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中国学霸们的超越
张能立 2015-3-20 06:20
“学霸”一次在中国大陆是有两层意义:一是在学习阶段,学习成绩及其它方面的表现,远远胜过同龄的孩子;二是在大陆学界,垄断各种学术资源,呼风唤雨的人物。不难从当下的生活中看出,如果自己的孩子属于学霸级别,那么,孩子比其他学生更受老师宠爱不说,家长脸上自然更加光彩。与此相对成趣的是,太多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霸伤感断肠,内心多了许多对学霸孩子的羡慕。如果小时候是学习方面的学霸,长大成人之后成了中国学界的学霸,那么,除了出门有香车宝马,受人追捧不说,还冠以各种大师头衔,成了大陆除了领导阶层之外,万人景仰的对象,好不风光! 应该有不少读者迫不及待地问:“你难道有什么神奇的法术?居然敢提出对中国学霸们的超越?”古人曾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各位看官,请不要着急,听笔者娓娓道来超越中国学霸们的“法术”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人生不论是生活在文明程度高的国家,还是生活在文明程度低的国度,竞争都是无法避免的。人生竞争犹如下棋,要想取胜就要能够洞察对手的缺陷。普通人与“棋圣”聂卫平下棋,不难想象,肯定是步步棋被他欺,一片片的棋子被他“屠杀”。客观地说, 在下棋方面,普通人被“棋圣”玩弄于股掌
个人分类: 教育|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愿意做个学霸吗?
热度 4 YueJiang 2014-12-29 10:51
前段时间网络上讨论着一种病,叫做“浙大病”。得一场“浙大病”需要三个条件:一、你知道你自己不够努力;二、你身边有一些比你优秀的人;三、这些比你优秀的人,距离你并不是那么遥远。 我这学期住在一个满是学霸的楼层,楼层里面有个学习室,每天凌晨三点也总会有人还在奋战。举两个例子,一个复旦的,每天学到凌晨五点,一早我八点去食堂,还能碰到他。有次问他每天睡三小时怎么坚持的住,他说习惯就好了。他的挚友是个北大的,虽然此人每天能睡够五小时,但放寒假还每天从早上八点学习学到凌晨两点多。 我大概也得了“浙大病”,看到这些过度勤奋的人多多少少有些不爽。中学时代做惯了比较调皮的学生当时觉得那群特别特别用功的学霸们这么努力性价比很低,特别没必要。如今很偶然地混迹在一群学霸中,做了个凤尾,说实话觉得自己多多少少变得努力了一些,也导致我慢慢地患上了这种不容易治好的病。自己变得越来越争强好胜,越来越在乎那个曾经蛮不在乎将来大概也没有太大用途的东西-----成绩。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勤奋是必要的,但我至今依然不敢苟同过度的勤奋。现在的我,陷在一个矛盾中,一方面,不希望自己特别勤奋,只会向前走,从而迷失了方向,另一方面,希望自己勤奋点,羡慕嫉妒人家成绩好,什么都会,自己却在任何方面都是小白。高一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下定决心我会一年实现一个,那时候不勤奋,学习不好,整天喜欢玩,除了决心什么都没有,但我一直记着那三个目标,最终真的高中三年每年都实现了一个目标。而如今我挺努力,慢慢地有些自制力,我以为很勤奋就一定会实现比中学时代更多的目标,但我却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甚至压根就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更没有自信。 我对我自己的迷失感到恐惧,但又不知如何重新找回自己。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不愿做个学霸,只希望找到一些目标,一个一个地去实现,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在属于我的路上。 还记得我高中时写过的一句话:“那些属于我的,已在等我;那些不属于我的,纵伐竹取道,披荆斩棘,也难免误入歧途。”如今以此自勉,希望说服自己不必太勤奋,也许找到自己的方向才最重要吧!与其碌碌无为,不如在正确的路上慢慢散步,欣赏一路绝妙的风景。
4615 次阅读|7 个评论
做了‘学霸’,失去什么?
热度 6 lin602 2013-12-25 10:04
前几天在外开会与几个朋友聊天,其中一人说他们系有的教授很厉害,由于是官,年龄也大,系里有他的学生做系主任等,他们在分配实验室、提职称等方面都在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人’服务,让这位朋友‘意见大大’。对‘霸’的人品评价不高。 曾经有牛人申请院士,过三关斩五将,即将胜利在望时,被同一单位的同事们实名联名‘举报’,经查为事实,差点到手的院士‘飞跑了’。(这不是戏说哟)。 人都是有私心的,适当为自己争取点资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大鱼、小鱼、虾子甚至微生物统吃’,那其他人还活不活了? 有个普通教授在十多年前跟我说:几百万的项目他们拿,几十万的让其他教授拿点,几万的也可以让年轻教师起个步,但有的人大小课题统吃’(当然可能夸张点,有的牛人自己拿大项目,将中小项目安排自己的博士生去申请拿经费)。 做个霸,这方面得到了,可能会失去不少其他的东西。一个单位内,其实不少同龄人都知道的,只是外面人只看到他们头上的光环罢了。
3370 次阅读|7 个评论
土豪与学霸
热度 1 oldsnake 2013-12-17 09:31
  教育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分数与素质的关系则是话题的核心之一。   在这个学霸横行,风光无限的年代,毕竟分数是响当当的硬指标,引发大家认同、羡慕与追求。有识之士实在是感到无语了。   如何认识学霸现象,其实用一个流行语就足以概括,那就是——     土豪   不详细解释了,只说一句,就是:原来学霸作为流行元素,确实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个人分类: 教育的思考|25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霸,是褒义词么?
热度 10 boxcar 2013-11-25 13:55
今天,在本校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则通知: “学霸是怎样诞生的”—期中数学双满同学学习交流会预告 时间:2013-11-25 10:15:39 阅读: 530 标签: 基础学部 学生学习发展中心 期中考试后学习方法需要调整吗? 你可有迎头赶上的决心? 面对即将崛起的学霸有信心应对吗? 你也可以成为学霸,你准备好了么? 让我零距离观看,期中数学“双满”学霸们到底是如何诞生的! 【嘉宾简介】 梁同学2013级机电学院期中考试工数30分线数30分 孔同学2013级软件学院期中考试工数30分线数30分 曲同学2013级能源学院期中考试工数30分线数30分 牛同学 2013级经管学院 期中考试工数30分线数30分 交流会时间:2013年11月27日(周三)晚18:30 交流会地点:基础学部学生社区B05-583、B584 基础学部学生学习发展中心 2013 年11月25日 提出一点疑问——“学霸”算是褒义词么? 也许叫“考霸”我会觉得更顺口顺耳顺心。 提一点疑问—— 学霸,是褒义词么?
