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父与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开心词典—“生锈”
hurx 2013-6-3 09:32
小时候,父亲总说人脑袋不想事,久了就会生锈! 于是有一天,我对母亲说:“我今天要洗脚, 你看我的脚都生锈了!”日子一天天过去,父母亲也先后过世, 到了2012年9月的一天晚餐,儿子从冰箱拿出两周前买的火腿肠,说:“爸爸, 还不吃掉,都要生锈了!”
个人分类: 父与子|3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两句父与子:强烈推荐一本好书(增补)
热度 21 BlueAdagio 2012-3-31 13:08
也说两句父与子:强烈推荐一本好书(增补)
也说两句父与子:强烈推荐一本好书(增补) 鲍永利老师的新博文 《 父爱的方式 》 以及最近科学网好几篇探讨男女生考研读研等的差别的博文,不禁让我想起了前两年读过的一本书: 由 Dan Kindlon和Michael Thompson 两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写的 《Raising Cain 》。 和另一位心理学家Mary Pipher写的 《Reviving Ophelia 》一起, 《Raising Cain 》 和 《Reviving Ophelia 》 被认为是 分别 探讨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独特的挫折和挑战方面的力作,发行以来在美国都一直极为畅销。 刚刚谷歌了一下,发现《Raising Cain 》似乎已经有了两种中译本,台湾出的那本叫 《 该隐的封印-男孩世界的隐密文化》,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叫《男孩不该走的路》,但内容似乎有删节(注:两个中文版我都没看过)。用中文书名去百度倒发现了一个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4042316.html?fromTaglist 通过大量的实例(比如他们咨询或治疗过的)并结合自身经历,《Raising Cain 》 的作者认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和流行文化(比如过分强调英雄主义,machoism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其实制约了男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表现出来的是比较缺乏正确表达自己情感的意愿,能力甚至词汇,缺乏和他人沟通的方式。有意思的是,书中还分析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男女有别”(比如有些男孩子好动,缺乏组织性,说话比较直接,阅读能力的发展也普遍比女孩子要滞后),认为当前的教育和考试体制(像过早强调阅读方面的考核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把男孩子先放在了不利的位置,比如男生的考试成绩普遍不如女生,受老师,家长批评的机会也多。作者在书中 强调在这方面有改革的必要,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比如让7-8岁的男孩子和6岁的女孩子一起上阅读课和参加考核,而不是一刀切的同龄教育。 另外,在 《Raising Cain 》 里,作者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探讨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在书的序言里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来自《该隐的封印-男孩世界的隐密文化》): “我看过太多男孩独自忍受煎熬,看过那些无法与别人做有意义沟通的男孩,因为他们不断地被告知,感情等于懦弱,他们也不曾学过其他的思考或行为方式。同时, 我也看过许多男人无法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这些男人通常都充满敌意,不停地责难他们自己的儿子(虽然,他们也希望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将他们的男孩一步一步地推往深渊,让他们承受过多的期待,而且拒绝任何的情感。“ 书里面对父子关系的反省和分析是我个人认为写得最好最感人的一部分。