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霸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霸

相关日志

摄影(21)一一手机照片编辑例(半世纪前的学霸)
kd652 2020-1-13 09:37
再以一個由手機拍攝的照片爲例來看修圖的步驟,原片: 在手機上點開“編輯”, 修图步骤一,使用图片编辑的裁边功能,首先使人物站立垂直了,然后裁掉多余的边缘: 修图步骤二,再使用“編輯”軟件中的圖片效果功能中的“鮮明”模式,并使圖片調亮: 注: 圖片中站立著是我大學同班同學,前年與其父母的合影,去年2月父親去世,九十九岁,母亲还健在,九十八岁。該同學愛好無綫電,一九七零畢業後到農場勞動,在一九七八年國家招考研究生時,一舉考入北京工業大學,要知道,由于文革我們在校僅讀了半年書啊,從這點說堪稱我班的“學霸”。我是经过进修(回炉)在他两年后才考上研究生。我真不知道他是怎样靠自学补齐大学课程的。 特别提示,图片经过微信转载以后,图片的清晰度就差了一大截子,因此,手机拍的照片要想保留“固有的”清晰度,最好用EMAIL附件的形式传送。
个人分类: 摄影|2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出路
热度 9 fdc1947 2019-11-27 08:39
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出路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概念。当初看到有人提出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并不赞成这个名词。因为所有的教育都是对人素质的教育,只有素质好与素质差的区别。不过,名词是需要人们使用的,既然大家都认同素质教育的意思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与应试教育相对立,而且已经使用了这么多年,约定俗成,也就没有必要拘泥于这个名词本身可能引起的歧义或不科学性了。 相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争议,应试教育好像好多年来都是受到谴责的,为应试教育说好话的人过去似乎不多。可是,最近几年,为应试教育说好话的似乎多起来了。他们认为,只有应试教育才能够使得教育平等,使得阶层不再固化。其实,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误解。只有真正把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够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有出路。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能培养出少数只会做习题的书呆子以及使绝大多数学生不肯读书学习甚至憎恨学习。也就是说,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少数书呆子有出路而没有出息,大多数人则没有好的出路甚至有可能堕落。 我曾经写过一篇《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出路》,就说到了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使他们都有出路的问题。现在可以再看一看、说一说。 办学的人、教学的人都喜欢好学生即所谓学霸,差生好像都不受欢迎,被称为学渣。特别是现在,校方和教师更是对“好学生”关心得无微不至,甚至肯出高价去抢一个学霸,对差生则如见瘟神,恨不得“纸船明烛照天烧”。但是,无论那里,学生都有相对好一些和差一些的,而对于整个社会,所谓差生是烧不走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我们要关心和培养好学生,我们更要关心所谓差生,总之要关心每一个学生。 上世纪30年代,有一所中华戏剧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培养京剧人才的新式学校,校长是 焦菊隐先生。这个学校当年的学生、著名京剧演员、该校有名的“四块玉”之一白玉薇回忆说: 我记得我刚进校时,焦校长每天约三个孩子到他家去吃饭,学校有个布告牌,上面写着三个人的名字:一个好角儿,一个中间状态的,一个学得差的。可见每个同学都能到他家去吃饭。他不歧视学生,不管学生学得好还是不好,他都愿意接近,并且尽量帮助学生,这样即使学得差的学生也没有自卑感,愿意学好。他常对我们说:“ 我 让每个学生都有出路,每个学生都有事业。将来行的到台上演,不行的改场面,再不行的学化装,看戏箱,看行头。 ”他造就孩子,每个孩子也都需要造就。(白玉薇:《我在中华戏校的前前后后》) 对于戏校的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演好戏的,各人的天赋不同,有人就是再努力也不能成为好角。但是,焦校长让他们“有出路”,可以“改场面”(粗略的说,京剧的场面就是乐队),唱戏不成可以拉琴、打锣,拉琴、打锣也不行可以学化装,看戏箱,看行头(行头主要指服装)。这样,学生总有出路。 “让每个学生都有出路”,多么好的目标!这不但是戏校的目标,也应该是所有学校的目标,更应该是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目标。 然而,让每个学生有出路,并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成功的,除了平等地等待每个学生之外,需要有具体措施。比如,戏校就要让学生学习各种行当,所有的学生都先跑龙套,学习各种角色等等。如果因为认为某种技术比如看戏箱“不重要”而不交代,学生将来怎么看戏箱?不接触“场面”,怎么知道这个学生对拉琴有天赋,将来可以改场面,去拉琴。 同样,我们的大中小学,要让每个学生有出路。我们必须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做管理、做老板或者做科学研究等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天赋、兴趣、特长和特短。这样,我们的大中小学除了应当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之外,也应当认真开好每一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发现他们的天赋。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扬长避短,做他合适的工作。 而现在的许多中小学,只为升学服务,只管为升学考试而设置的课程开绿灯。对于与升学考试无关的课程就马马虎虎开课,“糊弄”过去,放纵甚至教唆学生在统考时抄袭作弊、蒙混过关。许多大学只为考研服务,甚至对考研不需要的课程或不需要的部分就让学生“自己看看”。这种只为所谓好学生的应试教育是与上面说到的“让每个学生有出路”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的。 我们的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是作为社会公民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够真正的有出路。素质好的人,做什么都容易胜任。 五十年前,我和我的同学们到工厂去劳动,分别做车、钳、铆、电、焊工,我们是学化学的,但是一两个星期以后,就比许多干了一两年的学徒工干得好。老师傅们说:到底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点就通。其实,那时候我和我的同学只在中科大上了两年课程,与中学生差别不大,但是,我们的中小学基础都是比较好的。当然,这与中科大的教学也有关系,科大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注重动手能力,要“理实交融”,也都要学习机械制图。 前几年,几乎人人皆知的那位北大毕业生去卖肉,他卖肉就卖得很有水平,那是因为他的素质好。素质好,干什么都有出路。相反,如有的人素质差,三十多岁读研究生混个毕业,光想着做个作家,写出来东西一塌糊涂,结果什么都做不了,自己都不能喂饱自己。所以,要让每个学生有出路,就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水平,使他们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所谓研究,并不是说一定善于写论文。做基础研究、写论文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即使是在毕业研究生中也是少数。但是,所有的研究生都要有研究能力,有做研究的水平。我们国家就是缺少大批做什么都认真研究的人才。做什么都需要研究,在工厂、在农村、做买卖,比如卖猪肉的,都需要认真研究,有所创新、有所提高。读研究生就是要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素质。如果仅仅得到一张文凭,没有提高研究素质,那大学本科、研究生都是白念的。 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很重要的地方就是缺少高水平的技术工作者和许许多多的看上去不起眼的发明创造。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他们不知道做事情、搞研究也要从小的方面开始。除了心态之外,素质差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与我们的大中小学的教育水平有关,真正学到的东西太少,花架子太多,没有很好地培养做研究的素质。 研究生教育也要注重培养研究素质。研究生学习期间,一定要打好研究的基础,要多学习一些东西,特别是相关领域的较难的基础课程,比如学物理的要多学些数学,学化学的多学些数学和物理。但是现在许多导师光想着让研究生做题目,多出文章(讲一句公道话,这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或单位对导师的考核制度所逼迫的结果),随随便便选几门最容易的课程,让学生早早的进实验室,早早的开题做实验。几年研究生读下来,看上去文章发了不少,导师高兴、学生高兴、学校领导高兴,但是学生基础很差,知识面很窄,毕业以后换个方向,就什么都不会了。如果在研究生时从事的这个专业甚至这个领域找不到工作,就麻烦了。 我想起二三十年前,学量子化学的研究生,许多人毕业后在国外并未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是从事制药、石油勘探、金融银行等等方面的工作,照样工作很出色、生活得很好。原因是他们读研究生时上了许多课程,使他们既懂化学、又懂物理,又都是编计算机程序的高手,到哪里都可以编程序,解微分方程,到处有饭吃。最近一二十年就不行了,许多学习量子化学的学生学到的课程很少,只使用买来的软件工作,自己不会至少不精于编程,文章发了许许多多,影响因子也不低,但找工作的面就窄了,困难就多了。 总之,大中小学包括研究生教育都应当是打基础的,打好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基础,而不是只有文凭的花架子。不能干活,光有文凭,实际上没有什么用处。应试教育下的有出路也就如此。 什么是素质?素质就是基础。有好的基础,干什么都行。没有好的基础,光会做习题,光能够考试,或者弄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几乎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在这个方面,真的需要对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和专家进行启蒙教育。
个人分类: 教育|741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十里铺学校1979届毕业四十年聚会(3)——当年的学霸而今的翘楚
jxz1963 2019-10-9 12:05
十里铺学校1979届毕业四十年聚会(3) ——当年的学霸而今的翘楚 在“十里铺学校1979届毕业四十年聚会(2)——追梦四十年前的学校”中介绍了,我们十里铺学校1979届同学是一个人数比较多的群体,在小学阶段分甲、乙两个班,人数多达83人。 在甲、乙两个班里,不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班里都有几个学霸。 说起学霸,虽说只是近几年的新鲜名词,但在我们的那个年代,就是一个“学习好”的榜样。 在我们那个群体,有几个“学习好”的榜样,不光是一门心思地纯学习好,而且是为人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那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雷明学 说起我们甲班里的雷明学,不光我们这几届的同学们都耳熟能详,就连全村的男女老少都知道,这不仅是缘于他的文化课学习好,还因为他的各门功课都在全班、全年级名列前茅。 雷明学有一个特点:只学习不担任任何班里的职务,这可能是现代学霸的普遍现象。他虽然说不担任班里的相关职务,但他参加起班里和学校的活动时,都是很积极的,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篮球、田径、乒乓球和羽毛球的场地上,就是参加挖鱼池的劳动、给农场送肥种地等,也是积极参与,勇挑重担。 雷明学的数学学的好、语文学的好、物理化学也学的好,而且体育也很好,一点都不偏科,诗歌朗颂、歌咏等都不错。在我的印象里,雷明学同学几乎没有不会的难题。 雷明学同学不论在课堂提问,还是在课余与同学们一起就学习讨论时,都虚怀若谷,谦虚谨慎。 因为是学霸,所以在1979年初中毕业考试中考上了当时的“咸阳机器制造学校”(今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苦读四年毕业后在汉中市褒河的国有大型工厂——汉江工具厂工作。后因婚姻、生活和事业的需要,又到沈阳和长沙等地发展,而今在长沙生活并定居橘子洲头,与三湘大地时代楷模雷锋相邻而居。 时至今日,雷明学同学还经常在网上问候同学,并时常怀念儿时的趣事,并作诗拍照,与同学们相聚在西安(蓝田)、长沙等地。 听同样是学霸的李云甫同学说,今年上半年,他们还在长沙见过一面,只不过人生低调了一些,剃了个光头,好象是在铭什么志似的。 雷明学同学的故事还很多,如曾经暗恋过一些女同学,也曾羡慕过一些有权势的,但更多地时候是在脚踏实际中度过,为了生存、为了幸福、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他也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升、不断地辛苦着、奔波着。 以前的你是一个学霸,现在的你却成了砥砺的前行者和奋进者,这就是当年我们的学霸雷明学同学。 当然,在我们学校够得上学霸资格的还有李云甫、李正龙、雷雄厚、雷立书、雷哲书等同学。 在女同学中,雷淑玲、雷潘侠、雷淑利、李娟利、李亚萍和李金婷同学,当年在甲乙两班里,都属于学霸型的,有些在困难面前选择了弃学,有些则是在当年高考时没有坚持复读,同时被困难、家庭、婚姻所误导,因而一时间选择了后者,成为了一位贤妻良母。 雷淑玲同学是我小学时期曾经的同桌,有时候我们一起结伴而行回家,又一起从家里来到学校,有时我们还在一起写毛笔字。雷淑玲同学的小楷毛笔字写的很好、很工整,而且书本很干净,经常得到老师在全班的表扬,她的作业有时就在班里的板报上展示。 记得有一次,雷潘侠的爸爸对我们说:“语文和大字啥时候要是超过淑玲就好了。” 有道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时叔的这一要求,在当时虽说仅仅只是一句话,却成了我的一种无形压力,虽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我一辈子也赶不上雷淑玲同学写的毛笔字了。 高中时的雷淑玲同学没有与我在一个班,因而接触的也比较少,记得在1995年左右时,一次西安回蓝田的公交车上见到雷淑玲同学,也曾与她聊过几句,但还不是太了解她。 10.4 同学聚会时,由于人多事多,更没有机会了解她的现在和现实。 我笨想:不论她现在干什么,我只是从直觉上觉得她干的风生水起,起码现在她生活的安逸,无忧无虑,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从她9月2日开始积极组织“十里铺学校1979届同学群”和这次10月4日师生大聚会的情况分析,她的人生是波澜不惊的,也是一个经过大风浪的人,有主见、有原则。 学霸不能太多,多了就不是学霸了。相信我们当年的学霸个个都是人中杰,女中优,个个都会在人生和事业上拥有传奇的故事。 相信,雷淑玲同学的人生是一个有许多精彩故事的人。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2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霸:低于95分我就是退步了!
热度 1 zhgzhang 2018-1-28 07:30
因为最终分数是平时成绩、课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和竞赛加分构成,而网上登记的时候分类比较死板,算分有点麻烦,耽误了些时间。最终分数还没出来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急着问分数。有个同学问分时,我含糊地回答,还没算出来,你肯定 90 以上。他说,期末考试多少分?我查了一下,说了个分数。他算了一下黯然地说,“那我最多只能 94 分。低于 95 分我就是退步了!”他接着礼貌地说“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我查了一下他的卷子,虽然有点小错,思路非常很清楚。他的最终分数是 96 。没参加竞赛,不靠加分,就有信心每门课考 95 分以上,真是学霸!
