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寒食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士甘焚死不公侯 ——清明时节纪念介子推
热度 5 武际可 2018-4-4 07:00
士甘焚死不公侯 ——清明时节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春秋时代人。是一位能舍身赴义,要求自己十分严格的贤士。 晋献公听信谗言,欲立后妻骊姬的儿子为太子,并设计陷害太子申生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申生被害死后,重耳与夷吾外逃。随重耳出逃的贤士多人,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狐偃 、 赵衰 、魏犨、 司空季子及介子推 。 重耳在外奔波19年,什么艰难困苦都经受过,曾因粮食被盗而乞食,有因饥饿而晕厥。有一次重耳饿得实在难以坚持了,多亏介子推割下一块自己的股肉,并且和以野菜煮熟供重耳食用。当重耳得知此事时,深深为介子推对自己的衷心所感动。 19年后,晋国的内乱结束了,人们把重耳迎接回国作国王,这就是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登基后,由于当时周室内乱,需要经常准备勤王,所以并没有对跟随他的人进行大规模赏赐。有位名壶叔的跟随重耳并不重要的人主动去请赏,一时请赏成风。有人劝介子推也去请赏,介子推说: “ 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主公重耳最贤能。 天没有灭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能够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这是天意,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骗人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天的功劳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人将罪恶当做道义,上面的对这些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我难以和他们相处啊。”(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左传》) 于是介子推说服了母亲,背着母亲一起隐居到绵山的密林之中。 传说重耳在逐渐分封当年跟随自己的人,后来重耳终于想起了介子推,派人寻找,介子推隐居在绵山的广大的密林里,根本没有办法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一个馊主意,说放火烧林,介子推自然会躲火出来。岂料,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与他的母亲双双被烧死在绵山上了,尸体抱着一棵烧枯的柳树。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专门拨出田地,用作对介子推的祭祀。他并且用那棵柳树的材料做了一双拖鞋,经常穿用,以表永不忘记。后人“足下”就是由这个故事引申出来的。 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被烧死,后人约定了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二日,在那一天不点火,人们只吃冷食。 介子推是公元前六百多年的人,至今已近两千多年了。据史书记载,他除了衷心跟随重耳十九年和隐居外,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他却是中国人年年纪念的人物。人们并不是纪念他的丰功伟绩,而是纪念他的处世原则,传承他不与争名夺利之徒合流的独立精神。 介子推认定“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 ”是很有深刻道理的。他认定那些把客观规律形成的事物,作为自己功劳的人是“贪天之功为己力”是比窃人之财更可怕的罪恶。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那些贪污钱财的老虎苍蝇固然是腐败,但是那些制造虚假政绩,伪造假科研成果,靠剽窃、雇抢手做假论文、把早已有的科学成就改换名目说成是自己的创新的贪名贪权技巧等等,这才是更为严重的腐败。介子推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羞于与这类人为伍的。这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精神,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独立精神。也就是黄庭坚说的“士甘焚死不公侯”的精神。几千年介子推的精神没有泯灭,是我们民族几千年出自民间的反腐败精神的自觉传承。今天看来,我们纪念介子推和纪念屈原一样,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愿介子推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活在知识分子心中。
个人分类: 其他|3166 次阅读|5 个评论
詩外齋·論岐黃之“寒食又清明,苦雨甘霖曾?”
ajygz 2016-4-3 23:58
詩外齋·論岐黃之“ 寒食又清明,苦雨甘霖曾?” 2016年4月3日(寒食节 ) 23:59,4月4日(清明节 ),永幸谨记于诗外斋 母亲 孟母三徙荫泽后,文明五千爱悠悠。 寸草尽显春晖意,母子心连悲喜揪。 欲养莫待不在时,徒有顺孝妣空楼。 风止树静动梢末,浮萍未稳涟漪后。 天堂安息忆慈容,坚韧刚毅萱堂久。 寒食·清明 华夏惜孟母,介子泣神州。玄牝三才根,伟渺之门由。 天健地势坤,厚德载物舟。汉有滂狷介,母义儿无忧。 子瞻效耿士,苏母榜范又。慈爱润无声,涓涓虽细流。 新旧均不倚,开封抉择谋。今年又苦雨,右军清臣后? 信可乐呜呼,通意不学苟?八法亦道术,京桧铎汪陋! 环肥燕瘦风,平原拔头筹!格致贵知行,线条审判久! 寒食 寒食又清明,苦雨甘霖曾? 患难十九载,五霸晋文公。骈胁重瞳圣?心协君臣共! 内外顺逆补,抉择王寇成。狐突教不二,护国司雨名。 城濮退三舍,践土侯伯封。不言禄且辞,割股奉君忠。 谗言烧三面,可为非为生?忠孝仁义守,身焚母子命。 爱国本自然,功名世俗争!喧闹扰智叟,励减内驱空。 绵山传未远,改介有仙灵。树人百年艰,诗文千秋颂。 今日忆介子,自省传统承?焦柳足下屐,内化呈外行。 义鸟尚思烟,禽兽衣冠仍。淫移屈非士,浩然正气中! 人 撇捺至简构,童稚鹤发由? 愿意原心音,内生扰叟愁。过度合理化,欲擒故纵筹。 励减娴静返,翁喜外驱久?处作非十年?字空亦未有! 一二九何用?岂为稻梁谋?兴之所至处,金石为开守。 生虽自由在,岁增枷锁骤。而立度圣言,讹传物质囿。 黉宫士人慕,大学大师楼?求真乃科学,敬业人文偶。 坚韧承继前,批判超越后。斯诺文化论,岐黄弥鸿沟! 与“儿子们”为邹子侃烈士扫墓有感 出身朱门未留恋,二十赴难已立言。 威武不屈更念慈,家国国家铁肩担! 一枝独秀终难芳,百花齐放春满园。 青春年华更心境,后生可畏非童颜! 谁言躯体永不朽?唯有精神万古传!
