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辞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广西一高中校长辞世后全县花圈断货 清华发函吊唁
热度 1 redtree 2015-3-16 22:07
广西一高中校长辞世后全县花圈断货 清华发函吊唁 发布时间:2015-03-16 07:10:41 | 来源: 光明网 | 作者:赵艳艳 | 责任编辑:徐忠彪   莫振高(资料图片)   3月15日早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城。   数千人自发前来,人们抹着眼泪,送别离世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高中校长莫振高。   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莫振高四处筹集善款,以帮助上万名山区贫困学生继续学业,被贫困孩子们唤作“校长爸爸”。   3月9日,59岁的莫振高因病离世。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校友们从北京、上海等地赶回;清华大学招生办等高校机构发函吊唁。   一个普通校长的离世,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震动?教师们说,莫振高的一生,是让瑶山贫困孩子读书走出大山的一生。   校长辞世:   全县花圈断货   清华大学招生办发函吊唁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山里贫穷,孩子们读书非常刻苦。尽管是一所县城高中,但都安高中在整个广西都颇有名气:连续20多年每年都有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名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达到重点本科分数线。   莫振高在都安高中工作37年,3月9日,他突然因病离世。这一噩耗迅速传遍县城,人们沉浸在悲痛中。   据学校的门卫韦荣回忆,一名昔日的学生从上海赶回,刚到学校门口,便大哭起来。   19岁的韦玉华是高二学生,她哭着说,在课堂上得知校长离世,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哭起来,那个每天第一个到校、刮风下雨都用学校广播提醒学生添衣的人永远离开了。3月9日晚,学生们自发组织,全校4600多名学生熄灯为莫振高默哀3分钟。   一些认识和不认识莫振高的人都来吊唁。县城一家花圈店的老板说,他不认识莫校长,但订购花圈的人挤爆了小店,不少人甚至不得不到附近的马山县、河池市、南宁市购买花圈。   从北京、上海以及广西各地等赶回都安的人不在少数。1991年从都安高中毕业的129班中,70多名学生从各地赶了回来,一些男儿哭成泪人。清华大学招生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等多家高校机构,专程发函吊唁。毕业于都安高中的一些海外校友,对莫振高同样充满感情,美国哈佛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多名教授致信吊唁。 莫振高离世2天内,新浪微博关于“都安高中莫振高校长”话题的点击量高达26万人次,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也被这一消息刷屏。   15日,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批师生群众送别校长莫振高新华社   “校长爸爸”:   让瑶山儿女走出大山   都安高中资助办主任韦喜凤说,都安高中至今仍有约40%的学生是贫困生,许多年前,学校贫困生更多。“即便学校已免学费,但书本费、住宿费,以及每月生活费,每年仍需约4000元,不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韦喜凤说。   孩子们因贫辍学,让莫振高痛心不已。“每次有学生辍学回家,校长都亲自或让班主任去学生家中,把他们接回来。”韦喜凤说,常挂在校长嘴边的一句话是,“不管怎样,先回来上学,我来想办法。”   60岁的蓝玉锋在灵堂抹泪。1998年,儿子蓝程考上都安高中,但由于家中仅有3亩地的收入,蓝程一度几近辍学。在蓝玉锋一筹莫展时,是莫振高将蓝程带回了课堂,从此他家没再交一分钱。蓝玉锋说,儿子已博士毕业,走出大山,留在北京,按瑶山习俗,年长者不能参加年纪更小者的丧礼,但他顾不得这些,他只想来送送校长。   为让孩子们回到校园,莫振高向慈善机构、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求助。在各种场合,莫振高总是说:“我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没有路费,帮一把吧。”他因此被称为“化缘校长”,孩子们叫他“校长爸爸”。一个故事曾被多人讲起:莫振高去市里开会,昔日的学生想请他吃饭,被他拒绝了,学生一再坚持时,莫振高说,将餐费拿出来资助贫困生吧。   据统计,2014年该校有约200名学生每月获得200元至400多元的资助。这些年来,莫振高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多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学校的点点滴滴,莫振高“都要管”:冬日太阳升起,莫振高一遍一遍地重复催着大家晒宿舍棉被;学生们做操时被雨淋了,广播里会传出莫振高的声音:“食堂为大家准备了姜糖水,请淋了雨的同学去喝。” 元宵节前夕,躺在病床上的莫振高,专程打电话回学校,要求食堂为高三学生免费煮汤圆。“校长说,这很重要,每名学生须至少能吃到10颗汤圆。”韦喜凤说。5天后,莫振高永远离开了他关爱的学生们。