个人分类: 教育|516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学术争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不要戴帽子、打棍子的学霸作风
热度 4 池顺良 2013-11-14 16:25
11 月 11 日 我在科学网上贴出“金刚石和柯石英都可以在常压下生成的启示”博文,介绍人工合成金刚石进展,及市场上出现用它冒充天然金刚石谋利的不良行为。谈了自己对金刚石可以在低压下合成的联想,引起不少网友关注,科学网编辑将 此 博文精选。 不想此事却引起科网博主嵇少丞教授大发雷霆,发出“科学网编辑不懂科学很糟糕”的博文。此文一开头就给别人戴帽子: “今天科学网编辑把一位民科的文章 …… ”。 动不动就对不同观点的科学网博主戴上“民科”桂冠,接着又责备科学网编辑 “搞不准科学,却要廉价兜售民科的东西” 。这种给别人 戴帽子、打棍子的作风实在不宜提倡。 接下来,嵇文中倒有了讨论问题的文字: “若自然界岩石中的金刚石与柯石英能在“常压”(一个大气压)或低压条件下形成,金刚石(碳)与柯石英(二氧化硅)在地表沉积的石灰岩与砂岩中应随处可见。” 看得出嵇少丞教授欢迎质疑和讨论,但是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发表评论意见前,却又如此不注意逻辑严谨。―― CVD 法合成金刚石不是只要低压条件,还要有被微波、激光等激励的含碳气体!地表有这些条件吗?没有。所以嵇教授由此得出的“ 金刚石(碳)与柯石英(二氧化硅)在地表沉积的石灰岩与砂岩中应随处可见” 的批驳结论是不成立的。 接下来,嵇教授又发出感慨: “自己不懂的东西,最好先问问相关专家。搞不准科学,却要廉价兜售民科的东西,就有违背科学的严谨”。 指责科学网编辑不懂科学。显然,嵇教授将自己放在懂科学专家的行列里了。 中国古训云:“谦受益,满招损。”这并不是虚伪,而是智慧。在无比精彩和复杂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显得多么贫乏和不足,多么需要集思广益,与人交流,向人学习。柯石英、金刚石形成属于凝聚态物理学,不是物理学家的嵇教授又如何正确判断别人的认识是否科学呢? 接下来,嵇教授又说: “几年前就撕破嗓门高呼其理论与实验挑战“大陆深俯冲”。然而,他的“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综合时代”终究没来,反而成为学界内行的笑料。” 此事起因于 2009 年 12 月 23 日,《科学时报》报道:哈工大凝聚态科学重点实验室苏文辉教授(《高压物理学报》副主编)研究组近年陆续发表论文,提出柯石英形成新机制,质疑“地球板块折返”假说。 2010 年 1 月 4 日《科学时报》登载了我写的“苏文辉挑战‘大陆深俯冲’表明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综合时代”,就捅了马蜂窝了。 大陆深俯冲观点提出后,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之争。我国在 1995 年前后,两派地质学家就展开过激烈论争,至今无统一意见。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杜乐天先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对当前地质学科分化之细有过如下评论:“ 分科之多不下数十种,每一分支学科又划分了许多专业,现在还有继续分细的趋势。从事专业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往往毕生只能在一个领域中工作,使得各领域的专家们对地球的整体观不是越来越明朗一而是恰恰相反,越来越淡薄、模糊。对地球整体问题的判断能力越来越弱。” (杜乐天.地球排气作用一建立整体地球科学的一条总纲 . 地学前缘, 2000 , 7(2) : 381-390 .) 学科分化又缺乏必要的综合,正是地球科学中一些基础性整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的重要原因。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学科中多年未解的难题,在另一学科中可能早已解决。但要求研究者精通多门学科,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只有各领域的研究者深入领会科学研究中学科分化与综合之间的辩证关系,欢迎而不是拒绝与有关联学科的研究人员协作这条路。 物质相变本质上属于凝聚态物理。地质学家对从碳到金刚石、石英到柯石英发生相变的认识,比起物理学家相对来说是较为肤浅的。比如,在和嵇教授论争时,我提出很可能柯石英问题不属于“平衡相变”而属于更复杂的“非平衡相变”。心直口快的嵇教授立即在网上回应:“ 蠕变就没有平衡的时候?稳态蠕变是什么?” 一句回答就表明嵇教授并不清楚平衡相变与非平衡相变的区别。柯石英与大陆深俯冲的研究,物理学家的参与是有必要的。 遗憾的是,苏文辉的工作遭到的不是欢迎而是拒绝,甚至是压制、封杀。 2010 年 7 月 22 日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0(7) , 822-830 )上刋登了嵇教授署名文章,指名道姓质疑批评苏文辉研究组的工作。苏文辉看到此文后,认为 “文中一方面曲解我们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出现许多热力学、物理学的概念,以及解释地学问题的物理概念上的错误。误导后人误导学术研究,危害将与日俱增。” 苏文辉研究组很快写出答辩回复文章,然而编缉部却拒登回复争鸣论文。据说,编辑部找了 4 人审查。第一位审稿人认为, “ 既然发表了质疑,理当允许答辩,这是人间常理 ” ;另三位则提出“这个讨论可以到嵇文为止”。编辑部竟然尚未答辩,就到嵇文为止?!只同意质疑,反对答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苏文辉怀疑这三位是板块俯冲说者,不无道理。因为这一派处主流地位,人数本来就多。 苏文辉至今认为: “板块深俯冲假说,从热力学、物理学、物质结构和高压高温相变的角度看,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种学说有各种缺陷,司空见惯。有些人可能长期信奉一种学说,遇到有人提出质疑时感情上一时过不去,此乃人之常情。但是感情不能代表真理,更不能取代学术爭鸣。高级学术刋物应站得高看得远,正确处理学术争鸣的平等答辩权问题。” 嵇教授得意地宣称: “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综合时代”终究没来”, 这 是我国科学的悲哀而非乐事。原因正是一些学科利益集团对不同意见抵触、甚至压制、封杀造成的。并不说明科学发展不需要综合。 苏文辉研究组的文章最后在任纪舜院士主编的《地质论评》上发表。
个人分类: 大地构造|584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学霸”的存在是必要的
热度 2 caojx 2013-11-2 16:22
学术可以,也应该有不同的流派。但学术问题不宜,也不能采用民主方法解决。因此, “ 学霸”的存在的是有价值的,对于学术组织而言,也是必要的。如果不认可这个“学霸”的见识,可以另立山头。剑桥大学就是这么自牛津产生的。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1707 次阅读|3 个评论
教授治学-学术,你在官僚体制下能有几分尊严?
