目标必须是半岛的彻底无核化。在这方面,国际社会必须继续明确表明,北韩的铀浓缩项目违反了北韩的承诺及其国际义务。 关于全球安全问题,我满意地看到,胡主席去年在核安全峰会( Nuclear Security Summit )上作出的建立中国示范中心的承诺正在进展中,这个中心将有助于保障世界上易流散的核材料的安全。 我们一致认为,为了防止核武器扩散,伊朗必须履行其国际义务,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的各项制裁措施必须得到全面的执行。 我们将继续同我们的“五常加一”伙伴一道,向伊朗政府提供对话和融入国际社会的机会,但这必须是在伊朗履行其义务的条件下。 我重申了美国履行对所有人的普世权利的基本承诺。它包括言论、新闻、集会、结社、示威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这些是中国宪法予以承认的权利。如我以前所说,美国为这些自由及人类每个人的尊严大声疾呼,这不仅由于它是我们成为美国人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由于我们相信通过维护这些普世权利,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最终将会更加繁荣和成功。 因此,今天,我们已经同意推动我们在人权问题上的正式对话。我们已经同意为促进法治进行新的交流。即使我们——美国——承认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美国也仍将继续支持中国政府与达赖喇嘛的代表之间举行进一步对话,以解决各种关注问题和分歧,其中包括维护西藏人民的宗教和文化特征。 最后,我们继续扩大我们两国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今天,我的妻子米歇尔正在突出介绍我们为将到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增加到 10 万人所作的各项努力。我很高兴胡主席将访问我的家乡芝加哥市。 主席先生,你在隆冬时节访问芝加哥很有勇气。我已经告诫他,那里的天气可能不像今天这里的天气这样宜人。 (笑声)但我知道,在你将要遇见的学生和企业界人士身上,你将会看到我们两国公民之间非凡的伙伴合作机会。 因此,我要再次表示,我相信,我们已经帮助奠定了美中两国今后数十年合作的基础。米歇尔和我期待着今晚为胡主席举行国宴,庆祝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关系和我们对未来的共同希望。 (以下是奥巴马总统回答记者提问的中译文) 吉布斯:美联社 (Associated Press) 的本·费勒 (Ben Feller) 。 问:非常感谢。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向两位领导人提问。奥巴马总统,你已经广泛地阐述了这种关系,但我想具体跟进一下你对人权所作的评论。你能向美国人民解释一下,美国如何能同一个对待自己的人民如此糟糕、使用审查制度和强力压迫自己人民的国家这样为盟?你有任何信心认为这次访问能带来改变吗? 如果可以的话,还有一个不相关的话题,有人猜测,在我面前这位先生,洪大使( Ambassador Huntsman ), 2012 年可能与你竞选,你对此有何评论? 此外,胡锦涛主席,我想给你一个机会来回答这个人权问题。你如何对中国的记录作解释,你认为这是否与美国人民相干? 奥巴马:首先,我只想说我认为洪博培大使作为美国驻中国大使工作得很出色。他会讲普通话。他以高超的技能、奉献精神和才干来从事这个工作。他来自不同的政党这一点,我认为,是一种优势,不是缺陷,因为它表明他和我在很大程度上都相信党派之争止于岸边,而我们共同努力代表我们的国家。 所以我对大使的工作是再满意不过了。我肯定,不管将来他选择做什么,他一定会非常成功。 ( 笑声 ) 而且我肯定,他和我工作得这么合拍在任何共和党初选中都将成为很好的资本。 ( 笑声 ) 让我谈谈另外的问题,而且是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和我们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国和我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有非常不同的文化,历史也非常不同。但是,正如我以前说过并且对胡锦涛主席再次说过的,我们作为美国人对某些权利的普遍性有一些核心观点——言论自由、宗教自由、集会自由——我们认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超越文化。 在这些问题上,我一直对胡锦涛主席很坦率。有时候,这些问题是我们两国政府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但我所相信的我认为与我的七位前任总统所相信的一样,即我们能够以真诚坦率的方式在这些问题上交往和探讨,侧重我们一致的地方,同时承认我们有不一致的地方。 我想要指出,自从美中关系首次正常化以来,中国在过去 30 年里经历了变革。我期望, 30 年后,我们将看到进一步的变革和和进一步的变化。 所以,我所使用的方法将继续是赞美中国人民难以置信的成就,他们非凡的文明;彰显我们必须——不仅为我们国家,也为了世界——而合作的多个领域;承认我们会有一定的不同观点,开诚布公,因为我认为,当谈到我们如何看待许多这些问题时,合作伙伴需要开诚布公。 因此,我们一方的直率和坦诚评估将继续下去。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其他关键领域的合作。 (……) 问:(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原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那么我想问胡主席,您认为中美两国政府应该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美方曾表示乐见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请问奥巴马总统,在您内心深处,是否可以坦率地接受,特别坦然地接受中国发展壮大这样一个现实。那么您认为中国发展对美国意味着什么。谢谢。 (……) 奥巴马总统:让我简短地回答你的问题。我绝对相信,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是好事,对美国是好事。首先,从人道理由来说,这是好事。美国愿意看到亿万人民摆脱贫困。我们认为,正义的一部分含义和人权的一部分含义是,人民能够谋生,吃饱饭,有地方住,有电可用。 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为更多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这对世界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好事,美国对此非常赞赏和尊重。 我们还认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机会。我们想向你们出售各种东西。(笑声)我们想向你们出售飞机。我们想向你们出售汽车。我们想向你们出售软件。随着胡主席和中国政府把发展经济的重点转向扩大内需,这就为美国企业提供了机会,并将最终转化为美国的就业机会。 中国的崛起还意味着随着中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购买力增强。我的意思是,我认为我们必须提醒自己这一情况:尽管美国只有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但美国经济的规模依然大于中国三倍。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的差距依然很大。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增加,那就会提供机会增加贸易和商务关系,使两国都从中受益。 最后,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也是潜在的好事。在中国作为世界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行为者这一意义上,在我们有一个伙伴共同确保大规模武器不落入恐怖主义分子和无赖国家手中这一意义上,在我们有一个伙伴共同处理地区热点这一意义上,在我们有一个伙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流行性疾病等问题这一意义上,在我们有一个伙伴能帮助亚洲或非洲更贫穷国家进一步发展以使它们也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这一意义上——所有这些方面都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稳定、秩序和繁荣。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那种伙伴关系。 这种情况更有可能实现——如果中国感到安全,自身经济运转良好,他们就更有可能成为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有力伙伴。 (……) 问:我想提一个有关出口和就业的问题。 奥巴马总统:好的。 问:你刚谈到你们此次签署的一些协议,谈到出口的重要性——谈到你的就业战略中使出口额翻一番的目标。你同时表示,需要进一步调整汇率,而且人民币币值过低。 奥巴马总统:是这样。 问:中国维持低币值对你增加美国就业和降低失业率的能力有何影响? 奥巴马总统:我想,我们有必要看看整个经济关系,货币问题只是其中一部分。 我第一次与胡主席会晤是在 2009 年 4 月。这是我第一次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当时我们正陷入自上世纪 30 年代以来所遇到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即使在我们努力稳定金融体制的时候,有一点已经十分明确,即我们不能再回到美国大量借贷、大量消费、但却没有生产和没有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的体制,它们导致了这些巨大的不平衡,从而也促发了这场危机。因此我们采取了主动,二十国集团通过了框架性的协议,要求重新平衡世界经济。 这要求我们承担一些责任。我们必须增加国内储蓄。我们必须减少政府与私有行业的庞大债务。这还意味着我们必须推行结构性的改革,使我们在世界经济中更具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我们必须培养出更多的工程师而非律师,我们必须解决我们的金融问题,我们必须具备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使我们保持竞争力和出口能力的重要因素。 但这也意味着,在涉及到我们的贸易伙伴的问题上,我们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谈到中国,胡主席与我以及我们的代表团讨论了如何确保我们的贸易关系确实公平,呈双赢而非一输一赢的局面。 其中有些所涉及的问题与货币完全无关。例如,我们在确保中国政府的采购对美国企业开放和公平方面正在取得进展。这次国事访问使我们取得了进展。 其中有些关系到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刚刚与商界领袖举行了会议,微软公司的史蒂夫·鲍尔默( Steve Ballmer )表示,据他们估计,在中国,用他们产品的每 10 个用户中真正付费的只有一个。因此,我们可以增强执法,因为那是美国出类拔萃的一个领域——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及服务。 应当提到,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更好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这次国事访问使我们进一步达成了协议。我认为胡主席会确认有必要做得更多。 但是货币是问题的一部分。人民币价值被低估。中国政府在货币市场上大力进行了干预。他们就在最近支出了 2000 亿美元,这显示出人民币仍被低估的程度。 胡主席表示他致力于走向市场体制。已经出现了行动,但不是我们希望的那么快。我对胡主席说——我对此坚信无疑——如果根据市场浮动货币,不仅美国企业将能够增加对中国的出口,而且这也将有利于中国和胡主席扩大国内需求的议程。因为如果人民币价值升高,就意味着他们能够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有助于提高中国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因此这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可以理解,胡主席担心这一过渡会多快以及这可能给中国出口行业造成的影响。但我相信,这是正确的做法。我的希望和期待是,胡主席的决心将导致形成一个完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方案,从而使我们两国间的贸易更有成效。 (……) 问:(新华社记者提问原话)我是新华社记者。由于同声传译信号时断时续,我想请中方翻译费胜潮先生把我的两个问题原原本本地翻译给奥巴马总统。请问奥巴马总统,很多人认为,中美之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战略互信,您是否认同?您认为如何增进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双方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分歧,扩大共同利益。胡锦涛主席,我们注意到,中美两国领导人都多次强调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和意义远远超出双边范畴。两国在应对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拥有广泛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责任。请问中美两国应该如何加强合作,应对不断增长的全球性问题。 奥巴马总统:当然,我们把信任基础建得越好——就是你所说的“战略互信”——我们就越有可能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解决两国关系中所存在的摩擦或敏感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不仅两国政府,而且两国人民了解彼此国家所面对的挑战,不是以竞争对手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问题。 例如,我知道,中国有很多人认为美国要遏制中国的崛起。正如我在回答前面提问时所表示的,我们欢迎中国的崛起。我们只是希望确定这样的崛起是以——它的方式是将加强国际规范和国际准则,促进安全与和平,而不要成为地区或世界性冲突的根源。 我们已经建立的这些安全与经济对话就正是为了减少猜疑、加深相互了解。我们对于彼此所面对的挑战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能更好地利用机遇。 (……) (结束) (美国东部时间下午 2:35 )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uschina-chinese/2011/January/20110119224507x0.9793294.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崛起可以帮助美利坚!
热度 3 BihongFu2010 2011-1-20 18:54
Obama: $45B deals show China's rise can help US 奥巴马总统对中国的450亿美元大礼欢欣鼓舞,历史终将证明没有中国人民,美利坚会破产,像冰岛、希腊一样!所以,我建议伟大的温州人民尽快进驻美利坚,把美利坚给炒起来,就像炒炒煤、大蒜、房产等一样。我坚信伟大的温州人民有这样的能力,不知奥巴马总统是否同意让“温州资金”挺进美利坚?趁胡主席此次访美的机会,温州商会赶紧给胡主席提出要求与奥巴马谈判。那一天温州资金买下了美利坚,中国就真的崛起了!
个人分类: 评述|2961 次阅读|5 个评论
奥巴马笑得张不开嘴了——中美签署450亿美元订单 中方购200架
热度 1 sheep021 2011-1-20 14:50
中美签署450亿美元订单 中方购200架波音飞机 胡锦涛出席奥巴马夫妇举行的欢迎宴会 2011年01月20日 10: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奥巴马笑得张不开嘴了,不看美人,不看胡总,盯着美元不眨眼 看美人笑得多开心啊。 可惜没见希拉里,她“同舟共济”的愿望终于实现了——200架波音 不知道是不是每次有外国元首来访,都是这么挂旗子。 这三面旗子,构成一个什么卦? 坎卦!象征一元复始的坎卦。 美国真的欢迎中国崛起了? 今天大寒节气, 隆冬将尽,春意不远 其他: 奥巴马在白宫设国宴欢迎胡锦涛 称欢迎中国崛起 呵呵,钱是好东西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7 次阅读|3 个评论
什么样的接待是最高规格?
热度 14 pukin 2011-1-20 11:07
什么样的接待是最高规格?
最近两天网络、报纸、电视热闹非凡,头版头条都是胡主席访美受到最高规格接待和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的私人晚宴的新闻。 什么是最高规格的接待?难道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元首到另外一个国家进行国事访问还不应该给予最高礼遇的接待吗?而且这个国家在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摆脱金融危机过程中起到了最给力的作用! 媒体大肆渲染最高接待规格、私人晚宴不知出于什么心态?自卑还是自大?如果要评选奥巴马接待外国元首们采取的最高规格,我看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快餐店吃汉堡可以入选O(∩_∩)O 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一起吃汉堡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5921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白正式欢迎仪式上的讲话
黄安年 2011-1-20 08:26
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白宫正式欢迎仪式上的讲话( 2011 年 1 月 19 日) 转新华网、美国国际信息局报道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20 日发布 ******************* 胡锦涛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全文) 2011 年 01 月 19 日 23:49:3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月19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9日出席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南草坪举行的欢迎仪式并致辞。全文如下: 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 (2011年1月19日,华盛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总统先生, 奥巴马夫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应奥巴马总统邀请,在一元复始的时节来到华盛顿,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时此刻,我谨代表13亿中国人民,向美国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我这次访问美国,是为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推动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而来。 中美建交32年来,两国关系已经成长为具有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的双边关系 。奥巴马总统就职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中美关系得到新的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中美两国人民都期待中美关系发展得更好,各国人民都期待世界发展得更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 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登高望远、求同存异,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我希望通过这次访问,推进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开启两国伙伴合作新篇章。 —— 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相互尊重。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中美两国要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尊重对方核心利益,通过沟通加深了解,通过对话增进互信,通过交流扩大共识。 —— 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互利共赢。 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美交往更加紧密,交流互鉴应该成为我们的共同选择,合作共赢应该成为我们的相处之道。 —— 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共迎挑战。 中美两国应该就国际事务加强沟通和协调,合作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人民广泛参与 。中美两国人民相互怀有深厚的友好感情,曾经在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并肩战斗。两国人民应该扩大交往、加强友谊,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女士们、先生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让我们抓住机遇、携手前行,共同加强中美伙伴合作,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再次感谢总统先生对我们的热烈欢迎!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19/c_121001369.htm ************************ 2011.01.19 奥巴马总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胡锦涛主席在正式欢迎仪式上的讲话 奥巴马总统于 1 月 19 日上午在白宫南草坪举行正式仪式,欢迎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奥巴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分别在仪式上致辞。以下是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发布的奥巴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全文。奥巴马讲话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胡锦涛主席讲话源于新华社报道。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时发布 2011 年 1 月 19 日 奥巴马总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胡锦涛主席在正式欢迎仪式上的讲话 南草坪 美国东部时间上午 9:20 奥巴马总统:大家早上好!胡主席、中国代表团成员们,我谨代表米歇尔( Michelle )和我自己欢迎你们来到白宫,并代表美国人民欢迎你们来到美国。 30 年前,在像今天这样的一个 1 月的日子里,另一位美国总统站在这里欢迎另一位中国领导人,标志着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时刻。在那一天,邓小平谈到了我们两国间巨大的合作机会。 回首 1979 年那个冬日,现在一切都非常清晰。在那 之前的 30 年是我们两国关系的僵持时期。在那之后的 30 年是交流与理解不断发展的时期。胡主席的此次访问能够让我们为未来 30 年奠定基础。 正当有人怀疑美中两国间的合作是否有利的时候展开的此次访问,也提供了展示一个简单事实的机会。我们与对方的成功利益攸关。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在全球经济中,如果我们齐心协力,各国——包括我国——将会更加繁荣、更加安全。 美国欢迎中国崛起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个强大、繁荣、成功的成员。事实上,中国的成功已经既给你们的人民,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经济好处 ;我们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帮助增进了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 我们也很清楚: 历史表明,当各国的权利和责任、各国人民的权利——包括每个人的普世权利——得到维护时,社会就更和谐、国家就更繁荣、世界就更公正。 主席先生,我们可以向我们的人民学习。中国和美国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商界人士、旅游者、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包括今天在场的华裔美国人——他们一道努力,每天都在共同取得进步。他们知道,虽然我们两国在某些领域相互竞争,但我们能够在其他那么多领域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为着我们的共同利益而合作。 邓小平多年前所说的话今天依然正确。我们两国之间仍然有着巨大的合作机会。 胡主席、中国代表团成员们,让我们共同抓住这些机会。欢迎你们来到美利坚合众国, Hwan-ying 。(掌声) 胡锦涛主席: 总统先生,奥巴马夫人,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应奥巴马总统邀请,在一元复始的时节来到华盛顿,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时此刻,我谨代表13亿中国人民,向美国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我这次访问美国,是为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推动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而来。 中美建交32年来,两国关系已经成长为具有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的双边关系。奥巴马总统就职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中美关系得到新的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中美两国人民都期待中美关系发展得更好,各国人民都期待世界发展得更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的共同责任。 我们应该登高望远、求同存异,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我希望通过这次访问,推进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开启两国伙伴合作新篇章。 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相互尊重。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中美两国要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尊重对方核心利益,通过沟通加深了解,通过对话增进互信,通过交流扩大共识。 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互利共赢。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美交往更加紧密,交流互鉴应该成为我们的共同选择,合作共赢应该成为我们的相处之道。 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共迎挑战。中美两国应该就国际事务加强沟通和协调,合作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人民广泛参与。中美两国人民相互怀有深厚的友好感情,曾经在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并肩战斗。两国人民应该扩大交往、加强友谊,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女士们、先生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让我们抓住机遇、携手前行,共同加强中美伙伴合作,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再次感谢总统先生对我们的热烈欢迎! ( 掌声 ) 奥巴马总统:非常感谢!谢谢。 (完) 美国东部时间上午 9:38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uschina-chinese/2011/January/20110119142855x0.6452754.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待“胡奥会”开启中美关系新篇章
热度 1 simonjo828 2011-1-19 13:25
  备受大洋彼岸关注的一件大事——时隔近五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1月18日至21日再次访美。胡锦涛主席此次访美无疑将促进中美之间的合作向更加全面、深入、积极的方向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上,在经济等各方面都将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从时间点上来看,2011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中美之间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周年。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尤其是随着美国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同时中美关系在2010年年初出现了紧张状态而展开的访问。这种紧张状态是以几个典型事件谷歌事件、奥巴马会见达赖、美国对台军售、希拉里在河内有关南海领土争端的讲话、中日在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及朝鲜轰炸延坪岛事件 和几个持续性的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朝鲜和伊朗核问题、南海和黄海问题等 串联起来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胡主席此次访美将给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展现出一个基本的运行轨迹。同时,这也是一次修复中美关系的高点,为接下来中美各方面的合作提供更好的政治基础。   当前,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力明显减弱,尤其是美国,其控制力量更加力不从心。可以看到,美国目前的经济复苏依然深陷国内高失业率和巨额债务的困扰,而在中期选举后,民主党人已在国会失势,奥巴马的各项政策都将受到限制,这就促使奥巴马对其政策做出调整,因此不仅需要继续实施其相对宽松的政策以获得国内政治上的支持,而且还需要其盟国,特别需要中国的国际支持。另一方面,中国近两年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得到提高。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其经济继续强劲增长。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中国当前面临着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系列艰难的任务。可见,中国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来推动国内的经济发展转型。   在这种形势下,可以预期,中美在经济合作方面将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突破,而中方关注的美国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在美国获得更大投资机会等问题也可能获得一定进展。据最新报道,由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超率领的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17日在休斯敦同美方签署了六项贸易投资协议,其中四项涉及得克萨斯州,协议总金额约6亿美元。   不过,中美之间的分歧也不容忽视,从美国国内局势来看,虽然奥巴马继续对中美关系保持着积极合作的态度,但是其国内的政治局势必然使他做出很多矛盾的决定。而且,从中美之间近两年的变化来看,尽管美国对修复中美关系持积极态度,但是其核心的国家利益并没有轻易做出改变,其重返亚洲的政策还将加强。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这必将使美国非常不适应,进而导致中美之间将处于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状态。   总而言之,胡锦涛主席此次访美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后危机”时代的中美关系开启了新篇章。而从根本上来说,中美双方目前仍有一些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结构性难题恐怕一时难以解决,因此会在接下来一个时期做出更多的合作与沟通。   2011年1月19日刊于中国经济时报
个人分类: 国际视野|1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医学研究热点:校园行动控制儿童肥胖率研究动态与信息分析
xupeiyang 2011-1-19 12:57
校园行动将降低下一代肥胖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3041.shtm 美国的《儿童健康、免饥饿法案》将于2011年生效。由于美国有越来越多肥胖儿童,被诊断出过去只有成年人才有的高血压、高胆固醇和Ⅱ型糖尿病,新法有助于扭转这个令人担忧的趋势。 2010年1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该法案,以为儿童提供较健康的校园餐点来对抗儿童饥饿。奥巴马表示,现在,在美国各地,还有许多儿童无法享用校园餐点,而且,供应的餐食也不够健康。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WEB16OWEB10O0 School lunches and obesity 信息分析报告 School lunches and obesity 1-19.docx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任期应对金融危机和美中经济关系目录 (黄安年的博客)
黄安年 2011-1-18 11:14
奥巴马总统任期应对金融危机和美中经济关系目录 (2009-2010 年黄安年的博客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18 日发布 一 , 奥巴马政府应对金融危机 * 美国大选的可能结果和美国经济走向的思考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280 ) * 奥巴马不出席 20 国集团金融峰会 传递什么信号?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079 ) * 注意观察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视角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233 ) * 不出席 G20 会议是避免“被当作国家元首”还是怕对奥巴马不利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574 ) * 一次全球审视美国经济地位的 G20 会议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710 ) * 不宜将 G20 会议和 1933 年伦敦金融会议相等同,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719 ) * 且慢预估世界经济何时复苏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010) * 再谈慎提危机百年不遇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8396) * 美国这次经济危机自 2007 年 12 月起算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9786) * 实施大规模公共工程 缓解经济危机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0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0040) * 美联储成立 95 周年 (1913-2008) 随想,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2650 ) * 信用危机和舆论传播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429) * 谨防奥巴马举债 , 全球买单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9395) * 关于三 R 的思考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145) * 从华尔街高额分红谈开去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2270 ) * 小议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共同应对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2386 ) * 是改变还是倒退?— -- 评奥巴马刺激经济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2515 ) * 美国两党围绕刺激经济方案的折腾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509) 再谈警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116) * 美国两党的恶斗使美国金融危机难以缓解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289 ) * 奥巴马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将损人不利己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897 ) * 奥巴马上台一个月 , 道琼斯指数从 8000 点跌到 7500 点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167 ) * 美国危机尚未见底 奥巴马未见遏制信任危机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981 ) * 小议奥巴马的 3.6 万亿美元预算和 1.75 亿美元赤字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8071 ) * 奥巴马公开“托市”意味着什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8485) *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金融危机”一词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8646) * 华尔街银行家高额奖金引发的思考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140 ) *AIG 事件·契约精神·企业自由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2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775 ) * 重视周小川讲话和美国的反应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542 ) * 经济运行的 W 型震荡是波浪式发展吗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2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3233 ) * 通用破产能否引来再次振兴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668) * 一些迹象表明房屋次贷危机的阴影仍未摆脱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2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9808) *G7(1975-1997) · G8 ( 1998-2002 )· G8 + ?( 2003- )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2983) * 对全球经济形势切莫盲目乐观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669) * 美国 9.7% 的失业率说明了什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925) * 美国第三季度 GDP 增长 3.5% 意味着什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379) * 美国失业率创 26 年来最高和奥巴马即将访华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9685) * 小议最大资本输出国和最大债权国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450) * 慎谈全球经济已由危机转向复苏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994) *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任重道远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843 * 美国危机“外来”说 , 自欺欺人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3905 * 奥巴马遭遇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6533 * 美国崛起的铁路先行与中国现代化的高铁先行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974 * 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提高,但美国依然保持一票否决权,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361 *IMF 增加新兴经济体国家份额和投票权 , 美国一票否决权岿然不动,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1708 *19 世纪美国的铁路王国和 21 世纪中国的高铁时代,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2767 二 , 美中经济关系 * 中美 GDP 和财政赤字最新比较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8536 ) * 关于中美应对金融危机的比较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8837) *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 美中携手 共度时艰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022) * 仔细研读克林顿国务卿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全体会议上致辞 , 黄安年按语 希拉里·克林顿文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310) * 奥巴马自食其言 , 开创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恶劣先例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5361) * 小议最大资本输出国和最大债权国,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450 ) * 奥巴马意图开辟美中经济关系蜜月期——评奥巴马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首次会议致辞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712) * 高度关注美中汇率战升级,美国贼喊捉贼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1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485 * 关注美国对华汇率战和中国的保卫战,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8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800 * 评美国财政部一年两度的“汇率政策”报告,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3769 * 谨防重演“广场协议”,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 * 新能源政策补贴奥巴马最热心 , 启动对华调查无理之极,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5256 * 许美国大补,禁中国小补 ---- 评经济霸权主义的补贴论,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2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5457 * 美联储滥印钞票 全球遭殃 ---- 同舟共济还是损人利己,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0874 * 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抨击美国量化宽松和对人民币施压政策,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1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3918 三 , 温室气体排放 * 比较中美两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目标,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281 ) * 通过美国电子期刊了解美国政府应对全球变暖的立场,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918 ) * 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135 ) * 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数字 (1990 2000)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415 ) * 评洪博培大使《美国应对气候挑战——在哥本哈根与未来》一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786 ) * 是健忘?还是说话不算数?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8204 ) * 美国对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和资助绿色经济发展的义务,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102 ) * 希拉里《美国正全力以赴》文章传递什么信息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239 ) * 评富国和穷国发挥“主导作用”遏制全球变暖论,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382 ) * 小议求同存异,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519 ) * 值得注意的三篇文章,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530 ) * 读温总理在哥本哈根的重要讲话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743) * 奥巴马总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表讲话传递什么信息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774) * 我看哥本哈根会议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987) * 碳排放和生存权、发展权、人均权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0 日 (http://www.america.gov/st/uschina-chinese/2009/November/20091116203108eaifas0.489446.ht ) * 碳排放和战火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390 ) * 以斗争求和谐,维护生存权、发展权,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479 ) * 维护双轨制, 拒绝另起炉灶 读《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255 ) 整理于 1 月 17 日上午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任期的美中关系目录(2009-2010年黄安年的博客)
黄安年 2011-1-17 11:56
奥巴马总统任期的美中关系目录 (2009-2010 年黄安年的博客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17 日发布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索引 /2011 年 1 月 17 日发布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总统度假消费150万美元招批评
xupeiyang 2010-12-31 10:55
奥巴马夏威夷假期花费150万美元(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1日09:28 中国新闻网 奥巴马在夏威夷领女儿吃冰激凌 奥巴马在夏威夷租用的冬季白宫   中新网12月31日电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全家在夏威夷的阳光假日已花费了150万美元。   一名夏威夷记者做了简单的估算: 视频:奥巴马夏威夷度假请客吃刨冰 来源:山东电视台《早新闻》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p_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298, //宽 playerHeight:250, //高 autoLoad: 0, //自动加载 autoPlay: 0, //自动播放 as: 0, //广告 tj:0 //推荐 };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Load = 0;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Play =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44303139); SinaBokePlayer_o.addVars("as",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logo",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he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singleRss", "http://video.sina.com.cn/iframe/fourlists/p/news/w/v/2010-12-29/085061222157.xml");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63,000美元:第一夫人及其女儿飞往夏威夷的机票费用   1,000,000美元:奥巴马乘坐其总统专机空军一号的费用   38,000美元:奥巴马在夏威夷海岸租的冬季白宫费用   16,000美元:美国特工及海军海豹突击队的海滨住处租金   134,000美元:24名白宫官员的Moana Hotel酒店费用   251,000美元:警方的加班费   10,000美元:时刻待命的救护车费用   以上所列的清单中还不包括提前前往夏威夷的白宫官员及特工的交通等费用,这笔费用预计为3万多美元。   奥巴马大手笔度假招来不少批评的声音。而白宫目前对本次的总统度假消费不予置评。一名发言人称,这次的消费与之前的总统度假消费相比,是在合理范围之内的。   奥巴马当地时间29日宣布将延长假期,直到下周一才返回。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给中国青年教师吴迪的回信
xupeiyang 2010-12-19 21:20
青年致信奥巴马建言获回信 忧心美民众反华情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9日01:20 京华时报   本报讯 (实习记者 徐冉)12月15日晚,青年教师吴迪下班回到宿舍,打开电子信箱,一封标题为Presidential Correspondence(总统信函)的邮件立即引起他的注意。打开邮件,看到落款处的署名巴拉克奥巴马。吴迪知道,自己写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信终于有了回音。    忧虑西方主流舆论   两年前,吴迪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取得商务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某私立学校担任经济学讲师。由于自身专业和工作都与经济有关,吴迪一直都保持着对《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等国外媒体的关注。今年9月,吴迪觉察到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将美国就业率低等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的贸易和汇率政策。吴迪发现,美国大部分民众也相当赞同这种论断,他开始担心这种局势会造成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孤立,从而使美国民众的反华情绪上升。如果美国国会进一步对中国经济采取限制措施,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想到这点,吴迪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几经考虑,他决定运用自己的经济知识向美国人证明将美国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并打算将研究结果告知美国总统奥巴马。   致信美国多名高官   吴迪登录美国商务部、美中贸易协会、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和组织网站,查找自己需要的数据和报告。20多天里,他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研究。10月初,吴迪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通过分析,他得出了关于美国经济的3点结论:第一,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的结构性原因不在于与任何一国的贸易或汇率问题,而在于常年性的低储蓄率;第二,美国就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商品和服务商品市场的发展,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资本商品,而这些资本商品则主要流入了中国的制造行业。如果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制造业受到冲击,美国的就业增长必然会受到阻碍;第三,美元的地位衍生出了美国金融业的强势和制造业的劣势,导致各种资本向华尔街倾斜,这种资源的不对称也是美国就业问题的诱因之一。   据此,吴迪提出,中美货币战和贸易争端对两国都是一个打击。   吴迪把自己的结论整合后,写成了致奥巴马的信件,提交至白宫网站上一个总统信箱的链接。吴迪还辗转找到美国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的邮箱,请他们向奥巴马转交。与此同时,他还把文章投稿至《华尔街日报》社评版。当时我想,我就是一个普通公民,这封信可能会经过很多秘书和部门审查,不知道奥巴马能不能看到。    公民外交从我做起   正当吴迪焦急等待回音时,《华尔街日报》社评版主编通过邮件联系到他,表示非常欣赏他的报告。10月8日,吴迪的文章《美国贸易战必败》在《华尔街日报》A19版刊载。这篇文章刊出后反响不错,这让吴迪看到了文章被奥巴马总统读到的希望。   12月15日,一个普通的周三,吴迪下班回到宿舍后,看到电子邮箱内回信的落款处写着你诚挚的巴拉克奥巴马,顿时被吓了一跳。随后他仔细阅读了回信。奥巴马在信中主要就美国的就业问题和华尔街改革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吴迪说,奥巴马对自己提出的中美贸易战问题避而未谈,他觉得这是出于保密需要。   我以前觉得,我只是一介草民,我的观点对世界可能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但为国举鼎,虽不可能,亦勉力为之。吴迪把自己与奥巴马通信看做一种公民外交。在他看来,公民外交具有非正式、灵活性高等优点,可以作为官方外交的补充。他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公民外交当中,为祖国外交尽一份力。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借诺贝尔和平奖高调宣扬美式人权价值观
黄安年 2010-12-12 08:20
奥巴马借诺贝尔和平奖高调宣扬美式人权价值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12 日发布 诺贝尔和平奖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政治化并且成为某些国家和集团的政治工具了。奥巴马居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就是莫大的讽刺,也是诺贝尔和平奖的和平信誉扫地的再次证明。如今根本没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奥巴马居然又亲自出马利用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大做文章,高调宣扬美式人权价值观,推行美国民主党政府惯用的人权外交,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国务院主管的《美国参考》罕见地连续发表五篇声明、公告和文章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如果读者仔细研究这些内容 , 你会发现美国压根不认同达赖是中国人,其分裂西藏的意图昭然若揭。人们还会发现在谈论人权时,美国根本不谈美国本国存在的人权不佳记录 , 这些记录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 , 已经暴露无遗。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麦克阿瑟的下场提醒奥巴马和美国军方
黄安年 2010-12-7 09:52
麦克阿瑟的下场提醒奥巴马和美国军方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7 日发布 美国军方的鹰派不会也不该忘记 ,60 年前美国军方麦克阿瑟统帅和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间一场有关对华政策和朝鲜战争的激烈争论 , 结果是麦帅被撤职和朝鲜战争的最终结束。争论双方的焦点主要在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会否危及美国国家的根本利益。 今天,美国军方中的鹰派大有抬头之势,并试图影响美国国家利益决策,他们理应汲取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教训。麦克阿瑟在朝鲜败下阵来 , 败在说大话 , 只讲军事 , 不讲政治的唯军事论,败在不顾美国国家根本利益的一意孤行。骄兵必败,王牌将军的麦克阿瑟也不例外。 已退休的四星上将 驻韩美军前司令贝尔 3 日在韩国首都首尔口出狂言:应对朝鲜挑衅的措施,除了武力没有其他选择,并强调称,若中国再次参加半岛战争,中国经济将退后到 100 年前。 难道美国鹰派还没有汲取朝鲜战争的教训?当时的朝鲜战争并没有在美中之间全面开战,更没有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的情况发生。今天更不存在中美战争的理由。美国鹰派此言意在朝鲜半岛局势的解决唯有诉诸武力,而且一旦战争扩大则必将中美全面开战,进而使中国经济将退后到 100 年前。这种肆无忌惮的战争叫嚣,比当年麦帅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纯属痴心妄想,而且从根本上违背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建议美国军方的鹰派和奥巴马总统重温当年历史事实 : 麦克阿瑟和杜鲁门总统之间的大争论、杜鲁门总统的断然决策、及麦克阿瑟的下台结局。 ************************* 美军将领称中国若参战倒退百年 解放军少将回应 2010 年 12 月 07 日 07:59 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驻韩美军前司令贝尔 3 日在韩国首都首尔以韩美同盟关系的发展方向为主题进行演说。   中新网杭州 12 月 6 日电 ( 记者 严格 ) 据报道,驻韩美军前司令贝尔 3 日在韩国首都首尔表示,应对朝鲜挑衅的措施,除了武力没有其他选择,并强调称,若中国再次参加半岛战争,中国经济将退后到 100 年前。   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今天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认为,靠战争无法解决朝鲜问题,中国热爱和平,但也不惧怕战争威胁。   贝尔日前在首尔以韩美同盟关系的发展方向为主题进行演说。   他在谈到对朝问题时强调,韩美两国应向朝鲜表示强力且明确的信息。   他说:对于朝鲜可能采取的新的挑衅,我们应立即采取非对称的报复攻击。美国的直升机攻击大队应重返韩国部署,前进部署战斗大队,并派遣航空母舰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他还表示,韩国还需要具备强力的导弹防御体系,立即实施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演习,对于朝鲜的新的挑衅行为,应立即进行报复。   他说:对于违反诚实和信义的朝鲜挑衅行为,除了武力回应没有其他方案。   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表示,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唯一出路是对话和谈判,武力解决不了朝鲜半岛问题。   同时罗援少将认为,中国热爱和平,但也不会惧怕战争的威胁,中国军队根据中国国家利益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军事行动,绝对不会受制于他人的挑唆或者恐吓。   至于贝尔在演说中提到若 ( 中国 ) 一旦参战,中国的经济将会回到 100 年前的情况,罗援少将表示会不会倒退 100 年前这个问题,在 60 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已经有了答案。   罗援还引用了朝鲜战争中美军陆战 1 师的作战处长鲍泽上校的一段回忆录: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罗援提醒那些战争狂人不要忘记这段噩梦。   不是倒退百年而是噩梦百年。罗援这样认为。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0_12/07/3375409_0.shtml
7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胡锦涛、奥巴马通电话说了什么?
黄安年 2010-12-7 08:39
胡锦涛、奥巴马通电话说了什么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7 日发布 中美两国官方已经在 12 月 6 日各自公布了 6 日(美东时间 5 日晚)胡锦涛主席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就中美关系及朝鲜半岛局势交换意见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公布的官方信息了解他们各自告诉国际社会说了些什么。对比双方发布的内容 , 笔者注意到这个各自表述的报道中没有提及的地方。 先来看看 , 美国《关于总统打电话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纪要》中没有提到的内容: 胡锦涛指出,中美两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等方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责任。中美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话、增进信任、携手合作,妥善处理有关敏感问题,合作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推动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胡锦涛强调,作为朝鲜半岛的近邻,中方高度关注半岛局势。不久前发生的朝韩交火事件造成包括平民在内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方对此深表遗憾,对目前事态深为担忧。朝鲜半岛是安全局势很脆弱的地区。尤其是当前形势下,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导致半岛紧张局势轮番升级,甚至失控,这不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也是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当前形势下,当务之急是要冷静理性应对,坚决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胡锦涛指出,实现半岛无核化,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和平稳定,是中方的一贯立场,也是中方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及有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中方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中方始终认为,对话谈判是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及有关问题、实现半岛长治久安的唯一正确途径。形势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重启六方会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胡锦涛强调,要缓和、不要紧张,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中方已提议举行六方会谈团长紧急磋商。中方愿就朝鲜半岛局势同美方及有关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共同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和平稳定。 再来看看 , 《胡锦涛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报道中没有提到的内容 : 总统强调北韩必须停止其挑衅性行为并履行其国际义务,包括在 2005 年六方会谈共同声明中所作的承诺。总统谴责北韩 11 月 23 日炮击韩国岛屿以及无视其应尽义务而开展铀浓缩项目。他敦促中国同我们和其他国家合作,向北韩发出明确信息,即其挑衅行动是不可接受的。总统还强调了美国对我们在该地区盟国的安全的承诺。 两相比较 , 给我的印象是 : 第一 , 这是两国元首的对国际社会的各自表述。中方报道中并无 双方一致认为的措辞。 第二 , 美方对于胡锦涛所讲的内容几乎只字不提,令人发指,难道是你打我通 ? 是新闻自由 ? 第三 , 尽管如此 , 在美日韩三国同盟会议前 , 而非会后美方通报 , 美国毕竟有释疑的意味。 第四,美国记录中称两位领导人讨论了对东北亚和平与稳定的共同关注和确保朝鲜半岛无核化这一当务之急。双方一致认为美中两国为实现这些共同目标进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表明,三国会议如果没有中国的合作将难以达到目的 , 而中国的态度奥巴马已经在电话中听到了极其明确的信号。三国会议的结果可想而知。 ****************8888 胡锦涛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 2010 年 12 月 06 日 15:02:4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6日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就中美关系及朝鲜半岛局势交换意见。 胡锦涛指出,中美两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等方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责任。中美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话、增进信任、携手合作,妥善处理有关敏感问题,合作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推动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胡锦涛强调,作为朝鲜半岛的近邻,中方高度关注半岛局势。不久前发生的朝韩交火事件造成包括平民在内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方对此深表遗憾,对目前事态深为担忧。朝鲜半岛是安全局势很脆弱的地区。尤其是当前形势下,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导致半岛紧张局势轮番升级,甚至失控,这不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也是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当前形势下,当务之急是要冷静理性应对,坚决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胡锦涛指出,实现半岛无核化,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和平稳定,是中方的一贯立场,也是中方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及有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中方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中方始终认为,对话谈判是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及有关问题、实现半岛长治久安的唯一正确途径。形势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重启六方会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胡锦涛强调,要缓和、不要紧张,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和呼声。中方已提议举行六方会谈团长紧急磋商。中方愿就朝鲜半岛局势同美方及有关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共同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和平稳定。   奥巴马表示,美方愿同中方发展伙伴关系。朝鲜半岛局势影响整个东亚安全。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目标,消除半岛不稳定的危险,维护东北亚安全环境,美方愿同中方密切合作。美方希望通过有成效的对话和接触和平解决半岛问题,将就此同中方保持沟通。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2/06/c_12852444.htm ************************8 奥巴马总统于 12 月 5 日晚就北韩等问题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话。以下是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12 月 6 日公布的通话纪要,由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表 2010 年 12 月 6 日 关于总统打电话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纪要 今晚( 12 月 5 日),总统打电话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讨论北韩问题。两位领导人讨论了对东北亚和平与稳定的共同关注和确保朝鲜半岛无核化这一当务之急。双方一致认为美中两国为实现这些共同目标进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总统强调北韩必须停止其挑衅性行为并履行其国际义务,包括在 2005 年六方会谈共同声明中所作的承诺。总统谴责北韩 11 月 23 日炮击韩国岛屿以及无视其应尽义务而开展铀浓缩项目。他敦促中国同我们和其他国家合作,向北韩发出明确信息,即其挑衅行动是不可接受的。总统还强调了美国对我们在该地区盟国的安全的承诺。 奥巴马总统还提出了伊朗问题。他强调了五常加一保持一致对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northkorea-chinese/2010/December/20101206132708x0.5751546.html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1835 次阅读|1 个评论
简福疆主持时事直通车摆乌龙,将奥巴马说成温家宝
黄安年 2010-12-6 21:26
简福疆主持时事直通车摆乌龙 , 将奥巴马说成温家宝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6 日发布 凤皇卫视主持直播节目经常出现口误,这并不奇怪。不过刚刚由简福疆主持晚间时事直通车节目时 , 却大摆乌龙 , 把胡锦涛应邀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 , 说成了和温家宝通电话 , 令笔者感到愕然。不过在通常情况下 , 电视台是不会公开澄清的。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2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华府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e 的离职谈起
fouyang 2010-11-19 09:42
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是变天级的大事。在国会和很多州都可说是发生了政治地震。然而,一个华盛顿市低层官员的去留却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她就是华盛顿市公立学校总监Michelle Rhee。 三年前,年仅37岁的韩裔第二代移民Michelle Rhee被华府市长聘为公立学校总监(public schools chancellor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主持学校系统改革。今年十月,因为支持她的市长在初选中落败,Rhee决定急流勇退,提出辞职。 在这三年中,原属于全国问题最大的学区之一的华府学校已经显示了初步的改进。通过改进学校设施和环境,他们吸引了更多的白人和中上阶层家庭不去私立学校而在公立学校就读,增加了学生群体的人数和多样性。学生成绩的上升速度在全国居首,特别是黑人学生的成绩大幅度提高。这些进步当归功于Rhee大刀阔斧份的改革措施。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对于人事体制的改革。Rhee开革了98名机关人员,24名校长,22名助理校长,250名教师和500名教师助理,并关闭了21所学校。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她终于和教师工会达成了新的合同,允许教师以放弃终身雇佣权来换取可能高达一倍的加薪。而今后的裁员和加薪都不再是以年资为准,而是要考虑工作表现。这个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也遭到全国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她的辞职表明,教育改革在美国仍然是举步维艰,任重道远。 在外人听来,以表现定报酬绝对是一个好主意。资本主义的精髓就是以金钱作为员工努力的动力,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但仔细考虑,事情未必那么简单。且不说人的动力是多种多样的,只说一个问题:如何衡量教师的成绩?通行的办法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进步或退步,但这难免带来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该说教学是很个人化的东西。就像我们很难比较家长的好坏一样,比较教师的好坏也不是容易的事。当然,有些教师毫无疑问是不合格的。那么对他们应该重新训练还是应该开除呢?这也是个困难的选择,因为两个选项都要付出很大代价。 但是 抛开这些学术考量,教育改革更大的阻力来自于体系。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在工业化国家中敬陪末座,改革刻不容缓,这些话已经说了十几二十年了。但是当改革触及切身利益的时候,人们往往就拼力抵制。就拿Rhee试图推进的新合同来说,虽然得到了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的资助和支持,也得到高达80% 的教师的赞成。但是教师工会还是强烈反对。这次华府市长的落选,就可归因于全国教师工会为其对手助选的努力。 说到教师工会,通常都认为它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Rhee就多次说过,应该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而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据说教师工会却公然扬言,他们只考虑会员的利益,而学生不是会员。而且工会除了代表教师外还有维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需求。所以,在学校改革中双方处于对立地位,并不奇怪。 在民主制度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折冲是很正常的。教师工会也是在做他们的本职工作。这里的问题是:教师工会的权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制衡。虽然对教师终身制和教师工会的墨守成规不满甚至于公开批评的人很多,但并没有形成有力的团体。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如华府),对于学校改革最利益相关的家长没有精力和知识来参与这个过程。他们可能更相信教师和他们的代表教师工会,而不相信Rhee那样的政客。所以,改革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是教师工会,而是我们大家,而是这个社会现状。Rhee在临别文章中呼唤改革团体,可说得上是一语中的了。 Michelle Rhee的经历并不是孤立事件。民主党在期中大选中受挫,也可以看成是奥巴马总统这个改革者的一次失败。而这两个人的确也有不少共性。Rhee说:别人的建言和反馈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不能为了得到所有人的同意而影响为了孩子们的改革。特别是,人们永远都有不同的观点。奥巴马任内也是倚仗国会的多数强行通过了健保改革,不顾另一党和相当一部分民意的反对。当然,敢作敢当,甚至于独断独行是改革者身上常见的品质,也是他们克服阻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一个民主体制中,毕竟各种制衡的力量很强大。如何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大步前进甚至打擦边球而又不被体制的反弹所击败,这不仅需要敏锐的判断力,也需要高超的沟通和说服能力。如果因为自己目标正确而一味蛮干,最后受损害的也许不光是那个具体的改革事业,而且是作为改革者的整体形象。其次,Michelle Rhee和奥巴马还有相似的一点,就是倚仗个人魅力而对抗官僚体系。Rhee被很多媒体作为明星来报道,自己也乐于到处演讲,推销自己的理念。在辞职后,她立刻设立了Tweeter,Facebook等站点来聚集支持者。奥巴马的当选也是依靠一个非常投入和忠诚的助选群体,可以说是煽起了一种狂热。但是他当政后,似乎对那些支持者有点远离了。平心而论,这两个人的确非常有魅力,几乎可以说是头戴光环。可惜的是在这个民主制度中,个人魅力的作用虽然有,但却很有限。真正决定结果的往往不是那些死忠的粉丝,而是游离于各派之间的独立选民。所以改革者只有如履薄冰,对公众意见心存敬畏,才能保持民众的支持度。最后一点,就是欲速则不达的教训。美国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状态中的社会。现有体制下已经有了相当强大的利益集团。要改革,就必然要触及这些人的利益而引起反弹。同时,过快的步骤也不免引起中间派的疑虑,Rhee和奥巴马都面临过这个问题。当然也有人会从改革中得益,而且这样的人数很可能更多。但是这些人目前还处于弱势,力量不大。如果过早决战,己方力量得不到机会成长,自然胜算不大了。总而言之,在美国改革如逆水行舟,举步维艰是自然的。 民主制度具有一套防止领导人犯大错误的机制。这套机制,即使对于改革者来说也是有必要的。改革并不意味着天然正确。在改革过程中凝聚共识,平衡各种势力,甚至不断做出妥协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纠偏,避免走向歧途的过程。不应该把这些努力看成是改革者的额外负担。但同时,这个机制确实也阻碍了改革。所以除非到了非常时期(如罗斯福年代和里根年代),大刀阔斧的改革很难行得通。这一点,作为政治家和选民都要有清醒的认识,有现实的期望。 Rhee在辞职发布会上说:她的离去不意味着改革的结束。相反,她是为了消解改革的障碍才辞职。她的职位目前由她的副手接任,而且整个学区的管理团队都将留在岗位上。新任的市长虽然以前常常与Rhee意见相左,现在也表示会支持学区继续改革。所以,目前就对Rhee推动的改革事业宣判死刑还为时过早。万维网友多思有个两条腿理论,认为美国社会往往在不均衡中前进,表现为在各种思潮和流派之间的摆动。就像走路忽而左腿在前忽而右腿在前一样。所以,也许Rhee和奥巴马的挫折也是从激进到稳健的又一次摆动,甚至是为下一波改革准备条件。Rhee本人也完全可能以别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为Rhee的个人生涯和她的改革事业祝福,也希望奥巴马把握好未来两年的机会,不要让支持者和选民失望。果如此,实乃美国之幸也。 引自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56/3771814907_e74456e38c_o.jpg 引自 http://3.bp.blogspot.com/_rIStsf6uzLk/SR-zNZqUkVI/AAAAAAAAAvM/TDsRegZV6gI/s400/rhee-2.jpg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8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念念不忘“自由”和“倒墙”
黄安年 2010-11-15 08:23
奥巴马念念不忘 自由和倒墙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15 日发布 柏林墙倒塌已经 21 年了,两大阵营解体、 冷战时代结束也已经 19 年了,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共处共荣的 21 世纪 , 奥巴马依然念念不忘 自由和倒墙, 11 月 9 日 奥巴马总统发布了《 2010 年世界自由日公告》。他明白无误地宣称 这个受到珍视的日子也提醒我们要对我们这个世界重新思考,并要认识到争取自由的工作依然是未竟的事业。 要继续履行在 21 世纪促进世界自由事业的共同承诺。 已获得这些自由的国家有责任不仅在自己国家而且在其他国家高举自由的明灯。 这些言论清晰告诉我们美国依然是个重意识形态划线的国家 , 奥巴马的亚洲之行再次告诉我们,美国要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构建双赢恐怕与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普世人权观很不协调 , 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防范。 下面的 《 2010 年世界自由日公告》是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的中文本。红线处为笔者所加。 **************** 2010.11.09 奥巴马总统发布 2010 年世界自由日公告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 2010 年 11 月 8 日发布世界自由日公告。以下是公告全文,由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2010 年 11 月 8 日 2010 年世界自由日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公告 柏林墙从前是竖立在家人与朋友之间的一座带来痛苦的壁垒,也是存在压迫与自由遭到扼杀的黑暗象征。 1989 年 11 月 9 日,柏林墙两边的德国人民在强烈宣告争取自由的行动中联合起来推倒了这座人们恨之入骨的屏障。世界自由日庆贺这一象征割裂的标志不复存在;表彰那些坚持要为自己及自己的国家争取更美好未来的民众所具有的果敢意志;纪念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新统一。 这个受到珍视的日子也提醒我们要对我们这个世界重新思考,并要认识到争取自由的工作依然是未竟的事业。 我们的世界已变得越来越相互关联,更加繁荣、更具合作性、更加自由。 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型时刻 此刻我们不仅有巨大的潜力去推倒围墙 , 而且还要在因为地理、文化和信仰的不同而处于分割状态的人民之间建立起各种桥梁 。在世界各地, 我们看到了选票箱的力量,看到了人民要求打破人为的壁垒、努力为应对共同的挑战实行解决方案的愿望。公民社会与政府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促进自由、共享知识并捍卫人类的尊严。 凭借历经数十年考验结成的牢固纽带, 摆脱铁幕( Iron Curtain )接连出现的民主国家现已成为美国的盟友和合作伙伴, 今天我们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些主权国家是展示信念威力的典范, 鼓舞着所有仍然渴望行使自己普世人权的人民。值此柏林墙倒塌 21 周年之际,我们要继续履行在 21 世纪促进世界自由事业的共同承诺。 历史的弧线已经表明:人类的命运在于我们如何驾驭命运。由于坚持原则的男女志士通过上街游行、大声疾呼并要求获得全人类都应享有的权利与尊严,自由已扩展至全球各地。 已获得这些自由的国家有责任不仅在自己国家而且在其他国家高举自由的明灯。 在世界自由日,我们继续献身于支持民主与法治、加强公民社会、促进全世界信息自由交流的事业。我们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在一起,我们将朝着实现更光明未来的承诺以及各民族、各国都享有自由的希望与和平的时代而继续努力。 为此,我,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巴拉克 奥巴马( Barack Obama ),以美国宪法和法律赋予我的权力,特此 宣布 2010 年 11 月 9 日为世界自由日 。我呼吁美国人民举行适当的仪式和活动纪念这个日子, 重申我们献身于自由与民主的决心。 我谨于公元 2010 年,即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第 235 年之 11 月 8 日,亲笔在此签名为证。 巴拉克 奥巴马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usg-chinese/2010/November/20101109153130kkgnast0.6028973.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记者芮成钢与奥巴马争夺话语权(视频)
xupeiyang 2010-11-14 19:16
中国记者芮成钢与奥巴马争夺话语权(视频) 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80052292 在发布会的最后,奥巴马提出让韩国记者问一个问题。这个时候,中国记者芮成钢站了起来,表示:我可能会让你失望,奥巴马总统,其实我是中国人,我想我可以代表亚洲,我们是这里的成员之一。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4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奥巴马总统的朝鲜战争“不是平手,而是胜利”的雷语
热度 2 黄安年 2010-11-14 09:59
评奥巴马总统的朝鲜战争 不是平手,而是胜利 的雷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14 日发布 1950-1953 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奥巴马还没有出生 , 朝鲜战争对他来说 , 只是纸上谈兵 , 秀才耍嘴皮 , 不能当真,虽不靠谱,也得提防 , 来者不善。 朝鲜战争的结果对于美国来说 , 不是胜利者,美国人民心里是清楚的,就是历任美国总统也不出此狂言,如果真的意味着美国的胜利 , 杜鲁门总统就不会撤销麦克阿瑟三军统帅的职务 , 上甘岭也不至于成了美国王牌第八军的伤心岭,艾森豪威尔将军也不会因谋求停战而当选美国总统,朝鲜半岛也不是迄今的两个朝鲜局面。 可是在 11 日美国 退伍军人纪念日时刻,奥巴马总统在韩国首尔对包括驻韩美军即前身为败在上甘岭的美国第八军官兵等美国驻韩官兵发表所谓美国在朝鲜战争中 不是平手,而是胜利 的雷语,此话一出 , 成为国际笑柄,奥巴马究竟是最近印度、印尼行得意忘形,鼓舞打气,还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警告中国,人们会得出自己结论。奥巴马在 20 国 首尔 峰会和横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时,在美军基地出此狂言,无疑大大增厚了亚太地区疑云,人们有理由美国将为重启武装半岛自由的前沿安全的承诺。 奥巴马不仅称美韩当年是胜利者,还说 , 今天也是胜利者。此话又是说给谁听 , 为谁壮胆。今日朝鲜半岛的情况 , 别的不说 , 就美韩朝中四方而言,韩朝、美朝对峙,惟有中韩、中朝、美中之间保持政经军各线通畅运行,说美国是胜利者,谁能相信 ? 下面是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提供的 奥巴马总统在韩国首尔发表美国退伍军人纪念日讲话中文译本全文,红字为笔者所加。 2010.11.11 奥巴马总统在韩国首尔发表美国退伍军人纪念日讲话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2010 年 11 月 11 日 总统发表退伍军人纪念日讲话 韩国首尔 龙山美军驻地 韩国标准时间上午 10 时 53 分 总统:龙山,你好! 听众: Hoaa! (欢呼声) (掌声) 总统:很高兴来到这里。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陆军专员考特尼 纽比( Courtney Newby )的精彩发言。(掌声) 我先介绍几位来宾: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感谢我国驻大韩民国的优秀代表,凯瑟琳 斯蒂芬斯( Kathleen Stephens )大使和斯基普 夏普( Skip Sharp )上将。请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掌声) 我在伊利诺伊州州参议院工作期间的一位老同事彼得 罗斯坎( Peter Roskam )今天也在坐,他现在是伊利诺伊州的联邦众议员。请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彼得在哪里?他在哪里?他在那里。(掌声) 我们在大韩民国的好朋友和盟友郑将军也在这里。请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联军副司令。(掌声)我还要感谢其他几位:约翰 约翰逊( John Johnson )中将。(掌声)总军士长罗伯特 温岑里德( Robert Winzenried )。(掌声) 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曾参加过韩战的美国和韩国退伍军人来到这里。他们的到来使我们倍感荣幸。( Hoaa !)(掌声) 我想特别感谢其中一位来宾:国会荣誉勋章获得者赫克托 卡费拉塔( Hector Cafferata,Jr )。请以特别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掌声) 来到龙山驻地,我感到无比荣幸。作为美国总统,我最大的荣幸莫过于在全世界最优秀的一支军队担任总司令。( Hoaa !)在今年的退伍军人纪念日到来之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来到这里看望驻韩美军。( Hoaa! ) 今天在场的有第八军。( Hoaa! )还有第七空军部队的官兵。( Hoaa! )还有美国驻韩海军部队。 (Hoaa!) 今天驻韩国的全体海军陆战队员都欢聚在这里。( Oorah !)(笑声)生日快乐,海军陆战队的队员们!( Oorah !)在座的还有许多来自国防部的文职官员。我们为你们感到骄傲。(掌声) 很高兴看到有些人的配偶和家庭成员也在场。你们的亲人为国效力,你们为此承受了难以想象的重负。晚餐时分,面前是一只空空的椅子;时逢节假,父母却远在他乡。因此,我想让你们知道,美国也感谢每一个家庭作出的牺牲。我们也感谢你们为国效力。 今天,我们表彰每一位曾身穿美国军服的男女军人。我们向阵亡将士致敬,为那些仍身处危险境地的人员祈祷 例如那些正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的军人。( Hoaa! ) 我们缅怀不平凡的英勇行为和无私精神。不过,我们也铭记在心,向军人致敬不仅仅体现为我们在退伍军人纪念日或阵亡将士纪念日发表的言词,这还关系到我们每一天如何对待我们的退伍军人,这还要求确保他们归来时得到必需的关心和应得的福利,这还意味着为你们所有的人服务,如同你们为美国服务那样。 这正是我就职以来的首要任务之一。正是因为如此,我提出为退伍军人事务部大幅度增加预算拨款,成为 30 年来增幅最大的几次拨款行动之一。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为退伍军人大规模提高了医疗保险资金。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为受伤的勇士改善医疗护理,特别是为那些患有創傷後壓力症以及創傷性腦損傷的将士。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正在加紧处理退伍军人事务部积压的福利申请案,采用电子申报和电子病历等方式改革整个程序。正是因为如此,街头无家可归的退伍军人人数少于两年前。( Hoaa! ) 正是因为如此,由于 9.11 后通过的《退伍军人法》,近 40 万人退伍军人及其家人得到上大学的机会。( Hoaa! )(掌声) 因此,我希望诸位了解,当你们回国时,美国将恭候你们。这是我作为总司令向你们作出的承诺。这是美利坚合众国与那些捍卫其理想的人们之间神圣的信诺。 这是一种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建立的信诺:从欧洲的海滩到越南的丛林,从伊拉克的沙漠和阿富汗的群山,到我们今天立足的半岛。 从共产党的军队第一次越过 38 线至今已有 60 个春秋。他们曾在三天之内占领了首尔。到第二个月底,他们把韩国军队一路南驱,直至釜山。从 1950 年夏季的局势看,大韩民国似乎不会维持多久了。 当时,许多美国人可能从未听说过朝鲜。我们在五年前刚刚结束上一场战争。但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允许一个自由的国家无端被侵略,那么所有的自由国家都将受到威胁。因此,联合国自创建以来第一次投票决定,用武力击退来自北韩的进攻。 1950 年 9 月 15 日,美军在仁川登陆。他们经历了美军所经历的最恶劣的一些作战条件。 冬天气温达到零下 30 度(译者注:约摄氏零下 34 度),夏天超过 100 度(译者注:约摄氏 38 度)。在许多地方,美军和我们的韩国盟友的火力和兵力不敌对方,人数有时甚至是 20 比 1 。有一次,他们一天就遭到 24000 发炮弹的轰击。到最后,战斗有时演化成坑道战,在午夜进行徒手肉搏。 然而,我们的士兵坚持战斗。近 37000 名美国人在韩国献出生命 37000 人。但是, 经过三年的战斗,我们的部队终于成功地将侵略军赶回了 38 线的另一边。 ( Hoaa! ) 一位战争历史学家说,虽然他认为朝鲜对美国军队来说是 最大的考验 ,但他们的表现是 非奇迹莫属 。 创造这个奇迹的许多人当时只有十几岁。其他人也是刚刚打完了二次大战。大多数人本来会返回家园,养儿育女,度过自己的一生。今天有参加韩战的 62 位退伍军人回到这里与我们共聚一堂。( Hoaa! )(掌声) 先生们,你们的光临令我们深感荣幸。我们感谢你们的付出。 正因为你们当年的作为,才使今天的世界更美好。 如有可能,我再次请求你们,接受一个感激至深的国家的谢意。如果任何 事实上,他们现在都站起来了,看来他们的体力都很好。( Hoaa! )请为他们热烈鼓掌。(掌声) 我也要感谢与我们的军人并肩作战的韩国军人。他们英勇作战,为国家作出巨大牺牲,他们中的一些人今天也来到这里。所以,谢谢你们,朋友们。(掌声) Katchi Kapshida 。( Hoaa! )我们一起来。(掌声) 今天来到这里的老兵们目睹了仁川登陆和釜山外围战役。他们从伤心岭( Heartbreak Ridge) 的血战和长津水库的伏击中生还。在那次战斗中,敌人把手榴弹扔在了躺有多名受伤海军陆战队员的坑道里。此时此刻,二等兵海克特 卡费拉塔( Hector Cafferata )冲进坑道,捡起手榴弹扔了回去。手榴弹在他手中爆炸,使他的手臂受了重伤。但二等兵卡费拉塔以他的行动挽救了战友的生命。(掌声)他的英勇行为使他获得荣誉勋章( Medal of Honor )。他今天也在座。请再一次给他热烈的 (掌声) 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都以惊人的勇气和奉献精神为国效劳。他们远离自己的家园和亲人,冒着生命危险,打了 这场常常被称之为 被遗忘的战争 。所以今天,我们所有人想让你们知道:我们记得。我们记得你们的英勇。我们记得你们的牺牲。你们为国奉献的精神将在一个自由繁荣的大韩民国发扬光大。 真正的变化是缓慢的。许多人并没有活着看到他们为别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但对于曾经在这个半岛上服役的男女将士,你们只需要举目四望。无论你是 1950 年登陆的老兵,还是今天龙山( Yongsan) 部队的一员,你们所提供的安全保障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成功发展的奇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有些韩国人还记得,当年这个国家几乎全部是稻田和村庄,雨季一来洪灾遍野。不到两代人之后,公路网络和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在这个世界上最繁荣、发展最快的民主国家之一的土地上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进步改变了千百万人的生活。 你们应该知道,其中有一个人从赤贫到后来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统。我去年访问时与李 总统共进午餐 今天晚些时候我将与他会晤 他向我讲述了他在韩国的贫困中长大的经历。他说: 我希望,美国人民了解我们多么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因为如果没有美国男女将士作出牺牲,我们今天不会是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国家。 这就是这个国家的总统讲的话。 从地理上来看,韩战结束于开战的地方,因此有些人用 战死打个平手 ( Die for a Tie )来描述曾在这里战斗的勇士们的牺牲。 但是,当我们环顾这个欣欣向荣的民主国家和那些心存感激、充满希望的公民时, 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这不是平手,而是胜利。 ( Hoaa! )(掌声) 这在当时是胜利,在今天同样是胜利 。六十年之后,在战争中结成的友谊已成为带来更大安全和巨大进步的联盟 不仅是在大韩民国,而且在整个亚洲。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应当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但是,它也提醒我们三八线另一边的状况。 今天,朝鲜半岛向世界展示两个社会之间最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开放的社会,一个是封闭的社会;一个是充满活力和蓬勃发展的国家,一个是宁愿让本国人民挨饿也拒不改变的政府。这一对比如此鲜明,从太空中都能看到 首尔灯火辉煌,北方一片黑暗。 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北韩选择的道路带来的直接结果 这是一条对抗和挑衅的道路,它包括谋求核武器和在今年三月对 天安 号军舰的袭击。 在此侵略行径之后,平壤必须认清局势:在 对大韩民国的安全承诺方面美国决不动摇。我们决不动摇 ( Huaa! )(掌声) 我们两国之间的联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牢固,我们已经与全世界共同表明:北韩对核武器的追求只会导致更大的孤立和更不可靠的安全。 北韩可以走另一条路。如果他们选择履行其国际义务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他们将能够为本国人民提供机会而不是赤贫的生活 更大的安全保障和更受尊重的未来,包括朝鲜半岛这一边的公民们所享有的繁荣和机遇。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世界可以放心, 美国男女军人正守卫在自由的前沿。 ( Hoaa! )你们这样做是继承了那些多年前在这里登陆的前辈们留下的奉献和牺牲的传统。这正是我们在退伍军人纪念日颂扬和珍视的传统。 在华盛顿韩战纪念碑碑文近旁的一块牌匾上列着在战争中阵亡、受伤、失踪和被俘的美国军人的数字。碑文写道: 我国以她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不了解的国家和素不相识的人们。 一个他们从不了解的国家和素不相识的人们。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美利坚合众国每一位戎装男女的无私和慷慨。在没有比追求狭隘的私利和个人野心更诱人或更被接受的时候,在座的每一位提醒我们,美国人的最大特质莫过于尽我们所能为他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正因为如此,你们将永远是美国向世界奉献的最珍贵的财富。正因为如此,从未见过你们、与你们素不相识的人将为与美利坚合众国结成友邦和盟国而永远心存感激。 因此,感谢你们的奉献。愿主赐福你们。愿主赐福美利坚合众国。谢谢大家。(掌声) (完)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democracyhr-chinese/2010/November/20101112172639x5.649441e-02.html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60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向奥巴马提问:孟买同学比上海同学给力
yangxlcau 2010-11-10 11:00
十一月的孟买,骄阳依然似火,正在印度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国家总统奥巴马在St. Xavier's College举行的town hall meeting发表重要讲话并回答了印度大学生的提问看了这则消息,脑海中闪过的一个念头竟是想看看奥巴马演讲时的身后有没有一位红衣女郎,然后才想到比较一下中印两国学生对奥巴马的提问。 还记得上次第一个得到机会向奥巴马上海复旦大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自1985年以来,上海与芝加哥就结为了姐妹城市,两座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了各种广泛的的交流活动。那么,您将采取什么举措来加深美国与中国各城市间的这种紧密联系? 相比复旦学生充满和谐的提问,第一位向奥巴马提问的印度女学生的问题很给力: What is your take on opinion about jihad?(你怎样看待伊斯兰的圣战?)面对这样问题,奥巴马的回答开始有点语焉不详:Well, the phrase jihad has a lot of meanings within Islam and is subject to a lot of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But I will say that Islam is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religions(这个这个,圣战这个词在伊斯兰教中有不同的意思,也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我想说,伊斯兰是个伟大的宗教之一)。然后话锋一转,.说起了绕口令:I think all of us recognize that this great religion in the hands of a few extremists has been distorted to justify violence towards innocent people that is never justified(我觉得我们都认为这个伟大的宗教在少数极端分子手中被曲解,用来证明向无辜的人民使用暴力的正当性,而暴力是绝不能被证明是正当的)。 接下来一位印度男生的问题更较劲: What do you believe is a possible methodology which governments can adopt to basically incorporate the human core values, the moral values of selflessness, brotherhood, over the materialistic frame of thought which people work by today?(你认为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确保人类的核心价值、无私的道德观、兄弟情义高于如今的人们为之奔忙的物质利益框架)?还有一位学生问:You mention Mahatma Gandhi a lot usually in your speeches. So I was just wondering how exactly do you implement his principles and his values in your day-to-day life(你常在演讲中引用圣雄甘地的话,我想知道你怎样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实践甘地的原则和价值)。对于这两个问题,奥巴马具体怎样回答的我就不赘述了,但是奥巴马在回答的过程中几次称赞这是terrific question(非常棒的问题),而且说很高兴你问到了这样的问题。另一位印度学生不无讽刺地提到,奥巴马以change为口号赢得民心当选了总统,而刚刚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选民们却反过来要求奥巴马change。对此,奥巴马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地说:民主有个特别大的好处,那就是如果老百姓不高兴,他们就告诉你他们不高兴,不管总统高兴不高兴。 从价值观到美国内政,印度学生的问题最后转向了外交。一位戴眼镜的女生问了一个所有印度人都想知道的问题不是关于中国,而是巴基斯坦Why is Pakistan so important an ally to America, so far as America has never called it a terrorist state(为什么巴基斯坦是美国如此重要的一个盟友,美国从来没有把它列入恐怖主义国家之列)? 奥巴马对这个问题也是有备而来,他试图说服印度人:The country that has the biggest stake in Pakistan's success is India. I think that if Pakistan is unstable, that's bad for India. If Pakistan is stable and prosperous, that's good(能够从巴基斯坦的成功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国家就是印度,如果巴基斯坦不稳定,对印度来说是个坏事;如果巴基斯坦稳定繁荣,对印度是好事)。 最后一个问题是有关阿富汗的,一位印度男生指出有报道说美国正在与塔利班接触以便在美军撤出后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然后质问奥巴马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承认自己了无能。这个问题也够奥巴马招架一阵子的,在重复了美方在这个问题上的一贯的和明确的立场后,奥巴马说:But I think a stable Afghanistan is achievable. Will it look exactly as I might design a democracy? Probably not. It will take on an Afghan character. (我觉得一个稳定的阿富汗是可能实现的。但它会不会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民主政体,也许不会,这将是一个有阿富汗特色的政体)。 最后,回到我开始的那个念头:奥巴马身后有没有红衣女郎?找来看现场照片看,果然端坐一位红衣女郎只不过这位美丽的孟买女郎没有像奥巴马在上海时那位上海女郎那样被炒红,原因很简单,因为印度学生的问题本身已经很抢眼,引起媒体和网民热议,自然没人有闲工夫拿一位女郎外套的颜色做文章。 转载链接: http://zhaihua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26556152201010902068/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送印度大礼包,称已经是“崛起大国”
黄安年 2010-11-9 20:01
奥巴马送印度大礼包 , 称已经是崛起大国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9 日发布 奥巴马总统三天印度之行给印度戴了一大堆高帽子 : 什么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不是正在崛起而且已经是崛起大国、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印两国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家、解除对印度输出高新技术的某些禁令,等等。这一堆高帽子使印度兴奋不已,奥巴马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推销员 , 要求印度购买 100 亿美元的美国货,为美国解决 5 万个就业问题,但美国并没有满足印度的某些经济诉求。 奥巴马是美国总统,是世界上唯一已经有一个世纪以上历史的崛起后大国 , 崛起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崛起意味着什么,他应该是清楚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 德国和日本都是已经崛起的大国,后来这两个崛起大国和美国、英国、法国交战已为大家所熟知。可见 , 问题不在谋求大国崛起而在谋求大国和平发展。 准确地说 ,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 都是正在崛起中即快速振兴中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客观地说 , 印度在经济总量上要赶上中国也还有段距离,而中国已经宣布要到本世纪中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 , 即到那时我国才已经崛起,从而开始了崛起后的时代 , 即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时代 , 到那时 , 中国已经不能再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 , 而且已经进入丰裕社会即发达国家阶段的崛起后的新时期。但即使到那时 , 我国依然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即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崛起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如果按照同一标准 , 尽管奥巴马说印度现在是已经崛起的大国,但是恐怕除了印度的心理满足和美国的送人情外 , 恐怕国际社会并不容易认同,事实上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因为印度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扩张主义梦想,这一点 60 多年前印巴分治的巴基斯坦和南亚地区诸国心里最清楚,战后三次印巴战争说明这一点,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奥巴马访问印度 , 并强烈反对印度成为安理会常务理事国不是没有理由的。最重要的是印度的军事扩张和对周边国家咄咄逼人的姿态,使人们有理由怀疑印度是否会继续走当年已经崛起大国的扩张主义老路,既然奥巴马认定印度是已经崛起的大国,自然对于历史上崛起大国走上地区扩张甚至全球扩张道路的历史会记忆犹新的 , 人们自然不希望美国、印(度)两国拉近距离以损害周边国家利益为代价。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23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务院低调报道民主党选举惨败 奥巴马几提中国经济启示
黄安年 2010-11-7 08:41
国务院低调报道民主党选举惨败 奥巴马几提中国经济启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7 日发布 这次美国中期选举的结果很有意思 , 国务院低调报道 , 称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几乎每届总统所属的政党都在中期选举中失利,奥巴马也不例外。奥巴马远非在中期选举中失利的第一位总统,他的大多数前任都曾面临这种局面。只有四次例外: 1902 年西奥多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 1934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 、 1998 年比尔克林顿 (Bill Clinton) 、 2002 年的乔治布什 (George W. Bush) 。 然而这种自我安慰和讨好奥巴马的说法并不能掩饰这次中期选举惨败的事实。奥巴马以步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比尔克林顿自诩, 1934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对应对克服 1929-1933 年大危机的局面而得以保持高票 , 但同样面对大危机 (2008 年以来 ) 的奥巴马却遭遇惨败,固然和危机尚未完全迈出底谷有关,却也和奥巴马对经济治理和反危机收效甚微有关。对此奥巴马坦言负有直接责任。 想必国务院的掩饰态度 , 奥巴马要坦率得多。他不仅坦陈国内经济没有获得人民满意和原谅,而且还少有的用中国的成功经验作对比 , 激励美国不要落后于中国。 * 美国总统奥巴马 5 日就美国最新就业增长数据发表讲话时承认,目前美国失业率仍然太高。他还以中国的发展为例,强调美国不能再陷入两年的内斗而停滞不前。 我们无法承受未来的两年再次陷入政治僵局,其他国家,像中国正在发展,因此我们也不能停滞不前。 * 在 11 月 3 日召开中选后的首场记者会上,奥巴马以中国为例表明自己投资科研与基础设施的正确性。中国有比我们更好的铁路系统,奥巴马说:我们还刚刚获悉,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而这曾经是我们的。他们正在做投资,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投资将获得长期回报。 以上对中国的正面肯定包括: 第一 中国不像美国那样有那么明显的政治内斗 , 而导致经济停滞不前。或者说 , 中国不像美国的讲党派政治 , 而一直强调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第二,在应对危机时刻中国强调基础设施建设获得成果,不仅有了经济发展的后劲,而且解决了部门失业问题。 第三,中国有比美国更好的铁路发展系统。而这是美国过去的强项 第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经拥有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前者说的是发展路线,中间说的是发展基础和中长期工程,后者说的是发展高新技术。 也许奥巴马以为 , 如果他有着中国这样的政治环境 ( 直两当纠缠不休 ), 那么奥巴马的连任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不管怎么说 , 他汲取教训并用中国的进步来激励美国 , 表明要把力量集中在经济方面无疑是正确的。 美中两国国情不同 , 奥巴马的讲话,还是拿中国发展来为他本人的政策辩护 , 但是中国的发展需要美国 , 美国的发展需要中国 , 合则两利是正确的选择。 ***************** 奥巴马说中期选举结果表明选民对经济依然感到担忧 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几乎每届总统所属的政党都在中期选举中失利,奥巴马也不例外。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IIP )《美国参考》 Stephen Kaufman 从华盛顿报道,在 2010 年 11 月 2 日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失去对众议院的掌控和部分参议院席位,并在一些州长角逐中失利,对此,奥巴马总统说,美国选民传达的信息是他们对美国的经济状况感到失望,并坦承在一些国内问题上取得的进展未能达到他的期望。 奥巴马 11 月 3 日在白宫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两年里,我们取得了进展。但显然,太多的美国人并没有感受到这些进展,昨天,他们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作为总统,我有责任。 他说,投票结果表明选民们对美国经济复苏、就业增长以及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的进度感到沮丧,在政府支出改革、推动美国走向能源独立以及与国会中的共和党人合作等问题上,没有取得他所希望的进展。 总统说:在我反思选举的结果时,它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我必须做得更好,就像华盛顿的其他人那样。 奥巴马表示,他愿意与在众议院中成为多数派的共和党人妥协,他希望在改善美国经济和促进就业增长上的共同利益将使两党负责任地行事。 专家认为,当两大政党分别掌控白宫和国会时,美国政府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即使冲突在所难免。据一个专门研究选举的网站编辑的资料,奥巴马远非在中期选举中失利的第一位总统,他的大多数前任都曾面临这种局面。 1862 年,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所属的共和党失去了三个众议院席位,此后,几乎历届总统的政党都损失众议员席位,只有四次例外: 1902 年西奥多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 1934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 、 1998 年比尔克林顿 (Bill Clinton) 、 2002 年的乔治布什 (George W. Bush) 。 但是,克林顿和布什也分别在 1994 年和 2006 年中期选举中遭遇类似挫折。克林顿总统对 1994 年民主党失利的最初反应是表示接受,但同时声称在自己的领导下取得了成就。 克林顿在 1994 年 11 月 8 日投票后的那天说:在民主党人同时掌控白宫和国会的情况下,人们要求我们承担所有责任。我不认为美国人民在说:你不该减少赤字;不该精简政府机构;不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 ; 不该扩大贸易。由于克林顿和国会共和党领导人在政策上的分歧,联邦拨款法案搁浅,致使联邦政府在 1995 年 11 月至 1996 年 1 月期间关闭了约三个星期。 但克林顿也主动与国会中的共和党人合作,最显著的成果是通过了改革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 1996 年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协调法案》(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Opportunity Reconciliation Act of 1996) 。 当布什总统所属的共和党在 2006 年失去对国会的控制时,他放弃了颇有争议的社会保险改革计划。 布什在共和党于 2006 年 11 月 7 日中期选举失利后说:就每一场竞选看来,得票都很接近,但累积起来的效果就不太接近了。这是一次大败。但无论如何,人民希望我们戮力同心。这就是他们的期望。而且 ...... 伴随着胜利的是责任。 奥巴马意识到其前任亦曾在中期选举中受挫,他说,我认为每位总统都可能经历这样的事情,它帮助总统重新了解选民的想法。 他说:我并不是建议每一位未来的总统都像我在昨天晚上那样经历巨大的挫折。但我确实认为 ... 这是一个成长和演进的过程。他估计在剩余任期内他的民意支持率还会有多次涨跌。 美国国务部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usg-chinese/2010/November/20101104140749x2.913612e-02.html ******************************* 奥巴马:中国正在发展 美国不能停滞不前 2010 年 11 月 06 日 08:34:05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华盛顿 11 月 5 日电 ( 记者 吴庆才 ) 美国总统奥巴马 5 日就美国最新就业增长数据发表讲话时承认,目前美国失业率仍然太高。他还以中国的发展为例,强调美国不能再陷入两年的内斗而停滞不前。   美国劳工部当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十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 15 万 1 千人,这也是自 5 月以来的首次净增长。不过, 10 月份的失业率仍维持在 9.6% 的高位。目前美国失业人数约为 1480 万人。   当天,奥巴马在开始亚洲之行前就这一数据发表讲话时说,最新的就业数据令人鼓舞,但这还不够,失业率仍然高得让人无法接受。他还表示,对任何有助经济和就业更快增长的建议和意见他都持开放态度。   奥巴马再次呼吁两党抛弃政治歧见,他说:在这个新世纪,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竞争不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竞争,而是与世界各国关于领导全球经济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我们的成败取决于我们能否作为一个国家同心协力。我们的未来取决于能否抛弃政治歧见来解决问题,取决于是否担心下一代而不是下一场选举。   他还以中国为例,强调美国不能止步不前。奥巴马说:我们无法承受未来的两年再次陷入政治僵局,其他国家,像中国正在发展,因此我们也不能停滞不前。   自从民主党在 11 月 2 日的中期选举中惨败以来,奥巴马在为数不多的几次讲话中多次以中国为例。在 11 月 3 日召开中选后的首场记者会上,奥巴马以中国为例表明自己投资科研与基础设施的正确性。中国有比我们更好的铁路系统,奥巴马说:我们还刚刚获悉,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而这曾经是我们的。他们正在做投资,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投资将获得长期回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1/06/c_12744237.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29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 胡锦涛超奥巴马居榜首
xupeiyang 2010-11-5 15:57
2010年11月04日 16:39 中国经济网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140 条 play('f6151570-1cfe-42d5-a1f2-9d43a37cf7f0');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4日讯(王红娟)《福布斯》杂志英文版今天推出了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上榜的名人包括电影电视演员、导演、制作人、歌手、模特、作家、运动员及社会名流,榜单根据各人的年度总收入、网络排名、媒体排名、电视/电台排名及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排名。该榜单于1999年首次发布,之后每年评选一次。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超过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成为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而去年高居榜首的奥巴马今年则屈居第二。排在第三位的是沙特阿拉伯国王兼首相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Abdullah Bin Abdul-Aziz Al-Saud)。排在第四位的俄罗斯政府总理普京(Vladimir Putin)。 进入榜单前10名的还有: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第六名),英国首相大卫-卡梅隆(David Cameron,第七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第八名),印度国大党的主席索尼娅-甘地(Sonia Gandhi,第九名)和微软公司前总裁目前担任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主席的盖茨(Bill Gates,第10名)。 此外,投资巨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主席沃伦-巴菲特、美国甲骨文公司总裁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沃尔玛继承人克里斯蒂-沃尔顿(Christy Walton)等也都上了这份排行榜。 相关新闻: 福布斯影响力排行 领导人上榜看国家人口GDP 延伸阅读: 福布斯全球女性权势榜 米歇尔奥巴马居榜首 福布斯全美富豪榜400人名单 比尔盖茨稳居榜首 全球十大最年轻亿万富翁 中国两富二代上榜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且看奥巴马跛鸭政府将如何“改变”
黄安年 2010-11-4 09:21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且看奥巴马跛鸭政府将如何改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4 日发布 和大多数民调的预测相吻合,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遭受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最大惨败。 2010 年 11 月 2 日的美国中期选举 , 使奥巴马总统光环不再 , 共和党掌握了对国会众议院的控制权 , 民主党在国会参议院仅仅保持微弱优势,难以操纵重要议案在国会通过,在 50 州长中共和党州长拥有大多数席位,奥巴马的大本营伊利诺伊州也陷于共和党人手中,大丢脸面。奥巴马政府事实上形成了跛鸭政府,将难以顺利推行他的雄心勃勃的改变计划。 人道是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二年前 , 靠民众狂热追捧奥巴马的改变口号,把奥巴马推进了白宫,但是 22 个月来 , 虽然极大地利好改变了奥巴马及其家庭和他的团队,却没有让美国的广大民众从经济危机的困境中发生重要利好改变 , 民众失去了耐心,对民主党和奥巴马表示严重不满,投了反对票,可见,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奥巴马不能汲取这次选举的惨败教训,真正实践以民为本,兑现全民总统的口号,在民主党总统的战车上越走越远 , 那么 2010 年大选很可能被美国人民所抛弃而撵出白宫,从这个意义上说 , 中期大选的结果开始了奥巴马连任之路的保卫战,也将使奥巴马大刀阔斧的改革梦困难重重,不得不更多地寻求妥协和倾听,而改变一党专政、一意孤行的作风。 根据报道 , 美国总统奥巴马 3 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说,他期待与成为国会众议院多数党的共和党合作,并说自己对选民因经济复苏乏力产生的不满情绪负直接责任。他说,自己同共和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的领袖进行了交流,期待与他们开展合作。他期待听一听共和党方面关于恢复经济的建议。(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 meiguozhongqixuanju/content2/detail_2010_11/04/2993916_0.shtml ) 这次中期选举虽然两党拿中国当替罪羊说事 , 但是毕竟不是一次对华政策的全民投票,从总体上说 , 尽管会有着某些微调,但不会对美国政府的既定对华政策发生重大转折性影响。奥巴马中期选举的失利虽然为他的连任之路带来困难重重,但是还有两年为他挽回颓势的机会 , 届时如果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全民总统形象得分 , 对外政策有亮点 , 而共和党又没有把握机遇,并不能排除奥巴马再次入主白宫。 客观地说,奥巴马不能对 2008 年严重经济危机的恶果完全负责 , 但是他的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的对应政策欲速而不达,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奢谈理想而疏于现实 , 以民主党为本而非以全民为本 , 这种国内经济政策的失误恐怕是他应当认真汲取教训的。奥巴马毕竟没有从政经验尤其没有应对这样严峻的大危机的能力,但是白宫不是实习场所,美国人民说 : 不,我们花不起那么大代价来培养一位美国总统。奥巴马要赢得连任,恐怕需要多学习、多倾听、多妥协、多谨慎从事。其实国内政策如此 , 对外政策 , 对华政策也该这样才是。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披萨中的经济——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38)
newniu 2010-10-27 23:41
我有一位非常理智的女朋友,在一所名牌理科大学上学。前一些时间,我与她一起去吃披萨,不小心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我们先点了一个9寸的批萨,过了一会,服务员没有了,希望用两个6寸的来抵换。我觉得还好了,6加6等于12,12总比9大。还没等我说同意,女朋友大喊抗议,要求服务员拿一个7寸和一个 6寸的来换。拿起随身的笔在纸上计算起来。一个9寸的披萨的面积等于63.62平方寸;一个6寸的披萨的面积等于28.274平方寸。两个6寸的远不及一个9寸的大,吃亏了。 我从感觉上认为两个6寸的显然要大过一个九寸的,然而结果表明我的感觉完全错误。在经济活动中,人的感觉会出错,当凭借感觉做决定时,错误也避免不了。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专门研究感觉与决策的问题,提出前景理论,其根据即是人们的感觉会出错,经济中的理性是有限的。 卡尼曼在做诺贝尔演讲时,曾经提到过一位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奚恺元教授。奚教授用心理学来研究经济学、市场学、决策学等学科的问题,是这个领域的重要学者。奚教授在他的著作里采用大量的实例阐释了前景理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以及心理学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奚教授曾经做过餐具实验。北京某家具店正在清仓大甩卖,其中一套餐具有 8 个菜碟、 8 个汤碗和 8 个点心碟,共 24 件,每件都是完好无损的;另外一套餐具有 40 件,其中24 件和刚刚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无损,另外这套餐具中还有 8 个杯子和 8 个茶托,其中 2 个杯子和 7 个茶托都已经破损了。在消费者心中,这两套餐具应该值多少钱?结果表明,消费者愿意为第一套餐具付 33元,却只愿意为第二套餐具支付 24元。虽然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个好杯子和1个好茶托,人们愿意支付的钱反而少了。到底 24 件和 31 件算是多,还是少,如果不互相比较是很难引起注意的,但是整套餐具到底完好无缺还是已经破损,却是很容易判断的。在这里,人们还是依据比较容易判断的线索做出判断的,尽管在这个例子里并不划算。在没有比较之前,我们并没有任何信息可供借鉴。 面对着客观世界,人们往往是非理性的。面对着风险,我们同样处于非理性状态。比如我们先看看下面的问题: 下面两个选择,您老更喜欢哪个呀? 选择A:33% 机会赢2500块,66%机会赢2400块,1%机会啥也不赢。 选择B:给你2400块。 研究表明,18%的人选A,82%的人选B,风险回避在这里起了主要作用。 问题改一改:下面两个选择,您老更喜欢哪个呀? 选择A:80% 机会损失4000块,20%机会不损失。 选择B:肯定损失你3000块。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选A。当涉及到损失时,大家反而变得追逐风险了。 上面的例子说明了一个现象:人们做决策时不仅考虑最终结果,还考虑现状,并以现状(不赢不输)为参照点来决定赢或者输,更简单说,人们喜欢保持现状。由于此类现象广泛存在,在竞争中,有一些企业拼血本降价,就是为了先占市场后收钱。先拉住客户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喜欢保持现状,只要客户先用了你家的东西,以后买东西还是会选你家的。 古典经济学家假设人完全理性,显然人不是如此理性,有一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比如说男女朋友马上要谈婚论嫁了,可是却发现结婚根本不合适,性格不合。朋友可能会劝他们不要伤心,好聚好散。外人的思维就是典型的理性特征,也是经济学家所认可的观点。不过,理性遇到感性,立刻出现火花我在她身上花了好多钱呀,青春都花在他身上了,我们有四年的感情呀!从感性来看,人们还会考虑自己过去付出过的东西因为付出了很多,所以要坚持。从理性角度来说,人们在考虑问题时当然是按照未来最优考虑,因为对我有利,所以要坚持。 我们再把这个事情放到股票市场上。有句古语叫做痛苦才能带来智慧。上证指数已经跌去了70%,不知多少人的血汗钱灰飞烟灭,当然也总结出了许多至理名言。其中一条名言是:买股票的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股票涨还是跌。这句话涉及到沉没成本,它指没有可能收回的先期投入。类似于木已成舟,生米已成熟饭。我们现在已经投入了,后面就是产出。在产出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决策?投入的已经失去了,我们似乎应该忘记历史,着眼于未来。不过,只有计算机能理性到这个程度,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每个人都有一种回本心态,幻想着自己能解套。从巴林银行的里森到中国航油的陈久霖,同样的开端,同样的轨迹,同样的结局。当价格狂跌时惜售,心里指望哪天能涨回来,甚至还追加投入,结果被牢牢套住,还安慰自己,账面损失不大。这回本作用就如一把不见血的刀,干掉了多少英雄好汉!股票证卷以及各种金融产品的交易员,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采用止损策略,反而执意要弥补无可弥补的损失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陈久霖和里森。 此外,企业投资大项目通常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性,而常常被沉没作用给抓住。有好多研究关于企业投资决策失误的,都是项目开始后发现不对头,但是只能追加投资硬着头皮走到黑了。比如说协和号飞机,开始研究后就发现商业化成本太高,但是没办法,最后飞机还是上天了。不过,也有很多人利用这个特点。比如在项目评估时,故意把投资额写得很低,当真正开工后,发现资金不够了,再想法去要资金,要政策等等。由于已经投入很多,大家没有选择,只有追加投入。 单个人会存在着非理性行为,那么当有更多的时候,是不是会更理性一些?俗话说人多力量大,许多人在一起会更容易识别出真相,从感觉上来看,人多更易于理性。要不然也不会存在着民主决策,选举制。从历史来看,这只是一美好的假设。大多数情况下,群体的智慧要低于个体。古斯塔夫.勒庞在19世纪就写了一本书《乌合之众》。在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中,一群靴匠、锁匠、理发师、泥瓦匠、店员、邮差攻占了巴士底狱,像小朋友过家家一样处死了3000多名犯人。法国政坛的更迭变幻使他认识到群体的行为往往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一个人不会随便去杀人、放火,制造动乱,然而一群人却什么事都会做得出来。他们会破坏公物,甚至无理由地杀人。因此说,群体性心理往往与个人心理有很大区别。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的各种大事都离不开群体性行为,例如二战中希特勒能够使全德国人对他如痴如狂,崇拜有加。很长时间以来,现代社会受到许多邪教的影响,各种乱子也是层出不穷。无论我们是否了解群体性,至少应该把个体与群体行为分开来看。 人的经济活动完全处于社会之中,不得不把经济与群体性现象联想起来。现在,各企业要在人群中建立品牌,建立良好的口碑。最常使用广告手段,那么我们很想知道群体对广告的反应,以及品牌口碑相传的过程,以及消费文化,比如奢侈品,时尚品等。 谈到群体现象,也不能不谈到股票市场。在经典经济学中,股票价格有一套标准的估值理论来定价。然而在现实中,实际价格却偏差很大,这就涉及到群体现象。最近的研究表明,股票价格对信号的反应表现为短期反应不足,长期反应过度。在一二天之内,价格对信号似乎没有太多的感觉,然而在几个月、甚至一年来看,价格对信号又表现出过度反应。可以认为价格对信号的反应有一个延迟过程。这种现象完全可以从群体心理来看待。 最后,谈谈企业等组织现象。企业是一类群体,同样存在着群体现象,如企业文化、氛围等。企业等组织的变革也是一类很重要的现象。我们知道许多企业很不喜欢改变自己,坐等着机会失去,那么改革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将会怎么样?当我们考虑以上问题时,群体现象必须被着重考虑。 附: 鳄鱼原则  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员有一个有用且简单的交易法则鳄鱼原则。该法则源于鳄鱼的吞噬方式:猎物越试图挣扎,鳄鱼的收获越多。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臂试图挣脱脚,则它的嘴巴便会同时咬你的脚与手臂。你越挣扎,便陷得越深。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务必记住:你惟一的生存机会便是牺牲一只脚。若以期货市场的语言表达,这项原则就是:当你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时,立即了结出场!不可再找借口、理由或有所期待,赶紧离场!   止损的必要性   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市场最根本的特征,这是市场存在的基础,也是交易中风险产生的原因,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特征。交易中永远没有确定性,所有的分析预测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根据这种可能性而进行的交易自然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行为必须得有措施来控制其风险的扩大,止损就这样产生了。   止损是人类在交易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并非刻意制作,是投资者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反应,市场的不确定性造就了止损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成功的投资者可能有各自不同的交易方式,但止损却是保障他们获取成功的共同特征。世界投资大师索罗斯说过,投资本身没有风险,失控的投资才有风险。学会止损,千万别和亏损谈恋爱。止损远比盈利重要,因为任何时候保本都是第一位的,盈利是第二位的,建立合理的止损原则相当有效,谨慎的止损原则的核心在于不让亏损持续扩大。   为什么止损如此之难   明白止损的意义固然重要,然而,这并非最终的结果。事实上,投资者设置了止损而没有执行的例子比比皆是,市场上,被扫地出门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止损为何如此艰难?原因有三:其一,侥幸的心理作祟。某些投资者尽管也知道趋势上已经破位,但由于过于犹豫,总是想再看一看、等一等,导致自己错过止损的大好时机;其二,价格频繁的波动会让投资者犹豫不决,经常性错误的止损会给投资者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从而动摇投资者下次止损的决心;其三,执行止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是一个血淋淋的过程,是对人性弱点的挑战和考验。   事实上,每次交易我们都无法确定是正确状态还是错误状态,即便盈利了,我们也难以决定是立即出场还是持有观望,更何况是处于被套状态下。人性追求贪婪的本能会使每一位投资者不愿意少赢几个点,更不愿意多亏几个点。   程序化止损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当价格到达止损位时,有的投资者错失方寸,患得患失,止损位置一改再改;有的投资者临时变卦,逆势加仓,企图孤注一掷,以挽回损失;有的投资者在亏损扩大之后,干脆采取鸵鸟政策,听之任之。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笔者以为可以采取程序化的止损策略。   国际上大的期货交易所通常都会提供止损指令。交易者可以预先设定一个价位,当市场价格达到这个价位时,止损指令立即自动生效。而国内期货交易所目前还没有止损指令,但可以借助先进的期货交易工具,这是目前帮助投资者严格执行止损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目前,国内有的交易系统可以提供市价止损和限价止损两种止损指令。市价止损是指市场价格一触及到预设的止损价位,立刻以市价发送止损委托;限价止损则是在市场价格一触及到预设的止损价位时以限价发送委托。市价止损指令能确保止损成功,而限价止损指令则可以避免在价格不连续时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两者各有利弊。通常,在成交活跃的品种上使用市价止损指令,而在成交不活跃的品种上使用限价止损指令。   这种交易系统有助于投资者养成良好的止损习惯,从而规避市场中的风险,使之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使之化被动为主动,在期货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正确理解止损   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价格的波动性决定了止损常常会是错误的。事实上,在每次交易中,我们也搞不清该不该止损,如果止损对了也许会窃喜,止损错了,则不仅会有资金减少的痛苦,更会有一种被愚弄的痛苦,心灵上的打击才是投资者最难以承受的痛苦。   因此,理解止损本质上就是如何正确理解错误的止损。错误的止损我们也应坦然接受,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交易中你的止损都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你的每次交易都是正确的,而你的交易如果都是正确的,那又为什么要止损呢?所以,止损是一种成本,是寻找获利机会的成本,是交易获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只有大小之分,难有对错之分,你要获利,就必须付出代价,包括错误止损所造成的代价。   坦然面对错误的止损,不要回避,更不必恐惧,只有这样,才能正常地交易下去,并且最终获利,这就是笔者对止损的理解,包括对错误止损的理解。   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有的止损必须在进场之前设定。做期货投资,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是在开仓的时候就设置好止损,而在亏损出现时再考虑使用什么标准常为时已晚。   其二,止损要与趋势相结合。趋势有三种:上涨、下跌和盘整。在盘整阶段,价格在某一范围内止损的错误性的概率要大,因此,止损的执行要和趋势相结合。在实践中,笔者以为盘整可视作看不懂的趋势,投资者可以休养生息。   其三,选择交易工具来把握止损点位。这要因人而异,可以是均线、趋势线、形态及其他工具,但必须是适合自己的,不要因为别人用得好你就盲目拿来用。交易工具的确定非常重要,而运用交易工具的能力则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交易结果。   总之,期货交易注重健全的交易策略,其中资金管理可视为其核心,而止损可视为资金管理的灵魂。惟有作好资金管理、严格止损,才能细水长流,成为期货市场的常胜将军。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朵小乌云——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40)
newniu 2010-10-27 23:35
世纪之交的1900年,古老的牛顿力学城堡历经岁月磨砺风雨吹打而始终屹立不倒,反而更加凸现出它的伟大和坚固来。从天上的行星到地上的石块,万物都必恭必敬地遵循着它制定的规则。人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物理学就可实现大一统。经典物理学辉煌的大厦已近完成。当年的4月27日,伦敦的天气还是有一些阴冷。马路边的咖啡店里,人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当时正在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对科学界来说,也有一件大事,欧洲有名的科学家都赶来这里,聆听那位德高望重,然而却以顽固出名的老头子开尔文男爵(Lord Kelvin)的发言。当时已经76岁,白发苍苍的他用那特有的爱尔兰口音开始了发言,他的第一段话是这么说的: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的只是一些细致的修饰工作。不过,物理的晴空上还存在着两小片令人困惑的乌云。 年迈的开尔文站在讲台上,台下的听众对于他的发言给予热烈的鼓掌。然而当时,他们中间却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两朵小乌云对于物理学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绝对无法想象,正是这两朵不起眼的乌云马上就要给这个世界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并引发可怕的大火和洪水,彻底摧毁现在的繁华美丽。他们也无法知道,这两朵乌云很快就要把他们从豪华舒适的理论宫殿中驱赶出来,放逐到布满了荆棘和陷阱的原野里去过上几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更无法预见,正是这两朵乌云,终究会给物理学带来伟大的新生,在烈火和暴雨中实现涅磐,并重新建造起两幢更加壮观美丽的城堡来。 第一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 第二朵乌云,最终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 这个乌云的比喻后来变得如此出名,以致于在几乎每一本关于物理史的书籍中都被反复地引用,成了一种模式化的陈述。联系到当时人们对物理学大一统的乐观情绪,许多时候这个表述又变成了在物理学阳光灿烂的天空中漂浮着两朵小乌云。 现在,在整个社会领域,由于科技的发展,贫穷正被慢慢消灭,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两朵小乌云人口和污染。每当谈到大国兴衰、经济发展,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民主、市场、法治等等。这些东西是经济领域的经典内容,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决定着社会的走向。然而谁又能够决定着法治,市场和民主?这就是人口。谁也不能否认人多力量大,人口的变迁正在重塑世界。从世界近几百年来的情况看,在社会发展不存在物质文明差异的情况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之间的差异哪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哪个国家的战略能力就强,哪个国家也就更有竞争力,就更有可能后来居上,改变竞争优劣地位。没有一定的数量为前提,一个国家不可能成为所谓大国。加拿大土地面积世界第二,但却没有什么人认为它也是一个大国,原因很简单,这么大的国家,不过3千万人口,不足以支撑大国框架。 然而,现代文明正收紧我们套在自己脖子上绳索,文明正在改变着人口的分布。这事还要先从古罗马说起。古罗马帝国的辉煌自然不必说,他们曾经把地中海变成了内陆湖,这样一个大帝国却被来自北方的蛮族所摧毁。历史学家在研究古罗马的衰落时并不认为蛮族能够吃掉强盛的帝国,他们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历史学家通过考古发现在4-7世纪之间,西方帝国的人口至少减半甚至3/4,同时衡量物质生活的所有指标也都下降了。出土的瓷器证明,在西元100和400-700年间,罗马北部农村居民减少了3/4。由于人口出生率从西元1世纪开始下降,罗马帝国的人口一直在减少。罗马后期人口减少,统治者可能意识到人口数量的重要性,罗马法在西元374年将杀婴改成死刑。 在经济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重要议题。当谈到我国为什么穷时,我们会说人多资源少。当世界人口增长以指数式增长时,人们担心地球是否能承担得起这么多人口。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陷入了相反的困境,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到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占意大利总人口的39%,占日本总人口的 44%。到时要由年轻的工人来为老年人医疗保健和社会安全买单,要么提高税收,要么降低老年人福利标准,否则政府预算将难以支撑。像欧洲、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老龄化加剧,政府不得不出资奖励生育。 2008年的新春即将过去,有意思的是,不少国家在总结往年时,所谈都与人口有关。韩国人的脸上有一丝忧郁,人口总和出生率2006年已跌至1.08的新低。日本前年出生的婴儿较2005年增加2.3万人,这让出生率一直居低不升的日本一度露出笑容。俄罗斯近些年来人口连年下降,普京于去年决定起动同胞计划,不惜一切代价,力争5年内将100万海外同胞接回俄罗斯,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措施。法国近年推行的亲家庭政策也有了效果,继2006年生育率创下25年来新高后,去年又将这一记录有效保持,这一消息让法国人张开了笑脸。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的老龄化在未来将更加严重。在不久的将来,许多家庭就会出现两个人要养活四个人的情况。以60岁为老龄标准,2014年将达2.03亿,2026年将达3.04亿,2039年将达4亿人,最高时可达到4.4亿左右。 从整个国家来看,出生率各有不同,从各民族来看,出生率又有所不同。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最新数字显示,到2042年,少数族裔将占美国全部人口的55%。这其中增长最多的将是拉丁美洲族裔的人口和亚裔人口。这两个少数族裔的人口比例将增加一倍,分别占美国人口的30%和9%。很显然,以全民选举上台的总统们可能会面临着新的问题。同样,有个英国人口学家预言说2100年白人在英国是少数民族。社会的白人主导就会随着青壮年劳动力中人口比例的剧变而完全终结。在美国保守派学者Mark.Steyn的新著《孤单的美国(America Alone)》一书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推论:西方文明即将毁灭!由于西方人口出生率降低,西方国家从原来的殖民国引进大量的移民,以补充劳动人口。在法国,城市人口中有百分三十至四十为移民后代,荷兰鹿特丹为百分之四十。而且,欧洲移民的生育率也远远高出于本地人(约为35)。欧洲将来的人口比例已经不言自明了,将来的欧洲将会被从内部瓦解。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已经不太能见到中小学年龄段的白人,当地学校里亚非拉移民的后代占了大多数,而在魁北克省的首府魁北克市,中学生中更有一半人有穆斯林文化背景,只不过他们互相之间的族裔背景也有差异,来自东南亚和北非的各占了半壁江山。目前为止在魁北克白人仍然是劳动力的主力,但是他们中属于40岁以上区间的已是大多数,可以预见到十年二十年后魁北克社会的白人主导就会随着青壮年劳动力中人口比例的剧变而完全终结。 托洛茨基讽刺说:历史若要摧毁谁,首先会使他麻木。忽略天边的小乌云是一种有意无意的自我麻木。只有出生并长大的人才有选票,才能决定未来的总统,而不是那些没有出生的人口。当政者的主要任务是让存在着的人支持他。人口问题属于长期问题,短短几年的领导者并不愿意在这方面做更多,远远不如把钱用于发放退休金,以吸引选民。在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自古相信多子多福。 以上讨论了人口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那么在经济中人口年龄变化对产品的需求也发生着改变。在二战以后,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进入出生率高峰期,很多企业抓住这个机会生产和销售婴儿用品。在不同年龄段,人的需求往往有所区别。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与之相关的产业也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以上讨论的是人口问题,那么还有能源问题。在今年,石油达到了150美元一桶,喜欢制造喝油大车的美国三大制造厂挺不住了,不得不向政府求助,希望得到补贴。与之对应的日本车,在经济危机中受伤要小得多。由于省油,车子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日本车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就表现出强大力量,在美国占稳了脚跟。现在,石油价格已经下落,全球探明的石油还可以用很长时间。然而,石油的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容易采的石油会很快采光。随着油价上涨,有一些原本不值得投资的油井,又开始投入。人们在使用能源过程中,从来都是先使用最容易获得的,因此成本最低。一些不易开采的能源也开始被人使用,相应的成本开始上升。由于价格上升,原本与低价石油无法竞争的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水能等开始得到发展。当然,石油价格上涨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许多企业抓住了这一机会。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也提出了新能源国家战略,希望能美国能在这个领域在世界上领先。 工业革命使用了地球积存几亿年的化石能源,各类矿产、石油煤炭等能源在地球上的贮量是固定的,用一点少一点,再生的周期长达几亿年。只看到这些,我们也许会以为再过几十年,地球会变得昏暗。当然,我们没有如此悲观,虽然有一些事物不可持续,但只要在结束之前,我们能找到代替品,也是一种可持续的方案。当煤炭、石油用完了,人类也许找到了新能源如核能、生物能源等。 除了能源,还有各种矿产资源都遵守着类似的定律。企业必须及时抓住机会研究一些替代品。在人类采光地球之前,人类也许已经到其它星球上殖民或者找到某类替代品。单论某个具体矿产,也许不具备持续性,可是如果能够像接力比赛一样,能够连接起来,也算是一种持续性,当然也更现实一点。当没有汽油可用时,人类已经用酒精或者电力汽车来代替它。当钢铁价格上涨时,有些地方我们会用塑料,木材代替。当铜缺乏时,人们使用光纤代替铜作为传输,使用铝作为输电线。 随着信息化发展,全球经济一片光明。然而在晴朗的天空之下,还存在着另一小片乌云环境问题。经济与环境发生冲突,如何解决?一方面留给了我们问题,另外也留下了机遇。那些能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面临着更加光明的前途。 针对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议题。有一位环保主义者在讲述经济发展时,20分钟竟然提了50次可持续发展。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然而也遇到环境污染、滥砍滥伐、生态灾难、能源等问题。针对一些问题,人们产生疑问我们的经济还能展多久。在我国,空气质量、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等相关的数据触目惊心。芬兰NOKIA派人来北京工作,除了补助出差费以外,还要发给污染费。在他们看来,北京属于污染城市,出差人员要有污染补偿。从表面看起来有点夸张,不过环境与经济发展模式正产生大量冲突,如何调和他们之间关系,人们十分关注。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距离聆听奥巴马总统在明尼苏达大学的演讲(附全文)
wangyk 2010-10-25 17:22
王 应 宽 2010-10-25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近距离聆听奥巴马总统在明尼苏达大学的演讲 ( 附全文 ) 按照学校网站的动态预告中午 12 : 30 入场,原定在 Northrop Mall 作露天演讲,结果天气预报说很可能有雨(其实后来没有下雨),临时将总统演讲地点改在明大的室内体育场(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Field House )。因为前一天很困晚上较早休息了, 23 日早上 5 点就醒来了,吃完早餐 6 点就到办公室加班工作,直到临近中午 11 点,明大访友 Guangfa 来电询问几时出发,眼看时间快到,就开始准备出发去明尼阿波利斯校区。因为是周末,校车改成了小型车了,且半小时才一趟。等了好一会儿才挤上一辆,到达 TCF Bank Stadium 下车时已看见长龙队列。当日学校的橄榄球队在学校主场( TCF Bank Stadium )有比赛,里面座无虚席,气氛很热烈。我们从 TCF Bank Stadium 下车后,逆着蜿蜒盘旋的长龙队走去找队尾,结果我们走直线距离都两站多,直到 Coffman 的对面才找到队尾。然后就开始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排队等候,那阵势与在上海看世博会热门场馆的感觉差不多。队尾在不断的延长,我们刚排上队十几分钟,就看到后面三人一排的长队又延长到一百多米以外。 经过漫长的等待和队伍缓慢的移动,终于在下午 2 : 30 左右到达了安检的地方。在入口处设立了类似机场安检的探测扫描设备和人工检查。我虽然也背了个小包包,但里面装的是护照、相机和望远镜,因此顺利过关。进入到体育场后已是人山人海。平时在美国很少见到这么多人,还是去年看明州博览会和听一次露天的摇滚音乐会时见到过这么多人。里面正在进行的是非常富有煽动性和感召力的演讲,好像是下任州长 Mark Dayton 本人及其团队在演讲拉票。我们进去就有人给我们发了一个标语牌,正反面都写着拟竞选州长的名字 Mark Dayton 。希望听众们在聆听演讲的过程中挥舞着手中的牌子山呼万岁! Mark Dayton 是明尼苏达州长民主党的唯一候选人,本来呼声就很高,加上奥巴马总统来助选,成功的机率很大。 11 月 2 日就是选举日,将与共和党候选人 Tom Emmer 和独立候选人 Tom Horner 一见分晓。 根据日程,下午 2 : 43 总统座驾空军一号在明尼阿波利斯机场着陆,大约下午三点半奥巴马总统抵达开始演讲,整个演讲持续半个多小时。演讲很精彩,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但老实说被挤在人群当中,总想看看老马,给他拍拍照,没有很认真听讲,因而没有听懂多少。演讲内容还是在网上找到全文看后才明白其中的奥妙。 奥巴马总统此次来明大演讲近期的目的是来支持民主党候选人 Mark Dayton 竞选州长的,长远计划是为他 2012 年寻求连任做宣传准备的。总统在演讲中指出了民主党的政策取向,呼吁支持 Mark Dayton 。 民主党代表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民众,代表那些没有背景依靠自己奋斗取得成功的人,主张重视教育、医保、就业、开发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等,主张在美国本土发展新产业,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向海外拓展。相反,共和党代表石油、金融、地产、汽车、军火商等大财团。奥巴马批评了共和党的政策取向,如狠批了共和党计划裁减教育经费 20% 的主张,还说如果按照共和党的经济发展主张和就业计划,美国政府和人民只能向中国告借。 因为相机留在北京的家里给小儿照相用,原本计划来这里买个好点的单反机( SLF )的。为给总统拍照 22 日去 Rosedale 的 Best Buy 看了半天觉得太贵下不了手(所以销售广告常鼓励我们男人对自己下手要狠一点)。但眼看次日要参加活动,没有相机不行,最后只好先买了一个卡片式的 Sony DSC-W370 相机, 1400 万像素,功能挺强,外观和性能都还不错,只能先用着,等感恩节和圣诞节促销时再考虑买佳能或尼康的单反机了。相机虽不错,但毕竟距离总统约 50 米开外,加之夹在人群之中根本看不见,只能垫起脚尖,单手高举相机以最大焦距对着总统所在方位一阵瞎拍。所拍到的相片质量实在不敢恭维,但录像的一小段效果还不错。 夹在人群中根本看不见奥巴马。后来我干脆退到场地的最后边,借着铁栏杆,用我的望远镜,算是把奥巴马总统看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Text of Barack Obamas speech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By Paul Schmelzer | 10.24.10 | 6:20 pm 资料来源: http://minnesotaindependent.com/72962/text-of-barack-obamas-speech-at-the-university-of-minnesota 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delivered Saturday, Oct. 23,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Field House, via The White House: THE PRESIDENT: Hello, Minnesota! (Applause.) Hello, Gophers! (Applause.) Oh, it is good to be back in Minnesota! (Applause.) And its an honor to be standing here next to your next governor, Mark Dayton. (Applause.) Let me just make mention of the other wonderful public servants who are here: Former Vice President Walter Mondale is in the house. (Applause.) Your terrific pair of senators Amy Klobuchar and Al Franken are here. (Applause.) An outstanding congressional delegation Keith Ellison, Betty McCollum, Jim Oberstar. (Applause.) All the great candidates who are on the DFL ticket are here today and were thrilled to see them. And obviously I am very honored to be here with Mark, because I served with Mark in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Applause.) And so I know this man. And I know that hes been fighting for the people of this state his entire career. You know what kind of leader he is. You know what kind of fighter he is. Everybody else in this race might be talking about change heres the only candidate who can actually deliver change, whos actually delivered change before. (Applause.) The only candidate whos helped grow this states economy. The only candidate whos put people back to work. The only candidate whos saved taxpayer dollars by cutting waste and abuse. So you know Mark Dayton. Hes got a track record. Hes the only candidate in this race who will stand up for the middle class, whos got a plan to balance the budget without sacrificing our childrens education. (Applause.) A candidate who has a plan to create jobs and help small business owners grow and to thrive. The point is Mark Dayton has spent his life fighting for Minnesota. And now I need all of you to fight for Mark Dayton so we can keep this state moving forward. (Applause.) It looks like youre kind of fired up. (Applause.) And I need you fired up because in just 10 days, you have the chance not just to set the direction of this state but also help 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this country not just for the next two years, but the next five years, the next 10 years, the next 20 years. And just like you did in 2008, you have the chance to defy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 because right now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is that you cant overcome the cynicism of politics; that you cant overcome all the special interest money that Mark was talking about; that you cant tackle big challenges, that the political system just cant digest it. The same way that they said in 2008 that you cant elect a skinny guy with a funny name to the presidenc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pplause) and so in 2008, you said, Yes, we can in 2010 youve got to say, Yes, we can. (Applause.) AUDIENCE: Yes, we can! Yes, we can! Yes, we can! (Applause.) THE PRESIDENT: Yes, we can. (Applause.) Look,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is is going to be a difficult election. And its because weve been through an incredibly difficult time for our nation. For most of the last decade, the middle class in America was getting pounded. Ill give you a few statistics. Between 2001 and 2009, when Republicans were in charge, the middle class saw their incomes go down by 5 percent during that period. Thats not according to me; thats according t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etween that same period, we had the slowest, most sluggish job growth of any time since World War II. So this was a lost decade for middle-class families. Costs of everything from health care to getting a college education were skyrocketing. Jobs were disappearing overseas. Too many parents had to say to their kids, you know we might not be able to afford to send you to college. Too many families had to pass up going to the doctor when they got sick because they couldnt afford it. Too many Americans having two, three jobs and still not being able to make ends meet. And then all of this culminated in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worst economic crisis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I want everybody to think back to when I was first sworn in. We had lost 4 million jobs in the six months before I took office. We lost 750,000 the month I took the oath; 600,000 the month after that; 600,000 more the month after that. We lost almost 8 million jobs, almost all of them lost before any of our economic policies could be put into place. And when I arrived in Washington, my hope was that we could put politics aside for a moment to meet this once-in-a-generation challenge. My hope was we could stop the division and the bickering and the partisanship that had dominated Washington and that we could come together to solve problems because although we are proud Democrats, we are prouder to be Americans, Minnesota. (Applause.) And I believe there are a lot of Republicans out there that felt the same way. But when we got to Washington, the Republican leaders in Congress - they had a different idea. Their basic theory was they looked around and said, boy, we really made a big mess, we really screwed up. Its going to take a long time to get those 8 million jobs back. People are going to be angry and frustrated. Its better if we refuse to cooperate, we say no to everything, we try to gum up the works in Congress, and we may be able to deflect the blame come the next election. Well just pretend like we had nothing to do it, and well point our fingers at the Democrats. AUDIENCE: Boooo THE PRESIDENT: In other words, the other side was betting on amnesia. (Laughter.) Theyre betting that youll forget who caused this mess in the first place. But, Minneapolis, it is up to you to show them that you have not forgotten. (Applause.) Its up to you to remember that this election is a choice - between the policies that got us into this mess and the policies that are leading us out of this mess. Its a choice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a choice between hope and fear; a choice between falling backwards and moving forwards. And I dont know about you, but I want to move forward. (Applause.) I dont want to go backward. And if you dont think this is a choice, if you think somehow theres a new and improved Republican Party out there, let me be clear: The chair of the Republican campaign committee was asked, well,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f you take over Congress. He said, well pursue the exact same agenda as we did before Obama took office. AUDIENCE: Boooo THE PRESIDENT: I mean, its not as if they went off into the desert, they realized, boy, we really screwed up, and they went and meditated for a while and came up with some new ideas. All theyve got is the same old stuff that they were peddling over the last decade: Cut taxes mostly for millionaires and billionaires; cut rules for special interests; and then cut middle-class families to fend for themselves. So if youre out of a job, tough luck, youre on your own. If you dont have health care, their philosophy says, tough luck, you are on your own. Youre a young person trying to afford a college education too bad, pull yourself up by your own bootstraps, youre on your own. This same agenda turned a record surplus into record deficits; allowed Wall Street to run wild and nearly destroyed our economy. And I make these points not because I want to re-argue the past. I just dont want to re-live the past. (Applause.) We cant afford it. We cant afford it. We tried it their way. Its not as if we didnt try it. We tried it for eight years, and it didnt work. And you know the true sign of madness is if you do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 a different result. Weve tried what theyre doing and it didnt work. And we wouldnt get a different result if we went back to it. So weve got to move forward, not back. (Applause.) I know that Al Franken talked to you a little bit about the analogy of a car being driven into the ditch although I guess Al embellished it a little bit. He said there were alligators down there (laughter) I didnt see the alligators. But it is true the car went into the ditch. (Laughter.) And it is true that me and Al and Amy and Mark and others, we had to climb down into the ditch. And it is hot down there and dirty. And weve been pushing that car, pushing it, pushing it, pushing it. The whole time the Republicans have been standing on the sidelines. (Laughter.) Theyve been looking down, fanning themselves, sipping on a Slurpee. (Laughter.) Kicking dirt down into the ditch. Kicking dirt in our faces. But we kept on pushing. (Applause.) Finally we got this car up on level ground. And, yes, its a little beat up. It needs to go to the body shop. Its got some dents; it needs a tune-up. But its point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now weve got the Republicans tapping us on the shoulder, saying, we want the keys back. You cant have the keys back. You dont know how to drive. (Applause.) You can ride with us if you want, but you got to sit in the backseat. (Laughter.) Were going to put middle-class America in the front seat. Were looking out for them. (Applause.) I mean, you have noticed, when you want to go forward, what do you do with your car? You put it in D. If you want to go backwards, what do you do? You put it in R. (Laughter and applause.) I dont want to go backwards. Im going forwards, with all of you. (Applause.) Minnesota, because of the steps weve taken, we no longer face the possibility of a second depression. The economy is growing again. Weve seen nine straight months of private sector job growth. But weve still got a long way to go. There are a lot of folks hurting out there, a lot of people hanging by a thread. There are still families who have members who are desperate for a job.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folks who are still worried about losing their home. Thats what keeps me up at night. Thats what keeps Mark up at night. Thats what keeps us fighting. Because weve got a different idea about what the future should hold for America. (Applause.) And its an idea rooted in our belief about how this country was built. We understand government cant solve every problem. We know government has to be lean and mean. We know that everybody who pays taxes expects efficiency. They dont want to see their tax dollars wasted. But in the words of the first Republican 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 who, by the way, could not win the nomination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these days (laughter) we also believe that a government should do for the people what they cannot do better for themselves. (Applause.) We believe in an America that rewards hard work and responsibility and individual initiative, but also an America that invests in its people and its future. An America that invests in the education of our children, in the skills of our workers. We believe in an America in which we look after one another; where I say I am my brothers keeper; I am my sisters keeper. (Applause.) Thats our vision. Thats the America that I believe in and that Mark believes in, and that you believe in. Thats the choice in this election. (Applause.) If you give the other side the keys, the other side will keep giving tax breaks to companies that ship jobs overseas. Mark and I, we want to give tax breaks to companies that are investing right here in Minnesota, right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pplause) in small businesses and American manufacturers. (Applause.) We want to invest in clean energy companies - because I dont want solar panels and wind turbines and electric cars built in Europe or built in Asia. I want them built right here in America, with American workers. (Applause.) Thats the choice in this election. If we give them the keys, heres their big economic idea. This is their big job plan is to cut taxes for the top 2 percent. It will cost $700 billion. It will be an average $100,000 check for millionaires and billionaires 98 percent of folks would not see any of this money from this tax break. And to pay for it wed have to borrow money from China oh, and by the way, wed also have to cut education spending by 20 percent. AUDIENCE: Booo THE PRESIDENT: Now, why on earth do we think that would be good for our future? Do you think that China is cutting education spending by 20 percent? AUDIENCE: Nooo THE PRESIDENT: Is South Korea or India or Germany, are they cutting education by 20 percent? AUDIENCE: Nooo THE PRESIDENT: Theyre not playing for second place. They understand that our competitiveness will be determined by how well we educate our workers for tomorrow. And America doesnt play for second place either. We play for first place. (Applause.) Thats why Amy, thats why Al, thats why we worked together Keith, Patty thats why we came together to make sure that we took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that were going to banks in unwarranted subsidies and we sent that money where it should be going to you. We are financing millions of young peoples college educations more effectively now (applause) higher Pell Grants, better student loans; a $10,000 tax credit for every young person going to college. Those are the kinds of choices were making. And thats the choice in this election. Thats why, when it comes to tax cuts, we gave 95 percent of working families a tax cut. (Applause.) We gave the tax cuts to families that needed them, not folks who didnt need them, because we know youre the ones that need relief. Thats the choice in this election. (Applause.) If we give the other side the keys back and I promise you well have those special interests sitting shotgun. The chair of one of the other partys committees has already promised that one of the first orders of business is to repeal Wall Street reform. Now, think about this. We just had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since the 1930s, and one of their orders of business would be to eliminate protections for consumers, eliminate protections for taxpayers, go back to a system that resulted in us having to save the entire economy and take these drastic measures. Why would we do that? Why would we do that? Why would we go back to the point where credit card companies could jack up your interest rates without any notice, and could institute hidden fees? Why would we go back to the health care policies that they believe in, where insurance companies could drop your insurance when you get sick? Why would we do why would we put those folks back in the drivers seat? Let me tell you about health care reform. Because of health care reform, everybody here who is under 26 can stay on their parents health care even if they dont have health insurance. (Applause.) Because of that reform, insurance companies cant drop somebody because theyve got a preexisting condition. (Applause.) Because of health care reform, millions of small businesses are getting tax credits so they can afford to provide health insurance to their employees. That is their agenda, to repeal that? AUDIENCE: Nooo THE PRESIDENT: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We believe in making sure people dont get ripped off when they sign up for a mortgage. We believe in making sure that credit card companies treat you fairly. We believe taxpayers shouldnt ever be forced to pay for Wall Streets mistakes. We believe that insurance companies should cover you when youve been paying your premiums. (Applause.) Thats what we believe. Thats the choice in this election. Thats why youve got to elect Mark Dayton governor, because he believes it, too. (Applause.) Whether you care about protecting Social Security, or you care about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whether you care about having an energy policy that can start freeing ourselves from dependence on foreign oil, or you believe in a foreign policy that fosters cooperation among other nations, there is a choice in this election. We know what were fighting for. But right now, the same special interests that weve battled on your behalf, theyre fighting back hard. Mark mentioned that they are spending millions of dollars. They want to roll back the clock. And they are pouring millions of dollars through a network of phony front groups, flooding the airwaves with misleading attack ads, smearing fine public servants like Mark. And thanks to a gigantic loophole, these special interests can spend unlimited amounts without even disclosing where the money is coming from. We dont know where its coming from. We dont know if its from the oil industry. We dont know if its from banks. We dont know if its insurance companies. Could be coming overseas we dont know. They wont tell you. They dont want you to know. They wont stand behind what they do. This isnt just a threat to Democrats. This is a threat to our democracy. Minnesota has always had a tradition of clean, fair elections; a tradition of good government (applause.) And the only way to uphold that tradition, the only way to match their millions of dollars is with millions of voices millions of voices who are ready to finish what we started in 2008. And thats where all of you come in. Thats why all of you have got to get out all of you have to vote. If you are not registered to vote yet, you can walk right now, you can register anytime between now and Election Day. There is no excuse. Because if everybody who fought for change in 2008 votes in 2010, then Mark will win his election. (Applause.) A lot of you got involved in 2008 because you believed we were at a defining moment; that it was a time when the decisions we make now would have an impact across the decades would impact our children and our grandchildren for decades to come. Thats the reason you knocked on doors and you made phone calls and you some of you cast your vote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because you believed that in America citizens who want to make their country better can make a difference. (Applause.) And you know what I told you then two years ago I told you that change is not easy; power does not give up without a fight. And I understand that some of you since Election Night and Inauguration Day when it was a lot of fun; Beyonc was singing, and Bono, and everybody had their Hope posters, and everything looked like it might be easy. And I warned folks then, this wont be easy. Power concedes nothing without a fight. And so for the last two years we have been grinding it out. We passed health care reform, but it was a hard fight. We passed Wall Street reform, but it was a hard fight. (Applause.) And now maybe some people are feeling discouraged, thinking, boy, this is harder than I expected. And maybe all that work that I did in 2008, maybe it didnt make as much of a difference as I had hoped. But I want everybody here to understand dont let anybody tell you that what you did has not made a difference, that the fight isnt worth it. (Applause.) Because of you because of you, theres somebody in Minnesota right now that, instead of going bankrupt, is able to get treatment for their cancer. Because of you, theres a young person whos going to be able to go to college. Because of you, some small business has stayed open in the depths of a recession. Because of you, there are 100,000 brave young men and women who weve brought home from Iraq. (Applause.) Because of you. Because of you. So dont let them tell you that change isnt possible. Its just hard, thats all. And thats okay. Weve got to earn it. Were just in the first quarter. Weve got a lot more quarters to play. (Applause.) You know, this country was founded on a tough, difficult idea 13 colonies deciding to break off from the most powerful empire on Earth, and then drafting a document a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at embodied ideas that had never been tried before: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endowed by our Creator with certain i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pplause.) Thats not an easy idea. And it had to be fought for, inch by inch, year by year. Slowly slaves were freed. Slowly women got the right to vote. (Applause.) Slowly workers got the right to organize. (Applause.) Imagine if our grandparents and our great-grandparents and our great-great-grandparents had said, oh, this is too hard. Folks are saying mean things about us. Im not sure if we can ever get to the promised land. We wouldnt be here today. But they understood that we are tested when we stand up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y; when we stand up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 when were unafraid to push forward. Because we know were doing it not just for ourselves, bu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pplause.) Thats how we came through war and depression. Thats why we have civil rights and womens rights and workers rights. (Applause.) Thats why weve been able to clean up our air and clean up our water. (Applause.) Thats why weve been able to end combat operations in one war. The journey we began together was never about putting me in the White House it was about building a movement for change that endures. (Applause.) Its about understanding that in America anything is possible if were willing to work for it and fight for it, and most of all, believe in it. So I need you to keep fighting. I need you to keep working. And I need you to keep believing. (Applause.) And if you knock on some doors again, if you make some phone calls again, if you talk to your neighbors again, if you go to vote again, then I promise you we wont just win this election, we wont just have Mark as governor, but you and I together, we are going to restore the American Dream for future generations. God bless you. And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pplause.) Obama的竞选纪念章,一个5刀,3个十刀(Dollar) 以下是在网上下载的照片,记者们在前面拍摄的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11378 次阅读|7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本周六将访问明尼苏达大学
wangyk 2010-10-22 08:27
王 应 宽 2010-10-21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奥巴马总统本周六将访问明尼苏达大学 本周明尼苏达最大的新闻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本周六( 10 月 23 日)访问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当地各媒体均有报道。 明尼苏达日报( Minnesota Daily )的新闻标题为: Obama to be fourth U.S. president to speak at U ( 奥巴马是学校历史上第四位在明尼苏达大学演讲的美国总统 ) 。第一位访问明大的美国总统是 1903 年来访的罗斯福总统( Teddy Roosevelt ),称赞明大 Gophers 橄榄球队; 8 年后的 1911 年美国第 27 任总统威廉 霍华德 塔夫脱( William Howard Taft )访问明大(称赞明大也许是美国最伟大的高校);再后来是 2002 年乔治 . 布什总统来访(称明大校长 Mark Yudof 是他朋友)。 明尼苏达大学网站报道的标题为: 2010 visit of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o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报道称,明大将热烈欢迎奥巴马总统的来访,大学能有机会迎接总统来访是稀有而独特的荣誉( a rare and unique honor ),将为学校师生和整个社区提供瞻仰和聆听历史人物的良机。活动将于12:30pm 在大学的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Field House 举行。学校将做好各方面的欢迎准备,包括卫生和安保工作,届时很多大楼设施和通道将关闭。但总统来访的活动对公众开放且不需要买票,但需要遵守相关的规定,要经过与机场类似的安检(undergo airpot-like security)不准带饮料、包、钝器等,但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等可以携带。到时候看看是否有时间也去凑凑热闹,看看总统老马。周六同时也是学校橄榄球队 Gopher 比赛的日子,校园将非常热闹。 2010 visit of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o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will welcome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o the Twin Cities campus on October 23. The opportunity to host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a rare and unique honor, and will give U students and the entire U community a chance to see and hear a historic figure. The event is scheduled on Northrop Mall. Entrances will open at 12:30 p.m. A Gopher football game is also scheduled for Oct. 23, so campus will be busy. If you plan to attend: All those planning to attend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Democratic Farmer Labor (DFL) political rally o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ampus on Saturday, October 23 should keep in mind several important logistical details. A map of the East Bank campus is available here . PLEASE NOTE, ALL DETAILS ARE SUBJECT TO CHANGE. CHECK BACK TO THIS PAGE FOR UPDATES. Entry: The event will be held on Northrop Mall (south of Northrop Memorial Auditorium) on campus. The event is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and no tickets are required. The entry gates, located on the north end of Coffman Memorial Union plaza at the start of the small bridges that connect the Coffman plaza to Northrop Mall, will open at 12:30 pm. All who enter will undergo airport-like security including screening by metal detector. The program will last several hours. Carry-in policy: For safety and security reasons, certain items are prohibited, including laptop computers, sharp objects, metal or plastic drink bottles, folding chairs, backpacks and bags or purses larger than a standard sheet of paper. No posters or signs of any size will be permitted inside. No food or drink can be carried in, though refreshments will be available from concession stands on Northrop Mall. Personal cameras, binoculars and video cameras will be permitted inside the event area. For those bringing children, be advised that plastic baby bottles will be allowed, but strollers and outside chairs are prohibited. Prohibited items brought to the entry gate will go into garbage receptacles outside of the security are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oes no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left items.) Food and beverages : In addition to establishments located off campus, food and beverages can be purchased on campus inside Coffman Memorial Union at Starbucks and Einstein Bros. Bagels from 10 a.m. until 4:00 p.m. These items, however, cannot be brought into the event. Beverages will be available for purchase from concession stands within the event area on Northrop Mall. Parking: With a home football game also scheduled for Oct. 23, daytime parking will be extremely limited. Attendees from the campus and Twin Cities community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walk or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 If you must drive, below are some options for parking, available on a space-available basis. Users will be charged event parking fees. Fairgrounds: All-day access is available at the Grandstand parking lot on the Minnesota State Fairgrounds. A free shuttle bus will be transporting people between there and TCF Bank Stadium all day. West Bank: The 21st or 19th Avenue ramps on the West Bank will also have all-day access. If you park on the West Bank, we recommend that you walk across the Washington Ave. Bridge to the event. East Bank: East River Road Garage, all-day access; Oak Street, Fourth Street, Washington Avenue, and University Avenue ramps, access after 11:30 a.m. Northrop and Church Street Garages will be closed all day. Directions to campus and maps with locations for these ramps can be found here . People with contract parking in U of M facilities will be able to use their parking passes in their home facility after 11:30 a.m. on a space available basis. Football patrons with parking passes may stay in their parking locations throughout the day. Bike parking: There are more than 6,500 bicycle racks and hoops located across campus. Additional bike parking will be available on the Yudof plaza on the south side of Coffman Union on the day of the event. Traffic: Traffic and bus scheduled and routes will be impacted by some street closures prior to and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 All those traveling in the campus area Saturday afternoon should be prepared for delays. Football shuttle buses will be extended to St. Paul and West Bank stops until approximately 6 p.m. to accommodate event goers. Metro Transit Bus Service: Bus routes serving the U of M campus on weekends include the 2, 3, 6, 16, and 22. Bus schedules will be impacted by road closures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event. The event organizers provide detailed bus information here . General Metro Transit bus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here . Transportation updates: If you are attending an unrelated event on campus, check the sponsoring department's website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possible cancellations, changes to parking or other details. Whenever possible, persons coming to campus on the day of the visit, whether attending the event or not, are encouraged to find alternatives to driving. Be advised that pedestrian and bicycle routes will be detoured around the site. Where possible, detours will be marked with signs. Pedestrians use extra caution while navigating the vehicle congestion on campus. Accessibility Information: Below is information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who would like to attend the event Parking: A limited amount of parking will be available in East River Road Garage. Users will be charged event parking fees. There will be volunteers at the entrance to the garage to assist event goers with accessibility needs. Upon exiting there will also be volunteers in the area that will direct event goers to the site. Event Entrance: When facing the Northrop Mall (the Coffman Student Union will be directly behind you) please enter the line on your left. This side of the walking bridge that extends over Washington Avenue does not have steps and will allow for easier access into the event. Accessibility Inside: There will be a designated area within the event for those with any special needs, including a sign language interpreter. Access to the area will be directed by volunteers. Those needing access to this area will be able to have one guest accompany them. Building closure: The following buildings will be closed from 6:00 a.m. to 6:00 p.m. on Saturday, October 23 Ford Hall Johnston Hall Kolthoff Hall Morrill Hall Nicholson Hall Northrop Pillsbury Hall Smith Hall Tate Lab of Physics Vincent Hall/Murphy Hall Walter Library Wesbrook Hall In addition to the buildings that are closed, access to several other buildings near Northrop Mall will be limited. Buildings on the west side of Pleasant Street -- Science Teaching and Student Services (STSS), Appleby Hall, Fraser Hall, Wulling Hall and Scott Hall -- will be open but will only be accessible by entrances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buildings. Similarly, buildings on the east side of Church Street -- Amundson Hall, Lind Hal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Rapson Hall will also be open but will only be accessible by entrances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buildings. A map of the Northrop Mall area is available here . Media Credentialing: All media must be credentialed for the event. Credentialing is being handled by the event organizers. Questions can be directed to Kristin Sosanie (651-251-6315, ksosanie@dfl.org ). Note: This is a political even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s pleased to be the venue for the event, however, it does not endorse political candidates or campaigns. Information about the event itself including accessibility-specifics can be found here . U of M News Service press release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event Presidential visit history Background Information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4816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能源政策补贴奥巴马最热心,启动对华调查无理之极
黄安年 2010-10-20 17:24
新能源政策补贴奥巴马 最热心 , 启动对华调查无理之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20 日发布 鼓励和优惠新能源政策 , 是奥巴马及其政府的亮点 , 也是美中两国首脑联合声明中的共识。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政府为了政治需要 , 居然大打对华贸易战、货币战、汇率战 , 现在又延烧到能源工业领域,实在是无理之极。现在让我们重温奥巴马和美国政府的言论 , 看看 , 美国究竟想干什么 ? * 我们需要鼓励美国人创新。 能源领域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富于创新。 然而,为了创造更多的清洁能源领域的工作机会,我们需要扩大生产、提高效率并增加鼓励措施。这意味着在这个国家建设新一代安全、清洁的核能发电厂。这意味着作出艰难决策,新辟近海地区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这意味着继续投资于先进的生物燃料和清洁煤炭技术。不错,这还意味着通过一项采取鼓励措施的综合性能源和气候法案,最终使清洁能源在美国成为可盈利能源。 ( 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 ( 全文 ) 来源:搜狐文化 2010 年 01 月 28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258 ) * 双方一致认为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未来数年清洁能源产业将为两国民众提供大量机会,并且欢迎基于今年 7 月首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宣布、在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正式签署的《美中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U.S.-Chin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to Enhance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双方为推进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的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采取的重要步骤。 双方认识到《能源和环境合作十年框架》( Ten Year Framework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Cooperation )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加强清洁的大气、水、交通、电力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合作。根据在 10 年合作框架下新制定的美中能效行动计划( U.S.-China Energy Efficiency Action Plan ),美中两国将通过技术合作、示范和政策交流,共同努力在工业、建筑和消费品领域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两国总统注意到双方在能效领域的巨大投资,强调通过能源节约将带来的创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大量机会。双方欢迎签署《美国能源部与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关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议定书》( Protocol Between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a Clean Energy Research Center )。这个研究中心将促进两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清洁能源联合研发,并成为为两国研究人员服务的信息交流中心,其未来 5 年内将得到来自政府与民间的资金至少 1.5 亿美元,两国平均承担。中心在两国各设一个总部。优先研究课题将包括建筑能效、清洁煤(包括碳捕集与封存)及清洁汽车。 双方欢迎启动旨在使两国未来能将数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的美中电动汽车倡议( U.S.-China Electric Vehicles Initiative )。基于美中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投资,两国政府宣布一项在十几个城市联合展开的示范项目,并努力开发共同的技术标准以推动此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双方一致认为,清洁汽车的快速利用对两国都非常有利。 双方非常欢迎两国在发展 21 世纪煤炭技术方面的努力。双方同意促进大规模碳捕集与封存( CCS )示范项目的合作,并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开发、利用、推广和转让方面立即展开工作。双方欢迎中美两国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最近达成的碳捕集与封存以及煤炭高效利用技术合作协议。 (美国与中国就两国关系发表联合声明 ( 2009.11.17 )(美国国务院中文版) ( 转美国国务院中文版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0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2407 ) * 希拉里 克林顿说 :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排放国,我们必须向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表明,清洁能源和经济增长能够同步进行。 我们已在进行充满希望的合作。在北京期间,我参观了一家地热工厂,这是名副其实的美中合作。通用电气公司提供的高科技设备被用于产热发电,与通常燃煤的火力发电相比,排放减少了一半,用水量也大大下降。中国公司则制造了工厂发电用的燃气轮机。该厂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提供了清洁能源,包括为美国大使馆提供热能。 ( 仔细研读克林顿国务卿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全体会议上致辞 , 黄安年按语 希拉里 克林顿文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310 ) * 中国有一句充满智慧的格言: 同舟共济 。今天,我们将与中国的同行们一起拿起船桨,开始划船。 ( 罕见的 美国国务卿和财政部长联名倡导与中国合作共赢战略 , 黄安年按语 希拉里 克林顿、蒂莫西 盖特纳文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9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308 ) * 把重点放在新科技上;建议在未来十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同时给从事这类研究的公司提供税务优惠。(背景资料:奥巴马主要政策主张 2008 年 11 月 05 日 13:39:59 新华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649 ) ******************8 附报道 :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301 调查案纯属无理 2010 年 10 月 19 日 21:23:56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王优玲)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许洪华19日表示,美国启动对华新能源政策措施301调查非常无理。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光伏和风电产业的支持力度实际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许洪华在接受记者的专访中指出,中国的光伏和风电制造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特别是光伏产业的公司产能排在前列的都是在美国上市、利用美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中国政府对它们没有任何过多的补贴。这些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通过对一小部分进口关键设备和辅助设备的国产化、技术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使生产成本得到明显降低。例如,单晶炉的国产化使其售价比进口设备低几倍,使中国的单晶硅电池成本很有竞争力。 许洪华说,欧美政府对本国光伏和风电产业都有补贴,包括电价补贴和投资补贴。中国国家能源局在今年光伏特许权招标中,实行电价补贴,高出常规能源上网电价部分实行全网分摊。美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都实行这种补贴方式。从安装量看,这些国家的补贴比中国多得多。 据介绍,在中国为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所推行的农村电气化项目中,在2002年前由于中国光伏产品竞争不过外国产品,中国50%以上使用的都是国外光伏产品。 现在,中国企业生产的光伏产品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了,比美国产品的竞争力更强,中国开始使用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美国就开始谋划对中国产品设置门槛。这不公平。许洪华说。 许洪华说,如果美国采取报复性措施,将对中国光伏和风电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目前,中国国内光伏市场容量有限,风电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初期阶段,美国对中国光伏和风电产品设置门槛后,中国的产品将无法进入美国市场。这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 许洪华呼吁,中美两国在新能源领域应加强对话沟通,加强技术合作,特别是美国应加强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了解和理解,避免误解。 据了解,美国301条款是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第1301-1310节的全部内容,其主要含义是保护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对其他被认为贸易做法不合理不公平的国家进行报复。根据这项条款,美国可以对它认为是不公平的其他国家的贸易做法进行调查,并可与有关国家政府协商,最后由总统决定采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停止有关协定等报复措施。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10/19/c_12677822_2.htm
3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无核世界”的谎言和诺贝尔和平奖的自欺欺人
黄安年 2010-10-15 07:51
奥巴马无核世界的谎言和诺贝尔和平奖的自欺欺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15 日发布 现在诺贝尔和平奖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 , 越来越有点后冷战时代奖的味道。去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居然颁给了没有为世界和平作出实质性贡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这位总统口若悬河迷倒了不少人,世界和平并未因他而安宁。在他统帅下的美国 , 扬言撤出伊拉克战场却新瓶装酒醋,换汤不换药;移师阿富汗扩大了新战场;巴勒斯坦问题没有任何新进展;和伊朗关系紧张依旧;在朝鲜扬言战争威胁 ; 高调宣扬履行美日安保条约支持日本领土扩张;加紧重返亚洲太平洋地区 , 组织对华包围圈,如此等等,那里看出这位和平奖得主的和平诚意与真实的和平行动 , 最近美国又自食其言进行所谓为了无核世界的核试验。 不管美国政府对于这场核试验做出何等的堂而皇之的解释,宣称无核世界主张的奥巴马核实验却有可能触发新一轮的核竞赛,奥巴马这样的人都能获得和平奖,在这个和谐世界里还有谁不可能呢?这诺贝尔和平奖的含金量怎么了 ! 附文: *************************** 奥巴马政府核试验令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 自取其辱 2010 年 10 月 14 日 20:11:31  来源: 新华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滕建群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种在核物质到达临界点前就刹车的试验也属于核试验,其固然有获得核武器储存安全性数据的目的,但对核武器的发展、升级也有促进作用。   事实清楚地表明,美国在强力反对别国发展核武器的同时,自己不但并未放弃核武器特权,还不断创新核试验技术以验证现有核武器的有效性及保存时的安全性,甚至还偷偷以此来发展、升级核武库。这对于以提倡无核世界而于去年名噪一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来说,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值得注意的是,无核世界的主张还帮助奥巴马获得了200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在颁奖的当天就有数千名示威者在挪威的会场外面表达对奥巴马名不副实的强烈抗议,而更多的人还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等待奥巴马对世界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只是没想到,他们的幻想破灭得如此之快。   那么,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的女士先生们作何感想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去年透露,最让委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奥巴马去年4月在布拉格和9月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所作演讲中关于无核世界的畅想。 颁给奥巴马诺贝尔和平奖的理由当时引起全球舆论一片哗然,连不少美国媒体都质疑上台才几个月的奥巴马是否有获奖资格。挪威的主要反对党领导人甚至提出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应当辞职,理由是他身兼欧洲委员会秘书长和诺奖主席二职,有损独立性。   面对质疑,由5位评委组成的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中的4人认为,与其说把奖颁给奥巴马是对他成绩的肯定,不如说是他们对奥巴马政府未来的信任投票,为美国本届年轻的政府提供一些全球性支持。   显然,在这种信任投票的颁奖幌子下,诺贝尔和平奖已经背离了他的创始人、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的初衷,不再超脱于狭隘的政治利益之上,不再表彰为世界和平作出真正贡献的人,而是沦为被一些政治势力利用的政治工具。   美国今年4月公布的最新核政策仍然未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同时继续保持核威慑力量、继续向盟友提供核保护伞等。这些都为美国使用核武器留了后门。1995年美国就曾作出过类似的承诺,但均限定了很多条件,在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方面也并未作出实质让步。 分析人士还指出,由于附加了很多条件,因此在作出一些承诺之后,美国在谈判中强调的重点就不在承诺上了,而是在条件上了,美国因此得以推卸自己在裁减核武器上的责任。这已成为美国在军控谈判中惯用的伎俩。   美国搞核裁军必须真正以全球的安全为出发点,以真正销毁核武器为终极目标,而不是以自己的安全利益为标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核裁军指手画脚,对全球核武器数量和分布做只有利于自己的安排,并向其他核国家施压。   事实上,在核裁军问题上,很多国家都比美国有诚意、做得好。   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南非等相继放弃了核计划,成为无核国家。而中国自拥有核武器后,就一贯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首批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面对事实,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奥巴马政府在裁减核武器方面十分缺乏诚意,美国新的核试验逆世界潮流而动,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了新的威胁。   显然,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一年前对奥巴马政府的信任投票已经被事实证明是多么的草率,诺贝尔和平奖在全球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不能不说大打折扣了。这正应验了一句谚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至记者发稿时止,还未见挪威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对美国此次核试验发表任何有关和平的声明或看法。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14/c_12660919_5.htm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27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政府实施暂停深水石油钻探
毛宁波 2010-10-13 15:11
据10月12日美国CNN报道,奥巴马政府实施暂停深水石油钻探。 Obama administration lifts deepwater drilling moratorium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s lifting the moratorium on deepwater oil drilling that was put in place after the Gulf oil disaster, ????Interior Secretary Ken Salazar said Tuesday. Salazar and the new head of the government agency overseeing offshore drilling, Michael Bromwich, were scheduled to hold a 1 p.m. news conference on the issue. Salazar suspended certain deepwater drilling activities on July 12 under the premise that certain deepwater drilling posed a threat to the marine, coast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Since then, Salazarhas determined that deepwater oil and gas drilling can resume provided that operators certify compliance with all existing rules and requirements, including those that recently went into effect, the Department of Interior said ina press release. Members of industry must also demonstrate the availability of adequate blowout containment resources, the department said. We have more work to do in our reform agenda, but at this point we believe the strengthened safety measures we have implemented, along with improved spill response and blowout containment capabilities, have reduced risks to a point where operators who play by the rules and clear the higher bar can be allowed to resume, Salazar said.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will be operating under tighter rules, stronger oversight, and in a regulatory environment that will remain dynamic as we continue to build on the reforms we have already implemented. Salazar reached the decision after reviewing a report by Bureau of Ocean Energy Management, Regulation, and Enforcement Director Michael Bromwich and considering other information on the progress of offshore oil and gas safety reforms, availability of spill response resources, and improved blowout containment capabilities, the agency said. In his decision today, Secretary Salazar directs BOEM to require the following before approving deepwater drilling: Members of industry must be subject to written and enforceable obligations that ensure containment resources are immediately available in the event of a deepwater blowout, regardless of the company or operator involved. The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has a process underway regar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chanism relating to the availability of blowout containment resources, and Secretary Salazar said he expects that this mechanism will be implemented in the near future. The CEO of each operator seeking to perform deepwater drilling certify to BOEM that the operator has complied with all regulations, including the new drilling safety rules. Read the full story on CNN.com.
