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专业建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资源循环专业建设的设想
chile 2017-9-30 17:33
问题: 目前专业上是大而多,多而不精,学生在就业和考研都很迷茫,教师在授课上也会有很多问题。 设想1: 试着跳出这个 专业的圈子 ,因为 不同社会需求,及不同的专业背景,很难统一 到一个专业基础上来。我们目前有环境、材料和化工,还有不少纯正金属矿及非金属矿等背景,用一个专业来一统天下太难了。 我想可以玩大的概念,或从一个专业到一个系别或者一个学院。 那样的话,各个学校可以在各自特色的学科建设条件下,来充实整个学院或者系部的学科体系,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或者成立 资源循环研究院 ,下面就可以 包容各种相关的学科 ,甚至可以把 循环经济 囊括其中,各个学科一起的培养目标可以为该方向的工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如果本校成立不了,可以不同区域或者全国成立一个类似研究院的机构,可以让不同特色的各个学校的资源循环专业成立一个大的研究院,为社会和工业界提供方面面的人才。 设想2: 还是张院长讲的学科建设要有特色,可以依赖专业整体学科背景然后凝练出专业的具体方向,方向太大,太多,还是不能做精做强。 设想3: 目前资源循环专业大多数还是在理工科学校,希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就像李院长讲的案例式教育,或者课程设计实践教育,让学生可以具体 做某类项目 ,并且加强寻找大的工业需求,或者依据工业需求设计一些案例教育,尽量让学生在特色的教育的前提下,都能有个好的就业,至少能更多同学认同本专业未来的工作前景。或者可以把学生的四年增加到五年,也是为了学生具体实践教育。 最后建议: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专业建设,会议也开了几届了,我们遇到很多问题,钱庆荣研究员,已经每次会议的作报告的老师都很展示很多心得。 建议可以依据钱庆荣研究员为基础,把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放在一起 ,然后大家试着一个一个解决,以后尽量提出新问题,不要不断纠结以往的问题, 不断把各种问题放在一起,然后努力消灭掉。 否则一直没 有任何结论 的讨论或者交流,也是很徒劳的。 以上是个人言论,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自愚自乐|4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强校、人才兴校”战略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建设的构
drwadecheung 2016-8-10 09:44
[原文下载链接] 高级资质班考核-张威-“学科强校、人才兴校”战略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建设构想-正式V9.pdf [作者注:本文是参加中国民航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第1期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的结业考核论文。虽然写作较为仓促,然敝帚自珍。文章较长,亦恐不能全文正式发表,特留于此,供有心者品读,欢迎批评。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学科强校、人才兴校”战略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建设的 构想研究 张 威 (中国民航大学 航空工程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系,天津 300300) 摘要:依据现行学科、专业分野,以历史发展为脉络,采用作者主观体会、讲座总结和文献调研等方法,本文尝试以战略视角构想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建设方向。通过回顾机械电子工程概念在中国的产生和演化、国内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发展历程、办学模式、行业院校办学情况及我校机电专业沿革,探讨了机械电子工程的含义和现状。基于当前的形势,论文指出要把握好跨尺度关联多期叠加的历史窗口,在摸清我校相关学科专业布局的情况下思考好本专业的现实与未来。在此基础上,论文给出了本专业建设“逆向生长、多方连通、发展自身、支撑周边”的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航运行与维护装备设计学、机构学与机器人学以及机械动力学等三大建设方向。最后,论文针对若干具体问题,如:人才培养“后劲不足”、能力培育、体系建设、对外交流及 CDIO 培养模式等问题给出了一些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跨尺度关联;多期叠加;逆向生长;民航运行与维护装备;机构学与机器人学;机械动力学; CDIO Conception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Directions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under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the Universityby Disciplines, Flourishing the University by Talents” Wei ZHANG ( Department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Colleg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Civil Aviation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China ) Abstract: According to current definitions ofeducational disciplines and college majors, construction directions of thisuniversity’s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are conceived from a strategic perspectiveand in a historical line with author’s subjective experience, lecturessummarizations, and literatures research. Meaning and status of Chinese today’smechatronic engineering is explored by reviewing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this word in China, its developments in nationwide, its educational system, itssituations in specialized universities and this university. Based on thecurrent advanced education tre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rough graspingtrans-scale correlated multistage superimposed historical window, one has tothink out mechatronic engineering’s present and future while the layout ofrelated disciplines at this university is found out. Based on this, a major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grows reversely, connects multi-directionally,develops itself and supports surroundings is proposed. Even more, threeacademic directions: civil aviation operation maintenance equipmentdesign, mechanisms robotics, and mechanical dynamics are advised.Finally, several specific issues and their solutions, such as: lack ofstamina” in graduate,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foreign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nd CDIO training mode are discussed. Keywords: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trans-scalecorrelation; multistage superimposition; grows reversely; civil aviation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equipment design; mechanisms and robotics; mechanicaldynamics; CDIO 1 前言 1.1 引子 本文的写作首先是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的考核要求。同时,也是本人近十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体会、相关专业研究论文的学习以及教师高级资质班系列讲座的收获之总结。 本人所在的力学教研室于 2016 年 1 月经过学校学科调整安排整体调入到航空工程学院并入机械电子工程系。本人因而算是一个机械电子工程系的新人。对于我校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情况,作者所知有限。其中所述必有诸多偏颇错漏,恳请专家及其他读者不吝赐教。 另一方面,本人自本科起即一直在机械电子工程及机械工程学科的相近专业求学、工作。入职以来,作者也一直承担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等的力学类课程。笔者作为机械学科硕士生导师,已指导了 5 届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自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创办起,本人就很关注其发展,与机电系教师们也交流较多,结合平时观察、学习,也有一些感想。值今年本科专业审核性评估之际,奉献管窥愚见,希望能供大家讨论、批评 以作启发之用。 1.2 本文思路 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都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发展历史多少有所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是以对西方先进高等教育制度的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方式进行的。