章节的开头是这么写的: "... When a grown man cries in therapy, it is almost always about his father. The man may be hated or revered, alive or dead. The story may be one of a father's absence, his painful presence, or his limitations of spirit and feeling. The word love rarely comes up in the stories men tell, but that is what these stories are all about. Fathers and sons are players in a tale of unrequited love-- a story told in yearning, anger, sadness and shame. An emotional gulf separates most sons from their fathers, and it is uniquely damaging to a boy because of the central role a father figure plays in a boy's developing view of himself. For too many sons, this emotional breach between them and their fathers remains a lifelong source of sadness, anger, bitterness, or shame. Emotional distances keeps many good men from being better fathers; it doesn't diminish a son's desire for connection. No matter how impossible a father may be, at the deepest level of his being, a boy wants to love his father and wants to be known and loved by him. " (pp. 94-95) 虽然父子关系里可能有不少冲突和暗流,书中却也提出母亲在这个事情上的过度介入并不一定是好事。作者之一的Michael Thompson在序言里写到: "I wish she hadn't intervened and managed our relationship in the way she did. She didn't understand our competition, our conflict, and our need to throw ourselves at each other. We were always making attempts at intimacy, right up until his death. My father is gone now. He died during the writing of this book, but I am often reminded of Geoffrey Wolff's remark in The Duke of Deception: My mind is never completely empty of my father ." 在父子关系一章的最后,作者指出,虽然“in general it is better not to leave important feelings unexpressed and that words are often the clearest and most unequivocal way to do this",好的父子关系和好的母子关系的形式可以也可能应该是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好的母子关系是表现在感情交流上,好的父子关系完全可以表现在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情(而不是非促膝谈心不可):"a physical expression of affection may come in sharing a space--sitting side by side to assemble a model or standing at opposite ends of a field for a game of catch..." (p. 113) "... Simply doing things together and listening and talking to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 " (p. 113) 《Raising Cain 》 :一本值得儿子们,父亲们,母亲们,老师们和对教育学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们细读的书。 Raising Cain : 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 (2000). Ballantine Books. Reviving Ophelia: Saving the Selves of Adolescent Girls. (2005). Riverhead Trade. 补充:有网友提示在网上可以下载到 《男孩不该走的路》 。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东扯西读|11375 次阅读|45 个评论