380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血甲士勇斗官场学霸
热度 3 xiyuniaoguo 2016-11-25 09:26
热血甲士勇斗官场学霸 深山寻猴,四月有余,久在山野,不知人事春秋,近日回归,目睹一事,大块人心,说与众人: 金陵帝都,有所境科,副所余海,胸怀大志,常自言“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本想仕途步青云,那堪 副所 屈人下。他年若得伸展, 天地雷霆,皆我号令 。 ”恰逢生态文明之潮,物种监测之机,余海自 忖 ,“天朝物产丰富,多出异物,无人监测,此乃良机,趁此申请国之专项,既能扬名,又可牟利,幸甚”。奈何势单力薄,虽有其心,苦无良谋。此时,谋士木子献计“何不笼络各方院所诸侯,谋取专项,事成分封,大权在握,何人不从!” 余海大喜,听其言,逐一拜访各诸侯,推其“十年监测之计”,并重许,若得天朝资助,与君共享。众诸侯听其言,欣然应允。不日,余海借众诸侯旗号,申请专项,果获其资。 余海大喜过望,手握专项,本身国之资助,却成私家封赏,不论资质,只看亲疏。众诸侯多有不悦。昔北地有才俊小月者,以红外检测闻名遐迩,学人皆称其善。初助余海召集诸侯,有功。然,余海畏其才,惧其能,只分其一地。更甚,检测之地,山高路远,设备损耗尤甚,所拨经费何以十年。 奈何木已成舟,多说无益,诸侯多隐忍不发。又, 北地代将军,分得两地,一地滇西白马山,一地川中白水河。两地去京师甚远,恰逢此季天寒地冻,资助难以为继,代将军生性耿直,陈其情。 余海闻之,不悦。代将军隐忍,孤身抵白马河,布设相机。曾有人言于将军“众人皆不动,将军何先行”。代将军闻言,曰 “实为国谋利,不为余海”。 忽一日,余海心血来潮,暗地思 忖,吾有众诸侯,可否听令呼?必试之,方可见其心。遂宣众诸侯两日后进京议事,不得有误。事无征兆,其令甚急,众诸侯多有安排,一时难以抽身,然慑于其威,恐剩余资助不得,遂多遣子弟入京。次日,余海又令来京者必有所报。众诸侯又惊,明日议事,今令汇报,如此仓促,何以为?时值代将军,驻白马河,消息不畅,晚接号令。愤然而起,言“奸臣误国,只尚空谈!”将军忍之,电李元帅,借其甲士一茅,明日参会,代为报。一茅应诺,知其事,不知其详。 次日, 余海于京师国宾馆见各路诸侯,为壮声势,特请京城林木司、鸟兽司壮其威,慑诸侯,彰其能。众人望其阵势,不敢多言。余海见诸侯多由其子弟代之,不悦。唤众人:“吾预知尔等进展,可一一报于前”。按约,此值野外布设相机之时,何以为报?奈何,诸侯子弟多陈其情,言不毛之地,高损耗,少资助,十年之期,无以为继。余海震怒,欲杀鸡敬候。待一茅上前,言事。余海屡次与众人前辱之,全然不顾代将军于白马河布设相机之实情,反言,白马山何故弃守?一茅陈情:“代将军分身无术,先白河后白马!” 余海震怒,汝等怠工,汝来何为? 一茅奋起,厉声怒斥:“辱吾可忍,辱代将军不可忍!尔等窃国之贼,凭小人之计,窃众人之力谋取专项,而今不思报国,作威作福,与禽兽何异?”谋士木子欲上前护驾。一茅怒视:“孰敢造次,五步之内,必斩其头!”木子终不敢前。余海平日多训斥他人,不曾遭遇此劫,又怯一茅之勇,脸色惨白,半晌无语。众人亦惊,无一人上前。一茅扶手离去。 事后,一茅报于代将军。待将军曰:“善!前者,曲之以求全,不以私费公,殊料,其变本加厉,应当击之以灭其焰。且,北地与南境实无隶属,无欲无求,惧他作甚。” 事后,众人议之。有言:“一茅血性,误权贵,解一时之怨,恐日后祸及身。”亦有人言:“一茅一时之愤,不识大体,于组不利。” 序茅曰:“昔主席有言,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余海官僚之风,混进学术之列,不尚实际反夸其能,仗势欺人,一茅回击,何罪之有?众人奴性久矣,唯有利益之趋势,早已不存善恶是非之念,助长贪官污吏邪风。恶之所以为恶,众人纵之,待小恶初始,灭之,何以为害。待其大,众必食其果。”
个人分类: 观点|4011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学霸和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高校
热度 18 mdzhao 2016-8-17 16:27
这几天,一篇文章被许多微信和网站转载: 北大专家谈学霸:像是一个模具打造的家具 ,说的是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去上海面试学生后的感想。这些学生们都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一个个光鲜亮丽,就像他(她)们提供的申请材料一样。无一例外,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热心公益事业——至少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一次脚;等等。连他(她)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说话时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仿佛在深情地朗诵一首诗。显然,所有的学生在来之前都经过了某种程度的面试培训,至少看过一点儿如何应对面试的“宝典”,但当问他(她)们,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学生们说,他(她)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位院长感概:他(她)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 我估计,这应该是今年高考自主招生中去面试学生的场景,有资格来参加面试的都是挑选出来的佼佼者,不过所描述的情况相信也是真实的,学生们这时候肯定无暇去考虑他们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满脑子想的是如何让面试顺利通过,能获得这样那样的优惠政策,上一个好的大学。要说这些学生的材料都千篇一律,那也很正常,因为获得面试资格,或者能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本身就有条件和门槛,那些材料无非是说他们符合这个条件。一个没有这些材料的学生,甚至仅缺少了这些东西其中的一条,比如没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脚,他大概就没机会见到这位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了。据我所知,各校对自主招生学生都有条件,至少要符合其中多少条才有资格,当然符合得多是不会扣分的,学生在准备材料时肯定认为是多多益善了。 无疑,这些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反映的恰好是我们教育的问题,因为我们用一种看似很高却抹杀个性的要求去要求学生,所以即便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学霸,尖子,也像是一个模具打造的。想想要达到这些条件也相当困难,又凭什么对他们要求更多呢?想到前几年曾报道过的一个偏科生,有多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最终都未能被录取。孩子们当然只能做得面面俱到,甚至包括坐姿、仪态、谈吐,你今天说他没个性,但如果真有一个学生个性张扬在面试中忘乎所以,被咔擦掉的概率肯定远远高于这些四平八稳的学生。 由这些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学霸,让我想到我们的高校,其实也很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都有齐全的学科,教师、学生、博士点、论文、国际化程度等等,越是顶尖的高校,这些方面差距越小,因为对学校的评价就是看这些数据,对于综合性院校来说,哪个学校缺了某个专业或学科,大概不会被看作是它的特色,绝对属于是一个短板。于是,各类学校都发展成千校一面,比如以理工见长的清华、浙大、交大等,现在人文、社科、医学、艺术等等都一应俱全了,而以人文社科见长的人大,现在同样有理科、工科的绝大多数专业,这何尝不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高校呢?但高校愿意在某个方面留着空缺吗?肯定不愿意,即便有这样的空缺也被认为在评价中吃亏了。比如不少没有合并医科院校的高校,甚至没有附属医院都会认为在论文数量这一块吃了不小的亏,因为医学专业是论文大户。 这篇文章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 套用到高校中其实也一样:一个高校如何发展,也是需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高校,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而我们现在的高校有多少是按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在发展的呢?都是被各种评价指标牵着鼻子,即便达到了高指标,却也说不出什么属于自己的特色。当然,高校的目标也可以说很明确,看是要成为世界一流,自然世界一流高校会有许多不低的标准和指标来衡量的,不过,这就和学生们要上一个好大学这样明确的目标是一样的。这篇文章中问了个问题:“考上北大以后怎样?” 有没有人问过高校: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以后怎样?换句话说,就是当达到了世界一流高校的指标后又将怎样?
个人分类: 其他|8961 次阅读|25 个评论
四个学霸本科生毕业
热度 8 fengroad 2016-6-17 18:04
很早的时候写过一个博客:开博之山,两个硕士毕业,但是一直没有写过对本科生的博文。相对也是很早的时候就答应学生等他们毕业写个博客,怀念这几个月相处的时光。但是总是忙于一些事务,专业认证、学科评估、毕业答辩等等,缺少思路,一直没有进行。今天写的仍然不满意,就当引子,也许会有后转。 今年指导了 4 名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用我自己开玩笑的话说“鸭梨山大”,因为今年指导的学生中充满学霸、学神、战神、女神、男神等系列人才,有人多次上过头条 ! 远是我这个老师所不能比的,他们的名气、才气与美貌甩我好几条 street 。 C 同学,渝琼谋士,默默在卓越,刚开始给了 C 一个题目,可是怎么做都做不出来,“老师,裂了;换个温度”、“老师,又裂了;换个时间”、“老师,还是裂;换个成分” …… ,毕设的小船说翻就翻。然而,在 4 月下旬的时候,我们换了一个题目,对于新题目,曾经在几年前有学生做过,当时也有很多问题,没有成功,但是, C 同学通过改变一个小小的工艺,却做出来了,成功了,而且每一步都做的非常出色,无论是实验的安排、图表的布置、论文的撰写、 PPT 的制作都堪称完美。耐得住失败与寂寞,就一定会成功。 L 同学,我带的学生自然答辩不和我在一组,然而和 L 关系密切的一个同学在我组答辩,答辩的时候后面一个女老师说, L 同学很漂亮。 L 同学每天总是很光鲜的来实验室,也总是很光鲜的做着实验,实验结果也很光鲜,文如其人,结构清晰,思路顺畅。论文过程中善于提问与交流,每次讲文献都提前仔细阅读与研究,并提出讨论的问题,论文完成过程中,经常给我 QQ 留言问我,因而具有很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最后 PPT 自己文艺了一下:感谢老师,感谢同学 感谢矿大,感谢这四年时光。 L 同学连续 4 年在毕业晚会上表演节目,可见不仅科学才女,也艺术才女,然而我一次都没有看到!艺术丰富人的生活, L 同学一定可以当一个好老师。 P 同学,大彭国天才美少女,炎炎夏天,烧 1400 ℃炉子,由此我想到以前有很多同学都在 5 月底前烧过高温炉,置身于火热的环境中热火朝天的做着论文,精神自然非同一般。 L 同学完成了一个体系的拓展实验,开拓了一个新体系,对于每一个体系,在师兄的带领下都能独立的完成,并在分析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毕业的最后阶段,磨试样把手都磨破了,具有强烈的干劲,绝对的对科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毕设是一个锻炼人的过程,培养人的过程,在毕业设计之前,大家可能都没有这么具有创新性、完整性、全投入性的做过课题。今年毕业晚会, P 同学也表演节目了,我还是没有看到! H 同学,曾经得过全国 T 等奖,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类的才子,聪明伶俐,给他出了一个 M 类型的题目,在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不仅做了 M 课题,同时也做了 B 课题,和 P 同学一样,可以拆分成两个课题供两位同学毕业答辩而绰绰有余。毕设的过程中, H 同学总是能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并且具有很敏锐的观察能力,图表能力,最后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新性成果,也许会开拓一种新的认知。毕业论文过程中,能感觉到 H 同学有一个幸福的女友。 一个笨老师带四个学霸,躺着带都是好成绩,因而今年真的很幸运,没费太大的心思,他们就做出了优异的结果,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感谢过去 4 个月的美好时光!