中间虽然经历过对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和调整,但我国的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了高等教育的发达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正如于剑教授 引用现任美国总统巴拉克 · 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的讲话, “ 强大的美国高等教育,就是强大美国本身 ” ,我国政府的历任,特别是近几任,领导人也把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然而,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教育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即便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对于高校、学科及专业的认识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有时甚至是反复的。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学科概念以及专业划分上经历了多次调整。从清末民初的官办、私立、教会到美式、法式、德式高校,历经变迁。建国后,从 1952 年院系调整学习苏联,再到 1995 年院校合并等等,历经多途。 就学科专业的认识而言,在国家、学校直至院系等多个层面均经历过多次认识上的变化。并且,随着社会技术经济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 。只有回顾 历史 并结合当前现状,才可能看清楚未来的发展之路。尤其在当前时期,我校正值章程核准建立、学校深化改革及学科布局重新调整,确定了 “ 学科强校、人才兴校 ” 的发展战略和 “ 致力于建设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著名的民航类高等学府 ” 的发展目标 。以此为节点,本文将以历史脉络为思路,主要围绕机械电子工程的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来梳理相关情况。 1.3 论文的结构 依据当前高等教育专家的看法 ,学科的定义虽然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但一个学科应该是, “ 专注于一类稳定对象的专门知识领域 ” ,并具有 “ 成熟性、系统性和排他性 ” 特点。而专业则是: “ 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学习领域或一组课程。它是若干教育学科子集的并集。 ” 本文力图基于此一理解,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开始讨论,然后联系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及周边学科的发展和调整情况阐述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历史,此后再从宏观的学校和行业角度来看学校 学科 调整的举措,并以战略地而非局部地视角尝试构想本专业的建设方向,给出一些较为细节的建设办法。最后,作者将给出一个简短的总结。本文所述及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如无特别指出,均指本科专业。 2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中国的发展 2.1 机械电子工程概念在中国的演化 今年距离 1986 年正好 30 年。依据目前可见的主要文献 , 1986 年可以看成是中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元年。在这之前的两年里, Mechatronics 这个日本人创造的英文单词,开始被中国学者关注并频繁提起 。机电一体化这个译名被更多地采用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机电一体化实际上一直作为机械电子工程的同义词在中国被使用,即使有时它也专门用于指代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的一门课程。 直到合肥工业大学的学者在 1986 年宣传其由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试点改革的机电一体化新学科时,机械电子工程一词才第一次被提出并成为一个专业名称 。在此之前的文献资料中,也多有提及机电系、机电专业这些称谓的。但它们都主要地表示机类专业、电类专业的合称以及它们的共同上级部门——机械与电子系的简称。也有 很多院校的老机电专业专指代机械设备(其中电气部件)的维护和运转,是机械类基础方向,主要有行业设备的原理及维护、继电器控制和电机拖动等专业课程。这与现今所指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内涵上还是区别很大的。 对于 Mechatronics 的含义,从创立之初就有多种认识。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 给出的解释是“在机构的主动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入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的产品或系统”。美国学者 Hunt 认为它是“有计划地应用和有效地把机械与电子结合起来,以创造最优产品”。英国学者 Bradley 等认为“机械电子学是指在决定产品和生产过程基本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如何将精密机械技术与电子控制系统有机地融为一体” 。我国学者在继承了 “ 以机为主,机电融合 ” 的思想之后,也都认同了机电一体化本身既是技术也是产品的本质内涵 ,一般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统称为 “ 机械电子工程” ,并把“柔性制造系统( FMS )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CIMS ) 及自动化生产工程也包括在内”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发展到了今天,其内涵在我国已经相当丰富。但其作为 “ 机械工程与电子、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机械工程学科经历机械化、自动化,朝着智能化发展的必然之路 ” ,已经广受认可 。 电子机械工程(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是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概念。早在 1981 年,中国电子学会成立了电子机械工程学会,专门研究 “ 雷达、电视、卫星地面站、电子计算机、声纳等电子设备的机械结构设计与技术 ” 。虽然其现今与机械电子工程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甚至在某些领域有所重叠,但二者仍属于两个不同的主干学科。其主要研究领域是 “ 电子组装、电子设备的标准化、电子设备能量传递的媒介、电子系统与机械结构 ” 。它的产生可更早地追溯到二战之后学者提出的雷达和通信设备中的机械问题,以及前苏联所设置的 无线电设备的结构与工艺专业。 2.2 国内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情况 2.2.1 简要历程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最早由 机械工业部 在 1984 年组织 14 所部属院校就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改造时提出的办学方向为起点 。多数工科强校,在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都开始试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 在部分院校试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以后 ,结合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和要求,国家教委于 1989 年正式在专业目录中确定其为试办专业,并于 1993 年批准为正式专业,同时确立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以机械、微电子、计算机应用作为三大支柱的课程体系 。 1995 年,机械电子工程被列为我国 “ 九五 ” ( 1996—2000 )计划科技发展重点内容之一,是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重点支持的五大领域之一 。 2.2.2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办学模式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办学模式依据其对于机械工程学科在机械学(设计学)和制造科学两方面的不同侧重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侧重于在机械制造的工艺和设备中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这方面一般以老牌的机械专业院校为主。国外如日本丰桥技术科技大学和英国 勃莱德福大学,国内如合肥工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和燕山大学 等最初建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都是为了改造传统的机制专业为出发点的。另一种是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为主。国外较早的有静岗大学的光、电、机械学科。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涵盖的范围更广(而不仅仅局限在制造设备中),随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今多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都向此类型靠拢。 由于国内本科专业设置需要经过教育部审批,作为新兴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建设情况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高校经过申请批准,独立地设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进行本科办学。由于机电本科专业属于普通高校的目录外专业,申请较难。到 2007 年时,全国高等院校中单独设置机电本科专业学校也只有三十多所 。第二种是高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或者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下设置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此类学校数量较多。天津地区的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及天津城建大学均采用此种类型。 2.2.3 行业院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情况 由于机械学科是工科基础学科之一,我国多数办有工科专业的高校均开设了机械类专业。作为机械学科下的新兴专业,很多行业院校均将机电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以支撑行业需求。兹举几例如下。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作为石油类院校,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了国家级重点学科 。并且,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的需求 , 积极地进行 CDIO 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以适应新的工程教育要求。 