个人分类: 詩外齋·論岐黃|3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年岁岁又寒食
热度 9 fpe 2014-3-31 09:27
年年岁岁又寒食 ------- 说说寒食节背后的气候密码 再过两天,就是我国传统节日当中非常重要的清明节。 我国政府规定清明节放假三天,其实就隐含了寒食节放假两天,清明一天的古代节日安排和习俗,有着深远的历史回响。 很多人并不知道,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消防节,是我国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日,是影响我国数千年的火耕文化的一部分。当代 政府虽然没有明令恢复寒食,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寒食的各种功能,才能更好地享受这一春天的节日。 寒食具有多种功能,只有认识了其中的每一项功能,才能够认识其现代意义。首先,寒食节过去是,现在也是 消防节 ,这一点在大兴安岭林区仍然存在,只不过没有冠名寒食,仍然需要冷食,这是林区防火的需要。为什么寒食节不能火食?在《山海经》中记录了公元前 4000年左右的北方民族(山戎),有着不火食和荡秋千的习俗,是他们不吃熟食么?不是,而是为了林区防火,在短时间内不火食。那么,为什么不火食那么重要?这是古代的一种生产和生存方式,由于我国的金属工具出现很迟(至少比以色列代表的中东地区晚了1000多年),没有工具,只好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的存在基础,就是天象。一定要在一定的时候(大雨来临之前)点火,这样可以一次性解决开垦、除草、施肥、浇水等问题,所以对放火的时机要求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民提出了“百五节”,即冬至之后的105天,是放火之前的准备,不得动火,是为了在雨季到来之前,有足够的燃料,保证降雨和施肥的需要。 我国古代的井田制,公田私田,就是与刀耕火种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刀耕火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所以必须在公田的效果最好。商鞅变法的关键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其实质就是由于农业工具的改善,允许人们精耕细作,因此不必采用刀耕火种的粗放管理方式了。秦国最早进入农耕社会,这是七国大战,秦国胜出的重要原因。 其次,古代“上巳春嬉”,九月九登高,三月三临水,现代的寒食节与上巳节一起,并入了清明节,因此宣传寒食节,也有鼓励春游,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化作用。因此,寒食节也是 旅游节 ,是人们“踏青”,“远足”,“重返自然”的好时光;这一点早就被旅游公司过度开发了,只是旅游受气候的影响比较大。 气候寒冷重端午,气候温暖看寒食 (古代的寒食,最晚发生在五月五日),我国古代的节日,随着气候变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南方客家人(潮州文化)把二月二当作寒食节,有着气候温暖的考量。现在全球变暖,更靠近唐代“春城何处不飞花”的物候条件,因此有推广寒食节旅游的必要性,这可能是我国政府改变假日制度的主要目的。 第三,寒食节秉承了古代的上巳节,曲水流觞,是古代中华民族的 情人节 ,有助于男女交往,提高社会的婚配质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孔子在某一年的上巳节,提出著名的“沂水春风”故事( “莫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汉武帝遇卫子夫,就发生在公元前 139 年的上巳节。 王羲之写作《兰亭序》,也是发生在某一年(永和九年)的上巳节,“曲水流觞”,背后有没有浪漫故事?他没说,我们不知道。 唐代徐谦益的《初学记》收录了数十首上巳杂诗,说的几乎全是野外宴饮游乐,以及青年男女结伴比目之事,如晋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旗。廊庙多豪俊,都邑有艳姿。朱轩荫兰皋,翠幕映洛湄;沉钩出比目,举弋洛双飞。羽觞乘波进,素卵逐流归。”梁朝沈约《三日率尔成篇》“清晨戏伊水,薄暮宿兰池。象筵鸣宝瑟,金瓶泛玉卮。宁忆春蚕起,日暮桑欲萎。”今天,上巳节与寒食节背靠背,都已经成为清明节的活 动内容之一。 第四,寒食节只能吃熟食,因此古代即称作“ 熟食节 ”。作为一种快餐的熟食,寒食节美食也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改基因和化学添加剂当道的时代,有必要研究绿色食品和寒食美食,满足人们的特殊口味。寒食不动火,需灭烟,可是并没有制止其他的加热方式,如微波炉,因此现代人并没有对寒食冷食的困境。关键是,如何加工食物,让人快速享用?麦当劳早已做到了,你看到麦当劳有火源么(有热源,无火源,是消防突出单位)?所以,熟食就是快餐,是中国古代的快餐,本来是很容易推广的。在当今的雾霾危机,严控大排档的氛围下,有必要再次推广我们古代的“熟食节”。古代 “ 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 饧 ” ,应当改变成现代的 “ 神州少排挡,处处见春饧 ” 。 第五,寒食节扫墓,是凝聚社会宗族的一种手段。在这个小皇帝横行的时代,需要灌输一些过去的宗族礼法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韩国仍然保留寒食扫墓祭祀的作用,我国则归入了清明节的内容,这是对历史的错误理解造成的。我国的 扫墓节或祭祖日 ,本来是寒食日进行的。西方教科书《人类社会 》认为,中国的刀耕火种社会持续时间晚(可能是因为资源丰富,燃料多),而文字出现早,因此远古民族的祖先崇拜得到记录和流传。这可能是中国社会祭祖文化流行而上帝崇拜不流行的重要原因。