9345 次阅读|15 个评论
学霸=狗屁
热度 33 puhj 2016-3-29 10:42
近年来,“学霸”一词流行,国人异口同声点赞,说反话的好像没有。在我看来,学霸就是狗屁。 不信我们做个试验:年轻人请把当今“学霸”的名字存入电脑,20年后再百度一下,保管杳无音讯,像屁一样烟消云散啦。 中国人“学霸”不少,动辄剑桥硕士,牛津博士啥的,还都是全额奖学金。都以为乃未来栋梁之才,可现有事实告诉我们,顶多找了个薪水不错的位置或嫁了个来钱的老公,为这个社会知识的发展作了什么贡献?啥都没有,留下的只有狗屁。 有时慕名到某些中老博导教授家观瞻,四壁皆书,甚至一个书房还不够用,床底下都塞满了。这些功德圆满的家伙,想必当年都是“学霸”,我暗中冷笑:狗屁。 中国的事儿,很扯淡。莫言拿诺贝尔文学奖,可他那本儿书谁看过?即使有人看过,看完没有?凭我的阅读经验,比贾平凹差多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真有空看甚至看完他那本儿书?我表示怀疑;即使要看也是译本吧?哪个傻帽译的?中国味儿的东西译成外文是个啥味道?信达雅么?我更表示怀疑);陈忠实的《白鹿原》拿了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可那本儿书,我翻了十来页就实在看不下去了(甭跟我说看完才有资格评价的屁话),要我说,这家伙连写小说的基本规律都不懂,只会卖弄“见识”,咬文嚼字,故作艰深,情节毫无抓人之处,就像看字典辞书,毫无可读性,这叫小说吗?这叫屁。 中国美学界,朱光潜虽无啥亮点,好歹文字还好看,到了李泽厚,一本儿《美的历程》,搞成了看图识字,差点儿成PPT了,那叫经典?那叫磕碜。不知是中国美学界的认识水平太低还是马屁精在作怪。就像文学评论界某些狗屁大腕儿把金庸武侠捧上了天一样,实在让人着急(鲁迅若还在世,不骂娘才怪)。说句不好听的话,音乐美学界一个20多岁的汉斯立克就能把他弄趴下。汉氏的《论音乐的美》虽然漏洞百出,但他那才叫真正的“知识创新”,才真正叫给后人留下了新的有用的东西。相形之下,中国哪怕有一百个李泽厚,一千个学霸,都是屁。唯有嵇康与汉氏心犀相通。但嵇康者,在当下的中国,基本绝迹。 中国的“学霸”,大都是群已有知识的奴才。你问问他们:你们有问题吗?多半没有。他们善于做题,经常拿满分,这不假。你就是把图书馆的知识全装进脑袋里,算啥出息?哥德巴赫猜想,累个半死解决了又算多大出息?有本事出个题让全世界来做?有吗?有个屁。 飞机手机电视机蒸汽机拖拉机打火机不管啥机,有几个机是中国“学霸们”发明的?甭老拿“四大发明”来吓我,搁了成百上千年,不嫌馊得呛喉,还嚼得津津有味?我臊得慌! 中国有句话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或云“博学多才”。连起来看,那逻辑似乎是:学富五车必定才高八斗;或博学必定多才。那要看这“才”是指啥。若是指“灵气”、“创见”,我敢说,这绝对是句屁话。在我看来,博学非但不一定多才,甚至只会寡才乃至无才。 有个博导问我:你看过《资本论》吗?我老实答:没有。该博导摇头晃脑,一脸不屑。看来仅此一项,便可管窥鄙人知识贫乏也。他固可据以小瞧我,我也因此压根儿看不起他。何故? 我国当下行情,这类无所不知的博导颇为吃香,最受学生拥戴;像我这样一根筋儿的铁定吃瘪。我要说,是的,你不仅看了《资本论》,可能你家的几千本儿书都翻了个遍,你是图书馆的常客,图书馆员你都混了个脸熟,这说明了啥?要我提问,只问一句:你迄今或你这辈子都干了啥?有啥亮眼的玩意?这才是铁打的,我要是问他这个,吃瘪的多半是他不是我。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最好的大学教师?我认为,一个根本的依据,不是按你脑袋里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而是看你有没有某些强过他人或他人不具备的东西。据此,学生才能从你这里获得新东西,你才配当教师。而不是看你贩卖图书馆的知识,那些东西,不需要你教,有眼睛的都会看。而现在的大学生,评价教师的优劣,多半是看他是否知识全面、能否旁征博引;要是你说错了一句话,写错了一个字儿,便会遭致侧目,一蹶不振。而这个教师到底有没有新思想、新见解,大多数傻帽根本看不出来。在我看来,这正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悲哀。 设想让五人兼事五门学科, 或者让五人各从事其中一门学科, 可以想象, 前五人知识的重复量必然远远大于后五人, 其知识的总量必然远远低于后五人, 因此, 后者对学科知识发展的推动力势必更大。这是一个无需验证的简单推论。 由上述推论可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对知识的更新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不是全才而是偏才、怪才。这个结论是否合乎历史事实,我的知识有限,请各路专家考证。 当我们为某些紧锁眉头、博览群书者大唱赞歌的同时,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正在为此付出灵性被悄然扼杀的沉重代价。 知识积累最有效的方式,是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吸取相关知识。比起先广泛大量吸取知识然后提出问题来说,这样的知识量也许要少些,但可避免大量无效的知识碎片充斥脑海,而使得知识具有有机性与牢固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知识吸取方式,不至于阻碍却有利于新思想、新观点的形成。 我之所以看不起那位“饱读诗书”的博导,大致理由即此。 柯南道尔在他的成名作《血字的研究》中开篇即谈到:“在现代文学、哲学和政治方面,他(福尔摩斯)的知识贫乏得让人吃惊。有一次我引用托马斯.卡莱尔的文章时,他竟然不知道卡莱尔是谁。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竟对哥白尼和太阳系学说也全然不知……简直荒唐至极。 他看到我的样子,笑着说:很奇怪吗?其实即使我知道这些知识,也会尽力忘掉它的。……我觉得人的大脑就像一座空屋子,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东西放进去……记住,这间空屋子的空间是有限的……关键是,不要把有用的知识忘掉。” 这虽然是一篇小说,但柯南道尔开篇即出此语,“树立”福尔摩斯这一特殊形象,当乃深思熟虑而为之;福尔摩斯乃一偏才、怪才无疑。 可以预测,一个时代的全才多了而不是少了,那么注定是一个平庸的、碌碌无为的时代。 当下,我国“复合式”人才培养的战略决策是否需要重新思考?看来是个大问题。 附 (《长江日报》评论,新华网2010年08月05日 10:09:47 转载)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美国专家评论,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像力却大大缺乏。
12892 次阅读|88 个评论
学霸家庭:纵贯两百年 横跨数化生
pkucarer4300 2015-12-4 09:16
学霸家庭:纵贯两百年 横跨数化生 Ulf von Euler,图片来源: http:// nobelprize.org 在神经科学的发展史上,Ulf von Euler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科学家。在他六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发现了多种重要的神经活性物质,包括P物质,前列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 Euler于1905年2月7日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一个群星闪耀的科学世家。他的父亲Hans von Euler-Chelpin因发现了糖酵解的酶而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母亲Astrid Cleve von Euler是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外祖父Per Teodor Cleve是一位化学家,曾发现了钬和铥元素,并且他还有一位闻名世界的祖上——欧拉(Leonhard Euler),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Euler的成长自然拥有了最好的科学氛围,为其科研生涯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他17岁时就发表了第一篇科研论文,25岁获得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医学学位。同年,Euler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前往伦敦,在诺贝尔奖得主Henry Hallett Dale实验室做研究。 Dale发现了神经冲动的传递物质是乙酰胆碱,并且还发现了乙酰胆碱在神经冲动引起的肌肉收缩方面也发挥作用。Euler在Dale实验室研究乙酰胆碱介导的神经冲动,做实验时发现兔的一段肠道在使用小肠提取物处理时会发生收缩。但他意外发现使用胆碱能受体抑制剂,如阿托品,并不能抑制这个反应,所以他大胆推测可能还存在一种乙酰胆碱之外的活性物质。 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他和实验室的一位同事John H. Gaddum系统地研究了这个现象。他们发现兔脑中的一种物质也能使肠道发生收缩反应并且还能降低血压。当时为了研究方便,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纯化产物”(purified preparation)并简写为P,此后这种活性物质被称为P物质并延用至今。后来,Euler又鉴定出P物质为多肽。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科学家在不断地发现P物质在各种生理病理条件下起着各种不同的作用。 结束了在Dale实验室的研究后,Euler回到卡罗琳斯卡研究所继续神经活性物质的研究。1934年,他做出了科研生涯中第二项重要的工作。他测试了各种组织提取物的活性,结果发现山羊血管腺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血压,这使他意识到这其中还有未知的活性物质。其后他发现人类精液中也含有相同活性的物质,由于他当时误认为该物质来源于前列腺,故将该物质命名为前列腺素。 Euler试图弄清楚该物质的化学本质,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没有成功。他将前列腺素的工作介绍给他的同事Sune Bergström,后者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功鉴定出前列腺素并非一种单一的化学物,而是多种成分的复合物,并起着广泛的生理作用。Sune Bergström和他的学生Bengt I. Samuelsson因此项工作获得了198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Euler后来在《脂质研究进展》杂志发表的一篇评论中写道:“做出一项发现在原则上和一种发明甚至一种艺术是相似的,即得到的结果比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要更多……有人说前列腺素在被发现后沉寂了20年,这是不完全正确的。自1945年Sune Bergström从我手上接过前列腺素的研究后,他用精湛的技艺和惊人的毅力进行了化学分离和鉴定,实际上开启了前列腺素研究历史的第二阶段。” 由此可见前列腺素的工作是一项接力的工程,Euler作为接力赛的第一棒虽然没有因为这项工作获得诺奖,但他在前列腺素的开拓性工作并不会被科学史遗忘。 在研究前列腺素的同时,Euler继续着神经递质的研究。他特别感兴趣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早在1904年英国生理学家Thomas Renton Elliott就提出过神经元之间可能通过某些化学物质相互交流。他观察到肾上腺髓质可以产生一种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效应很相似的物质肾上腺素,所以他推测交感神经效应的传递是通过化学物质如肾上腺素传递,而并非是大家曾经认为的类似于电线导电的纯物理过程。但直到1921这个猜想才被实验证明,而这个实验的设计过程十分传奇。 德国生理学家Otto Loewi在1921年复活节的星期六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做了一个实验证实了神经间的信号传导是靠化学物质而不是电信号。他从梦中惊醒,开灯在床头柜上的一张纸上记下了梦中的实验,然后又倒头睡去。第二天早上6点他就醒来,并且想起夜里他写了非常重要的东西,可是Loewi却发现他完全读不懂自己夜里写的东西。一整天,Loewi都在苦思冥想试图回忆梦境却一无所获。Loewi后来回忆说,那一天是他人生中感觉最长的一天。 神奇的是,当晚夜里三点,Loewi又做了那个相同的梦,梦里他又做了那个美妙的实验。他惊醒了,然后立刻跑到实验室按照梦境做了这个简单而完美的实验:他把青蛙的心脏放到装有营养液的玻璃器皿中,该心脏还与神经干相连。电刺激神经干后,把该心脏泵进或泵出的液体倒入另一个玻璃器皿中的心脏。 Loewi惊奇地发现这样的液体可以使别的心脏产生与之前受神经干电刺激的心脏相同的变化。这个经典实验证明了神经刺激可以释放调节心跳的化学物质,且这些物质是通过化学方式传递到器官的。这个实验中交感神经所释放的递质后来被证明为乙酰胆碱(该工作获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后来按照这个思路,Loewi考虑刺激心脏或其它脏器的交感神经也会释放化学物质,而这种物质与之前就发现的肾上腺素有很多共同之处,但Loewi一直苦于无法直接证实这个猜想。直到1934年,J.Gaddum和 H. Schild发明了一种检测肾上腺素的化学方法。Loewi利用这种方法证实了在神经刺激增效期后,不仅在青蛙心脏浸出物,而且在心脏的灌注液中都存在肾上腺素。 但Loewi并没有想到,他用青蛙做的实验实际上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因为Euler后来在哺乳动物中做实验时却发现肾上腺素能神经(比如脾脏神经)和这些神经支配的器官提取物有与肾上腺素相似的活性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物质。该物质随后被鉴定为肾上腺素的去甲基化同系物,即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的工作还有另一个插曲,在Euler发现去甲肾上腺素的几乎同一时间,生理学家Peter Holtz也在肾上腺提取物与尿液中发现了能够使血压升高的活性物质,并命名为尿交感素(Urosympathin)。这一物质实际上含有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项工作的手稿于1944年10月8日(二战期间)被送到莱比锡的施普林格出版社,但一周后在印刷时被空袭摧毁。直到1947年该工作才重新发表,但此时距Euler的工作发表已经晚了一年。 Euler在发现了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递质后,做了非常系统的工作,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有去甲肾上腺素,只有胎盘是个例外,而胎盘是唯一没有神经的组织,所以神经应该是它的来源。Euler实验室的Goodal又做了一个非常让人信服的实验,他切断到心脏或其它器官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后,器官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会降到很低,而切断的神经再生后,器官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又上升到正常水平。 为了弄清楚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Euler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比如他们发现军官们跳伞后比在地面运动后尿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增加了,再比如机体在寒冷中也会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实验可以总结为机体在应激状态时,肾上腺素能神经活动会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也会加强。 Euler还与他的同事Nils-Ake Hillarp合作,发现了神经元中去甲肾上腺素是以一种微小的颗粒形式合成与贮存的,这些工作成为神经递质细胞内运输的重要概念。可惜的是,1970年诺贝尔奖颁发给Euler时,Hillarp已经去世,未能见证他们的工作获得此项殊荣。 Euler在1970年获诺奖前,曾多年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和主席。他卸任后,此前在诺奖委员会的同事赶紧给他发了1970年的诺奖。他的学生如法炮制,卸任诺奖委员会委员后在1982年也“被迫”黄袍加身。 Euler不仅是一位成果卓著的科学家,而且是一名能够启发学生好奇心的好老师。他曾经写道:“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最有回报的事情中就包括了指导年轻学生开始他们的研究生涯并作出原创的发现。见证年轻人的成长是一种享受,科学家有充分的理由对能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他们感到高兴……我们必须守护心灵的自由,并记得一些“异端学说”经常是精神生活健康的标志。” Euler因其巨大贡献一生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头衔。他终身致力于科学研究,直到1983年3月因心脏手术后并发症去世。 本文同步发表于“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zhishifenzi/20387037
个人分类: 科普|1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觉得这样做科研的时代应该快过去了
热度 3 wya 2015-10-13 11:32
以下是一位朋友的感慨,略作修改,供大家指正: 从事15年科研工作,对当前中国科研现象的一些总结,请多批评指正。 1. 靠私人关系从国家部委获得一些内部数据 2. 用50年前就出现的模型方法分析一下内部数据,或者自己宣传独立研究一套方法,置相关研究不顾或只字不提 3. 得出几个自己都很难重复、别人根本不可能重复、研究者有生之年无法验证的结果,自娱自乐 4. 利用这些很难重复、有生之年无法验证的结果发表很多篇只有少数人看得懂、挂N多项目号的文章 5. 给出几个同行有争议、糊弄领导的政策建议,干巴巴的建议,一个高中生不用模型分析都能给出的建议 6. 然后就可以从各部委申请很大一经费,从20万到2000万不等 7. 申请书写得很大很空,基本套路是:要收集大量统计数据、购买大量的卫星遥感数据、购买并行计算设备、发表好几十篇SCI论文、研究好几个模型甚至模型簇(可能是上百个模型)、开发好几个软件、申请好几个专利(这些软件和专利白给都没人用!) 8. 结题敷衍了事,只数文章(虽然挂N多项目号也无所谓),不顾实际应用效果,美其名曰“基础研究”,不共享数据,不共享模型软件或代码,只广告自己的“结论”、“政策建议”或者SCI论文 我觉得这样消耗国家科研经费的时代应该快过去了,或者说某些人该收手或收敛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393 次阅读|6 个评论
培养状元和学霸的几点实用举措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5-8-6 00:20