个人分类: 人物|1242 次阅读|1 个评论
惊闻南师大外语系退休教授吴翔林老先生辞世
lywang 2013-11-3 22:30
昨天,也就是11月2日,惊闻原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吴翔林老先生辞世, 我 心中 慨叹不已。 吴翔 林 教授 1930 年 4 月 19 日出生于湖南湘阴, 195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 1957 年至 1959 年在南京大学外语系攻读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 1958 至 1981 年在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 1981 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至 1995 年退休。 1986至1987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访问学者,专研英美诗歌。1994年获国务院高等教育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主要著译有:《英诗格律及自由诗》、《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注释)、《唐诗三百首新译》(译者之一)、《COBUILD英汉双解词典》(编委)等。此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编写的 《英美文学选读》 为编者多年讲授该门课程的成果, 认为是中国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优秀教材。 在我国多所高校执教多年的美国Linell Davis教授及Michael True教授均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 老先生的深厚学术功底可以从其著作 《英诗格律及自由诗》表现出来,据说该书少有人问津。倒是其业余之作 《英美文学选读》成了畅销书籍,并多次印刷出版。 我和老先生的儿子吴新宇先生是好友,也有机会近距离接近吴老先生。记得2006年8月第一次见到吴老先生,他很健谈,一副“老顽童”的形象,听说我刚刚加盟南京大学,老先生给我谈了诸多南京大学的典故。和老先生交谈,有点相见恨晚之感觉。其后也看到老先生独自在屋里利用电脑的“手谈”程序下围棋,感觉老先生是多才多艺。其后 几次 匆匆见到老先生,一直想忙完手头的工作,专门拜访吴老先生,听听他的“神侃”,可惜这种机会随着老人家的仙逝也失去了。扼腕叹息!
5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正日走了,参加六方会谈的国家反应如何?
热度 3 pukin 2011-12-19 23:25
中午12点半从健身房出来,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打开广播,听到女主播播报金正日同志在视察的火车上突发心肌梗塞而辞世的爆炸性新闻。 回家后关注了一下微博,发现有人把参加朝核六方会谈的国家对金正日同志去世的反应用网络表情给总结了一下: 1、朝鲜: (泪奔) 2、韩国: (开心) 3、日本: (嘻嘻) 4、美国: (哈哈) 5、俄罗斯: (思考) 6、中国: (可怜) 非常赞同微主环球时报记者王文的观点: 对金的死,目前中国至少应做四件事:1、外交表态,抢占国际话语权。2、战略准备,防止东北不测之变;3、慰问朝鲜,以表礼仪与哀悼;4、速联系美日俄韩等国,加强沟通,以防战略误判! 另外,还看到一个段子,不知道会不会被河蟹? 步卡扎菲后尘的下一个独裁者就是...有遗物为证:萨达姆死时——绳套一拉,双脚一登——拉登。拉登死时——扎下来的飞机卡在院子里——简称:卡扎菲。卡扎菲死时——一把金手枪。下一个就轮到…这个段子今天看来很靠谱。 中国要做好朝鲜崩盘的准备!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1699 次阅读|3 个评论
季老辞世
sstone2009 2011-5-8 10:39