西方社会也曾经经历过敬拜祖先的阶段,但那时没有文字,所以没有保留下来,于是发展成一神崇拜和各种宗教。 第六,寒食节与群众性体育运动相关联,秋千拔河, 蹴鞠风筝。因此寒食节也是我国古代的 健身节 。刘向认为,蹴鞠始于黄帝 ,符合本文寒食始于黄帝“节用水火”的认识。秋千始于“ 北方山戎 ,寒食 日用秋千为戏 , 以习轻 趣者” 。所以秋千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健身游戏,符合《山海经》对北方民族禁火寒食的认识。 男蹴鞠,女秋千, 是唐代典型的寒食运动,是中国最正统的本土健身运动。不必讳言,中华民族的健身传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男足是混蛋特例,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的体育渊源。 第七,寒食节背后的 介之推故事,是“忠”,“义”,“节”,“孝”,“隐”的集中体现,也有宣传统治者的“恩”和“赏”的作用。知恩图报,赏罚分明,是道德社会的一条标杆,也是封建社会得以稳定发展上千年的秘密。因此,推广寒食节,具有一定的传统教化作用。就此而论,寒食节相当于中国的 感恩节 ; 寒食节的禁火实践在汉代仅仅局限在并州(山西太原)一地,魏晋南北朝时传播的南方,唐代因为李唐王室的尊崇而传播到四面八方。远在新疆的高昌,朝鲜半岛的韩国,带水之邦的日本,都曾经流行盛唐的寒食节日及活动。 “ 禁火初从太原起,风俗流传几千祀 ” , “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 ,介之推的传说,随着寒食节的广为流传而深入中华民族的心灵。可以说, 2600 多年前的一把火,烧出了一位民族偶像。难能可贵的是,介之推故事的流行,完全没有赖宁背后的宣传运作,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历久而弥新,让人啧啧称奇。当前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更需要提倡感恩。因此,介之推的故事,并没有失去其文化的价值。只有“有恩必报,有功必赏”,建立合理的赏罚制度,才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和谐的公民社会。 顺便说一下,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三,是太阴历或者夏历的节日;寒食节是冬至之后的百五日,是火历的节日,是按照大火星( 天蝎宫的 α星,我国叫做大火或心宿 二)锁定的节日, 是中国古代最原始的 历 法;清明节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农历节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可是被固定到公历的某一天,所以现在算是太阳历的节日了。三者差不多时间发生,都是代表了真正春天的节日。重上巳节和寒食节的时代往往比较暖和,宋代以降,气候变冷,所以上巳节和寒食节都并入了清明节,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清明节。 Nolan,P., Lenski, G., Human Societies, an introduction to Macrosociology, ParadigmPublishers, 2004, page 117 劉向《別錄》:「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蹋徒獵反,鞠求六反。 」 《艺文类聚·岁时部》转引 《古今艺术图》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5334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一千多年以前的动手智力竞赛
热度 7 武际可 2013-5-9 06:36
一千多年以前的动手智力竞赛 人类早在史前文明时代,就已经发明了钻木取火。这就是一种把机械功转换为热能的办法。世界各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早期都有类似钻木取火的发明。有的是用木条来不断在木块上锯动,有的是用木棍在木块上钻动。久之便会变热而发火。 中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关于钻木取火的文字记载。在《周礼 · 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 改火 或 更火 。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 更火 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 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 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 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下面我们介绍一段在唐朝进行钻木取火竞赛的故事。 我国从周朝开始就有“寒食节”的习俗。是定在冬至以后的 105 天。即如今清明节的前一天,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的臣子介子推因火烧而死的忌俗,到那一天家家都熄火,只吃冷食。到了唐朝,当朝严格规定寒食三天,不准生火。 古时候,生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像现如今,只要打火机一摁,或者火柴一划,顷刻之间,便可以得到火。因为生火的不易,那时,一般人家,一旦有了火,便要尽量把它保持下去。一般是,把炭火用草木灰埋起来,这样燃烧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待要用火时再把它扒开,续以新炭或柴。