培养状元和学霸的几点实用举措 蒋继平 2015 年 8 月 5 日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高考的状元, 学校中的学霸。 这是可以理解的社会现象。 我生活在美国, 育有一子一女。 他们都是学霸,儿子属于地区状元。 今天利用个人时间, 同时为了满足个别博友的要求, 与大家分享培养状元和学霸的几点实用举措。 保证孩子心身健康。 这点大家都会同意的。 但是, 具体的做法上可能不尽相同。 我们的做法是: 1 。 心理上正面引导。 2 。 生活上细心照料。我给孩子的一贯教导是: 诚实, 善良, 公正和理智八个字。 生活方面, 尽量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起居条件, 让他们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 做到衣食无忧。 他们在学校的出勤率是最高的, 也就是说,平时很少生病请假。正因为如此, 女儿曾经拿回家学校唯一的全勤奖。 尽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选择好的学区。 因为每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一样, 所以,选择一个好的学区是很重要的一个举措。 为了孩子能够上好的学校, 我每到一个新的地方, 总是先查找当地学校的相关信息, 然后在好的学区购置房产。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 我在加州的 Woodland 城市就职, 但是, 为了孩子能够上教育质量好的学校, 我在远离公司的大学城, Davis, 买了房子。 这个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要比 Woodland 高出许多。 我这样做是要作出个人牺牲的。 首先是上下班要多花许多时间开车, 其次是 Davis 的房价要比 Woodland 高出许多。 尽量住在离学校近一点的地方。 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很多时间, 既节省孩子的时间, 又省去父母接送的时间。 我在 Davis 买的房子, 就在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的旁边。 当时, 儿子在读初中, 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他们上学只要几分钟的步行, 非常方便和安全。当然, 这样的房子价钱一定会高一些。 为孩子准备各种有益的书刊, 让他们多接触正面的知识营养。 让他们进入优等队伍。 在美国, 一些初中和小学有智优班, 也就是优等班, 是把同年级的优等生与一般的学生分开来教的特殊班级。 我的孩子从小学开始, 就在这样的优等班接受教育。 这种班级的老师比较优秀。 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送儿子进幼儿园的大门时, 对他说:“从这里开始, 你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因为我不能和你一起进教室帮你。” 我对女儿也是如此要求。 我们几乎从来不帮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这样的话, 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自己解决难题的能力。 言传身教, 开启智力。 在他们上中小学这段时间, 我在家几乎不看任何电视节目, 除了了解一下新闻外, 我把主要精力花在他们的教育上。 不过, 我不是和他们做作业, 而是带着他们玩各种游戏, 重点是智力游戏。 在游戏中启发他们的智力, 教会他们一些基本技巧。我们玩得最多的游戏是加减乘除 24 点速算法。 这个游戏对小孩子的数学基本功很有帮助, 尤其是心算和快速反应能力。 顺便说一下, 一些 团体比赛需要的就是快速反应能力。 我的孩子因为这方面的才能, 经常代表学校参加这样的比赛, 他们经常在当地的电视台上实况播出。 鼓励引导, 不施压力。 我很少给孩子布置课外作业, 有时恰恰相反, 不让他们整天看书做作业, 而是带他们出去玩。 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于及时的鼓励。 对他们遇到的难题, 希望我帮忙的时候, 我不是给他们做具体的回答, 而是启发他们思考的方略。 打牢基础, 开阔视野。 在养成心算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基础上, 我让他们接触各种知识面, 从搭积木, 玩魔方, 拼字, 各种棋类, 牌类, 多种乐器, 到 SAT , ACT, 和 AP 课程的材料准备,我有时陪他们一起玩, 但是, 在所有的状况下, 我都是按照他们的人生进程提前为他们准备好各种材料。 顺便说一下, 我在 一文中说, 家里的东西确实很多, 但是没有提及具体的内容。 这里借此补充一点, 家里几乎有中外各种棋类,牌类和球类, 仅棋类就有十几种。 我们不是学艺术的, 更不在艺术行业谋生, 但是,家中仅小提琴就有四把。 好了, 我不多说了。 我在这里声明一下, 这是我在美国的个人育儿经, 可能不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不过, 有些东西应该是通用的。 我希望感兴趣的读者在读完这篇博文后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同感或者启发, 那就不枉我的一片苦心了。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3197 次阅读|9 个评论
学霸是家庭培养的而状元是学校教育出来的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5-7-5 02:16
学霸是家庭培养的而状元是学校教育出来的 蒋继平 2015年7月4日 为什么说学霸是家庭培养的呢? 我的理由是: 一个学校拥有同样的教育设施和资源, 如图书馆, 教师, 教室。一个高中班几十个学生,用的是同一个教材, 由同一个老师任教某个课程, 这个班的学生几乎受到一模一样的教学内容, 可是, 这个班的同学的成绩会相差很多。这个学校成绩最好的就是学霸。所以,这个学霸不是因为学校和老师的原因, 而是因为家庭的因素。 那么, 为什么说状元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呢?具体理由是: 每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可能不一样,从师资到教育设施可能相差很大。 一些高中的师资力量明显好于其他学校。所以, 不同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可能相差很大, 那些具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学校可能更容易教育出状元。 我这样说, 更是根据我自身的经历而言。我的儿子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学霸和状元。 儿子高中毕业时的GPA(学分)是 6.08,是名符其实的所在学校的学霸。 这个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有几百位,他们使用的教材,设施和授课的老师几乎差不多。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家庭的影响。 一是遗传基因,天生聪慧, 勤奋好学; 二是家长督导。家长的督导很关键, 尤其在自选课程上的建议, 往往对孩子的选择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当儿子征求我的意见时, 我总是鼓励他独立思考, 选择他自己的优势方面作为优先考虑。我根据他以往的成绩, 觉得他在数理方面比较优秀, 所以建议他在理科方面多下功夫。 他自己也觉得在理科方面比较感兴趣, 所以, 非常乐意采纳我的建议。在读高中时, 我建议他尽量多选择一些大学课程(AP Class),以增加知识面, 并为大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 他在高中就选修了很多大学课程, 而 且每门都是满分。 这使他的学分出乎意外地高。 按照一般的说法, 他在高中毕业就相当于大学三年级的水平。 在高三时,他在一次地区的综合知识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这个地区包含13个市县。 这13个市县中有Tampa 这个大城市。 所以, 儿子属于这个地区的状元。当时Florida 州一共产生了6个地区状元。这六个地区状元到州府进行决赛。 他们六位中有两位是中国人(我儿子和另一个中国女孩),一个犹太裔,一个印度人, 一个俄罗斯裔和一个德国裔。在决赛中, 来自Miami 一所高中的犹太裔获得了总冠军。 总决赛除了笔试外, 最主要的是面试, 面试有五位教授现场提问。这个我一点经验也没有, 所以, 无法给儿子提供任何督导。 这个主要靠学校的老师。 Miami 高中的老师见多识广, 所以, 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 犹太人天生聪明也是一个因素。 为了使我的说法有真凭实据, 我付上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儿子获得地区状元后受到当时州长Jeb Bush 的接见的留影。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1781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学霸的择校取向
热度 30 jiangjiping 2015-6-27 22:19
美国学霸的择校取向 蒋继平 2015年6月27日 最近中国刚刚结束了一年 一度的全国高考, 媒体上充斥着“学霸”和“状元”的新闻和术语。 我一开始不懂这两个术语的具体意思, 后来推测:学霸可能是一个学校中成绩最好的学生, 而状元是某个地区高考成绩最好的人。 据说在中国, 成绩优秀的学生都会选择全国最知名的名牌大学。 30年来, 我一直生活在美国, 我对中国的这种现象说不出任何看法, 这是 因为我不知情, 所以, 无发言权。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对美国高中生的择校取向也可能不知情。 鉴于这样的想法,我今天抽空来为大家提供一个我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以起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下面的数据是2003年五月18日登载在 The News-press 报纸第6版上的新闻。新闻的大幅标题是: The News-press salutes 2003 Valedictorians。新闻的内容是介绍当地两个县的12所高中应届毕业生的第一名的简要信息。我想这些第一名应该是各个学校的学霸吧。新闻的正版部分是三个学生 的大型照片, 他们是成绩最好的三个学生。我儿子是第一位。下面是这12所高中中排名前六位的6所学校的第一名的简单信息。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我只选择与文章题目相关的信息登录如下。 Karl Jiang : Barron Collier High School, Age 17, GPA: 6.08, College: University of Miami, Area of study: Engineering, Career Goal: Undecided. David Lugrin: Gulf Coast High School, Age 17, GPA: 5.80, College: University of Florida, Area of Study: Physics, Career Goal: Research scientist. Cheryl Brumley : Estero High School, Age 17, GPA: 5.06, College: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Honors College, Area of Study: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political science, Career Goal: Washington, D.C, or International work. Jacob Thompson : Cape Coral High School, Age 18, GPA: 4.78, College: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Area of Study: Liberal Arts, Career Goal: Undecided. Cristin “C. J.” Woods: Riverdale High School, Age 18, GPA: 4.62, College: Florida Gulf Coast University, Area of Study: Nursing, Career Goal: Nurse anesthetist. Eric Zwick: Canterbury School, Age 18, GPA: 4.29, College: Swarthmore, Area of Study: Physics/economics, Career Goal: Professor.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很容易看出, 在这六位学霸中, 没有一个选择顶尖的名牌大学, 其中的五位都选择在本州的大学就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虽然我不知道其他学生的具体原因, 但是我儿子的情况我很清楚, 他拿到了几十所大学主动提供的入学通知,其中有些是顶尖名牌大学。 但是, University of Miami 给他四年的全额奖学金, 免除所有的学费, Florida 州的一些其他单位也给他一些奖学金, 不过, 有些奖学金是有条件的 , 就是必须在本州上大学 。所以, 我儿子一共获得了9份奖学金, 其中包括一个全国性的奖学金, 这个奖学金要经过多次比赛选拔才能获得,还有我公司的两个奖学金(顺便说一下, 他也是总统奖学金候选人之一)。这些物质条件对于像我们家这样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孩子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的 。 还有, Miami 大学离家很近,经常可以回家过周末。而且, 他有信心读完大学后, 选择更好一些的大学读研究生。 我想其他的学生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这是因为Florida 对于本地 的学生有一些非常优惠的政策。 这些政策对本地学生非常有吸引力 。 还有, 美国学生 一般不是很看重大学的排名, 而是注重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从经济层面来综合考量。 所以, 在我的印象中, 美国高中生选择大学的标准是:1。兴趣爱好, 即专业。 2。经济负担, 3。 地理区位。他们好像把大学的排名看得很轻。
个人分类: 现象分析|18149 次阅读|68 个评论
连中三元的学霸
热度 7 zywsict 2015-4-2 17:53
从隋唐到清朝,这一千多年以来,科举成为帝国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形式,科举打破世族、门阀的限制,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公平的选择人才的手段。只要你刻苦学习,努力付出,还是有机会,通过科举而鲤鱼跃龙门,所以对于无背景、无钱的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而言,科举在帝国时代被认为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与地位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无数人前仆后继的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的竞争尤其激烈,能够笑道最后的寥寥无几。 科举主要由乡试、会试、殿试组成。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考中后被称为举人,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中的人被称为“贡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由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然而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能够连中三元的学霸级人物也不是很多的,据统计能够连中三元的学霸只有 16 人,这 16 人分布如下: 一、唐代 3 名 崔元翰 ( 729 - 795 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 781 )辛酉科状元及第。他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武翊黄 ,字坤舆,官大理卿。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 张又新 ,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 ( 河北深县 ) 人 , 元和九年 (814 年 ) 状元及第,生卒不详。 二、宋代六名 孙何 ( 961 - 1004 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宋太宗淳化三年( 992 )壬辰科状元。 王曾 ( 978 - 1038 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 1002 )壬寅科状元。 宋庠 ( 996 - 1066 年),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圣二年( 1024 )甲子科状元。 杨寊 ( 1014 - 1044 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宋仁宗庆历二年( 1042 )壬午科状元。 冯京 ( 1021 - 1094 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宋仁宗皇佑元年( 1049 )己丑科状元。 王岩叟 (约 1043 — 1093 ),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宋史 王岩叟传》载 : “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 三、辽代一名 王棠 (?- 1094 年),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不详。辽兴宗重熙十五年( 1046 )丙戌科状元。 四、金朝一名 孟宋献,生卒年不详。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金世宗大定三年( 1163 )癸未科状元。 五、元代一名 王崇哲 ,生卒年不详。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元至正八年( 1348 )左榜(即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 六、明代两名 黄观 ( 1361 — 1402 ),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 1391 年)殿试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取殿试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商辂 ( 1414 - 1486 ),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谥号文毅。 1435 年乡试第一,之后屡试不中, 10 年后会试第一,继而殿试第一,为明英宗正统十年乙丑科状元。严格地说商辂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而应该叫做“独中三元”。 七、清代两名 钱棨 ( 1734 - 1799 年),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振威,号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 1781 )辛丑科状元。 陈继昌 ( 1791 - 1840 年),广西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清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庚辰科状元。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6470 次阅读|22 个评论
对中国学霸们的超越
张能立 2015-3-20 06:20
“学霸”一次在中国大陆是有两层意义:一是在学习阶段,学习成绩及其它方面的表现,远远胜过同龄的孩子;二是在大陆学界,垄断各种学术资源,呼风唤雨的人物。不难从当下的生活中看出,如果自己的孩子属于学霸级别,那么,孩子比其他学生更受老师宠爱不说,家长脸上自然更加光彩。与此相对成趣的是,太多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霸伤感断肠,内心多了许多对学霸孩子的羡慕。如果小时候是学习方面的学霸,长大成人之后成了中国学界的学霸,那么,除了出门有香车宝马,受人追捧不说,还冠以各种大师头衔,成了大陆除了领导阶层之外,万人景仰的对象,好不风光! 应该有不少读者迫不及待地问:“你难道有什么神奇的法术?居然敢提出对中国学霸们的超越?”古人曾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各位看官,请不要着急,听笔者娓娓道来超越中国学霸们的“法术”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人生不论是生活在文明程度高的国家,还是生活在文明程度低的国度,竞争都是无法避免的。人生竞争犹如下棋,要想取胜就要能够洞察对手的缺陷。普通人与“棋圣”聂卫平下棋,不难想象,肯定是步步棋被他欺,一片片的棋子被他“屠杀”。客观地说, 在下棋方面,普通人被“棋圣”玩弄于股掌
个人分类: 教育|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愿意做个学霸吗?