热度 4 冯用军 2013-5-10 18:03
5月4日17时 , 重大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博导梁锡昌教授从重大传动实验室5楼一跃而下,以死抗争。 5月4日晚些时候, 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铁岩,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连续发微博“辟谣”,称某教授的事故,其家属表示属于“ 个人原因 ”。 从常理而言, 肖大书记的私人发博声明至少会带有些惋惜,但这条言辞凌厉、态度坚硬的辟谣微博却没有惋惜,只有愤怒。 所以我得出一丁点认识: 在五毛党横行的时代, 凡是书记辟谣的,统统不信;凡是宣传部长澄清的,全部不信; 在MG的时代, 假巴意思提一下“教授治校”,现在都改成“教授治学”了,一句话:教授说的不算。 我们的5.4青年节,而一个毕生为重大奉献的老人却被迫跳楼结束自己悲屈的命运(传该实验室被重大政客作为提拔和升迁的平台,以致被国家摘牌...) 学术,你在官僚体制下能有几分尊严?
个人分类: FEEC冯氏全球经济学家年会|2028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清华学霸”: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几句
热度 76 youxue 2012-10-22 00:37
张有学 看了几篇博文, 讨论 所 谓 “清 华双胞胎姊妹花 学霸”。 实 在看不下去,但想了想 还 是 让 感 觉 沉淀一会,气消一消再看是否 该说 两句。到了现在气还没完全消,只好写几句。 我感 觉 科学网有些堕落了。有学生刻苦学 习 ,竟然被科学网上的博主指 责 , 说 三道四。看来 这 些博主不 仅 自己从来就没有 优 秀 过 , 甚至还很得意自己混一混也似乎不 错 ,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因此 见 到了真正 优 秀学生,不仅不自己感 觉 到 应该 向她 们 学 习 ,不 仅 不 为 自己以前没有用功而羞愧,不仅不为有这样的优秀学生而高兴,反而 指责她人为什么那么用功,甚至自以为是来给这对姊妹花提建议。我想说的是:燕雀安知 鸿鹄 之志? 我相信凭着这对姊妹花的天才和勤奋和她们在学校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后各种大门都会为她们打开,政界,学界,商界,等都任她们飞翔。不用拼爹,不用求人,更不用出卖色相。如果国内不提供机会让她们发展,那是体制的问题,不是姊妹花的问题。即使她们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成功,也轮不上科学网上的一帮教授 来说三道四。 我在国内时,常有北大学生(也有少数其它大学的学生,但我在北大呆的时间较多)向我咨询以后该做什么。我总是回答说跟着兴趣走,利用自己的长处。一辈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做本职工作时感觉到高兴和幸福,确实是一种福份。只有曾经付出过汗水的少数人能享受到。这对姊妹花现在各方面都突出,以后可以任意选择她们感兴趣的工作,前途无量,岂是我辈能料到的?虽然我觉得天之骄子北大清华学生都应该可以如此选择,但其实不然。有一些北大学生有兴趣希望到美国一流大学来读研以后成为科学家,但我了解他们的功课时,发现不少学生没有足够准备,例如成绩就不够进入美国一流大学读研,而且常常是头两年比较差,大概是因为刚独立比较徘徊,学习动力有些不够,而影响了以后的发展和选择。发现了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后,为了鼓励学生从一进校就刻苦学习从而以后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路,而不是到时候悔之晚矣,我前两年捐款在北大地空学院设立了本科一年级优秀学生奖学金。以前看有学生在科学网教人学懒,想想是学生不懂事也就罢了。现在发现竟然有教授在科学网忽悠学生,教人学懒,误人子弟,甚至直接点名攻击优秀学生,实在是看不下去,感觉国内学术界部分人确实有些堕落啊。 拍砖吧。
20851 次阅读|95 个评论
[转载]马冬晗和马冬昕的成长故事
JRoy 2012-10-19 22:50
[转载]马冬晗和马冬昕的成长故事
引:最近一张“清华学霸”马冬晗的学习计划表和获清华特等奖学金时的答辩视频被疯转。她亮出的成绩单中最低分是95分,还有一份详尽到每个小时的计划表,学习、活动样样兼顾! 马冬晗的大学学习计划表 部分成绩单 在评论别人之前,先看看第一手资料。   漂亮优秀的马冬晗、马冬昕姐妹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她俩是校庆运动会开幕式升旗手。 2008年,马冬晗和马冬昕分别因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总决赛银牌和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而被保送清华。姐姐马冬晗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妹妹马冬昕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   马冬晗马冬昕走进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对保送进清华大学的孪生姐妹。记者获悉在清华大学刚评出的去年校园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中,马冬晗、马冬昕分别以综合评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获得本年度清华特等奖学金(全校共有5人获此殊荣)。她们目前双双被保送“硕博连读”。   这对姐妹花可不光是学习上出类拔萃,她们也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姐姐马冬晗曾担任精仪系第36届学生会主席,这是精仪系学生会历史上第一位女生主席,妹妹马冬昕先后担任过化学系学生会学习部长、清华大学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姐姐是系乒乓球队队长、羽毛球队副队长、排球队队长,妹妹是系女排队队长,乒乓球队、田径队队员,姐妹俩均多次在学校各项体育赛事中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她们还都是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队员,姐姐曾任宣传副队长,现任带兵分队长,妹妹曾任常务副队长,现任带兵分队长;马冬晗曾在北京高校《国旗教育论坛》暨“国旗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妹妹曾在“传承清华精神,践行科学发展”清华大学2008级新生演讲比赛上获得一等奖。   清华的特等奖学金是本科生的最高奖学金,是专门针对大四学生开展的一项奖励活动。在本年度的特等奖学金评选中,全校近30个院系,每个院系推举一名学生,马冬晗和马冬昕分别作为各自系里被推举的人选,经过筛选后,有10名学生入围,再经过网上公示、答辩等环节的考核,最终只有5人获得特等奖学金,而马冬晗和马冬昕姐妹俩分别以综合评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毫无争议地获得“特奖”。 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申请审批表 学号 2008010520 姓名 马冬晗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89.11 民族 汉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毕业中学 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 □统招,√保送,□自主招生 曾、现任社会工作: 【团委、学生会】 2010.05~2011.05精仪系第36届学生会主席(精仪系学生会历史上第一位女生主席) 2011.05至今 精仪系团委副书记 2011.09至今精仪系一字班新生导引项目助理 2009.05~2010.05精仪系第35届学生会内联宣传组组长 【班级】 2010.09~2011.09精仪系八字班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 2011.09至今 精81班体育委员 2009.09~2010.09精81班学习委员 2008.09~2009.09 精81团支部宣传委员 【社团】 2009.09至今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队员,曾任宣传副队长,现任带兵分队长 2011.07至今清华大学马拉松爱好者协会会员 【志愿服务】 2009.09~2010.01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首批骨干志愿者 2009.10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24方阵第5中队宣传委员 2009.07精仪系春蕾实践海南支队队长 【体育代表队】 2011.09至今 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乒乓球队队员 2010.10至今精仪系乒乓球队队长 2010.09至今 精仪系羽毛球队副队长 2009.09~2010.09精仪系女子排球队队长 获奖励情况: 【综合奖项】 2009~2010学年度,清华大学本科生优秀共产党员; 2009~2010学年度,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 2008~2009学年度,清华大学“清华之友——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 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三好学生; 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干部; 2009~2010学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2009年10月,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24方阵优秀队员; 2008年9月,清华大学2008级学生“军训先进个人”。 