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情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女脸盲症、女神崇拜情结及其性心理
热度 27 qhliu 2015-7-1 07:31
一、美女脸盲症 美女脸盲症的表现在,对女性难以定义长相上的美和丑。年少时,经常听见男同学谈论又见到一位美女之类,完全没有感受。现在,对美女最多的评价往往是,她右上第四颗是虎牙,或者这种肤色算得上冰肌玉骨,或者她的脸圆可中规,等等可以量度的事实。 土著婆认为土著对牙齿缺陷的鉴别能力极为钦佩,认为我没有学牙医是医学、美容诸界的重大损失。同时认为我对美女的鉴别力有待启蒙。她做过的最疯狂的事情是把身边公认的美女领到家里来共进晚餐。好让我近距离观察什么是真正的美女。从头到脚,从皮肤到形体,从气质到才华,从谈吐举止到待人接物,等等。尽管我见识过她念研究生时班上的许多女同学,不过没有一个人因为长相而留下印象。 但是,我对美女有一种说话的方式几乎没有免疫力。总是受到这种语音、语调的强烈吸引。在内地偶尔也能碰到这种女人。在海外,含港台地区,用这种方式说话的女人较多。 这种说话的典型特征是轻、缓、柔,清晰而温暖。如果这个女人对你有好感,这种说法的方式就富有穿透力。 我把它归结为女人味在说话方式上的体现。 2013 年 5 月 1 日“锵锵三人行”的嘉宾杨采妮女士,说话就是这个样子,尽管她的音色其实有些沙哑。视频: http://v.ifeng.com/vblog/news/201305/b856640a-d8b2-429c-a709-357de8ada1a3.shtml 不过,土著婆把这种说话的方式总结为“哼哼”,斥责我有“意淫癖”。 二、女神崇拜情结 十几岁的时候在湘潭上学。有一次男澡堂坏了,要去女澡堂洗澡。时间安排是:女生 17:00-19:00 ,男生 19:10-21:00 。我在去洗澡的路上,碰到一位年纪稍长的同学,他很有经验地告诫我:“你晚点去。现在女生刚用过,遍地都是卫生纸,真脏!”女人是水做的骨肉,何脏之有 ? 30 多年过去了,每次我看这位当年的男同学,感觉就是“真脏”。 与女神崇拜情结相伴的就是对女性受虐文字、图片、新闻、电影的极端恐惧,从来都是避而远之。也是在湘潭的时候,有一次在学校大操场看某一外国电影。电影刚开始就出现了女性受虐的镜头,立即心脏发紧,转身就离开了。 20 年前西方有一部电影说是某个后现代流派的代表作,充斥了男女性交的镜头。找来看了看,发现里面的男女根本就是机器,一见面就是啮合,一点美感也没有,真是禽兽不如!当时,我调动了我全部的知识和智力,也没有能理解这部电影到底想告诉人们什么事实或道理。 难道工业化的后果之一,就是如此反人性 ? 我读过马克思 1944 年的那本小书, 知道一点异化论 。 西方某个哲贤曾说,当你认识到异性的美,那你的人生就打开了一扇门。女神崇拜情结的一个表现是,能牵引男性“向上,向善,向往神性”。 三、女神崇拜情结中的性心理 相信绝大部分男女的性心理都是随着生长而自然获得的,所谓“食色性也”。十岁以前,和农村的一群大嫂大妈在棉花地里摘棉花,听她们谈论有关话题,基本上是外科医生的口吻。 中学时,听说有些男女同学周末玩累了就挤在一起睡觉。对其中的男同学来说,女同学不过是和男同学差不多的人类,吃饭、睡觉、如厕,虚荣、嫉妒、捉狭,…。 所有的所有,都没有能帮助我建立起对女性的作为人的意义。一有机会,我就会觉得她们是菩萨和观音姐姐,预言者和引路人。她们来到人世间是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类,当然也包括迷途中的女人们。 在女神崇拜情结的男人看来,性不具备生理学的意义,不适合解剖学。 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图腾,是富饶的大地、茂盛的水草和风调雨顺的季节,是祭坛前一颗虔诚和圣洁的心灵!
个人分类: 拾穗记|14074 次阅读|59 个评论
欧洲人的美洲情结与中国人的安土重迁——读书有感(11)
热度 4 cswen 2014-12-16 16:45
欧洲人的美洲情结与中国人的安土重迁 ——读书有感( 11 ) 温景嵩 ( 2014 年 12 月 16 日写于南开园) 自从 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对这块新发现的土地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只是英国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先后踏上了这个美洲新大陆,其他欧洲人也追寻他们的足迹,接踵而来:例如法国,还有荷兰等。 法国人甚至比英国人更早,早在 1620 年英国的清教徒到达美洲之前,在 1604 年法国人就在美洲的新斯科舍的罗亚尔港建立了一块小殖民地,然后在 1608 年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建立了另一个殖民地。但是法国人并没有像后来的英国的清教徒那样,对美洲进行大量的移民,致使后来的英国的掠夺者在 1629 至 1632 年间很容易地就从法国人手里夺得了魁北克。 荷兰人则比英国人稍晚一点,那是在 1624 年,他们在美洲的哈德逊河口建立了一块小殖民地。在随后的四十年间这块小殖民地逐步扩大到整个康涅狄格和特拉华河谷。尽管在欧洲普遍信仰的是天主教,而英国和荷兰只是其中的两块信仰新教的堡垒。但是在美洲这里,这两个欧洲盟友却变成了不可调和的殖民竞争对手。虽然当时的荷兰是全欧洲最大的海上贸易承运者,整个欧洲的两万多条商船之中,荷兰人就占了一万六千多条。但是英国人却敢于在 1650 年来挑战荷兰的海上霸权。并从 1652 年到 1675 年间,英国人和荷兰人就打了二十三年的战争,终于最后打败了在美洲的荷兰人,到 1675 年时荷兰人就退出了美洲大陆,英国人就独霸了这块新大陆,成为欧洲在这块新大陆上最后的胜利者。 我觉得英国人在美洲的胜利不是偶然的。一个能产生像纳尔逊和惠灵顿那样杰出的将领,像瓦特那样杰出的发明家,以及像牛顿、麦克斯维尔和卢瑟福那样杰出的科学家的国家,像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照耀着的国家,他们能在欧洲的群雄竞争中,打败众多对手并取得最后胜利就是很必然的了。 写到这里不由得要让我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事。 那是在明朝的永乐三年( 1405 年)到宣德八年( 1433 年)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远航西洋的历史。 1405 年 7 月 11 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和两万七千多名海员,访问了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人类在世界上第一次越洋远航的壮举。这要比哥伦布的远航还要早很多,规模要比哥伦布的远航大得多。说明我国那个时代的航海技术要比西方发达得多,是世界领先的。可惜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不是为建立海外殖民地,二不是为了向海外移民,其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向海外宣扬国威,只图表面上的风光而已。 也不能简单地怪罪明成祖和郑和。其实,“安土重迁”一向就是我国人民深得人心的老传统。我国人民一向安于生活在本乡本土,而不愿意背井离乡远赴他处,更不要说越过大洋远赴他洲。这和欧洲人富于冒险精神,敢于越洋探险是大不相同的。