姜洪洲博文《父与子》欣赏
pww1380 2010-12-12 11:56
有生活、有情趣、有思想、有智慧。 这里的生活、情趣、思想和智慧完全都融入到其乐融融的父子深情之中。 参考文献: 1 .姜洪洲.父与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9248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2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诸葛亮《诫子书》及“教子有方”说开去
carldy 2010-7-23 22:58
懵懵懂懂来到人世间,遍尝人生百味,日益觉得亲情友情之可贵。 家庭永远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现在的社会,对家庭单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我常常感怀父亲在世时的那种舐犊情深 ( sh d qng shēn ) ,如今,为人父的我,在静下来的时候也会想:儿子的内心世界,我该如何去读懂呢?他年幼,但绝不无知,可以说是我们大人的贴心小宝贝。他用他的天真,时刻感染着我。 想想偌大一个中华,传统的中华文化精髓中,有一股强大的父子情,也正是这种父子情,传递着中华优秀灿烂的文化,同时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我读的,是有关诸葛亮教子的相关文稿,如《诫子书》、《与兄瑾言子瞻书》等: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与兄瑾言子瞻书》: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蜀志》本传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须〕静也,才(欲)〔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太平御览》卷四百五十九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豪)〔倦〕,可以至醉,无致於乱。○《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七 其中,《诫子书》用现在的话来阐释,可以作如下观: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来看详细的句子理解】: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诫子书》书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就是我们熟悉的德、智、体、美等。文章中,静躁相对,他还特别告诫: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实在是言简意赅的名篇。
个人分类: 父与子 Father and Son|5068 次阅读|1 个评论
父亲的两颗糖(2001年)
yue 2008-4-9 16:02
1 孤寂中思念着多少亲人 , 他们的形象竟然有声有色地从脑海中浮出,一直飘到眼前,以致几乎要遮住眼前现实的物体, 不论是灰暗的墙地,还是鲜活的花草,不论是零乱的书刊,还是高远的云天。 姐夫做一个外科医生。在当时的风气下,患者喜欢在术前术后送礼、送红包。经过两年清贫的进修生活,回到医院后,手术还不少。县里边远地区的一个农民给上学的儿子做手术,术前给了姐夫红包。姐夫怕他不放心,就收了。做完后又见那个农民,把钱都给了他,让他给儿子交学费。为了安慰他,就说, 我也不会老,你也不会老 ,要感谢我,以后机会很多。 我爸对姐夫说, 自古以来,医生的后代十分没落,大概是因为医生收入高,而且常常遇上危急之人,因此,医生和医生的家人,都免不了骄横。既有损德行,又得罪人们。 因此,父亲对姐夫说,你可一定要对病人好,一些钱挣不上无所谓。大概世上男人挣钱往往是为给老婆孩子花,所以我的父亲作为我姐姐的娘家,大致有资格这样教导我的姐夫。 姐夫的父亲也是一个如同傻子一般的人,虽已退休,但仍象天真的孩子。姐夫说,从日记上看,我父亲比雷锋做的好事也好。在 世上也居然有两个人指着他对自己的孩子说,他就是你的救命恩人。 想起姐夫的事,是因为外甥独客异乡,使我挂念。外甥和他爸关系紧张,虽姐夫勤恳建家,但是对外甥要求多,有时痛打外甥。