热度 4 YueJiang 2014-12-29 10:51
前段时间网络上讨论着一种病,叫做“浙大病”。得一场“浙大病”需要三个条件:一、你知道你自己不够努力;二、你身边有一些比你优秀的人;三、这些比你优秀的人,距离你并不是那么遥远。 我这学期住在一个满是学霸的楼层,楼层里面有个学习室,每天凌晨三点也总会有人还在奋战。举两个例子,一个复旦的,每天学到凌晨五点,一早我八点去食堂,还能碰到他。有次问他每天睡三小时怎么坚持的住,他说习惯就好了。他的挚友是个北大的,虽然此人每天能睡够五小时,但放寒假还每天从早上八点学习学到凌晨两点多。 我大概也得了“浙大病”,看到这些过度勤奋的人多多少少有些不爽。中学时代做惯了比较调皮的学生当时觉得那群特别特别用功的学霸们这么努力性价比很低,特别没必要。如今很偶然地混迹在一群学霸中,做了个凤尾,说实话觉得自己多多少少变得努力了一些,也导致我慢慢地患上了这种不容易治好的病。自己变得越来越争强好胜,越来越在乎那个曾经蛮不在乎将来大概也没有太大用途的东西-----成绩。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勤奋是必要的,但我至今依然不敢苟同过度的勤奋。现在的我,陷在一个矛盾中,一方面,不希望自己特别勤奋,只会向前走,从而迷失了方向,另一方面,希望自己勤奋点,羡慕嫉妒人家成绩好,什么都会,自己却在任何方面都是小白。高一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下定决心我会一年实现一个,那时候不勤奋,学习不好,整天喜欢玩,除了决心什么都没有,但我一直记着那三个目标,最终真的高中三年每年都实现了一个目标。而如今我挺努力,慢慢地有些自制力,我以为很勤奋就一定会实现比中学时代更多的目标,但我却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甚至压根就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更没有自信。 我对我自己的迷失感到恐惧,但又不知如何重新找回自己。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不愿做个学霸,只希望找到一些目标,一个一个地去实现,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在属于我的路上。 还记得我高中时写过的一句话:“那些属于我的,已在等我;那些不属于我的,纵伐竹取道,披荆斩棘,也难免误入歧途。”如今以此自勉,希望说服自己不必太勤奋,也许找到自己的方向才最重要吧!与其碌碌无为,不如在正确的路上慢慢散步,欣赏一路绝妙的风景。
4628 次阅读|7 个评论
做了‘学霸’,失去什么?
热度 6 lin602 2013-12-25 10:04
前几天在外开会与几个朋友聊天,其中一人说他们系有的教授很厉害,由于是官,年龄也大,系里有他的学生做系主任等,他们在分配实验室、提职称等方面都在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人’服务,让这位朋友‘意见大大’。对‘霸’的人品评价不高。 曾经有牛人申请院士,过三关斩五将,即将胜利在望时,被同一单位的同事们实名联名‘举报’,经查为事实,差点到手的院士‘飞跑了’。(这不是戏说哟)。 人都是有私心的,适当为自己争取点资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大鱼、小鱼、虾子甚至微生物统吃’,那其他人还活不活了? 有个普通教授在十多年前跟我说:几百万的项目他们拿,几十万的让其他教授拿点,几万的也可以让年轻教师起个步,但有的人大小课题统吃’(当然可能夸张点,有的牛人自己拿大项目,将中小项目安排自己的博士生去申请拿经费)。 做个霸,这方面得到了,可能会失去不少其他的东西。一个单位内,其实不少同龄人都知道的,只是外面人只看到他们头上的光环罢了。
3386 次阅读|7 个评论
土豪与学霸
热度 1 oldsnake 2013-12-17 09:31
  教育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分数与素质的关系则是话题的核心之一。   在这个学霸横行,风光无限的年代,毕竟分数是响当当的硬指标,引发大家认同、羡慕与追求。有识之士实在是感到无语了。   如何认识学霸现象,其实用一个流行语就足以概括,那就是——     土豪   不详细解释了,只说一句,就是:原来学霸作为流行元素,确实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个人分类: 教育的思考|25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霸,是褒义词么?
热度 10 boxcar 2013-11-25 13:55
今天,在本校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则通知: “学霸是怎样诞生的”—期中数学双满同学学习交流会预告 时间:2013-11-25 10:15:39 阅读: 530 标签: 基础学部 学生学习发展中心 期中考试后学习方法需要调整吗? 你可有迎头赶上的决心? 面对即将崛起的学霸有信心应对吗? 你也可以成为学霸,你准备好了么? 让我零距离观看,期中数学“双满”学霸们到底是如何诞生的! 【嘉宾简介】 梁同学2013级机电学院期中考试工数30分线数30分 孔同学2013级软件学院期中考试工数30分线数30分 曲同学2013级能源学院期中考试工数30分线数30分 牛同学 2013级经管学院 期中考试工数30分线数30分 交流会时间:2013年11月27日(周三)晚18:30 交流会地点:基础学部学生社区B05-583、B584 基础学部学生学习发展中心 2013 年11月25日 提出一点疑问——“学霸”算是褒义词么? 也许叫“考霸”我会觉得更顺口顺耳顺心。 提一点疑问—— 学霸,是褒义词么?
个人分类: 教育|518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学术争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不要戴帽子、打棍子的学霸作风
热度 4 池顺良 2013-11-14 16:25
11 月 11 日 我在科学网上贴出“金刚石和柯石英都可以在常压下生成的启示”博文,介绍人工合成金刚石进展,及市场上出现用它冒充天然金刚石谋利的不良行为。谈了自己对金刚石可以在低压下合成的联想,引起不少网友关注,科学网编辑将 此 博文精选。 不想此事却引起科网博主嵇少丞教授大发雷霆,发出“科学网编辑不懂科学很糟糕”的博文。此文一开头就给别人戴帽子: “今天科学网编辑把一位民科的文章 …… ”。 动不动就对不同观点的科学网博主戴上“民科”桂冠,接着又责备科学网编辑 “搞不准科学,却要廉价兜售民科的东西” 。这种给别人 戴帽子、打棍子的作风实在不宜提倡。 接下来,嵇文中倒有了讨论问题的文字: “若自然界岩石中的金刚石与柯石英能在“常压”(一个大气压)或低压条件下形成,金刚石(碳)与柯石英(二氧化硅)在地表沉积的石灰岩与砂岩中应随处可见。” 看得出嵇少丞教授欢迎质疑和讨论,但是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发表评论意见前,却又如此不注意逻辑严谨。―― CVD 法合成金刚石不是只要低压条件,还要有被微波、激光等激励的含碳气体!地表有这些条件吗?没有。所以嵇教授由此得出的“ 金刚石(碳)与柯石英(二氧化硅)在地表沉积的石灰岩与砂岩中应随处可见” 的批驳结论是不成立的。 接下来,嵇教授又发出感慨: “自己不懂的东西,最好先问问相关专家。搞不准科学,却要廉价兜售民科的东西,就有违背科学的严谨”。 指责科学网编辑不懂科学。显然,嵇教授将自己放在懂科学专家的行列里了。 中国古训云:“谦受益,满招损。”这并不是虚伪,而是智慧。在无比精彩和复杂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显得多么贫乏和不足,多么需要集思广益,与人交流,向人学习。柯石英、金刚石形成属于凝聚态物理学,不是物理学家的嵇教授又如何正确判断别人的认识是否科学呢? 接下来,嵇教授又说: “几年前就撕破嗓门高呼其理论与实验挑战“大陆深俯冲”。然而,他的“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综合时代”终究没来,反而成为学界内行的笑料。” 此事起因于 2009 年 12 月 23 日,《科学时报》报道:哈工大凝聚态科学重点实验室苏文辉教授(《高压物理学报》副主编)研究组近年陆续发表论文,提出柯石英形成新机制,质疑“地球板块折返”假说。 2010 年 1 月 4 日《科学时报》登载了我写的“苏文辉挑战‘大陆深俯冲’表明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综合时代”,就捅了马蜂窝了。 大陆深俯冲观点提出后,一直存在不同观点之争。我国在 1995 年前后,两派地质学家就展开过激烈论争,至今无统一意见。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杜乐天先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对当前地质学科分化之细有过如下评论:“ 分科之多不下数十种,每一分支学科又划分了许多专业,现在还有继续分细的趋势。从事专业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往往毕生只能在一个领域中工作,使得各领域的专家们对地球的整体观不是越来越明朗一而是恰恰相反,越来越淡薄、模糊。对地球整体问题的判断能力越来越弱。” (杜乐天.地球排气作用一建立整体地球科学的一条总纲 . 地学前缘, 2000 , 7(2) : 381-390 .) 学科分化又缺乏必要的综合,正是地球科学中一些基础性整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的重要原因。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学科中多年未解的难题,在另一学科中可能早已解决。但要求研究者精通多门学科,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只有各领域的研究者深入领会科学研究中学科分化与综合之间的辩证关系,欢迎而不是拒绝与有关联学科的研究人员协作这条路。 物质相变本质上属于凝聚态物理。地质学家对从碳到金刚石、石英到柯石英发生相变的认识,比起物理学家相对来说是较为肤浅的。比如,在和嵇教授论争时,我提出很可能柯石英问题不属于“平衡相变”而属于更复杂的“非平衡相变”。心直口快的嵇教授立即在网上回应:“ 蠕变就没有平衡的时候?稳态蠕变是什么?” 一句回答就表明嵇教授并不清楚平衡相变与非平衡相变的区别。柯石英与大陆深俯冲的研究,物理学家的参与是有必要的。 遗憾的是,苏文辉的工作遭到的不是欢迎而是拒绝,甚至是压制、封杀。 2010 年 7 月 22 日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0(7) , 822-830 )上刋登了嵇教授署名文章,指名道姓质疑批评苏文辉研究组的工作。苏文辉看到此文后,认为 “文中一方面曲解我们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出现许多热力学、物理学的概念,以及解释地学问题的物理概念上的错误。误导后人误导学术研究,危害将与日俱增。” 苏文辉研究组很快写出答辩回复文章,然而编缉部却拒登回复争鸣论文。据说,编辑部找了 4 人审查。第一位审稿人认为, “ 既然发表了质疑,理当允许答辩,这是人间常理 ” ;另三位则提出“这个讨论可以到嵇文为止”。编辑部竟然尚未答辩,就到嵇文为止?!只同意质疑,反对答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苏文辉怀疑这三位是板块俯冲说者,不无道理。因为这一派处主流地位,人数本来就多。 苏文辉至今认为: “板块深俯冲假说,从热力学、物理学、物质结构和高压高温相变的角度看,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种学说有各种缺陷,司空见惯。有些人可能长期信奉一种学说,遇到有人提出质疑时感情上一时过不去,此乃人之常情。但是感情不能代表真理,更不能取代学术爭鸣。高级学术刋物应站得高看得远,正确处理学术争鸣的平等答辩权问题。” 嵇教授得意地宣称: “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综合时代”终究没来”, 这 是我国科学的悲哀而非乐事。原因正是一些学科利益集团对不同意见抵触、甚至压制、封杀造成的。并不说明科学发展不需要综合。 苏文辉研究组的文章最后在任纪舜院士主编的《地质论评》上发表。
个人分类: 大地构造|587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学霸”的存在是必要的
热度 2 caojx 2013-11-2 16:22
学术可以,也应该有不同的流派。但学术问题不宜,也不能采用民主方法解决。因此, “ 学霸”的存在的是有价值的,对于学术组织而言,也是必要的。如果不认可这个“学霸”的见识,可以另立山头。剑桥大学就是这么自牛津产生的。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1707 次阅读|3 个评论
教授治学-学术,你在官僚体制下能有几分尊严?