【培养计划】 2009年4月,入选清华大学“饮水思源,服务社会”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八期; 2010年6月,入选清华大学思源骨干班四期; 2010年9月,入选清华大学导师团计划三期。 【科技竞赛】 2008年12月,设计作品《智能书箱》,获第六届清华大学新生机械创意大赛一等奖; 2009年12月,获第26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非物理类A组)一等奖; 2010年1月,获清华大学2009~2010学年度理论力学竞赛三等奖。 【社会实践】 2009年6月,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支队(任春蕾实践海南支队队长)。 【文体奖项】 2010年9月,北京高校《国旗教育论坛》暨“国旗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一等奖; 2009年5月,“传承清华精神,践行科学发展”清华大学2008级新生演讲比赛二等奖; 2011年5月,清华大学2011年乒乓球单项赛女子单打并列第三名; 2010年12月,精仪系牛彼得杯乒乓球联赛女子单打冠军; 2010年3月,精仪系牛彼得杯羽毛球联赛团体冠军;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第54届马约翰杯乒乓球团体赛甲组第七名;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第54届马约翰杯羽毛球团体赛甲组并列第五名; 2009年4月,清华大学第53届马约翰杯女子排球比赛甲组第七名; 2011年3月,精仪系“牛彼得杯”春季师生运动会女子800米亚军;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第54届马约翰杯田径运动会女子4*400米接力第四名;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第54届马约翰杯田径运动会女子铁饼第七名。 参加SRT计划、科研工作、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等情况: 【科研工作】 2010年9月,设计课题《多功能人性化脉搏监测系统》,获得“电路设计与实践”课程班第一名; 2011年7月,设计课题《I-floor——基于可重构交互技术的微元地面》,获得“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课程班第二名; 2011年9月,在赴内蒙古一机的生产实习中,针对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研究课题《保护型钢丝螺套的力学分析和改进设计》,给出了可行的操作与结构的改进方案。 【党建活动】 大三学年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承担了党员发展、党费缴纳等工作,支部被评为“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支部”和“清华大学先进党支部”(全校只有七个本科生党支部获得这一殊荣)。 积极参加理论学习,获精仪系“第六届党的理论知识竞赛”一等奖。 【社会实践】 2009年7月,担任精仪系“春蕾”实践海南支队队长,带领队员赴海南三亚海棠湾椰林小学进行了五天的支教,利用系友赞助的资金为当地女童带去了价值两千余元的书籍、器材,完成了英语、文学、艺术、科技等支教内容,还为当地女童建立了“春蕾”图书室; 2009年8月,赴湖南湘西进行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同时对当地的职业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2010年2月,在家乡范围内进行社会考察调研,完成《从身边人与事窥探我国医疗环境》调研报告; 2010年8月,赴河北唐山进行为期十天的调研活动,小组完成《唐山的人文精神和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2010年8月,赴青海进行为期两周的调研活动,小组完成《青海教育对减贫民生的影响》调研报告; 2011年8月,赴香港进行为期十天的考察活动,对香港的政治、传媒、教育、公益等有了初步了解。 【文学创作】 2009年9月,写作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在清华新闻网上; 2009年9月,参加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创作诗歌7篇,宣传稿10余篇; 2008年11月,精仪系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 【文体活动】 2008年12月,担任精仪系学生节“仪梦千寻”主持人,并表演原创诗朗诵《唱给二校门的歌》; 2009年4月,担任清华大学学生会迎新晚会主持人; 2010年1月,在精仪系师生新年晚会上表演原创诗朗诵《心之精仪》; 2010年4月,担任精仪系学生节“一千聆仪夜”主持人; 2011年7月,参与拍摄清华学生原创电影《清青年华》; 2010年11月,组建精仪系乒乓球队并担任队长,现为校乒乓球队队员; 2010~2011学年度任精仪系羽毛球队副队长; 2009~2010学年度任精仪系女子排球队队长; 2011年10月,报名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半程比赛。 【公益活动】 2010年1月,献全血400ml; 2009年9月,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24方阵队员,并担任5中队宣传委员,因表现出色,获“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24方阵优秀队员”称号,并作为学生代表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2009年7月,作为志愿者,担任第二届“祖炳民”杯欣欣学校征文比赛(2009)初审评委; 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五一校园义务导游、系庆服务、北京尔康脑瘫康复医院义工等; 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首批骨干志愿者,完成“学在清华”调研工作。
个人分类: 分享|4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Twins学霸”质疑
热度 125 chrujun 2012-10-18 21:18
最近,清华大学的双胞胎姐妹因为其超强的全面能力被称为学霸。 其强大到令人不可思议,不仅学习成绩平均95分以上,而且在羽毛球、排球和乒乓球等比赛中常拿冠军。 她们还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任职有学生会主席、系团委副书记、海淀区人大代表等等。 她们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在于充分安排和利用时间,把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休息时间很少。从早上6点到凌晨1点,除了吃饭之外全是学习和各种活动安排。 本人认为,如果她们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有可能成为好领导、好干部,但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科学家。如果我们看看大科学家的成长史,他们往往长期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她们想在课程学习、体育和组织能力方面全面达到最高水平,是一条不可行的路。 仔细看了网上曝光的每周学习安排,发现不是学英语就是对各门功课的复习。还是和高中学习一个套路啊!怎么不花时间读世界名著、读《物种起源》、读《时间简史》,或是读世界科学史、以及著名科学家传记? 对于课程学习,也可以选择拓宽视野。可以学外文原版教材、看有关的参考书。光钻研上课用的教材,能学的知识始终有限。 个人认为,当好官就做不好科研,做好科研就当不好官。牛顿去当学生会主席没有? 爱因斯坦去当官没有? 他们做科研的日子一直与官无缘。 中国人难道比牛顿和爱因斯坦还牛,可以同时做好官和科研? 补充说明(包括对读者的集中回复): 1. 后来看了本文主人公的视频,视频结尾处她说她今后要专心搞科研。看来她本人及导师都认识到这种全面突击的方式对科研不利。本人真心希望她在科研道路上做出开创性成果,并附上衷心的祝福。 2. 部分读者认为牛顿当官也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牛顿的科研成果是当官前做的。牛顿当官期间对科学没有什么贡献。没有人在当好官的同时把科研做好。 3. 有读者认为她在读大学期间搞科研也很出色。我完全不赞成着这一点。没有长时间的专注和投入,是无法做出像样的科研成果的。我注意到她在评优演讲上没有介绍她的科研。 最拿得出手的是学习成绩、做国旗手、打乒乓球、当学生会干部。 4. 有人认为我不该质疑,质疑有错。 她们是成年人,也是杂志宣传的公众人物。作为长期从事本科生教学的老师,我认为我有必要提出我的担忧和想法,对她们也是善意的。事实上,她们自己也认识到这种生活方式对科研不利,要改变。 5. 什么样的学生能成才、能干大事,是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如何把学生培养好,变成杰出人才,是我一直在研究和实践的关键问题。 清华“Twins学霸”的经历极大震撼了我,我认为很有必要公开我的想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的评论加深了我对这件事的认识,也为我企图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提供了很好思路,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2431 次阅读|141 个评论
学者遭遇不公也要奋起抗争!