个人分类: 其他|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真的急了
xupeiyang 2010-9-26 08:14
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共和党开炮,批评该党推出的国会中期选举竞选计划将是美国灾难十年的重演,美国无法承受如此重蹈覆辙。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教你科学使用安全套
xupeiyang 2010-9-25 14:09
教你科学使用安全套 科学使用安全套的十六个细节: 1.每次性行为前,必须用一个新的胶质安全套。 2.避孕套有不同的规格,应根据阴茎勃起时的大小选择适当型号,如太大会脱落在阴道内,太小则被挤破使精液流入阴道内。 3.使用前应查看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过期的避孕套已经变质,容易破裂,不宜使用。 4.避孕套必须保存在阴凉、干燥和不接触酸、碱、油的环境中。如接触上述条件后变得发粘、发脆,即使在保质期内也不应再使用。 5.小心撕开独立密封的包装袋,避免用剪刀一类的利器。 6.必须在性交开始前戴上。 7.套上龟头前应捏瘪避孕套顶端供贮存精液用的小气囊,以防止气囊中的空气遇热膨胀,促使射精时精液向阴茎根部溢出。 8.保留安全套前端的空间。 9.避孕套不宜事先展开,而应在勃起的阴茎头上自龟头部分顺势向下展开。 10.保证安全套套住整个阴茎。 11.避孕套只能使用水基润滑剂。凡士林、液体石蜡、搽脸油、食油等均可在短时间内增加避孕套的脆性,加速其破裂。 12.避孕套如在使用中发现裂孔或滑脱,只更换避孕套仍是不安全的,应该立刻停止性交,使用消毒剂清洗生殖器。 13.射精后应在阴茎疲软前以手指按住避孕套底部连同阴茎一起抽出。 14.取下避孕套时不可让精液流出,也不要让避孕套外面的阴道分泌物接触身体。每个避孕套只能使用一次,用过的避孕套应装入塑料袋扔进垃圾筒。 15.取下避孕套的手指不可能不同时接触精液和阴道分泌物,因此性行为后不能再用手抚摸女性器官,必须立刻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水洗手。 16.如果出现精液进入阴道内情况,马上采用紧急避孕法。 【附1】基本使用步骤 1 Put the condom on the tip of the erect penis 2 Roll the condom slowly on your penis. 3 During sex take care the condom doesn'ttears off 4 As soon as you ejaculate, take your penisout of vagina before it gets flaccid (soft) 5 Take off your condom as show in the figure. 6 Dispose off your used condom safely. 【附2】使用要点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5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总统奥巴马鼓励美国学生要胸怀大志,免被中印学生超过
麦立强 2010-9-17 04:20
中国的学生要加油了!请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当地时间9月14日在费城一所中学的开学典礼上演讲,鼓励美国学生要胸怀大志,提出要与中印学生竞争。 奥巴马说:21世纪的美国掌握在你们的手中,你们有责任去尽可能地接受最好的教育。 他说:中国和印度的学生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你们将来要和他们竞争,你们在学校的成功不仅仅决定了你们的未来,也决定了21世纪美国的未来。 奥巴马还说:你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你们要将优秀贯穿在做每一件事情的始终,努力工作、严守纪律都是成功的要素。他还以自己的经历,讲述自己小时候从一个不太守纪律的中等学生变成好学生的经历。 14日,奥巴马在发表总统开学演讲后与学生们握手。 http://news.sina.com.cn/w/2010-09-17/020821117921.shtml http://world.hebnews.cn/2010-09/16/content_698084.htm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3335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劳工节和奥巴马刺激经济新计划
黄安年 2010-9-8 15:15
美国劳工节和奥巴马刺激经济新计划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8 日发布 日前的美国劳工节标志美国夏日的结束和新学年的开始 , 连同双休日的三天节假日为美国家庭提供了换季和迎接新学年的准备时间。 美国的劳工运动相比欧洲国家要温和得多 , 美国劳工运动领袖早已贵族化 , 只是到了经济危机和不景气时刻需要高调代表劳工利益说话 , 美国广大劳工多数属于中低阶层,平时无需另眼看待,但是到中期选举和大选时可不能怠慢,他们可是重要票仓。今年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8 月的失业率创下 9.6% 的新高 , 奥巴马的民意也创新低 , 他不得不再启应急机制 , 于是跑到威斯康星州根据地利用劳工节时机提出一项六年总额 500 亿美元的计划 , 以刺激美国经济增长。明眼人看出这项基建交通工程属于短期见效的政绩工程 , 其政治意图过于明显 , 而能否振兴美国经济恐怕连奥巴马及其幕僚也难自圆其说。 附三份报道 : ************************ 汇达财经:奥巴马新经济刺激计划 外汇网  2010 年 09 月 08 日 13:54     在美国经济持续不振之际 , 极欲提振就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昨日提出一项六年 500 亿美元的计划 , 以刺激美国经济增长。奥巴马当天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出席庆祝美国劳工节活动时公布了这一计划。   总额 500 亿美元的基建计划目标包括: 1. 重建 24.1 万公里公路,维修、建设 6400 公里铁路; 2. 修复或者改造 240 公里机场跑道; 3. 新设一套空中导航体系,用于减少飞机延误等。   但经济学家质疑 , 奥巴马目前采取的任何措施或将不能为美国经济带来很大改观 , 奥巴马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台这些政策更多的是期望通过此举缓解政治上的压力。   能否促进经济增长?   白宫对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方案能否给美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力量态度谨慎 , 其此前对外称 , 不会有像奥巴马 2009 年签署的 8140 亿美元紧急支出一揽子计划那样的第二个刺激计划。这个说法被普遍认为 , 新倡议对美国经济增长可能的影响设了限。另一方面,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日前表示 , 如果经济复苏有受到威胁的迹象 , 美联储将不得不考虑采取进一步的刺激措施。   能否着眼解决高失业率?    9 月 3 日 , 美国劳工部发布美国 8 月份非农就业数据显示 , 尽管 8 月私营领域就业人数增加 6.7 万人 , 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 , 从 7 月的 9.5% 上升至 8 月的 9.6% 。白宫说,这项计划前期投资 500 亿美元,以促进近期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劳工部长索利斯 6 日说,这项计划会促使建筑工人、焊工、电工重返工作岗位人们已长时间没工作。   奥巴马随后在白宫发表讲话称 , 美国的经济前景会更加光明 , 新公布的美国 8 月就业数据显示 , 私人领域的就业明显增加。他相信美国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此之前 , 奥巴马在最近一次的每周电台广播中就表示 , 希望延长针对美国中产阶级的规模数十亿美元的减税政策 , 并且正在考虑采取措施改造美国的基础设施。奥巴马指出 , 政府在去年金融危机中推出的 814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 有效地阻止了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奥巴马说 : 我们到目前为止所采取的措施已经为经济止血 , 但要强化美国经济 , 依靠的是其他措施 , 这些其他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中产阶级走上复苏道路。   汇达财经分析师认为,奥巴马新投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美国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奥巴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台这些政策更多的是期望通过此举缓解政治上的压力。令一方面,美国目前高失业率显著,而奥巴马的刺激措施能够直接见效的就是增加公共支出用于基建,就是彻底解决失业率的问题。相信美国的经济会持续的增长,同时也让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信心倍增。 http://forex.cnfol.com/100908/134,1503,8390083,00.shtml ***************** 2010.09.03 劳工节:赞颂美国劳动者的贡献 2008 年劳工节,宾州匹兹堡举行大游行。 7 岁的亨特里巴查克 (Hunter Ribarchak) 在美国钢铁工人的彩车上挥动国旗。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 Michael J. Friedman 从华盛顿报道,每年 9 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美国劳工节( Labor Day )。人们在这一天纪念美国劳动者为增强国家的实力、繁荣和福祉做出的贡献。这一天也习惯上标志着夏季的结束。 美国的劳动大军人数为 1.544 亿,约相当于工作适龄人口的三分之二。据美国劳工部( Department of Labor )提供的资料,男性工人所占比例略超过一半 (53%) 。约 12% 的工人属于工会成员。 有关劳工节起源的具体情况不详,但学者们一般认为,倡导设立劳工节的建议可能来自全国木工工会的彼得麦圭尔 (Peter J. McGuire) ,或者新泽西州佩特森城( Paterson, New Jersey )机械师工会地方分部的马修马圭尔 (Matthew Maguire) 。两人都是美国工会干部。 1882 年 9 月 5 日,美国在纽约市庆祝第一届劳工节。选定 9 月 5 日为劳工节是因为这一天与 7 月 4 日独立纪念日( Independence Day )和 11 月的感恩节( Thanksgiving )的间隔差不多相等。劳工节那天约有 1 万工人参加了由劳工骑士团 ( Knights of Labor) 组织的游行。劳工骑士团是美国早期的工人组织。 第二天的《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报道说,人们乘坐彩车,或者参加游行的队伍,无不神情愉快,显然对庆典活动非常满意绝大多数人抽着雪茄,似乎都对举行野餐兴致勃勃。游行队伍中有人举着标语牌,要求八小时合法工作日和减少工时,增加工资。 2009 年劳工节周末,达里尔海伊 (Darryl High) (左 ) 在爱达荷州梅尔巴城 ( Melba) 附近帮利瓦伊沃克 (Levi Walke) 调整鱼杆钓绳。 劳工骑士团曾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将每年 9 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确定为劳工节。 1894 年,大约有 28 个州庆祝劳工节,当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定假日。 夏日结束 为庆祝劳工节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各社区举办游行活动,体现行业和劳工组织的力量和团结精神,然后为工人及其家属举行娱乐活动。 许多美国工人视劳工节为自己的假日,是休息、消遣和娱乐的好时光。《纽约时报》在报道第一届劳工节大游行时写道,据说工会组织的许多成员未能参加,是因为他们更喜欢静静地去科尼岛 (Coney Island) 、格兰岛 (Glen Island) 及其他地方郊游,充分享受这一天。 传统上,劳工节标志着夏天的结束。在全美许多地方,人们纷纷涌向社区游泳池和海滩,利用一年中最后一次下水的机会,有的还忙于参加野餐、烧烤聚餐及游行等活动。 劳工节还意味着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 Major League Baseball )锦标赛高潮的到来,同时恰逢全国美式足球大联盟(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赛季开始前的最后一个周末。 另一个传统是肌营养障碍症协会 (Muscular Dystrophy Association) 推出的马拉松式电视节目。该活动自从 1966 年以来每年举办,主持人一直是演员杰里刘易斯 (Jerry Lewis) 。他今年已 84 岁高龄。节目一般安排大腕演员参加表演,穿插着捐款广告,要求人们资助该协会抗击 40 多种神经肌肉疾病的工作。活动不仅通过电视转播,还在因特网上推广。 2009 年获到的捐款总数达 6,050 万美元。 2009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劳工节公告指出:世世代代的美国劳动者为我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他承认经济危机造成了困难,但他强调:我国历史上已经有过无数类似的经历,现在美国劳动者也将帮助我们国家走出这场危机,带领我们跨入繁荣和进步的新时代。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美国劳工节:过去和现在 作者 Jianan, 2010-09-07 昨天是美国一年一度的劳工节。不像五一国际劳动节定死在五月一日,美国的劳工节是在每年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所以美国劳工节那个周末一定是连续休息三天的长周末。 1882 年 9 月 5 日美国第一次劳工节游行(纽约市联合广场) 美国国会在 1894 年 6 月 28 日通过立法,规定劳工节为首都和联邦属地的法定假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则是 1889 年在巴黎成立的第二国际决定的。这两个日子,都是 19 世纪末期美国工人争取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持续斗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 美国工人组织起来维护自身权益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 1866 年就诞生过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全国劳工联盟( National Labor Union )。劳动妇女组织起来也很早,我在半年前的一篇博文(罗伯特议事规则在中国)中提到的《妇女议事规则》作者沙特克的母亲就是马萨诸塞州洛威尔缝纫女工工会成员。该工会曾经在 1845 年派代表前往波士顿,向州议会投诉,控告她们不但工作环境恶劣,而且工时长、报酬低,结果导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出面调查工厂的工作条件。 十九世纪后半叶美国工人运动进入高潮。 1869 年劳工骑士团( Knights of Labor )成立,其成员曾经达到过 75 万人。 1881 年成立了有组织的行业和工会联合会( Federation of Organized Trades and Labor Unions ),后来演化为今天的劳联产联( AFL-CIO ),劳工骑士团逐渐式微后 2010 年 9 月 6 日费城的工会会员和支持者举行劳工节游行 也并入劳联产联。这些工人组织在各地组织示威游行和罢工,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改善工作条件。其中 1886 年 5 月 1 日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及随后 5 月 4 日在干草市场的集会上发生的炸弹事件和军警镇压,以及对罢工和集会组织者的审判,无疑对后来确立劳工节有重大影响。 据劳工部网站介绍, 最早由谁提议在每年一定的日子举行游行和野餐聚会纪念劳工运动存在争议,但是多数意见认为是 中央工会( Central Labor Union )纽约分会秘书马修 ? 马奎尔( Mathew Maguire )。马圭尔建议纽约地区的工人于 1882 年 9 月 5 日举行游行活动,并且首次提出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该项活动于次年 9 月 5 日再次举行,在 1884 年将活动日期确定为 9 月第一个星期一。中央工会各地分会纷纷仿效纽约,到 1885 年这项工人和社区的盛大活动已经扩展到全国主要的产业中心。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相继立法将这个日子定为劳工节。州一级议会立法纪念劳工节最早是俄勒冈州,该州于 1887 年 2 月 21 日通过劳工节法案,同年科罗拉多、马萨诸塞、新泽西和纽约州加入纪念劳工节的行列。到 1894 年美国国会正式立法之前,已经有 31 个州(当时美国共有 44 个州)将 9 月第一个星期一定为法定假日。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铁路建设出现热潮,类似二十世纪末的网络热和后来的房市热引起泡沫,到 1893 年铁路投资过剩,导致经济萧条,公司裁员减薪。位于芝加哥近郊的普尔曼机车车辆厂工人于 1894 年发动罢工,得到全国铁路工人的响应。克利夫兰总统以罢工中断联邦邮政为由派出军警镇压,数十名工人伤亡。为了弥补对自己政治上造成的损害,克利夫兰推动国会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劳工节。即便如此,他还是失去了工会的支持,没有获得民主党的总统连任提名。 美国的工人运动使得八小时工作制、伤残保险和医疗保健、职业培训、最低工资、失业救济和退休保障等成为美国职场的通行规范,同时也造就了一支勤劳、高效和极具创造力的劳动大军,打下美国国力领先世界的基础。 马里兰州贝尔茨维尔的埃里克 ? 萨索夫和他的两个儿子利用今年劳工节假期在安纳波利斯附近的 Sandy Point 州立公园海边钓鱼 时至今天,劳工节这一天还是工会、企业团体和政界人物发表有关劳动者权益、劳资关系和施政方针的一个机会。例如,今年奥巴马总统发布劳工节公告,赞颂美国劳动者的贡献。劳联产联负责人里查德特拉姆卡( Richard Trumka )表示要重建一个尊重辛勤劳动和强大中产阶级的经济体制,而美国商会副会长兰迪约翰逊( Randy Johnson )则认为企业和员工是同舟共济的关系,所以联邦政府对企业制定新的限制性政策法规会妨碍企业雇用新员工。 由于参加工会的人数比例已经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接近 50% 下降到 2009 年的 12.3% ,劳工节传统的政治意味逐渐淡化,人们更多把它当作夏末秋初的一个休闲假日。它还是多数中小学暑假的最后一天,家长带孩子们去海滩度假,亲友烧烤聚餐,或者像我一样,在电视机前观看大学美式足球新赛季第一周的重要赛事。就在昨天劳工节的晚上,近年来的后起之秀爱达荷州博伊斯州大(上个赛季结束美联社排名第三),在最后一分钟以 33 比 30 击败了我的母校弗吉尼亚理工(美联社排名第十),对弗吉尼亚理工师生和校友而言是今年劳工节的一大憾事。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伊战之败
BaoHaifei 2010-9-2 11:31
伊战之败 鲍海飞 2010-9-2 伊拉克之战,随着奥巴马的一声宣判,似乎结束了。然而失败的谜底却在一步一步地被揭晓了。其中,伊拉克战败的一个主要原因竟然是这样。听起来让人发笑,又无可奈何!美国人竟然使用了大把大把的钞票进行贿赂,然后才一路顺畅攻占了伊拉克。 如梦令 -伊战之败 伊战七年揭晓,撤退美军开笑。 斗智有高招,贴耳过来相告: 钞票,钞票,决胜何需枪炮!
个人分类: 古道诗词|3241 次阅读|6 个评论
推荐有关希拉里和奥巴马的两篇报道
黄安年 2010-8-14 08:06
推荐有关希拉里和奥巴马的两篇报道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14 日发布 ( 笔者按 : 美国的政治家们很注重民意调查 , 尽管这种调查的准确性一直受到质疑。这种情况在目前我国政治生态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 你能够设想看到媒体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委员们搞民意测验满意度调查,并公布于众的 , 甚至他们的选举时的得票数老百姓也不清楚。 奥巴马的支持率居低不升,面对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 , 他的求升欲望越来越强 ,这毕竟 关系到能否掌控国会主导权的大问题,他的频频作秀也就不难理解了。) ************************** 希拉里支持率高过奥巴马总统 19 个百分点 日期 :2010-08-13    作者 : 颜飞    2010 年第 23 期    虽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上次的美国总统选举中败给了奥巴马,然而风水轮流转,在克拉卢斯调查集团七月底所作的民意调查中,希拉里以 64 %的公众支持率而位居榜首。奥巴马政府中,排在民意支持排行榜第二位的是美国防长盖茨( 56 %)。奥巴马总统以 45 %的支持率屈居第三位。 奥巴马政府中部分阁员的支持率分别是: 美国国土安全部长珍尼特纳波利塔诺 (Janet Napolitano) : 39 % 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 Timothy F. Geithner ): 33 % 美国内政部长萨拉查 (Ken Salazar) : 22 % 颜飞,《华盛顿观察》 2010 年第 23 期, 8/13/2010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financial_information_show.aspx?id=3527 ********************88888 奥巴马度过 47 岁生日 希望能赢摇摆州胜利 日期 :2008-08-05    作者 : 匿名    4 日,奥巴马在飞机上向随行媒体人员派送生日蛋糕。 中新网 8 月 5 日电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 4 日欢渡了他的 47 岁生日。不过,他的生日愿望可能还得等几个月才能实现。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奥巴马 4 日在波士顿举行庆生会,他和几百个亲友以及支持者们共渡这个特别的日子。不过陪奥巴马过生日是要付钱的,出席费从 1000 美元到 4600 美元不等;如果要陪他吃饭,单人得付 1.5 万美元;夫妇联袂的话,可以打个 9.5 折,两人费用两 2.85 万美元。   在奥巴马的生日会,由上一届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率先发表生日贺词。克里说他问过奥巴马想要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奥巴马回答说,印地安那、科罗拉多以及弗吉尼亚。这三个州都属于摇摆的选战战区,也是共和和民主两党必争的州。   奥巴马 47 岁的庆生会,在波士顿一间位于 33 楼、可以俯瞰波士顿港的会议厅举行, 850 名参与募款庆生会的人里面,有 250 人属于捐款人。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talk_usa_show.aspx?id=2636
2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Change”是现在世界发展的主题词
caoman 2010-8-5 18:5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风暴来势凶猛,迅速波及世界,是和平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果,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表现。 乱世出豪杰,战争造英雄。风暴由美国点燃,引起了世界的巨变,巨变被称为危机,也就是危险与机会同时爆发。奥巴马及其阵团率先把握住时代脉搏 change ,赢得了全美国人的心,奥巴马赢了,民主党赢了,美国人在新一轮的发展理念上又走在了世人的前面。 在狂风暴雨到来的时候,众生躲闪,唯有海鸥展翅翱翔,赢得了人类的赞扬。面对危机,各国都做了本能的自我保护的自救反应,唯有中国迅速做出援助他国的行动,国家领导人分别带团出访采购,赢得了世人尊重,树立了大国形象,中国在适应世界变化的行动上无疑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适者生存,强调的是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均不例外,国家、企业和个人分别适应的是世界、国家和企业(或其他组织)环境,谁主动 change ,谁就能赢得新的发展机会。不仅在国家层面,在企业和个人层面也是如此。 企业 ,如天人公司主要致力于特大型沼气工程业务,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大中型沼气工程,天人响应上级号召做出了迅速调整,而不是墨守陈规,主动担当起了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的重任,很快赢得了行业领导的认可。同时,因国家资助资金不够,天人又主动开始了降低成本的工作,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取得了好的业绩。 个人,个人也要随着企业的改变主动调整自己,尤其是企业高管应率先 Change 。企业的业务方向转型时,无论哪个岗位的人员,都要主动适应企业发展的新需要,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担当起新的岗位职责,而不是无动于衷,要勇敢的站出来,带领企业进入另一片海阔天空,个人也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得到快速提升和一个更好的平台。 在世界发展的浪潮中,每个人都应主动适应身边环境,把握住时代脉搏 Change ,不要被动 Change ,被浪卷入海底;要主动 Change ,勇做弄潮儿。
个人分类: 发展规划|2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需要汲取朝鲜战争的教训
黄安年 2010-7-28 08:43
奥巴马需要汲取朝鲜战争的教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28 日发布 对于发生在 60 年前的这场现在美中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 1950-1953 年朝鲜战争 , 是美中两国人民、朝鲜和韩国人民永远的伤痛。美国、中国、朝鲜、韩国政府和人民都需要认真地汲取这场战争的历史教训。 对于 60 年后出生的奥巴马总统来说 , 朝鲜战争意味着什么 , 他自己并没有亲身的体验 , 他的决策势必受到来自各种利益集团的深刻影响。 2010 年 7 月 27 日,奥巴马总统首次宣布将朝鲜战争停战日确定为为国家纪念日 : 全国朝鲜战争老兵停战日。仔细研究这份《公告》的全文,奥巴马似乎没有汲取朝鲜战争对于美国的沉痛教训。美国真的是在朝鲜战争中为自由民主而战斗?这种套话谁能够相信 ? 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是这种套话。人们清楚,美国主导的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次为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而战的战争 , 所谓为自由民主而战斗是为美国全球霸权主义而战的同义词。《公告》通篇说的是美国和韩国的特殊关系 , 人们有理由相信 , 奥巴马在这个时候宣布这个国家纪念日 , 是为韩国对抗朝鲜打气,是为了加剧制造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奥巴马谈到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有数万军人失去了生命,有更多的人受伤、成为作战失踪人员或战俘。还说要反思他们为之奋斗的原则,难道,奥巴马还要让美国的 80 后、 90 后年轻人继续为全球霸权主义充当炮灰?停战日不是和平协定签订日 , 从法理上说美国和朝鲜之间依然处于战争状态,只是 1953-2010 年间,一直处于事实上的停战状态,奥巴马对此一字未提。 2009 年 5 月朝鲜宣布废止停战协定,意味着美朝之间、韩朝之间随时可能重起战火,这是中国人民、美国人民朝鲜半岛人民、亚洲和世界人民所不愿意看到的。 附:奥巴马的《公告》 **************8 2010.07.26 奥巴马总统发布 2010 年全国朝鲜战争老兵停战日公告 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公告,宣布 7 月 27 日为 2010 年全国朝鲜战争老兵停战日,( National Korean War Veterans Armistice Day ),向在朝鲜战争中为自由与民主而战斗和牺牲的美国军人表示敬意。以下是公告全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全文开始)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2010 年 7 月 26 日 2010 年全国朝鲜战争老兵停战日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公告 今天,我们庆祝在板门店签署《军事停战协定》( Military Armistice Agreement )的周年纪念,并且向在朝鲜战争中为自由民主而战斗和牺牲的我国军人表示敬意。今年是朝鲜战争爆发和美韩两国持久友谊诞生 60 周年如今这一友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牢固。我们的同盟植根于共同的牺牲、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利益与相互间的尊重,这一伙伴关系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极为重要。 自建国以来,美国一直依赖我们的武装部队确保我国本国的安全并在全世界保护生命与自由。当共产党军队越过三八线,威胁韩国生存时,美国军队不畏严酷的环境,挺身而出保护了这个年轻的共和国。我国数万军人失去了生命,有更多的人受伤、成为作战失踪人员或战俘。这些爱国志士和我国盟军战士的英勇贡献和作出的终极牺牲保卫了韩国自由的政府和生机勃勃的经济,锻造了今天存在于两国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我们纪念朝鲜战争爆发 60 周年和最终在板门店结束敌对行动之际,让我们将国旗高高升起,表达我们对老兵的奉献与勇气的敬意,反思他们为之奋斗的原则,重申韩国与我国之间不可撼动的紧密联系。 为此,我,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巴拉克 ? 奥巴马,以美国宪法和法律赋予我的权力,特此宣布 2010 年 7 月 27 日为全国朝鲜战争老兵停战日。我敦促全体美国人举行适当的仪式和活动向我国杰出的朝鲜战争老兵表示敬意,并以此纪念这个日子。 我谨于公元 2010 年,即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第 235 年之 7 月 26 日,亲笔在此签名为证。 巴拉克奥巴马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10/July/20100727140649xdiy0.7514569.html ********************88 美国首次将朝鲜战争停战日设为国家纪念日 http://news.QQ.com   2009 年 07 月 27 日 14:00   环球网    《朝鲜日报》 27 日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于 24 日指定在 7 月 27 日当天,联邦政府所有机构、关注(朝鲜战争停战)的团体、组织以及个人降半旗,以纪念参加朝鲜战争的将士。同时,美国参众两院也都通过了相同内容的法案。这是美国联邦政府在 1953 年 7 月 27 日朝鲜战争停战以来首次正式举行停战日相关活动。 在美国,只有总统特别指定的日子才降半旗。韩国《朝鲜日报》认为此项措施被认为是进一步加强美韩同盟的象征性措施。而随着美国政府和议会同时采取纪念朝鲜战争停战日的措施,这个在美国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的朝鲜战争有望全面得到重新认识。 http://news.qq.com/a/20090727/001087.htm ********************************888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703 次阅读|4 个评论
奥巴马与华尔街的博弈
黄安年 2010-7-23 09:14
奥巴马与华尔街的博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23 日发布 2010 年 7 月 21 日 , 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了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从而奥巴马赢得了继医疗改革法案后又一项载入史册的胜利。这一法案的实施,将加强美国政府对华尔街的监管,对于美国金融体系将产生巨大冲击,也将对全球金融监管走向产生相应影响。 奥巴马总统说:只有当建立了防止滥用权力、制止过度行为、确保照章办事才能赢利而玩弄体制无利可图的清楚规则和基本保障,我们的金融体制才能运作,我们的市场才是自由的。这正是有关改革旨在实现的目标: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这项法案的明确目标是要减少未来发生重大金融危机的风险。可见改革的真正目的是美国政府收回拱手让出的金融监控主导权 , 并将引发 2008 年金融危机的责任归咎于贪婪的华尔街金融大鳄们。 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举行的签字仪式上清楚地说,这项立法将有利于投资者、消费者和金融业本身。作为美国总统需要代表整个美国的利益 , 寻求在保护投资者、消费者和金融业等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点,就是说 , 他既是全国投资者的总代表 , 也是全国消费者的总代表 , 还是华尔街的总代表,三者和谐而一 , 以为奥巴马不代表华尔街利益 , 以为华尔街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无法调和 , 是不符合实际的。 这一法案的正式签署,意味着奥巴马将利益维护的权力天平向消费者利益方面倾斜,然而,从历史上看美国总统不代表华尔街的利益几乎是没有的,近代史的杰克逊民主被誉为向银行垄断家斗争的勇士,现代史上小罗斯福总统向大银行垄断家的劣行开刀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些并不表明他们不代表华尔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美国民治、民有、民享的三民政府和大垄断治、大垄断有、大垄断享的三垄断政府可以并行不悖,就看总统走钢丝的水平如何。 奥巴马与华尔街的博弈还刚刚开始 , 这场博弈还将引发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席位争斗及华尔街在两党利益代表中的选择,这将对今年的中期选举产生重大影响 , 奥巴马能否乘胜前进,仍将充满变数。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技术写作精选六]计算未知的水晶球
songshuhui 2010-7-22 15:04
竹人 发表于 2010-07-22 14:45 数字时代未知是否仍然还是未知?未来的一切是否可以依靠科学这颗水晶球来意义预测? crystal-ball 这次我们把两篇文章放一起,因为它们都在说2008年的同一件大事:美国总统变黑了。 美国特别了不起的一点,是从一个黑奴社会演化到今天的多民族的多元民主社会。这一段坎坷而挣扎的历史,让美国人为之骄傲,也是世人包括我们中国人平心静气之下应该认真学习的。 所以,美国总统变黑,或者变性,都是早晚的事,但事又凑巧,2008年至少会发生其中的一件。共和党人小布什八年下来,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还是经济,到处都是难收拾的烂摊子,变革的大势态乃民心所趋,民主党占优毫不意外。而民主党内的选战,到了后期,就是黑小伙奥巴马PK老女生希拉里。 如果对美国总统的 选举制度 有一些了解,读这两篇会容易些。简单说来: - 总统选举每四年一次 - 年底是大选,每党一人 - 每党的候选人在年中的党内大会确定。 - 党内大会由每个州派代表参加,每州推举的候选人由州内预选决定。 《奥巴马制胜宝典》 How Obama Really Did It , by David Talbot, from Technology Review obama 奥巴马的致胜宝典怎么会出现在这本书里呢?难道有个超级计算机抓着他的手,每天给他算卦? 当然不是。 在早已被网络浸得湿透了的美国,一个没有网战策略的竞选班子就像大海面前的旱鸭子,而且连个救生圈都没有,还未湿脚就已经被淹死了。所以,每个侯选人起码都装备了个人网站,以便散发竞选资料和接受政治捐款。老共和党人麦凯恩是个恐龙族,连Email都不用,他的女儿被他的班子叫出来写博客,记录随老爸到各州辛苦拜票的所见所闻。之所以有这一怪招,是为了吸引年轻选民。 但奥巴马的年轻团队却把网络作为重中之重,其手段之多犹如打造一支华丽的护航舰队。 策略之一,是广泛利用已有的平台。这其中包括让奥巴马入住最火的社交网络,比如说 Facebook 和 MySpace 。在虚拟社交网站Secondlife还有个竞选大本营,不但开会议事,还在奥巴马获胜之后举行了个 大型的庆祝会 ,大喷虚拟香槟。Youtube这个平台当然不会放过,在那里奥氏演说被反复上载,点击率很火爆,视频中还包括歌星的原创Yes We Can,这个歌居然还拿了个 艾米奖 。除了这些,奥巴马的实时动态和想法,还会用微博Twitter或短信直接推到每个选民的眼球底下。 meeting 如果是一般的商品,即使再砸钱,在网上炒作的手段也就到处为止了。但选战不一样,选战中最关键的两个,一个是圈钱,一个是圈人。银子的作用很大,除了拜票和各种开销,各个媒体的广告也是非常烧钱的。比钱更重要的是人,尤其要把人喊出来投票。一个候选人即使人气超旺,要是到时候他的粉丝都犯懒不出来投票等于零。在这方面00年的格尔就吃了亏。 要办这些事,其他的平台就不方便了。 所以,策略之二,是仔细打造自己的平台和工具。在奥巴马的技术团队中,包括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24岁的Chris Hughes。这个叫做MyBO( www.my.barackobama.com )的网上总部虽然貌似简单,却功能强大,把社交网络的特点发挥得淋漓精致。为了让大家用好它,甚至有专门的Youtube视频。 无论是圈钱还是圈人,MyBO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先说银子。奥巴马最后圈到 六点五个亿美元 ,他的银库是如此充分,以至于在大选的最后阶段,他发射的银弹是共和党人 麦凯恩的四倍 。他的党内对手希拉里的手段很传统,从富人和企业拿大支票,却在退出的时候还负债 两千多万 。奥巴马的募捐大部分都从网上来,虽然大都小于两百,却历史性地演绎了草根族大胜豪门的募捐战役。MyBO的工具让每个志愿者来设定要去募捐的数量并为之努力,同时给他们指南针比如说附近有哪些邻居可以去敲门。 而圈人的战术也差不多,打电话,组织邻居Party完完全全是上紧了发条的老鼠会总动员。 如果把奥巴马获胜的所有原因归功于有效地利用了新一代的技术,那当然有夸大的嫌疑。不过,技术在历史的拐点上发挥的作用确实经常是关键性的,尤其当掌握在精力无限旺盛的年轻人手里。 奥巴马在大选胜利之后不但没有放弃那些平台,而是进一步地把他们发展成他的大喇叭。不管是Facebook,MySpace还是Twitter,他都是大明星,拥有过百万的粉丝(Facebook最多,达七百万)。 应该说,08年美国总统不但变黑,而且还最能冲浪。当然,历代帝王皆冲浪,不是吗?如果不信,请看下图。:) mao (网上读不到全文,不过 这篇文章 可以做参考) 《职业水晶球》 The Spreadsheet Psychic , by Adam Sternbergh , from New York Magazine 当事后诸葛亮总是容易的,要在扑朔迷离的激烈选战中看清楚走向,就难了。这是后面这篇文章的主题。 长达一年的总统选举和选美一样,除了在聚光灯下忙乱的候选人和台下尖叫的粉丝,还有一拨人很显眼,就是点评官。点评官中还要细分,其中手握水晶球、专门做预测的叫Pollster。 在2008年有一匹黑马闯了水晶球的场子,闹出不小的响动。 obama 黑马的灵驹一现是在春季的预选季节。虽然民主党内一直领先的希拉里受到奥巴马的强劲挑战,但水晶球们觉得情况没那么糟糕。比如说,他们普遍认为希拉里在印第安纳州稳操胜卷,在北卡州虽然会落败,但差距不大。 有个以墨西哥小辣椒Poblano为网名的家伙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希拉里在印第安纳州最多以两点险胜,而在北卡会重挫。最后的结果让水晶球们大跌眼镜:希拉里在印第安纳州只以一点艰难取胜,而在北卡却被奥巴马以十五分的差距远远甩在后边。 map 单枪匹马的墨西哥辣椒从此声名鹊起,点击率从区区八百飙升到六十万。因为大家发觉,其实他的预测一直很准,不光准,而且还有数学模型,还有计算机模拟,很高科技。 是哪路神仙? 等到小辣椒揭开他的真名,就有人大叫,啊,原来是 Nate Silver !Silver是谁?其实他是个三十岁毛头小伙子,也确实是个职业水晶球,只不过他的舞台是棒球场。 silver Silver从来就不安分,打小他就热爱棒球,在中学又迷上辩论,是州里的冠军。从芝加哥大学经济系(那里可是出过好几个诺奖的!)毕业后,在咨询公司里做过,不爽就走了。他玩过扑克,曾经年收入六位数,最后洗手不干了(你把傻瓜们一个个干掉,直到有一天你发觉自己也是个被收拾掉的傻瓜)。然后他决定要吃遍全城的墨西哥餐馆,写个权威的点评网站。为此,每个星期他微服私访两家餐馆其实那时候谁都不认识他,点同样的菜,PK一下,赢了的就进入下一轮就像一场寂寞而缓慢的球赛。 他最后在一个叫棒球简介(Baseball Prospectus)的地方落了脚。棒球是美国三大球之一,和总统选战一样,也需要水晶球。他发明了一套系统,准确率让人侧目。他曾出人意料地预测一支长败将军要在08年大胜,那支队伍投桃报李,最后一路打到冠军。 对Silver来说,玩转竞选水晶球和玩转棒球水晶球没太多区别。第一,是热情Silver本人是个奥巴马的忠实粉丝。第二,是敏感,要对数据有直觉。第三,冷静,永远用统计数据说话。 比如说,Silver之所以看好长败将军,是因为他敏锐地观察到,08年的这支球队调整掉了一些一直影响发挥的陈年陋习。对民主党的预选,他依靠的是个公开的秘密:就像郭德纲族迷大蒜,周立波族喝咖啡一样,大家认为希拉里的选民喝啤酒(蓝领、老头子、拉丁美血统),而奥巴马的选民喝葡萄酒(白领),再加上非洲血统。但这个数据怎么用呢? Silver想,啤酒族和葡萄酒族怎么投票,和他们在哪个州没什么关系。既然预选是各个州分开做的,有个先后次序,那么只要看已经结束的州预选中那些啤酒/葡萄酒族怎么投的,就可以搞定眼前的这个州了,就这么简单。当其他水晶球们辛辛苦苦地挨个打电话做抽样调查的时候,Silver连一个电话都没打,却赢得轻轻松松。 预测大选就要难得多了,因为大选只有一次。不过,水晶球们每天都会公布他们的预测结果和统计数字,这一组曲线,一直要到11月4号才结束。Silver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数据综合起来。但是,水晶球们的水平不一样,所以他必须相应地调整权重。这个讲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不但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还要跑上很多计算机模拟实验。 显然,Silver的这个方法的准确度依赖于其他水晶球的结果。为了这个,Silver还和人干了一架。 起因是这样的,Silver发觉有一个水晶球的结果很水,而且经常错得一塌糊涂。为此,他在博客上向那个老水晶球公开发难,一来一回,两人打起了口水仗。08年七月,Silver下了战书,信的开头很客气,说咱们水晶球这活本来就不好干,不过好像,似乎,你的错误比我多那么一点多那么一点这几个字每个都是一个链接,一箭箭指向老水晶球那些离谱的预测。然后他说,不如这样,从现在开始,我们比一比,一个州一千美元。 老水晶球嘴上不服,到最后却做了缩头乌龟,很没面子。 最后大选的预测,Silver只叫错一个州,和他水平相当的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 Sam Wang 。 Silver的黑马身份和出色的结果让他 大出风头 ,赢得很多同行的尊敬和一大堆粉丝,甚至被陷在金融危机中华尔街频频叫去讲课。 最近,据说Silver在写书。等他写完了,我一定要去买一本,这世界变化快,水晶球比钱包更重要。 当我们透过科学这颗水晶球,试图洞穿一切的时候,水晶球的背后站着的巫师便是竹人,这篇好看的文章便是他的魔法。 此文是竹人为科学松鼠会写的精彩导读,介绍的是《美国技术写作精选2009》。 在此之前,竹人已经介绍了《美国科学写作精选2009》中的所有文章。 这里 。 竹人的文章轻松调侃,读来舒畅。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这一次写技术,正对了他的胃口,也希望对了你的胃口。我们会以每次两篇的速度来介绍这些最佳的文章。 松鼠会不仅仅致力于为你奉上好看的文章,也希望与你一同学习高手的写法,这就是竹人为你介绍这本书的原因。每篇文章都有原文链接,希望你点击那些链接,也点击竹人的一番好意。 那么,让我们来读书吧。 (文字编辑 小姬)
个人分类: 杂志导读|2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和孩子们一起计算白宫椭圆办公室的焦距
jiangxun 2010-7-1 09:04
作者:蒋迅 白宫有一个 椭圆办公室 ( Oval Office )。但是100年来似乎没有人问过一个基本的问题:它的焦距在哪里?这个问题最近被一群中学生提出来并解决了。2010年6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这个办公室里接见了 MATHCOUNTS 数学竞赛的优胜者。在接见中,奥巴马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於是孩子们想到了焦距,真不愧是数学竞赛的佼佼者。奥巴马早已忘记了焦距的定义,但他也很想知道。他没有命令他的助手去找答案,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测量和计算。经过一番忙碌,他们终於找到了答案。为此接见超过了预定的时间。 Source: White House 这六位学生中有两位个人奖获得者 Shyam Narayanan 和 Mark Sellke,从名字和长相看他们应该是印度裔和犹太裔;还有四位团体奖获得者硅谷的 Douglas Chen,Lewis Chen,Eugene Chen 和 Aaron Lin。从名字上看,他们都是华裔。在谈到未来的打算时,他们表示要进入NASA,或成为数学教授。奥巴马向他们表示祝贺,并强调了数学和科学对美国的经济、安全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他还开玩笑说,如果他的女儿们不会数学作业的话,他会向他们寻求帮助的。 根据维基百科, MATHCOUNTS 是美国的一个给6-8年级中学生参加的数学竞赛。从1984年开始,通过学校、地区、州级、国家级四级选拔,评选出一个个人冠军和一个团体(州)冠军。各级竞赛分成三个阶段:Target,Sprint,Team 和 Countdown。如果你好奇的话,点击 这里 可以看看以前竞赛的题目。 Source: Mercury News 上面就是焦距的计算示意图。其实 椭圆办公室 的焦距在哪里并不重要,而且在建造的时候就应该早就计算过了。重要的是,一位美国总统在这里给了一群优秀的孩子们一个机会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解决了。他们代表了美国的未来。
个人分类: 谈数学|7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遭遇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
黄安年 2010-6-18 11:17
奥巴马遭遇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18 日发布 奥巴马总统力图树立环境保护和清洁能够形象 , 谁知正在他的任内 , 美国遭遇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 , 这一事故超过了 1989 年埃克森 瓦尔迪兹号油轮漏油灾难。美国政府估计,有 1800 万至 4000 万加仑的原油泄入墨西哥湾,给当地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危害。更为严重的是奥巴马未能有效遏制他的盟友英国酿成的这一灾难。下面是奥巴马在 6 月 15 日晚电视黄金时间在白宫发表的讲话中称尽我们一切手段战胜石油泄漏。同时我的博客还转发了相关报道 , 期望引起科学界对于这一事件的严密关注。 ******************** 奥巴马誓言要尽我们一切手段战胜石油泄漏 奥巴马总统说,转向清洁能源不容易,但美国人必须抓住时机。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美国参考》 Stephen Kaufman 华盛顿奥巴马总统告诉美国人民,政府将尽我们一切能力和一切所需时间战胜墨西哥湾的石油泄漏,而且他会要求英国石油公司( BP )主管为遭石油泄漏危害的企业和工人拨款设立独立经管的赔偿基金。奥巴马还呼吁美国人民加速转向清洁能源经济。 奥巴马在 6 月 15 日晚电视黄金时间从白宫发表的讲话中说, 4 月 20 日英国石油公司钻井台爆炸造成的漏油已经构成美国历来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灾难,估计每天有 30000 到 65000 桶原油从距海面一英里多深的破裂井口中不断溢出。 奥巴马说:因为从来没有在这个深度有过如此规模的泄漏,堵漏是对人类技术极限的挑战。英国石油公司已被指示动员更多设备和技术。奥巴马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应能回收漏油的 90% 。但是他说,在英国石油公司夏季完成安置减压井之前,预计泄漏不会被完全堵住。 总统把这次灾难比作我们将数月甚至数年地与之搏斗的流行病,但他告诉美国人民:我们将尽我们一切能力和一切所需时间战胜漏油。我们将要求英国石油公司赔偿他们造成的损害。我们将尽一切必要努力,帮助墨西哥湾地区和那里的人民从这场悲剧中恢复过来。 奥巴马呼吁英国石油公司拨出资金,补偿受漏油之害的工人和业主。他说,该基金将由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管理。奥巴马 16 日在白宫会见英国石油公司主管后宣布,该公司同意为损失索赔开设 200 亿美元的代管帐户。该基金将由肯尼斯范恩伯格( Kenneth Feinberg )管理。身为律师的范恩伯格曾负责监管对 2001 年 9 月 11 日恐怖袭击受害者的赔偿。 奥巴马 6 月 16 日说,这 200 亿美元并不是封顶限额,不会取代个人或州通过法庭提出索赔的权利。英国石油公司将继续为由此造成的环境灾难承担责任。总统宣布,英国石油公司已经自愿同意设立 1 亿美元基金,补偿因海湾地区其他深水石油钻台关闭而受影响的工人。 奥巴马还表示:我绝对相信英国石油公司能够履行其对墨西哥湾和美国人民的义务。英国石油公司是一个强大、有生命力的公司,保持这一点符合我们大家的利益。这里所涉及的是责任问题。归根结底,这是每个美国人的愿望和期望。 奥巴马在 6 月 15 日的讲话中说,海湾石油泄漏更大的教训是,随着陆上和浅层油井不断减少,钻探石油的风险日益增加。他指出,人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石油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他说:几十年来,我们翻来覆去地谈论需要结束美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几十年来,我们面对这种挑战没有采取所需要的具有紧迫感的行动。前进的道路也五次三番被封堵不仅是被石油业的游说势力,而且也由于缺乏政治上的勇气和坦诚。 他说,海湾悲剧是迄今最痛苦、最强大的警示,它告诉我们,走向清洁能源未来的时刻就在眼前。现在是这一代人勇担国家使命、发扬美国创新精神、把握我们自身命运的关头。 他说,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变将需要时间,但如果加速,它有潜力带来经济发展,创造数百万就业机会。他还敦促美国人民戮力同心,努力开发可持续和独立的能源资源。 奥巴马说:我们不能不改变我们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因为那将给我们的经济,我们的国家安全和我们的环境带来大得多的长期代价。 提出援助的国家数目不断增加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 (P.J. Crowley) 6 月 14 日发布新闻简报,列出 17 个表示愿意在墨西哥湾控制和清理泄油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国家。在 6 月 15 日的例行新闻简报会上,克劳利表示这个数字增加到 18 个卡塔尔提出支援围油栏。克劳利还说,国际海事组织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也确定了一批围油栏的来源国,其中包括比利时、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以色列、肯尼亚、挪威、西班牙和突尼斯。 克劳利在 6 月 15 日说:迄今为止,我们已接受了来自墨西哥、挪威、荷兰和加拿大四国提出的援助。英国石油公司也在获取来自世界各国的设备和技术援助。 克劳利表示,向美国提出援助的形式大多是出售物资;在有些情况下,奥巴马政府暂缓接受这些出售供应,原因是需要首先核查国内是否有同样货源,另外还要将所售价格与公开市场上的价格进行比较。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energy-chinese/2010/June/20100617160314xdiy0.9298779.html ******************8888 奥巴马就漏油发表演说 厉声索赔欲抚民怨 2010 年 06 月 16 日 14: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华盛顿 6 月 15 日电 ( 记者 吴庆才 德永健 )15 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罕见地在白宫就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表全国电视演说,厉声要求英国石油公司 (BP) 为其鲁莽行为导致的事故买单,同时还提出一系列措施试图平抚日渐沸腾的民怨。   这是奥巴马首度在总统办公室发表全国电视演说,凸显出漏油事件的严重程度。通常美国总统只在遇到战争或者举国悲剧时才会选择这一形式,比如 1986 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和 2001 年 9 11 恐怖袭击。   奥巴马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且它不像地震或飓风,只是造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损害,而更像一种流行病,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来应对。   奥巴马重申了向 BP 求偿的决心,称明天与 BP 董事长见面时,将告之后者要拿出一切必要资源来赔偿因该公司鲁莽行为而受灾的工人和企业主。他还强调,赔偿金不能由 BP 一家决定,为了确保所有合法索赔都能得到公正及时地偿付,相关账户须由独立的第三方监管。   漏油事故发生后,奥巴马多次向 BP 放出狠话,甚至爆出粗口,但最新民调显示, 71% 的美国人认为目前奥巴马政府对英国石油公司过于手软。   奥巴马在讲话中还不忘安抚受灾民众,坦言了解受灾民众不仅为经济损失愤怒,还为生活方式可能毁于一旦忧虑,为此他将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并承诺永远不会让类似灾难再次发生。   奥巴马同时表示,漏油事件痛苦地提醒美国需要从过度使用石油转向使用清洁能源,呼吁采取行动终结对石油的长期依赖。几十年来,我们明白使用廉价和易于开采石油时日无多但前进道路一次次被石油说客及缺乏政治勇气和坦诚所阻断。    15 日的讲话能否让深陷批评风暴的奥巴马脱身尚待观察。有美国媒体事后援引共和党党魁的话称,奥巴马的讲话显示他没有能力领导美国走出这场灾难,而且采取的行动表明他在政治分析方面惊人的傲慢。   发表全国讲话前,奥巴马刚结束为期两天的第四次灾区之行。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始于 4 月 20 日,当时隶属 BP 的一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导致 11 人死亡,此后受损油井每天喷出成千上万桶原油。根据一项最新估计,目前每天的漏油量在 3.5 万桶至 6 万桶之间。 http://www.chinanews.com.cn/gj/gj-bm/news/2010/06-16/2345896.shtml ******************************8 奥巴马将就漏油事件发表全国电视讲话 2010 年 06 月 14 日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6月13日电 白宫高级顾问大卫阿克塞尔罗德13日说,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至15日将赴受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影响诸州视察受灾情况,并于15日就这一事件发表全国电视讲话。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总统一般在战争或重大灾难发生时才会发表非例行性全国电视讲话,奥巴马15日要发表这样的讲话,表明墨西哥湾漏油事态已非常严重。   阿克塞尔罗德对媒体说,奥巴马16日还将会见英国石油公司负责人,届时将要求该公司设立一个特别基金,以赔偿漏油事件中的受害者。美国政府也将为此成立一个独立的专门小组,负责特别基金的分配,以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5/11881883.html 美向英国石油公司下通牒:提交处理漏油最新方案 2010 年 06 月 10 日 16: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悉,奥巴马已经致信每一个遇难者的家庭表达慰问,并邀请他们前往白宫做客。   另外,奥巴马政府 9 日向英国石油公司发出 72 小时最后通牒,要求其在这个期限内提交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最新方案。   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艾伦在华盛顿会见了英国石油公司领导层,要求其对受漏油事件影响严重的美国南部四个州作出赔偿清单。他呼吁英国石油公司提供更详细和公开的计划。   英国石油公司方面因为漏油事件焦头烂额,该公司 10 日表示为处理漏油事件已经花费了 14.3 亿美元。   另外,英国石油公司美股股价 9 日暴跌近 16% ,至 1996 年以来的最低点。对此英国石油公司表示原因并不明确。 http://www.chinanews.com.cn/gj/gj-bm/news/2010/06-10/2336064.shtml ********************** 美建清洗中心拯救遭漏油危害海鸟 志愿者戴护具 2010 年 06 月 09 日 15: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志愿者在清洗被油污包裹的海鸟   中新网 6 月 9 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墨西哥湾漏油给当地鸟类带来致命影响,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间仓库已被用来清洗被原油包裹得无法动弹的海鸟。志愿工作者穿着防毒护具,一遍又一遍擦洗海鸟身上的深色原油。   报道称,清洗过程无论对鸟还是对志愿者来说都无比艰辛。因为仓库内的高温和他们身上沉重的防毒护具,每位志愿者一次只能在里面工作 20 分钟,就必须要出去休息。期间还有志愿者晕倒的现象。他们身上的防毒护具是为了避免石油中的有毒物质直接粘到皮肤。   据悉,这里需要清洗的海鸟数量与日俱增。一箱箱的几乎认不出来形状的海鸟被卡车运往这里,其他州的海鸟也会空运过来。   清洗过程大致是:兽医先为每一只海鸟取血样,称重量,完成一整套体检。为了分离它们身上固态的石油,志愿者会用植物油来揉搓海鸟全身。这只是清洗前的预处理阶段。之后海鸟会被放入充满清洁剂的水槽中,志愿者用牙刷小心的清洗它们的眼睛和脑袋,最后拿去烘干。经过清洗的鸟儿焕然一新,活泼依旧。   清洗过程会持续一个小时,其中鸟儿会奋力挣扎,志愿者必须死死按住它们。志愿者表示,这个过程再累再复杂也是值得的,如果不管这些鸟儿,身上包裹的石油会要了它们的命。 http://www.chinanews.com.cn/gj/gj-bm/news/2010/06-09/2333114.shtml ******************* 美国媒体爆料称墨西哥湾或又现漏油井 2010 年 06 月 09 日 16:39  来源:新闻晚报    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底部油管漏油尚未堵住,墨西哥湾另一处钻井平台又遭媒体曝光疑似漏油。美国海岸警卫队 8 日说,将着手调查这一事件。   美国政府官员当天说,在深水地平线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发现水下油层。   民主党国会议员呼吁从漏油事故中吸取教训,对石油企业加税,甚至重新制定美国能源政策。   又一漏油井   美国亚拉巴马州 《新闻纪事报》 7 日以一份联邦文件为消息源报道,位于墨西哥湾的萨拉托加海洋钻井平台至少自 4 月 30 日开始漏油。   萨拉托加海洋由钻石近海油气开采公司经营,距路易斯安那州海岸大约 19 公里。    Skytruth 网站收集的多张卫星图片显示,一条长约 16 公里的浮油带从萨拉托加海洋发散出来,漏油规模小于深水地平线。   摄影师 J 亨利费尔与环保组织南方之翼部分成员 5 日乘飞机抵达萨拉托加海洋上空。他说,自己看到海面上有一片带光泽的漂浮物,向远处延伸,类似石油。   费尔拍摄的照片显示,一艘大型油轮正借助一条软管向钻井平台附近海域注入化油剂。那艘船看起来载有许多化油剂,南方之翼成员汤姆哈钦斯说。   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原油泄漏事故救灾总指挥萨德艾伦 8 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 萨拉托加海洋漏油一事。他说:我们将获取详细信息,然后发布一份声明。   水下现油层   艾伦 8 日向媒体通报切管盖帽控漏方案最新进展。他说,过去 24 小时共收集 1.48 万桶原油。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局长珍妮卢布琴科同一天说,南佛罗里达大学一艘研究船在墨西哥湾 3 处海域所做测试显示,深水地平线东北方向约 68 公里、水下大约 1000 米处存在油层,东南方向约 228 公里处也存在水下油层。   卢布琴科说,油层浓度很低,大约为百万分之 0.5 。研究人员正与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合作,建立三维模型,对油层位置、漏油数量和影响作进一步分析。   按照卢布琴科的说法,眼下分析结果显示,油层不可能来自除深水地平线之外的其他源头。   法新社认为,水下油层对深海生物构成威胁,这种影响体现在食物链上。微生物可能吞掉石油并消耗水溶氧,致其他生物缺氧而死,进而令大型食肉动物缺乏食物。   卢布琴科说,漏油扩散范围尚在测算中,我们一直追踪漏油在水面和水下的流向。   呼吁改政策   美联社 8 日报道,一些民主党国会参议员寻求对石油企业加税,旨在筹集更多资金应对石油泄漏事故。   美国法律规定,石油企业需要为每桶在美国生产或从国外进口至美国的石油缴纳 0.08 美元税款,作为石油泄漏责任信托基金。一旦发生漏油事故,美国政府使用基金款项支付清理漏油费用和相关损失等。   众议院上月通过一项立法,将税款从 0.08 美元提高至 0.32 美元。   一些参议员眼下寻求将税款提高至 0.41 美元,今后 10 年内为石油泄漏责任信托基金筹集 15 亿美元。   参议院多数党 ( 民主党 ) 领袖哈里里德 7 日呼吁,重新制定美国能源政策,限制今后发生灾难的风险。   大量污染损害着我们的水域、野生动物、海滩和贸易,里德说,我们不能等到更多悲剧和灾难发生后再行动新的能源政策必须强烈鼓励企业在更安全、更有竞争力、更具能源独立性的科技领域投资。 http://www.chinanews.com.cn/gj/gj-bm/news/2010/06-09/2333525.shtml ***************************8 美高官称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是美最大环境灾难 2010 年 05 月 31 日 07: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5 月 31 日电 据外电报道,美国白宫一名高级官员说,墨西哥湾漏油是美国遭遇过的最严重的一场环境灾难。   总统的环境与气候变化事务高级顾问卡露 ? 布朗纳尔还说,漏油可能将持续好几个月。   她说,美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因为在今年 8 月份之前可能无法阻断漏油。   目前,至少已经有两千万加仑的原油倾泻入墨西哥湾,路易斯安那州长达 110 公里的海岸线受到污染,渔业和湿地生态受到严重影响。   布朗纳尔在接受美国电视采访时还说,现在,流入墨西哥湾的原油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漏油事故。这意味着,此次漏油超过了 1989 年阿拉斯加埃克森 - 瓦尔德斯号油轮泄漏事故的规模。   英国石油公司 BP 开始尝试一种新策略,使用遥控水下机器人,将带有堵漏装置的细管插入海平面 1.5 公里以下断裂的油管,将泄漏的石油引导到油轮上。   但是, BP 警告说,这项工作至少需要四天的准备时间,而且从来没有在这样的深度使用过。   英国石油公司:继续努力   此前, BP 利用灌浆法试图封堵泄漏油井的努力宣告失败。   布朗纳尔说,她希望 BP 的最新努力能够成功,但她同时也承认,即使成功,这也只能是临时性的控制途径。目前 BP 正在开钻的减压井有可能成为永久性措施。   但是,减压井至少还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工。   布朗纳尔说,已经通告 BP ,准备两口减压井,以防备第一口减压井失败。    BP 总经理杜德利星期日 (30 日 ) 在接受美国电视采访时保证, BP 将从过去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继续努力。 http://www.chinanews.com.cn/gj/gj-bm/news/2010/05-31/2312555.shtml *******************888 BP 石油公司 灭顶法 堵油行动失败 奥巴马 愤怒 2010 年 05 月 30 日 09: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5 月 30 日电 综合外电报道,英国 BP 石油公司 29 日表示,试图以大量土石封住墨西哥湾漏油地点的灭顶法已经宣告失败。    BP 营运长萨特斯表示,经过 3 天观察,证明水下 5000 英尺下冒出的漏油并未止住,公司将执行下一阶段方案,以阻止大量原油渗入墨西哥湾。   目前, BP 至少已使用了 120 万加仑的水泥,但绝大部分从损坏的立管中逸出。   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害怕,事实是我们没能阻止井口喷油,事实是我们到目前都没有成功。萨特斯说,从未在水下 5000 英尺的地方尝试过封堵漏油。    BP 下一阶段预计使用 4 至 7 天的时间,以小型潜艇切断受损的立管,再以管制阀封住漏油。   萨特斯说:我们对这项工作能够奏效很有信心,但我们不能保证最后 ( 堵油 ) 成功。   美国总统奥巴马马在听到 BP 灭顶法失败的消息后表示既让人愤怒又让人心碎,并称联邦政府与有关方面将继续寻求通过任何和一切负责任的途径封堵墨西哥湾发生原油泄漏事故的油井。   漏油事故已经持续了六周, BP 每个尝试封堵的行动均告失败。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超过了 1989 年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漏油灾难。美国政府估计,有 1800 万至 4000 万加仑的原油泄入墨西哥湾,给当地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危害。 http://www.chinanews.com.cn/gj/gj-bm/news/2010/05-30/2312128.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55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奥巴马《国家安全战略》
黄安年 2010-6-1 16:11
评奥巴马《国家安全战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1 日发布 《国家安全战略》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 5 月 27 日美国公布了四年一度的奥巴马总统执政的《国家安全战略》,他为这份引人注目的新国家安全战略写了序言。战略总纲在论述安全威胁时认为 : 意识形态的战争被宗教、种族和部落间认同感的对垒所取代;核危险已经扩散;不平等和经济动荡加剧;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粮食安全遭到损害,公共卫生面临的危险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有利于人们从事建设的工具也可被用于进行破坏。 总纲称 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以继续发挥美国的主导作用为要务,使我们能在 21 世纪更有效地推进我们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在国内进一步增强我国实力的来源,同时构筑有助于应对时代挑战的国际秩序。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不仅以继续发挥我国长期的主导作用为重点,而且也要求加强对首要事务采取的立即行动。本届政府的最大责任于莫过于保护美国人民的安全。而美国人民面临的最大威胁莫过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特别是暴力极端主义份子谋求核武器以及扩散到其他国家造成的危险。 奥巴马在序言一开始就说 : 在我国历史上,美国人民一再挺身而出,把握并影响局势转变的时刻。其实这句话指当代世界是没有错的 , 因为美国立国初期奉行的是中立政策 , 即使在两次世界大战初期也不例外,并非一再挺身而出, 1945 年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扮演领导世界角色,需要把握并影响局势转变。奥巴马扩大了安全战略概念说 : 全球化也加剧了我们面临的危险从国际恐怖主义和致命技术的扩散,到经济大动荡和气候的不断变化等。强调由于我们面临来自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和衰败国家等多方面的威胁,我们将保持几十年来保障我国安全和维护全球安全的军事优势。我们的战略首先要求我们认识到,我们在国外的力量与影响力始于我们在国内采取的步骤。我们必须促使我国经济增长,减少我们的赤字。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孩子在知识就是资本、市场实现全球化的时代参与竞争。我们必须开发清洁能源,为新的产业提供动力,摆脱外国石油的束缚,并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必须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有新发现,揭开人类尚不能预见的奥秘,如同一个世纪前无法想象月球表面和微型芯片一样。简言之,我们必须视美国的创新为美国力量的基础。 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引导潮流走向自由和正义。担当己任的国家能够繁荣发展,而逃避责任则后果难当。 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加强那些使我们获益良多的早已结成的联盟,同时致力于它们的现代化,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当影响力扩大到更多的国家和首都时,我们将在每个地区建立新型的、更深入的伙伴关系,并加强国际标准和机制。这种参与接触是永无止境的。我们所寻求的国际秩序是一个能够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的秩序打击暴力极端主义和暴乱活动;制止核武器扩散并保障核材料的安全;遏制气候变化并保持全球经济增长;帮助各国保障人民温饱并照顾病患;解决并预防冲突,同时治愈创伤。 奥巴马的新安全战略依然强调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但与此前强调海外用兵的战略相比,新战略更强调立足本土,首先应对来自本土的安全威胁,同时对于影响安全战略的因素做了宽泛的解释。新战略强调以国际合作来取代过去的单边主义,以先外交、再动武的模式来取代过去的先发制人。这是美国战略手段的重要转变。鉴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新战略呼吁美国的合作对象由传统盟友扩展到新兴市场大国。 应当看到 , 这份新战略维护美国领导地位的战略目标没有变,美国使用武力的权力没有改变。我们更应当注意的是除了这份公开的安全战略外 , 美国应该还有不供公开的绝密的国家安全战略 , 以及行动中的国家战略构想,后者才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 ******************* 2010.05.28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总纲 21 世纪之初,美利坚合众国面临着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的广泛和复杂的一系列挑战。正如美国曾为引领 20 世纪的进程做出贡献一样,我国现在仍必须开拓美国实力和影响力的来源,构筑有能力战胜 21 世纪各种挑战的国际秩序。 世界的现状,为实现我们瞩望的世界制定战略 为了取得成功,我们必须面对世界的现状。冷战结束后 20 年来发生的变化既展现了希望,又出现了各种危险。和平民主国家的范围得到扩展;核战争的阴影已经消散;大国间和平相处;全球经济获得增长;商贸活动将各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多的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伴随着这些进步,也出现了一些持续存在的问题。意识形态的战争被宗教、种族和部落间认同感的对垒所取代;核危险已经扩散;不平等和经济动荡加剧;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粮食安全遭到损害,公共卫生面临的危险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有利于人们从事建设的工具也可被用于进行破坏。 全球化世界的这一黑暗面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这一天降临在美国人民面前。在美国国土上发生了有史以来对美国最严重的一次袭击,成为存在直接的威胁一个例证,要求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持久的方式保卫我们的国家。在此后的几年内,我们进行了打击基地组织及其同伙的战争,决定在伊拉克打一场战争,同时抗击全面的经济危机。但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我们为如何在已经发生变化的世界上维护美国的利益进行了艰苦努力。在当今世界上, 20 世纪的国际架构已难以承受新威胁的压力,全球经济加速了我国人民和企业面临的竞争,同时争取自由与尊严的普遍愿望正与新的障碍进行对抗。 我国具备的各种特性为几十年来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支持稳固的同盟关系、举世无双的军力、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经济、强大和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及富有活力的人民。展望前程,毫无疑问美利坚合众国将继续为维护全球安全承担责任通过我们对盟友、伙伴和有关机制的承诺;我们全力以赴为战胜基地组织及其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全球各地的同伙进行的努力;以及我们遏制侵略和防止世界上最危险的武器扩散的决心。在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无法单枪匹马地应对全球挑战。如同我们在二战以后所做的那样,美国必须为未来做好准备,同时为取得实效努力促进各国间的合作。 因此,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以继续发挥美国的主导作用为要务,使我们能在 21 世纪更有效地推进我们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在国内进一步增强我国实力的来源,同时构筑有助于应对时代挑战的国际秩序。这个战略承认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的国家竞争力、适应能力和道德榜样有着基本的相互联系。这项战略再次确定,美国将坚持通过所有的国家都有某些权利与责任的国际体系维护我国的利益。 这将使美国能够利用我国的对外接触,促使全世界人人都能享有更多的自由与机会,各国都有动力采取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为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承担后果。 重振美国的领导地位在国内从事建设,在海外发挥影响 我们的方针从致力于建设美国主导地位的坚强基础着手,因为在我国境内发生的事情将决定我们在境外的实力和影响。这个事实在相互联系更紧密的世界里愈发鲜明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的繁荣与全球的繁荣密不可分,我们的安全可能直接受到大洋彼岸事态发展的影响,我们的行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认真审视。 我们努力的核心是致力于重振作为美国力量源泉的美国经济。美国人民目前正在走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当我们继续努力确保我们广泛和可持续的复苏的同时,我们也奠定了经济和国民竞争力长期增长的基础。我们用于经济复苏的投资是增强我们实力的更广泛的努力之一:为我们的后代提供高质量教育;加强科学和创新;把我国能源型经济转变为创造就业机会和新产业的动力;为我们的人民和企业降低健保成本;减少联邦赤字。 上述每个步骤都能保持美国在一个经济实力和个人机遇更为分散的世界里的主导能力。这些努力也与承诺建设一个更坚韧顽强的国家息息相关。我们的复苏包括重建更加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和自然灾害。我们对教育和科学的重视将确保明天的突破在美国实现。我们对新能源的开发将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我们对削减赤字的承诺将约束我们做出艰难的选择并避免过度支出。这些步骤同我们将国土安全与国家安全相结合的努力相辅相成;包括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密切协调在内,以防止、抵御并应对威胁和自然灾害。 最后,在国内建设我们主导地位的坚强基础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促进美国价值观的最有效途径是身体力行。美国对民主、人权、法治的承诺是我们在世界上的实力和影响的主要来源。这也需要精心培植,通过摒弃酷刑这类与我们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的行为,通过致力于实现符合宪法的公正,以及让我国所有公民都享有美国的美好前景的坚定决心。美国始终是世界人民的一座灯塔,而我们必须确保美国的典范之光明亮四射。 建设这种更坚实的基础将有利于美国努力去塑造一个能够应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种种挑战的国际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是美国帮助领导建立了新的国际结构,以维护和平并促进繁荣从北约组织和联合国,到制定战争法和管制武器的条约;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日益扩大的贸易协议网络。这种架构尽管存在缺陷,但它避免了世界大战,促进了经济增长,推动了人权,同时促成了美国以及我们的盟友和伙伴之间有效的责任分担。 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机制的长处和短处,当年制定这些机制的目的是应对早期的挑战,而且由于缺乏政治意愿,国际惯例的执行时常陷入困境。然而,如果美国以新挑战的出现以及国际体制的缺陷为由而袖手旁观,那么这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均将造成严重损害。相反,我们必须着重参与加强国际机制及调动集体行动,以此促进共同利益,如打击暴力极端主义;停止核武器扩散和确保核材料安全;实现平衡且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制定合作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武装冲突乃至传染性疾病等威胁。 集体行动将以与其他国家进行接触为开端。这种交流接触的基石是美国与我们在欧洲、亚洲、美洲及中东的亲密友邦和盟国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植根于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观,有利于我们的共同安全以及更广泛的世界安全和繁荣。我们正努力与其他有影响力的重要中心建立更深层更有效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以及越来越具影响力的巴西、南非和印尼等国以使我们能就双边和全球问题进行合作,同时认识到强权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中不再为一场零和游戏。我们正在扩大与新兴国家的交往,尤其是那些可以成为从美洲到非洲直至东南亚的地区成功和稳定的范例的国家。我们将与敌对国家进行接触,以检验其意图,为其政府提供改弦更张、听信于民的机会,并努力调动国际联盟。 这种接触将有助于支持我们建立一个基于权利和义务的国际秩序。国际机构必须更有效地代表 21 世纪的世界并发出更广泛的声音新兴强国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它们必须实行现代化,在全球性问题上更有效地取得成果。在从核安全到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所采取的建设性的国家举措必须得到鼓励,以使履行义务的国家看到负责任的行动所带来的好处。行为规则必须得到遵守,那些违反规则的国家必须承担后果,无论是不扩散义务、贸易协议或人权义务。 各个机构的现代化建设,国际惯例的强化以及国际法的实施并非美国一国的使命但通过联合志同道合的国家,我们能够带领执行这项使命。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开明的自身利益始终是美国领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源泉。我们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一个更美好的前景,我们也相信他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好,只要其他国家人民的子孙后代也能生活在自由与繁荣之中。我们的自身利益与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一信念,将继续指导我们与其他国家及各国人民进行接触交流。 推进国家安全的首要事务 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不仅以继续发挥我国长期的主导作用为重点,而且也要求加强对首要事务采取的立即行动。本届政府的最大责任于莫过于保护美国人民的安全。而美国人民面临的最大威胁莫过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特别是暴力极端主义份子谋求核武器以及扩散到其他国家造成的危险。 正因为如此,我们寻求以各国权利与义务为基础的全面的不扩散与核安全议程。我们正在削减本国的核武库,降低对核武器的依赖程度,同时要求保证我国威慑力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正在巩固不扩散的基石,《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同时通过这个条约责成伊朗及北韩等国家对未履行国际义务承担责任。我们正在主导一项全球努力,要求所有危险的核材料不落入恐怖份子手中。此外,我们正采取新的战略,努力防范生物武器的攻击并应对我们依靠的计算机网络面临的挑战。 我们在控制全世界最危险的武器之际,还在与广泛的仇恨和暴力网络处于交战状态。我们将采取全面的战略,挫败、摧毁并战胜基地组织( al-Qa ida )及其同伙。这项战略要求防止他们获得庇护所,加强第一线的合作伙伴,保卫我们的国土,通过稳固的法律途径寻求正义,并倡导希望和机会,抗击极端主义和刽子手注定失败的阴谋。这场斗争的前线在阿富汗及巴基斯坦,我们在当地坚持不懈地对基地组织施加压力,打击塔利班( Taliban )的气焰,并加强我们合作伙伴的安全与能力。在这项努力中,我国军队再一次显示了他们非凡的功绩,在危险时刻作出重大牺牲。他们得到我们的全力支持。 在伊拉克,我们正逐步向伊拉克全面转移主权和责任这个进程包括撤出我国军队,加强我国的民事能力,并与伊拉克政府和人民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争取以色列与各邻国实现全面和平,其中包括采取两国解决方案,一方面保障以色列的安全,另一方面实现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当愿望,为自己组成名副其实的国家。我们与全世界穆斯林群体进行更广泛的接触,将有助于推动重大政治与安全事务取得进展,同时本着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在广泛的议题上促进伙伴关系。 我们正在重建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所依靠的经济实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努力促进全球繁荣与稳定所必需的平衡与可持续增长。这包括为防止再次发生危机在国内外采取有关步骤。我们已经将重点转移至 G-20 ,以此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并正在努力重新平衡全球需求,使美国增加储蓄及扩大出口,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创造更多的需求。我们将争取达成有助于促进共同繁荣的双边及多边贸易协定,同时加速发展投资,设法缩小不平等造成的差距,扩大市场并支持国外的个人机会和国家能力。 这些促进安全繁荣的努力通过我们支持的某些普遍的价值观得到加强。尊重人权和民主价值观的国家是更成功和更坚强的伙伴,获得尊重的个人也更有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美国认为,不存在所谓追求我国自身的狭隘利益和不停地要求强加我国的价值观,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实属无稽之谈。相反,我们认为,支持全世界正义的和平对我国自身的利益至关重要在这样的世界上,个人,不仅仅是国家,都能获得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以我国实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为要务,还需要我们相应通过国内的践行在海外促进普遍的价值观,决非依仗势力强加于人。实际上我们正为促进人权努力加强国际准则,同时对所有和平的民主运动表示欢迎。我们支持脆弱的民主体发展有关制度,同时将人权纳入我们与专制政权的对话,并且支持传播有关技术,便于人们自由获得信息。我们认识到经济机会是一种人权。我们通过支持全球健康、食品安全及合作应对人道主义危机,促进全体男性和女性的尊严。 最后,我们争取构筑一种国际秩序,要求倡导正义的和平,同时必须有利于合作解决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这种国际秩序将支持我国利益,但其本身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新的挑战将提供新的机会,但只有在国际社会破除相互猜疑的旧习并建立共同利益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实现。抗击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必须通过各国采取的行动,减少排放并承诺降低排放造成的影响。努力预防冲突并在冲突发生后维持和平,可以制止不安全的因素四处扩散。全球合作预防疾病蔓延也有助于促进公共健康。 实施这项议程并非易事。为了获得成功,我们必须对构成美国实力的所有因素进行平衡和整合,提高我国在 21 世纪的国家安全能力。我们必须保持我国常规军事力量的优势,同时为战胜不对称的威胁增强自身的能力。我国的外交和发展能力必须现代化。为了全面支持我们的各项要务,我国的民事调遣能力也必须加强。我国的情报工作和国土安全措施必须配合我国和盟国及伙伴的国家安全政策。为了与国外公众有效地进行接触,我们必须加强协调行动的能力,从而持续获得全球的支持。 然而,美国最大的财富是我们的人民。全世界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抓住机会的能力将引导时代的走向。在这个时代,美国人民将大有可为 在我国政府内部服务的军人和平民;在全球运作的各类工商企业、基金会和教育机构;以及充满活力、能动性和多样性的公民,在这个越变越小的世界上日益兴盛。尽管存在各种危险,但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主导能力和美国人民聪明才智的产物。我们具有独特的条件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希望。 我们的经历并非十全十美,但是,在历史召唤我们挺身而出的每一个重要关头,我们都增强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同时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继往开来,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必须听取我国人民的心声,通过国会的贡献加以改进,并因美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得到巩固。我们如果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就能够建立一个更和平、更繁荣、更有人类尊严的世界。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usg-chinese/2010/May/20100528163835kkgnast0.8604962.html 2010.05.27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序言 5 月 27 日,白宫公布了奥巴马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确定了本届政府广泛的对外政策目标。以下是奥巴马总统为国家安全战略撰写的序言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 白宫 华盛顿 在我国历史上,美国人民一再挺身而出,把握并影响局势转变的时刻。目前无疑又面临局势转变的时刻。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遍发生变化的时代。几十年来,自由国家的成功、开放市场和社会进步加速了空前规模的全球化,在世界各地打开了机会的大门,使民主制度向亿万人民扩展,同时使大国间的和平成为可能。然而,全球化也加剧了我们面临的危险从国际恐怖主义和致命技术的扩散,到经济大动荡和气候的不断变化等。 近 10 年来,我们的国家与遍布各地的暴力与仇恨网络处于交战状态。即使我们结束在伊拉克的一场战争,我们的军队又奉命再次以阿富汗为重点,作为我们承诺挫败、摧毁并战胜基地组织及其同伙的任务之一。这是广泛的多国努力的一部分,属于正确和正义的行动。我们将毫不动摇地履行我们为保障我国人民、盟友和伙伴的安全做出的承诺。而且,由于我们面临来自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和衰败国家等多方面的威胁,我们将保持几十年来保障我国安全和维护全球安全的军事优势。 但是,在我们参加目前面临的战争之时,我们必须看到战争以后的情景在这个世界上,美国更强大,更安全,有能力战胜我们面临的所有挑战,并为全世界人民所向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遵循振兴国家和发挥全球主导作用的战略,这一战略将重建美国力量与影响力的基础。 我们的战略首先要求我们认识到,我们在国外的力量与影响力始于我们在国内采取的步骤。我们必须促使我国经济增长,减少我们的赤字。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孩子在知识就是资本、市场实现全球化的时代参与竞争。我们必须开发清洁能源,为新的产业提供动力,摆脱外国石油的束缚,并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必须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有新发现,揭开人类尚不能预见的奥秘,如同一个世纪前无法想象月球表面和微型芯片一样。简言之,我们必须视美国的创新为美国力量的基础。 我们还必须建立和整合可以促进我们自己的利益以及我们与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的能力。我们的武装部队将永远是我们安全的基石,但这支部队必须得到支持辅助。我们的安全还有赖于我们的外交官,他们可以在全世界每一个地方开展工作,从繁华的首都到危险的边哨;开发项目专家,他们能够加强治理并维护人类尊严;情报及执法人员,他们可以挫败任何阴谋,加强司法体制,并与其他国家密切合作。 这个年轻世纪的重担不能只落在美国一国的肩上其实,我们的敌人很希望看到美国过分扩张实力,透支自己的力量。以往,我们有先见之明,审慎行事,避免了独往独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们加入了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战时联盟,并将自由的国家和机制结合为一个共同体,以此度过冷战。对于调动集体行动的挑战和我们的国际体制存在的弱点,我们洞悉明察。但是,美国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我们置身于国际合作的潮流之外。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引导潮流走向自由和正义。担当己任的国家能够繁荣发展,而逃避责任则后果难当。 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加强那些使我们获益良多的早已结成的联盟,同时致力于它们的现代化,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当影响力扩大到更多的国家和首都时,我们将在每个地区建立新型的、更深入的伙伴关系,并加强国际标准和机制。这种参与接触是永无止境的。我们所寻求的国际秩序是一个能够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的秩序打击暴力极端主义和暴乱活动;制止核武器扩散并保障核材料的安全;遏制气候变化并保持全球经济增长;帮助各国保障人民温饱并照顾病患;解决并预防冲突,同时治愈创伤。 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将提倡并增进我国赖以建立并为不同种族和地区的人民视为应有的一系列基本权利。为倡导这些价值观,我们以信守法治等方式身体力行。我们将强化捍卫这些权利的国际标准,并为那些反抗镇压的人民拓展空间及提供支持。我们对人类尊严的承诺包括支持发展,这就是我们要与贫困和腐败作斗争的原因。我们绝不接受那些认为背离普世权利也能寻求持久安全和繁荣的想法。民主不只代表我们心中未泯的天良,它还代表了对侵犯和不公的反抗。我们对普世权利的支持既是美国主导地位的根基,也是我们立足于世界的力量源泉。 美国由来自各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组成,将矢志不渝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平,坚信民主和个人的自主权利不必以牺牲珍贵的个性特征为代价。毫无疑问,没有任何国家比美国更有条件在全球化时代发挥主导作用。正是美国促成了全球化,美国各种制度的目的在于,为个人在竞争的世界中获得成功创造条件。美国人民的根可追溯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 作为一位公民、参议员和总统,我历来认为,美国最大的财富是其人民,从我在孩提时代看到航天舱在太平洋打捞出水时发出的赞叹,到伊利诺伊州( Illinois )工人重建家园对我产生的鼓舞;今天为国服务的这一代美国人也让我肃然起敬。正因为如此,我还认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美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我们的长期安全并不在于我们是否能使别国人民感到惧怕,而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唤起他们的希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美国人民磊落的胸怀和尊严产生的力量 -- 我们的军队和外交人员,还有我们的民间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普通公民。我们人人均能有作为。 从我们的自由诞生之日起,美国对未来充满信心,即使前程莫测,仍坚持我们向往的未来一定比现在更好的信念。为了实现这种冀望,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在开国先贤创立的基础上辛勤建设 发现机会,消除不公正现象,并铸造一个更完美的联邦。我们还创建了商业网络,支持国际法律和制度的架构,并在外国的土地上洒下美国人的鲜血 不是为了建立帝国,而是为了建设一个能使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自行决定自己命运,在应有的和平和有尊严的环境下生活的世界。 2010 年,美国在战争中变得更坚强,同时也深受浴血奋战的男女军人的激励。我们因遇到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受到惩戒,但决心视这个教训为繁荣的新基石;我们有坚定的信念,不但在国内为我们引路,也在全世界竖起了灯塔。美国的伟大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每一代人在历史中的地位都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但即使我们面临着新挑战的考验,关于我们未来走向的问题,没有人能为我们提供答案,仍需要我们自己来回答。新世纪的发展轨道尚未可知,美国已准备好再次发挥主导作用。 奥巴马(签名)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usg-chinese/2010/May/20100527175301kkgnast0.6841503.html ***************************88 2010.05.27 奥巴马总统寻求通过和平与合作保障安全 5 月 22 日,奥巴马总统在西点军校发表讲演,阐述本届政府的国家安全目标。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美国参考》 Merle David Kellerhals Jr. 从华盛顿报道,奥巴马总统表示,美国国家安全最高要务在于在国内外保障美国人民的安全,并通过全球合作 尽管国际体制存在着弱点 -- 实现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 白宫于 5 月 27 日公布奥巴马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说明奥巴马政府广泛的对外政策目标,并把奥巴马总统对世界事务的看法与世界目前的现状结合在一起。奥巴马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除了依靠美国可辐射全球和拥有超强资源的军事能力外,还高度倚重外交与接触、经济发展及其他发挥影响力的途径。 奥巴马总统在国家安全战略序言中说:由于我们面临来自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和衰败国家等多方面的威胁,我们将保持几十年来保障我国安全和维护全球安全的军事优势。 根据美国国会要求递交的这项战略问题报告是一项全球性战略。报告确认了一系列实际存在或潜在的安全挑战,其中包括:抗击暴力极端主义和骚动;制止核武器扩散并保障核材料的安全;遏制气候变化并维持全球经济增长;降低网络威胁造成的危险;帮助各国保障人民温饱并照顾病患;终止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解决并预防冲突;减少对经济相互依存造成危险的不稳定因素。 奥巴马总统说,美国对于面临的许多安全挑战将采取多方面的解决方案。奥巴马总统承认有时必须使用武力,但他保证说我们将在任何时候都要在进行战争之前尽可能选择其他方案,对采取行动的成本和风险及不采取行动的成本与风险进行认真衡量。我们将寻求广泛的国际支持,与北约( NATO )组织和联合国安理会( U.N. Security Council ) 等机构合作。 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至今 16 个月以来处理对外事务的一个重大特点是,通过谈判进行接触,采取说服而不是对抗的方式。这一点在新的安全战略中得到了强调。 国家安全的首要事务 奥巴马总统指出,他的国家安全战略的出发点在于继续发挥美国的主导作用,更有效地促进美国在 21 世纪的利益。报告承认,美国国家安全、国家竞争力、适应能力和道德规范之间存在着重大关联。奥巴马总统在国家安全战略序言中写道:我们的战略首先要求我们认识到,我们在国外的力量与影响力始于我们在国内采取的步骤。 奥巴马总统把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特别是由于极端主义分子和其他国家寻求核武器而构成的危险视为对美国人民最大的威胁。这份报告说,正是因为如此,奥巴马政府极为重视全面防扩散和核安全议程,高度强调各国对此都有权利和责任。 美国将继续坚持不懈地采取瓦解、摧毁和战胜恐怖主义基地 ( al-Qaida )组织及其同伙的战略。报告说,这项战略的基本要点是不使他们获得安全庇护所,加强第一线伙伴的力量,保障美国国土的安全,通过稳固的法律途径寻求正义,并倡导希望和机会,抗击极端主义和刽子手注定失败的阴谋。 报告指出:这场斗争的前线在阿富汗及巴基斯坦,我们在当地坚持不懈地对基地组织施加压力,打击塔利班( Taliban )的气焰,并加强我们合作伙伴的安全与能力。 综观现代美国历任总统制订的国家安全战略,这份报告第一次将在全球化时代加强美国经济体制的问题列入首要任务。报告指出,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全球繁荣和稳定所依赖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在美国国内外采取举措防止出现另一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报告说:我们已经将重点转移至 G-20 ,以此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并正在努力重新平衡全球需求,使美国增加储蓄及扩大出口,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创造更多的需求。报告还说,双边与多边贸易协议对于促进美国和全球的繁荣至关重要。 美国国家安全的另一个方面是加强并支持各国的人权和民主价值观。报告说:支持全世界正义的和平对我国自身的利益至关重要在这样的世界上,个人,不仅仅是国家,都能获得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报告说,这包括通过支持全球健康、食品安全以及对今年 1 月由海地地震造成的破坏等人道主义危机作出积极反应来促使所有人都获得人类尊严。 报告说:实施这项议程并非易事。为了获得成功,我们必须对构成美国实力的所有因素进行平衡和整合,提高我国在 21 世纪的国家安全能力。我们必须保持我国常规军事力量的优势,同时为战胜不对称的威胁增强自身的能力。 报告指出:我国的外交和发展能力必须现代化。为了全面支持我们的各项要务,我国的民事调遣能力也必须加强。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10/May/20100529114348jbnij0.7556422.html?CP.rss=true 英国媒体认为奥巴马的安全战略无新意 2010 年 06 月 01 日 10:32:03  来源: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6/01/c_12165675.htm ************************* 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与不变 2010 年 05 月 31 日 13:31:06  来源: 新华网综合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5 月 27 日,美国发布了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是奥巴马上任以来首次发布这一战略,也是美国四年来的第一次。新战略仍以维护美国领导地位为战略目标,但在战略手段方面强调立足国内与开展国际合作,与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先发制人战略形成对比。   布什在任期间,曾在 2002 年、 2006 年两度推出这一报告。时隔四年后,最新版报告的推出,被外界视为观察美国战略最新动向的重要风向标。   立足国内   与此前的国家安全战略相比,新战略仍强调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不过,对美国领导地位的基础认识不同。与此前强调海外用兵的战略相比,新战略更强调立足本土,首先应对来自本土的安全威胁。   对于任何一份安全战略报告来说,开列出安全威胁是首要任务。不过,不同于布什版战略,奥巴马版战略对美国的安全威胁定义更宽。在这份新战略中,除了传统的威胁外,还包括了经济危机与本土恐怖分子这两大来自美国国内的安全威胁。   这份新战略特别强调国内经济是美国的权力之源,表示只有促进经济的繁荣,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海外影响力才能得到根本保证。报告强调,必须把推动经济增长和扭转财政状况作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任务来看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经济复苏,将更加安全可信地应对恐怖主义和自然灾害;发展新形式能源将降低美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   此外,本土恐怖威胁登上了美国国家安全威胁的榜单。新战略表示,为应对来自国内的恐怖主义威胁,联邦政府将把社区安全与国家安全结合起来,使地方上的社区具有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能力。 强调国际合作   新战略的一个核心是强调以国际合作来取代过去的单边主义,以先外交、再动武的模式来取代过去的先发制人。这是美国战略手段的重要转变。   新战略承认,美国塑造国际格局的能力有限,无法在打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的同时,承担其对盟友的国际承诺。   新战略开出的威胁清单还包括全球贫困、气候变化、环境问题、核扩散、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报告认为,这些威胁无法由单个国家应对,必须依靠国际机制,开展国际合作。   新战略提及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呼吁将美国的合作对象从传统盟友扩展到新兴市场大国。   新战略虽然没有像一些舆论描述的那样摒弃布什主义的先发制人,但毕竟对此作出了弱化。同样,新战略也并没有表明美国将放弃霸权,但毕竟暗示今后美国将不那么霸道。 务实的战略选择   然而,除了新变化外,我们还要看到这份新战略的旧因素:美国维护其领导地位的战略目标没有变,改变的只是手段;美国的尚武精神没有变,改变的只是方式;美国使用武力的权力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时机。   总体来看,这份新战略是对最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反应。正如这份报告所说,美国正在经历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该危机对美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制造了更多的威胁美国安全的因素,同时也削弱了美国的战略资源。而恐怖袭击转向来自美国国内、由个体实施的形式,使得美国新战略不得不强调本土恐怖威胁。   立足国内是美国对变化了的现实世界的一种应对方案,体现了美国战略制定者向现实妥协的精神;不过,这绝非像有些评论所说,是美国将战线收缩至国内的表现,恰恰相反,这更像一个暂时虚弱的拳手将拳缩回,以期再次出击。正如这份报告所说,国内事务将决定美国的力量与影响力,因此,要建立美国领导力更为强大的基础,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做好。   对国际机制的强调,也许和奥巴马自身外交理念的理想主义色彩有一定关联毕竟,奥巴马是美国战后第一位从未有过军旅生涯的总统;不过,这更反映了当前国际体系的分散化与美国实力与控制力的相对下降。而且,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继续独断专行的能力。转向国际合作,也是美国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选择。   在应对现实的同时,美国的新战略也在着眼于未来。新战略对经济与非传统安全的强调,使我们可以窥见美国对未来总体战略的设想与传统的战略相比,总体战略视野更加宏观、领域更加多元。如果结合今年 2 月美国国防部公布的《四年防务评审》,就可以看出,美国军队正在准备以更加灵活、快速、多功能的方式执行更加多元化的美国国家战略。海盗、气候灾难、金融动荡,都有可能在未来引起美国出动其军事力量。一句话,美国的新战略正是在应对明日威胁,准备明日战争。   对中国来说,我们应该看到这份新战略的两面:既要看到新战略中强调国际合作尤其是和中国合作的部分,也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向中国推卸责任的潜在考虑,更要看到新战略中明确表达的美国对中国军事实力的防范与对人权牌的强调。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31/c_12161645_3.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3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完善个人财产申报和税收申报
creator 2010-5-16 19:22
税收历来都是政府延续的根基,无论是古代的农业赋税,还是现代的金融赋税,不管是小土匪的捐银,还是掌权大黑帮的合法税收,都是维系系统运作的经济基础。 税不畅则国亡。硬通货时期税收征缴只能以实物和金银为准,但在纸币时代,税收可以通过发行新币来剥削,姑且称之为新币税。 而个税的征收在如今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很多国家的财政最大财源不是个税,但是从本质上讲可以只收个税,不收其他税。因为财是围着人运转了,即使是国家或集体之财也可以均分到人再征税。因为种种原因实际操作并不是如此,但是个税是可稳定发展,比其他商业贸易,金融收税来得稳定,可持续性更强。如果个税居财政首位,那么这个系统的财政是最稳定的。 一般认为美国的个税比较完善。美国个人所得税是按家庭实际支付能力征税,而不是按总收入。很多家庭的必要支出都可在税前扣除,如合理数额的生活费用支出、高教费用、住房贷款利息、个人职业发展费,以及抚养孩子、托儿费、老年与残疾、高教奖学金、终身学习等抵免等。美国常规个税起征点随纳税人申报状态、家庭结构及个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标准。申报状态有5种:单身申报、夫妻联合申报、丧偶家庭申报、夫妻单独申报及户主申报。纳税人要在4月 15日前申报个税,计算上一年度总收入和应纳个税总额,然后再把预交的个税总额算出,这样,就知道预交的个税是多了还是少了,多退少补。奥巴马夫妇都有清楚的纳税记录 。很遗憾的是,我看不到胡锦涛跟温家宝的纳税记录,这倒也没什么,国家领导的纳税记录不归我管,但是我自己的纳税记录俺也不知道,不知道是多了还少了,现在没收入自然不交税。 加强财产申报和个人税收申报的好处: 1, 有利于财政税收稳定,解决偷税漏税问题。我相信现在很多公司报个税都是以最低或者虚假的工资在报个税(网络搜索,或博客里可以看到),这是工薪阶层可能的状况。财政体系内的税收也是乱七八糟,这么补,那么贴,实际的个税征收与普通社会公民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也是不公平的地方,引起不满意的地方。不完善财产申报及报税制度,就会因种种缘由偷税漏税,积累社会不满因素。 2, 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会有人开着宝马领低保,为什么有那么多捡垃圾的老太太老大爷没低保?我们现在低保认证识别靠的是什么?我们的失业认证又靠的是什么?靠几个红萝卜圈就行么?为什么经济适用房给了有钱人?没有准确的识别标准,就无法完善社会保障。 3, 有利于解决户籍问题。有了逐渐平均的税收申报和福利,才能使户籍政策淡化失去存在的意义,如果拖着不解决,户籍问题始终都是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绊脚石。 4, 有利缩小体制内外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现在只要是人都能看出体制内的人比体制外的人享受更多的福利和优惠,而且贫富差距加大,不公平越来越严重,矛盾日益激化。解决问题,要么暴力革命,要么改革,但是改革的权利者又不愿降低自身的利益。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将未来等同化。即无论体制内外,财产收入与税收申报及福利挂钩,我们可以接受财产的多,但是必须税收多的同时才能享受对应的福利。如果财产多,税收少,而福利还多,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消除税收的体制内外差距是首要的,没有这种逐渐平抑差距的手段,只会使情况越来越糟,特别是在经济问题严重的时候,更会加重体制内外的差距,造成矛盾激化,危机四伏。想要动刀割体制内的肉也不现实,但是不动刀,病会加重,长此以往,只有清算一条路。与其两败俱伤,不如找一条大家都接受的路。 5, 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美国的慈善捐款可以抵税,所以很多人都通过各种方式捐款,以达到各自的目的。反观我们周围,这种事情却搞得让人无言以对,有诈捐,有强捐,有拒捐,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使出来了,却没有慈善氛围,拜金氛围和富二代气氛倒是非常强烈。比尔盖茨把钱不给后代,很多富翁把钱都捐了,有人说他们是怕高额的遗产税,是吗?我们有吗?难道共产主义教育下的富翁都比不上资本主义教育下的富翁?是富翁的问题还是什么的问题?加强个人财产申报及报税,可以对遗产,财产转移等做到更好的监督。 是否可以实现? 美国有税收信息稽查系统,能够通过其信息化管理,唯一的社会识别码来获得准确的信息。中国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社会保障号,但是身份证号是有的,要分配社会保障号也是很容易实现的。各政府大楼盖的漂漂亮亮,电脑采购花的钱可以堆很高,如果说没有电脑来进行信息化那绝对是胡说,所以设备是不缺的。其次庞大的财政开支和人员配置说明人也不缺,缺的是政府服务。 既然身份证信息入网了,各大银行也入网了,即使没有社保号,也可以全国实现每个人的信息汇总,并包含银行信息,当然有些人没有银行账户也正常。 以上已经说明,要实现每个人现在有账户是可实现的。那么其次就是这个账户能有什么的问题。现在限制最大的就是城乡差距和城际差距,一切都起源于户口问题。要注意一个逻辑,不是户口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每个人都有社会保障号码,先有社会保障号码,再利用其来平抑户籍差距,逐渐消灭户籍差距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绝不可听信说,各地财政不一样,户籍有限制,不能实现全民有社会保障号码的鬼话。 人人都有了唯一的社会保障号码后,就是财产申报,税收申报的问题。比如我在成都和北京都有一套房子,那么不管我在北京还在成都都可以申报,而申报后,信息两地可以共享,如果我在成都工作,那么我应该向成都的国税部门申报税收,如果我成都的房屋卖出,那么我的交易税应该上缴给成都的国税部门,如果北京的房产卖出,交易税等因上缴给北京的国税部门,这显然说明,即使有户籍的存在,也不阻碍个人的财产申报和税收申报。假设我的户籍是成都,那么我的社会保障就只能是按照成都的标准来设定,即使我要在北京进医院,也得如此,尽管现阶段不公平,但是仍然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我家住农村,而在广州打工,虽然享受了一部分市政福利,但是并没有享受长期的社会及养老福利,所以完全不考虑人在那里,只考虑人的户籍在那里,医疗福利保障就在那里,我向户籍所在地的国税部门缴纳多少税,就应该享受多少福利,而城市以在此创造价值和消费冲抵,不向当地缴税,当然也可以借鉴美国成熟的办法。 不申报个人财产,不按此报税就不能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也就不能申领低保,失业补贴,担任国家公职等。每年都必须申报,而且需要本人签字确认。 比如房子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解决,按照万有经济学原理的建议:换房本,年检房本,解决房屋缴税难题,房屋普查,实际操作比较麻烦。简单的办法是,换房本。新房本注明房屋持有人的户籍所在地,身份证号码。全国联网。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立即统计出真实的房屋拥有情况。根据这些资料,收税没有问题。另外,每年检一次房本,并且在房本上注明年检标记。没有年检的房本,不能上市交易,并且要处罚。这样也可以杜绝不交税的多套房屋拥有人。将这些个人财产申报常态化,每年都必须申请。虚报漏报,查出将严惩。 同时注意一个问题,将个人财产申报与公务员财产公示是两码事。我们要求的是全民所有的人都必须向国税部门申报个人财产,并没有要求像美国那样,毕竟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嘛,我们不会要求领导人像奥巴马那样公示个人的财产和纳税的。可以严格立法,个人财产和税收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泄露他人隐私将会严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优越性和公平性。大家一视同仁,都申报,都纳税,都保密,决不区别对待,国家领导和普通百姓应该一样对待。国家领导还应该做好表率,充分现实我们的社会的先进性和领导的英明,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员更应该身先士卒申报个人财产,申报纳税,以体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先锋带头作用。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330489.aspx
个人分类: 杂谈|1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致命地雷
creator 2010-5-13 15:30
如同前文《Taser的一种改进》中所言,可以用高压电击来做地雷,同时参见美国专利5936183。 但是这种东西在战场上用途不大,战场武器要么致死要么致伤,既不致死又不致伤显然战场上价值不大。 这种非致命武器在警察使用倒是不错,基于人道考虑,不致命比较好。 现在假设有一种地雷,靠红外触发,就像自动出水的水龙头一样,当人靠近就会触发其发射高压电击头。 适宜于隔离和保护,比如像奥巴马这种人出去演讲,遇到冲动的人想要靠近,狙击手如果出击会引起血腥场面,误杀对总统声誉也不利,而保镖人数有限,不一定能在指定位置保护。 如图所示,警方在红色区域内,布置上这种非致命的地雷,任何意外的观众想要冲入警戒区就会被电击。可以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提高被保护者的安全。 对于其他一些空旷区域,人员看守较少,而且制止不能及时的地方,也可以采用,比如机场的某些地方,说不定某人要违规进入禁区,而禁区也不适合人去看管,这样这种地雷就可以使其在没有警察或保安在场的情况下被快速制服。以免造成追捕或伤害等不必要的麻烦。防止罢工暴动的人群对重要禁区的冲击等。 如果将红外感应换成运动捕捉,布什就不会被鞋扔到。 通过遥控或认证来达到控制地雷启动与否的目的。比如用认证的方式,被认证者可以佩戴射频发射器,有效距离假设15米,当地雷接收到指定信号时,停止警戒。当接收不到时就进入警戒状态。
个人分类: 科学|1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死大家一块死——谈环境保护
famingkuang 2010-5-13 10:44
美国人的老大奥巴马发话了:如果十三亿中国人也象他们那样生活,地球迟早要玩完。。。。 依我说,玩完就玩完!反正人类迟早也会玩完,人类的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谁能玩到最后,谁就是英雄!谁能玩到最后谁就是人类的正宗! 如果为了让别人能活得长久而牺牲自己,这样的环境保护,不保也罢! 强大起来是头等大事,不强大也必然灭亡,留下这大好河山给谁? 不必太过迁就老美的感受而自取灭亡! 谁强大了,谁才有发言权!国家不可太在意环保人士、伪环保人士的言辞。该干嘛就干嘛,只要目的是让中国强大!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2701 次阅读|2 个评论
风声3——奥巴马:中国特色不能丢,莫跟美国走死路。
sheep021 2010-5-10 10:58
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奥巴马第一次说出了一句大实话: 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 :如果 10 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此话一出,立即招来国人狂骂如:见过不讲理的,没见过如此不讲理的,美国这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等,甚至号召国人放弃幻想,准备战斗等等。 国人的愤怒可以理解: 10 多亿中国人口为啥就不能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 世界的资源只能你欧美人享用,不许我中国人享用,难道就是因为你们长得白一些?亏你还口口声声大讲民主呢。 这句话,确确实实扇了某些以美国马首为瞻的精英们一记耳光:动辄就说美国如何如何,我们也要如何如何,这下好, 美国说了:别学我,烦着呢 ! 然而仔细想想,奥巴马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嘛,中国人也想过上幸福生活不假,但也没有说一定要过上象 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啊,这种 吃祖宗族饭,断子孙粮,既糟蹋自己身体,又祸害地球,违背自然的生活方式 ,能是善良、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愿意过的吗? 美国和澳大利亚,建国也才一百多年到二百多年,就把全世界闹得,风雨不调,鸡飞狗跳,资源匮乏,生态破坏,物种灭绝,臭氧洞开,生态灾难随时可能爆发 中国人要过什么生活,奥巴马没明说,但说了一句: 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 , 这个新模式,难道不就是胡总书记倡导的和谐发展观吗?只是奥巴马没有明确说出而已。 这正是:胡锦涛主席的苦心衷告,奥巴马总统的恐怖警告,目的只有一个:和谐发展,和谐世界! 而实现和谐发展,和谐世界的途径只有一个: 那就是中国特色不能丢, 回归传统,回归东方 . 更多可参考: 繁体字又回来了 . 另: 似乎有列宁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共产主义要通过中国来实现,但本人未读过列宁选集,哪位知道出处,还望告知一下原文及出处。不胜感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张宏良:胡锦涛主席的苦心衷告与奥巴马总统的恐怖警告
sheep021 2010-5-9 09:57
胡锦涛主席的苦心衷告与奥巴马总统的恐怖警告 再读胡锦涛主席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讲话 张宏良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讲话中,有一句十分意味深长的话,这就是 认 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 正视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特别是其中用好机遇这句话,含义尤其丰富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华民族所处历史地位,认识还是相当清醒的。这句话可以说是触及到了韬光养晦战略的极限,几乎是在公开告诉大家,韬光养晦不再是邓小平的绝不出头,而是要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最后战略机遇期,把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完全用足,用光,用到极限。胡锦涛主席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讲话中,突然插入这样一个与主题完全无关的话语,显然是在告诉中国人民特别是告诉底层劳动人民,韬光养晦战略并非是永远做孙子,而是在装孙子,既然是装孙子,就要装到底,把最后的发展机遇期完全用足。如同孙子兵法所言: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既然要藏,就要藏于九地之下;藏于九地之下,是为了动于九天之上;只有更深地藏于九地之下,才能更高地动于九天之上。作为当今中国的国家主席,苦口婆心,仅能到此,再多讲,就不是韬光养晦,而是公开决裂和挑战了。 虽然国内许多人并没有注意胡锦涛主席要用足机遇这句话,也没有听懂这句话,但是至少有一个人听懂了,这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其实从布什总统开始,美国就注意到了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有可能会把邓小平忽悠国内老百姓的所谓韬光养晦,变成真的要韬光养晦的崛起战略,所以布什总统才把中国从东到西在军事上彻底包围起来。最近,奥巴马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针对中国想要在用足机遇之后转变发展方式、让中国人民也过上富裕生活的历史选择,发出了极其恐怖的严厉警告。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奥巴马之所以要把中国人民对富裕生活的追求,描绘成为是对地球和人类的灾难性威胁,显然是因为他注意到了, 中国转变发展方式,意味着很可能将会摆脱中美国的经济殖民化轨道,转而把生产的财富用于本国人民,让本国人民也过上现代化的富裕生活。这是美国及其西方国家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看来,他们帮助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是要消耗中国资源维持自己的富裕生活,而不是要让中国人过上同样的富裕生活。 所以奥巴马才会对中国发出严厉警告,警告中国这样做是对人类和地球的威胁。 认真看一下后面的采访视频就会发现,虽然奥巴马这个讲话很短,但是含义十分明确:第一,地球承受不了10多亿中国人享有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哪怕是中国人用自己的资源也不行,中国必须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生活方式之外另外选择一种生活模式,选择一种不消耗地球资源的生活和发展模式。至于到哪里才能寻找到这样的生活和发展模式,美国不管也绝不阻碍其发展,只是地球绝不允许中国人过上美国那样的富裕生活。第二,奥巴马声称,中国领导人会立刻无条件地立刻同意他这个观点。显然,奥巴马这里所指的中国领导人,肯定不包括想要用足机遇的胡锦涛主席等中国领导人,因为用足机遇这四个字的含义,本身就意味着要实现国家复兴和民族崛起,否则,根本谈不上用不用足机遇的问题。至于会立刻(注意是立刻而没有丝毫迟疑)同意奥巴马观点的中国领导人是谁,奥巴马没有说出来,我们也就无需进行猜测。第三,奥巴马要求中国必须承担起大国责任,这个大国责任究竟是指什么?奥巴马除了解决环境污染这样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之外,没有进行任何明确解释,但是如果结合奥巴马谈话的主题来看,这个大国责任的内容很清楚,就是绝对不能让10多亿中国人拥有富裕生活,因为这会对地球和人类构成灾难性威胁。 大家千万不要轻看奥巴马对中国的这个警告和威胁,如果把碳排放市场、转基因主粮、股指期货等措施与奥巴马的这个警告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这绝不仅仅是奥巴马个人的看法,也绝不仅仅是美国精英集团的看法,而是整个盎格鲁撒克逊精英集团的共识和战略。早在世界人口只有40多亿的数十年前,作为悲观派经济学代表的罗马俱乐部就曾经预言,如果全世界40亿人(目前已是60亿)都过上美国那样的富裕生活,至少需要20多个地球资源,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要保证地球资源不会枯竭而又要维持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富裕生活,在客观上就只有一个选择:迫使其他国家改变发展方向,绝对不能达到西方生活水平。 中国就成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最成功的实验,一方面,无限制地消耗中国的资源,西方二十多个发达国家十多亿人口,家家都有中国产品,中国完全变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基地;另一方面,又通过市场化改革把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牢牢锁死在贫困状态,保证中国绝大部分资源只是源源不断地供应发达国家。所以,当太平洋和大西洋所有航道上几乎塞满了装运中国货物的轮船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从没有想到中国乃至世界的资源枯竭问题,而是津津乐道地称赞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可是现在,中国想要改变发展方式,把这些资源用于改变本国老百姓的贫困生活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却提出了资源问题,提出了碳排放问题,提出了对地球和人类的威胁问题甚至连中国是不是依靠自身资源实现富裕生活都不管只要是过富裕生活就是对人类和地球的威胁。 用当下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 世界上有不讲理的,可是没有见过如此不讲理的 。中国把自己的资源几乎无偿地送往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进步;如果把自己的资源用于自己人民的生活,就是人类的灾难,就是对地球的威胁,就是全世界的公敌。如此不讲道理的欺负人,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莫此为甚。中国人一定要高度警惕目前美国制造这种舆论的严重性,目前美国认为中国人追求富裕生活是对人类和地球的灾难性威胁,比当初指控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当今指控伊朗拥有核武器等,还要包藏更大祸心,并且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恐怖后果。道理很简单,即使伊拉克或伊朗真的拥有核武器,也只是威胁到一部分国家和一部分人口,而奥巴马认为10多亿中国人的富裕生活,威胁到的将是整个人类和整个地球。也就是说,按照奥巴马的逻辑,中国人民在自己国家建设富裕生活的行为本身,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巨大悲剧和灾难,就是毁灭地球的邪恶力量,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不共戴天的敌人。 事情发展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任何道理可讲。中国成了中美国的棉铃虫,美国成了中美国的寄生蜂;等待棉铃虫的只有死亡,等待寄生蜂的却是更加自由的飞翔。 奥巴马对中国的恐怖性警告再次证明了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的基本判断: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已经结束,世界将要再次陷入危机和动荡,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做好了向中国转移危机和矛盾的准备,准备把中国变成向新经济时代过渡的历史垫脚石,就像当初把印第安人变成向工业化过渡的历史垫脚石一样。现在奥巴马的警告,将很快变成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舆论共识,中国将如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样,再次成为西方国家的共同打击对象。从现在起,中国必须坚决放弃幻想,立刻调整战略,做好应对准备。 总之,结束韬光养晦的时候到了,中华民族到了应该出头的时候,至少应该从中美国的经济殖民化中摆脱出来。如果在屠刀临头时仍不出头还要继续装孙子,那么,中华民族很可能将从此再无出头之日,不仅会真的成为西方的孙子,甚至连孙子都做不成。 目前,矛盾的焦点将会越来越集中在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上。稍微注意一下奥巴马的采访视频就会发现,奥巴马提出的要求,就是要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不要采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发展方式,寻找另外的发展方式。这样一来,围绕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就有了四种不同的基本解释。 第一种是党中央的框架性解释,没有具体内容 。唯一比较清晰的,是把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内需型经济。这个比较模糊的框架性解释,反映了在此问题上党内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性,至今难以形成统一共识。正是因为党中央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所以才有了下面左翼力量和极端右翼势力之间截然不同的两种解释。 第二种是毛派共产党人所集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解释 。概括起来就是,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虚拟化、信息化、知识化、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变官有经济为公有经济、变外资经济为国有经济、变民营经济为民族经济、变个体经济为社会经济,重建以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为主体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平等互利的世界一体化规则。 第三种是打着改革旗号掠夺了国家和人民巨额财富的极端右翼势力的解释 。他们把转变发展方式看作是变换花样掠夺人民的新一轮机会,加快推进市场化、私有化和殖民化进程,尽可能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翻盘之前,解散共产党和解体共和国,以保证子孙后代永享幸福太平。他们越是好父亲好爷爷,解散共产党和解体共和国的心情就越迫切。 第四种就是奥巴马所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解释 。如果继续维持现有的中美国经济体,中国经济为美国资本服务,为美国社会服务,那么一切OK,没有任何麻烦;相反,如果中国想要把庞大生产能力用于满足本国人民需要,把一直供应二十多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天文数字的商品转而供应国内人民,其行为就是在毁灭地球毁灭人类,以美国为代表的整个世界绝不答应。中国必须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之外重新选择一种物质生活方式,选择一种不消耗地球资源的物质生活方式,至于中国去哪里才能寻找到这种不消耗地球资源的物质生活方式,美国不管,美国只管为整个地球和为全人类负责,绝不允许中国人走上美国那样的发展道路,过上美国人的富裕生活。 当然,美国也不是对所有中国人不讲道理,而是为中国少数精英留出了一条通向富裕生活的发展道路,这就是美国并不反对极少数中国人过上美国那样的富裕生活,而是反对10多亿中国人都过上美国那样的富裕生活。如果中国精英能够把13多亿中国人的绝大多数排除在外,美国并不认为少数中国精英的富裕生活,是对人类和地球的巨大威胁。由此可见,让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种植转基因主粮国家的奥秘,就在于此。 明白了上述四种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就会发现,其中第一第二种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可以融为一体的;同样,其中第三第四种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可以融为一体的。这就决定了 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精英集团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当今中国危机的根本性质,是中华民族的危机,是13亿中国人民的危机。 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就会发现,就当今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和13亿中国人民,是生死与共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有问题,都只能通过自身更新来解决,通过毛主席生前所说的吐故纳新来解决,否则,中华民族不仅不可能实现世纪性崛起,甚至根本无望度过眼前的劫难。尽管我们许多左翼人士、爱国进步人士还不理解这一点,但是我们的敌人完全理解这一点,特别是布什和奥巴马这两届美国总统最理解这一点。所以。在他们以及他们操纵的汉奸势力那里,反共反华反人民,从来就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甚至一分一秒都没有分开过。布什公开宣称,反恐就是反共,可是借反恐之机在军事上包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世界各国共产党,可见其并不仅仅是反共,而是反对中国这个国家以及在这里生活的人民;奥巴马认为尼克松最不可饶恕的罪恶,就是与红色中国和解,可是今天被坚决排除在富裕生活之外的,却是13亿中国人民,可见其并不仅仅是反对红色中国,而是反对13亿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追求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正处于或崛起或毁灭的决战前夜,我们的敌人十分清醒,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战士,也应该十分清醒,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毁灭于崛起的前夜。 下面是奥巴马的采访视频链接,请大家认真看一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VcIZGHXgS0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903 次阅读|2 个评论
放弃“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生活”是人类唯一的出路——评奥巴马说漏嘴
可真 2010-5-7 22:26
环球网报料: 奥巴马说漏嘴:中国让全世界陷入悲惨境地 奥巴马在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向全世界宣布: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 http://baoliao.huanqiu.com/ 奥巴马的担心其实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只是奥巴马也许应该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谁最终唤醒了中国睡狮,致使被唤醒了的中国狮如此迅猛地追赶西方,以至于迟早10多亿中国人口也要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 中国人原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旨在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的生活追求,按照这种文化价值,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永远都发展不起来,如果西方人也都按照这种文化价值来生活,就不可能出现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的糟糕局面。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中国人固有的生活方式;正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全球化过程的展开,从而迫使非西方世界也不得不接受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而且至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以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作为后盾,软硬兼施地迫使非西方民族接受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希望地球人最终都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 所以,奥巴马应该清楚,归根结底,人类有可能最终不得不面临的悲剧和灾难,是由于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所造成的,正是这种生活方式才导致了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都在努力追求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生活!因此,要使人类避免奥巴马所担心的悲剧和灾难,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应该负起其世界领导的责任,带头放弃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生活,由此引领整个世界都放弃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生活,这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附 : 胡锦涛主席的苦心衷告与奥巴马总统的恐怖警告 发布: 2010-5-05 06:45 | 作者: l6j8f4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1544 | 回复: 19 张宏良:胡锦涛主席的苦心衷告与奥巴马总统的恐怖警告 作者:张宏良 胡锦涛主席的苦心衷告与奥巴马总统的恐怖警告 再读胡锦涛主席五一国际劳动的讲话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讲话中,有一句特别意味深长的话,这就是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正视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特别是其中用好机遇这句话,含义十分丰富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华民族所处历史地位,认识还是相当清醒的。这句话可以说是触及到了韬光养晦战略的极限,几乎是在公开告诉大家,韬光养晦不再是邓小平的绝不出头,而是要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最后战略机遇期,把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完全用足,用光,用到极限。胡锦涛主席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讲话中,突然插入这样一个与主题完全无关的话语,显然是在告诉中国人民特别是告诉底层劳动人民,韬光养晦战略并非是永远做孙子,而是在装孙子,既然是装孙子,就要装到底,把最后的发展机遇期完全用足。如同孙子兵法所言: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既然要藏,就要藏于九地之下;藏于九地之下,是为了动于九天之上;只有更深地藏于九地之下,才能更高地动于九天之上。作为当今中国的国家主席,苦口婆心,仅能到此,再多讲,就不是韬光养晦,而是公开决裂和挑战了。 其实从布什总统开始,美国就注意到了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有可能会把韬光养晦,变成真的要韬光养晦的崛起战略,所以布什总统才把中国从东到西在军事上彻底包围起来。最近,奥巴马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针对中国想要在用足机遇之后转变发展方式、让中国人民也过上富裕生活的历史选择,发出了极其恐怖的严厉警告。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奥巴马之所以要把中国人民对富裕生活的追求,描绘成为是对地球和人类的灾难性威胁,显然是因为他注意到了,中国转变发展方式,意味着很可能将会摆脱中美国的经济殖民化轨道,转而把生产的财富用于本国人民,让本国人民也过上现代化的富裕生活。这是美国及其西方国家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看来,他们帮助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是要消耗中国资源维持自己的富裕生活,而不是要让中国人过上同样的富裕生活。所以奥巴马才会对中国发出严厉警告,警告中国这样做是对人类和地球的威胁。 认真看一下后面的采访视频就会发现,虽然奥巴马这个讲话很短,但是含义十分明确:第一,地球承受不了10多亿中国人享有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哪怕是中国人用自己的资源也不行,中国必须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生活方式之外另外选择一种生活模式,选择一种不消耗地球资源的生活和发展模式。至于到哪里才能寻找到这样的生活和发展模式,美国不管也绝不阻碍其发展,只是地球绝不允许中国人过上美国那样的富裕生活。第二,奥巴马声称,中国领导人会立刻无条件地立刻同意他这个观点。显然,奥巴马这里所指的中国领导人,肯定不包括想要用足机遇的胡锦涛主席等中国领导人,因为用足机遇的含义,本身就意味着要实现国家复兴和民族崛起,否则,根本谈不上用不用足机遇的问题。至于会立刻(注意是立刻而没有丝毫迟疑)同意奥巴马观点的中国领导人是谁,奥巴马没有说出来,我们也就无需进行猜测。第三,奥巴马要求中国必须承担起大国责任,这个大国责任究竟是指什么?奥巴马除了解决环境污染这样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之外,没有进行任何明确解释,但是如果结合奥巴马谈话的主题来看,这个大国责任的内容很清楚,就是绝对不能让10多亿中国人拥有富裕生活,因为这会对地球和人类构成灾难性威胁。 大家千万不要轻看奥巴马对中国的这个警告和威胁,如果把碳排放市场、转基因主粮、股指期货等措施与奥巴马的这个警告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这绝不仅仅是奥巴马个人的看法,也绝不仅仅是美国精英集团的看法,而是整个盎格鲁撒克逊精英集团的共识和战略。早在世界人口只有40多亿的数十年前,作为悲观派经济学代表的罗马俱乐部就曾经预言,如果全世界40亿人(目前已是60亿)都过上美国那样的富裕生活,至少需要20多个地球资源,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保证地球资源不会枯竭而又要维持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富裕生活,在客观上就只有一个选择:迫使其他国家改变发展方向,绝对不能达到西方生活水平。中国就成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最成功的实验,一方面,无限制地消耗中国的资源,西方二十多个发达国家十多亿人口,家家都有中国产品,中国完全变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基地;另一方面,又通过市场化改革把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牢牢锁死在贫困状态,保证中国绝大部分资源只是源源不断地供应发达国家。所以,当太平洋和大西洋所有航道上几乎塞满了装运中国货物的轮船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从没有想到中国乃至世界的资源枯竭问题,而是津津乐道地称赞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可是现在,中国想要改变发展方式,把这些资源用于改变本国老百姓的贫困生活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却提出了资源问题,提出了碳排放问题,提出了对地球和人类的威胁问题甚至连中国是不是依靠自身资源实现富裕生活都不管只要是过富裕生活就是对人类和地球的威胁。 用当下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世界上有不讲理的,可是没有见过如此不讲理的。中国把自己的资源几乎无偿地送往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进步;如果把自己的资源用于自己人民的生活,就是人类的灾难,就是对地球的威胁,就是全世界的公敌。如此不讲道理的欺负人,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莫此为甚。中国人一定要高度警惕目前美国制造这种舆论的严重性,目前美国认为中国人追求富裕生活是对人类和地球的灾难性威胁,比当初指控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当今指控伊朗拥有核武器等,还要包藏更大祸心,并且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恐怖后果。道理很简单,即使伊拉克或伊朗真的拥有核武器,也只是威胁到一部分国家和一部分人口,而奥巴马认为10多亿中国人的富裕生活,威胁到的将是整个人类和整个地球。也就是说,按照奥巴马的逻辑,中国人民在自己国家建设富裕生活的行为本身,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巨大悲剧和灾难,就是毁灭地球的邪恶力量,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不共戴天的敌人。 事情发展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任何道理可讲。中国成了中美国的棉铃虫,美国成了中美国的寄生蜂;等待棉铃虫的只有死亡,等待寄生蜂的却是更加自由的飞翔。奥巴马对中国的恐怖性警告再次证明了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的基本判断: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已经结束,世界将要再次陷入危机和动荡,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做好了向中国转移危机和矛盾的准备,准备把中国变成向新经济时代过渡的历史垫脚石,就像当初把印第安人变成向工业化过渡的历史垫脚石一样。现在奥巴马的警告,将很快变成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舆论共识,中国将如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样,再次成为西方国家的共同打击对象。从现在起,中国必须坚决放弃幻想,立刻调整战略,做好应对准备。 总之,结束韬光养晦的时候到了,中华民族到了应该出头的时候,至少应该从中美国的经济殖民化中摆脱出来。如果在屠刀临头时仍不出头还要继续装孙子,那么,中华民族很可能将从此再无出头之日,不仅会真的成为西方的孙子,甚至连孙子都做不成。 目前,矛盾的焦点将会越来越集中在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上。稍微注意一下奥巴马的采访视频就会发现,奥巴马提出的要求,就是要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不要采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发展方式,寻找另外的发展方式。这样一来,围绕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就有了四种不同的基本解释。 第一种是党中央的框架性解释,没有具体内容。唯一比较清晰的,是把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内需型经济。这个比较模糊的框架性解释,反映了在此问题上党内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性,至今难以形成统一共识。正是因为党中央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所以才有了下面左翼力量和极端右翼势力之间截然不同的两种解释。 第二种是毛派共产党人所集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解释。概括起来就是,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虚拟化、信息化、知识化、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变官有经济为公有经济、变外资经济为国有经济、变民营经济为民族经济、变个体经济为社会经济,重建以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为主体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平等互利的世界一体化规则。 第三种是打着改革旗号掠夺了国家和人民巨额财富的极端右翼势力的解释。他们把转变发展方式看作是变换花样掠夺人民的新一轮机会,加快推进市场化、私有化和殖民化进程,尽可能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翻盘之前,解散共产党和解体共和国,以保证子孙后代永享幸福太平。他们越是好父亲好爷爷,解散共产党和解体共和国的心情就越迫切。 第四种就是奥巴马所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解释。如果继续维持现有的中美国经济体,中国经济为美国资本服务,为美国社会服务,那么一切OK,没有任何麻烦;相反,如果中国想要把庞大生产能力用于满足本国人民需要,把一直供应二十多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天文数字的商品转而供应国内人民,其行为就是在毁灭地球毁灭人类,以美国为代表的整个世界绝不答应。中国必须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之外重新选择一种物质生活方式,选择一种不消耗地球资源的物质生活方式,至于中国去哪里才能寻找到这种不消耗地球资源的物质生活方式,美国不管,美国只管为整个地球和为全人类负责,绝不允许中国人走上美国那样的发展道路,过上美国人的富裕生活。 当然,美国也不是对所有中国人不讲道理,而是为中国少数精英留出了一条通向富裕生活的发展道路,这就是美国并不反对极少数中国人过上美国那样的富裕生活,而是反对10多亿中国人都过上美国那样的富裕生活。如果中国精英能够把13多亿中国人的绝大多数排除在外,美国并不认为少数中国精英的富裕生活,是对人类和地球的巨大威胁。由此可见,让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种植转基因主粮国家的奥秘,就在于此。 明白了上述四种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就会发现,其中第一第二种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可以融为一体的;同样,其中第三第四种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可以融为一体的。这就决定了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精英集团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当今中国危机的根本性质,是中华民族的危机,是13亿中国人民的危机。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就会发现,就当今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和13亿中国人民,是生死与共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有问题,都只能通过自身更新来解决,通过毛主席生前所说的吐故纳新来解决,否则,中华民族不仅不可能实现世纪性崛起,甚至根本无望度过眼前的劫难。尽管我们许多左翼人士、爱国进步人士还不理解这一点,但是我们的敌人完全理解这一点,特别是布什和奥巴马这两届美国总统最理解这一点。所以。在他们以及他们操纵的汉奸势力那里,反共反华反人民,从来就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甚至一分一秒都没有分开过。布什公开宣称,反恐就是反共,可是借反恐之机在军事上包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世界各国共产党,可见其并不仅仅是反共,而是反对中国这个国家以及在这里生活的人民;奥巴马认为尼克松最不可饶恕的罪恶,就是与红色中国和解,可是今天被坚决排除在富裕生活之外的,却是13亿中国人民,可见其并不仅仅是反对红色中国,而是反对13亿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追求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正处于或崛起或毁灭的决战前夜,我们的敌人十分清醒,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战士,也应该十分清醒,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毁灭于崛起的前夜。 下面是奥巴马的采访视频链接,请大家认真看一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VcIZGHXgS0
个人分类: 国际政治|6463 次阅读|9 个评论
奥巴马:如果超过十亿的中国人过着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方式,那我们将会陷入十分悲惨的状况
fisherray 2010-5-6 18:1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VcIZGHXgS0 Obama: if over billion chinese Citizens have the same Living Patterns as Austrialian and American right now,then all of us willbe in a very miserable time,this planet just can't stand it. 视频连接在上面 ??愤青的话我就不说了,明天有个报告要完成,没时间展开讨论。简单说几句: 1,资本市场全球化了,但利益永远是有国界的。目前的情况是,资本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利润则反过来。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不再缺资本了。 2, 美国以5%的人口消耗着20%以上的资源,如果占世界人口25%的中国人以美国人的消费方式生活,那地球是得爆炸,这是大实话。不过为什么美国人不能降低资源消费量呢?典型的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3,奥巴马的意思:中国发展符合美国利益,美国不反对中国发展,只是中国领导人要想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能以损害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此处以资源消耗总量为标准)。我看除了减慢发展,别无他法。中国世界工厂的名号可不是盖的。见附录。 4,总量和人均的争锋,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我们已经见识过很多。奥黑的意思,实质就是,我们支持中国发展,不过中国这么多人,人均虽然不高,但如果他们资源消耗总量向我们靠拢的话,我们也会不高兴的。 5,,德国总理默克尔把食品价格飞涨的原因,归结为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健全的农业政策。比如,现在有三亿印度人一天吃两顿饭,默克尔说,和以前相比突然间双倍的食物被消耗掉,再加上十亿中国人开始喝牛奶,这当然会改变我们的牛奶和其它(食品)的消费比例。怪不得前一段时间,有德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也喝牛奶么?当时我很奇怪,现在算是明白了。(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freeidArticle=1200409 ) 附录: 2009年中国工业数据汇总 不愧是世界工厂,不过今年2010年1-2月份的情况更加令人恐怖: 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5.4%;水泥产量同比增长26.5%;电解铝产量同比增长45.6%;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2.4%;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1.68倍,新接订单达同比增长7.67倍;手机产量同比增长29.7%;彩电产量同比增长68.6%;微机产量同比增长41.3%;纱产量同比增长26.6%;布产量同比增长51.2%! 2009年数据简单的分为了4类,欢迎补充。 一、基础工业数据: 1、 粗钢产量:5.68亿吨,占世界份额的46.6%,超过第2-第20名的总和; 2、 钢材产量:6.96亿吨;超过世界50%。 3、 水泥产量:16.3亿吨,超过世界份额的50%; 4、电解铝产量:1285万吨,达到世界份额的60%; 5、精炼铜产量;413万吨,达到世界份额的25%;进口430万吨,消费铜超过800万吨,达到世界精铜产量的50%; 6、 煤炭产量:30.50亿吨,占世界份额的45%; 7、 原油产量:1.89亿吨;进口2.04亿吨,消费量占世界份额 的11%; 8、 乙烯产量:1066万吨,世界第二(第一的是美国,与老美还有差距),当量消费2200万吨,自给率约为50%; 9、 化肥产量:6600万吨,占世界份额的35%; 10、 塑料产量:4479.3万吨; 二、基础设施数据: 1、新增装机容量89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8.6亿千瓦(美国为10亿千瓦); 2、新建高速公路4719公里,总里程达到6.5万公里(美国9万公里),09年新开工1.6万公里; 3、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8万公里(含高速),农村公路新改建里程38.1万公里; 4、铁路投产新线5557公里,其中客运专线2319公里;投产复线4129公里;营业总里程达8.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09年新开工1.2万公里; 三、工业产品数据: 1、 汽车产量1379万辆,占世界份额的25%,世界第一; 2、 造船完工量4243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的34.8%;新接订单2600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的61.6%; 手持订单18817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的38.5%; 3、 微机产量1.82亿台,占世界份额的60%; 4、 彩电产量9899万台,占世界份额的48%; 5、 冰箱产量5930万台,占世界份额的60%; 6、 空调产量8078万台,占世界份额的70%; 7、洗衣机产量4935万台,占世界份额的40%; 8、微波炉产量6038万台,占世界份额的70%; 9、 手机产量6.19亿部,占世界份额的50%; 四、轻工产品: 1、纱产量2393.5万吨,占世界份额的46%; 2、布产量740亿米; 3、化纤产量2730万吨,占世界份额的57%; 其他: 黄金产量:313.98吨,世界第一; 玻璃产量:5.8亿重量箱,占世界份额的50%;
个人分类: 时事新闻|9904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译奥巴马悼念遇难矿工演讲中文版
HigherQM2007 2010-5-4 18:19
各位挚爱着遇难矿工的家属,各位居住在蒙库尔和诺玛、或者怀特威尔、在煤山河谷直到整个西弗吉尼亚的遇难矿工的朋友、同事、邻居,首先,请容许我告诉你们:在矿难发生后的这些艰难日子里,我们一直与你们一起为死难者哀悼。我们与你们一起伤心,我们挂念着住进医院康复和呆在家里休养的幸存者们。我们感激各支救援队伍。是的,我们与你们一起伤心。 我们在此悼念二十九位美国人:卡尔阿蔻德、杰森阿特金斯、克里斯托夫贝尔、格利高里史蒂夫布罗克、肯尼斯艾伦查普曼、罗伯特克拉克、查尔斯褆莫西戴维斯、考瑞戴维斯、迈克尔李埃尔斯维克、威廉I.格里菲斯、史蒂芬哈拉、爱德华迪恩琼斯、理查德K.莱恩、威廉姆罗斯福林奇、尼古拉斯达瑞尔麦考罗斯基、乔马尔克姆、罗纳德李梅诺尔、詹姆斯E.姆尼、亚当凯斯摩根、雷克斯L.姆林斯、乔什S纳皮尔、霍华德D.佩恩、迪拉德厄尔波辛格、乔尔R.普莱斯、迪华德斯科特、加里考拉斯、格罗佛戴尔斯金斯、本尼威灵汉姆以及里奇沃克曼。 今天的所有悼词,不管来自我本人,还是副总统,还是州长,都无法修复你们因丧亲之痛而破碎的心灵,也无法弥补逝者离去在你们未来人生中留下的缺憾。如果我们试图寻找一丝慰藉,也许只有求助于天父的慈容。主平静我们焦虑的头脑,修复我们破碎的内心,安抚我们悲伤的魂灵。 在我们哀悼二十九位逝者时,我们不由得追忆他们的艰辛生活。在工作日,4点半,最迟5点,天还没有亮,他们便要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身穿工作服,脚蹬硬头靴,头戴安全帽,默默地乘坐矿道缆车,历经一小时的行程,来到离地面五英里远的矿山深处。他们只能见到自己头顶的矿灯发出的光线或者矿道缆车上的暗淡的灯光。 他们日复一日地在煤矿深处挖掘着,他们的劳动果实变成了电力,正在照亮我们的追悼会场,也在平常的日子里照亮我们的教堂、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办公室。这些能源驱动着美国,也驱动着世界!而我们,我们对这一切早已安之若素,习以为常。 绝大多数日子里,他们能从黑暗的矿井探出头,眯眼盯着阳光。绝大多数日子里,他们能从矿井里出来,一身臭汗和尘垢。绝大多数日子里,他们能够回家。但是那一天除外。 这些男人,这些丈夫、父亲、祖父、弟兄、儿子、叔父、侄子,在他们做这份工作时,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危险。他们中有些人曾经历工伤,有些人见过朋友受伤。他们当然知道做矿工有危险,他们的家人也心知肚明。他们心里明白,在自己上工前夜,孩子们会为他们祈祷。他们心里也明白,妻子们一定会等着自己换班结束后打电话,报平安。他们心里更明白,父母双亲一定会为每一条电视上的突发新闻字幕,每一次广播中的紧急插播而担惊受怕。 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家园,来到矿里。他们有些人从小就期待着成为矿工;他们期待踏着父辈乃至祖辈的足迹。然而,他们中没有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自己而做矿工。 逝者在地层深处历经磨难,从事着艰辛的劳作,全都是为了自己的家庭,全都是为了你们啊!为了你们这些在坐的亲属有车可驾,有屋可居;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创造出机会,尽管他们已经无缘亲眼看见;也为了与配偶共享退休时光。这些艰辛的劳作都是为了更好生活的希望。所以说,这些矿工是为了圆自己的美国梦而生,也是为了圆自己的美国梦而死。 在矿上,为了各自的家人,他们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家庭。他们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日,一起看橄榄球或者篮球休息放松,一起打猎或是钓鱼消磨时光。他们的一个姐妹告诉我,可能他们中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做这些事,但他们却喜欢一道去做这些事。他们喜欢像一家人一样去做这些事。他们喜欢像一个集体一样去做这些事。 这是一种精神,有一首几乎每个美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歌反映了这种精神。但是,我想,可能大家都会感到惊讶,这首歌竟然是一个矿工的儿子写的,他写的就是这个贝克利小镇,写的就是西弗吉尼亚人民。这首歌,《靠着我》,是一首友谊的颂歌,也是一首集体的的颂歌,一首团结的的颂歌。 在灾难发生后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这个集体被外界关注了。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充满沼气和一氧化碳的狭窄地道里搜寻,抱着一线希望去发现哪怕一位幸存者。朋友们打开了自家门廊的灯守灵,悬挂起自制的标语,标语上写着,为我们的矿工和他们的家人祈祷。矿区的邻居们相互安慰,相互支持,相互依靠。 我亲眼目睹了,目睹了矿工集体的力量。在灾后的几天里,电子邮件和普通信函不断涌入白宫。邮件来自全国各地,用的常常是一样的开头:我很骄傲来自一个矿工的家庭。我是一名矿工的儿子。我很自豪能成为一名矿工的女儿。他们都很自豪,他们让我多为矿工着想,为他们祈祷。他们说,永远别忘了,矿工照亮着美国。而后,他们在来信中还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请求:不要让这种灾难再次发生。对,一定不要让灾难再次发生。 我们怎能有负于遇难的矿工?一个依赖矿工的国家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去保护他们?在这个国家,我们怎能容忍任何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工作,去追寻美国之梦? 我们没法让二十九位遇难者死而复生。他们此刻与主同在。我们还活在地球上,我们的职责就是从下一次这样的灾难中拯救生命。每个人各自努力再加上大家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要尽职尽责以确保井下安全。我们一定要像矿工们互相对待一样去对待他们,视如家人。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都是美国人。我们必须要互相依靠,互相照顾,互相爱护,互相祝愿。 今天,我想起一首圣歌,一首在我们伤心时总会想起的圣歌。 我虽穿行在死神笼罩的幽谷,但我无惧邪恶,因你与我同在。 你的牧杖,还有你的策竿,都在引导着我。 上帝保佑我们的矿工! 上帝保佑他们的家人! 上帝保佑西弗吉尼亚! 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附言:因为发现网上流传的奥巴马悼词译文有多处纰漏,甚至新闻标题就来自对原文的误译,例如《 东方早报 》的新闻标题 奥巴马悼矿工: 我们国家怎能容忍为工作付出生命? 就完全不是奥巴马本意,奥巴马这句话的东方早报译文,我们的国家怎能容忍人们仅因工作就付出生命;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追求美国梦吗?,听着很漂亮,但纯属谎言!如果这句话是真实可靠的,那他的保镖,在阿富汗,伊拉克以及一切危险岗位上work的美国人将一哄而散! 奥巴马很狡猾,他的上一句,How can a nation that relies on its miners not do everything in its power to protect them ? 用国家作主语,没后后患。 而这一句,打死他也不敢用国家作主语,因为阿富汗,伊拉克的士兵据此就可以申请还乡,堵着门儿骂小布什的阵亡士兵的老妈也会闻风而动,卷土重来。 任何国家的首脑都不敢说这一句话:我们的国家怎能容忍人们仅因工作就付出生命? 理由很简单,每个国家都有危险的工作,必须有人去做。 因此,把这一句翻译成我们的国家怎能容忍人们仅因工作就付出生命;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追求美国梦吗?是重大的翻译乌龙,却引起我们不少网友拍手叫好,奥巴马如果有知,情何以堪呀。 因此,五一节期间自己动手翻译了一下,有关宗教的部分请南京大学小百合版版友指点了一下,错谬之处,自负其责,敬请科学网网友赐教。 版权所有,盗用必究,引用中文版请注明译者为南京大学李俊 英汉对照翻译: http://bbs.nju.edu.cn/blogcon?userid=HigherQM2007file=1272780571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1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为谁竟当众哭得如此伤心
nevergu 2010-5-1 01:35
绝对罕见:奥巴马竟当众哭得如此伤心(组图) 国际在线 美国总统奥巴马29日在民权运动教母多萝西海特葬礼上悲伤落泪 国际在线专稿:据美联社和《每日邮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29日在民权运动教母多萝西海特葬礼上悲伤落泪。奥巴马在葬礼上致悼词,盛赞这位为美国民权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妇女领袖。 在历时13分钟的悼词中,奥巴马回顾了这位头戴标志性彩色礼帽,曾与马丁路德金并肩奋斗的全美黑人妇女协会领袖所作出的贡献。她从不在乎赞扬,奥巴马说,她只在乎为自由平等而奋斗的事业。 奥巴马还提到,去年冬天,尽管因身体状况不佳只能靠轮椅行动,多萝西海特依然坚持要冒雪出席非裔美国人领袖为探讨失业问题而举行的会议。虽然后来未能成行,她仍然发去信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因为她绝不允许一群男人控制会议。奥巴马认为,多萝西海特作为美国黑人妇女的领袖,在争取平等权利的事业上是赋有远见和活力的,她的名字应该像马丁路德金和杜波依斯一样,在历史书上,在美国人民的记忆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多萝西海特1912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在纽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她为解决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混乱状况从事社会工作,并参与了反对私刑的游行。自1957年,多萝西海特连续40年担任全美黑人妇女协会名誉主席,领导美国黑人妇女民声运动。1971年,她建立了美国女性政治核心,呼吁女性在政治上发挥更大作用。作为多位美国总统的民权事务顾问,她曾获得两项美国最高荣誉:1994年总统自由奖和2004年美国国会金质奖章。 美国总统奥巴马鼓励美国民众更加努力地为国家服务,以此来纪念民权运动教母多萝西海特。 美国总统奥巴马29日在民权运动教母多萝西海特葬礼上悲伤落泪 美国总统奥巴马29日在民权运动教母多萝西海特葬礼上悲伤落泪 美国总统奥巴马29日在民权运动教母多萝西海特葬礼上致悼词 1983年多萝西海特和美国前总统里根 2004年美国前总统布什授予多萝西海特美国国会金质奖章。 1994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授予多萝西海特总统自由奖 头戴彩色礼帽的多萝西海特 美国民权运动教母多萝西海特葬礼
个人分类: 新闻评述|3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的西弗吉尼亚州矿难悼词
ywan 2010-4-30 10:53
就在山西王家岭煤矿后几天,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也发生了矿难。王家岭矿难中 38 名矿工遇难。西佛吉尼亚矿难有29名矿工遇难。在4月12日中美元首会谈中,奥巴马主动提议与会者为两国矿难遇难者默哀。4月25号,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矿工悼念仪式。下面是转贴的网上的中文翻译。我根据英文原本将个别不够准确的地方稍加改动。该文写的短小精悍,但非常感人。值得一读。        我们在这里,怀念29 位美国人:卡尔阿克德、杰森阿金斯、克里斯多佛贝尔、格利高里史蒂夫布洛克、肯尼斯艾伦查普曼、罗伯特克拉克、查尔斯蒂莫西戴维斯、克里戴维斯、迈克尔李埃尔斯维克、威廉I.格里菲斯、史蒂芬哈拉、爱德华迪恩琼斯、理查德K.雷恩、威廉姆罗斯威尔特林奇、尼古拉斯达利尔麦考斯基、乔马克姆、罗纳德李梅尔、詹姆斯E.姆尼、亚当基斯摩根、雷克斯L.姆林斯、乔什S.纳皮尔、霍华德D.佩恩、迪拉德厄尔波辛格、乔尔R.普莱斯、迪华德斯科特、加里考拉斯、格罗佛戴尔斯金斯、本尼威灵汉姆以及里奇沃克曼。      此时无论我 说什么都无法 填补你们因痛失亲人心中的创伤。如果有什么安慰的话,那或许只能来自对上帝的寻求,只有祂能安抚我们焦虑的心思意念,弥补我们破碎的心灵,缓解我们灵魂的悲哀。      尽管我们在哀悼这29条逝去的生命,我们同样也要纪念这29条曾活在世间的生命。      凌晨4点半起床,最迟5点,他们就开始一天的生活,他们在黑暗中工作。穿着工作服和硬头靴,头戴安全帽,静坐着开始一小时的征程,去到五英里远的矿井,唯一的灯光是从他们头戴的安全帽上发出的,或是进入时矿山沿途的光线。      日以继夜,他们挖掘煤炭,这是他们劳动的果实,我们对此却习以为常:这照亮一个会议中心的电能;这点亮我们教堂或家园、学校或办公室的灯光;还有这让我们国家乃至整个实际云状的能源。      大多时候,他们从黑暗的矿里探出头,眯眼盯着光亮。大多时候,他们从矿里探出身,满是汗水和尘垢。大多时候,他们能够回家。但不是那天。      这些人,这些丈夫、父亲、祖父、弟兄、儿子、叔父、侄子,他们从事这份工作时,并没有忽视其中的风险。他们中的一些已经负伤,一些人眼见朋友受伤。所以,他们知道有风险。他们的家人也知道。他们知道,在自己去矿上之前,孩子会在夜晚祈祷。他们知道妻子在焦急等待自己的电话,通报今天的任务完成,一切安好。他们知道,每有紧急新闻播出,或是广播被突然切断,他们的父母会感到莫大的恐惧。      但他们还是离开家园,来到矿里。一些人毕生期盼成为矿工;他们期待步入父辈走过的道路。然而,他们并不是只为自己做出的选择。      这艰险的工作,其中巨大的艰辛,在地下度过的时光,都为了家人。都是为了你们;也为了在路上行进中的汽车,为了头顶上天花板的灯光;为了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机会,日后享受与伴侣的退休生活。这都是期冀能有更好的生活。所以,这些矿工的生活的目的,也因此丧命,就是追寻美国梦。      在矿里,为了他们的家人,他们自己组成了家庭:庆祝彼此的生日,一同休憩,一同看橄榄球或篮球,一同消磨时间,打猎或是钓鱼。他们可能不总是喜欢这些事情,但他们喜欢一起去完成。他们喜欢像一个家庭那样去做这些事。他们喜欢像一个社区一样去做这些事。      这也是美国人熟知的一首歌里表达的精神。我想,让大多数人惊讶的是这首歌实际是一名矿工的儿子所写,关于贝克利这个小镇的,关于西弗吉尼亚人民的。这首歌曲,靠着我(Lean on Me)是关于友谊的赞歌,但也是关于社区关于一同相聚的赞歌。      灾难发生的几分钟,几小时,几日之后,这个社区终被外界关注。搜救者,冒着风险在充满沼气和一氧化碳的狭窄地道里搜寻,抱着一线希望去发现一位幸存者。朋友们打开门廊的灯守夜;悬挂自制的标语上写着,为我们的矿工和他们的家人祈祷。邻居们彼此安慰,相扶相依。      我看到了,这就是社区的力量。在灾难随后的几天,电子邮件和信件涌入白宫。邮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通常都是同一开头:我很骄傲来自一个矿工的家庭。我是一名矿工的儿子。我很自豪能成为一名矿工的女人。他们都感到自豪,他们让我关护我们的矿工,为他们祈祷。他们说,不要忘了,矿工维持着美国的光亮。在这些信件里,他们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不要让这样的事再发生。不要让这事情再发生。      我们怎忍让他们失望?一个依赖矿工的国家怎能不尽全力履行职责保护他们?我们的国家怎能容忍人们仅因工作就付出生命;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追求美国梦吗?      我们不能让29条逝去的生命回来。他们此刻与主同在。我们在这里的任务,就是防止有生命再在这样的悲剧中逝去。去做我们必须做的,无论个人或是集体,去确保矿下的安全,向他们对待彼此那样对待我们的矿工,如同一家人。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都是美国人。我们必须要彼此依靠,守望彼此,爱护彼此,为彼此祈福祈祷。      今天,我想起一首圣歌,在我们心痛时会想起这首歌。我虽行过死荫的幽谷,但心无所惧,因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在安慰我。      上帝保佑我们失去的那些矿工!愿他们永远安息于主怀!愿西弗吉尼亚和美国的人民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信仰和彼此守望中得到安慰!”      