如果不小心火息了,便要去邻家去借火。 可是到了寒食节,家家都把火熄灭了。寒食过后,便要取“新火”。这便是用当时较多的取火方式“钻木取火”。一年一度的这种取“新火”,要举行很隆重的仪式。从唐朝开始,每年在寒食结束的那一天,在皇宫里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种取火的仪式。据唐朝的笔记小说 《辇下岁时记》有这样的介绍:“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疋,金碗一口。”这说明,取新火是以一种竞赛的形式进行的。参加竞赛的是些什么人呢?“尚食内园官小儿”,这是内府管膳食的服役人员。有的作者望文生义,认为“小儿”是小孩、少年儿童,就是说,是由内府服役人员的孩子来竞赛钻木取火的。这实在是大谬不然。唐代的内府服役人员都是太监,不会有孩子。其实,在唐代,一般是把内府服役人员直呼为“小儿”的。我们看到 《资治通鉴 · 唐顺宗永贞元年》有“ 贞元之末政事为人患者,如宫市、五坊小儿之类,悉罢之。”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注:“唐时给役者多呼为小儿。”,由此,说明参加比赛的人是内府管膳食的服役人员,他们应当是一批当时取火的专家。在比赛中得了冠军的,皇帝会赏绢三匹,还有一只金碗。这个奖金是够重的了,估计比现今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金额少不了多少。足见当年对取火这件事的重视。 在皇宫里通过钻木得到了新火,皇帝便把它赐给下面的大臣。也就是用这个新火点燃蜡烛,再把这些点燃的蜡烛赏赐给大臣们。大臣们就会将得到的新火像宝贝一样,一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回家生起火来。后面还会有大臣的邻居、亲友来大臣家取火。这样,新火便会像奥运会的圣火一样传开去。当然百姓家也会有人自己钻木取火然后再传给其他人的。 唐代诗人韩翃有一首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的就是大臣们领到皇上赏赐“新火”的情形。诗的前两句写清楚了当时的季节,正是杨柳飘絮,寒食节的时候。后面两句则点明是在寒食节最后一天的“日暮”时刻,大臣们端着恩赐的蜡烛“新火种”,回到家里升起烟火的情景。 唐代诗人郑辕在《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中,更形象地写出了宫中赐火后的情景:   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   瑞彩来双阙,神光焕四邻。气回侯第暖,烟散帝城春。   利用调羹鼎,余晖烛缙绅。皇明如照隐,愿及聚萤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2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普天灭焰为防火 -- 说说古代作为消防节的寒食节
热度 2 fpe 2012-5-31 18:34
普天灭焰为防火 -- 说说古代作为消防节的寒食节 说起我国的消防节,大家异口同声, 11 月 9 号。可是为什么是 11 月 9 号?能说上来的人并不多。这和我国的报警号码的编码工作有关。 我国过去的火警电话是 “09” ,这是因为在 70 年代以前,我国特别通讯是预定为 “0” 号,而 0 和 9 在老式表盘式电话上分别是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因此很不容易被人误操作。 70 年代后期我国通讯服务号码由特殊的 “0” 改为 “11” ,因此根据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火警电话号码就统一升格为 “119” 。有人说这是汉语 “ 要要救 ” 的谐音,当然习惯了,谐音就和谐了。 1992 年,国家公安部发出通知,将每年的 11 月 9 日定为 “119 消防宣传日 ” ,令该日成为事实上的消防节 。 为什么要在这一天进行宣传呢?因为冬季是火灾多发季节,根据火灾动力学理论,风干物燥,导热系数低,损失能量少,大部分能量用于点火和蔓延,所以火灾在冬天蔓延特别快。为了搞好冬季防火工作,以 “119 消防宣传日 ” 为起点,开始冬季防火的科普宣传,可以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燃料多了,就需要担心失火,需要提高防火意识。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还会担心火灾问题么?所以社会越发达,火灾问题越严重,这是燃料蓄积和生活方式改变的结果。 说起寒食节的起源,大家异口同声,晋文公纪念介之推,带头倡导并推动了寒食节的流行。是这样么?寒食节有两大标志,禁火和冷食。黄帝时代就强调禁火(“节用水火 ” ),刀耕火种的社会需要火源来清理土地,灰烬来增加土壤肥力,放火来吸引降水(求雨),所以刀耕火种的社会,总是强调火源管理的,禁火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至于冷食,那历史就更悠久了。 中国最古老 的经典著作《山海经·五藏山经·北山经》就有如下记载:“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硅,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有人考证,山海经成书于公元前 4200 年,远远早于介之推英勇牺牲的公元前 635 年。也就是说,任何植被丰茂,容易失火的地方,都会存在禁火的制度,不管是公元前 635 年的绵上地区(山西翼城,介之推的家乡和隐居之地),还是 17 世纪的波士顿地区,甚至在 1987 年春季的大兴安岭地区,林区必须推广按时禁火制度,防止有限的森林资源被人工火源一次性全烧光。所以,把介之推的故事当作寒食节的起源是成问题的,只能说是逸闻趣事,而寒食节的实践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衰亡有其内在的气候的贡献。 