江苏科技大学作为传统船舶工业院校,立足于舰船及海洋工程机电装备人才的培养,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了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 长安大学作为公路交通院校,在院校合并后依托其在工程机械、筑路机械及公路养护设备方面的学科优势,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着力 “ 培养从事现代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 。 2.3 我校机电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情况 正如前文所言,我国高教界对于学科专业的认识及其发展途径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学校层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包括机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经历了多次调整。但简要来说,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 机械类学科专业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我校创校时的地勤专业。 1963 年 6 月我校列入普通高校序列时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 1977 年我校建立了航空机械工程系。但直到 2003 年,我校才正式建立了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明确地拥有了机械学科的专业。我校原有的机电学院,在 2005 年升格大学时按照校外专家的意见实施了机、电分离(实际并无机械类专业,此处主要指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的近机类专业)。到 2008 年,我校才正式在航空自动化学院创办了机械电子工程的本科专业,同年招生 36 人 。 2012 年,为适应国家学科建设要求,机械电子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升格为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办学,增设了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 2016 年初,在学校新一轮学科调整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从以电类专业为主的航空自动化学院调整到机类专业为主的航空工程学院,并合并了原力学和图形学两个专业基础课教研室的师资力量。 截止目前,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 (以下简称机电专业) 每年按 80 人计划招收本科生。专业所在的机械电子工程系现拥 有 18 位专职教师,并建有 5 个专业实验室。机电专业培养 “ 掌握机械、控制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机电产品设计、制造、运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获得机械设计、加工、制造及控制技术方面的综合训练;具备民航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应用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 。 3 我校机 电专业建设的当前形势和任务 3.1 把握好跨尺度关联多期叠加历史窗口 根据新核准的学校章程、近一年来我校出台的系列文件以及我们所经历的校内外、行业内外以及国内外的情况,当前一个时期正处于跨尺度的多个事件关联多期叠加的历史窗口期。 借用物理学尺度的概念类比,在宏观层面上,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党中央提出了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的口号和 “ 两个一百年 ” 的奋斗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我国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于这一目的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我国开始注重建设创新型国家,通过调整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推出 了“ 一带一路”、 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发展战略。应该说这是包括我校在内的中国发展的历史关键机遇期,把握好这一宏观形势,将有利于我们在 世界 范围内取得重大进步。 在介观层面上,作为行业 高等院校 ,我们应该从教育和民航两个维度来看。一方面,教育部为支撑 “ 两个一百年 ” 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 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出 摒弃过去的高等教育工程化模式,结束 “ 985 ” 、 “ 211 ” 的高校建设支持政策破除身份壁垒, 加快建成一批 世界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新 “ 双一流 ” 的高校建设支持政策有望更注重绩效评价,在更多方面对所有高校一视同仁。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各行业发展情况的影响,我国民航业仍然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朝阳行业 。即便在当前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民航业仍然连续 10 余年保持高速增长。而且, “ 十二五是民航最好的五年 ” 。 正是基于这一历史条件以及国家通过“大飞机”、“大发动机”等重大专项建设航空强国的目标,国内企业界、教育界开始积极关 注民航、投身民航。我国高教界开始出现了多校办民航的情况。因此,最近一个不短的时期,短则五年、长则十年, 将是我国民航业发展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双高速黄金时期。我校是否可以把握这一黄金时期凭借外部有利形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成为我们能否保持行业优势地位和建成“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著名的民航类高等学府”的关键。 在微观层面看,我校结合新的形势和要求,在近一个时期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建设、学科专业调整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进行内涵建设,力图通过内生动力带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近 一年来 ,我校更是紧紧围绕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两大中心工作,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我校通过章程制定,明确了 “ 学科强校、人才兴校”的 发展战略、建设世界著名民航学府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主要人才培养类型以及 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面向、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校风 、学风等一系列关键内涵指标 。 以上种种,都是我校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向未来做出的制度选择和应对。我们同时也都认识到,在当今世界谁搞 封闭 谁就要落后。我校请来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专家进行教师发展讲座、教师学术与教学评价、学科专业发展咨询和教学科研国际国内合作,以开阔视野帮助进步,力图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发展自身。 尽管如此,我校在 质量基础、教师水平、学科建设、科技能力、管理理念及协同性 等方面与高水平学校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2016 年 6 月 16 日 ,昆明理工大学正式宣布成立航空学院,依托学校已有优势学科建设 交通运输(空中交通管理、飞行运行管理、机场现场运行管理方向)、通信工程(电子系统与机载设备方向)、物流工程(航空物流方向)及机械工程(机务方向) 4 个专业,并于当年面向全国招收 200 名新生。加上已经建立民航学院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很多其它一些高校, 在新的行业发展形势下,我们还将会面对更多强大的对手。在此情况下,我们要利用好优势走在前面还要走得很快。在他们熟悉时,我们要进步,在他们进步时,我们要超前、换代。所以,当前及未来的几年将是我校发展的艰难奋斗提升期。 最后,如果把系和专业比做更小尺度的纳观层面,则机电系和机电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短短 8 年本科办学 历史 的中国民航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现阶段必然还处于艰苦探索的创业期。在学校提出多层次办学、高水平办学、拓宽视野、夯实基础的发展指引下,在昆明理工大学这样综合实力强劲的地方院校具有 多层次、多规格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机械学科冲击之下,我们应该确定怎样的发展方向、进行怎样的专业建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上述四个不同尺度多个事件相互关联之下,在多个层面出现了不同特征发展期叠加的历史窗口。这个窗口时期机会难得、时不我待,我们需要努力思考、快速行动。 3.2 分析好我校学科专业布局情况 从一个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 情况 ,可以看清楚学校的实力、潜力。同时,站在学科及更高层面来看待一个专业与周边学科专业的关系,也有利于分清边界、找准方向。 如 2.3 节的简短回顾,我校直到 2003 年才有了正式的机械学科, 2008 年才有了机电本科专业。这就使得我校的机电专业不同于其它院校而特别薄弱且不易发展。具体来说,我校的机电专业不能像前面说过的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等老牌工科院校可以在传统强大学科基础上延伸、分化出机电专业。同时,我校也没有经过行业院校如长安大学等学校的合并调整或天津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的主管部门转移,也就没有出现从行业内专业向教育学科分类专业的口径调整过程。因此,我校是在仍然保留行业优势专业如飞行器动力工程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的前提下兴办 机电 专业的。这就为机电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同于别校的特点和困难,需要我们很好地分析和克服。这里主要是在已有行业相关优势专业基础上,如何处理好机电专业这个更宽口径的基础专业与关联学科专业关系,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目前来看,可以将我校机电专业的关联学科专业范围限定在联系较为紧密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和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等 4 个专业内。