个人分类: 海外传真|4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美国总统悼念遇难矿工的讲话
ljh21st 2010-4-30 10:24
Were here to memorialize 29 Americans:Carl Acord.Jason Atkins.Christopher Bell.Gregory Steven Brock.Kenneth Allan Chapman.Robert Clark.Charles Timothy Davis.Cory Davis.Michael Lee Elswick.William I. Griffith.Steven Harrah.Edward Dean Jones.Richard K. Lane. William Roosevelt Lynch.Nicholas Darrell McCroskey.Joe Marcum.Ronald Lee Maynor. James E. Mooney.Adam Keith Morgan.Rex L. Mullins.Joshua S. Napper.Howard D. Payne.Dillard Earl Persinger.Joel R. Price.Deward Scott.Gary Quarles.Grover Dale Skeens.Benny Willingham.And Ricky Workman. 我们在这里,怀念29位美国人: 卡尔阿克德、杰森阿金斯、克里斯多佛贝尔、格利高里史蒂夫布洛克、肯尼斯艾伦查普曼、罗伯特克拉克、查尔斯蒂莫西戴维斯、克里戴维斯、迈克尔李埃尔斯维克、威廉I.格里菲斯、史蒂芬哈拉、爱德华迪恩琼斯、理查德.K.雷恩、威廉姆.罗斯威尔特.林奇、尼古拉斯.达利尔.麦考斯基、乔.马克姆、罗纳德.李.梅尔、詹姆斯.E.姆尼、亚当.基斯.摩根、雷克斯.L.姆林斯、乔什.S.纳皮尔、霍华德.D.佩恩、迪拉德.厄尔.波辛格、乔尔.R.普莱斯、迪华德.斯科特、加里.考拉斯、格罗佛.戴尔.斯金斯、本尼.威灵汉姆以及里奇沃克曼。 Nothing I, or the Vice President, or the Governor, none of the speakers here today, nothing we say can fill the hole they leave in your hearts, or the absence that they leave in your lives.If any comfort can be found, it can, perhaps, be found by seeking the face of God -- (applause) -- who quiets our troubled minds, a God who mends our broken hearts, a God who eases our mourning souls. 无论我、副总统、州长,或是今天致悼词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说出任何话语,可以填补你们因痛失亲人心中的创伤。如果有任何可以找得到的安慰,也许只能从上帝那里寻找得到,上帝安慰我们痛苦的头脑,修复破碎的心,减轻我们哀痛的内心。 Even as we mourn 29 lives lost, we also remember 29 lives lived.Up at 4:30 a.m., 5:00 in the morning at the latest, they began their day, as they worked, in darkness.In coveralls and hard-toe boots, a hardhat over their heads, they would sit quietly for their hour-long journey, five miles into a mountain, the only light the lamp on their caps, or the glow from the mantrip they rode in. Day after day, they would burrow into the coal, the fruits of their labor, what so often we take for granted:the electricity that lights up a convention center; that lights up our church or our home, our school, our office; the energy that powers our country; the energy that powers the world.(Applause.) 尽管我们在哀悼这29条逝去的生命,我们同样也要纪念这29条曾活在世间的生命。凌晨4点半起床,最迟5点,他们就开始一天的 生活 ,他们在黑暗中工作。穿着工作服和硬头靴,头戴安全帽,静坐着开始一小时的征程,去到五英里远的矿井,唯一的灯光是从他们头戴的安全帽上发出的,或是进入时矿山沿途的光线。 日以继夜,他们挖掘煤炭,这也是他们劳动的果实,我们对此却不以为然:这照亮一个会议中心的电能;点亮我们教堂或家园、学校、办公室的灯光;让我们国家运转的能源;让 世界 维持的能源。 And most days theyd emerge from the dark mine, squinting at the light.Most days, theyd emerge, sweaty and dirty and dusted from coal.Most days, theyd come home.But not that day. These men - these husbands, fathers, grandfathers, brothers sons, uncles, nephews - they did not take on their job unaware of the perils.Some of them had already been injured; some of them had seen a friend get hurt.So they understood there were risks.And their families did, too.They knew their kids would say a prayer at night before they left.They knew their wives would wait for a call when their shift ended saying everything was okay.They knew their parents felt a pang of fear every time a breaking news alert came on, or the radio cut in. But they left for the mines anyway - some, having waited all their lives to be miners; having longed to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their fathers and their grandfathers.And yet, none of them did it for themselves alone. 大多时候,他们从黑暗的矿里探出头,眯眼盯着光亮。大多时候,他们从矿里探出身,满是汗水和尘垢。大多时候,他们能够回家。但不是那天。 这些人,这些丈夫、父亲、祖父、弟兄、儿子、叔父、侄子,他们从事这份工作时,并没有忽视其中的风险。他们中的一些已经负伤,一些人眼见 朋友 受伤。所以,他们知道有风险。他们的家人也知道。他们知道,在自己去矿上之前, 孩子 会在夜晚祈祷。他们知道妻子在焦急等待自己的电话,通报今天的任务完成,一切安好。他们知道,每有紧急新闻播出,或是广播被突然切断,他们的父母会感到莫大的恐惧。 但他们还是离开家园,来到矿里。一些人毕生期盼成为矿工;他们期待步入父辈走过的道路。然而,他们并不是为自己做出的选择。 All that hard work, all that hardship, all the time spent underground, it was all for the families.It was all for you.For a car in the driveway, a roof overhead.For a chance to give their kids opportunities that they would never know, and enjoy retirement with their spouses.It was all in the hopes of something better.And so these miners lived - as they died - in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 这艰险的工作,其中巨大的艰辛,在地下度过的时光,都为了家人。都是为了你们;也为了在路上行进中的汽车,为了头顶上天花板的灯光;为了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机会,日后享受与伴侣的退休生活。这都是期冀能有更好的生活。所以,这些矿工的生活就是追寻美国梦,他们也因此丧命。 There, in the mines, for their families, they became a family themselves - sharing birthdays, relaxing together, watching Mountaineers football or basketball together, spending days off together, hunting or fishing.They may not have always loved what they did, said a sister, but they loved doing it together.They loved doing it as a family.They loved doing it as a community. Thats a spirit thats reflected in a song that almost every American knows.But its a song most people, I think, would be surprised was actually written by a coal miners son about this town, Beckley, about the people of West Virginia.Its the song, Lean on Me - an anthem of friendship, but also an anthem of community, of coming together. 在矿里,为了他们的家人,他们自己组成了家庭:庆祝彼此的生日,一同休憩,一同看橄榄球或篮球,一同消磨时间,打猎或是钓鱼。他们可能不总是喜欢这些事情,但他们喜欢一起去完成。他们喜欢像一个家庭那样去做这些事。他们喜欢像一个社区一样去做这些事。 这也是美国人熟知的一首歌里表达的精神。我想,让大多数人惊讶的是这首歌实际是一名矿工的儿子所写,关于贝克利这个小镇的,关于西弗吉尼亚人民的。这首歌曲, 靠着我 (Lean on Me)是关于友谊的赞歌,但也是关于社区关于一同相聚的赞歌。 That community was revealed for all to see in the minutes, and hours, and days after the tragedy. Rescuers, risking their own safety, scouring narrow tunnels saturated with methane and carbon monoxide, hoping against hope they might find a survivor. Friends keeping porch lights on in a nightly vigil; hanging up homemade signs that read, Pray for our miners, and their families. Neighbors consoling each other, and supporting each other and leaning on one another. Ive seen it, the strength of that community. In the days that followed the disaster, emails and letters poured into the White House. Postmarked from different plac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y often began the same way: I am proud to be from a family of miners. I am the son of a coal miner. I am proud to be a coal miners daughter. (Applause.) They were always proud, and they asked me to keep our miners in my thoughts, in my prayers. Never forget, they say, miners keep Americas lights on. (Applause.) And then in these letters, they make a simpleplea: Dont let this happen again. (Applause.) Don't let this happen again. How can we fail them? How can a nation that relies on its miners not do everything in its power to protect them? How can we let anyone in this country put their lives at risk by simply showing up to work; by simply pursuing the American Dream? We cannot bring back the 29 men we lost. They are with the Lord now. Our task, here on Earth, is to save lives from being lost in another such tragedy; to do what must do, individually and collectively, to assure safe conditions underground -- (applause) -- to treat our miners like they treat each other -- like a family. (Applause.) Because we are all family and we are all Americans. (Applause.) And we have to lean on one another, and look out for one another, and love one another, and pray for one another. Theres a psalm that comes to mind today - a psalm that comes to mind, a psalm we often turn to in times of heartache.Even 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fear no evil, for You are with me; your rod and your staff, they comfort me. God bless our miners.(Applause.)God bless their families.God bless West Virginia.(Applause.)And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pplause.) 灾难发生的几分钟,几小时,几日之后,这个社区终被外界关注。搜救者,冒着风险在充满沼气和一氧化碳的狭窄地道里搜寻,抱着一线希望去发现一位幸存者。朋友们打开门廊的灯守夜;悬挂自制的标语上写着,为我们的矿工和他们的家人祈祷。邻居们彼此安慰,相扶相依。 我看到了,这就是社区的力量。在灾难随后的几天,电子邮件和信件涌入白宫。邮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通常都是同一开头:我很骄傲来自一个矿工的家庭。我是一名矿工的儿子。我很自豪能成为一名矿工的女人。他们都感到自豪,他们让我关护我们的矿工,为他们祈祷。他们说,不要忘了,矿工维持着美国的光亮。在这些信件里,他们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不要让这样的事再发生。不要让这事情再发生。 我们怎忍让他们失望?一个依赖矿工的国家怎能不尽全力履行职责保护他们?我们的国家怎能容忍人们仅因工作就付出生命;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追求美国梦吗? 我们不能让29条逝去的生命回来。他们此刻与主同在。我们在这里的任务,就是防止有生命再在这样的悲剧中逝去。去做我们必须做的,无论个人或是集体,去确保矿下的安全,向他们对待彼此那样对待我们的矿工,如同一家人。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都是美国人。我们必须要彼此依靠,守望彼此,爱护彼此,为彼此祈福祈祷。 今天,我想起一首圣歌,在我们心痛时会想起这首歌。我虽行过死荫的幽谷,但心无所惧,因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在安慰我。 上帝保佑我们的矿工!上帝保佑他们的家人!上帝保佑西弗吉尼亚!上帝保佑美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1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是因为失去而痛苦,而是我已经对你产生了依赖
wanglicuc 2010-4-27 08:56
周末断网,无聊至极。其实平时并没有多在意网络怎样怎样,也就是看看新闻、收收邮件、查查资料、挂挂QQ、玩玩校内等,平时该做的事没有网络还是照 样做。可是当真的断网了,感觉很无聊、很痛苦、很无奈。 这时我才发现,我已 经对你产生了依赖 。 可是回想下这两天是如何度过的,感觉也是很充实的。解决了前两天程序的问题、做好了下周 的周报、做好了老F项目的界面、去医院买了维生素B群、去西街时见到了我近5年广院生涯的第一对gay、上自习复习了英语、帮师姐调了程序、去了两次健身 房、完成了每天要写的日志。。。。。。唯一的遗憾应该就是没有出去逛逛街和到外面搓一顿吧(鄙视男生爱逛街的人别拍我啊)。我离开了网络,生活好像更多彩 了,不然像我这样的宅男可能就天天在电脑前了。突然感觉自己的时间全是自己的, I'm a free spirit! 有人说自由是以孤独为代价的 。离开了网络确实感觉很别扭,很多事情做不了,这可能就是孤独的一种表现 吧。 可是很多事情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我不想接受也得接受,我想逃避也无 法逃避,我只有享受这份孤独, 我只能在这份孤独总寻找自己的乐趣、发现我的爱好、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可是我相信孤独是短暂的、不连续 的,每个孤独的阶段都是为下一次的积势待发作的缓冲,所以我要利用好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总结自己、认识自己。 孤独是短暂的,人生的道路还很长。 任何已经习惯了的依赖在突然失去时都 会让人无所适从,都要经历个痛苦的阶段。既然我在心理上对你产生了倾斜、有了依赖,失去的时候我又那么的痛苦,那我何不做个free spirit呢?这个世界很大,真的很大,每个人在我们的生命中走过的时候,相对我们整个人生来说都是渺小的,或者忽略不计的。当我们最亲最亲的人离开我 们的时候,我们会痛不欲生,可是真过了若干年之后,想到此事时,我们还会掉下那滴眼泪吗? 你可能要说了,这样是不是很薄 情?在我看来,任何事情经历过就好了,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对自己做的任何选择承担起可以预见的后果,之后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做事情不逃避,三思之后果断一点没什么不好,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如 果按照每个人都是free spirit的方式去做,而不因为依赖使得自己的重心失去平衡,那么 谁是奥巴马,谁又是谁的阿依土拉 就好理解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大女儿个头猛窜 踢足球拉老爸观战
nevergu 2010-4-19 07:52
奥巴马大女儿个头猛窜 踢足球拉老爸观战(组图) 奥巴马与大女儿    美国总统奥巴马17日轻松地穿上黑夹克,戴上黑色棒球帽,到西北公园的鲁道夫足球场看女儿玛丽娅踢足球。   大家都知道奥巴马爱打篮球,爱看棒球,其实奥巴马全家都是运动健将。奥巴马上周才在美国职棒大联盟MLB国民队的主球场为本季球赛开球。   尽管奥巴马全家都知道搬进白宫之后,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在公开场合出入,但是他们还是努力让两个女儿过着正常生活。今年1月,奥巴马夫妇花了一个周末上午,观看小女儿萨莎在马里兰州的切维契斯社区中心打篮球。17日奥巴马又轻车简从地变身为大女儿的球迷,跟着一群穿着足球装的女孩握手聊天。   美国媒体刊出了奥巴马在球场的照片,结果摄影机更有兴趣的是绑着小发辫,穿着白色T恤、黑短裤、白长袜的玛丽娅。奥巴马2008年当选时,玛丽娅还是个小女孩,一年多后,身材高瘦的玛丽娅只差爸爸半个头,而奥巴马可是个187公分的壮汉!   玛丽娅从婴儿时期就跟着老爸老妈跑选举,和妹妹萨莎比起来,玛丽娅成熟许多。奥巴马刚当上总统时,许多人就议论纷纷想知道当时才11岁多的玛丽娅身高多少?未经证实的数字是5尺6寸,相当于167.64公分。   住在芝加哥的自由作家何顿(Jillita Horton)当时就写道,小孩子几个月就能长高好几寸。果然没错,奥家有女初长成,今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当天才要满13岁的玛丽娅现在看起来约有175公分高,站在其他足球队员身边,宛如鹤立鸡群。   不过长得再高,在奥巴马和米歇尔眼中,玛丽娅和萨莎都还是小孩子。米歇尔很早就限制两个女儿上网、看电视和打电话的时间。米歇尔也曾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透露,她和奥巴马都亲自跟女儿说明社交网站Facebook可能带来的危险性,每次小孩在计算机前面,他们就不时询问女儿们在计算机上做什么。   相反地,奥巴马夫妇很看重女儿的阅读习惯。米歇尔在许多学校演讲时,从不掩饰她喜欢努力读书,考试得第一。先前奥巴马在全美演讲,推销医疗改革方案,经过书店,也不忘给女儿买故事书。   身为美国总统的女儿,玛丽娅和萨莎在白宫的生活跟一般青少年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她们也有很着迷的偶像,那就是年仅17岁的加拿大歌手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   不过玛丽娅和萨莎跟一般青少年不同的一点是,她们请得动贾斯汀-比伯来白宫过圣诞节,去年复活节,贾斯汀-比伯又来参加白宫的滚彩蛋活动!   至于贾斯汀-比伯对奥巴马有什么印象呢?他说,跟奥巴马见面还算酷,但是奥巴马不大会念他的姓,把比伯念成了拜伯(Bye-ber)。媒体没有披露玛丽娅知不知道老爸的这件糗事。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发布新太空计划:数十年内登陆火星
xupeiyang 2010-4-18 19:48
顿4月15日电 (记者 李静) 美国总统奥巴马15日在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公布了他为美国制定的太空探索蓝图,表示该计划将在未来数十年内实现美国人登上火星的梦想。   实施这项新计划,我们可以更快、更频繁地接触太空。奥巴马对美国航天局的官员说,我相信我们能够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实现人类环绕火星飞行,并安全返回地球。   美国政府计划在今后5年向航空局增加60亿美元预算,主要用于研究更先进运载火箭以及实现人类在太空长时间旅行。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将暂停布什政府提出的重返月球计划,把美国太空探索的目的地从月球转为更远的火星。   而在实现环绕火星飞行的下一步,美国将实施火星登陆计划。我期待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奥巴马说。   奥巴马表示,美国有望在2025年以前拥有适用于更长距离太空旅行的航天飞船。我们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宇航员送往小行星。   奥巴马今年2月向国会提交的2011财政年度政府预算开支报告中即建议取消前任政府制定的星座计划。布什政府于2004年制订了星座计划,提出2020年前将美国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并建立永久基地,为登陆火星做准备。   一名白宫高级官员介绍称,与上届政府提出的星座计划相比,新计划有望使新型火箭提前两年面世。新型火箭能将人类送往远离地球的位置。不同于星座计划中的战神系列运载火箭,这种新型火箭包含更多新概念,如在太空轨道上补充燃料等。   奥巴马政府认为,重返月球是一种资源浪费。我们已经到过那里,我们还需要探索更多的地方,了解更多的事情。奥巴马说,太空计划对美国来说并非奢侈品,而是必须品;美国政府将持续支持人类太空探索,不仅仅通过提供资金,而且我们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更长远的规划。   奥巴马的设想尚未获得国会支持,已招来众多批评和质疑。1969年至1972年登月的部分宇航员联名发表公开信,指责奥巴马在财政预算中取消了对重返月球计划的支持。他们认为此举将使美国沦为太空探索领域的三流国家。   而一些国会议员则担心取消星座计划将造成更多失业。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主管阿拉德布泰尔表示,随着航天飞机飞行任务的终止以及星座计划取消,该中心约7000员工饭碗不保。   美国现役3架航天飞机----发现号、奋进号和阿特兰蒂斯号将在今年退役。美国将在此后4年的时间里没有载人航天飞行能力。在这段时间里,往返国际太空站只能依靠俄罗斯的Soyuz。(完)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的赤字
fouyang 2010-4-17 21:56
媒体报道,奥巴马在大开支票刺激经济的同时,还要大幅削减财政赤字。如《纽约时报》2009年2月21日报道:尽管有刺激法案,奥巴马仍有计划大幅减少赤字(http://www.nytimes.com/2009/02/22/us/politics/22budget.html?_r=1hp)。文中说:奥巴马预测2013年(他第一任期结束时)的赤字会从目前(2009年)的一万二千亿至一万五千亿降低到五千三百三十亿。这是三分之二的削减,超过了奥巴马削减一半的许诺。但是,奥巴马的官员也在文中指出,2009年的财政赤字是被政府救济金融风暴的行动所抬高了的。 那么抬高了多少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事实上,2008财政年度(2008年9月底结束)的财政赤字是四千五百五十亿元(见http://money.cnn.com/2008/12/10/news/economy/treasury_budget_deficit_Nov08/index.htm)。2007年财政年度的实际赤字是一千六百二十亿美元(见http://www.gpoaccess.gov/usbudget/fy09/pdf/budget/tables.pdf)。按照奥巴马的预计,2013年的财政赤字将比布什执政年代中的任何一年都高,是正常年份2007年的三倍还多。而且,预计还不是现实。按照布什政府2008年的预计,2013年会有二百九十亿的盈余! 当然,还有一些因素是媒体和以上讨论都没有考虑到的,比如通货膨胀和社安基金的收支变化。特别是,这场金融危机也许到2013年仍给政府带来额外负担。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关于奥巴马的新政,我们对媒体的报道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本文首发于2009年2月22日】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3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2009年收入及纳税
nevergu 2010-4-16 23:36
4 月 15 日 是美国的报税截止日,所有在 2009 居住美国超过 3 个月的居民必须在这一天的晚上12点之前向税务机关提交 2009 年联邦报税表。尽管我们留学生在前三年享受免税优惠,但是也需要填报 1040 表申报前一年收入情况。现在申报方式多种多样,电话,网络,好多报税公司给一定收入以下的人提供免费的在线报税软件。 但每到这个日子,电视台,广播都会不厌其烦地提醒民众:不要忘了申报你的税务。大家也会互相提醒。在这一天你可以注意到邮局前面经常会排满了长长的队伍,中心邮局一般都会延长到午夜 12 点,在截至时间将民众的报税单寄出到美国财政部税务局( IRS )。 在申报税务方面,美国总统也不例外,而且还要对外公布,这点还不如我们老百姓,我们的税务是保密的。美国白宫 15 日在白宫官方网站发表声明,( http://www.whitehouse.gov/blog/2010/04/15/president-obama-and-vice-president-biden-s-tax-returns )公布总统夫妇 2009 年的收入及纳税情况。总统总收入是 5 百 50 万,总统的工资只有 30 万美金左右,其主要收入来源是总统两本自传 《我父亲的梦想》和《无畏的希望》的版权费。申报联邦税 175 万,捐给慈善机构大约 33 万,未包括奥巴马已经捐赠慈善机构的 140 万诺贝尔奖金。 同时向自己的家乡伊利诺伊州申报州税约 16 万。 与总统夫妇相比,只靠工资收入,无任何外快的副总统拜登收入就显得很寒酸。从白宫的报告看,拜登夫妇 2009 年总收入约 33.3 万美元。申报 7 万美元的联邦所得税,向慈善团体捐赠了 4820 美元。 一些右翼保守人士借此批评拜登吝啬,捐赠太少。
个人分类: 新闻评述|3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奥巴马核峰会秀的背后
黄安年 2010-4-15 16:35
再谈奥巴马核峰会秀的背后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5 日发布 昨天笔者博文《我看奥巴马总统核安全峰会政治秀的背后》(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770 ) 谈到对 2010 年 4 月 13 日在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的评价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有人说 , 是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核问题国际会议 , 有人则说 , 这次峰会是奥巴马的政治秀。在我看来两者兼而有之,我们需要关注奥巴马政治秀的背后,研究美国官方开动机器渲染这些会议的真实意图。现在美国要求全世界按照美国牌的核安全政策伴舞,估计难度非同小可,因为各国需要自己的核安全战略 , 只要翻看 1945 年以来 66 年间的核态势变化就一清二楚了。法国总统已经明确表示法国不能停止维护法国国家利益的核试验 , 这自然有法国的道理,既然自此,发展中国家自然也有他的核安全政策的考量,你说它威胁到你美国的安全 , 这种话谁能相信。说到底是,许我有,不许你有 , 许我威胁你 , 不许你妨碍我 , 许我放火,不许你点灯,美国这样的核安全战略或者核保护伞战略 , 能够保障全球的核安全吗?全世界对美国的不佳记录有目共睹,能够放心倚靠这样的超级大国吗。说穿了 , 不许其他发展国国家拥有自己的不威胁他国的核安全能力,又不放弃不进行首次核打击的承诺(仅仅是承诺),这无法保障世界和谐。笔者还引用胡锦涛前天在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中说 : 实现核能完全和平利用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始终恪守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明确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坚决反对核武器扩散,积极支持加强国际核安全努力,坚定支持各国平等享有和平利用核能权利。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4/14/c_1231344_2.htm , 请问奥巴马总统和美国政府 , 你们也能这样宣称吗? 今天,我们看到核峰会已经顺利结束 , 奥巴马春风得意发表闭幕演说,我们刚刚结束了成就斐然的一天。我在上午说过,今天我们各国面临一个机会,可以分别和共同作出具体承诺和采取明确措施,确保核材料的安全,防止核材料落入那些无疑会利用它们的恐怖主义分子手中。今晚,我可以这么说,我们成功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作为具体的国家和国际社会,我们已经采取了措施,美国人民将因此更安全,世界将更稳定。在奥巴马看来 , 只要美国更安全,世界就将更稳定。美国利益高于世界的逻辑关系很直截了当。他是否考虑到为何这个世界不稳定 , 是否真正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和超级大国霸权主义是对孪生兄弟? 奥巴马在闭幕词中说 : 今天,我们宣布核恐怖主义是国际安全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威胁之一。我们还一致认为,防止恐怖主义分子和罪犯获得核材料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加强核安全保护核材料和防止核贩运。然而他是否真正认识到今天美国不明确宣布始终恪守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明确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同样是国际安全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威胁之一。 只要认真研究一下胡锦涛在核峰会上的讲话全文和奥巴马开幕和闭幕讲话,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异同。 附相关讲话和报道 ************************* 新华网华盛顿4月13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1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核安全挑战 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携手应对核安全挑战 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 在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 (2010年4月13日,华盛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尊敬的奥巴马总统, 各位同事: 核安全问题事关核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事关国际和平与安宁。 核能开发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给广大民众带来了福祉。步入21世纪,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核能需求大幅增长,核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核能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 同时,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核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主要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核恐怖主义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核材料流失和非法贩运风险上升。妥善应对核安全挑战,保障核能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际安全稳定,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加强核安全符合各国共同利益,需要我们携手努力。借此机会,我愿提出5点主张。 第一,切实履行核安全的国家承诺和责任。各国应该更加重视核安全问题,履行相关国际义务,加强国内相关立法和监督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国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培育核安全文化,强化出口管制,提高核安全能力。 第二,切实巩固现有核安全国际法框架。我们应该推动《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案尽早生效,促进《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的普遍性。应该全面履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有效打击核材料非法贩运,防范非国家行为者获取核材料。 第三,切实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各国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和渠道,分享核安全经验,加强信息交流和执法合作。应该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安全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机构平台,支持各国核安全努力。各国还可以探讨合作开发有助于降低安全风险的核技术。 第四,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核安全能力。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发达国家应该尊重发展中国家意愿,根据其实际需要和现有条件,在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援助力度,促进实现普遍核安全。 第五,切实处理好核安全与和平利用核能的关系。核安全措施应该有利于为各国和平利用核能营造有利环境,促进该领域国际合作。 各位同事! 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核安全,坚决反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为此作出了一系列积极努力。 全面加强核安全能力。中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核安全法规和监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注重在核工业界培育核安全文化,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依法防范核材料非法贩运,保持着良好核安全纪录。 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中国支持并严格履行现有核安全国际公约及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2008年,中国批准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案。中国已启动《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国内批约程序,将积极推动这一进程。 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合作。中国积极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工作,是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的创始伙伴国,同许多国家保持双边交流。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及有关国家在核安全领域开展了良好合作。上海世博会即将举行,中国将继续就此同有关方面开展合作。中方愿同各国分享做好重大活动核安全工作的经验。 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核安全援助。近年来,中国通过技术演示和人员培训等方式,向本地区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正积极考虑同有关国家合作,在华建立核安全示范中心,在地区核安全合作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各位同事! 实现核能完全和平利用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始终恪守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明确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坚决反对核武器扩散,积极支持加强国际核安全努力,坚定支持各国平等享有和平利用核能权利。 ? 核能是清洁的,也必须是安全的。我相信,只要我们进一步凝聚共识,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普遍参与,密切合作,就一定能够有效应对核安全挑战,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谢谢各位。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4/14/c_1231344_2.htm **************************************888 *******************8 2010.04.14 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核峰会闭幕词 美国总统奥巴马 4 月 13 日在华盛顿举行的核峰会上发表闭幕词并举行记者会,感谢与会各国领导人,指出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将使世界变得更安全。以下是讲话全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10 年 4 月 13 日 ???????????? 总统新闻记者会 华盛顿会议中心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美东夏令时下午 4 时 36 分 总统:大家好。我们刚刚结束了成就斐然的一天。 我在上午说过,今天我们各国面临一个机会,可以分别和共同作出具体承诺和采取明确措施,确保核材料的安全,防止核材料落入那些无疑会利用它们的恐怖主义分子手中。 今晚,我可以这么说,我们成功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作为具体的国家和国际社会,我们已经采取了措施,美国人民将因此更安全,世界将更稳定。 我谨在此感谢出席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峰会的全体代表,来自世界各地区的 49 位领导人。今天之所以能取得进展,是因为这些领导人不仅与会发言,而且采取行动;不是含糊地承诺在未来采取行动,而是承诺他们准备立即实施的有意义的步骤。 我还要感谢各位同仁在讨论中所表现的坦率与合作精神。今天并无冗长的讲话,亦无要求别国如何是从的训诫。我们互相倾听、互相尊重。我们认识到,虽然不同国家面临不同的挑战,但我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即确保这些危险核材料的安全。 因此,当许多国家本着合作精神走到一起承担我们共同的职责和应对共同的挑战时,就能大有作为,今天这一点得到了验证。这将是我们在 21 世纪解决问题和增进人民安全的途径。这也体现在今天我们一致通过的公报之中。 首先,我们就这一威胁的紧迫性和严峻性达成了共识。在参加本届峰会之际,人们对这一威胁众说纷纭。然而,经过昨天晚餐席间乃至今天全天的讨论,我们对这一威胁达成了共同的理解。 今天,我们宣布核恐怖主义是国际安全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威胁之一。我们还一致认为,防止恐怖主义分子和罪犯获得核材料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加强核安全保护核材料和防止核贩运。 第二,我非常欣慰的是,所有与会国对我一年前在布拉格所阐述的目标予以支持,即在四年时间内确保世界所有易失散核材料的安全。这是一项宏伟目标,我们非常清楚达到这项目标并非易事。然而,由于该威胁的紧迫性,还由于哪怕一次核恐怖主义攻击即可导致巨大灾难,我们需要作出既大胆又务实的努力。这是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 第三,我们重申,根据各国的国际义务,各国承担着基本的责任,必须以有效的方式保障我们控制之下的核材料及核设施的安全。这包括加强国家法律和政策,全面履行我们一致同意的承诺。 第四,我们认识到,即使在我们履行各自的国家职责时,也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才能消除这一威胁。因此,我们已承诺致力于持久而有效的计划,就国家安全进行国际合作,我们呼吁其他国家与我们携手努力。 我们的讨论得出的一项明确结论是,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新机制和重叠的机构。我们需要加强现有机制与合作关系,使它们更有效。这包括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加强核安全、防止核贩运、协助各国建设核材料安全保障能力的多边伙伴关系。 然而如上所述,今天的任务是采取明确步骤保护我们的人民。所以我们还就一项具体的工作计划达成一致意见,为我们未来的努力即我们将采取的具体行动指引方向。我谨在此对我的合作伙伴们在这次峰会期间作出十分重要的承诺表示赞扬。让我试举数例。 加拿大同意放弃相当数量的高纯度浓缩铀。智利已放弃其全部库存。乌克兰和墨西哥宣布也将这样做。阿根廷、巴基斯坦及其他一些国家公布了新的措施,以加强港口安全和防止核贩运。 包括阿根廷、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在内的更多国家同意加入,从而加强了作为全球努力核心内容的国际条约和伙伴关系。意大利、日本、印度和中国等许多国家将建立新的中心促进核安全技术和培训。各国承诺提供新资源帮助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履行其职责。 一项重大、颇受欢迎的进展是俄罗斯宣布将关闭最后一座武器级钚生产反应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很欣慰地看到美国和俄罗斯今天同意销毁原定用于制造武器的 68 吨钚这些材料足以制造 17000 件核武器。相反,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帮助我们的人民发电。 这些正是我们今天通过的工作计划所要求的承诺,所以我们在建设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方面取得了切实的进展。 我还要指出,美国已做出了自己的承诺。我们正在加强我们自己的核设施的安全,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审查我们的中子研究中心的安全。这表明我们致力于分享全球努力所需要的最佳做法。我们正在寻求为防止核扩散及核贩运的项目大量增加资金。 今天,美国与其加拿大合作伙伴共同呼吁各国承诺 100 亿美元,为世界范围内的核安全扩大我们已经非常成功的全球伙伴关系。 所以今天是一个取得重大进展的日子。但正如我今天上午所说,这不应当是昙花一现的瞬间。确保核材料的安全必须是一个认真和持续的全球性努力。我们同意让我们的专家定期举行会议评估进展情况,确保我们履行我们的承诺,并规划后续步骤。 我还要再次感谢李总统和大韩民国同意两年后主办下一届核安全峰会。 最后我希望指出,虽然这次峰会的重点是确保核材料的安全,但这只是在更大范围内努力的一部分我去年在布拉格概述的全面议程是在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里实现和平与安全。事实上,近日来我们已经在这一议程的各个部分取得了进展。 为了减少核库存,梅德韦杰夫总统和我签署了历史性的《削减战略武器新条约》不仅要求我们两国承诺对已部署的核武器进行实质性削减,而且为两国进一步削减与合作打下基础。 为了摆脱过时的冷战思维,着眼于 21 世纪的核危险,我们新的《核态势评估报告》降低了国家安全战略中核武器的作用和数量。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把防止核扩散及核恐怖主义置于美国核议程的首位,再度肯定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核心重要性。 下月在纽约,我们将联合世界各国,加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使之成为我们在进一步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同时在全球防止核武器扩散的基石。这是因为,对恪守己任的国家来说,和平利用核能可以促进医学和农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领域的领导作用和进步会强化另一个领域的进步。正如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况,当美国提高自己的核安全和透明度,就会鼓励其他人也这样做。当美国作为致力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核国家履行自己的义务,就会加强我们确保其他国家尽职尽责的全球努力。 因此,我要再次感谢我的同事们把这次史无前例的聚会变成我们在应对全球安全最大威胁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的一天。我们今天的工作不仅增进了美国的安全,还增进了全人类的安全。在我的总统任期内,防止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将始终是我的首要任务之一。 (答问部分略)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usg-chinese/2010/April/20100414162259ihecuor0.6630017.html ************************** 2010.04.13 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公报 核恐怖主义是对国际安全最具挑战性的威胁之一,强大的核安全措施则是防止恐怖分子、罪犯或其他未获授权者取得核材料的最有效途径。 除了核裁军、核不扩散以及和平使用核能方面的共同目标之外,我们亦有相同的核安全目标。因此, 2010 年 4 月 13 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参加会议的各方承诺强化核安全和减少核恐怖主义的威胁。成功取决于负责任的国家行动以及持续有效的国际合作。 在我们共同努力加强核安全之际,我们欢迎并同申奥巴马总统关于在四年之内保障所有易散失核材料安全的呼吁。 为此,我们: 1. 重申各国与其国际职责一致的基本责任,有效保障所有核材料的安全,包括用于核武器的核材料,并保障各自所控制的核设施的安全;防止非国家行为者取得将此类材料用于恶意目的所必需的信息或技术;并强调就核安全制定健全的国家法律和监管框架的重要性; 2. 呼吁各国作为同一个国际社区协力增进核安全,必要时要求或提供协助; 3. 认识到需要针对高浓缩铀和已分离钚进行特殊防范,并同意在适当条件下推动与此类材料相关的安全、衡算与集中存放措施;鼓励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情况下将反应堆燃料从高浓缩铀改成低浓缩铀,并将高浓缩铀的使用减至最低; ?? 4. 在符合国家法律、政策和程序的情况下,努力充分履行现有的全部核安全承诺,并促使尚未加入的国家入约; 5. 支持国际核安全契约的目标,包括经修订的《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 Convention on Physical Protection of Nuclear Material )以及《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Acts of Nuclear Terrorism ),并将这些目标作为全球核安全架构的核心要素; ? 6. 重申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在国际核安全构架中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努力确保它继续具备适当的结构、所需的资源和专长,能够根据其规约、相关的大会决议和其核安全计划实施规定的核安全活动; 7. 认识到联合国的角色和贡献,以及《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 Global Initiative to Combat Nuclear Terrorism )和《 G8 全球防范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和材料扩散合作》( G-8-led Global Partnership Against the Spread of Weapons and Materials of Mass Destruction )在各自使命范围内和成员国内的贡献; 8. 承认有必要为核安全和展开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进行能力建设,以通过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教育和培训促进核安全文化;强调完善国际合作和协调援助的重要性; 9. 认识到各国间展开合作的必要性,以便有效防范和应对非法贩运核武器事件;同意在遵守有关国家法律和程序的基础上,通过核侦测、核取证、执法和新技术开发等相关领域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分享信息和专业知识。 10. 认识到包括民营部门在内的核工业在核安全方面继续发挥的作用,并将与业界共同努力,确保将实物保护、材料清查和安全文化作为首要议程; 11. 以不侵犯各国为和平与科技目的发展和利用核能的权利为前提,支持实施强有力的核安全规范,并为在核安全领域展开国际合作提供便利; 12. 认识到保障核材料安全的措施亦可用于保障放射性物质的安全,并鼓励采取措施保障此类物质的安全。 为保持有效的核安全,各国必须在自愿基础上通过国际合作采取持续的国家行动。我们将与所有国家进行对话与合作,推动加强全球核安全。 为此,我们发布《工作计划》( Work Plan ),以此作为国家和国际行动的指南,包括在相关国际论坛与组织中展开合作。我们将于 2012 年在大韩民国举行下一届核安全峰会。 2010 年 4 月 13 日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4/14/c_1231344_2.htm *********************** 2010.04.14 世界领导人支持在 2014 年前确保所有核材料的安全 奥巴马总统表示,与会国作出的核安全承诺促进了建立一个更安全的世界的目标。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 Stephen Kaufman 从华盛顿报道,经过在华盛顿为期两天的会议之后,世界领导人同意采取有意义的实际措施,使全世界各地的核材料更加安全。 奥巴马总统于 2009 年 4 月在布拉格发表的讲话中最初提出关于这项全球努力的建议。他认为,核安全峰会上达成的共识证明,多边合作大有可为。 奥巴马在峰会闭幕时说:我们在建设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方面取得了切实的进展。 他说,所有参加会议的国家现在都理解,必须防止核材料落入恐怖主义组织手中,以避免对世界安全造成威胁。 参加峰会的国家还支持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在四年内保障所有易散失核材料安全的目标。奥巴马总统说:由于该威胁的紧迫性,还由于哪怕一次核恐怖主义攻击即可导致巨大灾难,我们需要作出既大胆又务实的努力。这是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 他补充说:各国承担着基本的责任,必须以有效的方式保障我们控制之下的核材料及核设施的安全。 他呼吁其他国家加入这项努力。 奥巴马总统表示,美国已作出承诺,加强国内核设施的安全,并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审查其中子研究中心的安全。美国还与加拿大共同呼吁国际社会承诺提供 100 亿美元来加强全世界的核安全。 下一届核安全峰会将于 2012 年在首尔召开。奥巴马总统对韩国愿意承办下一届峰会向韩国总统李明博表示感谢。 根据 4 月 13 日发布的峰会公报内容,所有参加峰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意采取一系列旨在优先保护其国内和转运途中核材料的举措,并认为有必要加强确保全世界核安全的能力。 公报重申支持关于核材料安全的现有国际协议。联合国安理会第 1540 号决议规定,各国有义务对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987 年制定的《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 Convention on Physical Protection of Nuclear Material )提供了保护核材料的法律手段,对防范劫夺核材料、探测转运中核材料和处罚核材料违规行为作出了规定。 峰会 4 月 13 日通过的工作计划吁请更多国家批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 2005 年修正案。该修正案从法律上要求缔约国保护其核设施与核材料,在追回失窃材料方面扩大合作。被工作计划称做对核安全至关重要的这项修正案须经 142 个缔约国中三分之二成员批准方可生效。 此外,峰会的参与国引用了 2005 年《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Acts of Nuclear Terrorism )。工作计划把这项公约称之为预防恐怖分子获得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对引渡或起诉违约者提供了定义和具体规则。 工作计划鼓励所有参加会议的国家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资源,其中包括该机构有关安全能力建设的专业知识、技术指导和培训项目。 奥巴马在讲话中表示,峰会的讨论结果表明: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新机制和重叠的机构。我们需要加强现有机制与合作关系,使它们更有效。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10/April/20100414171143SBlebahC0.7968518.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靠什么推动了医改
xupeiyang 2010-3-24 19:25
说它是历史性法案并不为过,美国人把17%的GDP用在医疗卫生上面,可仍然有近4700万人没有医保,这在发达国家中绝无仅有。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担任总统时,美国就启动过全民医保议题,一直到克林顿担任总统时希拉里挂帅医改,都以失败而告终。 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是:奥巴马究竟凭借什么成功推动了医改? 详细信息见: http://news.ifeng.com/opinion/world/201003/0324_6440_1585100.shtml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2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热烈庆祝奥巴马全民健保法案顺利通过
liwei999 2010-3-23 13:21
【特大快讯】奥巴马全民健保法案今天在众议院通过,明天O8就要签署法案 老友问:3年以后,大家的健保费是增还是减? 管他涨不涨,先山呼万岁!名垂千古啊,奥巴马我服你! 作者: 立委 (*) 日期: 03/22/2010 16:51:23 宁肯牺牲效率,也一定要搞社会主义!这是我的信念。 三年之后还乡团回来,推倒重来。 (空) 03/22 16:16 (64441) 这是痴心梦想。健保是单行道,no point of return 作者: 立委 (*) 日期: 03/22/2010 16:55:19 还有什么社会主义比这个更加鲁棒,更深受人民欢迎的。 在解决了全民温饱问题的西方,全民健保是民生重中之重,是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民主的胜利,因为没有广大选民的草根支持,养尊处优的政客们是不会被轻易说服的。 社会主义的基本民权,正如民主自由的基本人权一样,都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慢。愿上帝祝福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伟大的国家和人民。愿社会主义红遍全世界。 《立委随笔:社会主义好》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0774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3495 次阅读|2 个评论
取个好名很重要
baoyongli800 2010-3-21 14:58
今天陪儿子去学琴,在等待的空闲顺手翻开报纸,看到了这样一个标题: 肥牛火锅店起名叫奥巴牛借奥巴马的光儿还真火了 。细看起来才知道,原来是一家肥牛火锅店生意一直不景气,为了招揽顾客,将店名改为 奥巴牛,结果顾客云集,着实是借了 奥巴马 的光儿火了。记得中国还有一个最牛的牛奶也叫奥巴牛,希望小孩子喝了之后都能赶超奥巴马。反正是在中国的地界,拿外国总统调侃一下,自然不会有人介意,试想一下,如果用了中国领导人的名字,估计立马就会被查封了吧!哈哈 忽然想起前几天收到的短信,内容是有关 最具特色网名评选结果:( 1 )最具耐心奖:爬上墙头等红杏;( 2 )最有权力奖: WCCEO (厕所总裁);( 3 )最无厘头奖:唐伯虎点蚊香;( 4 )最过目难忘奖:我一贱你就笑;( 5 )最高道德奖:脱衣不脱心;( 6 )最调侃奖:用你的左眼猛击我的右拳;( 7 )最饥渴奖:久违女人香;( 8 )最不可思议奖:卖女孩的小火柴;( 9 )最佳篡改奖:塞翁失身,焉知非福。 这样的店名、这样的乳品名、这样的网名的确够吸引眼球,真是让人过目不忘啊!如此看来名字真的很重要呢!店名和生意火不火、商品名和商品是不是畅销、网名和受关注度、博文的名字和被点击率好像真的是有一定关系啊!所以很多艺人在出道的时候都要取个好的艺名,希望一炮而红;很多人在开公司的时候,都要找人算一算叫什么名字可以来个开门红,很多博主在写博文的时候,都要煞费苦心取个好的博文名,哪怕和内容并不完全匹配 据说人的名字与人的命运也是息息相关,古人云: 一命、二运、三名字、四积阴德、五读书 ,也就是说人的命运早就定好了,如果希望可以好运一点,可以改名字,或是积阴德,修自己,接下来才是读书,明白道义。所以帮人取名字的公司遍布大街小巷。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同宿舍的姐妹们忽然对名字极为热衷,几乎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这个姓应该叫什么样的名字是最理想的,有的人最后真的给自己的孩子取了这个自己理想中的名字。我的名字在命相上就不太好,天格、人格、外格尚可,地格及总格均为凶,属于掘井无泉、阔水浮萍一类的命运。但是细想起来,我好像还没有那么惨,从小到大虽然比较辛劳,得到同样的东西,总是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但人生的道路还算很顺利,没有大风大浪,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总是遇到好心人,从小学到大学,总是遇到好的老师;读研的时候,导师虽然极为严厉,但对我还是格外开恩;留学的时候,老板是一个日本人中极为罕见的慈祥、和善之人;回国工作,遇到现在的老板,处处为手下人着想,有时甚至可以两肋插刀 所以,掘井无泉 又如何,尽力去掘就好,只要有支持、有鼓励、有关爱,又何必在意有泉、无泉这个结果呢! 名字好不好固然重要,但我想更重要的还应该是名字以外的东西:生意火不火,最终还是取决于诚信;商品是否会畅销,最终还是取决于质量;人是否会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脚踏实地、不断进取的品格吧!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既不是罗斯福也不是胡佛
热度 1 黄安年 2010-3-19 16:30
奥巴马既不是罗斯福也不是胡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19 日发布 奥巴马走马上任时 , 有些媒体人把他比作当年的罗斯福总统,似乎奥巴马能领导美国很快走出金融危机困境创造美国世纪的新天地 , 一年下来 , 这个幻想已经破灭,奥巴马是人不是神,奥巴马不是罗斯福,他不能像罗斯福那样在资本家框架内大刀阔斧地改造资本主义,从而挽救现代资本主义。这不仅是由于奥巴马走马上任时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之际,而且在于奥巴马根本没有从政经验 , 这两点奥巴马都无法与罗斯福相比。 现在又有些媒体人把奥巴马比作了当年的胡佛总统,说他上任时间是和胡佛有很多相似之处 , 有些措施和胡佛政府也很相近,结果很不理想 , 搞得不好也会成为危机的替罪羊。这种说法 , 我看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尽管奥巴马上任时危机蔓延和胡佛上台后不久爆发空前严重危机相类似 , 但是时代不同了 , 当年国际上几乎没有联合干预防止危机蔓延,而现在则不同 , 毕竟国际社会呼吁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胡佛维护的主要是大金融家、大企业家、大农场主的利益 , 几乎置广大破产的中下层于不顾,而现今的情况不完全相同 , 奥巴马还口口声声为民请命 , 打击金融界巨头的为所欲为 , 但是他没有魄力出重拳从机制上逐步铲除毒瘤。胡佛上台时美国没有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障机制,而奥巴马上任时遭遇社会保障机制的过度危机。奥巴马的基本治国思路是民主党强化干预的那一套 , 而胡佛强调的是自由放任、自由经营、不加干预,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 , 把奥巴马的政策等同胡佛的政策 , 实在有点对不上号。 不过奥巴马认定危机外来说 , 却是和胡佛相一致的 , 奥巴马没有决心改变老百姓的超前消费弊端,他的货币汇率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相联系愈来愈明显 , 则与胡佛政府的对策相仿,奥巴马政府转嫁危机保护本国私利的做法和胡佛政府没有什么两样 , 奥巴马拒绝对于国际金融体系做根本改革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拒绝承诺东京议定书的做法,都使人想起,他不是一个真正的罗斯福新政的信奉者。 看我看来,评估奥巴马这个不断变化着的人物还需要时间 , 从目前的作为看,奥巴马既不是罗斯福也不是胡佛,至于他能否继续第二任期,得看今年秋中期选举及其后发效应了。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孔子家谱应包括奥巴马
热度 1 yanjx45 2010-3-16 15:35
孔子家谱应包括奥巴马 原载 世界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 》的中文版《环球科学》 2009 年第 4 期 前几年,曾有报道提出,英国牛津大学的基因专家能用 Y 染色体鉴定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那么,中国的基因专家们为什么不用 Y 染色体鉴定孔子后裔呢? DNA 鉴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个体识别、亲子鉴定、种族认定,其中以亲子鉴定最为普及。但 DNA 鉴定也有特定应用范围,只能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适用。 DNA 鉴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否定容易肯定难(甚至不可能)。例如在鉴别父权时,得出否定结论相对简单,但单纯依赖 DNA 鉴定技术确定父权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证明,除了那位正在接受检验的父亲外,世界上是否还存在另一个人,能给予孩子同样的一组特殊的标记等位基因(参见科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的《人类分子遗传学》第 631 页)。 因此,利用 Y 染色体来确定一个族群(非个人)的血缘关系、追踪人类的起源进化是有可能的,但绝不能用于鉴定某个特定历史人物的所谓直系后裔。 其实,前述报道所讲的成吉思汗,只是 13 世纪部分蒙古人的总称,并非专指成吉思汗本人。当年,中国人口超过 5,000 万,与成吉思汗拥有完全相同 Y 染色体的大有人在(至少,成吉思汗不可能没有任何同姓的男性近亲和远亲),他们的后裔与成吉思汗的后裔靠 Y 染色体是无法区分的。该报道也只是推测,这一Y染色体源于一个生活在 13 世纪初的男子。 一个生活在 13 世纪早期的男子仅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假想对象,他只可能属于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根本无法证明是成吉思汗本人。该文作者也称,研究的目的是说明人类种族之间本是紧密联系的,不存在任何纯种种族,各种族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可见作者的目的原本比传说的要高尚得多,根本不是为了寻根问祖(参见《环球科学》 2006 年第 7 期《基因寻根》)。 报道提及成吉思汗的原因,是由于原文有一个推测基础上的推测:成吉思汗生于 1162 年左右,死于 1227 年,在蒙古大军横扫欧洲大陆的过程中,他拥有数百甚至数千名子孙。因此,他最可能是这一相同染色体的来源。原文中的他最可能是,在新闻报道和人们的传说中往往变成了他就是。 在能用 Y 染色体来鉴定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这句话中,如果不将成吉思汗理解成群体而是成吉思汗本人,真理马上就变成了谬误。国内曾有相关专业人士称:如果可以顺利建立孔子后裔 DNA 数据库,那么孔子后人认祖将会非常简单。这位专业人士可能就是错误理解了成吉思汗的含义。 同样,对孔子个人的后裔进行 DNA 鉴定也是不可能的,道理再简单不过:孔姓有多个分支,当时姓孔的男性当然不止孔子一个,他们都可能与孔子有相同的 Y 染色体。就拿孔子的亲属来说,孔子的直系先辈多代都是贵族,其中大量男性亲戚都拥有与孔子完全相同的 Y 染色体,再加上当时盛行一夫多妻制,他们会繁衍出大量后裔,因此要根据 Y 染色体将如此多男性亲戚的后裔与孔子的后裔区分开,当然是不可能的。 从 Y 染色体携带的遗传信息量来说,它也无法用于鉴定某位历史人物的直系后裔。 Y 染色体是人体染色体中最短的(长度只有 X 染色体的 1/3 ),包含的遗传信息非常少,正逐渐退化,且大多数序列无实质功能,被称为遗传垃圾场。最初, Y 染色体包含约 1,500 个基因,目前只剩 78 个,其中一部分还与 X 染色体有关,可发生交换,真正较稳定且有功能的基因更是所剩无几,这些少数功能基因基本上只与男性特征有关。女性没有 Y 染色体也生活得很好,由此看出在功能方面, Y 染色体的重要性也很有限。 当今世界,全球人口快速流动,不同种族之间婚配的障碍越来越少,人类基因大融合的速度和规模与日俱增。既然连不同民族间的差异都会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心目中姓氏的概念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淡化。 黑人奥巴马新当选美国总统便是对血统论致命的一击。当年,黑人曾被归为劣等民族,但如今黑人当上了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总统。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黑人,母亲是美国白人。奥巴马沿父系仅上溯 10 代,就应该有约 1,000 个肯尼亚黑人祖先,以这 1,000 个黑人祖先为起点再回头向下追踪,又会有多少黑人与奥巴马是远房亲戚?同理,奥巴马在美国又有多少白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的远房亲戚?亲戚的亲戚又有多少亲戚?奥巴马的这个扩大的家谱该如何书写?理论上,只要耐心地不断追踪,到最后,不仅所有的美国人和肯尼亚人,甚至全世界的任何人都可能是奥巴马的远房亲戚,包括所有的孔子后裔。 在遗传学家看来,不包括奥巴马总统的孔子家谱是不完整的,在修订孔子家谱时出现这样重大的疏忽也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作者简介:严家新,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进化论,以及狂犬病毒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
个人分类: 姓氏文化|129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一位中国网民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信
caijj09 2010-2-5 10:54
【转载】一位中国网民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信 一位中国网民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信 尊敬的总统先生: 素闻您非常在意网民的声音,也注意到您去年11月首次访问中国时还特意要求与网民对话,回答他们的关切和问题。总统先生对普通网民声音的重视让像我这样的网民深受鼓舞,这也是我冒昧给您写这封信的重要原因,因为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网民,而且我想谈的事情也正是这些天中国网民非常关切的由您宣布的对台军售问题。所以,我真诚地希望您能看到我的这封信,听到一位普通中国网民对国家民族统一与和平安定的向往。 记得您去年11月在上海与中国青年对话时说过这么一段话:所以21世纪的实力不在零和游戏,一个国家成功不应该以另外一个国家的牺牲作为代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寻求遏制中国的崛起。相反,我们欢迎中国作为一个国际社会的强大的、繁荣的、成功的成员。您在竞选期间多次呼吁change,所以您的这番不寻求遏制中国的明确表态当时确实让我感受到了您在中美关系上change的诚意,至少我当时首先想到的是:您所领导的政府肯定不会如您的某些前任那样,在事关中国国家统一的台湾问题上让中国难受,因为中国老百姓太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局面了。 令我感到遗憾的是,离开上海才两个月,您不寻求遏制中国、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里就增添了对台军售的奇怪内容。我不知道是我错了--您根本就没有change,还是您change得太快,快得我这个与您一样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的人还没来得及憧憬您的承诺可能给海峡两岸中国人带来何种和平与安宁。当然,我不希望是我错了,也不希望是您change得太快,因为无论是不change还是太擅长change,都与当初带着hope入主白宫的奥巴马总统形象不太相称。 一直以来都非常仰慕您雄辩的口才,真希望您能在百忙中抽空给您去年面对的中国青年、中国网民再来一次精彩演说,解释一下您对他们、对中国的承诺到底有没有change?不过在此要提醒一下,我们不需要美国国务院最近所称的对台军售有利于台海安全与稳定这种多少有点侮辱人类智商的解释。道理很简单:国家分裂势力手中的武器越精良,他们分裂国家的冲动就越强烈,就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叛军得到英国军舰援助后就更加敢于藐视林肯总统所领导的联邦政府一样。 总统先生,在您按着1861年林肯用过的《圣经》宣誓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时,不少人都将您视为林肯第二,有媒体还历数您与林肯总统有哪些共同点:出身贫寒、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等等,您也在自传《无畏的希望》一书中毫不掩饰您是林肯的超级粉丝。但无论您和林肯总统有多少相似点,从我这个普通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你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林肯总统有过民族分裂的锥心之痛,有过对外部势力干涉国家统一的刻骨之恨!而这些您都没有! 总统先生,您知识渊博,一定还记得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特伦特号事件。面对当时大英帝国的蛮横霸道,在举国上下誓言与英国干涉军血战之时,林肯总统忍辱负重,满足了英国的无理要求,释放了南方叛军向英国派遣的求援特使。但当时林肯总统也对自己的人民说:这是一颗难以吞咽的苦药丸,但我感到宽慰的是,英国在这件事上的胜利是暂时的,等到我们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之后,我们将会变得非常强大,现在它让我们难堪,到时候我们将和它算总账。 总统先生,您是否知道,您现在宣布对台军售干涉中国的国家统一,也是在逼中国人民吞咽一颗难以吞咽的苦药丸?您是否想过,中国领导人也完全有理由说出您的偶像--林肯总统当年曾说过的那番话:现在它让我们难堪,到时候我们将和它算总账?! 此致 敬礼 一个来自环球网论坛的中国网民:LTML 2010年2月2日 转载自: http://bbs.huanqiu.com/zongluntianxia/thread-309897-1-1.html 英文版: Letter from a Chinese web user to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Dear Mr President: Ive heard that you care for the voices of web users. Ive also noticed that you requested a direct dialogue with web users to answer their questions and concerns during your visit to China last November. Your attention to web users has encouraged me to write to you. I am an ordinary web user from China. What I want to talk to you about is the US arms sale to Taiwan, which has raised a heated discussion on the Internet in China. I sincerely hope this letter reaches you, and that you would be able to hear the voice of an ordinary Chinese web user and his wishes for reunification and peace and his nation. In your speech to Chinese youth in Shanghai you said, the strength of the 21st century is not a zero-sum game, the success of a country to another country should not sacrifice the cost. This is why we do not seek to contain China's rise. On the contrary, we welcom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 as a strong, prosperous and successful member. You have called for changes during your election campaign; so I think your words on not seek to contain Chinas rise shows your sincerity in making some changes in Sino-US relations. The first thing that comes to mind is that the US government under you, unlike your predecessors, will not annoy China on Chinas reunification and the Taiwan Question, as the Chinese nationals really appreciate the current peaceful cross-Straits relationship. However, two months after you left Shanghai, your promise not seek to contain Chinas rise and my administration fully supports a one-China policy is weirdly mingled with your decision to sell arms to Taiwan. I am not sure if I have interpreted you wrongly. Either you have not changed, or you have changed so fast that I do not even have the time to picture what great peace and happiness your promise would bring to the peopl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Of course, I hope I am not wrong in understanding your promise, and you are not changing fast. Because a president who brings hope into the White House, is not expected to change nothing or change too fast. I enjoyed your speech and admired your speaking skills. I really wish you could meet the Chinese youth and the Chinese web users, and explain whether your promise to them or to China has changed. But Id like to add a note here. We do not need lame explanations like arms sale to Taiwan is good for secur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because it is an insult to our intelligence if we believe in such excuses. It is a simple fact that for the separatists, the more advanced their equipments is, the more they would want to split from the nation. In the American Civil War, the southern rebels were even crazier in their fight with the Federal government under Abraham Lincoln after they received military support from Britain. Mr President, when you first put your hands on the Bible that Abraham Lincoln once used and vowed to be the 44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many people called you Lincoln the second. There are even people in media counting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you and Lincoln: you are both from an ordinary family, and both have brilliant talent and eloquence. You also said you are a fan of Lincoln in your autobiography, The Audacity of Hope. But no matter how many similarities you and Abraham Lincoln might have, I, as an ordinary Chinese, think you have one deep-rooted difference. The difference is that President Lincoln had suffered from the splitting pains of his nation, and bore hatred for the external power that intervened to split his nation; but you did not. Mr President, you are a knowledgeable man. You must have remembered the Trent Affair during the American Civil War, where President Lincoln bit the bullet and met the unreasonable demands of the British to release the special envoys the southern rebels sent to Britain. However, during that time, Lincoln told his people that was a pretty bitter pill to swallow, but I contented myself with believing that England's triumph in the matter would be short-lived, and that after ending our war successfully we could if we wished call England to account for the embarrassments she had inflicted upon us. Mr President, do you know that you are compelling Chinese people to swallow a bitter pill by selling arms to Taiwan and interfering in the reunification of China? Has it occurred to you that the leaders in China might have spoken the same words your idol, Abraham Lincoln once said, that we wished (to) call America to account for the embarrassments she had inflicted upon us? Yours sincerely, LTML A Chinese web user from bbs.huanqiu.com Feb. 2, 2010
个人分类: 时事观察|2267 次阅读|5 个评论
奥巴马要耍赖?
jlpemail 2010-2-4 09:32
( http://baby.QQ.com ) 没有错!达赖的赖。 一个大国领导人,一个不懂军事的三军总司令,为什么刚从中国返回,屁股下面的坐垫还没有温度,就急惶惶地耍起赖了呢?! 这其实不是什么新花样。若干个美国领导人,都是这么玩得把戏。访问大陆前,故作姿态。为得是溜给中国大陆人一个好印象,获取某些协议或者订单。而一旦离开大陆之后,就部分显现了原形。要不是像支持别人家的孩子给家长闹别扭一样,往我们的海岛运输一些廉价或者高价的几乎要淘汰的武器,就是再从我国其他省份或者地区出走的民众或者拥有宗教背景的人身上找借口或者叫做突破口。刚排泄不久的物质,被毫不犹豫地,兼收并蓄地当成鸡汤喝了下去。这样的属牛的马,或者数码的牛,都是一个套路。 他们讨好和激怒大陆,激怒北京,都不过是一个聪明人的两面手法罢了。 像 2008 年法国领导人靠刺激中国大陆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样,一个不满 50 岁的中年人,也需要耍个 76 岁的老头的赖,作为提升自己的法宝。这其实是无能的表现。他不敢正面挑战大陆。因为早在 60 年前,美国的懂军事的总统就在中国大陆的东北邻居那里栽了跟头;所以,现在这个不了解军事的家伙,只好玩弄一些政治小把戏。 耍赖,耍得小儿科。这样的表现,不是眼科、不是外科、不是妇产科,也就是说,即非金科又非银科,还非铜科,是哭哭啼啼的小儿科。 那匹黑马,以异样的耍赖姿势哭啼,究竟要干什么好处呢?无非是要些饼干或者奶粉罢了。 苦闹的孩子,有奶吃的潜规则,会惯坏一些人的。 即时不给他卡住过布什脖子的那种饼干吃,也不给他呛住过法国那个名模丈夫的鼻腔的牛奶喝。假如给,可以在饼干上涂抹一些辣椒面,在奶嘴上浇灌王致和牌子的臭豆腐汁。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付耍赖人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用他使用的方法,对付他。并且,明确地注明参考文献,来自于他的某年月日的耍赖备忘录。 美国国内,有没有宗教问题?有没有少数民族问题?美国的领土,有没有远离大陆或者本土的岛屿呢? 答案是肯定的。 Its true! 腾讯育儿专家答疑: 婴儿哭闹的原因: 生理性哭闹的特点是哭声响亮,哭闹间歇时精神状态和面色均正常,食欲良好、吸吮有力,发育正常,无发烧等。当得到家长安慰的满足后或解决了生理需要后,自然就不哭了。 病理性哭闹多由于孩子患有某些疾病,令孩子感到不适或痛苦。特点为突然啼哭、哭声或剧烈或尖锐或嘶哑、呈惊恐状、四肢屈曲、两手握拳、哭闹不休,虽然抱起或喂奶皆无际于事。有的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吸吮无力、或不吃。 引起小儿哭闹的常见疾病有:中耳炎、或外耳道炎、寄生虫病、皮肤湿疹、佝偻病、腹痛、荨麻疹等。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2010年国情咨文(1月28日)
黄安年 2010-1-29 22:01
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 2010 年国情咨文 (1 月 28 日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9 日发布 迄今美国官方尚未公布美国总统奥巴马 2010 年国情咨文全文版 , 美国国务委员国际信息局发布了国情咨文中的对外政策的内容 , 但是尚未公布国内政策的内容。新浪网和搜弧网发布了中文译本,这里发布的搜弧网中文译本,仅供参考,正式引用尚需依据美国的官方正式版本。笔者的评论将在仔细研究全文后发布。 ******************************** 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 ( 全文 ) 来源:搜狐文化 2010 年 01 月 28 日 18:40   奥巴马国情咨文全文   尊敬的议长女士、副总统拜登、国会成员、各位嘉宾和美国同胞,大家好。   我国宪法要求美国总统需要向国会提供关于国家状况的相关信息。在过去两百二十年里,我国领导人履行了这一职责。他们不仅在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定的时期发表讲话,也在战争期间和经济衰退之时发表国情咨文。   回顾这些历史时刻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并可认为我们国家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美国注定会获得成功。但在当美国股市持续了 10 年的牛市崩溃、二战期间盟军登陆奥马哈海滩之时,我们是否能够获得胜利还充满质疑。当华尔街股市在黑色星期二崩盘和追求民权的游行者在血腥星期天遭到殴打的时候,未来是不确定的。这是考验我们勇气、政府实力的时刻。尽管我们之间存在分歧以及有些犹豫和担心,美国仍然能获得胜利,因为我们是作为一个国以一个人的步伐向前迈进。   我们再次受到挑战,必须再次回答历史的疑问。 奥巴马承认第一年遭政治挫折   一年之前,我在两场战争之中成为美国总统。当时美国正受到经济衰退造成的冲击,金融系统已到崩溃边缘,政府负债累累。所有政治领域的专家发出警告,认为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美国将出现历史上第二大经济衰退。所以我们迅速和积极的作出反应。一年以后,最严重的经济风暴已经过去。   但金融风暴造成的损失仍然存在。十分之一的美国人找不到工作,大批公司破产,房价下跌,小城镇和农村社区损失尤其惨重。对穷苦百姓而言,生活将变得更为艰难。   经济衰退也加重了美国家庭的负担。人们无法攒够退休养老和子女上学所需的资金。   所以我知道人们充满焦虑。这种现象并不是现在才有。这些努力和奋斗正是我竞选美国总统的原因。多年以来,我曾经在埃尔克哈特、盖尔斯堡、印第安纳州和伊利诺伊州等地亲眼见过人们的苦痛。从大家的来信中,我听到了人们的呼声。我感到最痛心的一封信来自儿童,他们发出询问为什么必须搬家和父母何时才能重返就业岗位。   对于这些人而言,变革的到来似乎过于缓慢。一些人感到沮丧,一些人感到愤怒。他们不了解为什么华尔街做出错误举动却获得奖励,而普通民众付出了辛勤汗水却未得到任何回报;他们对美国政府无力解决或者不愿意解决问题而感到不解。他们已经厌倦了党派之争和大喊大叫。他们知道我们无法承受这一切,至少不是现在。   所以我们面临巨大而艰辛的挑战。美国人民的希望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可以消除党派之争,克服冗繁的政治体制。对于那些投票的选民,虽然他们的背景、故事和信仰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他们拥有相同的渴望:获得一份支付账单的工作;得到获取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子女生活更舒适。   你知道他们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那就是在灾难面前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度过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以后,美国人民依然忙于生产汽车、教育子女、做生意和重返校园。一名女士曾经写信说:虽然我们感到压力,但是我们充满希望、努力奋斗。   这是由于我们具有一种精神伟大的道德标准和巨大的力量。我从来没有像今天晚上一样对美国的未来这么充满希望。虽然面临困境,但我们依然强大。我们不会放弃,不会逃避,不允许恐惧和分歧破坏我们的精神。新的十年是美国政府展现美国人民力量的时候。 奥巴马:提议向大型银行收费,弥补政府支出补偿纳税人利益   今天晚上,我希望讨论我们实现这一承诺的方式。 先从经济层面说起。   我们现在最紧急的任务是向银行提供资金支持。这些银行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向银行提供援助并不容易完成。如果有一件事是民主党、共和党和中间党派意见一致的事情,那就是我们痛恨救助银行。我恨它。你们也恨他。他就像牙根管一样普及。   但是当我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我曾经发誓不做普通的事情,而要做需要的事情。如果我们容忍金融系统崩溃,那么失业率会是现在的两倍,会有更多的企业破产,更多人失去房屋。   所以我支持上届政府创立的金融援助计划。当我们接手以后,这项计划变得更为透明、更富有责任。因此金融市场现在才变得稳定,我们已经收回大部分援助银行的资金。   为了实现其它领域的复苏,我已经提议向大型银行收费。我知道华尔街一定对这一提议不感兴趣。如果这些公司有钱发放高额奖金,它们必须向纳税人支付最温和的费用。因为正是他们在危难之时帮助了这些企业。 奥巴马:多措施增加就业岗位 增加失业补贴   随着金融系统的逐步稳定,我们也采取措施恢复经济增长,尽可能的增加就业岗位,向失业的美国人提供帮助。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为 1800 多万美国失业人员延长或增加了失业津贴,使得通过统一综合预算汇编法案 (COBRA) 覆盖的美国家庭医疗保险费用下降 65% ,并通过了 25 项不同的税收减免政策。   现在让我们重申:我们大举减税。为 95% 的工薪家庭减税,也减少了小型公司和首次购房者的税款。除此以外,我们还为那些需要照顾孩子的父母、 800 万支付学费的美国大学生实施减税。   因此,数百万美国人可以拥有更多的资金,购买食品、汽油和其它物品。而这一切又帮助企业雇佣更多的员工。我们没有对任何一个人多征收一分钱。   由于我们采取的措施,大约两百万人不再失业,获得就业岗位。我们希望在今年年底再增加 150 万个就业岗位。   而使这一切变成现实的方案就是复兴法( Recovery Act )。没错,正是《复兴法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刺激法案》,左派和右派经济学家都认为是它保住了工作岗位,避免灾难的发生。但是你不必完全相信他们的话。那么和凤凰城的企业主谈谈吧。他们会告诉你这项法案使他们的职工总数提高两倍。你也可以与费城的制造企业人员交谈,他们会说一开始对这项法案还充满质疑,但随后看到工时提高以后打消疑虑。   这样的故事在美国到处都有。在经历两年的经济衰退以后,美国经济正在复苏,退休基金也开始升值,经济领域重新获得投资,企业也开始再次雇佣新员工。   但是我明白在每一个成功的故事里人们遭受的苦难。每天人们都是从极度痛苦中醒来,不知道从哪儿获得以后的收入。他们不断发送简历,但未得到任何回复。这就是我们将就业列为 2010 年头等大事的原因,也是我要求今晚获得一项新就业提案的原因。   创造就业岗位的真正引擎永远是美国商业。但是美国政府会为企业创造必要的条件,以便于企业扩大就业。   首先,我们应该开始于主要创建新就业岗位的小型企业领域。这里不仅是大多数新就业岗位的来源之地,也是大型企业的发源地。凭借勇气和决心,小型企业经受了经济衰退的考验,准备发展壮大。但是当你和小企业交谈时会发现,华尔街的大银行将大部分资金借给大型企业。而小型企业要想获得资金却非常艰难,即使它们已经开始盈利。   所以今晚,我提议从华尔街金融机构偿还的资金中拿出 300 亿美元帮助社区银行,给小型企业提供维持运营所需的贷款。我同时提议对小型企业提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其中一项将覆盖一百万家小型企业。它们征收新员工和提高工资都会享受税收减免政策。接下来,我们可以让现在的美国人修建未来所需的基础设施。从第一条铁路到洲际高速公路,美国一直在建设基础设施,与其它国家展开竞争。没有任何理由只有欧洲、中国拥有全球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或者能生产清洁能源产品的新工厂。   明天我将前往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受益于复兴法案的支持,那里正在建设一条全新的高速铁路。美国国内还有许多类似的建设项目,将创造就业岗位,帮助货物运输、信息传递。   我们应该让更多的美国人参与建设清洁能源设施,同时向使家庭更为节能的美国人提供折扣。为了鼓励美国企业留在美国本土,我们对将工作岗位转移到美国以外地区的企业应该取消税收优惠,而将这些优惠提供给为美国人创造就业岗位的公司。   美国众议院已经通过一项就业法案,其中就包括了以上部分条款。作为今年商业领域的头等大事,我认为美国参议院也会通过这项法案。我知道他们会这样做。人们失去工作,正在承受痛苦,需要我们的帮助。我希望就业法案可以尽快提交到我的办公桌上。   但实际上,这些措施无法让所有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在过去两年内,一共有 700 万人丧失工作。让所有美国人实现就业的唯一方法就是为美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奠定新的基础,最终解决美国家庭在数年以来碰到的问题。   我们无法再次承受所谓的经济扩张。在过去十年,就业岗位增长最为缓慢,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下降,而医疗成本和学费达到新高。当时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投机的基础上。   从第一天担任美国总统开始,别人就告诉我,解决较大的挑战显得过于野心勃勃,为此付出的努力会受到很大的争议。我还听说我们的政治体制已陷入僵局。我们这届政府应该将问题暂时搁置。   对于这些主张,我有一个简单的疑问:我们应该等多久?美国还要将自己的未来搁置多久?   你瞧,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它们更加注重数学和科学领域,改造基础设施,在清洁能源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因为它们希望获得这些就业岗位。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奥巴马:对惩罚银行机构不感兴趣 坚定金融改革   现在是我们认真对待,解决阻碍经济发展问题的时刻。我们可以先从金融改革开始。我对惩罚银行机构并不感兴趣。一个强大、健康的金融市场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贷款,创造就业机会。金融市场会吸收家庭储蓄,然后投资企业,从而提高个人收入。但只有当我们采取措施避免发生第二次金融危机之时,上述一切才能实现。   我们需要确保消费者和中产阶级家庭获得做出财务决定所需的金融信息。我们不能允许金融机构采取冒险行动,从而威胁整体经济发展。   在对金融改革方案进行部分修改以后,美国众议院已经通过这一法案。一些游说团体试图阻止改革方案获得审批,但我们没有让他们得逞。   接下来,我们需要鼓励创新。去年,我们向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创造历史。这笔投资将带来全世界价格最为低廉的太阳能电池或者找到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细胞的治疗方法。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比能源行业更适合创新。去年,美国在北卡莱罗纳州对清洁能源进行投资。这将创造 1200 个就业岗位,生产更为先进的电池。   不过,为了在清洁能源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需要提高产量、提高效率和更多刺激措施。这不仅意味着需要建立新一代安全和清洁的核电站;也意味着需要作出艰难的选择,开放近海地区,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还意味着对生物燃料和清洁煤技术持续投资。美国国会需要通过一项全面的能源和气候法案,为清洁能源推广提供优惠措施,从而使清洁能源成为一种人们可以承受的能源。   我非常感谢美国众议院去年通过类似法案,而今年我希望这项法案能够得到美国参议院批准。   我很清楚人们对于美国在此严峻的经济环境下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变化表示质疑。我也知道一些人对于气候变暖的证据还充满疑惑。但是即使这些证据值得怀疑,鼓励清洁能源发展对于我们的未来也是一项正确的事情。因为清洁能源经济的领导者将成为领导全球经济的国家。美国必须扮演这样的角色。   第三,我需要向外出口更多的产品。 因为我们向其它国家出口的产品越多,美国出现的就业岗位就会越多。所以,我在今天晚上设立一个新的目标:我们将在未来五年使出口量增长一倍,为美国增加 200 万个就业岗位。未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推出国家出口倡议( 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 ),帮助农场主和小型企业增加出口量,对出口管制措施进行改革,保护国家安全。   我们必须像竞争对手一样积极开拓新市场,如果其它国家签署贸易协议而我们却坐在场外,美国将丧失创造就业机会的机遇。但要得到这些好处,我们必须执行这些协议,让我们的贸易伙伴遵守游戏规则。这就是我们继续推动多哈贸易协定的原因,也是美国加强与亚洲国家关系的原因。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加强与韩国、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等关键合作伙伴的关系。   第四,我们需要投资教育和技能培养。   今年,我们发动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竞赛,改善了学校教学环境,从而打破了左右两方存在的僵局。这个思路其实很简单:只奖励成功,不鼓励失败。不再为了维持现状而投资,而是为了改革而投资。这些改革包括提高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改善教育失败的学校。在美国,儿童的成功应该更依赖于他们的潜力,而不是他们的出生。   当我们延续中小学教育法案有效期的时候,我们会与国会一起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扩展到全部 50 个州。然而,在现有经济状况下,高学历不再确保能够得到一份好工作。所以,我催促参议院效仿众议院批准一项恢复社区大学的法案。这将是许多工薪家庭子女获取工作技能的重要场所。   为了降低大学费用,这项法案将停止无担保的纳税人补贴。取而代之的是向美国家庭提供总额达到 10000 美元的税收减免政策,同时增加奖学金。我们要告诉另外一百万学生,当他们毕业时,只需要支付学生贷款中 10% 的资金。全部债务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免除。因为在美利坚合众国,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因为上大学而破产。   顺便说一句,现在是大学院校采取认真态度减少自身成本的时候。因为它们同样有责任帮助解决教育问题。   不过大学费用较高只是中产阶级承受的负担之一。因此,今年我要求副总统拜登指挥一个工作小组,专门针对中产阶级家庭。我们提高了养育儿女税收减免税率,以便于美国人更方面为养老退休进行储蓄。每一个工人都能获得一个退休账户,同时享受幅度更大的税收减免。除此以外,我们还提高了房地产价格。我们在去年推出多项措施,扶持房地产市场,从而允许数百万美国人获得新的贷款,在按揭还贷方面也减少了 1500 美元的支出。 奥巴马:医改将使美国财政在 20 年内赤字减 1 万亿   今年我们将加速再融资进程,从而使房屋拥有者可以承受抵押贷款。为了减轻中产阶级身上的负担,我们还需要进行医疗体系改革。   在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以后,我们正在逐步接近目标,给美国人的生命带来保障。我们采取的方式将保护每一个美国人摆脱保险业采取的最恶劣行径。医改法案会给小型企业和未参加保险的美国人提供机遇,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选择一份可以承受的医疗保障计划。这一法案需要每一个保险计划都包括预防护理项目。   顺便说一下,我的夫人今年创立了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活动,希望阻止儿童肥胖人数增多,使儿童更健康。谢谢。她觉得有些害羞。   我们推行的医改方案将保留美国民众的权利,他们可以继续享有现有的医保计划和私人医生。医改方案将减少数百万家庭和企业的费用支出。   然而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讨论的时间越长,对此提出质疑的人数越多。由于在医改方案上对美国民众解释的不够,外界提出许多批评。我对此负有责任。我也知道这个问题不会消失。今晚我发言结束以后,我知道会有更多的美国人失去医保计划。还有数百万人会在今年失去医疗保险,我们的赤字也会继续增长。但我不会离开这些美国民众,在座的各位也不能袖手旁观。   我希望大家都能再仔细看看我们提出的计划,有很多医生、护士和医疗卫生专家在了解计划后,都认为这比目前的制度有了很大改善。当然,要是两党中有谁还有更好的办法能够降低医保费用、减少赤字、覆盖无保险人群、加强老年医保,都请告诉我。我要对国会说的是,不要回避改革,现在我们已经离得很近了。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美国人民完成这项工作。   不过,即使医疗改革能够减少赤字,也无法帮助我们摆脱巨大的财政缺口。挑战依然存在,还有其他问题难以解决。   我先从关于政府开支问题说起吧。本世纪初,美国预算曾有过超 2000 亿美元的盈余。到我上任时,年度赤字达到 1 万亿美元,而且预计未来 10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8 万亿。其中,经济衰退造成 3 万亿美元预算缺口。这就是我来这里之前的情况。若是在正常情况下,我自然要开始减少赤字。但是,我们赶上了经济危机,为了防止经济陷入第二次大萧条,我们的国债又添 1 万亿美元。   我坚信这么做是正确的。但是,既然全国的家庭都在节衣缩食,艰难度日,那么联邦政府也应该如此。所以,今晚我要提出偿付去年 1 万亿美元经济救助资金的具体步骤。从 2011 年起的未来三年中,我们准备冻结政府开支,除了国家安全、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和社会保障等不受影响外,其他所有政府项目均在限制之列。和所有资金短缺的家庭一样,我们会努力把预算控制在需要范围内,放弃那些不需要的。为了推行这一原则,我愿意使用否决权。   我们将继续逐项审查预算,取消那些我们负担不起和没有作用的项目。我们已经为来年省下了 200 亿美元。为了帮助工人家庭,我们将延长中产阶级减税计划,但考虑到创纪录的赤字,石油公司、投资基金经理和那些年收入超过 25 万美元的人不能享受这一政策。我们负担不起。   就算做到这些,我们仍将面临我上任时就存在的巨额财政赤字。更重要的是,医疗保险和补贴以及社会保障的花费将继续飞涨,所以我提出设立一个两党财政委员会。这绝不是要搞假装解决问题的政治噱头,该委员会将在一定时限内提出解决方案。昨天,参议院阻止有关设立该委员会的法案通过。我会签发行政命令来推动这一计划,因为我不能将这一问题再留给下一代人。明天投票时,参议院应恢复现收现支法案,该法案是 20 世纪 90 年代政府实现创纪录盈余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知道民主党内有人会说,有那么多人还在受苦,我们不能只是强调赤字或者冻结政府支出。我同意,所以冻结政策会晚一年开始,到时经济会有所恢复。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意义的步骤来控制债务,这可能损害市场、增加借贷成本、危害经济复苏,而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对就业增长和家庭收入造成更坏影响。   我知道我们会听到不同的观点,有人会说如果减少对国民的投入,延长包括富人在内的减税计划,取消更多的法规限制,维持医疗制度现状,赤字自然就会减少。问题是,这些不正是此前 8 年里政府所做的吗。正是这些使我们陷入危机,正是这些导致了巨额赤字,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   不要再重复过去数十年里充斥华盛顿的那些无聊争斗,是时候做些新的尝试了。让我们加大在国民身上的投入,不要让他们面对如山的债务。让我们履行对投票支持我们的公民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认识到,我们不仅是在财政方面有赤字,在信任方面同样出现了赤字,人们对于华府的质疑连年增长。为了重塑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我们要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两端同时有所作为,一方面结束院外游说集团的超大影响力,一方面要政务公开,还民众一个他们本应拥有的政府。   这就是我要来这里所要做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历史上首次在网上公布白宫访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将游说集团排除在决策者、联邦议会和各委员会之外。 奥巴马:要求两党放下党争 美国无法承受   但我们不能就此止步。现在是时候要求游说集团公布其与政府或国会的所有接触,是时候对游说集团向联邦办公室捐献加以严格限制。上周,最高法院推翻了一项法律,我相信这无异于为包括外国企业在内的特殊利益团体打开了大门,他们将不受限制的在我们选举中大把花钱。我不认为选举应该由美国最强的利益团体甚至是外国势力提供资金,选举应由美国人民决定,因此我要求民主党和共和党通过一项法案,帮助纠正这一错误。   我还要呼吁国会继续特别拨款改革的步伐。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们,你们已经削减了部分开支,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要恢复公众的信任还需做得更多。例如,一些国会议员要将部分特别拨款计划上网公布,我今晚在这里呼吁国会在每次投票前将特别拨款计划在网站上公布,让美国人民看看他们的钱都用到了哪里。   当然,如果我们不改革工作的方式,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我并不天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当选就能让天下太平,所有分歧不再,进入什么后党派时代。我知道,两党的分歧是根深蒂固的,这些分歧关乎政府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关乎政策的倾向和国家安全,已经延续了超过两百年,这是我们民主的本质。但是,令国民沮丧的是如今在华盛顿,好像每天都是选举日。我们不能每天只想着让对手成为媒体嘲弄的对象,不能永远抱着分出胜负一决高下的心态。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因为有权反对就拖延或阻挠所有法案的通过。在华盛顿,人们可能会认为和对方唱反调是游戏规则,无论自己的观点是多么虚伪和恶毒。但是,正是这种做法使得两党都无法对民众有所帮助,更糟的是,这还会使民众对政府更加不信任。   我不会放弃改变政坛风气的努力。我知道今年是选举年,上周以来选举热潮已经开始,比以往要早。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治理国家。我要告诉民主党的是,以过往数十年来看,我们还是大多数,人民期望我们来解决问题。如果共和党领导层坚持认为做什么事都要在参议院得到 60 票,那么国家的责任现在也是你们的。对所有事都说不的做法只能算是短期政治,不是领导。我们被推选出来是为了服务人民,而不是满足自己的野心。让美国人民看看,我们是可以一起努力的。这个星期,我将在共和党众议员会议上演讲,我还将同民主、共和两党领袖进行月度会议。我知道你们不能等待。 奥巴马:警告伊朗 重申伊拉克撤军   回顾历史,没有什么比安全问题更能使我们团结一致。不幸的是, 911 事件后的那种齐心协力氛围已经逐渐消退。我们可以指出这是谁的责任,但我不想旧事重提。我知道,我们都热爱这个国家,都心系国家安全。因此,让我们停止相互揶揄,拒绝在保护国民和坚持价值观之间作出错误选择,摆脱恐惧和分歧,尽一切可能保卫我们的国家,给美国和整个世界营造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   来谈谈我们去年以来的工作。从我上任之时起,我们重新审视了恐怖分子的威胁。我们加大了在国土安全方面的投资,破坏了威胁美国民众生命安全的阴谋。我们正在弥补圣诞炸机案暴露出的漏洞,做好航空安全和情报工作。从太平洋到南亚再到阿拉伯半岛,我们加强了与地区国家的伙伴关系。去年,包括许多高级领导人在内的数百名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成员被逮捕或击毙,这一数字远远超过 2008 年。   在阿富汗,我们增加了驻军数量,同时加紧训练阿富汗安全部队,使他们能够在 2011 年 7 月接管局势,而我们的部队届时可以开始撤回。我们帮助阿政府治理国家、减少腐败、支持所有阿富汗人的权利。我们得到了盟友和伙伴国家的支持,他们增加了承诺,并且明天还将在伦敦重申我们的共同目标。前路依然艰难,但我坚信能够成功。   在打击基地组织的同时,我们有责任将伊拉克交由该国人民管理。我作为候选人时曾承诺结束这场战争,如今作为总统的我正在这么做。我们的作战部队将在今年 8 月底前全部撤出伊拉克。我们将支持伊拉克政府举行选举,并继续与伊拉克人民一道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这场战争正在结束,我们的部队正在回家。   今晚,所有美国军人,无论男女,无论他们身在伊拉克、阿富汗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感谢和全力支持。就像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战场上的一切需求一样,我们同样有责任欢迎和支持他们回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去年大幅增加对退伍军人的投入。   如今,我们在进行两场战争的同时,还面临核武器这个可能是对美国人民最大的威胁。我支持约翰肯尼迪和罗纳德里根两位总统关于遏制核武器扩散并实现无核世界的看法。为了在保持威慑的前提下减少核武库存,美国和俄罗斯正在完成关于军备控制条约的谈判。今年 4 月的核安全首脑峰会上,将有 44 国的首脑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到华盛顿:在未来 4 年里加强世界各地核原料的保护以确保其永远不会落入恐怖分子手中。 奥巴马:因核试验与导弹试射朝鲜正遭受严厉制裁   这些外交努力增强了我们应对那些违反国际协议、谋求核武器的国家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朝鲜面临更加孤立的局面和更严厉的制裁,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社会更加团结而伊朗更加孤立。如果伊朗领导人继续无视其义务,那么无疑他们也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后果。我保证。   我们推动共同安全和人类的繁荣。我们通过 G20 保持全球经济复苏;我们与世界各地穆斯林社会一道促进科学、教育和创新;我们已经从气候变化问题的旁观者变成了领导者;我们正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继续与艾滋病毒作斗争;我们正在启动一项新举措,从而更为迅速和有效地应对生物恐怖主义或传染性疾病。   正如过去 60 年来一样,美国将继续采取这些措施。这是因为我们的命运是和其他国家联系在一起的,同样也是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这里集会时, 1 万多名美国人正在帮助海地人民恢复和重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渴望上学的阿富汗女孩站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支持伊朗妇女上街游行的权利。美国永远站在自由和人类尊严一边。 奥巴马:废除美军方关于同性恋不许问,不许说的政策   无论在国内外,理想都是美国人最伟大的力量源泉。多样性中可见统一,这是宪法给我们的承诺:人人生而平等,无论你是谁,只要你遵守法律就该得到法律的保护,只要你信守普世价值就不会受到区别对待。   我们必须不断重申这一承诺。政府民事权利部门正再次起诉侵犯公民权利和就业歧视,我们加强立法反对仇恨引发的暴力行为。今年,我将与国会共同努力,废除剥夺同性恋者为其所热爱祖国服役权利的法律。这是正确的事。我们将打击违反同工同酬法律的行为,使妇女获得平等收入。我们应该继续修正移民系统,保护边界,推行法律,同时确保每个遵守规则的人都能够为我们国家和经济做贡献。   最后,我们的理想和价值观是构建美国的基础。正是这种价值观让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组成了这个国家,如今这种价值观依然在主宰着美国民众。每天,美国人都在履行自己对家人和雇主的责任,他们一次又一次向邻里伸出援助之手,一次又一次回馈自己的国家。他们以劳动为荣,心灵充实而富有。支持人们生活的不是共和党价值观的亦不是民主党的价值观,是商业和劳动价值,是美国的价值观。   不幸的是,很多人认为我们一些企业、媒体等机构已经不再彰显这种价值观。这些地方都有很多显赫人物,他们做着重要的工作,促进了国家的繁荣。然而,每当有 CEO 业绩不佳却给自己大派红包,银行家为一己私利让民众面临风险时,人们就会心生疑虑。每当游说集团操纵一切、政客之间相互拆台揭短,人们就会失去信心。每当电视批评家让严肃的辩论变成愚蠢的争吵,将讨论问题变成了大喊口号,人们就会不再理会。   难怪有那么多的冷嘲热讽,难怪有那么多的失望情绪。   我竞选时曾承诺改变。如今,我知道有许多美国人无法肯定他们是否还相信我们可以改变,或者说我能带来改变。   请记住一点,我从没有说过改变很容易实现,或者说凭我一已之力就能改变一切。在一个拥有 3 亿人口的国家,民主有时可能意味着混乱和复杂。当你尝试作出重大改变时,总会引发争论和热议。现实就是这样。   要说我们这些公职人员大可小心行事,不去碰难题、踩雷区,可以尽力保持民意支持率,想想如何赢得下一次任期而不是为下一代人做事。但我知道,如果 50 年、 100 年甚至 200 年前的人们也这么想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就不会在这里了。我们今天能够站在这里的唯一原因是历代美国人都不畏艰难,不惧失败,努力维系着国家和子孙后代的梦想。   我们的政府今年在政治上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我每天早上醒来时想的都是,这和全国众多家庭今年遇到的难题相比根本算不得什么。尽管遇到诸多挫折,但美国人骨子里的坚定和乐观精神促使我一直前行、一直战斗。   这种精神让一名艰难经营的小企业主在写给我的信中说,我们所有人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会失败;这种精神让一名妇女表示尽管自己和邻居都深感经济衰退之痛,但我们很坚强,我们会振作,我们是美国人;这种精神让一名生活在路易斯安那州的 8 年岁男孩把零花钱寄给我,并问我是否愿意转交给海地人民;还是这种精神让无数美国人放下一切来到从未到过的地方,从瓦砾下解救素昧平生的人,当一个生命得救后高喊美国!美国!美国!   这种精神在过去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维系着这个国家,这种精神长存于每个国人心中。我们度过了艰难的一年,度过了艰难的十年,然而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新的十年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会放弃,我不会放弃。让我们抓住这个时刻,重新开始,带着梦想前行,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   谢谢你们,上帝保佑你们,上帝保佑美国。(雅龙) http://news.sohu.com/20100128/n269893477_6.shtml ******************* 奥巴马总统发表 2010 年国情咨文 ( 对外政策部份 ) 2010 年 1 月 27 日晚,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 2010 年国情咨文。美国政府行政部门高级官员、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军高级将领出席次会议,听取奥巴马总统介绍当前的国情和他对未来的构想。以下是国情咨文涉及对外政策的摘译,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根据白宫发布的讲话稿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拉克奥巴马总统 国情咨文 2010年1月27日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众议院议长女士、副总统拜登、诸位国会议员、贵宾们、同胞们: 我国宪法宣布,每隔一定时间,总统必须向国会通报有关我国国情的信息。 220 年来,我国领导人履行了这项责任。他们在繁荣和安定的时期履行这项责任。他们在战争和经济萧条期间,在面临巨大的纷争和伟大斗争期间,也履行这项责任。 ************ 其次,我们需要鼓励美国人创新。 能源领域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富于创新。 然而,为了创造更多的清洁能源领域的工作机会,我们需要扩大生产、提高效率并增加鼓励措施。这意味着在这个国家建设新一代安全、清洁的核能发电厂。这意味着作出艰难决策,新辟近海地区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这意味着继续投资于先进的生物燃料和清洁煤炭技术。不错,这还意味着通过一项采取鼓励措施的综合性能源和气候法案,最终使清洁能源在美国成为可盈利能源。 ************ 我知道对于我们在困难的经济条件下是否有财力进行这些改革尚有疑问;我也知道有些人不认同有关气候变化的有力的科学依据。但即使对有关依据存在疑问,采取鼓励措施促进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也是着眼于我们的未来而应当做的因为引领清洁能源经济的国家将是引领世界经济的国家。这个国家必将是美国。 第三,我们需要更多地出口我们的产品。因为我们制造并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产品越多,能够在美国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所以今晚,我们要制定一个新目标:我们要在今后五年内将出口增加一倍,这个增幅将在美国创造 200 万个工作机会。为推动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发起一项国家出口计划( 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 )。这项计划将帮助农民和小企业增加出口,并以有利于国家安全的方式改革出口管制。 我们必须与我们的竞争对手一样,大力开辟新市场。如果其他国家签署贸易协议而美国却坐视观望,我们就会失去在我国国内创造就业机会的时机。但要获取这些惠益也意味着要强制执行那些协议,促使我们的贸易伙伴照章办事。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继续努力制定旨在开放全球市场的多哈贸易协议,之所以要加强在亚洲的贸易关系,并加强同韩国、巴拿马和哥伦比亚这样的重要伙伴的贸易关系。 ************ 从 2011 年开始,我们准备连续 3 年冻结政府开支。涉及我国安全、联邦医疗保险 (Medicare) 、医疗补助计划 (Medicaid) 以及社会安全福利 (Social Security) 的开支不会受到影响。然而,政府所有其他可自由处置的项目将受到影响如果我必须通过否决的方式才能执行这项纪律,我将义不容辞。 我们将继续逐行逐页地审理预算条目,取消那些我们无力支付的没有实效的项目。我们已确定明年可节省 200 亿美元。 ************ 我知道我自己的党内有些人会说,当这么多人仍然处于困境时,我们无法削减赤字或冻结政府开支。我同意,这就是为什么这次冻结要等到明年,经济好转时才生效。制定预算的道理就在这里。但应该明白,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步骤,严格控制我们的债务,就会破坏市场,增加借贷成本,进而危及我们的复苏。这一切对我们就业机会的增长和家庭收入会有更恶劣的影响。 ************ 纵观我国历史,没有任何问题如同安全问题一样更有助于我国的团结。遗憾的是,我们在 9/11 事件以后感受到的团结精神已经涣散。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愿望争论谁是谁非,但是我对重提以往的争论不感兴趣。我知道我们大家都热爱这个国家。我们大家都决心保卫国家。让我门抛弃冷嘲热讽,不再象孩子那样争论谁更厉害。让我们拒绝接受虚幻的假设,保护我国人民和坚持我国价值观并非必须两者择一。让我们摒弃恐惧和分裂,尽一切力量保卫我们的国家,缔造更有希望的未来,为了美国,为了全世界。 这是我们去年开始从事的工作。自我上任第一天开始,我们再接再厉,集中力量抗击威胁我国的恐怖主义分子。我们为国土安全投下了巨大的资源。我们制止了威胁美国人生命的阴谋。我们正在弥补圣诞节攻击事件暴露的不可接受的疏漏,增强了航空安全,为改善我国的情报工作更迅速地采取行动。我们禁止酷刑,加强了从太平洋到南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伙伴关系。去年,数百名基地组织( Al Qaeda )团伙及其附庸,包括很多高级头目不是被捕获,就是被击毙,人数远远高于 2008 年。  在阿富汗,我们正在增加兵力,并训练阿富汗的安全部队( Afghan Security Forces ),使他们可以在2011年 7 月开始承担主要责任,从而我国军人可以开始返回家园。我们将奖励良好治理,减少腐败,支持全体阿富汗人 - 男子和妇女 - 的权利。我们得到盟国的参与,各盟国加强了各自的承诺,将出席明天在伦敦举行的会议,重申我们的共同目标。今后的日子会遇到艰险,但是我绝对相信我们将获得成功。 我们在向基地组织发起进攻之际,我们也在负责任地将伊拉克交还给伊拉克人民。作为总统竞选的候选人,我曾经保证将结束这场战争。这也正是我作为总统正在做的工作。我们将在今年 8 月底前从伊拉克撤出所有的作战部队。我们将支持伊拉克政府举行的各项选举,与伊拉克人民合作保障地区和平与繁荣。但是毫无疑问,这场战争即将结束,我国所有的部队都将回国。 ************ 尽管我们在进行两场战争,我们还在抗击美国人民面临的最大的危险,即核武器构成的威胁。我赞同约翰肯尼迪 ( John F. Kennedy) 和罗纳德里根 (Ronald Reagan) 的远见,要求采取遏制这类武器扩散的战略,寻求没有核武器的世界。为了在确保我们的威慑力的同时减少我们的武器库存和发射器,美国与俄罗斯正在完成近 20 年对射程最远的武器进行控制的条约谈判。今年 4 月预定在华盛顿举行核安全峰会 (Nuclear Security Summit) ,我们邀请 44 个国家出席会议,为了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在 4 年内保障全世界所有危险核材料的安全,保证这些核材料永远不落入恐怖主义分子之手。 这些外交行动也有助于我们对付那些为寻求核武器一再违抗国际协议的国家。正是因为如此,如今北韩处于更孤立的处境,面临着更严厉的制裁,这些制裁正得到有力的实施。正是因为如此,国际社会更为团结,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更受到孤立。由于伊朗领导人继续无视其本身的义务,毫无疑问他们也将面临日益严厉的制裁。这已经确定无疑。 Top of Form 这就是我们正在发挥的领导作用 为促进所有人民共同安全与繁荣而进行的接触。我们正在通过 20 国集团( G-20 )维持永久性全球复苏。我们为了促进科学、教育和创新,正与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合作。我们在与气候变化作斗争的过程中从旁观者转变为主导者。我们正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温饱问题,并继续抗击艾滋病病毒 / 艾滋病。我们正在开展一项新的计划 -- 一项抗击国内受到的威胁和加强国外公共卫生的计划,这项计划将使我们有能力对生物恐怖主义或传染病作出更快和更有效的反应。 60 多年来,美国历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我们的命运与海外人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这是正确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时,有 10,000 多美国人正与许多国家共同帮助海地人民恢复与重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支持阿富汗一位渴望上学的女孩;支持在伊朗街头游行的妇女维护人权;要求为因腐败而被剥夺就业机会的几内亚青年主持公道。因为美国必须一如既往站在自由和人类尊严的一边。必须一如既往。 ************ 今年,我们这届政府遭受了一些政治挫折,有些挫折是理所应得的。我之所以能继续工作我之所以能继续奋斗,是因为尽管遭受了这些挫折,那种坚定和乐观的精神那种一直作为美国人民核心本质的根本正气继续发扬光大。 ************ 这种精神体现在路易斯安那州一个 8 岁男孩的身上,他刚把他的零花钱寄给我,问我能否把这些钱转交给海地人民。这种精神体现在放下手中的一切赶往某个过去从未到过的地方,将素不相识的人从残垣瓦砾下抢救出来的所有其他美国人的身上;在每一个生命获救时,那些满怀感激之情的幸存者都会齐声呼喊美国、美国、美国。 这种精神 200 多年来一直给这个国家以力量,而今天继续在你们,今日美国人民身上发扬光大。 我们走过了艰难的一年。我们经历了艰难的十年。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又一个十年在我们面前展开。让我们抓住这个时机,重整旗鼓,继续努力实现梦想,进一步巩固我们的国家。 谢谢各位。愿上帝保佑诸位。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完) http://www.america.gov/st/usg-chinese/2010/January/20100128014408SBlebahC0.2082788.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我推销的范文- 读奥巴马的《大胆希望》
fouyang 2010-1-24 23:22
《大胆希望》(Audacity of Hope)是美国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2006年出版的,被看作是他2008年竞选总统的宣言。此书曾在2006年在《纽约时报》畅销榜非小说类上排名第三。 奥巴马是美国政坛上的新星。他在2000年竞选国会议员未果,但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谈吐初露锋芒。2004年他在民主党全国大会上发言,正式登上全国政治舞台。同年,他以70%的选票在伊利诺州当选为参议员。这次他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中的表现,更是有目共睹的了。但是他这本书,却不免使我联想起江湖药品的广告。 所谓江湖药品,其特点就是没有权威的认定,没有科学的疗效评判。为了吸引顾客,这些广告通常采用以下的策略。首先,要提供顾客治病的动力。通常,这些药所治的都是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的病,但目前没有正规的有效疗法的,如过敏,更年期,癌症等等。广告会对 病症作出科学表述,例如更年期症状是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引起的,衰老是由于细胞机能衰退等等,一方面让读者感到有治疗的希望:了解是解决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又让读者产生一个错觉:因为这一段是科学的表述(虽然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整个广告都是有科学基础的。接下去,就会推出革命性的新药。如何证明这是好药呢?一个办法是用一些标签,如纯粹天然,基于最新科研成果等。另一个办法是与权威联系起来,如某某诺贝尔奖得主支持,某某宇航员爱用,某某演员用了效果很好。由于读者的联想习惯,就从认可这些权威和标签进而认可了所推销的药了。 《大胆希望》这本书,也是采取类似的策略。文中首先列举了美国目前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华盛顿政治圈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科参议员,作者以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抨击了国会在运作,选举和募款等方面的种种问题,的确发人深省。这些问题并非他首先发现(例如,可参考Faith and Politics by John Danforth),但他的描述确有入木三分的功力。对于美国社会,作者也列举了种种问题,如种族间的机会不平等仍然存在,贫富差别愈演愈烈,全球化对工人阶层带来损害,教育体制问题重重,影响到美国未来的竞争力等等。这部分可称全书的精华,确实是发人深省。读者自然会认为,能把问题看得如此透彻的人,一定有解决的办法了。 遗憾的是,《大胆希望》并没有提出什么有吸引力的药方。在有些问题上,作者采取中间立场,既呼吁帮助少数民族(主要是黑人),又说这样不会影响白人的机会和利益。既反对保守派的家庭价值把妇女关在家里,又反对自由派女权主义,认为抚养孩子也是有价值的工作。在其他问题上,作者更没有明确的对策。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利用希望,改变,热情等标签,暗示读者把他与这些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 另一个联想的工具,是自传性的包装。这本书中,奥巴马经常引述自己的经历。这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又增加了亲切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但是有不少自我描写,其实与主题关系不大,而是包装的一部分。例如他对自己家庭的描写,多次提到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和太太相亲相爱的镜头等。这些对于表述或支持他对家庭,妇女问题的立场都没有作用。另一方面,让读者看到他是一个珍惜家庭,爱妻爱子女的好人,自然会增加对他的认同和信任。这和江湖药品广告中说发明者是某某名人的后代一样,没有逻辑的意义,但是有强大的联想功能。 所以,我们从《大胆希望》这本书,可以很好地借鉴奥巴马的自我推销技艺,也可以对他加深一层认识。但是,就象江湖广告并不表明那个药是假药一样,我们也不能从奥巴马的推销中断定他是有名无实。以后,我将试图为大家仔细分析奥巴马的政见,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是希望的象征。 【作者注:这是首发于2008年6月的旧文。当时奥巴马刚刚赢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资格。在奥巴马总统就任一周年之际,回顾他的政绩重温这篇旧文,却也不无意义。】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4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应该向Martin Luther King, Jr学习!