为什么要寒食?因为需要禁火。为什么要禁火?因为燃料多,这是一方面。古代的刀耕火种社会对于燃料的特殊的要求,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能源和肥料,以及最强大的清场工具。在大火星升起来的时候(农历之前的火历,见庞朴对火历的三篇考证工作),即春天到来的时候,一把火烧光,可以增加肥料,清理土地,并带来降雨的效果。过早放火,则不能带来降雨的效果,过晚放火,则烧不着,因为雨季早已来临,所以放火的时刻相当讲究。古人在实践中发现,大火星(心宿,天蝎座 星)的昏见作为农事的开端,即岁首。所以“火始昏见”,就是大火星在黄昏时可以看见了,就可以放火清理土地了。这种天象观察,大致发生在冬至日的 106 日(即清明节前后),那么为了保证按时放火,就需要在前一天禁火,防止意外发生。于是,冷食和禁火(灭烟),就是寒食节的典型特征了。古人只知春秋,不知冬夏,是因为火历中没有冬夏,也因为气候异常温暖,冬夏的对比不是很明显。庞朴考证古代 28 心宿的排列次序,先春秋,后冬夏,就是反映了古人在这种认识上的逐步改进过程。 寒食节,又称百五节,就是发生在冬至日之后的第 105 日。为什么要以冬至起算?因为冬至日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所谓“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太阳出来最迟,下山最早,因此很容易在日历中定位。相比之下,火历需要仰赖大火星,而大火星的出现,则有一定的漂移,也许几十年不变,可是几百年上千年就很难说了,于是古人把寒食节固定在冬至日的第 105 日,有着对天文历法不足的补偿考量。另外,冬至日本身,就是防火重点时段,因此古代的冬季防火,始于冬至日,终于寒食日,共 106 天。不管是否明令防火,刀耕火种的社会需要针对这一段时间段进行防火禁火实践,否则来年没有收成,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对于全球变冷的时段(西周初年),干旱火灾相伴,更需要对火源加以管理。于是《周礼 • 司烜( xu ā n )氏》中说‘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就可以得到理解了。如果不是因为天冷,还会有对火禁的管理么?很难说。西周初年的防火严峻形势,与竺可桢观察到的气候变冷有关。 为什么寒食节从宋代开始逐步消亡呢?宋代寒冷,寒冷的寒食对健康不利,历史上的几次禁断寒食,都与气候变冷有关,这是第一;其次,宋代是刀耕火种的畲民逐步“改土归流”,从火耕转向农耕的时期,因此火耕社会的寒食节,在农耕社会就被农耕社会的清明节所取代了。从火耕( Horticulture )向农耕( Agriculture )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宋代森林破坏严重,燃料严重不足,那么林区的安全就不再是全社会的重点保护对象了。第四,由于取火手段的改进,禁火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既然取火不需要很大的代价,那么改火制度就无法维持,间接导致寒食节的消亡。 纵观古代寒食制度的兴衰,不论是 黄帝的“节用水火”,还是周代的“四季改火”,还是石勒的“禁火寒食”,以及唐宋的“普天灭焰”,不管形式如何,都有一定的春节防火考量。古代冬至日是冬季防火季节的开端,而寒食节就相当于冬季防火期的尾声了,所以古代的防火季节大约是 106 日。因此,寒食节也是古代的消防节,可以起到传播消防知识,提高防火意识,推广安全文化的作用。现代中国的冬季防火季节,有始(当代以 11 月 9 日开始)无终,十分不妥。 不能认识到寒食节对于保证古代刀耕火种经济的保护作用,是寒食节在农耕社会得到消亡的重要原因。当代社会全球变暖,环境温度的提高,虽仍输于商代,但直逼“春城飞花”的唐朝,因此寒食节的提倡有着强大的气候变化的背景。我国突然提出清明节放假制度,可以看作对全球变暖的回应,因为本来寒冷干燥的寒食清明现在温暖潮湿了,于是寒食清明在日历中的地位增加。如果需要恢复寒食节,那么,作为防火季节尾声的寒食节,仍然可以成为另一个消防科普节而存在。 所以在寒食节进行的消防科普也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 有道是,天冷尚端午,日暖重寒食,冬至始防火,防火到寒食。
4433 次阅读|3 个评论
寒食节郊游
热度 1 kongfj 2011-4-5 15:07
寒食节郊游
寒食节到了,放三天假。 正是草长燕飞,柳绿花红的时节。除了缅怀先辈,就是踏青郊游了。 图1 北京紫竹园垂柳,2011-4-4孔凡晶摄 图2.北京紫竹园小桥,2011-4-4,孔凡晶摄 图3 中国国家图书馆庭院内怒放的白玉兰,2011-4-4 孔凡晶摄 图4. 蓝天背景下盛开的白玉兰,北京紫竹园,2011-4-4,孔凡晶摄 清明有郊游之俗。每至此日,多有青年男女结伴出行郊外,寻青山绿水之地纵情游玩,或藉草饮宴,或临流高歌,好不畅快!正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一诗所咏:“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其实,清明郊游之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即燕,契为殷人之祖。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虽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时代的一种传说,但燕子来时即仲春时节,古代有娀氏的女子简狄一行三人正浴于河中却是事实。这与周人女祖先姜嫄春天出行郊外,践巨人迹而生弃(后稷)的故事,同为史书所记载的两次最早的女子郊游。因郊游而生子,自然是男女欢会的结果。后世讳言,故以“吞卵”、“践迹”之说而为其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我们却可以据此说,这种以春天、水边和男女欢会为背景的郊游习俗,远在4000多年前即已经出现了。 