季老辞世了,留下万千关注,留下浩瀚著作,留下一生学术传奇…… 这样一位传说中慈祥、勤勉的老人,走完了98岁人生。 我要祝福他,在天国安详、幸福!这样的祝福也是给所有辞世的人们,也包括我的父亲。 人在世时,可以有太多差别:生世的差别、智慧的差别、机遇的差别、幸福的差别……但有一样是不会有差别的,辞世后就没有了肉体和知觉,就无法体味人生的轰轰烈烈或者冷冷清清。 季老的辞世,也是一忽的事情,其他都是活着的人的心思。 ( Posted on 2009-07-12 by sstone2006 http://sstone2006.blogcn.com/articles/%e5%ad%a3%e8%80%81%e8%be%9e%e4%b8%96.html,2011-5-8,10:35 )
个人分类: 博客搬家|2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力学界又失英才——痛悼沈青研究员辞世
热度 7 sqdai 2011-2-27 09:10
上苍无情,又夺走了我国力学界的一位英才!日前惊悉噩耗:中科院力学所沈青研究员于一周前溘然长逝(见链接 1 )!我多年相识的学界老友中又少了一位!除了发去唁函(见链接 2 )以外,很想为这位可敬的朋友写上几句。 1962 年,我认识沈青时,他还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我知道他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刚到力学所工作一年,学问极好。后来我们同在第 11 研究室工作,一起承担科研任务,一起参加“文革”,对他的了解日益增多。 我的第一印象是:他为人低调,从不炫耀自己,在名利面前总是退让三分,而做学问则是踏踏实实的。 接着是风起云涌的“文革”运动。他给我的印象是:他有自己的见解,除了迫不得已地随着喊口号之外,对于种种怪现状从不随波逐流。最为难得的是:他从不整人,更不落井下石。在那个时代要做到这样是难能可贵的。他是“逍遥派”,局面稍微平稳一些之后,他一方面努力做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在稀薄气体动力学领域刻苦钻研,打下了更为扎实的学术根底。 我们知道,随着人类空间探索的进展,开始涉足大气高层,那里的空气非常稀薄,原有的连续介质假设不复成立,寻常的气体动力学方法不再适用,需要另辟蹊径,动用气体动力论( gas kinetics theory )等工具。 1946 年,钱学森先生首创了稀薄气体动力学研究领域(见《钱学森文集》,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1 )。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学界开始有人涉足于这一新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是林同骥院士,他率领一些年青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猛攻这一较为困难的专题,从那时起,沈青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个领域,一干就是 50 年。成为继林先生之后的稀薄气体动力学的学科带头人。 这些年来,沈青在 稀薄气体滑流问题求解、钝头体稀薄气体绕流流场计算等方面做了开创性贡献;后来又在稀薄气体高速非平衡流动、微尺度气体流动等方面做了重要工作,并于 15 年前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 20 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任大会主席。他和他的学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公认,这样水平的成果在我国力学界并不多见。 大约十年前,他被确诊罹患癌症,但是他把病情置之度外,从未停止自己对科学的追求。 2003 年他出版了专著《稀薄气体动力学》(国防出版社, 2003 ),接着,在 2005 年,又在 Springer 出版社推出了英文专著“ Rarefied Gas Dynamics, Fundamentals, Simulations and Microflows ”,系统地总结了他本人及其课题组成员在稀薄气体动力学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这两本专著出版之后,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好评如潮。 在自己倾心科研的同时,他还尽心尽力地培养研究生,努力传帮带,不仅传授学问,而且教书育人,力求他们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秀学术传统。值得一提的是:现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樊菁研究员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近年来,我看着这位年青学者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目前正带着新一代力学工作者努力奋斗。我一直认为,在樊菁的进步中,他的导师沈青研究员功不可没。 我每次回到力学所,总要到我的老朋友“发挥余热”的地方去坐坐,听听他们的学术见解和各种想法,沈青经常在场。我知道,他在学术上有宏大计划,由于近来出现的微流动研究领域中他可以大显身手,他一直乐此不疲。 斯人已逝,后人泪湿衣襟。沈青还有许多未竟遗愿,只有靠我们,靠学界的后来者发愤努力了。 