毛宁波 2010-1-19 11:24
Google今天很特别主页是黑色的,Martin Luther King, Jr向我们走来! MIT的主页和google一样,以黑色的Martin Luther King, Jr照片为背景! 1月18日是美国的Martin Luther King, Jr日,回想上世纪60年代,美国也不是那么民主,也不是那么讲人权的,黑人那时候有言论和行动自由吗?。不过历史也在进步,美国的黑人都当总统了。但是这个总统最近有些言行不一,他应该多向Martin Luther King, Jr学习,世界人民都在拭目以待! 图片来自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119/1724856.shtml
个人分类: 其他|6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与阿凡达(OBAMA & AVATAR)
weisman 2010-1-10 09:46
来源:http://post.news.tom.com/s/gallery_1700093F2226_11.html
个人分类: 阅读收藏|1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任期中美关系、奥巴马访华专题目录(2007-2009年黄安年博客)
黄安年 2010-1-4 08:50
奥巴马任期中美关系、奥巴马访华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4 日发布 现在分别发表的是 :2794 奥巴马时期中美关系专题目录 ,2794.1 奥巴马总统访华 (2009.11.15-17) 目录。 笔者的这些博文反映的是自己的学术见解,力图以事实为依据,排除非科学判断因素。对于奥巴马总统和对其他美国总统一样 , 笔者历来主张不能神化,不能离开奥巴马所代表的主要利益集团及其与其他利益集团的关系来评论。我们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 以其的实际作为和影响来评估奥巴马 Change 的实际效果。其实目前对奥巴马作出全面评估为时尚早,他的第一任期还未结束 , 即使任期结束后的即时评估和日后一个时段的评估也一一定相同 , 这在美国总统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 例如在当代对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尼克松、里根、克林顿 , 在现代对于胡佛的评价都有这类情况发生。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一位总统的国内评价和国际评价往往是有区别的 , 这和评价群体的反应有关。 美中关系自奥巴马上任后 , 已经上升到全方面接触的程度 , 这不能归于一两个人的努力结果,但个人是否顺应潮流则是十分重要的。 2007-2009 年科学网美国问题博文目录(美国内政和外交部分) 2794 奥巴马时期中美关系 * 奥巴马最先与 9 国领导人通话 中国并不在其中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871 ) * 关注奥巴马的对华政策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972 ) * 重视胡锦涛同奥巴马首次通话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006 ) * 奥巴马与中国领导人通话外交所想到的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1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117 ) * 希拉里来华试探和美海军在华测试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766) * 美国间谍船不在我近海活动 , 才能确保不会再次发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820) * 罕见的美国国务卿和财政部长联名倡导与中国合作共赢战略 , 黄安年按语 希拉里克林顿、蒂莫西盖特纳文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308) * 奥巴马亚洲行前美国国务院抛出《美国参考 1113 》传递什么信号?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772 ) * 奥巴马东京演讲传递什么信息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5 日(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1113 ) * 美国国务院突出报道中美三个领域的交流,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2077 ) * 美国 2009 版《国家情报战略》传递什么信息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506 ) 2794.1 奥巴马总统访华 (2009.11.15-17) *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对话 (2009 年 11 月 16 日 ), 转发新华网文字直播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1425) * 奥巴马总统在上海与大学生直接对话(全文)( 2009 年 11 月 16 日)(美国国务院信息局中文稿) , 奥巴马讲话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1677) * 《中美联合声明》( 2009 年 11 月 17 日)转发新华网中文稿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1715) * 小议乔治华盛顿和中国皇后号,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1593 ) * 中美联合声明中美方不提与台湾关系法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1847) * 奥巴马总统在北京联合记者会上的讲话( 2009.11.17 )(美国官方译本) , 转发奥巴马讲话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1855) * 奥巴马上海行 ( 幻灯片 )(2009 年 11 月 15-16 日 ), 许令仪供图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8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1954) * 美国与中国就两国关系发表联合声明( 2009.11.17 )(美国国务院中文版) , 转美国国务院中文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2407) * 《中美联合声明》( 2009 年 11 月 17 日)两个中文版对比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2430) * 读《华盛顿观察》周刊上关于奥巴亚洲行的评论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2670) * 奥巴马总统故宫游( 2009-11-17 )幻灯片,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9 年 11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703 ) * 奥巴马总统专车亮相京城幻灯片 ,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848 ) * 美中关系像一辆过山车? ---- 评美国驻华大使讲话,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239 )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2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中-----新疆瓦罕走廊------国家利益----暗含惊天大战
热度 1 raoxuanhui 2010-1-3 20:08
文章一----中华第一鹰派:暗含惊天大战 出处: 西陆东方军事 作者: akaaaa 时间:2010-01-02 23:53:26 不久前美国提出希望中国开放新疆瓦罕走廊,以作为驻阿美军后勤基地的提议,由于奥巴马访华时提出要中国介入阿富汗事务而发酵。中国媒体和民间近日议论纷纷。但无论是反对还是赞同,都把这个问题看小了。就像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是项庄舞剑一样,美国要借道瓦罕走廊,着眼点也不是阿富汗战场,甚至也不仅仅是着眼中国新疆和中亚。 一、美国在对中国下围棋 奥巴马此次访华送给中国的国礼是一副围棋。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暗喻。执政一年后,回头看奥巴马的政治拳脚,美国的对华战略基本上就是围着中国投子布势的一盘围棋: 2009年1月奥巴马就职,2月份就和日本签署了一个冲绳撤军协议,4月26号和日本、印度进行一场大规模演习,对中国海军的青岛阅兵还以颜色;5月,南海多国宣布法理拥有南沙,美国军舰赶去为一些国家打气,连续和中国渔船发生直接冲撞;7月,新疆发生举世震惊的7.5大屠杀,几天后,美国议员宣称要在南海保卫美国石油利益用;希拉里在新德里大肆张扬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宣布将大规模出售武器给印度,然后又在泰国签署《东南亚友好条约》,并公开宣布美国又回来了;8月,在美国参议员访问缅甸不久,果敢发生了震惊中国人的一个事件;9月,13号奥巴马宣布对中国钢管、轮胎加征关税,14号中国反击,美国当天宣布派助手到印度会见达赖,15号美国情报部门出台报告,把中国和俄罗斯、伊朗、朝鲜,一起列为危害美国利益的假想敌。美国防部长公开鼓励研制新轰炸机B-3对付中国。10月,11日至29日,一连18天,美军和印军在印度东北部靠近中国的地方,大规模军演;30日,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首次东亚之行,在香港停靠。 最近,美国与朝鲜进行双边会谈,美国宣布将在朝鲜设联络组。美国放出风来,准备向台湾出售潜艇、武装直升机、爱国者导弹和反潜机等重型武器。 穿插在这些事件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决定是:奥巴马宣布向阿富汗增兵。 日本评论家宫崎正弘用一年时间,沿中国周边走了一趟,得出结论说: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地缘包围的国家。构成包围圈的是核武器国家、军事基地、赌场、毒品、恐怖主义,大范围的政治、军事联盟。 这个包围圈,以日本为起点,经台湾、南海、印度、阿富汗、中亚,目前已到蒙古。我将其形容为C字型(参见《C型包围》一书),组织这一包围圈的是美国。 瓦罕走廊问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浮出水面的。 自古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要看清美国在瓦罕走廊落子的真正用意,必须对美国的世界战略全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阿富汗是美国三大战场的结合部 如果再放大一下历史纵深,从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上考察世界形势,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冷战结束后,美国便按照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的设计,开始追求建立世界帝国的目标。1985年,在《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一书中,布热津斯基明确宣称,美国的战略利益,集中在三条战线上:一是欧洲战线,与苏联斗争的焦点是东欧,最关键国家是波兰和西德;二是远东战线,斗争焦点分别在日本、中国、朝鲜半岛。而最关键区域是韩国、菲律宾、台湾。三是远西战线,战略焦点是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 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起全球性进攻,实质是收获冷战成果,抢占全球战略要地。详察其全球进军路线图,仍是在原定的三大战场各个击破。对伊斯兰世界,美国是率领西方和以色列,直接军事打击;对俄罗斯是继续进行冷战,挤压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对中国则是多管齐下,综合遏制、打压。 美国的崛起,以1898年向西班牙开战为标志。一百多年中,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连续打败了两大敌人--德国、日本,取代了英国的全球地位,建立了美元霸权体系,又在冷战中战胜苏联,从此踏上建立世界帝国的征途。21世纪,美国认为三个潜在对手--伊斯兰世界、俄罗斯和中国,是它建立世界帝国的障碍。 这样,阿富汗的战略地位就十分清晰了:这是伊斯兰世界、中国和俄罗斯三大战场的结合部,因此也是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中的一个制高点。 美国为什么从伊拉克撤军,而在阿富汗增兵,原因正在于此。 三、巴基斯坦和中亚的前车之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以阿富汗反恐为名,以总是抓不住本拉登却总是在抓为由,在巴基斯坦和中亚开辟了基地。 然后,美国在巴基斯坦和中亚开始的却是另外的战略谋划:在巴基斯坦,是搞乱国内局势。局势一乱,巴基斯坦就会形成对美国军队更深的依赖,同时,美军也就有了在巴基斯坦行动的更多自由,这样,美国就可以随时准备控制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巴基斯坦把核武器看成是自己的东西,但在美国眼里,那却是伊斯兰世界的核武器,是美国的心腹大患。 美国镇住了巴基斯坦,加上自己在阿富汗、伊拉克及中亚的驻军,以及以色列在中东的态势,美国就对伊斯兰世界目前唯一的强者伊朗,形成了全面包围之势,为寻机彻底结束对伊斯兰世界的战争布好了势。 现在,美国对伊朗的战争,已经完成了上兵伐谋的阶段,而进入了其次伐交的阶段。美国一边组织对伊朗的制裁,是在削弱伊朗的综合国力;美国之所以一直要求对伊朗进行核查,就是在对伊朗进行战略侦察。一旦摸清伊朗的底细,美国就会像当初对伊拉克一样,发起迅雷不及掩耳的战争。美国现在已经制造了近200架F-22,还准备研制B-3和空天轰炸机系统,并在改装洲际导弹。这些新武器系统,都可能用在下一场对伊朗的战争中。 经济危机的出现,也增大了对伊朗战争的可能性。美国现在只有一个犹豫:那就是对伊朗战争会导致油价飙升,从而帮助俄罗斯,同时却打击自己和西方经济。一旦美国的战略家们破解了这个二难方程,对伊朗的战争就将开始。届时,人们会对美国今天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布局恍然大悟。 美国进驻巴基斯坦,还有针对中国的战略用意。 2009年5月,一个叫佩佩埃斯科巴尔的人,在海外媒体上将美国的这一动机和盘托出:美国总统奥巴马全新海外紧急行动(即过去的全球反恐战)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章节,不仅意味着巴基斯坦部落区要增兵,俾路支省的增兵几乎也不可避免。从战略上看,俾路支省令人垂涎:它位于伊朗以东,阿富法以南,而且有三个阿拉伯海港口,包括瓜德尔,几乎就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入口。中国建造的港口瓜德尔是重中之重。这是IPI和TAPI之间持续的、关键的、但仍在虚拟阶段的输油管战争的关键点。(IPI即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输油管道,也称为和平管道。TAPI是常年问题不断、由美国支持的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输油管道,计划穿越阿富汗西部,经由赫拉特,分支到坎大哈和瓜德尔。)华盛顿梦想把瓜德尔建设成新的迪拜,而中国却需要把瓜德尔作为港口和运送天然气的基地。此外,在欧亚大陆的新博弈中,巴基斯坦对北约和上海合作组织都占有核心地位--巴是上合组织的观察员国。因此,谁赢得俾路支,谁就可以把巴基斯担纳为一条关键运输钱,既可以通向伊朗的南帕尔斯天然气田,也可以通向土库曼斯坦的里海天然气资源。俾路支省对华盛顿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美陆军智库战略研究所罗伯特维尔辛的报告《俾路支民族主义和能源政治》来评价。正如人们的预料,一切都围绕输油管道。必须尽一切可能迫使建设了瓜德尔、需要伊朗天然气的中国退出。 在巴基斯坦打中国,原来如此! 另外,控制了巴基斯坦,从政治上说,就切断了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直接联系,在美国战略家的眼里,两大战场就被割裂开来,不能形成针对美国的战略互动,美国就可以从容应对。 可以说,美国利用阿富汗反恐,在巴基斯坦下了一盘大棋。 在中亚,美国也以同样的思路下了一盘大棋。最初,天真的俄罗斯以为美国是真的要打伊斯兰激进主义,以为可以对稳定车臣局势有助,于是,同意美军进驻中亚。 但是,接着,车臣的安全局势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后院起火,爆发了连续的颜色革命。一些独联体国家,借助美国近在咫尺的威风,公开反俄,并准备加入北约。美国不仅没有感谢俄罗斯的战略帮助,还同时在东欧准备部署反导系统。2008年8月8日发生的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战争,就是美国介入中亚的直接结果。俄罗斯终于明白美国借道中亚、压迫肢解自己的真正用意。于是,大打出手,在全球进行猛烈反击,把美国的东进势头挡住。 奥巴马宣布停止部署东欧反导系统,并不是美国真的要放弃对俄罗斯的挤压,而是虚晃一枪,进行战略迂回,这就是今天为什么美国提出借道中国瓦罕走廊的原因之一。 经过1999年袭击大使馆、2001年撞击中国战斗机,美国已摸清中国决不会对美国采取过激行动的底牌,现在终于提出要进驻瓦罕走廊了。而且是阿富汗打头,28国北约的共同名义在后。这很类似黔驴技穷的故事中老虎的举动。 四、美国在瓦罕走廊想干什么? 美国是军事商业国家,对任何事情都算计得十分精明。近百年来,世界级的大战略家,几乎都出在美国。这些人与美国的世界大国崛起互相成就。提出借道瓦罕走廊,就突出地说明了美国人的全球战略思维。 在美国提出这个主意之前,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有这个地方。中国人只关注GDP,高房价进一步把国民的注意力牢牢地套死。所以,今天问题摆在面前,甚至一些专业职能部门,都感到茫然无措,不知道美国借这个不毛之地干什么。 瓦罕走廊是位于阿富汗东北部的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谷地,南邻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北依塔吉克斯坦,东接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县)。该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东端与中国接壤处的边界线仅为76公里。这条谷地在中国境内约有100公里长的延伸,大部分地段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2001年10月,在美英联军袭击阿富汗之后,中国宣布关闭中阿边界。 塔吉克自治县归喀什地区管辖,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称为一县邻三国,县内拥有红其拉甫口岸和卡拉苏口岸两个陆路口岸,是通往中亚地区的桥头堡。通往喀什的公路于2006年建成之后,从塔县到喀什只需3个多小时的车程,交通便利。 由于瓦罕走廊是阿富汗与中国陆路连接的唯一通道,近年来与中国经贸发展迅速的阿富汗希望打通这条通道,建立两国的直接联系。在报道阿富汗提议开放中阿边境的消息时,路透社评论说,阿富汗拥有丰富的矿藏,而中国在这方面需求巨大,中国可望通过打通边境,积极参与阿富汗的矿产开发。另一方面,工业不发达的阿富汗是中国商品的重要市场。如果瓦罕走廊运输通道能够建成,将对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正是借着阿富汗的投石问路,美国人瞒天过海地提出借道,而国内不少人也从经济的角度,赞成借道给美国。美国舆论说,美国在阿富汗打仗,中国趁机在阿富汗开矿,享受美国的保护,这是不公平的。有的的中国人就此认为,不仅应该借道给美国,还应该出兵阿富汗。这样,可以搞好和美国的关系,在世界上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形象,就像出兵索马里护航一样;还可以保护自己资产在阿富汗的安全。 但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美国在中国境内设基地的目的,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单纯。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09年12月号封面上首篇推荐的文章,题目为另一个西藏,把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疆称为汉人侵占的另一个西藏。 这篇文章中有两张中国西部地区丰富油气资源、石化工厂的详细分布图,以及维吾尔,哈萨克及汉族的人口分布点。图中可见,在瓦罕走廊,维吾尔族高度密集,汉人极为稀少。周边的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与中国邻近的地区又在美军的几乎完全控制之下。 美国的战略用意呼之欲出。美军进驻瓦罕会带来什么结果? 看看美国设在巴基斯坦的基地,给巴基斯坦带来了什么就知道了:塔利班迅速向巴基斯坦腹地挺进。可以毫无悬念的说,如果美国真的在中国的瓦罕走廊设立了物质基地,塔利班一定会进入中国境内袭击美军。这就会让中国面对一个问题:对入侵的塔利班军队,打还是不打?不打不合情理,如果打,则会让中国从此和塔利班交恶,往大说,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将大受影响。到了这个地步,大错铸成,再回头就来不及了。 一个走廊,引两只狼入室,而且是两只互相厮杀的狼。先引狼入室,后引火烧身,中国的确需要三思。 以我对美国战略长时间的跟踪研究,我相信美国的战略家们不会没有这样的设计:让中国和伊斯兰世界自相残杀,自己趁机全身而退,躲到中亚进行战略休整。 除了这个直接的可能之外,美国进驻中国,从战略上说根本用意乃是呼应其中亚布局,从地理上割裂上合组织,一如进驻巴基斯坦把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分割开一样。如果把美、中、俄的态势当一个围棋的棋盘,可以看出,美国进驻中国瓦罕走廊,将和阿富汗、中亚基地一起,形成虎口,中亚就将成为美国和俄罗斯进行围棋中打劫的地方。全球战略持久对峙的局面将形成。中国作为一个无法置身局外的人,将面临与谁结盟的艰难选择。 五、中国如何选择? 在两头凶猛的食肉动物之间,不管中国选择谁,都是十分凶险的事情,但又不能不选择。 如果中国选择俄罗斯,美国将大力支持甚至可能大规模武装分裂分子,直接威胁中国西气东输的能源战略通道,则中国的命脉将立即面临中断的危险!美国在新疆大屠杀事件中扮演鼓动、怂恿角色的同时,也发现了中国的软肋。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之一,所依赖的通道,一是海上运输,再就是中亚方向的油气管道。海上运输全在美国掌控之下,如果陆地再被美国钳制,不要说战略回旋,连转身的空间都够呛。 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谋划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源。对俄罗斯,美国是想通过控制格鲁吉亚等中亚国家,修建一条另外的管道避开俄罗斯,以甩掉欧洲队俄罗斯的战略依赖,使俄罗斯丰富的能源失去西方市场,以此釜底抽薪俄罗斯经济,让俄罗斯失去战略竞争资格;对中国,则是千方百计控制中国能源的输入,使中国处于渴死、饿死的状态,以此制服中国,使中国被迫纳入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用一张能源王牌,对中俄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美国在新疆地区的直接驻军,必将从心理上鼓舞热比娅及其它极端分子,轻则制造新的动乱,重则重演中亚颜色革命。中国西部大乱的局面可以设想。加上美国对中国采取的其他战略手段,中国的危机从此将急剧加深。 如果中国选择和美国站在一起,则俄罗斯必将在能源通道的源头,给中国制造麻烦。两国战略伙伴关系,也将被摇动。同样,看看俄罗斯是怎么对待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就知道俄罗斯人的思维和做法。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举足轻重。 美国现在对中国的C型包围中,重点是东南和西北。这是美国对中国的两只拳头。美国现在在这里玩的是声东击西。台海和南海方向,对中国的牵制力量众多,美国暂时不会在那里做新文章。但在西部,中国陆地的石油通道,由于美俄在中亚的角力,美国一时处于弱势,美国暂时还无法威胁。于是,美国的战略家们就设计了瓦罕走廊借道的棋。如果美国在这里落地,刀就事实上搁在了中国的脖子上。 所以,小小的一个瓦罕走廊,在博弈高手的眼里,竟是是一个大国关系的死穴。 我非常清楚,此文会被美国及亲美人士抨击为冷战思维。我从来不做辩解,因为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大国之间的战略性竞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美国对华战略不仅一以贯之,而且最近正变本加厉。俄罗斯已经清楚,本拉登只是美国自己的恐怖分子,而不是世界的,更不是俄罗斯的。俄罗斯的恐怖分子是自己的,不可能指望美国帮助自己打。 中国也有必要早日明白,阿富汗是美国的战争,是美国征服世界的一个局部战场,而不是世界正义力量对什么恐怖主义的战争。中国帮助美国反恐,美国却帮助中国的恐怖分子,这一个简单的小事实,已经说明美国反恐的虚伪性。美国真要对中国表现出共同反恐的诚意,把热比娅押送中国即可,何须顾左右而言他地说那些大话?听听奥巴马一个月前在北京的表态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多么动听,再看看眼下一个堪比老布什对台湾大规模出售军火的大单,有谁还会相信美国军队进驻新疆后,会帮助中国反恐?只有回归世界政治残酷的基本事实,才能放弃对于美国会帮中国的任何幻想。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所以当年俄罗斯拼命贴美国,最后被算计。中国一直真诚希望与美国搞好关系,也屡次被折腾。 道不同者不相为谋。中国不谋求在美国设基地抓捕热比娅,美国却处心积虑动瓦罕走廊的脑筋。另一些中国人出自本能地反对,并非无来由。 在中国的西部,进行的是一场攸关世界命运的惊天大战。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也不会隔断。当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军队的决战失败,影响中国西部文化格局近千年。现在,又一个千年之变,来到了当年的古战场。大国棋手早已上场,博弈日见剧烈。我们只有从历史的大纵深和时代的大格局中透视,才能准确定位某一点的举止,这正是围棋的精要。 文章二 ----- 开放瓦罕走廊 60 年后美国大兵要重返中国 张宏良 美国在完成了对中国经济殖民化之后,终于亮出了最后底牌:要求美军进入中国,建立军事基地。据香港媒体报道,美国负责公共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菲利普克劳利说,为解决阿富汗10万美军补给问题,美国政府要求借道中国新疆瓦罕走廊,向驻阿富汗美军运送物资。克劳利还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时,已经向中国提出了这一要求。并且,美国政府申明这绝不仅仅是美国一国的要求,而是由28个国家组成的北约军事组织的要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接受记者询问时暗示,磋商正在进行,未明确表示结果。由中国大陆控制的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以及中国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在撰文制造相关舆论,呼吁支持美军进入中国以及中美联手打击阿富汗抵抗力量,认为美军进入新疆能够形成中美两国军队共同打击疆独分裂势力,必将有利于新疆稳定(好像他们根本不知道新疆分裂势力完全是美国怀胎分娩的一样)。此类言论与当初认为日军进入中国能够实现东亚共存共荣如出一辙,甚至表述方式都完全相同。 噩梦终于敲门了。 虽然此前我们就知道并且一直在大声疾呼,韬光养晦、绝不出头的结果,或迟或早终将会走到这一天,中国历史上历次亡国灭种大祸的降临,无一不是退缩忍让、贿财示弱的结果。特别是 1840 年以来,中国几次险些亡国灭种的大祸,都是从外国驻军开始的,八国联军京津大屠杀是从列强驻军开始的,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到南京大屠杀,也是从日本驻军开始的,整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便是从外国驻军开始的,是外国驻军演变的结果。 但是虽然我们曾经想到了,却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糟糕,糟糕得超出了我们最坏的想象。此前我们只是呼吁要警惕美军外部包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美国会直接要求把军队开进中国。因为就在本世纪初,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在给美国国防部提供的军事打击中国方案中还认为,可以把中国炸回到石器时代,但是不要派兵登陆中国,他们奉劝美国政府说:中国能够接受一架被击落的U2飞机,但是中国很难接受一双美军的皮靴。可见,那时连美国人自己都认为,即使把中国炸回到石器时代,美军进入中国的也只能是巡航导弹和F16战机,而不可能是美国大兵的皮靴。可是现在,莫说是把中国炸回到石器时代,甚至未放一枪一弹,美国大兵的皮靴就要踏进中国了。 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此事正在磋商时,许多美国人立刻兴奋起来,特别是作为美国精神象征的好莱坞,更是兴奋异常,立刻打破了保持数十年的拍摄禁地,第一次开始筹拍反映朝鲜战争的战争片。郁闷的好莱坞总算长出了一口历史闷气。几十年来,美国好莱坞拍遍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战争的影片,就是一直没有拍摄朝鲜战争的影片,为什么?因为憋气。美国建国以来,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唯一的失败就是败在中国手上,并且是败在刚刚成立的一无所有的新中国手上。这是美国人,是好莱坞多年来如鲠在喉的难言之痛。现在,扬眉吐气的时候终于到了,美国大兵的皮靴终于能够再次踏上中国领土了,如何能够不激动,如何能够不兴奋!俗语说,笑在最后的人笑得最好。现在美国人笑在了最后,所以美国人笑得最好。30年妖魔化毛泽东,20年私有化改革,10年中美国建设,终于结出了无比丰硕的历史成果。 为了避免过分刺激中国民众的神经,让中国民众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美国及其汉奸舆论没有使用驻军的字眼,而是采用了一个十分模糊的词汇:借道。所谓借道,就是在新疆的南疆地区建立美军兵站,美军把物资空运到新疆兵站,再从地面穿过新疆瓦罕走廊运往阿富汗。目前连接中国和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是大雪封关的蛮荒之地,所以先需要在瓦罕走廊建设长达数百公里的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一俟现代交通建成后,既可以是美国10万大军的后勤补给源源不断地由新疆进入阿富汗,也可以是10万美军率领他们组织起来的穆斯林武装,利用瓦罕走廊自如地攻守进退,把新疆变成中国动乱之源和国家解体的起点。到时候,整个新疆将再无宁静之日,整个西部都将陷入动荡之中,甚至整个中国都将不战自乱,7.5事件的惨剧将在全国范围内再次上演。 首先,允许美军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打击阿富汗抗美武装力量,将使中华民族陷入盎格鲁撒克逊族群和伊斯兰族群两大族群的联合打击之中,从道义上和政治上彻底粉碎中华民族崛起的梦想。 此前我们曾多次强调,在世界一体化发展过程中,21世纪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将不再是国家之间的较量,而是族群之间的较量。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族群,以中东抵抗力量为代表的伊斯兰族群,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中华族群,这三大族群之间的斗争,将构成21世纪国际较量的主要内容。由于盎格鲁撒克逊族群属于帝国主义压迫势力,而伊斯兰族群和中华族群都属于被压迫民族,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族群至今仍然在大肆屠杀伊拉克、阿富汗等伊斯兰人民,因而中华族群和伊斯兰族群形成了天然的盟友关系,双方都有摆脱盎格鲁撒克逊族群控制,建立公平合理世界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并且,由于伊斯兰族群控制着世界能源和资源富集地区,中华族群又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双方联手既有资源又有生产能力,完全有能力战胜盎格鲁撒克逊族群。稍微分析一下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主要财富都是由中华族群和伊斯兰族群提供的,盎格鲁撒克逊族群只是借助于虚拟经济的不合理规则(即所谓创新),在大肆掠夺中华族群和伊斯兰族群的财富。金融危机的爆发预示着,目前已具备了两大族群联手结束盎格鲁撒克逊族群掠夺的历史条件,中东地区的和平发展,中华民族的世纪性崛起,都将在结束盎格鲁撒克逊族群统治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可是,如果此时中国追随美国打击阿富汗抗美武装力量,等于是中国公开向伊斯兰宣战,是在帮助敌人残害自己的兄弟。从道义上来说,帮助敌人残害自己兄弟的人,往往比敌人更加可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伊斯兰族群和中华族群之间的对立,把本来是盎格鲁撒克逊族群与伊斯兰族群之间的敌对关系,变成中华族群与伊斯兰族群之间的敌对关系,并且这种敌对关系完全是由中华族群单方面挑起的。如此一来,就把盎格鲁撒克逊族群从历史杀戮的仇恨中解脱出来了,今年夏天6月4日奥巴马在埃及大学的演讲,就表达了盎格鲁撒克逊族群与伊斯兰族群和解的希望,希望彼此之间能够消除仇恨,联起手来。联起手来的目的,就是对付中国。不过,只要中国不参与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侵略行为,美国就不可能从这种族群仇恨中解脱出来,因为美国一直没有停止对伊斯兰的杀戮。可是,只要中国参与进去,美国等西方国家立刻就会解脱出来。虽然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族群对中东地区发动的是赤裸裸的侵略战争,但是他们在道义旗帜上写的却是民主自由,声称是为了把伊拉克和阿富汗变成民主国家。由于占据了民主自由这一道义上的优势,无论屠杀多少人,都可以归结为是下层官兵的违纪行为或不法行为,使侵略和占领本身仍然具有道义合法性。而中国不具备美国等西方国家这种道义合法性,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把中国称之为是专制国家,而一个专制国家是不可能为其他国家输送民主的,只能是赤裸裸的野蛮侵略。这就必然会把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杀戮所造成的仇恨,全部转嫁到中国头上。 让中国老百姓感到特别悲愤的是,全世界都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目的是要解体中国,美国进入中东和进驻中亚的最重要战略目标,就是为解体中国做准备。可是中国却要帮助美国去围剿阿富汗的抗美武装力量,这完全是在自寻死路、自掘坟墓。如果中国真的踏出这一步,帮助美军打击阿富汗抗美武装力量,把原本是中华族群和伊斯兰族群的联手二打一,变成盎格鲁撒克逊族群和伊斯兰族群的联手二打一,中国在道义上将陷入彻底破产,在政治上将遭到世界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将到此为止。毛主席生前反复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道义,必将变成全世界的众矢之的。美国侵略伊拉克和阿富汗,之所以要死死抓住民主自由的道义大旗,就是竭力避免在道义上成为众矢之的,虽然那是一面虚伪的道义大旗,但至少还具有道义的形式。而如果中国帮助美国打击阿富汗武装力量,连这面虚伪的道义大旗都没有,结果必然是成为全世界的众矢之的。 其次,允许美军进入中国新疆,也就是把中国经济的能源大动脉交到了美军手上,这必将彻底打断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早在多年前我们就强调,包围中国的十大美军基地,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控制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资源基地和海上油路。一是美日联合控制中国东海资源,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多次警告中国,如果中日之间发生冲突,根据《美日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将视为是本土遭受攻击,自动对中国进行包括核打击在内的全面军事打击。二是联合东南亚国家抢占中国南海资源,今年7月份,作为当代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典型代表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泰国十分自豪地喊出了一句肯定要被载入史册的经典语言:美国回来了。回来干什么,只有一个目的制约中国。三是占据中亚地区,控制中国利用中亚资源,并直接威慑中国的西部资源。四是分别以台湾和关岛为支点,建立两条岛链锁住中国进出太平洋的所有油路和航道,并且航母舰队进驻马六甲海峡,扼住中国通向中东等地的资源通道。这是目前已经形成的基本战略格局美国已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美国从东到西对中国的战略包围(见附图),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一直追求的,期间两次被毛泽东打破,最后被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彻底粉碎,迫使美国一度放弃了的战略目标。可惜后来,中国第二代领导人允许美国向台湾销售武器,又帮助东南亚国家剿灭了当地共产党抵抗力量,让美国恢复了对中国南部的战略包围;第三代领导人又在新自由主义的忽悠下,落入美国圈套,允许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在中国西部建立了四个军事基地,进而形成了对中国东部、南部、西部三个方面的战略合围。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变成了瓮中之鳖和笼中之鸟,美国在历史上同样是第一次成功包围了另外一个大国。正是在这个C型军事包围的战略压力下,中国被美国十分成功地赶入了中美国这个殖民经济循环圈。所以,此前我们一直在呼吁,必须坚决打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保障东海资源、南海资源和西部资源的安全,奠定中华民族崛起的资源基础。可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目前不仅外部战略包围没有解除,甚至已在磋商让美军直接踏入家门。 美军一旦踏入新疆,就不再仅仅是威慑中国西部资源,而是直接控制中国西部资源。目前中国海上资源尚未控制在自己手中,能够安全使用的只有西部内陆资源,而在西部内陆资源中,由于西藏和青海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目前能够利用的就是新疆资源。中国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西气东输4条线,全部都在新疆。美军进入新疆后,将直接控制中国西气东输的全部管道,随时可以切断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大动脉,凭借这条能源大动脉,美国完全可以把整个中国经济纳入美国需要的发展轨道,让中国重新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只是下达计划的,不再是国家计委,而是美军驻新疆总司令部。1840年以来,为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而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民族独立,将就此灰飞烟灭。 第三,允许美军进入新疆,必将先是南疆动荡,进而是新疆动荡,接下来是西部动荡,最终形成全国大动荡。外国驻军也会由瓦罕走廊到整个新疆,再到中国西部,进而联合国维和部队遍及整个中国,中国解体将不可避免。 既然美军是以运送物资名义进入中国,肯定会要求使用喀什或者和田机场,占据南疆的政治经济中心,即使美军不进入喀什或者和田,而是在塔什库尔干新建机场,同样是北控喀什、东控和田,把整个南疆纳入自己势力范围。南疆又是穆斯林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会十分容易地被美军武装起来,形成科索沃解放军那样的民族分裂武装,与当地解放军不断形成军事冲突,然后由28个国家组成的北约部队(美军是以北约名义进驻新疆)进行调停,新疆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管辖区。如果到时候美国再以塔里木油气田和西气东输管道为诱饵,策划把塔里木油气田和西气东输管道归独立后的南疆所有,从而诱使南疆独立,那么,整个中国的解体过程将由此开始。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北约28个国家军队坐镇指挥的民主解体过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本无能为力的。到时候中国军队的命运只能是三个结果:或者如同苏联军队那样完全旁观,最后自身也被新的各国所肢解;或者如同几年前伊拉克军队那样突然蒸发,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或者如同晚清军队那样变成地方军阀,最终成为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势力代表。绝不可能指望军队能够扭转局势,道理很简单,如果军队敢于向北约28个国家开战,那么就绝不会允许北约军队不费一枪一弹地进入中国。 在此,我们遇到了一个十分荒诞的历史逻辑,未来的子孙后代将很难理解这个历史逻辑的荒诞不经,这就是:美国一方面攻打伊拉克阿富汗,大肆屠杀伊斯兰人民,同时另一方面,又能够成功地组织和指挥中国的伊斯兰人民发动内战。这个荒诞的历史逻辑,完全是由中国荒诞的历史行为造成的。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全球追杀伊斯兰基地组织的行为,就其本质来说,是在全球追杀敢于反抗美国的穷人武装。这本来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可是中国却主动跟随在美国后面,把美国播下的仇恨全部收割到了自己家里。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美国攻打阿富汗一是高举民主自由的道义旗帜,二是利用伊斯兰精英阶层镇压伊斯兰人民,而伊斯兰精英阶层控制媒体舆论,所以没有把仇恨引向美国。可是中国一旦参与阿富汗战争,既没有民主自由的道义旗帜做掩护,又没有伊斯兰精英阶层的支持,自然会把美国杀戮穆斯林引起的仇恨,全部转嫁到自己身上,促使国内穆斯林会毫不犹豫地团结在美军周围,向所谓汉族政府宣战,与汉族统治决裂,义无反顾地走上分裂和独立道路。与此同时,由于国内阶级矛盾特别是官民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极端状态,只要新疆武装穆斯林枪声一响,必然会形成全国烽烟四起,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将如同第一次改革开放历时34年的洋务运动一样,在列强纵横、地方割据、百姓呼号、横尸遍野的惨烈境况下无疾而终。 目前中国许多政治势力特别是右翼政治势力,已做好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政治准备,如同当初南宋降将迎接忽必烈、明末叛将迎接多尔衮、李鸿章迎接八国联军、汪精卫迎接日本人一样,也准备迎接美国指挥的北约部队进入中国,在北约部队战车的监督下,进行中国的政治改革。按照美国设计的中国政治改革路线图,中国政治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彻底肃清和镇压共产主义者,这个任务已包括在美国的反恐计划之中。负责制订和实施美国反恐计划的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多次宣布:反恐的目的就是反共,宣称共产主义比法西斯主义更加邪恶。既然把共产主义排在恐怖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前,所以对付共产主义的手段,自然也会超过对付恐怖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目前美国对付恐怖主义的手段就是格杀勿论,并且是不择任何手段地格杀勿论,所以等待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未来命运,将肯定会比今天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抵抗力量更加悲惨。从美军入侵伊拉克到现在,伊拉克被杀人口已经超过全国人口二十分之一,也就是说,20个伊拉克人中就有1人被杀。如果伊拉克的悲剧在中国上演,被杀人口将不仅不会止于二十分之一,甚至会超过二分之一。而中国人口减少一半以上,也恰恰符合美国等西方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减少的碳排放量额度。 灾难正在逼近中国。 灾难逼近中国的速度,将取决于正在进行中的中美磋商,取决于那个荒无人烟的狭长地带瓦罕走廊。 文章三 ----- 战略大通道:全景带你走进神秘的瓦罕走廊!   约92公里长的中国和阿富汗边界线,形如一个倒弯钩,从地图上看,就像一个问号横卧在瓦罕走廊深处,那里似乎隐藏着很多未知、未解之谜。今年以来,美国、北约和阿富汗呼吁中国开放瓦罕走廊,借道给北约的声音日渐高涨。进入瓦罕走廊,夜宿牧民人家,《环球时报》记者冬日踏访留下的深刻记忆是山高路险、寒风卷地、狼嗥狐迹、人烟稀少。仅从自然环境看,开放瓦罕走廊要创造的基本条件恐怕就不是三年五载能准备好的。从安全环境和政治条件上看,就像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所长潘志平所说,新疆边防现在最需要防范的就是境外国际恐怖组织和新疆民族分裂势力结合在一起,把国际恐怖势力坚决地阻挡在国境之外,怎么能够主动去成为国际恐怖组织仇恨的靶子!何况中国和北约的军事关系还远未达到可以借道的程度。   处于荒废状态的葱岭古道   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边防武警司机,性能良好、动力充沛的越野警车,尽管有备而来,《环球时报》记者还是不得不止步于一大片已经结冰封冻的坡路前。带路的排依克边防派出所所长阿里甫少校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瓦罕走廊在中国境内的长度不到100公里,约占走廊全长的1/4,每年从10月下旬到第二年6月左右,是瓦罕走廊的冬天,大雪封山,像这样的断路处隔不了几公里就会遇上。   如果必须执行任务,唯一的选择就是骑马或者骑驴往上走,巡逻一趟,从派出所到边界线附近的各个要点,一般来说路程在七八十公里左右,三四个人一组,来回要三五天时间,即使是在冬天,每月也要巡逻三到四次。   记者下车开始步行的地方海拔4120米,气温是零下14摄氏度。放眼四望,瓦罕走廊实际上就是一条宽不过两三公里的山谷小草原带,寒风中一簇一簇的草早已枯黄,喀拉其库尔河因为流动还没有完全结冰,两边逶迤的群山,薄雪还没能掩盖住它们土黄的山色。这条有河水流淌的狭长谷地曾是唯一沟通东西帕米尔的陆路走廊葱岭古道。如今到了汽车时代,瓦罕走廊依然东连中国、西通阿富汗、南接巴基斯坦、北邻塔吉克斯坦,但却因为主体部分长期处在阿富汗的战祸纷乱之中,数十年来都是一条有重兵封锁、无公路口岸的荒废通道。   事实上,也只有在每年的6月底到10月这么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越野性能良好的车辆才能勉强开到瓦罕走廊距中阿、中巴边界六七公里的中方一侧。中方境内的瓦罕走廊东段几乎全都属于南疆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排依克边防派出所的辖区。派出所教导员谭鹏飞少校指着西偏南方向的群山说,我们知道兴都库什山区里隐藏着一些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武装和暴力分子,所以瓦罕走廊的边防确实面临挑战   据他介绍,中国和阿富汗交界处几乎都在海拔5000米上下,是世界上最高的边界线之一,中阿边界上每个出入境山口的路都非常难走,每个通道也都有解放军的边防部队日夜把守着,而且即便能从哪个山口偷偷入境,最后还是只能归到一条路上,靠巡逻和哨卡完全可以堵截得住。塔县公安边防大队的副大队长阿不都热合曼中校说,因为周边战乱和动荡造成的特殊安全威胁,塔县境内的瓦罕走廊一直是边防非开放区。目前,边防武警和边防部队在这里戍边的任务就是要截断瓦罕走廊,绝不让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和枪支、毒品这些动乱、暴力和罪恶因素从边界流入。   解放军边防官兵、边防武警和警惕性极高的当地各族民众把瓦罕走廊守得异常严密,近20年来越界进入中国境内的事情一次都没有发生过,倒是有疆内的三股势力分子企图从瓦罕走廊逃出国境被抓获的事情。新疆社会科学院的潘志平所长说,中国在瓦罕走廊严守边界,坚决堵住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向中国境内渗透转移,这本身就是对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打击恐怖主义行动的大力支持和贡献。   20公里内只有一户人家   跟随阿里甫所长,《环球时报》记者在寂静得只能听见自己脚步声回响的清冷山谷里走了一段山路,来到了柯尔克孜族牧民阿卜杜热合曼和托乎提吾力兄弟俩的家。如果不是阿里甫所长介绍,记者还真不敢相信,兄弟俩这个由几间土坯房构成的家竟是前后将近20公里内唯一的住家,排依克边防派出所2500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定居的人家只有78户共305人,也就是说瓦罕走廊里平均每8平方公里才有1个人,每30多平方公里只有1户人家,而且定居的全都是柯尔克孜族人。阿里甫说,冬天这里人烟稀少,夏天的3个多月要好些,因为瓦罕走廊是塔县好几个乡的夏季牧场,到时候还会有1000多人转场进入瓦罕走廊,绝大多数都是熟面孔,而在这里定居和转场的1000多人中有100多位护边员,只要他们见到陌生人,很快就会设法告知边防警察或部队,28岁的弟弟托乎提吾力接了哥哥的班,现在就是一名护边员。 见来了客人,兄弟俩的母亲赶紧忙着给家中取暖的炉子里换木炭,没外人的时候,他们烧的是晒干的牲畜粪。这个家里老少3代7口人,一共养了80只羊、30头牦牛、4头毛驴和2头骆驼,算是定居户中的普通人家。因为是很长一段路途中唯一的人家,所以他家成了过往行人休憩的驿站,让歇脚之人吃馕、喝茶、睡觉,给牲畜喂草料,他们都是不收钱的。当然,必经之路上只要有人走过他们一定能看见,护边员的任务在热情的招呼中就完成了。吸着莫合烟,哥哥阿卜杜热合曼通过阿里甫所长翻译告诉记者,今年一年,从他们家往来经过的一共有230多人。   瓦罕走廊是中阿两国之间唯一的交通路线   说话间,天渐渐黑了,大风呼号起来。阿里甫所长说,瓦罕走廊里,一年之中也就7月和8月没什么风,别的时候风说起就起,而且风力很大,经常吹得人走不动路,既然起风了,就安心住一晚。大家盘腿围坐床上,酥油茶就着馕,聊起瓦罕走廊里的生活:这里的米面油菜都要比塔县县城贵二三十元,因为走廊里没有商店卖这些,包车到县城采办,夏天要300元,冬天要500元到800元;走廊里还用不上电网电,供电靠的都是自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蓄电池,一般也就够晚上照明用五六个小时,要是阴天就只好早早休息了。   到了北京时间的夜间12点,算上3个小时的时差当地时间也就晚上9点多钟,风突然停了,推门出屋走到院子里,满天繁星下,虽然全无灯光,但群山的轮廓依然可见。空旷的山谷中突然传来了几声狼嗥,因为有悠长的回声,所以非常清晰。牧人说,瓦罕走廊里的野兽比较常见的是狼和狐狸,有时会有狼把羊咬死,不过这里孤狼比较多,白天碰上了,狼反而怕人。   国防公路正在建设之中   瓦罕走廊的很多基础建设和基础条件都从2009年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就是道路,一条75公里长的国防公路由国防部投资建设,一直通到距离中阿边界10多公里的地方,那是一条边防巡逻和运送给养的沙石公路,明显要比原来的路宽阔、平整和结实得多。公路于今年夏天开工,由于瓦罕走廊一年中能够施工的时间只有3个月,所以预计要到明年10月才能完工通车,也许到了那个时候,最前沿的边防部队就不会整个漫长的冬季都无法换防了。同样在今年动工打了地基,明年将可能建成发挥作用的是国务院扶贫办拨款的瓦罕走廊物资供应站,到那时,走廊里的主副食品价格就可以和塔县县城持平,边防地区军警民的日常生活供给将大大改善。今年夏天已经改变的是移动电话,瓦罕走廊里建好了中国移动的通讯基站,现在瓦罕走廊里中国移动的电话已经基本畅通了,而过去,就连排依克边防派出所也只有一部卫星电话可以打。在网络建设上,部队的专用光缆已经铺设完成,边防武警的专线明年将开始施工。从派出所所长和牧民兄弟俩谈起这些事情时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条件的改善   阿富汗境内的瓦罕走廊虽然地形较平缓,但与中国的边界完全按照分水岭划分,均为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达坂和高山。   平静背后存在恐怖主义威胁   回到塔县县城,记者和县委书记臧爱武谈起瓦罕走廊。他说,其实从发展的角度看,边境地区开放要比封闭好,但是安全是开放的前提。塔县多年前就曾经议论过在卡拉奇古开辟和建设口岸,但周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局势摆在那里,我们只能等待机会,现在,也不是没有在瓦罕走廊修铁路、公路的考虑,如果中国公司能在阿富汗西部开采铜矿,那么这条铁路是相当有经济价值的,问题同样是要开放、开发,就得有稳定和安全作保障,否则,谁敢在基础设施上进行巨大的投资呢?   这些年来,瓦罕走廊看上去相对平静,除了通道自然条件艰难、中国边防严密之外,还有国界那边的特殊原因:阿富汗境内的瓦罕走廊处于阿国内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武装的严控之下,并未出现混乱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周边恐怖主义等动荡因素的威胁不严重。中国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红其拉甫达坂与瓦罕走廊仅隔两座雪山、1小时左右的车程。记者在国门处采访时,红其拉甫边检站前哨班的带班警官严景上尉介绍说,由于红其拉甫雪山地处中巴阿三国相邻的边境复杂地区,又是中巴公路的交通要道,承担入境初检任务的前哨班可以说每天都面对着涉毒、涉枪案件和三股势力的威胁,即使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里,边检警员也要在室外逐辆车上下里外地严查,甚至钻到车底躺在雪地里仔仔细细地检查,一辆车要花上近2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严景说,时不时就有枪支、毒品和接受过恐怖训练的人被查出来,比如今年9月份,一次就查出来17公斤海洛因,很多情况下,贩毒的毒资就是和恐怖组织等三股势力的资金捆在一起的,正因为这样,阿富汗动荡才导致了金新月毒品的猖獗。   以红其拉甫的情况来比照,瓦罕走廊开放与否面临着更为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中国的整体安全战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34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黑人为何崇敬毛泽东
dilingjun 2010-1-2 17:12
很多美国人,尤其是黑人为什么热爱崇拜毛泽东?世界拳王泰森臂膀上刺上毛泽东像; 奥巴马总统访华其间,有随员 也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泽东的遗容;其夫人圣诞树上挂毛泽东的像.。国内新闻媒体等很多人惊咤不已!不知何故?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问题,对于五十岁以上的人只要没得失忆症的话,谁都知道的事:1963年8月8日,毛泽东发表《呼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的声明》,指出:美国黑人斗争的迅速发展是美国国内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日益尖锐化的表现,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我深信,在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的支持下,美国黑人的正义斗争是一定要胜利的。万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制度是随着奴役和贩卖黑人而兴盛起来的,它必将随着黑色人种的彻底解放而告终。北京随即在人大会堂乃至全国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声援美国黑人斗争的群众集会。在毛泽东的支持、声援和号召下,美国有色人种的反对种族歧视和抵抗运动如火如荼,在全世界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 结果:不到一年,1964年7月2日,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1964年民权法案,禁止在雇用人员、公用事业单位、工会***资格以及联邦出资项目等方面存在种族歧视。美国的种族隔离、种族歧视从此在法律上正式被禁止。 美国的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在法律上的灭亡跟毛泽东有直接关系,跟毛泽东的支持有直接关系。马丁路德金就是这个时代产生的。1968年4月16日,毛泽东发表了第二个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即所谓的520声明,并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规模地群众示威游行。更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黑人的解放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今天的奥巴马。所以才有奥巴马随员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遗容,其奥巴马夫人圣诞树上挂毛泽东画像的敬仰之举。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526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副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天皇照片
ecosinic 2009-12-21 21:01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2月15日在日本国内一片争议声中会见了日本明仁天皇。 2009年11月14日奥巴马会见天皇
个人分类: 日记|8698 次阅读|7 个评论
温家宝气候大会两度拒见奥巴马 逼其无奈硬闯
sheep021 2009-12-21 12:40
温家宝气候大会两度拒见奥巴马 逼其无奈硬闯 2009年12月21日 06:38 来源:人民网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最后达成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协议,但整个过程其实充满戏剧性。由于不满美国执意要求中国的减排工作接受国际检查,温家宝曾两度拒绝参加有奥巴马参加的会议,最后为了与温家宝会谈,奥巴马硬闯由中、印、巴西和南非领导人参加的会议。   奥巴马当地时间12月18日抵达哥本哈根之后立即参加一场20多个国家举行的紧急会议,但中国方面仅派副外长参加,温家宝没有出席。对此,美方觉得是一种羞辱。随后,奥巴马与温家宝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单独会见。但在不久之后举行的大范围会议上,中方派了一名更低级别的官员代表温总理与会,对此,奥巴马相当上火,直言:我想和温总理会谈。但当时已经比较晚,温总理已经回到酒店。在美方的要求下,中方答应当晚7点可以安排见面。而正在这个时候,奥巴马的助手告诉他说温家宝正在与印度、南非、巴西三国领导人开会协调立场。于是,奥巴马不请自来,直接闯进了会场,他边走边说:总理先生,你准备好了和我见面吗?准备好了吗?四国会议变成了五国商讨,并最终取得共识。对于硬闯会场,美国官员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解释是,奥巴马当时只是觉得7点能与温家宝会谈,没想到其他三国领导人正好都在那里。(国际金融报) ---------------------------------------------------------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此一时,彼一时也。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1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奥巴马不请自来闯入中印四国会议
xupeiyang 2009-12-21 09:00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0日03:21 舜网-济南时报   时报综合消息 据凤凰卫视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五国领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过程,原来有一段戏剧性的小插曲。正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印度、南非、巴西三国领导人开会协调立场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突然不请自来,直接走进了会场,开展了五国的商讨,并最终取得共识。   奥巴马闯进中印等四国会议后,各国的记者争相希望进入会场内拍摄五国领袖开会的情况,但当首批中方记者拍摄完毕后,美方希望跟随进入拍摄,但遭到阻止,双方一度引发争议。随后,美国白宫发言人吉布斯出来调停。经过一番争论,美方记者最终获准进入拍摄。各国领袖及与会官员也被场外的一轮争议吸引过去,所有记者最后在美国官员的陪同下离开,五国领袖的会谈才随即展开。   奥巴马政府一名高级官员随后透露,由于奥巴马希望与四国领袖会面,恰好四人正举行会谈,奥巴马认为是一个良机,所以决定加入会议。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美国对印第安人战争看奥巴马“使用武力为道义所需”的谎言
黄安年 2009-12-12 10:21
从美国对印第安人战争看奥巴马使用武力为道义所需的谎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2 日发布 2009 年 12 月 10 日奥巴马总统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 宣扬为道义而使用武力的正当性 , 他说 : 我们必须首先承认这个严峻的现实: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不会根除暴力冲突。会有一些时候,国家不论是单独或共同行动发现使用武力不仅必要,而且为道义所需。我认为,基于人道理由的武力是正当的,例如在巴尔干地区或饱经战乱的其他地区。不采取行动不仅折磨我们的良心,还会导致未来以更高的代价进行干预。因此,所有负责任的国家都必须相信使命明确的军事行动所能够发挥的维护和平作用。和平并不仅仅意味着没有可见的冲突,只有基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和尊严正义的和平才是真正的持久和平。如果人权得不到保护,那么和平只是空洞的承诺。((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December/20091210211933eaifas0.7974513.html ) 这种说法实在经不住美国历史的检验。我们这里不妨以美国对印第安人战争来看奥巴马使用武力为道义所需的谎言。人们清楚,美国近代文明的兴起是建立在对印第安人的剥夺、杀戮和驱赶的基础上的。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探险和殖民、美国近代大国崛起的历史 , 就是土著印第安人遭受掠夺、驱赶、割离和种族灭绝的历史。在英属殖民地和美国建国后很长的一个时期里 , 白人统治者发动了持续不断的、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的战争 , 他们通过战争、签约、欺骗性购买等手段霸占印第安人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些战争毫无道义可言,可以说的惨无人道的战争 , 完全不是什么使用武力不仅必要,而且为道义所需。 2008 年 1 月 28 日笔者《昔日主人 , 今栖保留地 北美印第安人 , 难圆美国梦》一文发布在我的博客上,本文原载《影响世界的 100 次事件》第 26 ,第 156-161 页,《世界 100 系列丛书》主编邓蜀生、张秀平、杨慧玫,本册主编黄安年,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10 月 7 日网上首发,内容如下: 北美大陆的最早主人 , 是世代生息和劳动于斯土的印第安人。他们也是今日美国人数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据 1990 年的数字,共有约 200 万人,占美国总人口不到 1% 。一半住在美国西部,三分之一住在南方, 6% 生活在东北部,有大约 44 万人生活在所谓保留地内,这种保留地有 314 个。在保留地内居住的印第安人平均年收入只有 3000-5000 美元(美国 1990 年贫困线为年收入 1.2 万美元) ? 在距今 1 万至 2.5 万年前,美洲已有印第安人活动。据学者估计在 1492 年哥伦布首航美洲时 , 在现今美国境内 ( 阿拉斯加除外 ) 的印第安人有 85 万人。当时的北美印第安人分散为上千个独立的集居单位 , 属 20 多个互不关联的语系 , 有着丰富的古老文化。据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摩尔根的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考察 , 北美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是古代氏族制度。当欧洲殖民者入侵北美时 , 由五个独立部落组成的易洛魁联盟 , 由 6 个部落组成的克里克联盟等部落联盟的势力已相当可观。易落魁联盟在 1675 年前后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 其活动范围包括今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安大略湖北岸的部分加拿大地区 , 该部落既务农又捕渔和狩猎 , 主要农作物是种植玉米。与易落魁联盟势均力敌的是阿尔贡金诸部落 , 他们的活动范围沿大西洋海岸向南延展到北卡罗来纳 , 沿密西西比河东岸向南延伸到威斯康星、伊利诺伊直到肯塔基一带 , 他们在林地中开地建村。在现今的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科罗拉多一带 , 居住着具有较高氏族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韦布洛部落 , 以采集为主 , 并从事狩猎 , 种植玉米、豆类和南瓜 , 会储粮 , 懂灌溉 , 能织布 , 并驯养动物。如果不是西方殖民者打断了印第安文明的进程 , 他们也会缓慢地走向近代文明社会的。 北美印第安人对近代美国文明兴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开发北美的先驱 , 近代农业的奠基人。今天在美国有 20 多种农作物如玉米、烟草、白薯、马铃薯、利马豆、花生等发源于美洲印第安人的种植。对欧洲探险者和移民始祖来说 , 早期北美大陆的辛勤开发 , 是和土著印第安人的热情响导和帮助密不可分的。印第安人帮助欧洲白人在完全不熟悉的美洲条件下度过生活关 , 教会欧洲移民种植玉米、马铃薯、可可、蕃茄、烟草以及其它许多农作物 ; 教会欧洲移民在树草丛生的情况下如何开荒种地 , 如何以野草为药 , 以枫叶制糖浆 ; 教会欧洲移民如何设置陷井 , 捕捉野兽 , 怎样在河里捕鱼 ; 教会欧洲移民以烟柱、火把为号 , 探路传讯 ; 教会欧洲白人制作原始独立舟在障碍重重的河湾中行驶 ; 还教会欧洲白人在军事对抗中采用散兵队形。北美印第安人文化还丰富了美利坚文化 , 今天美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 到处可以感受到印第安文化对它的影响。 ? 然而 , 美国近代文明的兴起却是建立在对印第安人的剥夺、杀戮和驱赶的基础上的。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探险和殖民、美国近代大国崛起的历史 , 就是土著印第安人遭受掠夺、驱赶、割离和种族灭绝的历史。在英属殖民地和建国后很长的一个时期里 , 白人统治者发动了持续不断的、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的战争 , 他们通过战争、签约、欺骗性购买等手段霸占印第安人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到 18 世纪中叶 , 居住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印第安人部落 , 几乎都遭厄运。 1783 年 9 月 23 日 , 大陆会议宣布割让印第安人的土地需经国会授权。 1785 年 5 月 20 日的《土地法令》和 1787 年 7 月 13 日的《西北土地法令》均无视印第安人的土地所有权。从年到 1873 年 , 美国政府同印第安人部落间签订了 370 个有关土地割让的条约。在 1784~1894 年间 , 这种割让共有 720 次。随着美国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的发展 , 居住整个北美大陆的美国印第安人都惨遭厄运。 1830 年 , 杰克逊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印第安人迁徙法 , 规定密西西比河以东各州的印第安人要全部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 , 并保证迁居后的新地永远属于印第安人。然而 , 这次西迁充满着血和泪、欺诈和威逼、杀戮和抢夺被印第安人成为眼泪的道路 , 到 1840 年 , 除少数易洛魁、阿尔贡金、切罗基和克里克族印第安人外 , 居住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印第安人都被赶到河西地区。《俄勒岗条约》的签订和美墨战争后 , 美国政府取得了大批西部领地 , 加上 1849 年淘金热、银矿和石油的发现 , 又出现了重新安置印第安人的问题。 1853 年 3 月 5 日起 , 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改行保留地制度 , 安置印第安人在指定的传统的居住地 , 这些居住地几乎都是当时认为十分贫脊之地。然而割地仍在继续 ,1854 年由于建立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准州 , 迫使印第安人割让大片土地 ;1861 年阿拉帕霍、切延内族印第安人又割让了内布拉斯加、勘萨斯、科罗拉多和怀俄明的整块土地 ;1889 年 4 月至 1890 年 5 月 , 俄克拉何马狭长地带向白人移民开放 , 居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的土地又被侵占 ;1893 年 9 月 16 日 , 由于俄克拉何马准州内切罗基族的 600 万英亩土地开放 , 印第安人再遭厄运。从 1887~1933 年间 , 全美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夺走了 9000 万英亩 , 占 1887 年印第安人拥有土地的 65 %。 美国政府推行保留地制度的目的在于取得印地安人更多的土地 , 满足白人社会对土地的占有需求 , 同时同印第安人进行文明开化。但印第安人迁入保留地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活动自由 , 印第安人的传统活力遭到致命打击 , 对白人社会难以构成重大威胁。为根本动摇土著印第安人的社会基础 ,1887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印第安人土地专有权法》即《道斯法案》 , 强制实行土地私有化 , 它实际上形成了对印第安人的又一次土地掠夺。为同化印第安人 , 美国政府推行美国化的非部落化强制教育。组成保留地寄宿学校、保留地外寄宿学校、劳务培训学校的印第安人教育体系 , 并选拔优秀土著学生进入公立白人学校和大学深造。土著学生入学后要放弃土著传统 , 以便在短期内实现美国化。这种非部落化教育在促进部落社会和土著文化的瓦解方面起了浅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然而它不可能根本改变学生的部落意识 , 即使个别改变了的 , 也难在部落中受到青睐 ,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教育还推动了印第安人民族意识的形成。进入 20 世纪以来 , 保留地的全日制学校逐渐取代了寄宿制学校 ,1941 年 , 前者有学生 15789 人 , 而后者只有 14500 人。在罗斯福新政期间 ,1934 年 6 月 18 日国会推出了《印第安人改组法》 : 停止份地分配 , 扩大保留地面积 , 资助印第安人成立经济开发公司 , 成立部落政府 , 维护部落权益。虽然实施该法后约有 75 %的印第安人重建了部落政府 ,96 个部落群体制订了宪法 , 废除了教育、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强制同化措施 , 但并未获得预期效果 , 道斯法案以来印第安人被剥夺的土地仅回收不到 5 %。  保留地制度并没有使印第安人走上富裕和现代化之路 , 经济状况的恶化 , 资源的贫乏和工作机会的短缺 , 使一些年轻的 , 印第安人走出保持传统习俗的保留地 , 两次世界大战更使这一趋势明显增强。鉴于保留经济形势日趋恶劣 , 为摆脱被称为监狱营地的困境 , 政府开始实施分散保留地人口 , 把部分青壮年安置在城市工作的再培训计划。 1952~1960 年间 , 有 35000 人自愿迁往丹佛、菲尼克斯、阿尔伯克基、旧金山、  达拉斯、洛杉矶、  俄克拉何马、塔尔萨、芝加哥等地。 在 1787 年联邦宪法中 , 并未涉及印第安人的政治地位问题。 19 世纪初 , 约翰马歇尔大法官在对切罗基部族诉佐治亚州和伍斯特诉佐治亚州两案中作出了对印第安人地位影响深远的判决 , 部落既非独立国家又非从属国家 , 而是美国的国内依附族群。 1887 年的道斯法案规定了印第安人获得公民权的程序 , 需待取得份地后 25 年。 1905 年最高法院宣布取得份地之日 , 即成为美国公民 , 而不必等待 25 年 ,1916 年又宣布暂缓执行。 1924 年 , 国会通过《印第安人的公民权法》 , 宣布美国全境的印第安人都拥有公民权。美国白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白人主体文化下部落文化的存在 , 但同化部落文化的初衷始终不变。实际上印第安人拥有三重人格 : 部落成员、联邦政府的被监护人、美国公民。 1968 年 , 美国政府制定了《印第安人民权法》 , 宣布印第安人与其他美国人一样享有宪法前十条修正案规定的各项权利。 1981 年经美国政府认可的部落已有 283 个 , 而争取部落资格的还有 175 个 , 事实上 , 印第安人被认为是有别于其它种族集团的下一等的特殊种族。今天在高度现代化美国社会的渗透和影响下 , 印第安人的土著的传统文化体系已被搞得支离破碎 , 它们既未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长处 , 也未充分享有现代文化雨露的滋润 , 它既没有在新条件下发展新的独特文化体系 , 也未完全溶化白人的现代文化。美国印第安人难圆美国梦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5102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没有和平的战争总统奥巴马的诺贝尔和平奖讲话
黄安年 2009-12-11 20:57
评没有和平的战争总统奥巴马的 诺贝尔和平奖讲话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1 日发布 奥巴马获 诺贝尔和平奖实在荒唐 , 即使在美国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民认为他不够格。奥巴马是名副其实的打着为了和平旗号的战争总统,他在伊拉克还没有完全撤军 , 而且迄今伊拉克并没有出现和平局面;在伊朗、朝鲜、巴勒斯坦地区我们没有看到奥巴马的政策取得实质性的和平前景,不仅如此 , 奥巴马又肆无忌惮地宣布增兵三万于阿富汗,开辟了奥巴马的阿富汗战争。这样的战争总统居然荣获 诺贝尔和平奖,岂不是对和平的莫大讽刺。 更可笑的是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 , 奥巴马极力为阿富汗战争的所谓正义性辩护 , 宣称 为的是保护我们及其他所有国家不再遭受攻击 可以一直驻兵和增兵阿富汗。宣扬美国的核保护维护和平观。宣扬美国的普世价值观 使用武力不仅必要,而且为道义所需 , 基于人道理由的武力是正当的 。 宣扬 美利坚合众国在 60 多年里,以自己公民的鲜血和军力,帮助维护和保证了世界的安全。 为美国全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辩解。鼓吹组织军事集团的必要 , 称 和平需要承担责任。和平需要作出牺牲。这是继续不能没有北约的原因。 在核裁军问题上 , 他一方面主张 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将不谋求核武器 ,但是却不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他还奢谈人权 , 不谈国家主权,说什么 如果人权得不到保护,那么和平只是空洞的承诺。 为美国利用人权作幌子出兵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找借口。 奥巴马应该记得美国扩张史,在历史上他门是怎么肢解新兴国家墨西哥的 , 居然说什么 美国从来没有同民主国家交战,我们最亲密的友邦也都是保护其公民权利的政府。 尽管奥巴马能言善辩,我们还是看到他的为美国的和平而对外战争的见解是站不住脚的。 下面是奥巴马 2009 年 12 月 10 日在接受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表讲话的全文,讲话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的。 ************************* 2009.12.10 奥巴马总统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奥巴马总统 12 月 10 日在接受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表讲话指出,这个奖表达出人类的最高理想。以下是讲话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即时发布 2009 年 12 月 10 日 奥巴马总统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挪威奥斯陆市政大厅 中欧时间下午 1 : 44 总统:国王和王后陛下,各位殿下,杰出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委员,美国公民及全世界公民们: 获此殊荣,我深怀感激并深表谦恭。这个奖表达出我们的最高理想 尽管这个世界存在种种凶残困苦,但我们并不任命运摆布。 我们的行动是有作用的,能够推动历史向正义方向发展。 不过,如果不坦承你们这项厚爱有加的决定所引起的相当激烈的争议,那我就有失疏忽了。(笑声)其中部分原因是,我在世界舞台上的奋斗才刚刚开始,而不是接近尾声。与曾经获此殊荣的一些历史巨人相比 史怀哲( Schweitzer )和马丁 路德 金 (King) ;马歇尔 (Marshall) 和曼德拉 (Mandela) 我的成就微不足道。还有全世界为追求正义而遭到监禁和欧打的男女志士;那些为减轻苦难而在人道组织中艰辛工作的人;那千百万默默无闻地以充满勇气和关爱的无声行动让最悲观的愤世嫉俗者也受到感召的人们。我绝不反驳那些认为这样的男女志士 有些知名,有些只为他们所帮助的对象所知 远比我有资格获此殊荣的看法。 但 与我获奖有关的最深层的问题可能在于我是一个正打着两场战争的国家的三军统帅 。其中一场战争已接近尾声。另一场并非是美国挑起的冲突;有包括挪威在内的 42 个国家在与我们共同努力, 为的是保护我们及其他所有国家不再遭受攻击。 然而,我们仍处在战争时期,是我派遣成千上万名美国年轻人远赴战场。有些人要杀射,有些人要被杀射。因此,我是带着对武装冲突的代价的敏锐感觉来到这里的 心中充满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以及我们为用和平取代战争而努力的难题。 而这些问题并不新鲜。战争,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历史初期,战争的道义性无人质疑;它是如同干旱或疾病一样的现实 是各个部落以及后来的各种文明谋求权力和解决分歧的方式。 后来,随着旨在控制群体内部暴力的规范的出现,哲学家、宗教领袖和政治家也纷纷致力于用条文限制战争的破坏力。 正义战争 的概念由此形成,亦即认为,在符合以下几个具体条件时, 战争是正义的:如果战争是最后手段或是为自我防御;如果武力程度适当;以及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不对平民使用暴力。 当然,我们都知道,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这种 正义战争 的概念鲜被理会。人类显然有无穷的能力不断想出新的方式相互残杀,同样也有无穷的能力毫不怜惜那些外貌不同或信仰不同的人。军队之间的战争变成国家间的战争 模糊了战斗人员与平民界线的全面战争。这种战争大屠杀曾在 30 年内两度侵吞这块大陆。虽然难以设想还有什么比击败第三帝国( Third Reich )和轴心国( Axis powers )更正义的事业,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平民总数超过了战死疆场的军人。 在这种毁灭之后,并且随着核时代的到来,战胜者与战败者同样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需要有防止另一次世界大战的机制。为此,在美国参议院拒绝接受国际联盟( League of Nations )的四分之一世纪后 而伍德罗 ? 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正因为提出成立国联的设想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带动世界建起维护和平的体制:马歇尔计划 (Marshall Plan) 和联合国,对发动战争的规范,以及保护人权、防止种族灭绝大屠杀和限制最危险武器的各项条约。 这些努力在很多方面获得了成功。不错,可怕的战争仍然发生,种种暴行依然出现,但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 冷战以兴高采烈的人群推倒一堵墙而告结束 ;商贸将世界大片地区紧密连在了一起;数十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自由、自决、平等和法治的理想断断续续地向前推进。我们是先辈们的坚韧精神和远大目光的继承人,这是我自己的国家有理由为之感到骄傲的业绩。 然而,在进入新世纪已 10 年之际,这一旧有的架构正在越来越难撑新生威胁的重压。 世界或许不再为两个超级核大国之间可能发生战争而颤栗,但核扩散可能会增加发生巨大灾难的危险。恐怖主义一贯是一种手段,但现代技术会使少数怒火超量的小人以可怕的规模残杀无辜。 而且,国与国的战争正在日益被国家内部的战争所取代。民族和宗派冲突的重新抬头、分离主义运动、叛乱活动和失控国家的增加,都越来越将平民困于无休止的动乱中。在今天的战争中,平民的死亡大大超过军人;埋下未来冲突的种子;破坏经济;摧毁公民社会;形成大批难民;使儿童遭受创伤。 我今天没有带来对战争问题的决定性解决办法。但我确知,应对这些挑战要求具有几十年前那些英勇无畏的前辈所具有的远见、勤劳和坚韧不拔。这 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思考正义战争的含义和正义和平的必备条件。 我们必须首先承认这个严峻的现实: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不会根除暴力冲突。会有一些时候,国家 不论是单独或共同行动 发现使用武力不仅必要,而且为道义所需。 我说这番话时并没有忘记马丁 路德 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多年前在这同一仪式上说过的话: 暴力永远不会带来持久和平。它解决不了社会问题:只会制造新的、更复杂的问题 。我站在这里,作为金博士毕生奋斗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对非暴力的道义力量的活见证。我知道在甘地( Gandhi )和马丁 路德 金的信念与人生中,绝无软弱 绝无消极 绝无天真。 但是,作为宣誓保卫自己国家的一国元首,我不能只以他们的榜样为指南。我面对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 我不能面对美国人民遭到的威胁无动于衷。 因为,切莫误会:邪恶在世界上确实存在。一场非暴力运动不可能阻止希特勒的军队。谈判不能说服基地( al Qaeda )组织的头目放下武器。 说武力有时是必要的并不是让大家变得愤世嫉俗 这是承认历史;是人类的不完美和情理的限度。 我说起这一点,我以这一点开头,因为今天在许多国家,对军事行动,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存在一种深深的矛盾心理。有时候,这种矛盾又掺杂着对美国,这个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的一种反射性的不信任。 但世人必须记住,不简单地是因为国际体制 不只是条约和宣言 才给二战后的世界带来稳定。不管我们犯了多少错误,一个明白的事实是: 美利坚合众国在 60 多年里,以自己公民的鲜血和军力,帮助维护和保证了世界的安全。 我们的男女军人的贡献与牺牲促进了从德国到韩国的和平与繁荣,使民主能在像巴尔干这样的地方扎根。我们承受这些重负并不是因为我们谋求强加我们的意志。我们这样做是出于开化的自身利益 因为我们为我们的子子孙孙追求更美好的未来。我们相信如果别人的子子孙孙能生活在自由和繁荣中,他们的生活会更好。 所以,是的, 战争的手段确实在保卫和平中具有作用。但这个事实必须同另一个事实共存 不管理由多么正当,战争导致人间悲剧。 军人的勇敢和牺牲无比光荣,表达了对国家、事业、战友的忠诚。但战争本身决不光荣,我们决不能如此宣扬。 因此,我们面对的挑战部分来自于调和这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事实 战争有时必要,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愚蠢的表现。具体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努力放在肯尼迪总统( Kennedy )很久以前所指出的使命上。他说: 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更实际,更能取得的和平上,这种和平不是基于人类本性的突发革命,而是基于人类体制的逐渐演进。 这种演进可能具有何种形式?哪些可能是切实可行的步骤? 首先,我认为所有国家,无论强弱,都必须遵循对使用武力的规范。与任何国家元首一样, 我保留在必要时采取单边行动保卫自己国家的权利。 然而,我确信遵循标准 国际标准 的国家更有力量,而 那些不遵循标准的国家会陷于孤立,并且被削弱。 9.11 之后,全世界团结一致,与美国站在一起, 并在今天继续支持我们在阿富汗的努力,这是滥杀无辜的残忍与公认的自卫原则使然。同样,当萨达姆 侯赛因( Saddam Hussein )入侵科威特时,世界也认识到必须与其抗衡。这一共识发出的清晰信息是:侵略必须付出代价。 另外,美国 ── 以及任何国家 ── 都不能在自己拒绝遵守规则时要求别人遵守规则。如果我们不以身作则,我们的行动就会表现为专横武断,使未来进行干预的合理性受到影响,无论理由多么充足。 当军事行动的目的超越了自卫或帮助某一国抵抗侵略者的防卫行动时,这一点变得尤其重要。我们大家都越来越多地面对棘手的问题:如何防止一国政府屠杀本国的平民?如何制止一场其暴行和所导致的痛苦会殃及整个地区的内战 ? 我认为, 基于人道理由的武力是正当的,例如在巴尔干地区或饱经战乱的其他地区。不采取行动不仅折磨我们的良心,还会导致未来以更高的代价进行干预。因此,所有负责任的国家都必须相信使命明确的军事行动所能够发挥的维护和平作用。 美国将矢志不渝地致力于确保全球安全。 然而,在这个威胁日益蔓延、使命日趋复杂的世界里,美国不能独自行动。 美国独自行动不能带来和平。在阿富汗如此,在恐怖主义和海盗伴随饥荒肆虐、人民受苦受难的索马里等政府失控的国家也是如此。 不幸的是,这种状况在今后岁月里会继续存在于动荡地区。 在阿富汗,北约国家以及其他友邦和盟国的领导人和军人以自身能力和勇气证实了上述论断。可是,在许多国家中,奉献者作出的努力与公众的矛盾心理之间存在脱节。我理解战争不受欢迎的原因,但我也知道: 单凭向往和平的美好意愿很少能够带来和平。和平需要承担责任。和平需要作出牺牲。这是继续不能没有北约的原因。 这是我们必须加强联合国及地区维和行动,不能将此重任推卸给少数几个国家的原因。因此,无论是在奥斯陆或罗马、渥太华或悉尼、达卡或基加利,我们都对那些完成维和行动与海外培训任务归来的军人给予极大的荣誉,因为他们不是战争制造者,而是和平缔造者。 请允许我对使用武力的问题最后再说明一点。即使我们对出兵参战一事作出了艰难的决定,我们还必须认真考虑我们如何参加作战。诺贝尔委员会在向亨利 杜南( Henry Dunant )颁发第一个和平奖时认识到这一点。亨利 杜南是红十字会( Red Cross )创始人、《日内瓦公约》( Geneva Conventions )的幕后推动力量。 凡有必要使用武力的地方,我们出于道义与战略上的考虑,需要受某些行为准则的制约。即使我们遇到不遵守任何规则的邪恶对手,我认为 美利坚合众国也必须一如既往成为遵守战争规范的楷模。这就是我们区别于作战对手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这就是我禁止酷刑的原因。这就是我下令关闭关塔那摩湾监狱的原因。这就是我重申美国坚决遵守《日内瓦公约》的原因。我们为保卫自己的理想而战,如果我们放弃这些理想,我们就会自取其咎。(掌声)我们维护 我们维护这些理想,不论如何顺利,也不论如何艰难,都对这些理想恪守不渝。 我刚才比较详细地谈到我们在选择出兵参战之际,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现在让我转而谈一谈我们为避免这类悲剧性的选择进行的努力,谈一谈我们维护正义和缔造持久和平的三个途径。 首先,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则和法律的国家,我认为我们必须采取一些除武力之外的其他方式,但需要有足以改变其行为方式的强硬措施 因为如果我们希望实现持久和平,那么国际社会说的话必须算数。不遵守规则的国家必须承担责任。各种制裁必须迫使对方付出实际的代价。如果拒不悔改,则必须施加更大的压力借以抗衡 全世界只有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施加这样的压力。 举例来说,努力防止核武器扩散,争取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上世纪中叶,各国同意受一项条约的约束,其内容十分明确: 各国都可以和平使用核能;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将不谋求核武器;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将努力裁减核军备。我坚决支持这项条约。这是我采取的外交政策的核心。 我正与梅德韦杰夫( Medvedev )总统为削减美国和俄罗斯的核军备进行合作。 但我们大家也都有责任坚决不允许伊朗和北韩等国家玩弄这个制度。声称尊重国际法的人不能在这些法律遭到践踏时视而不见。关心自己安全的人无法忽视中东或东亚地区军备竞赛的危险。希望和平的人不可在一些国家为发动核战争建立军备时袖手旁观。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那些违反国际法,残酷压榨本国人民的人。当达尔富尔地区出现种族大屠杀,当刚果发生层出不穷的强奸事件,当缅甸采取镇压行动的时候 必然会产生后果。是的,会进行接触,也会有外交行动 但当这些做法无法奏效时,必然会产生后果。我们如果更密切地合作,就很少有必要在武装干预和纵容专制压迫之间进行选择。 这就关系到我要讲的第二点 我们所寻求的和平的性质。 和平并不仅仅意味着没有可见的冲突,只有基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和尊严正义的和平才是真正的持久和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正是这种真知灼见给了《世界人权宣言》(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的起草者们以动力。在巨大的灾难之后,他们意识到, 如果人权得不到保护,那么和平只是空洞的承诺。 但是, 人权宣言被漠视的状况屡见不鲜。某些国家将人权原则是西方原则、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不符合国家发展阶段等作为不维护人权的不实借口。 在美国,那些自称为现实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的人之间,长期以来也存在矛盾 它代表着在狭隘地谋求利益与无休止地在全世界推行我们的价值观之间的僵化选择。 我拒绝这些选择。我认为,在那些公民无权自由发表意见或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教、不能选择自己的领导人或自由集会的地方,和平是不稳定的。被压抑的不满情绪会激起怨恨,压制部族和宗教的认同可能引发暴力反抗。我们也知道其实相反的情况。欧洲在赢得自由之后才最终享有和平。 美国从来没有同民主国家交战,我们最亲密的友邦也都是保护其公民权利的政府。 不管多么苛刻地界定,压制人的理想不会有利于美国的利益,也不会有利于世界的利益。 因此,即使在我们尊重不同国家的独特文化和传统的同时,美国仍将一如既往地为这些全人类共同的理想而大声疾呼。我们将为昂山素季( Aung Sang Suu Kyi )那样具有沉静尊严的改革者见证;为不惧殴打而参加投票的津巴布韦人的勇气见证;为成千上万名在伊朗街头默默游行的人见证。这些都说明,那些政府的领导人对本国人民的理想的畏惧甚于任何其他国家的力量。全世界所有自由的人民和自由的国家都有责任明确宣告,我们站在这些行动 希望和历史的行动 的一边。 我还要这样说:促进人权不能仅限于规劝告诫。有时还必须辅以艰苦的外交努力。我知道,与压制性政权接触没有义愤填膺来得畅快。我也知道,如果一味制裁而没有主动接触,如果一味谴责而没有对话,只能保持一个有害的现状。任何压制性政权都不可能改弦易辙,除非它们有可以选择的出路。 鉴于文化大革命的种种恐怖,尼克松与毛泽东的会晤似乎不可饶恕 但是,这确实帮助中国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千百万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并与开放社会建立了联系。 教皇约翰 保罗( Pope John Paul )与波兰的接触不仅为天主教教会,也为列赫 瓦文萨( Lech Walesa )等工会领袖拓宽了空间。罗纳德 里根( Ronald Reagan )为武器控制所作的努力以及对苏联改革的欢迎不仅与苏联改善了关系,也给整个东欧的持不同政见者增添了力量。这里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但我们必须尽可能在孤立与接触、施压与鼓励之间找到平衡,以使人权和尊严能够与时俱进。 第三,正义的和平不仅包括公民和政治权利 它还必须包括经济安全保障与机会。因为真正的和平不仅摆脱恐惧,而且无乏匮之虞。 无可置疑,如果没有安全保障,发展难以扎根;同样肯定的是,在人们缺少生存所需的衣食,净水、医药和住所的地方,不会有安全。在孩子没有希望受到良好教育或人们没有可能得到工作养家的地方,不会有安全。无望会使社会从内部恶化。 因此,帮助农民养活本国人民 或帮助一个国家教育本国儿童并照顾病患 不仅仅是慈善之举。这也是全世界必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几乎毫无争议的科学事实是,如果我们无所行动,我们将面临更多的干旱、更多的饥荒、更大规模的流离失所 所有这一切都将在未来几十年引发更大冲突。为此,不仅是科学家和环保人士呼吁采取迅速和有力的行动 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军事领袖也都知道,我们的共同安全处在紧要关头。 各国间的协议。强有力的机制。对人权的支持。投资于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实现肯尼迪总统所说的逐渐演进的至关重要的要素。然而,我认为,如果没有另一个要素,我们就不会有意志、决心、持久力去完成这项工作 而这便是我们不断扩展的道德想象力;一个对我们共同享有某种无法削弱的东西的坚定信念。 随着世界越来越小,人们可能认为,人类会更容易认识到我们是多么相似;懂得我们基本上都在追求同样的东西;我们都希望在我们一生中,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人带来某种程度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但是,由于全球化令人眩目的进程以及现代化带来的文化趋同,人们担心丧失他们所珍视的自身特征 他们的种族、部族,以及也许最强有力的,他们的宗教。在有些地方,这种担心导致冲突。有时,我们甚至好像在倒退。在中东,随着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似乎深化,我们看到了这种情形。我们在因部族间的冲突而四分五裂的国家看到这种情形。 最危险的是,我们看到,宗教是怎样被那些歪曲并玷污伟大的伊斯兰教,以及那些从阿富汗向我国发动攻击的人当作谋杀无辜的借口。这些极端分子不是第一批以上帝名义进行屠杀的人;对十字军( Crusades )的暴行有大量记录。但是这些提醒我们,圣战绝不会是正义的战争。因为如果当人真的认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时,就根本不必有所收敛 不必对孕妇、对医务人员、对红十字会工作者、甚或有自身宗教信仰的人留情。这样一种扭曲的宗教观不仅与和平的理念不相容,而且我认为它与信仰的目的本身不相容 因为每一个主要宗教的核心教义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坚持爱的法则常常是人性挣扎的主要内容。人难免要犯错误,我们会做错事,我们会受自负、权力、有时甚至邪念所诱。即使是我们中那些最怀善意的人们有时也未能改斜纠偏。 然而,即使我们知道人性不是完美的,我们仍然可以相信,人类的状态是可以改善的;即使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不是个理想世界,我们仍然能够追求让它变得更美好的理想。甘地与马丁 路德 金等人所实践的非暴力也许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切合实际或者可行,但他们所宣扬的爱 即他们对于人类进步的基本信念 必须永远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北斗星。 因为,如果我们丧失了那个信念 如果我们觉得它愚蠢或过于天真而不屑一顾;如果我们在就战争与和平问题决策时抛开了它 那么我们就丧失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就失去了能为的信念,我们就失去了道德指南针。 和以往世世代代的人们一样,我们必须拒绝接受这样的未来。多年前,金博士在同样的场合曾经说道: 我拒绝接受以绝望作为对历史含糊性的最后反应。我拒绝接受所谓反映人类现实状况的 实然 (isness) 使其无法从道义上达到永远需要面对的终极 应然 ( oughtness )。 让我们努力达到世界应该达到的境界 神圣的火花仍然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中激荡。(掌声) 今天,在某一个地方,此时此刻,在现实的世界上,一名士兵知道自己势薄力单,但仍然坚定地维护和平。今天,在某一个地方,在这个世界上,一位年轻的示威者知道将受到政府的残酷镇压,但她仍然有勇气大步前进。今天,在某一个地方,一位母亲受尽贫困的折磨,但仍然不惜花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凑集仅有的一些零钱送孩子上学 因为她相信,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仍然有一线空间可以实现孩子的梦想。 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生活。我们可以承认,压迫将经常伴随着我们,但我们仍奋力争取正义。我们可以认为,腐化难以消除,但我们仍积极要求获得尊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可以知道,战争将会爆发,但我们仍努力争取和平。我们可以做到 因为这是人类进步的历程;这是全世界的希望;在当前面临挑战的时刻,这必须是我们在全球从事的工作。 多谢诸位。(掌声) (完) 中欧时间下午 2:20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December/20091210211933eaifas0.7974513.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5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领取诺贝尔和平奖 公义之战 出兵有理
xupeiyang 2009-12-11 10:17
奥巴马领取诺贝尔和平奖 称战争有时是合理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22:10 中国日报网站 1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挪威奥斯陆领取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 图为奥巴马领取奖章和证书。 1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   中国日报网消息:据美国媒体报道,1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政厅发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感言。奥巴马的当选引起了广泛的质疑,甚至连环保主义者都批评奥巴马更改了先去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峰会,再去奥斯陆领奖的原定计划,选择了先去领奖后去开会。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p_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298, //宽 playerHeight:250, //高 autoLoad: 0, //自动加载 autoPlay: 0, //自动播放 as: 0, //广告 tj:0 //推荐 };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Load = 0;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Play =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26874033); SinaBokePlayer_o.addVars("as",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logo",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he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uid", 1290078633);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今年10月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奥巴马获得和平奖,这个决定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质疑奥巴马何德何能获此奖项,甚至获此提名,因为在今年2月1日和平奖提名截止时,奥巴马才刚刚上任不到2星期。   奥巴马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对于你们(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把这个奖颁给我引发的巨大争议,我不敢轻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因为我才刚刚开始,我为国际社会所做的努力才刚刚开始,还远没有结束。他表示自己的贡献与曼德拉等诺奖获得者相比微不足道。   他认为:可能我得奖却引发争议的原因就是我领导的国家正处于两场战争之中。在提到自己对于使用武力和战争的理解时,奥巴马说:今天我也拿不出一个明确的办法解决战争带来的问题。我只知道,我们需要和先人一样拥有长远目光,努力工作,坚持不懈才能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角度去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定义。   作为一个处在战争中的国家总统,奥巴马称他有义务保卫自己的国家。他认为有时战争是合理的,特别是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例如向基地组织开战。他说:非暴力无以阻止希特勒的铁骑,谈判不能让基地组织放下武器。我们说武力是必须的,这不是在狡辩而是在以史为鉴。但是奥巴马强调,美国并没有想要挑起阿富汗战争。   在提及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时,奥巴马说对某些破坏国际法的国家,制裁是最恰当的奖赏,伊朗和朝鲜没有权利制定游戏规则。   能够获得这份荣誉我感激不尽,同时也感到有愧于此。这个奖项传达了人类最终的愿望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残酷而困难重重的世界上我们也绝不是命运的囚徒,我们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让历史朝着正义的方向前进。(中国日报网:于盟 编辑:柳洪杰)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英文对照)(zz)
tarimriver 2009-12-11 07:18
下面是转自新浪博客一任群芳妒的博客文章(有调整): 10 月9日,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Nobel Committee)宣布授予奥巴马总统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奥巴马获悉后发表讲话。以下是奥巴马9日在白宫玫瑰园讲话的全文译文。 早上好。我没有料到今早醒来是这样。在我接到消息后,玛莉娅(Malia)走进来说:爸爸,你获诺贝尔奖了,而今天是波(Bo,小狗的名字译注)的生日! 萨夏(Sasha)接着说:还有,我们就要过三天长周末了。所以,有孩子帮助保持清醒是好事。 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决定令我既惊讶又深受感动。我要说明:我不认为这是表彰我个人的成就,而是对为实现所有国家人民的愿望发挥美国带头作用的肯定。 坦率地说,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跻身于获此殊荣的众多变革者之列是那些男女志士对和平的勇敢追求激励了我和整个世界。 但我也知道,这个奖反映出这些男女志士及全体美国人民都想建立的那种世界一个将我国建国纲领的承诺变为现实的世界。我知道,诺贝尔和平奖在历史上从来不是仅用来表彰具体的成就,而是也被作为一种给一系列事业增添动力的手段。因此,我将把接受这个奖视为行动的召唤一个呼吁所有国家迎接21世纪共同挑战的行动召唤。 这些挑战无法由任何一位领袖或任何一个国家应对。因此,本届政府致力于创建一个交往接触的新时代一个所有国家必须为我们所向往的世界承担责任的时代。 我们不能容忍一个核武器向更多国家扩散的世界,不能容忍一个核武大屠杀的恐怖危及更多人民的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已经开始为争取实现没有核武器世界而采取具体步骤,因为,虽然所有国家都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所有国家也都有责任表明他们的和平意图。 我们不能让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日益增长埋下冲突与饥荒的祸种,摧毁海岸线,城市萧疏给我们将传予子孙后代的世界造成永久性破坏。因此,我们所有国家必须承担各自的责任,改变我们使用能源的方式。 我们不能让民族间的差异来界定看待彼此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信仰、种族和宗教的人民之间谋求一个新开端,一个以互利和互尊为基础的开端。 我们必须竭尽全力解决多少年来导致无数创痛与苦难的冲突,这一努力必须包括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最后实现所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在各自国家平安生活的权利。 我们不能容许一个使更多人被剥夺机会与尊严的世界这种人人渴望的机会与尊严体现在,能够受教育,能够过像样的生活;享有安全感,不在疾病或暴力恐怖的威胁下无望过活。 即便在努力寻求一个和平解决冲突,共享繁荣的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今天我们眼前的世界。我是一国之最高统帅,而这个国家有责任结束一场战争并在另一战场抗击直接威胁美国人民和盟国的无情的敌人。 我也清楚,我们正在应对导致数百万美国人待业求职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这些是我必须为美国人民的利益每天迎战的问题。 我们面临的一些工作不可能在我的任期内完成。有些工作,例如全部销毁核武器,可能在我的有生之年也不会完成。 但我深信,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些挑战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来独自应对,则最终问题会得到解决。这份奖励针对的并非仅是本届政府的努力,而是全世界人民作出的无畏努力。 因此,这份奖励必须由为正义和尊严而奋斗的每一个人分享其中包括为争取自己的发言权,甘冒遭受毒打和枪击的危险默默上街游行的年轻妇女;包括因拒绝放弃追求民主而被软禁家中的领袖;包括为了地球他方的人而牺牲自己,一次次奔赴战场的士兵;包括那些在世界各地为了和平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安全、自由甚至生命的所有男女人士。这一直是美国的事业,一直是世界对美国瞩以厚望的原因,也是我认为美国将继续走在最前列的原因。 Good morning. Well, this is not how I expected to wake up this morning. After I received the news, Malia walked in and said, Daddy, you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and it is Bo's birthday. And then Sasha added, Plus, we have a three-day weekend coming up. So it's -- it's good to have kids to keep things in perspective. I am both surprised and deeply humbled by the decision of the Nobel Committee. Let me be clear, I do not view it as a recognition of my own accomplishments, but rather as an affirmation of American leadership on behalf of aspirations held by people in all nations. To be honest, I do not feel that I deserve to be in the company of so many of the transformative figures who've been honored by this prize, men and women who've inspired me and inspired the entire world through their courageous pursuit of peace. But I also know that this prize reflects the kind of world that those men and women and all Americans want to build, a world that gives life to the promise of our founding documents. And I know that throughout history the Nobel Peace Prize has not just been used to honor specific achievement; it's also been used as a means to give momentum to a set of causes.And that is why I will accept this award as a call to action, a call for all nations to confront the common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Now, these challenges can't be met by any one leader or any one nation. And that's why my administration's worked to establish a new era of engagement in which all nations mus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orld we seek. We cannot tolerate a world in which nuclear weapons spread to more nations and in which the terror of a nuclear holocaust endangers more people. And that's why we've begun to take concrete steps to pursue a world without nuclear weapons: because all nations have the right to pursue peaceful nuclear power, but all nation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emonstrate their peaceful intentions. We cannot accept the growing threat posed by climate change, which could forever damage the world that we pass on to our children, sowing conflict and famine, destroying coastlines and emptying cities.And that's why all nations must now accept their shar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ransforming the way that we use energy. We can't all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s to define the way that we see one another. And that's why we must pursue a new beginning among people of different faiths and races and religions, one based up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And we must all do our part to resolve those conflicts that have caused so much pain and hardship over so many years. And that effort must include an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finally realize that -- the rights of all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to live in peace and security in nations of their own. We can't accept a world in which more people are denied opportunity and dignity that all people yearn for: the ability to get an education and make a decent living, the security that you won't have to live in fear of disease or violence without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even as we strive to seek a world in which conflicts are resolved peacefully and prosperity is widely shared, we have to confront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today. I am the commander in chief of a country that's responsible for ending a war and working in another theater to confront a ruthless adversary that directly threatens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our allies. I'm also aware that we are dealing with the impact of a global economic crisis that has left millions of Americans looking for work. These are concerns that I confront every day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people. Some of the work confronting us will not be completed during my presidency. Some, like the elimin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may not be completed in my lifetime. But I know these challenges can be met, so long as it's recognized that they will not be met by one person or one nation alone. This award is not simply about the efforts of my administration; it's about the courageous effort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nd that's why this award must be shared with everyone who strives for justice and dignity; for the young woman who marches silently in the streets on behalf of her right to be heard, even in the face of beatings and bullets; for the leader imprisoned in her own home because she refuses to abandon her commitment to democracy; for the soldier who sacrificed through tour after tour of duty on behalf of someone half a world away; and for all those men and women across the world who sacrifice their safety and their freedom and sometime their lives for the cause of peace. That has always been the cause of America. That's why the world has always looked to America. And that's why I believe America will continue to lead. Thank you very much!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奥巴马在阿富汗的脱身增兵战略
黄安年 2009-12-4 09:05
评奥巴马在阿富汗的脱身增兵战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4 日发布 继 2001-2008 年的小布什的在阿富汗清剿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军事行动后 ,2009 年 12 月 1 日正式开始了奥巴马在阿富汗的新战略 , 这个战略简而言之就是为脱身而增兵的新战略。这个战略从制订一开始就注定难以取胜。 为什么呢。 第一 , 奥巴马的新战略等于宣布 2001-2008 年美国在阿富汗无能为力,不增兵不仅会丢了阿富汗,而且已经留在阿富汗的 6 万多美国士兵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现在再增加三万能够保证供打胜仗凯旋归来? 第二 , 奥巴马的新战略等于宣布增兵是为了脱身,其间隔的时间只有一年 , 这一年的时间难以保证卡尔扎伊的阿富汗军队能够控制阿富汗局势 , 谁能保证美军脱身后 , 阿富汗内战的结果阿富汗塔利班不会再掌政权? 第三 , 既然美国佬已经安排了脱身之计,盟国为何还要增兵望火坑里送命 ? 第四,更为要命的是 , 向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明白宣布美国要在 2011 年 7 月脱身撤军 , 这一愚蠢做法。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是美国的敌人而非盟友,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有足够的时间和地盘来粉碎奥巴马的如意算盘。他或许设法拖住美国 , 使其无法脱身;或许保存实力一旦美军脱身就出山摘桃,让阿富汗易帜,其主动权不在美国手里。 历史上有这样的军事统帅,明白宣布军事行动时间表 , 奥巴马的用意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奥巴马的时间表恰恰和 2010 年美国的中期选举及 2012 年大选密切关联。奥巴马的政治用意也许大于军事考量。奥巴马的脱身增兵计划一出炉,白宫、国务院及国防部开动宣传机器鼓吹新战略 ( 见附件及附图 ) ,但是国内民调却表明反对者远胜于支持者。智库也质疑颇多 , 并未引来一片赞扬声,至于军队中的官兵关注的是如何保存性命等着撤军时间的到来,这样的军队能够打好仗吗? 附相关文章和报道 : ************************ 2009.12.01 简报 :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推进策略 白宫于 12 月 1 日发布简报,阐明美国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政策关系的前进方向。以下是简报的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白宫新闻发言人办公室 2009 年 12 月 1 日 简报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推进策略 ( THE WAY FORWARD IN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 我们的使命 : 总统的讲话重申了 2009 年 3 月的核心目标:破坏、瓦解、最终击败基地( al-Qa ida )组织并防止其在阿富汗或巴基斯坦卷土重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和我们的盟国将增派兵力,打击叛乱分子,保护主要人口中心,训练阿富汗军队,把责任逐渐转移给能够胜任的阿富汗伙伴,并加强与正面临着同样威胁的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 该地区是基地组织谋求的全球暴力极端主义的腹地,是我们所遭受的 9.11 恐怖袭击的起始地,那里现在正在策划新的袭击这个事实已经由被美国有关部门侦破和瓦解的一个最近阴谋所证实。我们将阻止塔利班( Taliban )把阿富汗重新变成国际极端主义恐怖分子的避风港以及向我们和我们的盟友发起攻击的据点。这种情况将对美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我们不能容忍这一威胁。基地组织仍在巴基斯坦,他们在那里继续策划对我们的攻击,他们和他们的极端主义同伙也对巴基斯坦国家构成威胁。我们在巴基斯坦的目标是打败基地组织,保持巴基斯坦的稳定。 ? 审议过程 : 该审视是一慎重、有序的三阶段过程,旨在检查我们目标的一致性,达到这些目标的途径,以及最终所需的资源。在 10 个星期中,总统主持了与国家安全顾问班子的 9 次会议,并与主要盟国和盟友磋商,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政府。总统着重于提出尖锐问题,花时间深思熟虑了所有选择,并统一了内阁班子中的各种不同看法,然后才同意为这场战争增派更多美国人。 审议的结果是,我们将使命集中,并就我们在该地区采取的方式和国际援助的需要达成了共识。我们将快速向阿富汗部署兵力,将利用这些增加的资源为从 2011 年夏季开始逐渐减少战斗部队创造条件,同时维持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以保护我们在该地区的长期利益。 这些会议着重于如何最有效地从该地区消除基地组织的威胁并恢复地区稳定。我们仔细审视了我们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努力的一致性和民事与军事资源之间的平衡,以及美国和国际社会所作的努力。 给予深度探讨的一些问题有:国家利益,核心宗旨与目标,反恐怖主义重点,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避风港, ? 全球美国军事力量状态,与军队部署相关的风险与代价,全球部署要求,针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国际合作与承诺,阿富汗在各个领域的能力,包括阿富汗的安全部队、中央和地方政府治理和腐败 ( 包括毒品交易 ) ,以及发展和经济等问题。 3 月份以来的变化:自总统在 3 月份宣布了我们的重新承诺以来,几项关键发展导致本届政府审议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方针: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给予新的注重,在阿富汗确立了新的美国领导力量,巴基斯坦加强了其打击极端分子的努力,阿富汗的局势更加严峻。 美国向阿富汗派遣了新的文职和军事领导人,任命卡尔艾肯伯里( Karl Eikenberry )为驻阿富汗大使,任命斯坦利麦克里斯托尔( Stanley McChrystal )上将为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 ISAF )的新指挥官。艾肯伯里大使和麦克里斯托尔上将在抵达阿富汗后立即认识到,由于 8 年来的资源不足,局势比预期的更为严重。艾肯伯里和麦克里斯托尔共同发表了一项新的军民战役计划( Civilian-Military Campaign Plan ),以便汇总美国全国的努力。 阿富汗艰难和延时的选举过程和缺少法治的明显迹象,清楚表明了喀布尔中央政府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人表现出新的决心,致力于打败盘踞在距伊斯兰堡仅 60 英里的斯瓦特河谷 (Swat Valley) 的武装分子。巴基斯坦政治领导人,包括反对党领导人,携手支持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今年秋季,巴基斯坦把对极端分子的战斗扩大到与阿富汗交界的南瓦济里斯坦( South Waziristan )的迈赫苏德部落地区。 展望前程:总统决定向阿富汗增派 3 万美军。这些部队将被加快部署,增援已在阿富汗的 6 万 8 千名美军和 3 万 7 千名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打击叛乱分子,摧毁他们的势头,更好地保卫人口集中地区的安全。这些部队还将使我们有更大能力有效地训练阿富汗安全部队( Afghan Security Forces ),与他们结成伙伴,进而能使更多的阿富汗人参与到这场斗争中。通过建立这种伙伴关系,我们能够把责任移交给阿富汗人,在 2011 年夏季开始撤出我们的作战部队。简言之,这些资源将使我们能够作出为培训阿富汗人所需的最后一次推助,以便移交责任。 我们将在未来 18 个月内保持增兵后的军力水平。在这期间,我们将定期衡量进展。从 2011 年 7 月开始,我们将向阿富汗转交主要安全责任并开始将我们的作战部队调出阿富汗。在阿富汗人承担起自身安全责任的同时,我们将继续为阿富汗安全部队提供咨询和援助,并为了他们的安全而保持伙伴关系,使他们能够将这一努力继续下去。阿富汗人厌倦了战争,渴望和平、正义和经济保障。我们有意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结束这场战争,消除重新被与基地组织有关的外国武装人员占领的威胁。 我们将不是单枪匹马地进行这一努力。我们会在斗争中继续得到阿富汗人的支持,麦克里斯托尔上将所预示那种积极的伙伴关系将会使更多的阿富汗人为他们国家的未来而战。北约( NATO )也会增加资源。这些盟国在阿富汗已经作出了自身的重大承诺,在未来数日和数个星期里,我们将讨论联盟的更多支援,包括部队,教官和资源。这不仅仅是对联盟信誉的考验,而且关系到更根本的利益。它涉及伦敦和马德里的安全;巴黎和柏林的安全;布拉格和纽约的安全;以及我们更广大的集体安全。 我们要与我们的伙伴、联合国和阿富汗人民一道,加强我们的民政努力,一旦我们确立了更大安全,阿富汗政府便可承担职责。卡尔扎伊( Karzai )总统的就职演讲传递了朝着新方向前进的正确信息,其中包括承诺重新融合与和解,改善与阿富汗的地区伙伴的关系,稳步增加阿富汗安全部队的保安职责。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行动和进展。我们将讲明我们的期望,我们将鼓励和加强支持那些为人民做事和反贪反腐的阿富汗部长,省长和地方领袖。我们不会为那些不负责任、不为阿富汗人民和国家服务的人增强力量。我们还将把我们的援助集中用于对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有直接影响的领域。例如农业。 民政援助:在大量投入更多民政援助的同时,将继续增加大批文职专家。他们将与阿富汗人进行长期合作,加强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的能力,并帮助恢复阿富汗关键性的经济行业,使阿富汗人能够击败那些只会带来更多暴力的叛乱分子。 发展增长对在近期削弱极端主义分子的吸引力和长期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的首要重建重点目标是实施军民农业再发展战略,恢复阿富汗曾经生机勃勃的农业。这将有助于挫败叛乱分子的活动和减少罂粟种植的收入。 我们在行政治理方面的努力将着重在省、地区和地方各级这些是普通阿富汗人与政府打交道的地方发展更听民意、更公开、更负责任的机构建制。我们还将鼓励和支持阿富汗政府富有新活力的打击腐败计划,以及为实行更大问责而采取的具体进展措施。 我们政治战略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将是支持在阿富汗领导下进行的将那些与基地组织决裂、放下武器并参与政治程序的塔利班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努力。 我们在巴基斯坦的合作伙伴:我们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同我们在阿富汗的努力密不可分。保证我国的安全要求我们具有一个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两侧奏效的战略。不采取行动的代价要大得多。 美国致力于加强巴基斯坦的能力,以打击对我们两国均构成最大威胁的组织。就那些其所在地已为人知、其企图已明确无疑的高层恐怖分子头目而言,绝对不容有他们的避风港。我们继续支持巴基斯坦文职和军事领导人坚持打击极端主义分子,并在他们本国内清除恐怖主义分子庇护所。 ? 我们目前注重于与巴基斯坦民主机构进行合作,为我们的共同利益和关注深化我们两国政府及人民的关系。我们致力于与巴基斯坦保持长期战略关系。我们已申明对巴基斯坦的这一承诺,在今后五年内每年向巴基斯坦提供 15 亿美元,支持巴基斯坦的发展和民主事业,并且带领一项全球努力,争取更多援助。这一大规模长期援助承诺的目标如下: (1) 帮助巴基斯坦解决当前的能源、水及相关经济危机,以加强我们与巴基斯坦人民的合作关系并削弱极端主义分子的吸引力; (2) 支持必要的更广泛的经济改革,使巴基斯坦走上创造可持续性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的道路。这也是巴基斯坦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所必需; (3) 帮助巴基斯坦利用其打击武装分子所取得的成果,清除那些威胁巴基斯坦、阿富汗乃至世界更广泛地区及人民的极端主义分子的庇护所。 增加美国的援助将有助于巴基斯坦奠定长期发展基础,并且,通过显示美国在共同努力击败既威胁巴基斯坦也威胁美国的极端主义分子的过程中致力于解决最严重影响巴基斯坦人民日常生活的问题,美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的关系也将得到加强。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December/20091202010319ptellivremos0.3676111.html?CP.rss=true ********************************8 美国智库批奥巴马增兵阿富汗计划具三大致命伤 2009 年 12 月 03 日 07:58:13 来源:中新网 ?   阿富汗局势   据中央社报道,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 (Heritage Foundation)2 日表示,奥巴马总统的阿富汗增兵计划具有 3 大缺点:数量太少导致风险太高,明定撤军期限不利作战,难以说服盟国跟进。   传统基金会指出,军方 8 月提出的评估是,增兵 2 万是失败风险很高的方案, 4 万至 4.5 万是中风险, 8 万是低风险选项;但欧巴马最后选择增兵 3 万,其风险将是中度至高度。   此外,明确指出美军将在 2011 年 7 月撤出阿富汗,或许可以满足民主党内的左翼份子,但在作战心理上却非常不利,因为这等于告基地组织与塔利班,只要再撑一年半就可以风平浪静。   同时,专家一般认为,要完成阿富汗国防军的训练与整备,至少需要 3 至 4 年,奥巴马的期限将不利阿国自主因应国内安全威胁。   最后的缺点是难以说服盟国跟进。基金会指出,前总统小布什任内,已经很难说服欧洲盟国增兵,奥巴马的增兵幅度及撤军期限,势必更难说服盟国不要静观其变。 (中新网 12 月 3 日电) http://news.cqnews.net/48djph/200912/t20091203_3834750.htm ************************** 美国智库指出奥巴马阿富汗新战略定成败 5 因素 发表时间 :2009-12-03 11:57 来源 : 转载文章 世界上没有包治一切的良方。 12 月 1 日奥巴马宣布的对阿富汗新战略 , 是否能解决已经持续了近 9 年的阿富汗反恐战争 , 恐怕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结果。此间许多美国智库对决定驻阿美军的前途进行了大量分析 , 认为决定奥巴马阿富汗新战略未来成败的主要有五大因素。 首先 , 新战略是否能适应形势并得到军方的贯彻执行。奥巴马此次重审对阿战略 , 固然是因为布什时代的战略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 , 但导火索是 8 月驻阿美军和北约最高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向他提交的一份形势评估报告。 据后来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透露的消息 , 在这份报告中。麦克里斯特尔向奥巴马提出 3 种风险选择方案 : 其一 , 高失败风险方案 , 增兵两万 ; 其二 , 中等风险方案 , 增兵 4 至 4.5 万 ; 其三 , 低风险方案 , 增兵 8 万 , 将有效防止塔利班卷土重来。 奥巴马增兵 3 万 , 是平衡各种利益的结果 , 与军方所期望的数字尚有一定差距。美军和盟友能否在有限的人力和投入的基础上完成战略目标 , 还有待观察。 其次 , 美国国会是否对新战略进行主要是资金方面的足够支持。新战略的预算需要得到国会这一钱袋子的认可和审批。 奥巴马新战略中 , 并没有言明需要多少预算 , 但据此间分析认为 , 除了维持原有预算外 , 光第一年就需要额外增加约 300 亿美元。除去人员伤亡 , 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至今已耗费超过 7680 亿美元 , 到本财年末将突破一万亿美元。这将进一步增加美国的财政赤字 , 但美国债台高筑 , 吞噬了本来应该投入到国内急需项目上的资金。 就在奥巴马演讲前几天 , 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威斯康星州民主党议员戴维 - 欧贝警告说 , 如果奥巴马决定增兵阿富汗 , 那么他拯救国内经济的努力就会失败。他说 , 更深地卷入阿富汗战争是一个错误 , 但如果这样做了 , 美国人应该支付费用。他建议对美国人征收战争附加税 , 对于富有的高收入人群税率达到他们年收入的 5% 。 这一方案得到许多议员的支持。但奥巴马及其支持者对此表示反对 , 因为如果征税 , 可能会引发民众更大的反战浪潮。失去大部分民意支持的结果 , 可能是美军不战自败。 第三 , 阿富汗政府能否顺利接手并掌控局势。阿富汗国内民族矛盾尖锐 , 军阀林立 , 形势复杂。普什图族和塔吉克族是占阿富汗人口比例最多的两个民族 , 各占总人口的 44% 和 25% 。塔利班成员绝大多数是普什图人 , 卡尔扎伊属于温和派普什图人。美国政府和军方曾多次批评卡尔扎伊政府的组成包含许多军阀头子。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 , 只会使局势复杂化。 经过增兵后的美军 , 能否帮助阿富汗稳定局势 , 并提供足够的时间培训出符合美国标准、强有力而统一的阿富汗安全部队以及地方警察力量 , 将是美国实现退出战略成败的核心和关键。 第四 , 卡尔扎伊政府能否按照美国要求进行改革 , 成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可依赖的伙伴。这是美国政府高度警惕的一个问题 , 也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和军方不断向卡尔扎伊施压的原因。 一个强有力的阿富汗合法政府 , 对美国推进对阿战略至关重要。但今年 8 月阿富汗第一轮选举中舞弊行为和阿卜杜拉退出第二轮选举 , 给新一届卡尔扎伊政府的合法性蒙上阴影。 分析人士认为 , 卡尔扎伊早已不是一个理想的伙伴 , 但美国在现实中没有更好的人选。包括奥巴马、希拉里在内的美国政府官员 , 多次对卡尔扎伊进行敲打 , 警告他要想获得广泛的国际支持 , 就必须推行改革 , 铲除腐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曾表示 : 阿富汗政府在国内面临的可信度问题 , 不亚于塔利班的威胁。因此 , 美军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卡尔扎伊。 第五 , 美国的盟国是否对新战略进行全力配合 , 进行增兵。目前英国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增兵 500 人 , 但这离美国要求盟国增兵 5000 人的愿望相距甚远。 上周 , 德国宣布是否增兵要等到明年 1 月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开完后再做决定 ; 意大利政府表示已经接到奥巴马要求他们增兵的请求 , 但意大利没有做出积极回应。其他如丹麦、挪威、瑞典等国目前也没有增兵计划。加拿大、芬兰和荷兰甚至可能撤军或设定撤军时间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秘书长拉斯穆森上月中旬曾表示 , 在阿富汗有驻军的北约一些成员国 , 曾私下许诺将向阿富汗提供更多援助 , 但未作增兵承诺。 奥巴马演讲前 , 在媒体进行的一份民意调查中 , 有一半的人支持增兵 , 认为美国应该完成在阿富汗的战略。但相比半年前 ,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阿富汗战争感到厌倦。阿富汗战争拖得越长 , 美国反战民意也将越强。尽管奥巴马强调要掌握主动权 , 但局势的发展并非美国一家可以掌控。美国能否实现其退出战略 , 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 news.cn.yahoo.com/09-12-/346/2jr18.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50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黄油加大炮战略恐难奏效
黄安年 2009-12-3 10:04
奥巴马黄油加大炮战略恐难奏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 日发布 在当代美国历史上 , 很难找到美国历届政府既要 黄油又要大炮的成功战略。 60 年代民主党约翰逊政府的既要伟大社会 又要越战胜利是这一战略的惨败典型 , 那时正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 60 年代。小布什共和党政府的对阿 ( 富汗 ) 和对伊(拉克)战争 , 既未能取得战争的完全胜利 , 也使来之不易的 90 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局面终止,并埋下了导致 2008 年秋严重金融危机的祸根。今天在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摆脱困境的情况下 , 在美国尚未在伊拉克尚未脱身的情况下 , 在伊朗和朝鲜及巴勒斯坦问题不断困扰美国的情况下 , 奥 巴马 12 月 1 日开始了奥巴马的对阿富汗战争 , 这无异是一场拿总统前途下注的政治赌博。这场赌博如果未能如愿,那么等待奥巴马的命运恐怕是无法在 2012 年连任。 我们先来而谈,奥巴马的大炮战略。 阿富汗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 历史上阿富汗三次遭受英国入侵,但是并未征服阿富汗,大英帝国征服不了阿富汗( 1838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阿战争失败;1878年英第二次侵阿。1919年阿富汗人民打败英国的第三次入侵后获得独立) 。不可一世的苏联 1979 年 12 月入侵阿富汗,打了十年 , 以惨败而告终, 1989年2月15日,苏联被迫从阿全部撤军。 2001 年911事件, 10 月起美国在阿富汗境内,开展清剿塔利班及基地组织的战争 , 塔利班政权倒台,阿尔扎伊新政权上台。但是塔利班及基地组织有恢复和发展的态势,迄今美国依然在阿陈兵数万 , 无力彻底解决塔利班及基地组织的祸害。截至2009年9月, 美国的阿富汗战争 拨款累计已达2230亿美元。阿富汗战争历时已经8年,成为美国近现代史上仅次于越南战争的第二漫长的海外战争。2009年12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惊心选择位于纽约州的西点军校发表全国电视讲话, 宣布阿富汗战略的调整方案 ,其中包括2010年夏季之前向阿富汗增派3万名军人以及美国从2011年7月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撤军。奥巴马企图通过三万增兵来解决阿富汗问题 , 恐怕难以奏效。 第一 , 这是一场难以脱身的战争 , 战争一旦打响不是依照奥巴马的时间表来进行的 , 还得看阿富汗的塔利班及基地组织同意不同意以及如何打法。 第二 , 这是一场难以最终打赢的战争 , 即使三年后美军侥幸脱身了 , 阿富汗是谁家的天下,不是由奥巴马和呵尔扎伊说了算的。 第三 , 奥巴马说 这不是一场美国的战争 ,其实 这是一场美国自己出兵、出钱、出力的战争 , 从目前国际反响来看 , 响应奥巴马号召增兵的国家很少。 第四 , 这可能也是没多有边界的战争 , 有可能加剧美国国内的安全形势。既然美国大兵压境,阿富汗为何不能在美国国内采取响应的行动呢? 第五 , 奥巴马说 , 我们没有追求世界霸权 ,事实这这正是美国维护世界霸权地位所必需的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 第六 , 归根结底,这也是一场削弱美国国际影响力的战争。美国打赢了 , 应该,打不赢,面子丢大去了。 再来说说黄油这一块。 第一 , 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增兵三万要增加拨款 300 亿美元,等于一个士兵 100 万美元。谁能保证明年后年不再追加拨款。拨款是要收纳税人的钱 , 美国老百姓平时掏腰包还好说 , 在经济困难荷包缩水时期,还要增加附加税 , 年收入 15 万美元以上的增收 5% 附加税 , 等于一个年收入在 20 万美元的家庭要多缴纳 1 万美元的税 , 谁乐意呢?首先中产阶层很不乐意,奥巴马得罪了美国的广大中产阶层,他能有好果子吃 ? 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会轻易投赞成票?那些投赞成票的议员,他们在 2010 年中期和 2012 年选举时的日子还好过吗? 第二 , 美国现在的国债累累,再加上为一场持久的难以打赢的战争背债 , 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第三 , 奥巴马一心指望通过好大喜功的医疗改革法案,这一来人们将改革法案和战争拨款捆绑在一起 , 其结果可想而知。 奥巴马为和平而增兵,为撤军而增兵的好话说尽,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则是不依奥巴马 Change 的愿望行事的奥巴马的战争开始了 , 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中国的角度看 , 这场战争对中国发展自己确实是个好机会。 下面是 奥巴马总统在美国西点军校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就美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取得进展的途径发表讲话中文译文,是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根据白宫提供的讲话稿翻译。其中红字是笔者转发是所加的。对于奥巴马西点军校的讲话进一步评论将有另文发布。 **********************************************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取得进展的途径 2009 年 12 月 1 日,奥巴马总统在美国西点军校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就美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取得进展的途径发表讲话。以下是讲话的中文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根据白宫提供的讲话稿翻译。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取得进展的途径 巴拉克 奥巴马总统的讲话 纽约州西点军校 2009 年 12 月 1 日 晚上好。美国军校学员们、男女将士们、同胞们:今晚我想和你们谈一谈我们在阿富汗的行动 我们对该地区的承诺的性质、我们的利益范畴、以及本届政府为赢得这场战争而实施的战略。能够在这里发表此番讲话,我深感荣幸,因为西点军校有如此众多的男女学员随时准备挺身而出,捍卫我们的安全,展现我国最优秀的品质。 在探讨这些重要问题时,有必要回顾一下美国及其盟友最初被迫在阿富汗开战的原因。 这场战争不是我们挑起的 。 2001 年 9 月 11 日, 19 名男子劫持了四架飞机,并利用这四架飞机杀害了近 3000 名民众。他们撞击了我们的军事和经济神经中枢。他们屠杀了无辜的男女老少,并不区分信仰、种族或社会地位。若不是其中一架飞机上的乘客采取了英勇的行动,他们还可能撞击我国民主制度在华盛顿的宏伟标志之一,并夺去更多人的生命。 我们知道, 这些人是 基地 组织( al Qaeda )成员 这个由极端主义分子组成的组织歪曲并玷污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以便为滥杀无辜寻找借口。 基地 组织的行动基地设在阿富汗,受到塔利班( Taliban) 的庇护。塔利班是一个残酷无情、压制成性、极端激进的组织,在阿富汗多年遭受苏联占领和内战蹂躏后夺取政权,而当时美国和我国盟友的注意力已转向其他地区。 在 9.11 事件发生短短数日后,国会授权对 基地 组织以及那些庇护该组织的人使用武力 这项授权至今依然有效。当时参议院的表决结果是 98 票对 0 票,众议院的表决结果是 420 票对 1 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有史以来首次实施第五条 该条规定对一个成员国的攻击应被视为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联合国安理会(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也支持采取一切必要行动,应对 9.11 袭击事件。美国、我国盟友及全世界采取一致行动,旨在摧毁 基地 恐怖主义组织网络,保卫我们的共同安全。 在这种国内团结和国际授权的形势下 而且是 在塔利班拒绝交出乌萨马 本 拉登( Osama bin Laden )之后 我们派兵进入阿富汗。在短短几个月内, 基地 组织溃不成军,很多成员被击毙。塔利班被赶下台,狼狈逃窜。这个几十年来被恐怖所笼罩的地方看到了希望之光。 在一次由联合国召集的会议上,组建了一个以哈米德 卡尔扎伊( Hamid Karzai )为总统的临时政府。同时建立了一支国际安全援助部队(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Force ),以帮助这个遭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实现持久和平。 后来,在 2003 年初作出了在伊拉克进行另一场战争的决定。围绕伊拉克战争展开的痛苦的辩论众所皆知,无需在此重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伊拉克战争占用了我们的主要兵力、资源、外交努力和全国的注意力 在伊拉克开战的决定还在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之间造成了严重的裂痕。 今天, 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我们正在以负责任的方式结束伊拉克战争。我们将在明年夏天结束之前撤出我们的作战部队,并到 2011 年年底撤出我国全部军队。 我们的行动证明了我军男女将士的品格。由于他们的勇气、刚毅和坚忍,我们给伊拉克人民提供了一个决定自己的前途的机会,并将伊拉克完好地交还给伊拉克人民。 然而, 当我们在伊拉克取得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时,阿富汗局势却出现恶化。 基地 组织头目在 2001 年和 2002 年越境逃窜到巴基斯坦后,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藏身之地。阿富汗人民虽然推选出了一个合法政府,但这个政府因腐败行为、毒品交易、欠发达的经济和力量不足的安全部队受到削弱。近几年来,塔利班与 基地 组织同流合污,他们共同谋求推翻阿富汗政府,同时还对巴基斯坦人民发起了日益猖獗、极具破坏性的恐怖主义攻击。 在这个时期,我国在阿富汗的驻军规模仅相当于在伊拉克的一小部分。 在我就任总统时,驻扎在阿富汗的美军人数刚刚超过 32,000 人,而伊拉克的美国驻军人数最多曾达到 160,000 人。阿富汗驻军的指挥官多次请求增援,以反击卷土重来的塔利班,但始终未能如愿。因此,我在就职不久后便批准已提出多时的增兵请求。 在同我国盟友进行磋商之后,我宣布了一项战略,阐明了我们在阿富汗的作战行动与极端主义分子在巴基斯坦的藏身地之间的重要联系。我制定了一个目标,具体而言便是 挫败、瓦解并战胜 基地 组织及其极端主义同伙 ,并承诺更好地协调我们的军事及非军事行动。 从那时起,我们已经在一些重要目标上取得进展。 基地 组织和塔利班的一些重要头目被击毙,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增大了对 基地 组织的压力。在巴基斯坦,该国军队发动了多年来最大的攻势。在阿富汗,我们和我们的盟友挫败了塔利班阻止总统选举的图谋。虽然选举中出现了舞弊现象,但通过选举产生了符合阿富汗法律和宪法的政府。 然而,巨大的挑战依然存在。 阿富汗没有崩溃,但在数年里出现了倒退。政府没有面临被推翻的紧迫威胁,但塔利班的势力增大。 基地 组织在阿富汗并没有恢复到 9.11 之前的规模,但保持了他们在边境地区的藏身之地。我们的军队没有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足够的支持,因此未能有效地训练阿富汗安全部队并与他们合作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安全。 我们的新任阿富汗指挥官麦克里斯托尔( Stanley McChrystal )上将报告说,安全局势比他预期的情况更加严重。要言之: 目前的状况无法维持。 作为军校学员,你们在这一危险时期自愿服役。你们之中有些人曾经在阿富汗作战,有些人将被派往那里。作为你们的总司令,我有责任向你们明确表述一项值得你们为之奉献的使命。因此,在阿富汗投票结束后,我坚持对我们的战略进行彻底审议。我希望在此明确表示: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在 2010 年之前部署部队的方案,因此,在审议期间没有发生延误或拒绝提供必要战争资源的情况。相反,这次审议使我有机会提出一些难于回答的问题,并与我的国家安全班子、我们在阿富汗的军事和外交领导人以及我们的重要伙伴讨论各种选择方案。鉴于此举事关重大,这是我对美国人民和我们的军人所应承担的基本责任。 现在这项审议工作已经完成。 作为武装部队总司令,我作出决定,为了捍卫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向阿富汗增派 30,000 名美国军人。 18 个月后,我们的部队将开始返国。这是我们为了掌握主动权所必需的资源,同时阿富汗的能力将得到加强,使我们的部队能够以负责任的方式离开阿富汗。 我并非轻易作出这个决定。我之所以反对伊拉克战争,正是因为我认为我们在使用武力方面必须慎之又慎,并且务必考虑到我们的行动可能产生的长期后果。我们已经进行了八年战争,承担了巨大的生命和资源损失。多年来,由于就伊拉克和恐怖主义争执不下,我们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意见难以统一,走向两个极端,以党派划线。 美国人民刚刚经历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振兴经济,为本国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这不难理解。 最重要的是,我知道这项决定要求你们作出更大奉献 你们这些军人以及你们的家人已经承受着最沉重的负担。身为总统,我签署了发给在这两场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每一个家庭的唁函。我阅读了那些奔赴疆场的官兵的父母妻子发来的信件,在沃尔特里德医院( Walter Reed )看望了勇敢的伤员,并前往多佛( Dover )迎接 18 名美国军人的覆盖着国旗的灵柩,迎接他们回到永久安息之地。我亲眼目睹战争恐怖的代价。如果我不认为阿富汗关系到美国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我会乐意地命令我们的每一名军人明天就回国。 因此,我并非轻易作出这个决定。 我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我深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关系到我们的安全。这里是 基地 组织从事极端主义暴力活动的中心。正是在这里,他们发动了 9.11 袭击。正是在这里,就在我讲话的此时此刻,新的袭击正在策划之中。这不是无足轻重的风险,也不是假想的威胁。就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在我们的国界之内拘捕了极端主义分子,他们被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边境地区派来,执行新的恐怖行动。如果该地区走向倒退, 基地 组织能够为所欲为,这种危险只会增大。我们必须保持对 基地 组织的压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帮助该地区的伙伴国家增进稳定和能力。 当然,我们并非独自承受这个重担。 这不是一场美国的战争。 自从 9.11 以来,从伦敦到安曼到巴厘的袭击均源于 基地 组织的藏身之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人民和政府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关系更加重大,因为我们知道 基地 组织和其他极端主义分子妄图获取核武器,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他们会使用这些武器。 这些事实迫使我们与我们的友邦和盟国共同行动。 我们的最终目标依然没有改变: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挫败、击溃并战胜 基地 组织,防止它在未来积聚力量,威胁美国和我们的盟国。 为了实现这一长期目标,我们将在阿富汗达到下列短期目标。 我们必须清除 基地 组织的藏身之地。我们必须遏制塔利班的扩张势头,阻止它获得推翻政府的能力。我们还必须加强阿富汗安全部队和政府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为阿富汗的未来承担主要责任。 我们将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上述目标。 第一,今后 18 个月,我们将采取军事战略打击塔利班的气焰,增强阿富汗的实力。 我今晚宣布 增派的 30,000 名军人将在 2010 年以最快的速度上半年部署完毕 ,从而集中力量打击反叛活动,同时保障主要人口聚集地的安全。这部分兵力将增强我们的能力,有助于训练阿富汗安全部队,并且与他们协同努力,争取更多的阿富汗人参加作战。与此同时,他们也将为美国将责任转交给阿富汗创造条件。 由于这是一次国际性行动,我已经要求我们的承诺应得到我们盟国的支援。有些盟国已经提供了部队,我们相信今后几天或几个星期里还将获得进一步的支援。我们的友邦已经和我们一起在阿富汗浴血奋战并遭受了人员的伤亡。现在,我们必须为顺利结束这场战争同心协力。因为关键不仅仅在于考验北约的信誉 关键也在于我们各盟国的共同安全,全世界的共同安全。 以上新增的美军人员和国际部队共同努力,将有利于我们加快向阿富汗部队移交安全责任的工作,也可促使我们从 2011 年 7 月开始将我军陆续撤出阿富汗。正如我们在伊拉克采取的行动一样,我们将根据实地情况,以负责的态度实施过渡。我们将继续为阿富汗安全部队提供咨询和协助,保证他们能够取得长期的成功。但是,很显然,对于阿富汗政府而言 同时,更重要的是,对阿富汗人民而言 他们将最终为自己的国家承担责任。 第二,我们将与我们的合作伙伴、联合国和阿富汗人民一起,采取更有效的民政方略,使阿富汗政府能够妥善利用安全形势的改善。 这方面的工作必须以政绩为基础。只知道开空头支票的时代已经结束。卡尔扎伊总统的就职演说传达了正确的信息,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今后,我们将表明,我们对接受我国援助的一方有哪些期待。 我们将支持阿富汗各部、各省和各地方打击腐败和为民众谋福利的领导人。我们期望那些庸庸碌碌或贪污腐化的人罪责自负。 我们还将要求我国援助的重点是能对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立即产生效果的部门 例如农业部门。 阿富汗人民饱受暴力蹂躏已有数十年之久。他们曾有国土被占领的经历 苏联的入侵,然后是外来 基地 组织武装人员,这些人试图利用阿富汗的领土达到自己的目的。为此,今晚 我希望阿富汗人民能够明白 美国是要结束这些战争和苦难的岁月。我们无意占领你们的国家。我们支持阿富汗政府向放弃暴力和尊重本国同胞人权的塔利班人员敞开大门。我们还希望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阿富汗建立伙伴关系 孤立那些采取破坏行为的人;支援那些从事建设的人;让我军撤出的日子早日到来;同时相互建立永恒的友谊,让美国成为你们的伙伴,永远不以庇护者的身份出现。 第三,我们采取行动之时将充分认识到我们在阿富汗的成功完全离不开我们与巴基斯坦的合作。 我们在阿富汗是为了防止毒瘤再次向这个国家蔓延。但是 这个同样的毒瘤已经在巴基斯坦边界地区生根。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需要采取在双方边界地区都行之有效的战略。 过去,巴基斯坦有人声言,打击极端主义分子不是他们的事,对采取暴力的人不闻不问或者求得相安无事,对巴基斯坦更有好处。但是近几年来,从卡拉奇( Karachi )到伊斯兰堡( Islamabad ),无辜的民众遭受屠杀,巴基斯坦人民显然最容易受极端主义分子的危害。公共舆论发生了转变。巴基斯坦军队也在斯瓦特山谷 (Swat) 和南瓦齐里斯坦( Waziristan )向极端主义分子发起了攻势。毫无疑问,美国和巴基斯坦面临着共同的敌人。 以往,我们过于经常地从狭隘的角度来界定我们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但这种做法已经结束。从今以后,我们致力于建立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将建立在共同利益、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增强巴基斯坦的能力,以打击威胁我们两国安全的团伙,并清楚地表明我们不能容忍为行踪已知而且企图明显的恐怖分子提供庇护所。美国还提供可观的资源以支持巴基斯坦的民主和发展,我们也是世界上为巴基斯坦战乱中的流离失所者提供援助最多的国家。展望未来,巴基斯坦人民可以相信:在枪声平息之后,美国仍会长期坚定地支持巴基斯坦的安全和繁荣,使其人民能够发挥自己的深厚潜力。 我们的战略包括三个要素:以军事行动创造移交所需的条件;增派文职人员以强化正面行动;与巴基斯坦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 我知道人们对于我们的方针顾虑重重。因此让我扼要回应几种我不但听到、而且极为重视的主要论点。 首先,有人认为阿富汗是另一个越南。他们认为该国局势不可能稳定,因此我们最好减少损失,迅速撤军。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基于错误的历史观。 与越战不同的是,我们有一个认同我们行动合法性的、由 43 个国家组成的广泛同盟。与越战的另一区别是,我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受到民众广泛支持的叛乱。与越战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美国人民受到了来自阿富汗的恶意攻击,并且仍然面临在阿富汗边境地带进行谋划的同一伙极端分子的切实威胁。如果现在放弃该地区,只对 基地 组织发起远距离的对具体目标的打击,将严重妨碍我们对 基地 组织施加压力的能力,使我们的国家和盟友再度遭受攻击,这种风险是不可接受的。 其次,一些人认识到我们无法任由阿富汗停留在目前的状况,但是建议我们以现有的驻军向前推进。而这只会保持现状,让我们疲于应付,并造成局势缓慢恶化。这样做最终将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并延长我们在阿富汗驻留的时间,因为我们将永远无法创造必要的条件,训练阿富汗安全部队并使之能够从容地承接责任。 最后,有人反对我们制定一个将责任移交给阿富汗方面的时间表。的确,有些人要求我们的军事行动升级,增加强度而且不设定期限 让我们承诺以长达十年的时间投入该国的重建。我反对这条路线,因为它制定的目标超出了我们能够为之付出的合理代价,也超出了我们为保障自身利益而需要取得的结果。此外, 如果不制定移交时间表,将会使我们在与阿富汗政府合作时丧失紧迫感。必须申明,阿富汗将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起责任,美国无意在阿富汗打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身为总统,我也拒绝制定超出我们的责任、能力或利益的目标。 另外,我必须权衡我们国家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不可能只应对一种挑战。的确,我谨记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提及我们的国家安全时所说的话: 对每项建议都必须进行更大范围的考量:即必须在每一个国家项目之内及各个项目之间保持平衡。 过去几年来,我们失去了那种平衡。我们没有注重我们的国家安全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经济危机发生后,我们有太多朋友邻居失去了工作,要为付账而挣扎,美国有太多人在为孩子的前途而忧心忡忡。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中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我们确实无法忽视这些战争的代价。 在我就任时,如果把一切开支计算在内,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费用已接近 1 万亿美元。未来,我将致力于以公开和诚实的方式处理费用问题。我们在阿富汗的新战略在今年很可能会需要约 300 亿美元的军事开支。 在我们努力降低我国赤字的同时,我将密切与国会共同努力解决这些费用问题。但是,随着我们逐渐缩小伊拉克战争的规模并向阿富汗移交责任,我们必须重新充实国力。 我们的繁荣是我国力量的基础。它支付我国的军事开支,资助我国的外交,开发我国人民的潜力,允许对新产业投资。它将使我们能够在这个世纪的竞争中取得像上个世纪那样的成功。因此,我们在阿富汗的驻军承诺不能没有期限,因为我最关心的还是我们本国的建设。 我希望明确表示:这一切都不容易。 打击暴力极端主义的斗争不可能很快结束,它远远超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它是对我们作为一个自由社会以及我们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的长期考验。 与决定二十世纪的大国冲突和明晰的界线不同,我们的努力将触及骚乱的地区、瘫痪的国家和分散的敌人。 因此,美国必须以我们结束战争和防范冲突的方式 而不是以我们进行战争的方式 来表现我们的力量。我们在使用军事力量时必须灵活机动、精确无误。不管 基地 组织及其同伙企图在何处建立据点 无论是在索马里、也门还是其他地方 都必须以不断增强的压力和牢固的伙伴关系予以应对。 但是美国不能单靠我们的军事威力。我们必须为增进我国的国土安全而投入资源,因为我们不可能抓获或击毙每一个暴力极端主义分子。我们必须改进和更好地协调我们的情报工作,以便抢在地下网络的前面。 我们不能让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落入敌手。这正是我把绝不让恐怖分子得到散落的核材料、制止核武器扩散和寻求实现无核世界的目标当作我外交政策的一个中心支柱的原因。因为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懂得,真正的安全绝不会来自无休止地进行毁灭力日增的武器的竞赛 真正的安全将由拒绝使用这类武器的人获得。 我们必须展开外交,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相互联系的世界的挑战。今年一年,我都在巩固我们的同盟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我们与穆斯林世界之间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即认识到我们的共同利益在于打破冲突的恶性循环并构筑一个未来,让捍卫和平繁荣与人类尊严者将屠杀无辜者置于孤立境地。 最后,我们必须汲取我们价值观的力量,我们面对的挑战可能有所改变,但我们坚定的信念不会改变。 因此,我们必须在国内以身作则,以此来推进我们的价值观 这就是我为什么禁止使用酷刑并将关闭关塔那摩湾的监狱。我们必须向世界各地生活在暴政阴影下的男女老少表明,美国将在人权问题上为他们代言,维护自由之光、正义、机会、以及对全人类尊严的尊重。这是我国的国格。这是美国威信的道义源泉。 从富兰克林 罗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 )时期开始,通过我们的祖父辈及其父辈的奉献与牺牲,我们的国家在全球事务中承担了特殊的重负。美国人在横跨几个大洲的许多国家里洒下了鲜血。我们把我们的收入用于帮助别人在废墟上重建他们的国家和发展他们的经济。我们与其他国家一道建立起一整套机构 包括联合国、北约和世界银行 保障了人类的共同安全与繁荣。 我们并非完美无缺,我们曾经犯过错误。但美利坚合众国在过去 60 年内为全球安全所承担的责任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在这一时期,尽管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目睹了壁垒拆除、市场开放、数十亿人民脱离贫困、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人类自由的前沿不断向前拓展。 与历代强国不同,我们没有追求世界霸权。 我们的国家创建于反抗压迫的基础之上。我们绝不会占领另一个国家。我们绝不会攫取另一个国家的资源或因为其他国家的人民的信仰与种族与我们不同而把他们作为我们攻击的目标。我们过去和现在所追求的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深信,如果其他民族的子孙后代能够在生活在自由和机会之中,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已不再像罗斯福总统时代那么年轻 可能也不再那么天真。 然而我们依然是为争取自由而战的崇高使命的继承者,我们必须召唤我们所有的力量和道义的呼声应对新时代的各种挑战。 归根结底,我们的安全和主导作用不单单来自我们的武力,还来自我们的人民 来自将重建我国经济的工人和工商企业;来自将创办新型工业的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来自对我们的子女进行教育的教师以及国内为各社区工作的人们提供的服务;来自在国外传播希望的外交人员及和平队( Peace Corps )志愿者;也来自我国的男女军人,他们体现了世世代代勇于牺牲的精神,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实现。 如此广泛和多样的公民队伍不可能永远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取得一致,我们也不应该如此。但我也知道,如果我们让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毒化我们国家舆论的同样的积怨、嘲讽和党派之争使我们自己处于四分五裂状态,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就无法继续发挥我国的主导作用,也无法驾驭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 人们很容易忘记,当这场战争开始时,我们戮力同心 当时人们对恐怖袭击尚记忆犹新,决心保卫我国国土和我们弥足珍贵的价值观的意志使我们同仇敌忾 。我不接受我们无法再次弘扬团结精神的说法。我完全相信,我们 作为美国人 仍然能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不仅仅是书写在羊皮纸上的文字 而且是召唤我们团结一致,带领我们作为一个国家、一国之民接受最猛烈的暴风雨洗礼的一种信念。 美利坚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严峻考验的时代。 我们在这些暴风骤雨中发出的呼声必须明确无误: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的决心坚不可摧。我们将怀着正义产生力量的信心前进,同时 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安全的美国、更有保障的世界、一个不代表最深层的恐惧而是憧憬最崇高的希望的未来。 谢谢大家。愿上帝保佑你们,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None/None/20091202010512ptellivremos0.1350977.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9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的世纪宣言
jamesdong 2009-11-26 07:16
科学网的博客已经开通两年了,因为事务繁忙就没有写博客文章,年初博客管理员希望我能尽快提供博客文章,本来想写一篇关于节能减排战略中的战术问题,后来还是放弃了,我想也许不久会写的,因为自己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了。最近因为奥巴马访华,许多媒体似乎报道甚至评论奥巴马总统访华没有成果,自己实在是不敢苟同,因此有感而发以奥巴马的世纪宣言为题写了个人的一些看法,主要是一些观点,没有展开论述的想法,也不想与人进行争论,因为是属于战略问题,需要时间验证。 奥巴马的亚洲之行明确表示,美国将不会试图遏制中国,中国不是威胁。对国际社会而言,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将是力量的源泉。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确应该感谢奥巴马,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年代,作为一个具有最强影响力的国家的总统在历史上第一次进行了宣传队、播种机的活动,发表了 21 世纪发展的宣言书。 要实现奥巴马的目标,历程是漫长的。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保持了无比清醒的头脑,以极具智慧的语言向美国政府、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表达了中国无意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无意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很难用同一模式发展的,这一点是因为中国政府和人民了解美国比美国了解中国更多一些,中国政府真正在关心照顾美国的核心利益,我们不仅不谋求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而且在全球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但美国只知道中国核心利益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中国政府和人民并没有因为奥巴马的世纪宣言而感到欢欣鼓舞,因为我们知道奥巴马总统要实施其战略在其国内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以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连续性。 1. 人民币升值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没有相似性。 2005 年开始,美国和西方联手迫使解决人民币升值,以图解决贸易平衡与失业问题,但事实证明这些问题与人民币的汇率没有关系,升值以后反而加剧了其失业问题,而贸易平衡问题应该比较容易解决,但因美国的设限,使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实际上人民币升值不符合美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利益,也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全球经济起平衡作用,然而这个平衡体在当今已经开始失衡,本来修补平衡体的方式应该是让人民币进行贬值,以减轻美国人民购买日用品的支出,但人民币被迫升值了,打破了最基本的循环需求,破坏了经济再平衡。 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解决逆差和美国的就业问题,这就是事实,奥巴马能否克服西方保守势力的影响这是后续发展的关键。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与美国的产品结构冲突并不大,人民币升值只会加重美国人民的负担,那么人民币贬值是否会加重美国人民的负担呢?人民币升值与日元升值是相似关系吗?这要靠奥巴马总统及其幕僚们自己去思考,去思考人民币贬值后的发展策略,同样中国政府也要思考人民币贬值后的发展策略,如建立全球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全球最壮观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力所能及的援助计划,同时在不使邻国感到巨大威胁的条件下进行保证我国海防和全球海运经济安全的中国人民海军建设,这势必快速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2. 人权问题 人类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中国要解决 14 亿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我们很欢迎中美之间所开展的对话交流机制,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的,美国可以介绍美国人权情况,中国也介绍自己的人权情况,其中也要介绍各自改善人权状况的速度和环境,我相信中国能够吸收可取的美国改善人权方面的经验的。人们崇尚自由,那是有前提的,也许索马里比美国更自由,我想大家都不会崇尚吧。中国政府有很强的危机意识,那就是中国改善人权的动力。美国的人权观太呆板,过去几十年剥夺了多少人的生存权?二战剥夺了无数人的生存权,也创造了苏美两个帝国。美元体系摧毁了华约帝国,同样美元体系也可能摧毁美国的帝国地位,同样战争特别是大国之间的战争也将埋葬美国的帝国地位。奥巴马的世纪宣言也许能够挽救美国。 3. 核问题 我们十分赞赏美国在核不扩散方面的立场,但不赞同美国的做法,美国的做法让很多国家感到没有安全感,这是一些国家发展核力量的动因。同时美国很多做法也让很多国家觉得没有尊严包括其传统盟国,这是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最失败的地方。伊朗与朝鲜核问题,我们希望美国和西方国家能够给他们最起码的尊严和安全保证,进行认真和实质性的对话以期最终圆满解决。 我们希望奥巴马总统的世纪宣言是战略目标而不是战术目标,您和您的国防部长都有战略家的眼光,希望您能按照战略目标开展行动。另外一个国家一般应由当时代最优秀的分子来领导,而中国共产党具有培养中华民族最优秀分子的机制,这是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都不具备的,虽然中国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的最优秀分子能够逐步解决好所存在的问题,一个稳定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保障,也最符合中美以及世界各国的利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专车亮相京城》幻灯片
黄安年 2009-11-25 16:13
奥巴马总统专车野兽亮相京城幻灯片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25 日发布 这里发布的是许令仪老师传来李忆民编译的《奥巴马总统专车野兽亮相京城》幻灯片,共 36 幅 , 其中对于总统专车分解部分网上已经有不少资料。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9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忙里偷闲,奥巴马随员瞻仰毛主席遗容
sheep021 2009-11-24 11:00
按:本人总是后知后觉,刚看到这个消息。 外讯:《奥巴马随员瞻仰毛主席》:11月17日,尽管气温在零下2度,奥巴马的随员,到天安门广场瞻仰毛泽东时。这三位美国 政府 官员,是在大会堂胡与奥会谈时,忙里抽闲到纪念堂来看毛主席。中方陪同人员有5辆车,很是威风。最后三位美国官员从纪念堂出来(二男一女,其中一名黑人)。 天安门实拍奥巴马随员瞻仰毛主席 记者拍摄到奥巴马总统随员,到天安门广场瞻仰毛泽东时的派头。这三位美国政府官员,是在大会堂胡与奥会谈时,忙里抽闲到纪念堂来看毛主席。中方陪同人员有5辆车,很是威风。最后三位美国官员从纪念堂出来(二男一女,其中一名黑人)。 在广场现场报道。 见: http://bbs.newssc.org/viewthread.php?tid=1583127 历史回顾:1972年毛泽东在书房会见尼克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调工资而不是调汇率――向奥巴马敬一言
lcguang 2009-11-23 13:47
美国一再就汇率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似乎中国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美国就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减少贸易逆差。但是,我觉得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另有原因――两国工资占GDP比例相差太大。为此我向奥巴马敬一言。 美国的工资总额一直占GDP的50%左右,而中国职工工资只占GDP的比例一直在下降,现在降到12% 左右了。按收入法核算GDP, GDP由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构成。从GDP构成看,中国工资比例低,主要是因为税收和企业利润占比例大,其次是利息和租金高。 中美工资占GDP比例的巨大差异就决定了:1)中国老百姓的购买力远不如美国老百姓的购买力;这主要不是消费观念问题,而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2) 中国的企业和其老板拿走的利润占比例大, 美国企业和其老板拿走的利润占比例小, 美国的企业难以和中国企业竞争;3)中国的大多数产品中国人自己没有能力消费, 必须出口; 而美国相反。 不过,中国的企业老板、权力阶层和垄断企业员工工资外收入也多,中国的实际购买力不是12%所能反映的。但是中国富有阶层主要所购买的不是普通消费品, 而是高档房子,高档烟酒,以及其他奢侈品。这就使得中国人不光收入两极分化,商品价格也两极分化――贵的更贵,便宜的依然便宜。高档房价疯长,高档烟酒价格疯长,可是反映普通消费品特别是食物的物价指数上涨很少,原因在此。 奥巴马要解决贸易逆差,必须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提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这只能让美国企业多赚一点辛苦钱,就提高竞争力来说是事倍功半;而拉近中美两国职工工资收入占GDP的比例,这才能事半功倍。奥巴马要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他应该呼吁两国调整职工工资,而不是呼吁中国央行调整汇率。 不过,奥巴马有其难处。中美两国职工工资差别有历史原因。一是美国有太强势的工会,中国没有;二是美国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出比例大,中国第三产业产出比例小;三是中国工业革命和和信息革命同时兴起,蓝领劳动异化(马克思用语)和白领劳动异化同时发生,随着机械和电脑互联网的普及,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同时劳动者越来越没有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 需要时间, 需要多方面努力。 奥巴马的另外一个难处是:他是民主党领袖, 而民主党通常站在劳工利益一边。要奥巴马降低美国人工资, 这太难了。不过,可以先从拿那些大企业―― 比如高盛和AIG――的高层人士开刀啊!这些高层人士年收入动不动就是数千万,他们下面的员工能少拿吗?还可以从通用等汽车企业下手啊!再不降工资,工厂就关闭了,大家都失业了。 吴敬琏最近说,要回到政治经济学。 我看就是要重新重视所有制和分配问题。我的研究曾得出结论:科技进步带来资源增值(参看拙作《财富增量公式及中国经济反思》,见《证券市场周刊》2008年23期)。土地增值了, 矿山增值了, 普通劳动者没有从中得到明显好处。我觉减轻企业税务, 让企业多发工资, 同时增加资源增值税特别是土地资源增值税,是解决分配问题的较好途径。 不光中国应该回到政治经济学,美国也应该回到政治经济学。 仅就分配而言,美国在社会主义方向上走过头了, 而中国在资本主义方向上走过头了,这才是贸易逆差的原因。所以重要的是调整工资或分配制度,而不是汇率。 参看网页:http://www.bgsyw.com/zhengwu/html/?1434.html
个人分类: 经济学|312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奥巴马关系最密切的十个人
xupeiyang 2009-11-21 19:41
个人分类: 情报机密|2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仅接受南方周末专访的两则评论
忆江南 2009-11-20 14:42
南方周末报道象征意义非凡 北京媒介新思维工作室 刚看到联合报网站上中央社下午的报道《 南方周末专访欧巴马至今未能出刊 》,下楼取回订阅的南方周末,赫然在第二版上就有专访奥巴马的报道。而在本期南方周末头版,由有《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的黑体标题! 由南方周末总编及一记者出马,专访奥巴马,但内容呈献上,仅在半版篇幅,大约不到三千字。显然这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中央社的报道称 ZXB 不让出版,最终或许选择只是登一些不痛不痒的报道以示抗议。这应是我们可以想见的结果。而只要专访字样出在报纸上,无论两百字还是一千字,已然是大大的胜利。 在本人看来,这是注定要写入中国新闻史上的大事:那就是全球瞩目的美国总统,初次到世界最古老的国度 中国访问,没有选择中央级官方媒体,而是选择了一家地方媒体接受专访,其象征意义确是需要大书特书的! 本人认为,其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首先体现了奥巴马对中国官方媒体的话语体系极度不认同。其主要担心在于:提问及编辑、播出的自我审查影响到真实本意的传达。 这直接说明了,中国官方的新闻传播以宣传为导向引起了不少恶果。虽然会有间断性的改良,但这样的印象不仅影响到西方普通人,也影响到奥巴马的智囊团。同时也说明,上述印象也是奥巴马本人潜意识里有的。 二、正如奥巴马在上海回答关于TWITTER使用这一问题时,提到了互联网信息自由的问题。这也证明他本人对中国在线与线下的信息流通自由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其可贵的地方在于,作为一个美国总统,他选择不由官方媒体来发声。这应该也是史上美国总统唯一的总统在新闻采访中的率性之举。 作出这样的举动,应该不是奥巴马给美国民众作秀看。若真要视作作秀,可以说是用行动向中国普通民众上了一堂无形的课程。课程意义在下一条。 三、 在中国,南方周末奔突二十多年,曾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而一纸风行。近年来,它开始致力传播一些普世价值。虽然有保守派甚至极左派有争议外,但它对公众的启蒙功效,应逐步发酵,促使更多的草民向公民身份转变。 正是基于此,其媒体形象显然与官方媒体姿态全然不同。即令在言论尺度松紧更替的国度,它往往能通过变通的方法努力突破,并有不少喜人的战果。这应该是奥巴马选择南方周末进行独家专访的最大理由。 正是从这个角度,本人想特别提出,在中国,地方媒体仍是充满希望的。如果我们不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帮凶,也不是平民百姓花边新闻的提供者,而是扎向中国最深、最广的现实中去,为民鼓与呼,那么这样的工作是可以彪炳千秋的。 这样的媒体,甚至不需要奥巴马点名专访,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们民众心中的灯塔,早晚也是 中国新闻史上的丰碑。 四、 奥巴马仅接受南方周末专访,这是庶民的胜利,也是部分人的耻辱!他们的耻辱在于:虽有强势的支持,获得强势的地位,却没有对等的公信力!很黄很暴力、心神不宁,1001检测关,还有那烧掉众多民脂的大火,让公众对所谓的国家级媒体已然产生了最大程度的反感。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也是国家形象传播战略的一大挫败。对一些人来说,败得不明就里,或许骂一声奥巴马这浑小子不按常理出牌。可他们压根不知道,何为常理,却以为自己辞典里的定义是全世界是正确的定义。 只不过,奥巴马手里也有自己的辞典,也有关于常理的定义。 新加坡《联合早报》: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专访 引发言论自由议论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的四天国事访问前天结束了,但是美中两国有关言论自由的博弈还在进行。奥巴马离京前接受以敢言著称的广东媒体《南方周末》独家专访,还给该刊写信表达对自由媒体的支持。 专访刊发昨天出版的《南方周末》,但是在官方干预下,报道内容在网上传播受到限制。网民能通过《南方周末》的网站,点开扫描成电子版的专访版面,此外其他网站的转帖非常少,或者打不开。《南方周末》也没有将访问放在其网站首页。   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昨天成为国内自由知识分子议论的话题。据了解,奥巴马是在美国驻华使馆建议下,点名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美国在奥巴马访华日期临近时才通知中国要求安排,中国外交部接着通知《南方周末》从广州总部派人上京专访奥巴马。   从见报的稿件看,这个特别安排的专访在内容上并没有很大新意,也回避了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   访谈主要显示奥巴马对中美合作的充分肯定。他说,外界将很快看到两国间广泛的战略关系,中美会在所有的问题上紧密合作,从气候变化到防止核扩散,从应对恐怖主义到世界贫困、粮食安全等等。   他表示,稳定和繁荣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也可以帮助确保亚洲的繁荣和稳定。唯一可能阻止上述积极性结果出现的是中美双方相互误解和错误推断,因此中美要进行经济对话、安全对话。   这篇内容平稳的文章,却受到限制传播。有网民指出,奥巴马没有选择官方的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而独挑不时被官方批评的《南方周末》,这说明了奥巴马对中国新闻管制的批评,表现了美国对资讯自由的态度。   奥巴马本次访华被普遍认为温和,甚至被批评为过于忍让,在人民币汇率、伊朗制裁、人权课题的表述上太温和。据美联社报道,中国这次未如过去一样,在美国总统访华前释放异见人士,反而在奥巴马在华期间加紧了对维权人士的监视与行动限制。 不过,谨慎的奥巴马也利用了正式会谈外的机会公开表达美国的立场:一是在上海与青年对话时批评网络审查制度,其次是接受《南方周末》专访。   奥巴马前天还发给《南方周末》一封信,重申美国期待持续发展两国关系,又肯定该报对中国重要政策的分析。他说:受良好教育的公民是一个高效政府的关键,而自由的媒体对于公民的见识贡献良多。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4670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奥巴马为何不帮弟弟安排个工作
大毛忽洞 2009-11-20 12:59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奥巴马为何不帮弟弟安排个工作 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太不会拍马屁了。 比如哈佛,是不是去拍拍奥巴马的马屁, 聘奥巴马弟弟当个副校长? 比如美国的科学院,是不是去拍拍奥巴马的马屁, 聘奥巴马弟弟当个副院长? 奥巴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为什么不给你弟弟安排个好工作? (奥巴马的弟弟在中国打工)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449 次阅读|2 个评论
韩国百姓真厉害,敢抗议奥巴马
大毛忽洞 2009-11-20 11:51
韩国百姓很厉害,敢抗议奥巴马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
忆江南 2009-11-20 10:31
奥巴马中国行,他接受了哪家媒体专访? 你当然以为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因为它是国家宣传机器,又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收视群体。 但是,你错了! 选择答案是:南方周末! 美国总统奥巴马 18 日上午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接受了《南方周末》独家专访。 本次专访确由美国驻华大使馆提议,由奥巴马直接点名接受《南方周末》专访,相关安排也是通过两国外交渠道进行的。 在接到相关通知后,《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亲率专责国际新闻记者张哲,赶赴北京对奥巴马进行了历时 10 多分钟的采访。据悉,整个专访是《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主问,曾有留学美国经历的张哲主要负责翻译。 18 日上午 11 点左右,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奥巴马,并没有回避或是以政治家的口吻躲闪,而是非常谨慎而准确地回答了 6 个 的问题, 双方对话 12 分钟, 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把该问的都问了。 采访结束后,采访结束后,奥巴马左手手持中国英雄牌金笔,欣然为南方周末题词, 奥巴马还手拿《南方周末》报纸与采访者留影,并交换礼物。 这一段时间,南方周末的许多个人电话和办公电话一直不断,许多媒体都想获得一手的新闻材料。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62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与弟弟北京会面 中国弟媳认哥
xupeiyang 2009-11-19 21:36
核心提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访问期间与在中国的弟弟马克见面。奥巴马还给了自己河南籍的兄弟媳妇一个大大的熊抱。 视频 说明:奥巴马一到北京就与弟弟会面,兄弟俩一见面就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弟弟马克表示当时心情激动、欣喜若狂。 11月18日,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奥巴马接受访问畅谈兄弟见面时的兴奋。 马克的中国籍妻子 中新网11月18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北京时,还有个意外收获,就是和在深圳工作的弟弟马克(Mark Okoth Obama Ndesandjo)相见欢,兄弟俩在奥巴马一到北京后,就见面话家常,奥巴马还给了自己河南籍的兄弟媳妇一个大大的熊抱。 据东森新闻报道,长相、身材和奥巴马有点像,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2002年到深圳工作,并娶了河南女孩,听到贵为美国总统的哥哥到北京访问,马克特地北上想见哥哥一面。 据了解,奥巴马一到北京,兄弟俩就见了面,奥巴马还给了马克的中国河南籍妻子一个大大拥抱,双方话家常,聊了很多家庭的事情。虽然马克在深圳低调生活,但这趟到北京,毕竟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人,行动还是受到保护。 奥巴马弟弟兴奋回忆与兄会面:我给了他一个大拥抱 凤凰卫视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访问期间,与他的同父异母弟弟马克,进行了一次难得的聚会,马克事后接受了凤凰卫视的专访。 和哥哥奥巴马一样,马克也是一个混血儿。他的父亲老奥巴马是一位有才气同时又命运多变的肯尼亚学者,母亲露丝恩德桑乔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两人在哈佛大学读书时相识,后来移居到肯尼亚并生下了马克。马克和哥哥奥巴马在性格上有很大区别,过去7年时间里,他一直隐居深圳。 马克对来北京同奥巴马见面,回味无穷。尽管见面时间马克不肯透露,但是他一直强调同这位同父异母的总统哥哥一家亲,为了这次见面,准备许久。虽然马克同奥巴马的见面过去快两天了,但是他仍然不能从兴奋中回过神来。 奥巴马同父异母弟弟马克说:我就是给了他一个大拥抱。非常激动,我现在还在当时的心情中。我想这因为我们毕竟是一家人。亲情是可以跨越遥远距离的。尤其是今年,和过去的岁月里,在很多方面,我为我的大哥感到骄傲。 采访马克就像采访追星族,其实,对奥巴马的了解马克同中国民众相差无几。 马克:爸爸曾打母亲和我,呼吁关注家庭暴力问题 马克日前出了一本半自传的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出书的目的之一是呼吁各界关注家庭暴力问题,马克透露,父亲曾殴打他和妈妈,他不记得父亲做过什么好事。 马克透露,这是本半自传体小说,书中主人公以他们的父亲老奥巴马为原型。他说写书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唤醒大家反抗家庭暴力的意识。我父亲打我母亲,我父亲也打我。这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最近我才可以接受这一事实。 马克是美国公民,他在内罗毕就读于国际学校,上完高中后去了美国,先后就读于布朗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电信和市场公司工作过。2001年的911事件重创美国经济,马克不久便丢掉了工作。他决定前往中国寻找新天地。马克汉语流利,热爱中国文化。他还热心慈善,经常到福利院做义工,教孩子弹钢琴。他一直非常低调,这是他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 马克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主要从事战略营销工作,在通信及国际市场营销方面拥有15年工作经验。多才多艺的他读过中文原版《红楼梦》,会中国传统书法,出版过3张钢琴CD。他定期为深圳的孤儿们教授钢琴课,今年初还为四川大地震赈灾举行慈善音乐会。 他透露说,自己正计划写另一部作品,那是一本真正的传记,其中将会更深入地谈到他与哥哥的关系。 (本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个人分类: 情报机密|1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总统奥巴马游览长城感言
JYH64J98Y99H 2009-11-19 11:30
奥巴马参观长城慨叹历史沧桑(转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8日19:11 中国新闻网 11月18日下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冒着严寒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中新社发任晨鸣 摄    中新网11月18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下午参观了北京八达岭长城,在媒体前生发感慨。   据路透社报道,奥巴马与导游分开后,独自一人从长城走下。他双手插进外套的兜里,说 :感觉很是奇妙,让人想起历史的沧桑。    这里可以让你很好地反思日常事务,那些只是沧海一粟。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于1972年访问中国期间登上长城。那一天也是一个寒冷晴朗的冬日,他游览的也是八达岭长城。   而奥巴马此次一共登上了三个烽火台,最远到达北三烽火台。   奥巴马在长城上说 :我们在地上的有生之年并不长,我们应好好珍惜。 他随后将前往韩国,这是他亚洲之行的最后一站。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8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上海行(幻灯片)(2009年11月15-16日)
黄安年 2009-11-18 16:43
奥巴马上海行 ( 幻灯片 )(2009 年 11 月 15-16 日 )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图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8 日发布 这里转发的奥巴马上海行 (2009 年 11 月 15-16 日 ) 幻灯片是许令仪传来的。有关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和中国青年对话的全文,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1425 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1677 幻灯片共图片 32 幅。第33幅是笔者从美国国务院网站上下载的。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7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巧不成书:粗看奥巴马访华
sheep021 2009-11-18 10:52
1. 11月17日上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为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举行欢迎仪式。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 2.习近平会见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金正阁一行 2009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见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人民军总政治局第一副局长金正阁大将一行。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 3.姚坚:人民币汇率与贸易平衡状况无关 11月16日,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外媒记者就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提问时表示,人民币汇率问题与贸易平衡状况无关,把世界 经济 的所谓失衡归纳为东亚和中国的出口没有道理。而正是危机期间中国保持了 人民币汇率 的基本稳定,为全球经济的复苏作出了贡献。   对于近期一些认为人民升值的舆论,姚坚提醒说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美国在让 美元 继续贬值来提升出口竞争力,在危机的大背景下,如果只要求他国 货币 升值,而使美元不断贬值,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复苏,同时也不公平。 4.美国总统 奥巴马 17日下午在紧张的政治活动间隙,忙里偷闲来到故宫博物院参观。 5. 奥巴马今日将会见中国总理温家宝 并游览长城 6. 中美联合声明未提人民币 欧盟三巨头周末访华 7. 两岸金融MOU签署 明年1月生效 MOU两岸金融监理合作了解备忘录16号下午6点在台北和北京同步签署,将于60天之后也就是2010年1月15号生效。两岸签署金融MOU,代表封闭多年的两岸金融市场即将开放,迈入新的里程碑。 本博评论: 1. 胡总有点不高兴(图1) 2.美朝同日来访,实为巧合之一。中朝同志们坐到一起,抗美援朝的旧话题应该不会少。 3.两岸金融监理合作了解备忘录签署时间实为巧合之二 4.人民币汇率无需讨论 5. 中美声明,都是大框架,大方向。至于落实起来,要看各自需要与理解了。昭示了前途光明,道路艰险的美好前程。 6. 欧盟三巨头周末访华。 巧合之三 7.奥巴马总统的中国之行还是很轻松的,逛故宫,游长城。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11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白宫和白屋 奥巴马和欧巴马
热度 2 黄安年 2009-11-18 09:48
白宫和白屋 奥巴马和欧巴马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8 日发布 中文译名使用上 , 美国驻华大使馆网站好像在和美国国务院的官方网站较劲,不信你看美国国务院称美国总统住地为白宫,美国驻华大使馆却称白屋,美国国务院称美国现任总统为奥巴马总统 , 美国驻华大使馆却称欧巴马总统。不过中国的正式译名则一直使用白宫和奥巴马的。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5314 次阅读|2 个评论
平静中露峥嵘,看奥巴马对中国青年发表演讲有感
chrujun 2009-11-17 22:52
在CNN打开一个连接,看了两遍奥巴马对中国青年的演讲(由于是昨天看的,这个链接现在不知在什么地方)。由于没有看见奥巴马演讲前后的录像,只对奥巴马的演讲部分谈谈个人感受。 整个演讲过程四平八稳,奥巴马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声音和语速也没有什么变化。 显得没有什么激情,也许是他太累,也许是他有意为之,不想在中国太张扬。 由于镜头的角度始终没有变化,我觉得奥巴马没有用讲稿。不知我的体会是不是对? 讲的过程中没有什么陷于沉思的停顿。 感觉是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如果没用讲稿,能够做到这个水平很不错了。 更奇怪的是演讲内容。虽然演讲时间不长,但特别注意了中国青年的接受方式。尽管对中国人来说奥巴马对中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但他却巧妙地推销了美国的价值观。推销的内容不多,但容易引起别人共鸣。 再考虑前面谈及的演讲风格,我觉得奥巴马很大可能是有意平静地演讲。像讲故事一样,等你听到入神的时候,他再悄悄灌输他的东西。 这就是奥巴马的高明之处,估计他为这不长时间的演讲下了很大功夫。 奥巴马在演讲中使用的句型和词汇都很简单,但却表达了丰富的思想。 这是真正体现奥巴马演讲水平的绝活。 用简单的词汇、简单的句型,表达活的思想。 演讲就是为了说服听众。奥巴马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他的目的。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4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声的较量,一张令人深思万千的照片!