因为姐夫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解不开的结,外甥一定会认为他爸并不是好父亲。我思考姐夫的事,觉得他还是算一个好父亲,外甥应该能被感动而改变看法, 恢复愉快,继续做人 ,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宽容的人。 2 由此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一生不洗衣服,而由做家庭妇女的母亲洗。但有一年春节,我要回学校,当时正染沉疴。临别见我的背心脏了,那时我拿起我的背心,正要把它装入行李包。他立即从衣箱中找出自己的新背心给我装入,把我的留下来,我坚决不从。我妈旁边干家务,也看到了,随便说,这件背心是父母一起为鞭炮厂装填火药,干了一个月后挣下的。她说的火药实际是炸药,因为现在技术很发达,哪儿还有古老的黑色的火药。我不要父亲的背心,并且大叫大喊要他不要勉强于人。父亲却拿了洗衣盆,放入水,把我的背心浸入水中,并且坐在盆前开始搓洗我的背心。我也就不再准备接他的新的招数了。我想父亲一生不洗衣服的想法其实并无确证,有确证的只是我第一次见他洗衣服,当时看他低头专心于洗衣,那动作如同初学,有点生硬。回学校的路有数千公里,当日出发,要去赶数百公里外的火车,难以等待我的背心晾干,我也就接受了他的新背心了。其实这件背心 最关键的细节是它的颜色,是红背心。 现在我想这是父亲为什么坚持要给我的原因。 高中时有一次上晚自习,偶然抬头,感到 门窗外有个人傻笑, 我眨眼看了几个刹那,觉得是父亲。果然是父亲来送干粮。此后不久,姐姐来信,说她这段时间正在离县城四十里的小镇同父母住在一起,姐姐说自己产后奶孩子。这个小镇是父亲工作的地方。信中说父亲天天一日三餐吃玉米面。玉米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金黄色的玉米,例如金皇后,比较粗,现在多做饲料,再一种是白玉色的,比较细,可以当细粮。姐姐说只有我和妈吃白面,劝父亲,父亲也不听。姐姐来信是为了交流沉重的心情。因为心里难受,想跟别人说。当然也可能有鞭策我们的意思。那一次父亲的傻笑,大概很傻,因为那使我记得很深,而且那个记忆使我经常回想起来。 好像有人把一张大幅的肖像放在镜框里面,举在我面前。 但那种傻笑,或许只是好像傻笑一般。 很可惜,每次下晚自习回到黑咕隆咚的宿舍,首先听到扑通扑通的声音,借着 校园里面四处零星而飘渺的灯光 ,墙上有高挂的袋子,微微看见从口子鱼贯而出地跳出一个一个又一个老鼠,初次看见时因自己势单力薄,对方人多势众,还令人心惊肉跳。霎时间老鼠消失得没有踪影。 这是老鼠在袋子里面抢粮。干粮放在普通地方,总发现老鼠动了手脚,于是把干粮装袋靠墙高高挂起,现在很失望,发现老鼠仍然能大批到达,虽然离地面有一人高。在床铺下面,砖铺的地面可以找到许多洞,我钻到床铺下面用碎砖头把洞口都堵上,并且使劲砸,把砖头砸进去很深,堵得很紧。但是又失望了,每天下晚自习,轻手轻脚开门开灯,看见大队老鼠照旧从袋口飞出,像花样跳水,又像 强盗逾墙而走 。 现在我对老鼠已有同情,想到 老鼠本是自然界的主人,是人类侵略了动物的领地,反过来却认为它们是小偷, 双方世世代代上演残酷战争。但在当时三年不知肉味,冬夜喜欢喝辣椒加陈醋的热汤以取暖的生存条件下,心理上和老鼠的对立确实很严重。 这年冬天,很早下了一场雪,全部树木被雪压断了树枝,而且几乎都被雪齐腰压断。我家的树很多,大概也一样受灾非轻。我立即在那一周的星期天赶回家,意思是慰问父亲,不要为树难过。回家后果然一片毁灭迹象。父亲说断下的树枝大多被村里的人们拣去了。他自己回到村子只拣回了一小点。我说,你都拣回来,那么多树枝也用不了,别人拣了做柴火更好。虽是一小点,我看他已拣回来比墙还高的几垛树枝。他陪我去我家旧宅院观看一棵碗口粗的柏树。 柏树木质好,没被压断,但是被压弯了,爬到了房顶上,并且静静地爬着。 雪已化尽,但仍扶不起来。说这事在冬天也不准确,可见人经常在语言表达中出错。当时或许只是深秋,因为杨柳都未落叶。下雪那天,早上醒来,满眼亮光,如同睡在大地。从屋中出来才知夜里一场大雪。 一大杆一大杆的树枝像绿色的锦旗一样丢弃在洁白的雪地, 很是好看,只是想到树木遭殃时才觉可惜。有时客观现实也很矛盾,既像冬天,又像秋天,究竟是冬是秋,十分费思量。 小时候总是担心父亲。当时我已感受到人生纷扰,已开始思考人生的 现实与未来的真实性。当然那个未来不是指时空的未来,而是指超现实的未来。 我总担心父亲不能承受现实的纷扰离开这个现实世界。一天醒来父亲已不见,母亲在做针线活,说父亲种地去了。一直到中午父亲还没回来,又直到母亲做好午饭,父亲还没回来。我说我去北地去找回父亲。母亲说去吧。 我家有几块地,分处村子的东南西北中。 我到北地去找,北地有五里远。路上没人,我有时急行军,有时跑步走。经过几座相连的山丘,路有几弯几折,最后一段是下坡路,我顺势跑下去,风开始在耳边呜咽。但跑步得到的并不是 回转的身影 ,而是没有相和的呼唤,只有单调的声音在空寂的沟谷中来回传送飘荡。 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 这块地是在山坡上开辟出来。我找遍了每一个角落、壕沟和崖壁。我甚至到沟里谷底窥探了一个个暗沟。这种暗沟如同云贵高原上的溶洞。这种暗沟在山沟底下,是雨水冲开的。