热度 118 Huarong1940 2012-7-8 06:47
刚读过喻海良的博文《惊闻某副教授因职称评定被一学霸“约谈”了》。我认为,遭遇此事,只要公理在手,即使势单力薄,也要奋起抗争!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经历过类似的事。 我教研室的副主任A与我同岁,教学科研都是一把好手,性格内向与世无争。那年我系评副教授,学校只给3个名额,申报人有A、B、C、D4人。A论年龄论条件都明显在B、C、D之上,系职称评委会投票的结果却是:B、C、D通过,A落选。 原因:B是系主任的科研团队成员,正、副系主任和系书记一致保B;C和D是另一学科的,有“学霸”级人物督阵,据说此公及其属下的评委惯用“投独票”的方式。所谓“投独票”,是一种恶劣的投票策略,即偏心的评委不按既定名额投足票数,仅投票给自己必保的人。 当时,我也是评委之一,眼看4人中最有资格的A落选,气愤不过乃拍案而起,评审会后,即找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直告:“这样的投票结果,令人绝对无法接受!明显不公的责任,首先在系领导班子。强烈要求推翻重来,否则,我将与A共同向校方申诉。” 经校、系两级领导协调后……最终,A升任副教授,D落选。 系、大学科、校等多级投票的评职称方式,确属中国特色,不时、不知到哪一级、就会产生极其荒谬的结果。把它的不公平结果推翻也确未见过先例,我预先也和A说过,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当是死马作为活马医吧。 当然,抗争行动虽然取胜,却得罪了一干人,日后要为此付出代价…… 自幼以来读过许多人生格言,我最推崇黄炎培先生给儿子写的座右铭: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 言必守信,行必踏实; 事闲勿荒,事繁勿慌; 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然而,为A抗争的这一次,我实在做不到“ 外圆内方 ”,只得“ 内外皆方 ”,奈之何!? ================= 以上博文发于 2012-7-8 06:47 【后记】 信手涂鸦一短博,不料招来诸多评论与“推荐”,令我诚惶诚恐,惭愧不已!十余年前一起书生气十足的“抗争”,完全是借了“改革开放”的光。比起反右时的林昭、文革时的张志新等,实乃渺小之极!微不足道!……根本不能比! 请不妨将此文看作,初学字的小儿,在墙上涂写的“XX是小狗狗!”吧。 在此,对赞同此文的评论者一并致谢!请恕小生不能逐一回复。
个人分类: 校园生活|20585 次阅读|165 个评论
伪科学、学霸、与鲍林
热度 70 fs007 2011-10-13 01:38
伪科学、学霸、与鲍林
寻正 图一、超越时代的伟大科学家李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丹*谢特曼(Dan Shechtman ),因为他发现了准晶,对晶体学产生了革命性的贡献。媒体纷纷报道他如何与正统观念坚持不懈地战斗,直到其理论与发现获得承认。在起初拒绝认可他发现的人中,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李纳斯*鲍林。鲍林是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奖金最多的人。鲍林在一次学术会议中评论说,“没有什么准晶,只有准科学家。” 在中国学者与公众中,鲍林在准晶上的失误将再为其声誉雪上加霜。鲍林对他所命名的正分子医疗(Orthomolecular Medicine)上的痴迷,尤其是对维生素C治疗各种疾病的推崇,在中国的一些所谓的科普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变成了知名伪科学家的代表。他对未来的这位诺贝尔获奖者的攻击,又让他获得了“学霸”这一恐怖称号。 据说中国科学家院士何祚庥的学术成果之一就是 证明鲍林共振论是伪科学 。知名作者方舟子凡提及诺贝奖,都不免要感叹一番,“鲍林的晚节不保,沉迷于伪医学,鼓吹维生素C疗法,是这个科学奇才一生中最不光彩、最令人惋惜的一页。”科学网的黄秀清还有先见之明地为准晶做传 《准晶:被双料诺奖得主鲍林斥为Nonsense的伟大发现》 ,文中直斥鲍林为学霸,“准晶的发现也刺激了某些权威的神经,以双料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为代表的保守势力,要誓死捍卫传统晶体理论的‘纯洁性’,他们认为所谓准晶就是众人皆知的孪晶,在Nature发文用‘Nonsense’这个词形容准晶的发现,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连发檄文,歇斯底里地反对准晶,可叹,老先生晚节不保。” 在中国媒体上为鲍林叫屈的也有,比如 人民网就登载过关于维生素C的专题 。但似乎影响不大。中国教育系统强调背诵与重复,对科学缺乏深入的理解,对科学史与社会背景更是一片空白,以致于中国学者写科普,习惯于抱着英文材料抄。其结果是中国公众与学者甚少能理解历史人物与科学发展史。我觉得有必要为之正名。鲍林不仅仅是诺贝奖获得者之一,与其他伟大的诺贝尔奖科学家相比,他是伟大的二次方。在科学史上,他的名字要与伽利略、牛顿、达尔文、以及爱因斯坦并列。在20世纪,不少人认为能在声誉与影响上与他竞争的,只有爱因斯坦。 鲍林出生于1901年2月28日。他的生活起于贫淡,估计很多中国人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当他出生的时候,他与父母只有一间房,次年妹妹出生,全身不得不移出市区,因为付不起更大住房的租金。整个家庭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时候,在他九岁那年,父亲去世,留下寡母带着三个待哺的小孩。当鲍林快中学毕业时,他母亲希望他找一个工作以改善家境,但他选择了上大学。当他大学毕业时这一场景还要上演,他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中国人估计难以理解,鲍林因为没修够必要学分中学没有毕业,要等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其母校才给他补发中学毕业证。 1927年,鲍林成了加州理工的助理教授,两年后提为副教授,1930年成为正教授。鲍林以每年10来篇的速度发表论文。在1931年他发表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篇讨论化学键的文章,成为他学术声誉的起点。同年,他获得了美国化学协会的朗米尔奖(Langmuir Prize)。1939年,他把此前发表文章综合写成教材《化学键特性》(The Nature of Chemical Bond)。 图二、鲍林获得美国化学协会朗米尔奖 鲍林的学术地位有多重要?在2000年《自然》杂志的世纪评论中相关专家这样评述鲍林,该书覆盖了化学领域几乎所有重要命题,是“此后20世纪化学研究的蓝图”,“化学进一步发展,简单地通过不断地证明鲍林几乎所有理论阐述的正确性而繁荣壮大,他在只有不到如今万分之一的结构信息时,几乎无误地预测到将来(的化学发展)”,“鲍林把分子提升到圣坛上,它变成了所有物质重要特性的基础,以致于此外没有其它世界了”。 为什么专家对鲍林有如此看重?在鲍林辞世之时,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佩鲁茨为他写讣告发表于《自然结构生物学》杂志,佩鲁茨回忆说,当他成为化学学生时,化学就是一个零乱杂碎的百货店,你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分散记忆背诵不相连的知识片段,而鲍林的教材,拔云见日,让原本混乱不堪的化学界出现了结构与层次。