到了周代,郊游之俗不但持续不衰,而且还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并将“会男女”的内容也明文写进了国家的法典。在仲春之月(即夏历的二月),不但民间恋爱自由,“奔者不禁”,而且政府又发布命令鼓励男女相会。而对于那些没有正当理由而不执行命令的,还要“罚之”。当然,这是指那些还没有成家的男女而言,若已有家室者,不在此例。但就是这样,郊游的场面也便空前地热闹起来了。在那桃花盛开、春水涣涣的溱河和洧河岸边,一群群的青年男女正手执香花香草,边互相调笑,边沿河游观。诗篇还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一对恋人的谈话。只听女的说:“到前面看看吧!”男的说:“已经看过了。”女的又说:“再看看吗!那洧河岸边,场面真是太盛大而又令人快乐了。”可以想见,春秋时期郑国的郊游之俗,实与后世的狂欢节差不多了。 到了汉代,随着礼教的加强,郊游之俗已由周代的“仲春之月”而缩减为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所谓“上巳节”。而节日期间,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要到水边洗濯,以除不祥,从而更突出了郊游中的祓禊(除去不祥,祈求福祐)习俗。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即曾“祓霸上”,《汉书》注引孟康曰:“祓,除也,于霸水上自祓除,今三月上巳祓禊也。”但即使是官方在有意往祈祷仪式方面引导,而民间的上巳日却仍然是男女欢会的佳节。自魏以后,郊游的日子又被固定在每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治所在今浙江绍兴)西南的兰亭所进行的郊游,便是一次典型的文人雅集。王羲之《兰亭集序》记其盛况云: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治所在今浙江绍兴)西南的兰亭所进行的郊游,便是一次典型的文人雅集。王羲之《兰亭集序》记其盛况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虽然春天和水边的背景不变,而男女欢会的主题则变为文人的流觞和赋诗了。觞即酒杯,所谓“流觞”,即用耳杯盛酒置于环曲的水上,任其漂浮,杯子到了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这便形成了以文人雅会为主要特征的魏晋郊游习俗。 唐宋以降,踏青又成为清明郊游的一大主题。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唐人《辇下岁时记》云:“三月上巳,有赐宴群臣,即在曲江。倾都人物,于江头禊饮踏青,豪家缚棚相接,至于杏园。”杜甫《丽人行》诗亦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其所谓水边,即长安城南的曲江池。池为汉武帝所造,至唐又大加兴建,遂成为一处水波荡漾、佳木如荫的郊游胜地。宋代郊游与唐代大致相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清明期间“都城人郊游”玩赏的情形说:“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便是当时东京(今开封)的清明时节,人们扫墓、踏青归来的真实景象。明、清迄今,清明郊游也仍以踏青为主。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五)记明人郊游云:“水从玉泉来,三十里至桥下……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粱桥,舆者则褰,骑者则弛,蹇驱徒步。既有挈携,至则棚蓆幕青,毡地藉草,骄妓劝优,和剧争巧。”清人钱琦《台湾竹枝词》亦云:“提壶挈榼坐平沙,恣意春游到日斜。” 直到今天,那些清明郊游者不到日暮也是不肯回归的。所不同的是,今人郊游多半为男女结伴而行,于出行地的选择,也越来越倾向于清幽之处,在领略自然风光、感受春情春意的同时,又把郊游作为畅叙友情和爱情的大好时机了。(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http://culture.ifeng.com/jieri/special/2011qingmingjie/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明寒食节
bohong 2009-4-4 09:23
清 明 节 (Tomb-Sweeping Day) Qing Ming Jie (All Souls' Day) Qing Ming is a time to remember the dead and the dearly departed. More important, it is a period to honour and to pay respect to one's deceased ancestors and family members. Because it reinforces the ethic of filial piety, Qing Ming is a major Chinese festival. 春天确实是到了,听那一声悠远的牧笛声,轻轻拂过杨柳岸。濛濛细雨中,大地一片春和景明。自然界各处栖息的花草鸟兽,纷纷将冬日沉积的阴霾浊气吐纳干净。勃勃生机在体内酝酿着,酝酿着,只等那一抹新绿沾染枝头。 《岁时百问》云: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天地万物,在这一刻,顿时晴朗、通透起来。清明之时,雨水增多,正是耕种的好时节。农田里,劳作的农民忙不迭地将第一支新秧苗稳稳插好,期盼一年的好收成。乡间小路边,牛背上的孩童哼着轻盈小曲。只可惜城里的孩子是无法体会这种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的,只会无病呻吟般的在书本上寻找那通透明亮的春天气息。 