我一向是乐观主义者。不管在哪一代学界中,像沈青那样的真正的学者总是占绝大多数。让我们弘扬他的爱国敬业精神,把我国的科技事业搞上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绵薄之力! 写于 2011 年 2 月 27 日晨 【链接 1 】中科院力学所讣告 我所退休研究员沈青先生不幸于 2011 年 2 月 20 日去世,享年 75 岁。 沈青 先生 1935 年 12 月出生于山东青岛市, 1956 年 8 月至 1961 年 6 月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回国后到中科院力学所工作, 2001 年 12 月退休。 沈青 先生于 1961 年开始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稀薄气体动力学课题组长、十一室副主任等,随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计算物理学报编委、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1996 年沈青先生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 20 届国际稀薄气体动力学会议,任大会主席。 沈青 先生著有《稀薄气体动力学》(国防出版社, 2003 )、《 Rarefied Gas Dynamics, Fundamentals, Simulations and Microflows 》 (Springer Press, 2005) 等两部专著,系统地总结了他本人与其所领导的课题组成员在稀薄气体动力学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沈青先生在钝头体周围稀薄气体电子密度流场计算、稀薄气体滑流领域问题的求解等诸方面均有领先贡献,曾在力学学报、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和 Journal of Colloid Sciences 等刊物发表诸多论文。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他在高速稀薄气体非平衡流动、微尺度气体流动等方面亦有重要贡献,最近几年还在 Physics of Fluids 、 Micro Nanosystems 和 Advances in Tribology 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有关微流体力学计算、微米槽道流动、微机读写头摩擦学等方面的重要论文。 沈青 先生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为力学所的科研工作和年轻学者的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沈青 先生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事、好师长,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为我国力学事业所做的贡献! 中科院力学所人教处 【链接 2 】唁函 沈青研究员治丧委员会: 惊悉沈青研究员不幸辞世的噩耗,痛失一位近半个世纪之前相识的老同事、老朋友,令我悲恸万分,在此谨表深切的悼念之意,并通过你们向他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沈青研究员人品、学问俱佳,是我在同辈朋友中最为敬佩的一位。他为人正直善良,诚恳敬业,踏实勤谨,学识渊博,求真务实。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奋战在力学科研第一线,孜孜不倦,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著述颇丰,特别在稀薄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了有口皆碑的辉煌业绩。他是我们这一代学人中的佼佼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沈青研究员的逝世是中科院力学所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力学界的无可弥补的极大损失。他生前还有很多未遂的愿望,我们惟有加倍努力,弘扬他的爱国敬业的精神,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兢兢业业地为祖国的力学科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追思、纪念他的最好的实际行动。 沈青老友,安息吧! 戴世强 上海大学终身教授 1962 至 1984 年的中科院力学所成员 2011 年 2 月 27 日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1129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消息篇-1:钱伟长先生走好!