他就是那么的重要。非常奇怪的是,鲍林在中国被打成伪科学家,不乏生物化学专业人士的努力,难怪这样的人发表不出什么专业文章。不懂鲍林,也就不懂化学,不懂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无非是技术员层次。 在2000年,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采访鲍林之子小鲍林,评论说,两个诺贝尔奖还不足以确认鲍林的贡献。实际上,鲍林几乎是与第三个诺贝尔奖擦身而过。在2001年《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加州大学著名学者James Lake的通信,解读为什么鲍林没有发现DNA的结构。鲍林告诉作者,他理所当然地认为DNA结构是他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他没有更积极地为之努力。众所周知,克拉克与华森破解了DNA的双螺旋之密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只有生物化学界的专业人士才知道鲍林由于几个错误先于克拉克与华森提出三螺旋的模型。那克拉克与华森又是如何发现双螺旋的呢?两位日本学者研究鲍林的创造性,2001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说,他们的策略就是复制鲍林,追综鲍林的研究进展,几乎复制了鲍林的思维方式,最终在鲍林的游戏中击败他。 你可能认为鲍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的20世纪化学蓝图已经结束在20世纪,那你就错了。迟至2009年,日本著名脑科学家勉中田在《细胞技术》杂志上发文,强调鲍林在1960年代初为麻醉学与相关技术奠定的理论基础,仍然指引着相关领域的进展。再次地,我们为鲍林超越他当时的实验技术与现有知识的远见卓识所震憾。 有了这样的背景,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是鲍林在1960年代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学术声望决定了他的号召力,从而保证了其倡导反核实验的政治活动的成功。谢特曼显然对鲍林批评他的准晶抱有不满,然而,他不愿对鲍林不敬,倒是急了旁边的看客,给鲍林戴上了“学霸”的帽子。即使是得了诺贝尔奖,谢特曼在鲍林面前,仍然是高山仰止的感觉,那是一种刻骨相知的专业底蕴决定了的。谢特曼在获奖之后,针对鲍林强调说,鲍林对他的批判几乎是一种荣誉,因为他站在相等的高度上了;谢特曼又说,他跟鲍林私交甚为和谐,除了准晶,其它话题,包括维生素C,他跟鲍林高度一致。有了对鲍林的历史地位的正确评价,我们不难理解谢特曼对鲍林发自内心的敬重——他是行家不是? 图三、美国发行邮票纪念鲍林 鲍林本人是一个背叛者,他从不迷信权威,可能也并不发“金口玉言”。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对学生说,“当一个年长而声望隆重的学者跟你说话,认真听他讲,尊重他——但不要相信他。永远不要相信自己智识之外的东西。”这一点,显然谢特曼给我们做出了一个表率,而表率的另一端,是鲍林。如果我们还原历史真相,你会发现,鲍林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对手,他几乎是唯一针对谢特曼发现的准晶现象在传统晶体学知识框架下进行系统的理论解释的人!他的出发点是孪晶。鲍林是晶体学的大牛,他能在传统理论中把准晶包含进去,那是超级玩家的水平,也符合奥卡姆递刀的科学精神——你的确不能动不动就发现科学新现象与原理,先得把现有的搞懂了再说,那是鲍林嘲笑谢特曼的隐含内容。不幸的是,鲍林失手了。 所谓鲍林学霸式地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文批判谢特曼是无知作者的谤语。鲍林的系列文章全是阐述他的学术立场,如何在现有的晶体学框架中从理论容纳准晶,其用语也甚为客气,点明他的理论是一个备选项。鲍林没有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任何针对准晶的学术文章或评论。 鲍林作为美国学术界的代表,当然会遭受前苏联的憎恶,伪科学的标签,是苏联人首先颁发给鲍林的。苏联人的伪科学标签后来也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的学术成果,小兄弟的学术毕竟来自老大哥不是。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鲍林在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之后,就从爱国者(因服务于军事研究而于1948年获得总统勋章)蜕变成了“叛国者”,他强烈反对核实验与核武器,以致于美国政府差点不允许他出国领他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美国著名《生活》杂志称之为“来自挪威的一个奇特侮辱”。中国人应该熟悉这个调调了。鲍林成为美国的麻烦,又让苏联兴奋起来了,1968年,苏联又给他授红色诺贝尔奖——列宁和平奖,不再是伪科学家了。 你必须要愚蠢到上了级别,才能狂议鲍林没有医学资格,针对医学问题发言。鲍林是分子医学的创始人,在医学领域做出的贡献鲜有人能及。据他的传记作者说,他是科学的多面手,每十年就要转移研究范围,关注跟化学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医学领域,几乎是必然的。鲍林是一个认真的学者,他在维生素问题上的相关研究,跟伪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那就是,即使他错了,也是科学的错误,他的错误不具有伪科学的特征——比如不可证伪性、误用科学概念、引入玄学概念等。 一个令人作呕的中国学者的恶习,就是替牛顿、爱因斯坦、鲍林挽惜他们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研究走入歧途。这样的评论从不见于国外学而有成的学者,但常见于中国终身发一二篇论文、或者根本就发不出科学论文、或者根本不懂科学只知道向往科学的人文作者笔下。 鲍林对大剂量维生素疗法有着不理智的痴情,考虑其背景,他的偏执却是可以理解的。鲍林在1940年患肾炎,在当时是一个严重的疾病(现在也是),他靠食疗成功治愈该病,其中包括补充大剂量维生素C。大剂量维生素在医学上有一个较长的历史,鲍林不过是其中一个研究者,大部分研究者还是医生,伪科学的标签,完全是无知之徒给自己确定的标记。鲍林在相关研究上也非全错,不少发现也为后来的研究所证实。鲍林在大剂量维生素C上的不少著作为主流医学排斥,这某种程度上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估计也是他坚持主张的原因之一——学霸有这么狼狈吗?如果你阅读鲍林的相关学术文章,你无疑是在读科学论文,无非是存在科学错误的论文而已——科学在错误中发展,从马后炮角度,正确是科学海滩上的明珠,而海滩的基础则是无数错误的泥沙。数算鲍林的错误,恐怕他超过绝大多数人,谁叫他是历史上科学产量最高的人之一呢。 无疑如果鲍林及早支持了谢特曼,准晶被学界接受会早上五年乃至十年,但于其研究进展也恐怕只有三五年的推动。鲍林有学霸的资本,但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不给他机会。