chrujun 2009-11-17 22:01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right, welcomes President Obama in Beijing on Tuesday http://edition.cnn.com/2009/POLITICS/11/17/obama.china/index.html\ 很惊讶记者能够抓住如此精彩的瞬间。我看后久久无法释怀! 来者不善:奥巴马昂首挺胸,头抬得老高,但却用眼角的余光盯着胡哥,心中的算盘扒得咚咚响. 沉着应对:胡哥为奥巴马引路,目光却落在奥巴马脸上。随时想吃透奥巴马的内心世界!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5280 次阅读|7 个评论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演讲(包括提问)[英文全文--zt]
livingfossil 2009-11-17 00:18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演讲 (包括提问)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海;演讲词;英文全文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For Immediate 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t Town Hall Meeting with Future Chinese Leaders Museu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China November 16,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barack-obama-town-hall-meeting-with-future-chinese-leaders 1:18 P.M. CST PRESIDENT OBAMA: Good afternoon. It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be here in Shanghai, and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speak with all of you. I'd like to thank Fudan University's President Yang for his hospitality and his gracious welcome. I'd also like to thank our outstanding Ambassador, Jon Huntsman, who exemplifies the deep ties and respect between our nations. I don't know what he said, but I hope it was good. (Laughter.) What I'd like to do is to make some opening comments, and then what I'm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doing is taking questions, not only from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audience, but also we've received questions online, which will be asked by some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here in the audience, as well as by Ambassador Huntsman. And I am very sorry that my Chinese is not as good as your English, but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chance to have a dialogue. This is my first time traveling to China, and I'm excited to see this majestic country. Here, in Shanghai, we see the growth that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 the soaring skyscrapers, the bustling streets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just as I'm impressed by these signs of China's journey to the 21st century, I'm eager to see those ancient places that speak to us from China's distant past. Tomorrow and the next day I hope to have a chance when I'm in Beijing to see the majesty of the Forbidden City and the wonder of the Great Wall. Truly, this is a nation that encompasses both a rich history and a belief in the promise of the future. The same can be sai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Shanghai, of course, is a city that has great meani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t was here, 37 years ago, that the Shanghai Communique opened the door to a new chapter of engagement between our governments and among our people. However, America's ties to this city -- and to this country -- stretch back further, to the earliest days of America's independence. In 1784, our founding father, George Washington, commissioned the Empress of China, a ship that set sail for these shores so that it could pursue trade with the Qing Dynasty. Washington wanted to see the ship carry the flag around the globe, and to forge new ties with nations like China. This is a common American impulse -- the desire to reach for new horizons, and to forge new partnerships that are mutually beneficial. Over the two centuries that have followed, the currents of history have ste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countries in many directions. And even in the midst of tumultuous winds, our people had opportunities to forge deep and even dramatic ties. For instance, Americans will never forget the hospitality shown to our pilots who were shot down over your soil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cared for by Chinese civilians who risked all that they had by doing so. And Chinese veterans of that war still warmly greet those American veterans who return to the sites where they fought to help liberate China from occupation. A different kind of connection was made nearly 40 years ago when the frost between our countries began to thaw through the simple game of table tennis. The very unlikely nature of this engagement contributed to its success -- because for all our differences, both our common humanity and our shared curiosity were revealed. As one American player described his visit to China -- " people are just like us…The country is very similar to America, but still very different." Of course this small opening was followed by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hanghai Communique, and the eventual establishment of form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1979. And in three decades, just look at how far we have come. In 1979, trad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tood at roughly $5 billion -- today it tops over $400 billion each year. The commerce affects our people's lives in so many ways. America imports from China many of the computer parts we use, the clothes we wear; and we export to China machinery that helps power your industry. This trade could create even more jobs on both sides of the Pacific, while allowing our people to enjoy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nd as demand becomes more balanced, it can lead to even broader prosperity. In 1979, the politic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as rooted largely in our shared rivalry with the Soviet Union. Today, we have a positive, constructive and comprehensive relationship that opens the door to partnership on the key global issues of our time -- economic recove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ean energy; stopping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 and the scourge of climate change; the promotion of peace and security in Asia and around the globe. All of these issues will be on the agenda tomorrow when I meet with President Hu. And in 1979, the connections among our people were limited. Today, we see the curiosity of those ping-pong players manifested in the ties that are being forged across many sectors. The second highest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e from China, and we've seen a 50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mong our own students. There are nearly 200 "friendship cities" drawing our communities together. American and Chinese scientists cooperate on new research and discovery. And of course, Yao Ming is just one signal of our shared love of basketball -- I'm only sorry that I won't be able to see a Shanghai Sharks game while I'm visiting. It is no coincidenc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countries has accompanied a period of positive change. China has lift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out of poverty -- an accomplishment unparalleled in human history -- while playing a larger role in global events.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seen our economy grow along with the standard of living enjoyed by our people, while bringing the Cold War to a successful conclusion. There is a Chinese proverb: "Consider the past, and you shall know the future." Surely, we have known setbacks and challenge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Our relationship has not been without disagreement and difficulty. But the notion that we must be adversaries is not predestined -- not when we consider the past. Indeed, because of our cooperatio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more prosperous and more secure. We have seen what is possible when we build upon our mutual interests, and engage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spect. And yet the success of that engagement depends upon understanding -- on sustaining an open dialogue, and learning about one another and from one another. For just as that American table tennis player pointed out -- we share much in common as human beings, but our countries are different in certain ways. I believe that each country must chart its own course. China is an ancient nation, with a deeply rooted culture. The United States, by comparison, is a young nation, whose cul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many different immigrants who have come to our shores, and by the founding documents that guide our democracy. Those documents put forward a simple vision of human affairs, and they enshrine several core principles -- that all men and women are created equal, and possess certain fundamental right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reflect the will of the people and respond to their wishes; that commerce should be open, information freely accessible; and that laws, and not simply men, should guarantee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Of course, the story of our nation is not without its difficult chapters. In many ways -- over many years -- we have struggled to advance the promise of these principles to all of our people, and to forge a more perfect union. We fought a very painful civil war, and freed a portion of our population from slavery. It took time for women to be extended the right to vote, workers to win the right to organize, and for immigrants from different corners of the globe to be fully embraced. Even after they were freed, African Americans persevered through conditions that were separate and not equal, before winning full and equal rights. None of this was easy. But we made progress because of our belief in those core principles, which have served as our compass through the darkest of storms. That is why Lincoln could stand up in the midst of civil war and declare it a struggle to see whether any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could long endure. That is why Dr. Martin Luther King could stand on the steps of the Lincoln Memorial and ask that our nation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That's why immigrants from China to Kenya could find a home on our shores; why opportunity is available to all who would work for it; and why someone like me, who less than 50 years ago would have had trouble voting in some parts of America, is now able to serve as its President. And that is why America will always speak out for these core principles around the world. We do not seek to impose any system of government on any other nation, but we also don't believe that the principles that we stand for are unique to our nation. These freedoms of expression and worship -- of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we believe are universal rights. They should be available to all people, including ethnic and religious minorities -- whether they 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or any nation. Indeed, it is that respect for universal rights that guides America's openness to other countries; our respect for different cultures; our commitment to international law; and our faith in the future. These are all things t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America. I also know that we have much to learn about China. Looking around at this magnificent city -- and looking around this room -- I do believe that our nations hold something important in common, and that is a belief in the future. Neither the United States nor China is content to rest on our achievements. For while China is an ancient nation, you are also clearly looking ahead with confidence, ambition, and a commitment to see that tomorrow's generation can do better than today's. In addition to your growing economy, we admire China's extraordinary commitment to science and research -- a commitment borne out in everything from the infrastructure y ou build to the technology you use. China is now the world's largest Internet user -- which is why we were so pleased to include the Internet as a part of today's event. This country now has the world's largest mobile phone network, and it is investing in the new forms of energy that can both sustain growth and combat climate change -- and I'm looking forward to deepening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this critical area tomorrow. But above all, I see China's future in you -- young people whose talent and dedication and dreams will do so much to help shape the 21st century. I've said many times that I believe that our world is now fundamentally interconnected. The jobs we do, the prosperity we build, the environment we protect, the security that we seek -- all of these things are shared. And given that interconnection,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 is no longer a zero-sum game; one country's success need not come at the expense of another. And that is why the United States insists we do not seek to contain China's rise. On the contrary, we welcome China as a strong and prosperous and successful member of the community of nations -- a China that draws on the rights, strengths, and creativity of individual Chinese like you. To return to the proverb -- consider the past. We know that more is to be gained when great powers cooperate than when they collide. That is a lesson that human beings have learned time and again, and that is the example of the history between our nations. And I believe strongly that cooperation must go beyond our government. It must be rooted in our people -- in the studies we share, the business that we do, the knowledge that we gain, and even in the sports that we play. And these bridges must be built by young men and women just like you and your counterparts in America. That's why I'm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dramatically expand the number of our students who study in China to 100,000. And these exchanges mark a clear commitment to build ties among our people, as surely as you will help determine the destiny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I'm absolutely confident that America has no better ambassadors to offer than our young people. For they, just like you, are filled with talent and energy and optimism about the history that is yet to be written. So let this be the next step in the steady pursuit of cooperation that will serve our nations, and the world. And if there's one thing that we can take from today's dialogue, I hope that it is a commitment to continue this dialogue going forward. So thank you very much. And I look forward now to taking some questions from all of you. Thank you very much. (Applause.) --------------------------------- So -- I just want to make sure this works. This is a tradition, by the way, that is very comm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se town hall meetings. And what we're going to do is I will just --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asking a question, you can raise your hands. I will call on you. And then I will alternate between a question from the audience and an Internet question from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prepared the questions, as well as I think Ambassador Huntsman may have a question that we were able to obtain from the Web site of our embassy. So let me begin, though, by seeing -- and then what I'll do is I'll call on a boy and then a girl and then -- so we'll go back and forth, so that you know it's fair. All right? So I'll start with this young lady right in the front. Why don't we wait for this microphone so everyone can hear you. And what's your name? Q My name is (inaudible) and I am a student from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and Chicago have been sister cities since 1985, and these two cities have conduct a wide range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So what measures will you take to deepen th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nd Shanghai will hold the World Exposition next year. Will you bring your family to visit the Expo? Thank you. PRESIDENT OBAMA: Well,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question. I was just having lunch before I came here with the Mayor of Shanghai, and he told me that he has had an excell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city of Chicago -- my home town -- that he's visited there twice. And I think it's wonderful to have these exchanges between cities. One of the things that I discussed with the Mayor is how both cities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on strategies around clean energy, because one of the issues that ties China and America together is how, with an expanding population and a concern for climate change, that we're able to reduce our carbon footprint. And obvious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per capita, per individual, they are already using much more energy than each individual here in China. But as China grows and expands, it's going to be using more energy as well. So both countries have a great interest in finding new strategies. We talked about mass transit and the excellent rail lines that are being developed in Shanghai. I think we can learn in Chicago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me of the fine work that's being done on high-speed rail. In the United States, I think we are learning how to develop buildings that use much less energy, that are much more energy-efficient. And I know that with Shanghai, as I traveled and I saw all the cranes and all the new buildings that are going up, it'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start incorporating these new technologies so that each building is energy-efficient when it comes to lighting, when it comes to heating. And so it's a terrific opportunity I think for u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I know this is going to be a major focus of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is the issue of clean energy, as I learned from the Mayor. And so I would love to attend. I'm not sure yet what my schedule is going to be, but I'm very pleased that we're going to have an excellent U.S. pavilion at the Expo, and I understand that we expect as many as 70 million visitors here. So it's going to be very crowded and it's going to be very exciting. Chicago has had two world expos in its history, and both of those expos ended up being tremendous boosts for the city. So I'm sure the same thing will happen here in Shanghai. Thank you. (Applause.) Why don't we get one of the questions from the Internet? And introduce yourself, in case -- Q First shall I say it in Chinese, and then the English, okay? PRESIDENT OBAMA: Yes. Q I want to pose a question from the Internet. I want to thank you, Mr. President, for visiting China in your first year in office, and exchange views with us in China . I want to know what are you bringing to China, your visit to China this time, and what will you bring back to the United States? (Applause.) PRESIDENT OBAMA: The main purpose of my trip is to deepen my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its vision for the future. I have had several meetings now with President Hu. We participated together in the G20 that was dealing with the economic financial crisis. We have had consultations about a wide range of issues. But I think it'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continually deepen its understanding of China, just as it's important for China to continually deepen its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rms of what I'd like to get out of this meeting, or this visit, in addition to having the wonderful opportunity to see the Forbidden City and the Great Wall, and to meet with all of you -- these are all highlights -- but in addition to that, the discussions that I intend to have with President Hu speak to the point that Ambassador Huntsman made earlier, which is there are very few global challenges that can be solved unles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gree. So let me give you a specific example, and that is the issue we were just discussing of climate change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mitters of greenhouse gases, of carbon that is causing the planet to warm. Now, the United States, as a highly developed country, as I said before, per capita, consumes much more energy and emits much more greenhouse gases for each individual than does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is growing at a much faster pace and it has a much larger population. So unless both of our countries are willing to take critical steps in dealing with this issue, we will not be able to resolve it. There's going to be a Copenhagen conference in December in which world leaders are trying to find a recipe so that we can all make commitments that are differentiated so each country would not have the same obligations -- obviously China, which has much more poverty, should not have to do exactly the same thing as the United States -- but all of us should have these certain obligations in terms of what our plan will be to reduce these greenhouse gases. So that's an example of what I hope to get out of this meeting -- a meeting of the minds between myself and President Hu about how togeth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n show leadership. Because I will tell you, othe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be waiting for us. They will watch to see what we do. And if they say, ah, you know,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y're not serious about this, then they won't be serious either. That is the burden of leadership that both of our countries now carry. And my hope is, is that the more discussion and dialogue that we have, the more we are able to show this leadership to the world on these many critical issues. Okay? (Applause.) All right, it's a -- I think it must be a boy's turn now. Right? So I'll call on this young man right here. Q (As translated.) Mr. President, good afternoon. I'm from Tongji University. I want to cite a saying from Confucius: "It is always good to have a friend coming from afar." In Confucius books, there is a great saying which says that harmony is good, but also we uphold differences. China advocates a harmonious world. We know that the United States develops a culture that features diversity . I want to know, what will your government do to build a diversified world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What would you do to respect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historie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what kinds of cooperation we can conduct in the future? PRESIDENT OBAMA: This is an excellent point. The United States, one of our strengths is that we are a very diverse culture. We have people coming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And so there's no one definition of what an American looks like. In my own family, I have a father who was from Kenya; I have a mother who was from Kansas, in the Midw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my sister is half-Indonesian; she's married to a Chinese person from Canada. So when you see family gatherings in the Obama household, it looks like the United Nations. (Laughter.) And that is a great strength of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it means that we learn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different foods and different ideas, and that has made us a much more dynamic society. Now, what is also true is that each country in this interconnected world has its own culture and its own history and its own traditions. And I think it'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United States not to assume that what is good for us is automatically good for somebody else. And we have to have some modesty about our attitudes towards other countries. I have to say, though, as I said in my opening remarks, that we do believe that there are certai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hat are common to all people, regardless of culture. So, for example, in the United Nations we are very active in trying to make sure that children all around the world are treated with certain basic rights -- that if children are being exploited, if there's forced labor for children, tha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at may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ast in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that all countries of the world now should have developed to the point where we are treating children better than we did in the past. That's a universal value. I believe, for example, the same thing holds true when it comes to the treatment of women. I had a very interesting discussion with the Mayor of Shanghai during lunch right before I came, and he informed me that in many professions now here in China, there are actually more women enrolled in college than there are men, and that they are doing very well. I think that is an excellent indicator of progress, because it turns out that if you look at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one of the best indicators of whether or not a country does well is how well it educates its girls and how it treats its women. And countries that are tapping into the talents and the energy of women and giving them educations typically do better economically than countries that don't. So, now, obviously difficul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but I think it is the view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affirm the rights of women all around the world. And if we see certain societies in which women are oppressed, or they are not getting opportunities, or there is violence towards women, we will speak out. Now, there may be some people who disagree with us, and we can have a dialogue about that. But we think it's important, nevertheless, to be true to our ideals and our values. And we -- and when we do so, though, we will always do so with the humility and understanding that we are not perfect and that we still have much progress to make. If you talk to women in America, they will tell you that there are still men who have a lot of old-fashioned ideas about the role of women in society. And so we don't claim that we have solved all these problems, but we do think that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speak out on behalf of these universal ideals and these universal values. Okay? All right. We're going to take a question from the Internet. Q Hello, Mr. President. It's a great honor to be here and meet you in person. PRESIDENT OBAMA: Thank you. Q I will be reading a question selected on the Internet to you, and this question is from somebody from Taiwan. In his question, he said: I come from Taiwan. Now I am doing business on the mainland. And due to improved cross-straits relations in recent years, my business in China is doing quite well. So when I heard the news that some people in America would like to propose -- continue selling arms and weapons to Taiwan, I begin to get pretty worried. I worry that this may make our cross-straits relations suffer. So I would like to know if, Mr. President, are you supportive of improved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nd although this question is from a businessman, actually, it's a question of keen concern to all of us young Chinese students, so we'd really like to know your position on this question. Thank you. (Applause.) PRESIDENT OBAMA: Thank you. Well, I have been clear in the past that my administration fully supports a one-China policy, as reflected in the three joint communiqués that date back several decades, in terms of our relations with Taiwan as well as our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 don't want to change that policy and that approach. I am very pleas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tensions and the improvement in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nd it is my deep desire and hope that we will continue to see great improvement between Taiwan and the rest of --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in resolving many of these issues. One of the things that I think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n terms of its foreign policy and its policy with respect to China, is always seeking is ways that through dialogue and negotiations, problems can be solved. We always think that's the better course. And I think that economic ties and commercial ti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in this region are helping to lower a lot of the tensions that date back before you were born or even before I was born. Now,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still look towards the past when it comes to these issues, as opposed to looking towards the future. I prefer to look towards the future. And as I said, I think the commercial ti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 there's something about when people think that they can do business and make money that makes them think very clearly and not worry as much about ideology. And I think that that's starting to hap pen in this region, and we are very supportive of that process. Okay? Let's see, it's a girl's turn now, right? Yes, right there. Yes. Hold on, let's get -- whoops, I'm sorry, they took the mic back here. I'll call on you next. Go ahead, and then I'll go up here later. Go ahead. Q Thank you. PRESIDENT OBAMA: I'll call on you later. But I'll on her first and then I'll call on you afterwards. Go ahead. Q Okay, thank you. Mr. President, I'm a student fro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I have a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Nobel Prize for Peace. In your opinion, what's the main reason that you were honored the Nobel Prize for Peace? And will it give you more responsibility and pressure to -- more pressur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world peace? And will it bring you -- will it influence your ideas while deal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ank you very much. PRESIDENT OBAMA: Thank you. That was an excellent question. I have to say that nobody was more surprised than me about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for Peace. Obviously it's a great honor. I don't believe necessarily that it's an honor I deserve, given the extraordinary history of people who have won the prize. All I can do is to, with great humility, accept the fact that I think the committee was inspired by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changing not only America but also America's approach to the world. And so in some ways I think they gave me the prize but I was more just a symbol of the shift in our approach to world affairs that we are trying to promote. In terms of the burden that I feel, I am extraordinarily honored to be put in the position of President. And as my wife always reminds me when I complain that I'm working too hard, she says, you volunteered for this job. (Laughter.) And so you -- there's a saying -- I don't know if there's a similar saying in China -- we have a saying: " You made your bed, now you have to sleep in it." And it basically means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hat you ask for because you might get it. I think that all of us have obligations for trying to promote peace in the world. It's not always easy to do.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conflicts in the world that are -- date back for centuries. If you look at the Middle East, there are wars and conflict that are rooted in arguments going back a thousand year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 let's say, in the continent of Africa -- there are ethnic and tribal conflicts that are very hard to resolve. And obviously, right now, 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part of my job is to serve as Commander-in-Chief, and my first priority is to protect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because of the attacks on 9/11 and the terrorism that has been taking place around the world where innocent people are being killed, it is my obligation to make sure that we root out these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and that we cooperate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erms of dealing with this kind of violence. Nevertheless, although I don't think that we can ever completely eliminate violence between nations or between peoples, I think that we can definitely reduce the violence between peoples -- through dialogue,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ideas, through grea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s and between cultures. And particularly now when just one individual can detonate a bomb that causes so much destruction,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that we pursue these strategies for peace. Technology is a powerful instrument for good, but it has also given the possibility for just a few people to cause enormous damage. And that's why I'm hopeful that in my meetings with President Hu and on an ongoing basis,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n work together to try to reduce conflicts that are taking place. We have to do so, though, also keeping in mind that when we use our military, because we're such big and strong countries, that we have to be self-reflective about what we do; that we have to examine our own motives and our own interests to make sure that we are not simply using our military forces because nobody can stop us. That's a burden that great countries, great powers, have, is to act responsibly in the community of nations. And my hope is, i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gether can help to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norms that reduce conflict around the world. (Applause.) Okay. All right? Jon -- I'm going to call on my Ambassador because I think he has a question that was generated through the Web site of our embassy. This was selected, though, by I think one of the members of our U.S. press corps so that -- AMBASSADOR HUNTSMAN: That's right. And not surprisingly, "in a country with 350 million Internet users and 60 million bloggers, do you know of the firewall?" And second, "should we be able to use Twitter freely" -- is the question. PRESIDENT OBAMA: Well, first of all, let me say that I have never used Twitter. I noticed that young people -- they're very busy with all these electronics. My thumbs are too clumsy to type in things on the phone. But I am a big believer in technology and I'm a big believer in openness when it comes to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I think that the more freely information flows, the stronger the society becomes, because then citizens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can hold their own governments accountable. They can begin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That generates new ideas. It encourages creativity. And so I've always been a strong supporter of open Internet use . I'm a big supporter of non-censorship. This is part of the trad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 discussed before, and I recognize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traditions. I can tell you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act that we have free Internet -- or unrestricted Internet access is a source of strength, and I think should be encouraged. Now, I should tell you, I should be honest, 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times where I wish information didn't flow so freely because then I wouldn't have to listen to people criticizing me all the time. I think people naturally are -- when they're in positions of power sometimes thinks, oh, how could that person say that about me, or that's irresponsible, or -- but the truth is that beca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is free, and I have a lot of cr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can say all kinds of things about me, I actually think that that makes our democracy stronger and it makes me a better leader because it forces me to hear opinions that I don't want to hear. It forces me to examine what I'm doing on a day-to-day basis to see, am I really doing the very best that I could be doing for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 think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even more powerful tool for that kind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 In fact,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I won the presidency was because we were able to mobilize young people like yourself to get involved through the Internet. Initially , nobody thought we could win because we didn't have necessarily the most wealthy supporters; we didn't have the most powerful political brokers. But through the Internet, people became excited about our campaign and they started to organize and meet and set up campaign activities and events and rallies. And it really ended up creating the kind of bottom-up movement that allowed us to do very well. Now, that's not just true in -- for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t's also true for business. You think about a company like Google that only 20 years ago was -- less than 20 years ago was the idea of a couple of people not much older than you. It was a science project. And suddenly because of the Internet, they were able to create an industry that has revolutionized commerce all around the world. So if it had not been for the freedom and the openness that the Internet allows, Google wouldn't exist. So I'm a big supporter of not restricting Internet use, Internet access,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like Twitter. The more open we are, the more we can communicate. And it also helps to draw the world together. Think about -- when I think about my daughters, Malia and Sasha -- one is 11, one is 8 -- from their room, they can get on the Internet and they can travel to Shanghai. They can go anyplace in the world and they can learn about anything they want to learn about. And that's just an enormous power that they have. And that helps, I think, promote the kind of understanding that we talked about. Now, as I said before, there's always a downside to technology. It also means that terrorists are able to organize on the Internet in ways that they might not have been able to do before. Extremists can mobilize. And so there's some price that you pay for openness, there's no denying that. But I think that the good outweighs the bad so much that it's better to maintain that openness. And that's part of why I'm so glad that the Internet was part of this forum. Okay? I'm going to take two more questions. And the next one is from a gentleman, I think. Right here, yes. Here's the microphone. Q First, I would like to say that it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stand here to ask you the questions. I think I am so lucky and just appreciate that your speech is so clear that I really do not need such kind of headset. (Laughter.) And here comes my question. My name is (inaudible) from Fud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I would like to ask you the question -- is that now that someone has asked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Nobel Peace Prize, but I will not ask you in the same aspect. I want to ask you in the other aspect that since it is very hard for you to get such kind of an honorable prize, and I wonder and we all wonder that -- how you struggled to get it. And what's your university/college education that brings you to get such kind of prizes? We are very curious about it and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share with us your campus education experiences so as to go on the road of success. PRESIDENT OBAMA: Well, first of all, let me tell you that I don't know if there's a curriculum or course of study that leads you to win the Nobel Peace Prize. (Laughter.) So I can't guarantee that. But I think the recipe for success is the one that you are already following. Obviously all of you are working very hard, you're studying very hard. You're curious. You're willing to think about new ideas and think for yourself. You know, the people who I meet now that I find most inspiring who are successful I think are people who are not only willing to work very hard but are constantly trying to improve themselves and to think in new ways, and not just accept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bviously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paths to success, and some of you are going to be going into government service ; some of you might want to be teachers or professors; some of you might want to be businesspeople. But I think that whatever field you go into, if you're constantly trying to improve and never satisfied with not having done your best, and constantly asking new questions -- "Are there things that I could be doing differently? Are there new approaches to problems that nobody has thought of before, whether it's in science or technology or in the arts? -- those are usually the people who I think are able to rise about the rest. The one last piece of advice, though, that I would have that has been useful for me is the people who I admire the most and are most successful, they're not just thinking only about themselves but they're also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larger than themselves. So they want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They want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ir country, their nation, their city. They are interested in having an impact beyond their own immediate lives. I think so many of us, we get caught up with wanting to make money for ourselves and have a nice car and have a nice house and -- all those things are important, but the people who really make their mark on the world is because they have a bigger ambition. They say, how can I help feed hungry people? Or, how can I help to teach children who don't have an education? Or, how can I bring about peaceful resolution of conflicts? Those are the people I think who end up making such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And I'm sure that young people like you are going to be able to make that kind of difference as long as you keep working the way you've been working. All right? All right, this is going to be the last question, unfortunately. We've run out of time so quickly. Our last Internet question, because I want to make sure that we got all three of our fine students here. Q Mr. President, it's a great honor for the last question. And I'm a college student from Fudan University, and today I'm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Youth (inaudible.) And this question I think is from Beijing: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your Afghanistan policies, and he would like to know whether terrorism is still the greatest security concern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w do you assess the military actions in Afghanistan, or whether it will turn into another Iraqi war? Thank you very much. PRESIDENT OBAMA: I think that's an excellent question. Well, first of all, I do continue to believe that the greatest threat to United States' security are the terrorist networks like al Qaeda. And the reason is, is because even though they are small in number, what they have shown is, is that they have no conscience when it comes to the destruction of innocent civilians. And because of technology today, if an organization like that got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on its hands -- a nuclear or a chemical or a biological weapon -- and they used it in a city, whether it's in Shanghai or New York, just a few individuals could potentially kill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maybe hundreds of thousands. So it really does pose an extraordinary threat. Now, the reason we originally went into Afghanistan was because al Qaeda was in Afghanistan, being hosted by the Taliban. They have now moved over the border of Afghanistan and they are in Pakistan now, but they continue to have networks with other extremist organizations in that region. And I do believe that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stabilize Afghanistan so that the people of Afghanistan can protect themselves, but they can also be a partner in reducing the power of these extremist networks. Now, obviously it is a very difficult thing -- one of the hardest things about my job is ordering young men and women into the battlefield. I often have to meet with the mothers and fathers of the fallen, those who do not come home. And it is a great weight on me. It gives me a heavy heart. Fortunately, our Armed Services is --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who participate, they believe so strongly in their service to their country that they are willing to go. And I think that it is possible -- working in a broader coalition with our allies in NATO and others that are contributing like Australia -- to help train the Afghans so that they have a functioning government, that they have their own security forces, and then slowly we can begin to pull our troops out because there's no longer that vacuum that existed after the Taliban left. But it's a difficult task. It's not easy. And ultimately I think in trying to defeat these terrorist extremists,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it's not just a military exercise. We also have to think about what motivates young people to become terrorists, why would they become suicide bombers. And although there are obviously a lot of different reasons, including I think the perversion of religion, in thinking that somehow these kinds of violent acts are appropriate, part of what's happened in places like Pakistan and Afghanistan is these young people have no education, they have no opportunities, and so they see no way for them to move forward in life, and that leads them into thinking that this is their only option. And so part of what we want to do in Afghanistan is to find ways that we can train teachers and create schools and improve agriculture so that people have a greater sense of hope. That won't change the ideas of a Osama bin Laden who are very ideologically fixed on trying to strike at the West, but it will change the pool of young people who they can recruit from. And that is at least as important, if not more important over time, as whatever military actions that we can take. Okay? All right, I have had a wonderful time. I am so grateful to all of you. First of all, let me say I'm very impressed with all of your English. Clearly you've been studying very hard. And having a chance to meet with all of you I think has given me great hope for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I hope that many of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come and travel and visit the United States. You will be welcome. I think you will find that the American people feel very warmly towards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I am very confident that, with young people like yourselves and the young people that I know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our two great countries will continue to prosper and help to bring about a more peaceful and secure world. So thank you very much everybody. Thank you. (Applause.) END 2:08 P.M. CST
个人分类: 杂集Others|44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访华前美驻华使馆开中文博客
xupeiyang 2009-11-16 21:00
奥巴马访华前美驻华使馆开中文博客显人情味 http://news.QQ.com   2009年11月16日11:1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16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16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于15日晚飞抵上海,开始了其首次访华之旅。而就在奥巴马访华前期,美国驻华大使馆专门开设了中文博客,体现出对中方的人情味。 报道写到,在绵绵细雨中,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空军一号在上海浦东机场降落,奥巴马正式开始了对中国4天3夜的访问。报道称,奥巴马成为首位在其上任第一年就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外界预计,中美两国领导人将就和平、经贸、能源、防核扩散、人文等问题交换意见,展开实质性的讨论。 报道认为,奥巴马此次访华,很可能在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提出的利益攸关者基础上,再次将中美关系提升一个高度。 报道指出,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成员,和平议题将是中美双方关注的重点。双方在朝核、伊朗问题等国际事务方面,始终保持磋商;而奥巴马上任后,两国首脑的交流频繁程度更是史上罕见。 同时,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也可能成为中美会谈的议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两国如何携手共同应对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或有可能为中美贸易吹起暖风。报道指出,奥巴马周一安排了在华美商早餐会,似乎有鼓舞士气的意图。美国中国问题专家鲍瑞分析,奥巴马在与中方会谈中将重点论及双赢观点,并强调双方在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的可能性,这也是奥巴马寄托了救市希望的新兴产业领域。 此外,报道还列举了中美双方一系列示好的积极信号。中方对奥巴马的行程安排包含去故宫、长城参观,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奥巴马访华前夕开设中文博客,都是凸显人情味的表现。 据报道,美驻华使馆在奥巴马访华前夕专门开通了中文博客,并注册了内地最大的社交网站开心网。美驻华使馆的一篇官方日志写到,美国新总统在任期内这么快访华,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重要作用的一个强烈信号。而且,报道指出,奥巴马此次访华不仅有国务卿希拉里陪同,还专程安排了两位华人部长随行,虽然不久前这两位部长已来华访问。报道认为,这是美方注重人情的表现。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对话(2009年11月16日)
黄安年 2009-11-16 15:36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对话 (2009 年 11 月 16 日 ) 转发新华网文字直播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16 日发布 ( 黄安年按 : 在博客上全文转发奥巴马刚刚结束的在上海对话中国青年文字直播稿 , 资源共享,网友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 红体字是笔者加上的。 ) 地点 : 上海科技馆 新华网独家网络直播 文字直播 奥巴马进入对话现场。 让我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同学们,请让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杨玉良,复旦大学的校长。 今天请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奥巴马先生,他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同时,然后来到这里,而且我非常高兴作为主持人在这里主持这场对话。因为奥巴马总统非常重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重视我们年轻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所以今天我们将用一种非常轻松、自由的方式,而且我相信也将会是愉快的方式,奥巴马总统将和大家一起讨论中美关系问题,包括这个世界未来的问题,包括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所有的可能的全球性的挑战性问题。 今天在现场的所有的同事们,包括同学们,都可以现场提问题。但同时我们也会选择问题,从网络上选择一些问题,选择由网民向奥巴马提问的问题。用英文来提问题,也可以用英文回答。 如果你觉得你的英文还不足够表达你深邃的思想的话,你可以用中文来提问和中文来回答问题。我想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驻华大使洪博培先生有几句话要讲。 杨校长,谢谢你。可是我们在上海我应该说家乡话,侬好。这么多人,今天就是太好了,美中关系 30 年,这个时刻从双边地区和全球的角度来说,最适合进行一场好的交谈,这种活动在中国没有先例。 我们两国元首具体说过,他们 要推动一个积极建设性全面的关系。如果没有美中两国的合作,几乎没有哪个全球性挑战能得到解决。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把我们的交往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有谁比我们更高层领导人更适合参加我们的讨论呢? 那我很荣幸向你们介绍第 44 任美国总统贝拉克 奥巴马。 你好。诸位下午好。我感到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到上海跟你们交谈,我要感谢复旦大学的杨校长,感谢他的款待和热情的欢迎。我还想感谢我们出色的大使洪博培,他是我们两国间深厚的纽带。我 不知道他刚才说什么,但是希望他说得很好 。 我今天准备这样,先做一个开场白,我真正希望做的是回答在座的问题,不但回答在座的学生问题,同时还可以从网上得到一些问题,由在座的一些学生和洪博培大使代为提问。很抱歉, 我的中文远不如你们的英文 ,所以我期待和你们的对话。这是我首次访问中国,我看到你们博大的国家,感到很兴奋。在上海这里,我们看到了瞩目的增长,高耸的塔楼,繁忙的街道,还有企业家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国步入 21 世纪的迹象,让我感到赞叹。同时我也急切的要看到向我们展现中国古老的古迹,明天和后天我要到北京去看雄伟壮丽的故宫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城,这个国度既有丰富的历史,又有对未来憧憬的信念。 而我们两国的关系也是如此,上海在美中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意义的重大城市,在 37 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的篇章。 不过 美国与这个国家的纽带可以追溯更久远的过去,追溯到美国独立的初期,乔治 华盛顿组织了皇后号的下水仪式,这个船成功前往大清王朝,华盛顿希望看到这艘船前往各地,与中国结成新的纽带。 希望与中国开辟新的地平线,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在其后的两个世纪中,历史洪流使我们两国关系向许多不同的方向发展,而即使在最动荡的方向中,我们的两国人民打造深的,甚至有戏剧性的纽带,比如 美国人永远不会忘记,在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在中国上空被击落后,当地人民对他们的款待,中国公民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罩着他们。 而参加二战的老兵仍然欢迎故地重游的美国老兵,他们在那里参战。 40 年前,我们两国间开启了又一种联系,两国关系开始解冻,通过乒乓球的比赛解冻关系。 我们两国之间有着分歧,但是我们也有着共同的人性及有着共同的好奇 ,就像一位乒乓球运动员一样,那时的国家就是一样,但是这个小小的开头带来了《上海公报》的问世,最终还带来了美中在 1979 年建交。在其后的 30 年我们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79 年美中贸易只有 50 亿美元,现在已经超过了 4000 亿美元。 贸易在许多方面影响人民的生活,比如美国电脑中许多部件,还有穿的衣服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我们向中国出口中国工业要使用的机器,这种贸易可以在太平洋两岸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我们的人民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 在需求趋于平衡的过程中,这种贸易可以是更广阔的贸易。如今 我们有着积极合作和全面的关系,为我们在当前重大的全球问题上建立伙伴关系打开了大门,这些问题包括经济复苏、洁净能源的开发、制止核武器扩散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还有在亚洲及全球各地促进和平和稳定,所有这些问题我明天与胡主席会谈时都会谈到。 1979 年的时候,我们两国人民的联系十分有限,就如今当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好奇可以在许多领域建立的联系中都可以看到, 在美国数量最多的留学生都来自中国 。而在美国的学生中,学中文的人数增加了 50% 。我们两国有近 200 个友好城市,美中科学家在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发现领域进行合作,而我们两国人民都热爱篮球,姚明就是个例子。不过,此行中我不能观看上海鲨鱼队的比赛,有点遗憾。 那么我们两国之间的这种关系给我们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这并不是偶然的,中国使得亿万人民脱贫,而这种成就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而中国在全球问题中也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也目睹了我们经济的成长。中国有句古言,温故而知新。当然 ,我们过去 30 年中也遇到了挫折和挑战,我们的关系并不是没有困难的,没有分歧的。但是我们必须一定是对手这种想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我们两国的合作,美中两国都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安全。我们基于相互的利益、相互的尊重就能有成就。 不过,这种接触的成功要取决于我们要彼此了解,要能够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彼此进行了解。就像当年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所说的,我们作为人有着共同的向往,但是我们两国又不同。我认为 我们两国每个国家都应该勾画出自己要走的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相对而言,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它的文化受到来自许多不同国家移民的影响,而指导我们民主制度文件的影响,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向往,代表了一些核心的原则,就是所有的人生来平等,都有着基本的权利,而政府应当反映人们的意志,贸易应该是开放的,信息流通应当是自由的,而法律要保证这个公平。 当然,我们的国家历史也不是没有过困难的地方,从很多方面来讲,很多年以来,我们是通过斗争来促进这些原则或者是所有的人民能够享受到,为了缔造一个更完美的联合,我们也打过一个很痛苦的内战,把一部分我们被奴役的人口释放出来,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使妇女有投票权,劳工有组织权,包括来自各地的移民能够全部被接受。即使他们被解放以后,非洲裔美国人也和美国人经过一些分开的、不平等的条件,经过一段时间才争取到全面的平等权利,所有这些是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对这些核心原则的信念我们取得的进展,在最黑暗的风暴当中是作为我们的指南针。 这是为什么林肯在内战期间站起来说过,任何一个国家以自由、以所有人类平等的原则能够长久的存在,也就是为什么金博士在林肯纪念馆的前台站起来,说我们国家要必须真正的实现我们的信念。也就是为什么来自中国或者肯尼亚的移民能够到我们的家,也是为什么一个不到 50 年前以前在某些地方连投票都遇到困难的人,现在就能够做到那个国家的总统。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永远为了全世界各地的核心原则说话, 我们不寻求把任何政治体制强制给任何国家,但是我们也不认为我们所支持的这些原则是我们国家所独有的,这些表达自由、宗教崇拜自由、接触信息的机会、政治的参与,我们认为这些是普世的权利,应该是所有人民能够享受到,包括少数民族和宗教的族群,不管是在中国、美国和任何国家,对于普遍权利的尊敬,作为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开放态度的指导原则,我们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我们对国际法的承诺和对未来的信念的原则。 所有这些都是你们知道关于美国的一些情况,我们有很多要从中国学习。我们看看这个伟大城市的各地,也看看这个房间,我就相信我们两国有很重要的共同点,也就是对未来的信念,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对现在的成就不能感到自满。虽然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你们也是充满信心展望未来,致力于下一代能够比这一代做的更好,除了你们不断增长的经济之外,我们很配合中国在科学和研究方面所投入的力量,包括建设的基础设施和使用的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技术最多的国家 ,这就是我们很高兴互联网是今天活动的一部分,这个国家也拥有最大的机动电话网络,对新的投资保持继续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新的投资,我也希望两国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但是更重要是看到年轻人你们的才能、你们的献身精神、你们的梦想在 21 世纪实现方面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我说过很多次,我认为 世界是互相连接的,我们所做的工作,我们所建立的繁荣,我们所保护的环境,我们所追求的安全,所有这些都是共同的,而且是互相连接的,所以 21 世纪的实力不在零和游戏,一个国家成功不应该以另外一个国家的牺牲作为代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寻求遏制中国的崛起。相反,我们欢迎中国作为一个国际社会的强的、繁荣的、成功的成员。 再回到刚才的谚语,我们应该考虑过去。在大的国家合作的时候,就比互相碰撞会取得更多得好处,这就是人类在历史上不断吸取的教训。我认为 我们合作应该是超越政府间的合作,应该是以人民为基础,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我们所从事的生意,我们送获得的知识,我们所进行的体育比赛,所有这些桥梁必须是年轻人共同合作建立起来,这就是我为什么非常高兴我们要大大的宣布我们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人数,要增加到 10 万人。这样交流就会表现出我们是愿意致力于加强两国人民的联系,而且我是绝对有信心。对美国来说,最好的大使、最好的使者就是年轻人,他们和你们一样,很有才能,充满活力,对未来的历史还是很乐观的,这是我们合作的下一步,惠及两国和全世界。 今天可以吸收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我们不断地向前推进。非常感谢。现在欢迎各位提问题。 顺便说一句,这在美国是非常常见的传统 举行这种市政会议,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如果你有兴趣提问的话请举手,我会说请你提问。我会从在座的观众中问一个问题,然后再让这些学生代表以及洪大使从网上代为提问。我先找个男生再找一个女生,来回这么找,让大家知道我是公平的。 这位小女孩你来开始吧。请等一下我给你话筒。 我叫程熙,我是复旦大学的学生,上海和芝加哥从 1985 年开始就是姐妹城市,这两个城市进行过各种经贸、文化、政治交流,你现在在采取什么措施来加深美国和中国城市之间的关系。世博会明年将在上海举行,你是否准备参加世博会呢? 非常感谢你的问题,我在来之前和上海的市长共进午餐,他和我说他跟芝加哥,也就是我的家乡有着很好的关系,他两度访问芝加哥,我认为城市间有这种交流非常非常好,我刚才和韩市长谈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这些城市如何可以彼此进行交流,比如就洁净能源的策略进行交流。因为 美中两国共同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在人口增长的过程中,又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同时减少我们二氧化碳的排放。 很显然, 在美国以及在很多发达国家,人均能耗量都比中国的人均能耗量大,不过在中国成长的过程中,能耗量会增加,因此,我们找到新的战略,这符合我们两国的利益。 我们刚才谈了大众捷运,我知道上海和其他城市之间就有这种快轨,我相信 美国以及芝加哥可以在这种快轨方面向中国学习。而在美国我们也在学习如何建造这种绿色建筑,当然,在上海我看到有很多的吊车,很多的建筑在盖起来。因此在这些新的技术上我们进行合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使得我们每一个建筑在采光、取暖等等方面都能减少能耗,使能源效率更高,这方面是我们两国可以相互学习的。 我知道上海世博会的焦点之一就是提高能效的问题,刚才韩市长跟我讲了这个问题, 我将非常乐于参加上海世博会,当然,我现在不知道那时候我的时间安排怎么样,不过我感到非常高兴上海世博会将有我们的美国馆, 我们知道现在参观世博会的人会有七千万人。芝加哥已经举办过两次世博会,这两次世博会都给我们芝加哥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我希望上海情况也是如此,谢谢。 总统先生,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我的问题是,您来中国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给中国带来什么?又想从中国带走什么? 好。 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就是加深我对中国和中国对未来的愿景的理解 ,我已经和胡主席进行了几次会晤,我们一起参加 20 国峰会,就是应对金融危机,另外,我们就范围广泛的问题也进行磋商。但是我认为 很重要的是美国要继续不断的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同样中国要不断加深对美国的了解也是重要的。 至于我这次会晤希望有什么成果或者访问的成果,除了能够看紫禁城和长城这么伟大的好的机会,还有会见各位,所有这些都是我的一些高潮和亮点。 除此以外,我打算和胡主席谈到一些问题,也就是洪大使提到的一点, 世界上除非美中两国一致,不然能够解决全球的挑战是极少的。 我举个例子来说,刚才谈到的气候变化这个问题,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的排放者,也就是造成全球变暖的因素。那么 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国家,就像刚才说的,从人均来讲,人均消耗的能源多得多,排放的温室气体按人均来算比中国多得多,但是中国增长速度快得多,人口多得多,所以除非我们两个国家都愿意采取一些关键的步骤来应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 12 月份举行哥本哈根会议,世界的领导人正在努力找到一个方案,能够使 我们大家都作出承诺,是有区别的,不会说每个国家承担的义务一样,显然中国贫穷的人数多得多,所以他不需要跟美国做的一样。但是各方都应该承担一些具体的义务,就是有关我们打算做些什么来减少温室气体。 这只是一个例子,我希望会晤的成果,就是我和胡主席能够就美中两国怎么共同发挥领导作用而达成一致。因为我可以告诉各位,甚至 很多其他国家他们将等着我们,他们要看我们做什么,他们要说,你看美国、中国他们对这个并不认真,那我们也不会认真。 那 两个国家就要承担做领导的责任。所以我们越是能够讨论这个问题,越是能够向全世界展现在这些问题上的领导作用 。好吧,我想现在轮到男士。 我是同济大学黄立赫(音)。首先我想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来欢迎您,在《论语 ? 子路》中有一句话叫和而不同,我们中国人民的理想就是在世界构建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和谐世界。我们知道美国文化本身是在历史沉淀当中由不同的文化元素所积淀而成的多元混合型文化,请问在您的这届政府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共同构建这个世界向着文化多元化发展?在您的外交政策中会有哪些措施去尊重各国的不同的历史文化?我们中美两国在此方面会有哪些合作?谢谢您。 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点, 美国的优势之一就是我们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文化,我们那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因此,这对于美国人长什么样,你确实不能一言以蔽之,比如像我家我父亲来自肯尼亚,我母亲来自中西部的堪萨斯州,我妹妹是半个印度尼西亚人,她又嫁了一位加拿大的华裔人。因此当你看到 我们奥巴马全家聚会的时候我们就像联合国一样,什么人都有,而这就是我们美国的力量所在,因为它意味着我们从不同的文化、从不同的饮食,从不同的想法中相互学习,这使得我们社会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同时每个国家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中,每个国家有着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因此我认为对于美国来讲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推断说,我们有好的做法适用到别人身上的时候也可以带来好处。实际上这方面我们要虚心一点才行,对别的国家这种态度要虚心一点才行 。 如果要说正如我在开场白中所说的一样,我们确实认为一些基本的原则是所有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文化,对所有人都应该是共有的共性,比如在联合国我们非常活跃于联合国来努力确保世界各地的儿童都能够得到某些基本权利的待遇。当然 ,有些地方儿童受到剥削、压榨,强迫他们做童工,尽管以前不同的国家包括美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应当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要以比过去更好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儿童,这是一个普世的价值观。 我相信对妇女的问题上情况也是如此,我跟上海的韩市长在吃午餐的时候进行了很有趣的讨论,他跟我说现在有很多专业人士,在中国的专业人士中,比如在大学生中女生比男生还多,而且她们的表现非常的好。我认为这是一个取得进展的很好的、很小的指标,因为你看看 世界各地的发展,一个最好的指标就是一个国家是不是成就斐然的一个最好的指标就是他的教育以及妇女所受的教育。而那些能够发挥妇女的潜力的国家,那些做得好的国家他们得到好处就比那些不发挥妇女潜力的国家要大。 当然,男女关系中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做法,不过我认为在美国,我们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确认世界各地妇女的权利,当然,有些社会中妇女受到压迫,她们不能得到足够的机会,还有妇女受到暴力的影响等等,见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都会直言不讳地提出来的。当然,有些人可能不同意我们的观点,我们可以就此展开对话,但是我们能够实现我们的理想才行。 当然,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我们要虚心,我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很多问题上也要取得进展,你跟美国的妇女讲的时候,她们会跟你说:很多男人对于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还有一些成见。因此我们绝不声称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 我们认为就这些问题,普世的原则我们还是要谈的。 下面听听网民的提问。 总统先生,您好。我们非常荣幸来到这儿,我叫张新(音),来自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我想找一个网上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来自于台湾的一位同胞。他说我来自于台湾,现在我在大陆做生意,现在两岸关系在近年来不断地改善,我现在在大陆的生意做得很好。当有人在美国说,美国想向台湾售武的时候我们非常担心,因为这样的话会破坏两岸关系。总统先生,我想知道您是否支持改善两岸关系。当然,这个问题是来自于一位商人。但是其实对于所有的年轻中国人来说,其实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听下您的看法。谢谢。 我过去很明确, 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像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就是几十年前开始的关于针对与台湾的关系,也包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在内。我们不愿意改变这个政策和这个态度。我非常高兴看到紧张局势的缓和和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而且我非常希望我们继续看到两岸不断地改善关系,解决很多这样的问题。 有一个事情,美国在对外政策当中,也包括针对中国的政策, 我们一直寻求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通过对话和谈判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我们一直认为这是最好的途径。我认为这个地区正在发生着经济和商务的联系,正在帮助缓和很多在你们出生或者我还没有出生以前就已经产生的紧张局势,有些人还希望回顾过去来考虑问题,而不是展望未来,我还是希望能够展望未来。 就像我刚才说的,现在建立的商务关系是有益的,有人认为做生意赚钱的话,他们会考虑得很清楚,而不会那么过分地担忧这些意识形态的问题,而且我认为这个地区已经看到这个现象,我们非常支持这样的进程。好吧。现在轮到女生。 谢谢。总统先生,我是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学生。我想问一个您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一个问题。您是如何看待您得奖的?您得了奖对您来说是不是意味着更多的压力和责任?您有更多的责任去推动世界和平。同时,这会不会影响你解决世界问题的一些态度?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谢谢。正如我开始所说,关于我得到的和平奖这个问题最惊奇的就是我自己,当然,这是一个殊荣,不过 我认为这个荣誉我有点不配。因为考虑到以前得奖的人所做的工作我有点不配, 但是我希望做的工作就是以本着非常卑谦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事情。那就是他们这个诺贝尔提名委员会对于美国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美国对世界事务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受到了启发,所以他们把奖项颁发给了我,不过我只是对我们对世界态度的变化的一个象征而已。 我感到这是一种殊荣 能够成为美国总统。正如我夫人经常提醒我说的,有时候我抱怨工作太忙了,她经常提醒我说:你是自己找的这份工作。英文里说你自己铺了床你只好自己到里面去睡觉。这个意思就是说有时候你要想得到什么东西真要小心一点,你真有可能得到这份东西,我认为我们每个人要在世界上促进我们的和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冲突,这些冲突有数百年的历史,比如你看看中东的情况,这些战争和冲突他们来源于一千年以前的斗争,比如在非洲有部落的冲突,这都很难得到解决,作为美国总统,我的工作之一是我们 美国武装力量的总指挥,我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美国人民 ,由于 911 发生的袭击事件,以及世界各地的恐怖事件造成无辜人的死亡, 我有这样的任务就是要根除这些恐怖主义组织,要和很多国家进行合作来应付这种恐怖暴力。当然,我想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国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暴力,但是我们可以大大减少这些暴力。 这个做法就是通过交流、通过对话,通过加深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理解来做到这一点。 此时此刻,一个人可以引爆炸弹,带来很大的破坏。因此,我们要实行这种和平的策略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技术可以造福于人,但是也可以使这些少数人造成巨大的破坏。正 因如此,我希望在我跟胡主席的会谈中,以及今后进行的会谈中, 美国和中国可以共同合作来共同减少我们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冲突。 同时,我们还要牢记这样一个事实,当我们动用军事力量的时候,因为 我们是大国、强国,我们自己要三思而行,我们要看看自己有什么动机,有什么利益来确保我们不仅仅由于别人管不了我们我们就动辄使用我们的军力,而这些大国要在世界之林中本着负责任的做法采取行动才行,我希望美国和中国能够共同地帮助建立国际准则以减少世界各地的冲突。 好吧,我现在请我的洪大使,现在有一个网民通过我们使馆网站提了一个问题。 第一,有这么多互联网使用者的国家,有 6000 万写博客的人,你知道防火墙的事情吗?第二,我们是不是应该自由的使用 TWITTER? 首先让我说,我从来没有使用过 TWITTER 。我注意到一些年轻人,他们一直很忙,有各种各样的电子器材,很笨重。但是 我还是非常相信技术的作用,非常重视开放性。在信息流动方面,我认为越是能够自由的信息流通,社会就变得越强,因为这样子,世界各地的公民能让自己的政府负责,有一个问责制度,他们自己会思考,这样会有新的想法,鼓励创造性。所以我一直是坚定的支持互联网开放的使用,我是非常支持不审查内容,在美国我过去谈过,这是我们的一个传统,我也认识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但是我可以告诉各位,在美国,我们有没有受限制的使用互联网的机会,这是我们力量的来源,也应该受到鼓励的。 但是 我也应该很诚实的告诉各位,作为美国总统,有的时候我还是希望信息不是那么自由的流通,因为这样我就不需要听到人们在批评我,我认为很自然的。 在人处于一个实力地位的时候就会想到,你为什么这样说我,你这样说是很不负责的。可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因为 在美国信息是自由的,因为在美国有很多人批评我说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我还是认为,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民族制度变得更强,使我变成一个更好的领导人,因为它迫使我听到一些我不愿意听到的意见,也迫使我审查我正在做的事情,每天都要审查,要看我是不是真的为美国人民做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所以我认为互联网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更强的工具,可以让公民来参与。 实际上,我这次胜选,当了总统的一个原因之一我们能够动员很多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来动员。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我会赢,因为我们不是得到最富裕的支持者、政治上最有权利的人支持我们,可是人们通过互联网看到我们竞选,他们开始感到很兴奋,他们就组织起来成立一些竞选的活动、事件和集会,结果就产生了这些从下往上的一种行动,使我们很成功。 这不仅在政府和政治,在企业界一样。像 Google 这种公司 ,不到 20 年前,它只是两个年龄跟你们差不多一样的人创业,本来是科学的实验,后来因为互联网,他们能够创造一个产业,这个产业使得全世界各地的商业发生一场革命。 所以 要不是有很自由的开放性,就像互联网所提供的开放性,那 Google 不会存在,所以我很支持一个做法,就是不要限制互联网的使用、接触或者像 TWITTER 这种信息技术,越开放越能够沟通,使全世界联系在一起。 像我的两个女儿玛丽亚和娜塔莎,一个是 11 岁,一个是 8 岁,在她们的房间可以上网,通过互联网可以达到世界任何地方,可以学到她们想学的内容,这是她们巨大的力量,她们拥有这种力量,也有利于促进相互理解。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 技术也有负面,恐怖分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做一些以前他们做不到的事情,有一些极端分子也可以动员。当然开放性肯定要付出某种代价,这是不能否认的。可是我想好的远远多于坏的,所以还是保持开放是好的,这是我很高兴互联网也作为这个论坛的一部分 。最后两个问题。 我想说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向您提问,我认为我很幸运,我也感谢这个机会,您的演讲非常清楚。我是周元天(音),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我想问一问,现在已经有人问您得诺贝尔奖的问题了,那么我不会以同样的角度问您,我想问的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您很难才能得到这个奖,所以我在想您是怎么得到这个奖的?还有您的大学教育怎么样使您得到这个奖项?我们很好奇,想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校园经历,如何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首先我要说的是, 我也不知道有什么课程学了之后可以得到诺贝尔和平奖,这是不能担保的 。不过很显然的,在座每个人都在非常努力地学习,非常有好奇心。同时,愿意自己去思考一些新的想法等等。 而 我现在经常见到的这些人他们对我最有启发的以及最成功的这些人,我认为这些人都是那些愿意不断努力工作的人,同时还不断地通过找新的途径进行提高的人,他们不仅仅是接受现状、接受常规。 很显然,在成功的问题上殊途同归,有些人进入政府服务,有些人想当老师、教授,有些人想经商。但是我认为 不管你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如果你不断地努力更新和改进,而不只是满足于现状,一直在扪心自问,看看是否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不管是科学也好、技术也好、艺术也好,去尝试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只有这些人才能出人头地。 我还有一个忠告,这个忠告对我来讲很有用,就是说 我最敬仰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他们不但考虑自己,他们同时还考虑超越自己的事情,他们希望对世界做出贡献,他们希望对他们的国家做出贡献,对他们的城市做出贡献,他们希望除了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影响,同时对别人的生活也带来影响。有时候我们会忙于挣钱、买好车、买大房子,所有的这些都重要,但是那些真正在青史留名的人是因为他们有更大的向往,看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能够吃饱饭,能够让更多的儿童受到教育,如何能够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等等。只有这些人他们才能在世界上做出贡献, 我相信只要在座的你们努力的话也能够做出这样的贡献。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时间过得真快,最后一个是网民的提问。 总统先生,很荣幸问最后一个问题。我是复旦大学的学生,今天我也是中国的青年网民代表。这个问题是北京的一位网民问的,他非常关注您的阿富汗政策。他想知道,恐怖主义是否仍然是美国最大的安全威胁?您如何看待在阿富汗的行动是否会升级成另外一场阿富汗战争?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首先我 还继续认为对美国安全最大的威胁是像基地组织那样恐怖的网络。原因是因为虽然他们数量少,他们已经表明他们是无良心的,这是毁灭无辜人民的行为 。 因为今天的技术,使得那样的组织得到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比如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在一个城市使用,不管是在上海还是纽约,只是少数几个人也可能杀害几万人、几十万人,所以这是构成极大的危险。 我们原来进入阿富汗的原因是因为基地组织在那里,塔利班接收他们在那里,现在他们已经过了边界,他们现在在巴基斯坦,继续和该地区的基地保持网络的关系,所以很重要的是我们要使阿富汗实现稳定或者使阿富汗的人民能够保护自己,也同时能够作为伙伴来帮助减少这些极端组织的力量。 很显然,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这个工作最难做的一件事情之一就是命令年轻的男女要到战场去,我经常要会见那些战争死亡人员的父母亲,他们没能回家,这使我心里感到非常痛苦。幸好我们的武装部队的年轻的男士、女士们,他们为国家服务的信念这么强,他们还是愿意去,所以我认为还是有可能,通过更广的联合合作,包括北约的同盟者和其他的,像澳大利亚做贡献的人,我们可以一起帮助训练阿富汗人,使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发挥作用的政府,拥有自己的安全力量,然后我们可以慢慢的撤出我们的部队。 因为已经不再存在塔利班刚刚走的时候原来真空的状况,但是这个任务是很不容易的。是最终要击败这些恐怖主义的极端分子,我们要记住 他们不只是支持恐怖活动,还会什么事情使得年轻人变成恐怖分子 ,出于什么动机他们愿意搞自杀炸弹。 当然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其中包括有一种歪曲宗教的作用,使人们认为这种暴力行为是适当的,就像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发生的因素之一,那些人没有受到教育,也没有机会,所以他们看到在生活中没有向前走的路子,所以他们就想唯一的选择就做那种事情,所以我们在阿富汗要实现的目的之一就是找到一些方法来培训老师,建立学校,改善农业的状况,给人民更大的希望。 这个不会改变本 拉丹的想法,他们的意识形态是非常固定的,就是要打击西方,但是他们会改变一些年轻人的想法,这个很重要。从更长远来讲,这个事情比我们采取的军事行动可能是更重要的。 今天我过得非常愉快,非常感谢各位,首先我想说 我对大家的英文印象很深刻,很明显你们是很用功的学习。 有机会和大家见面,使我感到美中关系的未来是很有希望的, 我希望你们很多人有机会到美国来,你们会受到欢迎,我想你们会发现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很热情的,而且我是充满信心,向你们这种年轻人和我在美国所认识的青年,我们两个伟大的国家会继续繁荣昌盛,会帮助实现更和平安全的世界。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同学,刚才一个小时的对话,我想我们刚才有非常精彩的问题,同时也有非常精彩的回答。所以我相信今天的对话能够增加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同时推进两国的合作。我们希望奥巴马总统能够经常来中国,来加强交流,尤其是和年轻同学们的交流。这样的话,我相信未来中美关系一定是美好的,我们非常衷心地期望奥巴马在中国,在上海、在北京待的愉快,也祝贺您这次访问非常顺利,而且富有成果。谢谢。 本次直播到此结束。感谢广大网友参与和关注!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obama/wzzb.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与中国青年对话 回答八个提问
xupeiyang 2009-11-16 14:21
//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3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亚洲政策演讲主调何在
xupeiyang 2009-11-16 08:01
奥巴马亚洲政策演讲主调何在 2009-11-14 18:43:28 来源: 新华网   11月14日,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日本东京发表亚洲政策演讲。新华网/法新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 14日上午,正在日本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东京发表了他上台以来的首次亚洲政策演讲。奥巴马在演讲中对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表示了欢迎,强调了美国同亚洲盟国的关系,演讲表达的重要信息是美国要加强对亚洲事务的参与。 表示谋求美中合作 奥巴马说,与中国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进行合作很重要,因为单靠一个国家无法应对21世纪的挑战。美中合作会为双方带来利益,因此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奥巴马表示,美国不谋求遏制中国,一个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将成为国际社会的力量源泉。他说,事实证明,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对快速启动美国经济复苏至关重要;此外,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核不扩散机制,支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并努力促进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安全与稳定。奥巴马还说,美国与中国并不能在所有问题上取得一致,美国有其不可让步的价值观,但美国在对华交往中将重视伙伴关系而不是对立。 华盛顿智库史汀生中心东亚研究室主任容安澜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奥巴马政府非常重视与亚太地区盟国的传统友好关系,但是这样做并非是为了与中国对抗,而是与中国交往,以一起努力达成共识为目标。容安澜称,这将是奥巴马亚洲之行的特色,也将是奥巴马政府执政期间美国外交政策遵循的准则。 日本媒体认为,奥巴马是在寻求与中国建立现实的合作关系。日本东京财团研究员关山健注意到,奥巴马此次演讲没有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指手画脚,而是更倾向于作为合作伙伴与中国建立密切关系。 而针对日本等盟国对中美接近的担心,奥巴马也作了安抚,称与中国深化关系不会削减美国与盟国的关系。 11月14日,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日本东京发表亚洲政策演讲。新华网/法新 维持日美同盟关系 在亚洲盟国当中,奥巴马此次把日本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上。不仅他的亚洲之行首站选在日本,亚洲政策演讲也在日本发表。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有其用意。 在演讲中,奥巴马从小时访问日本的回忆说起,一开头就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阐述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强调日本是亚洲稳定的关键。他还引用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话强调,美日同盟关系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此外,奥巴马在讲述世界经济、气候变化、核裁军等问题时都对日本给予积极评价。 分析人士认为,在日本鸠山新政权上台,日美关系出现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奥巴马显示出重视日本的态度,正是要稳住日本这个美国涉足亚洲事务的前沿阵地。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奥巴马造访日本的主旨是要确保维系美日同盟关系。 关山健说,与以前同为民主党的克林顿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发展对华关系没有越过日本,而是作出重视日本的姿态。从此次奥巴马在日本的外交表现能看出美国既想获取中国合作又想获取日本合作的策略。 11月14日,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日本东京发表亚洲政策演讲。新华网/路透 加大参与亚洲事务的力度 奥巴马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地区比亚太地区的变化更剧烈,美国与亚太地区的命运也在这种变化中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应对反恐、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美国将进一步巩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盟国的关系,并与更多亚太国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美国将更多地参与讨论如何构筑亚太地区的未来,并参加该地区合适的多边组织。 奥巴马表示朝鲜应当重返六方会谈,履行其国际义务,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实现全面的、可核查的无核化。 对于奥巴马演讲的意图,关山健认为,奥巴马的演讲表示了美国希望与亚太地区各国共同解决国际问题的姿态,其中可以看出美国希望把日本、中国以及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都作为可用的牌来打。 有日本媒体指出,美国因此前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已在世界各地失去威信,奥巴马上台后致力于恢复美国的影响力,此次亚洲政策演讲是这一战略的继续。(综合新华网驻东京记者刘赞、驻华盛顿记者赵毅报道) (本文来源: 新华网 )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朋自远方来 乐乐乐
hucs 2009-11-15 09:25
有朋自远方来 乐乐乐 -- 欢迎美 国 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 胡春松 副主 任 医师 副教授 南昌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心内科 南昌市八一大道 463 号(南院大门旁) 南昌 330006 Tel: 18970816800 Email: chunsong_hu@yahoo.com.cn or cs_hu@yahoo.cn Dr. Hu CS' Blog: http://i.cn.yahoo.com/chunsong_hu 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cs.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保改革法案H.R.3962解析(1):算算经济账
fouyang 2009-11-11 11:27
酝酿已久的健保法案,终于在上星期六(2009年11月7日)在众议院以220票比215票的微弱多数通过,编号为H.R.2962。这件事被媒体评价为奥巴马健保改革的一个重大胜利。那么这个法案究竟代表了怎样一个解决方案,对我们的影响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长达2000页的法案,媒体上鲜见详细的介绍分析。以下的一系列文章,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和评论一下。 这篇文章将注重财务方面的分析:这个法案带来多少代价?如何支付这个代价?本文主要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CBO)2009年11月4日发表的分析报告。以下金额数据均为预计未来十年的总数。 在未来10年中,H.R.3962法案将为联邦政府带来八千九百十亿(891B)美元的额外开支。其中主要是资助低收入者购买保险。这个法案也会为联邦政府带来一万零十亿(1001B)美元的额外收入,主要是降低了Medicare花费和增加税收。收支相抵,对联邦预算总的影响是减少了一千一百亿(110B)的赤字。这符合了奥巴马总统不增加预算赤字的承诺。 在增加的开支中,主要是给低收入居民提供的补助(Affordability Credit)五千七百四十亿(574B)美元,以及扩展现有的医疗协助(Medicaid)来涵盖所有低收入居民四千二百五十亿(425B)美元。这后一部分还包括一些Medicare福利的提升(减少和限制个人支付等)。增加开支的计算中已经减去了预计收到的坚持不买保险的个人和公司的罚款一千六百八十亿(168B)美元。 其中对低收入居民的补助将提供给收入超过贫困线4倍(约八万美元/年)以下的美国居民。但必须通过保险交换购买保险。如果雇主提供保险,就不能领取补助。 在增加的收入中,主要的是增加的税收五千七百亿(570B)美元和Medicare改变的节省四千二百五十亿(425B)美元。增加税收中,主要是对个人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或夫妻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部分课以5.4%的附加税。这部分共有四千六百亿(460B)美元。另外还有一千亿(100B)美元的其他税收,可能主要是指对医疗器械2.5%的税收,延迟一些减免税项目以及对公司的加税和收费。 除了直接的开支(税收和开支削减)外,这个法案还给我们带来一些隐性的负担。例如,法案要求足够规模的雇主必须为职员提供保险。这其实是把部分全民保险的责任转嫁到公司头上了。这些公司增加的保险或罚款支出,最后还是要吸收进产品价格中由全社会承担。这个法案还对所有保险服务提出要求,如不得设福利总额的上限,对病人自付款有一定限制等。这势必增加保费,也是由国民直接承担。(法案中有祖父条款即新规定不影响现有的保险合同。这点以后还要详细讨论)。 关于Medicare开支的减少,各种报道都言之不详,不知道对病人和医院会有多大影响。如果因此影响了医疗质量,或促使医院医生对其他病人提高收费,那也等于是向社会转嫁了成本。这点以后也会专文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法案中没有对卡迪拉克医疗保险(即价格和福利远高于平均水平)收税的做法。而目前参议院讨论的方案,则对超过一定价值的医疗保险收取保费40%的税。我认为,更合理的做法改变目前医疗保险保费可以免税的做法,制订一个免税的上限。以超高税率去惩罚自愿购买更好保险的公司或个人是没有道理的。 而增加税收的部分,是最令我担忧的。增税的大部分是落在超富人群身上。但对医疗器械的收税和其他公司税收,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来承担。而给富人加的附加税,使得最高收入税率从原来的35%变到了39.5%,比布什减税以前还要高。而更严重的是,这是为了医疗保险而开设的附加税。而以后为了别的社会政策,还有可能开设别的附加税。这样政府的税收就可能无限制地膨胀了。 相信在本文读者中,收入高到要交附加税的大概不多。但不等于我们就不要关心这件事。要知道,我们中的很多人就收入水平而言虽然称不上首富,但在选民中也是一小撮。如果给富人加税来解决赤字问题成了政治上百益无害的灵丹妙药,那加到我们头上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我不是反对富人应该多交税的理念。但到底多交多少才合理,应该通过公开的政治运作来决定。对奥巴马总统来说,给富人加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他的一贯理念。那他就应该在政治辩论中说服公众,而不是用健康保险这样的议题来绑架加税这个争论。所以我们都要小心,不要像爱听好话的乌鸦那样被崇高的事业骗去了嘴中的奶酪。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4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在MIT访问花絮
毛宁波 2009-10-24 07:02
奥巴马总统美国东部时间10月23日中午在MIT访问期间有很多花絮。有支持清洁能源的,有反战的,什么声音都有。没有人喊口号,没有骚乱,只是静静的打着标语。。。。。想让总统知道(出于安全因素可惜看不见),想让世人知道他们的想法。。。警察自始至终没有干预。。。这就是美国的自由。下面是博主拍摄的一些花絮,大家欣赏。 奥巴马总统在进入会场(转载) 不知道是抗议还是欢迎 The President at MIT 点击左边按钮播放 .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54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23日在MIT发表演讲
毛宁波 2009-10-24 05:30
奥巴马总统演讲视频网址 http://amps-web.mit.edu/public/amps/webcast/2009/obama-2009oct23/ MIT校长Susan主持会议(转载) 奥巴马走上讲台(转载) 奥巴马总统演讲电视照片(博主拍摄) 奥巴马总统演讲电视照片(博主拍摄) 在MIT主楼大厅教室收看演讲实况的学生们(博主拍摄) 在4-237教室收看演讲实况(博主拍摄) 在26-100教室收看演讲实况的老师和学生们(博主拍摄) 如此多的人都没有办法进入会场(博主拍摄) 尽管看不见奥巴马总统,但是和他也就不到100米的距离了(博主拍摄) 奥巴马总统10月23日(美国东部时间)中午在参观MIT部分实验室后12点30分在MIT的Kresge Auditorium 发表了大约30分钟的讲演,主要内容是美国在清洁能源中的领导作用。Kresge Auditorium 大约能容纳1000左右听众,MIT的教职员工大约有200张票,普通人员就没有办法目睹奥巴马的风采了。不过MIT设了很多报告厅和教室大屏幕电视现场直播演讲实况,MIT网站上也同时直播演讲内容。奥巴马总统的来访日几乎成了MIT的节日,难得见到那么多人出来。 MIT校内新闻如下(转载) President Barack Obama, in a historic visit to the MIT campus, praised the Institute's commitment to energy research and issued a strong call for the nation to lead the worl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fficient and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Nations everywhere are racing to develop new ways to produce and use energy, he said in remarks delivered to a packed Kresge Auditorium. The nation that wins this competition will be the nation that leads the global economy. I'm convinced of that. And I want America to be that nation. Before delivering his speech on American leadership in clean energy, the President was escorted by MIT President Susan Hockfield and MIT Energy Initiative Director Ernest Moniz on a tour of MIT laboratories conducting energy research. Extraordinary research being conducted at this Institute, Obama said, citing work that could lead to windows that generate electricity, batteries that are grown by viruses rather than being built, highly efficient new lighting systems and ways of storing energy from offshore windmills so that it can be delivered when needed. You just get excited being here, and seeing these extraordinary young people, he said. It taps into something essential about America, he said, asserting that the nation has always been about discovery. It's in our DNA. 'Heirs to a legacy of innovation' Obama's talk came as Congress gears up for hearings on clean energy legislation and as negotiat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prepare for December's U.N. climate talks in Copenhagen. The President said that the clean-energy research he saw in the labs is a reminder that all of you are heirs to a legacy of innovation, not just here but across America, that has improved our health and our well being and helped us achieve unparalleled prosperity. But Obama indicated that this prosperity was in jeopardy, threatened in part by the very force that drives it. The system of energy that powers our economy also undermines our security and endangers our planet, he said. Discussing energy legislation that is presently working its way through the U.S. Congress with some bipartisan support, including a bill jointly sponsored by Republican Senator Lindsay Graham and Democratic Senator John Kerry, the President said he believed a consensus was growing. We are seeing a convergence, he said. The naysayers, the folks who would pretend that this is not an issue, they are being marginalized. But, he added, the closer we get, the harder the opposition will fight. Young people, he said, understand that this is the challenge of their generation. Indeed, Forgan McIntosh, co-president of the MIT Energy Club and an MBA student at the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aid before the event that he hoped the President would use his occasion to jump-start progress on redefining Washington's role in the energy sector and its leadership position in the global race for clean energy competitiveness. Reached after the speech, McIntosh said he was not disappointed. The President used his speech to express a solid commitment to leading the global clean energy race for both economic and climate concerns, he said. 'The go-to place' President Obama's visit to MIT was only the second in the Institute's history by a sitting president, following President Bill Clinton's appearance for a Commencement address in 1998. This was the first such visit to include a tour of laboratories and meetings with MIT faculty members. After taking the stage in Kresge, Obama began his talk with a few quips about MIT, initially describing it as the most prestigious school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graduate of Harvard Law School quickly backtracked, adding, well, in this part of Cambridge. Then, referring to MIT's tradition of hacks, he said I might be here for a while a bunch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put my motorcade on top of Building 10. Following the speech, Moniz said Obama was truly thrilled with the work he saw and the scale of the commitment he saw here. Robert Armstrong, deputy director of the MIT Energy Initiative, said the fact that the President chose to come here for this talk illustrates the fact that MIT is becoming the go-to place for work on clean energy. Hockfield, in her remarks before the President's talk, said that President Obama has articulated a powerful vision for restoring economic growth, creating jobs and counteracting climate change by investing aggressively in clean ener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ockfield hailed the historic significance of the visit, saying the fact that President Obama has come to MIT to talk about America's potential to lead in clean energy is a tribute to the groundbreaking work of our faculty and students, including many in this room. She added that we share President Obama's view that clean energy is the defining challenge of this era. To meet the doubling of global energy demand by 2050; to drive new patents, new products, new industries and new jobs, and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clean energy is the only avenue. Chancellor Phillip L. Clay said that the President's visit signals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s the very important leadership contribution that MIT is making on the energy problem, and shows the President's commitment to apply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olving problems such as energy. Personally, he said, I'm just so pleased and proud there's no place on my body left to pinch. 奥巴马总统参观MIT实验室 President Barack Obama commended MIT for its extraordinary energy research and urged America to take leadership in cleaner technologies in a speech today at Kresge Auditorium. This is the nation that has led the world for two centuries in the pursuit of discovery. This is the nation that will lead the clean energy economy of tomorrow, Obama said to a crowd of about 750, including over 200 students and faculty. Obama singled out innovation as the solution to Americas challenges. He talked of a peaceful competi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develop alternative sources of energy. The nation that wins this competition will be the nation that leads the global economy. I am convinced of that. And I want America to be that nation, he said.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Recovery Act, or stimulus bill, is already leading the U.S. in the direction of green jobs and research. The act provides the largest single boos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story, he said. The law also sets aside $80 billion dollars for creating jobs in alternative energy and energy efficiency. For Americans this investment acts not just help to end this recession, 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lasting prosperity, he said. Obama also advocated for the Senate climate change bill, which would cap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transform our energy system into one thats far more efficient, far cleaner. Obama Visits Bldg. 13 Before the speech, President Susan J. Hockfield and MIT Energy Initiative director Ernest J. Moniz led Obama on a tour of several laboratories focusing on clean energy and technology. Obama saw presentations on high-powered, virus-assembled batteries from Professors Angela M. Belcher and Paula T. Hammond 84; quantum dot LED lights from Professor Vladmir Bulovic; offshore wind turbines from Professor Alexander H. Slocum 82; and solar cell concentrators from Professor Marc A. Baldo. Hes just a warm, friendly human being. Slocum said. Ive met plenty of plastic politicians. Obama is just real. Crowds gather, Obama cracks jokes Obama arrived at Kresge shortly after 12:30 p.m. Cecilia R. Louis 10, a member of the Chorallaries, sang the national anthem. Both Hockfield and Moniz gave brief opening comments. Moniz praised Obamas commitment to integrating sound science and critical analysis. Obama began his speech with a light jab at his alma mater. Its always been a dream of mine to visit the most prestigious school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e said to laughter and cheers. After a pause, he added hold on a second certainly the most prestigious school in this part of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ost students did not get tickets, but many still gathered near Kresge to try and catch a glimpse of the President. A few people also showed up to protest, drawing attention to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the Afghanistan war, healthcare reform, and abortion. When Obamas motorcade came down Memorial Drive around 12:30 p.m., there were screams and pointing as the crowd ran down Mass. Ave. to see the procession. Later, in Kresge, Obama would return the enthusiastic greeting. You just get excited being here and seeing these extraordinary young people and the extraordinary leadership of Professor Hockfield because it taps into something essential about America its the legacy of daring men and women who put their talents and their efforts into the pursuit of discovery. Obama spoke for about 20 minutes, then came down from the podium to shake hands with MIT faculty and students. He left promptly after 1 p.m. to attend a $500-a-head fundraiser for Massachusetts Governor Deval Patrick. 早在今年3月奥巴马总统和MIT校长Susan Hockfield 就清洁能源研究问题共同发表讲话 网址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9/hockfield-whitehouse-0323.html startUp();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7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来MIT做演讲的前几个小时
毛宁波 2009-10-23 22:25
下面几张照片是奥巴马总统来MIT做演讲(中午12点)的前几个小时(美国东部时间23日上午8点30左右)。kresge Auditorium已经不能进入,总统可能去参观实验室的路上也开始有警察,MIT主楼通往MIT学生中学和kresge Auditorium的路口都布满了警察。马萨诸塞大道上面布上了栅栏,以前没有的。。。。。。。。。看来我们只能看直播了。。。没有任何机会进去聆听。。。。 10月23日上午8点30的kresge Auditorium门口 W20学生中心门口 W20学生中心门口 主楼路口已经有警察上班 马萨诸塞大道上有栅栏和警察上班了 马萨诸塞大道上停了消防车 马萨诸塞大道上的警车 从主楼看kresge Auditorium路口 另外一条路口 昔日很多广告招贴一夜之间没有了 校内的一些地方戒严了 不让停车的警示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48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站在MIT主页上阔步走来
毛宁波 2009-10-22 13:03
10月22的MIT主页特别的耀眼,奥巴马总统站在主页上阔步走来,他23日将在MIT发表演讲!MIT一改常态,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都没有奥巴马总统来校的招贴通知,也许是不想招惹麻烦吧,奥巴马总统来校所有的信息都网上发布。(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9/presidents-visit.html ) www.MIT.edu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3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10月23日将在MIT做题为“美国在清洁能源中的领导作用”的演讲
毛宁波 2009-10-22 02:08
奥巴马总统10月23日中午12点(美国东部时间)将在MIT做题为美国在清洁能源中的领导作用的演讲。MIT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演讲的地点在著名的kresge Auditorium。按照惯例23日中午前后MIT附近的交通会有所紧张。MIT在网站上告诉师生员工座位比较紧张,希望大家谅解!我看看到时候有没有运气了,请大家关注我的跟踪报道。2009年3月奥巴马总统在白宫和MIT校长Susan Hockfield共同敦促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研究资助,博主曾经做过相关报道(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389 )。 MIT网站上打出的奥巴马总统演讲的通知 地图中红A指示的是奥巴马总统演讲的具体位置 空中俯瞰奥巴马总统发表演讲的 kresge 礼堂 kresge 礼堂全景图 奥巴马访问期间至MIT成员的一封信: President Barack Obama will visit MIT on Friday, Oct. 23. Details of the event were described in an e-mail sent this evening to the MIT community from Kirk Kolenbrander, MIT's Vice President for Institute Affairs and Secretary of the Corporation. The letter follows It is my great pleasure to announce that on Friday, October 23, President Barack Obama will be visiting MIT, where he will deliver an address in Kresge Auditorium on clean energy after meeting some of the MIT faculty and students whose work centers on energy. The President will be joined by Massachusetts Governor Deval Patrick. President Obamas decision to speak about energy from our campus is a high honor and one that can truly be shared by the entire MIT community.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at the Institute are helping to frame the national policy debate on energy, push the frontiers of energy research, and revitalize energy education. With our flagship energy initiative MITEI MIT is bringing real-world solutions to the most challenging problems in energy. President Obama and President Hockfield both believe that the leading mind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t bring their talent squarely to bear on creating transformational energy solutions. We are thrilled to see MIT recognized as central to that historic effort. 奥巴马总统演讲期间媒体记者注意事项: TO RSVP: Members of the media who wish to cover the visit should contact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Media Affairs details here: 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MediaRSVPMITRemarks10-23-09/ NOTE: All names submitted for credentials must be accurate and reflect the identification media presents at the check point. WHEN: Friday, Oct. 23. Press check in: 10-11 a.m.; Program: 12 p.m. WHERE: Kresge Auditorium , 48 Massachusetts Ave., Cambridge, Mass. (Note: This is directly across from the main MIT entrance at 77 Massachusetts Ave. See map here. )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ACT: Patti Richards, MIT News Office, 617.253.8923; prichards@mit.edu 访问过MIT的前美国总统如下: Harry Truman was scheduled to speak here while he was in office at MIT's mid-century convocation, but canceled the appearance because he was afraid he would be upstaged by the appearance of former British Prime Minister Winston Churchill. He did appear for a speech years later, in 1956 , as an ex-president. Franklin Roosevelt made an appearance at MIT long before his presidency, in 1916, for the dedication of MIT's campus, when he was assistant secretary of the Navy. George H. W. Bush appeared at MIT in 1981, to address the annual dinner meeting of the MIT Sustaining Fellows in DuPont gymnasium, when he was vice-president. John F. Kennedy made a taped appearance, which was played during MIT's centennial celebrations in 1961. There is an unconfirmed report that Calvin Coolidge visited MIT and drank tea at Walker Memorial, but no information about when this might have taken place. 从 Main MIT entrance at 77 Massachusetts Ave看 Kresge Auditorium MIT将开放多个教室提供有限电视和网上直播(10月22日早上消息)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6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胡锦涛等应该与奥巴马分享2009诺贝尔和平奖
王铮 2009-10-13 11:12
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 2009 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后,世界一片哗然,他自己也感惭愧。然而我倒认为,他的获奖是当之无愧的,不过这回诺贝尔和平奖应该与中国领导人,可能也包括俄国领导人,分享。 诺贝尔委员会说,授予奥巴马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致力于加强国际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合作所做的非凡努力。奥巴马上台来致力而成功的世界外交产生的合作,主要是克服金融危机。如果没有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国际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合作所做的非凡努力,而是坚持在人民币上做文章,坚持非和平的两岸路线,奥巴马能够成功吗?别的不说,中国不参加 G20 , 中国不表态支持减排二氧化碳,奥巴马能行吗?中国的事情不是被奥巴马说服或者压服的,而是决心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是自己积极合作。同样俄罗斯的合作与态度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俄罗斯乘机反击了分裂 为什么这个奖只授给了奥巴马,这就有点像中国针对 SCI 论文的态度。你用中文发表再多的文章,没有用,中国的成果计数只计算 SCI 。同样中国领导人、俄国领导人写的是中文、俄文,进不了 SCI ,所以他们再多的致力于加强国际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合作所做的努力,也不是非凡的而是凡的。这是欧洲中心论的表现,这是一个对世界的讽刺。 诺贝尔和平奖,真的太政治化了。不是政治化,也是欧美化的。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3545 次阅读|4 个评论
傻帮讲座(3): Whatever - You know - It’s what it is!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9-10-13 03:01
傻帮讲座(3) 。 Whatever - You know - It’s what it is! (反身性哲学概要) . 二傻最近贼忙 ! 在 9-11 之后就没写博文了。。。 WHY ? . (任务 1 )想将复出江湖的 “ 金融大鳄 ” 索罗斯学到的卡尔 - 波普的 “ 反身性理论 ” 彻底弄明白 , 免得这斯乘火打劫、浑水摸鱼,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之时大捞一笔。。。 , (任务 2 )想将卡尔 - 波普的 “ 反身性理论 ” 实际运用一下,以帮助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良心”发现。。。 这些努力其实在上一篇博文中讨论“美国 9-11 事件及阿波罗登月骗局”时就已经开始了。。。可惜除了傻帮成员,并没有太多人重视。。。 对了!傻帮老大张大呆最近出了个“傻帮章程”,门庭若市!哈哈!可惜海外人士加入者无多。。。二傻作为负责海外业务的傻帮老二,其罪难咎!因为二傻工作也很努力。。。最近还专门拜访了奥地利的“傻儿之堡”( SALZBURG )。。。还有以前去过的波黑的“傻了热呼!”( SARAJEVO )、克罗地亚的“傻够了不?”( ZAGREB )、西班牙的“傻了够傻”( ZALAGOZA )。。。等等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俺还找到了一个傻帮海外分院“ La Sorbonne ”(巴黎大学的前身),是由 ROBERT DE SORBON 在 1253 年建立的(二傻注: ROBERT 的昵称是 BOB ,就是“鲍博”的意思。。。嘿嘿!) 其实,二傻一直想让我们的傻帮成员直接加入“猛傻俱乐部”( MENSA CLUB ),所谓的全球高智商俱乐部,最近还邀请了一个 3 岁小孩入会,名叫奥斯卡,号称其智商堪比爱因斯坦和霍金, 可惜“猛傻俱乐部”只要俺二傻。。。哈哈!。。。 WHY ? 因为:除了俺的大名“二傻”起得与“猛傻”有得一比之外(“二”在咱中国已经是“傻”的意思,故“二傻”是“傻的平方”),俺还根据美国最近的民意调查结果,告诉了他们一个未知的“真理”。。。 最近,美国民意测验显示,美国人最讨厌的三句口头禅是: . (A) Whatever --- 47% (B) You know --- 25% (C) It’s what it is --- 11% 但是二傻觉得,如果把这三个美国人“最讨厌”的口头禅连在一起,就已经说穿了一个“真理”: Whatever You know , It’s what it is ! (无论您如何理解,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这其实是天狼星人给地球人的第三个忠告! . 二傻注:天狼星人给地球人的前两个忠告是: . What’s Mind? --- No matter! What’s Matter? --- Never Mind! (心为何物? --- 无物!) (物为何物? --- 无心!) You can’t say fully what you want to say! You can see only what you want to see!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您英文学得好,应该会注意到上面那句对“ Whatever You know , It’s what it is !”的翻译是字面上的和幼稚的,其隐含的真实意思其实是: “ 您所知道的, 无论如何, 都是偏离事实的! ” 这便是 卡尔 - 波普哲学 的全部理论的核心。。。只可惜大多数地球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点! . 二傻注:所谓科学的“ 证伪原则 ”也仅仅是这条最简单事实的推理而已! 其实也是二傻问霍金的那句话的变种: . “ 如果您不知道真理在哪里,您如何去逼近真理? ” =============== 金融大鳄“索罗斯”是先知先觉者。。。 --- 量子基金创始人 , --- 1992 年 , 独自打败英格兰银行 , --- 1997 年 , 引发亚洲金融危机 , --- 1998 年 , 进攻香港 , 被大陆阻截 ... --- 然后 , 基本退出江湖 . --- 2007 年 ,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 重出江湖 ...( 想浑水摸鱼 ) 最近他出了一本新书 " 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 在书中 , 他称自己是个失败的哲学家 , 因为很多人都把他的哲学思想称为 " 一个成功的投机家的自我沉迷和放纵 "... 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哲学思考 , 并坚信他的思考是正确和有意义的 ... 他说 : " 我强烈渴望别人认真地把我当作一个哲学家 , 而这一热望最后也变成我最难过的一关 ... 我赚了很多钱 , 也花在了该花的地方 ,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 但我一直想成为一个哲学家 , 也许我最终能够如愿 --- 人对一生又能有多少奢望呢 ?" 究其文化根源 , 有很大一部分可以从 " 索罗斯 " 所信奉的卡尔 - 波普的哲学 ( 参阅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 一书 ) 的核心内容 " 反身性 " 中看出端倪。。。在 2009 年 6 月 11 日 , 索罗斯在北京大学讲演 , 是这样阐述他的 " 反身性理论 " 的 : 我可以把我的理论分为两个假设 : ( 1 ) :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总是被扭曲的 , 只是扭曲的程度不一样 ; ( 2 ) : 这种扭曲的观点会对事实的发展造成影响 ... 所谓 " 反身性 ". 索罗斯说 : " 我在金融市场上取得的成功在多达程度上受惠于我的哲学思想 , 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 不管怎样 , 我对我的哲学 , 尤其是反身性理论高度重视 !" 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各种 " 阴谋论 "( 珍珠港事件 , 登月事件 ,9-11 事件 , 入侵伊拉克 , 华尔街事件 ...), 基本上是建立在这种 " 反身性理论 " 之上的 . 索罗斯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 , 而是把握了某种正确的哲学才取得成功的 ... 可惜 , 别人不承认这点 ! =================== 与索罗斯很象的一个人 , 是比尔 - 盖茨 ! 据说他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 六句话从平民到世界银行副总裁 爹跟儿子说:我要给你找个媳妇。 儿子说:可我愿意自己找! 爹说:但这个女孩子是比尔盖茨女儿! 儿子说:要是这样,可以。 然后他爹找到比尔盖茨, 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一个老公。 比尔盖茨说:不行,我女儿还小! 爹说:可是这个小伙子是世界银行副总裁! 比尔盖茨说:啊,这样,行! 最后,爹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 说:我给你推荐一个副总裁! 总裁说:可是我有太多副总裁了,多余了! 爹说:可是这个小伙子是比尔盖茨的女婿! 总裁说:这样,行! . (二傻注: 请大家注意------这个老爹最终得到了什么???) . 这个故事就是索罗斯的 " 反身性理论 " 的通俗易懂的版本 ... 也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成份 ! ==================== 奥巴马 也是先知先觉者, 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1) 、美国已经承认了入侵伊拉克的理由是 " 假的 " (所谓莫须有的“大规模性杀伤性武器”) ... 也已经承认了 " 华尔街的繁荣 " 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 " 欺骗 " 的基础上的 ... (请参考“庞氏骗局”) (2). 奥巴马还委派了一个独立委员会专门调查 NASA 的 1969 年的阿波罗登月,发现许多可疑之处。。。委员会指出: NASA 的“重返月球计划”不现实。。。这个委员会于 2009-9-8 公开其审查报告的简介 , 其中说到 : “由于缺乏资金 , NASA 现有的重返月球的计划 , 好比走上一条不可持续的轨道 , 必须作出调整…” . 根据布什政府计划 , 美国将争取最早在 2015 年 , 最晚不超过 2020 年让宇航员重返月球 , 在月球上建立基地 , 为下一步探索火星做准备…而奥巴马委派的独立委员会认为 : 火星探索仍将是 NASA 计划的目标 , 但太空计划不一定从月球开始…报告列举了一些近地星体或火星卫星 , 然后在登陆月球… . 审查委员会成员“克劳力”说 : 地球外围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 , 实际上 , 登陆月球比探索其他近地星球更要难 ! (3). 奥巴马作为总统,可以解密许多资料,如外星人事件、如飞碟事件、如冷战时期的洲际导弹事件、如苏联粮食危机事件、如星球大战事件、如 9-11 事件和伊拉克事件、如碳排放和生物燃料。。。他,深知美国中的 " 贪婪 , 无耻 , 欺骗 "( 他去年骂华尔街 ... 今年还骂 !)... 但是 , 他骂归骂 , 人家照样发奖金 ! ... 于是 , 他很无奈 ... 说: “民主不能从外部强加给一个国家。 每个国家都应当寻找自己的道路,没有一条路是尽善尽美的。 每个国家都将沿着发源于本民族文化的道路前迸。 过去美国的民主宣传常常选择性过强。” (美国总统奥巴马 2009-9-23 日在联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 ============ 看到奥巴马慧根未尽、左右为难,二傻强烈建议“猛傻俱乐部”(事先通过“傻帮俱乐部”取得了“罗马俱乐部”和“耶鲁骷髅会”的支持)小小地运用一下“反身性理论”于奥巴马本身 --- 直接给他颁发“诺贝尔和平奖”!虽然这完全不符合他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但是,可以给他一个“ CALL FOR ACTION ”: 地球人都知道奥巴马目前完全不够格得诺贝尔和平奖! 天狼星人都知道奥巴马将来不会亏待这个傻帮大奖的! 。。。。。。 。。。 。 知道奥巴马的诺奖发言人的史上最短感言吗? . WOHHH...SAI! (我傻!) .
个人分类: 傻帮讲座|9391 次阅读|35 个评论
诺贝尔奖让奥巴马很为难?
tianli99 2009-10-11 21:07
奥巴马非一般人,让奥先生为难的事不多,诺贝尔奖是最新的一项。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羡慕的诺贝尔奖让他如此左右为难? 奥巴马获奖是因为他在提名之后所贡献的卓越言论才获奖的,这可能是令奥先生最苦恼的。但这并不是奥巴马的过错,他完全无须为此而为难。 但原子弹不是个好东西,它要多少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没有原子弹当然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好事,谁能有效地控制住核武器或原子弹,这当然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诺贝尔和平奖的目的就是促进世界和平,从这一点来看,鼓励和平的言论是对人类整体有利的,没有一点过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诺贝尔和平奖” =避免战争? 诺贝尔奖的赌注?
dlutbmgepm 2009-10-11 18:15
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出人意外的给了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让我等群众颇感疑惑?美国总统得到了诺贝尔奖,不是开玩笑吧,乍一听觉得很有讽刺意味。当今世界,战火不时发生,背后或者战场就是美国政府或者美国大兵,和平奖怎么就轮到美国总统了呢?所以疑惑。 再一想,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在收拾上届政府留下的战争残局,是否发动新的战争,尚未可知(最近几届美国总统在任时都发动了不同的战争)。如今诺贝尔和平奖突然给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似乎有这样的意思:大哥你都拿到诺贝尔和平奖了,就不要再发动战争了,因为你一发动战争,这发给你的诺贝尔和平奖怎么办呀?全世界可都知道你得了这个奖呀。这不是在全世界人面前打自己的脸蛋呀。所以呀,咱得了这个奖,就安安稳稳过日子吧!从此天下太平呵呵。要是真的,可真得感谢一下这个诺贝尔和平奖,第一次颁给了未来!或者说这次诺贝尔和平奖拿美国总统的未来做了一个赌注,只是不知道能不能最后赌赢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83 次阅读|2 个评论
搞笑的“炸药”和平奖——无核畅想
chaohe 2009-10-11 15:56
Obama无核畅想始末 奥巴马获得炸药和平奖!怪哉,几乎所有人都和奥巴马本人一样愕然、奇怪!支持者认为这是个神话,反对者则认为just a joke!大部分对这是不解、甚至意外! 《纽约时报》:吃惊,奥巴马因外交而获诺贝尔和平奖。《华盛顿邮报》网站称: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 斯蒂尔说,奥巴马获奖是因明星力量而非有意义的成就,不幸的是,总统的明星力量掩盖了真正孜孜不倦为和平与人权作出贡献的倡导者。 西尔韦里奥感到惊讶:我的第一想法是,他获奖因为他是黑人。他做了什么伟大的事?他甚至还没完成任期呢! 当路透社记者用电子邮件告诉奥巴马的高级顾问阿克塞尔罗德,许多人对奥巴马获奖感到惊讶时,他回复道:我们也是。 诺贝尔委员会后来透露,最让委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奥巴马今年4月在布拉格和今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所作演讲中关于无核(武器)世界的畅想。奥巴马为增进国际外交和民族间合作做出非凡努力,为国际政治带来了新气象,诺贝尔委员会这样认为。 看来这个畅想真的很有意思。然而,畅想终归是畅想,Obama放风后,tmd也不会带头减持美国过万的核武库。想想,美国总统能得和平这个奖项,真tmd搞笑,回顾历史,自二战而来,那一场局部战争没有美帝的影子,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几乎每一处战事、每一处危机都tmd有美国在搞事。虽然,Obama上任以来,不曾制作处什么事情,这个畅想也算是自我消遣一下。 当然,美国总统什么都不做就算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了,或个奖也无可厚非。
个人分类: 雨行天下|40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和平奖:奥巴马←美国空军←漂亮的墓地
大毛忽洞 2009-10-11 01:09
和平奖:奥巴马美国空军漂亮的墓地 老百姓用放飞鸽子的办法去拦截和平,让和平常驻下来。 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用和平奖来拦截美国空军的飞机,阻止这些飞机飞往战场,把这些军用飞机拦截到公园墓地广场的上空,让这些飞机做秀表演,让老百姓免费观看。 如果美国空军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做秀表演,这就预示着大范围的高质量的世界和平将要到来。(如果美国这么做,仿效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多) 毫无疑问,为 奥巴马和平奖垫底的是美国空军,那么,为美国空军垫底的又是什么呢? 俺的观点是: 为美国空军垫底的是漂亮的墓地,这些漂亮的墓地收留了无数的美国军队的战士。 人们都知道美国很有实力,特别是美国军队很有实力,特别的特别是美国空军很有实力。 有人说美国军队实力的基础是 $$$ ,俺倒不这么认为。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头号靠借钱过日子的国家,再牛( Niubious )的经济学家也得承认这一点(最少在目前得承认这一点)。 实际上,美国军队实力的基础,是那些漂亮的墓地,这些漂亮的墓地里聚集了无数美国军队的战士。 因此,俺的结论是: 为 奥巴马和平奖垫底的是美国空军,为美国空军垫底的是漂亮的墓地。 美国总统奥巴马获 2009 年诺贝尔和平奖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0/223947.shtm 美国空军的做秀表演 美国空军的做秀表演 美国空军的做秀表演 漂亮的(战士)墓地,军队力量的源泉 GOOGLE照片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4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和平诺奖并不是真的发给奥巴马
liufeng 2009-10-11 00:08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9号在奥斯陆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总统奥巴马,以表彰其在推动国际间对话与合作方面所做出的卓越努力。这一消息瞬间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各方对此反应不一。 奥巴马获的和平诺奖,按照委员会的评价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逻辑上不通,分量上不够。迷惑了几天,从电视上看到奥巴马那张黑色的脸,忽然豁然开朗,诺贝尔委员会颁布的和平奖其实不是给奥巴马,而是给自强不息的美国黑人,给马丁路德金那个令人感动的梦。给勇敢,包容,不断成长的美国人民。 奥巴马只是一个获奖的符号。他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来说是值得获奖的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907 次阅读|3 个评论
“烫手”的诺贝尔和平奖,黑马总统您敢接么?
boxcar 2009-10-10 18:57
昨天得到消息,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又被戏称为炸药和平奖)将颁发给美国的新总统黑人奥巴马(以下简称黑马),此消息一出,举世哗然。纷纷认为黑马总统仅靠着若干积极进步的言论就能获奖,实在太过容易,但也有不同言论,认为这个奖评得好、评得妙、评得呱呱叫!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总统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对世界和平最大的贡献就是从此因为头顶和平的高帽将不再会轻易出兵打仗了,从此世界和平,这140万美元的奖金发得很值。我却深以为不然,并开始为黑马总统的安全担心了。 其实这顶和平高帽子戴给黑马(黑人奥巴马的简称)总统不合适,应该给每个大军火商送一顶戴才好,或者颁发给美国军商集团(如果存在这么个实体的话)最为稳妥,考虑到受众甚多,可以考虑特例一下,多拿几倍的钱出来。象现在这样就给黑马总统一人,可是大大的不妥,更是非常的不妙! 试想,如果黑马总统任内念及自己曾获得炸药和平奖的殊荣,倡导无论如何也不再以战争形式解决问题,那各国之间都不打仗了,世界从此和平,那就不会有军火消耗,那么大军火商集团赚谁的钱去?如果都不再以军事威胁手段对付其他国家,那就不再有军备竞赛,无须研发和生产先进武器了,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包括很多科学家)的饭碗都会成问题。这时如果军火商们着急产品销路要打仗的话,黑马总统因为顶着这和平的高帽一定不批准;因为缺乏需求,做武器研发的科学家申请经费也很难被批准。这样的结果是会把大军火商们弄急了,搞不好会找个狙击手瞄着戴着和平高帽子的黑马总统开枪,这可是有四十多年前啃泥地总统的教训啊。把科学家们弄急了,或者象2001年那样(炭疽信件事件)干脆直接把自己研发的最先进成果造出来用用逼急了直接用在拿不给钱的总统身上,或者找个人傻钱多的国家去爱爱,对美国都是严重的问题,广大选举人能答应么?这总统还能干长么? 所以,这次颁发的炸药和平奖,是给黑马总统出了一道大问题,我不禁要问:您敢接么?
个人分类: 社会|5305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来预测一下未来20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
dabaoski 2009-10-10 13:25
刚看到新闻,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对此兄弟我表示强烈支持! 为什么呢?理由如下: (1)奥巴马这人长得挺和谐的,而从他以往的表现来看,也是一个鲁肃型选手。 (2)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奥巴马之后,这小子一看获得了这么大的荣誉,也不好 意思签字下令发动战争了,于是今后他会更和谐。 (3)美国以往是全世界最不和谐的国家,所以只要美国不闹事,基本上全世界就 和平了。 (1)和(2)构成一个和谐式循环,再考虑到(3),我认为把和平奖颁给美国总 统奥巴马绝对是一项义举! 试问:花140万美金就能换来世界和平,这么划算的买卖,换谁谁不愿意做呢? 从以上逻辑出发,我们可以预言今后20年(保守点,就预言20年的)诺贝尔和平 奖的得主,他们分别是: 美国总统 奥巴马 美国总统 奥巴马 美国总统 奥巴马 。。。。。。 美国总统 XXX 美国总统 XXX 美国总统 XXX 美国总统 XXX 。。。。。。 美国总统 XXX
个人分类: 七嘴八舌|2721 次阅读|6 个评论
世界争议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 逾八成网民认为其不够格
xupeiyang 2009-10-10 10:36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0/10/2697562.html 你认为奥巴马是否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if(G("m_viewDes").innerHTML == "") G("m_viewDes").style.display = "none"; 有。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功不可没 1333(14.2%) 没有。因战争死去的无辜平民不会允许 7088(75.5%) 不关心此事 973(10.4%) 美国总统奥巴马9日获得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瞬时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与此同时,环球网在线调查显示,85.7%(5210票)的中国网民认为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不令人信服,89.9%(5400票)的人认为奥巴马还没有为世界和平做出具体贡献。   环球网记者高友斌报道 美国总统奥巴马9日获得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瞬时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人们纷纷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奥巴马上任不久和对世界的实际贡献上。有人认为,奥巴马履任总统之职不足九月,尚未对国际社会有何显著的实际性贡献,诺贝尔委员会将奖项颁发给他是爆冷,为时过早,令人吃惊。不过也有国际政要对奥巴马获奖表示祝贺,很多人敦促他为世界和平多做贡献。同时,环球网当天17时至22时进行的在线调查表明,80%以上的中国网民对奥巴马获奖表示质疑,并认为他没有对世界和平做出过具体贡献。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奥巴马获奖令人吃惊,因为奥巴马在诺奖提名截止日期前不到两周才执掌总统之职,现在授予奥巴马和平奖为时过早。美国主流报纸《华尔街日报》称,将和平奖授予奥巴马显得十足古怪,不知道为什么(授予奥巴马)。是因为同希拉里-克林顿一起塑造和平?是因为放弃导弹防御系统、取悦伊朗人?还是因为要增加向阿富汗的驻军和武器?该报以讽刺的口吻说:传统的标准程式是获奖者在获奖之前先有和平的贡献但是此次创新的选择将扫除已经过时的奖在功后的理念。台湾中广新闻网援引岛内淡江大学教授陈一新的话说,奥巴马获和平奖是爆冷,因为和平奖通常是颁发给已经有所成就,或是历经多年虽然还未成功但至少锲而不舍的人。而奥巴马上任不足一年,中东和平和裁减核武的主张刚刚提出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实在有点怪异。他还说,把和平奖颁给奥巴马,搞不好是奥巴马亲自出马为芝加哥申办奥运会不成的安慰奖。他说,把和平奖颁给就任还不满一年的奥巴马,只能说奥巴马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看起来太像政治性的决定。伊朗总统内贾德的一位发言人则表示,如果奥巴马放弃掉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那才能表明他获奖是名副其实。   不过,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和平研究所教授保罗-罗杰斯则认为,这一授予决定虽然非同寻常,但诺贝尔和平奖往往会授予正在进行的事,而不是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说,诺贝尔委员会对奥巴马宣扬无核世界,以及让西方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上印象深刻。   据法新社报道,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其获奖消息时,奥巴马本人还在熟睡。在发言人将其叫醒后,奥巴马表示对获奖感到惭愧。   法国总统尼古拉斯-萨科齐对奥巴马获奖表示祝贺,并称这标志着美国重新回到了世界人民的心中。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奥巴马体现出了对话和接触的新精神。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则称奥巴马重新点燃了世界和平的希望。   实际上,很多评论认为,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把奖项授予奥巴马是为了鼓励他向美国的敌人们做出勇敢而友好的外交姿态,而不是对他的 和平成就的承认。德国总理默克尔即表示,和平奖对奥巴马来说是一个激励,鼓励他为世界和平做出更多贡献。2008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芬兰前总统马蒂耶-阿赫蒂萨里也说:我们在中东还没有实现和平很显然,他们是要鼓励奥巴马在这些问题上取得进展。法新社9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如果奥巴马无法兑现他早前做出的承诺,那么这一奖项可能会令他遭受批评甚至是嘲笑。   与此同时,环球网在线调查显示,85.7%(5210票)的中国网民认为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不令人信服,89.9%(5400票)的人认为奥巴马还没有为世界和平做出具体贡献。有网民称:就因为呼吁了一下无核计划就能当选吗?也不先看一看成效?说实话我真的没觉得奥巴马有什么实际性的和平行为,美国这样到处发动战争的国家还获得和平奖,全世界的人都会笑得人仰马翻。还有网民对诺贝尔和平奖本身表示质疑: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所谓的诺贝尔和平奖不过是西方拿来干涉别国的又一个工具罢了,我们何必那么在乎诺贝尔呢?有实力自己弄个世界范围内的奖项。诺贝尔奖就是西方人自己玩的一种游戏罢了。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贝尔和平奖好性急
xbyang 2009-10-10 09:27
  手机上的新闻播报说奥巴马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我感到非常吃惊。以为这是手机新闻的恶作剧或假新闻,然后上网查了权威的央视新闻联播。很奇怪昨晚的新闻联播没有播这个消息,记得前几天科学奖出炉的时候都是及时播报。不知道是基于什么考虑,央视没有播报。我查阅其他门户网站,确证了这个消息。   我对奥巴马的政绩不太了解,不能评说他的所作所为是否能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是,权威的诺贝尔奖颁发给一个上台不到一年还在任内的国家总统,怎么说都有些操之过急,有些政治献媚的意味。因为这个奥巴马的这届任期还有三年多,他要是得了诺奖后再干有违和平的事情,和平奖就蒙羞了。当然,和平奖蒙羞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也有不少届了吧。   与之对比的是,科学奖的颁发并不追赶时效性,不少是在科学家在做出贡献后几十年才获得了,晚到连高锟自己都不知道获奖和有关成果了,因为他已经老年痴呆了。为什么科学奖这么谨慎?因为科学成果对人类和科学的贡献也需要时间来验证,文学奖也是如此。独独和平奖往往有些急吼吼。   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一个想领导世界的人,诺贝尔要是泉下有知,也该愤怒了。要是到处征战的美国总统可以得和平奖,那当年也应该给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发一个和平奖。这个连奥巴马本人都觉得惭愧的和平奖,真是搞笑!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33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奥巴马是个笑话
xupeiyang 2009-10-9 20:08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laureates/2009/index.html The Nobel Peace Prize 2009 for his extraordinary efforts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peoples Photo: Pete Souza, Obama-Biden Transition Project, licensed by Attribution Share Alike 3.0 Barack Obama USA 44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 1961 http://news.163.com/09/1009/17/5L6T6PCB0001121M.html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美国媒体报道,10月9日诺贝尔基金会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因其在促进国际外交和各国合作的卓越贡献获得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 很少有人能做到奥巴马那样,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并给人们带来更美好未来的希望,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表示,奥巴马的外交建立在这样的概念上,即那些想要领导世界的人,必须在以世界上大多数人所分享的价值观与态度的基础上行事。 评奖委员会表示,他们对奥巴马在推动无核化世界上的努力,给予了特别关注。奥巴马为国际政治带来了新气象。多边外交重新赢得青睐,联合国及其它国际机构的作用得到了充分重视,评委会认为。 不过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评论员叶海林却认为这个奖项颁给奥巴马是个笑话,他说诺贝尔和平奖本是为奖励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而非即将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或许奥巴马应该感谢小布什,因为自小布什以后,如果美国领导人不再放出狠话,那么就可以获得和平奖。但是其实奥巴马并没有真正改善阿富汗的、中东的局势,没有对世界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 奥巴马得了和平奖可能从另一方面说明,欧洲人有多渴望美国改变其态度,和平奖颁给奥巴马或许为了鼓励美国领导人继续做出正确的事情。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三位在职期间获得和平奖的总统,在他之前美国总统罗斯福获得1906年诺贝尔和平奖,美国总统威尔逊获得191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奥巴马呼吁核裁军获诺贝尔和平奖 2009-10-09 18:12:42 来源: 中国网   跟贴 19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10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因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工作,以及呼吁削减世界核武库而赢得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上个月,奥巴马主持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安理会大会,史上首次核不扩散和核裁军大会,并通过了美国提出的无核武世界决议案。 中国网10月9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10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因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工作,以及呼吁削减世界核武库而赢得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称赞奥巴马为加强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合作做出了非凡的努力。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在今年1月份上台后,他呼吁削减核武库,并致力于重启陷入僵局的中东和平进程。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词中称,很少有人能像奥巴马这样引起全世界关注,让人们期望更美好的未来。 奥巴马获奖距他上任不到9个月的时间。尽管制订了很宏大的计划,但是他在中东局势或者伊朗核问题上仍没有取得任何突破,在阿富汗战争上面临着艰难抉择。 上个月,奥巴马主持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安理会大会,史上首次核不扩散和核裁军大会,并通过了美国提出的无核武世界决议案。 奥巴马是最近十年间第三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民主党政要。前副总统戈尔2007年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小组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前总统吉米-卡特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按照传统, 2009年诺贝尔奖 颁奖仪式将在今年12月10日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本文来源:中国网 )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奇的诺贝尔和平奖
drqian 2009-10-9 19:07
2009年这个神奇的奖项继续延续神奇,美国新科总统奥巴马成为这次神奇的幸运儿。当然创造神奇的还是这个5人委员会。 为什么说这次还是神奇? 1.颁奖给一个在短短几年内发动数次战争的国家的首脑,表明委员会对这些战争的正义性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2.奥巴马上台才不到9个月,诺贝尔委员会便给予充分肯定,而事实是他目前说的比做的多,他的大部分举措还未经过时间的考验。所以此次委员会颁的和平奖不是回顾版,而是预测版。按此推理,奥巴马很有可能蝉联未来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3. 此次诺贝尔奖的看点马上要出来了,因为奥巴马很可能不久就下令增兵阿富汗,以表达获奖后的喜悦。 倒不是说本人反对奥巴马,相反,目前看来奥巴马给人的感觉确实要比前任布什强,但是都需要时间来验证。我是对和平奖委员会的草率表示严重不满。 再次回顾一下诺贝尔的遗言: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比较一下其他奖项所需要的委员会人数,大家不难看出此奖为何会如此神奇,不幸的是,神奇还将延续,因为那是诺贝尔本人的遗言。
个人分类: 头脑风暴|2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能完成医疗改革大业吗?
