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张海霞︱泪别段正澄院士
张海霞 2020-2-15 21:55
2020-02-15 今天早上给我的导师杨叔子院士打电话问候,听到段正澄老师感染新冠肺炎住院的消息,说他就是春节前去同济医院看了个牙就被传染了,夫人也被传染了还在治疗中,然后我就跟在北京工作的我的同学、段老师的博士生打电话说了此事,大家都很着急,也帮不上忙,一起为段老师祈祷,还相约等疫情结束去华科看望老师们。真的没想到刚刚在朋友圈就看到这个噩耗: 华中科大机械学院的段正澄院士今天下午 6:30 段老师就因新冠肺炎去世! 这真是太突然了,伤心伤心伤心,耳边还是那个在华科机械学院被称为“机械狂人”且从来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的段老师曾经说过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 做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 “ 脉冲 ” ,自己就要 “ 震荡 ”。 可您这突然离世,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脉冲啊,不仅是华科就连整个机械领域学术界都要震荡了啊!! 沉痛哀悼段老师,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病毒! 附段正澄老师生平。 段正澄, 1934 年 6 月 15 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首席科学家。 1957 年段正澄从 华中工学院 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1996 年,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展了立体定向伽马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的研发。 200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11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夜读《往事钩沉》,泪奔
热度 2 张海霞 2018-9-19 08:07
2018-09-17 晚上跑完步,拿起书架上恩师杨叔子老师最新出版的自传《往事钩沉》,看着封面上杨老师睿智而温和的笑容,想起前几天是他85岁的生日,给他和师母快递了鲜花过去,电话那头应该也是这样的温馨笑容。这是 杨老师病愈后全心写的自传,从童年记事写起,不得不佩服杨老师超群的记忆力,那么久远的事情他都如此清晰地记得,更要佩服的是杨老师的文采,文中引用了他自上大学以来写下的大量诗文,今天读起来依然感觉到读起来豪情万丈,更让我感动的是杨老师的真性情,书中对往事的真情诉说,多处让我泪奔! 首先是杨老师和徐辉碧老师这一生一世的爱情,他们1949年在南昌读中学时相识,大学时异地相恋,到现在将近 70 年,杨老师对徐老师仍然是毫不掩饰地一往情深,书中也多次深情诉说了这段旷世恋情,他们自高中相识后就分别两地,杨老师 52 年考入武汉大学读书(后划入新建的华中工学院,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徐老师则是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两人异地相恋鸿雁传情,后来杨老师毕业留校被送到哈工大进修,在遥远的齐齐哈尔机床厂做毕业设计,后来回到武汉,在大跃进中大显身手,主动承担数控车床的研发任务!历经两年攻关,采用找人从美国带回来的最先进的电子管做出了全国第一台数控车床, 59 年的国庆节做为“卫星”成果被选送参加国庆十周年全国大跃进成果展!杨老师刚刚入住北京华侨大厦,没想到已经两年多未见也未通音讯的徐辉碧老师就来找他了! “你怎么知道我来了?” “ 我知道你一定会来! ” 这句话真的堪称爱情剧本里的经典!我知道你一定会来!包含着怎样的爱和信任! 还有一段很感人的经历,杨老师的父亲是跟孙中山一起闹革命的早期仁人志士,江西地方的要员,解放后在台湾有亲戚关系,所以,文革开始后,在学校一直是“红人”的杨老师也不能幸免, 1969 年他被抓到咸宁的高寨大队做为“潜伏特务”隔离审查的时候,徐老师被分配到马桥大队,杨老师自始至终坚持不说假话,没有的就是没有,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错案,此时在批斗会上,有人拍着胸前的口袋说:“你还不老实,马桥已经揭发你了!材料就在我口袋里!”杨老师说: 我内心更是平稳,辉碧绝对不会这么做! 同样,在那个接近疯狂的岁月里,这是怎样的爱和信任啊! 二老的爱情真的是情比金坚!两个人不仅仅是生活中深爱对方和无条件信任对方的伴侣,也是事业上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从 1962 年 3 月 18 日徐辉碧老师从北京调到华中工作到现在整整 56 年,他们在喻园开始了在事业上比翼双飞的神话,杨老师带领机械学院的同仁们披荆斩棘带出了 华科的机械化部队 ,机械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杨老师也在 1991 年当选学部委员成为华科的第一个院士,后来仅机械学院就培养了近十位院士(校内 + 校外)!