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就有亲身的体会。我虽然祖籍南方福建,自己却是北京生,在北京长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文革”期间, 1971 年我随北京中科院大气所的一个课题组,奉调南下合肥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在安徽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却始终不能适应合肥的气候。那里的夏天太热,热的要死;冬天又太冷,冻得难受。打倒四人帮后,直到 1984 年才得到一个机会回到北方的天津。天津离北京不远,两地气候大抵相同,这很好很适于我,我就在天津安顿定居下来。 其实,合肥离北京并不能算太远,这比起当年欧洲人远赴美洲定居,要近得多了。所以我们只能深深地佩服当年向美洲移民的欧洲人,他们的敢于冒险、敢于越洋向遥远的未知地探险的精神确实值得大家学习的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38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好像是一团乱麻
热度 24 jiangjiping 2014-10-10 20:59
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好像是一团乱麻 蒋继平 2014 年 10 月 10 日 一年一度的诺奖评选活动几乎已成定局。在三大自然科学奖上中国人又是如麻雀见了砻糠空喜欢一场。 在诺奖公布之前的预测中, 据说有四位中国人有望获得今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但是, 非常不幸的是, 这四个人中没有一个获得此项珠荣。 每年在这个时间, 中国人, 尤其是科教界的知识分子, 对诺奖的归属非常关注。 科学网是知识分子的主要活动场所, 因而, 对诺奖的关注度更高。 所以, 最近几天来, 科学网的许多置顶和精选文章几乎都与诺奖有关。 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从这些文章来看,总的趋势是, 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很深, 也就是非常在意诺奖的归属。 但是, 非常诚恳地说, 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可用千丝万缕来形容。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授奖委员会不公正, 有的人认为是公正的。 有的人为某某打抱不平, 有的人乘机对中国科技界冷嘲热讽, 在已经深重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这些不理性的诺奖情结已经结成了一团乱麻。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痼疾, 即遇到问题时, 总是从别人, 也就是对方身上找原因, 而不是进行自我反省 。 假如我们大家能够理智和清醒地分析一下, 中国人(本土)为什么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还是零的记录, 认认真真地从自身找一找原因, 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那么, 在不远的将来, 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一定会成为现实。 我估计这个时间不会超过五年。 也就是说, 五年内中国人一定会获得这个奖。 不过,要达到我的期望, 我认为中国人应该在下列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是政府部门应该通力与诺奖委员会合作, 接受和承认这个组织的标准和规则, 不要意气用事, 更不能以政治意识形态来对抗诺奖委员会的决定。 其次是全体中国人要有理性, 在发表评论时要客观公正, 不要感情用事。这个奖是人家设立的,因而, 规则是人家制定的, 选择权和决定权都在人家手中,你对人家不尊重, 说些有失偏激的话, 这对这个委员会不利, 对你自己也没有任何好处。 再者中国政府要继续大力支持创新的活动, 提供利于创新的环境, 加大在重要科技领域的投入。 还有中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全力投入科技创新活动中, 不要太在意是否能得奖, 而应该更关注自己的研究是否有价值, 对人类的科技发展是否有实质性贡献。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是中国人必须彻底克服窝里斗的坏习惯, 这个坏习惯是:互相拉后腿, 对同事同胞的成就不是欣赞和鼓励, 而是妒嫉和不服。聪明的中国人应该向更聪明的犹太人学习。 犹太人善于互相欣赞, 互相推荐, 做成大事, 分享成果!
个人分类: 万花镜|9003 次阅读|48 个评论
看到陈安博士头版置顶PX博文,我笑了!
热度 3 lbjman 2014-4-9 10:08
看到陈安博士头版置顶PX博文,我笑了! 我欣赏科学网各位博主的博文时,一般都会怀着学习和崇敬的心态去认真拜读,吸取他们思想的精华,所以看博文时一般是不会笑的。但是 今天看到陈安博士的头版置顶博文 《反对PX工厂建设的人究竟反对的是管理还是技术本身?》 ,我笑了。原因如下: (一)陈博士说清华大学文克玲教授的清华情结太重,于是涉及清华的话题, 文克玲教授不是极力澄清就是极力维护,护犊心态过于明显。 (二)对于最近PX热门话题,作为中国科学界还依然有社会良心的群体,科学网各位博主的讨论是可以理解。而且越辩越清晰,值得鼓励。 (三)陈博士作为科学网点击量骗子高手,对于这个热门话题当然是不会放过,更何况自己还顶着科学网名博、网士和三剑客之一的头衔。 (四) 陈博士切入点当然是三句不离本行,于是《 《反对PX工厂建设的人究竟反对的是管理还是技术本身?》 隆重出炉,编辑MM顺手推舟。 (五)陈博士说 文克玲教授 应该更有北京情结才对,因为陈博士自己也有北京户口,陈博士调侃别人同时也给别人留下调侃自己的后门。 (六)其实陈博士和 文克玲教授是一路货色,都有严重的“XXX情结”,比如今天的 头版置顶博文就是例证, 陈博士具有严重“管理情结”。 (七)整天在皇城下生活,情商和智商都是高分的陈博士,其实是知道PX热点问题的关键因素不是技术也不是管理问题,而是“利益问题”。 (八)不管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目前大谈 美国梦和中国梦相通,所谓 相通其实就是都有共性现实问题,即 “利益格局”决定“政策格局”。 (九)能够爬上地级市以上政府要职的官员,智商不用说,情商一般是高人一等,他们怎么可能不会想到PX问题解决方法是管理手段呢? (十)这些智商和情商都高人一等的官员为何不选择“管理手段”而选择“维稳手段”呢?主要原因就是PX项目的“利益格局”早就确定了。 (十一) PX项目 “利益格局”确定后, PX项目 “政策格局”(确定选址等)就确定了, 官员诉求(权力利益等)就可实现,其他(群众利益、环境保护等)是次要。 以上的第(十、十一)点才是造成PX问题的症结所在, 陈博士其实是知道这个症结,但是他和 和 文克玲教授一样,都有严重的“XXX情结”,他“管理情结”就是比较重,编辑MM不仅被骗了,各位博主也被骗了 。所以看到今天 陈博士的头版置顶博文,我不仅笑了,还写下这篇博文,狠狠揭露他一番,呵呵!