鲍林在申请美国NIH资金研究维生素时没有特别待遇,最后他不得不依赖于私有资金,这也是他在维生素C问题上偏执的原因之一,毕竟维生素C制造商是他的金主,但鲍林并不象中国的专家,说某某东西无害,自己偏不吃,主张不必要的预防针,自己儿女偏不打,鲍林自己身体力行大剂量维生素C防癌治癌,高寿93岁,不少科学人宣称大剂量维生素C对人体有害,不免让人叹服上帝在科学上总是那么神秘难测。 鲍林唯一的一次学霸壮举是开除了自己在维生素C研究上的早期合作伙伴罗宾逊(Arthur Robinson)。罗宾逊是他的学生,协助他创立了鲍林研究所。罗宾逊的研究结果不利于维生素C防癌的结论,鲍林把罗宾逊赶出了其研究所,销毁了其实验结果,鲍林称其结果不可靠,象“民科”(amateurish)。学霸瘾没过上几天,被罗宾逊告上公堂,最后赔偿57.5万美元了事,其鲍林研究总耗费估计超过100万。即使是超越时代的伟人如鲍林者,在健全的社会体制中也做不成学霸,学霸之论可以休矣。 中国的学者民众需要以平常心,看待科学事,放弃肤浅,培养科学文化底蕴。我引用伽利略1623年一句名言以告诫,“Infinite is the throng of fools.”(傻子的集合是无穷尽的。) 学术期刊上几乎每年都有不少从各个角度缅怀赞赏鲍林这位超越时代的大师的,多读专业杂志,免得被人嘲笑。 图四、科学的曲折进程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4766 次阅读|81 个评论
伪科学、学术造假和学阀、学霸
热度 2 Eucommia 2010-5-30 20:06
前一段社会上有一些人到处竖起反对伪科学的大旗,好像只有他们才是真科学,只有他们掌握着鉴别真伪科学的标准,他们说谁搞的是伪科学就要把谁批倒批臭,甚至还要踏上一只脚。他们甚至把对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贡献了几千年的中医也要打成伪科学。如果他们有人当了卫生部长,中医的命运会如何?现在还有些大家仍然在到处贴这一标签,甚至给曾把前苏联的遗传学界整垮,也曾殃及中国遗传学界的李森科也贴上伪科学的标签。说得轻点,是对那个时代的无知 , 说得重点是有意无意的美化李森科们。因次我们有必要对伪科学、学术造假和学阀、学霸等几个不同的概念鉴别一下,以免上当。 每一个中国人,甚至熟知汉语的人都知道伪者假也。每一个懂点科学的人也都知道,所有科学理论都是由假说来的,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总是由表及里逐步加深,人们只是根据自己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来推测事物的本质,所以先提出一假设,然后用事实证明,如果后来的事实证明原来的推测全错了就推倒重来,如果原来的认识部分错了就要对原来的推测修正,这样一步步才使假说逐步成为学说。就是大家公认的符合实际的假说,或者说学说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而只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比如物理学上的 牛顿力学适用于低速宏观的物体 , 狭义相对论适用于高速和惯性系条件下 , 广义相对论适用于有引力的情况 。就拿最简单的 1+1=2 的算术题来说,也不是绝对的正确,哪个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不加条件呢,虽然在数学上1与1是相等的,但如果我们具体说2个人,这里忽略了大人小孩和男人女人等许多差别,这个人与那个人是不可能相等,这也就是说 1 1 ,当然也就 1+1 2 。这就说明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我们永远只能与绝对真理越来越近,而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所以在科学史上即使是实践证明不正确的假说,也没人说它是伪科学,而且要肯定它在科学史中的地位。中医的大量理论都得到了医疗实践的证明,只是其中有许多理论还无法用现代的生物学实验方法证明,最典型的就是经络理论,不仅无数的医疗实践证明它的存在,就是现代的大量生物物理实验也证明它的存在,只不过在解剖学上还看不到它的具体结构,这不能证明经络理论是错的,而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在解剖学上显示它的结构。这就说明中医理论与一切自然科学理论一样也是相对真理。就是某些以反伪科学而出名的人,他们反对对了的只是揭穿某人在科研数据上造假或有剽窃行为,或者揭穿一些人用一些魔术手法骗人。这与现在泛用的伪科学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伪科学的概念不清楚,容易被人滥用,对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人和事乱打棒子,还是不用、禁用为好。 学术造假或现在官方称为学术不端则是概念很明确,任何人也无法混肴视听的科学上不能容忍的学术道德问题。可能用学术不端更准确些,比如论文的一稿多投,在论文上没有造假,只是在论文数量上造了假,剽窃别人的成果,那成果是真的,但作者是假的只有在数据上造假、照片造假(如现在在电泳照片上根据主观想象加减条带),像黄禹锡的造假行为,如果把这些称为伪科学,好像也不合适吧?!说到底,这是在利益驱动下科技界那些急于获得利益又不愿付出艰辛的人们的劣行。如果对这种行为不打击,科学就失去了它的神圣,与市场上的假货没什么两样。但这种行为的危害只是骗去了他个人的名誉或利益,对他人的危害还不算大。可是学阀、学霸的危害可就大多了。 把李森科说成是伪科学就更不沾边了,就李森科原来研究的内容来说是百分之百的真科学,他研究的是冬小麦的春化作用( vernalization ) , 在农学上将在俄罗斯无法越冬的冬小麦经过春化处理后能在俄罗斯大地上上开花结实,使当时在帝国主义封锁下无法进口冬小麦的苏联生产出冬小麦,这怎么能说是伪科学呢,我国也有不少留苏回来的植物学家一直在潜心研究春化作用,现在植物所还有一位副所长也是在研究春化作用的分子机理,全世界更有众多的人在研究这个问题。就拿李森科自称的米丘林遗传学的基本内容来说,也不能说是伪科学,它主要是强调获得性遗传,即认为在环境影响下改变了的植物性状可以遗传。他最重要的依据除了他的春化作用实验外,还有米丘林的将南方的苹果逐步北移能开花结实成为优质的苹果,以及植物嫁接后接穗的果实及其后代表现出某些砧木的性状。这一切都是事实,怎么能说是伪科学哪?现在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就是环境影响下基因的修饰,而且证明确实可以遗传。嫁接中的遗传变异现在也已得到分子生物学证据,北大生科院就有老师证明了嫁接后代的基因变化,去年 Nature 上还发表了一篇证明砧木的基因片段进入了接穗的文章。我国科学家将橡胶树北移成功,使新中国因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而无法进口橡胶的情况下生产出自己的橡胶,还因此获得了首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切都说明无论是李森科本人研究的内容,还是当时所谓的米丘林学派所认可的研究内容都是货真价实的科学,不是什么伪科学。李森科在学术上的错误是用他当时的农学研究成果否定他根本不懂的遗传学(他自认为很懂),否定特殊遗传物质的存在。如果仅限于此,还可说是学术之争,是可以容忍的。最不可容忍的,也可说是他的罪行在于,他靠自己的一点学术成果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赏识而获得行政上的大权后 , 把他所称的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家及有关遗传学研究人员统统说成是唯心的,反动的,剥夺了他们科研的权利,把他们驱逐出科学院(其中有的就是他取而代之的原来的领导者),这哪里是什么伪科学?