热度 1 sqdai 2010-8-10 14:05
钱伟长先生走好! 顷接噩耗:我们敬爱的老校长 钱伟长 先生仙逝了!他于今晨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九十七岁( 1912-10-9 ~ 2010-7-30 )。 消息是千真万确的。我刚从校长助理 徐旭 博士处得到证实。 又一位科技伟人走了,三钱中的最后一位。他到天国与他的师兄们重聚去了! 惊悉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我万分悲恸!我原本以为, 钱 先生能活过百岁,甚至开始策划 2012 年的 ICNM-VI ,准备跟他的朋友和学生一起,共庆他的百岁华诞,如今,这一切成了泡影! 钱伟长 先生的辞世,是我国科技事业的巨大损失,更是我校我所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是我们学生后辈的最大的痛! 然而,他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宝贵财富。他的传奇般的人生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他的爱国敬业无私无畏的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创新的理念,敢作敢为坦坦荡荡的人生态度,是我们永远的楷模! 斯人已逝,我们悼念他的最好行动是: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战斗,以加倍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我在这块博客天地里开出一个虚拟的灵堂,给大家一块寄托哀思的地方。欢迎留言。 2010 年 7 月 30 日 9 : 56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6675.html 钱伟长先生走得很平静 昨天周哲玮副校长向我们述说了 钱 先生的最后的日子的简况,记录于下。 近年来, 钱 先生身体状况逐渐变差,但情况尚称稳定。七月中旬,病情开始急遽恶化。周哲玮每天去医院,手机 24 小时开着, 7 月 29 日 ,周哲玮似乎有预感,把原来晚间置于静音档调为常态。晚上九点多,奉召去了医院。到早晨 5 : 39 ,钱先生进入弥留阶段,到 6 : 20 ,医生回天乏术,钱老停止了呼吸。 很平静。 没有留下临终遗言。 甚至没有睁开眼睛看看周围关注他的人们。 一位科技伟人终于告别了人间。 写于 2010 年 8 月 7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7923.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415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张忠辅教授辞世 遗愿捐身:家人助其完成设立专项奖学金愿望
sumon 2010-7-17 18:23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7月16日12时36分,张教授走了,就在他立下宏愿捐献遗体和财产的病房里静静地离去了,走得很是安详。 虽然,教授的遗体因被病魔吞噬不适合捐赠,但他设立专项奖学金的遗愿,将在后事结束后迅速完成。 张老师,一路走好,天国里依然有你的数学殿堂! 7月16日中午12时36分,兰大一院肿瘤科的01号病房传来了痛彻心扉的哭喊声,因胃癌晚期住院已有一个多月的张忠辅教授去世了。 当日中午12点17分,张教授的女婿李敬文给记者打来电话:我父亲快不行了电话里他的声音哽噎,断断续续语无伦次。记者迅速赶到兰大一院。张教授的病房门口围满了人,医生护士忙进忙出,走廊里老人的家属在抱头痛哭。 12点36分,张教授的主治医师赵大夫从病房走出来,满脸沉重还夹杂着遗憾的摊摊手:再见最后一面吧。爸!张教授的小女儿痛哭一声冲进病房,周围的亲属也都神情激动,一时间哭声一片。 走进病房,日日夜夜守护在他床前的老伴、儿子、女儿都跪到老人床前,无限留恋的抓着老人的手,失声痛哭;张教授的得意弟子朱恩强、文飞,自从老人住院后一直陪伴了40多天。我多希望老师能再睁开眼,能再看看我啊!两个大小伙此时也已经泣不成声。 当天下午,张教授的遗体将送往兰州市殡仪馆,今明两天家属将在家里设立一个灵堂祭奠。不燃香烛,用鲜花来纪念老人,我们都将为他守灵。家人哽咽着说出给老人办理后事的计划。而在周日早上8点30分,兰州交通大学将在华林山的怀远厅为张忠辅教授举办遗体告别仪式,届时许多外地和兰州的学校代表、老人的亲友都将到达会场悼念老人,为老人送行,本报也将继续关注。 遗体无法如愿捐赠 我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我的财产奖给莘莘学子。几天前,重病在床的张忠辅教授在病房里立下了这样的遗嘱,如今老人病逝了,但令人遗憾和惋惜的是,因为年迈的老人身体机能被病魔严重吞噬,这个伟大的遗愿无法实现了。 不知道老师会不会遗憾!张教授的弟子朱恩强说,因为客观原因,亲人弟子无法完成老人的一个遗愿,这将是他们最大的遗憾。当日,恩师的遗嘱签署后,他的主治医师赵大夫迅速与兰大二院遗体捐献部门进行了联系,咨询老人捐献器官的事宜。按照兰大二院大夫的建议,他们为老人做了很多检查,评判身体器官的医学价值。张教授去世后,兰大二院遗体捐献科联系到他的家属,讲明了器官捐献的情况:张教授因为年纪比较大,身体很多器官功能都衰竭了,能进行医学移植的很少。又对老人的眼角膜进行了测试,一个眼睛度数是4.9,另一个是0.1,而且磨损严重。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建议捐赠,原因一是因为眼角膜一般成对捐献,但现在只有一个价值降低;二是4.9的那只眼角膜也磨损的比较厉害。所以从整体情况上看医学价值不大。张教授的愿望很伟大,很让人感动,但因为这些客观原因,捐赠器官的遗愿已经无法实现。 奖学金将尽快建立 我们仍然非常感谢张教授这种伟大的做法,虽然他去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的活着!虽然老人的宏愿无法实现,但兰大一院的医护人员还是这样评价老人。 很遗憾,父亲的器官未能帮助上需要的人,但他的第二个遗愿我们一定替他完成,绝不会让他再失望了!