7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刘丁宁的北大情结
liuchuanwu 2013-10-11 20:19
辽宁省2013年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从香港大学休学打算复读考北京大学。很多人讨论此事,但总围绕着学术自由,学术体制,考试制度等等虚幻的东西。我认为没有这么复杂,只是一个北大的情结而已。 人是精神的动物,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情结,这个情结是他未曾实现的梦想。有人梦想当植物学家而未实现,可能当了公司总裁这情结仍然存在。晚清名臣曾国藩当了一品大员仍对自己从前科举是“同进士出身”而非“进士出身”无法释怀。其实除了他自己,谁care呢! 北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中国的读书人很多心里都有一个北大情结(学工的可换成清华)。这个心结缠绕的是北大的传奇历史和从北大走出的令人尊敬的师长。这个北大是理想化的符号化的北大,跟有些人讨论的什么当前学术环境等等无关。情结的力量是巨大的。就如李敖,几十年来常讲父亲姐姐是从北大毕业的。他自己以未读北大为憾,最后把儿子送到北大。难道他就是羡慕北大软硬件条件么? 看了丁宁上的节目,感觉是一个情感很丰富的孩子,她喜爱国学,要读中文系,北大中文系名人辈出,中文系的同学们是全国选拔的热爱文学的青年人,她有这个情结一点不奇怪。有人说可以申请交换交流啊,交换交流终究只是路人,解不开她这个情结。人的情结有轻有重,这姑娘初中高中铆了多年的北大在她内心肯定地位特殊。港校目前在内地正炒得当火热,再加上老师亲友撺掇,上了港大,奖学金、毕业后留港都是原因。刚当上状元各种奋亢,时间久了就寻思着不是滋味了,因为这北大情结未消。 有人说去了北大,现实和理想中有差距会让她后悔。我认为不会,原因已述,因为人家根本不是冲着谁许诺的现实条件去的,追求得只是精神的契合。即使将来对现实有不满的地方,但这个心结解开了,肯定比从前舒畅。而且估计北大的现实条件也不会让她后悔,起码据我所知北大中文系的师生和氛围绝非港大可比的,这不会因为媒体和网友的炒作而改变。 前些年港大一年级内地生都在内地高校委培(港校本科原为三年制),进港大已相当于大二,想反悔也没余地了。丁宁有机会可以及早决断倒是幸运的。当断则断不断则乱,希望她能做出一个让自己不再纠结的决定(她目前是休学状态,可能会被说服返回港大)。归根结底,最理解刘丁宁的人是刘丁宁,我们都是瞎猜度,不要给小姑娘造成压力。如果她决定参加明年的高考,祝她顺利发挥,如愿以偿吧。
4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盘丝生活》:情结难解
热度 5 freefloating 2012-12-9 23:25
6:20 起床 7:00 接叔叔婶婶去车站 7:30 到达火车站 8:00 到针灸的李大夫家门口 8:20 到老爸老妈家,电话老公来辅助,于是老妈、老公、我三人帮忙,大夫下针……不容易啊,希望能有效…… 9:40 结束治疗,俺姑回来了…… 10:00 送李大夫到老太太家,老太太的儿子看我又跟着去了,说偷武艺的都是这么偷的。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出河工…… 12:00 回老妈家吃饭 14:30 前嫂子送侄子到我家,聊了一会,明天大伯哥结婚,没人告诉她,好像怕她搅局似的。她说要早知道,她可以调个班,这样只能麻烦我了。我说:有车还是方便,特殊日子特殊对待呗。不过一个人应该知道忏悔,否则心结难解…… 15:30 带着儿子和侄子去天马,儿子学拳击,侄子在一旁又看又闹,一身汗。我在休息区备课……结果没看两页,就睡着了,直到一同事去和我说话,儿子也练完了,让他洗澡,平衡教练过来跟我聊了会儿…… 17:30 带着儿子侄子到老妈家吃包子,老爸还是喜欢扔毛巾,哈哈,而且就喜欢跟老妈打闹,今天发狠都坐直了前倾着去闹,一边嘴上说着我妈劳苦功高……只是老妈不喜欢……每个人都有情结,只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缘解开…… 19:20 我去上平衡课,我第一喜欢 body jam ,第二喜欢 body balance 210:00 回家,整理好被褥让侄子先睡了,儿子周末玩得太厉害,作业到 23:00 老公回来还没写完……赶紧睡觉了…… 23:23 睡觉,明天要一早去先送侄子,再回来上课,可不能耽误了上课啊……
个人分类: 盘整生活|2101 次阅读|11 个评论
略谈“诺奖”情结
黄安年 2012-10-13 08:09
略谈 “ 诺奖 ” 情结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13 日 发布 我们的诺奖情结太深 ( 勁松 称炸药奖 ), 还是怀着平常心看待 , 不要被激动这诺奖的评估机制不由我们决定 ( 见《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学术评价机制》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1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21729 ) 对于和平奖和文学奖的颁发,有颁奖者的良苦用心 , 例如中国人获和平奖的已不是一人,但我官方并不承认 , 称“干涉内政”,这次获得文学奖的却由第五大老发贺电,而科学奖的即使加入外籍的也以中国人获奖而荣。怎么说国人从上到下到下均对诺奖很看重。只是这次文学诺奖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人头上,颁奖方和受奖方及国际舆论均可接受 , 也算成功接轨。毕竟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了,给中国人颁个奖是势在必行的是,否则它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会受到质疑。问题在时间和人选,不是给此人就是给彼人,莫言等人在国内可以找到一个班恐怕不在话下,看他们的口味倾向谁了。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文学而言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作家以前就有,现在也有,问题是你那个评奖委员会委员们是否“认识到”中国文学的世界魅力和价值,换句话说实力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认识到了吗?那么 , 什么问题阻碍了认识到呢,恐怕就和选择标准的倾向性和我们是否为“认识到”提供了交流条件有关了,这个问题谁都心照不宣,连获奖者莫言也说文学不是政治但是离不开政治。问题在你得让世人 ( 主要是评奖委员们 ) 了解中国文学才行 , 我在上篇博文中谈及到需要重视翻译问题,这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 否则如何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那么 , 在科技界为何迄今没有持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人获奖呢,这个问题科技界最清楚,老外的“认识到”和实力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恐怕就有很多讨论空间了,科学技术是硬实力不像文学这样的软实力 , 看你怎么看这个软法,这个硬实力就是硬对硬,至于其中是否有猫腻谁也不能打保票,这又不是评奖评院士。 科学网对文学奖的热烈反响和平日对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形成强烈对照 , 也和当下国内文艺业内人士的反响平静不同,值得深思。我们的一些人是否诺奖情结过重了。话说回来 , 对于文学奖,外行看热闹 , 内行看门道,只看热闹 , 进不了门道。我们的科学网需要真正成为自然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家、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的精神家园任重道远! *************** 莫言获奖文学界平淡 , 科学网热议,感觉怪怪的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12 日 发布 素来不入大雅之堂的文学 , 几乎一夜之间占领科学网页面 , 以 12 日 17 : 30 为例 , 推荐 4 篇 , 精选 4 篇 , 一般标题 10 篇,而在我所知的文学界反应平淡,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知是否科学网中的许多科学技术界人士有太多的“诺”情节 , 拿不到科技类奖 , 也可拿文学奖来说事。 我一直主张科学网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 , 不能过于强调科学技术 , 把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及艺术分割开来 , 更不宜片面强调什么谁的贡献大小之类。 我的博文《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学术评价机制》(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1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21729 ),很少有人关注,访问量仅仅 87 人次,在我看来文中提及“我国现在学术量化评价机制有无阻碍获得国际大奖的因素,例如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要将作品翻译成英文和其他国家文字 , 或者其他国家的人能够阅读懂中文 , 如果中文不能走向世界,不能大量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西文、日文等 , 怎么让世界各国人民阅读和了解。然而翻译成果在我国国内的学术成果量化指标体系中占有多大的份量。我们有的优秀作品,如果不能及时翻译成外文,谈何让世人了解和获得诺奖?现在懂行的不翻译,翻译的不大懂行的现象颇多 , 这显然和我们的现行学术评价机制有关的。”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现在出版社要找人来翻译出版国外重要的学术著作都很困难 , 更不用说将国内学术著作翻译成英文或其他文字了,如果莫言按照体制内的学术评价机制办事 , 、 能够获得诺奖吗?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1893.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日若战,中国必胜 -- 一个心理学家的分析