暗沟有许多深坑陷阱通向地面,坑底则有暗洞与其它地势更高和更低的深坑相通。坑底看不到父亲,他即使摔入坑底也不会钻入洞中,何况坑底也无来人的痕迹。我又回到山坡上我家这块地的高处,坐在那儿等待父亲的出现,一边流泪一边呜咽。 等待中一切都会到来。 这一场泪还没有流完,忽听远处大声呼唤,是父亲在叫我,从山坡高处而来,而且飘得变得越来越近。我赶紧擦干泪。既然父亲已来,就不必再流。父亲从我来的路上下来,而且 来的不是神,而是人。 父亲让我回家。我回家后问母亲,原来父亲去的不是北地,而是南地。由于不需要别人帮忙也不需要送饭,因此出发的时候只说了一声种地去了,没有说具体位置。回家的路上由于喉咙不舒服,一路上默默无语。又由于脸脏,一道道流泪的痕迹,擦不干净,总感觉脸上缠着几道绳索,非常不舒服,只好低头走路。这条路啊一道道坡,一道道弯,经过一块块山顶舒缓的田畴,也经过一架架山间幽深的悬崖。但连着的一个是温暖的地方,一个是辛劳的地方。 3 人的思绪也如同世间的小路,弯弯曲曲。在脑海中通向不同的地方,可以遇到不同的事物。如果沿着我去找父亲的那条路走到那块地,常常可以在记忆的更深处再想象起那颗糖。那年,父亲与我们兄弟叁人在那儿种地。我拿着柳编小篮子放种子,由于疏忽,小篮子从手中掉落。这块地在陡峭的山坡上,小篮子一落地,就像水晶球一样向沟底跑去,跳过几道或高或低的崖壁,到了沟底,地势稍平缓,篮子放慢了脚步,但好像神话一般,又像小篮子呼唤一般,在草丛中出现了一个陷阱,篮子慌不择路地钻入陷阱。我们都看傻眼了,四个人到了沟底的陷阱边,这个陷阱是一个深坑。坑口有一间单人办公室那么大,深有一层楼高。向坑底一瞅,没有小篮子。坑底有一暗沟通向低处。附近还有一个直径稍小的深坑。两个坑在坑底有暗沟相通,小篮子就停在另一个坑的坑底。两个坑一个小一个大,一个地势高,一个地势低。小坑的口子象井口那么大,小篮子是从大坑底滚动到小坑底的。滚到小坑底时,由于地势变平而停下了。我父亲问我敢不敢到下面去拣。我因负疚,便说敢。大坑的坑壁平缓,而小坑的坑壁内陷,小坑不安全。我自己还小,是不会系安全绳的。绳子不仅在腰间,而且在腿上也绑了,以防万一。父亲和几个长兄用绳子把我送到大坑底,我从坑底暗沟钻过去,直到小坑底,两个坑由于距离不远,暗沟也不长。暗沟中倒也没有发现野兽,更可惜没有野兔的家。我把篮子系在腰间,出坑时两手紧紧抓住绳索,两脚蹬住坑壁,使上身离坑壁远一点,以免脑袋碰撞坑壁的泥土。 从坑中出来,一切刚好了,惊惧和兴奋尚未消尽,父亲脸上笑着,手握成拳,向我伸过去。我心中以为他要打我,惩罚我疏忽大意,心中木然。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脸,不知是什么然。父亲手挺快的伸过来了,这时听他说 ,给你一块糖。 我这才明白,在半分的慌乱中我本能的说,不需要。惊惧和兴奋很快消尽了,就把糖拿着吃掉了。而且也不需要说那一句不需要的话。只是想到父亲也可笑,口袋中有糖也不早拿出来,难道在口袋要装多长时间,而且一直要装到什么时候。当时一块糖,一共四个人,其中三个人是孩子,如果分割,两位兄长又该如何。那种糖同现在的好糖相比,米黄色,很硬,而且较小,现在那种糖只以低档商品还在出现,但被发现实质以后,已经没有人肯吃了,往往被人漠不关心地放起来,一直放上几年以后,当然就更没有人吃。那种糖,我知道大概是用玉米制成,有点焦枯的感觉。小时候,这种糖比节日更希罕,只是比获奖稍微平常。 小时候共吃过父亲两颗糖,太少了。另外一次是星期天父亲从外地回来,我象世界上每一个孩子会做的那样去帮父亲搬行李。有一个包很重,我从屋外搬到屋内,往下一放,只听行李包内嘈杂而又脆硬的响声。父亲也在搬行李,恰巧到我身边,举拳向我肋间戳了一拳,在武术上近似于虎口掏心,同时父亲说了一声逞能。我只哭了半声,同时感到气岔,半天不能呼气,不能吸气,虽然着急,但是没有一丝空气能在喉咙间触动声带。我还从未经历过气岔,以为一旦气岔人就该断气了。父亲忙问怎么了,用手在我肋间揉。大约一分钟,顿觉气岔的感觉一点没了。 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给了我,又问我,没事了吧? 那时我大约有七八岁。父亲已经给他的几个儿子在计划将来的居住条件。我家原有一个屋子,但兄弟三个,将来生存应该至少每人一个屋。当时农村里的居住方式就象延安窑洞,在黄土坡上挖洞。由于人口的繁衍,土地比较紧张。我家用来打洞的那块地面,四面都同别家相邻,而且各家都处在准备阶段,出于保护势力范围和扩大排水通行便利的扩张本能,各方经常发生纠纷。 中国人寸土寸金、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寸土观念确实很厉害, 以致互为仇家敌国,人身伤害的事常有,取人性命的事也有。这一次父亲送我肋间一拳,就是由于修建窑洞的事。我家占用的那块地被相邻的人家有些侵占,因此父亲烦恼,回家后恰遇我擅自搬放他的行李,没有小心轻放,以为打碎了东西,就很容易地恼火了。但事后检查行李,倒是什么也没有打碎,我也从父母晚上唧唧咕咕的商量,知道了同邻家的纠纷很麻烦。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那些 人民内部矛盾也很麻烦很危险。 