徐辉碧老师则是把华科的生命科学院从无到有建设了起来,近年来华科的生命科学也是发展得如期中天,杨老师和徐老师为了抓紧一切时间搞科研坚持吃食堂 30 年的故事早就是华科校园里的一段传奇! 杨老师和徐老师在事业上有多拼,看看这一段就知道了, 1962 年末学校派杨老师去北京购买教材,刚到北京,就又接到学校安排的紧急任务,要马上去工厂安排实习,从 12 月 25 日到 12 月 31 日,头尾共 7 天,杨老师到 4 个城市约 10 个工厂妥善安排了实习的相关事宜和师生的食宿,包括:北京第一、第二机床厂,天津机床厂,沈阳第一、第二、第三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厂、轴承厂!要知道那是一个没有高铁和飞机的时代,从北京-天津-沈阳到洛阳,棉衣都没有带的杨老师“奋不顾身”地睡在沈阳的澡堂子里、睡在火车的地板上“ 转战三千里,飞驰只七天 ”圆满完成了任务! 1976 年四人帮垮台后学校招收的第一个班 75113 ,没有老师,杨老师一个人负责到底,有关教学和业务上的事情他一个人全包圆,除了外语课,其他的课他都上!整整一年多,他把这届本来就是“张铁生交白卷”一样的学生带得非常出色, 1981 年第一届研究生招生, 75113 班考上了好几个研究生!改革开放以后,他和徐老师相继出国,徐老师 1979 年 11 月 5 日到 1981 年 11 月 5 日期间在美国进修,杨老师则是 1981 年 12 月 22 日启程赴美!这就是他们拼命三郎一样的工作节奏!在生活中互相支持,在事业上比学赶帮超,就像杨老师的诗句写的那样: 誓践平生愿,同攀上绝巅! …… 读着这样豪情万丈的诗句和激情澎拜的人生,我真的是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抬眼已经是凌晨三点!最后一页的后记,是徐辉碧老师写的: 2014 年 6 月 11 日杨老师在北京的参加院士大会时突发脑卒中,回到武汉逐渐康复,虽然病让他的记忆力受到了不小的伤害,但是杨老师坚持要写“往事钩沉”,以这种形式把沉积在岁月里的往事尽可能地再展现出来,到 2015 年他坚持每天写 1000 字左右,坚持了一年,写到大概 20 万字的时候他感到头疼,脑力不支,但是杨老师没有放弃,在徐老师的帮助下,坚持完成了这本 318 页的厚书! 看到这里,我泪如雨下,杨老师,徐老师,做为你们的学生,真的是三生有幸,我只想说,我爱你们!祝福你们!也会向你们一样去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6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老师最好的纪念
张海霞 2017-11-10 10:24
又是周五在交流中心上课,想起上次课后见到周专老师,聊起一些华科的往事,没想到周专老师分享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他在《生理学报》上发表的纪念李之望教授写的一篇论文,既有学科发展的历史、科研的内容、教授的贡献,鲜活生动,值得学习,堪称是对老师最好的纪念。 【编者按】 我国著名生理学家李之望教授于 2015 年 3 月 27 日不幸逝世,我们无比悲痛。作为生理学家,李之望教授本人及其领导的课题组在上世纪 80~90 年代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困难时期,为提高中国生理学在国际舞台上的显示度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教育家,他在有生之年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才。此外,他还为膜片钳电生理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作为李之望教授当年的学生和合作者,北京大学周专教授撰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介绍李教授所做的、对中国当代生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一些往事 。 生理学报 Acta PhysiologicaSinica , April 25, 2015, 67(2):235–236 DOI: 10.13294/j.aps.2015.0028http://www.actaps.com.cn 李之望 —— 当代中国生命科学黎明前的一位铺路人 周 专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87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李之望教授于 2015 年 3 月 27 日在深圳逝世,享年 85 岁。惊悉噩耗,甚为悲痛!我作为李教授当年指导的 “ 编外学生 ” 和合作者,过去的往事浮上心头。这里我把这段 20 至 30 年前与李教授接触的历史写下来,以悼念李教授。 