fouyang 2009-9-30 08:07
在医疗改革陷入难产,各方各派莫衷一是的情况下,奥巴马总统在九月九日对国会发表了演讲,推销他的医疗改革方案。演讲一开始,他就豪气千云地说:我不是第一个从事这个事业的总统,但我决心要成为最后一个。但纵观他提出的方案,其中未见解答的问题甚多。不管是可行性还是效果,都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 奥巴马讲话的实质内容,包括三个措施。以下我就来谈谈对这些措施的初步看法。 第一个措施,是通过立法规范保险公司的行为:不准以已有问题拒绝保险人,不准设保险支付上限,限制病人自付额,以及要求保险涵盖常规检查。这个措施的目标是阻止奥巴马所说的目前保险公司坑害保险人的做法。 初步看,这个措施应该是争议不大的。立法不需要纳税人出钱,民众也希望得到这些规定所提供的安全感。但仔细想想,这里面也有不少问题。最重要的,是奥巴马反复宣称,他的改革不会改变已有保险的人的福利。如果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保持现在的医疗保险。但这些立法,肯定会影响到现有的保险。例如,不少公司的保险是自负盈亏型的,把员工的保险费存起来支付福利,保险公司只是代为管理。如果没有保险支付上限的话,这种形式的保险就不能存在了。对于传统的,由保险公司财力所保证的保险,没有支付上限的话也会影响精算的结果而导致保险费用上涨。而且,目前公司提供的保险都有不同保费和不同支付额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如果限制自付额,有些选项就要取消了。 撇开以上问题不谈,这几个立法倒是颇有道理的。医疗保险的规定和政策太复杂,一般投保者平时根本不会花力气去比较研究。而等生了病发现保险靠不上,就会生出种种悲剧。如果政府能使得保险规定相对规范化,应该说是有益的。但太多的规定又会影响竞争和创新。就拿涵盖常规检查来说吧。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什么检查算常规,什么不算?要让政府说了算,不是一个好办法。 其实,保险业与其他服务业一样,它的服务质量是由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两方面来保障的。目前关于医疗保险的规章在联邦和州两级都已经很多。我看不出多加这几条有怎样的关键作用。奥巴马关于这一部分的演讲,基本上是假定保险公司是在不受市场限制的情况下胡作非为牟取暴利。我还需要更多事实来支持这种说法。 第二个措施,是建立一个保险市场,帮助人们选择医疗保险。也可能提供公立保险或非营利的保险服务。这个公立或非营利的保险不受纳税人资助。但它的运作可以帮助迫使保险公司接受市场竞争。这个措施的目的是以市场机制降低保费,以解决几千万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的问题。 用保险市场来帮助人们选购也许是个好主意。几年前布什政府开始提供Medicare配方药保险(Medicare D)后,就设立了帮助人们选择的网站。你输入自己常用的药物,网站会告诉你哪些公司的保险涵盖这些药物。你进一步可以查到保费等信息,然后就能直接加入。那的确是非常方便民众的服务。把这个服务扩展到选择医疗保险,应该不会有太大争议。至于公立保险,如果政府不出资,又能有多少控制?与目前的保险公司有何不同?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公立保险不成为事实上的垄断,而变成英国,加拿大那样的医疗制度? 更重要的问题是,通过完善市场运作,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保费?这又回到前面的问题:保险公司是否在牟取暴利?有报道说,保险公司的操作费用和盈利占医疗费用总数的一大块(有人说百分之三十),而政府经营的Medicare操作费用要低得多。如果这是事实,那说明其中的确有降低保费的空间。但我觉得问题不那么简单,还是需要深入研究一下。 另一个问题是:就算把保险公司的盈利降到零,是不是就人人买得起保险?抑或主要问题是个人买保险比公司买贵得多?贵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仅仅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场?这些都是没有回答的问题。所以,保险市场是好的,但能解决多少问题,存疑。 第三个措施,是要求所有人拥有健康保险,对穷人提供例外或提供补助。这个从经济学上来说是好主意:保险的目的就是分摊风险。也只有做到这点,前面说的不用已有问题来拒绝保险人才有意义。否则每个人都等到出了问题再投保,保险公司就要关门了。 但进一步,是否还是像现在一样允许不同价格和质量的医疗保险?奥巴马要求每人拥有的是基本保险。那么基本保险不涵盖的医疗服务,是否就可认为不属于基本人权,所以政府和社会没有责任提供给不能负担的人?在这方面形成社会共识是很重要的。其实全民保险今天在美国就有,就是Medicaid。但是一个人需要花完几乎全部的储蓄,而且收入低于一定水平才能享受。而且它本身的服务也很糟糕(很少一部分私人医生接受Medicaid)。显然社会的共识是:一个人因为生了病而落到接受Medicaid救济是不能接受的。那么可以接受的底线在哪里呢? 医疗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其中的花费从何而来。通常的估计是:十年之内需要花费九千亿到一万亿美元(奥巴马说的是九千亿)。奥巴马声称,这个改革不会增加预算赤字。那么如何支付这个花费呢?这一点,我觉得奥巴马还是语焉不详。 奥巴马提到Medicare,说要减少Medicare中的浪费和Medicare中对保险公司的补贴。我想后一句话是指媒体报道过的扣减Medicare对医院的支付额的想法。且不说如何保证这样精简不会影响服务质量,我弄不懂的是为什么对Medicare的改变会帮助医疗改革。根据奥巴马的说法,医疗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是:保险公司胡作非为,很多人没有保险,医疗费用飞涨,这些都与Medicare无关。(Medicare会受医疗费用的影响,但Medicare有自己的基金和自己的定价,与商业保险有很大不同。)奥巴马许诺过不会用Medicare基金来支付医疗改革的成本。但他又说Medicare的改进能支付大部分的医疗改革花费。到底这里变的是什么戏法? 另一个经费来源是减少现有医疗体系里的浪费。这一点奥巴马在竞选时就反复提到过。他最津津乐道的是建立电子医疗档案。我没有研究过这个技术能省多少钱,但很难相信这会足以支付医疗改革的成本。而且,医院和保险公司省下的钱如何能到政府手里支付政府的费用?我想奥巴马可能是把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和支付医疗改革的费用(其中主要是补贴没有保险的人群)混为一谈了。 奥巴马还提到要向提供高档医疗保险的保险公司收费。媒体以前也报道过对公司提供的高档医疗保险取消免税待遇的计划。但这样一来,那些保险的实际费用就会上涨。这与奥巴马不影响现有保险的承诺矛盾。 最后,奥巴马承诺道:中产阶级将得到更多保障,而不是更高的税。那么谁会得到更高的税?高到多少?这些没说出的话才是令人担心的。 总之,我认为奥巴马在这次演讲中提出的改革方案听起来振振有词,但细节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改革措施到底是否能纠正目前医疗系统的痼疾,并没有很好的证明。目前美国医疗系统中涉及到每个人的问题就是费用飞涨。奥巴马在演讲中也承认这是个严重问题。但他提出的改革措施中,没有一条是针对控制费用的。他后面花了很多时间谈论消除浪费,提高效率等。但关于具体的措施和预期的效果远远没有前面三条明确。其实,我认为医疗费用问题才是关键。控制住医疗费用,其他问题至少就不会恶化,而且解决起来回旋余地也就更大。而按照奥巴马的思路,控制医疗费用只要节约就行了,并不需要触动目前的保险体制。那何不先从这里着手,既为后续改革打好基础,也为自己建立信用?目前奥巴马一举完成医疗改革大业的做法,雄心可嘉,但效果恐怕是欲速则不达。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3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啦
chni 2009-9-17 02:03
奥巴马,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啦 据悉:北京时间 9 月 12 日 白宫宣布,美利坚政治经济联邦体总裁(更多的人习惯把它说成美国总统)巴拉克 奥巴马决定,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限制关税,第一年将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加征 35% 关税,次年加征 30% ,三年加征 25% 。此举对中国橡胶业的影响和危害之巨不言自明,这里我无须再多说了。单就美利坚政治经济联邦体而言,竟能做出如此愚蠢之极的举动,实在令人费解。毛主席曾经说张伯伦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现在不得说 奥巴马搬起轮胎砸马脚。 过去有智者说白马非马,其实奥巴马也非马,当然更非白马啦。那么,既非白马亦非马, 奥巴马搬起轮胎砸马脚, 会砸在哪能里呢? 奥巴马搬起轮胎砸马脚, 会砸在哪能里呢?当然会砸在美利坚政治经济联邦体的轮胎上。众所周知,美利坚政治经济联邦体是一个轮胎上的联邦体,离开了轮胎,美利坚政治经济联邦体寸步难行。傻小子敢拿轮胎开涮,意味着中国轮胎将失去美国市场,美国则有 2.5 万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将要失业,算上上下游企业员工,如轮胎销售、仓储、运输、装卸等业者,将有近 10 万人的饭碗要砸了。所以我说, 奥巴马一搬起轮胎砸马脚, 10 万美国佬的饭碗要砸了。 奥巴马搬起轮胎砸马脚, 会砸在哪能里呢?当然会砸在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大门上。据说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昨天表示,美对中国出口轮胎采取特保措施,违背承诺、违背规则、违背事实,是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向世界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中国政府将坚定维护国内产业的正当利益,保留作出进一步反应和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美方的这一举动,显示出美国再次祭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的意图。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你对人家不友好,人家还敢对你友好吗?你先对人关大门,别人当然也会对你城门。奥巴马搬起轮胎砸开了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大门,就意味着别国对你美利坚政治经济联邦体实行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反制的时刻来到了,本来就脆弱得不堪一击的美利坚经济,岂不是在他人制裁之下更要雪上加霜了?如此这般,影响就业何止 10 万?所以我说, 奥巴马一搬起轮胎砸马脚, 百万美国佬的饭碗就要砸了。 奥巴马搬起轮胎砸马脚, 会砸在哪能里呢?当然是砸在道义上。就连布里颠前首相捅你 不赖儿这号半生不熟的西瓜蛋都知道:世界各方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方也该一起走出困境,通力合作找出应对之策,采取合作的政策,这样人们也更有信心我们能解决这一问题。可奥巴马这小马哥就是不明事理。其实上,正是为了破除贸易壁垒,寻求经济复苏的良方,在还不到一年前的 2008 年 11 月 15 日 ,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二十国集团承诺不会施行保护主义措施,共同声明墨迹犹在,奥巴马这小马哥就把承诺抛在九霄云外了。既然你奥巴马不讲道义,那么,多行不义必自毙,奥巴马自作孳,美利坚经济就只能是不可活了。试想,你美利坚政治经济联邦体现在最缺的是钱,金砖四国最富裕的外汇,如果连续减持你国债三年,岂不是让给你美利坚来个釜底抽薪?如此这般,影响就业何百万?所以我说, 奥巴马一搬起轮胎砸马脚, 千万美国佬的饭碗就要砸了。 奥巴马搬起轮胎砸马脚, 会砸在哪能里呢?当然会砸在选票上。奥巴马此举并无经济上的好处,不过就是为了迎合部分票民,以便为自己捞下丰厚的政治本金?可是,如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奥巴马此举引发贸易大战,美国将何以招架?如此这般,票民还会为你赞助选票吗?所以我说, 奥巴马一搬起轮胎砸马脚, 千万美国佬就要生气了,谁还会为你献上可爱的选票呢? 呵呵,不说了。唉,对了:奥巴马,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08 次阅读|19 个评论
奥巴马自食其言, 开创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恶劣先例
黄安年 2009-9-13 16:00
奥巴马自食其言 , 开创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恶劣先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13 日发布 奥巴马在涉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 , 台上握手 , 台下踢脚 , 当面一套 , 背后一套 , 拿总统的诚信当儿戏。 10 日下午,奥巴马还在白宫会见吴邦国委员长,和吴邦国握手言欢 ,11 日却趁吴邦国还在访美之机 , 就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 , 这一对华惩罚性关税贸易制裁的保护主义措施 , 不仅违背了美中经济同舟共济的承诺 , 也开创了全球贸易贸易保护主义的恶劣先例。 人们清楚,所谓惩罚性关税是一种限制贸易自由行为、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它明显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奥巴马在多次国际会议场合承诺,美国不能也不会发出贸易保护主义的信号,在今年 4 月份的 G20 峰会上,奥巴马代表美国政府再次承诺,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然而,就在 9 11 八周年这一天 , 奥巴马却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违背国际共识,撕毁亲口承诺,不顾美国轮胎进口商、销售商以及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小布什政府曾对中国发起过六起特保调查,但小布什总统最终均未正式签署对华制裁的决定 , 现在奥巴马却在美国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时刻就来了个改变。对奥巴马,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是听其言呢,还是观其行 ! 人们清楚,所谓中国产轮胎的特保案,是美国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发起的第一例特保调查。起诉方并不是美国轮胎生产商,却是所谓代表工人利益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今年 4 月 20 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发起所谓特保调查。声称从中国大量进口轮胎损害了当地轮胎工业的利益;若不对中国轮胎采取措施,到今年底还会有三千名美国工人失去工作。其实 , 这一决定一旦实施,不但不会保护轮胎工人就业,反而会加大其失业率。美国轮胎自由贸易联盟早就指出,通过特保案,将会导致美国轮胎分销和零售领域近 2.5 万人失业,措施每保护一个就业岗位,将额外损失 25 个岗位。 根据我方统计,目前,我国轮胎年出口量占总产量的 40% 以上。 2008 年中国对美国轮胎出口金额约 22 亿美元。如果削减输美轮胎半数产量,就意味我国会出现 12% 的剩余轮胎产能。   我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 11 日晚 , 就奥巴马的错误决定发表谈话表示:美方对中国轮胎采取特保措施缺乏必要的事实依据。第一、 2007 年以来中国轮胎产品对美出口增长并不明显, 2008 年比 2007 年仅增加了 2.2% , 2009 年上半年比 2008 年上半年同期还下降了 16% ;第二、中国涉案产品主要供应美国的维修市场,而美国自产轮胎主要供应原配市场和替换市场,两者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第三、美国内轮胎产业的经营状况在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前后并无明显变化,即使在中国产品出口增幅最大的 2007 年,其盈利情况也表现良好;第四、美国内产业关停部分工厂和生产设备的行为是出于选择高端市场而主动进行的结构调整,与中国产品的进口无关。即使美国停止进口中国产轮胎,此类轮胎仍然要从其他国家替代进口。 他还指出:事实上,中美经贸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任何保护主义行为都将对双方同时造成损害。在轮胎特保案中,美国舆论也注意到此案对美国自身利益所造成的伤害。其一,美方在华有 4 家轮胎生产企业,并占中国对美轮胎出口的三分之二,本案将直接影响这些美资企业的利益;其二,对中国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不但不能解决美申请人提出的所谓 2 万名轮胎产业制造工人的失业问题,反而会严重影响依赖中国产品的 10 万名从事轮胎进口和销售人员的就业问题,美轮胎产业协会和美轮胎贸易自由联盟等美国业界组织明确表示反对此案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三,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不会削弱美国内产业面临的竞争,解决美产业面临的真正问题,美市场只会转而寻找第三国替代进口产品;其四,限制措施将大大提高美国内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削弱美国政府力图振兴汽车产业相关措施的效果。轮胎价格上涨,甚至可能会导致部分消费者基于价格考虑推迟更新轮胎,给美国行车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http://auto.ifeng.com/topic/luntaian/news/domesticindustry/20090912/104022.shtml 显而易见 , 进口中国轮胎与美国工人失业之间,并无直接利害关系。限制进口中国轮胎,不仅损害中国轮胎产业的利益,阻碍双边贸易的正常开展,而且也将损害美国的整体经济利益。我们没有忘记, 140 年前是中国农民工远涉重洋来到美国 , 建成了北美第一条贯通两大洋大太平洋铁路 , 其后,美国政府恩将仇报,在 1882 年签署了全国性的排华法案,理由居然是华工的低工资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带头排华的也是所谓美国工人的代表。 1943 年 , 罗斯福总统为了美国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需要 , 对此错误做出了正式的道歉。今天,声称继承罗斯福遗志的奥巴马,难道连罗斯福的正确决定也要改变? 奥巴马上台近 8 个月来 , 名望下降,在国内政策上寄希望通过医疗改革计划来重塑形象 , 然而这种做法引来了许多反对声浪。谁都清楚,罗斯福新政时的社会保障法与反危机措施 , 挽救没有基本保障的中下层民众密切联系在一起 , 所以那个法案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拥护;现在则不同 , 人们不希望用发国债、加大老百姓的债务负担 , 促发通货膨胀的好大喜功冒险行动,来解决积重难返进退维谷的医疗改革问题 , 这样的问题 , 不仅不能立即缓解危机的困境,而且还可能引发经济依然停滞不前,而通货膨胀难以遏制的滞胀局面,如果那样,奥巴马真的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奥巴马拿政治生命作赌注,人们指出他做出对华贸易制裁这一决定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赢得工会对医疗改革计划的支持。把进口中国轮胎当作美国失业的替罪羊的做法,实在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指望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与美国和谐一下,恐怕是打错了算盘,搞得不好 , 奥巴马恐怕赔了夫人又折兵。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9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主义者
chile 2009-9-13 11:45
听闻美国又要加收中国轮胎的什么税,中国官方严重抗议,学者出来论证这样会损害了。。。。。,不利于恢复世界经济等等。 还列举这个总统对世界的种种承诺,然后又去破坏这些承诺。 不知道我们的这些抗议会有什么实质效果那?总统做出决定时候会权衡我们的利益吗?会按照世界的思维走吗?美国会有一个我们常说的大国心态吗? 其实每个美国总统都给我们上着一个职业道德的课程,作为一个美国总统,首先就是要美国的利益考量,其他的一切都是为着一个中心服务的。
个人分类: 闲事太平|3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名非美籍人士荣获美国自由奖章
冯用军 2009-8-13 16:07
来源:环球时报(北京)据美联社 网站: http://news.163.com/09/0813/11/5GJFUOKQ0001121M.html 作者:汪易 核心提示: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为16人颁发总统自由勋章,奖励他们在各行业做出的贡献,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等4名非美籍人士获此殊荣。 8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左)在华盛顿白宫为最后一位健在的印第安平原战争首领颁发总统自由勋章。 8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右)在华盛顿白宫为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颁发代表美国平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 奥巴马为美国最高法院退休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颁奖后微笑 环球时报8月13日报道 据美联社13日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本周三将美国公民最高荣誉自由奖章授予16名改变世界的人。奥巴马称赞他们是人类追求进步的典范,他们的事业改变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生活。 自由奖章获得者包括两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前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Desmond Tutu )和孟加拉国的穆罕穆德尤纳斯(Muhammad Yunus),另外两位是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和爱尔兰前总统玛丽罗宾逊(Mary Robinson)。 获得自由奖章的美国人包括因患脑癌而没有参加颁奖典礼的资深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巴哈马裔的电影明星西德尼波提亚以及美国最高法院退休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 其次,本次获得这项美国平民最高荣誉的人还有: 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表约瑟夫洛厄牧师(Joseph Lowery);网坛传奇人物比利金(Billie Jean );创立了大众机构募集资金用于乳腺癌研究的南希布林克尔(Nancy Brinker);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医学院学术事务副院长和卡梅鲁斯健康问题中心的创始人佩德罗乔希小格瑞尔博士(Pedro Jose Greer Jr.),该中心每年收治数千名无家可归的病人;最后一位健在的印第安平原战争首领乔梅德森克劳(Joe Medicine Crow),当年他涂满作战涂料,穿上制服参加二次大战;演员、歌手和舞蹈家琪塔里薇拉(Chita Rivera),她因在美国影坛的杰出表现而两次摘得托尼奖;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医学教授珍妮戴维森罗利博士(Janet Davison Rowley)。 奥巴马表示,这些杰出的获奖者都是变革的推动者。他们时刻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卓越的能力,希望就在拐角处。在这个世界上,往往在被我们遗忘的角落里,可以赢得正义。他们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能以我们自己的力量实现梦想、帮助别人接近梦想、和为我们的孩子改造这个世界。 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由美国总统一年一度颁发,为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受奖者不需要是美国公民。总统自由奖章原本在1945年由杜鲁门设立,表扬在二次大战期间对美国有贡献的人。约翰肯尼迪总统在1963年恢复设立,并扩充得奖对象。
个人分类: Politics Review|2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医疗保障改革积重难返,进退两难
黄安年 2009-8-5 21:50
奥巴马医疗保障改革积重难返,进退两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5 日发布 90 年代以来,美国医疗保障就突显了 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半个多世纪发展中的矛盾 , 一方面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已经植根于美国现代经济机制的运转 , 成为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安全网 ; 另一方面这一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 它既有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等民主党政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带来的问题 , 又有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布什共和党政府收缩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带来的新问题 , 两方面问题的交错和累积克林顿政府带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克林顿力图在夹缝中求改革 , 扬两者之长 , 避两者之短 , 但是克林顿政府未能解决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普遍面临三大危机 , 即社会福利保障赤字和财源危机、老年危机和家庭危机 , 这三大危机又涉及到人们对美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信任危机。小布什政府未能解决社会保障难题,现在奥巴马政府上台半年来 , 力图高调推出医疗保障改革 , 但是美国金融危机尚未见底 , 美国财政赤字有增无减,美国医疗保障开支寅吃卯粮日益加重,美国老龄化愈来愈严重 , 在这种情况下 , 奥巴马想通过加快医疗保障改革来提升日益下滑的执政形象 , 恐怕会欲速不达。 附两篇发布在《华盛顿观察》上的文章: ********************** 奥巴马押宝医疗改革,美国将走上大政府? 2009-08-04    作者 : 李焰    2009 年第 29 期     上任以来就大刀阔斧施政的奥巴马总统最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推动医保改革计划上。在 7 月底的一周,他连续三次发表演讲,推动医保计划过关。虽然民主党控制着国会两院的多数,但反对派的阻力仍然不小,又赶上整个八月国会休会,讨论进程只得搁置几周。但奥巴马本人乐观地估计,已在众院初步达成一致的医保改革很可能在年底前通过两院的立法程序。 美国拥有全球最昂贵、规模最大的医疗保障系统,但讽刺的是,美国三亿人口中仍有 4700 万人没有医疗保险,而陆续进入退休年龄的婴儿潮一代医保花费巨大,支持他们的美国政府支持额医疗保险信托基金则预计到 2016 年告罄。面对这样的困境,奥巴马一直号召美国实行医保改革,由政府和国会介入,创建一笔医保基金,解决美国的困境。 我支持奥巴马总统的建议。我相信,这个改革法案会极大改善美国的医保体系,扩大保险的覆盖面,让更多没有医保的人拥有保障,美国华盛顿李大学( 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 )法学院教授提莫茨卓思特( Timothy S. Jost )对《华盛顿观察》周刊如是说。 全民医保的概念在美国保守派人群中向来不太被受欢迎。他们认为,这等于是将美国推向大政府的道路上,会无形中伤害到美国自由经济的本质。然而,美国普金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专研医保政策的教授乌伟莱茵霍尔德 ( Uwe E. Reinhardt )则不以为然。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政府的医疗保障系统是美国最受欢迎的保险项目之一。莱茵霍尔德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现在不是大政府伤害了美国的竞争力。相反,高昂的医保成本让美国的工人和雇主在世界同行面前失去了竞争力。 奥巴马医改,增加美国竞争力 早在总统竞选中,奥巴马就提出了全民医保的计划,并将之作为其内政的第一要务。执政之后,他在 2010 财年预算报告中要求国会同意建立一笔高达 6340 亿美元的医保储备基金,作为未来 10 年改革医保体系的首期资金。这笔资金一半将来自向美国高收入阶层增税,另一半则由缩减公共医疗补助制度支付给医院和保险公司的费用产生。 我相信,奥巴马总统的医疗保险计划为那些没有医保的美国人拥有医疗保障提供了希望,也有助于降低美国人的医疗保险成本。另外,改革中还引入了一些新变化,能让人们对他们的医保有更多的掌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 Brookings Institute )副主席,治理研究 (Governance Research) 主任达瑞尔韦斯特( Darrell West )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现任国际卫生经济学会会长莱茵霍尔德则认为,从现状出发,所有人都知道,奥巴马总统的健康保险计划并不能持久。 如果奥巴马的健康改革今年年底能通过,它能为目前美国的医保困境提供温和的改善,但这并不是彻底的方法。莱茵霍尔德解释说,彻底解决美国的医保问题比将一个人送上月球还要难。那可能需要十年的时间。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这一步就将从今年开始。 莱茵霍尔德强调,现在已经没有奥巴马的医保计划了。他在竞选总统时公布了他的全民医保计划,那个计划挺不错的。但自那以后,他代表着向国会提交的改革计划,因此,现在应该称为国会的计划。 国会中的共和党议员们仍是医改方案通过的巨大阻力。他们认为,奥巴马的提案无异于政府接管医疗界,而且他们反对通过对美国富人增税的方式来支付实施医改方案的费用。他们说,美国人感到关切的是,奥巴马的建议可能会导致政府过度干预人们的生活,甚至让美国从此步入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度,削弱美国的竞争力。 众议院的共和党领袖们号召保守派议员在组织医保讨论会的同时,也讨论一下今年早些时候通过的经济刺激方案问题。一部分共和党人相信,如果能将经济刺激方案未能减少美国失业率的事实与昂贵的医保计划相联系,他们是能阻止这个计划通过的。 受访的几位专家对保守派的诟病都不以为然。卓思特说,医保已经是美国经济中被严格管制的一个领域了。奥巴马的改革就是要放松一部分管制。从这个角度讲,对美国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医保体系被大保险公司和大型医保提供商把持,他们的主导权力绝对不亚于大政府。 奥巴马的改革方案中实际上要平衡各个医疗机构的权力,让美国的保险市场更有竞争力。卓思特说,到那时,联邦医保体系将照顾美国大部分 65 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将有更多选择医生和诊所的自由,而在私人机构买保险的人只能选择保险公司签约的医疗机构。这样的改革实际上让美国更有竞争力了,因为他降低了美国雇主和个人的医疗成本。因为改革多增的税只是小事情,更何况医保改革并没有要给美国中产阶级增税,也不会影响美国的竞争力。 莱茵霍尔德补充说,美国并不是一个高税收的国家。国际经济和合作发展组织( OECD )统计的各国税收占 GDP 的比例中,美国的是各项税收占 GDP 的比例是第二低的,只有日本稍低于她。 粉丝锐减是假象? 医保改革是一本十分复杂的大部头提案,普通百姓并不了解所有的细节。而国会的拖延则让民间的议论更多,人们的担忧日切。 7 月 29 日,《纽约时报》与 CBS 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奥巴马医保计划的感到越来越不安。最新的民调显示,支持奥巴马医改计划的民众人数正在减少。 69 %的受访者说,他们担心政府插手医保会让他们已有的医保水平下降。而对奥巴马总统的支持率则从四月的 58 %下滑了 10 个百分点。在一项调查中, 77 %的人说,他们担心政府建立了新的医保体系后,医保开支会上升。当然,仍有 49 %的受访者说,他们支持彻底的医保改革, 33 %的人说,医保系统需要被彻底重建。 对于这个医保法案而言,有人欢喜有人愁。莱茵霍尔德解释说,欢喜的是没有医保的美国中低产阶级。发愁的一批是高收入人群,他们将被征收更多的所得税,用于政府补贴低收入者的医保费用;另一批发愁的人是医生、医院和制药公司。他们可能会失去一部分医疗收入,因为改革后的体系应该会限制一些医疗成本。 卓思特承认,最近的民调显示民众对奥巴马医保提案的支持率在下降,但他说,这些民调也显示出,如果提案中的内容能被解释给民众听,人们会支持很多提案中的想法。 我想,很多人并不理解奥巴马到底提出些什么,更多的人已经被提案的表面特征误导了。但我想,这个议案最终很可能保障国控制医保的成本,提高医保质量,卓思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韦斯特留意到,调查也显示,更多的人相信,奥巴马对医保政策的想法比共和党的好。 事实上,《纽约时报》的调查显示, 55 %的人认为,奥巴马的医保改革方案比国会共和党的想法要好,支持后者的只有 26 %的受访者。 美国人对政府的态度总是十分矛盾。莱茵霍尔德分析道,他们嘴上说恨政府,但是遇到困难,如飓风来临,他们付不起医疗保险,或是当银行家搞错他们的帐目时,他们又跑去向政府求救。 总体上讲,学者们对医改的民众基础仍然颇有信心。韦斯特认为,奥巴马的医保改革议案仍有很大的机会在得到通过。他已经比当年试图进行医保改革的克林顿总统走得远了,众议院三个委员会都已经同意了他的法案。 奥巴马想速战速决 奥巴马在这个庞大的医保改革案上压下他的巨额政治赌注。美国经济仍处在低谷,此时推动高度 1 万亿美元的医保法案无疑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时间拖得越久,民众对医保改革的热情也就越淡。如果今年的努力未在年第之前有结果,将会引发更多人对奥巴马领导能力的质疑。那时,民主党将处于被动。无论是 2010 年的中期选举,还是 2012 年的总统大选,奥巴马都会面临更大的政治挑战。 因此,对奥巴马而言,一鼓作气、速战速决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当然,能顺利通过国会的立法,并非易事。 德国历史上的铁血首相俾斯麦曾观察说,制定法律就像生产香肠一样。你并不真想看到这些程序。这条格言也适用于今天美国的医保改革法案。整个过程并不是那么好看,莱茵霍尔德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刚刚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的莱茵霍尔德熟悉美国的立法体制。他解释说,美国国会分参众两院。他们有相当不同的立法程序,但很多问题上的观点也不同。每个立法委员会都要通过自己的议案。参众两院的两份议案必须在一个被称为会议 ( conference )的场合进行调和。这个会议由参众两院的领袖一起召开。他们将辩论出一个统一的共和议案。 一旦这个统一议案产生,它还要被参众两院分别通过。通过之后,它会被送到奥巴马总统那里签字。理论上,总统对法案有否决权,但是这样的事很少发生。目前的医保议案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将完成这套立法程序,莱茵霍尔德分析说。 卓思特担忧的是,国会会对医保改革做一些修改,我害怕这份改革法案不会像它应该强有力的那样。如果是那样,它就不会那么成功了。 但莱茵霍尔德相信,奥巴马总统不会重复克林顿总统的医保改革失败的经验。但是,现在将通过的法案现任比奥巴马竞选时的想法要温和多了。 李焰,《华盛顿观察》 2009 年第 29 期, 8/5/2009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international_perspective_show.aspx?id=3222 ***********************************88 美国医改,总统急、百姓不急 2009-08-04    作者 : 张瑶    2009 年第 29 期   近日,奥巴马正在竭力推行医疗保险改革计划。在过去的一周里,奥巴马曾三次在白宫通过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为其倡导的医疗保险改革进行辩护,以希望这一计划在今年得以通过。但是,民众的反应却不像奥巴马这么着急。 在 7 月 27 日开始进行的五天调查中,大多数美国民众表示,尽管当前的医疗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改革医疗保险固然重要,但是,现在它还不能成为政府首要解决的危机议题。对国家经济状况和个人财务状况来说,经济如何得以快速恢复才是政府当前需要解决的最棘手的问题,远超过医疗保险改革的紧迫性。只有少数人( 16 %)认为,医保改革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绝大多数人( 70 %)认为与经济危机相关的各种议题最需要解决。 美国民众还认为,如果医疗保险改革计划通过,他们未必能从中直接获益。一方面,绝大多数人( 84 %)对现有的医疗服务和就医途径感到满意。另一方面,美国民众认为,在就医问题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花费昂贵。他们觉得医疗保险改革很难对症下药,来帮助降低医疗花费。高达 79 %的美国人对高昂的医疗花费感到头痛。只有 30 %的人认为医疗保险改革可以减少医疗花费, 45 %的人认为医疗花费反而会增加。 另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对医疗保险改革担忧的人考虑到它将是政府的又一笔巨资投入,因而担心会导致政府的财政赤字。目前,奥巴马已经在处理政府财政赤字的问题上得了最低分,而那些不满意奥巴马工作表现的人也是因为经济刺激方案花费过多。在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民众认为奥巴马的 7870 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有成效的情况下,要求他们支持奥巴马的又一项巨额开销,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此外,人们对政府在医保系统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显示出矛盾的态度。他们支持政府介入医疗,但是又不希望由政府完全接管。只要不到一半的民众支持政府完全管理医疗,因为他们相信政府的作用可以起到帮助所有的美国人都享有医疗保险。但是,持这个观点的人数从 2008 年 11 月开始正在不断减少。有趣的是,美国民众对国会是否能有效地监督医改没有信心。三分之二的人说,国会议员对医改所涉及的许多问题没有很好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看,大多数美国人支持医疗保险系统改革,但是他们并不急于这项改革在今年实现。民众诸多的担忧和考虑有可能使奥巴马陷入一个僵局:拼力推进医疗保险系统改革可能导致他的支持率下降,而支持率下降又可能影响他继续推进医疗保险系统改革。 张瑶,《华盛顿观察》 2009 年第 29 期, 8/5/2009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financial_information_show.aspx?id=3223
个人分类: 社会保障研究(07-11)|4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意图开辟美中经济关系蜜月期
黄安年 2009-7-31 16:37
奥巴马意图开辟美中经济关系蜜月期 评奥巴马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首次会议致辞 黄安年文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31 日发布 奥巴马总统在 2009 年 7 月 27 日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首次会议上的致辞传递了重要信息。他认为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首次会议是推动两国积极、建设性、全面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步骤。在他看来由于象征几十年对立的柏林墙的最终拆除引发了全球化的潮流,这一潮流至今仍在继续塑造我们的世界。他勾画了塑造美国期望的世界远景 : 通过合作创造平衡而可持续的增长,通过建立伙伴关系生产清洁能源,达成新的共识,把核能仅仅用于和平目的,团结一致共保安全,找到应对共同挑战所必需的共同点。他强调:美中关系将影响二十一世纪,因此,其重要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双边关系。我们的伙伴关系必须基于这一现实。这是我们共同承担的责任。美国和中国有着共同利益。我们相互合作的能力是在许多最紧迫的全球问题上取得进展的先决条件之一。第一,我们能够为在持久的经济复苏中增进共同利益展开合作。我们必须继续致力于强有力的双边和多边协调。当美国人增加储蓄而中国人增加消费时,我们的增长便有了更加可持续的基础。其次,我们能够为在清洁、安全和繁荣的能源未来中增进共同利益展开合作。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们也是世界上两个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坦率地说,我们必须展开合作。我们两国都在采取措施实现能源经济的转型。我们通过共同努力,能够开辟一条低碳复苏的道路最佳途径是使我们的市场面对新想法、新交流和新能源保持开放。第三,我们能够合作促进我们在遏制核武器扩散方面的共同利益。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保障世界各地所有危险核材料的安全在 21 世纪,只有以一个强大的、全球性的制度为基础,才能防范世界上最具杀伤力的武器。第四,我们能够合作增进我们在应对跨国威胁方面的共同利益。我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威胁不再是大国之间的竞争而是来自滥杀无辜的极端主义分子;来自为了牟取暴利不惜危害他人的贩运分子和海盗;来自不识疆界的疾病疫情;来自滋生动荡和恐怖的压迫和内战。这些都是 21 世纪所面临的威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 21 世纪的挑战,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有效地增进自身利益。正是这个根本事实促使我们展开合作。尽管我们之间有分歧,但通过加深与一个有 13 亿人口、既古老又有活力的国家之间的联系,美国将受益匪浅。请允许我直言不讳:我们知道有些人对未来小心翼翼。中国的有些人认为美国将试图遏制中国的雄心壮志;美国的有些人则认为一个崛起的中国有些可怕。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相信胡主席也有不同的看法。我所相信的未来是:中国是国际社会强大、繁荣和成功的一员;届时我们的国家将不仅是出于需要而且也是出于寻求机遇成为合作的伙伴。这项对话将有助于确定该旅程的最终目的地。它展示了我们通过持久合作而并非对抗来定格新世纪的承诺。(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July/20090727173219bpuh0.0211603.html ) 笔者以为,美国塑造世界的目标和主导作用并无重大变化 , 只是改变了实现目标和主导作用的竞争对手和方法。在奥巴马看来, 21 世纪今天中国的经济地位已经取代了当年苏联的经济地位,通过美苏竞争共处并最终挤垮苏联的关系已经为美中合作共赢的积极、建设性、全面关系所取代。美国的对手变了 , 与对手打交道的方法也随之变化 , 但是符合美国未来需求的目标和美国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变化。和小布什政府的咄咄逼人、单边主义不同 , 奥巴马政府改变了单边主义战略 , 转而采取对话合作的战略 , 策略变了但目标没有改变。 美国政府高官在这次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首次会议上高调表态,不仅反应在奥巴马的致辞上 , 而且也体现在希拉里克林顿和盖特纳作为美国特别代表主持对话会议上的发言和文章中 ,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以《同中国展开新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为题在 7 月 27 日联名撰文,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美中关系史上是罕见的。文章说 : 文章提出美国同北京建立一种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并称 : 基本上没有任何全球性问题能由美国或中国单凭一己之力予以解决,也没有任何全球性问题能在缺乏美中合作的情况下得到解决。全球经济的实力、全球环境的健康、贫弱国家的稳定以及防扩散难题的解决,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美国和中国的合作。文章结束时写道 : 应对当今乃至未来一代面临的最棘手的全球性挑战。中国有一句充满智慧的格言:同舟共济。今天,我们将与中国的同行们一起拿起船桨,开始划船。(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July/20090728161239ptellivremos0.6823999.html )笔者认为 : 美国已经确定了合作应对,同舟共济经济关系战略。 希拉里克林顿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的致辞同样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她说 : 为建立 21 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美中关系奠定基础而作出前所未有努力,美国认识到没有任何国家能单独应对今天面临的挑战这一事实要求建立一个新的争取进步的全球架构。提出 21 世纪全新的思维能使我们从一个多极世界走向一个多伙伴世界。人心齐,泰山移。她说 : 我们无法期待事事处处都保持一致,但就面临 21 世纪的共同挑战有必要找到共同立足点而言,我们能够齐心协力。 笔者以为,美国本届政府已经放弃了单边主义的旧思维,转而争取为与中国建立积极、合作、全面的美中关系奠定基础。(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July/20090728145616bpuh0.2372858.html?CP.rss=true ) 为何美国政府如此高调宣扬美中积极合作、建设性、全面关系 , 在笔者看来: 第一 , 美国遭遇了几十年未遇的严重金融和经济危机,迄今尚未见底,中国拥有美国 8000 亿美元的国债,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合作和支持 , 美国要快速摆脱困境是难以想象的。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 另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的脱困和继续发展离不开中国 , 中国的现代化需要美国 , 两国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美国增加储蓄中国增加消费 , 美中两国关系的经济转型 , 两国间全面对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是对话、不积极合作、没有建设性 , 那会怎样? 第二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而且在当今世界经济体中又是发展最快、最具活力 , 很可能是最先走出危机困境的经济大国。另一方面只有美国走出困境,中国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 需要摆脱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冷战思维和抛弃将一国的发展建筑在他国危机和衰落的基础上的误导,走上合作共赢的道路。 第三 , 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美中关两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因而发展美中积极、建设性、全面关系不仅符合美中两国人民和政府间的利益 , 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四,美国全面对话,合作共赢是 20 世纪后期以来全球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多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美中两国人民交流优势互补求同化异的强烈要求,是历史发展潮流大趋势的反映。 笔者以为合作共赢,同舟共济,美国度过危机并稳定在 21 世纪的主导地位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 中国的发展也需要美国的继续发展 , 美中两国的经济转型有利于美国和中国 , 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尽管美中之间存在着分歧但是共同点大于分歧点 , 求大同化小异成为共识,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是对于美国的威胁 , 而美国的危机也不意味着为中国快速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两国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从这些动向看 , 由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首次会议为开端,预示着可能开启美中关系的新一轮的蜜月期。 在 20 世纪以来的美中关系史上,有过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美中关结盟共同反对法西斯集团的蜜月期 , 在那个蜜月期的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都明确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朝鲜战争打断了这一进程,美中关系进入了对立的不愉快的 22 年 ,20 世纪 70 年初,尼克松政府开始的美中关系正常化的新时期,卡特总统时期的 1979 年元旦美中正式建交,改革开放以来美中关系总体上呈现发展或快速的好势头。 90 年代中的克林顿总统访华提出了建设性伙伴关系的战略合作意图,然而美国误炸我国南大使馆事件打断了这一进程。在即将迈入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新时期 , 美中两国关系能否进入合作共赢的新阶段 , 就看奥巴马总统和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及盖特纳财政部长等内阁高官能否将在对话会上的美好诺言切实兑现为实际行动了 , 也看美国政府能否在前进道路排除种种干扰,把握实时机,果断挺进了,以免再次受挫。 奥巴马已经开创了好几项入主白宫的新记录 , 他有条件在美中关系蜜月期上再创辉煌。上台前 , 人们记得他那些对华负面言论是出于竞选需要 , 更多地则反映了他对于中国的知之甚少。入主白宫半年来 , 他认识到需要把处理好美中合作共赢关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如果兑现诺言,那么今年年底奥巴马访华时的人气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中国和世界也会飙升的。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仔细研读奥巴马总统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讲话
黄安年 2009-7-29 08:14
仔细研读 奥巴马总统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讲话 黄安年按语 奥巴马文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9 日发布 黄安年按语 : 研究国家间重要双边会谈的国家首脑讲话不能仅仅依靠媒体只言片语的倾向性报道 , 需要认真研读权威机关发布的讲话全文 ,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讲话的真实含义 , 看到其台面上讲的和台下要的 , 了解其全部意思。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的奥巴马总统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讲话代表了美国的权威性文件,文件中用红笔显示的是笔者转发时加上的 , 请读者注意。资源共享表示对于这样一些资源需要由普通学者和百姓来共享,而不是媒体取其一 , 弃其它,本文是原原本本研读,笔者评论另发。 *********************** 2009.07.27 奥巴马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首次会议上致辞 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首次会议于 7 月 27 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幕,美国总统奥巴马致辞。以下是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于当日发布的奥巴马总统开幕词全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全文开始)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2009 年 7 月 27 日 巴拉克 ? 奥巴马总统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的讲话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美国东部夏令时 9 时 35 分 谢谢各位。早上好。能够在此欢迎你们前来参加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首次会议,我深感荣幸。这是 推动两国积极、建设性、全面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步骤 。胡锦涛主席同我一样致力于为增进两国的共同利益而开展持续对话,我对此感到高兴。 胡主席和我都认为两国关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很重要。当然,作为一位新任总统和篮球迷,我从姚明说过的话中受到启示,他说: 无论你是新队员还是老队员,你都需要时间相互适应。 通过我们已经举行的建设性会晤和这项对话,我深信我们能够达到姚明提出的标准。 我来介绍一下将共同主持这一对话的美中两国卓越的领导人。希拉里 ? 克林顿( Hillary Clinton )和蒂姆 ? 盖特纳( Tim Geithner )是与我接触最密切的顾问中的两位,他们在与中国合作方面都有非凡的经验。我知道他们的对话伙伴王岐山副总理和戴秉国国务委员也是能力超凡并坚定地致力于对话。 我还期待乔恩 ? 亨茨曼( Jon Huntsman ,中文名洪博培)州长通过确认,成为一位出色的美国驻华大使。他今天也在座。乔恩在亚洲有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并且,同我不一样的是,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普通话。他还是一位共和党人,曾任麦凯恩( McCain )参议员总统竞选团队的共同主席。我认为,这反映了乔恩为国效劳的坚定承诺以及两党对发展积极和富有成果的美中关系的广泛、一致的支持。谢谢您,乔恩,谢谢您同意担任这项职务。 今天,我们在一个见证了上个世纪历史的大楼里开会。这里有伍德罗 ? 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总统的国家纪念馆。他任职于 20 世纪初期,当时,美国在世界上刚刚崭露头角。这座大楼以罗纳德 ? 里根( Ronald Reagan )的名字命名。里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年,在他担任总统时期,美国政府帮助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这座大楼里还陈列着象征几十年对立的柏林墙( Berlin Wall )的一块砖石,这堵墙的最终拆除引发了全球化的潮流,这一潮流至今仍在继续塑造我们的世界。 100 年前, 在 20 世纪初期,显然有两种极其重要的选择等待人们去作出 关于国界和人权的选择。 但是,在伍德罗 ? 威尔逊时代,谁也无法预见导致柏林那堵墙倒塌的历史进程,也无法想象这段历史所特有的冲突与动荡。对从波士顿到北京的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 20 世纪是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但为了取得这些进步,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今天,我们眺望新世纪的地平线。在我们启动这项对话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思索将影响 21 世纪的那些问题。是让当前的金融危机及其他事件导致经济增长停步,还是我们 通过合作创造平衡而可持续的增长 ,帮助更多人摆脱贫困,为世界带来更大范围的繁荣?是让对能源的需求导致竞争和气候变化,还是我们 通过建立伙伴关系生产清洁能源 和保护我们的地球?是 让核武器无止境扩散,还是我们达成新的共识,把核能仅仅用于和平目的 ?是让恐怖分子煽动冲突和分裂的图谋得逞,还是我们 团结一致共保安全 ?国家和民族是 拘泥于差异思维,还是我们能够找到应对共同挑战所必需的共同点 ,并给予每一个人应有的尊严? 我们无法确定无疑地预期未来,但我们确知将会影响我们时代的问题。我们还知道: 美中关系将影响二十一世纪,因此,其重要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双边关系。我们的伙伴关系必须基于这一现实。这是我们共同承担的责任。 在我们展望未来之时,我们可以借鉴过去 因为历史向我们表明, 我们两国都受益于建立在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接触 。在我任职期间,我们将迎来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四十周年纪念日。当时,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与现在大不相同的世界。在短短 30 年里,美国在东亚就打了三场战争,而冷战则陷于僵局。中国经济与世隔绝,中国人口的很大一部分生活在赤贫之中。 当时我们的对话建立在一个狭隘的基础上,即我们各自与苏联展开的竞争 。今天,我们享有反映两国人民之间日益深化的纽带的全面关系。迄今为止,我们两国的交往时间已经超过相互隔绝的时间。两国人民的交往领域不可胜数。我认为,我们已经具备条件,将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议题上取得稳步进展。 我的信心基于一个事实:即 美国和中国有着共同利益。 如果我们通过合作来推进这些利益,我们的人民将受益,世界也会受益 ── 因为 我们相互合作的能力是在许多最紧迫的全球问题上取得进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让我来列举出其中的一些挑战。 第一,我们能够为在持久的经济复苏中增进共同利益展开合作。 目前的危机表明,我们在各自国内所作的选择会引发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 ── 在纽约和西雅图如此,在上海和深圳也是如此。因此, 我们必须继续致力于强有力的双边和多边协调。 我们通过果断行动恢复增长,防止进一步衰退,保障人民的工作机会,发挥了典范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深化这一合作。我们可以通过增进透明度和改革监管体制来促进金融稳定。我们可以开展自由和公平的贸易,寻求达成宏大而平衡的多哈回合协议。我们可以改进国际机制,使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承担更大的责任。 当美国人增加储蓄而中国人增加消费时,我们的增长便有了更加可持续的基础 ── 因为正如中国得益于巨大投资和赢利性出口一样,它也能够成为美国商品的巨大市场。 其次,我们能够为在清洁、安全和繁荣的能源未来中增进共同利益展开合作 。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们也是世界上两个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坦率地说,我们必须展开合作, 否则我们两国将受制于对外国石油的更大依赖,我们的人民将饱受气候变化之苦。这是基本常识,它要求我们共同采取行动。 我们两国都在采取措施实现能源经济的转型。我们通过共同努力,能够开辟一条低碳复苏的道路; 能够扩大研究和开发的合作范围,以提倡清洁能源和高效使用能源;还能够携手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问题会议(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及今后其他场合确立一个全球应对方案。要为增进我们的安全和繁荣推动创新,其 最佳途径是使我们的市场面对新想法、新交流和新能源保持开放。 第三,我们能够合作促进我们在遏制核武器扩散方面的共同利益 。毫无疑问:掌握核武器的国家越多,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就越大。 恐怖主义分子谋取核弹,或是东亚地区爆发核武竞赛,既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继续合作, 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并向北韩阐明,只要他们履行自己的义务,便能走上获得安全和尊重的道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立场一致地制止伊朗谋取核武器,并敦促这个伊斯兰共和国履行其国际义务。 这并非是把矛头指向某一个国家 而是要求所有国家承担责任。 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保障世界各地所有危险核材料的安全 ,这将是我们明年要举办的全球核问题峰会( Global Nuclear Summit )的一个重点议题。我们还必须共同努力强化《核不扩散条约》(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重申其基本前提:有核武器的国家应向核裁军的目标迈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不应谋取武器;所有国家都应有和平利用核能的途径。相互威慑的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 在 21 世纪,只有以一个强大的、全球性的制度为基础,才能防范世界上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第四,我们能够合作增进我们在应对跨国威胁方面的共同利益。我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威胁不再是大国之间的竞争 而是来自 滥杀无辜的极端主义分子;来自为了牟取暴利不惜危害他人的贩运分子和海盗;来自不识疆界的疾病疫情;来自滋生动荡和恐怖的压迫和内战。这些都是 21 世纪所面临的威胁。因此,各国增强国力的追求绝不能再被视为一场零和游戏。进步 包括安全在内 必须共享。 通过我们两军间已经增强的联系,我们能够减少造成争端的因素,同时提供一个合作框架。通过继续进行情报交换,我们能够挫败恐怖主义分子的阴谋,并捣毁恐怖主义网络。通过早期预警和协作,我们能够遏制疾病的传播。通过坚定的外交努力,我们必须履行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责任 首先可以通过再次努力结束达尔富尔地区的困苦,并促使苏丹实现全面和平。 上述所有问题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 21 世纪的挑战,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有效地增进自身利益。正是这个根本事实促使我们展开合作。我不会不切实际地以为美国和中国能就所有议题达成一致,或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前面几位讲话的人士已经阐明了这一点。但这只会增强对话的重要性 以使我们加深相互了解,开诚 ? 公地讨论我们关切的问题。 例如,美国对于中国帮助亿万人民摆脱贫困所取得的进展表示钦佩。正如我们尊重中国古老与辉煌的文化及其杰出成就, 我们同时也深信各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应受到尊重与保护,所有的人都应该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这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派宗教人士,当然也包括美国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派宗教人士。 对人权与人类尊严的支持在美国根深蒂固。 我们的国家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所组成。我们通过把基本权利扩大至全体美国人保护了我们的团结,并力争使我们的合众国尽善尽美。 这些权利包括表达意见、信奉神明、选择领袖的自由。 这些不是我们谋求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的民族特性。 这是指导我们彼此之间和向全世界开诚布公的行为准则。 中国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也有其独特的经历。美国人了解中国历史的丰富底蕴,因为它对世界也对美国产生了影响。我们了解中国人民的才能,因为他们帮助创建了美国这个伟大的国家。我本人的内阁中就有两位华裔美国人。我们知道, 尽管我们之间有分歧,但通过加深与一个有 13 亿人口、既古老又有活力的国家之间的联系,美国将受益匪浅 。这些联系能够通过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及两国政府之间建设性的双边关系得到巩固。这就是我们赖以减少分歧的方式。 请允许我直言不讳:我们知道有些人对未来小心翼翼。中国的有些人认为美国将试图遏制中国的雄心壮志;美国的有些人则认为一个崛起的中国有些可怕。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相信胡主席也有不同的看法。 我所相信的未来是: 中国是国际社会强大、繁荣和成功的一员;届时我们的国家将不仅是出于需要而且也是出于寻求机遇成为合作的伙伴。未来并非一定如此, 但是, 如果我们坚持 进行像今天即将开始的对话,并基于我们听到和学到的内容行事,这 应当是一个能够达到的目标 。 数千年前,伟大的哲学家孟子曾经说过: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我们的任务是要开辟出一条造福子孙后代的通向未来的道路,防止缺乏信任或不可避免的一时分歧使这条道路被杂草堵塞,要随时想到我们正在共同完成的旅程。 这项对话将有助于确定该旅程的最终目的地。它展示了我们 通过持久合作 而并非对抗 来定格新世纪的承诺。 我期待着在首次访问中国时进一步推动这项努力,我希望更好地了解你们的领导人、你们的人民和你们伟大的国家。我深信, 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就能沿着进步的方向稳步向前,履行我们对我们的人民和我们共同的未来所承担的责任。 多谢各位。 (掌声) (讲话结束) 美国东部夏令时 9 时 50 分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July/20090727173219bpuh0.0211603.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节·单亲家庭·奥巴马
黄安年 2009-6-22 18:44
父亲节单亲家庭奥巴马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22 日发布 今年是美国杜德夫人倡议建立父亲节的 100 周年,正式举行庆祝活动则是 1910 年的事 ,1924 年,美国总统科立芝支持父亲节成为全美国的节日; 1966 年,美国总统林顿约翰逊宣布当年 6 月第 3 个星期日为美国父亲节;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六月第三个周日,订为美国永久性的国定纪念日。至于在中国一般认定 8 月 8 日是中国父亲节,有人以为今年 6 月 21 日也是中国的父亲节 , 这是媒体的误导。 在 20 世紀 70 年代,美国單亲家庭的數量增加超過了四分之三。另有統計,美国的單亲家庭比重由 1980 年的 23% 上升至 2002 年的 31% 。造成这种情况增加的原因与離婚、分居、配偶一方死亡、一方出走不归、未婚父母独力抚养兒女有关,也和里根政府时期抚养未成年人子女及社会保障政策的负面影响有关。美国全国父道组织统计资料称,美国 2400 万儿童没有和亲生父亲生活在一起,每年平均约100万儿童经历父母离异,这种现象在非洲裔和拉美裔家庭中更为普遍。 基于上述情况 , 今年美国父亲节强调为父之道 , 有父之爱的设计家庭和谐意义也就可以理解了,而最有说服力的领袖人物莫过于奥巴马,他有自己的亲身体验 , 可以现身说法,其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奥巴马 19 日在参加父亲节座谈时说,女儿们出生后,他发誓要给她们自己没有得到过的东西,要做一个好父亲。父亲们需要懂得,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生命。一个真正的父亲需要具备抚养孩子、为孩子付出的能力。 附网上三篇报道 : ********************************* 父亲节前夕谈为父之道 奥巴马 : 再也没有比当父亲更有趣的事情了 2009 年 06 月 21 日 08:07:19  来源:新华网 6 月 19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首都华盛顿白宫南草坪举行烧烤晚宴,并亲自下厨。这是为迎接父亲节而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新华社记者张岩摄 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前夕,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暂时放下烦琐日程,以首席父亲角色参加19日的一场父亲节座谈活动,痛惜自己没能享受父爱;回忆初为人父时的忐忑和甜蜜;畅谈为父之道的体验。 短暂父爱铭心 奥巴马当天在白宫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父亲、青少年和社区组织代表。 我有一位英雄母亲和一对了不起的外祖父母,他们养大了我和我的妹妹。要不是他们,我今天就不能站在这里,奥巴马说,尽管他们给了我无比的爱和关怀,但并不意味着我不想念父亲。那种事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一个空洞,没有哪个政府能填补它。 奥巴马两岁时,父亲抛下他们母子回到非洲,以后只在他10岁时探望过一次,并在他21岁那年死于车祸。 奥巴马说,女儿们出生后,他发誓要给她们自己没有得到过的东西,要做一个好父亲。 父亲们需要懂得,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生命。一个真正的父亲需要具备抚养孩子、为孩子付出的能力。 美国本月21日迎来今年的父亲节。美国全国父道组织统计,2400万美国儿童没有和亲生父亲生活在一起;每年平均约100万儿童经历父母离异。 美国政府打算夏季和秋季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各种活动,讨论父爱缺失问题,听取民间对政府作用的建议。 6 月 19 日,在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市民代表分享为人之父的心得时讲述他在总统竞选期间与女儿通电话的情景。新华社记者张岩摄 为人父乐与忧 奥巴马现有两个女儿:马莉娅和萨莎,分别是10岁和8岁。他在座谈会上回忆起第一次当爸爸时情景。妻子米歇尔凌晨3点叫醒他,说自己快生了,于是奥巴马跳下床寻找待产包。马莉娅出生后,他以很慢的速度开车把女儿载回家,突然意识到你的房子里多了个新生命。他每5分钟就跑去看看马莉娅,确认她平安无事。 奥巴马说,有一次他去女儿就读的希德威尔友谊学校开家长会,老师们对两个孩子赞不绝口,这成为他成为总统以后最美妙的时刻之一。 一名学生问他,总统和父亲哪个角色更有趣,奥巴马选择后者。再也没有比当父亲更有趣的事情了。不过他补充说:现在孩子们还小,等她们到了十几岁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感觉还是不是这样。 6 月 19 日,在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奥巴马聆听一位 7 岁市民代表的提问。新华社记者张岩摄 如何成为好父亲 奥巴马评价自己作为一名父亲表现远非完美,但他认为一个好父亲不能用完美或成功来衡量,而需要看他是否不断努力尝试。 谈到父亲给他第一个篮球,第一次带他去听爵士音乐会,奥巴马说,有时候一些看似平淡的时刻可能最为重要。虽然父亲和他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那些记忆片段永难磨灭。 另外,不能光与孩子分享快乐时刻,还要在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提供帮助,要显示理解和耐心,也需要一些严厉。 奥巴马说,作为父亲,可能会把心思更多放在如何保住工作和房子、支付家庭开销等问题上,怎样在这种情况下做一名好父亲是一个挑战。甚至在富裕家庭也可能出现父亲人在心不在的情况。 奥巴马鼓励在场青少年将来勇敢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不能因为没有得到父爱而让自己的孩子遭到同样不幸。 你们有责任打破这种循环,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在你们父亲摔倒的地方站起来,比他们更好地对待你自己的孩子。那就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惠晓霜)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6/21/content_11574658.htm ************************* 父亲节由来   第一个说法: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 1910 年诞生在美国。    1909 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 (Spokane) 的杜德夫人 (Mrs. Dodd, Sonora Louise Smart Dodd) ,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礼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她心里想着: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纪念父亲的节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一年时去世,遗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 (Mr. William Smart) ,在美国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中,独自一人、父兼母职抚养六名子女长大成人。斯马特先生参与过美国南北战争,功勋标榜,他在妻子过世后立志不再续弦,全心带大六名儿女。   杜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为经年累月的过度劳累而病倒辞世。    1909 年那年,正好是斯马先生辞世之年,当杜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地想念父亲;直到那时,杜德夫人才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心与努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的辛苦。   杜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教会的瑞马士牧师 (Rev. Rasmus) ,她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向伟大的斯马特先生致敬,并能以此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   瑞马士牧师听了斯马特先生的故事后,深深地为斯马特先生的精神与爱心所感动,他赞许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动「父亲节」的努力。于是杜德夫人在 1910 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不久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她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议,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于是美国华盛顿州便在 1910 年 6 月 19 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1924 年,美国总统科立芝 (Calvin Coolidge) 支持父亲节成为全美国的节日; 1966 年,美国总统詹森 (Lyndon Johnson) 宣布当年 6 月第 3 个星期日,也就是斯马特先生的生日月份为美国父亲节;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森 (Richard Nixon) 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六月第三个周日,订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国定纪念日。   在 1966 年 , 总统林顿约翰逊( Lyndon Johnson )签署了总统令,宣布每年 6 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父亲节这一天已成为不仅自己的父亲 , 还有言行如父的所有男子包括继父、叔父、伯父、伯、舅父、祖父、外祖父以及成年男性朋友受到荣耀的节日父亲节的正式节花是白玫瑰或红玫瑰。达德夫人建议人们,在父亲节那天,为荣耀已故去的父亲佩戴白玫瑰,为荣耀健在的父亲佩戴红玫瑰。 http://baike.baidu.com/view/8463.htm ****************************8 通讯:美国举行集会庆祝父亲节 2009 年 06 月 21 日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 6 月 20 日电(记者王薇 蒋国鹏)今年是父亲节在美国诞生 100 周年。在 21 日父亲节到来之际,美国首都华盛顿 20 日举行主题为代表美国孩子呼唤负责任的父亲的集会,庆祝这一特殊的节日,同时呼吁美国的父亲们承诺对孩子和家庭的责任。   来自美国 40 多个民间组织的上千人在林肯纪念堂前郑重承诺,作为父亲,将关爱和教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他们的榜样,坚持不懈地将自己父辈的价值观传给下一代,同时也要尊重和关爱孩子的妈妈,鼓励其他孩子,处处树立父亲的形象。   作为这次集会的组织方,美国国家社区领导伙伴组织负责人约翰逊对新华社记者说,父亲节创建 100 年来,父亲这一角色在美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如今似乎不再像以前一样受到重视。他认为,出于经济原因,或者由于儿时缺乏父亲陪伴,不少男性认为自己是否留在家庭中无关紧要。因此,美国目前不少家庭出现父爱缺失的现象。统计数字显示,全美约有 2400 万儿童由母亲抚养,这种现象在非洲裔和拉美裔家庭中更为普遍。   约翰逊说,他们正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呼唤回归父亲节的本来意义,强调父亲节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出于各种原因无法与他们的孩子建立应有关系的父亲,可以利用这一天平复心灵的创伤,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确保所有孩子的生活中都有关爱他们的双亲。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和发展,发挥出更高潜能。   约翰逊还说,美国父亲们当前面临两大挑战,其一是在经济危机下很多父亲失业,难以在经济上支撑家庭;其二是美国社会没有足够重视父亲的角色,给父亲责任的定义也过于狭隘。父亲不应只是养家糊口,也应该是孩子的精神导师。   这一点得到美国人托德的认同。他认为,一个称职的父亲不仅应该给孩子提供衣食和住所,给他们关爱与和善,而且要一直作为孩子的正确榜样,把父辈的好品质传给下一代。    1909 年,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一个名叫多德的妇女受到母亲节的启发,建议设立父亲节,宣扬父爱的可贵。 1910 年 6 月 19 日,斯波坎的人们庆祝了首个父亲节。 1924 年,在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的支持下,父亲节成为美国全国性的节日。 1966 年,美国总统林顿约翰逊签署总统令,宣布将每年 6 月第三个周日作为父亲节。从此,全世界数十个国家逐渐承认了这个节日。 http://news.sohu.com/20090621/n264658527.shtml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64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改变和穆斯林世界紧张关系重在行动----评奥巴马总统在埃及开罗大学讲话
黄安年 2009-6-5 09:44
美国 改变 和穆斯林世界紧张关系重在行动 ---- 评奥巴马总统在埃及开罗大学讲话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6 日发布 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美国总统巴拉克 奥巴马 6 月 4 日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讲话全文,力图阐明美国致力于寻求与穆斯林国家关系的新开端。这是字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最为重要的有关中东问题和美国与穆斯林世界关系的政策申明,有人称为奥巴马主义也不为过。 宣扬一种主义对于善于言词的奥巴马来说并不太难 , 因为他对于小布什政府在中东问题和穆斯林世界紧张关系加剧不负责任 , 他的特有身份给他和穆斯林世界感情沟通的有利条件,全球金融危机的恶化也为调整美国和穆斯林世界紧张关系提高了新的契机。奥巴马在使美国的中东和穆斯林世界政策向中间摆动的调整上具备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在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和谐问题上 , 奥巴马明智地选择了和谐,然而这种选择不应是大棒政策陪衬的橄榄枝,而应是切切实实以行动来改正以往错误政策和导向,包括在对待国际恐怖主义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 而要真正做到谈何容易。奥巴马在这个问题傻瓜真正想好、想通了吗?奥巴马在这个问题上改变了吗?美国准备好了吗?美国要真正开始改变了吗?这可要放弃美国的霸权主义图谋的 , 美国的利益集团心甘情愿吗? 对于奥巴马的讲演,我们需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下面的全文中的红子是笔者所加的 , 为的是提醒读者注意 , 并不代表笔者的见解。 ********************** 2009.06.04 奥巴马总统在埃及开罗大学讲话全文 美国总统巴拉克 奥巴马 6 月 4 日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讲话,阐明美国致力于寻求与穆斯林国家关系的新开端。以下是讲话文字记录中译文,由美国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 ( 讲话文字记录开始 ) 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 (埃及开罗) 2009 年 6 月 4 日 奥巴马总统谈新的开端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A New Beginning) 埃及开罗大学 ( Cairo University ) 2009 年 6 月 4 日 当地时间下午 1 时 10 分 奥巴马总统:非常感谢你们。下午好。我荣幸地来到永恒的开罗古城,荣幸地受到两所著名学府的邀请。爱资哈尔 (Al-Azhar) 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一座伊斯兰学术的灯塔,开罗大学 (Cairo University) 一百多年来一直是埃及发展的源泉。你们并肩而立,象征着传统与进步的和谐共进。我对你们的盛情邀请,对埃及人民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我也自豪地带来美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来我国穆斯林民众的平安问候: Assalaamu alaykum. ( 愿你平安。 ) 我们相聚在美国和穆斯林世界之间关系十分紧张的时期 ── 这种紧张关系的历史根源远远超出了当前的任何政策辩论 。伊斯兰教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史既包括好几个世纪的共存与合作,也包括冲突和宗教战争。在近代,剥夺众多穆斯林权利和机会的殖民主义,以及穆斯林占主体的国家往往被视为傀儡、对其自身意愿鲜有顾及的冷战,加剧了这种紧张。此外, 现代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变化致使很多穆斯林将西方视为伊斯兰传统的敌人。 暴力极端主义分子利用这种紧张关系煽动穆斯林世界为数不多但很有影响的少数派。 9.11 袭击事件以及这些极端主义分子不断对平民百姓采用暴力的行径使得我们国家中的一些人认为,伊斯兰教注定不仅与美国和西方国家,而且与人权为敌。 所有这一切导致滋生出更多的恐惧,更多的不信任。 只要我们之间的关系定位于我们的分歧,我们就会让那些播种仇恨而不是和平,宣扬冲突而不是合作的人得势,而合作会帮助将正义与繁荣带给所有人。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怀疑与不和的恶性循环。 我来到这里是要在美国和穆斯林世界之间寻求一种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点的新开端 ── 基于美国和伊斯兰教并不相互排斥、不必相互竞争的真情。不仅如此,它们相互重合,拥有一些共同原则 ── 公正与进步的原则;容忍与全人类都有尊严的原则。 我认识到, 变化不会发生于一夜之间。 一次讲话不可能排除多年来的不信任,我也不可能在我有限的时间里回答迄今摆到我们面前的所有复杂问题。但是我深信, 为了向前推进,我们必须公开说出内心深处的话, 但我们往往关起门来才说这些话。这必须成为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并寻求共同之处的持久努力。《古兰经》 (Holy Koran) 教诲我们: 明记真主,永吐真言。 这就是我将在今天努力做到的 ── 尽最大努力说实话,兢兢业业面对使命,坚信我们同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远比给我们造成隔阂的力量强大得多。 这种信念一部分来源于我个人的经历。我是基督教徒。我父亲来自肯尼亚一个数代穆斯林家庭。我小时候在印度尼西亚生活过几年,听到过宣礼塔在破晓和日落时刻的召唤。我年轻时在芝加哥的社区工作,那里有很多人从他们的穆斯林信仰中找到了尊严与安宁。 作为一个研读历史的人,我还知道伊斯兰教对文明的重大贡献。正是伊斯兰教 ── 在爱资哈尔这样的地方 ── 让学术之光照亮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铺平了道路。穆斯林群体不断创新,发明了代数学;磁性罗盘仪和导航工具;掌握了书写与印刷术;使我们了解了疾病的传播与治疗方式。伊斯兰文化为我们创造了雄伟的拱顶和高耸的尖塔;永恒的诗篇和美妙的音乐;遒劲的书法和瞑思静想之所。纵观历史,伊斯兰教以言词和行动揭示了宗教容忍与种族平等的可能。 我也知道,伊斯兰教一直是美国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承认我的国家的是摩洛哥。我国第二任总统约翰 亚当斯 (John Adams) 在 1796 年签署《的黎波里条约》 (Treaty of Tripoli) 时写道, 美国自身对穆斯林的法律、宗教或安宁绝无任何敌意 。 自我国建国以来,美国穆斯林使美国丰富多姿。他们为国作战,担任公职,为民权奋斗,创办企业,在高等院校任教,在体育场上出类拔萃,赢得诺贝尔奖,建造我国最高建筑,点燃奥林匹克火炬。当第一位当选国会议员的美国穆斯林在宣誓捍卫我国宪法时,他手抚的是来自我国建国先父之一 ── 托马斯 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 私人图书馆藏书中的那本《古兰经》。 因此,在来到伊斯兰教的最初降示之地以前,我已经在三大洲了解了伊斯兰教。这段经历使我确信不疑, 美国和伊斯兰教的伙伴关系必须基于真实的伊斯兰教,而不是那些不实之词。 身为美国总统,我认为我的职责之一是随时驳斥对伊斯兰教的消极成见。 然而,同样的原则也必须适用于穆斯林对美国的态度。就像穆斯林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美国也不能被用妄自尊大的帝国模子定型。 美国是世界历来所知的最伟大的发展源泉之一。我的国家是在反抗一个帝国的斗争中诞生的。我们的建国理念是人人平等。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不惜流血奋斗,实现那些话的含义 ── 在我国国内,以及在世界各地。我们受到来自地球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的影响,但笃信一个简单的理念:合众为一 (E pluribus unum) 。 对一个名叫巴拉克 侯赛因 奥巴马的非洲裔美国人能够当选美国总统这一点已经议论繁多。但我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那么独特。虽然人人都有机会的这个理想还没有在美国每一个人身上实现,但对于登陆我国的所有人来说,这个希望是存在的 ── 其中包括属于我国今天 80 多个族裔群体的近 700 万美国穆斯林。 实际上,美国穆斯林的收入及教育水平超过了我国的平均线。 而且,美国的自由与信奉宗教的自由密不可分。这就是为什么清真寺遍及我们合众国的每个州,在我们境内有着 1200 多座清真寺。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为保护妇女和女童戴头巾的权利和为了惩罚那些想剥夺这项权利的人而诉诸司法手段。 所以,毋庸置疑: 伊斯兰是美国的一部分。 我认为美国自身坚信这样一个真理:我们大家,无论种族、宗教或生活地位,都有着共同的理想 ── 和平安全地生活;受教育和有尊严地工作;热爱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区、我们的神主。这些是我们共享的东西。它是全人类的希望。 当然,认识到我们共同的人性还只是我们使命的开始。仅凭言语无法满足我们人民的需要。要做到满足这些需要,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年月里大胆行动,我们必须理解,全世界人民面临的种种挑战是共同的,不能应对这些挑战将使我们所有人受害。 我们已经懂得,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衰弱时,世界各地的繁荣都受损害。当一种新流感感染了一个人时,对所有人都有威胁。当一个国家寻求核武器时,所有国家都面临核袭击的更大危害。当暴力极端分子在一个山区活动时,大洋彼岸的人受到威胁。当波斯尼亚和达尔富尔无辜的人民遭屠杀时,它给我们大家的良心留下污点。这就是在 21 世纪共享世界的含义。这就是我们作为人类相互具有的责任。 这是一项艰难的责任;人类的历史常常是国家、部落甚至宗教为自身利益征服他方的历史。然而,在这个新时代,那种心态是自我消损。任何旨在让某一国家或某一群体提高地位的世界秩序都将注定失败。因此,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过去,我们绝不成为它的俘虏。我们的种种问题必须通过合作方式来处理,我们必须分享进步。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忽视紧张关系的来源。恰恰相反,它需要我们必须严正面对。本着这一精神,请让我尽力明确和直率地谈谈某些我认为我们最终必须共同面对的具体问题。 我们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一切形式的极端主义 。 我在安卡拉明确表示, 美国并非 ── 也绝不会 ── 与伊斯兰教交战。但我们会无情抗击对我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暴力极端主义分子 。因为我们绝不接受所有宗教的信众都会拒绝的同样的行为:杀害无辜的男子、妇女和儿童。保护美国人民的安全是我作为总统的首要职责。 阿富汗的形势既说明了美国的目标,也说明我们必须进行合作。 7 年多前,美国在广泛的国际支持下追剿 基地 组织和塔利班。我们毫无选择的余地,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 我知道,有人仍对 9.11 事件有疑问或为其找借口。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2001 年 9 月 11 日, 基地 组织杀害了将近 3000 人,受害者是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无辜男子、妇女和儿童,他们未曾伤害任何人。他们与 基地 组织政治上的嫌怨或仇恨意识形态毫不相干。然而, 基地 组织蓄意残忍地杀害了这些人,声称这一袭击行动系其所为,并一再表明打算再次进行大规模屠杀的狼子野心。他们在很多国家都有同伙,并企图扩大他们的影响。这些都不是可以辩论的看法问题,而是必须正视的事实。 不要有任何误解:我们不希望保持在阿富汗的驻军。我们不在阿富汗寻求军事基地。失去我国青年男女的生命是美国十分痛苦的事。继续这场冲突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在政治上也是困难的决定。 一旦我们可以确定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已经不存在要尽可能多地杀害美国人的丧心病狂的暴力极端主义分子,我们会很高兴地撤回每一名美军士兵。但目前还不是这种情况。 因此我们在与 46 个国家结成合作联盟。尽管需要付出代价,美国的决心不会减弱。的确,我们任何人都不应容忍这些极端主义分子。他们在很多国家杀人。他们杀害了持有各种宗教信仰的人 ── 杀害最多的是穆斯林。他们的行为与人类的权利、国家的进步和伊斯兰教的教义是不相容的。《古兰经》教导说,谁杀害一个无辜者就好比杀害了整个人类;《古兰经》还说,谁拯救了一个人就好比拯救了整个人类。有超过 10 亿人口的这一永恒信仰之宏大是一小撮人狭隘的仇恨之心无法比拟的。我知道,在打击暴力极端主义的斗争中,伊斯兰教并不是一个问题 ── 伊斯兰教必须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我们也知道,仅凭军事力量无法解决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打算在今后 5 年内每年投入 15 亿美元,与巴基斯坦合作建造学校、医院、道路和企业,另投资 1.7 亿美元帮助流离失所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提供超过 28 亿美元帮助阿富汗人发展经济和提供人民赖以生存的服务。 我再来谈谈伊拉克问题。不同于阿富汗的是,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可以选择不打的战争,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分歧。 虽然我相信没有萨达姆 侯赛因的暴虐政权,伊拉克人民最终会获益良多,但我也相信,伊拉克发生的事件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外交手段和建立国际共识解决我们的问题。确实,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托马斯 杰斐逊曾经说过的话: 我希望我们的智慧会随我们的力量而增长,并告诫我们,我们的力量使用得越少,它就越有力。 今天,美国承担着双重责任:帮助伊拉克人打造更美好的未来,同时要将伊拉克交给伊拉克人。 我明确地向伊拉克人民表示,我们不寻求基地,对领土或资源没有要求。伊拉克的主权属于伊拉克自己。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已下令在明年 8 月前撤出我们的作战部队。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将履行与伊拉克民选政府达成的协议,在 7 月前从伊拉克城市撤出作战部队, 在 2012 年年底前将所有的部队撤出伊拉克。 我们将帮助伊拉克训练安全部队和发展经济。但我们是以伙伴的身份,而绝不是以保护人的身份支持伊拉克的安全与统一。 最后,美国绝不能容忍极端主义分子的暴力,同样我们也绝不能改变或忘记我们的原则。 9.11 事件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这一事件引起的忧惧和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一事件也使我们采取了与我们的传统和理想相悖的行动。我们正在采取具体行动改变路线。我明确禁止美国使用酷刑,我已下令明年初关闭关塔纳摩湾监狱。 因此,美国将进行自卫,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法治。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将与同样受到威胁的穆斯林社区结成伙伴。早一天使极端主义分子在穆斯林社区受到孤立和丧失人心,我们就能早一天获得更大的安全。 我将讨论的紧张关系的第二大根源是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局势。 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牢固关系众所周知。 这种关系坚不可摧。它基于文化和历史的纽带以及这样一个认识: 对犹太家园的渴望有着一个悲哀的历史源头,这个历史是无可否认的。 犹太人在世界各地经受了很多世纪的迫害,反犹太主义被前所未有的大屠杀推到顶峰。明天,我将参观布痕瓦尔德,那里曾是犹太人遭受纳粹奴役、折磨、杀害和被毒气致死的集中营之一。 600 万犹太人惨遭杀害 ── 这超过了今天以色列的全部犹太人口。否认这一事实是站不住脚的,无知的,仇视性的。威胁毁灭以色列 ── 或不断重复有关犹太人的恶意成见 ── 是极其错误的,而且只会在以色列人心目中唤起这一最痛苦的记忆,同时阻碍这个地区人民应得的和平。 然而, 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巴勒斯坦人民 ── 穆斯林和基督徒 ── 在寻找家园的过程中历经苦难。 60 多年以来,他们承受了流离失所的痛苦。许多人在西岸、加沙以及邻国土地的难民营里等待着他们从不曾过上的和平与稳定的生活。他们每天忍受着由占领带来的大大小小的羞辱。所以,毋庸置疑:巴勒斯坦人民的境况是不能容忍的。美国对巴勒斯坦人追求尊严、机会和自身国家的合理抱负不会置之不理。 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着一种僵持局面:有着合理追求的两族人民,因各自的痛苦历史而使妥协可望不可及。 相互指责并不难 巴勒斯坦人指责由以色列建国而造成的流离失所,以色列人指责贯穿其全部历史的来自境内外的敌意和袭击。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从一方或另一方来看待这一冲突,我们将无视事实: 实现双方愿望的惟一出路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安全共存的两国解决方案。这符合以色列的利益,符合巴勒斯坦的利益,符合美国的利益,符合世界的利益。 因此我将亲自致力于取得这一结果。各方根据 路线图 已同意承担的义务是明确的。为了实现和平,现在是他们 ── 以及我们各方 ── 应该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了。 巴勒斯坦人必须放弃暴力。暴力抵抗和屠杀不能达到目的。 在几个世纪里,美国黑人奴隶遭鞭打,受种族隔离的凌辱。然而,最终导致获得全面平等权利的不是暴力,而是对美国建国核心理想的和平与执著的坚持。同样的经历也可在从南非到南亚,从东欧到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国家人民的历史中看到。这个经历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暴力是死路一条。向睡梦中的以色列儿童发射火箭炮或炸死公共汽车上的老妪,既非胆识也非力量的表现。它不是在申明道义权威,而是在丧失道义权威。 现在是巴勒斯坦人致力于如何进行建设的时候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必须发展治理能力,建立为人民的需求服务的机制。 哈马斯 确实在一些巴勒斯坦人中拥有支持,但他们也有责任。要为实现巴勒斯坦的抱负而发挥作用, 哈马斯 就必须停止过去的暴力,遵守过去的协议, 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 与此同时, 以色列人必须意识到,正如以色列的生存权不能被剥夺一样,巴勒斯坦的生存权也不能被剥夺。美国不接受以色列继续建造定居点的合法性。 这一做法违反了过去的协议,有损实现和平的努力。现在是停止这些定居点的时候了。 以色列也必须履行其义务,确保巴勒斯坦人能够生活、工作、建设其社会。正如摧毁巴勒斯坦人的家庭一样,加沙持续的人道危机无益于以色列的安全,西岸缺乏机会也同样如此。巴勒斯坦人民日常生活的改善必须是通向和平之路的一个关键部分。 最后,阿拉伯国家必须认识到,阿拉伯和平倡议( Arab Peace Initiative )是一个重要的开端,而不是责任的终止。阿 - 以冲突决不应再被用来转移阿拉伯国家人民对其他问题的视线。相反,它应成为一个行动的号召,帮助巴勒斯坦人民发展维系国家的机制;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选择进步,而不是自我消耗地向后看。 美国将使我们的政策与追求和平者的政策协调一致。 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非公开场合,我们将对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说同样的话。 我们不能把和平强加于人。但是,在非公开场合,许多穆斯林承认以色列不会消失。同样,许多以色列人也承认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必要性。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基于人所共知的事实行动起来。 眼泪已流得太久;鲜血已洒得太多。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为这样一天的到来而奋斗,那就是: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母亲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毫无恐惧地长大,三大信仰的圣地 (Holy Land) 成为天意属望的和平之地,耶路撒冷是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安全和永久的家园,并像伊斯拉 (ISRA) 故事中摩西、耶稣和穆罕默德 ( 颂安 ) 共同祈祷那样,成为亚伯拉罕所有子孙和平相处的地方。 第三个造成紧张关系的原因涉及国家在核武器问题上的权利和责任,对此,我们必须达成共识。 这个问题是美国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之间关系紧张的一个根源。多年来,伊朗在某种程度上用它与我的国家的对立来给其自身定位。伊朗与美国之间确实有着坎坷的历史。在冷战期间,美国对伊朗的民选政府被推翻起了作用。自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在劫持人质和对美军及平民发动的暴力事件中扮演了角色。这一历史众所周知。我没有选择自陷于过去,我已经向伊朗领导人和伊朗人民表明,我国已做好向前迈步的准备。 对于伊朗而言,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反对什么,而在于它希望建设什么样的未来。 消除数十年的不信任决非易事,但是我们有勇气、有正气、有决心向前迈进。我们两国之间有许多问题有待商讨,我们愿意在没有先决条件的情况下基于相互尊重向前迈进。但是,有关各方都很清楚, 在核武器方面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决定性关头。它所关系到的不单纯是美国的利益,而是为了阻止一场可能会使中东地区和全世界走上一条极其危险的道路的核武器竞赛。 我理解有些人针对一些国家拥有核武器而其他国家没有核武器而提出的抗议。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挑选哪些国家可以拥有核武器。因此,我坚决重申,美国承诺争取建立一个任何国家都不拥有核武器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 包括伊朗 如果它履行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承担的责任,就应当有权获取用于和平目的的核能源。这一承诺是这项条约的核心,应为条约各方全面遵守。我希望这个地区的所有国家都支持这一目标。 我要讲的第四个题目是民主。 我知道,近几年来在推进民主方面存在争议,而且许多争议与伊拉克战争有关。所以,我要明确表示:没有任何一种政府体制能够或应该被一个国家强加给另一个国家。 但是,我并不因此而减少我对代表人民意愿的政府的承诺。每个国家以植根于本国人民传统的各自方式给这一原则赋予生命力。美国并不自认知道什么是对所有人最为有益的做法,正如我们不会主观选择和平选举的结果一样。但是我确实坚信,某些东西是所有人都渴望的:能够畅所欲言并对自己被管理的方式有发言权;对法治和司法公正有信心;政府施政透明,不盗窃人民财富;以及有自由按自己选择的方式生活等。这些不是美国人的发明,这些是人的权利,因此美国在各地都支持这些权利。 实现这一诺言没有直线可循,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保护这些权利的政府最终会更稳定、更成功、更安全。压制思想决不会让这些思想消失。美国尊重世界各地一切和平、守法人士的发言权,即使我们与他们意见不一。我们将欢迎所有民选的和平政府 只要这些政府在施政时尊重本国人民。 最后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人只是在不当政时呼吁民主,一旦大权在握,他们就残暴压制他人的权利。无论植根于何处,民有和民治的政府为所有当权者设定了一个标准:你必须通过人民的许可保持权力,而不是采用强迫手段;你必须尊重少数派的权利,本着宽容和妥协的精神参与;你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以及合法的政治程序至于自己的政党利益之上。没有这些要素,单凭选举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 我们必须共同解决的第五个问题是宗教自由问题。 伊斯兰教拥有值得自豪的宽容的传统。这一点我们在宗教法庭时期安达鲁西亚( Andalusia )和科尔多瓦( Cordoba )的历史上看得很清楚。我童年时在印度尼西亚亲眼所见,在这个穆斯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虔诚的基督教徒可以自由地从事礼拜活动。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应能听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灵魂的驱使,自由地选择宗教信仰和过自己的宗教生活 ── 无论他们选择的是何种宗教。这种宽容精神对宗教的兴旺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在某些穆斯林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通过排斥他人的信仰来显示对自己的信仰之忠诚。丰富的宗教多样性必须得到维护 ── 无论是黎巴嫩的马龙派教徒 (Maronites) 还是埃及的科普特教会成员 (Copts) 。另外,如果我们能够诚实地对待这个问题,穆斯林内部的裂隙也必须弥合,因为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歧在某些地方已导致悲惨的暴力,特别是在伊拉克。 宗教自由对各族人民能否和睦相处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经常认真地考虑我们保护宗教自由的方式。例如,在美国,有关慈善捐款的规定加大了穆斯林履行宗教捐助义务的难度。为此,我承诺与美国穆斯林共同努力,以确保他们能够施行天课( zakat )。 同样,西方国家必须避免妨碍穆斯林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宗教活动 例如,不能对穆斯林妇女的着装进行强制规定。我们不能以自由主义为幌子敌视任何宗教。 的确,信仰应有助于我们休戚与共。因此,我们正在美国制订一些新的服务计划,使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共同参与。因此,我们欢迎阿卜杜拉国王倡导的宗教间对话和土耳其在文明联盟 (Alliance of Civilizations) 中发挥的领导作用。在全世界各地,我们可以使宗教间对话发展成宗教间服务,通过各种连接各族人民的桥梁促使我们采取行动推进共同的人道精神 ── 不论是在非洲抗击疟疾 , 还是在自然灾害后提供救援。 我要谈的第六个问题是妇女的权利。 我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争论,在座的各位就是例证。西方某些人认为一位妇女选择遮盖自己的头发即说明不那么平等,我反对这种看法。但我确实认为剥夺妇女的教育权利就是剥夺了妇女的平等权利。妇女受到良好教育的国家有极大的可能实现繁荣,这种情况决非偶然。 我希望明确表示:妇女的平等权利绝不仅仅是伊斯兰教的问题。在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我们看到这些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选举了妇女领导人。与此同时,在美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以及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争取妇女平等的斗争仍在持续。 我深信,我们的女儿们也能像我们的儿子们一样为社会作出很大贡献。让全人类 包括男人和女人 充分发挥其潜力将促进我们的共同繁荣。我并不认为,妇女为了获得平等必须作出与男人相同的选择,我尊重在生活中选择承担传统角色的妇女。但是,这应当是她们自己的选择。因此,美国愿意与任何一个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进行合作,支持提高女童识字率,并通过小型信贷帮助年轻妇女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要谈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经济机会。 我知道对许多人来说,全球化的景象充满着矛盾。因特网和电视能传播知识和信息,但同时也会展示露骨的性行为和肆无忌惮的暴力。贸易可以带来新的财富和机会,但也会造成巨大的分化和社区的演变。在所有的国家 ── 其中也包括美国 ── 这种变化可以引起恐惧,担心现代化会意味着我们失去对自己的经济选择、对政治,最重要的是对自身特征的控制 ── 那些我们挚爱的有关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 但我知道,人类的进步不可阻挡。发展与传统并不矛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保持自己特有文化的同时发展了经济。在从吉隆坡到迪拜的穆斯林占主体的国家内,也出现了同样惊人的经济进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穆斯林社区都站在创新和教育的前列。 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 发展战略绝不能仅仅建立在地下资源的基础之上 ,在年轻人失业的情况下,发展也不可能持续。很多海湾国家因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享有富足的生活,其中有些国家已开始专注于更广泛的发展。但是,我们大家都必须认识到, 教育和创新将成为 21 世纪的资本,而太多穆斯林社区对这些领域投资不足。我正在我的国家强调这一点。 过去,美国特别重视这一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如今,我们将寻求更广泛的接触。 在教育领域,我们将扩大交流项目,增加奖学金,就像我父亲,当年就是靠奖学金有机会去美国的。与此同时,我们将鼓励更多的美国人到穆斯林地区学习。我们将安排有前途的穆斯林学生到美国实习,为世界各地的教师与儿童投资发展在线教学,创造新的在线网络,让堪萨斯的青少年能够即时与开罗的青少年进行网上沟通。 谈到经济发展,我们将建立新的商务志愿队,与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中的同行结成伙伴。我将在今年主持一次创业峰会 ( Summit on Entrepreneurship) ,以确定我们如何能够深化美国与全世界穆斯林社区中的工商领导人、基金会及社会企业家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技术领域,我们将发起一项新的基金以支持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中的技术发展,帮助将创意投入市场,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我们将在非洲、中东及东南亚地区开设促进科学事业中心,并任命新的科学事务特使,就有关计划进行合作,以开发新型能源、创造有利环保的工作机会、使档案数字化、使水资源洁净化,并种植新型作物。今天我宣布与伊斯兰会议组织 (Or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 的一项新合作,旨在根除小儿麻痹症。我们还将谋求扩大与穆斯林社区的合作关系,以促进儿童和妇女健康。 所有这一切必须通过合作关系来实现。美国人已准备与各国政府及公民、社区组织、宗教领袖及穆斯林社区的公司企业携手努力,帮助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 我所谈到的这些问题并不能轻易解决。然而,我们有责任携手努力建设一个我们所追求的世界 一个极端主义分子不再威胁我们的人民、美国军队返回家园的世界;一个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各自国家中和平安全、核能仅用于和平目的世界;一个政府服务于人民、上天所有子民的权利都得到尊重的世界。这些是共同的利益。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世界,但我们只有携手共进才能如愿以偿。 我知道有很多人 ── 穆斯林和非穆斯林 ── 怀疑我们是否能创造这个新的开端。有些人急于煽风点火制造隔阂,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有些人认为不值得付出这样的努力 ── 他们说我们注定要有分歧,文明的冲突在劫难逃。还有很多人只是对变化是否真能发生疑虑重重。有太多的恐惧感,太多的不信任。 但我们若甘于被过去束缚,就永远无法前进。我特别要对各国各个信仰的年轻人说 你们,比任何人都有能力重建这个世界。 我们所有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问题在于,我们是把这段时间花在导致我们分裂的东西上,还是全心致力于一种努力 ── 一种持久努力 ── 以寻求共同之处 ,以我们争取为子孙后代创造的未来为重,并尊重全人类的尊严。 结束战争比发动战争要难。看到与别人的共同之处比看到不同之处要难。 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道路,而不只是容易的道路。而这正是信仰给我们指明的方向。所有宗教都有同一个核心原则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真理超越国家与民族 ── 这一信念不是新出现的;不是黑色的、白色的或棕色的;也不代表基督教、伊斯兰教或犹太教。这种信仰孕育于文明的摇篮,至今跳动在亿万民众的心间。它是对他人的信任,它是促使我今天来到这里的原因。 我们有能力把世界变成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勇于开创新的开端,同时谨记经文的训导。 《古兰经》告诉我们: 人类!我们创造了你男人和一个女人;我们让你们成为国家和部落以便彼此相识。 《塔木德经》 (Talmud) 告诉我们: 全部《托拉》 (Torah) 都是为倡导和平。 《圣经》( Holy Bible )告诉我们: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 世界人民能够和平共处。我们知道这是主的旨意。现在,这必须是我们在地球上的使命。 谢谢你们,愿主赐予各位平安。非常感谢你们。谢谢你们。 (完) 当地时间下午 2 时 05 分 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9/June/20090604121534eaifas0.4368097.html?CP.rss=true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轉:《奧巴馬勝選演說 · 文言版》
LEOLAND 2009-5-24 10:45
作者:東東槍 (博主试改) 博主注:今人之國文好已屬不易,兼之洋文好更加不易。作者之才,有目共睹;佩服之餘,略作潤飾。小改之試,請多批評。 Hello , Chicago! 芝城父老,別來無恙 !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 余嘗聞世人有疑,不知當今美利堅凡事皆可成就耶?開國先賢之志 方 仍 巋然於世耶?民主之偉力不減於昔年耶?凡存諸疑者,今夕當可釋然。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s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 今夕之釋然,皆蒙美利堅民眾之協力學塾祠廟之外 ,市井鄉野之間 ,萬千父老 心焦似焚, 苦待 竟日 多時 , , 願獻一票之力。其中 多有 , 平生未嘗 如此 涉國事者 ,數亦不少 ,而今有此義舉,皆因一念不衰今夫天下, 定將 非同既往,願發籲天之聲, 必 以 成 動地 變革 之勢。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Hispanic,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just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or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今夕之釋然,皆仰吾國同胞之齊心何談貧富老幼之差、黨社宗族之異,惶論 族群 髮 膚 色 肌體 之別、志趣 愛惡 健殘 之分。吾國既以合眾為名,吾輩則更無疏離之意,紅藍 二黨 並肩而立, 數十 聯 邦 州挽手 相合,無分你我,共稱一家, 昂然 永存 于世,齊聲一呼,天下乃有此釋然。 Its the answer that led those whove been told for so long by so many to be cynical and fearful and doubtful about what we can achieve to put their hands on the arc of history and bend it once more toward the hope of a better day. 今夕之釋然,皆因憤懣者之鎮靜,憂懼者之勇氣,猶疑者之篤定平素世間種種,消磨其志向,潰滅其夢想,而值此風雲之際,除舊更新,當仁不讓,傾力而動乾坤者,更何人哉! It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but tonight, because of what we did on this date in this election at this defining moment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俟之誠久,其志彌堅。幸天地明察,乃有今 日,乃有此刻,乃有此一 之 選舉,乃有我 億萬美利堅大好國民 等努力, 吾邦之大變革,方得自茲而始也! A little bit earlier this evening, I received an extraordinarily gracious call from Sen. McCain. Sen. McCain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that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him; I congratulate Gov. Palin for all that theyve achieved. And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them to renew this nations promise in the months ahead. 頃接參議員麥君凱恩 親 電, 雖未得晤,幸有一談, 其言諄諄,其意誠誠,鄙人感佩之至。選戰期內,麥君勞碌幾重,奔波幾許,皆為國家計。諸般求索,時日良多,皆非 餘 我等 所能及。 于 於 國於民之驚人犧牲,亦非庸庸如吾輩者所可想見。以麥君之膽魄襟懷,能為吾邦所用,實國家之幸,萬民之幸也。 前 選 途漫漫,其事未竟 全成 ,餘所盼矚由衷者,唯共麥凱恩君、佩 林 琳 君 , 及諸賢士比肩, 會 践 吾等之 綿力 諾言 ,成吾邦之大業。 I want to thank my partner in this journey, a man who campaigned from his heart, and spoke for the men and women he grew up with on the streets of Scranton and rode with on the train home to Delaware, the vice president-elect of the United States, Joe Biden. 喬君拜登,亦吾所感銘至深者也。競選之業,艱險不足與外人道,幸有喬君之輔佐,其誠天可鑒之。喬君其人,素言懇辭切,意篤情真,蓋嘗經斯蘭克頓街鄉鄰之提命,飽聆特拉華州父老之晤教也。他日余既登總統之位,喬君必當副之。 And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without the unyielding support of my best friend for the last 16 years the rock of our family, the love of my life, the nations next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拙荊米氏,追隨鄙人凡一十六年, 既為愛侶,更為摯 亦妻亦 友,既為吾闔家之基石, 又 更 乃余終生之至愛。鄙人嘗自忖度,倘無賢妻若此,今朝闊論高談於此處者,不知何人矣! Sasha and Malia I love you both 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 And you have earned the new puppy thats coming with us to the new White House. 小女薩沙、瑪麗, 余 素深喜之。昔日為父嘗與汝等言,此番選戰若得一勝,願購 小 寵 犬一頭相贈,待闔家喬遷總統府邸之日, 偕 汝等 當與之 同 往 進吾宅 。今當勝負已出,既有一諾在前,必自踐行不欺也。 And while shes no longer with us, I know my grandmothers watching, along with the family that made me who I am. I miss them tonight. I know that my debt to them is beyond measure. 祖母大人雖已仙逝,料必有靈在天,俯察人寰,想應頷首開顏矣。吾奧巴馬氏列祖列宗,亦當如是。今日今時,此情此景,鄙人追思之心,烏鳥之情,曷其有極!唯生死陌路,仙凡有別,雖懷反哺之心,而無答報之門也! To my sister Maya, my sister Alma, all my ot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thank you so much for all the support that youve given me. I am grateful to them. 至若瑪雅、艾瑪二姐妹,以及吾家諸同胞,所惠我者,亦屬良多,久沐恩德,此當拜謝。 And to my campaign manager, David Plouffe, the unsung hero of this campaign, who built the best the best political campaign, I think,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o my chief strategist David Axelrod whos been a partner with me every step of the way. To the best campaign team ever assembled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you made this happen, and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what youve sacrificed to get it done. 大衛普勞夫君,大衛阿克塞羅德君,一為鄙人競選事務之經理,一為鄙人國事韜略之智囊。 余 嘗自喟歎,左右謀士,余所仰賴者,皆 亙古 史上 未見之賢才。普阿二君,則更此中之翹楚。 區區不才,有何德能,可得膀臂若此? 當此功成之際,感荷之心,亦自拳拳。 But above all,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this victory truly belongs to. It belongs to you. It belongs to you. 至於鄙人銘之肺腑,須臾不敢忘懷者, 則 余 之 助選 諸 位 友 也。蓋今日鄙人之勝績,實諸位之勝績,鄙人之榮光,實諸位之榮光! I was never the likeliest candidate for this office. We didnt start with much money or many endorsements. Our campaign was not hatched in the halls of Washington. It began in the backyards of Des Moines and the living rooms of Concord and the front porches of Charleston. It was built by working men and women who dug into what little savings they had to give $5 and $10 and $20 to the cause. 余素樸陋,雖有參選之心,並無必勝之 志 算也 。謀事之初,銀資乏匱, 從 擁 者寥寥;起事之地,皆蔽寓 荒 陋 齋, 不 在 高閣 遠離 京畿 ;成事之基,無非尋常百姓,涓滴之獻。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It drew strength 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and from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e Earth. 今日之勝,有賴一眾熱血青年,拋其家,別其室,不辭其苦,不計其酬,矻矻於此國中青年愛國之心已泯之謬論,今可休矣!今日之勝,有賴壯志未已之諸前輩,無懼寒暑,行走奔波,勸說民眾。今日之勝,乃數百萬美利堅民眾之勝,察其意,皆屬踴躍為國,觀其行,處處謹嚴有序,足堪告慰二百年前開國之先賢民有、民治、民享之政體,未嘗動搖也! This is your victory. 嗟夫!此實諸位之功也!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just to win an election.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it for me. 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For even as we celebrate tonight, we know the challenges that tomorrow will bring are the greatest of our lifetime two wars, a planet in peril,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in a century. 余知諸君之意非在此一選舉,亦非在鄙人一身。蓋瞻前路之艱辛,益知此任非同小可也。雖今夕歡賀於此,而明朝酒醒,大患仍自當前,不容有怠兩地 烽煙熊熊而起 硝煙尚烈 , 四海之內紛紛而亂 全球生態堪憂 ,金融 危機 也 創 百年之最! 業界惶惶而不得寧 。 Even as we stand here tonight, we know there are brave Americans waking up in the deserts of Iraq and the mountains of Afghanistan to risk their lives for us. There are mothers and fathers who will lie awake after the children fall asleep and wonder how theyll make the mortgage or pay their doctors bills or save enough for their childs college education. Theres new energy to harness, new jobs to be created, 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lliances to repair. 是夜, 慶功 飲宴 笙歌 之聲不絕於耳,而 異邦 伊阿 大漠群山中,吾國 大好青年 英勇男兒 ,兀自苦 戰 戍邊塞 ,惝恍竟夜,性命尚未得安。吾國 千 億 萬庶民,為人父母者,兀自惴惴難眠,所憂者,乃房宅 所 之 貸、病患之費、撫育之資也。至若吾國能源之耗,百業之興,庠序之教,攻伐之術,懷遠之道,亦皆吾等忡忡掛懷者也。 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Our climb will be steep. 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in one term. But, America,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I promise you,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here. 渺渺乎其遠,如不可達,危危乎其高,若不可攀。朝夕歲月,焉得成就?餘不揣愚鈍,願以四載韶華,付諸此業,勝算何如雖不可知,然昂揚必勝之奇志,成就偉業之壯懷,平生未之有也。君子一諾,其重何如,此地今夕,願斗膽發一狂言吾輩既 在 眾 ,其事必成! There will be setbacks and false starts. There are many who wont agree with every decision or policy I make as president. And we know the government cant solve every problem. 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to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221 years 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逶迤坎坷,份內之事。異見爭端,料必有之。國中之政府,諒非無所不能者。 余 所秉承不移者,唯忠信矣。倘有危難於前,必無欺瞞於世。諸君言論臧否,縱悖逆相左之議, 余 必當洗耳以聆。於此之外,更當懇請諸君,不吝心血,致力報效,以振吾美利堅重興之業。 余 亦別無他想,唯盼吾儕協力,延繼吾國既肇二百二十一年之大統,匯涓滴之力,而成萬世之業。 What began 21 months ago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cannot end on this autumn night. 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 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 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 It cant happen without you, without a new spirit of service, a new spirit of sacrifice. 昔年冬日,余有志於斯,投身此業,屈指算來,倏然近二載矣。當此秋夜,追思反省,仍無潰退逃亡之意。選戰之勝,無非一役之功, 余 夢寐所思矢志所求者,非在乎此。溯源究本,此役之勝,不過革世變時一大好良機耳。倘止步於斯,垂手而待,或無諸君傾力相援,則壯志豐功,無非泡影,諸般夢想,終必虛妄。 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 of responsibility, where each of us resolves to pitch in and work harder and look after not only ourselves but each other. Let u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we cannot have a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 In this country, we rise or fall as one nation, as one people. 愛國之心,報國之念,吾人固有之,然逢今日之世,此心此念亦當一變吾輩各執己業,益當各竭其力,各盡其命,非但為一己之利,而更期普世之榮。今歲,金融業界動盪多舛,細審觀之,當可以之為鑒實業之損,亦是金融之 傷 殇 。可知,既在邦域之內,吾輩榮辱休戚,皆相與共矣! Let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 Lets remember that it was a man from this state who first carried the banner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to the White House, a party founded on the values of self-reliance and individual liberty and national unity. Those are values that we all share. 黨爭紛紜,陰謀卑鄙,愚魯無知,皆腐蝕清白、惑亂政局之弊也,其緣由已久, 余 今願與諸君協力,共滅除之。昔年曾有此郡先賢,執共和黨之幟,而掌總統府之權。自強獨立,自由統一等信念,皆斯人之所倡,亦吾輩之所宗。 And while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won a great victory tonight, we do so with a measure of hum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o heal the divides that have held back our progress. As Lincoln said to a nation far more divided than ours,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 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 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s of affection. 今歲選戰,吾民主黨人幸有一勝,然謙遜和合之心未嘗少減。余素信服者,乃山河破碎之際,林肯總統之言既是至親,終不為敵。雖弩張劍拔,而血脈未嘗斷,情義不少減。 And to those Americans whose support I have yet to earn, I may not have won your vote tonight, but I hear your voices. I need your help. And I will be your president, too. 固然,仍有四方志士,不為鄙人所動,另有高明之選。雖終慳此一票之緣,然諸君高論, 余 亦聲聲在耳,字字在心。倘能得諸君之援手,鄙人幸甚。他日待 余 總而統之,亦必不另眼以待也。 And to all those watching tonight from beyond our shores, from parliaments and palaces, to those who are huddled around radios in the forgotten corners of the world, our stories are singular, but our destiny is shared, and a new dawn of American leadership is at hand. 吾邦民眾,散居天下,各安其命,而其志一也。吾邦鼎盛之勢,今已乍現鋒芒。 To those 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e world down: We will defeat you. 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We support you. And to all those who have wondered if Americas beacon still burns as bright: Tonight we proved once more that 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 至於心懷叵測,與世人為仇、與天下為敵者,吾邦猛志常在,彼等必取滅亡。心思純良,久慕大同者,吾輩當傾力以助,鼎力相援。猶疑未定,不知吾自由之邦興衰如何者,吾輩願以今日盛況以告之美利堅之所以謂之美者,非刀兵之強,金銀之 眾 巨 ,實民主、自由、機 遇 會 、夢想之美也! That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 that America can change. Our union can be perfected. What weve already achieved gives us hope for what we can and must achieve tomorrow. 天自有道,地自有德,恩賦吾邦無上異稟無他,唯變而已矣。美利堅變革不怠,合眾國日趨盡善。當以過往先賢之偉績,助吾儕今日之雄心,開子孫萬世之輝光。 This election had many firsts and many stories that will be told for generations. But one thats on my mind tonights about a woman who cast her ballot in Atlanta. Shes a lot like the millions of others who stood in line to make their voice heard in this election except for one thing: Ann Nixon Cooper is 106 years old. 今 歲 之 選戰,多 開 領 亙古之先, 屢 定 傳千秋佳話。感我至深者,亞特蘭大之老嫗安尼克森庫帕也庫氏之一票,于數百萬美利堅民眾之選票無異,其所以引人稱奇者,其人今歲高齡一百有六矣。 She was born just a generation past slavery; a time when there were no cars on the road or planes in the sky; when someone like her couldnt vote for two reasons because she was a woman and because of the color of her skin. 當其父輩之時,天道不彰,黑人為奴。庫氏其生也不逢時,汽車尚不行於道,飛機未曾起於空,庫氏既屬黑人,又系女流,票選一事,概無瓜葛。 And tonight, I think about all that shes seen throughout her century in America the heartache and the hope; the struggle and the progress; the times we were told that we cant, and the people who pressed on with that American creed: Yes we can. 今日今時,回溯庫氏百歲之涯,但見吾邦先賢屢敗屢戰,且退且進,悲欣交集,甘苦雜陳。幸而正道存焉,壯志存焉,曰:吾輩既在,無所不能。 At a time when womens voices were silenced and their hopes dismissed, she lived to see them stand up and speak out and reach for the ballot. Yes we can. 萬馬齊喑,其事堪哀,吾邦女界怒而起,憤而爭,苦戰不歇,歷數十載。幸哉庫氏,以百歲之高齡,終得親見女流自立於世,重獲天賦之權吾輩既在,無所不能! When there was despair in the dust bowl and depression across the land, she saw a nation conquer fear itself with a New Deal, new jobs, a new sense of common purpose. Yes we can. 當百業蕭條,國人絕望哀鳴之際,庫氏親見吾美利堅出曠世之新政,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退畏懼之勢,扶奮勇之心,終至人各有位,民心乃安吾輩既在,無所不能! When the bombs fell on our harbor and tyranny threatened the world, she was there to witness a generation rise to greatness and a democracy was saved. Yes we can. 當吾 國良 珠 港遭襲,天下桀紂當道,暴政肆虐之時,庫氏親見豪傑 群起 輩出 ,民主不 衰 敗 吾輩既在,無所不能! 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ontgomery, the hoses in Birmingham, a bridge in Selma, and a preacher from Atlanta who told a peopl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Yes we can. 蒙哥馬利公車之罷輟,伯明罕城黑人之群起,塞爾瑪城血雨腥風之事,庫氏般般親歷。更曾親聆亞特蘭大傳教之士振臂登高之呼吾等必勝!誠哉斯言!吾輩既在,無所不能! A man touched down on the moon, a wall came down in Berlin, a world was connected by our own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And this year, in this election, she touched her finger to a screen, and cast her vote, because after 106 years in America, through the best of times and the darkest of hours, she knows how America can change. Yes we can. 俟科學昌明於世,創想通貫一時,既登廣寒之闕,又潰柏林之牆。洋洋乎!有百年如是,乃見今歲選戰中,庫氏之一票。浩浩兮!一百零六載 交鋒 寒暑 更迭,方有美利堅今日之變革吾輩既在,無所不能! America, we have come so far. We have seen so much. 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 So tonight, let us ask ourselves 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 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 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轉眼興亡過手,而今邁步從頭。追昔撫今,不禁捫心而問俟再曆百年歲月,倘吾等後輩兒孫,亦有得享高夀如庫氏者,複可見何等之變 數 革 ?吾輩今日之功,他年可得而見之乎? 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This is our time, 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nity for our kids; 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that while we breathe, we hope. And 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s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 Yes, we can. 所謂天命時運,莫過於此當為吾邦萬民造安身立命之業,為吾輩兒孫啟各顯雄才之門,為寰宇各國創太平靜好之世,為吾等壯志賦千秋不滅之元神。吾邦立國之本,必將光耀於天下。萬千同胞,當如一人,一息尚存,夢想不滅。縱有世人旁觀在側,而疑竇生焉,吾輩亦當以千秋不易之訓共答之曰吾輩既在,無所不能!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拜謝諸君。願天佑吾民,天佑吾邦。 (2009-05-24)
个人分类: 双语文汇|25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拟2010年斥资4.75亿美元启动五大湖恢复行动计划
李万春 2009-5-22 07:49
奥巴马拟 2010 年斥资 4.75 亿美元启动五大湖恢复行动计划 这项名为五大湖恢复行动( Great Lakes Restoration Initiative )计划是 2005 年美国有关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联合提出的,计划非常庞大(预算达 200 亿美元) . 奥巴马为了兑现去年竞选期间拟在未来 10 年斥资 50 亿美元用于五大湖恢复的承诺,据美联社 5 月 15 日消息,奥巴马政府拟在递交国会的 2010 年年度财政预算中,首先安排 4.75 亿美元用于五大湖湖滩清理、湿地恢复、五大湖附近河床有毒底泥清除 . 若加上已有的湖区污水管网更新费用,联邦政府用于五大湖的预算将突破 10 亿美元 . 美国联邦环境保护署( EPA )陈述了新增加经费的用途,拟安排的 4.75 亿美元主要用于以下项目的实施: 河道有毒物质点源清除: 1.47 亿美元 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与恢复: 1.05 亿美元 近岸污染防治(如农场漫流面源、水土流失): 0.97 亿美元 外来种防治: 0.6 亿美元 恢复计划的评估与监测: 0.65 亿美元 拟达目标是: 恢复 2.3 万英亩湖滨、湿地、岸线、高地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恢复鱼类溪流通道 1000 英里; 100 万立方码(约 70 万立方米)遭污染的底泥清淤; 彻底清理 2007 年前关闭的 100 个沿湖点源的污染源; 当然,考核中有针对湖体内耗氧的藻类水华发生的指标:减少范围,危害降低 目前,五大湖区人口约 4000 万 . 研究者估计,从长期来看,针对大湖恢复的投入将会有 2 倍的经济效益回报 . (据 http://www.great-lakes.net/news/inthenews.html 相关内容翻译整理 .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乔治城演讲经济
lujiangxiao 2009-4-15 13:27
上午在听奥巴马演讲经济。11点半才开始但在12点还听另一个学术报告,下午还要会见报告人。只好一边听一半了。晚上又来重听一遍,他除了清楚地讲出为什么目前会出现这么严重经济危机外,还提出了恢复的办法。是否可行让历史说话吧。我觉得他最重要的观点是,即使经济能够恢复,我们也绝不能重蹈覆辙,用泡沫财政来填充40%的经济。他的讲话不断地被掌声打断。听众都是大学师生,和我一样,都不可救药地被社会主义自由派洗脑了。 他提出五条复国大纲: 1.重整财政纪律,保护小本投资者利益,惩罚唯利是图的财政玩家和短线暴利行为。 2.复兴教育,从小学做起,美国的教育太落后了。 3.搞绿色经济,兴可再生能源。结束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用美国的技术底子来领导这场新的技术革命。 4.搞医疗改革让全国人民都有医保。目前高昂的医疗费用把许多企业托跨了。 5.限制支出,减少国债,不花子孙的钱。 难虽难,但不应以困难为由而不作为。也许不能在他的任期内完成。但这是今后多年的基础。想起八年前,小布总统还在休假连休假。直到911后才象打了吗啡一样兴奋起来,掀起捣毁米国的反恐大站。八年真是恍如隔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奥巴马《全球共同行动的时刻》文
黄安年 2009-3-26 09:16
评奥巴马《全球共同行动的时刻》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26 日发布 读了奥巴马《全球共同行动的时刻》的全文,感到还是空话连篇、大话满纸,说的多做的少 , 要其他国家承诺的多、检讨自己言行的少。 奥巴马说靠中庸措施或任何国家单枪匹马的行动都不足以战胜挑战。问题在于正是美国带头实施了贸易保护主义立法。 奥巴马说一场信用及信心危机席卷全球,危及着世界各个角落。问题在于他回避了美国是始作俑者。美国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奥巴马说美国经济的成功与全球经济密不可分。他应该说美国经济的失败已经拖累了全球 , 全球经济复苏有利于美国经济成功。 奥巴马说如果其他国家的人民无力消费,市场就会枯竭──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出口出现了近 40 年来的最大下降,而这直接导致美国人失业。,应该说是美国的超前高额消费导致了美国人的失业 , 说其他国家的人民无力消费,直接导致美国人失业是本末倒置。 奥巴马说倘若继续听任全世界的金融机构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地行事,我们将不断陷入泡沫与泡沫破灭的循环。这就是为什么即将举行的伦敦峰会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内的复苏。问题在于首先不能听任美国的金融机构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地行事,不能听任美国利益集团为所欲为 , 伦敦峰会直接关系到全世界而不仅仅是美国的复苏。 奥巴马说我要传达的信息是明确的:美国做好带头行动的准备,显然奥巴马国内乱作一团,根本没有做好准备。 奥巴马主张我们的主导作用称美国能够通过表率作用,带动全球复苏并在全世界重建信心。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 , 在国际事务上美国的诚信度欠佳。目前看不出美国在发挥表率作用也看不出美国能带动全球复苏并在全世界重建信心。奥巴马好大喜功,一件事情没有做成 , 想一口气吃个胖子 ,2010 年美国财政赤字就将达 32000 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 2008 年美国 13 万亿美元 GDP 总量的近 1/4 ,远远超过 3% 的警戒线,美国只能靠大量印钞票和指望外国购买美国的债券来转嫁美元危机 , 美国自己捅了大漏子指望别的国家来买单搞所谓富民称霸,这样的心态须改变才行。 奥巴马说 应当共同承诺鼓励开放贸易和投资,同时遏制将会加深危机的保护主义。然而正是奥巴马签署了购买美国货的附加条款。 奥巴马说 我意识到,美国应当对我们共同面临的糟糕局面承担一份责任。美国既然以领导者身份自居,仅仅称承担一份责任,好似错误人人有责,美国连领导责任都不敢承担 , 那要你领导有用,该为集体共同应对不好吗? 奥巴马谈到了金融监管然而只字不提改革国家金融体系,增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言权。 附奥巴马全球共同行动的时刻》( 2009 年 3 月 23 日)全文 ******************************** 2009.03.24 奥巴马撰文:《全球共同行动的时刻》 3 月 23 日,奥巴马总统通过论坛媒体服务集团 (Tribune Media Services) 发表署名文章《全球共同行动的时刻》 (A Time For Global Action) ,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战胜经济危机,创造持久繁荣。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本文无版权限制。 作者:巴拉克奥巴马 2009 年 3 月 23 日星期一 华盛顿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球经济困难时期,靠中庸措施或任何国家单枪匹马的行动都不足以战胜挑战。现在, 20 国集团领导人肩负着采取大胆、全面、协调行动的重任,不仅要刺激带动复苏,而且要开启一个经济接触的新时代,杜绝类似的危机再度发生。 行动的紧迫性毋庸置疑。一场信用及信心危机席卷全球,危及着世界各个角落。全球经济和贸易正在发生这一代人从未经历的紧缩和衰退。 巨额资金流失,银行贷款中断,全球有千百万人面临失业。各国的繁荣发展受到威胁,政府的稳定和全球最脆弱地区人民的生计也岌岌可危。 我们透彻地认识到,美国经济的成功与全球经济密不可分。在恢复我国境内增长与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措施之间并无界线可言。 如果其他国家的人民无力消费,市场就会枯竭──我们已经看到美国出口出现了近 40 年来的最大下降,而这直接导致美国人失业。倘若继续听任全世界的金融机构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地行事,我们将不断陷入泡沫与泡沫破灭的循环。这就是为什么即将举行的伦敦峰会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内的复苏。 我要传达的信息是明确的:美国做好带头行动的准备,我们吁请我们的伙伴怀着紧迫感和共同的使命感一道行动。很多有益的举措已经完成,但仍有大量工作尚待完成。 我们的主导作用基于一个简单的前提:我们将采取有魄力的行动,让美国经济摆脱危机并改革我国的监管结构,这些行动将会通过其他国家的相应行动而更加有力。美国能够通过表率作用,带动全球复苏并在全世界重建信心;如果伦敦峰会有助于调动集体行动,我们便能促成一种稳健的复苏,日后的危机便可能得到逆转。 我们的努力必须以迅速行动刺激增长为开端。美国已经通过了《美国复苏和重新投资法》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这是刺激创造就业机会并为一个时代的增长奠定基础的规模最大的行动。 20 国集团其他成员也实施了财政刺激方案,这些努力应当有力度而且持续,直到使需求力得到恢复。我们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应当共同承诺鼓励开放贸易和投资,同时遏制将会加深危机的保护主义。 其次,我们必须恢复公司企业和消费者所依赖的信用。在国内,我们正在大刀阔斧地努力稳定我们的金融体制。这包括如实评估我国主要银行的资产状况,并直接促成贷款,帮助美国人购物、保住住房、扩大经营。 上述行动必须继续得到 20 国集团伙伴方的配合。我们能够通过携手努力,采纳一个共同框架──坚持透明制和问责制,并着力恢复信贷流动这条全球经济增长的生命线。此外, 20 国集团能够协同有关多边机构提供贸易融资,帮助增加出口和创造就业机会。 第三,我们肩负着经济、安全和道义三重义务,必须向面临最大风险的国家和人民伸出援手。我们如果置他们于不顾,这场危机造成的恶果就将蔓延,进而造成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进一步缩小,更多美国人失业,延迟我们自身的复苏。 G20 集团应当迅速调配资源,以稳定新兴市场,大力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的应急能力,帮助各地区开发银行加快贷款速度。与此同时,美国将支持对口粮保障进行实质性的新投资,帮助最贫困人口渡过今后一段困难时期。 尽管这些行动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危机,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恢复原状。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杜绝肆无忌惮的投机和超前支出、不良信贷、过高的银行负债率以及缺乏监督的局面,这些问题造成的泡沫破灭让我们饱尝苦果。 只有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能够防止导致这场危机的无节制的冒险行为,因此,我承诺利用这次机会推动我国监管和监督框架的全面改革。 我们的所有金融机构,无论是在华尔街还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需要受到严格监督,都需要有一套基于常识的规则。所有市场都必须建立稳定性标准和信息披露机制。一个强有力的资本充足度框架应当能够防止危机再次发生。我们必须严厉打击海外避税港和洗钱活动。 必须实施严格的透明度规则和问责制,以防止滥用职权。必须终止天价薪酬。零修碎补的措施只能导致道德底线崩溃,我们必须建立明确的奖励机制,鼓励良好的行为,倡导最高道德标准。 我意识到,美国应当对我们共同面临的糟糕局面承担一份责任。但我也知道,我们不必在混乱、无情的资本主义和压制性的国营经济体制之间作出选择。这种选择是荒谬的,它无益于美国人民或任何其他国家的人民。 本届 G-20 集团会议为一种新的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论坛。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恢复只有开放和稳定的市场才能带来的持续增长,这样的市场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增进机会。 世界各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美国已经做好准备,参加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持续增长的全球性努力。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从这场危机中吸取教训,为 21 世纪打造一个持久的、有保障的繁荣未来。 巴拉克奥巴马是现任美国总统。本文原载于全球视角,由论坛媒体服务集团( Tribune Media Services )发行。 http://www.america.gov/st/econ-chinese/2009/March/20090324155736bpuh2.466983e-02.html?CP.rss=true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校长霍克菲尔德和奥巴马敦促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研究资助
毛宁波 2009-3-25 12:39
Hockfield, Obama urge major push in clean energy research funding David Chandler, MIT News Office March 23, 2009 At a press briefing at the White House on Monday, MIT President Susan Hockfield joined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in calling for a truly historic new level of federal funding for clean energy research. The event came as Congress prepares to take up the president's budget, which calls for dedicating $150 billion over 10 years for a new clean energy RD andtechnology fund.This initiative represents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the U.S. government since the Apollo moon-landing program in the 1960s, Hockfield said. The federal investments made during the Apollo era spawned a set of technologies that have transformed our lives and workplaces, she said. The RD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s that President Obama proposes have equally profound potential as an economic catalyst. That would be good news in any economy. But of course today, it provides a lifeline. The value of such investments was underscored by a 1997 report from the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was chaired by the new White House science advisor John Holdren, Hockfield said. That report showed that every government dollar invested in energy RD returns 40-fold to the economy -- in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savings and in new technologies -- a 40-to-1 return on investment, she said. The new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to be developed through thi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unding will power our long term prosperity, Obama said at the briefing. With this new funding proposal, along with $39 billion in clean energy research funding and $20 billion in tax incentives that were included in the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 Obama said, we have achieved more in two months in support of a new clean-energy economy than we've achieved in perhaps 30 years. In addition, he said, the initiative will help the nation end, once and for all, our dependence on foreign oil. Also speaking at the White House briefing was Paul Holland, who is on the board of a new company called Serious Materials that has re-opened manufacturing plants shuttered by the housing downturn and is using them to produce what Obama described as probably some of the most energy-efficient windows in the world. Hockfield said that the kinds of new breakthroughs likely to be spawned by this federal investment in RD are exemplified by a variety of projects already under way at MIT. These include innovations that could turn windows into efficient, cost-effective solar cells, new materials that make batteries long-lasting, safe and rapidly charging, quantum dot light bulbs that are 500 percent more efficient than incandescent bulbs, and methods for using benign viruses to make clear, non-toxic, lightweight batteries. Hockfield sai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se research funds, these same investments also offer the only route to the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required to address the daunting challenges of energy security, rapidly accelerating energy demand and climate change. And, as an added bonus, solving these challenges has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s and ambitions of young people -- students at MIT and across the country, young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passionately committed to inventing a bright, clean energy future. 下面是视频,请大家点击欣赏! object width=365 height=340param name=movie value= http://www.c-spanarchives.org/flash/cspanPlayer.swf?pid=284779-2autoplay=0/param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paramembed src= http://www.c-spanarchives.org/flash/cspanPlayer.swf?pid=284779-2autoplay=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width=365 height=340/embed/object President Susan Hockfield speaks at White House briefing on energy and new technology spending.
个人分类: 其他|4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松开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第一个绑结
eloa 2009-3-22 16:54
DNA 发表于 2009-03-22 6:08 《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左图: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果然没有食言,开始兑现他在竞选时对科学界做出的承诺:支持拓展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 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来源于早期胚胎,具有全能的分化潜能,理论上可以发育成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当受精卵分裂至第 7 天左右,形成一个小囊胚(blastocyst),也就是早期的人类胚胎。囊胚外围的一层细胞将发育成为胎盘,而包在内部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将会发育成为胎儿。内细胞团的每一个细胞都是胚胎干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分化成胎儿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也逐渐失去分化的全能性。直到人成年后,体内已不存在全能的胚胎干细胞,但仍有一些具特定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比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成肌细胞等。 科学家把胚胎干细胞从早期胚胎中分离出来,建立胚胎干细胞系,将其诱导分化成为某种特定功能的细胞,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脊椎损伤、老年痴呆症、 唐氏综合症 等多种疑难病症 。比如某些糖尿病患者由于胰腺的胰岛细胞发生病变,不能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升高,症状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如果把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成为健康的胰岛细胞,植入病人的胰脏,就可以有效治疗糖尿病。胚胎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研究致病基因,为治疗疾病提供新的靶点。比如科学家通过干细胞技术,研究人类早期脑发育过程,发现了导致唐氏综合症的关键基因。 目前研究者所用的胚胎干细胞,主要来源于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剩余的早期胚胎。在给女性做试管婴儿 (IVF) 时,为保证成功率,一般会在体外培养 3 ~ 5 个胚胎,挑选 1 ~ 2 个质量最好的胚胎植入病人子宫使其受孕,而剩下的胚胎经过病人同意可以用于分离胚胎干细胞。 虽然胚胎干细胞研究极具医学价值,有望于根治很多疑难疾病,甚至挽救病人生命,但由于在提取和分离胚胎干细胞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利用和破坏了人类的早期胚胎,所以一直被宗教界和伦理界所诟病。很多反对者认为,不能为了治疗疾病而扼杀生命。例如美国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她的小儿子是唐氏综合症患者,虽然她知道干细胞是治疗此病的希望,但她仍是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坚决反对者。 2001 年 8 月 9 日,美国前总统布什颁布了 不许联邦政府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禁令。根据该项政令,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经费只能用于在 2001 年 8 月 9 日前已经建立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公布的文件,全世界只有 15 个实验室所拥有的 21 株胚胎干细胞系符合这项政令的要求。也就是说,美国的科学家们只能利用这 21 株 合法胚胎干细胞系做相关研究,不能再使用早期胚胎分离新的胚胎干细胞。已有的胚胎干细胞系也并非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会逐渐失去干细胞的特性,例如开始分化、增殖能力减弱、出现衰老等。这 21 株胚胎干细胞系中,目前已有 5 株失去不分化的特性,无法再用于研究。 布什的禁令严格限制了联邦政府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资助,美国的研究者只能寻求私立基金和公司的投资。自 2001 年 8 月以后,在私立基金的支持下,美国已有上百株新的胚胎干细胞系,但是不能被用于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支持者们也一直没有放弃努力。 2006 年和 2007 年,美国国会两次提交了关于取消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限制的提案,然而都被 布什使用了总统否决权给毙掉。 事实上,美国每年大约有 3 ~ 4 万个女性做 IVF ,每年在 IVF 过程中剩余的几万个人类早期胚胎如果不捐赠给科学研究,其命运是要么被销毁,要么被冷冻起来。目前全美国的 IVF 中心已经冻藏了 40 多万个人类胚胎,其中约 20 万个胚胎已经被病人遗弃(即不再与 IVF 中心签署冷冻储藏合同,也不授权销毁),而 IVF 中心拿这些冷冻胚胎也一筹莫展。另一方面,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者们却只能望洋兴叹,无法利用这些被销毁或者被遗弃的早期胚胎开展研究。 奥巴马于今年 3 月 9 日宣布解除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也只是松开了束缚科学家的第一个绑结而已。因为 奥巴马的新政令,只允许联邦政府资助使用 2001 年 8 月以后已建立的数百株新干细胞系的科学研究,却依然禁止资助研究者利用早期胚胎分离新的干细胞。 对于研究胚胎干细胞的美国科学家而言,虽然诸多桎梏依然存在,但至少这是一个值得欢庆的开端。而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命运,依然悬系于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伦理之间的博弈与平衡。
个人分类: 生物|2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公开“托市”意味着什么?
黄安年 2009-3-5 09:57
奥巴马公开托市意味着什么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5 日发布 3 月 3 日奥巴马罕见地公开托市 , 建议称 投资美国股票从长线角度看正变得相当划算,而白宫则提醒投资者莫太当真。这是在演什么双簧戏? 如果把奥巴马上台以来股市已经下滑到 12 年来的新低,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 2 日下跌近 300 点,为 1997 年以来首次跌破 7000 点,比他上台时下滑了 1000 点以上。这 1000 点以上 , 不是在小布什总统任期发生的 , 而是在奥巴马一再推出历史上少见的刺激救市计划的 Change 的情况下发生的。这表明作为经济发展风向标的股市目前还不认同奥巴马的政策。也表明奥巴马执政近一个半月来 , 未能遏制金融危机的蔓延,奥巴马对股市不领情真的有点急了 , 以至要亲自公开托市。 奥巴马建议 投资美国股票从长线的说法等于告诉民众投资短线的危险的 , 等于宣布对于股市短线的投资 , 已经丧失了信心。而对美国绝大多数股民来说 , 是从事短线交易 , 而不是长期投资的 , 能够搞长期投资的只有那些手里有大量资金和余钱的投资人。对于没有储蓄习惯的一般民众来说 , 如果搞长线投资 , 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过 ? 难道拿养老金来投资股市? 奥巴马鼓吹 投资美国股票从长线也是说给国外投资人听的 , 问题是国外投资人已经看出了美国举债 , 外国买单的鬼名堂。要想国外投资人轻易购买美国的债券恐怕难以如愿。 附媒体报道一篇 : ******************************************************** 奥巴马公开托市白宫提醒莫当真 2009 年 03 月 05 日 07:29:35  来源:广州日报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 3 日为美股投资者提供一条建议,称投资美国股票从长线角度看正变得相当划算。针对奥巴马这一非同寻常的言论,白宫提醒投资者莫太当真。 奥巴马股评 据新华社电 奥巴马 3 日在白宫会见到访的英国首相戈登布朗,随后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提及本周前几个交易日急跌破位的美国股市。 他宣称,投资美国股票从长线角度看正变得相当划算。 适逢长线良机 奥巴马说,美国银行体系遭受重创,银行业损失正透过经济体系扩散影响,股票市场因此遭遇打击并不奇怪。 他随后如同股评人一般告诉投资者:另一方面,如果从长线角度看,你正目睹美股市盈率趋近可获得潜在收益的买点。 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 2 日下跌近 300 点,为 1997 年以来首次跌破 7000 点;次日续跌 37 点。标准普尔 500 指数 2 日创 1996 年 10 月以来新低。 美国彭博新闻社 3 日援引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的统计数据报道,投资者 2 日的疯狂抛售致使标普指数成分股票的市盈率降至 1986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标普指数的 10 年市盈率水平为 12.2 。   言论非同寻常 美国总统通常避免针对股市发表具体言论,这使得奥巴马当天这段股评听起来非同寻常。 艾奥瓦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斯蒂芬施密特告诉彭博社记者,奥巴马下决心展开谈论有关美国股市的话题,可能缘自他一直唱空美国经济而遭遇的批评。 总统似乎意识到自己对美国经济的持续悲观预测可能吓到消费者和投资者。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戴维德普里莫说,他想借助这番股评平衡先前的言论。 在 3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奥巴马把涨涨跌跌的股市比作政治人物的民意支持率,称自己不会调整政策迎合市场预期,如果你每天担心股市,就可能制定错误的长期经济战略。 他说,随着 7870 亿美元经济刺激资金陆续到位,以及减税政策日益推进,信心将在投资者心中扎根,企业将看到投资与聘用更多员工可能带来的机遇,就业岗位将恢复增加。   奥巴马美英 美英是最亲密同盟 据新华社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 3 日说,英国是美国最亲密、最强大的同盟国之一,美英之间的特殊关系来源于一系列共同的价值观。 奥巴马在白宫与英国首相布朗会谈后对媒体记者说,他们在会谈中着重就国际金融危机、阿富汗安全局势以及两国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谈到美国外交政策,奥巴马重申,必须尊重别国,听取别国的意见,而不是简单地命令它们。他说:做好事情的途径是,建立伙伴关系和同盟关系,同时反对单方面行动。 布朗是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第一位造访白宫的欧洲国家领导人。他着重就克服国际金融危机问题表达了英国政府的立场。他认为,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应该对未来建立信心,携手发展经济贸易,而贸易保护主义则会妨碍全球经济复苏。他希望各国领导人能够协调立场和保持合作,在 4 月初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修订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 奥巴马美俄 致俄密函报道不准 据新华社电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 3 日说,他在美导弹防御体系与伊朗核问题上未向俄罗斯提出交换条件,媒体关于他给俄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密函的报道不准确。 美国一名高级官员早些时候说,奥巴马曾秘密致函梅德韦杰夫,信件内容涉及美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计划与伊朗核问题。 美国《纽约时报》 3 日也报道,奥巴马在信中透露,如果俄罗斯帮美国解决伊朗核问题,使伊朗停止研发核武器,那么美国将重新考虑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计划。 俄罗斯方面媒体也作出类似报道。 但奥巴马说,媒体对密函的解读不准确,我认为,依照媒体描述的内容类似某种交换条件。 那(密函内容)只是我先前说过的一些关于导弹防御计划的事实,表明导弹防御系统并不是针对俄罗斯,而是为了应对来自伊朗的威胁。他说。 股评白宫解读 白宫:应据实情操作 据新华社电 奥巴马是否在呼吁投资者买进股票?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提醒投资者慎对总统的这一言论。 吉布斯说,人们不应对奥巴马的这一投资建议过于当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操作股票。媒体记者询问吉布斯,他本人如何理解奥巴马此番表态。吉布斯说:我可能不像某些人那样深入揣摩。 总统曾在一些场合谈论美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他说,但针对股市在任何一个具体交易日的表现发表评论或作出反应不是他的职责。相反,他从长线角度观察市场。 对于总统股评究竟会产生多大效应,美国 Invesco 公司投资战略师迪安加尼克说:我从未听哪位职业投资人说起,他的投资战略之一是倾听总统言论他们也许会听取经济学家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观点,但不会倾听政治人物的观点。 股评国际观察 奥巴马为何托市 总统间接为本国股市打气并不少见,直接鼓励民众买股票则十分罕见。美国的人气总统奥巴马 3 月 3 日吃了一次螃蟹,他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说道:如果你从长远看,市盈率显示现在买股票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奥巴马此语颇有玄机。明白点说,就是他也急了。就在说此话的前一天,美股跌得令人触目惊心,道指达 12 年新低。而从长远看、市盈率均为关键字眼,显示的是一种高超的说话技巧。即便美股还会跌,他亦可自圆其说。事实上,奥巴马的强心剂并未即时奏效,托市当日的美股依然保持跌势。但这种跌势,或可回应奥巴马托市的说辞,即在熊市里人们不应只关注当下,应着眼长远。问题是,在正常情况下,市盈率是判断一只股票是否值得买入的重要参数之一,但在特殊情势下,最好还是问一句:长远是多远? 从说此话的时机来看,奥巴马亦弦外有音,并非仅仅说给美国公众听。当日的新闻发布会是英国首相布朗访问美国,奥巴马与其会谈后两人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布朗的美国之行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连他送个笔筒给白宫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何况是英国首相与美国总统一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奥巴马想在这样万众瞩目的场合向全世界透露一个讯息:从长远来看,要对美国有信心。这与这一段时间美国政府千方百计期望各国买其国债的举措可谓一脉相承。 长远或许真的很长很远,超过了可以预期的预期。目前美国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从大环境来说,金融危机依然呈纵深化趋势,受此牵连,实体经济一镬不如一镬;美国国债已达 10.76 万亿美元,还以平均每天 34.8 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捉襟见肘的现实,令美国从上月底开始按月发行 7 年期债券,这也是从 1993 年终止发行此种债券以来的首次。从社会生活来看,各行业失业率居高不下,且越来越多的人已失去或面临失去房子的事实,曾经无忧无虑的美国人已有三成人辗转反侧,难以安眠。 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奥巴马托市之辞的目的便十分明显。那就是争取其他国家包括购买国债在内的各种方式的注资,同时也振作美国民众信心,以期争取一点喘息的时间,以免糟糕的情势一泻千里,更难回转。但美国政府的整体信誉已因在华尔街梦灭、麦道夫骗局等等诸多事件中的失察而引起质疑,此时谁又会因总统一句话而以心托明月? 前车之鉴依然近在眼前。在美国政府各界的大力鼓吹下,从去年 9 月至今年 1 月底,美国公众持有的美国国债增加了 3 万亿美元,与之相比,各国政府增持的美国债券不到 1 千亿美元。那些轻信的公众此次还会那么听话,仅仅因为喜欢奥巴马而将现金换成股票?其他一些被美国股市套牢的他国机构投资者也要小心了,如果美国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出现问题,造血功能坏死,股市未来也随之难以预料。 当然,以擅长演讲著称的奥巴马还是没把话说死,他在托市话语之后补充道:现在我们正在收拾残局,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必然会有起伏。问题是,过程也许太长,起伏也许很大。只因金融危机下的美国不再是过去的那个说一不二的美国。(记者 赵夙岚)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3/05/content_10945042.htm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3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奥巴马的3.6万亿美元预算和1.75亿美元赤字
黄安年 2009-3-3 09:34
小议奥巴马的 3.6 万亿美元预算和 1.75 亿美元赤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3 日发布 近日奥巴马向美国国会提交了 3.6 万亿美元财政预算案 , 和财政赤字可能高达 1.75 亿美元的估算 , 创下了两项美国历史之最。按照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资料 , 美国 2008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估计为 13 万亿美元。这就是说财政预算为美国 2008 年 GDP 的 27.7%, 而财政赤字达 2008 年 GDP 的 13.5% 。 人们关注的是奥巴马如此庞大的财政预算能否带领美国走出危机 , 这笔预算资金从哪里来,能否保证到位 , 美国的赤字由谁来负担 , 能不能真的减下来? 首先在军事方面,奥巴马准备在 2010 年 8 月前从伊拉克撤军 , 同时又将相当数量的军事力量转到阿富汗,这等于从以伊拉克为主阿富汗为辅的两个战场,变为以阿富汗为主伊拉克为辅的两个战场,搞得不好费用有增无减,并不会像预算那样会将军费开支省下来。伊拉克战场已经成了美国第二个越南战场 , 美国国防部长已经声称到2010年是否全部撤军还得看情况 , 为继续赖在那里找借口。阿富汗多半将成为美国的第三个南战场。阿富汗历史上有过三次反英斗争胜利的光荣经历,又有 1979-1989 年抗击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经验 , 那场战争导致了苏联霸权的衰落。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是美国最初扶植起来的 , 现在他们有对付美国佬的斗争经验 , 美国有金钱,他们有的是时间 , 看谁都斗得过谁,很有可能的是 , 美国在阿富汗花了大把大把的钱 , 落得个当年在越南那样的失败下场。 其次,在应对金融危机蔓延方面,奥巴马已经投下了历史上最大的救援资金 , 然而迄今经济依然下滑,危机仍未见底,第二波金融危机已经开始 , 汽车工业等实体经济危机压力加大,对奥巴马的信任度已经开始减低。为了挽救危机 , 奥巴马势必要加大投入 , 即使举债在所不惜 , 结果很可能需要追加预算和大幅度增加赤字。 第三 , 奥巴马承诺的改变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 , 能否奏效还是一个问题。以医疗保健为例 ,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进退维谷成了老大难问题 , 他的前任民主党克林顿总统未能有效解决。现在奥巴马准备投入 6,300 亿美元的国家医疗保障计划,搞得不好有可能胎死腹中。他出师不利,连个卫生部长迄今还没有落实 , 空头支票已经开出来鼓舞人心 , 不过要落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奥巴马说 国家医疗保障计划无法让每一个美国人都享受到,其实每个人都享受的全民计划从来不是美国的传统 , 从杜鲁门到克林顿从来没有兑现过 , 在经济困难时期,要兑现全民医疗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四,作为预算中最具雄心的提议,奥巴马计划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强迫污染方购买排放许可是个长期设想而不是在这个财政年度可以立竿见影的事,是一种期望,而不是马上可以兑现的,它解决不了本年度增加财政收入的紧迫问题。相反,大规模教育投入是要花钱的。 第五 , 向富裕家庭和企业增税方案不是藏富于民而是有点劫福济贫的味道,这一方案的推行必将遭到美国共和党人的强烈抵制,从而加剧了两党的政策分歧。奥巴马已经开始使用激烈的抨击特殊利益集团的口吻,虽然受到下中层阶层的拥护,但是在美国拉动消费和推动经济复苏毕竟要靠企业主、银行家和相对富裕的中产阶层。从 2011 年开始,年收入超过 20 万美元的个人和收入超过 25 万美元的夫妇要缴纳更多税的做法也将会失去那些中产阶层中部分群体的支持。 由上几项主要收支的评估来看 , 如果处理不当 , 奥巴马政府的财政预算将继续追加,财政赤字将继续增加 , 而实际成效恐怕连奥巴马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预期成果要到 10 年后才看到 , 那时奥巴马任期早过了 , 他没有必要对此负责了。 附报道 : *************************** 奥巴马提交 3.6 万亿美元财政预算案 美国总统奥巴马 (Barack Obama) 周四向国会提交了一份 3.6 万亿美元的 2010 财政年度预算案,称预算案意在和混乱的过去决裂。预算案包括扩大政府活动,向富裕家庭和企业增税,削减那些从他所称的一个极度不负责任时期受益的部门支出。 这份预算案是联邦政府数十年来最有雄心的政策措施之一,包括对联邦政府重新安排以提供全国医疗保险,推动能源经济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加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美军从伊拉克撤军可能会结束一个战场的战争,而另一场战争可能会在阿富汗再度升级。为了提供资金,年收入超过 25 万美元的美国家庭和大量企业都将支付高昂的费用,但奥巴马恳请美国民众接受过去犯下的错误,作出重大牺牲。 奥巴马周四早间说,我们需要坦率接受正不断增加的成本,因为这才是我们努力应对眼前艰难抉择的方式。我们面临着一些艰难的选择。 奥巴马将美国目前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前任政府,怪罪于美国失去了方向。他的预算案预计, 2009 年联邦预算赤字将达到 1.75 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 12.3% ,比例之高是 1942 年美国全面陷入二战以来从未出现的。 奥巴马在 134 页预算案的简介中表示,这次危机既不是正常商业周期扭转的结果,也不是一次历史意外。我们之所以会到现在这个地步,是因为此前那个极端不负责任的时期;从美国一些最大企业的高管到华盛顿特区身居高位的权要,私人和公共机构都未能幸免。 奥巴马在预算案中称,政府计划到 2013 年将预算赤字降到 5,330 亿美元,但随着婴儿潮核心人群开始领取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福利,届时赤字会开始再度攀升。 这份预算案的推出可能预示着华盛顿会出现一场多年未见的最为猛烈的政治斗争,而且会在多个战场打响。数分钟内,共和党议员就开始指责预算会引起阶级冲突,可能使美国在未来数年陷入衰退泥潭。商业游说组织则早在预算案公布之前就已准备迎战。甚至民主党议员也可能反对对农业和此前屡试屡败的其他项目削减预算。 预算案还拨出了一笔 2,500 亿美元的资金以完成奥巴马救助金融市场、稳定银行体系的工作。这笔资金在国会已经批准的 7,000 亿美元救助资金之外,而且金额可能还会增加。预算案明确指出,这笔准备资金将用于杠杆收购施压银行业帐面的问题资产,总计 7,500 亿美元的资产收购。这可能意味着原先救助规模最后会增加一倍。 奥巴马提议大举增加教育经费,包括将面向高等教育的贝尔奖学金 (Pell Grants) 和通货膨胀相关联,并将这个大众奖学金转型为一个自动的权利项目。作为政府更为广泛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一部分,高速铁路也将获得每年 10 亿美元的预算,即便奥巴马 7,870 亿美元刺激计划已经包括了这方面资金。 国防部 2010 年预算将增加 204 亿美元,较 2009 年增长 4% ,虽比不上布什当政时期的增速,但可以满足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增兵需要。按照奥巴马的要求,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 2009 年剩下时间的预算为 755 亿美元,明年则还需要 1,300 亿美元。原因是奥巴马虽然打算在 19 个月内从伊拉克撤军,但计划将大部分撤出的部队部署到阿富汗。 作为预算中最具雄心的提议,奥巴马计划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强迫污染方购买排放许可。经过这些努力,到 2020 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 2005 年减少 14% ,到 2050 年将减少 83% 。排放许可将从 2012 年开始出售,在 2019 年之前可望收入 6,460 亿美元。政府将从这笔钱中拿出 5,257 亿美元用于奥巴马签署的劳有所得家庭扺税计划,每对有工作的夫妇可以享受 800 美元扺税额。剩下的 1,200 亿美元则投入到清洁能源技术上。 奥巴马承认,他那 6,300 亿美元的国家医疗保障计划无法让每一个美国人都享受到,但他表示这将只是个开始。 为了筹措预算所需资金,奥巴马明显已选好了这场博奕中的赢家和输家 -- 首先就是要拿富人开刀。奥巴马用带着怒气的民粹主义口吻(这是他在选战中尽力避免的)写道:为了给富人和有后台的人实施巨额减税,我们牺牲了教育、清洁能源、医疗保障和基础建设投资。在面对此番景象时,华盛顿忽视了中产阶级在强压之下举步维艰 ... 挣钱并没有错,但容忍政策倾斜到让如此少的一部分人一直独占好处就不对了。 如此说来,这份预算计划可视为一种报复。正如所料,从 2011 年开始,年收入超过 20 万美元的个人和收入超过 25 万美元的夫妇要缴纳更多税 -- 在 10 年内为政府多贡献 6,560 亿美元。仅提高所得税率一项就可以增收 3,390 亿美元。对个人免税和分项扣除进行限制将增收 1,800 亿美元。提高资本利得税率将增收 1,180 亿美元。原定于明年取消的遗产税将被保留下来,对个人继承遗产超过 350 万美元 -- 夫妇继承超过 700 万美元 -- 将征收 45% 的遗产税。 企业也将受到影响。通过限制跨国企业对海外利润进行避税,估计政府可以在未来十年内增加 2,100 亿美元收入。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经理人将另外贡献 240 亿美元,今后他们的收入将按所得税率纳税而不是资本利得税率。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受的打击会特别大,他们所享受的多种税收减免将被取消。 联邦政府将接手大部分助学贷款。经营管理式医疗的公司将失去因提供医保计划而获得的补贴。经营收入 50 万美元以上的农场主获得的补贴将逐步取消。联邦政府将不再为棉花储备提供资金。 奥巴马公布预算计划时称,有时候你可以负担得起装修房屋的费用。但有时候你需要将注意力放在重建地基上。眼下正是该重视地基的时候。 Jonathan Weisman http://chinese.wsj.com/GB/20090227/bus111621.asp?camp=globe ********************************************** 经济学家预测美国经济衰退或延续到 2010 年以后 2009 年 03 月 02 日 17:22:01  来源:新华网 2009 年 3 月 1 日 股神遭遇最糟糕投资年 2 月 28 日,美国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公布年报说,去年第四季度投资收益骤降 96 %,全年表现为巴菲特 1965 年接手公司以来最糟糕纪录。这是 2008 年 5 月 19 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拍摄的巴菲特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资料照片。新华社 / 法新 新华网纽约3月1日电 数位著名经济学家1日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美国本次已历时15个月的经济衰退很有可能延续到2010年甚至以后。 哈佛大学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表示,不排除两年之后经济持续暗淡的可能性。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预计,美国经济直到2010年后期或2011年初期才会再次开始扩张。 《金融危机的根源:央行、信贷泡沫和有效市场谬论》的作者乔治库珀说,技术性衰退将在今年年底结束,但范围更广的信贷周期对经济的拖累则可能持续到2010年以后。 纽约大学教授努里尔鲁比尼预测,经济衰退总共将历时36个月。他认为,经济走势或将不遵循U型,而更可能出现萧条时期的L型。 相比而言,前美联储副主席艾伦布林德和前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主席威廉普尔则较为乐观,他们预测,美国经济将在今年年底出现转机。 《格兰特利率观察家》编辑詹姆斯格兰特说:现在(股市和房市)的价格处于低位虽让人痛苦,却是市场本身的反弹契机在你发现之前,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或已走上反弹之路。 但经济学家们也预测,经济即使出现反弹,力度也将很微弱。 据美国商务部2月27日公布的数据,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去年第四季度按年率计算下降6.2%,降幅远大于原来估计的3.8%和分析人士预期的5.4%。约占美国经济70%的个人消费开支下降4.3%,降幅创近30年之最。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3/02/content_10929291.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提名能源、商务两位华裔部长突显美中经济关系重要
黄安年 2009-2-27 18:07
奥巴马提名能源、商务两位华裔部长突显美中经济关系重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27 日发布 昨天(美国东部时间为 26 日)奥巴马提名前华裔州长骆家辉为商务部长人选,如果这一提名获得国会批准,那么意味着美中经济关系中的同舟共济因素在加强。 能源部和商务部是关系美国经济发展和美中经济关系中的两个重要的部门,由华裔出任这两个部的部长不仅史无前例,而且突显美中两国共同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急迫性 , 奥巴马最初和第二次没有选择骆家辉,现在第三次物色到他头上,表明他逐渐认识到中国因素的重要。 这次希拉里中国之行一改她的强势姿态,试图拉近和中国的关系 , 是出于她本人掌控对华事务主导权的需要 , 还是仅仅是个姿态,不过这中姿态适应奥巴马的需要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如果美国和中国顶起了牛 , 对于美国摆脱经济严重困境是很不利的。美国发公债需要中国 , 美国的外贸出口需要中国 ,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需要中国 , 美国稳定东亚局势也需要中国。当然指望两位华裔部长代表中国利益而忽视维护美国利益只是妄想。不过这为美国三百多万华裔增了光是没有疑问的 , 美国华人似乎已经开始走上了参政的快车道。 乐观地预期,如果有朝一日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来自大陆的华裔出任美国政坛高官,进入美国国会两院,那么其影响又将更大了。到那时 , 美国华人中来者大陆的比例将占据主导地位了 , 到那时 , 一个中国的理念也将在美国政界越来越深入人心了。到那时美中两国 17 亿人口对全球的贡献也就更大了。 附报道: ********************************** 奥巴马提名前华裔州长骆家辉为商务部长人选 2009 年 02 月 26 日 01:05:3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2月25日电(记者杨晴川)美国总统奥巴马25日在电视直播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提名前华盛顿州华裔州长骆家辉为商务部长人选。 奥巴马在宣布这一提名时说,在如何振兴美国经济和美国梦方面,骆家辉与他理念一致。骆家辉表示,他将全力支持奥巴马,并对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有信心。他表示,如果提名获得参议院批准,他将使商务部成为奥巴马施政纲领的积极推动者。 如果这一提名获得参议院批准,骆家辉将成为继能源部长朱棣文之后奥巴马政府的第二位华裔部长,并将主管美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海洋政策以及人口普查。 骆家辉于1950年出生在华盛顿州西雅图一个华裔家庭,其父母来自中国广东省台山。他在耶鲁大学获得政治学学士学位,又在波士顿大学获得法学学位。 1982年,骆家辉当选联邦众议员,从此踏入政坛。1996年,他赢得华盛顿州州长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州长。4年后又获连任。 骆家辉是奥巴马提名的第三位商务部长人选。第一位商务部长人选新墨西哥州长理查森因卷入一起腐败案件调查而撤回提名,随后获得商务部长提名的共和党参议员格雷格以在重要政策上与奥巴马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为由撤回提名。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26/content_10897808.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中英文誓词
冯用军 2009-2-26 21:59
亲爱的同胞们: 今天我站在这里,为我们将面对的任重道远而慨叹。感谢你们对我寄托的信任,同时缅怀我们的前人所做出的牺牲。感谢布什总统为美国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总统任期交叠过程中的慷慨合作。 至此,共有四十四位美国人曾进行过总统宣誓。这一誓言曾在国家和平、欣欣向荣时做出过。然而这一誓词更曾在乌云笼罩和风暴袭来之时被宣读。美国人民之所以能够走过那些艰难的时刻,不仅仅是因为领袖的能力或远见;更是因为我们,我们人民,保持着对先人理想的忠诚,对我们国家创始文件的追随。 对于我们这一代美国人来说,也是这样,也必须这样。 国家正面临危机,这一点大家已经没有疑问。美国处在战争之中,面对一个有巨大影响力、充满暴力和仇恨的网络。我们的经济严重衰退。这来源于部分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更由于作为一个整体,我们未能做出面对一个新时代的艰难决策。人民失去房屋、工作机会减少、商业活动遭到破坏。医疗保障过于昂贵,学校教育系统出现太多失败。而我们对能源的使用,日益让对手强大,与此同时又威胁着我们的星球。 这些,是从数据和统计中可以看到的危机信号。还有难以度量但同样深远的问题,那就是整个国家信心的缺失。那萦绕在我们头上的恐惧,认为美国的衰败不可避免,认为我们的下一代人不可能再有太高的期望。 今天我要对你们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真切的、严重的,而且有很多重。解决他们不可能很轻松,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但美国人民,请记住这一点:这些挑战会被解决。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因为我们选择了希望而不是恐惧;我们选择了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而不是冲突与争执。 今天,我们共同终结那些虚假的承诺、陈腐的教条、以及指摘与怨言。这些已经困扰了我们的政治体系太长时间。 我们的国家仍旧年轻,但借用圣经中的话,该是抛开那些孩子气的时候了。现在,需要重新拿出我们的坚韧精神,选择自己的历史。我们要延续代代相传的宝贵礼物,延续神圣的理想,那就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承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都有机会去追求最大程度的幸福。 在重温我们国家伟大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白,伟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赢得的。在我们的历程中,从来没有走捷径或是退而求其次。这一历程不是为懦弱者准备的,不是为那些享乐高于工作、只知追求名利的人准备的。相反,是那些甘于承担风险的人,实干家,创造者--有些众人皆知,而更多的在辛勤工作中默默无闻--是他们带着我们穿越漫长、崎岖的道路走向繁荣与自由。 为了我们,他们把仅有的财物装进行囊,漂洋过海追求新的生活。 为了我们,他们开拓西部,在条件恶劣的工厂中流血流汗;他们忍受鞭笞,开垦贫瘠的土地。 为了我们,他们战斗和牺牲在协和镇(Concord)、葛底斯堡(Gettysburg)、诺曼底和科萨恩(KheSahn)。 一次又一次,这些男男女女,他们奋斗和牺牲;他们将双手磨破为了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在他们眼中,美国超越了我们每个人雄心的总和,超越了个人、财富和派系的差别。 今天,我们仍在这样的历程上。我们仍旧是地球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工人们的效率并不比危机开始之前低。我们的头脑具有同样的创造力。我们的产品与服务和上周、上月、或者去年一样有需求。我们的能力从未被削弱。但墨守陈规、维护狭隘的利益、面对艰难的决策畏首畏尾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重新找回我们自己,掸去身上的尘土,开始重塑美国的重任。 环顾四周,有无数工作等着我们。经济状况期待着我们大胆和快速的行动。我们会付诸行动--不仅仅是创造就业机会,同时还要为未来的增长打下新的基础。我们将建设公路、桥梁和电网,以及将我们紧密联系起来、提供商业信息的数字高速公路。我们会重新树立科学应有的地位,并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医疗保障的质量,同时降低其费用。我们将利用太阳、风与土壤,来驱动我们的汽车和工厂。我们将改革我们的学校和大学,以满足新时代的需要。这些都有可能实现,更会去实现。 现在,有人还在怀疑我们的信心──他们认为我们的国家无法承担这样的重大计划。他们太健忘了,他们忘记了这个国家曾经取得的成就,他们忘记了当拥有了理想、共同的目标和必要的勇气,这些自由的人民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些愤世嫉俗的人无法理解这个国家所发生的转变──那些陈腐的政治已经缠绕了我们太久太长。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政府太大还是太小,而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应该帮助家庭获得体面的收入,购买他们的所需,有尊严地退休。当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时,我们才能继续前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我们这些管理公共财产的人应该负起责任──把钱花在刀刃上、改掉恶习、光明正大地行事──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塑人民和政府之间的信任。 市场力量的好坏不是我们的问题。市场在创造财富和推进自由进程方面是无可代替的,但是这场危机也提醒了我们没有审慎的监管,市场的力量将如野马一样脱缰──一个仅有财富的国家不可能持续繁荣。我们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上,也体现在我们的繁荣程度上,体现在我们为每个渴望成功的心灵所提供的机会上─这并非出自恻隐之心,而是我们实现共同利益的必经之路。 我们拒绝在安全和理想之间妥协。我们的建国先辈们,面对我们无法想象的凶险,却依然用几代人的鲜血维护了神圣的法律和人权。那些理想依然在照亮着这个世界,我们不会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这些理想。我要对那些正在看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说,无论你身处繁华的都市还是像养育了我父亲那样的小村庄:对于那些追求和平与尊严的男人、女人和孩子,美国将永远是你们的朋友,我们将继续和你们一起前进。 我们是这种传统的捍卫者。我们继续追寻这些信念的指引,我们将直面这些挑战并更加努力─更多的沟通与合作。我们会负责地将伊拉克还给当地的人民,并在阿富汗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将与老朋友和原来的敌人一道,共同消除核威胁,解决全球变暖的根源。我们不会为自己的做法道歉,更不会动摇捍卫和平的决心,对于那些崇尚恐怖、滥杀无辜的人,我们的精神是强大而不可战胜的。你拖不垮我们,我们将会打败你。 我们多种族混居是一种优势。我们是一个由基督徒、穆斯林、犹太教徒、印度教徒和无神论者共同组成的国家。我们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从世界的每个角落学习。因为我们经历过内战和种族隔离的痛苦洗礼,并在黑暗中更加坚强和团结,我们无法保证,但是我们相信憎恨终将消弭,分隔终将散去。随着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共同的人性将显露出来,美国必须承担引领新时代和平的重任。 对于穆斯林世界,我们将基于共同的利益和信仰,寻找更好的合作之路。对于那些在世界各个地方挑起冲突或一味批评西方不良影响的领导者:你的人民评判你的依据是你建立了什么,而不是破坏了什么。对于那些依靠腐败和欺骗并压制异议而追求权利的人们:你们站在了人类历史的对立面。如果你们能张开紧握的拳头,我们也将伸出友谊之手。 对于那些贫穷的人们,我们保证和你们一起建设繁茂的农场和干净的水源,滋养那些饥寒交迫的身体和心灵。对于那些与我们一样相对富裕的国家,我们不能再对外界的苦难漠不关心,更不能继续大肆索取世界的资源。世界必须改变,我们都必须改变。 当我们审视前方的道路时,我们会感激那些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的人们。今天,他们有话对我们说,也是安息在阿林顿国家公墓里的先烈们时刻提醒我们的。我们尊敬他们不仅因为是他们捍卫了我们的自由,更因为他们正是奉献精神的化身;他们致力于寻找远高于自身的生命真谛。而此时,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更需让这种精神长存。 因为归根结底,政府所能做的,也是必须做到的,是体现每个美国人的信念和决心,这也是这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洪灾泛滥时,陌生人之间的温暖善举;是经济困难时期,人们自损利益保全朋友工作的无私忘我。这是消防员们毅然冲入浓烟火海的勇气,也是父母培养孩子的无私之心,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或许,我们今日遇到挑战前所未有,所有的情况完全陌生。但是,我们赖以走向成功的价值观从未改变诚实、勤勉、勇敢、公正、宽容、好学、忠贞和爱国。我们的历史亦由这些真理推进,亘古不变。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责任时代人人都需重视,对我们自己,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一份责任。我们会欣然接受这份责任,人生也正因此而充实。 这是公民的价值和承诺。 这是我们信心的源泉上帝赐予我们知识以应对无常的命运。 这是我们所崇尚的自由与信念的真谛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男女老少在此汇聚一堂;这就是为什么六十年前,一位父亲走入餐厅甚至无人理睬,而今天他的儿子可以站在这里,在你们面前许下最庄严的誓言。 所以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记住自己,记住为此的付出。在我们的国家诞生之初,先辈们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围聚在结冰的河边靠微弱的篝火取暖。离乡背井,后有敌军,鲜血染红了白雪。就在革命的道路如此模糊,意志也开始踌躇之时,我们的国父有这样几句话: 告诉未来的世界当一切陷入寒冬,万物俱灭,只有希望和勇气可以长存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在共同的危机下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前方的艰难。 美国,面对我们共同的危机,在这艰难的寒冬,让我们牢记那些永恒的字句。怀着希望和美德,让我们再一次勇敢地面对冰冷的现实,迎接任何可能的风浪。让我们的子孙传唱,当我们面对挑战时,我们没有怯懦、没有退缩,更没有踟蹰不前。我们在上帝的关爱下眺望远方,我们在自由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我们的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芒。 My fellow citizens: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Forty-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 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e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So it has been. So it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Our health care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and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ust lower its sights. Watch the historic inauguration of Barack Obama with CNN and the best political team on TV Live coverage all day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 They will be met. 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out dogmas, that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We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od-given promise that all are equal, all are free, and all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r -- who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 prosperity and freedom.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 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wed the hard earth. 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 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hn. Time and again, these men and women struggled and sacrificed and worked till their hands were raw so that we might live a better life. They saw America as bigger than the sum of our individual ambitions; greater than all the differences of birth or wealth or faction. This is the journey we continue today. We remain the most prosperous, powerful nation on Earth. 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is crisis began. Our minds are no less inventive, our goods and services no less needed than they were last week or last month or last year. Our capacity remains undiminished. But our time of standing pat, of protecting narrow interests and putting off unpleasant decisions -- that time has surely passed.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For everywhere we look, there is work to be done.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calls for action, bold and swift, and we will act -- 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 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 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 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feed our commerce and bind us together. We will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and wield technology's wonders to raise health care's quality and lower its cost. We will harness the sun and the winds and the soil to fuel our cars and run our factories. And we will transform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All this we can do. And all this we will do. Now, there are some who question the scale of our ambitions -- who suggest that our system cannot tolerate too many big plans. Their memories are short. For they have forgotten what this country has already done; what free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when imagination is joined to common purpose, and necessity to courage. What the cynics fail to understand is that the ground has shifted beneath them -- that the stale political arguments that have consumed us for so long no longer apply. The question we ask today is not whether our government is too big or too small, but whether it works -- whether it helps families find jobs at a decent wage, care they can afford, a retirement that is dignified. Where the answer is yes, we intend to move forward. Where the answer is no, programs will end. And those of us who manage the public's dollars will be held to account -- to spend wisely, reform bad habits, and do our business in the light of day -- because only then can we restore the vital trust between a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 Nor is the question before us whether the market is a force for good or ill. Its power to generate wealth and expand freedom is unmatched, but this crisis has reminded us that without a watchful eye, the market can spin out of control -- and that a nation cannot prosper long when it favors only the prosperous. The success of our economy has always depended not just on the size of ou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ut on the reach of our prosperity; on our ability to extend opportunity to every willing heart -- not out of charity, but because it is the surest route to our common good. As for our common defense, we reject as false the choice between our safety and our ideals. Our Founding Fathers, faced with perils we can scarcely imagine, drafted a charter to assur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ights of man, a charter expanded by the blood of generations. Those ideals still light the world, and we will not give them up for expedience's sake. And so to all other peoples and governments who are watching today, from the grandest capitals to the small village where my father was born: Know that America is a friend of each nation and every man, woman and child who seeks a future of peace and dignity, and that we are ready to lead once more. 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 but with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 They understood that our power alone cannot protect us, nor does it entitle us to do as we please. Instead, 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 prudent use; our security emanates from the justness of our cause, the force of our example, the tempering qualities of humility and restraint. We are the keepers of this legacy. 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s once more, we can meet those new threats that demand even greater effort -- even greater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We will begin to responsibly leave Iraq to its people, and forge a hard-earned peace in Afghanistan. With old friends and former foes, we will work tirelessly to lessen the nuclear threat, and roll back the specter of a warming planet. We will not apologize for our way of life, nor will we waver in its defense, and for those who seek to advance their aims by inducing terror and slaughtering innocents, we say to you now that our spirit is stronger and cannot be broken; you cannot outlast us, and we will defeat you. For we know that our patchwork heritage is a strength, not a weakness. We are a nation of Christians and Muslims, Jews and Hindus -- and nonbelievers. We are shaped by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 drawn from every end of this Earth; and because we have tasted the bitter swill of civil war and segregation, and emerged from that dark chapter stronger and more united, we can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 the old hatreds shall someday pass; that the lines of tribe shall soon dissolve; that as the world grows smaller, our common humanity shall reveal itself; and that America must play its role in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peace. To the Muslim world, we seek a new way forward, based 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To those leaders around the globe who seek to sow conflict, or blame their society's ills on the West: Know that your people will judge you on what you can build, not what you destroy. To those who cling to power through corruption and deceit and the silencing of dissent, know that you are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but that we will extend a hand if you are willing to unclench your fist. To the people of poor nations, we pled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to make your farms flourish and let clean waters flow; to nourish starved bodies and feed hungry minds. And to those nations like ours that enjoy relative plenty, we say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indifference to suffering outside our borders; nor can we consume the world's resources without regard to effect. 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 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 we remember with humble gratitude those brave Americans who, at this very hour, patrol far-off deserts and distant mountain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tell us today, just as the fallen heroes who lie in Arlington whisper through the ages. We hono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 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 a willingness to find meaning i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yet, at this moment -- a moment that will define a generation -- it is precisely this spirit that must inhabit us all. For as much as government can do and must do, it is ultimately the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upon which this nation relies. It is the kindness to take in a stranger when the levees break, the selflessness of workers who would rather cut their hours than see a friend lose their job which sees us through our darkest hours. It is the firefighter's courage to storm a stairway filled with smoke, but also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nurture a child, that finally decides our fate. Our challenges may be new. The instruments with which we meet them may be new. But those values upon which our success depends -- hard work and honesty, courage and fair play, tolerance and curiosity, loyalty and patriotism -- these things are old. These things are true. They have been the quiet force of progress throughout our history. What is demanded then is a return to these truths. What is required of us now is a new era of responsibility -- a recognition, on the part of every American, that we have duties to ourselves, our nation and the world; duties that we do not grudgingly accept but rather seize gladly, firm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re is nothing so satisfying to the spirit, so defining of our character, than giving our all to a difficult task. This is the price and the promise of citizenship. 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 -- 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 This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berty and our creed -- why men and women and children of every race and every faith can join in celebration across this magnificent Mall, and why a man whose father less than 60 years ago might not have been served at a local restaurant can now stand before you to take a most sacred oath. So let us mark this day with remembrance, of who we are and how far we have traveled. In the year of America's birth, in the coldest of months, a small band of patriots huddled by dying campfires on the shores of an icy river. The capital was abandoned. The enemy was advancing. The snow was stained with blood. At a moment when the outcome of our revolution was most in doubt, the father of our nation ordered these words be read to the people: Let it be told to the future world ... that in the depth of winter, when nothing but hope and virtue could survive... that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alarmed at one common danger, came forth to meet . America. In the face of our common dangers, in this winter of our hardship, let us remember these timeless words. With hope and virtue, let us brave once more the icy currents, and endure what storms may come. Let it be said by our children's children that when we were tested, we refused to let this journey end, that we did not turn back, nor did we falter; and with eyes fixed on the horizon and God's grace upon us, we carried forth that great gift of freedom and delivered it safely to future generations.