4 父亲的口袋多少一些神秘,竟然在需要的时候一定能魔术般的给出一块糖。感到现在我们自己的口袋却十分不神秘,什么时候里面也不会装一块糖。 这两颗糖如果让散文家朱自清、杨朔经历了,一定说那是他们吃过的最甜的糖,并一生都会记得那种沁香的感觉。而我却只是记得两颗糖的有关因果,却一点也记不得糖的好滋味。或许是糖本身没有滋味吧!但是意味还是不轻。现在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十分寡然无味。而且每当想起教科书要求背诵《荷塘月色》就会让人听到暗中而来的嗤的一声冷笑,只不过和鲁迅在《秋夜》中的描述一样,没有别的人,只有自己,笑声当然从自己的喉间发出,鼻间发出。 杨朔的散文就更现出超出《背影》的矫揉造作。要吃荔枝花蜜,偏偏遇上荔枝花无蜜。 要看香山红叶,偏偏遇上香山叶不红。千篇一律,作者自己虽重其味而不得其味。 中国传统中品尝美味的时日是中秋节,小时候,农村中贫穷,每年秋风渐起, 全家如同蚂蚁一般忙碌 。每个中秋节, 月出东山,摩挲树梢,徘徊庭园,窥探几窗,暗香浮动,明光流丽,如同小妹初妆,如同新娘出阁 ,此时父母就会张罗赏月迎风,品尝瓜果。但在此时,孩子们早已在连日肩挑背负、马不停蹄之后,酣睡无梦了。父母会俯身呼唤我们。但我们每只手,每只脚,每个腿,每只胳膊,直至浑身每个细胞,都各各深睡。父母只好切下一点梨果,放在我们鼻前唇间,但孩子们深深的气息中唯有胸脯一起一伏,唇吻的动弹却没有一丝一毫。因此我小时候出来不能详细中秋节的活动。 但人生中总有几次让人一生回味的大嚼大饮。记得邓小平掌政,改革开放开始,有一次作客祖姑家,当时他家娶新娘,宾客盈门。晚上招待客人是吃蒸土豆。由于刚承包土地,土地种得很好。 碗筷朴素,土豆洁白,材料新鲜,手艺老道,配上红色辣椒的火热,绿色芫荽的清香,浓郁的芝麻粉末,鲜脆的萝卜酸菜。 以致祖姑问候小客人时,由于初见祖姑,这时我才敢对她说,明年我还想来,我还想吃蒸土豆。祖姑以及她家几个儿子媳妇,我家父母兄妹都很高兴的大笑。还有改革初,农村人们开始祭祖,物产还不是很丰盛,往往只是简单地献上一种连皮带壳的蒸鸡蛋。古曰: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祭祖 。祭祖完毕我们必能分享祭品。但是早在我们享用鸡蛋前,早就有幻觉使人仿佛看到 蛋白如玉,蛋黄如金了,仿佛使劲去嗅白者清新,黄者浓郁了 。以致至今我反而不爱吃鸡蛋,因为每想起过去的鸡蛋的美味,就发现了现在的鸡蛋都是下品,再也从现实的鸡蛋中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从而经常空有三尺口水,却从未满足半个食指。这些 故乡的往事给了我自信,我相信我的本能从未泯灭过 ,从未泯灭酸甜苦辣的感受,难道还有失却理性的可能吗。 5 然而 空闻故乡的呼唤,空演往事的回忆 。现在的我沉沦在 毒药一般深重的寂寞 之中。而且这种毒药如同背影一般几年来紧紧跟随着我。何时才能抛掉这种毒药。而这种毒药或许父母比我有更深切的感觉。因为我快乐,父母才会快乐,我痛苦,父母便直如刀剑透胸。 我在孤寂中如同寂寞的江河之源,在天地无人的群山万壑中跋涉 。或许当人的一切快乐,甚至享乐都被剥夺以后,才可以有所专心从事。而只要快乐在前,人是不能主动将它抛弃。在如此的命运安排中,我愿意品尝这一口深井般的寂寞。然而回忆如同吃糖一样,我痛饮的寂寞,直如放糖的草药,这时候我才真切地知道那糖的意义,虽然仍然感觉不到甜味,却足以将苦涩占领,苦涩逐渐消失了。正因为如此, 记忆经常成为人生中唯一可靠的支柱。当然世界精神,也就是冥冥之中和灵魂深处的声音,对于那些迷失家园、独行万里的人,也永远是可靠的引导。 回忆中的糖虽然只有两颗,不值一数,也已经足以让人感觉到那种无限。只要你需要,任何时候,父亲的口袋都早已准备着,就会魔术般地再变出一颗玉米糖,当然它渺小淡薄,这只因为它由父亲用心做成,而父亲们的心都太质朴了。 说明: 第一部分,写作目的。这篇散文是为了送给外甥,用父亲和我的父子关系来帮助外甥理解父子之情。希望外甥在改善对他父亲的看法后能够心情愉快。同时介绍了一群为人父的人,以他们的人性作为父子之情的伦理基础。 第二部分,小背景,我和父亲的长期的关系。依次写到记忆更深处。包括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我高中和小时候一直对父亲的关心,同时暗示了 生存境况 。 第三部分,写小时候父亲对我的关心。交代 两颗糖的细节。 第四部分,大背景。写当时人们的生存境遇。 第五部分,写两颗糖的意义,两颗糖的 有限与无限 的关系。为什么无限,因为在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父亲的口袋都已经准备好,里面都会拿出你需要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亲情经常成为人生中唯一可靠的支柱。当然世界精神,也就是冥冥之中和灵魂深处的声音对于那些独行万里的人也永远是可靠的引导。 表达方式上,本文用了很多修辞,例如 暗示 与象征。
个人分类: 木头记---------散文|360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