张教授的女婿李敬文说。老人还有个遗愿就是拿出自己的遗产20万元设立专项奖学金,对所有在数学方面有所建树的老师和学生予以奖励。他说,当日老人的遗嘱签署后,他们已经与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的负责人取得了这方面的共识,学校领导对张教授的遗愿非常感动,表示将大力支持。目前,家属方面表示,在老人的后事处理完毕后,他们会迅速去完成这个遗愿。 张老师,一路走好! 张老师,一路走好!在得知张忠辅教授去世的消息后,北京、安徽等国内许多院校教师、数学协会、九三学社等多个社会团体,以及张教授的朋友、学生、同事等纷纷打来电话,表示慰问和悲痛之情。中科院的王建方教授得知噩耗后,非常难过,无比哀痛的对张教授的家属说:真没想到,我连老张的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兰州交通大学的校长,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院长等许多校领导得知情况后也纷纷表示哀悼,有很多人拉着张教授家属手连声安慰,脸上也流下了难过的泪水。 张教授走了,犹如一颗消失的星辰,但他把最美丽的光辉留在了永恒的夜幕上。肉体离去,精神永存。此刻的他也许正在天国,与陈景润以及他的许多恩师探讨着他一生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数学事业! 张教授,一路走好!为你感动的金城人们会永远记住您!(记者 朱旭东 实习生 杨小佳)
个人分类: 教育学|2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一位南大中年教师去世,哀悼
woodenson 2010-1-4 13:27
昨天晚上才得知,又一位身旁的中年骨干教师陈婷副教授于2009年的最后一天去世,享年47岁。前年的年终,我院的孟文新老师因病去世,虽然那时我还没有到南大,但关于孟老师对待学生的孜孜不倦、无微不至还是久有耳闻。这一次,没有想到,又一位中年骨干离我们而去,实在突然。我与陈老师没有打过交道,但查过网上的一些记录,得知陈老师为人谦逊,待人真诚,对学生尤其仁厚。陈老师与癌症抗争了十余年,最终还是在2010年的前夕辞世。 深深哀悼的同时,也希望满载压力的科学工作者,要减负减压、加强锻炼,小了说,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和谐幸福;大了说,为了集体为了国家发展强大。 附:陈老师的简单介绍 我院陈婷 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 2009 年 12 月 31 日 23 时 47 分在南京中大医院逝世,享年 47 岁。 陈老师和癌症斗争了10余年,一直乐观坚强,期间还申请到了数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 坚持科研,发表了10数篇SCI论文,指导了6个研究生。 专业方向: 植物化学,中药分析与质量控制,中药新药的研发。 主持或者参与的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672656 藏药结血蒿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的分子机理研究 28.0万;负责人,2007-2009。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472174 中药成分落新妇苷的体内活性形式及其与选择性免疫抑制作用的关系,23.0万;负责人,2005-2007。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No. 90209040四逆散主要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与治疗炎症的相关关系,23.0万;负责人,2003-2005。 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No. BK2003206,中药选择性免疫作用的机理研究,20.0万;负责人,2003-2005。 5、横向开发项目: 杭州市容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30万,负责人,2003-2006。 科研成果 论文: 1、Jianming Guo, Qiang Xu, Ting Chen*.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metabolite of astilbin in rats. Clin Chem 2007;53: 465-471. (IF=7.718) 2、Liang Chen, Ye Yin, Hongwei Yi, Qiang Xu, Ting Chen*.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five major bioactive flavonoids in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Pharm Biomed Anal 2007; 43: 1715-20. (IF=1.889) 3、Yang Sun, Yihua Li, Xingxin Wu, Wei Zheng, Zonghui Guo, Yang Li, Ting Chen, Zichun Hua, Qiang Xu. Ethanol extract from Artemisia vestita, a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exerts anti-sepsis action through down-regulating the MAPK and NF-kappaB pathways. Int J Mol Med 2006; 17(5): 957-62. (IF=2.09) 4、Li Zhang, Yi Dong, Yang Sun, Ting Chen and Qiang Xu. Role of four major components in Si-Ni-San, a traditional