热度 4 冯用军 2013-5-10 18:03
5月4日17时 , 重大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博导梁锡昌教授从重大传动实验室5楼一跃而下,以死抗争。 5月4日晚些时候, 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铁岩,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连续发微博“辟谣”,称某教授的事故,其家属表示属于“ 个人原因 ”。 从常理而言, 肖大书记的私人发博声明至少会带有些惋惜,但这条言辞凌厉、态度坚硬的辟谣微博却没有惋惜,只有愤怒。 所以我得出一丁点认识: 在五毛党横行的时代, 凡是书记辟谣的,统统不信;凡是宣传部长澄清的,全部不信; 在MG的时代, 假巴意思提一下“教授治校”,现在都改成“教授治学”了,一句话:教授说的不算。 我们的5.4青年节,而一个毕生为重大奉献的老人却被迫跳楼结束自己悲屈的命运(传该实验室被重大政客作为提拔和升迁的平台,以致被国家摘牌...) 学术,你在官僚体制下能有几分尊严?
个人分类: FEEC冯氏全球经济学家年会|2028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清华学霸”: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几句
热度 76 youxue 2012-10-22 00:37
张有学 看了几篇博文, 讨论 所 谓 “清 华双胞胎姊妹花 学霸”。 实 在看不下去,但想了想 还 是 让 感 觉 沉淀一会,气消一消再看是否 该说 两句。到了现在气还没完全消,只好写几句。 我感 觉 科学网有些堕落了。有学生刻苦学 习 ,竟然被科学网上的博主指 责 , 说 三道四。看来 这 些博主不 仅 自己从来就没有 优 秀 过 , 甚至还很得意自己混一混也似乎不 错 ,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因此 见 到了真正 优 秀学生,不仅不自己感 觉 到 应该 向她 们 学 习 ,不 仅 不 为 自己以前没有用功而羞愧,不仅不为有这样的优秀学生而高兴,反而 指责她人为什么那么用功,甚至自以为是来给这对姊妹花提建议。我想说的是:燕雀安知 鸿鹄 之志? 我相信凭着这对姊妹花的天才和勤奋和她们在学校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后各种大门都会为她们打开,政界,学界,商界,等都任她们飞翔。不用拼爹,不用求人,更不用出卖色相。如果国内不提供机会让她们发展,那是体制的问题,不是姊妹花的问题。即使她们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成功,也轮不上科学网上的一帮教授 来说三道四。 我在国内时,常有北大学生(也有少数其它大学的学生,但我在北大呆的时间较多)向我咨询以后该做什么。我总是回答说跟着兴趣走,利用自己的长处。一辈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做本职工作时感觉到高兴和幸福,确实是一种福份。只有曾经付出过汗水的少数人能享受到。这对姊妹花现在各方面都突出,以后可以任意选择她们感兴趣的工作,前途无量,岂是我辈能料到的?虽然我觉得天之骄子北大清华学生都应该可以如此选择,但其实不然。有一些北大学生有兴趣希望到美国一流大学来读研以后成为科学家,但我了解他们的功课时,发现不少学生没有足够准备,例如成绩就不够进入美国一流大学读研,而且常常是头两年比较差,大概是因为刚独立比较徘徊,学习动力有些不够,而影响了以后的发展和选择。发现了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后,为了鼓励学生从一进校就刻苦学习从而以后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路,而不是到时候悔之晚矣,我前两年捐款在北大地空学院设立了本科一年级优秀学生奖学金。以前看有学生在科学网教人学懒,想想是学生不懂事也就罢了。现在发现竟然有教授在科学网忽悠学生,教人学懒,误人子弟,甚至直接点名攻击优秀学生,实在是看不下去,感觉国内学术界部分人确实有些堕落啊。 拍砖吧。
20851 次阅读|95 个评论
[转载]马冬晗和马冬昕的成长故事
JRoy 2012-10-19 22:50
[转载]马冬晗和马冬昕的成长故事
引:最近一张“清华学霸”马冬晗的学习计划表和获清华特等奖学金时的答辩视频被疯转。她亮出的成绩单中最低分是95分,还有一份详尽到每个小时的计划表,学习、活动样样兼顾! 马冬晗的大学学习计划表 部分成绩单 在评论别人之前,先看看第一手资料。   漂亮优秀的马冬晗、马冬昕姐妹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她俩是校庆运动会开幕式升旗手。 2008年,马冬晗和马冬昕分别因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总决赛银牌和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而被保送清华。姐姐马冬晗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妹妹马冬昕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   马冬晗马冬昕走进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对保送进清华大学的孪生姐妹。记者获悉在清华大学刚评出的去年校园特等奖学金获得者中,马冬晗、马冬昕分别以综合评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获得本年度清华特等奖学金(全校共有5人获此殊荣)。她们目前双双被保送“硕博连读”。   这对姐妹花可不光是学习上出类拔萃,她们也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姐姐马冬晗曾担任精仪系第36届学生会主席,这是精仪系学生会历史上第一位女生主席,妹妹马冬昕先后担任过化学系学生会学习部长、清华大学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姐姐是系乒乓球队队长、羽毛球队副队长、排球队队长,妹妹是系女排队队长,乒乓球队、田径队队员,姐妹俩均多次在学校各项体育赛事中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她们还都是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队员,姐姐曾任宣传副队长,现任带兵分队长,妹妹曾任常务副队长,现任带兵分队长;马冬晗曾在北京高校《国旗教育论坛》暨“国旗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妹妹曾在“传承清华精神,践行科学发展”清华大学2008级新生演讲比赛上获得一等奖。   清华的特等奖学金是本科生的最高奖学金,是专门针对大四学生开展的一项奖励活动。在本年度的特等奖学金评选中,全校近30个院系,每个院系推举一名学生,马冬晗和马冬昕分别作为各自系里被推举的人选,经过筛选后,有10名学生入围,再经过网上公示、答辩等环节的考核,最终只有5人获得特等奖学金,而马冬晗和马冬昕姐妹俩分别以综合评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毫无争议地获得“特奖”。 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申请审批表 学号 2008010520 姓名 马冬晗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89.11 民族 汉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毕业中学 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 □统招,√保送,□自主招生 曾、现任社会工作: 【团委、学生会】 2010.05~2011.05精仪系第36届学生会主席(精仪系学生会历史上第一位女生主席) 2011.05至今 精仪系团委副书记 2011.09至今精仪系一字班新生导引项目助理 2009.05~2010.05精仪系第35届学生会内联宣传组组长 【班级】 2010.09~2011.09精仪系八字班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 2011.09至今 精81班体育委员 2009.09~2010.09精81班学习委员 2008.09~2009.09 精81团支部宣传委员 【社团】 2009.09至今清华大学学生国旗仪仗队队员,曾任宣传副队长,现任带兵分队长 2011.07至今清华大学马拉松爱好者协会会员 【志愿服务】 2009.09~2010.01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首批骨干志愿者 2009.10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24方阵第5中队宣传委员 2009.07精仪系春蕾实践海南支队队长 【体育代表队】 2011.09至今 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乒乓球队队员 2010.10至今精仪系乒乓球队队长 2010.09至今 精仪系羽毛球队副队长 2009.09~2010.09精仪系女子排球队队长 获奖励情况: 【综合奖项】 2009~2010学年度,清华大学本科生优秀共产党员; 2009~2010学年度,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 2008~2009学年度,清华大学“清华之友——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 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三好学生; 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干部; 2009~2010学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2009年10月,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24方阵优秀队员; 2008年9月,清华大学2008级学生“军训先进个人”。 【培养计划】 2009年4月,入选清华大学“饮水思源,服务社会”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八期; 2010年6月,入选清华大学思源骨干班四期; 2010年9月,入选清华大学导师团计划三期。 【科技竞赛】 2008年12月,设计作品《智能书箱》,获第六届清华大学新生机械创意大赛一等奖; 2009年12月,获第26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非物理类A组)一等奖; 2010年1月,获清华大学2009~2010学年度理论力学竞赛三等奖。 【社会实践】 2009年6月,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支队(任春蕾实践海南支队队长)。 【文体奖项】 2010年9月,北京高校《国旗教育论坛》暨“国旗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一等奖; 2009年5月,“传承清华精神,践行科学发展”清华大学2008级新生演讲比赛二等奖; 2011年5月,清华大学2011年乒乓球单项赛女子单打并列第三名; 2010年12月,精仪系牛彼得杯乒乓球联赛女子单打冠军; 2010年3月,精仪系牛彼得杯羽毛球联赛团体冠军;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第54届马约翰杯乒乓球团体赛甲组第七名;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第54届马约翰杯羽毛球团体赛甲组并列第五名; 2009年4月,清华大学第53届马约翰杯女子排球比赛甲组第七名; 2011年3月,精仪系“牛彼得杯”春季师生运动会女子800米亚军;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第54届马约翰杯田径运动会女子4*400米接力第四名;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第54届马约翰杯田径运动会女子铁饼第七名。 参加SRT计划、科研工作、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等情况: 【科研工作】 2010年9月,设计课题《多功能人性化脉搏监测系统》,获得“电路设计与实践”课程班第一名; 2011年7月,设计课题《I-floor——基于可重构交互技术的微元地面》,获得“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课程班第二名; 2011年9月,在赴内蒙古一机的生产实习中,针对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研究课题《保护型钢丝螺套的力学分析和改进设计》,给出了可行的操作与结构的改进方案。 【党建活动】 大三学年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承担了党员发展、党费缴纳等工作,支部被评为“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支部”和“清华大学先进党支部”(全校只有七个本科生党支部获得这一殊荣)。 积极参加理论学习,获精仪系“第六届党的理论知识竞赛”一等奖。 【社会实践】 2009年7月,担任精仪系“春蕾”实践海南支队队长,带领队员赴海南三亚海棠湾椰林小学进行了五天的支教,利用系友赞助的资金为当地女童带去了价值两千余元的书籍、器材,完成了英语、文学、艺术、科技等支教内容,还为当地女童建立了“春蕾”图书室; 2009年8月,赴湖南湘西进行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同时对当地的职业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2010年2月,在家乡范围内进行社会考察调研,完成《从身边人与事窥探我国医疗环境》调研报告; 2010年8月,赴河北唐山进行为期十天的调研活动,小组完成《唐山的人文精神和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2010年8月,赴青海进行为期两周的调研活动,小组完成《青海教育对减贫民生的影响》调研报告; 2011年8月,赴香港进行为期十天的考察活动,对香港的政治、传媒、教育、公益等有了初步了解。 【文学创作】 2009年9月,写作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在清华新闻网上; 2009年9月,参加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创作诗歌7篇,宣传稿10余篇; 2008年11月,精仪系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 【文体活动】 2008年12月,担任精仪系学生节“仪梦千寻”主持人,并表演原创诗朗诵《唱给二校门的歌》; 2009年4月,担任清华大学学生会迎新晚会主持人; 2010年1月,在精仪系师生新年晚会上表演原创诗朗诵《心之精仪》; 2010年4月,担任精仪系学生节“一千聆仪夜”主持人; 2011年7月,参与拍摄清华学生原创电影《清青年华》; 2010年11月,组建精仪系乒乓球队并担任队长,现为校乒乓球队队员; 2010~2011学年度任精仪系羽毛球队副队长; 2009~2010学年度任精仪系女子排球队队长; 2011年10月,报名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半程比赛。 【公益活动】 2010年1月,献全血400ml; 2009年9月,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24方阵队员,并担任5中队宣传委员,因表现出色,获“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24方阵优秀队员”称号,并作为学生代表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2009年7月,作为志愿者,担任第二届“祖炳民”杯欣欣学校征文比赛(2009)初审评委; 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五一校园义务导游、系庆服务、北京尔康脑瘫康复医院义工等; 作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首批骨干志愿者,完成“学在清华”调研工作。
个人分类: 分享|4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Twins学霸”质疑
热度 125 chrujun 2012-10-18 21:18
最近,清华大学的双胞胎姐妹因为其超强的全面能力被称为学霸。 其强大到令人不可思议,不仅学习成绩平均95分以上,而且在羽毛球、排球和乒乓球等比赛中常拿冠军。 她们还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任职有学生会主席、系团委副书记、海淀区人大代表等等。 她们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在于充分安排和利用时间,把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休息时间很少。从早上6点到凌晨1点,除了吃饭之外全是学习和各种活动安排。 本人认为,如果她们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有可能成为好领导、好干部,但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科学家。如果我们看看大科学家的成长史,他们往往长期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她们想在课程学习、体育和组织能力方面全面达到最高水平,是一条不可行的路。 仔细看了网上曝光的每周学习安排,发现不是学英语就是对各门功课的复习。还是和高中学习一个套路啊!怎么不花时间读世界名著、读《物种起源》、读《时间简史》,或是读世界科学史、以及著名科学家传记? 对于课程学习,也可以选择拓宽视野。可以学外文原版教材、看有关的参考书。光钻研上课用的教材,能学的知识始终有限。 个人认为,当好官就做不好科研,做好科研就当不好官。牛顿去当学生会主席没有? 爱因斯坦去当官没有? 他们做科研的日子一直与官无缘。 中国人难道比牛顿和爱因斯坦还牛,可以同时做好官和科研? 补充说明(包括对读者的集中回复): 1. 后来看了本文主人公的视频,视频结尾处她说她今后要专心搞科研。看来她本人及导师都认识到这种全面突击的方式对科研不利。本人真心希望她在科研道路上做出开创性成果,并附上衷心的祝福。 2. 部分读者认为牛顿当官也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牛顿的科研成果是当官前做的。牛顿当官期间对科学没有什么贡献。没有人在当好官的同时把科研做好。 3. 有读者认为她在读大学期间搞科研也很出色。我完全不赞成着这一点。没有长时间的专注和投入,是无法做出像样的科研成果的。我注意到她在评优演讲上没有介绍她的科研。 最拿得出手的是学习成绩、做国旗手、打乒乓球、当学生会干部。 4. 有人认为我不该质疑,质疑有错。 她们是成年人,也是杂志宣传的公众人物。作为长期从事本科生教学的老师,我认为我有必要提出我的担忧和想法,对她们也是善意的。事实上,她们自己也认识到这种生活方式对科研不利,要改变。 5. 什么样的学生能成才、能干大事,是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如何把学生培养好,变成杰出人才,是我一直在研究和实践的关键问题。 清华“Twins学霸”的经历极大震撼了我,我认为很有必要公开我的想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的评论加深了我对这件事的认识,也为我企图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提供了很好思路,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2456 次阅读|141 个评论
学者遭遇不公也要奋起抗争!