大约在 1986 与 1987 年相交的某天,我作为华中工学院 ( 现华中科技大学 ) 生物医学工程系 ( 研究生物医学仪器 ) 康华光教授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跟随康教授从汽车队订专车从武昌到位于汉口的同济医科大学 ( 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实验医学研究中心任恕教授实验室,调研曹金明 ( 博士生 ) 和周专 ( 硕士生 )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即将离开任恕教授实验室时,因与司机约的回程时间还有空余,任教授将我们介绍给位于二楼的电生理实验室的李之望教授 ( 研究脊椎动物初级感受器细胞所在的背根神经节 ) ,我们 ( 李之望,康华光,曹金明,周专 ) 在李教授约 40 平米的实验室中心,围成一圈 ( 没有桌子 ) ,进行了一次 “ brainstorm( 大脑风暴 ) ” 式的学术讨论。 此前,康教授研究小组只接触过面对临床病人的医疗仪器 ( 心电图机,超声成像, CT 成像等 ) ,而这次是我们首次接触和面对基础研究的实验动物生理学。康教授询问生理科学研究中是否有类似医学超声成像和 CT 那样关键医学仪器,可以进入我们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库。 了解了我们仪器研究背景和来意后,李之望教授说: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近几年来国外电生理出现了一种叫 “ patchclamp ( 斑片钳 ) ” ( 现称之为 “ 膜片钳 ” ) 的新技术,可以在活细胞上实时记录单个膜蛋白离子通道信号。该方法大有取代包括国内电生理学研究中当时正在用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之势。如果中国再不引进该技术,再过几年中国生理学家们可能无法到国际期刊发表论文了。膜片钳的核心包括两部分,一是特别的电生理信号放大器,二是特别的生物细胞实验技术。李教授说后者是生理学家的事,他有把握;前者是当时困扰国内生理学的瓶颈,因为当时即使是国际上订货也需要排队 1 至 2 年才能等到膜片钳放大器到货,更何况绝大部分中国科学家当时没钱进口 ( 将已有的传统电生理实验台改造成膜片钳实验台,至少需 15 万元人民币,而我们 1987 年为研制膜片钳而首次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仅为 1 万元 ) 。因此,李教授提议我们重点考虑为中国生理学领域研制膜片钳。据此,康教授当场指示我记下李教授推荐的参考文献 (Hamill 等, 1981) 。 此后的 1989 年夏天,我在康教授小组研制成中国首台膜片钳放大器 PC-I ,当年 9 月又带着 PC-I 住进同济医科大学研究生宿舍 ( 与陈建国同住一个寝室 ) ,在李之望教授实验室与李教授及其助手周小萍硕士一起做生理实验,争取记录到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流过单个离子通道的电流信号。此间,他们在一边制备细胞做电生理记录,我在一边继续研制膜片钳实验配套所需的其他必要辅助仪器 ( 膜片钳电极拉制仪、抛光仪等 ) 。共同奋战 10 个月,到 1990 年 6 月我们终于用 PC-I 记录到 “ pA( 皮安培 ) ” 数量级的神经元单通道电流信号 。 1990 年 11 月,我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后去德国做博士后。李教授则带领研究生们用 PC-I 继续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感觉神经元离子通道活动的调控机制,仅 1996 和 1997 两年间,李教授研究小组连续发表了 5 篇 SCI 论文,包括国际著名期刊 。对此,时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胡国渊研究员说: “ 李之望发表的这些生理学研究论文,是现在大陆的中国科学家科研工作的杰出代表 ” 。 1994 年,因发明膜片钳而获诺贝尔奖的 Neher 教授访问了李之望教授实验室,他说,李教授所取得的离子通道调控研究成果,正是他在 1981 年发明膜片钳后的两个待选研究方向之一。由于离子通道调控的研究受阻,他未能继续,转而研究了细胞分泌。 Neher 教授的这番话无疑是对李教授学术成就和水平的最高评价。 1993 年 4 月,华中理工大学 ( 现华中科技大学 ) 成立了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研究所 ( 现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系 )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膜片钳技术,该所电生理仪器研发部 (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仪博公司 ) 以 PC-I 膜片钳系统为基础,并通过和统一协调全国相关电 - 机 - 光仪器公司分工合作,不断改进膜片钳及其全套电生理配套仪器 ( 数据采集和分析、精密机械微操器、单细胞给药器、微电极毛胚等数十种,以及最新细胞钙离子成像系统 ) 。 1995 年起,第二代膜片钳 PC-2 系列仪器陆续被全国各地的 100 多家实验室所采用。