自古以来,清明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轻轻拂去灰尘,撒上一壶清酒;绵绵春雨中,缅怀那些远去的故人。清明,更是踏青赏景的好时节。春暖花开,天清地明。满目充溢的,是崭新生命的力量。云淡风清的日子里,约三五好友外出赏春,放放风筝,荡荡秋千。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这些传承已久的朴素民俗,仍不失为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 这个清明节是2009年第一个小长假。就让你我脱去臃肿的冬装,换上轻便的春衫。怀揣一颗恬淡愉悦的心,徜徉在山水天地间,沐浴在清澈春色里。要大声地,向这春天,问个好! 只可惜,今天上海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呀,气温只有约10,看着窗外纷纷细雨,怕是要辜负了这个春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今年的清明节,我还是想家
wangdh 2009-4-3 03:50
今年的清明节,还是想家(王德华)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祭拜亡灵的日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据说寒食节的发源地是在山西的介休市, 2008 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称号。 在我们山东老家,一般都是在清明节这天早上到亲人的坟头上去添新土。在这欲断肠的日子里,去给逝去亲人的坟头上插一束嫩绿的松枝。孩子们是不懂得大人们的心思的,这一天有鸡蛋吃,有秋千荡,外出踏青、放风筝,显然是个快乐的日子。 给逝去的亲人扫墓是活着的人的一种心灵安抚。失去亲人的苦痛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到那是种什么样的痛。多数人是免不了要经受这种苦痛的。 小时候不知道失去亲人的痛是什么滋味。只是在祭奠先祖的日子里,拿着装酒的锡酒壶,跟在拿着祭品的父亲后面,到掩埋爷爷奶奶的那由于平坟造田已被生产队铲平了坟头的位置,烧烧纸、磕磕头。每次父亲烧完纸、撒完酒,总是那句话:过来,磕个头咱们回家了。我就顺从地跪在父亲的旁边,学着父亲的样子磕头。我从来没有见过早逝的爷爷奶奶,除了看过一张发黄的爷爷的一寸照片外,连奶奶长得什么样子也没有印象,这样连想象的空间都没有。我这 40 多年来,自己身边已经有四位亲人离开了这个世界。父母很早就走了,大姐和大外甥也走了。回想起来,在他们走向另一个世界前,都没有跟我说上一句话。老天爷对我够狠的,三代人的生离死别都让我体验一下,太不公道啊。 大姐患肺结核,那个时候需要紧缺的青霉素治疗。记得父亲曾托人从外地买了一盒青霉素针剂,只有当大姐病情厉害的时候就拿着一支子青霉素到村里的卫生所去打一针,平时就舍不得用。小时候我也不懂这个病有多严重,就知道有时候喘的厉害。就在一个夏天的夜晚,父亲带着姐姐们与叔叔大伯们急急忙忙出去了,我和母亲留在家里。那个夜晚下着大雨,电闪雷鸣,很是吓人。我不知道他们都去哪里了,他们很久很久都没有回来。就在懵懵懂懂中,看到他们披着雨衣回来了,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话,父亲的表情很严肃。母亲焦急的目光,也没有得到回答。第二天他们又出去了。后来几天知道他们是到大姐家忙活去了,我才知道是大姐走了,撇下了俩孩子,一个就是我大外甥。 在我考大学前一个月左右,母亲离开了我们。我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睡着了。我读研究生的第一年的那个冬天,父亲离开了我。当我从西宁匆匆赶回家时,父亲已经在炕上睡了几天了,只记得面容是那么安详。在父母的葬礼上,在大人的摆布下,我做着儿子该做的事情。我到给父母新挖的墓地里去给他们撒土,晚上到村头的十字路口给父母烧纸,希望他们到阴间不受阴间小鬼们的欺负;出殡那天我给父母顶老盆,在棺木离开村头的那个路口,我给父母摔了老盆。在老盆摔碎的那一刹那,自己的心是跟着一起摔碎的。随着出殡官一声高喊,父母就永远离开了他们生活了一生的那个村子。在掩埋父母的棺材时,我填第一锹土。还是随着出殡官的一声令下,大家开始填土,不一会儿父母就与我们两重天了。虽近在咫尺,却是那么遥不可及了。那个时刻,你会突然明白许多事情,这就是人生啊。那些揪心撕肺的情景,随着年龄一岁岁增长,却是越来越清晰。 一个月前,我大外甥也走了。一个苦孩子,改革开放都 30 年了,也没有享受几天好日子。自己劳累了一生,孩子也还没有养大成人,就撒手人寰。 现在的日子是逐渐好起来了,可是逝去的亲人们劳累一生,操劳一生,奔波一生。就在自己不能承受的时候,就离开这个世界走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该是到他们的土坟前,添几把新土的。告诉他们春天到了,祝福他们灵魂平安。谁曾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不能到坟前添一锹土,也不能到坟前插一枝松叶。唯一能做的,就是诉诉思念,以解脱自己心里的那种无奈和苦楚。 去年的清明节我写道:清明节,以后就年年过了。这样也会年年在这个时候,静静地想念父母,想念跟父母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和发生的事情。静静地怀念着,默默地感恩着 今年这里近几天天天下雨。在沥沥细雨中,思念惆怅。百花盛开中,怀念更浓。每年的这个日子,都会静静地想念他们,想象着他们在天国的样子。 这个清明节,我还是想家啊。 (王德华 2009.4.3 ) 相关阅读 : 这个清明节,我想家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44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709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有多少人知道“寒食节”?