Chinese prescription, against contact sensitivity in mice. J Pharm Pharmacol 2006; 58: 1257-1264. (IF=1.396) 5、Xiang Zhou, Cheng Ji, Jie Fu,Yu-Guang Li, Ting Chen*. Obacunone. Acta Cryst 2006; E62: o5544-o5546. (IF=0.581) 6、Li Zhang, Yang Sun, Ting Chen, Qiang Xu. Selective depletion of glycyrrhizin from Si-Ni-San, a traditional Chinese prescription, blocks its effect on contact sensitivity in mice and recovers adhesion and metalloproteinases production of T lymphocytes. Int Immunopharmacol 2005, 5: 1193-1204. (IF=2.008) 7、Jianming Guo, Qiang Xu and Ting Chen*.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astilbin in rabbit plasma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aphy B 2004; 805: 357-360. (IF=2.391) 8、Yang Sun, Ting Chen and Qiang Xu. Si-Ni-San, a traditional Chinese prescription, and its drug-pairs suppress contact dermatitis in mice via inhibiting activities of metalloproteinases and adhesion of T lymphocytes. J Pharm Pharmacol 2003; 55: 839-846. (IF=1.396) 9、Yu Cai, Ting Chen and Qiang Xu. Astilbin suppresses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via causing the dysfunction of T lymphocytes. Inflamm Res 2003; 52: 334-340. (IF=1.21) 10、Yu Cai, Ting Chen and Qiang Xu. Astilbin suppresses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by inhibiting the lymphocyte migration. J Pharm Pharmacol 2003; 55: 691-696. (IF=1.396) 11、Ting Chen*, Jian Xin Li, Yu Cai, Qiang Xu. A Flavonol Glycoside from Smilax glabra. Chin Chem. Lett 2002; 537-538. (IF=0.355) 12、Jianli Liu, Ting Chen, Boyang Yu and Qiang Xu. Ruscogenin glycoside (Lm-3) isolated from Liriope muscari inhibits lymphocyte adhesion to extracellular matrix. J Pharm Pharmacol 2002; 54: 959-965. (IF=1.396) 13、Ting Chen, Jianxin Li, Qiang Xu.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from Smilax glabra. Phytochemistry 2000; 53(8):1051-1055. (IF=2.78) 14、Ting Chen, Jianxin Li, Jingsong Cao, Qiang Xu, Katsuko Komatsu and Tsuneo Namba. A new compound isolated from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and the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of its several derivatives for regulating the immunological hepatocyte damage. Planta Medica 1999; 65:56-59. (IF=1.628) 15、Qiang Xu, Jingsong Cao, Feihua Wu, Ting Chen, Jieyun Jiang. Aqueous extract from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alleviates immunological liver damage by selectively facilitating the dysfunction of live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Pharm Pharmacol Comm 2000; 6: 41-47. 专利: 1、United States Patent: 6,531,505 2、专利号: ZL 99118849.7 3、专利号: ZL 97107191.8 4、专利号: ZL 97107192.6 5、申请号: 200510040878.9 6、申请号: 200510040944.2 7、申请号: 200510095149.3 8、新药临床批件号:2005L0226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8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