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且价廉物美的电生理学记录系统对中国生理科学的崛起和人才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这些研制的电生理学研究仪器中,部分仪器 ( 比如膜片钳细胞多管给药系统 ) 是国际首创 ,并被推广到海外。每当说起中国电生理学技术的这些成就,我们不能忘记李之望教授在 1986 年 12 月的关键性导向作用。 李之望教授永垂不朽! (2015-3-31 初稿, 2015-4-2 修改定稿,于北大燕园。 ) 参考文献 Hamill OP, Marty A, NeherE, Sakmann B, Sigworth FJ. Improved patch-clamp techniques for high-resolutioncurrent recording from cells and cell-free membrane patches. Pflugers Arch1981; 391(2): 85–100. Zhou Z ( 周专 ),Kang HG. The first national patch-clamp amplifier (PC-I) is born in China. ProgBiochem Biophy (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1990; 17(3): 326–328(Chinese). Zhou Z ( 周专 ),Kang HG, Li ZW, Zhou XP. Single-channel ionic recording technique for DRG cellsof adult rat. J Huazhong Univ Sci Tech (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1990; 18(3):115–122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Hu HZ, Li ZW. Modulation byadenosine of GABA-activated current in rat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JPhysiol 1997; 501(Pt 1): 67–75. Wu B, Wang YM, Xiong W,Zheng LH, Fu CL, Bruce I,Zhang C, Zhou Z. Optimization of a multi-channelpuffer system for rapid delivery of solutions during patch-clamp experiments.Front Biosci 2005; 10: 761–76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九州歌头●六秩华工●
热度 1 hncszwj 2012-8-9 22:16
九州歌头 ● 六秩华工 ● 2012年8月9日初稿 庆祝华中科技大学成立60周年 九思逢任,调系建华工。 工学颂,喻脉耸。 挽雕弓,武昌东,道远任堪重。 风雷动,温泉陇,马桥弄,关山纵,树云松。 研教溯源,积健为贤勇,济济隆隆。 引高山流水,大吕又黄钟,人铸金熔,誓为雄。 喜学科竦,分源踵,交叉涌,理文综。 怀倥偬,迎大众,并学宫,展联功。 纂就新型诵,跨行栱,并朝东。 张之洞,华科用,江天同。 周济培根 ( 2013年6月16日修改 、2016年4月18日再次改回 ) ,缵继好传统,力致新雄。 有嘉朋相会,六秩庆责功,焰火融融。 (正格,平仄韵互叶。)
304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云大教授指华科博士李天华抄袭
冯用军 2010-11-19 15:52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曝光平台|2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拾旧]Touring for Study
estudy 2010-5-8 22:43
Ive been in Wuhan for a week. Being a student again, especially the student of the mother school, makes me live a new life, the life I hanker after for around 3 years. Besides, I was keeping touching the unknown area of economics and gaining some new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my further research. So I was always excited these days. I didnt waste even a quarter for study, just as what I did during the four years in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ree years ago and now. I have to cherish every minute and work hard in the