热度 16 zhangxuexinjohn 2012-9-14 09:53
钓鱼岛危机愈演愈烈,日本完成所谓“国有化”程序,而中国则针锋相对地公布了海基线,双方进入国家层面的实质性对抗,回旋余地越来越小。中国的外交对策,日本基本不予理睬。单纯的经济对策,也不是捍卫主权的直接方式。目前中国采用渔政巡视,宣示主权,是对等的反制措施。但双方是否会爆发海上冲突,甚至导致战争,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 媒体和网络对事态有很多分析,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决定人行动的根本因素,是人的心理。分析钓鱼岛危机中相关政府和国民的心理考量,揭示其心理底线,对预测未来的事态发展至关重要。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重大冲突的每一方都应该清楚地知道对方的想法,更应该清楚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尽可能避免误判,做出正确抉择,不要等到出现严重后果以后,政府埋怨民意的逼迫,民众指责政府的误导。 日本没有勇气单独发动对华战争 中日目前如同两车迎头飞驶,考验的是生死对决的勇气。那么,日本内心有没有勇气跟中国开战?有人说,日本民族超级勇敢,二战末期曾计划“一亿玉碎”,如果不是天皇下诏,会同美国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这话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当时的日本深受军国主义的极端教育,民众心智未开。经历了几十年的优裕生活,今天的日本自己都知道,年轻人是普遍厌战的。 有人说,日本是岛国,极其看重领土,钓鱼岛事关领土,全体国民一定会寸步不让。但要注意在钓鱼岛争端的同时,日本还在跟俄罗斯争南千叶群岛,跟韩国争独岛。前者是苏联二战对日开战,英美许诺给予的,是日本侵略战败的代价。如果日本真的认为领土高于一切,为什么不跟俄罗斯打一仗,而是除了抗议还是抗议?独岛最早属于韩国,有明确的历史记录。日本趁朝鲜战争抢占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被韩国夺回去了。如果日本寸土不让,为什么不跟韩国打一仗呢? 跟俄罗斯打,美国应该不反对的,但日本不敢打。这样,所谓的为了领土主权能“一亿玉碎”,就摆明是说给人听的了,不用当真。也可能美国不愿意韩日两个盟友打架,不允许日本打韩国。 可这不也就说明,日本的领土主权并不是至高无上,还是要屈从于美国的利益吗?独岛给日本还是给韩国,对美国有什么区别?日本真要是能狠下心来,硬夺过来,韩国抗议也没用,美国也不会把日本怎样。就是这样,日本还是不敢打。这样就知道,日本所谓的“至高无上”,所谓的“不计代价”,都是唬人的。今天的日本,根本没有魄力去开战。不说俄罗斯,连韩国都不敢打,还说敢同军力远远超过韩国的中国打,也是个笑话了。 所以,根本不用去比较中日的武器装备。日本吹嘘的 8-8 舰队、反潜机,自卫队世界第几,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了。真那么厉害,为何不动手? 如果日本有勇气跟中国打,唯一的可能就是有美国支持他。最近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肆无忌惮,其实是如其前首相安倍晋三所说,认定了中国不敢打。安倍口头上说,中国要发展经济,不愿打仗,心里想说的是,打我就是打美国,中国你不敢。日本一天到晚跪求美国确认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原因就在这里。试若美国最高权力机构明确说不适用,日本立刻就软了。所以,日本不傻、不楞、也不横,它的决策有充分的理性考量。当然,中国政府也不傻,也看得出日本政府的算盘。 那么,中国政府心里要判断的就是,美国会不会帮日本打仗?这样,目前事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看起来是中国心里对美国的心理如何把握。 美国没有足够动机支持日本的对华战争 那么,美国会不会为钓鱼岛跟中国打?美国要维持老大的地位,其根本思路是,中国是非民主国家,需要利用日、韩遏制。它希望东亚几个大国维持适度紧张,自己保持表面中立,渔翁得利,掌控局势。当然也不能过分责怪他,老大是得维护自己的影响力。不然,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它就没什么戏唱了。比如,前段日本考虑疏远些美国,跟中、韩建立东亚经济自由贸易区,美国就立刻要对日本翻脸,让这个事黄了。当然,如果东亚国家撕破脸皮,真打起来了,可能就不听它劝了。它要保持影响力,就得站位一方,出手参与打架,也失去了渔翁的优越地位,长久看不划算。 所以,美国希望通过蓄势不发,保持震慑。如果中日开战,它觉得局面可控的话,它可以在背后支持日本。中国是战略对手,用钓鱼岛、台湾等第一岛链控制中国出海,对它总是好事。 前提是要考虑代价。控制了第一岛链也不等于控制了中国。朝鲜战争后封锁中国很久,也没制住中国。今天再把中国逼急了,万一跟俄国一起形成它所说的 “邪恶帝国”,美国不是自找苦吃吗?说到底,美国内心希望中国“民主化”,中国一天不“民主化”,它就会不断借机遏制中国。当然最近日本对钓鱼岛的“国有化”,也未必是美国策划的,但它符合美国控制太平洋的新战略,所以得到美国默许。 钓鱼岛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全部自尊 这样,如果有美国支持,日本是敢同中国开战的。而美国是否支持日本开战,取决于它对中国的判断,判断中国决心付出多大的代价跟日本抗衡,从而衡量自己要付出的代价大小,看看是否划算。这样分析,好像是说中国要看美国的心理,而美国要看中国的心理,没法得出个确定的结论。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最根本的事实:钓鱼岛不是一个普通的领土争端,它关系着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全部自尊。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宏伟帝国,在历史上具有无比的辉煌。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人的自尊造成了巨大的挫伤,使中国对西方国家形成了仇恨性的心理情结 (Psychological Complex ,人格心理学中,情结是一个公认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无意识冲动,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本能性的驱动力 ) 。这些国家中,唯有日本全面侵华,几乎使中国灭亡。中国历经八年抗战,山河破碎,无比的艰难困苦、无限的屈辱伤痛,都根源于日本。如今,中国跟欧美国家的直接冲突渐行渐远,它们也不否认当时对中国的入侵。中国人用宽宏和时间让这些历史的伤痕慢慢愈合,相应的仇恨情结也慢慢消融了。但对中国伤害最深的日本,却一直拒绝认错,而且不断挑衅中国,所以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情结,极为强烈、也极为深刻。表面上可以不说,但每出现一次中日对抗,这个情结就得到一次强化。渐渐的,在普通中国民众的心理意像中,日本已经成为导致中国百年屈辱的唯一根源。 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的最大贡献,也是中国人民支持它的最根本原因,是它建立了一个不容任何国家欺辱的新中国。尚未立国,就敢在长江口对老牌帝国主义的英国军舰开炮,重创其“紫石英”号。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就敢跟美国和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随后的中苏冲突,对印度、越南的反击,没有一场对外战争是失败的。这个光彩而亮丽的成绩单,这个同甲午战争、旧中国无数屈辱战败和城下之盟的天地之别,让共产党在中国人心中扎下了根。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重新树立了自己的尊严,拥有了一个独立、自主、刚强不屈的现代中国。而这个民族自尊的核心,就在于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确立并捍卫了中国领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钓鱼岛本身是中国历史里领土屈辱的一部分。 97 香港回归,邓小平在主权问题没有给英国任何谈判的空间。钓鱼岛主权搁置,中国觉得已经是给日本极大的让步了。日本反过来得寸进尺,是完全是不可接受的。在中国人这样一个自我认知的图景中,中国可以输给任何人,但决不能输给日本,尤其是在事关领土的钓鱼岛上输给日本。在钓鱼岛上输给日本,等同于这一百年来的努力化为虚幻,中国人获得的一切骄傲、自豪,恍如回到甲午战争,全部归零。共产党的形象,必将瞬间崩溃,中华民族的自尊,也会荡然无存。自尊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维系于他(她)的自尊。比毁灭一个人的肉体更可怕的,是毁灭他(她)的自尊。所以,一旦中日为钓鱼岛开战,中国政府会不惜一切代价求胜,因为中国民众会不惜一切代价求胜。 13 亿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情结一旦释放出来,只会形成一个不可抗拒的国家意志的滚滚洪流,让每个中国人斗志激昂,哪怕玉石俱焚。 中国有足够实力打败日美同盟 日本是多党制,打败了,两党互换位置,国家照转。美国这个霸主栽在越南,结果就是个政党交替,天也没塌下来。日本认为中国不敢触动美国,实在是对中国的极大误解。 日美是有军事互助。可比如说,如果日本哪天不高兴,朝中国轰了几炮,中国就因为这个条约而不敢回击吗?如果真是这样,日本干嘛还在钓鱼岛上跟我们争,直接打中国不就完了,反正中国也不敢还手,不敢攻击日本本土。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装备那么落后,都敢跟美国打,今天有什么不敢打的?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国遵循孙子兵法,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言战。可惜的是,中国文化是如此的独树一帜,无论是西方,还是曾经模仿过中国的日本,都过于傲慢自大,理解不到中国人心性中最高远的追求,也认识不到中国文化中最深邃的智慧。 