对于机电专业与理学类专业、 计算机 类若干专业及中欧学院相关专业方向的关系较好区分,可以暂且不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培养类型及学生就业去向等与机电专业亦区别明显,也可以不进行讨论。 按照目前的教育学科门类区分,上述四个专业分别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前者的学科排他性主要体现在知识应用的出口上,可算作 “ 横向” 学科。按照新版一级学科要求描述 :其是 “ 以飞行器设计、推进理论与工程、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等专业为主干的高度综合的学科体系。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综合应用许多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我校行业背景体现的两个主体学科,应该成为机电专业及机械学科知识服务和应用的对象及领域。由于我校交通运输学科关联专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及道路与铁道工程等本、硕专业。与机械学科联系紧密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在我校并无本科专业开设 。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 “ 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其学科排他性体现在科学问题的分类上,即关注控制的知识集合,应属于“纵向”学科,与机械学科区分较好又在多个领域联系密切。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按照 机电专业的内涵理应成为其第二主干学科。 依笔者浅见, 从我校两个主要关联学科的学术发展来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关注飞机结构和飞机发动机的适航维修、维修管理及故障诊断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则主要侧重飞机、机场运行及其设备的控制、检测及故障诊断等。 按照董健康教授介绍,我校虽然一直针对行业需求持续扩大机务类学生的培养规模,但我校每年进入机务就业的人数仍不超过总数的 10% 。从我校四个专业的办学情况来看,目前都以机务为主要就业去向,与机电专业前三届毕业生绝大部分在民航机务单位或部门就业 是十分重合的。不仅如此,从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来看,以 2014 年各院系本科招生宣传的专业介绍可以体现这些关联专业的异同,兹摘录如下: 1.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 具有较宽广的飞机机务电子、电气、机械维修理论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民航机务维修工程及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可从事通用电气工程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2. 自动化专业: “ 掌握较宽广的机场电气、自动控制及信息技术领域知识,具备较强的机场设备开发和维修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及电气系统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 掌握系统的航空发动机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航空维修及管理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了解民航发展动态,能够从事航空发动机的运行监控、故障诊断、维护修理及维修管理等相关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 飞行器制造工程: “ 系统掌握工程力学、民用航空器制造与维修技术、航空维修与安全管理等领域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民用航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及发展趋势,能够胜任民用航空器维修、制造、运行监控、故障诊断及维修管理等相关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对照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做一粗略比较的话,自动化及电气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与机电专业一样定义了较宽的人才培养口径,但它们都强调了机务维修的就业出口。我校机电专业与其它院校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中规中矩,但特色上相比前述两个电类专业稍显不足。与后两个专业对照,作为 “ 横向” 类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与飞行器制造工程两个专业体现了民航特色,即:发动机或航空器的监控、维护和管理。以上所述的两 个学科四个本科专业在本次学科调整以后归属于两个不同学院。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与机械工程学科及其关联专业在学科调整后共同归属于航空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及其关联专业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共同归属于电信与自动化学院。 应该说,本次学科调整是学校内涵发展、学科强校重大战略的落地措施。从机械学科及其关联专业来看,调整到航空工程学院的安排,在学科关联程度上符合相近学科成组成团的办学规律,也与传统上机电专业“以机为主”的精神是一致的,明确了机电专业办在“机”下。因此,经过本次学科调整之后,仅从机械学科中心视角来看,达到了改善学科布局结构的目的。 3.3 弄清楚机电专业现实情况及发展方向 从学科调整后的机电系基本情况来看,可以总结为基础薄弱、潜力较大、前景可期。 从发展基础上看,原有的 机电 专业师资队伍是在航空地面特种设备基地和原机零机原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均主要承接自这两部分,发展基础和历史都不算深远、雄厚。根据 2014 年自评报告 ,专业建立之后的 2012-2014 年三个年度内,学校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累计投入经费,包括实验室建设、本科毕业设计及本科生校外实习等各项费用,只有约 93.9 万元。因此,我校机电专业的整体建设基础是比较薄弱的。 在本次学科调整之后,目前的机电专业又合并了力学及图形学教研室的师资,现今共有专职教师已经达到了 18 人,学生规模也扩充为计划招生 80 人 / 年。现有教师中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9 人,教师专业结构以机械学科为主体,并兼有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和精密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师资力量。从人员实力看,目前的机电专业拥有天津市教学名师及校教学名师 2 人、天津市 “ 131 ” 创新型人才二、三层次人选 3 人、蓝天青年学者 3 人、校青年骨干教师 4 人,即便在全校范围内看,机电专业的师资实力从人员占比上也是较为强大的。而且,全专业教师的绝大部分( 15 人)在 40 周岁以下。尽管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机电专业应该是一个未来具有很大潜力的专业。 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已经认识到机械学科对于工科类院校的重要意义。从本次学科调整政策出台前后 各级领导 传达的信息 来看,学校下定决心要把机械学科做强做大。比如,学校已经决定开始规划建设的机械材料大楼就是这种意志的反映。未来如果进一步理顺学科专业间和科研教学间各种资源和关系,机电专业在学校的支持、全系人员的努力奋斗及良好的外部发展形势下是具有良好前景的。 诚然,目前机械学科及机电专业的问题还很多。例如学生就业类型单一、创新意识不强、深造人数稀缺;教师研究方向相对集中、学科科研整合度不够,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加强。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机械学科作为工科基础学科,有更多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开拓,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机械学科是可以为航空宇航、交通运输等学科提供更基础科学支撑,并与控制科学、信息与通信等互为补充的关键学科。民航业也必然需要机械学科大力解决好行业内人才培养、专业服务和研究开发等重要问题。而机电专业,作为工科基础专业同时也是新兴学科交叉专业也会因为强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技术人才和强大的工程背景,在未来成为我校的重要骨干专业。 4 专业建设构想的原则及框架 4.1 专业建设方向确定的基本原则 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第一任务,充分重视人才培养 “ 不可逆”的教育特点,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科学精神,从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出发,以服务 国家、社会和行业需求为目的处理好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问题。同时,机电专业的建设应该要高度重视和处理好与关联学科专业的关系问题。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机械工程学科在我校学科调整之后,要达到与关联学科专业互相支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还要在具体发展措施上注意细节、避免矫枉过正。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相近学科办成同一学科,不能按照完全统一的定位和目标形成同质化,从而造成内部竞争、削弱集体竞争力,违背初衷。学科交叉的原则应该是错位发展,关联学科有的优势资源,我们可以借用、依靠,但绝不能照搬、不能一样。我们的发展应该瞄准的是不同于关联学科,但有利于学科、学校、行业和社会的满足多样性、前瞻性和重要性等特质的 大方向 。这样办专业、建队伍才会与兄弟学科、专业彼此需要,使得专业越来越强、学校越来越大。 因此,机电专业及机械学科应该立足于逆向生长、多方连通、发展自身、支撑周边的发展原则。具体来说,应该在现有学科基础下,实现机械工程学科及机电专业从原有机务维修出口向更广阔的装备设计、制造、运行及维护由专到广的逆向生长,但注意以点带面、做好内部布局,集中力量、主攻几点;在选择方向上,要注重依靠我校已有优势学科资源,通过补充、拓展与之连贯打通;通过依靠、借用关联学科专业优势来错位发展关联方向,达到自身发展壮大的目的;最终,机电专业应该在学术上实现对航空宇航、交通运输等学科的学术支撑和与控制科学、信息与通信、计算机等的互相支持作用,并能为适航、中欧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4.2 专业构想的现实基础 目前机电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去向主要以机务维修为主。