university, for my future and for my life. One of my respectable teachers Mr. Cao said to me yesterday that a researcher for the science should think in a free and relaxing atmosphere, without any pressure or disturbing. Unfortunately, I still cant achieve this situation now. I guess maybe I cant make it all my life, for I have too much willingness in my mind and cannot be a such monomaniacal person, however, if I can make myself focus on the point I am interested in, I dont think it will harm my dream to be a successful economist. More investment normally expects more return. The cost of my study is more others, thus I need learn more in order to obtain at least the same average return. I make a learning plan which includes the lectures of WHU, HUST and ZU, not only the ones of HZAU. I hope to catch all the best lectures in these universities and make my study more effective. So I searched for the all the timescales of the lectures I wish to attend in all the four universities and listen to them one by one. I usually arrange the classes of one university in one day, so I dont need to get to two universities one day. A doctor in WHU called this study tour. According to the arrangement, I need to travel to other universities for three days a week. And I choose to ride the electronic bicycle rather than take the bus to save money. Sometimes it takes nearly an hour to get to a university and not all the roads are good for riding. Although the transition cost is higher, it will be worthy if the return is a wonderful lecture. And I will study with the normal students and take some notes. However, if you go for a lecture enthusiastically, and receive a message of canceling or postponing the lecture five minutes before the it start, you will be totally disappointed and just like a investor who have made a lost investment. To tell the truth, I have just experience the loss for four times today in WHU. Sep.19th, 200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汉版"高校排行榜出炉 武大第六华科大跌出前十
yiligong 2010-1-26 15:14
即使身为武大一份子,我也强烈鄙视这份搞笑排行榜。 http://hb.qq.com/a/20100126/001286.htm 楚天金报1月26日报道 昨日,位于武汉大学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今年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其中的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前十所高校名单中,我省仅武汉大学入列,位列第6,去年在该榜中排名第10位的华中科技大学今年则排至第12位。 