这是学术上的法西斯,是大学阀、大学霸。是以科学的名义打击排挤威胁他手中权力的人。所谓学阀、学霸,就是凭自己在本学科取得的成绩攫取一部分权利后对与他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特别是威胁到他权力的人,或者为了显示他学问的高深,显示他是什么都懂的大家,对他认为低级的、陈古落后的、无用的学科和人进行无情的打击和压制。这种人对科技界的危害与他手中权力的大小成正比,如果仅为杂志稿件或基金评审人,他会对于他观点不同的稿件或项目以主观的简单的不可能、无意义、无应用价值等理由封杀,如果成为小单位的领导人就会根据他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狭窄的学科观念以改革的名义向他主观地认为陈古落后的、无用的、无发展前途的学科或实验室开刀。如果一旦掌握了全国科技方面的权利,全国科技界就要遭殃,会推迟国家的科技进步,甚至扼杀有关学科。李森科对前苏联科学的危害,特别是对遗传学造成的灾难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那些反伪科学的勇士们,那些到处对各个学科的研究贴真伪或其他标签的大家们一旦掌握了权力不成为中国的李森科才怪呢。 致谢:物理学上的知识承蒙李铭先生指正,作上述更正,特此致谢。2010-06-11
个人分类: 未分类|8761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以科学战胜学霸的刁难 – 成功挽救被拒文章的经历
sunx0053 2010-3-13 16:54
投稿多了免不了有被拒的经历。 被拒的文章不一定是不好的文章。 如果所投杂志的标准高,很好的文章也有可能被拒。 有一篇好的文章总想往较好的杂志投,但若定位不合适就有可能被拒。若是如此, 倒也没什么。 吸取经验,下一次定位时就会更准确。 不过偶尔文章被拒却是因为同行不公正的评审直接造成的。 这时候, 作者就需要披挂上阵,与之较量一番。 如果正义还在的话, 科学最终会胜出。 我最近投了一篇文章到本行的旗舰杂志,J. Pharm. Sci. 文章算是我自己的得意之作。 我们通过修饰颗粒的表面性能,使细沙具有了极优良的压片性能。这是我把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结合起来解决药学制剂方面的常见问题的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这个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解决药物压片性能差的问题。 所以所投杂志的定位是合适的。 文章投出,估计问题不大。 我便把精力集中在别的研究上。 等收到同行评审的意见时,一个评审人提了些小问题对文章的总体评价很高。 第二个评审人的意见总体也不错, 但提出我们需要收集数据排除另一个机理。他所提的另一个机理其实并不是什么机理, 和我们讲的也没有冲突。 我就仔细地把这些讲清楚, 同时安排博后作了两个实验加强我们之前的解释。 以为这样就好了。 没想到, 又收到这第二评审人的第二轮评论。 他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 忽略我的回应, 并指出他自己二十年前做过一些研究,和我们的类似。并给出了他三篇文章的详细信息。 言下之意,他要我们对他的文章膜拜。 那些文章发在一个二等杂志。 我仔细读了发现 他们使用湿法治粒的工艺使玻璃小球有了可压性, 确实和我们的研究有关。 但他们的研究是纯粹经验式的。 完全没有给出一个解释。我们的研究是以一个理论模型为基础, 然后用实验证实这个模型。 和他的研究完全不同性质。 我们的研究恰恰给他们的观察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就如此修改了文章, 指出这两者间的关系。没想到, 等了很久,文章却被拒了。唯一的原因是这个评审人认为我们没有对他之前的研究给于足够的重视。我们没有讨好他顺水推舟赞扬他的大作。 这有点荒唐。 一个人的自大难道可以封杀一篇好的文章? 我就写电邮给杂志编辑。 据理力争, 指出此评审人持有偏见,要求第三个人的公正评审。 很快,编辑回信。 他说, 我其实很欣赏您的大作, 但这第二个评审人是个有名的专家。 我没法不给他面子。不过,请您重新递交。 我会亲自评审。 因为我对您的文章很熟悉, 很快就会有答复。 这样可以么? 我就按编辑的指示原文重新递交。 过了几天, 就被接受了。 不知道此君日后读到我们此文是会有何感想。 他会觉得世道不公吗? 从此经历中, 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 以过去的成就而托大并且蹂虐年轻学者的朽木学霸是各国都有的。 2. 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对自己科研的信心是战胜学霸百般阻挠的前提。 3. 受到排挤或者阻挠时不要轻易放弃, 科学会最终胜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706 次阅读|19 个评论
我的答案--大学教授搞学术还是搞企业
dnastar 2009-10-31 05:56
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和学术教学环境等的不同,每个科研工作人员的选择空间大不相同。 我们也曾要搞高精尖,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都获得好评,但是都给毙了,其中被毙的最冤枉的一次是一个大腕要求我在他那里申报,时间问题不允许,大概是7月份吧,他那里已经得到消息,于是问我,你在哪报的,我说本校啊,你那里来不及。大腕回答,那你今年中不了,明年在我这儿申请吧。 关系网如斯,一个人的项目能去863答辩,能获得国自的所有专家的好评和推荐,水平在国内应该有个序列的,可是没有资金就是死亡。 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我们下乡去,到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地方去,曲线救国, 我何尝不想给国家开发几个高水平高度创新的新产品来,可是不能当了裤子去干,于是乎,下乡,再上那井冈山,和那千千万万民企私企泥水交融,看到那企业以次充好,何尝不痛心,可是生存法则教会你忘记大学的语言,先去酱缸再去提高。 当科大的校长号召教授要眼望星空时,我们有个要求,在你们担任评委的时候,请睁大眼睛,请心胸放宽些,请公正些,给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一点空间,哪怕是一泊水,我都会长的支繁叶茂,因为原本质就不同!!! 当上升的途径被学霸们封死,当漫长的封建社会笼罩着学术界十亿人50年产不出一个诺贝尔奖时,大师们是否该用农村的茬屁股纸糊糊嘴巴,下次少拿些经费,给一种才华横溢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一些生长空间!!! 大师们已经成长为一个学术霸权,一个大型包工头,大把的经费拿下来,最后还不是分解给2-4级小老板,最后还不是普通的研究生本科生来完成,大笔的科研经费就化整为零变相到了各级工头的津贴里去了。 当权威的学术风气不允许自由和创造时并且还鼓励造假时,以造假为生,以不造假为耻时,我选择那乡间,清新的空气虽然间或混杂着粪臭,可是这是民本,我自在,我自信,飞黄腾达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0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