从教师队伍的研究经历看主要有:航空地面特种车辆为主的地面设备、飞机地面除冰、发动机水洗、发动机叶片维修、发动机润滑机理、发动机零部件加工与维修、维修机器人及检测技术等的研究。 从研究工作归属上看: 1. 航空地面特种车辆,包括飞机除冰车、飞机牵引车、飞机救援拖车等属于特种车辆,可归于机械工程学科下车辆工程的领域范畴,与交通运输学科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有密切联系; 2. 其它航空地面支持设备包括轮胎分解机与装配机、飞机地面除冰装备、发动机水洗装备、地面特种车辆模拟训练器、飞行仿真模拟机(含动平台)等属于机械学科的传统范围,即装备的研究、设计及开发。 3. 发动机叶片维修、 发动机 润滑机理、发动机零部件加工与维修等可以归属于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的专业范畴,但也可归于 航空宇航学科下推进理论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等领域。目前,在我校航空宇航学科下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起落架结构与控制、发动机健康管理、发动机与飞行器维修管理、复合材料维修及相关的固体力学等领域,两个学科联系并不紧密,更谈不上竞争,除了学生就业去向重叠外。作为我校优势特色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制造工程的本科生规模一直不断扩张。而机电专业的师资力量主要为上述专业以及 交通 、土木、油气储运等专业承担机械制图(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及机械设计 基础 共四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4. 维修机器人和检测技术方面与控制学科下的“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及“ 导航、制导与控制 ” 均有所交叉,但两者关系以相互合作、互相支持为主。我校建有机器人研究所以及“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和“ 导航、制导与控制 ” 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与机电专业在人员组成上有部分重叠。原机电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主要电类课程均由控制学科师资承担。 4.3 专业建设的构想目标 基于以上原则及现实分析,作者以为应在机电专业以机电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在现有专业师资及办学条件内针对机电技术及机电产品在民航运行、服务以及维护等方面大力发展民航运行与维护装备设计学(简称运维装备)、机构学与机器人学以及机械动力学等三大方向。这三个方向是需要机、电、液、光等密切结合,又都有别于现有关联专业且能与它们起到互为补充、自有特色作用的发展方向。 以机电专业建设为抓手, 面向 民航运行、服务和维护,通过大力发展运维装备、机器人及机械动力学三大方向来促进机械学科良好、快速发展,并作为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有望带动机电专业发展壮大、培养人才上水平。 在培 养人才的就业去向上,机电专业建设的中、短期目标仍主要以满足民航机务、地勤维护人才需求为主,力争 经过 较长时间发展后成为能够培养民航业运行支持、飞机维护与客货服务等的自动化装备的研发、设计、运行使用、维护及技术改造升级方面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基地。同时,在深化我校机械学科基础和拓宽专业适用面的取向下,也力争可以为航空制造业、通用机械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培养高水平人才。 4.4 机电专业建设构想的主要框架 机电专业的方向建设应该立足于机械学科的知识体系范畴,面向行业需求:针对民航业对于交通运输学科和航空宇航学科在运行和维护方面的要求,着重在运行流程、维护工艺方面提供装备支持;与控制学科互补,发展民航运行、服务及维护领域的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民航机电装备的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重点针对民航机械系统的振动分析及诊断与维修等与发动机故障诊断互补并结合控制学科检测方向力量发展机械动力学。同时,与这些学科一起合作在机电专业下开设相应课程模块,扩充专业方向。 首先,在运维设备方面,我校经过十余年的自身建设依托地面特种设备及其它机械学科力量发展了多种航空地面特种车辆及其它地面运行支持设备。同时,部分飞机维护设备和工艺也有了一定突破。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运维设备与工艺的自动化是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和机械学科发展在民航的应有之义,也是为交通运输和航空宇航等学科在民航业的运行和维护任务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撑的主要部分。 其次,聚多方力量重点发展好机器人技术和相关人才培养,是适应学科发展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面向未来提前布局的重要举措。世界范围内都开始大力发展机器人技术。国内也开始意识到了发展机器人技术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机器人技术 。近两年国内著名大学的数学、物理、材料、力学、计算机、机械及控制等多个学科都开始针对机器人应用拓展研究方向。日本已经提出在新的机器人发展战略规划中 ,将机器人重点向制造、服务、交通等领域推广。民航业作为科技积聚高地,必然会最早吸收先进技术(在候机、机场地面、机上等各环节实现环境友好即服务机器人,在维护上实现机器换人即工业机器人,在运行上实现装备与运输自动化即物流机器人)。我校目前只有控制学科有一些机器人方面的人才储备和研究成果,距离迎接机器人大发展承接民航领域对自动化装备和机器人的新要求还很差距很远。我校机电专业针对机器人本体研究有较好的人才基础,但远未利用起来。实际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最初由日本学者提出,即主要为实现机器人设计和开发的目的。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方向的机电专业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学科生长点,也是沟通 串联 机械、控制、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等学科为民航服务的关键学科交叉领域,我们应该尽快谋划,以迎接此次变革,为下一代民航设计、制造、使用、管理和维护机器人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进行 储备和建设。 最后,机械动力学是包括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控制以及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等在内的重要知识门类,对包括发动机故障诊断、适航维修等在内飞机、地面设备运行、维护 需求 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它的发展将为机电专业建设的深入和壮大,理顺人员结构和发展思路、夯实学科基础、积累力量。 5 机电专业方向建 设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按照校内外专家 在专业体系内涵和内容方面的分解,专业建设主要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含培养要求及定位)、专业定位与主干学科领域(含核心知识领域及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及学术研究等的具体指标和任务。本节将针对以上方面,就前文未有述及和笔者有所思考的问题一一讨论,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能对某些重点问题给出有建设性的对策。 5.1 解决好人才培养 “ 上手快、后劲不足 ” 的问题 如何做好培养目标定位、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及实施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好目前存在的我校毕业生 “ 上手快、后劲不足”的 问题,作者试图给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作者认为,此问题根源 可能 在于我们在知识与技能传授上流于表面,过于强调知识点、技术动作的碎片化学习,没有上升到能力层面。在此不妨回顾老一辈机电专业建设者的真知灼见 : “ 是否具备终生自学本领,不断更新知识,已成为人才成长的关键。如何处理好学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已是各高校教改中的重要一环。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础,能力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要素,二者相辅相成。但知识不是能力,光会念书,只能照别人的路走;对新技术的敏感和研究才是走自己的路。所以,高校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解决后劲不足,应该领会到应用型人才不是技能型人才,应具有前瞻性和行业眼光。高校培养机电本科专业人才,不仅要教授知识,也要培养对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概念的再学习能力、培养知识转化 能力 和创新思维方式。只有具备长远眼光和开阔视野、能够适应形势转变并加以利用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看重,才能解决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 为此,我们应时刻以社会需求及培养目标定位来设定和调整课程体系。解决后劲不足的问题就是培养行业更新的感知能力、适应能力甚至创造能力,而不仅仅是已有问题的解决能力。 5.2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处理好能力培育问题 目前在我校传统机务专业良好就业形势、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影响下,本科生培养中较 大规模 存在着学风不好、能力不强的情况。 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及对自己专业、行业的浓厚兴趣和专业精神的追求应该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手段和改善学风的治本之策。我们在授课及课堂管理上摆脱教学纪律不好的方法应该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只拿就业好去牵着他们。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是 多层次 、多方面的。在物质和低层次精神需求满足后,更高的需求会带来更大的激励。 同时 ,我们也要注重利用和“培养好互联网思维,迎接‘互联网 +’ 的挑战 ,用它来改善而不是阻碍我们的教学和其它培养方式。 5.3 争取多方力量处理好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的问题 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本处专指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按照现在的课程模块化思维,可以分为:机械类模块、计算机与控制类模块课及电子电气类模块课。在目前机电专业本身师资力量不完善的情况下,主要师资集中在四门专业基础课上,且多数课程工作量还是为外专业授课。