全国980所高校入列 据 介绍,这份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合作完成的《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共对全国980所大学进行了评价,其中重点大学 119所,一般大学599所,民办大学262所。该评价报告从地区教育竞争力、重点大学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等10个角度对中国大学及学科 专业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由此产生了201个排行榜。 两份排行榜华科大均未进前十 在 其中的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项上,全国共有20所高校被列为一流大学,与2009年的这一评价结果相比,天津大学今年跌出名单之外。而在这一排行榜上, 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京大学、武大、上海交大、北师大、中山大、人大10所高校,依次位列前十;而去年在该榜中位列第10位的华中科技大学今年则排 于第12名。 在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前30强排行榜项中,我省仅湖北大学入榜,位列第29名。 而在本月6日,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也对外公布了一份2010中国大学排行榜,前10强名单中,我省仅武大位列第7,华科大也未上榜。 华科大师生回应:不作评论、低调奋进 在 我省考生和家长心中,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素来是齐名省内的两所部属名校。记者随后在网上查询到这两家机构的2006年中国高校排行榜,发现在 2006年之前的多次高校排名中,这两校一直同列全国前十强。2006年,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版上,武大与华科大分别以第7名和第9名,同入 2006年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前10名;而在中国校友会版的2006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武大排名第7,华科大则排名第10。 昨日,针对今年两份大学排行榜中,华中科技大学均未入前十强的现象,该校部分接受采访的师生表示:对此类排行榜不作评论,仍将低调奋进。 (荆楚网-楚天金报 金育 明凌翔) 附 首份官方排行榜:华科大排名靠前 2009 年12月,教育部下属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布了我国首份官方大学排行榜《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与前两份排行榜不同,该榜首次使用 投入产出理论对72所部属高校进行绩效排名,其中我省仅华中农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20名(我省高校在该榜的排名情况如下)。 中国校友会网2010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十强名单 1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4浙江大学 5上海交通大学 6南京大学 7武汉大学 8中国人民大学 9吉林大学 10中山大学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十强名单 1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浙江大学 4复旦大学 5南京大学 6武汉大学 7上海交通大学 8北京师范大学 9中山大学 10中国人民大学 11华中农业大学 20华中科技大学 22武汉大学 41中国地质大学 44武汉理工大学 46华中师范大学 6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个人分类: 看看转转|2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敢说的姚国华:中国高校的奢华与悭吝
cwhm 2009-10-30 16:00
作者:姚国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ghyao@163.com 中国青年报发表本文的标题为: 奢华门面都背靠着不受约束的权力 武汉大学两位校级领导因基建项目的腐败案落马,引起全社会的巨大震撼。其实,熟悉高校情况的人,却一点都不感到意外。我楼下每天早晨都有一群老年人一起散步,我听他们谈这样的话题都好几次了,人们早就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这些年来,高校早已不是十多年前的清水衙门了。最不缺少的,就是钱。国家财政拨款多了,各种专项资金多了,尤其是过去对大学生的巨额补贴变成了高额收费, 因此楼堂馆所一座比一座气派。谁说中国人不创新求新?关键是看手里有没有钱。我们有句话,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新东西才有气派,才能招才(财)引 凤。