个人分类: WIEA世界创新教育协会|2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奥巴马的“蜜月期”
黄安年 2009-2-21 09:27
小议奥巴马的蜜月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21 日发布 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按说奥巴马新官上任应该更火 , 因为美国人甚至一些国家和人们对他寄以太多的期望,也因为奥巴马给了美国人民以太多的许愿和对前任政府以全盘的否定。 奥巴马上任一个月来 , 要说他没有努力 , 没有取得成就不是事实 , 但是没有取得想象的成就,没有使名望继续攀升却是更为明显的事实,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一项调查结果,认可奥巴马工作表现的被调查者比例由本月初的76%降至目前的67%。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不认可他的工作表现,而23%的人认为奥巴马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2/21/content_10859803.htm )换句话说不认可的和没有达到期望值的两者合计超过了一半 ,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有人说蜜月期已经结束为时尚早 , 但怀疑者、质疑者人多了却是明显的事实。 奥巴马的火不是偶然的 , 人们对小布什失去耐心,寄希望于相比小布什要草根的奥巴马的改变,所以打造奥巴马神话不仅是媒体的精心策划而且符合以民为本的需求。这样一来,实实在在的火和不断打造的虚火一齐烧成了奥巴马时代的诞生,似乎他一上台就改变了美国。 说奥巴马没有从政经验 , 看来这不是他的政敌无中生有的话。从政一个月来 , 人们继续拥护他赞扬他 , 其中对奥巴马过分宽容的理由就是他没有从政经验 , 要给他一些时间 , 甚至说到他第二任期是会好些,只恐怕老百姓的耐心是有限的,总统的位置也不是实习场所。其实说奥巴马一点没有准备时间也不符合事实 , 因为他有 75 天时间的准备 , 在那个时间里他采取的是严格和小布什划清界限,把小布什搞的好狼狈 , 他以为只要自己一上台 , 就会改变的。 一个月的事实说明 , 危机还在蔓延,这是不以奥巴马的意志为转移的 , 但是作为总统他有权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尽量遏制危机的快速恶化,这一点如果做得不好 , 老百姓选择他的理由的正当性就成问题了 , 因为美国这场危机即使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 , 兴许三四年过去也会随着市场经济规律自由调节开始恢复的 , 那不是政府有为的结果,那样就不是罗斯福了。 奥巴马任期一个月股市继续下滑,失业人数有增无减,实体经济运营不佳,一些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企业面临倒闭边缘 , 奥巴马似乎尚未找到应对良策。在国际应对危机上 , 奥巴马的经济单边主义苗头已经显露,尽管他一再表示不主张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他签署的经济刺激方案带有购买美国货条款却是白纸黑字,无法狡辩,以至他首次访问加拿大盟国,也遭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警告。 奥巴马的行政班底迄今绝大多数没有配齐,重要的商务部、卫生部主管任命出师失利,财政部也失言招祸,某些部门还是空架子运转,而在美国国会内遭遇共和党的强烈抵制,全民总统形象破产,这些使总统和国会间的蜜月期成了大问题。 至于外交领域,美国伸出了橄榄枝但是美国主导的基调没有改变 , 是否真正改变单边主义外交尚待观察。奥巴马在宣布准备从伊拉克撤军的同时 , 又宣布增兵阿富汗,无疑于开辟或者扩大新战场,美国依旧没有从军事上脱身。希拉里力图主导亚洲事务却也不是省油的灯,她那壶不开提哪壶,在出访韩国前公开谈论朝鲜继承人问题 , 桶了马蜂窝,她的讲话倒是增添了朝鲜问题解决的新变数。 蜜月期要的是务实,而不是务虚,奥巴马务虚有一手 , 务实灵不灵,还得观察。 附网上报道 : **************************** 民调显示奥巴马支持率有所下降 2009 年 02 月 21 日 06:40:0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2月20日电(记者 杨晴川 王薇)美国20日出炉的两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和围绕经济政策的党派斗争加剧,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一个月来在民众中的支持率有所下降。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一项调查结果,认可奥巴马工作表现的被调查者比例由本月初的76%降至目前的67%。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不认可他的工作表现,而23%的人认为奥巴马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 福克斯电视台的另一项调查显示,奥巴马的支持率由三周前的65%降至目前的60%,对他持有好感的人数比例也由一个月前的76%降至68%。 民调专家认为,奥巴马支持率下降主要是因为经济形势不佳和共和党选民对他的负面情绪上升,但并不意味着奥巴马与全体民众的蜜月期已经结束。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2/21/content_10859803.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6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上台一个月, 道琼斯指数从8000点跌到7500点
黄安年 2009-2-20 10:20
奥巴马上台一个月 , 道琼斯指数从 8000 点跌到 7500 点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20 日发布 尽管奥巴马的民意调查依然拥有不低的 % ,然而他声称已连续出台的一系列挽救经济的措施依然未能提振投资者信心。在小布什任期老百姓对政府投反对票 , 存在严重的经济和政府的双重危机 , 现在奥巴马上台 , 依然存在对于经济的信心危机。这种信心危机的晴雨表就是股市下滑。 去年 9 月 30 日,众议院否决了美国政府的 7000 亿美元的救援计划。美国三大股指暴跌 ,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创历史最大单日跌幅 ; 道指创单日最大下跌点数 , 下跌了 777.68 点 , 至 10365.45 点 , 跌幅为 6.98% 。 10 月 6 日 , 本周一,道琼斯工业指数单日最高下跌 797 点,以接近 800 点的单日跌幅创下历史纪录。至收盘时,道琼斯工业指数略有回暖,但仍以 9955 点收盘,跌幅百分之 3.58% 。 2008 年 11 月 5 日 , 奥巴马上台 , 股市却不认。纽约股市收盘时,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跌486.01点,收于9139.27点,跌幅为5.05%,投资人对于美国经济的困境仍感忧心忡忡。 2009 年 1 月 20 日 , 奥巴马宣誓 , 但是美国股市给了奥巴马绿脸,由于投资者对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的担心加剧导致金融股跳水,纽约股市主要股指大幅下跌,其中道琼斯指数跌破 8000 点,标准普尔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幅均在 5 %以上。 一个月后 , 由于美国政府一系列挽救经济的措施未能提振投资者信心,在失业人数创新高、制造业持续萎缩等消息的打压下,纽约股市主要股指19日再次全线下挫。道琼斯指数跌破7500点,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均跌至1997年4月来的最低水平。奥巴马总统18日公布了旨在稳定住房市场并减少房屋止赎比例的抵押贷款援救计划,但是市场反应并不积极。 如果我们注意到,去年小布什总统任期的 9 月 30 日应对金融救市计划时的股市 , 道指为 10365.45 点,那么近 5 个月来下跌到 7500 点 , 整个下滑了 2800 点左右。奥巴马需要度过一段艰难时期,什么时候恢复到 10000 点以上 , 奥巴马的日子才算好过些。提升信心依然是首要问题。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6709 次阅读|3 个评论
奥巴马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将损人不利己
黄安年 2009-2-19 08:08
奥巴马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将损人不利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9 日发布 2 月 17 日 ( 美国东部时间 ) 奥巴马总统签署了附有购买美国货条款的经济刺激方案,购买美国货条款具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性质,不管做什么修饰限制 , 但是由国会两院通过的总统签署的方案,保留贸易保护主义条款,却是奥巴马自食其言 , 开创了国际贸易战的恶劣先例。 我们注意到民主党一贯具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奥巴马本人也多次就美国的贸易赤字对中国等进行批评。但是他在当选总统后开始改变口径,逐渐回归较为务实的态度。他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并未就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明确表明观点。只是在谈及应对危机时说 : 选择齐心协力而不是冲突对立。 奥巴马总统宣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是有签署含有贸易保护主义条款的经济刺激方案 , 当面说一套 , 实际又一套 , 这既暴露了奥巴马的诚信成问题,又说明奥巴马缺乏足够掌控行政和影响国会的能力。美国一边声称放弃政治单边主义,另一边又举起经济单边主义的战旗。这是值得世界各国高度警惕的。 国家主席胡锦涛 1 月 30 日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奥巴马表示,作为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经济体,中美两国加强合作至关重要。美方期待着同中方在双边和多边场合进行合作,努力稳定世界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国会众议院1月28日表决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一条规定,凡政府经济刺激方案下属工程,建筑所用钢铁必须为美国货。美国副总统拜登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示,他认为在经济刺激方案中包含部分购买美国货的条款是合法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2 月3日终于打破沉默,表示美国不能发出保护主义信号。他在接受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说:值此全球贸易不断萎缩之际,我认为美国不应当发出这样的信号: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毫不顾及全球贸易。但是奥巴马在签署经济刺激方案时却违背了 2 月 3 日的表达。   美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国家,没有对外贸易就没有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就不会有美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就不会有超级大国的形成。在贸易大国的进程中,美国采取了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兼顾和交替的政策。还在美国崛起和近代工业化完成的 19 世纪下半叶,美国实行的就是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相交替的政策 , 并以保护关税为主导。(见见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第 168-169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扫描本)这种交替贯穿于 20 世纪以来美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转向以自由贸易为主导。(见黄安年著:《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514-519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扫描本)    ***************************8 奥巴马 新政 扬帆起航 (摘录) 2009 年 02 月 18 日 14:32:52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2月17日电财经观察:奥巴马新政扬帆起航 新华社记者刘洪 胡芳 在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危机阴影笼罩下,美国总统奥巴马17日签署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奥巴马新政由此正式扬帆起航。新政预计将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但目前各方对新政能否一帆风顺仍存疑虑。奥巴马新政为美国应对危机描绘了令人鼓舞的前景,但不容忽视的是美国经济仍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新政是一剂猛药,但也会有强烈副作用,比如新政将加剧美国财政赤字问题,有引发美元贬值的风险。奥巴马也承认,赤字问题如果处理不慎,就有使当前危机演变成灾难的可能。 此外,新政的不少措施也颇具争议,比如退税能否有效刺激消费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会否造成大量无效投资,对房市的救助会否引发相反效果这都有待实践检验。 再有,新政难以成为速效药。奥巴马也反复强调,美国经济复苏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出现,而且美国经济还可能继续恶化。在17日奥巴马签署新政当天,美国股市继续暴跌,纽约三大股指都收于奥巴马上台以来最低水平,这或许就是市场发出的一个警讯。 美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因此美国经济的重大变革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但让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感到失望的是,新政中也夹杂着带有强烈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条款违反自由贸易精神和美国的国际承诺,凸显了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倾向,并可能引发全球贸易战。这或许将成为奥巴马新政中最大的败笔。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2/18/content_10840539.htm ***************************** 奥巴马购买美国货伤害了谁 2009 年 02 月 18 日 11:01:39  来源:金融时报 美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最终版本里仍然留存了有关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只是在提法上略微软化,提出在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承诺的情况下,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钢铁和其他制成品。那些没有与美国签署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且对美钢铁及制成品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目前实行经济刺激计划的远不止美国一个,如果购买美国货条款在其他国家产生了所谓的镜像效应,则美国一方面未必保得住自己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断送了美国出口商的海外市场。 几易其稿的美国经济刺激计划最终尘埃落定,总统奥巴马将在当地时间 17 日签下这份总额为 7870 亿美元的新政府第一大单。计划一经生效,源源不断的资金将像血液一样被输送到全美各地。然而,人们在期待着这份天价计划能够挽救美国进而提振全球经济的同时,其中有关贸易保护主义的条款就像一颗毒瘤,威胁着已经疲弱不堪的全球贸易体系。 不顾来自海内外的各种反对声音,美国经济刺激计划的最终版本里仍然留存了有关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只是在提法上略微软化,提出在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承诺的情况下,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钢铁和其他制成品。在上周末于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七国集团会议上,美国财长盖特纳成为各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所向,不得不承诺美国政府会努力推进自由贸易,然而这样的承诺不禁让人们想起去年 11 月份由美国前总统布什召集的 20 国集团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当时也是布什一语当先,发出力保自由贸易的号召,同时在会后声明中与其他 19 国庄严承诺要避免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短短 3 个月的时间,美国经历了政府交替,也忘记了危机中的这样一份誓言。世行行长佐利克日前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表示,避免上世纪 30 年代时的贸易保护政策是非常关键的,而美国政府推出的购买美国货的条款非常危险。  发展中国家受影响最大 那么,披着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承诺的外衣,购买美国货的条款究竟伤害了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邹正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那些没有与美国签署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且对美钢铁及制成品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软化后的方案主要缓和了部分发达经济体的反美态度,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化解了加拿大和墨西哥可能面临的威胁,与此同时,被称为世贸组织( WTO )富人俱乐部的《政府采购协议》( GPA )签署国暂时也不会受到购买美国货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欧盟 27 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剔除了这些国家以后,不难看出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在内的金砖四国并不在其所谓的国际协定承诺之列,对美出口存在较大成本优势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被这一贸易保护条款公然挡在了美国市场之外。相比之下,邹正方认为,由于此前美国针对中国钢材的反倾销行为已经大幅减少了中国钢材对美出口,且美国原有法律也有规定政府投资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所用钢铁须为国产(或来自 GPA 签署国),因此本次购买美国货一说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冲击并没有人们想象得大。 美国经济获益几何 问题是,走贸易保护的道路真的能拯救美国经济吗?美国国内围绕这一条款展开的激烈讨论似乎给出了答案。据外媒报道,本月 3 日包括美国商会、通用电器、卡特彼勒和其他建筑、国防及高技术公司在内的 100 个企业团体和公司联名致信美参议院领导人,警告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将损害全美工人和企业的利益,损害美国的国际形象,最终导致其他国家实行类似的贸易限制措施,从而让美国出口商面临巨大风险。另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该条款最多可为美国增加 9000 个工作岗位,但其可能触发的贸易战将使美国失去多达 6.5 万个工作岗位。 邹正方也认为美国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过于短视,其短期内或有可能限制外国商品进入美国,从而提振相关产业,但还要看其实际影响的贸易金额,且前提是不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报复性行为。目前实行经济刺激计划的远不止美国一个,如果购买美国货条款在其他国家产生了所谓的镜像效应,则美国一方面未必保得住自己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断送了美国出口商的海外市场。 就美国自身而言,软化后的方案提出如果美国制造的钢铁或其他制成品产量不足或质量不合格,或者购买美国货会导致整个工程耗资再增长 25% ,可以不购买美国货。这表明美国政府默许了 25% 的项目成本无谓膨胀,希望以此弥补本国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相关产品的成本劣势,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低效率分配有限的救市资金,导致经济刺激计划的提振效果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中国应积极应对 从目前来看,仅凭购买美国货这一个条款,中国所受冲击有限。但这一条款的危害在于发出了一个信号:一旦全球防止贸易保护的统一战线因此断裂并引发贸易战,则后果必将是多败俱伤。要应对可能急剧恶化的大环境,邹正方认为中国应该做好几方面的准备。首先,在出口方面积极寻求市场多元化,特别是要降低对美出口依赖性;其次,要改变自身增长方式,抓住当前时机克服高度依赖出口的顽疾,变外需拉动为内需拉动;第三,中国企业要苦练内功,提升加工增值率,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变贴牌生产为自主品牌经营,用实力赢取世界贸易舞台上的一席之地。除此之外,在危机背景之下,中国应该学会有效利用世贸条款和争端解决机制,在问题发生时尽量通过友好协商化解冲突,但必要时应坚决地采用仲裁和司法诉讼等手段维护自身利益。(陶冶)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2/18/content_10839369.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582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两党的恶斗使美国金融危机难以缓解
黄安年 2009-2-16 09:23
美国两党的恶斗使美国金融危机难以缓解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6 日发布 奥巴马 2 月 14 日称国会两院在 13 日通过的 7870 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 , 是美国经济走向复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美国的长久经济增长和繁荣奠定基础。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2/15/content_10820387.htm) 如果以为他将为美国带来快速的经济复苏则是一种单相思。连奥巴马自己也说这只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一个开始。 他上台三个多星期后总算通过了既打上奥巴马印记又打了折扣的救市方案。这个方案且不说和 1933 年上台后的罗斯福百日新政 , 大刀阔斧宣布了一系列紧急法令相比 , 为之逊色。奥巴马方案,第一 , 附带购买美国货条款,开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恶劣先例 , 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 , 引发各国的强烈怀疑。第二 , 奥巴马方案未能弥补两党的恶斗,13日下午在众议院最终表决中以246票对183票,全体共和党众议员投了反对票。在国会参议院共和党资深参议员以和奥巴马的政见有着根本分歧为由,拒绝奥巴马的商务部长提名入阁 , 沉重打击了奥巴马全民总统、全民内阁的形象。奥巴马承认消除华盛顿的一些坏习惯需要时间。 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是深层的 , 从 2006 年美国中期选举起,美国民主党已经在国会两院中掌握主导权,民主党如果不和小布什跛鴨总统合作 , 白宫难有作为,事实上民主党派在国会中采取的正是基本上的不合作态度。美国经济搞成今天这个样子不能全推到小布什政府的身上 , 民主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奥巴马接收的美国也不全是烂摊子,小布什共和党总统任期的主要失败在外交方面,经济上虽有重大失误,但也有可圈可点的成绩,然而这些奥巴马在竞选时给小布什和共和党政府整个泼了一盆脏水,来个全盘否定。 在 2008 年 9 月美国金融危机开始蔓延时,美国民主党人借着这个天赐良机想法设法将执政八年的共和党政府赶下台 , 他们实际上只做了这一件事,根本没有补台的意愿,奥巴马的改变说穿了是要改变共和党执政 , 而不是改变金融危机的蔓延。 2008 年 11 月 4 日 , 奥巴马竞选新一届总统成功 , 即使在这时候,奥巴马依然没有给予小布什政府以共度难关的实质性帮助。 我们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的关键时刻,小布什政府已经不是当年的胡佛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 , 尽管他坚持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 , 但是他认识到并且也采取了一些缓解金融崩溃的紧急措施 , 可是奥巴马没有积极协同作战,而且力图和小布什政府划清界限,这时的美国老百姓显然已经对小布什政府彻底失去信心。美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 奥巴马则告诉美国人 , 现在不能有两个总统 , 你们得等我上台后来给美国一个改变,给你们一个真正的信心。这样从 11 月 4 日到 1 月 20 日之间由于两党政权交替和争斗,又整整耽误了最重要的两个半月时间。你奥巴马为轮流执政的改变大大刺痛了共和党人 , 现在奥巴马上台后 , 共和党人还以颜色,不是可想而知吗。 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 美国金融危机的恶化和蔓延是和美国两党之间的恶斗密不可分的。两党制度是美国的政治特色,我们不能盲目迷信这个两党制 , 两党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共存共融 , 则有利于美国的发展和两党轮流坐庄、长期执政。但是如果两党彼此恶斗 , 在严重危机时刻则是极其有害的。在美国内战前夕,部分坚持维护奴隶制度和分离立场的民主党人走上了分裂联邦统一的道路;在美国严重经济危机时刻,美国两党的恶斗对于缓解危机绝对不利,从去年 9 月初至今已经 5 月半月过去了 , 美国两党对金融危机贡献了什么 , 不是很清楚吗。 美国的两党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200 多年前的开国元勋们都没有认识到政党制度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汉密尔顿等人撰写的《联邦党人文集》称党派活动是民主的大敌,主张消除党争危害。 1796 年华盛顿总统在著名的《告别词》中宣布拒绝党争,他说:一派轮流对另一派进行的统治,会因政党间不和而自然产生的复仇心成为苛政, 美国第二位总统亚当斯曾说:党派是最大的政治罪恶。美国第三位总统杰斐逊也说:如果上天堂要加入党派,我就不愿上天堂。美国第五位总统门罗还咒骂政党是国家的祸根。显然,从 18 世纪 90 年代到 19 世纪 20 年代初,美国统治阶级并未认定两党制度是维护资本统治的有效工具。连美国联邦宪法中也未规定政党的条文。 20 世纪的今天,美国的党争恶斗愈演愈烈,如何扬长避短却是美国两党制度面临的新问题 , 这样的两党制度自然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不仅是由于国情不同、民主发展水平不同 , 也由于美国这种两党制度有着太多的弊端,也太折腾了美国和老百姓了。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科学顾问团中唯一的女科学家——Sharon Long研究生物固氮
陈文峰 2009-2-15 07:06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haron R. Long是一名研究豆科植物紫花苜蓿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专家。她是唯一一名当选为奥巴马总统科学顾问团的女科学家。她的当选除了她自身的能力和魅力外,奥巴马总统为了美国的能源和环境而做出的长远考虑也是重要因素。因为通过大力发挥生物固氮作用,可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进而减少化学氮肥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大量能源及对环境的污染。苜蓿是美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畜牧业养殖中有牧草之王之称,这种豆科植物只需靠根系的根瘤固氮作用即可满足自身对氮素的需要,而不需要化学氮肥。 她的实验室网址为: http://med.stanford.edu/profiles/Sharon_Long/ 或 http://cmgm.stanford.edu/biology/long/ (更详细一些) 下面是关于Sharon R. Long当选为科学顾问的报道: Stanford University plant biologist Sharon R. Long is the only woman on the team of science advisors assembled by Barak Obama in September. Long's lab studies the symbiotic interaction of Rhizobium bacteria and alfalfa roots to form nodules . Root nodules are able to take nitrogen from the air to form ammonia, which is used by plants to synthesize amino acids, nucleotides and other cellular components. This ability allows the plants to grow with less nitrogen fertilizer than required by other crops, making the process of great interest to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re has, in fact, been some criticism of Obama's choice of Long because of her ties to the agricultural biotech company Monsanto , on whose board of directors she served until last fall. 当选总统科学顾问后,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如下,可以到相关网站上听录音: ( http://www.sciam.com/podcast/episode.cfm?id=the-day-after-science-in-the-obama-08-11-05 ) Long was interviewed about science unde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by Steve Mirsky for the Scientific American Science Talk podcast. Listen to the interview . 此次谈话中,她提到了她的研究方向,即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分子对话。以下是节录: Steve: You want to talk for just a couple of minutes about your particular expertise? You mentioned that it's in crop research in part and the specifics of what the administration plans to do in those areas? Long: My own area of research is on the symbiosis between beneficial soil bacteria and plants in legume family, and this is familiar to many because it's the basis for crop rotation. Plants such as beans, clover, alfalfawhich is what I studyor soybean are members of a plant family that have the unique ability to host beneficial bacteria in their roots. Now because of the bacteria and because they have the bacteria in their roots, these plants are actually able to flourish using nitrogen that the bacteria convert from a form that's in the air into a molecule that the plants make protein out of. That means that these plants don't need nitrogen fertilizer. This is the reason why, for example, the Native Americans had the practice of planting a little mound with squash, beans and corn. The beans didn't just produce a great seed, they also provided nitrogen nourishment for themselves and for the little mound of plants that were around them. Likewise crop rotation has been used in the ancient world, Mediterranean and in many other culture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at is important because crop rotation of that kind is a cornerstone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my work is very basic. I don't really study the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but I do work on the question of how bacteria and plants can recognize each other in a highly specific way and how they can come together in a complex process so that the bacteria are benefiting the plant by providing them with the nitrogen that they need to make lots of protein, and in return, the plant, which can carry out photosynthesis, is able to provide sugars and other energy to the bacteria. So each partner benefits from the exchange. That's my great love in research. Whether that will be addressed in particular in the science plans of the future administration isn't known to me, but it is something that relates to energy, to productivity, to self-sustainability. So I hope that along with all of my colleag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study this, I hope we'll all be able to make application and try to make our case for doing good science and create some benefits from that. Steve: Some enlightened self-interest for you then to be involved here. 一个博客上关于Long的介绍: Sharon Long: Recently stepped down as dean of Stanford University's School of Humanities Science to return to her research on the symbiosis of soil bacteria with alfalfa . Long resigned last year from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Monsanto , a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orporation. A former MacArthur Fellow , Long is a member of the leadership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She has contribute d to the campaigns of both Barack Obama and Hillary Clinton. (来自: http://blog.wired.com/wiredscience/2008/09/obama-campaign.html )
个人分类: 根瘤菌研究课题组介绍|7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两党围绕刺激经济方案的折腾
黄安年 2009-2-12 09:56
美国两党围绕刺激经济方案的折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2 日发布 无论是小布什总统面临金融危机蔓延任期、急需紧急救援的跛鸭任期 , 还是奥巴马上任后的当务之急,美国两党围绕刺激经济方案的折腾始终没有停歇。小布什总统任期他一再呼吁我们的处境迫在眉睫,如果不采取行动,后果将日益严重。如果我们的国家再这样继续下去,经济损失将是痛苦而长久的。但是国会并不理睬,奥巴马也隔岸观火。现在临到奥巴马像小布什一样紧急呼吁立即国会通过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方案,声称不尽快采取行动只会加深危机和美国人的痛苦。两人的用词何其相似。 美国国会最后通过两党一致的修正案和总统签署即使在 2 月 15 日前实现,离 1 月 20 日新总统就职也有 25 天了,离去年 9 月中金融危机蔓延则已经过去了整整五个月了 , 这 150 天的极其宝贵的时光就因美国两党讨价还价、总统换届选择各司其责而把老百姓慢慢拖入了危机的深渊,也把全世界拉下了水。小布什政府埋怨奥巴马不配合 , 奥巴马指责小布什要对危机后果负责。在笔者看来,如果我们不持双重标准客观分析 , 美国两党谋其私利和小布什、奥巴马两位政客都该对危机后果负责。 笔者对 2008 年 9 月 20 日 10 月 3 日小布什政府救援方案在国会的折腾并最终通过是值得回味的,笔者 2007 年 11 月 10 日在超星数字图书馆所讲 20 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中的一部分 , 第五讲题目:现代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危机 , 二 , 2008 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及其世界性影响,谈及这个问题。把现在的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方案和小布什政府方案做个对比是有意义的 , 这要待正式通过并签署方案后再谈了。 2008 年 9 月 20 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一项总额达 7000 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拟动用7000亿美元购入不流动按揭证券,并将国债法定上限提升至11.3万亿美元,要求国会赋予政府广泛权力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以阻止金融危机加深。这是自上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最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 美国国会共和党参议员格雷格28日宣布,国会两党已就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方案细节达成一致,国会众议院可能于29日就最终方案进行投票表决。   据报道,这份方案将允许政府分阶段使用7000亿美元用于救市,最初的2500亿美元在方案得到国会批准付诸实施时即可使用,另外1000亿美元可以在总统认为必要的时候使用,其余的3500亿美元则必须在国会进行评估之后才能使用。   根据这份方案,政府将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帮助它们摆脱目前的困境,以促使信贷市场恢复正常运转。作为回报,政府从这些金融机构获得可转让票据,从而给予纳税人分享金融机构未来利润的机会。   方案允许政府购买养老金计划、地方政府以及小银行的问题资产。   政府还可以利用作为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所有者的权利,帮助屋主修改其住房抵押贷款,从而保住他们的住房。   另外,获得政府救助的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不会得到数额巨大的所谓黄金降落伞,即离开其工作岗位时可在经济上获得丰厚保障。 方案将在一个由美联储主席等高级官员组成的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付诸实施,国会的调查机构以及一位独立的监察长将对实施过程进行严格审查。这份被称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美国政府规模最大的金融救助方案自本月20日被提交美国国会之后,国会两党展开了激烈辩论。有消息说,参议院可能于10月1日就此方案进行表决。    9 月 29 日 ( 美东时间 ) 众议院议员周一上午举行了初步投票,决定向前推进救助计划。但在华盛顿时间下午 1 点 45 分左右,草案不会最终获得通过的结果已经明朗,促使纽约证交所的抛盘大幅增加。最终投票结果为 228 票反对, 205 票赞成。在众议院否决了对华尔街的 7,000 亿美元救助计划后,美国股市周一暴跌,美国三大股指暴跌 ,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创历史最大单日跌幅 ; 道指创单日最大下跌点数 , 下跌了 777.68 点 , 至 10365.45 点 , 跌幅为 6.98% 。令积重难返的金融业甚至整个美国经济再次陷入危险境地。 布什总统于 9 月 30 日再次就经济救助计划发表讲话。称我们的处境迫在眉睫,如果不采取行动,后果将日益严重。昨天我们目睹了股票市场大幅度下跌,这将对我国千百万人民的退休帐户、养老基金和私人存款直接造成影响。如果我们的国家再这样继续下去,经济损失将是痛苦而长久的。昨天股市下跌的损失已超过一万亿美元。我们要作的选择是,要么采取行动,要么让数百万美国人陷入经济困境    10 月 2 日,美国国会参议院 1 日晚以 74 票支持, 25 票反对,通过修改后的 7000 亿美元救市计划。但该法案作了修改,附加已被众议院拒绝的一个嘉惠中产阶级和企业的 1100 亿美元的减税计划。 美国国会众议院3日下午 ( 美东时间 ) 以263票对171票的投票结果终于通过了修正了的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 , 即《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 , 布什总统立即签署了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经过 9 月 20 日方案提出以来的两周惊心动魄的大折腾 , 最终批准的方案比最初的方案不仅力度不够 , 而且增加了附加条件提供 1000 亿美元的减税措施、将银行存款保险上限由 10 万美元提高至 25 万美元,而使救援方案实际为 8500 亿美元的。这一方案的实施不仅延误了最佳救援时间 , 而且分段实施需经国会再讨论的复杂程序使得救援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加上民众对布什政府和金融危机形势的恐慌心理双重信任危机 , 要想指望这一方案从根本上避难危机恶化是不可能的。 对此 , 笔者分析道 : 一场迫在眉睫的挽救金融危机的紧急救市计划 , 在美国国会和两党间折腾了整整 10 天 , 还是胎死腹中。这深刻反映了在这场刻不容缓的紧急时刻布什跛鸭总统的严重信任危机 , 以及美国两党争斗和未来总统候选人之间的你争我夺把国家安危置于脑后。笔者在《美国的严重金融危机与双重信任危机》(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9 月 29 日)中谈到:正是对于危机的心理恐慌和对于布什政府的高度不信任,使得危机处理面临双重困境。如果再等三个多月让新任总统来宣布改变的新政策 , 那美国人民就更惨了 , 美国的这场危机也将给世界各国、对中国造成更加负面的影响。布什政府要到明年 1 月 20 日才下台,从 11 月初大选到明年 1 月 20 日 , 布什看守政府将更加难有作为。在这场反危机战中 , 如果美国不排除政治和政党因素的干扰,美国的反危机作为将举步维艰。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827 我们看到,美国的政治机制运转在关系国家安危的紧急关头出了问题。在下余的百余天里 , 美国怎么办?继续争斗 ? 达成妥协,貌合神离?还是像罗斯福当年那样大刀阔斧地对危机说 : 不 ! 小布什既没有这个号召力,也没有这个魄力,两党总统候选人也不希望他有更大作为。达成妥协的可能性还存在着 , 但是即使通过了被众议院否定的哪个 7000 亿美元的方案( 2500 、 1000 、 3500 分别限制使用),其力度也大大削弱。民众抱怨布什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大银行家 , 殊不知否决的结果导致纳税人遭受更大的损失,很可能还得投入更多的纳税人的钱才能挽救溃市。如果政府无所作为,那么其结果将使全国全民遭殃,美国很可能就此结束金融霸主地位,开始一个多元金融货币的时代。继续争斗的结果可能是有利于民主党或者共和党 , 可能是有利于奥巴马或者麦凯恩入主白宫,但是受伤害的是美国和美国老百姓。   被誉为金融经济引领全球 ,2000 精英领导世界的华尔街闯祸了 , 这个祸闯得非同小可 , 美国老百姓指责华尔街闯了大祸 , 为何还要纳税人来买单?于是某些众议院生怕在 11 月选举中丢了饭碗而对救市方案投了反对票。世界各国指责美国华尔街自己闯了祸还想把别人拉下水。   长期以来迈向华尔街被认为是真正实现了美国梦 , 华尔街是和美国的繁荣、超强、霸权相联的 , 华尔街一个中层职员年薪数十万 , 年终分红高达上百万 , 至于高层管理的年薪与红利就更多了 , 他们的旱涝保收 , 更使他们自命为美国的宝塔尖 , 比起受学界尊重的普通大学教授一位数的年薪 , 他们根本不把学问和科学看在眼里 , 似乎他们可以把老百姓和有学问可科学技术的人玩弄于手掌之中 , 因为在华尔街有许多科技精英投身于使金融投资立于不败之地的模型研究之中。今天却也有那些华尔街精英卷铺盖的日子,只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愤愤不平,为什么他们闯的祸为什么一定要纳税人来买单 , 还有他们闯了那么大的祸究竟由谁来问责,不能一个救市了之。   去年在美国 , 我有机会了解到一些华尔街管理层的情况 , 原来他们的薪金和红利基本上与银行的盈利或者亏损是不挂钩的 , 银行亏损、倒闭了 , 他的薪金与红利不受影响 , 他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一家银行跳到另外一家银行 , 继续享有高薪与高额赢利,他们根本不受问责的制约,除非违规操作 , 而正是这些堂而皇之的正轨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监管机制太多的问题 , 银行本来是服务行业,现在银行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职能被大大地淡化了 , 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地贪婪、掺假、唯利是图制作泡沫的功能被美化了,以至于有人大言不惭地认为美国已经无需实体经济 , 那些实体已经过时,可以全部挪到海外 , 只需华尔街足够了。   多年来华尔街的神话形成了对于华尔街的盲目的迷信。对华尔街金融机制的监管严重漏洞源于政府本身和华尔街已经结成难分难解的特殊政治与经济的利益集团。 19 世纪 60 年代林肯总统呼吁建立一个民治、民享、民有的政府 , 而现已经成了华尔街所治、华尔街所享、华尔街所有的政府了。在这种情况下 , 华尔街闯的祸 , 华尔街的企业要负责 , 华尔街的精英要负责 , 华尔街的保护伞更要负责。有人无限夸大美国的民主制 , 殊不知美国的民主制是有利于资本集团主体的民主制 , 和资本主体相比 , 美国老百姓的民主不是大大的 , 而是小小的。 ( 2008 年 11 月 10 日录像 , 第五讲题目:现代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危机 , 二 , 2008 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及其世界性影响中部分 文字稿) ***************************** 附文 : 经济观察:奥巴马新政迈出第一步 2009 年 02 月 11 日 20:30:2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2月10日电 新华社记者胡芳 刘洪 美国国会参议院10日以61票对37票的表决结果,批准了总额为83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从而使奥巴马新政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说这一步迈得艰难毫不夸张。这份旨在通过减税和政府开支来帮助美国经济摆脱衰退的计划在国会遭遇了来自共和党议员的强大阻力。他们坚持认为,民主党的这份经济刺激计划规模过于庞大,浪费性开支太多。在众议院投票时,无一共和党议员对新的经济刺激计划投支持票。 虽然民主党及支持其立场的独立人士在参议院对共和党有58席对41席的优势,但要使计划在参议院获得批准,还必须得到至少两名共和党议员的支持。在原定计划版本无法得到共和党议员支持的情况下,民主党被迫妥协,将原定计划的规模缩减1000多亿美元,同时加入了其他内容,终于赢得3名共和党议员的支持,使计划最终得以通过。 然而,计划获得通过并不能掩盖国会两党对经济刺激计划态度一直泾渭分明的现实。两党围绕经济刺激计划讨价还价的激烈过程,凸显了美国两大党派间的矛盾。共和党出于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自身利益考虑采取的不合作态度,预示着奥巴马新政未来的道路可能并不平坦。 此前众议院通过的经济刺激计划总额为8190亿美元,而且内容与参议院版本有一些不同。在参议院通过计划后,参众两院还需协商、谈判,以形成统一版本,然后再次付诸表决,通过之后才能由总统奥巴马签署。不难预见,这个过程仍避免不了两党之间的激烈博弈和艰苦谈判。也正因如此,自正式就职以来就不断催促国会尽快批准经济刺激计划的奥巴马不敢懈怠,在参议院通过计划后仍继续向国会施加压力。 其实,经济学家对这份计划也看法不一。有的批评计划开支过大将导致政府财政赤字膨胀,有的却认为规模太小不足以促使经济摆脱严重衰退。 目前,很多经济学家支持奥巴马新政,而且指出尽早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最为关键,任何拖延都是破坏性的。这一主张与奥巴马不谋而合。奥巴马在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不尽快采取行动只会加深危机和美国人的痛苦。 眼下,美国舆论大多估计国会最终能为经济刺激计划放行,并可能如民主党所希望的那样在本月中旬前将计划交奥巴马签署。即便如此,经济学家也指出,经济刺激计划不是速效药,实施计划需要时间,效果如何需要观察,不能期望它一夜之间扭转乾坤。 不过,国会最终放行奥巴马新政的短期积极作用也不可否认。对于广大民众和市场信心来说,国会放行奥巴马新政无疑是一剂强心药。 令人不安的是,参议院不顾来自国内外舆论的广泛批评,仍在当天批准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保留了购买美国货条款,这一保护主义信号让人警惕。经济学家、政界和商界人士纷纷呼吁,不要忘记上世纪30年代由美国保护主义措施引发贸易大战并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演变成全球大萧条的惨痛教训,不能让历史重演。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2/11/content_10803069.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道奥巴马迟到也算Change ?
黄安年 2009-2-10 08:33
难道奥巴马迟到也算 Change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0 日发布 奥巴马始终是媒体聚焦的政治明星 , 他的 Change 策略承诺使他顺利入住白宫 , 他确实开始了一些 Change, 但是我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他的竞选演说时是否承诺 Change 不准时现象。最近媒体披露 : 上任以来,奥巴马已经在多个重要场合迟到。 2 月 4 日,在有关扩大儿童医疗保障的法案签署仪式上,他迟到 30 分钟; 2 月 5 日,在去能源部签署备忘录时,他迟到 10 分钟; 2 月 6 日,奥巴马宣布设立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又让大家等了 45 分钟。 上任两个多星期的奥巴马,出席所有场合与记者会总是迟到,被批为 迟到大王,这与前总统布什的守时形成强烈对比。 媒体最近频频披露这些对奥巴马来说是负面形象 , 不得不引人注目。 不管什么理由,总统出席各个活动常迟到总不是好习惯 , 至少奥巴马也得有和总统身份相适应的 Change 。在目前人们一味不加分析地追捧奥巴马的舆论下 , 连奥巴马在任命高官上落马后称自己把事情搞砸了,表示歉意 , 也被邱震海先解读为民调不降反升。问题是如果奥巴马一再搞砸和 Sorry ,媒体一再曝光负面新闻 , 难道老百姓会民调不降反升。难道奥巴马一再迟到也能引来民调不降反升? 奥巴马现在遇到的麻烦不少 , 国际的不说 , 即使他一再呼吁国会迅速通过的经济刺激方案,也不顺利 , 而民调显示美国竟有 45% 的人表示反对,更何况美国人购买美国货条款更被世界各国指责为开创贸易保护主义的恶劣先例。再说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比较奥巴马方案和原先的布什方案有何本质区别?奥巴马能否真正放弃政治单边主义外交人们正拭目以待,拜登慕尼黑政策宣示只是一种试探球,需要高度警惕的倒是政治单边主义外交尚未真正放弃,却迎来了经济单边主义政策,这些 Change 比起不准时(即不收规矩)的小节来当然重要得多。 ****************************** 附文 : 奥巴马出席所有场合总迟到 白宫改奥氏时间   上任以来,奥巴马已经在多个重要场合迟到。 2 月 4 日,在有关扩大儿童医疗保障的法案签署仪式上,他迟到 30 分钟; 2 月 5 日,在去能源部签署备忘录时,他迟到 10 分钟; 2 月 6 日,奥巴马宣布设立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又让大家等了 45 分钟。 奥巴马出席所有场合总迟到 白宫改奥氏时间 2009 年 02 月 10 日 05:41 大洋网 - 广州日报      晚出 2 月 7 日,奥巴马一家早晨很晚才离开住处。      晚归 8 日深夜,奥巴马夫妇乘空军一号回到白宫南草坪   奥巴马成迟到大王   本报综合报道 上任两个多星期的奥巴马,出席所有场合与记者会总是迟到,被批为迟到大王,这与前总统布什的守时形成强烈对比。   白宫改成奥氏时间   近日,美国媒体讽刺奥巴马在华盛顿开创出奥巴马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奥巴马推翻了前总统布什一项严格执行、但不成文的规定永远要准时,改为姗姗来迟。   据报道,上任两个多星期的奥巴马,出席所有场合与记者会总是迟到。   由于刚卸任的布什是完全守时者,媒体立刻察觉两人的不同。奥巴马处处迟到,使他会迟到成为奥巴马阵营最常对记者说的话。奥巴马连要宣布改变布什命令的场合,也是在众人望断脖子后才现身。   就职前就爱迟到   就职前,奥巴马就是迟到大王。 1 月 8 日,奥巴马举行经济记者会,电视台现场转播,奥巴马照迟到不误。   事实上,以往他出席竞选活动及参议院会议通常也都会迟到。他曾就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会议上迟到一事公开道歉,其视频还被传到 YouTube 上。   显然是受奥巴马影响,整个美国政府也开始迟到,白宫新闻秘书吉布斯作每天的例行简报也是让记者等了又等,有时迟到超过一个小时。有网民批评称,奥巴马迟到是一种轻视别人的表现,不能接受。   有关迟到的三种猜测   一、源于典型夜猫子   白宫首席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曾表示,奥巴马是个夜猫子,这或许是白宫最根本的变化之一。奥巴马曾在晚上 11 时召开电话会议,经常阅读至午夜。   在作息时间上,奥巴马通常每天上午 9 时才出现在白宫西翼的椭圆形办公室。一进入办公室,奥巴马便以疯狂的节奏投入工作。傍晚时分,他会放下工作,和家人共进晚餐,然后再回到椭圆形办公室继续工作至午夜。   二、源于狂妄自大?   曾经出任布什及老布什顾问的总统历史学家道格威德分析说 : 迟到只有两种解释,可以改进的统筹混乱或狂妄自大,奥巴马及克林顿看上去属于后者。威德指出,奥巴马或要为迟到付出代价,如果其支持率下跌,部分议员可能不会耐心等待,会削弱他的政治权力。   但克林顿的前白宫高级顾问马克林赛却表示,有时出于配合后勤工作或平民老百姓的考虑,会出现迟到情况,克林顿就常会如此。   三、奥巴马是狐狸?   政治观察家艾伦利齐曼认为,美国总统可分为两种类型 : 狐狸和刺猬。利齐曼说 : 狐狸对任何事都略有所知,兴趣很广泛;刺猬则对少数事情了解很深入。   布什是典型的刺猬,不喜欢知道太多,将细节交给他人,至于奥巴马,他的一系列表现均表明他属于狐狸一类。   奥巴马迟到记录   上任以来,奥巴马已经在多个重要场合迟到。 2 月 4 日,在有关扩大儿童医疗保障的法案签署仪式上,他迟到 30 分钟; 2 月 5 日,在去能源部签署备忘录时,他迟到 10 分钟; 2 月 6 日,奥巴马宣布设立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又让大家等了 45 分钟。   相关链接   布什 : 倡导守时早睡   克林顿 : 有迟到习惯   布什倡导守时,不喜效率低下。他自己非常遵守时间,有时是准时过了头,出席就职典礼还提前 5 分钟到场。   在作息时间方面,布什经常天不亮就到总统办公室,早晨 7 时就开始聆听美国安全问题绝密简报。他习惯于每天下午六七时前结束工作,晚上 9 时 30 分到 10 时关灯睡觉,堪称早睡早起的典范。   克林顿 : 有迟到习惯   前总统克林顿也和奥巴马一样不守时,他和夫人都有参加活动迟到的习惯。克林顿首次竞选总统时就对该习惯也有所体现,人们当时把这一情况称为克林顿时间。 1994 年年初,克林顿曾经在国务会议上迟到,舆论界纷纷指责。面对尖锐的批语,克林顿不敢迟到,小心谨慎如约赴会。可几个月后,他又会迟到。   另外,克林顿作息时间与奥巴马类似。克林顿任职期间,晚上 10 时才离开总统办公室,白宫夜夜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工作时常通宵达旦。(本报综合报道) http://news.ifeng.com/world/200902/0210_16_1002486_1.shtml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3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细胞,拯救还是摧毁生命
eloa 2009-2-5 09:33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 2009-02-04 10:41 幸运的精子吹着占领新天地的号角攻破卵细胞,将她变成一颗受精卵;受精卵被吵醒,慌里慌张地分裂,一变二、二变四,仅4、5天便积累了100多颗细胞,成为一团囊胚。如果它能安全着陆于妈妈的子宫,几星期以后即可化为人形这是囊胚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命运。 个别时候,这团细胞球也可能被生物学家相中,走上一条不归路:生物学家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得到其内层的一团特殊细胞,将它们平摊在培养皿里。尽管增殖的行为受到充分滋养,这些特殊细胞却被迫保持幼年的体态,直到有朝一日接受指令方可继续变为上皮、神经、肌肉等特化细胞这些能够永葆青春的特殊细胞,便是在当今生物学界和政坛赚足眼球的胚胎干细胞。 高调出生 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从一个婴儿如何被从无到有打造出来可见一斑;被科学家单独拎出来后,它们仍旧保持了健全的分化潜能,经正确诱导,能变为人体220种细胞的任意一种。人们自然地想到,如果能用这些全能细胞替补人体在疾病中丧失的老弱细胞,人们也许就不用再惧怕帕金森症、糖尿病、心脏病、脊柱损伤等细胞退行性疾病。 无人不知,胚胎干细胞可以为人类健康带来无可估量的贡献;但也无人怀疑,胚胎干细胞所引发的政治和伦理问题,正如它的科学问题一样高深复杂。 1998年,美国科学家Thomson成功分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打开了干细胞研究之门。他因此被尊为干细胞研究之父,被2008年《时代》杂志评为影响世界100人物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认为。 一般临床制造试管婴儿时,需要在体外培养多个胚胎就是前边说的囊胚,最终只有一颗会顺利着床,其它就扔掉不要了。Thomson正是从垃圾箱里捡回了这样一颗胚胎并把它拆了 Thomson是个谦逊严谨的科学家,他并无野心扔出一颗伦理炸弹恰恰相反,作为一名对生物伦理问题格外小心的科学家,他甚至咨询了本校伦理学教授。教授一边对Thomson的看重大为欣慰,一边忧心忡忡地说:你要分离人类胚胎干细胞?将来如果把这些细胞注入老鼠,它们增殖并占据这些小动物大脑。那时候它是人还是老鼠?谁知道,事实上反对者所挑战的伦理问题远远没有走出这么长远。 在美利坚这样一个基督教国家,神曾颇有远见地说:生命起源于受精。当囊胚选择了开篇所说的第二条路,一个本可以变成人的小生命在科学的手里终结了。著名的恶搞剧《南方公园》夸张地表现胚胎干细胞治疗:超人的扮演者瘫痪了,他掏出一个雏形的小人儿,喀喇一声撅折,贪婪地吮吸,结果,超人恢复健壮,能举起汽车,在房顶间上窜下跳,小人儿却扔了一地 这不仅是反对者对干细胞研究的极端演绎;许多人都会在造福人类和亵渎生命的两难困境中彷徨,Thomson自己也曾说:提及胚胎干细胞,如果你丝毫没有不舒服的感觉,那么你一定没有足够仔细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美国的立法机构早就对此领域戒心重重,有时在高层决策者中也难达成共识:干细胞技术刚刚萌芽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克林顿是第一位支持用联邦政府的钱鼓励人类胚胎研究的美国总统;然而仅两年之后,总统和国会便觉不妙,开始缩水政策,在宪法中明令写下:联邦政府不能资助涉及创造或毁坏人类胚胎的研究。 Thomson的成果在法律出台三年后发表,人们不免担忧研究的未来。幸好当时的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首席律师Rabb找到了法律的漏洞:Thomson分离出干细胞(即毁坏胚胎这一步骤)用的是私人资助;现在既然该干细胞系(即由一个胚胎分离培养的一些干细胞)已被保存下来,围绕这些细胞本身的研究就和毁坏过程没有关系。人们想想确实在理,别的干细胞系开发纷纷效法此先例,这样联邦政府的钱才找了个台阶,名正言顺地投入各个干细胞系开发以后的研究。 伴随争论一起成长 美国总统换届,政策往往随之改变。布什执政期间继续勒紧干细胞研究的缰绳:已经用私人基金开发出60个干细胞系,这么多够了吧于是他当政期间的重要举措是,不管开发用谁的钱,联邦政府只能拨款总共1亿美元资助这60个系的后续研究,新的就请自谋生路。后边几年,参议院和众议院几次提议放宽政策,都被布什否决了。 然而实际上,这60个系中只有22个可以保持正常的干细胞特性;在这22个中,有的具有突变;另外,由于旧的干细胞培养技术必须在培养基中混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和其它分子,所有细胞系其实都受到了外来分子的污染。总之没有一个是理想实验对象。 在下一级,各州又有各自的对策。有些州干脆禁止了一切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加州与此相反,率先从本州基金中为它拨款30亿美元;新泽西则组建了美国第一座州立干细胞研究所。 甚至连明星也纷纷登场:布莱德皮特和帕金森症患者迈克尔福克斯四处为干细胞研究游说;超人扮演者克里斯托夫里夫建立了干细胞研究基金会 不管外界如何喧嚣,回到科研界,正应了干细胞之父Thomson说过的一句话:科学家大多不喜欢有争议的事。于是,有些在干细胞领域很出色的科学家选择避而远之,另一些则积极地转向种种迂回之术。 2006年,美国麻省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率先打破冰封,他们在不破坏人类胚胎的情况下培育出了干细胞。具体方法借鉴于试管婴儿的技术。通常,当试管受精产生的受精卵分裂到8个细胞的时候,医生可以从这一团小胚胎中取出一个细胞进行基因缺陷的检测,剩下7个细胞还能在植入妈妈子宫后正常发育成胎儿。这一次,干细胞科学家等在这一个细胞旁边,几个小时后,它自然分成2个,一个仍然拿走做产前检查,另一个变成了他们珍贵的实验材料,当然,剩下7个还是拿到子宫里发育成人。在实验室,这颗宝贵的细胞开始享受欺骗式的照顾,科学家告诉他:你就是做胚胎干细胞的命;你看你周围都是同类;有营养还有激素呢于是,它终于发育成了一个崭新的干细胞系。(如图) 科学家为此欢欣鼓舞,然而他们低估了反对者的顾虑。有人说,这颗多余出来的细胞其实也有潜力发育成一个胚胎;有人说,从8细胞中取出一颗细胞的行径给剩下7颗造成了无法预测的影响;还有人说,别被新鲜技术迷惑,它带出的问题比给出的答案还多看来,只要涉及人类胚胎,矛盾终究不可调和。 还有别的方法。 在此之后一年,包括干细胞之父Thomson在内的两个科研小组独立地从人的上皮细胞出发,培育出了胚胎干细胞。这是一个很聪明的设计:上皮细胞属人体分化程度最高的细胞之列,科学家们只是改变了它里边4个基因的表达,便抹去了它们早已成熟的记忆,让它们回到了原初幼稚的干细胞状态。不过,此项技术并非毫无纰漏:为了改变基因表达,科学家们利用病毒DNA作了载体,这本身就有引入新突变、造成癌症的风险。 尽管如此,可以明确的是,在照顾伦理考虑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之路正越走越宽。 解禁绝佳时期 听起来像是一种美好的巧合:当名词干细胞诞生100年后,当人类胚胎干细胞首次被分离出来的10年后,总统轮到奥巴马做。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总统最有权力的时刻,他逐条审视布什的执政措施,悠哉地决定自己废弃哪条、同意哪条。这些执政措施都无需国会批准方可生效。 在生物学界,废除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联邦基金限制自然是最惹眼的一条。从前,布什批准资助的旧干细胞系全部带有污染,禁令执行期间,新干细胞的开发在私人经费的支持下得以持续。至今已诞生了十几种干净好用、更易培养的新干细胞系。它们都有机会在奥巴马放宽的政策中找到落脚之地。 不仅是政策。干细胞治疗刚刚取得的成果也为人们的信心锦上添花。去年,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医生合作为一名西班牙妇女接入了由她自己的成体干细胞(不同于胚胎干细胞的另一种干细胞)发育而来的气管,手术不会存在排异问题,她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自由呼吸,让气体顺畅地充慢肺泡。今年1月,美国FDA又批准了首例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临床试验,医生们将给8-10位脊柱刚刚严重受损的患者注射胚胎干细胞,科学家们并不敢奢望伤者能立刻站起来跳舞,但对于病人来说,能微微动一下腰,或者某天醒来不再发现自己的双腿麻木如常,该是多么满足的感受。 一项政策的出台远不会给干细胞研究的顾虑和纷争划上句号。到目前为止,胚胎干细胞治疗仍未献出鼓舞人心的结果;成体干细胞虽小有所成,但它们并不能同胚胎干细胞一样全能;人们仍不确定干细胞强盛的分化本领是否将带来新的癌症难题。人们无法跨过伦理的门槛,欧盟在06年决定,他们将不资助涉及毁坏人类胚胎的研究;奥地利、丹麦、法国、德国和爱尔兰也不允许本国科学家开发胚胎干细胞;基督教圣殿罗马天主教堂去年颁布《人类尊严》文件,维持其二十多年来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反对干细胞研究远不是激动人心的时髦话题这样简单。 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科学、宗教、伦理等许多因素会自然地磨合。我们不必向自己的尊严和信仰低头,也仍将保持一份对生命的敬畏。终有一天,我们将可以交出一份珍视生命的答卷。 (下图其实和本文无关,不过布什总统因为干细胞决策没少挨骂倒是真的,其实布什说什么也不是他一个人决定的本文已发于《经济观察报》。)
个人分类: 生物|1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承诺Change 遇难题, 频频改称Sorry
黄安年 2009-2-5 09:27
奥巴马承诺 Change 遇难题 , 频频改称 Sorry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5 日发布 奥巴马上任两周来已经遭遇承诺 Change 的不小难题 , 这两天 Sorry 时常挂嘴边。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奥巴马是人不是神。走下神坛,回归现实 , 对美国、对奥巴马不是坏事,不要对奥巴马、对美国新政府寄以过高的期望值。 奥巴马政府在美国最棘手的经济刺激方案上面临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是顾眼前还是长远 , 是放弃外交单边主义同时举起经济单边主义,还是真正走上集体合作应对的正常轨道。要走上这条轨道奥巴马就必需说服美国众参两院,就必需放弃竞选时的某些 Change 的承诺。如果美国通过两院含有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势必引发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大战 , 损人不利己;如果排除含有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则要在国会里迅速通过经济刺激方案难度很大。 奥巴马新政府的内阁名单中最初提名的商务部长理查森因涉嫌竞选资金违规受联邦大陪审团调查被反掉了 , 被披露漏缴数万美元税款的新财政部长盖特纳差一点被否决; 2 月 3 日卫生部长人选、前南达科他州国会参议员汤姆达施勒因漏税问题要求撤回提名, 2 月 4 日奥巴马已经撤回卫生部长提名。此人被誉为奥巴马的精神领袖 , 失去了他不仅适得其反卫生医疗改革受阻 , 而且也使他失去精神支柱。早他三个小时请退的白宫首席绩效官候选人南希基利弗也表示不想因为自己的报税单影响了奥巴马的组阁进程。在理查森、盖特纳、达施勒以及基利弗之后,谁能保证剩下的十六位阁员都无瑕疵?如,一日前刚获得参议院任命批准的司法部长霍尔德就被共和党人指责在克林顿总统豁免金融诈骗犯马克里奇的决定中扮演了角色。(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2/04/content_10759896.htm )这样一来 , 奥巴马精心挑选的内阁给人以不干净的深刻印象。再加上 , 原来人们担心的奥巴马能否驾驭权重的阁员们 , 很可能使得 Change 难以兑现,而让奥巴马一再 Sorry 了。 附网上报道 : *********************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3日说,美国不会向世界释放贸易保护主义信息,他正考虑修改经济刺激方案中涉及购买美国货的条款。 批评国货条款 奥巴马3日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说:当世界范围内贸易下滑之时,我们不能错误释放信息,好像美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世界贸易。 同一天,奥巴马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采访时说,应当取消经济刺激方案中任何会引起美国贸易伙伴不安的条款。其中包括购买美国货条款。 美国国会众议院1月28日表决通过的经济刺激方案规定,凡方案涉及工程,建筑用钢铁必须为美国出产。 参议院版本方案强化国货限制,要求工程所用钢材和其他制成品全部由美国制造,才能得到经济刺激方案拨款。 2月中旬是奥巴马政府为签署经济刺激方案所设期限。如果届时参议院中民主、共和两党阵营在国货条款上齐开绿灯,就只有总统本人具备否决权力。 不满保护主义 在奥巴马表态同时,国际社会继续表达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忧虑。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4日接受墨尔本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说,他反对保护主义政策,贸易壁垒对澳大利亚经济而言,如同刺入心脏的长矛。 陆克文说,他尚未看到奥巴马政府经济刺激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但相信这一条款必有损依赖出口贸易创造工作机会的澳大利亚经济。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3日再度明确表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必须避免保护主义。保护主义是应对经济危机的错误答案。 默克尔先前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时说,个别经济体的自由不能以剥夺其他经济体的自由为代价。 加拿大驻美国大使迈克尔威尔森3日致信美国参议院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他在信中说:一旦购买美国货条款最终写入经济刺激方案,美国将失去道德权威,无法施压阻止其他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   参院争论细节 处于争议漩涡的经济刺激方案4日继续在参议院待产。 由于参议院民主党和共和党阵营就方案细节问题意见分歧,致使方案在3日第一轮投票表决中未能获得通过所需五分之三票数。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参议院民主党阵营提议,在方案中增加250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共和党阵营反对这一修改提议。 参议院少数党(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说,共和党反对继续增加方案资金,我们需要冷静下来,认真考虑我们所做一切。 此外,部分民主党议员提议,从方案现有资金中拨款500亿美元救助房地产业。还有一些两党议员提议,减少对创造就业机会贡献不大行业的救助金额。 参议院多数党(民主党)领袖哈里里德说,参议院4日和5日将继续对方案投票表决。(张宁)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2/05/content_10764425.htm *********************************** 奥巴马 新政 遇困扰 变革 承诺如何实现待观察 2009 年 02 月 04 日 08:47: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 年 2 月 4 日 奥巴马撤回卫生部长提名 美国白宫 2 月 3 日说,卫生部长人选、前南达科他州国会参议员汤姆达施勒因漏税问题要求撤回提名,并已获总统奥巴马批准。这是 2008 年 12 月 11 日当选总统奥巴马(前)在芝加哥提名达施勒为卫生部长人选的资料照片。新华社 / 路透 * 奥巴马组阁喜忧互现 二月三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新政恰满两周。当日,奥巴马在白宫宣布提名资深共和党人贾德格雷格出任商务部长,完成其组阁的最后一步。但也在同一天,获得奥巴马内阁提名的南希基利弗和汤姆达施勒先后宣布因税务问题放弃新内阁的任职。 有政治评论员说,这是奥巴马上任以来吃的第一个败仗。达施勒曾任参议院民主党领袖,原是奥巴马在其内政改革蓝图中最倚重的角色之一。就在二月二日,奥巴马还在为自己的好朋友达施勒辩护,表示将坚决支持达施勒出任新政府的卫生部长,力图助其在参议院过关。 外界都认为参议院通过达施勒的提名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在此之前,被披露漏缴数万美元税款的财政部长盖特纳照样有惊无险地获得了参议院的任命批准,不料达施勒到底挡不住批评的攻势,自己先卸了甲。 达施勒解释放弃提名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成为 ( 奥巴马的 ) 拖累。而早他三个小时请退的白宫首席绩效官候选人南希基利弗也表示不想因为自己的报税单影响了奥巴马的组阁进程。 至此,奥巴马提名的二十位部长级内阁成员中已有三位请退,其中包括前商务部长提名人、涉嫌竞选资金违规受联邦大陪审团调查的新墨西哥州州长理查森。 分析人士称,奥巴马组阁之所以一波三折,主要因为是对其寄予较高期望美国民众正在用放大镜审查他的新内阁,但理想和现实总有很大的差距。 如何达到民众的高标准,这是奥巴马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在理查森、盖特纳、达施勒以及基利弗之后,谁能保证剩下的十六位阁员都无瑕疵?如,一日前刚获得参议院任命批准的司法部长霍尔德就被共和党人指责在克林顿总统豁免金融诈骗犯马克里奇的决定中扮演了角色。 奥巴马的内阁困扰还不仅限于此。以初任参议员一步登天的少壮总统,如何领导掌控由政坛老将组成的豪华班底,这是奥巴马将面对的另一个难题。 六十一岁的前第一夫人、六十五岁的留任国防部部长、六十岁的诺贝尔奖得主奥巴马的新内阁被媒体形容为全明星队;而因敢于大批起用前对手、以及经验和资历都胜于自己的人才,奥巴马的大度也获得普遍称赞。但掌声之后,奥巴马留下的仍是许多的问号:外交理念不同的希拉里能否听从他的指挥?经验丰富的盖茨将在美国新国防策略的制定中发挥多大的影响力?被称为最聪明的内阁部长的朱棣文会给美国的能源结构带来多大的变化? 而在这些问号中,民众最关心的是:奥巴马将如何领导这个团队一一兑现他在竞选中做出的变革承诺。 ( 李静 邱江波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2/04/content_10759896.htm ************************888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的出生地事关重大
黄安年 2009-2-3 18:19
奥巴马的出生地事关重大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3 日发布 出生地对于美国总统来说涉及是否具备基本条件的重大问题。美国联邦宪法第二条规定 : 无论何人 , 除生为合众国公民或在本宪法采用时已是合众国公民者外 , 不得当选总统 ; 美国宪法是 1788 年 7 月 2 日正式生效的 , 这就意味着所有美国总统必须生为合众国公民或 1788 年 7 月 2 日前为美国公民。在早期美国总统中 , 惟有华盛顿、 J. 亚当斯、杰斐逊、麦迪逊、门罗、 J Q 亚当斯、杰克逊、范布伦、哈里逊、 Z 泰勒等 10 位符合在本宪法采用时已是合众国公民者的条件,其他 34 任总统全部出生于 1788 年 7 月 2 日后。 对于奥巴马来说 , 总统的合法性必须符合生为合众国公民这一基本条件。 但是奥巴马的出生地却存在一些谜团 , 一旦倒奥巴马条件具备,恐怕奥巴马出生地的质疑将成为总统合法性的致命杀手锏。既然 2009 年 1 月 20 日总统就职演说那天因就职宣誓词的次序与宪法规定不完全符合,为慎重起见在 21 日又举行一次补誓,那么一旦利益集团质疑出生地合法性 , 谁能保障不会在国会通过一项任命特别检察官来独立调查奥巴马的出生地问题 , 那时所有存疑都将水落石出,而现在显然时机未到。 那时 , 恐怕小奥巴马于 1961 年 8 月 4 日出生在檀香山的出生证明原件和复印件都会大白于天下 , 夏威夷州长下令密封之举必然失效; 那时,肯尼亚驻美国大使去年对美国媒体说,奥巴马在肯尼亚出生是众所周知的,奥巴马父亲家族有两个人目击了他的出生。之说 , 势必再次要求作证,不仅是这位肯尼亚驻美国大使,还有目击了他的出生的奥巴马父亲家族两个人。此外还有奥巴马在肯尼亚出生是众所周知的那些人和媒体也会发飙。 那时 , 据说奥巴马的母亲 1961 年 8 月大腹便便怀着奥巴马准备从肯尼亚的蒙巴萨登机返回美国,却被航空公司劝阻,俟分娩后母子才回到夏威夷。之说必将引发轩然大波。这里的问题在于既然小奥巴马于 1961 年 8 月 4 日出生在檀香山,那么应该有在檀香山医院的分娩记录 , 既然奥巴马的母亲 1961 年 8 月大腹便便怀着奥巴马准备从肯尼亚的蒙巴萨登机返回美国,却被航空公司劝阻那么,肯尼亚的航空公司和檀香山的航空公司都该有这方面的登机记录 , 将前后时间一对照就会水落石出的。如果奥巴马果真出生在肯尼亚,那么只要不是在家里接生的,医院里也会留下记录的。 那时 即使奥巴马确实在是夏威夷出生,但是跟随其母移民印尼,因此根据 1940 年美国《国籍法》,他已失去美国公民资格。的质疑也会引发一阵议论。不过笔者以为,美国宪法中只有关于出生地的规定 , 只有凡年龄不满 35 岁、在合众国境内居住不满 14 年者,也不得当选为总统的规定 , 并无由美国国籍转入其他国家的国籍的禁止规定 , 因此移民印尼问题对他不构成违宪问题。 夏威夷媒体报道过以上内容,不过美国主流媒体完全不予注意,更无一家媒体追踪报道。美国社会需要一个救世主,已经完全不在乎这个救世主来自何方,也完全不在乎他是否在美国出生。去年美国民主党籍的前宾夕法尼亚州副检察长菲利普伯格( Philip J Berg )向地区法院起诉,要求禁止非美国本土自然出生的奥巴马参选总统,被法院驳回。这种说法说明主流媒体和民主党人已经接受奥巴马而不管其他一切疑点了 , 在造就既定事实后 , 所有疑点也就不成为疑点。如果这样,那么其后续代价也太大了。 令人生疑的是 , 这样明显的漏洞解说 , 还是不能令人深信为何在竞选过程中没有得到澄清?美国政治家和政敌会愚蠢到这种程度吗? 附网上相关报道 : *************************** 奥巴马父母的身世截然不同。他的母亲安邓纳姆 (Ann Dunham) 生长在堪萨斯州的一个小镇,后来随家人搬到夏威夷群岛,并在那里结识了获得夏威夷大学奖学金的肯尼亚留学生老奥巴马 (Barack Obama Sr.) 。两人于 1959 年结婚,小奥巴马于 1961 年 8 月 4 日出生在檀香山。两年后,老奥巴马离开了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先到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然后返回肯尼亚在政府部门从事经济工作。小奥巴马后来仅在十岁时见过父亲一面。 奥巴马六岁那年,他的母亲再婚,嫁给了一位印度尼西亚石油公司的主管。他们举家迁往印尼,奥巴马在首都雅加达的学校上了四年学。他后来返回夏威夷,在那里读高中,同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起生活。 http://www.america.gov/st/elections08-chinese/2008/November/20081110093014xjyrrep0.4197657.html?CP.rss=true ****************************************** Biography: Barack Hussein Obama was born Aug. 4,1961, inHonolulu, Hawaii. His father, Barack Obama, Sr., was born ofLuo ethnicity inNyanza Province, Kenya. Hegrew upherding goats with his own father, who was adomestic servant tothe British. Although reared among Muslims, Obama, Sr., became anatheist atsome point. Obamasmother, Ann Dunham, grew upinWichita, Kansas. Her father worked onoil rigs during the Depression. After the Japanese attack onPearl Harbor, hesigned upfor service inWorld War IIand marched across Europe inPattonsarmy. Dunhamsmother went towork onabomber assembly line. After the war, they studied onthe G.I.Bill, bought ahouse through the Federal Housing Program, and moved toHawaii. Meantime, Baracksfather had won ascholarship that allowed him toleave Kenya pursue his dreams inHawaii. Atthe time ofhis birth, Obamasparents were students atthe EastWest Center ofthe University ofHawaii atManoa. Obamasparents separated when hewas two years old and later divorced. Obamasfather went toHarvard topursue Ph.D. studies and then returned toKenya. His mother married Lolo Soetoro, another EastWest Center student from Indonesia. In1967, the family moved toJakarta, where Obamashalf-sister Maya SoetoroNg was born. Obama attended schools inJakarta, where classes were taught inthe Indonesian language. Four years later when Barack (commonly known throughout his early years asBarry) was ten, hereturned toHawaii tolive with his maternal grandparents, Madelyn and Stanley Dunham, and later his mother (who died ofovarian cancer in1995). http://www.biography.com/featured-biography/barack-obama/index.jsp *********************************************** 奥巴马的出生地之谜(本期时事亮亮点主题) 发表于 2009-02-02 22:28:28 奥巴马出生地点是夏威夷还是肯尼亚 美国法律规定总统候选人必须是在美国本土自然出生。奥巴马竞选网站去年公布的奥巴马出生证明,并非原件,即使这个复印件也已经被夏威夷州长下令密封,除非奥巴马本人授权,不得启封。为什么奥巴马没有出生证明的原本?为什么连复印件也不能公布?    肯尼亚驻美国大使去年对美国媒体说,奥巴马在肯尼亚出生是众所周知的,奥巴马父亲家族有两个人目击了他的出生。 据说奥巴马的母亲 1961 年 8 月大腹便便怀着奥巴马准备从肯尼亚的蒙巴萨登机返回美国,却被航空公司劝阻,俟分娩后母子才回到夏威夷。如果此说成立,奥巴马就不具备成为美国总统的法律资格。 即使奥巴马确实在是夏威夷出生,但是跟随其母移民印尼,因此根据 1940 年美国《国籍法》,他已失去美国公民资格。 奥巴马是穆斯林 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黑人穆斯林,其母嫁之,必皈依伊斯兰;穆斯林之子即为穆斯林;其后奥巴马母亲再嫁印尼穆斯林,此时她已经是穆斯林,无需再次入教。奥巴马随母移民印尼,童年在雅加达本地穆斯林学校就读。 奥巴马在 2008 年 9 月 7 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 This Week 节目采访时说到 my muslim faith (我的穆斯林信仰),见 You Tube 的相关视频。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并不否认他的穆斯林背景。 奥巴马持印尼护照访问巴基斯坦 1981 年奥巴马 20 岁时,曾经持印度尼西亚护照访问巴基斯坦,当时美国公民不可访问巴基斯坦。这是很容易查证的事情。 夏威夷媒体报道过以上内容,不过美国主流媒体完全不予注意,更无一家媒体追踪报道。美国社会需要一个救世主,已经完全不在乎这个救世主来自何方,也完全不在乎他是否在美国出生。 去年美国民主党籍的前宾夕法尼亚州副检察长菲利普伯格( Philip J Berg )向地区法院起诉,要求禁止非美国本土自然出生的奥巴马参选总统,被法院驳回。 这一切构成了巨大的问号。(资料来源:杨恒隆著《无码奥巴马》,香港财经出版社 2009 年 1 月出版)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117252.html 奥巴马祖母成肯尼亚名人 已接待近 5000 名来访者 2008-12-07 01:18:55?? 作者:王淡宜 ?? 来源:新华网 ?? 浏览次数: 6??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新华网内罗毕 12 月 5 日电在 11 月 4 日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奥巴马祖母莎拉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莎拉承认新的生活让她很难应付。肯尼亚允许一夫多妻,莎拉是奥巴马祖父多个妻子中的一个,并非奥巴马父亲的生母,但奥巴马一直亲切地称呼她为祖母。   新华网内罗毕 12 月 5 日电在 11 月 4 日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奥巴马祖母莎拉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莎拉承认新的生活让她很难应付。   据肯尼亚《旗帜报》 5 日报道,莎拉目前生活在肯尼亚西部尼安萨省科盖洛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到她家参观访问。截至目前,这位 86 岁的老人已接待近 5000 名来访者。   现在,莎拉每天在家要接待数以百计的客人,还必须对这些人一一表示谢意并与他们谈话。科盖洛村和莎拉的家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繁华程度不亚于尼安萨省许多城市中心区。   为保证她的安全,肯尼亚政府有关部门已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在明年 1 月 20 日奥巴马正式就任总统之前,莎拉的行动将受到限制。据报道,莎拉家中情况必须每天向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报告。   尼安萨省警察局一位高级警官说:莎拉现在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我们不希望有任何意外发生。   这位快乐的老太太一直抱怨膝盖不太灵便,但她仍不得不完成每天繁忙的日程安排。她与来访者握手合影,回答来自世界各地记者的提问。   莎拉说:来访者实在太多,我甚至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了。他们使我不知所措,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   当有人求见莎拉时,警察都会提前通知她。莎拉说,看见警察出现,我就知道又有客人要来了。   奥巴马 1961 年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是美国人。肯尼亚允许一夫多妻,莎拉是奥巴马祖父多个妻子中的一个,并非奥巴马父亲的生母,但奥巴马一直亲切地称呼她为祖母。 http://www.djbkw.com/djwzb/2008/1207/article_10102.html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8498 次阅读|2 个评论
是改变还是倒退?—--评奥巴马刺激经济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
黄安年 2009-2-2 08:32
是改变还是倒退? -- 评奥巴马刺激经济方案中的 购买美国货 条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2 日发布 美国众议院于 1 月 28 日晚(美国东部时间)通过了奥巴马提出的 819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议案。该议案还需要经过参议院辩论通过 , 再经众参两院综合修正和通过后经总统签署生效。众议院案中包含了购买美国货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歧视条款,条款规定凡构成经济刺激计划主体的基建项目,包括联邦建筑和学校,除极个别例外,将禁止使用外国进口的钢铁材料。而据说即将于参议院讨论的文本则更极端,要求所有经济刺激计划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和商品。 这样的条款一旦正式通过,无异等于重蹈美国 30 年代大危机错误政策的覆辙,由贸易自由主义走向贸易保护主义,这将使美国已经恶化的经济危机雪上加霜并将延缓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从来带来灾难性影响。 奥巴马口口声声称要改变,然而改变美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却不是真正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改变,而是实实在在的倒退,这不是让美国人民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改变 , 而是使美国人民继续陷入危机深渊的倒退。这不是领导世界走向光明的改变 , 而是将世界从贸易自由带向贸易保护主义混战的加剧危机的倒退。奥巴马面临言行是否一致的诚信考验。他在 1 月 20 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 我们选择希望而不是恐惧,选择齐心协力而不是冲突对立。众议院的方案恰恰不是齐心协力,而是冲突对立。奥巴马 1 月 30 日(北京时间)在和胡锦涛通话时表示,美方期待着同中方在双边和多边场合进行合作,努力稳定世界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然而这种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口头表示和众议院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之间的矛盾 , 使人怀疑奥巴马的真实意图和对于美国政策的掌控能力。 美国如果开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恶劣先例 , 指望欧洲和其他国家不加以报复以保护本国利益,那是不可能的 , 其结果将因美国带头而引发全球大贸易战 , 经济危机从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危机,将迅速扩大到全球贸易危机 , 导致全球贸易急剧萎缩,美国一厢情愿地贸易保护,导致保护落后 , 拒绝先进 , 出口停滞 , 生产过剩,加剧危机蔓延和深化 , 同时也将失去主导世界贸易的竞争力。美国如果开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恶劣先例 , 将对 4 月在伦敦召开的 20G 金融峰会应对经济危机的讨论投下了阴影。 奥巴马美国牌的政策 改变真的能引导美国走出经济困境吗?真的能给世界带来好运 ? 是坚持贸易自由还是贸易保护,这将检验奥巴马是改变还是倒退的试金石。美国是一个贸易立国的国家 , 贸易自由是美国自由理念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1916 年以来,美国宣称贸易自由政策迄今已经近一个世纪了 , 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充满活力的美国的政策标志,如果美国无力坚持贸易自由政策 , 那么恐怕确实意味着美国经济要走下坡路了。美国从自由贸易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倒退,决不是与时俱进的改变 , 而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倒退,我们不希望美国真正的衰落从宣称改变的奥巴马开始。 附网上报道 ************************************ 各方担忧 购买美国货 条款会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潮 2009 年 02 月 01 日 07:34: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强力敦促下,美国众议院 1 月 28 日晚以 244 票赞成、 188 票反对通过了奥巴马提出的总额为 819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尽管奥巴马之前一再呼吁两党应摒弃党派之争,进行合作,众议院内的共和党人对该经济刺激方案还是全部投了反对票。与此同时,众议院通过经济刺激计划时的一项附加条款规定,部分救援资金只能购买美国货,这使得许多人对由此可能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浪潮表示了担忧。   减税还是花钱成为民主共和两党争议的焦点 在众议院对该经济刺激方案进行的最后一轮投票中,民主党人除 11 人外全都投了赞成票,而全体共和党人无一例外都投了反对票。 共和党人认为该方案在减税方面力度不够,而且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政府支出项目,并且认为该方案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可能会弱于预期。此前奥巴马曾表示,他的经济刺激方案将创造或挽救 300 多万个工作岗位。 众议院共和党领导人约翰伯纳认为,尽管见效缓慢的政府开支可以开动大量的项目,但是新方案不会创造很多工作岗位。共和党人曾提出了一个全部由减税构成的替代刺激方案,但是该方案以 170 票赞成、 266 票反对遭到否决。 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共和党议员兰迪伯纳认为,如此巨额的一个经济刺激方案会大大加重联邦财政赤字的负担。他曾试图剥离奥巴马方案中的所有联邦开支,但是剥离后的方案以 134 票赞成、 302 票反对也遭否决。 奥巴马提出的这个经济刺激方案包括了约 5440 亿美元的联邦开支以及 2750 亿美元的企业及个人减税。其中包括修建公路及公共交通建设等传统的创造就业岗位的项目,但是该方案更多地关注失业救助、医疗保障以及失业及贫民粮食救济,以减弱此次经济危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伤害。 在减税方面,该方案主要是对单身工人 500 美元以及对双职工夫妇 1000 美元的税收减免,其中还包括那些收入未达到联邦纳税最低收入的个人及家庭。 1 月 27 日,白宫办公厅主任拉姆埃马努埃尔曾邀请十几名众议院共和党人到白宫讨论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受邀的一名共和党人称,埃马努埃尔曾告诉他们奥巴马的方案已经得到了约八成民众的支持,埃马努埃尔说反对该方案可能会使他们的政治前途置于危险之地。 其实,美国参议院早在讨论一个金额更加巨大但是更能弥合两党分歧的经济刺激方案,参议院有望最早于 2 月 2 日对此方案展开辩论。在 1 月 27 日的闭门会谈中,奥巴马也曾向参众两院的共和党人作出个人承诺,表示愿意对经济刺激方案做出修改。民主党领导人曾承诺参众两院会在 2 月中旬以前通过一个方案交由奥巴马签署。 面对着二十多年来最高的失业率,民主党人希望参众两院能尽快通过奥巴马提出的经济刺激方案。该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大卫奥贝称,每多耽误一周,失业人口就会多增加 10 万人,甚至更多。 购买美国货条款引起对贸易保护主义担忧 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获国会众议院批准后,其中一项规定部分救援资金只能购买美国货的附加条款引起人们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一些企业人士表示,如果该条款最终成为美国法律,其他经济体也可能效仿此举,那么最终将会给美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     众议院批准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规定,获得刺激方案资金支持的任何基础设施项目,其使用的钢铁产品必须为美国生产,除非联邦政府认定购买美国钢铁产品成本过高,会损害公众利益。附加条款中对购买非美国产品作了下述限定:一是美国钢铁产品数量不够,二是购买美国钢铁产品成本高出外国钢铁产品 25 %。 该方案还规定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纺织品必须是真正的美国制造。 根据程序,该方案还需经过参议院讨论通过,最后再将两院协调后形成的方案递交总统奥巴马签字生效。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参议院最早可能会在 2 月 2 日讨论这一计划。 《华盛顿邮报》认为,欧洲和亚洲等地区主要经济体也都出台了各自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的企业也有可能从中受益,但如果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购买美国货条款对美国企业进行保护,那么美国企业也难免遭受其他经济体的同等对待。 目前,奥巴马本人尚未对这一条款表态,而副总统约瑟夫拜登 1 月 29 日在接受美国 CNBC 电视频道采访时表示,在经济刺激方案中包含购买美国产品的条款是合法的。 欧洲方面已经对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这一动向密切关注。如果这一条款最终被批准成为法律,那么欧洲也一定会采取对等措施。届时,难保美欧不会再次爆发贸易战。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2/01/content_10742472.htm ************************************ 美国向自由贸易宣战? 2009 年 02 月 01 日 10:16:05  来源:人民日报  美国众议院 28 日晚通过的 819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议案,被视为奥巴马政府启动经济努力的一个初步胜利。然而,议案中所包含的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则在美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这些条款一旦正式通过,无异于向自由贸易宣战,将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灾难性影响。 根据众议院文本,构成经济刺激计划主体的基建项目,包括联邦建筑和学校,除极个别例外,将禁止使用外国进口的钢铁材料。而即将于参议院讨论的文本则更极端,要求所有经济刺激计划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和商品。 支持这一购买美国货条款的人认为,此举可以确保经济刺激计划所创造或保留的 400 万个工作岗位留在美国。这一做法对处于困境中的美国钢铁行业等一些制造业来说,可能会产生一定效果。然而,这些条款所传达的贸易保护主义信息,必将引起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美国是进口大国,同时又是世界头号制造业出口大国,在制药、民用航空、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拥有绝对优势,近年来出口大幅增加,一直是支撑美国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因此,这一议案内容一经披露,就遭致许多美国企业的反对。拥有巨大海外市场的美国企业清楚地知道,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不是单行线。面对这场已蔓延至全球的危机,许多国家已经或准备投入巨资刺激经济,美国公司也在跃跃欲试地准备分享这些刺激计划的蛋糕。如果美国经济刺激计划对外国公司关闭大门,只会导致外国政府同样对美国公司关上大门。本周,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已经表示,如果购买美国货条款最终被通过,欧洲将采取反击措施。人们似乎已隐隐闻到了空气中贸易战的气息。 美国企业、媒体、主流经济学家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上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 1930 年,世界经济低迷,美国国会将经济困难归罪于国际贸易,通过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 2 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中止。《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也一直被视为美国在上世纪 30 年代所犯的最大错误。 和 70 多年前相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具有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国际贸易更是长期扮演着全球增长的引擎。危机时刻,如果所有国家都以保护本国产业为名相互关闭贸易大门,其后果将比上世纪 30 年代更甚。在去年 11 月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上,与会国就支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达成共识,表现出了协调合作、共克时艰的意愿。美国许多有识之士更是呼吁,美国有责任对经济刺激计划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说不。在全球化的时代,企图依靠贸易保护主义而自保,只能是无知和短视之举。(马小宁 原题:美经济刺激计划议案 购买美国货 条款引发争议) 为何各国对美国巨资救市感到不安 正在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的各国代表对此却感到不安。他们担心此举可能刺激全球发生通货膨胀和利率上扬。各方都希望美国能拿出拯救经济的具体计划来。墨西哥前总统赛迪略指出,美国不应该过度利用其能自由印刷美元的独特优势挽救陷入危机的经济,否则他国将因外汇储备(美元)贬值而受害。从长远观点看,过度借贷或者发行美元可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利率上升和美元大幅度贬值,其导火索就是美国人的低储蓄率和预算高赤字的现象得不到改观。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9-02/01/content_10744115.htm ************************************* 美学者呼吁美中共治金融危机 称美国不应带坏头 2009 年 02 月 01 日 08:40: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经济学家认为, 2009 年中国的经济和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他们呼吁美中两国应共治危机,尤其美国不要在保护主义方面带坏头。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当地时间 1 月 30 日举办研讨会,邀请 3 位美国知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鲍泰利 (Pieter Bottelier) 、韩龙 (Donald Hanna) 、盖保德 (Albert Keidel) 解读中国经济最新数据。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鲍泰利指出, 2009 年最令中国政府担心的问题是就业,寻找工作机会的非农业人口将达 4700 万到 5300 万,而 7.5% 的经济增长率只能新增 600 万到 700 万就业机会。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是当局两大聚焦点。 曾任世界银行驻华首席代表的鲍泰利表示,中国政府迄今为避免经济崩溃采取的措施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经济目前可描述为增长的衰退,并可望于今年 2 、 3 季度见底。 ( 余东晖)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2/01/content_10742983.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素与奥巴马
rqyang 2009-2-2 07:51
罗素与奥巴马 图 /Google 文 / 青水洋 1970 年的今天,伯兰特罗素逝世,享年 92 岁。那时,我在部队农场锻炼,一位偷听敌台的战友让我记住了这伟大的名字。 罗素是 20 世纪享誉 世界的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但他的主要事业和建树却是在数学和逻辑领域,是他把逻辑脱离哲学而独立,开创了数理逻辑学。有人说,在人类知识和数理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与牛顿在力学上的成就相媲美。 而更让人称奇的是,从没写过文学作品的罗素获得了 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后,近 80 岁的他匿名发表了一篇小说,并悬赏大众猜测作者,结果无人猜中。 瑞士学术委员会之所将隆重的诺贝尔基金 50 周年的文学奖授予罗素,是因为罗素的著作具有简洁、流畅的文风,具有卓越的文学价值,更是因为他的著作毫无疑问地表现了道德文明,是对诺贝尔精神极其完美的发扬光大。而罗素本人说,他一生的著作,主要是为公众的良知作辩护。 但我对罗素的敬重是出于以下两点: 第一点,他是保卫和平的英雄战士。 1953 年美国氢弹试验成功后,他的政治观点有了明显的变化。 1954 年他发表《人类面临的危险》的广播讲话; 1955 年起草并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禁核声明 , 但罗素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他对苏联的批评一直进行到斯大林去世为止。 第二点,他正确认识和评价了中国和东方文明。这点也使我想起了刚上任的奥巴马,引起了我对他的奢望。 80 多年前,罗素应邀到中国讲学。在北京、上海等地长达 9 个月后,罗素回去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问题的文章,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在他访问期间,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欺侮的年代。但他说:中国现在虽然政治无能,经济落后,但它的文化与我们不相上下,其中有些是世界所急需的。 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现在的西方人正好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技术上的功效最可贵而道德毫无用处。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富忍耐力的,当其他的民族只顾及数十年的近忧之时,中国则已想到几个世纪之后的远虑。现在那些自称文明的国度,滥用封锁、毒气、炸药、潜水艇和黑人军队,很可能在未来几百年里互相残杀,从世界舞台上消失,而只剩下那些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人能自由地追求符合人道的目标,而不是追求白种民族都迷恋的战争、掠夺和毁灭。 刚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家都说他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有人甚至说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考验。实际上许多人肚里都明白,罗素也早就说清楚,奥巴马面临的金融危机和贫富、种族冲突乃是美国政府一味坚持自己政治观点和孤独追求西方文化的必然结果,现在的局面不过是被他的前任放任不羁的小布什搞得更厉害了一点而已。 奥巴马要真正地摆脱困境,就要再听听罗素的话: 欧洲人的人生观推崇竞争、开发、永无平静、永不知 足以及破坏。 若不 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典型的中国人欣赏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希望尽可能多地享受自然环境之美。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了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所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和祥和。 中国人的人生比西方的残暴人生更文雅、更宽容,更多反省。这种性格实在是无上的美德 。 依 靠这种实力,中国最终征服了最初用武力征服中国的一切征服者。 当然我们并不希望奥巴马全盘接受中国文化,我们只希望奥巴马在困境中能认识到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些出色的文化和生活理念。世界是多元的,地球是圆的,没有哪一个民族能统治人类,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把牢住地球。 尽管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已经持续了 70 多年,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有了 18 个年头。但是与英国的辉煌期相比还没有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已经走了几千年,尽管走的路途中有高低起伏,有曲折磨难,但一直走到了今天,经住了历史的考验。 罗素 先生称颂的中华文明应该能为世界大家庭的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奥 巴马 先生是聪明的美国人民在关键时候选择出来的色彩复合的总统,这为全球呈现全光谱的光明带来了希望。 如果奥 巴马 先生能听 从罗素老 先生的教诲,记住东方还有一条巨龙,他将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总统。 祝奥巴马总统好运!但愿美国的强盛期还能持续维持 70 年,在中西合璧的理念下,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为地球和人类减少更多的痛苦。
个人分类: 日记随想|16611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扩大内需:奥巴马披露经济刺激方案细节
杨学祥 2009-1-26 10:34
  人民网 1 月 25 日讯美国总统奥巴马 24 日在其首次每周广播讲话中指出,他提出的 8250 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不但将帮助美国走出目前的经济困难状态,更将带着美国走进新时代。奥巴马说,经济刺激方案将让美国的孩子上大学、保障工人享受医疗服务、降低能源价格、对学校、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   白宫希望,在经过一系列广泛宣传后,上述经济刺激方案能于二月中旬在国会参众两院顺利过关。据悉,奥巴马政府将对长度约 5000 公里的美国输电线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确保 90 个美国主要港口的安全运转,并且为大约 850 万可能失去健康保险的美国人提供医疗保障。本周日,包括副总统拜登在内的诸多高官将同就此问题直面媒体。   共和党籍国会议员宣称,奥巴马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太过庞杂,有些投资着眼太遥远的将来,见效太慢,短期内无法对美国经济产生刺激效果。据介绍,共和党方面已将自己的经济刺激方案提交奥巴马参考。共和党提出的经济计划能通过让美国普通家庭和小企业都享受到政府的减税优惠,进而刺激消费,拉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为了减少美国对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需求,奥巴马希望在三年时间内,美国对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足以保证 600 万美国家庭能源需求。白宫称,仅此一项,每年将为低收入家庭减少 350 美元的支出,同时为政府机构节约 20 亿美元经费。   普遍认为,奥巴马目前面临着五大经济难题: 1. 如何解决就业危机; 2. 如何稳定金融体系; 3. 如何援助房地产; 4. 如何应对财政赤字; 5. 如何解决社保难题。 2008 年,美国失业率升至 7% 。奥巴马承诺,将新增 400 万个就业岗位,但他尚未透露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加大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可能会受到来自国会和一些利益集团的重重阻力。   目前,美国房价仍在下跌,丧失房屋抵押赎回权的人数不断增加。奥巴马主张向面临失去房屋危险的业主直接提供援助,但这可能会增加金融机构的成本。奥巴马政府第一年的财政赤字将达 1.2 万亿美元,这还不包括经济刺激计划的 8250 亿美元资金和尚未动用的 3500 亿美元救市款。同时,今后美国的退休金和医疗保健费用将逐年大增。 如今,美国的财政赤字高达 4500 亿美元,同时,奥巴马还将再投入 8250 亿美元救世资金。这笔钱将主要通过发行国债来筹措。另外,抛售美国国债的国家也会让自身货币价值乃至整个经济受到拖累。随着金融危机在其他国家,特别是欧元区的日益恶化,美元在未来几个月内很可能将保持强势。预计,奥巴马将发出一系列有关保持强势美元的政策信息【 1 】。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扩大内需的原则是为国民的必要需求提供资金和条件,而不是刺激不必要的奢侈消费,增大国民的经济负担。利用国有财力让美国的孩子上大学、保障工人享受医疗服务、降低能源价格、对学校、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是一项必要积极的拉动内需措施。我认为,奥巴马的刺激政策比共和党人的短期效应更有远见。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 2008 年 11 月 29 日 上午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达到的共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胡锦涛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要确立和实施科学发展方式。我们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可持续性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 在中国科协 2005 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 深化改革不仅需要政治决心而且需要科技支持,落后的科学技术无法适应深化改革的需要。在新型能源资源中(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和小型水电站等),风电场发展得最快,预示着新型能源经济的前景 。但是,城市的有机垃圾(包括人粪尿)既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可以制造沼气,也可以制造有机肥料),也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关键性问题 。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在最近结束的东北黑土资源调查中得出的结论,由于对东北黑土资源的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东北黑土土壤严重退化。多年的不合理耕种和土壤侵蚀的发展,东北黑土层已渐浅薄。这个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目前吉林省黑土层厚度在20-30厘米的薄层黑土面积占黑土总面积25%,黑土层厚度小于20厘米的 破皮黄 黑土占12%左右,完全丧失黑土层的 露黄 黑土占3%。而在历史上,自然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应该在30-70厘米左右 , 深的可达100厘米以上,腐殖层小于30厘米的比较少见。主持此次调查的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张旭东教授认为,东北黑土有机质(腐殖质)含量和质量的下降是黑土退化导致土壤功能衰退的核心,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基础的物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土壤质量和肥力功能。而近20年来黑土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0%以上,而有机质活性下降30%以上。黑土层可能在 50 年内消失,前提是如果不能加以有效防治,这是水利部专家最近的警告。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区 。   不久前举行了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众专家在考察后直言不讳:长江水系已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 10 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将濒临崩溃。中上游地区引进的众多项目大都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完全可以用企业林立,排污口密布,且大都直排入江来形容。由于当地环保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当环保和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大多会选择后者;另外,生活污水的排入量和工业污水的排入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严重的是沿江农业对长江水的污染,据专家估算,农业污染物总量与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相当,农业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解决农业对长江的污染可能比解决工业污染更为艰难;还有由于沿江植被的大肆破坏导致融入长江的泥沙增多,长江水逐渐混浊起来,近年来长江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说法已广为流传。 权威统计称, 2003 年,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高达 250 多亿吨,其中 90% 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结果是长江水的自洁、自调功能的逐渐丧失,长江珍稀动物的灭绝和沿江居民饮用水的恶化。有专家进一步论证,说在污染严重的沿江城乡里癌症肆虐 。 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一方面导致商业的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地与有机肥料的隔离状态。农村的生态循环模式是:人畜的粪尿用于农肥,农肥在农田中转换为人畜的食物。城市的最初形式仍然保持了这种合理循环,但是,城市的不断扩大逐渐背离了这一模式,使人粪尿完全变为无用有害的城市污水。我们在《西部沙漠化与东部地下水的关系》等论文中提出,解决城市淡水危机的重要方法是改造城市的污水管道设计,恢复城市的有机农肥制造厂的功能,通过专用管道,将人粪尿输送到农村,处理后灌溉农田。这是一个产量巨大的有机农肥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巨大。开源节流,堵塞人类浪费水资源的各种渠道是近期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例如,城市住宅将厕所和洗澡(手)间分开,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分开,使用非饮用水冲刷马桶,冲刷粪尿的污水由专门管道通往郊区,供施肥和灌溉,并实行两类水价制度。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水数量,又可以解决有机肥和灌溉用水短缺的矛盾。以一人一天排泄 1 公斤人粪尿计算,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每天产出一千吨。宝贵的生态资源变为废物和负担,成为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城市的反自然发展倾向值得关注 。 城市污水管道和粪尿管道的分离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利民工程。它涉及到城市下水管道的重新设计、重新安装、沼气厂的建设、有机肥料厂的建立,从而带动钢铁业、水泥业、建筑业、电业、农业、环保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节约型循环经济模式是深化改革的需要 。 人粪尿和有机垃圾经过发酵可生成沼气,为城市和农村提供能源,剩余物可制成有机肥料。将城市的人粪尿和有机垃圾处理为有机肥,既可解决城市污水污物的处理困难,又可解决农村的有机肥缺乏现状,是使城乡双赢的重大举措。地方政府管理的缺位,就在于没有从预防生态危机的高度认识问题,没有看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商机。面对东北黑土地 50 年完全消失的警告,地方政府必须提高认识,有所作为,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 胡锦涛主席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要确立和实施科学发展方式。我们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可持续性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着眼于全球经济发展新态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加紧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 城市污水管道和粪尿管道的分离工程既有国内的广泛市场,又可利用变废为宝的可持续资源。相关部门必须予以关注【 11 , 12 】。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拉动内需政策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高轶军。奥巴马披露经济刺激方案细节 共和党挑刺儿。 2009 年 01 月 25 日 09:50 人民网。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090125/09505798651.shtml 2. 胡锦涛主持政治局学习 指出正面临外需减少压力。 2008 年 11 月 29 日 19:43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11-29/194316751060.shtml 3. 莱斯特布朗。美国专家分析:西方经济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2-14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768 4. 王建刚。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保护环境适度消费。 2005 年 08 月 20 日 21:18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5-08-20/21186740072s.shtml 5. 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 http://www.tt91.com 2005-8-27 15:50:00 。 http://www.tt91.com/article/05-08-27/15500026_1.shtml 6. 杨学祥。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 位置:中国农业信息网。 2005-05-08 来源:光明观察 http://www.agri.gov.cn/jjps/t20050508_367473.htm 7. 王军。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 2005 年 03 月 22 日 13:16:22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22/content_2728272.htm 8. 林东升。加强农技推广提高耕地质量。 日期: 2005-03-16 来源:农民日报。 http://www.agri.gov.cn/kjtg/t20050316_336277.htm 9. 南风窗:直面生态危机 时间: 2005-1-6 8:41 :00 。 http://www.h2o-china.com/news/viewnews.asp?id=27025 10. 杨学祥 .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 . 发表于 2008-11-30 14:44:3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96 11. 杨学祥 .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重发) . 发表于 2008-11-30 15:42:1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107 12. 杨学祥。扩大内需整合资源: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机肥料大工厂。发表于 2008-11-30 21:21: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13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45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的嘴唇是否出卖了你的心灵?
eloa 2009-1-24 23:58
0.618 发表于 2009-01-23 21:07 奥巴马就职演说上的一个小小口误被n多网站转载,都说这个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到白宫的演讲天才太紧张,这怎么可能?看了视频才发现,原来是美国首席大法官他太紧张,以至于把宪法给念错了,人家奥巴马那是在纠正他呢。奥巴马还冲大法官笑了笑。所以报道应该改成大法官太紧张了。报纸毕竟报纸,只能看出大法官太紧张,殊不知精神分析中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弗洛伊德口误──专门盼着人家不小心说错话,然后给人家分析分析口误的深层原因。 弗洛伊德口误当然是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说法,也属于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的范畴。听上去不知所云,其实非常方便好用,虽然和弗洛伊德其他理论一样不保证有效性,不过平时拿出来秀一秀还是很好玩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很多想法由于受到社会伦理或者其它各种约束,都是深藏不露的,甚至本人也不知道,起个名字叫潜意识。但是它很不老实,总想通过各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出来露露脸,可能出现在梦中,无意识的行为中或者口误中,反正就是你一没注意它就跑出来了,其实注意也没用,因为敌暗我明,根本逮不到它。而且它善于伪装,就算知道做了个梦,也不知道它究竟唱得是哪出。其实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一般就一出──性。幸亏弗洛伊德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人们也不怎么用他那套理论原封不动地做精神分析了,不然大法官回家估计要跪搓衣板了──他居然公然把faithfully(忠诚地)放在了后面。 大法官肯定喊冤,不会承认,可是弗洛伊德把言由心生发挥到了极致,他说这些都是潜意识的活动,即使本人也可能意识不到。这就不容他再做任何辩解了。(说到这,必须说明一下,这种不可证伪的理论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所以仅供娱乐。) 如果你按照这个思路听到有人说翻开书第11块。就判断他遇到了经济问题,或者是个财迷;有人把He说成She就说他是个色狼;听到别人把送你的花环说成花圈就觉得人家对自己不怀好意久而久之,估计你也得跟弗洛伊德一样,最后弄得众叛亲离不可。 有人曾问过弗洛伊德怎样解释他的烟斗,因为如果按照他自己的解释,他这种长期习惯性叼烟斗的行为是一种口腔固着,就是小时候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婴儿都要经历的时期)没过渡好,所以长大了老停在那个阶段。弗洛伊德说:有时候烟斗仅仅是个烟斗。看来这老头双重原则,法无定法,他的话不可全信。看吧,在韩乔生老师的口误面前他就败下阵来!