所以,在钓鱼岛问题上,如果日本不撤回“国有化”,将钓鱼岛恢复到搁置争议状态,中国没有任何退路,一定会对日开战。一切其它因素,包括对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追求,都会被置之度外。战争一旦爆发,假设美军在幕后援日,中日双方会首先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海、空军作战,彼此都争取在局域战争中获胜,不扩大战争范围。对抗一段时间后,如果日本战败,因为中国已经发布了海基线,肯定会顺势控制钓鱼岛。如果日本暂时战胜,中国必定会投入更大的力量反击,直到取胜。如果由于武器差距和美国参与等因素,中国评估自己在局域战争中不能很快获胜,就必然避短用长,采取不对称战法,用导弹等打击机场、港口、军事基地,把战争扩大到对日本本土的攻击,包括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同日美同盟展开全面战争。 虽然中、日都声称不惜一切代价,但真正没有退路的是中国。中国政府一直对钓鱼岛事件比较谨慎,是因为它心里非常清楚,不打则已,一打则必须取胜。那么,中国能抗衡美日联合作战吗?美国军力很强,但如果不发动核战争,其主要力量是航母,但航母近海作战,效力大打折扣,而且还要忌惮中国独有的反航母导弹。马岛战争中,英国派出海军三分之二的舰只,远赴阿根廷作战,也是冒了极大风险,如若不胜,老牌帝国也就只有一蹶不振了。美国跑到中国门口打仗,也要估量一下风险,很难说就有必胜的把握。中国战略纵深大、不惧牺牲,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对人口密集的日本大城市进行饱和攻击,双方将进入一场资源、生命和意志的消耗战。 1937 到 1945 年,中国那么落后,日本在持久战中也没有耗过中国,今天再跟中国打持久战,更是没有希望,注定是失败的结局。美国号称世界第一,打越南、打朝鲜,打伊拉克、打阿富汗,一个个都是小国家,也搞不定,最后都深陷泥潭,不得狼狈不撤军,跟中国开战,结果可想而知。 日本声称能够迅速生产核武器,以为可以吓住中国。中国对美、俄都能保持核反击能力,怎么会抗不住日本的先发核打击?核战争是人类的噩梦,中国信守诺言,绝不会第一个发动核战争。但就算核战争爆发,实现美国有些人所说的,把中国打回石器时代,可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日本的小岛,毁了整个日本,毁了半个中国,带来全球性的核污染,美国怎么向自己的国家交代,怎么向世界交代?不错,中国是要再花几十年重建家园,但灭了日本这个宿敌,中国一定很愉快,工作效率也会更高。美国同中国翻脸,等于给自己又制造一个苏联,重新回到冷战,跟它希望的中国走向“民主化”,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钓鱼岛危机呼唤日本的理性反思 日本在钓鱼岛上挑战中国,基本的考量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中国不敢应战,它当然收获了钓鱼岛;如果中国应战,它可以借美国之力,打败中国这个它在亚洲的唯一对手,重树“大日本”的荣光。问题是,日本没有认识到,中国完全有胆量、也确实有能力同美日同盟对抗,而且有必胜的把握。它也没有认识到,“齿寒唇亡”,中国一旦对美国不构成威胁,美国决不会成全日本的正常国家之梦,日本反而立刻会成为美国遏制的目标。毕竟,自美国立国以来,日本是唯一一个攻击过美国本土的国家。美国如果任由日本开战,就算打败了中国,回头还要考虑遏制日本。中国是不是有侵略性,怎么说也是个未知数,但日本的侵略性可是举世皆知的。 今天的日本,当然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石原慎太郎自己都说,“日本就像一个被阉割了的狗,对谁都无害,年轻人完全没有爱国主义。”日本 20 年经济低迷、高度老龄化、社会动荡、国家管理混乱。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日本没有拥有钓鱼岛,也不能归咎于中国的崛起。日本 1.3 亿人,中国 13 亿,中国走上正轨, 10 个人干活,实力肯定超过一个人,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自己发展过了、风光过了,也得让别人发展一下、风光一下。日本人口世界第 10 ,国土第 61 ,仅有中国的 1/25 ,个头不小,但也不大,安分守己地过自己的日子,何乐不为?当初狂妄地挑战美国,结局惨痛,还落到沦为美国制衡中国的棋子,表面再风光,心里知道是个牵线木偶,痛恨自己不是正常国家。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今天又来挑战中国,难道不知道是重蹈覆辙? 日本声称是个民主社会,但民主社会并不意味着国民就一定心智成熟,也不意味着国民就一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平等。日本不断挑战中国,说穿了,是因为心理深处有着对现代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的鄙视。他们服了白人,或说不得不服了白人,但还坚持认为自己比中国人的品种好。自己鄙视的人站到了自己的头上,戳破了日本人的自我高贵形象,颠覆了它最后的自我优越感,实在让它难以接受。日本自以为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却根本没认识到中国“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包容天地的平等精神。所以,日本知道怎么跟强者打交道,也知道怎么跟弱者打交道,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跟与自己平等的人打交道。它不懂得,每个民族都有其价值,并不需要比别的民族优越才有权利去生存,也并不需要压倒别的民族才能维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如果把一个民族比作一个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日本民族的人格是不成熟、不完整的,存在根本性的缺失。 中国人心理上对日本有一个深刻的负面情绪。这个情绪在一个 13 亿人群体的心中数十年来挥之不去。这就意味着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了,而成为一个理性判断,反映了中国人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人格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警惕。中国不愿意开启战争,但如果中国选择同日本开战,绝不是出于狂热的盲动,而是有着深刻的理性基础。这一点,不但我们每个中国人自己要十分清楚,还应该让日本十分清楚,让全世界也十分清楚。
5235 次阅读|19 个评论
复杂性与情结vs智能化与情报
王飞跃 2012-1-27 13:36
复杂性与情结和智能化与情报 中文复杂性与智能化,相信大家都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学究式的解释就是复杂性是关于复杂系统的科学,而智能化是关于智能系统的科学。问题是这两个词都是外来语,转到对应的英文词 Complexity 和 Intelligence ,就出了歧意。 英文 Complexity 除复杂性和复杂之外,还有情结之意,是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术语;而英文 Intelligence 除智能化和智力之外,还有情报之意,是一个谍报安全行业的术语。一段时间里,我曾被这两个词的英文多义所困扰,一是不愿与情结相连,二是不想与情报相关。 没想到 “ 时过境迁 ” ,现在不但与 “ 情结 ” 专业性的有关,更与 “ 情报 ” 专业性的相连。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复杂系统研究的兴起,使我们不得不从更广更高更深的层次去研究相关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借助心理学、社会学和情报安全学中的许多方法和手段去探索复杂系统,特别是涉及人的复杂系统的管理与控制。看来,复杂性与情结本来就是一家,智能化与情报原来就是一体。 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多年来致力于利用智能化方法解决复杂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综合集成方法及其研讨厅体系更是实验室核心人员开拓并坚持了十多年的研究领域。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目前实验室已确立了融合社会物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计算学并以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和平行系统为特色的复杂系统研究方向,重新设立了智能控制和系统、计算智能和系统两个研究中心,并组建了情报安全信息学的国际合作团队,希望从新的高度新的角度开拓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的研究,力争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作出扎实和创新性的贡献。 原来,我们不应为复杂性与情结和智能化与情报在英文中分别是由同一个词来表达而烦恼;反过来,我们应该惊奇英文中居然两次把相差很大的两个领域的概念用同一个词来表述,放在同一个中国实验室的名字之中,并成为其新兴研究方向的表征。感叹人为语言之自然造化的神奇之余,我更庆幸实验室有如此恰如其分的好名称。 不过,好的想法不等于好的工作。我们不能总是围绕着概念和抽象思维转圈,下一步要完成的必须是实实在在具体的工作。切不要忘记前人所说的: “ 学者不患立志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 ” 。 《复杂系统与智能化》, 2005 年第 2 期,发刊词
个人分类: 科研记事|15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也难忘这俄罗斯情结
热度 4 nipy 2012-1-23 23:06
我也难忘这俄罗斯情结