在机械类模块的专业课以及后两个模块的课程上,我们还需要关联 专业 的师资力量支持。在未来发展当中,不但上述课程要与关联专业协调分工、理顺关系,还应该面向所建议的三大专业建设方向增列可选的课程计划,补充航空类和交通类小模块选修课程,以加强专业特色。在师资规模和专业背景具备的情况下,还应该在机械类模块下继续丰富车辆、机械振动、信号处理及机器人技术等课程。一个丰富、完善、理想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满足 “ 千人千面” 的教学差异化特征,也有利于增加机电专业的发展动力。 在完善 课程体 系的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教材建设。我们年轻人对于编写教材可能敏感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没有意识到“ 一本教材影响一代学人”、“一本书打开局面,占有一席之地”、好教材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世扬名” 等重要意义。要发展好机电专业,需要我们潜心治学、精益求精地编写出一批 具有民航背景特色又能很好地传播知识且能为行业和学界认可的教材。这既是办好机电专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长期发展建立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措施。 最后,进行好机电专业实验室建设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将大力建设机械学科的科研教学实验室提上议事日程。在原有机电系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及液压传动等少数几个实验室的不完备基础上,我们积极响应学校提出建设 机械 材料大楼的规划建议,按照自身发展需要提出了机械动力学、机构学及机器人学等若干个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建议书。同时,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机电专业应该就三个方向中的一些需求,与关联学科专业共建或共享实验室条件。比如,我系现有的液压传动、数控加工等实验室设备,可以作为地面车辆与设备、控制和机务维修等方面的实践资源支持关联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 5.4 做好对外交流,扩大影响、补强自身 一个专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与外部进行交换、交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加强校企合作、密切联系,既是国家的要求、行业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和根本,要做好。增强校企合作可以完善专业的实践实习体系、及时把握社会需求、促进科研教学一体发展。机电系在 2014 年时 ,已经完成了针对机场、地面设备制造商、飞机维修基地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并且已经计划了向泰安特车这样更为专业的地面特种车辆制造商接洽进行交流合作的工作内容。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一方面应该巩固好已有的外部合作企业,另一方面,应该利用学科调整后航空工程学院在机务维修方面的实习资源,有意识地为机电专业三大建设方向寻找长远稳定的合作伙伴。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学习空管学院等在建设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中的一些好的做法 , 努力发掘校友资源及自己拓展资源,将企业一线对口岗位的技术骨干请来讲学授课。 其次,做好与国内外兄弟院校、 科研 机构的联系交流建立学术影响、促进师资力量长足发展。这里 有几个方面应该要重点关注。一是要“加强与交通部的其它兄弟院校关联学科专业的联系” ,利用交通方式面向的差异和交通运输的共同目的,深化交流、密切合作,以达到取长补短、合作、竞争、共赢的目的;二是学习成熟经验,积极组织机电专业队伍大规模有针对性地参加机械、控制、交通、航空或民航等学科或行业高水平学术会议,发出自己的声音、留下我们的身影、扩大我们的影响 。行业内各企事业单位有机会也一样要多跑多交流。三是积极争取和鼓励教师赴外访学、积极参与中欧学院教学科研工作。这既是为学校做贡献,也是建立国际视野、促进自身实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四是利用上述交流机会,积极多方位引进有利于机电专业建设方向的师资力量,完善学术谱系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5.5 面向学科未来拟定好专业建设的短、中、长期任务规划 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辉煌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几代人长时间的努力。机电专业目前还是一个小专业、新专业。然而, “ 积跬步”是为了“致千里”。我们绝不能忘记“善谋者胜、远谋者兴”的 古训。机电专业的发展乃至机械学科的强盛需要我们及时谋定大计而后奋勇向前。 短期内,我们可以按照本文建设构想的目标及框架,务实地解决好当前师资力量不强、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及其它办学条件缺乏的问题。通过向飞动、飞制、电子、电气及交通运输等体系完备、条件优良的 老大哥专业学习、求助,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可以一点一点地打好基础、做好积淀,按照学校整体部署 并通过我们自身的加倍努力健全专业内涵、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来逐渐累积教育经验、教学科研成果和办学条件,以实现机电专业达到建设三大专业方向及较高的办学水平的目的。 机电专业建设的中期任务应该定位于使专业实力和水平达到或者接近我校优势电类专业的水平。在此意义下,一个典型的中远期目标应该是瞄准 CDIO 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并力争把机电专业办成我校甚至整个行业这方面的示范专业。 CDIO 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工程背景强的创新、创业团队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一系列具体和逼真的手段,可以很好地培养工科大学生在工作当中必需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若干要素 。而机电专业本身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且不断发展的专业是 CDIO 模式的天然优先实践对象。多数国内外院校都首先在机电专业开展 CDIO 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例如:香港科技大学的机构学教授李泽湘,就利用学校的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和其机电专业的 CDIO 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出了大疆科技这样一个无人机研发及商业化 的“奇迹”团队 ,在短短十年内从 6 万港元资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团队发展成估值 100 亿美元的世界著名高科技公司。实际上,我国 CDIO 工程教育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 汕头大学校长 顾佩华教授就是结合自身在国内外学校机电专业学生培养当中的实践,深刻意识到了 CDIO 模式对于工科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从远期目标和规划来说,本文虽然主要针对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进行讨论,但长远地从机械工程学科层面看,我们理应将专业涵盖扩展到机械系统的 分析 、 设计 、 制造 、运行及 维修 的各个方面。据此可以设想:在我们的师资、成果和各项办学条件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围绕机电专业三个建设方向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领域(如:从维护类工业机器人发展了制造类工业机器人、从运维设备设计发展了制造设备与技术、从机械动力学的运行、维护过程监控到制造过程监控后)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与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一起合作,可以将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专业办学向航空领域的机械设计及制造方向进行拓展,进一步完善学科覆盖、扩宽我校在航空领域人才培养范围,为国家大飞机专项和大发动机专项的制造业需求服务。在这一远景下,将来可以建设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当然,也可以按天津大学等很多老牌院校采用的宽口径模式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个专业,然后在一个统一的专业下开设若干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机械设计甚至于车辆工程等等。 机电专业目前的自身实力和外部条件也许都不允许我们施行一系列大规模、高投入的面向学科壮大的中远期教学科研改革计划。但是要把机电专业乃至机械学科发展好,我们一定要积极规划长远,不断引进和吸收相应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快速、良好发展提供新工具、新思路。 6 结论 本文围绕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建设进行了相关讨论,提出了若干建设方向构想及主要问题和对策,主要 工作总结 如下: 1. 回顾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中国的概念演化、发展过程和我校机电专业基本情况,简要归纳了我校机电专业的 历史 背景; 2. 讨论了我校机电专业建设的形势及任务,从尺度概念总结了当前跨尺度关联多期叠加的历史窗口特点、分析了相关学科专业布局情况、梳理了机电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要求; 3. 提出了机电 专业 建设“ 逆向生长、多方连通、发展自身、支撑周边” 的发展基本原则; 4. 拟定了 民航运行与维护装备设计学 ( 简称运维装备 ) 、机构学与机器人学以及机械动力学等三大方向; 5. 讨论了人才培养 “ 后劲不足”、 能力培育、内涵建设、对外交流及短、中、长期任务等问题并给出了建议对策。 最后, 要想严谨、细致、全面、有益地写好这个题目,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短短两个多月的学习和一个多月的写作是远不够的。本人在有限时间内、经验尚浅之下,只能急就此文章。其中有很多概念、想法不严密,经不起推敲、也非常不成熟。 本文虽拉拉杂杂万余言,但这么大的题目,并非本人专长,只算一些学习和体会的总结、不够全面,实乃命题而作,恐怕贻笑大方,祈请读者多加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中共中国民航大学委员会 , 中国民航大学 . 关于发布实施《中国民航大学章程》的通知(校党发〔 2016 〕 12 号) . 天津:中共中国民航大学委员会 , 2016 年 . 王伟 , 王殿君 , 申爱明 , 林顺英 , 陈亚 , 代峰燕 . 基于 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0,02:136-138. 