尤其新领导上台,总要有点新气象,旧东西左看右看不顺眼,拆! 我家附近的学校家具仓库,常有各单位拖来的旧家具堆积如山。所谓旧,大多只是式样过时而已,有的其实还是很新的。工人们奉命用榔头敲碎,然后用大车拉走。 中国基本上每十年就有一代家具式样流行。现在流行的都是金属化、塑料化、标准化的家具,全木制、各式胶合板制的几乎通通要淘汰。 几年前,我所在的学校先后出现两座号称“亚洲第一”的教学大楼。今年,还有相当多教室因自习学生实在太少,为节约用电而关闭。学校曾有一座建于上世纪五十 年代的老校门,四个大四方柱的门墩与苏联式的主楼相配,不失典雅与端庄,近半个世纪里一直是学校的标志,铭刻在一届届毕业生记忆里。我曾以为本校是仅有的 几所坚持不换旧校门的大学呢!后来一位校长上台不久,大搞国际化,赴美国考察,看多了美国的大学校门后激动不已,夜不能寐,灵感喷涌而出,连夜挥就一纸蓝 图,传真回来下令施工,花了上千万,折腾了几个月,扒旧建新,结果立起一座流行于九十年代中国的那种校门,其显著特征是校名仰卧横躺在大门前的地上。 其实,中国高校在八十年代就已经流行过复旦和人大那种框架式大门,我的母校兰州大学在我毕业几年之后也跟着就把苏式校门换成了框架式,我工作和学习过的另 外两所学校的主门也是框架式。而今这种校门大多也被扒了,不久前华中师大才扒掉。近些年,流行的已经是廊柱式校门了,有的学校还来一点创新意识,搞点民族 风格,把罗马廊柱换成中国廊柱,有的还加上一点牌坊要素。于是,各种式样与国际接轨,豪华程度却是世界上罕见的校门,在中华大地上争奇斗酷。 南昌大学就有这样一座气势非凡的校门,据说花了三千万(这不算多,网上更有亿元校门照片,属于一所从未听说过的大学),到底花了多少,外人很难知道。这大 门我去看过,地处偏僻,几乎没人从那里进出,主要是为了陈列,一个摆设;校园里还有好几座雕塑,一座花费就数百万元,最耀眼的一座竟是两条金灿灿的巨龙。 据该校一位老师说,当教代会响起一片质疑时,两条金龙已从北京急急启运。 大学的支柱是人们的智慧追求,是人们的内在涵养,是迷漫在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因此大学人的自信本无需门面的支撑,所有外表只是自然地展现人们的内在气质, 无需刻意装饰和人为设计。然而,中国的大学却最需要门面与排场的支撑,近年来大楼之气派,装饰之豪华,广场之空旷,场面之嚣张,令十年前毕业出去的学生都 目瞪口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的内在文化是空洞的、虚无的。你走进校园,只要念念那些时尚而俗气,经常文理不通的标语口号,就可以印证这一点。 我去过欧洲最古老的中世纪大学,在意大利的博罗尼亚,那里的砖式建筑大多已经非常老旧了,有的只剩下残垣断壁,实在撑不起了的,才会搞一根水泥柱顶上( 2007 年 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讲演时引用了我的这段陈述)。市中心两座高高的砖砌方塔,一座已经严重倾斜,可能和比萨斜塔有同样的原因,都得到精心的保 护。而与这种外表上的“穷酸”相配的是,这里每一座建筑里面,却有丰富得令人叹为观止的内容。我随意进入一座地质学博物馆,可以免费参观,只是不能照相, 里面浓缩了全球几乎所有的地质奇观,还可以找到我家乡湖南某地的石头标本;不远处还有一座同样丰富的古生物学博物馆,几位小学教师带着一群孩子在里面现场 上课。在另一个阴暗窄小的空间里,我看到两座真人大小的人头雕像,走近一看,一个是但丁,一个是哥白尼,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巨挚,都是该校的校 友。这要在我们这里,得专门建两个巨型广场才容得下啊! 无非印证 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多少高校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工程,有多少真正浇灌到大学精神的根基上,落实在教师们的学术研究里,润泽在大学生心智的成长过程中吗?你若了解高校里普通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工作,就知道那些真有内容的事情往往是缺钱的。 就在武汉大学,几年来,我本人应学生邀请,去作过不下十次讲座,每次在四五百座的大报告厅里,听众都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一讲三个小时也不够。这些学生组织 背后都是学校相关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经费,给主讲人支付任何形式的讲酬,多数时候还要主讲人自己负担往返的车费(有时是单程)。 武大合并前的某学校更绝了,团委书记乘专车来请我去讲座,拿走上百本书,以后却既不给书款也不还书,多次催要,也只归还了一部分书,剩下的一直赖着,直到这所学校并入新武汉大学。堂堂大学官员,简直比街头小混子都无赖。 几年来,我到全国各高校讲座也一两百次了。让学生来邀请,就像磁石吸铁一样,无法拒绝。可是有近一半学校是一毛不拔的,甚至还要我自付费用。而且,很少有学校支付的讲酬标准达到支付给同等听众规模的课程相应的教师工资水平。 大学生自有不尽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工作激情,只要他们有一点空间,他们就能办事。