我也难忘这俄罗斯情结 罗帆老师 1 月 23 写的 “难以忘怀的俄罗斯情结”博文以纯真的 情感叙述了她与她父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俄罗斯的情结,令人感动,也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的许多美好回亿。我和罗帆老师父母大概属于同龄、同代人,那个年代,我们大量看到的苏联电影、小说、歌曲、美术等都对我们这代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甚至对我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信仰的建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例如: 列宁在 1917 让我们感性地、具体地了解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也了解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艰辛和党内斗争的复杂; 攻克柏林 让我们具体了解到苏联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在二战中以多大的代价和牺牲战胜德国法西斯为保卫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这位无产阶级战士战胜困难的钢铁意志感动了一代年青人,他的名言:“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也为许多人终生铭记; 普通一兵 以自己血肉之躯堵住的敌人机枪口的英雄事迹,也感动了多少中国人,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的出现,可能与此不无关系; 卓亚与舒拉的故事 描写他们从小培养坚毅、吃苦,团结互助的性格从而成长为英勇战斗,不怕牺性的英雄的故事,也成为当时许多年青人学习的榜样: 乡村女教师 描写一位普通女教师在偏僻农村竞竞业业数十年培养出大批人才而桃李满天下的故事,可能影响当时许多人下农村到边疆的决心。 ………………. 我们这些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可能都能举出许多这样对自己成长影响深刻的苏联电影和小说。 苏联歌曲 《小路》、《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 开》 共青团员之歌 等等,什么时候唱起来都会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荡,让人溶入到歌曲表述的情景中,,我 1951 年抗美援朝参军时就是唱着 共青团员之歌: 再见吧妈妈 ….. 的歌,步入军营、走上征途的。所以现在一唱这歌就会让我回忆起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并且与苏联共青团员踏上反法西斯战场的情景共鸣。 感谢罗帆老师的博文让我链接到百度的苏联歌曲吧,欣赏了包括 共青团员之歌 的好几首苏联歌曲,让我再次沉浸到那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感到这个大年初一过得更有意义! 最近我们在科学网上讨论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问题,我总觉得文化作为社会属性的反映不仅与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且与经济基础都有不可分隔的联系,讨论文化不应该脱离这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不同,它的文化反映也是大不相同的,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有本质的区别。苏联的电影、小说、歌曲等为什么能对当时正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的新中国青年有如此大的影响和吸引力?,这是因为它反映了苏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文化,它集中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面貌和风尚。我们毛泽东时代所建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自己传统文化的成分,也有与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相通的成分。 苏联的解体,并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问题,而是因为苏联后继领导人错误的全盘否定斯大林,开放资本主义文化冲垮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也正是我们现在非常应当引以为诫的。我认为,我们国家既然仍然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就应该非常珍惜毛泽东时代的和苏联斯大林时代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应该在主流媒体上放开播放苏联的电影,小说,歌曲以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也使现在年轻人进一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真实情况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这有利于抵制现在中国社会中相当泛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封建主义文化的侵蚀。 春节之际,请罗帆老师代向你父母致节日问候,祝你们全家团聚,新春快乐! 有关链接 * 纪念 5月9日 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感言(2007年俄罗斯旅游部分留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24708 * 也谈苏维埃兴亡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314874 * 笕桥空军预科八个月 (共青团员之歌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499do=blogid=277102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2085 次阅读|4 个评论
难以忘怀的俄罗斯情结
热度 22 罗帆 2012-1-20 17:15
难以忘怀的俄罗斯情结
爸妈那一代知识分子, 50 年代在中学和大学里学的外语是俄语,唱苏联歌曲,读苏联小说,看苏联电影,心中有着难以忘怀的 “ 俄罗斯情结 ” 。 退休之后,爸爸想去遥远的俄罗斯旅游,去看红场和克林姆林宫,去欣赏大师的艺术珍品,去感受静静流淌的伏尔加河,还有金黄叶子的白桦林。于是,他与高中同学相约,在 2009 年夏天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回国之后,爸爸画了一系列油画,贴一张与博友们分享。 莫斯科郊外的修道院 罗果志 作 说起爸妈的 “ 俄罗斯情结 ” ,还是有一些故事的。 爸妈是长沙雅礼中学的同学。高中毕业后,爸爸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工程系,妈妈考上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留苏预备班。爸爸所学专业和后来从事的工作都与苏式飞机相关。由于苏联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妈妈没能如愿留苏,但从授课的苏联专家那里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也许因为俄罗斯情结,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据说,在大连的婚礼上,爸爸穿着笔挺的军官服。妈妈穿着漂亮的布拉吉,深情地演唱着苏联歌曲《小路》: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纷纷雪花掩盖了他的足印,没有脚步也没有歌声。 在那一片宽广银色的原野上,只有一条小路孤零零。 他在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实在叫我心中挂牵。 我要变成一只伶俐的小鸟,立刻飞到爱人的身边。 在这大雪纷纷飞舞的早晨,战斗还在残酷的进行。 我要勇敢地为他包扎伤口,从那炮火中救他出来。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我的小路伸向远方。 请你带领我吧我的小路呀,跟着爱人到遥远的边疆。 请听笨老猫演唱的《小路》: http://fc.5sing.com/2929206.html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既有西方开放的文明,又有东方含蓄的传统。这个独特而浪漫的民族,为世界奉献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家,包括数不清的画家、作家和音乐家。 在我幼时的记忆中,外国作品几乎都是 “ 毒草 ” ,但苏联的一些艺术作品却可以看到。我家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等苏联或俄罗斯小说,还有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希施金、列维坦等俄罗斯巡回画派美术作品的画册。画家们吸收了欧洲学院派的艺术精髓,以扎实的造型功底和求实的艺术追求,形成了以巡回画派为代表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风格,创作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批在欧洲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作品。巡回画派对新中国的美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当代不少油画家都曾在他们那里吸收营养,爸爸也借鉴了其艺术主张和表现技法。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 作 查波罗斯人给土耳其苏丹复书 列宾 作 无名女郎 克拉姆斯柯依 作 少女与桃 谢洛夫 作 当年,我和爸妈曾经在露天电影场看过数遍《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乡村女教师》等电影。有时,我们会分角色背诵那些电影里的台词,乐得哈哈大笑。 随着时代的变迁,俄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爸妈开始学英语,除了唱歌,已经很少用俄语。苏联解体后,他们仍然关心俄罗斯及其他原加盟共和国的发展。 唱歌时,《小路》、《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三套车》自然是爸妈的保留曲目。用手风琴为他们伴奏苏联歌曲,是我的拿手好戏。 注:布拉吉是俄语( платье )的音译,指一种短袖 连衣裙 。