王殿君 , 焦向东 , 王伟 , 陈亚 , 申爱明 . 新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0,01:39-42. 邱自学 , 姚兴田 , 王君泽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 . 机电工程 ,2005,12:60-63. 赵俊生 , 张保成 , 史源源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 理工高教研究 ,2010,01:53-55,94. 黄民 , 朱春梅 , 祁志生 , 李天剑 , 李启光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系列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 中国电力教育 ,2011,03:182-184. 刘俊 , 李荣斌 , 汪烨 , 王廷军 . 基于工程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 . 职教论坛 ,2012,07:52-54. 洪华杰 , 柯冠岩 . 关于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思考 .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04:64-66. 朱学军 , 张庆玲 , 李富娟 , 史艳国 . 基于 CDIO 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 教学研究 ,2014,03:104-106. 王福元 , 倪骁骅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办学现状与分析 . 内江科技 ,2007,11:26-27. 江峰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 大学教育 ,2013,02:68-69. 李磊 , 周宏根 . 基于项目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 中国电力教育 ,2014,27:69-70. 黄筱调 , 吴玉国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结构的探索 . 中国冶金教育 ,1997,04:31-33. 杨昂岳 , 曾砥平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形成和发展 . 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 1 教学论文)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 :,1995:61-64. 方维坤 , 李兴邦 . “ 机电一体化 ” 技术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986,01:56-59,12. 喻宗泉 . 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纳入非电类专业的质疑 .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0,02:113-114. 我院机械工程系设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1990,03:44. 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简介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4,02:1. 刘亚梅 , 毛志阳 , 崔亮 . 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 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2,S1:74-75. 孙景惠 , 潘桂媛 , 顾迪民 . 从建筑机械领域的新发展谈深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 . 高等建筑教育 ,1994,04:37-40. 谭建成 . 关于微电机与机械电子一体化 . 电工技术杂志 ,1986,04:4-8. 叶尚辉 , 杨俊 . 机电一体化讲座之一 —— 机电一体化总论 . 电子机械工程 ,1986,01:1-4. 潘雍 , 傅明星 , 于晨 . 机械电子工程综述 . 机电工程 ,2014,05:553-558.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学会成立 . 电子学报 ,1981,05:56. 马建 , 焦生杰 , 吕彭民 , 顾建国 , 刘丽华 . 行业性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03:64-67. 洪振宇 . 中国民航大学专业自评报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 天津: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 , 2014 年 . 昆明理工大学航空学院 . 航空学院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呈贡校区公共教学楼举行 . (2016-06-16) . http://hkxy.kmust.edu.cn/html/xwtz/xyxw/2016/06/16/0ccac68d-7308-49c0-b933-b161defb6f9c.html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下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10 .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 . (2014-05-04) . http://www.cauc.edu.cn/hkzdhxy/10.html .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 . 自动化专业(本科) . (2014-05-04) . http://www.cauc.edu.cn/hkzdhxy/9.html .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 . 本科专业介绍 . (2014-03-26) . http://www.cauc.edu.cn/hkgcxy/25.html . 新华社 . 习近平:致 2015 世界机器人大会贺信 . (2015-11-24) . 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11/24/c_134847917.htm . 新华社 .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 . (2014-06-09) . http://www.gov.cn/xinwen/2014-06/09/content_2697437.htm . 日本机器人新战略——远景、战略及行动方案(三) . 机械工程导报, 2016,01:42-60. 中国民航大学办公室 . 关于发布实施《中国民航大学章程》的通知关于印发《中国民航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2016-2020 年)》的通知(校发〔 2016 〕 205 号) . 天津:中国民航大学 , 2016 年 . 注释 本处摘引自校党委副书记于剑教授于 2016 年 4 月 23 日在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的讲座内容。 本处摘引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张佐刚教授于 2016 年 5 月 3 日在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的讲座内容。 此段关于民航业经济和教育发展形势的部分观点摘引自校长董健康教授在 2016 年 4 月 8 日第 1 期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开班讲座上的内容。 此观点亦来自对校长董健康教授在开班讲座上“外部环境及我们的劣势”部分内容的总结。 此处不讨论我校曾经设置现已停止招生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 此数据引自校长董健康教授在 2016 年 4 月 8 日第 1 期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开班讲座。 此处作者综合了本次学科调整前后直至目前记录的多次领导谈话和其它转达消息,包括但不限于: 2015 年 10 月 29 日吴仁彪副校长在机场学院就机械学科调整征求力学、图形学教师意见时的谈话以及 2016 年 2 月 28 日航空工程学院孙毅刚院长在机械电子工程系合并后首次座谈会上的谈话等。 专业建设的内容主要综合了于剑教授、张佐刚教授以及韩萍教授( 2016 年 6 月 3 日)等在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讲座的内容。作者也参考了部分研究论文的分解方式。 此处引用自天津财经大学张英华教授于 2016 年 6 月 16 日在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的讲座内容。 此处引用编辑了原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院长孙雨耕教授于 2016 年 5 月 13 日在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讲座时关于教材建设的若干总结话语。 此处主要指原空中交通管理学院院长杨新湦教授于 2016 年 5 月 13 日在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讲座时提到了空管学院重视校企合作办学,每年“从岗位上请来 80 人”来校 2-4 周“给学生授课;也积极鼓励老师要”全国机场走一遍“、”加强与其它兄弟院校联系“等措施和建议。 此处是总结自副校长吴仁彪教授多次讲话(包括在校青年学术论坛报告会、青年教师座谈会等)和电信与自动化学院院长韩萍教授于 2016 年 6 月 3 日在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讲座时关于建立学术影响力的建议。 此次总结自我校 CDIO 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考官之一华克强教授于 2016 年 6 月 4 日在教师岗位高级资质培训班讲座时的部分内容。
2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大学专业亮“红牌”要慎重
热度 8 xiaoshidaguan 2016-6-29 13:49