但中国高校的管理机构对于学生的自主活动,通常是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 做,给学生自办讲座放行,对他们来说已经算是一种意外的惊喜。有的学校管理部门极尽刁难之能,横竖就是不让干。我曾看到一位武大学生组织负责人的文章,历 数自己一年来,经历了多少周折,费了多少心思,邀请到多少名家来武大讲演,却几乎没花学校一分钱。得意之情,充溢通篇文章。的确,大学生们单纯得可爱,他 们被允许自己去邀请自己喜欢的老师来讲,海报一上栏,尤如在令人窒息的大学氛围里撕开一个口子,成百上千位听众纷至沓来,争相呼吸到一丝新鲜空气,自然有 一种巨大的成就感。那些受邀请的老师,有了学生的掌声,自然也心甘情愿,几乎没有人会因为无分文报酬就不去。然而,越是受人欢迎的老师,越要经常奔走于各 高校的讲坛,长期要付出正常工作之外的时间精力,甚至还要自己倒过来付费,最终会被拖得疲惫不堪,难以为继,这当然是令不正常的大学变得更加畸形。 同样经常在各高校讲座的武汉大学李工真跟我说,哎,武大对老师太刻薄,很丢人。没有办法,自己学生来请,不好不答应,只好讲少一点,一年一次。 我所在学校的一所二级学院的学生邀请我讲座,可他们自己又负担不起车费,为了不让我自掏车费,只有费尽周折,提前数小时乘公交车来接我,然后找到他们的校车去该校。事后,我才从这番周折的过程里知道他们用心,感慨不已。 第二课堂本是大学生活的常态。办讲座是大学生尤其学生组织的特权,而不是管理机构的开恩。早期博罗尼亚大学,校长就是学生会的会长,请哪些老师讲课,怎么 付讲酬,都是会长与老师商议决定。现代大学里,学生和教师仍然是学校的两大基本主体,既有“教授治校”,也有“学生自治”,学校应当制度性地支付学生充分 的活动经费,这是国家经费、学生学费的正当用途。真正的现代大学,学生的专业是自由选择,大多数课程是选修的,自由进出的讲座更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可 是,中国高校极少选修课,即使名义上的选修课也少有选择余地,课时却多得令学生很少自主支配的时间。学校养了很多教书匠(当然党政及后勤人员还多些),只 要不突破某些自上而下的框框,过去上课照着发黄的讲义念,现在就照着网上七拼八凑来的电子文本念,不令人生厌那才是怪事。学生不来上课,点名! 十多年前,我创办并主持华中理工大学人文讲座,三年里共办 300 多期,听众 12 万人次,如果按今天正常大学课程给教师工资待遇的标准支付讲酬,平均每人次至少 20 元,需要 240 万元。可实际上,一共只花了学校 6 万多元,其中大部分还是支付相关宣传及学生活动费用。数百位全国学者名流应邀来讲演,每次连交通费才付 100 元左右。人文讲座成为九十年代中期全国最著名的文化讲坛后,许多高校纷纷派人来取经,学校一位领导对取经的人说,这是很花钱的。我没能体会领导的深意,便直言相告,三年共花了 6 万元。区区这点钱,不到整个学校运行经费的万分之一,让一心要回去找学校大拨其款的取经人大失所望,也令校领导当场尴尬不已。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新千年来临之际,学校花 40 万 元办了一场演唱会,邀请一些娱乐媒体炒出来的二三流歌星和主持人,每人数万元出场费,唱两支歌,说几句话。演唱会的高潮是明星们一一上场,每上一人都有一 声“哦”的尖叫,领着台下一起哇叫、鼓掌,但台下欢声和掌声一个比一个少,轮到最后一位上台时,那声滑稽的“哦”叫依旧,随之而来的只剩下哄场一笑,这大 概是大学生毕竟不同于普通追星族的地方。接着,校领导、院士、名教授也被请上台去,一个个夹在明星们中间,让明星的光辉反射到他们脸上,获得他们一生里难 得的荣光和绚丽。 在这场纷纷扬扬的狂欢背后,大学精神如同那满地的纸屑被抛洒、被遗弃、被扫掉。大学教授竟以与二流三流的歌手站在一起为荣耀,大学精英们需要娱乐明星的光 芒来衬托,可以见得作为一个民族的智慧灯塔的大学,已经昏暗到何等地步,作为社会理性与良知代表的学术领袖,自卑、空虚、无聊到何等程度。这样深深铭刻着 中国大学无法洗刷的耻辱的演唱会,作为一种时尚,后来在 50 周年校庆时又办了一场!明星们住在校外的高级酒店里,走时把房间里的洋酒等物洗劫一空。 奢华与小气,如此奇怪地杂合在中国高校里。 多少大型建设项目纯粹是花架子,有多少钱在花架子背后的腐败中漏掉,又有多少需要滋润的智慧孕育在干涸中夭折,原因在哪里?很简单:所有的奢华都是背靠不 受制约的权力,与之相伴随的总是个人的贪欲与腐败;所有的小气都是针对无权无势的普通师生,哪怕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最紧迫的工作需要。 让我以亲历事实再给这一结论作一简单注脚。我唯一一次获得的公派出国作访问学者的机会,教育部只提供一张往返机票,其它分文不给,得自掏腰包。可那张往往 返机票,却高出正常价一倍多(还有更高的,简直就像洗钱)。对此,包办机票的留学服务中心称,多出的钱由咱中国自己的航空公司赚了,肥水没流外人田! 在一个权力与金钱嚣张的时代,人们看不到真正的大学,那恰恰是一个超越政治、超越经济的文化机构,它的智慧是整个文明的基石。钱铺张不出大学精神,但经费 必须用在正道上、明白。大学腐败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致命伤害,这里走出的大学生何以面向未来。中国大学其他校长们,现在想必会清醒一些。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160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