个人分类: 心理|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的价值观
liux831 2009-1-22 13:37
奥巴马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公布了他和美国的价值观。 1. 诚实和勤奋 2. 勇气和公平 3. 宽容心和探索精神 4. 忠诚和爱国 美国人对这些价值观是广泛认同的。不是奥巴马一个人,美国人都回这样阐述他们的价值观。 诚实和勤奋是基本价值观,没有诚实,社会难以想象是什么样子,没有勤奋工作,价值无从谈起。 我们需要勇气,我们需要公平。 宽容心难能可贵,有探索精神,我们才可以前进。 忠诚是一个人的美德,爱国体现了高尚的情怀。 奥巴马强调,美国已经有44位总统演讲,美国仍然是最强大、最有活力的国家。 美国历届总统的演讲都强调美国精神。解读美国总统演讲,美国精神就是强国精神,就是世界领袖精神。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就职演讲词
mitchelle 2009-1-21 21:08
My fellow citizens: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Forty-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 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So it has been. So it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Our health care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and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ust lower its sights.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 - they will be met. 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 that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We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od-given promise that all are equal, all are free, and all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r, who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s prosperity and freedom.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 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wed the hard earth. 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 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hn. Time and again these men and women struggled and sacrificed and worked till their hands were raw so that we might live a better life. They saw America as bigger than the sum of our individual ambitions; greater than all the differences of birth or wealth or faction. This is the journey we continue today. We remain the most prosperous, powerful nation on Earth. 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is crisis began. Our minds are no less inventive, our goods and services no less needed than they were last week or last month or last year. Our capacity remains undiminished. But our time of standing pat, of protecting narrow interests and putting off unpleasant decisions - that time has surely passed.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For everywhere we look, there is work to be done.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calls for action, bold and swift, and we will act - 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 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 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 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feed our commerce and bind us together. We will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and wield technology's wonders to raise health care's quality and lower its cost. We will harness the sun and the winds and the soil to fuel our cars and run our factories. And we will transform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All this we can do. And all this we will do. Now, there are some who question the scale of our ambitions - who suggest that our system cannot tolerate too many big plans. Their memories are short. For they have forgotten what this country has already done; what free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when imagination is joined to common purpose, and necessity to courage. What the cynics fail to understand is that the ground has shifted beneath them - that the stale political arguments that have consumed us for so long no longer apply. The question we ask today is not whether our government is too big or too small, but whether it works - whether it helps families find jobs at a decent wage, care they can afford, a retirement that is dignified. Where the answer is yes, we intend to move forward. Where the answer is no, programs will end. And those of us who manage the public's dollars will be held to account - to spend wisely, reform bad habits, and do our business in the light of day - because only then can we restore the vital trust between a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 Nor is the question before us whether the market is a force for good or ill. Its power to generate wealth and expand freedom is unmatched, but this crisis has reminded us that without a watchful eye, the market can spin out of control - and that a nation cannot prosper long when it favors only the prosperous. The success of our economy has always depended not just on the size of ou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ut on the reach of our prosperity; on our ability to extend opportunity to every willing heart - not out of charity, but because it is the surest route to our common good. As for our common defense, we reject as false the choice between our safety and our ideals. Our Founding Fathers, faced with perils we can scarcely imagine, drafted a charter to assur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ights of man, a charter expanded by the blood of generations. Those ideals still light the world, and we will not give them up for expedience's sake. And so to all other peoples and governments who are watching today, from the grandest capitals to the small village where my father was born: know that America is a friend of each nation and every man, woman, and child who seeks a future of peace and dignity, and that we are ready to lead once more. 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 but with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 They understood that our power alone cannot protect us, nor does it entitle us to do as we please. Instead, 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 prudent use; our security emanates from the justness of our cause, the force of our example, the tempering qualities of humility and restraint. We are the keepers of this legacy. 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s once more, we can meet those new threats that demand even greater effort - even greater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We will begin to responsibly leave Iraq to its people, and forge a hard-earned peace in Afghanistan. With old friends and former foes, we will work tirelessly to lessen the nuclear threat, and roll back the specter of a warming planet. We will not apologize for our way of life, nor will we waver in its defense, and for those who seek to advance their aims by inducing terror and slaughtering innocents, we say to you now that our spirit is stronger and cannot be broken; you cannot outlast us, and we will defeat you. For we know that our patchwork heritage is a strength, not a weakness. We are a nation of Christians and Muslims, Jews and Hindus - and non-believers. We are shaped by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 drawn from every end of this Earth; and because we have tasted the bitter swill of civil war and segregation, and emerged from that dark chapter stronger and more united, we can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 the old hatreds shall someday pass; that the lines of tribe shall soon dissolve; that as the world grows smaller, our common humanity shall reveal itself; and that America must play its role in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peace. To the Muslim world, we seek a new way forward, based 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To those leaders around the globe who seek to sow conflict, or blame their society's ills on the West - know that your people will judge you on what you can build, not what you destroy. To those who cling to power through corruption and deceit and the silencing of dissent, know that you are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but that we will extend a hand if you are willing to unclench your fist. To the people of poor nations, we pled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to make your farms flourish and let clean waters flow; to nourish starved bodies and feed hungry minds. And to those nations like ours that enjoy relative plenty, we say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indifference to suffering outside our borders; nor can we consume the world's resources without regard to effect. 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 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 we remember with humble gratitude those brave Americans who, at this very hour, patrol far-off deserts and distant mountain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tell us today, just as the fallen heroes who lie in Arlington whisper through the ages. We hono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 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 a willingness to find meaning i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yet, at this moment - a moment that will define a generation - it is precisely this spirit that must inhabit us all. For as much as government can do and must do, it is ultimately the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upon which this nation relies. It is the kindness to take in a stranger when the levees break, the selflessness of workers who would rather cut their hours than see a friend lose their job which sees us through our darkest hours. It is the firefighter's courage to storm a stairway filled with smoke, but also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nurture a child, that finally decides our fate. Our challenges may be new. The instruments with which we meet them may be new. But those values upon which our success depends - hard work and honesty, courage and fair play, tolerance and curiosity, loyalty and patriotism - these things are old. These things are true. They have been the quiet force of progress throughout our history. What is demanded then is a return to these truths. What is required of us now is a new era of responsibility - a recognition, on the part of every American, that we have duties to ourselves, our nation, and the world, duties that we do not grudgingly accept but rather seize gladly, firm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re is nothing so satisfying to the spirit, so defining of our character, than giving our all to a difficult task. This is the price and the promise of citizenship. 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 - 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 This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berty and our creed - why men and women and children of every race and every faith can join in celebration across this magnificent mall, and why a man whose father less than sixty years ago might not have been served at a local restaurant can now stand before you to take a most sacred oath. So let us mark this day with remembrance, of who we are and how far we have traveled. In the year of America's birth, in the coldest of months, a small band of patriots huddled by dying campfires on the shores of an icy river. The capital was abandoned. The enemy was advancing. The snow was stained with blood. At a moment when the outcome of our revolution was most in doubt, the father of our nation ordered these words be read to the people: Let it be told to the future world...that in the depth of winter, when nothing but hope and virtue could survive...that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alarmed at one common danger, came forth to meet . America. In the face of our common dangers, in this winter of our hardship, let us remember these timeless words. With hope and virtue, let us brave once more the icy currents, and endure what storms may come. Let it be said by our children's children that when we were tested we refused to let this journey end, that we did not turn back nor did we falter; and with eyes fixed on the horizon and God's grace upon us, we carried forth that great gift of freedom and delivered it safely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读奥巴马的就职演说
王铮 2009-1-21 18:24
我有个习惯,早上醒过来先打开笔记本,看看网络新闻,所以今早一大早就看到了凤凰台翻译的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下班回来。又看到了黄安年先生转载的美国官方的翻译稿。职业习惯,分析了它。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在发表就职演说。是罗斯福还是莽撞青年,世界正在试目以待。 奥巴马演讲引起我较大兴趣的第一段是: 无论我们把目光投向何处,都有工作在等待着我们。经济形势要求我们果敢而迅速地行动,我们将不辱使命不仅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要打下新的增长基础。我们将建造道路和桥梁,架设电网,铺设承载我们的商务和把我们紧密相连的电子通讯网络。我们将恢复尊重科学的传统,利用高新技术的超常潜力提高医疗保健质量并降低成本。我们将利用太阳能、风力和地热为车辆和工厂提供能源。我们将改造我们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这一切我们都能做到。这一切我们必将做到。 在这一段中,奥巴马阐述了自己的经济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即要保增长,又要保就业。强调就业,这是西方政治的一个特点。接着他说出他的经济政策是修路建桥拉二网,也就是建设支撑产业和生活的公共设施。这个政策与我国政府的政策如出一辙。这个政策特别提到 承载我们的商务,与其说是消费拉动的凯恩斯主义,不如说是非凯恩斯主义的供应主义政策。政府创造供应来启动消费,支持产业。再进一步看,奥巴马强调我们将恢复尊重科学的传统,利用高新技术的超常潜力提高医疗保健质量并降低成本。这里好像真正应用了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呵呵,不管怎么说,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次推动,不过这个推动不是口号,而是落实到了具体内容:提高医疗保健质量和能源替代。在这里首先是民生问题,其次是环境问题。 从经济学看,奥巴马这个政策更有供应主义色彩。这个供应主义色彩不是提倡给每个功名发多少钱,而是通过降低成本把公众的消费力解放出来。奥巴马的政策是一个结合了凯恩斯主义与供应主义的混合政策。两种不同观点的经济政策可以混合吗?我在《区域的管理与发展》中讨论过,可以的。我在那里强调过,汉代经济思想《管子》学说无侈靡本事不得立是凯恩斯思想的起源,政府驰盐铁管制是供应主义思想的。当时分别叫霸道与王道。中兴西汉的放牛娃汉宣帝的政策原则是王道与霸道杂之。我们现在的经济政策也是要王道与霸道杂之。比如,现在许多人提倡给公民发钱,我拥护,但不是给所有人发钱,而是该给农民和学生发钱,学生,请不要忘记他们是贫穷者优势消费大军。更重要的是,发钱刺激消费不是第一政策。作为一个管理学家,我相信奥巴马的政策起点是正确的。 奥巴马演讲引起我较大兴趣的第二段是: 我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在于市场力量是替天行道还是为虎作伥。市场在生成财富和传播自由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但这场危机提醒我们:没有严格的监督,市场就会失控如果一个国家仅仅施惠于富裕者,其富裕便不能持久。我们的经济成功从来不是仅仅依赖国内总产值的规模,而是还依赖繁荣的普及,即为每一位愿意致富的人提供机会的能力不是通过施舍因为这才是最可靠的共同富裕之路。 这一段话很像是告诫中国的。中国有些经济学家,学富了可以买五辆车的,拼命提倡废除新《劳动合同法》,让资本家赚更多的钱,认为这样他们才会投资。奥巴马告诉我们,这个主意对美国是馊主意。金融危机来了,他们不投资有出路吗?只要有市场,他们会投资的。市场从哪里来?从大众消费来。奥巴马说美国的经济成功从来不是仅仅依赖国内总产值的规模,而是还依赖繁荣的普及。小奥说的好,因为我们只有使得广大劳动者提高了收入,才能形成大众消费,而大众消费的形成,才能真正拉动经济。 在最近的中央决策中,提出要引入高层次人才,最初这个高层次人才,有些领导人打的是国外金融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正是在这些金融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操作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了,因为他们走的是逃避监督,施惠于富裕者。奥巴马对他们说 NO ,中国不要对他们如获至宝,还是按规矩办事为好。在金融危机目前,不要给这些高层次人才超国民待遇,导致国内辛辛苦苦为国奋斗这的低层次人才被浪费,导致公众对政府的失落为好。我改一句奥巴马的话:虽然政府能有许多作为也必须有许多作为,但最终离不开中国人民的信任和决心。 奥巴马演讲引起我较大兴趣的第三段新华社没有完全翻译。我认为这里有重要信息。奥巴马说: 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再一次走在前面。回顾过去,几代人在战胜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依靠的不仅仅是导弹和坦克,更是牢固的联盟和不渝的信念。他们懂得单凭实力无法保护我们的安全,实力也并不赋予我们随心所欲的权利。相反,他们知道审慎使用实力会使我们更强大;我们的安全源于事业的正义性、典范的感召力、以及谦卑和克制的平衡作用。 奥巴马突然很不恰当地把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相提并论,他想说什么?我认为他在找中国和俄国的茬。俄国不是共产主义制度了,但是他的政策仍然被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中国和俄国,由于没有完全溶入世界金融体系,更由于封锁共产主义的政策导致的本国自力更生的生产体系(自力更生这话有些反现代经济思想,呵呵),所以这次经济危机没有他们严重。最近,俄国人通过天然气教训了东扩的北约。美国有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导致他们的危机。奥巴马之所以找茬显然看到了在这次经济危机面前中国、俄国将获得在经济上挑战美国的机会。因此他今后的政策可能会挑战或者嫁祸于中国和俄国。这方面我们要有所警惕。但愿他真有谦卑和克制的态度从而发挥平衡作用。我认为奥巴马说这个话,实为不智。分析一下他会怎么做呢?他透露了一点我们将与多年的朋友和昔日的对手一道不懈地努力,减轻核威胁,扭转全球变暖的厄运。所以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中国要加强政策研究。不要把全球变暖研究局限在自然科学范围,更不要只准一家研究。没有百家争鸣,几乎不会有正确政策。 奥巴马对他所谓穆斯林世界说了一句话:对于那些依靠腐败、欺骗、压制不同意见等手段固守权势的人,我们提醒你们:你们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这话对我们可以说无则加勉。面对经济危机,需要反对腐败,加强民主监督。国家要启动 4 万亿, 4 万亿投资,如果不反腐败的话,很可能流入腐败官僚和官僚资本家的腰包,供应不了中国产业,拉动不了中国消费。而反腐败,没有民主监督是不行的,因为群众的眼睛才是雪亮的。在反腐败问题上,还是那段著名的毛主席语录: 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 毛泽东是把相信群众放在第一位的。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544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朝天子一朝臣
ywang69 2009-1-21 16:08
奥巴马在全球关注下入主白宫,据说全世界有十五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奥巴马20日的总统就职典礼。也给全世界和美国带来新的变革希望,尤其是经济方面,能否力挽狂澜于既倒大家拭目以待。 新一届白宫幕僚班子已经渐露雏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奥巴马式组阁,似乎也不能免俗,一朝天子一朝臣现象非常严重,当然,吃水不忘挖井人知恩图报嘛。 目前舆论议论最热烈的是国务卿、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三巨头的人选。 以往美国当选总统在权力过渡期内,一般只是酝酿名单,组阁渐趋明朗要等到就职后。当然,由于美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特别是当前这场金融危机正肆虐美国,面对大萧条以来最恶劣的经济环境,奥巴马没太多时间,他必须尽早布局应对。其实,美国很多媒体已经将奥巴马的组阁思路与当年林肯的政敌团队相提并论。当年的林肯跟今天的奥巴马一样,除了做过两年国会议员外,没什么政治履历和经验。当选总统后,林肯不计前嫌,力邀曾与他角逐总统的政敌入阁。如今,奥巴马也体现出当年林肯风范比如邀请曾是党内竞争对手的希拉里克林顿担任国务卿一职。 布什政府老臣罗伯特盖茨也有可能留任国防部长。此外,奥巴马的经济班子也主要来自民主党内的温和派,这被认为将有利于其淡化党派因素,最大限度赢得共和党人支持。当然,将昔日对手拉拢到自己身边,一来能显示大度形象,二来能弥合分歧,有利于其集中精力应对目前的艰难局面。 已经确认的人事布局中,不乏来自其家乡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友人和竞选功臣,比如奥巴马任命亲密助手罗伯特吉布斯为他的白宫新闻秘书等,但与以往当选美国总统上任后论功行赏的规矩有所不同,草根总统奥巴马可能更重实干。小布什甚至克林顿的内阁中充满着有钱大款,一些人为他们当选出了大钱,一些人则是来自实业界的大佬,这也让利益关系纠缠不清。而也许,一定程度上靠民众小额捐款相助的奥巴马不必受此约束。就拿重要的财长一职而言,布什政府的三任财长奥尼尔、斯诺、保尔森曾都是大公司高管,而奥巴马提名的财长盖特纳不但与企业界无甚瓜葛,与奥巴马的关系也并不显得密切。 事实上,从目前的名单来看,学院出身的经济学家和经济、金融技术官僚,已经成为奥巴马新政府经济班子的主导力量。 我最感兴趣的是奥巴马执政下的美国对华政策(东亚战略)、中东战略会有什么新变化。
个人分类: 麻辣时评|3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就职演说的中译版
郝炘 2009-1-21 13:36
在看到黄安年老师转载的美国官方翻译之前,我先看了新华社网站登的全文中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1/21/content_10693010.htm 发现并没有翻译全部原文。有两个各地方被删除了,一处是共产主义这个词,也许是因为奥巴马把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相提并论,这还可以理解。 另一处删掉了好几段,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在黄老师的博客中有这几段的译文,拷贝如下: 面对穆斯林世界,我们寻求一条新的前进道路,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础。 对于世界上那些妄图制造矛盾、将自己社会的弊端归罪于西方的领导人 ,我们奉劝你们:你们的人民将以你们的建设成就而不是你们的毁灭能力来评判你们。 对于那些依靠腐败、欺骗、压制不同意见等手段固守权势的人 ,我们提醒你们:你们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但只要你们放弃压迫,我们将伸手相助。 对于贫困国家的人民, 我们保证同你们并肩努力,为你们的农田带来丰收,让清洁的用水取之不竭;使饥饿的身体得以饱食,使饥渴的心灵受到滋润。 对于那些象我们一样比较富裕的国家 ,我们要说我们再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也再不能肆意消耗世界的资源。 世界已经改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顺便把英文原文也拷到这里: To the Muslim world, we seek a new way forward, based 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To those leaders around the globe who seek to sow conflict or blame their society's ills on the West, know that your people will judge you on what you can build, not what you destroy. To those who cling to power through corruption and deceit and the silencing of dissent, know that you are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but that we will extend a hand if you are willing to unclench your fist. To the people of poor nations, we pled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to make your farms flourish and let clean waters flow; to nourish starved bodies and feed hungry minds. And to those nations like ours that enjoy relative plenty, we say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indifference to the suffering outside our borders, nor can we consume the world's resources without regard to effect. 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 除了两处删除外,新华社网站登的译文比美国官方翻译的水平也低不少。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气候沙皇与社会主义的联系
panfq 2009-1-21 07:37
美国有人担心奥巴马气候沙皇与社会主义的联系 潘发勤 编译 原载 光明观察 2009-1-21 其他转载 资讯 _ 凤凰 网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急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当年克林顿执政期间,气候变化还不是急需解决的全球性要务。但是,到了奥巴马执政的时候,应对气候变暖已迫在眉睫。克林顿上任后,夏季北冰洋覆冰减少的面积相当于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的面积总和。而有记录以来最热的 10 年,全都出现在他连任后。据美联社报道认为,时间已经不多了,奥巴马心知肚明。奥巴马曾表示,现在不能再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进行拖延和否认,这个问题很紧迫,涉及国家安全,需要认真对待。奥巴马还表示,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将是他执政中的一个优先事项。 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挑选卡罗尔 布朗纳女士( Carol Browner )出任白宫气候和能源政策协调员,即媒体所称的 全球变暖沙皇 ( global warming czar )。这一任命并不需要参议院的确认。但是,一些人士担心,任命布朗纳女士有社会主义倾向。因为在两周之前,布朗纳女士还位列社会主义团体 社会党国际 ( Socialist International ) 可持续世界协会委员会的 14 位领导者之列。 社会党国际是 世界许多社会民主政党(如英国的工党等)的中央管理机构,它支持社会主义,对美国一些政策提出严厉批评;提倡 全球治理 ,要求富国必须缩减其经济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认为要应对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必须减少消费,并作出承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美国 1 月 12 日 的《华盛顿时报》以 奥巴马气候沙皇与社会主义有联系 为题作了报道。另外,在 Prison Planet ( 监狱 星球)网上 的 另一篇题为《奥巴马的能源沙皇:世界政府的社会主义代理》一文中,作者分析认为,奥巴马及其内阁正准备利用人们对全球变暖这一恐惧心理,推动税收监管和国际主义等新措施。奥巴马本人也曾有力地促进了一项法案生效,该法案将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到 80% ,这一举措将造成新的大萧条,以失去数百万就业机会为代价,使美国下降到第三世界地位。 奥巴马曾还公开表示,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基础组织绿色旅和情报人员,这是在国家民用安全部队的幌子下、拯救地球的名义下,规范美国人行为的各方面,保证这一组织比美国军队更为强有力。为了完成这一议程,奥巴马正忙于以某些美国人认为的极端主义分子填补他的内阁,而这些分子是公开敌视美国的自由市场社会和主权国家的组织成员。 而选择布朗纳女士,一位主张全球治理的民主形式作为建设和平和可持续世界之基础的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充当总统能源和气候变化的助理,不免让一些美国人担心。事实上,任何形式的全球治理本身就是不民主的,因为它更多的权力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 社会党国际宪章的原则指出,新的全球治理得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必须确保全球经济增长的好处和经济发展的机会的公平分配(一个良性社会主义世界政府)。该组织还呼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金融框架,以取代布雷顿森林,而奥巴马坚决支持这一提议。 通过任命布朗纳女士,奥巴马已至少含蓄地认可了完全激进的社会主义议程,并把它作为其执政中的环境政策。任命布朗纳女士所谓的白宫气候沙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社会主义。 参考资料: 1. 气候问题考验奥巴马 应对气候变暖迫在眉睫 . 中国新闻网 . 2008 年 12 月 15 日 . 2. Stephen Dinan. Obama climate czar has socialist tie. Washington Times. Jan 12, 2008 3. Paul Joseph Watson. Obama's Energy Czar: Socialist Agent for World Government . Prison Planet January 9, 2009
个人分类: 国际|4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向人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黄安年 2009-1-21 07:24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向人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1 日发布 奥巴马时代已经随着 2009 年 1 月 20 日正午的宣誓就职和演说正式开始了。精心设计和修改的第 44 任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无疑将在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史上占有特殊的一页,处于危机之中的严峻时刻,一个非洲裔美国人站在这里进行最庄严的宣誓,他的父亲在不到 60 年前还不能在当地餐馆受到接待,我们选择希望而不是恐惧,选择齐心协力而不是冲突对立。宣誓 从今天起,我们必须振作起来,扫除我们身上的尘土,重新开启再造美国的事业。 承诺这一切我们都能做到。这一切我们必将做到。 就职演说 向我们传递了奥巴马的执政理念和信息 , 研究这些信息十分必要 ,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根据演说记录稿翻译了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的中文版全文,这个版本无疑反映美国官方的准确无误的见解。笔者依据这个版本在重要的用词处用红色显出 , 供网友参考。 ****************************************************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全文 2009.01.20 巴拉克奥巴马 (Barack Obama) 于 2009 年 1 月 20 日宣誓就职美国第 44 任总统。以下是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的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根据演说记录稿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 2009 年 1 月 20 日星期二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Washington,D.C.) 同胞们: 我今天站在这里,深感面前使命的重大,深谢你们赋予的信任,并铭记我们前辈所付的代价。我感谢布什总统对国家的贡献以及他在整个过渡阶段给予的大度合作。 至此,有四十四个美国人发出总统誓言。这些字词曾在蒸蒸日上的繁荣时期和宁静安详的和平年代诵读。但是间或,它们也响彻在阴云密布、风暴降临的时刻。 美国能够历经这些时刻而勇往直前,不仅因为当政者具有才干或远见,而且也因为我们人民始终坚信我们先辈的理想,对我们的建国理念忠贞不渝。 这是过来之路。这是这一代美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处于危机之中,这一点已得到充分认识。我国在进行战争,打击分布广泛的暴力和仇恨势力。我们的经济严重衰弱,部分归咎于一些人的贪婪不轨,同时也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整体,未能痛下决心,让国家作好面对新时代的准备。如今,住房不再,就业减少,商业破产。医疗保健费用过度昂贵;学校质量没有保障;而每一天都在不断显示,我们使用能源的方式在助长敌人的威风,威胁我们的星球 。 这些是危机的迹象,数据统计将予以证明。 不易于衡量然而同样严重的是全国各地受动摇的信心 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感,认为美国将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下一代人不得不放低眼光。 今天,我告诉大家, 我们面临的挑战真实存在,并且严重而多重。它们不可能在一个短时间内被轻易征服。但是,美国,请记住这句话 它们将被征服。 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是因为 我们选择希望而不是恐惧,选择齐心协力而不是冲突对立。 我们今天在这里宣告,让斤斤计较与虚假承诺就此结束,让窒息我国政治为时太久的相互指责和陈词滥调就此完结。 我们仍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但用圣经的话说, 现在是抛弃幼稚的时侯了。现在应是我们让永恒的精神发扬光大的时侯,应是选择创造更佳历史业绩的时侯,应是将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崇高理想向前发展的时侯:上帝赋予所有人平等、所有人自由和所有人充分追求幸福的机会。 在重申我们国家伟大精神的同时,我们懂得, 伟大从非天生,而是必须赢得 。我们的历程从来不是走捷径或退而求其次的历程。它不是弱者的道路 它不属于好逸恶劳或只图名利享受的人; 这条路属于冒险者,实干家,创造者 有些人享有盛名,但大多数是默默无闻耕耘劳作的男女志士,是他们带我们走向通往繁荣和自由的漫长崎岖之路。 为了我们,他们打点起贫寒的行装上路,远涉重洋,追求新生活。 为了我们,他们在血汗工厂劳作,在西部原野拓荒,忍着鞭笞之痛在坚硬的土地上耕耘。 为了我们,他们奔赴疆场,英勇捐躯,长眠于康科德、葛底斯堡、诺曼底和溪山。 为了我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前赴后继,历尽艰辛,全力奉献,不辞劳苦,直至双手结起层层老茧。他们看到的美国超越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雄心壮志,也超越了所有种族、财富或派系的差异。 今天,作为后来者,我们踏上了这一未竟的旅程。 我们依然是地球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 我们的劳动者的创造力并没有因为眼前的这场危机而减弱。我们的头脑依然像以往那样善于发明创新。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仍旧像上星期、上个月或去年一样受人欢迎。我们的能力丝毫无损。但是, 维持现状、保护狭隘的利益集团、推迟困难的抉择的时代无疑已成为过去。从今天起,我们必须振作起来,扫除我们身上的尘土,重新开启再造美国的事业。 无论我们把目光投向何处,都有工作在等待着我们。 经济形势要求我们果敢而迅速地行动 ,我们将不辱使命 不仅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要打下新的增长基础 。我们将建造道路和桥梁,架设电网,铺设承载我们的商务和把我们紧密相连的电子通讯网络。我们将恢复尊重科学的传统,利用高新技术的超常潜力提高医疗保健质量并降低成本。我们将利用太阳能、风力和地热为车辆和工厂提供能源。 我们将改造我们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这一切我们都能做到。这一切我们必将做到。 现在,有人怀疑我们的雄心壮志 他们说我们的体制不能承受太多的宏伟规划。他们的记忆是短暂的,因为他们忘记了这个国家已经取得的成就,忘记了 一旦共同的目标插上理想的翅膀、现实的要求鼓起勇气的风帆,自由的人民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那些冷眼旁观的人没有认识到他们脚下的大地已经移动 那些长期以来空耗我们的精力的陈腐政治观点已经过时。 我们今天提出的问题不是我们的政府太大还是太小,而是它是否行之有效 它 是否能够帮助人们找到报酬合理的就业机会,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费用适度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否能够确保他们在退休后不失尊严。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就要向前推进。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计划和项目必须终止。 作为公共资金的管理者,我们必须承担责任 明智地使用资金,抛弃坏习惯,在阳光下履行职责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恢复人民对政府的至关重要的信任 。 我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在于市场力量是替天行道还是为虎作伥。 市场在生成财富和传播自由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但这场危机提醒我们: 没有严格的监督,市场就会失控 如果一个国家仅仅施惠于富裕者,其富裕便不能持久。我们的经济成功从来不是仅仅依赖国内总产值的规模,而是还依赖繁荣的普及 ,即为 每一位愿意致富的人提供机会的能力 不是通过施舍 因为这才是最可靠的共同富裕之路。 至于我们的共同防御, 我们决不接受安全与理念不可两全的荒谬论点 。建国先贤面对我们难以想见的险恶局面,起草了一部保障法治和人权的宪章,一部子孙后代以自己的鲜血使之更加完美的宪章。今天,这些理念仍然照耀着世界,我们不会为一时之利而弃之。因此,对于今天正在观看此情此景的其他各国人民和政府──从最繁华的首都到我父亲出生的小村庄──我们希望他们了解: 凡追求和平与尊严的国家以及每一位男人、妇女和儿童,美国是你们的朋友。 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再一次走在前面。回顾过去, 几代人在战胜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依靠的不仅仅是导弹和坦克,更是牢固的联盟和不渝的信念。 他们懂得单凭实力无法保护我们的安全,实力也并不赋予我们随心所欲的权利。相反,他们知道审慎使用实力会使我们更强大; 我们的安全源于事业的正义性、典范的感召力、以及谦卑和克制的平衡作用。 我们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者。我们只要从新以这些原则为指导,就能应对那些新威胁,为此 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推动国家间更多的合作与理解。 我们 将开始以负责任的方式把伊拉克移交给伊拉克人民,并在阿富汗巩固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将与多年的朋友和昔日的对手一道不懈地努力,减轻核威胁,扭转全球变暖的厄运。 我们不会在价值观念上退缩,也不会动摇捍卫它的决心,对于那些妄图以煽动恐怖和屠杀无辜的手段达到其目的的人,我们现在就告诉你们,我们的意志更加顽强、坚不可摧;你们无法拖垮我们,我们必将战胜你们。 因为我们知道, 我们百衲而成的传统是一种优势,而不是劣势。我们是一个由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犹太教徒和印度教徒、以及无宗教信仰者组成的国家。我们受惠于地球上四面八方每一种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们饮过南北战争和种族隔离的苦水,走出了那个黑暗时代并变得更加坚强和团结,我们不能不相信昔日的仇恨终有一天会成为过去;部族之间的界线很快会消失; 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共同的人性将得到彰显;美国必须为迎来一个和平的新纪元发挥自己的作用。 面对穆斯林世界,我们寻求一条新的前进道路,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础。对于世界上那些妄图制造矛盾、将自己社会的弊端归罪于西方的领导人 ,我们奉劝你们:你们的人民将以你们的建设成就而不是你们的毁灭能力来评判你们。 对于那些依靠腐败、欺骗、压制不同意见等手段固守权势的人 ,我们提醒你们:你们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但只要你们放弃压迫,我们将伸手相助。 对于贫困国家的人民, 我们保证同你们并肩努力,为你们的农田带来丰收,让清洁的用水取之不竭;使饥饿的身体得以饱食,使饥渴的心灵受到滋润。 对于那些象我们一样比较富裕的国家 ,我们要说我们再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也再不能肆意消耗世界的资源。 世界已经改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在思索我们面前的道路时,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感谢此刻正在偏远的沙漠和山区巡逻的英勇无畏的美国人。他们向我们述说着什么,正如在阿灵顿 (Arlington) 公墓长眠的阵亡英雄在漫漫岁月中低浅的吟诵。 我们崇敬他们,不仅因为他们捍卫着我们的自由,而且因为他们代表着献身精神,体现了超越个人,寻求远大理想的意愿。然而,在这个时刻,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我们大家必须具备的正是这种精神。 虽然政府能有许多作为也必须有许多作为,但最终离不开美国人民的信仰和决心,这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正是因为人们在大堤崩裂时接纳陌生人的关爱之情,正是因为工人们宁愿减少自己的工时而不愿看到朋友失去工作的无私精神,才使我们度过了最暗淡的时光。正是因为消防队员们有勇气冲进浓烟滚滚的楼道,也正是因为做父母的希望培养一个孩子,我们才能决定最后的命运。 我们面临的挑战可能前所未闻。我们迎接挑战的方式也可能前所未有。 然而, 我们赖以成功的价值观──诚实和勤奋、勇气和公平、宽容心和探索精神、忠诚和爱国──均由来以久。这些价值观都是千真万确的。这些价值观是我国整个历史过程中一股无声的进步力量。现在需要的便是重归这些真理。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开创负责任的新时代──每一位美国人都需要认识到我们对自己、对国家、对全世界都承担着义务。对于这些义务,我们并非勉强接受,而是心甘情愿主动承担 ,同时坚信我们为艰巨的使命付出一切,没有任何事可以如此满足我们的道义感,也没有任何事能如此体现我们的特性。 这就是公民的义务和承诺。 这就是我们自信的来源──认识到上帝呼唤我们在前途不明的情况下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我们的自由和我们坚守的信条具有的意义──说明了为什么各种族、各类信仰的男女老少能在这个雄伟的大草坪上欢聚一堂,也说明了为什么 今天有人能站在这里进行最庄严的宣誓,但他的父亲在不到 60 年前还不能在当地餐馆受到接待。 为此,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记住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记住我们已经走过了多长的路。 在美利坚诞生的年月,在那些最寒冷的日子里,为数不多的爱国者聚集在一条冰河的岸边,身旁的篝火即将熄灭。首都已经撤防。敌人正在进军。雪地沾满了斑斑血迹。在我们的革命何去何从,结局最难以估计的时刻,我国的开国元勋决定向人民宣读以下这段话: 让我们昭告未来的世界 ...... 在这个酷寒的冬季,万物一片萧苏,只有希望和美德坚忍不拔的时候 ...... 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受到共同危难的召唤,挺身而出,奋起迎战。 美利坚。在我们面临共同危难之际,在我们遇到艰难险阻的冬日,让我们牢记这些永恒的话语。心怀希望和美德,让我们再一次迎着寒风中流击水,不论什么风暴来袭,必将坚不可摧。今后,让我们的后代子孙如此评说:我们在遇到考验的时候没有半途而废,没有退缩不前,也没有丝毫动摇;让我们全神贯注于前方的目标,感谢上帝对我们的恩典,继承自由这个宝贵的传统,世代相传,永志不忘。 ( 完 ) http://www.america.gov/st/usg-chinese/None/None/20090120132232abretnuh0.422497.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118 次阅读|5 个评论
奥巴马火车就职之旅的折腾
黄安年 2009-1-18 18:02
奥巴马火车就职之旅的折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8 日发布 奥巴马的 2009 年 1 月 20 日总统就职大典肯定是美国上有史以来最折腾的一次仪式,花费最昂贵的费用、动用国内外 200 多万的观众,启动全国最为严密的保安措施 , 单就这些就足够折腾处在金融危机生计艰难之中的美国佬了。好在美国佬喜欢也不怕折腾,美国政府有办法通过折腾印钞机让各国购买美国的国债来买单。奥巴马的团队对此还嫌不够折腾,想出了仿效林肯当年火车之旅的怪招。 17 日奥巴马火车就职之旅果然把自费城到巴尔的摩、华盛顿一线的上百万奥迷们折腾得够呛,他们哪怕在凌厉的寒风中等上一晚看到一眼奥巴马车队飞驶而过 , 也觉得一下全身温暖起来 , 如果这种办法真的能够雪中送炭,解决危机信心 , 倒也不失是一种改变。 林肯在 138 年前乘坐火车就职之旅是与时俱进之旅,火车在当时不仅是美国最佳交通工具 , 而且美国的火车里程为全球之冠。开国元勋华盛顿只能乘坐自备马车到纽约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那时美国连火车的影子还没有 , 现在不仅早已有了超音飞机和高速汽车 , 而且也已进入了宇宙飞船时代 , 奥巴马真的如果来个乘坐宇宙飞船就职之旅 , 那才叫堪称名副其实、与时俱进的 Change 。今天这场所谓当年林肯之旅实在是表面做秀而已。林肯 1861 年 2 月 22-23 日的费城 - 巴尔的摩 - 华盛顿之旅为了避免暗杀,不得不改变日程和路线,化装身份于黑夜人静之时进入首都华盛顿 , 那有今日的风光 , 当年的林肯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华盛顿任职,在他离开家乡前几天 , 美国南部几个蓄奴州已经宣告脱离联邦独立 , 内战局势一触即发 , 那有心情通过做秀来拉动内需。 美国的第一条铁路是 1826 年 10 月 7 日 , 马塞诸萨州的昆西采石场到尼庞塞特河由马匹牵引火车, 1829 年 8 月美国有了自己的蒸汽机车。 1830 年 5 月 24 日 , 由巴尔的摩到埃利特米尔斯的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首段 13 英里铁路通车。 8 月 28 日 , 第一台美国制造的彼得库珀的大拇指汤姆号在铁路上行驶受挫。 11 月 2 日 , 美国制造的第一台实用火车头查尔斯顿良友号在查尔斯顿 -- 汉堡铁路上顺利行驶。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六任总统 (1825.3.4-1829.3.3),1830 年时 , 他已经不是美国总统,在总统任期 , 他是否坐过由马匹牵引的火车不大清楚。作为美国总统在任期间乘坐火车的第一人应是第 7 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 (1829.3.4-1837.3.3), 他是在 1933 年坐火车由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但是当选总统坐火车去华盛顿就职的是第 9 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 (1841.3.4-1841.4.4) 。 1840 年美国铁路线长度近 3000 英里 ,1850 年 9000 英里 , 居世界第一。 1860 年 30626 英里 , 承担全国货运量的 2/3 。 有报道说 : 约翰昆西亚当斯是首位乘坐火车的美国前总统,那是在1830年。首位乘坐火车的在任总统是安德鲁杰克逊,他在1833年曾坐火车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当选总统坐火车到华盛顿上任始于1841年。那一年,当选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乘坐火车前往华盛顿参加就职典礼,从此当选总统坐火车去华盛顿就职成为一种惯例。 1913年,当选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从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坐火车前往华盛顿就职。一路上,他不时站在一节露天车厢上向围观者招手,深得民众好评。1953年,当选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在家人陪同下,从纽约登上专列,到华盛顿就职。此后由于航空业日益发达,坐飞机比坐火车快捷方便,当选总统一般不再坐火车到华盛顿就职。 (《随笔: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的就职之旅》,新华社记者杨晴川文 新华网 /2009 年 01 月 17 日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1/17/content_10674230.htm 奥巴马及其团队将已经 56 年废弃不用的就职交通工具铁路 , 重新改变一番,然而铁路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早已过时,奥巴马要乘坐铁路进军华盛顿,单就这一点也将他们的下属和地方政府折腾得够呛了,但愿我们的媒体尤其是在国内普遍受到欢迎的凤凰卫视不要借此机会也来折腾我们了。 .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4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交流网自即日起开辟奥巴马言行录专栏
黄安年 2009-1-17 07:11
学术交流网自即日起开辟奥巴马言行录专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7 日发布 2009 年 1 月 20 日起 , 巴拉克奥巴马将就任 美国历史上第 44 任也是第 43 位和第 56 届总统 , 为了解和研究这位令美国和世人注目的新总统 , 自即日起学术交流网开辟奥巴马言行录专栏 , 陆续刊登奥巴马言行 , 资源共享 , 栏目所有内容并不代表学术交流网的立场和观点。我们需要如实地了解奥巴马的言行,需要把奥巴马的言论和行动联系起来观察。有兴趣的网友请登陆 www.annian.net 学术交流网 , 请注意本文转载美国国务院信息中心的美国参考摘译 , 并非全文 , 研究和引用时请查阅原始出处 , 最好是全文 , 以便研究美国参考略取的内容。 学术交流网转发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即将出版的《奥巴马言论集》( Obama In His Own Words )中的六篇讲演(见下) ,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官方精心策划的包装奥巴马计划 , 把他打造成一位反战英雄、自由卫士、人民代表、和谐先锋、林肯化身、改革旗手。其造神攻势不言而喻。昨天北大沈天佑教授自美国打来电话 , 告诉我现在美国实在不大景气,大家寄希望于奥巴马的改变。我说 , 他倒是首先改变了自己,至于美国老百姓能否跟着改变 , 目前没有迹象,恐怕奥巴马自己也没有信心,让我们听其言 , 观其行 , 拭目以待。 以下是奥巴马六篇演说目录: *2008 年 11 月 4 日,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 (Barack Obama) 当选美国第 44 任总统。在赢得选举胜利后,奥巴马在芝加哥一个公园内向支持群众发表了讲话。以下是讲话记录全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2008 年 3 月 18 日,美国联邦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 (Barack Obama) 在费城 (Philadelphia) 就种族问题发表演讲。以下是讲稿的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翻译。讲稿由奥巴马竞选团队提供。 * 我们的过去、未来和美国的憧憬奥巴马宣布参加总统竞选的讲话(摘译) , 本文是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即将出版的《奥巴马言论集》( Obama In His Own Words )文选之一。 2007 年 2 月 10 日 , 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 (Springfield, Illinois) * 巴拉克奥巴马演讲录:勇于追求希望 (摘译) ,2004 年 7 月 27 日,奥巴马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Boston, Massachusetts )举行的 2004 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上发表主题演讲。 * 巴拉克奥巴马演讲录:后患无穷,损失惨重(摘译) , 2002 年 10 月 2 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Chicago, Illinois )发表讲话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 * 巴拉克奥巴马演讲录 : 全世界戮力同心(摘译) , 2008 年 7 月 24 日,柏林市民欢迎奥巴马发表讲演。 2008 年 7 月 24 日,奥巴马在德国柏林( Berlin, Germany )发表讲话。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5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没自信, 拼命打造148年前林肯入主白宫形象
黄安年 2009-1-15 10:10
奥巴马没自信 , 拼命打造 148 年前林肯入主白宫形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5 日发布 口口声声要改变的奥巴马看来实在没自信 , 他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自诩,他大量启用克林顿政府时期的高管,在就职典礼上又处心积虑模仿林肯 1861 年入主白宫时的细节,从主题到餐具 处处模仿林肯 ,除了作秀再生一个半世纪前的美国总统 , 不就足以反映奥巴马没有自信吗? 奥巴马不是林肯 ,2009 年的美国也不是 1861 年时的美国 , 那时的美国面临联邦分裂 , 内战一触即发的严重危机 , 今天的美国面临是继续保持颠峰的超强美国 , 还是从奥巴马开始将走下坡路,一个非洲裔、缺乏从政经验、几乎来自草根的总统也许要借助林肯来为自己壮胆,向世人表白:林肯能够做到的 , 我奥巴马也能做到。 问题在于奥巴马越千方百计打造,却愈来愈缺少自我,缺乏创新元素 , 如果没有改变元素 , 这个总统竞选诺言能够兑现吗? 再说奥巴马模范林肯却不模仿林肯就职典礼的节俭, 1861 年 3 月 4 日一万多名群众在现场倾听林肯就职演说,而 2009 年的奥巴马的就职典礼却招来上百万观众,我们看到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恰逢遭遇美国 80 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刻,然而并未改变愈来愈铺张浪费的陋习,最困难的 2009 年将打造历史上最铺张的一次总统就职典礼。(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177 ) 连就职午餐时使用的餐具,也是林肯餐具的复制品,这得花多少 US$ 。为缓解经济危机 , 我倒建议将就职典礼实行市场化运作 , 所有就职典礼的餐具来个全球大拍卖 , 估计捞个上亿美元是不存问题的。这不就在林肯元素里增添了奥巴马的改变元素了吗。 附一篇报道 : ***************************** 奥巴马就职典礼从主题到餐具 处处模仿林肯 2009 年 01 月 15 日 07:38:42  来源:新闻晨报 1 月 12 日,在美国国会大厦,一名警官在当选总统奥巴马即将举行就职典礼的场地执勤。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 20 日将在这里举行就职典礼。新华社 / 法新 距离 1 月 20 日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不到一周,美国媒体极尽所能挖掘奥巴马就职典礼的每个细节。 据美国媒体报道,此次奥巴马的就职仪式有很多 林肯元素,连就职餐都是基于林肯口味的。 沿着林肯当年的路线 即将举行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林肯色彩甚浓。 此次奥巴马就职典礼的主题是自由的新生,该表述来自林肯 1863 年的盖茨堡演讲辞。 据称,就职典礼前,奥巴马将沿林肯当年路线,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乘火车赴首都华盛顿。 就职宣誓时,奥巴马将使用林肯的圣经,他也将成为自林肯后使用它宣誓就职的首位总统。甚至连就职午餐时使用的餐具,也是林肯餐具的复制品。 1861 年,林肯首度入主白宫,他就餐用的瓷器是时任第一夫人玛丽托德林肯挑选的。近 150 年后,这些瓷器的复制品将出现在奥巴马就职午餐的饭桌上。 除了就餐用具,餐厅的布置也深具林肯色彩,餐桌后将悬挂约塞米蒂峡谷风光油画,此画纪念了林肯在 1864 年宣布约塞米蒂峡谷作为国家公园供民众休闲观光一事。 此前,奥巴马还透露他在白宫重点攻读的书籍将包括 2005 年畅销书《对手团队》。该书写的是林肯如何团结一批高素质顾问为自己服务,这些人甚至都可能成为总统一职的竞争者。 就职餐是林肯喜欢的口味 此次奥巴马就职典礼的就职餐又是什么内容呢?美国媒体揭秘称,奥巴马 1 月 20 日的就职餐由三道菜组成,同样基于林肯口味。 正餐前的开胃菜是以扇贝和虾为原料做成的糕点林肯当年酷爱海鲜;主菜是酸辣酱野鸡配马铃薯这是林肯幼年时期在印第安那州爱吃的东西;甜点是苹果桂皮软糕林肯爱吃苹果。 20 日就职宣誓之后,奥巴马将与 200 名宾客一起,共享这顿就职餐。从美国总统就职餐的历史来看,奥巴马的这顿属简朴之列。 200 多年来,就职餐已成为就职典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就职餐的菜单非常多变,有时铺张浪费,有时政治含义很浓,有时则非常简单。 美国最开始几任总统的就职餐都十分简单,甚至显得孤独。比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就职餐是自己一个人吃的。第二位总统约翰亚当斯吃就职餐时,也是独自一人。第三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就职餐虽然是和其他 30 人一起吃的,但却是设在寄宿公寓中的简朴一餐。 1809 年时,情况发生了变化,詹姆斯麦迪逊在就职典礼当日举办了舞会,还为宾客们准备了 400 人份的午夜大餐。 此后,美国总统的就职餐内容大都比较丰富,比如林肯就职典礼时,舞会时的午夜餐包括:牛腿、肥鹅肝酱、奶糖、水果冰、果馅饼、蛋糕等。(徐惠芬)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1/15/content_10659724.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和历任美国总统之最
黄安年 2009-1-10 07:20
奥巴马和历任美国总统之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0 日 这里发布的《历任美国总统之最》是笔者编译的《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第 93-111 页扫描版,该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出版 ,1988 年再版。改版的文字稿已在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3 日发表 , 学术交流网 2004 年 10 月 30 日首发。本文编译于 23 年前,由于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总统相继执政,奥巴马也将在 1 月 20 日宣誓就职新总统 , 这篇文章并不包括这四位总统,但对于了解美国历任总统仍有参考价值。 迄今奥巴马已经创造了多项历任美国之最 , 例如第一位非洲裔美国总统、耗费竞选费用最多的美国总统 , 耗资最多的宣誓就职美国总统、创造历史最高赤字的美国总统 , 任职前最少从政经验的美国总统、最善于运用互联网竞选的美国总统等等。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2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谨防奥巴马举债,全球买单
黄安年 2009-1-9 20:19
谨防奥巴马举债 , 全球买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9 日发布 虽然奥巴马一再表白美国只有一个总统 , 现在的总统是小布什 , 所以他对加沙战争不加表态 , 但是我们看到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大造舆论要求立即通过他的在未来几年里可能投入总计高达7750亿美元的更大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 , 如果不实施规模足够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后果可能是可怕而且持久的。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无疑会在短期内扩大政府财政赤字,但不投入或投入太少则可能导致就业岗位、收入和人们对经济信心的更大亏空。 而 美国国会预算局7日预测2009财政年度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将达到1.2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其中不包括实施这一经济刺激方案的开支。(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1/09/content_10626734.htm ) 奥巴马要全力拼经济 , 挽救美国经济濒于破产的边缘 , 这自然值得欢迎 , 但是我们务必谨防他和他的政府转嫁危机的图谋,由他来举债 , 让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欧盟、日本等国家来买单。办法很简单 : 美国日夜开动印钞机,让各国购买美国的债券,选择对美国有利的机会宣布美元贬值。如果我们购买了 5000 亿美元债券,一旦美元贬值 30-40% ,那么仅此一项就损失了 1500-2000 亿美元了。 对我们中国来说 , 还是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主渠道,同时加强我们的外币出储备多元化,保持人民币流通的相对独立性。 *********************** 奥巴马警告不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导致可怕后果 2009 年 01 月 09 日 05:40:5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月8日电(记者 胡芳)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8日说,如果不实施规模足够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后果可能是可怕而且持久的。他敦促国会尽快批准他的经济团队以及国会两党领导人共同推出的旨在帮助经济摆脱衰退、恢复增长的刺激方案。 奥巴马当天在首都华盛顿附近的乔治梅森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经济衰退就可能持续数年时间。他说,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无疑会在短期内扩大政府财政赤字,但不投入或投入太少则可能导致就业岗位、收入和人们对经济信心的更大亏空。 奥巴马在讲话中承诺,将使美国替代能源产量在未来3年里翻一番,对大部分联邦政府建筑进行改革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医疗档案电子化,扩大宽带网络,并提高学校的现代化水平。但他在讲话中没有提及这份经济刺激方案的总开支及其具体细节。 据报道,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包含金额为3000亿美元的减税和新的大型投资项目,比如道路、桥梁和学校建设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在未来几年里可能投入总计高达7750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局7日预测2009财政年度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将达到1.2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其中不包括实施这一经济刺激方案的开支。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1/09/content_10626734.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奥巴马的内阁成员
黄安年 2009-1-2 18:48
小议奥巴马的内阁成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 日发布 奥巴马的内阁成员人选已经尘埃落定 , 对此班底舆论普遍称赞 , 广罗人材、最佳搭配、精英实干、多元混合、哈佛团队等等不一而足。 谁都清楚,自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来,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历任美国总统就任前资历和人脉均盖过奥巴马。奥巴马的竞选班子可以协助顺利夺权,要顺利掌权仅仅靠夺权班子是困难的。竞选对手攻击他缺乏从政经验不是没有道理,靠演说才能和宣传包装 , 难以度过经济难关和应对复杂的国际事务,他在选举人票上虽然获得大幅优势而在普选票上却旗鼓相当,加上民主党内有克林顿夫妇的强势集团,在第一任期奥巴马竞选团队想为所欲为是不可能的。 奥巴马既以民主党罗斯福、肯尼迪、约翰逊、克林顿传统自居,罗斯福、肯尼迪时代的幕僚大都年事已高,启用克林顿时代的幕僚也就不难理解。 奥巴马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白人的非洲裔总统而自豪 , 为彰显美利坚民族大团结内阁和全民总统 , 我们也可以从精心设计的内阁成员中窥见一斑。国务院信息中心的《美国参考》称即将上任的这位总统所挑选的内阁成员颇具多元化,其中有两位共和党人、三位妇女、三位拉丁裔美国人、三位非洲裔美国人、两位亚裔美国人和一位阿拉伯裔美国人。(《奥巴马已确定全体内阁成员人选》 http://www.america.gov/st/elections08-chinese/2008/December/20081231135645hmnietsua0.2510645.html?CP.rss=true ) 该文还称首要挑战将是经济问题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进行的两场战争,同时他还必须关注众多其他重要的国内和国际问题。包括全体内阁成员在内的大部分职务的人选必须在奥巴马就任总统后得到他的正式提名和参议院的批准。 我们看到,奥巴马内阁显然不是一个全然创新的内阁,当然也不是一个维系中间偏右的内阁,而是一个向着中间道路摆动的内阁班子,其中某些阁员显然是过渡性人员,有的则要看内阁成员间及其和当班人奥巴马的磨合与奥巴马的经验是否足以控制大局而定。 下面是笔者主要依据美国国务院信息中心《美国参考》提供的资料 , 列出奥巴马内阁班子及各部门机构的情况摘要,没有专门注明出处的材料来自《美国参考》。 (一)经济团队 财政部长提名人蒂莫西盖特纳 (Timothy F. Geithner) ,担任财政部第 75 任部长。在此之前,盖特纳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在克林顿总统任职期间,他从 1998 年至 2001 年担任主管国际事务的助理财政部长。为了发掘改善美国经济形势的新思维和新观点,奥巴马还设立了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这个顾问委员会将由联邦储备系统前主席保罗沃尔克 (Paul Volcker) 任主席。 财政部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成立于 1789 年。雇员逾 100,000 名雇员。财政部负责美国的金融安全,其职责包括管理联邦财政、征税、制造货币、管理公共债务、就国内和国际货币政策提供咨询、以及调查和起诉逃税和伪造货币的行为。 财政部长是美国最早设置的内阁级职位之一。最负盛名的财政部长有亚力山大汉密尔顿 (Alexander Hamilton) ── 10 美元钞票印有他的头像──和亿万富翁实业家安德鲁梅隆 (Andrew Mellon) 。财政部经济政策办公室 (Office of Economic Policy) 报告当前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并帮助制定金融市场事件的应对措施;财政部反恐金融情报办公室 (Office of Terrorism and Financial Intelligence) 负责打击国内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融资活动;国际事务办公室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则就美国国际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制定和美国参与国际金融机构事务提供咨询和协助。财政部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以及美洲开发银行担任董事。 商务部长 : 当选总统奥巴马 12 月 3 日提名威廉布莱恩 比尔 理查森 (William Blaine Bill Richardson III) 担任商务部长。理查森自 2003 年以来担任新墨西哥州州长,并曾担任能源部部长和在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期内出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他还在 1982 年至 1997 年间担任新墨西哥州联邦众议员。 商务部( Department of Commerce ),成立于 1903 年。雇员 : 39,000 名雇员。商务部的职责范围很广,主要是促进美国的工商业发展和推动国际贸易。它还从事人口普查,通过国家海洋和大气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提供气候和大气层变化信息,收集经济数据并司管旨在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和商标局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商务部最初于 1903 年成立,称为 商务和劳工部 , 1913 年国会单独组建劳工部后改称 商务部 。历史上任期最长 ( 七年半 ) 的商务部长是曾经担任采矿工程师、后来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胡佛 (Herbert Hoover) 。 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 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彼得奥斯泽格 (Peter R. Orszag) 为第 37 任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奥斯泽格在获得此项提名前担任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U.S.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主任。在克林顿总统任职期间,他是总统经济政策特别助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 高级经济顾问。 该办公室简称为 OMB ,负责编制总统的年度预算案,该预算案在每年二月初提交国会审批。为了履行该职责,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各行政部门的项目进行审核,评估各种资金需要,确定项目的轻重缓急。该办公室还监督行政部门的采购、财务管理、信息收集和监管政策。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的前身是财政部预算局 (Bureau of the Budget) ,成立于 1921 年。 1939 年,预算局并入总统行政办公室。 1970 年,在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它采用了现在的名称,并同时扩大了管辖权限。 环保署长:当选总统奥巴马 12 月 15 日提名莉萨杰克逊( Lisa Jackson )担任下一届环保署长。杰克逊曾任新泽西州环保局长,目前是该州州长办公室主任。杰克逊曾经做过化学工程师。 环境保护署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成立于 1970 年。雇员: 17,000 名雇员 职责:环保署制订和监督执行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法规,管理支持环保项目的联邦拨款,研究环境问题,对公众进行环保教育。作为独立机构的环保署成立于 1970 年 12 月,当时环境的退化和污染引起了普遍关注。 白宫办公厅主任。白宫办公厅主任拉姆伊曼纽尔 (Rahm Emanuel) ,于 2008 年 11 月 6 日被提名,这是奥巴马政府的第一项任命。来自芝加哥的伊曼纽尔曾担任比尔克林顿总统的高级顾问,并于 2002 年至 2008 年间担任代表伊利诺伊州第五国会选区的众议员。 白宫办公厅主任 (White House chief of staff) , 1952 年设立。办公厅主任是总统的高级助理,亦被称为守门人和华盛顿第二有权势的人。办公厅主任通常参与总统的重大决策,并且经常在与国会领袖的磋商中代表总统。在白宫内部,办公厅主任管理工作人员,指挥和协调总统行政办公室下属的各部门的工作。办公厅主任由总统酌情任命,无须参议院批准。该职位最初由艾森豪威尔总统设立,但肯尼迪和约翰逊选择把该职位空缺,卡特总统一度也没有设立办公厅主任。 (二)国家安全团队 国务院 : 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12 月 1 日提名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 (Hillary Rodham Clinton) 参议员担任第 67 任国务卿。克林顿自 2001 年起担任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在此之前,从 1993 年至 2001 年,她是美国第一夫人。她在担任公职前是一名律师,并协助她的丈夫比尔克林顿竞选阿肯色州州长和美国总统。如果得到参议院确认,克林顿将成为奥巴马的首席外交政策顾问,同时也将成为在世界舞台上代表美国的最高级外交官。 美国国务院雇员共有 28,053 人:其中有 11,467 名外交官, 7,802 名外籍雇员,以及 8,784 名文职人员。国务院负责一切对外事务。国务卿是总统的首席外交政策顾问。国务院在国际社会代表美国的利益,管理对外援助项目,打击国际犯罪,安排外国军队培训项目,并为海外美国公民提供服务。国务院于 1789 年根据一项国会法案成立,是领导美国外交工作的机构。有六位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詹姆斯门罗、约翰昆西亚当斯、马丁范布伦和詹姆斯布坎南── 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美国在 188 个国家设有 260 个大使馆、领事馆和其他机构,代表美国的利益。 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 (Robert M. Gates) 。罗伯特盖茨于 2006 年 12 月 18 日宣誓就任第 22 任国防部长,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于 12 月 1 日邀请他继续留任现职,盖茨曾参与制定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略。奥巴马说,盖茨的任务是使美国军队把伊拉克安全责任逐步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以负责任的方式结束在伊拉克的战争,同时确保美国具备彻底摧毁 基地 组织 (al-Qaida) 和塔利班 (Taliban) 的战略与资源。在担任国防部长之前,盖茨曾任在美国大学中规模排名第七位的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校长。他还曾经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和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委员。 国防部雇员 130 万现役军人, 669,281 文职人员, 110 万国民警卫队及预备役, 200 万退役军人。该部代表美国对美国各军兵种 ( 陆军、海军、空军及海军陆战队 ) 开展的军事行动进行监督,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及执行维和任务,运送救灾物资及保卫国土安全。国民警卫队及预备役提供战时军事支持,并执行关键的国土安全使命,如进行国内自然灾害救援。该部为美国最古老和最庞大的政府机构,其历史可追溯到美国独立之前。直到 1949 年之前,该部一直被称为作战部,并是美国最早的内阁级机构之一。该部的军职和文职人员分布于世界上每一个时区,在美国境外服务的雇员超过 45 万人。美国陆军在 50 个国家派驻人员;美国海军驻扎在波斯湾、远东及地中海等地区;美国空军每年在执行飞行任务时覆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只有五个国家例外。 国土安全部长: 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于 12 月 1 日提名珍尼特纳波利塔诺 (Janet Napolitano) 担任国土安全部第三任部长。纳波利塔诺自 2003 年以来担任亚利桑那州州长,从 1999 年至 2003 年担任该州司法部长。 国土安全部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成立于 2003 年,统一领导国家安全工作,以确保国家安全和捍卫美国人民的自由。雇员近 180,000 名雇员。国土安全部保护国家不受国内外恐怖主义的攻击,并在发生灾难后提供紧急救援服务。该部下属的机构包括移民和海关执法局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联邦救灾局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简称 FEMA) 、运输安全局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gency) 和美国海岸警卫队 (U.S. Coast Guard) 。该部是美国政府最新增设的部级单位,成立于 2003 年,是在 9.11 之后为防范未来恐怖主义袭击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土安全部的各个下属机构负责执行有关移民和边界控制的法律、海关规章和运输安全规定。该部与国际伙伴合作,在 58 个港口实施集装箱安全倡议 (Container Security Initiative) 。根据这项倡议,集装箱在运往美国之前须进行抽查。美国海岸警卫队负责执行与渔业管理、自然资源保护和海上生命安全有关的一系列国际协议。 美国贸易代表:奥巴马提名文森艾尔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荣柯克( Ron Kirk )担任美国贸易代表。美国芝加哥 2008 年 12 月 21 日电 / 美通社亚洲 / -- 当选总统巴拉克 ? 奥巴马已提名国际律师事务所文森艾尔斯的一名合伙人荣 ? 柯克担任美国贸易代表。柯克先生文森 ? 艾尔斯律师事务所公共金融和公众政策业务合伙人。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全国法律杂志》将柯克先生评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 50 名少数族裔律师之一。此外,他还连续三年凭借其政府关系法律业务登上《美国最佳律师》排名榜。柯克先生曾经在 1995 至 2001 年期间担任达拉斯市长。他在 1994 年曾被时任州长的安理查兹( Ann Richards )任命为德克萨斯州州务卿。( http://sh.villachina.com/2008-12-22/2299166.htm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 (Office of the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成立于 1962 年。雇员: 200 多名雇员,分别在华盛顿和日内瓦工作。美国贸易代表( USTR )是总统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的首席顾问和发言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负责直接与外国政府谈判贸易协定,解决贸易争端,参加全球贸易政策组织的活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是根据 1962 年《贸易扩展法》 (Trade Expansion Act) 成立的。成立以来,共有 15 人先后担任美国贸易代表,其中有三名女性。美国贸易代表亦拥有 大使 头衔。 国家安全事务 以下各位顾问就国家安全事务问题向总统提供咨询,但他们不是内阁成员。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上将 (Mike Mullen) 美国海军上将迈克马伦是第 17 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 (U.S. Naval Academy) ,曾先后指挥三艘军舰,并担任海军作战参谋长。 参谋长联席会议成立于 1947 年,它由各军种最高指挥官组成,在主席领导下工作。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制定作战部队的统一战略方向,指挥陆、海、空部队有效地进行联合作战。联席会议主席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任期两年,从单数年份 10 月 1 日开始。 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提名人詹姆斯琼斯 (James Jones) 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12 月 1 日提名退休上将詹姆斯洛根琼斯 (James Logan Jones Jr) 为第 21 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曾担任欧洲盟军最高指挥官,并在 2007 年退休前担任海军陆战队第 32 任司令。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简称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同时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委员,其下属的工作人员从事安全问题和情报研究,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总统汇报。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由总统任命,无须经参议院批准,并独立于国务院和国防部。 国家情报主任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国家情报主任是根据 2004 年《情报改革和防范恐怖主义法》 (Intelligence Reform and Terrorism Prevention Act) 设置的职位,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土安全委员会在国家安全情报方面的首席顾问。国家情报主任是由 16 个机构组成的美国情报系统的一把手,负责指挥国家情报项目 (National Intelligence Program) 。 国家安全委员会(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 人员:总统主持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基本成员包括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副总统、国务卿、财政部长和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国家情报主任也参加委员会的会议。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议程涉及其职责范围时,白宫办公厅主任、白宫律师和总统经济顾问以及司法部长和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也可能出席会议。 职责 : 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国家安全事务和对外政策方面协助总统,提供咨询,并协调执行有关政策的行动。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于 1947 年, 1949 年并入总统行政办公室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有三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来成为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 、科林鲍威尔 (Colin Powell) 和康多莉扎赖斯 (Condoleezza Rice) 。鲍威尔还曾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奥巴马还宣布,他提名苏珊赖斯 (Susan Rice) 为美国下一任驻联合国大使。 (三)其他内阁班子 司法部: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于 12 月 1 日任命埃里克霍尔德 (Eric Holder Jr.) 担任美国第 82 任司法部长。霍尔德从 1997 年至 2001 年在克林顿总统任职期间担任司法部副部长,并在此之前担任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检察官和哥伦比亚特区高等法院副审判长。 司法部 (Department of Justice) ,成立于 1789/1870 年,在全国各地共有逾 100,000 名雇员。司法部是世界最大的执法部门,负责执行所有联邦法律。其职责包括:打击恐怖主义、逮捕逃犯、搜寻失踪人士、管理联邦监狱和犯人、保护公民自由、调查欺诈行为、防止犯罪、起诉罪犯以及向犯罪受害者提供帮助。司法部长一职是根据 1789 年的《司法法案》 (Judiciary Act) 设置的,是最早的内阁级职务之一,但该部长没有任何下属,其本人也只是兼职。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司法部长开始聘用助手,但很多工作承包给私人律师。国会最终于 1870 年成立了司法部。司法部下属的联邦调查局 (FBI) 防范外国情报人员盗窃美国机密和恐怖主义分子对美国发动攻击。联邦调查局还协助其他国家和国际执法部门调查和打击包括走私和人口贩运在内的犯罪活动。在尼克松任职期间成立的司法部毒品管理局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在国际上与合作伙伴联手打击贩运毒品的活动。 国内资源部长: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于 12 月 17 日提名肯萨拉查 (Ken Salazar) 担任下一届国内资源部长。萨拉查目前是代表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参议员,曾担任该州司法部长和自然资源部长。萨拉查也是一位农民,他拥有自己的牧场。 国内资源部 (Department of Interior) ,成立于 1849 年。雇员全美 2,400 处设施,共有 67,000 名雇员和 180,000 名志愿者。国内资源部是美国最主要的自然资源保护机构。该部管理土地、水和能源需求,还负责科学和地质研究,保护鱼类、野生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国会于 1849 年设立国内资源部,将原有的国务院、战争部、海军部和财政部的各一部份合并成立一个新的机构,仅限于处理国内事务。国内资源部管理美国的国家公园系统 (National Park System) ,包括每年吸引千百万游客的纪念馆 ( 碑 ) 和国家公园等文化娱乐场所。此外,国内资源部还向得到联邦承认的 562 个印第安部落提供服务。根据美国法律,这些部落享受国中之国的待遇。 农业部(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 12 月 17 日宣布提名前艾奥瓦州州长维尔萨克为农业部长人选,当过市长和州参议员。一九九八年至二 00 六年担任艾奥瓦州州长。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墨西哥裔。历任州长法律顾问、州自然资源局局长和州总检察长。二 00 四年当选联邦参议员并任职至今。 农业部成立于 1862 年 (1889 年升为内阁级机构 ) 。农业部在农业援助、食品安全、营养、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管理 300 多个项目,扩大农、林业产品与服务的全球市场,并承担许多其他任务。雇员现有超过 10 万名雇员。亚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 于 1862 年设立农业部,当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农业部长在 1889 年成为内阁成员。美国农业部农产品外销局 (The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 负责农业部的国际活动,包括市场开发、贸易协议与谈判、统计数字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出口信用担保及粮食援助计划等。 劳工部( Department of Labor ),当选总统奥巴马意欲提名前达拉斯市长罗恩柯克( RonKirk )为美国贸易代表,共和党人希尔达索利斯( HildaSolis )为劳工部长 成立于 1913 年。雇员 : 16,800 名全职雇员。劳工部负责执行涉及劳工安全和福利、加班费和最低计时工资、禁止就业歧视和失业保险的联邦法律。第一个有权处理劳工问题的行政部门是于 1903 年成立的商务和劳工部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nd Labor) 。塔夫脱总统 (William Howard Taft)1913 年在卸任几个小时前签署了单独成立劳工部的法律。在美国总统内阁中任职的第一名女性是珀金斯 (Frances Perkins) 。她于 1933 年在罗斯福总统 (Franklin D. Roosevelt) 任内担任劳工部长。劳工部的国际劳工事务局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Labor Affairs) 负责监督美国参加国际劳工项目及组织的工作,并在世界各地促进公平劳工标准和规范。 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Tom Daschle)12 月 11 日提名汤姆达施勒担任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第 21 任部长。达施勒自 1987 年至 2004 年担任代表南达科他州的联邦参议员,目前领导奥巴马过渡班子的医疗卫生工作组。奥巴马还请达施勒担任新成立的白宫医疗卫生政策办公室主任。 卫生与公众服务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成立于 1979 年。雇员逾 64,000 名员工,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负责 300 多个公共卫生、社会科学研究、疾病监测和预防以及食品和药物安全项目。 1953 年于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内成立,当时称为卫生、教育和福利部, 1979 年重组为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卫生保健机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及国家卫生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等机构与国内、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抗击各种疾病。该部的全球卫生事务办公室 (Office of Global Health Affairs) 代表美国处理国际卫生和难民健康问题,并向部长和总统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住房和城市发展部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名杜诺文为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杜诺文现在是纽约市房屋保护和发展局局长,在克林顿政府期间,杜诺文还担任过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副助理。 http://finance.jrj.com.cn/2008/12/1413513062718.shtml 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成立于 1965 年 。雇员 10,000 万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美国各地的 81 个地区办公室。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努力确保所有美国人都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该部负责管理房产抵押贷款和贷款保险、促进经济发展和住房整修的拨款项目、房租补贴、公共住房和减价住房、无家可归者协助、以及公平住房领域中的教育和执法。 1965 年,作为约翰逊总统 (Lyndon Johnson) 提出的 向贫穷开战 工作的一项内容,联邦政府把多个部门中的一些现有机构合并,成立了住房和城市发展部。 交通运输部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奥巴马提名雷拉胡德 为交通运输部长 ,他是伊利诺伊州共和党籍众议员 。 交通运输部成立于 1966 年。雇员 53,500 名雇员。运输部致力于加强各类人员和货物运输手段──航空、铁路、公路和管道等──的安全和可靠性。运输部下属的重要机构包括联邦航空局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联邦铁路局 (Federal Railroad Administration) 、联邦公路局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和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于 1966 年成立的交通部曾一度包括美国海岸警卫队,但海岸警卫队和联邦政府中与安全工作相关的其他机构在 2003 年被并入国土安全部。 能源部长提名人朱棣文 (Steven Chu) 。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12 月 15 日提名朱棣文担任下一届能源部长。朱棣文目前担任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是无碳能源领域的专家。他曾于 1997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能源部( Department of Energy ),成立于 1977 年。雇员 11,000 多名雇员。能源部推动实施加强能源安全和促进科技革新的能源政策,并努力确保以对环境安全的方式处理核废料。 1977 年,联邦能源署 (Feder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能源研究和开发署 (Ener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联邦电力委员会 (Federal Power Commission) 和其他与能源有关的机构合并组成能源部。 教育部(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 12 月16日提名芝加哥学区首席执行官邓肯为新政府教育部长。邓肯先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曾在澳大利亚职业篮球队当外籍球员。1992年,邓肯返回芝加哥从事教育事业,任职于芝加哥学区。2001年被任命为芝加哥学区首席执行官。作为美国公立学校系统第三大学区的负责人。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7/content_10515312_1.htm ) 教育部成立于 1980 年。雇员 4,200 名雇员。教育部负责制定国家教育日程,收集和公布教育研究结果,分发联邦教育资助和努力确保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美国,教育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管理,教育部的职能是为它们的工作提供支持。 历史:最早的联邦教育机构成立于 1867 年,其使命是收集有关学校和教育的信息和帮助各州建立有效的教育体制。 1980 年,通过把其他部门的一些机构合并成立了教育部,教育部长为内阁成员。 退伍军人事务部部长提名人埃里克新关 (Eric Shinseki) 。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12 月 7 日提名埃里克,新关上将为下一任退伍军人事务部部长。曾经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的新关是达到四星上将军阶的第一位亚裔美国人。在他 40 年的军旅生涯中,新关曾两度被派往越南参加作战,并在战斗中受伤。 退伍军人事务部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 成立于 1930 年 (1989 年升为内阁级机构 ) 。雇员逾 240,000 名雇员。退伍军人事务部为 2,500 万名退伍军人提供福利和医疗及康复服务。该部还负责管理安葬军人及其合格家属的国家公墓系统。第一届美国国会于 1789 年通过设立退伍军人福利的法律。在 1930 年成立退伍军人事务署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之前,退伍军人的退休金和其他福利由政府各部门负责安排。 1989 年,退伍军人事务署进行重组,正式成为一个部,并升为内阁级机构。 美国总统当选人奥巴马 17 日提名科罗拉多州参议员萨拉查 (Ken Salazar) 担任内政部长。 将任内政部长的萨拉查是首任参议员, 1990 年至 1994 年任科罗拉多州自然资源局局长,在公共土地和能源领域口碑颇佳。出任内政部长后,萨拉查将负责平衡自然资源保护与挖掘国家能源潜力之间的关系。内政部在能源和环境领域拥有宽泛的监管职权,包括监督公共土地上的油气资源勘探活动,以及管理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肯萨拉查( Ken Salazar )是美国的政治人物、农场经营者、以及环境保护主义者,同时也是科罗拉多州的参议员,隶属民主党籍。萨拉查原先担任科罗拉多州的州首席检察官,接着在 2004 年赢得了参议员的选举。萨拉查与 1977 年当选佛罗里达州参议员的梅尔马丁内斯、以及 2006 年当选的鲍勃曼南德兹,是目前参议院里仅有的三名拉美裔人议员。 ( http://world.cn.aol.com/defaultdetail.jsp?keyid=6181439101696907966 ) 以上更多信息请见: http://www.va.gov ; http://www.america.gov/st/elections08- chinese/2008/December/20081216151552abretnuh0.9085657.html 等 还可见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美国问题评论 /2009 年 1 月 2 日转发。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2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选总统奥巴马创竞选经费历史之最
热度 1 黄安年 2008-12-28 09:04
当选总统奥巴马创竞选经费历史之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8 日发布 人们津津乐道当选总统奥巴马创造了历史之最 ,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也是美国历史上创竞选经费之最的竞选总统 , 在总统竞选中他一共开支了7.406亿美元 , 相等于三亿美国人平均分摊 2.4 美元 , 也是今年全部竞选人经费 17 亿中的 2/5, 奥巴马有了这样的雄厚竞选经费 , 怎能无往不胜。在美国大选中仅仅靠耍嘴皮自是不行的 , 没有足以压倒一切竞选对手的钱是万万不能的。 我们知道美国的民主和共和两大党实际上都为竞选最高行政权力的总统而存在。两大党都宣称自已是选举的组织,一切为了竞选。自 19 世纪 30 年代以来,群众性的竞选活动成为总统选举的惯例,迄今越来越复杂并左右总统选举。其规模、范围、动员的人数、采取的方式、经历的时间、耗费的资金都创历史新纪录。权势集团、大小资本集团和民间利益集团,在竞选前以捐献等名目将大量竞选经费资助自己选定的候选人。有时同时对两党投资。竞选经费 1856 年未超过 2.5 万美元, 1860 年林肯竞选耗资 10 万美元, 1936 年两党竞选费用 1400 万美元, 1940 年超过 3500 万美元, 1956 年 1.55 亿美元, 1976 年 5.4 亿美元, 1980 年 10 亿美元, 1984 、 1988 年又创新记录。从 1940-1984 年, 40 多年间竞选费用增加了 40 倍。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的自由竞选,不过是由金钱支配的竞选。显然,谁控制钱袋,谁就掌握政府。民心对入主白宫固然有一定的推动或牵制作用,但决定权在钱票而不是选票。表面上在选票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存在着有利于富有资金竞选总统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决定总统当选的表面上是选民之意,实际上是财主之意、赞助人之意、竞选经费之意。 奥巴马经常以林肯自诩,我们看到林肯的竞选经费仅仅耗资 10 万美元 , 奥巴马则是 7.406 亿美元,两者差距之大不言而喻 ; 奥巴马有时又以罗斯福自诩 , 我们看到还在与 30 年代大危机后果搏斗中的 1936 年两党竞选费用为 1400 万美元,而 2008 年金融危机中的美国竞选经费竟高达17亿美元 , 这种花巨额的钱来搞竞选的美国式民主的公正性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思。今天在我们的农村基层选举中却也不幸地看到较为普遍的花钱、撒钱竞选的现象,出现了卖官现象,这样的竞选模式难道值得推广吗? 附一篇报道 : ***************************** 今年美国大选开支创新高 首破 10 亿美元大关 2008 年 12 月 27 日 15:13:2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2月26日电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26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美国大选各总统竞选人的开支总额高达17亿美元,是4年前的一倍多,创出新高。 截至11月底,参加今年大选的美国总统竞选人的总开支高达17亿美元,历史上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而2004年大选竞选人总开支为8.203亿美元,2000年则仅为5亿美元。 根据统计,开支最高的是当选总统奥巴马,他一共开支了7.406亿美元,而2004年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布什和民主党竞选人克里两者的开支总额也不过6.467亿美元。 民主党另一位总统竞选人希拉里的开支也高达2.5亿美元,而此前民主党总统竞选人的竞选开支纪录是克里2004年创下的2.284亿美元。 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麦凯恩的开支为2.277亿美元,在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开支榜上仅次于2004年布什的2.694亿美元。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27/content_10567272.htm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8A)|111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关的年关好过了
jlpemail 2008-12-25 09:49
新关的年关好过了 关键词 新关 年关 2009 奥巴马 Key word: Eric Shinseki ; New Year;2009;Obama United States 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announced that retired General Eric Shinseki would be his nominee for Secretary of Veterans Affairs. Conclusion from engineer JI in his scientific blog . 五年前因为反对美军入侵伊拉克,不得不退伍回老家 夏威夷 的日裔前美军上将新关,将要度过 5 年以来最容易度过的一个年关。这恐怕不是因为他要当什么部级干部了,那不是什么新鲜事,对他来讲不具备吸引力。吸引他的应该是,事实将证明 5 年以前他不是错误的。而且,还愿意为那些不得不参加侵略战争,留下许多善后事宜的前军人们服务。其他内阁成员的选择不好说,这个部长的人员选定,是有其合理性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美国总统及其内阁也类似。 对于 5 年前解甲归田的新关来说,下一个新年的关口,不难度过。虽然说近乎廉颇的年龄了,也不过担任了文官。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此时不用也,自有有用时。新关的 2009 注定要有些奥巴马的前任布施不熟悉的内容了。 就新关而言,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即使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也敢于坚持并且发布自己的观点。就算当时不合事宜,不被认为是识时务的俊杰,也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不就是从将军到农民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错,休了五年的长假,海边散了 5 年步,早已经容光焕发了。再不工作几年,不是将军了,恐怕真的要挺起高耸入云的将军肚子了。 66 岁以后上任,的确不算早,一晃就古稀了;新关最好不要谋求连任,尽了义务就行了,别那么累!年轻人,是需要这个位子锻炼业务能力呢! 参考文献: 新华报业网讯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下任总统奥巴马计划 12 月 7 日 正式宣布任命已退伍日裔陆军上将新关 (Eric Shinseki) 为联邦退伍军人部长,成为第一位获奥巴马挑选为新政府亚裔阁员,消息于 6 日传出,亚裔民主党人均表兴奋。 66 岁的新关,在夏威夷出生长大,他毕业于美国军校,在 Duke 大学获得英文系的硕士学位, 1965 年加入军部服务。   新关由美国陆军基层干起,曾获颁紫心奖章的最高勇敢荣誉,逐步获得晋升。他于 1999 年获任命为美国陆军参谋长,一直是美国史上官阶最高的亚裔军人。 2003 年新关批评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的策略不正确而不获留任,同年 8 月退伍,在美国陆军服务长达 38 年。   李艳虹说,奥巴马决定任命新关出任联邦退伍军人部长,充分显示奥巴马因才任人的优点,她大力支持奥巴马选用新关,新关于前总统克林顿时代获得任命,为联邦政府内第二线的高职位,奥巴马当选前,新关从未公开支持奥巴马。 5 年前新关被迫退伍后,返回夏威夷定居。李艳虹记得当年新关在国会公开批评布什出兵攻打伊拉克的行动,当新关返回夏威夷后,该州居民鼓励新关竞选州长,但新关未如支持者所愿。 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announces Gen. Eric Shinseki as Secretary of Veterans Affairs Chicago -- 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announced today that General Eric Shinseki will be his nominee for Secretary of Veterans Affairs. General Shinseki is a former Army Chief of Staff and 38-year Army veteran who served two combat tours in Vietnam . He understands the changing needs of our troop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shares President-elect Obamas commitment to modernizing the VA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our time. Throughout his nearly four decades in the U.S. Army, he won the respect and admiration of our men and women in uniform because they have always been his highest priority, President-elect Obama said. He has always stood on principle -- because he has always stood with our troops. And he will bring that same sense of duty and commitment to ensuring that we treat our veterans with the care and dignity they deserve. General Eric K. Shinseki, Secretary of Veterans Affairs Born in Hawaii to a Japanese-American family, Eric Shinseki graduated from West Point in 1965. He went on to serve in the Army for 38 years, from 1965 to 2003, including two combat tours in Vietnam , where he lost part of his right foot. He served as Chief of Staff of the Army from 1999-2003. General Shinseki has commanded troops from Vietnam to the Balkans, and his career has been marked by innovation, vision, and fierce loyalty to the troops who served under him. He is the recipient of numerous decorations, including the Bronze Star, the Purple Heart, the Legion of Merit, and the Army, Navy, Air Force, and Coast Guard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s. 致谢: 新闻线索来自科学网电子杂志 200886 期。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4186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汽车工业的救援与改革
黄安年 2008-12-21 08:11
美国汽车工业的救援与改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1 日发布 不救援 , 美国三大汽车工业的破产不可避免 , 只救援、不改革 , 美国三大汽车工业的破产同样不可避免。美国的三大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失去竞争力,打从 80 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汽车王国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动摇,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认真解决 ; 美国的老百姓对于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援汽车工业利益集团的贪婪已经越来越失去耐心,三大汽车业巨头每年拿着巨额薪酬享有超级富豪的待遇,而无需对企业经营不善负责 ; 汽车工业工会成了十足的工人贵族维护特殊利益集团的丰厚利益 , 而无需为汽车工业可能破产担忧,这些人无须改革技术和管理 , 照样享受特权和特殊利益 , 一旦发生危机破产信号就向政府要求救援,这种做法和华尔街的大小蛀虫和懒人没有本质区别。现在给予汽车工业以必要的救援但是需以限时改革为条件,没有救援的改革等于用纳税人的钱来养活蛀虫和懒人,等于打水漂 , 救援必须与改革相连。 在华尔街贪婪的大小蛀虫多得很 , 每年的高薪和丰厚红利分掉了金融赢利中的相当份额,一旦出现负债则向政府要求救援,他们自身利益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 即使银行倒闭,这些人不仅可以拿到半年的高薪报酬,而且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入另外一家或者对家金融机构,继续享有高薪,只是由于这些人懂得如何内线运作 , 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是用人单位要心中有数,他们只认钱。 在汽车工业问题上 , 只讲救援不讲改革 , 不求改革 , 既不是真改革 , 也不是有效的救援。是不是改革不能看口头上 , 不能以党派划线,以为奥巴马什么都想改 , 小布什什么都不想改 , 恐怕是一种误区。 *************************************** 布什宣布将提供紧急贷款救助美国汽车业 2008 年 12 月 19 日 23:34:02  来源:新华网 12 月 4 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左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穆拉利(右二)以及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纳尔代利(右一)出席美国国会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当日,美国三大汽车生产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负责人重返美国国会,请求国会批准向三家公司投放救助资金。新华社记者张岩摄 新华网华盛顿12月19日电(记者胡芳 刘洪)美国总统布什19日宣布,美国政府将提供紧急贷款以救援陷入困境的美国汽车业。 据悉,这项贷款总计174亿美元,是从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中拨出的,其中134亿美元将在本月和下个月到位。通用汽车公司将获得94亿美元,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将获得40亿美元。福特公司则表示暂不需要政府的紧急帮助。 另外40亿美元需在布什政府或接任的奥巴马政府从国会获得金融救援方案的第二部分资金之后才能到位。 11 月 18 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阿灵顿一家通用汽车装配厂,一名工人在装配线上检查车辆。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下滑让美国汽车业陷入困境,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计划于 19 日就如何救助汽车业举行听证会。 新华社 / 路透 作为条件,接受救援的美国汽车公司必须在3个月内拿出以实现自立为目标的改革计划。如果在3月31日之前拿不出计划,汽车公司必须归还政府的贷款。 布什当天上午发表讲话说,让汽车公司倒闭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做法。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汽车公司破产不可能有助于汽车行业,同时还会给美国人带来无法接受的痛苦打击。 12 月 7 日,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进行的一场题为混合动力的希望的推介活动上,人们为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未来祈祷。 美国政府提供紧急贷款的决定是在国会参议院本月11日否决了总额为140亿美元的汽车业救援方案之后作出的。这一方案此前已获得众议院批准。 受高油价、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等多种因素冲击,美国汽车业濒临破产困境。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表示,要渡过目前的难关,它们必须得到34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援助。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汽车业积弊甚深,如果要帮助汽车业彻底走出困境,美国政府的援助资金可能将高达1250亿美元。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9/content_10529239_1.htm 美国公布汽车业救助方案细节 公司人员薪酬受限 2008 年 12 月 21 日 03:17 中新网      图表 : 美国政府推出 174 亿美元汽车业救助方案背景资料 : 美国东部时间 12 月 19 日上午 9 时,美国总统布什公布了题为《汽车业重组及资产盘活救助方案》的汽车业救助方案,根据方案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将获得总共 174 亿美元的政府资助。 上传时间 :2008 年 12 月 20 日关键字 : 美国政府 汽车业救助方案福特 克莱斯勒 通用中新社发 ANP 摄   中新网 12 月 20 日电美国财政部周五公布了汽车生产商救助方案的细节。这份只有 15 页的文件清楚地说明了何时发放贷款以及如何限定公司管理人士以至普通雇员的薪酬。   华尔街日报报道,此前美国政府宣布,为稳定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的经营状况,将向两家公司提供 174 亿美元的政府贷款。根据方案的细节,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将于 12 月 29 日开始领取政府贷款。财政部的文件显示, 174 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 简称 TARP) 资金中的大部分将发放给通用汽车。该公司将于 12 月 29 日支取 40 亿美元政府贷款,随后将于 2009 年 1 月 16 日支取另外 54 亿美元贷款。一旦国会批准划拨第二笔 TARP 资金,则通用汽车将于明年 2 月 17 日获得另外 40 亿美元的贷款。   克莱斯勒将获得总计 40 亿美元的政府贷款,并能够在 12 月 29 日领取这笔资金。   在获得政府贷款的同时,两家公司管理人士的薪酬也将受到限制,且限制条款与其他通过 TARP 获得政府救助的银行及其他机构受到的限制相同。此外,该条款还禁止在没有白宫批准的情况下向薪酬最高的 25 位雇员发放红利或奖金。   作为重组方案的一部分,两家公司必须在 2009 年年底前将美国雇员的薪酬下调至在美国经营的日本同行业企业的薪酬水平。   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还必须提交控制支出的计划,该计划应该包括在假日聚会、旅行和购置新地产方面的支出细节。两家公司进行的每笔超过 1 亿美元的资产出售及其他交易都必须获得白宫批准。   另外,这两家公司必须在 2009 年 2 月 17 日以前向政府提交重组计划。   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还必须从本周开始每周向政府提交经营状况报告,并在领取贷款后每两周提交一份流动性状况报告,此外还要提交遵守支出政策和薪酬政策的月度证明。 http://news.ifeng.com/world/200812/1221_16_931592.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7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始走下神坛的奥巴马,从团队被疑卷入丑闻谈起
黄安年 2008-12-14 09:43
开始走下神坛的奥巴马 , 从团队被疑卷入丑闻谈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14 日发布 美国一个新总统当选 , 美国的媒体总要为他做神话般的包装 , 现在我们的媒体也卷入了这场包装剧,奥巴马就是最新的一例 , 几乎什么开创第一和光环都套在他的头上 , 这些媒体只讲必然性不谈偶然性 , 只将优点不讲弊端 , 似乎奥巴马必然与众不同地创造历史 , 给世界人们带来和平与发展。其实 , 自奥巴马当选总统以来的 40 天尚未正式就任 , 我们已经看到奥巴马恐怕开始走下神坛了 , 奥巴马将慢慢地显示出奥巴马的本来面貌。 奥巴马一再称美国只有一个总统 , 他连 G20 国际峰会也不屑一顾,却又非同寻常地插手无条件地紧急救援美国汽车工业计划 , 这背后使人们不得不探究奥巴马和美国的汽车工业工会之间有什么利益关系 ? 无条件救援意味着无须改革美国落伍已久的美国汽车工业和维护汽车业巨头及汽车工会组织的既得利益。难道奥巴马口口声声的改变竟是让美国总统从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代言人改变为另一个既得利益代言人? 奥巴马不止一次表态,他和他的团队与林肯之州州长分赃事件无关 , 奥巴马 11 日还称,他从未与布拉戈耶维奇谈及伊州议席空缺的问题,并非常相信他的团队之中没有一人曾就这问题与布氏或其州政府商谈协议。( http://news.ifeng.com/world/3/200812/1214_2592_920546.shtml )笔者在《林肯之州州长分赃门事件使以林肯自诩的奥巴马难堪》短文中提到:谁都清楚伊利诺伊州和芝加哥是奥巴马的大本营 , 奥巴马以林肯自诩。他与伊利诺伊州州长等高官关系密切。现在尚无证据表明,现任伊利诺伊州布拉戈耶维奇州长贪污受贿与奥巴马有何关联 , 但是难以切割布拉戈耶维奇州长和奥巴马团队的关系。更何况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使得奥巴马的联邦参议员位置空缺,对布拉戈耶维奇州长索贿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形成了奥巴马当选总统和布拉戈耶维奇州长索贿之间明显的利益链,对此,奥巴马将面临丑闻难题。(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0643 ) 现在已经有媒体透露《美卖官丑闻牵连范围越来越广 民权领袖之子涉案》最近,将于奥巴马政府出任幕僚长的伊曼纽尔亦卷入此案。( http://news.ifeng.com/world/3/200812/1214_2592_920546.shtml )奥巴马已经要求伊利诺伊州州长辞职,他还没有要求将出任幕僚长的伊曼纽尔辞职,即使他们辞职也严重伤害了奥巴马的所谓诚信和清廉形象。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2/content_10494424.htm 《奥巴马一家申请搬入白宫对面布莱尔宫遭拒》报道透露: 为方便两个宝贝女儿上学,美国准第一家庭奥巴马一家有意提前搬到华盛顿,入住白宫对面的布莱尔宫。布莱尔宫是美国总统邀请的国宾下榻的地方,也可以作为新总统正式就职搬入白宫前的临时住所。没想到,布莱尔宫严辞拒绝了准总统的申请。按照惯例, 1 月 15 日新总统正式就职前,布莱尔宫不会为新总统安排住处。白宫工作人员表示,现任总统离任前,可能还会在布莱尔宫举行重要外事活动,所以没有办法答应奥巴马一家入住的要求。白宫的拒绝让奥巴马政府过渡班子无法接受。他们坚持要求白宫应该表现出友好的态度,想办法解决奥巴马一家的需求。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 12/12/content_10494424.htm )这则报道至少说明了奥巴马一家为了为方便两个宝贝女儿上学要求违反白宫惯例的特权。如果明年 1 月 20 日后正式入主白宫不知还会有多少打破常规的改变出现。 受到质疑的还有如《华盛顿邮报》:奥巴马常青藤内阁遭非议 一文透露:奥巴马提名的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萨默斯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奥巴马迄今为止已经提名 35 位高级政府成员,其中有 22 人拥有常青藤联合会成员院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或英国知名大学的学位。但怀疑人士说,奥巴马对学位的偏好存在风险,例如,肯尼迪总统的几名最好、最聪明的官员便使美国陷入了越南战争。(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09/content_10477514.htm )再如被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为商务部长的理查森近日可能因李文和案入阁受阻。目前美籍华人发起联署呼吁奥巴马拒用理查森,称其冤枉了李文和却不承认,有失政治人物基本应有的诚信与负责。( http://news.163.com/08/1207/18/4SJ61AL60001121M.html )等 , 对于这些问题处理失当自然再度引发人们对于奥巴马执政能力和偏好的怀疑。 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苛求缺乏经验的奥巴马,问题在于我们首先不要神化奥巴马,他改变了自己,但以为他确实可以改变美国和世界人民希望改变的一切 , 那绝对是一厢情愿的。至于对华政策更是如此 , 他无法改变美中关系大趋势,但决不等于美中关系有可能出现波折,他没有像罗斯福那样的战略眼光,能否把握机遇,要看奥巴马及其内阁成员们的智慧了。 附有关报道 : ****************************8 奥巴马新政府幕僚长被疑卷入卖官案 2008 年 12 月 14 日 04:36 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 : 候任白宫幕僚长伊曼纽尔   中新网 12 月 14 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综合外电报报道,候任白宫幕僚长伊曼纽尔日前被传与涉嫌卖官的美国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有联系,这是继众议员小杰克逊后另一名涉及卖官案丑闻的新政府团队成员。据报道,伊曼纽尔曾向布拉戈耶维奇提供一份获奥巴马接受的议席候选名单。即使伊曼纽尔在有关对话中没有犯法,事件也可能令奥巴马尴尬万分。   奥巴马上月当选总统不久后辞去了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一职,使该席位出缺。日前,该州爆出州长布拉戈耶维奇企图出售该席位图利的丑闻,外界随后纷纷揣测,与奥巴马关系密切的人有否涉及此案,以及奥巴马会否受此案拖累。日前,检察当局指著名民权运动领袖杰西杰克逊的儿子、奥巴马总统竞选团的高层成员小杰克逊就是案中的五号候选人;最近,将于奥巴马政府出任幕僚长的伊曼纽尔亦卷入此案。   《大公报》引述《芝加哥论坛报》的报道说,多名消息人士指伊曼纽尔曾就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席位候补人选的问题接触布拉戈耶维奇领导下的州政府。其中一名消息人士表示,奥巴马阵营在上月一日 ( 大选前数天 ) 开始就议席空缺的问题与伊州州政府接触。当日,伊曼纽尔致电卖官案疑犯之一、日前辞任伊州州政府幕僚长的约翰 . 哈里斯 ( 奥巴马若然当选将可能委任伊曼纽尔出任白宫幕僚长的消息,也是在该时期传出 ) ,向对方提供一个新任伊州联邦参议员可接受人选的名单,名列其中的包括奥巴马的女顾问瓦莱丽贾勒特、伊州退伍军人事务主任塔米达克沃思、伊州财务总管丹海因斯、联邦众议员简沙科夫斯基等四名民主党人。由于联邦调查局曾经对布拉戈耶维奇进行了数星期的窃听行动,他和伊曼纽尔之间的对话也可能被录音。   大选后某天,伊曼纽尔再次致电哈里斯,把同属民主党的伊州司法部长莉萨马迪根加入名单。沙科夫斯基已证实,伊曼纽尔在获委任为新政府幕僚长后不久曾告诉她,她是奥巴马属意的议席填补人选之一;她又指,奥巴马作为当选总统,参与挑选由谁接替自己出任参议员是理所当然的事。   《芝加哥论坛报》的报道并没有指伊曼纽尔试图就该议席空缺与伊州政府商谈任何协议,美联社亦已于十二日引述两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伊曼纽尔并非此案的调查对象。然而,分析家说,即使伊曼纽尔没有和布拉戈耶维奇进行任何秘密交易,也没有做过任何犯法的事,但已经足以令奥巴马大感尴尬,甚至可能迫使伊曼纽尔辞职。   自从奥巴马当选后,多次举行记者会时,伊曼纽尔都曾露面,但奥巴马在最近一次记者会上对这宗丑闻作出评论时,伊曼纽尔却不见踪影。伊曼纽尔在孩子的学校出席一场音乐会时被记者追问其对该丑闻的意见时三缄其口,不肯发表评论,更向记者恶言相向 : 你浪费我的时间,我不会对你讲一只字。   另外,奥巴马 11 日称,他从未与布拉戈耶维奇谈及伊州议席空缺的问题,并非常相信他的团队之中没有一人曾就这问题与布氏或其州政府商谈协议。奥巴马当日又承诺将于数天内解释他的新政府团队中是否有人曾与伊州政府有过关于这问题的接触。 http://news.ifeng.com/world/3/200812/1214_2592_920546.shtml **************************************** 美卖官丑闻牵连范围越来越广 民权领袖之子涉案 2008 年 12 月 12 日 14:1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12 月 12 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美联社报道称,美国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卖官位丑闻越挖越深,牵连范围也越来越广,美国黑人民权领袖杰西 . 杰克逊的儿子小杰西 . 杰克逊也被指涉案。   此案中,为填补奥巴马辞去参议员后留下的职位,布拉戈耶维奇考虑了至少六个人选,但他要求这些人以金钱或新工作来交换。案件报告显示,小杰西 . 杰克逊是其中的五号候选人。有消息称,这位候选人的一名代表说,他愿意为布拉戈耶维奇筹集 50 万美元以换取参议员议席。   周三,担任民主党众议员长达 13 年的小杰克逊在华盛顿召开记者会,承认自己是五号候选人,但他否认曾开价买官。他说 : 我从来没有主动提出或委托任何人,代表我向布拉戈耶维奇州长作出任何承诺。而且,检察官已经保证他并不是调查目标,而他也愿意配合当局的调查。   小杰克逊在布拉戈耶维奇被捕之前的一天还与其会面。他说,这是两人 4 年来的第一次会晤。 我错误地以为,整个过程是公平、公开和任人唯贤的。我错误地以为,州长是根据我和其它候选人的能力和资格来评估我们。   另外,小杰克逊与奥巴马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他的妹妹是准第一夫人米歇尔的高中同学;奥巴马竞选总统和 2004 年竞选参议员时,小杰克逊都担任其竞选团的联合主席。 http://news.ifeng.com/world/3/200812/1212_2592_919240.shtml *************************** 奥巴马一家申请搬入白宫对面布莱尔宫遭拒 2008 年 12 月 12 日 14:09:11  来源:国际在线 为方便两个宝贝女儿上学,美国准第一家庭奥巴马一家有意提前搬到华盛顿,入住白宫对面的布莱尔宫。布莱尔宫是美国总统邀请的国宾下榻的地方,也可以作为新总统正式就职搬入白宫前的临时住所。没想到,布莱尔宫严辞拒绝了准总统的申请。   准第一千金开学在即 据知情者透露,奥巴马夫妇为两个宝贝女儿在华盛顿择校可谓费尽心思,最终他们选定西德威尔友谊中学。 1 月 5 日,该学校将迎来新学期,玛丽娅和萨莎要像其他学生一样到学校报到。可是, 1 月 20 日他们一家才能正式搬进白宫。 由于时间上的矛盾,奥巴马一家商议后决定在华盛顿找一个临时住所。奥巴马的政府过渡班子一致决定向白宫对面的布莱尔宫提出申请,让奥巴马一家提前入住布莱尔宫,以方便两位准第一千金上学。 白宫拒绝奥巴马私人要求 按照惯例, 1 月 15 日新总统正式就职前,布莱尔宫不会为新总统安排住处。白宫工作人员表示,现任总统离任前,可能还会在布莱尔宫举行重要外事活动,所以没有办法答应奥巴马一家入住的要求。 白宫的拒绝让奥巴马政府过渡班子无法接受。他们坚持要求白宫应该表现出友好的态度,想办法解决奥巴马一家的需求。 为了让女儿上学方便,奥巴马现在是两手准备,如果布莱尔宫最终仍不愿提供临时住所,他必须自己选择一处住所,保证一家人在开学前入住。   关于布莱尔宫 (Blair House) 看似不起眼的布莱尔宫位于白宫对面,始建于 1824 年,原先是私人住宅。 1836 年,这所住宅被当时的美国总统杰克逊的顾问之一弗朗西斯布莱尔买下。美国联邦政府于 1942 年和 1943 年分别购买了布莱尔的住宅及其邻近的一所住宅,并将这两所住宅打通连成一体。 1948 年 11 月至 1952 年 2 月白宫维修期间,杜鲁门总统一家暂居于此。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政府又购置了邻近的两所住宅,扩建了布莱尔宫。 80 年代,美国政府又重新装修了布莱尔宫,增加了庭院。布莱尔宫目前是美国总统接外国元首和政要名人的地方。 ( 汝智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2/content_10494424.htm ************************************************88 《华盛顿邮报》:奥巴马常青藤内阁遭非议 2008 年 12 月 09 日 11:10:3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美国《华盛顿邮报》 12 月 7 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奥巴马组建常青藤联盟,摘要如下。 奥巴马提名的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萨默斯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 奥巴马迄今为止已经提名 35 位高级政府成员,其中有 22 人拥有常青藤联合会成员院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或英国知名大学的学位。 但怀疑人士说,奥巴马对学位的偏好存在风险,例如,肯尼迪总统的几名最好、最聪明的官员便使美国陷入了越南战争。 奥巴马的核心圈子中有很多是他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同学,如内阁秘书卢沛宁、法律顾问卡桑德拉巴茨、花旗银行负责人迈克尔弗罗曼、华盛顿律师托马斯佩雷利等。 常青藤网络占据华盛顿引来了许多保守派的讥讽,在过去几十年中,这些保守派一直谴责学术界的左倾倾向,把他们自己当成是抵挡知识分子的普通美国人的守卫者。 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理查德爱泼斯坦担心,奥巴马的优越班子可能导致政治过于复杂化。他说:他们都是一些特别聪明的人,但如果他们能够想出聪明的办法,他们就永远不会采取最直截了当的解决办法。他们都聪明得过了头。他们的学位表明他们拥有知识,而不是判断力。 所有人都同意,这些人员选择反映出了奥巴马本人的特点,表明他将继续像在做参议员时那样作出决定把尽量多的聪明人放到一个房间里,尽可能多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与布什总统的风格形成了对比。布什虽然也把一些学术界人士带进了政府,但他更多依赖的是他在得克萨斯州的关系和生意圈中的人。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09/content_10477514.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汽车业救援方案遭否决显示维护特殊既得利益的失败
黄安年 2008-12-12 17:13
汽车业救援方案遭否决显示维护特殊既得利益的失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0 年 12 月 12 日发布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第一波汽车工业的汽车业救援方案,今天又因参议院否决而被搁浅 , 这里面涉及创新与保守、共和党与民主党、小布什与奥巴马、汽车工业特殊利益集团和纳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利益较量。鉴于奥巴马当选得益于美国汽车工业工会的强力支持 , 奥巴马对于维护美国汽车工业特殊利益的工会特权未敢触动,他的改变主张在这里掐了壳。经过修改了的 140 亿救援方案在参议院依然没能过关 , 对于奥巴马无疑是一大打击。有报道说 : 在就此方案举行投票之前,参议院共和党议员与联合汽车工人工会举行了闭门会谈。共和党议员要求该工会同意在明年将美国汽车制造公司工人的工资降到与日本同行相同的水平,并以此作为美国汽车制造商获得政府贷款的条件,但这一要求遭到该工会拒绝。双方谈判因此破裂。 http://news.ifeng.com/world/3/200812/1212_2592_919149.shtml 美国汽车工业工会想维护既得利益而不求改革创新 , 目前连奥巴马即使作为救援的重中之重 , 也帮不上忙 , 在经济困难时期,汽车工会想保住高薪所得又不认真干活 , 还让纳税人来埋单 , 奥巴马要保也难以说得出口。看来奥巴马挽救美国经济任重道远。 附两篇报道 : *********************************8 美国汽车业:警钟为谁敲响 2008 年 12 月 12 日 07:23 《东方早报》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 : 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哪些是裸泳者。华尔街的金融巨头无疑是第一批裸泳者,下一批裸泳者是谁?可能非美国汽车业莫属了。   美国汽车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象征和荣耀,通用汽车更一直稳坐世界汽车业头把交椅。但这次金融海啸,却似乎在瞬间将通用神话击得粉碎。但这真能都归罪于金融海啸吗?在我看来,金融危机不过是压倒美国汽车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们目前的绝境完全是咎由自取,或许,它们的教训,也可以给其他国家深刻启迪。   第一个教训,就是奢华的企业文化。三巨头老总来华盛顿参加听证会,一人一架私人专机,日常成本开支更为惊人。同样是汽车企业,丰田、本田等外来户在美国雇工每小时 25 美元左右,但三巨头平均成本则达到了每小时 70 美元。   第二个教训,就是企业的战略眼光。克莱斯勒 CEO 纳尔代利坦言,企业经营战略有问题,以前 SUV 好卖,企业就大量生产,超过了市场需求,最后又不得不折价出售,结果损害了品牌声誉,也伤害了消费者。   美国车的一大特点,就是油耗高,动力强。但世界进入高油价时代,消费者习惯改变,三巨头一蹶不振。而日本丰田、本田却因先行一步开发节能车,反而扩大了在美国市场的份额。   第三个教训,就是政府成为大企业绑架对象。现在的底特律三巨头完全赖上了政府,它们强调,如果不救助它们,美国经济将陷入萧条。瓦格纳就威胁,救助美国汽车业关系到拯救美国经济,使之避免陷入灾难性崩溃。美国汽车及相关产业共有工人约 400 万,大量失业对美国政府来说,确实难以承受。   底特律三巨头的困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巨型企业的是与非、对与错,折射出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同样也会因市场出现种种问题,迫使政府以非市场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作者系资深驻外记者,本文摘自《广州日报》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12/1212_23_918315.shtml **************************** 美国国会参议院否决汽车业救援方案 2008 年 12 月 12 日 13:15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 12 月 11 日电(记者胡芳 刘洪)因为美国汽车业工会拒绝接受共和党议员提出的削减工资要求,美国国会参议院 11 日晚否决了总额为 140 亿美元的汽车业救援方案。   在就此方案举行投票之前,参议院共和党议员与联合汽车工人工会举行了闭门会谈。共和党议员要求该工会同意在明年将美国汽车制造公司工人的工资降到与日本同行相同的水平,并以此作为美国汽车制造商获得政府贷款的条件,但这一要求遭到该工会拒绝。双方谈判因此破裂。   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说,他对这份紧急救援方案的失败感到非常失望。 http://news.ifeng.com/world/3/200812/1212_2592_919149.shtml ********************************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8A)|4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提名朱棣文为美国能源部长
郝炘 2008-12-11 14:09
美国媒体报道奥巴马的新环境班子已见分晓,诺贝尔奖获得者 朱 棣文被提名为能源部长。看来奥巴马真用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2007 年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年会上,曾听过 朱 棣文的大会演讲: The energy problem and what we can do to solve it. 他说,美国人均天然能源消耗是每年3500 亿 焦耳,人们(包括物理学家)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现代社会到来之前,财富一般按有多少牲畜、佣人来计算。 如果把人均 天然能源消耗折算成维持一个干活的人生存所需能量的话,美国的能耗水平相当于 把人均 1000个佣人给他干活,欧洲人平均每人有500个佣人,中国的人均能耗相当于每人有100个佣人,所以现代化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顾几十个佣人的有钱人家高。但是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将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也需要新的能源。 朱棣文当了Lawrence Berkeley Lab 主任后,这个国家实验室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可再生能源上,尤其各种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的研究。 朱 棣文说他在贝尔实验室长大,贝尔实验室出了 1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该实验室成功的秘诀是只雇年轻人:研究生毕业或刚做完博士后的年轻人,也有个别拿到助理教授职位的人,给这些年轻人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充分的资金,不受官僚们的干预。 可以在网上看讲演的录像: http://www.aaas.org/meetings/Annual_Meeting/2007_San_Fran/lectures/chu/chu.ram 最好是和PPT 片子一起看: http://www.aaas.org/meetings/Annual_Meeting/2007_San_Fran/lectures/chu/chu.ppt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38 次阅读|1 个评论
“林肯之州”州长分赃门事件使以林肯自诩的奥巴马难堪
黄安年 2008-12-11 09:24
林肯之州州长分赃门事件使以林肯自诩的奥巴马难堪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11 日发布 12 月 9 日国际反腐败日美国爆出腐败大案 , 奥巴马的老窝伊利诺伊州的州长布拉戈耶维奇因被指控犯有腐败罪被逮捕,后获保释。伊利诺伊州分赃门事件使得奥巴马不得不立刻与公然索贿的州长切割 , 要求他辞职,但是如果布拉戈耶维奇拒绝辞职那将使得奥巴马更加难堪。 林肯 1834 年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议员,直到 1840 年 ,1847-1849 年又在联邦议会工作两年 ,1860 年当选美国第 16 任总统( 1861.3.4 1865.4.15 ) , 林肯对权钱交易的分赃制深痛恶绝 , 称分赃制对共和国的危险可以比叛乱还大。 伊利诺伊州有林肯之州之称。然而伊利诺伊州的高官们却很不争气,因为在美国各州历史上 , 路易斯安那州和伊利诺伊州是官员贪污受贿的高发案件州,历史上已有八个伊利诺伊州的州长因受贿被起诉,被称为贪污之州。 奥巴马1997年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并连任8年。2000年,他竞选联邦众议员,但没有成功。2004年11月,他在国会选举中当选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谁都清楚伊利诺伊州和芝加哥是奥巴马的大本营 , 奥巴马以林肯自诩。他与伊利诺伊州州长等高官关系密切。现在尚无证据表明,现任伊利诺伊州布拉戈耶维奇州长贪污受贿与奥巴马有何关联 , 但是难以切割布拉戈耶维奇州长和奥巴马团队的关系。更何况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使得奥巴马的联邦参议员位置空缺,对布拉戈耶维奇州长索贿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形成了奥巴马当选总统和布拉戈耶维奇州长索贿之间明显的利益链,对此,奥巴马将面临丑闻难题。 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议员当选总统后,须在上任前辞去所在州议员职位,而所在州之州长则可不通过民选直接指定议员继任者,甚至有权指定自己出任联邦参议员。布拉戈耶维奇州长屡称我就是要赚钱,他能放过这次难得机遇吗? 美国的这位贪官是明目张胆要价的 , 相比之下,台湾当局的阿扁则是又要做婊子要立牌坊,这个台湾第一大贪口口声称我从来不爱钱、也从来不管钱,学孙中山募爱国基金,看来起诉阿扁的日子指日可待了。 附网上报道 : ******************************* 美国伊州州长 10 日返回办公室 继续行使州长职权 2008 年 12 月 11 日 07:23: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12 月 9 日,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的办公室主任哈里斯离开联邦法庭。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因被指控犯有腐败罪, 9 日被联邦特工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他的办公室主任哈里斯。两人已于当日下午获得保释。 新华社 / 路透 九日涉嫌腐败被捕的美国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格耶维奇十日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继续行使州长职权。 布拉格耶维奇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指控企图出售奥巴马留下的国会参议员空缺,为其个人和妻子谋取利益。 布拉格耶维奇九日上午在家中被捕,当日下午获得保释。布拉戈耶维奇的办公室主任哈里斯同时获得保释。 尽管检控方握有确凿的录音证据,这位州长仍否认自己做错任何事。十日早晨离开家的时候,布拉格耶维奇还向围在其住宅周围的媒体挥了挥手。 联邦检察官帕特里克菲兹杰拉德表示,布拉格耶维奇仍是可以行使州长职权,这是检控方无法左右的。而布拉格耶维奇的律师九日表示,他不知道布有任何辞职计划。 布拉戈耶维奇涉嫌的多项罪名包括:涉嫌以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空出的参议员职位进行钱权交易;在论坛报业集团出售旗下瑞格利体育场过程中,以克扣对该集团的州政府援助相威胁,要求论坛报业集团解雇严厉批评过自己的成员;以政府项目换取竞选资金。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奥巴马和其过渡班子参与了布拉格耶维奇的腐败案。布拉格耶维奇仍有权指定接替奥巴马出任国会参议员的人选。美国媒体称,不能排除布拉格耶维奇在近期遭到弹劾的可能性。 布拉戈耶维奇现年五十二岁,一九九六年当选国会众议员,二 00 二年当选伊利诺伊州州长,二 00 六年获得连任,任期至二 0 一一年。 ( 记者李静 ) 奥巴马要求被指控的伊利诺伊州长辞职 新华网华盛顿12月10日电(记者 王薇 杨晴川)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10日要求被指控犯有腐败罪的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辞职。 奥巴马的发言人吉布斯说,奥巴马同伊利诺伊州副州长奎因和其他一些官员一样,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布拉戈耶维奇很难履行州长职责,服务于伊利诺伊州百姓,所以他应该主动请辞。 现年52岁的布拉戈耶维奇2006年连任伊利诺伊州州长。9日,他遭到联邦特工逮捕,被控罪名包括涉嫌出售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空缺的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席位,以及用政府项目换取竞选资金等。如罪名成立,他将面临最高10年监禁的刑罚。 吉布斯还说,奥巴马同意伊利诺伊州政界人士的意见,由州议会举行特别会议,推选一名伊利诺伊州百姓可以信任的人作为新参议员。 奥巴马9日晚些时候强调,他与布拉戈耶维奇并未就选定新参议员一事联络,而且他对发生这种事情感到遗憾。 ? 点击详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1/content_10486250.htm *************************8 谁让林肯在墓中不安 2008 年 12 月 11 日 07:19:47  来源:人民日报 12 月 9 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联邦检察官帕特里克菲茨杰拉德宣布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涉嫌的多项罪名。布拉戈耶维奇因被指控犯有腐败罪, 9 日被联邦特工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他的办公室主任哈里斯。两人已于当日下午获得保释。 新华社 / 路透 12 月 9 日是国际反腐败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日就此致辞,严厉抨击全球范围内的贪婪和腐败。 正是在 12 月 9 日,美国爆出腐败大案:伊利诺伊州州长布拉戈耶维奇因被指控犯有腐败罪被逮捕,后获保释。据美国检方提供的证据,布拉戈耶维奇公然以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空出的议员职位进行钱权交易,声称如此重要的职位不能白白送给他人,否则他会自己填补;以资金扶持要挟芝加哥论坛报业集团解雇那些曾经批评过他的评论作者;试图为其妻谋得年薪 15 万美元的职务等。身为州长的布拉戈耶维奇屡称我就是要赚钱,其性之贪,其贪之肆无忌惮,令宣布对布拉戈耶维奇指控的美国联邦检察官帕特里克菲茨杰拉德慨叹道,对这位州长的腐败指控足以令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墓中不安。 林肯 1834 年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议员,并由此开始其政治生涯,伊利诺伊州至今仍被称为林肯之州。林肯在位时,就对政党分赃制等为美国政坛带来的严重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称分赃制对共和国的危险可以比叛乱还大。孰料百余年后的今天,让林肯在墓中不安的竟是这位林肯之州的一州之长。 更值得观察的是州长布拉戈耶维奇何以能够大行其贪。静观此案,除人品之外,制度漏洞不能不引人注意。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议员当选总统后,须在上任前辞去所在州议员职位,而所在州之州长则可不通过民选直接指定议员继任者。布拉戈耶维奇的肆无忌惮正由此而来。布拉戈耶维奇惹上官司并非偶发,其前任州长乔治雷恩 2006 年被判敲诈勒索和欺骗罪,至今仍在狱中服刑。林肯之州州长接连栽倒,又怎能不让林肯在墓中不安?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1/content_10486233.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华网同一内容不同标题传达什么信息?
黄安年 2008-12-7 18:18
新华网同一内容不同标题传达什么信息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7 日发布 新华网的同一内容出现了两个标题 , 今天下午的首页的标题是奥巴马 : 美国经济还不太糟,点击后出现的标题却是 : 奥巴马:美国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尚未到来。两个标题看来相似,实际区别明显 , 美国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尚未到来反映了奥巴马对经济前景的担忧,而美国经济还不太糟并不是奥巴马对目前美国经济的估量,而是小布什总统的评估,布什总统的态度却并没有那么沮丧。布什说他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 , 奥巴马认为情况已经十分紧急,现在是紧急采取应对措施的时候了。 笔者以为,新华网的编辑需要重视不致一次发生文不对题的报道。 附文: ************************** 奥巴马:美国经济最糟时期尚未到来 2008 年 12 月 07 日 17:13:4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2月6日电 在美国政府公布了令人沮丧的就业数据后,当选总统奥巴马日前警告说,美国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尚未到来。 据当地媒体报道,虽然美国政府的数据表明,11月份美失去了50多万个就业岗位,是34年来月减少最多的一个月,但布什总统的态度却并没有那么沮丧。布什说他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 然而,奥巴马指出,美国经济在一年的衰退中已经丧失了200万个就业机会。他说:解决这场危机没有捷径,因为它的形成用了许多年;在经济好转之前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奥巴马还说,现在是紧急采取应对措施的时候了,应马上恢复人们的工作,推动经济再次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 骆之明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07/content_10469021.htm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3594 次阅读|2 个评论
ZZ〈奥巴马胜选演说·文言版〉
shanggv 2008-11-18 09:17
http://thisisdongdongqiang.cn/archives/1577 枪: 前些天,奥巴马胜选演说开始在网上流传,就想起:或可搞个文言版本出来。 不过当时没想自己弄,只去某文言网站留了条言,提了个建议。结果,过了几天去看,发现并没有动静。于是才想,或者可以自己弄弄看? 于是,上周五译了两三段,周末用工作加班、看碟读书之外的时间把剩下的部分也搞出来了。下边就是。 我没什么文言功底,更没拿文言写过东西。来不了古奥的,只会用些浅近的夹生文言,大概意译一下。如果说范本的话,倒是有些地方故意模仿民国时各路军政要人通电、讲演的语气像不像三分样吧。 本来想,还有一个办法是更加洒狗血一点儿,在文言里加上各路方言土语俏皮话儿歇后语之类。那就是另一个玩儿法了。 译好之后,有点儿没信心,发给某文言小能手看了一下,问这玩意儿可以一贴么?人家鼓励我半天,说已经不错了,贴吧。可是不久,又发来人家自己翻译的几段,一看我就晕了先秦范儿的 其实,当年林语堂还曾以夹生北京话翻译《独立宣言》,如今我以半吊子文言翻译奥巴马讲演,算是很对得起他们了。 咳,嘛对得起对不起的!乐呵儿乐呵儿得了 〈奥巴马胜选演说文言版〉 东东枪 译 Hello,Chicago! 芝城父老,别来无恙,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 余尝闻世人有疑,不知当今美利坚凡事皆可成就耶?开国先贤之志方岿然于世耶?民主之伟力不减于昔年耶?凡存诸疑者,今夕当可释然。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s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 今夕之释然,皆蒙美利坚民众之协力学塾祠庙之外,市井乡野之间,万千父老心焦似焚,苦待竟日,愿献一票之力。其中,平生未尝涉国事者,数亦不少,而今有此义举,皆因一念不衰今夫天下,非同既往,愿发吁天之声,必成动地之势。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Hispanic,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just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or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今夕之释然,皆仰吾国同胞之齐心何谈贫富老幼之差、党社宗族之异,惶论发肤肌体之别、志趣爱恶之分。吾国既以合众为名,吾辈则更无疏离之意,红蓝二党并肩而立,数十邦州挽手相合,无分你我,共称一家,昂然于世,齐声一呼,天下乃有此释然。 Its the answer that led those whove been told for so long by so many to be cynical and fearful and doubtful about what we can achieve to put their hands on the arc of history and bend it once more toward the hope of a better day. 今夕之释然,皆因愤懑者之镇静,忧惧者之勇气,犹疑者之笃定平素世间种种,消磨其志向,溃灭其梦想,而值此风云之际,除旧更新,当仁不让,倾力而动乾坤者,更何人哉! It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but tonight, because of what we did on this date in this election at this defining moment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俟之诚久,其志弥坚。幸天地明察,乃有今日,乃有此刻,乃有此一选举,乃有我亿万美利坚大好国民吾邦之大变革,方得自兹而始也! A little bit earlier this evening, I received an extraordinarily gracious call from Sen. McCain. Sen. McCain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that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him; I congratulate Gov. Palin for all that theyve achieved. And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them to renew this nations promise in the months ahead. 顷接参议员麦君凯恩电,虽未得晤,幸有一谈,其言谆谆,其意诚诚,鄙人感佩 之至。选战期内,麦君劳碌几重,奔波几许,皆为国家计。诸般求索,时日良多,皆非余所能及。于国于民之惊人牺牲,亦非庸庸如吾辈者所可想见。以麦君之胆魄 襟怀,能为吾邦所用,实国家之幸,万民之幸也。前途漫漫,其事未竟,余所盼瞩由衷者,唯共麦凯恩君、佩林君,及诸贤士比肩,会吾等之绵力,成吾邦之大业。 I want to thank my partner in this journey, a man who campaigned from his heart, and spoke for the men and women he grew up with on the streets of Scranton and rode with on the train home to Delaware, the vice president-elect of the United States, Joe Biden. 乔君拜登,亦吾所感铭至深者也。竞选之业,艰险不足与外人道,幸有乔君之辅佐,其诚天可鉴之。乔君其人,素言恳辞切,意笃情真,盖尝经斯兰克顿街乡邻之提命,饱聆特拉华州父老之晤教也。他日余既登总统之位,乔君必当副之。 And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without the unyielding support of my best friend for the last 16 years the rock of our family, the love of my life, the nations next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拙荆米氏,追随鄙人凡一十六年,既为爱侣,更为挚友,既为吾阖家之基石,又乃余终生之至爱。鄙人尝自忖度,倘无贤妻若此,今朝阔论高谈于此处者,不知何人矣! Sasha and Malia I love you both 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 And you have earned the new puppy thats coming with us to the new White House. 小女萨沙、玛丽,余素深喜之。昔日为父尝与汝等言,此番选战若得一胜,愿购小犬一头相赠,待阖家乔迁总统府邸之日,偕汝等同进吾宅。今当胜负已出,既有一诺在前,必自践行不欺也。 And while shes no longer with us, I know my grandmothers watching, along with the family that made me who I am. I miss them tonight. I know that my debt to them is beyond measure. 祖母大人虽已仙逝,料必有灵在天,俯察人寰,想应颔首开颜矣。吾奥巴马氏列祖列宗,亦当如是。今日今时,此情此景,鄙人追思之心,乌鸟之情,曷其有极!唯生死陌路,仙凡有别,虽怀反哺之心,而无答报之门也! To my sister Maya, my sister Alma, all my ot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thank you so much for all the support that youve given me. I am grateful to them. 至若玛雅、艾玛二姐妹,以及吾家诸同胞,所惠我者,亦属良多,久沐恩德,此当拜谢。 And to my campaign manager, David Plouffe, the unsung hero of this campaign, who built the best the best political campaign, I think,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o my chief strategist David Axelrod whos been a partner with me every step of the way.To the best campaign team ever assembled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you made this happen, and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what youve sacrificed to get it done. 大卫普劳夫君,大卫阿克塞罗德君,一为鄙人竞选事务之经理,一为鄙人国事韬略之智囊。余尝自喟叹,左右谋士,余所仰赖者,皆亘古未见之贤才。普阿二君,则更此中之翘楚。区区不才,有何德能,可得膀臂若此?当此功成之际,感荷之心,亦自拳拳。 But above all,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this victory truly belongs to. It belongs to you. It belongs to you. 至于鄙人铭之肺腑,须臾不敢忘怀者,则诸位也。盖今日鄙人之胜绩,实诸位之胜绩,鄙人之荣光,实诸位之荣光! I was never the likeliest candidate for this office. We didnt start with much money or many endorsements. Our campaign was not hatched in the halls of Washington. It began in the backyards of Des Moines and the living rooms of Concord and the front porches of Charleston. It was built by working men and women who dug into what little savings they had to give $5 and $10 and $20 to the cause. 余素朴陋,虽有参选之心,并无必胜之志。谋事之初,银资乏匮,从者寥寥;起事之地,皆蔽寓荒斋,不在高阁;成事之基,无非寻常百姓,涓滴之献。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It drew strength 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and from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e Earth. 今日之胜,有赖一众热血青年,抛其家,别其室,不辞其苦,不计其酬,矻矻于 此国中青年爱国之心已泯之谬论,今可休矣!今日之胜,有赖壮志未已之诸前辈,无惧寒暑,行走奔波,劝说民众。今日之胜,乃数百万美利坚民众之胜, 察其意,皆属踊跃为国,观其行,处处谨严有序,足堪告慰二百年前开国之先贤民有、民治、民享之政体,未尝动摇也! This is your victory. 嗟夫!此实诸位之功也!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just to win an election.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it for me.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For even as we celebrate tonight, we know the challenges that tomorrow will bring are the greatest of our lifetime two wars, a planet in peril,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in a century. 余知诸君之意非在此一选举,亦非在鄙人一身。盖瞻前路之艰辛,益知此任非同小可也。虽今夕欢贺于此,而明朝酒醒,大患仍自当前,不容有怠两地烽烟熊熊而起,四海之内纷纷而乱,金融业界惶惶而不得宁。 Even as we stand here tonight, we know there are brave Americans waking up in the deserts of Iraq and the mountains of Afghanistan to risk their lives for us.There are mothers and fathers who will lie awake after the children fall asleep and wonder how theyll make the mortgage or pay their doctors bills or save enough for their childs college education. Theres new energy to harness, new jobs to be created, 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lliances to repair. 是夜,饮宴笙歌之声不绝于耳,而异邦大漠群山中,吾国大好青年,兀自苦戍边 塞,惝恍竟夜,性命尚未得安。吾国千万庶民,为人父母者,兀自惴惴难眠,所忧者,乃房宅所贷、病患之费、抚育之资也。至若吾国能源之耗,百业之兴,庠序之 教,攻伐之术,怀远之道,亦皆吾等忡忡挂怀者也。 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Our climb will be steep. 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in one term. But, America,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I promise you,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here. 渺渺乎其远,如不可达,危危乎其高,若不可攀。朝夕岁月,焉得成就?余不揣愚钝,愿以四载韶华,付诸此业,胜算何如虽不可知,然昂扬必胜之奇志,成就伟业之壮怀,平生未之有也。君子一诺,其重何如,此地今夕,愿斗胆发一狂言吾辈既在,其事必成! There will be setbacks and false starts. There are many who wont agree with every decision or policy I make as president. And we know the government cant solve every problem. 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to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221 years 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逶迤坎坷,份内之事。异见争端,料必有之。国中之政府,谅非无所不能者。余 所秉承不移者,唯忠信矣。倘有危难于前,必无欺瞒于世。诸君言论臧否,纵悖逆相左之议,余必当洗耳以聆。于此之外,更当恳请诸君,不吝心血,致力报效,以 振吾美利坚重兴之业。余亦别无他想,唯盼吾侪协力,延继吾国既肇二百二十一年之大统,汇涓滴之力,而成万世之业。 What began 21 months ago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cannot end on this autumn night. 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 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 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 It cant happen without you, without a new spirit of service, a new spirit of sacrifice. 昔年冬日,余有志于斯,投身此业,屈指算来,倏然近二载矣。当此秋夜,追思 反省,仍无溃退逃亡之意。选战之胜,无非一役之功,余梦寐所思矢志所求者,非在乎此。溯源究本,此役之胜,不过革世变时一大好良机耳。倘止步于斯,垂手而 待,或无诸君倾力相援,则壮志丰功,无非泡影,诸般梦想,终必虚妄。 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 of responsibility, where each of us resolves to pitch in and work harder and look after not only ourselves but each other. Let u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we cannot have a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 In this country, we rise or fall as one nation, as one people. 爱国之心,报国之念,吾人固有之,然逢今日之世,此心此念亦当一变吾辈各执己业,益当各竭其力,各尽其命,非但为一己之利,而更期普世之荣。今岁,金融业界动荡多舛,细审观之,当可以之为鉴实业之损,亦是金融之伤。可知,既在邦域之内,吾辈荣辱休戚,皆相与共矣! Let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 Lets remember that it was a man from this state who first carried the banner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to the White House, a party founded on the values of self-reliance and individual liberty and national unity.Those are values that we all share. 党争纷纭,阴谋卑鄙,愚鲁无知,皆腐蚀清白、惑乱政局之弊也,其缘由已久,余今愿与诸君协力,共灭除之。昔年曾有此郡先贤,执共和党之帜,而掌总统府之权。自强独立,自由统一等信念,皆斯人之所倡,亦吾辈之所宗。 And while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won a great victory tonight, we do so with a measure of hum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o heal the divides that have held back our progress. As Lincoln said to a nation far more divided than ours,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 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 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s of affection. 今岁选战,吾民主党人幸有一胜,然谦逊和合之心未尝少减。余素信服者,乃山河破碎之际,林肯总统之言既是至亲,终不为敌。虽弩张剑拔,而血脉未尝断,情义不少减。 And to those Americans whose support I have yet to earn, I may not have won your vote tonight, but I hear your voices. I need your help. And I will be your president, too. 固然,仍有四方志士,不为鄙人所动,另有高明之选。虽终悭此一票之缘,然诸君高论,余亦声声在耳,字字在心。倘能得诸君之援手,鄙人幸甚。他日待余总而统之,亦必不另眼以待也。 And to all those watching tonight from beyond our shores, from parliaments and palaces, to those who are huddled around radios in the forgotten corners of the world, our stories are singular, but our destiny is shared, and a new dawn of American leadership is at hand. 吾邦民众,散居天下,各安其命,而其志一也。吾邦鼎盛之势,今已乍现锋芒。 To those 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e world down: We will defeat you. 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We support you. And to all those who have wondered if Americas beacon still burns as bright: Tonight we proved once more that 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 至于心怀叵测,与世人为仇、与天下为敌者,吾邦猛志常在,彼等必取灭亡。心 思纯良,久慕大同者,吾辈当倾力以助,鼎力相援。犹疑未定,不知吾自由之邦兴衰如何者,吾辈愿以今日盛况以告之美利坚之所以谓之美者,非刀兵之 强,金银之众,实民主、自由、机遇、梦想之美也! That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 that America can change. Our union can be perfected. What weve already achieved gives us hope for what we can and must achieve tomorrow. 天自有道,地自有德,恩赋吾邦无上异禀无他,唯变而已矣。美利坚变革不怠,合众国日趋尽善。当以过往先贤之伟绩,助吾侪今日之雄心,开子孙万世之辉光。 This election had many firsts and many stories that will be told for generations. But one thats on my mind tonights about a woman who cast her ballot in Atlanta. Shes a lot like the millions of others who stood in line to make their voice heard in this election except for one thing: Ann Nixon Cooper is 106 years old. 今岁选战,多开亘古之先,屡传千秋佳话。感我至深者,亚特兰大之老妪安尼克松库帕也库氏之一票,于数百万美利坚民众之选票无异,其所以引人称奇者,其人今岁高龄一百有六矣。 She was born just a generation past slavery; a time when there were no cars on the road or planes in the sky; when someone like her couldnt vote for two reasons because she was a woman and because of the color of her skin. 当其父辈之时,天道不彰,黑人为奴。库氏其生也不逢时,汽车尚不行于道,飞机未曾起于空,库氏既属黑人,又系女流,票选一事,概无瓜葛。 And tonight, I think about all that shes seen throughout her century in America the heartache and the hope; the struggle and the progress; the times we were told that we cant, and the people who pressed on with that American creed: Yes we can. 今日今时,回溯库氏百岁之涯,但见吾邦先贤屡败屡战,且退且进,悲欣交集,甘苦杂陈。幸而正道存焉,壮志存焉,曰: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At a time when womens voices were silenced and their hopes dismissed, she lived to see them stand up and speak out and reach for the ballot. Yes we can. 万马齐喑,其事堪哀,吾邦女界怒而起,愤而争,苦战不歇,历数十载。幸哉库氏,以百岁之高龄,终得亲见女流自立于世,重获天赋之权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When there was despair in the dust bowl and depression across the land, she saw a nation conquer fear itself with a New Deal, new jobs, a new sense of common purpose. Yes we can. 当百业萧条,国人绝望哀鸣之际,库氏亲见吾美利坚出旷世之新政,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退畏惧之势,扶奋勇之心,终至人各有位,民心乃安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When the bombs fell on our harbor and tyranny threatened the world, she was there to witness a generation rise to greatness and a democracy was saved. Yes we can. 当吾国良港遭袭,天下桀纣当道,暴政肆虐之时,库氏亲见豪杰群起,民主不衰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ontgomery, the hoses in Birmingham, a bridge in Selma, and a preacher from Atlanta who told a peopl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Yes we can. 蒙哥马利公车之罢辍,伯明翰城黑人之群起,塞尔玛城血雨腥风之事,库氏般般亲历。更曾亲聆亚特兰大传教之士振臂登高之呼吾等必胜!诚哉斯言!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A man touched down on the moon, a wall came down in Berlin, a world was connected by our own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And this year, in this election, she touched her finger to a screen, and cast her vote, because after 106 years in America, through the best of times and the darkest of hours, she knows how America can change. Yes we can. 俟科学昌明于世,创想通贯一时,既登广寒之阙,又溃柏林之墙。洋洋乎!有百年如是,乃见今岁选战中,库氏之一票。浩浩兮!一百零六载交锋更迭,方有美利坚今日之变革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America, we have come so far. We have seen so much. 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 So tonight, let us ask ourselves 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 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 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转眼兴亡过手,而今迈步从头。追昔抚今,不禁扪心而问俟再历百年岁月,倘吾等后辈儿孙,亦有得享高寿如库氏者,复可见何等之变数?吾辈今日之功,他年可得而见之乎? 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This is our time, 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nity for our kids; 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that while we breathe, we hope. And 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s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 Yes, we can. 所谓天命时运,莫过于此当为吾邦万民造安身立命之业,为吾辈儿孙启各显 雄才之门,为寰宇各国创太平静好之世,为吾等壮志赋千秋不灭之元神。吾邦立国之本,必将光耀于天下。万千同胞,当如一人,一息尚存,梦想不灭。纵有世人旁 观在侧,而疑窦生焉,吾辈亦当以千秋不易之训共答之曰吾辈既在,无所不能!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拜谢诸君。愿天佑吾民,天佑吾邦。
个人分类: 它山之石|2497 次阅读|2 个评论
戏说美国新总统Obama
ningxinfei 2008-11-7 22:19
我一直没关注美国总统大选,但常听身边的人说噢爸妈没看ing(麦凯恩)。昨晚在 手机 上看新闻说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于是对他产生了点兴趣。今早看《南方都市报》说美国变色了,我觉得这个标题很妙。 变色一词可以有多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变得好色了,所以美国变色可以理解为奥巴马让美国人变得好色了。那么奥巴马究竟好不好色啊? 刚刚在网上看了奥巴马的获胜后演说视频,我觉得他是个帅哥,所以他一定有很多女粉丝或异性追随者,当然能当上总统同性追随者也不少。看完了一遍视频,由于我英语水平有限,他的演说没有全听清,但有些话,还是记忆深刻,比如Yes,we can. 后来看了新浪网上的《奥巴马发表胜选演说:美国面临三大挑战(全文)》,才发觉了Obama(后来才知道奥巴马的英文名)果然是个情场高手。 证据一:会做宣传 语录:美国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 Obama可能是李宁的粉丝,所以演说一开始,就引用了李宁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 有了一切皆有可能的爱情信念,Obama不放弃一切宣传自己的机会,不放弃接触过的任何漂亮MM。见了漂亮MM常说:Yes,we can. 证据二:赤裸表白 语录:萨沙和马莉娅,我爱你们,我对你们的爱超出了你们的想象。 情场高手,一般都敢于表白,而且是在很多人面前大胆地向女孩表白,表白的话让外人听起来可能会感到肉麻,如我对你们的爱超出了你们的想象。那为什么要说你们呢?情场高手同时向两个女人表白,一般人能做到吗? 证据三:善于攻心 语录:你们已赢得了新的宠物狗,它将和我们一起前往新的白宫。 情场高手获取女孩的芳心的手段很多,如女孩子喜欢宠物狗,于是他就送,而且要带它入宫,这叫爱屋及乌。 证据四:很懂煽情 语录:虽然激情可能会褪去,但这不会割断我们感情上的联系。 和女孩子激情过后,Obama要激流勇退,选择分手,一般的恋人分手总是很伤感,但Obama呢?缠绵,浪漫!简直就是高手中的高手! 刚刚拿Obama开了个玩笑,说真的,我都被他的激情演说吸引了,看得出他是位优秀的演说家。其实,如果要评价整个演说,我觉得说他会做宣传,赤裸表白,善于攻心,很懂煽情还是合理的,这也是外国政治家竞选常用的政治手段。
个人分类: 麻辣评论|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是一个想不成功都难的家庭
manman57 2008-11-7 16:43
奥巴马当选后,他的朋友, NBA 巨星约翰逊在一档节目上聊到小奥,爆料甚多,说年轻时小奥就是一个随时都能控制自己的人。这句话给我带来最大震撼。不用多说,朋友们,谁都知道随时都能控制自己的难度究竟有多大,比控制全美国都大。所以,小奥既然随时都能控制自己,那他控制和统领美国自是不在话下了。因为,做美国总统,只是在做一件事,而控制自己,则是在做一个人。人,永远比事更重要。 还有件事。 2004 年, 奥巴马 以压倒性胜利进军国会山,成为美国首位黑人参议员。在他的家人还没适应这一新身份的时候,奥巴马又开始考虑参加 2008 年总统大选。 没错,小奥就是这样一位行动迅速、目标凿凿,毫无犹豫的行动者,这样的人没有不成功之理。 另外,在畅销书《无畏的希望》中,奥巴马表示,当第二个女儿出生前,妻子对我的怒火似乎已经难以抑制了,你只想着你自己,她会这样对我说,我从没想过我要一个人照顾家庭。朋友们,这样的男人虽对家庭有所欠缺,但很多时候要想取得大成功,这也是万不得已之事。 还有呢。 45 岁的奥巴马爱好广泛,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对生命充满着敬畏与感恩。念书时,他是好几个社团的成员同时篮球打得极棒,若非后来对政治的热情和控制欲望大大超过别的爱好,没准现在 NBA 会多了一名出色的组织后卫。这么一位极具魅力、动力和活力,有着灿烂的笑容的男人,自然虏获了民众的心。 小奥的妻子 米歇尔 ,我认为更非等闲。因为她不仅有着成功的事业,与丈夫一样渴望成功和进取精神外,比丈夫多出至少两大优点。第一,除事业外,她对家庭投入了等量齐观的,一个出色的家庭主妇才有的,巨大的情感、慈爱和照顾,这其中的平衡感令小奥望尘莫及; 第二, 为了辅佐丈夫,她做出了大量牺牲,放弃自己的成功事业,独自照顾子女。对于这些付出,她认为值得。 作为一个事业和社会动物,有了这样的夫人,小奥夫复何求。 这是一个想不成功都难的家庭。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的“泪”与林嘉祥的“屁”
张厚刚 2008-11-7 11:36
奥巴马的 泪与林嘉祥的屁 奥巴马赢得了总统,那两行划过面颊清泪,是打死对手的最后一击,是奥巴马最迷人的情感一秀,政治家的眼泪拿捏的恰到好处。 和市长一个级别的林嘉祥,万万没有想到,使自己丢官的竟然是从自己嘴里说出的一个屁字。 很多人指责林嘉祥是政治流氓,但他是近来官场上拿下的,最坦荡的一个,并不比那些高呼人民万岁的公仆更恶劣,倒像个山东汉子。只有林嘉祥敢于揭开这个惊天秘密:平头百姓,算个屁,这是一些官员的为官之道的逻辑起点,林嘉祥深谙此道。酒后真言。官儿也不是你老百姓给的,老百姓不是可有可无的屁,是什么? 有些话只能给自己说,不能给别人说,尤其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他违背了潜规则,只能出局。 奥巴马有这么牛吗,他敢说老百姓是个屁吗?不敢。他只能装孙子流眼泪。除了政治作秀之外,每人都手握一张选票,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是要动真格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人说奥巴马,咱说麦凯恩
shareworld 2008-11-6 13:48
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奥巴马欢呼胜利,麦凯恩面对现实黯然神伤。我看了他闭着眼低着头的照片,自己也模仿了一下,我猜测麦凯恩不仅仅接受了现实,而且将会逐渐从政坛上淡出。先把这个猜测放在这里,我们打个赌 麦凯恩是个人物,真是个人物。 他是将门虎子。爷爷和爸爸都是四星级的上将,为美利坚合众国立下赫赫功勋。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麦凯恩,不用说骨血里都流淌着拼搏奋斗的精神。 他是军人。军人这两个字是有分量的。麦凯恩在美国海军学院就读,是军校培养出来的职业军人,毕业以后,即分配到海军轻型攻击部队。随后,他参加了美国对越南的战争。且不论越战的性质和结局,麦凯恩在越战中出生入死的经历,就是对军人二字最好的诠释。他加入了阵亡率最高的圣徒飞行中队,在越战中被俘,关押时间长达五年。期间受尽折磨,坚贞不屈。 虽然败选,我对麦凯恩本人赞叹不已。他的经历,是非常传奇的经历;他的精神,是非常硬朗的精神。惜哉败也!麦凯恩的失败,是他追随布什政治主张的失败,是他年龄已经超过70岁的失败,但绝不是经历和精神的失败! 人已经老了,还是颐养天年吧。相信麦凯恩在回忆自己这一辈子的时候,会有特别深沉的感慨。他宛然是用自己的一生做纸墨,书写了一首壮丽的人生诗篇。 忽然很想和这位老爷子聊聊天。 上一篇: 【转】胡锦涛当选主席,在闭幕式上的讲话 下一篇: 朋友们,暂缓博客,写封温暖冬天的家信吧!
个人分类: 我有一个收获|86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世界因奥巴马而改变
liym 2008-11-5 17:25
今天美国又诞生了一个奇迹,美国人选出了他们国家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美国今天奉献给美国总统选举史上一个全新得记录。 奥巴马是谁?我知道多少?其实,我一点也不了解他。这一年多来,每天我都可以从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他的名字,但我甚至都没有去阅读过他的简历,因为这跟我没多大的关系。奥巴马与众不同,以前没有任何政绩,没有固定的形象,想怎么装扮就怎么装扮。于是他打出的是:Change, We need , We Can ,这样的竞选宣言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面对美国目前的危机,奥巴马的话让年轻人们热血沸腾。奥巴马在选举只有 48 小时时走到哪里都是那么几句激动人心的话:这次选举不是关于我,而是关于你们的。我们一起,先改变 XX 州,然后我们就可以改变国家!改变世界!! 奥巴马真能改变美国?真能改变世界吗?我真的不想再多说了,只想说,如果麦凯恩改变不了世界,奥巴马照样改变不了。在目前国际环境下和内政外交之下(尤其是经济危机),奥巴马上台后,能够改变华盛顿和美国几个州的经济情况,已经算是不错了更不用说改变世界。 毫无疑问,全球所有的人都认定,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那就是肤色!一个白色,一个黑色,两位总统候选人代表了美国的历史。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之所以改变世界,就是应为这个改变是从人的内心开始的,而世界的改变往往是由人类内心的改变而引发的。这以为这半个世纪前马丁-路德-金那场历史最伟大的演讲之一I have a dream开始实现。人类已经开始消弱种族歧视,美国 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最惨痛的种族歧视的国家,出现了一位黑人总统。 奥巴马当选首先是给美国少数族裔特别是黑人族群带来新的希望。这将改变少数族裔的地位,提升他们自身的发展。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对于生活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华人华侨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要知道,很多黑人的祖先都是奴隶和偷渡客的后代,而中国人现在虽然背井离乡,却很少是被当奴隶卖出去的。中国人在国外大多只注重经济利益,而不怎么关心所在国的政治,这也导致中国人移民后,很少出现专业政客,为自己的同胞谋求政治利益。这次奥巴马的当选登上美国最高权力宝座给所有居住在民主国家的华人华侨带来新的启示和巨大的希望。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意义就在这里了,美国已经有几十个清一色的白人男性总统了,但没有一个总统被选上后,可以像奥巴马被选上时那样,全世界都可以自豪的说,世界已经被改变,新的历史被创造了!
3450 次阅读|1 个评论
选举制度让能人成功——奥巴马成功感言
newniu 2008-11-5 13:40
选举让一个普通人做直升机,直接成为最高领袖,这就是美国选举的惊人之处。似乎挺惊人的,不过在中国有更惊人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美国选举就是另一个中国科举制度。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科举制度抱有一种不好的看法 。 不过他却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的公开而公平的官吏选拔制度。许多人批评他的坏处,但我们应该想想科举为什么延续了1300年?根源在于相对公平。 欧洲的中世纪,也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但那里实行的是世袭制:贵族总是贵族,平民总是平民;下层人没有任何合法途径进入社会上层。在中国科举之前也是如此,贵族总是贵族,名门就是名门。 我们可以举出成千上万的例子来批评选举制度和科举制度;也可以举出更多例子来证明世袭制的好处。但是我们每个人还是希望选举更好一些。 科举制度与现在的公务员制度其实是类似的,他们都是建立在一套相对公平的机制之上。没有绝对公平,只有相对公平。
个人分类: 三句不离本行|3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麦凯恩贺奥巴马胜选
可真 2008-11-5 13:34
国际在线 11 月 5 日报道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报道,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即将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当选为美国第 44 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 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 4 日举行,初步统计结果显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已经赢得了本次选举,将成为美国第 56 届总统。奥巴马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少数族裔总统。   据美国有线电视网报道,奥巴马获得 297 张选举人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获得了 139 张选举人票。   按照选举规例,一位候选人只要赢得最少 270 张选举人票,便可在大选中胜出。   美国 4 日举行大选投票,将选出第 56 届总统和新一届国会。众议院 435 个席位将全部改选,参议院 100 个席位将改选 35 个席位。选民还将选举出 11 个州的州长。 中新网 11 月 5 日电 美国总统大选投票结果陆续出炉,奥巴马大幅领先麦凯恩后,麦凯恩发表演讲,承认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落败。他还表示已经通过电话祝贺奥巴马赢得美国大选。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报道,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奥巴马已经赢得 297 张选举人票,而当选美国总统所需的选举人票为 270 票,因此奥巴马取得本届美国总统大选的胜利。他将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11月5日消息 : 美国 东部时间11月4日晚11时左右,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在凤凰城发表演说祝贺奥巴马当选第44任美国总统。 他说,这次大选是历史性的选举,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美国总统今日产生。在演说中他对奥巴马的能力和责任表达了自己的敬意,他说,虽然他和奥巴马在政策问题上有很多分歧和争论,但他相信奥巴马一定会找到一个平衡点, 无论有什么分歧,我们都是美国人 。 在谈到自己的竞选失败时,他说: 当然我们今天会有失落,但明天我们的国家还会前行,竞选的失败是我一 个人 ,不是大家的 。他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竞选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什么,他很荣幸能和大家共同走过这一程,并因能为美国人民 服务 而感到荣幸。 随后,他对自己的竞选搭档佩林、竞选团队和广大的支持者表达了自己诚挚的感谢。 最后他说: 今天,我的心仍为这个国家和支持我的人而感动,美国人从不退缩,没有失败奥巴马是新任美国总统,也是我的总统 。 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 11 月 4 日晚在家乡芝加哥发表胜选感言。他说: 在美国,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美国终于迎来了变革时代。 他说:美国面临的挑战包括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 他说:麦凯恩在竞选中表现出色,希望以后能够跟他加强合作。 (本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 附: 麦凯恩在凤凰城发表讲话的全文: 谢谢你,我的朋友们。谢谢你们在这个美丽的亚利桑那州的夜晚来到这里。 我的朋友们,我们已经结束了一段长途旅程。 美国 人已经作出了他们的选择,清晰地作出了他们的选择。 不久之前,我非常荣幸地打电话给奥巴马参议员,向他祝贺胜利。祝贺他当选为这个我们都热爱的国家的新一任总统。 在这场持久而且艰难的竞选活动中,他的成功赢得了我对他能力和毅力的尊敬。但是更让我赞赏的是,他激起了数以亿计的美国人民的 希望 。他们原本错误地以为他们自己在选举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选举,我承认它对非洲裔美国人的重要性,今晚的荣耀必定属于他们。 我一直相信,美国为所有勤奋并愿意抓住机会的人提供了机会。奥巴马参议员也相信这一点。但我们都承认,尽管我们已经远离了以前的不公正,但他们的记忆仍能感受到所受到的伤害。这些不公正曾玷污了这个国家的名誉,剥夺了一些 美国人 应该作为美国公民应该享有的祝福。 一个世纪以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邀请布克-T- 华盛顿 在白宫共同进餐,这曾引起了许多人的愤怒。但今天的美国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的残忍以及可怕的顽固。再也没有比一位非洲裔美国人当选美国总统更能证明这一点了。我们要让所有的美国人都没有理由不珍视他 们的 国民身份,珍视 这个地球上最伟大国家 的国民身份。 奥巴马参议员实现了他个人的伟大目标,同时也实现了这个国家的目标。我为他鼓掌喝彩,同时也对他敬爱的外祖母没有活着看到这一天而表示真挚的同情 。但我们的信念告诉我们,她一定是在上帝那里安息,一定会对她抚养长大的这位好人而感到自豪。 奥巴马参议员与我曾就许多分歧进行过争论,但他最终获胜了。毫无疑问许多分歧仍然继续存在。我们的国家目前正处在困难之中,但 我今夜向他承诺,我将会尽我的全力来帮助他 领导我们共同迎接目前面临的许多 挑战 。 我希望所有支持我的美国人,不仅仅是要和我一起来祝贺他,同时还要向我们的新任总统表达我们良好的心愿以及我们真诚的努力。以便大家一起就分歧达成必要的妥协,重新恢复我们的繁荣,在这个危险的世界上捍卫我们的安全,给我们的子孙们创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让他们在这个国家更好地 生活 。 无论我们存在何种分歧,我们都是美国人。今夜大家感到失望非常正常。但明天,我们应该摆脱这种情绪,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国家继续前行。我们努力了,我们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尽管没有达成目标,但这一失败是我的,而不是你们的。对于有幸获得你们的支持,以及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我表示最深挚的感谢。我的朋友们,我也希望结果不是这样的。这条道路从一开始就充满艰辛,但你们的支持与友爱从来没有动摇,我实在找不出任何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我对你们的感谢。 我还特别要感谢我的妻子辛迪、我的孩子们、我亲爱的母亲以及我的家人,同时还要感谢那些在这场跌宕起伏中始终站在我一边的老朋友们。我一直都是一个幸运的人,但迄今绝对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像你们的爱以及鼓励那样让我感到更幸运。大家都知道,竞选对于候选人的家人来说往往显得更为艰难,在这次的竞选过程中同样如此。我所能补偿的,就是我今后的爱、感恩的心以及宁静的承诺。 当然,我也非常感谢佩林州长,她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搭档之一。我还要感谢她的丈夫托迪以及他们5个美丽的孩子,他们为我们的事业作出了不知疲倦的努力,在这次的竞选中他们表现出了勇气和优雅的风度。我们所有人都期待她未来更好地为阿拉斯加州 服务 ,为共和党以及我们的国家服务。 对于我们竞选团队的伙伴们,从迪克-戴维斯、斯蒂汶-斯米德特、马克-萨尔特,到在这场选举中所有努力工作的志愿者,我要说谢谢你们。和你们的信任以及友情相比,这场失败了的选举根本算不了什么。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们还要多做些什么才能赢得这场选举。每一位候选人都会犯下错误,我可以肯定我也会犯错误,但我未来绝对不会对此感到有一丝的遗憾。 这场选举过去和将来都会是我生命中的巨大荣幸,我的心中充满了对这种经历的感谢。美国人民在选择奥巴马参议员以及我的老朋友拜登参议员来领导美国的下一个四年之前,给了我一个倾听的公平机会。 今天,我是我所热爱的这个国家的最高职位的一位候选人,但今夜,我却将仍然是她的一位仆人。这是对所有人的祝福,我想信亚利桑那州的人民会同意这一点。今夜, 在我的心中,我比以往任何一个夜晚都更加深爱这个国家,深爱这个国家的全体国民,无论他们是投票支持了我,还是他们支持了奥巴马参议员 。 我向我以前的对手、未来的总统表示成功的祝福。我呼吁所有的美国人,就像我以前在竞选中说的那样,不要对我们目前的困难感到绝望,而要相信,一直相信美国的前景和伟大,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必然的。 美国人绝不放弃,我们绝不投降!我们绝不逃避历史,我们创造历史! 谢谢。愿上帝保佑你们,愿上帝保佑美国。 (本文来源: 中新网 )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3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尾分布让黑人奥巴马成为总统
newniu 2008-11-5 13:27
许多人问为什么黑人奥巴马成为总统,许多人十分奇怪,奥巴马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他行? 最近几年了,重尾分布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一些研究人员也在讨论重尾的价值。奥巴马成功的原因,我认为原因很简单,他抓住了重尾。 重尾指那些单个力量小,但数量多的群体。想想那金字塔下面的人,想想那普通民众。在过去年代里,人们把目光聚焦到金字塔的最高层,而金字塔下层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 企业的小股东是没有人理的,既使小股东总股份占据了大头。研究生没有人量,即使他们将来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在社会中,他们被人称为边缘人,最会在意他们。奥巴马在意他们,他们也愿意辅助奥巴马。他成功了,依靠最普通的人。 互联网和奥巴马结合在一起,小人物开始跳起舞蹈,他们形成了整体的力量,把奥巴马推上了总统的宝座。 奥巴马获得了足够的竞选资金,足够的选票,人物虽然小,但一样伟大。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5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珍贵照片:奥巴马从孩子到美国总统候选人成长历程(图)
sxzx 2008-11-5 00:26
珍贵照片:奥巴马从孩子到美国总统候选人成长历程(图) 作者:三峡在线 大家都知道,11月4日,美国总统大选日。美国总统大选今天已经开始投票。三峡在线看到新华网的如下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4日零时(北京时间4日13时)左右,新罕布什尔州两个小镇迪克斯维尔山口和哈特的选民率先开始投票,标志着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选举投票正式开始。 新华社记者在迪克斯维尔山口镇的投票现场看到,有19名选民到现场投票,未到场的2人此前已通过邮寄方式提前投票。主持投票的官员托马斯当场公布了计票结果。结果显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以15票对6票在此地战胜共和党对手麦凯恩。前来投票的选民和组织投票的一些官员高呼奥巴马的名字,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小镇的投票活动吸引了不少媒体记者前来采访。 托马斯随后对新华社记者说,奥巴马在一直由共和党占上风的地方大幅领先麦凯恩,实在令人意外,但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意料之中。目前经济形势很不好,人心思变,大家希望奥巴马能给国家带来变化。还有一位选民告诉记者,这个结果是一个风向标,表明奥巴马获胜已是大势所趋。 11月3日晚,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马纳萨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中)参加竞选集会。当晚,奥巴马在马纳萨斯举行总统大选前的最后一场竞选活动,为他长达1年多的竞选划上句号。新华社记者侯俊摄 11月3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在竞选活动中发表讲话。当天距美国总统选举投票日只剩一天,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均马不停蹄地做最后的竞选拉票活动。新华社/法新 就如同上面提到的主持投票的官员托马斯所说的那样:奥巴马在一直由共和党占上风的地方大幅领先麦凯恩,实在令人意外,但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意料之中。目前经济形势很不好,人心思变,大家希望奥巴马能给国家带来变化。或许如那位选民所讲的那样:这个结果是一个风向标,表明奥巴马获胜已是大势所趋。 三峡在线觉得,对于奥巴马来说,一位黑人极有可能在这一天创造历史:他将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众所周知:由于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因此总统大选日的投票结果,产生的实际上是代表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538位选举人。真正的总统选举是在12月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举行(2008年是12月15日)。届时,各州和哥伦比亚特区被推选出的选举人将前往各州的首府进行投票。获270张选票以上的候选人将当选总统,并于次年1月20日宣誓就职。 所以,对于最后结果,我们或许还有一个漫长的等待。三峡在线觉得,但对于奥巴马来说,无论最后是否获胜,他能够从一名黑人小孩成长到今天的总统候选人,可以说已经创造了奇迹。在此,我们祝福并期待他能够获胜 下面这样一组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奥巴马从孩子到美国总统候选人成长历程,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这估计应该奥巴马最小的一张幼年照了 奥巴马的小自行车 站得高,看得远!看来他从小就明白呀! 在海边张开双臂 这个漂亮女人应该是他的妈妈吧? 从小就喜欢棒球? 跟爷爷奶奶在一起 父子俩 奥巴马与继父、妈妈和妹妹 与爷爷斯坦利在一起 奥巴马在夏威夷上初中时与同学们合影 奥巴马当年曾经是校篮球队成员 在老家 奥巴马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学时与佬佬、佬爷合影 任《哈佛法律评论》董事长时的奥巴马,人太多了!三峡在线觉得最中间的那个应该就是他吧? 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书 任伊利诺斯州议员时,奥巴马深入群众中去。 难得一见的婚纱照 奥巴马与妈妈在一起 童心未泯!奥巴马陪女儿萨莎玩碰碰车。 奥巴马与女儿 浪漫时刻!拥吻妻子。 幸福的一家人 2008年11月3日,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举行的竞选集会上,奥巴马提到外祖母时潸然泪下。奥巴马现年86岁的外祖母邓纳姆因癌症医治无效,于2日在夏威夷去世。 要是觉得不错,请点后面的投票投我一票吧 : 投票
个人分类: 社会时评|3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诺贝尔奖得主选择奥巴马
eloa 2008-10-21 10:47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2008-10-20 星期一 23:06 作者: 劳伦斯克劳斯 译者: 小菊 大家注意啦,第一期Dr U的获胜者 小菊 又出现啦。关于他的资料请看猛击其名字即可看到。这是他的一篇译文投稿。在插图左边是本文的主人公奥巴马,右边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Doris Lessing,她预测说,奥巴马一旦当选总统即将被刺,引起了公众的愤怒编者按。 对华尔街以及整个华盛顿来说,这一轮的金融危机都显得有些不同寻常,其对经济、国家乃至全世界造成的影响将挥之不去。虽然短期救市的举措迫在眉睫包括那7000亿美元的庞大援助,但直到《新科学家》定稿前夕,国会依旧浸淫在那片争斗之中,而这恰恰也是为了经济的长期健康而必须考虑的因素。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弗里德曼(Tom Friedman)最近指出,与之前铁路业、互联网的兴衰胜败不同,与其认为这场信贷危机让一切化为乌有,倒不如说它从来就没有创造出任何实际的财富。 同样的,我认为华尔街大公司们 (指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位于华尔街的大型公司,译者注) 纷纷落败也有其良性的副作用,聪明的年轻人而不是那些对资本市场的不义之财 ( easy money ,也是金融术语,指由于宽松的资金状况,使资金借贷者可以用比较低的利率借得所需的资金,译者注) 充满贪欲的家伙可以试着考虑投身工程或科学事业,以发明、探索的方式为我们未来的经济引擎注入燃料。 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公布了他可谓纵览全局的科技政策,由此,61位曾折桂诺贝尔的科学家公开对他的竞选阵营表示支持。他们解释说:我们尤其赞扬他在竞选期间所强调的,以科技来增强国家竞争力的策略。特别是,我们支持他针对国家乃至世界最迫切的需求而要采取的行动包括新投入在教育和培训上的主动措施、研究经费的扩充、科学咨询流程的公正化以及对基础和应用领域研究重心的适当平衡。 这无疑是大选历史上吸引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一次,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都支持同一个候选人。但他们的选择又似乎令人吃惊,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共和党往往比民主党在科学上投入更多。那么,又是什么让奥巴马一举超越了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 早先,麦凯恩本想改变他的政党对于科技的政策定位,并试图让彼此失去联络的当前政坛与科学界重修旧好。他还会谈到诸如科学诚信的重要性,并在这一问题上抨击布什。 然而,随着大选之战的深入,麦凯恩又似乎开始在科学问题上改旗易帜,不止在自己最初抵制的近海石油钻探问题中上演立场大逆转,就连他对于干细胞研究的支持也开始谨小慎微起来。而他的竞选拍档萨拉佩林一位否认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密切关联的科学共识批评家,以及智能体设计论 ( intelligent design ,是主张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之一,译者注) 与进化论同时授课的支持者在这方面显然没有任何帮助。但退一万步讲,这些问题至少还没被诺贝尔奖证书所涉及过。 和奥巴马一样,麦凯恩也是一位《美国竞争法案》的热情支持者,这项法案旨在成倍增加政府对基础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拨款,以满足国家的长期经济需求。但观察他在2008年大选科学专题辩论(Science Debate 2008)中的各种表现就会发觉,他刻意的避免做出任何明确承诺,转而给出各种含糊其辞、半吞半吐的陈述来声明立场。 在经济圈举步维艰时,转战科学界总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至少,可以摆脱那些在任何小问题上都喜欢闹不合的选举代表们 ( constituents ,指由各州推选出的正式投票人,具体可参考历年美国大选规则,译者注) 。但正如国家科学院 ( National Academies ,直呼国家科学院似乎是惯例,但个人认为叫国家研究院更合适,因为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研究院和国家研究理事会是其下属的四个分支机构,译者注) 研究表明的,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对科技研究的支持,着实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准。而我们不应以牺牲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为代价,草率处理眼前的财政危机。 正是这样的忧虑促使诺贝尔奖得主们公开自己对奥巴马的支持。至于这一举措能否影响到其余的选民,我们还是走着瞧吧。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021.html
个人分类: 其他|1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应该感谢金博士
ywang69 2008-4-5 23:04
今年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年,选举结果全世界瞩目,最后结果要到年底才出。 今年的焦点是美国会出现第一位黑人总统或者第一位女总统吗? 目前民主党参选人奥巴马与希拉里的选情目前仍难分胜负,初选投票竞争之激烈,前所未见。奥巴马身为黑人,能够作为民主党候选人,首先他应该感谢的人是 马丁 路德 金 。 马丁 路德 金的正式姓名是小马丁 路德 金 ,许多人都习惯称他为马丁 路德 金。 金博士是美国当代史上最著名的黑人民权领袖,记得美国小学生的音乐教材就有好几首关月他的歌曲。他的名字在世界上几乎无人不晓。 1963年8月28号,二十五万黑人为争取民权在首都华盛顿集会。在林肯纪念堂门口马丁.路德.金博士在集会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1964 年,金博士三十五岁,他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1968 年 4 月 4 号 , 马丁 路德 金博士在田纳西州孟菲斯罗林酒店的阳台上遇刺。凶手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颈部 , 马丁 路德 金博士不幸遇难 , 年仅三十九岁。 尽管今日的美国,种族问题还远非得到完全解决,但是回过头去看, 正是 金博士的努力,才有今年美国总统大选第一次出现黑人候选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巴拉克.奥巴马。 要知道,在40多年前的美国,黑人甚至连选举权也没有。 贝拉克 奥巴马( Barack Obama )是非洲裔美国人,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在黑人选民中占有强大优势。也许今年美国真会出现第一位黑人总统,那时美国和 奥巴马都要感谢 马丁 路德 金博士。 昨天是 金博士遇刺40周年,下文是当年他著名的演讲稿《 我有一个梦想 》。 I have a Dream By Martin Luther King, Jr. ( Delivered on the steps at the Lincoln Memorial in Washington D.C. on August 28, 1963 ) 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his momentous 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 to millions of Negro slaves who had been seared in the 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 It came as a joyous daybreak to end the long night of captivity. Bu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we must face the tragic fact that the Negro is still not free.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life of the Negro is still sadly crippled by 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lives on a lonely island of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 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is still languishing in the corners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finds himself an exile in his own land. So we have come here today to dramatize an appalling condition. In a sense we have come to our nation's capital to cash a check. When the architects of our republic wrote the magnificent word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ey were signing a promissory note to which every American was to fall heir. This note was a promise that all men would beguarranteed the inalienable rights of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t is obvious today that America has defaulted on thispromissory note insofar as her citizens of color are concerned. Instead of honoring this sacred obligation, America has given the Negro people a bad check, which has come back marked insufficient funds. But we refuse to believe that the bank of justice is bankrupt. We refuse to believe that there are insufficient funds in the great vaults of opportunity of this nation. So we have come to cash this check -- a check that will give us upon demand the riches of freedom and the security of justice. We have also come to this hallowed spot to remind America of the fierce urgency of now. This is no time to engage in the luxury of cooling off or to take the tranquilizing drug of gradualism. Now is the time to rise from the dark and desolate valley of segregation to the sunlit path of racial justice. Now is the time to open the doors of opportunity to all of God's children. Now is the time to lift our nation from the quicksands of racial injustice to the solid rock of brotherhood. It would be fatal for the nation to overlook the urgency of the moment and to underestimat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egro. This sweltering summer of the Negro's legitimate discontent will not pass until there is an invigorating autumn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Nineteen sixty-three is not an end, but a beginning. Those who hope that the Negro needed to blow off steam and will now be content will have a rude awakening if the nation returns to business as usual. There will be neither rest nor tranquility in America until the Negro is granted his citizenship rights. The whirlwinds of revolt will continue to shake the foundations of our nation until the bright day of justice emerges. But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 must say to my people who stand on the warm threshold which leads into the palace of justice. In the process of gaining our rightful place we must not be guilty of wrongful deeds. Let us not seek to satisfy our thirst for freedom by drinking from the cup of bitterness and hatred. We must forever conduct our struggle on the high plane of dignity and discipline. We must not allow our creative protest to degenerate into physical violence. Again and again we must rise to the majestic heights of meeting physical force with soul force. The marvelous new militancy which has engulfed the Negro community must not lead us to distrust of all white people, formany of our white brothers, as evidenced by their presence here today,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ir destiny is tied up with our destiny and their freedom is inextricably bound to our freedom. We cannot walk alone. And as we walk, we must make the pledge that we shall march ahead. We cannot turn back. There are those who are asking the devotees of civil rights, When will you be satisfied?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our bodies, heavy with the fatigue of travel, cannot gain lodging in the motels of the highways and the hotels of the cities. We cannot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the Negro's basic mobility is from a smaller ghetto to a larger one.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a Negro in Mississippi cannot vote and a Negro in New York believes he has nothing for which to vote. No, no, we are not satisfied, and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I am not unmindful that some of you have come here out of great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Some of you have come fresh from narrow cells. Some of you have come from areas where your quest for freedom left you battered by the storms of persecution and staggered by the winds of police brutality. You have been the veterans of creative suffering. Continue to work with the faith that unearned suffering is redemptive. Go back to Mississippi, go back to Alabama, go back to Georgia, go back to Louisiana, go back to the slums and ghettos of our northern cities, knowing that somehow this situation can and will be changed. Let us not wallow in the valley of despair. I say to you today, my friends, that in spite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frustrations of the moment, I still have a dream. It is a dream deeply rooted in the American dream.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a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a desert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and oppres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I have a dream today.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e state of Alabama, whose governor's lips are presently dripping with the words of interposition and nullificat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 situation where little black boys and black girls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with little white boys and white girls and walk together as sisters and brothers. I have a dream today.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 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 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 This is our hope. This is the faith with which I return to the South.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transform the jangling discords of our nation into a beautiful symphony of brotherhood.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work together, to pray together, to struggle together, to go to jail together, to stand up for freedom together, knowing that we will be free one day. This will be the day when all of God's children will be able to sing with a new meaning, My country, 'tis of thee, sweet land of liberty, of thee I sing. Land where my fathers died, land of the pilgrim's pride, from every mountainside, let freedom ring. And if America is to be a great nation this must become true. So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prodigious hilltops of New Hampshire.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mighty mountains of New York.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heightening Alleghenies of Pennsylvania!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snowcapped Rockies of Colorado!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curvaceous peaks of California! But not only that; let freedom ring from Stone Mountain of Georgia! Let freedom ring from Lookout Mountain of Tennessee! Let freedom ring from every hill and every molehill of Mississippi. From every mountainside, let freedom ring. When we let freedom ring, whem we let it ring from every village and every hamlet, from every state and every city, we will be able to speed up that day when all of God's children, black men and white men, Jews and Gentiles, Protestants and Catholics,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and sing in the words of the old Negro spiritual, Free at last! Free at last! Thank God Almighty, we are free at last!
个人分类: 昨夜星辰|436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