个人分类: 艺术空间|8034 次阅读|40 个评论
人类处女膜的进化起源与处女膜情结
热度 12 zhumengjin 2011-11-5 22:31
人类处女膜的进化起源与处女膜情结 ——根据《生物进化论与现代人类社会》课程内容整理 长期以来,人类自身的进化问题是人们高度关注的领域。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摆脱不了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与绝大多数生物一样,人类的进化也要接受自然选择、性选择等进化力量的作用。经过漫长的进化洗礼,人类形成了很多独特的生物学性状或生理结构。其中,人类处女膜的起源就是科学家和大众都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在迄今已知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和狐猴是唯一拥有处女膜结构的动物,由此初步推断人类的处女膜不是从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那儿继承来的,而是在人类形成独立进化分支后才起源的。在其他非灵长类动物中,也有某些物种拥有类似于处女膜的生理结构,所以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动物界,处女膜的起源极可能拥有几种不同的独立起源机制。对于人类处女膜如何起源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主要探讨人类处女膜的进化起源,以及由此引出的处女膜情结等人类心理适应问题。 一、人类处女膜进化起源的理论或假说 ( 1 )性选择理论 处女膜的性选择起源理论是得到很多人认同的理论。莫里斯在《裸猿》一书中按照性选择模式给出了处女膜起源的简单解释。结合莫里斯的解释,让我们简述一下处女膜的性选择起源理论—— 尽管人类稳定的夫妻制度的具体形成时间难以准确考证,但从很多资料表明,相对稳定的男女性偶联( sex bond )关系远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并构成了推动人类进化的动力之一。从这个大前提下,可以这么解释:那些基因突变获得处女膜结构的女子在性交中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对性行为相对更为谨慎,不象没有处女膜的女子那么随便,同时也为男性提供了判断对方是否有过性行为的依据,满足男性的偏好,这种对有处女膜女性的偏好可以促使性偶联更加稳定,而稳定的性偶联有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这种 cost-award 的模式下更稳定的偶联拥有更大的生存优势,从而在选择作用的推动下使处女膜的基因逐渐扩展到了整个群体。 ( 2 )女性生殖器官发育保护论 很多细菌或病毒可以损害人类的生殖功能。由于人类的阴道短、开口比例大(相对于 body size )、直接连到体内关键器官,加上性成熟前阴道上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发育不成熟,这些特点极易造成外界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感染,导致生殖器官发育受损,降低生殖能力甚至完全丧失生殖能力。处女膜的存在可以形成一道物理屏障,阻挡微生物的侵袭,生殖器官受损的机会显然要小得多。有处女膜与没有处女膜在保护生殖器官发育方面具有巨大的差别。在性成熟后,性交虽然可以破坏处女膜结构,但此时性器官的生殖功能已经发育成熟,加上阴道上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已经发育完全,分泌物可以形成杀菌的酸性环境,提供对生殖道的有效保护。很显然,具有处女膜基因的个体在生育后代方面更具优势,在这种选择压力的推动下,处女膜基因在人类群体中扩散并固定下来就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了。 ( 3 )男性选择假说 这也是一种解释。在性成熟以前,女性的身体没有发育完全,处女膜也十分肥厚,这道装置是用来选择优异男性的。据网载,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婚姻是比较自由和混乱的,对门户、年龄没有严格的束缚和限制,两性结合的随意性很大。因为年老者基因突变发生机率更高,性能力弱者拥有差基因的机率也更高,而少女比较坚实的处女膜结构可以减少或防止老年男性和性功能低下者对少女的占有,从而降低生育不良后代的概率,对人类的不良基因具有淘汰作用,这样基因优秀者可以留下更多的后代。这种反过来对男性的选择,似乎替女性朋友大大地出了一口闷气,但这个假说不能解释人类处女膜的最初起源问题,只能说人类处女膜在出现之后对人类的有害基因具有一定的淘汰作用,可以对人类处女膜的维持具有某种选择作用。 ( 4 )水猿假说 有一玄乎的人类起源假说——水猿假说,即人由水猿进化而来。由于在水生哺乳动物类的海豹和齿鲸身上也发现有类似处女膜的结构,有人联想到水猿起源假说,认为在人类祖先还处于水猿阶段的时候,为了使重要器官免受水流中浮游生物侵袭(陆上无此必要),就进化出了处女膜结构。狐猴或其祖先在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分离过程中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环境,所以同样进化出了处女膜结构。其他灵长类近亲由于在陆地生活、进化,所以除人和狐猴外,其他灵长类动物都不具备处女膜结构。当然,这种解释可信度太低。 二、处女膜情结 提到处女膜,自然而然要联系到处女膜情结。从进化上讲,处女膜情结在本质上是人类对处女膜这一进化产物的心理适应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于男性而言,或多或少都存在处女膜情结。很简单的测试,对于同一个女人,假设具有处女膜与不具处女膜两个选项可供选择,男人通常会倾向于选择前者。有些女性认为中国男性有处女膜情结,心理变态。事实上,处女膜情结是跨文化存在的。性观念极度保守的伊斯兰教国家的男性就不说了,就说欧美国家。中世纪欧洲存在的贞操锁说明处女膜情结是非常严重的。在维多利亚时代,由于男人们追求处女蔚然成风,英国妓院里处女的收费是天文数字,当时处女膜再造术十分盛行。这种跨文化存在的特征说明男性的处女膜情结不是后天(文化)形成的,而是先天的本能,与进化有关。当然,具体到个人,这种心理表现的程度又与后天文化有关,而且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处女膜情结的表现程度亦会有所变化,就跟相同的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型有所差异的遗传学现象一样。 有人会说,为什么现在欧美男人对处女膜一点也不看重?非也! 有一个美国笑话,男:这是你第一次吗?女:当然是 …… 真讨厌,怎么每个男人都问我这个问题? 从这个笑话可以看出,美国男人对处女膜并非如国内所想的那样一点都不在乎。在妇权运动已经明显政治化的欧美国家,不是英美男人没有处女膜情结,而是条件不准许男性明显表现出来,因为在中学读完几乎不剩处女、学校当局堂而皇之地分发避孕套的社会,谁敢表达这样的情结,不想一辈子打光棍,只好眼不见为净。 所以,把处女膜情结单独视为中国男人的心理变态至少是有失公允的。
个人分类: 科普作品|31576 次阅读|23 个评论
诺贝尔奖怎么让人那么着迷?
热度 12 yzhang111 2011-10-6 23:46
诺贝尔奖怎么让人那么着迷?
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万众一心盼诺奖!感觉有点儿过火。那神马,屠呦呦擦肩而过、郭院士擦肩而过、XXX擦肩而过等等是啥意思?没得就是没得,我还感觉我擦肩而过了呢 。只是他们差一肩,我也不过才差n肩罢了。如果谁真的得了,估计马上会接近神的高度。到时候玉皇大帝可能也要紧张一阵子。 前两天到旧金山开了个关于癌症基础研究的AACR会(Second AAC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in Basic Cancer Research),第二次见到了靠荧光蛋白研究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Roger Y. Tsien)。癌症和荧光蛋白有多大关系啊?这次会议的Keynote Speaker竟然是他!他老人家开始攻克癌症了,原因很简单:自己得了这东西,所以有兴趣把余生贡献给癌症研究。永健在大会上的报告把底下搞放疗化疗研究的一堆牛人狠狠地扁了一通,基本意思是你们这些 人怎么能把最重要的手术治疗弃之不理,去搞那些挣钱不救命的化疗药物。当时就有几个人当庭表示异议,感觉与会的人没有因为他得了诺奖就让着他不敢说话。随后几天永健挺落寞,晚上的招待会找不到几个人说话。好处倒是有,似我等小人物有机会跟他聊上几句,虽然连混脸熟的目的都达不到 。早餐跟我们一起吃旧金山特色难以下咽的Continental breakfast(百吉饼、煮蛋、水果、果汁、咖啡、完了。比岭南小馆和辣翻天差老了),白天在台下随便找个地方一坐听报告,偶尔问个问题。就一个平常人嘛。没人把他当神供着呀?这得诺贝尔奖的关系也就是在于他曾经促进过人类科技进步,呵呵。 我到现在这疙瘩都工作四年多了,前几天才知道就在我的同事中有个诺奖得主(Andrew V. Schally,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四年多都没见过他的报道,可见美国人根本就不在乎宣传更不会尊重权威。权威一过气,拿科研经费都困难,呵呵。听说虽然老头天天按时上班努力工作,但还是拿不到联邦经费,大的小的都没戏。 估计在国内有点儿让人感觉不可思议,诺奖都拿了,弄个973首席应该不难吧?
7477 次阅读|30 个评论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诺贝尔奖?