热度 118 Huarong1940 2012-7-8 06:47
刚读过喻海良的博文《惊闻某副教授因职称评定被一学霸“约谈”了》。我认为,遭遇此事,只要公理在手,即使势单力薄,也要奋起抗争!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经历过类似的事。 我教研室的副主任A与我同岁,教学科研都是一把好手,性格内向与世无争。那年我系评副教授,学校只给3个名额,申报人有A、B、C、D4人。A论年龄论条件都明显在B、C、D之上,系职称评委会投票的结果却是:B、C、D通过,A落选。 原因:B是系主任的科研团队成员,正、副系主任和系书记一致保B;C和D是另一学科的,有“学霸”级人物督阵,据说此公及其属下的评委惯用“投独票”的方式。所谓“投独票”,是一种恶劣的投票策略,即偏心的评委不按既定名额投足票数,仅投票给自己必保的人。 当时,我也是评委之一,眼看4人中最有资格的A落选,气愤不过乃拍案而起,评审会后,即找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直告:“这样的投票结果,令人绝对无法接受!明显不公的责任,首先在系领导班子。强烈要求推翻重来,否则,我将与A共同向校方申诉。” 经校、系两级领导协调后……最终,A升任副教授,D落选。 系、大学科、校等多级投票的评职称方式,确属中国特色,不时、不知到哪一级、就会产生极其荒谬的结果。把它的不公平结果推翻也确未见过先例,我预先也和A说过,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当是死马作为活马医吧。 当然,抗争行动虽然取胜,却得罪了一干人,日后要为此付出代价…… 自幼以来读过许多人生格言,我最推崇黄炎培先生给儿子写的座右铭: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 言必守信,行必踏实; 事闲勿荒,事繁勿慌; 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然而,为A抗争的这一次,我实在做不到“ 外圆内方 ”,只得“ 内外皆方 ”,奈之何!? ================= 以上博文发于 2012-7-8 06:47 【后记】 信手涂鸦一短博,不料招来诸多评论与“推荐”,令我诚惶诚恐,惭愧不已!十余年前一起书生气十足的“抗争”,完全是借了“改革开放”的光。比起反右时的林昭、文革时的张志新等,实乃渺小之极!微不足道!……根本不能比! 请不妨将此文看作,初学字的小儿,在墙上涂写的“XX是小狗狗!”吧。 在此,对赞同此文的评论者一并致谢!请恕小生不能逐一回复。
个人分类: 校园生活|20608 次阅读|165 个评论
伪科学、学霸、与鲍林
热度 70 fs007 2011-10-13 01:38
伪科学、学霸、与鲍林
寻正 图一、超越时代的伟大科学家李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丹*谢特曼(Dan Shechtman ),因为他发现了准晶,对晶体学产生了革命性的贡献。媒体纷纷报道他如何与正统观念坚持不懈地战斗,直到其理论与发现获得承认。在起初拒绝认可他发现的人中,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李纳斯*鲍林。鲍林是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奖金最多的人。鲍林在一次学术会议中评论说,“没有什么准晶,只有准科学家。” 在中国学者与公众中,鲍林在准晶上的失误将再为其声誉雪上加霜。鲍林对他所命名的正分子医疗(Orthomolecular Medicine)上的痴迷,尤其是对维生素C治疗各种疾病的推崇,在中国的一些所谓的科普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变成了知名伪科学家的代表。他对未来的这位诺贝尔获奖者的攻击,又让他获得了“学霸”这一恐怖称号。 据说中国科学家院士何祚庥的学术成果之一就是 证明鲍林共振论是伪科学 。知名作者方舟子凡提及诺贝奖,都不免要感叹一番,“鲍林的晚节不保,沉迷于伪医学,鼓吹维生素C疗法,是这个科学奇才一生中最不光彩、最令人惋惜的一页。”科学网的黄秀清还有先见之明地为准晶做传 《准晶:被双料诺奖得主鲍林斥为Nonsense的伟大发现》 ,文中直斥鲍林为学霸,“准晶的发现也刺激了某些权威的神经,以双料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为代表的保守势力,要誓死捍卫传统晶体理论的‘纯洁性’,他们认为所谓准晶就是众人皆知的孪晶,在Nature发文用‘Nonsense’这个词形容准晶的发现,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连发檄文,歇斯底里地反对准晶,可叹,老先生晚节不保。” 在中国媒体上为鲍林叫屈的也有,比如 人民网就登载过关于维生素C的专题 。但似乎影响不大。中国教育系统强调背诵与重复,对科学缺乏深入的理解,对科学史与社会背景更是一片空白,以致于中国学者写科普,习惯于抱着英文材料抄。其结果是中国公众与学者甚少能理解历史人物与科学发展史。我觉得有必要为之正名。鲍林不仅仅是诺贝奖获得者之一,与其他伟大的诺贝尔奖科学家相比,他是伟大的二次方。在科学史上,他的名字要与伽利略、牛顿、达尔文、以及爱因斯坦并列。在20世纪,不少人认为能在声誉与影响上与他竞争的,只有爱因斯坦。 鲍林出生于1901年2月28日。他的生活起于贫淡,估计很多中国人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当他出生的时候,他与父母只有一间房,次年妹妹出生,全身不得不移出市区,因为付不起更大住房的租金。整个家庭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时候,在他九岁那年,父亲去世,留下寡母带着三个待哺的小孩。当鲍林快中学毕业时,他母亲希望他找一个工作以改善家境,但他选择了上大学。当他大学毕业时这一场景还要上演,他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中国人估计难以理解,鲍林因为没修够必要学分中学没有毕业,要等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其母校才给他补发中学毕业证。 1927年,鲍林成了加州理工的助理教授,两年后提为副教授,1930年成为正教授。鲍林以每年10来篇的速度发表论文。在1931年他发表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篇讨论化学键的文章,成为他学术声誉的起点。同年,他获得了美国化学协会的朗米尔奖(Langmuir Prize)。1939年,他把此前发表文章综合写成教材《化学键特性》(The Nature of Chemical Bond)。 图二、鲍林获得美国化学协会朗米尔奖 鲍林的学术地位有多重要?在2000年《自然》杂志的世纪评论中相关专家这样评述鲍林,该书覆盖了化学领域几乎所有重要命题,是“此后20世纪化学研究的蓝图”,“化学进一步发展,简单地通过不断地证明鲍林几乎所有理论阐述的正确性而繁荣壮大,他在只有不到如今万分之一的结构信息时,几乎无误地预测到将来(的化学发展)”,“鲍林把分子提升到圣坛上,它变成了所有物质重要特性的基础,以致于此外没有其它世界了”。 为什么专家对鲍林有如此看重?在鲍林辞世之时,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佩鲁茨为他写讣告发表于《自然结构生物学》杂志,佩鲁茨回忆说,当他成为化学学生时,化学就是一个零乱杂碎的百货店,你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分散记忆背诵不相连的知识片段,而鲍林的教材,拔云见日,让原本混乱不堪的化学界出现了结构与层次。他就是那么的重要。非常奇怪的是,鲍林在中国被打成伪科学家,不乏生物化学专业人士的努力,难怪这样的人发表不出什么专业文章。不懂鲍林,也就不懂化学,不懂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无非是技术员层次。 在2000年,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采访鲍林之子小鲍林,评论说,两个诺贝尔奖还不足以确认鲍林的贡献。实际上,鲍林几乎是与第三个诺贝尔奖擦身而过。在2001年《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加州大学著名学者James Lake的通信,解读为什么鲍林没有发现DNA的结构。鲍林告诉作者,他理所当然地认为DNA结构是他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他没有更积极地为之努力。众所周知,克拉克与华森破解了DNA的双螺旋之密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只有生物化学界的专业人士才知道鲍林由于几个错误先于克拉克与华森提出三螺旋的模型。那克拉克与华森又是如何发现双螺旋的呢?两位日本学者研究鲍林的创造性,2001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说,他们的策略就是复制鲍林,追综鲍林的研究进展,几乎复制了鲍林的思维方式,最终在鲍林的游戏中击败他。 你可能认为鲍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的20世纪化学蓝图已经结束在20世纪,那你就错了。迟至2009年,日本著名脑科学家勉中田在《细胞技术》杂志上发文,强调鲍林在1960年代初为麻醉学与相关技术奠定的理论基础,仍然指引着相关领域的进展。再次地,我们为鲍林超越他当时的实验技术与现有知识的远见卓识所震憾。 有了这样的背景,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是鲍林在1960年代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学术声望决定了他的号召力,从而保证了其倡导反核实验的政治活动的成功。谢特曼显然对鲍林批评他的准晶抱有不满,然而,他不愿对鲍林不敬,倒是急了旁边的看客,给鲍林戴上了“学霸”的帽子。即使是得了诺贝尔奖,谢特曼在鲍林面前,仍然是高山仰止的感觉,那是一种刻骨相知的专业底蕴决定了的。谢特曼在获奖之后,针对鲍林强调说,鲍林对他的批判几乎是一种荣誉,因为他站在相等的高度上了;谢特曼又说,他跟鲍林私交甚为和谐,除了准晶,其它话题,包括维生素C,他跟鲍林高度一致。有了对鲍林的历史地位的正确评价,我们不难理解谢特曼对鲍林发自内心的敬重——他是行家不是? 图三、美国发行邮票纪念鲍林 鲍林本人是一个背叛者,他从不迷信权威,可能也并不发“金口玉言”。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对学生说,“当一个年长而声望隆重的学者跟你说话,认真听他讲,尊重他——但不要相信他。永远不要相信自己智识之外的东西。”这一点,显然谢特曼给我们做出了一个表率,而表率的另一端,是鲍林。如果我们还原历史真相,你会发现,鲍林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对手,他几乎是唯一针对谢特曼发现的准晶现象在传统晶体学知识框架下进行系统的理论解释的人!他的出发点是孪晶。鲍林是晶体学的大牛,他能在传统理论中把准晶包含进去,那是超级玩家的水平,也符合奥卡姆递刀的科学精神——你的确不能动不动就发现科学新现象与原理,先得把现有的搞懂了再说,那是鲍林嘲笑谢特曼的隐含内容。不幸的是,鲍林失手了。 所谓鲍林学霸式地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文批判谢特曼是无知作者的谤语。鲍林的系列文章全是阐述他的学术立场,如何在现有的晶体学框架中从理论容纳准晶,其用语也甚为客气,点明他的理论是一个备选项。鲍林没有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任何针对准晶的学术文章或评论。 鲍林作为美国学术界的代表,当然会遭受前苏联的憎恶,伪科学的标签,是苏联人首先颁发给鲍林的。苏联人的伪科学标签后来也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的学术成果,小兄弟的学术毕竟来自老大哥不是。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鲍林在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之后,就从爱国者(因服务于军事研究而于1948年获得总统勋章)蜕变成了“叛国者”,他强烈反对核实验与核武器,以致于美国政府差点不允许他出国领他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美国著名《生活》杂志称之为“来自挪威的一个奇特侮辱”。中国人应该熟悉这个调调了。鲍林成为美国的麻烦,又让苏联兴奋起来了,1968年,苏联又给他授红色诺贝尔奖——列宁和平奖,不再是伪科学家了。 你必须要愚蠢到上了级别,才能狂议鲍林没有医学资格,针对医学问题发言。鲍林是分子医学的创始人,在医学领域做出的贡献鲜有人能及。据他的传记作者说,他是科学的多面手,每十年就要转移研究范围,关注跟化学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医学领域,几乎是必然的。鲍林是一个认真的学者,他在维生素问题上的相关研究,跟伪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那就是,即使他错了,也是科学的错误,他的错误不具有伪科学的特征——比如不可证伪性、误用科学概念、引入玄学概念等。 一个令人作呕的中国学者的恶习,就是替牛顿、爱因斯坦、鲍林挽惜他们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研究走入歧途。这样的评论从不见于国外学而有成的学者,但常见于中国终身发一二篇论文、或者根本就发不出科学论文、或者根本不懂科学只知道向往科学的人文作者笔下。 鲍林对大剂量维生素疗法有着不理智的痴情,考虑其背景,他的偏执却是可以理解的。鲍林在1940年患肾炎,在当时是一个严重的疾病(现在也是),他靠食疗成功治愈该病,其中包括补充大剂量维生素C。大剂量维生素在医学上有一个较长的历史,鲍林不过是其中一个研究者,大部分研究者还是医生,伪科学的标签,完全是无知之徒给自己确定的标记。鲍林在相关研究上也非全错,不少发现也为后来的研究所证实。鲍林在大剂量维生素C上的不少著作为主流医学排斥,这某种程度上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估计也是他坚持主张的原因之一——学霸有这么狼狈吗?如果你阅读鲍林的相关学术文章,你无疑是在读科学论文,无非是存在科学错误的论文而已——科学在错误中发展,从马后炮角度,正确是科学海滩上的明珠,而海滩的基础则是无数错误的泥沙。数算鲍林的错误,恐怕他超过绝大多数人,谁叫他是历史上科学产量最高的人之一呢。 无疑如果鲍林及早支持了谢特曼,准晶被学界接受会早上五年乃至十年,但于其研究进展也恐怕只有三五年的推动。鲍林有学霸的资本,但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不给他机会。鲍林在申请美国NIH资金研究维生素时没有特别待遇,最后他不得不依赖于私有资金,这也是他在维生素C问题上偏执的原因之一,毕竟维生素C制造商是他的金主,但鲍林并不象中国的专家,说某某东西无害,自己偏不吃,主张不必要的预防针,自己儿女偏不打,鲍林自己身体力行大剂量维生素C防癌治癌,高寿93岁,不少科学人宣称大剂量维生素C对人体有害,不免让人叹服上帝在科学上总是那么神秘难测。 鲍林唯一的一次学霸壮举是开除了自己在维生素C研究上的早期合作伙伴罗宾逊(Arthur Robinson)。罗宾逊是他的学生,协助他创立了鲍林研究所。罗宾逊的研究结果不利于维生素C防癌的结论,鲍林把罗宾逊赶出了其研究所,销毁了其实验结果,鲍林称其结果不可靠,象“民科”(amateurish)。学霸瘾没过上几天,被罗宾逊告上公堂,最后赔偿57.5万美元了事,其鲍林研究总耗费估计超过100万。即使是超越时代的伟人如鲍林者,在健全的社会体制中也做不成学霸,学霸之论可以休矣。 中国的学者民众需要以平常心,看待科学事,放弃肤浅,培养科学文化底蕴。我引用伽利略1623年一句名言以告诫,“Infinite is the throng of fools.”(傻子的集合是无穷尽的。) 学术期刊上几乎每年都有不少从各个角度缅怀赞赏鲍林这位超越时代的大师的,多读专业杂志,免得被人嘲笑。 图四、科学的曲折进程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4766 次阅读|81 个评论