201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近日出炉。报告发布了以失业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衡量的大学生就业“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其中,前者的就业满意度综合评价较高,后者的就业满意度综合评价则较低。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扩张和规模的扩大,其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无论是政府有关部门,还是社会人士,都十分看重毕业生就业率,对高校专业亮“绿牌”“黄牌”和“红牌”,成为政府管理及学生报考高等院校的重要风向标。这种专业评价方法体现出高校对接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但过于粗略化和功利化,容易影响高等教育的专业布局,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是一种短视行为。   一方面,就业率高不等于专业好,能就业也不表明学生素质高。对高校专业建设的评价,应包括资源投入、过程管理和建设成效评价三方面要素,学生就业率只是建设成效中的一项标准,以学生就业率高低衡量专业建设好坏,是以偏概全。而且,虽说跨专业就业已很常见,但若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发挥专业思维和优势,这样的就业并不一定理想,这样的专业即便就业率高,但从人才培养角度看,也很难说就是好专业。   另一方面,对整个专业亮“红牌”或“绿牌”,忽视了高校专业建设的差异。专业就业率是以整体来衡量的,但任何两所高校之间都存在差异,专业建设也是如此。因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和管理方式等的不同,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其建设水平也有高有低,有的专业,在一所高校是新建的刚起步专业,在另一所高校则是传统特色专业,如果轻易对某专业亮“红牌”或“绿牌”,不仅是以整体代替局部,而且对高校个体来说并不公平。   再者,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当下就业率反映的信息存在时间滞后性。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考量就业率,对未来市场的变化很难做出预测,更不能说明经济社会真正需要发展什么人才,比如一些数理化基础专业,其培养的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的基石,相较于工科和经济管理类热门专业,必须得到发展,但它们的就业率不一定高;再比如,生物科学曾是前些年的热门专业,现在却成了“红牌”专业,曾经的农业、林业和国学等冷门专业现在悄悄升温。可见,专业就业率只是当下的判断,不能反映未来市场和社会的真正需要。   有研究表明,美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经历了相互分隔、有限联系、主动适应、超前引领四个阶段;当前,其学科专业结构趋稳,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齐头并进,成为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转型的先导。这对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来说是极大的启示。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曾说,“学校越开放,对外部要求就越敏感,从而过于轻率地适应眼前需要而舍弃长远责任的危险就越大”,显然,高校专业建设不仅要适应市场,更要引领社会发展,以就业率来衡量专业建设好坏,轻易给专业亮“红牌”,可能导致高校专业建设有了市场,却失了质量和风骨。(肖纲领) 文章首发《浙江教育报》 详见: http://learning.sohu.com/20160627/n456475586.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6924 次阅读|12 个评论
教授的“高大上”与学生的“矮小矬”
热度 31 zmpenguestc 2014-10-30 00:17
昨下午,参加学院的一个国家级实验中心骨干教师的应聘答辩,期间 “ 得罪 ” 了 2 位知名教授。据目前学生的普遍反映,学院本科生阶段专业课设置存在偏 “ 光电 ” 轻 “ 信息处理 ” 。因此,特提出一点个人建议,结果遭到大牌“光电”教授们的反对。作为光电信息学院一员,和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专业的教授,我认为:以往专业课程太偏重 “ 光电( OE ) ” , 轻视 “ 信息处理 ” 方向。因而,目前大部分专业课,不能吸引本科生,导致学生对学院有成见,造成优质生源流失(此处省略1000字…...)。甚至,学生私底下流传着 “ 见光死 ” 的笑谈(再省500字 …...)。 因此,答辩中顺便提到,围绕 “ 光电”科学与技术 核心,希望补充 “ 信息处理 ” 类专业选修课,以拓宽学生视野,夯实“电子信息工程(EE)”基础,从而吸引优秀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结果,遭到知名教授的攻击,说我院以 “ 光 ” 为本,才能立足本校,立足全国,乃至世界一流。因此,绝不允许 “ 电子信息工程( EE ) ” 冲击我院的“OE”这个立足之本。 个人同意 “ OE ” 为本的理念。但我认为,本科教育还需依托我校 “ EE” 优势学科 ,借势发力,才可更好发展 。“ E ”为“ O ”服务,难道就背离“ O ”了吗?“ OE ”与“ EE ”真的有明显界限吗 ? 我的观点是:以“ OE ”为核心,打好 “ EE ” 基础,适当补充 “ 信息处理(IT) ”类 专业选修课。这样,既夯实本科生“ EE ”基础,也可拓展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不影响少数 “ 光电 ” 菁英人才(研究生)的培养。结果,被认为是 “ 就业 ” 导向型,也就是说是目光短浅型,不能构成 “ 高大上 ” 型教授 。因为,光电学院绝不能沦为职业技术学院型。试问:依托我校的 “EE” 实力,就是沦为职业培训?那我校 “EE” 学院就是职业技术学院?适当补充1-2门“EE”专业选修课,就会冲淡“ OE ”特色?不可思议! 尽管本人的科研方向偏 “EE” 技术,难道就是职业培训技术?硬要说“OE”学院搞“EE”方向属于不务正业和 “ 亚信号 ”。 那么,也可以说,学院目前状况,也是处于一种 不“光”不“电”的“ 亚OE”状态。因为, 大部分牛教授也仅仅是沾“光 ” 的边,打着擦“光”球,并不是 真正的 “ OE ” 主流。而且,毕业生们在真正OE行业就业的也是少部分,OE“菁英”型学生在 “ 光 ” 领域混的也不是很多。 “ 光 ” 与 “ 电 ” 不应该严格划杠杠,OE系统中 “ 信息处理 ” 也不可缺少,补充一少部分EE课程,砍掉一些OE重复设置课程,不应该是一件坏事。其实,很多综合型大学,OE、EE不也就在一个学院嘛。试问: 1. “O ”与“E”的区别在哪里? 2. “OE ”系统技术能离开 “ 信息处理”吗? 3. 补充“EE”专业选修课就是偏离了“OE”主题,会冲淡“OE”核心吗 ? 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体,培养目标就是光、机、电、算一体化的各类人才,缺一不可。只有“光”,没有“电”,那就不能成为唯一的“神话”,“孤立”不等于特色。 教授、决策者们站在学术 “ 顶尖 ” 领域,是所谓的思想上的 “ 高大上 ” ,为未来学科排名而思考,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丢了主体,谈学科建设,意义何在?因为,目前大部分学生是站在 “ 技术 ”(非学术) 领域的,被认为是思想上的 “ 矮小矬 ” 。然而,这些“矮小矬”们也许才是未来的“OE”神话。
个人分类: 人生百味|125209 次阅读|49 个评论
海洋技术特色专业--海洋探测与信息技术
LVMING 2008-4-8 20:39
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凸现,世界各国对海洋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海洋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注热点。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为科学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迫切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海洋奥秘的专业人才。这是国家之需、社会经济发展之需,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需。 海洋声学主要以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散射规律为基础研究,探索开发声学方法海洋环境监测和资源探测新方法、新技术,为国防装备建设、国家权益维护和海洋环境监测、资源开发等应用奠定基础。海洋声学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海洋是典型、天然、具有复杂边界条件、特性时空分布及随机特性的波传播介质,存在大量尚在研究中线性和非线性波动现象;声传播、散射、时空相关性等规律研究对声呐性能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声学方法(技术)是目前海洋观测、监测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由于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独特性,在有关海洋探测、海洋开发中无一不需要水声探测技术。随着海洋开发、海洋资源利用需求的日益增长,海洋声学、水声技术不仅为军事需求,更是科学研究和探索海洋的基本手段。 海洋光学与遥感技术是利用近代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获取和处理等高新技术手段研究海洋问题,并对海洋和海气边界层进行光学探测,是唯一可脱离水面获取水下信息的高新技术手段,具有机动灵活、高效、实时、快速、大面积可获得垂直剖面数据的优势,水下潜器、海洋激光雷达与卫星海洋遥感结合,可构成海洋三维立体观测系统。在探测机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海洋探测仿真技术,开展海洋探测新颖传感器的基础研究,为发展我国航空、航天遥感遥测技术开辟新的技术途径。海洋光学与遥感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高精度浅海地形快速测绘、水下及水面目标探测和目标识别,这些都是我国目前急需开展的海洋信息技术。海面风场、海洋混合层卫星激光探测技术、大气风场、气溶胶卫星激光探测技术,将为发展我国航空、航天遥感遥测技术开辟新的技术途径。 目前,诸如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海洋渔业、海洋地质考察、海洋环境监测、极地研究、航空航天及国防建设等多个学科领域发展迅速,进一步推动了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海洋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在质和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进一步为海洋技术人才都提出了更为广泛和迫切的需求。因此,无论是科研院所和教育部门,还是生产设计和管理部门都需要大批专业人才。 海洋技术专业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1)海洋大气科研与教育单位。国内有100余个相关科研院所,每年海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200人以上。2)涉海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海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带监测、海洋灾害防救、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军事等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政府相关涉海部门,如海洋部门、气象部门、环保部门、海事管理部门、军事部门、航运管理部门和打捞救助等机构提供优质后备人才。以国家局海洋局为例,沿海9省2市48个地市级局,212个县区级局每年对海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就在300人以上。3)海洋生产与开发部门。在各类海洋生产与开发活动,如油气开采、渔业、航运、海洋旅游、海洋能源开发和海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海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每年也在200人以上。
个人分类: 六二楼情结(人和)|655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