lengwa 2008-10-23 10:07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也知道端午节之类的及韩国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看看百度上关于寒食节的介绍。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 冬至 后一百零五日, 清明节 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 卢象 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 介之推 (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 重耳 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 韩国 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请大家注意最后一句。 再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台湾学生的国学比大陆学得好?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清明节,我想家了
wangdh 2008-4-9 12:36
国家将清明节定为了法定节日。 今年的清明节,天气很好,春风和煦,阳光灿烂。嫩绿的柳枝,素雅的玉兰,粉红的桃花,黄黄的迎春,散着幽香的丁香,还有落在地上似毛毛虫的杨序,真的又到了万物复苏、洁清明净的季节了。 清明节是感恩的日子,怀念的日子。清明节,我们老家就叫寒食节。我小时候好像感觉清明这个词文绉绉的,是城里人说的。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家过清明节还是很热闹的。小时候不明白清明节的含义,只是盼着能够有好吃的,好玩的。先说玩吧。清明节荡秋千是很流行的娱乐活动。在村里院子比较宽敞的人家,孩子多的人家,都会挖坑树桩子,搭建个秋千供孩子娱乐。我家的院子里每年的清明节都搭建秋千。秋千需要有粗粗结实的绳索,有秋千坐板,秋千前后还需要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还有一些松柏叶子绑在秋千柱子上,也有的还挂有铃铛,在绳索上也会绑一些彩带。秋千荡起来,伴随着吱吱嘠嘠的节奏声,松枝摇曳,铃铛声响,彩带飘舞,很是壮观。荡着秋千,自然是惬意和刺激。 有的村里会搭建很大很豪华的秋千,可以双人一起荡,三人一起人荡等等。每个村里都有荡秋千的高手。双人对着荡秋千很是惊心动魄,靠他们自己脚的力气,相互用力,越荡越高,几乎与秋千顶部都平起来了,看着就很刺激。那个时候,每个村里的荡秋千能手都喜欢露几手的,多以女性为多。看热闹的人很多。荡秋千者会获得很多喝彩,心里煞是满足。当时感觉清明节就是妇女和儿童的节日,男人们还是照例在田野里忙碌着。清明时节,已经是耕种的节气了。男劳力们是不舍得歇息的。 除了荡秋千外,记忆比较深的就是吃了。在物质不是很丰富的年代,吃是最让人向往的,也是最难忘怀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小时候享受美味美餐的记忆吧。在清明节,我们家里一般都会做菠菜粉条炖整鸡蛋,用白面大饼卷着鸡蛋吃。这个美味是年年清明节都期盼的事情。那个时候,母亲很早就开始积攒鸡蛋了,还有的家里会准备一些鸭蛋和鹅蛋等。清明节前一天,母亲就会将煮好的鸡蛋分给我们姐弟们了。记得拿到分到的鸡蛋后,我们每个人都舍不得吃,还要用颜料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红红的,绿绿的,蓝蓝的,也有黄黄的,五颜六色,十分好看。记得我们每天将鸡蛋放在自己的兜里,时不时拿出来欣赏着,就是舍不得吃。只有当不小心被挤破了,或其他什么原因破裂了,才遗憾地开始享受了。 再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祭祖先和先烈了。清明节扫墓是很重要的活动。在学校里,一般会组织到县城的烈士陵园去扫墓,聆听烈士们的光荣事迹,回来还有作文任务。在家里,祭祖通常是父亲来承担的。有时候我也会跟父亲一起,到爷爷奶奶的坟上,磕个头,拜一拜。说起爷爷奶奶的坟,现在还是有些伤感的。说是坟,其实就是在农田中记忆中的一个区域罢了。早些时候,村里是没有公共墓地的,一般都选在自己的自留地附近作为墓地。后来,田地都归公了,在那个大造良田的时代,在农田里的坟头就都被铲平了。还有的坟墓被挖掘开了,坟墓中腐烂的棺材木也被挖出来用做他用,也有些尸骨就散落在外面。我还记得老实巴交的父亲跟当时的村支书交涉过爷爷奶奶坟墓的事情,大概是村里决定挖我们家的坟了,让父亲迁走爷爷奶奶的坟墓,父亲不同意。父亲的意思是坟头已经铲平了,就没有必要迁了,但是在当时交涉肯定是没有结果的。父亲很是伤感,晚上抽着闷烟,跟母亲唠叨着什么,我也听不懂,只感觉是很严肃的事情。挖祖坟对祖先是很大的不敬了,父亲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在当时的大气候下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老实巴交的父亲最终也没有掘墓,没有将爷爷奶奶的尸骨迁移出农田。这样每次去上坟的时候,父亲都是先看看地形,凭着记忆,在庄稼地里摆上祭品,祭奠着爷爷和奶奶。那个时候,我很佩服父亲的记忆力,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农田里,怎么能记得那么准呢。一定是亲情的作用了,有了对父母的那份爱,还有什么记不住的呢。 这就是我小时候对清明节的记忆了。 转眼我的父亲和母亲已经离开我 20 多年了。这么多年来,虽然每当回家,一定是到父母的墓地祭拜的,但也很有多年没有在清明节祭奠二老了,想必他们一定是埋怨我这个不孝的儿子了。实际上,二老的音容笑貌一直在脑海里,时不时出现在梦乡里,虽不是很清晰,模糊中却有清晰,这种记忆确是很深刻的。父母给了我生命,将我培养成人,这份恩情是怎么也还不清的。他们已经走了,我也无从报答了。知道天底下的父母都不会图报的,越是这样,就越怀念起他们来了。看着今天的好日子,很多很多的假设在心里突现着,如果他们活到现在。。。 。。。唉,内心处的这种内疚和遗憾,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大概就是怀念的味道了。 我今天会再仔细端详父母的照片,也会给儿子讲讲感恩的道理。清明节,以后就年年过了。这样也会年年在这个时候,静静地想念父母,想念跟父母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和发生的事情。静静地怀念着,默默地感恩着 。。。真的好想念他们啊,真想跟他们说说话,想听听他们的唠叨,想捧捧他们的双手 更想在他们的坟头上添把新土,在他们的墓前跪拜。唉, 怀念双亲是很伤感的,心底里的那种痛是找不到文字表达的,只有体验了,才会知道的。看着父母的照片,思绪就远了,模糊了的双眼怎么也睁不开了 2008年的清明节没有荡秋千,也没有吃上家乡的大饼卷鸡蛋,也没有给父母的坟头添土,没有去踏青,静静的待在家里,有的只有思念了。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722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