伪科学、学术造假和学阀、学霸
热度 2 Eucommia 2010-5-30 20:06
前一段社会上有一些人到处竖起反对伪科学的大旗,好像只有他们才是真科学,只有他们掌握着鉴别真伪科学的标准,他们说谁搞的是伪科学就要把谁批倒批臭,甚至还要踏上一只脚。他们甚至把对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贡献了几千年的中医也要打成伪科学。如果他们有人当了卫生部长,中医的命运会如何?现在还有些大家仍然在到处贴这一标签,甚至给曾把前苏联的遗传学界整垮,也曾殃及中国遗传学界的李森科也贴上伪科学的标签。说得轻点,是对那个时代的无知 , 说得重点是有意无意的美化李森科们。因次我们有必要对伪科学、学术造假和学阀、学霸等几个不同的概念鉴别一下,以免上当。 每一个中国人,甚至熟知汉语的人都知道伪者假也。每一个懂点科学的人也都知道,所有科学理论都是由假说来的,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总是由表及里逐步加深,人们只是根据自己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来推测事物的本质,所以先提出一假设,然后用事实证明,如果后来的事实证明原来的推测全错了就推倒重来,如果原来的认识部分错了就要对原来的推测修正,这样一步步才使假说逐步成为学说。就是大家公认的符合实际的假说,或者说学说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而只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比如物理学上的 牛顿力学适用于低速宏观的物体 , 狭义相对论适用于高速和惯性系条件下 , 广义相对论适用于有引力的情况 。就拿最简单的 1+1=2 的算术题来说,也不是绝对的正确,哪个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不加条件呢,虽然在数学上1与1是相等的,但如果我们具体说2个人,这里忽略了大人小孩和男人女人等许多差别,这个人与那个人是不可能相等,这也就是说 1 1 ,当然也就 1+1 2 。这就说明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我们永远只能与绝对真理越来越近,而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所以在科学史上即使是实践证明不正确的假说,也没人说它是伪科学,而且要肯定它在科学史中的地位。中医的大量理论都得到了医疗实践的证明,只是其中有许多理论还无法用现代的生物学实验方法证明,最典型的就是经络理论,不仅无数的医疗实践证明它的存在,就是现代的大量生物物理实验也证明它的存在,只不过在解剖学上还看不到它的具体结构,这不能证明经络理论是错的,而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在解剖学上显示它的结构。这就说明中医理论与一切自然科学理论一样也是相对真理。就是某些以反伪科学而出名的人,他们反对对了的只是揭穿某人在科研数据上造假或有剽窃行为,或者揭穿一些人用一些魔术手法骗人。这与现在泛用的伪科学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伪科学的概念不清楚,容易被人滥用,对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人和事乱打棒子,还是不用、禁用为好。 学术造假或现在官方称为学术不端则是概念很明确,任何人也无法混肴视听的科学上不能容忍的学术道德问题。可能用学术不端更准确些,比如论文的一稿多投,在论文上没有造假,只是在论文数量上造了假,剽窃别人的成果,那成果是真的,但作者是假的只有在数据上造假、照片造假(如现在在电泳照片上根据主观想象加减条带),像黄禹锡的造假行为,如果把这些称为伪科学,好像也不合适吧?!说到底,这是在利益驱动下科技界那些急于获得利益又不愿付出艰辛的人们的劣行。如果对这种行为不打击,科学就失去了它的神圣,与市场上的假货没什么两样。但这种行为的危害只是骗去了他个人的名誉或利益,对他人的危害还不算大。可是学阀、学霸的危害可就大多了。 把李森科说成是伪科学就更不沾边了,就李森科原来研究的内容来说是百分之百的真科学,他研究的是冬小麦的春化作用( vernalization ) , 在农学上将在俄罗斯无法越冬的冬小麦经过春化处理后能在俄罗斯大地上上开花结实,使当时在帝国主义封锁下无法进口冬小麦的苏联生产出冬小麦,这怎么能说是伪科学呢,我国也有不少留苏回来的植物学家一直在潜心研究春化作用,现在植物所还有一位副所长也是在研究春化作用的分子机理,全世界更有众多的人在研究这个问题。就拿李森科自称的米丘林遗传学的基本内容来说,也不能说是伪科学,它主要是强调获得性遗传,即认为在环境影响下改变了的植物性状可以遗传。他最重要的依据除了他的春化作用实验外,还有米丘林的将南方的苹果逐步北移能开花结实成为优质的苹果,以及植物嫁接后接穗的果实及其后代表现出某些砧木的性状。这一切都是事实,怎么能说是伪科学哪?现在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就是环境影响下基因的修饰,而且证明确实可以遗传。嫁接中的遗传变异现在也已得到分子生物学证据,北大生科院就有老师证明了嫁接后代的基因变化,去年 Nature 上还发表了一篇证明砧木的基因片段进入了接穗的文章。我国科学家将橡胶树北移成功,使新中国因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而无法进口橡胶的情况下生产出自己的橡胶,还因此获得了首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切都说明无论是李森科本人研究的内容,还是当时所谓的米丘林学派所认可的研究内容都是货真价实的科学,不是什么伪科学。李森科在学术上的错误是用他当时的农学研究成果否定他根本不懂的遗传学(他自认为很懂),否定特殊遗传物质的存在。如果仅限于此,还可说是学术之争,是可以容忍的。最不可容忍的,也可说是他的罪行在于,他靠自己的一点学术成果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赏识而获得行政上的大权后 , 把他所称的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家及有关遗传学研究人员统统说成是唯心的,反动的,剥夺了他们科研的权利,把他们驱逐出科学院(其中有的就是他取而代之的原来的领导者),这哪里是什么伪科学?这是学术上的法西斯,是大学阀、大学霸。是以科学的名义打击排挤威胁他手中权力的人。所谓学阀、学霸,就是凭自己在本学科取得的成绩攫取一部分权利后对与他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特别是威胁到他权力的人,或者为了显示他学问的高深,显示他是什么都懂的大家,对他认为低级的、陈古落后的、无用的学科和人进行无情的打击和压制。这种人对科技界的危害与他手中权力的大小成正比,如果仅为杂志稿件或基金评审人,他会对于他观点不同的稿件或项目以主观的简单的不可能、无意义、无应用价值等理由封杀,如果成为小单位的领导人就会根据他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狭窄的学科观念以改革的名义向他主观地认为陈古落后的、无用的、无发展前途的学科或实验室开刀。如果一旦掌握了全国科技方面的权利,全国科技界就要遭殃,会推迟国家的科技进步,甚至扼杀有关学科。李森科对前苏联科学的危害,特别是对遗传学造成的灾难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那些反伪科学的勇士们,那些到处对各个学科的研究贴真伪或其他标签的大家们一旦掌握了权力不成为中国的李森科才怪呢。 致谢:物理学上的知识承蒙李铭先生指正,作上述更正,特此致谢。2010-06-11
个人分类: 未分类|8806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以科学战胜学霸的刁难 – 成功挽救被拒文章的经历
sunx0053 2010-3-13 16:54
投稿多了免不了有被拒的经历。 被拒的文章不一定是不好的文章。 如果所投杂志的标准高,很好的文章也有可能被拒。 有一篇好的文章总想往较好的杂志投,但若定位不合适就有可能被拒。若是如此, 倒也没什么。 吸取经验,下一次定位时就会更准确。 不过偶尔文章被拒却是因为同行不公正的评审直接造成的。 这时候, 作者就需要披挂上阵,与之较量一番。 如果正义还在的话, 科学最终会胜出。 我最近投了一篇文章到本行的旗舰杂志,J. Pharm. Sci. 文章算是我自己的得意之作。 我们通过修饰颗粒的表面性能,使细沙具有了极优良的压片性能。这是我把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结合起来解决药学制剂方面的常见问题的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这个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解决药物压片性能差的问题。 所以所投杂志的定位是合适的。 文章投出,估计问题不大。 我便把精力集中在别的研究上。 等收到同行评审的意见时,一个评审人提了些小问题对文章的总体评价很高。 第二个评审人的意见总体也不错, 但提出我们需要收集数据排除另一个机理。他所提的另一个机理其实并不是什么机理, 和我们讲的也没有冲突。 我就仔细地把这些讲清楚, 同时安排博后作了两个实验加强我们之前的解释。 以为这样就好了。 没想到, 又收到这第二评审人的第二轮评论。 他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 忽略我的回应, 并指出他自己二十年前做过一些研究,和我们的类似。并给出了他三篇文章的详细信息。 言下之意,他要我们对他的文章膜拜。 那些文章发在一个二等杂志。 我仔细读了发现 他们使用湿法治粒的工艺使玻璃小球有了可压性, 确实和我们的研究有关。 但他们的研究是纯粹经验式的。 完全没有给出一个解释。我们的研究是以一个理论模型为基础, 然后用实验证实这个模型。 和他的研究完全不同性质。 我们的研究恰恰给他们的观察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就如此修改了文章, 指出这两者间的关系。没想到, 等了很久,文章却被拒了。唯一的原因是这个评审人认为我们没有对他之前的研究给于足够的重视。我们没有讨好他顺水推舟赞扬他的大作。 这有点荒唐。 一个人的自大难道可以封杀一篇好的文章? 我就写电邮给杂志编辑。 据理力争, 指出此评审人持有偏见,要求第三个人的公正评审。 很快,编辑回信。 他说, 我其实很欣赏您的大作, 但这第二个评审人是个有名的专家。 我没法不给他面子。不过,请您重新递交。 我会亲自评审。 因为我对您的文章很熟悉, 很快就会有答复。 这样可以么? 我就按编辑的指示原文重新递交。 过了几天, 就被接受了。 不知道此君日后读到我们此文是会有何感想。 他会觉得世道不公吗? 从此经历中, 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 以过去的成就而托大并且蹂虐年轻学者的朽木学霸是各国都有的。 2. 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对自己科研的信心是战胜学霸百般阻挠的前提。 3. 受到排挤或者阻挠时不要轻易放弃, 科学会最终胜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726 次阅读|19 个评论
我的答案--大学教授搞学术还是搞企业
dnastar 2009-10-31 05:56
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和学术教学环境等的不同,每个科研工作人员的选择空间大不相同。 我们也曾要搞高精尖,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都获得好评,但是都给毙了,其中被毙的最冤枉的一次是一个大腕要求我在他那里申报,时间问题不允许,大概是7月份吧,他那里已经得到消息,于是问我,你在哪报的,我说本校啊,你那里来不及。大腕回答,那你今年中不了,明年在我这儿申请吧。 关系网如斯,一个人的项目能去863答辩,能获得国自的所有专家的好评和推荐,水平在国内应该有个序列的,可是没有资金就是死亡。 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我们下乡去,到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地方去,曲线救国, 我何尝不想给国家开发几个高水平高度创新的新产品来,可是不能当了裤子去干,于是乎,下乡,再上那井冈山,和那千千万万民企私企泥水交融,看到那企业以次充好,何尝不痛心,可是生存法则教会你忘记大学的语言,先去酱缸再去提高。 当科大的校长号召教授要眼望星空时,我们有个要求,在你们担任评委的时候,请睁大眼睛,请心胸放宽些,请公正些,给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一点空间,哪怕是一泊水,我都会长的支繁叶茂,因为原本质就不同!!! 当上升的途径被学霸们封死,当漫长的封建社会笼罩着学术界十亿人50年产不出一个诺贝尔奖时,大师们是否该用农村的茬屁股纸糊糊嘴巴,下次少拿些经费,给一种才华横溢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一些生长空间!!! 大师们已经成长为一个学术霸权,一个大型包工头,大把的经费拿下来,最后还不是分解给2-4级小老板,最后还不是普通的研究生本科生来完成,大笔的科研经费就化整为零变相到了各级工头的津贴里去了。 当权威的学术风气不允许自由和创造时并且还鼓励造假时,以造假为生,以不造假为耻时,我选择那乡间,清新的空气虽然间或混杂着粪臭,可是这是民本,我自在,我自信,飞黄腾达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0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