热度 1 zhumengjin 2010-10-5 03:24
【我听见有人说,诺贝尔奖不是好东西,中国不得也罢!中国真的不需要诺贝尔奖么?在全世界都对诺贝尔奖极为看重的情况下,中国为什么要做个另类而不需要诺贝尔奖?显然,说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肯定是......】 虽然每年的诺贝尔奖都不关中国大陆人的什么事,但每年10月份国人的神经都会被这个据说是靠贩卖炸药起家的奖项给撩起来。特别是,如果有个大陆出生的美国人得了奖,国人的那个兴奋劲甚至比美国人还高,即使是多年以后,大家仍然能够板着手指头,一一把那些黄皮肤的美国人数出来,而且随着时光荏苒,当他们变成老牛回来和我们抢嫩草吃,这也能成为国内媒体长盛不衰的焦点新闻。这些足以说明诺贝尔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中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和关注诺贝尔奖?那是因为国人需要用诺奖来证明国人的高智商,需要证明我们不仅经济雄起了,而且科教也雄起了......。 于是,在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盼望和失望之后 有人开始说,诺贝尔奖不是好东西,不得也罢。葡萄酸归酸,但是,这么多年来,国人内心深处何时真正拒绝过那帮三流科学家评出来的东西? 有人说,诺贝尔奖不是好东西,社会主义国家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这种带政治色彩的东西不得也罢。不过,翻开诺贝尔奖的历史,即使在政治意识形态表现最强烈的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在化学奖、物理奖、文学奖、经济奖上却有着丰硕的斩获。 有人又说,诺贝尔奖不是好东西,因为诺贝尔奖错误多多,水平差的多去了,这样的奖不得也罢。不过,仔细核对一下历届获奖名单就会发现,至少在生命科学领域,尽管有该得奖的没有得奖,但得奖的基本都是该得奖的,说实至名归绝不为过。 有人还说,诺贝尔奖不是好东西,那不过是暴发户或机会主义者追求的东西,这样的奖不得也罢,举的例子就是半路杀出的沃森和克里克。 如果沃森、克里克建立双螺旋模型还有点像暴发户的话,那么二人后来的出色表现足以令整个学界乖乖闭嘴。 他们之所以能获炸药奖,与后来相继提出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等已被作为经典教科书内容的多个成果不无关系。双螺旋模型仅是他们多个有影响成果中的代表,如果没有后来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观点、理论作陪衬,仅靠这个模型就能获炸药奖那简直就是对科学的一种侮辱。 在众多大牌大科学家中,沃森能被推举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牵头人,这难道是暴发户或机会主义者所能做到的? 反正,说诺贝尔奖不是好东西的种种理由似乎都不成立。诺贝尔奖这颗酸葡萄确实是个好东西, 得不到它但也不用着去贬它,即使将其贬得一文不值,它依然还是全世界公认的好东西。 我们为什么要虚伪地拒绝内心渴望的好东西? 在全世界都对诺贝尔奖极为看重的情况下,中国为什么要做个另类而不需要诺贝尔奖? 我们的科学家伙们或智识分子们,特别是那些用了纳税人大把大把血汗钱的大佬们,为什么就不能争口气,满足一下国人这么多年来的愿望? 毫无疑问,中国需要诺贝尔奖,而且是太需要了!客观地讲,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教实力的反应, 虽然目前国内科教领域有太多的问题,虽然目前中国的科教整体实力还不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常态实力,但不能说中国就不需要诺贝尔奖。 中国需要诺贝尔奖!说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不过是无奈的自慰之语,持这种观点者显然是讳疾忌医,是不愿正视当前我国科教存在的问题。我们面临的不是要不要诺贝尔奖的问题,而是要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国内科教领域面临的陈年积疴,比如科研经费过于集中而使众多青年学者无米下炊的问题,比如学术造假的问题,比如学术文化不良的问题......,一件件地做,一直做到可以经常得到诺贝尔奖为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17217 次阅读|39 个评论
我的“凤尾竹”情结
nmghjcfr7075 2009-12-27 20:54
从小受我父亲的影响,我很喜欢民歌。其中尤为喜欢由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作曲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彭丽媛的歌曲集中听到的,当时我还在上高中,觉得这首歌曲意境优美,歌词动听,特别喜欢。后来才了解到著名歌唱家关牧村也曾经演唱过这首歌曲,再后来也多次在电视上欣赏了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同名舞蹈,从她们的美妙歌声和美丽舞姿中了解了傣族文化和音乐,感受到了优秀民歌与傣族舞蹈的无穷魅力。当然由于喜欢也经常哼唱几句,但一直不能完整地唱下来。 大学毕业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歌曲集,里面就有这首歌曲。所以闲暇之际也经常对着歌词唱一唱。后来由于爱人也很喜欢这首歌曲,他强烈建议我一定要把歌词记下来,按照他的说法,如果喜欢一首歌就应该完整地唱下来,然后反复地吟唱,才能更深地体会到歌曲的优美。在他的倡议下我花了一晚上时间记歌词,对着磁带一句一句唱,终于 过了关 。 2007 年初我到云南旅游,到处可以听到优美的葫芦丝曲子,正是这首月光下的凤尾竹!我看着凤尾竹,听着凤尾竹,陶醉在凤尾竹林中 现在一到朋友聚会时兴致来了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演唱这首歌曲 月光下的凤尾竹。 朋友,不知你听过这首歌没有?如果听过,希望你再听一遍;如果你没有听过,一定要下载下来欣赏一遍。请您打开音箱,边听边领略施光南先生作曲的创作背景:当乐曲清幽飘起的时候,就把我们带到了澜沧江边翠绿欲滴的凤尾竹林,美丽清纯的傣族姑娘穿起心仪已久的筒裙,在碧波莹莹的丽江边漫步起舞,等待心上人的到来。 你听,竹林中传来了阵阵葫芦丝声,淡淡悠扬。美丽的姑娘轻倚在凤尾竹旁,清澈的双眸中流露出期待的目光。月光斜洒在她的衣裙上,把她曼妙的身影一直拖到金色的水面上。乐声渐渐轻灵飘逸起来,姑娘起身来到水池旁,在月下忘情的轻舞着、旋转着,波光中叠映着她曼妙的身影,月光下裙摆也轻轻飘扬落寞的斜倚在凤尾竹旁吹奏起情歌,眼前生出心上人飘逸轻灵的舞姿,着一缕花衣,似一个精灵,在月光下泻一地旋转的身影。竹林的小径上,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竹楼里美丽的阿妹正深情的凝望窗外,竹楼外痴情的阿哥爱慕的葫芦丝声,在静谧的夜晚愈加缠绵,彼此正倾诉着心中的爱恋
个人分类: 休憩片刻|21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诺贝尔奖情结:高端引进VS翁帆怀孕
大毛忽洞 2009-10-30 17:49
诺贝尔奖情结:高端引进 VS 翁帆怀孕 这是个严肃的命题,下面有新华网的截图为证。 清华大学引进 杨振宁,是最高端的人才引进。 杨振宁 先生不可能再得一次诺贝尔奖,就是得了,也是美国的种子。 高端引进的目的,当然也考虑了要填补诺贝尔奖的空白。否则,是中端而不是高端。 如果 翁帆怀孕,生下一个小杨振宁,如果小杨振宁继承了老杨振宁的智慧,就完全有可能在 30 岁之前获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 35 岁获得诺贝尔奖) 难怪杨振宁预测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可望在 20 或 30 年内实现,原来底牌在 杨振宁 先生自己手里。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了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是高端引进快呢,还是 翁帆怀孕快呢? 如果按照今年物理学诺贝尔奖估算,高 锟 1960s 播下种子, 40 年后才获得诺贝尔奖。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0170 需要强调一个问题,高端引进之后播下的种子,才是中国的诺贝尔奖。 如果高端引进 40 岁的正教授,引进的当年在中国播下诺贝尔奖种子,如果按照高 锟的等待时间,到 80 岁才能获得诺贝尔奖。 看来还是翁帆怀孕快一些。 本文观点纯属诺贝尔奖情结,姑且算是另一种八卦预测。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